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762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姓名:张杨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刘经华
20060401
摘要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有关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实现的可能性问题,在国内外
的学术界200多年的争论后,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由于该问题直接联系于现代
经济发展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如:外资利用及中国经济拉美化的倾向等,使得对
该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仍然十分必要。
本文的第一、二章,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
论的介绍,简要地概括了将探讨的“实现问题”。在明确所争论问题后,按时问
顺序,分别回顾了从19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几次大论战。
为解决该问题,文中以十七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为依
据,具体分析了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在第三章中,首先通过引用卢森堡的观点,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进而
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贸易,指出在重商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英国,主要是依靠与
非资本主义经济地区、与殖民地的贸易,来进行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然而,这种外部市场的贸易,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顺利进行。在打通海外
贸易的渠道时,在把非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地区纳入经济体系中时,国家的军事
实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岛国的英国,更是发展起了强大的海上军事力
量。这就是文中第四章阐述的内容。那么当国内的大工业生产得以建立并发展起
来之后,资本的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否可以由本国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来承
担呢?通过第五章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否定的结论。
由此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从未在
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存在过。从建立之初对贿民地经济的依赖,发展到现代经济,
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经济上的依附,一刻都未曾停息。
关键词;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海外市场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the problem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urplus value hadn’t come to a common conclusion after 200 years’
debate.As it has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within the modem
economy development,such as"the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the Latinic Rend
in Chinese economy,further study is still very necessary.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s,after the briefintroduction ofMarxian reproduction
theory,the issue that we will probe into in this paper is clearly outlined.And then,we
will look back respectively several big debates on this problem in order of time from
1920s’.
To make a further study on this issue,we carefully analyzed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urplus value in the reproduction of Britain’
capital economy in 1 7恤century.
And in the third chapter,Luxemburg’s distinguish between interior market and
exterior market is introduced,after concretely examination,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exterior market and trade is the key to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urplus value in Britain.especially the overseas trade wim non-capitalistic
economies.
However,this kind of trade does not always go on wheel for some reasons.The
Nation’s military forc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breaking through the outlet of the
overseas wade,incorporating the non-capitalistic economies into its own economic
system,and this is what we talked about in chapter four.
Witll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dustry,whether the problem
we discussed can be solved by the growing working class inside the country or not is
of so great importance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So in the fifth chapter,we
discussed it seriously and finally we got a negative conclusion.
Above all,we concluded that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urplus
value never be solved in a close country,which mean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ic economy always depend on non—capital economies and
under-development economies,wheresoever and whensoever.
Key Words:Capital accumulation;Surplus value;Overseas market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
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雩粤物
Z^彳年膨月9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
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
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
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作者签名:芗专物
刷噬轹旁i哗
日期:知备。月罗日
日期: 年月日
引言
引言
有关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经过200多年的论争,尤其是在卢森
堡以后,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不仅是马克
思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也可以称作是现代世界体系论的奠基之作,其中对资本主
义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交换和依附的精辟论述,构建了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雏
形。同时,对现代世界体系的理解,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与非资本主义经济体
的关系的理解,实际上直接联系于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制度
等等,伴随着国外公司的到来,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交通运输条
件优越、享受优惠开放政策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形成了“外向型”或“外
联型”的区域发展格局,通过大量的“海外关系”,引进外资和技术,带来了快
速的经济增长。然而,就在为外资的引进带来的经济增长而喜悦的时候,我们的
脑中不禁闪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在拉美化吗?
我们不禁回忆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丁美洲国家采取的是引进经济,
GDP持续增长。欧美国家把他们的加工业纷纷转移到拉美国家,特别是以巴西、
阿根廷等为代表,进一步控制他们的经济,控制他们的能源、汽车、电力等等。
由于拉美国家缺少利润转移法和资产转移法这样的相关法规,最后拉丁美洲国家
政府被欧美国家操纵,出现了增长不发展的怪现象。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
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的加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把加工产业向中国转移。这种
转移直接导致拉美国家的经济衰落,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目前,我国的外资渗透程度已然十分严重,如再不警醒,恐难避免重蹈拉美
化的覆辙。近20余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逐年上升,已连续十年成
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之,一个不容回避并引起越来越多关注的事实
是,中园经济对外资的依赖性异乎寻常的高。我国外资存量所占GDP的比重已大
大高于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多出日本30多倍。我国的FDI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额的比例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之一。
更为严重的是,除工业领域外,外资对我国流通渠道的控制也呈加速趋势。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流通渠道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它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近年来,
外资流通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面对外资从高端市场向下延伸,民族企业在市场
份额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外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
程中短期和长期的作用:面对几十年的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并未取得成功的状况,
我们应该高度认识到提升国内科技水平,鼓励科技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面对我们身处的现代世界体系,我们应该对这个体系的运行有深入的了解,对我
们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产生和运作有进一步的剖析。
由此,作为资本主义正常运作的瓶颈,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成为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着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的积累直接关系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规模,生产的规模反过来又决定着剩余
价值的生产和占有。只有清楚地了解这种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条件,了解我们在这
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认清现实中哪些是对我们有利的因素,才能逐步找到
在世界体系中提升自身地位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即使在提出这个问题的200多
年后,我们依然有必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
。中国绎济的“拉美化”倾向不仅在学界广泛讨论。虽近在“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高层论坛”E,
国家科技部副部K尚勇还表达,对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拉美化”的忧虑。‘i产业分工在全世界有两种出
路。”尚勇说,一种是“拉美式”,没有自主产业研发,对自主创瓤的投入极少,代表国家为阿根廷,在外资
产业转移后,经济被整体抽宅;另一种是台韩模式,以制造业带动本十技术突围。中国要总结他国的发展
经济,避免中同经济拉美化。
第一章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一章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积累以及实现剩余价值
的可能性的问题,事实上己经进行了两个多世纪的争论和探讨。上世纪二十年代,
西斯蒙第同萨伊、李嘉图和洛克进行了一场大争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俄
国的民粹主义者同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罗
莎·卢森堡在她的《资本积累论》中对上述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马克思的《资
本论》问世前后,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都反复谈论过这
个问题。然而,两个多世纪以来的争论,并没有得出一个真正的结论。
事实上《资本论》第二卷,不像第一卷那样真正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而只是
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经常因为疾病而受到妨碍和中断。尤其
是对本文将要讨论的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实现的问题的分析,显得并不够明确和
完善。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有关资本积累这部分在卷末的最后一章,一部五
百多页的书卷早,只占到很少的三十五页,而且谈到中途就停止了。
为了对这个至今未决的问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马克
思的再生产理论,以便较清晰地勾勒出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在明确问题之后,
较简明地回顾一下政经史上对该问题的几次争论,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问题
的本质所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详细地论述几次论战的具体过程,从篇幅考虑,只
简要地概述出论战各方的主要观点。
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介绍
《资本论》作为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从资本的原
始积累到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从剩余价值的生产到剩余价值的实现,马克思都
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我们
清楚地认识到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和途径,了解到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实现的条
件。其中关于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和图解,已经成为我们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西新蒙第、萨伊、李嘉圈和麦克库洛赫,i几世纪初的经济学家。对于他们各自的思想的揭露和批判,见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二、三卷及《剩余价值理论》。关于他们的简要介绍,见埃里克·罗尔的《经济思
想的历史》(伦敦费伯一赞伯⋯版社,1962年版)。另罗莎·卢森堡的《瓷奉积累论》。
{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社会总产品流通时,假定闭关自守的经济
只有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指生产资料的
生产,第二部类指消费资料的生产。
同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下列三部分:(1)第一部分补
偿不变资本,即补偿先前以原料、辅助材料、机器和生产工具等的形式存在的,
并且只是在成品的一定部分中再生产出来的价值;(2)第二部分补偿可变资本,
即偿付工人的生活费;(3)第三部分是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首先用这种分类来说明简单再生产,即这样一种情况:社会仅仅再生
产任何一个时期用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而没有扩大社会总产品,剩余价值
全部消费掉,没有积累。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式,马克思用公式来说明简单再
生产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部类4,000C+I,000V+I,000m=6,000
第二部类2,000C+500V+500m=3,000
简单再生产是如何进行的呢?首先,第一部类的1,000V和1,000m,从自然
形式来说是作为生产资料而生产的,今明两天是从价值形式来说,则代表工人的
工资和资本家阶级的消费。由于只有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这就意味着,第一
部类必须用同等数量的价值同第二部类进行交换,才能得到第二部类的消费资
料。同样,在第二部类中,商品的自然形式是消费资料;这意味着,为了继续生
产,第二部类必须取得商品来替换生产中用掉的2,000C。这两种情况都表明,
每一部类都必须用自己的某些产品同另一部类进行交换。实际上,这意昧着,第
一部类用I,000V+I,000m来交换第二部类2,000C。而第一部类的4,000C和第二
部类的500V+500m在各自的部类内消费掉。
也就是说,为了在简单在生产条件下取得平衡,得到实现,必须有下列的条
件:
Iv+Im=II c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总产品为9,000,其中1,500为剩余价值,由资本家阶级在
没有任何替换的情况下,用于非生产消费。
然而,简单再生产不是资本主义的特征。资本主义在危机时是缩小的再生产,
第一章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秘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而在一般情况下,则是扩大再牛产。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生产,而不是全部
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资本的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的
基础。
资本积累意味着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两部分,也就是资本家不能把全部
的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资本。
为了使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I(C+、斗M)>IC+IIC,即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大于社会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才有一部分剩余生产资料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
I(V+M卜II(v+M)>Ⅱ(C+Ⅵ一hD,即社会的总收入大于社会所生产的消费品,
这样爿。有一部分收入用于积累。
从以上图式,基本描绘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但实际中要进行多次
交换才‘有可能实现,而实现的渠道是什么?是否在再生产过程中能够一直保持畅
通?如果交换能顺利实现,那么再生产便能顺利进行;反之,资本积累不能顺畅
进行,再生产过程将受到阻碍。对以上问题的争论,便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资本积
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二、实现问题的提出
那么明确地说,什么是“实现问题”呢?
