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242新型工业化时期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湖北省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新型工业化时期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湖北省制造业
主导产业的选择为例
姓名:赵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肖殿荒
20050501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中文摘要
如何在本世纪初(前15年)抓住发展机遇,使湖北省跃升为全国最发达
的省份之一,是每个湖北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和共同的神圣使命。综观世界各
国和全国各省市.在制定世纪之初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上,无不把主导产业的选
择和培育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是非常必要的,它是适应
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正确选择,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产业
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湖北省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有助于湖北省决策部门调
整产业结构,有助于湖北省做出适时的产业战略决策。这些探讨在理论上和
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总共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主导产业概念的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在
引出主导产业概念之后,指出目前对主导产业概念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程
度的混乱,进而导致在主导产业选择原则与基准问题上分歧颇多;然后,分
析其原因,提出准确理解主导产业概念的三项前提工作:准确理解罗斯托的
主导部门思想;认真分析主导产业概念提出的背景与目的;全面把握主导产
业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及其相应性质。最后,站在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的角度
之上对主导产业概念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展开论述,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
首先,论述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理论依据.包括市场失败理论,不均衡成
长理论以及动态比较费用理论;然后,进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分析:在
对国内外有关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简要述评以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指
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论述之后,确立了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和指标体
系:产业关联基准——产业关联度;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区位商:增长潜
力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可持续发展基准——成本费用利润率:就业功能
基准——就业综合指数;技术进步基准——技术进步率。最后,论述了区域
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外部约束条件: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状况;
现有产业状况;区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政府的政策空间等。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第三部分以湖北省为例,在制造业范围内对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定性与
定量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首先,对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分指
标进行量化分析,在综合各项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了现阶段湖北省制造业主
导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
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然后,对确定出的各个主导产业进行相关实证分析;
最后,提出发展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中心的综合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开发区
为中心星月分布的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中心的制造
业产业集群,以及加快我省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产业集群
II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IIESlS
Abstract
It iS commonly concemed how to stimulate Hubei to be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provinces with grasping the 13pportunities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is
new century(in the early 15 years)and it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task ofevery
Hubei natives.Th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ies is usually
regarded,by all the countries over the world and all the cities in the Country,as
one of the key topics in the process ot‘determining the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mainly due to
its positive social roles:the correct selection adapted to the changing social
requisite structures;the important measure taken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effective way made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In
this thesis,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selections ofleading industries in
Hubei will be an aid for the policy·making departments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 re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o make the timely strategic decision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researches will demonstrate its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 the theoretical fields and in the social practices.
The thesis ca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leading industry”.It is
developed from three aspects:First,on the basis of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leading industry”,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o some extent there is still some
confusion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leading industry'’,which fnrther causes a
mass of divergences On the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selecting leading industry.
The analysis 013.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follows and three preparation steps
before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memting of“leading industry”are presented
next: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ideas about“leading departments”by Rostow;
to explicitly analyze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s of creating the concept of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ttESIS
“leading industry’’;to take a full viex~of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rig characteristics of leading industry.At the end of this part,the
author retulms to define the core connotations of“leading industry'’,from the view
of selecting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mainly carries out the discussions about how to
select regional leading industries.It is further composed with three sub—parts:First,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including the theories of market lOSS,
market imbalance growing and the theory of dynamic comparison Oil costs.
Second,the author performs the analysis on the criteria of selecting regional
leading industries.After the brief evaluations on othe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other
basic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the criteria system,the author sets up the new
criteria system of selecting leading industries:the criteria on the relevance of
ir山stries——the degree of relevance between industries;the criteria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egions—location quotient;the criteria on the
potentiality of development--the inflexibility of the income demands;the
criteria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profit margin of costs;the criteria
on functional employment_——t}le aggregative index number of employment;the
criteria on the advances of technologies一——che technology progress rate.T11ird.
some external restricting condition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regional leading industries:the resources conditions;the marketing
demands conditions;the existing industrial conditions,the situations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the conditions ofgovernment policies.etc.
The tllird part is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selecting of
lead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Hubei.111e inner structure can be analyzed
into three parts:First,the author makes some individu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ea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y using different criteria and determines the current
lead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Hubei according to the synthesis criteria.
They includ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u'y of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s,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smelting and rolling ferrous metal,the manufacatring
IV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FER’S THESIS
industry of telecommunications appliances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econd,the author performs the relevant case studies oH each leading industries.
LasL some pieces advice of developing industrial groups are proposed:to develop
the synthetic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groups with Wuhan as the center,to build
the new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group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development zone,
to set up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groups centrally represen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projects,and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groups,etc.
Key words:leading industry;criteria of selectiom industrial group
V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lIESI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走;夺日期:埘j月西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本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授权书。
不保密团。(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丧:黍指导教师签名以0租抄
日期:了武年5月7‘曰日期:舴r1-力日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引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
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崛起,我们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
的发展条件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现阶段要走的是新型工业化
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
型工业化路子。
在新型工业化时期,湖北省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产业
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完成该任务的关键手段之~是大力发展适合我省现阶段的
主导产业,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各产业协调配套,竞争优势显著的区
域产业系统。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的主干和骨骼,是区域经济增长的
“火车头”和“驱动器”。因此,能否正确地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地确
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关系到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前不久,湖北省委、省政府又做出了将湖北省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密集区
的战略决策。建立现代制造业密集区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
决策,它将关系到湖北省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态势,影响到我省今后在全国的地
位和作用。众所周知,制造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造业是指
对各类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并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工业部门。在工业化
中前期,制造业是社会需求最大的部门,也是吸收劳动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
平、增强社会积累能力、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部门。只有在制造业
高度发达以后,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才能完成,其他产业才能高度发展,社会才
能进入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的门槛。此外,无论是我国还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
历史规律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格局的展望,都十分明确和无可置疑地展示出制
造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自近代以来,湖北一直是国内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经过100多年的发
展,我们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总产值一
直排在全国前十位。湖北的钢铁、汽车、造船、机械、纺织等工业曾长期在国
⑧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IIESIS
内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近年逐步赶上和超过我省的主要是沿海省区和内地的
河北、河南等。前者在改革开放后所具有的地缘优势是我们无法刨造的,而后
者在发展潜力上则未必比湖北强。他们对湖北的超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
以往战略上的失误和工作上的差距造成的。这种差距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主观
努力来弥补。如果不能弥补这种差距,那么我省在全国的地位就有可能继续下
降。因此笔者认为,湖北现代制造业密集区应该成为我国内地最大最强的制造
业中心。这将意味着,湖北现代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保持在全国各省市区的第
八名以前,领先于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
面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性和制造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湖北省建立现代制造业密集区的战略决策,本文拟在湖北省制造业范围内
对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产业
集群,振兴湖北制造业的政策建议。希望该研究能够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有所裨益。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1.主导产业概念的内涵
1.1问题的提出
主导产业是西方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比喻性概念。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
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此后罗斯托在吸取熊彼特创新理论和赫希曼的不平
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罗斯托在《经济
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根据他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指出,在任何特定
期间,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这时,整个经济的增长
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他把这
些关键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f-j(1eading sector)。。罗斯托第一次全面系
统地描述了主导产业的性质与特点,具有开拓性意义。
此后,学术界围绕主导产业的相关问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分析了近些
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导产业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有些学者对主导
产业概念内涵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这些混乱主要体现在有时候分
析问题过程中混淆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等概念的区别,进而在主
导产业的选择原则与基准问题上分歧颇多。这表明,在主导产业选择、培育的
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对主导产业概念的理解还没有达到统一。虽然罗斯托最先
提出了主导产业范畴,但他并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后人在将主导产业理论运用
于经济发展实践时,由于出发点或考察角度的不同,对主导产业内涵的理解就
有了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主导产业的地位出发,认为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系统中处于主要的
支配地位的产业。
(2)从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质量提高的角度出发,认为主导产业是在
特定阶段能够持续高速发展,能够有效地吸收新技术,成功推进产业结构高级
化的产业部门。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主导部门的基本命题,旧的主导产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lS
业的衰退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标志着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
(3)从主导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表现出发,认为在国民生产
总值中占有重要比重且在国民经济中产生较大连锁带动作用的产业就是主导
产业。这些产业形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并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
重,是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
用的产业部门。
(4)从主导产业的作用出发,认为主导产业就是领导国民经济发展,在
国民经济中起支柱、带头作用,通过它可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高度化的产业。有人甚至直接把主导产业称为优势产业、战略产业、支柱产业
或带头产业。
(5)主导产业是指由于能够最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满足大幅度
增长的需求,从而能够获得持续的产业高增长率并对其他产业增长有广泛的直
接和间接影响的产业。
(6)“主导产业是指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
自身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部
门。”①
(7)“主导产业是指产业关联强,具有带动其他产业一起发展功能的产业。
由于它与其他产业有密切的投入与产业关系,即各自产品的相互供给与需求关
系,因此,主导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群的发展⋯⋯主导产业亦称带
头产业、先导产业。”o
(8)“在产业关联的各个环节中,有些环节不太重要,而有些环节则比较
重要,但始终存在着这样的环节,它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可以加速整个产业结
构的演进。这样的环节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导产业。”@
(9)将重点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张寿、李悦认为:“所谓重点产业,在西
方称为主导产业,在东方通称重点产业。重点产业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能够有
效地吸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技术进步率和增长率高。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增
。何景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I。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P93.
