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132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及制度创新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及制度创新
姓名:王晗临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金喜在
20050501
摘要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
键。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决定着国有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
整个经济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建立起来,关系到中国经
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经过二十余年来不断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尤其
是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仍然
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该说,没有国有企
业的不断改革及其取得的成就,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改革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还需
要进一步的深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
国固有企业进一步推进改革进程,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市场主体,显得尤为紧迫和意义
重大。
近几年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新时期,要想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
进行,必须重视对国企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
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度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邓小平也曾多次强调制度创
新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一般意义匕说,引致
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是制度不均衡,即现有制度安排不能满足人们对制度的需求。在实
践中,国有企业内部和国有企业与外部存在的种种矛盾,是进行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
直接原因。因此,通过制度变迁和体制创新来深化国有企、啦改革,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
改革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实践中,制约我国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很多,有政治方
面、经济方面、观念和知识方面、主体方面,也有非制度方面的因素,为推进国有企业
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
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三是国有仓业管理制度创新;
四是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此外,我们还要做好国有企qk改革的配套工作,为制度创
新和制度变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是完整的
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二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
四是转换政府职能。
具体而言,本文由以F几部分组成:
绪言:通过介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F存在的问
题,论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进行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由此引出正文。
第一部分:对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般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对马克思的制度变迁
I
理论和诺思、哈耶克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论证弓克思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理论对我
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作用,并对非正式制度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分析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根源、进程和约束条件。通过回顾我圈国有企
业改革的进程和此过程中的约束条件,找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制度变迁的正确路径。
第j部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介绍深化国有企业和制度创新的方法。
第四部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外部条件。主要介绍为使国有企、止改革和制度创新
顺利进行而采取的配套措施。
结论:得出结论,总结全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圈有企业;改革:制度创新
Abstract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jS core of economic reform in our country,and the
key to construct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Whether the reform wilt be success not
only determined the survive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of their oven,but also the final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continu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With more than twenty years reform,manage status of ou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s
obvious change especially these years.At present,the increase of global economic and trade
is lowing and competition of market is more impetuosity.Bu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ill
keep good condition;they are contributing to ou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fast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eriod cannot leav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ut we also should see that there a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refoma proces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be go furth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and China entered WTO,the competition is more
sex7erely,SO to make advance and deepen the refor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aking them as
a complete main body ofthe market.
The practice of reform these years tell US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changing
and creating the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make the process of reform roll their
hoop in the new period.We know the importance of system in social life from Marxist
plutonomy.The policy of changing system is main part of Marxist plutonomy,and also the
important policy base for instructing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President
XiaoPing Deng trod also emphasized on this point.In general,the direct reason for changing
system is unbalance of the system.That is tO say the current system cannot make people
satisfied.The contradiction both in enterprises their own and with outside is the direct reason
of changing and creating the system.So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has to through
changing and creating the system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promote the consummat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There are lots of factors restrict US changing and creating system such as factors in
political aspect,concept,knowledge,main body aspect and other factors whicb not relaled to
the system.
We have tO deepen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mote changing and
creating system.The main measure is as the following:first of all,deepen reform of property
right system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Secondly,constulanaate father stmc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Thirdly,create managed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Fourthly,
reform of distributes system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Furthermore,we also need to do
some assorted work for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to prepare a good outside condition
for changing and creating system+These external conditions are mainl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completed market system and consummate regulation.Second,right
social security system.Third,right and complete law system.Fourth,changing function of
government.
To say particularly,the article is mainly consisted ofthe following parts:
Preface.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for deepen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carrying out changing and creating system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eform and problems in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n new period,and then derivate the main
body.
First part:it analyses common policy of changing and creating system.Demonstrate
instructed function of changing and creating system policy by Marx for the reform of our
state—owned enterprises,through comparing with policies written by Marx and Haryerk in
system changing policy.At the same time,it also analyses for informal system.
Second part:it analyses the root,process and restricted conditions of chang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ystem.To find out the correct way of carrying out reform and
changing system through recalling the refoml process and restricted conditions daring the
process.
Third part:tO deepen reforna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creating the system.
Introduce methods for deepening reform and creating system.
Forth part:external condi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It mainly introduced
assorted measure for carrying out the reform successfully.
Conclusion:educed the conclusion and sun'nnarized the whole article.
Key words:Sociulist market economy;Competion;State—owed enterprise;Reform;
System innovation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刁i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L.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至国董日期: !££:疽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
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础指导教师签名:么选苤
日期:堕:』:止FI 期:o虹,工型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通讯作地单址位::—主盏趔杀血年乏三复錾塑瞌甄蝴I电话:』丝生iL 邮编:—坐旦旦盘厶
引言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始于】978年,经过二卜多年的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取得了重大进展,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迈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
固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当~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企业
优胜劣汰、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已切步建立。企业已基本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国有经济的
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以来,国有企业
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3年目标的基本实现,不仅国有企业经营状
况得到明显改善,国有企业改革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新世纪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
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近两年来,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
况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看到,国有企业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亏损加剧、国有资产流失、负债率过高、体制改革不彻底。其中,体制改革不彻底是最
主要和最关键的。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的关键。国有
企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决定着国有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经济
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建立起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
和健康发展。应该说,经过二十余年来不断改革,我国的国有体制及其生产和经营方式
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有企业已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经济部门转变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下的市场主体之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就是显著的、有目共睹的。没有国有企业
的不断改革及其取得的成就,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
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国有企业改革还远远未达到预
期的目的。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目趋激烈的国际j}u国内市场竞争,我国进一步推进
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市场主体,显得尤为紧迫和意义重大。通过
