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30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变动的研究

南开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收入差距变动的研究
作者:蒋雅文
年级:2001级
专业:政治经济学
研究方向: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导师:高峰教授
南开大学经济系
二零零五年五月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变动问题,是本文的研
究主题。二十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是全球化空前发展的时期,商品、资本、货
币、信息的国际流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在这一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的收入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激烈争论,并由此
导致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看法。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弄清近几十年来国际收入
差距变动的实际情况及其原因,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
化:而且有助于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影响穷国与富国闻收入差距变动的,
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以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提供
借鉴。这一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文除导言外共分为五章。
导言中首先说明了论文选题的意义。通过分析二十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可以对经济全球化有更清楚的认识,为
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经验。其次是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中心思
想作了扼要的概括。
第一章对国家之间收入差距变动的有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硬方主流经济
学和马克思主义及左派经济学家的各种理论,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就
为后面各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线索。
第二章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研究。首先对有
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实证资料作了比较,指出分歧的根源在于进行实证分析的方
法不同。然后提出了笔者自己的实证考察数据,并得出结论:只有少数国家和地
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的收入差距都扩大了;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无论是否包括中国,世界不平等
程度都有所上升。
第三章进一步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
带来的影响十分复杂。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边
缘化的发展中国家。另一类是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中、但受损大予受益的发展中
国家。这两类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都扩大了。再一类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缩
小了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发展中国家。论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国家为例,分别
对这三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四章主要讨论经济全球化影响穷国和富国之间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和机
制。主要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的影响,以及货币与信息的空前国际流动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同时说明,发展中
国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应对措施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化的不同
的经济后果。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发展中国家如果根据本国国情制定
合理的发展战略,就可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实现自身经济和收入的持续
增长。
第五章讨论了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政府类型与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选择可能
具有的联系。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论证了我国在经
济全球化中的发展战略。
本文的探讨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新意:
第一,实证分析上有所推进。在对穷国富国之间收入差距变化的现有研究成
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独立的实证考察,并得出结论:在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扩大了: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缩小了与
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都有所扩大。
第二,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之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提出了看
待经济全球化的科学态度。简单地断言经济全球化是好事或是坏事,都是不对的。
无原则地美化全球化或盲目地拒绝全球化也都是错误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并
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同时要趋利避害,努力利用全球化谋求自身的发展。
第三,总结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探讨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途径。
强调发展中国家必须在代表民族利益的明智政府的主导下,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
战略,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和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第四,论文分析了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和不足,试图为中国
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并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提供对策
建议。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国际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战略
Abstract
The alteration of income gap with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a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center of this thesis.The last twenty or thirty years of 20“century was
a period of unprecedented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During thiS perio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ommodity,capital,money and information
had realized an extraordinarily scale.Had income gap been enlarged or
reduced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during thiS
period?The firework about this has induced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economic globalization.So,understanding the fact and reason of
alteration of internation81 income gap by studying for such topic in
recent decades not only help US obtain correct knowledg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ut benefits the more study for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upon alteration of income gap between the poor countries
and the rich countries.The study iS possess of an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t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decis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shorten income ga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rticl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iS selection was explained in the
introduction.By an analysiS of alteration in income gap with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20“
century,mor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hall be understood clearly and some
ideas and experience have been offered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take
part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significance of thesis selection had
been summed up the study opinion and core in the thesis.
In chapter 1,some different theory about alteration of income gap
within countries had been discussed with objective analysis and judgment
including theories of artery economics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Marxism
economics and leftist economist.Such analysis and judgment may provide
theory base and thought clue for the study in consequent articles.
In Chapter 2,the study by actual instance was offered for the
alteration of income gap with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By comparison with some actual instances upon this issues,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argument root results from the difference of
instances analysis.The author concluded by his survey data of instance
that only a few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d shortened their income ga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during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income gap of mos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had
been enlarged.The extent of inequalities in the world had been enlarg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20”century,whether China was included
or not in it.
In Chapter3,some last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d been
classified for more analysis.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d brought a
complex influence upo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se countrie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alogs:the catalog one is that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volved in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the catalog
two is that the benefit of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taking part in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may be less than damage:The income gap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se two catalog had been enlarged:the catalog
three is that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d shorten their income ga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 this thesis,taking
some countries as a representation,the reason of alteration of income
gap with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se three catalogs had
been analyzed.
In Chapter 4,the reason and mechanism for the poor countries and the
rich countries had been discussed under influe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ome influence upo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lowing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s,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a unprecedented flowing of money and information
had been analyzed and different attitude and measures towards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uld lead to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910b8lization of economic in a large scope.Opportunities
and risks are existing together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If a developing
country makes out a developm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actual fact of own
circumstances,it may realize everlasting increase of own economic and
income by some proper measures fo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chapter 5,possible linkages owing to government type and different
sel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had been discussed and the
author had addres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in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by means of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 of countries.
A certain of new creative opinion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iS article:
1.Some creation for instance analysiS:on basiS of comparison of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for alteration of income gap within the poor
and the rich countrieS,author made own conclusion by independent survey
that dur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extent of nonequaliza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world was enlarged only a few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d shortened their income ga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the income gap
of mos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been
enlarged.
2.According to objective analysis of influence upon income gap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 scientific attitude toward economic
global ization was advocate.It was incorrect to allege tha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aS good or bad and beautification for economic
global ization and rejection of economic without any principle was also
incorrect.A developed country should acclimate and participate the world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proper manners to develop own economy.
3.The article had summed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developing d
countries and sought the way to shorten ga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It
was emphasized by the article that a developing country shall make proper
economic strateg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 wise government in
re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 to realize an everlasting growth of
economics and raising of income
4.The advantage and deficiency during participation into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s of China had been analyzed by the article and
some suggestions had been offered for continuous increase of economic and
graduated reduction of ga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during 910b8lization
0f economi CS.
Key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income gap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
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变动的研究》系本人
在南开大学工作和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
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第一作者),即著作权人。现本人同意将本作品收
录于“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
版与印刷版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而引起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图书馆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同意
南开大学图书馆在下述范围内免费使用本人作品的电子版:
本作品里交当年,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浏览以及论文全文部分
浏览服务(论文前16页)。公开级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于提交1年后,在校园网上允
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
注:本协议书对于“非公开学位论文”在保密期限过后同样适用。
院系所名称:经济学院经济系
作者签名:
学号:011749
日期:2005年6月1日
一、选题的目的:
导言
经济系统的运转交织着利益的矛盾与冲突,需要通过分配制度加以调节和规
范。良好的分配规则是经济利益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
程中,社会制度不断演进,分配规则不断发生变化,收入分配制度发展至今仍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认为他们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绝对合理的、无需变革的,恰
恰相反,分配问题往往是最敏感的,最常遭到批评的。从最直观的感觉来看,进
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收入不平等状况在全球普遍地恶化了。这是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还是现存社会制度无法克服的难题?经济高速增长与合理
的收入差距的共存能否成为一种可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的收入差
距必然扩大吗?
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
重要问题。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得到了好处,在国民收入普
遍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没有扩大,这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也在缩小;然而也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感
觉受到了掠夺,国内国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也迸一步加
大。这也正是反全球化声音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这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困“极化”现象,导致经济社会的不稳定。从世界范围来
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收入差距似乎是在扩大而不是缩小,世界可能变得越来
越不平等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各国的共同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普遍提
高。当发达国家的人们在寻求更高质量生活的时候,非洲人民却仍然食不累腹。
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已经独立一个世纪了,但是和殖民统治时期一样,贫困问题
依然是困扰这些国家的主要问题之一。不过,在这个问飚上,国外学者的看法并
不一致。也有人认为各国的收入差距正在缩小。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这个问题
显然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以得出一个符合实际的结论。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是否与经
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相关,经济全球化究竟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进
而,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或者扩大,能否作为刿断经济全
球化优劣的标准?这些问题也是应该深入探讨的。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经济
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过
去仅从一国内部的各种因素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式正在过时。许多过去看来只是一
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放到与全球联系的角度来考察。于是出现两种
截然对立的观点和态度。一方是赞同经济全球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日益
加速的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有利于缩小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目前国
家之间收入差距的问题不应该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而是由于经济全球
化发展得还不够。另一方是反对经济全球化,认为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并
不必然缩小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多数情况下反而使这一差
距越来越大。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贸易格局必然有利于发
达国家而不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加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都不健
全,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大大扰乱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
系,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面前束手无策,并饱受金融危机之苦。对这两种
观点我们也需要认真研究。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正面和负
面的双重影响。问题在于,我们应当深入地分析全球化的各种影响,而不应片面
地断言全球化是绝对的好事或绝对的坏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经济全
球化对各国之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真正做到趋利
避害。
探讨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在于为发
展中国家寻求正确的发展战略。在全球化进程中,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落
后于发达国家,但也确有少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
间的收入差距,为不发达国家谋求增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有通过对这
些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和研究,才能最终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中的哪些因素是有
利于发展而哪些因素是阻碍发展的。这将为发展中国家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
收入差距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之间
和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差距的变化;二是不发达国家之问和不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差
距的变化;三是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为了使研究的主题
更加集中,这篇论文主要讨论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
收入差距变动的问题,时间范围限定在最近=、三十年的变化上。探讨在全球化
背景下,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和原因,国家贸易和资本流
动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变化的作用机制,以寻求促进不发达国
家经济发展并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战略与方法。
收入分配问题由于涉及到价值判断,属于规范的经济学分析。不同学者对平
等的理解不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不同,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去采
集数据,偏好某些分析方法,结果就无法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这也正
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收入差距问题论战激烈,却难以得出结论的一个重要原
因。
西方正统的经济理论无法对国家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给予令人信
服的解释。按照新古典的理论。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
加强。有利于缩小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理论
在经验方面还得不到充分支持。也有一些激进派经济学家提出各种理论来解释发
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尽管某些批判性分析鞭辟入里,但提
出的解决办法却是没有出路的——与发达国家“脱钩”以抵制全球化的影响。当
代的实际情况是。全球化的影响早已深入到各个经济领域,而且渗透在经济、政
治、文化、环保等各个方面。抵御全球化影响的做法无疑是行不通的。无论是发
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正视全球化的影响,面对现实、理性思考才是唯一的出
路。
为了细致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影响,笔者将
不发达国家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缩小的发展中
国家和地区,如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典型是韩国、中国台湾等;一类是受全球
化影响而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发达国家,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属于这一
类;一类是虽然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扩大了,但主要不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
而是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为典型。笔者力图通过实证资料
分析,来比较全面地研究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影响。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一、分析和比较现有的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变动的经验研究,
找出相对合理的分析方法和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证分析。
针对全球化条件下富国与穷国的收入差距究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的争论,
笔者分析了不同学者的讽点和论据,指出这一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统计方
法、数据选择和衡量标准的差别所导致。笔者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无论是否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都上升了。但国外有些学者
则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下降了,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
低收入国家并没有被纳入到统计分析中来。
研究表明:全球的基尼系数高于各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这说明我们这个世界
的经济不平等不仅仅是由于国内收入差距构成的,更大程度上是由国家之间的收
入差距带来的。从总体上看,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收入差
距是扩大了:但是仍然有少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
这就为那些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平等,忧虑不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日益恶化的
有责任感的人们提供了某种安慰和希望。毕竟有部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从经济全
球化中得到了真正的好处,在追赶发达国家的努力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二、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后果。经济全球化本身谈不
上好和坏,资本流动和贸易自由化均有可能为不发达国家带来收益或者损失。经
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取决于不
发达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战略、手段和必要的制度建设。经济全球化为资本和技术
缺乏的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风险和不利因素也是始终存在的。
通过对成功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总结经
验,可以为不发达国家制定正确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三、分析经济全球化中国际贸易、资本流动、货币流动和信息流动的加速对
于穷国富国之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这既是对传统的贸易理论的反
思,也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不发达国家收入状况相对恶化的成因的深入探讨。由于
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理论在解释经济全球化给发达
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带来的利益得失方面显得没有说服力,必须应用新的理论来解
释。
由于规模经济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全球化为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升级提供了可能。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在政府政策导向下首先生产具有比较优
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继而逐渐发展具备市场前景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
产业,中国台湾、韩国就是成功的例子。政府的明智选择和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可以使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摆脱落后的经济状况,进入良性发展的路径。当然,
政府政策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还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无论是国
际贸易还是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为不发达国家带来收益,问题是
能够利用这种机遇而趋利避害的国家并不多。论文强调不发达国家在摆脱贫困时
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政府的作用。若干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良性发展的历史事
实证明了这一论断。
四、提出发展中国家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对策——政府导向型发
展模式。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府实行的战略既不是指令性
计划也不是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管
理不受少数利益集团左右,能够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全社会民众的普遍福利出发
做出决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有一整套经济政策(特别是工业政策)和
有效的调节工具(主要是财政和货币政策)。
要实现快速经济增长而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需要广大发展中国
家的努力探索。笔者同时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中国经济良好健康的发展提供
某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有关国家间收入差距理论的述评
为了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明确发达国
家与不发达国家(现通常称为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标准和所包括的国家范围,以
便于后文的分析和比较。
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当今联合国的成员国共有192个,其中的发达国家是
指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有30个;其余均为发展中国家。在
这些发展中国家中,既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NIC s),也有世界上最不发达
的国家,还包括独联体(CIS)及东欧中亚转轨国家。由于统计指标每年都有变
化,为了方便比较和分析,论文中所指的发达国家与高收入国家是同一含义的,
发达国家即为高收入国家,主要是OECD组织成员国家。不发达国家指的是除
了高收入国家以外的所有国家。虽然有少数国家属于高收入国家行列而不是
OECD组织的成员,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对较小,代表性不强,所以不予详细讨
论。
无论国际机构如何划分,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鸿沟始终是存在
的。普里切特(Pn'tchett,1997)研究了1870年以来世界收入分配的变化,认为
只有少数国家由贫穷变得富裕。富国和穷国之间每年收入的绝对差距从1870年
的1286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12662美元。普里切特估算了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
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870年为8.7:l,而1990年为45.2:1。他还估算了
发达国家同所有其他国家的GDP之比:1870为2.4:1,而1990年为4.5:1。
这种差异在1980年美国开始贸易进攻后更加明显地加速了。1根据麦迪森
(Maddison)的资料,例如巴西的GDP增长1950~1973年间为年均3.8%,
1973~1992年下降到了O。9%。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只有很少的发展中国家通
过高速经济增长,成功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
’Pritchetl,L.(1997】’Divergence,Big time’,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
2麦迪森t《世界经济=百年回顾'改革出版杜1996年版.第35页.
6
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当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极力宣扬自由化的
时候,很多不发达国家却在为危机过后的萧条重新审视自由化的功与过。
然而现有的经济理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部分地说明了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和概况,并没有给出一个全面合
理的解释。
第一节主流经济学关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
理论
一、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乐观看法
古典经济学家对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研究尽管非常有限,但是
其影响相当深远。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旨在阐明国
民经济的发展有其“自然顺序”,国际贸易的开展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斯密
批判了重商主义有关贸易保护的思想,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在一切有关
贸易差额的荒谬言论中,从来没有人认为,乡村同城市进行贸易自己会受到损失,
或者说城市同乡村进行贸易自己会受到损失。”斯密认为“根据事物的自然进程。
每一个增长中的社会的大部分资本,首先应当投入农业,然后投入制造业,最后
投入对外商业。”4在斯密看来,农业先于制造业,制造业先于商业的观点是“按
照事物的本性”,是极其自然的。但是在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以后,斯
密得出了另外的见解。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这一顺序几乎颠倒过来。“这种事物的
自然顺序虽然必定在每一个社会中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在欧洲的所有现代国家中
却在许多方面被完全颠倒了。它们某些城市的对外商业引进了所有的比较精细的
制造业,即适于供在远方销售产品的制造业;而制造业和对外商业一道。又造成
了农业的主要改良。它们的原来统治的性质所引进的风俗习惯,在这种统治大大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上卷.第426页。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上卷,第4'29页.
7
改变以后仍然保留下来,必然迫使他们采取这种不自然的和退步的顺序。”5斯密
认为这种反自然的、退化的顺序是制造业和国外贸易所产生的结果,是迟缓的和
不稳定的,以工商业为富国基础的欧洲各国发展缓慢,而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则
发展迅速(主要以北美殖民地为例)。毫无疑问,斯密是一位站在反对重商主义
的立场上主张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但是斯密也注意到了,当国际贸易影响到了
一国发展的“自然顺序”时,特别是影响到农业发展时,贸易的结果是不利的。
以往的研究结论都是从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斯密所指出的
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如果损害了一国经济发
展的基础(当时主要指农业),必将影响该国长期的经济增长。
李嘉图论证了对外贸易的作用。在继承斯密绝对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比
较成本原理,其含义是:即使A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比B国的效率更高和成
本更低,但如果A国用优势相对更大的商品与B国劣势相对更小的商品进行交换,
仍对双方都有利。李嘉图的这一学说,几乎成为西方正统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理
论最经典的原理。李嘉图是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因此他断言:“对外贸易的扩张
虽然大大有助于一国商品总量的增长,从而使享受品总量增加,但却不会增加一
国的价值总额。”8李嘉图还认为,在国际贸易中,等价原则失效了,本国一定数
量的劳动产品与所交换得来的外国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不一定相等。换句话说,
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进行对外贸易,发达国家由于劳动生产率较高,单
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比经济落后国家的要少,因而发达国家可以较少价值的产品
交换不发达国家价值较大的产品。
李嘉图为英国经济摆脱土地资源制约所提出的政策是废除谷物法,开放粮食
进口,使国外廉价的谷物进入英国。在李嘉图看来,可供利用的数量无限的优等
地不在英国而在包括新大陆的整个世界。如果实行贸易自由化,来自国外的谷物
供给必然增加,这可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和提高工业资本家的利润,从而有利
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因此,废除谷物法被认为是实现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李嘉图模型还解释了低收入国家在农业停滞的状态下发展工业必然受到自
然制约的问题。如果工业t匕初期的人口迅速增长与食品的供给增长不相匹配,食
品价格大幅度上扬,会使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费用飞涨。这将对工资上升产生很大
’(荚)亚当·斯密:‘田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上卷,第429--430页。
。(英)李嘉圈:t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8页.
8
的压力。作为结果而发生的工资上升,可能会严重打击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密集为
特征的产业部门。李嘉图认为通过自由贸易可以解决这一困难。
当今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会面临这种“李嘉图陷阱”。对它们来说,依靠
国际贸易和食品进口或许不驻摆脱困境。李嘉图提倡自由贸易是同19世纪的情
况相联系的,当时英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很小一部分,而在工业生产上一枝
独秀,使英国很容易通过自由贸易为食品进口挣得足够的外汇。现在仍处于初级
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靠出口工业品挣得足够的外汇是不容易的,而且,如果
许多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在食品进口上竞争,国际粮食价格就可能大幅度上
扬,以致国内价格也很难保持稳定。
对于发展中国家,除了在工业化的同时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似乎没有其他
办法来摆脱“李嘉图陷阱”。李嘉图并没有否认改进农业技术的可能性,但认为
其作用极为有限,以致不能克服农业生产报酬递减的长期趋势。这种观点是在农
业技术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历史已经证明,随羞有组织的应用科学技术来
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已经加快,二十世纪后半期在发达的工
业化国家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工业生产率的增长。速水佑次朗乐观
地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要遵循发达国家以往的农业生产率增长方式,就能摆脱“李
嘉图陷阱”。然而事实并不这样简单,很多因素都在制约着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
展。
古典经济学家曾像马克思一样非常重视财产所有权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财产所有权与社会阶级的划分和收入的分配是紧密联系的。但是,新古典经济学
家在放弃劳动价值论的同时,不再使用原有的分析工具研究收入分配问题,转而
信奉边际生产力论的分配理论,把收入分配问题简单归结为生产要素价格的确定
问题。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反映出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而
要素的需求价格则能够准确地衡量和反映要素对产出的边际贡献。只要生产要素
的价格确定了,收入分配问题即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变量也就确定了。
新古典的收入分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因而在国与国
之间收入分配变动的分析上也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在此基础上,马歇尔等新古典
经济学家认为,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会随着贸易的发展和资本
的流动而逐渐缩小。在马歇尔看来“大量资本漉向新开发的国家,而资本的流入
9
大大提高当地的工资率”,7必然使不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上升。在不发达国
家或地区由于对投资的渴求,早期的投资利润也相当可观。新古典经济学家似乎
乐观地以为,不发达国家将由此走向繁荣和发展。实际情况是,国际贸易和资本
流动并不必然缩小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收入
差距都扩大了。新古典经济学假设资本和劳动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即使在跨国流
动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生产要素的报
酬趋于一致。事实上由于劳动力很难进行跨国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工资往往
被限定在较低的水平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为了
吸引外资,竞相提高资本的回报率,使发达国家凭借资本优势在发展中国家赚取
更高的利润。
二、二战以后对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研究
二战以后,不发达国家的贫困和发展问题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拉格斯·纳
克斯是较早关注这一问题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一种“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特别强调资本形成在减少贫困和促进发展中的作用。纳克斯指出:“贫困的恶性
循环⋯⋯当然暗含着一系列循环作用的力量,它们趋向于以这样一种方式相互作
用并反复作用致使一个贫困的国家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这种循环力量的特定事例
并不难于想象。比如,一个贫穷的人可能没有足够的食物;由于营养不良,他的
健康状态可能会比较虚弱:由于体力较差,他的工作能力可能较低,这意味着他
是贫穷的,而反过来这又意味着他将没有足够的食物:依此类推。适用于作为一
个整体的国家的这样一种情形可以用如下一个古老的命题来加以概括:‘一个国
家是贫困的,因为它是贫困的。”8在他看来,在不发达国家中,最重要的这类
循环关系是那些困扰资本形成问题的循环关系。经济发展首先解决的是资本积累
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不发达地区相对于它们的人口和自然资源而言,它们的
资本装备是不足的。对资本的需求由投资的激励所控制,而资本的供给则决定于
居民的储蓄能力和意愿。、但纳克斯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存在着一种围绕资本
积累的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由于较低的实际收入水平,它们只拥有较低的储
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4页。
8 Ra驴盯Nurb.SomcAspectsofC婶iudAceumul砒ioninundt州eVcl印酣Coun蜘(cairo:Nati∞aIBankof
Egypt’1952).1-3.
10
蓄能力。但是,较低的实际收入是较低生产力的一种反映,而较低的生产力反过
来又主要是由于缺乏资本而引起的。缺乏资本又成为储蓄能力较低的结果。
纳克斯认为不发达国家想要获得进步,必须依靠工业化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出
口原材料。非工业化国家几乎全部都是低收入国家,并且它们之间很少进行贸易。
富有的工业化国家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增长,但是它们并没有按比
例地增加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并将自己的增长率传递到不发达国家。这主要有六
个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的工业正在从重工业向轻工业转移,相对于最终产
出而言需要的原材料越来越少;(2)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发展,使它们对原材料
的需求滞后于它们国内产品的增长;(3)消费者对许多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相
对较低;(4)农业保护主义趋向于减少工业化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5)通过
技术进步,工业化国家使原材料的使用大大节约;(6)工业化国家倾向于用人工
合成材料来取代自然资源。9
纳克斯坚持认为不发达国家要打破经济停滞状态,走上经济发展道路,必须
依靠中央命令或国有企业的精心组织和计划,而不是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
度。从某种程度上看,纳克斯的想法在中国得到了实现,中国正是通过中央的统
一领导克服了资本缺乏、需求不足等困难,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从不发达国家取
得成功的例子来看,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的干预可能带来一些弊端,但
这种超越常规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开拓
了新的道路。
刘易斯关于“无限劳动供给”的发展理论,就其“二元经济”模式而言,比
较接近不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也确实是经济发展
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不过,他的观点也受到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
学者的批评。在不发达国家,资本与劳动力相比严重不足,仅有劳动力的无限供
给并不必然带来增长,很可能只停留在由于资本不足而导致的较低的经济发展水
平上。即使那些城市工业有所发展的不发达国家,由于现代化工业中的资本/劳
动比率并非始终不变,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往往超过城市创造就业的能
力,增加了城市的失业率,并未出现所期望的城市就业机会的相应增长。不发达
国家的发展问题依然是个难题。
9参见RagnarNudoe,SomeAspectsofCapitalAccumulationinUnderdevelopedCoun协(Cairo:National
Bank ofEgypl,1952 I 1-3.
刘易斯指出“一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到什么程度,部分取决于它拥有的资源。
部分取决于它在贸易上设置的障碍,部分取决于它发展的阶段。”Io一国要想在
国际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之外,还要靠创新。而发达国
家具有强大的经济力和创新力,不发达国家则在这两方面均处于绝对的劣势。因
此,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发达国家之间领先地位的变动与不发达国家的游离于外
形成了对比。刘易斯还认为国际贸易机制有可能使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
差距扩大。“当一个国家经历技术革新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时候,它的出口货价格
就下降。这些出口货打入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它们在那里的作用就是破坏与之竞
争的工业”。”他列举了19世纪印度的例子,印度发达的手工业受到来自英国兰
开夏和伯明翰的廉价进口货的不利影响。“制造业中有大规模经济,所以,当(比
如说)英国的工业发展,(比如说)印度的工业萎缩时,这两国在生产力方面的
差距就会扩大。印度被迫越来越专门经营没有规模经济可言的农业,而英国部分
地以牺牲印度为代价越来越富。”12发达国家的发展有可能是建立在牺牲不发达
