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422陕西省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省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
姓名:马秦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安立仁;张毅
20050401
陕西省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
马秦龙
摘要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国民生产总值或生产能力的
持续增长。对于当代世界各国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备受政府、公众和经济学家
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如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等的动员
及其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效果,因此,从中
长期看来,经济增长依赖于结构转换,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必然导致结构变
动。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
键。这既是外部环境的引导,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外部环境看,经济结构调
整与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题。从内部看,中国经济增长也进入到了一个新
的阶段,由过去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提高增长质量为主的增长方
式。而经济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找到经济增长的内在
动力,指出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对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
西部经济增长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文章以陕西省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以结构主义发
展理论为指导,从国家统计局和陕西省统计局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出发,进行了
详实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文章除导论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经济增
长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回顾了陕西省自1952年以来的经
济发展历程,在对陕西省的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进行分析之后,得出陕西省的
经济增长是由资本驱动的这一假设,而在随后进行的统计回归中也发现陕西省的
生产函数确实是AK函数,并给出了以人均产出、人均资本表示的里昂惕夫函数
形式,并得出陕西省的经济增长在资本存量每增加l元时,国民产出增加0.4元
这~结论。从这一结论出发,文章在第三部分又分析了陕西省的三次产业结构的
产出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三次产业的产业效益,得出的结论是,三次产
业的结构效益都很差,其中尤以第一产业的结构效益最差。由三次产业及国内生
产总值的增长率的变化状况,将1952年至2003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
得出第一阶段(1952.1975)的经济发展波动较大,社会主义建设还没有完全进
入轨道,这一时期的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是最
为明显的;而第二阶段(1976—2003)的经济发展较为平缓,三次产业的产出分
布也逐渐趋于合理,工业化进程在逐步深化,这一时期的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
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并且取代了第一产业成为国
民产出中的生力军。在分析了陕西省的资本产出情况和产业内部国有企业的基本
状况后,文章在第四部分得出了应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结论,并且在产业缔构
调整中除了充分认识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之外,还应
浚充分发挥陕西省的科技优势,用科技力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力和技术
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在最后又指出了应发挥对外贸易在提高产业结构
和经济增长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陕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资本驱动工业化
Il
Positive Analysis on Shaanxi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MA Qin—Long
Abstract:Economic growth means the continuous growing of a country’S gross
national product and throughput under SUffieient employment.And now economic
grow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to the government,public and economists.In
general,economic growth rests with the right collocation of labor,capital and
technology.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the resource collocation
to a great extent.So,in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upgrading.On the other hand,economic growth leads to the upgrade of the
property structure.
Quicke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is the
key issue to Chinese economic continuous growing.So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from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inside developing.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atistic data from national statistic bureau and bases
on the qiarmali’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theory.Except the Introduction,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whole paper’s theoretical base;in
this part the paper gives the study status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property
structure theory.In the second part,after analyzes Shaanxi capital and labor’s
marginal product,it brings forward a hypothesis that Shaanxi economic growth was
drove by capital.And in the following stat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it is concluded
Shaanxi production function was AK Function.After giving liangtifu’S function of
product per person and capital per person,it finds that increasing 1 unit capital,GDP
increase 0,4 unit product.From this conclusion,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rticle
analyzes Shaanxi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is in poor situation especially agriculture.
In the following regression,it is found that from 1952 to 1975,agriculture contributes
the most proportion to the GDP,but from 1975 to 2003,industry contributes the most
propor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So in the future developing,Shaanxi economic
growth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industry and service field.And because Shaanxi
advantage in higher education,it is a shortcut to improve the labors’diathesis in order
to quicken the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Shaanxi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growth driven by capital industrialization
I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728631
Z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羔赶: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
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
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
键。这既是外部环境的引导,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外部环境看,经济结构调
整与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题。从内部看,中国经济增长也进入到了一个毅
的阶段,由过去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提高增长质量为主的增长方
式。而经济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找到经济增长的内在
动力,指出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对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
西部经济增长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
增长,还必然伴随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别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经
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赶超成功的后起之秀国家尤其是如此。如
日本制造业结构在短短20多间内就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大变动,从20世纪50年代
中期到70年代末,先后经历了以电力、钢铁为主导,造船、石油、石化为主导,
以汽车、家电为主导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几个经济增长阶段。韩国同样
也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相近的历程。
陕西省是西部大省,在拉近西部与中部和东部经济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产业结构以提高陕西省经济增长速度是本文进行分析的目的。
1.2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框架
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并建立了陕西省经济
增长模型,深入剖析了陕西省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全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揭
示了陕西结构变动特点,因此实证分析法是文章的主要方法,贯穿全文始终。
文章以钱纳里等人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构变化理论为依据,先分析了陕西省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了陕西省的资本产出比例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的边
际产出,给出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模型,指出陕西省是由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增长,
随后着重分析了陕西省的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作用,最后给出了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思路。
全文围绕以上内容共分四章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一章,主要陈述了产业结构转型理论,指出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的一
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二章,从资本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给出了陕西省
的经济增长模型,并指出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是资本驱动型。
第三章,对陕西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作了实证分析,以1975年为界,
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率和三次产业增长率{乍了回归,指出在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增长
率对GDP的影响作用。
第四章,根据以上三章的分析结果,提出陕西省当前的情况之下。应合理发
展第二产业,适度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
逐步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同时,加快资本集聚,以尽快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在
对外贸易方面积极引导,以实现提高和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1.3本文的主要创新
这些年来,我国的学者们通过实证分析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了经济增长与各种
各样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以陕西这一个省份为研
究对象,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从翔实的统计数据出发。从陕西省的产业结构
变动出发,对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和影响因素傲出了严格的实证分析。
1.4几点说明
全文中所出现的数据均出自国家统计局编纂的《新中国五十件统计资料汇
编》、《中国统计年鉴》以及陕西省统计局编纂的历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资本的核算采取的是永续盘存法1,这种方法的一般步骤是:(1)通过普查或
根据一定的假定估算出某一计算基期的全社会资本存量;(2)取得各年份产业部
门的投资数字,并将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各年投资额分别换算成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投资额:(3)按每年投资额中各类资产的投资构成,以专门调查测算的各类资产
的平均使用年限(即投入使用到完全报废为止)为依据,测算出每年资本报废的
价值,并予以汇总;(4)从历年投资额中扣除报废总值,得出各年资本的实际增
量;(5)根据上年资本存量加本年资本增量等于本年资本存量的原理,推算出历
年资本存量的数字。
而劳动力这一概念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如果严格按照理论的要求,应当
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提供的“服务流最”,它不仅仅取决于要素投入量,而且还与要
素的利用效率、要素的质量等因素有关。就劳动投入指标而言,是指生产过程中
实际投入的劳动量,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阕来衡量。在市场经济舀家,劳动
的质量、时间、强度一般是与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劳动报
曾五一,总供需平衡统汁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2
酬能够比较合理的反映出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而在我国,由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收入分配体制不尽合理和市场调节机制不
够完善,而且我国目前尚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采用历年社会就业人
数作为历年劳动投入量指标。
2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2.1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要给出陕西省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建立动态模
