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042论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姓名:宋圣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彭代彦
20060417
I
摘要
本论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探讨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希望通过
研究对下述两个问题能够做出回答:
1 人力资本如何影响农民收入;
2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并作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本文的思路按照“提出问题---机制展开---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这样
的逻辑思路展开。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根据经济学家贝克尔、丹尼森、舒尔茨
等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原因的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世界银
行把人力资本作为财富纳入各国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
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承认。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则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从
而社会财富总重量会增加。
人力资本投资导致的经济增长,会提高社会财富分配中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工
资性收入分配的财富总量会增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收入分配的依据。社会
财富增加,可分配的财富总量提高,但劳动者收入分配的份额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水
平: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则在收入分配中获得的份额越大。农民只有提高自
己的人力资本水平,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素质与健康素
质,而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信息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流
动能力及生产能力,从而决定着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投资能降低获取信息
成本,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
动力的迁移,提高农民的配置能力。人力资本投资使农民的生产能力递增,使农民
从一般劳动者转而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生产者,提高了农民的择业能力,提高农民
的收入。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
的关系: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农民收入, 农村劳动力流动
II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w to increase
peasant's income from the aspect of human capital. This study analyzes two questions, that
is why the human capital influences the growth of the peasant's income, putting forward
and verify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human capital influences the increasing of the
peasant's income.
The lin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unfolded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thought of proposing
the problem, analyzing the theory, unfolding the mechanism, analyzing the real example,
drawing the chief conclusion.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is the main sou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these economists
such as Becker, Denison, Schultz etc,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The IBRD brought the human capital as wealth into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national economy of every country.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human
capital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lready got widespread
acknowledgement.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will lea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enhance
the proportion of the salary incom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ety wealth, and increase the
total wealth distributed by the salary.
The level of the human capital of the peasant is the according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Though the society wealth are increased, the wealth total amount of the
dispensability raise ,whether the peasant can increase the quotient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are still dependent on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Higher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of peasant is, larger the quotient getting from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s. Only peasant raise the level of their own human capital, the peasant may be
III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The human capital influences the mechanism of the peasant income.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raises the peasant’s intelligence quality and health quality, which
determine the peasant abilit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distributing resource, flowing and
producing directly, and thus which determine the peasant's income level.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can reduce the cost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expand the channels that
which obtain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peasant's ability to obtain information.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can raise peasant's migration ability, increase peasant's
disposition ability. The investment also can mak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peasants increase
progressively, make peasants transfer to become producers with certain skill from the
general peasants, change peasant's society layer and their jobs, and increase peasant's
income.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improves the peasant flow ability, raising
peasant to choose the industry ability, raising the income of the peasant.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of the human capital influence peasant income analysis.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get the relation between a human capital and the income of
the peasant: The human capital have main function to the peasant income.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Peasant Income the Rural Labourer Flow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的背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
收入经过1978—1984年、1992—1997年两个阶段快速增长后,人均纯收入已由1978
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2元,收入水平大幅度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
上升。然而,在农村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令人忧虑的矛
盾和问题。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到2004年人均收入只有2936.7
元。1997--2003年七年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没有一年超过5%,这一问题成为社会各
界关注的焦点。韩长赋(1999)、陈锡文(2001)、林毅夫(2002)等人已经把新阶
段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核心归结为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市与
农村居民收入比例从1985年的1.86扩大到2000年的2.97,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收
入越来越困难,农产品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进而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下
降,农业收入下降;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外出打工收入下降,导致非农
收入下降。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严重影响农民收入。新世纪
之初,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扭转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下降的局面,确保
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也在增加农民收入。
1.1.2 选题的意义
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无疑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
