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792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豢短吠学
硕士学位论文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学校代码:10357
学号:
A Research Oil the System of Statistical Index about
the Whole Well-off Society in Rural
姓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周鹏翔
政治经济学
农村经济
马怀礼教授
2006年4月
中文摘要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同实现”三步走”的前两步战
略目标相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重需要解决的是总体小康阶段还没有解决的
更深层次、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例如,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欠发达
地区即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问题,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复杂的经济、社会、
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解决起来难度都极大。全面小康实际上是我国现代
化的承上启下的环节,具有中国特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这一过程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
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含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来说,一方面就是要在全面繁荣农
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
别,基本消灭绝对贫困,进而使广大农民基本上都能过上比较殷实的生活,建
设一个惠及全体农村人口的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建设农村,使之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民主健
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建议》中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伟大战略目标,是我国实现全
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它是从总体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农村全面
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体现五大特征:一是体现农民将实现自我全面自由发展
的特征;二是体现农民将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的特征;三是体现建立农村
和农民社会化、制度化的保障体系的特征;四是体现三大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
得到扭转的特征;五是体现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特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而且要求社会发展。这就需要利用
一系列指标体系来衡量现代化或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对小康社会建设问
题的研究才刚起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显得较少。因而,需要继续深入的
研究这方面问题。本文所构建的统计指标体系,由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两个相
对独立的系统组成,其中经济系统中包含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子系统,
社会系统中包含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四个子系统。每个
子系统下包含具体的个体指标,共选取了23项指标来描述和反映农村全面小康
建设进程。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二维坐标引入到农村全面小康评价中,建立了
空间图形与评价指标值的联系。利于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
态变化关系,利于应用、发挥计算机在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长处。
本文Fh--部分组成,分别为导论、农村全面小康理论基础、农村全面小康评
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本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
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的研究框架。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的角度,详细综述了小康思想的历史溯源、发展历史以及国外相关的研究,分
析我国的小康水平现状,并着重阐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为全面小康
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做理论基础。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首先对现有小康评价
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并针对现有的全面小康的评价体系的不足,按照一定的
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动态的农村全面小康评
价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本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理念、系统结构等。
最后介绍了本指标体系的特征和指标体系对农村小康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Abstract
In November 2002.Chinese defined that their main task in next two decades was
building a whole well·off society comprehensively in the party’s 16th Party Congres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that goal.Compared it to the first two steps of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this step is facing those issues which are more complex and
more difficult and have deeper unresolved in the step of overall building of a
comfortable society.For example,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s and rural farmers,
the issues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which is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e
issues of raising the income level of low-income groups,the issues of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problems,and so on.The reasons of these issues are include complex
economic,social,historical,natural and other factors.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solve
them together.The whole well。off society is a comprehensive level of the upper par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whole well—off society is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politics,spiri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this process,the margin of
different regions,city and country,stratums will dwindle,the development ofrural
area will speed up in western regions,and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wealth will be
embodied.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the mission ofconstructing the whole
well-off society in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to
rural area,on one hand,it means gradually contract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orkers and farmers,cities and villages,and different regions,annihilating extreme
poverty,and then making the farmers have more substantial life and constructing an
the whole well—off society including all the village population,and all of those based
on overall prosperity ofthe village economy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ive in rural
area。On the other hand,constructing villages completely in the economy,politics,
culture,and lasting development,etc.and making it become new village with the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developing economy,abundance in life,sound democracy,technical progress,
cultural prosperity,social harmonious,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the 5th
meeting of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CPC,five basic contents ofsocialistic new
villag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suggestion’: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enrichment of life,civil habit in rural area,democracy in management”.
Constructing the whole well—offsociety in rural areas is our COLINtry’S great and
strategic target in process of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and it is the point and the
crux ofachieving the whole well-offsociety.In the key stage from total well-off
society to modern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constructing the whole well·offsociety,
five greatest characteristics are embodied:The first,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farmers’free and whole self-development.The second,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farmers’being rich together;The third,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building up the
guarantee system to village and the farmer’S socialization and systemization The
fourth,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the trend ofextending three greatest differences
being changed;The fifth,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lasting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ing protected.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whole well·off society requires not only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social development.These requirements need the use of a series
ofindices to measure the level ofeconomic development or modemization.Currently,
Our COun时’S research in building a whole well·off society is just at the beginning.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become less.Thus,we need to continue to study on this
issue in—depth.The system of statistical index conceived in this text is composed of
two independent systems,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social system.The economic
system includes two subsystem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sting developing,and
the social system includes four subsystems-living qualities,population character,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social harmony.Each subsystem includes a concrete
individual index.It selects 23 indexes to describe and reflect the progress of
constructing whole well·off society.The innovative point in this text is to evaluate
the whole well-off society by two·dimensional coordinate.It communicates the space
sketch and the research of number,and builds up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ints in
space and arrays.It is advantageous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mathematic knowledge.This text
is constituted by three parts,introduction,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well—off society in rural area,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ng system of index to the
whole well—off society in rural area.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hree pans which are namely the introduction,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building a whole well—off society in rural,how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In introduction,th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s this study’S background,the contents of the study,and the methods of the
study and the framework of this paper.In the second part,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thoughts of a whole well·off society’S root,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foreign·related research,analysis our status in building a whole well-off society.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of building a whole well·off society,for
the full establishment of a basis of the system of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whole
well—off society.In the third part,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system
indicators and establishes hi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according
tO certain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presented based on people—oriented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dynamics.The author introduces his system’S design
principles,design concepts,system architecture in detail.Finally he introduces that
this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ystem mean a lot as a guidance to build a
whole well—off society in rural.
Key Words:rural area:the whole well-offsociety:system of index: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呦错支乐堂瘩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限酱川签字日期:≯衫年厶月二驴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厦扬始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客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嵫以将学位论文的金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党政机关
名:纫五7u
∥多年介占日
工作单位:安徽省委办公厅电话:1 39551251 52
通讯地址:安徽省委办公厅邮编:230001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本文的研究有五大时代背景:
一、我国处于向全面小康过渡的战略时期。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tt二
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
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13
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
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所必经的发展阶段。
目前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人均水平GDP
只有1000美元,并且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不全面是指小康主要
侧重物质经济方面,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I=1在全国分布是不
平衡的,东部进入小康的比重大,而中西部则比重低,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
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不平衡,而且差距有扩
大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小康,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惠及十几亿
人口的小康社会。就是说要提高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充实、完善和丰富
小康的内容。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同实现“三步走,,的前两
步的战略目标相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重需要解决的是总体小康阶段还没有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19页人
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解决的更深层次、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三
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即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问
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问题,等等。上面这些问题大
都是老大难的问题,因为它们中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历史、
自然等方面的原因,解决起来难度都极大。⋯
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
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
