« 上一篇下一篇 »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学校编码:10384
学号:B200209003
Y 1032163
分类号密级
唐一太。霎
博士学位论文
UDC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Business Ethics:Theoreticai Evolution
And Business Practice
郑若娟
指导教师姓名:陈永志教授
专业名称:经济思想史
论文提交日期:2 o 0 6年9月
论文答辩时间:2 o 0 6年
学位授予日期:2 0 0 6年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 0 0 6年9月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商业丑闻的不断曝光,再次引起人们对经济行为中伦理和道
德问题的关注,也促使人们进一步探讨经济学研究中是否应该掺杂伦理关怀和价
值判断的议题,经济伦理应该成为当代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领域。
历史上,经济学是作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出现的。然而,对经济思想史的考
察,表明这一渊源已经裂变为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一是将经济学视为纯实证的
学科,在经济研究中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导致经济研究的“无伦理性”;
二是沿袭经济学中既“科学”又“人性”的特点,明确表达经济研究中对伦理与
价值判断的关注,体现经济与伦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独有偶,经济实践再次提出经济研究以及经济实践中重建伦理之维的主
张和要求,因此,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经济伦理逐步从多种学科中独立化为
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且,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经济伦理研究开始与企业
实践进行广泛的结合,形成全球性经济伦理实践的热潮。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与
非政府机构、企业与个人,以立法、倡议、制定国际通行认证等多种方式,全面
推动了以企业为核心的伦理实践。
综合国内数年及美国一年访学中对经济伦理专题理论和实践考察之所得,
本文在经济思想史的视野中,对重要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经济伦理思想进
行系统的梳理,对当代经济伦理学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探讨;从纵向考察经济伦
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进程,从横向比较中西经济伦理思想的共同特征和差
异。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尽管存
在着种种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但对伦理与道德议题的关注,均能赋予经
济研究更加深刻的思考、更令人信服的说服力。对经济伦理实践考察的结果也表
明,尽管实践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但伦理管理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实践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改善全球的商业实践。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在当代中国特定的经济发展时期和特有的传统经济伦理背景下,以马
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为指导,借鉴欧美经验,深入经济伦理研究、推动企业伦理管
理实践,对于构建中国和谐社会是紧迫而重要的。
关键词:经济伦理;经济思想史;理论演进;伦理管理
AbsWaet
Abstract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frequent revealing of business scandals in China and
abroad has aroused once again peoples’concelTiS towards ethics and moral issue in
business practices.And it has also brought on to the table the issue whether ethical
consideration and value judgment should be implanted in the economics research.
Therefore,business ethics has become a critical topic both in academic and practice
field.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economics originated as an offshoot of Moral
Philosophy.But the study on economics theory evolution shows that this origin has
diverged into two different paths during the development.On the one side,economics
has been viewed as a purely positive science,thus ethical theme has been downplayed
because of the principle of value-neutral.On the other side,economics has been
viewed as a social science with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humanity,and economics
research has been regarded as a field that embraces both ethics and value judgment.
Thus,it conveys strong alliance between economics and ethics.
At the same time,business practice has been calling for rebuilding the ethical
dimension In economics research and business practice.Therefore,coming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business ethics has developed into an independent science since
1970s.Also,since 1990s,an extensive global business practice has resulte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Enterprises are at the core of the ethics practice
movement.This movement has been driven by the governments,NGOs,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etc.in the ways of laws,initiatives,authentications and principles or
codes ofconduct etc.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many years’researches in China and one-year as
visiting scholar in the U.S.,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ssues
of business ethics.It reviews the ethics theories of major economics schools and of
their representative economists historically,and it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business ethic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Therefore.this paper provides a
Abstraet
historical picture on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business ethics in both
China and Western society.Also,it concludes the similariti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usiness ethics theories of China and ofthe Western society.n地
research then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the ethical and moral consideration wiU enable
more profound and more persuasive economics research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botll in the past and present,gven though great differences in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do exist.Meanwhile,even though approaches of practices are diversified,th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business ethics in enterprises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ethic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critical part in corporate management globally,
and is helpful for constructing a more ethical business community.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this paper finally suggests the rapid theory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which is definitely urgent and
important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In order to do SO,a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by considering Chinese background of special
development phase and traditional business ethics,by following Marxism scientific
methodology,and by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European and American.
Key words:Business Ethics;Economics Schools;Theory Evolution;
Ethics Management.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观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狮%绵
渺6,年~≯月y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
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
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
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i.fl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作者签名:钾钇邱EI剽,I:渺6年。明y日
导师签名:艨艘: 日期洲年/明,调
第一章导论
“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
重的贫困化现象。”tll(p.9)
。尽管忽略了伦理方法,经济学照样能获得相当丰硕的成果,更未必使经济
学失败,但经济行为和经济学的更强的说服力在于对经济行为中的社会相互依赖
关系的更深刻的思考.”“J(p.14一15)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商业丑闻泛滥引发的思考
虽然充满贪婪、欺诈和阴谋的商业丑闻始终没有离开人们的视野,但进入二
十一世纪以来,欧美几大著名跨国公司丑闻的先后曝光仍令人震惊。2001年末,
美国能源业巨头安然公司(Enron),虚报近6亿美元盈余和掩盖lO亿多美元巨额
债务的财务欺诈问题曝光天下;2002年7月21日,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一
一世界通信公(Worldcom)也因虚报了高达38亿美元的利润,成为美国历史上
最大的会计欺诈事件之一。一个月后,世通申请破产保护,总资产金额高达1070
亿美元,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如果说2002年是美国公司丑闻之年
的话,那么2003年“欧洲之年”也紧随而至。在欧洲,瑞士的跨国猎头公司艺
柯集团(Adecco)、荷兰的皇家阿霍德公(ahold)和意大利的帕玛拉特(PannalaO
先后被披露出涉及会计造假和其他犯罪活动。在中国境内,从1999年“郑百文”
以作假帐虚报利润来掩盖严重亏损和负债的丑闻曝光后,中国股市不断遭受来自
上市公司伪造虚假信息和欺诈丑闻的冲击;2001年,曾引领蓝筹的银广厦由于
编造虚假信息、虚构利润等事件的披露,引发连续十五个跌停,最终停牌;2002
年1月22日,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蓝田股份)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
信息,公司董事长、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及七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
并接受调查,蓝田黑幕因此被揭开。同样爆出“黑幕”的还有欧亚农业,2001
年7月迈进香港股市,且一直以高科技农业带来“高成长的美妙概念”吸引投资
者的欧亚农业,仅在上市一年后,即因被传“涉嫌违法使用土地以及偷漏税遭遇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调查”而股价下跌58%;8月,欧亚农业大股东套现4.05亿港元,根据后来披露,
欧亚农业违规操作行为涉及:伪造土地文件、虚增资产1100万元、虚增存款2770
万元、违规缩股、职工股上柜交易等。
在全球商业丑回泛滥的同时,经济伦理研究正在跨出学术界的象牙塔。尤其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伦理运动正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全球广泛开展,企
业伦理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等概念和实践日益普遍,各种立法、倡议、
守则、规范、项目等令人目不暇接。频繁发生的商业丑闻与轰轰烈烈的伦理运动
成为同时冲击着当代经济社会的两股力量,二者并存的局面不禁令人引发这样的
思考:经济与伦理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经济伦理是否只是一个“虚幻”的命题?
各种经济伦理运动是否只是一种时尚?它能赋予当代企业实践什么新的含义?
对于充斥我们社会的商业丑闻是否能够产生一定的约束?如果不是“虚幻”的话,
如何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来遏制经济社会中的种种不伦理行为?
二、当代经济学的贫困
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在对“善恶的区别是由道德感而来”的
论证中,在《人性论》中提出“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的重要命题,
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之间应该是有区别的,对事实问题的研究不应该产生伦理
化、规范化的结论。这个“是——应该是”的二分法,对本来存在密切关联的事
实领域和价值领域,来了个一刀切的区分,由此为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分野奠
定了思想的基础,因此,被人们喻为“休谟的铡刀”。此后,西方经济学一直深
受“休谟命题”的影响。在亚当·斯密相继出版《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后,
人臂】普遍认为,颠密在《国富论》的经济视野中是以人性自私为逻辑起点,阐述
了“经济人”行为的利己性;而他在《道德情操论》的道德视野中,又以人的同
情心为逻辑起点,强调了“道德人”行为的利他性。这种经济学上主张人的利己
与道德哲学上强调利他之间的“矛盾”被称为“斯密难题”,由此展开了数个世
纪的争论。随着“边际革命”的开始,建立在效用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之上的新
古典经济学在其前提假定和论证范式中发展了经济学工程学特征和数理化形式,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严格划分、“价值中立”或“价值免
谈”这三个主要原则的设定,鲜明体现了经济学“不讲道德”的、只注重逻辑的
推演和判断、忽视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伦理问题、不关心人类的终极目标和价
第一章导论
值判断的专业化、科学化、数学化和技术化的趋势,此后,实证经济学逐步取代
规范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使经济学从本来具有道德的和规范特点的
学科转变成作为工具的和实证的学科,逐渐割裂了与伦理学千丝万缕的关系。近
年来,代表经济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国际性经济杂志往往通篇充斥着纷繁的数学公
式和博弈矩阵,把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推向极端成为当代重要的经济学范
式。这种范式试图在封闭的理论范式下运用数学模型造出现实的经济存在,犯了
科斯所指责的“黑板经济学”的错误,离开了对人的主体性觉醒和人本身发展的
分析,导致缺乏对社会发展应有的人文关怀:其原因就在于一些经济研究学者强
调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制定或实践道德规范;同
时,作为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人,也是一种“纯经济动物”,因此,经济学家无
需重视“道德关怀”。
正如货币主义大师密尔顿·费里德曼曾决然地宣称:“经济学中不存在价值
判断”,尽管他不否认“经济学的确涉及价值判断问题,”也不否认“经济学家的
价值判断无疑会影响到它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及其结论”。【2j(p.1)但在他看来,“道
德中立”并不削弱经济学研究结论在逻辑上和实施描述上的有效性,相反,“道
德中立”的价值预设使经济学与一般具有浓厚伦理教化色彩的人文学科相区分,
摒弃了在这些学科中所充斥的充满道德评判意味的理论趋向。
在九十年代中期关于“经济学要不要讲道德?”的争论中,樊纲认为,尽管
经济学分析离不开道德和价值预设,尽管经济学家作为社会个体在其职业规范之
外也不得不接受道德规范约束并具有道德关怀,但经济学的界限在于只是在给定
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下进行分析,它把人们的“偏好”、“价值观”、“生活目标”、
“社会公德”等当作外生的经济学体系之外决定的变量来看待,当作自己分析的
前提条件加以接受,然后在多种给定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范围内,进行经济学
分析。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所谓“价值判断”,即是指研究者“宣称他接受基于
道德规范、文化意识和哲学观点所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31(p.1)而“道德
中立”,是指两种极端的状态,即“将纯粹的可逻辑上推演断的、经验事实的断
定与实际的、道德的或哲学的价值判断区分开来”,或者主张“即使不能用一种
完整的逻辑方法作出这种区分,但还是有希望对价值判断的断定作出最低限度的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说明。”t31(p.1)经济学应该出于一种完全超脱的摒弃“价值判断”的“道德中立”
状态,秉持这种主张的观点是如此普遍,以至于阿马蒂亚·森说:“我认为,随
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困
化现象。”111Q.13)经济学研究确实能够保持“价值中立”吗?
三、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指出,
经济学在历史上是作为伦理学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这一事实对于理解经济学
的本质至关紧要。就经济学的伦理学根源而言,他指出“有两个中心问题尤为根
本: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社会成就的判
断”111(p.10)。在那些研究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家的眼中,这些复杂的伦理考虑本
身就是基本的不可回避的事实存在,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规范判断
问题,因此,对经济行为动机和社会成就的判断总是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科
学的主要内容。
人类行为动机复杂多样,因而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如果经济学关注的是真
实的人而不是被狭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那么,经济学研究就不仅
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直接相关,而且还包括对更基本目标的评价和改进。早在亚
里士多德那里,经济研究就与人类行为所追求的目的相联系。在《政治学》中,
他在论述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时,坚决主张“国家的目的”是“美好生活的
普遍促进”。在斯密时代,经济学是广义上的道德哲学的分支,经济学与伦理学
和道德哲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现代经济伦理学
的先驱人物马克斯·韦伯认为,伦理道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支
持性资本”。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很多代表人物,已经意识到了实证经济学漠视伦理和价值
判断的贫困化现象,他们批判主流经济学派对道德的“遗忘”、强调经济学不可
能摆脱道德的“纠缠”,不可能离开伦理道德原则和回避价值判断。例如,凯恩
斯尽管偶尔也运用数理经济学方法,但如同斯皮格尔所言:在《就业、利息和货
币通论》中,他(凯恩斯)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为数学符号的伪数学方
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的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
世界中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的洞察力。”141(510—523)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
4
第一章导论
表人物、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和当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冈·缪尔达
尔等,认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经济学
决不可能是一门“纯粹”的科学;现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科斯,也
把经济道德看作是一种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本”;诺思也把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
形态理论作为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之一。
在当代经济学家中,呼吁重新赋予经济学伦理之维、倡导在经济学和伦理之
间架起桥梁者,应当首推阿马蒂亚·森,他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此作
了有益的探索。著名经济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Georges Emderle)指出:“他
(指阿蒂马亚·森,作者注)在伦理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学术成就都是杰出的。而
且,他非常精细地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交汇处,建立了一些使得不同的观点彼此之
间更有意义的中介桥梁。”tS](p.38)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阿马蒂亚·森首先论证
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严重分离的现象,以及这种分离如何铸就了当代经济学的一大
缺陷。他提出,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经济学已经
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揭示这一隔阂的本质,就显得特别重要。他一方面充
分肯定“工程学”方法在经济学应用中对很多现实问题能提供较好的理解和解释,
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没有伦理考虑的方法就必定使经济学失效”;但是,
另一方面,他所要强调的是,“经济学,正如它已经表现出的那样,可以通过更
多、更明确地关注影响人类行为的伦理学思考而变得更有说服力,我的目的并不
是要列举经济学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而是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1(15)他以此呼吁经济学应该包含更多的伦理关怀。
在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经济学与道德”问题的两次大争论中,
尽管持有“道德中立”观点的不乏其人,但仍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坚持了经济学
的伦理意蕴及价值判断的本质。茅于轼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辨析了价值
判断和理性判断的区别、善与德的区别。【q(p.20)他认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是不同的两件事”,【61(p.22)“道德是非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性判断,而道
德的实践则纯属价值判断”,“道德是为了大家的利益而要求牺牲自己一时利益的
行为规范”。嘲(p.177)他把道德看作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制度安排,将道德视为影
响社会经济进程的非正式制度,使之成为经济学、特别是制度学考察对象的观点,
确立了道德所具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共识”的两个重要属性。他认为,人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类之所以能够在多次重复博弈中作出道德选择突破“囚徒困境”,正是印证了道
德作为“个人与社会单方面的不成文契约”的非正式制度的特征,这种契约以个
人为社会作出提供道德服务的承诺,而将享受他人的道德服务为预期收益。当出
现“公众产品”的滥用或“搭便车”行为时,便造成了这种道德契约的失衡,从
而引起整个社会的道德蜕化与价值崩溃;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社会共识”,
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是非判断,其包含全人类的共同道德信仰,如仁爱、诚实、
守信、慷慨、宽容等等。作为理性判断,道德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对象从
而被纳入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即经济学家要讨论道德问题;但是作为价值判断,
道德纯粹是个人化的自我感受与自我甄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曙光认为“樊
纲教授把道德问题完全归结为价值判断,而否定了道德是非的理性判断,因而得
出经济学不讲道德,其片面性就非常明显了。”【7J
四、研究意义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即经济学家们是否应当对他们所分析的现象做出道义上的或其它的判断。出现这
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对经济学的未来的关切。在本世纪的最初十年中,价
值判断问题惹起多次热烈讨论,在1909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几乎达到互相争吵
的地步。”t81(p.81)西方经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指出:下一种经济学也许
试图再次兼有“人性”和“科学”两个方面。因此,以生产率为基础的经济学可
能成为所有伟大经济学家努力追求的东西:既是一种“人性”,一种“道德哲学”,
一种“精神科学”,又是一种严谨的“科学”。例(p.28)
就理论意义而言,溯本求源,首先,经济学是作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出现的。
然而,自亚当·斯密时期的两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却日益忽视伦理与道德
在经济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而将经济学视为纯实证的(pmely positive)、价值中
_立.(value.neutral)的学科。尽管如此,仍有一批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明确表
达了对伦理与价值判断的关注,表达了经济与伦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
学家们的经济伦理思想不仅构成了经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他们
所处时代的经济决策和经济生活产生着程度不同的影响。研究经济学家的经济伦
理思想,已逐步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Il川(p.3)因此,从经济思
想史的视野中,对经济学流派及代表人物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从
6
第一章导论
纵向上来考察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进程,从横向上来比较不同社会文化背
景下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性,这是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其次,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济伦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它是一门涉及经济、政治、管理、法律等多门学
科的交叉性学科,但由于其主要讨论的是经济制度、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个人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伦理和道德国的规范与管理内容,因此,对该领域近四十年来
理论发展进程和研究趋势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将它与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相联
系,对拓宽和深化对现代经济理论尤其是企业理论的认识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第
f
三,从理论发展的进程来看,现代经济伦理在西方的研究早于中国约二十年,将
中西方各自的发展进程和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比较,对中国当代经济伦理理论体
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就实践意义而言,首先,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济伦理已经从理论研
究逐步发展为全球化实践。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企业与个人,以
立法、倡议、制定国际通行认证等各种方式,以企业为核心全面推动了伦理实践。
一方面,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为这种经济管理实践提供一种理论阐释和支
持;另一方面,对这一与企业治理相融合的伦理实践趋势的整体把握和描述,可
以勾勒出当代经济管理实践中的新趋势,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一种更宽广的视
野。其次,在理论分析和对当代伦理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在当代中国特定的经济
发展时期和特有的传统经济伦理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为指导,借鉴欧
美经验,深入经济伦理研究、推动企业伦理管理实践,对于构建中国和谐社会是
紧迫而重要的。
①关于道德与伦理关系的认识: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人们一般互换使用,不做区分.若仔细研究,二
者仍是有区别的。黑格尔曾对伦理和道德作了区分,他认为:。道德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
的法.”而“伦理是自由的理念。它是活的善,这活的菩在自我意识中具有它的知识和意志,通过自我惑识
的行动达到它的现实性;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在伦理性的存在中具有它的绝对基础和起推动作用的目的。因
此,伦理就是成为现存世界和自我意识本性的人、那种自由的概念。”具体的说,二者的区分表现在;第一、
伦理是社会给定的,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第二,伦理是社会基本的共同性的社会价值,道德
是个体发展的价值。客观社会伦理与主观的个人道德是麸性与个性的关系。第三、伦理具有双向性,要求
各方共同遵守,是有条件的:道德只具有单向性。前者诉诸于人们之问的共识.后者诉诸于人的体认。第四、
伦理的约束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体现的是一种正义和公平感:道德则无强制性。所以,伦理的评价尺
度是对与错,而道德的评价尺度是善与恶。二者的联系是:伦理是道德的原版和内容,道德是伦理的实践;
伦理侧重于指向人们道德行为的道理与理论,道德则主要指向人们实际的道德行为;伦理的基本功能是建
立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从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的基本功能在于建立个体内在的生命秩序,
调节个体自身的理与欲、情与性、义与利的矛盾关系。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在国外,经济伦理作为--f-j独立学科的出现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
期。此前,对经济生活中不道德现象、对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对个人的经济行为
的价值判断等相关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与讨论。尤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
始,经济伦理议题的视角开始由个人层次转向组织(尤其是企业)层面,赋予经济
伦理更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1974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哲学系和商学院共同发
起召开了首届经济伦理学讨论会,大会的论文和会议记录被汇编成书出版,它标
志着经济伦理学作为-f-j学科的诞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外在经济伦理研究
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其著作主要包括: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
资本主义精神》、阿马蒂亚·森《伦理学和经济学》、弗朗西斯·福山《信任一
社会美德和创造经济繁荣》等。
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广泛展开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八十年代后,国外
经济伦理研究开始扩展到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国,各个国家由于
本民族经济文化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企业伦理管理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主
要围绕着公司道德地位的讨论,论证经济活动和道德活动的本质统一,并将“伦
理道德与企业活动是相容的”这一命题作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前提,通过建构企
业伦理模型来说明伦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的决策与行动,从而为评价企业活动
和进行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九十年代开始,国外经济伦理研究取得突破性
的进展。经济伦理学从对某一企业、某一地区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转向了对不同
地区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其研究范围的交叉性和实践性越发吸引来自不同学
科背景的研究者加入这个领域,更迸一步强化了经济伦理显著的交叉学科的特
征。
在这一期间,出现了一批专注于经济伦理研究的、来自哲学领域的学者,他
们是德·乔治(De George)、阿奇·B·卡罗(Archie B.Carroll)、曼纽尔·维拉斯
魁兹(Manuel G Velasquez)、迈克·霍夫曼(Michael Hoffman)、林恩·佩,恩(Lynn
Sharp Paine)、乔治·恩德勒(George Enderle)、彼得·科斯洛夫斯基等人。这批活
8
第一章导论
跃于欧美国家的经济伦理教授,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大力推动了西方经
济伦理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在他们的带动下,创立了经济伦理的国际、地区和
国别等不同层次的学术组织,如国际商业和伦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usiness,Economics and Ethics,ISBEE)、欧洲经济伦理网络(European Business
Ethics Network,EBEN)、美国经济伦理学会(Society of Business Ethics),并通过
举办定期的年会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他们创办了专门的经
济伦理期刊,如《经济伦理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经济伦理:欧洲
评论(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经济伦理季刊(Business EthiCS
Quartely)》,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等一流的经济管理类
期刊中也常有相关论文的出现;在美国的商学院中,经济伦理议题的课程在本科
和研究生课程中已经极为普遍,学术讲座定期邀请知名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拓展了
师生的视野;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与政府部门、立法机构、企业的实践相结合,
广泛参与了社会与企业经济伦理的实践推动。
二、国内研究成果
在中国,经济伦理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才
真正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在经济学界,推动中国经济伦理发展的著名学者及著
作包括:厉以宁的《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与《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
量在经济中的作用》、汪丁丁的《我思考的经济学》、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
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等。此外,一批学者从哲学的
角度,从经济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学的视野中,对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
架等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包括:东方朔的《经济伦理思想初探》、赵修义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辩护问题》、陈炳才《道德经济学——人类(中国)
经济学的方向与命运》,陈筠泉等主编的《经济伦理研究丛书》、王小锡《中国
经济伦理学——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初探》和《经济伦理学论纲》、陈泽环的《功
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和《现代经济伦理学初探》、章海山
的《当代道德的转型和建构》、陆晓禾的《走出丛林一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
和《发展中国经济伦理》;此外,从2000年开始,还有大批来自管理学及其他
领域的研究者出版了大量关于各种职业伦理和企业管理伦理的专著。
近年来,学术界的中外交流、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互动,极大拓宽了研究者们
9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的视野,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国际经济伦理学术界之间的联系;一些大学和研究
机构成立了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如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成立经济伦理学课题
组,复旦大学成立了包括经济伦理课题组在内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武汉成立
了我国经济基础伦理学研究所,一些大学在伦理学研究生层次上开设了经济伦理
学课程,甚至开设以经济伦理为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如上海财经大学。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经济伦理的研究更倾向于以“三个层次”或“四
个环节”来构建研究框架。“三个层次”也就是依据对宏观经济制度、中观经济
组织和微观经济关系中一切与道德相关议题的分析来构建理论框架;“四个环节”
则是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来构建这门学科。在
宏观层次的研究方面,以规范性的研究为主流,讨论的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伦理
之间的关系、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伦理规范和属性,对经济领
域(商业)道德现状和信用体系的描述和治理对策也占一定的份量;在中观层次
上,主要涉及行业或企业的伦理议题,职业(尤其是会计和金融行业)守则是重点,
对企业伦理议题的讨论主要从社会责任角度,讨论的重点是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
合理性和必要性;个人层面上,更加关注的是企业家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个人伦
理难题及伦理决策讨论的相当少。
三、理论演进领域的文献回顾
就经济伦理思想进行历史性考察的研究成果而言,在国内,致力于对西方经
济学家或流派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梳理的研究者及其作品主要包括:武汉大学经
济系乔洪武的《正谊谋利——近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东南大学薛为昶所
著《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斯密体系及斯密以来经济学伦理意蕴研
究》、王莹、景枫的《经济学家的道德追问——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研究》;对中
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概括的主要有:张鸿翼的《儒家经济伦理》、汪洁的《中
国传统经济伦理研究》;而中山大学章海山的《经济伦理论——马克思经济伦理
思想发展的历程》则对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此外,从
学术论文的角度,对单个经济学家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和评价的研究成果不
多,从事该议题的研究者较为集中。最近几年,对中国当代经济伦理研究成果进
行梳理的文章也有不少,其中上海社科院陆晓禾、南京大学王小锡等人有较为精
辟的综述。
10
第一章导论
在国外,对经济伦理思想进行综述、梳理的专著迄今未有回,大多数都是以
论文集的形式出现,如“On Moral Business.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sources
for Ethics in Economic life',【1n、“Perspectives In Business Ethics"[121、“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131.Business Ethics-Readings and Cases in Corporate Morality”It41。
这些论文集将历史上主要包含经济伦理思想的文章编辑成册,涵盖了从古希腊到
当代、遍及世界各地的名篇。这些论文集大多附有简要评价,但几乎没有进行相
互之间的比较研究和系统梳理。与中国相比,对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述
评的论文较少,曾对欧美当代经济伦理研究进展有过综述的,包括爱泼斯坦
(Edwin MEpstein)051、德·乔治(De George)[阍、,撇(Georges Enderle)[171、劳
拉·斯班斯(Laura Spence)‘”】、范卢克(Van Luijk)091等人发表的论文。
四、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总体特征
当前经济伦理研究领域主要汇集了来自经济学、哲学和管理学的学者们,而
且无论从理论发展或实践运动看,不同国别、地区不管在表现形式或发展进程方
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充分体现了该领域异彩纷呈的多样化特点,但综合国内外现
有的研究成果,从总体上,经济伦理研究领域依然表现出如下明显特征:
一是研究成果从九十年代开始急剧增多。中国期刊网中,在1979--2006年
范围内,以“经济伦理”为篇名进行精确搜索所得到的论文共计694篇,其中
2000年--2006年间的是464篇,1994年一1999年间的是221篇;从1986年出
现第一篇“经济伦理漫谈”到1992年间,只有6篇论文发表。在美国从事该课
题研究时,作者利用美国本特立大学图书馆资源,选择ABI Inform Global数据
库,搜索以“business ethics”为论文标题(document tine)、刊登在学术性期刊上
的文章,结果获得论文共有825篇;其中,最早的文章是出现在1978年,在1978
—1987的十年间,共有相关论文97篇:1988—1992年间,共有论文126篇;1998
--2002年的五年间,共有论文230篇;2003--2005年共有论文156篇。
二是研究的领域不断由宏观转向中、微观,从纯理论的研究转向实践性的探
讨。虽然经济伦理研究包含了对宏观经济制度、企业和个人的考察,但近年来,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伦理议题已经成为了研究的核心主题,并且研究者们应用了
经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理论范式,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
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不同角度对企业伦理管理、社会责任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
①由于担心自己涉猎、收集的材料有跟,而将相关著作遗漏.因此.就是否有这方面著作的问题,本文作
者曾经与Michael Hoffman教授等人进行了面对向的探讨,他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11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研究。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国别和地区,经济伦理研究表现出有差异的概念表
述和关注议题。如美国更注重企业内部的伦理议题,经济伦理的概念已经得到广
泛认同;而欧洲则更注重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使用社会责任
的字眼。
三是规范性,描述性和应用性研究并存。在国际层面上,规范性研究主要针
对国际经营活动的伦理评价、制定伦理规范,包括跨国公司的道德权利与义务、
在发展中国家经营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伦理准则;描述性研究包括全球范围
的企业道德状况、跨国公司的道德状况及其在国际经营中面临的典型伦理问题、
文化差异和对伦理决策的影响;应用性研究包括制订、通过国际认证来推动企业
履行社会责任,改善道德状况。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规范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制
度安排、公共产品和分配等来规范企业与个人的伦理道德;描述性研究包括对国
家或地区的制度合理性、企业及个人的道德状况;应用性研究主要从立法和制度
的角度来推动社会的伦理实践。在行业或职业层面上,规范性研究包括对行业或
职业道德规范和守则的制定,如会计师、审计师等职业守则;描述性研究包括对
行业或职业道德冲突和道德状况的分析;应用性研究包括对这些守则或规范的实
施与监督。在企业层面上,规范性研究探讨了企业作为“道德人”的合理性,以
及企业伦理或责任守则的制定;描述性研究包括对企业治理与伦理的关系、企业
的道德状况等;而应用性研究是关注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伦理管理或企业责任管理
的机制议题。在个人层面,从规范性研究的角度,包括个人的伦理道德规范、权
利与义务等;描述性研究包括个人的道德状况、素质等;应用性研究包括个人面
临伦理难题的决策选择等。
四是学科交叉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随着经济伦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来自经
济学、史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者都从各自角度
对经济伦理问题予以关注,丰富和加深了经济伦理的研究。
第三节核心概念界定
一、经济伦理的定义
经济伦理来自英文“business ethics”,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历
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时,首先提
出了“经济伦理’7概念。120l(p.1)此后,在经济伦理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
12
第一章导论
伦理的定义一直缺乏统一的认识。早在1985年,当菲利浦·刘易斯(Phillip V.
Lewis)意识到这个概念的混乱与不一致时,便着手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通过对
相关文献及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当时涉及经济伦理的158本教材、50
篇论文中,分别只有其中的31.01%、40%对“经济伦理”给出明确定义;接着,
他在对25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后罗列出被调查者所给出的、不同的“经济伦理”
定义共计308个;以此为基础,他再次以问卷的形式,对商界人士提出了这样的
一个问题:“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伦理概念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被调查者的选择
结果表明了“经济伦理”主要指;一是能防止不伦理行为的规则、标准、守则
和原贝lJ(rules,standards,codes andprinciples);二是道德上正当的行为,常指个人
的行为要遵守正义、法律和其他标准,或个人的行为要符合事实、合理性和真理;
三是正当性,指言行要符合事实或具有真实性;四是特定的情形,即面临伦理困
境的情形需要作出伦理决策的情形。【2ll
虽然直到1994年西方经济伦理学才传入中国,而此前,从文献收集的结果
来看,中国已经有了经济伦理的概念。但如何界定这个概念,是九十年代中后期
研究者们的主要任务之一。1994年,“business ethics”与医学伦理学、环境伦
理学等应用伦理学分支通过“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介绍到中国。就如何用最准
确的中文来进行翻译,曾有过争议。有入将它译为“企业伦理”、“商业伦理”
或“管理伦理”,但上海社科院经济伦理研究所的陆晓禾认为,从西方国家“经
济伦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这几个术语都不能全面、准确反映“business ethics”
的真实含义,因此,他提出以“经济伦理”这一名称较为合适。122]此后,研究者
们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东方朔认为,所谓经济伦理就是人们在
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并对其评判和制约的道德观念,它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一是指直接产生于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二是指人们对
这种道德观念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即经济伦理观)。田】章海山认为,经济伦理指
经济主体(企业、个人)在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的
价值体系,以及特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起着协调经济活动和经济主体之间的
经济利益关系,使经济活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使经济活动协调和谐,也促
进经济主体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发展的作用。124】王小锡认为,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
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明确善恶价值取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向及应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f.-j[251。陈泽环认为,经济伦理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
伦理精神或伦理气质,或者说是人们从道德上对经济活动的根本性看法;而经济
伦理学则是这种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说是从道德上对经济活动
的理论化的理解、评价和规范。另外,还有学者认为,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
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及直接产生于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
科学。也有学者认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对经济行为合理性的价值论证。
上述这些多样化的定义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人经济伦理,每一种界定都有其
合理之处,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经济伦理的认识和对经济伦理的全面把握。综合国
内外研究者的普遍观点和研究范围,本文所要讨论的经济伦理,是涵盖整个经济
生活领域,是指对经济制度、政策、决策和行为所应有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的理性
判断、价值取向和实践。
二、经济伦理理论体系
根据上述对经济伦理的定义,经济伦理所要研究的是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经济决策、经济行为的伦理合理性,并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和个人的伦理规范。
因此,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宏观层面研究和阐述社会经济制度
环境方面的伦理问题,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道
德评价和伦理规范,如社会经济活动的道德导向问题、市场经济的伦理评价、经
济结构的合理性等;二是关于社会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国家经济职能等方面的
伦理性问题,如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正当性问题、经济自由的合理限度问题、社
会政策与法规等制度的伦理评价等问题;第二,从中观层面上研究企业内外部的
伦理问题与管理,主要涉及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关系及其处理中的道德问题,
包括社会、国家、环境、其他企业、消费者、雇员、股东等关系中的伦理规范和
管理;第三,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个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涉及个人利益关系和道德
价值取向、承担角色的伦理问题,如企业家(经理)、雇员、消费者的道德人格和
规范问题、各种职业道德问题等。12q(p.3)
此外,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经济活动环节中的
伦理问题的研究,如生产的目的与手段的道德约束、交换的道德风险及信任、效
率与公平及分配的正义、消费的道德调节等。
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视野,本文重点要考察经济研究中所蕴涵的伦理关怀,这
第一章导论
一主题包括对经济现象、关系和活动中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规范性研究,对伦
理困境和道德难题的描述性研究和实证性分析,以及国家、组织和个人在各种经
济决策中的伦理考虑和实施。
三、经济伦理实践
正如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伦理学产生和运用,给福利经济学留下了更
多的空间,有利于改善经济学的描述、预测和政策,使经济学收益,也使伦理学
受益。州”Cp.89)经济伦理实践通常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之上的:“我(我们)应当做
什么?”,并且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经济伦理不是虚幻的,不仅影响着经济
活动的每个领域,而且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机制来进行完善的。
在当代,经济伦理实践在全球广泛开展,实践的主体包括国际组织、地区联
盟、各国政府、企业、个人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实践的目的主要是推动企业经
营活动的伦理化,即倡导企业关注除股东外的包括环境、社区、雇员等众多利益
相关者的利益,最终追求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围绕着企业
为核心,实践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包括企业伦理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
民运动等;实施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倡议、立法、公司治理等;实践的结果表现为
企业管理伦理化、伦理训练经常化、伦理官员职业化等方面。.
本文对经济伦理实践的描述和探讨主要围绕着企业作为实践主体而展开,在
这一考察过程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的伦理实践实际上是关于利益相关
者管理的实践,而利益相关者范围的界定则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取向,但可以肯定
的是,在企业伦理实践中,股东不再是唯一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经营的目标也不
再只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节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体系
一、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本文包括两条研究主线:一是从经济思想史的视野中,梳理东西方经济伦理
思想的演变,概括现代经济伦理学形成的轨迹和研究现状;二是考察当代全球范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围内经济伦理的实践,探讨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性,并对中国经济伦理理论研
究和实践提出自己的思考和主张。研究的重要目的是对这个既有悠久历史渊源、
又是崭新的学科和企业管理实践有较为系统的描述和较深入的思考。
就理论梳理而言,本文分别沿着西方经济学说中的经济伦理思想、马克思的
经济伦理思想和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三条演进脉络进行考察。由于经济伦理学作
为--f]多元交叉的学科,其理论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包含着经济、社会、政治、
宗教等多学科的贡献,因此,以作者的知识储备而言,要对理论演迸进行全景式
的描述是相当困难的,基于这个原因,本文首先选择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力图
全面地对西方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探讨
西方经济理论中伦理之维分离和回归的过程以及所隐含的根源和产生的影响,而
不涵盖来自其他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影响;其次,从马克思的经济
学著作中,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概括,尽管这不足以全面反映马克思的经
济伦理观,但作者力图从经济学的视角中,较为透彻地归纳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经济伦理思想;第三,通过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
思想的概述,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伦理研究进程的描述,勾勒出中国经
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进程及其所具有的特征:第四,对西方现代经济伦理理论的演
进考察则不拘泥于经济学的视野,而是对经济伦理作为--f]独立学科的发展进程
来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始终将其与经济理论的渊源、与当代经济理论的进程
相结合。第五,纯粹文本式的梳理是不够的,作者希望在对理论进行描述的基础
上,对每一个演进脉络进行述评,对不同脉络之间进行比较,并提出对发展当代
中国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就实践考察的角度,本文选择以企业为主体,首先对推动企业伦理实践的各
种因素,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实践运动进行描述和比较,包括全球
盟约、地区行动、国际认证(SA8000)、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社会责任投资、企业
伦理管理等;其次,结合公司案例,重点介绍美国的企业伦理管理经验及实施框
架;第三,在对全球企业经济伦理实践进行考察后,基于对中国当前实践的认识,
并结合对理论的思考和总结,以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为背景,对当代中
国企业的经济伦理实践提出建议,希冀对于当前中国正在兴起的企业伦理管理提
供有益的参考。
16
第一章导论
二、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依据这个划分,本文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以描述如下:
首先,方法论作为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含理论假设、研究理论和研究逻
辑。经济学作为--f]社会科学是无法摆脱价值判断问题的,实证经济学研究关于
“是不是”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研究关于“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既然涉及了
应该不应该的问题,那么规范经济学便不可避免地带有伦理分析的性质。正如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所指出的:“经济学家在争
论经济理论和经济行为问题时,很少提及伦理问题。⋯⋯但是,伦理问题当然是
无法回避的,因为在人们对各种政策进行评判时,必须要有一定的宗旨,这些宗
旨就肯定包含着伦理的内容,不过这类内容可能会藏而不露。”c2n(p.390)伦理对
于经济来说,它不是一种外部的力量,而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tll(p.16)本
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假设之上,由此可以推断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本
人的道德伦理取向也必然掺杂其间。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离不开对历史轨迹的描
述,但又不能拘泥于对历史过程做平面式的文本研究,更是应该运用逻辑的方法,
探讨理论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联系,并给予概括、演绎、归纳或抽象,从而实现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恩格斯指出:“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
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
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
律修正,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
察。”f28l(p.532--533)Ntllt,本文的研究逻辑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对
理论演进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梳理和比较,并对理论发展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做进
一步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其次,作为贯穿研究整个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本文应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规范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第一,规范性研究解决“应该怎样”的
问题,这一点是建立在对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包括文献的整理、分析和比较。由
于所研究内容涉及的时代和地域范围比较广泛,所要阅读的文献是大量的,因此,
在对某个经济学流派或代表人物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考察时,作者力图能尽量阅
读原著,当然,也不乏借鉴其他研究者的成果。第二,描述性研究主要是为了解
7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决“事实如何”的问题。要对当代经济伦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描
述,除了基于文献研究外,本文主要利用作者在美国一年的访学,通过大量地与
该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沟通、交流,利用面对面访谈、学术研讨会、讲座、听
课、网上问卷调查、以及访问公司网站等方式,在占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后再进
行分析,并且将研究的心得与在美国的导师迈克·霍夫曼教授及相关的教授和研
究员进行广泛的交流。第三,应用性研究要解决的是“如何实施”的问题。在描
述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依据规范性研究的结论,本文在最后部分将对中国企业
伦理实践提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
第三,技术性手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献、资料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中。
对经济思想中经济伦理思想的描述主要是依据中文的著作和刊物,而对当代经济
伦理实践以及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发展进程描述所需的资料基本是来源于英文著
作和论文。本文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除著作外,各类论文、资料和数据主要来自
中国期刊网、ABI Glogal数据库、以及公司或组织网页上的公开信息。本特立大
学的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是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研究机构,拥有最丰富的资
料,包括经济伦理议题的著作,期刊,案例资料等。一方面,中心提供了本文所
需的大量英文资料,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中心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和
相关人员,彼此间信息的交流、共享使研究的视野更加宽广.