列宁认为,实现问题就是:如何为每一部分资本主义产品按价值(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和按物质形态(生产资料、消费品,其中包括必需品和奢
侈品)在市场上找到替换它的另一部分产品。。
也就是说“实现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为所生产的商品按其“价值”一即
资本投入额,实现为有利润的货币形成。二是为所生产的产品按“物质”形成一
即对其所投入的生产资料、消费品找到作交换的他人的物质产品。否则,其产出
价值不能得到“实现”,累积的不能实现就会导致由于生产过剩而发生危机,也
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不能顺利实现。反过来说,如果要使资本积累及剩余
价值的顺利实现成为可能,使再生产过程能顺利进行,需要什么条件呢?二百多
。列宁存《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文中,批驳了俄国民粹派的观点.提H{了对再生产过程中实现问题的认
识,归结为以上两个方面。详自lI请参见《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
5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奉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年来一直在争论的就是这个问题f21。
政经史上发生的几次争论都和扩大再生产中资本积累问题有关,在每次论战
中的侧重点不同,但归结到最后,都是以上所说的“实现问题”。持不同论战的
双方都有各自的理由,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于这几次大论战,下一章中我们
将做简要的回顾。
第二章学术界论战及理论回顾
第二章学术界论战及理论回顾
从19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进行
了大量的争论和探讨。参与争论的学者,或者认为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认
为积累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有所不同,200多年来未能达到比
较一致的共识。为了使问题更加明晰,我们有必要来扼要地回顾一下这些论战及
思想主张。
一、西斯蒙第和萨伊、李嘉图和洛克
此次论战发生的背景是:19 1垃纪20年代英国最初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
当时的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神圣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危机把经济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一方面,市场的泛滥,商店堆满了商品而找不到
购买者,无数的破产者;另一方面,劳动者大众的极度贫穷一一这些事实都初次
展开在那些理论家的眼前。
论战的双方,代表着两个对立的见解;西斯蒙第认为积累决不可能解决;而
李嘉图、萨伊及洛克则支持积累无限可能性的见解。但是双方都坚持了现在看来
关于斯密的某些错误见解:双方都同样无视了再生产中的不变资本,特别是萨伊,
他把斯密关于总生产物分解为V+M的混乱理论,当作无可非难的教条保存下来。
西斯蒙第对危机或生产过程的中断及总生产物的实现闯题持这样的观点。。
由于受到斯密的影响,他说:“国民收入就只能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包括
在年生产中,一部分在年生产之外:前者是由财富中生的利润,后者是由生活产
生的劳动能力。年生产,或国家在一年中完成的全部工作的结果,同样由两部分
组成:一部分是财富所产的利润;另一部分是劳动豹能力,它等于它所交换的那
部分财富或劳动者阶级的生活资料。这样,一个社会的总收入总额,是由工资、
资本利润与地租所构成,以v+M表示之:其他方面,从价值上说,同样分解为
v+M,‘因此,国民收入和年生产,相互平衡(并表现为相同的数值)’。也就是
。两斯蒙第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巾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积
累的观点,认为积累在客观上是不可能。
7
_}七世纪的英国资奉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必须在价值上相等。‘年总生产物,每年完全被消费掉。而其中一部分是由那些
以劳动相交换的工人来消费,而这些工人就把它转化为可变资本,再生产出来;
另外一部分,由那些以收入相交换的资本家来消费并消灭了它’。‘年收入的全部,
势必与年生产物的全部相交换’。因此,支付今年的生产的不能不是去年的收入。
如果这样,那么,资本主义的积累又如何发生昵?假定总生产物必须被工人和资
本家完全消费掉,一点也没有剩余,很明显地我们停留在简单再生产的范围内,
积累问题就无法解决了。”也就是说,他否定了积累的可能性。既然一切社会需
要,是由工人的工资总额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组成的,那么,在扩大再生产的场
合下,什么人购买那些剩余生产物昵?在这一点上,西斯蒙第争辩说:“积累在
客观上是不可能的”。【3】
西斯蒙第认为,李嘉图和萨伊先生由于未能确定许多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得出
这样的学说,他们认为消费是一个无限的力量,或者至少是除了生产的界限以外
没有其他的界限,其实,它受收入的限制。他们说,任何生产出来的财富都会有
消费者,他们鼓励生产者造成大批商品积压,现在这种积压正在使文明世界遭受
灾难。但是,他们应该预先告诉生产者,叫生产者只应该指望有收入的消费者。
论战中,西斯蒙第说:“对于目前的灾难,人们提出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解释:
有人说:我们生产得太多了;又有人说:我们生产得不够。前者的人说:倘若我
们尽数消费那些卖不出去,而压迫市场的某些过剩商品,倘若我们根据购买者的
需要,为将来组织生产,那么,均衡才能恢复,和平和幸福爿‘能够得到。后者的
人说:只要我们付出双倍的努力去积累和再生产,均衡即可以保持。如果,你们
以为我们的市场上商品泛滥成灾,那是欺人之谈。因为我们的仓库只装满一半,
让我们装满其余另一半,而这些新财富的相互交换就会使商业获得新的生机。”
前者是西斯蒙第的观点,因为他说过,今年的生产,是由去年的收入来购买
的,而今年的生产,由于他未经说明的积累而比去年的收入更大一些,因此,就
发生过剩,生产积累越多,过剩就越多。后者是洛克的观点,其观点是来自于萨
伊,尤其是老穆勒。
洛克的观点,扼要地说就是:供给与需求,确实是相关的,而且是可以相互
转化的名称。某种商品的供给,形成对他种商品的需求。因此,对⋯定量农业生
产物的需求,只有在提供一定量的工业生产物,与之相交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第二章学术界论战及理论回顾
另一方面,对这种工业生产物的有效需求,也只有在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生产物
的场合下,才能够发生【4】。对此观点,之后的卢森堡指出:李嘉图派的策略在这
里是很明显的。换言之,他有意识地把货币流通通撇开不谈,好像商品只是直接
以商品去购买和支付的。这就是说,洛克将商品交换视为物物交换;也就是买卖
是统一的行为,不会分解并独立为买和卖,两者不会脱节,这当然是错误的【5】。
另外还有就是萨伊的“销路说”。,即认为产品会自己开辟销路。这种学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后不攻自破。
总之,在这场论战中,西斯蒙第认为积累决不可能解决;而李嘉图、萨伊及
洛克则支持积累无限可能性的见解。西斯蒙第在斯密的影响下,把总收入分为
V+M两部分,并且年收入的全部,势必与年生产物的全部相交换,积累在客观
上是不能进行的。而李嘉图派则认为消费是个无限量,任何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有
消费者,同时在没有考虑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只分析了物物交换的情况。这次论
战,还只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讨,某些由于受到斯密的影响的错误观点,马克
思在《资本论》中都给予了充分的分析和纠正。
然而,紧接而来的另一场大论战,则发生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后,经
济背景完全不同的俄国,下面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
二、俄国民粹派思想家同马克思主义者的争论
这次论战发生在19世纪80至90年代的俄国。其时,资本主义在西欧已经
成熟,各种矛盾暴露得十分清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大力的推动,并由于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为社会走向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历史性的前
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当时的俄国在各方面都表现为一个过渡时期,
一个充满着痛苦的国内危机时期。由于专制政府所采取的用强力促进资本主义成
K的政策,资本原始积累已在俄国蓬勃发展了。由于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彻
底,因而城市的工业无产阶级,无论在社会上或思想上,都还没有成长为近代无
产阶级Izj。
当时俄国的知汉分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俄国是否应该仿照西欧的先例,发展资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萨伊定律”,认为产品会自动创造需求,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
。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肖时俄国的经济背景,进而论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可
行性。详细参见《列宁选集》第1卷
9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本主义。也就是说:如果用国家的力量,将资本主义制度强制地移植到俄国来,
这样做,行不行?对不对?在两条道路面前,俄国人应该走哪条路?争论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俄国资本主义及其前途,并由此引发出了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全
部问题。
作为争论一方的民粹派,主要论战者有沃龙佐夫·瓦西里·巴甫洛维奇和尼
古拉·逊·沃龙佐夫对资本积累问题有这样的表述:“生产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
包藏在其中的剩余价值。那么,这种使资本家发生兴趣的剩余价值是什么东西
呢?在我国看来,这是国内生产超越消费的部分。每个工人所生产的,超过他自
己所能消费的,而所有这些剩余价值部分都积累在少数人手里。这些剩余部分的
所有者自己消费这些东西,为了这个目的,把它们用来在国内和国外,与种种必
需品和奢侈品进行交换。可是,不管这些所有者尽量吃、喝、跳舞,他们不可能
把剩余价值全部挥霍掉,势必有巨额的剩余,而这个剩余部分,能以之交换其他
生产物,也必须加以处理。他们必须把它转化为倾向,否则就很不好。既然资本
家在国内找不到可以承担这个剩余的人,它就必须向国外办输出。这就是为什么
对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国外市场是必要的。”。意即夺取不到国外市场,危
机就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也就不能发展。而俄国是迟到者,国外市场已经被
先进国夺走了。因此,俄国的资本主义前途无望【2】。
尼古拉·逊对俄国资本主义命运的见解,是以他的一般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的
理论为基础的。他说:“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力图确保一个尽可能大的市场。
资本主义国家首先依赖国内市场。但到一定时候,它就不能满足于国内市场。这
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生产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工人以工资形态占有:另一
部分是被资本家占有。工资部分越来越低。此外,承受着资本主义占领农村,农
民失去生计,其购买力下降。资本家的部分,不论其需要如何大,也不能全部用
于个人消费。因为一部分要用于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生产率的提高使资本家
