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452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西南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走向市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姓名:何国平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刘诗白
20050401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公社的终结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
核心的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与不断完善,我国农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
济获得了快速发展。适应农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
业流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开始改制转型,各种新生的农业
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大量涌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如第8章将
要详述的)外部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内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农
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总体改革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在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还远不能满足农户
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理论界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进行了一些
的研究,并取得了~些的成果,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发展还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以至于对农业流通合作的
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本文拟在充分吸收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发掘现有历史与统计资
料的价值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相结合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包括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制度环境(政府作用与文化
环境)、内部制度约束及其价值和原则的辨证性、发展模式与组织形
式的多元性等作一系统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推进我国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路。
本文除导论外,循着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国外到国
内的逻辑顺序,分理论分析、国外模式、国内的发展三个部分展开,
共八章。
导论,即引论,包括提出问题、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选择、基本框
架及主要观点。
第一部分即第2、3章,理论分析。在这一部分,文章循着从一
般(合作社组织)到特殊(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逻辑顺序展开。
第2章,合作社组织基本理论。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合作社组织诸
理论流派及其新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分析了
合作社组织的性质(包括合作社组织的定义、价值和原则)及形式。
关于合作社组织的定义,文章首先指出:由于合作社组织的多样性、
合作社思想的多元化,人们很难达成共识,目前相对认同的、也是最
权威的定义是“95·宣言”∞的定义。然后根据这一定义分析了合作
社组织的基本特点,得出了以下结论:合作社组织是一种企业组织,
其制度特征是人们自愿联合、联合所有和民主控制;其经营的主要目
的是满足成员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要。
关于合作社组织的价值和原则,文章着重介绍或分析了“95·宣
言”对价值的最新概括、原则的历史变迁及其与合作运动的关系,揭
示了合作社组织的价值和原则的辨证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合作社组织
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强调了对待合作社组织价值和原则的科学态度一
~在合作运动中坚持和发展合作社组织的价值和原则——以及坚持
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走符合自己特点(自身特定的经济、政治、
文化环境和需要)的发展道路这一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增进对合作社组织性质的理解,文章接下来还对合作社组织与
~般的商业性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作了比较,指出:合作社组织是一
种企业组织,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严格的集中
化管理、经营性、追求效率、效益),但由其特殊的价值和制度安排
决定,又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企业;合作社组织具有集体经济的性质,
但又与不同于一般的集体经济组织,与一般的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显
、著的差异。人合、联合所有、民主控制、盈余主要按交易量分配、以
.为社员服务为主要目的是合作社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组
织最根本的标志。
关于合作社组织的组织形式,文章指出,由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
的、不断发展的决定,合作社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的。
。t995年9月在曼彻斯特举行的“国际台作社联盟100刷年代表人会”通过的“关于台作杜特缸的宣言”.
2
文章还从组织领域、组建方式、组织体系几个方面对合作社组织的具
体形式进行了划分。
第3章,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一个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产生
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实现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谋求市场均
衡)、持续成长并广泛发展内因(组织优势)、制度环境(政府作用、
合作文化)等内容。
关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文章从农业
商品经济出发,用两节的篇幅分别从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市场均
衡和市场竞争效率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细致而完整的解释,得出了
以下结论:①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
的产物,随着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或
家庭农场)继续兼营农业流通活动规模不经济时,当他们组织起来与
工商企业抗衡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追求效用的他们就会选择
合作。②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和目的是:实
现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以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与
从事农业流通的工商企业抗衡,谋求市场力量均衡,以获得好的农用
物品和农产品价格,并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关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持续成长并广泛发展的内因,文章从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及其好处出发,从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社区性
集体经济组织的比较中揭示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效率高是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优势所在,是其能持续成长并广泛发展的内在原
因。
关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政
府作用和合作文化两个方面。关于政府作用,文章首先从历史经验的
角度提出:一方面,政府控制、干预合作社组织不利于其发展;另一
方面,没有政府的支持,合作社组织就不能广泛、健康发展。然后,
从合作社组织的性质,从政府控制、干预与合作社组织及其管理人员
及职工、社员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两个维度批评了政府对合作社组织的
控制和过度干预、包办,说明了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不利于合作社组
织发展;从合作社组织性质、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在合作社
组织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教育、培训;立法支持、规范;适当的政策
支持)。
关于合作文化,文章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焦度对其进行了详尽
的探讨。文章首先给出合作文化的定义,指出其功用,然后着重分析
了合作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习惯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个非
常重要的结论,即: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要从塑造相应的以意
识形态、习惯为中心的文化环境开始,协调推进文化演变和组织发展。
最后对国内外推进合作文化发展、建立适合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
展的文化环境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第二部分即第4章,国外实践。这一部分在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
基础上,首先提出国外农业流通领域合作运动(按农户经营规模、组
织形式等特点)可划分为三种发展模式,即:以农户中等经营规模为
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欧洲模式;以大规模的家庭农场为基础,
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美洲、大洋洲模式;以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为基
础,以社区性、综合性农协为主体的亚洲模式。然后对三种模式之代
表——法国、美国、日本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变迁及其特点
(农户经营规模、组织形式、社间联合与合作、立法、理论色彩、商
业化倾向、开始的部门、与政府的关系、制度来源、组织体系等方面
的特点)进行了细致考察。接下来概括、分析了国外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发展趋势(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加快发展、公司化倾向加强、独
立化程度越来越高)。最后,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国外农业流通领域
合作组织的制度选择、共同特征,对第一部分提出的理论予以实证,
并为中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提供借鉴。
第三部分,国内的发展,即第5至8章,着重考察市场经济条件
下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5章,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历史与复兴。这一章首先
对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变迁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农村改革与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增长趋缓,且不稳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加入WTO后激
烈的国际竞争)出发,分析了农村改革以来我黼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
织复兴与发展的前提、动因及其意义。复兴与发展的前提是:家庭承
包经营;农她商品经济、青场经济快速发展。簸兴与发展麴基本动因
藏是这一系捌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复兴
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复必与发展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农业
现代化、国鼯化发展具稳重要的意义,是格浃这一系列掰黪矛盾和问
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6章,供销合作社改革,系统地分析了其改革背景、改革的进
稷与绩效、改革与发展麴基本趋势~“民办化”与经营戆理体制市
场化,得出了供销合作社改革进展遐缓这一基本结论;分析了进展迟
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民办化”与经营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路
径、模式;并针对提裹的鼹经、模式,给出了典型案例分据。
第7章,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俸组织,系统地考察了其类型、运
行机制;从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谢效解决农业生产领域
翻滚通领域嚣个效率的缝合)、农瑟增收、接动农业产照纯发震、增
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发展阶段五个方面分析了其发展绩效,指出目前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我国农业、
农村经济发袋中鹃箨趱遥十分有限;最后绘是了典型寨铡分辑。
第8章,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发
展思路。文奄在第5、6、7章分析的基础上,酋先概括、分析了当前
我懑农鲎漉遵领域会终缀织发震鲶主要障碍,鞠:夕}部缺乏窍剩的制
度环境(不利的文化环境;缺乏立法支持、蕊范;缺乏适滏的政策支
持;政府干预与控制)、内部缺乏肖效的制度约束。然后,针对主要
障器霉,结合黧舔、嚣内经验,提出发震思路。文章提出的发炭愚路是:
改革传统的与发展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并举:创造良好的制
度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芽弱法制、政策环境);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
薄英市场竞争力,促进缀织持续成长。
与国内外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缀织的现裔研究相比,本文有那些
创新之处昵?
l、在选题方蚕,本文赞对謦两对农翌流邋领域合佟缝织莰乏专
门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作用这一现实选择了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为其研究对象。
2、在分析工具方面,国内外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组织的
研究可归为两类,一类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工具;一类主要以
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工具。本文试图从三者相
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3、在内容和观点方面,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
(1)把坚持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走符合自己特点(自身
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需要)的发展道路明确为合作社组织
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立足于农业商品经济(社会经济关
系)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及其二者的互动,
政府、文化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重要影响作用(各种制度的互
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内部制度安排,提出了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的一个分析框架(可以说,这是本文最大的创新)。这一分析
框架包括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实现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
谋求市场均衡)、持续成长并广泛发展内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效
率高)、制度环境(政府作用、合作文化)等内容。
(3)从本质上把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界定为从事独立生产的
农户(或家庭农场)为实现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并与从事农
业流通活动的工商企业抗衡而在农业流通环节上组建的合作社组织。
这一界定准确地揭示了其丰富内涵。而现有研究一般仅从外延上对此
作出解释,如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
品加工、销售等的合作社组织。
(4)从合作社组织的性质,从政府控制、干预与合作社组织及
其管理人员及职工、社员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两个维度批评了政府对农
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控制和过度干预、包办,说明了政府控制和过
度干预不利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而现有研究一般仅从合作
社组织性质的维度对政府控制、干预进行批评。
(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正式将文化纳入合作社组织研究,
并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要从
塑造相应的以意识形态、习惯为中心的文化环境开始,协调推进文化
演变和组织发展;把国内外推进合作文化的发展,建立适合合作社组
织发展的文化环境的经验概括为:重视合作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
育、“干中学”。
(6)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把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
织发展的主要障碍概括为:组织外部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不利的文
化环境;缺乏立法支持、规范;缺乏适当的政策支持;政府干预与控
制)、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两个方面。
(7)针对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障碍,结
合国际、国内经验,提出改革传统的与发展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并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法制、政策环境)
与加强自身建设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社、专业合作组织。
Abstract
Since 1980s,as the People’S Commune came to an end and the
refornl in the rural area centered upon Domestic Contract Management
gained extensive promo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the agricultural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market economy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In order to adapt to such a situation,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upply and Selling
Cooperative—started to transform,and quantities of newly—born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emerged out.
However,viewing from the countrywide,the overal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peed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s slow due to lack of institutional circumstances externally
and shortage of efficient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 internally(see details in
Chapter 8).Meanwhile,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s unbalanced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function thereof is still limi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Therefore,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s far behind the ne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farmers.
Knowing this situation,some studies on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domestic
theoretical circle with relevant achievements made.Nevertheless,there
lack still specialized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which brings
certain constraint upon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Based upon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by the foremnners and
excavation of values of existing history data and statistics,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al investigation upon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institutional circumstances(government’S role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internal system constraints together with the dialectics of
their values and principles,and the variety of development mode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forms etc.from the 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neoclassic economics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covering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Based up such an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urther the idea for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n today’S China.
Other than the introduction,this paper follows the logic order from
abstraction to concreteness,from general to specific and from abroad to
home,including three sections as theoretical analysis,intemational
practice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which are categorized into 8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questions,selection of views and methods
for study,basic frame and main viewpoints.
Section I,the theoretical analysis,includes Chapter 2 and Chapter 3.
Chapter 2,the basic theory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property(including the definition,value and principles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nd forms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with a brief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upon Chapter
2,Chapter 3 brings forward a analytical flame for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including mainly the economic
power(realization of scaled 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chains and pursuit of
the market equilibrium),the intemal causes(organizational advantages)
and institutional circumstances(governmental functions and cooperative
culture)etc.fo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Based up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Section I and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upon the changes and features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France,America
and Japan(three types of development modes(European Mode,
American-Oceanian Mode and the Typical Asian Mode),Section II,i.e.,
Chapter 4,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institutional choices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ign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which demonstrate the theory in Section I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Section llI includes 4 chapters,i.e.,from Chapter 5 to Chapter 8.It
focuses upon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Thereinto,
Chapter 5,based upon a brief review of the history change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n China,analyzes
mainly the power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vival of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rural
reform.Chapter 6 and Chapter 7 focus upon respectively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upply
and Selling Cooperative)after the rural reform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Speci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Based upon Chapter 5,
Chapter 6 and Chapter 7,Chapter 8 analyzes the main obstacles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today’S China,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s against such
obstacles with integrated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iences.
Comparing with existing studies on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has
following innovative points:
1.In selection of the subject,as there lacks specialized and
3
systematic study on domestic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such a situation has caused certain constraint upon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select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s its
subject for study.
2.For the analytical tools,there are two categories in the researches
upon(Agricultural Circulating)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one is focused upon historic materialism;and the other is the
neoclassic economics,especial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with a combination of those three aspects.
3·In contents and viewpoints,this paper contains following new
ideas:
(1)It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route to insist upon diversific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s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focus up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specific economy,politics,cultural circumstances and
demands)as the basic law for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2)I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and maintain stands on
the decisive functions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odity economy(social
economic relations)to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institution)together with the interaction in between,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by the government and culture(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institutions),internal system arrange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nd put forth a analytical frame for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Organization(this could be the
biggest innovation).The analytical frame includes the economic power
fo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realization of scaled 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chains and pursuit of the market equilibrium),internal cause
4
for continuous growth and extensive development(conformity to the
modem enterprise system and high efficiency), institutional
circumstances(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cooperative culture)etc.