型的目的是探讨生产结构、贸易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同增长率之问的关系。
由此引出两个主要的需研究的问题:第一,结构转变中出现的加速增长的长期趋
势;第二,分工类型同增长率的关系。
钱纳里根据人均收入划分出了工业化的三个阶段,以1970年美元为标准,人
均收入在140~280美元为初期的第一阶段,280~560美元为第二阶段;人均收
入560~1 120美元为中期的第一阶段,1120~2100美元为第二阶段;人均收入
2100~3360美元为末期的第一阶段,而人均收入在3360~5040美元就达到了末
期的第二阶段。
而根据初级产品生产和制造业生产对增长的相对贡献变化,钱纳里又将全面
结构转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I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是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一主要指农业,
这是可交易产品增长的主要来源。即使一般来说,初级产品生产增长的速度慢于
制造业,但是,在低收入水平上,制成品的有效需求也不能使制造业成为总产出
的主要来源。附加价值中农业的高比重,也是这一阶段总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
在供给方面,资本积累低速至中速增长,劳动力加速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
率的极为缓慢的增长。是生产率增长的速度过慢,而不是投资水平较低,引起了
这一阶段总产出的低速增长。
II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
特征。这一转移的主要指标是制造业对增长贡献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根据
由动态模型导出的标准变动模式,一旦收入水平超过400美元,制造业对增长的
贡献就将高于初级产品生产的贡献。
在供给方面,这一阶段的多数时期资本积累的贡献一直较高,因为投资率增
加有助于补偿部门生产函数中资本比重的下降,这一阶段加速增长的原因是农业
向工业转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增加了。
IU发达阶段:就需求方面而言,制成品的收入弹性开始减少,自某一时点起,
制成品在国内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开始下降。当然,出口持续增长可以在一定时
期内抵消这种变动趋势,但是最终还是会阻国民生产总值中以及劳动就业中制造
业份额的下降得到表现。
就供给方面而言,根据常规度量,要素投入的综合贡献减少了。资本贡献减
少的原因在于,资本增长的速度较慢,同时,资本的比重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另外人口增长的速度减缓了,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还有明显的增加。
2.2经济增长领域的主要研究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国民生产总值或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
对于当代世界各国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备受政府、公众和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
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一例外的将保证经济增长作为一项宏观经济目标:在西
方国家,经济没能实现预定的增长目标可能会导致一届政府的垮台。公众普遍认
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繁荣和国民福利提高的前提,是解决其它种种经济问题:如
失业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的钥匙,是医治一切经济疾病的万应良药。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研究》(】776)最早论述了经济
增长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认识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经济增
长中的重要概念,即报酬递减规律。随后,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瑟夫·熊彼德
等古典经济学家,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许多基本成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是直接从凯愚斯的理论中派生来的。在凯愚斯革命前的一个多世纪中,证统的经
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
致可以分为四种: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及制度
变迁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在仔细研究哈罗得经济增长
理论之后,放松了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之后创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
完全竞争均衡、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技术是外生的(外
生参数的变化具有水平效应(Level Effects),没有增长效应(Growth Effects))。
因此,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长期
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但却没有对这种
外生技术进步产生的原因做出满意的解释。
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和卢卡斯(R.Lucas)为代表的一群增长理论
家,为了克服增长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研究内生
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方程,
成功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现人力资本的规模、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
的关键因素(R.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1995)。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忽略的结构因素,
将需求结构变量及劳动力结构变量引入多部门模型,发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
经济增长处于相互牵制、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反馈系统中(周振华,1996)。
制度学派对经济增长则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
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的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
素(汤敏、茅于轼,1996)。
通过以上概述,不难看出无论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如何,都企图对经济增长
的动力源泉及机制进行解释。
2.3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现实经
济热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竞争均衡的假设下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
积累(K)、劳动力增加(L)和技术变化(T)长期作用的结果,即产出量O=f(K,L.
T)。其所谓的竞争均衡是指经济制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维持均衡价格,从而资
源存在着长期的有效配置。所以每个部门的劳动和资本的转移不可能增加总产出,
也即不存在任何结构变动效应。而在实际中竞争一般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因此
建立在稳定结构之上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忽视了结构变动效应在经济增长中的
重要作用。钱纳里等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起点,加入其他一些结构变量研究
证明了结构变动(伴随资源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重视结构变动在经济增
长中的作用。
工业化过程是和结构转变联系在一起的,决不仅限于制造业在总产出中比重
的简单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最终需求结构、国际贸易和中间投入使
用等方面都起作用。一些基本的长期力量是所有国家共有的,有:随人均收入增
加而来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影响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投入和中间产品
投入的技术变化。恩格尔定律一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结构向有利于制造业的方
向发生强有力的转变一对这些国家明显有效,这种需求的变化是工业化的一种强
大力量。
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换是伴随总量扩张和水平提高而必然发生的一个经
济过程,产业结构的转换是以产业间比较优势得以发挥为前提的、向高度化方向
转换,这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
互相依赖关系。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如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等的动员及其有效
配置。而产业结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鹭效果。如果产业结构比较均
衡,与国内需求、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主导产业是劳动
生产率增长较快的产业,则资源配置是合理的,能保证总量的持续增长。
从中长期看来,经济增长依赖于结构转换,同时,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结构变
动。经济增长依赖于结构转变,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依赖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
新兴产业来支撑。因为原有部分产业在经历成熟期之后,会遇到市场饱和与技术
进步潜力枯竭的阻碍,增长率必然日趋下降,这种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效应。这种效应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趋势是一致的,
技术进步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一是通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现有的产业,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低成本扩大产出和市场;二是技术革命导致具有强大的尘俞
力和广阔前景的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
长。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发生显著变动,使消费需求结构发生
重大变化,就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相应发生变化。这种结构变动,不但由需求变动
所拉动,而且在人均GNP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产业结构所面临的供给环境也会发
生重大变化,从而供给因素也在推动产业结构发生转变。
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转换率越高。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增长率,
必然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高收入率,引起需求结构的高变动率。尤其是当国民生
产总值提高到一定水平时,社会的投资将全面增加,技术变革的速度将会大大加
快,新产业的成长将会加快和扩大,导致产业结构的高转换率。产业结构随经济的
增长而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又有很大促进作用,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不仅是生产总量增长的过程,而且也是产
业结构不断调整和改造,使之走向合理化、高度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80年代,中国第三产业年均增长lO.9%,超过同期GNP8。9%
的增长率。1993年,第三产业产值占GNP的27.8%,增长速度为8.996。纵向看,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横向看,我国第三产业仍然十分落后,在GNP中的比
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80年代末,34个低收入
国家第三产业占GNP的比重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0%,22个高
收入国家绝大多数在60%以上,而我国只有27%~28%,是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
比较而言,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从重视物质投入转向重视非物质投入,从
劳动力资源型转向智力资源型,形成“产业结构软化”。但是,我国工业结构演
进的进程却过度超前。钱纳里一塞尔昆模型通过对战后20年10t个国家的数据处
理,构造了反映结构变化的“标准结构”。结果表明,当人均GNP水平较低时,
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当人均GNP超过300美元时,工业所占比重
迅速上升,总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于人均GNP在300~1000美元之间。而我
国在人均GNP超过300美元时,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GNP中所占比重超过其
它发展中国家一倍以上。从工业结构内部看,我国重工业超前于轻工业,加工工
业超前于基础工业,这种产业结构的超前演进有利于重化工业的发展,但不利于
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重工业的超前发展是以依靠农业积累、压低农民消费
为代价的,从而形成了极度化的二元经济结构。
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我国当前产业部门资源产业增益率存在
显著产业的情况之下,转变产业结构以提高产出及经济增长速度是可能和必要的。
国内外许多学者也都对此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运用他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
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他已统计资料为基础总结出若干国家发展
过程的结构特点,并考察了劳动力在各产业的分布状况。佩弟与克拉克进行了相
似的研究,形成并结识了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化规律“佩蒂克拉克定理”。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开拓性的研
究,他不但提出了工业部门分类方法,而且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
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
定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霍夫曼比例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
的数据,其中对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统计资料追溯到了19世纪初。掘此,
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了分
析研究。
钱纳里等人在卡拉卡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到低
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对101个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的数据分析,将经济发展
分为了三个过程和10个方面,揭示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构变化的标准模式。
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中,他们将结构转型解释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变是
指随入均收入而发生的需求、贸易、生产和要素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如果可以
用简单和明确的经济指标来表达就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正是制造
业的不断发展构成了经济结构变动的基础”。
沈坤荣2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为投入性的经济增长,而其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经
2沈坤荣,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与通货膨胀,经济学家,1996,1
7
济的水平扩张为主要方式,因此,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得不到解决,丽且会随
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更趋于严重,并进一步扭曲投资结构,加剧供求结构的失衡,
通过供给的相对短缺加大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要解决这种状
况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最终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根本转轨。
党耀国,等人利用列昂惕夫的“快车道”模型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
