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232宏观调控“非理性预期”效应分析——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宏观调控“非理性预期”效应分析——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
势的看法
姓名:童兆坤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肖殿荒
20050501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摘要
1998年我国开始采取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从2002年开始呈
现出严重偏离预期路径和部分反预期路径的“非理性预期”效应。自2003年
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也只抑制了经济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和影响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等深层次矛盾
还没有有效解决。“非理性预期”效应并非简单的宏观调控手段“失灵”,而是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阶段,由于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滞后,导致调控实际效应的难以把握。应着力在完善体制改革、
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
展。
关键词:宏观调控“非理性预期”效应: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
宏观调控能力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In 1998,China began to adopt the macro adjustments and controls mainly
relying on positive policy,and thus,the irrational expectancy effect that deviates the
anticipated route and is even against the anticipated route has appeared since 2002.
A new round of macro adjustments and control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03 has
just suppressed the too fast growth in economy.However,the profound
contradiction in too fast growing economy,in structural problems that influenc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in the obstacle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is yet
not effectively solved.The irrational expectancy doesn’t mean that the measures of
macro controls don’t work,but means the real effec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with
assurance because of the systematic and mechanic obstacle and the lagging behind
of the adjustments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of the styl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immature stage of market economic system.Substantive progress has
t0 be made in putting forth efforts in perfecting system reform,in promot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s and th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and in improving the
ability in macro adjustments and controls.
Key Words:Macro Adjustments and Controls;Irrational Expectancy Effect;
Economic System;Economic Structure and Style of Economic
Growth;Ability of Macro Adjustments and Controls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刁叫好3-月/加
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作者签名://衫扣砷导师签名:哇眇
日飙衙r月fy归日凯v旷午r月伊日
J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
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
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重途塞握銮卮澄卮;旦圭生;旦二玺;旦三生
筮壶!
。作者
日期
导师签名:西般少
日期:1—僻r月,阳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月q 吾
为摆脱通货紧缩困境,中国从1998年开始采取以积极财政政策为特征的
系列调控措施,着力通过启动消费和投资以启动经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呈上
升趋势。但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宏观经济形势呈现“非理性预期”形态,
主要表现为:伴随着经济持续高增长,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潜在通货膨胀凸
现,就业压力增大,基尼系数持续走高,且相互交织,相互强化。自2003年
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也未能有效解决此问题。本文主要探析其内生原
因及相互作用机制,并提出体制变迁下的政策建议。
一、宏观经济“非理性预期”形态的具体分析
(一)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中国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8%。2003年GDP超过1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2004年
GDP超过1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1】。而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平均为
2.5%,其中发达国家为2%,发展中国家为3.8%,经济转轨型国家为5.1%【2】。
l、如何看待中国耳前的经济增长速度
(1)8%.9%的经济增长率目前在中国是否意味着经济过热,可以从国际
比较和历史比较等方面来看。
第一,从就业来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有一个概念,当经济增长达到充分
就业状态时,社会上仍会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处于未就业状态,这时的失业率
可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在现实中,实际失业率必然会围绕着自然失业率上下波
动。如果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经济就处于就业不足状态。当实际失业
率相当于自然失业率时的经济增长率,就是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基本正常的
经济增长下限。
例如在美国,当经济增长率达到3%时,实际失业率大体上相当于自然失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业率,换而言之,维持社会经济基本正常的增长临界值是3%。而对中国来说,
在80年代只要经济增长率低于7%,就会出现企业全面亏损、失业率上升。90
年代以来这一规律性现象并无改观。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
左右,但失业率高居不下。由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多年来已形成共识:只有
当经济增长率高于8%时,失业率才不至于上升。也就说8%是维持中国失业率
不上升的经济增长下限,远远高于市场经济国家,这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留
下的制度产物。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下限偏高,所以不能把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
率直接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率相对比,不能把中国处于8%的增长下限
状态误认为就相当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8%时的繁荣状态。这一误解,导致许
多中国经济专家陷入了“宏观好,微观不好”的困惑。换言之,“微观不好”
的真实状况证明所谓的“宏观好”不过是误判而已。
第二,从工业平均利润率变化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产单纯地
以利润为动力,对需求和价格的变化非常灵敏,财务上完全独立,必须承担所
有的债务偿还,没有利润就不会投资,也不会长期保持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员工,
更不能拖欠银行贷款拒绝偿还。在我国实际普遍存在的情况不同,市场化转型
并没有根除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饥渴症”,
盲目投资之后拒绝偿还银行债务和生产能力过剩是常见现象。经济市场化虽然
使企业对市场比过去更为灵敏,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使企业的损益
平衡点大大超出正常水平。这种微观层面的现象反映到宏观层面就是多数行业
的生产能力长期过剩,呈现一种常态。结果,经济增长低于7_8%时,如果不
大规模裁员,工业部门就可能出现总体性亏损。在这一背景下,要保证大部份
企业处于收支平衡点、实际失业率接近自然失业率,经济增长水平必须要达到
7-8%甚至更高。
考虑不同行业的盈利环境不同的因素。中国的工业行业按盈利环境大致可
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在竞争程度相对比较高的行业中的国有、集体、私营、
外商企业;另~类是垄断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盈
利通常与原材料垄断、以及各级政府在市场销售环节的定价政策或保护性关税
政策有关,如小汽车行业依靠高关税保护而形成了超额利润,石油与石油化工
工业则受到原材料垄断以及垄断性定价政策的保护。这些行业的利润率通常高
2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于其他行业,而影响其利润变动的往往是与市场需求变化关系不大的政策因
素。此外,国际市场价格(如石油价格)变化对这些垄断性行业利润的冲击也
可能很大。只有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的损益平衡点与国内市场的供求变化有比
较密切的关系,会灵敏地随产出增长率的升降而变动。因此,当经济增长率维
持在8%左右时,如果不大规模裁员,大部份竞争性行业就接近无利润状态:
如果放手裁员,则企业的利润率可以略有回升,但失业率因此高居不下,由此
导致社会总需求相对萎缩,宏观经济紧缩。因此,若把8%看作是中国经济增
长的临界点,在这个点以下的增长可被视为“无利润的增长”。
第三,从价格水平上看。部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能源的价格一涨再涨,如
果要从价格水平上判断宏观经济是不是过热,不应当仅仅从个别商品而应当从
物价总水平来判断,看物价总水平是否较长时间的持续较高上涨,看需求是不
是在膨胀和过热。从1997年11月份开始,零售物价指数的上涨率开始转为负
数,连续20多个月消费物价指数为90%多,为负增长【3】。1998、1999年都是
负3%左右【4】。从2000年开始到2002年,零售物价指数的增长也都是负数,
消费价格指数也基本上都是在零的附近上下波动。尽管2003、2004年全年全
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比上年上升1-2%和3.9%[5],只能说刚刚走出通
货紧缩的阴影,还不能判断就是通货膨胀。2003.2004年部分重要生产资料和
能源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尽管潜在上涨可能性增大,但并不能
解释整个宏观经济就处于膨胀或过热当中。
第四,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来看。1978.2003年这25年间,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是9.36%[6】。如果说目前经济增长率超过9%就是过快,就会
得出这25中国经济都处于过热过快之中的结论。中国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同
期相比,确实是相当快的。但是从中国自身的成长阶段的内在规律看未必过快。
而且,在未来二十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综合就业、利润率、价格等宏观经济指标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平
均速度等因素来判断,中国8%的增长率只相当于西方国家3%的增长率,因此
在宏观经济意义上属于低增长状态。由于中国经济系统尚未转入相对规范的市
场经济状态,因此不能简单地判断9%的经济增长率在中国就意味着经济过热。
(2)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多少是合适的,至少要考虑可能性和必要
3
⑩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性两方面。
可能性是在所能容忍的最高通货膨胀率下,经济所能够达到最高增长速度
是多少。中国容忍3%至5%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目前的通货
膨胀率约为3-4%,那么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合适的。
从必要性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
9%左右是合适的。
第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增加就业。
尽管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但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的增加这
个基本关系还是成立的。而且,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资本积累的深入,
技术进步的加快,同样的增长速度已经换不来那么多就业岗位,即所谓的伴随
技术进步“资本排斥劳动”。那么,为创造同样的就业量,随经济的发展和人
均收入的提高,所需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越来越高,甚至会出现所谓的“无
就业增长”。据测算,现在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大概增加的就业岗位不
到100万个,如2003年经济增长9.1%,创造新就业岗位800万个。可是劳动
力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是不变的,再加上技术进步和经济体制改革中从现有岗位
上筛选下来的劳动力,我国需要安排的劳动力其实还要更多。据测算,中国每
年新增就业人口1000万,下岗失业工人数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亿。
在就业的增加不以人均收入下降为条件的前提下,即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
业(包括第三产业),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恐怕仍难保证这一就业目标的实
现。面对这样严重的就业形势,经济增长不达到9%,社会稳定难以保证。
第二,尽管从2003年起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000美
元,但农村居民纯收入仍然不超过3000元人民币【7】。这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
来说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人均每月不到700元人民币的收入水
平,无论从中国现实的购买力,还是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都很低。在这
种人均收入水平基础上,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高。从2003、2004两
年的情况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仍然保持着顺差,这说明中国的生产能力在支
持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之后,仍然还有剩余:尽管部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
能源出现了某种紧缺并导致部分商品价格的上涨,但这是在经济加速增长的条
件下出现的现象。从整体上看,这两年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幅度不算太大,这说
4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明在目前的增长速度下,社会的供给(生产能力)和需求(对资本物和消费品的购
买和使用)之间基本上仍然是平衡的。
第三,从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看,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的解决,如就业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国企改造问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等,都要依赖于经济增
长和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而且,经济增长速度一旦降低,中国的不良
债权问题、财政问题等等都会迅速恶化。尽管经济增长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和社会关系失调等问题,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产生这些问题,经济停
滞也并不必然会避免这些问题(余永定,2004)。
2、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现实原因
