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姓名:苏秀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经济思想史
指导教师:陈永志
20060401
内容提要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议题,改革开放以来,
政策的倾斜和市场机制的“马太效应”,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
如何消除弱势,缩小差距,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不仅是欠发达地区现阶段的任
务,也是欠发达地区的必然选择。
产业集群模式作为新型工业化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
发展,逐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
法为指导,在系统地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总结前人产业集群的研
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
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培育和企业创新,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
跨越式发展。
全文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导言。主要阐述选题的原因与研究意义,本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和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本章是对各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集群
的形成类型及发展机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讨,以期在理论上对产业集群有一
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第三章、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本章是在阐述了产业
集群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选择之后,实证分析了产业集群促进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第四章、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本章通过结
合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借鉴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提出
了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六章、总结。本章主要是总结全文,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论点:产业集群是
一种有效的战略模式。欠发达地区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增强区域经济
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产业集群; 发展
Abstract
111e unbalance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is always a big issue for China
economy development.The inclining policy and the‘'Mattew Effect’’of market
mechanism enhances the disparity of economy developing level.So how to eliminate
the gap and increase the district competitive power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the
developing district but also its inevitably choice.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c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industrial clusters.It is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district to quicken its development and solve the unbalance
developing issue.Taking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and method as guidance and
basing on the developing district economy actuality,it brings forward some positive
propositions that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district can enhance i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power and realize the spanning development by us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 strategy,government support,market cultivation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The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introduction.It emphatically illuminates the reasons of the topic
selection,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the theory summarization and the frame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two,the correlativ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It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depicts and analyses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Chapter three,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developing district economy.It illuminates that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al-g the effectual
method of realizing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district.It also analyses
the actuality ofth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district.
Chapter four,the actuality and limit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of Chinese
developing district.It firstly summarizes the actuality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developing district and then analyses the limit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developing district.
Chapter five,cultivating industrial clusters to promote economy development is
the countermeasure choice of developing district.It us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Italy for reference,and then brings forward the method of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the developing district by industrial clusters.
Chapter six,summary.It summarize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per that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effective strategic paUem.The developing district has the possibility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power and realize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Key-words:Developing district;Industrial cluster;Develop.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
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
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
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育番岩
妇f年斗月IO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
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
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
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日期:口内g年牛月,。日
日期硼年眵月,口日
第一章导i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选题的原因及研究意义
发展是欠发达地区永恒的主题, 如何消除弱势,缩小差距,迅速提升区域
竞争力,不仅是欠发达地区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欠发达地区的必然选择。近年
来,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缩小或不至于进一步扩大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
距,纷纷制定赶超战略,盲目拷贝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和
资源为代价来换取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非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虽使
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模式既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
差距,也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欠发达地区不能再走发达国家或地区
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能使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得以
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新路,也就是新型工业化之路。而产业集群模式作为新
型工业化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乃至政府部门的关注,并
在经济实践中广泛运用。本文之所以将产业集群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研究,其原因在于希望通过探讨产业集群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外在机理
之后,能够总结出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同时也
能够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效
的路径选择和理论支持。
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模式比较普遍,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则在其发展早期
较少为业外人士所知,当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外人关注
时,该地区基本上脱掉了欠发达的帽子。比如,被誉为“产业集群化发展典范”
的“第三意大利”以前就是意大利的欠发达地区。我国,在安徽桐城市的新渡镇、
无为县的高沟镇、天长市的秦栏镇、黄山市的徽州区和歙县分别存在着具有一定
规模的电缆产业集群、塑料制品集群、电子产业集群和环氧树脂集群;在广西的
宾阳县、平果县和玉林市则分别存在着机制纸集群、铝业集群和服装集群;在陕
西户县的渭丰乡聚集了216家纸箱企业,在云南呈贡县,专业从事花卉种植的农
户达到1万余户,这两个也属于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现象。这些发展较好的产业集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群,以其特有集聚效应和优势,在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区
域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欠发达地区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
距,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是
目前在理论上,国内外理论界对于产业集群战略如何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问题和产业集群战略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系
统、全面的论述。因此,研究产业集群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解决经济欠发达
地区的经济发展转型问题,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逐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
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技
术水平、产业组织、核心生产要素等经济特征便不尽相同,不同国度的经济政治
文化背景、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站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
产业集群的研究也不尽相同,体现了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对产业集群的
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不断走向本质的规律。
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现阶段研究硅谷的经济地理专家萨
克森妮(A.Saxenian)、美国工商管理学家波特(M.Porter)教授、国际贸易学
家克鲁格曼(P.Krugman)教授和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等许多著名学者在产业集
群研究中都有很多建树。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一80年代,20世纪90年
代至今掀起了三次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高潮,内容涉及产业集群的界定、形成机
理、影响因素,产业集群的优势,集群政策,集群与经济发展和创新的关系以及
产业集群实证研究等多个方面,贯穿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
多个学术领域。从理论渊源和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国外的研究学者可以把产业集
群的理论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第二类是
以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第三类是前苏联计划经济条件
下的产业综合体理论;第四类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新产业区理论;第五类是以新竞
争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理论。当前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的主流大都是从发达国
第一章导言
家或发达地区出发,重点研究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形成机理、竞争优势以及典
型案例等,即重点研究集群本身,产业集群理论应用范围重点也在发达地区①。
由于产业集群理论是在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
来的,因此,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集群战略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和产业
集群战略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系统全面的论
述。对于欠发达地区,除工业以外,可以应用集群理论,结合农业、旅游、会展
等产业的发展,进行发展集群的探讨。在这类研究中,布热斯那翰、加姆巴德拉
和萨克森妮关于建立一个新集群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他们认为在集群的最初发
展阶段,外部效应、集聚因素和结网协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显著的企业家活
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和市场新领域的能
力,对于这些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圆。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家问题、企
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对区域外部技术的吸引力、教育和培训等是集群形
成和发展的关键。我国学者钱学凡认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孤
立”的发展阶段。。他在文章《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认识》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区域比较优势无关,但集群的发展则与区域经济状
态正相关;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更需要实旌政府引导下的集群升级;欠发达地
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为欠发达地区实施基于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示
范性。庄晋财和程李梅则通过对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服装小企业集群的深入考察,
认为区域要素整合是该区服装业小企业集群生成的路径,同时指出该小企业集群
的种种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对产业集群战略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涉及到许多方面。为了能较
客观地总结其实践经验,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法为
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方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考察了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体
。吴晓军父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路径研究【M1.江西:扛西人民出版社,2004. 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f既啪1】.htto:/.,⋯.chinacluster.om/df iy.php,2005.04.012.
堪钱学凡.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特点与问题【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4(127).
。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选经济发展研究
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培育、发展产业集
群的战略意义;提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
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企业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缩
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文由五章构成,主要内容
为:
第一章、导言。主要阐述选题的原因与研究意义,本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和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本章是对各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集群
的形成类型及发展机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讨,以期在理论上对产业集群有一
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第三章、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本章是在阐述了产业
集群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选择之后,实证分析了产业集群促进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第四章、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本章通过结
合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借鉴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提出
了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六章、总结。本章主要是总结全文,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论点:产业集群是
一种有效的战略模式。欠发达地区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增强区域经济
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而客观存在,吸引了很多研究领域的学者从地理
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研究硅谷的经济
地理专家萨克森妮(A.Saxenian)、美国工商管理学家波特(M.Porter)教授以
及国际贸易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教授等很多著名学者都在产业集群的研
究中有很多建树。本章将对各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及发展
机制,作较系统的梳理和探讨。
第一节产业集群的定义及相关理论述评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集群这个专有名词来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在1990年
《国家竞争优势》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波特
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f司处或
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该概念已
经成为企业和政府认识经济的新思维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政策工具。
Jatheo、Rolelandt和Pimden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
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
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由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相互依赖性很强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群。。
Rosenfeld.S.A.认为产业集群不是一般的企业扎堆,集群的重要特征是它有
积极的渠道来促进商业交易、对话和交流。。
OECD and DARTA在“Proceedings,world congress in local clusters”中采用的
产业集群定义是指严格含义应该是指企业集结体中已经同意建立一种合作机制
。Pone‘M E Clusters e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ward Business Review.1998,(1 1)
。Simmie J.J.Sennett.Innovative clustem:Global or local linkages?M 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1999.(170):87-98.