分析,在建立了动态线性规划模型后,通过求解得出了江苏省的三次产业的最优
结构比例,同时根据模型动态模拟出了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五年具体方案。
张东辉4和刘风梧5进一步明确指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农业发展缓慢是引
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丽治理通货膨胀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煎提条件,粗放型经
济增长方式会引起产业结构失衡,因为投资产业集中选择在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扩
张的工业,因此加工工业受到青睐,而农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旖受到冷落。在此
过程中加工业的迅速扩张,形成了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的需求压力,引起了供给短
缺型的通货膨胀,因此完善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
重要条件。石良平6在以历年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的三次产业的变动情况之后,回
归分析了三次产业与GDP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又分析了我国农业与GDP之间的
关系。
王裕国7则指出入力资本投入数量及人力资本质量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
因。满足劳动者对日益进步的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劳动者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
迫切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消费.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物
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程度,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因此他从居民消费结构
的变迁指出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性。
张旭华8又以翔实的统计数据指出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从三次产业GDP结
构、劳动力结构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总结出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第
二、第三产业结构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杨风林与高山行9引用钱纳里塞尔昆模型,从统计资料出发指出我国工业(尤
其是制造业)在GNP中所占比重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一倍以上。从工业结构内部
看,我国重工业超前于轻工业,加工工业超前予基础工业,这种产业结构的超前
演进有利于重化工业的发展,但不利于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重工业的超前
’党耀国,支q思锋,陈可赢,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3,8,IO.12
4张东群,论治理通货膨jil{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东岳论毡.1997,3
’刘风梧,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作用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探索,1997",2
6石良平,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上海经济研究,1997.3
7王裕国,居民消费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财经科学,1996, i
3张旭华,中嗣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亚太经济,2000,3
’杨风林,高山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经济学家,1991,I
8
发展是以依靠农业积累、压低农民消费为代价的,从而形成了极度化的二元经济
结构。
陈昌兵和徐海燕⋯通过实证分析回归得出我国产业结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率的弹性系数为0.276,它的贡献率为7.0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较大,
因此,优化产业结构,促使资源有效配置,可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丁霄泉“按改革的力度将改革以来的20年分为三个阶段,从三次产业出发,
分析了不同阶段的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农业及
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还将有较大贡献。
刘伟和李绍荣”提出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的生产规模,如果第一产业缩小,则整
个经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向外移,即整个经济的生产规模将扩大。
梁昭“在分析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通过计量模型指出产业结构的变
动引起了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从而提高了劳动力
的生产效率以及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并指出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尚欠发
达的现实情况,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
置,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
郭克莎“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态势与特点,得出的结
论是我国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产出比重不合理下降,
结构偏差问题依然相当突出,而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得出我国
第二产业的相对生产率偏高,和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不合理扩大的结
论,因此,他建议控制工业部门扩张,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胡晓鹏”在分析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产业结构特点之后指出东部地带在全
国居于领先地位,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带整体情况欠佳。西部地区确实是三大地
带中唯一的一个第三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保持正值的一个区域,这可能是与西部
整体经济发展层次低,相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基数低、初始规模小有关系。
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可发现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趋势时,相当多的学者指出应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但具体的分析产业结构指出其结构特点,尤其是某一省市的
产业结构特点的文献并不多。
m陈吕兵,徐海燕,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1,6
”丁霄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农村观察.2001.2
”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经济研究,2001,1
“梁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00,7
“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5.73.83
”胡晓鹏,中国产业结构地带差异的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2,9,28.31
9
3陕西省经济增长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从195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新中国揭开工业化序幕,至今已有50余
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陕西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国民生产总值
从1952年的12.8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035.96亿元,名义GDP增加了158倍。
而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对1952年至200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剔除价格因素,
折算为1952年为不变价的生产总值后,200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07.11
亿元,年平均增长8.02%。其中工业总产值折算成以1952年为不变价的生产总值
后,2002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510.72亿元,年平均增幅达到了12.09%。
图3-1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变动趋势
+核算后国民生产总值j }。
一指数(核算后国民生产总值) j ,Ⅳ
∥ /., I .一——·d■■■--
I..--··。一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y=12.16eo
07”‘‘一⋯’
R2=O.967487
资料来源:历年《陕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图3—1是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可以看出整个经济增长的趋势线为一
条指数曲线。在整个经济增长之中,究竟什么要素促进了其增长,又会有什么要
素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率呢?
在进行陕西省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之前,建立陕西省经济增
长模型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3.1陕西省资本产出比例特征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陕西省的资本产出比例的特征。资本一产出比率(∥n
10
啪舌三螂詈|咖姗。
的变化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资本一产出比率越大,工业化程度越
高。但是,资本一产出比率的持续提高,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粗放的”经济增
长过程。当资木一产出比率开始下降时,则表明开始出“资本深化”17。当资本
一产出比率相对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中就蕴含了一个正的索洛余值”。陕西省资
本一产出比率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圈3—2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化趋势图
}
嗣卜弋3 l+K/Y L
飞\ f——多项式(KIY)I 叭一
V\沁. ”’—rr 一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资料来源:历年《陕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图3-2以看出,陕西省的资本产出比率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978—1983年,资本产出比率变化不大,平均值约为3.1425。
1984-1988年这个阶段,资本产出比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这一期间,
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这说明,在这期问中国经济中的资本效率在逐年提
高,张军(2002)认为这是“通过将新的积累向受抑制的部门配置,却通过在边
际上矫正扭曲的经济结构和方式来推动产出增长豹”,并称之为“增量改革”。从
趋势线上我们看到1989年以后,中国经济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有略微下降趋势”,其
平均值达到2.437,但也可以认为处于相对不变。资本产出比率相对不变,按照
布兰查德和费希尔的说法,这就“蕴含了一个正的索洛余值”,或全要素生产率
(TFP)的增长率。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张军在(2002)‘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t中国的转轨特征)中认为:在增长经济学的框架里,增
长过程中是不是表现出“资本深化”的趋辨是反映“工业化”特征的重要信息。参见‘经济研究》,2002年
第6期.
”张军(2002)通常人们将持续“工业化”导致的资本生产力递减定义为“资本深化”.
“布兰查德和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救程).经济科学出版杜,1998.
¨张军也注意到了这种趋势,但他认为这是“工业化”导致资本的生产力递减的结果,并称为“资本深化”
的过程。
Il
4
2
3
8
6
4
2
2
3
3
2
2
2
2
用&=Ⅸ一强)/%表示产出的增长率,g≈=(Ⅸ一殇)/Ⅸ一l表示资本的增长率。
我们使用张军(2002)定义的资本一产出比率的增长率: 竹警=鬻一· ⋯
(3.1)
:(笠二丝=!!』鱼=!±!一1:兰生二塾
(I一‘一1)/r一】+1 g只+1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中国1952年到1997年和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图3-3
中的散点图就是用所计算的数据描绘出来的。从这条曲线上可以看出,资本一产
出比率的增长率一直在零附近波动,总体平均值为:-0.00901。由公式(3-1)可
知,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资本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的差值
的变化状况。
图3-3资本产出比率增长率
0.4
0.3
0.2
0.1
0
—0.11
—0.2
—0.3
—0.4
.J¨.~●、⋯.‘
,; 蒜7、-《Vm—‘:=一j二j’,,
f+辇本产出比率的增长[
资料来源:历年《陕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3.2资本的边际产量分析
为了计算资本的边际产量,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对劳动力变量进行控制(这
种控制是~种虚拟控制)”称之为“方法一”。从而计算出在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
自1979至2002年每一年排除了劳动力因素以后的净产出量、以及净资本量。进
∞这种对变量的控制方法。是一种数学计算控制,方法来源于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参见第182至183
页-为了进行变量控制,假定在度量资本投入K的单位变化对产出r(GDP)的影响时,要控制劳动力投入
£的线性影响,为此目的第一步:求y对五的回归如下:y尸6i+6。£+薅。。垂..是残差项;第二步:求K
仅对L回归如下:K}=古:+62I£+虬·dH是残差项·这样:令E=bl+b¨£及囊:b】+钆l L,就柯:
存“=一一E及%=KI一霞I·残差西“项表示除去L对r的线性影响后的r的“净值”,类似地毋h表示除
去£对芷的线性影响后的£的“净值”·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对变量毛的控制,类似地处理可以达到对变量K
的控制·最后我们再求出在交量控制下的L K、£的年增长量及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12
而计算出每一年的挣产出增长量、年净资本增长量。然后用年净产出增艮量除以
年净资本增长量得到1979-2002年中每一年的资本边际产量。
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计算资本的边际产量,但要在生产函数中假定规模报酬
不变”。通过上一节对资本一产出比率的分析,我们可以先接受这个假定,以便对
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称之为“方法二”。
不变规模报酬条件意味着产出可被写成:
j,=足K,£)=三tF(K/L,1)=L·厂(东) (3—2)
令y=r/L,则有:
Y=f(k】(3—3)
可以得到资本的边际产出为:
豪2/㈤k(3-4)
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
等=f(k)一k·厂’∞) (3-5)
在式(3-4)中,我们以年为单位,可获得资本边际产出时间序列的近似值:
篆OK“筹=器k 泞。,
。放, .一是。
、“。。
根据式(3-6)以及1979—2002年的经济数据,就可以计算出资本的边际产出。
同理我们可以根据下式
甏吖㈣。厂㈣k yt-kt’谶(3-7)
计算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
根据两种方法计算的资本边际产出做成折线图如图3-4所示。
在这里我们看到陕西省的资本的边际产出的波动范围不大,两种办法计算出
来的边际产出的趋势线都近似为一条水平线,而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可以发现这两
种方法的平均值分别为0.43154和0.44553,这说明两种算法是基本相同的,同时
也得出陕西省的资本的边际产出基本不变这一重要结论。而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的
凸性模型,也就是线性增长模型中,资本的边际收益是不变的,用资本积累就可
以解释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这样我们就需要来考察一下陕西省的劳动力的变化
趋势及劳动力的边际产量问题。
2‘参觅:罗伯特j己罗,哈雏尔,萨控伊马丁;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i{舨社,20{)o,3.