深化改荸和体制创新来促使国有企业的再生,通过国有企业的再生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的~项最为艰巨也最具战略意义的任务。
深化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由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
定的。在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控制的地位,无论是资产规
模、生产总值,还是创造的利润和税收,国有企业都占全国相关总额的80%以上。改革
丌放以束,随着其他经济成分的快速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某些领域的退出,国有企业经济
成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但到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工业
食业占有的总资产仍为全部工业企业的66.56%,国有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部工
业企业的54.25%,创造的利润占总利润的54.82%。国有企业在整个围民经济中仍然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固有企
业在我国经济中这种独一无二的地位,使得深化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制
度,成为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自身发展的价值,还在于它与中国社会发展其他
问题的相互依存上。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
在根本上都依赖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在j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过程中,除了国有企业
问题外,中国还面临着经济周期波动、金融体系的弊端、贪污腐化的滋生、地区差异的
扩大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任何一个恶化了,都将给社会带来极为严重的
后果;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解决都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国有企业改
革取得成功,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否则,这些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也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强化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经
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点,加入WTO以后,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如何应对来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挑战,在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不断地推进中国
现代化进程,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战略课题。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要提高自
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以一个健全的机制去搏击国际的风
浪。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是目前我国由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经济
主体。但是,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国有
企业体制仍然与市场规则存在种种矛盾和冲突,许多国有企业的仍然效率低下,亏损严
重,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整体上的国际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相当长的一
个时期内,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而其体制上、经营上的弊端,
是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
国有企业体制,也就成了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木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并借鉴了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
理,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的分析,
并结合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过程的系统考察,提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
案。
本文的研究思路:1.对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般理论分析;2.从实证角度对国
有企业改革变迁进行系统考察;3.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研究。
第一章、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分析
国有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因而要深入地研究国
有企业改革的问题,有必要对制度变迁*ng,J度创新的一般理论进行简要的考察,分析制
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方式和约束条件,以便为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一、对几种制度变迁理论得简要考察
所谓制度变迁,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是一种新
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在思想史上,一些思想家从不同角度研究过制度变迁的问题,
其中,有影响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马克恩的制度变迁理论;二是诺思的“理
性构建”的制度变迁理论;三是哈耶克的“自发演进”制度变迁理论。
马克思可以说是最早对制度变迁理论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的思想家。当19世纪资
产阶级思想家热衷于把经济学变成一门单纯的研究资源配置技术的学问的时候,马克思
则把政治经济学研究定位为研究经济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或生产关系的科学。马克
思强调所有制关系(社会性产权安排)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性制约性,并科学地对资
本主义制度地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当代西方制度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诺贝尔
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在详细描述长期制度变迁地各种现存理论中,马
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中所遗漏的所
有冈素:制度、产权和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
在现有产权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从客观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矛盾出发,
来揭示社会制度变迁及其演变过程和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制度变迁的动力之源是物
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既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又是社会结构
中最活跃、不断变化发展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与旧的生产关系(即各种经济
制度)的矛盾,这种矛盾和冲突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
变革,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马克思的制度变
迁理论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理论透彻,是其他制度理论所难以达到的。不过,马
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揭示的是人类宏观的制度变迁过程,目的在于论证资本主义制
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因而对微观的制度变革没有进行具体分析。
以诺思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则采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需求
一供给”框架下展开对制度变迁的研究。一方面,从制度变迁的需求方面来说,当在现
“’f荧i道{{}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1J变迁》,陈郁、罗华甲详t上海二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8页
3
有制度框架下,由外部性、规模经济、风险和交易成本所引起的收入增加不能实现时,
一种新制度的创新可能应运而生,并使这些潜在收入的增加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只要
制度变迁的预期收入超过预期成本,制度就会发生变迁。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从考察
西方经济史中得到的。在诺思的分析框架中,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足两个基本的支柱,
并山此来说l岿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的根源。有效率的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社会
的所有权体系如果能够明确规定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为之提供有效的保护,就能减少经
济活动的成本和费用,使个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从而具有激励个人创新、提高整个社
会经济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产权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它的建立必须有国家的参与。
国家作为一个具有合法暴力和自然垄断性质的机构,处于确立和保护产权的优势地
位。由于豳家的规模经济特征,使得由其提供的产权结构的基本规则,能够降低交易费
用。个人也愿意以一定的利益供给和权利限制为代价,换耿国家对产权的保护,但这些
代价以不超过国家对产权的保护而带来的收益为界限。出于国家也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
标的经济人,它也会经常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损害个人的产权,伤害个人经济活
动的创新热情,从而导致经济的衰退。诺思的解释对于制度变迁理沦的含义在于,合理
的产权制度使国家设计的结果,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从对国家行为的观察中得到。这是一
种建构主义的制度变迁观,也就是国家意志导致的制度变迁,所以对国家行为的必要约
束,就成了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应有之义。
与诺思的建构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相对应的,是哈耶克的演进主义制度变迁观。哈耶
克认为制度的形成是自然演进的,只有自然演进的制度,才能形成好的制度。自然演进
的制度可以充分地吸收来自不同主体的信息和知识,并且避免了由于一个中心的存在而
导致制度不合理的风险。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以及相互之间所形成的博弈与互动关系,
可以达到信息与只是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共享,从而自然选择式地逐步筛选出一个好的制
度。哈耶克将生物学上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演进方法,应用于经济制度的变迁分析之中。
这种理论方法,于诺思的建构主义方法论是不⋯样的,他们的制度变迁是自由主义的,
制度变迁是一种自然发展过程;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理性主义的,制度是一种主观理
性设计的产物。
无论是诺思还是哈耶克,他们的制度变迁理论都存在观念的偏颇和理论的局限。都
是他们又在一定方面和层次上揭示了制度变迁的一些本质特征,具有理论的合理性。特
别是他们克服了传统西方经济学家忽视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缺陷,将制度融入经
济分析框架之中,把其作为解释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他们
的一些合理的理论和观点,对于我们分析和研究我国体制转型时期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
新,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启发意义。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制度变
迁理论为指导,汲取西方制度经济学家制度变迁理论的合理因素,概括出⋯个制度变迁
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思路,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来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过程。
4
二、制度的内涵、结构和功能
研究制度变迁,必须明确有关制度的一些基本概念,弄清制度的基本内涵、构成和
功能。
(一)制度及其内涵
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因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制度下了种种不同的定
义。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认为,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约束人们行为
的一种思想习惯;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限制、解放和扩张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
w.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舰则。诺思则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
互影响的框架,它们构成了一个社会,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于竞争关系。”
“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我国
学者林毅夫也认为,“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张曙光说:“制
度是人们交换活动和发生联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决定的,
反过来又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决定了人们行为的特殊方式和社会特征。”
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制度作为研究的对象,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制度
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传统经济学理论也讲人的动机和行为,它们抽象地
假定人无条件地、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抽象地谈论人们理
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是没有意义的,不同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对人们行为的不同约束,因
而人们的行为选择也就不一样,从而行为的效率也就不相同。新制度经济学家试图使人
的行为从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世界中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回到制度约束的环境中来,这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制度是一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它和土地、资本、劳动力一样,是
人类价值创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有效的制度安排总是不足,因而需要对制度资
源进行优化配置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制度是一种“公共品”。这首先表现在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并非针对某一个人,
任何制度都涉及多人、一个或多个群体。其次,制度作为公共品,它的使用具有非排他
性,任何制度相关者,都受到制度的影响,都可以享受制度带来的效益,或者说利用制
度束实现自己的利益。
制度的基本经济价值或经济产品是服务,包括提供降低交易成本、获取规模效益、
减少风险成本、创造合作效益的服务等。
(二)制度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制度的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对制度构成或结构进行考察。
诺思就先后有过几次不同的分析。原先他作过“基础性制度安排”和“第二级制度安排”
的划分。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诺思又把制度区分为宪法、执行法和行为规
范。后来,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诺思又对制度构成作出了新的分析。
这一次可以说是依据作用方式与演进替代机理所作的横向划分,他认为,制度提供的一
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制度、围家与组织规定的难式规则和实施机制这兰部分构
成。
1.非『F式制度也叫非正式约束或非正式制度安排。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
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因
为它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等,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F
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持久生
命力,并构成世代相因、渐进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在正式规则设立之前,
人际关系是靠非正式的习惯和道德约束的。在现代社会中,正式规则也只是社会总约束
的一小部分(尽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制度来约
束。
2.正式规则也叫正式约束或正式制度安排。它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以正式成文
方式表达出来的,并通过正式组织和程序来实施的规则。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及其