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能够充分享受到经济改革和发展的
成果,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将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三大差别的存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
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
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
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
的扩大等社会问题,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
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在中国当前最主要的三大差距是城乡差距、
东西差距和收入差距。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
却只占全国的18%。1978年的时候,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钱,而农民
人均收入是134元钱,绝对差距是209元钱,相对差距是2.57:1。但目前差距
和改革之初相比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了,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
入是10493元钱,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钱,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
。吴树青小康·全面小康·以人为本第15页前线杂志2004年1月。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18页人
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第一章导论
钱,相对差距是3.22: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东、中、西部农
村经济发展差距悬殊,近几年来还呈继续扩大的趋势。o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
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
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
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
和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三大差别,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
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
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而且近年经济增长
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一个共识是: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
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交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目
标中提出了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要求,资源利用效率
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
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实现这一经济增长只
需要GDP每年增长6%就可以实现,是不难达到的。党中央制定这样的增长目
标的意图在于继续放低经济增长速度,丽强调将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率放
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赵海林农民的出路第53页知识出版社2005年6月。夏耕中黜二元经梨荣媾匏b研究第133页北裒穴学蝴2∞6年1月。
。许d坍从三煳寸千晖}景看叶一丑钡划第5页半月谈内部版2005年U期。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而又特殊的过程。建国后,为
了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
标的赶超发展战略。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
业化的资本积累。经过半个多世纪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
期。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在这~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
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前几年,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正是基于此,
党中央及时提出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
惠农政策。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国情和发展规律,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
“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的提出及
付诸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
的有效途径, 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统
一的。⑦
五、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国际趋势中。
自上世纪末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之后,国际局势呈现出多极化的格局,单
极和多极的矛盾非常尖锐。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
的联系和交往愈来愈密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度越来越高,2003年外商直接在华投资达到了2600
。余赫麟社会副礴浓村.膂瓢意她姑啦腱光明日报z006{92月30日
第一章导论
亿美元,占中国GDP的18%。中国的许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也越来越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
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
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同时,国际
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
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
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的小康是经济发展更高水平的小康,是人民
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也是对外更加开放的小康。这样的小康才能为下一步基
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
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观察和处理问题,是我们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
文章由三部分组成,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本文的导论部分,
和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研究框架
分别为导论、农村全面小康理论基础、农村全面小康
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详细综述了小康思想的
历史溯源、发展历史以及国外相关的研究,分析我国的小康水平现状,并着重
阐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为全面小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做理论基
础。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首先对现有小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并针对现
有的全面小康的评价体系的不足,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基于以
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动态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本指
面杨春贵全面富驯慵附会需氮野敏明獭若干I£I联系人民日报20@3年3月15日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理念、系统结构等。最后介绍了本指标体系的特征和
指标体系对农村小康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研究方法
本文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等精神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统计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体制前提,来研究全
面建设农村小康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研究过程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比较内容:(一)国内外
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比较:(三)全面建设小康
各方面的比较方法。
二、动态分析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全面小康社会涉及层
次更深、更复杂、更全面的变化,因而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反映这种
动态状况,客观的评价出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
三、定量分析的方法。经济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但又具有自然科学的特
点,很多经济观点、理论都是建立在微观分析、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在现代经
济分析中,定量分析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侧重于对经济现象中可测变量
的分析,也就是通过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根据需要确定相应的指标,指
出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四、定性分析的方法。有的问题不能进行量化或缺乏相应的数据,只能进
行定性分析。比如,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小康思想的渊源、农村小康的基本内涵
及特征等就采用定性分析。
第二章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全面小康社会”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新概念,是我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生活水平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继续消除局部贫困的阶段,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
裕程度的阶段,是由片面发展逐步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而农村全面小康评价
指标体系正是监测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标尺,没有它,就不能精确地
监测小康建设的进程。本文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现有的理
论研究成果、对农村全面小康科学内涵和特征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第一节全面小康研究综述
一、小康思想溯源
“小康”作为一个深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面深厚的历史
基础。它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下,人民生活水平高于温饱但还不够富
裕,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精神健康充实的一种程度。中
国古近代思想家们,都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赋予它很多思想内
涵,但是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古代思想家所说的小康社会,是一种建立在落
后生产力和封建私有制基础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儒家典籍孔学上描述的小
康社会,也不过是人类社会剐剐迈入私有制时代的一个靠礼义等国家法律制度
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秩序的社会。集中反映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于
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向往。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既是祖国历代仁人志士持久的理
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当代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文
化基础。中国小康社会的提法,符合历史传统,亲切而实在,易为国人理解接
受。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作为一种社会理想
模式描述,则最先见于西汉的《礼记·礼运》,概述借孔子的口阐述道“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同时又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小康,,是与“大同”相对一种社会状态和理想。大同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天下为公,
“大同,,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理想社会模
式。虽然儒家之意在“大同”,但行事却在“小康”,即把“小康”作为实践目标。
在《孟子·尽心上》中,我们见到了孟子“王道”理想中描绘的一个农户小康生活:
—匠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
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孟子还描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可以理解为虽不言富,但
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到了宋代,洪迈还在《夷坚.甲志·五郎君》中渴望“然久困于
穷,翼以小康”,强烈地表达了对脱贫奔小康的企盼。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则用狐鬼故事讲述“小康之家',.“妻言:‘自汝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
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
不屑旧业云”。此为后人“小康之家”的俗谓。
1884年鸦片战争的失败,猛烈冲击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在西方列强
的铁蹄下人民群众生活极度贫困,使基于小农经济的小康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增添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批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对中国理想社会的构想由农
业社会田园牧歌式的空想转向对独立富强国家的向往,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道
路的探索。洋务运动是中国最早的寻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尝试,尽管它受到封
建势力的阻挠和西方列强的打击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还是产
生了重大影响,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进步思想和先进技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也
开始与现代化联系起来。对小康思想有重大发展的是近代思想家康有为,他撰
写了一部设计未来社会的书一《大同书》,他认为大同社会是小康发展和趋于完
美的世界,小康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与欲望,而大
同世界则是人类最高理想的社会。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世界有两个基本思想,一
是关于人类共同体的设计,即消灭国家、天下合一、人类共同拥有的统一体:二
是天下为公的设想。在大同世界,人们物质享受应有尽有,生活无忧无虑,只
有欢乐而没有痛苦。这是康有为对未来高度发达社会的构想,展现给人们一幅
鸟托邦式的美好蓝图。毛泽东曾说过.‘‘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
第二章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找到一条达到大同的路。”掣尽管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带有浓厚的空想主义色彩,
但仍不失为对中国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探索,他把握住了中国要富强必须走工
业化、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搏。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撰写了《建国方略》,
该书从整体上规划了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包括了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心
理建设、社会建设、国家建设等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外交、国防在内的
中国现代化的系统战略设计。孙中山的很多思想为建国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所
继承和发扬。
二、现代小康思想的发展
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吸收中国古代和近代小
康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衍承中国‘‘,J、康”之词,
丰富和发展了小康思想,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完整的现代小康理论。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J、康”的概
念。后来,他进一步明确“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
小康水平。,,t·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加这
是我国现代小康构想的初步提出。小康一词的恰当使用,反映出小平同志对中
国历史和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小康构想的提出,揭开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
篇章。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到
本世纪末人均达到1000美元。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
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同时指出,现在最重要的是走好
第二步。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提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
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O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二百五
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
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
中国。,d1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正式将
小康列入了第二步战略目标。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 第1471页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页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2页人民出版社1993.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构想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人
对它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和具体。1990年12月,党
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
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
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福利和劳动环境
的改善。"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
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
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
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即包括居民个人消
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
的十五大上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比--ooo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
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2000年10月有,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
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
段。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
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I=I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小康”的国内外研究
