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37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Y 768848
学校编号:
学号:
密级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Chma
陈国金
学科专业: 亟渔经溘坐
研究方向:《遮查逾&墨毽盒圭竖直扬经菹
指导教师: 隘征教授蔓B链臣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经溘坐堑士
论文提交日期:2QQ§垒!且
论文评阅人:
论文答辩日期;2QQ§垒§基
答辩委员会主席:
学位授予单位
学位授予日期
=oo五年四月
揭疆垣蕴塞堂
ZQQ§玺§且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V 768848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随着改
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持续侠速提升,在中国银行
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
的挑战。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原理,系统介
绍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比较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与劣
势所在,分析了其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实力差异,重点提出在国际银行业
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强力推行脱胎换骨式的改
革,提升自身制度竞争力、战略竞争力、风险掌控力、业务竞争力、创
新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商业银行。
关键词:银行业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Synopsi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i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an enterprise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ies,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Chinese
economy has witnessed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The
four leading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ing great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theor)r of Marxism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western
economic theories,revie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with the intemational modernized
banks,and proposes that,at the time of“survive the fittest’’for the
bank industry,a thorough reform shall b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system competitive strength,the strategy competitive strength,
the talent competitive strength,the strength of risk control,the
strength of business competition and the strength of innovation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witll a view to mould them
into the modem intemationalized commercial banks.
Key Phrases:bank industry;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ength
中文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经济
迅速崛起,国际竞争力持续快速提升。在国内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我
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历经二
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面I临国际银行业越来越激烈
的竞争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快改革,充分依托和发挥自身在国内市场资
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和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
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性抉择。
本文基于竞争力理论,研究如何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
力。论文首先全面地阐述企业竞争力理论,建立了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
争的理论框架。其次,详细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国
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所在,比较了其与国际先进银行间的实力
差异,分析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态势,力求知己知彼。最后,提出在国
际银行业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强力推行脱胎换
骨式的改革,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商业银行,并从各个层次上
系统提出具体的思路与措施。
全文共由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企业竞争力理论进行概述。在明确竞争和企业
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对企业竞争力理论加以梳理,吸取其中的精
华,为国有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该部分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竞争理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要素和内在驱动力,有市场经济必然有竞争,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理
论渊源。其次,回顾了西方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流派,介绍了经典战
略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三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
我国企业竞争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列举了国内理论界一些学者
的观点。
该部分还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一般原
理,对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等范畴
的内涵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论文的研究范畴是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同时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必然,竞争在胜利源
于优势,竞争力的强弱对于企业起着决定性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
我国银行业经历了长期的、阶段性的演变过程,多元化的格局已经
产生,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
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商业银行体系。从20世
纪90年代开始,我国还不断加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力度,股份制正以
其明显的体制优势和突出的实践成果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重
大选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
在国民经济和金融的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十多年来渐进式的改
革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长期积淀的沉重包袱和巨大的体制障碍等因素
严重削弱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
际竞争力比较落后,处于弱势地位。
第三部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
放眼国内外银行业的竞争,在中国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政府倾力支持改革、以经济、法律和社
会环境的不断优化为依托、自身的网络、客户及人才等自身独特的优势
和有利因素,而主要劣势则表现在主体模糊产生的法人治理结构缺陷,
资产质量低下、内控及风险管理差等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总体上与现代
商业银行的要求相差很远,所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当前,我国企业
迅速加快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和国际银行业的不断进步,也正进一步迫使
国有商业银行加速改革,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四部分,主要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分析外资银行
对中资银行的竞争力挑战,通过对国际银行业发展及外资银行竞争举措
的剖析得出结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
应该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制度和经验,并在竞争合作中寻求双
赢。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是空前的,但其国际竞争力同样也是可以
期待的。
第五部分,旨在系统解决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问题。在前面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熟
经验,强力推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从制度竞争力、战略竞争力、风险
掌控力、业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等六个方面提出提升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其一,加快股份制改造,构建以所有权主体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公
司治理结构,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竞争力。主要包括加快产权制度改
革,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稳步推进境内外上市等措施。
其二,确立统一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实施以价值最大化为核
心目标的改革发展战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这里面涵盖“四
个确立”:确立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发展战略,确立风险优先
的理性发展理念,确立客户中心主义的经营理念,确立审慎积极的国际
化理念,从战略与理念层面改造国有商业银行。
其三,优化资本结构和内控架构,强化以资本约束为导向的全面风
险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掌控力。主要对策:一是尽快
充实资本金,二是实行以风险为基础定价的经营管理机制,三是构建以
独立、垂直管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四是提高以信息披露制度
为主线的公司治理透明度。
其四,整合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提高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经营
管理效率,提升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力。包括:~是构建垂直化、高
效的组织架构和业务体系,二是客户定位由倚重大中型客户转向多元化
客户组合,三是业务结构由资产、负债业务绝对化向资产、负债、中间
业务并重转变,四是促进区域布局优化和服务渠道的多样化。
其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快以银行为主业的混业经营的准备,
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创新竞争力。重点突出加快信息技术创新、确定科学
的创新路径、做好多元化经营的准备等思路。
其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以国际化为导向、不断增值的员工
队伍,提升国有商业银行人才竞争力。当前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强化
对管理层的市场化激励约束,二是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
序言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也是核心问题之所在。随着改
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快速提升,以及2006年
底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临近,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
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升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国
内外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是摆在许多金融理论工作者和银行界人士
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原理,
结合长期的银行工作实践,旨在以企业竞争力理论为前提。深入研究分
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迈向国际先进银
行之列提供理论支持和改革思路。论文系统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
况,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所在,比较了其与国际先
进银行问的实力差异,重点提出在国际银行业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强力推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并在如何提升国有商业
银行制度竞争力、战略竞争力、风险掌控力、业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
和人才竞争力等角度提出具体的思路和措施。
目前,国内对于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的文章较多,但从
国际竞争力的视角论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新
颖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剖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可行性。作者长期
从事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拓展、法律事务等管理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心得与实践经验。从理论角度看,本文对企业竞争力
理论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阐述、
分析,是对一般的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延伸。从实践角度看,本
文内容论点新颖、数据详实、论证充分,文中分析方法和观点的提出可
为金融工作者和银行管理者作为决策的参考。由于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
展日新月异,本文仅是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到来,中国经济
迅速崛起,国际竞争力持续快速提升。在我国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工
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1,也正面
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在加入
WTO的大背景下,面对国际银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何进一步加快改
革,充分依托和发挥自身在国内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提升国际
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商业银行,推动和保障我国经济持
续、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性抉择。
一、企业竞争力理论概述
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首先需在明确竞争和企业竞争
力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对企业竞争力理论加以梳理,吸取其中的精华,
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善竞争力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有关企业竞争力的理论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形式。只要
有商品经济存在,就必然有竞争。竞争又是商品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
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素和内在驱动力。只有通过竞争的外部强制作用,
才能把商品的内在属性表现出来。通过竞争,可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
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过去,有人认为竞争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这是不正确的。马
克思认为,竞争的动力在于“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商品,就会实现一
个额外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而个别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商品,却不能
实现它们所包含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3。竞争的结果是使商品按照它所
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而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
量,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
要的量适应。市场竞争使各种不同的利润率平均化,使价值转化为生产
价格,这是价格形成的基础:市场竞争和供求变化又使市场价格围绕着
市场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值;
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市场价值,这是市场价格形成和运行的基本机
理。正是这种高度灵活、自动调节的价格形成机制,能够及时对各市场
主体提供反映社会劳动消耗和供求变化的价格信号,引导社会生产各部
门按照再生产规律合乎比例地发展和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还指出:“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者彼此竟争
着,竞争者变成了垄断者。⋯⋯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持
自己”4。企业要在市场中形成并保持强势地位,竞争是必然的选择。出
于所处的时代和研究对象的局限性,马克思对于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的
阐述,但是对于竞争的深刻分析却为我们研究现代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清
晰的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讲,竞争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体现的是竞
争者相互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发展实践来看,竞
争理论得到一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讲话中说:“发展
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
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
行舟,不进则退。”可以看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
发展与竞争的意识。同时他还以其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深刻地洞察到,
现代乃至未来时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大到国家,小至企业都必须在发展中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谋求
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
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
一起,致使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从二十一世纪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
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风击浪
的本领。这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掌握主
动有利。”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必须紧紧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
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2003年党的十六
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继续实施“走出去”
