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162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中共中央党校
飞833575
博士学位论文
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李莉
指导教师姓名: 王丕立职称: 熬援
工作单位: 生基虫去堂撞经渣堂熬班部
申请学位级别: 擅± 专业名称: 夔渔经进堂
论文提交日期:2Q蛆生§旦!Q旦论文答辩日期:2QQ§生旦旦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虫基主塞堂撞2QQ§生旦旦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05年5月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一节美国消费信贷缘何蓬勃发展⋯⋯⋯⋯⋯⋯⋯⋯⋯⋯⋯⋯⋯⋯123
一、基本情况⋯⋯⋯⋯⋯⋯⋯⋯⋯⋯⋯⋯⋯⋯⋯⋯⋯⋯⋯⋯⋯⋯⋯123
二、定理对事件的解释⋯⋯⋯⋯⋯⋯⋯⋯⋯⋯⋯⋯⋯⋯⋯⋯⋯⋯⋯125
第二节消费信贷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126
一、基本情况⋯⋯⋯⋯⋯⋯⋯⋯⋯⋯⋯⋯⋯⋯⋯⋯⋯⋯⋯⋯⋯⋯⋯126
二、定理对事件的解释⋯⋯⋯⋯⋯⋯⋯⋯⋯⋯⋯⋯⋯⋯⋯⋯⋯⋯⋯127
第三节日本政府为何立法限制消费信贷发展⋯⋯⋯⋯⋯⋯⋯⋯⋯⋯130
一、基本情况⋯⋯⋯⋯⋯⋯⋯⋯⋯⋯⋯⋯⋯⋯⋯⋯⋯⋯⋯⋯⋯⋯⋯130
二、定理对事件的解释⋯⋯⋯⋯⋯⋯⋯⋯⋯⋯⋯⋯⋯⋯⋯⋯⋯⋯⋯131
第四节简单的小结⋯⋯⋯⋯⋯⋯⋯⋯⋯⋯⋯⋯⋯⋯⋯⋯⋯⋯⋯⋯⋯136
第八章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在我国的应用⋯⋯⋯⋯⋯⋯⋯⋯⋯⋯⋯⋯⋯137
第一节基本情况⋯⋯⋯⋯⋯⋯⋯⋯⋯⋯⋯⋯⋯⋯⋯⋯⋯⋯⋯⋯⋯⋯137
第二节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对我国情况的解释⋯⋯⋯⋯⋯⋯⋯⋯⋯⋯139
第三节简短的小结⋯⋯⋯⋯⋯⋯⋯⋯⋯⋯⋯⋯⋯⋯⋯⋯⋯⋯⋯⋯⋯145
附件1: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的通知⋯⋯147
第九章定理的适用性和政策含义⋯⋯⋯⋯⋯⋯⋯⋯⋯⋯⋯⋯⋯⋯⋯⋯⋯150
第一节定理的适用性⋯⋯⋯⋯⋯⋯⋯⋯⋯⋯⋯⋯⋯⋯⋯⋯⋯⋯⋯⋯150
第二节政策含义⋯⋯⋯⋯⋯⋯⋯⋯⋯⋯⋯⋯⋯⋯⋯⋯⋯⋯⋯⋯⋯⋯153
附录⋯⋯⋯⋯⋯⋯⋯⋯⋯⋯⋯⋯⋯⋯⋯⋯⋯⋯⋯⋯⋯⋯⋯⋯⋯⋯⋯⋯⋯158
附录1:对乘数的理解和计算⋯⋯⋯⋯⋯⋯⋯⋯⋯⋯⋯⋯⋯⋯⋯⋯⋯158
附录2:参考文献⋯⋯⋯⋯⋯⋯⋯⋯⋯⋯⋯⋯⋯⋯⋯⋯⋯⋯⋯⋯⋯⋯⋯165
图表目录
第三章
表3.1 1989年与1995年各种类型的贷款人持有美国家庭的债务⋯⋯55
表3.2银行发放的消费信贷占全部信贷发放的比例⋯⋯⋯⋯⋯⋯⋯⋯5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四章
表4.1
表4.2
图4.1
第五章
表5.1
表5.2
表5,3
表5.4
袁5.5
表5.6
图5.1
图5,2
图5.3
图5.4
图5.5
图5.6
第六章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服务部门分类目录⋯⋯⋯⋯⋯⋯⋯⋯⋯⋯⋯81
部分国家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82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76
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固定资产投资⋯⋯⋯⋯⋯⋯⋯⋯⋯⋯⋯⋯⋯99
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100
美国企业家信心指数⋯⋯⋯⋯⋯⋯⋯⋯⋯⋯⋯⋯⋯⋯⋯⋯⋯⋯101
美国的投资和投资信贷⋯⋯⋯⋯⋯⋯⋯⋯⋯⋯⋯⋯⋯⋯⋯⋯⋯102
美国消费者景气指数⋯⋯⋯⋯⋯⋯⋯⋯⋯⋯⋯⋯⋯⋯⋯⋯⋯⋯102
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102
信贷导致的需求变动图⋯⋯⋯⋯⋯⋯⋯⋯⋯⋯⋯⋯⋯⋯⋯⋯⋯92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97
我国消费者信心变动图⋯⋯⋯⋯⋯⋯⋯⋯⋯⋯⋯⋯⋯⋯⋯⋯⋯98
我国企业景气变动图⋯⋯⋯⋯⋯⋯⋯⋯⋯⋯⋯⋯⋯⋯⋯⋯⋯98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图⋯⋯⋯⋯⋯⋯⋯⋯⋯⋯⋯⋯⋯⋯⋯99
各国投资和增长率⋯⋯⋯⋯⋯⋯⋯⋯⋯⋯⋯⋯⋯⋯⋯⋯⋯⋯⋯儿4
表6.1 不同情况下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121
第七章
表7.1
表7.2
表7.3
表7,4
第八章
表8.1
图8.1
美国投资贷款利率和消费信贷贷款利率⋯⋯⋯⋯⋯⋯⋯⋯⋯⋯126
日本的储蓄和投资占GNP的比重⋯⋯⋯⋯⋯⋯⋯⋯⋯⋯⋯⋯133
日本的储蓄和投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134
日本的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135
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
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变动图⋯⋯⋯⋯⋯⋯⋯⋯⋯⋯⋯⋯⋯⋯⋯13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中文摘要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始终
面临的一个头痛问题。其实,扩大有效需求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刺激消费:一
是刺激投资。我注意到,近些年来,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刺激消费,比如消费信贷
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措施。然而,消费信贷能否拉动国内需求,理论上尚有疑点,
目前还难以定论。所以,研究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弄清消费信贷到底能
不能刺激消费,能不能拉动国内需求,在哪些条件下可以拉动,这些问题不仅是
宏观需求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从这
个角度看,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各国政府对消费信贷很关注,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消费信贷和国内
需求的关系。从我目前掌握的文献看,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消费信贷可以拉动国
内需求。例如萨威格专门对消费信贷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结论是,消费信贷从
长期看会减少消费需求,从短期看可以扩大国内需求;英国货币金融理论家霍曲
莱提出总需求理论,他认为总需求的变动必须追随到银行信用的变动,银行信用
(包括用于消费的消费信贷和用于投资的投资贷款)增加都会导致总需求增加;
凯恩斯学派的信用调节论则说明,放宽信用(包括消费信贷),将可以增加投资
和消费,从而扩大国内需求;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等国内学者均认为消费信贷
可以拉动内需。
在这个问题上,本论文的观点则不同,其研究结论是:只有在特定的约束条
件下,消费信贷才能拉动国内需求,而通常的情况是,消费信贷对于拉动国内需
求无效。这也正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对于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本论文
分为长期和短期来研究,并在严格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推导出消费信贷两个定理,
即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和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从长期看,消费信贷并不
能拉动消费需求,即无论是分期付款,还是要求消费者一次性付款,对消费的刺
激作用都是等效的。对此,本论文称之为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消费信贷第一
定理)。从短期看,只要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那么消费
信贷的发放就不仅不能拉动国内需求,相反还会减少国内需求。对此,本论文称
之为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消费信贷第二定理)。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本论文的创新,还在于提出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两个推论。其推论一
是:在短期内,如果投资引诱足够大,那么对于同一笔资金面言,用于投资比用
于消费对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大;推论二是:在短期内,如果投资引诱足够大,
那么对于同一笔资金而言,用于投资比用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这两个
推论解决了一直以来争论激烈但没有定论的一个理论问题,那就是储蓄(或投资)
与经济增长孰为因孰为果的问题。消费信贷两个定理的推论说明,储蓄(或投资)
导致经济增长,即储蓄(或投资)为因,而经济增长为果。
对于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关系的研究,现有的文献大多采用的是归纳法,即
通过对一些经验事实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判断。而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
的则主要是演绎法,即首先提出假说,然后经过不断地证伪,探讨假说成立的约
束条件。以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分析工具,通过逻辑演绎与推理,得出长期消费
需求等效定理和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定理的现实应
用中,为了避免出现假相关情况,本论文运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透过复杂的
经济现象,揭示本质。另外,本论文还运用了大量案例,对消费信贷两个定理进
行了验证。
本论文总共九章,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消费信贷和国内需求之间
关系的文献综评,这部分既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又同时
对这些研究成果给予了评论。在文献综评的基础上,作者在中篇提出了与国内外
研究成果不同的研究结论。中篇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共分为两章即第四章和第
五章,分别推导出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和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同时,将
可能影响定理结论的各种条件逐一进行了分析。下篇包括三章,是消费信贷两个
定理的现实应用。第六章对定理的约束条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明确了在这些约
束条件不能满足时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从而为解释现实问题提供了分析
框架;第七章中运用消费信贷两个定理以及第六章的结论,对有关消费信贷的历
史事件进行了解释,主要包括消费信贷为何在美国等国家蓬勃发展;消费信贷对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日本政府为何立法限制消费信贷等;第八章专门
分析了我国的情况。第九章则在对上篇、中篇、下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说明了
定理的适用性,并解释了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和推论的政策含义。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关键词】
消费信贷、消费需求、国内需求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Studies on Consumer Credit and Domestic Demand
(ABSTRACT)
Since 1930%,overproduction and insufficient effective demand
has become a hot potato for market economy countries.In fact,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enlarge domestic demand;one is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while the other one is to stimulate investment.I noticed
that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in recent years,for example consumer credit
is one method.However,there are theoretically doubtful points
whether consumer credit can enlarge domestic demand or not,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sn’t been confirmed.Therefore,to
study on consumer credit and domestic demand,to understand
whether consumer credit can stimulate consumption and domestic
demand or not,to make it clear in which circumstances can consumer
credit enlarge domestic demand and sD On,these problems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macroeconomics,but also have direct
influences to macroeconomic policies.From the above,we can say
that th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meanings of the paper are quite
significant。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consumer
credit while many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also commit themselves
to study on consumer credit and domestic demand.As far as l know,
most of the scholars held the same view that consumer credit can
enlarge domestic demand。For example,conclusion of F.Zweig is that
in the long run consumer credit cannot stimulate consumption,and in
addition,for the reason of fee for credit,consumer credit will decrease
consumption.And in the short run,consumer credit can enlarge
domestic demand。R。G,Hawtrey,a British money and finance theorist,
4
壁主笙兰堡塑茎篁篁皇里塑置查
has an aggregate demand theory and it says that the change of
aggregate dem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 of bank credit.The
increase of bank credit including consumer credit and investment
credit will increase aggregate demand.Credit adjustment theory of
Keynesian economics regards that broaden credit including consumer
credit can increase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and thus enlarge
domestic demand.Economists in China for instance Professor Lin Yifu
of Beijing University also took the same view that consumer credit can
enlarge domestic demand.
In this problem,the paper holds a different view.The conclusion is
that only in specific assumptions can consumer credit enlarge
domestic demand while the common situation is that consumer credit
has no effect on enlarging domestic demand.This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papen The paper distinguishes short run and long run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domestic demand,
and based on strictly theoretical analysis get the two consumer credit
theorems which are long—run consumption demand equivalence
theorem and short-run domestic demand uneauiValence theorem.For
the long run,consumer credit cannot stimulate consumption demand,
either installment payment or one—O仟payment,this is what the paper
called long-run consumption demand equivalence theorem(the No.1
consumer credit theorem).In the short run,as long as the expected
investment profit rate is larger than loan rate and with sufficient
information,consumer credit will not enlarge domestic demand,on
the contrary,it will decrease domestic demand,this is what the paper
called short-run domestic demand uneauivaIence theorem(the No.2
consumer credit theorem).
The other innovation of the paper is to bring forward the two
infers of short-run domestic demand unequiVaIence theorem.The
No.1;nfer is,in the short run,if the inducement to investment is large
S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enough,then for the same capital,compared with using it in
consumption,using it in investment will has more effect in enlarging
domestic demand.The No.2 infer is,in the short run,if the
inducement to investment is large enough,then for one capital,
compared with using it in consumption,using it in investment will has
more effect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The two infers settle the
quarreling theoretical problem,which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ving(or investment)and economic growth,and which is the reason
and which is the result.The two consumer credit theorems told us that
saving(or investment)would result in economic growth;that is to say,
saving(or investment)is the reason while economic growth is the
result.
Most of the research document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domestic demand adopted induction method,
which is to generalize and summarize some experiential facts and get
the adjustment.While the paper uses deduction method,raise a
question first and make a hypothesis,and to find the assumptions of
the hypothesis after continuous refutation.The paper uses classical
theory as analysis tools,through logical deduction gets the long—run
consumption demand equivalence theorem and short—run domestic
demand uneauiValence theorem.In order to avoid the happening of
false correlation,the paper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tries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Besides that,the paper
uses many cases to verify the two theorems.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9 chapters,and the main parts are the
three sections.The first section is research document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domestic demand,include
the research papers home and abroad,in addition this section also
has the comments on those research documentations.Based on the
first section.the second section gives a different research conclusion.
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This section is the key part of the paper including the fourth chapter
and the fifth chapter,long-run consumption demand equivalence
theorem and short—run domestic demand uneauivaIence theorem are
put forward bo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 economic theories,
and the possible factors which may affect the result of the theorems
are analyzed.Only when the theorems can explain the facts can we
call them scientific ones.Thus in the third section the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eal world using the two
theorems.The third section includes three chapters.In Chapter 6,the
paper makes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assumptions of the two
theorems and makes it clear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redit and domestic demand will when assumptions cannot
be met,those provide framework to explain realistic problems.In
Chapter 7,the paper makes some explanations on some events
concerning consumer credit,for example why consumer credit is
vigorously developed in America,what's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
credit to 1930%recession and wh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restricted consumer credit by laws and regulations.In Chapter 8,the
paper analyzes China's situation about consumer credit and domestic
demand.Based on the three sections,Chapter 9 makes some
explanation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heorems and the policy
meanings of the two consumer credit theorems and the two infers.
Keywords:
Consumer Credit,Consumption Demand,Domestic Demand
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导言
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一时间哀鸿遍野,大量工人失
业,经济沉疴难愈。面对生产过剩,传统经济学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新的实践
呼唤新的理论,根据对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分析,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在他看来,经济危机的罪魁,
正是有效需求不足。他解释说:所谓有效需求不足,就是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小
于总供给。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即
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它们抑制着消费需
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消费需求不足使得储蓄增加,投资需求不足又不能将储蓄
及时转化为投资,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时至今日,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所共同面临的一
个棘手问题。我们不妨以日本和德国为例,目前日本面临的最大经济问题之一,
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是投资不畅,一方面是消费低迷。日本经济产业省称,
日本2003年5月份的零售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为连续第26个月出现下滑;
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月率和年率均下跌O.2%: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第44个
月较上年同期出现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使得日本企业大量裁员或破产。根据日本
政府的数据,截止到2003年5月份,日本的失业人数达到375万,失业率达5.4%,
接近2002年8月的5.5%的历史最高记录。o
再来看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的情况,德国经济已经连续3年陷于停滞,
2000年失业率为9.1%,2003年为10.4%,2001年国家预算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
值的2.8%,2002年为3.5%,2003年达到4.1%,连续两年突破欧盟稳定公约规
定的3%的界限。从投资的情况看,2003年企业投资比2002年下降1.9%,其中
建筑投资下降得最为厉害,达到3,6%,成为投资不振的主要原因。从消费的角
度看,虽然从业人员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下降,私人消费需求却停滞不前。2002
年,德国统一十几年来第一次私人消费下降,2003年也只有微不足道的0.2%的
恢复。人们担心社会福利体系改革后个人支出会增加,于是捂紧钱袋,不敢花钱,
。陈东海,《日元贬值正当其时》,《国际金融报》,2003年7月7日。
8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储蓄率高达11%。股市低迷造成一部分人财富缩水,使他们减少消费。①2003年
10月下旬,德国六大经济研究所发表经济状况报告,11月上旬,独立的德国总
体经济评价专家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整顿国家财政改革税收制度》的经济鉴定报
告。两组专家一致指出,内需不足是造成德国经济不振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只要是市场经济国家,那
么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就都是各国政府无法逾越,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也开始逐渐实行市场经济,有目共睹的是,在经过了二十多年
的发展后,我国经济也早已。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也成
为困扰我国经济的一个主要问题。1999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就曾明确指出:“当前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缓
慢,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我们坚持扩大内需的
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
控经济运行。”o
我们知道,扩大内需,保证适度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支撑就业扩大的基
础。总需求规模的扩大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改善就业条件。尽管随着经济增长
方式集约化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下降,但是扩大内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也是很明显的。与此对应,内需不足也会加重就业的压力。如今,失业压力已经
成为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经济结
构大调整、制度转型以及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平均年新增劳动力将近1500
万人,公有经济的冗员将有4500万人要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000万人要转
移。1997年我国实际失业率超过8%,超越了我国正常自然失业3%,就业压力
问题凸显出来。o
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市场经济各国政府而言,有
效需求不足就是一个各国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绞尽脑汁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有
句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只有对症下药,
标本兼治,才能药到病除。既然国内需求不足的成因一是投资需求不足,一是消
费需求不足,那么,扩大有效需求也就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刺激投资,一是刺
。江建国、史世伟,《投资不振失业过高德国经济停滞不前》,《环球时报》,2003年12月17日。
o《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1999年1{月18日。
o袁恩帧等,《扩大内需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激消费。
我注意到,近些年来,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刺激消费,比如消费信贷就是其中
的一个主要措施。所谓消费信贷,按照美国《同等信贷机会法》的界定:“消费
信贷是指用于消费者购买物品、服务并用于私人用途的贷款”。①消费信贷不仅有
期限,而且计算利息。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信贷产生于20世纪初,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消费信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消费品种类的曰
益繁多、人们对“负债消费”的逐步接受、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于各国政府非常看好“消费信贷”这个新
鲜事物,鼓励消费信贷的发展,并积极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以美国为例,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保护消
费者的利益,规范贷款人的行为,完善消费信贷市场;例如,1968年国会通过
了《诚实信贷法》(Truth.in.1endingAct),1969年又通过《消费信贷保护法》(the
Consumer Credit ProtectionAct),同年还公布《信贷控制法》(Credit Control Act),
1971年颁布了《公正信用报告法》(FairCreditReportingAct),1975年出台了《同
等信贷机会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等等。除立法以外,美国各级政府
通过完善个人信用制度,降低消费信贷的交易成本,促进消费信贷的大力发展。
另外,政府出台大量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消费信贷的发展,例如美国政府规定,
如果消费者采用消费信贷方式购买住房,那么,所需缴纳的抵押贷款利息和地产
税可以冲抵个人所得税,此举对刺激住宅消费信贷自然十分有利。在政府这种“顺
水+推舟”的方式作用下,消费信贷这种金融政策,作为调控消费的重要手段,
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贷款规模逐年上升,贷款品种不断创新。如今,在美国
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的份额愈来愈大,这个数字
一般在20%.40%,有的甚至达到60%。
不仅是发达国家青睐消费信贷,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1999年,中国人民
银行发布第73号文件⋯《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
“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以下统一简称消费信贷),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
动生产,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件提出了九条指导意见:如稳步推进和拓展消费信贷业
o Consumer credit means credit extended to a natural person primarily for personal,family,or household purposes
Sec 202 2 Definitions.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
1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务,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服务领域,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等等,其目的就是促
进和规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指导意见下发后,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迅速蓬勃发
展起来。我国的消费信贷从有统计数据的1997年的172亿元发展到2002年的
10669亿元,平均每年以160%的速度增长。目前消费信贷己占到GDP总量的
10.46%,银行贷款规模的7.6%。
如今,消费信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消费信贷业务早
已成为一些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和国内需求具有拉动作用
也普遍被接受。现在不少经济学界同行,就经常用中国老太婆和美国老太婆买房
的故事,来说明信贷消费对拉动消费的意义。故事的大意是,两个老太婆在天堂
里聊天,中国的老太婆说,我积攒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刚住了一
夜就来到了这里。美国老太婆说,我当初向银行贷款买了房,直到昨天才还清银
行的贷款,今天也来到这里了。故事告诉人们:消费信贷使得美国老太婆的远期
消费提前实现,住了一辈子房子。也许正是凭借于此,人们便得出了消费信贷可
以扩大消费、进而扩大国内需求的结论。
其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理论观点似是而非,但由于由来已久,
人们习以为常,很少会有人提出质疑。有关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观点,就是如
此,特别是消费信贷使得远期消费提前实现这个结论,可能会误导人们对消费信
贷的全面认识。而本论文将证明,只有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消费信贷才能拉动
国内需求,而通常的情况是,消费信贷对于拉动国内需求无效。
本文将推导出有关消费信贷的两个定理:从长期看,消费信贷并不能拉动消
费需求,即无论是分期付款,还是要求消费者一次性付款,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都
是等效的。对此,我称之为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消费信贷第一定理)。从短
期看,只要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那么消费信贷的发放就
不仅不能拉动国内需求,相反还会减少国内需求。对此,我称之为短期国内需求
不等效定理(消费信贷第二定理)。通过这两个定理揭示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之间的真实关系,澄清人们对于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之间关系的一些模糊和不正
确的认识,给各国的政策制订者以指导。
本论文总共九章,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消费信贷和国内需求之间
关系的文献综评,这部分既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又同时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对这些研究成果给予了评论。在文献综评的基础上,在中篇提出了与国内外研究
成果不同的研究结论。中篇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共分为两章即第四章和第五章,
分别推导出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和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同时,将可能影
响定理结论的各种条件逐一进行了分析。下篇包括三章,是消费信贷两个定理的
现实应用。第六章对定理的约束条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明确了在这些约束条件
不能满足时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从而为解释现实问题提供了分析框架:
第七章中运用消费信贷两个定理以及第六章的结论,对有关消费信贷的历史事件
进行了解释,主要包括消费信贷为何在美国等国家蓬勃发展;消费信贷对20世
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日本政府为何立法限制消费信贷等;第八章专门分析
了我国的情况。第九章则在对上篇、中篇、下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说明了定理
的适用性,并解释了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和推论的政策含义。
1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上篇文献综评
高利贷是信贷的最初形式,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成熟的信用制度,是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并经历了和高利
贷很长时间的斗争后,才真正确立起来的。
19世纪初期,美国农民的购买力很低,根本没有能力购买农机具。当时,
市场上有许多收割机,农民却付不起钱。于是有一位收割机发明者麦克科密克,
创造了分期付款制度(消费信贷的一种)。这种方式使得农民能够用未来的收入
来购买收割机,而不仅仅只靠菲薄的储蓄。这样,一夜之间,农民就有了购买农
机具的能力了。彼得·德鲁克曾就此评论说:“分期付款制度改变了经济。任何领
域只需引进了分期付款制度,它就能将经济从供应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不
管该领域的生产水平如何。””
也正是从19世纪开始,人们才停止讨论“信贷”的神学意义,转而去探究
信贷对经济的作用。对消费信贷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否定阶段,然
后是肯定阶段。在20世纪以前,经济学家基本对消费信贷持否定意见,认为信
贷对个人财富的增加毫无意义,而且需要支付高额利息,一旦无法按期偿还,将
强烈损伤尊严等,而且绝大部分的消费信贷,其用途是过度消费,这些对社会是
一种浪费。他们认为,从短期看,消费信贷的作用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结果
是生产消费品部门的产出和利润增加,但生产资本品部门的产出和利润减少;从
长期看,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消极的,因为它减少了劳动生产率提高所
必须的资本形成。这些经济学家对于储蓄的理解,与他们对消费信贷的理解,则
完全相反。他们认为:从短期来看,储蓄的作用也是中性的,因为它仅仅是将购
买力从消费转移到投资;从长期来看,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是积极的,因为
它增加了阻止经济停滞的因素。@关于这些,弗兰克林在《贫穷的里查德日历》
(the Pool Richardls Almanac)中专门做了记载和描述,这篇文章收录在弗兰克
林的著作中。。
。赵水忠,《一手交货,几手交钱》,《IT经理世界》,2002年l2月5日。
。Rosa-MafiaGelpi andFrancois Sulien-Labruyere.neHistoryofConsumerCredit.MacmillanPressⅢ2000·
pp 84·S9
。B Franklin.The works ofB衄jamin Franklin(ed.)John Bigelow.Volume II.New York:G E Putnam’s Son,
1904
】3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欧根·冯·庞巴维克的《资本与利息》(1884年)一书,是有关利息的时间
偏好理论的最有权威性的著作。庞巴维克理论的新古典成份,特别是他对时际的
消费者行为的分析,被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所继承(1907年,1930年),
并发展成基于时差偏好概念(费雪把它转化为效用函数的一个特征)和投资机会
概念的利息理论。1930年,费雪(Fisher)出版其著作《利息论》,在这本书中,
他详细介绍了利息理论,分析了消费者在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时间偏好,而且
对消费者将全部财富在当期和未来的分配进行了探讨,这些理论成为了对消费信
贷的最初分析。对于费雪的模型,在1958年由西斯勒弗(J.Hirshleifer),在1964
年由加斯特(F.T.Juster)和夏(R.P.Shay)分别对其进行了扩展,按照扩展后的模
型,由于耐用消费品能为消费者提供系列服务,相比较租用而言,在使用期内购
买能够节约一定时间和租金,在消费者偏好不变时,消费者会愿意购买耐用消费
品。在当期收入不足够时,消费者会借助消费信贷以提高效用水平。。在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跨时期消费模式的选择。时间
偏好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高利贷以及信贷(包括消费信
贷)。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同时消费信贷实践的进行,又加深了人们对消费信贷的
理解。对消费信贷的认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
阶段,也就是对消费信贷认识的第二个阶段一肯定阶段,其代表性观点主要产生
于美国和欧洲。
在1850年,为了帮助新落户者购买家庭耐用消费品,美国采用了租赁销售
(也有人翻译为租购,hire.purchase)的方式。英国也在19世纪中叶以后,采取
了这种方式。租赁销售方式开始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租赁
销售使得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提高,例如,“西斯蒙第认为,欧洲天主教国家的产
业落后于欧洲新教国家的原因之~,就是天主教会在中世纪支持了上述偏见(作
者注:此处所说偏见,是指对收取货币利息的宗教偏见),凡是信仰天主教的地
方,都仍有这种偏见,虽已有所减弱,但并没有完全消除。”罾在当时,从缝纫机
到汽车,从冰箱到电视,几乎都采用了租赁销售。租赁销售的结果,一方面促进
。西斯勒弗,《论最佳投资决策》,《政治经济学杂志》,第66期,第329—352页。夏,《消费者对融资率的敏
感程度:一次经验与分析的调查》,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英1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t991年版,第513页。
1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数以百万计的新工作,而且由于能够大规模生产,
使得生产成本降低,耐用消费品质量也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
水平,而且它鼓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享受消费信贷带来的
好处。另一种分期付款方式延期支付贷款,尽管没有像租赁销售一样被广泛采用,
但是作为一种信用方式,它也取得了一定成功。
美国的David Caplovitz教授这样评价消费信贷,他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在这个富足的消费者社会里,被社会学家所忽略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这个社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消费信贷制度的建立。”。对于消费信贷的积极作
用,经济学家们主要认为它可以促进工业化,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刺激消费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萨威格的总结颇具代表性,他指出:“消费信用之最大功用,在
于普及高贵消费于一般平民,以提高消费之标准。其次要功用,则如前所述,在
于提高人民之购买力。⋯依照主张消费信用者之意见,凡人民消费增加定可促进
生产之增加。生产既可因民众生产力增加而增加,亦可因民间需要之增加而增加,
是即本国市场之推广可使国民增加的生产力,亦有利用之余地。⋯凡此皆消费信
用制之根本思想,其在美国经济学上,实己根深蒂固云。”。
在《美国的收入和福利》一书中,美国现代消费经济学家詹姆斯·摩根等人
提出了“消费决策影响收入理论”(Family Income as a Result ofFamily Decisions),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作用。这个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收
入决定消费并不成立。这是因为,收入中包含的不确定部分,造成了决策影响收
入的可能性。为此,家庭在做出消费决策后,通过某种努力,可以使收入中这些
不确定的部分确定下来,从而增加收入。消费决策能够影响收入主要基于两方面
的原因,一是人们就业领域更加广泛,而且每周工作时间已经缩短,使得人们从
事第二份工作成为可能;另一个原因是信贷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在现期收入
不足时以信贷方式进行消费。这种理论意味着,只要有一个相对发达的消费信贷
制度,不管人们现期收入多少,只要做出了消费决策,人们就会去消费从而增加
消费。换句话说,消费信贷可以刺激消费。
再比如,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很多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个人
。D.Cap|ovitz.Coilsuillel-CreditintheAⅢucnt Society.Law andContemporaryProblem V01.33 No 4-1969
PP.641·655
。萨威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8·39页。
1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消费有力地支撑着美国经济的持续成长,而消费信贷又是支持消费增长的~个重
要基础。美林公司的一项统计数据也似乎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个论断,以1997/98
年财政年度为例,道·琼斯指数1998年底比年初提高了20.7%,纳斯达克指数
更是提高了30.1%;美国居民的财产由于股价上涨而增加了3.1万亿美元,如果
按平均的财富效应3%计算,美国居民在同期内的消费便上升了900亿美元。凭
借消费信贷的普及和股市上涨带来的名义收入的增长,使美国经济陷入借债消
费、借债炒股、借债繁荣的循环。。
接下来的两章,我将详细介绍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学者关于消费信贷与国内
需求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对这些成果的评述。
第一章对国外学者的观点评述
在有关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国外研究成果中,我筛选了较具代表性的四
类,分别是萨威格、霍曲莱、凯恩斯学派、Alexander和KongDanOh的研究成
果。他们各自的研究角度和重点略有不同,比如萨威格侧重于研究消费信贷与消
费的关系,消费信贷对生产的影响等;而霍曲莱则在解释经济危机时,提出了其
总需求理论,分析了信用对总需求及经济的周期性变动的影响:凯恩斯学派的信
用调节论,研究的是信贷与需求的关系,并没有专门针对消费信贷:Alexander
和Kong Dan Oh两位学者则主要从日本情况出发,研究了消费信贷和储蓄及消
费的关系。尽管他们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但他们的结论却基本
相同,那就是他们或直接或问接地认为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在《佃农理论》中,张五常在分析分成租佃制的传统观点时,写下了这么一
段文字:“实际上,考察一下有关这个主题的文献就会发现,甚至他们的错误有
时也极为有趣,而且他们的洞见有时是极为深刻的。”。我在分析消费信贷与国内
需求关系的传统观点时,也有着类似的感受。学者们的分析,有些十分深入系统,
。陆群,《从美元经济到美股经济的命运》,《互联网周刊》,2001年4月6日a
4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l页。
16
博上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虽然有些错误,但的确是瑕不掩瑜。
第~节萨威格的观点
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消费信用的专门研究很少,即使一些研究信用的学
者都认为,消费信用理论在经济学中并不重要。“消费者信用论(the theory of
consumers’credit)为经济学上最不注意之一理论,经济学者论及此问题,每谓此
问题在实际上殊不重要,敌仅顺便略为一论而已。德国研究信用理论名家阿尔柏
特哈恩(AlbertHahn)(作者注:今通常译为阿伯特·韩)在其著作中,即持此种
见解。(注一)”o
对此,萨威格持相反的意见,在他看来,消费信贷不仅很重要,而且其重要
性要超过生产者信用。“故此种见解,不能视为正确,盖消费者信用早已风行于
时,在资本主义时代以前,惟消费者信用最为风行,其重要性殆远在生产者信用
(producers’credit)之上也。”。萨威格是较早专门研究消费信贷的学者,早在1936
年,他的《消费者信用论》即被翻译为中文。他对于消费信贷的研究,深入细致,
从研究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对生产的影响,到研究它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对
于货物交换的影响、对商业循环的影响等等。
萨威格在《消费者信用论》中区分了两种消费者信用,分别是中央银行之信
用和应用于零售业方面之信用。他这样写道:
有两种消费者信用,已引起战后社会之特别注意:其一、为中央银行之信用
膨胀(credit inflation)以弥补预算之不足;其二、为应用于零卖业方面之信用,
以资助耐久品之分批出售。关于后一种信用,吾人称之为消费信用(The
。萨威格正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注一的内容如下:政治学辞典
最近版第五卷上,曾载有论信用问题一篇,其词如下:消费信用在经济学上仅占不重要之地位,与生产信
用不同;故关于消费信用之理论,吾人仅附带一述而已(第九四四及九四五页)。
。萨威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a
17
博十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Financing of Consumpt ion)。。
他在《消费者信用论》中的论述都是针对第二种信用。在解释消费信用的含
义时,他特别强调指出:
消费信用(financing of consumption)为最新的信用,较近人民始采用之。
因此种信用为资助耐久品的移动的消费品之分批零售,故系消费者信用之一种。
@
从萨威格对消费信用的定义可知,他所称的消费信用针对耐用消费品,采取
分期付款方式,正是如今所指的消费信贷。
萨威格专门研究了长期内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这也正是我消费信贷
第一定理的研究内容,只不过,他的结论和我的研究结论有所差异。他的观点是:
消费信用在长期内(in the long run)并不增加全国民众之每年消费额
实则固消费信用之用费反形减少。。
他指出这个结论依赖于三个约束条件。
同时吾人为便于研究起见,先作几个假定,此种假定如下:
(1)假定国民收入无变化;是以吾人暂不研究消费信用及于生产之影响。
(2)假定消费信用未尝增减民间之储蓄;是以吾人暂不研究消费信用影响及于
储蓄额之程度。
(3)假定民间消费之资金,取给于货币与可用的信用二者;是以吾人暂不研究
消费信用及于流通货币及信用之影响。。
。萨成格拉,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敝,第7-8页-
。萨威格∞zwe追)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页。
。萨威格毋zwe追)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9页。
。萨威格(F.ZweiD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7页。
18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之后,依据以上三个假定,他开始了他的论述。在萨威格看来,在消费信用
的作用下,在初期消费将增加,但是逐步减少。
依照上述三种假定,国民唯在第一时期之消费总额可望增加,随后则仍降落
与前相等。。
为了清楚的说明这一点,萨威格举了一个实例,甲消费者通过消费信贷购买
耐用消费品。他认为:
设负债的消费者某甲赊买货物,规定每月付帐一次,一年内计共付出四十镑,
某甲并愿以此而影响于其储蓄,或减少其储蓄率(如第二假定之所述)。如是某
甲则必节减其四十镑之用费。是则制造耐久品工业之所得,适系其它工业之所失,
不过转移甲种工业品于乙种工业品而已。。
由此,他指出,消费信贷的作用,只不过是增加了第一时期的消费而已。
吾人亦时见消费之转移。在第一时期,换言之,即在允许信用与负债的消费
者之时期,一国消费乏总额,确已增加。负债的消费者虽先购买价值五千万之汽
车,其消费虽暂增五千万镑,然其后终须减少五千万镑之其它消费。故若吾人假
定在允许消费信用之前,一国之消费总额迭五万万镑,其后给消费信用五千万镑,
一年后偿清(即在第二年之内还清),其国消费总额之改变,可述之如下:第一
年全国之消费总额,计达五万五千镑。然至第二年之消费信用若与第一年相等,
则全国之消费总额将减至五万镑。若消费信用在第二年完全停止,则全国之消费
总额将减至五万镑以下,换言之,即减至四万五千万镑,易词以言之,为保持第
二年之消费与第一年相等起见(依前倒,第一年计为五万五千镑,则第二年之消
费信用,必须推广,即须再增加五千万镑。由此观之,消费信用唯在第一期内能
增高一国之消费总额。。
。萨威格(F zwe远)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7页-
。萨威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7-58页。
。萨威格(F ZweiD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8页。
1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如果萨威格的论述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将在这个问题上持完全一致的看法,
即从长期看消费信贷并不能扩大消费需求。遗憾的是,他继续进行了分析,提出
了消费信用的用费问题,由此,结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吾人至此尚未论及消费信用之用费。如前例,吾人假定消费信用之用费为一
千五百万镑,相当于消费信用百分之三十,则在第一年全国民众之消费额,并不
增多五千万镑,而仅增加三千五百万镑。是以吾人在计算消费总额之变化时,必
须扣除消费信用之用费,因此种用费而消费信用为之减少云。
在前例中,吾人已知在结算第二年之消费总额时,全国消费实已减至四万三
千五百万镑,而非四万五千万镑。故在前后二年间,若仅一次发行五千万镑之消
费信用,吾人若欲结算此二年之消费总额,则知全国之消费总额,不但不增而反
减少。由此以观,如吾人之假定,可知消费信用在长期内(in the 10ng Tun)
并不增加全国民众之每年消费额,实则因消费信用之用费反形减少。”。
至于消费信贷对于国内需求的影响,萨威格并没有单独成篇介绍,但我们仍
可以容易地从他的论述中推出。这个推出的结论是:在短期内,消费信贷可以扩
大国内需求。
在论述长期内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时,他指出:
吾人亦时见消费之转移。在第一时期,换言之,即在允许信用与负债的消费
者之时期,一国消费之总额,确已增加。@
换句话说,在短期,消费信贷可以增加消费需求。我们知道,按照宏观经济
学的分析,国内需求由两部分组成,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假如投资需求不变,
消费需求增加,那么国内需求就增加;假如投资需求增加,消费需求也增加,那
么毫无疑问,国内需求是一定增加的。而萨威格的论述表明,如果在短期内,消
费信贷用于耐用消费品,将导致投资需求增加。他指出:
。萨威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6·59页。
。萨成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8页。
2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此种信用(笔者注:这里指消费信用)具有资本之性质,因其终可第印啭冬
吊÷车产,不啻一种第夺黟也。。
对于消费信贷对于生产的影响,萨威格认为取决于三个因素。
消费者信用及于生产方面的影响,性质不一,端视:(a)消费信用计划所包
括物品之种类;(b)消费信用计划所包括工业生产的性质;(c)生产工具的情况。
o
对于通过消费信贷所购物品,萨威格认为购买价值愈高的耐用消费品,消费
信贷愈有利于生产。
关于(a),倘使消费信用计划包括效用甚大之耐久品,换言之,即消费信用
最后能提高之标准者,则亦必能提高一国之生产力。假定一国人民少饮酒,少抽
烟,由烟酒方面节省之金钱转用以购买汽车,电洗机,真空扫除器等等,则此种
消费之改变,确有助于一国之生产。此外又有一点,吾人必须切记勿忘,即凡使
用消费计划所包括之货物,大抵均能节省消费者之劳力,例如吾人使用汽车,即
可缩短距离,而节省吾人之时问与劳力;使用电洗机与真空扫除器等,即可使吾
人易于处理家务而毋庸雇佣仆役。凡此种种均足以证明消费信用定能增进人民之
生产力。故凡在消费信用范围内之货物其价值若愈大,而愈与生产财近似,则消
费信用计划及于生产与国民所得之积极的影响必愈大。。
至于耐用消费品的工业特点,萨威格的看法是,当该工业遵循报酬递减规律
时,消费信贷的实行会促进该工业的发展。
关于(b),消费信用计划及于生产影响之大小,端视与此有关工业之性质而
。萨威格(F Zweig):著,《消费者倍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1页e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使
用的着重号,并非原文所有,是笔者为了突出显示有关内容而特别加上的,下同。
。萨成格fF Zweig)耄r,《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敝,第60页。
8萨威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0—6I页。
2l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定。实行消费信用之后,社会对于耐用品即发生新需要,而此制造耐久品之工业
即有大量生产之可能,此等工业之生产费如因大量生产而有遁减之倾向(随各种
工业生产力的职能而各异),则国民所得即行增加。凡受报酬遁减规律之工业,
其生产量增加同时生产费即渐减少者,即属如此,以此消费信用足以促进此等工
业之发展,并能增进国民之所得。。
消费信贷对生产的影响因素之三,就是生产要素的状态。萨威格指出,当社
会上存在着闲置资源时,消费信贷能促进闲置资源的利用,并增加一国的生产。
关于(C),消费信用计划及于生产之影响,要视有关系工业之生产要素之情
况而定。兹设三种情形分析言之如下:
第一种情形,假定消费信用计划所包括之工业,其机器平日尚未尽量利用(例
如汽车制造厂之设备,平时多未尽量利用),其工人尚多闲着无事,其必需的原
料品尚多可用,而且可多雇闲散工人从事大量开采。在此状态下,则消费信用之
推行,即能使工业从事大规模之生产。原料、人工、与夫固有之工厂设备,亦能
充分利用。在此状况之下,消费信用即能供给工业以流动资本,使其能充分利用
固有之机器与一国之富源。故全国之生产总额,为之增加。
基于对上述三个因素的分析,他得出结论,消费信贷有扩大生产的作用。
令试综括吾人关于消费信用及于生产影响之研究,则知消费信用有渐次推广
生产基础倾向。若消费信用计划所包括之货物近似于生产财一类,则此种倾向即
行显出,尤以在此等货物之生产受报酬遗减规律之支配,工厂机器与其它生产要
素尚未充分利用之时,为更显著云。@
他还引用了寨力格曼教授的观点
塞力格曼教授之言目,前人多注重于资本与他种财富间之区别⋯故一切财富
。萨威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
。萨成格恒zxwig)著,《消费者信用论》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1页。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9-63页。
2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可分为资本与消费财两部分,簟币第夺,.苓翠巷用于粤产方母睾■士刀材事固亨。
o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所称的资本财,就是通常所说的投资。这样一来,萨
威格的论点可以表述为:短期内,在有闲置资源的情况下,消费信贷用于耐用消
费品,将导致耐用消费品生产增加,相当于增加了投资需求。既然消费信贷既可
以增加消费需求,也可以增加投资需求,这意味着,在短期内,消费信贷可以增
加国内需求。
在20世纪30年代,萨威格提出以上的观点,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结论意
味着,从长期来看,实行消费信贷不仅没有任何益处,相反,还会因消费信贷用
费(即贷款利息和服务费)的存在导致消费需求减少。与此同时,萨威格也论述
了短期内消费信贷的积极影响。他的观点简单而鲜明,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消
费信贷可取短功,但难奏长效。
在分析长期条件下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时,萨威格的论述可说是虎头
蛇尾,他立论的出发点、前提甚至主要推理过程,都是无懈可击的,只不过,他
对消费信贷用费(即贷款利息和服务费)的理解略有偏差,导致了其最终的错误
结论:
消费信用在长期内(in the long run)并不增加全国民众之每年消费额
实则因消费信用之用费反形减少。。
坦率地讲,说他对消费信贷用费理解偏差,也许是苛求于他。第三产业和服
务业的概念,在当时还只是个新兴提法,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第三产业一词最
早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提出,始见于他在1935
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到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出
版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更加广泛地使用了第三产业这一概念。到了1957
年,克拉克在该书的第三版中,又以“服务性产业”取代了“第三产业”,并明
确地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自从费希尔和克拉克明确划分三次产业以来,
。萨威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5页a
。萨威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9页·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三次产业分类法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个国家和经济学家们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口径和
标准,以及对第三产业分类和编组都不尽相同,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
利茨所说:无论是服务业的分类还是它的界限都不存在权威性的一致意见。例如,
美国、日本等国,就存在着略为不同的划分口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到,
金融部门一直都在服务业的行列。二十四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以及世界银行使
用的三次产业分类,也把第三产业等同于服务业,并把金融作为服务业的组成部
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萨威格的《消费者信用论》出版后的几十年间,对第
三产业和服务业的认识,才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但世界各国的理解仍不十分一致,
更何况萨威格的著作要早几十年。因此,对萨威格理论的中肯评价应该是,在他
生活的年代,经济学还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他的理论不妨称之为时代的产物,
正确与谬误同时存在,他对消费信贷的长期分析是“三七开”,三分谬误,七分
正确。
尽管如此,他对消费信贷长期作用的分析,还是很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的。但是,从我目前掌握的文献上看,在理论层面,他的这个观点对于后来学者
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鲜有学者继续深入分析这种长期作用(从接下来对其它
学者和学派的分析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倒是后来的经济学家们,
给予萨威格对消费信贷短期作用的分析更多的关注。可能的情形是,现代经济学
家们面对社会上高居不下的失业,不得不给予就业和需求更多的关注,因此更多
的是延续和继承了萨威格对消费信贷短期影响的分析。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即使分析正确,那么对于短期内的这种积极影响,他们也有夸大的嫌疑,大力支
持消费信贷,认为它的实施不啻为扩大内需的一剂良方,这种夸大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他们忽略了积极影响的时间效应,即只在短期内有效;二是他们忽略了
这种积极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
在实践层面,政策制定者也没有完全采纳萨威格的分析结论,萨威格认为:
吾人欲判断一种消费信用计划能否实行于某一社会,必须洞悉其经济生活之
o r第三产业”参考》,辽宁财经学院图书馆参考咨询部1985年版。
2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性质。。
换言之,消费信贷并不是在任何社会都是有益的。在《消费者信用论》中,
萨威格专辟一章,指出了实施消费信贷的十个条件。
(a)
<b)
(c)
(d)
(e)
(f)
(g)
(h)
消费信用应仅限于耐久品,而此耐久品应具有积极的效用,而其
性质又甚近似于生产财。
其次,利率不高,亦为实行消费信用计划之条件。
又唯在一般民众收入较高之国家,而后消费信用计划始有大规模
举办之可能。
因为用费甚大,敌即在利率不高之国家,而欲实现大规模消费信
用之计划,自必以社会所得继续长进为条件。
复次,消费信用计划之实行,亦端赖人民收入之是否稳定,pY,gZ
人民平日有无储蓄(以为商业衰落时分批付帐之用)而定。
唯在有关系工业之工厂设备尚未尽量利用之国家,或有充分资本
投资于耐久品工业之国家,而后消费信用计划始能产生有利之影
响。
依照消费信用之制度,储蓄者平日所称之金钱,均由人民自由购
置耐久品。故在储蓄习惯十分普及的国家,始可实行此制。
复次唯在旧的信用业已发达之国家,而后此种消费信用计划始可
采用。
在经济发达之国家,其消费信用因消费人与卖主方面之误用而生
之危险,当较其在经济落后之国家为小。
国家如欲采用消费信用计划,则在商业振兴时,应限制消费信用,
商业衰落时,应奖励消费信用,藉以增进民众之消费。。
在这里,姑且不论他得出的条件是否正确,但是萨威格却指出,只有在具备
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够实行消费信贷。而从实际的情况看,消费信贷在全球
。萨威格(F zweig)砻:,《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页。
。萨成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100页。
2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范围内有遍地开花之势,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相继推出了自己
的消费信贷计划,借以刺激经济繁荣,扩大内需,这从导言中有关消费信贷的增
长数据中,可以略窥一斑。当然,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萨威格的理论受到了关
注,只不过政策制订者们更为关注他对消费信贷短期作用的分析。倘若如此,那
么真实的情况就是,政治家往往出于短期的需要,更加关注短期政绩,继而大力
推行消费信贷。
至于消费信贷的短期影响,萨威格认为,短期内消费信贷会导致消费需求增
加,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他在论述消费信贷对生产的影响时,使用了三个重要的
约束条件(消费信用计划所包括物品之种类;消费信用计划所包括工业生产的性
质;生产工具的情况),可以肯定的说,这三个条件也都是适宜的,只不过,在
论述过程中。他偷换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投资。他的论述过程本身,逻辑
正确,论点鲜明,他得出的一个结论,即消费信贷可以增加耐用消费品的生产,
也是没有错误的,但他的论断突然一转,他指出:所谓资本,大致指用于生产方
面之一切财富而言,论述到这里,也还是正确的,但他把增加生产等同于增加投
资,认为消费信贷具有资本之性质,可资助耐久品之生产。
此种信用(笔者注:这里指消费信用)具有资本之性质,因其终可紊功耐冬
母÷车产,不啻一种章夺秽也。
错误就这样发生了。所谓消费信贷可以扩大生产,是指因为消费信贷的存在,
导致生产有扩大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消费信贷的实行,等于给厂商增加了投
资。事实上,消费者获得消费信贷后,将用于信贷品的购买,信贷品生产企业将
获得相应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仅仅是售货所得,并不是企业获得了一笔新的
投资。这些道理,在中篇论述消费信贷两个定理时,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博+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二节霍曲莱的总需求理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前,英国货币金融理论家霍曲莱(R.G
Hawtrcy),就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他先后发表了数本著作,纯然从货币信用因
素解释经济危机,因而其理论即被称为纯货币的经济危机理论。“’他认为.经济
的周期性变动,是由于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而总需求的变动,则是由于信用的
膨胀与收缩造成的消费者收入不稳定引起。
他的经济危机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总需求理论。在总需求理论中,
他论述了银行信用和总需求的关系。他的总需求理论指出,银行信用增加,总需
求相应增加。他论述的逻辑也十分清晰和简单,印银行信用增加一企业家现金增
加一企业家发放现金增加一消费者收入增加一消费者支出增加一总需求增加。
商业循环是一货币现象,因为总需求(general demand)本身是一个货币现
象。。
在霍曲菜看来,所谓总需求,指的是最终购买者购买消费品和资本品所花费
的货币量。而且,总需求只限于最终购买者的需求,中间需求铡如中间商为卖而
买的需求,就不包括在总需求范围内。换句话说,总需求由两部分组成,即消费
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以及企业家对资本品的需求。
既然总需求是最终购买者所提供的货币量,那么,它就等于商品的销售额。
而总需求则决定于消费者收入(消费者收入包含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假
如消费者既不储蓄,也不投资,那么总需求就完全等同于消费者收入。由此,消
费者收入的增减,就表现为总需求的增减。总需求的增减又通过生产活动的扩张
与收缩而使消费者收入增减。这样一来,在总需求、商品销售额和消费者收入三
者之间,就形成“环转的均衡关系”。假如没有投资与储蓄,就会出现均衡,经
者之间,就形成“环转的均衡关系”。假如没有投资与储蓄,就会出现均衡,经
。刘絮敏,《国外货币金融学说》,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第261页
。R.GHawVay.Capital“Employmcat.Longmans Green andCo 1937.PP j 24
2'
博士论文论消赞信贷与国内需求
济也随之稳定。他认为,倘若均衡破坏,一定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消费
者收入的一部分没有表现在总需求上,另一原因是由于信用的存在,导致总需求
超过消费者收入。
这意味着,只要总需求不变,即使需求方向变动,那么所引起的变动也是局
部的,对一些企业有利,对另一些无利,但是终究会调整好,不会影响全面均衡。
他指出:
在三者的环状均衡关系之下,若有任何变动,丛基因于总需求的变动,。
霍氏又指出:
信用扩充的目的在增加货币的供给,但是在已有的货币数量之外再增加货
币,其未用差额(unspent margin)是无补于事的。单就市场所能感受影响的意义
而言,货币供给乃是流入市场用以交换商品的货币。
那主要的是指从收入中动用的货币而言。只有从收入中动用的货币,或消费
者支出,才必然使市场货物减少。如以贩卖为目的,而购进货物,则货物仍留于
市场。。
这意味着,总需求是消费者支出的表现。
消费者收入与支出彼此相等,收入与支出之阐若是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差额,
消费者的现金也要发生同样变化。假使收入超过支出,就是消费者余额
(consumer’s balances)吸收了现金。支出超过收入,则是消费者余额放出了现
金。。
对于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这个比
例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消费倾向,只不过,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
。R.G Hawtray.Trade Depression and the Way Oul.Longraans Green and Co.1933 PP 96
。霍曲莱。《中央银行经营论》,世界书局1947年,第30页。
o霍曲茉,《中央银行经营论》,世界书局1947年。第3l页。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货币通论》中,才正式提出消费倾向的概念,而霍曲莱的《中央银行经营论》写
于1932年,早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霍曲莱指出:
人民周转的现金一多,或者过手的收入一增加,其现金余额势必将比例扩大。
这样一种假设大致是不差的。。
既然总需求主要由消费者支出决定,而消费者支出与收入间又存在着比例关
系,为了论述他的总需求理论,他继续分析了消费者收入的决定因素。霍氏认为,
工商业者的现金放出与吸收,决定了消费者收入。
工商业者付出之货币多于其收入时,我们说他是放出现金(releasing
cash),工商业者收入之货币多于其付出额时,我们说他是吸收现金(absorbing
ca sh)。@
工商业者放出现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购买其它工商业者的原材料或中
间产品,这一部分现金转化为其它工商业者的收入;一是支付工资、地租、利息
等,这一部分现金直接转化为收入。这说明,工商业者的全部现金发放,会转化
为消费者收入。发放多,则收入增加;放出减少,则收入减少。
工商业者放出现金,是说在最后售给消费者之前的生产或营运阶段增加进
货,也就是说当时消费者支出所产生的需求之外另外产生了一种需求。但是放出
现金,是用以支付从事生产与营运者的收入的,因此增加了消费者收入,收入增
加,支出亦增加。@
以上说明,工商业者的现金放出或吸收,直接决定着消费者收入,间接决定
着总需求。
霍曲莱认为,工商业者所保有的现金都很少,所谓发放,是通过银行的借款
。霍曲菜,《中央银行经营论》
o霍曲莱,《中央银行经营论》
o霍曲莱,《中央银行经营论》
世界书局1947年。第53页。
世界书局1947年,第30-31页。
世界书局1947年,第30-31页。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实现,由此,放出现金的不是工商业者,而是银行。
假令银行增加贷款,现金便随而放出,消费者收入与支出亦随而扩大。消费
者支出增加即是一般货物的需求增加,工商业者的存货因而减少。充其所至,对
生产者的定货更多,生产更活跃,消费者收入和支出更扩大,需求更增加,存货
更减少。生产活动增加即是需求增加,而需求增加又使生产活动增加。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需求紧缩的情形。假令银行采取减少贷款的措施,则随
之而来的是现金的吸收,消费者收入与支出的缩小。需求降落,工商业者成品存
货日渐堆积,对生产者的定货减少。生产活动的减少即是需求减少,需求减少转
而又使生产活动减少。①
这说明,银行发放信贷,最终使得消费者收入提高,总需求增加。霍曲莱明
确指出:
总需求的变动必须追随到银行信用的变动。圆
霍曲莱的总需求理论,可以说是正确和错误兼有。假如说在他的理论中,
银行信用局限于投资信贷,即信贷资金提供给生产厂商,那么他的结论就是正确
的。关于这一点,在中篇第五章将有详细论述。但是,假如说银行的信用是特指
消费信贷,则情况就不同了,结论也恰恰是相反的。换句话说,假如银行信用针
对于消费信贷,他的结论就是错误的。这些在我的消费信贷第二定理论述中,有
详尽的解释。为此,霍曲莱的总需求理论之所以不完全正确,是因为他疏忽了投
资信贷和消费信贷之间的区别,而将二者混为一谈,在做具体分析说,都以投资
信贷为基础,得出其结论。这正是他的错误所在。这种混淆,从他的论述中可以
清楚看出:
以上所述,是以借款用作营运资本和囤积商品的人为对象(笔者注:这部分
。霍曲莱,《中央银行经营论》,世界书局1947年,第50.51页。
。R QHawtl'ey Currency and Credit,Longmans Green and Co.1932 PP 40.
3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贷款为投资信贷),看透过他们,信用调节作用的情形。其次,我们必须进而讨
论用为固定资本的银行放款。这种放款有时是直接给扩充或改良设备的工商业
者,有时也直接放给建筑或购买房屋的私人(笔者注:这部分贷款就是消费信贷),
就普通情形而言,都是在两年或三年之内从收入中划出款项来偿还的。这一类放
款大致不多,远较这一类放款重要的是放出后用以购存有价投资证券
(marketable inves tment secul7 i t ies)的放款。回
假如银行增加贷款,现金便随而放出,消费者收入与支出亦随而扩大。。
尽管在文中,他事实上已经区分了消费信贷(有时也直接放给建筑或购买房
屋的私人。)和投资信贷(这种放款有时是直接给扩充或改良设备的工商业者。),
但是在具体分析时,他却全部以投资信贷为例,进行推论,做出判断,并应用于
信贷。例如:
_Y-商业者付出之货币多于其收入时,我们说他是放出现金(releasing
cash),工商业者收入之货币多于其付出额时,我们说他是吸收现金(absorbing
cash)。。
译者序中的一段文字,也很容易看出这一点。
在本书中,霍氏先畅述十九世纪英格兰银行业务之演变,次作理论探讨,并
就当时事实加以阐发。在理论方面,霍氏指出中央银行透过信用管制,吸收现金
或放出现金,从而扩大或缩小消费者收入与支出之作用。霍氏希望中央银行通过
这种力量,防止物价水平不应有的波动。。
正是由于霍曲莱前后论述中概念的不一致,才导致他将消费信贷和投资信贷
。霍曲莱,
o霍曲莱,
o霍曲蕹,
o霍曲莱,
o霍曲莱,
o霍曲莱,
《中央银行经营论》,
《中央银行经营论》,
《中央银行经营论》,
《中央银行经营论》,
《中央银行经营论》,
《中央银行经营论》,
世界书局1947年,
世界书局1947年,
世界书局1947年,
世界书局1947年,
世界书局1947年,
世界书局1947年,
第46页。
第50页。
第46页。
第46页。
第30.31页。
译者序第l页。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的影响等同对待,得出了并不适合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关系的结论。当然,我们
也需要辩证地看待霍曲莱的研究结果,他的《中央银行经营论》出版于1933年,
他的相关著作《通货与信用》、《货币之改造》以及《金本位之理论与实务》,分
别出版于1919年、1923年和1927年,这意味着,在他写作这些著作的时候,
经济大危机还没有开始,或者是冈Ulgl开始,失业问题、经济大萧条问题等,还不
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消费信贷也还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霍氏的
研究重点,尽管涉及到消费信贷的一些内容,但他并没有深入研究或进行单独研
究,而且有一种非常可能的情形,在他的文中没有说明,我猜想他认为直接放给
建筑或购买房屋的私人信贷,因其用于房屋购置而作为投资信贷对待。
第三节凯恩斯学派的信用调节论
凯恩斯学派关于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调节论
中。信用调节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阿尔文·汉森以及保
罗·萨缪尔森。
一、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和论述
在凯恩斯生活的年代(1883年-1946年),尤其是他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
通论》的1936年,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信贷只是刚刚出现,还是新生事物,还没
有蓬勃发展,因此,在通论中,他并没有专门介绍消费信贷,但是,恧对20世
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凯恩斯提出了他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宏观财政政策
和宏观货币政策,其中货币政策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业务、贴现
率控制、改变法定准备金率等)、补充性货币政策(道义上的劝告)以及选择性
货币政策,如Q项规则、保证金规定和消费信贷等。。尽管,在凯恩斯看来,货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镱工具的系统识别有两种思路,一是所谓的三分法,即一般性的政策工
具,选择性的政策工具和直接管制工具。其中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存
款准备金率政策:选择性的政策工具包括:消费信用管理、优惠利率等;直接管制工具则包括:利率限制、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币政策措施并不如财政政策措施有效,但“货币是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中心概念”。
凯恩斯学派宏观货币政策的具体运用,即构成其信用调节的主要内容。总体
说来,按照凯恩斯学派的主张,宏观货币政策起作用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货币供
应量的增减作用于利息率的升降,从而影响需求。
货币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之主要影响,是由货币数量可以左右利率
这一点产生的。。
货币政策的具体传导机制如下:M—r—I—E—Y—J,即货币供应量--N率
一投资一总支出一总收入一总就业。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通过货币供给M的
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得投资I以乘数方
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就会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进而影响到就业Jo
具体说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做了一个假定,即假
定人们只在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中进行选择,债券是货币的唯一替代物。依据这
一假定,货币多了人们就会购买债券,债券的价格与债券的收益成正比,与利息
率成反比,所以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流通中货币增多,债券的价格上涨时,会导
致利息率下降。@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因为它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应该对
它进行管理: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
信贷总额控制等。至于另一种思路,也被称为两分法,即直接货币政策工具和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工
具是通过规定来建立或限制价格(利率)或数量(信贷量),间接工具是通过市场来影响基本供求状况。直
接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管制、对商业银行信贷额度的管理等;而间接性货币政策则包括存款准备金政
簧、再贴现率政策等。第一种分法即三分法,最为常用。我国的情况略有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三类,
分别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其中经济手段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利
率;行政手段包括综合信贷计划、贷款规模控制、利率上限控制、现金管理、工资资金监管和其他行政手
段;法律手段则包括银行法、投资法、贷款法、票据法和其他法规。
o肯尼斯·票原。《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页。
o【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7页。
o【英】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6页。“这可以说明:设灵活偏好之
起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者,其所吸收之现金数量,对利率改变本身(即不计利率改变对于所得水准之影
响)反应不太灵敏,则由总货币数量减去此数所剩余者.可以用来满足起于投机动机的灵活偏好;利率与
债票价格亦并定在一个水准,使得有人愿意持有之货币量,恰等于可供投机动机之用之现金量。有人之所
以愿意持有货币者,因为在该利率与债票价格之下,彼等对债票前途看跌(bearish,即空头)。故货币数量
每增加一次,则馈票价格必须提高,使得债票价格超过若干“多头”之预期,而令“多头”出售债票,换
取现金,变为“空头”。设除短暂过渡时期以外,现金需求之起于投资动机者,为数甚微,则当货币数量增
加时,利率几将立即降低,其降低程度乃使该货币增量,困就业量之增大与工资单位之提高,为交易动机
与谨慎动机吸收以去。”
33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这样,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的方法,
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式就是公开市场业务。
凯恩斯认为:
要改变货币数量,则只要用公开市场政策或类似办法便可办到,故已在大多
数政府掌握之中。。
这意味着,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买卖各种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金融当局买迸各种证券,就向金融市场投放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若
金融当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就卖出各种证券使货币回笼。
事实上,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进行一般性
调节的三个工具。在三个工具中,凯恩斯对公开市场业务情有独钟,这是因为,
凯恩斯认为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后,必然带来财政赤字,而弥补财政赤字的最好办
法就是通过公开市场发行债券。他认为,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公
众预期的双重功效。
公开市场交易不仅可以改变货币数量,而且还可以改变人们对于金融当局之
未来政策的预期,故可以双管齐下,影响利率。·
具体说来,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源于两个方面,
是可以直接增减货币供应的绝对量,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二是通过公开
市场业务买卖证券,可以改变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尤其是通过证券价格的变动,
改变公众对未来利率的预期而影响他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总需求
和实际利率,改变货币供应的相对量。这两种方面的合力作用,使得公开市场业
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远远大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这两个工具。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大量买卖债券,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
而货币供应量增加,利息率降低,将有利于投资,投资的增加又有利于就业。信
用调节论的构成是货币政策一货币供给一利率一需求这样的传导过程。因此,凯
。【英J凯恩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8页。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9页。
3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恩斯主张实行廉价的货币政策,即对公司、企业和个人扩大信贷,压低利息率,
刺激投资,刺激消费。他的这种观点,因此也被称为“信用调节论”。。
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国内需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投资需求,一是消费需
求。倘若消费需求不变,那么投资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国内需求的增加;但是倘
若消费需求减少,投资需求增加,那么国内需求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形,一是不变,
条件是消费需求的减少等于投资需求的增加;二是减少,条件是消费需求的减少
大于投资需求的增加;三是增加,条件是消费需求的减少少于投资需求的增加。
至于消费需求在其中的影响,凯恩斯已经考虑在内,他对此的解释是,由于消费
倾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为此有效需求主要决定于投资引诱。正如他在《就业利
息和通论》中反复强调的: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在一个特定情况之下,设我们取消工资单住(以货
币计算)之改变,则消费倾向大概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
除非消费倾向改变,否则就业量只能随投资之增加而增加。。
这种信用调节论,简而言之就是:在私人投资低迷的情况下,政府将通过货
币政策的各种手段,使银根松动、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上升;投资的上升将
通过乘数作用提高国民收入,消除有效需求不足。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凯恩斯
学派包括汉森和萨缪尔森的信用调节论,都是针对短期而非长期而言的。因为,
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我们知道,凯恩斯认为,无论从利息率下降趋势看,
还是从财富和收入再分配趋势看,社会的长期消费趋势都表现为社会消费倾向的
提高。从利息率方面来看:
在长时期中,如果利率改变甚犬,则或者颇能改变社会习惯,因而影响主观
的消费倾向。。
o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4页。
。【英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6页。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2页。
3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当资本数量逐渐增加时,资本之边际效率表要下降,就我们对后者臆测所及
则为或多或少继续维持充分就业计,利率大概须以坚定步伐,续趋下游。。
故我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之有坐收利息阶级,乃是一种过渡事情现象,其
任务完毕时即将消灭。。
这说明,凯恩斯认为,倘若从长期考察,利息率的下降有可能导致人们减少
储蓄,从而提高消费倾向。再从收入分配格局来看:
真正的补救办法,是用各种方法,例如所得之重分配等来增加消费倾向,使
得一个较小的投资量就可维持某特定就业水准。。
在凯恩斯看来,重新分配财富和收入的措旌,会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基于
对利息率和所得之再分配两个方面,凯恩斯得出结论,从长期看,社会的消费倾
向会提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凯恩斯对货币政策的分析,都是针对短期而言
的。
其实,从上面的介绍不难看出,对消费信贷和国内需求的关系,凯恩斯学派
已经间接做出了解释,那就是信贷(包括个人消费信贷)既可以刺激消费,也可
以刺激投资,也就是可以增加国内总需求。接下来汉森和萨缪尔森的理论,将同
样说明这一点。
二、阿尔文·汉森的观点和论述
信用调节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汉森,有人也称他为美国的
凯恩斯。他提出了“补偿性财政政策”与“补偿性货币政策”,也就是所谓的“逆
经济风向行事”,即在萧条时期,设法使经济繁荣,以消灭失业;在繁荣时期,
抑制过度繁荣,以抑制通货膨胀。
。【英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3页e
。【英】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4页。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遁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敝,第280页。
3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汉森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必要做到每年财政收支平衡,只要在整
个经济周期内实现平衡,就能够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换句话说,根据经济的上升
下降形势,交替采用紧缩或膨胀政策,来平衡经济周期。
按照汉森的说法,实行何种货币政策,取决于经济风向。当出现经济衰退和
大量失业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支出,主要措施是增加商业银行的准
备金,增加货币供给和信贷,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当出现通货膨胀时,
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总支出,主要措施是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货
币供给和信贷,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汉森的货币政策,更侧重于信贷方
面,为此,也被称为“补偿性的金融政策”,即在经济衰退时期,扩大信贷规模,
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反之,在经济繁荣时期,缩小信贷规模,提高利率,
抑制投资和消费。这种补偿性的金融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贯彻、执行。。
汉森补偿性货币政策或补偿性金融政策的观点意味着,紧缩信用,可以减少
投资和消费:放宽信用,可以增加投资和消费,也就是可以增加国内需求。
三、保罗·萨缪尔森的观点和论述
萨缪尔森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在其风行全球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他
继承和发展了汉森的信用调节论。他的信用调节论,主要是强调中央银行货币政
策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作用。
他认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就是控制社会的货币与信用的供给,他指出:
联储(中央银行)的中心目标是将通货膨胀稳定在较低水平。所致力的其它
目标还包括国民产出的稳步增长、失业率的较低水平,以及金融市场的规范有序。
如果总需求过旺且价格被抬高的话,联邦储备委员会可能会抑制货币供给的增
加。这等于给经济增长躁了刹车,并同时能够减轻价格压力,从而提高总需求和
降低失业水平。@
萨缪尔森分析了货币传导机制,即从货币供应量变动传导到产出、就业、价
。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美】保罗·萨缪尔森、戚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a
3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格以及通货膨胀的途径。萨缪尔森假定,中央银行担心通货膨胀,决定减慢经济
增长速度,以此为例说明了传导机制的五个步骤。
首先,联储采取措施减少银行准备金;银行准备佥每减少一美元会导致多倍
的支票存款收缩,从而减少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会提高利率并紧缩信贷;
在利率上升和财产减少的情况下,对利率敏感的支出(特别是投资)将呈现下降
的趋势。较高的利率水平,较紧的信贷条件以及财产价值的减少这三个因素相结
合,将会制约投资和消费支出;最后货币紧缩的压力将使总需求减少,从而减少
收入、产出、就业彝通货膨胀。。
他进一步指出:
可以将这些步骤总结如下:准备金(R)下降一货币总量(M)下降一利率(I)
上升一投资、消费、净出口(I,c,x)下降一总需求(AD)下降一实际GDP下
降且通货膨胀下降。圆
货币紧缩会减少投资和其它对利率敏感的的支出项目,比如耐用消费品或净
进口。⋯投资和其它支出的减少通过大家熟悉的乘数机制降低总需求。。
按照上面介绍的传导机制,紧缩信贷,可以导致总需求下降,那么反之,按
照萨缪尔森的逻辑,放宽消费信贷,就可以增加总需求。
与凯恩斯一样,萨缪尔森对货币政策的以上分析,也是以短期为前提的。关
于这一点,萨缪尔森做了专门注释:
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能会具有不同的影响。短期内,由于As曲线相
对平缓,AD的绝大部分变化将影响产出,只有很小一部分影响价格。而在长期,
随着As曲线变得越来越近乎垂直,货币的变动将主要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而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橐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r第408页a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08页。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15页。
38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很少会引起产出的变化。。
凯恩斯学派的“信用调节论”是不完善的,理论的出发点和前提都是良好的,
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但问题在于,美好的愿望不一定有美
好的结果。以凯恩斯为例,他的不完善在于他没有指出,即使在不存在货币政策
限制因素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各种工具对于有效需求的作用不一样。在分析货
币政策时,凯恩斯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例,萨缪尔森以准备金为例,最终得出了相
同的结论,那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导致总需求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则
会导致总需求减少。但是,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同货币政策的实行,
其效果不同。毕竟货币政策有八种工具,包括三种主要工具和五种次要工具。而
消费信贷这种次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恰好与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
业务等是不同的。以下的论述将清楚的说明这一点。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不同,消费信贷直接作用于消费需求,使得人们将长期
收入用于短期消费,导致短期内消费需求增加,这一点与凯恩斯的假定不相一致,
他认为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会影响消费需求。尽管如此,以上的
说法,似乎更加支持了凯恩斯的论述,既然投资需求增加,而消费需求又从不变
变为增加,有效需求应该还是增加。其实不然,要知道就如同财政政策具有挤出
效应(挤出了民间投资)一样,消费信贷也具有类似的效应,不妨称之为消费信
贷的挤出效应。消费信贷在增加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减少了投资需求。道理很简
单,对于同一笔信贷资金而言,假如没有用于消费而形成消费信贷,就会贷给厂
商形成投资信贷。由此,要想确定消费信贷对国内需求的影响,就需要比较消费
需求的增加、投资需求减少之间的关系后,才能作出结论,而且由于乘数的作用,
第一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变化,会进一步作用下去,为此还需要进一步比较
乘数作用的大小。而且,需要说明的是,长期和短期情况下,消费信贷的作用机
制并不相同,为此,还需要分长期和短期来进行分析,而不应一概而论。相关的
内容,在本论文中篇消费信贷两个定理的推导中,将有非常详细的论述,此处不
再赘述。
一代宗师凯恩斯之所以会陷入简单的错误中,而且追随者云集(汉森、萨缪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15页。
3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尔森等),看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反复阅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终于
明白了其中的原委。请先看凯恩斯的一些叙述:
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消费者。。
消费乃是一些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就业机会必须受总需求量之
限制,总需求只有两种来源:(a)现在消费,(b)现在准备未来消费。⋯已经准
备好了的未来消费愈大,则愈难寻找更多的未来消费采预先准备,而我们依赖现
在消费以作需求之源的程度愈深。不幸所得愈大,则所得与消费之差距愈大。。
他试图说明,“准备未来消费”的需求,受“现在消费”需求的制约,也就
是说,有效需求的不足归根到底是“现在消费”的不足。而投资(准备未来消费)
需求的不足,不过是“现在消费”不足引出的派生现象。他又进一步强调:
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反之,如果消费倾向一经减低,便成为永久
习惯,则不仅消费需求将减少,资本需求亦将减少。。
以上的论述说明,资本需求(投资需求)最终来源于消费需求,它是消费需
求的派生物,二者之间是一个决定另一个的函数关系。凯恩斯于是得出结论:
采取严峻步骤,例如重新分配所得或其它办法,刺激消费倾向。。
真正的补救办法,是用各种方法,例如所得之重分配等来增加消费倾向,使
得一个较小的投资量就可维持莱特定就业水准。。
这和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解释有效需求的主流观点不同,他
【英]凯思斯
【英】凯思斯
【英】凯恩斯
【英】凯恩斯
【英】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蛆”孙死叫死顶顺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认为收入分配均等可以提高消费倾向;与此对应,收入分配不均的结果,就是降
低消费倾向,导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减少,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拘泥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间的同升或共降的关系,恐怕也是凯恩斯结论出
现偏差的部分原因,他因此忽略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
之间此消彼涨。大师也会有疏漏。
其实,在西方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很多,争论
也颇为激烈。这种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货币政策究竟能不能系统地影响产出。倘
若我们回顾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就不难看出,在凯恩斯以前豹经济学家们,
基本上认为货币政策无效,否定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到60年代以后,凯恩斯
主义遭遇“滞胀”问题,否定货币政策、否定政府干预,认为货币政策无效的理
论再次出现。
在这其中,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最致命的研究成果,就是货币中性理论。它将
预期的因素引入经济分析,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提出,经过卢卡斯、华莱士和萨
金特等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他们的结论是,
在理性预期的前提下,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无效的。另外,真实
经济周期模型也持近似的看法,那就是货币政策不影响产出和其它真实经济变
量。当然,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也是如此。早期理性
预期学派中的新古典模型,后来就发展为一种非古典的理性预期模型,在这个新
模型中,仍然沿用了理性预期,但是承认工资和价格具有变动上的刚性。这样一
来,即使是预期到的宏观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产
出,换句话说,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凯恩斯学派的分析,包括以上我对
他们观点的评述,都是建立在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上。毕竟,在如今的市场经济
社会,信息难以做到充分对称,市场机制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
货币政策或多或少会有效果。
41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四节Arthur J.Alexander和Kong Dan Oh的观点
Arthur J.Alexander和Kong Dan Oh合作研究日本的消费信贷,到1989年6
月,他们的研究成果《日本消费信贷的发展和结构》(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Consumer Credit in Japan)问世。他们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分析日本消费信贷的发展、结构和法规,一是分析消费信贷和消费及储蓄的
关系。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理论上讲,在简化的经济模型中,消费信贷从长期看对消费和储蓄没有影响,
只是在调整期间储蓄率会由于消费信贷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在复杂的经济模型
中,这些关系将会变得不明确,结果将取决于众多变量和过程。他们也同时进行
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没有发现消费信贷影响消费的证据。①
Arthur J.Alexander和Kong Dan Oh的分析过程如下:
一般认为消费信贷对消费增长有积极的影响,例如一些教科书就明确写道,
消费信贷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增加消费者满意度,创造效用,具有生产性。而事
实上,通常这些认识并没有通过分析和实证。。
他们也举出了与通常看法相反的见解,这个见解来源于Charles A,LuckeR
和James D.August:“不断增加的债务负担成为消费的限制因素,它使得家庭的
收入增加部分流向偿还债务,而不是用于消费。”@
对于消费信贷与消费的关系,Arthur J.Alexander和Kong Dan Oh的初步结
。Aithur J Alexander and Kong Dah Oh.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Consumer Credit in Japan Rand