他正式的契约等。
3.实施机制。制度构成的第三部分是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包括实施的主体(组织或
个人)、实施的手段、实施的程序等。人们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
国家的正式舰则和非『F式制度是否完善以外,还要看这个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古
今中外的不少事实说明,大量的制度规则之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除了制度选择的
因素之外,制度的实施机制尤为关键。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诈式规则都会
形同虚设。“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坏。
(三)制度的功能
制度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概念,因而其功能和作用也是极其广泛和复杂的。从经济
学的角度来看,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作如下的界定。
1.降低交易成本。这是制度最主要的功能。制度通过构造人们的相互关系的框架,
界定和限制行动者的选择集合,约束人们行为在一定的规范中柬进行,减少交易活动的
不确定性,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2.提供经济服务。这是舒尔茨的观点。他认为,每~种经济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和经济价值。在舒尔茨看来。每一种适度都具有塔顶的经济价值的服务功能。
3.降低行为风险。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很大程度卜来源于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制度
安排通过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增强了人们行为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这样就可以大
大地降低人们的行为风险。~些制度安排,如保险制度、期货制度以及社会保险体系等,
则是专门为降低人们的行为风险而设立的,对于人们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具有重
要的作用。
4.形成激励机制。所谓激励,就是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具有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内
在推动力,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制度,通过明晰的丰月关主体的责权利关系,
6
使行为主体的努力与获取、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趋于一致,减少“外部性”,克服
“搭便车”现象,从而激励组织和个人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5.提供合作框架。制度为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通过
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
度,从而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5.利益分配功能。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往往使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人们通过
新的制度安排,来重新界定相关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种新的分配格局。一般说来,
不论是强制性的利益分配还是协议性的利益分配,都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三、制度变迁的根源
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引起制度变迁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制度变迁理论必须回
答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制度变迁理论有着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要强
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束揭示制度变迁根源,诺思注重的是要素相对价格的
变化引致潜在利益的产生,进而导致现有制度不均衡而引致制度变迁的发生。哈耶克则
主要是从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及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的需求。应该说,马克思的理论再宏观上具有理论优势,能够较好地解释人类历史的演
变与发展规律。诺思、哈耶克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片面性和狭隘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了制度变迁的微观根源。诺思的观点在宏观制度变迁上也有一定的解释力度。
就一般意义上说,引致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是制度不均衡,即现有制度安排不能满
足人们对制度的需求。这种不满足从宏观讲,,一是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实
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产出不能最大化;二是不能满足一定阶级或阶层对利益追
求的需要,即一定阶级或阶层不能在现有制度中获得与其实力相当的、应该得到的最大
利益。
现有制度之所以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因为生产力的
发展超出了现有制度目2够容纳的水平。马克思一贯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在制度变迁中的促
进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最革命的因素。诺思则主要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来解释变革
现有制度需求的产生。诺思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要素的稀缺性会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要素价格的变化。要素价格的变化表明一些新的获利机会或潜在利润的产生,
但现有制度安排不能将这些新的获利机会或潜在利润内部化和现实化,即不能使资源得
到有效配置。人们为了追求和实现某些潜在利润,就会努力去改变前有的制度安排,或
进行制度创新。诺思认为,人类社会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
主要就使由要素价格变化弓l起的。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口稀少,劳动力使最稀缺、最重
要的的生产要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劳动力价格下降,土地又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价格不断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价值逐渐降低,而资本成为最重要也最稀
缺的生产要素,人们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本,就形成了以占有资本产权为特征的制度安
排,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诺思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但不够深入,没有进一步探求和说
明要素价格变化的原因;要素价格变化才是制度变迁的根源,实际上,这就是马克思所
揭示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资源稀缺结构的变化和要素价格的变化,
并引超产权制度的变迁。
引起制度变迁的另一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一定阶级或阶层在社会中地位的变
化,使现有制度安排与现有阶级或阶层实力和要求不一致,产生制度不均衡,因而要求
重新建立责权利关系,促使制度的变迁。制度是调节人与人之问关系的规则,不同制度
安排确定了人们之问不同的责权利关系,因而制度实质上是不同利益集团或利益主体相
互博弈的结果。从宏观上说,就是不同阶级或阶层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制
衡结构。
相对于宏观制度变迁而苦,微观的变迁比较简单,但其变迁的要素,也不外乎两个
方面的原因。一是新的潜在利益的出现和人们追求潜在利益的要求;_二是利益主义实力
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获耿利益和分配利益的要求,促使了制度的变迁。
总之,引致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是经济
利益产出方面的原因;一是主体实力变化方面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素价格变
化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潜在利益或外部利润的产生,实质上都是一个经济利益的产出问
题,即人们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或经济利益的要求与现有制度安排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矛盾,引致了制度变迁的发生。阶级斗争和利菔主体的博弈所引起的制度变迁,其发生
都是由阶级、集团或个人实力的变化而导致的现有制度不均衡,因而产生改变甚至完全
打破现有制度,创造新制度,并重新建构不同的责权利关系。
四、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潜在利益的出现以及利益集团实力的变化,会导致现有制度的不均
衡,制度供给不能满足人们对制度的需求,因而会产生变革制度、制度创新的要求。但
是,这种要求耍变成一种现实的制度变迁活动并实现其预期的目的,还受到诸多条件的
约束。这些约束条件制约着制度变迁是否发生、怎样发生,以及变迁的绩效。
(一)政治约束
制度变迁受经济条件的约束,同时也受政治条件的制约。如果晚经济约束中的成本
因素等还具有弹性或具有可替代性的话,政治条件的约束则常常在一定条件下带有刚
性,也是难以替代的,因而具有更强的约束性。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政治约束,首先来自予一定的政治制度对主体制度变革行为
的约束。我们知道,在不同政治制度中,人们拥有的权利是不一样的,人们进行制度变
革的白有度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制度变革的主体为实施变革付出的成本是不一样
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们进行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范围和程度。哪些方面的制度足可
以变革的、可以创新的,哪些方面是不ij以变动、不允许自由创新的,以及制度变革可
以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这些都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特别是宪法制度所规定的。
制度变迁的制度约束,也表现在一个国家国内外的政治势力的竞争对人们变革制度行为
选择的约束。任何国家的统治者的政治权力都不是绝对的,都会面临现实或潜在的竞争
对手,特别是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例如:美园总统小布什是依靠一些大财团的支持走向
总统宝座的,这些大财团是布什获得权力和维护政治权力的依靠,因而,布什上台以后
的一系歹0内外政策变化(政策就是一种制度j,都倾向于去维护这些大财团的利益。此
外,统治者的偏好也是影响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之一。不同的统治者有着不
同的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偏好,由于统治者拥有影响和支配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力
量,因此,其个人的偏好常常会影响到国家的某种政治倾向和制度安排,因而也就必然
对人们的制度变迁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
(二)经济约束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潜在利益或外在利润,但制度变迁或
制度创新又是需要耗费成本的,只有当变迁的预期收入大于其成本时,制度变迁才有发
生的可能。同时,一项制度变迁的发生不仅涉及该制度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而且还涉
及‘引丑制度收益的比较,只有新制度的预期收益减去预期成本还大于1日制度的净收益
时,制度变迁才会发生。
在制度变迁的经济约束中,交易费用的约束是至关重要的。变革中各种矛盾冲突、
各种阻力带来的困难都是交易成本。历史和现实中有很多的制度创新都是因为交易成本
太高而天折的。因此,在制度变革中如何来协调各种矛盾,减少冲突,降低交易成本,
是制度变革中必须注意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否则,变革的蓝图再美好,也无法变成现实。
(三)观念和知识的约柬
观念的约束主要是指意识形态的约束。意识形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马克思认
为,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一定阶级或社会群体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
诺思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一套包罗万象的关于世界的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
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无论是马克思还是现代新制度经济学,都非常注
蘑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的中的作用,都认为,意识形态是制度变迁的重要约束条件。在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中,意识形态既是维护现有制度安排的观念基础,也是变更旧制
度、创建新制度的精神先导。诺思则认为,意识形态构成了一定制度创新的先验模式,
并且是节约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的工具,他把意识形态、产权和国家看作是理解制度变
迁的三个根本范畴。除意识形态外,传统观念、伦理道德、行为习惯等观念性因素也是
制度变迁的重要约束条件。这些观念性因素对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的约束方式和作
用表现,与意识形念对制度变迁的约束基本是一致的,有些已包含在意识形态中。与观
念约束紧密相联,知识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约束条件。无论是制度变迁还是制度创新,
都是在人们一定的知识指导下进行的,知识的有无或多少以及以知识的性质、特征直接
制约着制度变迁能否进行和以何种方式进行。
(四)主体约束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是通过一定的主体来实现的,是否形成具有变革意识和能力的
主体,决定着制度变迁能否发生和取得成功。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特别强调代表新的
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阶级及其组织者一政党的发展和成熟程度觉悟程度在制度变迁中的
作用,认为当一种先进的阶级和政党尚未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时,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不
可能发生和取得成功的。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人在进行变革旧
的社会制度的过程中,都特别强调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形成一支变革IEt锘IJ度的主体力
蚩。
五、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
制度变迁存在着多种模式或方式,从变迁速度看,有渐进式制度变迁和激进式制度
变迁;从变迁推进的方向看,有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和自F而上的制度变迁;从供求角
度看,有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和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等。目前,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
析制度变迁,比较成功的模式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
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于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
制度变迁则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既相互区别、
各具特点,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大的社会制度变迁都是诱致
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制度变迁往往由诱致性制度变迁开始,借强制性
制度变迁来推进,然后达到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合。一个社会的制度
变迁如果能够有效地将二者统一起来,就会比较容易推进和获得成功:反之,如果二者
相背离,制度变迁就难以推进,就不可能产生由效率的制度创新。
六、国有企业改革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国有企qt改革不仅是一个正式制度变迁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非正式制度变革的过
程。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是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认
识国有企、lk改革,就不能不深入地研究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化传
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不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
约束中的--4"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因此,
非IF式制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是,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的制度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对正式制度给予了极大的
关注,但对非正式制度则研究不够。非『E式制度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的研究,重要原因
就是它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正式制
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非正式制度。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也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必须
l 0
认真研究和正确对待。
作为社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式制度具有独特的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正式制度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伦理根源