战略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的战略,等等,这些都是和邓小平理论一
脉相承的。只有发展了,才有资格参与竞争:而也只有竞争,才能推动改
革和发展。在现代社会里,竞争与发展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竞争力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
综合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
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现在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当今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只有不断提高国
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才能在起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会议还强调,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
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们自己的比较优势,在更大范
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积极拓展我
国的经济发展空间。
从以上马克思主义有关竞争的理论及实践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市场状况是千变万化的。国家在竞争中生存,企业也只有在竞争中
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竞争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而也正是竞争,
促使企业充满活力,奋力前进。
(二)西方经济学有关企业竞争力的理论
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企业竞争力理论经历
了一个逐步演进的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市场的发展扩大以
及竞争日趋复杂化,西方经济学家着眼于企业经营战略,开始了企业竞
争力研究。90年代初,一批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研究人员把研究的视角
投向了企业竞争力及其核心竞争力,他们通过对许多大公司的研究分析
得出:企业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竞争力理论在90年代企业
理论和战略管理领域异军突起,很快风靡全球。这里主要介绍20世纪
50年代以来三个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
1、经典战略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等人提出企业应当具
有“独特竞争力”的理论。70年代,安德鲁斯在其论著《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认为,战略是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的机会
与威胁的平衡,战略制定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比较机会与威胁、优势
与劣势的过程中,按照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进行组合而形成的,
也就是著名的SWOT方法。该阶段理论以SWOT框架分析,主要研究企
业如何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如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等问题。经典战略
理论强调市场机会对于竞争的决定性。
2、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20世纪80年代,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一般概念的竞争
力理论,又称波特理论。波特认为,企业竞争来自五个方面的作用力
(Competitive force)o: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卖方侃
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企业通过其战略对五种竞争力发生影响,
并影响产业结构,甚至改变某些竞争规则,进而赢得竞争优势。在竞争
中,有三种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产业
中积极地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
成本,控制成本和管理费,占有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特色经营战略一
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目标集聚
战略——主攻某个特定的客户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
地区市场。波特理论主要强调外部环境是企业绩效的主要决定因素,企
业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所在产业的特征和企业自身在产业中的定
位。
3、核心竞争力理论。
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布罗哈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
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Core Competence)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明
显的竞争优势、扩展应用的潜力、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等三个特征。对于
企业而言,其所在产业的竞争结构并不重要,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
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企
业应首先考察现有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以及适当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
和竞争力的价值,然后确定与未来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所要求的资源和
竞争力相比的差距,最后进行如何弥补差距的战略决策。企业弥补这些
差距主要有:通过自我发展建立内在的核心竞争力,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
业形成战略联盟,兼并收购拥有某种企业所需要的专长的企业等三个基
本途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后,迅速取代产业结构分析理论,成为主
流的竞争战略理论。
相比较而言,经典战略理论和产业结构分析理论以外部分析为主,
强调要清楚地确定企业的资源优势和缺陷,把握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对于制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核心竞争力理论
则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内部,强调竞争战略的选择应依赖于企业现
有的资源水平及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技能学习和管理能力。在我国,用核
心竞争力理论解释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持久长远发展的思路日渐
明朗,并在企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企业竞争力本身是一个动态和变
化的过程。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理论研究在不断地深入,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十分系统而成熟的理论框架,指导人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
竞争力的深层次问题,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三)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观点
企业竞争力源于西方经济理论,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就我国而言,企业竞争力实践正在不断深化,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体
系化、权威的企业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理论,这里,主要列举~些学者
的观点。
在2003年首届企业竞争力年会上,经济学家樊纲在题为《中国经济
走势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报告中认为,经济学上的竞争力概念很简单,
能不能持续地用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或者用较低的成本
提供更多的东西。除了现在比别人强,还要不断比别人强,就是竞争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的存亡取决于其是否具有
核心竞争能力,即是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他形象地比喻,“这种独
特性具体表现为你所拥有的资源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
溜不掉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杰教授则认为,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的竞争
力相比较,有三大特征,一是可以持续存在,二是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
效益,三是差别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
新、企业经营战略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创新。没有创新,
就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都要解决企
业制度安排、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战略选择等三大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指出,“在微观上我们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和国
际的企业相比差距很大”,“对企业来说,首先要完善经营战略,提升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连大学卢馨副教授在《构建竞争优势⋯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方略》
一书中对竞争力理论进行了阐述。她认为,竞争力通常分为国家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环境
下,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能
力。就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比较而言,竞争力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交
易性,即企业竞争力的许多因素是可以通过市场过程获得的,而核心竞
争力则通常是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往
往是难以直接比较和直接计量的。
目前,面临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提升中国银行业竞
争力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综观这方面的文献,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竞争力比较研究,其研究方法是对构成竞争力的因素在中外银行
间进行比较。另一类是借鉴管理学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对银行竞争力进行
研究。
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研究方法,是高等院校和一
些银行界的专业人员或实务人员常用的研究方法。在银行竞争力比较研
究中,焦瑾璞博士的《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一书对银行竞争力进行
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认为银行业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
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的总和,其分析框架包括:一是中国银行业现实竞争能力。通过对市场
占有率、盈利能力、经营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财务会计指标
的比较,基本上分析中国银行业的差距和不足。二是中国银行业的潜在
竞争力。它代表了中国银行业内部因素影响未来竞争力的隐性指标,是
在现实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构成银行业竞争力的主要制度性
影响因素,如银行业经营管理体制、业务体系、业务创新能力和银行监
管的有效性等。三是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环境因素分析。主要指宏观经
济环境、金融运行态势和效应,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态势等,以衡量外
部环境对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状况。四是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和竞争
力的定量评价。它代表了上述显性、隐性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分
析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基本竞争态势。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焦博士对构成银行业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
环境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竞争力指标在中外银行问进行比较分析,并勾画
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过该
分析仍然停留在比较基础上和宏观面上,并没有从微观层面上对银行如
何提高竞争力进行具体的研究。
当前,借鉴管理学的企业竞争力理论探讨银行竞争力问题也是常见
的研究方法。管理学中波特理论、顾客满意战略、质量管理理论等都是
被借鉴的企业竞争力理论。这些理论是银行竞争力研究很好的切入点,
因为银行本质上就是企业。然而银行同时是经营特殊商品的特殊企业,
因此如何在银行竞争力研究中运用企业竞争力理论,如何凸显银行竞争
力的特殊性,是目前这方面研究的缺陷,也正是银行竞争力研究正在摸
索和探讨的内容。。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速,以全球化竞争为特征的竞争环境的出
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竞争的规则。在一般意义的竞争力研究的基础
上,国际竞争力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竞争力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理论,逐渐成为世界热点问题之~。按照
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竞争力报告》中的定义,国际竞争力是“一
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企
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创造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
价值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国际竞争环境中的体现。它主要包括企业
内部效率形成的竞争力和国内外环境左右而形成的竞争力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一般原理,立足于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经济
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
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整体素质,是商业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立足于国内外现实环境,就其参与
国际竞争及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同类或近
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竞争成为企业最重要的
生存方式。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深刻的就
是金融市场,全球性的金融市场已经形成。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快
,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越来越充分的环境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和
国际银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调动整合各种资源,
提升自身竞争力,积极参与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
2.竞争的胜利源于优势。竞争战略必须明了整个行业竞争的范围、
市场因素、对手、未来变化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善于竞争。
竞争管理必须围绕目标进行,为了目标寻找和培育优势,弥补差距。一
般而言,企业优势主要集中在制度优势、管理优势、产品优势、营销优
势、创新优势、人才等资源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劣势都比较突出,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形成自身优势是
其参加国际竞争取胜,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保证。
3.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最基本的,能使
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核心
竞争力具有的充分的价值、独特性和一定的延展性,超越了具体的产品
或服务,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在
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主要依靠经验和知识的
积累,一方面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另一
方面,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投入巨大,时间较长。国有商业银行参加国际
竞争必须从基础环节做起,着眼于长远战略规划,努力打造自身的核心
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增强长期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格局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
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经历了长期的、阶段性的演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银行没有独立的经营地位,只是扮
演着财政或政府行政的附庸角色,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按政策运行。改
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计划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
唯一的金融机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适应经济和金融体制改
革的需要,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提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在这
一思想指导下,中国银行业改革开始正式起步。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
行前身)相继独立。1983年,国务院决定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
职能。1984年,从人民银行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加上原来专营外汇业
务的中国银行、行使财政职能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
成为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从此形成备司其职的中国二元银行体制。在这
一阶段,尽管国家专业银行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专业银行运用信贷资金的权力非常有限,在信贷计划笼子内不能越雷池
一步。这一阶段的改革宣告了“大一统”计划银行体制的结束,二元银
行体制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基本制度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交通银行的恢复设立,尤其是中信实
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一批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
这些商业银行开始独立地行使商业银行的功能,我国银行体制逐渐进入
转轨时期,适应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银行体系逐步形成。
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实行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
融的分离。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法律上确立
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大国家专业银行的国
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地位,要求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经营原则,
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在这次改革初期,
由于整个国家处于转轨阶段,仍然存在政府对银行的干预问题,国有商
业银行很难真正做到自主经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有商业
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的不良资产包袱重、资本充足率低、经营机制不完善
等问题凸现。1998年,国家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
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国有商业银行又剥离不良资产1.4
万亿元。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改善内部管理,引进先进理念和方法.