。周振华产业政簧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杜1991,PSO.
4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长,对国民经济起着调节、转型、统帅和带动的作用。”。
(tO)“主导产业,是指优势明显、具有较大增长潜力、扩张能力强、对
其他产业带动作用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的产业。主导产业是带动地区经济
循环的动脉和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笔者认为,要想准确理解主导产业概念的内涵,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一
是准确把握罗斯托的主导部门思想,进而从渊源上把握住理解主导产业的方
向:二是真正领悟主导产业概念提出的背景与目的,区分不同场合下主导产业
概念的不同含义;三是重要的一点,即全面把握主导产业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及其相应性质,从而从根本上做到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等概念的
区别。
1.2准确理解主导产业概念的三项前提工作
1.2.1准确把握罗斯托的主导部门思想
主导部门概念是罗斯托主导部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应该从以下几
个方面把握主导部门概念:(1)主导部门具有阶段性或时间性。不同发展阶段
有不同的主导部门,经济发展阶段演替是主导部门更替的结果;(2)主导部门
是一个创新源。“这些部门具有很高生产率的新生产函数性质”@,能迅速引入
技术创新:(3)主导部门要能带动其他部门发展。主导产业是扩散效应大的产
业,而非总量比重大的产业。主导产业增长要能“引起了对其他制造品的一系
列需求”,也“引起了一系列外部经济效应”回,从而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
1.2.2认真分析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背景与目的
主导产业概念的产生,一开始就是和发展经济学相联系的。它作为部门非
均衡发展观的核心范畴,是与指导落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在发
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学派眼中,落后国家或地区经济不能有效增长的根本症结
很可能在于主导产业缺乏。所以,落后国家或地区谋求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
。张寿.李悦功口快实现我圉产业结构合理化.光明日报(京),1998一卜9.
。朱欣民论主导产业选择标准社会科学研究.1997.4.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1.P60。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i{I版杜,2001.P20.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I LES【S
选择与培育本国或本地区的主导产业。这样,主导产业概念提出的目的就是为
了落后国家或地区选择、培育主导产业,利用主导产业的功能,推动经济发展
与产业结构演进。这就是主导产业概念提出的基本背景与目的。由此,我们可
以看到,落后国家或地区选择与培育的主导产业并不一定就是现实中已经起主
导作用的产业,而是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将来一段时期(将来某一阶段)将
起主导作用的,但目前可能还处于幼小状态或形成期的产业。当然也不排除将
目前已经处于成熟期且仍旧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一部分支柱产业列为主导产
业(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显著性区别在于:主导产业强调产业发展的未来趋
势,侧重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中长期目标,而支柱产业强调产业目前在经
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它一定是在现实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对GDP的贡
献率较高,投入产出比较好的产业,它侧重于近期或中期目标。因此可以说,
支柱产业中的传统产业通常是前一时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的新兴产业通
常就是现在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中比重较大的产业是现在的支柱产业,主导
产业中比重不大的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主导
产业逐渐演变为支柱产业,而一些支柱产业也可能演变为衰退产业)。
1.2.3全面把握主导产业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及其相应性质
要实现利用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演进的目的,主导产业就必须具
备一些基本功能。这包括两个方面。~是“导”的方面,即主导产业的结构导
向作用,是指主导产业必须是对一定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起着重大的关键
性的导向作用。二是“带”的方面,即主导产业的增长带动作用和技术进步带
动作用,是指主导产业必须要能带动其它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和进步。要
具备上述功能,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性质是:
(1)强导向性。包括技术进步导向性、结构升级导向性。这就要求主导
产业具有高创新率或高创新吸收率。
(2)高成长性。包括量上的成长性,更包括质上的成长性。这就要求主
导产业具有高增长率、高生产率上升率和高需求收入弹性。
(3)强带动性。包括增长带动性.技术进步带动性和结构升级带动性。
这就不仅要求主导产业自身的高创新性、高增长性,而且要求主导产业要有高
关联度。
f;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IIESIS
(4)强扩散性。主导产业作为高梯度的技术创新源,在高创新率和高关
联度的共同作用下,其先进技术在整个产业体系能迅速扩散,从而推动产业结
构升级。
1.3主导产业概念基本内涵的界定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因此笔者对主导产业概念
基本内涵的界定是建立在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的角度之上。所谓主导产业,是指
与经济发展的未来特定阶段相联系的。预期在该阶段将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
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并对该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
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本身成长性很高,带动性和扩散性很强的产业。主导
产业不是孤立的~个产业,而是一组产业、一组产业群。因为~个产业是形不
成战略重点的,也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主导作用。由若干个主导产业组成的产业
体系,常被称作“主导产业群”。因此,主导产业可以是某一个特定的具体产
业或部门,但它更多地表现为由若干个紧密联系或相关的具体产业所组成的一
个产业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
2.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
2.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理论依据
在明确了主导产业概念的内涵之后,我们势必要搞清楚,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为什么政府有必要选择主导产业加以培育。经济学界曾对此进行了长期的
争论和探讨,逐渐形成了几大理论,即市场失败理论、不均衡成长理论和动态比
较费用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有着启发性作用。
(1)市场失败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没有政府介入,收入弹性和劳
动生产率增长机制的作用也将促使产业结构逐渐高级化。但仅靠市场的自发作
用难以避免经常性的比例失调,并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造成资源的浪
费。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虽然最终也能实现有效供给,但需要比较长的时
间。而如果后进国家在吸取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产业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果
断的政策措施,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并加以培育和扶持,则可以促进本国的有限
资源直接形成有效供给,加速经济的发展,缩短赶超进程。
(2)不均衡成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和斯特雷滕主张,在资源有限
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求均衡的发展战略。他们认为,供应与需求不一致
是经济增长的促进剂。因此政府有必要主动加大这种不均衡。对特定产业的重
点投资,势必造成该产业的供应过剩,即市场不足。这种不均衡因素对关联产业
会形成一种拉力,促进其发展,而关联产业的发展将使产业整体趋于均衡。然后
在新的层次上确定新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投资。这种战略模式可以概括为:不
均衡投资一一需求均衡一一均衡一一新的不均衡。
(3)动态比较费用理论。李嘉图的“比较生产费用理论”认为,在国际分
工中.每个国家分工,会进一步扩大现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动态比较费用理论”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从某一个时点上看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产品,如果从发展的眼光看却可以转化为优势产品,
所以那些有潜力的,对国民生产有重大意义的,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发展的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业,虽然目前可能还是幼小产业,但经过数年的扶持是可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并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经济成长是一种经济“起飞”和经济
成熟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的第二个基本条件。。这是由主导
产业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核心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决定的。
在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和自身固有的特点
使它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往往率先进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比其他产业具有
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主导产业由于其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
环节,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产业建设中,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很强的直接
或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其发展往往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主导产
业的这种产业关联作用,按照罗斯托的观点,一般可分为“回顾效应”、“旁侧
效应”和“前瞻效应”。主导产业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关联
作用,使其发展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
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所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赶超经济先进国家和地区时,
不能不高度重视正确选择和建设主导产业。
2.2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分析
2.2.1国内外有关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简要述评
在产业经济理论史上,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界定和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
首当其冲的是“罗斯托基准”。罗斯托在《主导部门和起飞》(中译本,1998)
一书中,提出了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他认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前
瞻、回顾、旁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
业关联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
展。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中译本,1991)中,提出了联系
效应理论和“产业关联度基准”。他认为,作为政府优先扶植发展的产业和主导
产业应能推动诱发其他产业的发展。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1957年
在其著名论文《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中提出主导产业选择的两条基准,即“收
。罗斯托认为第~个基本条件是资本积累率达到l叶‘以上。
9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产业界称之为“筱原两基准”。其政策含
义是指,应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同
时应选择生产率上升较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投入产出比率
较高,生产费用下降较快。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提出“国际比较需求增长率
标准”和“比较技术进步率标准”。后来有学者对“筱原两基准”提出质疑,他
们认为,虽然“筱原两基准”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以界定,
内容上存在着互补关系,是一个统一体,但光有这两个基准还是不充分的,不能
反映出主导产业的全部特征,还应包括“创造就业机会基准”、“防止过度密集
基准”、“丰富劳动的内容基准”和“关联效果基准”等等。“筱原两基准”虽
然在实践中存在着部分失效,却也不失其普遍性,不失为最具说服力的关于主
导产业选择的基准理论。
近年来,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越来越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许
多学者基于外国经济学家的观点,结合中国国情加以补充,提出了不同的选择
基准和方法。较有代表性的有:
(1)周振华在其论著《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1991)中提出