国有企Ⅺk改革的发生有其复杂和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传统国有企业在经济政治和伦
理方面的诸多困境综合引发的必然结果。其中,传统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内在的伦理矛盾
和价值冲突,提出了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必要性。传统国有企业内在的伦理冲突,首
先表现在企业总体价值观上义与利的冲突。尽管传统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
业,但作为一个社会基本的经济单位,其承担着为社会创造经济利益的职责,或者说,
它本质上是一个利益的创造部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讲求效率,注重效益,必须重利。
但是,在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它又被当作是一种实现道德理想的工具,一
种超经济的社会组织,企业的经济活动被政治化,企业的关系被伦理化,重义轻利是其
基本的价值取向。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一个深刻的内在矛盾:作为企业本质上的“利”
的规定与企业行为上“义”的取向。与“重义轻利”价值观相一致,在处理个人与集体
关系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应该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但是,传统国有
企业在提倡集体主义的同时,却忽视甚至排斥个人利益,否定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价值,
这就必然造成个人生产积极性的严重损伤,造成企业经济效率低下。在传统国有企业中,
还存在严重的劳动收入和劳动贡献不一致的现象,这严重损害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
极性,使之逐渐失去创新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道德风险
传统国有企业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的伦理矛盾。这种伦理矛盾从一个方面促成了国有
企业的改革。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伦理矛盾和冲突,这些伦理矛盾
和冲突对改革的进程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道德风险问题。
它是蕴涵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制度结构中的一种典型的和不可阐避的伦理问题。国有企业
改革形成了企业中一种新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新关系既是企业改革的成果,也蕴涵着
新的道德风险的存在。道德风险存在于一切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道德
风险问题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20余年中,
采取的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利改税到承包制再到股份制的漫长过程。从这个过程的得失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任何一种特定的产权结构下,代理人总会千方百计地做出种种行为选
择,以图对自己最有利。加之对其的监督程度、激励程度和惩罚程度不够,导致了道德
风险的普遍存在。要想有效的防范和规避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我
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加大产权改革力度,改变产权不明的局面,营造公平竞争的环
境;强化各缴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控力度,克服约束不力的弊病;以利益激励为核心,
构建我国国有企业代理层的激励机制,强化内部人的激励。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价值目标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全面推行了二十余年。再这二十年阳J,本着搞
活、搞好国有企业的目的,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多角度、多方位地
规范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推动着改革的进行。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我国改革过程
中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确保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和国有
经济的结构,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必须明确不变,
那就屉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能够保证国有资产不断地实现保值增值,而不是消除和瓜分国
有资产。
2.保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建国以后,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
依据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建立起了公有制占据绝对优势的经济体系。这种制度
安排在当时的条件下,既充分发挥了当时人们的政治热情,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从而有
利于集中力量在很薄弱的经济环境中丌展社会主义建设。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
们需求结构的日益复杂化,这种单一所有制结构的制度安排必须改革,实践证明,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结构是一种比较切合现实的制度选择目标。
因为这种制度不仅是对原有制度的扬弃,而且这种制度安排更加切合我国现实生产力水
平,有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促进效率的提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
前提条件。
3.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是数千年来人类文明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国
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重要的经济主体,承担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特别责任。
(四)国有企业发展的伦理原则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伦理性质。这是凼为我
国国有企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公有制基础决定了这些企业应该承担为
国家、为人民、为集体群众创造财富,并以之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伦理
责任。对这些企业来说,利润最大化只是一种手段,满足人民需要才是目的,其伦理性
质是内在本质规定。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伦理原则。
(1)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伦理原则:利润合理化。长期以来,企业被认为是单纯的利益追
求差体,需要的是利润最大化,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的企业同时也是一个社会
主体。这就要求企业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其生产
目标要求能把自我利润的最大化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最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利润的
合理化。(2)国有企业分配的伦理原则:利益协调。企业分配关系作为一种利益关系,是
企业所创造的经营利润在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流动和配置的过程。通过这个流动过程,包
含着不同要素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需要公平的尺度来加以规范。同时,通过分配,人
们的社会劳动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作为社会的人的一种主体满足
感。所有,在企业分配关系中必然蕴涵着一定的伦理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
在我国国有介业发展中,分配关系首先要遵循的伦理原则是各主体的利益协调原则。其
l,
包含两方面规定,一方面是讲求效率,分配要依据投入是否有效率进行,另一方面要讲
求公平,分配是合理地分享,不能偏向哪一个主体,不能依据特权。(3)国有企业管理的
伦理原则:以人为本。国有企业要发展,管理是其中的关键一环。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
的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
第二章、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根源、进程和约束条件
我国的I雪有企业改革始于1978年,从“放权让利”到“承包制”,再到创建现代企
qk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步走向深入,国有企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那么,
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根源是什么?其变迁过程是如何演进的,它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国
有企业制度变迁的未来方向,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问题有利于全面理解国有
企业制度变迁,有利于有效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种种问题,认识和掌握国有企业制度
变迁的规律,确定正确的改革方针政策,也是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认知的前
提。
一、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根源
”在第一部分关于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中,已经阐明了制度变迁的前提是制度不
均衡,即现存制度不能满足人们对制度安排的需求。造成这种不均衡的根源主要有两个
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力发展、潜在利益的出现等经济产出方面的原因,是主要或主导
方面的原因,具有本源性;二是主题实力的变化引起利益重新分配要求方面的原因,是
从属的,主要是体现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不过,这些根源的表现形式又与中国的国情
紧密相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传统国营企业效率低下的矛盾是促使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
原因
当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时,刚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的国营企业显得
很不景气,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人心涣散、纪律松弛、“员工吃
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成为普遍现象。当时,整个社会百废待兴,亟须
经济的发展来提供基础性的支持。而国有经济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85%以上,因而改变
固有经济的不景气状况,提高其社会生产力,就成为了当时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问题。
造成固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氽业缺乏活力。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
需要承担多少责任和风险,生产全部按政府计划进行,产品全部由政府统一收购调拨,
企业的生产管理主要依靠行政的方式进行。显然,如何来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
力,就成为当时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扩大企业自主权,二是要使企业由自己支配的利益,这也就是“放
权让利”改革思路形成的原因。
应该说,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不仅足改革之初的根本目标和原因,也是迄
今为止全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解决国家财政收入、
维护政治稳定等方面的目的或原因,但这些目的或原因都是从属的,既是由前一个问题
引发的,也依赖于前一个问题的解决。
(二)要素的约束和财政问题是促使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认为,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制度变迁的发生。我国有些学
者则从中央财政收入的需求状况来解释国有企业改革的缘由。而要素条件是如何引致国
有企业制度变迁发生的,则需具体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分析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与渴望尽快实现成为一个独立
自强国家的矛盾,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一发展战略
对于尽快建立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以及在一些国防高科技领
域的突破,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一战略的实施与中国的资源禀赋或要素优势
是不一致的。重工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当时的中国资本奇缺,劳动力却十分丰
裕。在建国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只能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重工业,以行政
力米安排资源的配置。资本的短缺就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央财政的困难也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由于当时固有企业的投资全部来自国家
财政,国家财政收入也绝大部分来自国有企业,因此,解决财政困难和资本短缺问题的
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这就是,一方面使国有企业逐步减少对财政的依赖,另一方面增强
国有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而做到这两点的关键都在于如何去增强企业活力,提高
企业效率。显然,为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三)国有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不适应,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原因
当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后,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动因
来自现有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不适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市场主体,则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动因。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按照严格的计划体制模式建构起来的。即使改革
进行十余年以后,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其计划体制的特征仍非
常突出。国有产权结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长期形成了
一套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习惯和传统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格格不入。显然,国有
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特别是,市场
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国有企业面l临着其他经济成分企业的竞争和外国企业的竞争。因
此,如果国有企业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就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遇到极大的困难。
二、国有企业制度变迁进程的简单回顾
迄今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1978 1982年,简单的放权让利阶段;国有氽业改革启动环节是“放权让利”。
改革之初,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并允许企业保持一定
的留利。这一一改革改进了微观层次的企业激励机制,但是,由于资源配置机制、宏观政
策环境与改革不配套,特别是由于不存在竞争性市场.从而没有单一、充分地反映企业
经营的信息指标,一旦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企业就有机会和可能侵占国
家应得的利润,出现“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
(=)1983~1986年,实行“利改税”和增强企业活力阶段:为确保国家的财政收
入,划清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可支配收入的界限,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与税收挂钩,企业
收入和利润挂钩的机制,明确政企关系和企业的地位,政府于1983年和1984年实行了
两步“利改税”,即通过建立公平和稳定的税收制度,使企业能够在平等的地位上竞争,
从而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1987~1992年,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伴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进行,
整个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滞后于微观企业激励机制的改革,计划机制仍广泛发挥作用,国
民经济的价格体系扭皓,价格“双轨制”广泛存在,使得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并不反映
企业的经营状况,于是国家无法准确评价国有企业的实际绩效,进而国家从放权让利改
革中所得的份额同渐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1987~1992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就成为
宏观市场环境发育不全的条件下推行改革的一个“次优选择”。
(四)1992--1997年,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验阶段:由于前三种办
法不但没有把国有企业搞活,反而出现了很多问题,从1992年起,开始实行“转换企
业经营机制”的措施,把企业推向市场,但成效并不明显。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
