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93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思考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思考
姓名:徐树林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程长羽
20051201
摘要兰面圆墨—墨量———■___毒—鼻—_——●●■■■_囊■墨—■_墨_矗曩量墨置——■_i I皇—■■攀矗鼍目蠢■曼鼍皇墨!兽冀曩邕皇曼曼皇葛基!!篁!
摘要
收入分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和分配方式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认识过程。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完善分配结构和
分配形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
配。”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也是对我国
理论界多年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同时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对
生产要素的基本含义进行了界定,并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进行了比较分析;立
足于我国的改革创新实践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本文分析了我国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
实现的障碍、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坚持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
和分析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坚持历史和逻辑的内在统一:坚持辩证唯物
主义的分析方法。
关键诵生产要索;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理论;实践
Abstract
mcome distribution is all important question for study in economics.Undefstandmg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formula under socialist condition in our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all unceasing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process.At the 15山C ongress of C.EC,it has been
pointed out“to consummate the sti^lctorcs and formulae of distribution,more exactly,to put
the system based on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s the mainstay,with varied formulae of
distribution co电xisting;to combinedistributionformulae accordingto workwithessential
factors ofproduction,and give priority to efficiency,while taking equity into consideration,.,
toPermit and encourage Capital andtechnology tobeinvolvedin theprofitdistribution”,
which symbolizes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the socialist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a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full affu'mation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and meanwhile,a stimulus to fill'tiler study on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at the primary stage ofsocialism.
Based on a brief historical review on distribution accofd]ing to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the thesis presents definition on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and make a thomugh comparison between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nd 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Emphasis is put on impediments to establishment,
problems in practice and possible solutions.
Guiding principles applied in the whole wtiring process ate:M arxism-Leninism.M ao
Zedong Thought;integration oftheory witll practice;intrinsic unification ofhistory with logic;
dialectical matelialism.
Key Words: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theory,practice
l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么垡叠!堡::生垂一一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不保密日。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4”)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三竺£年ff月—生日
日期:——年——月——日
引言
j■■■■■■_墨■■■■■■■■目■E■■■■—lI I■自■■日■■自目墨■目曩■日E日!!目■!!!!!!黑
引言
1.1 本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回顾我国改革和开放的历程,在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上,我们经历了
一个不断探索的认识过程。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坚持怎样的分配原则、实行何种
分配制度的认识,是伴随着改革和开放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和逐渐成熟的。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在肯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以及外资企业的积极作用的基础
上,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四大报告的提法与此相一致:“在分配
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坚持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明确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这在新
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尚属首次,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重大调整和变革,是社会主义
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
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这是在分配制度与分配方式认识上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分配理论E与时
俱进的体现。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理论界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践方面的
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一个收入分配研究的高潮,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
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
实践而提出来的,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和系
统,还有许多分歧和争议。因此,本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同时,收入分配又是一个
现实的经济学研究课题。纵观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存在
两条线索: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条研究的线索源于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包括新古典学派的马歇尔,
重点讨论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我们称之为功能性收入分配(function income),包括讨论
要素价格的形成,如工资、利润率和地租等,以及国民收入中各生产要素收入的相应份
额等。按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先后有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学派的边际壹E
产力论。将收入分配的制度性质、阶级分割以及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将收入分
配纳入到资本积累的理论中,马克思科学地创造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生产方
式决定分配的理论以及构想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下的按劳分配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
义的分配理论体系。
第二条研究的主流源于帕累托,它与诸如家庭、个人等居民收入分配有关。将收入
分配研究引入到微观研究领域,运用统计规律,通过根据各个不同社会特征的个人或家
庭社会平均收入偏移的状况,分析了个人或家庭的相对收入差异,这类研究主要针对于
社会制度常态条件下的居民收入相对差别的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方法论上的进展,如人
们所熟悉的基尼系数等相对收入不平等的测量原则和方法。这类收入分配研究被称为规
模或个人收入分配(size orpersonal incomedistribution),旨在解释微观经济中的个人或家
庭的收入分配形成和种类,以及相关的收入不平等尺度的测量。
但是,在20世纪,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足够的重视,正如Anthony
B.Atkinson所说:“在整个20世纪,收入分配研究尚属于经济学的研究中的边缘地带⋯⋯
近几年来经济学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科学兴趣与日俱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应属于功能性收入分配的范
畴。只是它对于中国的经济理论界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就此发展著述,形成了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高潮。无论是理论研
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研究。如《生产要素论》(于刃刚、戴宏伟,1999)、《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中的收入分配体制研究》(张作云、陆燕春,2004)、《市场经济的分配理论研究》(王
振中主编,2004)、《生产要素市场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徐善长,2005)以及大量的研究
论文,分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和对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属性、按生产要素
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等。关于西方经济
。(德]KF齐默尔曼主编:《经济学前沿阔题》,中冒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负。
.2.
引言
学中功能性收入分配的研究,陶一桃、蔡增正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一一书中第二
章“分配理论的演迸”,对从斯密到马歇尔的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分配理论进行了细密
的梳理。
第二,实证研究。如《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1994)、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赵人伟等,1999)、《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陈宗胜等,
1994)、《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陈宗胜、周云波,2002),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为代表。
1.3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睢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研究方法: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课题进行纯理论分析。
本文共分四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生产要素的界定与构成。分析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
要素的界定,指出生产要素的范畴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知,
西方经济学对生产要素的界定有两层含义:其是是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或因素;其!二琏
共同创造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界定只有第一层含义。两者的主要区
别就在于,西方经济学认为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
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
第2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历史考察。对瑗方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生产
要素分配理论进行了历史考察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是当代西方占
主导地位的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为这一理论创造的理论基础有萨伊的效用价值论
和边际学派的边际生产力论。马歇尔由于对各要素收入量的决定方面作出了说明,使得
关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论证得以完成。马克思批判了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要素分配论,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可见,同样面对生产要素收入分配这一现象,由于阶
级:立场不同、价值理论不同,便可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第3章,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
配理论的进展,并对按劳分配理论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按生产要素分酣与按劳分配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从地位上看,我囡现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
体地位,按劳分配的权数和功能大于其他生产要索分配的权数与功能;两者在分配对象、
分配的尺度以及遵循的原则方面也存在差异;同时,两者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
效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联系。
第2章和第3章是本文的重点章。
第4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分析。分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
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性质和对象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
第5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分析了我国实现按生产要素分孬己的障碍以及实现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措施。
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西方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和马克思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进行了历史考察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二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