(一)国外研究
tt全面小康社会,,虽然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新概念,但它
作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承上启下的环节,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
1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二十一世纪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19页人
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lO
第二章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重要阶段。国际社会中基本没有关于‘‘,J、康”研究的成果,但与‘l,J、康”相关的“现
代化”问题研究却是由来已久。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一批学者就开始研究如
何衡量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本文将这些指标体系粗略的分为三类:单一指
标法、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
下:
1、单一指标法
(1)人均GDP法。
按照世界银行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人均GDP在760美
元以下者为低收入国家,761--3030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3031--9361美元
为上中等收国家,9361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但人均GDP无法反映收入分配
状况、忽视了没有用来交换的产品和劳务、不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付出的
社会代价,且难以说明人们实际享受到的福利。
(2)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的标准,在60%以上为绝对贫
困状态,在50%~60%为勉强度日状态,40%一50%为小康水平,20%--40%
为富裕状态,20%以下就是极富。但恩格尔系数在横向比较上,由于各地区消
费环境与消费观念的不同,不能完全用该系数的高低来衡量地区间的贫富差异。
另外,即便是纵向比较,在收入水平提高影响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长期性、趋势
性因素背后,因其他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或出现一定程度
的反复,有其各自不同的动因,需要具体分析。单一指标的应用,固然有其简
明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但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
程度,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1)国际现代化会议”的有关标准
1960年,在日本箱根的“国际现代化会议”上,提出了衡量和比较现代化进
程水平和阶段的8项标准。这个标准并没有量化成若干具体指标,可操作性差,
因而并未获得实际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对这些标准的研究,启发和鼓励了后来
者去定量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
(2)布莱克的现代化标准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966年,现代化研究比较有成就的学者布莱克,试图分别从经济发展和社
会流动水平的角度大体揭示由“前现代化社会”向“高度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
所发生的变化,以表征社会发展的差距二他提出的有关现代化的10项标准是: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能源消费、劳动力就业比例、经济结构比例、经济支
出比例、城市化率、教育普及率、健康状况、信息交流和收入分配。这套指标
比较简洁、概括,具有较为明显的目标性质。但由于其中部分指标概念缺乏统
计上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未能成为测度现代化进程的有效工具,至今
只是作为文献被人们引用。
(3)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的阿列克斯·英克尔斯
(AIexlnkeles)曾在广泛调查、搜集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状况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和归纳其可能达到的预期发展目标,提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lO项标准:人
均GDP、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非农就业者占总就业
人口比重、成人识字率、同年龄青年中受高等教育的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13、平均期望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英克尔斯的
现代化标准具有简明、直观、可测、数据容易获得等明显的优点,迅速地被引
用和推广,成为现代化评价的经典方法。然而,英克尔斯标准与现代化的实质
要求仍有许多在本质上值得商榷的地方,特别是把现代化的门槛定得过低,使
处于赶超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容易被其误导。英克尔斯指标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现
代化的统一解释基础,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方法论,因此,所建
立的指标体系也不具备应有评价标准的权威地位。
(4)世界财富论坛上提出的现代化标准
20世纪末的世界财富论坛提出了衡量现代化水平的14项标准(1998)。在
这个标准中,已经注意到了诸如网络经济、信息产业和全球化对现代化进程的
作用和影响等重要问题,同时,也试图使用某些提升了的英克尔斯指标的新标
准,去描述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发展所呈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应
该指出,世界财富论坛所提出的标准,较之传统工业化时代衡量现代化标准有
更加先进之处,但是这个系列的标准对进入2l世纪的世界现代化仍然缺乏深层
次的分析和综合,其最大问题对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内涵缺乏逻辑归纳和理性
第二章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判断,导致应用该标准时产生不少误解和不清晰的结论。14
3、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1975年,在莫里斯(Morris)指导下的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ODC)提出了一
个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由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三个指标组成。
莫里斯认为,这三项指标能综合反映收入、营养、教育、卫生、环境和人的发
展潜力、社会参与的可能和利益分配状况,而且这三项指标都有现实的上限,
指标的提高就意味着穷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分配均等化。15其优点在于简明扼
要,但也存在指标少和算法简单的缺点,一些关键性指标未考虑在内,如收入
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等。
(2)人类发展指数,又称人文发展指数(简称HDI)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以表示发展水平的高
低。该指数综合了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表示)以及物质生命质量
中的人均国民生产等指标,以后,每年都发表当年的《人类发展报告》。在报告
中,把世界174个国家和地分为三类:高度人类发展,中度人类发展和低度人
类发展。中国1998年的人类发展指数是69.2分,处于中度人类发展。但是,
它在衡量人类发展的方面范围还比较窄,它省略了许多重要方面,如人们能够
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权利。
(3)ASHA指数(美国卫生协会)
这是美国卫生协会在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综合评价指
标。该指标是用来衡量发展中国家为满足基本需要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
结果。ASHA指标的计算公式为:ASHA=(就业率×识字率X平均寿命/70x人均
GNP增长率),(人I=l出生率X婴儿死亡率)
ASHA指标使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偏重于社会指标,也只适用于衡量
发展中国家满足基本需要发展战略时使用,不能用于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而
且由于计算方法上的特点,ASHA计算结果受其中个别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
¨福建省社科联全面建设小康社研究中心课题组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
价指标体系研究第5页东南学术2004年3期
15宋林飞小康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创新第17页江南论坛2003年2期
13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所以与现实状况或人们的实际感受有可能不一致。
(4)社会进步指数(ISP)
社会进步指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理查德.J.埃斯特斯
(Richard.J.Estes)在国际社会福利理事会的支持下,围绕制定一个世界社会发展
模式而潜心研究的结果,该模式后来改称社会进步指数,覆盖的指标46个。埃
斯特斯认为,经济财富并不一定等于社会条件的改善。因此在该指数所包含的
46个指标中只有6个是衡量经济要素的。社会进步指数因其包括了广泛的经济、
社会、政治、文化现象等指标,能可靠地估计出各国为其居民提供社会和物质
基本需求的能力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既具有描述性,又具
有指示性,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新标准,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一种新尝
试。
4、最新国际研究成果
2001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32届大会期间,联合国统计署和统计委员
会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委托,成立“主席之友”咨询小组,对10年来世界高峰
会议提出的社会发展指标和联合国有关组织已经确定的6套指标即:最基本国家
社会指标数据(MNDS)、国际发展目标(IDG)、共同国家评价(CCA)、普及
基本社会服务(BSSA)、千年发展目标(MDG)和可持续发展指标(CSD))
体系所涉及的全部指标进行筛选,提出一套由各国可以接受的社会发展评价指
标。最终筛选出三级指标,共123项指标。这~结果已经2002年联合国统计委
员会33届大会审议通过。
(二)国内研究
国内对于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比较有代表性
的研究成果包括:
1、从1990年起,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
局和农业部等单位就开始了中国小康问题的“细化工作”。1990—1991年,中
国社会科学院‘‘,J、康社会研究,,课题组出版了{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一书;
1991年,国家统计局综合12个部委各方面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小康标准”、
“中国农村小康标准”和“中国城市小康标准”,并于1993年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
试行小康标准统计的报告,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表1)。
第二章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表1:1991国家统计局的小康标准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f按1980年的价格和
经济水平
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物质生活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
f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flO)成人识字率85%;
人口素质(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精神生活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ftS)森林覆盖率15%;
生活环境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2、2003年6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
究”课题组完成并出版的《中N4,康社会》也早就制定了一套标准,选取了5个
方面28个指标,对全国30多个省市区和s7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发展程度评价和
预测(表2)。
表2: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小康指标体系和2010年目标
l、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比重35%
2、城镇人员占总人口比重45%
社会结构指标3、非农增加值占GDP的比重90%
4、出口额占GDP的比重30%
5、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4.O%
6、人均GDPl2800元
经济与科教发展指标
7、人均社会固定资产贡献率5340元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8、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3%
9、城镇实际失业率指数(逆指标)40%
10、研究与发展经费(R&D)占GDP比重l_3%
ll、人均教育经费(预算内)300元
12、每万人口专利受理量3.5件
13、人口自然增长率5.6‰
14、每万职工摇篮有专业技术人员4500人
15、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130人
人口素质
1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7%
17、每万人口医生数20人
18、平均预期寿命73岁
19、恩格尔系数(城乡平均、逆指标)33%
20、人均生活用电量320度
生活质量和环保
2l、每百户拥有电话30部
22、每百户拥有电脑(城镇)30部
23、工业“三废”处理率85%
24、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85%
25、每万人口刑事安件立案率(逆指标)22件
26、每万人口治安案件发生率(逆指标)20件
法制及治安
27、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1.1人
28、每lO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逆指标)6.4人
3、2003年9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托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总队出台了一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报告。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
由6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构成。这套小康指标体系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自然资源六大方面(表3)。于2004年,此份
报告又作为国家统计局与中央政策研究室联合课题组制定的《全国农村小康标
准》,以“农调字(2004)23号”文件的形式,由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在全国下发。
表3:2003年国家统计局全面小康标准
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
经济发展2、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35%
3、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4、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
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
社会发展
6、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4人
7、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O.3—0.4
第二章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8、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
人口素质
9、平均预期寿命75岁
lO、恩格尔系数0.4以下
11、居住质量指数75%
生活质量
12、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7%
13、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60%
14、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为85%
民主法制
15、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85%
16、常用耕地面积动态平衡
资源环境17、森林覆盖率23%
18、万元农业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
4、2003年浙江大学等方面的专家提出了~整套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子系统层次由五个方面
组成,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表4)。
确定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从业人口比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基尼系
数、森林覆盖率、社会治安率、家庭电脑普及率等23项个体指标。这个评价指
标体系特别突出四个方面:农村收入的提高,城乡差别的缩小,环境质量的改
善,政治文明的提高。指标体系对“政治民主”子系统也设定了具体的量化个体
指标。即“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度”、“村党支部双推双选率”和“三级政(村)务公
开率”,分别需要达到90%。”
5、2005年6月国家统计局全面小康课题组完成了一份《中国全面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系统研究报告》,该标准包括了6个方面的25项指标。
6、除了小康的综合指标,也有不少部门和研究机构就与他们相关的某一领
域制定了标准。例如,2004年11月22日。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颁布了我国居
民住房的小康标准。《小康》杂志社在2004年也从民间的立场,侧重感性的角
度设定了一套包括饮食、居住、生态、教育、生命、消费、平安、信用、公共
服务、快乐等十个方面10项内容的小康指数,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7、除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全国性小康指标外,全国许多省市地区也纷纷出台
6浙旺超剡哥寺中瞳目魏中国酣拴面U崤湃嘲铈烈讶l≯院第鹤页狮璐20(13年2l期
17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了自己地方的标准体系。上海市统计部门也专门立项研究;哈尔滨市按经济发
展、人民生活、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4个方面16项指标规划了2015年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长春市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该体
系包括经济水平、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环境建设、民主法制和社会保障等六
大类,共20项指标。而江苏省依据的本省情况确立了一整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指标体系,共分4大类18项2s个单~指标(表4)。2004年9月16日,浙
江农调队依据国家统计局与中央政策研究室联合课题组制定的《全国农村小康
标准》统计显示,2003年浙江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s1.2%,过半农民过
上小康生活,比全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6.9%快34.3个百分点,居各省区
之首,列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上海、
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85.2%、
表4:江苏省全面小康标准
北京和天津等3个直辖市,三个直辖市农
76.2%、64.2%。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4000
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2
经济发展
3)城市化水平(%)>55
4)城镇登记失业率(%)<5
5)居民收入
A)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000
B)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000
6)居民住房
A)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30
B)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平方米)>40
7)居民出行
生活水平
A)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100
B)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12
8)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
A)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部)>200
B)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台)>40
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8
10)恩格尔系数(%)<40
1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5
1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
13)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0
社会发展14)社会保障
A)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
各自覆盖面(%)>95
B)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85
1 .