全会上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现代企业制度
的特征概括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接着,从1994年7月1
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种界定了三种类型的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有限
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从那时到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是中国国有企业
改革的主题思路。
(五)1997年至今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战略重组和“债转股”阶段: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与低偿债能力大大JJH,日0了中国
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于是,实行了“债转股”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组建了各
自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央财政为资产管理公司注资,承接各银行的不良债权。与此相应,
有选择地把一些国有企jl业的银行贷款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
三、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中的约束条件
固有企业改革走到今天,是当代中国各种经济政治观念制度主体崮素综合作用的结
16
果。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参与,政府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力量
和必要条件。而政府参与的结果,又可能使改革背离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
体的目标,影响企业改革的深化。
i.政府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首先,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理人,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理所当然的。在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本身只是一个国有资产的经营单位,并不具有对企业资产的所有
权,也不具备作为所有者代理人的条件。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政府参
与国有企业改革都是必然的。政府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是一个
政府是否应该参与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去参与的问题。解决政府行为在企业改革过程
中的消极作用,不是要把政府拒之门外,而是要改变政府的参与方式,并对政府参与行
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其次,政府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力量。因为我国还处在体制转轨时期,宏观
上还没有建立起真『F的市场制度,微观上企业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想只通过市场
机制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参与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
的,只有在政府的指导和促进下,才能有效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再次,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除了会
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使国有企业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转轨,
成为市场主体。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束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为企业的改革创造条件。
此外,政府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法则,为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改革制定必要的“游戏规
则”,保障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序进行。
2.规范政府行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优化进行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到,这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诺思悖论”:没有政府
办不成事,有了政府又会有很多麻烦;政府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又可能是阻碍
改革深化的一个因素。
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行为“悖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做了一些本来不
必耍、不应该去做的事情,而有些该做的事情又没有去做或没有做好,所以要确定政府
行为的边界。我个人认为政府在必要的范围内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干预时,必须以市场
经济的基本法则为依据,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或为国有企业转变
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创造条件、开拓道路,而不能以某种意识形态为取向,或凭主观意
志来干预企业改革。同时,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干预必须规范化、法定化,操作必须
公开化,避免“暗箱操作”,以克服政府行为的随意性,遏制国有企业改革中可能产生
的腐败现象。
政府在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时,要『F确处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国有企业的
改革从根本上说,要靠企业自身来完成,政府只能促进,而不能包办;只能指导,而不
能强制;只能为其创造条件,而不能直接地去进行操作。只有这样,国有企jIE对改革才
能有主动性,才能克服企业长期形成的对政府的依赖性,使企业走上“独立经营、自主
决策”的道路。
(二)制度环境与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
这罩我将主要分析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和制
约作用。
1.法律制度对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约束
法律是一个社会规范人们行为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它规定了人们行为选择的基本
空问,约束着人们“可为”与“不可为”的基本界限。
第一,法律制度为固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基本依据。固有企业不仅是一个有关企业本
身发展的问题,而且涉及国家的一些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因此,国有企业是否可以改,
应该怎样改,必须由国家的法律来提供基本依据。第二,法律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选
择空阳J,约束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和范围。国有企业改革只能在此范围内,以各
项制度不被损害为前提规范进行,所以晷有企业改革不§%搞“私有化”,不能否定社会
主义制度等。第三,法律制度影响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首先,法律制度规定了人们
进行改革的进入难度和肛l险成本。其次,法律所提供的秩序保障,降低了改革过程中的
矛盾可能导致的混乱与无序,为改革起到了一个保驾护航的作用,因而降低了改革实施
的成本。第四.法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由于我国
转型时期的复杂性和种种因素的制约,存在立法工作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
使法律变得具有不确定性,造成了人们社会行为的不确定性以致市场的混乱无序,对国
有企业改革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因此,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企业制度,就必须首先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律
体系,完善其实施机制。
2.政治体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制约性
国有企业涉及两个基本主体:国有企业和政府。因而围有企业改革能否取得突破和
成功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行为,更取决于政府行为。而政府行为是受政治体制制约的,
因此,政治体制也就成了直接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性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与不断改革的经济体制的不
适应和矛盾日益保露出来,并逐渐成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根本性制约因素。特别是
国有企业改革与政府、政治体制联系紧密,受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制约也就更加明显。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成为一个健全的市场主体,而我们的政治体制是按计划
经济要求建构起来的,当国有企业己逐步走向市场而政治体制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
计划经济时的模式时,二者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政治法制化、政治
民主化和政府管理体制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太复杂,制约冈素
太多,因而改革成效并不明显,严重地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现在还有多个政府
部门管理着国有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重要人事安排.以及对其资产走向进行着细节性
管理等。如果这些政府部门不能转换职能,不进行机构调整,国有企业就不可能成为独
立的市场主体,不可能按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
目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已不再是“改企业”而是“改政府”,只有政府和
政治体制改革到位,国有企业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和最终完成。
3.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国有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分离企业的冗员,这就必然造成大量
企业职工的下岗甚至失业。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取得了显著成就,各
种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成。这对于缓解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减轻国有企业改革
的压力,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但现有保障体系还是一个低水平、不全
面的保障系统,还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上大多数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所面临的生活和
工作风险,同时限制了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减员增效”方针的实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是要扩大保障基金来源,大幅度增加保障资金以利于提高保障水平。其次,是健全
有效而完备的保障运作机制,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安排,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营运
体系,使有限的保障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保障效益。
(三)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主体约束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众多的利益主体,这些主体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利益需要存在着
不一致: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相关主体的行为选择及其复杂的关系,对中国国有食
业改革的方向和效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
1.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相关主体演变与交替的简要分析
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特殊地位和重大影n向,国有企业涉及的利益主
体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最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企业自身,包括领导层和一般员工;
二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三是其他相关者,包括其他企业和其他与国有企
业改革相关的人。
1978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最初推动者是中央政府,在“放权让利”阶段,也主要是
以政府为主体来推动的。而实行“承包制”首先是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讨价还价达成的
一种方案,然后,被中央政府认可并在全国推行。到“股份制”时,最早是一些地方的
企业提出要求实施的,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而进行的努力。
2.积极培育深化改革的现实主体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央政府咯定不移的改革
目标。所以应该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目标,提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这些群
体成为积极的改革主体。
首先,要重新激发国有企业广大员工参与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性,切实解决
改革给一些员工带来的损失和风险的问题。其次,进“步发挥政府在因有企业改革中的
主导作用,积极去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解决政府职能、官员利益和领导观念三个方面
的汕题。再次,创造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或准入条件,允许和鼓励不同主体参与到国有
19
仓业改革中来,并为他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的种种约衷条件,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成本收益约
束,从根本上浇,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无非是追求比现有制度更大的收益。
但是,改革足需要成本的,它不能超过人们对改革的预期收益。
首先,总体上考察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一
般说来,其成本包括制度的替代成本(机会成本)、转换成本和创新成本。鲞岱廑奎就
是有关主体在原有制度安排下享有的既得利益和一些风险成本。缱逸盛奎则包括对制度
变迁中的利益受损主体补偿以减少改革阻力的补偿成本和资源损耗成本,以及不可避免
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利益损失。剑堑盛奎则是人们设计和实施新制度,适应新制度的成本。
国有企业改革的收益也是多方面的,~是改革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为国家、企业
和相关者带来经济的好处。二是国有企业改革以后带来的整个社会体制性效益的提高。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换,效率的提高,推进了政治的民主化,促进党
和政府领导地位的巩固和政权的稳定等。
其次,具体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改革中不同主体的成本一收益的差异:二是要分析
成本收益的分担。前者是“实证分析”,后者是“规范研究”。我们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应
该使对改革和制度创新贡献最大的主体得到改革的最大利益,从而激发人们改革和创新
的热情,推进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宏观上对整个社会不同的主体在改革中的
成本一收益状况进行调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对那些在改革中付出了较大成本的主
体,特别是其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补偿。
20
第三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一、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从深层次分析都属于体制问题,并且与
我国国有经济的产权变革滞后有着深刻联系。在这种新旧体制并存、两种体制对峙时间
较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产权制度变革,才能理顺产权关系,真正搞活企业,启动和协
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要能够成为市
场主体,从理论上讲,是需要一个完整性和排他性的财产所有权。否则,它就会难以自
主经营,也不能自负盈亏。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安排下,国有企业的财产是全民
所以或者浼是国有的,企业不可能捌有财产所有权。国有企业要面对市场,要能够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就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而且,改革实践也
表明,承包制的制度变革难以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目的,经济体制改革于
是选择了公司制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需要,也是企业为适应市场而作出的改革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因此,
人们提出了“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即把国有财产的所有权分离为所有权和经营权,
国家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承包者拥有财产的经营权。这种制度安排称为承包制。从理论
上讲,承包制把财产权分离为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够确保财产公有制的性质不发生改变,