。Rosenfeld Bdngm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5):3-23
5
产业集群与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来达到某种共同目的的一些企业。。
Donfld J.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集群的概念如果没有特指,一般被认为
是出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一般指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地方生产系统,产业集
群繁衍新企业的功效,像孵化器一样获得很高的评价。。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
)
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
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另有人认为,产
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
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是
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对产业集群的称谓还有许多种,例如“产业群
(industrial duster)”、“地方企业集群(10cal cluster of enterprises)”、“地
方生产系统(10cal production system)”、“区域集群(regional cluster)”、“产
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地方创新环境(10cal innovation milieu)”、“区
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等,这些都反映了企业在商务联系基
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组合现象,还代表一种特定的产业社区,其公民基于历史的社
会关系,或者基于社会认同的法规和道德规范,建立并维持着一种有利于创新和
发展的商业联系。本文所采用的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以菜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
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
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除了某一
个或几个产业为核心外,集群还可能以大学和研发机构为核心,也可能以某类技
术为核心等,认定集群与否的关键是其中的行为主体之间是否有密切的联系和互
动。
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述评
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现阶段研究硅谷的经济地理专家萨
克森妮(A.Saxenian)、美国工商管理学家波特(M.Porter)教授、国际贸易学
。OECD DARTA.Proceedings.wodd congress in local clusters[R].10cal networks of enterprises in the
wodd economy 2001
。Donald J.Opening Speech at the Wodd Congress on Local Clusters【R】.Pads:OECD,2001
。=F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5)
6
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家克鲁格曼(P.Krugman)教授和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等许多著名学者在产业集
群研究中都有很多建树。从理论渊源和理论发展的角度上看,对产业集群研究的
内容涉及产业集群的界定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产业集群的优势,集群政策,集
群与经济发展和创新的关系以及产业集群实证研究等多个方面,贯穿了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术领域。本文主要述评①以马歇尔为代表
的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产业集聚理论,②以韦伯、佩鲁和克鲁格曼为代
表的建立在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基础上的产业集聚理论,③以科洛索夫斯基为
代表的建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前苏联的产业综合体理论,④在70年代和80年
代,以中小企业在特定的部门和特定的地点集聚为特点的“第三意大利”的经济
迅速增长为背景的新产业区理论,⑤以迈克尔-B波特为代表的建立在新竞争理论
基础上的产业集群理论。。
(一)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
在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Marshall)提出了产业集聚即空间外部性的概念,
他是第一位对集聚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经济学家。他发现了中间产品投入、劳动
力市场共享和技术外溢这三种形式的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关系非常密切。他认
为,外部经济将导致企业在同一区域集中,产业集群是由外部性导致的。在《经
济学原理》中马歇尔还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认为产业区是由当地历史和自
然条件共同作用的区域,在其中,中小企业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产业集群与
社会文化趋向融合。他在论述中总结了产业区所具有的六个方面的特征:①与当
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②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集群;③最
优的人力资源配置;④产业区理想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⑤竞争与合作并存;
⑥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后来人们把马歇尔所描述的产业区称为“马歇尔式
产业区”。
可以看出马歇尔对集聚现象描述的思路是:由于外部经济,集群内形成外部
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范围经济效应,通过收益递增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集
群内的企业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低成本战略。但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企业联系
基本上局限于物质上的投入产出联系,一些非物质比如信息、创新和文化等的联
系几乎不存在。因此,马歇尔也只能从企业组织的角度上探讨外部规模经济的,
。吴晓军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路径研究[MI江西:江西人民Ⅲ版社⋯版2004
7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从现在的时代背景上看,他的研究也具有局限性。
(二)以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
与新古典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角度不同,韦伯、佩鲁和克鲁格曼主要从空间
经济地理的角度上研究产业集聚的。他们虽然都是从经济地理的角度上分析产业
集聚,但由于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他们对产业集聚的分析的层次也
就会有所不同。
1.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929)他是最早提出聚集经
济概念的学者。他首次使用聚集因素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并且运用模型量
化分析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是
否集中于某一个地域取决于集聚所带来的好处与成本的节省。韦伯认为一般情况
下多个企业聚集在一起与各自分散相比,更能做到基础设施共享,减少经常性开
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进而能给企业
带来更多的收益,节省更多的成本。正因为集聚的收益比分散的收益高,所以企
业愿意集聚在某一区域。。虽然韦伯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是他的
研究只是单纯考察资源和能源因素,脱离了一切制度、社会、文化、历史、信息
和创薪等非物质联系。
2.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的区域经济学家F·佩鲁(F·Pc.trous)的增长极理论侧重于推进型产业一
集聚—经济增长的研究。在1950年发表的《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一文中,他
首先提出了增长极概念,其后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系统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
理论所研究的产业集聚的重点是居于地理集中而形成的集聚效应。佩鲁认为,区
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区域的增长极。他把区域增长极定义为位于某些区域或地区的
一组扩张中的、诱导其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一组产业,并通过产业的集聚
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他指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
大城市聚集而形成的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人才、信息、交通运输、服务和
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极”一样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它
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向外扩散,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以至周边
。陈振汉.厉以宁.工业区位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
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地区的经济增长。⋯
3.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克鲁格曼(Krugman)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聚集的成因,他在1991
年发表的《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一文中提到中心—边缘模式。在书中,克鲁格
曼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中心一边缘模式的成因。他认为一个国家或
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于市场需
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的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导致中心一边缘
模式@。所以,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的空间集聚,而不同的产业又倾向
于集聚在不同地方。而产业专业化与该产业的市场需求是互相促进,呈正反馈效
应的,之所以大量相关或相同产业愿意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与产业专业化和市
场需求有关。企业和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就能因节约运输和通讯费用丽获得要
素报酬递增。但是这种要素报酬递增只在集聚发生的有限空间发生,即要素报酬
递增是有界的。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也为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
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发展的促进因素。但新经济地理理论同样面临现实
经济问题的考验,如现实的网络经济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
从而弱化了运输成本在集聚形成中的作用。
(三)前苏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综合体理论
对于产业集群,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将之称为“地域生产综合体”。他
把地域生产综合体定义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
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
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而这种地域生产
综合体具有聚集性质。这位学者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由一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部
门组成:①经营类,即体现地域生产综合体发展方向的专业化企业,是综合体的
核心;②关联类,即与专门化企业由前向后向联系的企业;③依附类,即利用专
门化企业的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④基础设旋,即为各类企业提供一般性生产条
件的多种措施,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和结构性基础设施。地域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fl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Politlcal
Economy,1991,(99):183-199
9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生产综合体的组成结构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产业聚集,聚集的核心是专业化企
业,围绕这一核心的是关联企业、依附类企业,企业之间具有生产上的投入产出
联系,企业共享各类基础设施。。
该理论将与企业区位决策有关的空间交易成本,不仅包括运输费用,还增加
了通讯以及协调管理的成本等因素分析产业区位选择,这对产业区规划具有很强
的指导意义。但地域生产综合体毕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集聚经济作用被更强
的政治目的所掩盖,前苏联的多年实践也证明其作用是有限的。
(四)新近发展起来的新产业区理论
在70年代和80年代,“第三意大利”的经济增长迅速,这与其中小企业在
特定的部门和特定的地点集聚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原料和设备的供应商、零部件
和产品的生产商、下承包商,以及企业的激烈竞争对手、合作的生产商协会的地
理靠近,可以促使产业集群发展。由于这些区域在经济运作模式上和历史上马歇
尔所描述过的产业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学者们称之为新产业区。该理论认为,
新产业区这种企业聚集丽形成的区域经济特性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特征密
不可分。这种共同体是指集群内不同企业的人们具有相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一
种文化共同体。新产业区主要有以下四大特征:一是企业问的相互依赖和信任,
使得企业集聚而形成的高度业化分工或转包合同结成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二是
本地结网(是指区内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有选
择地与其他行为主体进行长期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所结成的长期
稳定关系。三是植根性,一般来讲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国家环境,但更多的是取
决于企业所在的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四是行为主体的对称关系,在新产业区各
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本地结网。。
新产业区理论研究的产业集聚的目的不再主要考虑运费的节约,而是交易费
用的减少,同时外部规模经济也拓展到外部范围经济。各行为主体平等联系构建
共同体组织,形成本地结网,企业的本地化成为新产业区的本质要义。这些都是
区别于传统产业集聚的地方,也是新产业区理论属于现代产业集群的范畴的原
因。
(五)以新竞争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理论
。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22.27
。千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
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对产业集群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应该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
尔·E·波特(Michael+Porter,1998),他从经济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产业集群
的经济现象,他认为,集群理论将网络理论与竞争联系起来,产业集群有利于区
域和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并强调产业集群在获取信息、供应商、员工、公共物品
等方面的存在优势,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设计思路。波特将产业集群
嵌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动态竞争理论中去,这一竞争理论包含了成本战略、差异
战略、静态的效率以及动态的升级和龟q新。从本质上看,波特将产业集群看作是
一个自我增强的系统,这一系统刺激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战略,同时也刺激集群本
身的竞争力。
波特的理论试图用来解释所有集群,但各类集群的起源、结构、组织动力和
发展轨迹等都大不相同。他将聚集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整合到了一个集群模式
中,这两个理论虽有互为补充的一面,但是也有相抵触的一面。此外,尽管波特
提及过集群可能衰弱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详细地论述。o
在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王缉慈(2002)对产业群的
战略进行了研究;魏守华(2002)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蔡宁(2002)
从集群经济出发探讨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问题:叶建亮(2001)运用知识溢
出的理论分析了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竞争成本与集群规模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些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政策研
究,而缺乏就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目前虽然已
有人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产业集群,但进展不大。可以预见,研究产业集群作用
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理,刻画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将
是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下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因此,无论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
增长的现实需要还是对产业集群作用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理进行前沿的
理论探索,本文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Porter,M E.The Adam Smith address:location,dusle晤.and the”new"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sts[J].1998(1):7-17.
11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第二节产业集群形成类型及其发展机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及形成类型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鉴于广义的集群概念,Humphrey J.和Schmitz H.认为一般可以把集群分为
两类:基于创新的集群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高端道路和创新型集群(high-road,
innovation.based),以在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其现象特征是创新、高质
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
合作关系。低端道路和低成本型集群(10w road,low-cost-based),其参与竞争
的基础是低成本,其现象特征是廉价的原料、大量劳动力的灵活性和廉价劳动
力。∞
在欧洲的文献中认为,两种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是相互排斥的,因为低端道
路的集群内企业由于恶性的竞争而破坏高端道路。在发展中国家某些集群是明显
处于低端道路,但是另一些却二者兼顾。有时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集群中有或多
或少的创新性企业与依靠低成本的企业并行存在,但是服务于不同的市场。研究
表明,现阶段在我国的一些集群尚属于第二类,处在低端道路的发展阶段。在很
多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企业之间信任度低,恶性竞争严重。虽然通常
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生活和工作,但却很少共享信息、讨论共同的问
题,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然的,甚至不存在。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
从宏观角度上说地方产业集群是在经济、技术、组织、社会等一系列结构变
化的国际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由传统的“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方式(受标准化
商品和服务所支配,用标准化生产方法、廉价熟练劳动力和价格竞争)向“柔性
专业化”生产方式(面向客户的生产和服务,运用灵活通用的设备和适应性强的
熟练劳动力)转变的过程中,集群处于领导地位。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可以
概况为以下四个:
1.由偶然性因素形成
这类集群在形成初期并没有什么特别适合于目前存在的产业形成集聚的因
。Humphmy J Schmitz H.Pnnciples for promoting dusters&networks of sMEs[EB,01】.
http:l/www clusterstudy.com/bbs/ptb/index php.2004.