经营绩效考核体系和风险内控机制初步建立。
中国银行业在深化和加快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
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获
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此外,外资银行类机构在我国还设立了223家代表
处。无论是开放地域还是经营范围,外资银行都已广泛参与我国金融市
场。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营业机构
数量、资产规模持续不断增加,并已逐渐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截至2004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本外币)达31.6万
亿元(详见下表)。其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16.9万亿元,占全
部银行业资产总额的53.6%;总负债16.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负债总
额的53.7%,并承担着全社会支付结算量的80%。
2004年底全国银行业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
\锄留银行业机构国有股份制城市其他类金融
业务\\ 业务总量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机构
资产(亿元) 315989.8 169320.5 46972.2 17056.3 82640.9
占比% 53.6 14.9 5.4 26.2
负债(亿元) 303252.5 162146.2 45366.2 16472.7 79267.5
占比% 53.5 15 5.4 26.2
数据来源:.根据2005.3.15中国银监会网站公布数据整理:其他类金融机构主
要指三大政策性银行
以上论述表明,我国银行业多元化的格局已经产生,基本上形成了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
行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
的主体,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经济安全,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成功实
践。目前,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银行除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均
为股份制上市银行。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不断加大银行商业化、市场化改革力度,
其中重大改革措施之一就是推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目前,银行业已
发展到国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外资(包括港、澳、
台)等多元化股权结构,特别是民营资本股权和外资股权近年来得到迅
速发展。在商业银行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
华夏银行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深圳发展银行在深圳交易所上市,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通银行也即将上市。目前,我
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已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的14.9%。总负债的15%。随
着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将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推行股份制改
造,在海内外金融市场公开上市。从股份制银行经营运作情况来看,其
市场化机制不断健全,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状况取得明显的进步。股份
制正以其明显的体制优势和突出的实践成果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
展的重大选择。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银行业保护期至2006年底,
这意味着经过五年的过渡期,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中资银行
将与外资银行在同一环境下开展竞争。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2002年国家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
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2003年底,国家决定选择中国银行、建设
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目前,国家正迸一步研究对工商银行、农业
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国家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统
筹规划,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预计将在3.5年内完成股份制改革和在资本
市场上市的工作。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引进国
际战略投资者,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南京商业银行、兴业银行和上海银
行)、汇丰银行(参股上海银行、交通银行)、花旗银行(参股浦东发展
银行)、恒生银行(参股兴业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大举进入,使多家中
资银行的股权结构发生了改变。2004年底,有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已增
至10家:目前还有9家中资银行正在与外资展开参股谈判,其中包括正
在加速推行股份制改造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
促进了中资银行巩固资本基础、改善股权结构、提升治理水平和加速经
营方式转变。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化的发
展历程,股份制、股权多元化代表了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带来了
创新的活力和改革的动力,有利于完善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
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竞争力状况
在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展迅速,地方性商业银行蓬勃兴起,竞
争力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目前对于我国银行业整体
影响不大。而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
位,在国民经济和金融的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这么说,国有商
业银行的竞争力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改革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
推进和同业竞争的加剧,其历史包袱沉重、公司治理结构缺失、体制机
制落后等问题也不断暴露。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业已成为中国
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严重,壹接
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削弱了国有商
业银行的竞争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比较落后,
处于弱势地位(主要银行排名及评级见下表)。
2003年国内主要银行排名及评级情况表
全球i000家亚洲最强穆迪评级,信用
行别标准普尔评级
丈银行捧名银行排名评级,财务评级
中国银行15,原11 100 BB+ A2.D一
工商银行16,原10 157 BB+ A2.E+
农业银行25,原23 176 Bbpi A2,E
建设银行37,原28 213 BB+ A2.E+
交通银行’ 102.原94 213 BB Baa2.D+
招商银行1887,原273 38 Bbpi Bal,D
光大银行217,原205 126 Bpi Ba2,E
无,母公司中
中信实业219,不变85 Baa3。D
信为BB
浦发银行308.原311 15 Bbpi Bal,D
上海银行318,原无73 无无
兴业银行400,原410 126 无无
民生银行. 405,原377 38 Bpi Ba2.E+
广发银行434。原421 137 CCCpi Ba2.E+
华夏银行440,原521 73 Bpi Ba2,E+
深圳发展银行503,原493 110 Bpi Ba3,D一
北京城市商业银行无85 无无
{全球i000家大银行排名,主要考察资产规模等。来源于英国《银行家》2003
年第7期,原排名指2002年排名。
}亚洲最强银行排名,来源于《亚洲银行家》杂志2003年第11期。
}标准普尔评级来源于《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4))。
}穆迪评级来源于2003年lO月16日其发布的对中国银行业评级的调整。
在对世界1000家银行竞争力大排名中,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按资
产规模排名较靠前,但竞争力明显落后,财务状况薄弱。其他商业银行
规模较小,竞争力参差不齐,财务状况也比较薄弱。但由于政府背景,
商业银行总体上信用状况良好。
2004年7月,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公布了《北京中外资商业银
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对北京市37家中外资银行竞争进行一次深入
调研,调研报告涉及22家外资银行和15家中资银行。根据银行的外部
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结
果显示,无论是单家排名还是分类考察,北京外资银行相对中资于银行
都有明显的竞争力优势,例如,在盈利能力上,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完
全依赖存贷差,中间业务十分薄弱,中间业务最强的工商银行其比重也
只有8%,这和外资银行4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形见绌。从综合竞争力上
看,外资银行第一,中小股份制银行其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居排行
榜末席。北京银行业基本上可代表国内银行业的现实状况,姑且不论以
上排名是否完全准确,但至少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严峻状况的警示。
这是在中国本土“主场”的竞争比较,如果置身于国际环境,则我国商
业银行的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
我们认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主
要还是以治标为主,治本不足。商业银行整体上仍然存在不良资产比例
高、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业绩不甚理想、垄断程度较严重等问题,国
际竞争力整体上依然较差。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完成的改革大多是
浅层次的、形式上的变化,真正触及具有实质意义、深层次的体制改革、
机制变革才刚刚开始。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对于自身的优劣势
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放眼国内外银行业的竞争,在中国银行业占据
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政府倾力支持改革、以中国经济环境的不断
优化为依托、自身的网络、客户、人才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有利因素,
而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差距则主要表现在主体模糊产生的法人
治理结构缺陷,.资产质量低下、内控及风险管理差等问题。
(一)优势分析
在加入TWO时,中国银行业普遍担心金融业开放会引发国内银行系
统性风险。但实际上这样事情并没有严重发生。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
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外资银
行在华业务成果显著,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在明显提升。这是因
为,除了业已存在的诸多问题之外,国有商业银行也有政府强力支持、
中国经济环境持续优化、自身经营状况快速提升等独特优势和有利因素。
l、政府对改革的支持,股份制改革已经启动。
1994年以来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
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这为我国对国有
商业银行推行以股份制改造为标志的改革在理论认识、政策原则等方面
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2003年,国家同意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动用原有准备金、拨备前利
润、所有资本金全部用于冲销不良资产,基本上核销了历史上形成的不
良资产。2003年底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
动用了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其补充资本金。为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的改革,.国家注入的各种公共资源有8000多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的资本充足率、不良率都达到国际标准,为其实行股份制改革创造了最
必要的条件。
为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不再产生新的高额不良资产,在注入外部
资源的同时,国家强制性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改进内部治理,实现“花钱
买机制”的效果。中国银监会就两家银行的内部治理提出了严格要求,
并参照全球经营管理水平较好的商业银行标准,制定了包括资本充足率、
不良资产比率、资产回报率等在内的7项财务考核指标,督促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在经营绩效方面达到国际银行业的先进水平。2004年8月,中
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正式挂牌。2004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
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两家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正在
逐步完善,财务状况明显资产质量比较改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目
前,国家还考虑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进行更大数额的注资和政策支持,