第二章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15)人民群众对治安的满意率(%)>90
16)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
A)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0
B)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5
17)绿化水平
A)城市绿化覆盖率(%)>40
生态环境
B)森林覆盖率(%)>20
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0
第二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全面小康社会与总体小康水平的区别与联系
自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后,1991年国家
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它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据国家统计
局介绍,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
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2000
年为96%,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底,中国农村实现了从贫困
到温饱、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国农村居民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
党的十六大充分肯定了这一伟大成就,并且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总体小康是一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000年底,
我国人均G D 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
我国人均G D P将超过3000美元,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
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
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
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
各阶层的差距。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2005
年,我国尚有261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
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
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就消除城乡差距而言,20年后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
从生活水平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继续
消除局部贫困的阶段,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序的阶段,是由片面发展
逐步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它所指向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含义,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对农村来说,一方面就是要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基
础上,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基本消灭绝对贫困,进而使
广大农民基本上都能过上比较殷实的生活,建设一个惠及全体农村人口的小康
社会,即全社会的每一个体都能达到小康建设目标值,尽管其中可能有差别,
但都必须达到一个底限的水平值。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
续发展等方面全面建设农村,使之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民主健全、
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建议》中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
在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更加发展。到2020年,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
两番。二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
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
20
.?
第二章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应的较为完善的农村经济体制。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市场
经济的运行吻合。三是城镇人13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取得历
史性的进展。四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较大幅度的
缩小,农户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农民生活更加富足。五是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
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六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农业和
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政治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明显进步,基层民主更加健全,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
障;村民自治更加完善,农民群众在社区经济社会事务中当家作主,对社区事
务拥有充分的发言权、表决权和否决权。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贪污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不断铲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使农村的社会治安环境
和社会风气有明显好转,社会犯罪率大幅度下降,社会秩序良好,众的社会安
全感大大增强,农民普遍安居乐业。
在生活方式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和环境
治理建设,推动农村自来水革命、厕所革命和厨房革命。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
源,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使农民拥有清洁优美、生态
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服务。二是培养文明建康的风俗习惯。
在我国,影响农民健康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非常非常多,必须进行一场涉及面广、
内涵深刻,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行为革命”,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
目的。大力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增强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
意识,培养良好的风俗习惯。简单的说就是强化生态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
护生存环境;强化节能意识,节煤、节电、节水;强化环保意识,防治废渣、
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强化公共卫生意识,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在文化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教育事业有较大的
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二
是建成比较完善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体系,使农村的科教更加进步。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使农村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事业全
面发展,农民普遍能够方便地享受到较好的卫生保健和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二是改
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退耕还林和
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为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17
第三节农村全面小康特征
研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
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见。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
难点都在农村。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呢?那就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处于不发达阶段,特别是农村。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不高,
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尚未摆脱贫困;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长期
滞后,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
和地区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如果农村再不发展,就会严重影响资源的优化配
置,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并影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伐。
一、当前农村现状: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现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结构是二元
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现代工业,一方面农村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
业,这种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以严格的户籍制度、工农产品的价格“剪
刀差”等体现的。尽管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基本放开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试行,支
撑传统“二元结构”的因素在弱化。但与此同时,新的固化“二元结构”的因
素出现了。比如农民工问题。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政策的局限性正日益显现。
农村的发展无法享受与城市平等的待遇:受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劳动力
还难以实现自由流动;进城务工的农民受到歧视性政策的束缚,在就业、社保、
教育、医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农民的人均税负水平远高于城镇居民。目
前的财政、金融、教育体制,都不利于农村的发展。从而制约着农村全面小康
社会的建设。从1998年到2003年这5年期间看,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7吴晓饱杨博贾丽丽我国农村,J、闰喇会实现程囱掘蛹玢析第58页北方经济2005年2期
8人民日报社论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时间:2003年1月9日
第二章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2622.2元,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472.2元,五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
增加460元,年均增加92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074元,
年均增加609元,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至
今,农村经济仍没有形成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机制。
(二)政治文明滞后。政治文明是一个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文明、政治制度文
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观念文明、政治体制文明等。在制度层面上,先进的
政治文明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
机制,以及确保这种制度和机制理性运行的规范程序。由于历史原因和诸多现
实因素造成农村政治文明滞后,其集中表现为:一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政
治思想较保守,观念落后,民主和法制意识不强。二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明显
滞后,农村基层政权机构臃肿,人员庞大,权力运行机制不畅,监督机制不健
全。三是政策决策往往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政策执行存在方法简单,作风粗
暴等问题。这些政治文明滞后的现象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发展日益显得突出,
而且已经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砍伐森林,开垦荒地,
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稀疏,再加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此外,农村教育发展薄弱,尤
其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落后和科技应用、推广水平低,缺乏力度。这些都不利
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民问题突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
时期都如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按中国扶贫基金会2003
年统计的数字,如果按625元/年计算,目前我国有3000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
有6000万人口徘徊在温饱线上;如果人均标准提高200元,按825元/年计算,
全国的贫困人口就是9000万。农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集中在农民
发展问题上。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前生存是农民问题的主题,那么当绝大多数的
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发展便不可阻挡地成为农民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民发展的因素很多,一是农民自身发展意识较弱。有些农
民甚至没有发展意识,认为农民就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或是有吃有住
有个家就满足了,还有些农民认为发展就是发财和做官,理解太过偏颇,或者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说有并不太明确的发展意识。二是农民缺乏同其他个人或群体平等的发展机会。
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中国农民身份的僵化,限制了农民的流动,并且在就业、
受教育、福利等等多方面存在着和城市居民巨大的制度性差异,造成农民发展
缺乏基本的起点公平。因此中国农民的发展之首要点是争取平等的发展权。三
是农民发展空间有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制约着农民的发展。首先,日益增
加的人口的日益减少的耕地的矛盾使得土地不断地被细分,“一家一户只耕种
一小块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途径艰难、成本较高,农业效益下降,甚至为负。
其次,可持续发展与农民经济利益的矛盾,村办、乡镇企业往往对环境破坏很
大,一些”五小”企业不但对生态不利,而且经常发生死人事件。我们必须走可
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要关掉相当一部分企业,这客观上减少了农民的经济获
利空间,又形成新的就业问题。”
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伟大战略目标,是我国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它是从总体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它体现
得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
论等科学发展观。
(一)体现农民将实现自我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特征。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
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
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8}和活动,从而会改变人作为
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一个人能把各种社会职
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意味着这个人能胜任各种社会职能,而人的发展
达到这样的程度,既是以打破旧的分工为条件,又是打破旧的分工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主张以全面发展的人代替片面发展的人,正是为了使人不仅是一个
劳动者,而且是一个社会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马克
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内容,
19廖先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光明网
?