12
第=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素条件,只是通过一个偶然的机遇,开始引入了某一技术或产品,通过先行者的
示范作用,带动了周围的人纷纷加入到这一产业中来,从而形成了最原始的集聚
胚。随着进入到这一产业的企业的数目的增加,与之相配套的企业也随之产生,
集群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了。典型代表,清河羊绒产业。
2.由历史因素形成
这类集群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出现了集群的雏形,当然,那时的生产单元
主要是以手工作坊为主,企业集聚规模也远比现在的小。但是孕育在当地的加工
生产技术却一直保持下来,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逐渐形成了目前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主要代表:安平丝网产业。
3.由原有的乡镇企业发展形成
在改革之初,我国出现了以集体所有制为特征的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在
改革开发初期成为地方经济的主体。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私有经济的优势的
显现,原有在乡镇企业中的员工以及销售人员等纷纷脱离原单位,利用掌握的技
术、销售资源和人脉关系等优势,独立办厂,其示范效应吸引了更多的经营者加
入到这一行业中来。典型代表为安徽黄山环氧树脂产业集群。
4.由政府组织本地企业引入技术发展本地产业集群
这类产业集群可以说是由政府规划制定出来的,其产生的过程与由偶然性因
素导致的产业集群非常相似,只不过这里政府的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典型的代
表可以说是北京中关村的大量产业园区。
由于产业集群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不同,产
业集群则通过不同的形成类型与当地区域耦合发展起来。总的来说导致企业在当
地自然地集聚,除了可能的初始偶然因素之外,还要有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其他
要素。例如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原料和设备供应商,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
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可共享的基础设旌和政策激励等。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及各阶段发展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
产业集群本身是一个天然的孵化器,最先进驻的企业无论扮演庄家角色还是
孵化器角色,集群要获得自我持续成长能力,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必须达到某种最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低临界规模。由于企业的集聚使它们建立起广泛的正式或非正式联系,形成网络,
而网络强化了集聚效应,使集群对新企业的吸引力增加,进而形成集群发展的正
反馈机制。如果网络效应产生良性循环,过了临界规模以后,新企业进入集群的
速度将加快,J下反馈机制开始起作用,集群将进入起飞阶段并很快达到饱和。反
之,将产生恶性循环,则将导致集群的毁灭。在集群成长的初期,有两个生产相
同产品的集群发生区位竞争或集群自身因市场需求的突然衰退陷入过度竞争状
态,网络效应作用下集群将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并加速集群的毁灭。这种过度竞
争导致集群成长逆转现象,在我国不少处于成长初期的集群中普遍存在。信息不
对称所产生的‘‘卡宁檬市场”效应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效
应所产生的恶性循环。为了生存减少亏损或变现退出,集群中的企业相互模仿、
降低质量和价格,这种恶性竞争行为在集群中的迅速蔓延使整个集群的信誉扫
地,集群最终趋向解体。因此,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基础是社会资本充足,人际
相互信任,而社会资本是基于对某种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的认同,或是对法律规
范的遵守之上的。正因为如此,在社会资本不足的地方,特别需要公共政策进行
干预,实行产业集群战略。
(二)产业集群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犹如生物群落一样,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它的发展具
有明显的阶段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经过了萌芽、成长、繁盛和
衰退过程。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针对欠发达地区固有的经
济特征,依据集群的动力机制的差异和演进,本文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企业集聚阶
段、产业集聚阶段、结网阶段、植根阶段、发展阶段等五个阶段。其形成条件是
动态的,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很大差异,总的趋势是:低级阶段形成条件比较简单,
主要是企业家、机遇、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基本生产要素:高级阶段形成条件
不断增加,除了基本生产要素之外,还有技术、制度创新以及社会资本等高端要
素,并且随着集群的演进,高端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强。具体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如
下表:
第二章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表l:产业集群各阶段发展特征
发展阶段形成条件主导动力主要特征政府作用
机制
企业家、机遇;适聚集经济资本积累薄弱,初级生大规模投资建设
合企业建厂开工(企业大产要素贡献率大: 基础设臆:制定
的土地;比较丰富量扎堆而本地企业快速成长或大在用地、用电、
企业集聚的自然资源;充足共享基础量引进外来企业,高出税收、金融、服
阶段的资本;符合生产设旌和劳生率,高死亡率; 务等方面的优惠
要求的劳动力资动力规模以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政策;依靠低成
源:基本的技术和供给带来为主,彼此关联不大。本优势大量吸引
管理支撑的外部性) 外米资本。
初级要素贡献率下降, 有意识地作好产
高级要素贡献率抬头; 业区域规划,规
大量的中小企业依靠产业配套和专业分范企业生产,形
产业集聚群体: 柔性专业工优势;高出生率,高成良好的产业配
阶段信用体系的建立; 化死亡率大幅下降:以中套环境。促进配
适宜的地理环境: 小企业为主,企业与支套产业发展。
合理豹专业化分撑机构之间有着紧密的
工与合作; 合作和互补关系。
配套的市场体系; 高级要素贡献率开始超通过各种途径促
有利的政策氛围过初级要素贡献率; 进企业问的交流
企业间形成稳定的协作手¨协作,促进企
结网阶段社会网络
机制,构建起紧密的社业与外界包括国
会网络; 外的联系。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以中小企业为主。
高级要素尤其是社会资
本的贡献占支配地位,
企业以共同的社会文化
植根阶段植根性
和社会资本,形成正式
趋同的文化积淀:
和非正式制度;
繁荣社区文化
合理的制度安排;
企业低出生率、低死亡
统一的集群品牌;
率;企业规模以中,l、企
强大的创新支撑;
业和大企业为主。
要素价格上升和朝阳产支持产业结构调
广泛的社会资本;
业出现; 整、加快产业转
进入内涵式发展,本地移,促进产业升
发展极阶段辐射和扩的要素优势和竞争环境级,营造良好氛

开始相对下降,企业开围鼓威创新。
始向外扩张或转移;企
业规模较人。
产业集群与欠发选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第三章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国欠发达地区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
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尤其集中在省际毗邻地区、边远偏僻地区或山区。这些地方
尽管也存在各自的特殊区情,但都普遍存在着经济贫困、社会落后,并由此引起
的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型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改革开放以来,不平衡
发展思路的贯彻使沿海大部分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政策的倾斜和市场机制的
“马太效应”,加剧了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非自觉的制度选择。
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集群战略也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模式。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
培育和企业的创新,达到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第一节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欠发达地区的基本涵义是发展程度低或者是发展不充分,这是一个历史的、
相对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动,对如何衡量发展和对如何评估发展程度,其内容
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根据陆立军先生的观点,所谓的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
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在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有着较大的差距;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具有较大潜力,
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的破坏,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
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在划分欠发达地
区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必然使区位条件、管理素
质、技术水平相异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因此,欠发达地区总是相对
发达地区而言的,地区之间的差异将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长期客观存在。并且
多数欠发达地区都是由绝对欠发达走向相对欠发达的,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界
第三章产业集群对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定,始终是立足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
对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可以从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入手。一般认为,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相对较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
社会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这种东部与中西部或沿海与内地的划分,虽然只是大体
上代表了两类地区的发展水平,但是如果通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
等经济指标调整划分后,作为~般性的经济比较分析仍是比较合理的。因此,本
文采用这种划分方法。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研究的惯用东、中西部界定划分标准:
经济“发达地区”指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
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指连结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广
大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Lb西、河南、湖北、
湖南、安徽、江西,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
云南、贵州、西藏。虽然广西、海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但是考虑用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加以调整划分后,将其归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合理。
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还比较强,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自然资源缺乏,基础
设施、体制、文化观念比较落后,民众没有很强的创业欲望和机遇意识。相对发
达地区而言,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上有着较大的差距。其经济发展过程
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增长缓慢
据统计,2003年,我国人均G D P实现9101元,最高的是上海达46718元,京、
津分别为32061元和26532元,而云南、贵州、甘肃不足6000元,最低的贵州只有
3603元;2002年已实现小康和现代化水平的程度东中西部比例为1:0 78:0 74。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绩效发展能力低,投资效应的体现还要有
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农本经济观念比较强,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意识比较浓厚,市场经济
。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MI.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05
17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意识还不是很强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居主导地位,但是农
业产业化进展缓慢,农产品交易市场不发达,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的经济效益
低。工业化进程也相对滞后,工业化水平低。多数企业规模小,企业间横纵向关
联度不够大,大部分地区没有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域,工业群体优势
不明显,经济总量小。并且多数企业管理粗放,产业结构低级化,产品竞争力弱,
工业化进程一般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初中期转换过程中。
(三)市场化进程低,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不足
欠发达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大,市场经济配套改革落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
成熟;资金等生产要素仍旧向发达地区集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控制权仍牢
牢地掌握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不足,
效率低。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比
发达地区要更多、更大。但是由于预期利润率和投资环境的差异导致中西部资金、
技术和人才大量东流,在金融支持上也明显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倾斜。而资金、
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东流又使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矛盾进一步加剧,使其经
济结构调整和转换的积累能力严重不足。同时,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表现在开放程度指数、出口依存度、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低下。这些都在很大程
度上制约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缺乏助推力。
(四)城市(镇)化建设发展缓慢
欠发达地区的城市(镇)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农业劳
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数量少、规模小的城市(镇)限制7产业和人口的集
聚,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推进城市化又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撑,
要有人才的集聚,还要有足够的财政投入。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体上不活,投
资环境缺乏竞争力,导致投资机会减少,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
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产业集群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产业集群提升欠发达地区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一)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和范围经济
第三章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欠发达地区由于特定的历史和制度条件,大都没有实现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
办企业的过渡,也就是说企业空间布局还没有真正进入由分散向集中过渡的阶
段。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分散布局带来的缺少规模经济、城镇化滞后、
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欠发达
地区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经济规模和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而离散型
的空间布局无疑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欠发达地区企业应逐步集
聚、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并最终走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利用群内各方的
技术、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共享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能有效地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所存在的问题。产业集群的群体效益会大于联合前的各个成员企业的个别效益之
和,能实现41+1>2”的扔同效应。当然在整体效益提高的同时,个体效益也得到
了一定程度的加强,集群使每个成员都受益,单个企业以网络为纽带形成的资源、
品牌、信息等优势增强其竞争能力,获得了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从产业集群
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
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
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
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其
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它能够有效
地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群有利于解决“马歇尔冲突”:竞争和垄断的两难选择
欠发达地区需要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和提高市场化程度,
来加剧企业间的自由竞争,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自由竞争虽然会导致生产规模