以通过全面的不良资产清理和注资,切断历史包袱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的制约,在银行业市场形成相对公平的、新的竞争格局。
另外,国家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理方面也予以国有商业银行一定
的扶持,最明显的就是利率管制及银行业的准入管制。当然,这些措施是
暂时的,它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是喘息之机,而非长久之计。
由政府主导并推动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及其成效,在国内外获得
积极反响。2004年12月标准普尔发布亚太地区银行业务报告,把我国
银行评级由稳定调整为正面,其他国际评级公司也普遍调升了对我国银
行的评级。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银行业不断走向健康和强大,过去得
益于今后也还将进一步得益于中央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决心
和特殊的政策支持。
2、持续优化的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增长9.5%。自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化的纵深推进,为国内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
良好的环境和积极条件。下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服务特别是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更为强劲。以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效应、国
际投资向中国转移的世界工厂效应,以汽车和住房为主的新兴消费升级、
民营经济趋向主导等为主要推动力的强劲经济增长带来的贷款资金需
求,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化解不良资产创造了积极条件。随着国
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逐步成为上市
公司,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也为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经济转轨中国
有企业改革的巨大成本而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的解决带来了可能。
在法律环境的优化方面,由于相当长时间内的法律缺陷特别是中国
没有一部完备的破产法律体系,有关金融贷款案件,在相当的地区存在
判决不公的争议,在部分地区还存在执法不严、地方政府严重干预司法
的现象。但随着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
的逐步修订和完善之中,执法环境也在不断优化,这些都为改进商业银
行资产质量逐步提供了较好的法律环境。
在国家及公众对银行经营服务的观念转变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也
比较有利。如在税收上,中国银行业承受的税负如营业税是全球银行最
重的,银行自身难以从利润中补充自己资本金,目前国家税务部门正在
进行的减免相关税收研究将可能大大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有就是公
众对银行服务特别是收费业务的理解。过去公众长期接受国有商业银行
低价甚至免费的金融服务,而在市场化的今天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机
构需要劳动补偿和价值补偿,这种免费服务措旌越来越不可行。可喜的
是,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有偿服务渐渐趋于理性的要求。
2005年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又一个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十届全国人大、政协三次会议都提出,2005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
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金融领域,将继续执行多年来一直实施
的稳健货币政策,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
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这些都将为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创造一个
积极、宽松的有利环境。
3、自身的网络、客户、人才等优势。
从资产规模、客户资源、服务网络和渠道资源上看,国有商业银行
长期垄断中国金融市场,最具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全国绝大部分
的银行网点资源及服务网络,而且全国各地一流的网点位置大多数为其
占先,构成全方位服务、业务营销和延伸的触角,通过全国各地的结算
网络在提供快速、便捷服务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并以此为依托构建了强
大的综合服务网络,聚集了国内绝大多数客户群体,这些是其他商业银
行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同时,经过十几年的演进与市场洗礼,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冗员
众多,但同时聚集了大批基础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才资源,其中相
当部分是素质高、能力强但长期囿于僵化体制而无法发挥才能的人才,
虽然在外资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冲击下不少人才被挖走,但可以预
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用人机制改革的推进到位,将为广大人才提供广
阔的发展空间。
(二)劣势分析
置身国际银行业大环境,国有商业银行的深层次弊端及其阻碍性也
在加速显现。主要表现为:
1、公司治理结构缺位。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基石。和
现代商业银行相比较,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长期被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
系,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是:市场环境
下的所有者虚位,即在应由谁来作为真正的所有者行使国家的财产并承
担相应责任和义务上,没有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这直接导致了国有
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取向扭曲、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和内部人控制的泛
滥。
第一,市场价值取向扭曲。从逻辑上讲,商业银行的目标是追求盈
利最大化,但在我国。国家扮演着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和社会经济调控
者的双重角色,其对国有商业银行提出的经营目标在事实上是双重的,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实际上难以进行准确、有效的考核、评
价和奖惩,导致了事实上的价值取向模糊、目标缺失。同时国家作为虚
位所有者,各级政府还以种种形式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国有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原则被迫出现扭曲。这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种问题
的主要症结所在。
第二,激励约束机制失效。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最高管理层
由国家按照行政化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选用,最高管理层在保障国有产
权中按照同样的行政模式选用下级管理层,官本位成为各级管理层的内
在追求。在市场化的环境下,通过行政手段安排的管理层在为提高银行
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上缺乏适应市场化的
特质,需匹配的权责利及相关资源也十分匮乏。同时由于以薪酬为基本
指标的市场化竞争激励机制尚未很好建立,管理层的经济收入、待遇基
本上是事前确定的低水平,与本行的经营利润以及自身的业绩水平的关
联度不高,导致管理层对本身的业绩、风险没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内在的
压力,引发并助长了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的惰性,其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再由于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清晰的市场化标准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
度,对管理层的各种市场化约束实质上也是失效的。
第三,内部人控制严重。由于国家作为模糊所有者对园有商业银行
的控制力较弱,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即基本上
不需要承担财产风险的各级管理层却因其经济人的特性取得了对国有商
业银行资产事实上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外在
表现就是隐瞒真实的经营信息,倡导短期行为,过度耗用国有资产,为
自身的短期利益服务,导致了国有资产效率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越来越
严重。
2、资产质量低下。
一资本充足率较低。鉴于商业银行风险的隐蔽性、滞后性和长期性,
为确保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普遍对银行等金
融机构提出资本充足的要求。但是由于体制因素、历史原因以及经营管
理不善,截止2003年底,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仅为4.6l%。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注资后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但工商银行、农业银
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然远低于8%的国际标准。整体上资本充足率偏低,反
映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和资本金补充不相匹配,使其经营具有很大
程度的脆弱性。
一不良资产率畸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
款仍处较高水平。截止2004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6%,
总额仍然高达I.52万亿元(约占当年全国GDP的11%)8,按照科学、严
格的贷款分类,.不良资产比例可能更高。这样,国有商业银行距离巴塞
尔协议要求的不良率要低于10%的监管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历史包袱
过重,不良资产过高,使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处于负重赛跑状态,市场
竞争力大大削弱。
3、内控及风险管理薄弱。
其一,内部控制松懈。在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管理体制下,内控及风
险管理上最大的本质问题是人的意志依然太于制度管理。国有商业银行
的层级是宝塔式结构,层级较多,而等级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服从
于规章制度,而往往是少数的个人意志。因人而事、因人而为,造成了
层级管理中规章制度的虚置,大大地滋长了内部风险,加尉了内部管理
的矛盾和磨擦,‘导致协调成本巨大,经营运作及管理效率严重低下。目
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两大“瓶颈”:一是实行行长负责制,各级行长
集业务发展、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数项责任于一身,缺乏有效的权力制
衡和监督:二是全行的战略和政策难以从上往下垂直贯彻,条块之间的
矛盾突出。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开始不断暴露。2004
年7月开始爆发的山西省建国以来最大的内外勾结金融诈骗案中,山西
省城太原市内的商业银行几乎“全军覆没”。涉案金额在20亿元以上。
2005年1月,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又发生一起涉嫌
内外勾结的商业票据诈骗案件,涉案被骗金额达lO亿元以上,主犯竟是
支行行长f 2005年3月处于上市关键时期的建设银行更是爆出时任董事
长张恩照因涉嫌违法行为而辞职接受调查的事件!这些案件严重暴露了
中国银行业在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其二,风险管理薄弱。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在经营
理念上还不还成熟,尤其在风险管理上的认识上依然有严重偏差:过分
看重规模、速度而对资产质量重视不够,对远期经营目标认识不充分,
对资本覆盖风险进而制约业务过快发展的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加上
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容易陷入非理
性扩张和竞争的误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也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
度和办法,但普遍缺乏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对银行经营中可能遇
到的众多风险既缺乏预警也缺少化解风险的能力。例如,当前我国房地
产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而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主要依赖
银行机构贷款,·一旦市场逆转,银行机构的不良资产将大量增长。而从
实际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的
手段和能力明显不足。
其三,内部管理层及员工的道德风险防范及惩罚严重不力。1998年
国有商业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近两年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股
份制改造中通过不同形式注入8000多亿元的公共资源,但基本上没有人
为这些庞大的公众资源浪费向社会公众问责。这种含糊的责任追究机制
若得以继续,实际上是对制造不良资产行为的一种鼓励。事实上形成并
扩大了道德风险,形成较严重的负向激励。
目前,我国社会诚信体系还未建立,信用缺失问题严重阻碍我国经
济的发展。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低下,严重阻碍了国有商业
银行经营状况的改善。据统计,目前,中国私车贷款约30%逾期,10%以
上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新疆德隆以欺诈等方式取得巨额银行贷款进行
资本运作后倒塌,导致了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计以百亿元以上
的损失,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此外,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体制僵化、机构
.23.
