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082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姓名:韦小林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向晓梅
20050531
中文摘要
诸多的研究表明,一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企业的发展状况,而
并购是形成国际型大企业的必然途径。美国是拥有世晁500强最多的国家,这主要
得益于美国的五次并购浪潮。我国企业数目众多,通过并购形成一些具有竞争力的
企业集团,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种资料都显示,在未来几年,我国将迎
来并购高潮。在这样的历史与经济环境下,研究并购对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
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威廉姆森建立了并购的福利分析模型,该模型一直是企
业并购福利经济分析的基础,并在这一领域居于统治地位。自威廉姆森之后,在这
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给这一领域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空白。另一方面,威廉姆森
的福利分析模型是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企业并购为研究对象的,主要针对中
小企业,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所出现的超大型企业之闻的兼并,已不适
宜于用威廉姆森模型来解释。本文在分析威廉姆森模型利弊的基础上,放宽了模型
的假设条件,设计出了四象限分析模型,研究了该模型在一般均衡、动态均衡以及
开放条件下的结果,将威廉姆森的模型全面地推进了一大步,在理论上深化了对并
购和垄断的认识。在新的模型下,从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角度来看,由于并购而形
成的垄断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就造成福利损失,至少并购的福利效应要比威廉
姆森的结论乐观。
根据新建立的模型,本文从福利角度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并购的福利分析框架,
将企业并购分为横向、纵向、混合并购三大类,并运用所建立的福利模型,从福利
角度对三类并购的不同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剖析了并购的福利效应以及相应的
福利来源,使我们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洞悉企业并购的根本驱动力。
根据以上的研究,本文认为,通过限制并购来防止垄断(指结构性垄断),在我
国言之过早:另一方面,本文从福利角度证明了,理想的产业组织结构应该是松散
的寡头制。也就是说,在一个行业中,有两到三个大型的、不存在互相勾结的寡头
企业,其余的都是一些分散的小企业。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有可能使市场效率接
近完全竞争的理想状况。
最后,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指导,以增进并购的福利效应为原则,本文从企业、
市场环境和政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企业并购,增加社会福利的政策建议。
本论文是一篇纯理论的规范性研究论文,主要从资源配置和福利角度全面搭建
了并购的福利分析框架,开创性地构建了并购的福利分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
次从内容和结构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并购的福利效应。
关键词:并购资源配置福利并购动因一般均衡分析
ABSTRACT
A great many research shows that on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ly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large enterprises and M&A is the essential approach to form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Not a country has more Top 500 companies in the world than Amedca,which must be
attributed to America’s five M&A tide.Since China is with abounding small firms,it's a necessary
option of the China’s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form some competitive groups by M&A.Many kinds of
data indicate that China will meet the climax of M&A in the next few yeal's.Therefore.under such
histor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udies on the M&A will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enhance their intematlonaI competitiveness as well.
Williamson built up his Welfare analysis model of M&A in 1960k whicb was the basis for M&A,
and dominated this fields at all times.Thereafter,since little research had been paid to this field.as a
result,many research related to this field was unexploited.On the other hand,williamson’s model
focused on the M&A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s from 1960’s to 1970's.however,the M&A
happened among super-enterprieses during 1990’s wouldn’t fit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Williamson’s
model any longer.Based on the deep study of Williamson’s model,this Paper designs a 4 quadrants
method to release some constrain assunlption of williamson’s model,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Williamson’s model under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Dynamic Equilibrium,and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in the integrated world market.In such a way,it not only pushes forward the
Williamson’s model,but also deepens the comprehension of M&A and monopoly in theory.In the
improved model,the welfare effects of M&A is somehow optimistic,because the monopoly formed by
M&Adoes not simply mean DWLofwelfare.al least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Williamson’s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modified model of welfare analysis,the Paper builds up the framework of the
welfare analysis of M&A in 3 kinds like Horizontal M&A.Vertical M&A and Conglomerate M&A.
And moreover'it analyzes the motivations for these 3 kinds of M&A to clafifv their welfare effect and
its source,so as to undemtand the driving power of M&Afrom a higher leve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above study,the Paper draw its conclusions:on one hand,it is too
early to prevent monopoly('Economic Monopoly herein)by confining M&A in China at current
situation;ou the other hand,it also proves that the optimal industry structure is loose oligarch
competition,judged by welfare effects.That is to say,there are only 2 or 3 big un—colluded oligarch
firms in one industry,and the rest are small and loose firms.The efficiency of such industry structure
may be close to the complete competitive market structure.
In the end,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Paper’s conclusion and the principal of increasing welfare
effects of M&A,it provides some policy proposals to accelerate Chinese enterprise M&A in the level
of enterprises,market envkonment construction and govemmant regulation as well.
It is a total theoretical paper of normative analysis and it builds up the analysis fram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welfare effects of M她initiately constructs the whole theoreticaI system of welfare
effects of M&A.Furthermore,it is the first that eompletely and systematically expatiates the welfare
efieets of M&A.
[Key Words]:M&A:Resource allocation;Welfare;Motivation ofM&A;General Equilibrium
H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
电话:
邮编: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完
第一章绪论
“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恐怕直到今天世
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一一引自马
克思的《资本论》。
“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发展成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
的现象”,“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
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一一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施蒂格勒(GeorgeJstj91er)在对美国前500家大公司深入研究后得出以上结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企业兼并与收购(Merger andAcquisition,通常简称为M&A),泛指在市场机制下,
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它是公司扩张和发展的途径,
它不同于企业通过自身不断积累的渐进式发展模式,它给企业带来的更多是跳跃式甚至
是几何级数的发展。
一。企业并购的历史回顾
(一)西方企业并购历史的回顾
资本主义经济在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到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过程中,
企业并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
西方国家已经历了5次并购浪潮。
1.第一次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属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
渡阶段。19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
通过并购形成大企业是机械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这次并购高潮的特征主要是横向并购,是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通过并购,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也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同时产业集中度普遍提
高。企业追求垄断力和规模经济是第一次并购高潮的动因。
2.第二次并购浪潮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后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并购高潮主
要是企业为形成垄断力,扩大生产规模而并购,是把大量中小企业合并成少数大型具有
垄断性的企业。第二次并购高潮,是在行业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大
型企业为进一步增强资本势力,扩大市场势力范围,并购中小企业。
第二次并购高潮以纵向并购为主,也就是把产品生产流程的各工序结合起来连续作
业形成统一运行的大型企业。由于纵向并购使生产环节紧密衔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了资源,减少了中间流转环节中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损耗。以美国为
例,在第二次并购高潮中,278家大公司中就有236家公司进行了原材料、半成品、制
造加工等生产环节的并购,使产品生产的各环节前后延伸并集中在同一企业中进行。如
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在第二次并购高潮中,并购了大量的各类中小企业,形成了一个
生产焦炭、生铁、钢材、铸件、锻造、汽车零部件、冰箱、皮革、玻璃、塑料、橡胶、
滚珠轴承、发电机、蓄电池等有关汽车制造无所不包的生产统一体,还有自己的汽车销
售网络及分销运输体系。福特公司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
3.第三次并购浪潮
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并于印年代后期形成高
潮。这次并购就其规模来说,大大超过了前两次高潮,主要是大型企业问的并购。例如,
在1951-1968年问,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有近1/3被并购,其中一半以上是被最大
的200家公司所并购。这次并购高潮的并购形式主要是混合并购,各类大型无关联企业
通过并贿组成一个统一管理的实体。
第三次并购高潮的起因主要是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相继兴起,如电子计算机、激光、
宇航、核能、合成材料、生物制药等。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加大的
形势下,企业普遍采取多角化经营战略,借助混合并购分散经营风险,增强市场垄断力。
4.第四次并购浪潮
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于20世纪70—80年代,在80年代进入高潮。这次的并购数量
和并购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第四次并购浪潮与前三次并购浪潮相比,有其显著特点。这次并购的形式趋向多样
化,即对前三次企业并购形式综合利用,扬长避短,使横向、纵向、混合三种并购形式
相互补充。
剥离与分立是这次并购的又一特色,是对第三次并购浪潮中的混合并购的调整。属
于资产剥离的并购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整个80年代,资产剥离
占整个并购交易数量的35%以上。
企业并购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也是这次并购浪潮的重要特征。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主
2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要是高新技术企业或矿产资源类企业或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还出
现了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即“小鱼吃大鱼”,也称“杠杆并购”。
5.第五次并购浪潮
第五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
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市场竞争加剧,各国政府相应放松了对企业并购的管制,因
此,并购数量、并购价值和垄断程度都大大超过以往。超大型企业之间的并购是这次并
购浪潮的主要特征。
1998年,美国股市连创新高,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4月6日,美国旅行者集团
和花旗银行合并,交易价值达7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性企业之一;4月
13日,美洲银行以600亿美元股票并购国民银行,组成横跨东西海岸的最大商业银行,
净资产达5700美元。
在金融并购风起云涌之际,美国工业界的并购也高潮迭起,4月7日,德国汽车业
巨头戴姆勒—奔驰以380亿美元股票收购方式并购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成为戴
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6月24目,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以480亿美元并购
远程通讯公司(Tele—Communication Co.),意在开拓互联网业务;8月11日,英国石
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以480亿美元并购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组成当时世界第三
大石油公司。
(二)我国企业并购历史的回顾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历史较短,应该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我
国企业并购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1.并购的试点起步阶段
1984—1987年间是我国企业并购探索中的起步阶段。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企业的产权关系开始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企业产权转让,企业并购开始在少数城
市的少数企业进行试点。
从1983年底至1986年底,北京市、保定市、武汉市等市面上有十几家企业被同地
域同行业的优势企业所并购,较好地解决了当时优势企业因缺乏资金难以在短期间内扩
大生产规模,而劣势企业却经营管理不善处于亏损边缘的矛盾;1984年12月,武汉市
牛奶公司出资12万元收购了汉口体育馆的产权,这是国有企业有偿并购集体企业的最
早案例。
这一时期的企业并购的特点是,企业并购基本上是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进行,且
数量少,规模小;另一方面,政府以所有者的身份积极介入企业并购活动,大多是为了
消灭亏损企业,卸掉政府财政包袱。
3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住论文
2.企业并购的初步发展阶段
1988—1992年,是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从少数城市向全国扩展的发展阶段。1988年3
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明确把“实行企业产权有条件的有偿转让”作为深化改革的一