无法完全消费掉庞大的生产物。这样,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了
自己发展的障碍物。任何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迟早将陷进这一矛盾中。”。
。在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中,详细地剖析了两位民粹派思想家,关于国外市场对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的重要性的论述。详细参见《列宁选集》第1卷
。尼古拉·逊根据一般资奉主义发展条件的理论为基础,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需要国外市场,及
当时俄国为什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详细论述参见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选集》第1卷
10
第二章学术界论战及理论回顾
总体来说,民粹派认为,俄国并不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根基,可以避开资本
主义,通过自己独特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偶然现象,是
人为措施的结果,村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村社农民是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民粹派认为,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体现剩余价值的产品
既不可能为资本家全部消费掉,也不可能在市场上销售掉。俄国国内市场由于小
生产者的破产和购买力的降低而日益缩小,唯一的出路是寻求国外市场。而对俄
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由此:资本主义不
可能在俄国得到发展。
对民粹派以上观点,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民粹派以上
观点进行批判的第一人是司徒卢威。他认为资本主义并不缩小国内市场,而相反
地扩大了国内市场,借此反驳民粹派的观点。
司徒卢威认为:“一国领土越广,人口越多,这个国家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
国外市场就越少。”从一个人口众多、领土广阔的国家,其资本主义就可以依靠
国内市场而发展的观点出发,他接受了德国瓦格纳等的“世界三大帝国”的理论。
世界三大帝国是:英国、美国和俄国。在他看来,它们的特点是靠“国内市场”
而发展的。它们不是拥有巨大的国外市场吗?不,英国既是不列颠与爱尔兰的联
合王国,又是包括在这王国在内的,再加上既有移民殖民地,义有奴役土著殖民
地的英帝国,美国则是在美西战争中,刚吞下夏威夷和菲律宾,俄国的领土除了
旧俄之外,还包括波兰和芬兰,这三者的领土是够大的了,人口是够多的了,仅
仅这一“国内市场”就足够其资本主义发展了。
列宁也对民粹派的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批判。列宁认为,要批判民粹派
的观点,只分析它们的错误和举出国内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事实是不够的,必须考
察俄国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分析俄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为了这一目的,
列宁撰写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该书清楚地展示了列宁如何对民粹派
的观点进行分析和驳斥【2l。
首先,列宁认为产品价值中前两部分的实现并不困难,因为第一部分用于生
产,第二部分用于工人阶级的消费。但是第三部分剩余价值怎样得到实现呢?民
粹派认为,归资本家所有的体现剩余价值的产品无法由资本家全部消费掉,同时
由于国内小生产者的破产而导致的购买力的下降,使得这些产品也无法在本国市
十七世纪的英困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场完全销售掉,囚此“获得国外市场”是摆脱“实现剩余价值的困难”的出路
列宁认为,民粹派把整个产品实现问题归结为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显然认
为不变资本的实现并不困难,错误J下是从这里来的,晚明实现问题时,困难正在
于说明不变资本的实现。为了得到实现,不变资本必须重新投入生产,丽这只有
其产品是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直接做到。假如补偿资本的不变部分的产品是消费
品,那就不可能把它直接投入生产,而必须在制造生产资料和制造消费品的两个
社会生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全部困难正在于此。
同时,列宁认为:一部分生产者从生产资料中“游离”出来,必然以这些生
产资料转入他人手中、变成资本为前提,因而又以下列情况为前提:这些生产资
料的新占有者以商品形式生产那些原先归生产者本人消费的产品,就是说扩大国
内市场。这些新的占有者在扩大自己生产时,向市场提出对新工具、原料、运输
工具等的要求,以及对消费品的需求。他们忘记了,对市场来说,重要的绝不是
生产者的生活水平,而是生产者拥有货币。早先主要经营口自然经济的宗法式的
农民,他们生活水平的降低与他们手中货币数目的增加完全相一致,因为这种农
民愈破产,他们就愈加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就愈加必须在市场上购买
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更大一部分。“随着一部分农村民的游离,他们以前的生活资
料电被游离出来。这些生活资料现在变成可变资本的物质要素”。“一部分农村民
的被剥夺和被驱逐,不仅为工业资本游离出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同是
地建立了国内市场。”因此,从抽象的理论观点来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
正在发展的社会中,小生产者的破产所表明的情况是国内市场的建立,而不是缩
小。
同时列宁认为,在讨论“实现问题”时,应当把对外贸易抛开,把对外贸易
扯在一起丝毫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只是把问题从一国转移到数国。在讨论实现
问题时,重要的是以一部分产品替换另外一部分产品,至于这种交换是在一国,
还是在数国内进行是无关紧要的。
然而,列宁也同样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没有国外市场。原因在于:
l、资本主义只是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
2、社会生产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必须有的假定,
并且事实上只是从一系列经常波动中得出的平均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
第二二章学术界论战及理论回顾
于为不知道的市场而生产的各个生产者的孤立性,这种相适应的经常遭到破坏。
彼此互为“市场”的各种生产部门,不是平衡发展,而是互相超越,因此较为发
达的生产部门就要寻求国外市场
3、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
资本主义破坏了旧时经济体系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的状态,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
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21。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粹派的两位思想家都认为俄国若要
发展资本主义,必然需要巨大的海外市场,而后发展起来的俄国并不具备这个条
件,因此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列宁则认为,俄国完全可以自身建立
起资本主义,虽然他也同样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没有国外市场,但完全是
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而并不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
成份。
较上一次论战而言,“实现问题”的轮廓在此次沦战中愈见清晰,到了卢森
堡和布哈林等人的争论时,关于该问题的探讨,已经非常全面和深入了。
三、罗莎·卢森堡和布哈林等人的论战
卢森堡认为《资本论》第二卷中仅仅提出了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问题,而
没有解答这些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她写就了《资本积累论》一书,提出了
第三市场的理论。下面对她的思想进行简要的概述。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分析社会总产品流通时,为研究方便,马克思运用
科学的抽象法,假定闭关自守的资本主义经济只有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把社
会总产品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个部分,并列举了公式来说明。
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公式理论上说得通,但应用于实际情况,在资本主义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二部类会出现一种生产剩余,而工人却无力吸收。资本
家为了实现它的全部剩余价值,以保证扩大再生产的继续,就必须在工人和资本
家两个阶级以外寻求市场。只有这第三市场即小商品生产和封建生产等,才能吸
收剩余产品,实现资本的积累。没有这第三市场,资本主义便不能生存下去,整
个体系就会崩溃。因此,争夺新市场和出口,就成了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5l。
卢森堡对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提出了一些批评|5l:
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由于图式中假定技术不变,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一旦技术发生变化,有机构
成提高,第二部类就会开始出现一种剩余,而这种剩余在假设的关闭体系内是不
能被吸收的。需要第三市场,而这种经济在市场关系上同资本主义越密切,作为
独立实体遭到毁灭并被吸收到资本主义体系中越迅速。但这个“第三市场”并不
一定是外国或海外市场,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帝国时期以前,在本国往往
可以找到这种市场。没有这个市场,体系就会崩溃掉,因为缺乏一种实现全部剩
余价值所必需的有效需求,而这是继续进行积累的一个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由利润动机来支配的。利润最终要成为资本家的投资金
额。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那些闪闪发光的金块利润,而
是得到不断增长的利润。这是它与任何发剥削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处。
作为积累的前提和结果,资本主义生产逐渐扩大。这个进程依赖予一定的社
会客观条件。积累的条件除了需要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供应,还有一个基本条件。
要有可能出售掉工人生产的商品,以货币形式来补偿资本家原先的开支和从劳动
力那罩窃得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髓够卖掉自己的产品,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
分货币再转化为资本。
稳步地增加销售商品的可能性是必不可少的,以使积累保持连续不断的过
程。资本本身或者它的生产途径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呢?
假设在资本主义商品总存货中,必须相应地找出第三部分,不是用于更新耗
材、不是用于维持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它包含着剩余价值中无法估价的部分,
构成资本存在的真实意图。那么在社会中是谁需要这部分商品呢?