13
图3-4资本边际产出
. ^ I+方法2【
~j、I~\k^一I+方法l广、/’¨’A以/一。_、’厂
75 1980 1985 V 19’90\』lq95 2000-2c
资料来源:历年《陕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3.3陕西省劳动力变化趋势及劳动边际产量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陕西省的劳动力变化情况。到2002年底陕西省的劳动力人
数已经达到了1874万,其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就达到了1003万,如此巨大
的劳动力人数,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图3-5陕西省劳动力增长变化图
.,'
|●专’,,1 1 一■烨
·—r一{+系列】广
....—蠢掌p,r’ f一指数(系列1)广...-●●●-_ 一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990 t995 2000 2005
图3—5说明陕西省劳动力的总趋势呈现出指数增长趋势,而实际上从1979
年至]993年劳动力的增长呈现直线上升,从1994年开始劳动力增长的趋势有所
下降。
与上一节完全相同,我们对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也进行了计算,并画出了图3-6。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与资本的边际产出不同,劳动的边际产出就两种计算方法而
言,都可以得到劳动的边际产出近似为零的这样一个结果。而在对劳动力边际产
出计算算术平均值后我们发现,两种算法得到的平均值分别为一0.02152及
一0.02064。这说明陕西省增加最后一个劳动力并不会给产出带来上升,陕西省存
在着虚假就业的状况。
2



o
J阳

_


O


O
O
0
O
O
O
O
0
O 裟勰淼獬啪
2
l,5
1
0·5
0
—0 51
—1
一l·5
-2
图3-6劳动边际产出
[=丽L
^L二,方法2j
^ 八
资料来源:历年《陕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即: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驱动
的,而资本与劳动力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
3.4劳动生产力与资本生产力
在这里我们用产出与劳动力的比值(Y/L)与产出与资本的比值(v/K)来分
别表示劳动产出能力与资本产出能力。
图3—7资本及劳动的产出能力
I __-●—H●■'m_一“1‘’肾/
~一一一, /’
。,
。_r ⋯-膏,1
J^_。。。
●..●_.—_一+Y/L
—-_Y/K
资料来源:历年《陕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图3-7中能明显看出,实行改革开放后陕殛的资本产出能力在1988年以后
就开始在0,4左右波动,且波幅很小,而1993年以后就基本不变了,即陕西省的
资本产出能力不变·我们取1978年以来各年资本产出能力的平均值,这个值约为:
0,37856·考察劳动的产出能力,则发现劳动的产出能力呈指数趋势增长。如果结
5
5
4
5
3
5
2
5
l
5
0 嘶叭㈣吣蚴眦嘶叭吣。
合上一节劳动的边际产出为零这一结论,就可以推论: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完全
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3.5陕西省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对陕西省经济增长事实的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1)1978“2003年资本的边际产出不变;
(2)陕西省1978’2003年劳动的边际产出不变(但几乎为零):
(3)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资本产出比率不变,从而认为此后的情况也
是如此;
(4)劳动力无限供给;
(5)生产函数是C—D型的。
在以上5个假设中,假设(4)与假设(2)放在~起,显然基本符合“稻田
条件”。但,毕竟事实是劳动的平均边际产量不为零,假设(2)是由陕西经济增
长的特征分析得到的,假设(4)也是目前陕西省的事实。对于这一不符合“稻阳
条件”的问题,可能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其一中国是一种典型的两部门经
济,在农村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每年的劳动力增长量很大,但这些劳动力在
农村的边际产出可能的确为零(符合“稻田条件”)。但由于两部门的分割,及中
国现有技术条件所决定的资本与劳动的固定比例配比关系,使得工业领域投入的
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变,但劳动的边际产量很小。
由假设(5)有
y=,4K8∥ (3—8)
则资本的边际产出与劳动的边际产出分别为
望:“眉引∥
批(3-9)

~aY:删世a∥一l
aL。(3—10)
由假设(1)和(2),设资本的边际产出为a(常数),劳动的边际产出为b(常
数),则式(3—9)与式(3—10)就成为如下形式:
些:蒯K一∥:口
aK (3一11)
些:脚Kn∥~:b
砚。(3—12)
16
式(3-11)除以式(3-12),整理得:
b_L:旦缄上:旱曼K (3—13)
d a 扫a
这就是说在陕西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劳动与资本2-fM是按一个固定的比例搭配
的。劳动与资本按固定比例搭配表明生产函数是里昂惕夫型:
y=F(K,£)=min(a口K,石b£)
(3—14)
考虑到假设(4),即劳动力无限这一假设,则可以推出:导£>>旦K,这时
只有r:兰擘K的劳动力被使用,所以陕西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也就是说
陕西经济的增长是由资本决定的,陕西省的生产能力最终是由资本的大小决定的。
将式(3-13)代入(3—8)得:
~㈢9∥,(3-15)
再考虑假设(3),由之我们可以得出:Y/K=c,即资本的产出率不变,式中c
为一个常数,代表资本的生产能力。
Y=cK (3—16)
由式(3-15)和式(3—16)可得:
c=彳(詈鲁]4及g+芦=t(3-17)
式(3-17)证明,陕西的生产函数是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里昂惕夫式的AK生产
函数。陕西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是资本投入。
对于式(3-14),两边同除以L,并令Y/L=y,K/L=R,则有
y=min(詈七,参]=m;ne爿e,B, c。一,s,
式(3—18)中爿:一a,B:罢.由上述假设(4),在陕西有:k<尝兰或七<B/A,
口∥ IJ a
即资本被完全利用,所以有:
y2/(女)2Ak r 3-19)
由于假设(4),所以,陕西人均意义上的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如图3-8所示
7
斤∞
图3-8陕西人均意义上的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通过以上的推导证明,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陕西1978’2003年经济增长的模型
是由式(3-16)或式(3-19)表达的。所以我们根据经济数据,以式(3-16)作
为数理经济模型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r。cK.+Ⅳ, (3~20)
式中“r是一个随机误差项,具有如下性质:
E(u.)30 (3~21)
用Eveiws分析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按资本与产出估计的陕西省生产函数回归结果
曼:曼:竺竺!竺!!!!! !!:!!!!! 璺!!!塑!!翌!!竺!竺!:!!!!!!