项重要措施;1989年2月,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
颁布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企业并购的行政法规。所有
这些都对企业并购起了积极的作用。仅1989年就有2315家企业并购了2559家企业,
共转移存量资产20亿元,减少亏损企业1204家,减少亏损达1.3亿元。这一时期的企
业并购不仅有同地域、同行业闻的并购,而且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并购。
3.企业并购的加速发展阶段
1992年至今,我国企业并购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
确立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企业并购作为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规
模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1993年,上海、武汉、成都等16个城市有1900多家企
业被并购,转移存量资产60多亿元,重新安置职工40多万人。
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利用证
券市场进行企业并购成为了企业并购的重要途径之一。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在上
海证券交易所收购了上海延中实业公司16.8%流通股股票,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随后又
陆续发生了深圳万科集团试图控股上海中华股份公司,深圳天极股份公司试图控股上海
“小飞乐”股份公司,一汽集团出资5亿元收购沈阳金杯股份公司51%的股权。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
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的战略方针。在有关政府部门的
积极参与下,通过资产并购组建了十几个大型企业集团。
1997年11月10日,齐鲁石化公司并购淄博化纤部厂,盘活资产存量近20亿元:
1997年11月19日,由南京地区几家特大型企业——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
征集团有限公司、南化集团公司及江苏省石油集团共同组建而成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
企业——中国东联石化集团公司。集团现有资产542亿元,净资产256亿元,职工约15
万人:
(三)企业并购的中西方比较与分析
我国企业并购活动起步晚,是在诸多方面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与西方发达的
国家相比较,有其显著的特点。
1.我国的企业规模小,分散度高,因此,我国的企业并购的规模相对要小得多。另
外,我国企业并购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并购的数量也较少。
2.企业并购中政府参与程度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活动是企业追求
4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市场交易行为,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市
场实现企业并购。由于我国企业并购主要是国有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国家或政府作为企
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企业并购活
动都是由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和具体组织实施的,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
是,我国目前存在着把企业并购这一市场行为异化为政府行政行为的状况,从而导致低
效的“拉郎配”现象,违背了经济改革的初衷。
3.在企业并购中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方面。企业并购要涉及资产、财务、政策、法律
等许多方面,是一项涉及面广、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需要有关专业机构的密切配合。
参与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通常有投资银行、并购经纪人与顾问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
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对而言,我国在并购中介组织建设方面总体滞后。
4.在企业并购的法律环境方面。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并购已有上百年的历
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合法、公正、有序地进行企业并购提供了保障。以
美国为例,在证券发行交易等方面影响企业并购的主要法德中有《证券法(sA)》、《威
廉姆斯法》等7部联邦法律。各州还制定有关证券发行、交易、反托拉斯等法律对美国
联邦法律进行补充。可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有关企业并购的法律监管是比较健
全、完善的。
目前,我国的企业并购立法还很不完备。现在主要有1998年的《证券法》,1993
年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3年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
则(试行)》,1989年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及1993年的《公司法》中的有关
规定。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的企业并购法规来规范政府及企业的并购行为,且现有的大多数
行政法规,缺少权威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规定与执行相矛盾,违规处罚不严
谨、不严格的现象。另外,在反垄断、保护中小投资者方面我国的立法几乎是空白。
二.选题的意义
本章开始的引言分别来自东西方的经济学泰斗,他们在企业并购的作用与意义上的
看法高度一致。企业弗购不仅可以使企业自身取得跳跃式的发展,而且对一国的国民经
济增长影响巨大。并且研究并购在我国现阶段还有特殊的意义,我国的产业发展有着跟
风现象,往往一拥而上,争相投资,比如前些年的家电,现在的汽车。其一般规律是:
一拥而上,各自发展,过度竞争,企业亏损,部分企业破产,退出壁垒与沉没成本造成
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我国经济发展中类似的教训很多而且惨痛。此时,如果通过
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减少企业数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解决过度竞争所造成的严重浪
费。同时,有迹象表明:中国在未来的几年中将迎来并购的高潮。对并购的深入研究将
,有利于我国企业、政府在应对未来大量的并购时能够采取恰当的对策。这是本文选择并
购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本文以并购的福利分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因为并购其他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
包括并购的动因、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并购的风险防范、并购实务、并购绩效评估、并
购后的整合等等,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已经有足够的、成熟的理论成果来支持企业、政府
决策。但从福利角度对企业并购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威廉姆森(Williamson)之后,
相对甚少,在这一领域有必要注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威廉姆森模型
产生于第四次并购浪潮,主要用于解释当时的企业并购。而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出现的超
大型企业之间的并购,已不适宜于用威廉姆森模型来解释。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从更
深的层次上研究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
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合理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无
限欲望。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高级微观经济
学教科书中有两条明显的主线:一般均衡和福利分析。所以,从资源配置、福利角度分
析并购是从经济学最本质的问题着手,是从本源上研究,可以使对问题的分析更加彻底、
更加深入。本文的题目是并购的福利经济分析,但由于资源配置、效率、经济福利经常
是交织在一起的相关课题,福利最大化在一定意义上暗含着资源的最优配置,生产效率
的最大化,所以本文在本质上是通过福利的角度来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问
题。
福利一词,说到底,是指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的满足。谈到福利经济理论,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新福利经济学,一种是萨缪尔逊的社会福利函数学派。新
福利经济学以消费及生产同时达到最优为福利(效率)判断的标准,本文主要以新福利
经济学的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效率为研究对象,或者说通过福利研究资源配置与生产效
率,暂不考虑社会福利函数学派所研究的收入分配因素对福利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体存在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所以必须在各种需要之间以及在满足需要的各种手段之间有所取舍,而取舍的标准就是
效率。所谓效率是指已不存在其他的选择能够更好地满足有关人群的目标和偏好的情
形。更严格地讲,当且仅当已不存在其他的、在相关群体中至少有一个人严格偏好而其
他无差异的选择时,或者说所有人对其他的选择都无差异时,一种选择就是有效率的。
反过来讲,当还存在其他的选择,可以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使一个人受益时,
这种选择是无效率的。可见,效率标准总是与某一特定的利益群体相关的。
6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对于福利的度量,本文采用马歇尔的福利定义,在企业兼并中,社会福利水平的变
化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来表示。即:社会总福利=生产者剩余+消费者
剩余。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获得的全部效用值加上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资本所有者的租
金收入,再减去购买全部产品的支出,即:CS=U+wL+rK-E。PIQ.;生产者剩余为生产者
获得的产品销售收入减去产品的全部生产成本,即:PS=E。PIQ广wL-rK。其中CS是消
费者剩余,u是通过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w是工资率,r是利率,L是劳动量,K
是资本量,P是商品价格,Q是商品数量,PS是生产者剩余。
此外,由于福利是效用的度量,而效用是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没有客观的标准,所
以从理论上说福利是不能量化的,但是由于需求曲线可以回归得出,可以认为生产者剩
余和消费者剩余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统计上的度量。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对企业并购的福利理论进行改进的基础上,试图从企业、
市场和政府的角度寻求我国企业并购的最佳方式和合适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并购能够起
到节约资源、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避免走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走过的弯路(对并
购的不恰当的管制)。另一方面,企业并购始终是与反垄断法交织在一起发展的,我国
目前正在酝酿出台中国的反垄断法,在反垄断法出台的前夕,本文试图为行将出台的反
垄断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和导向。
一.马歇尔剩余
第二节文献与理论综述
西方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可以实现资
源的最优配置,可以使生产者产出最大化,
可以使消费者满足展大化,所以完全竞争是
最理想的市场结构,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判
断标准。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则形成了较
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引起效率的损失,
这是西方经济学所极力规避的。
马歇尔剩余用于衡量垄断的效率损失,
消费者为商品所付出的代价小于其从商品
中所得到的效用,超过的部分便形成了消费
P
qm qt F 0
图1-1垄断的福利损失O)WL)
者的剩余。如图1-1,完全竞争的均衡点是E(qc,pc)。完全垄断的均衡点是R。@。p皿)。
7
s
k
R
o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住论文
完全竞争厂商的投入为边际成本曲线MC下方的面积,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为均衡价格
与均衡产量的乘积p。qc,这也是消费者的付出的总代价。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是边际效用
曲线(需求曲线)下的面积SOF。马歇尔剩余即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DWL)为三角形
RmE E。,其中,三角形R。E R为消费者的福利损失,三角形RE E。为生产者的福利损
失。
二.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的基本福利权衡模型
威廉姆森的福利权衡模型,是通过比较兼
并带来的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可能造
成的市场支配力的上升(垄断力的增强1来分
析兼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威廉姆森的模型应
用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福利理论,
并继承了哈伯格(Harberger,195舢的早期垄断
福利损失分析的传统。威廉姆森的福利权衡模
型可以表述如下:
P
p2
p1
02 Ol O
图1-2威廉姆森的福利权衡模型
带来经济效益但同时增长市场支配力的
兼并的资源分配效应,可以在图1.2帮助下由一个局部均衡模型进行考察。
标着ACl的水平线表示合并前的两个(或更多)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而AC2表示
兼并后的水平。兼并前的价格由P1给出,等于k(ACl),其中k是兼并前市场支配力的
一种指标,大于或等于1。兼并后的价格由P2给出,假设超过P1(如果小于Pl,则兼
并的经济效应将严格为正)。为方便面起见,这里设兼并前的市场支配力可以忽略不计
(k=1)。
兼并的净福利效应由图中A1和A2部分的面积(近似)之差给出。标着At的三角
形面积是假设成本不变时我们所熟悉的价格由Pl上升到P2形成的总福利损失。但是由
于兼并实际上降低了平均成本,标着A2的四边形面积就代表了节省的成本,也必须予
以考虑。净配置效应由两个面积之差Ar—Al给出。
三.国内外的后续研究
Farrell与Shapiro(1990)q’研究了古诺(Cc}umot)寡头垄断市场中横向兼并的社会福
利,研究发现,当不存在规模经济,学习经验等协同效应时,兼并必将导致产品价格提
8
企业并购的福利赦应研究
高;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兼并前参与兼并厂商的份额小于未兼并厂商份额的加权和,
那么产品价格提高时社会福利也将得到改善。
Deneekere与Davidson(1985)瞳’对静态古诺(Coum00寡头竞争的兼并进行了研究,
认为创造垄断厂商的横向兼并会降低社会福利。然而paul,Avi与John(1999)昭’利用伯川
德(Bertrand)模型,基于利润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两种情况,分析了双头垄断厂商兼并
形成完全垄断情况下社会福利的变化,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兼并可以改善社会福
利。
戚聿东(2000)“’将垄断区分为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认为垄断结构有助于资源优
化配置,即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促进技术创新和利用经验曲线效
应。而垄断行为则具有x低效率、福利损失、消费者剩余减少以及组织管理与动态技术
低效率等负面效应。
夏若江(2002)6’借用Hans.Wirner Sinn的模型研究了在开放条件下巨型垄断组织
——国家卡特尔的福利效应。
李良智(2003)惦’研究了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垄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
对垄断所造成的福利损失的弥补作用。
一.本文的结构
第三节本文写作思路
本文首先回顾了全球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以及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分析了企业并购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本论文所用的文献进行了归纳
与总结。
在第二章,本文构建了整个论文的理论基础,在分析威廉姆森福利权衡模型的基础
上,对其进行了扩展和改进,将威廉姆森的福利权衡模型从局部均衡分析扩展到一般均
衡分析、从静态均衡分析扩展到动态均衡分析,还考察了在开放条件下威廉姆森福利权
衡模型的修正。
在接下来的章节(第三、四、五章),利用上述所得到的结论,本文将并购分为横
向、纵向以及混合并购三大类型,分别研究了相应的并购动因及其资源配置,福利效应
及福利来源。在横向并购中,根据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形状,将并购的动因划
分为追求规模经济、追求市场势力、消除x.非效率等几种形式,分别研究了相应的福
利效应。在纵向并购中,从追求市场势力和降低交易成本两种动因,研究了并购及其福
9
广东省社套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利效应。在混合并购中,研究了分散风险、获取组合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等三种动园下
的福利效应。
做为以上三种并购的对立,剥离与分立也是并购的一种形式,并且是第四次并购浪
潮的一大特点,但由于其在动因、福利效应以及福利来源上都只是与上述三种形式的反
转。比如,在横向并购里,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右端的上升阶段,由于成本的上升,剥
离成为必要;在纵向并购中,当企业规模扩大造成的管理成本的边际增加大于节约的交
易成本时,就会产生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在混合并购中,过度的多角化反而会造成经营
风险和管理成本上升,此时,有必要将与核心业务无关,非赢利的业务剥离出去:其效
果相当于并购的逆转,本文不再予以专门研究。
以上是在封闭条件下分析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的,按照逻辑结构,也应研究开放条
件下的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但由于在开放条件下,许多问题只是封闭条件下的一个扩
展,比如,由于在国际化的价值链中进行分工,其协同效应更加明显;由于在全球范围
分散经营,其地域、政策的风险分散化效应更强,等等。但这只是在量上的变化,在本
质上其福利效应与福利来源与封闭条件下的基本一致,故本文也不再另辟章节研究。
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对并购的福利效应已经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此基
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分企业、市场环境、政府等几个方面,从福利角度研究了增进
并购福利效应的政策建议,这构成本文第六章的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点:
第一,在理论上进彳亍了扩展,放宽了威廉姆森模型的假设条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
扩展,证明了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要比威廉姆森的结论乐观。
第二,设计了四象限分析工具,用于分析一般均衡、动态均衡条件下的市场均衡,