一个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首先,实现农民收入增加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关键。其次,
是拉动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
2
入差距,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国内关于农民收入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从经济
学角度,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惟有劳动力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则取决与个人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理论自20 世纪中叶创
立以来,现以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己被用到各个应用
学科和研究领域。在农民增收问题上,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关的理论。这些观点
都提出了人力资本对农民增收有重大作用,这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如何应用该理
论去实际地增加农民收入,还是个问题。本文觉得从人力资本入手,通过对农村人
力资本投资、积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和现实选择。
1.1.3 选题的目的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国加入WTO 后,我国的
农业将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口的冲击,农业被迫参与国际竞争,农村和农业
产业结构将依照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重大调整。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
收入差距是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一项任条。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从长期来
看,从农业及农村内部去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可能性越来越小。
在影响农民收入的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中,土地的数量完全无弹性、物
质资本投资变动有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增收。事实上,
农民收入问题己经转化为如何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
业问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就能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也就解决了
农民收入问题。
劳动力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劳动力
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状况,人力资本
积累的越多,则能动性、创造性就大,从而劳动者的收入就较高。
我国农村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所受的教育水平很低,如何通过农村人力
资本投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问
题.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以研究:
(1)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为什么影响其收入增长?
3
(2)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怎样影响其收入增长?并用我国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加
以实证分析。
1.2 文献综述
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不
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的作用因素不完全一样,侧重点也不同。20
世纪3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 1939)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mar,1946)
建立了Harrod—Doma 模型。研究经济增长同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
Harrod—Domar 模型的主要假定可以归纳为:(1)一部门经济,即社会上只有一种产
品;(2)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3)不考虑技术进步;(4)不变的资本--
产出比以及不变的资本--劳动比;(5)外生的劳动力增长率;(6)不变的规模收益;
(7)模型间接假定了资本和劳动不能相互替代。在Harrod—Domar 模型中,经济增
长率被人口增长率所决定,如果人口不增长或负增长,则经济就没有增长的可能,
人口增长对于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
1957 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1957)放松了Harrod—Domar 模型不变的
资本--劳动比,提出了一个带有技术进步的新模型,并对经济增长进行了因素分解,
将产出增长中由投入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部分与由技术进步所引起的部分区分开
来,得出经济增长因素分解方程。
为了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索洛给出了一个带有时间变量的总量生产函数。索洛
模型虽然很好地解释了人均收入长期增长的原因,但却没有对产生技术进步的原因
做出满意的解释。因为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被看作是给定的外生因素。
但是由于技术进步通过人的科研活动引起,因此索洛在将技术进步引入模型的同时,
为思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打下了基础。事实上,人们就此开始了对相关问
题的探讨。为了解决索洛余值这一“天赐之物”,阿罗(Arrow,Kenneth J.1962)于1962
年发表了题为“干中学的经济学意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阿罗认为,人们在实
践中所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也是生产过程的一种投入,这种生产经验的增长可以被
4
投资或资本的积累指数化。
Sheshinski 于1967 年进一步简化了阿罗模型(Sheshinski E.1967),该简化模型
的核心是技术进步方程式和新的生产函数的引进。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
形投入的结果,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阿罗将学习和经验积累列入了对
经济增长因素的解释中,开创了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的先河。
日本经济学家宫泽(Uzawa Uzawa, H. 1965)发表了题为“经济增长总量模型中
的最优技术变化”的文章,提出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对经济增长进行解释的思路。
宫泽模型的核心是技术进步的速度取决于现有技术水平和教育部门的资源配置;生
产函数则表示产出是有形要素投入和由教育部门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函数。宫泽模
型由于引入了教育部门,所以被称作是最早的人力资本模型。
卢卡斯(Lucas, R.E. 1988)于1988 年发表了“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建立了以
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卢卡斯吸收了宫泽模型的基本思想,但他放弃了
该模型中两部门即将生产区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生产知识的教育部门的做法,而是
假定每个生产者用一定比例u 的时间从事生产,而用(1-u)比例的时间从事人力资
本生产。在这里,人力资本是脱离生产,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而获得的,即人力资
本是需要专门化时间来生产的;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生产时间长短决定了
技术进步的速度及经济增长速度。
由于该模型的人力资本完全是在生产过程以外形成的,这不能代表人力资本获
得的全部情况,因此,卢卡斯在同一篇文献中又提出了建立在“实践中学习”思想上
的第二个人力资本模型。他认为,人力资本有两种效应,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人力资
本能够产生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而通过实践中学习获得人力资本则可以产生“外
部效应”。第二个模型研究后一种情况。在这个模型中,卢卡斯认为,专业化生产某
种商品的人力资本是通过“干中学”(leaning by doing)获得的。这种专业化的人力资
本随着生产的商品数量增长而增大。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增长是在已有的人力资本水
平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行业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就越快。
这种通过实践获得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是递增的。人力资本的生产技术被假定
为与投入该部门的人力资本规模呈线性关系,越是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国家,人力资
5
本积累越快,从而资本收益率就越高;而越是人力资本存量贫乏的国家,人力资本
也越不易积累,资本收益率也越低。
1990 年,保罗·罗默( Romer, P.M.1990)提出了他本人的第二个内生增长模型。
该模型中,经济分为三个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
生产投入包括四种类型:有型资本、非技术劳动L、人力资本和技术。该模型一个很
大的特点是将技术进步直接纳入模型中,而同时又将人力资本内生于模型中,用来
解释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他认为,技术革新是技术增长的核心,而技术革新是研
究开发活动的结果,是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推动的。
研究部门的生产效率越高以及分配于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越多,中间产品的进
展就越快。最终产品的生产除了直接投入该部门的人力资本和无技术劳动外,还取
决于中间产品的数目,在这里将分工引入了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要素中。
从上面讨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经济增长的影
响因素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量,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投入量,科研开发投入、人
力资本的建设速度,中间产品数目、现有人力资本存量等。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
用的解释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提出的。在不同的文献中,各种生产要素分别从
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以后的计量经济模型所考虑的要素便是在以上分
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有关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的研
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关于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我
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及
我国农村教育收益率的估算等几个方面。
黄丙志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是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 张冬平等人认为素质低下的农村劳动力严重地制
约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提高。认为农村劳动力受
教育水平是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改善农村教育水平是提高农村