是工人吗?工人除了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得来的用于购买微量必需品的工资
外,并无其他收入来源或手段,根本没有能力消费这部分产品。
是资本家吗?资本家不会穷奢极欲地消费掉全部的剩余价值。对单个雇主来
说,“上层社会”的穷奢极欲是一种扩大销售的求之不得的途径,即是积累的好
机会。但是作为资本家整个阶级来说,把剩余价值全部消费掉,无疑是经济自杀,
从根本上摧毁了积累。
也许资本家互为其余那部分商品的顾客一他们没有乱用,而是用它们来扩大
再生产,进行积累。如果作为一个阶级的资本家是全部商品的唯一顾客,除去他
们必须拿来维持工人生活的那一部分——如果他们总是必须用自己的货币去购
第二章学术界论战及理论吲顾
买商品,实现剩余价值,那么,利润的积累,为资本家阶级的积累,就不可能发
生。
于是,必须寻求其他的买主,这些人从一个独立的来源那里获得他们的购买
手段,而且不像劳动者那样从资本家钱袋里获得购买能力。他们必须是在商品交
换亦即货物生产的基础t获得购买能力。
那么这些人在哪里昵?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唯韵完全占统治地
位的生产形式,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和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里所强调的那样。
实际上,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罩,甚至在那些具有最发达的大型工业的国家里,
都存在着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和农村企业,它们从事着简单商品的生产。
作为合适的大规模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依赖于来自古老国家的农业和手工
业阶层的消费者以及所有国家的消费者;如采不是技术上的原因,它缺少这些阶
层和国家的产品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一开始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和那些非
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交换关系,在那些非资本丰义环境里,资本不仅找到实现硬
货币剩余价值,进行进一步资本化的可能性,而且获得各种各样的商品来扩大生
产,最后通过瓦解那些非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来获得新的无产阶级化的劳动力。
这罩,卢森堡认为,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伴随着两次交换:第一次:资本
主义将用于积累的物质资料卖给“第三者”,并从他那里取得货币,这样,这些
物质资料的价值得以实现,但是,还不能在物质上进行扩大再生产,因为还缺少
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于是,开始第二次交换:用从他们那里取得的货
币购买生产要素。这两次交换,都是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之间的交换。对资本
主义来说,这是国际贸易,或国外市场,即外部市场。
卢森堡对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做了解释。她说:“我们这里应该修正内部市
场和外部市场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关于积累问题的争论中是很重要的。内外
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确实起着很大的,但完全不同的作用。可是,它们
并不是政治地理上的概念,而是社会经济学的概念。资本主义生产是它自己生产
物的购买者及其自身的生产要素的供应者。国外市场是吸收资本主义的生产物并
供给资本以生产要素及劳动力的非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从这个观点来看,德国
与英国在相互交换商品上,主要构成了国内市场,即资本主义市场。但德国工业
和德国农民间的交换,从德国的资本上看,表现为国外市场的关系。
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然而,资本同它的非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交换关系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例如
易货经济、传统的社会关系以及家长式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有限需求等。因
此,资本使用了政治暴力铁斧这个手段。它在欧洲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用革命征服
了那种封建易货经济。在国外,资本一开始就去征服和摧毁那些传统社会,这是
资本诞生的世界性历史行动,从那以后,就经常出现积累的附带现象。通过这些
国家的原始易货关系,欧洲资本就为商品的交换和生产打开了大门,把那里的人
民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的顾客,并通过大量掠夺他们的自然资源和积聚起来的财富
来加速自己的积累。
第三章海外拓j;i{与贸易是解决实现问题的关键
第三章海外拓殖与贸易是解决实现问题的关键
从世界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在一个国家之
内,从来都是与殖民地有着密切联系。然而,我们不能单凭这种相交往的事实,
来断定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地的关系,而是要从本质上去分析,一种经济成份
是否依赖于另一种经济成份而产生与发展,才能做出结论。只有两种经济体制本
质上的相互依存,才能真正构成一个世界体系,才能说明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在一
个封闭的环境中生长和生存。
下面我们以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英国,在十七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发
展的历史来分析以上的问题。
英国的农奴制度往14世纪末已经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
成长。到16世纪,农业中的商品生产有了增长,:E场手工业也相当繁荣,商业
势力已扩展到海外。但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还不占主导地位。农村
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五分之叫;商业和航海业还没有超过荷兰:冶金和采矿业
虽已开始发展,但技术水平和产量都不及瑞典、萨克森和捷克【“。
16世纪后期,英国资本家在国内兴办新的工业、有造船、酿酒、玻璃制造
以及糖、纸、火药的生产。由于通风和排水设备的采用,煤产量迅速提高。制铁、
制铜业和冶铁业也有发展【_”。
然而,大规模的资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是需要大规模的积累,只有经过资
产原始积累才能迅速发展。尤其在资本主义初期,是通过暴力手段来完成的。这
种原始积累是在国内国外同时进行,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英国采取的暴
力掠夺,一方面是的圈地运动,另一方面,是靠商人的高利贷者对小生产者的剥
削,靠海上抢劫运输金银的别国船舶,靠征服的掠夺殖民地,靠不等价的殖民贸
易等。通过这些暴力手段,农民丧失了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于是大
量劳动力有了来源。生产资料仰仗于市场,从而扩大了国内市场。加之垄断殖民
地贸易,又扩大了海外市场。这使得大量资本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形成货币资
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与殖民地贸易的扩张,使得当时西欧的黄金短缺,对贵重金属有强烈的渴望。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这种社会状态反映在思想层面,就是当时流行的“重商主义”思想。重商主义非
常重视同殖民地的交换,为宗主国获得最大利益。
重商主义反映的是1 5.17世纪商业资本家阶级观念的经济思想及政策体系。
在英帝国兴起的过程中,重商主义的商业扩张理论与加强君主制,实现国家富强
的殖民地思想是相互一致的。重商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海外扩张的思想基础。从
17世纪开始,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
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为民间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
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到17世
纪后期英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制度,形成了
第一帝国。重商主义是当时英国的重要国策,是立国之本。英国资本主义建立初
期,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理论下,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
贸易和帝国扩张【7】。
一、重商主义思想加快和促进了英国的海外拓殖与海外贸易
重商主义一词是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它
是15.17世纪反映商业资本家的观点的经济思想及政策体系。随着封建自然经济
同趋衰落和解体,加之地理大发现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开始在全世
界传播,对外贸易迅速兴盛起来。
在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商业资本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马克
思指出:“由于地理上的发现因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
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
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二[:的扩大,进一步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长,
从而加速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并促进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产生。同时,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也扩大了原有的市场和开辟了新的市场,
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为商业资本的活动开辟了广
阔的场所,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按当时的观点,衡量强国的标准是从
事战争的能力和征服殖民地的多寡。近代国家的战争靠的是雇佣军队和国家储
备,同时需要大量的货币以供应战费丌支,追求贵金属成为国家的目标。而英国
第三章海外拓殖与贸易是解决实现问题的关键
没有金矿来源,因此,对外贸易就成为积累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阶级关系的改变,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权组织也必然要改变,经济发
展的需要对政治体制提出新的要求。新兴的阶级逐渐把城市的管理权掌握在自己
手中,开始考虑与自己利益有关的新秩序的建立。资产阶级面对的最大问题是:
在国外打倒国际贸易竞争者,攫取商业霸权,争夺殖民地,聚集贵金属。国内要
彻底战胜封建领主,扫除各自为政的障碍,以便于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为此,
必须有。一个富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能办到,而这也是国王梦寐以求的,于是
两者结成联盟。因此,商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积极从事如何积累货币金银的方法
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及其理论依据。这是重商主义产生的重要原
因。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学说是以商业资本的运作作
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它反映了逐渐成长
起来的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和特点。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
最早的探讨”。
重商主义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英国早期重商主义,
以威廉-司塔福特(1554 1612年)。为代表,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
禁止货币输出国外,此时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国家贮
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财富的目的。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以托马斯·孟
(1571—1641年),圆为代表,属于贸易差额(平衡)论者,由于支持采取扶持和鼓
励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的政策,因此又被称为“重工主义”。
两者所采取的手段有所不同,但思想具有共同性。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的力
量强大是发展经济和聚集金银财富的重要条件。同时要尽可能多地积累贵重金
属,一个国家必须有足够多的金银,才能使经济繁荣,才可以扩大贸易,振兴工
业,并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增殖的源泉。重商主义者们还十分重视航运政策,因
为这是对殖民地掠夺的重要工具,强大的舰队不仅给国家带来荣誉,而且运输收
也能给国家带来直接的利益。尤其是,强大的舰队实质上是殖民帝国的支柱,是
统治和镇压殖民地人民的工具。在他们看来,殖民地是宗主国的补充,认为一国
工业原料不足而仰赖外国资源是违背重商主义原则的,只有从殖民地获得原料产
。威廉司塔福特(t554.1612年)足早期罩商主义的代表,他于】581年⋯版的《对奉国同胞若干不甲意见
之批判的记述》一书,集中体现了早期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托马斯·盂(1571.1641年),是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有著作《贸易论》和《论英国得自东印度贸易的
财富》等,集中体现r晚期蕈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19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奉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品,才可能使外来的商品也变成本国的。而要做到这些,必须依靠商业掠夺,把
各经济部分结成一体,使宗主国和殖民地互相依存,让殖民地滋养宗主国,限制
殖民地同其他国家贸易,限制殖民地生产对宗主国有竞争性的商品,他们要求独
占殖民地作为其销售市场及主要原料供应地。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英国政府完全接受了重商主义者的主张,加强国家干
预,加强对外贸易,积极拓展殖民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商业战争和对
外贸易,实现本国的利益。在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重商主义的商
业扩张理论与加强新君主制,实现国家富强的殖民思想是一致的,重商主义成为
这一时期海外扩张的思想基础。从17世纪以来,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
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
为民间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
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到17世纪后期英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义为基本特
征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制度。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英国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
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贸易和帝国扩张,重商主义是英国的重要国策,是立国之
本【71。
之所以说,重商主义是英国的立国之本,不仅在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国
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快殖民和贸易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更是
因为更多地拓展殖民地和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恰好解决了国内资本主义生产的
兴起过程中所面临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二、贸易是解决实现问题的重要手段
重商主义者毫无疑问地把贸易看作是财富的源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英
国极力地对殖民地的贸易进行垄断,并在国内设立优惠的关税政策。所有的努力
都是为了扩大与殖民地的贸易,获得财富。那么为什么说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
原始积累和再生产中剩余价值的实现得以解决了呢?以下将做一具体分析。首
先,我们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从而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贸易,通过对与
殖民地贸易过程的分析,再结合实例来说明贸易如何解决了实现问题。
第三章海外拓殖与贸易是解决实现问题的关键
(一)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划分
贸易作为英国的立国之本,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贸易必然存在交易的双方,与不同地区问的贸易的性质也有
所不同。这里引用卢森堡对两种市场的划分,来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贸易。
卢森堡在她的《资本积累论》中对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做了解释【5】:“我们
这罩应该修正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关于积累问题的争论
中是很重要的,必须加以区分。内外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确实起着很大
的,但完全不同的作用。可是,它们并不是政治地理上的概念,而是社会经济学
的概念。资本主义生产是它自己生产物的购买者及其自身的生产要素的供应者。
国外市场是吸收资本主义的生产物并供给资本以生产要素及劳动力的非资本主
义的社会环境。从这个观点来看,德国与英国在相互交换商品上,主要构成了国
内市场,即资本主义市场。但德国工业和德国农民问的交换,从德国的资本上看,
表现为国外市场的关系。”
这里卢森堡实际上是根据交换双方的经济成份来划分两种市场,资本主义经
济体之间的交换可以看成是内部市场,而同非资本主义经济环境的交换则被看作
是外部市场。按此理论,那么经济发达程度相同的地区之间的交换当属内部市场
交换范围,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的交换当属外部市场交换范围。那么
两种市场之间的贸易又有什么区别呢?区分这两种市场交换的意义何在呢?