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研究变得直观、易懂。
第三,在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从福利角度对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
析。在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中,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横向并购(包括威廉姆森),本
文进一步研究了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福利效应,构建了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的完整框
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自。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10
企业并购的樯利效应研究
求全,想要系统构建企业并购福利分析的整体框架,但由于时间关系,在许多方面
研究得不够深入。表现在论文中,对于某些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在篇幅上比较单薄。
求新,本文不但在理论上追求突破,而且在理论的应用上追求创新,由于个人水平
原因,在理论上不一定能把握得很好,所以在创新的深度上可能不够,在整个内容上也
可能存在错漏的地方。
11
广东省社套科学院硕士擘位论文
第二章企业并购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
本章做为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威廉姆森模型的深入分析,放宽了该模型的限制
条件,建立了新的企业并购福利权衡模型,做为本论文的依据。
威廉姆森的模型是建立在封闭条件下、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但是,从经济学研究
的角度来看,福利分析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从整体上,以社会全体为对象进行分析,
即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黄有光认为:正确的福利度量方法必须加总许
多物品的剩余改变(采用一般均衡分析,笔者注)。除非所涉及的其它物品的供应曲线
是水平的,而这些物品没有畸变,福利损失的度量与从局部均衡的度量一般地会有所不
同”’。所以,为了较准确地分析企业并购中的福利效应,有必要将威廉姆森模型从局部
均衡扩展到一般均衡分析。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即资源是稀缺的,在要素可以储存的条件
下,考虑到跨期选择的可能,本期所节约的要素投入E。Eqq。(见图1一1)可以用于下一
期的生产,也能生产出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这是在本章第一节所要研究的动态分
析或者说跨期选择。
最后,考虑到国际竞争,还应考察在开放条件下的福利效应。如果引入国外市场,
在开放的情况下,并购对世界经济与东道国的经济影响的分析也会有所不同,关于这一
方面的讨论放在本章的第二节。
第一节封闭条件下的福利分析模型
一.从局部均衡分析到一般均衡分析
威廉姆森模型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并购多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
并购双方(或某一方)作为价格的接受者,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采用
威廉姆森模型可以近似地分析其福利效应。但是,在第五次浪潮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大
型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完成后往往对市场的集中度或者说市场势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并购的垄断效应大大增加,垄断不仅改变发生并购行业的市场势力,通过要素市场垄断
还会扩展、波及到相关联的行业,进而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均衡。这时,用威廉姆森模型
已不能准确地解释这种超大型企业之间并购的福利效应。
在马歇尔的福利损失图(图1-1)中,MC曲线下的面积代表着厂商投入的要素数
12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量,MC曲线之上,需求曲线D之下的面积代表着投入的要素所生产出的剩余福利。在
垄断的条件下,随着垄断产量的减少,相应地减少了要素投入,即面积E|llEqqm所代表
的部分。这部分节约的要素可以投入到其他的行业,进而生产出相应的生产者剩余和消
费者剩余,即福利,所以要考察垄断的福利效应,应全面考察所有相关联行业的产量和
价格,也就是采用本节的一般均衡分析。在一般均衡分析的条件下,需要考虑所有相关
市场的总体均衡。在此,采用笔者所设计的四象限图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首先假设经济为两种投入劳动L和资本K,生产两种产品x和Y。将发生企业并购
的行业Y放在第Ⅳ象限,第1象限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第1I象限为行业x的均衡,第
1II象限为要素市场的简化抽象。假设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在并购前后保持不变。在并购前
经济可能处于瓦尔拉斯均衡,也可能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此处按这两种情形分别研究。
(一)并购前经济处于瓦尔拉斯(Wadas)均衡
均衡点在四个象限均为E0(Po,xo,yo),如图2-1所示。
P
图2-1并购前经济处于瓦尔拉斯
并购完成后,在第1V象限,在Y行业出现市场势力(在此使用市场势力而非垄断,
意味着并购后并非形成完全垄断,而是说并购使厂商数目减少但仍然存在着多个厂商,
留存在下来的厂商对产品价格或产量的控制力增加)。由均衡条件MR=MC得到Y企业
的均衡点G(Pl,y1),即并购完成后,Y产品的产量减少,价格上升。
在第1II象限,要素市场处于完全竞争,并购并不影响要素市场的价格,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Co=Po=MR=AC=MC,(C--wL+rK)。即并购前后要素价格CD保持不变。证明如下:如果
要素供给增加,存在超额供给,根据瓦尔拉斯定理,超过有效需求的部分为免费商品(Free
Goods),其价格为零(在长期中,厂商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进行生产)。所以要素价格
C0保持不变,P、。点所代表的低价格是达不到的。
相应地,在第1I象限,在x市场上,产量和价格保持不变,Ex点是达不到的。证
明如下:同上,如果x的供给增加,存在超额供给,根据瓦尔拉斯定理,超过有效需求
的部分为免费商品(Free Goods),其价格为零。
在第1象限,并购后目标行业形成垄断,此时的均衡点是El而非E'I,显然,社会
没有在生产最大化曲线上生产,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也就是说存在福利损失。此时的
福利效应正如威廉姆森模型在局部的、静态下所得到的结论,即福利损失为:三角形
EoFG。
但是,正如众所周知的,瓦尔拉斯均衡是一种理想的标准,在现实中是难以存在的,
普遍存在的是如情形二中所描述的非完全竞争的情形。
(二)并购前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
假设在要素市场和产品x,Y市场上普遍存在市场势力,其并购前的均衡如图2-2
所示:
14
P
.C B影MA:。、\_\
U。缓i 龟Eo { 。

/ \
E删\
P0 y。M轧
Y
/ ⋯.多Sv鲁MC
觚2Mc/ ‰

图2-2并购前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并购完成后,在第1V象限,并购的目标市场Y中,垄断势力增加,需求曲线交得
更加陡峭(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增加),均衡产量下降,均衡价格上升,福利损失(DWL)
增加。在第lII象限,要素市场处于非完全竞争状态,P>AC,由于Y行业的产量下降导
致对要素的需求减少,进而使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第1I象限,行业x中,由于要素价
格下降,x产品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均下降,产量增加,使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增加,即总福利增加。在第1象限,生产可能性曲线中,由于垄断的缘故,有效率的生
产可能性边界不能达到。
在这种情况下,总福利损失的度量应该是:并购后的福利损失减去并购前的福利损
失:W=WI—wo,其值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也就是说,其福利结果取决于x行
业和Y行业需求曲线的斜率(需求弹性)和边际成本的斜率。
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这种情况下的福利效应,将这种并购以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假设行业Y存在垄断,以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则Y行业的生产函
数可以表示为:
QY=f(K,L)=九K‘L’
设并购前的产量为Q0,并购完成后的产量为Ql。并购造成Y行业的福利损失为:
WA=(厂商利润+消费者剩余)o.(厂商利润+消费者剩余)1
根据市场均衡理论,要素最优投入组合为:MP∥w--MPK/r,即:
oQ/aL 0Q/0K 一=—— W r
’在W和r已知时,通过以上方程组上式可解出△K和△L。将节约的/XK和△L投入
产业x中。
设X行业的生产函数为:Ox=g(K,L)=^、K4’L”
则要素在行业x中又产生厂商利润和消费者剩余。
X行业增加的福利为:
WB=(厂商利润+消费者剩余)l一(厂商利润+消费者剩余)o
对整个社会而言,净福利为W=WB—WA,其值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如
果行业x,Y的需求曲线D的斜率、弹性一样,则净福利变化为零。
以上研究的是两个行业的情况,当把第1I象限的x用计价物(计价物nurncrial,是
指除所研究的行业以外的其余所有相关联行业的抽象)替换时,上述模型变为N个市场
的一般均衡分析。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二.从静态均衡分析到动态均衡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动态分析不考虑均衡的形成过程,而主要考察跨时期选择问题。西方
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配置稀缺的资源以
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在马歇尔垄断的福利损失图中(图1-1),在动态均衡分析的条件
下,本期产量减少所节约的要素投入EmEqqm如果不是用于其他行业的生产,那么可以
用于本行业未来的生产,同样可以产生社会福利(在此假设资源是可储存的)。
利用上文的四象限工具图也可以作动态福利分析,将第四象限看作当期生产,第二
象限的计价物看作是未来时期的生产。
设当前期为第O期,由于并购产生垄断所损失的社会福利为wo,所节约的资源在
第1期投入生产,生产出社会福利为w1,则总的福利效应为W=W1—wo(不考虑折现
问题),其结果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即在考虑跨期选择时,福利效应完全不同于威
廉姆森的分析。一般地讲,总的福利损失将不会象威廉姆森所描述的那样悲观。
第二节开放条件下的福利分析模型
所谓开放条件下是指将一国的国界放宽到全球,从而市场变得更大,企业交得更小,
但在许多方面在本质上和封闭条件下是一致的,只是在站在不同的角度,分别从东道国
(被并购国)和并购国的利益来考察时有所差异,本节主要讨论这种状况。
一.基于市场结构的福利模型
假设本国作为产品出口国,国外作为
进口国,并且国外不生产同类产品。不失
一般性,设两国市场容量相等。
在并购前,本国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
态,其均衡点为E(q。,Pc),如果本国企
业A和B并购使市场出现垄断势力,并购
完成后的垄断均衡点为R。(q。,pm)。比
较并购前后的福利效应,可知,当超额利
润pc pmR。R/2大于生产者剩余损失REmE
与本国消费者剩余损失R。RE/2之和时,
16
S
Pm
Pc
qm qc O
图2-3开放条件下的福利分析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并购将使本国福利增加。
可见,本国的福利效应与商品需求弹性,产品的替代性,即市场需求曲线有关。
此时,外国作为产品进口国,由于产品供给的减少与价格的上涨,消费者的福利净
效应绝对小于零。即本国并购所形成的垄断对外国消费者造成了绝对的损失。从世界经
济的角度来看,净福利损失和在封闭条件下一样,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
关于本模型有以下需要说明的地方:
第一,本模型假设外国作为进口国不生产同类产品。不失一般性,在外国生产同类
产品的情况下,设本国的产量为x,外国的产量为Y,则以)o-Y作为本国的产量,可
以认为国外的产量为零,然后可以应用该模型。
第二,本模型假设本国与国外的市场容量相等。不失一般性,可以假设本国市场容
量与外国市场容量之比为n,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第三,以上是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所作的分析,采用本文第一节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也可以将其推广到一般均衡分析。
二.基于所有权转移的福利效应模型
跨国并购在经济学上通常可以解释为,一家外国企业以一定的代价和成本来取得另
外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当外资并购国内
企业时,东道国得到了出售企业的对价,其损失是生产者剩余(企业的正常利润),因
为成本支出是国内的收入,如果产品全部内销,国内消费者剩余是不变的。
从东道国的角度看。将未来的生产者剩余折现到目前,再与企业收到的收购对价相
比较,判断并购的福利效应。企业的价值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企业实体价值=了

实体现金流量。
(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
如果资本市场是完善的,信息是完全的,并购各方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有正确的
预期,则并购在本质上交为收购者以现在的价格收买被并购企业未来的利润,并购并不
影响福利。
同时,所得税是从企业利润中提取的税,也就是从生产者剩余中索取的一种收益,
所以东道国可以从企业利润中得到税收收益,对东道国而言总的效应为正,其正的福利
效应来源于外资进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引起的成本的降低。
本文不研究并购实务方面问题,但由于前一时期顾郎之争沸沸扬扬,在此也对MBO
的福利效应作一简略分析。在信息完全,完善的市场体制中,企业的价值应等于企业的
1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价格,也应等于企业出售的价格。在此假设下,MBO只是使企业的所有权发生了转换。
顾郎之争的焦点在于,在MBO过程中管理层是否给国家支付了合理的对价,是否造成
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不过,从福利角度来分析,这正如马克思的分析逻辑一样,是一个
零和游戏,一人之所得即为另一人之所失,只是利润或资产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发生了
转移,并不影响总的利润或福利。
而现实情况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市场体制不完善,MBO发生的最终原因
在于,管理层认为企业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依然存在增值的潜力,或者说,企业的价
值被市场低估了。通过所有者的转换,企业激励效应的改善,企业的潜力将进一步地发
挥,管理者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企业增值的好处。在此情形下,MBO使整个社会的福
利增加。
第三节模型的修订
以上是本论文在分析如威廉姆森模型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新的福利分析模型,关于这
一模型,还有一些需要说明和完善的地方。
一.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
价格歧视的概念有很多种表述,比较权威的是泰勒尔所著《产业组织理论》一书中
的表述:“要想出一个让人满意的价格歧视定义非常不容易,粗略地说,当两个单位的
同种商品对不同消费者售价不同,我们就可以说生产者实行了价格歧视”。价格歧视的
基本原理,即对不同的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以此来侵占消费者剩余并把它转化为经营
者的利润。根据次优理论,只要当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水平大于垄断定价时的社会福利
水平(即其社会总福利大于垄断定价时的社会总福利),价格歧视行为就会增加社会福
利。
(一)一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分析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将消费者最高意愿价格确定为商品卖价的行为,它的特点是完全
剥夺了消费者剩余。经营者通过对不同顾客按相等于其支付意愿的价格出售同种产品。
经营者实行~级价格歧视后,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并且增加了社会总福利(社会损失的
减少即意味着社会总福利增加),与完全竞争相比,其社会总福利水平几乎没变,资源
配置没有发生扭曲。其实质是价格差别化(不同于价格差别)形式下销售量的最大化导
1B
企业并胸的福利效应研完
致利润最大化,从而增加了社会总福利。所以一级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水平大于完全垄
断时的社会福利水平。它与完全竞争(社会最优)一样具有资源配置效率,是可以容许
的。在一级价格歧视策略下,垄断厂商将选择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量水平进行生产,这
与竞争行业的行为相一致。
(二)二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分析
二级价格歧视是将价格级别确定为少数几类,厂商虽然让渡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
却大大降低了定价成本。经营者可根据不同消费量或“区段”对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
并以此来获取部分消费者剩余。二级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水平一般大于垄断定价时(垄
断但没有进行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水平,而且,其越接近一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水平也
就越接近于完全竞争行业的福利水平,二级价格歧视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小于垄断定价时
的扭曲。根据次优理论,在市场中已经存在垄断且不能消除垄断的情况下,既然二级价
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水平大于垄断定价时的水平,那么二级价格歧视就优于垄断定价。所
以二级价格歧视也是可容许的。
(三)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分析
三级价格歧视是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采取逆弹性法则,对需求弹性价格大的消费者
索取低价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消费者索取高价。三级价格歧视是最盛行的价格歧视形
式,如,同质商品在富人区价格与穷人区价格迥异、采用优惠券进行产品促销等等。三
级价格歧视与完全竞争相比必然降低社会总福利。有研究表明,三级价格歧视只有在提
高产出量和销售量(大于垄断定价下的产出量和销售量)的情况下,会减少垄断定价造
成的扭曲,从而增进福利,否则,就会降低福利而受到规制。
二.垄断的间接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第一,超额利润的再投资。垄断厂商可以得到超额利润,在补偿要素支出之后,仍
可以有剩余利润,剩余的利润可以作为要素用于再投资,从而产生出新的社会福利。
第二,税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作用。设政府对利润征税T,用于公共部门的投资,
如果政府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为6,则垄断形成的超额利润通过税收传导,由政府转化
为社会福利的总效用为6 T。比较8 T与福利损失三角形,可以判断垄断的福利净效应。
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垄断造成的福利三角形损失可能被弥补,垄断对社会的净福利效
益可能为正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三.资产的性质
第一,资产的可储存性。以上考察的资源是可储存的(如矿产品)。在资产不可储
存时(如人力资源),垄断造成的资源剩余是一种纯粹的损失。
第二,考虑资产的专用性。当资产难以转移到其他行业时(比如某些专业性很强的
人力资本),产量减少所造成的资源全部被浪费掉,此时,局部均衡分析的结论成立。
四。跨期选择中的折现