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认为由于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和农村私人教育投资的差异,而这是农村教育水平差异的直接原因,认为政府应加
6
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及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
阎淑敏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严重不足,除了加大政府的
农村教育的投入外,还应拓宽农村教育投资渠道,为农民家庭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
投资途径。针对农村家庭健康投资低的现状,还应尽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
进农村家庭健康的投资。
赵辉耀通过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提高其收入,教育对劳动力从农村到城
市的永久迁移的作用很显著,对劳动力从农村的农业流动到非农产业的作用也很显
著。他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的效应及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每增加一个外出劳动力可以使家庭纯
劳动收入增加55%,每增加一个在本地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可以使家庭纯劳动收
入增加19%,而每增加一个本地农业劳动力只能够使家庭纯劳动收入增加5%.教育
对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迁移的作用很显著,对劳动力从农村的农业流动到非
农产业的作用也很显著。
Jamison and Gaag,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城乡教育收益率还较低。他们根据1985
年3 月对甘肃省徽县的农户调查资料计算了城乡的教育收益率,结果显示城镇男性
的教育收益率为4.5%,女性的教育收益率为5.6%,农村的教育作用具有明显的结构
性,即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相当小,
分别仅为0.4%和2%,但若以副业的产值来衡量,则高达10%,他们认为农村副业
的产值高,主要是因为副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更能发挥其
创造性和企业家能力。
李实、李文彬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与Jamison and Gaag 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教育
对居民收入的强作用在中国还没有显现出来。他们根据掌握的1988 年的全国28 个
省市的10258 个农村居民户和10 个省市的9009 个城市居民户的调查资料,计算得
出:城市雇佣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为3.8%,农村为2.0%。这两者的研究方法相同,
都用了明赛尔收入函数法,而且资料获取的时间也比较接近,因此他们的研究结论
也基本一致,我国城乡的教育收益率都比较低,与同一发展水平国家10%以上的教
育收益率相比,教育在我国居民收入中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7
白菊红等学者通过对农民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初、高
中文化水平劳动力的劳均收入高于平均收入水平,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水平劳动
力的劳均收入低于平均收入水平;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均收入的抗干扰力和
抗波动力越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劳均收入高于未接收者,家庭中
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劳均收入越高:教育水平高的劳动力的教育投资的
收入弹性大于教育水平低的劳动者。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基本都侧重于某
一方面,缺少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本论文试图从理论、实证两方面系统的分析人力
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对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做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希望人力资本投资能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突破口。
为了下文研究的方便,在这里先对相关概念及人力资本的经济特性作以界定
1)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
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公认,最早提到人力资
本思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Theodore W-Schultz(西奥多·舒尔茨)。Schultz 指出了人力资
本的内涵,即人们通过教育等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就是一种人力资本。Schultz (1975
年)进一步指出,人类具有四类有经济价值的能力,即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
能力、创造能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而明确提出人力资本定义的经济学家是
GaryS·Becker(加里·贝克尔),在其1964 年出版的专著《人力资本》中,Becker 认为:
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与心理收入的活动”构成了人力资本
投资,并指出,“这种投资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
格与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一是层次论 认为人力资本分初级和高级两个
层次。前者是指健康人的体力、经验、生产知识和技能。后者是指人的天赋、才能
和资源被发掘出来的潜能的集中体现——智慧(周坤,1997);二是形态论 提出了异
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的概念:前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
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后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
8
态的人力资本(丁栋虹,1999)。三是从个人和群体角度来对其下定义,前者指通过投
资形成的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所构成的,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
的,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后者指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人口群体每一个人具有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个体人力资本构成因素的整合,
并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提高商品和服务产出效益的价值(王金营,2001)。
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Mincer ( 2000)在其《人力资本研究》中文版序言中
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保健与人力迁移等项目活动。Schultz 认
为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一种人力改进,并指出(1990),在人力改进方面的重要活动主要
有:①医疗和保健;②在职人员培训,包括企业所采用的旧式学徒制;③正式建立
起来的初、中、高等教育;④非企业组织的成年人培训项目;⑤适应职业变换的迁
移。Becker (1987 )指出,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
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总结起来可表述为:凡有利于形成
与增强劳动力素质结构(如知识程度和存量、技能状况、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行为
与费用都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来源于人力资本
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主要有下述几种:正规教育、培训、健康保健和劳动力流动。
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在不同领域有不同表述:在人口经济学中指全体人口或社会劳动者人
数,在劳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劳动人口或劳动力,在管理学中指企业劳动人事关系。
总是侧重于强调人力的身体形态或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强调其稀缺性和有用性及其
人力作为一种既存的或外生的资源应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现成
的劳动力,还包括潜在的劳动力,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后才能开发出来,通过人力
资源开发,变潜在的劳动力为现实的劳动力。而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在教育、健康、
培训和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是对人的技能的过去投资的现行
价值,也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或能力而进行投资所形成的一种资本,即已形成现
实的劳动力。
根据上述定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具有下述几方面的区别:(1)来源不同。人
9
力资本是指通过一定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能力和知识的资本形式,强调以某
种代价获得的能力,而人力资源是指经过开发所形成的能力,强调要充分挖掘人的
内存能力。(2)外延不同。人力资源既包括不经过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就拥有的
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能力,也包括经过教育和培训才能上岗的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
和知识,而人力资本只是人力资源中经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投资凝结的
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和知识。(3)强调重点不同。人力资源强调劳动者的数量和健
康状况,对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不够,而人力资本却强调劳动者的素质。(4)研究内
容不同。人力资本研究人力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投资收益率的计算、
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而人力资源则更侧重于人的内在能力开发和人的能力发挥
所需要的组织调整和环境再造。
3)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积累起来,用于生产其它消费资料或生产资料的耐
用品,体现为产品的物质形态.物质资本既是某一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新一轮生产
过程的前提。一个社会各种生产资料之和,大体反映该社会物质资本的总量。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区别:(1)对人口生产进行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对物质
产品生产进行投资形成物质资本; (2)单个物质资本的累积效应不是很显著,其增
值对于社会总资本的增值贡献,相对较小。人力资本则不然:一个人可以通过正规
的教育来增加知识,也可以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来提高岗位技能和业务水平,此外,
人的实践经验也是一种人力资本。(3)人力资本日益发挥着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
作用,即其生产率显著高于物质资本。物质资本再生产的结果,可以根据其投资来
源做出明确地划分,界定出每个所有者所占份额;而人力资本则很难根据其来源区
分开每一个出资人究竟占有或者应该占多大的比例。
4)农村经济增长
农村经济增长概念界定为两层含义:一是从宏观角度看,农村经济增长表现为
农业增加值的持续增加,通常用农业产出的大小和农业增加值的状况作为农村经济