第1章生产要素的界定
第1章生产要素的界定
1.1 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界定
1.1.1生产要素范畴的形成
1.1.1.1配第:生产二要素论
威廉·配第(WilliamPettry,1623--1687)被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他提出了著名的
论断:“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土地是财富之母”,即土地和劳动都创造财富和
价值,从而提出了生产二要素论。熊彼特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就像土地是财
富之母一样’.这说明他(即配第)为后代的理论家确立了两个‘原始生产要素’。””
1.1.1.2斯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是古典学派的代表,在吸收前人经济思想的基
础上,他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斯密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
利品的源泉。”帅1
马克思特别强调了斯密的理论贡献,指出: “亚当·斯密大大地前进了一一步,他
抛开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一切规定性——干脆就是劳动,既不是工业劳动,又不是商业
劳动,也不是农业劳动,而既是这种劳动,又是那种劳动。有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抽象
一般性,也就有了被规定为财富的对象的一般性,这就产品一般,或者说又是劳动一般,
然而是作为过去的、对象化的劳动。”【2]P21五2
1,1.1.3萨伊:生产三要素论
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是法国早期政治经济学的代表
人物,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经济学家。他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可归结为一般的物质
资料生产过程。这个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具有三个一般要素,即劳动、资本(生产jl:具)
和土地(自然)。萨伊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
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的因素。
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3175。76
。{美1约瑟夫·聪彼特:《经济分折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舨,第331页。
.5-
{可jE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萨伊认为,生产有劳动、资本(生产工具)和土地(自然)等三个要素,而且三个要素
都创造了效用和价值。
1.1。2生产要素范畴的发展
1.1 2.1李斯特:生产力论
费里德里希·李斯特(Fridrich Lim,1789---1846)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他反对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主张建立国民经济学。
生产力论是国民经济学的核心。李斯特批评亚当·斯密只关注“价值”和“交换价
值”,忽视了生产力问题。“假使他不是把全部精神贯注在价值交换价值那些概念,而
同时还能够注意到生产力概念,他被会看出,要解释经济概念,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
必须考虑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回
李斯特系统地论述了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内容。他所提出的生产力概念是个综合生产
力概念,他认为在一个国家里有多种因素能对生产力的增进产生影响,这就是能鼓励个
人积极努力的精神力量和保障个人努力可以获得成粟的社会秩序,以及各个在努力中能
够利用的自然资源。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反映出有关对生产要素范畴的理解、探索和独到见解,进⋯步
丰富了生产要素范畴,对后人理解生产要素理论范畴,有着极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尤其对此后的经济学家们进一步拓宽生产要素理论范畴的领域和深化生产要素理论的
内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1.2.2马歇尔:生产四要素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出all,1842--1924)是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
《经济学原理》的第四篇专门论述了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他认为:
“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而组织“有许多形式,例如单一的企业
组织,同一行业中各种企业的组织,相互有关的各种行业的组织,以及对公众保障安全
和对许多人提供帮助的国家组织”。并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把组织分开来算做是
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4扣157。58把“组织’’作为生产要素之.,是因
为马歇尔及时发现了股份公司组织的普遍化和资本的“两权分离”、企业家阶层产生这
一垄断资本发展的新动向。
。。f德]费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
一6一
第1章生产要素的界定
马歇尔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家对生产要素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如舒尔茨的人
力资本要素,罗默、卢卡斯、斯考特等人的知识、技术要素,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制
度要素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配第的二要素到萨伊的三要素,再到马歇尔的圈要素,以及后
来的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制度等要素,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界定有一个不断
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但其基本要旨,是认为生产要素是生产的必要条
件或因素,并且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1.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界定
1.2.1马克思关于生产要素的界定
1.2.1.1三要素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51r,202在这里,劳动过程成为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
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并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如果劳动过程从其结果来看,
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
生产劳动。这样,马克思就把生产要素归结为两大类,即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反映了
人与自然的关系。
将劳动过程的要素划分为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虽然揭示了各种要素在劳动
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但不能反映劳动过程要素的历史变化,并借以分析所有制关系及其
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因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后来的著作中,又将生产资
料分为两大类,即“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和“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前者是指自然
存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以用土地来概括:后者是指以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形式
存在的以往人类劳动的产品,是累积起来的劳动,可以用狭义的生产资料来概括。这样,
劳动过程的要素又可以归结为三大类:劳动、生产资料和土地。
1 2 1.2五要素论
马克思从劳动生产力即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的角度,对劳动过程的要素做了更为县
体的划分。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
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以及自然条件。”‘5彬3这些因素依次可以归结为劳动、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生产资荆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士地。在这里,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被作为独立的生产力要素,明确提了出来。
应当指出,马克思这种五要素划分和上述三要素划分,并无逻辑上的矛盾,都包含
在要素划分的定义内,且后者在进一步讨论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中,具有更高的理论概
括性和更强的抽象分析力。
1.2.2中国学者关于生产要素的界定
1.2.2.1工具书的界定
所谓生产要素可以看成是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源和条件。我们先看《辞海》关于生产
要素的界定:“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如土地、劳动力、桃器设备、原材料和能源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现代汉语词典》新增加的“生产要素”
条目指出:“指生产某种商品时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其所
含内容也不同。最早是指土地、资本、劳动;在知识经济得到发展后,科技、管理等也
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圆
1.2.2.2经济学者的界定
三要素论:钱伯海等人认为:“生产要素指制造产品的要素,其中包括劳动力、劳
动手段和劳动对象,通称生产三要素⋯⋯作为生产要素——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
象构成生产力,又称生产力三要素,是~切社会所共有的,可以讲它万岁,而作为经营
要素的±地、劳动与资本,是作为经营者的“本钱”进行各种经营,以谋取各种利益。”。
多要素论:陈思明:“生产要素是指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活动中,构成一般人
类劳动过程所不可或缺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它们在有形和无形劳动产品的创造中,各自
发挥蓿特定豹不同功能。”西并认为,“在不同的经济阶段和不同的技术条件下,生产
要素有其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原始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土地和劳动。随着经济的发
展,资本和技术也开始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土地、劳动、
资本和技术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外,管理、信息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也成为日益重要的生产
要素。”o
o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06页。
o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舨,第1217负。
o钱伯海: 《价值创造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经济学动态》1998第4期。
“陈思明: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基础理论研究》, 《江淮论坛》2002年第2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课题组: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世纪之变申固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屡思考七》. 《经济体制改革》1999年第5期.
第1章生产要素的界定
曼畜■—_—_E皇邕皇矗_—墨圈_——胃—■■●■■—■墨_—■皇_—■■■■_■蝌■■_■■—■■_I■■嘲墨墨|—■量t毒墨墨墨鲁矗皇邕皇卑鼍毫搴曼尊氅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界定有两层含义:其
一是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或要素,其二二是所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最为典型的代表是萨
伊的效用价值论。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界定只有的一层含义,即进行生
产的必要条件或要素。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西方经济学认为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历史考察
2.1 西方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古典经济学家一向
注重国民收入的分配。亚当·斯密指出他的著作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
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p3。大卫·李
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更明确宣布:“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支配全部
产品在各阶级之间分配的法则。”o然而,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之后,新
古典经济学家开始把理论兴趣转向价格理论,经济学被定义为稀缺资源配蹙的科学国,
分配理论实际上成了价格理论的一个分支I卿1,古典经济学的要素份额分配论成了新古
典经济学的要素均衡价格分配论。古典学派把社会关系作为核心来理解现实世界,而新
古典理论则完全排斥社会关系的作用,把经济分析建立在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基础之
上,表现在分配理论的基础是边际生产力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收入分配研究
的重心转向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即从国民收入在工资、剥润间的分配转向由基尼系数描
述的个人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研究规模收入分配。
2.1.1古典学派收入分配理论
威廉·配第较早地从理论上论证了生产要素对生产活动的重要作用。他把物质财富
的源泉归结为劳动和土地,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等劳动价值理’呛的一
些基本观点。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入物有斯密和李嘉图,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劳动价
值论的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
源泉。”[1lp47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描述,他指出:“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
年产物,或者说,年平均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
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人民的收入,即以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这
三种人的收入。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
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的收入。”[1ip2舡241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
。大p·李熹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贞。
。参见f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9页。
一10-
第2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历史考察
然报酬,即构成自然工资。在谈到工资标准时,斯密指出:“需要靠劳动过活的人,其
工资至少须足够维持其生活。在大多数场合,工资还得稍稍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
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家室而传宗接代了。”川p62这样的工资是符合一般人道标准的最
低工资。斯密进一步认为,蛾主的地租,成为要从用在土地上的劳动的生产物中扣除的
第一项目,利润成为扣除的第二个项目。其实,斯密是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出发,