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和1999年相比,提高了2.4个百分点,与之相比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加速幅度却大得多,上升了20个百分点,这表明
2.4%的经济增长依靠20%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来支撑。这一方面说明积极的财
政政策确实取得了成果,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达到了预定的目
标;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近几年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由投资(含民营投资和
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动。尤其从2002年开始至到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分别为16.1%、26.7%、25.8%【8】。所以,本轮经济高增长完全是投资增长拉动
的。
促使本轮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可以从经济景气变化的一般性规
律和新的社会需求、国有企业改造、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及各地发展当地经济
的积极性等特殊因素几方面来分析。
从经济景气分析中看出,一般来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加速或衰退总是
领先于经济增长,并通过这种波动形成长期的经济增长。同样作为最终需求的
消费和投资,由于它们在经济活动性质上的差别,在波动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
性。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每次经济增长加速或放缓都伴随着更大幅度的固定
资产投资变化的重要原因。消费是由全社会消费者在持续不断的过程中进行
的,投资只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可以间断的行为;消费是社会成员满足生活需
求的一种必需的行为,但投资却是一种为了争取回报的一种风险行为;消费较
为刚性,它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发展起来;投资却较有弹性,它和投资者
对市场的预期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投资增长容易表现出波动性。但另一方
5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面,虽然投资倾向是易变的,但是要改变已经发生的投资行为,却要比改变个
人的消费行为困难得多。从固定资产的特性看,它的生产周期要大大长于一般
消费品。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和市场本身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投资者
的获利或损失的空间。当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大于市场的实际需求时,很多乐
观的投资者在未来就要承受损失,这是在经济繁荣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反
之,当市场的实际需求大于大多数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少数敢于承担风险的
投资者就会获得收益,这是在经济衰退刚刚开始复苏时经常发生的现象。这种
经济周期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在宏观调控实施得很及时的那
些发达国家,这种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宏观调控措施只能减轻而不能消除经
济周期的负面影响(刘伟,蔡志洲,2004)。中国也不例外。
促使本轮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新的社会需求、国有企业改造、积极财政政
策效应及各地发展当地经济的积极性等特殊因素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
响,尤其是以住宅和汽车为龙头的社会新需求的刺激。
(1)以住宅和汽车为龙头的社会新需求不断地刺激着投资的扩大。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逐渐增长的新的生活
需求是相联系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民家庭对于电视机、冰箱、洗衣机
等家电产品的需求以及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投资,就对经济增长产生过重要的
拉动作用。这一方面说明了发展市场经济,通过居民生活需求来拉动投资,是
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良好的愿望而没有正确的途
径,就可能因为对某些行业的过度投入而造成生产力的浪费。在本轮经济增长
中,居民对于住宅和汽车的需求对于经济增长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从2002
年看,全国总体经济将近1/3都是由房地产带动的(刘福垣,2002)。2003年
房地产投资超过1万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3%,直接拉动GDP增长1.3
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2004)。2002.2004年汽车
产量分别比上年增加38.8%、36.7.0%、14.2%191。这两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再考虑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对于钢材、建材、电力、化工
等行业的需求的扩大,它们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投资拉动是巨大的。
对于拉动在本轮经济高增长两个主要行业:房地产和汽车投资高速增长的
原因分析,可以从民营投资增长和政府主导投资增长两方面展开。
6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第一,民营投资的增长。近几年,房地产与汽车的投资以民营企业为主,
且非常积极。由于房地产与汽车热销,投资回报率非常高,激发了民间投资的
积极性。但是房地产与汽车项目的投资规模巨大,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的实现,
大部分投资资金依赖于银行贷款。同时,银行也愿意放贷,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则源于中国政府为迎接2006年外资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给国内商业银行
可能带来的挑战,准备让四大国有银行上市。银行要上市,则要降低呆、坏账
比例,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增加贷款、扩大分母。
另一方面,商品房和汽车的消费如果没有相应的消费信贷政策,消费愿望
也不能实现。为解决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启动民间消费需求,释放存量
生产能力和存量消费能力,实现存量需求。政府开放了银行的房地产与汽车消
费信贷,消除了这两项存量需求实现的政策性限制因素,于是出现购销两旺的
局面。这样进一步刺激了民间投资冲动。因此本轮房地产与汽车投资主要是由
银行贷款的急剧扩张来支撑的。
第二,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本轮房地产投资增长中,地方政府,尤其是
城市政府的狂热投资极为重要。城市政府固定资产扩张的主要动力来自土地市
场,即出售开发过的土地。因此,土地收益成为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
支撑。
在本轮经济增长中,从国家到地方,房地产已经成为各个层面经济发展的
核心动力。对地方城市层次来讲,房地产甚至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全部动力。
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利用中国转型经济提供的发展潜力,通过制度创新,将
以前被制度压抑的存量资产大规模释放出来,将普通市民变为城市设施和服务
的最主要消费者,从而触发最近一轮房地产增长。房改实行住宅分配货币化,
单位以很低的价格,将住宅的产权转让给个人,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在短
时间内猛烈地释放出来,整个社会的实际财富在短短的几年剧增。如果以住宅
形态存在的财富增值快过银行存款形态存在的财富,人们就会倾向于把财富从
货币转为住宅,而不管是否自己真的有这种需求;如果这个价格上涨的速度是
虚假的或不可持续的,这时虚假贴现得到的预期就会诱发“超量需求”的产生
(赵燕菁,2004)。近几年,土地特别是住宅价格上涨,尤其是上涨速度加速,
导致市场上出现“超量需求”,导致房地产连续高速增长,推动城市扩张。住
7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房制度改革推动了房地产的超常规增长,导致对城市土地需求的爆炸式的增
长,是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膨胀的主要原因,同时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
动力。
还有专家认为,目前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表现为:全国各地出现的大搞“形
象工程”的热潮,修大广场、盖办公大楼、铺大草坪美化市容等等;各级新领
导班子上任以后,又普遍大搞“政绩工程”,特别是热衷于投资建设产值高、
税收多的大项目(2004,吴敬琏)。
综上所述,本轮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内部投资和需求
的增长,其中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房地产和与汽车,而投资的迅猛增长又是由银
行贷款的大幅度增加支撑的。
(2)国有企业的改造仍需要一定数量的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
始,国有企业的改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国有企业的改
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体制的改造,包括对国有企业的筛选和股份
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造等体制改革;二是对于企业生产能力的改造。前
者是通过对企业的改制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提供体制上的保证:后者
则是通过改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生产能力的
改造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脱困的重要途径,对于许多国有企业来
说,只要在资金上加以一定的扶持进行技术改造,在新的体制下就能使其潜在
的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发挥。这不论对改善就业还是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都是
有积极意义的。在本轮经济增长中,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非常明显。
2002.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分别
为15.3%、45.2%、42.5%【10】。但另一方面,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过
程中,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也很大。
(3)由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延续,能源方面的建设
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鼓励基础设施的建设扩
大投资需求。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
大,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最太五个部门分别为:(1)房地产业、(2)制造业、(3)交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水利、环境
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上五个部门的投资约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0%以上[11】。
8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4)各地区发展当地经济的迫切愿望刺激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改革开放
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各地政府都把发展地区经济作为自己最重
要的任务。要发展经济,就需要开发项目,增加投资,这己成共识。事实上,
中国目前的经济较发达地区,都是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投资发展起来的。从最
终需求的角度看,正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投资促进经济
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再反过来促进消费。鉴于这样的示范效应,各地理所当
然地要以项目带动投资推进来发展自身的经济。因此,尽管从整个宏观经济来
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陡过快引发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对地方政府来说,不是投
资过热、增长太快,而是不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经济增长得太慢。因此,地
方政府扩大投资的积极性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间就可能出现矛盾。
(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条件下,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部分工业行业投资高速增长。
2002-2004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6.1%、26.7%、
25.8%[12】。投资增长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建材等三个部门。而且,目前
形成投资扩张冲动的机制还在,投资需求再度膨胀的压力依然很大。不仅钢铁、
电解铝、水泥、汽车、房地产等受控制行业的投资仍强力反弹,而且煤电油运
等短线行业的投资也超常增长。
二是GDP分配中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
2002年GDP为10.2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万亿元,消费品零售总
额略过4万亿元。2003年GDP为11.6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5万亿元,
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6万亿元。2004年GDP为13.6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
过7万亿元,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4万亿元【13】。较高的投资增长使得国民收
入分配中投资占GDP的比率持续攀升。在国民经济的增量中,居民消费与固
定资本形成的贡献呈相反方向变化,居民消费的比重在递减,而固定资本形成
的比重在递增。,
在均衡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应该是消费,通过消费需求拉动
投资进而促进整个经济增长。在某种情况下,需要通过鼓励投资来刺激经济的
9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发展,但这种投资最终还是应该转化为对消费的促进。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增
长主要是依靠由投资(含民营投资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动,尤其是目前出现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呈现严重的投资与消费失衡。
第一方面,可以从过去实施的战略、经济自身结构、以及体制和政策来探
讨其形成的内在原因。。
1、中国过去的投资结构和企业发展战略偏重于GDP的资本分配部分,而
对能增加就业和后续增加消费分配的部分投资不足,目前依然在延续。
(1)从要素和企业规模结构看,投资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较多,而投资
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较少;投资于增加就业较少的大型企业较多,投资于能大
量增加就业的中小企业较少。
(2)从投资形成资本的性质来看,近几年,政府对那些不会显著增加后
续就业的道路、广场等投资较多,而对能增加就业的产业投资率相对较低,能
增加后续就业的医院、学校等公共领域投资也相对较少。
(3)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国有经济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企
业结构的战略和政策,即关闭许多中小企业、组建和发展大型企业。这虽然对
加快技术进步、降低资源消耗、提升结构升级等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
于其他加工工业企业、特别是加工和服务型中小企业没有能及时发展替代,从
中小企业关闭和大型企业调整中减员下来的劳动力不能较好地得以转移就业,
一部分劳动力的收入绝对和相对减少,造成消费在GDP中的分配率过低。
2、从企业和就业结构看,过去一大二公的观念和体制,限制自由职业就
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也造成企业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偏多,而劳动
密集型中小企业偏少的局面,结果使得国民经济GDP中资本一利润和折旧一
投资分配的功能过强,而劳动一就业一收入一消费分配的功能过弱。
(1)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对能增加大量就业的个体私营经济,经历了从
限制、允许、鼓励到坚定不移支持发展的政策调整过程,但是目前自由职业者、
微型企业、中小企业等个体私营经济中就业的劳动力比率约为53%左右,仍大
大低于许多国家65.80%的水平。国民经济GDP总体上劳动一就业一收入一消
费分配的功能较弱。这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体制性的扭曲流程。
(2)目前,自由职业、微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创业、生存和发展仍非常