(3)It defines in nature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s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that is set up at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joint by independent production farmers(or household farms)
in order to realize scaled 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activities
and combat the enterprises that are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activities.Such a definition displays exactly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it
while most of the current studies interpret it from its extension only,for
exampl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is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that is engaged in procur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ans,process and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tc.
、(4)Starting from property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 as well as the nonconformity among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its
management personnel,staff members,shareholders,the paper criticizes
the control and excessive intervention by the government upon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nd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ntrol and excessive intervention by the government
go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However,the current researches generally comment upon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 from the property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nly. .
(5)Viewing from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paper
incorporate formally the culture into the study o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make a very important conclusion,i.e.: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shall start from
building of the relevant cultural circumstances cored at ideology and
habits and harmonic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evolvement and
5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it summarizes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experiences in promotion of cooperative culture and building of
appropriate cultural circumstances for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culture and“Learning by Doing”. 一
(6)Viewing from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obstacle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our country in two aspects as:
lack of favorable institutional circumstances outside the organization
(unfavorable cultural circumstances;lack of support by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lack of support by policies;government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and lack of efficient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inside the
organization.
(7)Aiming at the main obstacles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today’S China and with
integration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iences,it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s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 new 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parallel while creating good institutional
circumstances(including cultural circumstances and Iaws and policies
circumstances)and strengthening the self-construc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Circulating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Supply and Selling Cooperative;Speci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
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何国平
2005年4月
1.1问题的提出
第1章导论
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拉开序幕。20多年来,
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比较充分的
生产经营自主权,适合了农业生产特点和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高涨
和全面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较快地增加,城乡人民的生活明
显地改善,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
史性转折。
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
史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
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进而制约着建设
农村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
(1)农户家庭经营虽具有直接生产过程的组织优势,但受人力、
资本及流通设备的限制,单个农户无力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
险,难以驾驭市场的起伏与波动。
(2)农户市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与有限理性导致农产品供求频
繁失衡和大幅度波动。这种失衡和波动就是我国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农
产品“卖难”现象的根本原因。而农产品“卖难”又是我国农民近年
来增收困难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
。位。在农用物品和农产品市场中,从事供应、加工、仓储、运销的工
商企业通常不但实力雄厚,而且是一个小数群体,相互之间易于进行
勾结或达成默契,对市场进行垄断性操纵,通常是价格的制定者。而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通常不但势单力薄,而且是一个大数群体,相互
之间常常存在着激烈竞争,因而在与工商企业的交易中处于不利地
位,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
(4)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调控者(政
府)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政府面·、,
对广大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另一方面,
农民难于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传递给政
府,并使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获得政府采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以维
护。
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和交互作用使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积极
性严重受挫,进而极大地制约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
2、流通组织发展滞后,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富余
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村现有流通组织主要包括私人或国有工商企业、供销社、各种
新型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私人或国有工商企业虽然在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与农民
不是同一个利益主体,很难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利润。供销合
作社改革步履艰难,改了二十几年,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仍然
存在着体制不顺、经营活力不足、为“三农”服务观念淡薄、服务工
作削弱、基层社经营严重困难等问题,还没有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型
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如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组织应允而生,并
在东部沿海一些省市和中西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如山东省获得了较
快的发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如第8章将要详细讨论的组织外
部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内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其总体发展速度
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吸纳农村富
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因此,我国现有流通组织还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经营需求,农
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主要依靠农户自己完成,而分散经营
的农户势单力薄且缺乏必要的技能,无力从事农业急需的信息、农用
物品的供应、农技、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业,导致农村二、三产
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落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
慢又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十分困难,因为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的能力是有限的,今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将越来越依赖于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没有转移出去的富余劳动力有1.3亿
以上。这既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又是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快慢,既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又是实现农
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有
了很大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
连年下滑,且下滑幅度呈放大趋势。1992-1997年,年均增长5.5%,
1997年降为4.6%,1999年仅比1998年增长2.2%,2000年仅比1999
年增长2.1%。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困难成了制约我国农村经济以
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引致的农产品卖
难,价格持续下跌,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
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富余
劳动力的能力差;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够,农民自身的投资能力和动
力不强;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分享与农业相关的二、
三产业增值利润。
4、农业生产增长减缓,且不稳定
农业生产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这一点对我国这样一个
占世界人口近1/4的人口大国来说显得更为突出。农村改革以来,随
着家庭承包经营的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随
着家庭承包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能量的释放,从1985年开始,
我国农业生产增长减缓,且不稳定。1985—1994年,农业生产总值增
长速度不到4%;1985—1988年,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出现负增长。
1990-1993年,由于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农业劳动力流动以及其
它农产品的发展,恢复了粮食产量增长势头;但由于旱、涝等自然灾
害,1994年粮食产量比1993年减产120亿公斤。①农业生产增长减
缓,且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
发展。
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1)农户进入市场的
组织化程度低,在农用物品、农产品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往往是农
用物品高价格、农产品低价格的接受者,前者使农业生产成本高昂;
后者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同时,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
度低,获取市场信息、资金、技术的能力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
场需要,农产品市场反复失衡和波动。农产品市场失衡和波动不但造
成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必然给农民带来损失,使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进一步受挫。(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技术落后,以手工劳动和蓄力耕作为主,机械化水平很低;农业劳动
力文化素质低;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够;农户生产规模狭小,农民自
身的投资能力和动力不强。(3)小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专业
化生产的市场风险大,加之受传统的“小而全”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影
响,农业专业化程度低。(5)农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加工业
落后),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低。(6)土地制度不健全(主要是农户土
地使用权不完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等,使农村富裕劳动力
转移困难,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受阻。等等。
5、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阻
农业产业化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从事农业生产资料
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
中、产后环节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
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使农民能够
分享农业生产过程的平均利润,从而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
良性循环,使传统农业逐渐成长为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兴起,自
。莫应珍:“我国农业生产波动原圆分析”,‘汁划与市场探索》1995/09.
4
此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在东部沿海~些省市和中
西部地区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获得了蓬勃地发展,并在其农业、农村经
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从全国范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来看,
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还没能在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
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户与龙
头企业的联系缺乏农民自己的流通组织的整合与支撑,一方面,分散
经营的农户供货具有分散性和随意性,不能满足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
头企业对原料供应批量性、稳定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单个农户势单
力薄,与其交易对象——龙头企业或商贩相比,缺乏平等的价格谈判
地位和自我保护手段,利益难以得到有效实现和保护,从而使农业产
业化发展受阻。
6、农业国际竞争力弱,难以应对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
加入WTO后,由于削减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和实行更加开放的
外贸体制,我国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在竞争中,由
于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而将处
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首先,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销售主要靠分散经
营的农户自己完成,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昂。同时,农民进入市场的组
织化程度低,农民难以分享与农业有关的二、三产业增值利润,农民
增收困难,分散经营的农户既无能力也无动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这
既使农产品质量难以改善,也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缓慢,进而农产
品质量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提高缓慢。
其次,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使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
认证、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政府协调实施困难。
最后,目前我国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
以同国外大型商业集团抗衡,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综合考察上述矛盾和问题,不难发现,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
度低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和焦点所在。因此,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国际、国内经验显示,发展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当前我国农
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世界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相当普遍,
且在这些国家的农业、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韩国,
农协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在日本,80%的农业生产资料是
农协供应的,一半以上的农产品是通过农协销售出去的,主要农产品
——大米,几乎是100%委托农协销售;∞在美国,建立了健全的合作
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体系。1994年,1600家供应合作
社供应的的农业生产资料占全国的29%,2200家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占
农产品市场份额的31%。锄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农业现代化,决不能动摇家庭承包
经营这个基础。家庭经营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可以容纳多层次的
生产力,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发展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可以在坚持农业生产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
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进而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流通
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正在改制转型,但尚没有在办成真正的农民
合作组织这个改革目标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仍然存在着体制不顺、
经营活力不足、为“三农”服务观念淡薄、服务工作削弱、基层社经
营严重困难等问题。各种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大量涌现,并
在东部沿海一些省市和中西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总体发展速度缓慢,地区
发展不平衡,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针对上述情况,国内理论界对农业合作组织理论与实践、供销合
作社改革、农村新型合作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研究还很不
。管爱国、胡纯华译著:‘现代世界合作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8月第l版.p60.
。管爱国、胡纯华译著:‘现代世界合作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8月第l版.p199—200
6
够,缺乏系统性。这种情况无论对理论自身而言,还是对实践发展来
说都是~个重大的缺陷。笔者愿意在这方面作些探索性的努力。
1.2研究视角与方法
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外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研究都
经历了~个从理想主义、社会变革的角度(即把合作社组织作为变革
现存社会制度、实现某种理想社会的工具来加以研究)到现实主义(视
农业合作组织为维护农业生产者现实利益、提高市场竞争效率的组
织)、组织发展和管理、经济学的角度的转向。在国际上,这一转向
发生在20世纪20一30年代。在我国,这一转向发生在20世纪80年
代。本文将秉承这一转向,从现实主义、组织发展和管理、经济学的
角度来研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在方法上,国内外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研究大致有三
种倾向:①侧重于纯理论分析,侧重于对合作社组织价值、原则以及
现有理论的阐释、批评,缺乏实证描述。如部分早期合作社组织理论
家主要侧重于对合作社价值的阐释;再如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
到70年代末,农业合作组织的研究主要就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斯大林,特别是毛泽东的合作思想的阐释。我们认为,尽管纯理
论分析对合作社组织研究来说是必要的,但仅限于此,既不能推动合
作社组织理论的飞跃,也难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②侧重于
对国内外合作社组织发展现状的叙述,缺乏理论分析。近年来国内有
关合作社组织的大量文章就属这种情况。同纯理论分析一样,尽管对
合作社组织现状的叙述对于合作社组织研究来说也是必要的,但仅局
限于此,既不能揭示合作社组织发展的规律,也不能满足实践对理论
的需要。⑨理论分析与实证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兼理论分析
与实证描述之所长,又克服了前两种倾向各自的局限性,从而成为合
作社组织研究的理想方法。萨皮罗(Aron Sapiro)、诺斯(Edwin G
Nourse)等历史上许多理论家都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范。本文将遵循
这种方法,从理论与实证描述两个方丽来研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
织。本文第一部分(第2、3章)将侧重于理论分析;第二、三部分
的4—7章将侧重于实证描述,第8章将在前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描