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却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
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这样便陷入了竞争和垄断的两难选择。和发达地区一样,欠发达地区也面临一个
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
效率。通过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一方面,通过集聚,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果,提高整个产业的生
产率;另一方面,这种垄断力量是一种群体效应,而在群体内部依然存在着有效
9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的市场竞争,如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差异化以及不断地
创新等。
(三)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对外的竞争优势
欠发达地区是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企业面临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产品生产成本偏高,产品档次提不上的问题。如果要提高欠发达地
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所产生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优
势,要有足够的市场,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能。产业集群发展模
式可以为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提升产品的对外竞争能力。
1.产业集群对外的价格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由于空间的接近性,通过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成本。因此,在价
格竞争方面掌握着主动。一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问
形成,有利于开展专业化协作,降低信息交流与传播和交易费用,同时也降低交
易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成本。二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呈现相对的地理空
间布局,分布密度高,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
在相同供给水平下降低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
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与功能
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
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
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
业化经营是产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
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
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
才招聘成本。
2.产业集群对外的非价格竞争优势
非价格竞争首先表现在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上。集群中同类企业同居
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这为企业
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而绩效差的或者平庸的企
业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激励和压力并存。竞争不仅通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价格
战来维持或扩大市场份额,而且还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差异化上。只有建
第三章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立在质量基础上的产品差异化,才能满足集群内有经验、高级顾客们的要求。
(四)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旌不足,
另一方面信息发布系统、生产统计信息系统、市场信息系统等都不完善,信息管
理人员缺乏。此外,受劳动力教育程度、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晌,欠发
达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不足。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经
济的发展。而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已有的研究发现竞争
力强的产业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网络从而加
快了创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由于不甘落后的自尊需
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二是强
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
何一个具有潜力和有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
化这种创新成果。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区域还汇聚
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
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对区域内企业
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Donald认为集群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集
体学习,集群内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积累主要在内部完成,而小企业和新生
企业的信息收集、知识积累主要是通过集群内劳动力的流动、与供应商及客户的
联系等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如果欠发达地区能够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并实
现集群内的企业、机构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内部学习网络,欠发达地区在
缺乏知识中心的情况下也是能通过知识积累产生渐进性创新的。
(五)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欠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低,流通区域小且局限性大。这种产品流通不充分、
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大都还没有建立保证交
易充分的市场化的机制,批发市场问信息流通不充分:另一方面人们往往“重生产
轻流通”,缺乏现代营销观念,导致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因此,欠发达地区在选
择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首先也考虑该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市场环境建设,
加快专业市场化进程。
。Donald J Opening Speech at the World Congress on Local ClustersER].Paris:OECD.2001
21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产业集
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产业
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
的发展。在区域性品牌建设方面,利用群体效应建立区域性品牌。区域性的品牌
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
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但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
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此外,产业集群有利于
区内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产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
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由于产业集群在地域上的集中,使得集群占有很
大的市场份额,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处于寡头垄断地位。但在产业集群内外的
市场环境,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产业壁垒(进入、退出障碍)。在产业集群内部,
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进入、退出壁垒,但对集群外部其他企业,则增加了企业的
进入或退出壁垒。这些又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的垄断地位。因此,如果欠发达地
区的企业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相互合作与竞争,实现产业的柔性集聚,就可以
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二、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一)产业集群能够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欠发达地区之所以需要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因为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
它的竞争力比较弱。在理论上,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在没有连
续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将收敛为零。技术进步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来源于
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理想的区域经济增长路径首先必须
是一个技术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技术创新体系。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区
域产业的集聚,是构成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效地降低了产业集群
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
高,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区域的经济增长。产业集群战略对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
的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放大“乘数效应”产生的。集群战略强调企业在本地的“根
植”性,在发展形式上,不仅强调大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如推行以“大企
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发展模式,而且也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
第三章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中的作用,甚至认为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不易发生区位移植,更具有地方“根
植”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像我国浙江特色产业区的中小企业不仅具
有很大的经济活力,而且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产业集群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效地增强企业竞争力
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生产、销售、居家
三合一”的现象突出。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偏小这一先天不足导致其市场接
近难、市场竞争力弱、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和信息资源欠缺。产业集群战
略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它可以把大小不等的各厂
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各厂商都只是该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面对市场的首先是产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相对于传统的大企业,
产业集群克服了大企业由于规模大而引起的管理层次多、决策时间长、企业内信
息不畅、管理费用和协调费用高的缺点。产业集群市场势力很强,集群内的人才
丰富,信息灵通,资源共享,能够更迅速、快捷地组织生产,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
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并将企业的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之和降到最低点。此外,
产业集群还能够提高生产率,促使企业不断地创新和加强竞争,加快新企业的诞
生和企业的衍生。例如,印度提若普尔地区的针织产业集群,该地区在20世纪
中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成为全印度棉纺织品加
工出口中心,产品占据印度国内市场的85%,并且在同期实现出口产品的多样化
和生产技术的世晃领先水平。提若普尔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该地
区针织产业能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企业。这就说明集群起到了新企业孵化器的
作用,对促进企业的衍生和增加集群内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创新是有关键性的作
用。
(三)产业集群能够引导群内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容易出现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生命周期短的经济
发展瓶颈。而产业集群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间、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能够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的限制,防止产业衰退,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这个发展中
的困惑难题。
1.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的持续创新。
依靠本地企业与企业问、企业与支撑机构问集聚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是持续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即指形成一个在由发达的供应商,有经验的客户群,垂直、
水平联系的众多企业和各个支撑机构共同参与下,形成一个知识和技术创新及其
有效的扩散系统。在创新的支持力量上看,集群内的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
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是产业创新中的重要支持力量,使产
业创新后劲十足。
2.产业集群扩大了产业的有效需求与供给。
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了数量众多,差异程度高的产品,这样
增加了作为买方力量的议价能力,同时降低了顾客产品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集群内的产品对顾客更具有吸引力,增加了产品的有效需求。此外,集群利用整
体力量通过共谋或串谋的方式形成产业集团,容易增强政治力量,获得政策支持。
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初期,由政府出面组建贸易协会、举办商品交易会和
展览会,支持出口政策,提供信息和技术交流等政策供给对欠发达地区营造良好
的企业发展环境尤为重要。
3.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形成共同进化机制,克服产业衰退。
和产品一样,产业也会面临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约束,如果引进期或成长期的
起步不理想,产业发展的前景空间就会被制约。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形成类
似于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共同进化机制,克服了单个大企业由于资产专用
性,产业退出的沉淀成本太大,不能快速实行产业转型的难题。集群区内的企业
容易通过收购兼并、战略联盟和业务整合等,实现价值链活动的空问分工,使产
业不断升级换代,继续维持价值链活动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从而延续产业的衰老
现象,或尽早实现产业转型维持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产业集群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主题,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
业化水平上。而工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和优势转化的有
效装置,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理想模式。工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
的一种特殊的区域环境,一方面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园区能有效导入短缺优势要
素,能有效完善优势要素的质量,能有效改善优势要素的系统结构;另一方面,
T_qk园区能产生明显外部规模效应,能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效应,有利于促进产
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对整个地方经济联动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可
第三章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以集中治理污染。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和外资驱动,并
依据产业集群演进规律。
三、产业集群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嘉兴市秀洲化纤织物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浙江嘉兴市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片乡镇的社
队丝织厂,当时秀洲区还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
制后,秀洲区北片农村开始了以个体私营为主的化纤织物产业的发展,历经二十
余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区域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的产业集群。目前,秀洲
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内有个体、私营企业2.4万户,拥有资产13.56亿元,拥有