Cotp。1989.PP.viii.
。Anhur J Alexander andKongDabOh TheDevelopmentand咖咖rc ofConsumerCreditin Japan.Rand
Corp 1989 pp.43.
@C’hariesA‘Luckett aned JamesD.August.TheGrowth ofConsumerDebt.FederalReserveBulletin June 1985
PP,392.
4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论是
基于简单分析和少量实证文献来看,信贷可以使得消费提前,可能刺激了耐
用消费品的购买,但是从长期看可能对总消费影响不大。。
接下来他们按照模型的简易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简化的模型是,A是存款群
体,B是借款群体。A是一次性消费,先存款后消费;B是贷款消费,先贷款后
存款。
在没有遗产和债务留给下一代时,终生的消费都等于终生的收入。。
如果考虑代际叠加问题,也就是一个家庭在主要挣钱阶段借款给年轻的家
庭,在退休后得到还款。Arthur J.Alexander和Kong DanOh分析指出:
如果收入稳定,人口稳定,没有遗产,那么在形成新的借款环境的调整过程
中(新的成年群体可以有机会获得信贷),从家庭流动到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储蓄
量会减少,直到新的储蓄平衡建立,原来的储蓄流量恢复。与此同时,资本市场
的经济总量由于借贷给年轻一代而等量减少。但是这乖简单模型没有性质上的差
异,只是在考虑代际叠加时资本市场的损耗大一些。@
Ai-thul"J.Alexander和Kong Dan 0h认为,如果模型进一步复杂,情况就将
变得不确定。
如果允许收入增加,考虑人口变动趋势,考虑遗产(例如遗留的财产或债务)
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结论将取决于收入增长率和储蓄等的
实证研究,综合考虑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素。。
“’Arthur J A1exallder and Kong Dall Oh n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Coanmner Crcd.t in Japan.Rand
Corp 1989.仲.43.
o Arthur J.AIexander and Kong Dah Oh 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lure ofConsumer Credit in Japan.Rand
Corp.1989.卯.“.
o Arthur J.AIex蚰dcr and Kong Dah Oh.The Development and S咖cturc ofConsumer Credit in Japan Rand
Corp.1989 PP 44-45.
@Amlur J A1exander and Kong Dah Oh.The Development and S咖cture ofConsumer Credit in Japan.Rand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消费信贷与消费和储蓄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总体说来,Arthur J.Alexander和Kong Dan Oh的研究中有正确的部分,例
如在简单模型下消费信贷不影响消费,就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另外,他们指出消
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还取决于收入、遗产、代际叠加等因素,也是正确的。但是
遗憾的是,在他们的著作中,理论分析部分比较薄弱,也不够系统和深入,由此,
导致他们对消费信贷与消费之间关系的分析,就相对简单,也相对肤浅。更重要
的是,他们将模型复杂化后的分析,有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为了避免重复,我
在这里不一一指出并更正,这些在本论文中篇⋯一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的推导
过程和引入新的约束条件后定理的推导中,有相当具体的论述。除此以外,消费
信贷对消费的影响因素,其实还远远不止Arthur J.Alexander和Kong Dan Oh所
提及的几项,其他像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等,也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是这些
在他们的论文中,并没有涉及,也更谈不上深入论证。这些内容,也请参见论文
中篇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第五节简短的小结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失业问题凸显,如何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成
为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专家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对失业问题的研究。凯恩斯早
就指出,扩大内需,可以增加就业。“故就业量取决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
相交之点,盖在此点,雇主们之预期利润达到最大量。D在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
函数相交点之值,称为有效需求。”。正因如此,对扩大内需的研究,也成为一
项研究重点。尽管如此,对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关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正如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理事Dean M.Maki所讲:“无论是报刊还是华尔街都对消费信
Corp.1989 PP.45.
。Arthur J Alexander and KongDah Oh.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Consumer Credit in Japma Rand
Corp.1989.PP.45.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页·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贷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是对于消费信贷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增长和消费信贷的关
系等问题,却很少有经济学家把这些作为研究重点,为此评估消费信贷对经济的
作用的研究文章并不多。”。
在有限的对消费信贷和国内需求的研究成果中,我发现在经济学进入现代经
济学以后,经济学家或直接、或间接认为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求。在前四
节中,我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分别是萨威格、霍曲莱、凯恩斯学
派、Arthur J.Alexander和Kong Dan Oh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各节中也详细介
绍了他们的论据。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但对于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却是异口同声,认为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
需求。然而,普遍认可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相反可能是个谬论。对于消费信贷
与国内需求的关系问题,正是如此。在介绍各个学者或学派的观点和论述时,我
已经针对性地做了评论,只是没有展开论证,这些内容将放在本论文中篇的定理
推导部分。
第二章对国内学者的观点综评
第一节国内学者的观点和评述
在首创网络有限公司举办的“WTO与中国消费信贷”专题研讨会上,与会
专家学者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主管消费信贷的官员普遍认为,中国消费信贷的发
生、发展是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结果。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启动消费闸门的有力杠杆。美国芝加哥大学
统计学博士王征字在会上接受采访时指出:
信用消费对于排除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许多障碍具有较好效果,尤其对
于扼制消费波动具有良好作用。首先,我国信用消费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ThomasA Durkin andMichaelE.Staten TheImpact ofPublicPolicy onConsumerCredit 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2002.PP.42.
4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其次,启动信用消费,能够创造新的消费热点;第三,信用消费的发展,将引发
我国一场消费“革命”;第四,售用;粤棠夸考擘晕_苛有孳掣錾薄棠的母剞;第
五,信用消费的本质是消费的增值性。。
关于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之间的关系,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学家
张其佐先生的观点更是直接明了,他认为: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对于扩大国内需求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他撰文指出
从社会生产的周期来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
量,而要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通过消费信用来支持需求扩张;只有加速发展消费
信贷,逐步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型适度超前消费,才
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通过发展以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为重
点的消费信贷,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由此带动投资需求的回升,充
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就必须转变观念,
改革消费体制,采取更为适当的货币政策和分配收入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消费
信贷发展的政策环境。。
如果以上的论述针对的是短期的情况,那么我支持张其佐先生的观点。消费
信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其能够将远期消费提前实现,增加当期的消费需求;
而且消费需求将为投资需求创造必要的市场空间。
我们知道,国内需求由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张其
佐先生认为,我国投资需求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受到阻碍,为此,为了扩大国内需
求,只有扩大消费需求,而消费信贷就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良方。
o马璐瑶,《消费信贷势在必行》,《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12月26日。
o张其佐,《发展消费信贷刺激国内需求》,《光明日报》,1999年5月14日。
8张其佐,《发展消费信贷刺激国内需求》,《光明日报》,1999年5月14日。
4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妊然选择。扩大内需是当前宏现调控的重要
任务之一。扩大国内需求,可以从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入手。
然而,去年(笔者注:1 998年)通过积极的货币乖财政政策虽然有效地扩张了
投资需求,但并没有引起消费需求的扩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的传导机制受
到了阻碍。这是由于改革措施的出台,改变了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从
而使消费倾向明显减弱。根据投资乘数原理,政府增加支出是通过乘数效应来达
到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
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现在的问题是,今年居民边
际消费倾向继续下降,边际储蓄倾向不断提高,投资乘数作用减弱。所以,消费
需求能否随投资需求相应扩张则是我国当前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从社
会生产的周期来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P,.ej拉动力量。而要
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通过消费信用来支持需求扩张。据分析,如果通过发展信
用消费,把信用消费占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0%,就可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
m
张其佐先生认为,要把消费信贷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货币工具。消费信贷是
市场经济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
是使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生产增长速度的金融服务产品。在当前国际国内需求不
足,生产过剩,而且又出现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着力点应继续采取
实施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并以此改善供给结构。
毫无疑问,王征字博士和张其佐先生关于消费信贷可以刺激消费需求的观
点,在短期内都是非常正确的。消费信贷可以使得人们把远期消费提前,增加了
当期的消费需求。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短期内有作用,并不等于长期也有同样
的作用,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以本章第三节萨缪尔森有关货币政策的论述为例,
他就特别区分了长期和短期的情况,因为货币政策在两种条件下的作用差异巨
大。为此,我认为应该把对消费信贷的分析,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层面,这样才
不会引起误会,尤其是不会导致政策制定者的错误理解和误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其佐先生从消费信贷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出发,继而就
。张其佐,《发展消费信贷刺檄国内需求》,《光明日报》,1999年5月14日。
4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得出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内需的观点: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对于扩大国内需求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
得出这样的推论,就显得有些仓促了。张其佐先生也是先从国内需求的定义
出发,国内需求包括两个方面,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接下来分析了1998年的
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刺激了投资需求,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导致投资乘数
作用减弱,消费需求启动不明显。与消费信贷可以刺激消费需求的结论结合在一
起,他做出论断: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内需。而问题正在于此,一项政策的推行,
要分析其所有影响,包括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等。消费信贷在短期内可以扩
大消费需求这个命题不假,但是它同时还同等数额的减少了投资需求,这部分信
贷资金的减少,将通过乘数作用作用下去,导致国内需求更大的减少,为此,要
确定消费需求与国内需求的关系,必须比较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投资需求的减少
后,才能下结论。从张其佐先生的论述不难看出,他并没有考虑这部分的影响,
在他的分析中,是把投资需求当作不变量,甚至是沿袭1998年宏观经济政策的
影响,认为投资需求是呈扩大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入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
求的作用,得出了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求的结论。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总结近几年经济发展经验后,也撰文指出,消费信
贷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
目前,消费需求档次提高,靠传统的购买方式,有效需求将会大大受到抑制。
以汽车为例,国外主要国家的消费信贷平均达到60%一70%,我国只有不到10
%的购车者使用了信贷。国内消费信贷不发达,有居民消费习·『贯的原因,也有体
制的原因。传统上我国银行的作用是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消费信贷不在其
业务范围之内。1997年底开始我国出现了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商品零售物价水
平连年下降。为了遏制通货紧缩的势头,我国政府一方面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
。张其佐,《发展消费信贷刺激国内需求》,《光明日报》,1999年5月14曰。
48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发行了80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启动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鼓励银行开办消费
信贷,以刺激消费需求。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国民经济在1998年到2002
年间维持了年均7.7%的增长速度。同时,消费信贷也发展迅速,目前总额已达
1亿元人民币。。
林毅夫先生并没有深入论述这个观点,但是他呼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并强
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将为消费信贷扩大内需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般发达国家消费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0%以上,美国著名的花旗银行
更高达60%。到2002年我国各项贷款余额迭13.9万亿元,按国外的标准,我
国扩张消费信贷的空问还很大。不过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假贷款、
假按揭、贷款不还的行为时有发生,使新成立的银监会不得不向银行发出控制和
防范消费贷款领域当中不良贷款的警告。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使每个公民
拥有一份资信公司保存的信用记录,一旦有不良记录,就会造成个人经济生活、
工作上的极大困难,是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进一步增加消费信贷扩大内需的必
要前提。。
尽管林毅夫教授在文中并没有展开论述,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与张其佐
先生类似,他也是仅仅考虑了消费信贷对于消费需求的扩大作用,而没有进一步
分析消费信贷对投资需求的减少作用,继而就得出了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内需的结
论。文中着重号标注的内容,就是很好的例证。为清晰起见,摘录如下:
另一方面鼓励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以刺激消费需求。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使每个公民拥有一份资信公司保存的信用记录,
一旦有不良记录,就会造成个人经济生活、工作上的极大困难,是降低不良贷款
发生率,进一步增加消费信贷扩大内需的必要前提。。
o林毅夫,《发展消费信贷拉动内需增长》,《人民日报》,20t)3年6月17日。
o林毅夫,《发展消费信贷拉动内需增长》,《人民日报》,2003年6月17目。
o林毅夫,《发展消费信贷拉动内需增长》,《人民日报》,2003年6月17日。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类似的认识不胜枚举,我这里不妨再列出几个。1999年5月8日,“中国发
展论坛”(CDF)在北京召开了“扩大内需与消费政策”研讨会,来自国家发展
计划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内贸局、建设银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出席了会议。在调整消费政策、扩
大内需的政策取向上,绝大多数专家认为,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的一个
重要政策,例如,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所范剑平认为,要扩大内需,将我国巨
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实行鼓励消费的政策。事实上,
只有实行鼓励消费的政策,才能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他认为,可供选择的鼓励
消费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另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刘溶沧认为,扩大消费需求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关键
因素,从实际情况看,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取向之一,就是实行积极慎重的消费
信贷政策。。
再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杨大楷、郭卫峰、彭晓播等,也专门论述了消费信
贷对扩大内需的促进作用,他们指出: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刺
激消费需求,砖于拉动经济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国外经验,消费占GDP
的比重达50%以上才能长期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国民消费对其GDP的贡献
率连年在60%以上。目前,我国国内产品大量库存,出口渠道又屡屡受阻。在此
背景下,推出个人消费信贷,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另外,李世谦、李霞和吴文盛主编的《经济信用与中外消费信贷》一书,较
全面的介绍了消费信贷,包括信用与经济生活、经济发展与消费信贷、各国的消
费信贷发展和现状等。在经济发展与消费信贷部分,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出了消费
信贷可以扩大内需的观点,例如:
。玉双,《扩大内需与消费政策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7期,第41-44页n
。杨大楷、郭卫峰、彭晓播,《论个人消费信贷对扩大内需的促进作用》,《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7期
第72-77页。
5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发展消费信贷,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确实有重大意义。然而,不能
把发展消费信贷看做是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权宜之计和应急措施。发展
消费信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
需要,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由之
路。。
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当今世界,有效需求不足普遍存在,为了扭转这种态势,使经济步入复苏阶
段,有必要以消费信贷刺激消费,充分发挥其对生产的反作用。。
再比如,作者还专门列举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例子,进一步说明
消费信贷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过后,美国消费信贷的大发展就是扩大内需的
典型例子。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生产停滞,商业萧条,产品严重积压,居民消费疲软,银行储蓄过剩,工商企业
和银行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为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银行开始尝试向个人发放消
费信贷,以缓解储蓄过剩的压力;工商企业通过分期付款方式销售商品,使商品
积压问题得到解决,而对消费者而说,通过消费信贷,增加了即期的购买力,提
高了生活水平,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良性循环。于是,美国的消费信贷得
到迅速发展。。
作者在分析我国扩大内需的方法时再次强调指出,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
我国启动消费信贷以扩大内需。
在总需求不足,经济呈现出萎缩或萧条态势时,需要消费信贷来拉动消费需
。李世谦、李霞、吴文盛主编,《经济信用与中外消费信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舨,第33-34页-
。李世谦、李霞、吴文盛主编,《经济信用与中外消费信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a
。李世谦、李霞、吴文盛主编,《经济信用与中外消费信贷》,经济日报出版杜2001年版,第35页a
。李世谦、李霞、吴文盛主编,{经济信用与中外消费信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
5l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求。通过消费信贷这一手段使居民的支付能力有所突破或提前启动,从而实现消
费需求、总需求、资源利用率、经济增长的连锁变动或良性循环。。
消费信贷的作用是明显的,无论对金融机构、对厂商和零售商,还是对消费
者,甚至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在我国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
济形势下,扩大内需是必然的选择。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验,开拓住房、汽
车、耐用消费品等消费信贷领域,以消费启动内需,是一条有效途径。。
又如,袁恩帧等人编著了《扩大内需论》,书中第八章就是“为扩大内需的
宏观、微观政策选择”,其中“积极发展信贷,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就是
作为微观政策选择的其中一个政策。文中写道:
妒冬审零事不香拿擎辜持,.拿挚摹母车莓冬审需方币摹布翠睁带警晕誊用沛
棠售掌事奉,让居民今天去花明天的钱。。
作者们进一步解释说:
消费信贷是银行以货币形态或契约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用于购买商品或劳
务的贷款。⋯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1996年中央银行开始允许各国有商业
银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1998年以来,为了扩大消费需求,中央决定加快发展
消费信贷,央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如《个人住房贷款管理
办法》、《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持住宅建设和消费的通知》、《汽车贷款管理办法》
以及《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大大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消费信贷在我国将逐步成
为重要的消费方式,积极推动国内市场的需求。。
o李世谦、李霞、吴文盛主编,《经济信用与中外消费信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o李世谦、李霞、吴文盛主编,《经济信用与中外消费信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o袁恩帧,《扩大内需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199页。
o袁恩帧,《扩大内需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199页。
52
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二节简短的小结
国内对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关系的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从上面的
介绍可以看出,对消费信贷的专门研究很少,研究专著也很少,可以见到的一些
研究成果,还主要是一些短论,多见于报刊上。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
清楚地看出,对消费信贷能否扩大国内需求,国内学者的观点与国外学者大致类
似。他们普遍认为: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正如穿插在文中的评论所指出的,国内学者得出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的结论,比较草率,并没有详细分析消费信贷的各种影响,尤其是对于国内需求
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需求的影响。比较可能的情形是,专家学者们忽略了消
费信贷对投资需求方面的影响,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消费信贷实行过程中,投资
需求没有变化,甚至由于其它政策导致投资需求增加,由此得出了错误结论:消
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另外,正如上文所介绍,从我目前掌握的文献看,国内对消费信贷与国内需
求关系的专门研究,尤其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之国外,不仅起步晚,而且成果
也少得多。我估计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消费信贷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
似乎对经济增长也卓有成效,由此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对于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
关系,就没有在理论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接受了国外的现成观点,并直接应
用它来指导中国的实践,鼓励消费信贷的推行。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中篇消费信贷两个定理
第三章若干重要概念
对任何科学而言,概念的界定都十分重要,因为概念是最基础的东西,科学
的大厦必须以相关概念为基石,才能建造起来,经济学也是如此。一般说来,经
济学的表达并不追求生涩和偏僻,它往往使用生活中惯用的表达,而且尽量按照
日常的方式使用。尽管如此,经济学术语的含义也不完全同于日常月语,有些术
语有着特定的内容,倘若望文生义,即使不南辕北辙,恐怕也难以理解通透。如
此看来,在本文对消费信贷两个定理进行推导之前,有必要将我使用的有关重要
概念加以界定,不然,我们就很难有讨论问题的共同基础。
一、银行信用
第一节银行信用与消费信贷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的信用。所
谓民间信用,是指社会公众之间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它的主要存在形式有:
直接货币借贷;通过中介人进行的货币借贷;以实物做抵押取得借款的“典当”
等。民间信用主要是补充银行信用的不足,例如,在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的情况
下,消费者个人、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缺乏资金时,就只能靠民间信用。至于商
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它的表现形式
有赊销商品、委托代销、预付订金、按工程进度预付工程款、延期付款等。
为使讨论简便一些,本文将民间信用与商业信用予以忽略,只重点讨论银行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信用。这是因为,首先,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银行信用是主体信用,在整个社会
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作用。其次,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萋础,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由于银行信用的信用性强、
可控性强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商业活动的推崇,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
的信用形式之一。
表3.1的数据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表3.1反映了银行与其它存款机构及非
存款机构所提供的信贷占家庭消费债务的百分比,其中包括银行信用卡、抵押贷
款、机动车贷款、家庭财产与其它信贷额度以及其它所有类型的信贷。
表3.1 1989年与1995年各种类型的贷款人持有美国家庭的债务(%)
贷款入类型1989征1995焦
商业银行29.4 35.1
借贷协会23.4 11.3
信用合作社3.3 4.2
金融公司或贷款公司9.6 21.O
经纪公司2.9 1。9
不动产贷款人13.3 12.9
个人贷款者6.8 4.4
所有其它11.1 9.2
总计100.O 100.0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公报》,20页,1997(1)。
按照以上对银行信用的界定,商业银行、信贷协会、信用合作社、金融公司
或贷款公司、经纪公司提供的信贷属于银行信用。根据上表我们可以计算得出,
美国在1989年时,其银行信用占消费信贷资金来源的68.6%,到1995年,这个
比例更是提高到73.5%。这也正是本文重点讨论银行信用的原因之一。以上是美
国的情况,表3.2是欧洲的数字,较之美国的情况,欧洲的数字更加具有说服力。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表3.2银行发放的消费信贷占全部信贷发放的比例(%)
【国家1989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t997
f德国90.9 90.7 91.4 91.8 92.4 92.7 92.8 93.0 93.3
‘意大利61.5 60.8 61.4
法国67.5 67.O 70.8 69.0 70.2 68.5 65.2 65.0
英国83.2 83.6 82.0 82.5 79.8 78.1 74.9 73.7 74.0
注释
英国的数字中所指银行,包括银行和住房贷款机构。
资料来源:
欧洲信贷研究所(European Credit Research Institute)第一号研究报告,表A 19。
另外,由于银行等金融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
成为商业信用的资金支持和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可以
相互转化,但是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就比较明显,例如将商业票据贴现也就
是将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再比如,补偿贸易中银行提供卖方信贷也是商业
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点讨论银行信用是可行的。
事实上,就本论文分析而言,即使加进民间信用与商业信用,也不会影响本
文的结论。这是因为,无论民间信用,还是商业信用,它们与银行信用一样,都
具有两种用途,要么用于投资形成投资贷款,要么用于消费形成消费贷款。对于
同一笔信贷资金而言,多用于投资贷款,就少用于消费贷款,投资贷款和消费贷
款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为此,即使加入民间信用和商业信用,消费信贷
两个定理的结论同样成立。请参见本论文中篇第四章“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
和第五章“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在本论文中,之所以重点讨论银行信用,
只是为了理解上和推导上的方便。
二、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在中国起步较迟,但在国外却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欧美等
发达国家,消费信贷本身,已成为相当成熟的一个行业,是联系生产制造业、商
博+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品零售业、银行保险业和证券业等的桥梁。
消费信贷,也常被称为消费信用、信贷消费、信用消费。对于什么是消费信
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词。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消费信
贷,是指用于购买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信贷;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消费信贷是指消
费者个人所获得的信贷,包括消费者购买住宅,以及为了建设住宅而购买的土地
等。R.M.Goode在其编著的《消费信贷》一书中,曾详细记录了争论情景。。
分析起来,对于消费信贷的理解,之所以差异大,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商品经
济的发展,以及消费信贷的不断实践,消费信贷的内涵、构成和作用也随之发展
和变化,为此,对于消费信贷的理解,学者间存在不同;在消费信贷发展状况不
同的国家,对消费信贷的理解,也略有不同;对于一个国家,处在不同的消费信
贷发展阶段,对于消费信贷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在同一国家同一时期,对
于消费信贷的界定,其不同机构也存在差异。
以美国为例,1968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消费者信贷保护法》,在法规的
第一部分《诚实信贷法》中界定,消费信贷是指用于个人、家庭或农业的贷款。
到1980年时,国会修订了《诚实信贷法》,通过了《诚实信贷简化和改革法》。
在这个法规中,原本属于消费信贷范围的农业贷款,被剥离了出去。即使同在
20世纪70年代,对于消费信贷的界定,美国联邦储各委员会和国会也差异很大。
按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统计分类,消费信贷是指“通过正常的商业渠道发放
的用于购买供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或者用于偿还由此原因而产生的债务的中、
短期信贷”。@根据这个定义,消费信贷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贷款基本涵盖在内,
但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则被排除在外。原因是,一般说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
长期贷款,而非中、短期贷款。而1975年,《同等信贷机会法》指出,“消费信
⋯Edited by 1L M.Goode.C0nsum时Credit.A.W:Siitho辱_LcyderdBoston.1978 P347-348
Opinionsdifief astothemeaningof“consumer"’credit Some commcutatorstaketheviewthatittllean$credit
obtained to acquire consumer goods or services;other consider that it meoals credit for any purpose that aprivate
individual may have,including the purpose that a privme indi“dual may have,including the purchase ofhouses,
apartments and land for building houses and∞artmeots.Indeed there ale titOSe who consider that the most
importantpurchasethat‘'the consRmer'’makesonaledltinthewhoreofhislifetimeisthepttrchaseofhisdwelling
and,consequently,that credit for this purpo∞should unquestionably be classed as“consumer'’credit.Two ofthe
national delegations ofgovernment experts to the EEC Commission’s medings expressed this view and the present
writer agrees with them However,it will probably be necessary to lower the sights and avoid dealing,at least in
theearlyCommunltylawsonenosum“credit,wlth creditwhichisgranted.to consumerforpurposesofacquiring
immovable property or any interest therein.
o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Board ofGovernors of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金融与货币统计,1941—1970,
华盛顿地区.1976年。
5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贷是指发放给个人并主要用于个人或家庭用途的贷款”。①按照这个定义,个人住
房抵押贷款也在其内。
如今,人们使用的消费信贷概念,主要是后一个,即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在内。事实上,在消费信贷总额中,住房消费信贷的金额越来越高,份额越来越
大。毫不夸张地讲,如今的住房消费信贷,早已是“巨无霸”的地位。我们来看
一下美国的情况,在1965年时,住房抵押贷款为2129亿美元,占全部消费信贷
的比重为70.3%,30年后,这个比例上升为75.6%,住房抵押贷款总金额也增加
到45271.76亿美元。。在本论文中,对于消费信贷的界定,采用的也是美国《同
等信贷机会法》中的定义。
至于消费信贷的提供者,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如金融公司、储蓄机构、
信用社等,另外也包括一些零售商等。对消费信贷的分类,各国也是略有不同。
比如在日本,他们依据消费信贷发放是否有合作方,将消费信贷分为合作式消费
信贷、非合作式消费信贷;而法国则分为私人借款和契约借款两类:至于英国,
则主要分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消费信贷分为不同的内容。按照贷款是否提供担保,可以分为有担保的消费信贷
和无担保的消费信贷;倘若按照贷款期限,则可以划分为短期消费信贷、中期消
费信贷、长期消费信贷;假如按照贷款支付方式分类,就分为直接消费信贷和间
接消费信贷。所谓直接消费信贷,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消费者,消费
者获得款项后,用于消费品购买或消费性支出。所谓间接消费信贷,是指银行等
金融机构向零售商提供贷款,零售商再通过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方式,向消费者
出售商品。
更为常见的分类方式,是依据贷款偿还方式,将消费信贷分为三类:一次性
偿还消费信贷、分期付款和信用卡。一次性偿还消费信贷,顾名思义,就是要求
贷款者在贷款到期时,一次性偿还本金和利息。一般情况下,一次性偿还贷款期
限较短,数额较大,具有特定用途。
至于分期付款,是指按照分期付款方式偿还贷款本息的消费信贷。这种消费
信贷方式产生于19世纪初期。当时,尽管市场上的收割机琳琅满目,但美国农
。Consumer credit mealls crcdit extended t0 a natural person primafiIy for personM,fhmily,or household purposcs.
See.202 2 Definitions.EquM Credff Opportuni婶Act.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月报相关各期。
58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民购买力却很低,没有能力购买这些农机用具。在这样的情况下,收割机发明者
麦克科密克创造了分期付款制度,这种方式使得农民能够用未来的收入来现期购
买收割机。通常说来,分期付款要求消费者按月偿还贷款本息,每月的偿还额相
同,有些分期付款其每月偿还额不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大多数汽车贷款、
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都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其它如教育贷款、旅游贷款
等也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
一般说来,信用卡是指贷记卡,而不是借记卡。顾名思义,借记卡是先借后
消费,也就是先存款,后消费,一般不允许透支。贷记卡则正好与借记卡相反,
是先消费后付款。从这个角度看,只要持卡人持卡消费,就产生了消费信贷。之
所以把信用卡单独列出,作为一种消费信贷形式,是因为与其它消费信贷方式相
比,信用卡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二,一是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信贷
时,并不需要做贷款申请。我们知道,其它的消费信贷方式,要求借款人提出申
请,得到批准后才能进行信贷消费。信用卡的特点之二,是它的信贷额度可以循
环使用。只要持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那么在信用卡有效期内,持卡人
就可以继续使用该贷款额度。以我国的中国银行为例,其发行的个人人民币长城
信用卡分为两种,一是个人普通卡,可以透支的金额(贷款额度)为1000元人
民币,二是个人金卡,可以透支的金额(贷款额度)为5000元人民币。
本论文着重研究分期付款。之所以着重研究分期付款,是因为分期付款是最
主要的消费信贷方式。在这里,不妨再以美国为例,了解一下分期付款的情况。
1950年,美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56亿美元,其中分期付款为155亿美元,占消
费信贷总额的60.5%;到1970年,消费信贷余额为1316亿美元,其中分期付款
占80%,为1039亿美元;到了1985年,消费信贷余额为5921亿美元,其中分
期付款金额为5183亿美元,占消费信贷业务的比例高达87,5%,到了1992年,
这个数字更是上升到90.1%。。
。美国联邦储各委员会月度公告第19部分消费信贷(FederalReserve StatisticalReleaseGl9Consumer
Credit)。
5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二节可支配收入与有效需求
之所以把这两者并列,是基于两个原因,其一,在本文中谈论的收入和需求,
指的就是可支配收入和有效需求;其二,可支配收入与收入的关系,与有效需求
同需求的关系,颇有几分类似,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一、可支配收入
所谓可支配收入,是指总收入中扣除所得税后的余额。它是反映人们收入水
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决定消费与储蓄的最主要经济变量。
在我国,可支配收入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至于人均可
支配收入,即用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口。在计算可支配收入中,借贷收入
并不包括在内。居民可支配收入,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指
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从构成来看,不仅包
括工薪收入,而且还包括经营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其中财产性
收入是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
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等。它的具
体构成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
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用公式表示为: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一个人所得税~家
庭副业生产支出一记帐补贴。其中,家庭总收入包括: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
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其
中的工薪收入,是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的主要
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它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关于可支配收入这个概念,有三点需要特别说明。一是可支配收入与生活费
收入,两者有区别。所谓(以前的)生活费收入,是指调查户实际现金收入中,
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不包括借贷收入)。其计算公式为:生活费收入=
实际收入一家庭副业生产支出一记帐补贴一赡养支出一赠送支出一亲友搭伙费。
6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需要说明的第二点是: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人均工资,并不完全
相同,它们两个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调查的范围不同、
统计口径不同。在调查的范围方面,对于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其调查
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员中的职工与非职工的收入;
而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其调查统计的范围,则是城市在职职工的工
资性收入,不包括其它社会成员的收入;至于反映的内容方面,可支配收入反映
的是,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
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现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帐补贴及家庭从事副业生
产支出的费用。职工人均工资,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职工工作单位以货币形式
或实物形式,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即包括计时工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
资、计件工资(包括超额工资)、各种工资性的奖金和津贴、加班加点工资、附
加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但不包括职工从工作单位得到的福利费(如
洗理费等)、生活困难补助费、上下班交通费、自行车补助费、独生子女费、保
健用品费、文娱费、差旅费及会议补助费、误餐补助费等。在本文的论述中,使
用的收入概念,是可支配收入而非工资。
另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差异也反映在统计指
标上。目前,在我国,反映城镇居民的指标是,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或居
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丽对于农民而言,其指标则是农民纯收入。目前,国
家统计局规定的农民纯收入指标,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
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
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这个
指标,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包括从事生
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
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
信用社和向亲友借入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
农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八,其区别有三:其一,从指标的含义
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
的收入。它作为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
农民纯收入,则是指农民的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
61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收入。这个指标,用来观察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农民扩大再生产及改善生活
的能力。其二,从形态构成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一种形态,即价值
形态,它只是反映城镇居民的现金收入情况。而农民纯收入的实际形态有两种,
一种是价值形态,另一种是实物形态,主要是指农民自留的粮食、食油、蔬菜、
肉禽蛋等。它不但反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情况,也反映了农民的实物收入情况。
其三,从可支配的内容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部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
入。而农民纯收入除了用做生活消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留做追加的生产费基
金,用于农民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另外,从两者所反映的实际收入的角度看,
农民纯收入,基本上反映了农民收入的真实水平。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没