应该说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好的制度安排。可是,经过几年的运行和实践,人们发
现承包制在实现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同时,却难以保证它能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
发展。国有企业财产通过承包虽然有所发展,但国有资产权益外溢的现象非常严重,也
就是人们所说的国有资产流失。可见,承包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和
自负盈亏的问题。国有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国有资产要实现有效配置,就必须扬弃承
包制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通过消除国
有资产权益外在性的根源,提高国有资产有效配置的水平和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十四
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为国有企业改革制订了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政策主张。现代企业制
度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的目标模式。它是一种“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的制度安排,其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公司制的制度变革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
然选择。
国有企业公司制的制度变革是为了明晰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通
过公司制的制度安排,建立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公司制的制度安排不同
于承包制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把财产所有权分离为所有权和经营权,而是把财产所有
权分离为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其中,最终所有权归投资者所有,法人所有权归企
,1
业法人所有。无论是最终所有权还是法入所有权都是一种责权利相统一的权利。财产的
所有者和经营者既能行使一定的权力:所有者职权和经营者职权,同时,又要承担相应
的责任,并能获得相应的收益。责权利关系的统一既能调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t动性和创造性,又能约束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具有激励和约束相对称的作用和功
能。公司制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它能够较好地实现“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政企分丌、管理科学”的原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F,国有资产的所有
权因为人人有份(即因为人人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拥有所有权),其完整性和排他性缺
乏。公司制的制度安排因为明确界定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财产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
权,因为坚持“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规则,从而使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得以清晰。
公司制财产的最终所有者和法人所有者行使什么样的权利,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十分清
晰,且受法律的保护和制裁,权责非常明确。政府只是行使财产最终所有者的职责,不
能直接干预公司的财产经营活动,政企也就自然分开。法人所有者因为要对股东负责,
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同时,因为要受股东的财产约束,也就有了加强管理的压力
和动力,管理科学的目的就能够实现。从理论上讲,公司制确实是一种能够实现“产权
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制度安排。从实践来看,公司制也表现出了
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安排。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进~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并指出:“除极少数必须出国家
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明确了股份制是将来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改革的主要方向。而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
引进股份制,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用股份制来改造国有企业以来,全国上下曾经形成
了一股“股份热”,而且从上海、广州对公司企业成功的股份制改造看,可以认为,股
份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运作机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中心环节。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十多年来的股份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
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相反,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中
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进展也不够快。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0年底,520家国家重点
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有430家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只有282家企业整体或部分
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有多元化投资主体。而在实行股份制改革的
国有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比较ftE重。掘统计,2001年4月底,全国上市公司中
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50%的有890家,占全部公司总数的79.2%。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还要继续深化,特别是“国有股减持”
的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入,中央确定的“进一步探索”与“积极推行”股份制的决策具有
较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进展不大,而且困难比较
大。主要表现在:国有资本过大,社会资本对其“稀释能力”比较小,多数社会资本持
有者或战略投资者把其看作“庞然大物”,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由
于历史的原因,债务负担比较大,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给银行打工”现象严重,对
资本持有者或战略投资者缺乏吸引力;人员压力与社会负担比较大,致使资本持有者或
战略投资者“望人兴叹”:组织结构复杂,发展不平衡,整体改造的经济性差;主辅分
离不彻底,主业不明晰,改制的潜力难以预测等。这些问题,是进行股份制改革必须解
决的,但是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股份制改造又如何开展昵?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我认为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要找准突破口,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分而治之”。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做好F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以下简
称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进行彻底的主辅分离,
使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实现“改制分流”。二是对企业集团下属有前途的“二级”、
“三级”法人以及分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也就是说,对于集团整体由于种种原因不能
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可以对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这一改造实现
“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并为集团整体股份制改造奠定基础。三是整合集团产
业资源,按照产业链与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要求进行集团内部或与集团外部进行重组,重
组后按产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第二步,“合而分立”。由于建立与优化大型企业集团的产业链的原因,对实施了股
份制改造的若干家公司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需要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股份制公司。新公司
的股份制度一方面要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要考虑集团经营层与骨干的个人持
股(MBO)与股份期权激励制度的设计。
第三步,“整体改造”。即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公司股票上
市”,使整个集团全部实现股份制改造。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改革,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芨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链更加明晰。
同时,由于实现了主辅分离,有利于集团进一步进行股份制改造,特别有利于引入战略
投资者,而且由于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引进了股份期权的运作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激
励与约束经营者,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所以,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来说,进行股份制改造时,不能片面强调集团整体的股
份制改造,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而且
股份制改造工作也要与机制改革、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重组等结合在一起进行。
二、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登记的国有独资企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一些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也不完善。我认
为这些大犁国有企业尽快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按《公司法》转为现代公司,建立和完善
蒂事会,实行两权分离,并逐步创造条件,实现股权多元化,为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打好
基础。中央特大型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骨下,但是这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慢
了,需要尽快赶上来。
实践证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很好地结合
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重点应放在加快企业管理现代
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和改进企业质量、成本、营销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严
格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推进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衔接等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的月标模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固有企业公司制的制度变革有多种实现形式:国家独资、国家控股和国家参股等。公司
制的制度安排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权利结构、行为目标和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表层
次的内容,权利结构是决定运行机制的深层次内容。公司制的制度安排不同,权利结构
就不完全一样,行为目标和运行机制也就不会完全相同。
传统国有企业的权利结构可以用“两权合一”的形象语言来表述。所谓两权合一,
是指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国家代表全民既行使所有权,又行使经营权。
固有企业及其管理者没有任何经营财产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都和企业
的利益无关。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就像一个大工厂,各个企业只不过是
它的一个车间,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完全按照国家认定的利益目标。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完全是一种隶属关系,而非经济关系。企业只是按照国家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就不需要
考虑生产、分配和流通环节中的任何问题。可见,传统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实际上是一
种行政治理结构,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不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而是一级行政官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承包制和公
司制的变革,突破了传统国有企业的行政权利结构和行政治理结构,建立起来的是公司
制度F的以财产权利作为基础的治理结构。由于公司制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国家独资
形式的,也有国家控股形式的,还有国家参股形式的,所有对于不同形式的公司制企业
的权利结构与治理结构进行选择就显得十分必要。
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和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既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谓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指的就是国有企业要成为商品生产
者和商品交换者,它必须拥有财产的自主支配权,这种权利不是承包制意义下的经营权,
而是公司制意义下的财产法人所有权,即依法对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权利。
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指的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需要财产所有权的排
他性,需要建立产权清晰的公司制及其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在一个财产所有权缺
乏排他性的国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一种没有必要发展的东西。凡是实行财产公有
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被否定,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和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也是一个市场选择问题。市场失灵的、需
要政府调节的行业,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应该选择独资公司制的制度安排;市场调节有效、
国家需要控制发展的行业,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应该选择控股公司制的制度安排;市场调
节有效、国家无需控制发展的行业,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应该选择参股形式的公司制的制
度安排。
,4
三、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来看,当前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国有企业的进入与退
出、企业并购与重组、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国有资
产的安全,以及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都要求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市
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
改革丌放以来,我国对国有企业体制进行了制度变革,由传统的行政治理结构逐步
转变为法人治理结构。相应地,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也由生产型的管理逐步转变为生产
经营型的管理,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都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运行机制逐步转
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
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充分考察传统的和现有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对现代
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由比较清楚和比较全面的认识。
解放后,我国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
制和集体所有制,与财产公有制相适应,我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
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企业的管理只是为完成生产任务,因而被称为简
单的生产型管理。由于企业管理者只有单纯的生产管理观念,根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