三、结构体系
本文以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和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理论上考察经
济思想史中有关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及当代经济伦理的学科化进程;另一方面,
考察当代经济伦理的企业实践,并探讨中国以企业为核心的经济伦理实践的现状
和未来。全文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经济伦理特别
是理论演进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此外,本章还包含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重
点的介绍,研究方法和体系以及论文的创新点、不足、及今后的研究展望也都纳
入本章的内容中。
第二章,西方经济学的伦理渊源及融合。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追溯西方经济
学伦理的源头,目的在于揭示经济与伦理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首先简介古希腊
思想家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及功利论、道义论和美德论三大西方主要伦理理论;其
8
第一章导论
次,从“斯密问题”出发,揭示斯密思想体系中经济与伦理的融合,即“经济人”
与“道德人”的联姻;最后,对李嘉图、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约翰·穆勒的经
济伦理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第三章,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主要沿着经济学说发展的进程,探讨西
方主要经济学派包括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流派及其
代表人物的经济研究中,对伦理关怀和价值判断的取向,从这一描述,来梳理西
方经济学演进中,经济学与伦理学由初始的融合、走向分离、最终实现复归的演
变历程。此外,还着重介绍阿马蒂亚·森为经济研究中重建伦理之维所获得的成
就及其特殊贡献。最后,对西方经济学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伦理取向的交化
趋势进行述评。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理论的演进。本章首先从当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演进的视角入手,探讨如何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人们如何从企业管理角度来唤
醒经济伦理的意识,引发对经济伦理的当代思考及理论发展,从而在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后,推动了经济伦理理论学科化的进程。最后,着重对该领域的最近进展
和未来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首先,回顾了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轨
迹,并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经济伦
理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接着,在分析马克思经济伦理的评价尺度后,重点考
察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不同阶段的伦理分析,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
伦理评价,最后从总体上概括和评析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本章首先概括中国传统经济伦理
思想中的德性主义和道义论的根源及其融合,并考察近代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对传
统伦理的传承与反思。接着,描述当代中国经济伦理研究在过去三十年的演进历
程,并对该领域发展的现状进行概括和评析。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企业为主体。本章的目的是从实践的
角度,对企业的经济伦理实践进行考察。首先,分别从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和政
府立法三个方面对促进企业实施伦理实践的外部力量进行介绍;其次,以北美地
区为例,考察企业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这已经成为企业伦理管理的一个重
要方法:最后,以美国经验,概括和总结出当代企业伦理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案
9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例,提出一个典型的企业伦理管理框架体系。
第八章,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与思考。本章首先比较中西方经济伦理
思想在几个重要议题方面的差别,并提出本文的结论和观点;其次,比较当代经
济伦理的理论发展所存在的中西差异,并对中国经济伦理学科的发展提出本文的
建议;第三,比较当代经济伦理实践的中西差异,提出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和时代
背景条件下,在坚持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应该借鉴西方有益的企业伦
理管理经验,在全社会唤醒人们的伦理意识,推广企业的伦理管理,实现和谐社
会的发展。
第五节创新点、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本文的创新点
经济伦理思想虽然渊源久远,但作为--f-j崭新的学科和独立的研究领域,是
过去三十余年发展的结果。基于经济与伦理之间固有的渊源,本文选择从经济思
想史的视角,对西方经济思想进程中伦理关怀的融合、分离和复归,由此来进一
步揭示经济研究中伦理关怀的必要性和意义。
首先,全面的理论梳理。本文对经济伦理思想演进的考察,分别沿着西方经
济思想史、马克思、中国三条不同的脉络,力图展开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其目的
是为了考察不同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伦理思想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
所体现的内在发展的逻辑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和比较。为了力求本文研究
框架能够反映理论梳理的全面性,在论文框架的设计上,除中美双方两位导师的
指导外,并广泛征求了美国一些学者的意见。
其次,前沿研究的描述。作为新兴的学科,中国经济伦理的研究在国际交流
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研究成果中更多是关于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现状的综
述。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的把握,尤其对欧美国家前沿研究状况的了解仍是
比较缺乏的。本文的优势就在于作者利用了在麻萨诸塞州本特立大学经济伦理研
究中心一年的研究机会,广泛与欧美各国研究人员进行交流,积极参与各类国际
性的和美国的学术年会和研讨会,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所获得最新的资料和信息,
20
第一章导论
由此来展现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第三,翔实的实践考察。对企业伦理实践的考察,相当重要的是基于理性的
思考和感性的认识。美国作为企业伦理实践的先导,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
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企业伦理管理的内外部框架。作者访美期间,曾两度参
加美国企业伦理官员的培训班,以及经济伦理教学研究“牛虻”项目的培训班,
多次参加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定期组织的经济伦理企业论坛,并通过与国外研究者
的交流,与实践者的访谈,包括对UPs公司总裁Michael L.Eskew和施乐公司
(Xerox)总裁Anne M.Mulcahy的面对面访谈,以及其他公司伦理主管的访谈,以
保证在文中对企业伦理实践的描述具有较高的真实往和系统性。
二、本文的不足
从2003年确定论文的研究主题至今,整整三年时间,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
中,对经济伦理议题的了解和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应该说,每一个步骤和过程都
基于对前人或自身先前认识的不断反思和修正,这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历程,但博士论文总是有个最后的期限,这是客观存在的矛盾。而更重要的
另一方面,主观能力种种的局限,如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分析写作能力、精力
和时间的受限也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克服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论文仍存在着一
些令人遗憾的不足之处,需要补充和改进。
首先,理论分析的深度仍有欠缺。由于论文的重点是在于梳理理论演进的历
程,所涉猎的时代、流派、人物、地区必然是广泛的,这就导致了无法对其中的
某一特定内容有深入而透彻的分析,更难以把握问题本质的、逻辑的层面,这是
本文的一个缺憾。例如,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制度主义学派的
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梳理时,由于这些学派涉及的人物众多、讨论议题广泛,要对
他们的著作进行全面的涉猎,从而提炼出所蕴涵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作者来说确实
是个极大的挑战。
其次,实践考察仍不够全面。由于文化、价值取向、发展状况的差异,地区、
国家、企业之间的经济伦理实践表现出极其多样化,每个案例都表现出独具的特
点和魅力,虽然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收集了部分案例和统计数据,但由于本文
的重点是在于理论演进和现状的描述和比较,并且也主要是针对美国实践的考
察。因此,篇幅和经历的制约只能将对实践考察重点放在美国经验上,其他国家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和地区较少涉及,这又是本文的另一个不足。
三、研究展望
在论文写作将近尾声的时候,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仍有那么多问题尚未得到解
决,仍有许多的缺憾来不及弥补,但是,作者深知,要试图在一篇论文中解决该
议题的所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经济领域的变化是永恒的,新的实践必
然带来新的理论需求。针对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兴趣,作者希望在本文的基础上,
未来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对理论演进更深入探讨。主要是对经济思想史中尤其是当代经济学流
派中所蕴涵的经济伦理取向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对欧洲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演
进和现状有更全面的考察,从这两个角度,来对经济伦理思想的演进有更加全面
而透彻的把握。
其次,对当代经济伦理实践的进一步考察和分析。一方面是对欧美实践的更
深入考察,通过利用手头所获取的数据,辅以实证分析,勾勒出伦理实践更系统
的图景;另一方面,如果能通过问卷或其他方式,对企业的伦理和社会责任管理
实践进行调查,了解实践的真实状况并且分析其与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逻
辑联系,进而提出适合中国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应
该是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此外,还希望对当前中国经济伦理教学状况进行调
查和分析,从现有成果看,还无法给出一个清晰而真实的描述,相关信息的获取
仍是十分困难的,这与欧美地区存在极大的差距。
第三,对经济理论与经济伦理相结合的更深入探讨。一方面是将企业理论尤
其是公司治理理论与企业伦理管理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研究道德伦理等非正式制度对各种契约关系、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同时,也
有必要对目前经济伦理研究中所应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和交易成
本理论进行有效的整合。
第四,从经济伦理的演进看,经济思想史中经济伦理的议题更多是从效率和
伦理两个方面考察经济动机、行为和制度的伦理性,在当代经济伦理学科的研究
议题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存在着一种现象,即经济研究与经济伦理研究
的普遍脱节,彼此间缺少一种理论的沿袭性和借鉴。我们看到,一方面,以阿马
蒂亚·森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学家提出要在经济研究中重建伦理之维,而另一方
面。如何在经济伦理研究中应用经济理论和方法也是一个令人期待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第一节经济伦理的理论基础:一个早期追溯
尽管现代经济伦理的理论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经济伦理思想
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东西方文化、宗教、哲学领域等都留下
了丰富的资源。美籍印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尔马蒂亚·森指出:
“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传统关系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
开篇,亚里士多德就把经济学科与人类行为的目的联系起来,指出了经济学财富
的关注。”【110.99)从经济思想发展的角度,伦理因素是内生的,大量不同时代、
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表达了对经济生活中伦理道德的关注,这正是构成了西方经
济伦理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古希腊的经济伦理思想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起源于欧洲文明的中心——古希腊。公元前五世纪,智
者学派的代表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
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益,
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同时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大师苏
格拉底则明确提出“美德即知识”,他崇尚理性,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子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
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具有美德,因此,他宣
称“不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此后,在二者的基础上,围绕经济伦理的
主要问题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产生了由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和唯物主义哲学
家德谟克利特分别倡导的两种针锋相对的伦理思想及体系,即德性主义和快乐主
义,或称为义务论和目的论。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德性主义认为,善和德性是至高
无上的,人应当克制自己的物欲以追求道德:以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为代表的
快乐主义认为,道德与物质利益密切相关,“快乐与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
间的界限。为调和上述两种对立的伦理思想和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总结性伦
理学说,他指出;“在财产问题上我们也得考虑到人生的快乐和品德这方面。自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私固然应当受到谴责,但所谴责的不是自爱的本性,而是那超过限度的私意——
譬如我们鄙薄爱钱的人就只因为他过度的贪财——实际上每个人总是多少喜爱
这些事物,如自己的以及财务或金钱的。人们在施舍的时候,对朋友、宾客或伙
伴有所资助后,会感到无上的欣悦。”[291(p.55)同时他认为,经济交换过程中的败
德行为,主要出自人的行为本性,他说:“对毁约行为的起诉,对伪证行为的判
罪,对富人的阿谀奉承,等等,据说这些现象都是起因于私产。但是这些罪行系
出于另一全不相干原因——人性之不善。”t291(p.55)在众多古希腊的思想家中,亚
里士多德第一个较为明确地阐述了经济现象中的伦理内涵以及经济与伦理之间
的逻辑关系,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因此,被称为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
奠基人。pOj(p.53)
二、功利论
功利主义(Utilimrianism),又称为最大幸福主义,是近代西方根基甚深、颇
具影响的重要伦理理论之一,其理论根源来自古希腊时期的快乐主义学说和目的
论;十七、八世纪,霍布斯、洛克等人开始提出功利论;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
初,由英国思想家杰罗密·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iE式了创立功利主义。
边沁等人所构建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强调以感觉为基础,把入生的
目的、人的行为动机归结为追求快乐,即将快乐视为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
为他提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
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13’1(p.103)既然趋乐避苦是人生的基本目的,那么,判断一切事物和行为的标准就
是:有助于产生快乐的事物或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这就是基本的功
利原则。在边沁看来,苦乐是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行为看作
是“果”的话,那么对快乐的追求就是行为的“因”,如果一种行为能够带来最
强、最持久、最确实、最广泛、最纯粹的快乐,那就是最大幸福。如果当事者是
个人,就以个人的幸福为标准,如果当事者是政府,就以社会幸福为标准。基于
依据行为结果是否快乐作为判断事物或行为的准则,功利主义在评价宏观经济制
度和规范、论证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动机和行为时,提出了自己的价值主张。
首先,功利主义论证了求利动机的正当性问题。人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社会动物,在从事任何活动中,都追求着一定的目的,受一定动机的驱使。边沁
认为,追求功利是趋乐避苦的人之本性的表现,是合乎人性的,因而是道德的;
而否定经济活动中的功利动机是与人性相悖的,是不道德的。对此,马克思认为,
“人们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2l@.82)他还认为“‘思想’一旦
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33】(p.103)这是对边沁功利主义中合理成分
的肯定和继承。
其次,功利主义提出了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问题。功利主义以“求最大多数
人的最大幸福”、“公共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他们试图回答,在经济活动中,
人们出自个人的经济动机的行为何以能纳入道德的轨道,使个人利益的追求同反
映公共利益的普遍的道德规则相协调。他们认为,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的道德原则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是可能的,因为公共利益是由个人利
益合成的,同时也是可行的,因为可以建立一整套道德制裁的理论。穆勒提出用
法律的、行政的、舆论的手段作为外在的制裁,同时通过教育等方法培育道德良
心,形成内在制裁机制,促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恪守道德规范。
再次,功利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道德辩护。边沁的功利主义主张
社会利益“合成说”,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追求私利行为的结果
是社会实现共同利益的最有效率的、也是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吻合的途径,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显而易见地具有了伦理合理性。
三、道义论
道义论又称“义务论”(deontology),与功利主义在道德价值观上是截然对
立的,也是西方伦理学重要理论之一。它来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经过中世纪神诫论和经院哲学的发展,到康德和黑格尔
才建立了作为完整理论形态的道义论。
与功利主义所推崇的感性主义相反,康德建立的道义论基础是理性。在他看
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理性,“人类,就其属于感性世界而言,乃是一个有所
需求的存在者,并且在这个范围内,他的理性对于感性就总有一种不能推卸的使
命,那就是要考虑感性方面的利益,并且为谋求今生的幸福和来生的幸福(如果
可能的话)而为自己立下一些实践的准则。”D41(p.62)在他看来,只要人们具备善
良意志,有良好的行为动机,即使没有任何效果的行为也是善的,因为,道德价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值与人们的感性经验、现实利益毫无关系,幸福、快乐和愿望是一种主观任意的
东西,可以随意比较和任意选择,不可能有普遍必然的客观性。他认为,如果人
们的行为仅仅是出于个人利益或个人爱好甚至天然感情,而外在方面及其结果符
合道德法则要求的,那么这一行为就有合法性,但不一定有道德性。因此,人们
行为或活动的道德性质和意义,最基本的不在于其所达成的目的(或者其所体现
的内在价值),而首先在于它所具有的伦理正当性。而所谓行为的伦理正当性,
并非是单个道德主体自身行动目的或价值的实现程度,而根本在于它与某种形式
的公共道德原则相符,任何个人甚至群体都不能、也不可能任意地宣称自己所信
奉或遵循的道德信条具有社会普遍道德原则的合法有效性。这种建立在理性主义
上的、注重行为的伦理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原则,促使道义论者形成了与功利论在
经济问题认识上的不同观点。
首先,道义论强调经济动机的理性和精神追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
斯多德区分了两种经济动机,一种是“符合身份的维持生计”的求利动机,这是
正当的、善的;另一种是超出“符合身份的维持生计”的求利动机,这是不正当、
恶的。以康德为代表的道义论从两个层面为其做了论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应以人为中心:在人的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中,应强调理
性生活与精神追求。绝大多数道义论者都是道德动机论者,他们认为,道德的基
本价值首先表现为道德行为的正当合宜性,而不是它所产生的结果好坏(善恶);
同时,他们反对或者否认实质性效果在行为的道德评价中的重要作用,而更重视
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主体对这些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认同、承诺意愿
和道义动机。
其次,提出了道德规范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的重要性。道义论者并不是简单
地依据经济行为的实质性价值效果来判断、评价该行为的道德性质和价值意义,
相反,他们更重视经济行为主体在经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义倾向、道德意愿
等内在动机因素。康德强调道德自律,要求经济主体按照自己的善良意志行事,
而不受外在的利益的影响和约束,因此,制定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道德原则(规范)
或像康德所说的“绝对(道德)律令”就成了建立某种伦理理论体系的头等大事。
第三,提出了以社会或群体的整体利益及其公正分配作为对经济制度道德考
量的目标。道义论所关注的不仅是单个道德主体的权益和目的,而更多的是所有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道德主体之间的权益(包括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安排,是诸道
德主体(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和道义承诺,其经济伦理规范的内容和形式
往往与社会各项制度安排内在地相关,这些制度安排包括基本的政治、法律、经
济制度等。因此,经济制度的安排所应有的价值取向要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和公正
的原则,道义论也正是以此作为对经济制度、政策进行道德评价的准则。
四、美德论
美德论(virture)与功利论、道义论一样,都是西方伦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利论和道义论着眼于行为或原则的善恶上,而美德论则关注于那些履行行为
的、具有动机的、遵循原则的行为者上,即道德主体上。美德论强调,判断行为
主体的道德价值,不仅要对其是否履行义务或其行为是否产生了善的效果作出判
断,而且还要对他的“意愿性”作出判断。功利论、道义论要解决“我们应该做
什么”的问题,美德论则试图要解决“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性质的人”的问题,
其最重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美德也称为德性,但往往是指德性中的美德和善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
分为两类:一是理智的美德,它以知识、智慧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类是道德的
美德,是以制约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知识、理智是美德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还必须经过实际的训练,养成道德习惯,从而
全面形成美德。他说:“行为的原因(不是指最后的原因而是指致使的原因),是
意志或审慎的选择,这种选择的原因,是欲望和我们对于所求的目的的一切合理
概念,因此,选择须有理性和思维的训练,也须有习性的趋向,因为正当和不正
当的行为,若没有理智和道德的性格二者的结合,必都是不可能的。”
13Jb311.312)
亚里士多德在美德的形成上,强调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实践的训练和习惯。
他提出:“人如果离世绝俗,就无法实现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
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2卅(p.345)他从现实生活出发,主
张一切具体的行动和职业活动,都是在追求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具体的善。至善
是由各个具体的善积累而成的,并且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德行的活动实现的。在
具体的善和一般的善之间,在现实和道德理想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美德论强调道德的践行,它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动机和结果不加以过多的考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察,而是提倡个人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对具体善的追求,实现至善,这一方
面可以通过个人有意识的实践,也可以通过组织有目的的训练。
概括而言,功利论注重经济事物、行为的绩效或结果;道义论强调理想和精
神生活的价值,注重行为的动机;而关注培养经济主体的德性正是美德论所倡导
的。这三个基本伦理理论对于西方经济思想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点将
在下文的讨论中得到体现。
第二节重商与重农主义的伦理关怀
伦理学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尼科马奇伦理学》
从规范的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而直到近代,在古典经济学之前,
经济学仍未成为--f-j独立的学科,经济思想只是思想家们的哲学、伦理、政治等
思想的附属或延伸,包含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中,“他们把经济
推理与他们有关国家与社会的一般哲学思想揉在一起,很少为经济课题本身而研
究经济课题”。135l(p.91)[]/It,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中,经济问题的研究总是掺杂
着浓厚的伦理关怀。
一、重商主义学派的经济伦理思想
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十五世纪,全盛于十六、七世纪,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
到晚期重商主义的发展,瓦解于十七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阶段古典经济学兴盛时
期。重商主义的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一书中提出来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萌芽阶段,重商主义成为欧洲主流的经济思
想和经济实践。大部分重商主义文献出现在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至十八世纪中叶的
英国,其代表人物包括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和爱德华·米塞尔
登(Edward Miselden)等,而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euart,1712-1780)的《政
治经济学原理》通常被认为是重商主义者的最后著作。从经济伦理角度考察,重
商主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大限度地攫取和占有金银的价值取向。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 “17世纪这个伟大宗教时代遗留给其后的功利主义
时代的,首先是一种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伪善的获取金钱之心,只要采取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的行动是合法的。于是, ‘总非上帝所悦’的思想便踪影全无了。”“一种独特
的资产阶段经济伦理已经形成。只要道德品行自壁无瑕而且在财富的使用上无可
指摘,资产阶级实业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金钱利益,同时感到这是必须完成
的一项义务。”t20](p.166.167)崇拜金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重商主义最基
本的原则。
第二,主张本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注重对商人的利益保护。中世纪欧洲的宗
教改革,由于摆脱了原先受罗马天主教会道德支配的影响,使得一些国家社会秩
序趋于混乱,重商主义为此提出了国家利益至上的主张。一方面,重商主义推崇
使用国货,反对输入各种奢侈品和其他外国商品。约翰·黑尔斯说,如果说限制
外国货进口至少要影响到国王陛下和一些外国君主之间订立的盟约,那么,“如
果有何对我们不利的盟约,我就宁愿它被破坏而不是被保存下去⋯⋯所以,凡是
可能妨害我们公共财富的盟约,都不值得尊重。”p61(p.77)另一方面,重商主义
强调经济发展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托马斯·孟身为大商人,却告诫商人们在经营
时不仅要计算自己的得失,更要考虑到增进公共财富和国家实力的需要;同时,
强调商业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商人阶级的保护是重商主义的最重要的政策取向。
斯密指出:“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
牲了;这种主义似乎不把消费看作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作工商业
的终极目的。”“对于凡能与本国产物和制造品竞争的一切外国商品,在输入时
加以限制,就显然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了。”[37j(p.227)
第三,崇尚节俭、批判奢侈行为的消费道德观念。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期间,
欧洲贵族的铺张浪费和奢华生活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量的奢侈品从海外
进口。托马斯·孟指出,“因要装点门面和其他种种奢侈浪费的缘故,使我们消
费的进口货的价值,超过了我国财富所能胜任的程度,而且也不能用出口我们自
己的商品来抵付。”【33】(p.26)为/If.,,他呼吁要严格执行反浪费的法律,倡导社会的
节俭风气。
第四,提出了原始的经济公平观。从中世纪末开始,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兴
起,公共权力者阶层的开支急剧上升,王室和教会为了维持自己的挥霍,对民众
征收高额的什一税。因此,重商主义者呼吁,人民为社会公共品开支所作出的贡
献,应当与他们从公共消费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在社会公共品的生产与消费方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面,托马斯·孟提出:“当我们必须筹集较多于从经常的赋税而来的款项时,我
们就应该按平等的原则办事,方可免遭人民憎恨。”138](p.67)他因此建议政府建立
议会制度,以保证决定社会公共品生产和消费的权力属于多数人。
二、重农主义学派的经济伦理思想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出现在法国的重要经济学派。此前的一百年问,
由于封建剥削的加强和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造成法国农业极端衰落、国家财政
极度困难。为解决财政危机,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提倡重视农业、发展农
业的经济思潮。重农学派的理论以“自然秩序”为哲学基础,以“纯产品”理论
为核心,其代表人物是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安·罗伯
特·雅克·杜尔阁(AnneRobertJacquesTurgot,1727--1781),其经济主张和理论
体系集中在魁奈的《经济表》中。
首先,强调自由竞争、反对经济干预。“自然秩序”的观点是重农主义体系
的理论基础,魁奈将它理解为“一切实际事件的运行规则”和“一切人类行为的
规律”。他认为,“为了认识结合成社会的人的自然权利的范围,必须尽可能以作
为最好统治的自然法则为依据。这个人们必须服从的统治,对于结合成社会的人
说,是最有利的自然秩序,同时也是制定法的秩序。’,I捌(p.304)这种自然秩序“是
造物主一成不变地制定的,以便于人们所必需的财富的不断再生产和分配,⋯⋯
这些不可动摇的规律,通过劳动和个人利益的正确结合,形成社会的道德体和政
治体,教导人们以最大的成就来促进公共福利,并保证最有利地在社会个阶层之
间分配这些福利。”1391Q.396)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在经济生活中,只有自由竞争
才能实现“自然秩序”,一切垄断、限制和政府干预都是“人为秩序”。因此,魁
奈提倡自由竞争,认为“自然的贸易政策在于建立自由的和不受限制的竞争,这
种竞争能保证国家有尽可能多的购买者和出售者,从而保证它在买卖交易时达成
最有利的价格。”139](p.415)只有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完全自由并取消一切专利权
和限制,才能够为发展贸易和建立合理的国际关系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才能够使
人民过上符合道德法的社会生活。
其次,主张重农轻商的价值取向。一方面,魁奈充分肯定了农业的道德价值,
他指出,“农业国的管理秩序能使所有私人利益都集中到一个主要目的上,就是
必须使作为国家和所有人民的一切财富的源泉的农业繁荣起来”,“君主和人民绝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不能忘记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391 0.332.333)另一
方面,魁奈对制造业和商业进行了道德上的批判,他说:“帝国的衰颓,常常和
繁荣的商业有密切而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制造业和商业,是依靠纷乱的奢侈
来支持,把入口和财富集中和积蓄于大都市,妨碍了农地的改良,使农村趋于荒
废,引起轻蔑农业的思想,过度地增加个人的支出,损害家属的生活,阻碍人口
的增进,进而使国家陷于困疲的状况。”【3明0.34)为此,他把从土地取得的盈利
扣除了一切支出以后,所余产品就构成国家收入的每年创造的财富,称为“纯产
品”;把从事农业的人,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工人,称为“生产阶级”;把从事
工商业的入,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称为“不生产阶级”。
第三,秉持功利主义的原则。熊彼特高度评价:“我想魁奈的行为法则应处
于领先地位(相对于意大利人而言);这个法则就是:以最小的牺牲、或者像他继
续说明的,以最小的劳动、痛苦,以求最大的满足。这一法则或原理的重要性,
如果从理论形式——或者也可以称为经济学的纯粹逻辑——角度来考虑,主要在
于提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理论的基本问题是最大化的问题。魁奈用以提出
这一原理的享乐主义的外衣,其重要性在于从时间上来说,它使他在功利主义社
会哲学史中占据显著地位;毫无疑问他是功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虽然他没有用
很多话来阐述这个最大幸福的原理。”13卅(p.352)
第三节。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联姻”
十八世纪开始,欧洲封建的行会手工业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
也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产业革命步伐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变革以及人们伦理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对抽象人性的崇拜、对永恒道德的
追求,成为那个时代经济学家的共同特征。重商主义从流通领域抓住了经济现象
的表面联系,并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伦理和狂热追逐财富的资产阶级
的心态,在对货币、贸易、财富和利息等经济范畴的论述中。用商业资本和新型
资产阶级的伦理观、价值观对现代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探讨,为古典经济
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十八世纪,重农学派在法国的出现,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基
础在法国的奠定,经济思想和理论作为系统化的科学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的时机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已经成熟:从威廉·配第提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开始,西方经济学开辟了一条
从观察经济现象,逐步深入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内部规律的道路,引导着经济学进
入了一个独立学科的发展进程;亚当·斯密在完成这一飞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
学研究与伦理道德哲学研究的“联姻”,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的“边际革命”为止。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布隆克所指出的:“亚当·斯
密是把他的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作为相互补充,而不是用经济分析取代道德分
析。”t40](p.106)宅E他的两部主要代表作《情操论》和《国富论》中,亚当·斯密
一方面继承了大卫·休谟(171 1--1776)道德情感论的传统,另一方面接受哈其森
(1691--1747)经验主义功利论的影响,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人类的本性分析出发,
演绎出人类在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下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生活样式和生存价值,
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将经济生活与道德世界相联系的框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伦理论证。
一、斯密问题及争论
研究斯密经济伦理思想,首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是“亚当·斯密问题”。作
为其学术生涯的代表作, 《道德情操论》(简称《情操论》)与《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奠定了斯密在经济学、道德哲学、以及经济伦
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
当·斯密>传》的作者约翰·雷指出:在《情操论》中“斯密的学说很新颖,具
有独创性”是“前所未见的道德理论的最壮丽的大厦。”14”0.130)而《国富论》
则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上一座辉煌的宫殿。尽管这两部著作的地位没有人会否
认,但对斯密在其中关于“道德人’’与“经济人”阐述的不同理解却引发激烈的争
论,形成了经济学说史上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或“斯密难题”,也称“斯
密悖论”。这场从十九世纪中期,始于德国历史学派和边际学派间的激烈争论,
延续了近百年,总体而言,形成了“对立论”和“统一论”两种不同的观点。
“对立论”首先是由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1878年,德国哲学家斯卡尔钦茨
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学及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文中提出,斯密在《情
操论》中将道德行为的动机归之为同情或利他,所提出的人性论是利他主义的;
而在《国富论》中将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利己的,提出人性论是利己主
义的,由此造成两部著作立论之间的相互对立,反映了斯密前后思想上的碰撞和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矛盾,他说“起初认为人类交往是基于人们之间所感受到的一种同情的道德哲学
家亚当·斯密,在某个时候变成了把自利视为激励人们行动的东西的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42】,因此,提出了所谓“斯密难题”。此后,原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卢森
贝在他颇具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史》一书中也认为:斯密在‘情操论》中“研究
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在《国富论》中“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是利
己主义——在经济生活中专门追求个人利益”,但“他没有能够把这两个世界联
系起来”,并指出,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由于斯密“不能把经济看作是基础,
而把观念形态看作是上层建筑。他的二元论是自然的,因为这是受资产阶级的自
然本性所决定的。”t431(p.243)5J"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把斯密看作伦理学
上的利他主义者、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几乎成了研究斯密的传统信条。
Ⅲb.13)
“统一论”的最早代表是边际效用学派。在反驳德国历史学派对斯密关于人
性论的批评时,边际学派的代表庞巴维克指出,斯密的《情操论》对人的本性的
分析也是从人的利己主义出发,它构成斯密道德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不能把斯密在《国富论》和《情操论》中的思想对立起来,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
人的支持。在当代,英国经济学家诺尔曼·P·巴利指出:“《情操论》和《国
富论》的哲学基础是相同的,说两部著作存在某些不一致(因为后者推断的含义
来自人完全受自利驱使这一概念,而前者则出自富有同情心和仁慈的人这样一个
模式)是错误的。事实上,自利信条对两者来说是共通的。州4习Q.32.33)1999年,
在重新编辑、出版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时,拉斐尔(D.D.Raphael)和麦克菲
(A.L.Macfie)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是一个基于无
知和误解的伪问题。先读了《道德情操论》的早期某一版本然后读了第六版的任
何一个人,都不会对同一个人写下这样一本书和《国富论》而有感到迷惑的任何
轻微的意向,或者认为他关于人类行为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斯密的伦理学
和对人类行为的观点的论述在1790年的第六版中和在1759年的第一版中是基本
相同的。虽有发展但不是基本方面的改变。,,I”1(p.20)在中国。一部分研究“斯
密问题”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统一论观点进行了论证,如朱绍文、陈岱孙、
万俊人等。l”1(p.15.17)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斯密问题”?在斯密的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利己与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利他的相互冲突、“道德人”与“经济人”之间是否存在对立?⋯⋯对上述问题
的回答需要建立在全面了解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
二、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观点
首先,个人经济行为的动机——利己主义。对个人经济行为动机的分析是斯
密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动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性,对人性的分析始终
是各个时代的重要思想成就。值得一提的是,自霍布斯提出人的利己本性论后,
十七世纪的英国发生一场关于“人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大争论,也因此促进古
典政治经济学在经济行为的分析中包含了更多人性的关怀。恩格斯认为,古典政
治经济学可以和同时代的伟大法国启蒙学者的成就媲美,并且也带有那个时代的
一切优点和缺点。在他们看来,新的科学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关系和需要的表现,
而是永恒的理性的表现,新的科学所发现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不是历史地规定
的经济活动形式的规律,而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它们是从人的本性中引伸出来的。
斯密在这方面的贡献正如熊彼特所言:“正是通过斯密的著作,十八世纪关于人
性的思想才传到了经济学家手里。”【471(p.282)
斯密认为,人性从本质上来说是利己的。曼德威尔认为,美德完全源于人性
的自私,无论是出于自然本能的冲动(即自我保存的冲动)或经过深思熟虑的行
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荣誉感,都是自私的。他承认这神利己动机的行为有时
候能将公共的利益置于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的地位,但又对此给予了否定的道德
评价。斯密批判地继承了曼德威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所提出这种“私恶即公利”
的思想,在他的两部代表作中,深入分析了人的利己性。在《道德论》中,斯密
说“他们所消耗的比穷人多不了多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然他
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
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461在《国富论》中,斯密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
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1481(p.14)而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是“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既以牟取利润
为唯一目的,他自然总会努力使他用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最大价
值,换言之,交换最大数量的货币或其它货物。”刚(p.27)并且,“人类几乎随
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
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利的本性他要达到的目的就容易多了。”1371①.13)通过上述引文,我们看到了斯
密笔下人的本性,无论地主、资本家、还是个人,无论其本身经济行为的动机,
还是在交换原则中,都反映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私利本性,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
这成为“经济人”参与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此,斯密的贡献就在
于他从人利己的本性、以及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出发,来揭示人类经济活动
的动机,他与以往思想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改变了以往从原则和观念上进行
图解式研究的方式,而是本着中立的价值观,从经济行为的本身客观地分析其动机。
其次,经济行为伦理化内外在约束——同情心与“看不见的手”。如果社会
中个人的经济活动都出于私利目的的话,那么,靠什么力量来约束利己心的膨胀
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昵?斯密认为,这既不能靠“人道主义的软弱力量”,
也不能靠“轻微的仁爱的火花”,在《情操论》中,他提出要依靠同情心和正义
感,在《国富论》则依靠自由竞争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一方面,同情心是促
进个人经济行为伦理化的内在约束机制。斯密认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
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质,这些本质使他关心别人
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常为他人的悲哀而伤感,这是显而
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实例来证明。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情感
一样,决不是品行高贵的人才具备⋯⋯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
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4q(p.151)斯密在此明确指出,在“人性”或人的
“原始感情”中,既有自私的一面,又有关心他人命运的一面;“同情感是人天
赋所有的,由于心理联想,从而使人在考虑自己的时候为他人着想。因此,正是
这种多同情别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
成尽善尽美的人性。”1461(p.25)这种出于人之本性的同情心,使人们在追求自利
的经济行为中,通过心理联想,对别人的处境和痛苦感同身受,由此产生正义、
仁慈、责任感、美德、自我控制等种种人性利他的一面,促使人的经济行为从利
己转向利他。因此,斯密从个人道德层面分析,提出正是心理因素——人天性具
有的同情与怜悯,以此约束自利而促进自身经济行为的伦理化。另一方面,“看
不见的手”是促进经济行为伦理化的外在约束机制。斯密在《情操论》和《国富
论》中都论述过“看不见的手”。在《情操论》中,斯密提到:尽管富人“他们
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出几乎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
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1:3提供生活资料。”㈣①.229.230)在《国富
论》中,斯密又一次提到,“确实,他(资本家)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
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
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
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
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
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
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371(p.27)
在斯密看来,市场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竞技场,在自由竞争的客观经济规律这只“看
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参与“竞争和比赛往往引起(人们)最大的努力”【371,Q.320)
其结果,不但增加了他们个人的财富,而且也在总量上增加了全社会的财富。与
此同时,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各个市场主体,出于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
自然会使他们把资本投在通常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这样一来,促进了社会资源
得到最好的配置。因此,人们出于利己动机的经济行为,通过相互竞争机制的约
束,便产生了出乎意料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和整个社会的协调一致,这
正是“看不见的手”的伦理价值之所在。
最后,经济行为的伦理结果——利他。斯密不仅从动机、过程来考察经济行
为的伦理价值,对经济行为结果进行伦理评价也是斯密的贡献之一。斯密的导师
哈奇森反对霍布斯、曼德威尔等人的极端利己主义,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仁爱
的,他强调从动机来评价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且主张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
幸福”作为至善。斯密认识到这种完全动机论的道德评价所具有的局限性,在《情
操论》中,主张既从动机出发也要从结果方面来进行道德评价。正如在《蜜蜂的
寓言》中,孟德威尔将社会比喻成一个巨大的蜂巢,而将社会中的个人比喻成是
栖居蜂巢的蜜蜂,就像蜂巢蜜汁的丰盈是来自每只蜜蜂的辛勤地采花酿蜜,对人
类而言,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利益的增长,就直接取决于作为社会成员的
每一个个人的求利努力及创造能力的自由发挥,换言之,社会中每个个体最大限
度地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整个社会公利的实现,这也是斯密所阐
述的经济活动的伦理价值目标。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经济学家是这样来表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述这一点的: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仅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样,
也就不知不觉地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务,为普遍利益服务。”【49】0.102)弗里德
曼也指出:“亚当·斯密的天才闪光在于他认识到,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自愿交
易中——简单地说就是在自由市场上——出现的价格能够协调千百万人的活动。
人们各自谋求自身利益,却能使每一个人都得益。亚当·斯密认为,经济秩序可
以作为许多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人的行动的非有意识的结果而产生,这在当时是
个惊人的思想,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义。”1501Q.18.19)
三、斯密经济伦理思想述评
首先,斯密经济伦理思想具有功利主义色彩。不可否认,各个时期不同学派
的经济伦理思想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功利主义或者道义主义的影响,斯密也不
例外,正如马克思指出:功利主义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心照不宣的前提”,
“政治经济学是这种功利论的真正科学。”【5”0.479)熊彼特也指出:“功利主义
诚然是18世纪的产物。但它经历的最好的一段时间,却是在19世纪的上半叶。”
瞄21Q.46)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功利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首先,论证了经济动机
在道德上的正当性。人们的经济动机是建立在求利的基础上,对求利的经济动机
如何进行道德评价一直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课题,边沁和穆勒在自然人性论即感
觉论的基础上全面地论证了求利的经济动机在道德上的正当性,斯密同样认为,
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表现,是合乎人性的,因而是道德的;否定经济活动中的
功利动机是与人性相悖的,是不道德的。其次,提出了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问题。
边沁、穆勒的功利主义以“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原则,斯密对经济
伦理的思考也试图要回答: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出自私利经济动机的行为如何纳
入道德的轨道,使个人利益的追求同反映公共利益的普遍的道德规则相协调,他
提出了通过自发的内在同情心、外在竞争机制以及自觉的法律强制手段,促使人
们在经济活动中恪守道德规范,最终实现富国裕民和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再次,
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的伦理辩护。出于个人利益的追求而导致公共利益的产
生,其前提必然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是斯密所要表达的重要
内涵。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内容逐渐使功利论变成了替现存事物的
单纯的辩护,变成了这样的说教:在目前条件下,人们彼此之间的现有关系是最
有益的,最有公益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学家的学说里,功利论都具有这种性质。”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5l】0.484)
其次,斯密在自利概念上的中立。斯密把人的本性看成是天生的自利,但他
从来没有把这种自利(self-interest)片面地理解为自私(selfishness),并将此作为一
种道德上的“恶”而加以贬斥。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昂内尔·查尔斯·罗宾
斯指出的:“误解常常是因为对自利概念解释得过于狭窄而引起的。把《道德情
操论》作者(亚当·斯密)使用的这个词等同于以一己为中心的自私,实在是荒唐
的曲解。十分明白的是,在此处以及在《国富论》的全书中,白利并不意味着自
私。它的意思只是说个人的利益是一个人最密切关心的事。”郾10.37)毫无疑问,
斯密对人性的分析是建立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一方面,他承认自利本身不是美
德,是介乎于友好和不友好的情感中,它既不像宽宏、人道、善良、怜悯、仁慈
等那些情感那么友好,也不象故意伤害他人、欺骗等那些不友好情感,它只是人
们的一种自然天性;另一方面,他认为追求私利的欲望若不加适度的限制,极有
可能成为滋生道德情操败坏的温床,成为罪恶和不义的根源。“为了获得这种令
人羡慕的境遇,追求财富的人们时常放弃通往美德的道路。不幸的是,通往美德
的道路和通往财富的道路两者的方向有时截然相反。”正是因为对自身更大利益
追求的野心,“成了一切骚动、忙乱、劫掠和不义的根源,它给世界带来了贪婪
和野心。”146]Q.69.76)斯密还认为,“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
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
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在不去考虑他人的情感
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三种美
德(即谨慎、正义和仁慈——作者注)的第一种最初是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提出
来的要求,另两种美德是我们仁慈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1461@.342)斯
密在此所强调的是:只有当一个人把追求自己的私利与兼顾别人的利益结合起来
时,自利心就可以成为美德诞生的摇篮。
再次,提出“看不见的手”所存在的伦理缺失。斯密通过“看不见的手”的
原理,揭示了这样的市场规律:每个人都具有的利己之心会驱使人们为争取自身
的更大利益而不断奋斗,这正是市场经济制度得以建立起来的内在动力;而自由
竞争机制和个人天性中的同情心又能把人的求利行为限制在不损人利己的范围
之内,并且进一步把它引导到更高的境界——利他,由此便形成了整个社会协调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一致的机制。在《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斯密充分阐述了“看不见的手”所
具有的经济和伦理上的积极意义,同时,尤其是在《情操论》中,他也考察了“看
不见的手”所固有的伦理缺失。比如,在谈到市场中的分工时,斯密一方面在《国
富论》中讴歌其所带来的效率和财富;但另一方面,在《情操论》中,他认为分
工所产生的单调劳动将造成对劳动者创造性的压抑,其结果是导致劳动者的愚钝
无知。他这样写道:“分工进步,依劳动为生者的大部分的职业,也就是大多数
人民的职业,就局限于少数极单纯的操作,往往单纯到只有一、两种操作。⋯⋯
一个人如果把他一生全部消磨于少数单纯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所产生的影响,
又是相同的或者极其相同的,那么,他就没有机会来发挥他的智力或运用他的发
明才能来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因为他永远不会碰到困难,这样一来,他自然要
失掉努力的习惯,而成为最愚钝无知的人。”[461 0.27)而且市场机制在为某些人
赢得财富时,也造成了普遍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少数人的富裕,是以多数人的
贫乏为前提的。“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
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需,但同时也是我们
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普遍的原因。”M(p.62)当人们推崇或者批判斯密
将“看不到的手”引导下的自由市场机制视为人类经济生活的最佳范式时,往往
忽视了斯密在《情操论》中对分工给劳动者造成的伤害以及对市场机制所带来贫
富分化的忧虑,这是我们在考察“看不见的手”时所应给予重视的问题。
最后,对“斯密问题”的思考。诚如本节开篇所述,尽管对“斯密问题”的
探讨和争论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并且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但毫无疑问,这
是基于对斯密著作的不同理解。对斯密本人而言,在他自己的思考中,必定存在
着明确而一致的基本原则或思想,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一,从历史
实际考察,两部巨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国富论》是《情操论》中思想在
经济领域的进一步发挥。按照斯密时代苏格兰大学中的学科分类法,经济学还未
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其内容是道德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富论》是作为道
德哲学家的斯密在经济分支的进一步研究。此外,《情操论》出版于1759年,在
斯密去世前曾修改过六次,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曾有过四次修订,因此,
在斯密生命的最后三十年,主要是从事这两部著作的写作、增订。作为一个严肃
的学者,在同一个时期,其基本的基本原则或思想会有些变化,但不太可能有根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本上的冲突,并且从他历次的修改中,他始终没有改变“经济人”和“道德人”
的基本立论。其二,从著作本身的内容看,斯密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是一致的。
斯密在《情操论》中虽然突出了人性利他的一面,但他看到了人性的双重甚至多
重性、以及彼此问的转化;而《国富论》中,出于构建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需要,
斯密侧重了对人性中利己特征的阐述,但并没有否定人性利他的一面。所以,如
果我们以辨证的眼光来认识人性的话,我们便不会将人性看作是非此即彼的东
西,应该更多考虑人性的多重性以及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的话,“斯
密问题”将是一个伪问题。更进一步而言,对斯密“道德人”与“经济人”之间
关系的准确把握,说明了斯密显然不是人性单一论者,就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中,
斯密坚持的是在利己基础上的利他,正如休谟所言,“在我的原始的心理结构中,
我的最强烈的注意是专限于我们自己的;次强烈的注意才扩展到我们的亲戚和相
识;对于陌生人和不相关的人们,则只有最弱的注意达到他们身上。”154]@.529)
斯密明显是接受了休谟关于人性的这一观点,这成为“他论证每个人自利是主要
的,利他是次要的这一观点的道德合理性的重要前提。”(441①.111)
第四节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
一、李嘉图的功利主义思想
作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大卫·李嘉图同斯密一
样,在其经济理论研究中也蕴含着伦理道德判断。【5习(p.140)
首先,建立在功利原则基础上经济自由主义的价值取向。虽然熊彼特认为“称
李嘉图为功利主义者是没有必要的,虽然他同这一派人有私人交往,对这一派的
信条也可能表示赞同。”tso@.50.51)但边沁曾描述说:“我是穆勒的精神上的父
亲,而穆勒是李嘉图的精神上的父亲,所以李嘉图是我的精神上的孙子。”
【57lQ.243)这一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的《自传》中也指出:李嘉图的《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要不是我父亲督促和大力鼓励,就不可能出版,也
不可能写出。”158l(p.347)flqllt可以断定,边沁及穆勒父子的功利主义对同时代的
李嘉图是产生重大影响的。李嘉图是一个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鼓吹者和捍卫者,
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同斯密的《国富论》一样,宣扬的基本思想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都是资产阶级经济自由主义。李嘉图认为,只有始终不谕地维护资产阶级个人利
益,才能有效地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并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达到
这一目的,就必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李嘉图指出:“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
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
很好地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在一起。”而且“最能保障整体利益的莫过于把总
资本作最有利的分配,也就是行普遍的自由贸易。”t59j(p.113)这样,边沁的资产
阶级个人功利主义,便成了李嘉图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李嘉图在主张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的同时,极力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认为这是违反“最大多数人
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利主义最高伦理原则的。
其次,强调或凸显了分配中的经济伦理。马克思指出的:“力求在一定的社
会结构中来理解现代生产并且主要是研究生产的经济学家李嘉图,不是把生产而
是把分配说成是现代经济学的本题。”t60l(p.747)李嘉图认为,资本主义是符合“绝
大多数人的幸福”这一功利主义伦理准则的生产形式。因为在他的视野中,资本
家发展生产虽然是为了追求利润这一个人利益,但资本带来的利润是为了积累和
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增进了人们的幸福,因此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是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的。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与斯密的《国富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强调资本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长,但与斯密相比,李嘉图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
或凸显了分配中的经济伦理。在李嘉图的整个经济思想中,分配学说占有中心地
位。他认为,应把阐明社会产品如何分配为地租、利润和工资三种收入形态,规
定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指出,确定支配这种分配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
的主要问题。李嘉图揭示了土地所有者、工人、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在同法
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的论战中,李嘉图强调:地租不是财富的创造,只是财富的
转移,并把土地所有者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赘疣”[61J(p.166)因为他
认为,地主的利益是同现代社会的其他一切阶级的利益相抵触的。同时,李嘉图
还把资本家和雇佣工作之间的对立关系“看作某种既定的东西,看作生产过程本
身所依据的自然规律。”1621(p.473)并反对提高工作的工资,因为这是有害的,会
阻碍资本积累。李嘉图没有像边沁功利主义那样宣扬社会利益的统一与和谐,而
是正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马克思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李嘉
41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图对于地主和资本家“总是尖锐地看到了经济上的差别”,【6”Q.183)李嘉图一方
面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状况的阴暗和悲惨,另一方面却认为,为了资本
家的利益,这是暂时的和可避免的现实。因此,他不仅反对工人提高工资,而且
还反对实施对工人的济贫,认为“济贫法直接产生的明显趋势和这些明确的原理
是南辕北辙的。与立法机关的善良意图相反,它不能改善贫民的生活状况,而只
能使贫富都趋于恶化,它不能使贫者变富,而使富者变穷。”网0.88)可见,在
李嘉图的眼中,资本家的利益不能受到损害的,而工人的苦难是存在的也是可以
理解的,这种状况是天经地义的。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伦理思想
至今的两百多年中,很少有其他经济学家能像马尔萨斯(1766—1834)那样引
起人们截然不同的评价,熊彼特曾说:“有人说他是人类的恩人。又有人说他是
恶魔。有人说他是深刻的思想家。又有人说他是笨伯。从《人口论》问世之日起,
直到今天,马尔萨斯很幸运地——因为这是一种幸运——是同样不合理的、彼此
矛盾的评价的主题。”163](p.159.160)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主要是两个部分,一部
分是在1798年出版的《人口论》中关于人口问题论述,它反映了当时经济学与
伦理学之间紧密关联、不可截然分割的关系;另一部分是1820年出版的、以总
需求不足为论述主题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十八世纪末,马尔萨斯所生活的欧
洲正处于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的时代。人口的大量增加,既有助于刺激生产、加
快工业革命的进程,但也带来了诸多严重问题,劳动阶级贫困问题尤其突出。在
人口问题上,当时的经济学家们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即:众多和不断增加
的人口是财富的重要象征,这本身就是任何民族最大的资产,亚当·斯密就曾说
过:“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识,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37】0.66,73)但马尔萨斯
反对这一普遍观点,并凭借其反主流的人口理论成为争论的焦点,其经济伦理思
想也主要表现在人口理论中。
首先,人口的迅速增长是社会贫困的根源,控制人口增长是合乎伦理的选择。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基于两个假设: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
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由此得出结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
便会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存资料至多只是以算术级数增长,最终使人口的增殖
速度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由此将造成社会的罪恶和不幸。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因此,马尔萨斯认为,对穷人的社会救济违背了救济本身的目的,它使人们胆敢
建立他们不能瞻养的家庭,因而“创造出他们所维持的贫困”。所以,唯一正确
的选择就是控制人口增长,他明确指出:“在努力提高任何国家的生活资料数量
对消费者数量的比例时,我们的注意力自然首先集中在生活资料的绝对数量的增
加上。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立即发现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远远地快速于生活资料
的增加;并且发现不管我们怎样努力,生活资料老是膛乎其后。这时我们就该相
信我们仅仅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一定是不会成功的。这好象是驱使乌龟去赶上兔子
一样。既然我们不能使生活资料赶上人口而达成适当的比例,那末次一步的打算
自然就该使人口去适应生活资料了。假使我们能说服兔子使它乖乖地睡着,那末
乌龟便一定能够赶上它。”164j(p.469.470)因此,“对人口的某种抑制,是迫不及