(二)两种市场交换的不同性质
按照古典的贸易理论,自由贸易双方都是平等交易,并不存在不平等的贸易
关系。然而仔细分析,发达地区之问的交换,所涉及的交换货品多是对等的,在
现在看来大多是附加值趋近一致的产品;而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贸易,双方
交换的产品之间的性质差别非常大。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一些工业制
成品或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欠发达地区输出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原
材料或是较低附加值的产品【8】。在平等交换的外衣下,双方所获得的利益有很大
的差别。当然这并不是在双方进行贸易的时候存在不公平,而是这种交换本身会
在长期会损害欠发达地区的利益,使得其本国的产业只能在低技术水平上进行,
难以进行产业升级和改造。它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差距造成的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
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现象,及不平等的国际分工。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技术领先者,产品的
科技含量较高,多趋向于相对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出口制成品,将
科技开发中的投资,通过制成品高价转嫁给进口国。当相对领先的技术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逐渐失去先进性时,产品开发的成本早已收回,并赚取了大量利润,最
后仍然可以以技术转让的形式再次赚取利润。
西方发达国家保持技术垄断、生产技术垄断的目的,就是要维持和扩大与发
展中国家的技术落差或称生产力落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生产力落
差,在国际贸易中的反映就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品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增
加。这种需求和依赖的增加,使国际供求关系和国际贸易价格,向着有利于发达
国家的方向倾斜,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价格体系。维持生产力落差,最终就
是要达到其高价出售生产数据、廉价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的目的。
在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关系中,生产技术垄断和生产力落差是原因,供求关系
和价格的倾斜是手段,资源掠夺是目的。西方经济学家喜欢用供求关系来论证价
格的合理性,从本质~L掩盖了供求关系的形成原因和所造成的结果。
通过与殖民地的贸易,可以利用国内外的价差来获得巨大的利润,巨额的利
润支持了新科技的产生,新科技的产生又保证了巨额利润的获得。国内的工业生
产因巨大的资本支持,而不断地技术更新,同时又通过特定的手段使殖民地的生
产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状况。另⋯方面,英国所控制范
围内的转运贸易,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转运贸易中攫取的利
润、从殖民地获得的廉价的原材料支撑了国内的产业发展,通过向殖民地出口技
术含量较高的商品,获取巨额利润,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实现了剩余价值的
形态转换。
为了使一L述交换过程更加清晰,这里我们引用当时的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一
一托马斯·孟在他的著作《贸易论》里列举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与殖民地的贸
易中,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的。
托马斯·盂是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重商主义者从货币是财富唯一
形态这一观点出发,认为除了丌采矿藏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
泉。他的《贸易论》与《论英国得自东印度贸易的财富》【10l两本书的主题非常清
晰:重商的目标就是让商品冲出国门,去赚外国人的钱。适当的时候以高价卖给
第三章海外拓殖与贸易是解决实现问题的关键
外国人,增加国家的财富。在他们看来,国内商业虽然有益处,但不能增加国内
的货币量。甲之所得,不过是乙之所失,总财富并没有增长。只有对外贸易才有
使一国的金银,即货币增多,从而使国家富裕起来。由此重商主义得出结论:国
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而在对外贸易中又必须遵守多卖少
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他认为国内贸易不能使一个国家致富或变贫穷,只能
是作为对外贸易的辅助和补充。
首先,通过与东印度的贸易,可以使英国在原料的进口}二的成本大大降低。
孟爵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列举一下欧洲每年香料、靛蓝和波斯生丝的消费量,然后再考察一下从阿勒
颇经过海路运输这些货物时的商品离岸价格和同样货物从东印度各港口启运时
的一般离岸价格。
在阿勒颇
胡椒6,ooo,ooo磅
阿勒颇的费用包括
在内每磅2便士
丁香450,ooo磅
每磅4先令9便士
肉豆蔻干皮150,ooo磅
每磅4先令9便士
肉豆蔻400,ooo磅
每磅2先令4便士
靛蓝350.ooo磅
每磅4先令4便士
波斯生丝l,ooo,ooo磅
每磅12先令
600,ooo英镑
106,875英镑10先令
35,626英镑
46.666英镑13先令4便士
75.833英镑6先令8便士
600。ooo英镑
1,465,OOl英镑10先令
下面是同样货物在东印度的离岸价格,数量和质量不变。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在东印度
胡椒6,000,000磅
印度的费用包括
在内每磅2.5便士
丁香450。000磅
每磅9便士
肉豆蔻干皮150.000磅
每磅8便士
肉豆蔻50,000磅
每磅4便士
靛蓝350.000磅
每磅14便士
波斯生丝1,000.000磅
每磅8先令
62。500英镑
16,875英镑
5,000英镑
6,666英镑13先令4便士
20,416英镑12先令4便士
400,000英镑
511,458英镑5先令8便士
这些数字清楚地表明,从印度购买上述数量的生丝、靛蓝和香料所需的费用,
从土耳其购买这些东西所需耐用的三分之一,每年可节省953,543英镑4先令4
便士的现金,而在此之前这笔钱却外流到土耳其去。而且,上面提到的好处不只
是商人才能得到,廉价的货物使得整个基督教世界受益不浅。
同时,他十分重视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这既是对外贸易的手段又是贸易
的内容。他提出出口的商品要用自己的船舶运输,热衷于发展同遥远殖民地的贸
易。他公开承认:英国人是靠亚洲人民而发财致富的。书中写道:我们在这些印
度产品上所得的财富,是大于出产他们的国家和本来拥有它们的那些人民的,这
些本是他们国家的自然财富。
这里他列举了几种东印度贸易涉及的商品,每年在东印度购买和在英国出售
这几种商品的数量及在两地通常的价格。
第三章海外拓殖与贸易足解决实现问题的关键
在东印度
胡椒2,500,000磅
每磅2便士
丁香150,000磅
每磅9便士
肉豆蔻干皮150,000磅
每磅4便士
肉豆蔻50,000磅
每磅8便士
靛蓝200,000磅
每磅14便士
中国生丝107,140磅
每磅7先令
各种白布50,000块
平均每块7先令
26,041英镑13先令4便士
5,626英镑
2,500英镑
1,666英镑13先令4便士
11,666英镑13先令4便士
37.499英镑
15,000英镑
共计100,000英镑
所有上述产品经常按照上面的价格或者接近上面的价格买卖。而这些产品在
英国都能按下述价格出售。
在英国
胡椒2,500,000磅
每磅20便士
丁香1.50,000磅
每磅6先令
肉豆蔻干皮150,000磅
每磅2先令6便士
肉豆蔻50,000磅
每磅6先令
每磅5先令
208,333英镑6先令8便士
45,000英镑
18.750英镑
1 5,000英镑靛蓝200,000磅
50,000英镑
25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奉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中国生丝107,140磅
每磅20先令
各种白布50,000块
平均每块20先令
107,140英镑
50,000英镑
共计494.223英镑6先令8便士
这样,这里的货币又是我们自己的了,此外,我国的货币总量还增加了394,
223英镑6先令8便士。如上所述,运出相当于十万英镑的货币可以使我们从东
印度进口价值相当于五十万英镑的产品。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些产品中确实
可以称为进口产品的,即那些在我国消费掉的产品的部分,大约每年只相当于十
二万英镑。剩下的三十八万英镑以我们的棉布、铅、锡或任何其它本地产品的形
式出口到外国去,这样大大增加了王国的物资和货币。正如许多人所知道的那样,
货币是靠在土耳其、利弋内、热那亚、荷兰、马赛和其它地方出售印度产品获利
而赚来的。所以,当我们出口商品的价值超过王国进口和消费所有外国产品的价
值的时候,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我们多运出去的那部分货物必然会为我们换回
货币。
在重商主义指导下,英国通过利用国家权力对海外贸易的调节,加强对外贸
易,取得巨大的商业利益,但在重商主义政策上,整个这一时期英国的海外贸易
主要局限于美洲大陆、西印度和东印度殖民地贸易的模式。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
殖民帝国,英国在西半球的美洲地区建立了永久性的殖民地,为了探寻新的生存
空间,大批的英国人移居到美洲地区,同时英国也将国内的犯人流放海外,从
17世纪初到18世纪末,英国形成一股向海外移民的浪潮。英国的海外移民,解
决了殖民地初期劳动力的短缺问题,促进了帝国殖民地经济的发展。随着西印度
群岛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种植园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英国积极参加
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成为欧洲大陆最主要的奴隶贸易国家,英国通过奴隶贸易获
得了巨额利润⋯,同时也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o 17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的蚁隶贸易扩张的兰三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683年、1725年和1770年。英国在
1790年前后,每年投入了超过150万英镑用于贩奴航行,每年获利大约15万英镑。埃里克·威廉斯将经
济学的崽想运用十英国历史,得出结论说买卖奴隶贸易是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投资的基础。
26
第二章海外拓殖与贸易是解决实现问题的关键
英帝国工业产品的半数利润是由出口贸易实现的,大部分产品都销往海外,
满足国外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与殖民地的二次贸易,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并
获得巨大的出口利润。这种积累显然是不能通过资本主义的内部交换来实现的,