Sum squared resid 9938.888 Schwarz criterion 8.909302
从上表.-fpA看到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远远大于显著性口=O.5时相对应的临界
值,同时判定系数r2等予0.99,说明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的99%的变异都可以用
资本来说明,因此二者是高度正相关的。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陕西省生产函数的估计方程为i
^ ^
y=0.410738×K
相应的我们可以看到
△Y=0.410738xAK (3一a)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以(3-19)作为陕西经济增长的数理经济模型,则可以
建立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
yt。爿庀t+甜。(3-22)
式(3—22)中的下标f代表年份,且E(u,)=0。同样用1978“20(33年陕西的经
济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由入均资本及人均产出估计的陕西省生产函数回归结果
这样,由表3—2我们可以得出陕西经济的里昂惕夫生产函数的估计方程为:
^
夕=0.405976×k
同样的,我们可以得到
ay=0.405976X Ak (3-b)
这样无论从式(3咀)还是从式(3-b)我们都可以看出,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是由
资本驱动的,而每增加一元的资本投入,就会增加约0.4元的产出。
这样我们就得出陕西省的生产函数为线性增长模型中的AK模型,也就是说陕西
省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完全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凸性增长模型也就为政府制定
增长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应当制定一些促进资本
积累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同时,陕西省的生产函数为AK函数也
9
过分强调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技术进步的作用,
而事实上,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已经得到了众多经验研究的证实。
这些都为陕西省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如何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4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4.1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概况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
自然界的部门成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成为第二产业,为生
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
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相同。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包括种植业、
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农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
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
的其他行业”。
下面我们来考察陕西省的产业结构演变状况。
图4—1陕西省三次产业产出比重图
k 车努糍——
、~、Ⅺ一^·√、J一-■.一k-.---4---黧㈣嗍J
~铂厂1 VV屯帆..丹梦妒p一一
.。—(氲J :::棚P晰h~....
1, 一,舻岬蝴■ .—’
1∞0 1960 1970 1980 1990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陕鹾统计年鉴2003))
22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
2’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杼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睡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
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_辱撩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崩三屏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
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_--M冼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暇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屯影l乜视业,卫生、体
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劈留缮谚t为社会公共需登服务的部门,包括图寡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酞、警察等+
20
7
6
5
4
3
2
l
n
n
n
a
Q
n
q
从图4~1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出在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自
1952年以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已经从1952年的65.4%降至1998年的8.5%,
而同时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第二产业产出
的份额从1952年的14.9%上升至1998年的67.3%,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3,
成为了陕匿省的支柱产业,这也意味着陕西省已经进入了钱纳里所定义的工业化
阶段。
而在这个工业化的过程中钱纳里等人总结出了工业化的标准模式,在这个标
准模式中工业化过程被分作了六个基准收入水平“,在钱纳里等人所做的实证分析
中可以看出,几乎在所有的例子中,工业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均为国内需求的变
动、中间使用的增加、比较优势的变化以及资本与劳动的再分配。具体表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食品需求的份额显著下降:同时伴随着投资和消费品需求
的增加,生产品、机械和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份额上升。而在整个结构转变时期,
国内总需求内中闻使用的平均份额也由33%舞至了45%,初级产品的中间使用量
逐步下降。部门之间相互购买的增加和制成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结合起来,导致
了制成品的中间需求迅速增长。而通过进口替代和制成品的出口扩张,发展中国
家改变了专门进行初级产品生产这一早期发展阶段的特征,劳动和资本自初级产
品生产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结合钱纳里等人所作出的这一工业化特征,我们
来看一看陕西省的具体情况。
首先,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1962年至2002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口都有所增
加,其中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幅最大,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55%,第二产业的
从业人员增幅较缓慢,达到3.74%,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增幅最慢,年均增长率
只有1%。因此,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来看,从图4-2我们可以看出,陕两
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从1962年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
重略有下降,从1962年的83.2%下降到2002年的53.5%,但始终占据着就业入口
的绝大多数;第二及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都有小幅的上升,其中第二产业就业
人口比重从1962年的8.77%增至2002年的16.5%,而第三产业已经从1962年的
8%增至2002年的30%。
更进一步的我们从产出结构来观察我省产业结构变动状况。观察图4—2我们
可以看到,从大的趋势来看,第一产业产出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自1952
年以来持续上升,1978年产出比重高达52%,其后一直维持在40%左右,第三产业
产出比重自1952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比较平稳,基本在20%左右,从80
24这里使用的是1970年荚元。
年代开始有大幅的上升,到1996年产出比重比较平稳,基本保持在40%左右。
图4—2陕西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结构
1-H◆~...●●L、.。.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一一一一一一..▲·—r
~一一_··憎HH-_,!!!!!iI目‘t··j—H·’‘-I一一一-··—HI·
⋯⋯⋯一⋯
196fl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拒2005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陕西统计年鉴2003))
图4-3陕西省产业增长率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陕西统计年鉴2009))
结合图4—3以及陕西省历史发展资料,我们可以将陕西省的产业发展分为两
1
9
8
7
6
5
4
3
2
l
0
0
0
0
0
O
O
0
0
O
个阶段。以1972年为界,可以看出在1972年之前,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各
产业增长率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而1972年之后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平稳的趋势,
丽根据陕西省以至全国的经济政策,我们把这一分界点划至1976年可以更好的波
明陕西省的产业发展状况。
表4一l为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表,我们分别从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
比重以及以不变价格表示的三次产业产出,同时又分时间段计算了三次产业的产
出比重和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
表4—1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表
产出结构(当年价格)% 产出(1952年价格)单位:亿元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
1952 65.4 14.9 19.7 12.85 8.4 1.92 2.53 85
i960 32.9 44.8 22’3 32.】9 JO.23 18.14 8,24 206.38
1970 40.3 43.6 16.1 43.07 14.55 26.96 7.17 220,24
1975 36.6 46 17.4 58.45 16.27 40.96 10.25 260.44
t980 30 50.3 19.7 82.03 19.34 58.98 17.9 347.06
1990 26.1 38.9 35 212.82 33|38 151.53 75,1 3 786.59
2000 16.8 44.1 39.I 507.28 50.14 470.73 167.75 1750.75
2002 14。9 45,5 39,6 607.1l 53.55 580.4l 203.34 2076.2I
平均数年均增长率
1952-1960 54 24.7 2I.3 12.16 2.50 32.41 15.90 11.73
1961.1970 45.5 33 21.5 8。06 5.50 14.06 1.57 5.64
197l-1975 37.3 45.5 17.2 3.48 0.86 4.64 5.2】0.66
1976.1980 33.4 48.4 18.2 9.51 4.38 lf.22 13.27 8.46
1981.1985 32.8 44.4 22.8 12.59 4.83 t4.82 20,02 1lT38
1986-1990 26.7 41.9 3】,4 9.19 4.7l 9.72 12.17 7.19
199卜1995 23.2 40.9 35.9 9.72 3.58 13.15 9.70 9.3l
1996-2000 19.8 41.6 38.6 8.93 2.64 11.17 9.30 8.13
2001.2002 15.2 44.9 39.9 9.69 4.20 12,20 9.20 9.30
1952-2002 35.8 38,7 25.5 8.02 3.77 12.10 9.17 6.60
1952.1975 46.4 33.3 20.3 6.8l 2.92 14.23 6,27 4,99
1976-2002 26.3 43.5 30.2 9.52 4.69 10.99 11.92 8.4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陕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4.2建国初期(1952年-1975年)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相当的薄弱,经
济状况较解放前没有较大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
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上实施了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以中央集权控制的计
划经济体制为背景,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方式推行重
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集中体现在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包括钢铁、
煤炭、汽车、飞机、船舶、机床、水泥、电力等现代工业部门在内的较完整的工
业体系”,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陕西省的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6.64%,人
均产出也达到了5.25%,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增长率达到最高,为13.65%,
第三产业为6.04%,增长幅度最慢的为第一产业2.74%,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年平
均增长率都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这样,陕西省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第
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65.4:14.9:19.7变
为了1975年的36.6:46:17.4,第二产业由占国民产出的第三位变为占到国民
产出的几乎一半,第二产业已经成为国民产出中的主力,而第一产业退居二线。
这一时间段,也是整个中国产业发展最为坎坷和最为挫折的一段时间,陕西