待的要务”。1641 O.324)
其次,反对扶弱济贫,提出道德约束加利益约束是限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手段。
马尔萨斯认为,消除或减弱由人口因素所产生的灾害主要有道德节制、罪恶和贫
困三种手段。在《人口原理》第一版中,他更看重罪恶和贫困的抑制作用,而在
《人口原理》第二版中,他较为强调道德节制对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积极作用。他
指出:“既然每一个人通过奉行自然理智以及宗教信条明确指出的道德节制,就
能避免人口因素对他本人和整个社会所产生的一切恶劣影响;既然我们有理由认
为奉行这种道德节制在一定程度上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个人幸福,那么我们没有
理由责难上帝行道不公,因为他的一般法则责成我们必须遵守这种道德节制,否
则就会受到惩罚”。t64j(p.465)他认为,一是晚婚,二是将自己所生子女的数目控
制在自己的抚养能力之内,是人这种有理性的动物应尽的道德义务。与此同时,
马尔萨斯也注意到单纯的道德节制具有一定的局限制——“凡制定道德规章或行
为戒律的人,不管他怎样坚定地相信人,都有严格遵守它的义务,他决不痴想每
个人都能够严格地奉行不悖。”t64j(p.494)N1此,道德节制必须有严格的利益约束,
即让那些多生者受到贫穷的惩罚才能真正达到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效果。他指
出:“如果有人无力赡养家庭而决定要结婚”,“照我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结
婚,虽然显系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并非是社会有权主动地予以制止或惩罚的一
种行为,因为大自然规律对于这种行为所规定的惩罚将直接地、极其严厉地加诸
于违犯者本人⋯⋯因此应当让大自然来处罚他,让他挨受穷困。必须让他从生活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中体会到自然规律由于他不听从警告而罚他和他的家庭受苦,并且让他觉悟到除
靠他的劳力所能得到的公平代价外,他没有权利要求社会给他颗粒粮食”。
【删(p.495)为保持利益约束的应有压力,马尔萨斯反对英国的济贫法,试图用贫困
来限止人口的增强。马尔萨斯为此强调:“应该形成一种风气,把没有自立能力
而陷于贫因看作是一种耻辱,尽管这对个人来说似乎很残酷。对于促进全人类的
幸福来说,这种刺激似乎是绝对必需的,任何削弱这种刺激的企图,不论其用意
多么好,总是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如果某些入根本没有可能自立,根本不可
能养家糊口,只因可以指望得到教区的施舍,便结婚成家,不仅会给自己和家人
带来不幸,而且还会不知不觉地损害同阶级的所有其他成员。一个不能养家糊口
而结婚的劳动者,在某些方面可说是他所有劳动伙伴的敌人。”嗍0.34)
尽管现在看来,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模型过于简单,他既没有充分预计到
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的边缘向外移动,也没有预计到大部分发达国家在=十世
纪以来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第二次“人口革命”阶段;
同时,马尔萨斯反对扶弱济贫,企图以贫困来限制人口增殖的观点也是不符合人
类社会道德的。但是,他的人口理论中仍含有积极意义的一面,比如他所揭示的
人口过快增加与社会贫困加剧的关系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价值,实际上提出了人类
必须自我约束自身生产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三、西斯蒙第的经济伦理思想
西斯蒙第(1773—1842)是瑞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其经济学成名作是1819
年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在书中,他唤起人们注意不受控制的工业主义所带
来的危机,指出了经济危机的性质和无限制竞争、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所带来的
危险,并预见到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日益增大的裂痕,因而号召进行社会改
革,其经济理论中表达了对工业时代中劳动阶层的伦理关怀。
首先,反对利己主义,关注以人为本。西斯蒙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研
究财富和国民享受的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应该是--1"1道德科学。他以同情心为
起点,通过对所处具体社会环境的观察,看到了工厂制度下产业无产阶级的生活
状况,体验到资产阶级自由竞争带来的人口过剩和对劳动阶级造成的深重灾难。
他批判英国古典学派舍去人而谈财富、鼓吹利己主义的主张,在他看来:“财富
既然是人的一切物质享受的标志,我们就应该使它给所有的人带来幸福”,【651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Q.17)“他所创造的这一切,都应该用于满足他的需要或他的愿望”。165]@.49)
他认为,如果财富不能满足这种愿望或需要,则不能算为财富。因此,“从政府
的事业来看,人们的物质福利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651Q.22)即政府对财富的
生产、流通和分配的指导和管理应该以怎样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使全体居民都
能获得物质上的享受。可以看出,作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西斯蒙第更多的是
站在社会伦理的角度,对人民群众的灾难表示深深的同情,因此,反映在理论上,
是把人的情感需要放在显著地位,在他的观点中,政治经济学应当从属于伦理学。
其次,反对自由放任的价值取向,提倡政府干预。针对“供给会自己创造需
求”这个当时主流经济学的基础命题,西斯蒙第的经济学是建立在生产和消费的
平衡以及消费先于生产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他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大机器生
产和自由竞争引起持续的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随着大生产的发展,机器排挤
工人,劳动者失去购买能力,导致市场缩小,这种消费小于生产的非均衡状态将
引发经济危机,因此,他指出:“在我们刚才阐述的见解与亚当·斯密发表的见
解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亚当·斯密一直反对政府干预一切有关增加国民财富的
事,我们却一再呼吁,政府对此进行干预。,’【651 Q.460)西斯蒙第呼吁政府采取
措施,协调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制止人们逐利过程中有害的盲目冲动、
限制不正当竞争、保证劳动产品的合理分配,使增长的财富能使大多数人受益,
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由此,西斯蒙第从对生产和消费的研究又转到了对
生产和分配的研究。在他的观点中,无论个人或全社会的幸福,都不在于生产和
生产力的发展,而在于所创造财富的合理使用和公平分配,他说:“国家的利益
决不是工厂主的利益,而是把生产所得的利益在一切参加生产的人中进行合理分
配,国家的利益要求劳动所生产的国民收入,由各个阶级来分享。”165]①.226)
他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公平看作是一切罪恶的原因。因此,他寄希望于国家站在
公正的立场予以人道主义的救助和干预,来缩小贫富差距、铲除不公平、不正义
现象滋生的根源。
最后,强调信任与道德的经济价值。西斯蒙第说:“道德,即热爱秩序、节
约、俭朴和正义,正如促进社会的幸福一样,对财富的增加也是有效的动力。”
陋习(p.245)而“这些道德几乎永远是由公共组织来培养的。宗教教育、政府和荣
誉感,在改变人的本性。”1651(p.245)1i1]社会、政府应该为良好道德的建立、培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养付诸努力,通过道德教育和感召力量来改变人们的自私本性,从而使利己和利
他相协调。西斯蒙第同时把道德信任引入商业流通的银行信贷关系中,认为良好
信贷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节省交易费用、保持商业流通的正常运转,也有助于银行
产业的发展。如果以诚实、信任建立的信用制度一旦丧失,则一切契约都将不能
履行,银行产业也将面临破产,因此诚实、信任是契约建立的前提。西斯蒙第援
引当时美国的例子:“美国人把建立银行和根据每个公民的信任发行银行券的权
利看作是美国人的一份自由权”,【651(p.334)他说: “毫无疑问,发行银行券和
供应流通的货币比较起来,是一个更为经济的手段。”[651 0.335)
四、约翰·穆勒的经济伦理思想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是西方经济学说思想史上一位有重要影
响的经济学家。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在其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
原理》(1853年)和《功利(用)主义》(1863)中,身兼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的穆勒“在
伦理学上,他继承和发展了边沁的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体系;在经济学上,他重新组织了自斯密以来形成的经济学体系,尽可能详尽准
确的阐明各种经济观点,使经济学在形式上更趋于完备,他的经济学说被称为经
济学说史上斯密以后三次大的综合的第一次。”15习(p.163)既使功利主义成为古典
经济学的伦理前提,又回答了经济生活中普遍的道德规范何以可能的问题,正如
陈岱孙先生所说:“穆勒在写这本书时(指《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作者注)力图把
经济学从李嘉图以前的英国经济学家的教条精神中拯救出来;在经济理论分析中
注入大量的对人类福利的关注和容忍的精神;从而对他先前所服膺的边沁的功利
主义和以之为社会哲学基础的李嘉图经济学,作了修正。”酬舡11)可以说,在他
的时代中,他比其他的经济学家表达出对伦理和道德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首先,对功利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
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6‘”(p.10)穆勒以此名言,一方
面坚持了边沁提出的以快乐为功利的基础,但强调精神快乐优于物质享受。同时,
他不仅主张个人追求快乐和幸福,也强调人性中具有的人类社会情感,这构成了
人的行为中所追求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和利他主义,认为它是指导人类行为
的规律和各种道德生活的根本,既是人生的目的也是道德理想。但约翰·穆勒批
评了边沁功利论中为了功利目标而忽视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律的思想。他指出,功
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伦理渊源
利主义者实行幸福标准的正当行为,并非指自己的个人幸福,而是一切相关人的
幸福,而且要求人在他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之间做到严格的公平。因此,约
翰·穆勒认为,功利主义道德不只是表现为趋乐避苦,还应该表现为别人利益而
做的自我牺牲。总之,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比边沁更具理性。
从理论上,他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结合在一起,还表达了国家和社会利益高于
个人的整体主义思想;从实践上,基于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从道德上肯定了
作为个体的资本家牟取私利、发家致富的行为,反对政府打着公益的幌子对个人
实施各种限制,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提供道德舆论支持。oo](p.185)
其次,强调经济公平的价值取向。约翰·穆勒把功利主义结合运用到对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中,形成了以分配问题为中心的经济公平思想。约翰·穆勒反对以
斯密和李嘉图等为了积累而积累财富的思想,而更加关切富裕基础上的财富和机
会平等问题。针对财富的平等问题,他提出了财富的生产是经济法则(自然法则)、
分配是社会法则(人为法则)的“著名的两分法”。他认为,财富生产的规律和条
件具有自然科学所说的真理性质,在这方面,既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随意改变。
人们所生产的一切,都是根据外部自然环境和人们自己物质和精神情况的内在性
质所规定的方法和条件生产的;而财富分配则纯粹是人类制度问题,因为个人或
集体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处理财富,或者说,由于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所以
任何财物的支配,只有通过社会的赞同才能进行,所以,人们可以任意采用他们
认为最合适的制度和政体来进行分配。针对社会平等问题,穆勒所关注的是起点
和机会的公平,他反对世袭继承制、不反对私有制,但他意识到私有制分配不均
的问题,他提出改革私有制的重点是纠正由于过去征服和暴力而造成的现存分配
状态的不平等。受到功利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穆勒倡导社会改革,
追求人们参与市场经济的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一旦这两个公平的前提条件满足
后,政府就不应再干预市场。
最后,关于经济自由主义的人性化分析。经济自由主义是和产业革命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胜利同步发展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崇尚自由竞争,不仅把
它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规律,而且认为它能保证正义和平等,约翰·穆勒也不
例外。但穆勒并不是一个教条的自由放任主义的支持者,他说,“我并不认为竞
争是没有缺点的,也不认为社会主义者从道德方面提出的反对竞争的观点是毫无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道理的。”他同时认为,尽管竞争有其弊病,但“在现在的社会状态和工业状态
下,限制竞争是一种罪恶,而扩大竞争,即使暂时会损害某一劳动阶层,最终也
将带来最大的利益。”㈣@.363.364)N为自由竞争和利己主义“这些规律不但不
与个人自由相悖,而且是它的直接结果之一。它们是使一切自由入紧密结合起来
的自发性纽带。”为此,穆勒一方面强调经济生产中人的自由,认为自由竞争是
符合人的这种秉性的,因此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及垄断;另一方面,
穆勒并不绝对排斥国家干预的作用,他提倡政府要履行其必要职能,即包括征税
的权力、铸币、建立统一的度量制度,实行反对强力和诈骗的保护措施、建立保
护财产权、公平的管理等等。但如果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力,则会导致极大的
祸害。总之,约翰·穆勒在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问题上,表现出一种具
有人性色彩的折衷性。在对经济公平和自由保持高度关注的同时,穆勒还十分重
视人性的自由,他论及了个人思想、讨论、结社的自由,以及按照自己的偏好塑
造自己人生的自由。
48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经过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努力,古典经济学庞大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
并且已经成为一门和其他社会科学并驾齐驱的独立学科。从上述的考察中,可以
看到,即便已经从伦理学等学科中独立出来,古典经济学仍然保持着浓厚的伦理
传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因为,在古典经济学的繁
荣时期,正是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因此,论证市场经济制度的合理性、
对市场中人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是经济学说的主要任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逐步成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变,使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
学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中被凸显出来,经济学逐步走向霸权,成为科学皇冠
上的“明珠”。此时的经济学,无需再关心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和等值性,无需再
论证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而将这些都当作既定的前提。这一变化的结果是经
济研究裂变为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一方面,市场交易中个人行为的伦理与价值
判断It益被漠视,如何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目标,伦理
关怀逐步淡出经济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仍是无法摆
脱价值判断问题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毕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即便
在经济学发展的科学化、实证化、工具化的全盛阶段,仍不乏经济学家表达了对
伦理的关怀,在他们的经济研究中,始终坚持伦理的思考维度。
第一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包括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边际效用理论到十九世纪末二十
世纪初的马歇尔经济学说。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
基本完成,现代工厂制度和大机器生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
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国内外市场的形成:随着技术的进步,生
产均衡的局面被打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仅成为现实,而且呈现出周期性的
规律。与之相伴的是,西方经济学主流逐渐以边际效用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
动价值论,“经济人”假说逐渐撇开伦理的内容,单方面追求“经济人”的利润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目标,把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古典经济学不再关心市
场交易的公正性和等值性,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论证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
而是深人市场经济内部进行更具体、更“精确”的实证研究。他们主要关注的是
怎样确定市场交易条件,即怎样确定价格,在他们看来,只要市场竞争是自愿充
分的,价格就是公正的。由此提出,在完全竞争的状态下,不受一切外部条件制
约,市场制度将自动地引导社会资源有效地达到最佳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在
对经济学前提假设的处理上,新古典经济学提出:首先,市场中的参与者都是为
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经济人;其次,市场机制是在一个既定不变的制
度下运行;再次,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中有很多的买者和卖者,市场是出
清的;最后,市场中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伦理道德范畴已
经不包含在其考虑之列,或者说是将完美的道德伦理视为市场的一个既定条件,
因为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必然包含着守信、公平交易、地位平等等诸
多伦理要求。但是,如同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道
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的那些力量之内。”㈣(第一版序言)所以,
在实证经济学占据主流的同时,规范分析仍是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在数理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和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同时,我们仍可以在实证经济学的许
多命题和观点中寻找到明确的或含蓄的伦理观与价值观。p州O.204)
一、边际革命与伦理的分离
以1871年奥地利门格尔(1840一1921)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英国杰文斯
(1835--1882)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法国瓦尔拉斯(1834—1910)的《纯粹经
济学要义》等著作的问世为起点,西方经济学以边际效用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
劳动价值论,数学和数理逻辑成为经济理论分析的重要工具,由此形成了西方经
济学说史上重要的“边际革命”。为了研究价格的决定,边际学派从边际效用价
值论出发,从消费入手研究效用,将经济学的研究重心,由原来的生产转向消费、
供给转向需求,以效用作为价值论和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以数学和主观心理方法,
构建了一个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新理论体系。
“边际学派从形式上和经济学方法论上来说是对古典经济学和传统方法论
的排斥,突出的是以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古典学派的客观(劳动、生产费用
等)的价值论,用实证、算计和边际分析的方法代替古典学派的理论分析和价值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判断方法。但从其理论实质上来说,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是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变
革,仍以斯密构建的经济自由主义作为其理论旗帜。”【551(p.207)边际学派所带来
的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学的研究从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
强调消费、需求和效用;二是在经济学中引入了数学分析工具——徼积分。
作为边际学派的核心范畴,杰文斯从主观心理的快乐和痛苦出发,认为既然
价值取决于效用,而效用就是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或需求的能力,及其所具
有的产生快乐与防止痛苦的性质,因此,效用由一个人的幸福或快乐的增加量来
计算,并且可以用微积分语言来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杰文斯把经济学看
作“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不再具有伦理学的意义了。所以,从“边际革命”
开始,数学方法、边际分析在经济学中开始广泛应用,经济学实证化、纯粹化倾
向逐步占据主流地位,斯密构建的“经济人”假说在边际效用理论中逐步失去伦
理观的内容,经济学逐渐失去了哲学伦理观的内涵。同时,此时经济学的讨论把
注意力从总量转移到这些总量的微小变化因素,如消费者和厂商方面,像国民收
入的决定、增长、发展这类传统上的宏观经济问题已经不再是中心主题了。在一
些“纯粹”经济学家看来,经济问题可以通过描述“可能性函数”,提出各种可
供选择的可能性清单,由决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函数从中作出选择;经济学是一
门研究“是”和“不是”,而不是研究“应当”和“不应当”问题的科学,根本
上与价值判断、伦理无关。
二、马歇尔的。两难”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他所构建的体系是经济思想史上继穆勒之后经济学理论的又一次综
合,也反映了他在伦理学与经济学关系问题上的“两难”。国一方面,在他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中,以英国古典传统的自由竞争理
论为理论分析基础,综合、调和了后期的各种经济流派的思想和方法,以边际效
用论和生产费用综合而成的均衡价格论为基础和核心,阐述了需求、供给、价格
均衡和分配四大理论;在方法论上,他秉承边际主义的传统,以数量和实证方法
为主,把实证方法、规范方法、数学方法、进化论等综合应用于经济学体系中,
①乔洪武在‘正谊谋利一近代两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中对马歇尔的经济伦理思想有比较深入的分折.马
歇尔的这种矛盾与他的学术背景肓关,从小立志当传教士.关注伦理学和宗教学.但在剑桥主修数学,当
发现神学,数理科学和伦理哲学都坷i能解决社会问题时.他开始转向经济学研究一作者注。
5l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确立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551 0.226--229)厌t此,熊彼特曾这样评价:
“19世纪最后30年的第二个伟大成就要归功于马歇尔。”t70l(p.478)另一方面,
他曾经提出,经济学家不应关注市场经济伦理和道德情操问题,经济人伦理动机
的质量在性质上是无法衡量和计算的,但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功利主义的伦理标
准和心理因素的分析方法也常常被应用,他自相矛盾地写道:“道德的力量也是
包括在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的那些力量之内。”旧1(第一版序言)在《原理》中,其
伦理关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经济人理性的阐释。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斯密提出:
人是自利的,因此,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是驱动其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并且经
济人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扩大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这成为西方经
济学普遍接受的信条。在他的学说中,马歇尔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明确界定经济人
的内涵,他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
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
行为的那些动机⋯⋯”[691(p.34--35)与古典经济学不同,马歇尔的经济人假设更
强调经济人自利行为是理性的,他反对将经济人看成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利己
主义者。在其《原理》第一版序言中,他就这样写道:“的确,曾经有过这样的
打算:以一个‘经济人’的活动为内容,建立一种抽象的经济学,所谓经济人就
是他不受道德的影响,而是机械地和利己地孜孜为利。但是,这种打算却没有获
得成功,甚至也没有彻底实行过。”169](第一版序言)因为他认为:“当我们说到
一个人的活动的动机,是为他能赚得的金钱所激发时,这并不是说,在他心目中
除了唯利是图念头之外,就没有其他一切考虑了。”“经济动机不全是利己的。
对金钱的欲望并不排斥金钱以外的影响,这种欲望本身也许出于高尚的动机。经
济衡量的范围可以逐渐扩大到包括许多利人的活动在内。”[691(13.42)他甚至提出,
“我们必须用我们的伦理本能和常识来研究这种问题,这种本能和常识作为最后
的公断人,将把从经济学和其他科学所得来的与经过整理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
题上去。”I叫(p.48)显而易见,马歇尔视野中的“经济人”,既是一个追求自身
经济利益最大化、又具有理性的人,即他能根据自己的社会处境判断自身利益,
并使自己的谋利行为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从而实现自身长远利益
的最大化。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其次,对自由放任经济体制的的价值评价。作为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马歇
尔对经济自由化无疑是极为推崇的,但如熊彼特所说:“他(马歇尔一作者注)还
从理论上第一个证明,即使有着完全的竞争和不存在那些不平等的罪恶,放任主
义也并不能保证整个社会得到最大福利;而且他赞成和真正的自由主义不相容的
高额赋税。大多数英国经济学家均是如此。如果我们把他们列为‘自由主义者”,
那是因为他们坚决拥护自由贸易⋯⋯”pOl(p.21)马歇尔看到了自由经济中竞争所
带来的消极影响,他认为“竞争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即当建设
性的时候,竞争也没有合作那样有利。川691(p.26)1酗“‘竞争’这个名词已经
充满了罪恶的意味,而且还会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剐入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6910.27)马歇尔主张以“经济自由”取代“竞争”一词,因为他强调的“经济自
由”已经比古典学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他认识到,放任自流的自由竞争将导致
盲目性的生产与社会不公。在《经济学原理》1907年的第四版中,他又加了以
下一段话:“财富的不平等,尽管没有人们经常描述的那样厉害,但也确实是我
们经济体制中的一个严重缺陷。在不伤害人们自由创造精神与原动力,从而不大
大妨碍国民收入增长的前提下,这种不平等的任何减少,显然是对社会有利的。”
t7q(p.364--365)
第三,表达了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马歇尔指出:“政治
经济学或经济学是--1"3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生活中
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169](p.23)对于国民收入
分配这一重大问题,马歇尔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论”,把分配问题当作均衡价格
的一系列特殊情况来处理。他沿袭了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并将其扩展为“四
位一体”公式,即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指企业家对企业的管
理和监督1,而国民收入是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他认为,各生产要素所
有者获得的正常报酬,恰好等于其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这样的收益分配就是公平
的。此外,马歇尔还强调了在决定工人工资中不能忽视道德因素。马歇尔认为工
人的工资仅能维持其基本生存是不可取。因为它会产生累积性的道德危害——
“一代儿童吃得愈坏,他们到了成年所赚取的工资愈少,而适当满足他们子女的
物质需要的能力也愈小,如此相沿,一代不如一代。⋯⋯反之,如有某种变化给
予一代工人以优厚的报酬和发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则它将增进他们所能给予他们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的子女的那些物质和道德的利益。”【71l(p.231)他主张用维持效率的必要工资来取
代维持基本必需品的必要工资——这种工资应该使工人及其妻子儿女能得到良
好的生活、教育和卫生条件。
三、福利经济学的伦理视野
尽管福利经济学的范围和内容是很难界定的,如同熊彼特所言:“福利经济
学是神圣而古老的。卡拉法及其继承者的大部分著作以及烦琐学派者及其继承者
的大部分著作,都属于福利经济学的范畴。”【7明0.459)但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是在庇古(1877--1959)手中完成的。熊彼特说:“新的英美福利经济学产生于庇
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7川(p.462)庇古因此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深
受其导师马歇尔对贫困和分配问题关注的影响,庇古将“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
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他在1920年将1912年出版的《财富与福利》更名为《福利
经济学》再版,书中用很大篇幅研究了国民收入从富人手中向穷人转移的问题,
从经济伦理的角度修正了古典学派的公平观。作为规范经济学,庇古所代表的福
利经济学在探讨经济制度的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福利问题时,始终把伦理学上的
价值判断引入经济学体系中,用是非善恶标准来论证经济行为的合理性,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当时实证经济学与伦理学分野的缺陷。
庇古提出:经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改良,所以,福利经济学的目的就
是研究如何使社会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庇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和基数效用论
为基础,把福利分为了两类:一类称为“经济福利”,另一类称为“社会福利”。
在社会生活中能直接被货币用来测量的是“经济福利”,它是由效用构成的,效
用意味着满足,是可以衡量、比较和加总的;而“社会福利”是不能用货币的多
少来具体衡量的。在讨论两者的关系时,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要研究的是经济福
利,它是总福利的一部分,“社会福利”是通过“经济福利”等来实现的。按庇
古的观点,一国经济福利的大小可以用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则经济
福利越大,同时,一国的经济福利是国民的个人经济福利的综合。而每个人的经
济福利由他所得到物品的效用构成。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学说,货币对于有不同收
入的人有不同的效用,因此,如果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收入转移给穷人,将会增
加效用,从而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由此,他得出结论: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福
利愈大;收入分配愈平均,福利愈大。在此基础上,庇古提出一系列国家干预国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民收入分配的建议,力图改变市场经济下贫富悬殊的状况。庇古将经济学研究的
中心由财富的增长转向福利的增加,修正和发展了穆勒、马歇尔的经济公平观,
强调不仅要注重起点和机会的均等,也要关注结果的均等,这是他的最大贡献。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功利主义为基础,认为效用在个人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因而就整个社会来说,可以进行福利的总计并最终实现福利最大化。但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证明,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用基数来度量的;
效用在个人之间是无法比较的,这一论断从根本上动摇了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基
础,也引起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场大争论,其焦点是经济学的分析中
要不要规范分析、要不要加入价值判断的问题,而争论的结果就是旧福利经济学
被新福利经济学所代替。
新福利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1848—1923),在
《政治经济学教程》中,他以序数效用和无差异曲线分析为基础,提出社会最大
满足原则或所谓最优状态的社会福利理论。帕累托社会福利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研究如何达到社会最优状态即社会最大满足状态或社会福利最大化即“帕累托最
优”。o对于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从帕累托开始到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家,都认
为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可以有个人不同的判断,因此无法给予科学的论证。他们
把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收入分配状态当作既定的条件来看,也就是说,当作经济
“合乎道德标准”因而公平的分配状态来看。帕累托选择从效率的角度来论证公
平问题。在他看来,对于某种经济资源的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可行的配置方案,
使得参与其活动的人的情况至少和他们最初开始时一样好,而且至少有一个人的
情况比最初时更好,这种资源配置就是最优和最有效的分配。根据帕累托最优,
经济活动中的某一项活动只有在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
减少时就是达到了最好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存在公平与否这个问题,可以说完全
抛开了收入分配这个价值判断,不考虑任何非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进而影响帕累托的因素。只要达到了这个最优的条件就说明是快乐和幸福的,因
而是道德的了。
①如果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珏£变坏的M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状态就达
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郾帕累托强优。
55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第二节现代宏观经济学
虽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从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但作为一个流派,现代
宏观经济学是由凯恩斯开创的。凯恩斯经济理论以有效需求学说为中心,其分析
方法是宏观经济分析,其政策主张主要是运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以解决经济停滞和失业。
一、凯恩颠的伦理关怀
约翰·梅内纳·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一位有重大影响的
著名经济学家,他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下称《通论》)
中。否定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中“自由竞争”、“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机制以
及以“供给自动仓Ⅱ造需求,实现市场自动均衡”为核心的“萨伊定律”,从经济
理论上对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和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解释,明确提出了反对自
由放任、支持国家干预的价值取向,构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而实
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引发了西方经济学上的一场所谓“凯恩斯
革命”。从对经济伦理的贡献而言,凯恩斯主要通过对就业、消费、需求与财富
增长的分析,来否定自由放任的思想,论证国家干预的伦理合理性。【7j)
首先,否定自由放任、提出国家干预。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说思想史
上,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凯恩斯所处的学术年代,正值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处于大衰退、大动乱时期。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造成了严
重的破产和失业等经济与社会问题,此时,仍处于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
学难以用其理论来解释现实的危机,自由放任的思想遭遇了挑战。早在1926年,
凯恩斯在《自由放任的终结》中就批评了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这一自由放
任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他指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投资引诱不足,资本边
际效率下降很快,而利率由于制度的和心理的因素却不能以同样速度下降,就业
和生活标准不能达到生产技术条件所能提供的合理水平。同时,他也并不认为私
人利益与社会公益都是一致的,利己主义也不会必然导致社会公益。在《通论》
中,凯恩斯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
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认为,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通常是小于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充分就业的均衡,而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一国的就业水平是
由有效需求决定的,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
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资本主
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市场机制或“看不见的手”无法解决危
机和失业问题,因此,政府要干预经济,通过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
增加投资,以缓和危机和矛盾,实现充分就业。《通论》的问世,可以说是对传
统经济自由主义的颠覆,从此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国家干预主义的新时代,正如他
在序言中所言;“本书之作,对于作者是个长时期的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
与说法。”[741(p.3)
第二,通过对消费不足弊端的分析,来对节俭进行道德评价。175】熊彼特在评
价凯恩斯的《通论》时指出:“凯恩斯似乎提出了这样一种论点,即:储蓄这一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大多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经常赞赏的重大美德实际上是一
种恶行,在他看来,储蓄并不是资本形成的原因,倒是失业与资本毁灭的根子。”
170]@.562)从重商主义开始,节俭就一直被当作为美德而倍受推崇,然而对消费不
足的指责也从重商主义开始,包括“配第对‘穷奢极侈,建造凯旋门等等’辩护”。
1741(1D.309)凯思斯在《通论》中写道:“亚当·斯密说过:资本由节俭而增,凡生
活节俭者,皆是公众之恩人,又说财富是否增加,须看生产是否超过消费。这些
命题大致都很对,无可怀疑⋯⋯但也显然不能无限制都对。若储蓄过度,亦足摧
毁生产动机。”174)@.312)凯恩斯在此提出,节俭从个人的角度虽然可以说是美德,
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却不一定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利,因为如果无人消费就组织不起
生产。斯皮格尔指出:“在凯恩斯以前,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将节俭提高为一种
绝对的美德,在一切时代里私人和公众当局都同样予以实践的道德。正当的财政
被解释为要有平衡的预算。凯恩斯则教导说,支出产生收入和就业。在他以后,
人们开始承认,当收入和就业非常低的时候,公共的和私人的节俭就不再是一种
美德了。有了凯恩斯,认为在某些条件下要有计划地储蓄的观点可能就是多余的
和弄巧成拙的了,这个观点到现在只有很少的经济学家才有。‘异教徒’开始是
可尊敬的了,而凯恩斯自己则力图挽救对‘勇敢的异教徒大军’的回忆,其中包
括孟德维尔、马尔萨斯、格塞尔和霍布森。,,141(p.522)在《通论》中,凯恩斯系
统回顾了经济思想史上对消费不足的争论,分析了增加消费对于增加就业的重要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性。他沿用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的话说:“储蓄不仅使个人致富,也使社会致富,
消费不仅使个人变穷,也使社会变穷。⋯⋯现在我们想指出:第一,这些结论不
能成立;第二,储蓄习惯可能行之过度:第三,若行之过度,则社会变穷,工人
失业,工资降低,整个工商界变成阴暗惨淡,这就是所谓不景气。”p4’①.316)
他特别提到孟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这首寓言诗。该诗描述了在一个富裕社会
中的公民,为了进行储蓄,大家都崇尚节俭,放弃奢侈生活,于是奢侈品无人过
问,价格大跌,结果各行各业出现人满之患。由此,孟德维尔认为,奢侈在经济
上是有益的,节俭并非美德,国民节俭过去不是,将来也决不是国民必备的品德;
奢侈、追求虚荣等虽然对个人来说是劣行,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善事,即所谓
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或私恶即公利。但是,凯恩斯区分了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
节俭。一是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消费的增加会减少储蓄,影响资本积累,因而不
利于个人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故节俭是美德;二是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消费可
以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和资本积累以及财富的增加,因此,节俭并非美德,反而
会导致穷困。所以,勤俭既可以是一种美德,也可以成为恶行,其或美或恶则视
社会出现通货膨胀还是萧条与失业而定。他还从消费倾向的角度,反驳了财富增
长来源于富人之节约的观点,反对财富不均的主张,提出“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
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74】(p.325)进行调节,以引导个人的消费倾向和进
行投资引诱。
第三,对失业的伦理分析。自二十世纪初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的这一历
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学家们不得不开始关注这一长
期被忽视的问题。包括庇古在内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在自由放任的市
场经济下是不存在不自愿失业的,现实生活中只有“摩擦的”失业和“自愿的”
失业,因此,失业的责任要由工人自己负责。凯恩斯坚决反对古典学派的上述理
论,他指出:“经典学派之两种失业范畴,能够概括一切失业现象吗?事实上,
总有一部分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但无工可作。”“而且,说不景气之下
之失业现象,是因为工人不肯降低货币工资而引起的,也并不显然与事实相
符⋯⋯这些经验中得来的事实已足构成初步理由,令人怀疑经典学派之分析是否
合适。”【74l(p.10.12)凯恩斯不仅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存在,而且对当时英国
政府对待严重失业现象的麻木不仁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强调政府要看到问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题的严重性,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提出的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消除失业,而是在一既定实际工资下的最大就
业量。凯恩斯还从伦理层面上分析了对失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因为“世界上不
能在长期容忍失业现象,而在我看来,除了简短的兴奋期间以外,失业现象是和
今日之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有不解之缘的。不过,把问题作正确分析以后,也学
可以医治了疾病,同时保留了效率与自由。”[74j(p.328)并且指出,“我们生存的
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分配有欠公平
合理。”[74j(p.321)
二、现代凯恩斯学派
如同三十年代萧条之于新古典学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
的滞胀局面向凯恩斯理论提出了挑战,在对凯恩斯学说辩护、反驳、修正、批判
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代凯恩颠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两个主流。就现代凯恩斯
学派而论,主要包括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三个支派,
本文着重关注他们在经济研究中关于伦理议题的观点。
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古典综合学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
Sch001),其代表人物包括阿尔文·汉森(Alvin H.Hansen)、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托宾(JamesTobbin)、克莱因(LawrenceR.Clein)、以及索洛(RobertM.
Solow)等。其中,萨缪尔森于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中,首次把凯恩斯理论
和新古典理论进行了综合,o这不仅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
也促使凯恩斯理论在美国得到更为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在此后不断再版的修订
中,新古典综合学派更是把七、八十年代影响较大的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
理性预期学派等综合在一起,体现了其理论体系的包容性,完成了西方经济学说
史上的第三次综合。。时至六十年代,在通货膨胀和失业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新
古典综合学派认为需要对凯恩斯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萨缪尔森继承了凯恩斯对
需求的宏观分析方法和视野,但同时认为,还必须对供给进行分析:由于生产要
素的供给涉及个别生产要素的价格问题,涉及个别市场、部门的供求均衡问题,
①萨缪尔森自己申明:。星期一、三,五,我可以是一名萨伊定律的侍从,而二、四,六。我却可以是一
名凯愚斯分子。”
②第一次是约翰·穆勒于1848年}l;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图把当时存在的各种经济学理论调和在一
起。建立一种折衷的经济学体系;第二次是马歇尔1890年问世的‘绎济学原理》.试图把客观的价值论和
主观的价值论调和在一起,
59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因此,除了宏观分析外,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供给的微观经济分析为补充,因此,
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继承凯恩斯理论外,还应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和市场
理论。所以,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在方法上,接受了马歇尔的微
观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用微观分析补充了凯恩斯的宏观分析,用均衡观念代替
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念,用更多实证而非规范的方法去分析经济现象,但逐步将
社会分配和贫困问题等看作纯经济学的、或者被称之为“中性的”经济学问题,
不再给予具有价值、伦理判断的阐释。【551Q.287-290)
新剑桥学派(Neo.Cambridge School,或称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Post-Keynesian Economics)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琼·罗宾逊、斯拉法以
及哈罗德等为代表。与凯恩斯理论体系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不同,新剑桥学
派从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出发,着重于长期化、动态化分析;抛弃
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强调货币是导致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将收入分配作为该
学派的基础理论。他们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结合进行研究,着重考察经济增
长过程中的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份额的变化,即研究国民收入在社会各阶级
问的分配。他们认为,由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来自较高的投资率,而较高的投资
率必然伴随着较多的利润收入,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将引起国民收入中工资和利润
的相对份额的变化。经济增长率越大,国民收入中作为工资收入归于工人的份额
越小,作为利润收入归于资本家的份额就越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的
结果必然带来“富裕中的贫困”,即有利于资产阶级而不利于工人阶级,这成了
社会症结之所在。由此,他们提出,为了消除资本主义收入份额变化的弊病,就
必须改变其分配制度。他们把收入和更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权力的分配,作为理解
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结果的基础,看成是需要经济学解决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所以,其收入分配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部分,蕴涵着丰富的价值、伦理判断和明
显的价值和伦理取向,尤其是琼·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1903--1983)。她
不仅是位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思想
家,在《经济哲学》和《自由与必要》等著作中,恢复了经济学的价值判断、规
范论证和伦理分析的传统。1933年,她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对其导师马
歇尔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开创了微观经济学对垄断市场研究之先
河。她对《通论》的解读使这部艰涩难懂的著作得到广为传播,她于1942年出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版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今仍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文献。
在罗宾逊夫人的观念中,“经济学决不可能是纯粹的科学,而不掺杂人的价值标
准。”t761(p.4)经济学不是中性科学,经济学家必须公开表明自己的信仰。正因为
如此,她特别关注社会失业问题,于1937年出版了<就业理论文集》和《就业
理论导论》;在其就业和分配理论中,强烈表现了她的社会良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New
Keynesianism)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其代表人物包括曼昆、斯蒂格利茨、伯
克南等人。它是在继承凯恩斯主义遗产、回应反凯恩斯主义各流派的攻击并吸收
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的有用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主题,
该学派把失业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试图回答“什么原因引起失业?什么原因造成
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给出的答案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可
以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上找原因;新剑桥学派也从价格和工资
粘性上分析失业和非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但他们常常从制度和历史方面去寻
找:新凯恩斯主义则力图从微观层面上,即从工资、价格和利率粘性上去寻找劳
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新
凯恩斯主义从市场缺陷出发,力图通过考察这些缺陷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来解释
价格和工资粘性以及他们与失业和经济波动的关系。在这些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微
观理论以及大量有关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微观分析中,他们不再关
注对经济主体、现象和制度的伦理与价值考察和评价。
三、现代新古典学派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为中心的货币主义学派
(Monetarism)逐步发展成为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学
派,其代表人物为米尔顿·费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七十年代中期,新古典
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es又称理性预期派或新货币主义)形成,其代
表人物包括卢卡斯(Robert E.Lucas)等。
货币主义学派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率假说的前提下,其中心命题是:货币是
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只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
“自然率假说”包括两个基本概念,自然失业率和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前者
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因素,如劳动市场的有效
6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性、竞争或垄断程度、阻碍或促进到各种职业部门去工作的制度因素所决定的失
业率。”。口b.404)m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是指经济中中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国
民收入水平,货币主义相信如果没有政府干预,经济会稳定在其自然率水平上。
该学派认为,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量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因
此,货币供应量,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的急剧变动,往往是引起物价水平波动的
最重要原因,由此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国家财政和行政手段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只
需要依靠以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政策就能使经济稳定下来;
另一方面,基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他们坚信竞争和自由市场是资源和
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途径。能够导致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他们坚持自由主
义的理念,崇尚私有经济和自由市场制度,认为这是一种能自我稳定的制度,是
最有效率的制度,因此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源自于试图将经济学变成一种
纯粹经济学的想法,在方法论上,货币主义积极倡导实证分析方法。费里德曼认
为,经济学是-i'1实证性科学,那么,经济经济学家的任务就应该只限于对经济
变量的关系和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考察,而无需做有关“是或非”、“好或坏”
的判断即规范性判断。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由理性预期学派发展而来的,是通过对凯恩斯主义的
批判而实现的。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和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是该
学派的两个基本假设,前者是指经济人在估计某个经济变量的未来值时,不仅参
考这个变量本身的过去值,还考虑经济系统提供的所有信息。而市场出清的假设
是,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
据供需情况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在对经济总量不稳定进行解释时,提出了经
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冲击或技术变动是经济波动的根源。前者形成货币周期理
论,根据货币周期模型,货币冲击首先影响到一般价格水平,“经济人”需经过
一段时间才能看清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变化而是总需求变化,在短期内货币冲
击的确能够影响产出,但理性的“经济人”能够利用有关货币规则的知识,很快
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期,纠正错误的产量决策,使社会总产量恢复到自然水
平。也就是说,只要货币政策是具有系统性的,它就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路
径,由此推导出:系统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随机的货币政策是有害的,因为
①货币主义认为只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那么失业只能足结构性或自愿的。
62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当经济人无法掌握其规律时,必然带来剧烈的波动。这个理论表达了强烈的货币
超级中性的观点,提出总需求政策是无效的命题。实际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c)贝J]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在各种实际因素中,最
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冲击。假如存在一个正向的技术冲击(如技术创新或
新的生产方法的发明),这种冲击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形成对劳动需求的增加
和产量的增加,从而提高现行的实际工资水平。而“经济人”便根据信息和自己
的判断选择劳动或闲暇,由此影响经济增长,其隐含的政策结论是:常规的稳定
政策不但不能起积极的作用,反而有害。因为,根据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观察
到的产量和就业政策波动主要是由供给方引起的自然率水平的波动,因此,政府
就不应该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这些波动。虽然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不会产生
实际影响,但是政府的税收和支出政策往往使生产和就业偏离经济人所选择的最
优数量,这将导致福利的减少。总体而言,理性预期学派是属于比较纯净的实证
经济学理论,其理论分析的起点是理性经济入的市场行为,经济自由主义是其理
论基础,政策建议是反对国家干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方面将古典主义加以大力推广,涉及了以往没有的议
题;另一方面,吸收了计量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赋之以新的分析工具和
表述手段,为古典理论换上了现代包装。理性预期学说的提出,纠正了西方传统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中,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而把人看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唯
一动机的个体,并且由这些个体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在这样的市场中,存在着平
等竞争,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有理性的人可以自动对经济自然运行的结果进行
调节,社会生产可以达到最优状态。对经济伦理议题有所关注的话,那主要表现
在该理论强调人的理性与能力方面,提出经济学家应该从经济人的行为和动机来
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价值主张。
第三节制度主义学派
一、经济研究中的制度传统
对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关注一直是历史上经济学家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到18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家大卫·休谟、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亚
当·斯密等人都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tT7】(p.266)从李嘉图开始强调抽象和演绎
分析开始,制度传统视野逐步淡化,相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强调了对制度的
研究;边际革命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学分析范式,把人们的注意力由分析资本主
义社会的制度基础转向分析如何在稀缺条件下在各种目标间作出的选择;在马歇
尔的古典经济学体系中,制度被假设为既定的或不变的,制度因素成为外生变量;
而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制度本身以及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很少研究。但从二十世
纪七十年代开始,包括德国历史学派、奥地利学派以及美国的制度学派开始关注
和研究制度,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中包含大量价值和伦理的判断,以及规范分析。
起源于对李斯特经济理论国民性的强调,以施莫勒(C,ustavVonSchmoller)等
人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认为,经济学不应当是一门抽象演绎的科学,而是--fl
历史的科学;经济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地理和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不存在普
遍使用的一般经济学原理,只有适合于特殊国家和特殊历史时期的经济学原理。
他们强调制度和文化对于分析经济现象的重要性,主张用特殊的历史因果联系来
解释经济现象,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认为个人的经济地位是由法律制度
决定,而法律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把
经济组织看成是为伦理道德规范所制约的一种秩序,经济现象只有和伦理道德联
系起来才能得到说明。施莫勒在其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大纲》中对制度进行了强
调和论证,因此,熊彼特将他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
奥地利学派泛指以门格尔和米塞斯等人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和以哈耶克等
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该学派的贡献在于将对规则的分析置于人类有限知识以
及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语境之中,而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却强调
人的理性和完备知识。由于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是个人满足自身需要(主观效用)
的行为的结果,个人在偏好、能力和环境条件等都不相同,因而个人有着不同的
愿望、知识和价值判断,因此,个人目标是多元化的。由于个人是知识有限的,
为了克服有限知识和不确定性,个人会在交易的过程中自发地遵循某种规则或制
度,市场(和竞争)是一种学习和发现过程,从而使得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形成某
种秩序,这导致了社会制度包括习惯和习俗在历史上的演化,也构成了大量独立
的、自利的决策人形成一种内在联系的经济体系。从这个角度,该学派阐述了制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度的重要意义。
二、旧制度经济学
以凡勃伦和康芒斯为代表的旧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
类经济生活中借以实现的各种制度,以及这些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托斯丹·凡勃
伦(Thorstein Veblen,1857--1929年)是美国经济学家、制度学派创始人,其代表
作是《有闲阶级论》。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制度,将制度定义为大多数人
所共有的思维习惯,并将生物进化的规律引入经济学,认为制度的进化如生物一
样是逐渐演变而不是突变的,这是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并且变化的取向和进化
的将来形态都是不能预期的。他在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突破了西方
主流经济学所忽略的制度这一影响经济行为的要素的思维定势,并对西方市场经
济制度的文明缺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瑁】在《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提出其“主
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1791(p.3)
他揭示出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首要文明缺陷,是它所产生的“有闲阶级”仍继承
了其祖先的生活规则,对金钱的不择手段和贪婪来占有社会财富,指出其根源乃
是由西方市场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凡勃伦将现代西方市场制度分为两种,一种
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制度;另一种是私有财产制度。由于现代化大生
产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生产技术制度所要求的是相互协调、均衡发展;但私有
制度决定了协调这个有机体平衡的权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作为“有闲阶级”,
资本家的目的在于对金钱及个人利益的追求,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
矛盾,这便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在对有闲阶级的本质和作用进行道德批判时,凡勃伦指出,有闲阶级的特性
可以概括为:一是寄生性和掠夺性;二是好战性;三是“明显浪费”;最后是它
的保守性。在《有闲阶级论》中,他用大量篇幅来研究金钱文化对现代人生活方
式和人格与人性的种种影响,深刻揭示其对人格与人性的扭曲作用,以此说明:
虽然从重商主义中诞生出来的崇尚金钱的价值观,对于反对强调身份特权的封建
主义传统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当金钱准则
①凡勃伦明确界定:“这早使用‘有闲’这个字眼,指的并不足懒惰或清净无为.而是指非生产性地消耗
时问。所以要在不生产的情况下消耗时问.是由于:(”人们认为生产工作是不值得去做的,对它抱轻视
态度:(2)偌此町以证明个人的金钱力量可以使他安闲度口,坐食无忧。”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有闲阶
级就是资产阶级。
65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代替了世间一切善恶美丑的准则时,将会给市场经济所带来最大负面效应。
在凡勃伦的影响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当时美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垄断、不平
等、贫困、经济周期和劳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在此基础
上,提出各种社会变革主张。
三、新制度经济学派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经济学逐渐演变为数量化、技术化的实证研究,经
济论文中充满大量的数学公式,对人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结构的制度分析逐步被淡
化,这一趋势显然有悖经济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类生活的社会科学的本质,而新制
度经济学派(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的产生乃是经济学本质必然的逻辑延
伸。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企业的性质》的发表,
通过对“企业为什么存在?”的探讨,点燃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探索和研究,对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假设提出了挑战;五、六十年代,在张五常(Steven
N.S.Cheung)、德姆塞茨(H-Demestz)、诺斯(Douglass North)、阿尔钦(A.A.Alchain)
等学者的努力下,一个新的、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也不同于以凡勃伦为代表的
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支产生,它在八十年代被威廉姆斯冠名为“新制度经济
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基于三个基本假设: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flity)、效用最
大化、机会主义(opportunism)。;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条主线:一是契约经
济学(主流制度经济学),起源于科斯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德姆塞
茨等人发展,强调契约是经济制度的基本单位,理性的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
选择行为决定制度的形式和效果;二是交易费用经济学,起源于科斯和康芒斯,
由威廉姆森发展,同样强调契约是经济制度的基本单位,但它假定经济当事人面
临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的约束,这意味着不存在最优的制度安排;三是立宪经济
学,主要由布坎南创立和发展,形成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契约在政治生活中的基
本地位,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类似,假定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并重视当事人的一致
同意和秩序的形成与演变的关系;四是制度演进理论,起源于凡勃伦等,由诺思
和阿尔钦等发展,强调制度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由于人
的无知,制度无法被精确设计,从本质上说,制度更多的是对环境的适应。
①即人们的一种狡诈的自私自利倾向,包括投粤L取巧、见机行事,有意隐瞒歪曲信息,甚至欺骗和违约等.