国家发展的基础上的。
刘易斯也谈到了不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可能性。
“对外贸易的发展常常是一个停滞不前的国家走上经济发展道路的起点。同样,
欠发达国家因为先进工业国的竞争在开始工业化进程时有巨大的困难。这肯定是
符合实际情况的”。13刘易斯认为不发达国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克服四个困
难:第一是“起步的困难”,“创始成本总是要解决的。”14发展中国家资金有限,
在工业化初期往往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才能积累起足够的资本,建立起必要的基
础设旌。这就需要政府以保护或补贴的方式支持新行业的发展。第二是初创时期
的无知。不发达国家缺少成熟的企业家队伍,没有经验,不了解制造业的技术和
经营技巧,往往因害怕风险而错失有利的工业投资机会。这就需要政府的辅助与
支持。政府可以承担部分企业投资的风险,或采取补贴、优惠税收等方法以刺激
企业家投资,促进新工业的发展。刘易斯认为“政府作为创办者在欠发达国家所
起的作用要比在较发达国家所起的作用大得多。”15第三是保护国内市场。不发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19页。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j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28页.
“(英)阿瑟·刘易斯:t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28页。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28页。
“(英)阿瑟·刘品斯t‘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29页。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3l页。
12
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实施关税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欠发达国家不采取特别
的保护措施,那么仅仅因为专业化的势头,它们和工业国之间的差距就将继续扩
大。为经典经济学家所承认的主张对工业进行暂时的保护的理由现在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更加充足。”16第四是把工资保持在能够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水平上。解
决的办法是对生产进行补贴和使货币贬值,这都需要不发达国家的政府拿出勇气。
总之,刘易新强调了在不发达国家实行工业化时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在工业化的
早期,政府更需要集中所有的力量促成工业化,不惜采取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手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日益重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们对
于增长与发展问题的整个思想变化了⋯⋯基本的问题不再认为是创造财富,而是
创造财富的能力⋯⋯这就是智力”。17这也对缩小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差距
问题提供了两种新的思路:一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二是加强对发展
中国家的教育投资和人力资助计划,防止优秀的智力人才流向高收入的发达国
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发达国家也许是适用的。对于不发达国家来
说,人力资本投入只有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其他重要手段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发挥
作用。单纯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而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并创造出对高素质人才
的充分需求,效果则可能适得其反。于是在某些不发达国家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较高的城市失业率使大量闲置工人在等待工作时,不得不利用机会来提高他们的
教育水平。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越来越多的稀缺资源被配置到教育上。但由
于经济增长缓慢和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不足,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仍然得不到
理想的工作。结果似乎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过度”,它既未能解决失业闯题,也
未能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和激进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及评论
一、比较不同理论的异同
马克思对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研究没有集中的论述,某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32页。
7(澳)坶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8页。
些启发后人的观点散见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
等文献中。
马克思用雇佣劳动者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关系定义资本主义。他认为资
本之间追求利润的激烈竞争推动了技术进步。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
润率趋于下降。同时,资本为了寻求利润的实现,还必须不断扩大市场。“不断
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
发,到处建立联系。”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不需要附属地,但如果它存在的话,
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它,从中获取巨大的好处。这种资本主义的扩张对于不发达国
家的影响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野心,使不发达国家的
财富大量被掠夺,转化为发达国家攫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另一方面它也扩展了资
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从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
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
族的自己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
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资产阶级,由于一切
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
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
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一采用资产阶
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开拓加速了资本积累,在为宗主国的资本家获取大量财
富的同时,也使被掠夺的殖民地国家遭受重大损害。通过殖民统治而建立的世界
资本主义体系必然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必将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加强。
这一趋势源于资本赚取剩余价值的本性。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在冲破她域范围
的限制,在用军舰、廉价商品和鸦片打开古老民族国家大门的同时,也将市场变
成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
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
西方”20。这意味着,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渐形成了。在现代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276页.
”《马克思思格新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一第2"/6页。
M
t马克思息格崩选集',人民出舨杜.1995年版,第1卷。第277页.
14
会里“商业对于那些互相进行贸易的共同体来说,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反作用:它
会使生产日益从属于交换价值⋯⋯.它已经不再是仅仅攫取生产的余额,而且是
逐渐地侵蚀生产本身,使整个生产部门依附于它。”21这种依附关系的形成在促
进依附国原有生产方式孵体的同时也使它们与被依附国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
大,因为商业利润“不仅表现为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
的。””马克思对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依附关系的研究预示了后来的依附
理论和中心一外围理论。马克思还指出:“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
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
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
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23这一国际价值理论显然意味着,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看似等价的商品交换实际上可能是不等价的。在以后的马克
思学者当中,不平等交换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争论也很激烈。
卢森堡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依赖于非资本主义
的存在,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资本从它问世之日起就一直
被驱使向非资本主义阶层和民族进行扩张,毁坏手工业者和农民,使中间阶层无
产阶级化,这是殖民主义政治。‘开发’政治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发展只有通
过向新的生产领域和新的国家不断扩张才成为可能。”24她将世界划分为资本主
义和非资本主义两部分,这有些类似于中心一外围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要不
断向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扩张,强调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
在这一趋势中,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动地位。非资本主义国家居于被动地位,向非
资本主义的扩张同时也是对非资本主义国家收入的掠夺。
在资本主义危机问题上,斯威齐认为卢森堡属于消费不足派。卢森堡强调没
有第三市场资本主义就不能生存,这个体系就会崩溃,因为缺乏一种实现剩余价
值所必须的有效需求,而这正是进行资本积累所必须的重要条件。但是,卢森堡
完全忽略了马克思在研究中关于封闭资本主义社会的假设,即假定没有非资本主
义市场,剩余价值也可以实现。马克思更强调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在引发危机中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册)第369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册)第369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下册)第61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敝.
24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it-Y-‘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黑龙江人民出版杜1982年中
译本。第159页。
15
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有效需求不足。
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的交换涉及到了对非资本主义的劳
动力和市场的占有,其最终目标是资本积累的实现。“通过摧毁这些国家的原始
易货关系,欧洲资本就为商品的交换和生产打开了大门,把那里的人民变为资本
主义商品的顾客,并通过大量掠夺他们的自然资源和积聚起来的财富来加速它自
己的积累。”25“资本主义就这样由于它同非资本主义社会阶层和国家之间的相
互关系而得到扩张,用损害他们的办法而得到积累,同时把他们推到一边去,取
而代之。”26由此可见,在卢森堡看来,资本主义国家为保证自身积累而对非资
本主义国家的扩张,同时就意味着对非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的掠夺和转移,从而使
非资本主义国家陷于落后与贫困。马克思看到了资本的对外扩张给不发达国家带
来的双重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而卢森堡更强调它的有害的后
果。
布哈林批评了卢森堡许多理论上的错误,重申了马克思的正确观点。对于国
家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问收入差距的研究,可以从《世界经济
和帝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和资本积累》中得到启发。布哈林认为世界经济中
资本在不断地国际化和民族化。只要世界上不同逾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和经济发展
水平不同,国家分工就必然会建立起来。布哈林指出:资本输出必定表现为国际
分工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增长,资本将由较发达国家流向较不发达的国家,因为
较发达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存在“过剩”资本,进而通过垄断组织获取
高额利润。并达到控制世界市场的目的。布哈林认为伴随着资本的民族化和资本
的国际化。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界限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即世界性的
生产体系,现在呈现如下面貌:一方面是少数几个组织强固的经济体(‘文明的
强国’),另~方面是步}围的半农业或农业体割的不发达国家。””
布哈林肯定了卢森堡提出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重大
意义;但同时也认为对于二者之间交换的性质、价值规律的限制、额外利润的获
取和以牺牲非资本主义国家为代价的积累等问题,卢森堡都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25罗莎-卢森堡:《资率积累一个反批判’.载于‘帝田主义与资本积累,黑龙江人民出版杜1922年中译本,第6s页. 孙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载于‘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译本.第68页.
玎尼·布哈林t(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中暇杜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中译本,第5l页.
16
他批评卢森堡过分重视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实现问题而忽视了积累的根本目的,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错误。布哈林坚持马克思的研究结论,确认在世界体系范围
内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的对立。资本对额外利润的追求使殖民地饱受剥削,不
平等贸易和资本输出使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
趋于扩大。
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一书中运用马克恩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最新
发展,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变化。希法亭认为由于资本的积聚和
集中,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排挤,垄断势力会不断加强。在垄断的发展中起重要作
用的是银行,金融资本是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使资本主义
有可能在世界各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降低成本。“一方面,保护关税制
度的普遍化力图把世界市场日益分割为一个个按国家分割开来的经济区,另一方
面金融资本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区规模的重要性。这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一直具
有重大意义。””
布鲁厄指出:“希法亭并没有说发达国家通过垄断价格剥削殖民地。他提出,
垄断组织在他所控制的领土内剥削全体消费者,而不管他们是生活在宗主国还是
生活在殖民地。剥削关系是阶级关系,而不是民族关系。”29尽管没有把剥削关
系仅仅局限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但希法亭在探讨资本输出问题时仍强
调主要是发达国家(发达的经济区)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海外殖民地高利润的诱
惑和保护关税政策,为发达国家从不发达国家获取高额利润奠定了基础。
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资本主义早在上升时期就
已经暴露出某种发展不平衡的征兆,如从英国开始,随后到法国、德国、美国和
日本的相继发展壮大,但其不平衡发展并不十分尖锐和突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阶段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地加剧了。“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
对规律。”30帝国主义的剥削性和腐朽性日益鲜明。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
义的最高阶段》指出:帝国主义时代全世界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数众多
的被压迫民族,另一部分是人数甚少但拥有巨额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
族。帝国主义代表着统治和剥削,发达国家的寄生性和不发达国家的贫困形成了
抽(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t999年版,第356页。
29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年版,第709页.
鲜明的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国际学术界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
状况和发展道路的关注明显地加强了。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形成了一个专门
研究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的激进主义派别,被笼统地称之为“依附学派”。
这个学派的奠基者就是美国马克恩主义学者保罗·巴兰。巴兰也把世界经济分为
两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阵营”被略去。巴兰认为
不发达国家不同于那些早期经历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地区,它们被“冻结”在生产
发展的低水平上。不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化并不能导致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相
反,资本主义与封建关系的结合造成了双重的剥削、变本加厉的腐败和更加明目
张胆的不公正。在不发达国家里,居民创造的经济剩余除了一小部分被统治阶级
奢侈性地消费掉以外,大部分都作为利润被转移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
国家之间是通过贸易、剩余流动和政治军事发生联系的。贸易使不发达国家为发
达国家提供廉价的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则以廉价商品占据了不发达国家的工业
品市场,从而阻碍不发达地区工业的发展。不发达国家中生产的剩余以利润和红
利的形式流到发达国家,意味蓿发达国家剥夺了不发达地区极其重要的投资资
源。发达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则有助于维护发达国家在不发达国家投资者的
利益,甚至影响该地区政府的行为。“在法国和英国这样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不
断上升的中等阶层在很早的时期就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性的世界观,并以此自豪地
反对封建时代的中世纪蒙昧主义;而不发达国家的贫弱和初出茅庐的资产阶级却
一无所求而只能顺应现存的秩序~⋯.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种封建主义和资本
主义这两种世界的劣点兼而有之的政治经济混合体,而且有效地堵塞了经济增长
的一切可能性。””巴兰的结论非常明显,即发达国家的发展是以牺牲不发达国
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它必然造成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弗兰克是依附学派的另一位中心人物。他与巴兰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都
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发达导致了不发达。弗兰克强调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差
距的不断扩大。他认为:“不发达的发展’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世界资本主义体
系的特征是中心区和卫星区的结构。中心区剥削卫星区,使剩余集中于中心区:
”保罗·A·巴兰:《论落后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载壹尔斯·K·戚尔伯主编t(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
经济学》中嗣社会科学出版杜1984年版。第131页.
18
卫星区直接贫困化,被剥夺了潜在的投资,从而它的增长就放慢了。”32弗兰克
断言,从16世纪开始中心区对外围区的统治和剥削就存在了,其实质一直没有
改变,中心区的发展是以牺牲外围区为代价的。外围区创造的剩余被转移到中心
区,而这一剩余本可以成为外围区实现增长的投资。外围区被迫处于依附状态,
其发展受到抑制。
弗兰克和沃勒斯坦郡把资本主义定义为一种交换关系。沃勒斯坦将世界资本
主义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国家:核心国家、半外围国家和外围国家。由于国家
实力大小的不同,导致剩余从外围向核心转移。转移到核心国家的剩余加强了核
心国家的力量,使它们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中占据了优势。一旦核心国家、半
外围国家和外围国家的划分形成了,打破这一划分非常困难。因为核心国家可以
通过垄断、保护等方式削弱外围国家,加强自身的力量。
“依附理论”的代表还有多斯桑托斯。他认为“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
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的
经济之间以及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但是结果
某些国家(统治国)能够扩展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
自身的加强则仅是前者扩展——对后者的近期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
响——的反映,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就呈现依附的形式。不管怎样,依附状态导致
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局面。”33依附论者考察了发达国家对
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同时也指出这种依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依附关
系可以被打破或是调整。多颊桑托斯列举了寻求巩固独立经济的中国、朝鲜、越
南和古巴等国,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不平等局面的改变提供了出路,因而主
张走人民革命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寻求发展。
萨米尔·阿明的观点与巴兰、弗兰克有很多相似之处,认为已经发达的资本
主义对不发达的或者前资本主义地区施加影响,把一种限制进一步发展的专业化
形式强加在他们头上,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专业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工人工资都被压得很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生产率的增长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水平随之提高,但不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
Ⅱ布鲁对弗兰克愚想的概括.弓}宜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盈主义理论’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
第181页.
33特奥托尼奥·多斯囊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19
水平仍被限定在几乎只能维持生存的水平上,以保证大多数工业部门的低成本。
“不平等专业化既是不平等发展的原因,又是它的后果;两者都在生产条件中固
定下来.并在交换关系中反映出来。”M不平等的专业化导致不平等的发展,为
不平等交换创造了条件。因而不发达国家的不发达正是资本主义造成的。
阿明认为加入世界体系的战赂只会加重和重复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
日益扩大的差距。自由主义“必然要在世界范围加剧两极分化现象”。35
二、简要评论
马克思主义和激进主义经济学家,他们站在不发达国家劳动阶级和广大人民
群众的立场上,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发达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的研究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同西方主流经济学相比,他们的理论具有更深的洞察力,也更符
合不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首先,他们大都认为,几百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
和掠夺,是当今不发达国家贫穷落后的重要根源之一。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今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
副产品,甚至可以说是它们能够达到今天高度富裕的基本条件之一。其次,激进
经济学派断言,发达国家总是倾向于建立和维持一种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力图使
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处于一种受自身支配的依附地位。这也是极为深刻的分析。只
要有可能,发达国家就要把不发达国家变成自己的初级产品供应地:即使由于产
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把一部分工业转移到某些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也力图使之
生产一般消费品、零部件和普通设备,而把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保留
在自己手中,以维持自身在国际经济和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支配地位。第三,激
进学派关于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发达国家有相当部分的经济剩余被转移到发达国
家的论述.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这是由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的。发达国家会尽
可能通过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以及国际投资中的利息收入和高额利润收
入。把不发达国家广大劳动群众创造的一大部分经济剩余转移到自己手中。这一
事实也必然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尽管激进学派的“依附理论”具有上述的深刻性与贡献,但他们的理论推导
¨安东尼·布鲁厄l‘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35(埃及)萨米尔·阿明-‘蛊本主义的危机l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20
与政镶结论却是错误的。在激进学派看来,既然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
资中受到发达国家的刺激,使本来可以用于自身积累的一大部分剩余被转移到发
达国家,因此,参与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就是有害而无益的。不发达国
家只有与发达国家“脱钩”,才能摆脱自身的依附状态,走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
显然,这种推论是全然不正确的。
不可否认。在当前不对称的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由于主要出口价格低廉
的初级产品、一般消费品或低端工业产品而进口价格高昂的机械设备和高科技产
品,确实处于受剥削的不利地位。但是,这种畸形的国际分工格局并非不可改变。
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在扩大自身的对外贸易中,逐渐调整产业结构以推动出口结构
的转换.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到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并逐渐扩大工业制成品中
的中高档产品的份额,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同样不可否认,发达国家对发
展中国家的投资,也会通过利息和高额利润占有当地企业创造的相当大一部分剩
余,并力图垄断和控制当地的经济和市场,这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
负面影响。但是,当不发达国家由于极端贫穷落后丽严重缺乏资本和技术时,如
无外资的注入,甚至一定数量的剩余就根本创造不出来,自身的积累将十分困难
与缓慢。吸收外资虽然要受剥削,但剩余的积累相对说来会更快些,并更有利于
自身工业的逐步发展。至于外资对经济和市场的控制,则可能通过政府的相应政
策将其限制在最小程度。因此,不应该因为发达国家的主导和有利地位而惧怕全
球化。在当今世界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不通过参与
经济全球化丽借助于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试图脱离发达
国家仅靠自身力量或靠穷国之间“南南合作”的力量,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高
速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激进学派理论的一个主要盲点,在于没有看到不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政治地位
的根本变化。今天的不发达国家已不是二战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而是己取得
政治独立的主权国家。发展中国家明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政
策,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条件。在参与全球化和与发达国家的
经济交往中.发展中国家不再是注定处于依附地位,它们畸形而片面的国际分工
和专业化并不必然地被永久化,它们也不再必然地在贫穷落后的沼泽中愈陷愈
深。一句话,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收入水平上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可能
的。过去亚洲“四小龙”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近二十多年中国的崛起和经济高
速增长为此提供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明证。
第三节简要结论
现有的理论,无论是经典的西方传统经济理论还是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观
点,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分析上都存在
着缺陷。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在解释这一问题时不得不承认其在经验证明方面的薄
弱,激进政治经济学派虽然在批判现存国际关系时具有一定深度,但其关于不发
达国家只有脱离发达国家和全球化,经济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研究结论却是没有
说服力的。
笔者以为二者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探讨问题的出发点的局限性。激进政治学
派站在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分析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关系问题时带有强烈
的历史色彩,早期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和压榨导致殖民地国家的经济落后,在
激进政治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有很深的烙印,全球化无非是又一种形式的经济殖民
主义。他们重视并批判从历史延续下来的旧的国际经济关系是有道理的,但对当
代国际经济中出现的新想象和新经验却缺乏深刻的认识。
传统主流的西方经济学家通常站在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待不发达
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认为发达国家的今天似乎就是不发达国家的明天,只是由
于历史条件的差异才导致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区别。不发达国家只要走发
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之路,一样可以走向发达。全球化所带来的贸易和资本流动对
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影响,类似于对一国内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影
响,最终将通过发展促使它们的经济水平趋同。但是这一结论显然忽略了发达国
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不发达国家今天所面临的经济起
飞的条件与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的条件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可以惊人的相似,
但发展的道路却无法照搬和模仿,每个国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其发展道路的独特
性。
新自由主义认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将缩小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与现实
情况是不相符的。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给不发达国家带来双重影响,有
促进其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抑制其经济发展的一面。一旦发达国家意识到作为
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对自身利益构成威胁时,就会采取损害发展中
国家利益的策略,例如反倾销、专利保护、进口限制等。
今天的全球化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流动和贸易扩张
也是史无前倒的。被认为是决定经济增长的资本和技术似乎可以更加容易获得,
但绝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并没有出现令人期望的经济增长,原因在哪里?笔者认
为,不发达国家的贫困落后,除了历史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是
缺乏一个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整套制度
安排与发展战略。不发达国家的政府应该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特别是在
市场经济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工业化初期。笔者并非是政府决定论者,因
为脱离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而孤立地强调政府的作用是不现实的。笔者想要论证
的是,一个良好的、能创造有效社会激励、实行正确的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政
府,是决定不发达国家能否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变动的
实证研究
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演变
据经济史学家们的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贫富差距问题,大体上是从
19世纪才出现的。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引述了这样一组数据:
按1960年的美元计算,1750年时,世界GNP(国民生产总值)总额约为1550亿
美元。其中1200亿美元出自亚洲(除日本),占77%:而整个后来所谓的西方世
界,包括欧洲、美洲、饿罗斯和日本只有350亿美元。这说明,直到工业革命前,
亚洲的整体收入水平,要高于西方国家。到1800年时,美国和西欧的人均收入
水平分别为213美元和260美元,印度为160一200美元,中国为228美元,当
时“第三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00美元左右。“这一时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各
国问收入水平差距最小的。
此后的200年里,随着工业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最富裕的北方
国家同最贫穷的南方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目前美国的人均年收入约
3.5万美元,而第三世赛的一些穷国,如孟加拉国、贝宁、老挝和肯尼亚等,只
有300多美元,几乎不到美国的1%。人们经常引用这样一个数字:世界上最富
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国家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
近年来,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对国际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不断
地有所发现。研究成果显示,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在过去的50多年里,国际
收入差距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0年至1972年左右。在这
个时期,世界范围内的收入差距情况相对稳定。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第二个阶段是1972--1992年间,
M参见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第四章http://www.eshuneLcorn/
"黄景贵;‘全球数字经济'中田财政经济出版杜2003年版,第90页.
24
这段时间内无论是各国内部还是国家之间,收入差距都逐步扩大。第三个阶段是
1992年以后,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明显,问题日趋严重。这样的阶段划分
也许不十分严格。各国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时间有早有迟,但大体上有菇
同性,而且第三个阶段基本上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
美国是历史经济数据最详尽的国家。研究表明,从1946年到60年代后半期,
美国家庭收入水平差距曾一度明显缩小。但自此之后,这种差距开始慢慢扩大。
加拿大在1951一1973年间,出现收入差距缩小现象,从1973年后开始扩大。日
本是在1962—1972年间缩小,1972年后扩大。这两个国家国内收入差距的再次
扩大,比美国迟了几年。欧洲比加拿大和日本又迟了几年。英国在1949年到1976
年间,国内收入差距缩小。但从70年中期开始,差距再一次开始扩大。西欧多
数国家和英国的情况差不多。4
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如印
度的收入差距在50年代初至1970年间有所缩小,1970年后开始扩大。韩国是
在1953--1969年间缩小,1969年后扩大。巴西和墨西哥的收入差距缩小时间,
分别是在1960—1970年问和1950—1975年间,“
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例如,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收
入差距缩小了;一些东亚国家国内收入的差距虽然扩大,但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
的差距却相对缩小;而在很多非洲国家,不但国内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人均收入
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扩大了。
全球化与自由市场经济的潮流为上述国际收入差距的扩大提供了历史背景。
Z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世界各国流行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这种政策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70年代以后,政治风向开始转变。
凯恩斯主义开始受到批判,经济自由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经济的
自由化和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收入差距重新扩大了。进入90年代,随着全
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1960—1990这30年时间里,发达国家和非石油输出国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
家获得了较快的增长,而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的石油输出国增长速度相对较
熳。美国宾州大学罗伯特·萨莫斯(Robert Supers)基于购买力平价方法计
。参见(美)蠢尔斯·P盘!得尔佑格t‘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舨,第3页.
9(美)杰拉尔德·M梅尔和詹姆斯·E.劳赫主编:‘经济发展的前言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纂423页.
25
算了全球基尼系数”。虽然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兴起者也有衰落者,
但全球的基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尽管全球的基尼系数相当高,在测算开始的
1960年已经达到0.54,大大高于一般国家内部的基尼系数水平。但是,以PPP
方法为基础的测算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批评,它们认为此种测算方法高估了发
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若将这种意见加以考虑,则实际情况可能是全球基尼系数
有所上升。
1990年以后,全球基尼系数发生了居4烈的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米兰诺
维科(Milanovic)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使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进
行的测算,全球墓尼系数从1988年的0.625上升到1993年的0.659,平均每年
增长0.5%。”而在对基尼系数进行分组分解以后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
大于国内居民的收入差异,前者的贡献率也远远大于后者的贡献率。但在以大洲
(或集团)为单位的考察中,其内部各国的差异与洲际收入差异对收入差距的贡
献大体接近。不过该项研究同样存在着可能高估发展中国家收入增长速度的问
题。根据米兰诺维科的研究,世界收入分配中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整个世界缺乏
足够多的以国家为单位的“中产阶级”。因而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在所难免的。(参
见表2.1)
蚰全球基尼系数的计算.将全球居民收入按照购买力平价换算为同一单位后,按照收入高低进行分组,计
算方法类似于计算一目基尼系数的方法.
41“Decomposing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Does the world have a middle class”.BrankO Wilanovic
&Shlomo Yitzhaki,warldbank working D{tDer.
26
表2.1 1993年世界收入分配差距
人口比例(%) 人均收入基尼系数
(PPP值)美元
第三世界(不高于巴话) 76 1171 O.494
“中产阶级”国家(巴西与意大利之间) 8 4609 0.462
第一世界(不低于意大利) 16 10919 0.344
整个世界100 3031.8 0.659
组间差距0.449(68%)
组内差距0.210(32%)
基尼系数的68%;组内差距是指各个分组内的收入差距可以解释整个世界基尼系数的32%,
资料来源;“Decomposing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Does the world have a middle
class”。Branko Mi lanovic&Shlomo Yitzhaki,worldbank_orking paper.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全球收入分配在国家之间始终存在巨大的差距。但
在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发达国家和一些中
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得了收益,总体社会福春q有较大的改善:雨与此圉时,
少数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和多数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社会福利改善程度
不大甚至有所恶化。而各国或各种分组的组内差澍均低于箕组间差别,这意味着,
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别是造成整个世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具体到不同时
期,全球增长的收益分享也存在着差异。在90年代之前,由于较多中等收入的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较快,整个世界的收入差距变化不是很大:而从90年代
以后,利益分享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从中获得了比以往更高的份额,而
除少数情况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这也是为竹么发展
中国家中出现大量反全球化呼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以国家为单位以外。还有以个人为单位来考察全球化时期鹊世界i{芟入变
动。首先看一下米兰诺维科对全球居民20等分组的统计结果。
表2.2 1988年和1993年全球20等分组的统计结果
收入的百分比分组(i)1988年的收入(2)1993年的收入比率(2)/(I)(%)
5 277.4 238.1 86
10 348.3 318.1 91
15 4t7.5 372.9 89
20 486.1 432.1 89
25 558.3 495.8 89
30 633.2 586.0 93
35 714.5 657.7 92
40 802.7 741.9 92
45 908.3 883.2 97
50 1047,5 1044.I loo
55 1314.4 1164.9 89
50 1522.7 1505.0 99
65 1898.9 1856.8 98
70 2698.5 2326.8 86
75 3597.0 3005.6 84
80 4370.0 4508.1 103
85 5998,9 6563.3 109
90 8044.0 9109.8 113
95 1151B.4 13240.7 115
99 20773.2 24447.1 118
资料来源:“Decomposing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Does the world have a middle
class”,Branko Milanovic&Shlomo Yitzhaki,worldbank working paper.表中数值为
1993年国际美元值。
注释:此表中的收入的百分比是累计数字。
计算结果表明,在1988至1993年间。全球居民的收入增长了5.7%,而收
入分配状况却恶化了。第-N给出了由低到高不同收入分组累计的结果,收入较
低的75%的人群在这段时期都属于受损者,其收入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25%
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从收入百分比累计到80%这一行开始,
以后的各组收入都有增长,这说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迅速,足以抵消低收入
群体收入的降低。
应当指出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国内收入差距的变动对国际收入差距扩
大的作用远小于国家之间收入差距变动对全球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表2.3全球化时期全球收入差距分解
以圉家为单位泰尔系数分解1993年基尼系数分解
1988焦1993矩以图家为单位以大陆为单位
组间差距57.1(75%) 64.9(74%) 0.498(75.6%) 0.309(47%)
组内差距19.4(255) 22。4(26%) 0。161(24,4%) 0.350(53%)
全球收入泰尔系数76.5 87,3 0.659 0.659
&£!B;』』塑塑:P£QE!£:£QⅢ:£n
注释: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颓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
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
T=Σqt(109y‘一logu)
它被称为“T一测度方法”,或者称为泰尔系数(指数),它可以进行如下分解:
T=Tn十E qiT。
这里Ti是第i组内部的泰尔指数。TB是各组之间的差别的泰尔指数。
在以大陆为单位的分解方面,分为非洲、亚洲、东欧和前苏联、拉美和加勒
比、西欧和北美五部分。其组内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亚洲分组,因为亚洲是一
个内部各国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分组,其中既有日本等高收入国家,也有印尼、
柬埔寨和朝鲜等低收入国家。而在其他的一些分组中,如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将所有国家和地区分组为发达国家、中上等收入国家、中下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
国家四个部分,组间的差距都是解释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
总的说来,影响全球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是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而不是
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别对世界人口收
入差别的解释力在60%~90%(其中的差异取决于对不平等衡量标准的选择),
29
而国家内部的收入差别仅仅解释了剩余的10%~4096。”
第二节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收入差距
扩大与缩小的争论
全球化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研究更是倍受经济学家们的关注,针对全球化使国家之间收
入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一同臣,一直争论不断。
认为全球化使收入差距扩大的代表性研究有:
根据家户调查结果,米兰诺维科认为世界收入不均程度很高,更多的原因在
于国家间平均收入的差异,而不是国家内的收入不均。1988年至1993年期间,
世界收八不均有加剧的趋势,原因是与富裕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
相比,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盂加拉国、中国和印度)的农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较
慢。米兰诺维科计算出1988年和1993年的个人收入分配或支出,包括91个国
家的数据井用购买力平价进行了调整.他的文章是酋篇基于家户调壹整体数据计
算世界个人收入分配的论文。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均从1988年已经非常高
的0.63增加到1993年的0.6e。”
拉瓦林(Ravallion)沿用家户调查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大多数情况下。
穷人并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甚至出现了绝对贫困现象。世界不平等程度
加深了。“拉瓦林指出在目前关于哪些人受益于经济增长的辩论中.主要有两种
观点:一种仅关注增长对贫困和不平等的平均影响。另一种则把重点放在平均影
响之下的各种福利变化。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评估经济增长过程有利于
”(意)乔万尼·九科犀亚:‘经跻自由化私圭璋化对发展中国葛[和转型国家收入不平嚣鼓影响}。《世
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3期.
”Evanko Milanovic&Shlo口o yitzhaki, “Dec岬osi口g world 1nc佃e distribution:Does the world
have a middle class”.worldbaak working paper.
“MarlinRlvalliorL“Grwth.Ine@mlity."d Poverty:Looking beyond Averages”,WorldB∞kPolio,
R∞ca咒h Working Papet2558
30
穷人的程度方面,拉瓦林和陈(chen)提出了若干新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的衡
量工具是“增长发生率曲线”。该曲线根据按收入划分的分位数(如百分点)给出
增长率。把曲线下的面积延伸到贫困人口指数,就可以得出有利于穷人的增长率
的测量标准。他们用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数据散了若干示范。在1999—1999
年间,中国人均家庭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对最贫困的人口(生活在贫困
线以下)来说,增长率为3%;对最富裕的入口来说,增长率为11%;而有利于穷
人的增长率则为4%。该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几年中发生了相反的变化。
当时有利于穷人的增长率为每年10%,高于8%的年平均增长率。“他们的研究表
明,要想让穷人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就必须使他们有较快的收入增长速度。
如果不能实现较高速度的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是不可避免的。
罗伯特-韦德(Robert Wade)认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近20年来收入不平
等上升了,尽管衡量的标准在发生变化,但趋势是非常清楚的。他通过比较8种
不同的测量指标,没有发现哪个指标可以证明在过去的20年中不平等程度得到
了减轻。其中的7个指标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不平等程度加剧的事实。“
伊格纳西奥-拉莫内(Ignacio Ramonet)认为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急剧
发展伴随着收入不平等的快速上升。”这是因为一方面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使原有
的国家调节机制受到冲击,限制了抑制收入分配不平等举措的作用的发挥,导致
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受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一些国家过早、
过快地参与到全球化中来,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国内收入差距扩大,
同时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凯文·沃特金斯(Kevin Watkins)认为贫穷和不平等与全球化的扩张一同
蔓延,全世界的收入差距对比强烈,穷国与富国之阃,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越
来越深。全球最贫穷的49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每天生活费用不到I美
元的人数己经达到3.07亿,到2015年将会增加到4.z亿。目前世界上20个最
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是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37倍。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
以及生活在脆弱土地上的人口总数在过去40年都增加了1倍。”
45 MarCin Ravallion&Shaohua Chcn,“Messing Pro-Poor C,row_th”World bunk working paper2666
46
Wade,Robin,2002,“Arc Olob刚Poverty and Inequality Gc衄lg Wome?”,Prospcct Magazine,March
‘7 Bob Sutctiffe.“A n加他or le舒unequal worl种WorId inconic distribution佃the 20IJl century",Political
EconomyResearchInstitute,Wo耐ngPaperSeriesNumbcf54,http:/1www.um啦s cdIl,p#耐
¨World Bank,“Income Poverty:the latest global numbers",200I
http:llwww,world bank,org/poverty/data/trendsqncome,him
布吉琵瓮(Bourguignon)和英里森(Morrison)通过历戋比较,发现从
1820年到1992年国际收入差题明显扩大7。”暴体参见下表。
表2.4 Bourguignon和Morisson的研究结果