省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稳,经济增长呈现出很大的波动。这期间国内发生的“三
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事件都对陕西省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具体来看,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高的,1952
至1960年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以GBP的增长率来表示,年均增幅达到了
12.16%。而从1953年开始陕西省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一时期陕西省作
为重点建设地之一,占到了当时苏联援建项目156项的15.4%,居全国第二,同
时中央政府、国家有关部局、陕西地方政府也在陕西省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00余
项,并从上海、武汉、东北抽调技术人员支援陕西,无论从人员还是技术上都为
陕西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也是陕西经济建设史上发展最快最
好的时期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1952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是相当的大的,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
的六成以上都是第一产业的产出。而事实上在整个五十年代,农业所占的比重都
是相当大的,平均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4%。而同一时期我
们看到虽然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大,但是其年增长率很低,平均只有2.50%,
第二和第三产业这时蓬勃发展,年均增长率都要高于同期Gi)P12.16%的增长率,
其中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率更高达32.41%。与此同时,陕西省的人均GDP也有了
大幅度的提高,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73%。
由于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炼钢铁时期及反右倾斗争.这使得国民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进入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陕西省遭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尽管从1962年起逐渐开始调整,如大幅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第一产业的比重仍大幅下降,1960年第一产业比重与
1952年相比下降幅度达NT 50%,只占到了GDP的32.9%,整个六十年代的平均
值也下降到了45.5%,GDP及第二、第三产业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
也都有了大幅的下降,其中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57%。
进入七十年代,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政治事件之后,陕西省以至全
国的经济状况都有所影响,第一、第二产业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有了
大幅度的下降,只有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与六十年代相比较有所上升。在1971年至
1975年期间,第一产业比重较六十年代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在这一期间以4.64%
的年均增长率,已经取代了第一产业成为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中产出最大的产业,
第三产业在这期间也以5.21%的年均增长率,扭转了了六十年代增长缓慢的局面,
但其平均比重仍然只有GDP的17.2%。这样第二、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以高于
同期的GDP年平均增长率,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五五计划”之前的陕西省乃至整个中国的工
业化是一种由政府计划推动的内向型工业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种工业
化道路并不符合国际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经验,而是基于一种战略性考虑,
通过建立重型制造业基础,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外依赖性,尽快实现对发达国家的
经济赶超。这种工业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首先,这种工业化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由政府迅速推进工业化的。
1952年开始工业化时,陕西省的人均GDP只有85元人民币,按当时的平均汇率
换算大体相当于36美元,陕西以及整个中国的工业化正是在这种人均收入水平很
低的情况下开始的,工业比重的迅速上升甚至几乎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失去了
联系。到1975年,陕西的人均GDP也只有260元人民币。远低于钱纳里一般模式
中进入工业化第一阶段的人均收入水平280美元。而这一年陕西工业在GDP中的
比重由1952年的13.2%上升到1975年的38.8%,提高了25.6个百分点,成为GDP
结构中比重最大的产业。
其次,这种工业化是在市场化落后的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工
业化开始时市场化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
阶段的演进,市场化继续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以低于工业化率的速度迅速上升。
而陕西省在工业化起点是市场化程度和第三产业比重都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工业
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化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逐步提高。
1952年至1975年间,GDP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但是第三产业的比
重却有所下降,从1952年的19.7%下降到17.496,降低了2.3个百分点,市场化
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状况,导致了这一阶段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
比重偏高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结构偏差。
4.3“五五”计划至今(1976年一2002年)
1976年国家开始实行第五个“五年计划”,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
召开,这次全会的召开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这次全会上,确立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为全国工作的中心,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此中国的经济开启了
新的篇章,步入了正轨,陕西省的经济状况及产业状况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976
年至2002年间陕西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52%,而在农业连年
丰产丰收的局面之下,在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开放的经济也逐渐唤醒了人
们对于服务的需求,这一时期的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92%,第二产业达
到了10.99%,而第一产业为4.68%,在飞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下人均产出也比改革
之前有了大幅的提高,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47%。
“五五时期”:1976年至1980年是陕西省实行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在这
一时期人民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较快地恢复和发展了生产,GDP、三次产业以及
人均GDP的增长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GDP年
均增长率更高达9.51%,与“四五时期”相比较,三次产业的分布也更加趋于合
理,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2.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上升了一个百分点。
“六五时期”:在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积极推行经济
体制改革的方针指导下,Gg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5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
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五年,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更高达20.02个百分点,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平均占到了22.8%,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均GDP上升最快的时
期。
“七五时期”:由于在这一时期经济中出现了比例失调、通货膨胀以及1989
年政治风波之后的疲软,陕西省经济出现了滑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滑至
9.19个百分点,但第二及第三产业仍保持着比同期6DP较高的增长率,使得这一
时期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平均达到了31.4%。
“八五时期”:1991年至1995年间,由于遭遇了罕见的特大干旱,第一产业
的增长率下降至3.58%,第一产业产出比重继续下降,而这一时期第三产业产出
比重与“七五时期”相比较上升了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人民生活和国内生
产总值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
“九五时期”:1995年至2000年,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导下,囤民经济继
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并逐渐稳定下来。第一产业增长率继续下降,在产出中
也只占到了19.8%,第二及第三产业也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1.17%
和9.3%,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也逐渐向第二产业靠拢,二元经济的状况逐渐得到
了改善。
纵观这一时期,首先,工业已经丌始确立起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工业占国
民经济的比重更是远远超过农业。1980年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GDP的44.7%,
高于第一产业14.7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25个百分点。
其次,从统计数据上分析,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由工业和服务业共
同推进的。
虽然“八五计划”之前,第三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份额与第二产业相比较
小,增长速度却大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经济结构中心就
应该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较小是因为在1978年之前中央计划体制可
以的压制第三产业的发展,以牺牲居民的消费来支撑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受压抑的服务需求得到了释放,必然会造成第三产业的增长率高于
第二产业的增长。造成第三产业份额小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与低
下的劳动生产率。制造业较低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市的人均占有的财富较少,
难以促成对服务业的较大需求,第三产业也就自然不能占有国民生产总值的较大
比例。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越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对服务业的需求就越大。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高水平的第二产业的基础之上的。
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即执行“八五计划”至今,陕西省的第二产业取得了
显著的发展。第二产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51.53亿元增长到了
2002年的58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 1.84%,航天、电子等一大批
技术装备和产品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瞩目的成绩是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
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并充分显示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头作用。
这样从陕西省的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来看,陕西省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的第
一阶段。
4.4陕西省三次产业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
我们用产业产出比例与该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的比值作为该产业的结构效益指
数,显然这个指数越大表明该产业的结构效益越好。这样我们做出图5-1,从图
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陕西省的第一产业的结构效益是相当差的, 而且自1962年
以来基本保持不变。而第二产业自1962年至1998年,除去1968年,1990年及
1991年之外,第二产业的结构效益始终比第三及第一产业高,而这也正是我国以
牺牲农业来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结果。
图5-I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效益
l ▲
【^ } · +第二产业
I/V 1\f\.一. +第三产业1州\—艮⋯y\弋+第一产业
-,—’
、■一L.-.▲一一一.,.一/ 一、.—._I-,~.