增长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是从微观角度看,农村经济增长表现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10
的持续增加,因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高低是反映农村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
相关概念:农民家庭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
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的剩余,可直接用于进行
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农民家庭纯收入,
既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又包括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和国家财政救
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农
民人均纯收入包括生产性收入、非生产性收入(即转移性、财产性收入),生产性收入
又分为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两项。农业收入指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非农业
收入指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包括农村非农和外出打工的收入。
5)农业人口与农村劳动力
农业人口指按照户籍制度的规定,户口属于农村的人口。农村劳动力指户籍在
农村且有劳动能力的农业人口,包括从事农村农业的劳动力、农村非农的劳动力及
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这三类农村劳动力总和指农村总劳动力,也是广义的农村劳动
力,下文所指农村劳动力单指从事农村农业的劳动力,即指狭义的农村劳动力,减
少农业人口,主要指减少从事农村农业的劳动力人数。
6)人力资本的经济特性
人力资本的经济特性指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体现的特性,通常它在促进个
人、社会以及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提高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供给的效率 。主要体现在
如下方面:
(1)人力资本边际劳动生产率递增。生产过程就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产出
率的高低不仅与要素的投入量有关,还与不同要素的投入比率有关。不同要素结合
的效率又高有低,这种要素结合的效率实际上就是劳动者使用物质资本的能力,即
劳动生产率。这种能力的高低与人力资本有密切的关系,生产过程劳动者的人力资
本积累越多,使用新工具和接受新知识、新生产方法和采用新技术在生产中创新的
能力越强,与物质资本结合的效率越高,因此可以补偿物质资本投入的边际产量递
减。
11
(2)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互补性。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除了可以提高自身的
生产效率外,还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配置功能来实
现的,能力资本的投资,劳动者有能力使物质资本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配置
处于最有效状态,提高整过生产过程的效率,从而也提高了物质资本的效率。而且,
许多研究表明(Mincer,1984)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从而
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
(3)人力资本是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离不开人力资本,
这不仅表现在人力资本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源泉,而且还体现在人力资本是技术扩
散的必要条件。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知识的结晶,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只有把科技与
生产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技术扩
散十分重要。技术扩散的主要形式是专业培训和技术培训。Nikon 和Philips 的研究
表明,新技术扩散的范围和速度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有密切的关系。在其它
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积累越多,技术扩散的范围就越广,扩散的速度就越
快。技术扩散对人力资本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推动技术扩散所需的人力资本;
其二是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技术扩散才可能
顺利进行。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本文主要按照提出问题、理论分析问题,实证检验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展开
叙述。首先在对前人有关人力资本进行综述及对人力资本的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论题,即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及怎样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其次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
民收入增长展开理论分析,最后得出主要结论及启示。
按照上述思路,本文作如下安排:
(1)导论:简要介绍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论题的提出、相关理论与概念界
定、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分析:分析了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增
12
长机制,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素质,主要是信息获取能力、配置能力、生产能
力、流动能力等关键素质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验证。
(3)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实证分析:通过人力资本的统计数据来分析人力
资本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主要是教育)来得出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
的关系,得出结论和启示。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本文的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创新之处:
1. 建立了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人力资本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信息
获取能力、配置能力、流动能力、生产能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从而提高农
民收入。
2.研究方法的创新。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基础上引入平均受教育年限,建立
新的函数,Y = AKα Lβ Eγ 。
13
2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机制
2.1 现代化生产对农村劳动力的要求
从投入的角度看,通过对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具有健全的体魄,
掌握一定的知识、技术,即人力资本。所以劳动者的体质(预期寿命)、受教育水平、
劳动者的平均教育年限可以反映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从产出的角度看,知识、技
术经过劳动者智力、体力转换为能够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劳动能力和非劳动能力。
2.1.1 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的要求
进入 20 世纪特别是中叶以后,新的科技革命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
发展,现代农业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以
大量密集的能量和物质投入为前提,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来发展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它不仅要求农民拥有熟练使
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能力,而且具有充分利用信息的本领,农民拥有上述本领须具
有一定人力资本水平。科学知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事现代农业
生产活动的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现代农业生产和要求农民有较高的信息识别能力、对有限资源的配置能力、使
用先进生产工具的能力及生产能力。
2.1.2 现代非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农业生产的范围也得到扩大。非农业
生产包括农村非农和外出打工两个方面。农村非农又包括农村非农就业和农民自主
创业两个方面,无论是农村非农就业、还是农民自主创业都要求农民有一定的教育
水平,农民自主创业还要求农民有较强的市场预测能力、抗风险能力及创业能力。
农民外出打工一般会面临如下问题:到那儿去,如何去,去了之后从事何种职业。
14
因此要求农民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配置能力、流动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
(1)人力资本与信息获取能力
劳动者从事何种工作,怎样获取相关信息,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如何使自己
的收入最大化。这些都是信息获取能力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具备一定的信息获
取能力是提高收入的前提,所以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一般情况下,
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与信息获取、识别能力成正比;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能够拓
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多,从而获取
的信息量越大;另外,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获取信息的成本越低。另一方面,信息
的获取也有助于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农民获得非农工作机会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亲朋好友的介绍和职业介绍机构,随着交
往范围和视野的扩大,电视、广播、劳务市场等也成了获得信息的途径,随着人力
资本水平的提高,报纸、网络也是经常使用的途径。人力资本的水平越高,获取信
息的途径越广。
(2)人力资本的配置能力、流动能力
配置是指某一经济主体对自身资源的一种理性安排行为。舒尔茨认为配置能力
就是“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即如何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中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
息,从而确定自己的行为并取得最大收益。由于现实的变化,个人的最佳行为即最
佳人力资本配置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我国虽然实行了市场经济,但还处在
初级阶段,在不同行业之间,在城乡之间、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
异,能否发现这些差异并对这些加以利用显然如个人所具有的人力资本有关系,也
体现了个人的配置能力。
在人力资本配制能力中,最能体现人力资本配置能力的就是人力资本的流动能
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目前我国农村总劳
动力约5亿人。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考虑到农业技术进步与劳动者耕种能力的正相关性,
和我国农业用地的总体存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农民外出打工成了农村
劳动力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过去20 多年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由少到多,成为我国