各类织机6.5万台。2000年,化纤丝生产能力约为187.552吨,织造生产能力为
2l亿米丝织布,染整能力为3亿米,植绒生产能力为500力l米:全行业总产值
达6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08.9亿元的60.6%,从业人员54900人,占7
个专业乡镇劳动力总数的50.60%。。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已成为该区北片乡镇的
支柱产业,在整个秀洲区经济中也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对区域经济影响也日益
显著。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3年的6%上升到2000
年的43%,从业人数占当地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86年的1%上升到25%。此
外,其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人均从该产业获得净收入可达731元。
根据2001年秀洲区政协工委对原田、乐新农村的入户调查结果,49户被调查的
农户中,有24户收入的90%以上来自于该产业,其中15户100%的收入来自于
这一行业。
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也发挥了聚集效应,竞争强化效应,协
同生产效应,品牌效应和互动效应等,这些效应对内不断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
提高产业集群和外部效应,促进区域发展内生机制的形成,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
的发展。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的产业发展,间接地促
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带动建材、建筑及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从
“房前屋后搭棚”开始,到目前的园区建标准厂房、购置先进设备,直接带动了
。楚天数.秀洲区丝织现状分析【J】.秀洲丝织发展战略,2004(5):
25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建材、建筑及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发展。2001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共计新
增投资5_3亿元,对建材、建筑业和设备制造业均将形成两个1.77亿元需求,有
力地拉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
2.带动了基础设旋产业的发展。在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形成初期,由
于用电量的剧增,需要对变压器增容,当地政府及时解决了这一问题。原来最北
片的几个乡(镇)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运,速度慢,效率低。乡镇公路的开通及
村级道路的硬化,大大方便了生产者的货物运输,提高了效率。
3.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由于企业向园区集中带来了人员集聚,推动了集
镇商贸饮食的发展。此外织造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业也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带动
了运输业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增加的货币收入
是银行的存款的重要来源。因扩大规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对资金的需求业大
量增加,导致了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
4.推进了城镇化进程。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及群内企业在空间上的进一步
聚集,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1996年开始的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经乡镇
行政区大幅度调整之后,群内企业向中心城镇聚集更加迅速,带动了人口向中心
城镇集中。产业集群的发展也给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渠
道。
(二)台州市玉环阀门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台州市玉环县阀门生产始于1981年,现已成为玉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和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是全国最大的铜阀门生产基地。玉环县从事阀门生产的
乡镇,历史上都有从事小五金业的传统。在20世纪70年代初,玉环县还处于经
济欠发达地区。在玉环县社队建“五小”企业时,玉环县组建了一批与农业机械
相关的小农机配件企业,后来较早生产阀门的企业大都是从这些企业中产生的。
2000年,玉环县阀门行业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等级的企业有735家,还有许多
未登记注册的企业和大量的个体家庭生产单位,从业人员达32000多万人,2000
年销售产值约3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7%,出口13亿元,占全县出口
总值的70%。玉环阀门行业的主要产品是低压铜阀、柱塞阀和水暖器材三大类,
其中低压铜阀门占全国总产值的5l%,占国产铜阀门外销量的54%。。
。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一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6
第三章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玉环阀门产业集群可以说带动了玉环区域经济的展,特别是玉环县的楚门
镇、清港镇、龙溪乡等以阀门业为支柱的乡镇,无论是乡镇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
水平,还是居民生活水平与区域发展环境等,都与阀门业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玉环阀门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促进相关行业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生产专业化与相关配套行业的专业化是玉环阀门产业集群中最为显著的特
征。与其他产业集群相比较,玉环阀门行业内分工较细,相关行业的分工与专业
化水平较高。目前相关行业已经形成了从模具开发、铜棒加工、锻造、电镀、抛
砂、装配到包装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阀门制造及配
套加工工艺的生产效率,比国内其他专业化生产区域高出15%--20%。
2.通过生产要素集群,推动玉环经济转型,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和经济
发展。阀门业相对集中的楚门镇、坎门镇、清港镇、龙溪乡,原来都是以农为主,
阀门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据统计,目前楚门、清港等镇,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85%来自农村工业化收入。
3.推动投资创业活动,促进农村工业化的投资机制和工业创新机制的形成。
阀门行业的发展,已经为玉环的农村工业化的升级积累了资金,经济运行形成了
“投资一扩张一发展一投资”的循环机制。由于农村工业的投资没有既定的模式,
农村工业化投资的扩张,也导致工业组织的创新机制的产生,大量小企业的产生
成为乡村经济活力的来源。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第四章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产业集群是区域富裕的原因而非结果。被誉为“产业集群化发展典范”的“第
三意大利”以前就是意大利的欠发达地区。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特定的历史和制
度条件,产业集群只有少数的发展比较好,大部分的产业集群发展还不成熟,处
于发展初期,并且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节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也能发现一些产业集群。例如,在安徽桐城市的
新渡镇、无为县的高沟镇、天长市的秦栏镇、黄山市的徽州区和歙县分别存在着
具有一定规模的电缆产业集群、塑料制品集群、电子产业集群和环氧树脂集群。
在广西的宾阳县、平果县和玉林市则分别存在着机制纸集群、铝业集群和服装集
群。陕西户县的渭丰乡聚集了216家纸箱企业,而云南呈贡县的专业从事花卉种
植的农户达到1万余户,这些也属于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现象。在其他一些欠发达
地区,也有某些产业集群存在,只是其业外人士并不熟知。正如第二部分所阐述
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多种,但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更多的产业集群是因为偶然
缘故而形成的。
一、安徽黄山市的环氧树脂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安徽省黄山市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2002年的人
均GDP仅为6588元从(全国的平均值为8184元/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
为20.5:30.6:48.9,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黄山环氧树脂集群的是由于偶然因
素自发形成的,其源头可追溯到1973年。当时的黄山化工总厂偶然经上海某化
工厂一位技术人员的介绍而开始生产固体环氧树脂。改革开放后,黄山化工总厂
生产的环氧树脂因质量好而畅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简单的生产工艺诱使厂内的
一些人离职就近创办环氧树脂厂,同时也吸引了本地其他投资者创办环氧树脂企
业,从而逐步形成了环氧树脂企业聚集的格局。目前,黄山市已成为我国最大的
环氧树脂生产基地,垄断了国内固体环氧树脂市场。2003年,黄山市共有以恒
第四章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远、锦峰、恒泰为代表的环氧树脂生产企业34家(主要集中在徽州区与歙县),
相关从业人员1.2万人,共生产固体环氧树脂7万吨,占全国环氧树脂总产量的
1/3、固体环氧树脂总产量的79%(王赫,2004)。
黄山环氧树脂企业的地域集中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无论是从描述性判断
指标还是从分析性的判断指标来看,黄山的环氧树脂业都是集群化发展。在新创
企业的便利性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低成本优势。但是在黄山的
环氧树脂集群中,集群内企业的一体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低。黄山化工总厂就
是“种子”企业,其他企业的出现都或多或少地与该厂有着某种联系。目前的几
十家环氧树脂生产企业都沿用二十年前的高度一体化生产方式,企业之间竞争有
余而合作较少,环氧树脂的价格不断下降,以至于黄山化工总厂(现为黄山永佳
集团公司)早在几年前就退出了环氧树脂业而转产粉末涂料与装饰包装材料。
2003年成立的徽州环氧树脂协会也是为了阻止恶性价格竞争而不得不成立的。
成立后的徽州环氧树脂协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环氧树脂企业之间恶性的价格
竞争的格局,强化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行业的自律。黄山市徽州区政府也于
近年加强了对环氧树脂企业的服务,开辟了近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作为环氧树
脂企业的聚集区,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等。但是在黄山环氧树脂集群中,除了
徽州区政府部门对集群提供了一些支持外,其他政府部门尚未关心集群的发展。
全市性的环氧树脂行业协会还在筹备之中,环氧树脂质量测定机构也没有。该集
群共同面临的污染治理问题也难以获得外部资金与技术支持。
二、广西玉林市福绵区的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广西玉林市福绵管理区辖福绵、成均、樟木、新桥、石和、沙田6个镇,共
116个村(街),总人口35万人。这里是一个以服装生产为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区,
广西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区共有服装生产企业600多家,配套企业150
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80%的人口从事与服装业相关的工作,从生产原料的
供应到产品生产包装等30多道工序都做到在福绵内完成。福绵区的服装业目前
逐渐形成了服装生产及原料、机械、市场、服务等相关产业组成的,以产业链为
基础的小企业集群。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澳大利亚、欧洲、非
洲及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服装王国”。
产业集群与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福绵服装产业集群有以下特征:一是单个企业规模小。福绵服装企业年销售
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6家,只占全部企业的2.3%;而500万元以下的企
业就有538家,占全部企业的78%,其中在40一80人之间的“家庭作坊”式企
业占多数,超过100人的企业不过30家。但在整体上却是广西最大的服装生产
基地,这里生产的裤子在全国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二是管理水平低下。福绵
大多数企业管理工作由企业所有者自己担任,管理水平较低。很多企业老板自身
专业水平不高,却掌管企业管理经营大权,高素质管理、营销人才进不来,企业
难有进一步发展。三是缺乏品牌。目前福绵仅有三家企业注册了“新勇”、“宏
达”、“帝皇”等三个商标,其它的厂家都是无商标生产,但国内有不少知名品牌
的服装都在这里生产。福绵服装业的企业主缺少长远发展规划,缺乏品牌经营理
念、缺乏品牌发展战略,缺乏围绕市场变化需求去设计、创新、发展的本土品牌
的意识,以至于福绵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在国内打晌的服装名牌。随着我国服
装市场基本进入到供大于求的阶段,以及国际品牌不断涌入的局面,这些问题将
会成为福绵的发展瓶颈。四是没有领先的技术,但福绵却形成了一条围绕服装
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对于西部欠发达区域来说,能够围绕特定产业形
成这样规模的小企业集群,对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云南呈贡县斗南的花卉产业集群雏形分析
云南呈贡县斗南的花卉产业是从只有一户花农到有几户花农,从几家专业大
户成片种植到全县“总动员”发展起来的。斗南花卉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呈
贡已建成中国花卉第一县。其中玫瑰花、百合花、康乃馨、菊花四大花卉已成
为推向国内外市场的主打产品。斗南村全县专业从事花卉种植的农户1万余户,
2002年种植面积扩大为2.5万亩,产量12.6亿枝,占云南省的63%,产值1.55
亿元,我国花卉交易市场上的每两朵鲜切花就有一朵来自斗南。斗南镇从种花起
步,到目前建成了全国最大、辐射亚洲的集旅游、货运、仓储、保鲜、农用物资、
种苗、科技服务、海关、商检、金融、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专业花卉市场。
目前,斗南镇形成了包括生产、营销、科技研发、社会化服务等环节的花卉产业
体系,产业集群雏形已经具备。斗南花卉产业的集聚是单个产业在一个相对狭小
第四章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的地域内高度集中的现象,是我国产业加速表现出集群特征的一个缩影。
从理论上说,花卉业发展不仅受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和技术水平的制约,
而且还受到时间(季节)、空间(地区气候特征)等影响,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
完全以大规模、标准化来操作,因此在产业组织上不能仅仅依靠大企业的形式,
而应该形成产业集聚区,依靠众多中小型企业的集聚网络来完成,也就是实行区
域产业集群战略。但是,由于斗南花卉产业源于民间、发展于民营,客观上发展
是分散的,缺乏相应的集中度。因此,产业的分散性必然导致了科技研发力量的
分散,研发力量的分散性不可避免造成低水平重复。由于花卉产业是一个新兴产
业,兴起的对问不长,与粮食、烟草等相比,花卉科技投入和科研资金也显得不
足,还没有形成与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支撑体系。所以,
从狭义的产业集群定义上说,斗南的花卉产业体系不是一个严格的典型的成熟的
产业集群,它只是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因此要推进斗南花卉产业集群的发
展,更大程度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关专家指出,斗
南花卉产业集群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应该从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促进花卉产业的
支撑力度上下功夫,需经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构建花卉支撑体系,集零散科研机构
的科研成果、企业现存的品种资源及相关技术,实现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的相对
集中,实现科技支撑花卉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所以,建立与花卉生产
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花卉科技支撑体系及有效的运行机制,整合现有花卉科技
资源,使科技投入(包括人、财、物)相对集中,营造有利于花卉科技创新的良
好法律环境和市场秩序,这是推进斗南花卉产业体系发挥更大的产业集聚优势的
必要措施之一。
第二节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目前不少欠发
达地区也逐渐意识到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
特定的历史和制度条件,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只有少数的发展比较好,大部分
的产业集群发展还不成熟,处于发展初期,并且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一、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素质不高
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聚集区域内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企业规模
小, “生产、销售、居家三合一”的现象突出。企业主文化层次不高,管理水
平低,多采用家长式领导,很少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许多企业连最基本的
财务制度都没有。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尚未形成有序的竞争合作关系,企
业之间的竞争还没有达到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与创新款式,企业产品以仿制
为主,品牌意识淡薄,市场营销观念落后,大多数情况下,竞争仍然是依赖于产
品价格。由于创新不足,集群内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和人员素质都呈
现相同或相近的局限。企业在一个较窄小的范围内选择,必然造成产品雷同性很
强,差异性很弱。每个产品都会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企业在生产,相关同质产品
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张,形成过度竞争,导致有些企业利润很低或陷于亏损状态,
被追从产业中退出。而更多的企业为了将经营维持下去而偷工减料降低成本,使
市场上的产品档次不高,产品质量不断下降。
二、集群内企业的一体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低
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常常是成片的,而在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却是单一化发展
的。在大多数的发达地区,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可能会出现若干个有着产业联系或
无直接联系的产业集群,通过多个产业集群的共同作用,推动本地生产要素和产
业集群的不断升级。但是在欠发达地区一个较大的区域只有某个孤立的产业集
群,产业集群都是单一的。如安徽的五个产业集群就分散在相隔几百公里的五个