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障
碍,并据此提出发展思路。
从分析工具方面看,近现代以来,国外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的研究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工具,
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另一类主要以新古
典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工具,以萨皮罗、诺斯、乔杰
斯·弗奎特、埃米里扬诺夫、菲利普斯等为代表。在我国,从1949年
到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研究基本上都是以
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工具,以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20世纪80年
代以来,随着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传入我国,部分合作社组
织理论家开始以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为工具来研究农
业合作组织。
事实上,作为分析工具(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三者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可以实现有机
的结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对
社会制度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二者的互动,对社会制度的生成、演进、
作用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人对效用、效率的追求及
其这种追求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它创造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在分析制度效率方面十分有效;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
重要作用、制度的演进、各种制度的互动及其制度绩效,对经济组织
的生成、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鉴于此,本文将试图综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新制度经济学、新
古典经济学(以前两种为基本的分析工具)来研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本文将始终立足于农业商品经济(社会经济关系)对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及其二者的互动,政府、文化对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重要影响作用(各种制度的互动),农业流
。何国平:“综合——当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改革》,2004年第9期。
通领域合作组织内部制度安排等方面来解释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生成、发展、效率及其多样性,来讨论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
展思路。本文在解释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时,还将运
用到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对效率、效益的追求以及“成本一收益”分
析方法。
关于本文的研究方法,除上面已讨论的外,本文还将在充分吸收
前人己有的研究成果、发掘现有历史与统计资料的价值的基础上,对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进行历史的、现实的、比较的(国外诸模式以
及国内外的横向比较;历史时期、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比较)综合研究。
1.3基本框架及主要观点
本文除导论外,循着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国外到国
内的逻辑顺序,分理论分析、国外模式、国内的发展三个部分展开,
共八章。
导论,即引论,包括提出问题、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选择、基本框
架及主要观点。
第一部分即第2、3章,理论分析。其中,第2章,合作社组织
基本理论,将在对国内外合作社组织理论研究简要的回顾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合作社组织的性质(包括合作社组织的定义、价值和原则)
及形式。第3章,将在第2章基础上提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
个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
(实现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谋求市场均衡)、内因(组织优
势)、制度环境(政府作用、合作文化)等内容。、
第二部分即第4章,在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法国、
美国、日本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国外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三种
..发展模式——欧洲模式;美洲、大洋州模式;亚洲模式之代表)变迁
及其特点的考察、比较研究,分析国外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
趋势、制度选择、共同特征,对第一部分提出的理论予以实证,并为
中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提供借鉴。
第三部分共分四章,即第5至8章,着重考察市场经济条件下我
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其中,第5章在对我国农业流通领
域合作组织变迁史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
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复兴的动因及其意义。第6、7章分别考察农村
改革以来我国传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改革与新
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状况。第
8章在第5、6、7章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
展的主要障碍,并针对主要障碍,结合国际、国内经验,提出发展思
路。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相结合的角
度,从理论与实践(包括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系统考察了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生成和发展的经济条件(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
度)、制度环境(政府作用与文化环境)、内部制度约束及其价值和原
则的辨证性、发展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多元性等,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
1、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农
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或家庭农场)继续
兼营农业流通规模不经济时,当他们组织起来与工商企业抗衡的预期
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追求效用的他们就会选择合作。农户(或家庭
农场)独立生产、农业商品经济达到较高发展水平是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和目的是:实现农
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以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与从事
农业流通的工商企业抗衡,谋求市场力量均衡,以获得好的农用物品
和农产品价格,并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规模经济、抗衡工商企业的功能与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效率高的
特点是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能持续成长并广泛发展的根源。
2、政府的积极推动与支持是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广泛、健
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政府作用的发挥要以不影响合作社组织的独立
性、自主性为限,严格限制政府对它的控制作用,防止包办。
3、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要从塑造相应的以意识形态、习
惯为中心的文化环境开始,协调推进文化演变和组织发展。
4、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必须坚持,并依据实践的需要,
不断创新和发展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必须坚持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多
样性,走符合自己特点(自身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需要)
的发展道路;必须适应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农户(农场)对农业流
通领域服务多样化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发展多种组织类型(形式);
必须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
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复兴与发
展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农
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复兴与发展的前提是:家庭承包经营;
农业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复兴与发展的基本动因是:①小
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②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增长趋缓,且不稳定:
③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④农业国际竞争力弱,难以应对加入WTO后
激烈的国际竞争。其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复兴与发展的根本
动因。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复兴与发展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和社
会、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可以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
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农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
效率的结合,实现农民收入、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有效地克服“农
户+公司+市场”模式的局限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向农户提
供质优价廉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
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并代表农户的利益进入
国际市场。
'
6、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传统的农业流通领域
.,合作组织(供销社)改革进展迟缓:各种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
织(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我国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7、组织外部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不利的文化环境;缺乏立法
支持、规范;缺乏适当的政策支持;政府干预与控制),组织内部缺
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是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障
碍。
8、当前推进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路:改革传统
的与发展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并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
自身建设并重。
第2章合作社组织基本理论
本章将程对国内外合作社组织理论研究简要的回顾的基础上,系
统分析合作社组织的性质(包括合作社组织的定义、价值和原则)及
彩式。在分擀之兹,鸯必要撸窭的蹩,在不嗣黧家或选区,合俸社缀
缎有不同的镅称,但一般称合作社或协会。在欧美国家,大多称合作
社;在日本,称协会;稷我国,如第五章将要详述的,是两种称谓并
趱,僵咯毒区涮,一般认为,协会蒸本符合合作社愿裂,健还达不到
合作社规范化要求,是合作社组织的初级形式。
2。{国杰外会作聿主组织理论研究瀚简要阐鼷
自空想社会主义以来,随着合作社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这些形
式在整赛范溺蠹广泛发震,合捧享圭缝织理论磺究遣获褥了粳应的发
展,出现了多元化的合作社组织思想理论。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
遮用不同方法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合作社组织(蠛某种形式的合作社组
织)发震栽德,推动了氆赛合终享主逮动静发展。盘本文静研究范匿一
一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决定,这里我们将侧重综述这些理论中
有关合作社缎织一般的论述(如关于合作社组织性质、价值、原则的
论述,因为这些一般豹{仑透毫逶蔫予农鲎漉透领域合捧缀织)绫及有
关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级的论述。
一、欧羹合作社组织理论流派
l、空想社会主义攀派:合作社缝织理论研究之始
世界合作社组织理论研究始于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从改
。。遗资本主义铡疫出发,撼宓荠实践了劳动公社——~种蒌|产公畜、民
主管理、按需分配、农工商相结合的生产合作缀织的主张。空想社会
主义的劳动公社理论及熟实践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世界合作社
瑗论与实践熬发展产生了深远豹影响、馋出了墅大豹贡献。马克思指
出:“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计都是不过分
的”,“在英国,合作制的种子是由欧文播下的”∞。但空想社会主义
的劳动公社由于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外部受资本主义制
度的制约,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是注定要失败的。
空想社会主义对流通合作——当时发展较快的消费合作社持否
定态度。欧文曾指出,集资搞零售贸易⋯⋯不是他们所期待的社会制
度⋯⋯也不会成为新道德世界的组成部分。∞
2、欧洲改良主义合作思想流派:合作社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容
继空想社会主义之后,欧洲诸改良主义合作思想流派相继形成,
主要有以英国的威廉·金(William King,1786—1865)等为代表的基督
教社会主义学派、以法国的路易·布朗(Blance LouiS,181卜1882)
等为代表的国家社会主义学派、查理·季特创立的合作共和国学派。
他们主要研究的是消费合作和工人生产合作。在他们的研究和实践中
提出了许多对世界合作社运动影响深远的理论。①合作社与资本主义
制度相容;合作社的目的是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消灭劳动者贫困的现
象。威廉·金认为劳动者贫困的原因是劳动成果为资本所有者占有,
劳动者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如果劳动者自己掌握资本,得到全部劳
动成果,生活就会好起来。而劳动者要自己掌握资本,必须组织合作
社。威廉·金同时认为合作社与私有制经济可以并行不悖,劳动者组
织合作社不仅不会损害资本家利益,而且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还会
有利于国家稳定。季特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一切灾难源
于消费者对生产缺乏管理,以及存在一批所有者和经纪人等“寄生
虫”。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发展消费合作社,把各阶级、阶层组织
到消费合作社中来,按照消费者的利益来组织合理的生产和分配。他
认为,消费者利益——质优价廉的消费品(包括舒适的住宅)——是
社会各阶级的共同利益。如果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都加入消费
合作社,就能操纵生产条件,把利润降到“正常标准”,减少盘剥,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第132—133页.
。ijI远朋主编:《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第17—2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牡吟棠主编《台作社
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第14—15,58页.江砖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14
改善劳动者地位。改良主义合作思想流派的这一思想改善了合作社与
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促使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合作社态度的转
变,由仇视、压制逐渐转向支持,进而为合作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广
泛发展开辟了巨大的空间。②重视物质利益。如,威廉·金视发展合
作社的目的为劳动者自己掌握资本,得到全部劳动成果,改善劳动者
生活条件;主张合作社以市场中等价格销售商品。再如季特视发展消
费合作社的目的为维护消费者利益。这是改良主义合作思想流派的合
作社思想中的一个精华。③提倡互助价值、民主管理、合理分配(如
路易·布朗主张合作工场剩余按如下原则分配:一部分,成员平等分
享;一部分,接济企业内的老弱病残;一部分用于积累)、教育原则
(如威廉·金主张成立学校,开展合作社教育,帮助劳动者学会组织
和管理经济)等。④政府支持的思想。路易·布朗认为,尽管劳动者
自己有组织合作社的能力,但缺乏与资本家对抗的财力,因而国家应
担负起扶持合作社的责任。
欧洲改良主义合作思想流派的许多理论家还直接实践和研究了农
业合作。如1828年, 威廉·金在英国布莱屯组织了一个消费合作社,
共有170名成员,每人出资一个便士,建立了一个合作商店,购买了
40英亩土地,社员自己从事种植,通过商店出售其产品。不难看出,
威廉·金组织的这个消费合作社以具近现代农产品销售合作社之雏形。
再如季特主张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购买田地和农场,直接生产作为
~切消费基础的谷物、蔬菜等农产品,实现对农业的控制。唧
当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限制,诸改良主义合作思想流派也存在
明显的局限性。①它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或不愿承认资本主义~切矛盾
的总根源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
义私有制,企图绕过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发展合作社来改良资本主
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矛盾和劳动者贫困的现象、实现社会公平是不
。可能的,虽然,合作社的广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矛盾、
‘。郭铁民、林善浪:《合作经济发展史》(上).第20一26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Joseph Reives.A
century of Rochdale coope ration.1844—1944.P.L6—27.Lawence&Wishaft,1931 Edwin
C Rozwenc,Cooperat,ires come to Lmertca,口4-5.Hawkeye—Record Press,1945,
严j;j=莽:‘台作经济理论与实际务),第12页。北京}}{版杜,1990年版.
15
减缓了劳动者的贫困,使劳动者的地位和生活有所提高。②它们提出
的关于合作社制度的一些价值和原则虽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与
现代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仍有较大差距,如国家社会主义学派的代表
人物路易·布朗强调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重要性,但却忽视了合作社
组织的独立性(他把发展合作社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乞求资产阶
级及其政府的资助来发展合作社)。③视合作社组织为改良资本主义
的手段,尚未把它作为经济组织来加以研究。当然,这些局限性在当
时是在所难免的。
3、美国实用主义合作思想流派:农业流通合作
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农业合作社组织,特别是
对农业流通合作的研究主要得益于美国实用主义合作思想流派,主要
有萨皮罗学派和诺斯学派。
(1)萨皮罗学派
萨皮罗(Aron Sapiro)是美国的一名年轻律师,他针对20世纪
20年代美国出现的农业不景气,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提出了合法
垄断的思想。他主张农业应当实行合法垄断,为此,①应当按照不同
的农产品来组织专业合作社,使之在各自的产品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
额;②这种合作社应当通过内部协调,实现农产品有秩序的销售,防
止收获季节同时上市带来的损失;③合作社要自上而下地建立,实行
专家管理;④直接吸收社员,通过签署长期合同,建立中央集中控制
的体制。萨皮罗的合作社思想,对于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起了重大
的推动作用。∞
(2)诺斯学派
诺斯(Edwin G Nourse)是美国的一名经济学家。与萨皮罗的观
点相反,他反对农业垄断,主张通过建立合作社来加强竞争,提高市
场效率。他把合作社看着是衡量竞争效率的尺度。因此,诺斯学派又
称为竞争尺度学派。诺斯的竞争尺度理论可以概括为:①通过合作社
来建立市场均势,提高经济整体效率,使合作社成为检验市场竞争效
。张晓山、苑鹏:<台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第6页.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16
率的尺度。他不同意合作社要在农产品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认为合
作社的目的在于引入市场竞争。②合作社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的~
个毒}壳,聪不是去取代它。毽议为,农民的主要职麓是从凄耕作和馏
养,在传统的专业仡分工条件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都建工商企业的
攀情。如果这些职能都能按照真磁竞争的方式有效执行,那么农民就
没有必要在这方蘑耗费其有疆麴资源。只有在羧务不是竣获取爨务残
本过高的情况下,农氐才需要合作社来帮助他们步入这些非生产领
域,以便在这些领域获得高效率,保护自己兔受低质服务和暴利投机
豹伤害。豫主张合终辜主应当是~瑗务实鳇事数,瑟不是意识形态的十
字军。③合作社是个体农场企业的延伸,必须在维护团体纪律以赢得
经济效率和保护个人对其所有业务进行有效决策之间保持微妙的平
德。诺颠不溺意萨皮罗美予鸯土两下地组建合作社,以倭实现合佟李主
中央集权的主张。相反,他主张谯社员自愿的基础上,囱下而上地建
立合作社,实行合作社的民主控制。④合作社的成功与磷,应当根据
蒸笾续豹蒺囊,丙不怒残受蕊多少或经营援摸来翔叛。奶渠合搀社长
期依靠布道说教、对社员的感情吸弓|、以及政府的优惠和特别帮助柬
维护其地位,那么,合作社就可熊发展过废而超过对其真正的需要。
台终社熬发矮霉要致麝提供基本熬立法框架,毽要严格限麓致麝对合
作社的控制作用。他认为,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援助来加强合作社地位
的做法,只能是取得暂时的好处,~旦这种人为的经济结构受到公众
糖弃,其代价必然_卜分菇暴。啦
4、欧荧合作社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继萨皮罗学派和诺斯学派稍后,国际上合作社理论研究很快又有
了重丈发鼹,合作社部门学说、浚米至扬诺夫委托一代璎学说、藜剩
普斯比例原则学说相继问世。
“合作社部门”学说是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社分部负责人乔杰
搿·弗奎赣提蜜静。稳认为,台作社是蕹在私人部f-】纛公共部门之阚
的,由家庶、工匠和农场等次要部门构成的~个复合部门。1960年,
∞Thomas P。Schcmisch。Edwing G,Nourse and the Competitive Yardstick School of Thaught,UCC
Occasional Paper No.2,July 1979。
17
克劳德·维属(Claude Vienney)搬据弗奎特的部门学说,又提出了
在合作社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比资本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学说.∞
1948年,埃寒里扬诺夫提出了键的委耗一代理学说。恐提塞,台
作社是一种纵尚一体化缀织,是以成员为委托入的代理机构。社员作
为委托人,通过社员(代表)大会行使合作社决策和支配权,理事会
俸为代理人两波赋予警理职能。
在埃米里扬诺夫委托一代理学说的基础上,菲利普斯(Phillips)
提出了他的比例原则学说。他认为,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决镱作用是使
德们魏边际成本等予合终投豹边骣收益。歪因懿趁,享±员焱合传享±中
的投票权以及合作社返还的收益与社员对合作社的贡献(惠顾)比例
~数。@
综上所述,随着合作社组织实践的发展,欧美合作社缀织理论已
曰盏从早期的理想主义(视合作社组织为变革现成社会制度,实现理
想社会夔工爨)转囱实用主义(褫会俸毒圭缝织梵维护人翻现实稳益提
高市场竞争效率的经济组织),从以研究生产合作为主转向以研究流
遇领域合作为主,从主要讨论其社会功能转向主要讨论其经济功能和
痰帮制度安捺。近年来,欧美合终社缝织瑾论的薪发震,融入了越来
越多的新古热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内容。这些理论从不同角
度阐明了合作社组织的性质,论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不同程度上
撬示了萁发震娩律,接动了它夔发蔑。
二、马、恩、列、斯的合作社组织理论
1、马、恩麴合作社组织理论
马、恩的合作社组织疆论是他们剖立鲍科学社会主义攀说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这一学说中,他们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劳动公
社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囱共产主义过渡的竞度,提出了他们熬合作
”Andre Chomel,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re Thaught in France.