66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瑚10.498-499)总体而言,该学派强调对制度供给及对制度伦理性的考察,尤其注
重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标准和伦理判断。【5习(p.309-318)在他们的视野中,制度
本身就是一种伦理秩序,或者说,制度就是通过人们之间包括伦理关系、经济关
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建构起来并得以维系的,以此说明,经济学的制度分析必
然要以某种伦理观、价值观为前提或基础,其分析方法必然也表现出一定的伦理
取向。因此,这是一个有深刻伦理内涵的经济学流派,在四条理论主线中都掺杂
着丰富的伦理和道德思考。
首先,契约理论中的道德问题分析。科斯在分析企业存在的性质和起源时认
为,无论是市场制度或企业制度,实际上都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企业实际上可
以抽象为一个雇佣契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
因此诱发了委托一代理问题,阿罗将此分成两种类型:一是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即败德行为,指代理人借委托人观察监督的困难而采取的不利于委托人
的机会主义行为。二是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一般指代理人利用事前信息
的非对称性等所进行的不利于委托人的决策选择。委托一代理问题有很多具体的
表现形式,例如,交易关系建立前(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不完美承诺以及关系持续
阶段(事后)的各种道德风险;各种形式的信息扭曲,包括公开的说谎(1ying)、欺
骗(cheating)、偷窃(stealing)、以及更加隐蔽的信息误导,如夸大成本费用、提供
虚假报价、故意误传能力与资源等;显性地或隐性地违背对合同的承诺,例如逃
避、不能履行诺言和责任,以及多个代理人的合谋(collusion)。同时,契约的不
完全性特征,还决定了在特定的交易关系中,除正式的合同之外,还必须存在各
种准则、规范、惯例、非正式协议等。围绕着如何通过契约的设计和实施来有效
地减少代理问题、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契约理论实际上已经涉及了广泛的
企业伦理管理议题,在企业内部激励合同的设计和市场交易中契约的纠纷的防范
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其次,交易成本理论中信用问题的分析。交易成本理论以交易为出发点,着
重分析了交易过程中的成本约束对交易结果的影响,以及为获得有效的结果必须
采取的对交易过程的治理机制。交易理论和契约理论有很多共同之处,如同样以
产权、契约和交易成本作为分析单位,但契约理论更关注契约的事前状态,而交
易成本理论更强调契约的事后状态或实施过程本身,它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不完全
契约的理论模型。作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交易费用,就是与
67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产品的生产无关的纯粹市场交易所必须的费用。科斯认为:通过市场机制组织生
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
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
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如果要提高经济效率、提高竞争力还必须关注非
生产成本、关注经济活动中一切费用,诚信也可以影响或产生交易费用,比如对
方不信守合同引起的损失及诉讼费,所以,道德也有价值。威廉姆森曾对交易关
系(契约关系)中的信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他认为,由于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不
为零和机会主义使得合同是不可能完全的,这种不完全合同需要在一个机会主义
较小的环境中实施,这便对交易过程提出了“信任”(trust)需求。他指出,诚信
的重大作用在于:(1)降低或消除交易初期的谈判成本和交易过程中连续谈判的
成本;(2)减少机会主义行为;(3)如果双方都具有诚信,交易双方容易形成对双
方的预期成本和收入达成稳定的共识,从而可以设计一个完全的合同。由此,提
出在维护双边长期交易关系阶段诚信管理的主要任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
契约的不完全性,契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是难以避免的,尽管不少契约行为的
争端最终可能通过诉诸法院来解决,但大多数争端往往是依赖习惯、诚信、信誉
等因素的作用来解决,这就形成了自我实施合同或默认契约的观念。威廉姆森、
克莱因与阿尔钦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强调默认契约的重要性,实际上广泛涉及了经
济交易关系中的伦理层面。1972年,威廉姆森与阿尔钦还进一步探讨了团队生
产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八十年代,霍姆斯特姆提出了研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第三,公共选择理论中寻租与搭便车行为的分析。在研究如何从个人的偏好
次序来推导出社会偏好次序,以确定社会福利最大化时,阿罗提出了“不可能性
定理”,即:由于信息获取的差别和利益的矛盾,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因此,
试图在任何条件下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偏好次序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无法
依靠多数票规则产生出一种协调一致的社会决策方案,因此不可能达成社会一致
同意的收入分配方案。寻租理论产生于美国,把寻租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正式提
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他在1974年公开发表的《寻租的政治经济学》一
文中深入研究了由于政府对外贸的管制而产生的对租金的争夺,并借助数学模型
对其进行计算和讨论。对于寻租有多种定义,布坎南认为“寻求租金一词是要描
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化的行为:在那里,个人竭尽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
而没有形成社会剩余。”即,人们凭借政府保护所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浪费资源的活动,实际上,这是为了争夺人为的财富转移而浪费社会资源、或侵
害他人利益的活动。“搭便车”是指某些个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
从别人或社会那儿获得收益的行为。公共选择理论深入探讨了上述存在予现实经
济生活中的这两种普遍行为,揭示了不伦理行为对经济效益的破坏。其中特别突
出的是布坎南,他的三本文集“11le Economics and Ethies ofConstitutional Order”
(1991)、“The Retum to Increasing Retums”(1994)、“Ethics and Economic Progress”
(1994)反映了他对伦理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研究的成果,表现了他试图在伦理规
范与经济理论中建立起一种联系的努力。o
第四,制度演进中“非正式规则”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改变了传统新古典
经济学对制度的看法,认为制度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学派的代表
人物诺思(North)在1993年发表的《制度变迁的理论》中对制度给出了最详尽的
解释,即:制度是入们所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它由正式的规则、
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管理和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的,
而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他们是长
期形成并无法移植的。诺思将交易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
易,前者是建立在个人之间相互了解基础上的交易,在这种交易形式中,专业化
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交易在彼此熟悉的当事人之间重复进行,当事人之间拥有
对方的完全信息,彼此之间的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因而不需要建
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是
交易双方的主要约束形式,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而在非人格化交易形式中,
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是
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必然
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大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
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备的信息和无摩擦交易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暗含的假设。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们扩展了新古典学派的分析构架,把制度当作内生
变量予以对待。制度可以被设计成人类对应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制
度安排是用以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
①关于布坎南的最新研究成果町以访问James Buchanan Centerm George Mason Universit,.Fairfax,Virglnia,
网址htlp://w,ww.gmu ed曲bd.
69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以是非正式的,一个社会结构正是由大量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所组成
的。制度安排是获取集体行动收益的手段,但集体行动往往容易产生某些单个人
活动时不曾产生的问题,如机会主义及道德风险等;而非正式制度安排存在的目
的就是为了减少制度供给的成本。因此,正如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中所概括的意识形态的特征那样,非正式制度安排:(1)它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
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2)它不可避免地与个人在观察世界时对公正所持
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3)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符时,他们会
改变其意识观点。
第四节经济学向伦理的复归一阿马蒂亚·森的贡献
作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1933一)凭借对福利经济学中包括
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几个重大问题的贡献,
荣获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获奖公告中所言——“阿
马蒂亚·森在经济科学的中心领域作出一系列可贵的贡献,开拓了供后来几代研
究者进行研究的新领域。他结合经济学和哲学的工具,在重大经济学问题讨论中
重建了伦理层面。”为此,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索罗称森为“经济学
的良心”。通过森的三部专著《贫困与饥荒》、《伦理学与经济学》、《以自由
看待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森的研究脉络:以关注人的权利作为研究的出
发点,构建和运用经济学研究中的经济伦理层面,论证社会发展是人的自由的增长。
一、以人的权利为支点
作为经济学家,森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对饥荒产生的经济、社会机制的揭示。
他从人的权利出发,通过对孟加拉、印度、中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地区)的饥
荒发生情况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在1977年的论文“饥饿与权利的交换”以及
1981年的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中,对饥荒是由粮食短缺造成
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他认为,饥荒不单纯是资本的匮乏以及收入降低的结果,
而更多是权利分配不均的结果,是对人们权利的剥夺,应当从权利角度重新认识
贫困和饥荒问题。森认为,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效用成为核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心概念,权利仅被当作纯粹的法律实体,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任何内在价值。与
之相反,在森的研究中,个人的权利集合(entitlement set)成为了核心概念,这是
在一个社会中,由个人自由支配的、并受这个社会法律制约的所有资源中可以获
取的权利链条,其关键是要明确权利中的所有权(资源禀赋)和交换权.社会中的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秉赋,包括工作能力、土地、资金、耐用品和金融资产等,因
此,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指生产、贸易、运动等经济活动)将其秉赋变换
成食品,这是交换权利实现的过程。如果人的禀赋、潜能(capability)不能够转化
为真正功fl&(functioning),就意味着权利的失败,那就将导致饥饿。秉赋的丧失
或改变,如工人失业、农民被剥夺土地都意味着权利的丧失或改变。从权利角度
来认识贫困问题,突破了传统的对贫困的直接、表面的认识,深入到了更为根本
性的对人的权力和社会平等问题的探讨,表现了森对于社会底层命运的伦理关怀
和对于人道、平等、正义的呼唤。
二、在经济研究中重建伦理之维
森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分离是造成经济学贫困化的主要原因,他通过
饥荒现象,来说明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权利伦理问题,指出经济活动背后的社会伦
理关系。以此为出发点,他提出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忽略伦理的考虑,经济活动背
后离不开社会伦理关系,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问存在着内在密不可分的的共生点。
在森看来,伦理因素是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内在变量,在经济分析中要运用伦理学
研究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分析方法,因此,经济伦理研究就是要研究道德因素或者
伦理这一变量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987年发表的《伦理学和经济
学》被看作是森实现经济学向伦理学回归的标志,在这本专著中,森对现代经济
学不关心人的道德问题这一现象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所谓的
“斯密难题”存在误解,现代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跨越人为挖掘的经济学与伦理
学之间的鸿沟。
三、倡导新的社会发展观
1999年,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出版再次引起了学界的轰动,此书颠覆
了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可以说,这是阿马蒂亚·森综合其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
济研究以及道德哲学领域多年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书中,他阐述
7
经济伦理:理论演迸与实践考察
了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论述了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政
治、社会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过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问题,提出了
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森将自由分为自由的过程方面和自由的能力方
面,并特别关注自由的能力方面,即入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
具体而言,这种能力的自由就是一种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
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等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
享受政治参与的自由。”实质性自由不仅是评价失败与成功的基础,还是个人首
创性与社会有效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一个社会成功与否应该主要由该社会
成员所享有的实质自由来评价。
第五节西方经济思想中伦理视野述评
一、经济思想中伦理关怀的变迁
历史上,经济学是作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出现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至
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l】(p.9)亚当·斯密通过《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
实现了经济与伦理的联姻,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掺杂着社会观察和哲学的思考;《国
富论》后,古典经济学开始走上了脱离其与道德哲学之间联系的道路,李嘉图通
过《政治经济学和税赋原理》为经济学成为--fl独立的科学提供了最初的模型,
倾向于演绎的论证,促使经济学研究中逐步淡化对伦理的考察,力图把经济学说
“纯净化”,表现出了被阿马蒂亚·森称为“工程学”方法的迹象。一个多世纪
以来,斯密和李嘉图的方法同时影响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于是形成这样的局面:
一方面,经济学被看作是纯粹的、严格的、价值中立的科学,西方经济学几乎不
再将经济伦理问题纳入正式的或称标准的经济分析之中,理性的自利行为被作为
经济分析的基点,而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似乎成为经济行为的全部内容,其余则都
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另一方面,当“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不讲道德”倾向
的局限性逐步凸显,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负反馈
结果,促进了经济研究中对古典价值的回归和对现实冲突的伦理思考,很多研究
提倡将道德哲学观点与经济学的工具和概念结合起来探讨真实的经济世界。从古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典学派,经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到新制度学派,市场经济离不开伦理道德已被
说明。随着贫富差别的扩大、以及个人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结果的悖反等等,经
济发展与伦理冲突的加剧,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强调伦理的经济学观点受到越来
越多的重视,阿马蒂亚·.森的获奖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
二、经济动机和成就的伦理考察
森提出,对于经济学来说,有两个中心问题尤为根本: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
类行为的动机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社会成就的判断。o]CO.10)这两个问题都
脱离不了伦理判断和价值取向。
经济人假说是西方经济学说的基本出发点,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伦理基础上
的。在《经济分析史》中,熊彼特在考察1790年一1870年时期的时代精神及其哲
学时,首先提出功利主义与经济学之间紧密的联系,他认为,同时作为功利主义
者和经济学家的“边沁和穆勒父子很自然地会觉得在经济学中自己应当起到哲学
保护人的作用,并对经济学与功利主义的联系承担责任⋯⋯”,并且认为,“为什
么在经济学家的关于十九世纪思想的图画中,功利主义显得那样的大,比它作为
一种哲学或是作为时代精神的一个要素所应具有的重要性要大得多⋯⋯。”
№3b.51)在主流经济学说中,经济活动主体的动机总是基于个人利益(效用)的最
大化。在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中,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最原始动
力,不仅个人的经济行为由此得到解释,而且社会的发展最终也源于这种经济的
“第一推动力”。如果说斯密的“经济人”还仅仅是人格的资本化,反映的是资
本的职能和本质,那么随着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出现,“经济人”由单一的
资本人扩展到所有的生产要素,并使之都人格化了;在边际效用学派对微积分数
学工具成熟运用的过程中,“经济人”理论日益数理化,莱昂·瓦尔拉用精巧的
数学工具论证了一般均衡的存在,并构思了“拍卖喊价人”的角色。。到了将古
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与边际效用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的马歇尔新古典经济
学那里,“经济人”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成为了一个“有理性、会计算、
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个人利益”不再仅仅是货币收人等纯经济
利益,而是明确地包括名誉、地位、尊重等不能用纯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利益,从
①i幺论哥说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绎济制度,因为每个行为经济主体从追求自己最大白T能
的利益愿颦}lj发,在边际成本二边际收益这一点J’进行选择与决策,符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帕
豢托培优条件”,也从数学上第一次论让了。自科即公利”的斯密郏只“看不见的手■
73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而使“经济人”不仅在质上日趋完善,而且在量上也较为具体化和形象化了。随
着西方主流经济学朝着“价值中立”的实证科学发展,“经济人”几乎成为一个
模型和分析工具,排除了任何伦理因索的考虑。
但人类行为的动机问题,它与“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苏格拉底提出
的伦理道德取向的问题有关,正如斯密强调,对国民财富形成的原因的研究是不
能同道德动机的考察完全分开的,由于人们谋求财富的欲望常常是没有尽头的,
如果社会不设立一定的道德准则对这种利己心进行控制的话,私欲的膨胀将可能
破坏社会的和谐,所以,设立经济行为的道德准则是维系经济生活正常运转不可
缺乏的手段。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人,而不是像很多经济学家为保证其
模型不会被情感和道德等因素所干扰,所假定的行为动机是单纯、简单的和固执
的,因此,对效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就成为经济学家们讨论的
要点。单纯的功利原则和缺少伦理道德性的“经济人”假说无法解释现实世界中
多样化的人类行为动机,对动机的考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伦理问题,森称之为“伦
理相关的动机观”。111@.10)在森看来,人类实际行为其实要包含着比自利假定
更为丰富的内容,伦理考虑也是构成人类行为和判断的因素之一。经济活动中的
行为有时与道德责任感相关,并不是为了单纯处于追求私利,还可能是出于遵守
行为规范或道德、文化、习俗等因素的考虑。
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国民财富最大化是社会成就判断的准则,更多考虑的是
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原则;其后,庇古提出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准则,关注社会
财富的分配原则。帕累托则提出了以经济效率为基础的社会成就判断准则,它只
考虑了效率而不重视分配方面,但这却长期以来成为西方经济学中判断社会成就
的重要准则。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问不平衡的事实已
经证明,仅仅以效率或社会财富总量来对经济成就进行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它
必然要涉及多元的评价,为此,森提出“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也就是必须
用更广泛的伦理观点来进行判断,在森的观点中,人的实质自由尤其得到了强调。
结合全球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当前“以人文本”的新发展观以及当代经
济伦理实践的广泛推广,相信经济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有新的变化。
三、市场机制的伦理考察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章摒弃或复归?一现代经济学中的伦理之维
是把自由竞争的范畴,看成是“最宠爱的女儿”,并“始终爱抚着她”。历史表
明,经济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同
时,经济学的发展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争议,形成了两个最重要的主流,布坎南在
《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对经济学说史上的争论有很好的总结。他概括:在市
场制度进行考察时,一是基于效率而支持或反对的论据;二是基于道德而支持或
反对的依据。强110.5)
基于效率而支持市场的观点主要依据于两个论断:一是理论命题:理想市场
中的交换将达到一种帕累托最优,而理想市场的状况可以简单描述为零交易费
用、充足信息和零信息成本;二是基于一种假设:实际(非理想的)市场,或者实
际市场的可能形式,非常接近理想市场的效率,因而优于无市场安排。因此,一
些市场机制的拥护者主张,只有市场才符合某种自然权利、自然秩序,另一些人
则以市场能够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分配着产品为理由替市场论证,并且断言或
假定效率和道德价值之间是一种乐观的一致性。但从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看,并
不是所有的观点都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昂贵的交易费用、信息缺乏、垄断倾向、
外部因素、公共产品缺乏、个人偏好满足的不一致性、失业的存在都是市场无效
率的主要表现。
基于道德的角度支持市场的观点,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是将它看作是建立在
人的平等、自由等基本道德价值基础上的一种互利安排。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要
是建立在启蒙学者的自然秩序或理性观念上,认为市场机制这“看不见的手”能
够通过利己而实现利他,因而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西方经济学所依赖的功利主义
观点普遍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既是平等的,又存在着自然差别,要消灭这些
差别必然需要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而这种集中可能有妨碍个人有效地追求幸福
的自由,使社会功利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也就造成了实际中的不平等。因
此,只有自由的市场机制最能够保护公民的自由。社会达尔文主义用进化论的“适
者生存”原则来为市场辩护,认为对市场的干预妨碍自然的生存竞争,妨碍适者
生存法则发挥作用。
与上述两种极端的观点不同,凯恩斯既对当时的市场经济制度提出了强烈的
道德批判,又对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解放的工具性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认为,市场调节是有缺陷的,难以做到使经济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均衡,因而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必须扩大政府的经济职能。马歇尔和庇古主张,自由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但他们并不认为完全自由竞争下的各种收入分配也能自动达到最优,政府和社会
必须采用适当的办法来修正由市场所决定的收入分配中的各种弊端和缺陷。当美
国经济处于长期“滞胀”,凯思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显得无能为力时,新自由主义
学派逐渐发展起来。哈耶克推崇一切自然的东西,始终否认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组
织者的意义,他认为政府在人为地推行一个方面政策时,往往带来另外一个方面
的负面效应。相比较哈耶克的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弗里德曼也主张国家控制,
只是控制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保证稳定的货币流通量,而经济活动的其他方面则完
全交给市场与企业。
76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上述经济思想史的回顾,论证了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来源的悠久和丰富,以及
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密不可分的渊源,但经济学家对现代西方经济伦理学科的贡
献仅在于理论的准备。本章对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理论演进的考察更侧重于对其学
科化进程的描述,主要是考察欧美国家的演进历程,其重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在经
济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第一节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演变
十九世纪末,由于美国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兼并和收购活动使大型
公司的数量急剧增长,除了加剧市场竞争外,这些大公司所形成的两权分离特征、
代理阶层控制现象、对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使经济社会中的伦理问题
无论从内容还是层次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开始更多涉及
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的层面,特别是探讨除股东价值最大化之外企业所应有的其
他目标和义务,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研究者、商界及公众开始了对“企
业在社会中的角色”等经济伦理议题进行探讨与争论。如在1895年《美国社会
学杂志》第一卷中,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阿尔比恩·斯摩尔提出“不仅政府
机构,私入企业也担负着公众期望。”【821这个观点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以及社会
公众对经济组织快速增长后所拥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力的担忧,开始意识到
有必要赋予这些经济组织承担与其权力相当的社会责任。
博文被认为是开创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先锋。【831由于看到大型公司
所拥有的权利及其经营活动对社会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博文于1953年在其著作
《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提出“商入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后,给出了
商人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指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
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1841(p.6)这个定义J下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
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从此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领域,他因此被誉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博文之后,更多学者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研究
对象开始从关注商人个体转向关注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研究始于对企
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l、“责任铁律”。在该领域几乎与博文齐名的戴维斯强调“责任铁律”,即“商
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基于这个观点,戴维斯认为,企业
“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所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因此,社会责任是指
“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
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85】
2、企业有责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费里德里克强调,社会责任意味着商
人应该监督经济体制的运行以满足社会的期望、促进社会的进步。他强调生产的
经济意义在于生产和分配应该要以提高总体社会经济福利为目标,公众期望社会
的经济、人力资源能通过企业被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目的,而不是单纯为了个人和
企业狭隘的有限利益。【8研
3、企业应该承担除经济和法律之外的其他责任。麦克奎尔明确地将CSR概
念延伸出经济和法律义务之外,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
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过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8刁(p.144)虽然他未具体说明应该
包含哪些责任,但却详细阐述了企业经营中对政治、社会福利、教育的必要关注。
4、企业应该关心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在《企业社会责任》一书中,沃尔顿
提出,社会责任的概念能够使人们认识到企业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企业
行为不仅影响他人,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系统,因此,当企业在追求经营目标时,
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到这种关系。【懿1
5、“三个中心圈”的定义。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在《商业企业的
社会责任》的报告中指出,“企业应该为美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多贡献,
而不仅仅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数量。”189】这份报告详细阐述了“三个中心圈”的
企业社会责任规定:内圈代表企业的基本责任,即为社会提供产品、工作机会、
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职能;中圈是指企业在实施经济职能时,对其行为可能影
响的社会和环境变化要承担责任,如保护环境、正确对待雇员、回应顾客期望等:
外圈则包含企业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他无形责任,如消除社会贫困和城
市衰败等。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6、实现除经济绩效外的其他社会目标。七十年代该领域的著名研究者斯坦
纳提出:企业除了必须遵循基本的经济原则外,还有责任帮助社会实现基本目标。
企业越大,社会责任也越大,而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带来短期利益和长期利
益。【鲫l
7、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是自愿性。1972年,在与另一名经济学教授沃利奇(H.
C.Wallich)之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辩论中,曼尼认为,“任何关于企业社会责任
可行定义的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行为必须是自愿的。”[9H他特别强调,只有出于
纯粹自愿的行为才算是合格的、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并且为此而付出的必须是真
实的企业支出而不是个人的慷慨捐助,法律等强制要求承担的责任不应包含在企
业社会责任之列。
8、相互补充的四个定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商业:框架与议题》中,约翰
逊分析了四种关于CSR的定义。[921第一是传统定义,即“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
企业,其管理人员应该能够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不只顾及股东的最大利益,而应
该要兼顾雇员、供应商、交易商、当地社区和国家的利益。”第二是利润最大化
观点,即“社会责任的观点表明经济组织能够通过实施社会责任项目来提高组织
的利润。”第三是效用最大化观点,即“社会责任的第三个方法是假设经济组织
的根本动机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多重目标而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最后是
“社会责任的词典观点”,即企业具有一系列动态的目标和责任,其选择和实现
是根据重要性来排列、评估的,企业对此要像有伦理的公民一样进行选择。约翰
逊认为,这四种定义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相互补充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9、承担经济和法律外的其他责任,并对其行为结果负责。七十年代初,关
于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引起广泛争论,两位著名经济学家费里德曼和萨缪尔森
分别提出了对立的观点,因此,戴维斯重新强调“就讨论目的而言,CSR指企
业考虑和回应的议题要超出企业狭隘的经济、技术和法律要求。”并且“企业有
义务评价其行为结果对外部社会系统所造成的影响,确保其决策能够促进社会福
利并取得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利润。”[931
10、金字塔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作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卡罗于1979年提
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的概念,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
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行裁量的期望。”194]卡罗认为,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对于经济组织而言,首先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并不
是唯一责任;其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赋予并支持企业承担生产性
任务、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力,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法律框架内实现经济目
标,因此,企业肩负必要的法律责任;第三,尽管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中都隐
含着一定伦理规范,公众社会仍期望企业遵循那些尚未成为法律的、但却是社会
公认的伦理规范;第四,社会通常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
望,是否承担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完全由个人或企业自行判断和选择,这是
一类完全自愿的行为,例如慈善捐赠、为吸毒者提供住房或提供日托中心等,卡
罗将此称为企业自行裁量责任。从企业考虑的先后次序及重要性而言,卡罗认为
这是金字塔型结构,经济责任是基础也占最大比例,法律的、伦理的以及自行裁
量的责任依次向上递减。(见图1)1941
图1:企业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衍生
如上所述,早期CSR研究的重点是对概念的广泛界定,其中包含对企业是
否应该承担以及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的讨论。由于大部分定义过于模糊和抽
象,并且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倾向予以CSR作为出发点,
通过各种衍生概念、主题来丰富对CSR的研究。
第一,社会回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基于将企业视为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一个角色,不仅必须
80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满足一定的社会期望,而且应该考虑如何对不断变化和提升的社会期望做出回
应,一些研究者提出用“社会回应”来代替社会责任。费里德里克将此定义为“企
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并用CSR2来代替。[951(p.279)同样,阿克曼和鲍尔批
判早期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过于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而忽视其实施
过程,他们建议企业采取三方面行动对社会进行回应,即:监控和评价外部环境
条件、关心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设计一些计划和政策以回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及利
益相关者的要求。t96l(p.7)由于这个概念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所以,社会
回应管理一直是八、九十年代研究的主题,并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的重要
方法之一。
第二,公共责任(public responsibility)
在《私人管理和公共政策:公共责任的原则》一书中,普雷斯顿和波斯特认
为。由于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主要是关注企业经营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影
响,具有模糊而笼统的含义,与企业管理的内部活动或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缺乏
联系,因此,他们选择用“公共责任”来代替“社会责任”,用来定义在公共生
活的特定环境下组织管理的功能。1971(p.52)他们提出,企业实旌对公共责任的管
理,要考虑的是企业基本经济活动及其所造成的内外部影响;企业公共政策制定
要广泛考虑政府要求、法律规定、公众观点等因素,不能仅依靠个人道德观点或
少数利益群体来对企业责任范围进行界定。这一观点表达了对企业经营中内外部
社会问题的关注,也表达了公共社会对企业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但由于“公共
责任”的措辞仍显得过于模糊和空泛,后来的研究更倾向于选择“社会责任”或
“社会政策”来阐述同一议题。
第三.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
七十年代,CSP作为一个由CSR衍生的综合性概念引起广泛兴趣,塞西首
先提出了包含“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回应”的企业“社会绩效维
度”。[951在他看来,社会义务是“指公司回应市场压力或法律约束的行为”,其标
准是经济和法律;社会责任却超出了社会义务的范围,“是指将公司行为提高到
一个水平,使之适应现行的社会规范、价值和绩效期望。”社会回应则是企业行
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涉及企业在一个动态社会系统中长期的角色。1979年,
卡罗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议题和社会回应三个维度的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CSP模型,这个模型最大的贡献是将以往人们所争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
系统化,定义企业必须承担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行裁量的四种不同责任,并
且将企业在处理社会议题时所应考虑的、以前是分离的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有效
回应和社会议题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为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研究开辟了新视野,构
建了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八、九十年代,沃提克和伍德等进一步从社会绩效动
态管理、绩效管理评估的角度分别对卡罗的模型进行了修正。由于企业社会绩效
概念与模型所强调的是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放在管理背景中,考虑了动机、过程
及结果的整体过程,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重要
影响,尤其在九十年代,对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更是成
为热点。
第四、经济伦理:(business ethics)
七十年代中期,在原有神学家和宗教思想家对经济活动中伦理问题探讨的基
础上,一批哲学家开始从另一个视角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得益于早期生物医药伦
理的启发,他们尝试将系统的伦理理论和哲学分析方法与经济、管理学科相结合,
试图通过建立一种经济伦理的框架,来弥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基本概念模糊和
理论基础不足的状况。八十年代起,来自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及其他领域的研
究者也逐步涉足经济伦理议题,他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方法进
一步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原来零散的、个别议题的研究,逐步转向了具有内在一
致性的研究,使经济伦理独立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ll 5l出现了众多的研究中心、
教授席位和组织机构等。九十年代初,经济伦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将适当的伦理政
策和战略融入企业组织管理中,并开始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许多公司通过建立
公司行为规范、实施伦理培训项目、指派公司伦理官员和建立高级管理或董事层
的伦理委员会等来实施企业的伦理管理。从此,经济伦理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成为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概念和管理实践。
第五、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
八十年代,企业公民概念由实践进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九十年代末开
始,全球性企业公民运动的普及促进了这个概念的广泛应用,但仍缺乏统一的定
义。曼坦等区分了三种较具代表性的企业公民定义:m】第一是有限的观点,即企
业公民是指与企业慈善活动、社会投资或对当地社区承担的某些责任相近;第二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是与CSR类似的、最普遍的观点,以卡罗的观点为代表,即“有社会责任的公
司应该努力创造利润、遵守法律、具有伦理并作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100]第三
是延伸的观点,即企业对社区、合作者、环境都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责任
的范围甚至延伸至全球。“企业公民”不仅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课题,而且已经成
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运动,它将经济行为与更广泛的社会信任相联系,并服务
于双方的利益,特别强调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实体必须承担与个人类似的、应
有的权利和义务。2002年1月在纽约举办的全球经济论坛上,由34位全球最大
跨国公司签署的联合声明“全球企业公民——对CEO和董事领导的挑战”,不仅
强调企业对所处社区的责任,而且强调在全球环境下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承担
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责任,这进一步彰显了社会公民的当代意义。
第六、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KI)
社会责任投资也称伦理投资或绿色投资,它关注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资本引导、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SKI来源予十七世纪贵
格会带有道德筛选意味的投资,当时的贵格会拒绝对进行武器买卖的公司进行投
资。而现代的SRI运动始于1971年的柏斯全球基金(Pax World Fund),该基金由
抗议越战的牧师发起,他们创办了一个共同基金,把不符合其道德取向的公司剔
除出他们拥有的所有股票组合之外。“任何真正关心伦理、道德、宗教或政治原
则的个人或群体应该至少理论上应该要将他们的投资与他们的原则相一致。”
【101】①.242.255)此后,SKI基金纷纷成立,九十年代末开始,各国SKI资金急剧增
长,并伴随了一些重大变化。首先,原来的]SR是以零售基金为主体,现在则以
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主流;其次,实施的方式,从原有主要依靠
负面筛选股票的方法(即将其认为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公司,从投资组合中排除出
去)转向“三腿凳”结合的方法(即将股票筛选、股东行动主义或称对话与沟通和
社区投资三种方法相结合),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
其三,更广泛的支持,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政府通过立
法、政策等手段来推动SKI基金的发展,此外,几大证券市场都推出相应的社会
责任指数来支持SRI的实施,如美国的道琼斯可持续全球指数(DJSGI)和纳斯达
克社会指数(Nasdaq Social Index)、英国的金融时报社会指数(FTSE4 Good World
SocialIndex)、日本MorningStar JapanKK社会责任投资指数。近年来,由于SKI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基金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增长,对SRI基金的管理和绩效分析、及其与传统基金的
比较研究更是成为研究的热点。
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展述评
对CSR理论的回顾描绘出这样的一幅景象:CSR所蕴涵的基本原则是企业
不应仅仅关心利润和经济绩效,也应该回应和满足社会对企业的多重期望;CSR
是个伞形的概念,包含着广泛的观点、概念和方法;CSR概念的发展经历了漫
长和多样化的阶段,这个趋势仍在持续中。正如佛托这样写道:“企业社会责任
具有一定的含义,但对每个人来说,并不代表相同的意思。”r1叫尽管卡罗所提出
的包含经济、法律、伦理和自行裁量的四个层次定义能较为全面地概括企业所应
承担的各类社会责任,但本文认为,经济责任是与社会责任相对应的概念,不应
包含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范围内。
CSR概念提出后,一直不乏来自各方的批评。最猛烈的批判者来自新古典
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费里德曼,他认为CSR的观点是对财产权利甚至是对自由社
会的破坏性打击。【103l其他的批评观点还包括:缺乏统一而清晰的定义、内容过
于宽泛、学术性太强、缺乏操作性等。也正是由于CSR概念固有的缺陷,因此,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一方面,大批研究者转向从多种视野来研究CSR,出现
了一些衍生的概念和主题。例如,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过程和战略的进一步研究,
发展出了企业社会回应的概念;公共责任则强调社会责任的决定应该是个公共参
与的过程;社会绩效及其模型的发展来自于对CSR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经
济伦理更侧重从企业内部建立一种规范和价值,促进企业及个人的伦理行为;企
业公民则主要是来自对企业实践者的激励:社会责任投资则以资本来促进企业社
会责任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重点从“仟么是CSR(What)
及是否需要CSR(Whether)”开始转向“如何实施CSR(How)”,来增强对企业社
会责任概念的理解,并赋予更多的实践意义。
对于CSR研究领域的状况,卡罗将它描绘成:“这是一个兼容的领域,有着
宽泛的边界、多元化的成员、不同的学术背景、大量非集中的文献、多学科交叉
的观点。”l104l就未来理论发展的趋势而言,CSR的概念也许将不断得到修正,也
许可能产生更多新的概念和术语,但无论如何,未来的发展不可能与过去半个世
纪所积累的理论成果相分离,而是将基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期望,不断
构建一个更系统的、更具备可操作性的CSR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将包含实施CSR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基本动机和原则、过程和战略、绩效评价工具和指标等,最重要的是,未来的研
究要切实能够为促进全球CSR运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表1:西方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纵览表。
研究阶段观点、衍生概念与主题代表人物年份
概五
念十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
提龟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
博文(B0w吼H.R) 1953
出代
贯任铁律,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1960、
^
会权力相称
戴维斯(Davis,K.)
1966
,、企业有责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费里德里克(Frederick,
1960 十W℃.、
经企业应该承担除经济和法律之外的其他责麦克奎尔0VleGuire。J.
1963 代任W.1
企业应该关心更广泛的社会系统
沃尔顿(Walton,C.C.)、
藏维斯(Davis,K.)
1967
“三个中心圈”,即基本经济功能、对其行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
197l
概为结果负责、承担无形责任(CED)
念实现除经济续效外的其他社会目标斯坦纳(Steiner,G.A.) 1971、
界贝克曼(Backman,J.) 1975
定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是自愿性曼尼(Manne,G) 1972
七相互补充的四个观点:股东利益
十●
芷最大化、长期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约翰逊(Johnson,H.L.) 197l

有伦理的企业公民
承担经济和法律之外的其他责任,井对行为
结果负责
戴维斯(Davis,K.) 1973
包含经济、法律、伦理和自行裁量的金字塔
性责任卡罗(Carroll,A.B.) 1979
社会回应
费里德里克(Frededck,
1978
W.C.) 1976
七阿克曼(Ackerman,R.w.)

公共责任
普雷斯顿(Preston,L.E.),
薤1975 波斯特(Post,J.E.)
代卡罗(Carroll,A.B.) 1979
由企业社会绩效沃提克(Wartiek,S.L) 1983
概期伍德(Wood,D.】) 199l
念爱泼斯坦等(Epstein 1976

经济伦理
E.M)
生八

利益相关者费里曼(Freeman R.E.) 1984


九企业公民}罗(Carroll,A.B.) 199l
十矩社





(







绿



米勒(Miller,A.) 1992
代ethical/green investment)
①表1是作者根据本文中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演进的描述经过整理而成的.