年傍1820 1870 [910 1929 1950 1960 1970 1980 1992
GINI系数0。500 0。560 0.610 0.616 0.640 0 635 0.650 0 657 0.659
__
泰尔系数0.522 0.672 0,797 8.777 0。805 O 776 0.808 0 829 0 855

世界平均收入658.7 890。9 1459.9 1817 j 2145.8 2798.6 3773。8 4544.0 4962,l
(PPP$1990)
世界人口1057.0 1266.0 1719.0 2042.i 2S11.3 3024.? 3664.8 4414 0 5459.I
(BiliiOaS)
资辩来源:参见Bourguigamn&Morrison。“lnequality among war]d citizeas
1820—1999”。unpublished draft February,2001
另一燕研究成果则最示出不翔的结论;
博尔托(Boltho)和托尼爽洛(Toniolo)认为,驮20世纪初弼20世纪
80年代翠期,人均GDP占有薰在髓昴范丽内分化,不平等程凄提高;但20世纪
80年代成为转折点,璺现了趋围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中醚和印度这样酶人翻太
国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特捌是中国沿海撼区和印度城市籍民牧入豹穴幅度增艇
降低了世界收入分弱於不平等。”
塞拉一伊一马丁(Sala-i-Martin)撬蹬汪摆表瞩。20毽纪90年代不平等
星现下降的趋势。他使用7个流霏指数嵇算垒球收入不乎等程度:基尼系数、收
入敬对数以麝豹方蓑、两个Atkinsen指数,泰零系数、_平均对数差以及方差蓑
数。所有这些指数都显示,1980苹舞1998年赫全球收入不平等降低了。他认为
金球收入不平等的绝大部分都可以由鞫家囝的不平等来解释,等诧同时,匡家内
的不平等有微小增加,但是远不足以抵瀵国家闽不平镣减轻的效聚。
200]年9月24丑,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佐剥竞宣称,全球化“减轻了贫
”B伽r牡}翱∞&*村ns能,4IncomeDistrib,ation.#eveto鼬e批∞dForeign7fade’,£时螂"Ec蝴∞王c
Review 34:1113-i132 1990 ”Bollbo.知d辨yGimaiTonio|o]999I“A站搿“l谢e:愉h删础C锄时y砌i。垤”慨捌l啪%
Msssn$”to蜘fdR“iw ofEconomie嘲i%Vo!、t,,No,4。W/nter
32
困,因为融合后的经济体往往会实现较快的增长,而这一增长通常会出现大范围
的扩散”。副他认为全球化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球贫富差距和绝对贫困人口增
加的长期趋势已经得到遏制,也许甚至得到扭转。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全球
化减少了国家间的差距。”咒
如上列举的各种研究结果表明,现在理论界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
点赞同全球化,认为全球化缩小了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种观点是反对全球
化,认为全球化不仅使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而且使国家内部的分配状况恶
化。全球化是否能够消除贫困和缓解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
内引起了争论。
很多人持悲观的看法。世界银行的官员们指出:l、发展中国家基于替代进
口和限制进口从而使经济得到发展的道路,如果说过去是一种经验(如韩国和巴
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那么到八十年代以后,这种发展
模式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已经无法继续;2、在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世界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发展中国家必须
彻底改变旧的结构,颁布更加优惠的吸引外资的政策;3、取得成功的国家恰恰
是经济小国和没有财政赤字的国家;4、实践证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困难最大
的国家,正是目前在进行改革但尚未完成改革的发展中国家。53世界银行副行长
彼得·沃伊克(Peter woicke)在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很遗憾。改革进
行了一半,但没有取得一半的成果。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贫困和世界性的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将继续下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最富有的国家和最贫困的国
家之间的相对差距在继续扩大”。美国经济政箢研究所在2001年lO月29日撰写
的一篇题为《自由贸易的平庸记录》的报告也认为,在不加管制的全球化形势下,
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不仅未能改善贫富不均现象,而且导致国家内
部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的扩大,贫困现象甚至出现增长的势头。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究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国家之间的
贫富差距问题上,在赞成还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的
”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钉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53 WorldBanV-‘‘IncomePoverty;thelatestglobal¨Ⅲbe对.2001
hrtp://www.world bank.org/poverty/data/uends/income.hun
对立和争论。如何看待这一争论昵?笔者认为,首先应分析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
在哪里,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是否是影响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然后才
能对经济全球化作出客观的评价。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造成两种观点的对立
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统计数据的不同选择。比较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时可以选用的统计数据
一般有两种,人均GDP和家计调查。两种指标都有其合理性,但却可能导致不同
的结论。原因是,有些国家的政府开支庞大,国内贫富悬殊,其人均GDP根本无
法真实表示该国一般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和家计调查的统
计结果就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从这两类统计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就可能完全
不同。
第二,由于选用的衡量指标不同,即使以相同的原始数据为基础,得出的结
论也可能不一样。衡量收入分配不均的指标通常有两种:基尼系数和分配极值之
比(最富的人与最穷的人收入之比)。这两种指标可以说各有优劣。分配极值之
比的优点是更直观,数据的收集也相对方便:但缺点是并不能全面反映收入不均
的状况和程度。如下的假设数字表明,即使同一组数据,采用不同的衡量指标将
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表2.5假设列表
第一分位组第二分位组第兰分位组第四分位组第五分位组
分配结果l 1 l 1 l 15
分配结果2 1 16 16 16 16
注:作者自制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采用基尼系数“,分配结果1肯定高于分配结果2(分
别为0.589和0.185):而如果使用分配极值之比,则分配结果2高于分配结果
1(分别是15:l和16:1)。问题在于究竟哪一种指标更为合理?这就涉及到价
值判断问题。
H基尼系数的测算是一国经济中收入在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配偏离于完全平均分配的程度.洛伦兹曲线从
最穷的个人或家庭开始.描述了收入获得者的景积百分比相对照的总收入的累积百分比.基尼系数衡量的
是洛伦兹曲线与假设的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表示为占线下最大面积的百分比。
34
笔者认为应该将两种指标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问题,单独使用某一
指标得出的结论可能都不全面。但由于有些国家统计数据有限,不同国家的统计
标准并没有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从而使得出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
采用极值之比的方法时由于使用的具体指标不同,研究结果也可能存在差
异。请看下表:
表2.6国家问极值之比1980"--1998
1980 1990 1998
最富裕的/最贫穷50%(WI}I) 10.9l 7.37 5.27
最富裕的/最贫穷20%(W1)I) 26.68 15.94 14.8l
最富裕的/最贫穷1096(WDI) 27.94 23.54 25.75
最富裕的/最贫穷5%(WDI) 29.01 31.73 39.9l
最富裕的/摄贫穷5096(Maddison2001) 8.35 6.55 5.49
最富裕的/最贫穷20%(Maddison2001) 16.82 28.19 18.58
最富裕的/最贫穷10%(Maddison2001) 23.09 34.62 40.Ol
最富裕的/最贫穷5%(Maddison2001) 30.03 45.40 61.14
资料来源:World bank2002,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2 book version,Washington
DC:World Bank:Maddisoa,Angus 2001,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OE(m.
可以看出,采用的具体指标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变动趋势。根据麦迪森的计
算:在1980年到1998年期间,最富裕的50%和最贫穷的50%人口的收入比虽然
下降了;但最富裕的20%与最贫穷的2096人口的收入比却上升了,而且越是趋于
极值的百分比人口的收入比上升的程度越大。此外,使用麦迪森的统计数据还是
使用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只有
最富裕的5%和最贫穷5%人口的收入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根据麦迪森的计
算,除了最富裕的50%和最贫穷的50%人口的收入比下降,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
第三,统计和比较不同国家的国民收入时也有两种不同的换算方法:按照汇
率或按照购买力平价。采用的方法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些经济学家偏好使用PPP方法。而采用PPP方法而不是汇率方法进行富国
与穷国的收入水平比较时,不平等差距通常会缩小。因此有人持反对的观点,认
为正是由于采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而高估了不发达国家的收入,才导致如上的结
论。基于汇率方法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在1980—2000年有所上升,显示了更大的不
平等;而基于PPP计算的基尼系数却趋于下降,表明不平等程度有所减轻。”请
看下面两个表中两组统计数据的比较。
表2.7 2000年世界收入不平等的程度:汇率方法与PPP方法的EB较
Measure PPP Exchange rate
1.Inter—country Gini eoefficient 2000 0.543 O.753
PPP(163 countries)
2.Inter—country 5%/5%ratio 2000 47.95 175.31
3.Inter—country 10%/10%ratio 2000 31,37 126.08
4.Inter—country 20%/20%ratio 2000 15.99 67.03
5.Inter—country 50%/50%ratio 2000 5.38 20.09
资料来源: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2 online version.
从上表可以看出,用汇率方法计算的极值之比是用PPP方法计算的极值之比
的大约4倍,差异很明显。
表2.8 1980--2000基尼系数的变化,汇率折算方法和PPP方法的比较
Exchange rate(Atlas) PPP(World Bank)
1980 0.7053 0.6137
2000 0.7449 0.5422
资料来源:Wg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2 online version.包含113
个国家。
耶具体的争论将在下面讨论.由于所统计的国家的范围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36
上表则显示了世界不平等程度变动的相反的趋势。
第四,即使同样采取PPP方法,由于不同部门公布的购买力平价指数的差异,
也会给统计结果带来影响。
购买力平价指数有三种来源:其一来源于世界银行。即世界银行发展指数
(WDI);其二是由(赫斯顿)Heston、(萨莫斯)Summers、(阿特恩)Aten及
其同事们计算的指数,称为PwT(the Penn 1||iforld Tables):其三是由麦迪森在
OECD资助下计算的指数,表示为(Madddison 2001)。
由于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上述三种指数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可能在比较
收入差距变化时导致不同的结论。请看下表。
表2.9国家间基尼系数,1950—1998
作者和收入的数据来源1950 1973 1980 1990 1998
Summers&Heston(P耵) o.552 0.547
Boltho&Toniolo maddison95) 0.544 0.526 0.496
Firebaugh(PWT) 0.550 0.543*
Bob Sutcliffe(wDl2002) 0.610 0.584 0.538
Melchior&Telle(刑rr)}} 0.59 0.57 0.56 0.52
Bob Sutcliffe(PWT) 0.523 0.591 0。581 0.564 O。519
Bob Sutcliffe(Maddison 01) 0.550 0.573 0.555 0.569 0.564
注释:}表示1989年的数据:$}表示近似值
资料来源:Bob Sutcliffe,A more or less unequal world?‘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20‘“century’,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Working paper series
number 54.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由于各个作者采用了不同的PPP数值,因此在计算基尼
系数的大小和变化趋势时得出的结论有很大差异。20世纪的最后20年世界收入
分配不平等程度究竟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争论最为激烈。博尔托和托尼奥洛认
为不平等程度有所下降,其计算的全球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544下降到1998
年的0.496。不过,他们研究的虽然是全世界的收入分配问题,但所统计的国家
仅有49个,这是其局限性。如果有更多的国家特别是落后的贫穷国家被纳入统
计,基尼系数就一定会更高,也有可能会上升。萨克利夫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指数
(WDl2002)对121个国家进行统计,新增加的72个国家大部分是比较贫穷的国
家,结果是基尼系数的变动方向虽然是降低,但基尼系数的绝对值都比博尔托
(Boltho)和托尼奥洛(Toniolo)的计算结果高很多。此外,鲍勃·萨克利夫
(Bob Sutcliffe)利用Maddison 2001指数计算的结果则表明,1998年的国际
基尼系数仍高于1950年和1980年。还应特别注意的是,仍然有一些贫穷的国家
没有被纳入计算范围,如果被纳入估计基尼系数还会进一步提高。
从上面列举的几个方面可以得知,如何衡量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水平和变动方
向,受到一系列统计数据、衡量指标和计算方法选择的影响。例如:是使用人均
GDP还是使用家计调查作为基础数据,是按市场汇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进行数据
换算,是采用基尼系数还是采用极值之比作为衡量指标等等。所有这些,是我们
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在考察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
的变动时。对于统计数据和衡量方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在国家之间的可比性和
科学性,还要考虑统计数据的可得性。笔者的具体意见是:
第一,进行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比较时的基础数据,采用人均GDP比较可行。
在进行收入差距的跨国研究中,由于测算收入分配的基础数据不同,得出的
结论有很大差异。OECD国家的统计数据比较详细,背景也类似,因此考察OECD
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化时采用哪~类指标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
的统计数据有限,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家计调查的统计数据,只有人均GDP的统
计。为了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到统计中来,就要采用各个国家都具备的人均
GDP,以充分说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闻收入差距的变化。
第二,在把各国的收入换算为可比数据时,似宣主要采用汇率换算方法国家
之间的收入差距。
国际交往中必须用事实美元支付相关的费用,而不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以后
的美元来支付,因此在比较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时,很多学者反对用购买力平价
进行调整。一般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没有太大变化,但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会大大提高。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这种方法使其人
均收入被严重高估了,并不认可这一调整结果。用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还有一个
无法克服的困难,就是无法找到各国通用的代表性消费篮子。前文已经说明不同
的学者进行购买力平价调整的结果不同,因此用购买力平价方法很难进行明确的
跨国比较。用汇率换算方法则要简单和方便得多。但采用汇率换算的方法也存在
问题,它可能不能准确地反映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因此可以以汇率换算为主,
而以购买力平价折算为辅。
第三,基尼系数应作为衡量国际收入不平等状况的主要指标。
极值比的方法尽管对比非常鲜明,但是考察的范围非常有限。泰尔指数由于
能够区别出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在分析全球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时是有用的,
它有助于判断究竟是国家内部还是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是全球收入差距扩大
的主要原因。但基尼系数的应用范围更广,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整体的世界收
入分配状况。因此,应以基尼系数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而以泰尔系数和极值比作
为辅助指标。
第三节对国际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我们将通过对国家实施分类,来考察在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近二、三十年间,
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究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世界银行对所有成员国和人口在30000以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使用《世界
银行图表集》方法按照2004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划分为不同的收入组别:低收
入(LIC),735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LMC),736--2935美元;上中等收入
(UMC),2936--9075美元;赢收入,9076美元及以上。56从划分标准来看,高
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悬殊是非常大的。
高收入国家主要是OECD的成员,都属于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中、低收入
国家则基本上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的统计标准,高收入国
家和地区共有57个,(其中高收入的OECD国家有24个,其他高收入国家和地
区有33个),其余国家和地区均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具体划分参见下表:
铀世界银行;{2004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表2.10按区域和收入划分的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2004财政年度
低收入国家数目LIC 下中等收入国家数上中等收入国家数
目UⅥC 目UMC
东亚和太平洋10 10 4
欧洲和中亚6 12 9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2 15 13
中东和北非l 10 4
南亚6 2 0
撒哈拉以南非洲39 4 5
总计64 53 35
资料来源:{2004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低收入国家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加
勒比区域内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数目最多。
以世界银行的国家分类为基础,来观察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
长期变动趋势。首先看一下最穷国家与最富国家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动。
表2.11 穷国与富国及世界平均水平之比较(人均GDP,1985年PPP美元)
20个最穷国世界平均20个最富国20个最富国/20
个最穷国
1960生350 1200 7600 21.71
1995年520 6200 17000 32.69
2001笠650 7400 22300 34.31
年均收2.09% 12.60% 4.72%
入增长

年版,第51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0世纪的最后四十年中,最穷国的年均收入增长率十
分缓慢,只有2.09%,入均收入的绝对增长量仅仅300美元。而最富国的收入增
长情况则截然不同,人均收入的绝对量增长了14700美元。两者间有天壤之别。
结果是,最穷国与最富国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在此期间由22倍扩大为34倍。
再从总体上来观察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
表2.12 1983和2003年世界银行统计结果+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入均国民总收入”
美元麦兀
1983 2002
低收入国家260 430
中等收入国家13lO 1840

下中等收入国家750 1390
上中等收入国家2050 5040
撒哈拉以南非洲220 450
高收入国家10965 26310
注释:·数据均是运用“世界银行图袭集”的方法将本国货币换算成美元计算。
·+国民总收入(GNt)相当于GDP,是对国民收入最广义的测算。相当于国民所拥有的来自
国内和国外资源的全部增加值。
瓷料来源:{1985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和{200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表2.13 1983--2003国家之间入均GDP的差距
人均GDP之比1983 2002
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42.17 61.19
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8.37 14.30
高收入国家厂F中等收入国家14.62 18.93
高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5.35 5.22
高收入国家/}驶哈拉以南非洲49.84 58.47
资料来源:同上表,作者整理。
通过上表可以明显地看出,20年间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
家的人均收入差距都扩大了。特别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由
1983年的42倍扩大到了2003年的61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总体上发达国家
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了,但有~部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迅
速,它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由于它们占的比例较小,以致无法影
响到世界收入分配的总格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参与到全球经济中来,实现
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升。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
人口大国,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据萨克利夫
的计算,如果不把中国包括在内,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
度提高了;如果包括中国,则不平等程度有所降低。
表2.14包含与不包含中国的全球基尼系数1980--1998
作者和收入的数据来源1980 1990 1998
萨克利夫(WDl2002) 0.610 0.584 0.538
不包括中国0.555 0.562 0.561
萨克利夫(Maddi son2001) 0.555 0.569 0.564
不包括中国0.532 0.568 0.582
资料来源:参见Bob Sutcliffe,A more or less unequal world?‘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20‘“century’,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Working
paper series number 54.
但笔者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重新对全球基尼系数进行了计算,得出
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参见下表。
42
表2.15包含与不包含中国的全球基尼系数1980---2000
1980 1990 2000
全球基尼系数0.545 O.63l 0.732
不包括中国的全球基尼系数0.548 0.643 0.753
资料来源:World Sank,“Income poverty:the latest global numbers”,2001
}l!虫;型巡望凸盐丝Q£!垂垫垦8k:Q暖PQ婴趔垂塑蛔蓝型也£Q也曼:地
World sank,Wod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2 onlIne version
BVD数据库,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库
从上表可以看出,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否包括中国,全球收入分
配不平等程度都上升了。但同时也表明包括中国的全球基尼系数均低于不包括中
国的全球基尼系数,而且不包括中国的全球基尼系数的提高程度显著大于包括中
国的全球基尼系数的提高程度。这仍然说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收入水平
的提高对世界收入分配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
入的提高降低了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第三章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复杂影响
上一章分析了自二十世纪70年代兴起经济全球化浪潮以来,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这主要是从整体上进行的考察。如果具体到
从国别来进行分类,对这一过程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总体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全球化的推进,
利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有利因素,使自身的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从而
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本章的目的就是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研
究,探讨那些在全球化过程中收入状况迅速改善的国家和收入状况进一步恶化的
国家各自的具体原因。
第一节对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分类
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世界范围看,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确实扩大了。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具体表现并
不完全相同。为了更深入地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
影响,我们再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几大类,分别阐述它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变
动。
发达国家在20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的GDP占全世
界GDP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绝对量的增长却是相当大的。发达经济体共有
29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比例不足世界人口的15%,但所创造的GDP占世界GDP
的比重却超过了50%。57
57圉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4-5.28)htIp:Ⅳw、眦.d呵lct corn.锄
44
表3.1各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PPP方法)(发达经济体)
国家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4
澳大利亚1.05日I 1.07 1.059 1.072 1.091 1.096
奥地利0·61J 0.569 O.55 0.54 0.513 0.473
比利时0.655 0.678 0.659 0.632 O.6 0.554
加拿大2.082 2.073 1.995 1.925 1.957 1.916
塞浦路斯0.02 0.023 0.026 0.029 0.029 0.029
丹麦0.423 0.42 0.372 0,364 0.345 0.326
芬兰0.325 0.326 0.32 0,274 0.292 0.275
法国4.119 3.869 3.777 3.52 3.352 3.144
德国5.952 5.478 5.398 5.288 4.801 4.362
希腊0.496 0.459 0.42d 0.399 0。392 0.406
中凰香港0.246 0.281 0.337 0.392 0.386 0.367
冰岛O.02 0.019 0.019 0.017 0.018 0.017
爱尔兰0.181 0.17 O.1M ’0.194 0.258 0.272
以色列0.229 O.23 0.234 0.285 0.291 0.26
意大利4.152 3.88E 3.735 3.525 3.222 2.977
日本7.997 8.201 8.682 8.28 7.373 6.796
韩国O.72 0.912 1.197 l,519 l_6 1.659
卢森堡公国0.037 0.036 0.042 0.048 0.056 0.053
荷兰1.091 1.003 0.988 0.97 0.968 0.878
新西兰0.182 0.181 0.169 0.172 0.163 0.164
挪威0.366 0.376 0.343 0,387 0.364 0.342
葡萄牙0.416 0.378 0.402 0.386 0.388 0.354
新加坡0.095 O.111 0.139 O.19 0.214 0.198
西班牙1.954 1.82 i.897 l_808 l_812 1.767
瑞典0.615 0.587 0.554 0,523 0.509 0.481
瑞士0.634 0.591 0.563 0.497 0.452 0.408
中国台湾0.521 0.627 O.81 1.012 l_11 1.062
英国3.7a 3.588 3.524 3.406 3.262 3.133
美国21.639 21_95 21.499 21.423 21.873 21.027
总和60.565 59.912 59.885| 59.057 57.49l 54.806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翻(2004-5-29)httpJlwww.drcnct.COrn,cn
从上表可以看出,发达经济体中大多是原来的发达国家,其中有24个国家
属于OECD国家(其余5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塞浦路斯、中国香港、以色列、
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都属于高收入国家),但也包括少数几个新兴工业国家和地
区。其中美、英、法、加、德、日、意七个主要西方工业大国的GDP占世界GDP
的比重始终在80%左右。与此同时,几个原来属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新兴
工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并进入到发达经济体的行列。
如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与发达国家和发达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的落后和经
济增长缓慢,但它们内部却存在着重大差别。通过下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发展中
国家在197旷_2004年间人均GDP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分出若干类型。
表3.2人均GDP(美元,现价)(发展中与转轨经济体)。
国家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4
阿尔巴尼亚524 544.8 686.30E 744.692 “2.35,t 835.279 1083.98目2204.589
阿尔及利亚540.3 965.7 2268.607 ,.753.697 1816.107 1499.143 1789.267 2338,746
安哥拉492.1 412.6 776.218 "/90.18,1 1030.468 441.307 664,472 l009.90l
安提瓜与巴
119.1 580.3 1822.6613 3215.08 600i.146 7366.223 9915.“5 11482.214
布达
阿根廷1334 2096.3 7478.27 2905.68 4344.815 7421.095 7674.9fi 3864.723
亚美尼亚841.111 503,8 757.288
阿塞拜疆322.475 652.856 963,162
巴哈马3066.7 3906.' 6923.272 9463.138 12367.798 12566.788 16468.805 17317.074
巴林1562.2 3630.d 8852.∞5 8709.474 9435.395 10083.066 11545.339 12689.87
盂加拉国56.4 161.3 175.327 220.775 278.757 32 0.728 341.047 387.415
巴巴多新532.日1708.3 3453.42E 48∞.452 6865.143 7284 9664.297 10043.814
白俄罗斯1024.238 1309.10l 2466.088
伯利兹B37,5 860.8 1234.473 1258.724 2120.79 3092.345 3371.719 4050.665
贝宁263.8 280.7 458.343 257.554 389.49】367.019 361.3q 595.908
不丹134.5 177 238.987 297.490 437.87l 441.0lg 613.615 799.312
玻利维亚265.1 499.5 718.644 735.48l "/98.384 997 08 1095.811 1070.634
波斯尼亚和
442.7 1208.2 1644
黑赛哥维那
博茨瓦纳149 3 436.々1181.766 1043.279 2962.362 3284.835 3356.226 5502.809
巴西366.1 765.g 1227.659 1709.123 3091.78 4290.476 3604.477 3181.651
文藁17624.415 12754.95 13660.375
保加利亚2939.854 3056.867 2286.342 1450.372 1474.185 2351.442
布基纳法索131 5 171.2 280.258 181.434 351.385 266.85l 235.476 406.849
布隆迪73.8 13 c3 223.23d 243.653 207.261 167.296 11 o.35l 93.046
柬埔寨104.045 316.058 276.∞9 314.425
喀麦隆154.1 340.8 '174.73l 817.203 967.693 596.518 577.6日861.756
佛得角254.1 422.1 547.714 ,162.624 902.076 1257.967 1240.675 2169.682
中非共和圉92.8 223.4 345.042 321.526 494.516 327.739 257.012 363.492
蛐由于袭格过长。所以分为若千页。
表3.2人均G即<美元,现价)(发展中与转轨经济体)(续)
国家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4
乍得72 157 147.875 174.038 285.694 226.417 185.806 523.544
智利2462.7 963 2835.175 1510.142 2557.942 5071,256 4922.223 5506.273
中国101.9 177.5 305.464 288.385 339.16 578.115 852 721 1213.66
哥伦比亚339.9 529 1190.276 1295.454 1421,B85 2551,453 2113 005 210I
科摩罗73.6 195.1 383.75l 291.033 541.666 466.591 358.967 540.288
刚果民主菇
125.8 286.8 559.847 221,605 2“,462 125,515 85.034 105.31
和回
刚果295.6 635.3 i304.11 686.4 1292.794 841.019 1108.869 1122.289
哥斯达黎加569.3 1000.4 2147.284 1490.436 1908.653 3345.09 4057.664 4331.436
科特迪瓦285.2 615.9 1205.173 689.945 921.148 773.611 647.98l 856.266
克罗地亚4180.242 4188.013 5356.853
捷克斯洛伐
5042.108 5006,061 9809.693
克麸和国
吉布提153.4 475 734.034 783.23 818.338 776.751 744.347 793.955
多米尼加204.3 459.3 849.569 1395.884 2319.851 3056.46 3769.142 3643.084
多米尼加共
320,7 708.5 1229.327 792.536 870.508 1567.62 2381,76l 1787 028
和国
厄瓜多尔1779.83 1723.856 996.031 1717.68 1227,711 2127.308
埃及227 389.3 529 957.732 1774.435 1050.247 1550.982 985.918
萨尔瓦多367.2 621.1 864.42 787.559 914.439 1393.661 1816 525 Z034.228
赤道几内亚129.6 29l 116.922 259.779 379.337 415.268 2831.522 4530.802
厄立特里亚163.997 156,353 185.523
爱沙尼亚2305.956 3544.304 7415.38
埃塞俄比亚74.6 100 135.581 157.027 183.433 105.45 100.203 103.54l
斐济群岛532.7 1197.{ 19∞.1t4 1630.365 1831.53 2488.553 2032.727 2143.478
加蓬1097.6 3061.1 5621.502 4051.539 6400.232 4654.637 4227.802 4911.072
网比亚90.S 230.2 420.899 256.45 319.908 330.887 317.726 252 227
格鲁吉亚349.919 614.555 835.926
加纳259.3 469.6 1569.577 527.118 462.293 397.878 271.557 423.732
格#纳达t25.4 33l-2 772.258 1287.177 2459。013 2994.801 400lI 584 4386.403
危地马拉361.3 584.3 1138.642 1404.523 827.073 1386.562 1563.706 1477.965
几内亚161.1 273.1 39l-4l 359.514 469.498 502.549 376.364 383.49
几内亚比绍
560.8 1138.1 174.612 263.847 267.458 234.255 179.706 183.272
共和国
圭亚那651.3 868.6 1115.953 883.241 463.464 846.238 930.471 955.017
海地74.5 154.7 259.鹎8 32l_046 346.623 394.861 495.55 531.777
洪都拉斯305.8 391.6 695.393 832.838 624.901 700.424 928.87 1007.264
匈牙剥598.3 1160.7 2301.799 2181.60B 3487.262 4371.553 4635.617 9262.991
印度116.6 187.1 259.977 290.531 375.093 382.083 454.206 584.974
印尼91.1 25l_6 586.829 559.256 637.55 1037.907 714.755 1034.13
表3.2人均GI)P(美元,现价)(发展中与转轨经济体)
国家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 2∞4
伊朗339.B 1450.3 2445.167 1670.096 1523.414 1446.384 1560.273 2231.56T
牙买加937.3 1669.5 1328,012 960.549 2156.192 2136.628 2835.O“ 2985.634
约里346.9 588.9 1815.085 1899.04l 1159.385 15鹋.519 1675.357 1884.501
啥萨克斯坦1082.292 1236.159 2306.973
肯尼亚132,5 246.3 426。61 :108。∞3 364I T53 336.06 347.26l 452.14L
基里巴斯761.3 859.1 465.923 359.722 396.932 592.573 570.588 759.92
科戚特8563.2 11466.7 20966.177 12670.韶7 8588.17T 1387L 871 16674.398 18415.87
吉尔吉斯颠
324.691 277.992 369.339

老挝1009.3 1222.8 301.479 513.478 210.03l 382.103 329.647 382.478
拉脱维亚17615.904 3015.71 4414.625
黎巴嫩672.1 1186.3 1525.984 1353.509 1002.867 3558.039 4753.03l 5082.56
莱索托129 268.2 .327.?97 203。636 363.22 4'10.9te 3鹊.50T 52.2。317
利比亚3318 5347.2 12091.19 7719.152 6969.229 6481.429 6557.53 3748.369
立陶宛1667.72l 3194.769 6337.813
马其顿王翟2267.84 1760.912 2399.169
马达加斯加
185.2 334.3 460.324 286.234 275.189 237.582 250.252 338.鹋5