。Randall E,Torgerson,Bruce J.Reynolds,and Thomas W.Gray,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THOUGHT,
THEORY AND PURPOSE.Presen%ation:Conference on弋ooperatives:their Importance in the Future of
the#ood and Agricultural System,”Food and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nsortium,Las Vegas,NV,
January 16—17,1997。
18
社组织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们重点讨论了他们所设想的合作制度
的性质、特点、普遍建立的条件以及资本主义条件下合作社的局限性
等问题。
马克思指出:“如果合作制生产不是作为一句空话或一种骗局,
如果它要排除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总的计划组
织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制止资本主义生产不可避免的经常
的无政府主义状态和周期性的痉挛现象,那么,请问诸位先生,这不
就是共产主义,可能的共产主义吗?”@“他们知道,以自由的联合
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逐
步完成(这是经济改造);这里不仅需要改变分配办法,而且需要一
种新的生产组织,或无宁说是目前(现代工业所造成的)有组织的劳
动中存在着的各种生产社会形式摆脱掉(解除掉)奴役的枷锁和他们
目前的阶级性质,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和国际范围内进行协调的合
作。”叭‘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
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
地从事社会劳动”国“它(合作社运动——作者注)用事实证明了那
种专制的、产生赤贫现象的、使劳动附属子集体的现代制度,将被共
和的、带来繁荣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的制度(生产合作制度)
所代替的可能性”④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表明:①他的合作制度的性质
——一种新的“生产社会形式”、“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改造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力量之一;②特点——“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
中”、“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③目标——“排除资本主义制
度”。
马、恩认为,合作制度的普遍建立,必须以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为
前提,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社会所有制形式才可能转
变为公有制,并获得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马、恩还讨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合作社的局限性。他们认为,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1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54页.
。《马克思恩格斯垒集’第16卷,第21晷—219页。
本主义条件下的合作社局限于个人财产的旧形式(股份资本的形式),
不能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1848年到1860年
这个时期的经验毫无疑问地证明,不管合作劳动在原则上多么优越,
在实际上多么有用,只要它没有越出个别工人的偶然努力的狭隘范
围,它就始终既不能阻止垄断势力按几何级数增长,也不能解放群众,
甚至不能显著地减轻他们贫困地重担”①。
在马、恩的合作社组织理论中,他们还正确地阐发了合作制的一
些基本原则,如不能剥夺农民和自愿互利的原则。恩格斯说:“我们
对于小农地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
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如果他们(小农,作者注)下决心的话,就使他们易于过渡到合作
社,如果他们还下不了决心,那就甚至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在自
己的小块土地上考虑考虑这个问题。”对于中农和大农,恩格斯认为,
“这里我们也只能建议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大概我们在这里
也将拒绝实行强力剥夺”。圆
当然,马、恩由于受所处时代的限制,又未能直接参加社会主义
合作社组织实践,他们的理论难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①他
们主张的合作制是同消灭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以商品经济
为基础的流通合作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马克思说:“我们建议工人
们与其从事合作贸易,不如从事合作生产。前者只能触及现代经济制
度的表面,而后者却动摇它的基础,建议一切合作社把自己总收入的
一部分作为行动和言论两个方面来宣传自己的原则的基金,也就是
说,除了传播自己学说,还要促使建立新的生产合作社。”@②他们主
张的合作制度以公有制、共同经营为特点,他们对个体经济、家庭经
营基本上也是持否定态度。③视合作社组织为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
义的过渡,尚没有把合作社组织作为经济组织加以研究,也未认识到
合作社组织作为经济组织存在的长期性。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第133页.
。“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7—28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8页.
20
2、列宁关于合作社组织性质的认识及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社的
主张
由于历史的变迁、实践的发展和对马、恩的合作社组织理论认识
的不断深化,列宁的合作社组织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十月革命
前,列宁主要是学习、阐释马、恩的合作社组织理论;主张土地国有
化,建立马、恩主张的生产合作制度式的协作农场。战时共产主义时
期,列宁主要致力于发展以一切财产公共占有和平均分配为主要特点
的农业公社和组织以强迫、富人职工无报酬、平均分配为特点的消费
公社。由于公社没有效率,直接引致了1918一1921年严重的粮食危
机。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主要对自己在前两个时期的合作社组织思
想及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反思,列宁深
化了对合作社组织性质的认识,提出了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社的主
张。
①对合作杜组织性质的认识。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合
作社组织是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既是集体企业,又是私人企业;既
不同于资本主义私人企业,也不同于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在社会主义
条件下,合作社组织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叫
②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社的主张。列宁认为,小农传统的生产方
式决定了小农既现实又保守,文化程度低,不文明,这又决定了要改
造小农经济,无产阶级政党实行的方法必须是对他们有利的、简便易
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小农都参加。流通领域的合作社就符合这
些条件。因为它首先是广大农民熟悉的,在沙俄时代的农村,已经有
了各种形式的流通领域的合作社;其次,流通领的合作社虽没有能触
及小农的私有制,但入社农民只需交纳一些股金,带来的却是看得见
的利益,可直接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服务;最后,通过合作社商业
的反作用,可以逐步把合作制渗透到生产中去,最终促使农民过度到
共产主义。因此,列宁曾说:在苏联的现实条件下,买卖机关的合作
社,是建成完全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的一切”,而且是“足够的一
。‘列宁选集》第4卷,第685---686页
切”。o列宁关于合作社组织性质的认识及其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社
的思想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组织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是马克思主
义合作社组织理论符合规律的发展。
3、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
列宁逝世后不久,斯大林提出并全面推行以发展集体农庄为主要
内容农业集体化运动。他认为:①农业集体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出路
之一(发展国营农场是出路之二),是把小农引上社会主义唯一正确
的道路,是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⑦集体农庄是合作经济
组织的高级形式;流通领域的合作社是合作社组织的低级形式,是农
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度形式,一旦集体农庄建立起来,流通领域的合
作社的历史任务就基本完成。③农业劳动组合(基本生产资料,如土
地、大型农具、经营用建筑物实行公有制;集体劳动;按劳动日进行
分配;少量的家庭副业作补充)是集体农庄运动的基本环节。他说:
“现在我们应当采取的方针不是建立公社,而是建立作为集体农庄建
设的主要形式的农业劳动组织合,决不允许跳过农业劳动组合而径直
成立公社。因为农业劳动组合正确地把庄员的个人生活利益和他们的
公共利益结合起来”,“成功地使个人利益适应公共利益”,所以,它
“在目前条件下是集体农庄运动唯一正确的形式”圆。这就是斯大林
的农业集体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主要存在以下错误:①把列宁早期的合
作社组织思想教条化,忽视了列宁合作社组织思想在新经济政策时期
的发展及其真正精华;②混淆了合作社与集体农庄质的区别,牵强把
集体农庄说成是“合作社的一种形式,是最明显的生产合作社形式”
@。⑨牵强地将合作社组织划分为低级形式(流通领域的合作社)与
高级形式(生产合作社),这种划分充分地显示了他重生产、轻流通。
这些错误表明,他的农业集体化思想实际已背离了列宁的合作社组织
思想。
。《列宁选集》第4卷,第682页.
。《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11页.
。《斯大林全集》第ll卷,第78页.
三、国内合作社组织理论的发展
我国的合作社组织理论最初源于欧洲。20世纪初,随着欧美各
种经济、政治思想大量传入,源于欧洲的各种合作社组织理论,包括
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社组织理论也开始传入我国。随着这些理论的传
入,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的合作社组织思
想、以薛仙舟为代表的改良主义的合作社组织思想、以梁漱溟为代表
的乡村建设派的合作社组织思想、以毛泽东和刘少奇为代表的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社组织理论。
1、孙中山、薛仙舟、梁漱溟的合作社组织思想
孙中山的合作社组织思想是其民生主义(三民主义之一)的重要
内容之一。他认为发展合作社是实现民生主义的一个辅助手段。他主
张率先发展消费合作社。1896年前后,孙中山认真考察了英国的社
会经济制度,对英国的消费合作社十分赞赏。他在多篇文章中提到,
消费合作社可以起到振兴实业、平抑制物价、和减少中间商剥削的作
用。他指出:在美国,许多银行和工厂都是由消费合作社去办理;在
英国,消费合作社很发达,代替了原来的商人,使原来的大商家现在
都变成了生产家。“从前此种合作社为不重要的商店,现在便看作极
有效力的组织。”他还说:“有了合作社,使消费者受到巨大损失的商
人就会消灭”;“有了消费合作社,就是由‘商人分配制度’变为‘由
社会团体来分配货物”’,“就可以说是分配之社会化,就是行社会主
义来分配货物”。∞
薛仙舟是我国早期影响较大的一位合作社组织理论家及实践家。
1927年,他撰写了《中国合作化方案》一文。文中提出,要实现孙
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的目的,其方法“固不专在合作一种,然而最根
本、最彻底而于民众本身做起的,舍合作莫属”;要实现孙中山提出
的平均地权的目的,“舍合作外,亦没有其它较好的办法”。与孙中山
相似,薛仙舟也主张率先发展消费合作社。他说:“消费者本来是天
下的主人,到这个时代,反变作客位,所以我们以为要解决现在的问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576页.第9卷第368、375页
23
题,消费糟应该赶快祷强固的组合”。他还主张借助国家的力量来推
行合作化,设立全国合作社作为负责合作事业的总机关,设立合作训
练院秘全黧台终镘行来带动全国合作佬。憩说:“合俘训练院与全隧
合作银行,这是全国含作化的基础,要实行大规模的合作计划,这两
件事非急切地赶快办越来不可。”∞薛仙舟的主张对后来阑民政府的合
作社致策产生了较大瓣影嚷。
梁漱溟是我国20馓纪20一30年代的著名总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乡村建设理论。组织农村合作社便是他的乡村建
设理论麓内容之一。镶认为,走瓷本主义自由竞争之路,农盟必然受
到桎梏,乡村会归于衰落。因此,“中国经济建设的下币处就是组织
农民”。他认为,“合作社之所由起,实在是经济压迫下弱者散者的~
个防卫与爨救”,“中黧是一个顼软弱教浸静社会,新以礞需要台终,
顶容易走上合作的路”。他说,“中国社会,熙为特殊,夜此特殊环境
中,合作社必然更有奠特殊的发展样式与路线。”圆他主张中国的合作
社发震要鑫上恧下与蠢下面上相终合,“一嚣系予政府,~瑟系予社
会运动”。@梁漱溟的这些主张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从上荫的介绍可以看出,孙中山、薛仙舟、梁漱溟的合作社组织
想想都存在~个共羁麴缺陷,帮,纯嚣l帮是熬合俸社当佟~静麸危济
豳的社会改良手段,而非单纯的企业或经济缀织。
2、中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刘少奇的合作社组织思想
赛瘸鬣疑,运磊代叛来,我黧对合作社的研究,特爰是农整(流
通)合作的研究最集中的代表是楚中国的马嵬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
东、刘少奇铸。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台作社理论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
农工蠢监建设薛具落实践稠缝合,丰富和发震了马克瑟主义台作社缀
织理论。
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毛泽东的合作社组织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
过程。第一次鋈肉革命战争时袭,毛泽东强谖消费、贩卖、和信用等
”磐{山癍:“中凰含作化方案”,(/t蒋台作》1927年第6、7期.