如果社会偏好予目前的消费,那么未来期间的效用应该用一定的折现率(<1)折现
到目前的水平。如果社会关注后代的福利,认为未来的福利等价于当前的福利(折现率
=1)。
五.协同效应
以上讨论的是市场结构所引起的福利效应,如果考虑到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生
产成本会降低,产生更多的社会福利。总的福利效应是两者的加总。
小结:本章对威廉姆森模型进行了全面的扩展,在一般均衡、跨期选择条件下研究
了威廉姆森模型,结果发现,在一般均衡和跨期选择条件下,并购的福利效应显然比威
廉姆森的模型结果要乐观。
从下一章开始,本论文将并购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类型来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因及其福利效应和相应的福利来源。企业并购的福利权衡模型主要是针对
横向并购而言的,过往的研究(包括威廉姆森)也都主要集中于横向并购,本文也将大
量的篇幅放在对横向并购的研究上。对于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福利分析是本文的创新
之处,所以在这两种并购的研究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还有所欠缺。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第三章横向并购的动因及其福利效应
横向并购(Horizontal M&A)是指从事类似或相同的生产活动的企业或公司,进行
资产等方面的组合,即竞争对手之间的相互并购。横向购并是购并中最常见、也是最重
要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同行业间为了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以及取得垄断地位而进
行的资源重新分配行为,它会形成一批大型的垄断集团,西方以前的托拉斯主要是通过
这种形式产生的。横向购并使资源在某一个领域分配更集中,生产要素配置更合理,同
时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横向购并的主要特征是规模经济、市场份额及垄断利润,其结
果会阻碍市场的自由竞争,形成垄断。
这种兼并类型的动机,尽管存在多种观点,但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生产活动、
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但&D)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规模经济效应是此类兼并最主要的动
机。追求市场势力以及消除x.非效率也是重要的并购动因。
第一节追求规模经济的福利效应
一.最低经济规模(MES)
单一产品的规模
经济是指在单一产品
的生产中,伴随着产品
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发
生的单位产品生产成
本的降低,单位产品的9c。AQ
平均成本在一定范围
内递减直至达到单位A岛
产品平均成本的最低
点,这时的产量规模称
作最低经济规模
(Minimum Efficient
Scale)。
oc MES Q。市场份额
图3.1最低经济规模
萨文(Saving,1961)利用1947—1954年的统计资料对美国83个产业的工厂最低经
济规模进行了估计,结论是最低经济规模在大多数情况下处在很低的水平。谢泼德
2l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Shepherd,1967)对美国1947—1963年间50多个产业的工厂最低经济规模估计的结论
是:大多数产业的估计非常困难或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少数可以估计出的产业的最低经
济规模相对是很低的。
施蒂格勒利用长达几十年的数据,对美国几个产业的工厂和企业规模进行估计得出
的结论是,成本曲线的形状就像碟子那样扁平,意思是最低经济规模的水平很低。
上述几人对MES的估计是比较可信的,即大多数情况下MEg占整个产业规模的比
重不到2%。其成本曲线的形状与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用图3-1表示:
二.规模经济理论
传统理论中“u”型成本曲线常与规模报酬相联系,当规模报酬递增时,LAC下降:
当规模报酬递减时,LAC增加;当规模报酬不变时,LAC不变,把规模经济与规模报
酬直接联系起来,其中隐含着在规模变化中要素价格不变的假设。“u”型的厂商长期平
均成本LAC曲线的数学模型可写成:
LAC=a/Q+b.cQ+dQ2
式中:a,b,C,d,为正的常数,Q为厂商产量。此函数的特点是,当厂商的产量
较小时,LAC较高:产量增加时,成本不断下降.有一个成本最低点的产量Q+,此产
量可称为最佳规模产量;如果产量进一步增加,成本将不断上升。在最佳规模产量附近,
被称为合理生产规模。
实际上“u”型曲线更适合短期成本分析情况,特别是LAC上升阶段。它反映在既
定技术发展水平下,当某些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只增加部分可变要素投入时.由于
要素边际产量递减,使LAC上升。而规模经济是一长期趋势,规模的扩大是全部生产
要素的均衡增长,一般不会出现要素边际产量递减,也
就不会有LAC的上升。
因此,把厂商的LAC曲线描述成“L,,型比“u”
型更合理(见图3.2),对应的成本函数为:
C=AQ
4
式中c为总成本,A为正的常数,O<n<l为规模系
数,则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表示为:
LAC=AQ4—1
图3-2 L型的成本曲线
O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三.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因分析
被并购企业处于最低经济规模前时,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在于追求规模经济。当企
业规模很小时,其成本往往较高,通过并购扩大企业的规模,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并购是企业的理性选择。
如图3-3,设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厂商可
以生产任意数量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需求曲线
的弹性为q=co。企业并购完成后,厂商的成本降
低,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产出增加。市场上
产品价格不变或下降(但绝对不会上升),供给相
应增加。如图3.3,并购前,企业产量为Q1,成本
为c1,并购完成后,产量为Q2,成本下降为C2。
可见,并购规模较小的、处于未达到最低经济规模
P
C1
G
01 Q2
Q
图3-3 MES前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的企业(以下简称MES前的企业),其主要动机在于追求规模经济,以达到降低成本的
目的。
案例分析:波音与麦道的合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为追求达规模经济效应。
波音和麦道都属于大公司,而且在本国也处于垄断地位,即便是在世界市场中考察,也
属于寡头厂商,但在航空领域依然属于小企业,仍未实现规模经济。其并购的动因有追
求垄断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追求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的降低。
四.并购的福利效应分析
在这种并购中,由于被并购的是相对较小的企业,并购对市场上产品的产量影响不
大,造成的垄断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近似地认为不损害消费者的福利。另一方面,
由于并购使小企业达到了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生产者的收益,则社会福利必
然增加。从总体上说,这种并购的社会净福利为正,增加了社会福利。但由于被并购企
业规模较小,并购对整个经济影响甚微。
其数学证明如下:假设企业A和企业B并购形成企业c,
并购前企业利润为:
孔A----(P—CA)QA
咖=(P_一CB)QB
并购完成后的利润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丁cc=(P——CMES)(QA+QB+aQ)
其中:CA>CMES.Ca>CMEs:
则并购增加的净福利为:△冗=(CA__CMES)-F(CB—CMES)+(P_一CMEs)aQ>0
五.并购的福利来源分析
(一)技术经济方面
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技术经济方面,即一些固定资本要素的不可分割
性。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总得有一定的固定资产。这些资产并不随产销量的增加而成
比例的增加,由此而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的特征是:总额一般不
随产销量增加而增加,即使增加也属弱增(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而平均固定成
本随产销量的增加而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内的产品平均成
本自然也会随着产销量的增加而递减,这是规模经济产生的一般原理。具体来说,规模
经济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原因在于:
(1)在一定规模范围内,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采用更大型的高效设备,从而节约
投资,降低消耗,减低成本费用。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投资与规模一般里剐K、=
(Q/Q、)“的关系,式中Q、Q、代表规模,K、K、代表总投资,n为系数,且n>l。也就
是说,规模的扩大与投资的增加并不成比例,因此大型设备的单位产品成本要比小型设
备低(Q>Q、,K>K、)。如在制造装羲的产业中使用球状的设备,将球的容积扩大2倍时,
其表面积为2x(2/3),即变为1.56倍。如果制造球的钢板的厚度相同,建设容积为2
倍的球,仅用1.56倍的成本。在机械、装置和建筑业中,“乘0.6法则”普遍地起作用。
这意味着那些设备扩大为2倍时,其建设成本为2×0.6,即仅用1.2倍的成本。
(2)大规模生产经营有利于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进而不仅可以提高产量、
质量并降低成本,而且也为开发使用高效专用设备提供了条件,使专用机床、自动线的
采用成为可能。从产品、工艺到操作实现“三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
降低成本。
(3)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批量增加,有助于采用先进工艺。如汽轮机叶片生产,在
小批量时只能采用铣销工艺,材料利用率不到30%。大批量生产时则可用精密锻造工艺,
材料利用率可以达到70%以上,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物耗少。
(4)由于某些生产具有不可分性,有些设备和人员在生产规模较小时不能够充分利
用,只有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够得以充分乖j用。
(二)生产经营方面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完
除此技术经济方面的规模经济来源外,规模经济还有来自于生产经营方面的,表现
在:
(1)大规模采购可以节省单位产品的采购和订货费用。
(2)大规模销售有利于“销售费用的共同利用”,节约单位产品的广告费用、展览费
用、销售人员工资等。
(3)大规模筹资有利于单位筹资费用。比如在美国,大企业从银行贷款不仅比小企
业容易,而且平均说来所支付的利息要比小企业少3%旧’。
(4)大规模生产经营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而且可以具有
更大的研究与开发实力和效率。可以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发展、设计和生产工艺
方面的改进,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
(5)大规模生产经营有利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提高管理者素质。节省管理费
用。由于中、高层管理费将在更多数量的产品中分摊,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可以大大减
少。
(6)大规模生产经营有利于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甚至可能获得全线产品效益。
可以说,规模经济是工业经济中的一个普遍规律。一个产业,越是固定资产占总资
产的比例越大,规模经济效应就越显著。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
产经营体制,才能享受和利用规模经济效应。
第二节追求市场力量的福利效应
一. 产业集中度与市场势力的度量
简单地说,集中度是衡量某一市场(或行业)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的一个指标。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是前4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
是市场寡占程度的一个指示器。很明显,集中度最高的市场是只有一家厂商的独家垄断。
当任一市场中的厂商数量大于i时,以下两个因素就会影响集中度,一是该市场中的厂
商数量多少,二是该市场中厂商市场份额的分布;所以,衡量集中度的指标必须灵敏地
反映这两个因素,换句话说同时反映这两个因素的集中度指标才算是科学的。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方法有绝对法和相对法。绝对法就是直接计算前几位厂商的市场
份额,常用的绝对法计算指标有两个:前4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R4)和赫芬达尔一赫
希曼指数(HHI)。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前4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是将前4位最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相加得出的,令
s1>s2>S3>S4,则:
CR4=y?,Si,i=1,2,3,4,
CR4的取值范围是4/NsC如sl。
前4位厂商的集中度系数计算简单,能够形象地反映市场的集中状况,缺点是不能
反映不同规模分布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是厂商市场份额的凸函
数,对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非均等分布非常敏感,该指数的定义为:
HHI=Σ:::1(si)2, 其中Si=100×(Qi/Q)
HHI的取值范围是0s H田s 10000。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直观性较差,但却能够灵敏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集中度的
影响。
相对法主要采用两种指标:一是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一是厂商规模的对数方差。
由于本文不采用此种指标,在此不再多作介绍。
二.追求市场力量的动因分析
追求市场势力的并购发生在规模已经达到最低经济规模的企业之间,在西方经济学
中,当企业位于这一规模时,行业可能处于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或完全垄断。
追逐超额利润是这类并购的根本动因。“垄断者通过使市场经常货源不足的手段,
通过决不使有效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手段,按照大大超过自然价格的市价销售他们的商
品,从而将他们的得利(不论这种利得是包含在工资中还是包含在利润中)提高到大大
超过其自然比率的水平”(引自《国富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二重化也说明了集中
度与利润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垄断部门之间和在非垄断竞争部门之间分
别存在着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平均利润率的二重化,是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垄断资本
统治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企业已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下,通过并购以提高市场的集中度,保持企业在行业
中的控制力。当行业内存在较多数量的企业并且势均力敌时,各企业只能保持最低的利
润水平。此时,行业中的优势企业通过并购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
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增加剩余企业“合谋”创造垄断利润水平的可能性,从而
使行业内保持一定水平的利润率,并提高市场占有率。集中度与利润之间有着正的相关
关系,证明如下:
设需求函数为:D=A-kP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厂商的利润为:n=TR-TC=(P-AC)Q
则厂商i的生产决策为:Max m=(P.AG)Qi
均衡条件为:
MR=MC
MR=d1’R/dQ=(dP/dQi)Qi+P=‘kQi+P
MC=AC
则:kQi=P-ACi
Q=E Qi=D=(nP—C)/k
m=(P-ACi)Qi=k Q,
rI=E而=kΣQi2=kQ(HHI)
即厂商的利润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正相关。
以增强市场势力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多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
供大于求时;当国际竞争激烈,使国内市场遭受外商势力的强烈渗透和冲击时;当法律
法规对企业间的各种合谋和垄断市场行为认定为非法时。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达到继续控
制市场的目的。
三.并购的福利效应分析
在企业达到规模经济以后,企业之间的并购在于追求市场控制力,以达到限价定产,
追求超额利润的目的。此时的并购增加了市场的垄断势力。从结构上分析,并购使产量
减少、价格上升,从而绝对地减少了消费者的剩余和生产者的剩余,其福利效应为负。
另一方面,由于这一种类型的并购发生在LAC的水平阶段,即企业成本保持不变。所
以,并购的净福利效应为负,这是威廉姆森模型所得到的结论。
在一般均衡和动态均衡条件下,当本行业的资源用于其他行业或者下一时期时,同
样可以产生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这时总的福利效应取决于相关行业的需求曲线和
需求弹性,并购的净福利效应并不一定绝对地为负。
四.并购的福利来源分析
这种并购的福利损失主要存在于消费者方面,由于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从而绝对地
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但从厂商成本方面考虑,问题却要复杂一些。这类并购发生在
LAC的水平阶段,从总体上看,厂商的成本不变,但深入分析,垄断程度的增强必然使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的某些成本上涨,而另一些成本下降,只不过成本变化的总效应接近于零。比如随
着垄断程度的增强,企业规模的扩大,产生管理协调上的困难,会增加管理成本,另一
方面,由于生产协同效应,生产成本会降低,其总的成本效应接近于零。以下从厂商的
角度分析垄断对福利的影响:
(一)垄断对福利的促进作用
第一,适度的垄断可以实现资源的集约经营,使社会有限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垄
断企业的出现本身就说明它们各个方面都优越于一般企业,如果生产效益也较高,就会
使社会资源流入垄断企业,使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最终实现社会有限资源的集约经营,
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垄断有利于社会的技术创新。熊彼特把垄断和创新联系起来,“只要我们深
入事物的细节,追踪进步最惊人的个别项目进步的由来,那么,我们不会追踪到工作于
比较自由的竞争条件的商行门上,却分明会追踪到大企业门上“∞。”他认为只有较大的
厂商才能负担起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费用,而研究和开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有较大
而且多元化的厂商才有能力承担失败的风险,并且通过持续大范围的研发消化失败的成
本。而一旦获得了创新的成果,厂商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控制要素,才能把创新的成果
转化为利润。垄断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而垄断的市
场控制力量为创新成果的孵化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固的环境。
另据创新学派经济学家莫尔顿·卡曼(M.Kamien)和南赛·施瓦茨(N.Schwartz)研究
提示,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共同决定着技术创新。竞争引起技术创新的必要
性,企业规模影响创新技术所开辟的市场前景,而垄断力量则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
即企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它所进行的创新越能耐久,越不容易在短期内被仿制。所以,