马拉维76.Z 133.7 204.57i 160,248 Z08.印1 155.11l 165.509 152.21
马来群岛404.7 917.6 1779.697 1989.806 2431.973 4293.662 3837.473 4327.188
马尔代夫242.9 259,2 381.152 68I.699 11305.44 1606.918 2i67.658 2183.336
马里93.1 174.1 303.611 168.306 325.483 285.887 240.162 420.822
马耳他627.9 1300 3,t85,553 2989.288 6508.473 8744.145 9336.959 10678.952
毛里塔尼亚145.3 348.5 457,21 386.86 530.834 467.779 361.205 4lO.909
毛里求斯270.2 566.6 1223,365 980.221 22墙.552 3347.302 3729.479 4630.117
墨西哥790,I 1614.9 30蛇。43 2587.179 3ls6。584 3L39。217 5957.486 628L,674
摩尔多瓦400.479 353.731 629.958
蒙古914.8 107L1 1393.24l 1486.513 1082.246 548.897 398.708 509.038
摩洛哥255.5 539 4 973,546 589.352 1i)67.967 1250.105 1161.302 1595.888
莫桑比亚266.7 373.8 286.25 340.134 187".167 146.57I 210.809 266.74
缅甸71.8 121.4 186.261 197.997 68.372 t22.648 210.424 183.814
纳米比亚916.4 1484.5 30∞.353 1119,567 2030.696 2207.619 1857.084 1581.286
尼泊尔74.7 103.6 13I.7'35 152.764 187.389 205.364 228.973 234.93
荷兰羁安的
1T75.6 3473.2 7370.929 7772.292 9658.459 11739.306 14203.751 16580.487
列斯群岛
尼加拉瓜268.8 509.6 516.972 907.501 405.297 427.526 477.396 480.574
尼日尔94.Z 156.6 ,t49,073 217.973 320.795 205.572 167.226 264.506
尼日利亚120.3 346.8 913.305 418.533 332.83 249.316 :371.79l 408.13l
阿曼896.4 2468,3 647l,303 8383.22l 7169.U3 6452。878 8477.567 9682.709
表3.2人均GDP(美元,现价)(发展中与转轨经济体)
国家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4
巴基斯坦178.7 192.8 341.498 335.287 379.341 508.347 437.401 526.502
巴拿马775.5 1193.3 2005.421 2{77.982 220i.633 2952.318 4193.2:91 4475.09
巴布亚新几
246.2 541.3 939.853 721.532 873.34 1124.077 676.055 623.287
内亚
巴拉圭227.2 464.1 1411.943 1259.157 1247.899 1860.256 1413.832 1063.53l
秘鲁537.9 1087.2 i194.156 870.479 1247.829 Z157.34 1941.573 2270.067
菲律宾1"18.5 355.7 671.573 562.178 718.114 1092.399 977.368 1002.755
波兰820.1 1134.2 i553.725 1850.6 1586.845 3513.167 4300.239 5727.878
卡塔尔4617.7 13817.6 32621.527 18555.336 15144.937 15956.69 30850.802 35825.157
罗马尼亚27鹋.6 990.8 1539.628 2lOO.69 1649.529 1562,485 1649.426 2654.846
俄罗斯2108.084 1778.511 3815.959
卢旺达75.7 149 253.896 316.185 362.238 227.076 214.988 183.856
萨摩亚群岛261.6 513.6 673.434 545.403 935.421 1219.316 1387.241 1749.848
圣多美和普
276.8 389.7 441.154 519.483 508.3l 356.804 317 563 393.822
林西比
沙特阿拉伯107l,l 4434.4 15319.208 7222.742 6864.637 7230.578 9167.535 9329.564
塞内加尔159.3 372:.4 539.285 404.5 769.665 525.406 453.8 722.604
塞舌尔284.4 640.6 2326.824 2588.565 5302.844 6748.789 7644.407 8790.324
塞拉利昂133 225,9 357,606 335.933 224.206 191.996 132.253 150.989
斯洛伐克3624.73l 3752.419 71542.358
斯洛文尼亚9930.609 9527.968 16275.00l
所罗门群岛284.8 449.9 770.02l 545.243 626.515 928.883 703.88l 757.724
南非895.7 1440.2 292:0_909 1829.34 3181.748 3827.966 2932.428 3745.53
斯里兰卡252.3 346.4 271.498 376.795 470.089 709.528 846.81l 1016.138
圣基茨和尼
227.8 596.6 1115.4坞1619.252 3750.65"1 5352.873 6714.135 8195.267
维斯
圣卢西亚246.8 524.5 1025.33 1555.813 2641.404 3314.545 4077.899 4130.511
圣文i车特和
236 296.4 540.42l 1025.421 1842.196 2380.86 3004.243 3512.22
格林纳丁斯
苏丹17 38.6 530.086 275.636 949.299 257.192 391.978 568.314
苏里南641.4 1203.2 2521.489 1161.546 1002.286 1686.846 2031.463 2561.676
斯戚士兰307.3 524.4 964.44 563.471 1146.315 1572.87 1415.722 1854.4,6
叙利亚276.2 740.2 1491.925 2062.Ol 1016.775 1159.342 1155.528 1268.337
塔吉克斯坦89.933 161.537 258.43l
坦桑尼亚104.5 181.9 299.883 2%.084 188.873 189.942 270.217 281.638
泰国183.2 3,t9.2 695.79 750.973 15l&171 2825.741 1966.963 2502.299
多哥130.6 257.3 47"1.503 263.06,9 489.521 374.923 277.746 40,t.815
汤加’ 64L 7 716.7 606.526 632.213 1175.846 1586.744 1585.1 1287.345
特立尼达和
1191.9 2405.3 5680.607 6294.626 4047.674 4056.621 6499.496 8398.575
多巴哥
国家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4
突尼斯325.e 743.3 13明,071 ll髓.065 1509.853 2012.723 2034.3£2883.385
±耳其513.2 1062.日1576.778 12%.604 2715.841 2856.093 3198.89 4508.5
土库曼斯坦65.256 1071.364
鸟千选154.7 301.I 346.088 276。69 269.151 294.924 260.61 247.775
乌克兰718.894 632.447 1182.85
阿拉伯联合
2840.2 16154.1 29332.301 19818.476 17527.723 18531.11 21615.207 21555.352
酋长目
乌拉圭740.8 1190.3 3299.13E 1565.222 3005.432 6032.156 6045.968 3582.329
乌兹别亮斯
454.169 556.95 346.255

瓦努阿图228.5 544.3 901.153 875.529 1033.136 1366.175 1200.142 1161.136
委内瑞拉1786.8 2513.E 46妇.983 3577.鹋3 248I.681 3538.685 5015.031 3481.028
越南36 o.4 513.965 251.202 121.236 288.028 390.583 484.183
也门共和国879.255 717.675 451.79 499.265
赞比亚287.9 436.6 677.198 388.96 480.253 380.949 314.342 391.876
津巴布韦304.7 548.1 754.798 672.92 896.95E 620.464 590.357 323.839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4—5-3])htlpJ/www.drcnet.corn.cn
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已经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在经济全球化进
程中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变化,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了的国家。这些国家原来大都属于极
端贫困落后的殖民地,独立后又由于自然的、人口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各种原因,
发展极为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它们所处的自然条件大都十分恶劣。“目前,
发展中国家有5亿人口居住在远离灌溉系统的干旱地区,4亿人口居住在不适合
农业耕种的地区,2亿人口生活在坡地,1.3亿多人口居住在贫瘠的森林生态系
统之中。”59这些占地表73%的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农业发展问题,由于受土地使
用模式的影响,有两种非常典型的特点。一是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高质量的牧
场转化为商品货物种植区,牧民失去了优质牧场,又由于对劣质牧场的过度放牧,
”世界银行2001h光盘(SIMA349)
导致牧场的退化。二是贫困的农村不得不缩短休耕期以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以
致土地肥力丧失,土地退化。这使本来就恶劣的自然条件更加恶化。战乱也进一
步阻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仅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42个国家陷
入了内战。
第二类是虽加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但受损大于受益的发展中国家。它们
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这些国家也成为反全球化声
音的重要来源地。大多数在对外开放中实行完全经济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都属于
这一类。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
第三类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使自身得到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它
们利用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这类国家和地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这些国家和
地区抓住了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发展自身的经济,积
极开展对外贸易,进军国际市场,迅速提升了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同时也
大大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
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所占比例很小,因而难以对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收入差距
拉大的总体趋势产生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上已经步入了发达经济体的行
列,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全球化机遇取得自身迅速发展的成功案例。
下面我们将对这三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第二节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具有十分广泛的含义。它意味着全世界的经济过程已经成为一个
相互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要素配置的全球化、产品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活动的全球化和经贸规则的全球化。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市
场的竞争。在全球化过程中一部分被边缘化了的发展中国家,它们不仅在历史上
长期受到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原来就十分贫困落后,而且多年来经济发展停滞,
收入增长极其缓慢。它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全球化浪潮中迅速地扩大了。
造成这类国家极度贫困落后的原因是如下几点。
第一,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土地干旱、缺少降雨、不适宜耕作是制约
这些国家发展的初始自然条件。居住在于旱和半干旱地区的5亿农村人口,绝大
多数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于殖民时代的贫瘠土地的耕
作方式和单一作物制,在独立后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东南亚地区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口最多,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和北非所
拥有的比例最大,各自达到近40%。柏许多国家都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贫瘠的土
地上。1950到2000年期间,在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国家中,农村人
口增长了三到四倍。20世纪90年代,有42个国家陷入内战,在其中3/4以上的
国家中,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口都有巨大的增长。下表反映了这类贫困人口的
分布。
∞1200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杜2003年敝。第60页。
3.3贫瘠土地上的人口区域分布
地区2001年人口(百万) 贫瘠士地上的人口,按地区
数量(百万) 比重(%)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515.3 68 13.1