第二章农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
联合体”。共产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应该使人“全面的发展”,“生产出他的全面性”。
马克思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
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包含
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秉赋为基
础,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素质系统。人的素质
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和前提条件,同时也体现和推动着人的
全面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已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
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在从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将接受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物质文明的洗礼和熏
陶。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素养将大大提高;
民主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将大大加强;依法维护自身民主权益
的能力和水平也将大大提高;科学种田,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能力和水
平不断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长方
式从粗放到集约的根本转变。每个农民都将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掌握了现代科
学技术、会科学种田的新式农民,成为创造现代文明的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最
终每一个农民都将得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他们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将全面大
幅度提高,农民将成为建设现代化中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二是人的需要
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的
“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人所从事的一切实
践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和满足人的需要,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又不断产生新的需
要,新的需要又会引起新的实践活动。每个人的需要是不同的,个人需要的全
面丰富性不仅表现为个人按其自身的特点来发展其需要,而且还表现为由单一
的需要向相对全面的需要的发展,由低层次的需要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我国
在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生活水平和小康社会,主要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即解决
了“一次性需要”一生理上的要求,即维护生存、延续生命和种族的“需求”,
这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性需求,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普遍得到了改善和满足。
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中,主要是解决“二次性需求”,按内容的先后层次为
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发展的需要,并将主要集中到尊重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需求和自我实现发展的需要。从温饱阶段进入小康阶段后,广大农村和农民的
人身财产安全、工作和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将全面小康建设中切实得到保
障和改善。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广大农民更为关注和努力实
现的将是他们对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更高的追求:努力工作和学习,不断丰
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
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个人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1体现农民将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的特征。
库兹涅兹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认为:假定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
平等的,那么,在经济开始增长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不平等表现
为全社会收入分配不均,但随着经济继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逐渐缓解,
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益
差别缩小后,收入分配才从先有利于高收入阶层、再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最
后有利于低收入阶层,依次变得较为平等。这种情况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
20库兹涅茨认为收入分配趋向平等,这对农村全面小康本质上避免两极分化,走
共同富裕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农民从温饱进入“小康”后,“余钱剩米”
不断增长,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将不断实现积累并扩大。农民财富的积累,呈现
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私人财富资本化”的趋势,家底越来越厚实。通过
政府的指导和税收的调节机制,规范农村中个人财富的增长和使用,过分的贫
富差异将被抑制,并逐步缩小,社会经济发展将逐步均衡,使整个农村走上共
同富裕的发展之路。因而根据库兹涅茨的上述理论和结论,可以预知我国农村
全面小康建设必将体现出共同富裕这一特征。
(三)体现建立农村和农民社会化、制度化的保障体系的特征。
佩鲁和古雷特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包括生存、自尊和自由三个基本因素。
生存涉及到基本需要的满足,发展的基本需要方法是由世界银行在20世纪70
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为其人民提供住房、衣着、食物和最起
码的教育,它就不能说是完全发达的。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必须是使人民摆脱
基本贫困,同时提供基本需要。自尊涉及到自重和独立性的感觉。自由是指摆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36页三联书店1994年
?
第二章农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脱贫困、无知和卑贱这三种罪恶的自由,以便使人民具备更大的能力决定他们
自己的命运。21佩鲁和古雷特的发展观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必
然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农民不仅财富充裕,而且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
保障体系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无论是在创造财富的积累过程中,还
是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过程中,由于社会化、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力量,
使他们能抵御和化解各种自然与社会风险,过上富裕安全舒心的日子。社会化
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应该成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性特征。
(四)体现三大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的特征。
二元结构理论认为: 在二元结构模型中,如果农业落后于工业增长,就会
拖整个经济增长的后腿,任何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如果想加快工业化的步伐而无
视首先需要进行农业部门的革命的话,都将发现其前进的道路无比艰难。也就
是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22二元
理论为我们找到农村全面小康的难点深层次原因和农村全面小康是全面小康的
重中之重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调整和缩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差距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一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发展,“争取
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市转移;
三是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来抓:四是援助弱势、困难群众,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以“提高
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面小康的过程,
必将是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大力调整,工农差别、城乡差
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的过程。
(五)体现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特征。
自然资源稀缺学说认为,自然资源是稀缺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稀缺性提
高,自然资源的稀缺威胁危害着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土壤肥力递减(耗尽)和
21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第53页北京:
22王亚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
经济科学出版社会2001年
第1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27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稀缺性随着时间推移的稀缺状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发展
中国家确实应予重视农业生产中对土地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农村全面小康
社会的发展过程必将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
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这一特征。“
23罗尔经济思想史第2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4杨绪忠张玉玲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第16页辽宁经济统计2004年6期
第三章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三章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对农村来说,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建设农村,
使之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
谐、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本指标体系旨在全面客观的评价农村社会经济发
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着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关运行状态
方面的监测报告和参考建议。
第一节现有小康标准的评价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现代化社
会、现代化水平的研究,并建立了各种指标体系。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小康社
会建设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显得较少。比较有代表性
的著作有:1991年由陆学艺主编的(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1992年由国家统
计局小康课题组编写的《中国小康标准》、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完成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2003年浙江大学等方面的专家提出的一
整套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等。
一、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大多数综合评价都采用的是统计指数
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统计局的小康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
学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是不直观、可比性差,例如在图
形表现方面能力较弱:还有利用该方法得出相同的数值,就无法进一步比较差
异。之后许多学者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子系统和具体指标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但方法上都没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
二、从国内对全面小康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指标是定量指标,
而定量指标有其局限性:一是物质条件与生活质量并非是完全一致的;二是定量
指标无法评价人们的精神感受。缺少定性指标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是不完整的,
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是我国研究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方向。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三、一些评价指标在选择具体指标上,过于侧重人文发展,脱离了中国的
现实。构建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要全面量化衡量农村全面小康
建设发展的状况。在我国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总体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脱离经
济发展来谈农村“社会进步”、农民“人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目前,可喜的是农村小康社会问题的研究正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
并且这一问题还在继续研究、深化中。
第二节小康指标设计的根据
农村全面小康是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农民生活在温饱的水
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逐步实现物质生活宽裕,精神生活充实,生活
环境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建议》中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伟大战略目标,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它是从总体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体现
五大特征:一是体现农民将实现自我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特征;二是体现农民将
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的特征;三是体现建立农村和农民社会化、制度化的
保障体系的特征;四是体现三大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的特征:五是体
现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特征。
本文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
为基本指导思想,也以我2004年以来在农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直接从事全面
小康建设的实践为参考依据,旨在构建全面客观的评价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的设计有以下七个基本原则:
一、动态性原则。因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
程,对农村小康建设评价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评价,所以
要体现出动态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农村全面小康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生活、民
一1’●

第三章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舳设计
主、科教、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设置的农村小康建设评价指标必须能够全面
系统地反映小康社会的内涵与主要特征。本文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农村
全面小康的衡量重点还应该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可比性原则。可比性是建立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农村全面小