4粱漱溟:《孛嚣台裕运动之黠自》,《乡挺建设奄穰》1934年筵4卷,第23~24虿。
。粱激瀑:《乡糟建设蓬论》第44"/蒉。
流通合作。傀在1927年3月所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
出,“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实是农民所
甏要豹。”绝还分据了囊辩合终社发震存在的塞要润题,“大闫题,就
是详细的正溉的组织法没有。各地农民自动组织的往往不合合作社原
则,因此做农民工作的同志,总是殷勤地问‘章程’,假如有适当的
指导,会掺社运动可以越农会的发瀑两发展到备建。”∞革命根据越嚣寸
期,毛泽东基本上是农业生产合作与流通合作并重。他说:“劳动合
作社(别地称劳动互助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组织了全乡
群众静经济生活,经济上的组织髓进到了缀蹇憋程度,成为了全苏区
第一个光荣的模范”∞。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受斯大
林后期合作组织思想及原苏联的合作组织实践的影响,毛泽东渐渐地
忽橇农翌流遵舍箨,对农监生产含终绘予了越来越多的奖注稻重视,
最后形成了他的“人民公社”理论。
与毛泽东后期重视农业生产合作,忽视农业流通合作不同,刘少
努瓣农整流速会作(特剡是燮链合终经济)绘予了一贯的美注积思考。
酋先,他从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出发,得出流通含作的重要
性。他认为,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小生产占极大优势的圜家,千千万
万麴分数的、独立酶小曼芝产者,是经过一静囊数关系把德销联系起来,
构成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整体。所以发展流通合作。既是发展商品生产
的需要,更是改造小商晶经济的需鬃。其次,他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
秀次誊定了自己的蕊患。在历史上,小蹇品垒产者受囊入憋支配鞫控
制。因为小商品生产者远离市场,不得不经过和依靠商人来出卖自国
所生产的商鼎,并购买自己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商业关系足
良决定毽誊臻每命运。蠢人歪是利用夸赛晶生产者懿这魏弱患,来裂削
与控制他们。从理论上说,生产是基础,商业不能脱离生产;但商鼎
的价值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实现,商业组织得好,可以刺激生产的发展。
潜次,缝炱然分辑了流逢合作在猛会主义改逡鞠丰±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的地位和作用:“消灭投机商业,保障新民主主义经济胜利前进的最
o《毛泽寒选集》籀一卷,第40—4l炎,A是盘舨娃1991年叛。
4《毛泽东农辩谢簌文集》,蒸352炎。
25
重要的工具”①;帮助国家经济占优势地位,并取得竞争胜利;组织
小生产,提高小生产的生产力。最后,他提出了如何在广大范围内组
织流通合作社的政策主张。(1)首先由上而下,然后由下而上去组织
合作社及改造现有合作社;(2)政府帮助和领导,主要是在政治上、
社会上给予合作社以合法地位,在经济上给予贷款支持、税收优惠等;
(3)合作社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供给社员所需的生产资料与消费
资料,推销他们的产品,不以赚钱赢利为目的。
3、改革以来国内合作社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农业合作社组织研究发生了转
向,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
(1)党和政府在重新学习、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合作社
组织理论、认真反思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史的基础上,
对长期以来流行着的关于合作社组织的一些错误观念进行了深刻的
批评,明确地肯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合作社组织的社会主义性质,为
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农业合作社组织指明了方向。1983年中共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流行着一些
错误的观念:一讲合作,就只能合并全部生产资料,不允许保留一定
范围的家庭经营;一讲合作,就只限于按劳分配,不许有股金分红;
一讲合作,就只限于生产合作,而把产前、产后的某些环节的合作排
斥在外;一讲合作,就只限于按地区来组织,搞所有制逐级过渡,不
允许有跨地区、多层次的合作。”文件提出:“根据我国情况,在不同
地区,不同生产类别、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合作经济的生产资料公有
化程度、按劳分配方式及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有所不同,保持各
自的特点。例如,在实行劳动联合的同时,也可以实行资金联合,并
可以在不触动单位、个人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条件下,或者在保留家庭
经营方式的条件下联合;’在生产合作之外,还可以有供销、贮运、技
术服务等环节上的联合;可以按地区联合,也可以跨地区联合。不论
。《刘少奇论台作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26
哪种联合,⋯⋯都属予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缀济”o。这姥理论认识
(在后来党和政府的许多重要文件中反复得到阐述)是党和政府在新
懿’爨史条{串下对合作饿的毅懿认识,构成我灏在囊的灏史条侉下发
展农业合作缌织总的指导思想。这些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推动了各种联合和合作,特别是农业流通领域
麴联会嚣合终的抉速发展。
(2)夜研究角度上,实现了从以理想主义、社会变辇的角度为
主转向了以现实主义、组织发展和管理、经济学的角度为主。在内容
上,实现了扶潋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锋家、特嗣是毛泽衮的合终思戆
为主到以研究国内外现实中存在的含作社组缎为主的转向。在分析工
舆方面,开始引入和运用新古典缀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缀济学,改变
了过去郡释分辑工具鞠黠单一麓状况<仅戳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斩王
嶷)。
(3)开展了大量有关国外合作思想和模斌的介绍和传播工作,
茭孛毙较裔代表性麓著作要数警爱毽、符纯肇静《现代越界舍佟经
济》。这本粥不仅比较企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合作社模式、发展的
经验教训,而且讨论了合作社的定义、价值和原则、合作社与政府的
美系瑷及台像社立法黧致策润透。
(4)经过争论,张要不要发展农业合作缀织、发展什么样的农
业合作组织等闯题上基本上达成了熬识。认为农业合作组织是对以家
纛承包经营为基磁麴农燕基本经营栽度麓怠l薪和完善,燕焘骚小农产
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代表了农
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备种专业含作经济组织是今后农村合作组织发
震懿主要形式;今螽农瓣会俸组织麓重点疲欺凌滚逶、激务方瑟。黠
遮些问题的探讨是近年来农业合作组织研究的主流,著述颇丰,如卡土
吟棠主编的《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慕永太主编的《合
稼社理论与实践》等都对这些阕题有摆当深刻的论述。
(5)对供销合作乎土改革以及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
。‘中警藕}l重鹚采瓣扮变革》《孛央卷)上,辇224—225菱。
27
探讨,如洪远朋在《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对供销社的历史与现状
进行了较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有价值的改革构想;秦庆武等在其编
著的《中国农村组织与制度的新变迁》中对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产生、
性质与特征、基本形式、运行机制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还讨论了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
现代化的关系。
总的来看,国内农业合作组织研究存在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对
作为农业合作组织之重点的农业流通合作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研
究,以至于对农业流通合作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2合作社组织的性质
一、合作社组织的定义
关于合作社组织的定义,一直是合作社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
内容,不同理论家及其相关机构都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合作
社组织的多样性(见本章第5节)、合作社思想的多元化(见本章第1
节),人们很难对此达成共识,目前相对认同的、也是最权威的定义
是1995年9月在曼彻斯特举行的“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周年代表大
会”通过的“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宣言”——以下简称“95·宣言”一
一对合作社组织的定义。“95·宣言”指出:
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联合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企
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要的自治组织。
这一定义表述简单,涵盖了各个领域、多种形式的合作社组织,
强调了合作社组织以下特点:
1、合作社是自治组织,即尽可能地独立于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
2、合作社是“人的联合”。关于“人”,既可以是单个的“自然
人”,也可以是“法人”。一般地,基层合作社仅允许单个“自然人”
加入,但联合社允许“法人”加入。实际上,联合社的社员通常就是
低一级合作社,也包括公司。具体选择哪一种形式应由社员来决定。
3、人的联合是“自愿”的。合作社社员不能强迫,社员有加入
或退出的自由。
4、合作社“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要”,这一规定强调了合作
社是由社员组织起来的,并着眼于社员。为社员服务是合作社存在的
主要目的。
5、合作社是一个“联合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企业”。这句话强调了:
①合作社是企业,是组织起来的实体。②合作社为社员“联合所有”
(jointly--owned)。这里的“联合所有”,实质是按份共有(社员股
金——占合作社组织资产绝大部分——为社员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common--owned)(不可分割的公积金一般为全体社员共同共有)的
结合,以按份共有为主。③现代合作社在管理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民主控制”。在合作社里,社员“民主控制”集中地体现为:
社员通过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平等投票(在基层合作社里,
实行一人一票;许多联社实行按比例投票,以反映不同的利益、社员
规模和各参与社的承诺)决定合作社的方针和重大事项,选举合作社
理事会、监事会,并将合作社组织的控制权、监督权分别委托给理事
会、监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向社员(代表)大会负责。
“95·宣言”对合作社组织的定义表明:合作社组织是一种企业
组织,其制度特征是人们自愿联合、联合所有和民主控制;其经营的
主要目的是满足成员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要。
二、合作社价值观:合作社组织的灵魂
世界的合作社运动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发展的,关于合作社价
值的任何讨论不可避免地打上相关文化的烙印,呈现出差异性。但~
些基本的价值却是相同的。“95·宣言”对其作了最新的概括。“95·
宣言”指出:
合作社的基本价值是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
合作社社员信奉诚实、公开、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的道德价
值观。
“自助”是建立在所有的人可以、也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一
个信念基础上。合作社认为,完全的个人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协作,个
人努力所能做到的毕竟是有限的,通过合作,就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通过合作就能不断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在
政府中的地位。同时,个人还可以通过合作社活动得到发展,如在合
作中学到技能,增强对伙伴社员的了解,获得对社会更广泛的认识。
由此可以说,合作社是一个为所有参与的社员提供教育和推动起发展
的机构。
合作社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社是“人的联合”,这里
的“人”,即社员,是合作社的主人。“人的联合”这个基础是合作社
区别于以“资本联合”为基础的企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合作社里,
社员按尽可能平等的形式进行合作。当然,在一个大型合作社里或联
合社里,做到完全平等是很困难的。平等更多的是作为处理业务的方
法,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定。而在以“资本联合”为基础的企业里,
资本是企业的主人,资本所有者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管理与
被管理的关系,不可能做到真正平等。
“公平”,即在合作社内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社员,社员应公平
地享受他们参与合作社的利益。通常包括,惠顾分红、按股金分配和
减少收费。
“团结”意味着集体主义的观点,意味着合作者与合作社是不可
分的。合作社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自我利益,更是社员联合体的利
益,每个社员都有责任保证所有社员尽可能得到公正的待遇,在他们
脑海里要始终树立共同利益的观点,还要尽可能公正地对待雇员(他
们有的是社员,有的不是社员)以及与合作社合作的非社员。同时,
他们还要求产生联合的合作社运动:在各方面进行合作,为社员提供
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在不同
合作社间,不管目的怎样,内容如何,维护合作社共同的价值观。
关于“诚实、公开、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实际上
是合作社企业与非合作社企业的共性,但在合作社企业星表现得更充
分、更明显。合作社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坚持了诚实的制度、高质量和公平的价格。同时,合作社坚持开放的
观点,要定期地向社员、公众和政府提供有关业务信息。合作社对所
在社区的成员开放,承诺扶持个人的发展。在一个或多个社区内,合
作社是其存在的集体机构之一,有关心社区成员健康的传统。因此,
它们有义务在其所有活动中强化社会责任。与资金扶持一样,合作社
有能力帮助他人。’
三、合作社原则:合作社组织的制度标准及方针
1、合作社原则的变迁
合作社原则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合作社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合作
原则一直在进行不断地修改和调整。
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的一批纺织工人为方便生活,避免商业
资本的中间盘剥,维护自身利益和社会地位,创立了一个名为“罗虚
代尔公平先锋社”的消费合作社,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办社原则,
这就是著名的罗需代尔合作原则。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①成员自愿、
开放;②民主控制,一人一票;③盈余主要按交易额分配,股金报酬
有限;④保证商品质量、数量;⑤按市价交易;⑥现金交易:⑦政治
上、宗教上保持中立:⑧重视对社员的教育。①
罗需代尔原则的诞生不仅推动了消费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带动了
其它类型合作组织的发展。其它类型的合作组织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
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罗需代尔原则进行了一些修改,确定了一些新
的原则,主要有:合作社组织决策遵循一致同意原则;交易只面向成
员;必须从盈余中提取适当比例的公积金;公共积累不可分割等。
1921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将罗需代尔原则及其它类型合作组织
对它的发展加以整理、归纳,确定为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办社原则,收
入章程。1937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大会重新修订了1921年确定的原
则,明确其为组建合作社组织的国际标准。1966年,适应合作社组
织发展的形势,国际合作社联盟又修订了1937年明确的标准,确定
了六项原则:①社员资格自愿,且不受歧视地取得;②合作社组织按
社员事先约定的方式管理,社员享有平等的投票权;③对股份利息严
。汉斯·梅内契克:“农业合作社——立法原则与新动向”,‘合作杜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25页,中国
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
3l
格限制;④盈余用于发展合作社组织和按交易额分配;⑤开展合作社
原则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⑥加强合作社组织间在地方、全国乃
至国际范围内的合作。∞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
变化使国际合作社运动面临历史上最严峻的挑战。(1)随着前苏联解
体、中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这些国家传统的
合作社(实际上是非合作社组织)不复存在。(2)市场经济在世界范
围内迅猛发展,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超常资本企业大量涌现,使
世界上大多数合作社面临更加激烈的商业竞争。(3)政府扶持减少,
许多依靠政府扶持的合作社组织不能再依靠了,不得不比以前更独
立。(4)人们对合作社组织的前途感到迷惘、失望。(5)理论上,一
些学者对传统的合作社原则和制度安排提出了很多批评,主要是:①
成员开放制度,不利于合作社组织资产稳定,降低了其信用程度:②
对外部持股和股金报酬的限制,不利于合作社组织筹资,制约了组织
规模的扩大和资产质量的提高;③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形成了~笔无
个人追索权的财产,导致产权不清和经理层操纵问题;④一人~票的
民主决策制度,增加了决策成本,降低了决策效率和质量留。
面对这些挑战和危机,许多国家根据其合作社组织遇到的特殊困
难对其合作社组织的经营战略、制度安排进行了大胆的调整、改革和
创新。例如,法国农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合作社企业提供信息、培训
和咨询作用,将环保措施纳入合作社企业经营战略,推出了农业信心
计划,致力于科研开发。日本农协开始新的重组和改革,包括跨地区
合并和取消县级联合会的改革,面向市场和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化改
革,合作范围逐步向生产领域扩展等。最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70年
代美国出现的“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新一代合作社区别于传统合作社最突出的特点有三:(1)以农产品加
。汉斯·梅内契克:“农业合作社——立法原则与新动向”,《合作社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26页.中国
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
。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制度.一方面,由于参与表决的人数多,增加了表决前信息传递和相互协调的成本,
从而增加了决策成本,降低丁决策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成员素质的差异,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显然会影
响决策质量.