】0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困难。一是对于个体劳动、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要注船登记,且注册前置审
批较多,注册资本设置了较高的最低规模。二是对于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税
赋较重。三是政府各部门的税外工商、质检等杂费负担过重,大约是所交税收
的2/3,有地方甚至比税赋还多。
3、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发展利益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政府和投资者强行分
配和挪用本应由农民分配的利益,进行投资和资本积累(周天勇,2004)。
(1)现行土地制度导致农民在土地使用权交易时,不能分享二L地要素参
与发展带来的利益,使得土地转移向房地产商资本分配的功能太强,而向农民
收入和消费分配的功能太弱。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向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
了约1亿多亩土地,但补偿标准较低,且农民本身从这种标准较低的征地补偿
中得到的利益,由于政府向用地商优惠和各级政府组织和政府部门层层留成
后,所剩无几。而用地商用获得的廉价土地使用权,又可在银行抵押贷款,放
大其资本聚集功能,这强化了国民经济GDP向资本分配的力量。目前国家改
变了用地出让方式,即要挂牌竞争交易,土地的价格可能提高;但这并不意味
着农民的分配比率就会增加。如果不改变土地的征用补偿比率,政府仍然可将
增加的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土地有关的GDP投资与消费的比率并
不会由此而发生改变。
(2)近几年,许多建设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工程,实际投资常常大
于预算,出现大面积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实际是在挪用农民的收入和消费钱
来进行投资,结果必然是GDP中消费分配减少和资本分配增加。
4、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使国民经济GDP分配中
社会保障分配的功能不强,低社会保障水平形成的超额利润成了资本再投资的
来源,使GDP分配中资本分配的比率居高不下。一是过去没有提取社会保障,
将应当由职工消费的养老医疗等保障金变成了固定资本,从而使资本的分配比
率一直较强:二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基本上没有推行养老、医疗等保障,本来
应当提取的保障分配部分,变成了投资者的利润,使投资者的再投资能力较强。
因此,中国低社会保障甚至无社会保障产品和服务成本的竞争模式,必然使
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较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较小。
5、住房和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改变了居民未来消费支出结构预期,强
1】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化未来生活保证性储蓄倾向,从而抑制即期消费需求,增加储蓄,从而增加投
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使得房地产(包括教育用地和用房)、教育(尤其是
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及相关行业的投资冲动大幅度扩张,并有不断上升的明
显趋势。这尽管带来了消费和就业的增加,但房地产、高等教育等都属于巨额
投资项目,拉动效应显著,大大超过所带来的消费和就业的增加,加剧了投资
与消费失衡的程度。
6、外资投资规模较大。外资企业分配的格局必然是资本分配相对较多,
而劳动分配比例相对较少。一是外资企业的利润,或继续变成投资,或汇出,
对国内消费贡献不大;二是外资企业一般要尽量压低劳动者的工资,而使资本
分配的部分加大;三是许多外资企业也基本没给农民工兑现养老、医疗等社会
保障。因此,外资流入较多,一方面对推动经济增长有利,另一方面,也会带
来GDP投资与消费的失衡的问题。
第二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就业压力增大、物价上涨、基尼系数走高
等现实因素又表现为不断强化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的外在作用力。
1、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特别是钢铁、水泥、汽车、房地产等高耗
能行业的过度投资,不仅使煤电油运等供求形势更加严峻,而且直接阻碍经济
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衡。
2、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业压力进一
步加大,导致居民实际收入下降,从而导致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和消费预期下降,
抑制消费需求增长,使消费增长相对于投资增长而言放慢。
3、部分公共服务类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也严重阻碍消费增长。近几年,除
部分重要生产资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外,教育、医疗等服务类价格也持续上升,
导致居民在这些方面消费支出大幅增加,同时也形成了消费结构明显升级的
“假象”。如果扣除服务类价格因素的影响,结构升级则并不明显,尤其是居
民在教育和医疗消费支出的上升主要不是由于需求的增加而是由于价格上涨
所致,这种所谓的消费结构升级实际上压抑了其他正常消费支出的增长,并对
消费预期产生了明显不利的影响。
4、城乡间及城乡内部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不利于新型消费热点的形成和消费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
12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于扩大,制约了消费的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近几年,由于农民收入低影响农
村的购买力,加上农村与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导致农村消费一
直呈现持续低迷的态势,与城镇消费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中国整体的消费增长
和结构升级都将由于农村消费需求的萎缩而难以实现,从而使社会总需求不
足,社会生产相对过剩。可以说,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是社会消费增速放慢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农村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的同时,农村储蓄又通过各种
渠道流入城市,扩大了城市的投资和全社会的总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城乡内
部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整体的消费倾向降低,影响消费的持续
增长。
(三)伴随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潜在通货膨胀凸现
中国自逐步摆脱通货紧缩阴影、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以来,伴随着固定资
产投资高速增长、煤电油运供求矛盾持续紧张、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带动食品
价格上升、以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猛增等多种因素,国内市场价格总水平扭转
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低迷的状态,并出现涨幅加速趋势。2002—2004年全
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分别为一O.8%、1.2%、3.9%[14]。目前,尽管物价
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和部分重要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拉动,属一定特殊性
原因所致,尚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但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通货膨胀
风险还在进一步积聚。一些导致物价继续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
1、由房地产与汽车投资高速增长,带动相关产业投资增长,对整个国民
经济的投资拉动巨大,导致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
胀压力依然存在。2003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上涨4.8%、2.2%、4.4%[15]。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必然要向下游产品传导,引起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且目前上游产品价格仍处
于上升状态,上述三种价格2004年分别上涨11.4%、5.6%、13.1%f161。显然,
上游产品涨价对下游产品价格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虽然目前价格传导机制没
有以往那么灵敏,但必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以成本推动形式传导到CPI,并逐
步释放出来。
⑥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2、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出现了缺口,粮食及相关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将推动
价格总水平上升。2003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已经超过出口量,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粮食供求格局近期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决定了未来几年粮食价格的基本走
势。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仍在持续,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粮食价格是基础性价格,对食品类价格有较大影响,且影响有一定时滞性,因
此当年粮价上涨必然在下年食品类价格中有所反应,即“补涨”,且涨势高过
粮价,从而进一步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3、政府公共服务品提价,拉动价格上涨。目前行政性涨价密度和力度都
较大,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燃运的价格都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加上各地
对服务价格上涨存在相当强的预期,成为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诱因之一。目前
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在公共事业和服务价格方面
积累了很多矛盾,由于受“两条控制线”的约束,一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疏导。
如果公共事业和服务的政策性调价措施出台较多,且时间比较集中,将造成新
涨价因素增大。
4、近期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猛涨,且高位运行的趋势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持续下去,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迅速上涨,增加了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上升的可
能性,导致未来通胀压力增加。
5、货币供给增大。前面分析过,本轮房地产与汽车投资由银行贷款的急
剧扩张来支撑。目前,中国的信贷投放量和M2的供给量增速加大,同时外汇
占款增加人民币供给总量,构成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6、工资水平提高,将通过扩大消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局部地区出现
劳动力紧张,发生“民工荒”,会导致劳动力价格有所上涨。部分地区实施公
务员工资改革,也会对企业提高工资标准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此外,社会公众
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普遍增强,容易引发市场价格突发性事件,增加通货膨
胀压力。
7、CPI是个滞后指标。当前CPI反映出的是上年经济和投资上升的情况,
当年CPI上涨,则会对以后年份CPI的传导影响进一步增强。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开始显著拉大的背景下,最终需求
将面临长期不足,而本轮“经济过热”主要是被投资需求拉动的,投资在当期
14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是需求,到下个周期就会变成供给,会使最终需求不足的情况逐步浮现出来。
按投资周期一般有4.5年时问计算,较明显的供过于求将可能出现在2008年
以前,所以在未来4年中,极有可能从目前的“通胀”逐渐转入“通缩”(王
建,2004)。笔者认为,这正是分析潜在“通胀”时应注意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时
延”效应,当期出现的潜在“通胀”与前段为启动经济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存
在密切关系,预防当期潜在“通胀”在未来呈现,也需提前正视“时延”效应,
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旋。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目前由于消费增长缓慢,仅靠投
资拉动出现的“过热”引发的生产资料等中间产品紧缺和价格上升,而消费物
价指数也没有明显上升,并称这种状况为“没有温度的高烧”(许小年,2004),
或者“非典型过热”(张曙光,2004)。
(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就业矛盾却日趋突出
就业和经济增长本来是经济发展中两个紧密联系着的方面。一般地说,经
济复苏和繁荣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改善就业并增加劳动者报酬,进而导致
市场消费增加,物价水平上扬;反之,经济衰退将减少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
业和减少居民收入,进而导致消费需求减少和通货紧缩。因此,在大多数市场
经济国家,对于失业的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刺激其实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刺激经济增长就意味着扩大就业,遏制过热就意味着增加失业。宏观调控政策
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来解决充分就业的问题。
中国为启动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从1998年底开始实行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
要特征的宏观调控政策。目前中国经济持续较高增长,说明宏观调控确实取得
了积极成果,达到了预定目标;但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却日趋增大。具体表现
为:
1、失业和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严重。1999.2000年,中国城镇失业
率一直保持在3.1%左右,2001.2004年分别为3.6%、4%、4.3%、4.2%E173。
有学者分析,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在登记失业率的2倍以上(中国社科院《人
口与劳动绿皮书》,2002年),显著超出国际公认的7%失业警戒线。农村真实
的失业更为严重,估计现有超过1亿的闲置劳动力,是潜在的失业人口。一方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面,农民工目前在城市就业困难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今后几年农业劳动力
的富余还会继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将不可避免,对城镇
居民的就业形成巨大压力。
2、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多,而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有限,劳动力供求
矛盾进一步加剧。中国每年估计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其中大学生就业形势
日趋严峻,随着毕业生规模的继续扩大,压力还会增加。
3、隐蔽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的问题,即在城镇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普遍
存在的富余人员或冗员,没有根本改变。
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来分析:
1、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
断推进,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加剧。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就业上实行的是铁饭碗的政策。从上世纪90年代
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市场化带来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供需矛盾开始显现。
从目前看,中国面临的失业压力将会不断增加,劳动力过剩情况还会不断延续。
总体上,不断形成的待就业劳动力供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结
构调整、经济周期发生、产业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需要重新安置的
城市劳动力:二是到达了就业年龄的新增劳动力;三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当然,也有到达了退休
年龄而退出了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但这和前面三部分供给相比只占很小的比
例。
2、由于中国宏观调控中的价值取向的历史继承性,经济发展更多向经济增