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但是我们从中也可发现,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差,
15
在转移过程中出现如下现象:(1)转移产业层次低 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
和服务业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多从事脏、累、重、苦、险等性质
的工作。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后所从事的行业层次较低,所以转移后所获取的收益
增加并不明显, 这在很大程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转移稳定性差一部分劳
动力在转移之后,由于自身素质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而又返回农业部门,造成转
移成本增加,这部分劳动力也给其他潜在转移劳动力带来负面影响。(3)医疗卫生
条件差,必然会影响农民的健康水平,从而会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产生负面作用。
(4)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城里人与农民工之间存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一方
面,外出农民一般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长期生活在艰苦的条件下,又体验
到城市人的歧视,容易产生情绪,易打架斗殴,犯罪增加, 治安变坏;另一方面,现
阶段保护农民工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经常有拖欠农民工资及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
害的事件发生,为了生存的需要或者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给
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关键。
2.2 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
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与本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密切相关,人力资本水平是人力
资本积累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
影响。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一般有四种,即正规教育(包括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在
职培训或干中学、健康投资和劳动力迁移。
正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它是形成人力资本的基础和最主要方式。通过正规
教育劳动者掌握知识,掌握劳动中所需的知识,接受新信息,有助于劳动者提高生
产率;还可以扩大劳动者视野,增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促使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
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是正规学校教育和正规培训的继续,也称为学校后教育,
其包括范围很广,从诸如学徒制和其他培训计划等正式组织的活动,到从经验中学
习的非正式过程(Mincer,1970),也叫“干中学”。它与正规教育培训之间在某种程度上
16
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农村卫生保健投资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健康投资,作为一项重要
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一定时期用于促进人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人体病变、维护和
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所花费的所有支出。从内容上来看,健康投资包括医疗机构的各
种医疗设备的直接费用;用于公共卫生的间接性费用;也包括人们为促进体质的各
种支出,而且这些投资是更积极、收益更大和收益期更长久的健康投资。农村健康
投资可以延长农民劳动时间,并使其在有限的劳动时间内提供更为有效、质量更高
的具体劳动。
劳动力的流动可以扩大劳动力的视野,改变劳动力的观念,增强劳动力的应变
能力,使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劳动报酬,所以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导
致人力资本的增加。
2.3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机制
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不同,生产能力也会不同,决定了不同劳动者从事不同
的工作,其收入也会表现出明显差异。一般是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所从事的
工作技术含量也会相应提高,其收入也会逐步提高。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研究。
在分析时,通常用教育投入、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等指标来量化
劳动的人力资本,来建立起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者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表2.1 中
可以得到很好体现:随着收入的提高,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比例下降,而高中及
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比例则呈上升趋势。如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所占比例,年纯
收入在3000 元以上的地区为5.18%,2000—3000 元的地区所占比例为5.49%,2000
元以下的地区为19.09%;而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比例,年纯收入在3000 元以上
的地区为12.6%,2000—3000 元的地区所占比例为9.4%,2000 元以下的地区为6.99%。
17
表 2.1 各地区农村住户劳动力文化程度按年纯收入分组
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
地 区 不识字或识 小学程度 初中程度 高中程度 中专程度 大专以上人
字少的人数 人数 人 数 人数 人 数 人数
全国 7.39 29.94 50.24 9.68 2.11 0.64
3000 元以上地区 5.18 26.57 51.76 12.06 3.27 1.17
上 海 3.93 21.31 48.94 12.30 9.21 4.31
北 京 0.94 9.67 56.94 19.17 8.44 4.83
浙 江 6.31 33.77 45.60 11.32 2.13 0.87
天 津 2.66 24.37 55.84 11.13 4.64 1.37
江 苏 6.172 5.51 53.78 11.12 2.16 1.26
广 东 3.93 28.22 53.20 10.51 3.36 0.78
福 建 5.02 32.36 48.40 10.58 2.85 0.78
山 东 5.85 22.80 53.44 14.08 3.16 0.68
2000 ---3000 元地区 5.49 29.98 52.75 9.40 1.89 0.50
辽 宁 1.75 24.66 61.93 7.99 2.24 1.44
河 北 1.92 24.43 58.10 13.00 1.90 0.65
海 南 6.81 24.74 52.57 13.40 1.88 0.60
湖 北 5.61 28.92 52.88 10.17 2.05 0.37
湖 南 2.87 31.86 50.50 12.17 2.13 0.46
吉 林 3.90 30.28 55.15 8.43 1.60 0.63
黑 龙 江 2.52 28.14 59.73 7.45 1.48 0.67
江 西 5.51 34.76 48.88 9.00 1.44 0.40
山 西 3.10 24.32 59.07 11.14 2.02 0.35
内 蒙 古 6.22 30.22 50.14 10.60 1.95 0.87
18
河 南 6.64 21.37 58.53 10.94 2.10 0.42
四 川 8.03 38.45 46.04 5.72 1.53 0.21
重 庆 6.89 40.08 46.45 4.95 1.37 0.27
安 徽 11.33 27.06 52.35 6.95 1.85 0.46
新 疆 7.24 42.84 40.81 6.62 2.05 0.45
广 西 4.43 32.58 50.51 9.73 2.50 0.24
宁 夏 16.31 30.54 42.14 8.93 1.49 0.60
2000 元以下地区 19.09 35.30 37.13 6.99 1.13 0.36
青 海 31.16 34.16 28.37 5.32 0.74 0.26
云 南 16.91 43.57 34.00 4.41 0.99 0.12
西 藏 51.63 44.00 3.90 0.12 0.17 0.17
陕 西 8.53 25.90 52.16 11.73 0.98 0.71
甘 肃 19.44 27.69 38.89 12.00 1.45 0.54
贵 州 18.62 39.20 36.69 3.71 1.55 0.24
资料来源:2004 年《中国农业年鉴》,301 页。
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其收入水平正相关,而劳动者的人力资
本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更重要的是由后天教育、培训、营养卫生保健等因素所决
定。因此后天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健康与卫生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与条件,增强农
民体质,减少医疗等费用开支,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农民耕作时数与效率,从而增
加一定收入。
首先,健康投资最明显的经济收益就是通过劳动者生产效率提高和工作时间延
长,直接推动产出成果的增长。
其次,健康投资还可以通过延长育少年和成年人的预期寿命而刺激人们在教育
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推动经济增长。由于健康
投资,导致预期寿命延长,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获得某种工作技能和上学受教育,因
19
为寿命的延长使这些投资可以在更长的时期内获得不断增长的未来收益,父母也会
更愿意对其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寿命的延长和更加充沛的精神和体力,
再加上增加收入的可能性,促使劳动者更多地投资于自身的教育培训和技能训练,
使劳动者的工作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2)教育与培训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者的科学
文化素质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1)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通过与物质资本的结合,提高劳动者的
生产率。舒尔茨认为经过投资、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资源中
头等重要的资源,在财富的再生产中不可或缺。如具备一定教育的人,能够对生产要
素进行合理配置,可以提高农村社会资源的适用性;对新的农业工具掌握更快,对
新的农业技术更好利用。
2)劳动力的文化知识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的收入结构产生影响。人力资
本水平较高的农民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发现和抓住机遇,具
有自觉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并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专业技能,以适应非农产
业的技术要求;再者,不同的劳动岗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同,总体趋势是:文化
程度越高,其非农兼业的比重越高;与此相对应,文化程度越高,其从事农业以外的
劳动得机会越多。这就说明,人力资本的积累已成为农民由收入较低的第一产业向
收入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的内驱力。
(3)培训、务工与转移方面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业单位的吸收劳动力是一种双向
选择,这就要求劳动力转移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具备一定人力资本的
劳动力享有更广泛的就业范围。在务工渠道上,具备一定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能过找