我国主导产业的三条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
然而,这个基准的提出是以缓解当时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矛盾和基础产业
“瓶颈”制约为逻辑起点的。在当前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基础产业“瓶颈”
大大缓解的情况下,这个基准已不再适用。
(2)关爱萍等在《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2002)一文中指出
区域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六项基准:持续发展基准:市场基准或需求基准:效
率基准:技术进步基准:产业关联基准和竞争优势基准。
(3)王岳平在其论著《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
(2001)中提出了以下原则:高需求收入弹性原则;高生产率上升原则:高关联
度原则:高技术扩散与带动原则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该文依据上述各原则.通
过定量与定性相合,对中国制造业各部门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分别进行
排序打分,然后计算综合得分,其排序结果即为主导部门选择结果的最终排序。
但其计算方法过于繁琐且主观性较强。
(4)“双向基准综合法”。该方法从市场需求与供给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进
10
行主导产业选择。文中共选择了9个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
各产业综合指数以进行主导产业选择(刘再兴等,1996)。其缺陷是指标过多,
未考虑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自相关等问题。
总之,目前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评价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指标选择的随意
性较大,评价方法计算过于复杂等问题。
2.2.2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在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应紧扣前文所述的主导产业概念的内涵,即站在
产业选择的角度上分析问题。
第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应紧tn主-:导产业选择的目的。选择主导产业的目
的是为了培育,而培育的目的一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二是争取区域经
济动态比较优势。为实现上述目的,确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就应考虑主导产
业的两大功能:一是结构高级化功能,即对内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二是优势升
级化功能,即对外推动比较优势升级转换。
第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应紧扣主导产业的本质特征。主导产业的本质特
征有三:一是高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二是高增长率,三是高带动力。在进行区
域主导产业选择时,应紧扣主导产业的这些本质特征。
第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应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新型工
业化道路体现了两点核心内容,一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要充分发挥人
力资源优势,尽可能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体现产业的
可持续发展性和就业功能。
第五,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还要同时考虑选择的“必要性”和培育待选产业
的“可能性”。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不仅要考虑选择的“必要性”,即待选产业所
应具备的性质、功能等,而且要考虑对待选产业进行培育、扶持的“可能性”
大小,如待选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待选产业的扶持空间如何、待选产业培育
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待选产业功能发挥的空间大小等。要选择那些“必要性”
与“可能性”都符合要求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
2.2.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评价,有必要选择一组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主
11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要原则是:
(1)客观性原则:在筛选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尽量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地分析所选指标的经济含义,依据其经济含义做出取舍。
(2)可行性原则:尽量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而对数据不可得的指标则
只能作舍弃处理。
(3)可比性原则:要求指标计算口径保持一致。
(4)区域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要适应于区域产业选择。
2.2.4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指标体系的确立
根据以上所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我们
确定了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所运用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力求从各个不同的
侧面全面反映出主导产业的特征,使指标体系具有理论上的完备性和科学性,
同时又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计算性和可比性,尽量选择形式简单、便于实际测
量的综合性指标,避免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选择基准及指标体系中的各
项指标和计算方法如下:
(1)产业关联基准——产业关联度
一个产业只有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才有可能通过
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
经济发展,因此.产业关联效应是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准,即选择那
些产业延伸链较长、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判断产业关联效应的大小即产业关联度主要是利用投入产出表的逆矩阵
系数来计算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通过这两个指标来判断。感应
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的产业,具有很强的前向关联效果和后向关联效果,
则这种产业部门就产业关联方面来讲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
其中,影响力系数,用以衡量一个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影响程
度。影响力系数越大,此部门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发展就具有较大的带动影响。某产业影响力系数=至丽萼童装嚣裂蹇磊案螽辇飘
感应度系数,是指本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
2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某产业感应度系数2至鄱萼壶装荐錾蹇答案妻辇嵩;;2;手巧
(2)区域比较优势基准——区位商
区位商是指一个区域特定产业的产值占该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全省
或全国该特定产业产值占全省或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熏之间的比值,即前一比
重(区域)除以后一比重(全省或全国)的商。可见,其实际上是以全省或全
国产业结构的均值作为参照系来判定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状况或区域产业的
专业化、特色化能力和水平。计算公式为:
qlj=(eI./e。)/(Ej/E)
其中:q。,为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e。。为i地区J产业的产值:e。为i地
区的工业总产值:E,为全省或全国j产业的产值:E为全省或全国的工业总产
值。
若q。,>1,则认为J产业是i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部门,且q。,值越大,
表示i地区j产业的比较优势越大,产业专业化、特色化水平越高:若q。,≤l,
则认为J产业是i地区的自给性产业部门。
区域经济学区位商理论还认为。当某区域特定产业产值占该区域工业总产
值的比重高于全省或全国平均比重,即q。,>l时,表示该产业产品或服务在满
足了该区域的消费需求后还有剩余,可用于向区外输出,从而成为区域间具有
比较优势或专业化、特色化能力的产业部门;区域特定产业产值占该区域工业
总产值的比重高出全省或全国平均值越多,则可用于向区外输出的产品或服务
越多,区域间比较优势越大,专业化水平、特色化程度越高。
(3)增长潜力基准——需求收入弹性
产业的增长潜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随着人均收入
的提高,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为
发展重点,符合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
某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堕癸当蓄鼍蓑要誊嘉絮塑。
(4)可持续发展基准——成本费用利润率
区域主导产业的投入要素在较长时期内应具有持续性,这样才能保证主导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产业投入供给的持久性,不至于因资源的枯竭而使产业衰亡,确保区域经济的
持续性增长。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
特别强调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突出“绿色产业”的
地位。
可持续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物耗和能耗)低和环境污染小两个
方面。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通过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来考察,因为物耗和能
耗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的部分内容,而环境污染的大小一般可以通过治理污染的
成本反映出来。至于高污染产业有负的外部性,我们可以将这些产业排除在外。
这里我们主要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这项指标来考察区域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
水平。某产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黜㈣。
(5)就业功能基准——就业综合指数
新型工业化时期主导产业的选择,一个重要的新特点就是要考虑产业的
就业功能,这是由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及其经济和社会影响所决定的。
产业的就业功能是由产业就业规模和就业密度共同决定的。我们用各产
业就业人数占整个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其就业规模,用年平均就业人数
与各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衡量其就业密度,这个指标的含义是一定量的资
本或投资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然后取就业规模和就业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衡量产
业就业功能的就业综合指数。
(6)技术进步基准——技术进步率
区域主导产业高于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借助于产业的高效率来
实现,因而其技术应具有领先地位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选择技术进步速度快、
技术水平高、技术要素最密集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可以保证区域产业结构不
断保持技术领先,同时保证在区际分工中不断占据比较利益最大的领域。
我们用技术进步率来衡量该基准,该指标主要用来测度一个产业技术创新
和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技术进步率越高,产业技术层次越高,意味着其投入品
的技术含量越高,与这些投入品相匹配的劳动力也拥有越多的人力资本,产出
品越能形成奇异性,越不容易被替代,竞争力越强。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lS
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的技术进步率={妻喜登鍪蒹燃。
2.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外部约束条件分析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各项选择基准的要求外,还必须
充分考虑主导产业成长所面临的约束条件。
2.3.1资源状况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约束
一个国家或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与其资源禀赋是分不开的。各种资
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相应产业的发展,资源条件常常是主导产业选
择和培育的基础。从许多国家、区域的产业结构演变和主导产业选择中可以看
到资源禀赋的鲜明痕迹。如中东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石油开采
与加工是最主要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显然,这些产业是以这些国家拥有丰
富的石油资源为前提的。一些以加工出口产业为主的国家和区域,如日本、中
国的台湾地区等,加工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这些主导产业和支柱
产业的形成既与缺乏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有关,也是以这些国家和区域拥有
熟练劳动力这一丰富资源为条件的。我国上海过去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现在
向以金融业为主导产业转化,这都是受资源状况约束的。正由于各产业部门在
特定的条件下存在经济技术特征上的差异,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同,因而,主
导产业的选择都必须考虑现实的资源条件的约束,以及改变这些约束条件的可
能性。总的来说,区域内自然资源的蕴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各地区的