因而企业的发展成为缺乏效益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我国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改革主张,进而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管理
不只是要管理内部的生产,也要处理好与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关系,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
增强。尽管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不是十分
重视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在推行承包制的过程中,以包代管的现象十分严重。
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选择公司制的制度变革,目的是实现“产权清晰、权
责明确、政企分丌、管理科学”。但是,自国有企业公司制的制度变革以来,企业管理
制度与管理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未能从根本得到解决,经济效益不高的问
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固然由管理者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公司制治
理结构的信任托管和委托代理环节上出了问题。所以,国有企业公司制变革以后,加强
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任托管制度和委托代理制
度。在我国的公司制制度变革中,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国有股股权谁为代表、公司领导人任命行政化和内部人失控。如果国有股的权益因为由
谁代表的问题不明确,或者即使明确谁为代表,但它不能像自然人那样行使所有者职责,
那么公司领导人就由可能通过损害国有股权益束使自己受益。如果公司领导人由行政任
命,而不是由股东选择,那么,他们就只会向行政负责,而不会向股东负责。如果经理
人员能够通过“内部人控制”损害股东利益而受益,也就不愿意费大力气去建立管理制
度,提高管理水平。
可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使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国有食业应推行现代企业
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建立财产所有者和企业法人的信用托管关系、仓业法人和经理的
委托代理关系,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其
次,明确国有股股权代表,改善股权结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的充分性程度,
加强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再次,按照公司法人治理规则,改革我国的人事干部制度,
真-I卜做到政企分开。同时,也不能忽视现代管理制度必需的配套改革。只有相应的改革
到位,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得以建立和币常运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对国有企业制
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而且也进行了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体制等方面
的改革,这些制度变革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管理科学的目标使可以实现的。
在这里,值得强调的就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共十六大明确了我舀国有
资产管理改革的方针任务。2003年上半年,国务院“国资委”已成立。监管着189家中
央企业和2.59万亿元国有净资产。地方国资委正在逐步成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暂行条例》、《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已经出台。可以看出,对工商企业国有资产的嗡管已经开始,正在探索和改进。有些问
题,则还需要在以后实践中逐步落实解决。例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如何真正做到管资
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怎么样只当老板,不当“婆婆”。除此以外,对于金融企业的
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和无形的国有资产如何监管,尚待研究之中。
可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只是开了一个头,要做的事还多得很。鉴于我国国有资
产特别庞大,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因此,需在统一部署下,积极推进改革,使由我
国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血汗积聚的国有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随着企业由国有制转向承包制,再向公司制的变革,企业的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
的变化。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即等
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的分配原则。承包制仍然坚持按劳分配,但劳动收益与经济效益挂
钩。公司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改革产物,它坚持的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由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分配又是对
经济利益影响最大的人类选择活动,所以,研究企业的分配制度及其制度变革对于调动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传统分配机制难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
性,工资分配行政化是缺乏效率的分配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后,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
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之后采取承包制的国有企业的分配机制,虽然坚持了生产资料占有
上的公平观和按劳分配原则,但仍然难咀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而公
司制的制度变革扬弃了传统的按劳分配原则,峰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劳动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同其他生产要素一道创在社会财富。但是.劳动者和其他生产
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分配才算公平和有效率就成了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分配制度由单一的按劳分配逐步向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由传统的分配行政化逐步向分配市场化的方向转变,是国有
企业制度创新在分配领域的重要表现。所谓分配市场化,就是按劳动和生产要素的市场
供求关系和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进行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有可能使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得以平
衡,充分调动所有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我国企业的分配制度由传统的按劳分配逐步转变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
结合,应该说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其实,我们看到,按生产要素分配指
的是财富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是一种财富分配,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的分配是一种价值分配。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时,分配方式也应由按劳分配逐步转变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
现了价值分配向财富分配的逐步转变。人们如果坚持传统的价值和价值分配观念,就会
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财富分配观念相抵触,阻碍分配制度的变革。转
变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是开展分配制度变革的需要。
第四章、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外部条件
国有企业通过制度创新,由传统的国有制变革为承包制,再转变为公司制。而公司
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它的资本通过资本市场柬筹措;它的劳动力
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选择;它的产品通过商品市场来出售;它的管理人员由董事会从经
理市场上挑选;它经营的风险由投资者承担有限责任。总之,公司制的制度变革要做到
资本社会化、管理社会化和JxL险社会化。可见,要使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顺利
进行,一些外部条件时必不可少的。
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的制度变革,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的经营的资产、经
营的方式和经营目标具有多样性,需要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所谓经
营的资产多样性,是指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以后,成为资产的法人所有者,它拥有的法
人资产既有实物形念,也有价值形态。这些资产的流动与运用需要在相应的市场上/-t‘能
实现。所谓经营的方式多样性,是指资产可以区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两类,而且就
每一类资产而言,又可以细分为亚类和次亚类,它们的经营方式各有特色,也需要有完
整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所谓经营的目标多样性,是指企业经营资产的多样性
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决定它的利益目标也具有多样性,实物资产的收益是在商品市场
上实现的,会融资产的收益是在金融市场上实现的,同样地,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
市场机制是必要的。
(一)商品市场
商品是公司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公司的生产计划是由商品市场的供求
关系决定的。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扩大生产计划;商品供过于求,公司压缩生产计划。
其次,公司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是在商品市场上自主选择的。生产资料市场供不应求,
价格上升,公司会压缩生产资料的需求;或者选择代替品。反之亦然。再次,公司生产
的产品是在商品市场上自主销售的。商品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公司从销售中能够
获得较高的利润:供过于求时,公司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商品市场能否发挥调节公司
行为的作用,在于商品价格能否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价格有弹性,能够反映市场
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公司的生产和供给行为有较大的调节作用:价格缺乏弹性,难以反
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公司生产和供给行为缺乏调节作用。公司的生产与供给离不
开价格机制的影响和作用。
(二)劳动力市场
公司制的制度变革促进了劳动就业和工资分配的市场化。劳动力的价格是有劳动者
根据自身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向用工方讨价,用工方根据劳动力的使用价
值给出还价决定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体现了劳动者和
用工方的权利。劳动就业和工资分配的市场化要求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现在.我国
的劳动力市场不很规范,而且劳动力供过于求的问题比较严重,对劳动者就业和参与分
配}分不利。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列于公司制的制度
变革十分必要。其实,发展作为劳动力市场一种的经理市场对于公司制的制度变革也是
至关重要的。
(三)资本市场
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产权关系的明晰化是公司制的
基本特征。不过,明晰的产权关系要按照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和契约证券化的方式来实现。
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出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购买股票,前者取得财产的法人所有
权,后者取得财产的最终所有权。最终所有者和法人所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通过市
场让渡的方式得以明确界定的。股票市场对于界定财产权利、维护投资者利益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股权能够流动的,它的资产存量越
盘越活;股权不能流动的,资产存量难以盘活,需要建立股权市场。因此,建立、健全
和完善资本市场,对于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对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
市场的完整性和完善性,除了市场类型的完整性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以外,还应该
包括市场主体的完整性、市场区域的完整性、市场组织和规则的完整性以及市场调节对
象的完整性等。
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缺乏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被认为是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中困难重重的一个重要
原因。社会保障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
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资助,并帮助其重新找到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个社
会化程度较高、覆盖面较广、效率与公平兼顾、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较健全的多层次、
多洋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这些工作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满
足不了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公司制改革的需要,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
深化改革。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和健全性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保险制度必须完整而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完整性可以区分为城镇保险制度
的完整性和农村保险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城镇保险制度的完整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
内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和工伤生育社会保险等。而农村社会保险制
度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村救灾保险。
2.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完整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比社会保险制度内容更广泛
的概念,除了社会保险制度外,还包括社会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优抚安置制度等。
3.保险市场体系必须完整和健全。保险市场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保险市场主体的完整性,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还应该发展其他类型的保险公司。
二是保险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具有完整的自主权。三是保险市场的完整性,各种类型
的保险市场必须齐全。四是保险市场业务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市场主体,都要以法律条
文做出明确的规定。五是管理制度的完整性。
三、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
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革,捌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
成的财产法人所有权,能够以其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中,“依法”
指的就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安排之后,必须要在法律的舰范下运行。实际上,
公司制的制度安排,有许多问题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才能解决。
法律是对行为主体的行为的规范。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是保障行为主体权益的前提和
条件。如果按照法律约束对象的性质与约束方式划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可
以表述为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法三个大方面。其中,市场主
体法是指对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规范;市场行为法是指对市场运用规则和原则的法律规
范;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法是指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督、调控和社会保障的法
律规范。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三个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发挥着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和市场运作规则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法制建设的时间不长,法制的基础不够扎实,体系也不完备,