到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具备一定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往往选
择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更容易获得经济收益;在行业选择上,具备一定人
力资本的劳动力的行业选择更广泛。
(4)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农业与农村制度变迁,可以改善农村的政策法律
环境,不断提高农民对政策的认知与参与能力,从政策角度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
农民增收。
20
3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实证分析
以上章节论证了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如何影响作了理论
分析。这一章主要通过统计数据对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作实证研究。在研究
二者关系时,一般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来度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这里也采取这一
标准。本章的结构安排如下: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劳动力对农民收入的实
证分析;其他要素对农民收入的分析。
3.1 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统计分析
由上所述,农村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和劳动力迁移流动等形
式而凝结在农村劳动力身上的资本量。农村人力资本具有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中教育和培训是构成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两
者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
3.1.1 农民收入与农民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
由表3.1,不同文化程度劳动力劳均纯收入比较可以看出,劳均纯收入总体上随
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上升。并且,当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大于或等于8
年,劳均纯收入水平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小于8年时,其劳均纯收入则低于总体平
均水平(1996年例外)。即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均纯收入均高于总体平均收入,
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则低于总体平均收入。这说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水平
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自从1996年以来,随着农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农
民收入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从全国水平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逐年下
降,1997年为4.6%,2000年下降到2.1%,其中1998年以来,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
入连续三年呈绝对下降势,1998 年下了2.3%,1999年下降4.5%,2000年下降4.7%。
但是,对于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民,其影响却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1996年不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所得基本上相差不大,而2001年与1996年相比,
21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均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十分显著: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劳均
收入,呈迅速下降趋势;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其劳均收入下降幅度较文盲半
文盲小;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其劳均收入略有下降;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
力,其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可见,随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均收入
下降的幅度逐渐缩小,最终为负值,说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均收入越稳定。
表3.1 1996 —2001 年不同文化程度劳动力劳均纯收入比较
平均受教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育年限 ① ② ① ② ① ② ① ② ① ② ① ②
平均 3023.57 970 3372.81 985 3108.98 979 2998.56 977 2596.45 972 2673.13 940
1年以下 3182.11 54 2499.74 58 2107.76 58 1892.23 61 1794.02 61 1596.69 50
2 年 4719.15 5 1790.12 7 2044.63 8 1539.75 8 1697.97 10 1875.31 14
3 年 2608.30 60 2944.88 92 2408.38 81 2087.99 74 1775.49 25 1505.74 60
4 年 3095.26 31 2458.74 40 2316.75 33 1890.44 28 1602.72 67 1804.21 21
5 年 2865.52 215 2729.85 211 2495.22 213 2259.35 210 2199.54 209 2349.01 195
6 年 2824.90 117 3095.14 118 2732.08 124 3108.30 126 1920.73 114 2132.56 112
7 年 2702.95 186 2941.10 199 2998.22 205 2818.83 207 2420.01 217 2748.08 223
8 年 3537.26 202 4615.51 178 4390.89 173 4324.12 178 4013.05 180 3369.75 179
9 年 3593.33 71 5850.88 62 4699.79 62 4262.35 65 3579.75 65 3892.55 61
10年以上2186.74 29 4610.45 20 4619.09 22 4978.11 20 3768.03 24 4919.20 25
其中①----劳均收入,②---样本数。
资料来源: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资料(1996 - 2001 年)
3.1.2 农民收入与农业技术培训之间的关系
表3.2是对中国农民大学函授学员全部问卷调查的统计,共涉及农民学员42876
人,劳动力82725人,从业人员129211人,总共153694人。调查结果显示,同种文化
程度的劳动力有无技术其人均年收入是明显不同的,小学文化程度有技术劳动力收
入接近于小学文化程度没有技术的三倍,初中和高中的也接近二倍,调查结果还显
22
示,小学文化程度有技术的劳动力的收入比初中文化程度没有技术的收入要高,而
初中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的收入比高中文化程度没有技术的劳动力的收入也高,表
明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民收入有显著影响。
表3.2 不同劳动力人均收入对比
文化及技术 户数人口年纯收入人均年收入
高中 有技术 78 220 346252 1566.7
无技术 15 40 35079 893.4
初中 有技术 90 231 337401 1454.3
无技术 46 130 112388 871.2
小学 有技术 75 190 195420 1028.5
无技术 55 140 49781 358.1
资料来源:《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农业部软科学办公室编,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第426页,2001.11。
3.1.3 农民收入与健康投资统计分析
由表3.3可知,由西部到东部,随着每千人床位数和医生数的增加 ,死亡率下降,
预期寿命上升,农民平均收入也大幅度上升。表明健康投资较高的地区劳动者劳动
年限的延长,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必能提高农民收入。
表3.3 三大地区卫生保健状况与农民收入(1990)
项目 东 中 西
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个) 2.91 2.56 2.42
每千人医生数(个) 2.16 1.65 1.73
粗死亡率(%) 6.36 6.54 7.28
0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0.62 67.72 63.53
农民平均收入(元) 1812 1104 842
资料来派:《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0).《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国卫生年鉴1991》
23
3.2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回归分析
(1)理论依据
在我国,由于教育在人力资本的积累中的主要作用,虽有农业技术培训,但是
还谈不上广泛开展,所起的作用还很弱,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更低。
通常用教育水平来代替人力资本来度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在有关研究中不同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有: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
探讨最早的是舒尔茨和丹尼森。这些模型是经典的估计模型,但有学者认为并不适
合于中国国情。国内对模型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种:
1)将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因素放在一起进行计量
一种极其有代表性的计量经济模型是只考虑两种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沈利生(1999,第28 页)在对各部门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进行计量时,利用了以下
计量模型:
α β
i i i Y = AK H (3.1)
其中, i Y 是i 部门的产出, i K 为该部门的物质资本投入, i H 为该部门人力资本
投入。
其人力资本的计算公式是:
1 2 [ ( 4 6 5) ( 6 5) i i i H = L ⋅ EUT ⋅ + EMT ⋅ + EPT ⋅ + L ⋅ EMT ⋅ + EPT ⋅
3( 5)]/ i +L ⋅ EPT ⋅ PCR (3.2)
其中用t H 来表示各部门的人人资本的不变价数量, i1 L 来表示大学水平的劳动力数
量, EUT 来表示大学生人均教育经费, i2 L 来表示中学水平的劳动力数量,EMT 表
示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 i3 L 表不小学水平的劳动力数量,EPT 表示小学生人均教育
经费,人均教育经费用现价表示,价格指数为PCR。
2)将劳动力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分开来进行回归
24
第一,王金营(2000)利用以下生产函数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
估计。
Y a K L H e t t t t log = +α log + β log +γ log + (3.3)
第二,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倒计量模型(孔祥印,2000)。
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 = ALα Kβ ,其中,A 表示技术进步,K、L 分别表
示资本和劳动,α 和β 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中推导出一个生产函数,形
式为:
Y = Lα Kβ Hγ (3.4)
其中:L、K、H 分别表示劳动、物资资本、人力资本,α、β、 γ 分别表示劳动、
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在该生产函数中引入了人力资本H,同时去掉了
技术因子A。这一方面突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现这样一种思想:技
术在生产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技术要么体现在物资资本中,要么体现在
人力资本中,技术所能发挥的作用通常是通过物资资本或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做出