康指标体系所得出的值是衡量和参考小康进程的数值。这个数值应既可以进行
纵向比较(按时间进程进行比较),反映的是自身变化情况,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与国外、全国平均水平或国内部分省区比较),反映的是相对于比较者的位置或
水平。
四、可行性原则。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尽可能通俗易懂且便于数据采集和计算操作,同时,指标的数量还不宜过多。
五、导向性原则。指标的设置不仅要考虑适于对过去总体小康发展检验的需
要,对未来有重要影响的一些方面也要有所考虑,从而有利于引导农业和农村
工作和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六、独立性原则。尽可能选择具有独立性的指标,避免指标间出现反映信
息重叠的现象。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七、创新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吸收国内外研究的可取之处,更要不
断创新,以克服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体
系。
第三节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理念:
为了沟通空间图形与数的研究,我们需要建立空间的点与有序数组之间的联
系,为此本文通过引进二维直角坐标系来实现。
本文认为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是主变因素,生活质量、社会
结构、生态环境、政治民主等方面的改善是在经济发展这一主变因素的促进下
产生的,所以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的从变因素,它们反过来
又影响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实践经济证明,随着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会相应地提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呈现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种互动的格局。当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
对科技、教育、社会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求,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剩余产品增多,经济发展本身
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需
J

,∥0一搿蜘—— 7 X
评价指标值在二维坐标上表现
为一个点,将许多不同时间的
依据上面的思路,本指标体系在原有的指标统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二维
坐标法,将小康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分别纳入到经济发展(x)和社会进步(Y)两部
分,这两部分数值作为二维坐标的XY值。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两部分数值
采用统计指标法获得。本指标体系无需再权衡经济指标和社会人文指标的比重
和权重多少的问题,因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相对于以前的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是从一维N-维,从表到图的转变。在二维坐标图上,将不同时间
的小康评价指标值连接起来,将是一条曲线,便于我们动态的分析小康指标值
的变化,例如曲线斜率和点距都表示了某种含义。
下面是对评价指标曲线的几何分析,以建立几何图形与评价指标的联系:
(一)函数的定义
经济与社会因为发展的原因,在数值变化上表现为连续性,由此本文设关
联函数),=“x)是连续函数。X代表经济方面小康评价数值,Y代表社会方面小康
评价数值。
。,一, 、j ‘一‘
第三章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
设(x’y)这点将落在由(0,o)(o,ioo)000,o)(100,lOO)点组成的正方形内,且当
x=O时,y=0;当x≠O时,y≠o。从评价指标体系角度可以理解为当经济方面有发
展时,社会方面也应会有进步。且达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时,X、Y值为100(也
可设为1),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点的坐标是(100,ioo)。
(二)切线斜率
J

I舯PI点搬疆睁障f
一一一一o(100’l 大于P2向均嘶扬£4攀l
百Il;毽嚣峭斯P1点能f 一一专。严∥_。” ,~~ 全面小康建设趋皴
好于P2南乞’
;9—√⋯ 一⋯⋯一一
/ P2

曲线y=f(x)在点(xo,“xo))处切线的斜率表现为函数y=f(x)在点XO处的导
数厂’(10)。
设函数y=f(x)在点xo的某一领域内有定义,如果极限
}i嗯譬;1.i毋丛鱼兰芸二丛型存在,则此极限值为函数y:f(x)在点x。处的导数。“-.o△x Ar_o 盘
导数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为,,(xo):lim—f(x)-—f(xo)。
⋯“x-xo
曲线y=f(x)在点(xo,f(xo))处的切线方程为y一,(xo)=/7(xo)(x—xo).
(xO,yO)处切线斜率或导数的评价指标意义,反映的是该点社会评价指数
同经济评价指数的增量比。
(三)点距
坐标上任意两点(xl,y1)、(x2,y2)之间的距离为: L=拓■了而2.
(x,y)点与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点之间的距离为: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L全面小靡5 4000一y)2+(100一x)·
任意点与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点之间的距离的评价指标意义,反映的是该评
价指标到全面小康评价指标值之间的差距。并由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点推出等水
平曲线、差距率和实现率三个概念。
(四)等水平曲线
、丁’+一_、、
黧罂慧黧;I ㈣叫oo).
心线的碉圆嘲组成岛了距众趱多等㈧距1“}l一。苫。
百他l氆峭懈喇垒面I、廉=} 。P2 n
懂阳嚷滟硎矾。
o
Pl
l L

等水平曲线是由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点相同距离的点组成,在图形上表现
为以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圆弧。
等水平曲线的评价指标意义,可以理解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果是相同
的。
(五)差距率与实现率
这里有选择那一点作为起点的问题,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的情况看,这一点
应该选择总体小康的作为参照点。从图形角度出发,本文选择圆点作为参照点,
其优点是计算简单、图形直观。
差距率和实现率之和为1。
T
点(x,y)差距率为:C差距牢=:掣.
L0
L∽,)是(x,y)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点的点距离,L。是圆点到全面小康实现
点的距离,等于l004i。
第三章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
点(x'y)的小康实率:S实现牢=兰L:;!业=1.C差距率
Lo
差距率与实现率的评价指标意义比较好理解,反映的是某点的评价指标值
至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点之间的差距程度和实现程度。
二、指标体系结构:
指标体系由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组成,其中经济系统
中包含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中包含生活质量、人口素
质、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下包含具体的个体指标,共
选取了23项指标。
系统子系统个体指标权重目标值
人均GDP 0.2 3000美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2 6000元
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0.1 16000元,人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0.1 60%
非农从业人员比重0.1 65%

常用耕地面积增变动幅度0.1 0
可持续
森林覆盖率0.1 23%
发展
万元农业GDP用水量0.1 1500立方米
社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0.1 9芷
大学普及率0.05 400人
人口素质
婴儿死亡率O.1 2%
会人口平均预期寿命0.05 7s岁
合作医疗覆盖率0.1 100%
社会发展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O.1 100%
基尼系数0.1 0.3.0.4
生活质量恩格尔系数0.05 0.35
居住质量指数0.05 75%
农村全面小康潮指标体系研究
农民文化娱乐支出0.0S 20%
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0.05 60%
城乡居民收入比0.05 2.5:1
贫困发生率0.05 5%
社会和谐
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0.05 90%
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0.05 90%
三、指标参照值
具体每个指标的目标值设定,主要依据“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基本目标、十六
大报告及其他政策的文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并参考已有小
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目标值。总得来说本文指标的参照值的充分体现了可行
性和可比性。
四、指标权重
显然,各个指标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此,依据其
相对重要性不同,赋予各个指标不同的权重。为了使指标的权重的选择具有客
观性,本文采取了专家打分的方法。
五、指标含义
(一)人均GDP。是个外部条件指标。数值越大,整个社会就越发达,就越
能为“三农”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农产品需求的市场也越广阔。可以说人均GDP
它是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
3000美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它是衡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
标。指每个农村常住人口总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后,实际可用
以最终消费、投资和储蓄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最终所得。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6000元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所创造的劳动成果间的比,它的
第三章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
提高意味着单位农产品包含的劳动量减少或每个劳动力在单位时间生产出更多
的农产品。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16000元,人。
(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条件指标,反映科技进步成果
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60%
(五)非农从业人员比重。是指从事农业以外的产业人口数与全部从业总人口
之比。它反映了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就业结
构的变化。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1990年该指标值为78%,发达国家非农劳动力
所占比重均在90%以上。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65%。
(六)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是指常用耕地与基期相比的变动比率。常用耕
地是指耕地总资源中条件较好,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
获的土地。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弃耕、休耕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
地:开荒利用三年以上的地。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0
f七)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绿化程度和环境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1994年世界平均森林覆
盖率为30.7%。一般来讲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对当地气候有较好的影响。
2002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23%。
f八)万元农业GDP用水量。指每实现1万元农业增加值的农业用水量。农
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生产用水。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4%,用水效率较
低。2001年,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2483立方米,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
值定为1500立方米。
(九)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指农村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
限。该项指标反映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衡量农村人口的精神文化素质状况。
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发展教育,科技兴农。鉴于我国目前情况,建议
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9年以上。
(十)大学普及率。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400人)。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
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事业的
发展情况,反映当地人口受教育的结构和水平,从而是衡量人口素质的一项指
标。2000年全国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为273人。考虑到未来20年高等教育的发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诛系研究
展,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400人。
(十一)婴儿死亡率。该指标是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
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
的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将不断下降。200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2.9%,建议
至2020年该指标应低于2%。
(十二)人I=1平均预期寿命。指某一时期一个人口群体预期平均存活的年龄
(岁),也称为出生时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是一项综合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和
医疗条件的指标,通常收入水平高的国家,人民生活和医疗条件好,人均预期
寿命相对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国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差,人均预期寿命则
低。2000年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9.s岁。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
为75岁以上。
(十--)合作医疗覆盖率。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1=I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
该项指标可以反映医疗保障的完善程度。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
重要形式。鉴于该项指标的重要性,建议到2020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人
口比重达到100%。
(十四)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指农村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障的人数占农村人口
的比重,该项指标可以反映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我国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
小康社会,就必须基本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社会发展目标。2020年,社会
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100%。
(十五)基尼系数。是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
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过高、过低都不好。一般判
断标准为:0.2以下高度均等,0.2.0.3之间相对均等,O.3.0.4之间相对合理,O.4
以上差距太大。2000年我国农村基尼系数为O.34,但尚处于合理的范围内。从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出发,防止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建议将该指标2020
年目标值定为0.3—0.40。
(十六)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
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质量就越好。一般判断标准:0.6以上为贫穷,0.5.0.6为
温饱,0.4.0.5为小康,O.3.0.4为富裕,0.3以下为最富裕。因此,我们将此指标
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确定在为0。35。
’‘“ 。‘ ..“{· .