把工资看作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把利润视为资本的自然报酬,把地租看
作是使用地主土地的自然报酬。工人工资的大小是由工人及其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和价值决定的,利润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地租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加
利润的余额。利润和地租都是不劳而获的收入,工资和利润、地租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李嘉图把阐述和研究财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分配的规律,看成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
任务。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李嘉图提出了他的分配论,这是李嘉图理论的核心。其
中,地租理论居首要地位,其次是工资论,最后是利润论。他指出:全部土地产品足以
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在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这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
由于斯密、李嘉图的价值学说,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利润、地租是社会总产品
价值的扣除,是与劳动者工资相对立的不劳而获的收入,因此,斯密、李嘉图作为代表
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并没有为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提供必要的论据。
2.1.2萨伊的收入分配理论
庸俗经济学家萨伊的效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按生产要素收入分配
论,在对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的论证上作了第一个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萨伊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可归结为一般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这个物质资料的生
产过程具有三个一般要素,即劳动、资本(生产工具)和土地(自然)。他指出:“事实已经
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
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
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3】P75粕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通过各种要素协同活动使自
然界本身就有的各种物质适宜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过程。萨伊指出:“所谓生产,不
是创造物质,雨是创造效用。”雨“创造任何具有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创造财富。这是
因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丽物品的价值就是财富所由构成的。⋯‘我把物
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3如59劳动过程中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之删的相
词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jt_口自口■■■■■目目■■|■■■■●■■●■■●_II I■■■■■■■■■■■■■■■■■■■■■■■■■■■■■■■自■■■E目■●■■●■■■t日Es日■E■■■日E壁
互作用叫做服务,效用是由生产三要素提供的服务共同创造的。三个生产要索的所有者
都提供服务,因而都创造效用,都是劳动者。
在分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揭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三要素,提出效用论的基础上,
萨伊分析了商品价值的决定问题。他认为,生产不仅创造效用,也创造价值。他说:“人
们所给予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有的东西能维持人的生命,有的东西
可制为衣服,有的东西可能给人抵御狂风烈日如房屋等,有的东西能满足人们的嗜好和
虚荣。后两者也是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东西大抵是装饰品。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
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这是千真万确的,没用的东西,谁也不肯给予价僵。”[31-59
由此,他得出价值取决于效用的结论。
在萨伊看来,价值有三个层次:一般意义的价值,是指获得商品就必须支付的代价,
即生产努力或三要素的努力:市价是指供给和需求所影响决定的价值.是受许多因紊制
约的;价值则是基于来自生产费用的物品的效用。可见,萨伊的价值论是生产要素论、
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效用论的结合,是回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
萨伊认为,既然生产有三个要素,既然三个要素都创造了效用和价值,都是价值的
源泉,那么每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他们相应的报酬。即土地所有者的报酬是
地租,资本的报酬是利息,劳动的报酬是工资。工人得到的工资,资本家得到的利息,
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都是各自应该得到的公平合理的报酬。这就是有名的三要素论
或“三位一体公式”。∞
萨伊的三要素论或“三位一体”公式,虽然论证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
理性,开创了以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各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先河,但是,他从生产创
造效用的命题出发,认为物品的效用是由“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的,价值由劳动、
资本、士地共同创造和决定,生产的三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两
个不同概念,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因素与仓q造价值的因素混为一谈,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和剥削关系。
2.1.3克拉克的收入分配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
。马克思批判了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详见‘资本论》第三卷第1】_【|十八章.人民出版杜1975年版.第919—940
页。
.12.
第2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历史考察
1847--1938),以其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对萨伊的效用价值论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说明,从而使边际主义学说占领了此前尚显薄弱的分配理论领域,
也使其获得了国际声誉。
克拉壳指出:“每个生产因素在参加生产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都有相应
的报酬——这就是分配的自然规律。”[Tlr,¨克拉克认为:“分配是分三个不同的阶段进
行的。社会收入要经过一次分配,一次再分配,和一次最后的分配。第一次分配决定各
个产业团体的收入,第二次分配决定各个小团体的收入,最后的分配是对产业系统内无
数个小团体中的工资和利息进行调配。”【7】p21克拉克将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三要素论、
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率和供求论综合在他的静态分析框架之内。“依据我们熟悉的奥国经
济学者所研究出来的规律,在一系列同样种类的物品中,任何一件的价值都是由最后一
件的效用来决定的,就是说,价值一般是以最后效用为标准的。我们已经着手把这个原
则应用到生产因素的生产力上面。”f7】p148
克拉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可由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引
出生产力递减规律,然后把生产力递减规律应用到劳动和资本两个生产要素上去,得出
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这样,可由劳动生产力递减和资本生产力
递减两个规律引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从而得出在所谓静态经济条件下,三个生
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正好等于它们各自的边际产量,它们在分配中的收入正好等于它
们各自边际产量的结论。在论证过程中,克拉克还把资本家与企业家分离开来,前者为
资本所有者,后者为企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把这种纯粹调和的工作,称为企
业家的职能,把他们所得的报酬,称为利润。”【7】pm资本所有者的利息、企业家的利
润与劳动者的工资一样,都取决于他们各自的边际生产力。于是,劳动、资本、,_!}_.地、
企业家的职能分别得到与它们各自创造的边际产量相当的份额。这就为资本主义收入分
配的公平合理性提供了依据,从而弥补了以前几代经济家关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公平合
理性论证不足的缺陷。
然而,克拉克的论证也并非完美无缺。它虽然论证了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根据,
从而为各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提供了“充足”理由,但在论及各生产要素所得收入=藿l:
的决定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羽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2.1.4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在
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收入分配理论。在论述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时,
马歇尔继承了以往庸俗经济学家的传统,明确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
组织,认为国民收入是由上述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马歇尔认为:“国民收益是一
国所有生产要素的纯产品总量,同时又是支付这些要素的惟一源泉。它分为劳动工资、
资本利息和土地及生产上具有级差优势的生产者剩余或地租。工资、利息和地租或生产
者的剩余构成全部国民收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益越大,则它们备自的
份额也愈大。”【8】p208国民收入既是这些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共同合作的
结果,又是各种要素分配份额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来源。收入分配问题就是各
要素份额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
马歇尔认为,各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取决于各自的均衡价格即需求价格
和供给价格~致时的价格。如果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不一致,那么生产要素
的供给量不是增加就是减少。所以,只有均衡价格才是稳定的、正常的。在马歇尔看柬,
国民收入分配无非就是各种生产要素分割他们共同怠Ⅱ造的国民收入的问题,分割的份额
就是个要素的收入,这些收入构成了商品供给价格,而这些收入或份额的大小,决定于
各要素的价值或价格,而各要素的价值或价格又有各自的供求均衡决定。在这里,马歇
尔运用了均衡分析的方法,即先把各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转化为需求价值和供给价
格,再用它们的边际生产率来说明其各自的需求价格,用生产要素(土地除外)的生产费
用来说明它们的供给价格,最后用它们各自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来说明工资、
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最后规定。这样,从国民收入分配的渠道到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所得
份额量的规定以及收入分配的杠杆,都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从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收
入分配理论。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实质上是把“三位一体”公式扩大为“四位一体”公式,即劳
动一:[资,土地一地租,资本一利息,企业组织一利润,即把利润归结为管理收益。
马歇尔所处的时代,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他的价值
第2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历史考察!目■■■■■■■■■■■■■■■■■●—■■■●■●■●■■_III●■■■■|瞄■■■■■■■——●■■■■■■■■■捌■■■■■■自■■■●■■■■篁目=墨E$_
论和分配论都用于对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抹
杀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
2.2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2.2.1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杜会生产方式的反映,是由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
式和结构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
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
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
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
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9"98。999生产方式是生产力诸要
素的结合方式与作用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既是生产关系产生
的现实基础,也是生产关系存在的客观载体。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与结果,
生产方式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是:生产方式决定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生
产过程的管理方式与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分配方式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基本内
涵,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其必然也决定于生产方式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
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
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
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
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最后,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
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9)p993在这里,
o现代边际主义价格理论认为:自身的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是对立的,并且,自身的理论说明了市场价格的
决定和运行,而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无法说明市场价格的决定和运行.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是错误的,无效
的,至少是没有分析现实市场价格运行的实用功能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各个生产要素所青者得到的报酬正是其生
产要囊在生产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工人得到的工蛊是劳动在生产中的贡献。资本家得判的正常孝4润(利息)是资本在
生产中作出的贡献。而且按此分配投有剩余,因此,赍本主义经济韵分配是最台理的,任何人都没有占有他人在生
产中的贡献.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没有任何剥削。从而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俯值理论。对现代边衔、主义价格
理论的批驳,可参见自暴力著《价值与价格理论》第八章“驳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否定一兼论新古典生产:雨数
的理论困难”和第九章“驳关于‘资本主义台理性’的辩护一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错误”.中国经济出版孔1999
年敝。
一15.