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选择。一个资源贫乏的地区,其圭导产业选择必然是以高
度加工型结构为主要特征:一个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则有可能形成以资源的
开发、加工与利用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可见,各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
育取决于建立在区域资源禀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大小,这种资源比较优势的大
小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
2.3.2市场需求状况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约束
市场需求状况,是确立区域主导产业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是在选择区
域主导产业时的重要约束条件。所谓市场需求状况指的是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
是供大于求,求大于供,还是供求平衡这样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
1 S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各产业的不平衡发展,产业结构、供求结构会发
生变化,各时期政治经济任务和战略重点也会发生改变。有些供不应求的产品
可能会供求基本平衡或供过于求,有些供过于求的产品可能会供求基本平衡或
供不应求。因此,主导产业随着市场需求状况的不同而需要更替。市场需求是
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
主导产业部门迟早会衰落。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能同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正是如此,各区域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根据区域各产业的市场供求状况,选
择市场短缺或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2.3.3现有产业状况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约束
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不可能凭空产生,必然会受到现有产业基础的支撑、限
制和影响。现有产业本身构成未来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未来主导
产业发展中应该加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因为充分利用现有产业资源不仅可以发
挥传统产业优势而且也可以有利于降低主导产业的发展成本。一定的区域产业
结构是与一个区域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因而区域产业结构的状
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它会直接影响到区域产业
结构的调撼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不同的区域产业状况可能选出不同的主导
产业。由于产业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当某一产业特别是基础产业处于“瓶
颈”状态时,会造成前向关联的诸产业的生产能力闲置。若首先优先发展这些
“瓶颈”产业,无疑会大大释放其他产业的闲置能力.提高整个经济的综合效
益。因此,在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时,必须根据现有产业结构状况,消除现有产业
中的“瓶颈”制约,切忌将现有的生产能力过剩、发展已经饱和的产业作为主
导产业。确定主导产业种类更多的需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总体水
平,而选择区域主导产业部门则更多的需要考虑现有区域产业结构状况与国民
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适应关系,以及区域产业结构演迸的需要等等。
2.3.4区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约束
区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是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主导产业
的技术水平是由区域科学技术结构决定的,区域科学技术结构的综合水平越高
区域主导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也越高,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基
础条件也就越好,区域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也就越大。区域科学技术较为先进,是
16
硕士学位论文
MAST毡R1S TILESIS
该区域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有利条件。区域科学技术结构
的变化和进步,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主导产业选择的强大推动力。如果区域
科学技术结构不合理,区域生产技术水平低,那么,选择的区域主导产业就很难
起到主导作用,因为它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要选择和培育出区域先进合
理的主导产业,必须努力提高区域科学技术水平。可见,主导产业选择是要受到
区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约束的。
2.3.5政府的政策空间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约束
区域政府的政策空间就是区域政府选择、供给、实施与特定产业相关的各
项政策的空间大小。它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区域政府选择、
供给、实施与特定产业相关的各项政策的可能性。主观方面是指区域政府选择、
供给、实施与特定产业相关的各项政策的愿望和能力。两者都涉及政府制定和
实施产业政策的权限。一般而言,不同类型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时应考
虑待选产业的政策空间大小。
笔者认为,在确定主导产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般规律
和客观选择基准,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考虑产业成长所面临的外部约束条件和
各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在这两者中,忽略了前者则失去了判断标准,忽略了后
者则使主导产业选择失去可操作性。因此,应将选择基准和外部约束条件结合
起来,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使之能充分发挥带
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3.湖北省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在制造业范围内对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定性与定量的
分析研究。
3.1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分项指标的量化分析
3.1.1关于产业关联度的量化分析
由于没有湖北省制造业的投入产出表,在这里我们引用了国家统计局和香
港中文大学(李强,薛天栋,1998)运用我国1987年、1990年、1992年和1995
年投入产出表对全国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计算的成果(见表1)。
表1:制造业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产业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食品加工业0.95 0.69
食品制造业O.95 0.69
饮料制造业0.95 0.69
烟草加工业国N.A. N.A.
纺织业1.13 1.0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1.10 O.53
皮革、毛皮、羽绒1.18 0.55
木材加工及制品业1.10 0.93
家具制造业1.10 0.93
造纸及纸制品业1.08 1.00
印刷、媒介的复制1.08 1.00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8 1.00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引用于李强.薛天栋;‘中国经济发展部门分析兼新编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袁3-8和表3-12).中国统计出舨社,1998.
。由于烟草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具有特殊性,故这里将其做缺省项处理.N.^表示缺省项
(下同)。
18
硕士学位论文
MAS丁ER’S TFIFS 7S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l,00 L 3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I.05 1.21
医药制造业1.00 1,25
化学纤维制造业1.00 1.03
橡胶制品业1.00 1.03
塑料制品业1.00 1.0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0 1.0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1.13 1.3l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廷加工。1.13 1.3l
金属制品业1.11 0.99
普通机械制造业1.1l 0.82
专用设备制造业1.1l 0.8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7 0,8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2 0.9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L 13 0.72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1.04 1.00
其他制造业1.14 1.20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香港中文大学(李强、薛天栋,1998)运用投入产出表
计算出的结果,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和专
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服装及
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lo,说明这七个产业对其他
产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
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
说明这些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小。但是,以研究产业关联度著称的赫希曼
教授指出,由于在投入产出表中把机械、运输设备等产业看作最终产品,忽视
了它们能作为重要的投入品,能提高购买这些产品的产业的供给能力,从而使
计算出来的感应度系数偏低。因此,考虑到这个因素,这七个产业的感应度系
数和影响力系数实际上都应该是很高的。特别的是,如果这些产业能够通过提
高技术水平和质量而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需求,必然能促
。计算过程中李强,薛天栋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统一在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业中,所以两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我们取相同的数值。同样的处理还有普通机
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
。其他还有几个产业(比如;皮革、毛皮、羽缄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也丈于l,
但是考虑到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太低,故将其剔除主导产业的候选.
19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lS THESlS
进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增长,从而使这些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
数明显上升,进而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形成很大的带动效应。
3.1.2区域主导产业比较优势的量化分析
我们用2001年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的产值占湖北省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
与全国该特定产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之间的比值计算出各个产
业的区位商(见表2)。
表2: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的区位商①
产业eIJ。eI J/eI Ej@ EJ/E qu
食品加工业186.13 O.063 1097.88 0.01 4.50
食品制造业38.32 0.013 1627.70 0.02 0.65
饮料制造业84.15 0.029 1824.34 0.02 1.26
烟草加工业94.36 0.032 1694.72 0.02 1.52
纺织业221.89 0.075 562i.56 0.07 1.07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110.50 0.037 2596.26 0.03 1.16
皮革、毛皮、羽绒12.70 0.004 1572.63 0.02 0.20
木材加工及制品业20.34 0.007 741.22 0.01 0.78
家具制造业13.69 0.005 434.85 0.01 1.00
造纸及纸制品业58.08 0.020 1804.28 0.02 0.87
印刷、媒介的复制29.98 0.010 726.03 0.01 1.1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85 0.002 680.72 0.01 0.25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45.37 0.049 4587.76 0.06 0.8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204.89 0.069 6303.66 0.08 0.87
医药制造业98.72 0.033 2040.86 0.03 1.32
化学纤维制造业18.94 0.006 1022.49 0.01 0.46
橡胶制品业18.54 0.006 893.82 0.01 0.55
塑料制晶业55.63 0.019 2136.60 0.03 0.7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2.78 0.055 4026.02 0.05 1.1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67.25 0.090 5707.31 0.07 1.2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61.15 0.021 2369.i7 0.03 0.70
金属制品业92.84 0.031 2852.27 0.04 0.86
。以上数据来自于2002年‘湖北统计年鉴》和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产值单位为亿元.