有包括城市居民在医疗、住房等方面间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部分。
在本文中,可支配收入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
家。只不过,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在其统计指标上,只有收入总额、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城镇居民和农民之分。而对于发展中国家(例如我国)
来说,尽管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民,存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但是可支配收入这个
概念本身,并不仅仅适用于城镇居民,它同样适用于农民。有所区别的是,适用
于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指标,不完全同于上面提及的农民纯收入。假如按照构成形
态来说,适用于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只是农民纯收入中具有价值形态的部分,并
不包括实物形态的部分在内。
二、有效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论及的国内需求,首先是一个总量概念,而且是特指国
内有货币购买力的需求,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马克思早就指出:
“构成需求必须有两个条件:要有得到某种商品的愿望和拥有可以提供交换的等
价物品。‘需求’这一用语意味着购买愿望和购买手段。如果缺少其中之一,购
买就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现实的需
求。有购买愿望却没有购买力的需求,只是一种潜在需求,并不是真实的需求,
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o《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更。
6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
念,用它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凯恩斯这样解释有效需求,“D为雇主们预期
由雇佣N人所能获得之收益,⋯故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
之点,盖在此点,雇主们之预期利润达到最大量。D在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
相交点之值,称为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雇主们决定雇用之劳工数N,
乃定于二者之和(D),即可以预期于社会之消费量Dl,以及可以预期于社会之
新投资量D2。D即以上所称有效需求。”。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有效需求的概念,
凯恩斯还特别解释说:“所谓有效需求,只是雇主们从决定提供的当前就业量上,
所可预期取得的总所得或收益,⋯.包括其它生产要素之所得(亦即雇主之要素
成本)在内。总需求函数乃表示二者之间之关系:一方面是各种假想的就业量,
另一方面是由此假想的就业量所产产品之预期收益率。有效需求是总需求函数上
之一点,这一点之所以成为有效,因为如果就业量在该水准,则供给与需求二种
情况,恰使雇主之预期利润成为最大量。”。
通俗的讲,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按
照宏观经济学对国内需求的界定,它同时包括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有效需求要
求既有购买能力又愿意购买,二者缺一不可。
一、生活必需品
第三节生活必需品与耐用消费品
生活必需品看似是个普遍使用的概念,但事实上,不同的人对这个概念的理
解可能会有较大差异。这其实也难怪,马歇尔就曾经界定过七个相关的概念:必
需品、维持生活的必需品、维持效率的必需品、习惯上的必需品、绝对的必需品、
常规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也被称为生活和劳动必需品)等。
。(英】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28页。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9页。
63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早在18世纪初,重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就区分了生活必需
品和奢侈品,他认为农业提供的是生活必需品,而工业中的有些工场则生产奢侈
品。“耕种者的繁荣昌盛是一切其它等级的财富的必要基础。农业衰落后一切奢
侈品工艺的凋零。⋯有些职业供应人生必需品,如面包和饮料那样首要的和最普
通的食物,这方面还要加上一些如那最起码的菜肴;另一方面,有各种肉类,在
它们之间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等级,有精细的、有肥壮的、有下脚、最后是奇形怪
状的和完全无用的;而这一切不同的等级,不仅是在食品当中存在,并且同样存
在于衣着、家具、车辆、装饰,以及其它一切所谓奢侈品上,这就使得法兰西出
现了二百种以上的职业;诚如上述,它们的诞生是来源于土地的产物,⋯一切技
艺必须养活它的主人,否则主人便会立刻关闭他的工场。”。
马歇尔指出:“必需品这个名词的较老的用法,是限于足以使劳动者大体上
能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的那些东西。”。他自己则这样界定必需品:“必需品、
舒适品和奢侈品的区别是简单的;第一类包括满足必须满足的欲望所必需的一切
东西,后两类包括满足不像第一类那样迫切的欲望的东西。”③尽管如此,他又指
出:“然而,我们还应注意,许多被正确的称为多余的奢侈品的东西,在某种程
度上也可视为必需品;在那种程度上,当这种奢侈品是被生产者所消费的时候,
它们的消费也是生产的。”
马歇尔又指出:“但在这里又有一种麻烦的含糊不清了。当我们说到一种欲
望必须满足时,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心目中的结果怎样呢?这种结果是不
是包括死亡在内呢?还是这种结果只是造成力量和精力的丧失呢?换言之,必需
品究竟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还是维持效率所必需的东西?”@这段话事实
上也界定了维持生活的必需品和维持效率的必需品。“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于
每一种产业,有一种多少是明白规定的收入,这个收入是仅仅维持这一产业的人
员的生活所必需的;同时,另有一种较大的收入,是维持这产业的充分效率所必
需的。”o
对于什么是维持效率的必需品,马歇尔举了~个例子,“我国如果在这里考
。【法】布阿吉尔贝尔,《谷物论一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1-22页。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7页。
。【英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7页。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轧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s7页。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8页。
6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虑一下什么是维持这一代中英国的普通农业劳动者或不熟练的城市工人及其家
庭的效率的必需品,就可使我们的观念得到明确。我们可以说,这种必需品是由
以下的东西构成的:一所有几个房间和良好下水道的住宅、温暖的衣着以及一些
调换的内衣、干净的水、供给充足的和有适当补充的肉类和牛奶以及少量的茶,
等等、一点教育和娱乐,最后,他的妻子在其它的工作之后有充分自由使她能适
当地尽她做母亲和料理家务的职责。”⋯为了明确为何使用维持效率的必需品这
个概念,他又解释说:“在任何地方不熟练的工人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样东西,
他的效率之将受到损害,正像一匹马饲养不良或一架蒸汽机没有充足的煤的供给
一样。达到这种限度的一些消费都是严格的生产的消费;这种消费的任何节省,
都是不经济的,而是会造成损失的。”。
另外,马歇尔还介绍了“习惯上的必需品”。“烟酒的若干消费,和喜欢穿着
时髦的衣服,也许在很多地方成为习惯了,因此它们可以说是习惯上必需的,因
为,为了得到这些东西,普通的男子和女子将要牺牲一些维持效率所必需的东西。
所以,他们的工资就要少于实际上维持效率所必需的了,除非他们的工资不但可
以满足严格必需的消费,而且还包括一定数量的习惯上的必需品在内。”。
除此以外,他还使用了“绝对必需品”和“常规必需品”,他特别指出了他
们与维持效率的必需品是不同的,但何者为绝对必需品,何者为常规必需品,他
并没有详细介绍,只是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需求弹性时说到:“一般她
说来,第一,对于绝对必需品(与常规必需品和维持效率的必需品是不同的)的
需要,第二,对于富人多用的奢侈品中有些花费他们收入不多的东西的需要,都
是非常没有弹性的。”④按照字面的理解,所谓常规必需品恐怕就是维持生活的必
需品之意。而绝对必需品的范畴恐怕要小于常规必需品的范畴。
至于“生活必需品”(生活和劳动必需品),马歇尔也没有做出专门的界定,
但是对于什么是生活必需品,他做了说明,“⋯⋯生活必需品的第一样就是食
物。⋯⋯次于食物的生活和劳动的必需品,就是衣着、住房和燃料。”o
正是由于必需品家族中有不同的成员,对于如何使用必需品的概念,马歇尔
【英】马歇尔,
【英1马歇尔,
【英1马歇尔,
【英】马歇尔,
【英1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9页。
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9页。
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9-90页。
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8页。
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4-215页。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专门做了说明。马歇尔指出:“必需品这个名词,像生产的这个名词一样,是被
省略地使用的,它所指的东西要由读者自己加上去的:这种暗含的东西既有不同,
读者就往往加上一个不合作者原意的东西,因而误会了作者的用意。在这里,正
像以上的情况一样,在每一紧要的地方,清楚的说明要使读者了解的东西,才能
消除产生混淆的主要原因。”
在《消费经济学大词典》中,对于必需商品(necessity)的概念,只有数学
意义上的界定,没有明确何者为必需品。必需商品是“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在数值
上小于l的商品。必需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不敏感,当其价格变动率
为1%时,其需求量按相反方向变动的变动率小于l。”国
在本文中,生活必需品的概念不同于马歇尔对生活必需品(生活和劳动必需
品)的界定,倒是与“必需品”这个概念最古老的用法以及维持生活的必需品类
似,本文所指的生活必需品,主要是指用于食品、衣着等必需品的支出,但并不
包括住房在内,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马歇尔所说的习惯上的消费品,也没有包括
在本文对生活必需品的界定范围内。
除此以外,在对消费信贷第一定理进行推导时,我使用了“日常性消费”这
一说法,在这里也要做个交代。正如马歇尔曾经说过的,“生产工人的习惯上的
必需品的消费,通常列入生产的消费一类;但严格说来,它不应列入这类消费;
在文章中紧要的地方,应当加上特别的解释语句来说明习惯上必需品是否包括在
内。”②正是为了明晰使用的概念,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本文中所指日常性消
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我所界定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二是马歇尔所界定的
习惯必需品的消费,三是奢侈品的消费。
二、耐用消费品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消费是家庭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物品”包括
家庭用于汽车与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劳
务”包括理发和医疗这类无形的东西,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也包括在劳务消费中。
。林白鹏、臧旭恒主编,《消费经济学太词典》,经挤科学出版社2000年敝,第63页。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0页。
6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消费经济辞典》这样定义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的对称。消费者在正常
使用下能用数年以上的产品或设施。耐用消费品包括汽车、用具、家具、珠宝和
书籍等。⋯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规定,~件商品如果使用不能延续3年,就算作非
耐用消费品。”按照这种解释,使用3年以上的商品,就是耐用消费品。9
与以上对耐用消费品的界定相比,中国建设银行的界定范围就窄很多。《中
国建设银行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个人耐用
消费品贷款操作规程》(试行)指出:“耐用消费品是指正常使用寿命在两年以上
的家庭消费品,如家用电器、电脑、家具、健身器材、乐器等物品(不包括汽车、
住宅、装修材料)。”。
为了避免使用上的含混,在本文中,综合国内和国外对耐用消费品的界定,
所谓耐用消费品,是非耐用消费品的对称,它的特征是一次购买后,可使用一段
时间。对于何为一段时间,在本文中,并不做具体规定。
斯蒂格利茨这样形容耐用消费品:“购买一件耐用品就像一项投资决策,因
为买这种物品是为了它们在许多年中提供服务”。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由于
教育等“劳务”项目,一次购买后,尽管当期消费完毕,但也可以延续一段时间,
具有耐用消费品的特征。例如,贫困山区的孩子考取大学后,没有能力支付学费,
可以申请教育信贷(教育助学贷款),把大学功课修完。读完大学后,这个孩子
就不再需要教育信贷继续读大学,当然这个孩子可以申请教育信贷完成研究生的
学业,但对于读大学的教育信贷而言,就不需要重复购买,但他通过教育信贷所
受到的教育,可以使其受用一段时间甚至终生。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不妨把教育、
旅游等原来属于“劳务”的项目放在耐用消费品项下,作为广义的耐用消费品。
本文所提及的耐用消费品,就是以上所讲的广义耐用消费品。
。【美】曼昆(N.GregoryMankiw)《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0l页。
o林白鹏主编,《消费经济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o两个管理办法都是在1999年6月11日中国建设银行第26次行长办公会议通过。
6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四节长期与短期
在经济学范畴内,长期与短期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提法,存在着巨大差
异。不仅如此,在经济学界,对“长期”或“短期”概念的使用,也并非高度一
致,而是有所不同的。“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的长期和短期(或者长时期和
短时期)均衡之间的区分(见马歇尔,1890年,第363.380页;这种区分的零星
之见也可以从马歇尔1870一1871年间较早的著作中看到,而最近由惠特克
(Whitaker,1975年,第119-164页)重新提出,反映了一种当时被普遍接受,
并基本上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马克思(Marx)相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
并没有受到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在所说的“新古典”学派的出现,价值和
分配理论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影响。在现代主流派价值论著作中,这种所谓的“长
期见解方法”已被放弃,原因是采用了可称为“后瓦尔拉(Walras)的均衡概念。
采用这种均衡概念绝不是普遍的:今天,短期和长期的术语没有一致的含义,只
依赖于作者的理论结构而有不同的使用,这种情况引起了许多误解和处于不同目
的的争论”。。
在我的定理中,使用了长期和短期的提法(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和短期国
内需求不等效定理),为了避免可能的误解,在这里必须界定清楚。
“马歇尔最早引入了短期和长期均衡的观点(马歇尔,1890,第80页)。⋯
短期均衡分析假定有时间通过生产来改变供给,但没有时间改变那个产业中现存
固定资本品结构。这个假定限制了生产技术变动的可能性。⋯在长期均衡中,则
假定有时间调整有关产业的固定资本品结构。新均衡概念的引入,忽略同以前均
衡概念之间区别的倾向,以及前后概念使用相同的术语,这些加到一起,就构成
了目前在理论和应用工作中的讨论中存在混乱和误解的根源。‘短期均衡’的术
语有时也被运用到后瓦尔拉均衡当中(包括伴有数量调整的“不变”价格的均衡,
这些调整的已知数也同样是暂时的)。在其它场合,凯恩斯的均衡观点同暂时均
衡是一致的。在两种情况下,马歇尔和凯恩斯的分析之间巨大的差别本身被忽略
。【英】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页a
68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了;在后瓦尔拉模型中,全部资本品,包括流通的资本品都是给定的,然而在马
歇尔的短期分析中,只有单一企业的固定设备是己知数,在凯恩斯的著作中只有
整个经济中的固定资本品是给定的。同时,“长期均衡”的术语近年来用来指(1)
有延伸远至未来的期货市场的后瓦尔拉暂时均衡;(2)暂时均衡的结果;(3)稳
定均衡或稳定增长的均衡。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看来都暴露了对均衡概念中所引
入的变化的了解是不完全的。”。
从以上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各种对“长期”和“短期”的解释,存在着差异,
倘若不做说明而贸然使用这些概念,很容易引起误解。与以上的解释相比,我更
倾向于萨缪尔森的提法,按照萨缪尔森的解释,“在经济学中,所谓长期,是指
针对有关变化可以作出充分调整的时期。”。如果按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
方面来分别解释长期,那么在微观经济学,长期表示这样一段时间:企业可以进
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所有投入的使用量,以便使用最低
的成本来进行生产。
“短期是这样一个时期,在该期间内的可变投入能够得到调整,但并不足以
调整所有的投入,固定要素如厂房和设备不能得到充分调整。”倘若进一步解释,
所谓短期就是厂商不能调整某些投入数量的时期,处于没有一种投入可变和所有
投入都可变之间的任何时期都可以看为是短期。严格地讲,短期是指厂商所面临
的这样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内,厂商不能改变厂房和设备的数量,这些厂房和设
备作为固定投入,决定了厂商的生产规模,而其它投入如原材料和劳动市场,则
是厂商的可变投入。
在本论文中,长期与短期的概念,也遵循萨缪尔森的解释。
。l英】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260
页。
。【美】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辞典》,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美】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辞典》,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6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四章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
通过上篇的介绍我们看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
求。无需讳言,对于上述观点,我不能苟同。在我看来,要客观地认识消费信贷
与国内需求的关系,必须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即从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中
去寻找答案,而不能草率下结论,否则一不留神就可能掉进假相关的陷阱中。。
正因为如此,确定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首先要慎重,以避免假相关
现象,同时要考虑全面,不仅要考虑消费信贷的直接影响,也要考虑它的间接影
响。我认为,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并澄清:l、消费信贷究竟能否
扩大消费需求?2、若消费信贷能扩大消费,那是否等于说,消费信贷就一定能
扩大国内需求呢?接下来,我将解释这两个问题,并通过严格的理论推导得出消
费信贷两个定理,即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和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
第一节消费的决定因素
关于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可以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来论证。以下
的推导将证明:从长期看,消费信贷并不能拉动消费需求,即无论是分期付款,
还是要求消费者一次性付款,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都是等效的。
要论证消费信贷对长期消费的这种等效作用,就需要了解消费的决定因素。
弄清了这些决定因素,就可以继续分析,消费信贷可能会影响到那些因素,它们
o 1989年12月7日,特里格夫·哈维尔莫在纪念诺贝尔演说时讲道:“以拉格纳·弗里希为首的许多学者发
现,在试图从观察到的数据中得到有关经济互相关系的信息中存在危险的陷阱。这些困难中最令人望而生
畏的与统计学的老敌人有关,即所谓的假相关现象。这个名词是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变量之间观察
到的联系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草率结论。拉格纳·弗里希曾用下面这个吓人的例子将他对这一点的警告灌输
给他的学生们。我们可以观察到挪威西海岸的苍蝇数目和那里的游客数量有正相关的关系。根据这个观察
而努力繁殖更多苍蝇来促进旅游业也许并非上策,但是假相关现象有一个更复杂的形式,常常更难以被发
现。即使我们自以为有关一组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有根有据、逻辑严密,同时又不与观察到的事实
相矛盾,我们仍可能被蒙蔽。这是因为表面上相同的相互关系可能常常由许多不同的经济结构模型导出。
参见罗汉译,《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说文集/经济学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7页。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的相关关系是怎样的,由此,消费信贷对消费的作用,也就一目了然了。为此,
在定理推导前,我们先傲些基础性工作,先看一看消费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对于消费由什么决定,人们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萨缪尔森分析了
各种观点并指出,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有三个;一是当前可支配收入,“日常观
察和统计研究都表明,当前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消费的核心因素”;。
一是永久性收入和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最简单的消费理论只是用当年收入水
平去预测消费数量。而进一步的研究则表明,除了根据当前可支配收入水平之外,
人们还根据长期收入趋势来决定其消费数量。⋯有证据表明,一般说来,消费者
在选择其消费水平时,既会考虑当前收入,也会预期长期收入。为说明消费对长
期收入趋势的依赖关系,经济学家提出了永久性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假说”;。消
费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财富和其它影响,“较多的财富会导致较多的消费这一
事实,称为财富效应”。。他还专门指出:“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国民消费水平的主
要决定因素。⋯实际上,经济史学家已经发现,消费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密切关
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o
萨缪尔森指出的第三个因素,也就是关于财富效应及遗赠的影响,我将在本
章的第三节中专门论述。接下来,我将把他提出的前两个因素,关于收入对消费
的影响,展开进行介绍,这些内容对本论文很重要,而且事关定理的推导。
经济学家们构建了很多消费函数,这些消费函数形式各异,但它们都有一共
同点,那就是都认为消费由收入决定,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它们的差异在于对
收入的界定上。在所有这些理论中,比较典型的有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
前向预期消费理论等,其它像随机漫步假说、预防性储蓄(消费)理论,也自成
体系,接下来我把典型理论一一做个概述。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当期消费取决于当期的可支配收入。所谓当期收入,是
指本期收入,并不考虑过去和未来的收入。他认为,当期可支配收入与当期消费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340页。
7l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支出之间有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每个消费者都是根据其当期可支配收入来决定
其消费支出和储蓄所占的比例。在影晌消费的其它因素(如商品价格、个人偏好
等)不变的情况下,当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使消费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的比
例随之降低。这样的情况不仅适用于个体消费者,也适用于一个国家。
觊愚斯的追随者给出了一个简单消费函数模型,根据美国t959年到1995
年间的情况,界定出了一个系数(即消费倾向),得出了一个函数式,即C=O.93Ya。
但是这个函数在解释一些年份的消费时出现了问题,例如,在1973年到1975
年间,给定了可支配收入,但人们的消费要比通常的水平低很多:而另一个极端
的情况出现在1987年到1990年,人们的消费大大高于与可支配收入的正常关系,
整个经济处于高消费状态。这些情况被人们称之为“消费函数之谜”。由于绝对
收入假说对现实的解释力不够,人们开始思索新的理论,比如弓1进预期等,经济
学家们正是在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函数理论。为此,有人做
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同凯恩斯模型中假定的那种只盯着现期收入的消费者相比,
现在出现了一位头脑更为复杂、处事更为精明的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入
了决策过程。。
二、杜森贝的相对收入假说
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J.S.Doesenberry)在他的《收入、储蓄和
消费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他认为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两
个假设是错误的,第一,每个人的消费独立于其它人的消费,他认为这样就否认
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其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时间上是可逆的,他认为
这样就否认了消费者行为的不可逆性。正是基于这两点考虑,杜森贝修改了绝对
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并不是取决于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
入。所谓相对收入,有两层含义,一是横向上的含义,也就是在整个社会中,消
费者的绝对收入水平所处的位置,换句话说,是消费者横向与其它消费者比较时,
其收入水平的位置。这是因为,个人的消费行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相互
。【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217页。
7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联系,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杜森贝称之为攀比效应和示范效应。举例说,假如
一户居民生活在高档住宅区,其邻居们的收入都较高,支出也较高,那么这户居
民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反之,一户收入很高的居民,生活在经济适用房区域,
其街坊邻里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消费也偏低,那么这户居民的消费支出将无形
降低。
以上是相对收入的第一层含义,其第二层含义是纵向上的含义,也就是自己
与自己进行比较,比较当前与历史上其它时期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过去“繁荣时
期”的收入,他认为,这是消费习惯作用的结果。杜森贝指出消费具有示范效应,
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不仅其它消费者的消费将对其产生影响;而且消费者当期
的消费还受以前的影响,尤其是以前较高收入时的影响。杜森贝认为,家庭的消
费水平具有向下剐性,即消费水平提高容易而下降难,这就是著名的“棘轮效应”
(ratchet wheel effect),也被称为消费行为的不可逆性。①这说明,当期消费不仅
受当期收入的制约,而且受到前一期收入的峰值的影响。家庭的消费支出随当期
收入的增加,很容易就增加了,但是在收入下降时期,家庭会企图维持较高收入
时的消费水平,而不愿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三、前向预期消费理论
20世纪5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持久收入理论。,这一理论是对凯恩
斯绝对收入假说的补充和修正。他认为,支配人们消费行为的不是当期收入,而
是长期持久性收入。人们在收入高的年份储蓄,以便用于度过收入低的年份,这
一理论被称为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使其行为与之一致的收入,我们将它称之
为持久收入。⋯对于持久收入这一概念来说,如果借助于上述一般性的词语则很
好表述,但若要给予准确的定义则很困难。持久收入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它必须
从消费单位的行为中推导出来。”。现在一般认为,所谓持久收入,是指一个人一
生中的平均收入,对于任何一年的持久收入来说,通常被看作当前和过去的现实
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朱延福等著,《宏观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54-57页。
。弗里德曼1957年在《消费函数理论》(ATheory ofConsumptionFunction,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发表
了他的研究成果—持久收入理论。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莘》,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t年版,第240页。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弗里德曼强调指出,消费主要并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更多地取决于一生总
收入,即收入商的年份与收入低的年份的平均收入。他强调了储蓄在使收入高年
份与收入低年份之间消费平稳的作用。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总是希望自己的消费
水平稳中有升,在收入突然减少时,要力争消费水平不降低,在收入突然增加时,
也不会使消费水平陡然增加。
根据美国1905年到1951年的资料(战争年代除外),弗里德曼指出,“在美
国,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的比率(p),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大致保持稳
定,大约为0.88。”。由此,他得出了长期消费函数,这个函数是用持久收入YP
和持久消费c。表达的,即c。=0.88YP。
与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不同,持久收入理论不包含短期消费函数,
而仅仅是长期消费函数。这是因为,它所讨论的是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间的比铡
关系,函数中的收入和消费,都是指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平均数。
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的弗朗克-莫迪里亚尼提出了
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的中心论点是:个体消费者会根据自己一生的全部预
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对于一个家庭也是一样,每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
该家庭整个生命期内的总收入。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不同,生命周期理论
不仅强调了消费和收入的关系,而且强调了消费与财产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他
是关于消费者一生中不同阶段收入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生分成
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在少年和老年阶段,消费大于收入;在壮年阶段,
收入则大于消费,所剩余的收入将用来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和储蓄起来用于老年
时期使用。人们会为退休后的生活而储蓄,他称这种动机为生命周期储备,他用
这个概念表示,个人将在其工作年份进行储蓄,以便他们不必减少自己退休后的
消费。他强调了储蓄在使工作期与退休期之间消费平稳的作用。
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两个理论密切相关,被称为前向预期消费理
论,它们都说明: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他们的消费决策都建立在他们的可
o【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页。
o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是在一系列论文中发表的,其中最重要的是F莫迪里亚尼和布鲁门伯辂(R E
Brumberg)合作的《教用分析和消费函数:对横截面资料的解释}(UtilnyAnalysis andtheConsumption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Cross.Section Data),该文收集在栗原(K K,Kuribara)主编的《后凯恩斯经济学》
(Post-KeynesianEconomics,一书中NewBrunswick:N.J。Rutg盯sUn[versi母"Press,388-436页),啦及九安
多(A.Ando)和F莫迪里亚尼台作的(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总量含义和检验}(The“Life-QfJcle”Hypothesis
ofSaving:AggregateImplication andTests),载《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53卷,1963年
3月,55184页)。
7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支配收入上。。也就是说,消费者并不只是考虑本年度的可支配收入(即当期收
入),他们还要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考虑进去,而将来的可支配
收入取决于他们将来的工作收入,取决于他们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在将来所能带
来的收入,以及将来的税率会有多高。根据他们的当期收入和预期的可支配收入,
并且考虑了他们在未来年份可能的消费以后,他们再来决定今天消费多少。为了
取得最大效用,即使消费者在不同时期的收入有所不同,他仍会尽量调节以在不
同时间平均分布各种消费。
正如上面所介绍的,对于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人们的认识是逐渐深入和完善
的,从绝对收入假说,到相对收入假说,再到前向预期消费理论(持久收入理论
和生命周期理论):从认为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发展到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在这里之所以花费较大的篇幅介绍,是由于“长期消费取决于长期收入”这个结
论,是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的立论依据,关于这一点,从下面定理的推导过程
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第二节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的推导
人们的终生消费,取决于终生收入,菲歇尔(I.Fisher,现大多翻译为费雪)
在论及时间偏好时,也明确指出,“时间偏好,或人性不耐,在利息理论中起着
核一IL,的作用。⋯不耐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但就某一个人来讲,他的不耐程度决
定于他的全部收入川流,这一收入川流是从现在这一时刻起一直延伸到无限的将
来;也就是说,决定于预期实际收入的数量及其在时间上的预期分配情形。”。
既然如此,在终生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按理性预期行事的消费者知道,通过
银行信贷购置耐用消费品,将来必须承担逐年偿还的义务,不仅在约定的期限内
清偿所有贷款,而且还要外加利息。因此,消费者为了如期偿还贷款,就会在不
。【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美1菲歇尔,《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2·56页·
7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同的消费品中做出取舍,也不得不在不同的消费品中做出取舍,在增加耐用消费
品消费的同时,匿缩日常性消费(包括奢侈品消费)。这个道理很简单,经济学
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就可以解释这种情况。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把日常性消费看作(或者说浓缩为)一种物品,同理,
耐用消费品也看作一种物品,消费者的长期收入,决定了他在日常性消费和耐用
消费品消费之间的预算约束线,这意味着长期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他必须在日常
性消费和耐用品消费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回假如一个人一生的可支配收入是100
万元,那么,他要么用于全部日常消费,要么用信贷消费购置耐用消费品。假设
日用消费品价格为1万元/种,耐用消费品价格为10万元,种,那么消费者把全部
收入用于日常性消费,可以购买100种日常消费品,但他将不能购买任何一种耐
用消费品;如果他将全部收入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他可以购买10种耐用消费
品,但他将不能购买任何一种日常消费品。下图给出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日常消费品数量
O 10信贷消费品数量(耐用消费品数量)
图4.1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对于消费取舍的问题,马歇尔在论述习惯必需品时,也徽了类似解释。在《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
印书馆1997年版,第244页,他写道:“烟酒的若干消费,和喜欢穿着时髦的衣服,也许在很多地方成为
习惯了,因此它们可以说是习惯上必需的,因为,为了得到这些东西,普通的男子和女子将要牺牲一些维
持效率所必需的东西。”
7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在上图中,预算约束线上的A点表示:
用于耐用品的消费为70万元;B点则表示:
消费品的消费将可以增加到85万元。
用于日常消费品的花费为30万元,
日常性消费为15万元时,用于耐用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道理,需要借助于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按照弹性理论,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或需求量变
动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的弹性系
数来计算。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影响需求弹性
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一般
说来,必需品需求弹性小,而奢侈品需求弹性大;第二,商品的可替代程度。替
代品多的商品弹性大,替代品少的商品弹性小;第三,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商品的用途越广泛,需求弹性越大,商品的用途越少,则需求弹性越小;第四,
商品使用的时间长短。使用时间长的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使用时间短的非耐
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小;第五,不同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家庭支出中
所占的比例大的商品弹性大,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小的商品弹性小。
在以上五种影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中,一般说来,最重要的是:需求程度、
替代程度和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实际上,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大小,是
以上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按照本篇第一章对生活必需品的界定,对照以上
五条可知,生活必需品可替代程度小、用途少、使用时间短、在家庭支出中的比
例小,为此,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极低,或者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曲
线。曼昆对此也做过专门介绍,在介绍需求弹性的时候,他特别比较了必需品和
奢侈品的需求弹性。他认为:“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
求富有弹性。”④由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极低,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近似
认为没有需求弹性,或者说需求完全无弹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
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这样一来,对于同
一个消费者而言,不管是否选择消费信贷,其一生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不变。
由此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消费者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一生不交,那
么上文又提及:消费者会在不同的消费品中做出取舍,在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支出,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7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压缩日常性消费。以上两者似乎有矛盾,其实,看似水火不容、互相矛盾的事情,
却恰恰是吻合的。这是因为,在本篇对生活必需品和曰常性消费的界定中,已经
很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介绍概念时,我曾经这样界定:“本文中所指日常
性消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笔者所界定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二是马歇尔所
界定的习惯必需品的消费,三是奢侈品的消费。”
按照马歇尔的观点,存在着习惯上的消费品,也就是成为习惯了的消费品,
这些消费品与地区、风俗习惯有关。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习惯上的消费品也
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国的四川、湖南、湖北一带,气候潮
湿,在冬季则更加阴冷潮湿。为了驱除寒气,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进食大量的辣
椒,长久以来,吃辣椒就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因此用于辣椒上的消费也就成为
了习惯上的生活必需。习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四川人(或湖南人、湖北人)
到了北方后,开始时可能继续保持大量食用辣椒的习惯,但是长久下来,北方干
燥的气候会使他们上火,很多人就减少了辣椒食用量,甚至有些人就不再进食辣
椒了,用于辣椒的消费就会减少,习惯上的消费品就会有所改变。同样道理,北
方人到了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就很可能因为气候的原因,增加对辣椒的消费,
使得习惯上的消费品改变。至于消费奢侈品,似乎已不仅仅是富人的专利,一般
老百姓也会偶尔为之。例如,购买钻石珠宝首饰、价值不菲的名牌服饰等,这样
的例子不一而足。举例说,在消费者没有通过消费信贷购买耐用消费品时,可能
每年购买一件名牌服饰,或者到高级酒店自费消费一次鱼翅,但消费信贷使得理
智的消费者减少奢侈品的消费,比如改为每两年购买一件名牌服饰或自费消费一
次鱼翅,也可能时间更长。这就是说,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一生不变,但可以
改变的是习惯上的必需品以及奢侈品的消费。因此,无论是压缩日常性消费,还
是增加日常性消费,都没有改变生活必需品部分的消费,改变的只是习惯必需品
部分和奢侈品部分的消费。解释到此,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了。
以上说明,在短期内,假如存在消费信贷,当期消费不一定取决于当期收入,
①但是从长期看,无论是否采用信贷消费,人们终生的消费总量,总要受到终生
。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如今的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收入也不丰厚,积蓄也甚微,如果没有
消费信贷,以他们的收入水平,购买数倍、十几倍甚至于几十倍于其年收入(注意:是年收入,而不是月
收入”的住房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在消费信贷购买住房的队伍中,有很多是这样的年轻人。在这里,不妨
再以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即中国银行的消费信贷为例,做个说明。在2003年,该行成为国内四大行
消费信贷的增长“状元”,全年发放个人住房贷款939.43亿元,共支持50余万客户购买住房;发放汽车消费
货款350.59亿元,共支持约25万客户购买汽车。这说明,中国银行消费信贷使得50余万客户的住房消费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总收入的制约,而人们的终生收入是一定的。为此,消费信贷只能调节不同时点
上的消费量,却无法增加入们一生的消费总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在长期条件下,消费信贷不能拉动消费需求。
在这里,不妨再举中美老太婆买房的故事,消费信贷增加了信贷使用者(美
国老太婆)的当期消费。消费信贷对于个体消费者如此,对于整个社会也是如此。
这说明,消费信贷的实施将使得当期消费增加。但是,由于消费信贷主要针对耐
用消费品,①而耐用消费品对于个体消费者来讲,一般并不需要重复购置;因此,
消费信贷只是把人们预期消费范围内的某个或某些消费品提前购买,但并不会改
变其总消费。消费信贷虽使美国老太婆先于中国老太婆住上房子,但不管两个老
太婆各自购房的方式如何,终其一生,她们对住宅的需求,每人始终只有一套,
并没有因为存在消费信贷,而改变她们对住房的需求量。这个例予,也再一次验
证了我们的结论,从长期看,消费信贷并不能拉动消费需求,即无论是分期付款,
还是要求消费者一次性付款,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都是等效的。对此,本论文称
之为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消费信贷第一定理)a
第三节引入新的约束条件后定理的推导
一、考虑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后的定理推导
为了简化起见,在进行以上的分析和推导时,我们暗含了一个假定,即存款
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均为零。而事实上,资金是具有时间价值的,即在周转过程中,
资金由于时间因素会形成差额,表现为投资收益减去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
的那部分价值。这说明,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都会影响资金的价值,对消费
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率将成为决定消费的一个因素,因为它影响到未来消费和
提前实现,使得25万客户的汽车消费提前实现。以上这些典型的例子说明,消费信贷使得远期消费提前实
。目前世界各国的消费信贷,主要集中在住宅、汽车、家电、家具等品种上,按照本论文中篇第一章对概
念的界定可知,住宅、汽车、家电、家具等都在广义的耐用消费品之列,为此,消费信贷主要针对的就是
耐用消费品。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现期消费的相对价格。事实上,实际利率就是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
实际利率不能被直接观测到。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是名义利率。为了把它转换为实
际利率,我们必须从中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①这也说明,假如忽略利率和通货
膨胀率的存在,必将影响定理的广泛适用性。
接下来的篇幅,我将把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变量,分析在它们不为零的情
况下,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而且我将证明:考虑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后,
也就是说即使在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不为零的假定下,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
(消费信贷第一定理)仍然成立。
假设个体消费者一生可支配收入为I,其中用于生活必需品的部分为C,,那
么剩余部分c2=I.c1。由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极低,在分析问题时,我们可
以近似认为没有需求弹性。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不管是否选择消
费信贷,其一生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不变。除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剩余部分,我
们称之为剩余收入,对于这部分收入,消费者可以选择消费信贷,也可以把钱存
到银行,待有购买需要时取出一次性支付。
在选择信贷消费的情况下,消费者需要支付贷款利息,除去贷款利息外的部
分将用于购买信贷消费品,这部分支出将拉动同等金额的消费需求;除拉动的这
部分消费需求外,支付给银行的利息也等于拉动了同等金额的消费需求。这是因
为,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属于服务性产业,请参见表4.1关
税及贸易总协定服务部门分类目录,那么支付给银行的利息等于消费者购买了银
行的劳务服务,也应视同拉动了同样数量的消费需求。这样一来,C:的金额用
于消费信贷,最终还是拉动C2的消费需求。
如果消费者不采用消费信贷,而是把钱存起来,等存足一定数量后一次性付
款购买,那么消费的最终金额却不一定等于C2。这是因为存钱有利息收入,通
货膨胀也会对资金价值产生影响。@我们假设存款利率为r,通货膨胀率为P,而
且为简化分析,再假定消费者的终生收入是按平均数累积起来的,即每年的平均
收入为C2/n,那么一次性购买的消费者,其最终收入则为ΣC加(1+r-p),这意
味着,此类消费者将他的最终收入Σc2/n(1+r-p)用于消费,将可以最终拉动Σ
。【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按照金融学的定义,所谓终值,是指当前资金若干时期后的本利和的未来值;至于现值,则是未来资金
折算成现在的值。同样的现值因存款利率或通货膨胀率不同,其终值也不会相同。
8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C2/n(1+r-p)的消费需求。
比较消费信贷和非消费信贷条件下所拉动的长期消费需求,一个是e2,另
一个是£C2/n(1+r-p),两者虽然未必相等,但c2一定会小于或等于Σc2,n
(1+r-p)。因为非消费信贷条件下剩余收入所拉动的消费需求,是取决于存款利
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差值。只有当存款利率r小于通货膨胀率P时,ΣC2/n(1+r-p)
才会小于c2,即一次性支付所拉动的需求,才会小于消费信贷拉动的需求。事
实上,只要资本能够自由流动,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因为按照“经济人”假定,
人都是理性自私的,如果存钱倒贴钱,人们就不会选择存款,而会转向其它的理
财方式。因此,通常的情形应当是,存款利率r要高于或等于通货膨胀率P,请
参见表4.2部分国家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这意味着,消费信贷拉动的消费
C2,从长期看绝不会大于~次性支付拉动的ΣC2/n(1+r-p)。即便存款利率r等
于通货膨胀率P,两者拉动的消费也是相等的。
表4.1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服务部门分类目录--GNS/W/120①
1.商业服务
7.金融服务
(1)所有保险和与保险相关服务
(2)银行和其它金融服务
A.接受公众存款和其它应付基金承兑
B.所有类型的贷款,包括消费者信贷、抵押、商业网交易的保理和融资
。张汉林等著,《服务业承诺与开放和崛起》(上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8l
廿∞。N鞲举野求搽皿S导噼。糕求宅俩匠崃掣捉廿驵辚+t辗米忙S船略酥封晦骧喇憾匦<警单票酶匠娶晕廿,憔圃<擎惺d],聪匝<掣惺譬d】嵌。避埋g
。簿燃
皿9z∞廿【。N‘《剥噬嚣鼎呔掣:》.《囊翎擀罄毯监匠廿H。N‘《蜊廿菇螺麓删监哑:》.器囊锚蝴怪趣监哑
ooo