嗣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ll IlllI p自!
马克思明确地阐明了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2.2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了详细的批判。在此
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指出:资本——利息、±地——
地租、劳动——工资这个公式包含了社会生产过程的一切秘密,其错误在于:
1.公式左边的三项:资本是转移的价值,表现的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土地是没有价
值的自然力;劳动则是一定的社会劳动过程。它们作为可供支配的财富的各种所谓源泉,
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毫无共同之处,而公式的右边又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价值,
到是属于同一个范围。这样做就掩盖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2刑息和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都是以年产品的总价值为前提。
将利息和地租表示为资本和土地的产物,抽象掉了剩余价值,也就否定了劳动者被剥削
的事实。
3.资本和土地在物质形式上是一切生产方式共同具有的,是每一个生产过程的物质
要素,而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无关。这样的公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自然的、永
恒的.抹杀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历史性。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利润(或者,更好的形式是资本一一利息),土地一一
地租、劳动——工资中,在这个表示价值和一般财富的各个组成部分同财富的各种源泉
的联系的经济的三位一体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
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
的、倒立着的世界。”[91p938
总体来说,三位一体公式的错误就在于掩盖了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表现为资本
主义社会的产品价值是由各种要素共同创造的,因此,生产要素,即资本、土地、劳动、
管理、技术、知识等,都应该参与分配。这就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是
自然的、和谐的,不存在任何的剥削关系,从而达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辩护的目
的。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个公式,而是对其进行了修改: “资本——利息:
土地所有权(即对土地是私有权,而且是现代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私
有权)——地租;雇佣劳动——工资。这样,这个公式应该包括各种收入源泉之间的联
第2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历史考察
系。像资本一样,雇佣与劳动和土地使用权也是历史规定的社会形式;一个是劳动的社
会形式,另。一个是被垄断的土地的社会形式。而且二者都是与资本相适应的、属于间
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形式。”【9】p92’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土地所有权、资本和雇佣劳动,在下述意义上是收入的源泉,
即资本以利润的形式使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土地则以地租的形式使土地所有
者获取剩余价值的另一部分,劳动以工资的形式使工人取得最后一个可供支配的价值部
分。也就是说,在符合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分配的公式是对的。如果个人不是
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不存在工资的形式,比如在奴隶制度条件F的劳动。如
果是土地的一般,也就不会出现地租。因此,在用能反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历史性质
的土地所有权、雇佣劳动代替了一般意义的土地、抽象的劳动之后,这种分配是合理的,
公式就正确了。
可见,马克思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得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在马克思那里,
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
我们没有必要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就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安排,或者说只有创造价
值的因素才能参与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创造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而分配是新的总价值在不
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中间进行的分配。马克思指出: “就劳动形成价值,并体现为商品
的价值来说,它和这个价值在不同范畴之间的分配无关。”f9】p930“由每年新追加的劳
动新加进的价值,——从而,年产品中体现这个价值并且能够从总产品价值中取出和分
离出来的部分,——分成三个部分,它们采取三种不同的收入形式,这些形式表明,这
个价俊的一部分属于或归于劳动力的所有者,另一部分属于或归于资本的所有者,第三
部分属于或归于土地所有权的占有者。因此,这就是分配的关系或形式,凶为它们表示
出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中间进行分配的关系。”f9}p992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章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苏联模式.
因而未能正确理梓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在收入分配上不仅没有能够很好
地坚持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相反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
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在收入分配理
论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3.1.1 落实按劳分配制度,反对平均主义倾向
在1979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中心的转变。即由以
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针对改革开放前长期存在的违背按劳分配原则、平
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及其出现的问题,首先选择以农村作为突破口,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
则,发展农村生产。全会明确指出:“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
产队的所有权和自由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
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人民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
行备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男女同工同酬。加强定额管理,
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付给报酬,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坚决纠正平均主义。”这不仅
在理论上冲突了传统的框框,从根本上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原则,而且在实
践七具有重大意义。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经验,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
重点要由农村转向城市,把如何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决议》针对过去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
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的现象,提出了“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
第3章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彻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进一步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勤奋劳
动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是整个社会走向富
裕的必由之路”。
3.1.2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
与所有制改革的深入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的分配形式比
必须多样化。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
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
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债权取得利息;随着
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
企业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阻上这些收入,只要是
合法的就应当允许。”“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
起来,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
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了实现收入分配方式的非
劳动性和多样性,指出了按劳分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
的巨大进步。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坚持了十三大的按劳分配观点,并且在许多方面实现
了新发展。第一,明确提出可以在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适应拉开差距,“在分配制度
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和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
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
现共同富裕”。“劳动者的个人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
理拉开差距。”第二,对企事业单位采取灵活多样和宽松的收入分配政策。国有企业在
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本企业劳动生
产率增长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劳动就业供求变化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自主决定企业工
资水平和内部分配方式。第三,明确提出了个人资本等生产要索可以参与分配。“国家
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
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3.1.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不断完善分配结构
党的十五大,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明确提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社会主义的崭新
分配形式,这有助于实现我国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
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莺要贡献。它突出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的制度。(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3)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
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
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持依法惩处。整顿不合理收入,对
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调节过商收入,完善个
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
化。(4)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约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
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
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5)建立社
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
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发展了分配理论,其要点有:(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
人的分配关系。(2)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
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
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
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4)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l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话保障制
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十一个上L年
舰划的建议》,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论述了分配问题:(1)完善按劳
第3章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2)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
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3)注重社会
公平,特别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
果的监督。(4)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
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5)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
资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顾则和监管机制。加强规范收入信息体系建
设。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我国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从打破平均主义为突破
口,一步一步地深化和完善,直至党的十五大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禁区,确
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政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
会主义分配理论。党的十六大和十一五规划又进一步发展了分配理论。
3.2按劳分配理论概述
3.2.1马克思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分配模式的设想,是与他们对末来社会生产资料所有
制结构的设想紧密相关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分配的
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
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
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2】P”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生产资料所有制
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产品分配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分配方式本质上取决于生产和社会
组织的进步和变化,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是不存在的,“合理的想法只能是:(1)设法发
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2)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向。”[t01p”l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根据生产关系的变革,把握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变化的总趋向,州
未来社会的分配模式的作出了科学的设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肯定了以劳动作为分配尺度的新型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理
论形成的标志是《哥达纲领批判》,这是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的代表作。在这篇著作中,,
翔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批判了纲领草案的“公平分配”、“不折不扣劳动所得”的观点,论证了社会主