地区,广西的几个产业集群亦如此。在黄山环氧树脂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周
边至今也没有出现其他产业集群。
此外,在欠发达地区集群内企业的一体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一
般来说,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是由某关键性企业(亦称为“种子”企业)的分
立、裂变、衍生、仿效与吸引等方式而逐步产生的一些相同或相近的企业,但更
多的是相关企业,即分布在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企业。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
化程度不断提高,能够获得较大的聚集效应、联合行动效应以及制度效应。但是
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则主要是通过分立与效仿的方式产生了众多的相同与相
近的企业,很少是相关企业。这些相同与相近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也相近,多是
第四章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体化方式,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中除了能够获得一
定的聚集效应外,联合效应与制度效应都较少。同类企业之间相互依赖性较少而
竞争性较多,导致了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内部价格竞争激烈,出现恶性循环,大
大地削减了集群效应。
三、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滞后,产业网络体系不成熟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是单一化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产业配套发展不
是很完善,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没有出现相关的产业集聚,地方文化尚未形成企
业会自觉遵守的社会资本,地方公共产品(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
施,专业市场,集体品牌,共同的技术创新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
设施,交易会,展览会等)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包括原材料、资本、
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也包括扩散大量企业产品的商品市场以及中介组织等
服务机构,是产业聚集阶段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但在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产业
集群所属的大型批发市场作为连接本地与国内外的龙头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
出来,作为聚散基本脉络的各类中小市场与作为龙头的大型批发市场在协调推动
整个集群的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此外,产业集群也是一种产业
网络体系,在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集群里,人们经历的这些频繁而广泛非正式的
交流和台作中所形成的非正式网络(非正式的网络关系表现为非合同的、在长期
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并没有转化成为集群内的一种企业愿意自
觉遵守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资本。非正式网络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的贡献远小于
成熟的产业集群,在扩散和传递隐含经验类的知识,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
社会化进程,加速知识、技术、管理创新速度以及保持和提高区域的竞争力方面
的贡献也不是很明显。
四、产业集群所能获得的外部支持十分有限
产业集群多是自发形成的,但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参
与。政府在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欠发达地
区的产业集群除了能够获得镇政府的一些土地优惠政策外,很难获得更多的外部
支持。在欠发达地区,集群所在地还算富裕乡镇,但是其他政府部门不仅不能给
予集群提供有力的资助和支持,反而还要不断地从这些集群中“抽血”。从企业
33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与政府的关系看,企业对政府仍然缺乏必要的信任,当政府作决策需要进行某项
调查时,一但涉及企业的经营状况,群内企业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可能要增加税
收,因此对产值、收入、利润等问题缄口不言。
此外,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规模有限,且以农民企业家型的
企业为主,人员素质较低,不易与外部的中介机构沟通,也就难以获得中介机构
所提供的多种服务。从融资渠道上看,企业与金融机构尚未建立普遍的信任合作
关系,由于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大多规模小、财务信用不透明、效益不稳定,银
行所面临的风险较大,所以对其的贷款利率普遍偏高。大多数企业,都是依靠自
身的利润积累或通过民间借贷谋求发展的,其借贷利率一般均高于银行贷款利
率,很少利用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更不用说依靠资本市场来加快发展了。
五、尚未形成强烈的地域根植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够大
多数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程度还不够,尚未形
成强烈的地域根植性,影响了集群中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许多地区的民间组织、
中介组织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社会关系网络仅仅依靠私人网络在维持,极大
的影响了网络的进一步拓展,也使企业集群的地域根植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有
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由于原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滞
后,产业网络体系不成熟,造成大量交易在区域外部发生,在区域内完成的交易
很少。根据增长极理论,把某一“推动性产业”嵌入某区域后,将形成聚集经济,
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但是,当推动性产业所引起的经济增
长不在它所处的地区内时,就会出现飞地的情况:区域增长的乘数效应发生在区
域外,所诱发的新经济活动也不在区内。“飞地型”的增长极难以带动区域经济
发展,使得产业集群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贡献不够大。
第五章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第五章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大多处在发展初期,产业配套不是很完善,时区
域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程度还不够,影响了集群中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第三
意大利”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
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因此,借鉴先进国家产业集
群的发展经验,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
策,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当前的首要任务。
第一节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概况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特色也比较明显,具有“第三意大利”之
称,产业集群对于意大利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等意义重大。意大利66个产业
集群的年生产量占据了每年200多亿美元出口额的绝大部分。意大利多个产业集
群广泛地分布在全国各地,支撑着各个产业的生产发展。在意大利,传统的产业
集群有威尼斯的玻璃器具业群,比耶拉、普拉托的毛纺织群,都灵、皮亚琴察的
自动化设备集群,阿雷佐、瓦伦扎的珠宝集群,布赖恩扎的家具集群,蒙特别鲁
那的滑雪靴集群,帕尔马的食品集群,卡斯泰尔戈弗列多的照明设备集群,萨斯
奥勒的瓷砖等产业集群都闻名世界。意大利产业集群的一大特点是以消费品产业
集群为主,例如,纺织品集群有69个,占整个产业的比重为34.7%;皮革与鞋
业集群27个,所占比重为27.3%;家具业集群39个,占19.6%;食品业集群17
个,占8.6%。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显著特点是:有一块限定的地域,一种专门的
产品,一条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链,一张稠密的关系网,加上浓厚的创新氛
围和极高的灵活性,以及强劲的出口趋势。
意大利的法律对产业集群(产业区)作了专门的定义, 1991年10月通过
的第317号法律第36条将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定义为“以小企业高度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集中为特点的地方区域,特别包括了这些企业与所在地居民的关系以及企业总体
的生产专业化”。1999年第140号法律对1991年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地方生
产体系是“主要由一些中小企业高度集中以及独特的内部组织为特点的单一生
产环境”,产业区是“以工业企业高度集中和企业系统生产专业化为特点的地
方生产体系。"①
二、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对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199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总结了七条经验:企业在地理上的靠近性;部门专业化;中小企业为主;在创新
基础上的企业间密切合作和激烈竞争;社会文化的同一性;企业间信任和积极的
自治组织;支持性的区域和地方政府。其中意大利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营
造良好外部环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意大利”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
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趋势。意大利在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上的政策措旌,将产业集
群作为中小企业政策的重要载体,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健
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充分发挥商会和产业协会的作用
意大利的企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由市场配置资源,行业协会在其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它既要赞助技术研究机构、收集散布产业信息、推广出口、开拓国际
国内市场、刺激与促进基础设施发展,还要负责与政府打交道,争取政府对产业
政策的支持。意大利的萨斯索罗瓷砖行业协会就有自己的研究院、博物馆、产品
推广中心。行业协会完全靠企业资助,政府不用掏钱。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政
府从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出发,对行业协会更加重视。1980年意大利瓷砖行业
协会以纽约为据点,成立了对美销售的辅助机构,从而成功地打开了美国市场。
如今在欧洲其他国家和亚洲市场,65%的高档瓷砖来自意大利。这种以行业协会
的力量拓展海外市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行
业协会刚刚起步,许多应该由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完成的事都由政府在做,行业
协会的作用和力量还非常薄弱。近年来有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内企业出口规
。顾强.关于意人利产业集群的考察报告[R].中国产业集群.北京:机械工业⋯版社.2005
36
第五章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模日益增大,但由于出口的产品大多数价格低、质量不高,因此来自国际市场的
制约因素也不断增多。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国家就利用世贸组织的
规则,对我们进行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的限制,知识产权上的纠纷也时有发生。
欠发达地区集群内的企业要真正走出去面向国际市场,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
经验,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引导、培育和规范自己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
在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鼓励和培育集群内企业差异化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发展都会遇到过度竞争问题,由于产业的同质性,生产企业的管
理水平、技术能力和人员索质都呈现相同或相近的局限,企业在一个较窄小的范
围内选择必然造成相关产品短时期内迅速扩张,形成过度竞争。意大利就是通
过“小就是美”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来解决产业集群过度竞争的问题。意大利成功
的产业经济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大都由经济规模比较小、以合作代替结
盟的企业所组成,避开标准化、利润低的产品,战略上则力求满足各种客户的不
同需求,开发造型特殊的产品,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而在我国大部分欠发达地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目前还只是低成本扩张型,高品质上档次的产品太少了。相
对于低成本扩张型,差异化竞争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使用价值,实
现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的不断提高。因此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要实现可持续发
展,有效解决过度竞争问题,应注重选择差异化发展模式。
(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产业区提供多层次人才
意大利政府设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
机构,对各类就业对象进行无偿培训和各种专业化训练,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就
业能力。政府还规定对申请创办企业者,在申请之前必须首先参加为期五周的企
业家培训。对在职人员也要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从不同层面保障了劳动者的基
本素质。此外,对失业者也要进行反复多次的培训和提高,直至其就业。相比之
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与意大利存在较大的差距。就拿产业集群发展比较成功
的浙江省来说,每年培养的职业技校生约10万人,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则要多
好几倍。“皮衣之都”海宁有2000多家皮衣企业,有日产皮衣6万多件的生产
能力,但由于缺少技工,不得不放弃数以亿计的大量国外定单。企业花重金聘请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技工的广告屡屡见报,10万年薪请不到高级技工已不再是新闻。因此,在欠发
达地区,职业技术培训制度则存在着更大的缺口。
(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为产业集群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意大利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建立产业集群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为公有机
构,由生产商协会、地方政府,中小企业支持代理处或企业台伙共同所有。通过
与这些机构签订协议,可以为中小企业直接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产业区
服务中心同时也给企业间对话提供了一个高效平台。目前意大利有130个“真正
服务中心”加盟了56个产业区。这些中心提供范围相当广泛的服务,包括:改革
扶持,组织展览会,提供市场、技术发展信息,集中采购大宗购买,信贷担保,
出口保险,客户申诉的处理,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废弃品管理,品质监控,产
品推广,产品检验,资格授予和商标推广等。从企业的生产、设计、销售到产业
内部的社会分工和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等全都通过市场来完成,完善的市场体系
为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我国的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很多是从自发的、偶然的或者是在农村工业化
基础上发展起来。这些地方的产业集群虽然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达到了一定
水平,应该说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但是要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适应开放
后的国际竞争,应进一步培育产业集群,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产业集群的经验,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信用机制,特别是在培育行业协会、引导差异化竞争、
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第二节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大多处在发展初期,产业配套发展不是很完善,
对区域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程度还不够,尚未形成强烈的地域根植性,影响了集
群中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使得产业集群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贡献不够大。因
此,加强专业化市场建设,促进已有园区内企业的产业联系和发展相关产业及正
确定位政府的角色等措施,是解决如何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
展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正确定位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角色
在每个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集群的薄弱环节是不同的,政府的作用也
是不同的,政府部门应当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在某个阶段的角色和所提供
的服务的重点。在产业集群形成时期,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观念转变、产业引
导、信息服务和创建形成集群所需的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而在集群的成熟阶段,
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服务、公共管理等方面,这一阶段的作用可以用一句经典
的话来描述:“积极的不作为”;在集群的衰落阶段,政府作用为引入刺激创新的
因素,即政府通过引入某种因素刺激集群的创新能力。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企业
本身的基础薄弱、企业经营者素质低、观念落后等问题,产业集群大多处于萌芽、