过于臃肿、人才流失严重、效率低下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总体上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
相差很远,所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同时,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国际银
行业的进步,也正进一步迫使国有商业银行加速改革,快速提升国际竞
争力。
1、顺应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加入世贸后,中国经济加速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跨国贸易和跨国
投资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近年来,经济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贸易总
额达到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跻身世界三大贸易国之列。。世界五百
强企业绝大多数落户中国,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境外中资企业已达7700
家以上。随着全球性市场的形成和壮大,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发展,银行
的结算量迅猛增长,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多的和国际市场连在一起。从金
融业的发展趋势看,顺应行业扩张潮流,进行全球布局、实施跨国经营,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战略选择。近年来,跨国银行普遍表现出
了追随客户、服务客户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业作为我国提供金融服务
的主体,要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必须适应国内企业经营国际化、服务
全球化的迫切要求,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在境内外、全方位地为企业提
供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财务顾问等各种金融服务。
2、适应国际金融规则的迫切需要。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上处于国际市场竞争,国内银行业游戏
规则已逐渐国际化,进入一个理性发展的时代,国家监管当局在监管思
路、措施、技术方面也加快了国际接轨。例如,中国银监会2004年2月
份全面借鉴《巴塞尔资本协议》,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办
法》关于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要求,比香港银行业的监管条件还严格,完
全按照国际上对资本金的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用资本约束自身理性
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对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是个严峻的挑
战,但也正是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提。
3、应对金融竞争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伴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银行业也逐步成为一个国际化大市场。
国际金融巨头大多把中国作为全球化经营的必争之地,外资银行纷纷大
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以英国汇丰控股为例,出于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
的经济强劲增长使其市场地位日益突出,其香港分支机构依托中国的经
济发展,2003年直接为汇丰控股贡献了26%的利润,而汇丰银行在中国
内地利润也里高速增长态势。随着世贸承诺的逐步兑现,面对国际大银
行越来越大的冲击,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提高与国际先
进银行的抗衡能力。
据英国《银行家》经济观察家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
国际大银行之间的差距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缩小。统计数据显示,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每年以3-5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
截至2004年底,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分别在5.12%和3.7%,
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2%和1 1.95%,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
均水平”。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进步,我们是喜中有忧。因为当前国内
银行业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如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
是政府大量注入资源的结果。输血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虽然取得一
定进步,但是总体上还比较有限,特别是在增强竞争力方面。当前,国
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借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国
际化的契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经验,大力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
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大且紧迫的问题。
四、国际银行业发展特点、挑战及借鉴
清代学者魏源认为,富国强兵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我们认为,
善于学习借鉴是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另~个前提。国有商业
银行要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学习了解当前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经
验,从中吸收对己有利的因素,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同时,要深入了解
分析主要竞争对手~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特点和竞争手段,有的放矢,
从容应对。
(一)国际银行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形势总体良好,盈利能力大大增强,美欧银
行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英国《银行家》杂志2003年7月公布的全球~
千家大银行排名显示,1000家大银行中495家美欧银行利润占总利润额
的92%。2003年,美国银行业整体取得1206亿美元的纯利,同比增长
14%,其中世界第一大金融服务公司美国花旗集团纯利润达176亿美元,
资本收益率高达19.8%。欧洲银行盈利大幅上升,A本各大银行也逐步
从低谷走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l、经营管理理念日趋成熟,战略管理备受垂青。近年来,经济金融
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
理理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树立以“客户中心主义”为模
式特征的彻底的市场和客户理念,一切从客户和市场的需要出发。树立
整体的营销与服务理念,注重“一对一”营销,从出售产品转变为出售
方案,由大众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信托、
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树立风险与收益匹配理念,理性研究与找到风
险与收益的平衡点。此外,随着金融服务全球化趋势,战略管理也成为
西方商业银行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重要竞争手段。
2、银行购并重新升温,境外购并日趋增加。十多年来,国际银行业
的购并活动异常活跃,不仅导致了一些超级金融“航母”的出现,而且
也诱发了金融制度的深刻变迁,加大市场结构调整。据奥地利信贷银行
的调查结果,美国花旗集团、比利时KBC银行等跨国银行通过购并手段
已控制东欧国家银行市场的62%以上的份额。跨国银行希望通过购并拓
宽交叉销售渠道,增强银行经济规模,提高经营效率,达到优势互补、
节约成本、扩大客户及拓展市场的战略目标,最终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
能力和市场地位。
3、不良资产处置效果明显,风险管理日益健全。2001年下半年以来,
不良资产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一大难题。各国银行纷纷加大不良资产处置
力度。同时为防止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普遍建立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
坚持审慎经营;引入新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量化模型及技术得到大规
模应用;积极运用新型金融工具规避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及产品在风险
管理和风险规避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
规范信息披露。在新的形势下,各国对市场的监管也日趋严厉。
4、业务体系不断丰富,稳步拓展多元化经营。20世纪90年代以来,
银行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更加注重提供高附加值型
的产品和服务。相应地,业务重心逐渐由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向零售
业务、中间业务和投资性金融服务转移;从公司业务为主向个人业务与
公司业务并重,以至突出个人业务: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科学、长
远的信息基础架构。
2001年以来,国际大银行的公司贷款余额呈明显下降趋势,而非利
差业务收入的占比持续上升。国外银行的利润构成中,40%来自非信贷利
润,而美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经营收入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20%提
高至2003年49%(中国银行业务95%靠贷款维持自己的利润组合)。面对
日渐萎缩的传统业务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银行业还出现了强化核心
竞争力的趋势,即通过外购、外包、合资等方式分离非核心业务。
(二)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竞争力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银行业发展和国际先进银行的不断扩张,外资
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
668.63亿元美元,约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贷款余额
323.1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3%。随着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 在不断
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外资银行充分发挥其全球性网络优势、技术优势、
价格优势,已经在优质客户、优势业务、优秀人才争夺战中向中资银行发
起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冲击。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挑
战将更为强劲。
一是机构布局呈现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外资银行将继续抢
占繁华商业要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
及环渤海经济圈。部分外资银行也在积极利用优惠政策。在西部和东北
老工业基地设立机构和发展业务。
二是拓展人民币业务成为外资银行的主流方向。我国正逐步开放外
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到2006年底将实现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外资银
行将会积极申请人民币牌照,扩大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对象,并迅速发展
人民币业务品种。
三是将有更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业务推向市场。目前,
外资银行在法规规定的12项基本业务范围内已经可以向中国市场投放
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原来国内商业银行投放服务品种的
三倍以上。外资银行熟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银行运营,在金融衍生产品、
结构性融资产品、企业现金管理、咨询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业务
领域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开放以及对金融创新
的鼓励支持,外资银行必将迅速推进该类产品及业务在华发展。
四是目标客户定位更加明确。在对公业务上主攻外向型企业的国际
结算业务和大企业的财务顾问等,在对私业务上主攻大客户理财、信用卡
业务等。外资品牌特别在理财业务吸引了国内一大批中高端客户,为满
足日益增长的中国广大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展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五是人才竞争。外资银行采取本地化的人才战略,重视选拔人才和投
资培养人才。他们的用人标准强调实际能力、实践经验以及敬业精神,
优秀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吸引了国有商业银行不少优秀人才的加盟。例
如汇丰银行在我国分支机构中有95%的员工是从国内商业银行主要是国
有商业银行现有员工中招聘的。
(三)国际银行业25c展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启示
通过对国际银行业发展及外资银行竞争举措的分析,国有商业银行
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先进管理制度的借鉴。从各个层面上看,目前国际银行业已经到
了一个比较发达、成熟的时期。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改革基于我国
濒趋良好的经济环境。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和
先进技术,从制度层面上是比较科学、可行的。
一是建立全新的符合现代银行业发展方向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
司治理结构,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和公众监督的力度。国有商业
银行可以踩在国际先进银行的肩膀上,结合现实需求,高起点、大量的
;}迸、开发国际最发达银行的先进手段。如中银香港的做法,在上市之
前对不良资产进行及时清理、再配以大规模的整合,进行积极的内部改
制、改组,极大地促进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和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并
促使一个传统的国有银行转向遵循现代资本市场规则的、透明度更高的
现代商业银行,为中国正在推进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是按照国际水准搭建内控及风险管理体系。近年来,国有商业银
行已经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在内控制度建设和经营管
理方面下苦功夫,特别是电脑系统对业务的支持、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
办公条件等硬件上要有较大改善,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集约化、规模化
经营的趋势。
三是国际规则的借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正加紧改制,赴海外上
市是战略选择。’国有商业银行成功改制并上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熟悉
国际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例如,作为美国新的上市公司指引.《萨一奥
法》的效力适用于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其对公司的内控机制和外部
审计作了盟稽的严格规定。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监管理机构充分借鉴
了其中的有关内容,强调要求中国上市公司轮换主审计师,并将在明确
上市公司负责人、财务主管的会计责任、规范信息披露和、强化审计复
核制度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监管机构将加大与国
际及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合作,这也给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化改
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明确提出将按照《萨
.奥法》的标准进行国际化准备。
2、竞争合作中寻求双赢。
外资银行在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压力和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
利益。一方面,国外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进入,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难得