长倾斜,而对就业关注相对较少。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考虑经济发展的时候,价值取向是向经济增长倾斜
的,表现出高度的热情,这正是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
一。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宏观调控的目标当然
应该是经济发展,包含的内容要比经济增长广泛得多,除了考虑经济增长之外,
还要考虑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分配等问题。
在中国,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已
经发生了变化,但在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方面却是共同的,这就是在政策
】6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匕对于经济增长的倾斜。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同步关系就有可
能发生变化,甚至有可能出现二者不相关的情况,即出现就业和经济周期不相
关的局面。例如,随着经济周期向繁荣发展,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会增
加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在某种政策背景下,这种投资可能会更多地倾
向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经济增长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没有
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增加或者增加很少,又进一步增加他们对未来风险的
预期,导致消费市场疲软,这种经济增长对居民的经济福利改善有限,当然不
容易持久。这种倾向在中国已在发生(刘伟,2004)。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是经常不计算GDP的,从其职责看,地方政
府更关注的主要还不是增长数据,而是就业和公共财政的数据。中央政府和地
方政府实际分工表现为:中央政府注重宏观调控并且能够通过财政、货币等宏
观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宏观发展趋势;地方政府主要
关心当地就业、收入、居住、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福利改善。而在中国,几乎
每个地方的统计部门都会公布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等增长数据,却没有同
步发布就业和失业数据(这一数据往往是由其它部门滞后地公布),尤其对于
失业率的统计、分析及对策不仅是滞后、不完全,有时甚至是忽略的。这说明
中国宏观调控中的价值取向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
况下,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却是滞后的。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过分
强调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很多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各种形式的开发区,在征地过程中不惜损
害甚至是坑害当地农民的利益。除了特殊情况外,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地方政
府追求当地较快的经济增长,以至于影响当地人民的福利。经济增长是为了改
善人民的福利,在损害人民福利的情况下获得经济增长,这个经济增长就没有
多少实际意义了。
如果对地方政府的考察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而是就业及居民福利,那么地方
政府就会更加重视更能够容纳劳动力的那些产业(而这正是人口众多的中国所
更加需要的),那些排斥劳动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可能就不会像劳动密集型
产业发展那么快。在经济增长中,居民消费可能就会增长得更好,固定资产投
资可能不会表现出大幅度的增幅和波动,就业压力将会有所缓和。
17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3、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尽管能在一定程
度上增加就业的绝对量,但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有机构成(c:V)
的原理,相对于增长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就业增加相对缓慢。在结构失
衡的前提下,经济增长越快,就业压力越大。
4、一方面,物价上涨,尽管能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会对就业压力的增
加,但同时也会强化对劳动力的排斥。另一方面,物价上涨,抑制居民的消费,
从而抑制容纳劳动力较多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显然会制约就业的增
加。这与经济发展更多向经济增长倾斜、而对就业关注相对较少的价值取向也
是相关联的。
当然,有学者认为失业增加与经济增长同时存在并不矛盾。理由是目前的
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依靠国有企业以外经济的增长,依靠
农民进城推动各项建设。在全国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超过l亿,城市里不
少重体力就业岗位被农民承担,尤其在沿海地区,加工装配业及私营企业大量
由农民替代城市劳动力。另外,按目前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还可以创更高
的经济增长,部分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上丽的理由解释城镇下岗失业有一定的
说服力,但考虑中国是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实际,恐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解
决就业的确要依靠适度的经济增长这个大前提不错,但是,在中国目前投资与
消费严重失衡情况下,主要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对于解决充分就
业能取得多少成效,还需要讨论。
(五)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基尼系数却持续走高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警戒线,就认
为存在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现象。据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1999年为0.397,
2000年为0.417,2001年为0.437,2002年为0.448,2003年为0.4571181。由
此可见,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显现出明显的不合理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拉开差距是必然的。但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由于“二元结构”的矛盾、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德、再分配和转移支付制度及
18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加上目前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的
强化作用,结果是经济速度越高,收入分配差距越大。
1、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与旧体制所导致的“二元结构”失衡矛盾
有关。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村劳动力向
城市于非农业转移困难,城市化进程过慢,导致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需求增长
缓慢: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民的各种负担偏重,农村消费比重不断下降。中国
消费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农村消费需求的明显不足。
而且,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二元结构”的矛盾在强化,表现为农民分享
工业化、城市化和发展利益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政府和投资者强行分配和挪用
本应由农民分配的利益,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加大。
2、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平衡,不仅表现为“二元结构”的矛盾及其强化,
还表现为,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城镇居民内部分配差距也进一步加大。
3、1998年以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从宏观上解决需求不足,而
不是运用增加税收等财政手段进行再分配,即把部分相对集中的社会财富向低
收入阶层转移。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类似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较为完善的再分
配和社会转移支付体系,如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较低。处理需求不足
的主要手段仍是国家财政对投资的扩张性政策,结果是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
求之间循环关系的断层,增加社会供给而不是增加社会消费,实际会更加重今
后的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的矛盾,不利于收入分配矛盾的解决。
4、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尚不健全,解决收入分配矛盾的保障力度不够。一
是尽管城镇社会保障在逐步推行,但覆盖面和保障力度还不够;二是农村社会
保障基本依赖家庭自我保障,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保障力
度有限;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基本上没有推行养老、医疗等保障。
5、一般说来,基尼系数过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与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是
有很大关联度的。一方面,收入分配方面极度不合理,使得大量社会财富过度
集中,形成庞大的储蓄与投资能力,进而抑制消费。反过来看,投资与消费严
重失衡,尤其在经济高增长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的条件下,势必加
剧收入分配差距。
19
⑩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二、对宏观调控的“非理性预期”效应的理解
及深层次原因分析
从1997年底开始,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全面过剩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出
现了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不断下降的通货紧缩。在当时投资、信贷、
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变革和国企改制的环境下,当生产能力全面过剩,
一方面缺少好的投资机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疲软,出现投资者“惜投”;
另一方面,投资疲软,新增投资减少,新增就业机会不足,引发企业盈利降低,
社会就业和居民收入预期低迷,远期消费储各膨胀,即期消费疲软,消费整体
疲软,出现居民“惜买”;在投资和消费都疲软的情况下,银行风险增大,并
不断转化为政府风险隐患,出现银行“惜贷”。三方面形成恶行循环。投资与
消费都疲软,为保持经济一定速度的稳定增长,就需要靠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
策,由政府发行建设公债来启动投资需求,从而启动消费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保持社会和谐发展,以期实现高增长、低通涨、低失业的宏观经济运行理想状
态。
从1998年到2002年,中国政府共发行了8000亿元长期建设公债,从而
维持了5年间GDP年均增长7.8%的速度【19】。有专家把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
持续表现出的趋势和特征描述为“缩长”,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通货
紧缩和失业率上升(王建,2002)。不论是世界200年的工业化历史,还是二
战以来近60年的世界历史,都没有出现过中国这种经济增长、通涨与就业关
系的奇怪组合。一直以来,实现充分就业都是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
标,而过去一向认为,只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高度,就可以使就业率达到
一个满意的水平。经验说明,经济增长率只有在7%以上,才能使当年新增加
的劳动人口基本上进入就业领域,这也是前些年(包括近两年)中国政府一直
把经济增长率安排在8%以上的主要考虑之一。但出现“缩长”现象后,即便
增长速度在8%以上,而且还在不断上升,失业问题仍然在恶化,因此。政府
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有所调整。
20
◎ 硕士学4,i训e文
MASTER’S THESIS
还有一些学者用“宏观好,微观不好”表达了自己对此期间经济状况的困
惑。所谓“宏观好”是指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7—8%的水平上。而所谓的“微
观不好”,是指市场需求不足,物价持续走低,多数企业开工不足或产品严重
积压,失业规模不断扩大。显然,“宏观好,微观不好”是个充满了矛盾的表
述,既然在微观层面看到的多是经济困难,那么作为微观之总和的宏观经济怎
么反而会表现良好呢?其实,仅从宏观经济的层面来看,“宏观好”的判断也
同样是非参半。在经济景气分析中,需求变化和原材料价格指数是先行经济指
标,企业根据需求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调整生产,而消费者价格是后续指标。
如果先行指标和后续指标都数年连续下跌,经济是不可能持续高增长的。但在
中国情况却不同:需求萎缩,绝大多数行业的订单都严重不足,产品处于供过
于求的状态,原材料价格不断下跌,先行经济指标的数据呈下降态势;同时,
作为同步指标的就业率和作为滞后指标的消费者价格也持续下跌;唯独经济增
长率却始终保持在7--8%的水平[131。从这些指标的动态来看,中国的经济增
长率与先行和滞后指标都脱钩了,甚至是背道而驰:先行指标生产者价格连年
下降,增长率却毫不为其所动;增长率稳居8%左右,但滞后指标消费者价格
却持续跌落。
另有许多学者倾向于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经济中的困难是孤洲金融危机之
后世界性经济收缩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物价数年来持续下降与加入经济全球
化关联不大。美国和日本近若干年来因为大量进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的低
成本消费品,物价相当稳定,某些类别消费品的价格甚至有所下降。中国是此
类商品的主要生产国而非主要进口国,此类出口的作用是拉动了国内需求而不
是增加国内供给,能抑制物价进一步下滑,却不是物价持续下降的原因。事实
上,物价连年下降基本上是国内需求不振的结果。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开始加速,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
但在高增长中呈现出较前段更为复杂的特征: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仍然伴随失
业率上升,而物价总水平却呈现上升势头,且持续上涨的可能性还在增加;其
中,物价上涨极具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即越靠近上游产品物价涨幅越大,而靠
近下游产品则恰恰相反。就是说,经济增长、物价与就业的关系出现又一种奇
怪组合。“冷热不均”的结构性矛盾效应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
21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大幅增长,特别是某些部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引发了宏观经
济局部出现过热;同时,导致钢材、水泥、电解铝等重要的生产资料需求高涨,
煤电油运等全面供应紧张,房价过快提升,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产,产量连续
下降,物价总水平呈现上升势头,持续上涨的可能性还在加大。另一方面,工
业成品库存明显增加,市场总需求并无显著活跃,大量商品在市场上仍是供过
于求,失业率居高不下,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而且,各种矛盾效应相互影响、
相互强化。即经济整体运行并未按宏观调控所预期的目标发展,反而表现出严
重偏离预期路径和部分反预期路径的现实。对此现象,笔者用“非理性预期”
效应这个概念来描述。
与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投资和消费的全面过热明显不同,目前只是
投资过热,同时有效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在投资中,又不是全面的投资过热,
而只是某些部门的投资过热,对农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仍显不足。自2003
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也只抑制了经济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和影
响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等深层次矛
盾还没有有效解决,“非理性预期”效应依然明显。
如何理解宏观调控的“非理性预期”效应?笔者宏观调控的“非理性预期”
效应并非简单的等同于宏观调控手段“失灵”,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系和制度背景不完善条件下的体制性、机制性
障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滞后,宏观经济政策层面难以把握,
即经济增长中的调控时机把握、方向确定、目标选择、工具组合、关联机制、
双刃反映、调控幅度、传导机制、反应机制、效果判断等方面的复杂性、多变
性和散发性,最终导致宏观调控实际效应的不可预见性。
对于目前“非理性预期”效应的深层原因,有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手段