。2001年按当年价计算出的工业总产值.
。2001年按当年价计算出的工业总产值.
20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tIESIS
普通机械制造业88.24 0.030 3505.39 0.04 0.68
专用设备制造业82.09 0,028 2352.25 0.03 0.9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8.40 0.175 6474.95 0.08 2.1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5.94 0.036 5481.07 0.07 0.5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32.34 0.045 8990.25 0.1l 0.40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19.68 0.007 937.67 0.01 0.58
其他制造业11.01 0.004 N.A. N.A. N.A.
从表2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区位商大于l的产业分别是:食品加工业
(4.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7),烟草加工业(1.52),医药制造业(1.32),
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1.28),饮料制造业(1.25),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业
(1.16),印刷、媒介制造业(1.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0),纺织业(1.07)。
这些产业相对全国而言属于湖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可以考虑作为主
导产业的候选。
3.1.3关于产业增长潜力的量化分析
我们先将湖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Ay)以及增长率(Ay/y)算出,
其中农村可支配收入以农民纯收入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然后再根据2002
和2003年的各项指标,计算出湖北省制造业各行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见
表4)。
表3:湖北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2生2003定
城镇农村城镇农村ay AY/Y
6789 2444 7320 2610
合计4255.870 4518.96@ 263.09 0.0618
。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局2002年和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此处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t元)的总和是城镇收入和农村收入的加权之和。其中城镇人口所占比例
为4l-7%.农村人U所占比例为58.3%.
。同理,此处城镇人口所占比饵为∞.5弧.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为59.4件.
21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YHESIS
表4: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①
2002生2003矩弹性
产业△xt △Xt/xt
总产值总产值系数
食品加工业181.57 194.84 13,27 0.07 1.18
食品制造业44.51 63.94 19.43 0.44 7.07
饮料制造业89.37 91.13 1.76 0.02 0.32
烟草加工业92.50 95.21 2.71 O.03 0.47
纺织业221.45 :250.22 28.77 0.13 2.10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112.10 107.74 —4.36 —0.04 一O.63
皮革、毛皮、羽绒10.68 lO.10 —0.58 一O.05 一O.87
木材加工及制品业20.90 29.51 8.6l O.4l 6.67
家具制造业13.79 15.6l 1.82 0.13 2.14
造纸及纸制品业65 09 73.36 8.27 0.13 2.06
印刷、媒介的复制36.1l 38.94 2.83 0.08 1.2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07 4.86 —0.2l —0.04 —0.66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48.66 175.】9 26.53 O.18 2.8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223.96 277.30 53.34 0.24 3.85
医药制造业122.59 】28.11 5.52 O.05 0.73
化学纤维制造业18.22 19.08 0.86 0.05 O.76
橡胶制晶业21.74 19.87 一1.87 —0.09 一1.39
塑料制品业61.97 67.42 5.45 0.09 1.4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6.47 191.85 15.38 O.09 1.4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89.68 380.59 90.91 0.3l 5.0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71.40 79.22 7.82 0.11 1.78
金属制品业89.71 89.84 0.13 0.00 0.02
普通机械制造业116.15 167.94 51.79 0.45 7.22
专用设备制造业86.02 68.39 一17.63 —0.2l —3.3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11.05 718.46 7.41 0.0l 0.1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5.05 135.69 30.64 O.29 4.7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26.70 138.25 1I.55 0.09 1.47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18.54 20.06 1.52 0.08 1.33
其他制造业11.35 】o.86 ~0.49 —0.04 —0.70
。数据均来自于2003—2004年‘湖北统计年鉴》.总产值单位为亿元.
22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根据表4,需求收入弹性位于前几位的产业分别是:普通机械制造业
(7.22),食品制造业(7.07),木材加工及制品业(6.67),黑色金属冶炼及
加工业(5.0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7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3.58),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88),家具制造业(2.14),纺织业(2.10),造纸及纸
制品业(2.06)。这些产业在预测期内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因此,
可以考虑作为主导产业的候选。
3.1.4关于产业可持续发展性的量化分析
我们用2001年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产品的成本费用值与其利润总额的比值计
算出各个产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结果见表5)来衡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表5: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利润成本费用利
产业产品销售收入成本费用
总额润率(%)
食品加工业161.00 4.78 156.22 3.06
食晶制造业37.41 1.54 35.87 4.29
饮料制造业76.12 3.20 72.92 4.39
烟草加工业89.98 —0.42 90.40 —0.46
纺织业188.03 0.88 187.15 0.47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100.55 2.34 98.21 2.38
皮革、毛皮、羽绒10.13 0.23 9.90 2.32
木材加工及制品业16.63 0.70 15.93 4.39
家具制造业11.44 0.53 10.91 4.86
造纸及纸制品业50.92 i.75 49.17 3.56
印刷、媒介的复制26.73 2.18 24.55 8.8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 77 0.27 5.50 4.91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46.96 —2.32 149.28 一1.5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193.61 0.81 192.8 0.42
医药制造业93.51 8.8l 84.70 10.40
化学纤维制造业23.6l 0.13 23.48 0.55
橡胶制品业17.儿—0.60 17.71 —3.39
塑料制品业54.2l 3.67 50.54 7.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69 4.37 142.32 3.07
。数据来源于2002年‘湖北统计年鉴).单位为亿:元.