32
工增值为主要目标,而传统合作社以商品营销为主要目标。(2)农民
按股交售产品,股金可以交易;而传统合作社鼓励成员尽可能多地惠
顾,股金不可交易。(3)社员资格不开放,而传统合作社社员资格
开放。。
适应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合作社组织生存、
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在这一环境下各国合作社组织的调整、改革、创
新,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周年代表大会对合作社原则又进行
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修改后确立了合作社七项原则——以下简称
“95·合作社原则”,它们是:
(1)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合作社是自愿的组织,对所有能
够利用合作社服和愿意承担社员义务的人开放,无性别、社
会、种族、政治和宗教信仰的限制。
(2)社员民主控制。合作社是由社员管理的民主组织,合
作社的方针和重大事件由社员积极参与决定。选举产生的代
表,无论男女,都要对社员负责。在基层合作社,社员有平
等的选举权(一人一票),其它层次的合作社组织也要实行民
主管控制。
(3)社员经济参与。社员要公平地入股并民主管理合作社
的资金。但是入股只是作为社员身份的一个条件,若分红要
受到限制。合作社赢余按以下某项或各项进行分配:用于不
可分割的公积金,以进一步发展合作社;按社员与合作社的
交易量分红;用于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其它活动。
(4)自主和自立。合作社是由社员管理的自治组织,合作
社若与其它组织包括政府达成协议,或从其它渠道募集资金,
必须做到保证社员民主管理并保持合作社的自主性。
(5)教育、培训和信息.合作社要为社员、选出的代表、
经理和雇员提供教育和培训,以更好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
合作社要向公众特别是青年人和舆论名流宣传有关合作社的
。管爱国、符纯华译著:‘现代世界合作经济》,第200—201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版。
33
性质和益处。
(6)合作社间的合作。合作社通过地方的、国家的、区域
的和世界的合作社间的合作,为社员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并
促进合作社发展。
(7)关心社区。合作社在满足社员需求的同时,要推动所
在社区的发展.
其中,前三项原则——自愿和开放的社员、社员民主控制、社员
经济参与——是各合作社内部所拥有的典型特征;后四项原则——自
主和自立、教育(培训)和信息、社间合作、关心社区——既影响合
作社的内部活动,又影响合作社与外部的关系。
与传统的合作社原则相比,“95·合作社原则”主要有以下创新:
①考虑到联合社实际情况的差异,对其投票规则没有具体规定。这也
就意味着,联合社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的需要,采取比较灵活的投票
制度,如按比例投票。②针对一些国家或地区合作社组织由于政府控
制或过度干预,最终失败的教训,“95·合作社原则”毫不含糊地强调
了合作社组织必须是自立的,合作社组织可以、而且应当积极争取其
它组织、包括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但必须保持其自主性。③根据合作
社组织根植于地方,通常与所在社区保持密切的关系这一事实,“95
·合作社原则”增加了“关心社区”一条。实践证明,这些创新适应
了合作社组织发展的新形势,有利于合作社组织经营效率普遍提高,
规模扩大,竞争力增强。
2、合作社原则与合作社运动
合作社原则是合作社运动的力量源泉,它既提供了合作社制度的
标准,也提供了判断行为和作出决定的方针。因而,发展合作社组织,
必须遵循合作社原则,以合作社原则为指导。但合作社是否遵循了原
则不能只从其“承诺”上去理解,重要的是看是否遵循了原则的精神;
是否将每项原则所体现的精神贯穿在合作社的日常活动中。同时,合
作社原则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的整体。不能按照某单项原则来
评判合作社,应该把合作社原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再者,合作社
原则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不同
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其历史背景以及经济、政治、
文化环境不同,其合作社制度安排亦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地区、同一
时期的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由于其社员的差异,其制度安排亦有所差
异。这也就决定了合作社模式的多样性,且不同模式的合作社各有自
己的特点和优点。因此,各国发展合作社组织要在从整体上坚持合作
社原则精神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的合作运动,根据
自身的需要、经验和文化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合作社组织;在发展合
作社组织的过程中,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创新合作社原
则。
四、合作社组织与一般商业性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比较
1、合作社组织与一般商业性企业
根据合作社组织的定义、价值、原则,首先,它是一种企业组织,
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严格的集中化管理、经
营性、追求效率、效益。其次,由合作社组织特殊的价值和制度安排
决定,它又不同于一般商业性企业(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
主要区别如下:
(1)合作社组织以“人的联合”为基础,“人”(即社员)是合
作社的主人,股金是仆人(入股只是作为社员身份的一个条件,若分
红要受到限制);而公司制企业以“资本联合”为基础,资本是企业
的主人。这是合作社组织与公司制企业相区别的基础。
(2)合作社组织以为社员服务(满足社员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
要)为主要目的,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合作社组
织不赢利,而是说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随着合作社组织交易对象逐
渐向非社员扩展,合作社组织实行的是“对内服务,对外赢利”。合
作社组织以为社员服务为主要目的意味着社员在合作社组织中的中
心地位,满足社员的需要,为社员提供高水平服务是合作社组织一切
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而一般商业性企业(不论是业主制、合伙
制,还是公司制)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虽然,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一般商业性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顾客的服务,提出了“顾客就是上帝”
的口号,但这种“顾客至上”的经营之道,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
与合作社组织为社员服务的宗旨存在着根本区别。
(3)合作社组织实行真正的民主控制。在合作社里,社员民主
控制集中地体现为:社员通过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平等投票
(在基层合作社里,实行一人一票;许多联社实行按比例投票,以反
映不同的利益、社员规模和各参与社的承诺)决定合作社的方针和重
大事项,选举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并将合作社组织的控制权、监
督权分别委托给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向社员(代表)大
会负责。而在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中,企业的控制权、经营管理权掌
握在业主个人或合伙人手中:在公司制企业中,资本是企业的主人,
投票权按资分配(一股一票),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往往掌握在大股东
手中。
(4)合作社组织盈余主要按社员与合作社组织的交易量分配;
而业主制企业盈余业主个人分享,合伙制企业盈余按协议分享,公司
制企业盈余主要按资(股份)分配。
(5)为促进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合作社组织通常从盈余中提取
一定比例的不可分割的公积金(一般为社员“共同共有”,社员个人
无分出或转让其应有份额的权利),而在一般工商企业中,通常不存
在不可分割的公积金。
2、合作社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
所谓集体经济,即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
经济。它具有三个基本规定性:①生产资料为集体范围内劳动者共有;
②成员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⑨按劳分配。
根据合作社组织的定义、价值、原则,合作社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也具
有这三个规定性,表现为:①合作社组织组织为成员联合所有,实质
是按份共有(社员股金——占合作社组织资产的绝大部分)与共同共
有(不可分割的公积金)的结合。②成员在管理中地位平等(一人一
票),实行民主控制(民主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③“盈余主要按成
员与合作社组织的交易量分配”含有按劳分配的成分。成员与合作社
组织的交易可分为成员向合作社组织购买各种生产(生活)资料(服
务)、成员向合作社组织交售其劳动产品两类,当成员与合作社组织
的交易为后一类时,按交易量分配实际上也就是按劳分配(因为成员
的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最直接地表现了成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所以说,合作社组织具有集体经济的性质。
但合作社组织又不同于一般的(特别是传统的)集体经济组织,
它与一般的(特别是传统的)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
有:①成员资格的获得不同,入股是获得合作社组织成员资格的一个
必要条件;而获得一般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无需入股。②产权关
系不同,合作社组织为成员联合所有(jointly—owned),承认成员在
组织中产权的独立性(成员个人对投入的股金份额享有最终所有权,
具体表现为分红权;退社时可退股;有的合作社,社员退社时不可退
股,但股金可以交易):而~般的集体经济组织为成员共同共有
(coramon-owned),否定成员在组织中产权的独立性(一般的集体经
济组织资产为成员共同共有,不可分割,不存在成员个人独立的所有
权,成员退出时,不可分出或转让其应有份额)。③在管理上,台作
社组织实行民主控制(democratically—controlled)——民主管理
(democratically-managed)的一种有效形式——符合现代企业制度
特征,可操作性强;而一般的(特别是传统的)集体经济组织所说的
民主管理,仅停留于意识形态,缺乏可操作性。④在分配上,合作社
组织盈余主要按成员与组织的交易量分配(如前所述,部分可归入按
劳分配):而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按劳分配(由于劳动的监督与计量十
分困难,许多情况下,按劳分配实际上变成了平均分配)。所以不能
把合作社组织等同于一般的集体经济组织。
五、简短的结论
前面关于合作社组织的定义、价值、不断发展的原则的考察以及
合作社组织与一般商业性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比较分析表明:
(1)合作社组织是一种企业组织,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以
分工协作为基础、严格的集中化管理、经营性、追求效率、效益。
(2)合作社组织具有集体经济的性质,但又与不同于一般的集
体经济组织,与一般的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3)合作社组织的基本特征,即决定合作社组织本质的内在规
定性,合作社组织区别于其它组织最根本的标志是:①以“人的联合”
为基础,“人”(即社员)是合作社组织的主人,资本是合作社组织的
仆人;②“联合所有”,承认社员在组织中产权的独立性,即社员个
人对投入的股金份额享有最终所有权;③民主控制,社员投票权平等;
④盈余主要按成员与组织的交易量分配;⑤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或主
要目的,而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2.3合作社组织的多样性
任何合作社组织生成与发展都是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经济、政
治、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需要决定的,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
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有差异的,不同领域的人们的需
要是各异的,同一领域中的人们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不断发展的,
这就决定了合作社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的。
从合作社组织领域来看,已扩展到了消费、工农业生产、信用、
服务等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消费合作组织、工人合作组织、
信用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服务合作组织(如住房合作社、保健
合作社等)五种主要形式的合作社组织。其中,农业合作组织又可以
分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如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前苏联的集体农庄、
中国的人民公社等,严格地讲,这些组织不属于现代意义的合作社组
织。①)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如农用物品供应合作社、农产品
加工、仓储、运销合作社等。)两类。
从合作社组织组建方式的角度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以
归纳为三种形式:①政府主导下至上而下地组建起来的合作社组织,
o从制度特征上看,在这些组织中,不存在雇佣劳动,杜员与职工同一,是直接参加公社或农庄的劳动者;
实行平均分配或按劳分配:社员除r公社或农庄共有的生产资料以外,通常没有或根少有个人独立的生产
资料。而在现代意义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合作社职工是合作社的雇员(可以是社员,也可以不是社员),从
合作社领取薪水:合作社社员是台作杜的出资人(通过交纳会赞或股金)兼用户:赢余按交易额返还给社
员;祉员各自保持个人生产资料的独立.