N

搽峥


<



籀①



oo
oC-,1

撼野
o


一<
擎避
o
oo
廿N

-E-
∞∞∞
d
oo
oN


日j ④ g


6 H “
<

{喧
oo
岳N 圃
拉①
oo一
oo
o

N



o 吧

① 。
H
一<
擎挺
圃称
o④∞
H
搽惫薹篓善誊未社碍翟.
撩幕辱捌。
圃奸匝辐\,霜铲
瓣邕渣趣鼎娶料苌幅谁憾圃惫器N.w秣
*雌翟圃讦塔$糕棼翠
议攀_下鞋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在上篇文献综评中,我介绍了萨威格的观点①,事实
上,他已经认识到,从长期来看,消费信贷不能刺激消费。只不过,他并不认为
消费信贷和长期消费需求之间,只是个零合游戏(正如我上面推导得出的),而
是认为从长期看,实行消费信贷,将减少长期消费需求。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
看出,之所以他没有得出和我一致的结论,是因为在他写作《消费者信用论》的
年代,服务性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概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为此,萨威格并
没有意识到“消费信贷用费”(笔者注:即消费信贷贷款利息和服务费)的转移
过程中,即从消费者手中转移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等量的消费
需求。这些内容,在上文已做了充分说明。如果将消费信贷用费加入,萨威格的
结论将与我不谋而合。由此,我想起了张五常在他博士论文中讲过的一句话:“假
如不是由于传统孕育出了一些错误观点的话,早期的经济学家或许旱已得出了前
一章中所得出的理论上的结论。”。
二、考虑信贷期比较长的情况下的定理推导
在本章第一节中,介绍了萨缪尔森归纳的消费影响因素,其中第三条就是财
富及遗赠,考虑财富及遗赠后消费信贷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烙在这一部分展开介
绍。
尽管说,有些信贷期可能很长(如住宅贷款可以长达30年),而人们不可能
永远活着,有些人在信贷期结束前可能会去世,那么人们会不会想到身后的还贷
落在后代身上,而尽量多花费一些呢?应该说,理论上是存在着可能性的,但事
实却不会如此。理由是,消费者关心后代,他们不仅从自己的消费中得到满足,
而且从其孩子的消费(成长)中{!譬到快乐;这使{!导他们又关心自己的孩子,如此
下去。这种情况,我称之为“代际关爱”。
事实上,代际关爱的理念,很早就存在。1958年,萨缪尔森为了分析利率
而建立了消费贷款模型,在注入回罗·德布鲁方法以后,消费贷款范式已经发展
。“吾人先论基本问题:消费者信用是否能增加一国之消费总额?抑仅转移易腐品之消费为耐用品之消费
而于一匿之消费额无矬增加2⋯⋯在第一对翘,鄞在允许信用与负债韵消费者之时疑,一国消费之总额,
确已增加。⋯⋯由此观之,消费信用唯在第一期内能增高一国之消费总额。⋯⋯由此以观,如吾人之假定
可知消费信用在长期内并不增加全国民众之每年消赞额;实则因消费信用之用费而反形减少。”
。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9页。
83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成为非常庞大的一般均衡模型,即一般均衡的交叠世代(OLG)模型。。莫迪里
亚尼与布伦伯格在《效用分析与总量消费函数:统一的释义》中,也给出了世代
交叠模型,也被称为代际交替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这个模
型说明,消费者与子女通过利他主义联系在~起。这种利他主义,会对消费和代
与代之间转让的综合抉择产生影响。这个模型构成了生命周期理论、李嘉图等效
定理、家庭经济分析等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对此也进行了专门论述。他指出:“家庭情感是储蓄的
主要动机。的确有一些人看见他们所积蓄的财富在自己手下增多而感到强烈的愉
快,但差不多没有想到由他们自己或别人从财富的使用中所能得到的幸福。他们
之所以如此,一部分是由于追求的本能、胜过竞争者的愿望以及表现获得财富的
能力和因富有面取得势力与社会地位的雄心。有时,在他们真正需要货币时所发
生的习惯的力量,由于一种反射作用,在为积敛财富而积敛财富方面,使他们有
~种人为的和不合理的愉快。但是,如果不是为了家庭情感,现在许多艰苦工作
和小心储蓄的人,只要能获得供他们自己生活之用的舒适的年金,就不会更努力
了;他们或是向保险公司购买年金,或者安排好他们退职后每年花费他们的资本
和其它一切收入的一部分。在前一种情况下,他们身后就一无所有了;而在后一
种情况下,他们只留下从他们所希望的高寿中因早死而多余的那一部分储蓄。人
们工作和储蓄主要是为了他们的家庭,可由以下的事实来证明:在他们退职之后,
他们的费用很少超过从他们的储蓄中所得的收入,而宁愿把他们所储存的财富原
封不动的留给他们的家庭:单单在英国,每年就有两千万镑以保险单的形式储蓄
起来,而且只有在储蓄的人死后才能动用。”。正是由于这种代与代之间的联系,
今天的消费信贷者就会像他们能永远活着一样的行动,而不会因为自己的后代而
非自己负担分期付款而增加其消费总量。这就是说,消费信贷带来的短期内的消
费增加,都将被长期的等额消费减少所抵消,并不会出现所谓的消费扩张。
事实上,对于遗赠财富的来源,很多学者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假如按照基
本生命周期理论,就意味着退休后储蓄将变为负,资产从而以一个基本恒定的速
率减少,在死亡时减少到零。而经验现象则似乎显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图象:反
储蓄(或财富的下降)在老年显得非常少(请参见例如费雪,1950年,利达尔,
。【英】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21页。
。【美】弗兰科·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441页。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4页。
8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1955年,米勒,1976年,安杜和肯尼科尔,1985年)。夏洛克(1975年)、金和
迪克斯·米劳克斯(1982年)、戴尔蒙德和霍斯曼(1985年)、埃弗里,艾尔豪森,
雷纳和古斯塔维森(1984年)、安杜(1985年)等,分别进行过调查和研究,从
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有些研究的结论有偏颇,财富的下降一特别是对可遗
赠的财富来说一无疑比人们在一个具有一定寿命的纯生命周期中所期望的要慢。
一组从遗嘱资料而来的完全不同的观察肯定了这一结论。
1985年诺奖得主弗兰科·莫迪里亚尼指出:“遗赠流量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源自死亡时间不确定性的预防动机;继承财富的第二个源泉是遗赠动机。
而且他指出,在遗赠动机诱使的巨额遗赠与生命周期假说对世界的看法,并没有
内在的不一致性。”。这里所说的遗赠动机,与我们上文所讲的“代际关爱”,十
分接近,它们都解释了遮赠财产的来源问题。
三、考虑“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后的定理推导
从第一定理的推导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事实上我们假定了人们的长期收
入保持不变。同时,在文献综评部分,我曾经介绍了詹姆斯·摩根的“消费决策
影响收入理论”(Family Income as a Reset ofFamily Decisions)。他认为:家庭的
收入是家庭决策的结果。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消费信贷可以影响消费决
策,而消费决策又影响长期收入,那么由此推理可知:消费信贷将会影响长期收
入。若果然如此的话,我们能否在定理的推导中,继续假定长期收入不变?倘若
不能假定收入不变,那么消费信贷第一定理的推导将出现问题。
其实,解释这个问题,并不很复杂,我们只需借助持久收入理论和,或理性
预期理论,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为此,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持久收入的定义,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另一种是消费者使其行为与之相一致的收入,我们将它
称之为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它必须从消费单位的行为
中推导出来。⋯收入的永久性要素所具有的准确含义方面还存在着某些权宜之
处。最广泛的定义把永久性要素视为可归为下述因素之列的要素:这些因素的影
响时间超出了某一基本时间单位(在大部分研究中这一基本时间单位为1年)。
。弗兰科·莫迪利亚尼,《生命周期、个人节位和国民财富》,纪念诺贝尔演说.摘自诺贝尔奖获奖者演说文
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7-685页。
8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接下来较窄的定义只包括对收入的影响时间在3年以上,4年以上,等等的因素。
直至最窄的定义,将永久性要素等同于预期终生收入。前一段中所提到的那些比
较及许多其他证据都说明了: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较为适当的定义应把永久
性要素视为反映了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时间为3年或3
年以上,但这还只能被看作是一种高度尝试性的结论。”@
弗里德曼将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他解释了暂时性收入对消费
的影响。“我们可以把影响消费者所得的因素想象为具有多种时间维数⋯那些影
响时间少于某一标准的因素被看作是暂时性的,而那些影响时间持续较长的因素
则被看作是永久性的。⋯按照我们对这些证据的解释,单位消费者的收入中的暂
时性构成要素并不会影响到该单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以上的介绍说明。持久性收入本身,就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它所指的就是
与消费者消费行为对应的收入。另外,尽管在持久性收入外还有暂时性收入,但
暂时性收入并不会影响消费。为此,假定持久性收入不变是合理的。
正如上文已经介绍的,与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不同,在持久收入理
论中,并不包含对应长期的短期消费函数,它论述的是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
的比例关系,强调的是消费者未来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种未来收
入中,就已经包括了消费决策可能影响的收入部分,例如父母为了确保孩子可以
受到良好的教育,需要储蓄更多的金钱,为此父母可能放弃稳定但低薪的工作,
而到不稳定但收入较高的单位去工作,这些额外的收入,都是持久性收入的一部
分。既然消费决策影响的长期收入,并不是独立于持久性收入,而是在持久性收
入范围内,那么消费信贷第一定理的推导,就不需要任何调整和变化,定理本身
也再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是可以经受考验的。
我们也可以借助理性预期理论解释这个问题。理性预期理论已经说明,人们
在对未来进行预期时,不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记忆,而总是尽可能最有效地利
用一切可获得信息,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通过理性整理,做出合理预期。诺奖
获得者,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提出了货币中性理论,指出只要不存在
外部干扰,由于各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政府推行的货币政策将与效率无关,没
有效果。作为辅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消费信贷本身,按照卢卡斯的观点,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247页。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241页。
8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也是没有效果的。换句话说,消费信贷的推行,包括各种消费信贷优惠政策的使
用,并不会影响理性消费者的决策,因为理性消费者知道,使用消费信贷后,需
要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贷,而且还要外加贷款利息。既然理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难
以影响长期收入,我们在定理推导中假设长期收入不变,就很符合实际情况。
美国经济学家霍尔,曾提出了一种消费理论,叫做“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
他将理性预期引入到消费中,用来解释收入与财产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人们在对
未来收入是多少不清楚时,就需要借助预期,并根据理性预期做出消费计划,理
性预期使得长期消费函数具有稳定的特性。霍尔的这种理论,在一个侧面也说明,
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收入将保持不变。
第四节简短的小结
消费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收入,为此在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的推导
中,我们浓墨重彩的分析重点也是收入(长期收入)。而事实上,除了收入因素
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可以影响消费需求,例如利率、消费者资产。等。正是基
于这样的原因,在定理推导结束后,我又专门对定理进行了说明,重新引入了三
个约束条件,即考虑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情况、考虑信贷期比较长的情况,
考虑“消费决策影响收入”的情况,在这些条件下分别对定理进行了进一步论述。
通过定理推导以及对定理的进一步说明,均得出了高度一致的结论,那就是
从长期看,消费信贷并不能拉动消费需求,即无论是分期付款,还是要求消费者
一次性付款,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都是等效的。换句话说,从长期看,消费信贷并
不能拉动消费需求。
。消费者资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金融资产,一是消费所拥有的消费品存量。生命周期理论和持
久收入理论中所提及的收入,都包括了财产在内,为此,在对定理进行进一步说明时,就无须在讨论消费
者资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8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五章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
消费信贷第一定理所论证的是,从长期来看,消费信贷不能拉动长期消费。
但从短期看,由于消费信贷能让人们把未来收入用于当期消费,故在某个特定的
时点上,消费信贷确实可以拉动短期消费。而现在问题是,消费信贷能拉动短期
消费,那么它能否同时拉动短期的国内总需求呢?
我的研究结论是:只要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那么由
于消费信贷与投资信贷互为消长,而且由于信贷的发放导致消费乘数小于投资乘
数,使得同量信贷资金用于消费信贷所拉动的国内需求,要小于它用于投资信贷
所拉动的国内需求,所以,消费信贷短期内虽然能拉动消费需求,但却不仅不能
拉动国内需求,甚至还会减少国内需求。
第一节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导
一、设定一个约束条件
为了弄清楚消费信贷能否拉动短期国内需求,我们首先需要设定一个约束条
件,即假定生产过剩已成为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随着分析的进一步展开,我还
会引出另外两个约束条件,即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以及信息充分。在
第六章中,我会通过分析后做出判断,以上三个约束条件其实可以最终归结为两
个约束条件,即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以及信息充分。这意味着,短期
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约束条件,将只有两个,那就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
利率,以及信息充分。生产过剩这个约束条件,符合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
并不是定理成立所必需的约束条件。这些将在第六章中详细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我们知道,信贷资金按最终用途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直接贷给居民(消
费者),成为消费信贷;一类贷给厂商(企业),成为投资信贷。在短期内,信贷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周内需求
规模是一个定数,而若信贷规模一定,那么信贷消费与信贷投资,必将是此消彼
涨的关系。因为一笔信贷资金,要么用于消费贷款,要么用于投资贷款,多用于
信贷消费,就必然要减少信贷投资。正如萨威格指出的:“盖消费信用之使用,
足以减少民间储金总额之一部分,限制投资信用之基础,而且阻碍各种工业之发
展也。”⋯
既然如此,那么看消费信贷在拉动短期消费的同时,能否拉动了国内总需求,
就要比较同一笔信贷资金,分别用于消费信贷或用于投资信贷时,何者对国内需
求的拉动作用更大。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消费信贷能拉动国内需求;如果前者
等于后者,则消费信贷不能拉动国内需求;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消费信贷不仅
不能拉动国内需求,反而还会减少国内需求。
二、定理的理论推导
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会使用到乘数理论,为此在开始推导前,有必要对乘
数理论做个简单的交代。“在西方经济史学上,投资增加会相应地增加国民收入
的观点,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和魏克塞尔早已论及。”。在1931年6月号《经济学》
杂志的《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英国经济学家卡恩(&E Kahn)正
式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乘数概念,主要是指就业乘数,通常用k’表示,它是衡量投
资品工业中第一级就业量之增量,与由此引起的总就业量之增量⋯.二者所成之
比例,换句话讲,就业乘数用以测度新增投资引起的就业增量与总就业量增量之
比。凯恩斯沿用了这一概念,并加以变化和推广。凯恩斯认为:“在一特定情况
之下,我们可以在所得与投资之间,确立一个一定比例,称之为乘数”。。他主要
讨论了投资乘数,用k表示,用于分析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凯恩斯
还特别说明,他所说乘数与卡恩的乘数有差别,原因是“一般说来,我们没有理
由假定k=k’,因为我们未必能够假定各业之总供给函数。在其有关部分,恰有如
下特征:需求增量与由此引起的就业增量所成之比例,在各业皆相同。”。
乘数理论说明,注入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注入所引起的国民收
。萨威格m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2-63页·
。【美l保罗-A·萨缪尔森,《萨缨尔舞辞典》,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07页。
。[英j凯恿新,《就业利息和货币逶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8夏。
。【英1凯恩鲕.《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0页e
8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入的增加必定大于最初的注入量。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注入
量之间的比率就是乘数。萨缪尔森这样定义了乘数:“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术语,
指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化情
况(如GDP或货币供应)”。。简单的说,乘数是指注入一笔资金,使产量和就业
量成倍地发生变化。当然,这里的资金注入,并不局限于投资,还包括消费,从
财政学的角度看,政府购买、税收、转移支付、平衡预算等,也都能够发挥乘数
作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化。
乘数发挥作用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社会上存在着闲置资源。凯恩斯写
道:“除非消费品工业已经达到其生产能力之极限,要增加产量,不能只在现有
生产设备上增雇劳工,而须增加设备一.除非这样,否则只要经过很短一段时间
以后,消费品工业之就业量,即将与资本品工业中之就业量同时增加”。。
投资乘数是指以投资作为自发性需求诱因,以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基本前
提条件,以总的国民收入为结果的因与果对比。它是将投资看作为初始的自发性
需求,在供给能力允许的前提下,需求由供给满足并产生国民收入,新的国民收
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形成新的需求并又进一步要求供给与之相适应,再产生新
的国民收入,新的国民收入再次被分配,形成新需求,如此往复下去,所形成的
国民收入总值与初始自发性投资的比较。@简单的说,“投资乘数是投资增长一美
元所引起的GDP的增长程度”。。
乘数效应的产生,与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关。投资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
的倒数,或者说是一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投资乘数的推导过程如下:
假设,dY为国民收入增加量,MPC为边际消费倾向,第一轮投资引起的国民
收入增量为』x,第二轮国民收入增量为MPC*AX,第三轮国民收入增量,为第
二轮国民收入增量的MPC倍,即MPC*(MPC*AX)=MPC2*AX,类推可知国民收入
的总增量为AY=(I+MPC+MPC2+MPc3+⋯)么X,一般地,边际消费倾向为大于零
小于1的正数,即O<MPC<1,为此,AY=I/(卜MPC)AX,投资乘数Kt=l/(卜MPc)。
乘数理论指出,只要存在需求参数变动,就会产生乘数效应。如果注入是投
资,将产生投资乘数,同理,如果注入是消费,将产生消费乘数。“需求可以通
。【美】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辞典》,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页。
。【英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6-107页·
。侯荣华、张耀辉,《经济运行中的乘数效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美j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辞典》,京华出版杜2001年版,第414页-
9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过供给产生放大自身的作用,即自发性需求进一步可以推动生产,而由生产再去
形成收入,由收入产生消费需求,形成需求的循环。自发性需求变量在经济中普
遍存在,储蓄在短期经济循环中成为一项漏出,它可以成为自发性需求的来源,
如私人投资、个人消费等⋯正因如此,所以只要需求变量略有变化,就可以产生
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消费乘数与投资乘数类似,是消费增加直接作用于经济使国民收入增加,再
通过增加的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新的个人收入和新消费支出,并通过个人的消费
支出变成新的国民收入,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比最初消费增加更多的国民收入。
消费支出的增加,就是一项自发性需求的增加,这项自发性需求增加以后,将通
过消费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会继续通过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分
配和再分配,使个体消费者收入增加,这些增加的收入中除按照边际储蓄倾向储
蓄起来的部分外,消费的部分再次成为需求,并通过生产过程继续形成国民收入,
这就是消费乘数的作用过程。从作用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消费乘数与投资
乘数作用过程非常相似,其推导过程也因此与投资乘数相同。假设』Y为国民收
入增加量,MPC为边际消费倾向,第一轮消费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为/IX,第二
轮国民收入增量为MPC*/IX,第三轮国民收入增量,为第二轮国民收入增量的MPC
倍,即MPC*(MPC*dX)=MPC2%.-Ix,类推可知国民收入的总增量为么Y=(I+MPC+MPC。+
MPC3+..-)AX,一般地,边际消费倾向为大于零小于1的正数,即0<MPC<1,
为此,zJY=l/(卜MPC)AX,消费乘数Ko=1/(卜MPC)。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消费
乘数在数值上等于投资乘数。@为此,在很多经济学文献甚至教科书、辅导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写法:投资乘数(或消费乘数)。。
在我看来,为了避免歧异,投资乘数也好,消费乘数也好,通称为支出乘数,
则最为贴切。美国经济学家曼昆也持类似的看法,他指出:“乘数效应适用于国
内收入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净出1:3⋯一的任何一个
事件。⋯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说明经济可以把支出
变动的影响扩大多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净出口最初小的变动结果会对总
。侯荣华、张耀辉,《经济运行中的乘数效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杨君昌先生在其编著的《微观宏观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乘数确证无疑存在着一如果不是投资变化,而
是消费发生变化,也会带来国民收入的乘数变化。⋯即每增加I元国民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额为0.8元,每
增加25元国民收入则增加消费20元。结果与前例(笔者注:前例指投资乘数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毫无
二致,消费增加40亿元的结果。使国民经济的平衡产出(国民收入)同样增加了200亿元,其乘数效应同
样为5(200/40)。参见杨昌君编著,《微观宏观经济学》1994年版,立信会计出版社,第313—317页。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春季《宏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业。
91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需求产生大的影响,从而对经济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有大的影响。”①
一笔资金用于消费信贷,通过消费乘数引起国内需求增加,假设信贷资金为
A,消费乘数为k, 那么引致需求为A*k。同理,一笔资金用于投资信贷,通过
投资乘数引起国内需求增加,如果信贷资金为A,投资乘数为k,那么引致需求
也为A*k。这意味着,倘若同一笔信贷资金用于消费信贷,而没有用于投资信
贷,那么因发放消费信贷增加的引致需求A*k等于未发放投资信贷减少的国内
需求A+k。根据上文的分析,确定消费信贷是否可以扩大国内需求,需要比较同
一笔信贷资金分别用于消费信贷和投资信贷时,何者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更
大。既然两者的拉动作用相同,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消费信贷并不能扩大国内需
求。
以上分析也可以用图形表示如下:
投资信贷导致
投资信贷资
引致需求
的国内需求变詈,
。l
自费信贷导致的
B/ / \ \ / m1 r
A 7
o A
图5.1信贷导致的需求变动图
国内需求变动
消费信贷资金
在上图中,横坐标代表信贷资金投放额度,纵坐标代表信贷引致的国内需求。
由于乘数的存在,消费信贷的发放将引起国民产出倍增,投资信贷的发放也将引
起国民产出倍增,这一点在图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假如同一笔信贷资金,要么用
于投资信贷,要么用于消费信贷,那么由于投资乘数等于消费乘数,投资信贷导
致的国内需求变动OB’线的斜率,等于消费信贷导致的国内需求变动OB线的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页。
9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圆内需求
斜率。当消费信贷资金投放量为OA,三角形OAB的面积就是消费信贷拉动的
国内需求总量;当投资信贷资金投放量为O A 7,三角形0 A 7 B’的面积就是
投资信贷拉动的国内需求总量。如果信贷资余投放量相等,即OA=O A7时,
OAC和OA 7 B 7面积相圊。但由于同一笔信贷资金,要么用于消费信贷,要么
用于投资信贷,导致两者作用互相抵消,这说明,消费信贷的发放,一方面拉动
了国内需求,一方面由于减少了投资信贷导致国内需求总量减少,为此,消费信
贷并不能扩大国内需求。
三、考虑边际消费倾向变动后的定理推导
以上的定理推导中,事实上暗含了一个假设,那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不变。我
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一笔信贷资金没有投向投资信贷,而是形成了
消费信贷,是否会改变边际消费倾向?如何改变边际消费倾向?与此同时,一笔
信贷资金如果投向投资信贷,是否也会改变边际消费倾向,又如何改变边际消费
倾向?如果考虑发放消费信贷以及投资信贷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那么在
进行定理推导时,就需要比较发放消费信贷和投资信贷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后
的大小关系。
如果发放消费信贷后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发放投资信贷后的边际消费倾向,
那么根据乘数的计算公式可知,消费乘数将大于投资乘数,为此消费信贷拉动的
国内需求,将大于投资信贷拉动的国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信贷将可以拉
动国内需求。倘若消费信贷发放后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投资信贷发放后的边际消
费倾向,那么消费乘数将小于投资乘数,为此消费信贷拉动的国内需求,将小于
投资信贷拉动的国内需求,如此一来,消费信贷将不仅不能扩大国内需求,相反
还会减少国内需求。如果消费信贷发放后的边际消费倾向恰等于投资信贷发放后
的边际消费倾向,那么消费乘数将等于投资乘数,为此消费信贷拉动的国内需求,
将正好等于投资信贷拉动的国内需求,这种情况下,消费信贷也不能扩大国内需
求。为此,接下来将分别分析投资信贷和消费信贷的发放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
1、投资信贷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晌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首先讨论投资信贷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申请投
资贷款的投资者而言,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投资预期收益率一定会大于贷款利
率,否则投资者无利可图,将不会去申请贷款。这说明,如果投资信贷能够顺利
贷放出去,那么投资预期收益率一定大于贷款利率。当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
利率时,投资者在归还贷款并负担贷款利息后,预期仍将有收益。而乘数理论说
明,投资(包括投资信贷)的增加将可以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将导致个人收入的增加。尽管在短期内居民的实际
收入并不会增加,但居民的收入预期将因此而提高。
收入预期的改变,将影响人们在消费和储蓄间的选择。早在1920年,马歇
尔就分析了预期与当前决策(包括消费)的关系。在他看来,消费依赖于对未来
的预期。预期乐观,当期消费增加;预期悲观,当期消费减少。“一个谨慎的人
如果认为在他的生活的一切阶段中,他会从相同的财产中获得相同的满足,他也
许会力图把他的财产平均地分配于他的一生;如果他认为他的赚钱能力在将来会
有减少的危险,他就一定会储蓄一些资财作为将来之用。不但在他认为他的储蓄
在他手中会增加时,他会这样做,即在他认为他的储蓄会减少时,他也会这样做。”
①生命周期理论也认为:“当前消费是当前收入、平均期望收入和初始资产的线
形齐次函数⋯消费取决于收入、收入预期和初始资产。”。莫迪利亚尼还通过分析
预期价格变化对当前消费的影响,指出收入预期的增加将导致消费增加。“一个
未预见的价格下跌,如果被认为是永久性的,则对于每一年龄组的消费所产生的
影响,完全无异于一定数量的非永久性收入的增加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数量等于
价格的百分率变化乘以有固定货币价值的资产的净值。我们将看到,虽然对这种
收入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小,但收入增加的结果将要增加消费。”。以上分析
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收入预期的改变,将影响人们的当期消费。收入预
期增加,当期消费增加;收入预期减少,当期消费减少。既然短期内居民收入不
会发生变化,而预期增加导致当期消费增加,这就意味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
部分将增加。而边际消费倾向就等于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为此,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预期的增加将使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国家统计局在其课题报告《7大因素左右居民消费增长》中,运用大量现实
o【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7页。
。i美]弗兰科·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6—362页。
。【美】弗兰科·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文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l页。
9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数据对影响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如收入、收入分配、人口结构等进
行了量化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在课题报告中,为反映各种因素的总
体影响程度,课题组进行了多变量回归。
多变量回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检验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另一个层次检验收入水平、人口结构、改革预期与消费的关系。⋯回归结果显示:
(1)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短期波动有99%的原因可以归因于收入水平,收入分配、
人口结构、收入预期因素的影响。。
研究结果说明,对于我国而言,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人口结构和收入预期
的变动,是短期消费波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由于信贷的发放在短期内对人口结
构、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为此,信贷对消费波动的主要影
响将来自于信贷发放对人们收入预期的影响。
同时,在课题报告中还专门分析了改革预期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
究结果显示:预期收入的减少和不确定性,导致当期消费减少;反之,预期收入
尤其是预期持久性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当期消费增加。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城乡居民产生了强烈的改革预
期。一是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增大。经济转型、结构升级、企业转制和农村富余劳
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
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收入不乐观。这就降低了居民的预期收入,特别是预期持久性
收入。以上论证中我们得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一旦预期持久性收入下
降,居民必然降低当期消费。二是支出预期不确定性增大。居民对自己承担的改
革成本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程度预期不明,同时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也明
显增加了人们的支出预期。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理论,每个人都将根据他一生的全
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如果预期将来的消费支出增加,就会增加当期
储蓄,减少当期消费。
o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国家统计局课题报告:7大因素左右居民消费增长》,上海证券报,2004年
10月15日。
95
搏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为了说明改革预期对消费的影响,我们假设,90年代以后,改革预期与改
革进程成正比,即从1 990年到2003年,改革预期Y。分别为1,2,3,⋯,1 3,
14。在此假设前提下,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c。)与改革预期(Y。。)建立回归方
程,⋯回归结果显示:(1)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与改革预期成反比关系,随着改革的
推进,居民储蓄意向增大,消费倾向趋于降低。(2)改革预期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
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这表明,随着改革的推进,由于农村社会保
障制度改革滞后和教育、医疗等刚性消费支出预期增大,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幅度略大干城镇居民。。
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可以采用消费者信心指数来衡量。通过图5.2美
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当前情况的评估,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消费
者信心指数,基本上呈同方向变动趋势。这也说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乐观,
消费者信心指数随即上升:反之,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则消费者信心指
数下跌。目前,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统计消费者信心指数。。为此,我们可以使
用消费者信心指数来量化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当消费者信心指数增加,意
味着消费者收入预期增加。由此一来,分析投资信贷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就
首先转化为分析收入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继而转化为分析消费者信心指
数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
按照上面的理论分析,在短期内,如果投资信贷增加,那么消费者信心指数
将上升,边际消费倾向将提高;反之,如果投资信贷减少,那么消费者信心指数
将下降,边际消费倾向将降低。事实上,边际消费倾向原本就是居民对未来收支
预期的心理反映。当然,消费者信心指数有多种影响因素,我们此处专门讨论投
资信贷发放导致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增加,以及由此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为此,
需要寻找特定年份,在这一年里投资信贷增加,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只有这样,
得出的结论才准确并更具针对性。
o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国家统计局课题报告:7大因素左右居民消费增长》,上海证券报,2004年
10月15日。
o在我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1997年12月建立了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制度,并从1998
年8月开始每月定期发布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由预期指数和满意指数组成a其中,预期指数
反映消费者对家庭经济状况和总体经济走向的预测.满意指数反映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和耐用消费品购
买时机的评价,而信心指数则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的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向的信心。参见
《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4年1月号,附录1。
96
翌主堡L——一丝塑塞焦塑皇里塑委查
I,#ex、U,S Average for 1985=100 l§NBER,Dated Recessi。n
●AN JAN JAN JAN JAN JAN JAN JAN JAN JAN
1995 {996 1897饽斡19姻2000 P00’2002 :}003 2004
图5,2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
数据来源:
新英格兰经济指示(New England Economic Indicators),2005年2月。
图中英文含义:
Consumer Confidence—United States:美国消费者信心
Index,u S.Average for 1985=100:1985年的指标设定为100
NBER-Datad recession: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确定的经济衰退
Assessment of Present Situation:对当前情况的评估
Expectataion about the Future:对未来的预期
Overall consumer confidence:消费者信心