:13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lS THESIS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62.15 10.98 251.17 4.3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55.62 0.68 54.94 1.24
金属制品业82.44 3.69 78.75 4.69
普通机械制造业68.88 —0.01 68.89 ~0.01
专用设备制造业75.10 2.27 72.83 3.1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2.43 24.33 488.1 4.9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3.17 4.39 88.78 4.9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21.56 19.94 101.62 19.62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19.70 1.87 17.83 10.49
其他制造业7.96 0.20 7.76 2.58
根据表5,产业可持续发展性位于前几位的产业分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业(19.62%),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10.49%),医药制造业(10.40%),
印刷、媒介的复制(8.88%),塑料制品业(7.2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9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9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4.91%),家具制造业
(4.86%),金属制品业(4.69%),饮料制造业(4.39%),木材加工及制品业
(4.39%)。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
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将以上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候选之列可以充分保证所
选的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
3.1.5关于产业就业功能的量化分析
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矛盾是就业问题。2001年,湖北省公布的失
业率为3.6%但这个数字仅限于城镇纯公开的失业(即与任何单位没有关系),并未
把大量的下岗职工统计在内,而纯公开的失业只统计到当地劳动就业部门的登记人
口,所以,实际的失业率要大大高于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
劳动部门的联合调查,1995年我国的城镇非公开的隐形失业率为18.896,比官方公
布的高5倍多(袁志刚,1997)。据此估计,湖北的失业率可能在18%以上。巨大
的就业压力,需要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来缓解。因此,湖北省在选择主导产业时,
要充分考虑到就业问题,处理好工业部门扩大就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我们用2002年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就业人数占整个制造业人数的比例来
衡量其就业规模,用2002年各产业的总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比值来衡量其就业
密度,然后取就业规模和就业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衡量产业就业功能的就业综合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指数(计算结果见表6)。
表6: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就业综合指数@
平均就业人总产值就业密就业规就业综合
产业
数(万人) (亿元) 度(%) 模(%) 指数(%)
食品加工业7.85 181.57 4.32 4.29 4.31
食品制造业2.73 44.51 6 13 1.49 3.Bl
饮料制造业4.03 89.37 4.51 2.20 3.36
烟草加工业t.89 92.50 2.04 1.03 1.54
纺织业25.49 221.45 11.51 13.94 12.7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10.38 112.10 9.26 5.68 7.47
皮革、毛皮、羽绒0.85 10.68 7.96 0.46 4.2l
木材加工及制品业I,06 20.90 5.07 0.58 2.83
家具制造业0.78 13.79 5.66 0.43 3.05
造纸及纸制品业3.79 65.09 5.82 2.07 3.95
印刷、媒介的复制2.25 36.11 6.23 1.23 3.7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63 5.07 12.43 0.34 6.39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26 148.66 O.85 0.69 0.7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15.38 223.96 6.87 8.41 7.64
医药制造业6.60 122.59 5.38 3.61 4.50
化学纤维制造业1.39 18.22 7.63 0.76 4.20
橡胶制品业1.72 21.74 7.91 O.94 4.43
塑料制品业3.5l 61.97 5.66 1_92 3.7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56 176.47 9.38 9.06 9.2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13.03 289.68 4.50 7.13 5.82
有色金属冶炼及爪延加工3.81 71.40 5.34 2.08 3.71
金属制品业4.99 89.7l 5.56 2.73 4.15
普通机械制造业8.64 116.15 7.44 4.72 6.08
专用设备制造业7.20 86.02 8.37 3.94 6.1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6.50 711.05 3.73 14.49 9.1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76 105.05 4.53 2.60 3.5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32 126.70 2.62 1.82 2.22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1.72 18.54 9.28 O.94 5.1l
其他制造业0.75 11.35 6.61 O.41 3.5l
。数据来源于2003年‘湖北统计年鉴'.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lS THESIS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各产业中就业功能位于前几位的产业分别是:
纺织业(12.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2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1l%),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7.46%),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7.47%),文教体育用品
制造业(6.39%),专用设备制造业(6.16%),普通机械制造业(6.08%),黑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5.82%),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11%)。将这
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候选能够很好的带动湖北经济和就业全面增长。
3.1.6关于产业技术进步的量化分析
关于制造业各产业的技术进步状况,我们用2002年各产业科技活动人员
数与年平均职工人数的比值计算出该产业的技术进步率,以此来衡量各产业的
技术进步状况。
表7:湖北省制造业各产业技术进步率回
全部职工年平均人科技活动人员
产业技术进步率(%)
数(万人) 数(人)
食品加T业7.85 465 0.59
食品制造业2.73 484 1.77
饮料制造业4.03 701 1.74
烟草加工业1.89 849 4.49
纺织业25.49 4397 1.72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10.38 1473 1.42
皮革、毛皮、羽绒0.85 12 0.14
木材加工及制品业1.06 354 3.34
家具制造业0.78 N.A. N.A.
造纸及纸制品业3.79 1199 3.16
印刷、媒介的复制2.25 4 0.0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63 M A. N.A.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26 453 3.6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15.38 4278 2.78
医药制造业6.60 3287 4,98
化学纤维制造业1.39 328 2.36
橡胶制品业1.72 523 3.04
塑料制品业3.51 967 2.75
。数据均来自于1999—2003‘湖北统计年鉴).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56 1133 0.6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13.03 3390 2.6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3.81 790 2.07
金属制品业4 99 1315 2.64
普通机械制造业8.64 3648 4.22
专用设备制造业7.2() 2713 3.7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6.50 16484 6.2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7 E| 1403 2.9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32 3128 9.42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1.72 1146 6.66
其他制造业0.75 N.^. N,^.
从表7可以看出,技术进步率位于前几位的产业分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业(9.42%),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6.6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62%),医药制造业(4.98%),烟草加工业(4.49%),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
(4.22%),专用设备制造业(3.77%),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6096),木材加工
及制品业(3.34%),造纸及纸制品业(3.16%)。
3.2湖北省制造业主导产业的确立及其相关分析
反映主导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如上所述。这些指标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
导产业的功能和作用(见表8所示)。
表8:制造业中分项指标位于前几位的产业
关联效应比较优势增长潜力可持续发展就业功能技术进步
交通运输食品加工普通机械电子及通信纺织业电子及通信
电子及通信交通运输食品制造仪器仪表非金属矿物仪器仪表
黑色金属烟草加工木材加工医药制造交通运输交通运输
有色金属医药制造黑色金属印届4 化工医药制造业
纺织业黑色金属电气机械塑料服装烟草加工
电气机械饮料化工交通运输文教体育普通机械
机械制造服装石油加工电气机械专用设备专用设备
金属制品印刷家具制造造纸普通机械石油加工
服装非金属矿物纺织业家具制造黑色金属木材加工
纺织业造纸饮料仪器仪表造纸
27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ilESIS
根据表8中制造业各产业分项指标位于前几位的产业,在兼顾产业升级原
则和产业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下,我们可以确定现阶段湖北制造业主导产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
医药制造业。2003年,这四个产业在整个制造业的总产值比重为37.27%,增
加值比重为31.09%。这些产业较快的增长速度和带动效应,将对整个湖北制造
业的快速增长、产业升级、就业扩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此外,烟草
加工业因有悖环保和健康、属夕阳产业而不予选择,食品加工业因其处于产业
链最前端且后向关联不大也不予考虑。值得商榷的是化工业和纺织业,化工产
业因我省具有一定资源优势且其产业关联度较高,纺织业是我省传统优势项目
且具备很强的就业功能,可作为次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予以发展。
下面就确立出来的四个主导产业进行相关分析:
3.2.1交通运输设备翩造业——汽车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湖北最主要的就是汽车工业。汽车是一种需求弹性
很高的产品,在美国其弹性值达到2.4E;。依照国际经验,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500—800美元时,汽车尤其是小轿车将出现爆炸性需求,时间持续十年左右。
2001年湖北省在岗人员平均工资为8619元,约折合1000美元,因此对轿车的
需求量必将持续高速增长。此外,汽车工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以我国为
例,汽车工业消耗了45%的平板钢化玻璃,11.2%的工程塑料,32%的轮胎,8%
的石棉制品。汽车工业还被称为“国家最大的技术和技能的储藏库”,能有力
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
湖北省汽车工业目前已形成了以东风汽车(辖日产项目、神龙项目、本田
项目)为龙头,相关零部件产业相配套,.连贯十堰、襄樊、孝感、武汉的汽车
工业走廊。2001年生产汽车22.21万辆,实现产值432.2亿元,是湖北省制造
业中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在全国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目前东汽已形成年产15
万辆中型卡车的能力,拥有7个基本型号150多种车型,是世界三大卡车厂之
一。2003年6月9日,由东风汽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合资打造的新“东风汽车有
限公司”也已在武汉正式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67亿元人民币,中外股
东各占50%,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合资项目。另外,湖北省在电动汽车的研
制与开发方面也占得先机,武汉理工大学已有近10年的电动汽车研发经历,
28
⑨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HESIS
武汉大学的电化学研究,长江动力公司电动专用车的开发,华中科技大学开关
磁阻电机的研制,都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3.2.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具有较高的关联效应,它后向可拉动矿产采选、电力、煤炭、交
通运输业的发展,前向又为汽车、飞机、轮船及其它机械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
料。建国以来,钢铁工业一直是我国的主导产业。虽然我国钢产量已跃居世界
第一。但人均钢产量只有1 19公斤,要达到人均钢产量700公斤的重化工业完
成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钢材消费量将
以较快速度增长。此外,钢铁工业生产率的上升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各国数据
都表明,在人均收入300-1000美元的发展过程中,钢铁工业的生产率增长率
仅次于机械行业而列第二位。
湖北钢铁工业历史悠久,钢铁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五名,武钢、鄂钢、冶
钢在全国钢铁市场具有较大影响,竞争力较强。其中,武钢是我国钢铁工业品
种、规格最齐全的重要板材和关键钢材生产基地,具备较强开发和生产新产品
的能力。其所生产的高强度桥梁钢、压力容器钢、低焊接裂纹敏感钢、取向硅
钢片等都属国内十分短缺的替代进口品种,在国内基本仅武钢独家生产,具有
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湖北省丰富的资源状况十分有利于发展大耗水、大耗
能、大运量的冶金工业。湖北省素有“干湖之省”之称,水资源丰富,自产水
资源总量981.3亿m3,居全国第十位,而过境客水量6338亿m3,为境内水资
源总量的6.7倍,江河湖泊各类水域总面积177.6万hm2,可养水面64万hm2,
仅次于安徽省,居全国第二。湖北省可开发水能资源3797力J kw,电力特别是