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他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
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
对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等量劳动获取等量产品的原则,即按劳分配的原则。
3.2.1.1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设想,主要基于以F几个前提:一是发达的经济基础。
即社会主义制度将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劳动者的劳动表现为直接社会劳
动,而不是私人劳动。二是世界革命。即社会主义至少在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
时取得胜利。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为公有制,并为与资
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存在根本区别。四是计划经济。由于社会主义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
社会取得普遍胜利,所以,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赞币关系被消灭,在社会中存
在的只是产品经济,社会经济体制将是计划经济模式。正是从这些前提条件出发,马克
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3.2.1.2按劳分配的特点
如上所述,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按劳分配方式是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
的享土会性和产品经济相联系,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具有以下特点:(1)按劳
分配的应用的广泛性。按劳分配作为惟一的分配原则覆盖了全社会。(2)分配的个别性。
按劳分配以个别的劳动量,即以劳动时间或劳动产量为分配依据,而与劳动成果的社会
实现无关。(3)分配计量的直接性。在公有制和产品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都
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那么分配就应按个人的劳动时间或劳动时间的转化形式直接计
量。(4)分配内容的实物性。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时间或者其转换形式
发给劳动券,直接领取消费品,而不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f¨lp24
3.2.1.3按劳分配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的本质主要表现在:
(1)对剥削制度的否定。按劳分配从社会生产条件的分配来探索产品的分配方式,从
而在根本j二否定不劳而获的剥自Ⅱ分配制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产品分配之前,先是
生产条件的分配,而正是生产条件以及生产条件分配所决定的生产方式的性质共同决定
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分配的形式和性质。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第3章按生产要素#JE-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丽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
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
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如果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一
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12】p306这也就是说,在完全意义的公有制基础上,
必然要彻底根除剥削的社会分配制度,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基本原则。
(2)承认在按劳分配过程中存在着差别。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学说,既反对剥削,也反
对平均主义,并认为按劳分配本身就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方面表现为劳动者努动能力
的差别,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在体力或者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
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12】p304舶5这种先天因素或某些后天因素所
造成的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异是不同等的个人天赋造成的: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差别
还表现为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实际享用量和生活水平的差别,因为劳动力的支出和取得
报酬的对象是劳动者个人,而进行消费的单位是劳动者家庭。在社会主义社会,以消费
品存在一定程度的稀缺性为特点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使得这些差距和不均等成为不可避
免。
(3)以劳动为依据的分配关系。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体,必然确立以劳动为依据
的收入分配关系,而不是以资本为依据的收入分配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实行按劳
分配,除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基础以外,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劳动者在社会生
产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按劳分配的对象并不是全部社会产品。马克思认为,产品分配分为两个层次,第
一个分配层次是在个人消费基金形成以前,社会总产品分配的根据是直接的社会需求;
第二个层次是在个人消费基金形成以后,产品分配才根据劳动量这⋯尺度。因为在按劳
分配过程之前,为了形成社会再生产和社会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积累和收入再分配的基
础,社会对劳动者的劳动成果都将进行必要的扣除或转移。其扣除的内容是:补偿纂金、
积累基金、公共消费基金、后备基金或保险金、同生产无关的一一般管理费用以及救济会。
在作了上述社会扣除之后,剩余的便是在物质形态上作为生活消费资料存在的分配给劳
动者个人的个人消费基金。个人消费基金的形成构成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按劳
分配的直接对象正是这些作了扣除之后的社会“剩余产品”,按劳分配正是对这些产品
的分配。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3.2.2按劳分配的“劳”的内涵
对按劳分配中“劳”的认识,是理解按劳分配理论的关键之一。经济理论界存在着
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相同的,无法在数量上进行直接比较,
按劳分配的“劳”应该是同质的抽象劳动;有的学者认为,按劳分配的“劳”,指的是
劳动时间,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长,所提供的劳动量多,劳动报酬就多;还有的学者认为,
按劳分配的“劳”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劳动者个入提供的劳动
量,二是各个企业劳动者集体创造的价值量。因为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劳动
产品是企业内部所有劳动者集体协作的结果,劳动的有效性,既要看劳动者个人的劳动,
又要看企业劳动者集体的劳动。所以,按劳分配的“劳”必须同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劳
动联系在一起。
那么,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马克思指出: “每个生产者,在作
_『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所给予社会的。⋯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
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12]p30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里所说的
“给予社会的”就是指劳动者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即这种劳动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
很显然,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不是指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也就是说不是指个别劳动的耗费,而是指能得到社会承认的劳动的耗费,即社会必要劳
动的耗费量。这一点从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价值的确
定中找到依据。
那么,什么样的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其价值昵?这里的关键是商品以什
么样的价值量向社会出售,得到社会的承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
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决定,而不是在众多的生产者中谁耗费的
智力和体力越多,其创造的价值就越大。这是因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
动力的耗费,因此,商品价值量就不能由个别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来确定,而是由
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耗费量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璧足
指在现有的社会一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
所需要的劳动量。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其c{|的
“劳”不是指个别劳动的耗费即劳动者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的付出,而是指能得到社会
第3章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承认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在明确了按劳分配的“劳”是社会承认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后,就必然涉及到确定
“劳”的计量尺度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经济理论界也有不同的观点。持潜在形态观点
的学者认为,应以劳动的潜在形态作为衡量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主要依据。因为按
劳分配的“劳”不能脱离人的体力、智力,即不能脱离劳动的潜在形态;分配中要区分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计时工资是主要形式,在同样的时间内,
劳动者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因而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也是不相同的。持流动形态观点的
学者认为,应以流动形态的劳动来计算按劳分配的“劳”。因为流动形态的劳动是劳动
者正在进行的劳动,是劳动的现实形态,因而是真正的劳动;而潜在形态的劳动,并4i
能完全反映劳动者实际支出的劳动,它仅仅是劳动者可能提供的劳动;物化形态的劳动
也不能作为计算按劳分配的“劳”的尺度,因为它要受到生产条件的影响。持物化形态
观点的学者认为,应以物化形态的劳动来计量按劳分配的“劳”。因为这种劳动是凝结
的劳动,它能直接反映劳动的成果,因而只有物化劳动才是真正的实际劳动贡献。用劳
动成果作为衡量劳动的尺度,才可避免平均主义的弊病;潜在形态的劳动是可能的劳动,
不是现实的劳动:流动形态的劳动,虽不再是可能的劳动,而是现实的劳动,但本身还
不是结果。
事实上,按劳分配的“劳”的计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运用单一形态的劳动都
会出现偏差,应把三种形态的劳动综合起来进行计算。
3.3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比较分析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下,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3.3.1 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联系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定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如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中,
按劳分配与按资产分配、按股份分配并存等。
2.两种分配方式都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按劳分配规定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
劳不得,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是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
的贡献进行分配.因而能调动劳动者提供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3.两种分配方式都体现了效率。从按劳分配来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
须参加社会劳动,尽自己的能力工作,这就在全社会范围内消除了劳动力的人为闲置,
从外延方面增加了劳动投入,提高了效率:由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依据的是劳动者所提
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而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又是与劳动者的劳动
熟练程度、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的,这样就调动了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的积极性,从而在内涵上提高了效率。从按生产要素分配来看,由于社会资源是稀缺的,
生产要素掌握在不同的所有者手中,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
使要素所有者得到合理的报酬,从而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4.两种分配方式都体现了相对公平性。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实行
形式,本身具有公平性。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的公平性表现在:要素投入与参与收入分
配的机会平等、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均等等。
3.3.2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分配方式的产权主体不同。决定按劳分配的产权主体是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则适用于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多元产权主体。
2.所有制基础和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按
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的是要素所有
者与使用者分配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的关系,强化了要素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体
现的是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关系。
3.地位不同。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即要使按劳分配的权
数和功能大于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的权数与功能。这是因为: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们必
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次,目前我国生产力发腱水
平还很低,人均收入水平也不商,而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的拥有量很少,这样绝大多数
居民都主要依赖劳动收入,生产要素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例还较低,所以必须坚持按劳
分配的主体地位;再次,劳动者报酬在我国各要素收入分配中占绝对支配地位,目前我
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者报酬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因此,作为现阶段我国分配理论
的显著特点就是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中,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3章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4.分配对象不同。在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分配中,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1个
人消费的产品的分配叫做必要产品分配,而用来满足~般社会需要的产品的分配叫做剩
余产品分配。不管是必要产品分配,还是剩余产品分配,都是由一定的社会所有制性质
决定的。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决定必要产品的分配是按劳分配,其分配对象可归结为国民收入即V十M
中相当于v的部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了剩余产品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可归结为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即V+M中相当于M的部分。