m
|薹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这里不妨再以我国的数据为例,分别见图5.3我国企业景气变动图、图5.4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图、表5.1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图5.5我
国消费者信心变动图。①
企业景气Business Ciimate
。—r—~。‘冬. ~仁≥入妒
k⋯■幺哆≯一一\≥r y 汐,
\—/
1998.1V 199吼IV 2000,IV 2001.1V 2002.IV 2003.IV
一企业枣信心拯救Entrepreneur Confidence/ridez
——·一企业繁气指教Business climate jh血x
图5.3我国企业景气变动图
固定资产投资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一蕊定瓷产投链尊顿名义增长率Nominal Growth R8te of Total[nvestmnt in Fixed Assets
图5.4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图
。固定资产投瓷是投资需求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投资需求中最活跃的因素。
98
∞∞∞伯∞∞胁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表5。l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固定资产投资
年份国内贷款(亿元) 比上年增长(%)
1998 5542.89
1999 5725.93 3.30
2000 6727.27 17.48
200l 7239.79 7.6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
消费者信心
100
80
Consumer Confidence
|.—‰ -“1.—-■^ ,0必、IH一“■
产∥}
199B.12 1999。12 2000.12 2001.12 2002 12 2003 12 一摘费者信心指数cons堪珏er Confidence in如x
—’-’一消费者臻期指数C0nsuⅡer Expectation Index
图5.5我国消费者信心变动图
图5.3说明,1998年第四季度到1999年第三阶段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
业景气指数都出现了上下波动。但从1999年12月开始,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
景气指数都持续上升,这种上升状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第四季度。@图5.4显示,
。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台反映企业
的生产经营状况。面企业家信心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环境与宏观政簸的认识、看法、判断与
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参见《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4
年1月号,附录1。一般而言,当企业家信心指数增加时,会增加投资,包括申请投资信贷,为此,较之
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在本论文中更加值得关注。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从1998年11月到1999年11月间,除1998年底和1999年初
出现上升后一直持续下滑,到1999年11月开始固定资产投资逐步上升,这种趋
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11月。表5.1也显示,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固定资本投资,
2000年达到6727.27亿元,比1999年多发放1001.34亿元,比1999年增长
17.48%,增幅很大。从图5.5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12月开始到2000年12月,
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都持续上升,到2000年12月后开始出现回落。
假如我们以上的分析正确,那么投资信贷的顺利发放,将导致消费者预期收
入提高,消费者信心指数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将提高。表5.2我国的边际消费倾
向有力地支持了这个判断,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1999年的0.679大幅提高
到2000年的1.106。
表5.2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年份农民人均乡村总城镇居民城镇总全国人年增人居民消年增边际消
纯收入人口人均可支人口民人均均收入费支出消费费倾向
(元) (万配收入(万人) 收入(元) (元) 支出
人) (元) (元) (元)
1998 2162.0 85153 5425.1 41608 3233.1 2972
1999 2210.3 82038 5854.o 43748 3477.6 244.5 3138 166 o.679
2000 2253.4 80837 6280.o 45906 3711.8 234.2 3397 259 i.106
2001 2366.4 79563 6859.6 48064 4058.5 346.7 3609 212 0.611
数据来源:
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
2004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和“居民消费水平”;城镇总人口、
乡村总人口,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且表中各年统计人口未包括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说明:
全国人民人均收入的计算,是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乘以乡村总人数,加上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乘以城镇总人口,再除以当年全国总人口(即乡村总人口和城镇总人口之和)。
再来看美国的情况。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II事件”,恐
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击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使得五角大楼受损,世贸中心
IOO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毁于一旦,死伤数千人,这个事件对于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
响。事实上,自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本来就处于疲软,企业盈利状
况不好,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投资者信心指数下降,请参见表5.3美国投资者信
心指数,投资也开始下滑,美国2001年第二季度的增长率只有0.2%。“9·Ii事
件”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表5.3显示出投
资者信心指数在911后下降。投资者信心指数下降,导致投资下滑,投资信贷也
下滑,请参见表5.4美国的投资和投资信贷。而投资和投资信贷的下滑,加深了
美国消费者对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导致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降低,消费者信
心指数下降,请参见图5,2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印象。具
体而言,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0年的139.0跌至2001年的106.6,再到2002年
的96.8,请参见表5.5美国消费者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导致消费
者谨慎消费,从而使得边际消费倾向降低,请参见表5.6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由2001年的1.111大幅跌到2002年的0.498。。
表5.3美国投资者信心指数(Investor Confidence Index)
年份及月份投资者信心指数
2001年1-6月份105.75
2001年7—12月份97.5
2001正101.63
2002篮95.84
资料来源:
投资者信心指数统计(Investor Confidence Index Summary),State Street全球市
场(State Street Global Markets),2005年2月。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911事件发生在9月份,为此,911事件对投资信贷的影响,主要显现在2002
年。因此,我们分析投资信贷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也是分析2002年的情况。
101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表5.4美国的投资和投资信贷
年份私人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信贷
(十亿美元) (十亿美元)
1999 1577.2 158.01
2000 1691.8 261.96
2001 1646.3 197.20
资料来源:国际金融统计年鉴(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2
年。
表5.5美国消费者景气指数
年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满意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
2000 139.O 181.0 110.9
2001 106.6 141.7 83.2
2002 96.8 94.6 97.9
表5.6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年份GDP 年增GDP 私人消费年增私人消费边际消
(十亿美元) (十亿美元) (十亿美元) (十亿美元) 费倾向
1999 6627.4 6246.5
2000 7120.2 492.8 6683.7 437.2 0.887
2001 7393.2 273.0 6987.O 303.3 1.111
2002 7815.5 695.5 7303.7 316.7 0.498
数据来源:
美国经济分析局(U S.Bureau ofEconomic Analysis),国民收入和产品账户(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1927-97,当代商业调查(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2003年5月。
说明:
10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表5.6中边际消费倾向的计算,分母采用了GDP的增量。如果严格按照边际消费倾向
的定义,边际消费倾向应该等于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即边际消费倾向
的分母应该为可支配收入的增量。表5.6只是为了观察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趋势,为此,
也可以采用GDP的增量作为计算依据。由于国内生产总值(GDP)要远远大于个人可
支配收入(PDI),为此,通过GDP增量计算出来的边际消费倾向数值,要小于依据个
人可支配收入计算出来的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的计算和说明,请参见附录
2。
以上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数据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
资信贷的发放,将提高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2、消费信贷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
至于消费信贷发放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我的研究表明,消费信贷对边际
消费倾向没有影响,这意味着在消费信贷周期内,边际消费倾向将保持不变。其
实,莫迪乖J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早己从一个侧面解
释了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趋势。
莫迪利亚尼认为人们会倾向于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费。他在《效用分析与消费
函数:横截面数据的一种解释》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意见是,收入中的储蓄比
例基本上与收入无关。”o这意味着,一般而言,一生中边际消费倾向将等于平均
消费倾向且保持不变。为此,研究信贷周期内消费信贷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
事实上就是研究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
而持久收入理论区分了暂时性收入和永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
出,主要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即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决定。弗里德曼指出:“单
位消费者的消费永平是由较长时期的收入情况及直接影响到消费的暂时性因素
所共同决定的。收入的暂时性构成要素主要将通过单位消费者的资产与负债的变
动(即测得储蓄的变动)而表现出来。”@而暂时性收入并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
除非这种暂时性收入转变成为永久性收入,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按照我们
对这些证据的解释,单位消费者的收入中的暂时性构成要素并不会影响到该单位
。【美怫兰科·莫迪利亚尼,《莫迪利涯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杜2001年版,第89页。
。【美1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页。
103
博士论文论消赞信贷与国内需求
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除非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些暂时性的构成要素被转换为持
续时间超过该单位消费者的水平线的永久性因素。”。于是,信贷周期内消费信贷
对消费的影响问题就继续转化为,消费信贷是否会增加人们的永久性收入?如果
能够改变永久性收入,那么消费就会随之增加。圆而如果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
增量增加,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就会增加。
关于什么是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弗里德曼指出:“那些影响时间少于
某一标准的因素被看作是暂时性的,而那些影响时间持续较长的因素则被看作是
永久性的。⋯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较为适当的定义应把永久性要素视为反映
了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时间为3年或3年以上。”。为此,
我们就需要以上述标准来分析消费信贷,判断其发放是否会影响借款者的持久性
收入。我们知道,消费信贷是一种跨时期消费的选择,它将未来的收入用于现期
消费,将远期消费提前,但理性的消费者知道,消费信贷不仅需要用将来的收入
还贷,而且还要外加贷款利息。这意味着,消费信贷并不会改变居民的持久性收
入,为此也并不会改变消费者的收入预期。以上说明,在收入分配、人口结构等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信贷将不会改变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正如凯恩斯所
指出的:“一般而言,我们都默契,遵守一条成规。这条成规之要旨是:除非我
们有特殊理由预测未来会改变,否则我们既假定现存状况将无定期继续下去。”。
接下来将进一步验证,消费信贷并不会改变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假设在
发放消费信贷前,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MPC,
MPC=AC/』Y=(ACI+』C2+』c3)/』Y
其中:』c-为信贷周期内生活必需品的消费,AC2为信贷周期内习惯必需
品的消费,AC3为信贷周期内奢侈品的消费,那么ACl+』c2+彳c3就等于日常
性消费。同时,为了说明上的简化,我们假设消费者在之前没有使用过消费信贷,
为此,就不存在AC。部分,即用于消费信贷的消费部分。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消费信贷发放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我们知道,不同
的消费信贷具有不同的贷款年限,不同的付款条件等。为了更加完善的讨论消费
o【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革》,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曾这样评价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的意义在于它认为收入变
化仅仅在其影响持久收入的范围内影响消费变化。”参见安格斯·遣顿著,《理解渣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杜2003年版,第109页。
o【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246页。
o【荚I凯恩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0页。
10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信贷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首先,从一个信贷周
期入手来分折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其次,分析不同的计息还贷方式,也就是贷
款条件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以下分析的结果将说明,两种分析途径殊途同归,
结论一致,那就是消费信贷并不会改变边际消费倾向。
首先,我们从一个信贷周期入手,分析消费信贷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假
设消费信贷发放后的边际消费倾向为MPC’,消费贷款金额为A,付给银行的
贷款利息为B。
MPC‘=4C 7/么Y’
其中:』C 7为消费信贷发放后的消费增量:』Y 7为消费信贷发放后的收
入增量。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借款者会根据自己的现期收入以及预期收入来决
定贷款申请,与此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会依据借款人的经济实力和还款能力
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为此,在一个信贷周期内,消费者用自己的收入还本付息,
可支配收入事实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消费者的消费购买却发生了变化。这是因
为,理性的消费者知道,申请消费信贷不仅需要还本,而且还要负担贷款利息,
为此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需要在不同的消费品间进行消费取舍。在推导长期消
费需求等效定理时已经专门介绍过,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是极低的,可以近似
认为没有弹性。为此,只要当可支配收入大于生活必需品的花费时,用于生活必
需品的支出就是不变的,能够发生变化而且可以进行消费取舍的部分,只是习惯
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部分,这意味着通过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和习惯必
需品及奢侈品之间存在着消费取舍,为此就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假如A+B=/1C2+4 C3,则AC’=ACI+A+B=ACI+,dC2+AC3,
为此MPC’=MPC;
第二种情况,假如A+B<AC2+AC3,那么根据平滑消费的要求,。消费者就
会增加一部分消费D,弥补这部分差额,使得A+B+D=AC2+.,1C3,如此一来,
AC’=ACl+A+B+D=么Cl+』C2+zlC3,为此MPC’=MPC;
第三种情况,假如A+B>,dC2+AC3,在这种情况下,MPC’=,dC】+A+B>
』C1+AC2+AC3>MPC,边际消费倾向将提高,似乎与以上的结论不符。但事
。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为了使一生的满足程度最大化,消费者会在一生中平均地分配收入,换句话说,消
费者倾向于每年的消费金额相同,这就是平滑消费的含义。举个简单的侧子,以两年的时闻为例。假如消
费者有20000元钱可以用于消费.那么他可以第一年消费10000元,第二年再消费10000元;也可以第一
年消费5000元,第二年消费15000元。所谓平滑自己的消费,指的是消费者会选择第一种消费方式,即每
年消费10000元,而不会选择大起大落的消费方式。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实上,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这是因为,如果消费者申请了这笔贷款,将在消
费信贷周期内入不敷出,出于平滑一生的消费考虑,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申请这类
消费信贷:与此同时,如果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发放这类消费信贷存在风险,为
此,银行也不会发放出这类消费信贷。
以上三种情况得出同一个结论,那就是消费信贷不会影响边际消费倾向。
为了解释清楚边际消费倾向这种不变的趋势,我们再从不同的贷款条件入
手,按照分期付款的计息还贷方式逐一分析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目前国际上关
于消费信贷的计息还贷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等额本息还款法、等额本金还款
法、等比累进还款法和等额累进还款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
本金还款法。
所谓等额本息还款法,是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采用按月等额还款的一种方
式。这种还款方法,适用于在整个贷款期内家庭收入来源稳定的消费者。假如分
期付款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法,那么消费者在整个信贷周期内,每年支付贷款的本
息相同,消费者每年消费金额可以根据收入增量调整,边际消费倾向并不会发生
变化。
第二种计息还贷方法是等额本金还款法,又称为等本不等息还款法、利随本
清法,它是指借款人将贷款额平均分摊到整个还款期内每期归还,同时付清上一
交易日至本次还款日间的贷款利息。倘若采取这种方式,那么偿还额逐月减少。
这类方式适合于有一定积蓄,但预期收入逐渐减少的借款人,例如中老年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每年的偿还额均依次较前降低,用于储蓄还贷的部分也依次减少,
且由于收入也逐渐减少,导致消费也只能按比例逐步减少,为此边际消费倾向将
基本保持不变。
第三种计息还贷方式是等比累进还款法,目前主要西方发达国家采用,也称
等比递增,递减累进法,这种还款法是将整个还款期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每个
时间段比前一时间段多还或少还约定固定的比例,而每个时间段内每月须以相同
的偿还额归还贷款本息。选择等比递增累进法的借款人,一般预期还贷期的后一
时间段的收入要高于前一时间段的收入;与此对应,选择等比递减累进法的借款
者,通常是预期还贷期的后一时间段的收入要低于前一时间段的收入。
第四种计息还款法为等额累进还款法,也称等额递增,递减累进法,它与等
比递增/递减累进还款法类似,区别之处就在于,将在每个时间段上约定增加或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减少还款的固定比例改为固定额度,也同样在每个时间段内每月以相同的偿还额
归还贷款本息。根据收入的多寡选择还款方式,本身就是为了平滑消费,也正因
为如此,边际消费倾向才基本保持不变。道理很简单,当收入增加时,借款者该
期的还贷金额也随之增加,这意味着借款者当期用于储蓄的金额增加,消费等于
收入减去储蓄,由于储蓄的金额毕竟只是收入的一部分,为此消费也将增加,收
入的增量和消费的增量将按一定比例变动,边际消费倾向保持不变。下面的数学
分析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为分析简便起见,假设贷款周期只分为两个时间段,。借款者在第一时间段
的收入为Yl,第二个时间段的收入为Y2,且Y2>Yl,第一阶段偿还信贷金额也
就是储蓄金额为S1,S1<Yl,且S1=KlYl,其中Kl是第一时间段还贷金额占收
入的比例,O<K1<1;第二阶段偿还金额即储蓄金额为s2,S2<Y2且S2=K2YI,
其中K2是第二时间段还贷金额占收入的比例,o<K2<l。如果严格按照预期收入
的变动划分时间段,且在每个时间段内根据收入变动的情况增加或减少还款额
度,那么Kl_K2。按照等比递增累进还款法,S2>Sl。由于消费等于收入减去
储蓄,为此第一阶段消费金额为Y广sI,第二阶段消费金额为Y,一s2,为此边
际消费倾向MPC=4C/AY
=[(Y2一S2)一(Y1一SO]/(Y2一Y1)
=[(Y2一K2Y2)一(Y1一K1Y0]/(Y2一Y0
=[(Y2一Y1)(卜K1)】/(Y2一Y1)
=1一K1
由于KI=K2,且它们是还贷金额占收入的比例,这个比例是借款者和贷款
者事先约定好的数字,不会发生改变,为此边际消费倾向MPC也将保持不变。
以上的数学推导是以等比递增累进还款法为例,事实上,采用等比递减累进还款
法的情况也一样,在此不荐重复证明。
3、引出定理的两个关键约束条件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投
。事实上,即使贷获周期按照收入变动分为若干个对闻段,分析结论也会是一致的。只不过分析过程要复
杂一些,每个骱段都要单独分析而己。
10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资者才会去投资。投资者申请投资贷款也一样,只有当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
利率时,投资者才会去贷款投资。投资贷款获得以后,投资者将用来购买投资品,
这些投资品将成为投资品生产企业的收入,经过分配形成个人收入,个人收入分
配为消费和储蓄,其中的消费部分将使乘数作用继续下去。这说明,投资预期收
益率大于贷款利率,是投资信贷顺利发放的必要条件,也是投资乘数作用的必要
条件。
在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我们曾指出,一笔信贷资金,要么
用于消费信贷,要么形成投资信贷,消费信贷和投资信贷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
系,这意昧着,定理的推导暗含了投资信贷可以顺利发放这个前提,若把这个暗
含的前提加以明确,那么,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即是短期国内需求不
等效定理的一个关键约束条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投资预期收益率不等于投资收益率,投资预期收益率既
有可能高于实际的投资收益率,也可能低于实际的投资收益率,这两者间的关系
取决于预测的准确性。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要求投资信贷能够顺利发放,为
此,我们的关注点在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只能根
据投资预期收益率。因此,定理约束条件的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
而不是“投资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
以上是从贷款申请者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只有当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
率,投资者有可能有利可图时,才会去申请投资贷款。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
投资贷款得以发放,不仅取决于投资者的贷款申请,还取决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
贷款的评估结果。即使投资者申请投资信贷,但是信贷提供者出于贷款安全和贷
款收益考虑,也不一定发放贷款。比如,如果信息不充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
行贷款评估时,就必须收集与甄别相关的信息,包括贷款项目的可行性、企业在
市场及行业中的地位、贷款者的管理水平、贷款申请的目的、还贷资金流量与还
贷资金来源、贷款者的信用情况等,为此,银行就得支付相应的信息成本。当信
息收集与信息甄别的成本过高,而且高到银行不愿支付这笔费用时,银行将不会
受理投资者的贷款申请。因为对银行而言,发放贷款本身不是目的,确保贷款安
全和收益才是最终目的。“成功的银行贷款活动并非基于发放贷款,而是依靠于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在发放贷款的活动中使其风险最小化。”。
假如信息充分,那么贷款申请者为了维护企业自身的信用,就不会在向银行
申请贷款时提供虚假信息,同时,银行为掌握贷款评估所需的全部信息,也不需
要支付额外的成本。而且银行对贷款项目预期收益的判断,将与贷款申请者的判
断一致,如此一来,贷款申请者便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因此,“信息充分”也
是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得以成立的关键约束条件。
以上说明,投资信贷由于增加了人们的收入预期,会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而
消费信贷由于不改变人们的收入预期,并不会影响边际消费倾向,为此,只要乘
数可以j颁利作用下去,那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将导致投资乘数大于消费乘
数,因此,对于同一笔信贷资金而言,投资信贷发放导致的国内需求增加,将大
于消费信贷发放导致的国内需求增加,如此一来,消费信贷的发放将导致国内需
求减少。行文至此,便可以正式归纳出第二定理:从短期看,只要投资预期收益
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那么消费信贷的发放就不仅不能拉动国内需求,
相反还会减少国内需求。对此,我称之为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消费信贷
第二定理)。
四、考虑产业链延迟作用时的定理推导
所谓产业链延迟作用,是指没有产品可销售,或者是有产品但销售实现出现
延迟,例如,电力生产企业因生产能力有限,导致供不应求,发生电力短缺;再
比如,电力生产企业的电,己生产出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卖出去。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等人,曾论述过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程度。他们认为,
发挥程度要受到四种条件的限制:其一,投资品部门和生产品部门增加的收入,
用于偿还债务时,投资乘数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少;其二,在没有可供利用的劳
动力等各种资源时,投资增加也不能使产量和收入增加,投资乘数的作用,将受
到限制:其三,在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消费品时,因生产条件限制,消费品生产
不出来,这时,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实际收入不能同比例增加,乘数作用要受限制;
其四,在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投资品和消费品存货,以及购买外国商品时,投资
。[美】乔治·H·汉普尔、多纳德·G-辛曼森,《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35l页。
10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乘数的作用将会减少,。希克斯等关于投资乘数的第三个影响因素,就是产业链
延迟作用的情况,而他的结论是受阻会使乘数的作用受到限制。
侯荣华和张耀辉也专门分析了这种情况,并称之为乘数作用阻断。在《经济
运行中的乘数效应》一书中,他们指出,“如果出现乘数效应的阻断因素,这~
过程或减缓,或中止,达不到新的均衡点,形成求大于供的供给限制型的经济不
均衡状态。⋯由于存在供给缺口,物价上涨过猛,刺激力过大,使供给能力不
适当地增加,其结果又常常很快形成供大于求和资源紧张同存的局面,直到经过
一段时间以后,才能使资源紧张得到缓解。可见,对乘数效应的阻断只是暂时的,
只要存在自发性的扩张,就必然要引起与之相应的物价和供给能力的改变。”。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曾专门分析过信息不充分条件下乘数
的变动,事实上,这些分析也适用于产业链延迟作用时乘数的变动。凯恩斯指出:
“我们愿意指出两点:第~,设资本品工业之扩张,并未为人料到,或预料得不
完全,则总消费之增加量并不即刻等于资本品工业之增产量,而是逐渐增加:第
二,边际消费倾向之值,也许暂时与其正常值不同,然后逐渐回到其正常值。⋯
不测之改变,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始畿对就业量发生全部效果,这件事在某
种场合很重要,一.尤其在分析商业循环时(象我在《货币论》中依循的思路那
样)。但这件事实,毫不影响本章乘数理论之重要性:乘数这个概念,还是可以
用来指示:当资本品工业扩张对,就业量可以预期收到多少好处。而且,除非消
费品工业已经达到其生产能力之极限,要增加产量,不能只在现有生产设备上增
雇劳工,而须增加设备⋯.除非这样,否则只要经过很短一段时间以后,消费品
工业之就业量,即将与资本品工业中之就业量同时增加;乘数之值亦与其正常值
相去不远。”o
笔者也很同意以上的观点,按照本文的假定,生产过剩己成为经济生活的普
遍现象,这意味着存在乘数作用的先决条件,为此,在出现乘数延迟时,乘数还
是会继续发生作用,只不过,乘数作用的时间,会有所延长。这个结论既适用于
投资乘数,又适应于消费乘数。因此,乘数延迟并不会影响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
定理的结论,换句话说,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仍然是成立的。
。【美1保罗·A·萨缨尔舞,《萨缪尔森辞典》,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页。
。侯荣华、张耀辉著,《经济运行中的乘数效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37页。
。【英】凯恳新,《就业利息和费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t第L06-107页·
If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二节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两个推论
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说明,在短期内,只要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
率,且信息充分,那么消费信贷就不仅不能扩大国内需求,相反还会减少国内需
求。这是由于对于同一笔信贷资金而言,用于消费信贷导致的国内需求增加,小
于用于投资信贷导致的国内需求增加。
我们知道,不论是消费信贷导致的国内需求增加,还是投资信贷导致的国内
需求增加,都是由于支出(消费支出或投资支出)乘数效应的存在。在边际消费
倾向相同的情况下,不论是投资支出,还是投资信贷支出,只要两者金额相同,
就会产生同样的投资乘数作用;对于消费乘数也是如此,在边际消费倾向相同的
情况下,不论是直接消费,还是消费信贷的支出,只要金额相同,也会产生同样
的消费乘数作用。为此,以上对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导中,尽管针对的
是消费信贷和投资信贷,但由于推导过程中借助的是乘数理论,因此,以上的推
导过程也适用于分析投资和消费对国内需求的影响。如此一来,我们很容易得出
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第一个推论,那就是:在短期内,如果投资引诱足
够大,那么对于同一笔资金而言,用于投资将比用于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
用大。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约束条件有两个,一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
款利率,一是信息充分,这两个条件的满足将保证投资信贷的发放。对于消费和
投资而言,并不存在贷款的发放问题,而且不存在银行的信息收集和甄别问题,
但存在投资引诱是否足够的问题。只要投资引诱足够大,就能确保投资的实现。
为此,投资引诱足够大是推论一的约束条件。
另外,国内需求和社会总需求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国内
需求的概念,在中篇第三章中已经专门作过界定,在这里只作些简单交代。国内
需求是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总和。至于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支付能力下社
会对可供最终消费或投资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和,包括消费需求、投资
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政府需求指的是政府的支出,而政府的支出有两种
用途,即投资和消费。为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总需求就等于投资需求加消
费需求加国外需求。无论社会总需求还是国内需求,都是指有效需求,也就是既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有购买能力又有购买意愿的需求。假如国外需求不变,那么国内需求与社会总需
求同方向交动,即国内需求增加,社会总需求也增加。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即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按照经
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
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
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通过以上对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社会总需求是一定时
期对全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而经济增长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商品和服务的供
给量的增加,它们~个考察需求,一个考察供给。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
国内需求的增加,就意味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在没有资源约束的情况下,需
求将能够创造自己的供给,为此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就意味着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也就是经济的增长。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论一说明,如果投资引诱足够
大,那么对于同一笔资金而言,用于投资比用于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更大。
如果我们继续推论下去,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短期内,如果投资引诱足够大,
那么对于同一笔资金而言,用于投资比用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这就是
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推论一的推论,我称之为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
推论二。
推论二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给出了储蓄(或投资)和增长的关系,。那就是储
蓄(或投资)增加将导致经济增长。换句话说,投资为因,增长为果。而事实上,
一直以来,这二者间的关系在经济学界存在着争议。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完全
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经济增长导致储蓄(或投资),另一种则认为储蓄(或投
资)导致高增长。
支持经济增长导致储蓄的学者,大多是从研究总量的生命周期模型中得出证
据,生产率增长有储蓄效应。安格斯·迪顿指出:“生命周期假说的一个早已被认
识并且值得庆贺的预见,是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率增长和储蓄对收入比率之间应
当有一个正向关系。虽然各种经济增长理论都预言储蓄(或投资)与增长成正比,
但在所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中,只有生命周期模型得出推论,指出从较快的经济
。【美l库兹涅茨,《现代经济的增长:发现和反映》。《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2辑,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
。在两部门经济摸型中,国民收入具有两种用途,即用于满足消费焉求,或满足投资需求,一般面言,只
有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剩余的国民收入才转化为储蓄,储蓄再转化为投资。
11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增长到较高的居民储蓄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这一推论既不隐含在较高的持久收
入理论中,也不是更早或更粗糙地断言收入和支出存在简单关系的模型的结论。”

支持储蓄导致高增长的学者也很多,例如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为
Gw=s/V,其中Gw为有保证的增长率,s为储蓄率,即储蓄占国民收入总量的比
例,V为资本产出比率,这个模型说明,当资本.产出比率固定时,储蓄率的增
加,将导致经济增长。索洛增长模型为』Y/Y=Ⅱ丰彳K/K+(卜n)』L/L,其中Y为
国民收入,AY/Y为经济增长率,K为资本,AK/K为投资增长率,L为劳动,4
L/L为劳动增长率,这个模型说明,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是投
资增长率与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的乘积,以及劳动增长率与劳动收入占国
民收入的比例的乘积之和,这说明投资增长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变量。另外,
尽管生命周期理论的推论说明高增长导致高储蓄,但是生命周期理论无法解释国
别数据。例如,英国消费的繁荣不能归因于增长率的任何降低等。这些都支持了
储蓄引起高增长的理论。这些学者认为,储蓄和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增长
为因,储蓄为果,而是储蓄为因,增长为果。这是因为储蓄经由投资促进了增长。
“进一步地说,最近的研究已经在学术界造就了一种气氛,学者们更多的认为,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促进储蓄的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曼昆真实地记录了这个过程。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
中,引用了Robert Summer和Alan Heston的研究成果,请参见图5.6各国投
资和增长率,该图给出了15个国家的数据。(a)幅表示在31年中每个国家的增
长率。各国按其增长率从最快到最慢排序。(b)幅表示每个国家用于投资的量占
GDP的百分比。增长和投资是相关的,尽管这种相关性并不完全,但也是密切的。
把相当大一部分GDP用于投资的国家其增长率往往也高,例如,新加坡和日本。
把GDP中一小部分用于投资的国家其增长率往往也低,例如。卢旺达和孟加拉国。
更全面地考察所列出的国家的研究证明了投资和增长之间的这种密切的关系。。
。【美1安格斯·迪顿,《理解消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美】安格斯·造顿,《理解消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舨,第283页。
。t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36页。
113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韩阳
耕m恻E
H本
姒色列
加枣夫
鬯磷
联捧德闲
鬻髓哿
燕陶
继Ij榭硪
燕溜
Ii;lJ毖
;蘸拥控潮
智利
卢哪:达
嚣g躐巍露搿㈣
溉蕊淀
翳熬藏溅戮§ 懑《孽蒸l 黼