贡献来实现的,因此没有技术进步因子并不是否认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一方面,L 表示劳动力人数,H 表示国家、企业和个人用于教育、在职
培训和健康等方面的支出。其中的t L 是劳动力数, t H 为人力资本投资,用两个层次
的学校在校学生率(小学和中学)来代表。
综上所述,都是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技术方程建立得计量模型。在理
论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认为是最经典的研究模型,因此本文用此进行计
量分析。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为:
Y = ALα Kβ , (3.5)
其中A 表示技术进步, K 、L 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α 和β 分别表示劳动和资
本的产出弹性。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反映了产出与劳力、资本和科技进步等投
入要素的定量关系。
25
本文是参考其幂函数形式,把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投入要素即:
Y = AKα Lβ Eγ 。 (3.6)
其中:Y 为农民纯收入, A 为农业技术进步, K 为资本投入量, L 为劳动投入
量(参与劳动的人数),E 为教育投入,α 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 为劳动产出弹性,
γ 为教育的产出弹性。
这里把教育作为一个要素,其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仅是经
济发展的源泉,而且起作用和获得的实际价值将远远超过物质资本投入所获得的利
润,教育投资是一项生产性投资(西奥多·舒尔茨,1979)。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是教育投资结果的一种重要衡量,通常用教育年限来表示人力资本水平。
取对数可得
ln(Y) = ln(A) +α ln(K) +β ln(L) +γ ln(E) (3.7)
对模型进行处理可得到增长速度方程为:
y = a +α k +β l +γ e, (3.8)
其中y 表示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 k 表示资金的增长速度; l 表示劳动的增
长速度; e 表示教育的增长速度; a 表示技术进步。
(2)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使用数据(见下表)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于2001年《中国农
村统计年鉴》;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口)来源于1998—2001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
鉴》;
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是根据1998—2001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劳动力文
化程度构成经过计算而成:文盲半文盲从业人员中有相当部分受过一定的教育,只
是未达到小学毕业;还有一些参加过脱盲教育。因此,本文将文盲半文盲从业人员
的受教育程度主观地定为1年;我国在1983—2001年期间,小学采用6年学制为主兼
有五年制。因此,本文假设从业人员无论采用哪一学制只要完成小学教育均视为受
小学教育6年;我国在1983—2001年期间,初中采用3年学制为主兼有二年制和四年
26
制(《中国教育事业年鉴》1996)。因此,本文假设从业人员无论采用哪一学制只要完
成初中教育均视为受初中教育为3年;本文界定的高中教育包含普通高中、普通中专、
技工学校教育和成人高中。普通高中采用3年制和2年制,以3年制为主,技工教育中
根据学生来源不同采用的学制为2、3、4年制,成人高中一般是3年制,本文统一规
定为3年;初中毕业升人中专教育为3---4年制,其余中专教育多为2---3年制,本文统
一规定为3年;本文假设高中毕业后进入中专学习者为重复教育,视为受高中教育3
年,同样其余高中级教育均视为3年学制;大专及大专以上比例由于大专、本科、硕
士以及博士等多层次,但是在1983---2001年间,主体是3、4年制的专科和本科,本
文记其平均值,3.5年。 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6+初中比
例×9+高中比例×12+中专比例×12+大专及大专以上比例× 15.5。
表3.4 1983 年~2001 年资本K、劳动力L、平均受教育年限E 的数据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Y(元人) 资本K(万元) 劳动力L(万人) 平均受教育年限E(年)
1983 308.47 380.47 34689.80 5.26
1984 351.90 421.70 35967.60 5.40
1985 383.05 485.51 37065.10 5.88
1986 410.32 535.82 37990.00 5.99
1987 445.80 603.99 39000.00 6.07
1988 492.15 737.26 40067.00 6.11
1989 536.22 830.70 40939.00 6.26
1990 612.34 903.47 42009.50 6.40
1991 700.04 979.64 43092.50 6.72
1992 750.35 1055.91 43801.60 6.82
1993 809.08 1211.18 44255.70 6.91
1994 967.98 1635.53 44654.10 7.00
1995 1285.69 2138.33 45041.80 7.13
1996 1719.74 2535.13 45288.00 7.36
1997 2054.73 2536.79 45961.70 7.46
27
1998 2180.10 2457.17 46432.30 7.54
1999 2244.14 2390.37 46896.50 7.63
2000 2256.76 2652.42 47962.10 7.75
2001 2348.06 2779.96 48228.90 7.84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 年~2001 年)》。
3.3 回归结果及其讨论
(1)计量结果 对上述数据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表 3.5 初次统计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42.54584 17.59352 2.418267 0.0288
K 0.941328 0.188765 4.986781 0.0002
L -4.753243 1.930509 -2.462171 0.0264
E 4.330764 1.919342 2.256379 0.0394
R-squared 0.976477 Mean dependent var 6.759287
Adjusted R-squared 0.971772 S.D. dependent var 0.720228
S.E. of regression 0.121007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01280
Sum squared resid 0.219639 Schwarz criterion -1.002451
Log likelihood 15.41216 F-statistic 207.5563
Durbin-Watson stat 0.73769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故估计模型为:
ln( Y) = 42.55 + 0.94ln(K) − 4.75ln(L) + 4.33ln(E)。 (3.9)
从回归结果来看,回归结果中D.W=0.7377,低于n=19,k=4 的D.W 检验值,
说明数据存在着自相关性,序列相关出现时OLS 估计量是非有效的,因此需要寻求
补救措施。为了消除自相关性,我们对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差分过程如下:
在D.W 值已知的情况下,我们根据以下公式(小样本)求出自相关系数的估计值
ρˆ :(在大样本时,可用ˆ 1
2
ρ = − d ,此式在小样本下误差较大)
2 2
2 (1 / 2) 2 ˆ
n k
n d k

− +
ρ =
28
其中:n=19,K=4,d=0.7377
由此求各ρˆ =0.6089。
在自相关系数ρˆ 已知的情况下,对模型进行广义差分,模型改写为:
ln( ) ln( Yt = At ) +α ln(Kt ) +β ln(Lt ) +γ ln(Et ) +υt (3.10)
如果模型在t 时刻成立,则在时刻t-1 也成立,从而,
1 1 1 1 1 1 ln( ) ln( ) ln( ) ln( ) ln( ) t t t t t t Y A α K β L γ E υ − − − − − − = + + + + (3.11)
用自相关系数ρˆ 同时乘以上式两边,得到:
1 1 1 1 1 1 ln( ) ln( ) ln( ) ln( ) ln( ) t t t t t t ρ Y ρ A ρα K ρβ L ργ E ρυ − − − − − − = + + + + (3.12)
式(3.11) − (3.12)便得出以下模型:
1 1 ln( ) ln( ) (1 ) ln( ) ln( ) ln( ) t t t t Y ρ Y ρ A α K ρα K − − − = − + −
1 1 1 1 ln( ) ln( ) ln( ) ln( ) t t t t t t β L ρβ L γ E ργ E υ ρυ − − − − + − + − + − (3.13)
进一步调整得到以下模型:
1 1 1 ln( ) ln( ) (1 ) ln( ) [ln( ) ln( )] [ln( ) ln( )] t t t t t t Y ρ Y ρ A α K ρ K β L ρ L − − − − = − + − + −
1 1 1 [ln( ) ln( )] t t t t γ E γ E υ ρυ − − − + − + − (3.14)
由于干扰项t
υ 是不可观测的,关于序列相关的性质往往是一种猜测或实际体验。
实践中常假定t
υ 遵循一阶自回归方式,(参见古扎拉蒂,中译本,《计量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418 页)即:
t t t υ = ρυ +ε −1 , 记 1 * ln( ) ln( ) t t t y Y ρ Y − = − , *
0 β = (1−ρ )ln(A) ,
1 * ln( ) ln( ) t t t k K ρ K − = − , *
1 ln( ) ln( ) t t t l L ρ L − = − , 1 * ln( ) ln( ) t t t e E ρ E − = − , 则得
0 * * * * * t t t t t y = β +α k +β l +γ e +ε (3.15)
现在利用已知的ρˆ 值对各变量进行转换(在这个取差分的过程中,由于第一个
29
观测值没有先前值,所以失去了一次观测,为弥补这一损失,本文参照普莱斯-温斯
滕变换(Prais-Winsten transformation)的方法,对各个变量的第一次观测转换为
2
y1* = ln(Y1) 1−ρ , 2
1 1 k * = ln(K ) 1−ρ , 2
1 1 l * = ln(L ) 1−ρ , 2
1 1 e * = ln(E ) 1−ρ ,
(这一转换被称为普莱斯-温斯滕变换(Prais-Winsten transformation)(详见古扎拉
堤,《计量经济学》,418页)),然后对上述修改后模型(3.15)进行回归,得到
如下结果:
表3.6 统计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279327 0.132358 -2.110386 0.0520
K 0.756407 0.160782 4.704560 0.0003
L -0.196199 0.090924 -2.157833 0.0476
E 2.205644 1.069044 2.063193 0.0568
R-squared 0.980095 Mean dependent var 2.829910
Adjusted R-squared 0.976114 S.D. dependent var 0.495479
S.E. of regression 0.076577 Akaike info criterion -2.116379
Sum squared resid 0.087960 Schwarz criterion -1.917550
Log likelihood 24.10560 F-statistic 246.1924
Durbin-Watson stat 1.32931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进行广义差分后,D值明显增大,自相关问题得以解决(在
0.01的显著水平上,D.W值为1.329313在( 0.742 L d = , 1.265 U d = )之外)。此时,
F = 246.1924,R2 = 0.980095,修正的R2 = 0.976114,可以通过F 检验,在显著水
平为0.05时可以通过t检验,方程拟合的较好。但由于该结果是广义差分后的数值,
因此需要利用该估计结果和数据转换过程中的ρˆ 值进行还原。
1 1 ( 0.6089 ) 0.2793(1 0.6089) 0.7564( 0.6089 ) t t t t LnY LnY LnK LnK − − − = − + −
1 1 0.1961( 0.6089 ) 2.2056( 0.6089 ) t t t t LnL LnL LnE LnE − − − − + − (4.16)
整理可得:
LnY* = 0.1092 + Ln(K*)0.7564 + Ln(L*)−0.1961 + Ln(E*)2.2056 + Ln(KY)0.2958
30
0.0767 0.8626 0.06906
1 ( ) ( ) t Ln LY − Ln EY LnY
− + + + (4.17)
其中, 1 * /t t Y Y Y−
= , 1 * /t t K K K−
= , 1 * /t t L L L−
= , 1 * /t t E E E−
= ,
1 1 / − − = t t KY K Y , 1 1 / t t LY L Y − − = , 1 1 / t t EY E Y − − = .