对于技术创新来说,最有利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
第三,经验曲线效应。经验曲线也称学习曲线(1earningcurve),是指在一种产品的
生产过程中,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累计产出的提高而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与规
模经济有些相似。但规模经济依赖于每一阶段的产出规模,而经验衄线强调的是累计产
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引起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降,只是下降的原因或来源不同。
经验曲线强调的是随着累计产出的提高,工人和管理者在熟悉了他们的工作时,吸收了
新的技术、管理和操作知识,具有了更多的生产经营经验。所以经验曲线表达的是企业
累计产出与企业生产单位产出所需投入数量之间的关系。经验曲线的来源在于:
(1)工人们在起初几次完成一定的任务时。需要较多的时间。当他们变得越来越
熟练时,他们作业的速度就会加快。
(2)经营者在从材料的流进流出到生产本身的组织方面学会了如何将生产过程安
企业并胸的福利效应研究
排得更有效率。
(3)原先对产品设计十分谨慎的工程师们也掌握了能够估计设计中不增加缺陷而
节省成本的经验,更好的和更专业的工具以及工厂组织也能够降低成本。
(4)材料供应者可能学会如何处理企业所需的原料,并且可能将此优势以较低材
料成本的方式传递给该企业。
(5)随着经验的增加,市场营销、分销、后勤以及生产经营中的管理费用都会下
降。
总之,经验曲线的来源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熟能生巧的道理。经验曲线在企业的生产
经营中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1972年的一项关于37种化工产品的调查
表明,化工行业成本的下降直接与累计行业产出和对改良资本设备的投资相关,而与规
模经济的相关程度较低。这项研究进而表明,企业规模每增长1倍,平均成本下降11%,
而累计产出每增长1倍,平均成本则下降27%n”。可以说,越是具有高劳务成本的行
业,经验曲线效应就越显著。特别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经验曲线与规模经济、组合经济
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该产业的经验曲线效应就更明显。
(二)垄断对福利的损害
第一,独家垄断由于免受其他企业进入的竞争压力,很可能并不在最低成本处进行
生产,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第二,具有更大危害的是行政垄断所导致的经济低效率。行政垄断,顾名思义,即
植根于特权的垄断,例如政府授予某家厂商市场的独占权,或是针对厂商的独占状态f或
行为)给予长期或永久的保护,或者政府直接从事排他性的经营活动。在行政垄断条件
下,由于潜在的竞争者丧失了(更准确地讲,是被剥夺了)进入市场的权利,于是潜在进
入者为实现进入的企图而与在位者展开的潜在竞争便不复存在。一旦行政垄断形成后,
在垄断时效内,垄断者将会“毫无顾忌”地采取垄断定价方式,因此,行政垄断必然导
致马歇尔福利损失。行政垄断的低效率还表现在谋求垄断特权过程中所支付的寻租成本
上。如果我们设定:厂商之间针对寻求行政垄断地位所展开的通过贿赂及院外活动争夺
(寻租竞争)是充分的,而且这种争夺并未带来任何对社会有益的“副产品”,纯属非生产
性支出,那么寻租竞争的最终结果便是寻租成本恰好等于垄断租。由于为寻求垄断租的
资源根本未用于生产活动,即垄断租被完全浪费性地耗散掉了,因而行政垄断的存在,
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因而无益于效率的提高,白白造
成社会福利损失。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消除x一非效率的福利效应
一.消除x.非效率的动因分析
x.非效率是由美国啥佛大学莱本斯坦(H Leibenstein)于196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是指在垄断企业的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的状态。莱本斯坦认为,以往对
厂商行为的假设都是成本极小化的,意即厂商是“有效地”购买和利用了全部要素投入。
而x效率理论的主旨就是要说明,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但会产生市场配置低效率,而
且还会产生另外一种类型的低效率,即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明显存在着超额的单位生产
成本。也就是说,X一非效率意味着垄断企业在高于它的理论成本曲线上生产经营(见图
3.4)。
莱本斯坦(H Leibenstein)的x.非效率理论涉及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市场环境
(ME)、企业组织(EO)和经济效率(EE),其中经济效率是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的函
数,即;
EE=f(M置,EO)
在变量ME为给定(即没有市场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变量EE(即x_非效率的程
度)就取决于为给定EO(即垄断企业)适应环境的情况。在没有压力的市场环境(ME)
中,EE的值就不可能是X效率,而只能是X.非效率c12)o
就市场结构而言,垄断结构的存在,使得企业免受竞争压力,垄断企业对价格、产
出和成本的控制,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所
在。如果可接受的利润水平不必达到成本极
小化就能实现,那么成本极小化就不是垄断
企业的典型行为。而在竞争结构下,竞争对
比较理性的企业成员就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这种效应是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的。依靠这种
机制,一家企业如果降低它的价格,所有企
业就必须跟着降低。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图3-4 X.非效率
Q
掉。在长期,企业需要靠尽可能压低成本生存,它不但要利用规模经济,而且还要能在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进行生产。因此,竞争减少了某些垄断企业采取各种形式的自由处
置行为的机会,包括专断、草率、官僚主义、傲慢和对市场不作反应的行为。另外垄断
管理者与所有者的目标不尽一致(所有者倾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管理者倾向于追求
销售收入规模最大化),使垄断企业难以形成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极小化的共同行为,结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果导致企业利润费用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
二.并购的福利效应分析
从产品市场上看,由于企业并购增加了市场势力,产品的供给减少,损害了消费者
的福利。从厂商的成本方面分析,其福利效应则非常明显,当X-非效率企业被并购时,
并购后,高成本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将被抛弃,当合并双方同时采用高效企业的管理
水平时,合并企业的总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此时,生产要素的节约即为并购所增加的
福利。综合考虑消费者的福利损失和生产者福利增加,这种并购的净福利效应很可能为
正,也有可能为负,但为正的可能性更大。
三.并购的福利来源分析
导致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的集中所造成的市场控制权的加强。生产集
中可带来规模经济,但由于生产组织的膨胀、管理成本的增加导致总成本上涨,将抵消
规模经济低成本可能带来的收益。x.非效率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多方丽的,如科层组织层
次多、关系复杂、蓝领等不同阶层的行为目标不一致造成企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由于大企业内部信息成本偏高;垄断性大企业缺乏外部竞争压力,产权约束与激励效用
下降等等。
小结:由以上的研究可知,在横向并购中:
第一,当并购不影响垄断程度时,并购完成后,企业成本的降低可以增加社会福利。
第二。当并购使垄断程度增加时,并购完成后,企业成本的降低使生产者剩余增加;
另一方面,本行业垄断程度的增加使产量下降造成福利损失,在一般均衡和动态均衡下,
节约的资源使其他行业或本行业下一时期的产量增加,从而使社会福利增加。由于垄断
程度变化引起的福利效应取决于全体市场或时期的需求弹性,以及需求陆线的斜率。其
整体福利效应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而为正的可能性更大。无论如何,其结果必然优
于威廉姆森的结论。
广东省社会科举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纵向并购的动因及福利效应
纵向并购(Vertical M&A)是指处于同类产品不同生产阶段上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即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并购。在这种兼并类型中,参与兼并的企业的产品,或是处于上
游或下游,或是前后工序,或是生产与销售间的关系。纵向并购的好处主要体现在:(1)
以原有的生产经营为基础,增加生产经营的纵深度,扩大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2)有
利于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专业化协作水平。(3)对上下游生产经营关系
的企业的并购有利于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和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纵向购并的目的往往是企业为了取得原材料供给、销售渠道以及加工的便利,它是
内部化理论的一种体现,通过内部交易,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市场交易成本,取得市场的
第一手资料,对市场变化反应敏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它的实施前提是企业规模达到
规模经济,生存能力较强,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不然,会由于市场激烈的变化造成
生存、发展的威胁,这点在跨国并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第一节基于市场结构的并购及其福利效应
一.基于市场结构的并购动因分析
当上、下游的企业均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纵向并购只是形成企业规模的扩张,其
效应可以理解为1+1=2,并不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当上、下游企业均处于垄断地位
时,企业并购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价格和产量,进而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本节讨论这
种情况。
设上游垄断企业A,与下游垄断企业B合并,形成企业M;同时本模型假设企业的
生产成本仅由原材料组成。
厂商A的单位成本为G,中间产品价格为L,
厂商B的单位成本为Cb=Pa,最终产品的价格为Pb,
合并后厂商M的单位成本为ck=q<P。,则,Mc。下移,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产量增加,最终产品的价格下降为Pm<gb。
即并购使最终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产量增加,绝对地增加了社会福利。另~方面,
由于成本下降引起的要素节约,也无条件地增加了社会福利。
并购虽然造成最终产品市场价格的下降,但垄断企业兼并后的利润肯定高于垄断企
业兼并前的利润n卦。这保证了上、下游厂商都有并购的积极性,保证了并购的顺利完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成。
二.并购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上、下游企业拥有垄断势力时,纵向并购无条件地降低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
价格,同时使产量增加。所以无论从厂商角度,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这种并购都
使福利增加。
三.并购的福利来源分析
第一,当上、下游企业拥有垄断势力时,分立的企业各自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合并
后的企业使超额利润减少,厂商的部分超额利润转化成了社会福利。
第二,当上、下游企业合并时,许多的机构可以撤销,比如上游企业的销售部、财
务部、人力资源部等等都可以合并到并购后的企业中,通过并购的协同效应使并购后的
企业总成本下降。
第二节降低交易成本的并购及其福利效应
一.降低交易成本的并购动因分析
一般地说,企业纵向并购的主要动因在于降低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创始人科斯认
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市场上资源配置由市场价格机制来调
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来完成。张五常认为,企业与市
场的不同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是合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企业的出现是用要素市场代
替产品市场,市场交易的是产品,企业交易的是要素,企业的出现之所以能够降低交易
费用,是因为企业本身也是一种合约形式,它是由产品生产者和要素所有者共同选择的
一种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的合约形式。
从企业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并购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创新,是为节省交易费用的
一种合约选择。交易过程具有三个侧面,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额度,而这三
个侧面都与交易费用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也将从这三个侧面对纵向并购进行分析。
(一)资产专用性和纵向并购。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为特定交易或协约服务而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进行再配置的
33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擘位论文
难易程度,反映了企业某一资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与纵向并购有关的资产专用性有三
种:
第一是地理区位(或地点)固定的特性。例如,两个处在同一场地、在生产上具有前
后向(纵向)联系并且资产不能轻易搬运的企业,从交易费用经济学观点来看,由于这种
资产特性,它们会形成长期供货关系,并且可能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第二是入力资产的专用性。企业中有许多人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如非常专门的技术
人才或者是拥有某种特有信息的人员。在人力资产专用性强的交易和协约关系中,协约
双方都十分关心交易关系的长期维持,以保障共同的利益。
第三是物理资产的专用性。这指的是资产在物理性能(如设计构造)上的专门适用特
性。真正具有物理资产专用性的资产往往只是全部资产的一部分,如特殊设计只能加工
某种原料的设备。
由于存在这些资产专用性,对此类生产要素存量或资产存量重新配置就需要付出很
高费用。所以资产专用性实际上反映了某一资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市场发生变化,
需求突然减少,资产专用性强的生产者就不能低成本地调整其资产的生产方向。因此,
资产专用性的强弱决定了市场交易费用的高低,资产专用性越高,进行市场交易的费用
越高。同时,资产专用性越强,企业面对的市场垄断程度就越高,买方越会利用资产专
用性强所带来的重新配置成本高的特点,在价格和其它方面向生产者施加压力。当这种
资产专用性高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将会阻止企业继续依赖市场,此时作
为对市场的替代,纵向并购就出现了。
如图4-1所示,市场交易费用是一条随着资产专用性强度的增加而较快上升的一条
曲线。其中,dSC/dK表示相
对于资产专用性变化的边际
市场交易费用的变化,dl删K
表示相对于资产专用性变化
的企业内部边际交易费用的
变化。当资产专用性超过K点
时,即边际市场交易费用大于
企业内部边际交易费用,企业
的垂直并购就有可能发生。因
此,企业中的资产专用性越
高,垂直并购的现象就应该越普遍。
就越少。
K 资产的专用性程度
图4-1资产专用性程度与交易费用关系图
反之,如果企业资产专用性越低,垂直并购的现象
企业并胸的福利效应研究
(二)不确定性和纵向并购。
不确定性包括外部条件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双方内部的扰动因素,突出表现为交易双
方在交易过程中行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有纵向购销或协作关系的交易双方来
说会增加其交易费用,具体表现为增加了他们选择合同的费用。若选择长期合作,则会
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不确定性所要求的灵活性问题,因为若签订长期合同则使双方均丧
失了适应市场条件变化的灵活性,从而直接面临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二是为了
对付交易过程中各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通过在交易中缺乏正直和诚实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双方不得不将合同复杂化,这必然会增加达成合同的成本。若选择短期合同,
则又会面临“小数谈判问题”和机会主义的双重冲击。这样,一旦交易的某一方出现机
会主义行为而破坏了合同的履行,另一方将不得不增加其搜寻和等待交易对手的成本,
合同谈判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所以,当这种交易费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影响而高到
一定程度时,生产者和购销者就将合并起来,以一体化的组织来替代市场合同的交易。
(三)交易频度和纵向并购。
交易频度指交易发生的次数,它是决定纵向并购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
由于存在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可以采用纵向并购来保证合约的稳定性和可调整性。
但是纵向并购本身也会增加交易费用,这是因为纵向并购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易,也存在
谈判成本,履行成本等交易费用。那么在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给定的情况下,是否采
取纵向并购就取决于因纵向并购而增加的交易费用能否得到补偿,而这就是由交易频度
决定的。若交易频度低,交易不经常发生,则因并购新增的交易费用很难得到补偿,纵
向并购一般不会发生:若交易频度高,则意味着交易是经常性和重复性的,则因纵向并
购而新增的交易费用可以分摊到大量不断进行的交易中去,相对费用可下降并且较易得
到补偿,于是,当这种交易费用的节约大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时,就会发生纵向并购。
综上,企业并购的动机与交易费用的高低密切相关。企业的并购也就是企业规模扩
张的过程,企业规模的扩张在于企业通过将市场交易内部化而减少了交易费用,它是企
业家代替价格机制来协调交易的组织行为的扩大,这期间要付出组织交易费用。企业是
否发生垂直并购行为取决于边际市场交易成本与边际组织交易成本的比较结果。当边际
市场交易成本小于边际组织交易成本时,该企业不仅不会并购目标企业,反而会考虑是
否将部分组织交易分离出去由市场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才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运
作效率。而一旦边际市场交易成本大于边际组织交易成本时,对目标企业的并购就可能
成为自然的逻辑结果。可见,企业规模扩张的合理边界就在边际市场交易费用恰好等于
边际组织交易费用的均衡点上。企业的并购实质上是企业边界扩张的过程,也就是由于
交易费用的不断变化重新寻找边际市场交易费用等于边际组织费用的行为过程。
广东省社套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二.并购的福利效应分析
由交易费用原因所引起的并购的福利效应很明显,当市场机制的成本大于企业运作
的成本时,或者说当市场交易费用大于企业组织管理费用时,并购以企业取代市场,降
低了总的成本,从而节约了资源。产生福利的溢出。即净福利效应绝对为正。
三.并购的福利来源分析
交易费用的范围很宽广,通过纵向并购,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会有两种不同的变动,
既可能产生交易费用的节约,也可能产生交易费用的增加。
(一)并购对交易费用的节约
1.降低了搜寻过程的成本。市场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有关价格、质量、品种、交易伙