发展,起步的初级阶段,一些好的项目和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往往因为没有政府的
大力支持而夭折。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此时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应着力
创造一个开放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不是包办一切和过度干预。地方政府
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加快自身的职能机构改革,规范并简化各种审批制
度,提高政府官员素质,更新服务观念,并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时
调整自己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
二、培育具有带头作用的企业家
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人力资本(或企业家特殊人力资本)这一特定要素禀
赋的所有者,是那些凭借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非均衡性,
创造机会和效用,给生产指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
理论中,把培育企业家作为实现经济起飞的两个“先进资本”之一。熊彼特的经济
发展理论也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动
力源泉。布热斯那翰、加姆巴德拉和萨克森妮在关于建立一个新集群的研究中指
出,在集群的最初发展阶段,外部效应、集聚因素和结网协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而显著的企业家活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
和市场新领域的能力,对于这些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
在一定意义上,产业集群是以关系网络,尤其是企业家个人的关系网络为基
础的地区性企业群体,“企业家协调”尤其是“领袖型”企业家的带动作用是非
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这些领袖型企业家所在的企业实力雄厚,规模大,更重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要的是这些企业家本人具有远见卓识,有高超的经营能力,信用卓著,有崇高的
声望,在当地商界有号召力,能真正以自己的企业为龙头,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
共同发展,能合理地分配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之间的利益。产业集群理论的精髓
是依靠内力发展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培养本地
力量(造血)的问题,其关键是企业家,如果没有“头”,只有劳动力,是不可能
发展经济。所以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企业家,是否具备进入
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和对区域外部技术的吸引力。当然,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如
何开放,利用外部力量也是重要的。
此外,欠发达地区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民众的观念的影响,通
过扶持典型的具有带头作用的企业家来促使民众转变观念,这样有利于集群发展
的区域文化。由于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小生产观念根深蒂固,欠发达地区的个体
户和私营企业大多有一种小富即安心理,基本上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从
事经营活动,家庭化、家族化色彩十分浓厚;在生产经营上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
眼光,从而导致短期行为严重,什么赚钱就干什么,甚至出现假冒伪劣商品、偷
税漏税、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使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
要求,无法形成集群式、集约式生产经营规模,长期停留在一个低层次水平的发
展上。因此改变落后观念的方法之一就是地方政府通过扶持典型的企业家来改变
民众的观念,这对一定区域的特色产业中企业的支持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以此吸引其他企业的集中和聚集,促进新企业的不断繁衍。
三、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发展产业集群
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存在因某个大项目,因某种机遇出现,使很多人
从事一种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现象。它的关键在于当地的企业家和政府是否有敏感
的机遇的捕捉能力,正确的市场判断力和充分的市场信息搜集能力。我国相当一
部分产业集群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产业集群,由于缺乏和外部市场联系,没能从
外部获得更优质、廉价的要素资源,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不能很好地应对外部
市场的变化,所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或者中途夭折或者不尽满意。因此,欠发达地
区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期要善于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中发现机遇,培养本地
经济特色,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成熟。
第五章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我国久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四、加强欠发达地区专业市场建设
在大部分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所属的大型批发市场作为连接本地与国内外
的龙头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同时,作为聚散基本脉络的各类中小市场
与作为龙头的大型批发市场,在协调推动整个集群的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还没有
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欠发达地区要提高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不可
避免地一定要加强专业市场的建设。
一般而言,专业市场是在相关产业集聚中诞生发展的,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
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交易地点聚集化、产品交易行业化和商品服务专业化,最终形
成独立的,在一定地域,具有一定规模和特征的专业市场。欠发达地区要加强专
业化市场建设,应首先控制和占领市场,而后围绕市场展开各项工作。一定要统
一规划,合理布局,要有可行性研究,不能搞重复建设,避免市场间的相互冲击,
造成浪费。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通过专业
市场,可以将参与市场的集群内企业组织起来,将群内企业资源有机地整合成社
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风险,以市场为纽带,将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
节联系起来,通过产业的发展推动市场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又对产业集群的发展
起到促进作用,产业与市场的互动作用将带动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此外,市场将
吸收大量的买家和卖家,集中大量的供求信息,通过公平竞争形成合理价格,并
通过专业市场的电子信息通讯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可以合理引导供求,充分发
挥市场导向的功能,优化配置资源。同时,还可以规范交易行为,建立交易信用,
保证交易在三公原则下有序进行,避免了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等不规范行为的发
生,有利于规范生产资料流通秩序。
五、加大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程度
多数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程度不够,尚未形成
强烈的地域根植性,影响了集群中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社会关系网络仅仅依靠
私人网络在维持,也使产业集群的地域根植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欠发达
地区应根据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将发展特色优
势产业和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加大产业集群对区域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程度。特
色产业是一个地区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也往往得益于特色产业。当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一个演化的过程,产
业集群的规划应该建立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而不能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思想,盲目效仿发达地区的开发经验,忽略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凭空地创造
集群,这将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其次,一个集群生命力体现在它的创新能力方面,创新机制是实现集群可持
续发展的机制。创新是一个集体行为,创新活动过程是在集群内成员的互动中完
成的,构成创新网络结点的各行为主体有着不同的功能,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结
点,都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小企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除
了要加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之外,还要加强企业与政府、研究
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民间组织等行为主体的合作关系,构建区域创新网
络,使企业行为嵌入于区域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强化企业的本地化能力,从而拓
展企业获取资源的渠道和获取网络资源赋予的竞争优势,加快传统园区向集群经
济的转变。
六、改善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说到底是产业链、价值链上企业的空间聚集,这种聚集现象的发
生必须要有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作支撑,企业像生物的生存一样也需要自己
的“栖息地”。欠发达地区政府可以创造和提供企业集聚的环境,吸引企业在一定
空间地域内聚集和扎堆。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
入: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对工业空间布局的导
向显著,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健全产权保护制
度,推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改善发展的软环境。要把政策干预的重点放在
促进产业联系方面,至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由企业自己去决定。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应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地方
政府可以通过资源在空间和产业中的重新配置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要帮助
中小企业扩大产品市场,包括兴建特色展览馆、发掘商品的本土文化内涵、推广
地方品牌和改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营造市场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
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政府还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提倡创
42
第五章培育产业集群足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业精神,这对一定区域的特色产业中企业的支持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以此
吸引其他企业的集中和聚集,促进新企业的不断繁衍。
七、健全欠发达地区中介服务体系
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中介机构等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整个产
业集群的发展都十分重要,而在欠发达地区,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制约了产业集
群的发展。欠发达地区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
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组织体系,要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继续建立和完善资产
评估、涉外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
要筛选和鼓励一批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管理运作规范的商业化中介机构及
推动和引导一批公益性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服务;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有机融
合,在具体的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通过建立中介机构、协会等提供各类
培训和咨询,或者有目的的组织企业家交流集会,推动企业之问的交流和协作以
及企业协作联络网络的生成,要依法定期发布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等统计信
息,建立起规范的市场信息引导机制,从而促使企业之间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
通和交流,为创新的发生提供可能;在培育发展行业协会方面上,坚持民间性、
自律性原则,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会展、招标、名牌认定、行业
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工作。
八、发展相关产业,吸引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吸引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向本地区转移的目标与手段
就是通过传统的招商,。但是传统招商并没有把产业集群作为重要战略,只是招
一堆相关或不相关的企业,形成“企业扎堆”的格局,陷入了盲目搞工业园区的误
区。虽然这种招商起步快,但由于区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大,只完成了“企业聚
集”,而没有实现企业集群,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核心优势和聚集效应,所以企业
的植根性会比较弱,后劲发展不足,风险很大。鉴于此欠发达地区的政府要想实
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采用了链式招商或网络招商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来
落户集群工业园。这种产业集群的招商是一种链式招商,即努力吸引产业价值链
上的各类企业落户本地。虽然此种招商开始可能较慢,但是一定这类企业落户后,
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43
产业集群与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此外,发达地区目前大多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土地、基础设施的使用费用
等)相对于欠发达地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使得发达地区部分产业集群向欠发达
地区的转移。例如,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高度化,该产业在东部区域已逐渐失去优势,属于需要转移的产业;但对
西部区域来说,丰富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服装业较低的行业进入壁垒,使这一行
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产业转移一般是遵循一定
的规律,产业的转移过程,首先是转移一些次要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然
后才是比较高端的产业。有一些转移的产业对欠发达地区的某一个局部地区也许
会不合适,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变后
发优势为产业创新优势,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超越某些传统阶段,大规模开发
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甚至优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向现代工业化阶段
的跨越。
第六章总结
第六章总结
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
有效的、非自觉的制度选择。“第三意大利”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最重要的
投资环境,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
的路径选择。但是,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特定的历史和制度条件,在那里只有少
数的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好,大部分的产业集群发展还不成熟,不可避免地存在
一些问题。因此,借鉴先进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培
育产业集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当前的首要任务。
对产业集群战略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涉及到许多方面。为了能较
客观地总结其实践经验,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法为
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方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考察了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
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培育、发展产业集
群的战略意义;提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
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企业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缩
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模式,它是区域富裕的原因而非结果。
欠发达地区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跨
越式发展。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J】.http".//www.chinacluster.org/df_jY.php,2004.