层面的分析(刘伟,于永定等,2004),有结构性问题、增长方式层面的分析
(吴敬琏,刘国光等,2004),也有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障碍层面的分析
(马凯,吴敬琏等,2004)。笔者将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分析。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一)宏观调控手段的“失灵”
1、货币政策的空间和有效性受到严重制约。从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
地方政府通过大量贷款大搞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区,站在地方的立场,自有其
道理。但是这种不考虑长期效益和违背国家整体利益的投资冲动必将导致未来
几年后银行不良债权的大量增加。在2002年下半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商业
银行为了降低不良债权比率而大量增长贷款发放的错误做法未能得到有力制
止。2003年下半年以来,针对信贷和货币增长速度过快的现象,中央银行实行
适度收紧货币政策并加速市场化改革的补救措施是正确的。但是,在新形势下,
货币政策的使用空间和有效性已受到严重损害。
(1)从宏观开放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中国政
府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或加速放松资本管制)的某种结合,
而这种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如果出现经常项刚颐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本币汇
率将会升值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减少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恢复。在固定汇率制度
下,为消除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导致的本币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
买入外币卖出本币。流通中本币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如
果经济处于通货收缩时期,中央银行可以不必对增加的货币供应进行对冲。中
央银行维持汇率稳定的目标与中央银行克服通货收缩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
对于一个存在结构性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来说,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或出现通
货膨胀危险的时期,中央银行维持汇率稳定的目标与中央银行克服通货膨胀的
目标往往发生矛盾。为了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提高利息率,降
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如果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中央银行就必
须对因干预外汇市场而释放出的货币增量进行对冲。但是,任何国家中央银行
的对冲能力都是有限的。最终要么放弃对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的控制要么放弃
固定汇率制度。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走出通货收缩之前,为了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
人民银行就一直在从事对冲操作。经过多年的对冲操作之后,人民银行已面临
“无(国债)券可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推出了“峡行票据”
23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rHESIS
这一金融工具。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对央行票据的需求是有限的,因而这种方
法也无法无限使用。最近,商业银行对央行票据的认购积极性已经下降,而商
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则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在实行货币紧缩、降低准备金利
息率之后,超额准备金率居高不下甚至上升这一事实说明:央行并未能成功地
控制基础货币的发放。可以说,只要坚持固定汇率,央行就无法有效执行适度
从紧的货币政策。当然,基础货币数量的变化、银行信贷的变化和广义货币数
量的关系是复杂的。基础货币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增加。但
是,由于存在大量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随时都可以相应增加信贷发放,从而
导致通货膨胀形势恶化。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除非恢复信贷控制和采取行政干
预手段,信贷扩张将是难以控制的。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
实际上,基础货币和银行信贷、广义货币之间的数量关系已变得极其不稳
定。自90年代来,在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最多只是一个参
考目标。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不是通过基础货币的变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
动,而是通过基准利息率的变动影响整个利息率水平和结构的变动。如美联储
的加息或减息,决定了美国经济的收缩或扩张。反之,每当经济的主要危险是
衰退时,便实行减息政策;每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危险时,便实行加息政策。
至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速度,货币当局只将其当作一个参考目标。
(2)由于中国企业对于间接融资的高度倚赖,结构失衡带来的效益恶化
必然导致不良债权的增加,并通过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稳
定。从理论上说,结构失衡问题是不能通过宏观货币政策解决的。但是,较高
的利息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抑制低效率企业的投资需求,迫使低效率企业退出
市场,从而有助于纠正中国投资结构的失调。2003年以来中国的许多资本密集
型产业生产增长和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这一事实说明,中国稀缺资源的定价过
低,特别是土地和资本使用成本过低。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中,自由浮动的利息
率是决定企业投资还是不投资、以及投资多少的重要“筛选器”。对于中国而
言,加速利息率自由化的步伐,让利息率充分发挥的“筛选器”作用应该是纠
正当前经济失调的最紧迫任务之一。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9%,利息率
水平只有2%左右,因而中国的实际利息率已经为负[20]。中央银行为防止通
货膨胀并改善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名义利息率是不可避免的,2004年10月
24
28日,利息率试探性的上调了0.27个百分点。但是,存当前的条件下利息率
政策的运用和利息率自由化的步伐也受到极大制约,提高利率也将难于达到预
期效果。
首先,在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利息率的提高必将增加一国
经济对资本流入的吸引力。资本的进一步流入必将进一步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
加,抵消利息率上升的紧缩作用,并迫使国内利息率水平回归国际利息率水平。
目前中国的利息率水平高于美国,抛开人民币升值预期不谈,为套利,外资也
会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从而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如果在不远
的将来,美联储会提高利息率,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会减少。但如果美国利息率
水平不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就难以再度提高利息率。本来,中国政府还可以通
过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来维持货币政策(包括利息率政策)的独立性,但资本
管制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不受欢迎的政策。
其次,地方政府和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借贷需求对利息率的
弹性过低,也是导致利息率政策失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同时提高贷款利率
和存款利率。从贷款看,多数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关心的是能
不能借到钱,而不关心借到钱以后付多少利息,这是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学来
的。企业通常会想方设法借到钱,项目赚到钱就会还,如果赚不到钱就赖,有
的甚至赚到钱也不还。由于“赖帐机制”依然存在,贷款需求对利率很不敏感,
提高利率并不能遏制投资和贷款需求。但是,储蓄对存款利率却很敏感,存款
利率的提高必然会造成储蓄的大量增加。在这种状况下,提高存贷款利率既不
能制止热的,抑制过热的投资;还会使冷的更冷,对于刺激消费、治理绝大多
数消费品的供大于求显得乏力。
由于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由于维持事实上的固定
汇率制度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对银行体系的严
重影响和中国企业的非市场化目标和行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限
制、有效性受到严重削弱。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投资过热、改善投资和生
产结构,中国不得不运用窗口指导、信贷控制、加强贷款项目审查于监督等的
行政干预。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2、财政政策的重要调控作用发挥不够。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除履行提供
公共物品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职能外,还应该通过增加和减少财政赤字继续在
实行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作用。此外,中央政府应该通过制度设计,充分发挥税
收政策作为经济活动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为预防通货膨胀形势恶化和改
善投资结构,在货币政策偏紧的同时,财政政策应该具有足够的扩张性以便抵
消偏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但实际作用不够充分。
(1)由于结构性问题严重,中国经济发展在能源、铁路、港口等方面仍
受到严重的瓶颈制约,因而公共工程建设还需要有步骤的继续进行。然而,在
近几年,有关部门低估了基础设施(如电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在通货
收缩时期没有进一步扩大某些方面的基础设旌建设。
(2)通过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为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教育问题、医疗保健设施等问题而增加财政支出是完全正
确的。但是,在调整支出结构时,不应该急于追求财政平衡而过早、过快地减
少公共工程投资。事实上,中国政府的财政潜力仍是巨大的,更何况经济增长
速度的提高和通货膨胀的出现将减少或抵消政府的债务负担。
(3)投资和消费增长速度严重失调,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偏高。在保证
投资的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而提高消
费需求的增长速度重点应该是农民、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对于浪费资源、破坏
环境、脱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高消费则应通过提高征税等办法加以限
制。
(4)由于税收体制还有待改善,处理好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还存
在一些困难,难以从财政制度上消除地方政府大搞政绩工程、大搞经济开发区、
不顾国家整体利益和长期效益而大搞招商引资的动机,。
(5)中国未来的财政稳定将受到隐形债务的严重威胁。显然,中国银行
体系的问题最终都将转化为财政问题。如果在处理不良债权、清理破产倒闭金
融机构、为银行注入资本金等问题时,如果不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管理
入手,中国财政的活动余地将日益减小。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套不够。应该说,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
制的转换,货币政策的作用必然提升。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的企业
26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包括国有企业)越来越成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完成了对国家和地
方税收的任务后,他们的经营活动是受国家财政的约束越来越小。与之相反,
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企业
制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资本市场的发达,贷款总量、货币发行量、利率等金融
杠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科技
与金融服务的发展,已经把大部分居民家庭的金融和财务行为,纳入了银行和
其它金融机构服务的范围。因此,尽管近几年来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显著地高
于GDP的增长,但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还是明显地小于银行和
其它金融机构。这种财政和金融部门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上的差别,决定了在
宏观调控活动中,财政政策的影响力将会逐渐降低。但从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的易行性上看,财政政策似乎更为直接,尤其是在需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时
期,中央政府更倾向于动用财政政策。在本轮调控中我们运用政策过程中表现
出来一系列差异,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的误解:刺激经济主要靠财政政策,紧缩
则主要靠货币政策(刘伟,2004)。
在本轮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目标、周期以及传导机制和实
旌方式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1998年开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相当长
的时间里,货币政策实际上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因此,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
用大量的财政支出和国债来拉动需求,在价格上表现却是整个物价指数偏冷。
按理说猛烈的财政支出应该会推动价格水平上涨,但是从1998年到2002年,
连续五年价格信号表现得偏冷。这说明货币政策方面对财政政策的响应不够及
时、不够充分。刺激经济就靠财政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就靠货币政策,这是不
可能的,二者应该相互配合。信贷自2002年下半年起开始加速供给,让货币
政策明显起作用。但启动之后中国马上就遇到了“非典”的冲击,接着就是第
四季度对货币政策的收缩微调。因此,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固定资
产投资高速增长,价格总水平上涨并出现涨幅加速上升的趋势,但物价上涨极
具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为“冷热不均”,部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房地产价
格过快提升,工业成品库存却明显增加[21]。
4、从财政政策来看,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协调不够。财政政策
应当是包括支出和收入两方面的政策。西方国家动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或是抑
27
⑩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制通胀的时候,从财政政策方面主要动用的是财政收入政策而不是财政支出方
面。扩张经济应当减税,使居民、企业手中可支配收入加大,市场需求增大;
抑制需求就应当增税。中国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方面。财政支出在
扩大,刺激需求,但是财政收入政策基本上没有配合这个支出政策,不仅没有
支持这个支出政策去扩张需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财政支出扩张性政策的
效应。中国连续多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基本上都比GDP的增长速度快一倍,
也就是说财政收入在加税。刺激经济增长应当是适当减税或是相对减税,但在
实际操作中的政策却没有和支出政策配合起来。
5、从货币政策来看,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协调不够。宏观经济政
策刺激经济、鼓励信贷的时候,作为这种宏观行为的微观基础的银行没有做出
响应。由于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系统对未来的风险和行为的预期越来越不稳
定。金融业的贷款责任制对银行控制风险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另一方面,由
于过于强调银行风险和个人责任,使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出现了“惜贷”的现
象。所以当货币政策鼓励贷款的时候,金融体制上由于人们的预期发生的微妙
变化却在抑制这种信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抵消货币政策的作用。