东欧和中亚474.7 58 12.1
中东和北非293.0 110 37.6
撒哈拉以南非洲658.4 258 39.3
南亚1354.5 330 24.4
东亚和太平洋1856.5 469 25_3
OECD集团+ 850.4 94 11.1
其他27.3 2 6.9
合计6,030.1 1,389 24.7
除OECD外合计5,179.7 1,295 26.9
*OECD成员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
冰岛、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
美国(23个原有成员国)
资料来源: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和LandScan测量方法取得的平均值。
第二,人口的过快增长加重了发展的负担。世界上大约80%的人口居住在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尽
管土地贫瘠,但人口的过快增长并没有得到遏止。在1990到2000年期间,低收
入国家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撒哈拉以南非洲是2.6%,而同期高收入国家
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O.7%。61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多基于自然
增长的原因,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则主要是国际移民的结果。
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如对土地的过度种植降低
了土地的肥力,对森林的滥砍滥伐恶化了自然环境;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而存在着
大量低素质人口;医疗卫生事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等等。现在世界人
“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l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54
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1804年到1927年世界人口从10亿增加到
20亿,花费了123年:而从40亿增加到50亿只用了13年(1974--1987):从
50亿增加到60亿,仅用了12年(1987--1999)62,根据世界银行的预计,到
2020年世界人口将会超过76亿。
表3.4世界人口的结构分布(%)
地区1970芷1996年2020年(预测)
发展中国家72.9 79.7 83.6
发达国家27.1 20.3 16.4
撒哈拉以南地区7.8 10.3 13.5
中东及北非3.9 5.1 6。4
中国(大陆、台湾) 22.5 21.3 18.9
亚洲其他地区29.7 33.2 35.O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7.7 8.5 8.5
东欧及新独立国9.5 7.2 5.8
世界其他地区18.9 14.4 11.9
资料来源:美国普查局.国际资料库。2001年9月。
从上表不难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迅速,越是贫困地区,人口的增长
越快。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死亡率,呈现出负增长趋势。根据
世界银行的预测,在199}_2011年期间,下一个10亿人口将有97%来自不发达
国家,其中有59%来自贫困的低收入国家。邸
20世纪早期,欧洲贫苦的农民可以移民到北美去找工作。1870一1910年间
欧洲的开放式迁徙减缓了欧洲贫困农村地区的压力,促进了新大陆生产力的发
展。在这40年间,欧洲13%的劳动力移民到了新大陆。在意大利和爱尔兰,高
达45%的劳动力进行了移民。早期的移民不需要太多的教育背景,即使没有读过
书也可以在北美做农民或创业。今天的情形则不同。今天向美国移民的人口中专
n世界银行(IBRD)。(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圈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61参见世界银行(【BRD).1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l,中固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55
业人员、技术工人和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占了一半以上。“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国家的生产结构都在发生转变,对非技术
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则越来越大。不发达国家的非技
术工人面临着合法移民的限制和更高的技术要求。这就使不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工
人的工资很难提高。自1990年以来,这些工人的工资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停滞状
态。只有在韩国,工人平均月工资达到500美元,捷克共和国,毛里求斯等少数
几个国家非技术工人的月工资接近250美元,而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购买
力平价调整的工资依然一直低于每月100美元。农业工人的工资情况则更糟。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做同类工作的工人工资,比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工人高
出16倍,比非技术建筑工人高出22倍。65农业工人工资存在如此大的差别,主
要是因为移民的限制和OECD员国的农产品贸易壁垒。
第三,教育和培训投入不足。由于持续的人口增长和教育培训资金的严重不
足,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成人文盲率(15岁以上的成年文盲占成年人口的比例)
在2002年依然保持在两位数,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文盲率仅在1%至2%之
间,美国只有不及O.5%的成人被认为是文盲。
“《200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Fmem衄。Ricll州B.,and Remco H.Oosten娜.2000.“w嘶盯ound mc World:Pay 8L'TOSS OccaSions
∞dCountries.”NmionalBureau ofEconomicRetmarehWorkingP即口8058.Cmabddge,M∞s.
56
表3.5 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文盲率之比较
地区成年文盲率青年文盲率
男性女性男性女性
全世界18 32 11 19
低收入圈家22 41 14 24
中嗣、印度除外的低收入国家29 46 18 30
中等收入国家10 15 5 8
下中等收入冒家11 17 6 10
上中等收入国家9 13 4 4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18 33 1l 19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9 22 2 5
欧洲及中亚2 5 l 2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ll 13 7 6
中东和北非26 48 13 25
南亚35 59 24 42
撒哈拉以南非洲32 49 19 28
说明:“成人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售数占ls岁以上人口的比率;“青年文盲率“
是指15—24岁的文盲人口数占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BRD),{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第82页。
第四,资金不足,有限资本外逃。那些被边缘化了的极度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资金非常有限,资本积累极其缓慢,它们往往需要发达国家给予援助。但是,
2001年世界各国的官方发展援助已经降至600亿美元,比1992年的水准几乎下
降了一成。2001年由工业化国家提供的援外总金额,平均仅占那些援外国家GNP
的0.25%,比1994年的0.3%、1992年的0.34%都有所减少,呈现出逐年下降的
趋势。66若以援助金额计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超过美国成为对发展中
国家的最大官方援助国。但由于日本经济增长缓慢,加上庞大的政府赤字,使日
本在过去几年的对外援助减少。总体上看,由于提供发展援助的大部分发达国家
抽黄景贵:《全球数字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277页。
57
的财政状况严峻,加之冷战以后发达国家官方援助的战略意义大大降低,导致官
方援助不断减少。这对于那些无法吸引国外资本的边缘化的国家无疑是更大的打
击。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资本短缺的赤贫国家.有限的资金还在不断外逃,如
撤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严重的资本外逃使本来就匮乏的发展资金更加不足。
表3.6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人均GNP与资本外逃情况(1998)
国家人均GNP 入均GNP增长资本外逃,外债资本外逃/出口
(1998,美元) 率,% 比率比率
布隆迪140 2.6 O.55 5.84
埃塞俄比亚100 —4.2 O.38 8.33
加纳390 1.9 0.41 1.73
几内亚比绍160 .30.4 0.42 13.50
肯尼亚350 0.3 0.74 4.7l
马达加斯加260 1.7 0.21 3.06
马里250 13 0_36 2.65
尼日利亚3D0 .1.5 0.95 2.65
卢旺达230 7.1 0.94 8.45
苏丹290 2.7 0.6l 17.34
乌干达310 2.8 0.44 6.35
赞比亚330 -4.1 O.24 2.25
说明:人均GNP是指按1998年汇率计算的人均GNP美元数,资本外逃,外债比率和资本外
逃,出口比率按1991年的统计数据资料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IBRD)-{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年版,
第8—10页:(英)J.斯罗曼:《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下卷,第632页。
如上的分析,似乎只能得出一条结论:贫困国家之所以贫困,因为她们是贫
困的。这些已经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国家,由于经济停滞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越来越大。
需要强调的是,造成这些国家贫困的根源。除了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以外,
还有至今似未根本改变的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体系。这些贫困国家几乎
都是农业国,它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为发达国家供应原材料和食品的依附地位,
非常依赖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生产结构十分脆弱。这种对初级产品的过度依
赖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初级产品价格比制成品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随着发
达国家增长模式的转交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节约了生产中所消耗的原材
料,加上新型合成材料对传统原材料的替代,使得对农矿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下
降。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初级产品价格星下降的趋势。(参见
表3.7)初级产品价格的下跌进一步恶化了这些国家的生产和收入状况。同时,
这类国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众多,产品种类比较集中,因而价格或者需求的
下跌以及价格的周期性不稳定,往往给这些国家带来更大的冲击。这表明,这类
贫困国家早期被殖民者剥削,独立以后又没有摆脱经济上的附属地位,仍然依靠
向发达国家出口大量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以换回必需的高价工业品。正是这种畸
形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格局,遏制着不发达国家工业和经济的发
展。可见,这类不发达国家要想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就必须逐步改变单一的出13
产品结构,逐步实现工业化,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走独立的工业化道路。
表3.7以现值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
商品单位1970 1980 1990 2000 2002
原油,平均美元,桶1.2l 36.87 22.88 28.23 24.93
煤炭,澳大利亚美元/公吨n.a. n.& 39.67 26.25 2'7.06
可可美分/公斤67.5 260.4 126。7 90。6 177.8
咖啡,其他软饮料美分,公斤114.7 346.6 197.2 192.0 135.7.
椰子油美元/公吨397.2 673.8 336.5 450.3 421.0
大豆美元,公吨116.9 296.2 246.8 211.8 212.7
玉米美元/公吨58.4 125.3 1093 88.5 99.3
大米.泰国美元/公吨126.3 410.7 2'70.9 202.4 191.9
高粱美元/公吨51.8 128.9 103.9 88.0 10l 7
小麦,美国美元/公吨54.9 172。7 135.5 114.1 148,l
牛肉。美国美分/公斤130.4 276.0 256.3 193.2 212.7
虾.墨西哥美分/公斤n.a. 1152 1069 15】3 】052
糖,世界美分/公斤8.2 63.16 27.67 18.04 15.18
原术,马来西亚美元,立方米43.1 195.5 177.2 190.0 163.4
棉花美分/公斤67.6 206.2 181.9 130.2 101.9
橡胶,马来西亚美分,公斤40.7 142.5 86.5 69.1 77.1
烟草美元/公吨1076 2276 3392 2976 2740
DAP’ 美元,公吨54.0 222.2 171.4 154.2 157.5
磷矿美元/公吨11.00 46.71 40.50 43,"75 40.38
氯化钾美元,公吨32.0 115.7 98.1 122.5 113.3
TSP‘’ 美元/公吨43.0 180.3 131.8 137.7 133.1
尿素,东欧.袋装美射公吨n.a. n.扎119.3 101.1 94.4
铝美元,公吨556 1456 1639 1549 1350
铜美元/公吨1416 2182 266l 1813 1559
黄金美元/盎司35.9 607.9 383.5 279.0 310.0
资料来源:{2004年垒球经济展望》中固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n.a=资料不详;DAP*和TSP**属于肥料。
第三节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发展中国家
很多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后期开始,为了谋求经济增长和国家富强而走上
了对外开放和经济自由化的道路,希望借助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来发展本国经
济。但是只有很少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快速经济增长成功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收
入差距。而绝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尽管经济增长了,但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却越
来越大。部分国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人均收入甚至大大低于经济自由化
以前的水平。
全球化更像是催化剂。当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政策能够保证外来资本的利益,
而且市场状况预期良好时,外资的涌入能够加速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
展;但是当国际市场或是该地区市场行情发生不利于外来资本的变化时,外资就
可能迅速撤走,这无疑会加剧该地区的经济衰退,使本就恶化的国内形式雪上加
霜。许多严重依赖外资的发展中国家其国内的金融体系相当脆弱,只要国际金融
市场稍有波动,就会对该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可以以巴西为例来说明。巴西是一个拥有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资源
的国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在1822年9月宣布独立后的漫长岁月中,巴西
由一个依靠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发展成为工业部门较齐全、技术较先进、
农业较发达的世界第八位经济大国(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5293亿美元)。尽
管巴西的经济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它依然是一个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收入
两极分化的发展中国家。
巴西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是巴西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的政策取向决定着巴西的经济发展方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衰
退埋下了隐患。巴西最早致力于吸引外资,是从1956--1960年的库比契克政府
时期开始的。库比契克政府为了迅速提升巴西的经济实力,制定了宏伟的国家发
展计划,对各产业部门提出了数量指标。为保证计划的实行,资金是非常关键的,
巴西政府从各个方面争取资金来源。为吸引外来资本,一方面是以政府的名义从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金融机构借入资金,以满足国家发展计划对资金的需求:另
一方面是通过颁布法令,以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库比契
61
克政府的全国发展计划取得了成功,形成了巴西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飞跃。库比
契克政府时期的高速增长源于政府、外资和民族资本的共同努力。国家负责基础
设施的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立,外国资本主要创建耐用消费品工业和资本货物工
业,民族私人资本则主要发展传统的纺织、食品和外资配套的工业。但是库比契
克政府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难题。由于大量向国外借款,形成了国际收支赤字、
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使巴西在60年代陷入困境。巴西这段经济发展的教训
并没有为以后的政府所重视。靠吸引外资,特别是大量举债来促进巴西经济发展
被认为是成功的经验,通货膨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被认为是无害的。负债发展
的思想在巴西政府官员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1968—1973年是巴西的第二次经济飞跃时期。随着军人政府的上台,巴西
全面推行了负债发展战略。军政府的独裁统治和负债战略的结合产生了所谓的
“巴西经济奇迹”。这种发展模式在带来超乎寻常的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超乎寻
常的难题。军人独裁是巴西历史上政治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土地的高度集中保证
了大庄园主的利益,分配体制的落后使收入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过分地依赖外资
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军政府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在两种经济哲学中进行
选择:生产主义和分配主义。生产主义将加速经济发展作为优先目标,承认收入、
收入分配差异的现实。分配主义将改善收入分配和提高现存的社会福利作为基本
目标,尽管这将导致积累能力的下降,影响经济的增长⋯⋯”67巴西坚定地选择
了生产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巴西的外债激增,国内的收入差距则迅速扩
大。今日的巴西已成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这是巴西在长期发
展中忽视收入分配问题,加剧财富集中的结果。军政府统治时期的特点是:第一,
政府加强对工会的控制,压制工会力量,70%的工会都有军人代表,限制和监督
工会的活动,为企业创造所谓安定的生产环境。结果虽然是企业利润大幅度上升,
增加了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压制而保持稳定并不长久,逐渐高涨
的群众反抗运动使军政府的统治受到打击。第二,政府外贸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增
加出口和吸引外资。为增加出口巴西政府实行本币贬值的政策并对出口实行补
贴。第三,政府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鼓励本国企业无论性质如何,均可以从国际
市场获得贷款。为鼓励企业从国外获得贷款,政府始终将国内的贷款利率保持在
61塞尔西奥·戈尔斯登戈:‘巴西外债',瓜纳巴纳出版杜1986年舨。第7l页。
62
高于国际信贷的水平上。
军政府的政策措施在短期内确实实现了巴西的高速增长,但问题很快也暴露
出来。第一,负债发展必须要对偿债能力和债务风险有充分的考虑,盲目借债的
结果只能是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后的资本缺乏会使经济发展更加艰难。巴西的外
债由1967年的33.7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8%,上升到1982年的701.97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15年中外债增加了约20倍。外债的增加使支
付利息的压力一同加大,1982年还本付息总额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相当
于巴西出口收入的91%。8第二,对国际经济变化缺乏充分的准备。1973年10月
开始的世界石油危机使巴西的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巴西外贸由顺差转为逆差。
1974年外贸逆差达到46.9亿美元,相当于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但这并没有
引起巴西政府足够的重视。当时的中央银行行长P.利拉乐观地认为:“在混乱中
巴西是一座宁静的岛屿。首先,我们已经习惯于同通货膨胀共存。从对外关系看,
我们面对外债心情平静,而且有把握履行国际诺言”。“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
机和国际信贷利率的成倍提高,进一步加重了巴西的债务负担。在墨西哥于1982
年爆发债务危机以后,巴西也被迫宣布无力偿还外债,陷入债务危机。第三,为
促进出口而过度保护国内市场,使巴西的出口缺乏竞争力。以国家垄断为主要特
征的替代进口发展模式,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对外开放又不可避
免地使大量中小企业由于无法适应国际竞争而纷纷倒闭。带来失业的急剧增加,
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第四,长期的通货膨胀无害论使人们忽视了通货膨胀
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出现问题时,本来就已经很高的通货膨胀会使
经济复苏更加困难。
80年代由于债务危机对拉丁美洲主要国家造成的严重损害,被看作是拉美
国家“失去的10年”。这lO年中,巴西不得不进行经济调整,集中治理不协调
的高速发展的后遗症——国际收支赤字、债务危机、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经过
十年的调整,政府致力于反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的政策显现了成效,1995年以
后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提高。如果没有90年代金融危机
带来的金融动荡,巴西经济很有可能会在通货膨胀下降以后实现稳健的经济增
长,但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刚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巴西又陷入了经济衰退和通
“参见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巴西实力研究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曲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巴西实力研究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货膨胀再度上升的泥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固然是引发巴西金融
动荡的外部直接原因,但更为根本的还在于巴西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币值高估、高
利率、高额内债和高额外债等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巴西
政府错误经济决策的结果。
首先,巴币币值高估与政府行为有关。从1994年7月1日开始,巴西推行
《雷亚尔计划》,目的之一是为抑制物价上涨和鼓励进口,将巴西货币克鲁塞罗
改称为雷亚尔,与美元的比值为l:l。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巴币币值至少被高估
了2096—25%。70币值高估虽然起到了促进进口、抑制物价上涨以达到抑制通货膨
胀的目标,但也使巴西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进而使国际收支失
衡。其次,巴西政府为吸引外资,始终实行高利率政策,致使内债和外债持续增
加。1998年巴西的内债高达3440亿雷亚尔,比1995年增长了52.4%:同期外债
也突破了2500亿美元。71巴西政府尽管竭力挽救,但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
发展道路,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很多拉丁美洲国家与巴西的发展情况类
似。
以上对巴西的分析,可以看作是拉丁美洲国家的一个近似的缩影。拉丁美洲
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频繁发生军事政变,80年代陷入债务危机,90年代
陷入金融危机。拉丁美洲国家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但却是财富分配最不公
平的地区,有全世界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巴西和危地马拉。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
大大降低了经济增长的速度。1991一1998年,拉美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和1.7%,远远低于1950--1980年年均5.6%
和2.8%的增长率。”
总的看来,20世纪最后20年拉丁美洲国家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改革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稳定、高速的增长,以及居民收
入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拉美国家的改革大多是在经济危机接近爆发或已经爆发的
情形下,被迫做出的应急之举,缺乏科学的长期发展战略。拉丁美洲国家在引进
外资时过分依赖于借款,从而造成极为沉重的外债负担。阿根廷和巴西均被世界
银行列入高负债国家。更为严重的是,拉美国家在仓促地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时,
”RodrigVes,Francisco and Jeffrey D.Sachs:“Why Do ResourceAbundant Economies Grow More Slowty7”,
,,ouma|ofEconomic G-rov曲。September 1999
”参见吕银軎:‘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一巴西实力研究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花参见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杜1996年版.第130页.1200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页.
64
几乎是照搬了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提出的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并没有考虑
这些政策主张是否真正适合本国国情和国家的承受能力。
最近这10年,拉美国家的学术界围绕拉丁美洲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展开
了讨论,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薪自由主义学派,认为社会贫困问题
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得到缓解和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会通过发展经济而自
然得到消除。这一学派主张:首先要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拉美地区的年经
济增长率达到6%,就业及整个社会问题就会大大缓解:其次是应该加大社会开
支,90年代前半期一些社会问题之所以得到缓解,就是在经济恢复增长的情况
下,国家较大幅度增加社会开支的结果:再者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社会保
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最后,加快私有化的进程,以提高原国有部门的工作效率。
另一种是以拉美经委会为代表的拉美新结构主义学派于1990年发表的《生
产改造与社会公正相结合》一书,提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主张。他们
认为;第一,经济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使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趋于恶化。具
体表现为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收入差距扩大,创造就业的活力下降。全球
化导致要素流动的不平衡性:资本比劳动更容易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熟练劳动力
比非熟练劳动力更容易跨国流动。生产活动在地域内的重新分布使得所有国家对
劳工的需求变得更具有弹性,从而降低了劳工的谈判能力,加剧了就业和收入的
不稳定性。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为特点的规模经济,表现为大公司在各经济部
门更大程度的参与,而这些大公司都是资本密集型和使用熟练劳动力的。由贸易
引起的更多的技术转让,也使处于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离素质、
高技术的劳动力。”第二,经济更大程度的开放应伴以国家对居民更大程度的社
会保护。根据对世界115个国家的研究证明,经济开放的程度与国家对居民的保
护是成正比的。“而拉丁美洲国家却在扩大开放时降低了对居民的保护。这些国
家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都有待于完善。第三,对衰退、贫困和
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的新自由主义的对策,不仅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缓解或解
决,反而使之更加严重了。新自由主义并没有为拉美国家提供一条正确的发展道
路。
订参见艾伯特·贝里:《对付拉丁茭潲收入分配威胁’。载贝里本人编辑出j最的《拉丁美洲的贫宙.经济改
革和收入分配》一书,林患瑞拉尔出版社,博尔德.科罗拉多州,1998.
¨苏振兴:《拉黄国家社会形势的近期演变》,‘拉丁关洲研究》2000年第2期.
新自由主义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80年代开始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和反对政
府干预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危害也是相当明显的。
第一,贸易自由化由发达国家首先发起并积极倡导,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它
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由此导致贸易自由化规则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处
于不利地位。多边贸易体制专家巴格瓦蒂对“乌拉圭回合”的谈判结果做了如
下评价:“主要的交易总是在新部门和新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让步(接
受服务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协议),以换取发达国家在老部门
中的让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放宽农业限制)。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放宽对农
业的限制将伤害某些进口农产品的发展中国家,而有利于美国(帮助美国农业生
产者,也改进国家的整体福利)。””“乌拉圭回合”以后,在新的多边贸易体制
下,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范围缩小,被要求与发达国家承担基本相同的义务。
两者在WTO中的权利和义务上的差异趋于缩小。发达国家将自由化推向它们具有
比较优势的新领域时,却拒绝将原来货物贸易中实施普惠制的做法推广到新领
域,这必将导致新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WTO中的有关
协议使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益受损,然而在关税、农产品、纺织品和服务贸易方
面发达国家却得到了更加完善的权益保护和巨大的贸易利益。由于新的多边贸易
体制在提高市场准入程度的同时,并未相应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环境,从而在
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下降。(参见下表)。
75参见张向晨:t发展中国家WTO的政浪经济关系》,法撺出版牡2000年版,第9页。
66
表3.8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增长不平衡
收入水平对工业国家出口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总出口
1981 1991 2001 1981 1991 2001 1981 1991 2001
工业国家48.8 55.3 48.4 15.3 11_9 14.7 64.1 67.1 63,1
中等收入国家$ 19.6 18.4 17.0 7.3 6.4 9.8 Z6.9 24.8 26.8
低收入国家5.2 3.4 3.4 1.4 l-3 2.0 6.5 4.8 5.4
最不发达国家1.6 O.8 O.7 O.7 O.4 O.5 2.3 1.3 1.1
中国0.7 1.3 2.1 O.9 1.2 1.4 1.7 2.5 3.5
印度0.5 0.5 0.6 0.3 0.3 0.5 0.8 0.8 l_l
台计74.9 78.9 7L 6 25.1 21.1 28.4 1∞。O 100.O lOO.O
资料来源:《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注释;·不包括中国和印度
第二,金融自由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首先,
金融自由化削弱了贫弱国家的金融主权,限制了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选
择,甚至可能使之受制于发达国家和国际性经济组织。其次,由于高估了金融自
由化对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客观条件而急于开
放资本市场,放松金融管制,导致国内金融业混乱,引发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
国际游资乘机进行投机,使发展中国家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再次,金融自由化
加剧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脆弱性,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性金融风险的最大
受害者。
第三,新自由主义主张资本自由流动,而资本的跨国流动主要是由跨国公司
进行的。跨国公司的急剧扩张是新自由主义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的迅
速发展和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结构服务于跨国公司的
全球资本配置需要。跨国公司往往不顾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是
按照有利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利益来制定发展战略。这就可能制约和侵
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危及其国家利益。跨国公司投资到发展中国家的
67
主要目的是赚取高额利润,占领市场,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这与发展中国家谋取
自身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并不必然一致。发达国家往往把本国的夕阳产业、资源
消耗型产业和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
环境。跨国公司还通过汇回利润、转移定价和逃税等手段,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
大损失。跨国公司的发展还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受到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
族工业一般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不高,通常难以与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相竞争。
如果发展中国家没有有效的保护政策和应对措旌,自身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强大便
可能是一句空话。
20多年来,拉丁美洲国家未能走上一条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既有历史和
制度上的原因,也有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是发展中国家在指导经济运行
和制订经济政策时,必须从自身的国情出发,坚持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参与全球化时趋利避害,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照搬西方的
模式是没有出路的。
第四节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缩小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有少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较长时期持续的高
速经济增长而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步入了发达经济体的行列,成为不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榜样。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作为叛兴市场国家(和地区),
是不发达经济取得成功的典型。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吸引了
很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但结论却大相径庭。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东亚新兴市场
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增长昵?
资本积累通常被认为是决定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巴西政府就曾经把吸
引外来资本和加速本国资本积累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不惜为此付
出高昂的代价。但是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假设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资本的回报率应该是逐渐降低的,但这些国家的实际情况却相反。
施耶(Hsieh)的研究表明,新加坡的资本回报率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下降反
而逐渐提高。因此他认为技术进步才是新加坡人均产出高速增长的关键。”克雷
诺和罗得里格斯一科拉雷的研究也认为,国家之间人均收入增长的差异,只有
3%可以用人均资本存蠡增长的差异来解释,而技术进步的差异可以解释91%,人
力资本差异可以解释剩余的6%。”另有一些学者贝q比较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伊斯特里和莱文的一项研究认为,物质资本增长率的差异能够解释不同国家经济
增长率差异的25%。78芝加格商学院的阿尔文·杨(Alwyn Young)对于快速增长
的东亚进行了计算,断言经济增长应主要归因于资本积累而不是技术进步,他指
出新加坡的年技术进步率仅为0.2%。”保罗·克鲁格曼也认为新加坡的资本积
累型的经济增长与苏联没有太大的差别。
激烈的争论在两派之间展开,笔者以为这一争论的意义并不大。技术进步与
资本积累在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作用实际上很难分清,关键是二者实
现了良性互动。资本积累本身就体现了一定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了,资本的回
报率就会提高,从而反过来加速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
人均产出很可能会以同样的速度增长。
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明东亚少数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
经济增长缓慢。全球化为资本的跨国流动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资本和技术在
涌入东亚的同时也流向了拉丁美洲国家,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昵?
问题在于资本和技术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尽管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把增长作为追求的目标,但政府的发展战略导向和政策在什
么样的体制和环境中运作,决定着运行结果的差异,决定着资本和技术能否实现
良性互动。
在解释东亚政府政策决定经济快速增长的文献中主要有两大学派的观点:新
古典学派和修正学派”。新古典学派认为,这些国家的成功得益于基本政策的正
确选择。政府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促进国内外竞争的法律框
“Hsleb.Chang-Tai+1999.‘'ProduetivityGrowth and"FactorPricesinEastAsiJ.”AmericanEconomicReview 89
.n.O.2(May):133·138
1。KlenowandRoddguez-Clare.,1997“TheNcoclassicaJRevivalinGrowthEconomics:HasItGoneToo Far?"In
,B.enBemankc∞d JulioRot.cmberg。EDs.,NBERMacmcconomicsAnnum t997.C1umbridgc,Mass,:MITPress
”East∞ly and L=vine,2000.⋯It sNot FactorAccumuletlOn:S州izcd Facts and Growth Models.”World Bank.
Mimeo
79戚廉·伊斯特利:《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经济学家在欠发达国家的探险与失败》中信出版杜2005年
版。第6l-61页。
帖修正学派在为东亚成功提供政策解释方面与新古典的观点对立,强调政府的导向作用.修正学派的代表
有Lardy,Nicholas。Parisll’Williatn等.
69
架。政府的出口导向战略,不是通过限制竞争而是通过政策引导而实现的,因而
价格扭曲程度较低。这个学派还强调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人
力资本的积累也是这些国家成功的重要因素。”《199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指
出:“许多人将东亚的经济成功归因于为基础教育提供大量公共资金,这是东亚
发展的基础。””“对国民的教育(虽然对女性的教育常常被忽略)会直接促进
经济增长,其影响途径是提高生产率、收益、劳动力流动性、企业家才能和技术
革新。””但也有研究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人力资本的增长并没有人{门
认为的那么快,也不能充分解释经济的高速增长。”笔者以为,人力资本投资对
经济增长的作用取决于技术和资本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当技术进步和资本
积累对拥有高技术的劳动力提出需求并能够支付较高的报酬时,教育对经济增长
的作用才能体现,否则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会移民到发达国家,而不会对本国的经
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更为客观的解释应该是,政府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了激
励,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为此创造了条件。
修正学派则认为,这些国家的发展并不符合新古典模型,它们属于政府导向
型发展模式。”新古典模型在解释经济增长时会设定一套标准化、相对固定的政
策集,而这些国家的政策组合是有变化的、灵活的。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对经济进
行有选择的干预,使许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得以发展。修正学派更加强调政府在经
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当然这一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政策执行的基础条件和执行
方式。修正学派把东亚国家的政府看作是灵活的,适应市场变化而随时进行政策
调整的明智政府。不过,东亚一些国家对经济的成功干预,表现为政府对市场失
灵及时地做出了反应,使国家调节与市场机制得到较好的结合。
20世纪中叶。拉美与东亚(除日本)都属于世界上比较贫穷和落后的地区。
多数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明显地高于东亚。与自然资源丰饶的大多数拉丁
美洲国家相比,东亚的一些国家(如韩国)属于自然资源较贫乏的国家。但是几
十年过后回过头来看,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要远近高于拉丁美溯国家。(参
”WorldBank.‘'ThcEastAsianMiracle,TheEastAsianMivacle:EcoooralcC.-rowm龃dPublieP。ficy:
Summary f 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3).pp.1·12
砧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银行拉展报告》,中田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版.第52页.
”Vcrspoor,AdHaan.1990.“Educational Devcinpmcnt:Prloritics for clIc Nineties“Financc and Deveinpment 27
(ME戚):20-23
”Bils and Klenow‘'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 or the Rcv,:H"as?”NBER working Pap%6393
”参见Lardy.Nicholas.“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cform in China。1978·1990”Cambddec:Cambridgc
Univcrsity Press,1992
70
见表3.9)拉丁美洲国家虽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并不
持久,80年代则明显地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尽管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东亚国家带
来了冲击,但东亚模式的优势仍不容忽视。比较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的得失,可
以更清楚地看到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变化的内在原因。
表3.9拉美和东亚国家(和地区)的GDP指数(1913=100)
1950 1980 1992
东亚
中国111.5 476.7 1201.5
印度尼西亚150.9 602.4 1116.1
菲律宾195.0 909.7 1069.9
韩国184.9 1606.2 4481.8
台湾263.8 3607.9 8667.0
泰国224.2 1514.2 3676.6
拉美
阿根廷294,3 80L 1 864.9
巴西437.7 3131.0 3643.5
智利251.3 687.3 1058.9
哥伦比亚388.7 1765.9 2615.1
墨西哥259.9 1666,7 2084.2
秘鲁383.8 1616.2 1434.6
委内瑞拉1178.2 4719.9 5965.5
资料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1t页。
对于拉美模式的“失败”和东亚模式的“成功”,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进
行分析,如市场因素、政府因素、文化因素等等,但是任何单一的解释都很难完
整地解释拉美和东亚发展的差异。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拉美模式具有较强的内向性,而东亚模式则具有较强的外向性,国民
经济的外向度高。拉美和东亚都认为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缩小与
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之路,二者在工业化初期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当面对进
口替代的局限性时,东亚及时地进行模式转换,推进出口导向战略。它们将国内
市场难以容纳的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打入国际市场,随后又逐渐向资本密
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而拉美却在进口替代这一阶段上持续了过长的时
间。70年代以后东亚发展以熟练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制造业,
政府不遗余力地采用扶植政策鼓励出口导向型工业的发展。拉美在扩大出口方面
取得的成绩则较差,出口增长率较低,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明显地低于
东亚(参见表3.10和表3.11)。
表3.10拉美和东亚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1 1960-1991
拉美
g可根廷3.8 8.3 2,l 4.e
巴西5.3 8.8 4.3 6.1
智利O.7 9.5 5.2 5.1
哥伦比亚2.6 2.2 12.O 5.8
墨西哥3.4 8.6 3.5 5.1
乌拉圭2.8 5.9 3.1 &9
委内瑞拉1.1 7.2 O.1 一1.9
哥斯达黎加9.6 4.5 4.6 6.2
平均3.7 5.1 4.4 4.4
东驻
韩国34.7 20.2 12.2 22.O
新加坡4.2 8.9
香港12.7 9.4 4.4 8.7
印度尼西贬3。5 4.4 4.5 4.1
马来西亚6.1 3.8 10.9 7.1
泰国6.2 2.6 14.4 7.9
平均11.2 8.1 8.5 9.2
资料来源:Mitsuhiro Kagami:The Voice of East Asia: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Latin hmerica.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Tokyo,1995,PP.11—13
表3.1l拉美和东亚的出口商品结构(占出口额的%)
年份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制成品高科技产品
香港1962 1.5 5.8 91.2 4,1
1989 0.4 3.2 94.3 24.0
韩国1962 71.9 1l。5 16.4 2.1
1989 3.3 5.8 90.6 24.4
新加坡1962 43,4 28.8 24.3 2.7
1989 5.1 25.6 67.8 40.2
印度尼西亚1962 70.5 29.1 0.3 O.1
1989 52.0 29.8 18.2 0.8
马来西亚1962 59.2 32.O 4.2 0.5
1988 35,3 23.5 40.6 25.O
泰国1962 53.6 43.4 1.7 O.0
1988 22,9 23.7 49.3 13.O
阿根廷1962 7l_l 25.8 3.1 0.4
1988 31.5 41.6 Z6.8 2.6
巴西1962 83.1 14.7 2.0 0.3
1987 23.8 30.7 44.5 6.2
智利1962 26.0 72.2 l'5 O.1
1988 27.9 62.1 9.3 0.2
哥伦比亚1962 93,O 3.9 2.4 O.Z
1989 64.5 11.5 2l 6 0.8
墨西哥1962 60.Z 27.2 12.3 2.7
1989 44.8 14.7 40.0 7.6
委内瑞拉1962 68.6 25.7 5.5 O.3
1988 48.7 44.8 6.3 O.2
资料来源:Mitsuhiro Kagami:The Voice of East Asia: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Latin America,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Tokyo,1995.PP.11—13
74
第二,东亚与拉美国家都注意对经济的干预,但东亚国家的政府导向型模式
更为突出和有效。在东亚的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对市场进行积极引导,为工业化
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东亚国家大都进行了土地改革,改善收入分配,为进口替
代工业的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拉美的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所有制)和收入分
配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尽管也实行了土地改革,如巴西和墨西哥,但并不彻
底,农村的土地占有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东亚的土地改革和收入分配的改善,
显然有利于资本积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亚的储蓄率明显高于拉美。土地
改革的成功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的剩余逐步向工业
转移。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工业部门的发展。政府还通过提供有吸引力
的利率,将储蓄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此外,东亚政府为推动工业化而采取的保护
政策、奖励政策和外资管理政策,也与拉美政府都有很大的不同。东亚政府的保
护是有选择的,主要对一些关键性的进口替代产业进行保护,以促进从进口替代
向出口导向的转变。同时使奖励政策与保护政策相互配合,鼓励制成品出口而限
制初级加工品的出口。拉美的保护性政策则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很少考虑产业部
门的比较优势,而只关注国际收支的平衡。在外资管理方面,东亚政府对外债的
管理比较严格,对直接投资也有一定的限制,从而使东亚免于债务危机的困扰。
前文已经分析了巴西的负债发展模式的弊端,反映了拉美对外债管理的不足。
第三,东亚在工业化进程中仍然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东亚各
国的农业部门基本实现平稳增长,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拉美
国家的农业政策变化较大,对农业发展重视不足,拉美的农村贫困化问题十分严
重。
第四,拉美和东亚都比较重视教育,但相比之下东亚的义务教育落实得更好。
教育质量也更高。许多东亚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
面直至1990年。拉美的初等教育入学率才只有50%。其结果是。拉美的文盲人
数从1950年的3555万上升到1990年的4500万。”根据1992年所作的一项调
查显示,在阿根廷、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和委内瑞拉的普通学校(不包括面向有
钱人的贵族学校),13岁儿童的数学和科学技术知识远远不如泰国等东亚国家的
同龄儿童。”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公认,尤其是初等教育的发展对
“曾昭耀主编:‘战后拉丁美洲教育改革》.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5页.
‘7
Nancy Birdssll酿alI:“Education,Growth and IrIcqllaIi吼’’in Nancy Birdsall and Frederick Jaspcfscn(cds):
于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东亚国家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多受
1年教育,经济增长的回报率为3.3%,而在拉美仅为2.3%。”
拉美和东亚在初等教育普及方面的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战后拉美人口的快
速增长给初等教育的普及带来困难。收入分配不平等也使低收入阶层无法送子女
上学。受教育程度的不平等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并通过代际传递形成恶性循
环。由于普及初等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而拉美地区落后的经济无法提供充足的
教育经费。东亚地区初等教育的普及与东亚地区的快速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PathwaystoGrowth:ComparingEastAsia and LatinAmercia.Inter-AmcrcianDevelopmentBank,1997,p.104.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n。1997 Repor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p.47
76
第四章国家之间收入差距变化的机制和原因
1997年东南亚危机显示了开放经济体的脆弱和世界经济的动荡与无序。新
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打击。2001年美国经济的衰退迸一步把
全球经济带入低谷。在20世纪末期风行一时的“华盛顿共识”,曾经极力鼓吹贸
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全球化似乎能够带来全球
福利水平的提高,然而事实并没有对这种预想给予充分的支持。面对日益扩大的
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人们需要重新理性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伴随
全球化而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给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带来的
影响是不一样的,甚至对一国内部的不同阶层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不发达国
家面对全球化所采取的态度和对策不同,加上不发达国家自身的条件各异,也使
得全球化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其中不同国家发展战略上的差异可能起着重要
的作用。因此,伴随全球化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有可能促进
一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如果应对不当则不仅无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甚至
可能使经济陷入停滞或倒退。
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异和冲突。这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有的国际经济体系无法使各国同样享受到全球化所
带来的好处。不发达国家由于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小,发展程度低,无法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当中也明显
处于不利地位,它们以出口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发达国
家则出口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高。不合理的国际市场
价格也使不发达国家蒙受重大损失,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势地位抬高
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压低初级产品的价格,为自身赢得更大的利益。此外,发达
国家的贸易保护也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如发达国家每年大约花费10亿美元
用于补贴农业和出口倾销,给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带来巨大伤害。据估计,北方国
家实施贸易保护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损失每年高达500亿美元。89第二,对外开
放会在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带来收入分配的变化。不发达国家为了加快本国经济
的发展,往往过快过早地实行自由化政策。自由化表现为一揽子制度和政策上的
变革和调整。现有的经验可以证明,不恰当的自由化和市场化只会使不发达国家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巴西,在国内通货膨胀依然非常严重的情况下,
过早地全面开放和实行自由化,结果是饱受金融危机之苦。
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有很多是历史原因(前文已经提到)造成
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因素有两条需要深入讨论:
一条是国际贸易,另一条就是资本流动。
第一节国际贸易对世界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早期占主导地位的贸易理论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斯密认为对外贸易是
为了扩大市场、减少剩余,贸易的基础是绝对成本的不同。李嘉图则证明了即使
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在制造所有商品方面都更有效率,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
将仍然对双方有益。因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也被称为比较优势规律。李嘉图
的理论明确假设了国与国之间资本与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还暗含了随着产量的
增加成本保持不变的假定。李嘉图对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分析的例证是在英国和葡
萄牙两个国家生产特定数量的布与酒所必须的劳动单位的数量。通过专业化分工
和国际贸易,葡萄牙和英国都从中取得了收益。
穆勒赞同李嘉图建立在比较成本规律基础上的自由贸易理论。但对于这条规
律,穆勒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一条国际价值规律,这是他对经济分析重要的独创
性贡献之一。他将产品的需求弹性应用到了他的理论中。李器图没有说明贸易利
益是如何在进行贸易的国家之间进行分配的。穆勒认为,实际的易货贸易的物品
聃何帆:《全球化中的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协调,.《中国外汇管理》2004年第1期.
78
不仅取决于国内成本,还取决于需求方式。更进一步说,国际交换的物品取决于
外国对每种产品需求的力量和弹性。他指出,一件进口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出口用
来支付它的那件商品的价值。一个国家能够出售到国外的各种物品成为它从其他
国家购买物品的手段。因此,可供出口商品的供给可以被看作是对进口的需求。
穆勒将这个思想称为相互需求。
穆勒明确地假设在任意给定的技术条件下,产出可以在不改变单位产出成本
的情况下被改变。假设在英国制造lO码棉布和15码亚麻的成本相同,但是却和
德国制造20码亚麻的成本相同。如果没有运输成本,那么两国之间物品贸易的
界限将会是用10码棉布来交换15到20码之间的亚麻。现在假设德国将制造亚
麻的效率提高了50%,所以用相同的努力它可以制造30码的亚麻,而先前只能
制造20码。如果以前10码棉布可以换17码的亚麻,现在它们是否可以换得25.5
码的亚麻(同样也是50%的变化)?只有在英国对亚麻的需求弹性是单一的,从
而它将像以前一样在亚麻上花费相同部分的收入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以上情形。
但是如果英国对亚麻的需求是有弹性的,例如弹性系数大于l,在它的价格下降
到能够反映生产成本降低的全部数额之前,英国购买的增加将会买掉亚麻更高的
产出。交换的比率可能会是10码棉布换2l码亚麻,德国将会得到亚麻生产效率
提高的绝大部分好处。但是,如果英国对亚麻的需求是无弹性的,价格将会相当
幅度地下降来诱使英国购买德国以相同的努力就可以增加的那部分产出。德国将
不得不用多于25.5码的亚麻来交换10码的棉布,这样英国将会得到绝大部分的
利益。穆勒的理论是在李嘉图理论基础上的修正,因此也被称为比较成本利益论。
与比较成本利益论不同,要素禀赋比较利益理论提出,贸易利益来自于贸易
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和生产函数的差异。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
两个层次的核心——比较成本利益论和要素禀赋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利益论的
代表是埃利·赫克歇尔和贝蒂尔·俄林。埃利·赫克歇尔指出,产生比较成本差
异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两个国家要素禀赋不一样;另一个是不同产品生
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贝蒂尔·俄林在谈到贸易利益时指出,“贸易
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别的地区便宜。在某一地区,出口品
中包含着该地区在其他地区拥有的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
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商品。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宣的商
品。”90依据这种理论,一个国家必须要对自己的生产、出口和进口的产品种类
做出慎重的选择,选择的主要标准就是本国各种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当一个国
家生产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其产品的价格就较低,
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相反,生产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
昂贵,出口就不利。所以,要素禀赋利益论的研究结论是: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
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通过商品
在国家闻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
弥补国际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要索
价格差异,从而拉平国家之间的收入水平。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尽管逻辑上严密,形式上完美,但是却与实际情况并不
完全一致。战后60年代国际贸易出现了很多新现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远远
超过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即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的贸易远远
超过了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贸易: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大发展,即生产所需
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大大增加;而在要素禀赋差别较大的国家之间,
贸易并没有减少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要素价格差异,并且扩大
了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
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全球化迅速拓展的20年,不断有新的理论向传统的
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挑战,一些经济学家致力于用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来
重新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出现了以格鲁斯曼、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家。
新贸易理论强调国际经济中被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略的两个特征:报酬递增和不
完全竞争。这反映了对国际贸易新的思考方向。新贸易理论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
论太体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报酬递增和不完全
竞争都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继承了传统贸易理论的部分内容。也
承认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克鲁格曼也指出:“相当
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
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91他通过
建立数学模型说明在不存在自然差异的世界中贸易完全是由于报酬递增而产生
钟贝蒂尔·俄林:‘区际贸易和圈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页。
91保罗·克鲁格曼t‘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舨。第2页.
80
的。此外,詹姆士·布兰德认为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即使在比较优势和报酬递增都
不存在的条件下也会互相销售产品。尽管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布兰德的原模型是建
立在运输成本为零这一假定条件上,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克鲁格曼认为布兰德
的观点在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方面具有创新意义。
第二,国际分工模式的决定。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本身的扩大决定
国际分工的模式。每个国家都会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
的发展而得到加强。但是新贸易理论认为历史的作用非常关键。“某种国际分工
模式也许是因为历史上的偶然事件或者这个国家的最初的经济特点所形成的,然
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形成优势的积累使这一国际分工模式得以固定下来。”92例
如,西雅图是世界著名的飞机制造中心之一,很难说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具有制
造飞机的经济特征。但是报酬递增的规律决定飞机制造必然会集中在一个地点,
西雅图不过是历史的偶然性选择。像底特律、硅谷作为某个产业的发源地与西雅
图的例子非常相似,是报酬递增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第三,新贸易理论强调技术与贸易的相互作用。一个国家必须不断地进行技
术创新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保持原有的地位,一个没有技术创新的国家,其生活水
平会既绝对地也相对地下降。93技术创新会带来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凭借这一垄
断,拥有创新技术专利的国家将获取高额的贸易收益。同时短期的垄断也为技术
创新提供了动力。
第四,新贸易理论主张更为灵活的贸易政策。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
是最好的贸易政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从自由贸易中获得好
处。新贸易理论认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可以不实行自由贸易,通过出1:3补贴、
临时关税等措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际分工模式使其成为实行保护主义
的国家。从长远意义来看,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实行贸易保护可能是
比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更好的选择。
新贸易理论承认传统贸易理论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在一定意义上超越
了传统贸易理论。
第一,经济现实的变化敦促新贸易理论的产生。首先,规模经济成为可能,
像汽车、计算机等国民支柱产业可以以规模报酬递增的方式生产。其次,由于市
钆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田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竹参见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牡2001年版,第7页。
场存在垄断,完全竞争条件下才可能得出的结论必然因市场的扭曲而出现偏差。
再次,传统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的简单模式让位于多个国家多个商
品和多种要素的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
第二,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取动态的贸易利益。传统的贸
易理论不考虑贸易产生的动态利益。当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两国分别进行
专业化生产时,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然后进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利。这种静态
的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生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在规模经济
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一种次优状态下运行。但相比
于各国自给自足的情况,进行国际贸易后,全球的福利水平还是提高了。全球福
利水平的提高不仅得益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还得自于如下方面:(一)生产
效率的提高,贸易使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由于市场的扩大而扩大,规模扩大后,
生产效率提高;(二)生产更加集中,贸易使报酬递增的产业集中于世界上效率
最高的国家生产,使商品价格下降;(三)生产的合理化、贸易的开展强化了产
业之间的竞争,减少了垄断利润,缓和了价格扭曲,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四)
产品的多样化,国际贸易使市场的范围更加广阔,可选择的变体增多,福利也会
随之增加。
但是新贸易理论也指出,国际贸易也可能导致一国受损。当贸易使得本国以
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而贸易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补偿
这种收缩带来的规模经济损失和垄断利润损失时,贸易将使本国受损。尽管这种
情况并不多,但是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现象却经常发生。
第三,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模式不一定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确定。商品生
产模式和贸易模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国政府可以根据既定的经济目标,通
过适当的干预,较灵活地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生产规模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从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以我国发展汽车产业为例。按照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我国属于不发达国家,应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
如纺织品等,而不应该从事汽车这类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
非常广阔,如果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汽车产业。它有可能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
新贸易理论看来,通过政府引导,灵活地调整生产模式,可以使汽车产业集中,
促进其向规模经济的模式发展。
第四,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穷国和富国之间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加速穷国的
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贸易的结果必然是缩小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新
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新贸易理
论指出,通过国际贸易缩小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初
级产品生产和出口就具有很大的脆弱性。不发达国家大多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赚
取外汇收入,而初级产品的价格受世界市场行情左右,受发达国家的操纵,长期
趋于下降,这显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靠出口初级产品进行财富积累以推动工业
化。而且,单一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一旦永久化,必然导致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
家的依附,不利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
不发达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收益,通过国际贸易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
入差距,就必须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并通过贸易结构的转化影响生产结构
的转化,促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
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发达国家要逐渐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转向资本和
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只有实现了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化,发展中国家才能通过
国际贸易获取较大的收益。以前发展中国家一直被认为是初级产品的出口国和工
业制成品的进口国,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
中国家已经成为工业制成品的重要出口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
高。但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仍存在着高度的不平衡性。从1981年至1991年问,
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加了232%,同期全世界出口平均增长率为
l 15%。94东亚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归因于其较强的产品竞争力。这个因素使其出
口增长率比全世界平均增长率快了109个百分点。95在1991—2001年间,所有
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的出口增长率都超过了工业国家,但只有东贬和太平洋地
区出口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东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
力较高,因而出口增长较快,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同样高于
其他发展中国家。
¨《全球经济展望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全球经济展望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杜2004年版.第72页.
表4,1全球人均GDP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变化
80年代90年代2000-06年预测值
人均GDP 竞争力人均GDP 竞争力人均GDP 竞争力
变化% % 变化% 变化
全世界总计1.3 1.1 1.6
高收入国家2.5 —16 1.8 70 1.7
发展中国家O.6 1.5 3.4
东亚和太平洋5.8 109 6.3 75 6.0
地区
欧洲和中亚” 1.O .28 1.8 48 5.2
拉丁美洲和加勒0.9 21 1.5 50 0.8
比地区
中东和北非1.6 -3 1.1 58 2.4
南亚313 70 3.2 36 4。2
撒哈拉以南非洲1.2 .10 0.5 35 1.2
注释:·表示没有数据;··包括的国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
共和国、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拉脱维亚、立陶宛、
摩尔瓦多、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
耳其、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竞争力的计算是用该地区的出口增长率减去世界对该地区出口产品的需求增长率。
资料来源:人均GDP变化来源于世界银行,《橛览》hllp://www.worldbank.org.cri
竞争力指标来源于《全球经济展望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化时,还应通过贸易结构的转化
带动生产结构的转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结
构的转化,即由初级产品出口向制成品出口的转化,也带动了国内生产结构的调
整,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从初级产品部门转移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去。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发展中国家必须根据本国的经济、科技和
产业发展水平,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确定本
84
国产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确立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为此必
须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开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加强出口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科技水平还是在
科研投入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由于技术的外溢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等
特征,仍然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机遇。因此,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尽
可能地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对基础研究和
技术产品的开发必须精心选择,做好成本——收益分析。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竞
争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还有利于改变全球技术力量
的现有分布,使国际分工趋于合理化。%发展中国家也只有逐渐提高出口产品的
技术含量,才可能通过出口赚取更多收入,才有资金引进更多的专利技术,弥补
自身科研开发方面的不足。可见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化,不是
单一的链条,而是与一国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紧密相联的。
第三,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努力克服或化解各种阻力,如关税壁
垒。工业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所征收的关税,往往比来自其他工业国
家进口产品所征收的关税高得多。例如在农产品关税上,工业国家对来自其他工
业国家进口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为15%,而对发展中地区进口农产品所征收的平均
关税从20%(拉丁美洲)到35%(欧洲和中亚)97不等。在非农产品上差异更大。
工业国家对来自其他工业国家的非农产品所征收的平均关税为1%,而对发展中
国家的产品则平均征收2.1%(拉丁美溯)至8.1%(南亚)的关税。(具体参见
下表4.2)发展中国家对于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所征收的关税,也往往
比工业国家征收的关税要高。(具体参见下表4.3)
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拿出勇气,为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创造条
件。例如,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指导某些产业的合理发展:通
过一定时期的关税保护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国家贷款或者税收优惠的
方式扶持国内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
可以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直接投资不仅弥补了发展中国家人均
资本的不足,而且带来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强对教
96参见张向震:《发展中国家与WTO的政治经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町欧洲和中亚包括的发展中圈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麸和屋、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新共和图、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瓦多、波兰、罗马尼亚、俄
罗斯联邦、斯洛伐克共和菌、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85
育的投入,促进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迅速增长。工人人均资本和技能的增加必然
会促进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即使有一定的资本积累,但如果没有对人力资席
的投资,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先进工业的发展仍会遇到困难,发展
中国家也就难以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化,以达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和
收入差距的目的。
表4。2 1997年各个地区出口国所面临的保护率(%)
进口地出口地区
区东亚欧洲和中拉丁美洲中东南亚撒哈拉以工业国家
亚+ 南非洲
农产品
东亚31.O 30.3 15.5 45.3 38.4 19.O 30.5
欧洲和中24.2 36.4 23.8 55.3 34.2 12.7 35.1

拉丁美洲42.1 36,0 t4.8 50.3 29.7 24.7 20.4
和加勒比
中东23.O 43.4 14.9 76.4 31.8 18.9 23.4
南亚16.6 34.6 13.7 41.1 27.7 11.0 25.8
撒哈拉以26.7 20.3 14.4 39.1 30.9 33.6 23.6
南非洲
工业国家33.3 43.7 20.1 65.4 16.4 24.O 15.3
非农产品
东亚8.2 13,8 15.1 12_2 28.1 14.5 5.1
欧洲和中6;4 6.4 11.4 8.6 25.8 12.8 5.9