的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它将进一步促
使和加强我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市场互补,共同繁
荣我国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只有
在竞争中才能进步和发展。外资银行的技术和金融创新可以推动我们的
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方式对提高我们
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必将加速我国银行业向商业化转轨,
推动国内金融业务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间的人才竞
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总之,中国本土银行在
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将会创造一个共赢的格局。
2004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式启动,国际知名银
行正在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介入。从现实角度看,外资银行通过扩大业务、
入股中资银行等方式加大抢滩中国银行业,是处于突破避开监管限制,
弥补自身缺蹈,提高自身竞争力,迅速进入我国广阔的市场并服务于广
泛的客户考虑,对国有商业银行构成巨大的冲击。但从另一方面看,中
资银行通过竞争和合作,迅速取得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公司制
度。中外资银行合作形成合力的明确目标,有助于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
争力,克服和突破薄弱环节,促进了我国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和
改革的深化。
综合所述,从国际视野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存在
较大的差距,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
理抗风险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有深厚的市场化经
验,同时又有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这是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望其项引
背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强力支持、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环
境优化,-以及在市场适应和本土化方面,对国内政策、消费文化等了解
较深,且营业成本较低,也为国有商业银行赢得机会和空间。只要政策
导向对路,国有商业银行积聚着巨大的潜力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目
前国内竞争状况看,外资银行短期内还无法对国有商业银行构成巨大的
威胁。但是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今后两年将是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承诺全面履行承诺的时期。尤其是到2006年底银行业无地域和对象限
制,外资银行将享受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待遇,国有商业银行将失去以
前相对封闭垄断条件下的生存环境,压力将是空前的。但我们相信,国
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同样也是可以期待的。
五、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由于形成和发展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国有商业银行的
改革和发展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要大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
银行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应立足于国内目标取
向的国际化,坚守“民族金融业支柱”,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熟经验,
强力推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提升制度竞争力、战略竞争力、风险掌控
力、业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快
速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最终营造一个健
康而富有活力的中国现代商业银行体系。
(一)加快股份制改造,构建以所有权主体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公
司治理结构,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与其自身的制度安排直接有关。完善公司治
理,提升制度竞争力是培育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当今
国际先进银行成功的重要因素。深入推行股份制改造,改变产权结构,
强化市场激励作用,弱化制度性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国内银行业的
整体竞争力,是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关键,也是法人治理制度
建立的基本前提。
第一,完善法人财产制度。通过增加所有者,吸引国有经济、非国
有经济、外资进入,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绝对集中状况,形成多元
化的产权结构,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对所有股东利益直接
负责。
第二,以公司化模式解决国有出资人模糊问题。推行国有出资人代
表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将模糊、悬空的国有产权明晰化和人格化,从法
律上严格界定国有出资人的权利义务,有效解决委托代理人的激励约束
问题,着力减少委托代理风险。如国家已通过成立汇金公司控股中国银
行、建设银行并派驻董事,有效行使外汇注资后国家在中国银行、建设
银行的国有出资人职能,力争股权资产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实现国有
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在我国,许多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甚至上市后,因一股独
大、内部人控制、决策机制僵化等问题仍然严熏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经营管理状况未见好转甚至恶化反复出现“走回头路”现象,这些都是
国有商业银行应引以为鉴的。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约束从政府制约转
变出资人制约,就应该确保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实体。
国家及其公司化的国家股权代表的权力应严格限制在依法履行股东职能
和获取权益上,严格遵守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价值最大化的市
场理念(这与国家长期的政策目标实质上也是一致的),支持国有商业银
行按市场化规则运作经营。
第三,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引进战略
投资者,有助于学习国外成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增强
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实现双赢合作。
从长期来看,其他投资者特别是国际战略投资者很可能对银行的治
理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它们有其自身商业利益的优先考虑。有的海
外投资者进入中国缺乏长远战略目标,有的因竞争利益冲突渐行渐远。
例如,英国BP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国际巨头作为中石
油、中石化股改上市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在其取得相关政策优惠、本土
化经营经验日益成熟,羽翼丰满之后短期内悉数抛售持有股票获取巨利
转而直接经营,就是令人深思的案例。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为了解决自身在公司治理、风
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国有商业银行在战略投资者的
选择上应该坚持:一是长期持股原则,战略投资者持股应在国有商业银
行上市2—3年后才可以抛售,防止短期趋利行为;二是严格标准和条件,
应选择资本雄厚、管理先进,并享有国际声誉的金融机构;三是应具有
国有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和资源,包括管理、技术、业务、产品方
面的优势和资源,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提高竞争力的倍数效
应。
2、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规范股东大
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形成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
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我们认为,首先要严格建立和规范董事会的运行机制。在人员组成
上,规范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和选聘程序,确保专家治理和适当的规模。
要设立独立董事并逐步扩大其在董事会组成上的比例,保持董事会的独
立性(如美国花旗集团董事会的17名董事中有13名来自外部)。在职责
分工上,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审核和控制风险的关键作用,重
点做好制定银行发展战略、确保银行依法审慎经营、提高银行透明度,
监督银行管理层诚信经营;明确董事会的部分管理及决策职能,须由独
立董事承担,如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担任主席。在责任承担上,董事
会内部要建立起效率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董事成员应实行透明化的
问责制,董事应以个人身份为银行所承担的法律后果直接承担责任。
如何确保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赋予管理层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实行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是商业银行实际运作中可能遇到的一大困局。
当前,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已初步建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兼
任党委书记,管理层按党管原则产生,实际上党委与管理层基本重叠。
我们认为,这种安排与改革初衷相冲突,实际上还是由党委负责日常重
大经营决策,实质上是公司化模式运作下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表现,将
严重弱化管理层的权利与义务、激励与约束,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主
决策的机制就有可能形同虚设。在现代管理理念及体制下,这种制度安
排应予以纠正。
我们认为,在董事会领导管理层的总体框架下,必须严格划分董事
会、管理层和党委的具体职能,做到各司其职,决不能含糊交叉,党委
不能直接干预银行的正常经营,要保证管理层经营管理特别是在人事及
重大业务决策上的独立性。这也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功与否的关
键点。这一问题需要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和在高度透明的前提下外
部监督力量强有力的发挥。当前,除了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之外,鉴于
其中的政治敏感性,建议聘请国内外专家、知名社会人士、民众代表、
银行员工代表等组成独立的改革评价委员会,监督各相关方权力义务的
明晰化,监督改革举措的落实到位,监督经营效果,并形成独立评价定
期向社会公布。
3、稳步推进境内外上市。
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进程,发挥资本市场特别是国际资本
市场对于改进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增资扩股,壮
大资本实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其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借助
外部力量改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机制,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
理水平。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身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上市的关键,一是要解决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来自国家众多相关部
门的机关化制约问题。通过境内外上市,通过旌加足够的、国际环境的
外部压力,才能切实切断机关化运行机制。如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一
财务费用计划过去须报财政部参照行政部门口径进行审批,而实际上费
用紧缺、绩效激励不匹配已严重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一旦上市后,
国有商业银行将享有财务分配的自主决策权,绩效激励力度将大大加强。
二是要保证符合境内外公众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以及境内外证券
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迫使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将完全暴露
在市场和舆论的严格监督之下,在信息披露、业务经营、市场战略等方
面必须更好地维护股东权益。
(二)确立统一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定实施以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
标的改革发展战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
随着股份制改造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将不再是国有独资银行,其发
展战略和经营理念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员工思
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将是改革面I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却也是构建国有商业
银行竞争力的思想基础。
1、确立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发展战略。
清晰可行的发展战略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是必不可少的。十多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从规模最大化逐步演进到资产最大化,再发展
到利润最大化的转变过程。身临国际化大环境,结合当今银行业发展趋
势,国有商业银行应找准市场化定位,确立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
的发展战略,即以长期、稳定、高效的价值回报作为目标,秉持稳健经
营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策略,真正实现对股东负责,
对客户、员工、社会负责。
2、确立风险优先的理性发展理念。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对
风险的控制能力上。一要增强风险意识,培育质量是生命、风险优先的
核心理念,强调质量与发展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加强包括信用风险、市
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风险管理文化和体系建设,使风险控制成为
员工的自觉行为。二要坚持较低资本消耗、较高经营效益的发展理念,
强化资本观念,牢固树立资本充足、资本制约规模扩张、资本覆盖风险
等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
3、确立客户中心主义的经营理念。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客户越来越成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国有商业
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一是强化整体营销与服务的观念,
认清目标客户所在,完善与客户沟通的渠道,通过各方式迅速集中市场
反馈的各种信息,及时掌握客户的各种需求,为客户提供量身订造的产
品与服务,实现与客户的双赢。二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推进组
织架构、业务系统、业务流程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推行客户关系管
理策略,建立强有力的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的需
要。
4、确立审慎积极的国际化理念。
根据中国经济形势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实情,国际先进银行国际化的
经验,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业务做强,审慎发展
国外业务做大,培育国内外整体联动优势”的理念。通过走出去,积极
拓展发展空间,开辟新市场,获取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增强自身竞
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一,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先进银行的深层次交流,特别是