38
如日本农协(将在第4章详述)以及我国的供销合作社(将在第5章
详述)。②人们完全自发地至下而上地组建起来的合作社组织,各国
早期的合作社组织基本上属这一类。③在政府或其它相关机构支持和
帮助下人们至下而上地组建起来的合作社组织。
从合作社组织体系看,合作社组织通常通过相互联合或与其它组
织联合形成不同级别的合作社联合组织。
第3章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一个分析框架①
第2章我们介绍、分析了合作社组织的基本理论,本章将在此基
础上提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一个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实现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
营、谋求市场均衡)、内因(组织优势)、制度环境(政府作用、合作
文化)等内容。
3.1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专业化分工,是指农业流通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的专
业化分工。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流通环节是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这一
农业社会生产总过程的两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在这里,农业生产环节
仅指农民运用农业劳动工具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土地或动植物
——生产出初级农产品的过程,不包括对农产品的加工。农业流通环
节包括农用物品的购买、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
活动。其中,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是农业生产过程在农
业流通领域的延续。很明显,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流通环节的专业化
分工属于社会内分工,非企业内分工。而社会分工的程度从根本上取
决于技术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技术进步了,生产力发展了,
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可分性才能增加。所以,我们说,农业流通环节与
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各种专司农业流通的组织——包括农业
流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结果。
但认识至此还远远不够。庞巴维克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打
鱼问题”:打鱼有两种方式,直接用手捞和用鱼网打捞。发明鱼网显
然是一种技术进步,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渔民先是自己结网打鱼,
。前三节载《农业经济与科技》2004年第11期,题目足“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为什么存在”(这里
在原文的基础上有些增删):后两节载《农业经济》2004年第7期,题目足“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文化
的关系”(这里略有改动、增删).
后来才发展到鱼网生产者专门生产鱼网,渔民买网专司打鱼。这又一
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这已不是发明鱼网这项技术进步的直接后
果,而是“市场”(渔民买网)替代“生产”(渔民自己结网)的直接
经济效果。这说明技术进步仅是社会化分工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
件。农业流通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各种农业流通组织
—一包括农业流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还有其非技术的经济
根源。我们认为,规模经济便是其一。‘
经济学家杨小凯认为,在交易效率低下、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一消费者。∞同样,在传统农业中,
每一个从事家庭经营的个体农户,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一消费单
位。在这样一个独立的生产一消费单位里,农用物品的供应和农产品
的加工、消费环节还没有与农业生产环节相分离,从生产到消费,中
间也不发生任何交易费用。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效率的提高,
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的扩大,各种农用物品的供给和农产品的消费,
日益超出自给自足的范围,进入到商品交换的行列,农业商品经济开
始得到发展。
在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
从事家庭经营的个体农户仍有可能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农用物品
的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独自完成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阶段。但
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
农民,继续兼营农用物品的购买和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仓储、运输、
销售等农业流通环节,就发生了规模上的不经济。因为农业生产环节
与农用物品购买、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农业流通
环节的约束条件——劳动的具体性质和形式、技术要求、所需信息等
——不同,进而最优规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由农业生产特点决定,
农业生产环节的最优规模与农业流通诸环节的最优规模相比要小。并
。杨小凯:“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2集,第249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专
业化与经济组织》,第14、23—34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又称交易成本,是与生产成本相对应的概念,是在交易过程中所有需要花费的资源的成本,包括发现交易
机会、治谈签约、监督执行的成本,还包括连约损失和维护交易制度的成本.这个概念是新制度经济学家
科斯(R.t1.Coase)1937年在他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41
且,农业流通诸环节的最优规模也是有区别的。这样,在农业生产与
农业流通不实行分工的情况下,当农业生产环节达到最优规模时,农
业流通诸环节就可能没有达到最优规模。而最优规模,即平均成本最
低点的规模(假定这一点在现有市场可能性空间范围内)。农业流通
环节没有达到最优规模,也就意味若流通费用没有达到最低点。这就
必然促使农业生产者将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的流通环节分离出去,以实
现这些环节的规模化经营,进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农业流通成本。
同时,农业流通与农业生产相分离,还有利于农民集中有限的人力、
物力、财力专司生产,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由此,经营规
模不受个别农业生产者生产规模的限制,可以在最优规模上运行的各
种专司农业流通的组织,包括农业流通合作组织和个体商贩便应运而
生。
下面以谷物销售为例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如图3-1,在谷物生
产与销售不分工——“自产自销”情况下,假定谷物生产达最优规模
Q,那么谷物的实际销售规模也为Q,实际平均销售成本为C.而谷物
销售的最优规模为Q+,最低平均销售成本为C·.显然,c>C+。如果
谷物生产与谷物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谷物销售由在最优规模Qt上
运行的谷物销售组织完成,就可以节约谷物销售费用,其节约量为
C-C·.这也就是谷物销售规模化带来的收益。
平均成本
O
图3一l平均成本曲线
平均成本(AC)曲线一般是u形.AC=平均固定成本(AFC)十平均可变成本(AVC)。
随着产量(或销量)的增加,AFC下降.由于收益递减律的作用,AVC随着产量(或销蓬)
的增加而上升.在达到塌优规模前,AFC下降占优势,因而Ac下降;达到最优规模后,AVC
上升占优势,因而Ac上升.
42
以上分析表明,农业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在
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市场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农用物品供应、农产品
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农业流通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相分
离,实现诸流通环节规模化经营的结果。
然而,从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出,如果仅仅是为了实现农用物品购
买、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农业流通环节与农业生
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显然不一定非要采取合作社组织
形式,通过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公司等一般的商业性
企业,甚至个体商贩,也能实现上述目的。因此,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必定还存在其他相关因素。
3.2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谋求市场均衡的制度创新
按照竞争程度,经济学家将市场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市场——卖
者和买者都无限多,都没有市场势力∞;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者
或买者,垄断者拥有市场势力;寡头垄断市场——卖者(或买者)足
够少,每个卖者(或买者)都有一定的市场势力,但都又受到竞争对
手的牵制和约束;垄断竞争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
场之间。其效率按完全竞争市场一垄断竞争市场一寡头垄断市场—垄
断市场依次递减。其中,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仅是对现实市场结
构的抽象,在现实经济中,都是及其罕见的。在现实经济中,大多数
市场多是以某种程度、而不是完全的竞争为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李普西(Lipsey,R.)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中,采取局部消除垄断的做法,不
但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而且会由于市场力量更不均衡,降
低配置效率。因此,除非全面消除垄断(然而,全面消除垄断往往因
成本过高而无法实现。笔者注),否则,更可取的办法是在不完全竞
争市场中引入抗衡力量,建立一个可竞争市场。这就是次优理论罾。
。市场参与者拦布市场的能力.
。Lipsey.R..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4(1956):儿一32
43
农用物品和农产品市场通常接近于单边垄断市场。在农用物品和
农产品市场中,从事农用物品供应和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
销售等农业流通环节的工商企业与其交易对象——从事农业生产的
农民——相比通常是一个小数群体,他们采取集体行动——如,通过
“串谋(collude)∽’,联合起来操纵市场价格;再如,联合起来影
响政府决策一一的成本较低。他们常常还较成功地通过“限制性做法
(restrictive practiGes)∽限制内部竞争。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是一个大数群体,他们采取集体行动——联合起来与工商企业抗衡,
以获得好的价格;或联合起来影响政府决策等——的成本高昂,内部
常常存在着激烈竞争,有时甚至是“过度竞争”。这样,在大数群体
的农民与小数群体的工商企业的交易中,市场地位明显不平等,前者
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是农用物品高价格和农产品低价格的接受者,后
者通常处于强势地位,是价格的制定者。
为什么小数群体采取集体行动成本较低,而大数群体采取集体行
动成本高昂,进而在它们的交易中,前者比后者更有优势呢?根据曼
瑟·奥尔森(Mancur Olson)“集体行动的逻辑”@,首先,群体规模
越大,对于群体成员来讲,获得有关集体产品——并0益群体的对立中,
由于讨价还价的优势所带来的利益——的信息的成本与他通过投票
使集体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所带来的好处越不对称,因而他搜集
有关信息的动力越小。其次,群体规模越大,成员对集体产品的偏好
差异越大,达成一致的成本越高。同时,群体规模越大,搭便车的动
机越强,费用分摊越困难。最后,群体规模越大,协议的执行和监督
越困难。因此,“在缺少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res)的情
况下,当集团的规模增大时,从事集体行动的动力越小,从而大的集
团比小的集团更缺少为共同利益而行动的能力。”@
o寡头垄断厂商为了他们的利润最大化,像一家垄断厂商一样联合行动,并对获得的利润加咀瓜分.
o限制性做法,又分为纵向限制和横向限制.而纵向限制又分为:独占地区——生产商给予批发商或零售崩
在某一地区销售某种产品的专营权:排他交易——生产商坚持任何销售其产品的厂商都不能出售其竞争对
手的产品:搭售——购买一种产品的顾客必须购买另一种产品:转售价格的控制——生产商坚持任何销售
其产品的零售商都要按标价出售.横向限制,即在生产商之间或在同一市场上进行销售的批发商之间的固
定价格安排.