85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第二节美国经济伦理研究演进
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程的回顾显示,作为经济与社会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
分支,经济伦理这个概念的发展始终是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共政策、企业社
会绩效和企业公民等概念紧密联系、甚至是交错混杂在一起的。企业社会责任意
识的觉醒、运动的推广,促进了人们对经济伦理的更多思考。在这一过程中,经
济伦理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实
践中。
一、经济伦理意识的觉醒
爱泼斯坦认为,经济伦理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大约有四十年的发展时期,|151
然而,对经济活动中个人行为的各种伦理讨论和规范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并且
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作为西方社会科学或者西方文化的一个部
分,美国当代经济伦理思想,除了来源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等著名思想
家、以及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留下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外,同时也深受西
方三大宗教传统教义的影响。在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文中,可以找到大量
对教徒们经济行为的劝诫和规范,在日常的宗教布道以及在众多神学院或教会学
校的课程中不乏对经济伦理问题的讨论。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当代各种宗教及其
神学家们也始终关注经济社会不断变化所引发的各种伦理与道德议题。如美国著
名神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伦理道德和基督戒
条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伦理问题的主张,对新教及美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
影响。早期的经济伦理思想,几乎都把经济活动视为生活中~个重要的领域,所
讨论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活动中个人的伦理问题,尤其关注用普遍的伦理原则来
反对经济活动中个人的撒谎、偷窃和欺骗等不道德和不伦理行为;直到十九世纪
晚期,经济组织及其领导人的伦理问题才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主要关注的是
关于企业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且讨论还是处于较为粗浅的层面,或仅仅是
开始唤醒一种意识,因此,理查德·乔治认为此时经济伦理尚未作为一个独立的
学术领域出现,并将此称为“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阶段,他认为“在这个漫长而
不确定的时期中,最主要的(经济伦理)活动主要产生在神学和宗教(领域)中。”l’6】
R^
第四章当代诬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二、社会问题引发的争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美国来说是个相对平和而富足的时期,基于经济伦理发
展的视野,理查德·乔治将六十年代称为“经济活动中社会问题的兴起”时期。
u6】除了上述大型现代公司出现所带来的影响外,美国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引发
了全社会对经济与社会之间关系、对企业的道德和责任等问题的反思。如,水门
事件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跨国公司海外贿赂行为的曝光以及各种不安
全产品的丑闻事件使公众对企业的道德问题以及对消费安全问题越来越敏感,工
业污染和有毒核废弃物的问题引起人们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广泛关注,工业化的
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加关心地球不可再生资源肆意挥霍的问题,美国黑人自我意识
的提高和妇女运动的兴起使人们日益重视公司内部歧视和不平等问题,在此背景
下,各种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劳工组织纷纷成立,与此同时,媒体、交通和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更加相互联系、信息更加灵敏和更加成熟理性的市民社会,
他们对企业经营活动给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企
业要承担对环境、消费者、受歧视群体、贫困阶层、雇员、社区健康和安全、城
市衰败、公共教育和社会全面进步等各种社会责任和期望。这个时期,经济伦理
领域研究的视角真正由个人层次转向经济组织层面,公司被视为是道德代理人,
并成为日后主导经济伦理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此同时,随着对“经济与社会关系”
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的关注,七十年代初的美国展开了对企业责任问题的
热烈讨论,并形成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方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密
尔顿·费里德曼,他代表经济学的传统观点,即认为企业的目的是为股东创造利
润,这是企业唯一的责任。而另一方观点,在霍华德·博文子1953年在《企业
家的社会责任》中提出“企业应该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后,这种企业社
会责任的意识被普遍接受;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于1971年发表的声明中谈到:
“企业实际上应该对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更大贡献,而不仅只是提供商品和
服务。企业是为了服务社会而存在的,其未来是决定于企业经营对公众不断变化
的要求所做出回应的质量。”1891
三、经济伦理学科的形成
在这场关于企业责任问题的争论之后,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伦理逐步成为
“经济与社会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尽管两者之『日J的关系还存在众多争论,前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者更强调企业外部社会环境议题,后者则注重企业内部伦理和道德议题。一方面,
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领域,企业社会责任定义逐步完善,同时出现了一些衍
生概念和主题,如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绩效、企业公共政策等。另一方面,
当神学家和宗教思想家仍在探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问题,商学院教授也继续从事
企业社会责任的教学和写作,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大批哲学教授加入了这个
领域研究的队伍,如理查德·乔治、托马斯·唐纳德森、诺尔曼·博依等。得益
于早期生物医药伦理的启发,他们开始介绍和引进系统的伦理理论和哲学分析方
法,并与商学院的教授进行富有成果的合作,将伦理哲学中的理论与经济、管理
学科相结合,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探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议题,并对经济伦理理论
框架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这个时期产生的理论成果,东京明治大学的中村瑞穗(Mizuho Nakamura)
在1991年对相关文献的统计表明:五、六十年代,涉及经济伦理、经济与社会
和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著作共有18本,而七十年代却有50本相关著作出版。旧
与此同时,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开始成立,如在该领域较为知名的本特立大学经济
伦理研究中心成立于1976年,开创了至今全球范围内约120所经济伦理研究中
心的先例。【105J(p.460-461)一些学术性杂志如《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Business Hodzons))、《Califomia Management Review))和{Harvard
Business Review))开始大量刊登该领域的论文。到七十年代末,经济伦理已经成
为一个普遍的表述,但人们仍在争论,究竟经济伦理仅仅只是一时的时尚或者将
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llq
四、经济伦理研究的繁荣
在回顾经济伦理发展过程时,许多研究者都赞同,到八十年代时,经济伦理
已经确立了作为一个清晰学术领域的地位。除神学和哲学的教授外,来自管理学、
经济学、法学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涉足经济伦理议题,他们从不同的学科
角度、以不同观点及方法将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更严肃而持续的理论性和实
践性的发展,从零散的、个别议题的研究,逐步转向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研究。在
这个时期的学术成果中,出现了许多对经济伦理研究的历史回顾、文献研究和综
述性论文,大量文献目录已经汇编成册。例如,1986年,约翰·佛拉芒对当时
美国经济伦理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批判;1987年,理查德·乔治在《经济伦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理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对美国经济伦理进行回顾和展望的论文。我们知道,当一
个研究领域需要开始回顾其自身的研究成就及未来需求时,就标志这该领域的发
展已经进入一个转折点。东京明治大学的中村瑞穗(Mizuho Nakamura)再次利用
文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他在1994--1995年间发表于明治大学商学院的文献报
告显示:七十年代共有50本涉及经济与社会议题的著作,其中10本是经济伦理
专著;八十年代,59本同样议题的著作中有37本是以经济伦理为主题的;在1990
年至1992年间,28本该议题著作中有2l本是以经济伦理为主题的。05]同时,
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伦理杂志开始出现,如创办于1982年的《经济伦理
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1年的《经济伦理季刊(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1993年的《经济与社会(Business and Society))等;此外,相关的专
业性学术组织也纷纷成立,如“商业、经济和伦理国际学会”与“经济伦理学会”。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经济伦理理论的研究开始注重将适当的伦理
政策和战略融入经济组织中,经济伦理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实践中。就企业与外部
环境方面,随着商业界不道德与不伦理行为的曝光,虚假财务报告、证券市场的
内部交易和人为操纵、国防工业领域的种种黑幕交易等各类丑闻,使美国公众社
会意识到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道德与伦理危机;而企业内部方面,经营过程中面
临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如雇员、顾客和股东等相关的种种伦理问题,包括就业中的
平等、信任、安全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赔偿问题,信息技术引发的雇员和顾客的隐
私问题,生物技术发展引起的产品与生产过程的伦理问题,还包括各种消费品的
安全和销售活动等。在媒体及社会公众的批评以及立法的压力下、在企业内部管
理需求的推动下,很多公司都通过建立公司行为规范、实施伦理培训项目、指派
公司伦理官员和建立高级管理或董事层的伦理委员会等回应社会期望和完善企
业伦理文化建设,因此,这个时期经济伦理研究更具有实践含义。
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也逐步参与推动经济伦理研究和实践
的发展。例如,为了促进企业的伦理实践,1987年,美国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EP)
设立“公司良心奖”,根据经济优先权委员会的标准和公司的会计报表,每年评
选出最具有社会责任和经济伦理的公司:美国《经济伦理》杂志从1989年开始
每年度都评选百名“最佳企业公民”,评选标准是基于企业对股东、员工、客户、
社区、环境、海外投资者、女性与少数民族这七大利益相关者群体提供服务的定
经济伦理:理论演迸与实践考察
量评估,它注重企业的道德性、公司深层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形象等伦理特征。
这两个奖项有效提高了美国企业的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力推动了美国经济伦
理运动的发展。由著名公司CEO们组成的商业圆桌会议(Business Roundtablc)于
1988年发布了一个报告一《企业伦理:首要的经济资产》,它高度概括了十个公
司与伦理相关的项目,并明确表示,经济行为中的伦理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企
业界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0061
第三节欧溯经济伦理研究现状
一、欧洲经济伦理研究的特征
欧洲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是自然法则、正义和义务、社会契约、功利主义
和存在主义等概念、理论的发展者,也是西方伦理基础的诞生所在。在一个拥有
丰富伦理历史,并有着同样丰富商业和经济历史的地区,经济伦理理念深深根治
于当代欧洲;007/(22.28)欧洲古老的宗教遗产同样为经济伦理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正因为如此,在分析欧洲经济伦理的状况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哲学、历史和宗教
的影响。
欧洲国家和地区主要来自天主教、新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影响,很多教授
经济伦理的学校与宗教组织和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宗教对欧洲经济伦理
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引自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Verstraeten认为,欧洲
学术观点明显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信仰之上,即自然神论能协调“私恶”和“公
利”之间冲突,强调自然秩序的重要作用;因此,“构建道德社区总是与形成宗
教认同是一致的。”[ios]这使得欧洲大陆经济伦理的研究更富有哲学和神学的内涵
与倾向。
在欧洲,经济伦理的定义尚未明确地形成。l嵋J(p.9-25)欧洲经济伦理的发展
是迅速的也是动态的,对“经济伦理”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已经进行描述的包括范
卢克(Van Luijk)、恩德勒(Enderle)和斯班斯(Spence)等人。作为欧洲经济伦理研究
的带头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伦理学术运动正在发展,但整个欧洲的发
展进程并不是一致的,对发展阶段的看法也有不同认识。范卢克认为,有足够的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事实来证明经济伦理在欧洲社会中具有牢固而永久的地位,【1明(22-28)恩德勒却
有较保守的看法,他认为,“发展经济伦理作为一个学术学科的任务是急需的,
但并不意味着是已经完成的”。Ii刀从上述两个观点来看,欧洲对经济伦理学术领
域的存在事实是认可的,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异。本节对欧洲经济伦理研究
的考察不是从个别国家的角度,而是从整个欧洲地区的视野中,因此,主要是描
述欧洲国家之间所形成的相关合作。
二、商界和政府行动
与经济伦理相关的商界和政府行动明显是有不同层次的。作为1987年成立
的美国社会风险网络(American Social Ventures Network)的姊妹机构,欧洲社会风
险网络(Social Ventures Network Europe,SVN E Europe)于1993年在阿姆斯特丹
成立的。基于成为“一个坚信能够而且必须对当地和全球社会与环境问题解决作
出贡献的公司领导人和个人的协会”的理念,o欧洲社会风险网络部分由欧盟资
助,主要是为了通过加强各种网络和组织间的对话,以共同努力实现社会与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欧洲(CSR Europe)成立于2000年,前身是欧洲社会团
结商业网络(European Business Network for Social Cohesion,EBNSC),目前拥有来
自欧洲超过60个以上的成员,主要都是欧洲的大型公司,该机构的目标是促进
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的经营管理中,通过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使
公司获得利润、可持续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TI)
起源于德国,主要是关注于解决政治、商业方面的腐败和贿赂。作为一个全球性
机构,它制定了国别和国际章程,其目标是通过包括国家、社会、企业或组织、
个人力量的联合,以可持续性的方式打击腐败;o考克斯圆桌(The Caux Round
Table,CRT)于1986年在瑞士成立,由来自欧洲、日本和北美的二十八个商业领
导人共同发起,关注领域包括贸易、投资和就业困境、信任与透明、环境议题,
其目标是通过强调全球公司责任,遵守共同认定的道德价值,鼓励商业领导者表
率,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除了上述地区或国际层面的活动外,越
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发布了企业行动或伦理守则,同时,一些宗教如基督教、穆斯
林和犹太人组织也分别制定了国际经济伦理准则。
①参考网址;httpY/www.svneurope.corn/
②参考网址:http://www.mmsparcncy.org,
@参考M址:hup./1www.cauxtoundtable,o叫
9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三、学术研究领域
在欧洲,为经济伦理研究提供交流的平台主要是欧洲伦理网络(The European
Ethics Network),它由欧盟资助成立于1996年,其目标是:支持应用伦理教学方
法的改进、鼓励横向交流,以提高社会中的伦理,所交流信息不仅包括经济伦理
还关注应用伦理的其他领域;欧洲经济伦理网络(The European Business Ethics
Network,EBEN)成立于1987年,。由欧洲著名经济伦理学教授范卢克(Henk Van
Luijk)提议,并出任第一任主席。作为一个广泛的欧洲商业和学术网络,九十年
代中期,欧洲经济伦理网络与欧洲多个国家的经济伦理网络进行合作,使之更能
充分反映欧洲地区文化的多样化、体现欧洲经济实践的多元化。截至2001年9
月,共有来自30个不同国家超过750的成员,其主要目标是:集中遍布欧洲各
地众多的研究中心和个人,尊重欧洲各方对经济伦理的观点,作为信息提供与合
作桥梁的网络,成为学术研究和经济伦理资料的支持者和传播者。
欧洲经济伦理研究成果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经济伦理:欧洲评论(Business
Ethies:A European Review)));欧洲经济伦理网络出版物,如通过Kluwer出版公
司发行的“经济伦理议题”系列文集或通过《经济伦理期刊》的专刊;以及《欧
洲伦理期刊(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thics Network)》,《伦理观点(Ethical
Perspectives)和欧洲经济伦理网络的时事通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议题主要
涉及对欧洲特定国家经济伦理状况的描述和实证研究,对美国研究与实践的介
绍、分析,还有许多的研究者涉及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问题、利益相关者管理、
会计伦理、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伦理议题等。
四、理论与实践的欧美差异
对西方经济伦理的考察自然应该包含对欧洲状况的描述,但本文以美国为重
点,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另~方面是因为要对欧洲整个地区
进行描述的话仍是比较困难的。欧美之间在经济伦理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的差
异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研究成果的差异。多样化的语言仍是评估和丰富欧州经济伦理文献的
一个障碍,【1071(22-28)蛰J了1990年,“欧洲尚未有专门经济伦理可用的参考书目。
由于语言的不同,这种参考书目的实际利用是有限的。”㈣尽管出现了一些以不
①参考网址:http:f/www.eben-net.ore./
92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同欧洲语言出版的文献,并且形成了经济伦理的不同国家趋势,但从欧洲整体视
野、用英语出版的文献仍不多,除了欧洲经济伦理网络的会议出版物外,欧洲经
济伦理教材参考文献主要来源于美国,许多用不同语言出版的学术成果常常被依
赖于英语的研究者所忽略。尽管英语在欧洲是被广泛应用的国际性语言,但事实
表明,要深刻而正确理解英语文献所表达的含义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相反,美
国经济伦理领域单一的语言和基本统一的方法支持了更加一致发展的经济伦理
文献基础。
其次,术语运用的差异。恩德勒注意到,与美国相比,欧洲更不愿意用“经
济伦理”这样的概念,更多的是用良好的实践(goodpractice)、基准(benchmarking)、
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社会和伦理审计(social and ethical auditing)等。【17】
一些针对美国和非美国(主要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伦理进行比较的文章认为,美
国商界比其他地区要更加“伦理”。这种观点被近年来的几大商业丑闻彻底否定
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经济伦理”的概念在美国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无论在学
术界或商界、政界,谈论经济伦理已经是很普遍了。
第三,研究视野和应用的差别。美国经济伦理研究很多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
础上围绕着对个人伦理困惑、对一个正直公民行为规范的研究,因此,主要关注
于商业环境中个人的道德规范、个人对法律尊重的选择、以及个人自我利益的最
大化,0091(7.24)目标是建立“诚实、公正、美国式价值观”。同时,美国特别强
调对伦理的立法,如海外反腐败法案、联邦组织审判指南和萨班斯法案等,这些
法案从立法的层次上迫使美国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要充分理解和实施经济伦理的
相关内容,商业实践的需求推动了经济伦理研究和教学的发展,也因此造就了经
济伦理产业的诞生,于是,在美国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循环:立法一商业实践一
研究一教学一产业。Vogel认为美国在经济伦理方面的表现是独特的,“它比其他
资本主义社会更个人主义的(individualistic)、尊重法律的(1egalistic)、普遍的
universalistic”,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由于其特有的制度、法律、社会和文化
环境”在商业环境中的应用。tllo]恩德勒认为,欧洲大陆在谈论经济伦理时更多
的是关注宏观层面,如国际性、社会性和地区性,更关注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
关系,关注对经济主体的约束,[171更强调通过沟通取得一致的认同而不是采取强
制性的立法。同时,欧洲的理论和实践都表现出明显神学的和哲学的偏向、以及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多元化的文化,于是形成了“社会性I约(social)、历史性的olistorical)和多元化的
(pluralistic)”的特点。[1to]
第四节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研究述评
一、经济伦理研究的最新趋势
九十年代早期,欧美进入了一个总体的经济低迷时期,许多公司遭遇了严峻
的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不得不首先关注经济利益,使经济伦理在八十年代末
的快速发展势头有了一定的减缓,理论发展也表现出了一些新趋势。
第一是全球化议题的兴起。经济伦理领域的全球化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经
济伦理研究与实践在国际范围的兴起,国际性会议与合作研究逐渐构建了一个学
者们的国际社区;另一方面是经济伦理研究领域的全球视野,许多经济组织都在
从事跨国商业行为,人们希望他们能遵守所在国的伦理规范和标准,由于国家和
文化之间的规范和标准存在重大差异,甚至可能是冲突的,因此,在经济伦理研
究领域中,针对跨国商业运作中管理者个人、企业和经济体制中的伦理议题,出
现了大量的理论和案例分析文献,尤其是对不同文化中伦理期望和标准的比较分
析,以及对国际性的环境、贿赂和腐败、劳工权利等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第二是企业伦理管理的关注。就九十年代的发展而言,伦理理论与管理实践
的广泛结合,产生了两种主要趋势,一是基于价值的伦理管理,二是面向行动的
伦理管理。九十年代初期,威廉·费里德里克阐述了源于亚里士多德或美德伦理
的基于价值的伦理管理思想,他强调个人在经济活动或经济组织的具体背景中作
为道德人的行为;【⋯l在此基础上,林恩·佩恩提出了与之类似的“组织诚信管
理”,除了突出道德行为人的角色和作用外,更强调诚信在伦理塑造中的重要性。
[1121与工具性的伦理理论不同,他们认为,伦理管理并不仅仅是作为实现企业获
利目标的一个工具,而应该通过伦理管理切实推进企业价值和信任环境的建设。
另一个趋势是由乔治·恩德勒所倡导的面向行动的伦理管理方法,他认为“经济
伦理学应该从根本上面向在经济活动中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并且应该以批判性
和建设性的方式丌创行动的新前景。”【51(p.8)他试图应用阿马蒂亚·森的“目标
第四章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理论演进
一权力一制度”的规范伦理框架,通过在伦理和经济学之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来构建适应于微观(个人)、中观(组织)和宏观(经济制度)层次的伦理价值和规范。
第三是对信息和其他新技术应用中所产生伦理议题的关注。九十年代信息技
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促使经济伦理学家不得不关注高科技领域中的伦理议题,
如信息的隐私性和知识产权归属与侵犯问题、生物医药技术发展中遗传鉴别和医
药测试所隐含的伦理问题等。从经济伦理理论发展的观点来看,信息技术伦理学、
生物伦理学等拓展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新技术所带来的伦理含
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组织和个人的种种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经济伦理在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有相当多的企业设
立了专职的伦理官员职位。1992年,美国伦理官员协会(Ethics Officers
Association,EOA)在麻萨诸塞州成立,并迅速得到发展。会员从成立时的十几名,
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逾一千五百名会员的知名职业协会,成员来自世界
各地的各行各业,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中一半以上的企业。除企业外,成员中还
包括非盈利的、政府的和其他组织,如美国癌症协会、费城市政府、纽约证券交
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今天,EOA正致力于促进经济伦理的实践,己成为了一
个组织和个人间交流经济伦理管理信息和战略的重要的国际论坛。
二、经济伦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上述考察表明,经济伦理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以及管理需求与实践已经在美国
具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并且逐步对欧洲及其他地区产生广泛影响。总体而言,从
经济伦理理论的分析层次上,主要包括:宏观层次上经济体制与商业文明、中观
层次上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微观层次上经济活动中个人的各种伦理议题及其管
理,其中对经济组织(企业)伦理问题及伦理管理的讨论是目前最广泛关注的话
题;就研究方法而言,可以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角度来划分,但从已有的综
述性文献来看,普遍采用工具性、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方法来进行概括和划分;[113】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经济伦理领域研究广泛应用了哲学、管理学、经济
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就理论范式而言,从八十年
代起,托马斯培纳德森开始将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作为经济伦理分析的理论框架,
他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遵循的所有契约形式称为综合性社会契约,他认
为,企业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契约的载体。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11141而作为经济伦理文献中最广为熟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其概念最早出现在传
统的管理学文献中,但对这个概念的阐述和发展主要还是在经济伦理文献中。
1984年,费里曼提出:“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被实现
公司目标所影响的集团或个人。”015]这个概念突破传统股东利益为上的观点,构
建了一个包含广泛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以此作为企业内外部伦理管理的框
架。
三、经济伦理理论的挑战与展望
作为该领域的先驱,虽然美国经济伦理已有四十年左右的学科发展历史,但
情形仍不容乐观。恩德勒认为,“在现阶段,经济伦理似乎离一门已经定型的学
科相距甚远。”t51(p.50)首先,概念的混乱和不一致是这个研究领域的重大缺憾。
根据菲力普·刘易斯对254篇文章、书及教材的统计,得出了308个不同的“经
济伦理”定义;[211此外,经济伦理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也是长期混淆的,该
领域的重要期刊《经济伦理》,其副标题是“企业责任杂志”,这很好说明了企业
社会责任与经济伦理两个概念问的长期混用。其次,从研究成果看,对伦理理论
和基本经济伦理关系及议题的介绍已经足够多了,已出版的文集中重复内容相当
多,原创性的专著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或取得共识,
清晰的理论框架尚未建立,研究者也较为集中。【lI6】最后,从实践上看,在美国
商界,绝大多数较大型企业已制订了各种企业行为规范、建立了多层次的伦理项
目,包括伦理官员职位的设置、员工伦理培训、求助热线、内部伦理审计等,但
在经济低迷时期,很多公司总想着通过降低和取消经济伦理项目来减少开支以追
求较低成本,伦理管理的制度化仍需要更多的实践。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议题十分紧迫,对
全球经济的伦理道德分析、对跨国企业在不同文化中的伦理分析,都是亟待解决
的课题: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随之带来的伦理议题,如生物技术发展、互联网和电
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个人和组织伦理带来的挑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当代经济
组织结构和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如组织结构的一体化趋势、多元化组织际关系的
广泛建立、或各类新商业模式出现都可能引发新的伦理议题;虽然这是一个跨学
科的研究领域,但真正能够融合各学科知识的研究成果还是少数,未来的研究需
要多学科的进一步综合,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合作,以及国际间的理论和
实践合作。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一节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
在马克思浩瀚的伟大著作中,我们虽难以找到任何“经济伦理”的字眼,但
在他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中,在剖析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种种现象中,在对无产阶级的命运和未来社会的美好
展望中,他始终关注对经济行为所涉及道德、价值等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其著
作中蕴涵着丰富的、对大量经济伦理范畴的演绎,对经济主体伦理命运的关怀,
对资本主义伦理关系的分析、批判,对未来社会经济伦理制度和关系的描述,在
此过程中,逐步奠定了真正的经济伦理学学科的思想基础。毫无疑问,马克思是
资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基础和理论范畴的终结者和批判者,同时也是无产阶级经
济伦理思想的建树者。【117】
一、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轨迹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早期,更多地是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的尊严、自
由、幸福以及正义等伦理问题,以抽象的入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以人本
主义道德为外在尺度,对当时的社会与经济现实进行价值和道德批判。在《莱茵
时报》时期,为了解答当时德国市场化初期所带来的社会贫困这一时代课题,他
进一步从制度的角度思考个人利益体系(市民社会)与公共利益体系(政治社会)的
问题,试图从市民生活的盲目性所潜藏的自发秩序中寻找市民道德与法理的本
体,寻找由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的历史规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意识到,以
预设一种价值标准或理性,来对资本主义经济现实进行分析,批判,只是一种外
在的道德批判,虽然能够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不道德现象和问题,但要真正把
握其中的本质内容和基本规律,就必须到经济活动中去寻找根源。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一个思想领域空前活跃、意识形态大转折的时代。马
克思在同形形色色的理论和社会思潮的联合和斗争中,不断地批判自己的师友、
清算自己的过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常也称之为《巴黎手稿》(以
下简称为《手稿》)中,马克思开篇便提出要在经济学所涉及的范围内论及道德。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国民经济学的道德是谋生、劳动和节约、节制,但是国民
经济学答应满足我的需要。道德的国民经济学是富有同情心、德行等等;但是,
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又怎么能有德行呢?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又怎么能有
道德心呢?”11181(p.137)这是标志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两个重要概念——
“国民经济学的道德”、“道德的国民经济学”,前者揭示了经济分析的道德要求
或经济逻辑的道德结论,其以满足人的经济需要为基本点;后者则反映伦理规范
对经济生活的德性要求,但要以承认人的经济存在为首要前提。[119]与此同时,
他提出,“每一个领域都用不同的和相反的尺度来衡量我,道德用一种尺度,而
国民经济学又用另一种尺度。⋯⋯国民经济学和道德之间的对立不过是一种假
象,它既是对立,同时又不是对立。国民经济学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表现着道德
规律”,【118】Q.137)并精辟地指出:道德与法律“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式,
并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181 0.121)马克思这个用以阐述经济与伦理之间关
系的重要命题,说明了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即由以
抽象思辨逻辑为特征的价值批判转向了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以唯物辩证
法为武器、以事物内在矛盾发展为内在尺度的科学批判。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此起彼伏,马克思与恩格斯亲自指导工人
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在总结1844年以来欧洲各国无产阶级
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批判种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潮和
机会主义思潮,论述无产阶级、尤其是共产党人的道德原则以及共产主义的伦理
标准。“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
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特别重视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部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
一个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
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t120l(p.479)而共产主义“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
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
条件的联合体。”020l(p.491)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开始思考无产阶级以及未来社会
的经济伦理理想。
《手稿》之后,尤其是在《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
济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大量研读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基础上,马克思以
商品交换为起点,将等价交换确立为市场的基本伦理原则,由此发现资本总公式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的矛盾。通过将经济分析由价值交换引向价值创造,马克思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批判的基本经济伦理模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由此完成劳动价值
理论伦理方向的改变。古典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通过确立劳动正义论(劳
动创造初始产权、等价交换创造次级产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法性和合
理性进行了经典的论证;而马克思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石,通过创立剩余
价值理论,使之成为分析资本主义私有产权下的剥削理论,成为对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提出否定的伦理依据。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轨迹反映出其成熟过程是伴随着不同视角的变
化。在形成早期,是带有一种哲学理性的透视,这一阶段,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立足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础,对资本主义经济
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解释,是偏重于哲学的人本主义的话语,把理论的重点放在
劳动异化、私有制、人的本质等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上。而在经济伦理思想逐步
成熟的时期,他采取的是经济学语境下的伦理透视,在经济运动过程、各种经济
关系和经济范畴的分析过程中,始终以伦理的审视目光,揭示出生产关系以及各
种经济范畴背后的伦理关系和实质,实现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有机统一。在后期经
济伦理思想充分展开的阶段,马克思的思考和研究,更加体现出整合的视角,即
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之间相互渗透的综合,充分体现了马克
思从确定唯物史观之时就一直强调的综合分析方法,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哲学、
经济学和社会历史现实的批判是一个完整的、始终没有分离的整体。
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轨迹中,我们还看到,经济伦理思想作为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
想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伦理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发展的结果。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始于康德(1724.1804),其集大成者是黑格尔(1770.1831),费
尔巴哈(1804.1872)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他以质疑神学原理和反对黑
格尔的唯心主义而享有盛名。总体而言,德国古典哲学的经济伦理观念对马克思
经济伦理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经济与伦理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虽然基本上是精神和观念范畴的
演绎,但是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形式之下,反映出德国社会的经济关系、伦理
99
经济伦理:理论演迸与实践考察
关系和法的关系,有时在颠倒的形式之下深刻地洞悉了这些关系的现实发生的本
质。马克思在1843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法的关系
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
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
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t33](p.64)也就是说,马克思是通过对黑
格尔法哲学的分析与批判,得出结论:物质生活关系是理解市民社会,进而理解
包括国家和法的关系、伦理关系等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此外,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入与入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当作理论的基本原则”,
11211(111)并以此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关系的基本方法。
二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德国古典哲学强调了人在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赋
予经济社会关系中人身自由及平等的崇高价值。如康德认为,应该用道德法则抑
制我们的一切禀好,自由意志是道德法则的条件,从而确立经济社会中个人行为
的自主权,财产权就是一项天赋权利。在康德看来,“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
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
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122J(p.86)因此,保障个人的财产、个人的利益是建立
人们经济伦理关系的出发点,而且“对于每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则是一
条职责法则,一条道德强制性的法则,一条通过对法则的敬重以及出于对其职责
的敬畏而决定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法则。其他的主观原则不应当被看作是动力。”
[341(p.79)显然,在康德的观念中,自律的实践理性即德性是行为的动力。
三是费尔巴哈及青年黑格尔派对马克思的影响,最明显地是表现在马克思将
他对于现实的伦理批判和未来社会的伦理理想建立在人本主义和异化思想的基
础之上。从费尔巴哈那里,马克思吸收其人本主义的视角和终极关怀;费尔巴哈
和鲍威尔对宗教的批判和异化的观点,启发了马克思从劳动和经济关系中考察异
化,用异化劳动及其扬弃来划分经济主体的阶段特征。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十七世纪后半期,完成于十九世纪初期。在英国,始
于威廉·配第,鼎盛于亚当·斯密,完成于大卫·李嘉图;在法国,从布阿吉尔
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的著作里,包含着丰富的经
oo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济伦理思想,毫无疑问,其经济伦理思想是为新兴资产阶级确立自己的统治服务
的,其主要功能就在于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为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寻求伦理原则和建立伦理秩序,但不可否认其中不乏科学的观点和见解,
并且影响了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
其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斯密第一次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
的动机和行为系统而清晰地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之中,并经典性地对经济人的行为
如何导致整个社会富裕的经济伦理机制进行了经济学的证明。也就是,他第一次
把最初以道德哲学问题形式出现的利已与利他之间的关系系统地转化为经济学
的伟大主题。李嘉图虽然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抽象化,但他同意经济人的基本假
设;马克思虽然不赞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里,他曾经开宗明义地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在社会中进行
着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
f33】(p.86)
其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并确立的一些重要范畴和理论,对马克思经济伦
理主要观点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提出的如自由、竞争、
公平、正义、资本、价值等范畴及劳动价值学说等理论,马克思从它们所对应的
生产关系的属性上,从这些抽象形式背后所隐含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规定性方面,
作出新的诠释、赋予了真正的科学内涵。由古典经济学所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
为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劳动二重性这一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概念奠定了深厚
的理论基础,成为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
其三,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进行经济分析后,提出了符
合资产阶级利益和伦理要求的效率原则、分配原则和秩序原则,对此,马克思曾
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
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
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做过经济上的分析。”
f幢oJ(p.332)马克思正是沿袭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这条研究路径,通过阶级分析法,
来揭示不同阶级的经济伦理原则、规范及其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作用;与此同时,
马克思还批判古典经济学对阶级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时的不彻底性和虚伪性,揭
示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辩护、为统治者利益服务的真实面目,他说:
O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
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
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1231Q.17)-5克思在总结
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道德取向上的缺陷,如商品
拜物教等,在道德伦理上、在完善人类的道德境界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从经济伦理思想的角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形成
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点:
一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
主义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他们从道德上抨击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伦理现
象,并提出相应的伦理规范和理想。马克思对十六至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经
济伦理恩想进行科学分析后,他首先赞扬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革命热情,但同时
又指出:“随着这些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必
然是反动的。这种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对于粗陋的共
产主义,马克思指出他们追求的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平均化,他们用普遍的私
有财产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所以,他们“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
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12‘l(p.72)他们极端平均化的要求,实际上
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定,是向贫穷、没有需求的人的非自然的单纯
倒退。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用历史主义的态度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
进步性,他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经济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
过去一切世代刨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
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
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
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口21(p.232)然而,私有
制的历史作用并不能掩盖它伦理关系的实质。即资本运动所揭示出的剥削本质,
马克思正是通过揭示这一本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批剿。
二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社会主义设想。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新
型社会的经济伦理秩序、生产组织原则、分配原则和经济伦理理想都给马克思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圣西门以他的“实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组织;傅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立叶设想了一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情欲得到充分满足的“和谐制度”;欧文设
计和试验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联合体的“新和谐公社”理想
社会:在他们提出的这些理想社会中,实行财产公有,在劳动公社中,不再有资
产者和无产者的差别,劳动公社按需要分配等设想,对于马克思构想未来社会的
自由人联合体和共产主义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等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24】0.64)
第二节马克思关于经济伦理的评价尺度
一、历史与道德两个尺度的结合
马克思对经济伦理的研究始终是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他先从方法上批判资
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
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
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
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123J(p.16)在马克思
看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辩护就像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一样,
在方法上都是非历史主义的。在他们那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不是一个历史
存在物,而是一个永恒的存在物,它绝对合理,永远也不会消亡。而马克思将任
何社会制度包括资本主义制度都看作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必然要经
历尚未充分发展的阶段、充分发展的阶段、以及消亡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将产
生不同的经济伦理关系,因此,在对菜一社会制度或经济现蒙进行分析时,要将
历史和道德两种尺度相结合。
二、从经济关系中把握伦理关系
马克思在经济伦理分析中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方法。一方面,他认为,任何
一种现存的社会伦理关系,都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经济的产物,也就是社会经
济关系的体现。不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现实的伦理关系,而是一定的经济关系
决定一定的伦理关系。马克思在分析简单交换中的自由平等时就指出:“作为纯
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
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的这种基础而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已。”[4910.197)
此外,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是革命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伦理思
想当然也离不开批判。但他的批判,并非是单纯否定,而是以一种科学精神和辩
证眼光,将批判性与建构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批判世界和自我批判统一起
来。从对马克思个人经济伦理思想形成轨迹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其经济伦理思想
的成熟正是在对自身认识不断的修正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从上述对马克思经
济伦理思想来源的梳理中,我们也看到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
及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体系的批判性继承。在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中,对资本主
义制度、具体经济伦理范畴等的把握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批判性与建构性的
综合。比如,马克思否定私有制,绝不是因为它造就个人财产、使人富裕,而是
它造就了两极分化、使大多数人贫困;马克思批判金钱,绝不是因为它作为一般
等价物的历史作用、甚至不是其作为社会财富标志的历史地位,而是它在资本主
义条件下的神秘化(拜物教)及其后果(异化)。并且,马克思对以往经济伦理思想
的批判或对现存事物的批判,绝不是单纯的人道主义呐喊,而是在对其经济根源、
现实矛盾进行深入研究后所得出的科学预见。【1251@.68—73)
三、人类经济活动的人性前提
马克思对人及其本质的看法,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早期,深受黑格
尔的影响,认为人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人的本性就是人类的理性——即自由精神,
因此,一切社会生活,只有符合人的自由精神的内在本质才是合乎人道的。在《莱
茵报》期间,他主要根据这种人道主义的观点来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道德进行
批判;随后,在对人的自由、利益的思考中,对国家和市民社会、政治和经济关
系的思考中,马克思开始批判和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辨,同时接受费尔巴哈
关于人本主义的观点。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特质,
而不是人的自然的肉体的本性,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
和活动的方式。在此后的研究中,他始终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作为其研究的出
发点和归宿点,形成了关于人的多元本性的科学观点。
第一,人的历史性。马克思虽然主张研究一般的人性,但他反对那种脱离社
会然历后史要发研展究的在所每谓个抽时象代的人历及史抽地象发的生人了性变。化他的认为人:的“本首性先。要”研1究12人31的(一p.般6本69性)㈣,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巴哈所谓抽象的人,既“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
观里面的人,也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人。而是从上帝那里引申出来的还戴着抽
象概念的‘神学光轮’的抽象的人”02610.13);也“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
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D2j0,.278)他认为,社会
历史发展决定人性,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关系去虚构所谓抽象的人性;要对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本性进行把握,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
考察。
第二,人的社会性。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现实世界社会的产物。他这样写道:
“因为人的本质是入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
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
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
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118J0,.24)马克思认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
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p习(p.363)他批判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斯密和李嘉图,把抽象的“人类本性”作为研究出发点是极
为错误的,指出他们“当做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十八世纪
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p习(p.86)因为“在他们看来,新的科学不是
他们那个时代的关系和需要的表现,而是永恒的理论的表现;新的科学所发现的
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不是历史地规定的经济活动形式的规律,而是永恒的自然规
律:它们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人就是当时正
在向资产者转变的中等市民,而他的本性就是在当时的历史地规定的关系中从事
工业和贸易。叫12710,.190.19I)马克思坚持的分析方法“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
一定的经济时期出发”。【幢810,.415)即强调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去考
察,突出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强调:“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
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
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p剐(p.109)对马克思的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恩格斯作出这样的评价:“没有人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加接近一定的具体
的社会关系了。”【33J0,.549)
第三,人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性的本质表现,这是勿庸置疑
的。但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都非常忌讳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去模糊它。如费尔巴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哈鼓吹超阶级的“爱”的唯心主义人性论。【3习0.190)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
里,人性都是具体的带有阶级性的,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是没有的。阶级性是
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社会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属性。马克思指出:“在
研究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是
作为这种关系的承担者而彼此对立着的。川m】Q.103)而且强调他“决不用玫瑰
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
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1231(p.12)
第三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伦理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伦理分析,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和实质,尤其是关于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伦理分析上。把价值看
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可以说资本增值既在流通中进行,又不在流通
中进行。所以,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资本家看来,这个过程并没有违反商品交
换的规律,也没有违反等价交换的法则,这一切都是合理的、人道的伦理秩序。
由于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解决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
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与雇佣关系的伦理分析是遵循雇佣关系形成与发生的脉络,
以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为核心来进行分析的。
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一资本原始积累的伦理考察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商品生产者拥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
此,马克思认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要从其起点,即资本的原始积累
开始。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种种神话后,提
出“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了巨大的作用。”
【1231(p.782)一方面,他认为,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
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
场。”1123J(p.784)--马克思以英国为例,说明了农民被剥夺土地从而成为无产者的历
史过程。马克思认为。十五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六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揭开了资本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序幕,开始了用暴力掠夺农民土地的过程。通过描述英国历
史上的“羊吃人”现象、宗教改革对教会土地的盗窃、国会颁布圈围土地的法令、
最终到十九世纪所谓的“清扫领地”,马克思作出这样的总结:“掠夺教会地产,
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共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
产和个人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一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这
种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
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1 Q.801)此夕卜,马克思还通过对大量历史材
料的引证,来描述为了确保这些被剥削土地的无产者能转化为雇佣工人、成为资
本的剥夺对象,新兴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利用国家政权来制定和颁布各种法律,
对劳动者实行超经济的强制,也就是大批雇佣工人产生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马克思分别考察农业资本家和工业资本家产生的历史过程,来说
明资本家形成的过程。马克思考察了英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如何在许
多世纪的漫长过程中由最初的农奴管事转变而来的历史过程,说明他们依靠经营
土地、剥削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所以,他(租地农场主,作者加)
是同时靠牺牲自己的雇佣工人和地主的利益而致富的。”[123](p.812)而工业资本家
并不是像租地农场主那样逐渐产生的,而是暴力掠夺的产物,在英国,工业资本
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可以“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
和保护关税制度。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例如殖民制度。但
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
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缩短过渡时间。”【123】(p.819)
因此,马克思概括:“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
西。”【123b829)
马克思正是在严格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详实的史料,客观地批判和揭露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不伦理。
二、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准备一流通领域的伦理考察
首先,劳动力价值决定中的伦理议题。在流通领域里,货币所有者与工人在
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契约的形式,形成雇佣关系,从现象上看,在“那
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31(p.199)尽管在现实生活中,
劳动力价格往往低于劳动力价值,但为了从商品交换的纯粹形态下(等价交换)来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假定货币所有者是按照劳动力价值来支付的,
以科学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劳动力的价值在进入流通领域
以前就已经确定的,它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它可以还原为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但
“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l(p.194)也就是说,维持正常生活条件下的劳动力包括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
是一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必需的生活资料范围和满足需要的方式,这取决
于国家的文化水平、历史条件、生活习惯等。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不仅是经济问
题,而且包含着历史的、道德的因素。无论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是否低于劳动力的
最低价值,对工人而言,劳动力如果不卖出去,“工人就会感到一种残酷的自然
必然性”——无法生存下去,这是历史条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马克思对道德
因素如何影响劳动力价值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但他明确指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
时,不是出于道德动机同情劳动力的生活贫苦,而是为了得到劳动力的劳动增值
的尽可能大的差额,为此,除了降低维持劳动力生活资料的价值外,往往将工人
消费的生活资料限制在最低限度甚至低于这个限度,使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
态下维持和发挥。这就决定了在劳动力价值决定时所体现的一种劳资双方利益对
立的伦理关系,并取决于劳资两个阶级的力量对比。
其次,劳动力价值支付方式的伦理问题。在流通流域中,确定劳动力买卖过
程的形式是契约,劳动力的让渡和实现在时间上是分开的,因此,劳动力价值支
付方式的特点与一般商品在交换时一方付出商品、一方付出货币的情况不同,劳
动力价值是在劳动力使用后即劳动以后才进行支付的,在此,买者的货币通常执
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因此,到处都是工人给资本家以信贷”。ll乃’0.197)马克思
说,商业信用就是从此开始的,契约就是实现这种伦理关系的保证。资本家从这
里得到利益,雇佣工人到处受到了盘剥。事实上,这种伦理关系在资本主义的发
展史上是屡遭破坏的:一是资本家破产;二是资本家变相克扣或减少工资。不仅
如此,“而且也为一系列远为经常的影响所证明。,’112310.198)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一卷中用实际材料证明,由于劳动力价值这种特殊的支付方式,工人不得不借
贷或赊欠,以此说明了工人与资本家的这种信贷关系如何造成了工人受其他资本
家的盘剥。不过,要从实质上了解劳动力买卖的性质,不能只在市场交换中就作
108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出判断,还必须到生产过程中去看个究竟。
三、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剩余价值生产的伦理分析
当货币所有者和工人在流通领域完成劳动力商品的买卖进入劳动力使用阶
段时,马克思指出:“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仰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
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
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12310.200)
马克思在此形象描述:在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现象背后,一旦离开商品流通领域,
进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我们面前将呈现一个怎样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
世界。
剩余价值理论向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而围绕着剩余价值
产生的劳资关系,则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伦理的本质。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即使用价值
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作为使用价值
的生产过程,是一切社会都共有的;作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则是资本主义社
会所特有的。这是劳动力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也
是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过程。劳动过程的劳资关系和价值增值过程
中的劳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应该分别研究它们的伦理关系。[129l
一方面,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以前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产物,因此,“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
形式来加以考察。”【‘矧0.201)马克思首先从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来分析生产过程
的。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推动物质资料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
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是任何社会生产过程所共有的,因此,“不必叙述
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
这就够了。州仍l(p.209)但劳动过程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表现为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里,劳动过程必然受不同的生产关系所规定而具
有不同的特点。在马克思所考察的那个资本主义时代,劳动过程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们是在资本家(或代理人)的监督下进行劳动:
第二,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工人的所有物。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另一方面,作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马克思说,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301(p.343)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1311@.925)在生产过
程中,从直接的生产者身上榨取剩余劳动,这就是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存在
的历史价值,也是形成资本主义劳资伦理关系的实体性内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中,资本表现为起支配作用的主体和他人劳动的所有者,因而也成为劳资伦理
关系的主导,而劳动者成为被支配的客体和工具,在这种经济伦理关系中,是资
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奴役,这是资本主义劳资伦理关系的本质。马克思在《资
本论》中形象地指出:“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
它去关心。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资本
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苦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
【1231(p.299—230)因此,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首先,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力
本身的控制和指挥权力,人格化的资本监督劳动者以限定的强度进行劳动,生产
资料通过资本家的意志使用工人,使工人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而失去其作为
人的价值,机器生产的出现使劳动异化的形态发展成为完全的对立,对工人来说,
表面上的自由、平等和权利消失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体现出的,是一
种保持契约形式平等而实际上不平等的雇佣剥削的伦理关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充分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不道德行为的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较之以往的剥削方式具有无限的贪婪性、残酷性与隐蔽
性的特点。马克思指出,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生产方式的
共同本质,但由于财富的社会形式的特殊性质,使他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总有一
定额度的限制。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
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是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得剩
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更多的剩余劳动。”【123l(p.260)由于
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取得了剩余价值的形式,因此,他们的贪婪便没有一个
度的限制。工人工作日的延长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也突破了工人的纯
身体极限;不只是表现在它对所雇佣工人,而且还是表现在对整个工人阶级,乃
至全人类的剥削上。对此马克思指出:资本有一个奇怪的逻辑,它有一个“天生
固有的规律,”1132J(p.447)BP“凡是人类所能提供的一切剩余劳动都属于它”。
110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132](p.449)资本剥削的贪婪性,必然伴随着它的残酷性,它比以往一切剥削方式
都严厉。马克思指出,“骇人听闻的过度劳动”,或“累死人的强迫劳动”比比
皆是。此外,马克思指出,以往一切形式的剥削或对剩余劳动的占有都是以直接
的、或“公开的形式”来完成的,丽唯独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却采取了隐蔽的形式,
通过一系列的转化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完全被掩盖了。
四、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伦理评价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马克思深刻揭露和批判劳动深受资本的剥
削,指出这是一种事实和伦理上的“恶”。但马克思并没有仅仅停留于道德义愤
上,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
首先,道德的谴责不能代替科学的批判。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分配的公平性
问题时,往往是以道德尺度去评判。恩格斯强调指出:“这种诉诸道德和法的做
法,在科学上丝毫不能把我们推向前进: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
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做证据;而只能看做象征。,,【¨3J(p.163)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道德谴责的作用不仅是非常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去科学说明和
论证旧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分配方式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其次,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对于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
指出,“它(指资本,作者加)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
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
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ml(p.925—926)以此说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虽然是残酷的,但也存在“文明面”,因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
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历
史上看,资产阶级之所以曾经是一个革命的进步的阶级,就因为他们从封建生产
关系下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马克思总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放到整个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的总坐标中去进行历史的透视和考察,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
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进行阶级分析。Il刈
第四节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述评
马克思从事经济学研究之初,在动机上胸藏伦理关怀,在理论上主张经济学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与伦理学的内在统一。111卅在马克思看来,价值判断不应而且不能脱离经济实际,
经济逻辑也无法回避、绕开甚至摆脱伦理;经济人始终是道德可规范并且应受道
德规范的人,道德人也始终是现实地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而不能游离于经济活动
之外的人。《资本论》正是通过“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获得了更为成熟的理论生
命,在深层的伦理学层面实现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经济学规律与伦理学规律的内
在统一。
一、道德伦理与经济实践的辨证关系
首先,“道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t33](p.8)一方面,并非如斯密的观点,
认为决定经济伦理观念的因素不是经济关系,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的
“公正心”。马克思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社会总的生产关系(经济关
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下必然提出特定的道德伦理要求,正
如封建生产关系下有封建的伦理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有资本主义的伦理要
求。但由于任何一种道德都是基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上的,所以任何道德思想都具
有普遍性。即使是不同的种族、国度或宗教信仰,只要在经济关系上表现出一定
相似性,那么在道德要求上也总会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这是道德伦理的普遍性;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处于相同经济关系中的人却有着不同的道德价值观,而且
有些相距甚远,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关系都要通过具体的利益形式表现出
来,而这些利益将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
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就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以及彼
此问的矛盾斗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又成为推动道德价值思想继续前
进的动力。因此,经济伦理研究必须坚持道德伦理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原则。
第二,道德伦理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辨证原则。一方面,任何精神生活都取决
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经济结构。马克思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
是一定的社会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并且随
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他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
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J(p.103)“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
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
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27J(p.133)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既强调了
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肯定了道德力量的影响。马克
第五章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
思指出,作为上层建筑内容之一,道德可以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起着积极的
推动作用、或消极的侵蚀作用,但又从不夸大道德的作用,也反对停留在对资本
主义的道德批判上。
第三,道德伦理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原则。道德伦理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更而变化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社会形态的变
革必然引起道德伦理的变化。而且,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客观
发展规律,因此,道德伦理的发展变化也必然有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马克思因
此强调,要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经济伦理问题,把经济伦理范畴
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而不是自然或永恒的。
二,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内在统一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
对此,马克思曾有过如下论述:自私与爱他人是人的本性中的两个方面,自私不
是生存概念,而是社会概念,是私有制的产物;把人的本性看成是自私的,在思
想上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因此,马克思认为,“经济人”假说是违背历史唯物主
义常识的,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人性论上的形而上学的简单抽象、片面的观点。
一方面,基于私利动机的经济行为是人本性的使然,但这种行为是道德可规
范并且应受道德规范的,并且,经济活动是基于利益基础上的社会活动,不同的
利益冲突必然形成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道德
规范也存在着差别。
另一方面,道德人也始终是现实地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而不能游离于经济活
动之外的人。马克思不仅承认人的自利性,同时也强调人的道德性,但这种道德
性是表现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并尽可能地为他人带来利
益;表现在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纯粹“毫不利
己、专门为人”的“道德人”显然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
三、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评价
首先,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中分配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
社会中,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中,存在劳动成果与劳动者
相对立这一分配中的异化现象。他指出:“社会财富的越来越巨大的部分作为异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己的统治的权力同劳动相对立。”l”5JO.360)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从道德或资
本家的人性善恶上去找原因,应该要认识到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所决
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123J(p.324)
这是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和驱动。马克思深刻地揭露说,资本对剩余价值具有“狼
~般的贪欲”,【123b.272)“只要雇佣工人他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
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123】Q.335)剩余价值“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的
停息,老是在它耳边催促说;前进!前进”。【12310.375)P;fi以,在资本主义条件
下的分配不平等,“并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善意或恶意”,而是取决于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这对雇佣工人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强制”,就像“罗马的奴隶是
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123】0.629--630)
其次,马克思明确指出,公平是一个历史概念,如“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
观被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
公平的封建制度。”B321(p.310)同样,分配公平与否也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
它受生产关系的制约。马克思强调要从生产关系这一经济根源上去看待分配的公
平性问题。他指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
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并且是由这些形式
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
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1132](p.999)因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
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两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2】(p.993)因此,一种分配方式是否公平,不是由道德来判断,而最重要的是由
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来决定的。
lt4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是与封建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在大一统的封建政治经济结
构上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和原则。在源头上,它是诸子百家相互影响交错而形成的
综合体;在发展中,常被制度化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识形态体系。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伦理道德问题向来是人们考察、处理、评价一切社会闯题的理论出发点。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以儒家道德为基础,同时吸收法家、
道家、兵家诸家治国治人之道,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中的道
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思想,以及由此所熏陶培养的人们的社会经济心态。“义利
之辩”是整个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成为中国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主流。作为用以指导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规范和评价人们
经济思想和行为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涉及了生产、交换、分
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生产方面,有先秦时期管仲提出的“仓廪实
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等的理念;在交换方面,
中国传统义利观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入喻于
利”;在分配和消费方面,则形成了“制礼明分”的平均主义分配观和从俭黜奢
的消费观。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西周礼乐社会结构的解体,王官之学逐渐被诸子
之学所代替,出现了以“义利之辨”为主要命题的诸子百家争鸣的经济伦理思想
发展的新格局,从而形成了德性主义、功利主义等较有影响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系。
一、儒家的德性主义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始于西周,兴于春秋,盛于西汉,
极于北宋: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仁义,反对‘足欲’,强调国家管理尤其是经济管
理中的伦理手段。”【137]Lo.36)总体而言,儒家的德性主义是以重公益而抑私利、
重名分而抑僭越、重平均而抑分化、重利他而抑利己等处理经济关系的道德准则
为特征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基本范畴和主体结构形成于春秋末期。孔子从仁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学出发,认为“礼”、“义”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是“利”、“欲”取舍的
标准,明确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乖J”的命题,确立了“见利思义”的
德性主义价值取向。但是,孔予对于“民之利”,对于满足人类基本生存在需要
的“饮食之利”,以及通过正当方式取得的“利”等等的伦理正当性是持肯定态
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富国”、“富民”的生产观、“均而安”的分
配观和黝奢崇俭的消费观等经济伦理思想。从整体来看,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仍
是其仁学思想的展开,属于一种经济的道德本质论观点。其理论思考的基本出发
点是人的完善及其理性生存问题,是用求诸内心的“仁”符合并超越外在规约性
的“礼”,在对“仁”的多种规定中,升华主体的社会责任感,而剥离或让渡个
性和个人利益,其德性主义倾向较集中体现在他重义轻利、义主利从的观念中,并
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将义和利的态度作为人格境界的评价尺度。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59)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从性本善的角度,将利
置于善的对立面,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以此告诫人们在义利冲突时,应该为义而舍利。荀子(公元前298.
公元前238)贝EJ从性恶论的角度,修正孔子的义利观。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
好利焉”,“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因而提出“重义轻利”的观点。但由
于苟子认识到利源于欲,因此强调以节欲、导欲作为人们经济行为的两大规范,
提出以“富民”为手段、以“富国”为目的的“下富则上富”观点。作为儒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最终完成了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完整体系的构建。他将义
利看成是儒家的第一义,认为,伦理道德观念是不依赖经济关系、物质生活和社
会实践而独立存在的,把“仁义”看成是“天理之公”,而“利心”为“人欲之
私”,因此提出“义”为善为先,“利”为不善为后的价值取向。
概括而论,儒家经济伦理的理论基础是人性论,核心问题是义利论,形成了
德性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在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上,认为伦理重
于经济或理性重于利益;伦理是经济的目的,经济是伦理的手段,甚至认为利益
可以为理性而失。具体而言,一是注重仁义、理性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似乎经
济运行的方向、方式、速度都由伦理来决定;二是反对“足欲”,提倡节俭,反
对恶利、人欲;三是强调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伦理手段,注重管理者的伦理素质和
人际的协调和谐,主张“施仁政”,以德服人,认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归根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到底是对人的管理。简而言之,具有“重伦理、明等级、罕言利”的特征。
二、古代的功利主义
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来源于先秦墨家、法家、和道家学说。春秋早
期,管仲从“人本自利”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著名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
德生成论观点,标志着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
墨家创始人墨子(约公元前479.公元前381)是我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
想的代表,与孔子“罕言利”不同,他大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提
出“义,利也”的功利主义命题,试图在“公利”的层面将“义利”统一起来,
并将此命题延展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
思想的基本理论。他一再宣扬圣王治国必须遵循“利主义从”的原则,同时也注
重“义”的重要性,将“义、利”统一起来,主张利人为“义”,不利人为“不
义”,但在他看来,只有“利”才真正谈得上“义”。他首先提出“兼相爱,交
相利”为核心的经济伦理观念。他认为:“义者,利也”强调义利一致;他提出
人性的根本是博爱,认为天下战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不相
爱而相恶、不相利而相害,因此必须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按照墨予的观点,人
民的富庶就是社会之大利,这种利就是最应操守的义,由此把经济利益与道德标
准统一起来。
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重法治而轻德治,但认为自利和言利是人之本
性,一切人际关系及其协调都是以利为出发点和目的的。他们以“自为心”的人
性论为基点,将社会的一切关系包括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都换算成一种利益交换
关系,提出了以法治为特征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其特征是强调国家对于经
济活动的绝对控制。虽然法家重法治轻德治,认为道德无用,但在阐释获取利益
与人际关系关联上又有其独特的经济伦理观念。法家代表韩非子(约公元前280.