5.分配的尺度不同。在按劳分配中,通行的原则是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可以和另
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的时间,因而,劳动时问就成了按
劳分配中“劳”的计量尺度。但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在计量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时,就不能以个别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必须以通过市场竞争而
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尺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不同,它是以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
和在生产中作出的贡献为依据进行收入分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是
通过市场进行的,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计量尺度只能是其投入要素的市场价格,多
投多得,少投少得,不投不得。
6遵循的原则不同。按生产要索分配遵循的效率优先原则,一切要素都要通过市场
来实现优化配置,市场决定分配。按劳分配方式遵循的则是公平优先原则。
可见.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确认识两种分配方式的联
系与区别,对于科学合理地运用两种分配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完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
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自—§■●●■■■■E■目■■I■■■●■■■■●■—■■■■■■■■■■■■■■■■一I■■■■■■■—■■■■●■■■■■■■■■蕾卤■E■■目自!!■■—■置
第4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分析
4.1 现阶段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4.1.1现阶段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4.1.1.1要素贡献论
要素贡献论强调了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使用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这种观
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完备的价值理论,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元论。它是人
类探索、认识商品经济理论的结晶,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创造和
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在强调活劳动是价值的最终源泉的同时,十分重视自然力
和其他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
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
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1lP44“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他批评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时指出,这句话只是“在劳动具备相应的对象和
资料的前提下是正确的。”不应当“回避那些惟一使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m2“
在地租理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强调级差地租“首先应该归功于一种自然力”[T2]p“。
可见,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是资本、土地、技术、劳动、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离开任何一项,物质财富的刨造都是不可能的。既然各种生产要素对物质则富
的创造都做出各自的贡献,那么各种要素所有者理所当然应当按照各种要素的贡献获得
报酬。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否认劳动价值论,相反劳动价值
论还为我们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4.1 1 2所有权论
所有权论认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决定价值创造的因索是劳
动,而决定价值分配的因素是要素所有权。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了生产螟
素不可能被无偿使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他人占有的生产要素,就必须支付一定的代价。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报酬电
第4章按生产要素分玩豹具体分析
就是收益分配权,它是产权的组成部分,是产权的最终实现。如果生产要素的产权不能
在分配收益上具有相应的权利,就不能成为现实的产权,而只能是名义上的和虚假的产
权。同时,只有在生产中具有明确产权的生产要索,才是具有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才
有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无主的没有明确产权的生产要素是人们可以自由取用的,无点
的生产要素缺乏参与收益分配的主体,也不会提出该生产要素的收益分配权。∞因此,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所有权。
4.1.1.3规则论
规则论认为,生产要素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总是处于稀缺状态,如果生产要素充足,
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而且不会造成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没有必要用产权来对它们进
行界定和保护。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生产要素的稀缺性,以及由此引起的重
要性和不可缺少性。对生产要素所有者来说,如果别人使用了自己的生产要素而不给_『,
补偿和报酬,他是不会同意的(这是从经济角度而言,如果从社会和道德的角度看,无
偿赠予和免费使用的情况并不少见):对于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来说,使用了别人的生产
要素理所当然应该给予补偿和报酬,因此,相互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大家都接受和遵守
的分配规则,从而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否则经济秩序就会被破
坏,经济活动就无法进行。圆
总之,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利于我们扫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
论认识障碍。但从根本上说,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方式。马克思在《哥
达纲领批判》中写到:“消费资料的任何~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
生产的物质条件阱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
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的消
费资料的分配。如果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v种和
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12】p306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所分析的,按照马克思的逻辑,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彭必源: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依据和存在条件》. 《探求》2002年第2期
。刈解龙: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分析》, 《学术月州》2002年第7期。
.29-
!!E■墨■■■日■■■■■■■●■■■■■■■●■●——●河■■北■大■—学■■经■■济■■学■硕_I 士学证论文I■■■■■■■■■■■■■■■■■■■■■目自鼍!目目■∞■■±!墨
4.1.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实依据
4,1,2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都
要进入市场,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通过买卖双方,即生产要素
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相互竞争来确立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也就测定了各生产要
素在企业总收入中的贡献份额。对于要素使用者来说,是根据市场中的要素价格实施资
源的合理配置,使要素价格和边际产品收益相等,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对于要素所有
者来说,则通过市场比较,通过产品价格的变化来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状况,测定
生产要素的贡献和收益情况。通过产品价格信号的引导、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的作用,
促进生产要素流向收益最大化的行业、部门和企业。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来解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问题,因而市场经济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在
现实中能够运作的前提。
4 1.2 2生产要素所有制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呈现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非公有制形式共同
发展的特征。马克思曾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
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2Ip306显然,我国在分配
上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秘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因此,生产要素所有制形
式是各种分配方式存在的现实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我们所有工作的
中心。而要进行经济建设,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需要加大资金、技术、管
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中国现实的国情恰恰是这些生产要素非常稀缺,如聚单纯依靠
政府和公有制单位对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那么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实际需要
的要素投入的差距将变得更大,现代化的步伐也将变得缓慢,因此需要调动一一切可以调
动的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特别是非公有
制形式。但这些生产要素都是有主的,其产权明晰,因此不能无偿使用,必须予以投入
要素的回报,分配给要素所有者与投入相应的报酬,即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
生产要素所有权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因此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存在的现实性决定了必须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第4章接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分析
■置■■■■■■■■■■■■■●■自■■■■■■■■■■■■■■●●■●■■■■●■■■■■■■■■I I■■■日■■■—■■■■■自|■E■■■—■■E!!|!sEe自!t日*!墨
4.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性质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性质的问题,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一种认为它属于
资本主义性质,即使与按劳分配相结合,也只能体现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制企业
中不可能见到它的身影;一种则大胆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一种分配方式是中性的。
我贽同后一种观点。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要素所有权在分配关系上的一种实现形式,本
身不具有任何性质,即不姓“社”,又不姓“资”。不能因为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就
硬要给它戴上资本主义的帽子。正如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
会主义也可以用,所以才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又如股份制作为一一种企业组织
形式,也无姓“社”与姓“资”之分,所以才有了股份制改革的兴起。如果按生产要素
分配是资本主义才能有的分配方式,那么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到现在。直
都存在的利息收入又该作如何解释?对于这个问题,过去经常做出种种曲解,不敢大胆
承认它是一种资本收入。然而,实际上它正是资本收入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中性的。这是因为:首先,按
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所需的各种生
产要素,只能在要素市场上,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配置。而社会生产所创造的新价
值——国民收入,要采取利润、地租等要素收入形式,实现多要素所有者作为市场经济
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市场对生产要素配置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要素价格即生产要素所
有者获得的报酬的上下波动来进行的。当某地某种生产要素供不应求时,该要素的价格
就会上涨,其所有者获得报酬就高,就会吸引其他地方的同种要素流向该地,最终造成
该地该要素供求相等甚至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直至最后达到同种要素价格大致相同,
要素的流动才会减少,甚至停止。反之,则相反。只有在这种互相流动的过程中,£卜产
要素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实现有效配置。可见,市场经济本身就包含着按生产要素分配
的内在必然性,只要实行市场经济,生产要素通过要素市场进行配置和调节,那么,蹦
民收入就必然采取按要素分配的方式。
其次,只有按生产要素分配,才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根据生产要素本身的
内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性分配方式,具体包括按劳动力要素分
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知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等。|!i『j=i,f=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一旦出现在市场上,准备进入生产领域时,根据其供求状
羁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况和质量高低,都必须有相应的价格。否则,要素所有者就不愿提供生产要素,更不会
自觉地提高要素本身的质量。从而导致社会所需生产要素的数量萎缩,质量下降,整个
社会再生产必将陷入困境。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遵循的等价交换原则实际上体现了市
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在市场竞争、机会、效率面前的平等权利和等价交换。
综上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本身作为一种分配方式,既
不姓“社”又不姓“资”。
4.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
对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目前理论界有的学者认为:以劳动者当年创造的
新价值(v+M),亦即以国民收入为对象。持这种观点的立论根据主要是:劳动力也是一
种生产要素,无论是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还是非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价值的补偿,
其对象都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V范围之内,因此,总体看来,“按生产要素分配”
的对象只能是V+M。更何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非常明确地说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对象问题。马克思说:“由每年新追加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分成三部分,它们采取
三种不同的收入形式,这些形式表明,这个价值的~部分属于或归于劳动力的所有者。
因此,这就是分配的关系或形式,因为它们表示出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
有者中间进行分配的关系。”[91p992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把按劳分配归入按生产要素分
配,否定了劳动者在我国社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否定了劳动者整体作为生
产资料的所有者,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M分配的可能性,同时,也抹煞了社会主
义收入分配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本质区别。
如果撇开各种表现现象,从实质上看,在我国劳动者创造的v+M中能够按生产要
素分配的只能是扣除v之后的M部分。