1-●
●h●.·▲..·k一..... . . . - 一一一⋯-lr_1一⋯一一●●●●●●●●●●●●●▲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陕西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而更进一步的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率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看
出在改革开放前后三次产业的增长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是不同的。如表
5一l所示,我们可以得N----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这里我们用G表示
经济增长,G。、G,、g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根据第四章
我们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阶段划分,对1952年至1975年的数据,通过回归分
表5—1 1952—1975年GDP增长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率回归分析
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t统计量还是校正后的判定系数R2都非常好,Dw
统计量也表明序列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三次产业增长
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回归方程:Gr=O.52G。+0.3lG,+O.06G。这样,在这一
时问段,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是相当大的,第一产业增长率每增长1%,GDP就
会被拉动0.5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每增长1%,GDP相应的增长0.306个百分点;
而第三产业每增长1%,国民经济增长率只会增长0.06个百分点,显然在这一时
期,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而由于第三产业产出的
绝对值和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比较小,因此它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相当小的。
而在对1976年至200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又会发现,在解决了人民群
众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国门大开之后,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没有改
革开放之前那么有力了,通过表5—2,我们可以看到,G,=o.26G.+o.5lG,+O.2lG,
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第一产业每增长1%,GDP只楣应的增长0.26个百分点;贡
献最大的已经变成第二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O.51个百分点,作用是相当
大的;而对于我省来说,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很大的
提高,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0.21个百分点,但在三次产业
中仍旧位居第三,仅次于第一产业。
表5—2 1978—1998年GDP增长率与三次产业增长率回归分板
4.5陕西省资本形成能力
西部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资金形成能力不足的约束。首先,政府对西部的投入
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陕西的自身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地方政府财政
投入不足。由于受GDP、人均收入、财政收入水平的制约,陕西的资本自我积累
率很低。而由于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十分拮据,致使不可
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6392元,然而陕西省只有
3834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也远远低于东
部地区。在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向东部倾斜的投资政策影响下,国家一度对西部投
资很少。20世纪80年代,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投放在东部地区的大约为
西部地区的3倍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开发浦东的重大决策和背景之下,
中央政府投资更多的流向了长江流域,而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始终未能得到改善,
1998年。陕西省的基本建设投资只占到了全国的2.04%。
其次,陕西自身吸引外部资金的能力弱。通过吸引区与外部资金的流入是获取
硬部大开发资金的重要渠道。但由于资金收益率低以及投资环境不佳等原因,与
中东部其他省份相比,陕西省以及整个西部的吸引外部资金的能力较弱,2000年,
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多的西部省份之一,陕西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只占到了
全国的0。71%。不仅如此,陕西以及西部还出现了资金外流现象:一是银行资盒
以贷款和拆借方式流向东部,证券交易的部分交易资金和部分保证金流向东部:
二是西部从东部高价购买加工制成品而流失了大量资金。
第三,陕西省经济间接融资能力较弱,影响了谣部大开发的资本形成。以银行
为主的信贷融资,是我国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主要银行
机构总部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东部地区的金融机
构和体系就较为完善,金融市场较为发达,资金在东部形成了较好的聚集效应。
而由于国有银行的“双大”、“双优”、“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信贷战略,使得陕
西县级经济中因其它中小金融机构缺位而出现金融网络减少的现象,就进一步造
成陕西间接融资体系的不健全,使得西部大开发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
能力大大削弱。
最后,陕西的直接融资机制发展缓慢。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是我国目前直
接融资市场的主要场所,他们均在东部。这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形成了极强
的区域资金聚集效应,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但是从我
国股票市场来看,截至2002年陕西省上市公司总数只占到了全国的1.99%,而且
上市公司资产规模都较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从1999年起的经营业绩又
一直在下滑,陕西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有限性可见一斑。
5提高陕西经济增长率的政策建议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驱动的,而在投入型
经济增长模式中,要保持高速增长,必须快速丽大量地投入各种生产要素,丽幽
于经济效益较低,过多的投资会引起需求过度,从而导致需求过度型短缺与通货
膨胀,因此正如钱纳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在部
门资源增益率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结构变化就成为说明增长率和增长模式的
重要因素。一方面,如果这种结构转变的步子太慢,或者其管理效率不高,那么,
它可能阻碍增长;另一方面,如果它改善了资源配置,它就可以促进增长。市场
力量倾向于使经济系统向均衡方向运动,但是。系统的稳定性和调整的高额成本
减弱了这种力量。这种力量还受外部事件、不平衡的生产率增长甚至政府政策的
冲击。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陕西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指数增长,经济
增长率在改革开放后也一直比较高,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经济增长率比较
稳定,一直维持在每年百分之九左右。但是一个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不
仅是生产总量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改进,使之走向合理化、
高度化的过程。而通过以上对陕西省生产函数及产业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陕西省第一产业的结构效益相当的差,而二、三产业的结构效益也在不断下滑。
而从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推动力来看,改革开放之前,第一产业的推动力
是相当大的,而改革开放之后,第二产业的推动力开始显现出来。再来看陕西省
的第三产业,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总产出不断增加,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
增加的情况之下,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一直都超过同期GDP的增长率。
面对陕西省当前的产业结构,应如何改变产业结构以促进和提高经济增长率
昵?根据以上我们所建立的陕西省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不
同影响力和三次产业的资本形成状况,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5.1完善产业结构
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论,从三次产业产出结构来看,陕西省目前正处在
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发展制造业仍是主导方向。
首先,陕西省的资本形成能力较弱,在这样的资本约束之下,作为一个以资本
驱动经济发展的省份,又应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呢?需要
说明的是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不能像第三、第四章那样进行定量的分析,这早
我们只能进行定性的分丰斤。
对于第二产业,我们运用区位商指标(指某地区某行业增加值占全国该行业比
重/浚地区,该行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也成为比较优势,凡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均
被视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可以发现陕西省就第二产业而言,金属矿采业、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成品行业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而这种资源、
能源企业产业加工料较短,技术附加值低,产品受国家价格管制与市场过剩因素
的双重积压,就使得企业的利润率明显偏低。这样,虽然从以上的回归分析中我
们看到增加第二产业的增长幅度能够更大的影响到经济增长,但是考虑到陕西的
经济增长是由资本驱动型的,因此,如果将资金继续投入到这一类资源、能源企
业,由于其利润率偏低,资本积累率也必然会随之降低,因此,将资金投入到这
一类型企业中去是不经济的。同时这种依靠高投入、高耗能、高资本积累所带动
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已经给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
效应,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采取这样的增长模式,产值上去了,人民
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者“倾
销”的恶名,产生的利润却很少。目前陕西的政府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居
全国第2位,研究开发人员数和每万人发表的国内论文数均居全国前列,因此,
以陕西省在科技力量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
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样的具有高效的资本产出比的行业更能体现出第二产业对经
济增长的较大的影响力。片面追求重型化和高产值的结果必然会出现资源严重短
缺、环境急剧恶化、就业矛盾尖锐的状况,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在工业化
过程中,如果单纯的发展陕西原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即能源、资源加工型产业,
简单的提高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率,只会出现经济粗放增长的局面,因此,培养新
的优势企业,在西部形成新的产业蔟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更好的发挥第
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
其次,通过4.4节的两次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作用已经由原来的0.06变化至0.21,这说明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
的拉动和影响作用还有发展空间,而第一产业虽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容忽
视,但是由于农产品的消费弹性较小,在我省农产品已广泛采用高产优良品种的
今天,继续发展农业虽然仍然可以大堰度的拉动经济增长率和提高产出,但是它
的发展空间已经显然没有第二和第三产业那么巨大了。因此,合理适度的发展第
三产业,建立与占据陕西省国民产出巨大份额的第二产业相关联的流通、服务业,
不仅可阻解决和转移第一产业富余人口,促进工业化过程的深化,还可以大幅的
拉动经济增长率。而据信息产业部门测算,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产出比高达l:5,
这样,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推动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第三产业内部,对不同类型服务业应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5。以就业为目标
的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但需求增长较为缓慢。主要是通过放松管制,
降低税费,规范服务标准和管理,鼓励服务需求的社会化、企业化,以吸纳更多
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流动人口的用工条件、户籍管
理、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等。以升级为目标的服务业需求增长较快,需重点发展,
应加快对内开放垄断性行业,放开金融、电信、交通、教育、旅游等行业的进入
限制,规范服务,允许有实力的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同时由于企业信用较差,
分工的发展往往被交易成本过高而抵消,反过来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
鉴于此,要加快信用体系及其相关法规建设。
但是在信息化以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陕西省的科研开
发力量虽然名列前茅,但是每百万元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产值却居于全国下
游水平,因此,在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陕西省应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提高产业效益以促进工业化。同时要充
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利用政府力薰造成产业聚集,创
造一个全新的产业蔟群,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西安抟国家
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了这一优势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这里投资、建厂、创业。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光机电一
体化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在这
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资金、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
利用。因此,发挥陕西省的科技优势,形成新的“增长极”以拉动经济增长是更
加合理有效的方式。
最后,在第一产业内部,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尽管陕西省的林业、牧业和
渔业的增长率与农业相比较增幅是相当大的,但在整个第~产业的产出中的绝对
数额仍然是非常少的。而根据陕西省目前的资源状况,加强林业和牧业是可行的,
同时引导农民从事与农、林、牧业和渔业相关的服务业也是提高第一产业机构效
益的出路之一,而由于第一产业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较强大的拉动力,这样也可
以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从微观方面来看,国有企业在陕西企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然
而整体素质却并不高,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应逐步让国有企业从
25。F岳平,“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约势及政莆建议,宏观经挤研究。2004,3。22.26
33
一些行业中退出来,2003年陕西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单位占到全
部投资的55。8%,然而资本存量越大,国有企业转型的成本就会越高,因此,为
提高利润率和资本积累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对陕西这样一个资本驱动型
的省份和资本形成能力较弱的西部省份,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能提高产出的
部门和产业中应该是当前提高经济增长率最有效的办法了。
5.2改变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正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分析的那样,陕西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驱动,
经济效益不高,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陕西省甚至以至全国,资本要素投入
在各要素贡献率中所占有的比熏都是相当高的,而综合要素生产率在各要素贡献
率中所占比重均明显偏低。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讲,陕西省以至整个
中国的经济增长都是依靠物质投入增加支持的数量型和粗放型的增长。
就劳动力结构来看。首先,改革后第一产业慢慢不再占据国民产出的大部分,
然而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却始终是位居三次产业之首,1998年第~产业产出
比重为20.5%,然而其从业人员比重却达到了59%,结构效益在三次产业中是最差
的。在我国当前农业产出大幅增收的情况之下,第~产业尤其是农业的从韭人口
应该相应的减下来,因此合理劳动力结构引导农业人口转移产业方向应该是第~
步。
正如罗浩”在《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性粘连》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
东部地区由于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使得雇主可以降低劳动力
成本,造成外来劳动力工资的增长缓慢,两出于实际工资成本增长缓馒使得外商
投资依然局限在东部,造成了我国整体上产业区域性粘连,西部地区在西部大丌
发的政策之下,仍然没有实现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西部和中部地区转移的
预期目的,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繁荣是解决农村乘4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
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样,在产业区域性粘连的大趋势之下,如何有效的在三
次产业之间调整陕西省的劳动力结构昵?