伴以及供求双方等方面的情况难以预料,为了使自己免受或少受市场变化的不利影响,
企业会尽可能搜寻有关市场交易信息,从而花费大量的搜寻成本。企业并购后,通过纵
向整合实现垂直一体化,将本企业正常生产业务向两端延伸至销售、零部件自制和原材
料供应,使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以及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降至最低,减少了市
场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2.降低了讨价还价成本。纵向整合使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同生产阶段建立了永久性联
系,企业不需寻找供应者和销售商,通过内部交易即可使原材料、中间产品的供给得到
保证,减少了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降低了采购成本、销售费用等讨价还价成本。
3.降低了履约成本。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订立合同对交易双方而言是一种承诺,
虽然合同本身不能保证对合同条款的违约行为,但可以作为诉诸法律的凭据。因此,交
易双方都在谈判和签订合同时强调契约的履行,并愿意为此自愿付出一定的监督和履约
成本。纵向整合使外部交易转换为企业内部供产或购销的过程,减少了监督合约履行的
成本。
4.可以有效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由于合约不完备及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有可能
会发生道德风险。一般来说,合约不完备性源于事前而不是事后,而战略失误的风险,
不仅来自事前的不确定性,而且来自事后的不确定性。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一体化能
克服合约的不完备性,其优势在于利用行政命令解决分歧的利益协调机制,运用有效的
决策程序使企业在选择活动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二)并购造成交易成本上升
企业并胸的福利效应研究
纵向并购使部分成本下降,增加了社会福利,另一方面,纵向并购也使另一些成本
增加,给社会福利造成损失。
纵向并购带来的负效应主要是管理成本的上升。交易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外部成
本,如果原来的交易双方合并成一个企业,那么原来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了,从而减少了
交易费用。但是在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成本升高的问题。因为
纵向并购协调方式避免的只是市场交易成本,而不是交易本身。组织内部的协调与管理
也是有成本的,从而决定了纵向并购一体化对市场的替代存在某种限度。
1.内部激励与约束成本上升。内部化组织取代市场后,企业存在着如何调动员工积
极性的问题。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承担各自的成本与收益,
在本能的竞争意识驱使下,交易者具有高度的动力去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益。
而在纵向一体化组织内部,无论管理者多么高明,激励机制多么灵活,都很难让员工像
对待自己的企业那样追求效率,员工的目标不是追求一体化组织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以
企业既定的奖惩标准为约束条件,力求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2.信息成本。在规模大、管理层次多的纵向并购一体化组织下,自下而上的信息传
递和自上面下的决策传输常常出现信息失真、决策迟缓等弊端,加之其中一些机会主义
者故意扭曲信息以优化其自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纵向并购的信息成本。
3.内部组织成本的上升。企业通过并购建立一定规模的组织结构后,要花费相当的
代价和协调成本来促使企业内部管理交易及其经营的正常进行,尤其是组织内部交易的
长期性,很容易将理性行为情感化,使人们对机会主义行为漠然化,致使“损公肥私”
行为更加肆无忌惮,这必然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使内部组织活动的运行成本将
越来越高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绩效。
所以作为并购双方,应对以上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有深入的认识,在并购完成后,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增加交易成本的因素,扩大交易成本的节约效应。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住论文
第五章混合并购的动因及其福利效应
混合并购(Con酎omerate M&A)是指一个企业对那些与自己生产的产品不同性质
和种类的企业发生并购的行为,其中被并购的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既不是同一行业,又
没有任何纵向关系。混合并购的好处是通过多元化经营来降低经营的风险。企业通过混
合购并,涉足到其他的行业和新的经营领域,有利于拓展企业在产品品种、产业、地区
等经营空间,形成规模互补效应,有利于降低资金投资风险和取得经营的保障,增强抵
抗风险的能力。但由于涉足全新的经营领域,要求并购公司有足够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保
障,比较熟悉目标公司所在领域的技术、市场情况,有较强的管理整合、研究开发和市
场拓展能力。正是由于混合并购实旌要求较高,因而出现失败的可能性较大,往往只有
规模大、实力强、企业经营效率高的公司才能成功地实行混合并购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分散风险的并购及其福利效应
一.分散风险的并购动因分析
降低经营风险的观点经常被用来解释混合并购的动因。这也是现在流行的一种观
点,认为通过混合并购可
以实现多元化经营,而经
营的多元化可以降低风
险。如果一个公司只生产
单一的产品,则其经营就
受制于市场对该产品的
需求。如果需求很快减
少,则公司不得不削减生
产。如果该公司的~个竞
争者推出该产品的升级
换代产品或者更经济实图5—1报酬与风险组合图
标准差(%)
惠的替代品,那么这个公司就丧失了在市场的竞争能力。由于需求和竞争因素是很难预
料的,所以最好的减少风险的办法就是多元化。因为如果一个公司同时在许多市场经营
着不同的产品,则单个产品的削减对整个公司的冲击会较小。所以企业往往通过混合并
购把经营领域扩展到与原经营领域相关性较小的行业,就意味着整个企业在若干不同的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领域内经营。这样,当其中某个领域或行业经营失败时,可以通过其他领域内的成功经
营而得到补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收益率得到保证。即所谓的“东方不亮西方亮”。
资产组合理论认为,多种资产的组合可以在降低风险的条件下提高组合的总收益。
如图5.1,在AB段,随着资产组合的多样化,在减少风险的同时增加了收益。
二. 并购的福利效应分析
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一个行业,其经营风险较大,严重时可能造成经营失败。从
多角化经营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分散经营可以防止生命周期、经济环境变化等风险,
可以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从防止企业破产造成浪费的角度讲,可以增加总的社会福利;
而当多样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风险与收益同向变动,其总的社会福利效应可能为正,也
可能为负。
三.并购的福利来源分析
混合并购的福利来源也应从两方面来分析,它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在降低风险的同
时也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不适当的混合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使风险增加。
(一)混合并购可能产生协同效应
进行混合并购的企业往往出于以下的考虑,企业是能够从事一定独立经营活动的有
形资产、无形资产的资源集合。企业通过混合并购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
资源。这也是资源利用理论的观点。具体而言,对资源充分利用的动因可以这样理解:
资产是一种固定的生产要素,如铁路,可以把固定成本分摊到尽可能多的品种的产品或
服务上,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对那些具有季节性需求的产品,生产互补性季节产
品,可以提高工厂的利用率;对于具有需求变化的产品,生产几种产品可以弥补由需求
的变化而引起的设备利用率的下降;通过混合并购,扩展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范
围,能充分利用企业的管理才能、技术知识、良好信誉、推销专长或业已建立的经销网
络等各种资源。
(二)混合并购也可能使企业的风险增加
第一,企业的资源是稀缺的。通过混合并购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由于经营每个
产业都有着进入该产业的最低资源需求量,汇总起来企业的最低资源需求量巨大,但企
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资源需求将远远大于供给使企业的发展时
时处在资源不足的硬约束之下。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企业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
广东省社会科擎院硕士学位论文
领域,分散了企业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资源实力,尤其是影响了需要相当资源保证的核心
精力或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损害了企业的利润“发动机”,给企业带来风险。鉴
于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只有将资源投入到最有利于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领域之
中,才能使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
第二,可能造成资源占用效率低下。对分属不同产业的企业并购后所形成的多元化
格局,常常因为企业间的资源关联程度低而导致管理成本剧增。资源关联程度是指企业
现有资源与被并购企业所有或所需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可转移性和转移效率。关联程度
低的多元化经营因为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而致使资源占用效率低下,因经营跨度和管理
失效而导致管理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到并购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失败。此外,由于业务
领域高度分散,不同领域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这就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使企业内部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加剧。
第三,把握不好,易带来财务危机。混合并购涉足的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基
本上没有经验、人才和社会关系,只拥有一个资金,而把资金投入到一个未知的黑洞,
对市场变化估计不足,仍停留在成功经验的简单复制上,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带来财务危
机。
所以,出于分散风险目的的福利效应应比较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统筹考虑。
第二节获取组合经济的并购及其福利效应
一.获取组合经济的并购动因分析
组合经济是指厂商在一定规模下同时生产经营多种不同商品和劳务的成本低于多
家厂商分别生产经营其中一种商品或劳务的成本总和。用成本函数来表示,如果C(q)
<c(q1)+c(q2)+⋯⋯+c(q。),式中,c为成本函数,q为商品或劳务的种类,且q=
ql+q2+⋯⋯+q。,在这种情况下,C(q)则称为组合经济。
对企业来讲,利用组合经济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多角化经营。多角化经营的形式包括
水平多角化、垂直多角化、集团多角化。实践证明。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有利于充分
利用市场潜力和生产潜力,有利于企业的产业问关联方式优化,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结构
调整,有利于减缓和分散市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避免因搞“单打一”式经营在产
品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或者出现行业性不景气时而“吊死在一棵树上”。
所以组合经济必须建立在每一种产品的规模经济基础之上。脱离了每一种产品的规
模经济去追求泛泛的组合经济,就会造成“样样都经(营),样样郝不精(通)”的局面,
40
企业并购的辅}4效应研克
这绝不是一个企业的理性选择。我国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就属于这种脱离规模经
济而发展组合经济的情况。所以企业追求组合经济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生产分散化、生
产集中和垄断程度下降。恰恰相反,企业追求组合经济的结果,只会加强业已形成的垄
断优势。
二.并购的福利效应分析
由组合经济的定义可以直接看出,在并赂形成组合经济的条件下,合并企业的总成
本下降,小于并购前分散的企业成本的加和,所以,这类并购可以节约成本,节约的资
源即为增加的社会福利。
三.并购的福利来源分析
组合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具有多重经济价值,同
时这类生产要素又具有不完全可分性。第二,资本设备和生产线的多功能性。一些固定
性质的资本设备,在一定的经济时空范围内,具有多种生产功能。第三,一种生产要素
投入的可重复使用性。第四,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多种组装性能。第五,厂商的无形资
产可以在扩大的品种范围上重复使用性。
第三节降低交易费用的并购及其福利效应
一.企业的组织结构
现代公司发展到今天,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经历了H型结构、u型结构和M型结
构。现代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现代公司是如何经由单个资本的积累到不
同资本的集中(合并或者兼并)的过程,经由资本横向扩张、纵向扩张到混合扩张的历
史过程。
(一)H型公司结构
所谓H型结构,又称控股公司(HoldingCompany),在这一结构中,总公司以控
股的方式协调与各子公司的关系,子公司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这种结构是企业间横向
合并的产物。
(二)U型公司结构
薯l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所谓u型结构,又称职能型公司结构或一元结构(Unitary Structure)。它是一种
企业中央集权式结构,企业内部按职能(如制造、销售)划分为若干部门,各部门独立
性较小,权力集中在高阶层管理人员手中。u型结构是企业纵向扩张的结果。
在u型结构中,企业决策高度集中和统一。不仅企业的战略决策由最高层作出,而
且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协调也由最高层决定。u型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企业产供销各
个环节的密切协调。它的缺点是大量而又复杂的协调、评价,使得企业中为数不多的最
高管理者负担过重,从而难以有效地既管长期的战略性事务又管短期或日常营业性事
务。
(三)M型公司结构
所谓M型结构,又称多分部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它是一种集权一分
权型的企业体制。在这种结构中,各分支机构具体组织生产和流通,在它们之上的高级
管理层,一方面负责监督、协调各分支公司的活动并评估他们的绩效,另一方面负责公
司的整体策划。M型结构往往是混合并购的产物。
在M型结构中,公司的决策分为两个层次,即战略决策与运作决策两个层次。总部
主要负责战略层次,分部要负责运作层次。公司采取的分权决策制度,分部是一个相对
独立的经济实体,。经营决策由独立的分部各自作出。
二.降低交易费用的并购动因分析
交易费用经济学把混合并购理解为各部门企业组织(即M型结构)的自然发展,它克
服了u型企业组织上的缺陷。M型结构的形成源于企业对规模的追求,企业不断追求
市场内部化,形成企业联盟,追求大而全。M型结构决定了企业行为选择内部化,如通
过并购将所需要的部门和企业纳入到一个集体中,通过这种方式迅速扩大市场份额,降
低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M型结构由于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因而其更加追求总的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对
于M型企业组织来说,每个分部就相当于一个u型企业。我们可以把M型企业组织看
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不同来源渠道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
流向高盈利部门。
M型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因为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包括
搜寻信息、发现相对价格以及谈判签约等市场交易费用是如此之大,以致于使单纯的社
会性专业分工不合算,于是才有作为市场机制替代物的企业的诞生以及企业规模的扩
大。正如科斯所指出的,“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
企业并胸的福利效应研究
(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省某些市场运行成本。“4”因此,采用M型组
织结构的企业,把大量的外部交易内部化、组织化,大大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从
而形成了相对于生产集中而言更为本质的垄断结构——资本垄断结构。从实践上来看,
世界上绝大多数垄断企业组织都不是单一功能的垄断组织,而往往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
的垄断组织。日本六大垄断集团,都已成为无所不经营的垄断财团。在美国,多角化经
营也是非常普遍的。目前,在英国、意大利、法国和原联邦德国等国家的100家最大企
业中,从事多角化经营的企业比例数分别为94%、90%、84%、73%u勤。可见,M型组
织结构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企业市场竞争战略和策略的有利武器。M型导致了另
一种垄断结构的产生,即资本垄断结构。所以说,基于M型而形成的垄断结构是节省
市场交易费用的结果,这一过程本身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 并购的福利效应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企业通过内部组织对市场的替代,使大量的外部交易内部化、
组织化,降低了交易费用,使企业的运作成本降低。从这个角度来讲,混合并购有利于
增加社会福利。
四.并购的福利来源分析
(一)M型结构实行了管理上的进一步分工,使之以享受分工带来的经济利益,从
而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社会福利。
(二)M型组织结构反映着资本市场经由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得以内在化,从而
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混合企业组织作为一种微型资本市场。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资
源配置的功能,把资源分配到高盈利部门,从而减少交易过程,降低交易费用。
小结: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第一,垄断并不象许多人想像地那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也可以给企业、社会
带来福利的增加。对并购的管制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在具体制定政策时,作为整
个社会组织的代表存在的政府应该将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其福利效应,而不能
孤立地针对某一现象作片面的判断。
第二,最优行业结构的模式应该是,在每一个行业中,由两三个寡头企业控制,其
余为小的企业。或者说,最宜结构就是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以成本曲线的斜率为准)
广东省社套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接近于松散的寡头垄断的局面,占领先地位的公司大抵是势均力敌的,抵制新竞争者的
壁垒是低的,公司问的合作保持在最低限度。只有当成本曲线的斜率较大的时候,规模