(2)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看,农民纯收入环比增长率与资产存量环比增长率、平均受教育年
限环比增长率之间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产存量环
比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纯收入环比增长率将增加0.7564个百分点;平均受
教育年限环比增长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民纯收入环比增长率增长2.2056个百分点;
农民纯收入环比增长率与劳动力投入量环比增长率呈现出负相关,劳动力投入量环
比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纯收入环比增长率减少0.1962个百分点,说明劳动
力的投入量的增加不仅不能使农民收入增加,反而会减少农民收入,主要原因是在
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受旧观念的影响,人口出生率较
高,新出生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很低,而现代化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
素质的提高,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不能很好的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导致收入增长
缓慢,相应地,农村中也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人力资本流动这一方面来看,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很难被吸收进去,
并且,很多已经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由于没有文化技术,开始回流到农村,导致大量
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外出务工虽然很累,但相较之下还是取得较高的收入,收
入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对剩余劳动力产生不利因素,致使农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收入下降,导致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降低。统计资料显示到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348.06元,家庭经营性收入就有1459.63元,农业收入为863.32元,经营性收入占据
农民纯收入的绝对比重,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源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
存在必然会对农民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还发现,t年农民纯收入环比增长率与t-1年单位农民纯收入的使用率有密切
关系。从研究结果看,农民纯收入环比增长率与上一年的单位农民纯收入的使用率
成正比,其弹性系数变化的方向与各种要素环比增长率弹性系数相同。
31
从回归结果看,农民纯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与上一年的农民纯收入呈现出正相关
关系,t-1 年农民纯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民纯收入的环比增长率将增长0.06906
个百分点即6.906%。
(3)结果的启示
通过回归结果,发现通过这样的变量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解释不仅符合经验假
设,也符合实际经济意义。
在进行了广义差分处理后重新回归,并对其进行运算整理后得到的解释变量从
原来的三个即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平均受教育年限转化到各要素投入变量的
年环比增长率、上一年度农民纯收入的单位资源使用率及农民上一年的纯收入。被
解释变量为农民纯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且新模型引入了时间因素,结果更具有说服
力。结果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于农民纯收入的贡献远远高于其它因素对农民收
入的贡献;在单位农民纯收入的使用率看,上一年度的单位农民纯收入的教育年限
使用率对于农民纯收入的环比增长率的偏斜率系数都高于其它要素偏斜率系数,这
也表明在农民纯收入的要素贡献中,使用的人力资本越多,经济增长率越高,从而
进一步显示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劳动者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发挥劳动力能动因素,促进经济发展,提
高农民收入。
32
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很到发展,在初始阶段,农村政策的实施极
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的到解放,农村生产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极
大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发展面对新的挑战,我国农业正在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知识和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农
民收入的冲击也越来越大。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WTO 的加入,对农业的冲
击将更加激烈。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寻找新的途径增加
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民必须面对的问题。有前几章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2)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促进农业人口的合理配
置。
(3)非农业生产对农民的要求:信息获取能力、配置能力、流动能力。
(4)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非农
业就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5)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收入分配的依据。
根据本文以上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的关键因素,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可以促进农
村经济增长。同时,我国3/4 的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民的素质对国民总体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民收入提高的实现是以农村教育发
展为基础,以农民素质提高为关键的。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农村人力资本
投资,就成为农村发展的关键。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总量,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实施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收入较低,无力投资于教育,导致农村教育水平远远
低于城市。在农村私人教育投资不足的条件下,政府的基础教育投资就显得非常重
要。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保证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
33
建设,从而保证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质量。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还体现在增加对
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经费。我国的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在落后地区教育水平
更低,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占当地教育投入的绝大部分,加大政府投入几乎
是增加投入的唯一途径。
2)鼓励农村劳动力地区间迁移和产业间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广阔收入途径,通过农村劳动力地区间
迁移和产业间转移,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劳动者的能力,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农民收入。
3)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非农业收入。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也是劳动力的极大浪费,随着经济
的发展,广大发达地区对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力需求量很大。
4)农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这劳动者劳动身心健康,使农民能否取得收入、取
得收入的关键制约因素,虽然现在对农民健康投资增长很快,但水平仍然很低,难
以满足农民对健康的需求。健康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基础作用。
34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彭代彦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开题论证、到
初稿修改、最终定稿,几经修改,无不渗透着导师的心血。导师的渊博知识是我学
习不枯的源泉,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
立了榜样,为我论文的写作提供了精神力量,使我永生难忘。
在两年的硕士生活中,经济学院的老师们的渊博的知识、谆谆教导,让我终生
受益。老师们对我的学习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两年中,我的知识积累得以丰富,思
路得以扩展,为我顺利完成学业奠定了基础。
两年的生活和学习中,学校的老师、同学和朋友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这为我顺利完成论文提供了保证。
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宋圣学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2006 年4 月
35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2000 引自扬子晚报(南京地方报). 2004 年2 月9 日。
[2] 黄丙志,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科学与经济管理,
2005(2)。
[3] 张冬平,白菊红: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差异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
(1)。
[4] 阎淑敏,张生太:中国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动态分析及政策建议,预测,.
2003 年第1 期。
[5] 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
[6] 李健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版,第21-25 页。
[7] 赵辉耀,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
研究,经济研究,1997(7)。
[8] 李实,李文彬:中国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估计,赵人伟主编,中国居民
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
[9]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年中文版。
[10]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文版第48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年
版。
[11] 白菊红、袁飞,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03 年第1 期。
[12] 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
[13] 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第123 页。
[14] 古扎拉蒂,中译本,计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习
题12.6,第434 页。
36
[15] 古扎拉蒂,中译本,计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18 页。
[16] 刘迎秋,论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对中国经济成长的意义.管理世界,
1997(3):55---63。
[17] 孔祥印,试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经济师2000 年第3 期。
[18] 西蒙·库兹涅茨,国民收入:调查摘要.纽约:国家经济研究局,1946。
[19] 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21 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年。
[20]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 年~2001 年) 。
[21] 2004 年中国农业年鉴,301 页。
[22] 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资料(1996 - 2001 年)。
[23]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2)。
[24] 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经济科
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5]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年。
[26]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9。
[27]Jamison D and Gaag,J.V. "Education and carving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7. Vol.6, No.2, pp.161—166.
[28] Jensen , A.(1969) , "How much can we boost LQ. and scholastic
achievement?"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9.
[29]Arrow,Kenneth J.(1962).”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June),155-173.
[30]Denison E,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 New York: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
1962.
37
[31]Domar, E.D.1946. Capital Expansion, Rate of Growth, and Employment.
Econometrica, Vol .14.,137-147.
[32] Harrod, R .F. 1939. 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 Economic Journal,
vol.49.14-33.
[33]Lucas, R.E. 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22.
[34]Romer Romer, P.M.1990.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35]Schultz, T. W.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ocial Force
Influencing American Education.
[36]N B. Henry. Chicago: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1.
[37]Sheshinski E.1967.Optimal Accumulation with Learning by Doing. In: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Optimal Growth.Cambridge: MIT Press.
[38]Solow, R.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70.
[39]Solow, R.1957.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39.
[40]Kruger A.O.(1968), "Factor endowment and per capita income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Economic Journal. 78.641-659.
[41]Sandberg,L.G(1982), "Ignorance, poverty and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the early stage of European industrialization. Variation on Alexander
Gerschenkron's Grand Theme ",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11.
38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 论我国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