拉丁美洲4.3 6.7 15.4 8.9 19.4 11.9 2.1
和加勒比
中东5.4 n.5 8,8 11.4 33.6 11.7 6.O
南亚7.1 11.O 13.6 10.2 19.O 17.4 8.1
撒哈拉以4.4 6.1 11.7 6.1 27.6 20.6 4,2
南非洲
工业国7.4 9.6 8.5 10.4 25.2 12.2 1.0
注释:·包括的雹家:亚美尼亚、弼塞拜疆、自俄罗新、保加乖j亚、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瓦多、波兰、
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乌克兰、乌
兹别克斯坦
资料来源:根据GTAP数据库整理。Http'.#www.gtap.o侣
表4.3各个地区出口产品所面临的居的的地区关税负担所占比例(%)
(出口地区所面临的总体关税负担的百分比)
出口地进口地区
区东亚欧洲和拉丁美中东南亚撒哈拉工业国合计
中亚‘ 洲以南非

农产品
东亚32.8 O.7 0.6 5.6 4.7 2.1 53.6 100
欧洲和l_7 19.8 016 13.9 0.4 1.4 62_3 100
中亚
拉丁美13.7 1.6 10.8 14.8 1.4 1.9 55.6 100
洲和加
勒比
中东和2.1 3.0 0.6 44.4 1.6 1。0 47.3 100
北非
南亚12.6 2.O O.7 28.2 7.5 1.8 47.4 100
撒哈拉7.1 2.3 O.4 4.8 4.0 10.O 71.4 100
以南非

工业国16.1 3.2 5.0 19.1 0.6 2.7 53.3 100
非农产

东亚37.4 1.5 6.3 4.8 5.9 4.2 .39.9 100
欧洲和2.8 13.5 2.1 5.8 2.O 2.9 71.O 100
中。亚
拉丁美3.7 0_3 63.8 1.7 1.2 1.5 27.7 100
洲和加
勒比
中东和8.2 1.8 2.4 12.4 28.6 3.1 43.4 100
北非
南亚8.8 O.6 3.I 9.7 6.g 7.9 63.0 100
撒哈拉9.0 0.7 4.2 1.7 7.7 40.4 36.3 100
以南非

工业国31.1 6.8 15.3 14.3 6。5 6.1 19.9 100
注释:+同上表
资料来源:根据GTAP数据库整理。Http://www.gtap.org
二、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效果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之
一。无论是赞同国际贸易有利于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的一方还是
反对的一方,也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论据支持。比较、分析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
易方面不同的发展模式,可以较好地理解上述争论的原由。
哪些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受益,哪些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受损,双赢的局面是否
经常出现?如果不发达国家不能够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中取得好处,这是否意味
着发达国家正在通过国际贸易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掠夺?如果不发达国家从国际
贸易中受益,那么它们又是采取了什么样的国际贸易格局和模式?笔者通过对典
型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和结果的分析,来探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
贸易上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初级产品出口国
首先分析初级产品生产国的情况。与初级产品生产国进行国际贸易对于发达
国家极为有利,但从长期的影响来看对出口国却是不利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初级产品出口国这一模式恰恰是建立在古典贸易理论基础上的。
早期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换取发达国家的制成品。通过下表可以看出,至今
不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中仍有一半以上是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是工
业制成品。
表4.4商品出口中的初级产品份额和出口集中度指数
初级产品出口份额(%)’ 出口集中度··
低收入国家均值76.6 0.442
中低收入国家均值56.1 01300
中高收入国家均值52.9 0.334
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均值26.4 0.186
+表示1995年或1996年的数据。初级产品包括食品条且的总和(sITco+1+22“)、初级农
产品(S1TC2-(22+27+28))、燃料(S1TC3)、矿物及金属(SITC27+28+68)。S1TC=国际贸
易标准分类。
”表示1994年数据,集中度由标准化贺氏指数衡量,范围从0(最小集中度)到l(最大集
中度),精确公式见资料来源第205页。
资料来源:UNCTAD,Handbook of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1995 0qew
York:Unked Nations),1997。
杰弗瑞·萨施(Jeffrey Sachs)和安德鲁·沃纳(AndrewWarner)的研究
表明,资源贫乏的国家在经济增长上的表现通常优于资源丰富的国家。通过对
95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样本检验,这一现象非常明显。他们还证明了,1970
年相对于GDP有着大量初级产品出口值的国家在接下来的20年中增长更加缓
慢。98高份额的初级产品出口往往与国家的贫困正相关。事实上,很少有以自然
资源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具有很高发展速度的例子。即使有少数,也因其特殊
条件而只能看作是例外。例如,只有约100万人口的博茨瓦纳却有着巨大的钻石
储藏量,或一些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的小国。
松山模型似乎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松山模型中有两个部门:农业和制
造业。制造业中的“干中学”对单个公司有外部效应,经济中人力资本的积累与
整个部门而不是单个公司的生产成正比。所以,制造业部门就业的社会回报超过
了个人回报。任何推动经济离开制造业而走向农业的力量,都会削弱诱致学习的
制造业增长。因此,松山指出,土地密集型经济体的贸易自由化,会通过诱使经
济体的资源从制造业转向农业而减慢经济的增长。农业生产力(或者从更宽泛的
”Jeffrey D.Sachs and Andrew M.Warner,‘'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Novemb口,t997),pp 1·25
意义上说,初级产品部门的生产力)被假定是不变的。现在考虑一个自然资源禀
赋更丰饶的国家。比较优势将导致这个国家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初级产
品出口将工人吸引出制造业部门,因此降低了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力增长和总的生
产力增长(假定在初级部门没有生产力增长)。通过这种方式,贸易降低了自然
资源丰富的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当然假定初级部门没有生产力增长有些牵强,
因为“干中学”和其他形式的有别于生产力提高的因素也存在于初级部门。但明
显的是这些部门生产力的提高的确慢于制造业部门。
从历史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十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与工业制成品价格的
变动方向完全相反。具体参见下表。
表4.5商品价格加权指数
指数1970 1980 1990 2000 2005
1990年不变美元+ 预测值
初级产品价格指数·+ 156.3 159.2 100.0 89.4 93.1
出口制成品28.05 78.8l 100.0 97.17 97_87
单位价格指数+”
注释:+表示以未四舍五入的数据计算,并以制成品单位价值指数扣除通货膨胀因素。··表
示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是在中低收入经济体出口值(以美元计)的基础上计算的,再以
1990年作为基年。
”·表示5国集团(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出口的制成品单位价值指数(以
美元计),以这些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成比例地加权。
资料来源:参见《全球经济展望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初级产品出口国,贸易自由化并没有给它们带来发展的
契机,反而拉大了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
这一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笔者以为国家之间由国际贸易而带来的利益分割,
很大程度上不是由自然禀赋决定的,而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发达国家凭借技术
优势和技术垄断,可以生产任何他们需要生产的可贸易品,而出口初级产品的不
发达国家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国际分工的发展进一步恶化了这一趋势,使初级产
品出口国的工业化进程停滞不前。前文所分析的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发
达国家中,绝大多数都是初级产品出口国。请看下表列出的一些贫困国家的出口
模式。
表4.6部分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扩大的初级产品出口国(不发达国家)
国家初级产品出口份额国家初级产品出口份额
莫桑比克88.O 几内亚比绍87.4
埃塞俄比亚94.6 多哥89.2
坦桑尼亚85.7 马里98。4
布隆迪82.5 尼日利弧99.5
马拉维94.8 也门共和国95.6
乍得85.1 肯尼亚70.7
卢旺达98,5 冈比亚99.3
塞拉里昂59,8 中非共和国73.8
毛里塔尼亚99.5 老挝69.2
布基纳法索89.7 贝宁92.1
马达加斯加83.5 尼加拉瓜79.1
津巴布韦62.6 加纳99.1
乌干达99.1 赞比亚84.1
越南86.4 安哥拉99.9
尼日尔97.8 洪都拉斯90_8
塞内加尔77.5 巴布亚新几内亚98.9
喀麦隆92.1 危地马拉71.9
科特迪瓦94。8 厄瓜多尔92.2
剐果9"/.9 哥伦比亚61.1
埃及阿拉伯共和国59.5 秘鲁85.2
玻利维亚81.2 哥斯达黎加66.3
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64.4 巴象马79.7
委内瑞拉85.6 加蓬98.9
资料来源:UNCTAD,Handbook of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1995(New
York:UnRcd Nations).1997。
(二)、不发达国家中不同的贸易模式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拉美模式与
东亚模式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是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发达国家也在为促进
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贸易成长不遗余力。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进口国———美国的
经济持续扩张,发达国家之间的私人投资水平稳步上升,高科技产品贸易不断增
长。自1995年开始的美元强势地位,以及日本、德国出口的扩大,都对国际贸
易的迅速扩大起到促进作用。国际贸易作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其发展速度远
远超过了世界经济GDP的增长速度。1979年一1998年间世界总产出的年平均增
长率为3.4%,1990-_2002年为3.2%;而国际贸易的同时期年增长率分别为4.3%
和12.2%。特别是在1994--1995年,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几乎是世界产出增长
的3倍。1997年世界产出增长4.1%,而该年的国际商品出口增长率却高达为
9.5%。99预计2005年世界产出将增长3.2%,而国际贸易的增长将达到8.4%。100
世界贸易的增长在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很多不发达国家的经
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尽管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全部进口总额在2001年的世界进口
总额中仍占有2/3,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长菲常迅速。2001年
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的GDP总合为10000亿美元,进口总额为4500亿美元,
大于日本的4000亿美元。”’
表4.7贸易规模的比较(亿美元)
地区1990 2001
进口比例出口比例进口比例出口比例
垒世界35320 34386 63547 6∞22
工业化国家25753 72.9% 24541 71.4% 48851 76.9% 38389 63.6%
发展中国家9567 27.1% 9845 28.6% 14696 23.1% 21933 36.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934页。
不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仅仅出口初级产品和进口工业品难以使自身摆脱贫
钾黄景贵:《全球数字经济》中厦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舨,第憎2更.
”世界银行,‘全球展望概览》第lO页.htlp'./1www,worldbank.org.on/view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杜2002年版。第934页。
穷,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试图通过保护国内制
造业免于进口商品的竞争,而鼓励工业化,实行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这个政策
的理论基础是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但是,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并
没有成功地实现工业化和赶上发达国家的长期发展目标。东亚的很多国家和地区
就不仅仅是实现进1:3替代。它们在发展本地工业的同时,及时地转向出El导向战
略,实现了多样化的工业结构,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后逐渐转向资本、技
术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佣如韩国和中国台湾。结果是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了极
大的好处,不仅促进了本国或本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而且大大提升了居民的收入
水平,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在某些领域足以和发达国家相抗衡。拉美和东亚
的工业化道路在初期有一些相似之处,即都是从进口替代开始起步,但拉美由于
片面强调进口替代,没有及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导致工业化的发展受到抑制。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它们分别称为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比较这两
种发展模式可以看出,比较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收
入差距的国家和地区,都是采用了东亚模式。虽然东亚模式并非没有缺陷.但至
少可以说修正后的东亚模式可以作为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种成功模式。
不发达国家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时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进口替代工业
化的第一阶段,通过贸易保护削弱了从国外涌入的进口商品的竞争。在完成了对
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工业品的进口替代的国家,将会进入第二阶段。这时不发达
国家的发展道路可能出现分歧。以东亚模式为代表,它们期望幼稚工业进一步成
长,从而消除对非耐用消费品的保护,使其能够拓展到国外市场,及时转向出口
导向战略:而以拉美模式为代表。它们将保护的范围扩大到更多的资本密集型商
品,如耐用消费品上。由于在进口替代工业化第二阶段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
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新加坡、台湾的轻、重工业都逐
渐具有了国际竞争力,而拉丁美洲工业却因为保护政策而造成高成本,需要补贴
才得以推动制成品的出口。到2Q世纪80和9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终于不得不
对外开放,而这时又陷入全面实行经济自由化的误区,使自身的发展受到严重损
害。拉美模式与东亚模式的区别就在于在进口替代的第二阶段,拉美模式走的是
一条注重保护的内向型工业发展战略,而东亚则开拓了一条与国际市场相竞争,
转向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不同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
拉美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弊端在于:
第一,单纯的进口替代战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拉荚和东亚在工业化初期都希望通过实行进口替代而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这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并不矛盾。但是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有其局限性。尤其
是一些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口少,工业规模受国内市场的限制,无法实现
规模经济,生产成本也就很难降下来。一旦国内市场饱和,进口替代战略也就走
到了尽头,必须及时地向出口导向转换。进口替代战略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来说是必要的,但不能仅限于此;而出口导向则不受国内市场的限制,可以实现
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使工业的扩大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东亚及时地转向出
口导向战略并非政府具有先见之明,而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狭小的内部市场很快就
暴露了进口替代的局限,实行出口导向其实是无奈之举。拉美的情况就不同了。
广阔的国内市场使进口替代战略的弊端不会很快显现。拉丁美洲模式反映了劳
尔·普霞维什的思想。他认为,对初级产品不利的国际市场条件和制造业产品出
口竞争力的缺乏,限制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产品来获得迅速的经济增长。因此,
这些国家应该拓展肯4造业的国内市场,这个目的可以通过工业保护来达到,据称
可以从贸易条件改善中得到额外的利益。但是,在进口替代第二阶段所要求替代
的中间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等,与进口替代第一阶段所替代的商品有很多不同。例
如石油化工产品和钢铁等中间产品,都具有较高的资本密集性特征,应该在规模
经济的条件下生产。然而对于大多数不发达国家来说,有效率的工厂规模和国内
需求是密切联系的,如果产出有限,那么成本就会上升。耐用消费品例如家用电
器、汽车以及重要的机械设备等,都需要大规模生产。不发达国家狭小的生产规
模根本不可能实现水平的专业化和垂直的专业化。
第二,停留在进口替代第一阶段不利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
机器设备和耐用消费品生产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复杂的
设备与工艺。如果在进口替代的第一阶段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不足,那
么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就会处于劣势。从利用规模经济的角
度看,许多国家暂时相对较小的国内市场规模,将带来较高的国内成本:同时对
进口原料和机器的大置需求,也会因净外汇储备不足而难以满足。
由于奉行拉美模式,不去改善贸易的外部条件而采取进口保护,使得初级产
品贸易的内部条件也趋于恶化,导致拉丁美洲国家出口份额下降,在贸易中受损。
初级产品出口的缓慢增长和制造业产品出口的乏力,不能提供必需的外汇以促进
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外国原料、机器和实用技术需求的增长,又降低了
净进口收入,使得情况更加恶化。结果,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外汇不足的制约,
当试图以超过出口收入增长的速度去扩张经济时,间歇性的外汇危机就会发生。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保护的成本估计已经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一7%。这里
有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第二阶段的国家比工业化国家的总的要
素生产力增长率更低。而且幼稚工业保护并没有降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差距,反而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把这种差距挝大。”⋯
第三,不恰当的经济自由化和负债发展战略使拉美经济陷入泥潭。
拉丁美洲的对外开放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急剧的自由化必然产生严重的经
济后果。由于长期实行以保护国内市场、加强国家垄断为主要特征的进口替代发
展模式,很难立即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拉美实行“负债发展战略”,对于
经济增长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能力和负债的风险.在内外双重压
力的影响下,晟终导致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
东亚模式的发展历程证明,由进口替代为主及时地转向出口导向为主的发展
战略,是一条比较成功的发展道路。不发达国家要想通过国际贸易取得更大利益,
实现经济增长,必须逐渐转变生产结构,促进国内工业化的发展,使出口产品逐
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当不发达国家的岛口日益增长并在某些领域与发达
国家相抗衡的时候,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贸易利益的需要,就会为不发达国家
贸易的发展和扩大设置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障碍。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对立和
冲突此时就会加剧。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在《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
突》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合作与冲突。他们认为参与国际
贸易的国家占有世界收入份额的比例越是接近,冲突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当不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比较弱小的时候,如最初只是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
品时,国际贸易中的磨擦可能相对较少;雨当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以
后,冲突就可能频繁发生。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要应对的。
m(美)杰拉德·M.梅尔詹姆斯·E.劳赫主编:‘经济发展的前言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
205—206页.
96
三、国际贸易带来的其他因素对国家间贸易利益的影响
(一)各种贸易组织数量不断增加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同时,区域化也在不断扩大。新贸易理论的垄断
竞争与产品种类内生化模型,可以解释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之间的冲突。如果
要生产多种产品,生产规模可能就小;而生产规模扩大,则生产的产品种类就可
能变少。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很大,可以平衡这个问题,但如果国家较小。
平衡起来就比较困难。以高速公路和电视台这两个规模报酬递增行业为例。美国
两亿多人共用四个全国电视网.而澳大利亚2000万人也共用四个电视网,结果
澳洲平均每人负担的电视台固定费用要比美国人高得多。因此,国际贸易可以使
市场的总规模扩大,从而使生产效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丽且会减少规模经济
带来的垄断性和信号扭曲。区域合作组织的出现在~定程度上解决了扩大规模和
增加产品种类的两难问题,对参与各方筠有好处。
区域贸易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新的区域贸易协议不仅在数
量上增长.而且一体化程度也在加深。从理论上讲,这会扩大经济规模,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加速技术转移.创造一种有利的“外溢效应”。
对于消费者来讲这就会降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扩大消费者选择的范围和种类,
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目前,全世界有各种区域贸易组织130多个。且数目
还在继续增加,新的协议不断产生,原有组织也在整合之中。当今世界上两个最
具影响力的区域贸易组织是欢盟(EU,1995)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lA,1992),
每个贸易组织均占世界贸易总值的25%以上。Ⅲ在环太平洋地带还有两个区域贸
易组织非常突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1967)。
m参见黄景贵:‘全球数字经济》中囝财政经济出J钣社2003年版,第1$3页。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图4.1 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在快速增长
。蕊