的经济或不经济才处在主导地位。在这种模式下,作为大企业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居于有
利地位,同时又面临着国内小企业进入的竞争压力,根据伯川德(Bertrand)模型的结
论,这种市场结构有可能实现“完全竞争”的理想状况,所以这是一种理想的行业结构,
这也应成为政府对并购管制的目标取向。
企业并购的福}4效应研究
第六章提高我国企业并购福利效应的政策建议
企业并购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起着宏观指导与监督作用,息好的市场
环境使企业并购能够顺利进行。本章以前边几章的研究结论为依据,从企业、市场环境、
政府等方面分析如何通过并购提高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第一节合理并购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
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获得协同效应,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达
到低成本扩张,并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企业作为并购的主体,是企业并
购成败的关键。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对并购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正确的原
则,合理应对并购与被并购。
一. 低于最小经济规模的小企业应主动寻求通过并购进行联合,扩大企业规模,享受
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存在不合理现象,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达到最小经济规
模(MBS)的企业数量比重较小。有关学者对我国37个产业的集中度进行的研究,采用了
前8家最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的集中度指标c 8,其有关数据如表6.1所示‘16’
表6-1我国产业结构的分布
c B的值>50% 40%~50% 30%~40% 20%~30% 10%~20% <10%
产业的数目1 3 2 7 6 18
占全部产业的百分比2。7% 8.1% 5.4% 18.9% 16.2% 48.6%
由以上的数据,按照贝恩标准,可以看出我国仅有2.7%的产业为中度寡占型;13.5%
为低度集中型;64.8%为非集中型,非集中型中只有16.2%为有效竞争型,48.6%的产业
为过度竞争型。
另据统计,我国县级以上工业企业中有65%~70%达不到企业的最小经济规模
(MES)。以钢铁为例,我国钢铁企业的平均规模为年产5万多吨,远远低于专家公认的
年产300~500万吨的最小经济规模。可见,我国大部分产业集中度过低,企业规模经
济实现度偏低,更是缺乏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
在我国现有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小企业之间的并购是获取规模经济,增
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模式。通过消除以往同行业竞争成本,使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
4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民营企业,并购是其发展状大的有效途径。纵观民营企业
的发展之路,我们不难看到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了内部积累型战略的早期发展阶段,现在
正处在一个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原来的发展战略已经很难推动民营企业进一步扩
大企业规模,拓展新的投资领域,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持续的、跳跃式的发展。再加上入世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急剧竞争,使得民营企业的
紧迫感更强了。民营企业多属于中小企业,正如前文所讨论的那样,其并购的规模经济
效益应该是明显的。民营企业已有较多的并购案例。比较典型的有2000年的搜狐公司
并购著名的社区网站中国人网站,金额近3000万美元。2001年的泰越系民营企业收购
湖北金环、景谷林业、三峡水利等上市公司。2002年太太药业收购丽珠集团等。
二.正确协调垄断效应与对外竞争的关系,合理规范大企业之间的并购
(一)通过并购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是企业面临国内外竞争所做的自然反应。从西
方经济史来看,任何一国产业迅速发展、成熟,必须借助于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它们产
品的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该行业中占主
导地位。各国的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面临着日益开放市场的外部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为保住国内市场、具备问鼎国际市场的能力,均产生了通过兼并迅速扩张获取
竞争优势的强烈欲望。自1995年以来,大型和超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例不断涌现,波音
公司合并麦道公司,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皆是典型的强强合并。2000
年1月10日美国在线与时代一华纳的强强联合更是掀起了新世纪企业并购高潮,给全
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还缺少世界型大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通过并购形成中国的世
界级企业航母是当前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大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但
由于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制度供给等诸多原因,与国外大企业相比较在企业规模和
产业水平上有着较大差距。我国的大企业与世界500强还相差甚远。
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的压力,还直接面临来自
国际市场上的各种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未来中国的一些行业如汽车、金融、
通信将面临来自国外企业“航母”的威胁。我国企业要想与国外企业相抗衡,步入国际
发展潮流,资本重组,强强联合势在必行。其中又以强强联合产生一批跨地区、跨行业、
跨部门的优势企业集团,才是保护民族工业、抵御外部竞争、振兴国民经济的最有效手
段之一。因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正成为我国政府、企
业的迫切任务。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当然,并购形成的垄断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但针对我国目前缺乏世界级企业
的现状,在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下,通过并购形成我国的“航母”性企业集团,
是我国Et前产业政策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要防止大企业病。勿容置疑,企业通过兼并等方式
实旋资产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能力,是加速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的客观要求。
但应该注意,一定要把企业兼并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切忌盲目扩张。企业超过适
度规模,竞争力反而会下降。目前,有的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基本出发点仍停留在解困、
救贫,由此难免造成操作上的行政干预,被重组企业的危机与负担被硬性转嫁给重组企
业。通过证券市场、优化资产运作、开拓扩大市场、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等高层次重组
活动仍未占主流。从重组的效应看,有些企业重组后的效应并非优化组合所应产生的乘
数效应,甚至出现了1+1<2的情况。所以,兼并的关键在于并购后的整合,企业整合不
好,效率下降,综合效益大大低于兼并前。
在企业兼并中,一方面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切忌企业规模盲目扩大,应追求适度的
规模,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做到优势互补,理顺关系。要做好兼并前的论证工作,使
技术与资金、市场与产品、规模与数量、人员与管理等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产生1+1>2
的效果。在重组后的企业内部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各项规章,使企业内部的人
事管理制度更科学、有效,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从而以新的风貌迎接外部市
场的挑战。
三.企业兼并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与其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形式
美国几次大的企业兼并,既有同类企业的横向兼并,又有不同行业,但属同一生产
系列的企业之间的纵向兼并,还有跨行业的多角化混合兼并。中国企业的兼并也不应固
定于某一种模式,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性质,不同兼并动机,采取不同的兼并方
式。
(一)针对中国目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以及同业间的企业产品结构和
地区结构趋同的现象,应积极地推行横向兼并,如汽车、电子、机电、化学等产业。中
国企业远未达到规模经济要求,应通过横向兼并,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减少过度
竞争,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
f二)我国的市场体系运作还不健全,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应积极扶持纵向兼并,创
建垂直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生产纵向一体化,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通过纵向一体化,
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优越性。
47
广东省社会科举院硕士学住论文
(三)创造条件,进行混合兼并。混合兼并是大型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兼并方式,特
别是在跨国兼并中,它能够使企业提高应变能力,分散经营风险,我们应充分利用国际
分工的好处,利用混合兼并进行跨国兼并。但是在企业平均规模小的情况下不应过早的
提出跨行业、多角化经营。因为多角化经营是在主营业务发展到一定限度时,为寻找新
的增长点和稳健经营而采取的战略性投资,不是盲目的扩张。
四.提高技术与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组织内部成本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如果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过高,那么企业宁愿选择以外部
的市场机制来代替企业的内部组织。也就是说,当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组织成本过高时,
企业会缺乏并购的动机,使并购难以进行。
这种情况在我国比较明显,因为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我国企业整体管理
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第一、尚未健全管理科学有效的内部组织结构;第二、普遍对财务
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第三、对无形瓷产的开发与管理不重视;第四、企业信息系统不通
畅,对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等。
所以,促进我国企业良性并购的一个途径在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自身运作水
平进行低成本扩张。
第二节完善并购的市场环境降低并购的交易成本
企业并购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同时又是政策性很强的
工作,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中介组织,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及对
并购的监管、市场运作机制、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等等都影响着
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要想促进良性并购的顺利进行,必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完善市场体系与中介组织,降低交易成本
在国外,企业兼并,尤其是一些面广、量大的非上市公司之间的兼并,基本上是通
过投资银行和会计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实现的。这些中介机构为企业兼并双方提供信
息、咨询、核查账务、评估企业价值、制定兼并收购方案、融通资金等服务。根据国外
的经验,中国当前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培育从事企业兼并收购的中介机构,把优势企业的
发展壮大和劣势企业的调整改组与市场联系起来,通过中介机构的作用,以产权为纽带,
4B
企业并购的福利破应研究
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使国有资产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目前,中国应把各地已成
立的产权交易机构规范起来,引导它们逐步成为国有资产有效流动和重组的社会中介机
构,同时,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以适应企业兼并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培植起来的市场中介机构,应充分发挥以下作用:(1)市场价格发现作用,即
这些中介机构的建立,为有形的企业兼并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即为准确评估国有资产
的价值提供标准。(2)信息积聚作用。统一有形的企业兼并市场,可以提供一个现代化、
多层次、立体型的快速收集和传递的产权供求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市场效应,从而可以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企业兼并。(3)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中介机构应引导一批关系国民
经济命脉、体现国有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资
产重组,增强国有经济的渗透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健
康地发展,推动国有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4)优质、商效的融资服务作用。中介机构要
面向市场、面向投资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规范的咨询服务,还必须建立配套的
资产评估、律师服务、融资服务等机构,从而为企业兼并提供完善的策划、估价、筹集
资金等工作,形成“一条龙”的综合配套服务。
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并购创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缺陷,严重阻碍着企业之间的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
善是企业间开展兼并和收购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不仅如此,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还决定
了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的发达程度。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证券市场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上市
公司并购的质和量。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大多数企业间的收购兼并都是在证券市场上
完成的。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仅市场规模比较小,而且
本身带有很多的不规范性,严重阻碍着我国上市企业的并购。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股票市场的人为分割和上市公司国有股(包括国家
股和国有法人股1的比重过大,且不能上市流通,在股票市场上只有近三分之一的社会
公众股是可以流通的。这种先天不足的股市违背了股份经济“同股同权”的原则,是我
国股市不规范的根源所在。这使资本的流动将失去动力和方向,使资本市场的优化资源
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刚刚实行的“股权分置”的试点估计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第二大问题是金融工具品种少,企业筹资渠道狭窄。并购活动
耗资巨大,单纯依靠公司自有资金显然是不够的。纵观西方历次并购浪潮,无不与银行
的大力支持以及金融工具创新密切相关。然而我国目前企业并购筹资渠道不畅。我国企
业债券发行审批严格且繁琐,尚无为公司并购发行债券的先例;杠杆收购等许多金融工
49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具至今仍是空白。因受制于资金短缺,本来很有希望成功的并购计划最终受阻。
综上所述,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可以降低搜寻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机
会成本,以及并购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费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是目前制约我国
并购规模以及发展进程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在今后一段时间,应该积极完善结构合理、
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使主板、二板、场外交易市场以及产权交易
市场等四个市场分工合作,并结合相关中介组织共同组成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体系,为
企业产权交易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建设
良好、合适的法律以及制度可以扫清并购过程中的许多障碍,使并购能够快速、顺
利进行;纵观西方并购历史,并购的发展演进都是与法律同步的,一定的并购时期,必
然有相关的法律予以规范。适时的法律不仅可以起到促进并购,保护相关方的利益的目
的,而且可以使并购在低成本上完成。
企业兼并要有健全的法制作保证西方国家的企业兼并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
用。是与它们健全的法制分不开的。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对企业兼并作了严格规定。美国
司法部每隔若千年还颁布一次兼并准则,用来衡量什么样的兼并可以批准,其中市场价
格和市场集中度是重要的衡量指标。最早做出规定的是1968年的《威廉姆斯法案》。为
了防止过度垄断,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对企业兼并收购的~些不正当行为,以及妨碍
竞争的不合理垄断行为等作了明确的禁止规定。中国企业的兼并更需要法律作保障,必
须用法律制度规范企业的兼并行为,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维护投资人和债权人以及经营
者和职工的利益,真正引导国有资产向高效益领域转移。
我国目前在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
法律之问缺乏一致性,甚至相互冲突。比如,有关集体企业兼并是否要经过或如何经过
批准这一问题上,有关的规定就大不一样。第二,配套法律规范不及时,存在法律空白。
比如说《公司法》第148条规定:“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可以依法转让其持有的股份,也
可购买其他股东持有的股份,转让或购买股份的审批权限、管理办法,由法律、行政法
规另行规定。”上述另行规定至今未见,实际上是无规定。第三,法律规范缺乏系统性,
存在法德漏洞。对于并购中的有些基本问题,我国至今未有规定。比如最基本的,并购
中出现争议的管辖问题,谁来管辖?是法院还是行政机关(如证监会)?还是可以仲裁?