公元前233)认为,好利恶害者,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他把人的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利益称之为“挟自为心”,即均怀为自己之心,认为人是
天生的利己主义者。
同样形成于春秋时期的、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把天、地、人看作自
然界的一部分,强调“天人合一”、“朴素无为”的基本观点,倡导知足不争、鄙
视功名利禄、笑傲权贵王候的价值取向。由于儒学对我国封建思想、封建制度的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巨大影响,功利主义的经济思想从此沉没下去了。直到北宋初期,经李觑的倡导,
功利主义思潮才重新出现。这一时期的功利主义反映了经济发达地区官僚贵族、
中小地主由土地经营向商业经营的倾向,对儒家空谈功利的思想提出了尖锐的批
判,反对把工商当作“末业”,提出了功利与道义相统一、淡化君权等观点。明
清时期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有黄宗羲、顾炎武、唐甄、李蛰等,他们主张废除君
主集权,提倡经济自由放任、维护私利。
从总体上看,功利主义与德性主义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其主要特征是在经济
与伦理关系上认为经济重于伦理、利益重于或等于道义;利是社会伦理的基础,
道义的前提是利或利人,“交相利”乃是“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
三、德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融合
汉唐时期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儒道互补、德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冲突和融
合的特点。如董仲舒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一方面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德性主义经济伦理命题,但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苟子的“义
利两有”论,主张义利“两养”;司马迁既继承道家的自然人性思想,认为“富
者,人之情性,人所不学而能者也”,又继承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德
生成论,认为“人富而仁义附焉”,并将“富”区分为“本富”、“末富”和“奸
富”三个层次,认为前两者之“富”本身即蕴含着“德”,鼓励人们追求财富,
提出了“善者因之”的具有自由主义特征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学命题。130ICo.79.82)
汉代思想家围绕着“轻重之辨”所展开的斗争,更是明显地表现出各种思想
融合的特点,特别是代表儒家的“文学”,提出了所谓“抑末利而开仁义”的口
号,也表明儒家开始由一个“罕言利”、耻于言利的道德理想主义者开始转向“言
利”的现实主义倾向。魏晋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经济伦理思想领域出现
了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潮,儒家经济伦理的社会失范使得佛教思想乘虚而人,
成为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另一资源。直到隋唐统一之后,韩愈重拾儒家“道
统”,肯定了“四民”分工的伦理正当性。之后,李翱以“性善情恶”论为基础,
重构孔子的“富而教”理论,这样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又开始复苏起来。
宋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古代
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开始发生嬗交。一方面,儒家思想
在宋代的发展更趋本体论化或道学化,产生了程朱等道学家的禁欲主义经济伦理
18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思想;另一方面则是在民族纷争日益严重的挑战下,产生了像王安石、李靓、叶
适等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催生了一种可称之为“儒家功利主义”的经济伦理
思想。其中李靓明确地提出了“利欲可言”的命题,一反儒家“不言利”的传统
思想:而王安石厦0从政治改革家的角度提出了“理财乃所谓义”的主张;叶适则
从“就利远害”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以利和义”的命题。
到明清之际,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经世致用”已成为主要的思想取
向.“泰州学派”的王良创立了“百姓日用之学”;何心隐提出了“人则财之本”
的人本经济伦理思想;李蛰从“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的人性论出发,提出
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颜李学派”更明确地提出“正其谊以
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功利主义命题;黄宗羲还以“人必有私”的人性论
为基础,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了
圣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思想。这种以功利主义为特征的经
济伦理思想的流行,孕育着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萌芽。
四、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可以总结出其所表现的主要特征。
第一,以“义利之辩”为核心。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诸予
问的“义利之辨”,是围绕着道德与利益孰先孰后、孰重孰轻这一核心问题而展
开的。由于受制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本商末”的经济结构和家族主义为基础
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导致以主张“重义轻利”、“重公轻私”为价值取
向的儒家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即使是功利主义思想家,
也无法摆脱这种经济与社会结构特征的影响,在他们对经济问题的关注中大多贯
注浓厚的伦理色彩。总体而言,虽然,德性主义强调义重于利,而功利主义强调
利重于义,但两者最终都强调义利之间的统一。一方面,儒家德性主义经济伦理
思想虽然有着“罕言利”、“何必日利”的倾向,但由于儒家是提倡“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强调道德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如孔子提出的“均
安论”,就是传统社会关于利益分配的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第二,以人性论为基础。“义利之辨”所涉及到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应当
如何”的价值取向问题,中国古代的经济伦理思想倾向于从人性中去寻找答案。
儒家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仁义”是主体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基因,这一点决
9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定了“义”对于成就“大我”的第一位的价值。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
想家一般都以自然人性论作为自己立论的出发点,认为人之所以“应当”追求财
富或功利,就因为人生来就是一个“好利”或具有“蕴利之心”的主体。而这一
主体需要的满足又必然要通过财富的获得方能实现,故人们必以功利价值为取
向.中国古代功利主义思想家认为,人的自然需要本身就如“天理”一样具有一
种伦理的正当性,应该尽量满足,使其“各遂其愿”。而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
看,人的这种“好利”之心还是一种可以“因之”,即用来提高人的生产积极性
的内在资源。至于顾炎武提出的圣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的
思想,则具有与斯密的“国富论”命题——即只有充分而自由地追求私利,才会
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意蕴。
第三,德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先分后合。正是在“义利之辨”中,德性主义与
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之间的关系走了一条“由分而合”的路线,也就是先秦诸
予之学是分,而秦汉之后直至宋明清之学乃是合。特别是到宋明清时期,儒家开
始突破孟子“何必曰利”的限制,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认为“利欲可言”,
并大胆言“利”。如王安石的“新学”提出“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的思
想;叶适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明确
地将道义依附于功利上;清初学者颜元更明确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
计其功”的主张。这些都说明功利主义价值观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
化,也日益得到儒家学派的认同。
第四,为封建自然经济结构进{亍伦理合法性辩护。“本末之辨”是中国古代
经济伦理思想的重大主题之一。纵观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从整体
上来说,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出封建自然经济“农本商末”
结构的特征与要求,为农业的“本”业地位提供一种伦理性辩护,从而给商业涂
上某种不道德的色彩,形成了一种贬斥“末”的倾向。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由于
它的产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某种共生性,因而更多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
求。不过,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对“末业”的态度基本上是二分的,他们一方面
认识到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意识到“末
业”具有诸如不利于“本业”巩固的特点。因此,自宋代以来,功利主义在“本
末之辨”问题的态度主要上趋向于一种“农商并重”的主张。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传承与反思: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演变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是在畸形状态下发展。随
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伴随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观念
受到很大冲击,虽然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和实业家受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影响甚深,
但同时又乐于接受西方的经济伦理观念,这促使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呈现出独
有的特性,既秉持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又具有近代特殊社会形态的印证;既
受西方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影响,又有自身特有的经济伦理范畴和命题,但核心
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合理性的价值诉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在批判、
继承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经济伦理思想着重子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相适应,表现为道德价值地位适当下降而经济物质地位的相应提高,反映出传统
经济伦理思想的理性化和世俗化。与传统的经济伦理相比较,近代经济伦理表现
为功利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原则的确立,“农本商末”的价值取向普遍被否定。
根据王玉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中的划分办法,
近代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演变可分为酝酿发生期、高潮期和转向期。[13Sl
一、明清启蒙思潮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宋明时期
产生的代表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的道学体系——程朱理学表现出它的落后性、腐
朽性和反动性,因此,出现了反道学的社会批判思潮——早期启蒙伦理思想。一
方面,李贽等人以传统儒学的异端面目出现,提出反传统的新伦理观念;另一方
面,顾炎武等人,以儒学正宗面目出现,侧重于对旧传统的总结、反思和批判,
阐述了一些具有近代因素的新伦理思想。二者共同推动反道学封建专制主义思想
的潮流,形成了中国早期的启蒙伦理思潮。ll”1(p.12.22)
启蒙思潮的新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群体价值取向转向个体和群体双向
价值取向,主张义利兼重、统一和个性独立:第二,从家族本位向社会本位演变,
反对君主独裁及其“君为臣纲”的道德说教;第三,从超验的理性原则转向现实
的感性原则,重视人的感性物质生活,肯定功利的道德价值:第四,从民本主义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到民主主义的突破,提出初步的社会平等和公正要求。这些强调自我、个体、私
欲、民主合理性的启蒙思想改变了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和局面,从而揭开了中国传
统经济伦理思想近代变迁的序幕。
二、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酝酿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是近代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酝酿期,以地主阶级改革派
的经济伦理思想为主流,以魏源、龚自珍为主要代表人物。在义利观上,他们坚
持功利主义的原则,确立了个人自利、“师夷长技丽制夷,,’追求国家利益的价值
取向。在本末观上,提出重商主义的原则,否定了重本抑末的传统。
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是近代经济伦理思想发生时期,以早期改良
派的经济伦理思想为代表,强调自利的普遍性和自然性,强调义利、公私、民与
国之间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用合理剥己性来论证私人资本盈利的合理性和必然
性,总体上,仍秉承早期启蒙伦理的传统,将工商业的私利与国家富强的公利等
同起来,但贵义贱利、重公轻私的传统价值取向仍是主流。但此时,社会结构和
经济形态的变迁也带来了经济伦理观念的变化,发展工商业、抵御外侮、谋求富
国利民的整体利益成为当时经济伦理的主要价值诉求。具体表现为:“义利观”
发生了基本命题层次上演化,主要不再讨论“是否求利,,、“义利何者为先”以及
“私利还是共利”的问题,而是深入讨论“如何实现利”,“如何协调各种利”、
“如何将获利与富国联系起来”的问题,逐步确立起民族主义功利观,立国、利
民、利商的价值导向。
三、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期
甲午战争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近代经济伦理演变的高潮期。以维新改良派
的经济伦理观为主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他们进一步把资本
家的私等同于社会的公,把工商业者的私利等同于国家、民族的公利,自然人性
论、个入主义、功利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等大量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被
介绍和应用于中国,并且从主要对发展商业转向对发展实业的伦理和价值性的论
证。在义利观上,表现为对传统义利观的否定和近代义利观的确立,对“私”和
营利、私有产权进行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辩护和合理性的论证。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严复是最早翻译西方古典学派著作的学者,他以斯密的理论结合中国传统义
利观,提出“义利合,民乐从善”以及“国之所急,在为民开利源”的思想,提
倡自由贸易、开明自营、公平竞争等一套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原则;康有为提出
发展商业以求国家富强的主张;梁启超则主张“以工立国”,通过发展机器生产
尤其是托拉斯来实现获取“最大率之利益”;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则集“振
兴实业”思想之大成,着力于发展工业化的具体行动计划,所提出的“三民主义”
是以民生为归宿,而振兴实业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道
德纲常名教,提倡新道德;倡导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尊重人权,以此促进中国
的文化创新和道德重建,在经济伦理方面将“重义轻利”作为封建糟粕予以批评,
强调“义”之虚伪而主张务实利,强调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人之本性,以振兴实业
发展经济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四、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转向期
裂变与转向时期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以包括孙中山、胡适、陈
独秀、周作人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新青年为代表。裂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义利观、
贫富观和经济自由观的多样化。一方面是资产阶级义利观的深化,强调对权力和
私利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论证;另一方面是是义利观的升华和转向,整体主
义和德性主义的价值取向明朗化,公共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公有产权、国家
干预等得到强调。而转变则主要表现在:首先,义利观中的“公”取代“私”,
确立了“公”在价值排序上成为基础地位;“私”成为万恶之源,公有产权的价
值合理性得到了广泛论证和支持。其次,经济自由主义转向反资本的自由竞争:
第三,强调分配的公平以及对劳动的倾斜。
第三节当代中国经济伦理的研究进展
本文所讨论的当代中国经济伦理是指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经济伦理
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的进程。这个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理论的形成是来源于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传承与反思,对
西方经济伦理愚想的借鉴与扬弃,以及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一、理论酝酿与准备阶段
随着1949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建
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基本被否
认,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被教条化或忽视,西方经济伦理思想被彻底排斥,于是,
近代革命派所具有的一些经济伦理思想通过制度的建立被确定下来,并在全社会
形成了统一,如建立公有产权、注重精神生活而漠视物质生活、追求社会公平等。
其突出特征是重视整体忽视个体,在利益分配原则上,过于强调国家与集体的利
益,而基本否定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成为经济伦理的基本要
求。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
论逐步确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伦理思想开始形成,提出对个
人利益的重视、对物质生活追求的合理性、在先富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等新的观
点和主张: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排斥或批判,
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教条化理解,注重和尊重个人物质利益追求走向了另一
个极端,社会上出现一种道德伦理的真空状态:道德规范的基本缺失、价值取向
发生严重的偏差、社会信用体系几近崩溃。改革引起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
道德观念、道德关系的变化,推动了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与道德价值观念关系的
深层次思考,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尝试性地对经济伦理问题进行研究。
1978年至1984年间,与工作重心的转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以及对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放权让利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论研究主要着重于对经济与
道德关系和对有关经济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现象和问题。【H0l从批判传统极左路线、
对马克思主义的正本清源人手,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尊重社会成员正当的个
人利益、按劳分配原则等命题得到了伦理论证,并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产生
的新的道德问题,诸如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关系、经济责任制与
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与
共同富裕的关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与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等问题也展开
了深人的探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伴随人生观讨论而引发的对合理利己主义的争论,
揭开了当代中国义利之辨的序幕,它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置于中国人的
思考层面,凸显出利益与道德对人生的意义。经济与道德分离的观点认为,经济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问题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诉诸道德规范;评价品行好坏,要按道德标准办事,
不能把经济规律搬将过去。【141】但大多数观点认为,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经
济政策的作用是互相配合的,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在强调按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办
事的同时,大力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义利统一、见利思义应是经济活动中应有的
价值取向,这种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蕴含着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学形成和发
展的逻辑起点,即经济活动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合理性,而且要追求伦理的合理性。
这个阶段,理论界的关注和研究是在哲学与伦理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它为后来经
济伦理学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准备,但与作为--(7独立学科的经济伦理学的
还有着重大的差距。
八十年代中期后,义利问题进一步凸现于社会经济生活。伦理学界开展了比
较广泛的商品经济与道德关系的大讨论,展开了对金钱与道德、效率与公平、企
业管理与企业道德等的思辩与争鸣。在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学与道德”问题
的大讨论,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方观点认为,经济学研究需要进行价值
判断,其中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盛洪、042]茅于轼;【143】而另一方观点认为“在作为
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Ⅲb.8)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的学者提出,寻找经济学和伦理学内
在联系之点,从而建立一门新的学科的思想。东方朔提出“经济学和伦理学都涉
及到一个价值准则问题,即确立某种类型的行为是否合宜的文化标准,因此,寻
找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内在联构,把握经济行为的趋向和实质,并由此而提升为一
种实践理性原则,这无疑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23,145】
在此,他明确提出了经济伦理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可能性问题,为后来我国的经济
伦理学的研究发挥了开创性作用。在对“义利”关系热烈而持久的探讨氛围的影
响下,一部分伦理学工作者开始将经济与伦理联系起来综合思考,推出了一批经
济伦理学的著作和研究论文,其中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张鸿翼的《儒家经济伦
理》,【l”】对儒家经济伦理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发掘整理,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儒
家经济伦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着重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六大方面(flO经济运行、
经济关系、经济行为、经济政策、经济管理和经济生活)全面地展示儒家经济伦
理的整个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历史地分析和科学地阐释儒家经济伦理对于我
国古代社会以及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所发生的深远影响。该书的问世,标志着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儒家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形成,并对日后开展对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全面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许崇正的《伦理经济学引论》,[146]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出发,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社会分工、经济形态、社会主义所有制、社
会主义商品生产等的关系,对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按劳分配、生活质量、消费
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亦作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可以说,这个时期学者们对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伦理道德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对管理伦理、劳动伦
理、儒家经济伦理等展开颇有成效的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包括:张婉如、王
福霖主编的《财经伦理学概论》[1471、王听杰、乔法容合著的《劳动伦理学》、
[i4sl温克勤主编的《管理伦理学》【14轫等。前两部可谓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伦理学著
作,后三部为经济伦理学的分支学科著作。这几部著作在中国当代经济伦理学史
上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学术贡献。
1993年,王小锡在《经济伦理学论纲》中明确提出了“经济伦理学”的概
念,并勾画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P5011995年陈泽环对
现代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151】在当代中国经济
伦理学学科的萌芽和发育时期,美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自1994年
以来多次访问中国,发表各种文章,讲授经济伦理学课程。德国著名经济伦理学
家彼得4'4斯洛夫斯基领衔的德国汉诺威哲学研究所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合
作,1995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经济伦理研究
丛书。上述这些理论成果,为“经济伦理学”在中国的诞生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二、独立学科的形成阶段
九十年代中期前,尽管学者已经提出“经济伦理学”的概念,以及学科建设
的一些设想,但研究仍未充分展开。十四大之后,中国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得到较
快的发展,表现在一批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切人经济伦理学研究领
域,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十余部学术专著,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研究特
色和体系。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进行经济伦理的研究和探讨,研究的领域
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批专著和大量论文面世,经济伦理的研究逐渐成为理论
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确立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框架成为突出问题。
九十年代,经济学领域一些经济学家表现出了对经济伦理学的关注、开展了
对经济伦理的研究,如厉以宁、茅于轼、汪丁丁等。厉以宁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对效率与公平、产权交易、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个人消费行为、个人投资行为、
经济增长的代价、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等七个方面进行伦理分析;11 s21茅于轼结合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种种现象展开理性分析,进行深层次的道德评论。
1t43]1997年,中国的经济学界再次进行一场关于“经济学要不要讲道德”的争论
。,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以何清涟为代表,认为社会及经济生活中
不道德的现象与经济政策有关,因此呼吁经济学家要有人文关怀,或者说要讲道
德;[t53]另一种意见却旗帜鲜明地主张,经济学家的本职是研究经济学,而不应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谈论道德,经济学家应该“不讲道德”。11541
在哲学伦理领域,1996年,王小锡的《中国经济伦理学——历史与现实的
理论初探》对中国历史上德性主义、功利主义、理想主义、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
义的经济伦理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科学的评析,而且特别关注中国社会现
实生活中的经济伦理问题,对企业伦理及其应用作了重点阐述。该书是我国经济
伦理学研究进程中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标志着中国经济伦理学学科的正式形
成。【1帅l罗能生的《义利的均衡——现代经济伦理研究》一书把经济伦理分为宏
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初步构建起一个
比较完整的现代经济伦理学体系,在经济伦理研究的系统化、学科化方面做出积
极的探索。此后,中国的经济伦理研究渐趋高潮、影响不断扩大。fJ55】陈泽环从
经济伦理的基础、原则和运行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较为科学地阐释了功利伦理、
奉献伦理、生态伦理、文化伦理的内涵及其作为经济伦理原则和类型的意义,探
讨了形式伦理和实质伦理、社会伦理和个人伦理、市民伦理和公民伦理、企业伦
理和政府伦理等在经济伦理运行中的作用机理和功能。[1561陆晓禾在全国率先较
全面的研究西方经济伦理学,并在此基础上将西方经济伦理学科三个层次(宏观
制度、中观组织、微观个人)学术框架的观点介绍给中国学术界【1573。夏伟东认为,
应该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领域作为确定经济伦理学科总框架的基本依
据Ⅲ8】。周中之认为,虽然四个环节的框架可以是一种研究思路,但三个层面的
框架与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吻合,更利于学科的发展1159]。
上述回顾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和繁荣,既得益于
①参见:盛洪.道德、功利及其他【J】.读书.1998(7):118-125:罗永生.经济学还是自由主义?【J】.读
书.1998(9):39-43;姚新勇.“不道德”的经济学的道德误区【J】.读书,1998(11):120-123:何怀
宏.在经济学何伦理学之问【J1.读书.1998<12);134—141:张曙光.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IJ】.读
书,1999(1){75一材.
127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经济学家的研究和努力,又来源于许多伦理学家直面社会的经济生活、潜心探讨
经济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伦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两方面的努力,再加上社会的
需要和学术发展趋势的推动,使中国的经济伦理学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
一道亮丽的风景,宏微观合论、史思皆有、中西兼顾,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伦理学
研究在理论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日趋繁荣兴旺的发展阶段。
三、理论进展综述
就发展进程丽言,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经济伦理学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理论界围绕着经济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中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八十年代。
随着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围绕经济改革、商品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研究获得重大进
展。这个时期,理论界主要从管理学、商业和经济学三个方面来探讨经济伦理的
主题。在探讨中涉及了西方经济伦理学中关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中的经
济伦理问题;到九十年代,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经济伦理
学独立而出。个别工商管理院校开始将它作为--1"3独立课程来开设与讲授,把原
来分别属于哲学伦理学、职业伦理学、管理伦理学和商业伦理学以及经济学的伦
理问题讨论纳入经济伦理学中。这段时期,理论界发表了大量关于经济伦理学研
究的论文,出版了一些有关经济伦理方面的著作,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和深入。具
体探讨的议题包括: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征、主要任务、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原则和
体系等。
就研究现状看,首先,有关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创立的基本框架和基础的“一
论二史”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一论”即经济伦理学论已有若干专著问世,提
出了经济伦理学体系、模式、论纲等。“二史”即中国与西方的经济伦理思想史
的体系研究与建构初见端倪,有不少文章、专著问世。其次,经济伦理学研究的
视角和方法呈现多元、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
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
模方法都有运用。第三,已经形成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微观个人三个层次的伦
理问题研究,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专业化,分层次、分部门、分领域的专门研
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企业伦理学,职业伦理学、管理伦理学、市场营销伦理学
等分支,呈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态势。第四,交叉性进一步提高。经济伦理学是
第六章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门交叉学科,需要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其它各学科、各领域的人
士参与其中。一方面,越来越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开始涉猎经济伦理的研究,
在全国性的经济伦理学研讨会中,常有包括哲学、伦理学、经济学、企业界等领
域的人士、专家、学者参与。另一方面,学术界与企业界联系加强,一些企业界
人士已开始认识到经济伦理的价值和意义,开始与学术界联系以加强各种形式的合
作;学者们也把学术下移到企业、市场、经济运作中,注重推动经济伦理的实践。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通过经济伦理思想演进的梳理、对经济伦理研究在当代发展状况的概述,我
们认识到,经济实践与研究均离不开伦理规范和价值判断。在现代社会,经济活
动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企业是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经济与
伦理实践最重要的主体。思想或理论毫无疑问是来源于实践的需求、思考和总结,
也必然是为了在实践中的应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章的目的是从实践的角度,
对企业的经济伦理实践进行考察,这个考察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自身的实践,促进
企业实施伦理实践的外部力量也将被纳入考察的视野中;同时,考察的范围主要
以欧美地区和中国为主。
第一节推动企业伦理实践的倡议、守刚
过去几年间,有关经济伦理或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相关议题的各种行为准则大
量出现,甚至形成一股“准则热”的趋势,产生了企业内部、行业协会、利益相
关者和政府闻等众多不同层次的准则。这些准则大多数有所侧重点,有的关注劳
工、就业等社会问题(sAsooo)、有的关注环境问题(如IS01,,000)人们普遍认为,
一方面,签署或制订这些协议和守则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社会资本、
降低风险、减少法律案件、鼓舞员工、吸引资金和新的顾客等;另一方面,可以
切实促进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通过建立一定的框架和实施机制,将经济伦
理或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到公司日常的经营中。现有的守则和倡议是如此广泛,本
章选择基于原则的全球盟约作为具有全球意义的倡议、基于流程和绩效的社会责
任标准作为认证准则的代表、基于提供行业最佳规范的美国国防部DII作为行业
最早的倡议,来提供一个关于推进企业伦理实践的倡议和守则的基本认识框架。
一、全球盟约:唤醒全球企业的公民责任意识国
安南曾说过:“让我们将市场的力量和世界理想的威信联合起来。(Let us
①关于全球盟约的资料可参考喇址:w-.ra.ungloba|compact.org,www.cec.-ceda.org.ca/
130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ch00∞to unite the power ofmarket with the authority ofuniversal ideals)"o基于这个
认识,在1995召开的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安南向全世界企业领导呼吁,
遵守有共同价值的标准,实施一整套必要的社会规则,即“全球盟约”(GlobM
Compae0的设想;1999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他再次提出倡
议方案,他的建议不仅得到发达国家和国际工会组织的坚决支持,而且获得了企
业界和国际雇主组织的积极响应;2000年7月,“全球盟约”在联合国总部正式
启动。这是联合国作为唯一的全球性政治组织,第一次明确阐述它在企业社会责
任方面的立场,因此,这一倡议成为促进企业责任和伦理行为的重要里程碑,使
得各企业与联合国各机构、国际劳工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有关各方结成合
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广泛和平等的世界市场。
全球盟约的目标是对全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规模企业的号召,是为了帮助建立
一个支持开放、自由市场可持续性的社会与环境体系,同时确保世界各地的人民
都可以获得分享全球经济带来的利益的机会;其战略目标是促成企业政策和行为
与国际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目标相一致;其原则主要来自于《世界人权宣言》、
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以及关于环境和发展的《里
约原则》;其内容包括号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四个方
面的十项基本原则:第一,人权方面:(1)企业应该尊重和维护国际公认的各项
人权;(2)绝不参与任何漠视与践踏人权的行为;第二,劳工标准方面:(3)企业
应该维护结社自由,承认劳资集体谈判的权利;(4)彻底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
劳动;(5)消除童工;(6)杜绝任何在用工与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第三、环境方
面:(7)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8)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9)鼓励
无害环境技术的发展与推广。第四方面,反贪污:(10)企业应反对各种形式的贪
污,包括敲诈、勒索和行贿受贿。
全球盟约是一个自愿的企业公民倡议,其目的在于使全球盟约及其各项原
则成为企业战略和经营的组成部分,推动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通过负责
任和有刨造性的企业表率,建立一个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全球
框架。它既不是一个组织机构、也不是一个规定性工具或行为准则和管理工具;
它要求的是一种承诺、一种投入、一个自愿的倡导、一个通过负责任的并具有创
①引自:www.ungloba|compact.ore/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造性的领导层来推动良好企业公民行为的体系。这个体系,通过正式对话、学习
培训、地方机构和伙伴合作项目等途径,鼓励参与推动企业遵守其规定的各项原
则,使之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公司战略远景中,并努力使所有的利益相关
者了解、参与、指导企业的这一变革过程。全球盟约要求签署加入这个盟约的企
业必须做出以下三个承诺:一是企业的使命宣言、年度报告和类似公开的披露信
息中,都要明确拥护协议及其基本原则;其次,每年提供一份关于贯彻这些原则
所取得进展的最新报告,包括企业为贯彻这些基本原则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过去
一年内的经验与教训,并刊登在全球盟约的网站上;第三,参与联合国资助的发
展中国家的合作项目,特别是针对全球化力量波及不到的最不发达地区的项目。
目前,全球已经约有2500家企业加入全球盟约的大家庭,其中包括中国的52家
大公司,比如海尔、宝钢、中国远洋,中石化等等;最近还有一些城市也签署了
这一盟约,希望支持或者推动这个过程,并且使之实现最初目标。
二、社会责任国际认证标准:社会责任意识的制度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媒体将部分美国公司的海外企业让当地工人在恶劣
条件下工作的情况曝光,引起美国公众、劳工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抗议,迫于各
方日益增大的压力,以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欧美及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
国家都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环境、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并先后出现了一
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多边组织,许多欧美跨国公司制定了企业内部社会责
任守则。与此同时,许多行业性的、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组织和非政府
组织也纷纷出台了各不相同的守则。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s
Organization,ILO)统计,类似的守则已经超过400种。因此,跨国公司一方面要
推广本公司的社会责任守则,同时,还要遵守各种不同层次的守则,以应对不同
利益相关者团体的需要。同样,作为一家供应商和制造商,也不得不应对不同客
户可能各不相同的守则,不得不重复接受不同客户的工厂审核。由于不同的守则
内容、定义可能各不相同,缺少可比较性,也缺少经过专业训练的审核员,所以,
零售商、供应商和企业不得有花费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用于守则的实施,公
众和消费者对跨国公司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内部监督制度也很不满意。在此情形
下,公司和消费者都希望制定~个类似IS9000标准的,全球通用的社会责任标
准,同时建立一套独立的认证机制,以提高社会责任审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也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避免重复审核浪费资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著名的公证行——瑞士通用公证行(sGs)与国际商业
机构达成共识,双方认为,社会审核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正在不断扩展,有必要对
社会道德责任进行审核,在工商界也应确立与公众相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为
此,需要制订社会道德责任标准或规范,并开展审核认证活动,以回应公众的呼
吁。1996年6月,SOS的董事Jim Kecgan主持了制定社会责任标准意义的首次
会议,来自美国和欧洲一些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一致同意制
订一个可用于审核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并拟订了制订新标准的备忘录,同时指
定基地设在伦敦和纽约的英美非政府组织——经济优先领域理事会(CEP)作为维
护新标准的组织。1997年初,作为长期研究社会责任及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
织,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ouncil 011 Economic Priorities,CEP)设立了标准和认可咨
询委员会(Council Oll Economic Priorities Agency,CEPAA),任务是跟踪、监督、
审查新标准制订的进展情况。2001年,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更名为社
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SAI在纽约召开的第一
次会议上就提出了标准草案,最初名为SA2000,最终定名为SA8000社会责任
国际标准。SA8000的制订工作由SAI的咨询委员会具体负责,该委员会目前由
来自1 1个国家的企业雇主、研究机构、非政府机构和工会代表共二十八名成员
组成,其中仅有指定的二十二名成员享有表决权,另外六名成员仅在正常成员缺
席时才享有表决权。二十八名成员中,十四名来自美国,三名来自亚太地区。1997
年10月,第一个SAS000标准公开发布。2001年12月12日,经过十八个月的
公开咨询和深入研究,SAI发表了SA9000标准第一个修订版,即SA$000:
2001(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0)。SAS000标准原则上每四年修订一次,新标准
颁布两年后,将颁布根据新标准制定的认证指南,并且SA9000标准及其认证指
南的制定和修改均须获得咨询委员会成员的一致同意,当对具体条款的解释出现
争议时,SAI将向国际劳工组织咨询意见。
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9000标准的内
容是依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
歧视妇女行为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条约制定的,主要涉及:童工、
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劳动时
经济伦理:理论演迸与实践考察
间、工资、管理体系等九个主要部分,旨在通过界定社会责任有关要求,为公司
经营政策和程序的制定、维持和执行提供蓝本,使公司在可以控制和影响范围内
管理有关社会责任事宜,并向各利益相关方证明公司的政策、程序及举措等均符
合本标准之规定。这九个部分对公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出具体规定,包括:
(1)童工(chitd Labour):(2)强迫性劳动(Forced Labour):(3)健康与安全(Health&
Safety):(4)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Right
to collective Bargaining);(5)歧视(Discrimination)(6)惩戒性措施(Disciplinazy
Practices);(7)7-作时间(Working Hours)|(8)薪酬(Compensation):(9)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s)。从上述内容看,目前SAS000只涉及人身权益以及与健
康、安全、机会平等等社会责任核心要素有关的初始审核。当然,社会责任标准
的实旌不仅针对企业本身,它还要求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对供应商或分包商及下级
供应商的监控。总之,SAS000是应市场需求产生的、全球性的、可供第三方认
证的、用于解决工作场所诸多问题的审核和保证的自愿性社会责任管理标准。
自1997年第一个SA8000标准公开发布以来,已经激发起全球广泛的关注
和热情,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地实施或推动实施上述社会责任,并通过该标准的
认证。截止至2004年2月,全世界共有36个国家的354家企业或组织通过了
SA8000认证。从获证组织的洲际分布看,亚洲最多,占总量的61.3%,欧美等
在劳工标准方面呼声最高的发达国家获得认证的组织并不多,而中国、印度、巴
西等发展中国家获得此项认证的企业或组织占绝大多数比例,其中,中国有49
家组织或企业获得了认证;从获证组织的行业分布看,服装、纺织和玩具行业的
企业位居前三位,占总量的38%,此外,化妆品和家用器皿行业的企业也较多,
总体上,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据优势。据了解,目前经SAI认可的认证机构主要包
括SGS等九家国际认证机构。
三、美国国防工业经济伦理和行为倡议书:行业的自我约束
1986年,美国五角大楼和国防工业领域陷入欺诈、浪费、贿赂等丑闻的泥
潭中,为此,当时二十四家主要的国防工业承包商认识到,建立一种以伦理为基
础的公司自我管理体系是相当迫切性的,于是,他们共同制定并签署了“国防工
业经济伦理和行为倡议书”(The Defense Industry Initiative on Business Ethics and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Conduct,简称DII)。。这份倡仪书得到里根政府专门负责国防管理的“蓝带委员
会”的大力支持。目前DII成员已超过六十个以上,包括美国大、中、小型的
国防工业承包商。DII政策的制定是由筹划指导委员会执行,而委员会成员均为
美国国防工业主要企业的CEO。DII为会员提供了一个交流伦理和法规项目及培
训资料的平台,这对促进和提高企业实施伦理和法规项目、内部控制和伦理和商
业行为培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DII最主要的活动是举办年度“最佳实践
论坛”,由国防部和国防工业的代表参加,此外,它还为企业的伦理主管提供每
年一度的培训和研讨会,并对企业的伦理项目和活动进行年度评估。
在美国企业伦理管理的发展过程中,DII首先正式对企业提出伦理管理要求,
尽管它不是正式的法律规定,是否签署倡议书也纯粹是企业自愿的行动,但签署
倡议书的企业被要求要履行如下六项原则,包括:制定企业的伦理守则、进行对
员工的伦理培训、建立不当行为内部报告的渠道和机制、遵守联邦采购法律并建
立自觉地对违反该守则的行为向相关监管机构报告的程序、通过参与最佳实践论
坛来分享企业进行伦理管理的经验、每个签署倡仪书的企业应该对公众负责。
作为美国国防工业领域同业者共同签署的倡议书,DII是为了改变国防工业
的道德形象,重新树立公众的信任。他们通过在企业中倡导实施高标准的经济伦
理和行为的原则,向公众、国会和国防部承诺,这些签署倡议书的国防工业企业
将高度重视伦理和法规,并遵循一定的系统性途径,从各自的经验中寻找最佳的
实践,以此构建组织的伦理和道德。DII的基本要义在于共同分享最好的实践来
维持最高的伦理标准,鼓励雇员的伦理行为,遵守商业活动的一般法则。除了接
受和遵循经济伦理和行为的这套守则外,签署者应该要为整个国防工业标准原则
的树立发挥领导作用,并成为其他行业的典范。自这个倡议书诞生以来,签署企
业以实践向公众社会表明企业自我管理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四、企业行为(伦理)守则圆:企业内部的自律
1935年,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仓1]始人Robert Wood John提出“新工
业哲学Ⅲew industrial philosophy)”的经营理念,定义了公司对顾客、雇员、社区
和股东的责任;1943年,强生公司首次出版著名的一页纸信条(Credo),较为详
①关于DII的资料可参考嗣址:htlp'//www.dii.o叫
@行为守则详细说明工作场所的行为,而伦理守则是关于那些行为决策的一般指南。说明了。不应该做的
事■
135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细地勾勒出公司上述责任的内涵,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份正式企业伦理守
则。o它第一次将公司对顾客、雇员和社会的责任排在对股东责任之前,对传统
股东至上的企业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七十年代中期,强生公司重新修订公司信
条,并以多种形式促进管理层将所追求的信条与经营实践更进一步结合,以更充
分体现公司对顾客、雇员、社区和股东的责任。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
伦理研究在欧美地区的兴起,企业伦理守则作为一种道德管理工具,被越来越多
的公司采用和实施,据相关调查显示:90%的美国大型公司、85%的加拿大公司、
57%的英国公司、51%的德国公司和30%的法国公司已经制定和采用伦理守则
t1街】;在日本,据庆应大学(Keio University)2004年的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平
均72.5%已采用伦理准则;在大型企业中,这个比例更高达87.88%。o
伦理守则是表明一个组织基本价值观及希望其成员所应遵守的道德规则的
正式文件。伦理守则有时是针对整个公司,有时只针对个别部门或项目,特别是
在跨国公司中,不同地区或国别的分支机构也可能有独立守则。伦理守则通常描
述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或者对员工行为的期望,明确公司所追求的道德目
标、所秉持的道德观念以及能够负责的内容,内容基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员工
关系(包括平等就业发展机会和合理报酬、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等问题)、社区
和环境(包括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等问题)、顾客关系(包括推销和销售
的方法和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等问题)、股东关系(包括维护股东利益、保护中小股
东权益、提供真实经营状况等问题)、供应商和经销商关系(包括平等交易及保守
商业秘密等问题)、竞争对手关系(包括公平竞争问题等)、员工行为规定等等。实
践表明,伦理守则的最大困难在于实施,行之有效的伦理守则,必须与该企业所
倡导的价值观相一致、有清晰的表述、易于沟通传达、覆盖足够的范围、具有可
操作性,并且能够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强生公司的伦理守则正是符合了上述的特征,并且与日常的经营管理相融
合,八十年代“泰诺”事件的处理中,强生公司对于公司信条的坚守,进一步造
就了强生公司的名字成为高质量、可信赖的代名词。高度的职业道德标准和对提
高生活质量的承诺是强生公司在发展历程中始终信守不渝的,公司强调承担对顾
①强生公司的信条可参考网址:http‘//w“v.jnj com/ourcompany/ourcredo/index.him.
②参考Mitsuhiro Umezu,Keio University,Business Ethics.The Current State ofJapanese Corporations,Ethics
OfficerAssociation 2005 Annual Meeting,San Antonio,Texas,Oct.2005.