6、从宏观调控中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结合使用来看,过多地强调使用
行政手段。根据以往历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在形势较为严重的时候,为了尽快
扭转局面适当地侧重使用一些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是在形势不是十分严重
时,特别是宏观调控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则应该更侧重于使用市场手段。
过多地强调行政手段往往事与愿违,或者由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出现
反弹;或者由于“一刀切”而形成某种程度的“硬着陆”,不仅对宏观经济增
长造成损失,弱化宏观调控的持续有效性,同时,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
因此,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受到严重制约,货币政策与
财政政策的配套、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的配套、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
导机制以及金融改革体制之间配套、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合理结合等问题,
即宏观调控的艺术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方面的问题,是宏观调控产生“非理性
预期”效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与政策层面的原因,也包含部分体制性、机制性
原因。
28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二)外延式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性问题对宏观
调控效益的异化
1、外延式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投资的低效率,表现为增量资本产出率
(即为维持一定产出增长率所需要的投资率增长的经济指标)不断上升。这种
高成本、低效率的外延式或粗放型增长方式,在中国近年来政府主导投资热中
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吴敬琏,2004)。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等手段消除“过
热”的状况,使经济恢复稳定,虽然在处理上有一定难度,但中国管理部门完
全有能力做到。但最重要的深层原因,是外延式或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的投资
低效率。
这种增长机制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银行共同实施的,它依托
信贷一财政一国有企业的一体化运转系统运行的。财政、银行无条件地为驱动
经济的短期增长服务,承担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而金融风险目前是由国家信用
担保的。由于投资的低效率,为保持经济持续高增长,化解风险,必然会导致
投资进一步扩张,消费进~步抑制,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就业压力增大,收入
分配差距加大。这种忽视长期效果的经济增长,很可能会过多过早地耗尽了可
供未来使用的资源(例如财政过量发行国债),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无效
使用,甚至可能损害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2、外延式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恶化经济结构的间接影响
一方面,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区产业结构趋
同等经济结构问题是制约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说,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会进一步
恶化经济结构,进而强化宏观调控的“非理性预期”效应。
在农村人口仍然占绝大比例的中国,必须加快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但是,伴随近年来中国投资低效率的外延式或粗放型经
济增长,在工业化进程中存在两种趋势。一是大规模引进外资并未有效改善国
有企业的素质,却出现外资替代国有企业的趋势。由于地方政府对引资工作干
⑩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预较多,政府和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在引资中就表现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严
重不足。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引资目标也日益模糊,造成“为引资而引资”的局
面。不少企业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
力。这样,一方面说明引进外资并未有效地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壮大,另
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形成对外资的依赖。二是在工业增长中本国正规制
造业被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的趋势。
上述两种趋势无疑对需求结构和经济增长潜力影响重大,表明工业增长方
式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变化,进而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
首先,正规制造业的相对萎缩意味着对熟练技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
员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趋于下降,而这部分群体过去恰恰是城市中等收入
阶层的主体,因此城市居民中相当大部份与工业部门关联的人群的就业和收入
状况明显恶化。
其次,外资企业的大部份所从事的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型
生产,部分从事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虽然进口产品零部件的技术含量高,但
在中国的加工装配工艺的技术含量却并不高。因此外资企业大量需要的劳动力
大是低工资的非熟练工,而并非大量从原国有企业下岗的熟练技工、技术人员
和企业管理人员。这样,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特征决定了其中
国员工的工资将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
再次,尽管从事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的劳动者人数在增加,但以非熟练工、
低工资工人为主。当工业增长的很大部份来源于这种简单型工业生产时,对熟
练技工和技术人员的需求是很小的。
最后,对服务业的需求也趋于低档化,导致第三产业不易扩张。大批涌进
服务业的劳动力只能挤在商业、餐饮、社会服务等低工资行业,但“这些领域
的产值比重并没有上升,甚至有所减少。在这些产业内部,人均收入水平是趋
于下降的”,而“金融、房地产、通信、教育等领域就业人口的增长并不显
著,有的部门甚至有所减少” (王建,2002)。
由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需求增长的不对称,城镇失业率持续性走高;并且
还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利因素,即已有的就业岗位中低工资职位的比重明显上
升,而对熟练的技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相对萎缩。因此,在高
30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等教育入学率很低情况下,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却常常只能就职于技能简单的职
位,大学毕业生总体上供过于求、就业困难的趋势明显。
目前,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高消耗、高污染、
浪费资源的状况比较严重,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
显然,由于外延式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消费需求的相对萎缩,第二产业中
的重化工业超长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原材料能
源的需求扩张,强化了目前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加剧就业结构的恶化,不利
于提高多数人的收入。
(三)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是与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紧密相连的,体制性、机制
性问题的存在,阻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制约着宏观
调控效应的正常发挥。因此,“非理性预期”效应的深层次原因是市场经济体
系和制度背景不完善条件下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1、从政府职能转变来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到位。这既使市场配置
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又影响政府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
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甚至导致某些管理职能的扭曲。
(1)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发展观念上的差异和联接机制的变化,
存在着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忽视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倾向。
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一些地方政府
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把发展速度和项目规模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指标。在市
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力量条件下,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相对独立的利益目标
和责任约束,在相当大程度上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为其首要目标。因而在宏观
调控中,成为中央政策的被调控的主要对象。虽然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看,
投资和消费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本保证。但从某个地区看,如果要获得
较快的经济增长,赶超其它先进地区,最好的选择就是吸引外地资金(含来自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迅速提高当地的生产能力。因此,当中央政府认为经
济过热的时候,各个地区普遍认为自己的经济并不热,还要加快发展。如果很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多地区的经济都快速增长,容易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过快。
其次,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尤其是对于经济增长的冲动,实际上是
与民营经济相互一致的。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由此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水平、就业和人民生活,单依靠地方政府本身的财政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它们必须通过当地企业及经济的发展,来间接地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在中央
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要求地方收缩投资及增长时,地方政府却是鼓励投资增加和
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已经不再是执行宏观调控的主体,而是与
民营经济一道,共同成为淡化宏观调控的力量。
第三,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是行政联接,由行政权力和责任机制约束;而
地方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市场,即通过利益
关系所连接的。所以,当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采取紧缩措施,采取的手段可
以是行政的,支付的代价也可以是行政成本,并通过财政收支或在政府间转移
支付承担这种成本。但地方政府要求当地经济紧缩,要求企业退出已经开发的
项目,或放弃地方政府已经允诺的配套条件,所要支付的却是市场代价。因为
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刺激(如开发项目、吸引投资等)是通过市场引
导来实现的。项目一旦投入开发,市场成本就已经发生了(政府批租土地、组
织拆迁、企业出资进行开发等),若要退出,这种市场成本只能由地方政府本
身和相应的企业分摊。由此,在本轮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
方式发生了改变,地方政府从宏观调控的执行者、推动者,转变为宏观调控的
对象,成为一种相对于中央宏观调控而言的反调控力量。
(2)地方政府在执政实践中大量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市场和企业活
动,违规越权审批项目,而一些职能部门也没有依法履行好职责。甚至许多从
国民经济的角度看相当不合理的项目,包括耗能项目、环境污染项目、低水平
重复建设项目,在地方政府看来,却可能正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在工作作风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权力轻责任现象,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造成了恶劣影响。
可以说,当前部分地方存在的投资过度、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都
与当地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有关。这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
32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2、从宏观调控体系来看,由于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灵敏有效的传导机
制和反应机制还未真正建立,目前的宏观调控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主体多
元化、利益多样化新形势的要求。
(1)投资体制方面,一方面存在企业投资自主决策权尚未完全落实,政
府审批范围过宽,程序比较繁琐,审批时限过长的问题,影响投资效益和效率,
制约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投资宏观调控体系不健
全,政府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引导和调控还力不从心;第三,一些地方政
府“化接为零”审批投资项目,大量政府投资效率不高。
(2)财税体制方面,分税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
这是一些地方政府产生强烈的投资冲动,一味争上大项目、盲目铺摊子的重要
原因。
(3)金融体制方面,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比较缓慢,还没有
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和市场竞争主体,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对宏观
调控反应迟缓。第二,基层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问责制,
片面追求利润指标,全局意识和风险意识谈薄。第三,信用体系和信用观念比
较薄弱。第四,资本市场还只是初步建立,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企业直接融资
比重偏低,加大银行信贷的风险。显然,货币政策及其各种工具难以发挥应有
的调节作用。
(4)宏观调控中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合理结合机制也有待健全,如国
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机制尤为突出。
3、从要素市场体系来看,各种要素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突出问题
是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市场
信息的不准确或是扭曲,再加上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尚未根本消除,价格杠杆
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粗放式投入、低效率使用,造成了
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制约着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例如前面所说的,由于“赖
帐机制”的存在,企业借钱可以不还,利率调节的作用难以发挥,
4、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改革情况看,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
重大进展;但由于一些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法人治理结
构不规范。一方面,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布局问题、结构问题、社会负担问题、
33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创新能力问题、管理和班子问题等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企业现代产