也不能通过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换来实现。
然而,资本同它的非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交换关系面临着一系列困难,这种
贸易的渠道并不是时时畅通的,非资本主义经济环境的门并不是自愿打开的。例
如易货经济、传统的社会关系以及家长式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有限需求等。
因此,资本使用了政治暴力这个手段。它在欧洲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用革命征服了
那种封建易货经济。在国外,资本一开始就去征服和摧毁那些传统社会,这是资
本诞生的世界性历史行动,从那以后,就经常出现积累的附带现象。通过这些国
家的原始易货关系,欧洲资本就为商品的交换和生产打开了大门,把那里的人民
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的顾客,并通过大量掠夺他们的自然资源和积聚起来的财富来
加速自己的积累。贸易的进行,不是在和平的绿色的环境下,它充满了火药和血
腥,不断追逐剩余价值的商人会主动寻求国家军事强力的保护,国家的经济和军
事亦在商业资本的支撑下得到迅速扩张。
}七世纪的英国资率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第四章贸易以军事为保障
贸易和军事作为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国家强大
的军事能力的保护,商人在海外殖民地寻求利益时必然会受到阻碍,无论是来自
殖民地自身,还是来自他国的威胁。另一力‘面,贸易的顺利进行,又能攫取巨额
资本来提升国内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使其更好地保护海外利益。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海上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岛国不需要有庞大的陆军
来保护,贸易多在海步}进行,海上安全对贸易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军的建设和国内的航运政策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17世纪50年代建立起的英
国海军,在国家的扶植和政策的鼓励下逐渐成长为强大的海上力量,在制海权的
夺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海权的取得不仅保证了与殖民地贸易的畅通,保
护了海外商人的利益,同时在国内的航运政策的促进下垄断和加快了与殖民地的
贸易。同时,航运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英国国内的思想家对此有深刻
的认识,加之有相适应的航运政策,使得英国的海上军事力量R渐强大,海外贸
易愈加繁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之前提出的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的积累和剩余
价值的实现才得以顺利进行。
一、贸易与军事的关系
贸易和军事总是不相分离的。
英国与海外殖民地的贸易,作为原始积累主要来源,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
下得到了迅速扩张。既然与殖民地的不平等贸易是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拓殖更
多的殖民地就成为必然选择。然而,这一切通过与殖民地贸易而获得的巨额利润,
由始至终无不需要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证。强硬的海上军事力量,是海外贸
易的保护伞,无论是保护本国海上货物的运输不受他国骚扰和劫掠,还是使本国
殖民地免于遭受他国攻击。
为了保护日益发展的海上贸易,一支强大的海军和完整的海军基地系统是不
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贸易和海上力量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没
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贸易货物始终有遭受劫掠的危险,殖民地始终有遭受攻击的
第四章贸易以军事为保障
危险。英帝国的建立与发展无疑依赖于强大的海军力量,更进一步,早期欧洲殖
民国家的建立和强大无一不是通过其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获得的。英国与法国、
荷兰等国家的竞争其实就是海权的竞争,海权是这个商业岛国的命脉,当失去制
海权时,便丧失了贸易的地位及其对贸易的保护。
作为拥有巨大规模海外贸易的岛国,加强海上力量的重要性无可置疑。同益
增长的海外贸易对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以及英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容易遭受海上的
封锁,而又必须避免本国遭受陆上进攻的因素的影响,使得英国有意识地推行海
军优势政策,把掌握制海权、加强海上力量作为进行战争和保护海外贸易的主要
手段。如果英国掌握了制海权,欧洲大陆上的围城攻坚战就能得到海上支援,还
可以切断敌军的供应嗍。
由于英国本身的地理环境,它所有的对外贸易都必须通过海运来完成,而其
他欧洲国家都是大陆国家,防卫的需要必须首先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必须在发
展陆军的基础上发展海军,财政投入比单纯发展海军大得多,所以英国海军的力
量的发展较其他欧洲国家要快。
在17世纪50年代英国首次创建了一支强劲的海军,并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
为庞大的舰队。就其最初建立目的而言,海军主要作用是用于自卫,它的基本义
务是保护英吉利海峡,所以,当时英国海军大量的舰船都通常停泊在国内水域。
法国在英吉利海岸通过召集部队轻易就能组成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这对英国是
一个极大的威胁,英国的海军是自身唯一可依赖的力量。英国海军建立之初,力
量相对薄弱,英国政府在面临入侵危险之时不得不将大部分军舰部署在英吉利海
峡。而法军却能集聚其所有力量挑起争端,即使不存在被侵犯的威胁。当海军由
于力量单薄而不能满足要求时,英国陆军有时不得不作为替补力量增援海军。
英国海军的作用在于创建和保卫国家。长期以来,贸易和防御一直就是影响
海军发展规模和结构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海军的存在主要是用于支持海外扩张
以及保护海外贸易。当时商业活动本身经常被看作是对海军防御力量发挥作用的
极为必要的支持。Nicolas Tracy曾说过:“英国的利益不容置疑在于贸易”,“既
然贸易是令我们要么富有要么安全的唯一因素,因此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我们
将成为强邻的猎物;而如果没有贸易,我们将不可能拥有任何海军和战船”。
从罗伯特·活尔波尔时期开始,贷款和军事开支节节上升。几乎所有的税收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绎济与殖民地
和借款都被政府用来巩固疆土、资助盟军以及必要时在欧洲发动战争,保护英国
商贸,夺取海外领土、军事基地和劳动力,以保证与亚美非各洲的市场通道畅通
无阻。
在国家建设和与欧洲强国的战事不断的这一时期,英国在欧洲的工业品出口
市场持续受到关税和其他贸易上的政治限制,商人们迫切希望在欧洲建立强大有
效的海军力量。他们要求战时受到海军保护,和平时期清除海盗和破坏《航海条
例》的竞争对手,以保航道畅通。商人们迫切要求能安全顺利地进入欧洲国家和
英国的亚、非、美洲殖民地市场,成为它们的供给来源。
1652—1674年间,荷兰与英国因商业纠纷而交战。由于荷兰商船速度缓慢,
基本无人操作,而其正规的海军由于专注于商船队而受到忽视。当荷兰船只从世
界各地聚集在一起,为返回本国港口而穿越英吉利海峡时,受到两面夹击。1652
年后的两年里,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得大约1700艘商船作为战利品。
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沉重地打击了荷兰的海上力量,取代荷兰成为海上
霸权国家。,而在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国家的同时,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的霸权
国家【嘲。
光荣革命后,英国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光荣革命引起的首要军事动向,
是英国决心通过结盟来遏制法国路易十四在欧洲的野心,以及创建英国第一支真
正意义上的军队。法国在北美和印度与英国形成了对峙,双方的商业战争在所难
免。与此同时,路易十四继续支持詹姆士二世,不承认威廉在英国的统治地位,
这也是英国不得不与法国对抗的原因.。
1688年以后的一百年问,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大的主题就是英法之间的竞
争,双方为了经济利益,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发生了全球性的冲突。然而,
在长期不休的战争中,英国战胜了法国,这胜利就是来自于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
在经济竞争上处于上风。英国在欧洲战争中一直遵循⋯种模式,就是只派一支小
规模军队在大陆上作战,却用它的商业财富来支援联军,同时利用它的海上优势
控制欧洲周围的水域,并赢得殖民贸易和海上贸易斗争的胜利。
。荷兰的失利,也有其他一些关键性的原斟,并不只在于制海权战争中的失败。布罗代尔认为还存存荷兰
的地理、气候等原因,详细论述参见《资本主义的动力》和《15世纪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
主义》等书。
第四章贸易以军事为保障
二、航运政策的刺激了英国海军和贸易的发展
强大的舰队实质上是殖民帝国的支柱,是英国对外扩张的重要保证。而造船
业不仅是岛国贸易的基础,更是海上力量的基础。船只既可以用来贸易也可以用
来战争,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财富。
当时,东印度公司需要的各种材料都是从汉普郡、埃塞克斯等地购买。在这
些地方,可按很低的价格购买同等质量的船骨等材料。东印度公司不仅为海外贸
易而生产大船,同时每年也为英国的皂家海军添置大船,使英国海军日益强大,
不仅保卫政府,也提供了战争的军火库。
航运政策是重商主义国家对殖民她掠夺的重要工具。不仅由于强大的舰队能
给国家带来荣誉,造船业的发展会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而且涉及转口
贸易的运输收入也能给国家带来直接的利益。由于当时荷兰是事实上的海上贸易
的霸主,因此,促进英国商业的发展只有两种可能的途径,根据英国当时的实力,
只能采取对英国商人提供支持,而不能对外国商入加以控制。1621年后,英国
以调整公司的方式采纳了前种政策。这种政策对这些公司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
对于整个英国资产阶级来说却并非如此。英国重商政策是以《航海条例》为基础
建立起来的。1651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航海条例》把矛头直接指向荷兰人,
它规定从殖民地输往英国的物品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载。“1651年通过的《航海条
例》中英国的商业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一点在先前的法令中已见端倪,而在王
室复辟后更永久固化了。”“第二个《航海条例》于1660年通过,这个法案不仅