136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客、对员工、对社区和对股东的责任,这一信条使强生公司成为世界上处于领先
地位的医疗保健产品公司。今天,作为一家世界上最大的、最具综合性的医疗保
健产品的生产集团,强生公司已经成为名列全美50家最大的企业之一,同时也
被列入全世界阵容最为强大的药品制造商之一,它通过分布在全球55个国家和
地区、170多家分公司和230个办事机构、下属已逾91000名的员工,为全世界
范围的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泰诺事件:1982年,时任强生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
等公司管理层发现公司无法对七起与公司生产的泰诺胶囊相关联的死亡事件作
出解释时,他们立即决定在全美范围内回收3100万瓶的泰诺止痛片,六个星期
后,泰诺止痛片重新以新的抗干扰包装重返市场。泰诺是强生公司当时最重要的
品牌,占公司年销售额的8%,净利润的16%一18%,此次召回使公司蒙受的直
接损失达l亿美元左右。事件发生的几周内,媒体、公众对强生公司如此具有责
任的举措表现出极大的赞赏和积极的反应。很快,强生公司不仅重新获得失去的
市场份额,而且品牌更加闻名,坚持召回行动才能真正符合公司信条所秉持的价
值观,面对各种反对意见,伯克以实际行动证明:道德是能带来回报的。
第二节推动企业伦理实践的市场力量:社会责任投资
社会责任投资(Social Responsible Investment,sin)指能够“以股票投资、融资
等形式为那些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是将融资目的同社会、环
境和伦理问题相统一的一种融资模式,与之相关的概念还包括伦理投资以及可持
续、负责任投资、绿色投资等。作为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再生产、企业社
会责任及其他积极的社会、环境目标的市场机制,SRI试图整合社会力量,共同
推进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行为,社会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院校、医院、退
休基金、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以及非盈利组织。
一、社会责任投资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责任投资来源于早期一系列的宗教伦理投资。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
国循道公会,他们同意投资于股市,但反对投资于赌博和酿酒行业;贵格会步其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后尘,反对投资于军火制造行业;世界其他地区的很多教会也曾反对投资于烟草、
酿酒、赌博及色情行业。除基督教会外,其他宗教也主张投资行为不能违背宗教
的伦理道德,如gmana成长基金就是建立在伊斯兰教教义之上的。
现代社会责任投资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当时民权运动、女
权运动及环保运动声势浩大。美国柏斯全球基金设立于1971年的越战时期,目
的是满足投资者想要致富又不愿支持越南战争的要求,而拒绝对那些涉及越战的
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八十年代,投资者回避南非,是为了反对那里实行的种族隔
离政策,如1982年,美国一家投资公司Calvert集团建立了第一家反对南非种族
隔离制度的互助基金,今天仍有一些基金在投资时回避实施苛政的国家,如缅甸。
作为美国社会责任投资领域的重要人物、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公司(Domini
Social Investmentsl的创办者多米尼女士(Amy Domini)在她的著作《社会责任投
资:创造财富、改变世界》中所提出的“创造财富、改变世界”的呼吁,|16L]已
经成为当代社会责任基金创立和经营的共同理念,它迎合了部分投资者关注社会
公平、经济发展、人类和平、环境保护等的价值取向,通过对符合一定伦理道德
准则的企业进行投资,使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的伦理价值趋于一致,以此共同促
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责任投资的实现方式
从现有实践分析,社会责任投资主要采取投资筛选、对话与沟通和社区发展
三种形式。
投资筛选是共同基金或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投资者基于社会及环境的标准,用
规避投资或主动投资筛选的机制来确定投资组合,从而获利并推动企业承担社会
及环境责任,这是当前大部分社会责任投资公司的核心业务。典型的责任性投资
基金在实现确定的投资目标时,一方面依照传统的投资程序,另一方面所选择的
投资对象必须是那些在基金经理看来其产品、服务及经营方式对社会有积极贡献
的企业。也就是,从财务可行性角度先对候选项目进行第一次筛选。然后再根据
特定基金的社会、环境标准对候选项目做二次评估。《社会投资论坛1999年年报》
显示,社会投资者不约而同选用很多相同的投资组合筛选项目,其中最常见的是
烟草(96%),烈酒(83%),武器(81%)及环境(79%),其他还包括人权(43%),劳工
(38%),生育限制或堕胎(23%),以及动物健康(15%)等,这意味着凡是涉及上述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项目经营的企业都不会被纳入SRI基金的投资组合中。
对话与沟通是通过促进与被投资公司董事会的沟通,社会责任投资公司得以
改善投资公司的盈利和社会表现。投资者也可能以多种形式对被投资公司行为产
生积极影响,包括;通过电话、信函、同管理层见面等形式实现股东与公司的对
话;股东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股东可以就一系列问题提交决议书
等。根据12005年美国社会投资论坛关于美国责任性投资发展趋势的报告》,该
年度各类投资者,包括宗教投资者、机构、互助基金、退休基金、社会投资经理
人及其他,向美国企业提交了348份关于社会和环境的股东决议案。
社区发展又称为目标投资或社会方向投资,是指投资者为支持某项特定目标
或特定活动而进行的投资融资,它在社会责任投资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不大。社会
方向投资者谋求相当于或是低于市场水平的回报率,有时甚至是零回报率,目的
是换取某种特定的“社会回报”,如帮助特定人群、或扶持某种产业等等。不同
于捐赠,社区投资者要求以偿还或交易的方式收回至少原投资价值。这类责任投
资为社区开发银行、基金、信用社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资本,在地方社区为无法
从大金融机构融资的人提供金融支持。在亚洲,最有名的社区投资是孟加拉的
Grameen银行开创的小额信用。截止2000年11月,它向两百万贷款人发放了总
额达32亿美元的贷款。所有贷款对象均为贫困人口,其中97%是妇女,偿贷率
为98%。
三、社会责任投资的进展情况
社会责任性投资具有较高的回报率。尽管市场波动造成责任性投资基金大起
大落,但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它们较传统基金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多米尼社
会责任投资公司发起的多米尼社会权益基金(Domini Social Equity Fund,属于共
同基金),在过去十年中,该基金在市场上的平均盈利表现非常好,甚至要比标
准普尔500指数的同期平均盈利高出两个百分点。
社会责任性投资代表着投资的新趋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目前,世
界范围的社会责任基金不断涌现,投资增长非常迅速。到2005年,此类基金总
额约为25,000亿美元,其中美国约为20,000亿美元,占全球社会责任投资基
金总数的85%左右,欧洲约为3,000亿美元左右。1162]1999年,美国推出道琼
斯可持续全球指数(DJSGI);2001年,英国推出英国金融时报社会指数(FTSE4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Good World Social Index),美国后来又推出纳斯达克社会指数(Nasdaq Social
Index),这些证券市场的新举措体现出国际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性投资的认可。
同样在日本,Morning StarJapanKK也推出社会责任投资指数,为重视公司整体
诚信(包括环保力度)的日本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投资指标。
社会责任性投资坚持可持续未来的理念,在投资组合的选择上表现出对社会
和环境的责任。当前社会责任投资基金除了回避上述如烟草、武器等传统行业外,
更加注重对有益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投资青睐于可再
生能源、信息技术、电信、多媒体、公共交通、教育、医疗保健、污染控制及水
治理等具有中期回报潜力的朝阳产业。
第三节推动企业伦理实践的立法环境:美国经验
一、联邦反海外腐败法案:唤醒美国商界的伦理意识
1973年的“水门事件”引发了美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1977年美国《联
邦反海外腐败法案》(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简称FCPA)的颁布则是“水
门事件”中对非法政治捐献和洗钱活动进行调查所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其产生的
根本原因是由于美国证交会和国会在对“水门事件”进行调查时,发现美国商业
界尤其在大型跨国公司中,为了获取海外交易合同或取得有利于自己的待遇,普
遍地对某些外国政府和官员进行大量的行贿。如,根据美国证交会1976年5月
12日提供给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报告显示,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以1210万美
元贿金获取日本全日航空公司价值4.3亿美元的飞机交易合同;埃克森公司在
1963—1972年间行贿的金额高达7800万美元;通用电气公司和西屋公司之问为
夺取菲律宾核电站合同,技术较差的西屋公司为了获得两座价值500万美元的核
反应堆合同,竟然付给伊梅尔达·马克斯的亲戚1730万美元。鉴于问题的严重
性,时任美国总统的福特批准建立一个内阁级的工作组,由商务部部长担任主席,
以美国参议员弗兰克·切奇为首的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召开了长达几天的听证会,
其结果就是通过《联邦反海外腐败法》。
FCPA适用的行为主体极为广泛,包括任何为了获得或者保持商业利益而向
外国政要或者供职于外国政府控制的机构人员行贿的美国经济实体或者个人。
140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1988年的修订案将FCPA的适用对象扩展到了外国公司和个人。也就是,外国
公司和个人无论直接还是通过其代理人,只要促成贿赂款项的支付行为是在美国
境内发生,不管使用什么手段,都要受到美国司法的管辖;另外,美国的母公司
也要为其在海外子公司的此类行贿行为负责,即具备美国国籍、居民资格的个人
如果受雇于这些海外子公司,并代表公司进行行贿,也逃脱不了该法的制裁。
FCPA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部分是要求企业根据FCPA加强内部控制的
会计条款,这主要体现在该法的第102条;另外一部分则是大家熟知的反贿赂条
款,它体现在该法的第103和104条中。《反海外腐败法》具体由美国证券交易
委员会和司法部联合执行,其中司法部执行联邦反腐败法的刑事案件,有绝对权
威实施刑事的、或民事的诉讼;证券交易委员会则根据民法执行第103条。更具
体而言,该法案力图遏止如下三种基本经济犯罪行为:第一,为了获得或者保持
生意而对外国政府官员或相关人员行贿:第二,通过财会手段行贿,为此,该法
案要求美国公司保留明细账目和记录,并向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真实反映公司的
支付状况和账目往来;第三,杜绝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为此,该法要求美国公司
建立并完善内部财会制度,一旦违法事实认定后,单笔行贿最高罚款可达200万
美元,相关人员最高量刑可达5年;如果篡改会计报表作假账,则最高罚款可达
500万美元;并且执法机关往往可以数罪并罚,罚金可以高达千万以上。另外,
任何个人或公司一旦被指控违反FCPA,将被中止其参与政府采购的资格;如其
非法行为被法院判决确认,就失去获得出口资质的资格,美国证交会还可能禁止
其参与证券业务;美国期货贸易委员会和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委员会也将禁止其参
与代理项目等,另外,还要面临商业竞争对手可能提起的不正当竞争诉讼。
在接受调查和该法律实施后的压力下,至八十年代初,有450家以上的美国
公司最终向美国证交会承认,他们在海外发生的对外国政府官员非法的或有问题
的付款总额高达30多亿美元。在这些公司中,超过117家公司跻身“财富500
强”。尽管这些贿赂行为是为了满足那些滥用职权的外国官员,但是公众认为这
与美国国内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范的某些行为是类似的——噤止对所
谓官员进行贿赂而影响商业道德。在事实的压力下,1988年,美国国会重新修
订1977年制定的条款,以进一步禁止美国公司和公民对外国官员的贿赂行为,
十分重要的是,该法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恢复公众对美国商业体系所一贯崇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尚的“正直”的信心。
美国公司近年海外贿赂案例:毋
朗讯公司:2004年11月,全球最大的通讯商之一朗讯在沙特阿拉伯触犯《反
海外腐败法》的丑闻被发现。朗讯被披露向沙特阿拉伯电信部长行贿1500万到
2500万美元的现金和礼品。《华尔街日报》11月16日的封面报道还指出,向该
部长的行贿还包括为其在西雅图一家顶级癌症治疗中心支付高达200万美元的
治疗白血病的费用,朗讯公司为此获得了沙特阿拉伯政府50亿美元的订单。
盂山都公司:生物和农业技术公司——孟山都公司在2005年1月6日向美
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缴纳了50万美元罚金,作为它违反《反海外腐败法》向印度
尼西亚政府官员行贿的惩罚。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起诉书称:~位孟山都的高级管
理人员通过印度尼西亚的一家咨询公司向一位印度尼西亚环保署的高级官员行
贿5万美元,因为印度尼西亚环保署可能出台一项不利于孟山都生意的管理规
则。此外,委员会还指控孟山都公司曾经向140位现任或前任印度尼西亚官员及
其家人行贿,贿金总计约70万美元。
巨人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国防工程承包商和军火商,2005年3月,美国证
券交易委员会指控巨人公司违反了《反海外腐败法》,向贝宁共和国总统的商业
咨询顾问支付了超过350万美元的贿金,巨人公司因此被迫缴纳出通过行贿获取
的大约1200万美元的利润,并且支付1300万美元的罚金。
二、联邦组织判罚指南;推动美国伦理管理运动
1991年,美国联邦司法部下属的独立机构美国判决委员会颁布了《联邦组
织判罚指南(Federal Sentencing Guidelines for Organizations)),这成为美国伦理管
理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163】(p.55)人们称之为“胡萝h加大棒”的政策,
该法的颁布,促进了企业管理层将伦理管理视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议题,对美国商
业界以及经济伦理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联邦组织判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以规定在联邦法院被判定有罪
的法人及其经营责任者的刑罚为基本内容的法律;其基本宗旨是,为了对法人等
组织处以公正的刑罚,并维持、促进组织内部的预防、发现并报告犯罪的机制;
其所适用的主体为公司、合伙、团体、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信托公司、年金组
①案例原始资料柬源十中国金融州:http'J/www.z窑irw.com/zhuami/pagemain/2005082105.htm,2006-08-21
142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织、非法人团体、政府、政党及非营利法人等所有的组织体;涉及包括贪污、商
业贿赂、利用邮件或电讯的诈骗、强迫劳动、内部交易、洗钱、偷税逃税等犯罪
活动;对被判定有罪的法人规定了刑事赔偿、罚金、缓刑三种处罚形式。
按照《指南》的宗旨,对法人责任的判罚有重要影响的是法人自身的具体情
况及对其组织成员的犯罪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其中,如果存在下列事实,便加重
判罚,参与犯罪的企业可能面临上百万美元的罚款:法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犯
罪及允许或故意放任犯罪行为的发生、法人屡犯同样的罪行、法人故意妨害政府
的犯罪调查、法人违反法院的命令实施犯罪,这一对恶意行为的加重处罚被形象
地称为“大棒”政策;反之,尽管有违法行为存在,但违法行为的发生并非出于
法人及其管理者的本意,并且企业已经有事实表明尽努力去杜绝违法行为的发
生,具体表现为:如果该法人已制定有效的行为守则或构建一定的伦理管理体系、
法人向政府自首其犯罪行为、法人积极协助政府的调查活动、法人坦承其罪行并
表示愿对该行为负责等事实存在的话,法官在量刑或判决时,可以对该法人减轻
判罚,包括可以减少罚款、避免刑事诉讼,并且相关高管人员可以将伦理和合规
项目的落实作为在民事诉讼中替自己辩护的理由,罚金甚至可以减少95%,这种
旨在鼓励企业推行伦理管理、遵纪守法的规定被称为“胡萝h”政策。
根据《指南》的规定,判定该法入是否为防止、发现犯罪行为而尽了其积极
努力,可以依据该法人是否在违法行为发生前就已经构建了一套防止并发现犯罪
行为的“有效的合规及伦理管理计划”为标准,它可以表明违法行为是否是出自
法人本身的意愿。为此,《指南》建议一套“有效的合规及道德规范计划”的框
架包括:第一,建立合规的标准和程序;第二,指派高层管理人员对遵守法规的
情况实施监督;第三,谨慎下放自主权;第四,沟通与培训;第五,监督、审查
并提供安全的报告机制;第六,坚持不懈地强制执行适当的纪律;第七,对犯罪
作出反应、防止重犯。
2004年,《指南》进一步得到修订,新修订案更加强调公司应该具有创造伦
理文化的责任,如果公司能够用事实表明已经构建了伦理项目,也同时正致力于
更加完善的伦理文化建设的话,将对公司更为有益。但如果这个伦理项目仅仅是
作为一个装饰,而没有切实可行的行动,或者根本没有项目的话,罚金可能更高。
这是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首次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合规管理的行动。在FSGO执行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几年后,美国绝大多数企业推行了伦理管理计划,因而判罚指南的法律条款也逐
渐明确化。
三、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无法回避的伦理议题
作为对2001、2002年度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欺诈事件所作出的反应,2002
年6月1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以17票赞成、4票反对,通过了由美国
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
的会计改革法案——(2002上市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这一议案
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投票表决通过后,由布什总统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成为
正式法律,称为(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简称萨班
斯法案sOx)。该法案提出要秉持信任、独立、责任和正直的精神,[1641在美国(1933
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基础上作了不少修订,专门针对在纽约和纳
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
面作出许多新的规定。
“萨班斯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独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负
责监管执行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特别加强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
独立性;特别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并明确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及大幅增强公司的财
务披露义务;大幅加重对公司管理层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增加经费拨款以强化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预算及其职能。
“萨班斯法案”以条款严苛而著称,一方面,该法案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财务审计等多个方面皆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其中的404条款则是该法案中最难
操作、最复杂、耗费成本最高的。这一条款规定:所有在美上市的企业都要建立
内部控制体系,其中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五
个部分,而且,法案对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活动的记录作了许多严格的细节上的
规定。比如,该法案要求上市公司的CEO必须作出与财务相关的内控有效的声
明,但法案同时规定如果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中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缺陷,
管理层就不能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评估的结论,而且,管理层应该
披露自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末以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的所有重要缺陷,如此一
来,404条款就成为外国公司迈入美国股市的“高门槛”。另一方面,该法案的
“严刑”条款就更令人胆战心惊了,它对高层管理人员提出更严格的守法要求,
144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并要求他们确保财务报告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状况。按照该法案的要求,公司首席
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必须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宣誓,一旦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
告,这两名高管就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最高可能被处以10年或20年监禁的
重刑,这与美国持枪抢劫的最高刑罚是一样的。
萨班斯法案以严苛的条款和严厉的惩戒令大批在美上市的公司闻风而动,有
报道称,国际财务执行官组织对321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每家遵守萨班斯法案的
美国大型企业第一年实旌404条款的总成本平均超过460万美元,大名鼎鼎的通
用电气公司更是花费高达3000万美元的巨款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以符合404条
款的要求。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过程中,企业伦理管理框架的构建被提高到一
个新的高度。
第四节公司治理与伦理实践:北美地区
企业伦理实践是与公司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在公司治理中可以反
映出企业伦理实践的程度,公司治理是推行企业伦理实践的机制保障。北美地区
的三个国家虽然在地理上紧密相邻,但在公司治理领域和企业伦理实践方面,仍
反映出极大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区别。对北美地区公司伦理实践的考察,本章选
择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入手,涉及公司治理的内外部因素。首先,考察对不同公司
治理模式产生影响的外部经济和法律背景,尤其关注影响公司治理的经济立法:.
其次,考察三个国家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异同:第三,考察公司治理中对伦理议题
的管理;最后对北美国家的公司治理进行分析比较。
一、公司治理的经济和立法背景
墨西哥是经合组织中人均GDP最低的国家之一,1J651长期实施进121替代的工
业化战略,联邦政府广泛对经济进行干预,经济受控于家族所有的大集团,腐败
现象较为严重,劳动力的教育程度较低。从经济立法的角度来看,墨西哥的法律
基础是薄弱的,根据观察家的观点,墨西哥“法律的规则通常更被看作是有权利
阶层逃脱掠夺的工具而不是惩罚这些行为的有效制度”,【166I因此,许多违法行
为没有被发现或受到处罚,总体而言,整个立法体系是低效的、低信任度的,人
们普遍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七十年的执政。
经济伦理:理论演迸与实践考察
墨西哥立法源自法兰西传统,公司治理有关的立法及指南包括《商业公司总法(the
General Law ofMercantile Companies)}、证券市场法以及公司治理指南。在上述
法律中,对中小股东的基本权利和保护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其证券市场规模小、市场集中度高,五家最大的上市公司就占据市场份额的
60%,再加上机构投资者力量薄弱,因此,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是十分有限的。原
来墨西哥的法律对养老基金的投资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使大量的养老基金无法
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2004年5月政府重新修订规定,允许养老基金从2004
年12月开始可以将其资产的20%投资于国内外的证券市场,因此,许多研究者
认为,这些基金资本将有利于改进墨西哥公司治理、提高小股东的保护。此外,
近年来墨西哥资本市场开始向海外市场开放,也使国际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提出更
高的要求。
美国经济是墨西哥和加拿大经济规模的近15倍,是世界第一号经济大国。
与墨西哥不同,美国的共同法系统是基于英国立法传统的,大多数针对公司的立
法是源于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包括1933年和1934年颁布和修订的《证
券法》,它通过限制银行持有公司资产、要求股东持有公司5%的股票时要公开
披露、限制公司十个以上的投资者相互串通,这些条款为遏制大股东操纵和形成
高度分散化的股权奠定重要基础,因此,这成为二十世纪美国公司治理主要依据
的法案。此外,涉及公司治理的法案还包括《联邦反海外腐败法案》、《联邦组
织审判指南》和《纽约证券交易指南》。从2001年开始,美国大量的商业丑闻
暴露出公司治理的弊端,反映出美国商界伦理道德的失范,由此引发公众强烈呼
吁政府通过立法对公司治理进行干预,也催生新的、更严格的公司立法。《萨班
斯一奥斯利法案》于2002年通过,这是美国自1934年以来在公司法方面最大的
变化。[1671该法通过后,美国股票交易委员提出更严格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公司治理指南(Corporate Governance Listing Standards)>),[168]以及对纳斯达克证
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治理指南。[169]这些法规进一步强调对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
立董事的设立和职责的要求,并对上市公司提出制定和实施伦理或行为守则的要求。
加拿大经济在总体规模上与墨西哥近似,但人均GDP接近美国。庞大的福
利开支,拉开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生产力的差距,虽然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
但长期以来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加拿大被认为是具有最成熟立法的国家,其经济
立法的最大特点是分权化。加拿大最重要的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oronto Stock
Exchange,TSX)位于安大略湖省,汇集全国90%的股票交易量,其他省份也有
股票交易所,都有各自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例如,安大略湖证券委员会管理多伦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多证券交易所,而大不列颠哥伦比亚证券委员会(The British Columbia Securities
Commission,BCSC)管理温哥华股票交易所(Vancouver Stock Exchange)。十三个
省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加拿大证券管理局(Canadian Securities Administrators,
CS舢的指导下进行合作,共同颁布公司治理的普遍规则,如要求公司要有外部
的审计人员、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CEO和CFO对财务报告的认证以及公司
遵从指南信息的披露等。加拿大经济立法的第二个特点是缺乏对小股东的保护,
直到2001年,加拿大对商业公司法(Canada Business Corporations Ac0进一步修
订后,这个问题才略有改善。
二、公司治理结构
墨西哥是属于市场垄断程度较高的国家,大型公司中通常有高度集中的所有
权,拥有大量家族经营的企业帝国。一项针对全球企业所有权结构进行的研究表
明:在墨西哥,几乎大部分主要公司中,单一家族控制至少20%的投票权:95%
的主要公司至少有一名家族成员参与管理或董事会;20%的公司中,控股家族至
少与另一家族共同分享控制权;约25%的主要公司由同一个人兼任董事长和总经
理。这些大型墨西哥公司通常以家族所有制为起点,然后上市出售资产的小部分,
并保持家族成员担任重要管理角色。1170]在这些企业中,董事会实际上基本是不
对新成员开放的,由于相互之间持股的普遍化,所以,董事会相互交叉的情况也
很广泛的。以家族为基础的权利分布体制极大减少本公司丑闻被曝光的风险,与
大多数国家相比,墨西哥的公司治理几乎不存在什么外部压力。但这种情形也正
在发生变化,随着家族所有权和利益通过第二、三代家族成员的分散,家族内部
由于经营目标的不一致产生日益增加的冲突,随着一些墨西哥公司开始进入美国
证券市场,也带来公司治理的压力。而且,虽然最近关于保护小股东的公司治理
改革的讨论遭到一些家族企业领导人的反对,他们往往将这种改革看作是英美文
化对墨西哥文化的入侵,【17ij但无论如何,最近,借鉴美国模式,大部分主要的
墨西哥公司已经开始建立审计委员会,并着手起草委员会章程。0721
美国是外部人系统的典范,1173]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明显的特征:高度分散的
所有权、广泛而普遍的机构持有、股东至上、有力的股东保护、严格的信息披露
要求、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对资本市场融资的依赖。在上市交易的大型公司中,
80%的股权由公众持有,20%由家族控制,控股家族至少有一个家族成员在董事
会或管理层任职的情况占75%。但所有权分散的结构并没有导致管理监管的缺乏
及利润的降低,相反,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的利润率随着所有权集中到43%的时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候出现下降,[174]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公司外部持股人对管理决策有着强大的
约束。在过去十几年中,美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加,超过60%的纽约
证券交易所的股票由机构投资者持有,主要包括公共基金和养老基金。为了适应
近年来不断变化的立法环境,以及回应来自投资者的压力,美国公司的董事会已
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董事会规模比以往较小,董事们兼任其他职务的情形更少,
以此保证他们能够有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来行使自己的职责。【l。75J
在加拿大,公司治理改革正在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最近美国出现的商业丑闻
也对加拿大公民的投资信心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加拿大公众特别关注长期以来
缺乏对小股东保护的问题,由此,带动了政府和企业推进公司治理的改革。如上
所述,墨西哥公司治理依赖于内部人系统,美国却依赖于外部人系统,而加拿大
则处在两者之间,属于内外部相结合的混合系统。在墨西哥,公司的投票权是高
度集中、并且由家族所控制;而加拿大与美国一样,是以强大的证券法规、会计
透明、高比例的机构所有为特征的;类似于美国机构投资者委员会,加拿大机构
投资者成立加拿大“良好治理联合会”并颁布CCGG指南(Canadian Coalition for
Good Governance)o,用以促进最佳公司治理实践、强调股东保护和公司伦理管
理、设立独立委员会以及建立在绩效基础上的酬薪制度。加拿大机构投资者之间
的合作是广泛的,不同于美国地理上的分散,他们主要以多伦多为基地,这有利
于他们开展各种非正式的接触与合作;而小投资者则利用“用脚投票的机制”,
因此,降低他们对立法保护的需要。加拿大公司董事会是介于英美股东至上模型
和欧洲大陆利益相关者至上模型之间,f1741CEO双重身份的现象较少,非投资者
的利益相关者通常不参加董事会。
三、治理中的经济伦理议题
这部分主要讨论公司治理中的腐败、商业丑闻及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议题。
腐败现象在墨西哥十分盛行,根据世界银行估计,这浪费国家将近10%的
GDP。在“国际透明”机构最近的腐败识别指数中,墨西哥得分是3.6/10,位居
133个国家中的64位o,因此,清除腐败成为墨西哥政府目前的重要任务。近年
来,通过专门的政府审计机构——Secod锄,墨西哥发动了范围广泛的、耗资巨
大的审计;除内部改革外,墨西哥也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反腐败组织和协定,借助
外部力量来解决严重的腐败问题。当然,墨西哥不乏公司治理丑闻,然而,与美
①关于这个指南可参考问址;WWW ccgg.ca/
②关于透明国勋:可参考州址:WWW.transparency.orgt
148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国有所不同,墨西哥的商业丑闻主要涉及政府官员与国有企业的腐败,如墨西哥
革命党的成员被指控挪用国有石油公司Pemex十五亿比索的资金来赞助2000年
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为此,总统逮捕了一些卷入丑闻的革命制度党领
导人,石油工人联盟主席和其他官员也被指控在丑闻中扮演核心角色。076,1771
墨西哥的公司治理基本处于未发展阶段,基本没有关注和实施对小股东利益、社
区和环境的保护,以至于城市中空气和水的污染状况是经合组织国家中最为严重
的:在雇员利益相关者群体方面,公司领导人显示出对家族成员的忠诚,因此裙
带关系严重,对全体雇员的管理倾向于家长式作风,工会作用弱化,董事会中几
乎没有雇员的参与。
虽然美国商业风险相对较低,但仍存在某种程度的腐败。在2004年“国际
透明”机构的腐败识别指数中是7.5/10,位于133个国家中的18位。2001年开
始,大量冲击美国股票市场的丑闻曝光,最臭名昭著的是安然事件,具有讽刺意
义的是安然的公司治理和公司社会责任结构一度被吹嘘为最符合“最佳实践指
南”并且拥有所谓的“梦之董事会”。11771美国陪审团于2006年6月25日中午
对安然公司丑闻中的两位前高管作出裁决,前董事长Kenneth Lay的所有6项
罪名成立,前首席执行官Jeffrey Skilling的28项指控中则共有19项罪名成立,
罪名包括共谋、银行欺诈和财务报告舞弊。其他的商业丑闻包括Tyco、WofldCom
等。由于纽约政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都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制订伦理守则,因此公
司治理中特别注重对利益相关的管理。一些针对美国这种工具性的利益相关者管
理对利润影响的研究发现,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管理对股东价值创造有着积极的影
响:【l。78J与消费者和雇员建立良好关系能大幅度提高财务绩效,而对社区、多元
化和自然环境的关注却没有对利润产生影响。【l 791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非股东
利益相关者只是作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目标的工具,这种对股东价值至上
的态度得到美国公众的支持,在各种利益相关者中,对美国公司产生影响的仍主
要是股东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同时,也由于雇员持股计划和股票期
权的实施,因此,雇员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对公司治理之所以能产生较大影响,
主要也是由于其股东的身份。
加拿大被认为是世界上存在最少腐败现象的国家之一,在“国际透明”机构
的年度报告中,得分是8.7/10,位居133个国家的ll位,这主要得益于固有的
文化规范以及公司管理决策权的分散化等因素。与美国和墨西哥相比,加拿大虽
然在推行公司伦理管理方面比美国落后,但商业丑闻却相对较少。一项针对150
家公司的研究表明,44%的公司在其经营目标的声明中提及伦理概念,其中20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家最大型的公司有伦理守则,而其中19家最小公司中只有67%有伦理守则。[180]
目前所有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都被要求制订行为或伦理守则。虽然非
股东的利益相关者没有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有席位,但治理结构比美国更倾向于利
益相关者导向。加拿大公众广泛支持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在一项对2006位加
拿大公民的调查中,74%的被调查者认为:除利润之外,公司应该考虑决策对“雇
员、当地社区和国家的影响”,其中36%的被调查者拥有加拿大公司的股票。另
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认为公司应该承担传统经济角色外的责任,51%表明要
惩罚那些存在“对社会不负责任行为的公司”。【l811
四、北美地区的公司治理体系比较
首先,法律体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墨西哥的立法来源于法兰西大陆体系,
而美加两国则来源于英美央格鲁体系。不同的法律来源,决定了公司治理的不同
特点。在墨西哥,民事法体系以及固有的文化氛围形成低效的司法体系,受托责
任的原则常常被忽略,在公司治理方面,由于缺乏对小投资者的保护导致公司所
有权的高度集中及对利益相关者的不重视;相反,美国和加拿大的立法体系都源
自于共同法传统,法律精神中强调受托人责任和公正性,因此公司治理中注重对
各层次股东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在美国。
其次,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墨西哥公司的主要所有权结构是家族所
有、所有权高度集中的,因此,公司治理主要基于内部控股股东的集中决策、对
资本市场的依赖性少、缺乏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加拿大主导的公司股权结构也
是以集中的、家族所有为特征的,但由于加拿大广泛的社会福利和文化传统,因
此,公司治理是属于内外部混合控制的,即内部主要股东的影响和外部利益相关
者的影响相结合;美国则是以分散的所有权和外部控制为特征,由于机构投资者
的广泛存在,因此公司治理表现出明显的外部人控制特征,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
相关者的影响和保护都较为显著。美国和加拿大相比,两国的公司治理都有较明
显的利益相关者倾向,同时都表现出两种趋势的结合:一是“基于法规”的方法,
二是“基于原则”的方法。11721『前者强调对强制性法律和规则的遵从;后者体现
为非强制性声明或指南的自觉遵守。就目前来看,美国更倾向于前者,而加拿大
更倾向于后者。
第三,伦理议题与公司治理的新趋势。总体而言,北美地区公司治理和企业
伦理管理都正处于一种变迁中。墨西哥对外资需求的提高以及当前对腐败的斗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争,美国应对商业丑闻的立法与企业管理层的反应,加拿大各省份间对伦理指南
的内容和形式的争议,都带来公司治理改革的必要性。墨西哥经济立法正在发生
基础性变革,来自全球市场的竞争和外国投资者的压力正在迫使墨西哥的商界在
公司治理中不得不考虑全球范围内对效率和透明化的要求;在美国,经历萨班斯
法案和证券改革的结合,一方面,严格的立法提高了公司的治理成本。另一方面,
公众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透明化和最佳实践压力日益提高;在加拿大,国家
层次上关于公司治理指南的协议正准备出台,这意味着将第一次从法律上对公司
提出透明化治理的要求,并逐步向美国经验趋同。
表2:北美地区公司治理、经济伦理内容和特征的比较
璺西哥美国加拿大
经济方面发展缓慢,人均GDP 经济总量大、有活力, 发展缓慢、稳定、高
低高人均GDP和生产率失业率M
立法体系民事法、缓慢的司法共同法、强大的民事共同法、有效的司法
体系、遵从或解释的制度规则、萨班斯一体系、遵从或披露的
原则奥斯利法案原则
主导公司治理模型家族控制、薄弱的股分散但集中的股权、股权集中,家族控制、
东保护,内部人控制股东至上的董事会、薄弱的股东保护、混
外部人控制合控制
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最小、雇员的家长式工具性的、股东至上中等的、依赖于社会
主义(父爱权威式) 的项目
公司治理中的经济伦伦理守则正在推行对伦理守则的立法要治理指南中对行为或
理求伦理守则的非强制性
建议
经济伦理的管理和报最少,但正在提高要求披露要求符合法律制度,
告反之则要求披露
经济伦理和公司治理立法改革、来自竞争萨班斯法案的推动, 全国性指南正在出
的最新发展和对外资需求的压力公众及机构投资者的台、对披露的要求逐
压力渐提高
腐败程度腐败现象盛行,需实腐败程度为中低水平腐败程度为低
施基础性改革
资科柬源:根据Ruan,L.v(2005).“Corporate Gova'nance and Business Ethics in North America:The State of
theArt.”BUSINESS&SOCIETY44(1):40·73.整理·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第五节企业伦理管理体系
上述内容说明,经济伦理的实践是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和实施的,但无论实践
或理论均表明,企业应该而且已经是经济伦理最主要也是最积极的实践者,因此,
进一步考察企业伦理管理体系的实践状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经济伦理实
践如何融入企业日常的经营中。
一、企业伦理管理的不同取向
从实践的角度,特别从美国经验来看,当前企业伦理议题的管理主要表现出
三种不同的取向。【1删
第一是基于规则的取向。这种取向强调公司的伦理管理是基于相应的法律和
规则,目的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较完善的伦理管理框架,来监督和控制不
符合法规要求之行为的发生,以避免因此遭到诉讼或声誉损害的风险。通常情况
下,公司将设立一个合规(compliance)部门,任命具有法律背景的合规主管,所
制定的行为守则或伦理守则主要强调与相关法规的一致性。但实际表明,这种取
向是不够的,因为遵守法律与具有伦理并不必然一致,它无法反映一个企业经营
文化中的价值、态度、信仰、语言和行为方式,而这种文化从长远来看,将使企
业受益。
第二是基于价值的取向。以价值驱动管理的公司一般具有经过提炼的、并能
成功地得到沟通的核心价值或信仰,这对企业的经营方式有着重大影响。在持有
这种取向的伦理管理体系中,公司所倡导的价值观得到高度的重视,但价值可以
是伦理中性的或者甚至是不伦理的,因此,确立适当的价值是相当重要而且比较
困难的。事实也表明,有些具有很好核心价值理念的公司既无法符合法规的要求,
也可能存在许多不伦理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难以构建一个稳固而实际的实施框
架以促进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司的日常经营中,并且价值实现的绩效也很难评估。
第三是基于伦理的取向。这种方法不仅强调符合法律的要求,也强调伦理行
为的管理责任,能较好地检验和实施公司的价值观。伦理管理的战略在过程和范
围方面可能有所差别,但所有的方法均力图明确定义公司的主导价值、目标、思
想和行为模式,以在公司内部创造一个有伦理的文化。简而言之,这种取向是典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型的规则和价值在伦理上的结合,企业中的伦理管理不仅只是迫于外部立法的压
力,也同时来自内部自我意识和自我治理的需求,因此,在美国,这已经成为公
司伦理管理的主要趋势。
二,企业伦理管理框架的组成部分
构建一个伦理项目有许多方法,Stead等人概括企业伦理框架包含以下几个
组成部分。1182]首先,管理人员要具有伦理行为,因为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其他
雇员的榜样,如果高管人员没有树立这样的先导作用的话,在他们领导下的企业
伦理项目便常常缺乏可信度;第二,在分配工作时,对潜在雇员要从伦理角度进
行仔细筛选;第三,制订企业伦理守则并且提供对该守则的培训,此外要保证对
遵守或违反相关守则的雇员有明确的奖惩;最后是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相对完善
的伦理管理框架、指派伦理主管、实旋伦理审计。根据霍夫曼教授的观点,一个
成功的伦理项目通常包含三个特定的部分。0641
第一部分是伦理守则。九十年代中期一项针对“财富100”企业的调查显示,
98%的被调查企业以正式文件提出伦理和行为议题,78%企业有独立的伦理守
则。1163]在各类守则中,价值守则是定义代表企业特征的价值和原则的总体声明;
行为守则是向雇员解释公司价值和原则的说明,并包含着所被期望的行为要求:
法规守则典型地是关于义务和各项规则的条例,而一份好的伦理守则是上述三者
的结合,它根植于公司文化、与公司员工密切相关。
第二部分是内部伦理管理框架,它通常包含伦理办公室、伦理主管、伦理热
线、伦理委员会和伦理沟通几个部分。一个成功的框架可以确保伦理守则能够切
实融入公司日常的管理中,而不仅仅是个声明。在这个管理框架中,要有一个伦
理办公室及伦理主管,他(她)能负责日常的管理并直接向高层主管报告,并且通
常具有副部长的头衔并直接向董事会报告;而伦理热线是为了让雇员在遇到伦理
难题或要报告不当行为时可以使用;伦理委员会实际上是对公司伦理状况进行监
管、对公司内部伦理议题进行决策的机构,高水平的伦理委员会能将高层管理的
关注和承担的义务制度化为组织的伦理过程(程序)。在这个框架中,公司内外部
进行伦理议题沟通的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公司可以通过设计专门的符号、图标、
理念,并且充分利用公司的网站、出版物和小册子来进行沟通。最重要的是,所
有企业领导人的言论中要强烈地传达出公司伦理管理的重要理念。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第三部分是伦理培训。人们已经设计出各种培训项目来培训伦理办公室的职
员、高管人员和雇员,以帮助他们理解、遵守和实施伦理守则。一个成功的伦理
项目中,对雇员和高管人员的培训是相当重要的,公司所秉持的价值必须得到理
解和讨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不可能以同一种方式来理解一个守则,所设
计的培训项目应该要帮助雇员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并且提高他们理解伦理议题和
提高对公司主要价值观认识的水平。
除了上述三个部分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衡量伦理项目的绩效是伦理
管理的重要一步。实践表明,衡量伦理项目的方法包括雇员调查、内部和外部审
计、顾客反馈和利益相关者反映等。
三、企业伦理管理框架的案例分析:贝塔斯曼集团
创建于1835年,贝塔斯曼是全球最国际化的传媒集团、世界四大传媒巨头
之一,包括六个子集团;业务范围包括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杂志报纸出版,音
乐唱片及发行,经营机构遍布全球63个国家,员工人数76,266(截至2004年12
月31日),在全球拥有5500万会员,2004财年收入状况170亿欧元。
从一开始,其创建人卡尔·贝塔斯曼便非常关注社会参与,在过去的170年
中为员工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并强调要努力将历史中沉淀下来的价值观与现代企
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贝塔斯曼的企业文化根植于这样一个信仰:即所有权、
经济绩效以及传媒业务的性质带给企业的是对社会的特殊责任,这一信仰可以从
贝塔斯曼基金会中得到验证。该基金会是一家通过改革项目推动社会发展的非盈
利机构,由此,创业行动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在贝塔斯曼集团得到有机的结合。
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是贝塔斯曼核心价值观,贝塔斯曼企业精神包含员工制
订的福利和项目、道德和管理、社会和环境四个部分。在道德和管理的企业精神
中,公司提出:“贝塔斯曼的经营活动遵循法律精神,恪守各项章程。我们推崇
高尚的道德标准,并要求每一位员工以此为准则;我们抵制任何形式的歧视与欺
压。要求员工忠于公司、真诚相待,并具有社会责任感。”。为了实现公司的目
标和承诺,贝塔斯曼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伦理管理框架。2001年,公司执行委员
会通过了新的美国商业行为守则、指定新的首席伦理和合规主管;2002年,新
的首席伦理和合规主管开始接管工作,其第一个授权便是构建北美伦理和合规项
①参考弼址;http://www.bertelsmann.comxrg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目;2004年及2005年,北美项目全面开展。o
贝塔斯曼的伦理管理框架是基于“合作partnership、企业家entrepreneur--
ship、创造creativity、公民citizenship”的价值观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
伦理和合规框架。(见图2)
这个框架包含五个支柱。第一是商业行为守则。目前公司已有2002年制定
的美国守则和2003年制定的加拿大守则,基于成为一个优秀公民的理念,这两
个守则所包含的领域包括反垄断、反不公平竞争、反歧视和骚扰、保护知识产权、
政府调查和检举保护;第二是伦理和合规的风险管理。2003年末,公司完成了
14个合规风险评估,并颁布相关的风险评估报告,将每个领域的风险进行公告,
提出违反《联邦组织判罚指南》的基准,并且注重和各地区公司的高管合作进行
实施,2005--2006年开始后续的建议,将此作为合规的一个“保险政策”;第
三是公司伦理网络。这个由每个北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网络,包括来自法
律、审计、财务、信息和审计等部门的高管人员,他们每年碰头2—3次,分享
最佳实践,学习最新的立法进展:第四是报告和监管:伦理热线。公司为所有北
美公司开通16条道德专线,向员工提供全天候的道德热线服务,匿名电话、调
查由每个公司具体负责,热线反映出企业最普遍的伦理议题包括歧视、骚扰、工
作场所的行为、安全和环境问题;第五是沟通和教育。公司为雇员提供反骚扰、
反歧视、电子沟通、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四个方面的DVD的行为守则培训,
沟通的渠道包括伦理游戏、伦理网站、伦理杂志BEN和电子时事通讯等方式。
此外,公司在企业精神中,还强调了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我们深知媒体
产业与经济成效对履行社会义务的重要性”,因此贝塔斯曼致力于为促进社会安
定与发展而努力。除了编辑工作和创业努力之外,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还通过由各
个部门和公司的员工和经理入发起的成百上千个项目来履行。他们的承诺通过各
种各样的措施得以展示——从参与德国的“就业计划”和“创新合作伙伴”计划,
到与SOS儿童村的长期联合项目以帮助在亚洲发生的海啸受害者,到莱恩哈
德·摩恩基金,到促进教育和文化的众多项习。在环境方面,对于贝塔斯曼而言,
负责地使用自然资源是公司社会义务的一部分,这一基本信念,包括工作场所的
个人行为和更具重要意义的企业决策,由执行董事会于2004年秋季以整个贝塔
①And代a Bonime·Blanc(ChiefEthics&Compliance Officer ofBertelsmann AGL Bertelsmann Ethics&
Compliance,Ethics OfficerAssocimion 2005 Anaual Meeting,San Antomo,Texa-Oct.2005
155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斯曼集团环境政策的形式通过。长期以来,贝塔斯曼的业务部门和公司一直致力
于关系重大的环保问题,包括为图书生产商和俱乐部选择纸类、纸类加工方法和
印刷厂所使用的溶剂、CD生产中的电力应用、以及工作场所的废物排放和分离。
贝塔斯曼公司在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具有前瞻性,不但任命环保官员、获得相关证
明书、制订环保方针,还定期发布环保报告。
图2:贝塔斯曼的伦理和合规框架
资瓣来源:AndreaBonime-Blanc(ChiefEthics&ComplianceOfficerofBenelsmannAO),BertelsmannEthics&
Compliance,EthicsOfficerAssociation 2005AnnualMeeting,SanAntonio,Texa,OcL2005
四、对企业伦理管理实践的思考
从各个角度对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伦理实践的考察可以说明:经济伦理不再
是自相矛盾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或属于个人的议题,它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管
理的基本部分,融入公司治理的内外部议题中。公司或其他组织启动伦理项目并
不是纯粹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让雇员处理伦理难题时可以遵从的框架,同时也带
来一个构建企业伦理文化、成为具有伦理的优秀企业公民的机会,这对公司的持
久生命力是十分有益的。
从欧美的实践来看,企业实施伦理管理或责任管理更具体的理由包括:一是
风险管理战略的一部分,能够化解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公司危机,减少罚款、诉讼
费用:二是一种组织功能,通过鼓励合作、激发责任感、培养创造性和革新精神、
第七章当代经济伦理的实践考察:以公司为主体
积极的价值系统,可以建立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管理的组织,使企业具有更
强凝聚力的;三是市场定位,可以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声誉,建立公司品牌,赢
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如海尔集团:四是公民定位,可以提高公司在社区中的地
位和声誉,努力将公司树立成为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如皇家荷兰壳牌(Royal
Dutch/Shell)。
强生的案例已经说明,强调价值伦理和责任能为公司带来回报,但利益有时
是与价值发生冲突的,事实上,许多违规行为的驱动正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期望,
伦理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多样性的,道德承诺与经济优势有时是吻合,有时是对
立的,但大多数的现实情况是既楣互兼容又相互冲突。l啪J◇.62.63)对于很多人
来说,价值观念的提出并不需要上述的理由,价值观念本身只是唤醒潜藏于他们
内心有价值的信仰而已,是一种基本原则,其合理性是来自于与生俱来的自然天
性,不在于其所带来的商业利益。今天公司的概念不仅仅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
工具,他,ff]iE在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183】(p.90)公司的道德本性正在通过代表公
司的入来体现,如董事长、经理、雇员及其他,公司的人格品质也正在通过公司
的种种活动和行为表达出来。
但企业的伦理管理不仅仅意味着构建一个规范的伦理或合规管理框架,就如
“罗马非一日建成”,个人伦理的培养尚需多年的努力,组织中成功的伦理文化
更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伦理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迈克·霍
夫曼教授等人用一个金字塔型的图示来描述企业伦理的发展过程(如图3)。
[is41(p。127)在这个金字塔性的发展阶段中,第一个也是最低的层次是伦理意识,
即酋先要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相关的议题,在没有伦理意识的企业中,很
多伦理议题无法被识别并得到及时处理,道德丑闻可以在没有人意识到的情形下
继续存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企业中培养对重要伦理议题的敏感性。第二个阶
段是伦理推理和讨论伦理议题的工具。在这个阶段中,决策制定模型和标准可以
帮助雇员通过对伦理难题的选择和结果进行思考。“工具箱”可以不同,也有几
种方法,这取决于不同公司的特定情形。第三个阶段是伦理行动,参与者面对价
值或行动差距,寻求公司内外资源来帮助他们作出伦理决策,此时,公司应该能
为雇员提供一个有效的系统以帮助他们作出伦理议题的决策,并支持他们决策的
实施。第四个阶段是伦理领导。这个阶段中,当高层管理人员及雇员都能够作出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正确伦理决策和正确处理伦理难题时,企业的伦理文化就基本实现,余下的就是
维护和调整。霍夫曼博士这个关于企业伦理发展阶段的图解,能够很好地帮助企
业评估自身伦理实践的进展和方向,因此,在美国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
推广。
图3:伦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资料来源:Dawn—Marie,W.Michael Hoffman.Ethics Matters:How to Implement Values-Driven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USA,Center for Business Ethicsl999.127.