权制度、退出机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没有真正成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如果企业赢利亏损都一样,
税率的调节就不会起作用。因此,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固然很艰巨,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体制和主体机制问题是关键。
5、从农村改革来看,要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广大农民成为平等的
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农民收入,保证农业发展,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收
制度、就业制度、县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还有很大的差距。
6、从法制建设来看,目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世贸规则
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在经济活动中还不能完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
依。例如,一些重要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还相对滞后,使得政府有关部门、
金融机构对一些经济活动的调节、监管缺乏有效的依据。同时,部分政府工作
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
法处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直接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JS
三、宏观调控“非理性预期”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弊端分析
结构合理、协调健康、适度快速、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理想
目标。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以结构性失衡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预期”
效应,正是偏离这一目标的表现,危害很大,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中长期的负
面影响。
(一)结构性失衡的投资拉动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投资拉动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有超低廉和快速地集中利用土地和劳
动力资源,迅速形成和积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厂房、设备等社会和产业资
本,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等方面的优点;另一方面,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调的发展
模式也存在和潜伏着严峻的问题。
1、国民经济运行大起大落,波幅较大,不能稳定快速增长;投资容易升
温,消费难以走强;物价容易上涨,就业往往偏冷。因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
资拉动,当投资增长过快时,物价可能上涨;为了稳定物价,就要控制贷款规
模(由于土地抵押贷款的发展,加上建设项目需要土地承载,土地的供给水平
也与信贷和投资规模正相关);而收紧贷款规模过度,则经济没有消费足够的
支撑,很容易陷入低迷。即形成宏观调控一紧就大落,一放就大涨的恶性循环。
从近几年看,投资品物价因投资过度,容易上涨;服务价格由于准入和政策等
限制,服务型就业不足,其供给少而容易上涨;而企业大宗消费品则因资本生
产能力强和国内消费能力弱,价格水平不断下降和相对下降。
2、在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不能充分其用,
失业率较高。GDP消费分配比率低,实际是劳动密集型资本、企业、产业等投
入和发展不足,即就业不足的结果。这种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深层原因不是当
期资本密集产业和社会资本投资过多造成的,而是重型经济结构、所有制观念
偏见、政府繁琐管理体制和实际上抑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等内在扭曲的机制
所致。如果不对这种扭曲的机制进行彻底的调整,失业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
⑩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而且会越来越严峻,GDP中消费分配比率会进一步下降。
3、居民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由于大量的GDP用来投
资,资本所有者分配的国民收入会越来越多;而由于压低工资、社会保障薄弱、
失业率太高,则会形成劳动者阶层收入分配水平降低,特别是产业工人、农民
工、失业人员等收入水平受到资本超分配的影响,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拉
越大。廉价集中利用农村土地、省去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成本和长期拖欠农民工
工资,城市化带来的利益在城市中分配过多,也会造成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
大。
4、国内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国民经济过度依赖出口。一方面,GDP中的
大部分投资于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是大规模的生产,使国民经济的加
工产品供给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不足、就业困难、社会
保障能力低等,国内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就业一收入一消费”循环与“收
入一投资一产品”循环之间需求相对不足与供给相对过多的失调,于是需要过
度依赖出口来解决国内生产由于GDP资本超分配造成的产品过量剩余问题。当
然,出口强劲对于国民经济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拉动作用,但是如果国内长
期由于资本超分配而消费不足,形成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一是对人民生活整体
水平的提高不利,二是世界经济和市场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加深,随之国民
经济运行的风险也加大。
(二)结构性失衡比经济总量不足的危害更大
历史经验证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总是和经济增长加速交织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出现过三次经济增长加速,分别出现在20世纪80年
代中期、90年代初期和现在,每次加速都伴随着较大幅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但上两次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是由经济增长带动的,而本轮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则在相当程度上与近年来实行的以鼓励投资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关。积极
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各种因素的配合下已经产生了效果,应该说,本次积极的财
政政策以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旌是正确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中国由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矛盾,加速了经济增长。但另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1HESIS
一方面,在积极的财政及宏观经济政策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时,对它的调整不够
及时、略显滞后,由此导致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局面。
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最终需求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投资的增长
必须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一个度的投资,就可能超出市场消化能力,在不远的
将来就会转化为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造成经济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投资和消
费是最终需求的两个方面,它们本来是相互促进的,投资能够改善企业的生产
能力、增加企业利润和职工收入,增加社会产品和改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
而推动全社会的消费需求。消费的增加会对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促使企业增加投资。但是,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度,由于固定资本形成在
GDP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逐渐接近居民消费的比重,在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不变
的情况下,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定的临界值,那么,居民消
费就会出现负增长。
另一方面,在固定资产投资过度的情况下,将产生大量的重复建设。这些
重复建设从地区或者企业的局部来看,可能会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改善管理、
参与市场机会竞争等取得效益,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则意味着某一个领域的过
度竞争。更何况许多过度的投资并不具备科技和管理上的先进性,只是一种利
益趋动下的盲目行为,这就孕育着更大的投资风险。这些企业正在扩大或准备
扩大的生产能力,如果在未来缺乏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支持,将会成为过剩
的或者是无效的投资。这种增长下的成果可能形成当年的GDP,但是不能形成
长期的生产能力,不能够形成有效存量。更进一步,反而可能由于对自然和其
他资源过度开发和使用,要用未来经济增长的放缓或衰退来弥补。
中国目前正是固定资产投资又一次相对经济运行的集中趋势的严重偏离,
反映了经济运行过程中总需求上的结构性失衡,它比总量不足的危害性还要
大。总量不足的问题在于经济资源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影响着就业和经济增
长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可以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来改善。而结构性
失衡则是在表面的繁荣下,对有限的经济资源过度使用,对目前和未来的经济
增长带来危害。因此,结构性失衡比经济总量不足危害更大(刘伟,2004)。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I-IESIS
四、政策建议
总体建议为:处理好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体制改革等几方面
的问题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艺术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即增强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必须着手当前,放眼未来。一方
面,要立足当前,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严格执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
不搞一刀切”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包括:适当控制投资规模,坚决遏制某些行
业和地区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增加能源、资源供给,努力缓解煤电油运
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继续坚持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和“一免
两补”(减免征农业税、种粮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严格落实土地管理政策,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缩小收入
分配差距。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解决制约经
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政府职能转变处于
改革的中心地位(李兴山,2004)。因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和要素市场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和世贸规则要求办事,深化农村改革等,都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正确地履行好“经济
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
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加强经济调节、促进
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规划、注重政策、注重协调、注重环境建设。完善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体制和法制环境,打破垄断特别是行政性垄断。
2、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
题,把精力、财力和物力更多地用于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
3、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做到政企分开。要减少对企业、市
场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改革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进一
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民主、规范化决策程序,提高
公众参与度和决策透明度,特别是使政府重大投资决策接受群众的监督,建立
决策责任制和决策过错追究制。
5、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到有法必依、有禁必止,尤其要狠抓中央
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法制统一。
(二)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当前,针对经济增长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形势下进行宏观调
控的复杂性,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必须着力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
改革,积极探索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机制,
做到既分工明确,又总体配套、综合协调,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
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1、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
制度,增加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
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的矛盾。
(2)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在合理划分省级以下各级政府
支出和收入范围的基础上,加大对县乡等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财政
困难县乡的基本公共支出需求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3)切实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和收缴管理制
度。
⑩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4)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完善现有相关政策,确保减轻农民负担。
除烟叶外,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
投入,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5)加快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
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当前的财政政策调整,一方面要进一步大幅度缩减国债发行规模;另一方
面要着重调整支出结构和使用方向,确保向“三农”、公共卫生与教育体系建
设、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环境保护等倾斜,强化财政监督,保
障和服务各项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从长远看,要抓紧研究从整体上深化财税
体制改革的方案,特别是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
制,使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和匹配,为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
供财力保障。同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
制的统一。
2、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从根本上说,金融领域存在问题的实质,是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解决