水电工业发达(葛洲坝、三峡电站)。这些为发展大耗水的工业提供了丰富的
水源和动力源。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有铁、铜、金、重晶石、萤石
等,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重要的依托。湖北省区位适中,交通便利,素有“九
省通衢”之称,为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3.2.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国光谷”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的关键部门。它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技术进步快
的突出特点,不仅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各种大型、重型加工设备和进行超微、超
29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FSIS
细、超薄加工的精密设备,而且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品种繁多、型号复杂的材料。
因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将会带动原材料、机械工业、化学工
业等很多部门的较大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的兴起不但有助于支
持包括信息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将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首选行业。世
界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都表明了这一点。从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其很强的吸
引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很高的渗透性使许多制造业从产品性能、工艺装备到生产
过程的控制、管理及设计开发出现了根本的变化。由于电子机械对传统机器的
取代,使传统产业的面貌为之一新,在装备和产品的性能、质薰、档次和整个
生产体系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家用电子产品也飞速发展。此外,由于电子
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它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以及服务业效率和质量的
提高,使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成为当今世界
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最快的产业。
2l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技术和产
业的发展,并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运行方式。为超常规地发展电
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湖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于2000年制定了建设
“武汉·中国光谷”的宏伟规划。国家计委2001年7月6日下文,正式批准
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同年。全省电子信息产
业制品制造业实现高速增长,增幅达54.90%,居全国第一位。2002年,武汉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继续夯实基础,稳步推进“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光电
子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
强。东湖高新区光纤年生产能力250万Km,光缆年产能力6万I(IIl,产量雄居
全国第一。武汉作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通信产品研
发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激光产业基地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湖北发展光电子产业,有着技术人:于与产业现实基础两大优势。从前者看,
2001年武汉市拥有两院院士45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8个,普通高
等院校35所,科研设计单位739个,备类专业技术人员45万人。武汉邮科院
已有两项IP标准获国际电信联盟批准,华中科技大学建有全国第一个激光技
30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tIESIS
术国家实验室和激光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并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lO项。
从后者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共有研发、生产企业143家,
其中信息光电子企业59家,能量光电子企业12家,软件企业72家,实现收
入60.3亿元(1999年数据)。武汉科技资源的巨大能量也由此被激发出来。在
“中国光谷”,国内外大公司纷纷进驻,大批海内外精英纷至沓来,平均每天
诞生3家企业。2001年,“中国光谷”完成科工贸总收入330亿元,实现财政
收入11.6亿元,较上年增长30.7%和75%。近年来,“武汉·中国光谷”的建
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有~批企业集团如长飞光纤光缆、华工科技、烽火通
信等成长为行业翘楚,有的还成为上市公司。
3.2.4医药制造业——“中国药谷”
医药产业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生命产业。预计在“十五”期间,我国医药
产业将保持年均15%的速度递增。从国际上看,医药产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
快的5个产业之一。它的技术含量高,医药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也较强,
可以带动相关化学工业、医疗器件工业等的发展。医药产业中的生物制药是新
技术革命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虽然生物制药的产业规模小,但其
研究开发很迅猛。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完成.生物技术药品的研制和开
发将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生物制药将在改善人类生活方式、促进人类健康长
寿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它也是进入主导产业的一大产业。
近年来湖北大力加强医药工业建设,已初步形成医药产业基地和中药材种
植基地两大基地。其中医药产业基地已形成了以庙山为核心的武汉中药基地、
鄂州葛店生物医药基地、八峰氨基酸生产基地、广济药业维生素B2生产基地
四大基地,它们和百科药业布洛芬生产基地及潜江眼药生产基地等一起拉动了
湖北医药工业的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鄂东北(大别山区)、
鄂西北(武当山、神农架林区)、鄂西南(恩施山区、武陵山脉)三大基地。
我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雄厚的科研优势,仅武汉市涉及生物医药的研究开
发机构就有58个,研究开发人员4000多人,拥有6位院士、8个国家熏点学
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
朝阳产业,已是21世纪世界各国竟相发展的焦点之一。2001年12月国家科技
3l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HESIS
部正式批准葛店开发区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这是首家
国家级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中国药谷”注册亮牌之后,迅速显现品
牌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招商吸引力大增。湖北中医学院科技园、武大基因研
究院、中国地大矿物药、武汉春天生物、安徽弘康药业等项目纷纷落户葛店。
在2002年5月鄂港经济合作洽谈会上,葛店签定合同协议12个,协议引资3.42
亿美元,占全省协议利用外资的16%。目前,“中国药谷”的建设还只是开了个
头。“中国药谷”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有中心区、生物工程区、西药区、中
药区、医疗器械区、孵化区、生活区和市场区构成。2005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
值将突破100亿元。除“中国药谷”外,武汉也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本市
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据了解,武汉市从2000年起用10年时间,拟将生物
化工项目列为“跨世纪发展重点”,力争在生物农药、生物医药、生物保健品、
生态环保等几个方面力争取得进展,并使之成为武汉市在新世纪的一个新的经
济增长点。以葛店“中国药谷”和武汉“跨世纪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项目为
依托,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将在2005年,全省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总产值达
到400亿元.其中新医药产业、农业生物工程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和100
亿元。
3.3发展产业集群,振兴湖北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制造业主导产业确立之后,需要实施有效的产业发展手段和政策措施来推
进主导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是振
兴湖北制造业的~项重要并切实可行的方法。
所谓产业集群,即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有机地聚
集在一起。通过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通过互补和创新而赢得集体竞
争优势。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
造商,以及与技术或投人相关的产业公司。此外,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
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实践证明,集群发展是
现代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例如,意大利北部的皮革、服装产业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lS THESlS
集群,美国硅谷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台湾地
区的计算机产业集群,以及广东东莞正在兴起的计算机配套件产业集群、浙江
的轻纺和日用小商品产业集群等。湖北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基地,应抓住世界制
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这一有力契机,以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
结构升级,重振湖北制造业雄风。
目前湖北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呈三个层次,正在逐步形成和展
开:
(1)以武汉为中心的综合制造业产业集群
武汉是全国知名的特大型城市。该市冶金制造业、汽车工业、化工制造业、
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光电子工业等等,都具有较雄厚的基础,是湖北现
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光谷”的建设、东风汽车公司总部的迁入、一批
著名跨国公司的投资、大武汉都市圈的规划等等,都在逐步强化武汉地区现代
制造业的发展势头。因此,武汉及其周围地区是湖北建立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
的主要依托。除了传统的优势产业以外,该地区应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和具有
高加工度的精密制造业。武汉、黄石、鄂州、孝感、仙桃等地应密切协作,把
该地区建设成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不相上下的制造业基地。其中,
武汉应该称为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大都市。
(2)以开发区为中心星月分布的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
自1991年以来,我省陆续建立了武汉东湖和襄樊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又
在黄石、葛店、宜昌、荆州、十堰、孝感、黄冈、荆门建立了8个省级高新区,
在仙桃、武穴、石首建立了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这样,我省高新园区的总数
达到13个,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共26个,初步构筑了以武汉为龙头的沿江高
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框架。据统计,2000年、2001年以及2002年上半年的全
省高新区技工贸收入分别达到417亿元、551.57亿元和326亿元,其它一些主
要经济指标也连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方面,
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具有相当实力的研发能力,其生产技术主要来源
于企业自有技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并且在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高新
区通过优惠政策和优化环境吸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入区,推进产
学研合作,加速了技术创新与转化进程,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
33
硕士学位论更
MASTERlS THESIS
高新区内大多已建或在建以“孵化”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中
心,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正逐渐形成。并引进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如雪铁龙、可口
可乐、西门子、爱立信、现代等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办厂,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
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积累,这些
开发区都已具备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较好基础,应该成为我省现代制造业产业
集群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托。当然也有一些开发区名不副实,开发效果甚微。各
级政府在考虑我省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布局时,不应仅仅根据其是否具有开
发区的招牌,而应根据其现有的开发条件和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慎重决策。
(3)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中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借助于大型工程项目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建立现代制造业产业集
群,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十多年来,围绕三蛱工程建设,湖北
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机遇,依托于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两大项目的建设,以宜
昌为中心的新型制造业产业集群也正在逐步形成。除了利用原有的制造业基
础,建立起磷化工和农化工为主体的化学业基地外,宜昌及周围地区围绕三峡、
葛洲坝等大型水电项目建设,也发展了一批新的制造行业,例如水泥为主体的
建材业、大型装备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