第八章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与思考
第八章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和思考
第一节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和思考
经济伦理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经
济伦理思想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上述对中西经济伦理思想演进历程的
描述可对此作出说明。同时,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还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制度、经
济体制和文化环境。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体制和文化渊源,必然影响人们的道
德伦理,进而深入地影响经济伦理的发展进程:反之,经济秩序正是人们在经济
活动中、在对经济伦理规范的遵循和维护中才得以建立起来的,它一经确立,就
成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模式,成为一种传统和文化。因此,不同的制度、
经济、文化必然产生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经济伦理思想,造成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
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重要议题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方式上。
一、经济动机的正当性
人们的经济动机在伦理上的正当性问题及其限度,是经济伦理要回答的首要
闯题。只有经济动机得到充分地肯定,才能提出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规范问题,才
有经济伦理的实践。因此,对经济动机内涵的分析以及对其合理性的论证就构成
了经济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经济人”假说一直是理论最核心的基础,其要旨在于
说明个人的经济动机是出于个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对经济动机的论证,
总体上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事实上的论证,也就是认定经济活动事实上都
是从利己的动机出发的,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以这一事实作为前提、作为基
本的假设;二是从自然的人性论出发。假设人的本性是自利的,如曼德维尔。这
种假设为经济学家们所广泛采用,并得到哲学和伦理学的理论支持。三是伦理正
当性的论证,也就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强调狭隘的私人利益能够带来公共
福利,因此,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古典经济学家事实上基本持有这种观点。
在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演变中,对于入之初性本善或本恶的争辫始终贯
穿着整个发展过程。虽然功利主义的代表管仲强调“人本自利”,但以儒家为主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体的中国传统伦理观点,出于道义或德性的追求,对经济动机是鄙视的。从性本
善的角度,儒家把“仁义”看作是主体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基因,把“利”置于
善的对立面,而把人放在以家庭为背景的现实社会中去量度,从而使其道德建立
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使道德真正成为具有社会性人的道德,因而其经济伦理
也是建立在人是“社会人”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利他性”,从而强调对一个较
大实体的承诺和责任,如家族、公司、社会甚至国家。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转
型,经济动机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直到当代,个人的经济动机的合法性才得到
真正的肯定和鼓励。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利己与利他是人的本性中的两个方面。按照历史唯物主
义的观点,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经济人”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筹,而是一个历史的范筹,是市场经济下特有的范
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分析中所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筹的人格化,
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物质承担者。从历史上考察,也说明自利并不是人的永
恒本性。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活资料极度贫乏,一切资料属于氏族、
部落公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在一起。随着资本主义经过重商主义时期,
到商品经济有相当程度发展的自由贸易阶段,“经济人”概念才逐渐形成,并随
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因此,马克思承认一定历史阶段中经济动机
的合理性,但同时强调经济动机要受一定内在道德规范的制约。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是在广泛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交换来实现生
产和消费的制度安排,也是“经济人”存在的前提,所以,市场主体对自身经济
利益的追求必然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机制相适应的,反映着这一经济
体制的客观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个人和企业自由追求个
人利益的权利在相当大程度上得到肯定和鼓励,并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动
力源泉。然而,我们在肯定“经济人”的合理性的同时,应该要继承我国传统伦
理中对理性至善追求的精髓、强调“社会人”的整体主义及其所延伸的社会责任
感,坚持马克思主义辨证难物主义的立场,强调和培养经济人的道德性和伦理性:
此外,我们在承认经济动机的合理性时,不能单纯将经济动机仅仅理解为追求个
人的私利,应该看到经济动机的综合性,因为人们除了经济生活外,还包括精神
生活和文化生活,而且彼此是联系在一起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既是经济人又是
第八章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与思考
道德人,他(她)总是与自己所归属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和整体利益有不可
分割的关系。正如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明确指出:“经济不仅仅是由经
济规则来控制的,而且是由入来决定的,在人们的意愿和选择中,经济上的期望、
社会规范、文化的调节和道德上的善良表现的总和一直在起作用。”
[155b.259-260)
二、道德伦理与经济实践的关系
在西方经济思想中,从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崇尚、德性主义克制自己的物欲而
追求道德、快乐主义将道德与物质利益紧密联系,从而发展出美德主义、道义论
和功利主义三个主要的伦理体系。“休谟的铡刀”斩断了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的
联系,经济学作为对事实的研究因此大多建立在“价值中立”的基础上。古典经
济学开辟了一条从观察经济现象,逐步深入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内部规律的道路,
斯密构建了从人的本性出发,在经济的现实中,将经济现实与道德世界相联系的
框架。此后,随着人本关怀和价值判断在经济研究中的淡出,功利主义所倡导的
物质利益最大化成为绝大多数西方经济理论的核心议题,物质利益至上长期占据
统治地位,道德伦理成为纯粹主观的东西,道德价值与人们的感性经验、现实利
益之间不再存有相关性。
在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中,管仲代表的功利主义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
的道德生成论,但以追求个人内心的“仁”及其理性生存的儒家德性主义是秉持
道德决定论的原则。在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上,儒家认为,伦理重于经济或理
性重于利益;甚至认为利益可以为理性而失。孟子强调,伦理道德观念是不依赖
经济关系、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存在的, “仁义”是“天理之公”,因此,应
该以此为善为先,注重反省内求的自我修养,独善其身。这种对道德伦理的过度
张扬而对经济基础的弱化,直到宋明时期实现与功利主义的融合后,才出现一定
程度的改善。
马克思总是从物质生活关系中来理解市民社会,进而理解包括国家和法的关
系、伦理关系等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一方面,道
德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社会总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任何精神生活都
取决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下就
会提出特定的道德伦理要求,并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另一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方面,马克思既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肯定道德
力量的影响。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之一,道德可以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起着
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侵蚀作用:同时,道德伦理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更而变化发展,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社会形态的变
革必然引起道德伦理的变化。而且,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客观
发展规律,因此,道德伦理的发展变化也必然有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
对道德伦理与经济实践二者关系的理解,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研究不可
能离开伦理道德原则和回避价值判断。一方面,我们在分析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
时,必须要基于对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的考察。我们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自发
地产生与其内在机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原则,如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形式平
等和互利原则、效率原则、诚信原则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伦理道德对
经济基础的影响力,当上述自发经验式的伦理道德无法解决经济实践中的各种伦
理难题、利益和价值冲突的现实,以理性的伦理道德来对形成社会经济活动的规
范系统,并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超越直接功利的伦理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三、分配公平的判断尺度
在西方经济思想中,从重商主义的原始公平观开始,公平问题一直是一个主
要问题。重农主义基于“自然秩序“的理念,认为尊重个入权利和自由便是公平;
穆勒通过“两分法”,提出财富分配是一种社会法则和制度,强调起点与机会的
公平;李嘉图强调分配,通过对地租、利润和工资的研究。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在分配上的公平和合理性;西斯蒙第把资本主义分配的不公平看作是一切罪恶
的原因,强调人道主义的救助和干预,涉及了结果的公平问题,提出政府的干预,
以保证财富的增长使绝大多数人受益;新古典经济学更倾向于研究如何促进社会
财富的最大化;直到福利经济学的出现,庇古将经济研究的中心由财富的增长转
向福利的增加,强调不仅要注重起点和机会的均等,也要关注结果的均等;而新
福利经济学认为收入分配是属于个人主观判断的问题,无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因
此,应当把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收入分配看作既定的条件,当作合乎道德标准的
公正状态,因此,选择从效率的角度来论证公平问题,提出只要达到“帕累托
最优”便能够实现公平的观点;凯恩斯从政府干预入手,批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
济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和财富的公平分配,使经济学重新关注公平的问题;阿马
第八章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与思考
蒂亚·森从人的权利分配的不均来探讨贫困和不公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提出社会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个自由是自由地获得各项权利的自由,把
公平建立在权利公平的基础上。对西方经济思想中各种公平观的概括,可以理出
其中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最大限度满足个人需求”的公
平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就是最大的公平;二是以道义论为原则的
“公正优先”和“集体优先”的道德诉求,强调人道主义的关怀,反映出改良主
义的主张。
以内陆农耕为主要经济形态的中国,有着“大一统”集权政体悠久统治的历
史,这种政治经济结构形成了整体本位的民族传统意识,集权主义、整体主义、
平均主义是重要特征。儒家以“礼”、“义”来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提倡“制
礼明分”、“均而安“的平均主义分配观,因此,重公益而抑私利、重名分而抑僭
越、重平均而抑分化、重利他而抑利己等就成为处理经济关系的道德准则。在这
种公平原则的影响下,从历史上农民的“均贫富”要求,到统治者的“均分”理
念,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民族经济意识或潜意识,所反映出来的是对“结
果均等”的推崇,从而也形成人们吃“大锅饭”、不喜竞争的心理。
马克思强调要从生产关系这一经济根源上去看待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一种分
配方式是否公平,不是由道德来判断,而最重要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
系的性质来决定;而且,分配公平与否是相对性,分配是一个涉及社会总体经济
政治制度结构如何合理安排的综合行为,涉及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
中的权责分配问题。因此,马克思的分配制度理论视野中更关心的是经济社会权
力公正分配问题,尤其是作为生产的客观条件,即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公正分配问
题,强调广义的分配即生产条件、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性。同时,马克思明确指
出,公平是个历史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生产关系的制约,不是由道德来
判断的。
可见,对公平与否的判断尺度应该是综合的,只注重起点、权利的公平或出
于人道的分配均等都存在着欠缺,合理的判断应该是包含以经济效率为基础和以
伦理相关为基础的多元化尺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提倡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传统观点把分配的公正性仅仅理解为分配结果的公平,强调人道
主义的公平主张,而忽视效率,实际造成共同的贫困。我们应该认识到,公平是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体现在起点(如权利、生产条件、生产要素分配)、过程(公平竞争的市场)与结果
诸环节上,但最大的分配公正问题是参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否公平等。以此为出
发点,对于中国目前贫富差距问题,其根源就在于转轨时期对生产条件分配的不
公平。因此,只有尽快改变起点不公平、市场竞争不公平的状况,才能真正解决
这个迫切的问题。
第二节中西经济伦理研究现状比较
一、经济伦理研究进展比较
在西方,经济伦理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和--17独立学科的出现是发生在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广泛展开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推进了经济
伦理研究在美国广泛开展;作为该领域的先驱,美国在过去四十年左右的研究进
程中,经济伦理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已经具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并且对欧洲及其他
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八十年代后,经济伦理研究开始扩展到加拿大、西欧、澳大
利亚和东南亚等国。从研究队伍来看,虽然汇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是一个
事实,也有作为经济学家的阿马蒂亚·森的杰出贡献,但从总体看,来自哲学和
管理学领域的学者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就研究交流平台而言,已经创建起美国、
欧洲以及国际不同层面的经济伦理学会,定期组织和发起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并
创办了各种经济伦理研究和教学的中心、各类期刊、和网络门户;从学术成果看,
已经出版大量以英语为主体的专著、教材和论文;就其应用性两言,几乎所有的
商学院都开始开设相关的课程,并且覆盖到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此外,
西方经济伦理的研究和教育都十分注重与管理学其他课程的融合、与管理实践的
结合,并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探讨,同时研究人员与政府、企业都建立起较
为紧密的联系。
作为--I"7新兴的交叉学科,中国学术界对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改革
开放以来围绕着市场与道德关系的探讨而逐步深入,直到九十年代中期,经济伦
理才开始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从研究队伍来看,经济学背景研究
者的探讨是零散的,少部分来自管理学领域如会计、人力资源和战略管理的研究
第八章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与思考
者也在近年内开始涉足该领域,总体而言,还是来自哲学领域的研究者占据主流:
从研究交流平台来看,仍主要归属于伦理学会之下,尚未有专门的经济伦理学会。
过去五年来,虽然出现一些相关的研讨会和组织机构、研究中心,但学术交流活
动和平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上仍是远远不够的,也还未形成专门的学术期
刊,一些相关的网络门户的建设还是处于比较低层次的水平;从学术成果看,主
要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后出现的,包括专著、译著、教材和论文,其内容所涉及的
更多是理论上的探讨;就其应用性而言,一些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在MBA课程
中开始开设企业伦理方面的课程,本科阶段主要涉及的是职业伦理的课程如会计
伦理,与欧美国家相比,经济伦理与管理学其他课程的融合及与管理实践的结合
程度尚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研究人员与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少。
二、经济伦理研究视野比较
虽然欧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经济伦理研
究的视野中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欧洲大陆与美国之间既存在相似的一
面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欧美,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伦理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
核心主题,但美国更注重企业内部的伦理议题,更多是立足于探讨如何构建有效
的伦理管理框架,来促进企业雇员、管理者的伦理行为,经济伦理的概念已经得
到广泛认同;而欧洲则更注重企业与外部如社会、社区、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理念,更倾向于使用社会责任的概念。从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看,经济活动和伦理道德是本质统一的、公司具有对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责任已经
成为经济伦理重要的前提假设,目前欧美的研究不再以此为重点,而更多的是通
过应用经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理论范式,从乖j益相关者理论、社
会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不同角度对企业伦理管理、社会责任议题等进行深
入研究,倾向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如何建立有效绩效考核来评价伦理因素是
如何影响企业的决策与行动的。对个人(如高层管理人员、销售人员、雇员等)在
经济活动和企业中的伦理行为分析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美国。但对宏观
经济制度和政策的伦理分析比较少。此外,针对经济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如全球
化带来的跨国经营所引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伦理管理的特点、对信息技术广泛应
用带来的新议题也都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议题。在欧美研究领域,也存在这样一种
趋势,实证性研究逐步取代规范性和描述性分析,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以数据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来说明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青睐,描述性的研究更侧重对跨地区、国别的比较。
在中国,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所看到的研究还大多集中于对经
济伦理学科规范性问题的分析,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征、主要任务、
基本问题、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伦理原则和体系等议题仍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议题。总体而言,宏观层次的规范性
分析仍占据主流;在企业层面上,主要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较少从企业伦
理的角度,研究较多是从描述性和规范性的角度;而对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伦理问
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三、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思考
虽然不少人提出,经济伦理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但
就学科自身的建设而言还很不完善,与欧美国家相比,无论在理论框架的构建、
研究议题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
距。
首先,学科体系框架中一论二史的研究还不具备系统性,对“一论”即经济
伦理学论的研究仅限于规范的构建层面,许多概念和定义、理论基础和事实描述
尚不明确;而对中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则带有断裂性,未能对历史的完整
性进行把握,多停留在片段上和一般的文本式描述上。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研
究只停留在一种范式的挖掘与保存,未能有效地将传统与实践问题相结合进行分
析,缺乏在现实意义上的创新;而对西方可资借鉴的经济伦理研究学术成果的翻
译、研究状况的介绍还不多见,而且更多只是介绍、评述式的,不能很好契合于
我国的实际。
其次,在具体的研究议题方面,对诸如市场经济中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效
率等理念的阐释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具
体的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却显得单薄和不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还有
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学科分支不系统、不深入,各分支间的研究缺乏有效贯通
和联系,且停留于规范建构上,缺乏深入的实证分析与个案分析。
第三,未形成独特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方法。目前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虽是
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它学科的常用方法。由于过多注重规范及逻
辑分析,缺乏实证的微观研究、比较研究和经验描述.再加上各种方法之间相互
第八章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与思考
孤立或交错混乱,以至于未能形成有关获取、整理和建立经济伦理学的科学事实
及其科学理论的方法论体系。
第四,就研究力量而言,一方面,经济学界、企业界和伦理学界的专家、学
者们相互问缺乏沟通与交流,同时与国外相关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或
者经济学专家对伦理学理论不甚了解,或者伦理学专家对经济理论一知半解;企
业管理者缺乏理论素养,而理论工作者又缺少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研究力量分
散、纵横联系少、缺乏沟通,研究的组织化、制度化还远远不够,难以形成研究
的合力效应。其结果造成,理论研究多偏重逻辑分析,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实际存
在的问题,因而,学术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运作与规范以指导经济实践。[186]
基于上述问题,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沟通。首先是研究者之间的沟通。
通过更多学术交流平台和渠道(如学会、研讨会、刊物、网站、访学等),为研究
人员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促使研究者在理论上共享资源、相互交流观点,吸引
更多领域的研究者加入这个队伍;研究者之间的沟通还表现在来自不同学科之
间,现状表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是缺乏的,很多研究处于一种自说自话的情形
中,学科间的交流十分有利于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借鉴。其次是与政府、企业之
间的沟通。理论研究的灵感应该来源于实践,其成果也必然为实践所用的,这一
点对于企业伦理议题的研究是特别关键的;特别要强调的是,研究领域与政府之
间的沟通,事实表明,政府推动能加速经济伦理研究或实践的进程,这种推动可
以是强制性的,如像美国在政府的立法中对企业伦理管理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是
非强制性的,如通过政府的倡议及支持行动。而与企业的沟通,一方面,有助于
唤醒企业的伦理意识,促进企业的伦理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实践的需求又能够
为理论研究提供样本和思路,提高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第三,与国际社会的沟
通。中国的经济伦理研究根本上是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经济背景。坚持马克思经
济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继承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优秀遗产,但
是,对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和对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研究成果的了解和借鉴,对于促
进中国经济伦理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还有益于中国
特有的经济伦理思想和研究成果的传播。
67
经济伦理:理论演迸与实践考察
第三节中西经济伦理企业实践比较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济伦理从理论研究逐步发展为全球化实践活
动。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企业与个人,以各种方式全面推动经济
伦理实践。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伦理实践已经成为主流。
一、经济伦理企业实践范围比较
从实践上看,西方国家的伦理实践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是依靠政府、社会、
企业和个人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政府立法如美国的几个相关法案,包括《联
邦反海外腐败法案》、《联邦组织判罚指南》和《萨班斯法案》能以外力切实唤醒
和推动企业的伦理管理,而政府的倡议所发挥的鼓励作用也不容忽视;在社会层
面,非政府机构和组织的倡议和认证标准、社会责任投资的市场力量,都能有效
推进伦理实践;十分引人瞩目的是,欧美国家广泛存在着对企业伦理管理绩效作
出评价的各种体系,对推进伦理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一是证券市场的
相关指数。如DJSGl(Sustainability Group Index),这项道琼斯新的指数,对那些
在战略目标中将环境、社会、经济问题整合在一起的公司作出评价;2001年伦
敦证券交易所推出FTSE4指数,纳入该指数体系的公司必须在环境、人权、社
会问题包括利益相关者关系等方面达到标准;二是媒体的评价体系。如《亚洲商
业周刊》的“亚洲最有影响的公司”,《远东经济评论》的“亚洲主要的公司”,
《金融时代》的“欧洲最有影响公司”和“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公司”,《财富》的
“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司”和“世界最有影响的公司”,《行业周刊》的“100家管
理最佳公司”等等,这些评价体系涉及广泛,但基本都包含对公司主要功能、对
投资者、对雇员、对顾客和对社会的吸引力的评估。在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或者在企业自身价值观的推动下,在美国企业界,绝大多数较大型的企业已制订
各种企业行为规范、建立多层次的伦理项目,包括伦理官员职位的设置、员工伦
理培训、求助热线、内部伦理审计等。美国2000年完成的一份调查显示,伦理
指导与培训已经很普遍,大约有79%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的公司有书面的伦理指
导,55%的人表示公司提供伦理i)ll练,而这个比例在1994年是33%,在那些雇
第八章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与思考
员人数超过500人的公司中,这一比例高达68%。os7】(p.6.7)另一项针对22个国
家124个公司的调查表明,80%以上的《福布斯》500强公司中在九十年代中期
就已经制定并实施公司的价值声明、行为守则和公司信条,[Iss]这个比例在今天
就更高了。在欧美国家,企业伦理实践更多是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的框架
下开展,更关注的是企业与外部关系的议题,在大型公司中,发布绿色报告和社
会责任年度报告已经成为与财务报告一样重要的议题。与之相适应,造就了一批
职业伦理主管、伦理顾问管理公司的诞生。
在中国,经济伦理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从政府层面上,“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精神,成为企
业伦理实践的宏观导向。十几年来,中国政府通过环境、劳动、公司治理等相关
法律的制定对企业提出更高的伦理和社会责任要求,尤其是2005年lO月证券法
的修改后,对上市公司规定了更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自2005年来,企业社
会责任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各方社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务部
《wTo商业导刊》所创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特别关注跨国公司在
华的社会责任议题,曾组织和参与“2006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展暨中国企业
社会责任(上海)国际论坛”、“2005年中欧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国际论坛”;中国纺
织工业协会设立专业委员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Responsible Supply
Chain Association,简称RSCA),由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采购商和其他相关机
构自愿组成,其目的是联合各方力量宣传和普及社会责任理念、帮助企业提高社
会责任管理水平,并于2005末年推出针对纺织行业的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媒体方面,作为国内领先的时政类新闻媒体,《中国新闻
周刊》长期致力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的普及和实践,充分发挥舆论监
督的作用。2005年《中国新闻周刊》成功创立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
坛”,2006年,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发起第二届“企业社会责任系列公益活
动”,该活动由“寻找最具责任感企业”评选、“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暨“最具
责任感企业”揭晓发布盛典、“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三大活动组成,
2006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发布中国首个企业社会责任指数,这一指数包括企业
社会责任传播指数、企业社会责任公众指数及企业社会责任专家指数三大指数。
其他重要媒体和活动还包括《公益时报》的“中国慈善排行榜”;北京大学管理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社共同主办、于2001年开始的“年度中国最受
尊敬的企业”评选活动。在企业层面,企业管理实践经历了以IS09000为标志的
质量管理、以IS014000为标志的环境管理到今天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阶段,虽
然SA8000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还未成为普遍认同的认证标准,尽管如此,企业
社会责任运动仍以各种形式在中国普遍开展。D
二、经济伦理企业实践深度比较
哈佛大学的教授林恩·夏普·佩恩曾说,她在九十年代初受邀为一家知名的
金融服务公司的主管做一个经济伦理议题的讲座,但却被告知他们不希望她使用
“伦理”这样的词,理由是这个词汇让人感觉不舒服。【183】0.前言)但今天,公司
伦理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认为是公司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公司的目标、价值观、
行为准则、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得到广泛讨论和实践;产品质量、工作场所安全、
环境保护、多样性、公民权、守法、贿赂、伦理、价值观、文化、工作与家庭、
社会责任感、人权等等都已经成为企业伦理实践的重要议题,针对违规行为的阻
止与调查的声誉管理、公司文化与价值的建设、涉及如产品召回、丑闻、劳工争
端、环境灾难等多项议题的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已经相当普遍。与此相适应,企
业实践可以通过企业领导人的言论、公司网页、宣传手册、组织结构、年度报告
等透露出强烈的信息。
在中国,除了少数企业如海尔集团外,大部分企业的伦理实践意识才刚刚唤
醒,但作为长期经营实践中价值共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企业伦理管理是长期存
在,并通过不同的模式表现出来。朱金瑞总结了当前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模式:
[1891(p.454.462)--;1叠权威模式,其特点是以企业家的人格来感召,缺乏企业相关
制度安排,因此是不稳定的,这在我国企业界最常见;二是使命和责任模式,其
特点是基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能以此形成企业共识的价
值观,并融入企业日常的经营中,如海尔集团;三是制度伦理模式,其特点是以
各项正式和非正式制度,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实施企业伦理实践,
如联想集团;四是血缘亲情模式,其特点是以情为核心、以服从为基本规范,强
调家庭道德高于制度理性,因此,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这是广泛存在于家族企
①有关案例可参见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责任竞争力—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是佳实践【M】.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70
第八章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与思考
业的一种模式。从中国的实践来看,第一和第四种模式是广泛而长期存在的,但
其实践的深度也是有限的,主要注重对公司凝聚力和企业声誉的培养;第二、三
种模式所涉及的除了强调公司凝聚力外,还包括对产品、环境、工作场所安全、
劳工保护、社会责任等议题,并且在组织结构中能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从事相关
议题的日常管理,但从中国的现状来看,采取这两种模式的主要是在华跨国公司
和大型国有公司。
三、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伦理重建的初步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不单纯是影响其经济行为的道德约
束,而是影响企业整体管理和运作的经营理念。它强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
员工价值的认同、对消费者、环境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这种超越了以往以
盈利为唯一目标的理念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和中国企业的认可。但与欧美相比,
中国企业实践的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实践的广度还非常有限。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几乎大部分
的最佳实践案例是关于在华跨国企业和少数的大型国有企业,他们积极地参与各
种全球的、国别的、行业的倡议、发布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参与和资助相关的
活动和论坛。近年来,SA8000的推广,促使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参与企业伦理
实践,尤其是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出口企业。在其他方面,特别是以社会责任
投资形式的市场推动、评价体系等方面基本还是空白,在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
提供相关方面管理和培训的顾问公司才刚刚起步。
其次,实践的深度仍停留于初始阶段。欧美国家企业将伦理管理融入了企业
管理的战略、框架中,涉及的议题相当广泛,并能以一种全景的方式强烈传递出
企业的伦理和责任取向。与此相比,中国企业的伦理管理正如上文提到的四种模
式所反映出来的,仍处于一种初始的、经验式的自发状态,从理性角度、制度安
排和涉及议题的把握都还是不完善的。
在对经济伦理议题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处于经济转型
时期,经济环境中伦理和道德议题都面临极大的变化和挑战,在利益追求的过程
中,道德失衡、价值规范丧失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天,无
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人们对这个议题的关注和兴趣都在急副地升温,重建伦理
道德、构建社会的信任与和谐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由此,完全可以预测,接下来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的几年将是中国经济伦理实践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那么其中蕴涵的重要实践议
题就是:如何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在坚持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基
础上,借鉴西方有益的企业伦理管理经验,在全社会唤醒人们的伦理意识,推广
企业的伦理管理,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为此,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
的立法和执法;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逐步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
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对原有的条款进行补充和修订,同时,各个法律之间的关
系以及执法力度的加强是更为紧迫的,就中国企业伦理实践而言,目前涉及的法
律包括环境、劳动法、公司法、证券法等,如何在彼此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
切实落实法律的监督和约束是极其重要的;二是社会的推动力,以各种形式、整
合各种社会力量,来推动企业的伦理实践在欧美实践中是极为有效的方式,对中
国而言,要加强利用全球盟约等其他国际和地区性相关组织的推动力,利用社会
责任投资将创造财富与推进伦理相融合的理念,利用各种媒体的监督和宣传力量
等等,聚合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企业伦理实践;三是企业的行动,当前中国已经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有了伦理意识,但如何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伦理
管理体系,是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合作的紧迫议题,需要尽快探索出具有中国特
有的传统和符合特殊经济背景的伦理管理模式;四是公民的广泛参与,公民的伦
理和责任意识,既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各种相关活动,而更有效而普遍的方式可以
通过个人投资和消费的选择来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这在欧美地区也是被广为实
践的,星巴克的“社会责任咖啡”说明公民是有能力为推进企业伦理实践作出贡
献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1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费里德曼,费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3】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2a.
【4】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下)【h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MI.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f6】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三版)[MI.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7】张曙光,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fJ】.读书,1999(1):P.75一s4.
【8】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分析史(第3卷)【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丹尼尔·贝尔,经济理论的危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lO】乔洪武,正谊谋利一近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fMl.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 l】Staekhouse,M.L,On Moral Business-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sources for Ethics in
Economic life[C].Grand Rapids,Michigan:William 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121 Hartman,L.P.,Perspectives in Business Ethics[C].Chicago:Irwin/McGraw-Hill Companies,
1995.
[13】Beanchamp,T.L.,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 5th ed.【C】.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1997.
[14】Hoffman,wM.,Business Ethics-Readings and CASeS in Corporate Morality 4th ed.【c】.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1.
[151 Epstein,E.M,,The Field of Business Ethics in the United States:Past,Present and Future[J1.
Joumal ofGeneral Management,Winter 2002.28(2):P.1-21.
【163 George,R∽D The Status ofBusiness Ethics:Past and Future[J].Journal ofBusiness Ethics,
1987.6(3):P.201-211.
[17】Endede,G,Towards business ethics∞all academic discipline[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1996.6(1):P.43-45.
【18】Spence,L.J.,Is Europe distinctive from America?An overview ofbusiness ethics in Europe.
Moral Leadership in Action:Building and Sustaining Moral Competence in European
Organizations[e1.edited by Heidi von Weltzien Hoivik,Massachusetts,USA,Edward EIgar
Publishing,lnc。2002:P.9—25.
【19】Van Lu巩HJ.L.,Recent development in European Business Ethic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0 9(7):P.537-544.
【20】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1】Lewis,EV.,Defining Business Ethics:Like Nailing Jello to a Wall【J1.Journal ofBusiness
Ethics,1985(4):P.377--383.
[22】陆晓禾,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特点、难题和使命【R】.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经济商业
伦理研讨会”.1999.
【23l东方朔,经济伦理思想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6).
【24】章海山,经济伦理学论纲【J】江苏社会科学,1993(2).
【25】td,锡,现代经济伦理学初探【J】.社会科学(沪),1995(7).
【261周中之、高惠珠,经济伦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27】斯蒂格勒,斯蒂格勒论文精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8】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口川.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0】陈宝庭、刘金华,经济伦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l】周辅成,西方伦理名著选辑(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5】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61伊丽莎白·拉蒙德,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
【37l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b.
【381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9】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0】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l】约翰·雷,亚当·斯密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2】Otteson,J。R The Recurring‘'Adam Smith Problem”.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J]。
2000(1):P.51—52.
【43】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第1卷)[M1.北京:三联书店,1959.
【44I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5l诺尔曼·P·巴利,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6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l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a.
[4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
【50】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杜,1963.
【5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b.
【53】莱昂内尔·查尔斯·罗宾斯,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4]休谟,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51薛为昶,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一斯密体系及斯密以来经济学伦理意蕴研究【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56]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7】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8】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9】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l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6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cJ.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e.
【61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a.
【6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b.
【6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b.
【64】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5】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6】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a.
【67】约翰·斯图甄特·穆勒,功用主义[MI.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f68】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b.
174
参考文献
[69】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口田.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a.
170】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e.
【7l】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咖.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b.
【72】胡代光主编,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3】乔洪武,凯思斯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特点【J】.经济评论,1999a(3):P.65--68.
[7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5】王初根、丁鹏,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伦理思想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 38(4):P.18—22.
【76]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h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7】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8】乔洪武,论凡勃伦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1999b.5(124):P.28
--33.
[79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0】高鸿业等主编,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1】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82】Small,A.w.,PrivateBusinessisaPublicTrust[J].AmericanJournalofSociety,1895(1).
[83】Carroll,A⋯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阴.
Business and Society,1999 38(3).
【84】Bowen,H⋯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Harpor&Row,
1953.
【85】Davis,K.,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0 2(3):P.70-76.
【86】Frederick,W,The Growing Concern Over Business Responsibili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0(2):P.54—61.
【87]McGuire,J,w,Business and Society【M】.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1963.
【88】Walton,C⋯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M].Belmont,CA:Wadsworth,1967.
【89]CED,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R].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71.
【90】Steiner,GA.,Business and Society[M].NewYork:Random House,1971.
【91】Manne,H.G and H.c.Wallieh,The Modem Corpor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M】.
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72.
【921 Johnson,H,L.,Busines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Framework and issuesiM].Belmont,CA:
Wadsworth,1971.
【93】Davis,K.,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Business Assump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1973(16):P.312-322.
【94】Carroll,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979(4):P.497—505.
[951 Frededek,W.C.,From CSRI to CSR2:The maturing of business and society thought[Z].
Working Paper No.279.Pittsburgh,P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1978.
【96l Aekerman,R.W and R.A.Baue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M].Reston,Virginia:
Reston Publishing,1 976.
【97】Preston,L.E.and J.E.Post,Private Management and Public Policy:The principle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75.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98】Sethi,S.E,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5.17(3):P.58捌.
[99】MaRen,D.,A.Crane,and W Chapple,Behind the Mask:Revealing the True Face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J].Joumal ofBusiness Ethics,2003 45(1/2):P.109—120.
【100】Carroll,A⋯B 111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34):P.39-48.
【101]Miller,A.,Green Investment.In D.Owen(ed.)Green Reporting:Accountancy and the
Challenge ofthe Nineties[e1.Chapman and Hall,London,1992.
【102]Votaw,D.,Genius Becomes Rare. In D.Votaw&S.P.Sethi(Eds.)The Corporate
Dilemma[C].Englewood eliffs,NJ Prentice Hall.1973.
[1031 Friedman,M..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N].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September 13.
【104]Carroll,A.B.,Social Issues in Management Research:Experts'views,analysis and
Commentary[J].Business and Society,1994.33:P.5—29.
1105]Rowe,MJ,Research center for business ethies[Z】.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2nd edition,Business Ethics.Edited by Patrieia H.Werhaue and R.Edward
Freema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5:P.460.461.
[106】BusinessRoundtable,Corporate Ethics:A Prime Business Asset.New York:The Business
Roundtable,1988.
【107】Van Lubk H.,Business Ethics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in Europe:A Search for Effective
Alliances in Europe[C].Report prepared for the First World Congress Business,Economics
and Ethics,Tokyodapan,1996:p.22-28.
【108】Varstraeten,J.,From business ethics to the vocation of business leaders to humanize tlle
worldofbusiness[J].BusinessEthics:AEuropeanReview,1998.7(2):P.111.241.
【109】Nash,L.,Why business ethics now?[C].in Drummond,J.and Bain,B.(eds),Managing
Business Ethics,Oxford:Butterworth—Heinemarm,1994:P.7-24.
【l 10】Vogel,D.,The globalization of business ethics:why America remains distinctiv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2:P.30-49.
f1 1 l】Frederick,W.C,,Values,N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marican Corpor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 12】Paine,L⋯S Value Shift:Why Companies Must Merg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spectives to
Achieve Superior Performance[M].Chicago:McGraw—Hill,2003.
【l 13]Randall,D.M.and A.M.Gibson,Methodology in business ethics research:A review a11
crit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Business Ethics,1990(9):P.457-471.
f】】4】Dunfee,T.W.and T.Donaldson,Contraetarian Business Ethics:Current Status and Next
Steps.Business Ethics Quaaerly,1995.5(2):P.173·187.
【115】Freeman,R.E.,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Boston,MA:Pitman,1984.
【l 16】Sabrin,M.,A Ranking ofthe Most Productive Business Ethics Scholars:A Five-Year Study.
Journal ofBusiness Ethics,2002.36(4):P.355—379.
【117】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视角与现实研究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3(3):P.
45·48.
【118】马克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k.
【11 9】李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伦理视角一兼论经济伦理研究的现代进展【J】.人文杂志,
2003(3):P.29-34.
参考文献
【120】马克思,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d.
【1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a.
【122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2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c.
【124】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25]李志祥,‘资本论》也是一部经济伦理学著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2):P.68-73.
【12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j.
[12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c.
[12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f.
[129】宋希仁,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劳资伦理.‘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l(5):P.43—49.
【13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h.
[13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Ic j.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i.
【13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d.
【13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134】王初根、肖接增,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13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c.
【13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b.
1137】汪洁,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研究I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38】王玉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39】唐凯膦,走向近代的先声——中国早起启蒙伦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140】王泽应,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前瞻[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2.4(4):P.5一12.
【1411胡鉴,经济与道德[N】.人民日报,1983—5—30.
【142】朱嘉明、盛洪,论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J】.经济研究,1987:P.9.
【14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144】张曙光,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M】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145】张鸿翼,儒家经济伦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46】许崇正,伦理经济学引论[M1.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147】张婉如、王福霖,财经伦理学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杜,1986.
【1481王昕杰、乔法容,劳动伦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11491温克勤,管理伦理学【M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50】td,锡,经济伦理学论纲【J】.江苏社会科学,1993(2).
【151】陈泽环,现代经济论理学初探【J】.上海社会科学,1995(7),
【152】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5.
【153】何清涟,现代化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154]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J】.读书,1998(6):P.50一55.
【155】罗能生,义利的均衡一现代经济伦理研究【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156】陈泽环,功利·奉献·生态·文化一经济伦理引论【M1.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57】陆晓禾,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特征[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4).
[158】夏伟东,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J】.江苏社会科学,2000(3):P.91--93.
【159】周中之,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0(3):P.94—96.
【160】范丽群等,关于伦理守则对企业道德行为影响的探讨f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38(4):P.28—3 1.
77
丝塑笙墨:望垒堕堂皇塞堕耋壅
[161】Domini,Amy,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Making a Difference and Making Money.
Chicago:Dearborn Trade,2001.
【162】郭沛源、金标,投资可持续的未来:社会责任投资综述限】.第六届环太平洋地区大
学博士生年会,美国俄勒冈州大学,2005.
[163】Dawn-Marie Driscoll,w.M.and E.S.P.Hoffman,The ethical edge·tales of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faced moral crises.New York:MasterMedia limited,1995.
[164】Hoffman,wrM.,Building蛐ethical business culture.presented砒National Contract
ManagementAssociation,Boston,USA,Marchl6,2005.
【165】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Gross domestic producL
Retrieved Mayl7,2004,from http:/1www.oecd.org/datanocd/49/61/15360253.PDP,2002.
[166】ot Boyle,M.,On the rtul.Business Mexico,2003.13(38).
【167】Snell&Wilmer,L.L.P.,A guide to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2002,and recent SEC,NYSE
and NASDAQ rulemaking and proposals. Retrieved from WWVF.
realcorporatelaw.com/pdfs/sw02.pdf,2002.
【16s]NYSE,N.Y.S⋯E Corporate governance listing standards.Retrieved from
www.nyse.com/pdfs/seetion303A final rules.ixlf,2004.
【169】.NASDAQ,NASDAQcorporate governance rules.Retrieved May 17,2004,
fromwww.nasdaq.corn/about/NASDAQ%20Bulletin l 10403.pdf.
f1701 Pliego,R.S.,The brave他w world of eorporme governance.LatinFinanee。May 2001:P.
61.62.
【171]Pitch Grande Ampudia,J.E.,Corporate governance in Mexico[J].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2002(21):P.159—162.
【172】Garrett,A⋯D Themes and variations:The convergence of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in
major world markets[J].Denv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2004(32):P.
147-174.
【173】Nestor,S.,&Thompson,J.K.,Corporate govemRuce paRems in OECD economies:Is
convergence under way?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www.oecd.org/dataoecd,7,10,193 1460.口dC 2000,
【174】Gedajlovic,E.R.and D.M.Shapiro,Management and ownership effects:Evideoce from five
countr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P.533—553.
【1 75J Monks,RA.G and N.Minow,Corporate governance[M].Cambridge,MA:Blackwell。2004.
[176】Esmdillo,J.,Law and order[J].Business Mexico,2003.13(5):P.21,
【177】Sonnenfald,J.A.,Managers journal:Meet our corporate governance watchdogs【N】.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03(March 11):P.B4.
[1781 Hillman,A.J.and GD.Keim,Shareholder value,stakeholder management,and social issues:
What's the bottom lin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P.125-139.
f179】Berman,S.L,et a1.,Does stakeholder orientation matter'/1k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 management models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42):P.488-506.
[1so]Ryan,L.V,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usiness Ethics in Noah America:The State ofthe
AIt[J].Business&Society,2005.44(1):P.40-73.
【181】Macfarlane,D.,Why now7.Globe and Mail,Feb.2004:P.45.
fl 82】Stead,W.E.,D.L.Worell,and J.G Stead,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ethical behavior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J].Joumal of Business Ethics。
J78
参考文献
1990(9)·
[1831林恩·夏普·佩恩,公司道德一高绩效企业的基石f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D841 Dawn-Marie,H.,9/.Michael Ethics Matters.HOW tO Implement Values-Driven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USA,Center for Business Ethics,1999.
【185】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伦理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86】王淑芹、张鸫,国内经济伦理学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1(3):P.21--24.
【1871 Joseph,J.,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Survey Volume:How Employees Percieve Ethics at
Work.Washington D.C.:Ethics Resource Center,2000:pt 6-7.
1188】Murphy,EE.,Corporate Ethics Statements:CuTrea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fJ】.Journal
ofBusiness Ethics,1995.14:P.727-740.
【189】陆晓禾主编,经济伦理、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致谢
致谢
时常感觉自己如此幸运,在生命的每一个历程中总是获得许许多多的帮助。
博士的学习生涯中,对此有更深刻的体会。
在师从陈永志教授的四年半中,在学术上,陈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指导涵盖
研究的规范、方法、态度等各个层面,其严谨、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
术造诣使我终身受益: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论文选题、框架构建、具体
内容安排、甚至是字词句的运用,每一个步骤、每一次修改,他都费时倾心。陈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对学生的宽厚和善待,是一种如沐春风的师长风范,
这是学术造诣之外的收获。罗郁聪老师,以逾八十的高龄坚持对学术的执着热爱,
所倡导的“不偏爱、要兼爱;不要偏见、要有定见”的学术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的学生;苏劲老师多年的教诲和帮助、经济系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关怀,
为我在厦大的工作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美国麻省本特立大学的经济伦理
研究中心,那个被称为CBE的大家庭,不仅给予我学术研究上极大的帮助,更
让我在美国一年的日子有一种家的依靠。导师Michael Hoffman教授作为经济伦
理研究领域的权威,从论文资料收集、基本范畴厘清、论文框架设计等无不一一
给予指导,倾力为我安排各利,学术和实践的培训I、交流和考察机会;研究员Mark
Rowe将我带入经济伦理实证研究的领域;CBE中心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
者,特别感谢瑞典的Tommy Borglund、德幽的Dennis Schoeneborn和法国Marie
Mancheron,我们共享当代经济伦理研究和实践的最新进展、一起渡过许多愉快
v的周末。
我深知,学业的完成凝聚着众多师长、同事的指导与帮助,也来自家人与挚
友的鼓励和支持。挚友石红梅与我共同分享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快乐和忧伤、感
悟与茫然,她的勉励和智慧对我弥足珍贵:Melinda ajemian在我初到波士顿的
日子里,为了每天接送我,她日复一日的绕道远行,为我付出家人般的照顾,她
的家是我在美国最温暖的所在;Mary Chiasson对我学习及生活的关切和照顾,
令我感受人性温柔善良的最美。当然,来自家人无尽的爱和支持,他们所带给我
的快乐、幸福和关怀绝非只言片语所能够表达的,我将永远珍惜、心存感激。
。曾给予我帮助的人们实在难以在此一一列出,因为确实太多太多⋯⋯但心
里我将一直铭址。唯一感谢的方式就如他们一样的为师、为友,一样的热爱工作、
暹’求戋li淤和真理,一样的宽厚待人、热情助人。
经济伦理: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作者: 郑若娟
学位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187条)
1.阿马蒂亚·森.王字.王文玉伦理学与经济学 2000
2.费里德曼费里德曼文萃 1991
3.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1992
4.亨利·威廉·斯皮格尔.晏智杰经济思想的成长 1999
5.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 2002
6.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2003
7.张曙光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 1999(01)
8.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分析史 1994
9.丹尼尔·贝尔经济理论的危机 1985
10.乔洪武正谊谋利-近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2000
11.Stackhouse M L On Moral Business-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sources for Ethics in Economic life
1999
12.Hartman L P Perspectives in Business Ethics 1995
13.Beauchamp T L 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 1997
14.Hoffman W M Business Ethics-Readings and cases in Corporate Morality 2001
15.Epstein E M The Field of Business Ethics in the United States:Past,Present and Future 2002(02)
16.George R D The Status of Business Ethics:Past and Future 1987(03)
17.Enderle G Towards business ethics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1996(01)
18.Spence L J Is Europe distinctive from America? An overview of business ethics in Europe 2002
19.Van Luijk H J L Recent development in European Business Ethics 1990(07)
20.陆晓禾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特点、难题和使命 1999
21.东方朔经济伦理思想初探 1987(06)
22.章海山经济伦理学论纲 1993(02)
23.王小锡现代经济伦理学初探 1995(07)
24.周中之.高惠珠经济伦理学 2002
25.斯蒂格勒斯蒂格勒论文精粹 1999
26.恩格斯.致彼·拉·拉甫罗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62
27.亚里士多德.吴寿彭.秦典华政治学 1965
28.陈宝庭.刘金华经济伦理学 2001
29.周辅成西方伦理名著选辑 1964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57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57
32.康德.韩水法实践理性批判 1960
3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2001
34.伊丽莎白 拉蒙德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 1991
35.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974
36.托马斯 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1965
37.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 1979
38.理查德 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 2000
39.约翰 雷亚当.斯密传 1983
40.Otteson J R The Recurring"Adam Smith Problem" 2000(01)
41.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 1959
42.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2004
43.诺尔曼 P 巴利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 1999
4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1999
45.约瑟夫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1991
46.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974
4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63
48.米尔顿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1982
49.恩格斯.致彼·拉·拉甫罗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63
50.约瑟夫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1991
51.莱昂内尔 查尔斯 罗宾斯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学 1997
52.休谟.关文运人性论 1980
53.薛为昶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斯密体系及斯密以来经济学伦理意蕴研究 2004
54.约瑟夫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2004
55.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 1965
56.埃里克 罗尔经济思想史 1981
57.彼罗 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 1965
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5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1975
60.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1975
61.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2001
62.马尔萨斯.朱泱人口原理 1961
63.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1997
64.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1991
65.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功用主义 1957
66.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1991
67.马歇尔.朱志泰.陈良壁经济学原理 1964
68.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2001
69.马歇尔.朱志泰.陈良壁经济学原理 1964
70.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 1998
71.乔洪武凯恩斯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特点 1999(03)
7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97
73.王初根.丁鹏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2005(04)
74.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 1982
75.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004
76.乔洪武论凡勃伦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999(124)
7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1964
78.高鸿业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2004
79.艾伦·布坎南.廖申白.谢大京伦理学、效率与市场 1991
80.Small A W Private Business is a Public Trust 1895(01)
81.Carroll A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 1999(03)
82.Bowen H 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1953
83.Davis K 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1960(03)
84.Frederick W The Growing Concern Over Business Responsibiljty 1960(02)
85.McGuire J W Business and Society 1963
86.Walton C 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1967
87.CE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1971
88.Steiner G A Business and Society 1971
89.Manne H G.H C Wallich The Modem Corpor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1972
90.Johnson H L Busines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Framework and issues 1971
91.Davis K 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Business Assump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1973(16)
92.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1979(04)
93.Frederick W C From CSRI to CSR2:The maturing of business and society thought[Working Paper
No.279.Pittsburgh,P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1978
94.Ackerman R W.R A Baueq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1976
95.Preston L E.J E Post Private Management and Public Policy:The principle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
1975
96.Sethi S P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1975(03)
97.Matten D.A Crane.W Chapple Behind the Mask:Revealing the True Face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 2003(1-
2)
98.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1991(34)
99.Miller A Green Investment 1992
100.Votaw D Genius Becomes Rare 1973
101.Friedman M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1970
102.Carroll A B Social Issues in Management Research:Experts' views,analysis and Commentary 1994
103.Rowe M Research center for business ethics 2005
104.BusinessRoundtable Corporate Ethics:A Prime Business Asset 1988
105.Van Luijk H Business Ethics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in Europe:A Search for Effective Alliances in
Europe 1996
106.Verstraeten J From business ethics to the vocation of business leaders to humanize the world of
business 1998(02)
107.Nash L Why business ethics now? 1994
108.Vogel D The globalization of business ethics:why America remains distinctive 1992
109.Frederick W C Values N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Corporation 1995
110.Paine L S Value Shift:Why Companies Must Merg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spectives to Achieve
Superior Performance 2003
111.Randall D M.A M Gibson Methodology in business ethics research:A review an critical assessment
1990(09)
112.Dunfee T W.T Donaldson Contractarian Business Ethics:Current Status and Next Steps 1995(02)
113.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1984
114.Sabrin M A Ranking of the Most Productive Business Ethics Scholars:A Five-Year Study 2002(04)
115.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视角与现实研究意义 2003(03)
1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117.李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伦理视角-兼论经济伦理研究的现代进展 2003(03)
1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1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979
120.康德.苗力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1986
121.马克思资本论 1975
122.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 1996
123.李志祥《资本论》也是一部经济伦理学著作 2001(02)
1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125.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1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127.宋希仁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劳资伦理-《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1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1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130.马克思资本论 1975
1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2
132.王初根.肖接增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 2003(03)
1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9
1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9
135.汪洁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研究 2005
136.王玉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学位论文]博士 2004
137.唐凯麟走向近代的先声--中国早起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1993
138.王泽应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前瞻 2002(04)
139.胡鉴经济与道德 1983
140.朱嘉明.盛洪论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1987(09)
14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1997
142.张曙光张曙光经济学书评集 1996
143.张鸿翼儒家经济伦理 1989
144.许崇正伦理经济学引论 1990
145.张婉如.王福霖财经伦理学概论 1986
146.王昕杰.乔法容劳动伦理学 1989
147.温克勤管理伦理学 1988
148.王小锡经济伦理学论纲 1993(02)
149.陈泽环现代经济论理学初探 1995(07)
150.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1995
151.何清涟现代化陷阱 1998
152.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 1998(06)
153.罗能生义利的均衡-现代经济伦理研究 1997
154.陈泽环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 1998
155.陆晓禾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特征 1998(04)
156.夏伟东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 2000(03)
157.周中之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建构 2000(03)
158.范丽群关于伦理守则对企业道德行为影响的探讨 2005(04)
159.Domini Amy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Making a Difference and Making Money 2001
160.郭沛源.金标投资可持续的未来:社会责任投资综述 2005
161.Dawn-Marie Driscoll WM.E S P Hoffman The ethical edge-tales of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faced moral
crises 1995
162.Hoffman W M Building an ethical business culture 2005
163.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Gross domestic product 2004
164.O'Boyle M On the run 2003(38)
165.Snell.Wilmer L L P A guide to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and recent SEC,NYSE and NASDAQ
rulemaking and proposals 2002
166.NYSE N Y S E Corporate govemance listing standards 2004
167.NASDAQ NASDAQcorporate governance rules 2004
168.Pliego R S The brave new world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2001
169.Ritch Grande Ampudia J 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Mexico 2002(21)
170.Garrett A D Themes and variations:The converg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in major world
markets 2004(32)
171.Nestor S.Thompson J K Corporate governance patterns in OECD economies:Is convergence under way?
2000
172.Gedajlovic E R.D M Shapiro Management and ownership effects:Evidence from five countries 1998(19)
173.Monks R A G.N Minow Corporate governance 2004
174.Estudillo J Law and order 2003(05)
175.Sonnenfeld J A Manager's journal:Meet our corporate governance watchdogst 2003(11)
176.Hillman A J.G D Keim Shareholder value,stakeholder management,and social issues:What's the boaom
line? 2001(22)
177.Berman S L Does stakeholder orientation matt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 management
models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1999(42)
178.Ryan L V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usiness Ethics in North America:The State of the Art 2005(01)
179.Macfarlane D Why now? 2004
180.Stead W E.D L Worell.J G Stead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ethical
behavior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1990(09)
181.林恩·夏普·佩恩公司道德-高绩效企业的基石 2004
182.Dawn-Marie H W Michael Ethics Matters:How to Implement Values-Driven Management 1999
183.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 1997
184.王淑芹.张鸫国内经济伦理学研究综述 2001(03)
185.Joseph J 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Survey Volume:How Employees Percieve Ethics at Work 2000
186.Murphy P E Corporate Ethics Statement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1995
187.陆晓禾经济伦理、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 20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刘宏伟 中国经济思想之义利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学位论文]2007
2. 方钦 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学位论文]2005
3. 林丹 闽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学位论文]2007
4. 沈小波 经济思想史中的理性主义情结[期刊论文]-经济学家2002(1)
5. 葛群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简述[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6. 郭巧东 我国私营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07
7. 孟祥仲 平等与效率关系思想研究--经济思想史视角[学位论文]2008
8. 钟祥财.Zhong Xiangcai 复原: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2006(1)
9. 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研究导论[期刊论文]-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8(6)
10. 李秀辉 解读财富的三个维度——一个经济思想史的视角[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