规定殖民地的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装载,而且禁止把某些列举的商品特别是
烟草和白糖等,直接运往欧洲大陆口岸。也就是说,它们必须首先运往英国,在
那里付了关税,然后才允许运往别处。由此可见,尽可能多地拓殖殖民地,而殖
民地是以宗主国的富强为指针的。⋯《航海条例》是典型的重商主义的产物,后
来《航海条例》又被多次修改补充,日趋完善。英国靠航海政策来鼓励造船业,
壮大海军力量,取得了海上霸权。这些法令都是专门针对殖民地贸易的,他们的
目的是要在英国与殖民地之间沟通贸易,把购买殖民地的有价值的产品的权利留
给英国买主,同时把殖民地市场留给英国的制造商。在这些问题上,商人和制造
商的利益,恰恰需要加强国家实力,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占有波罗的海贸易,而且
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还能独占即将扩张的,更为重要的大西洋贸易。
海外贸易与奴隶贸易都需要雄厚的资金、良好的安全保障和有组织的船队,
所以白17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的商人、船主、银行家和其他中间商在全球贸
易协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得到《航海条例》强有力的支持,17
世纪的《航海条例》最初的意图是皇家海军保护英国的船只,以抵抗外国尤其是
荷兰中恻商的竞争,而到了18世纪,《航海条例》不仅是航海法,更多地被看作
是贸易法【81。它有效地垄断了殖民地的贸易,在国家军事力量的保护下,有效而
顺畅地进行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实现剩余价值并部分占为己有。
雄厚的资本积累,在国内找到了扎根的土壤,吸收了国内的廉价劳动力,促
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建立,巨额商业资本的流动,某些
具有现代特色的金融体系和行业应运而生,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国内大工业生产建立后的实现问题
第五章国内大工业生产建立后的实现问题
通过以上两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殖民地的贸易是实现资
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的保护^卜J,海外贸易同渐
繁荣。在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后,资本家积聚了大量的货币资本,与国内的
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促进了本国工业的发展。同时,晚期重商主义“重工”思
想促进了国家对工业的扶持,更使得英国工业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然而,当国内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建立并发展后,资本的积累,是否可以
建立在本国产业的发展上,建立在对本国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的占有之上昵?剩
余价值的实现,是否可以依靠本国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呢?下面我们
来考察这两个问题。
一、资本与本国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在伊丽莎白一世和查理二世王朝复辟统治期间,英国商品的海外贸易增长速
度比较缓慢,这一时期英国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比率大约为1%多一点。威廉三
世上台后,英国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在此期间,出口商品的增长要比国民生
产总值的增长还要快得多,期问国民生产总值的8%被销往海外,到18世纪中叶
该比例已经上升到15%左右fsJ。
这~时期,英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通过海
外贸易进行了大量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又通过奴隶贸易支撑了殖民地的种植园和
自然资源的开发。。
在复辟王朝下台后,土地和矿藏的所有权越来越受到保护,同时越来越集中
到私人手中,农场面积得以扩大。以大面积租借为主的土地使用体制促进了生产、
鼓励了生产改革。在以后的时间里,农业变得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成为经济工
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的支柱力量。然而,农业并不是英国经济的主导部门,因
为它的转型完全是根据大地产拥有者——贵族地主的需求。土地所有权不平等的
。英国在贩奴过程中,一方面是为英属殖民地种植园输送劳动力,一方面,将奴隶输往英以外的其他地区。
英国公司在17世纪从事奴隶贸易时主要依靠重商主义的观念来经营。这种观念'认为:蚁隶应该供给本国的
种植园,淅不应该给非英帝国的种植园。参见文献[5J。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制度在诺曼征服后愈加严重,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大面积围耕土地,
强迫农民离开土地,这些无地的农民不得不进入当地工厂或稍远一些的城镇另寻
工作,有的甚至移往大西洋彼岸。英国圈地运动的情形要比欧洲其他地区尤其是
法国、西班牙、荷兰严重得多。
当通过大量的贸易积累起来的资本,与本国被迫离开土地谋生的劳动力相结
合,同时在国内的经济政策支持鼓励之下,最终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内部分工
和商业贸易圈。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的国内产业的发展和投资都有大规模的增
长和进步。同时,在金融、服务业、航运业等领域都有显著而迅速的发展,各种
产业之问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把英国的经济带入了快车道。
工业方面,17世纪末,英国出口中居压倒之势的是制造业,主要是毛纺品,
这一优势在经过1697.1760年的较长时期后逐渐减弱,到18世纪中期,食品特
别是谷物和原材料在出口总值中提高到将近四分之一。日用品的出口开始由毛纺
织品向其他纺织品转移,如棉织品、丝绸制品、亚麻布等。日用品的出口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纺织品外,铁金属制品和其他金属制品的出口比例在整个英国的出口
产品构成中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
17世纪,英国劳动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大超过欧洲大陆其他国家。随着
熟练劳动力稳步增多,能生产出产品投入世界市场盈利并迸口英国消费者想要的
商品,英国的优越条件得到充分的利用。17世纪末,当英国仍在进口一些谷物、
煤炭和其他原料等初级产品时,国际市场上工业制品,特别是毛纺品已成为主流。
1688—1783年间,懂技术有本钱的商人们组织大批廉价劳动力(包括熟练工和非
熟练工)生产出日益多样化的产品进入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其中主要是纺织品,
还有皮革和其他畅销世界的商品。大量人口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最初是为国内和
欧洲市场制造工业品和提供贸易服务,后来以一定规模发展到亚洲和美洲市场。
英国的早期工业化进程中,政府非常鼓励和保护贸易,利用各种政策有效防
御了外国竞争者,加之强大的水上力量保证了贸易渠道的畅通无阻,这些都大大
便利了工业品、粮食、原材料的运输与贸易。大多数拥有更先进技术的工业部门
如棉花、亚麻布、毛织品和金属等部门成功地抵制了实物税的征收,除了煤、盐
和木材外,工业原料也免除了国内税。同时在国内财政税收政策的鼓励下,使得
本国的工业、商业完全达到抵制外来侵犯,建立全球商贸霸权的目标。
第五章国内火工业生产建立后的实现问题
这一时期,英国的国内工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还有我们并不能忽视
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其他产业,如:金融业、国际航运业等行业的形成与发展。
它们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也更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
伴随着英国海上力量的强火和国内高速的经济发展,英国在国际航运业方面
占领了巨大份额。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某些会融产业的配合和支持。
根据估算,在1697—1802年间英国从航运业、银行业、保险业及其他为外国人服
务所获得的收入可能比出口的其他方面增长速度更快。例如,在英格兰和威尔士
注册的商船从1686年的34万吨增加到1815年的247.7万吨;从英国海港驶往
加勒比海、北美和亚洲的船只吨位由1686年的8-2万吨增至1771.1773年问的
18.2万吨,到了1815年吨位更是高达46.7万吨。同时,还可以从官方的再出口
商品数据中得知英国从全球经济发展服务中所得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81。
1694年,英国建立起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这是英
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银行作为一种法人团体,由国王批准成立并承担法
律责任,因此为社会集资和私人剩余资金的出路找到了一个好去处。政府发行的
银行票据可充当流通手段博物馆很快发展为国家的储备财产,国内资金与信贷来
源的补充货币。在1694——1713年问为集中在伦敦的帝国资本市场创造了稳定
的条件。随着发展和效率的提高,这一资本市场满足了政府、国内贸易和全球贸
易不断增长的要求,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商人为帝国提供了大量资本和信贷,并操纵了英国与同俱增的全球贸易。事
实上,在伦敦大都市中心与各港口、城镇、海军基地、边界要塞、殖民地、矿场、
种植园以及辽阔的渔场及英国国际贸易网终点之间的联系中,商人所发挥的组
织、协调、维持贸易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将欧、亚、非、美各洲的生产者
和消费者都拉入一个尚未成熟的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当时的商人几乎是现代跨国
公司的先行者。
当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在英国迅速建立起来,并不断扩大的时候;当由对
外贸易积累的资本与本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而带动国内的产业发展的时候,这
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无疑是存在对本国劳动人民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占有,那
么在这种占有之下,英国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呢?在国内的工
业生产逐步建立起来的时候,是否实现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国内逐渐形成的工人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阶级的消费能力来完成呢?