黎l
0 l 2 3 4 5 6 7
增l:乏宰(%
棒罔
赫加坡
朋奉
眦色列
拥零大
巴西
联邦德涮
鬻西哥
菇嗣
圮I{剃哑
黄嗣
印度
震加挝【li
瓣利
,“炸达
图5.6各国投资和增长率
(a)1960—1091年增长率(b)1960—1991年投资
(a)幅表示1960—1991年问15个国家的人均GI)P增长率。(b)幅表示在这一期间每个国家用
于投资的GDP百分比。该图表明投资与增长是正相关的。
资料来源:Robert Summer和Alan Heston,The Penn World tables,and author’s calculation.
曼昆对上图也做了说明:“但是,在解释这些数据时存在一个问题。正如第
2章附录所讨论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没有确定哪一个变量是原因,哪一
个变量是结果。可能是高投资引起高增长,但也可能是高增长引起高投资。(或
者,也许是分析遗漏的第三个变量引起了高增长与高投资。)数据本身并没有告
诉我们因果关系的方向。但是,由于投资对生产率的影响如此明显而直接,所以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数据表明高投资引起了更快的经济增长。”曼昆本人对
这个问题,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萨缪尔森也支持投资引起高增长的见解,他在《经济学》中指出:“消费
模式和投资模式在一国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些国家只消费其小部分
收入而投资较大,这类国家的产出、收入和工资增长率都比较高;东亚经济‘奇
迹’就是以这种模式为特征的。相反,那些将其收入的大部分都消费掉的国家,
如美国或英国,往往对新工厂和设备的投资比较少,其生产率和工资的增长都比
较温和。用宏观经济学语言说,相应于收入的高消费会引致低投资和慢增长;相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应于收入的低消费会引致高投资和快增长。”⋯对于以上结论,萨缪尔森并没有
进行深入论证,可能的情形是,他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归纳得出了这个结论。
目前两派观点的支持证据,大多来源于一些国家的统计数据,通过对这些经
验事实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归纳得出。而我对增长与储蓄(尤其是投资)的关系的
结论,即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高增长,则来源于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而短期
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是在严格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逻辑演绎和推理得出。从
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演绎法得出的投资引起高增长的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三节简短的小结
在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导中,我区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不考
虑信贷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以及产业链延迟作用时的情况;第二,引入信贷对
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但不考虑产业链延迟作用时的情况;第三,考虑产业链延
迟作用时的情况。
第一层次,在既不考虑因信贷发放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动,也不考虑产业
链延迟作用时,由于一笔信贷资金要么用于消费信贷,要么用于投资信贷,消费
信贷与投资信贷在金额上互为消长。消费信贷和投资信贷都会由于信贷的发放导
致乘数的作用,由于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同,为此投资乘数将等于消费乘数。
这样一来,消费信贷拉动的国内需求等于投资信贷所拉动的国内需求,这意味着
消费信贷无助于扩大内需。
在进行第二层次分析时,考虑了信贷发放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我的研究
结论是,消费信贷的发放不会影响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投资信贷的发放却
由于提高了人们的收入预期,导致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为此,消费乘数
将小于投资乘数,因此,由于消费信贷与投资信贷在金额上互为消长,且消费乘
数小于投资乘数,使得同量信贷资金用于消费信贷所投动的国内需求,要小于用
于投资信贷所拉动的国内需求。
另外,通过分析引出定理的两个关键约束条件,分别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
o【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11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贷款利率以及信息充分,并正式得出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即从短期看,只
要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那么消费信贷的发放就不仅不能
拉动国内需求,相反还会减少国内需求。
另外,为了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本论文还专门分析了产业链延迟作用对定理
的影响,也就是定理推导的第三个层次。我的研究显示,产业链的延迟作用只会
影响乘数作用的时间,但并不会影响乘数的作用效果,为此,短期国内需求不等
效定理仍然成立。
有一点需要作出特别解释,那就是乘数模型还有很多影响因素例如利率、供
给等,尽管在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导过程并没有体现,但事实上已经考
虑在内。萨缪尔森曾指出:“乘数模型将许多宏观经济要素剔除在分析框架之外,
它忽略了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以及通过利率对投资和其他利率敏感型产出组
成部分的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忽略了经济的供给方,忽略了与总供给相联
系的支出与价格的相互作用。”①至于何为货币因素,萨缪尔森也作了解释:“所
谓货币因素是指GDP的增加对利率所发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对投资产生挤出
效应。”o
由于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分析的是短期内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
为此可以忽略利率变动的影响,而假定短期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既然货币因素
通过影响利率而发生作用,那么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因素相当于没有发生
作用。另外,在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导中,事实上也并没有忽略供给,
只不过在短期内供给可以认为不变,它的影响则可以忽略不计而己。
除此以外,本章还提出了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两个推论。推论一是:
在短期内。如果投资引诱足够大,那么对于同一笔资金而言,用于投资比用于消
费对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大;推论二是:在短期内,如果投资引诱足够大,那
么对于同一笔资金而言,用于投资比用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这两个推
论解决了~直以来争论激烈但没有定论的一个理论问题,那就是储蓄(或投资)
与经济增长孰为因孰为果的问题。消费信贷两个定理的推论说明,储蓄(或投资)
导致经济增长,即储蓄(或投资)为因,而经济增长为果。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a
。【美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囊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11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下篇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任何一门科学,总是以一些基本的、不证自明的事实或公理为前提,由此推
导出其他的理论和结果。我在本论文中提出的两个定理,也是如此,在定理的推
导中,我使用了一些约束条件,例如信息充分,而这个约束条件在实际经济生活
中很难达到,或者说定理的推导是在一种理想的条件下得出的。。为了用定理更
好的解释现实,需要对约束条件不能满足时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和解释。
第六章关于定理约束条件的进一步讨论
归结起来,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并没有特别的约束条件,而在短期国内
需求不等效定理(消费信贷第二定理)的推导中,总共使用了三个约束条件,
它们分别是:假定生产过剩已成为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假定投资预期收益率
大于贷款利率;假定信息充分。关于生产过剩这个约束条件,需要做些说明。
正因为存在过剩,经济中存在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才会出现乘数效应,包括
消费乘数效应和投资乘数效应,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消
费信贷短期内不能扩大内需的结论。尽管“生产过剩”作为约束条件出现,但
它符合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为此,严格意义上来说,“生产过剩”并不是
定理的约束条件。倘若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生产不过剩,现代意义上的消费
信贷就不会出现。
当两个关键的约束条件不能满足,即投资预期收益率小于或等于贷款利率
及信息不充分时,实际经济生活中消费信贷和国内需求之间的关系,将在接下
。事实上,目前经济学界公认的一些理论基准(benchmark)定理,例如肼定理、科斯定理、阿罗一德布
鲁一般均衡模型等,这些定理的前提条件,都是很难满足的,但它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和依据。以姗定理为例,它认为公司的总市值与其资本结构(公司债务/股票价值)无关,定理的约束条件
严格说来有三个,分别是厂商与投资者之间信息对称、对股息与资本所得不征税、买卖证券无成本,而这
三个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都很难实现,但这并不意味定理脱离实际,而恰恰可以用这个定理解释现实
情况,正如瑞典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价,蛳定理已成为企业融资理论和经验分析的自然基础。
11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来的两节中逐一讨论。
第一节投资预期收益率小于或等于贷款利率
首先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从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引
出了定理的一个关键约束条件,那就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在信息充
分的情况下,如果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那么消费信贷就不能扩大国内
需求,而且不仅不能扩大内需,还会导致国内需求减少。这正是短期国内需求不
等效定理的结论。接下来将分析“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这个条件不能
满足,即投资预期收益率小于或等于贷款利率时,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
我们知道,投资是一种营利性活动,投资者牺牲当前的消费,承担投资的风
险,都是为了满足未来的消费需要。投资具有收益时,人们才会选择投资;投资
收益越大,投资意愿就越大:反之,投资没有收益,甚至投资越大亏本越多时,
投资者断然不会去投资。o而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考虑预期收益的绝对量,
但更重要的是考虑预期收益的相对量,也就是预期收益率,即所得利益与所投入
资本的比例。对于申请投资贷款的投资者而言,所谓投资没有收益,以及投资越
大亏本越多的情况,就是投资预期收益率等于贷款利率,以及投资预期收益率小
于贷款利率的情况。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投资预期收益率小于或等于贷款利率,那么
借款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不会去申请贷款,于是将出现投资贷款有名无实,即
投资信贷不能顺利发放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也不能产生投资乘数效应。假如消
费信贷可以顺利贷放,那么对于同一笔信贷资金而言,消费信贷的发放将通过消
费乘数拉动国内需求。而投资信贷因不能发放而不能通过投资乘数反向减少等量
的国内需求,为此消费信贷将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一般说来,投资预期收益率普遍小于或等于贷款利率,主要出现在以下两种
情况下。一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边际效
。当然,政府的公共性投资除外,这是由于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投资若建公共产品,例如
路灯等,但这些投资不是营利性插动。
llg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率递减,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早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就断占富裕社会的投
资引诱较小。他指出:“但事之不幸更有甚于此者。在一富裕社会中,不仅边际
消费倾向较弱,而且因其资本积聚量已较大,故除非利率可以迅速下降,否则继
续投资之吸引性也较小。”“他所称在一富裕社会中,边际消费倾向较弱,从目前
西方国家的情况看,并不很符合。但是他认为继续投资的吸引性,对于一个富裕
社会而言比较小,却比较符合现实情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对投资及投资信贷
的需求都有所放缓。关于日本的投资放缓情况,请参见第七章第三节。粟勤对当
时西方国家的情况做了总结,他指出:“进入70年代以来(笔者注:20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对投资信贷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受
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向部分企业发放的
贷款无法收回,形成了大量的呆帐和坏帐;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更
是让商业银行雪上加霜。”。
出现投资预期收益率小于或等于贷款利率的第二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工业化
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提出贫困恶性
循环理论,就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投资引诱不足。这种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和贫困,其根本原因是资本缺乏、
资本形成不足,而投资引诱小是资本缺乏的需求方面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在需求
方面存在着恶性循环,由于贫穷导致购买力低下,从而使得投资引诱不足,造成
低资本形成,继而出现低生产率、低产出以及低收入。。
第二节信息不充分
“所谓信息充分,或者说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具有关于所买卖的商品
的完备信息。”。信息充分的内涵非常广泛,对于投资信贷而言,就意味着贷款提
。【英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0页。
o粟勤著,《消费信贷》,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美】R·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8【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1年版,第396页。
11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供者(银行)对贷款申请者的情况充分了解,而且还要对贷款项Ig的风险充分了
解;与此同时,贷款申请者也要了解贷款提供者,包括了解银行的贷款条款等。
银行作为企业,在发放贷款时,会基于利润最大化做出选择,不仅要考虑贷
款的实际收益,也要考虑贷款的安全问题。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它会选择收益
最大风险最低的贷款申请对象。假如投资品生产企业风险小收益大,贷款就会贷
给投资品生产企业;倘若消费品生产企业风险小收益大,贷款就会流向消费品生
产企业;假如消费信贷风险小收益大,贷款就会选择消费信贷。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信息充分很难实现。倘若银行信息不充分,那么对于银
行而言,为评估贷款,需要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甄别,也就是需要支付信息成本。
当信息收集与信息甄别的成本过高,而且高到银行不愿支付这笔费用时,银行将
不会受理投资者的贷款申请。假如银行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出现对投资信贷的“惜
贷”,那么投资信贷将不能顺利发放出去,对于同一笔信贷资金而言,消费信贷
和投资信贷将不再是此消彼涨的关系,为此,将只存在消费信贷的发放导致的国
内需求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求。以上针对的是社会上
存在投资引诱,有投资者申请投资贷款,即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的情况。
假如投资预期收益率小于或等于贷款利率,那么将没有投资者申请贷款,即使信
息充分,投资信贷也不可能贷放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信贷也可以扩大内需。
假如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消费信贷不能扩大国内需求,
这也正是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结论。请参见表6.1不同情况下消费信贷与
国内需求的关系。以上的分析也说明,“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这个条
件,是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成立的必要条件。
博七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表6.1不同情况下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
投资预期收益率与贷款信息是否充分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
利率的关系
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充分消费信贷不能扩大国内需求
款利率
不充分,信息成本很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高,对投资贷款“惜贷”
投资预期收益率小于或消费信贷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等于贷款利率
第三节简短的小结
俗话说的好:布丁好不好,吃了才知道。这个道理对于定理也是一样,定理
的检验在其应用。为此在以上三节中,对定理的约束条件进行了进~步讨论,对
约束条件不能满足时,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为解释现
实问题提供了分析框架。
在消费信贷两个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我总共使用了三个约束条件,分别是生
产过剩、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信息充分。其中生产过剩虽然作为定理
推导时使用的一个约束条件,但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它基本属于市场经济
国家的常态,为此,生产过剩并不是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成立所必需的约束
条件。只有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以及信息充分这两个约束条件,才是定
理成立所必需的约束条件。
为了便于理解,在这里解释一下这两个关键约束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两
个约束条件的成立,将确保投资信贷的发放。首先,对于投资者而言,当投资预
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时,说明社会上存在麓可通过投资贷款盈利的项目,也就
是存在着投资引诱,这个约束条件是从贷款申请者的角度得出的。而信息充分这
个约束条件,则是从贷款提供者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得出的。假如贷款申请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者存在投资贷款需求,但当银行的信息收集与信息甄别的成本过高,而且高到银
行不愿支付这笔费用时,银行将不会受理投资者的贷款申请。这说明,只有这两
个约束条件同时满足,投资信贷才会贷放出去。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提法,那就是
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唯一一个约束条件,就是投资信贷可以顺利发放。之
所以区分为两个层次设定约束条件,是为了使定理在解释实际经济生活时更方便
和更具说服力。
本章的重点,则在分析“投资预期收益率率大于贷款利率”以及“信息充分”
这两个关键约束条件不能满足,即投资预期收益率小于或等于贷款利率、信息不
充分时,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七章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对历史事件的解释
在本章中,我将使用消费信贷两个定理解释历史事件。换句话说,通过历史
事件这些证据检验定理的合理性。正如弗里德曼曾指出的:“作为一种实证假说
体系,理论应该通过其对它意在加以‘解释’的那一类现象的预测能力来检验。
唯有实际证据才能表明该理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更为准确地说,
唯有实际证据才能表明该理论是被作为合理因素而暂时地得到‘接受’,还是遭
到了‘拒绝’。”。弗里德曼还专门解释了“预测”这个概念:“我们用来检验某一
假说的合理性的‘预测’,并不一定非得是对尚未发生的现象所作的预测,也就
是说,不一定非得是对将来时间的预见。它可以是对业已发生了的现象所作的预
测,但前提条件是对这一现象所作的观察尚未进行,或者是虽然对这一现象的观
察业已作出,但进行预测的人尚不知晓。”。
接下来的三节将解释三个历史事件,分别是美国消费信贷源何蓬勃发展、消
费信贷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日本政府在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
期为何立法限制消费信贷发展。
一、基本情况
第一节美国消费信贷缘何蓬勃发展
自从1850年Singer缝纫机公司开始在美国推行租赁销售后,这种针对家
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继缝纫机后,图书、钢琴和其他乐器
也相继采取租赁方式销售。到美国内战后,由于经济环境良好。存款利率低、贷
款利率低、低通货膨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消费信贷得到了发展,还贷期
。(美】米尔顿·弗里簿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美1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
123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限拉长、首付降低、租赁销售的商品品种增加。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得到了巨
大的战争利益。二战后,美国政府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得美国的经济得
以迅速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大为提高,美国公民的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借
款消费的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日益激
烈,美国开始把消费信贷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正因如此,消费信贷在二战后取
得了飞速发展。
“在1948年到1965年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很低,平均在1.7%左右,
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12.5%。但是在1955.1960年问以及1970.1980年
闻,消费信贷继续发展,但增长速度较慢。结婚数量减少,而且耐用消费品的更
新换代大部分已经完成。”。美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从消费信贷余额
的统计数字中清楚看出,统计数字显示:“1958年,消费贷款余额为450亿美元,
1965年,这个数字上升至4 948亿美元,1988年时为6660亿美元。”@消费信贷也
因此获得了广泛的支持,“美国大学的教授David Caplovitz这样评价消费信贷
(1969,第641页),在这个富足的消费者社会里,被社会学家所忽略的很重要
的一点就是,这个社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消费信贷制度的建立。”@
消费信贷被广泛采用后,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例如它促进了大规模生产,
并导致生产成本降低。美国在20世纪的经济活力得益于此,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福利提升,满意度增加。
另外,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银行,也从消费信贷的发放中获利颇丰。C.A.
Sullivan曾经测算过:“美国银行的贷款利润,50%以上来自个人消费信贷,来自
企业的贷款利润还不到50%,花旗银行对消费者个人贷款比例己高达70%。银
行开展消费信贷,一般从第六年开始赢利,之后利润便滚滚而来。美国支付总额
的急剧增长,说明了信用交易的规模正在呈几何状扩张。1854年,美国的GNP
与支付总额榴近,周转率是1.5;t983年,美国的GNP为35,70亿美元,支付总
额估计为1292000亿美元,周转率升至36;到了1992年,美国GNP达到65600
亿美元,而支付总额估计跃至5135090亿美元,周转率达到78。周转率呈指数
规模的每一次增长,都意味着信用运用规模的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信用
o Rosa—Maria Gelpi and Francois/ulien-Labruyere.The History ofConsumer Credit.Macmillan Press Ltd
2000.PP 99-106.
o
George Thomas Kurian.Datapedia ofthe United States,1790-2000:America Year by Year.Lanham,MD.:
BcrI'龃Press 1994.PP 30.
o Rosa-MariaGeipi and FrancoisIulien-Labmyere TheHistory ofConsumerCredit MacmillanPressLtd
2000.pp.97
12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成了在宏观上左右美国经济景气的重要因素。市场及政策制定者都把消费者信用
余额的变化看成预兆商业周期发生转变的变量,消费者分期付款信用余额的变化
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之比,常常领先商业周期的峰值8个月。”。
二、定理对事件的解释
侯荣华等在《经济运行中的乘数效应》一书中,专门分析过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自发性投资减速问题。他们认为:“工业化与市场制度的结合却可能产生有效
需求不足现象。一方面工业化使技术在生产中支持份额增加、效率提高、产出偏
多;另一方面,收入效应的加强,边际消费倾向回弹以及持币偏好等一系列原因,
自发性投资减速,甚至消失。”。
他门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通常说来,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为此,从长
期看,投资预期收益率将降低,投资空问将减少。马克思和凯恩斯从不同角度说
明了这个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导致社
会的平均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凯恩斯也认为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
而事实上,资本的边际效率,就是指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即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
以得到的利润率。当投资预期收益率小于或等于贷款利率时,从信贷申请者的角
度考虑,由于无利可凰面不去申请投资贷款:即使存在信贷申请者,但从信贷提
供者的角度考虑,由于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信息充分很难实现,当信息成本很高
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会“借贷”,导致投资者的贷款申请得不到满足。以上
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将导致投资信贷难以顺利发放。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需要寻求其他的盈利项目,消费信贷就是其中之~。
尽管对于银行而言,发放消费信贷没有发放投资信贷的收益大,请参见表7.1美
国投资贷款利率和消费信贷贷款利率,但消费信贷的市场空间很大,尤其是在生
产过剩的情况下,可以消耗存货,减少积压。为此,在投资信贷空间狭小时,信
贷资金就会更多的转向消费信贷,而且对于银行来说,随着消费信贷余额的大量
增加,消费信贷业务的平均成本降低,将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以上从一个方
面解释了消费信贷在美国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因。《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C.丸Sullivan Consumer Finance Handbook of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Markets.New York:John Wiley&
Sons 1987.
。侯荣华、张耀辉,《经济运行中的乘数效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t999年版,第92页。
12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中专门记载了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随着1924年第一家商业银行个人贷款
部门的建立,商业银行在消费贷款上的兴趣也得到了发展(请参见迈克尔曼
(Michaelman),1966年,或罗杰斯(Rogers),1975年,关于美国消费信贷历
史的叙述)。”。
另外,美国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也是确保消费信贷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
要原因。美国的信用体系架构完整,具有以发达的征信企业为主要标志的成熟的
市场主体,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的中介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等。以上对美国
情况的解释,也适用其他发达国家。
表7.1美国投资贷款利率和消费信贷贷款利率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投资贷款最优利率8.83 8.27 8.44 8.35 8.00
住房抵押贷款利率8.18 8.19 7.89 7.04 7.74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局《2001年统计摘要》
说明:消费信贷贷款利率以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为例。
第二节消费信贷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
一、基本情况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导致了严重的失业以及工人工资的大幅
下降,使得人们的购买力降低。在经济危机期间,消费信贷余额下降幅度很大,
有数据显示,1929年时,美国消费信贷余额为76亿美元,然而,四年后的1933
年结束时,消费信贷萎缩到39亿美元,消费信贷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应
从9.34%下降到8.71%。另据报道:“在大危机开始后,消费信贷中下降较多的是
分期付款,⋯大危机开始后的三年中,汽车消费信贷规模较之1929年骤减75%,
其他耐用消费品和零售信贷,虽不如汽车消费信贷下降幅度大,也都大幅减少。”
。【英】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2页
126
博七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美国消费信贷余额从1929年到1933年总共下降48.7%,而与此同时,美国国
民生产总值也呈下降趋势,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2852亿
美元,再到1931年的2633亿美元,1932年的2268亿美元,1933年的2221亿
美元,四年间下降了29.4%,。这说明,在经济大危机期间,消费信贷的下降幅
度,要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幅度。
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因销售不出去而大量积压,生产被迫急剧下降,
大量企业因之倒闭,工人大量失业,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倘若消费信贷在此时能
够顺利发放,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消费者的购买力不致大幅下降,并在一定程度
上减少产品积压,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工人失业。但是以上的数据却显示,
在经济大危机期间,消费信贷不仅没有上升,也没有与国民生产总值保持相近的
下降幅度,而是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幅度。换句话说,在美国度过
经济大危机的难关过程中,消费信贷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定理对事件的解释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前,很多家庭就开始通过消费信贷购置耐用消
费品等,美国的消费信贷也已达到了~定规模。有数据显示,美国消费信贷余额
在1920年为33亿美元,到1928年为65亿美元,到1929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
76亿美元。在1920.1929年间,消费信贷激增131%。
美国的Martha Olney教授专门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信贷激增,她
汇总了1900年到1939年的数据,整理后发现,在第一次世晃大战以前,美国家
庭每年大约增加4美元的贷款,但是在1920—1929年期问,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4
美元。她还发现,在1900.1920年间,信贷占收入的比例,徘徊在4-6%,然而,
到了1920.1929年这个阶段,这个比例却达到原来的两倍,在10%左右。在
1900.1916年间,实际债务下降,但是1920.1929年期间,家庭平均实际债务却
翻番,如果按照1982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债务从388美元达到了739美元。正
如Olney教授所指出的:“很明显,很多人在20年代从无债一身轻,成为了债务
4
RolfNugent Consumer Crcdit如d Economic stab.】i可New Y0rk:Rusmll Sage Foundativn 1939.PP 103
9【美】R。多恩布什、s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冒人民大学出版社年1997年版,第376
页。
12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人,或者是在这一时期,增加了债务(信贷)。”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
以说驾车者起了重要的作用,到1926年为止,三分之二的美国国产车,借助于
消费信贷销售了出去。
对于大危机期间的数据,罗伯特和海伦进行了专门的统计,统计结果显示,
从1930年到1932年期间,人们更多的是还款,雨不是开始新的消费信贷。“从
1929年到1933年,Middletown城市的珠宝销售,下降了85%;建筑材料下降
82%;摩托车下降78%:糖果、巧克力和糕点的销售下降70%;家具、家用电器
和收音机下降69%;男人和孩子的服装下降67%;餐饮业下降63%。”。由此就
出现了上文提到的情况,大危机开始后的3年中,消费信贷大幅减少,例如汽车
消费信贷的规模较之1929年骤减75%。
我们知道。消费信贷作为一种主要针对耐用消费品的信贷,具有一定的贷款
期限,例如3年甚至更长,为此,20世纪20年代消费信贷的大力发展,导致经
济大危机来临时,很多家庭仍处于还贷期。假如消费者在1928年申请了贷款期
限为3年的汽车信贷,那么在经济危机开始的1930年,消费者还在还贷期。既
然需要还贷,而收入水平不变甚至降低,消费者就不得不在各种消费品之间作出
消费取舍,例如压缩其他消费来还贷。这说明,消费信贷只是暂时增加了购买力,
但并不会改变总消费。大危机前的消费信贷激增,导致大危机前的购买力增加,
但由于还贷导致还贷后期即经济危机期间的购买力下跌,新增消费信贷也因此大
幅减少。从这个角度说,大危机前的消费信贷延缓了危机的恢复。以上对美国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分析,扶一个方面验证了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的
合理性。
对于大危机期间的消费状况,凯恩斯分析后指出:“由此,边际消费倾向之
值,似乎不超过60%至70%。这个数字,在经济繁荣时期固然还说得过去,但
在经济衰颓时期则低得出奇,有点不近情理。可能解释之一,也许是美国公司财
政在不景气时期仍非常保守。换句话说,如果因为不修补设备,以致投资降落甚
大,但设备之折损基金仍照常提出,则结果将阻止边际消费倾向之上升;如果没
有这种情形,边际消费倾向之值,势必上井。我恐怕这个因素,很加深了最近美
。Martha L.Olney.Buy Now.Pay later:Advertising,Credit,and Consumer Durables in the 1920s.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1991.PP.86-91,96.
@ConsumerCreditCompany report.inLiteraryDigestlll.170ctoberl931.PP.4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国经济衰颓之程度。”。而我则认为,没有修补设备但仍提取设备折旧,恐怕只是
阻止边际消费倾向上升的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大危机前信贷的大
量发放,导致了大危机中为了还贷,不得不压缩其他消费。更重要的是,大危机
期间,可支配收入随国民生产总值的下跌雨减少,为此导致消费减少。假如边际
消费倾向不变,那么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成比例减
少,消费信贷也应成比例减少,但是统计数字却显示,消费信贷的下降幅度要远
远大于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幅度。
其实,出现以上的情况并不为怪。在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导过程中,
我们专门分析了收入预期对当前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收入预期减少,当前消费减少,边际消费倾向也随之降低。1929年到
1933年的大危机期间,美国的失业率从3%大幅下跌到25%,大大高于国际上
12%的失业率临界线。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预期大为减少,导致消费大
幅缩减,边际消费倾向也随之降低,这是消费信贷下降幅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下
降幅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在大危机期间,大量企业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
银行需要加大在贷款信息收集和信息甄别上的投入,为此,银行用于贷款的信息
成本增加,当信息收集与信息甄别的成本过高,而且高到银行不愿支付这笔费用
时,银行将不会受理投资者的贷款申请,这将导致银行的“借贷”行为,从而减
少消费信贷的发放,这也是导致消费信贷下降幅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幅度的
另一个原因。
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在其《宏观经济学》教程中,记录了”惜贷”造成信贷
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伯南克将许多零碎的迹象综合在一起,勾勒出
一幅清晰的图画:对于大萧条最初的加深以及接下来的延长,信贷渠道起着很重
要的作用。这里引用1934年一1935年对公司进行的一次大型调研报告中的一段是
很有启发性的:(我们发现存在着)有偿付能力借款人的信贷需求无法满足,这
一情况确实存在,而他们中很多人能够充分利用资本。在延缓经济复苏的诸多因
素中,这一无法满足的信贷需求的总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以上说明,20世纪20年代即大危机前消费信贷的大量发放,导致大危机期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0页。
。【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 8页。
12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问消费需求不能增加。另外,大危机降低了人们的收入预期,导致人们在大危机
期间的消费减少,而消费需求不足,企业大量倒闭,则导致投资需求降低;即使
在大危机期间存在着信贷需求,但信息成本的高昂导致银行“借贷”,使得信贷
需求不能充分得到满足,事实上减少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两方面支出的减
少通过乘数作用导致大危机期间国内需求大幅减少,使得经济恢复速度更趋缓
慢。
第三节日本政府为何立法限制消费信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的30年间,日本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严格
控制金融部门的活动。存款利率、借贷政策、工业结构以及新型金融产品的发展
等,都被一系列政策工具所监管。这些控制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出口和家庭
存款,然后将这些存款转移到工业建设和投资。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通货膨胀、政府赤字和国际经济和政治压力下,
日本的金融体系才逐渐解除了管制。但日本的居民是限制解除的最后受益者,小
额储蓄的存款利率一直受到管制,就是明显的证据。消费信贷的发展也受到一系
列法规的干预,影响了存款人和贷款人的行为,影响了信贷市场的总量和结构。
贷款利率设置上限,导致对消费者的贷款无利可图。财政部对银行信贷增长实行
官方控制,导致银行不愿贷款给消费者。
有两部法律对消费信贷市场结构有显著影响,一是对金融公司设置贷款高限
的法律;一是禁止银行提供循环信用的法律。其中,第一部法律在1983年将贷
款高限从109%降低到54%,导致贷款人数从20万跌到3万。在财政部的规定
中,要求银行限制给不谨慎金融公司贷提供贷款,这更进一步减少了金融公司提
供消费信贷的能力。据估算,在这部法律实行的时间内,50%的消费信贷市场份
额下降与法律法规的限制有关。
第二部法律《分期付款贩卖法》于1961年开始颁布实施,它专门针对分期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付款信贷和循环信贷。这部法律的第一部分就指出:“必须保护参与消费信贷的
中小企业的安全和利益”。在修订会议决议中又提出,在银行使用循环信贷过程
中,要保护中小金融公司的利益。尽管这部法律本身并没有限制银行的行为,但
国际贸易和工业部根据会议决议出台的解释和指南,却限制了银行和其他金融公
司提供循环信贷。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财政部发现,工业所需投资资金的增长不再像战
后初期一样强劲。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部才转而鼓励银行和其他金融公司从事
消费信贷。作为这种战略的一部分,财政部邀请了一些美国富有经验的银行进入
日本市场,作为范例用来刺激保守的日本银行体系。与此同时,财政部撤消了一
些阻碍消费信贷发展的技术障碍。消费信贷才得以在日本迅速发展起来。。正如
申恩威的分析结论:“现代日本消费信贷产业的发展和兴起,是从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开始的。从‘二战’结束至经济复兴时期,正是日本信贷消费产业奠定基
础时期。”国的确,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信贷消费产业奠定基础时期,而不是
快速发展时期。
二、定理对事件的解释
之所以二战后日本政府立法限制消费信贷,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战后资金短
缺,于是就出现一个问题,有限的资金究竟应该用在哪里?是消费还是投资?而
日本政府的判断是,用于投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战以后,来源于商业部门的资金,例如零售收入和折旧提成部分,不足以
支撑发展现代工业经济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经济重建和发展资金,大部分来源
于家庭储蓄。为此,致府通过税收等手段,鼓励居民多储蓄,银行的信贷资金,
也主要用于工业投资,政府的财政盈余,也大多用于投资。工业发展所需的巨额
资金,消化了家庭和政府的存款。
从1950年开始,家庭储蓄、公司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额,与当年的投资总
额基本持平,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工业所需投资金额远远低
于战后重建水平时为止。例如,1960年的储蓄总额(包括家庭储蓄、公司储蓄
。Arthur J.Alexander and Kong Dan Oh.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Consumer Credit in Japan.Rand
Corp 1989.PP.31—35.
。申恩威,《日本信贷消费体系与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3l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和政府储蓄)占GNP的比重为36%,而当年的投资总额(包括家庭投资、公司
投资和政府投资)占GNP的比重为35.9%,基本持平;再比如1967年,总储蓄
和总投资占GNP的比重分别为37.7%和37.8%;1968年和1969年的情况也十分
类似,总储蓄占GNP的比重依次为39.8%和40.O%。总投资占GNP的比重分别
为38.1%和39.5%。请参见表7.2日本的储蓄和投资占GNP的比重。
日本家庭中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呈上
升态势,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下降,1965年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
入的比重为15.8%,到了196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7.3%,随后逐步增加,到1974
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3.2%,随后则逐步减少,到1979年时已经跌落到18.2%,
到1985年时更降低到16%。请参见表7.4日本的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有数据显示,在第二次大战期间(1940-45年),日本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指
数大幅度滑坡为.5.46%,复兴期和经济高速增长期(1945.75年),伴随着日本经
济高速增长,人均消费支出年递增率高达6.17%,1975—1990年间又趋下降,年
平均递增2.95%。”o从1965年到1975年,日本消费信贷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
5.2%一6.7%。在十二年后的1987年,不包括住房信贷在内的消费信贷就翻了两翻,
达到15%。请参见表7.3日本的储蓄和消费信贷。对此,Arthur J.Alexander和
Kong Dan Oh的解释是:“人们本想在20世纪60年代借得更多,但是法律法规
的限制和工业需求的影响阻止了增长。在解除这些市场和非市场的约束后,家庭
的借债形式与生命周期理论所认为的行为一致。”。换句话说,日本政府解除对消
费信贷的限制后,消费信贷才开始发展起来。正如Arthur J.Alexander和Kong
DanOh所讲:“日本消费信贷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它是日本经
济转型的一个结果。”。
以上可以看出,在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立法限制消费信
贷发展,而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投资,日本随之进入复兴期和经济高速增长期。日
本的经验说明,在信贷资金一定的情况下,用于投资将比用于消费更能促进经济
增长,这也正是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论二的结论。
。张东刚,《近代日本宏观需求变动的宏观分析》,天津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
。Arthl2.r J.Alexander and Kong Dan Oh.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Consumer Credit in Japan.Rand
CorD,1989.PP.37.
。A1rthur J Alexander and Kong Dan Oh.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Consmner Credit in Japan Rand
Corp,t989,pp.v面.
13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表7.2日本的储蓄和投资占GNP的比重
正家庭公司政府总家庭公司政府总
份储蓄储蓄储蓄储蓄投资投资投资投资
1960 11.8 16.5 7.7 36.0 6.6 24.6 4.7 35.9
1961 12.O 16.5 8.5 37.0 6.1 29.9 4.8 40.8
1962 12.3 15.6 8.2 36.1 6.7 21.8 5.7 34.2
1963 11.6 15.9 7.5 35.0 7.1 23.7 5.3 36.1
1964 1I.2 16.0 6.8 34.0 7'3 21.9 5.3 34.5
1965 11.6 15.8 6.0 33.4 8.4 19.1 5.4 32.9
1966 “.9 17.5 5.6 35.O 8.3 20.4 5.4 34.1
1967 13.0 18.4 6.3 37.7 8.9 23.8 5.1 37.8
1968 13.2 19.7 6.9 39.8 8.9 24.1 5.1 38.1
1969 12.7 19.8 7.5 40.0 9.2 25_3 5.O 39.5
1970 14.6 18.7 6.8 40.1 6.5 27.5 5.1 39.1
1971 14.9 16.1 7.0 38.0 5.2 24.8 5.8 35.8
1972 15.1 16.9 6.2 38.2 5.3 23.9 6.3 35.5
1973 16.9 15.4 6.9 39.2 5.4 26.2 6.4 38.O
1974 19.7 10.3 6.3 36.3 8.3 23.1 6.0 37.4
1975 20.6 8.4 3.3 32.3 8.9 17.9 6.O 32.8
数据来源:
Edward J.Lincoln.Japan:Facing Economic Maturity.The Brooking Institute.
Washington.D.C.1988.Table 3-1,3-2.
133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表7,3日本的储蓄和消费信贷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年份可支配收入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消费信贷占可支配收住房信贷占可支配
(万亿日元) 入的比重(%) 入的比重(%) 收入的比重(%)
1965 222.6 15.8
1966 254.3 15.1
1967 294.2 15.6 5-2
1968 341.0 16.7 5.5
1969 396.4 17.3 6.3
1970 462.6 18.2 6.3
1971 520.6 18.0 6.2
1972 603.3 18,2 6.7
1973 749.3 20.4 6.8
1974 938.3 23.2 6.1
1975 1087.1 22.8 6.7
1976 1235.4 23-2 6.7 16.3
1977 1353.2 21.8 7.1 18.6
1978 1472.4 20.8 7.6 20.9
1979 1570.7 18.2 8.3 24.3
1980 1699。3 17.9 9.1 26.1
1981 1803.7 18.3 9.8 27.8
1982 1888.2 16.5 10.8 29.6
1983 1979.1 16.3 11.8 30.6
1984 2067.4 16.O 12.1 31.3
1985 2168.3 16。0 12.6 31,6
1986 2265.6 16.6 13.7 32-3
1987 2383.5 16.6 15.O 34.1
数据来源:
消费信贷和住房信贷数据来源于日本信贷消费产业协会年度报告,可支配收入和家庭储
蓄数据来源于各年度经济发展委员会国家账户年度报告第五部分一家庭。
说明:
按照目前对消费信贷的理解,住房信贷也是消费信贷的一个组成部分。请参见本论文第
三章第一节关于消费信贷的介绍。
134
博十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表7.4日本的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年份可支配收入(万亿日元) 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1965 222.6 15.8
1966 254.3 15.1
1967 294.2 15.6
1968 341.O 16.7
1969 396.4 17_3
1970 462.6 18.2
1971 520.6 i8.O
1972 603.3 18.2
1973 749.3 20.4
1974 938.3 23.2
1975 1087.1 22.8
1976 1235.4 23-2
1977 1353.2 21.8
1978 1472.4 20.8
1979 1570.7 18.2
1980 1699.3 17.9
1981 1803.7 18.3
1982 1888.2 16.5
1983 1979.1 16.3
1984 2067.4 16.O
1985 2168_3 16.O
数据来源:
消费信贷和住房信贷数据来源于日本信贷消费产业协会年度报告,可支配收入和家庭储
蓄数据来源于各年度经济发展委员会国家账户年度报告第五部分一家庭。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三节简短的小结
在本章中,我使用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和消费信贷第二定理的两个推论,分别
对实际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这些事件分别是:第一,既然
消费信贷两个定理说明,消费信贷既不能在短期内扩大内需,也不能在长期内扩
大消费,缘何消费信贷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却取得了长足发展;
第二,消费信贷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第三,日本为何在二战后到
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立法限制消费信贷发展。
对第一类事件的解释,主要使用了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约束条件;对
第二个事件的解释,则同时运用了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以及短期国内需求不等
效定理,包括乘数理论以及预期理论等;对第三个事件的解释,则主要运用了短
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论二。现实情况可以通过定理进行解释,就验证了消
费信贷两个定理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
当然,在经济生活中有很多与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及经济增长有关的事件,
本章只是筛选了一些较具代表性的事件。事实上,其他一些相关事件仍然可以通
过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和消费信贷第二定理的两个推论予以解释。另外,运用消费
信贷两个定理及两个推论,可以对未来的情况做出预测,例如对不同国家的消费
信贷走向进行预测等等。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八章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在我国的应用
第一节我国消费信贷的基本情况
《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消费信贷起步于80年代中期,~
些商业银行率先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
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缓慢,到1997年
底,全国消费信贷规模才仅有172亿元。⋯1998年以后,为适应经济、金融环
境的变化,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由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转向防止通货紧缩,客
观上需要运用消费信贷政策调节消费需求。1998年至今,中央银行已经相继如
台了18项主要消费信贷政策,在防范信贷风险的条件下,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
办各类消费信贷业务,为消费信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消费信贷在我国得以蓬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1999年中
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银发[1999]
73号),请参见本章附件1。通知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以下
统一简称消费信贷),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生产,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
定发展以及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下发后,很多商业银行在央行政策的引导下,陆续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最初提供的消费信贷,主要是汽车消费信贷,后来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例如,
2000年3月初,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天津两地同时推出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
贷款业务;2000年,中国银行也将新增贷款的10%用于消费信贷,并确定以后每
年递增一个百分点:2000年3月10日,广发银行温州支行敢为天下先,率先在
全国推出旅游消费贷款:原北京市商业银行(现已更名为北京银行),也于2000
年3月28日推出个人住房贷款,并同时表示,其在北京市的100多个网点。将
在全市30多个商店推出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其范围还要扩展到个人装饰装修
贷款、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等。国家统计局的课题报告对73号通知下发后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报告》。《金融报,,2002年3月22日。
13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情况作了总结,课题报告称:“1999年央行对消费信贷的鼓励性政策,使得消费
信贷步入快速增长轨道,不仅总量迅速上升,而且品种也日益增多。截至2001
年末,消费信贷余额为6990亿元,比1997年末增加了6818亿元,增长了39.6
倍;2003年消费贷款余额达到15736亿元,比2002年增加5091亿元,增长47.8%,
同比多增1397亿元,2002年比2001年同比多增939亿元。”。请参见图8.1我
国消费信贷余额变动图。
如果仅仅从纵向比较,那么可以这样说,消费信贷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如果我们作横向比较,就不难发现,消费信贷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
之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以1998年为例,据报道:“我国消费信
贷规模只有710亿元,占GDP的1%,而这个比例,在我国香港为23%,美国为
55%,马来西亚为13%,韩国为11%。欧美国家的信贷消费业务已占银行贷款业务
的20%左右,而我国发达地区也仅有2%左右。最近几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较
快,但是消费信贷在GDP中的比重没有超过5%,消费信贷占整个信贷的比例也
没有超过10%。”。
为了保证消费信贷的顺利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文件。中共十五届五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确定了“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
蓄存款实名制”等个人收入管理制度:2000年4月1日,我国开始颁布实行了
《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该制度的推行,成为建立我国个人基本账户和个
人信用资料库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
行和上海市信息办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所有这些
都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创造了好的政策环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
另外,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
见》,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个人消费贷款信用中介制度”、“信用制度是个人
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条件”等建议。2000年,上海首先在全国推出个人信
用征信系统。随后广卅l、深圳、济南、大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个人信用服务中
介结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由于个人信用资料不完全,缺乏个人资产评估的基
。国家统计局综台司课题组,《国家统计局课题报告:7大因素左右居民消费》,《上海证券报》,2004年10
月15日。
。陈力,《专家建议政策贴息》,《北京青年报》,1999年5月6日。
138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础数据,缺乏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保障等,导致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滞后,包
括个人信用体系、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个人信用保险制
度以及个人信用破产制度等都很不健全。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稳步发展消费信贷,他指出: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稳步发展
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尤其是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
施,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
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
图8.1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变动图
第二节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对我国情况的解释
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说明,从长期看,消费信贷不能刺激消费需求。短期
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说明,如果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那
么从短期看,消费信贷不能扩大国内需求。从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推导过
程可知,与定理有关的约束条件有三个,分别是生产过剩、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
贷款利率以及信息充分,其中两个关键的约束条件,就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
款利率以及信息充分。为此,分析我国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还应该从这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些约束条件入手,尤其是侧重于对关键约束条件的分析。
生产过剩的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中国消费信贷报告》指出:“买方市
场的出现,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市场经
济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出口和企业投资下降,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
剩,消费增长呈现疲态,总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显现出来。”。
原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国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3种主要商品2001
年下半年的全国市场供求情况的分析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03种,供过于
求的商品500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至于投资信贷在我国的发放情况,我们首先看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一组
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1995年到2003年各年的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总额、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储蓄存款年增加额、固定资
产年增加额、储蓄存款余额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差、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固定资
产投资额占储蓄存款余额的比重等,请参见表8.1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
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储蓄存款年增幅很快,从1995年的29662.3亿元
增加到2003年的103617.7亿元;与此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从20019.27
亿元增加到55566.61亿元,要低于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储蓄存款余额与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差距逐年扩大,从1995年的9643.03亿元,逐步扩大到1999
年的29767.09亿元,再到2003年的48051.09亿元。
如果按照资金来源划分,那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四种,即国
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从表8.1中可以看出,
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只占到
20%左右。假如我们在分析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状况时,不是采用储蓄存款余额与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差额,而是采用储蓄存款余额与国内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的差额,那么这个差额就会更大。我们不妨再计算一下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固定资
产投资额占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这个比例也就是储蓄投资转化率。在1995年
到2003年的9年间,这个数字最高为1995年的14.2%,最低出现在1999年,
只有9.6%,统计数字说明,近些年来,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率普遍比较低。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报告》,《金融报》,2002年3月22同。
o苏民,《下半年没有供不应求商品家电商品供过于求现象最严重》,《经济日报》,200 1年7月16日。
14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表8.1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来源于国储蓄存款
来源于国内
固定资产贷款的固定
储蓄存款储蓄存款固定资产内贷款的余额与固
投资年增资产投资额
年份年底余额年增加额投资总额固定资产定资产投
加额(亿占储蓄存款
(亿元) (亿元) (亿元) 投资额资总额之
兀) 余额的比重
(亿元) 差(亿元)
(%)
1995 29662.3 20019.27 4198.73 9643.03 14.2
1996 38520.8 8858.5 22913.55 2894.28 4573.69 15607.25 11.9
1997 46279.9 7759.0 24941.12 2027.57 4782.55 21338.78 10.3
1998 53407.5 7615.4 28406.16 3465,04 5542.89 25001.30 10.4
1999 59621.8 6253.0 29854.71 1448.55 5725.93 29767.09 9。6
2000 64332.4 4976.7 32917.73 3063.02 6727.27 31414.67 lO.5
2001 73762.4 9457.6 37213,50 4295.77 7239.79 36548.90 9.9
2002 86910.6 13233.2 43499.91 6286.41 8859.07 43410.69 10.1
2003 103617.7 16631.9 55566.6l 12066.70 12044.36 48051.09 11.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
我们再来看《经济参考报》的--N报道,这则报道分析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存
差”状况,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储蓄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储蓄投资转
化率不高。
储蓄的快速增长因投资意愿不足而大量沉淀,经济运行面临失速、银行面临
经营风险。储蓄的过快增长并没有相应地转化为投资的扩大,“八五”期间,城
乡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7.06%,城乡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1.12%;到“九五”期间两项指标分别下滑到7.68%、11.76%。“九五”时期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7.3%,后者比
前者高出6.1个百分点。储蓄一投资机制的不畅使得大量资金从经济运行中沉淀
下来,中国金融机构1995年以来“存差”持续扩大,分别为:1 995年0.3万亿
元、t996年o.7万亿元、1997年O.7万亿元、1998年0.9万亿元、1999年1.5
万亿元、2000年2.4万亿元、2001年3万亿元,其中1 998年以后存差扩大的趋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势十分明显。①
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说明,投资信贷顺利发放的条件,一是投资预期收
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一是信息充分。第一个条件确保贷款申请者去申请投资贷款;
第二个条件确保贷款提供者发放投资贷款。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投资预期收益
率普遍大于贷款利率,社会上存在着较为强劲的投资需求,这可以从2005年《政
府工作报告》中看出。“~年来(笔者注:2004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
工作。⋯主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主要是严把土地
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
重复建设”。在介绍2005年工作整体部署时,报告指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
模。⋯继续把好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
金投向发展的薄弱环节。”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存在投资过热,例如中国
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教授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分析了我国投资过
热的势头难以遏制的原因;@在青年华商峰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
危指出,2004年中国经济存在投资过热。投资是否过热,本论文不去评判,但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上的确存在着足够的投资引诱。
但表8.1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却显示,我国
的储蓄投资转化率不高。之所以出现投资需求强劲,但储蓄投资转化率低的状况,
主要原因在于银行的贷款决策。我们知道,目前在我国,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健全,
企业的征信系统也不健全,信用评级还很薄弱,导致企业和银行问的信息很不充
分,这些都增加了银行的信息收集和信息甄别成本:另外,随着银行的商业化改
革,贷款责任制的推行,银行风险约束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在信息不充分
的情况下,对投资信贷更加谨慎,贷款条件也更加严格,有些大银行如建设银行、
工商银行等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甚至将基层银行的信贷审批权上收,使得很多企
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得不到满足。请参见《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以
上说明,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银行的信息成本很高,造成了“惜贷”行为。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
。吕炜,《积极财政政策久战不决问题出在消费环节》,《经济参考报》,2003年4月2日,
。易宪容,《中国投资过热的势头为何难以遏制》,《联合早报》,2004年4月14日。
14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总数的99%。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总产值、销售收
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5 7%、40%和40%。由其所提供
的就业岗位约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在全国整体经济中占据大半壁
江山。但是,在资金融通上,尽管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拓宽,与中小企业发
展中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还是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如果投资信贷不能顺利贷放,那么对于同一笔信贷资金而言,投资信贷与消
费信贷间将不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信贷能够顺利发放并通过
消费乘数拉动国内需求,而投资信贷因不能顺利发放而不能通过投资乘数反向减
少等量的国内需求,为此消费信贷将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鼓励消费信贷发展,应该
说,这个政策思路符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是因为,对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
定理的分析说明,在投资信贷不能顺利发放的情况下,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的一