从生产要素的内涵看,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虽然是人类社会生产中不可缺
少的基本要素,但这些基本要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因其包含的所有制关系不同两
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劳动者在社会
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作为社会生产的一般要素而存在,体现
着社会生产的一般性质:另一方面,他又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人雨存在,是他使用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为自己的劳动者整体,当然也为他自己,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不是
相反。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不是作为单纯的生产要素而存在,而是作为生产资
第4章接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分析
料的所有者、驾驭者和社会生产的调节者、控制者而存在,体现着社会生产的特殊性质。
既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不是作为单纯生产要素,而是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社会隹
产的主人存在并发挥作用,因而,在收入分配中,他只能是根据自己向企业或社会提供
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参与收入分配即按劳分配。而由于按劳分配的对象是v+M中的v
部分,因而,按要素分配的对象也只能是v+M中扣除v之后的M部分。这样.我们就
把按劳分配的对象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进行了有效区分。当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使得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者联合体,
以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参与M的分配。
从企业或社会的再生产过程看,在劳动者创造的C+V+M中,C+V即K是当年生
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而要使下一年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又必须进行补偿的部分,C十V十M
在扣除相当于K的部分用于补偿之后,剩下的即是M,即能够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部分。
因而,在生产要素所有权广泛而普遍存在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者作为分配的主体,
其分配的对象也只能是c+v+M的M部分。
4.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会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许多积
极的作用,也会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
4.4.1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积极作用
实行按生产要分配,会在以下方面带来积极作用。
1.有利于激励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承认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拥有的在收入分
配中的剩余掌取权,既可激励要素投入者的积极性,又可使要素使用者具有节约意识。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的角度看.明晰要素所有权有利
于稀缺资源的利用。目前,在各种生产要素属于不同利益主体的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
素分配,会在各种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形成利益的制位于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
配置的目的。
3-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I?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可以更加突出资本、
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突出这些要素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功能,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而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种生产要素在社会
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比例、价格的高低、报酬的多少都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也就
是说,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因而,形成并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健全
市场机制是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基础和前提。
4.4.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消极作用
1.会拉大收入差距,并可能造成两极分化。由于一些人掌握有较多的资本,拥有较
多的技术或更多的信息资源等,他们在收入分配中就分得较大的份额,从而拉大收入分
配差距。因而这些收入又会成为获得更多收入的基础,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贪的现象,
引发社会矛盾,在一定意义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2.会产生剥削现象。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存在非劳动要
素所有者对劳动者创造价值的无偿占有,产生剥削收入,出现剥削现象。
第5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
第5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
5.1 我国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障碍
我国虽然于1997年就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立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但在现
实中还存在体制、观念和实践中的障碍。。
5.1.1 按生产要素分配实现的体制障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一种分配方式。目前我国的改革仍处于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许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社
会主义法制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这表明按生产要素分配实
现的前提条件还不充分,仍需进一步完善。
5.1.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
挥基础性的作用,从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实现的市场环境条件而言,我围的市场经济体制
仅仅是搭起了框架,还存在很多体制的缺陷。一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微观基础不健全。
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规则不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的开放规则、竞争规则、公
平规则、公开规则、效益规则与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三是要素市
场发育不完善。体制上的种种缺陷妨碍了按生产要索分配原则的实现。
5 1.1.2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面
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法制建设方面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法律上的地位仍不明确。党的十五大
和十六大报告只是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实行提供了政策依据,但其在法律上却是空
白,无疑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实现是极大的障碍。其二,对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不
足。
5 1.1.3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个人收入
差距的扩大,总是不利于按要素分配原则的实现。而通过社会保障可以缓解由3二市场自
。参见黄忠芳《试析我国当前按生产硅素分配原则实现的障碍》,载《享J'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篝s朗。
-3S河
北大学经挤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E■■■■■|一III Pl II IIIE自s目|■E■自■日目■目!目!l懋
发性的特点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通过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方式以增加低
收入者的收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避免陷入绝对贫困化,将有利于人们对按要
素分配方式的认同。
5.1.2按生产要素分配实现的理论观念障碍
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人们已经取得了
共识。但是,作为与市场经济惟一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实行,却在理论认识
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时难以取得共识,传统的社会观念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也是
制约按生产要素分析原则实现的另一个重要障碍。
首先,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认识存在差异。正如我们在第二章已经分析的
那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理论界还有较大的分歧。
其次,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社会属性认识上存在差异。学术界一般认为按生产要素
分配不具有姓“资”姓“社”的社会制度属性,是一个中性的分配方式。并指出分配方
式与分配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其本身并不反映所
有制的性质。目前争论的焦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存在剥削。有人认为,按生产要素
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剥冉U,而在公有制经济中则不存在剥削。因此,将按生产要
素分配看作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策略,是一个权宜之计,而不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基本分配制度。这种观点虽然遭到不少人的驳斥,但其在社会上仍有
相当影响力,它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资本意味着雇佣劳动的剥削”、“劳动力成为商
品意味着无产阶级的贫困化”等联系在一起,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实现也是极为不利的。
再次,对按生产要素分配评价上存在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一方面解决了经济发展
的动力问题,带来了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会不可避免地拉大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
收入差距,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对社会经济
发展的双重性使人们在对其评价上存在差异。
5,1,3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实践中存在的障碍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不完善,理论认识上的不统一。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
在具体实践中不易操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应如何分配。有入认为,按
第fi章接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
要素分配实际上就是要素收入分配的市场化。即由市场来决定要素的价格。也有人认为,
按要素分配在实际操作上要通过按资分配来实现。即将生产要素都价值化,然后按价值
确定各自功能的大小和贡献的大小,并依此作为分配的依据。也有人认为,按生产要索
分配应以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率作为尺度,等等。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理论依据,但在
实际运用上仍存在弊端无法解决,尤其是在目前按要素分配实现的体制不完善,要素分
配实现的原则还得不到有效遵循的情况下.对其可行性方面仍需深入探讨,要真正实现
按生产要素分配仍困难熏重。
5.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措施
5.2.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专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
式,而按劳分配则是专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二者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我们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式。具体说来,要注意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处于不同的生产方
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2.必须承认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所有权的存在。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且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生产要素分属于
不同的所有权主体,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放心大胆地把自己所拥
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并取得相应的、合理的报酬。
3.必须扩大生产要素的范围,把知识、信息等看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谚{经济、
信息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信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虽
然它们并不能创造价值,但是,通过对知识、信息的运用,一方面价值创造过程得以顺
利高效进行.另一方面,这使得劳动最终创造出来的价值更高更大。为此,要对知洪、
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分配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4.矗i确认识按资分配中的剥削问题。民营资本g]#t-资资本,一方面会促进生产力的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Ul___EE目目!!口£!!!|E|目Es■—■■■■■__-_曩___—■■■■■_■目E£口口E!自目目■●■■___自!E,_目Es!群■自_女!日!E!!!!攀
发展,另“方面也会存在剥削问题。但剥削的存在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这些资本作用的
条件,相反,我们要制定各种必要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放心大
胆地投资办厂、发展经济,以促进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5.2.2加快要素市场的培育和构建
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过要素市场进行的,没有一个发育完善、高效
运行的要素市场,按生产要素分配自然就成为一句空话。经过20年的市场化改革,我
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
差距。为此,要加快要素市场的培育,具体包括:
1.培育资本市场。在继续深化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同时,重点加快证券市场的发育。
这就要求证券市场的发展,应在不断扩张市场规模的同时,注重调整主体结构和品种结
构,以及对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保证其健康发展。对证券市场的规范,郎包括对交易
主体、交易行为、交易制度的规范,也包括对政府调控的规范。
2.培育劳动力市场。一是改革传统的就业制度。建立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lt
的市场配置制度,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当前要特别
解决好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分流安置、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二是改革传统的劳动制
度,规范劳动关系。三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的社会化,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3.培育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发育:一是发展和完善土地市场,包括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的垄断制度,逐步扩大土地使用权出让范围和完善出让形式,严格保护耕地。二是加速
住宅商品化,这是主要是通过控制商品房价格,逐步提高房租,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提高