在农村有大量的赋闲劳动力,而东部地区的实际工资又越来越缺乏吸引力的
情况之下,陕西省以至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有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使得
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参与到当地的制造、监及第三产业的生产建设中。
不光如此,由于资本所具有的由劳动短缺地区流向劳动充裕地区的特点,大量的
低成本劳动力又会吸引到大规模的投资,对于陕西省这样一个资本驱动型地区来
说,资金就意味着大量的产出,因此改变劳动力结构,吸引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
“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性粘连.中同工业经济,2003,4
34
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是有效的提高产出和经济增长率的办法。
而劳动力结构问题在城镇就突出的表现在如何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转变从业观念是重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但
是服务业的从业缺I:1却仍然很大,这样就产生了一方面第三产业有很大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却苦于就业,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转变就业关键是很重要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陕西省将会逐渐改变资本作为唯一驱动力的状况,
劳动和资本,尤其是科技力量将会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因此,提高劳动力素
质,用科技来增强劳动力也是一方面。陕西省的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j}|j
有2000多个科研单位,其中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国家、部属和重点院校的科研单
位898个,处于国家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5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lO个,成人
高校30所,军事院校1 1所。又拥有西安及宝鸡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丌发区
以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省应发挥出这些优势,提高劳动力素质,
使劳动这一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3加强对外贸易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还应重视对外贸易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增长率方
面的作用。工业化过程和结构转交联系在一起,绝不仅限于制造业在总产出中比
重的简单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最终需求结构、国际贸易和中间投入
使用等方面的变化都起作用。战后,国际贸易对准工业国相当重要,那些选择并
能够采取开放发展战略一以制造业产品出口为基础一的国家和那些采取内向型发展
战略的国家相比,增长更快并且结构转变率更高,这些国家实绩的改善,是和国
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两种不同作用相关的。
在出口方面,贸易使一个国家的生产得以专业化,进而超越那些有有限的国
内需求所强加的限制,扩大一些特殊部门的生产。反过来,制造业出口的扩张也
能促使规模经济和由此而来的更迅速的工业化。所以,出口使那些采取开放发展
战略的国家和那些采取内向战略的国家相比。取得了更快的结构转变。
在进口方面,也有同样重要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外汇利用的增加一无论通过什
么来源一是一个国家能够进口中间产品和资本物品。在发展早期,要在国内生产这
些中间产品和资本物品,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难的。工业化必须利用日益增
加的“现代”的中间投入,但通过进口比仅仅通过扩大国内生产能够更快的取得
这些中间收入。因此,和那些采取内向型战略的国家相比,采取开放发展战略的
国家可以更快的改变他们的投入一产出结构”。
而我国学者范柏乃/王益兵”在对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口总额进行回归分
析后,也得出了进口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我斟
通过进口不但引进了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还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经济集约化
程度,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在第四章中曾经提到的,陕西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只
占到全国的0.71%,这样吸引外商投资,加强陕西省的资本形成能力,也可以直
接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对于陕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加强对外贸易,发展第三产业,提高陕西省的
国际竞争能力,发挥对外贸易在陕西省的经济增长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
在深化改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中应该注意的。
扑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范柏乃.王葫兵,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4,4。8-13
36
结论
本文在分析大量翔实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经济增长状况和三次
产业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了陕西省的工业化过程是在入均收入
很低、市场化落后的条件下由政府推进的工业化,因此在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必须合理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由于陕西省的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基本不变,而其中劳动的边际产出基本
为零,在综合考察了劳动和资本的产出能力之后发现,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完全
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这样就做出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驱动这一假设。而
在进行了统计回归之后,得出了陕西省的生产函数是AK函数,而其经济增长也确
实是由资本驱动的,并且在资本存量每增加一元时,国民产出就增长0.4元。
另一方面,陕西省的三次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第
二、第三产业的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在陕西省资本形成能力较差,两经济增长又是依靠资本驱动的情况之
下,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显得愈加重要了。丽陕西省的三次产业的产出效益很不
乐观,尤其是第一产业,因此,提高产出效益,加快陕西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是陕
西省工业化过程中必须要处理的问题。第一产业的投入见效快,对经济增长率的
拉动作用很明显,但是其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同时根据钱纳里的产业结构理论,
陕西省乃至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将会越来越
大。因此,在现时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明显显现出来的情况之下,
陕西省应该利用其特有的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借助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大力
发展第三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同时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高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由于时间有限,数据来源只能依靠公开公布的历年统计年鉴,缺少三次产业
分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只能定性的指出为加快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步伐,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但是无法应用里昂提夫的“快车道”
理论建立相应的模型,定量的指出陕西省的三次产业的在现阶段的最佳比例关系,
为产业结构升级指出确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0月.
w.阿瑟,刘易颊,《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11月.
朱勇,《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
海韦尔.G.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弓l》,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
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1999年9月.
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年7月.
曾五一,《总供需平衡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11月,
范柏乃,王益兵,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2004,4,8-13.
张东辉,论治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东岳论丛,1997,3.
刘风梧,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作用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探索,1997,2.
石良平,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上海经济研究,1997,3.
王裕国,居民消费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财经科学,1996,1.
张旭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亚太经济,2000,3.
杨风林,高山纾,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经济学家,1997,1.
陈昌兵,徐海燕,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2001,6,
丁霄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农村观察,2001,2.
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经济研究,2001,1.
梁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00,7.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转轨的特征,经济研究,2002,6。
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
王岳平,“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
2004,3,22—26.
沈坤荣,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与通货膨胀,经济学家,1996,1.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2,8.
胡晓鹏,中国产业结构地带差异的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2,9,28.31.
●,
,,,,,
,,
∞U∞∞钾习研
刁引观伽玎

孔q习
n口
p
p
p№p
降p
n
n
U
U
n
U
n
U
n
n口口
p
口p瞄
汪前元,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和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天滓社会科学,
2002,6,72—77.
党耀国,刘思锋,陈可嘉,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现
代经济探讨,2003,8,10—12,
陈安平,地区差异与产业结构:中国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3,12,31.34.
周炼石,政策性计划;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3,4,1 t3-123.
何自力,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产业结构调整,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
2,5-10.
刘元春,朱戎,中国工业制度体系变迁、市场结构与工业经济增长——计量
与实证研究,经济学动态,2003,4,9-12.
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性粘连,中国工业经济,2003,4.


郾∞



致谢
随着这篇论文的完成,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
即将结束,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学院为我们精心设计和提供的教学课程,感谢各
位老师为此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安立仁和张毅老师在论文的
选题、审稿、定稿所倾注的大量精力以及我的同学裴旭东、蓝春娣对论文的诚恳
意见与建议。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予了我学习和生活中的巨大支持,并一直
是我学习的主要力量源泉1
40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马秦龙,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4,2.
[2]马秦龙,姜龙梅,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聚集,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2,
【3】马秦龙,姜龙梅,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
报(社科版),已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