第三章‘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



(十七)居住质最指数。是反映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好坏的指标。农村居民居住
质量指数由人均住房面积、住房结构、饮用水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卫生厕所
配套状况以及居室外道路条件等6个方面加权计算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数。建议
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75%。
f十八)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指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和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不
包括学杂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反映农民教育、文化、娱乐、
体育和精神消费等诸多方面需求变化的指标。综合今后15年城乡居民收人变化
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建议将2020年指标值都定为20%。
(十九)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用来反映农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
取能力的综合指标。信息化是现代小康社会的重要表征之一。农民生活信息化
率由三个子目标合成:(1)2020年彩色电视机普及率98%。(2)电话普及率达到
80%以上。(3)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20台。将彩色电视、电话和计算机三个普及
率按层次分析法给定的权数加权(权数分别为0.2,0.4,0.4),得到农民生活信息
化综合指数的目标。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60%
(二十)城乡居民收入比。它指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反映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
差距,是社会的和谐程度的指标。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2.5:1
(二十一)贫困发生率。它表示贫困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即贫困人I=1比重指
数。和谐社会就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因此,贫困发
生率(或生活小康人口比例)是反映和谐社会建设进展情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指标。这里,和谐社会的贫困发生率定为不高于5%。
(二十二)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指对社会安全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农村成年居
民占农村成年居民总数的比重,是反映社会法制健全和治安情况的主观指标。
采取抽查的形式,以满意权重为1,基本满意权重为0.5计算满意率。要求所有
的人对社会安全都满意是不现实的,我们实际的目标是使绝大多数人满意。由
此,建议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90%。
(二十--)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指在村民自治中对村政务公开满意或基
本满意的成年(18周岁以上)公民占农村成年居民总数的比重,用来反映基层民
主政治和农民民主权利的主观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
也采取抽查的形式主,以满意权重为1,基本满意权重为0.5计算满意率。建议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将该指标2020年目标值定为90%上。
六、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分为五个步骤: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各个指标
的目标值及权重。
(二)数据标准化。对于本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及数量
级相差较大,所以一般不能直接进行简单的综合。必须先将各指标进行标准化
处理,变换成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或分值,再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值的计
算。实践中常用的标准化方法主要有标准化变换法、功效系数法、统计指数法。
本文使用标准化变换法,这种变换方法是将该指标的实际值和总体小康值之差,
与全面小康目标值和总体小康的差进行对比,计算出指标的实现度,从而实现
无量纲化。其变换公式为:
正向指标:
凯%眦。=等川毗
当X,兰E。时,z,=l
逆向指标:
觏吗眦,=等圳慨
当z口SE”时,Zo=1
z。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如为第i项指标的指标观测值,EF为第i
项指标的全面小康的目标值,%为第i项指标起点值(总体小康值)。
(三)计算各指标的实际得分,每个指标的实际得分是该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与其权数之积。
yf=Z,×Wf
第三章j’农衬全面水康指标体系的设计
’o.. 一
W.为个体指标权重;Z,表示个体指标标准化值
(四)计算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指数。
l
S经济=ΣY经济。
S扯会=乞Y牡会
(五)计算全面小康综合指数。把两个系统的实际得分乘权数加总求出综合
得分。,
WOFI =S经济×0.5+S社会×0.5
WOFI(Well-off Society Index)为全面小康综合指数(%)。在整个大系统中
经济和社会两个系统的权数分别占O.5(权数可以不相等)。
七、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阶段性划分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不同评价值,可以反映该地区发展程度接近“小康
社会”水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为了掌握建设
进程,我们可以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值作为划分各阶段的标准,将整个发展
过程分为起步、发展、成熟和全面4个阶段。
序号阶段评价分值
l 起步阶段50.60
2 发展阶段60-90
3 成熟阶段90.100
4 全面阶段100
第四节指标体系的特征
本文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本文在原有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把二维坐标引入到农村全面小康评
4l
:j;:+ .
农村全面小藤评价括标体系研究
价中,沟通了空间的点与数组之间的联系,建立了空间图形与评价指标值的研
究。有利于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有利于应用
计算机在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长处。在本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构
建三维甚至是多维坐标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三方面甚至多方面
的之间动态联系。例如三维坐标的指标体系,通过将空间图形投影到三个坐标
平面上,得到了三个和文中二维图形相同的图形,于是也能求得某点三个方面
评价指标的增量比。总体来说本指标体系保留了统计指标体系所具有的特征,
并能较为方便的用图形动态比较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从而为政策的制订提供
理论依据。
二、本文所构建的统计指标体系,由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两个相对独立的
系统组成,其中经济系统中包含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子系统,社会系统
中包含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下
包含具体的个体指标,共选取了23项指标来描述和反映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三、对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过程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
分值来划分发展过程的各阶段,将整个发展过程分为起步、发展、成熟和全面4
个阶段。这种将全面小康划分阶段,来达到对“全面小康社会”进行判断的方法,
有利于预测小康实现度,让人印象更深刻、感觉更直观,并使人们对小康社会
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五节指标体系对实现农村小康的指导意义
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人口的绝大
多数在农村。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
重。经过23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小康水平,但
这种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共十六大报告
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
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报告同时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第兰章。度村奎面黼赫索§蹶锌?“j≥
‘ 一
.’’