居民的购买力等措旌鼓励居民买房。三是发展房地产金融,培育市场主体。
4培育技术市场。这主要包括:一要通过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增加技术商品的供给和
需求,扩张市场规模。二是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加强管理和法制建设,保护知识产权。
5.培育信息市场。这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推进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扩大市交易范嗣。
二是加快信息市场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市场的运转效率和质量。三是加强
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组织建设。
第5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
5.2.3转换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过程,因而只有形成合
理的生产要素价格,在某种意义上才能实现有效的按生产要索分配。合理的生产要素价
格的形成,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机制,实现主要由市场形成生产要素价格。
这就要求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转轨。这主要包括:
1.进一步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可调控的利率。加快利
率的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的基本保展中大国来说又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参照围际经验,
我国的得率改革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以中央银行确定的基准利率为中心的浮动利
率。即在确定的浮动范围内,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以及货款对象等情况,灵活地确定
利率高低。第二步是从浮动利率逐步过渡过市场利率,最终确立起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
可调控的利率体系。
2.进一步改革劳动工资制度,逐步实现主要由市场形成工资的机制。根据我国的具
体情况,可以考虑分三步完成工资机制的市场化转轨:第一步主要在非公有制企业和进
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企业自主决定工资,使工资真正反映劳动成本
和供求状况。第二步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半企业自主决定工资的机制
推广到全部国有企业,形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工资形成的单轨制。第三步是随着我
国劳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劳动者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
行业之间的合理自由流动,促进全国性的均衡工资率的形成。
5,2.4发挥国家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主导作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国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在经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就必然要求在收入分配上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制定、健全并严格执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市场经济是法
制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国家应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制订、健全并严格执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关
法律、法规和政策。只有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去规范和调整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金过程,
使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避免产生无规则、无序化分配的现象,才
涎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解决分配中的腐败行为,也才能公最地解决收入分配中产生的各种利益矛盾。
2.国家必须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会使整个国民收入初次分
配的格局出现重大变化,若国家不能及时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控,就可能导致整
个宏观经济比例特别是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使经济产生剧烈波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
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相对于刚性工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弹性大,涉及因素多,
其收益的流向不确定性更大,其转化为再投资的比例及其乘数效应也与工资收入大不相
同,所以国民经济生产异常波动的可能性也必然会增大。要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目
标,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保持生产要素分配的适当比例,必须由国家进行有效的
宏观调控。
3.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控,避免出现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和两极分化。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甚至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为此,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情况下,必须要加强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包括:
一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即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
益的,坚持依法查处。二是整顿不合理收入,即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额
外收入的必须纠正。三是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调节过高收入。
四是通过国家提供直接的帮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国家的直接帮助,可以直接
向低收入者提供转移支付,也可以通过提供教育等方式改善低收入者拥有的生产要素的
质量和数量,使其具有更多的获取收入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有一
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者阶层对这项改革的认同感和承受
能力。
结语
结语
正如本文引言中所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个新生
事物,对它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具有熏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这方嘲作
了初步尝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西方经济学对生产要素界定的脉络是:威廉·配第的二要素论,即土地和劳动;
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即劳动、资本和土地;马歇尔的四要素论,除前三项外,新加进
了组织要素;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要素,罗默等人的知识、技术要素,诺思等人的制度要
素等可以看作是生产要素范畴的扩展。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值过程统一的角度出发,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要素综合为三大类:劳动力、资本和±
地。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知,西方经济学对生产要素的界定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进行生
产的必要条件或因素;其二是共同创造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界定只
有第一层含义。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西方经济学认为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
2.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是当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为这~理
论创造的理论基础有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学派的边际生产力论。马歇尔由于对各要
素收入量的决定方面作出了说明,使得关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论证得以完
成。马克思批判了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建立起
了他的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可见,
同样面对生产要素收入分配这一现象,由于阶级立场不同,价值理论基础不同,便可得
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3.通过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按劳分
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
料私有制或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从地位上看,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的权数和功能大于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的权数与功能;两者在分配对象、分配的
尺度以及遵循的原则方面也存在差异:同时,两者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效率等
方面也有一定的联系。
河:池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日!!!日!自!I—————————————————————————————————————一——I I!自!!!!E!自E!!!1
4,现阶段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有要素贡献论、所有权论和规则沦,
其现实依据是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体制。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稿:
要求,是中性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是V+M中的M部分。按生产要索分配既有积
极的作用,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5.目前,我国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还存在着体制、理论观念和实践中的障碍,必须
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加快要素市场的培育
和构建:转换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国家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英】_砭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法】萨伊墩治经济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63
t43[El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l。商务印书馆.1965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6]余永定.两个剑桥之争一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再认识;f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1986
[7][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口垤1‘商务印书馆.1983
[8]【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商务印书馆.1965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eM】.人民出版社.197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新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 1]赵万江.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
科学院,200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3][德]K.F齐默尔曼主编.申其辉等译'经济学前沿问题[M]冲国发展出版社.2004
[143王振中市场经济的分配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5]张作云,陆燕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体制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
[16]陶一桃、蔡增正.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演进[MI.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7]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8]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9]徐善长.生产要素市场化与经济体制改革IM】.人民出版社.2005
[20]高培勇.收入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C21]卢嘉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fM】-人民出版社.2003
【22][美]阿塔纳修斯·阿西码科普洛斯编.赖德胜等译收入分配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5
[23]杨文进.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4]刘永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5]刘永估.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M]冲国经济出版社.2002
[261[美]乔治·拉姆塞.论财富的分配[M].商务印书馆,1984
f273宋秀军谭杰.论三大分配方式的历史逻辑演变【J】.经济评论(武汉).2003(6)
E28]陈思明.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基础理论研究【J】江淮论坛.2002(2)
..43-
涧北大学经济学硬士学位论文
E29]厉以‘卜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30]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31]惠宁.霍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经济学家.2004(6)
[32]钱伯海价值创造与按要素分配【J】.经济学动态,1998(4)
[33]蕻思复正确理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楣结合的含义饥.经济学动态.1998(5)
[34]左金隆.按生产要素分配相关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2
[35]刘拓知.社会主义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4
[36]陈希敏.自永秀.论十六大报告对收入分配理论的新贡献【J】.经济学动态.2003(1)
[37]卫兴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4(4)
E3s]刘解龙.按生产要素分配一两种“对立”的分配方式为什么可以结合当代经济科学.2001(3)
[39]余陶生.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
[40]郭飞.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原刚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2)
[41]李晓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生产力研究.2005(1)
f-421唐路元.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历史考察.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44.
后记
后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我国经济理
论界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握这样重大的选题,作者深有力不从一tl,之感。好在
有程长羽教授的悉心指导,有众多学兄学弟的无私帮助,他们是:张春敏博士、邹治平
博士以及张慧敏、潘涛、兰彩红等学友,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的写作,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谨致谢意。作者试图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分析,但有些问题
未及全面展开,如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关系问题、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量化研究等。这些问题留待以后做进涉的研究。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徐树林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