【2】魏束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8).
【31吴晓军.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fJ】.江西社会科学,2004,(8):123-126.
【41陈振汉厉以宁.工业区位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22—27.
【6】马新建.企业家理论与企业家资源发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3).
【7】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
【8】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
【9】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nO】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 l】魏宋华邵东涛王缉慈.地方企业集群战略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J】.开发研究,2002,(4).
[12】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9):69—73.
[8]I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
[9】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5):2·7.
[10】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四.中国工业经济,2001,
(9):33-37.
【1l】刘豫川黄勤.西部开发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的融合【J】.天府新论,2002,(6);42-46.
[1213i缉慈.创新空间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王今.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1).
【14]安纳利.萨克森。卜硅谷优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15】干缉慈.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2004,(1).
【16】迈克尔啵特.竞争论rM】.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7】胥留德.论特色产业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2,(11);15—18.
【【l 8】沈青曹胜红.产业集群规划,要_Hj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www.chinacluster.org,2005
【19]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路径研究.[M】.
江两:江硒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
【20】钱学凡.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特点与问题[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
告》.http://www.chinacluster.org/df_jyphp,2004,(127).
【21】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
【22】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SUrf].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0·26.
参考文献
【23】盖文启王缉慈,从硅谷的成功看中国高新区的发展(JJ.中国_T业经济,1999,
(12):38-42,
[2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fJ】.经济学动态,2003,
f8):28-31.
[25]贺灿飞.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fJ】.地理学报.,1999,(2):97.105.
[26】胡艳曦陈雪梅.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1):28.31.
[27】黄勇.浙江块状经济模式的作用及其经验【J】.宏观经济研究,1999,(5)55-58.
【28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J】.经济研究,2002,(8)74-95.
【29]李新春.专业镇与企业创新网络【J】.广东社会科学,2000,(6)29-33.
【30]任宝.对于产业集群分类的思考[EB/0I].www.chinacluster.org/bbs/forum,2005
【31】Bresnahan,T Gambardella.A.Sax枷sn,A.’Old economy’inputs for’new economy’
outcomes;cluster formation in the new Silicon Valley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835—860.
【32】RalⅪliotti.R.Footwear districts in Italy and Mexico compared[J].World
Development,2002(1).
【33】Humphrey J. Schmitz H.Principles for promoting clusters&networks of
SMEs[EB/01].http://www.chinacluster.org/dfjy.php,1995.
[34】Porter,M.E.The Adam Smith address:location,clusters,and the”new”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Business Economists,1998,(1):7-17.
【35]Ahco Rolelandt PimdenHertog.The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舾a socio-economic
notion,in F Pyke,G Becaaini and w.Sengenberger,eds[EB/01].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Italy,Geneva,IlLS.
www.epub.wu-wien.∞.aVdyn/virlib/wp/showentry?lD=epub-wu-01 507-9k,2004.
【36】Simmie J.J.SanneR.Innovative clusters:Global or local linkages?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London,V01.1 70:87-98.
【37】Rosenfeld⋯S A.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Economic
Development[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V01.5(3-23).
【38】OECD DARTA.Proceedings,world congress in local clusters:local networks ofenterprises
in the world economy.[EB/01].
www.utoronto.ca/progris/pdf files/Britton_E&P%20—A.pdf,2005.
【39】Alex R.Hoen.Identilying Linkages with a Cluster-based Methodology[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02,14(2).
[401 Chris Jensen·Butler.The economie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and examination of their
performance in Denmark[EB/0i】.www.meti.go.jp/policy/loeal economy/downloadfiles/
Business environment_prom div/04099alyoushi%20eng.pdf,2003.
[41]David Learmonth Alison Munro J.Kim Swales.Multi-sectoral Cluster Modelling:The
47
产业集群与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Evaluation ofScottish Enterprise Cluster Policy[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3,1l(5).
【42]Edward J Feser Kyojun Kooal e1.Incorporating Spatial Analysis in Applied Industry Cluster
Studies[EB/01].www.competitiveness.org/artiele/view/14/1/5—22k,2001.
【43]Edward Feser.Industrial clusters:learning resources[EB/OI].VCVv'W.edtoolbox.org,2004.
【44]Edward M.Bergman Edward J.Feser.Industrial and Regional Clusters:Concepts and
ComparativeApplications[EB/01],http'JAvww.clusterstudy.com/bbs/ptb/index.php,1999.
【45]Edward W Hill.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肼.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0,14(1):65~96.
【46]Esa Viitamo.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Forest Sector—Where Are We Now?
[EB/oI].http://www.clusterstudy.com/bbs/ptb/index.php,2001-03-30.
p7]Herr6 GAYel a1.Growth Sectors/Clusters in Dublin,London,PariS and Rhine Ruhr:
Synthesis recommendations[EB/0l】.
http://www.iaurif.org/ergprojects/networking/gemaca/gemaca_gb.pdf,2003.
【48】Luxembourg.Innovative Hot Spots in EIlrope:Policies to pmmote tram-border clusters of
creative acfivity[EB/Ol】.Trend Chart Policy Workshop,Background Paper on Methods for
Cluster Analysis.www.fjsme.en/z/eyjq/一10k,2003-05—06.
【49]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Competition【J1.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50]Michael E.Porter.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15-34.
[51]Lourens Broersma.The Role ofServices in Innovative Clusters[EB/01].
www.asahi-net.or.jp/-MQ71-MTl/Regional03.pdf,2001-10.
致谢
致谢
论文总算完成了,回顾其中的甘苦却是一言难尽。虽早已知道论文完成的辛
苦,但真正做起来还是倍感艰难。从最初的选题构思,到中期的资料搜集整理、
篇章布局,直至最终的成文定稿,感觉自己一直处在一种领悟与否定,否定与领
悟的不断转换之中。从中固然有自己实践摸索、阅读书籍以及分析思索的收获,
但是更离不开导师陈永志教授的悉心指导。从本科到硕士这七年的研读期间,陈
老师都给了我无私的关心和指导,他那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既注重理论知识修
养又强调联系实际的教学风范,使我受益非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论文虽然完成了,但自己仍感觉不尽如人意。自己也希望可以更加深入地探
讨,但由于自身学识的局限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好寄
希望于今后继续努力,能够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做得更加深入和有创见。
凤凰花开,在厦大的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了。在此,感谢厦门大学经济系全
体老师们的精心栽培,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与我共同度过一段辛苦
又充满快乐、相知又相助时光的同学们,相信他们会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
苏秀容
2006年4月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 苏秀容
学位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冉庆国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学位论文]2007
2. 黄建康.蒋伏心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刚性及其超越[期刊论文]-理论探索2009(1)
3. 刘明贵.LIU Ming-gui 基于产业集群的欠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培育[期刊论文]-宁夏社会科学2006(5)
4. 陈谦勤.曾铁城.邝国良我国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下技术扩散与制度安排[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
2007,23(9)
5. 程家健 对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中竞争优势刚性的思考[期刊论文]-求实2007(9)
6. 冉庆国.李子丰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2)
7. 赵蕙萱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定位与拉力——以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期刊论文]-党政干部学刊2010(9)
8. 吴晓军 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3(8)
9. 胡亭亭 中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培育的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7(7)
10. 邝国良.张永昌.张彩江我国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下技术扩散政策制定的探讨——基于委托-代理模型[期
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