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大任务。”当前农村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很
不平衡,城乡差别、沿海与山区的差别越来越大。2002年中国农民的人均纯收
入为2475.6元,不足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2.8元的1/3。因此,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从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而构建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
体系,对于客观、科学地揭示农村发展进程,研究各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和发展
能力的差异程度,进而探求缩小差距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我国更好地实现“全
面小康”的目标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指标体系是监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标尺
“2000年全国人民水平总体上己经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一判断就是基于一
系列的统计指标值得出来的。早在1991年,国家统计局就会同计划、卫生、教
育等21个部门组成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立
了3套各含16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分别用以衡量全社会、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的生活水平是否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也正是通过对这一指标体系的测算,
才得出到2000年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的结论。可见,指标体
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标识尺,没有它,就不能精确地监测小康建设的进程。因
此,构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以促进农
村经济全面发展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发展中国
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碰到这一问题,对该问题的理论探索,具有重
要的学术和现实价值。我国是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起来的,农村人口至今还
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如果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制定合理科学的农村全面
小康评价标准,并据此制定实施有效的政策,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
展,使全国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所追求的“小康”。这将
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将是我国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同济_恕翘碾臌掣系,硼蚜;{分.》IMI,北氨高等教育出J嫩,2000年1版2、黄芷宏、黼《_元分昕基渤D田,j匕京:科学吐撷杜2001年2版
3、曹定辁罗况《多元分睬鳓IMl,北京:科学出J扳丰土,2001年1版
4、江泽民铸捌呵镑!论伟大涣帆把建谚嫡中国翮翻缸篆Ej娟制壁面推向二卜伽
吲,中共中兔1997年9月5、扫样民缝厕截殳,J慷蝴忡国鼬弛矧三义套崎翮[Rl,喇料I兜2C02年n

6、吴p情,《小康全面小紊必^为霹-》[Jl,《耙勘,2004年1期
7、许U、j斗,《从三灯寸f碍}景看叶—丑’规哪唧,《半月谈内韶钣》,2005年1l期
8、《啊钟央》抒信瞎十—丑慨划自臼;甑!;c:》吲,中共中央,2005年10月
9、余惠芬、唐波勇,触会主潮瓢耐寸:背景、意如赌骈勾建》唧,光明日抿2006年2月
10、杨春氯始面强彗设小康{土会需要正确处哩的等磋彰3繇》嗍,舢e日报》2003年3

伽麓㈣[Jl,2003年2期
12、吴晓艳、杨I象贾丽丽,镊姐鲥舛寸,J凋貉嗡每劲隋掳型廖却i分析》佃,蚓b强蓟磅,2005
年2期
13、人民日报社论,《=萄国年小康重点在农利时伺》[Jl,20略年1月
14、摩先明,锱显畦戡髟6舛寸,J咽菲嗡珀q制约因素及对渤,光明网
15、杨绪忠、张玉玲,硎姊抬唰、闫副狯韵基零}寺征》闭,《iZ宁经济统计》2004上6期
16、oIr血。阻E、CondeE、Femand既R,MIl眭cme由锄ab豳w曲perta蛔曲m皿断IabolIt
mewI蚓l血g∞胡菇印担皿帅叩锄J0阴lalof叩锄lIional瞰瑚l邮9兜
17、朱庆芳《,Jj目拙会弱掰剞磷标黼黝十方{;勘时,北氨中虱蟛霸消±院
18、朱茨券劬忙预国际评6锈冲国经济}士≈射别q喈§$甚高》Pl,镰睡岸研笋勐,1998年
第5期。19、浙匠猫钟特电峨舄匦红《中国斛捌、康i剿忖l辅_啉系既鼢[J1,《浙江l蟊茹2003
年21期
、,参考文献.j

,‘ ●
3 加、童星,《‘锄峨似稍标体翻淝概I识》明,镰缝#釉酌,2006年1期。. 2l、丑葩红,德咙函轻湎戡删、康社;择咂聊鼢时,夥旺欧学,2004.6
24,福龟龄拂瞅氧醯戡殳,J堋掰研舯一她聚哑红《}j疆省全圃枣’设,J蝎谢会评附醚i群橱§研
究》唧,橱枣:《j9礴黼,2004年3期。
25、邓_、平,俐呷必勘第二祗第三卷【q,人民出I撼上出j{瓦
26、j邑泽东,织粥踌a卷集》Iq,人民出版社1鲫1年6月第2版。
27、周恩藕《:J}稠睐选集》【q,人民出版社19甜年11月第1版。
勰、陈-,俏云必勘【q,人民蚍1986年6月版。
29、龚育乞惰中国毹啦会主义论=七匿》嗍,jb氪中央射刘洳泄1995年出版o
30、康有为:锰;予馁}随j茔畔慵注》嗍,北氨中华=f调1987年9月出版。
3l、胡寄窗《中国经齐凰郾皂》【嗍,上海E海^.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
32、菲阮滁铡喃志异》嗍,上海:瞵站籍出版社1979年4月版。
33、尹世jjl=:l茑彘《中国小縻办呵匐f字渤【Ml,湖南:湖南人民出胚耻1994年12月版
34、国家统计f影I堋群魏碰睬《中国小康*i争鼢【嗍,jE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
35、国家统计局:《中国小愿誉氲两f究》嗍,圳凉:中国统计出版社19粥年版。
36、陶佳:朔表例话叶丑’—呻国中长;嘞沥搬嘲每审锄【q,北京:缅袢&i肠¨土19孵
年皈。
37、刑俊芳主骁《中国21世碰鲫睫向》【q,j晾:槲央射蚶撷社出版。
鹞、胡鞍镑春《中国发用萌口景》【Ml,浙江:浙江_人民出版社1999年叛。
39、李韶℃主茑彘{21世鲵中臣劲默趋渤【q,辽宁:i工宁人民蝴+1998钾扳。
40、黼洼主编啦铺镢黼砌嗍,j晾:中副屁婵蝴啦1994辞柢
41、朱熘驻绦移盼化嘲舍一削勺中国蛤洛阶秀扮秽动【q,天洙丙韩岷址i嘲}土1994
年出版。
铌、郑弘毅跏喇城市1七册呦嗍,南氨南胖&蝣耻19粥年4月出版。
43、越眵啉铱民的出路》嗍j晾:妣}}出J;6融枷瞄44、勰,燃中的躺与姗嗍,捣琢槠1994锁。
45月挟勇,傍设影叠济学》嗍,j晾:缁齐乖榉删撼七会2001钾钣o 46、王卿豇倘蚓饿抉瑚缓㈣嗍,j晾:蒯抑=f湄1979每瓶
47、随妓娃缔《j5i展㈣Iq,四J吣四Jl队民蝴生1992年7月出航
..’.’ ■ ’
一一。j一一
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8.党物撕若徒挪琚代4七》IMl,四JIk四JI队民出J{匦i土l螂辙。
49、黄可讽善缁冶国方}仑=:》IM],北京:中国阮擀出版社19昵销瓦
50、塞缓簪耘鳓$系伎明鲫啊眭趟界防鞠㈣嗍,j匕氨新轴士i版}土1998年3月
版。
51、扇F眺落《中国舵畴_反贫圃里渤嗍,广西:广西人民出J撼划卦{反。
&、丁水樟《丰拦靛白锂论与实罡毙:》嗍,她姒民出版丰土1997糍
53、罗尔,链勖摁想史:》IMl,北京:商务懒1981年皈。。
54、联全国阡j殳计翅#配伽∞年^类发翩告_=f=年发展目标》吲,北京:中国赇熨至济出
版社2003年版。
55、凰剐蠲[f笋{宝斑《中国&村奔0源韵戍叻之路》【q,北隶:新华吐撕}|土1993铜扳。
56、于幼军眷镰E会主义初级阶段文蚴仑》嗍,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57、王掺奎!掳杀《中国缪剃粼回曛与骑瞻》[Cl,北京:中国财珐《叠济出版社1999年版。
58、Asimakopolous,Microeeonom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9、Back house,A History Modern Economic Analysis,Basil Blackwell Loc,
New Yirk.1985.
‘、j”!参考戈献曩謦
致谢
在论文定稿之际,谨此向在我在职申请硕士和论文写作期间给予我无私关
心和帮助的老师、同事和亲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论文是在导师马怀礼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无论论文的选题、框架
设计,还是论文的修改、定稿,都包含着导师的辛劳,没有马老师的关怀、指
导和帮助,本文是无法完成的。在马教授身上,我感触到他好学不怠的精神,
诲人不倦的品格以及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在此对我的
导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也借此祝愿他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感谢一直以来关心我、支持我的家人们,特别是我的父亲。因为他们在生
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因为他们的殷切期望,使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中。
感谢我的朋友黄轶,她在我的论文期间给予了诸多鼓励和帮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浅谈人民币汇率问题与应对措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7
页2005年增刊周鹏翔
2、“三农,,问题的核心与解决措施生产率系统(总第40期) 第3页2005
年第1—2期周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