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
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从制度上保证国有商业银行
的正常经营行为。二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变Et前单一的股权结构,选择有
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
条件上市。三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透明度。
四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五要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
形成机制,不断增强利率的灵活性。六要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中央银行的
调控手段。七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处理好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监管、金
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3、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要从当前实际出发。切实加强政府对全社会投资的
调控和引导,严格投资项目审批,防止投资管理失控,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具
体为:
40
⑩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一要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
位,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
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二要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
展多种融资方式;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
争;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加快投资领域的
立法进程;加强投资监管,维护规范的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
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
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从而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
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
全面进步。。
4、处理好宏观调控中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合理使用
在目前的宏观调控中,我们也应该继续加强市场性强的调控手段的使用,
而减少行政性强的调控手段的使用,特别是在货币政策手段的选取和使用中。
(三)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在完善商品市场的丽时,大
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要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
(1)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逐
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融资渠道,分散金融风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
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品种;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
发行程序,扩大企业债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的入市
渠道。
(2)大力发展土地市场。扩大市场配置土地的范围,进一步发挥市场对
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建设
用地总量的调控机制,加强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
41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级,根据国民经济地区布局的需要,制定不同区域的供地政策,引导产业区域
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用
地范围和履行法定程序,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征用必须符合土地使
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弗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在严格土地审批的基
础上,探索土地价格市场化机制,让真实的市场价格引导土地开发与流转;提
高市场公开度,完善土地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3)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消除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逐
步形成以竞争机制为基础、以价格信号为导向、全社会劳动力充分流动和双向
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取消对外来
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求职者的就业技能
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建立健全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保障
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2、要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有偿使用机制,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
中的价格关系,逐步形成“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价格充分
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
一是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大力推进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制
度改革,加大城市供水阶梯式水价、超定额加价办法的实施力度。二是全面推
行危险废弃物处置、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逐步推行废电子电器、废轮胎、
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处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三是通过试点逐步建立水权、
排污权交易制度。四是加强对电力需求的管理,合理定价,促进节约用电。五
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度降低和规模化
发展。
(四)加快国有经济发展
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同时加快非
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要抓住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约束进一步增强的新机遇,推
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落实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从
制度上根除政府对国有企业不必要的直接干预和国有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同
时,要进行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
等多种途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大多数国有企业成为具有规范法人治理结
构的公司制企业。
(2)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对产品没有市场、
资不抵债、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关闭;要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
调整,使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使国有资本
向优势产业或行业集中;要通过资本积聚,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发挥主导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专业化水
平,形成一批“强、精、专”的企业群。完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改革的
配套措施。组织好邮政体制改革。抓紧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加快供水、供
气等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
(3)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要引导企业抓住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
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机遇,推进机制转换,加快技术改造,调整品种结构,
强化以成本、资金、质量管理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努力降低物耗、能耗、水耗,
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统筹协调地区经济,促进东中西部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要完善和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二要积极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三要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资源、人
才、教育等综合优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
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四要加强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3、同时也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清理和废止限制非
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一方面促进国有企业
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五)深化农村改革
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由过去的
放权让利为主转向以制度创新和提高市场化水平为主,使广大农民成为平等的
市场竞争主体,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
1、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
2、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彻底拆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流通和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
含量和附加值。
4、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后劲。
5、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粮食购销的市场化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6、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深化农村信用体制改革,努力为农村工业化和农
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
7、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和教育事业,着力解
决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
8、进一步撤并、精简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
(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
社会救济制度,并逐步向农村覆盖,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
(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
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
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要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nlESIS
障制度,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在控制投资过热的基础一k,通过积极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切实不断提高
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基础上,改善消
费环境,不断扩大消费,使消费增长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使投
资和消费的结构关系趋于合理。
(八)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
整升级的步伐,努力提高高新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优化
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应。
(九)提高宏观调控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民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建立经济运行预警机制,科学分析经济运
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时机、幅度。积极探索货币
政策与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体制、经济
和法律与行政手段之间的配套及相互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行预防性、前瞻性的
宏观调控,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总之,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
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提高宏观调控的运作能力,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保持国民经济
持续的适度快速、稳定和谐的健康发展。
⑩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注释
【1】、【4】、【5】、【7】、【8】、【9】、【lOl、【111、【121、【131、【14]、【15]、【161、
【17】、【191、【20】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1998、1999、2000、2001、
2002、2003、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3】、【6】、【18】、【21】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www.stats.gov.cn)。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志洲,宏观调控状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理论与经济
管理》,2004年第7期。
2、刘伟,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
增长报告2004))学术报告会上的演讲,2004年3月1日。
3、余永定,如何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www.macrochina.com.cn),2004年4月16日。
4、吴敬琏,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www.macrochina.com.cn), 2004年4月3日。
5、周天勇,如何调整投资与消费的严重失衡,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0
月18日。
6、赵燕菁,理解目前宏观经济问题的核心线索,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www.macrochina.tom.on),2004年10月8日。
7、刘国光,宏观调控若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
年秋季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www.macrochina.corn.on),2004
年10月13日。
8、林毅夫,抑制过热是为了防止过冷: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
政策建议,成都商报,2004年5月14日。
9、马凯,加快体制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www.macrochina.corn.cn),2004年7曰28。
10、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年秋季报告,上海证券报,
2004年10月11日。
11、李兴山,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嘹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49期。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