二、国内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不能成为解决实现问题的途径
通过海外贸易积累的大量资本与本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后,大力促进了英
困国内工业的迅猛发展。那么资本主义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在英国国内是否给英
国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带来某些改善呢?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英国工业革命期问工人阶级生活
状况日益恶化,灾难无尽。然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却与此大相径庭【13】。那么。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这个问题本质在于,作
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工人阶级有没有,或在多大程度上,享受到工业进步
的物质成果。换言之,工业进步创造的财富,有没有,或在多大程度上,使工人阶
级的生活得到改善。
这里,如果我们采用某些对当时英国工人的生活的描述的__些材料来看,大
多数都是在描述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劣等等。但是这并不能客观地刻画出当时工人
阶层的生活状况。如果选用“生活水平”(1iving level)或“生活标准”(standard
of living)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准确、系统的数字统计来进
行评价。在新经济史学中,是从所谓“纯经济角度”进行研究的。具体来说,就
是用现代计量方法对工资、物价、生活品、消费水平等物质资料方面进行统计和
分析,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
根据钱乘旦先生的观点。,生活水平的衡量分为“量”和“质”两个方面。
生活水平的“量”的方面,是指工资、物价、生活品、消费水平等可以用数
字表达的东西,也就是物质资料上的统计数字。在钱先生的书中写到,争论的双
方目前大概都可以同意:在1790年以前,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就整体来说是逐
步提高的;1790—1 820年有恶化现象,到1840年以后渐渐好转。这种结论应该是
大致符合工业化发展的特性的,工业化创造的无穷无尽的财富,社会各阶层多多
少少都分享到一点好处。
然而在得出这个总体结论后,我们还要注意到另一个现象。就是上述的结论
。钱乘旦先生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书中,分别从两个方面考虑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他认为从量的
角度,整体情移6有所提高,从质的角度,整体情况存刁;断恶化。
36
第五章国内大工业生产建立后的实现问题
是把工人阶级作为整体来看,而事实上,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是平均数能准确
表达的,各地区各部门的差距很大。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中,钱先生把工人
阶级分成4大类来考察。第一类是大工业产生的工厂工人,分为技术工人和非技
术工人两种。第二类是手工工人,但其中有一些是技术性很强,机器生产一时取
代不了的传统工匠;另一些是受机械化激烈竞争、逐渐被赶出历史舞台的外做工。
工厂中的技术工人因为掌握着机器大生产的命脉,处于生产的关键部位,因
此收入比较好,生活水平较高。而大量非技术工人的工资起点很低,但是在工业
化的过程,他们的收入呈潜在上升趋势,生活水平随着工业发展而逐步得到改
善。
机械化难以取代的传统工匠,由于社会需要他们的特别技能,因此其生活一
直能维持在相当不错的水平上,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随着工业化向前迈进,
就会更进一步地受到机械化的威胁,直至被替代。而受机器排斥的手工工人的生
活已经完全没有着落,他们的衰落极为迅速,生活水平受害最大的就是这类工人。
然而,正是由于工业化过程中,对这类手工工人的无情消灭和取代,使得他
们在机器的排斥下丢失饭碗,无以为生,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也正是因此,导
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及以后工人阶级的长期的斗争,直到国家认识到这个
问题,才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旋。
以上是从生活水平的“量”的方面来考察,下面再从“质”的方面来考察。。
如果除了物质生活水平,还考察工人的卫生、健康、居住、工作、娱乐、教育、
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那么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他们
住在贫民窟,拥护在狭小肮脏的巢穴早,健康情况极为恶劣,平均寿命处于全社
会的最底层。工作时问漫长,并且完全没有个人自由。而且,一旦工人在工作中
出了事故,一般厂方不负任何责任。
经过“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生
活环境依然非常恶劣,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当
然这是在考虑物价水平后得出的结论。
由此可知,在总体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各阶级的贫富差距明显拉
大。只就工人阶级内部的四类工人的生活水平就呈现不同的趋势,更不用说从全
社会的角度来看贫富差距问题。当然,物质生活水平的上升,必然伴随着消费能
卜七世纪的英国资奉主义经济与殖民地
力的一定程度的上升,那么在这种再生产过程中,资产阶级的确可以通过对本国
的工人阶级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占有来进行资本积累,也可以通过本国工人阶级
的消费能力实现一部分剩余价值。
然而,这种形式的资本的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必定不是长久的。随着国内
各阶层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处于最底层的,逐渐被机器淘汰掉的工人,将失去
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反抗成为必然。纵然工人阶级整体的生活水
平有所改善,纵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存在着共同富裕的因素,纵然这缓解了一部
分国内的矛盾,但当这种贫富差距的分化达到一定程度之时,和平将不再成为可
能。
在本国的工人阶级的抗争下,当对本国工人的进一步的剥夺不再成为可能
时,追求利润的本性,将驱使资本家无可奈何地转向海外,转向殖民地,转向可
以实现这种积累和剥夺的经济地区。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从产生之初,
就建立在对非资本主义经济地区的剥夺之上,而这种经济上的依赖,在生产得以
发展后并没有得到减轻。当资本主义的生产经历了几百年以后,这种依赖和剥夺
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明显地表现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
17世纪的英国,依靠对殖民地经济的剥夺来发展国内产业,演变到现代早己呈
现出不同的面貌。当资产阶级迫于国内的压力而把目光转向海外市场时,当世界
体系中的中心经济体继续依靠这种关系而生存时,在国家的层次上已经可以用经
济意义上的资产和无产来区分,这种关系日益充分地体现在现代世界体系中【”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从建立之初对殖民地经济的
依赖,到现代经济中,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经济上的依赖,一刻
都未曾停息。
注释
《资本论》第1卷776、778页
阿萨渤里格斯.《英国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36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M].列宁选集,第1卷.
[3]两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1.商务印Is馆,1977年.
[4]陈其人.世界体系论的否定与肯定——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研究[M】.时事出版社,2004.
[5]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j.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6]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M】.人民出版社,1962.
[7]海斯,穆恩,韦兰.世界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8.
[8]张哑东.重商帝国:1689—1783年的英帝国研究【M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7.
[IO]托马斯·孟.贸易论[MI.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托马斯·需.论英国得自东印度贸易的财富【M].北京:商务印l S馆,1997.
[12]费尔南·布罗代尔.15世纪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
书店,2002.
[13]赵虹,田志勇.英国T业革命时期T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T资的角度看[J】.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
[14]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5]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6]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fM】.成都出版社,1990.
[17]昔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M】.商务印书馆,1988.
[18]诺尔颠.英国海外帝国经济史pd】-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19]张顺洪.大英帝国的瓦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0]Chistie,I.R,Crisi s of Fmpire,6reat British and the American Colonial[M],
1754一1783,London,1966.
[21]Chaudhuri,K.N.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M],
London,1978.
[22]堑!E;』』麴L!z』!Y!:£Qg(乌有之乡网站)
十七世纪的英国资奉主义绛济与殖民地
后记
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能够留在岁月中的那些记忆片断和感悟就
成为生活过、奋斗过的痕迹。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己行将结束,往事总是
不胜唏嘘。三年前刚踏进厦大校门时的兴奋与喜悦仿佛还了然于心。位于五老峰
下的校园,有着宁静恬美的芙蓉湖、一排排挺拔的棕相树、开放得热情如火的凤
凰木和一朵朵仿似红灯笼辣椒的木棉花,不知不觉中,这样的风景已经看了三年。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论文已接近尾声。在这一段艰苦的奋斗过程中,我从
心底深深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经华老师,整篇文章都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
完成的。刘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钦佩;深厚的学术功底让我折服;对论文的
仔细修改和批注让我感动。我很幸运能够遇到刘老师,不仅引我在经济史的殿堂
里邀游,更在生活中给予温暖的关怀。在此,我要把我的论文献给刘老师,并带
上我最诚挚的感谢与祝福。
这里,我还要深深感谢的是西南交通大学的沙峰老师。他不仅带我走进科学
思想的殿堂,更言传身教我做人的道理。我敬佩他高超的科研能力,更敬仰他独
立的学术人格。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凝结着他的智慧和心血。
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同样要感谢所有给我上过课的老师,他们是陈永
志老师、杨继国老师、邵宜航老师、郭其友老师、龚敏老师、林民书老师和刘连
支老师,是你们传授我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引导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在为论文结束而无限欣喜的同时,离别的伤感却油然而生。毕业论文,是一
年来辛苦努力的成果,也是告别一段年华的见证。如果说准备论文的忙碌曾经分
散了离别的惆怅,而今这种感觉一下子如潮水般包围了我。曾经共处一室的闺中
好友,曾经在困难时相互帮助的朋友,一起走过三年风风雨雨的同学,在这离别
之际,衷心祝愿大家都能一路走好。
最后,还要深深感谢一直支持我、鼓励我的家人和朋友,我的每一点进步都
有你们的理解与包容,你们是我坚强的后盾;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无论是你
们的话语还是沉默都让我感受到力量和温暖。
这三年,有过挫折,有过迷惘,有过错误,有过失败,有过病痛,但是更多
的,是成长和收获,是回过头来思考后的沉淀和积蓄,还有内心不断向上的憧憬
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