黧疆

震鬻

=_量_蘩圆.阌鞫.
1950—
1959
1960—
1969
1970-
1979
1980—
1989
1990—
1999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IBRD).2000年4月22日htlp://www.worldbank.org
120
100
80
60
40
20
O
图4.2区域贸易组织数量之比较
(以GATT/WTO记录为据)
息-
l
l
震l
一凰露。蠢璧量
1965一
1969
1970一
1974
1975—
1979
1980一
1984
资料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资料,2002年8月。
1985—
1989
1990一
1995
1995—
2000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并加入区域或全球性贸易组织的国家.一般都会从对外贸
易中获得各种贸易的和非贸易的政治经济利益,而那些还没有加入贸易组织的不
发达国家则丧失了这样的经济发展机会。随着区域化和全球化组织的不断建立,
游离于这些组织之外的不发达国家的机会成本随之变得更大。
对于加入WTO的不发达国家而言,意味着要接受一些管理进口的新办法,
如政府采购、出口补贴、专利保护及反不正当竞争的措施。很多体制上不健全、
制度上不完善的不发达国家也要为此而付出很大的代价。
(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贸易壁垒依旧存在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新千年展望时指出:“近年来,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增长和改善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要在2015
年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仅靠增长是不够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确保全体人民、尤
其是贫困人口都有机会享受教育和医疗,建立适当的投资环境以创造机会,提高
生产力,使人民生活得到实际改善。但是,只有在富裕国家减少限制贫困国家扩
大出口潜力和发展经济的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做到这~点。”
”4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如果富裕国家降低贸易壁垒,从长期而言就可以使发展中
国家的年增长率提高0.5%,并使2015年的脱贫人数增加3亿。斯特恩说:“通
过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市场,贸易可以促进发展。贫困国家在向富裕国家
出口农产品和纺织品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而这些产品最能发挥它们的比较优
势”。”5贸易壁垒的存在依然是目前不发达国家想通过贸易改善本国收入水平的
巨大障碍。斯特恩告诫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降低贸易壁垒获得很大收益。较多
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国家一般都有较快的增长。在过去10年间,发展贸易的国
家比不发展贸易的国家的增长速度高出三倍以上。在经历了1990--2000年每年
平均8%的增长之后,全球贸易在2001年仅增长了1.2%。占全球贸易(出口加
进口)75%以上的高收入国家的贸易增速放缓最为严重,在2001年仅增长了0.3
%。”但低收入经济体的贸易增长率达到6.4%,几乎是t990—2000年平均增长
率的两倍。虽然服务业贸易增长很快,但商品贸易,即初级产品和工业品贸易继
续占主导地位。非燃料类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贸易量虽然增加了,但贸易条件持续
m世界银行:‘全球减贫目标可以实行,但必矮在贸易、井援和人力摄源投资方面采取有力措藤’
htlp:/1www.worldbank.org.cn
伸5世界银行:‘全球减贫目标可以实行,但必须在贸易、外援和人力资源投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hap://www.worldbank.org.∞
‘苗{200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回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
下滑导致他们的收入减少,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影响尤为严重。贸易可以改
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而外援有助于为贫困国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用于人力
投资的资源。在过去一年有些可喜的迹象表明,富裕国家正在履行他们增加外援
的承诺。但斯特恩敦促富裕国家要将这一势头保持下去。仅靠协议和承诺是不能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需要拿出更多的行动,更多的资源。实现这些目标的成本
可能至少需要富裕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资源之上每年再拿出500亿美元。发
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斗争将是长期和持续的。
第二节资本国际流动对世界收入差距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目前主要有四种形式:国际银行贷款、国际债券投资、国际直
接投资和国际股票投资,前两种属于国际债权投资,属于间接投资形式;后两种
属于国际股权投资,属于直接投资形式。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和结构的不同,
对于资本流入国和资本流出国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并对国家之间收入的转移和收
入差距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一、古典的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利益分配
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是以间接投资方式进行的货币资本滤动。_占典理论
认为国家之间资本流动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追逐高利率和获取高利润。可以
借助麦克杜格尔提出的模型来分毒匠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利益分配。
lDO
图4.3资本国际问移动的利益分配
假设条件是:(一)世界由甲和乙两个国家组成,甲国资本充裕,乙国资本
短缺,世界资本总量不变,为∞‘,其中甲国为oA,乙国为O。A。(二)资本在
国家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三)由国际投资产生的收益能够在甲乙两国之间公平
分配。(四)资本的边际产值是递减的,FF‘为甲国的资本边际产值,JJ。为乙国
的资本边际产值。资本价格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值。
当没有国际资本流动时,甲国和乙国分别利用各国自有资本进行生产。此时,
甲国资本边际产品价值oc明显低于乙国的资本边际产品价值O‘H。甲国的资本
总收益为OFGA,乙国的资本总收益为O‘J5【IA,世界资本总收益为OFGA+O‘JMA。
当产生国际资本流动时,资本将由资本富裕的国家流向资本稀缺的国家,即
由甲国流向乙国。由于资本供求关系的变化,甲国的资本边际产品价值上升而乙
国的边际产品价值下降,最后稳定在均衡的E点。甲国的资本存量为0B,乙国
的资本存量为O‘13。
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对两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影响。对甲国来说,由
于部分资本输向了国外,使国内的资本边际产品价值由以前的0c上升到了0N;
虽然由于甲国国内资本存量的减少而使国内的资本总收益减少,由以前的OFGA
减为OFEB,但是甲国的损失却可以通过对外贸易来弥补,并有剩余。甲国因向
乙国投资而从乙国得到AREB的投资收益,除了补偿因国内资本减少所损失的
lOI
AGEB外,还可以得到相当于GER部分的对外投资的净收益。
对于乙国来说,由于引进国外资本,弥补了国内资本的不足,虽然资本的边
际产品价值有所下降,由O。H降为0‘T,但因国内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使国内的资
本总收益增加,由以前的0‘J胜扩大为0’JEB,比原来增加了AMEB。这其中,AREB
要作为外国投资的报酬(即资本的利息)支付给外国投资者,RME则是乙国引进
外资所获得的净利益。
对世界来说,资本漉动后总的资本收益增加了,由以前的OFGA+O 4J姒扩大
到OFEB+O‘JEB,增加的收益量为GEM。世界总收益增加了,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
本总量的增加,而仅仅是由于资本存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合理流动。
严格的假设条件的限制使古典的资本流动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资本
流动为各国所带来的利益分配,这种收益也被仅仅局限在资本方面。事实上资本
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非常广泛.资本流动中新现象的出现更加深了这一影响。
除了增加资本收益以外还带动了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就业、教育
培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资本流动的新现象
全球化的发展在资本流动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有必要作迸一步的分析。
(--)资本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国际资金主要流向发达国家
20世纪最后20年的跨国资本流动、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国际直
接投资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持续攀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资本全球化浪潮。根
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3年的外国直接投资为l 1673亿美元,比1999年的8270
亿美元增加了41.1%。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东亚及太平洋缝区在上个世纪的9。
年代都呈现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趋势。1996年以后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增长态势趋于平缓.但并没有下降。欧洲和中亚在1996年以后反较以前呈现较
为快速的增长。只有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和地区。
在资本全球化程度大大加深的过程中,资本并没有像早期资本输出时期主要
向落后的亚非拉殖民地国家和附属国流动,而是较多地流向了发达国家。发达国
家之间的资本流动成为资本流动的主体。1989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48%投向
了美国,22%投向了欧共体国家。”199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4%投向了发达
国家。1990年流向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80%
以上,其中美国、日本、欧洲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就占总额的70%。”2003年
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673亿美元,其中流向高收入国家的为10099亿美元,流向
低收入国家的为68亿美元,流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为1506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
中有86.5%都流向了高收入国家,主要是OECD成员国家。⋯
表4.8国际上10大FDI流入国(地区)所占世界份额之比较(%)
对外直接投资(FDI)流入量
1983—1985年年均FDI流入置1998—2000年年均FDI流入量
国家所占份额国家所占份额
美国33.2 美国25.1
英国6.2 英国9.3
沙特6.2 德国8.4
加拿大4.9 比利时一卢森堡7.5
法国4.O 荷兰4.4
墨西哥3.4 中国4.i
澳大利亚3.3 法国4.0
西班牙3.2 加拿大3.6
巴西2.8 中国香港3.4
荷兰2.8 瑞典3.3
最大lO国/地区70.0 最大10国/地区73.3
合计合计
资料来源:UNCTDA,(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第52页。
m黄景贵:‘全球数字经济》中臣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舨,第"页。
m黄景贵:‘全球数字经济》中周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中角财政经济出版杜2004年版,第280页。
103
表4.9国际上10大FDl流出国(地区)所占世界份额之比较(%)
对外直接投资(FDI)流入量
1983—1985年年均FI)I流入量1998-2000年年均FDI流入量
国家所占份额国家所占份额
美国20.9 英国30.1
英国15.8 美国14.6
日本10.5 法国11.8
德国8.9 德国8.6
荷兰7.4 比利时一卢森堡8.1
加拿大6.6 荷兰6.O
瑞士4.1 西班牙4.0
法国4.0 中国香港3.5
意大利3.7 加拿大3.4
瑞典3.1 瑞士3.3
最大10国/地区85 最大10国/地区83.4
合计合计
资料来源:UNCTDA.《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第52页。
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直接投资的规模要大得多,全球化程度从FDI中
可见一般。发达国家作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尽管没有太大改观,但
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份额日益扩大,特别是中国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
方面成绩卓著。新兴市场国家和日益发展壮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104
表4.10国际上接受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前lO名,亿美元)
囡家1990钽国家1997年国家2001焦
中国35 中国370 中国464
墨西哥26 巴西158 邑琶254
泰国24 墨西哥81 墨西哥220
马来西亚23 印尼58 波兰120
阿根廷18 波兰45 阿根廷88
印尼11 马来西亚41 智利75
巴西10 阿根廷38 印度50
埃及7 智利35 委内瑞拉45
土耳其7 印度31 印尼35
智利6 委内瑞拉29 马来西亚3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银行年度报告》http:l/www.worldbank.org.crl
(:)私人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逐渐加强,但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更多的国外私人投资
流向了发展中国家,进入90年代以后更加明显。1990到2001年闻净瀛入发震
中国家的长期资金增加了近4倍,由983亿美元上升至3620亿美元。“。在这股
资金流动浪潮的背后有许多动因,包括全球佳的低利率、许多国家的较佳经济管
理、广泛的民营化、高回报率的投资市场等。这些都已经构成发展中国家吸引国
外资金的主要诱因。
当今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绝大部分由民间供给。私人资金流动(包括私
人借贷、私人直接投资以及股票投资组合)在1990年仅为420亿美元,只占流
入发展中国家资金总额的42。6%:然而到了2001年,不计投资组合的资金及商
业借贷,外来直接投资总额己增加至3200亿美元,比1990年超出了近8倍。2001
年私人资金流入的比例占总流入的85.2%,比地年蔚不到50%的比镪上升了30
多个百分点。⋯但是,私人资本的流入显现了很大的不均衡性。
⋯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慢行年度报告,http.j/www.worldbaxd<.org肌
”《私^资本净流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4-06-01)Http://www.drenet.corn.cn
发达国家由于自身面临财政赤字,减少了对贫困国家的援助。官方援助在
2001年已经降至500亿美元,比1992年下降了10%,而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
势。美国的对外援助额不超过GDP的1%。“2更为严重的是.援助金额在下降的同
时,更多地被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紧急解困或中欧及非洲某些国家的维和行动上,
而没有被用于帮助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
官方援助的减少使私人资金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资金来源,这使得贫困的
低收入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为私人资金一向比官方援助的条件要苛刻得
多。由于私人资金通常倾向于流向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只有少
数国家能够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大多数不发达国家都难以吸收到足够的外资。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亚、中东和北非的广大国家和地区在2001年只吸引到流
入发展中国家18%的资金。
表4.11 官方援助金额(ODA,单位:亿美元)
排名国家1994燕1996焦2001年
金额占GNP的% 金额占GNP的% 金额占GNP的%
1 日本133 O.29 94 0.20 121 O.23
2 美国99 0.14 91 O.12 109 0.13
3 德国68 O.34 75 O.32 87 0.33
4 法国85 0.64 74 0,48 80 O.42
5 荷兰25 0.76 33 0.83 36 O.75
6 英国32 0.3l 32 O.27 35 0.30
7 意大利27 0.27 24 0.20 28 0.23
8 瑞典13 O.28 20 0;82 25 O.77
9 加拿大23 0.43 18 0.3l 21 O.31
t0 丹麦15 1.03 18 1.04 19 1.01
^ nAC 59 0.30 55 0.25 58 0.27
说明:*DAC,指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OECD.援助和其他金融流动报告。2002年11月。
”黄景贵:《全球数字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杜2003年版,第276页.
06
(三)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重点正转向制造业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发达国家传统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矿产、运输等行
业,制造业比重相对较小。1967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中,制造
业只占了z9.1%,石油业占33%,其他为采矿、铁路运输等行业。20世纪80年
代以来,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变,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用于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一些非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对于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显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资本流动的这些新想象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给不发达国家的经济
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三、资本流动的不同形式对国家间收入差距的影响
经济增长被认为是提高一国收入水平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
收入差距最有效昀办法。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落后,资金缺乏,因而吸引外资是
加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外资流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可以分为内涵式和外延式两
种。外延式增长效应是指,通过引进外资增加投资规模,扩大资本存量,促进经
济增长。内涵式增长效应是指,通过外资采用新技术提高要素生产率,改善资源
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外资流入的这两种经济增长效应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资本流动形式的不同可能给不发达国家带来不同的经济影响,我{f3将资本流
动分为三类:直接投资(FDI)、各种贷款和游资。下面分别讨论直接投资和贷款
对引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游资的影响将放在下一节分析货币的国际流动时讨
论。
(--)直接投资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最有利,但政府要注重引导投资方向
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贸
易、平衡国际收支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要想从直接投
资中增加净收益或减少净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能否制定出一套
适合本国国情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引资国的资本形成。引资国和投资国双方都会对投资项
目的具体实旌非常关注,投资国希望赚取高利润,引资国则希望促进本国的经济
发展,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因此,外国直接投资对引资国具有显著的外延
式增长效应和内涵式增长效应。为提高直接投资的宏观效益,政府要尽可能将投
资引导到本国急需发展的工业部门,以促进本国的工业化。对于国民经济命脉和
重要的基本经济部门,外资的引入则应有所控制,以尽量避免这些重要产业部门
被外资所垄断。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如金融、保险、铁路、航空、外贸等)决定
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国民经济基本部f-j(如钢铁、石油、化工、高新技术、国
防工业等)是一国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如由外资控制或会外资形成依赖,则不利
于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国民经济的自主发展。
外国直接投资通常在注入资本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伴随着先进的生产技
术、高效的管理方式和人力资源的引进,这些都有利于引资国工业水平的提升和
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但是,外国直接
投资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引资国的目标是自身的经济增长,发展目标方面的
冲突有可能影响引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利于引资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例
如,大量利润汇回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积累显然是不利的,但这一点并不能
抵消引进外资的积极效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吸收
外资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提高了工业水平,加强了国际竞争力,就会在进一步
引进外资时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强的谈判能力。并使剩余的分配更有利于自身。
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不发达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以促
进经济增长的一笔重要财富。但由于各个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不同。对这笔财富
能否充分利用也大不相同。韩国和台湾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们从外国直接投资
中得到了大量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
韩国和台湾都颁布了鼓励获取先进技术的政策。在韩国,大型公司的成长由于受
到政府的扶植而迅速壮大。它们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从最初的模仿逐步转向自
主开发,并及时实行外向型战略。随着国内实际工资的提高和新的低工资国家进
入国际市场,韩国公司被鼓励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
时,不断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促
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3
在那些复杂的机械设备和高科技部门中,有关生产技术的信息,比一般消费
品工业更加受到保护,工业国家一般不会转移这些技术。韩国政府则鼓励公司开
展自主研发,获取技术许可,购置先进设备。在台湾,早期出口集中的消费品工
业的技术转移,类似子韩国。⋯当台湾进入新的领域时,工业结构仍主要以小
型公司为特征,并使用了工业技术研究院这类专门的技术扩散机构,来引进新技
术,和研发新的产品和工艺。韩国和台湾正是因为在吸引外资的同时重视自身的
技术研究和开发,才能不断提高出1:3产品的技术含量,例如电子产品的加工和出
口。出口的迅速增长,特别是有竞争力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CI,
使经济迅速增长和工资不断提高。这又吸引了海外专业人才的回归,以及具有创
新能力的海外人才加盟到技术研究和开发队伍中来,使持续的技术进步成为可
能,进而使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进一步
加速资本积累,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二)发展中国家对贷款的选择和使用要慎重
贷款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低利率贷款和高利率
贷款。不同的贷款条件和贷款使用方法。对借款国的经济影响可能不同。一般说
来,贷款运用得当,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资金的不足,促进其经济增长。
从贷款的使用方面来看,如果主要用于生产领域,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会
比较明显。贷款用作生产资本,可以增加产品和创造财富,这就保证了还本与付
息。如果将贷款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或单纯的消费性支出,则不仅不利于生产发展,
而且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加剧还本付息的负担。严重时可能陷入借新债还旧
债的恶性循环。一旦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剧变,就可能爆发债务危机。
因此,必须对外债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例如,我国对借款的管理就相当
严格,这也是我国能够免于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1979年以前我国没有多少外
⋯Pack,Howard,and Larry E.Westphal.1986.“Industrial SWateg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Theory veHus
Reallt7,”.f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 22:87--128.
“4
Pack.Howard,1992.“New Perspectives013IndustrialGrowthinTalwan.”InGustavRanis,ed.。1砸w¨:
From Developing to rnatore Economy Boulder,Colo.:Wcstivew.
109
债,1979年以后允许对外借债,但对外债的管理从没有放松过。从1989和1997
年分别公布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第一,过去只明确
了对借用短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余额规模控制与管理,而目前对所有的国际商业
贷款管理都作了详细规定。对短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余额管理,对中长期国际商
业贷款实行计划管理。也就是说对短期国际商业贷款的管理比中长期国际商业贷
款管理更加严格。第二,明确规定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不得用于长期项目投资、固
定资产投资和其他不恰当用途,以提高我国利用夕}馈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第三,
对贷款使用单位要求每季度初10日内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报送有关贷款的使用情
况。第四,较以往更强调了对国际商业借款实行成本控制与管理。这些都表明我
国加强了对国外借款的严格控制与管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亚洲金融危机过后,
我国审慎的外资管理态度。
从贷款的使用期限来看,长期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的利率一般较高,短期国
际贷款和国际组织、政府提供的优惠贷款一般利率较低,但有可能附加一定的限
制条件。国际游资在短期内流动以投机获利为主要目的,一般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的金融稳定。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投资项目的情况和本国国情审慎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与国际资本流动有关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尽管国际资本流
动的形式和结构在不断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般认为,国
际资本流动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全球经济和政治系统性的冲击是引发
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5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危机的传导机
制,这对于金融体制脆弱的不发达国家来讲是非常危险的。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来看.直接投资相对说比较安全,风险最低,而短期
资本流动无疑是风险最高的。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输出资本以换取收益似乎无
可指责,但是大量以投机为目的的短期资本的流入对于不发达国家则非常危险,
甚至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已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惨
痛的教训。因此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入形式和流入结构的监控是非常必要的。
“田素华:t东道国田际资本流动流入结构的成因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10
第三节货币国际流动对世界收入差距的影响
ZO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不仅表现在贸易和资本流动方面,还表现
在货币和信息的国际流动上,后者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本文所谈的
货币流动主要是指由于股票、债券、外汇和各种金融衍生物的买卖而引起的短期
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其中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大量国际“游资”。对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货币国际流动的特征
当前,全球每天的货币交易量大约在3万亿美元左右,而贸易交易量大约只
有几百亿美元,大概只占货币交易量的2%。”’美国以货币基数计算的每日总外汇
交易额所占百分比,从1977年的不足5%上升到了1995年的50%以上:每日外汇
交易额占年度的GDP的百分比,在同期则从O.2%上升到3.4%。“7这些数据表明,
货币的国际流动量是非常巨大的。
证券投资取代直接投资和国际银行贷款,已成为货币资本流动的主力。国际
资本更多地采取般票、债券等债务工具流动。国际债务工具的净发行额由1995
年的2606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12252亿美元。2000年,国际债务工具的
净发行额为11382亿美元,累计数额为62778亿美元。“8
对冲基金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己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一种基
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
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现在的对冲基金有以下几个
特点:第一,投资活动的复杂性。近年来结构日趋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类金
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逐渐成为对冲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许多金融
衍生产品本为减少对冲风险而设计,但因其低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成
为许多现代对、缔基金进行投机行为的得力工具。第二,投资效应的高杠杆性。典
“6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F.I.Pyor“'International andGIobanz啦i口HoftheAm=rlcem economy,'’TLBrewer&G.Boyd eds.‘‘Globaizing
America:The USAin World Integration.(2000)'’
Ⅲ裴桂棼等著:‘国际金融动荡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
型的对冲基金往往利用银行信用,以极高的杠杆借贷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础上几
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投资资金,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的目的。第三,筹
资方式的私募性。对冲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合伙制。基金投资者以资金入伙,
提供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投资活动;基金管理者以资金和技能入伙,负责基金的
投资决策。由于对冲基金多为私募性质,从而规避了美国法律对公募基金信息披
露的严格要求。第四,操作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对冲基金与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证
券投资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资者、资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监管程度上存
在巨大差异。在投资活动的公平性和灵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别。由于操作上的
高度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杠杆融资效应,对冲基金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
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美国金融家乔治·索罗斯旗下经营了五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其中,量子
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亦是全球规模较大的几个对冲基金之一。量子基金最初由索
罗斯及另一位对冲基金的名家吉姆·罗杰斯创建于60年代末期,开始时资产只
有400万美元。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
产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获取了数额惊人的投机性暴利。
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己增值为资产总值近60亿美元的巨型基金。在1969年
注入量子基金的1万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亿美元,即增长了3万倍。据
伦敦国际金融服务机构11日发表的2005年版《对冲基金报告》,全球对冲基金
数量从1990年的不到1000支增加到2004年的8000多支。报告说2004年,以
欧洲为管理中心的对冲基金总值多达2560亿美元。其中,在伦敦管理的基金资
产价值就达到1900亿美元。“’
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大多数是投机,以短时间内赚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而
极易引发投资国家或地区金融波动,甚至金融危机。因为大量货币的跨国流动必
然导致不同货币的兑换,由此改变外汇市场上供求力量的对比,产生汇率贬值或
升值的压力。特别是大量货币短期内急剧从某国流出时,所产生的巨大的压力很
可能迫使该国货币大幅贬值,从而导致货币危机。
此外,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可能导致银行危机。随着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外
国资本不断涌入本国市场,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银行可贷资金的增加。在可贷资
”‘去年全球对冲基金数量超过8000支l新华网i-ittp:iroi95.xJnhtlllnct.cotIl
112
金增加的情况下,银行会逐渐违背谨慎性原则,盲目扩大信贷规模,这就可能增
加资产的风险。而当资本流出时,由国际资本流入推动的泡沫经济的破灭将直接
导致经济衰退,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使得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出现大量的呆帐
坏账。而且,资本的迅速流出往往造成短期利率和汇率的波动以及股市的波动,
也会给银行的经营和证券投资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货币国际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21个国家的27个资本流入高峰期的数据间接证
明了资本流动与危机之间的关系。这些例子中,有2/3的国家在资本流入高峰期
后发生银行危机,货币危机或二者兼而有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流向
亚洲某些经济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后
来其增长一度放慢,间接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在1992至1994年都超过了直
接投资。而在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间接投资则大幅度萎缩。(参见下表4.12)
这充分说明了国际货币资本流动的本性,即以赚取高额利润为目的,不惜以牺牲
投资国的利益为代价。
表4.12流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资本(单位十亿美元)
199C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4
私人资本净流入34.1 96.5 121.5 141 145 208.4 228.3 75.7 53.4 9目51.1 113.2
净私人直接投资19.1 32.6 35.3 53.7 77.g 95 109.5 136 148.8 156.8 149 146.7
净私人间接投资l_6 27 50.7 63.1 110.5 48.8 94.6 48.5 1.7 4l-4 12.1 10.3
其它净私人资本
13.4 37 35.5 24.2 -43.4 64.6 24.2 -108 -97.1 一102 —110 —43.7
流入
官方净投资28.5 35.7 25.1 47.7 5.4 28.3 —2.8 56.3 83 14 -3.8 一18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D://m.drcnet.tOm.cn
1柏IM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1998-2001“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lieng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rld Bank working paper WPS2618
表4.13危机前后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人均GDP(美元)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7207,316 7603,99e 8268.04l 9530.287 11467.767 12249.122 11234.787 7462.856 9554.468 】0884.507
13994.797 15603.55 17859.088 20976.589 24205.25 35528.898 25539.366 21190.144 21155.58】2305l-347
706.598 754.064 842.299 927.67 1037.907 1153.099 1079.448 466.908 674.9 714.755
1686.613 1899.099 2084.145 2441.761 3825.741 3037.523 2496.137 1828.669 1964.942 1966.963
8727.283 10223.615 10709 065 I 1564.555 12437.675 13023.69 13382.422 12216 592 13065.45d 13888.099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in.cn
投机性的国际货币资本流动及其所引发的金融动荡,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收
入的稳定增长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衰4.13可以看出,发生金融危机后
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印尼人均GDP的下降最为
明显。1998年只有467美元,不足危机前t995年人均GDP的一半。直到2004
年其人均GDP也只有1034美元,还没有回复到危机前的最高水平。泰国受金融
危机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入均收入2004年是2502美元,与危机前的3038美元,
还有很大差距。”’
国际货币资本的投机性流动固然是上述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是
金融危机更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这些经
济体中,政府往往有着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愿望,对生产和资源配置积极干预,保
护国内产业,并对私人投资活动和银行贷款进行隐含的担保,关系贷款盛行。这
些做法虽在特定条件下强有力地刺激了本国的工业化,但潜在的弊端也逐渐开始
显露:政企不分滋生了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银企不分则导致不良贷款如同滚雪
球般越积越多。由于政府的隐含担保,企业倾向于过度借债,导致负债率非常之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肘http://,new,drcnet.co田cn
114
高。1996年韩国负债率高达355%,泰国是235%,菲律宾是128%。”高度负债的
结果是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极高,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同时在实物生产领域,泰国、
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产业结构仍然陈旧,工业产品竞争力不强,致使国际收支
赤字扩大,这也加强了货币贬值的压力。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要想抵御投机资
本的冲击,除了健全的金融系统和金融政策之外,还必须使工业生产和实体经济
得到健康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推动的金融全
球化也通过国际经济传递机制影响到了发展中国家(参见表4.14)。20世纪90
年代金融自由化发展最快的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已经具
备的一定经济发展实力,迫切希望通过参与金融全球化,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
但其结果是:虽然促进了有关国家金融业的发展,但也给那些金融体制不健全、
仓促开放资本市场、急于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以惨痛的教训。以致造成
严重的金融业动荡,甚至引发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经济
损失。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表4.14 90年代若干国家的金融发展情况
股票市场资本化国内上市公司数银行部门提供的信
(亿美元) 贷占GDP的比重(%)
1990 1997 变化1990 1997 变化1990 1997
(%) (%)
低收入国家455 569 25.1 7086 10375 46.4 47.0 42.1
中等收入国家3290 16695 407,4 4370 9649 120.8 65.6 55.7
高收入国家90238 184519 104.5 17733 22359 26.1 138.8 157.8
全世界93994 201777 114.7 29189 42404 45.3 125.7 139.1
资料来源:《1998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m(1999年世界经济统计》图家统计局Http://www.stalS.goⅥcIl,
第四节信息技术发展对世界收入差距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
的一个显著特征,信息的国际交流空前迪扩大和加速了,信息产业在一些发达国
家已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信息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1997年4月
美国政府公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报告
中得到启发。报告中提到1997年底,美国和加拿大参与在线购物人数从6个月
前的47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2002年,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1万亿美元。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将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
方式。这一切使全球经济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电脑和网络使用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信息技术的巨大魅力。全球个人电脑的产
出量在1994年超过了47万台,1995年增加到5800万台,2002年则超过了l亿
台。美国是世界上使用电脑数量最多的国家,2002年美国电脑产出量占全球产
出量的4096,欧洲名列第二。。(参见表4.15)国际电信消费的需求也持续上升,
国际电信市场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最易变化的市场之一。20世
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电信产业受自由化和民营化浪潮的影响,飞速发展。人口
众多、成长快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世界电信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
脚黄最贵z‘全球数字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116
表4.15全球个人电脑拥有率之比较(每1000人所使用的Pc数,2002)
排名国家排名国家
l 瑞士ll 爱尔兰
2 美国12 日本
3 澳大利亚13 波兰
4 丹麦14 匈牙利
5 挪威15 墨西哥
6 德国16 俄罗斯
7 薪西兰17 巴西
8 瑞典18 印尼
9 加拿大19 中国
10 法国20 印度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表4.16世界各地因特网用户占人口的比率(%)
地区1998 2000
美国26.3 54.3
高收入OECD国家(美国除外) 6.9 28.2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O.8 3.2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0.5 2.3
东欧和独联体0.8 3.9
阿拉伯国家0.2 O.6
撒哈拉以南非洲0.1 O.4
南亚地区0.04 0.4
全世界2.4 6.7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17
表4.17每月上网费用占人均月收入的比率(%)
尼泊尔LIC 278 斯里兰卡LMC 60
孟加拉国LIC 19l 俄国LMC 50
不丹LIC 80 美国幸1.2
注释:LIC表示低收入国家.DIC下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但是.信息技术享用的国际分布却极不平均。它们主要局限于发达国家和新
兴工业化国家。这从表4,16和表4.1l中可见一斑。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的生产
和使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而大部分贫穷落后的发
展中l雪家则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无法分享到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这就是人们
通常所说的“数字鸿沟”。这种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国际分布的严重不均衡,对
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成为加剧富国与贫国经济和收入差距的新的重要
因素。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幅度提
升,信息存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大大加速了它们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分享不到信息革命的成果,在生产技术上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上也必然会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日益落后于发达国
家。“数字鸿沟”加剧了“经济鸿沟”,“经济鸿沟”又反过来使“数字鸿沟”
进一步扩大。而“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的加深又必然会扩大“收入鸿沟”。
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可能由于这种恶性循环而在贫困落后的沼泽中愈陷愈深。
第五章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国家的职能与类型
发展中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收入方面能否取得成效.与其实行的
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相关。丽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和类型。因此,
有必要首先对这个问题进行简略的讨论。
从理论上讲,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尽管现代国家具
有不同形式,但国家的阶级性是不会消失的。国家同时也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没有国家的统一管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是不可能的。严格地说,国家和政府
有一定的区别。后者指的是行政,而前者指的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所构成的
体系。”‘但在本文中,国家和政府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因为国家理论基本适用于
对政府经济行为的分析。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国家(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被
认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市场的失败可以由政府来弥补。但政府既可以完善和补
充市场功能,也可以削弱和抑制市场的作用。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确立适合
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才能在全球化中趋剥避害。
国家的具体职能大体说来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保护性职能,生产性职能和分
配性职能。
(一)、保护性职能可以说是国家最基本的职能。首先是保护国家合法的财
产制度和财产所有权。公民交纳税收,政府则提供对于他们财产和生命的保护,
并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它的这一职能的实行,依靠的是一整套法律
制度和行政规则。它适用于所有公民,不允许任何人利用暴力、欺骗或其它非法
”4(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市场的作用固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19
手段危害他人和社会。财产保护与维护社会秩序密切相关。没有制度的限制和规
范,个人行为就会变成放纵和无序。在现代国家里,国家的保护性职能大多以正
式的制度安排形式存在,体现在宪法和各种日常法律中,并有一整套意识形态和
道德规范与之相适应。此外,国家的保护性职能还体现在防止外部威胁和抵御外
来侵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公民的自由与安全。
(二)、国家的生产性职能不仅在于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还包括对国民经
济的调控和经济发展的导向。国家首先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公共物品是这样
一类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
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却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
的)。⋯25这类物品由于具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性,其社会收益远大于个人收益,故
私人企业不愿生产,因而只能由国家来提供,并由此形成国家的公共部门。国家
的大量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教育和卫生等物品和服务,主要都是由公共部门提
供的。国家在提供公共物品的同时,还会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对整个
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旄加影响。借助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国家可以对私人企
业进行激励或控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稳定经济运行。有
些国家还通过产业政策,来推动本国主导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的更快增长。
(三)、对收入的再分配。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它
可以缓解纯粹市场经济所必然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对于保持社会公平和维持社
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收入再分配的基本方式是国家的转移支付。政府通过利润
税、利息税、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形式对富有者征税,并通过失业保险、
贫困救济和各种社会福利计划,对贫困人口进行补贴。此外,国家还通过为低收
入者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或资金支持,以保证其平等竞争的机会,来帮助他们
减少贫困。
国家既然具有阶级性,那么从根本上说,国家的性质应决定于经济上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的性质。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从国家所代表的利益阶层及其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来看,则可以把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大体分为掠夺型、
勾结型和明智型三种基本类型。掠夺型国家的特征是,其统治者为自身家族财富
的积累,而对民众的财产与劳动成果进行公开或隐蔽的掠夺,为此不惜实行野蛮
”5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
120
的独裁统治。他们基本上不关心国家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的疾苦。勾结型国家的特
征是.政府与大剥削阶级(如亲帝国主义的大买办资产阶级、大土地所有者)相
勾结,并非完全不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实行的政策更多地倾向于大剥削阶级
的利益,而不利于中小资产阶级和一般民众。明智型圜家的特征是,政府主要代
表民族资本的利益,关注民族经济的振兴,实行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经
济增长的承j益也可能较多地惠及一般民众。
以上三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同和实行的经济政策
各异,可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
第二节不同类型的政府和不同的发展路径
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时,政府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对
于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参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应该承担更
大的责任。面对与发达国家日益扩大的经济和收入差距,发展中国家并非毫无办
法。只要能够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实行明智的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制度与政
策,就可能实现长期迅速的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
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然而,不同类型国家的政府的政治倾向不同,
经济目标不同,可能决定着经济道路和经济政策的不同选择,
一、掠夺型的政府
诺斯的国家理论把掠夺型政府的成因归为暴力潜能没有在公民之间平等分
配。以扎伊尔为例。约瑟夫·蒙博托(JosephMobutu)在1965年控制了扎伊尔。
凭借国家的垄断权利,从国家的矿产资源出口中谋取了大量的个人财富。在随后
的25年里,扎伊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2%的比率下降,逐步步入世界国
家等级的最低层。该国民众所处的悲惨状况比他们在比利时殖民统治下甚至更加
12I
糟糕。126政府不断地设租、寻租,没有明晰并受到法律保护的产权结构,公开的
暴力和掠夺盛行。古尔德说:“官僚资产阶级的存在归功于以往的持续的外国支
持。”127来自世界银行以及部分西方国家的援助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来
自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也成为蒙博托能够执掌政权的保证。政府的寻租行为不仅
扭曲了激励机制,而且抑制了私人投资。现代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如稳
定的宏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维护,卫生和教育事业的投入等等,蒙博托政
府根本无法提供。这就决定了扎伊尔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人民在贫困落后的沼
泽中越险越深。掠夺型的政府从根本上否定了不发达国家的正常发展道路。扎伊
尔可能是一个极端的伽子。其实,马科斯统治时代的菲律宾,苏哈托统治时代的
印度尼西亚,也都是这种掠夺型政府的典型。他们只为自身家族敛聚财富,而使
这两个在战后初期本属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与其他某些
东亚国家相比大大地落后了。
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不发达国家,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被纳入到掠夺型
政府的行列中。许多这类国家由于统治者的掠夺而造成了民众的反抗和国家的分
裂,国家内战不断,而战争对民众生命财产的破坏使本就贫困的国家更加贫困。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尚不能对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证的话,经济增长根本
无从谈起。
二、勾结型的政府
前文在分析和比较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时,指出了二者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第二阶段的分歧。拉美选择的过度保护而没有成功地实现出口导向,很大程度上
和拉丁美洲国家政府的性质有关。
试以巴西为例。巴西古拉特领导的文人政府曾坚持认为,应该实行土地改革,
捍卫民族经济,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经济,限制外国资本涌入,减少外国资本对巴
西经济的干预。但是1964年巴西军人发动的政变,使巴西的发展战略出现了重
大变化。军政府中的成员主要由亲美军人和大庄园主组成,其发展战略的目标主
要服务于少数特殊利益集团。军人政府坚持认为,巴西的土地占有结构不是经济
‘拍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印on,1991(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204
127参见GouM。“TheAdmitdstmtlonofUnderdevdopment,”p.93.
122
发展的障碍,现有的分配体制应该保持,外国资本是改变巴西落后面貌的最重要
保证。军政府在政治上独裁,践踏民主,在经济上保护大企业家、大庄园主和外
国资本的利益,并开始实行负债发展战略。结果在军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日
趋严重,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偿还夕}债成为难题。随之而来的80年代被称为“失
去的lO年”。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动荡导致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再度上升。
而金融动荡的深层次原因,则与军政府统治时期韵对内对外政策紧密相联。
军政府与国内外大资本的勾结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鼓励向国外大量借款,
使巴西的金融体系适应国际大资本的利益。但国外信贷机构和私人投资家从贷款
风险考虑,主要贷款对象是在巴西建立的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和大型私有企业。
中小民族企业很难从国际上获得贷款.政府还为鼓励大资本从国外借款创造条
件,始终将国内的贷款利率保持在高于国际信贷利率的水平上。从1968年开始,
政府实行汇率贬值政策,贬值幅度始终低于国内通货膨胀程度。”8中小民族企业
由于很难从国际上获得贷款,只能寻求较高利率的国内贷款,大大抑制了中小民
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第二,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为了保护大资本获得高额利润,
军政府实行压低工人实际工资的做法,以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利润。商时为
了减少劳资冲突,军政府加强了对工会活动的控制和监督。布朗科军政府执政时
期,曾经向70%的工会派遣军人代表,并实行严格的报千0检查制度,压制工人运
动。129第三,由于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军政府大力鼓吹消费信贷,主要是汽车、
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分期付款,企图为耐用消费品扩大市场。但由于巴西国内两
极分化严重,普通居民的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消费信贷并没有真正起到刺激广
大国民消费的目的,反而引发了高收入阶层的负债消费。结果使一部分外来资本
进入了消费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生产性声U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巴西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畸形发展和牺牲普通民众利
益基础之上的。它可以造成短时间钓经济繁荣,但实质上极不稳定,非常脆弱,
经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债务危机和金融动荡。从长期看,这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的经济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就不是偶然的了。
。嚣参见吕银謇:‘经济发展与杜会公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m参见且锟眷:‘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三、明智型的政府
韩国和新加坡是明智型国家的典型。它们从不发达国家转化为新兴工业化国
家的成功,越来越被认为是依靠政府的参与和主导而得以快速发展起来的。二战
以后的日本依靠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激励了东亚
某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依靠政府力量发展经济的决心。uo
韩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政府与大企业的联合变褥非常紧密。可
以说是建立在一种“共生关系的基础之上”。”1在资金短缺的环境中,政府利用
其分配资本的能力把经济力量集中到了大企业的手中,并积极地协调企业的活
动。国家借助企业的生产能力推进国家的发展计划,企业凭借国家的资本支持壮
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尽管这其中也存在着政府寻租的可能,但韩国政府主要还是
代表了民族资本的利益,具有振兴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因而没有退化为
勾结型政府。在谋划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政府从自身资源贫乏和国内市场狭小的
现实条件出发,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坚定地遵循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实
行了许多有助于民族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举措。政府不但对大企业进行金融支
持。而且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行业重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自
主研发能力。结果在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下,韩国实现了长期的快速经济增长,逐
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最终转化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发展的成功,
体现了明智型政府的作用和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的优越性。
中国台湾地区也是通过经济发展而摆脱落后状态的一个例子。同韩国和新加
坡类似,台湾行政当局也是始终处于经济增长过程的核心位置,通过公共企业来
引导资金流向,并提高私人资本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和中国台湾,推动工业
改革的政策动议扎根于有凝聚力的能干的官僚组织之中。”u2在台湾官僚机构内
部成立了一些指导经济的组织,类似于日本的国际贸易和工业部或者韩国的经济
计划委员会。这些组织吸纳了一大批知识糖英,他们作为行政官员,在台湾的工
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台湾纺织工业的发展,行政当局在初始阶段就给
1”AliceAmsdcn,“Taiwan’sEconomicsHistory:AcaseofEtatismc and aChallengetoDcpendencyTheory,”
Modem China5,No.30979),pp.341·的.
⋯Kirn,“FromDominmacctoSymbiosis'’;Woo Jung-cn,R越cto廿碡Swift:StateandFinanceinKorean
Industrialization(New York: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2(羌)杰拉尔德·M·梅尔和詹姆斯·E·劳赫主编:‘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版.第543页。
124
予了大力支持,在成功地实行了进13替代后,又把出口配额与出13质量和价格挂
钩,转向鼓励出口,使受保护的资本家逐步接受市场考验,走向CI导向的发展之
路。台湾行政当局既在经济发展之初为企业成长创造了“避风港”,使企业积累
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叉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弓I导企业适应环境,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正是这种适当保护与适时放开的政策,
使企业逐步适应外部环境,并参与到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去。
由此可见,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之路的成功,与政府正确的发展
战略和决策息息相关。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政府的政策导向与政府对社会各个阶
层的激励是同时发挥作用的。政府对社会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可以更好地促进
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第三节对中国发展战略的启示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有国家
都不能置身于这一浪潮之外,而不得不顺应并融入这一潮流之中。似乎不发达国
家要发展,就必须服从由美国等蕊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秩
序,不得不敞开大门,让西方的资本、技术、设备、产品、人员自由进入。人们
已经不自觉地陷入了系统的强制,即没有选择的选择。马克思当初提出他的政治
经济学理论,曾经深刻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结构性弊病,并对这种弊病作
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一种服从于资本自我增值的绝对命令的文明,作为整体
已经包含了自我摧毁的萌芽,因为它违背了人类的理性.将一切都变成资本赢利
的对象,从而不断摧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和精神基础。今天,我们应当做出
严肃的恩考: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无法挣脱的系统强制,将把人类弓l向何方?中
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否在这种系统的强制中走出一条新路,彻底摆脱贫团与落
后,成功地追赶发达国家昵?
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像对其他一切发展中国家一样,既是严峻的挑战,
也是重大的机遇。而中国抓住了这一机遇,成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开始崛起的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六年中,中国实现了持续稳定的
高速经济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了9%,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3倍。人均
GDP由1979年的271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14美元。”3特别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世界贸易排名中,我国也
由1989年的第十五位跃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批准
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余额
达到5621亿美元。“4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推动出口的重要动力,同时出口
也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快速的经济增长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
生活水平。工业化还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农民进城务工,加上农村改革促
进了农业的逐步增长,也使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了约四
亿。居民普遍分享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利益。
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极大地改交了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在20世纪80
年代的前期改革中,随着以前处于较低地位的农民和城市非国有经济部门劳动者
收入的上升,以及传统的国有部门职工收入的相对下降,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不
平等程度并没有扩大,甚至还出现了平等化的趋势。但进入90年代后,随着地
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私营企业和外资公司的急剧发展、以及
匡隋企业的不景气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下岗,中国社会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迅速
扩大。尽管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有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的
原因,但在其背后我们还是不难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层次影响。
随着加入wT0,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这不仅指贸易,而且包括
投资、产业开放、人才流动等一系列非歧视性的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引入。从国家
的角度看,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而从分配的角度看,也是机遇和挑战
并存。机遇是多方面的:(~)我国具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且随着初等教育
m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4.5.31)h卸:铀^v’vdr曲ct.com.cn
¨‘我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600亿美元》新华网2005年1月14日http://哪.china.cOm.cn
126
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大,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这一优势会进一步增强,从而
有利于扩大就业,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二)由行业垄断导致的收入差
距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缩小;(三)宏观要素配置和劳动力市场配置
的机制趋于合理,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劳动市场分割状况将逐步消除,歧视性政策
将逐步减少,从而形成平等的竞争机制。挑战也来自多方面:(一)劳动力市场
的分层化速度加快,高素质劳动力的收入增长快,祗素质劳动者{j芟入水平停滞,
在产业调整中失业的可能性加大;(二)城市与农村、沿海和内地、发达和不发
达地区的差距仍可能拉大;(三)随着对出口依赖的加深,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
响会加大:(四)产业保护等政府调节政策将受到限制,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
整也会加大就业结构的变动,引起摩擦性失业。
由此,经济全球化将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国内国
际经济更激烈的竞争,有可能导致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进一步扩大。在未来的发
展中,中国将会在较长时期中保持和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以利用其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提高国际竞争力并逐步追赶发达国家,中国又必须发展资本鄹技术密集型产业,
尤其是两科技产业。因此,中国在未来将不得不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国际竞争。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将面临来自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而在资本一技术
密集型产业方面又将面临与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竞争将
迫往中国必须长期保持较低的劳动力价格,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又迫
使中国的企业和科技教育部门必须比照发达国家的工资标准来吸引科技和管理
人才。并且,即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也
不得不以较高的工资来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其结果可能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劳
动力市场的分化,并带来收入差距和不平等的扩大。
其次。加入世贸缎织也将促傻国内企业的分化,扶丽带动社会收入不平等豹
扩大。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必须遵守其有关规则。外国企业及其产品在中国将
获得与国内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这意昧着我强政府将越来越难以对本国企
业提供特殊的保护,国内企业也很难再采用“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的做法来抵
御外来竞争。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传统上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的划分将逐步失效,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其结果将导致国
际经济竞争直接影响到每个企业。可以预计,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会有一批优秀
12了
的企业脱颖而出,但同时也会有不少企业被淘汰。显然,这又是使劳动者收入差
距拉大的因素。
再有,加入世贸组织后劳动力流动的不平衡也有可能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扩
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先决条件。
但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尽管资本、技术和产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能
够自由流动,但除了高级人才之外,普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总体上仍然受到很
大的限制。在未来知识经济的环境下,高级人才的自由流动将进一步激化全球人
才争夺,从而带动高级人才及其相关产业(如教育)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另一
方面,由于普通劳动者难以跨国流动,国内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在国内解决。同时,
在国内存在劳动力流动壁垒的情况下(尤其是城乡之间),外资(尤其是高技术
产业的外资)进入中国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效果,难以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来加以抵消。在这种情况下,外资的进入和产品出13的增加,很可能会加强国内
各区域之间“梯度发展”的格局,使国内区域性差异长期保持,甚至扩大。另外,
农村劳动者向城市的流动,又将扩大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在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不能取得与城市工人同等权利的情况下,城市中就会长期存在一个外来“打工
者”的低收入群体,从而使城市中下层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水平相对降低。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上述各种问题和困难,我
们能否在前进的道路上逐步加以解决,使我国能够真正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实现长期经济发展和追赶发达国家的伟大目标昵?答案是肯定的。根本原因在
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有一个真正代表工人阶级、劳动群众和
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她将会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明智型政府更好地贯彻“以人
为本”的思想,以民族的长远利益为根本,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带
领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这是
我国能够追赶发达国家的根本保证。
二、确立和实行科学的发展战略
本文在前几章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发
展中国家能否实现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近一时期中国人越
来越多地提到‘趋利避害’:我们应当既看到发达国家的长处和中国的不足,也
考虑到西方的主导地位和中国作为崛起之大国的责任,在保持对现有全球政治经
济体制的批评态度的同时,与之进行多重的磨合与协作。”“可以说,趋利避害
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二十多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可知,只
要我们从这一原则出发,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最大限度地避免全球
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有可能长期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到本世纪中时实
现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伟大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应在总结国内外经
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是要坚持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
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
斗。为贯彻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当前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恧。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工业化发展到现阶段,租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端已日益显现。长期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
效率⋯”的问题,给社会经济的运转带来了日趋加剧的压力。仅从资源供应和生
态保护这两个方面看问题就已相当严重。资源方面,近年来能源短缺的压力不断
加剧,部分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煤炭、电力、石油、运输等全面紧缩,已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方面,空气、水源、土
地的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国家的生态环境总体上还在趋于恶化,也在相当程
度上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良性运转。可见,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
式已成为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已经到了非狠抓不可的时候了。
因此,在今年三月我国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再次
重申了要坚持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
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根本思想。这已成为我国必须全力贯彻的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方
”5王逸舟:《中国:一步步认知全球化,,‘环球时报》2000年5月26日.
”6马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求是》2004年第8期。
针。为了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节约型社会,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彻底转变各级干部的指导思想。必须抛弃对待经济发
展的许多传统的错误倾向,如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效
率,重扩张、轻污染等等。必须把经济效益、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环境保护放
在首位,把短期利益和长远谋划、局部利益和全局考虑结合起来.真正贯彻“以
人为本”、经济与社会结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则。只有在全国人民的
努力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为我国长期保持稳定、持续、快速
的经济增长,提供最牢固的基础和保证。
(--)改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当前,收入分配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的基尼系
数在改革开放之前不足o.2,进入90年代以后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目前已经超过
了公认的国际警戒线0.4。”7国内收入差距的过大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现阶段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出口和投资,而不是国内居民的消费。这是一种不正
常的现象。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因
此从长远来讲,必须通过促进国内居民的消费来促进增长,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相
互推动,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目前我国缩小收入差距的办法主要是
提倡均衡发展,提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性,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
调节收入分配包括若干重要方面。首要的是抓好“三农”问题。必须通过一
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如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补贴、加强农
业基础设旌建设、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等,来促进农业的更
快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迅速增长。农民收入的提高,已成为扩大国内市场和增
加消费需求的关键。其次,要大力加强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必须完善个人
所得税的征收,特别是对离收入人群实行严密的税收监管,严格各种财产税的征
收,逐步开始征收遗产税和赠予税:同时努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扩大失
业保险、医疗保险、低收入补贴等社会福利,以提高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再次,
要进一步加强西部开发。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西部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对西部
m高培勇t《收入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t年版.第98页.
130
的政策倾斜,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东部支持西部的方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更
快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更快提高,以缓解东西部的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605种主要产品中有80%aP 484种生产过剩“,国内市场狭小已成
为束缚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扩大国内市场的关键,在于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逐
步缩小收入差距。富人的消费倾向远低于穷人的消费倾向。只有降低收入分配不
平等的程度,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才镌提高他们的购买力,从而扩大国
内市场。而国内市场的扩大,使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才能为国家
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人均收入的更快提高。这就是
缩小国内收入差距对缩小国际收入差距的影响。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发展中国家主要应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应从
事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依据新贸易理论,发
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实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国二十
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可以有选择地发展一些具有
较好基础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进而推动产业结
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在政府政策的引导
下,发展了某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与之相
比显然更具优势。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化
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积累了一定
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同时科研投入不断增加,自主研发能力大为增强。(参
见表5.1)尽管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
投入水平己名列前茅,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涌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外先迸
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发展自己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
件。
3。郭连城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应对》中田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表5.1中国科技投入(R&D)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R&D经费R&D占GDP的%
1996 404.5 0.6
1997 481.5 0.6
1998 551.1 O.7
1999 678.9 0.8
2000 895。7 1.O
2001 1042.5 I.09
资料来源:黄景贵;《全球数字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从整个国民经济看,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很落后,调整的难度也比较大。(参
见表5.2)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面I晦两大任务:第一,是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要逐步降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的比重。
为将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目前的50%降到4%,仅按现在的人口计算,就需要在未
来五十年将3.5亿农村劳动力转为非农业劳动力,平均每年转移700万农村劳动
力,”9这还不包括在未来五十年中新增加的农村劳动力人口。第二,进行基础产
业(现代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支柱产业(普通制造业、金融
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等)、战略产业(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
的战略调整。“o上述这三组十种产业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产业,特别要重视
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谭题组:
Http:}I’f_’.china.org.cn
140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谭题组
Http:f^_¨.china.org.cn
‘提升经济结构是任重道远》中国同2005年3月i0日
‘提升经济结构是任重遒远》中国网2005年3月i0日
表5.2 中国经济结构达到2002年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时间估计
项目2002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达到目标褥要的增长率
和年致
中国高收入国相对差距美国年平均增年数
家长率
农业劳动力比50 4.0 12.5 2 —5.0 49