还是必须先经过行政机关调解,不服再进入司法程序?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第四,法律规范缺少可操作性,不切实际。所以当前在我国并购法律、法规建设方面,
50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应该制定一部统一的《公司并购法》,设立专门的公司并购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并完善
并购争议解决机制等等。
第三节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合理规范企业并购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认识到企业
兼并是一种完全的市场行为,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实现发展战略或获取高额利润而
进行的投资行为,是本质意义上的经济活动,企业应成为主体;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肯
定政府在企业兼并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政府能否正确发挥作用,将影响到企业兼
并的成功与否。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如果从福利角度考虑,政府的规制作用更
为重要,因为福利本就是一个从全局角度考察的概念。
目前,我国政府在企业兼并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是改革的推动者,希望资产重组
加快进行;一是亏损企业一方资产的代表者,希望优势企业将债务、富余人员尽可能多
地背起来。这造成政府在企业兼并中的角色冲突,影响了企业兼并的进行。我国国有企
业进行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危困企业走出困境,由政府出面进行的指令性并购此起彼
伏,搞“拉郎配”,强行将一些严重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搭配给优势企业,以
至出现优势企业被劣势企业拖穷、拖垮的严重问题。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并购双方通过市场竞价机制完成整个并购过程,政府是以
经济行为合规性仲裁者以及相关利益保护者的角色介入企业并购,尽管政府出于维护经
济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购结果,但政府无权干预并购双
方法定程序内的具体并购实施行为,并购双方基本上能趋向利益均衡。因此,我国政府
应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企业并购活动的实际需要,正确地履行自己作为社会管
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应承担的职责,政府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引导和调控主要是通过
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采取某些优惠的政策来进行的。为企业并购创造一个良好的社
会环境和市场条件,提高企业并购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和调整资产运营的效率。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下,政府首先要利用“权力资源”强制性介入、促进资产重
组步伐的加快,必须将自己的行为建立在市场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而不是取代市场
的力量。其次,政府在资产重组中必须以企业目标为基础,而不能将政府行政目标带入
其中。第三,政府要对企业并购过程加以科学引导,发挥政府各方面协调能力强的优势,
打破现存的“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并购活动创
造怠好的市场环境。
51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一.正确区分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严格限制行政性垄断
纵观国内外并购的历程,对垄断的管制是与并购交织发展的。我国现阶段的垄断主
要分为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两类。经济性垄断主要指企业或企业集团运用经济力量
排斥、限制、妨碍竞争的行为。在现阶段的主要表现有:联合竞争行为,搭售和附加条
件交易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强迫交易行为等。
而行政性垄断主要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滥用职权,排斥、限制、妨碍、消除企业间
合法竞争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由地方政府出面而排斥外地商品的进入,限倦4歧视外
地企业行为:限制本地商品输出,高价销售本地商品,以保护本地企业,政府机构保持
双重身份,维持官商一体,热衷于钱权交易,破坏竞争规则;滥用权力增加微观经济主
体的经营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通过立法给自己授权,将部门利益合法化,等等。
我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CR4远不足以达到40%的削弱竞争的临界点,从总体上
而言,对并购中形成的大企业的管制,对中国而言为时过早,对于经济性垄断,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放任(这也说明,中国迟迟没有推出反垄断法,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从本文
的结论可知,对于行政性垄断,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经济性垄断,其福利效应可能
为正,也可能为负,所以反对行政垄断是我国目前反垄断法的主要方向。
二.对于外资并购的管理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1D以后,如何应对外资并购是政
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外资控股的一些亏损企业在转让一段时间
之后,即迅速扭亏为盈,而企业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就我国大部分国
有企业来说,外资股权投资对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弥补了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的资金缺
口,不但提高了技术层次和产品质量档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二,为国有企业提供了转换经营机制的契机,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和利益主体,使
政企职能自然分离。绝大部分建立起产权明晰的企业法人制度和科学的企业内部组织制
度,各项自主权基本上可以一步到位,普遍建立起新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
管理制度。从而使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和管理成本大为下降。
第三,盘活了企业资本存量,推动了企业重组和资源优化,使并购、改造的企业实
现了规模经营,解决了原国有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我国产权交易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应的法律不健全等原因,外商股权投资也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负面效应有:
第一,外商股权投资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出现国有资产的不公正交易,造成国有资
产流失。
第二,不加限制地允许外商大规模兼并控股,将会从根本上动摇和影响我国国民经
济的基础。西方国家对外国资本在某些敏感性行业中进行的企业并购,有严格的规定。
第三,可能使外商对某些市场形成垄断。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被外商并购,使外商
名正言顺地进入原国有企业所在的产业和市场,以及我国政府目前限制外商进入的领
域。而外商通过并购和控股一些地区某个行业的多个国有企业,使外商在毫不具备垄断
优势的条件下,轻而易举地获取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对我国民族产业的
发展形成威胁。另外有些外资企业通过并购我国的企业,然后将其冷藏起来,限制了我
国自有名牌的发展。
所以,对于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应该辩证地看待,即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也要看
到其不利的一面,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严格限制外资企业的不正当并购,保护民族企
业,自有名牌的发展。
三.形成适当的进入壁垒,防止过度进入与过度竞争
我国在市场经济改革初期。行业发展不成熟,市场秩序混乱,投资盲目性大,往往
由于某一产品好销,企业就一哄而上,出现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了我国过度竞
争广泛存在的现状,生产能力和产品出现低水平阶段性过剩。有关研究表明,市场集中
度指数Rs<lO%的产业一般具有过度竞争的特点。孙天琦分析了我国37个产业集中度,
有48-6%的产业具有过度竞争的特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结果,仅有35.1%
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超过80%,27.7%的产品生产能力闲置20%~33.3%,18.1%的产
品生产能力闲置一半。彩电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为46.1%,家用洗衣机为43.4%,空调机
为30%,自行车为54.5%,可见过度竞争是我国许多行业的通病。另一方面,由于过度
竞争导致部分企业的破产,这样的福利损失极大,因此,要采取措施防止过度竞争,一
个可行的办法是提高进入壁垒。
(一)应采取横向并购提高行业的集中程度,让一些技术水平高、质量好的大厂商,
对一些管理不善、竞争无优势的厂商进行强弱并购,或由几家大厂商进行强强联合,形
成几个真正的名牌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不合法的价格战,避免恶性竞争从
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企业利用横向购并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对
手,却不会造成生产能力的剧烈变化,对原有的市场均衡不会造成太大冲击,形成新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住论文
短缺或过剩。同时,企业通过横向并购进行低成本扩张,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
(二)打破行政保护与价格扭曲,制定适当的产业进入壁垒,建立企业的产业退出
机制。为了解决比较突出的过度竞争和生产的阶段性过剩,首先要消除地区、行业、部
门的封锁与割据,使技术水平低、重复生产、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失去行政保护,理顺其
变更和破产机制。其次,制定适当的产业进入壁垒和建立企业的产业退出机制。根据不
同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产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确定进入产业的规模标准,达不
到规模标准的不允许新建企业进入。标准的设立应以最小经济规模(MES)为基础,同时
要考虑到产业生产技术、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因素的特点。通过设置规模标准,形成
适当的进入壁垒,防止产业进入过密,竞争过度。还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使产业中失
败企业能较为顺利地退出。
四.政府在规制并购时应综合考虑福利效应与其他政策的权衡
和企业单一的效益目标最大化不同,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通
常都追求以下六个目标:经济效率(资源配置);经济成本;经济稳定(就业水平,物
价水平,外贸平衡);经济自由:分配公平;社会环境。在这些目标中有的是互相冲突
的,如效率与公平、成长与环境之间,有如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也就是说,企业
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目标是一个多元函数,用Tc表示企业并购中政府行为目标的综合值,
那么,
Tc=f仉,TEl,TE2,强,TG,To):
Ts表示社会目标:维护或增进社会福利;TEl表示经济目标1:抵御或化解经济风
险,维护经济安全,即经济稳定:TE2表示经济目标2:贯彻产业政策,高速和优化产
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Tm:表示经济自由,确保市场有序竞争;TG表示政
府机构内部目标:政府机构自身利益,如政府运行的成本;T0表示其他目标。
很显然,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政府行为各子目标之间具有关联性,例如政府在执行
产业政策(T乜)的同时也不可能视经济自由于(1也)不顾,政府维护市场秩序(Tsl)
可能也是出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TEs),政府在促成企业并购过程中有时也要考虑政府
机构的自身利益因素(T0)。子目标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整个目标体系的基础。
所以企业并赡中的福利权衡只是政府政策目标中的一个,作为政府,需要全面权衡
各种政策之间的协调,追求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可能偏重
于某一种政策,牺牲某些方面的利益,而在另一时期又偏重于另一种政策。所以,对于
垄断,并购的管制往往是各种政策目标博奕的结果。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注释
(1)Farell J.Shapiro C.horizontal mergers:3.11 equlibrium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
(2)Deneckere R.Davidson C.Incentives to form coalitions with Bertrand competi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16).
(3)Calem Paul S,Dor Avi.Rizzo John A.The welfare effects of mergers in the hospital
industry.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99,(51).
(4)戚聿东;“垄断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l期。
(5)夏若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垄断效率的再评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2第5期。
(6)李良智:“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一个基于福利的分析”,《当代财经》,2003年第
8期。
(7)黄有光:《福利经济学》,周建明译,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1版。
(8)朱敏:“垄断的间接社会福利效应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9)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10)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
(11)平狄克等:《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2)H.Leibenstein(1966),Allocation Efficiency VelSUS X—inefficien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1966.
(13)王志江:“垄断企业垂直兼并前后的产品价格和利润比较”,《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年第7期。
(14)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一版。
(15)戚聿东:“资源优化配置的垄断机制—兼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指向”,《经济研究》,
1997第2期。
(16)孙天琦:“我国产业组织现状及诱因”,(fir格与市场》,2000年第9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住论文
参考文献
[1】藏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主编:《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J弗雷德·威斯通、(韩)郑光、(美)苏珊·E·候格:《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唐
旭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干春晖:《并购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4]4 胡玄能:《企业并购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5】干春晖:《并购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lO月第一版。
【6】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7】奥利弗·E·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一兼并、协约和策略行动》,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第一版。
【8]张显东:“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兼并的一般均衡分析”,《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4期。
【9】威廉·格·谢佩德【美】著:《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详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一版。
【lO]干春晖:《并购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11】安德鲁·马斯一科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著:《高级微观经济学》,
刘文忻、李绍荣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2]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主编:《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贺晓波,王艺译,中
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3]维高编著:《兼并为王》,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4】斯蒂芬·马丁著:《高级产业经济学》,史东辉等译,上海财经出版社,2003年第一
版。
[15】约瑟夫·克拉林格著:《兼并与收购:交易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
一版。
[16]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著:《产权经济学》,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
一版。
【17】迈克尔·迪屈奇著:《交易成本经济学》,王铁生,葛立成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
【18】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主编:《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19】魏成龙:“保持我国并购活动健康发展的实践途径”,《理论前沿》,2001年第2期。
企业并购的福利教应研究
【加】熊必军:“并购:民营企业发展之路”,《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4
期。
【211朱玉春:“从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谈企业的并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2】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编:《中国并购报告2004)),中国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一
版。
【23】韩国新:“当前我国产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4]周建波;“当前我国企业兼并的动机、效应和制约因素”,《改革》,1997年第6期。
【25】马跃平、高鹏举:“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思考和展望”,《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26】张东生:“规模经济形成机理的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7】赵蒲:“并购的极限:基于成本的三种经济学诠释”,《财经科学》,2003年增刊。
【28】刘渝琳:“从资源配置看企业效率”,《广西审计》,1999年第4期。
【29】张炳申、李华民:“寡头竞争均衡、效率促进与市场稳定”,《中国工业经济》,2004
年第四期。
【30]宋安、景建学:“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垄断与效率的辩证分析”,《生产力研究》,1999
年第6期。
【31】刘显全:“基于RCE条件下双头垄断福利分析”,《重庆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
期。
【32】夏若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垄断效率的再评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2年第5期。
【33】刘志彪、石奇:“竞争、垄断和市场势力”,《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34】李良智:“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一个基于福利的分析”,《当代财经》,2003年第8
期。
f35】陈元荧:“跨国并购绩效理论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6】李敬湘:“论风险机制与资源配景”,《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6期。
【37】黄中文:“论跨国并购的正负效应”,《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38】田广研:“评判资源配置优劣的四个标准”,《商业研究》,200年第9期。
【39】姜文波:“企业并购的成本效应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第6期。
【40】刘冰一:“企业并购的动机与效应分析”,《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1]崔保军:“企业并购动机综述”,《企业经济》,2004年第8期。
【4l】汤澄、吴健中:“企业横向购并最佳规模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
第12期。
【42】王玉霞:“企业兼并的福利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3]娄静、黄渝祥、吕薇:“威廉姆森的兼并福利权衡模型与启示”,《华东经济管理》,
2000年第5期。
【44】江平:“并购重组中的几个法律问题”,《中国金融》,2003第23期。
[45】周喜革:“对企业购并中税收问题的一些思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年第3期。
【46】王华:“管制、垄断的低效率与政府经济行为的转变”,《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4期。
【47]刘斌:“垄断及反垄断问题研究述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1期。
【48]沈贵明、付志飞:“垄断两面性与反垄断立法”,《中州学刊》,2002年第1期。
【49】王志江:“垄断企业垂直兼并前后的产品价格和利润比较”,《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年第7期。
【50]郑建仁:“垄断与反垄断的经济分折”,《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1]石薛桥:“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分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11期。
【52】柴忠东:“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分析与思考”,《亚太经济》,2001年第5期。
[53】刘恒:“外资并购行为的理论分析”,《学术研究》,2000第4期。
【54】邹龙:“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55】魏成龙:“论我国并购发展的企业制度障碍”,《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56】郭富青:“论我国企业兼并的规范化与法制化”,《法律科学》,1997年第4期。
【57】萨德沙纳姆:《兼并与收购》,胡海峰、舒志军译,中信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59】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张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9年第一版。
[60】史建三:《跨国并购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f6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一版。
【62]王晓峰:《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63】周小知:《兼并收购与企业扩张》,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64】徐杨:“第五次购并浪潮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管理》,1998年第3期。
企业并购的福利效应研究
【65】何旭强:“国有企业购并过程中的政府功能及角色定位”,《财经问题研究》,1998
年第8期。
【66]东方企业研究会:“我国需要一批世界级大公司”,《企业文化》,1997年第5期。
【67】刘淑琴:“企业兼并问题综述”,《改革与理论》,1997年第11期。
【68】Kar Vwe Kuhn.Xavier Vives.Excess entry,Vertical integration,and welfare,Rand
Journal of Economies,1999,30(4).
【69】Fedral Trade Commission,“Current Trends in Mergers Activity;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rch/April,1997,V01.
【70】Fisher,Alan A.,and Robert H.Lande,“Efficiency Considerations in Merger
Enforeement’:California Law Review,71,December 1983.
【71】Rock/Sikora,“The Mergers&Acquisitions Handbook”,Second Edition,McGraw—Hill,
Inc.1994.
【72】乔治·J·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73】许子枋:《企业兼并风险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74]干春晖:《资源配置与企业兼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75】J.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76】Joseph Farrell,Carl Shapiro.Horizontal Mergers:An Equilibrium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1).
【77】Yarrow,G K.Welfare Losses.in Oligopoly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ournal of
Induxtrial Economies 1985.
【78】Harberger,八C.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American,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Papers and Proceedings 44,1954.
[79】William M.f.Price and welfare effects of oligopolistic mergers.Bulletion of Economic
Research.1991.43(4).
【80】全球并购研究中心,http://www.online.ma.com.cn/
【81】Stephen Polasky,Charles E Mason.On the welfare effects of mergers:Short mn vs Long
mn.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es and Finance.1998,38(1).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后记
创作是艰辛的,选择并购的福利分析便预示了一个艰难的开始。一年来,埋头于大
量的文献,浏览各种网站,也专门选修了相关课程,将许许多多的资料汇集于脑海之中
以求思想的“灵光一闪”。其间曾为苦思冥想之所得却早已是已发表的定论而懊丧,也
曾为突然的顿悟而欣喜,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幸而终能及时完稿,虽因时间等因
素,这篇论文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需要深化和完善的地方,但总体还算满意,自觉无负于
三载寒窗苦读。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的指点和帮助。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向
晓梅研究员,向老师经常从大量的研究工作和繁忙的学术活动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
我悉心教导,可谓三年承教,终生受益。在初稿完成后,向老师对我的论文多次进行了
认真仔细地修改,并在最终定稿前做了最后的把关。向老师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
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渊博的学识、精深的见解、谦和的人品使我难以忘怀。还
要感谢赵玲玲、赵细康、潘莉等老师的指导,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有益的建议都使本论文
大为改观。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宁咏梅、罗晨、许笑梅等同学,感谢所有
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t
韦小林
二oo五年于越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