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的经济立法落后于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以及人们对法制建设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改革之后,
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目标与行为方式、经济权力和经济利益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如
果仍然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方式,通过行政干预来操作经济运行,显然不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我国司法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甚至某些执法者知法犯法,
助长了经济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妨碍了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建立,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
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国居民、某些行政官员和经济部门的官本位和庸俗关系学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中仍然非常严重,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
争。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该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一要发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工作。二要加强和改善司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1:作。
二二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四、转换政府职能
当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时,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
业制度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其目的就在于彻底转换政府职能和真IF落实企业的经营自
主权。政府要从具体管理企业、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转向宏观管理,如制定政策法
规、运用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等,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维持公平竞争的坏境。
改革丌放至今,我国政府职能的确有很大的转变,但是,经济环境并不十分宽松,
少数政府官员仍然利用手中的权利,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政府转换职能任重道远。
首先,要解决政府职能错位和政府职能缺位的问题。一要把那些营利性的、能够面
向市场的企业全部放开,国家只是作为所有者,享受分红派息,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
理者的权利,承担有限责任,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二要规范政府的经济
行为,把具有竞争性的盈利性企业峰决放丌,把关系国计民生的非盈利性企业坚决管好。
三要通过公司制的制度变革,实现政企真『F分离。
其次,要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一方面是机构的分流。把政府部门管辖的群众团体
分离出来,实行群众团体组织社会化,党政领导不应直接管理和干预。另~方面是机关
富余人员的分流。政府尽可能开辟多种就业渠道,使富余人员能够自主选择职业。
再次,要转变政府机关作用,“树立开明、廉洁形象,加强服务意识”。所谓开明是
指政府应放手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得自身发展。所谓廉洁,是指政府不办
公司,不搞摊派,不向企业伸手,不图私利。所谓加强服务意识,是指要为经济建设提
供充足的公共物品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要改革工作作风,
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五、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工作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处于攻峰阶段,结构调整处于关键时期。在深化国有企业
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必然带来劳动
力结构的调整,部分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的问题,
是推进国有企jlk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必不可少的
外部条件。
我们应该看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会遇到就业结构的调整,出现部
分职:[下岗的问题。没有就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难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难以
进行。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企业的破产,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
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厂矿的关闭,落后设备、技术、工艺的淘汰,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
力的压缩,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等等。这些都涉及到职工下岗、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
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和企业会受到较大冲击,也会造成一批企业破产和职工下岗。目前,
我国正处于人口就业高峰,城镇每年有大量新增劳动力,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
{1
转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健全,社会保障水平还较低,当前和
今后+个时期,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必须着
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扎实、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工作,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解决
好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二是在推进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特别是企业
职工的承受能力,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是要加强企业党组织建
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耍千方百计丌辟
就业门路,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血足要落实责任和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和社
会稳定的责任制度。
结论
1978年以来,我国就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胆探索,经济学理论界和广大经济工
作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所有这些也极大的推进了我
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国有企业改革意义重大。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与支柱。国有企业搞得好
不好,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与实力,而耳.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存亡与
发展。
改革71: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
现利润4610亿元,其中仅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就达3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国有资产
稳步增加,2002年达11万亿元以上,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其中三分之二是经营性
资产即国有资本。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有企业在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同益暴露,发展受到严重阻滞。从战略
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是初步形成现代企业
制度的框架,离规范的要求还很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刚刚起步。国企改革是中
国最重要最困难的改革,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要解决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把国
有企业搞活,就必须适时的进行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因此要推进国有企业
改革,必须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分重视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早在19世纪,马克思
就提出了制度变迁理论。邓小平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十分关注制
度问题,一再强调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
“制度是一个决定因素”。。现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也很重视对制度的研究。就一般意义
上说,引致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是制度不均衡,即现有制度安排不能满足人们对制度的
需求。在实践中,国有企业内部和国有企业与外部存在的种种矛盾,使得制度变迁和制
度创新成为必要。
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面临着种种约束条件,有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观念和知
识方面、主体方面,也有非制度方面的因素,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单的进程,我们会发
现,通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形成,国有企业素质也有很大改善,一大批国有企业
已成为国内乃至国外市场上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我们也看到,国有企业还存
在着严重的问题,国有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这也是
∞《邓小if,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朴1993年版,第297页
33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直接原因。
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在本质上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一是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三是国有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四是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此外,我们还要做好国有企业改革的
配套工作,为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二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健全
而完善的法律体系;四是转换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I】范恒山著《所有制改革:理论与方案》首都经济贸易人学f』;版社2000
[2】晓亮《所有制理论与所有制改革》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2
【3]李松森等著《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镶研究》乐北财经人学出版社2003
【4】于一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景维民主编《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一转型经济学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张幸福蒋《国有企业资产重绷与策略研究》经济科学山版社2003
[71邹瑞安“试论国有企业总体政革方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8]陆’j⋯试析国有企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北京科技人学学报》1994年04期
[9]—卜弧平“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难点与对策”(-It方经济》1994年06期
flOl李尔华“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闯题的认识”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11期
[11】艾淑平等“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面临的几个难题” 《探索》2003年03期
f121郝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贵州化工》2003年04期
1131辛书闲“浅谈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改革方向”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14]彭兴“我国国有资产产权结构的框架设计” 《信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f151周肇光“新型.工业化与国有企业改革” 《当代思潮》2003年05期
【16]李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监管国有企业的模式和借鉴” 《商业文化》2003年06驯
[1 7】陈俊生“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前沿》2003年08月
[18】彭晓雷“加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广东审计》2003年09期
i 19]姜金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江西财税与会计》2003年09期
f201欧刚翼文等“外资并购: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分析”《江苏商论》2003年09月
1211林波“国有企业薪酬体系改革的再思考” 《r西电业》2003年10剃
f221姜兴宏“关丁|十六大之后国有企业的发展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S1划
『231范恒山“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意义重大”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年0l期
f24]陈清泰.-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 《中外企业文化》2004年01期
f251蒋雪梅“浅谈以市场为中一Ii,的企业理念转变” 《经济与管理》2004年02期
f26}黄少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产较制度政革”
《社会土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271f兜迎春筲“码克思关于企业所有权的观点与现代企业理论的比较”
《朴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28]HerbertA.Simon:Administrative Behavior,The Free Press 1997
35
【29]StephenA.Ross:Corporate Finance,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nc 1999
【30]Craig H.Peterson,Cris W.Lewis:Management Economics,Prentice.Hill Inc 1999
13 1]Stephen RRobbins,Marry Coultar:Management,Pearson Educatian.Inc 2002
【32]Jol'm LColly:Corporate Governance,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nc 2003
后记
中国经济所以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初见成效是密不可分的,国
有企毗改革是中国经济学术领域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并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契机,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化,
改革领域的不断拓宽,将会引出更多的课题。我将沿着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政治经济问题,
悉心钻研、勇敢探索,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分析和总结,与时俱进地完善《国有企业
制度创新及制度变迁》这一课题。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将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把
这一课题作为研究的重点,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感谢东北师范大学,能给我一次研究生学习的机会,能让我有资格撰写沦文、参与
答辩:感谢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令喜在教授,没有他的支持,我很难
有足够的资料及信心完成论文的写作;感谢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传道、授业、解惑的
各位老师,是你们帮助我在学业及认知事物能力上逐步提高:感谢催铁刚老师及时的联
络及信息传达。同时,感谢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俊隆先生、副总经理李羽先
生、人力资源部主任李春华女士,没有他们的帮助及支持,我也无法在工作之时分身从
事研究。
最后,衷心祝愿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能在理性抉择的驱动下,踏入经济链条的良性
循环中;祝愿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祝愿商学院及东北师范大学蒸蒸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