农业增加僵比15 2.O 7.7 2 —4.0 50

服务业劳动力27 70 2。6 75 2,0 48
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34 7l 2.1 75 2.0 38
比重
人均收入基尼40.3 30.4 1.3 40.8 一O.5 56
系数
地区经济差距5.0 2.0 Z.5 2.0 -2.0 45
城乡收入差距5.0 1.5 3.3 1.5 -2.0 60
工农业生产率lO.2 2.O 5.1 2.O 一3.O 53
之比
能源资源消耗2.8 0.83 3.4 1.1 —2.O 60
/GNI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升经济结构是任蘑道远》
中国网2005年3月10日Http://w帆china.org.Cn
(四)健全金融体系,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前,健全金融体系,加强
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已成为我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一个关键领域。我国
应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业的开放,适当引进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这
对于完善我雷的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有利的。僵同时也要加强金融
监管和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曾经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
造成严重打击。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不断开放中,金融体制不健全,抵御金融
风险的能力不高.加强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特别是对于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
更要密切关注其动向,防止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扰乱。同时,我国银行体
系也十分脆弱,银行呆坏帐的比例非常高,金融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必须逐步减
少银行的呆坏帐比例,健全银行体系,加强金融监管。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但在2004年外汇储备增长的2067亿美元
中,仅有320亿美元来自外贸顺差,来自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约606亿美元,其
余1000多亿美元估计与热钱流入有关。政府为吸收这些外汇,需要发干亍大量的
人民币:而为减轻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又需要发行大量的央行票据或国债去回
笼货币。如果我们把“印钱”(发行货币)理解成增加政府的隐性债务,那么中国
外汇储备积累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中国政府以扩大债务(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或
国债)为代价兑换外币资产的过程。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
显性的中央政府内债(央行票据或国债)也急剧增长。据统计,中国的外汇储备从
2000年底的165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底的5099亿美元,增加额达4443亿
美元。而同期国债余额由13000亿元增加到27787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余额由
零增加到1170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200亿美元:外债也增加了约786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仅显性的中央政府内债已经达到GDP的30%。“1除此之外,中国
政府还需要承担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的隐性债务,而对于后者的规模目前还没有
完整和准确的估计。但可以肯定,中国内债近年急速增长,其规模已经达NT国
际上公认的警戒区域。内债及政府负债率的进一步增长,将影响中国政府对于全
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及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增大国内经济的金融风险,需要我
们认真对待。
(五)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正在逐渐降低,高附加值产
品的比重持续不断增加。200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10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中
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参见下表5.3)尽管中国仅位列第10位,从
总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增长率却是相
当惊人的,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据商务部科技司统计,2004
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延续了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势头,全年高新技术产品
进出口达到3269.7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其中进口1614.3亿美元,出口
1655.4亿美元,分别增长35.3%和50.2%。出口增量占全国外贸出口增量超过
“1李振勤: 《中圉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内债剧升金融风险加剧,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5月16日
134
I/3,拉动外贸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2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推动中国外贸进出
口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进出口首次实
现顺差。出口退税新机制加速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口超百亿美元的高新技
术产品队伍不断壮大。
表5.3全球市场竞争:世界最大的10个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亿美元)
排名图家/地区出口额增长率
1998—1999 1990=i00
l 美国2060 250
2 德国1260 196
3 日本950 206
4 英国770 255
5 新加坡660 420
6 法国650 248
7 韩国480 428
8 荷兰450 310
9 马来西亚440 685
10 中国400 146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尽管取得如此业绩,但目前中国商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所占
比重仍低于10%。在中国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中,
外国公司授权的专利数占60%以上。部分国内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
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出
口效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为此,中国政府~方面要尽可能地加大科研和教育投入,重视人力资本的开
发和利用,努力进行自主研发,争取拥有更多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另一方
面政府要激励和扶植企业依靠创新实现增长,使之充分利用有利的需求条件、专
业化要素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不断进行创新,并推动创新向更多新产业扩散。
国际竞争是基于高技术的生产力的竞争。国家还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发
资源,占领市场,尽快建立我国的国际营销和服务网络。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
m崔艳t(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首次超3000亿美元》中国网2005年1月13日
Http:ffwW.china.org.cn
竞争能力。
(六)更有效地利用外资
直接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要对直接投资中的不利因
素予以足够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方面,规模不断扩大,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3.1%
增长到2001年的34.1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加大;另一方面,结构不断
优化,90年代以前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目标是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90年
代以后则转变为弥补技术缺口和管理缺口。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也明显提
高。但是直接投资中的弊端也很多。主要表现在:直接投资中的高端技术外方不
愿意转让,使我国与外方的合作生产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上;有些直接投
资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如低附加值、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企业等;跨国公
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在某些行业或领域中构筑起进入
壁垒,形成垄断势力,凭借垄断价格获取巨额利润。
对上述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今后引进海外直接投资应从注重数量转
向注重质量;要有选择地吸收外资,使之服务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同时
应大力发展民族产业,以打破某些领域外资的垄断局面或支配地位。应当看到,
外资在中国的利润率很高,使相当一部分剩余被转移到发达国家。这是引进外资
所付出的代价。我们应努力把引进外资的代价和负面影响限制在较小程度.同时
要通过自我积累和自主创新逐步减少对国外资本和技术的依赖,走独立自主的工
业化道路。
(七)加强国际经济关系协调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规模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
矛盾和摩擦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国加强经济的协调,以保证全球市场竞争中
的正常秩序。中国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强国内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年第4期,第10页。
136
经济政策同国际规则的协调,遵守已经制定的国际规则。作为WTO的成员国,应
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在协商谈判的基础上解决贸易纠纷。因此,要深
入研究WT0的协议和条款,充分利用多边规则和国际通行手段发展我国的对外贸
易,维护我国的正当权利。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特保立案调
查的数量不断上升,涉案金额也呈上升趋势。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
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自1979年至2004年9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
起了665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
件,其中反倾销案件594起,反补贴案件2起,保障措施案件58起,特保案件
11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中国约191亿美元的出口贸易。⋯
2004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实现了全面快速增长。欧盟成为中
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1772.8亿美元“5;美国居中国第二大
贸易伙伴位置,日本列屠第三:除上述三大贸易伙伴外,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
额也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此外,在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中国与加拿大、澳大
利亚和韩国等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发展增速明显高于其它贸易伙伴,2004年对
上述三个贸易伙伴的增速均超过40%。应充分利用我国拥有的巨大的市场潜力,
与不同区域贸易组织建立联系,积极发展双边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和引
进外资的多元化。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导向型
发展模式的优越性,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就一定能够长期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
和快速增长,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收入差距,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堀起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张峰:(2004-2005年我禺对外经贸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嗣网2004年12月22日
Http://m.china.org.cn
Ⅲ(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已逾11547亿美元)中国网2005年1月12日Http:I/m.china.org.cn
137
参考文献
1.Arthur B.Kennickell,An Examination of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from 1989 to 1998: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 Jerome Levvy Economics Institute, June 2000,
http:i}W醐.1evy.org/.
2.Baran,P.(1957):“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Monthly Review
Press,
3.Easterly and Levine,2000.“It’S Not Factor Accumulation:Stylized
Facts and Growth Model S.”Worl d Bank.Mimeo
4.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01,
5.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n,1997 Report,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6.Isaac Shapiro and Robert Greenstein,The Widening Income Gulf(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September 4,1999).
7.Jeffrey D.Sachs and Andrew M.Warner,“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November,1997)
8.Jyotsna Jalan and Martin Ravallion:“Household Income Dynamics in
Rural China”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 and the World Bank,
November 2001.Http:{{w秣。worldbank.org
9.Kim,“From Dominance to Symbiosis”:Woo Jung—en,Race to the Swift:
State and Finance in Korean Industrializ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10.Lardy, Nicholas,“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1978—199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3B
儿.Lawrence Mishel,Jared Bernstein,John Schmitt,The State of Working
America:1996—1997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Axmonk:M.E.Sharpe,
Inc.,1997.
12.Mitsuhiro Kagami:The Voice of East Asia: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Latin America,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Tokyo,1995
13.Nancy Birdsall et all:“Education,Growth and Inequality,”in Nancy
Birdsall and Frederick Jaspersen(eds):Pathways to Growth:Comparing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cia,Inter—Amercian Development Bank,1997,
P.104.
14.Pack,Howard,1992. “New Perspectives on Industrial Growth in
Taiwan.” In Gustav Ranis,ed..Taiwan:From Developing to mature
Economy.Boulder,Colo.:Westivew.
15.Robert Rector and Rea S.Hederman research paper Income Inequality:
How Census Data Misrepresent Income Distribution,September 1999 for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16.Sheldon H.Danziger and Peter Gottschalk eds..Uneven Tides:Rising
Inequality in America NY: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3
17.Tachibanaki,T.(1996),“Public Policies and the Japanese Economy”.
Macmi 1 lan Press.
18.UNCTAD,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
1995(New York:United Nations)
19.US Census Bureau,Money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Sept.,2000,
P.vii.
20.Wlodzimierz Okrasa:“The Dynamics Poverty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and’S Safety Net(1993—96)”Http://WwW.worldhank.org
21.“Pover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during the
1980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V01.41.PP.245—264.
22.Aart Kraay:When is Growth Pro—Poor?Cross-Country Evidence,World
Bank Pol 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225
139
23.Akerlof, George, and Rachel Kranton. 2000.‘‘Economics and
Ident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3):715—53
24.Alesina&perotti,(1993), “Income distribution,Political
Instability,and Investment”,NBER Working Paper 4486.Cambridge,
Mas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5.A1 ice Amsden.“Taiwan’S Economics History:A case of Etatisme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Modern China5,No.3(1979),PP.
341-80。
26.Andreas Blom,Lauritz Holm—Nielsen。and Dorte Verner: EducatiOil,
Earnings,and Inequality in Brazil,1982—98: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Policy,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686
27.Atkinson。Anthony B.1970.“On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244—263.
28.B.Essama—Nssah:Assessing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883
29.Barry W.Johnson, “Personal Wealth 1992—1995: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Personal W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StatistiCS of
Income Overview,SOI Bulletin,1997/1998 winter。P 80.
30.Ben Fine:“Economic imperialism”:a view from the periphery,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34(2002)187-201
31.Bils and Klenow“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 or the Reverse?”NBER
Working Paper 6393
32.Bob Sutcl iffe, “A more or less unequal world?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20th century”,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 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Number 54 ,
http:/tⅣww.umass.edu/peri/
33.Bourguignon&Morrison,“Income Distribution,Development and
Foreign Trad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4:1113—1132,1990
34.Bourguignon & Morrison.“Inequality among world citizens:
1820—1990”,unpublished draft February,2001
35.Branko Milanovic:True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1988 and 1993:
First Calculations, 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s Alon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244
36.Branko Milanovic:Is Inequality in Africa Really Different7.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169
37.Branko Milanovic and Shlomo Yitzhaki:Decomposing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Does the World Have a Middle Clas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562
38.Branko Milanovic:“Can we discern 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on
income distribution?”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876,Apri l 2002
39.Branko gilanovic:Do More Unequal Countries Redistribute More?Does
the Median Voter Hypothesis Hold?,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264
40.Charles I.Jones:“On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II。Number 3-Summer
1997—‘Page 19—‘36
41.David Dollar:Reform。Growth。and Poverty in Vietnam,World Bank
Pol 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837
42.Edward N.Wolff,“How the Pie is Sliced,”The American Prospect,
V01.6 No.22,June 23,1995.
43.F.1.Pyor’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T.L.Brewer&G.Boyd eds,“Globaizing America:The USA in
World Integration.(2000)”
44.Franklin M.Fisher:A metric for assessing the‘‘goodness”of income
distributions and the effect of price change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09(2003)324—332
45。Freeman,Richard B。,and Remco H.Oostendorp.2000. “Wage around
14l
the World:Pay across Occupations and Countrie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8058.Cambridge,Mass
46.Gaurav Datt and Martin Ravallion:Is India’S Economic Growth Leaving
the Poor Behind?,World Bank Pc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846
47.Gaurav Datt and Martin Ravallion:《Is India’s Economic Growth Leaving
the Poor Behind》Http:f f删.worldbank.org
48.Houthakker,M.(1956): “Economics and Biology:Specialization and
Speciation”,Kyklos,9:182—186
49.Humberto Lopez:Pro—Growth.Pro—Poor:Is There a Tradeoff?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378
50.ILENE GRABEL:“Neoliberal Finance and Crisi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Monthly Review April 2002
51.IMF International Capit01 Markets 1998-2001“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l leng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WPS2618
52.Immanuel Wallerstein:“A Left PolitiCS for an Age of Transition”
Monthly Review January 2002
53.J.Michael Finger:Poor People’S Knowledge:Helping Poor People to
Earn from Their Knowledge http:i f礓娟.worldbank.org.on
54.J.Michael Finger:Poor People’S Knowledge:Helping Poor People to
Earn from Their Knowledg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205
55.John Bellamy Foster:“Monopoly Capital and the New
Globalization”Monthly Review January 2002
55.Jyotsna Jalan and Martin Ravallion:Household Income Dynamics in
Rural China,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706
57.Klenow and Rodriguez—Clare,1997“The Neoclassical Revival in Growth
Economics:Has It Gone Too Far?”In Ben Bernanke and Julio Rotemberg.
EDs.,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97.Cambridge.Mass,:MIT Press
58.Lant Pritchett:“Divergence,Big Tim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II,Number 5-Summer 1997一Page 3-17
59.Mark Gradstein and Branko Milanovic:Does Libert6=Egalit67 A Survey
of the Empirical Links between Democracy and Inequality,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878
60.Martin Ravallion&Shaohua Chen。“Measuring Pro-Poor Growth”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666
61.Martin Ravallion:The Debate on Globalization,Poverty,and
Inequality:Why Measurement Matter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038
62.Martin Ravallion:Competing Concepts of Inequality in the
Globalization Debat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243
63.Martin Ravallion:Growth,Inequality,and Poverty:Looking beyond
Average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558
64.Martin Ravallionl:(Targeted Transfers in Poor Countries:Revisiting
the Trade—offs and Policy Option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048,May 2003.Http://www.worldbank.org
65.Michael Lokshin and Martin Ravall ion:Rich and Powerful?Subjective
Power and Welfar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854
66.Pack,Howard,and Larry E.Westphal.1986.“Industrial Strateg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Theory versus Realit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2:87一128.
67.Patrick Honohan: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Poverty:How
Close are the Links?http://www.worldbank.org.cn
68.Patri ck Honohan: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Poverty:How
Close are the Link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203,
February 2004
69.Persson&Tabellinil,(1995),“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00—821,June
70.Peter Gottschalk and Timothy M.Smeeding,Empirical Evidence on Income
143
Inequality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Luxembo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Paper No.154,Feb.1999.PP.25—26,http://wWW.Iis.ceps.1iu/.
71.Pierre—Richard A94nor:Does globalization hurt the poor?World Bank
Pol i 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22
72.Psacharopoulos et a1.(1995)“Pover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during the 1980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Vol,41.pp.245—264,
73.Ragnar Nurkse,Some Aspect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Cairo:National Bank of Egypt,1952),卜3.
74.Richard Perez—pena(Stady Show New York Has Greatest income Gap》,
1997年12月19日《纽约时报》,AI页。
75.Rodrigues,Francisco and Jeffrey D.Sachs:“Why Do Resource Abundant
Economies Grow More Slowly?”,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September
1999
76.S.Klasen(1994)。“Growth and Well—being:Introducing Distribution
Weighted Growth Rates to Reevaluated U.S,Post-War Economic
Performance,”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v0140,PP.251—272.
77.SAMIR AMIN:“Africa:Living on the Fringe”,Monthly Review March 2002
78.Samir Amin:“Imperialism and Globalization”Monthly Review June 2001
79.Stefano Paternostro,Michael Lokshin and Nithin Umapathi:Robustness
of Subjective Welfare Analysis in a Poor Developing Country:
Madagascar 2001,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191
80.Sudarno Sumarto,Asep Suryahadi,Lant Pritchett: Safety Nets and
Safety Ropes:Who Benefited from Two Indonesian CrisiS Programs the
”Poor”or the“Shocked?”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436
81.T.Paul Schultz:“In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ersonal income
in the world:How it is changing and Why”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log pringer。。Verlag 1998
82.U.S.Department of Commerce,Economics and Statisties Administration,
144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Falling
Though The Net:toward Digital Inclusion.A Report on Americans Access
to Technology Tools,October 2000,pp.8-9.
83.U.S.Department of Labor,Report on the American Workforce,1999,P,56。
84.Verspoor,Adriaan.1990.“Educational Development:Priorities for
the Nineties”Finance and Development 27(March):20—23
85.World Bank, “Income Poverty:the latest global numbers”。2001
http://wv州v.world bank.org/poverty/data/trends/income.htm
86.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Summary(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3),pp.1一12
87.World Bank:Maddison,Angus 2001,T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88.http://m啊.cbpp.org/.
89.http://www.irs.ustreas.gov/prod/tax_stats/soi/est_pw.html.
90.http://聊哪.psc.1sa.umich.edu/~thomsjl/paper_Jlotnickl_pdf.
91.Jared Bernstein,Lawrence Mishel,and Chauna Brocht,“Any Way You
Cut It:Income Inequality on the Rise Regardless of How It’S
Measured.”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briefing paper。2000.
http:{{Ⅷ删.epinet.or雹f'
92.(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93.(英)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求实出版社1984年
版。
94.(美)查尔斯·K-威尔伯:《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4年版。
95.(美)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96.贝蒂尔·俄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7.蔡舫:《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
145
版社2004年版。
98.(美)查尔斯·P.金得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99.陈其人:《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0.陈广汉:《增长与分配》,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1.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2.陈宗盛、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03.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104.高峰、丁为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05.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南开大学出
版社1991年版。
106.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一垄断资本理论研究》南开大
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7.高培勇:《收入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8.郭连城:《经济全球化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应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
109.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年第4期
1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llI.(澳)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版。
112.黄景贵:《全球数字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13.(美)杰拉德·M.梅尔詹姆斯·E.劳赫:《经济发展的前言问题》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I 14.(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i15.(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6.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巴西实力研究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
117.(加拿大)罗伯特·阿尔布里坦、(日)伊藤诚、(巴哈马)李查德·威西特
拉、(加拿大)阿兰·左格:《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繁荣、危机和全球
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8.(德)《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译本。
119.(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20.麦遭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121.美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2.美洲开发银行:《拉美经济与社会进步:1993年报告》。
123.(前苏)尼·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中译本。
124,裴桂芬:《国际金融动荡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舨。
125.(日)青木昌彦和奥野正宽:《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年版。
126.(埃及)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27.商德文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8.(美)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9.(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999年版。
130.田素华:《东道国国际资本流动流入结构的成因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舨。
131.(美)威廉·伊斯特利:《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经济学家在欠发达国家
的探险与失败》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132.(美)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3.曾昭耀:《战后拉丁美洲教育改革》,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4.张向晨:《发展中国家WTO的政治经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5.张宇、盂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6.朱钟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7.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年第4期
147
138.何帆:《全球化中的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协调》,《中国外汇管理》2004年第l

139.马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求是》2004年第8期
140.(意)乔万尼·A.科尼亚:《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收
入不平等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3期。
141.李振勤:《中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内债剧升金融风险加剧》中国经济周刊
2005年5月16日
142.王逸舟:《中国:一步步认知全球化》,《环球时报》2000年5月26日。
143.《真实韵巴西》。1998年3月13日,巴西共和国总统府社会联络秘书处
144.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145.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46.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47.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囡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48.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1年版
149.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舨
150.世界银行:《2004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51。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52.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53.世界银行:《全球减贫目标可以实行,但必须在贸易、外援和人力资源投资
方面采取有力措施》http://www.worldbank.org.C12
154.《私人资本净流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4—06-01)
Httpt|f嘲删.drcnet.coin.aN
155.《我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600亿美元》新华网2005年1月14日
http:||琳冰.china.COm.cn
156.(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已逾11547亿美元》中国网2005年1月12日
Http:l|飞麟.china,org.cn
157.崔艳:(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首次超3000亿美元》中国网2005
年1月13日Http://WWW.china.org.cn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第四章http://ww.eshunet.com/
(2002年世界银行年度报告》http://ww.worldbank.org.ca
张峰:《2004-2005年我国对外经贸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网2004年12月
22日Http://俐.china.org.cn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升经济结构是任重道远》中国网2005年
3月lO日Http://ww臀.china.org.cn
仲大军:《对当今世界货币的分析》Http://Www.dajun.com.an
8
9
0
l
2

坫埔


后记
在南开十年,经济系的老师给予了我许许多多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让我
始终生活在感动和感恩中。这篇博士论文,凝结了导师太多的心血,让我受益非
浅。感谢所有关心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从此,我将开始新的起点,我
会以我所尊敬的诸位老师为榜样,努力学习和工作,希望可以不辜负老师们的期
望。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