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合理布局,不仅影响着湖北省的经济格局的重新分布,
影响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而且必然会影响到各地方财政收入、经济效益、
就业格局的变化等众多因素。布局制造业产业集群,确立各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必须从全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布局的总框架下,结合各地区的优势特点,进
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位布置和产业选择,使各制造业集群能在“全省一盘棋”
的格局下协调发展。各集群区的产业选择应符合区域分工的客观要求,依据本
地区的特定情况和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例如,武汉市具有雄厚的现代制造
业基础,又是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集中地区,科技力量突出,其制造业发
展在突出高技术性特点的同时,其产业选择也具有多元化、综合性特点:而其
他的制造业集群则限于条件限制,应重点发展少数几个由优势的产业部门、培
育区内的主导产业。襄樊高新区以机电一体化和高效节能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
术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效益:葛店高新区以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
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为契机,初步确:芷了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在全区产业
3·l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FSIS
布局中的主体地位:黄石高新区作为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以电子信
息产业为重点,优先发展智能卡等安全保密产品:十堰高新区充分发挥十堰车
城和山区的中草药两大资源优势,正大力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和生物医药
产业;仙桃高新园精细化工和武穴高新园新医药的产业优势也已显现出来。
最后,为了加快湖北省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
措施:
(1)加快大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加强省市之间的协调,突破城市区划的
限制,形成有机联系的优势城市群体。支持武汉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以
武汉为中心的工业经济圈和经济协作区建设,加快构筑内部专业化分工明确、
紧密协作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2)加强开发区建设。明确开发区的管辖面积,落实开发区的财政权利,
突出各个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加强开发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开发区的级别实
行动态管理。改善各类开发区的软硬环境,加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增强
对外引进项目的吸引力。
(3)加强对国家重点工程与湖北制造业发展机会的研究,特别要利用好
国家正在实施和今后将要实施的南水北调、路网建设、军事装备升级等重大工
程中所包含的机会。
(4)重点加强武汉、黄石、襄樊、宜昌、鄂州、荆州、十堰等地传统制
造业的现代化改造。
(5)积极推进全省制造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竞争性制造业企业
的民营化,壮大我省民营企业家队伍,造就20~30家声震华夏的民营制造业
明星企业。同时要搞好国有企业治理方式的改革,彻底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
制。
(6)突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功能。当前特别要协助解决好各类民营企业
的融资问题、国有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和中央在鄂企业的后勤社会化问题等。
笔者相信,在充分落实了上述措施以后,湖北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能够在
今后十年内取得快速的发展,迅速建立其在国内外应有的地位,湖北省制造业
的腾飞将指日可待!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IIESlS
参考文献
[1]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1
[2]W·w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一现代经济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4]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结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5]钱纳里等.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6]江世银.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兼论四川的主导产业选择.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2
[7]张海洋.湖北制造业的主导产业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4.10
[8]魏敏,李国平.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个关于陕西省主
导产业选择的案例.科学学研究,2004.1
[9]任小华,易朝路.湖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2
[10]陈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含义、原则与基准.重庆社会科学,2003.6
[1 1]徐峰.湖北经济的柱石.软件世界,2003.1
[12]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3.2
[13]戴宾,秦薇.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社会标准及其应用.社会科学研究,
2001.3
[14]阚滨,张德荣,韩长金.地区支柱产业选择的标准.经济研究参考,1997.35
[1 5]董逢谷.上海市投入产出表支柱产业选择实证分析.上海统计,2001.4
[16]武汉市统计局文组.新时期武汉支柱产业选择.长江论坛,2001.2
[17]关爱萍等.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统计研究,2002.12
[18]王家新.论支柱产业的概念、选择及作用原理.江苏社会科学,1995.4
[19]阚滨,张德荣,韩长金.谈确立地区支柱产业及其选择标准.宏观经济管理,
】997.2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20]杜晓君,麻嫒.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4.2
[21]闰威.湖北建立现代制造业密集区的主导产业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4。1
[22]王开章等.地区主导产业定量选择及优化调整研究.地理研究,2003.1
[23]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4]张圣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分析.经济问题,2001.1
[25]钟杏云等.谈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及其实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3
[26]陆俊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展主导产业.当代财经,2003.6
[27]赵慧英.试析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经济与管理,2003.9
[28]冯江华等.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辨析.生产力研究,2003.3
[29]李京文,齐建国,汪同三.我国未来各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与支柱产业选择.
管理世界,1998.2
[30]王敏.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AHP模型及其应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1.4
[31]牛冲槐.层次分析法在选择山西主导产业中的应用.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2.6
[32]李岩.产业关联效应的计量分析及主导产业的选择.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4.3
[33]李乃英.地区主导产业选择案例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2
[34]陈刚.主导产业概念内涵新探.理论导刊,2003.9
[35]熊胜绪.湖北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思路.湖北社会科学,2002.2
[36]陈梅.实现湖北工业大发展的着力点.统计与决策,2003.7
[37]郭所林等.50强湖北工业的脊梁一一对全省销售收入前50家企业的实证
分析.统计与决策,2003.7
[38]高钟庭等.论工业化的性质.河北学刊,2004.7
[39]“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文组.对工业化的从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当代经
济科学,2004.3
[40]赵跃龙等.脆弱生态环境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地理,1999.2
[41]雷钦礼.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5
37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42]何其祥.投入产出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3]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4]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45]胡本田.论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技术经济,2004.6
(46]金元欢,王建宇.区域经济学.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47]丁宝山,任建平.产业经济辞典.北京:中国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48]刘克利等.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系统工程,2003.5
[49]刘再兴.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
[50]汪同三等.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51]党耀国等.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与数学模型.经济经纬,2004.6
[52]王克振等.新时期甘肃省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研究.兰州学刊,2004.5
[53]李勇等.湖北高新技术发展区“一圈二带”特色主导产业评价与布局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6
[54]赵玉林等.湖北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武汉理工大学
学报,2004.9
[55]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6]何景明.主导张寿,李悦.加快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光明日报(京),
1998-1—9
[57]李强,薛天栋.中国经济发展部门分析兼新编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58]朱欣民.论主导产业选择标准.社会科学研究,1997.4
[59]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1999—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2002
[6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2000-2002
[61]Hirsehman,AlbertO、,The S缸ategyofEconomicDevelopment。NewHayer: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62]Rostow,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3R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1lES JS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1、《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载《商业研究》,2002
年第12期:
2、《近年来我国财政扩张“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载《湖北省计划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激励机制的建立》,载《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
学报》,2004年第1期:
4、《第六届全国政治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载《经济纵横》2004年第8期;
5、《由独立董事引起的对设立独立监事的思考》,载《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
第12期;
6、《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下的动力机制》,载《中国学术论坛》2004
年第6期;
7、《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载《中国学术论坛》2004年第12期;
8、《城市经营的主体刍议》,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综合版;
9、《试论治理国有企业的动力机制》,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研究
生专版。
⑧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后记
本文是在导师肖殿荒博士、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该文
从选题、谋篇布局、文字撰写到最终定稿,整个过程都倾注着肖老师的智慧和
心血。肖老师诲人不倦,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肖老师严谨的治
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将使我受益终身。在此,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忠
心的感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曹阳教授、张绍焱教授、刘小怡教授、梅德平副教授、
李庆华副教授分别就文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精到而弥足珍贵的意见。徐绍华老
师、资料室陈耀梅老师在资料收集中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众位师长多年来对我
的关心、培养与教诲,我没齿难忘。感谢各位师长对我的成长和发展的良好影
响。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朋友李京京、梁慧、黄佳丽、陈卫华、王宇峰、刘
旺霞等对我的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我还要把我最诚挚的感谢献给我的父母,是他们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才能够使我在学业上不断进取。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囿于本人的学识和相关资料数据的欠缺,论文中可能
存在种种不足和谬误,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赵波
2005年5月于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