通过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体
制、管理技术、经营机制和服务手段,重点在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上向
国际先进银行靠拢。
第二,积极推进经营网点的国际化,合理确定境外机构的业务定位。
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在布局上要面向世界,以经营本地化为中心,尽快融
入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的主流。国际化初期应以国内跨国公司、外资企业
的海外业务为服务重点,积极开展特色经营,不断优化结构。同时要遵
照当地监管当局的要求,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运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
际化经营积累丰富的经验。
(三)优化资本结构和内控架构,强化以资本约束为导向的全面风
险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掌控力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是在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中实现
盈利和发展的。这一行业属性,决定了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商业银行竞
争力的根本。增强基础实力,强化内控机制,增强风险掌控力是培育现
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国有商业银行要从基础实力、体制、
技术等方面入手,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l、尽快充实资本金。
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2007年商
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2004年3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
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后期限
为2007年1月1日,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交纳更多
的存款准备金,从而牵制他们的发展。2003年底,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已经实行外汇储备注资的成功运作,资本充足率已达标,而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的仍然十分低下。当前,我国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外汇储备持
续攀升,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状况也在不断好转,市场对其逐渐看
好。在有利的市场形势下,采取国家注资、利润提留、发行次级金融债
券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实资本金是比较好的选择,也是提高基础竞争力的
捷径。当然,即使在满足国内外监管要求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依
然要依托于自身资本实力的增强。
2、实行以风险为基础定价的经营管理机制。
推行按市场原则分配信贷的制度,是现代银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实行以风险为基础定价和差别利率,使银行可以向回报较高的客户提供
更多的贷款。虽然银行增加了风险较高的客户,但由于利率较高,贷款
定价的风险敏感度提高。故风险可得补偿,也可更有效地管理风险。2003
年第四季度美国银行业消费信贷坏账率为2.88%,其中信用卡坏账率为
5.89%,远高于同期工商信贷0.94%的坏账率,但银行业的零售业务仍然
有巨大盈利,原因在于其风险得到相应的高利率补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我们认
为。面对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公司治理、风险
管理、内部程序控制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改革,建立以风险定价为基础
的信用文化,有效资源配置,真正解决银行长期发展的障碍。一是建立
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主动准确地将未来风险在当期收益中减除,逐步构
建与国际接轨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强化分支
机构对风险资产的自我约束。二是在准确量化风险的基础上,以产品的
风险定价覆盖银行预期损失,以经过科学计量的风险资本覆盖非预期损
失,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进行既专业分工又综合
统一的管理,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三是沉着应对
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着力改善盈利结构,努力提高非利
息收入比重,改变收入结构过于依赖贷款的状况。
3、构建以独立、垂直管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我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职责不明晰、权力过于
集中,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违法违规概率因此大大增加。有效解决风
险的途径是:
一是推行矩阵式管理。横向上将贷款营销、审批与贷后管理环节分
离,建立科学有效、相互制约的风险控制体系。纵向上调整各级行的经
营管理权限,将客户评价、信贷审批等权限调整上移,加大总行及一级
分行的集中审批力度,严格实行专家审贷,强化基层行的经营操作职能。
贷后管理上,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突出贷后风险防范前移,将
存量贷款管理的要求前移至关注类贷款,严防正常贷款向不良贷款转化。
全面推行风险预警以及不良贷款行长问责制、报告制和责任认定制度。
二是建立独立、垂直化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
构建垂直、灵敏的综合风险预警、识别和管理系统,实现对风险的实时
管理和监控。建立直属董事会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对全行面临的各种风
险进行全面评估、监测、计量与控制,防止风险管理失控。成立直属于
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构建垂直、独立、权威的
内部审计体系,对风险管理水平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决策层提供支持。
同时要引入外部审计部门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再审计,增强对审计效果的
监督把关,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4、提高以信息披露制度为主线的公司治理透明度。
国有商业银行应聘请国际声信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
介机构,对银行财务等状况进行独立的尽职调查,通过足够透明的、高
质量的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市场的外部约束功能,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建立起社会和公众的信心,为建立符合国内外资本市场和监管部门要求
的审慎的会计制度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长期
的经营管理中更应恪守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四)整合嗷.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提高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经营
管理效率,提升匡有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力
要站在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高度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对各个层面、各个条线、各个环节的经营管理进
行全面梳理和科学改造。
1、构建垂直化、高效的组织架构和业务体系。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选择的是宝塔式的,层级多、资源耗费多、信息
传递易失真等大企业病比较明显,机构庞杂、部fin益冲突、沟通不畅
已成为其改革前进的绊脚石。而国际先进银行一般都是根据客户为导向,
选择以业务单元制为代表的事业部模式,贴近市场,服务半径小,市场
反应快,具有明显优势。
我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应坚持市场第一、效率优先的原则,积极
将目前管理体制转化为适应金融专业化、信息化、综合化要求的扁平化
管理模式,实现横向层级管理向纵向业务条线管理的转变,即对业务流
程进行集中管理和流程控制,特别是对资金运作、信贷审批、风险管理、
审计等重要环节实行垂直管理,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与管理效率,并有效
防止基层机构负责人权力过大,加大有效的权力制衡和监督。
2、客户定位由倚重大中型客户转向多元化客户组合。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表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地
推进,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逐步将融资的渠道和投资的重点转
向资本市场,使得公司批发业务的盈利空间日益狭窄。相比而言,以个
人客户为主的零售银行业务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
主要利润来源。目前,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的零售业务创
造的利润已占总利润的69%、54.6%、46%。
我们认为,虽然由于资本市场还远未发达,我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尚未
得到充分发展,但由于个人财富的快速增长,政府鼓励消费者消费和贷
款,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却是势不可挡的。国有商业银行应利用营业网
点多、辐射面广及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个人住房按揭业务等传统的优势地
位,将零售业务定位于业务竞争和业务发展的重点,并从组织架构、产
品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开展对富裕
客户的金融服务业务。
在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制度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公司业
务依然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一。国有商业银行要根据经济运
行环境和金融政策变化的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
选择地确定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选取优质企业和成长性的企业作为重
点服务对象,从行业前景分析、行业价值链研究、行业风险防范和行业
特色营销等方面对其实施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逐步形成行业批发银行
业务的特色,继续巩固在大中型企业客户中的优势地位,尤其是抓好具
有战略性地位的大型优质户,同时要加强对小型企业客户市场的培育和
拓展。
3、业务结构由资产、负债业务绝对化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并重
转变。
由于中间业务基本上不占用银行的资金,不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束
缚,而且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可为银行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入和佣
金收入,近年来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西方发达国家
先进银行的收费业务占比已基本达到50%。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以资
产负债业务为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上的最大差距是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不足10%。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
快,存贷款利差将不可避免地逐步降低,而与此同时,中间业务在整
个业务结构的比例及贡献度将不断提高。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
入每年30%以上的增幅已经清晰反映出这块市场的巨大潜力。主动实旌
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拓展资本节约型的中间业务,提高资本
约束条件下的盈利能力,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
银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收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
求,也符合国际惯例。2003年《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颁布
以后,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社会公众对银行的服务
收费也趋于认同。国有商业银行应把握良机,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全方
位地快速推进收费业务这项基本的中间业务。如截止2004年底,我国共
发行银行卡8亿张,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如按国际惯例,银
行卡服务由免费改收费,按每张卡收费10元标准计算,银行业将可以直
接增加80亿元以上的中问业务收入!
代客理财业务也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从客户基础看,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理财意识、投资意识的逐渐增强,
社会公众的理财愿望日益强烈。从政策基础看,金融监管当局先后出台
了许多政策,支持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的发展。从市场基础看,我国
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都在不断提升,金融工具创新活动非常活跃。面对有利机遇,国有商业
银行要以客户服务平台为基础,发挥银行自身市场优势、业务优势,建
立优化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等各种服务系统和理财工具,针
对不同客户及其收益风险偏好进行个人集合性理财产品的综合搭配和创
新,为客户提供结构新、利润高的保值产品,帮助客户有效规避风险,
提升客户资产价值。
4、促进区域布局优化和服务渠道的多样化。
战略区域的选择及合理布局是商业银行竞争取胜的关键点。国有商业
银行区域定位应由各地分散型增长向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集中优先发
展。集中各种优势,实现在重点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
海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的重点发展,加大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抢占市场先
机,同时有选择地退出和精简欠发达地区的低效网点,力求资源投入产
出最大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普及应用,商业银行服务渠
道的虚拟化程度大大增强,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发
展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不断提高虚拟服务渠道对有形服务渠道的替代
率,降低营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要加强对现有物服务网点功能的转
化,根据市场发展及客户的需要重新设计优化物理网点的内部布局,提
升服务功能。
(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快以银行为主业的混业经营的准备,
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创新竞争力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带来深层次变
革,科技进步在金融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金融创新不断出现。由分
业到合作再到混业经营是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与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
混业经营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应金融形势发展
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综合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快以银行
为主业的混业经营的准备,提升创新竞争力。
i、加快信息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升金融竞争力的“发动机”。日新月
异的高新技术使银行业的增长潜力大大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尽快接
近或达到发达国家银行的信息化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强化技术创新,从应用管理、数据管理、基础设旖、体系架构、IT
组织和管制方式等方面系统推进,建立统一、高效、快捷的信息技术平
台,形成现代化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并注重信息技术的统一化、规范化
管理,防范后台统一后凸现的信息技术风险,提高银行系统防范计算机
犯罪的能力,确保资金和信息的安全。二是强化技术应用创新,充分利
用和发挥技术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先进的客户管