个政策。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个政策思路是否是最佳思路,则还需要做进
一步分析。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说明,对于同一笔信贷资金而言,只要投资
信贷和消费信贷互为消长,那么用于投资信贷拉动的国内需求,要大于用于消费
信贷拉动的国内需求。尽管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储蓄投资转化率不高,但我们需
要分析政府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例如降低税负,调低贷款利率,减少贷
款审批手续以降低贷款成本等,使得储蓄投资转化率提高,促进有效益的投资贷
款项目的发放。所谓有效益的项目,也就是指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的项
目。假如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对于政府而言,为了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就业,
其最佳政策将不是鼓励消费信贷,而是鼓励投资信贷。
另外,目前我国出现结构失调。,煤电油运供应紧张,能源短缺压力增大,
为了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控制固定
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把好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o姜业庆和张东臣,《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不容忽视》,《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2月3日。
o中共中央党校王东京教授根据三个指标,得出判断,即中国经济的症结。并非总蓝失衡,而是结构失调。
“对一国经济运行状态作判断.不可只看~个指标,而是要看三个指标的配比。这三个指标分别是:GDP、
财政收入、通胀指数。假如GDP增长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通胀率又高于GDP的增长率,那我们可以
肯定,经济一定出现了过热。因为财政收入反映的是经济效益。通胀率是供求失衡的信号。财政收入跟不
上GDP增长,说明经济运行效益不佳;通胀率跑到GDP的前面,则表明需求过旺,供应严重短缺。相反,
若财政收入快于GDP增长,而GDP增长高于通胀率,就无论如何得不出经济过热的结论。从统计数字看.
去年我国GDP增长9%;财政收入增长20%;而通胀率不到4%。故中国经济的症结,并非总量失衡,而
是结构失调。”参见王东京,《我国宏观调控还要持续多久》,{2t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2月2日。
143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发展的薄弱环节。继续搞好经济运行调节,进一步缓解煤电油
运紧张状况。”以上控制投资规模的政策,同时限制了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而
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和两个推论说明,在短期内,假如投资引诱足够大,那
么对于同一笔资金而言,用于投资比用于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大,对经济
增长的作用大。换句话说,假如投资引诱足够大,那么抑制投资会减少国内需求,
影响经济增长。
当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理由很充足,那就是认为高耗能行业如钢铁、电
解铝和水泥行业投资过热,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投资现象严重,为此需要控制固定
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事实上,对于投资是否过热的问题,政府和企业的判断
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而言,其决定投资的依据就
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和利率的关系。假如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投资者就
会去申请投资贷款。前文已经介绍,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不一定意味
着实际投资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这取决于预期是否准确。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
投资者仍然在申请相关行业的投资贷款,这意味着,在投资者看来,投资预期收
益率要大于贷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全面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就会减少国
内需求,影响经济增长;但倘若不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政府又担心加剧
结构失调。
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政府采取措施,来弥补市场失灵,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但是,不仅市场会失灵,政府也会失灵,为此,就需要政府在发挥调控作用时,
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和错位。为此,如果我们按照定理的结论,并考虑我国
的实际情况,那么对于眼下这个问题,也存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解决办法,那就是
让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正如王东京教授所指出的:“比如对当前钢材、水
泥、电解铝等生产是否过热,政府与投资商的判断截然不同,但谁对谁错,一时
尚难裁定。既然难以裁定,那么政府就不可‘一刀切’,强加于人。反之,如若
完全听任市场调节,将来万一市场突变,供大于求,则又会造成大量的积压浪费。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两全之策,即让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分而治之。
具体地说,就是政府管住政府投资,放开民间投资。这样一来,即使政府判断有
误,由于放开了民间投资,就不致造成今后太大的被动;同样,即使民间投资真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的过热,但由于政府压缩了投资,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过剩。”国
第三节简短的小结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消费信贷以来,消费信贷取得了较快的
发展,消费信贷品种不断丰富,消费信贷余额大幅增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健
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等也在逐步完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通货紧缩,为了治理通货紧缩,扩大内
需就提到日程上。中国人民银行的73号通知,就是希望发展消费信贷,以扩大
国内需求。但是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却说明:从长期看,消费信贷不能刺激消费需
求;从短期看,如果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那么消费信贷
不仅不能扩大内需,相反还会减少内需。当然,定理的成立是需要约束条件的,
当约束条件不能满足时,其结论可能会发生变化。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关
键约束条件,就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以及信息充分,为此,为了分析
我国的实际问题,在本章专门分析了这两个关键约束条件在我国的现状。
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很低,尽管社会上存在着较为强
劲的投资需求,但由于信息不充分,导致信息成本高昂,银行“惜贷”,投资信
贷并没有实现顺利发放,为此,对于同一笔信贷资金而言,投资信贷与消费信贷
不是互为消长的关系,这意味着,目前的情况不能满足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
的关键约束条件。按照本论文第六章第二节的分析,在投资信贷不能顺利发放时,
消费信贷将可以扩大内需。
假如对于政府而言,并没有得力措施促进投资信贷的发放,那么在这种情况
下,政府就可以鼓励消费信贷,以扩大国内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消费信贷
的管理,减少申请手续,降低消费信贷的申请成本;增加消费信贷的品种;完善
个人信用制度;建立并完善消费信贷的保险制度;建立并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机
制等。例如,在信用评估方面,尽管自2000年起,我国已经陆陆续续建立了一
些信用报告机构,但是数据库还需要继续完善,消费信贷报告机构也需要继续增
。王东京,《我国宏观调控还要持续多久》,《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2月2日-
14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加,要逐步覆盖更多的城市和地区,使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更加透明。个人征信体
系的建立和健全,将使消费信贷的风险得到较好的控制,促进银行消费信贷的发
放。再比如,信用担保、信用保险等也需要尽早完善。正如约翰·B·考埃特等所
指出的:“就在不久之前,借贷还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独有业务领域,然而
今天,信用评级机构、金融担保机构以及许多相关专业公司都成为了信用链条中
的关键环节。”。
以上说明,如果政府对促进投资信贷的发放无能为力,那么发展消费信贷
将可以扩大内需。但是,假如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投资贷款发放,那么
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去做,例如降低税负,调低贷款利率,减少贷款审批手续以降
低贷款成本等,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预期收益率;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
以降低贷款的信息成本。这是因为,消费信贷第二定理说明,如果投资预期收益
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那么投资信贷对国内需求的拉动力度,要大于消
费信贷对国内需求的拉动力度。
。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I.爱特曼和保罗·纳拉亚南著,《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年版,序。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扁内需求
附件1
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银发[1 999]7 3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商
业银行由人民银行分行转发):
现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
针。积极稳妥地扩大消费信贷,是金融系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支持国
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各有关商业银行要按照本“指导意见”,积极开展工作。
各行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在确保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
同时,有效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各行在执行本“指导意见”中遇到问题,要及时
向人民银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z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以下统一简称消费信贷),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推动生产,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乖规范个A sh"费信贷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以
下指导意见:
一、稳步推进和拓展消费信贷业务。从1999年起,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
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各有关金融机构要抓住这次业务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提高对
14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消费信贷工作重要性的-/A。‘/7.,把消费信贷业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在认真总结
近年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消费
信贷业务的制度和办法,在做好传统的生产开发信贷业务的同时,把积极稳妥地
开展消费信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二、建立健全消费信贷职能机构。消费信贷的操作比较复杂,业务量较大,
对信贷人员要求较高。为做好此项工作,各商业银行要视各银行具体情况建立和
健全消费信贷机构,配备专门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
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消费信贷工作人员队伍,以适应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加大消费信贷投入。消费信贷工作是今年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各有关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各自的发展目标;要在年度信贷计划中安排适当
的增量,以后逐年递增。
1999年各商业银行对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的投入要高于1998年的
投入比例。个人住房贷款可扩大到借款人自用的各类型住房贷款。在严格防范信
贷风险的基础上,各行可根据情况掌握条件,对购买住房、汽车的贷款的比例可
以按不高于全部价款的80%掌握,具体贷款比例由各银行按风险管理原则自行
掌握。
四、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服务领域,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发展消费信贷
要立足于国产品牌,将支持消费与支持国产品牌的生产相结合。在继续做好个人
往房、汽车消费贷款的同时,各银行可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试办一些新品种的消
费贷款,如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等。同时,为生产厂家
和商家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促进开展信用销售。鼓励将银行卡作为个人消
费行为的支付工具,可开办个人支票账户存款业务。在严密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各行可在特定的有信用的客户中发行信用卡(贷记卡)。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
人民银行将抓紧修改和制定新的有关银行卡和个人支票账户的管理办法。
五、合理确定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为适应消费信
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各行可根据消费信贷的业务特点,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
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利率方
面,在人民银行有关利率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可按照贷款品种、方式、期限等不
同,为客户提供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等多种选择方式。贷款期限方面,可以适当
增加档次。还款方式方面,可以提供分期还款和到期一次还款等多种选择。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六、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消费信贷在我国是一项新的信贷业务品种,
各有关金融机构要加强宣传,向群众普及消费信贷知识。要根据各自业务特点,
确定自己的营销策略乖服务内容,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咨询业务,为客户作好参谋,
提供适当的中介服务。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方便顾客申请贷款,缩短贷款评估和
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七、逐步建立个人消费贷款信用登记制度。信用制度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
展的重要条件。在当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各有关金融机构要
先从银行信用记录做起,对每一位消费贷款客户建立个人档案,登录有关情况作
为历史资料留存,同时要做好信用记录信息共享,为有效地防范消费信贷中的金
融风险创造一定的条件。为此各行要加强电子信息网络的建设,在业务发展之初
就要注重业务发展的高起点和现代化,将已开办的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业务
处理建立在标准的计算机软件基础上。
八、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消费信贷Z-
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有关金融机构要围绕涉及消费信贷的各个环节,积
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沟通,加强联系,在消费政策、中介服务、担保、抵押及抵
押登记等诸多方面,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九、强化管理,防范和化解风险。消费信贷与企业信贷相比,管理的频度和
复杂程度更高。为有效防范风险,各行必须加强管理。一是要对每个消费信贷品
种和方式制定科学、周密的制度和办法。二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试
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不要盲目推开。三是要强化日常的信贷管理,
提高信贷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发放的每笔贷款,都要做到“三查”,
落实抵押和担保。
十、加强组织领导,总结经验,完善办法。为推广和规范消费信贷工作,人
民银行将在适当时候出台《个人消费信贷管理办法》。各金融机构要根据本指导
意见,结合本行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落实消费信贷工作;要注意跟踪了解住
房信贷和汽车贷款的进展情况,认真总结舜口积累经验,遇到问题,及时研究改进。
对消费信贷发展规划、计划推出的品种方式和有关的实施办法,各有关金融机构
可自行制定并组织实施,但必须报人民银行备案。各行要对消费信贷设立专门的
会计科目和统计指标,将执行情况报人民银行总行。各级人民银行要积极组织和
督促辖区内的各商业银行落实有关的消费信贷政策,做好协调币口服务工作。
14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第九章定理的适用性和政策含义
本论文研究了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的关系,并在严格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
了消费信贷两个定理,即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和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本
论文的研究目的,并不在于评论消费信贷的好坏,。而是旨在揭示消费信贷和国
内需求的内在关系,并用来对条件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预测。弗里德曼曾
经指出:“实证科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发展这样一种‘理论’或‘假说’,使之能
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而不是老生常谈的)预测。”。
尽管本论文论证的是消费信贷和国内需求的关系,但由于结论是在严格的理
论分析基础上推导得出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此,在第一节将专门解释
定理的适用性。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一般都是先有约束条件,然后是推理的结论。通常写作
“若条件,则结论”。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并没有特别的约束条件;短期国内
需求不等效定理则具有两个关键的约束条件,分别是“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
利率”和“信息充分”,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将确保投资贷款可以顺利发放;短
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的两个推论,也具有约束条件,即投资引诱足够大。当然,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定理及推论的约束条件可能满足,也可能得不到满足,为此,
在第二节将根据约束条件能否满足给出定理及推论的政策含义。
第一节定理的适用性
一般而言,短缺是计划经济的常态,而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匈牙利经济
学家亚诺什·科尔内(Janos Komai)专门研究了短缺经济,他指出:“短缺是社
。我同意萨威格的观点,他在其专著《消费者信用论》结尾部分指出:。依吾人理论上之分析,吾人既非不
分皂白的痛诋消费信用,又非不分皂白的赞扬消费信用。吾人乃着重于事实之相对性与复杂性。”参见萨威
格(F 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01页·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150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会主义经济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是普遍性的,你可以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体验到它
的存在”。①他分析了消费品部门的一般状况:“从长期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实
际消费有了显著的增长。同时,消费品部门的若干领域长期存在短缺。。关于过
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马克思早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就得出了这个结
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顺利运行,需要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够均衡。但
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润。追求利润的内在动机和市
场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为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生产有不顾消费的限制无限扩张的趋势。当问题变得十分严重时,就会产生普遍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短缺,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信贷并不会产生。只有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经济快速发展,可购买的消费品种类增加,为缓解生产与消
费之问的矛盾,使消费的增长速度与生产增长速度相适应,为解决消费者的购买
愿望与现实购买能力的矛盾时,消费信贷才应运而生;而且,信用不仅是市场经
济运行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保障,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信用经济。消
费信贷得以健康发展,也必然要求良好的信用环境。萨威格早就指出:“复次难
在旧的信用业已发达之国家,而后此种消费信用计划始可采用。”。这意味着,消
费信贷的出现和发展,都需要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在推导消费信贷第二定理时,
我们曾假定生产过剩已成为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但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本身
就是过剩经济,为此,在第六章对定理的约束条件做进~步分析后,并没有把“生
产过剩”作为定理成立所必须的约束条件。但以上说明,消费信贷两个定理以及
消费信贷第二定理的两个推论,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
另外,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主要是演绎法,即首先提出假说,然后
经过不断地证伪,探索假说成立的约束条件。以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分析工具,
通过逻辑演绎与推理,得出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和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
正因为消费信贷两个定理是在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上推导得出的,为此,尽管论证
的是消费信贷和国内需求的关系,但定理的适用性却可以进一步推广,例如,为
了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如何安排公共支出;再比如,各种提前消费方式对需求的
影响都可以通过本定理予以解释,例如假曰经济等。
。【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文版前言第5页。
。f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萨成格(F Zwc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9页。
15l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我们知道,政府的公共支出无非用于两方面:一是消费,一是投资。在执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时,就存在政府如何安排公共支出的问题,而
消费信贷两个定理说明,如果投资引诱足够大,那么政府应该将财政资金用于投
资,而非消费。这是因为,对于同一笔财政资金而言,政府用于投资比用于消费
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大,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这里不妨以我国的情况为例,亚洲金融危机后,为扩大内需,1998年国家
增发了1000亿元长期国债,1999年,国家又发行1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2000
年发行1500亿元国债,2001年发行1500亿元国债,四年间,总共发行了5100
亿元国债,这些国债资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共投资3300
亿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实证明,政府的国债投资决策是正确的,1998
年,国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2个百分点,2000年带
动1.7个百分点,2001年带动1.8个百分点。国债投资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的效果
十分明显。据测算,从1998年到2001年,国债投资直接创造新就业岗位约500
万个,占同期新增就业岗位的五分之一以上。。
所谓“假日经济”,是与人们假日休闲消费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它不
仅仅是我国的专利,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从感恩节开始,直到圣诞节、新年这一
段休息时间,也是假日经济时期。对于假日经济的作用,我们同样分为长期和短
期进行分析。从长期看,假日经济由于使得人们的远期消费提前实现,而增加了
人们假目的消费支出,但人们的长期消费取决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为此,在可
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假日经济的作用,仅仅是把人们预期消费的一个或多个
项目提前消费而已。为此,从长期看,假日经济对刺激消费需求无效。
我们再来分析短期内假日经济的作用,应当承认,假日经济因为增加人们的
闲暇时间,的确可以拉动当期消费,如果不存在足够的投资引诱,而且可以拉动
总需求。这是因为,假日经济启动后,在短期内将只有假日消费拉动国内需求的
增加,而没有投资减少导致的国内需求减少。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由于我国当时一度出现投资引诱不足,于是政府在1999年决定国庆节放长假,
启动假日经济,事实证明,假日经济确实扩大了内需。但应指出的是,假日经济
并非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扩大内需。比如在投资引诱足够大时,假日经济
反而不利于扩大内需。因为假日消费的资金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消费者手持现
。欧灿,《5100亿国债说明了什么》,《解放军报》,2002年2月1日。
152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金,一是银行储蓄。在投资引诱足够大时,消费者也可以不选择假日消费,而是
将这些资金用于投资。这意味着,假日经济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消费,另一方面
则等额减少了投资,根据消费信贷第二定理我们知道,消费增加将导致国内需求
增加,投资增加也将增加国内需求。由于增加投资会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从而
提高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消费不会改变边际消费倾向,为此,投资乘数大
于消费乘数,投资增加导致的国内需求增加,将大于消费增加导致的国内需求增
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假日经济在短期内不仅不能拉动国内需求,相反还会减
少国内需求。
第二节政策含义
消费信贷两个定理说明,消费信贷从长期看不能刺激消费,从短期看,如果
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且信息充分,那么消费信贷也不能拉动国内需求,
这意味着政府借助消费信贷扩大国内需求,通常是徒劳的。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
定理的两个推论进一步说明,如果投资引诱足够大,那么对于同一笔资金而言,
用于投资比用于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大,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大。消费
信贷两个定理和两个推论说明,短期内,在满足定理的约束条件时,扩大内需的
最佳政策选择,应该是鼓励投资(包括投资信贷),而非消费(包括消费信贷),
另外,上节对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的分析说明,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财政资金也应多用于投资,而少用于消费。凯恩斯早在《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中就指出:“国家可以向远处看,从社会福利着眼,计算资本品之边
际效率,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
我们知道,买方市场的出现,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在买方市场
条件下,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都会呈现疲态,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就凸显出来。
以我国为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产品
由短缺转为阶段性过剩。人们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不足,消费不足,
国内需求因此呈现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自发调整并不能改变有效需求不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0页。
153
博上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足的状况,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扩大内
需、增加就业是政府的目标,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在发放贷款时,会基
于利润最大化做出选择,至于信贷如何发放才能扩大内需,并不是银行关心的事
情。。为此,政府在发挥调控作用时,需要通过政策引导银行,使之基于利润最
大化做出的选择,符合政府扩大内需的既定目标。
既然短期内投资信贷比消费信贷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大,那么为了扩大内
需、增加就业,政府就需要创造条件,促进投资信贷的发放。在投资预期收益率
大于贷款利率时,投资者会申请投资信贷,当银行用于贷款的信息成本不高时,
银行会发放信贷。为此,政府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使得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
率,另一方面,要设法降低银行放贷的信息成本。
为使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政府可以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提高投
资者的投资预期收益率;一是降低贷款利率。为了稳定投资者的投资预期收益,
政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减少新建企业审批费用,对新增投资给予一定比例
和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等。1961年肯尼迪总统的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就成功地
刺激了投资。“在经济条件的恰当组合下投资的大量增长是可能的。例如,1962
年投资处在衰退的水平上,当时肯尼迪总统签署了第一个投资税收抵免政策文
件。以1987年价格计算,这一新的投资激励,加上普遍的扩张的条件,使得投
资从1962年的3060亿增加到1966年的4010亿,增长约30%。”圆
政府致力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预期收益率。目前从
全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在买方市场形成以后,很多资金因寻找不到具有市场前景
的项目而闲置。如果科学技术出现突破,将会增加投资引诱,使闲置资本找到与
新技术结合的项目,从而发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萨缪尔森指出:“只
有当政府设计出一个良好的经济和法制框架,明确知识产权,然后允许在这一框
架内拥有广泛的经济自由之时,才会最大程度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资
本、产品和思想的自由市场,被证明是创新和技术变革的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由
“消费信贷两个定理说明,消费信贷从长期看不能刺激消费,从短期看也不能扩大内需。于是.就会出现
一个问题,既然消费信贷既不可取短功,也难奏长效,那么银行为何会发展消费信贷。其实,这是与消费
信贷有关的一个内容,但与本论文并没有关系。通过说明政府和银行关心的事情不同,就解释了这个问题。
银行发放消费信贷,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选择。对于消费信贷的出现,我同意斯蒂格利茨的看法,他认为:
“消费信贷的出现主要是在经济衰退期,而在衰退时投舞会低,这是由于未来利润的预期低,银行不愿意
贷款,而且企业利润低使它不能为投资项目筹资。由于感觉到风险更太而承担风险的能力更低,使银行不
愿意贷款,而企业也不愿意投资。”参见【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644页。
o【美】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154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市场框架内,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新思想和确保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扶持快速的技
术进步。”。
为使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还可以降低贷款利率。例如,中央银行
降低再贴现率,促使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甚至中央银行直接降低贷款利率等。
“以菲律宾为例,1999年年初中央银行已经20次降低利率,使商业银行间隔夜
拆借利率从年初的13.435%降低到9%,贷款利率从15.435%降低到1l%;法定
准备金率连降5个百分点,从17%降低到12%,促使超过500亿比索的资金流
向金融市场。”。
为降低信息成本,政府可以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在全社会发展并普及信息技
术,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系统,发展信用评级业,鼓励发展信用担保机构等。以社
会信用制度最为完善的美国为例,既有针对消费者信用进行评估的机构,即信用
局;也有专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的机构。这类信用评估机构又分为两类:一类
针对大企业,对银行、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的信用进行评级,如穆迪、标准普
尔和惠誉公司;另一类针对中小企业,对其资信进行评级,例如邓白氏集团公司
等。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既然在投资引诱足够大的情况下,用于投资比用于消
费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大,而储蓄又是投资的资金来源,为此,对于一些国家
包括我国而言,尽管储蓄金额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这有利于一个国家的
资本形成及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政府改变思维,在存在投资引诱的情况下,不是
采取措施鼓励消费,而是要解决储蓄转化投资不畅的问题,通过提高储蓄投资转
化率来刺激投资。
以上基于存在投资引诱以及政府通过政策可以促进投资信贷发放的情况,给
出了消费信贷两个定理以及消费信贷第二定理两个推论的政策含义。假如投资信
贷不能顺利发放,那么根据前文的分析,消费信贷将可以扩大国内需求。在这种
情况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就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个好政策。
为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政府需要完善消费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例如,创
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促进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
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很多,而且政府也在积极完善相关立法。以英国和美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37页a
o张凌,《东亚扩大内需的政策及其效果分析》.《经济学动态》,2000年3月。
15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国为例,有关消费信贷的立法早已成为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仅以保护消费者合
法权益的立法为例,在1968年到1988年的20年闷,美国国会就先后通过《诚
实信贷法》(1968年)、《公平住房法》(1968年)、《公平信贷报告法》(1970年)、
《信用卡发行法》(1970年)、《公平信贷对账法》(1974年)、《不动产结算程序
法》(1974年)、《同等信贷机会法》(1975年)、《住房抵押贷款信息披露法》(1975
年)、《公平债务催收行为法》(1977年)、《公平信用卡与借记卡信息披露法》(1988
年)以及《住房权益贷款与消费者保护法》(1988年)等。
完善消费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
度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完善
的个人信用制度,一方面将有助于银行了解借款者信息,保证贷款安全,减少银
行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信息甄别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借款者更加爱惜自己的信
用,减少欺诈风险,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等。再比如,建立并完善消费信贷的保
险制度,以确保银行贷款、消费者财产以及商家财产的安全;建立并完善消费信
贷担保制度,为抵押贷款提供保证等,也都有利于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除此以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少居民的未来
支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对于消费信贷的发展也十分重要。西方发达国家从
19世纪末推行福幂j国家制度以来,社会福利项目目益增加,涉及生、老、病、
死、教育、失业等很多方面。事实证明,福利国家制度可以刺激居民消费支出的
增加。
另外,Laurence Boone的研究说明:放宽金融市场,尤其撤消利率管制及放
宽信贷市场,推动整个银行业加速结构重组和产权重组,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
水平,将有助于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回对此,政府也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以促进消费信贷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这些方面,美国和英国有一些比较好的经验,
为了提高金融机构效率,他们相继放松了对消费信贷的业务管制。“美国调高中、
短期消费信贷的最高利率限制,允许发放浮动利率贷款,取消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的最高利率限制等;⋯美国允许信用社发放期限为12年的担保或菲担保的贷款,
以及30年的个人住房贷款等,英国则允许建房协会开展中、短期消费信贷业务
等、允许它们进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筹资等。1986年通过的‘建房协会法’
∞Laurence Boone,Nathalie Girouard and Isabelle Wanner.Financial Market Liberalization,Wealth and
Consumption OECD Working.Paper.ECO/WKP(2001)34.September 2001
15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还允许它们从互助性质的组织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以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
竞争。1980年,英格兰银行也取消了‘补充特别存款计划’,鼓励清算银行扩大
消费信贷业务。”。
最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刺激消费的根本之策,还在于提高人们的收入,水
涨才能船高。前向预期消费理论说明,人们的长期消费,取决于人们长期的可支
配收入,收入得到提高,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得以解决。这说明,不
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才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根本举措。
o粟勤,《消费信贷》,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8页
157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附录1对乘数的理解和计算
一、乘数是否存在
正如《萨缪尔森辞典》中特别指出的:“在经济学界反驳凯恩斯乘数理论的
人指出,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1,则乘数为无穷大,即政府增加支出1元钱,整
个国民收入将会无限增长,因而断定乘数理论无法成立。实际上,凯恩斯已经指
出,边际消费倾向为零和1都是极端情况,一般说来,边际消费倾向都在零和1
之间,因而不能简单地用边际消费倾向为1来作为否定乘数概念的理由。实际上,
乘数作用这一现象在任何经济中都是存在的。”。
另外,由于弗里德曼在其持久收入理论中,没有使用乘数这个概念,可能会
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弗里德曼否定了乘数的存在,为此,我特别做个说明。以
下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弗里德曼的文章,在此摘录一些。
“在美国,随着时间的发展,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已大致为一个常数。⋯
下面的这些概括总结都是针对个人消费与个人储蓄而言的,并不包括公司储蓄或
政府储蓄。⋯在美国,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的比率(”),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里一直大致保持稳定,大约为0.88。这里消费一词的定义,不包括主要的耐用消
费品方面的支出,而只包括这些耐用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的估计值。耐用消费品的
积累造成了储蓄份额的增长,所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这一比率,对于将耐用消
费品支出包括在内的测得消费来说,将比前者要高一些,而且将呈现出缓慢上升
的长期趋势。这些结论既得到了预算收支数据的证实,也得到了时间序列数据的
证实。”②以上说明,弗里德曼根据美国当时50年的实际情况,估算出了平均消
费倾向为0.88,而且在他看来,如果将耐用消费品支出计算在内的话,那么平均
消费倾向将大于O-88并且里缓慢上升趋势,这就意味着,边际消费倾向缓慢上
升。而乘数是一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既然存在边际消费倾向,就意味着弗里
德曼并没有否定乘数。
。【美】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辞典》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
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08页。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1991年版,第245·250页。
158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二、乘数的计算数据缘何差异巨大
我发现国内外的文献中,对同一国家同一年份的边际消费倾向的计算,差异
巨大,而乘数等于一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边际消费倾向的巨大差异,将导致
乘数的计算结果出现重大差异。以下将以“乘数动态特征与宏观经济政策”、“国
内市场需求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中
的乘数效应》中的统计数据为例,对其中有关边际消费倾向的数据做个比较。
l、《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8期,“乘数动态特征与宏观经济政策”一文。
单位:亿元
城乡居民边际储蓄
年份GDP GDP增量城乡居民储蓄
储蓄增量倾向
1991 21617.8 9107.0
1992 26638.1 5020.3 11545.4 2438.4 0.4857l
1993 34634.4 7996.3 15023.5 3478.1 0.43496
1994 46759.4 12125.0 21518.4 6494.9 0.53566
1995 58478.1 11718.7 29662.2 8143.8 0.69494
1996 68593.8 10115.7 38520.8 8858.6 0+87573
1997 74772,0 6178.2 46279.8 7759.0 l,25587
1998 79553.0 4178.0 53407.5 7127.7 1.4908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根据上表,可计算出边际消费倾向,详见下表。
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边际消
0.51429 0.56504 0.46434 0.30506 0.12427 -0.25587 .0.49084
费倾向
2、《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国内市场需求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一文。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和储蓄率(平均每人每年,现价元和%)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收入消费储蓄率边际消收入消费储蓄率边际消
支出费倾向支出费倾向
1990 1510 1279 15.3 686 585 14.8
199l 1701 1454 14.5 91.6 709 620 12.5 152.2
1992 2027 1672 17.5 66.9 784 659 15.9 52.0
1993 2577 2111 18.1 79.8 922 770 16.5 80.4
1994 3496 2851 18.4 80.5 1221 1017 16.7 82.6
1995 4283 3538 17.4 87.3 1578 1310 16.9 82.1
1996 4839 3919 19.0 68.5 1926 1572 18.4 75.3
1997 5160 4186 18.9 83.2 2090 1617 22.6 27.4
1998 5425 4332 20.1 55.1 2162 1590 26.5 .37.S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1997年、1998年;《中国统计摘要》,1999年。
数据说明:
本表数据基于城乡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城镇居民收入为“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为“纯
收入”;“储蓄率”为收入减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这里为年度
消费增长额占年度收入增加额比重(%);“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00%表明新增消费中
动用了前期储蓄,该指标为负数表明当年储蓄超过了当年新增收入。
3、在范剑平主编的《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一书中(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年版)。
我国居民消费率、消费倾向变化比较
年份居民消费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全国居民平
率(%) 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均消费倾向
1978 48.8 0.97 0.97 0.97
1981 53.1 O.85 0.9l 0.92 0.84 O.86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1982 52.2 0.82 0.88 0.86 0.8l 0.83
1983 52.4 O.80 O.88 0.72 O.81 O。82
1984 51.3 0.77 0.85 0.67 0.79 0.79
1985 52‘2 0.79 O.90 0.82 O.86 0.82
1986 51.1 0.84 O.88 0.87 O.80 0.85
1987 50.6 0.86 0.86 0.84 0.79 0.86
1988 51.9 0.87 0.93 O.86 0.79 0.89
1989 51.8 0.89 0.87 O.84 0.78 0.88
1990 49.7 O.85 O.85 O.69 O.73 0.85
1991 48.5 O.87 0.85 0.71 0.73 0.86
1992 48.2 0.84 O.83 0.79 0.70 0.84
1993 45.5 O.83 O.82 O。70 0.69 O。83
1994 45.1 O.83 O_82 0.71 0.67 0.83
1995 46.9 0.83 O.83 0.66 0.70 0.83
1996 47.8 O.8l O.81 0.7l 0.67 O.8l
1997 47.5 O.77 0.81 0.72 0.64 0.78
4、侯荣华和张耀辉所著的《经济运行中的乘数效应》一书中。
逐年边际消费倾向与投资乘数计算
年份人均消费人均GNP 消费变动GNP变动边际消费投资乘数
倾向
1978 232.61 376.49
1980 281.79 425.91 49.18 49.42 o.99S1 204.082
1985 426.09 662.50 144.30 236.59 0.6099 2.5634
1987 483.49 776.2l 57.40 113.71 0.5048 2.0194
1988 533.58 850.32 50.09 74.1l O.6759 3.0855
1989 544.57 873.03 10.99 22.7l 0.4839 1.9376
1990 549.20 897.05 4.63 24.02 0.1928 1.2389
1991 585.05 966.23 35.85 69.18 0.5182 2.0756
1992 651.41 1089.35 66.36 123.12 0.5390 2.1692
161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1993 712.50 1218.26 61.09 128.91 0.4739 1.9008
1994 791.24 1356.81 78.74 138.55 0.5683 2.3164
|1995 879.88 1463.45 88.64 106.64 0.8312 5.9242
1996 945,91 1588.65 66.03 125.20 0.S274 2.1160
1978年为基期推算。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
边际消费倾向以及基于边际消费倾向计算的乘数数据差异很大,分析起来,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数据来源不一,有所差异,例如有些来源于《中国统
计年鉴》,有些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另一些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等。
但经过对同一类数据的比较发现,一些数据间并没有区别。例如,按照《中国统
计年鉴》(2003年)和《中国财政年鉴》(2003年),“居民消费水平”(《中国统
计年鉴》第72页,《中国财政年鉴》第442页)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
格尔系数”(《中国统计年鉴》第344页,《中国财政年鉴》第443页)的数据完
全相同。与此同时,关于居民消费水平,《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
的数据确实存在差异。以下是从《中国财政年鉴》中获得的数据。
居民消费水平
单位:元
年份全国居民农村居民城镇居民
1978 184 138 405
1979 207 158 434
1980 236 178 496
198l 262 199 562
1982 284 221 576
1983 311 246 603
1984 354 283 662
1985 437 347 802
1986 485 376 920
1987 550 417 108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1988 693 508 143l
1989 762 553 1568
1990 803 57l 1686
199l 896 62l 1925
1992 1070 718 2356
1993 133l 855 3027
1994 1746 1118 3891
1995 2236 1434 4874
1996 2641 1768 5430
1997 2834 1876 5796
1998 2972 1895 6217
1999 3138 1927 6796
2000 3397 2037 7402
2001 3609 2156 7761
2002 3791 2259 7972
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3年,第442页。
这里的数据与《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国内市场需求与中国长期经
济增长”中数据存在较大差异。以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按照《中国统计摘要》
(1999年)分别为:1990年1279元,1991年1454元,1992年1672元,1993
年2111元,1994年2851元,1995年3538元,1996年3839元,1997年4186
元,1998年4332元,而按照《中国财政年鉴》(2003年),同期的数据分别为:
1686元、1925元、2356元、3027元、3891元、4874元、5430元、5796元、6217
元,两组数据完全不同。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统计也同样存在差异。统计数
据上的差异,将导致计算结果有很大出入。这就要求在做学术分析时涉及到的各
种数据,尽量从一个出处选取,避免从多种途径获得数据。
另一种导致数据差异的原因在于,计算口径不一。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边际消
费倾向的数据差异巨大。不难发现,有些计算依据是消费增量占国内生产总值增
量的比重,例如《经济学动态》,“乘数动态特征与宏观经济政策”;有些是依据
消费增量占国民生产总值增量的比例;有些计算依据是消费增量占可支配收入增
量的比例。而事实上,如果严格按照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那么分母应该是可支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配收入的增量。我们知道,可支配收入(PDI)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
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以
及个人可支配收入(PDI)间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几个数字。他们的关系是:
GNP=GDP+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
入;国内生产净值(NDP)是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NDP=GDP一折旧;国民
收入(NI)是一国一年中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NI=NDP一
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个人收入(PD是一国一年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PI=NI一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未分配利润一社会保险+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
(PDI)是一国一年内个人可支配的全部收入,PDI=PI一个人所得税。
由此可知,GDP>NDP>NI>PI>PDI。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
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增加的消费是分子,而增加的收入是分母,如果分母部分采
用GDP增量而不是PDI增量,那么计算出的结果就会小。乘数等于一减边际消
费倾向的倒数。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小,那么乘数也相应小。为此,要特别注意,
比较边际消费倾向或者乘数的趋势时,采用各种收入都不会过多影响结果,但如
果通过数据评价政策效果时,则一定要严格采取可支配收入,以免失之毫厘,谬
以千里。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附录2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德]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 [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著:《宏观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 [美]安格斯·迪顿著:《理解消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美]保罗·A·萨缪尔森著:《萨缪尔森辞典》,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6.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
社1999年版。
7.陈银娥著:《凯恩斯货币政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8.陈雨露著:《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9.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lO,侯荣华、张耀辉著:《经济运行中的乘数效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年版。
1 1.湖北省财政金融干校编:《论货币信用与银行》,金融出版社1960年版。
12.[英]霍曲莱著:《中央银行经营论》,世界书局1947年版。
13.[英]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李世谦等主编:《大融通一经济信用与中外消费信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年版。
15.厉以宁著:《消费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6.刘怀德著:《不确定性经济学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罗纳德·I-麦金农著:《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18.[英]马歇尔著:《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9.[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55,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0.[澳]迈克尔-卡特,罗德尼·麦道克著:《理性预期:八十年代的经济学》,上
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65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21.[美]弗兰科-莫迫利亚尼著:《莫迪利亚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2.[日]桥本寿朗、长谷川信、宫岛英昭著:《现代日本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1年版。
23.[美]乔治·H·汉普尔、多纳德·G·辛曼森著:《银行管理一教程与案例》
(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萨威格(F.Zweig)著:《消费者信用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5.申恩威编著:《日本信贷消费体系与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6.《世界经济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粟勤著:《消费信贷》,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28.田宝良著:《国际资本流动一分析、比较与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版。
29.汪丁丁:《“卢卡斯批判”以及批判的批判》,《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
30.王东京等著:《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王东京等著:《与官员谈经济政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32.王东京等著:《与官员谈现代金融》,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舨。
33.王东京著:《与官员谈中国改革》,广谣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王东京著:《经济学笔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35.吴晶妹著:《现代信用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36.[英]希克斯著:《价值与资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37.[美]小罗伯特·E·卢卡斯著:《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8.[美]赫伯特·西蒙著:《西蒙选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美]小罗伯特·E·卢卡斯著:《经济发展讲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1.[匈]亚诺什-科尔内著:《短缺经济学》(上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
版。
42.易宪容、黄榆琴、李薇:《消费信贷、信用约束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动态》,
2004年第4期。
43.[美]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I·爱特曼、保罗·纳拉亚南著:《演进着
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44.曾康霖、王长庚著:《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45.张碧琼著:《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版。
46.张智翔、向洪编著:《假日经济—全球新兴的休息革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0年版。
47.张凌凌:《东野扩大内需的政策及其效果分析》,《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3
期。
48.赵志军著:《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49.朱信凯著:《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50.资树荣:《西方消费调控政策的演变》,《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2期。
51.[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52.周升业、曾康霖主编:《货币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3.杨天宇著:《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英文文献
1.A.A.Antzoulatos.Consumer Credit and Consumption Forcas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Forcasting.V01.12.No.4.pp.439—453.1996.
2.Alexander G L.Hill—Smith.Consumer credit:law and practice.Sweet&
Maxwell.1985.Lars Peter Hansen.Kenneth Singleton.Stochastic Consumption,
Risk Aversion and the Temporal Behavior of Asset Retum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01.91(April 1983).pp.249-265.
3.Alfred Marshall.Money credit and commerce.Augustus M.Kelley.Bookseller
New York.1965.
4.A.P.Dobson.Sale ofgoods and consumer credit.Sweet&Maxwell.1984.
5. AI也Lff J.Alexander and Kong Dan Oh.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Consumer Credit in Japan.Santa Monica.CA:Rand Corp.1989.
6.Aubrey L.Diamond.Commercial and consumer credit:An Introduction.London
Butterworth&Co(Publishersl Ltd.1982.
7.Barry Bosworth,Gary Burthless and John Sabelhaus.The Decline in Saving:
Some Microeconomic Evidence.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
PP.182—241.
8.Dennis Rosenthal.Guide to Consi.wfler credit law and practice.London:
Butterworths LexisNexis.2002.
9.Edited by Alain Barrere.Money,Credit and Prices in Keynesian Perspective.St.
Martin’s Press.New Yjrk.1989.
10.G Mankiw.The allocation of credit and fmancial collaps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August 1986.
11.Geoffrey W Harding.Consumer credit and consumer hire law:a practical guide.
Sweet&Maxwell.1 995.
12.Grahaln Stephenson.Consumer credit.Collins Professional Books.1987.
13.H.A.John Green.Consumer Theory(Revised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85.
14.Hongkong Monetary Authority.The Nexus of Consumer Credit.Household Debt
Service and Consumption Quarterly Bulletin.V01.1 1.2002.
1 5.J.F.Muth.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ce movement。
Econometrica.V01.29.1961.
168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16.J.Stiglitz and A.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81.
1 7.James S.Duesenberry.Money and Credit:Impact and Control(third edition).
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 972.
1 8.Jeanne L.Hafstrom.Consumer credit:uses,costs,laws.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 ofIllinois.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1973.
19.Lendol Calder.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20.Marjorie Flavin.The Adjustment of Consumption to Changing Expectations
about Future Income.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V01.89(December 1981).PP.
974.1009.
2 1.Milton Friedman.A Theory of Consumption Fun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22.Orazis P Attanasio.A Cohort Analysis of Saving Behavior by US Households.
Stanford University(Sept.).mimeo.1991.
23.Peter Fousek.Consumer Credit and National Policy:Consumer Credit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Discussion.111e
Journal ofFinance.V01.17(May 1962).PP.355—357.
24.Phillippe Bacchetta and Stefan Gerlach,Consumpt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
InternationalEvidence.Journal ofMonetaryEconomics.V01.40(2).PP.207·238.
August 1997.
25.R.E.Lucas and L.A.Rapping.Price Expectations and the Philips Curv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01.59.1969.
26.R.G Lawson.Consumer credit.Macdonald&Evans Ltd.198l,
27.R.M.Goode.Consumer credit report.London:Butterworths.1999.
28.R.M.Goode.Consumer credit legislation.London:Bntterworths.1 998.
29.R.M.Goode.Consumer Credit.A.W.Sijthoff-Leyden.1978.
30.Robert H.Cole.Consumer and commercial credit management.Homewood.III.
R.D.Irwin.1984.
3 1.Robert Hall.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01.86
(December 1978)。PP。971-988.
32.Rosa-Mafia Gelpi and Francois Julien·Labruyere.The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
169
博士论文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Doctrines and practices.ST.Martin’S Press Inc.2000.
33.Sidney Ludvigson.Consumption and Credit:A model of Time-Varying Liquidity
Constraint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01.81(3).1999.PP.
434.447.
34.Stanley Morganstern.Legal Regulation of Consumer Credit.Oceana Publications
lnc.Dobbs Ferry.New York.1972.
35.Stephen E Zeldes.Consumption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An Empr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V01.97.pp.305-346.
36.Stephen P.Zeldes.Optimal Consumption with Stochastic Income:Deviations
from Certainty Equival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01.104.PP.
275-298.
37.Steven Kales.Two Hundreds Years of Say’S Law-Essays on Economic Theory’S
Most Controversial Pfinciple.UK Northampton.2003.
38.Sugato Chakravarty and James S.Scott.Relationships and Rationing in
Consumer Loans.Journal ofBusiness.v01.72(1).no.4.1999.
39.Thomas A.Durkin and Michael E.Staten.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on
Consumer Credi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40.Timothy C.Bird.Consumer credit law.Dublin:Round Hall Sweet&Maxwell.
1998.
41.U.S.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0衔ce and Management Assistance.
Business basics:consumer credit.1 980.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