理和市场细分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跟踪测评系统,加强业务信
息的整合和综合管理,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以技术促创新、促管
理、促发展。
2、确定科学的创新路径。
要从战略高度安排创新策略,主动对机构整体进行统一安排,确立
自己的发展战略,从客户、从市场、从利润出发,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
开展产品成本收益分析和创新产品风险分析及测算,提高创新的金融技
术含量和收益,有意识的培育自身的创新特长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创
新上应坚持自我推动的特性,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与竞争对手创新雷
同或本行内部分支机构之间各自为战的现象。
一一扩大业务创新品种。迸一步建立现代化支付清算、结算体系,
大力发展电子货币、银行卡业务,积极稳妥地发展网络银行等新型网络
服务。大力研究银团贷款、搭桥贷款、重组贷款等客户迫切需求的业务
品种,丰富业务产品内涵,通过产品创新和产品组合等方式,提升优化
现有产品的功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一一潜心培育创新环境。过去的金融创新特别是十几年前的创新,
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创新。当前,随着市场导向的真正确立,创新的动
力很难再来自于上层管理部门,创新的过程应坚持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
而下,通过基层真正了解、把握客户的现实需求,加大创新的针对性和
效用性。在业务发展和接受监管的关系上,而追求市场稳健的监管部门
和通过创新不断追逐利润的商业银行是一个矛盾体,同时又是市场经济
体系的合理的支撑架构。要使这一架构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决
策机制尚需进一步科学化、监管人员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必
须共同向市场学习,而不能因为监管工作的难度而扼杀市场竞争力的培
育。
一一着力模仿创新。外资银行的进入,在给国有商业银行增加强劲
竞争对手的同时,也给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管理经验
和开办金融新业务的机遇。新的金融制度、先进的科技水平和一些新兴
金融产品将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中国。Et前,国有商业银行处于
创新起步阶段。.应注重对国际先进银行形式性的模仿,这是一种较为简
捷的创新途径。如美国的商业银行提供房屋按揭贷款大都是30年左右,
为有效的转移风险,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把长期的房贷证券化,丰富了投
资产品,也推动房贷市场成为美国最大的资本市场。在我国,个人住房
贷款证券化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做好多元化经营的准备。
混业金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金融业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兼并重组
是优势银行走向大规模经营的最佳捷径之一。国外大的跨国金融集团基
本上是混业金融,通过分部门进入的策略,规避中国分业金融的管制,
从而在经营领域上就使中资金融机构处于劣势。近年来,我国分业金融
制度已经显现颓势,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趋初露端倪,商业银行综合化、
多元化业务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基于这一背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尽
快着手做好基础工作:
一是加强对混业经营的前瞻性研究,为多元化经营积累经验。例如,
2004年下半年,央行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基金,这是发展混业经营的一个
明确信号。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把握金融制度和监管政策的动态,在条
件成熟时,着力金融资源重组和突破行业进入壁垒,通过购并、合作、
设立等手段渗透基金、投资银行、保险、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领域,丰
富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全能经营架构。
二是注重混业经营的整合,特别是注重培养一致的企业文化和风险
文化。混业经营将加大整个金融集团的复杂性与信息的不透明性,很有
可能产生严重的利益输送问题。要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通
过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特别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防火墙),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从内部控制入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政府要对跨
行业之间的法律条款进行梳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的原则),弥补、协调不同行业之间法规的空白与冲突。特别是对涉及
关联交易、内部交易、融资便利方面制定完善的隔离控制办法进行严格
规范,力求做到风险隔离,防止或者至少降低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
传播扩散。
(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以国际化为导向的高素质员-r FX伍,
提升国有商业银行-人才竞争力
人才资源尤其是核心人才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近年来,在外资银行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冲击下,国有商业银行士
气普遍低落,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优质客户也随之走掉。我们认为,人才
危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是最紧迫的事情之一。面临日趋激烈的人爿‘竞争,
国有商业商业银行应着力关注员工队伍状态,全面推行人才战略,打造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轴心。
1、强化对管理层的市场化激励约束。
从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来看,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及效果好坏
实际上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在管理层的选用上,
国有商业银行而应以市场化、国际化的高素质标准,推行“一优生、二
激励、三约束”,对现职的难以胜任者坚决予以调整和更换,建立强大的
管理层。
一优生:指管理层通过市场优化产生。我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
根本问题显现在国家对其管理层的评价管理不是按照市场规则而是以政
治原则运作的,相当部分的管理层人员以政治的视角组织商业化运作,
难以胜任市场化的挑战,导致积弊重重,陷入团局。处于改革关键的时
期的国有商业银行一定要摒弃政治挂帅的旧观念,打破“夜郎自大”的
心态和僵化的选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产生管理层。虽然与外
资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挨体薪酬较低,但是
在集中资源对核心人才重点倾斜。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渐趋良好的职
业前景、工作的挑战性认同等方面也对外部人才越来越有吸引力。国有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内外、国内外公开招聘的形式,以丰富的管理经验
和出色的经营业绩为选择的主要指标,从国内同业以至国际金融市场吸
收优秀人才,充实管理层队伍,并形成鲶鱼效应,增强队伍活力。同时,
着力内部挖掘培养,制定精英人才培养战略,从人才存量中挑选一批素
质高、潜力大、年纪轻的人才,从提升领导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
方面入手,按照国际化标准,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特殊培养,打造一支强
大的核心人才队伍。
二激励:实施薪酬激励,通过引入年薪制、期权等。实施短期和长
期相结合的激励,确保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实施事业激励,
指保持管理团队的稳定性,保证经营思想的一致性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的
连续性,避免过去以至现在仍然经常出现的短期经营行为。要彻底打破
“官本位”观念,即对优秀管理者的重用不是给更高的政治职位,而是
给其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把国有商业银行做强做大。
三约束:一是严格股东绩效约束,即以银行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
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管理层的履职情况和经营业绩进
行量化的考核评价,推行严格的高级管理人员问责制,坚决解聘不合格
者。“乱世须用重典”,对于现代激励机制下的各种失职、渎职和腐败行
为应予以严厉惩处。二是市场监督,主要包括:大力培育银行业经理人
市场,使在职的管理层时刻面临来自外部经理市场竞争对手替代的压力,
增大其被替代的社会成本;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反应,充分体现股东“用
脚投票”的机制约束。三是社会监督,主要包括:加大外部独立审计监
督力度,防范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容易滋长的人治因素大于制度因素
的可能性,确保审计监督的客观、公正;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定期
向股东和社会公众公布银行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通过外部力量增强
对管理层的全方位监督。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一旦建立,在员工队伍
建立职务能高能低、收入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机制也就成为可能。各级机构必须建立以竞争为平台、业绩为导向、以
薪酬为主干的评价体系,在员工职务升降上,应坚持公开、公平,全面
推行竞争聘任制度,革新传统用人流弊,大胆选拔年轻人才:在薪酬管
理上,把薪酬作为改革及各种资源分配的最核心部分,除了直接薪酬外,
尽快引入员工持股计划和期权制度,
2、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
学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确保薪酬竞争力。
而当前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形式
上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但由于教育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不强,撒胡椒
面现象较普遍,收效不大。我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首要应制定实施全
方位的金融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是培养优化员工队伍结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营模
式的转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才构成及能力缺陷逐步凸现。特别是由于
管理制度繁冗及业务流程落后,银行后台管理占有了相当多的人才,而
处于关键位置的业务前台的营销人才严重不足。根据市场的迫切需要,
国有商业银行要优化业务流程,精减后台人员,通过严格的学习培训,
大力培养业务前台人员特别业务人才、营销人才,扩大市场触角,提高
客户营销和服务能力。
二是组织全方位的行内和行外培训学习。采用“送出去,请进来”
的方式培养人才,尤其是外语好、熟悉国际市场,掌握法律、科技的高
级人才,增强员工队伍的现代市场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培养敏锐的国际
意识,进而带动提升员工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是加强内外机构间员工的交流,充分利用跨国经营学习和积累经
验。特别要逐步加大国内机构高级人才引进力度,包括引进营销、财务
管理、产品研发、投行、保险等各类高级人才的交流引进力度。
四是提倡保持团队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及时消除发展道路的障碍,
不断突破银行成长的瓶颈,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和较强的竞争力。
IBM前总裁郭士纳曾经说过,“执行才是促成一个战略获得成功的真
正关键因素,完成任务,正确的完成任务,以及及比下一个人更好的完
成任务,要比梦想一个新的远景规划重要的多。”国有商业银行依托国内
大市场的优势,彰显国际银行业先进理念、科学机制和宝贵经验的各项
改革正在推进。我们认为,改革成功与否,最关键还在于这些付出巨大
代价的改革措施能否得到坚决、有效地执行。一旦执行到位了,国有商
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国有
商业银行的春天正在来临。
-48.
注释:
1.本文所述国有商业银行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
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2.陈征、李建平、郭铁民: 《<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
用与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第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76页
5.王超,竞争战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6.宁向东,《国有资产管理与公司治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第339—342页
7.周立、戴志敏: 《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3,101—105页
8.摘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
9.摘自中国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度贸易收支快报》
10.摘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
11,邹新:《国际银行业走势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0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
3.陈征:《资本论解说》(1-3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薛守琼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
用与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卢馨:《构建竞争优势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方略》,经济管理出版
社,2003
7.Philip.Kotler等:{Marking Professional Services},ClTIC
PUPLISHING HOUSE,2003
8.周立、戴志敏:《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3
9.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0.宁向东:《国有资产管理与公司治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11.郑晓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3
13.黄兰民、蔡普军:《商业银行服务之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4.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5.卢盛忠:《管理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6.易宪容:《入世三年回望中国金融业市场面I临一场巨大革命》,
香港商报,2005
17.谢小军:《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金融与保险》,
2005
18.秦正云:《有关竞争力问题综述》,经济学家网,2003
.50.
19.林本初、
第3期。2001
20.赵彦云,
2004
冯莹:《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
李静萍:《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中经专网,
21.中经网分析:((2004年中国银行业年度报告》,2005
22.巴曙松;《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政策、难点趋势》,《中国改革论坛》,
2004
23.邹新:《国际银行业走势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04
24.黄文炳:《西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及启示》,WWW.cinda,COm,2003
25.李浩:《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空问亟待开拓》,上海证券报,2004
26.张山林:《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思考》,建设银行网,2004
27.叶小玲、叶晓倩,《我国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核心竞争力的培
育》,《管理世界》,2004
28.’唐革榕,《金融混业经营的经济学分析》,《福建金融》,2004
29.孙凌燕:《中资银行如何打造海外版图》,《金融时报》,2005
30.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中国人
民银行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