。Olson.M.,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l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01son。M.,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re Action,Cambridge:Harvard Unlversity Press
44
在农用物品和农产品市场上,工商企业的单边垄断地位,不但使
其交易对象——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而且降低了市场整体效
率。下面以农用物品供应为例说明。
如图3-2,Q·是完全竞争条件下某种农用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相
应价格是P·;Q。是供应商处于垄断地位条件下的供给量,相应价格
是Pm.那么,梯形P·PmFH的面积就是供应商处于垄断地位条件下农
民利益——剩余——遭受的损失。其中,矩形P+Pm FG的面积所代表
的利益为供应商所侵食,而△GFH的面积所代表的利益谁也没有得到。
从供应商角度看,△P·舭的面积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供应商剩余,
梯形Pm FEC的面积是供应商处于垄断地位的条件下的供应商剩余。与
完全竞争相比,供应商在处于垄断地位条件下从农民那里侵食了矩形
P·PmFG的面积所代表的利益,但失去了△GEH的面积所代表的利益。
从市场整体来看,与完全竞争相比,供应商的垄断使社会损失了/'xEFH
的面积所代表的剩余。这就是供应商垄断的效率损失。
P
A
P。
P‘
C
O
图3-2化肥供应商垄断的效率损失
Q
曲线Mc、船、D分别是化肥供应商的边际成本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农民对化肥的精
关于农用物品供应商垄断的效率损失的分析说明,改进农用物品
和农产品市场单边垄断结构为一个可竞争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对于
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来说,可以获得好的价格,争得为工商企业所侵
食的利益;对市场整体而言,可以提高市场竞争效率。这也就是在农
用物品和农产品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联合起来与处于强势地
位的工商企业抗衡的动力源泉。
虽然,分散农户采取集体行动——通过某种制度安排,联合起来
与工商企业抗衡,或联合起来影响政府决策等,以获得好的价格——
的成本高,但潜在利润——好的价格——的存在,必然激励追求效用
的农户去寻找和创新适当的制度安排。当这些制度安排的预期收益大
于预期成本时,他们就会推动直至最终形成这些制度安排。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的产生,就是农户在农用物品和农产品市场处于弱势地
位的条件下,引入抗衡力量、谋求市场力量均衡,以获得好的农用物
品和农产品价格,并提高市场竞争效率的制度创新。显然,这是一个
内生的、渐进的过程。
但是,如果仅为了在农用物品和农产品市场中与处于强势地位的
工商企业抗衡,以获得好的农用物品和农产品价格,并提高市场竞争
效率,农民还可以选择大规模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或社区性集体经济组
织,并非只有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可供选择。这说明仅用建立市场
均衡,提高市场竞争效率来解释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存在和发
展,理由仍不够充分。
3.3现代企业制度: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优势所在
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方向,效率高,是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相对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或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所在,是农民
选择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与从事农业流通活动的工
商企业抗衡的根本原因。
一、现代企业制度
美国著名的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教授认为,现
代工商企业是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单位的业主制、合伙制企业而言,
是技术发展和市场扩大的必然结果。当经济活动量达到这样一个水
平,即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协调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图时,现代工商
企业就出现了。现代工商企业有两个特点:多单位内部化——许多不
同的可以独立运转的经营单位内部化;由各层级支薪的职业化的经理
人员所管理。
传统企业是单一单位的、小规模的、由个人或多个自然人所有和
经营管理的企业。其活动由市场机制控制和协调。其寿命有限,对业
主制企业来说,随业主退出经营或死亡而终止;对合伙制企业而畜,
其中任一合伙人退出或死亡,就得从新结伙或解散。现代工商企业则
将许多不同的可以独立运转的经营单位内部化,由各层级支薪的职业
化的经理人员管理。
多单位内部化具有许多好处:单位间交易例行化,交易成本即降
低;供、产、销诸单位的管理连在一起,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亦降低:
管理上的协调使设备、人员、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而这些好处只有
采用新的管理方法——由各层级支薪的职业化的经理人员管理——
才能实现。由各层级支薪的职业化的经理人员管理这一特点包含以下
两层涵义:
1、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传统企业里,老板管理公司,管理
者即为老板。但当多单位现代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
到家族或合伙人所能提供的经理人员不敷需要时,所有权变得极为分
散,其经理变得越加职业化时,所有权和管理权就发生了分离。除非
所有者具备专门知识和具有管理才能而成了企业的专职经理,否则,
他们很难在中高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懂事会成员,他们诚然
具有否决权,但很少能提出正面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支薪的、掌握专
门知识和具有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既管理短期经营活动,也决定长远
政策。他们支配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由职业经理
执行,不但使得特有的人力资本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对经理而
言,公司之持续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他们比老板(股东)更愿意
减少甚至放弃眼前的股息,以维持其组织长远的活力。
2、管理层级制。现代工商企业实行严格的层级制,形成了“股
东(代表)大会一懂事会(职业经理占多数席位)一高层经理一中层
经理一基层经理”多层级的管理体系。在这一管理体系中,股东(代
表)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懂事会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
生,是公司的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向股东大会负责和报告工作。高
层经理由懂事会聘任和解聘,负责管理和监督所有分支公司,评价和
协调中层经理人员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于资源的规划和分
配上,向懂事会负责和报告工作。各自主的分支公司由高层经理任命
的中层经理领导,各分支公司下设的职能部门由中层经理任命的基层
经理管理和协调。只有这样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了,现代工商企业的
最重要的功能——管理协调的功能才能实现。因此,管理层级制是现
代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④
二、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优势分析
按上述现代工商企业的两个特点,无论是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还
是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都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效率低,
而只有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符合这一发展方向,效率高。
首先,现代多单位工商企业内每个单位——分支公司或职能部门
——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财务上也相对独立,从理论上说,都是作
为独立的企业运转的。。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或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
以共用产权,甚至共有产权、共同生产完全消灭了成员单位——农户
——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性。因而,这两种组织形式不符合
现代企业制度多单位特征。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与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
虽然具有规模经济效果,但~方面,共同生产中对成员劳动的监督和
计量十分困难,从而不可能按生产贡献来准确地支付报酬,这就不可
避免地激励偷懒;另一方面,共有产权导致对监督者的激励不足③,
从而选择一个较低的监督程度。这样,规模经济的好处就被偷懒和监
督不力所引起的效率损失所抵消,以至于后者远大于前者。这就是农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囊国企业的管理革命',第卜12、442—587页.商务印书馆,
1987年9月第1版.
。小艾尔弗霄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第2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
第l版.
o因为,共有产权也就意味着剩余共同占有。在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或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中,监督者
仅作为所有者中的一员,同其他成员“平等”分享剩余,这样,剩余索取权对监督者的激励机制势必大大1
削弱.
48
业生产合作组织和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为什么低效率的经济根源。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许多从事独立生产的农户(或家庭农
场)为实现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农业流通环节上
的规模化经营,并与从事农业流通环节的工商企业抗衡而在农业流通
环节上的联合或合作,其内的每个单位——农户(或家庭农场)——
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而它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单位特征。从
联合或合作的农户(或家庭农场)一般是生产同一农产品的农户(家
庭农场)来看,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多单位横向联合组成的企业;
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从事产前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产后农产品加
工、销售等服务来看,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农业流通过程中相互
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多个经营环节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既实现了农业流通环节上的规模化经营,获得了规模效益,又
保持了农业生产主体——农户(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
性、自主性,进而克服了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因
否定农业生产主体——农户(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活动独立性、
自主性而引起效率损失的局限性,因而,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一
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其次,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或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悖。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由多层级支
薪的职业经理进行有效管理。而在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或社区性集体经
济组织中,社员是组织的共同所有者,社长(经理)是社员通过社员
(代表)大会在社员中选举产生的(事实上,在前苏联的集体农庄和
我国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社长是政府或准政府任命的),是所有者中
的一员,而非支薪的职业经理,因而所有权与管理权没有发生分离。
同时,在这两种组织中,社员——组织的共同所有者——与组织内从
事共同劳动的职工两位一体,职工,即所有者,即组织的主人,因而,
组织的经营管理者——社长(经理)——无权解雇其职工,相反,从
理论上讲,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权(通过投票)解雇其管理者,这
就严重削弱了管理者监督、管理其职工劳动的有效性;加之,如上所
述,这两种组织的产权安排——共用产权或共有产权——使管理者也
缺乏有效监督、管理的激励。因而,在这两种组织中,管理者不可能
进行充分的、有效的监督、管理。
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中,社员是合作组织的出资人和共同所
有者,社员通过社员(代表)大会———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
选举理事会,并将合作组织的控制权委托给理事会,理事会向社员代
表大会负责;理事会聘社长(支薪的职业经理),并将合作组织的经
营管理权委托给社长,社长向理事会负责;社长聘部门经理,并将部
门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他们,部门经理向社长负责⋯⋯从而实现了所
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而且形成了“社员(代表)大会一理事会一各
层级支薪的职业经理一职工(支薪雇员)”多层级的管理体系。这里
的职工已不是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或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中与作为所
有者的社员两位一体的职工,而是合作组织的支薪雇员,经理有权解
雇他们。因此,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在内部治理结构上符合现代企
业制度特征。正是这一内部治理结构为农户在农业流通环节上的有效
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效率高是其能成长、
广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4政府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
国际、国内合作运动史表明,合作社组织的发展与政府有着密切
的关系。一方面,合作社组织是自治、自助组织,政府干预最终不利
于合作社组织发展,过去很多事例证实了这一点——合作社组织最终
失败或多或少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如前苏联和中国);另一方面,政
府的适当支持、干预对合作社组织的发展也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而且政府推动合作社组织发展成功的例子很多(如日本、韩国)。
根据合作社组织的性质以及前面关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
分析,(1)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独立的农业生产者为实现农业流
通环节上的规模化经营,并与从事流通活动的工商企业抗衡自己组建
的组织,自愿的联合,组建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而非政府;组建的
50
方式是自愿联合,而非强制的,当联合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
他们就会这样做。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合作社组织的产生属诱
致性制度变迁,而非强制性制度变迁。(2)合作社组织是自治组织,
而非政府的分支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自己的
计划和自己的行为方式。(3)合作社组织是社员“联合所有和民主控
制的企业”,而非政府所有和政府控制的企业。
因此,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那种把政
府定位为“合作社组织缔造者和终结者的角色;政府是主人,合作社
组织是仆人;政府控制合作社组织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不符合合
作社组织的性质。
同时,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也不利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
展。首先,政府作为合作社组织的缔造者,由于其目标函数(推行和
实现政府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政策或计划)与社员的目标函数(最大限
度地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获取质优价廉的服务)不一致,
从而合作社组织,相对于社员需要而言,可能发展过度,造成巨大的
资源浪费;其次,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扭曲了合作社组织的目标函数
(对内,最大限度地为社员服务;对外赢利),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农
业生产者加入或参与合作社组织的积极性,而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加入
和参与是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生命力的源泉;再者,政府控制和干
预的目标函数与合作社组织的管理人员及职工的目标函数(个人收益
最大化)不一致,严重削弱了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及职工劳动的积极
性;最后,政府控制和过度干预使合作社组织经营决策的选择空间大
为缩小(以至于完全沦为政府决策的执行者),市场竞争力大为削弱
(以至于完全丧失)。
我们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控
制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尽管称为合作社组织,
实际上是非合作社组织,它们不是社员通过自愿联合、民主控制来满
足其自身需要的自治组织,而是由外部强制力量(政府)发起和控制,
是政府或计划的代理机构——必须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分析说明,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
必须坚持合作社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这对其健康发展
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合作社组织的自治、自助、独立、自主性,并不排斥政府
的积极作用,相反,政府的积极推动与支持是其广泛、健康发展的重
要条件。合作运动史表明,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中,政府的
积极作用主要有:
1、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教育、培训,发展他们自身的自助能力,
帮助他们了解合作思想、合作方法,以推动合作社组织发展。显然,
如果农业生产者不了解合作思想、合作方法,如果他们素质太低或过
于贫困,他们就不能自己组织起来帮助自己,而且,农业生产者的确
相对缺少组织企业经验、缺乏人力资源、资金。因而,发展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需要政府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教育、培训,发展他们的
人力资源、自身的自助能力,并给他们创造获取资源(土地改革、立
法)、信息、增加收入的机会,以消除绝对贫困,提升其组建或加入
合作社组织的能力:需要政府为人们提供教育、培训,帮助他们了解
共同的需要和共同存在的问题,了解合作社价值、原则和实际操作方
法,学习合作或协作方式。
国际国内合作运动在这方面积累了广泛的经验:创办论坛以交流
经验,推动新老合作社组织的发展,促进社间合作;通过报纸、小册
子、杂志和书籍广泛扶持合作教育;倡导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建立
合作社学院培训合作社雇员和领导人;通过电影、广播等媒体推广合
作运动;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支持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的发展。
2、以立法形式承认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组织,并规范其发展。
合作社组织立法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的法律地位、设立条件和方式、
清算和解散、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内部治理结构、政府管理、剩余分
配等。以立法形式承认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并规范其发展是政府
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如果没有政
府以立法形式加以认可和规范,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及其效率的发挥将
受Iili艮大的限制。首先,法律地位不明确,致使其它经济组织更难以
预期与其交易的风险,进而不愿与其发生交易;其次,设立条件和方
式不明确,有需求的农业生产者不知道如何组建合作社组织,致使组
建严重受阻或组建混乱;再次,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产权不清、权
责不明,其结果必然是效率低下;最后,政府管理缺乏法律规范,容
易导致政府对合作社组织的控制和过度干预,使其失去自主性和独立
性;政府扶持缺乏法律保障,致使扶持难以到位。
3、适当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与其它类型的合
作社组织一样,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它以为
社员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因而可以生产和供
应价格更合理的优质食品;“关心社区”,关心环境;剩余主要按交易
额返还,而非按资分配,因而在公平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自助组织,在帮助贫困人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
用;可以将不同的文化、宗教和政治信仰的人联合在一起,有利于社
会稳定;在发展作为社会基础产业的农业经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因而多数国家政府都给予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特别是在其发
展初期,以适当的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广泛、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
的积极推动与支持,但政府作用的发挥要以不影响其的独立性、自主
性为限,严格限制政府对它的控制作用,坚持“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与支持作用,自下而上地建立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实行民主控制”的方针。
3.5合作文化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合作文化是合作社组织运动中积淀下来的关于合作社组织的知
识、价值,或其它影响人们合作行为的因素,是人类合作社组织知识
积累和筛选的过程。合作文化的功用在于传递关于合作社组织的信
息,生成相应的意识形态(如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信
念,诚实、公开、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和习惯势力(如
与他人协作或合作的习惯),使生长在同一文化土壤的人们共享文化
信息,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合作文化中对合作社组织发展影响最大的
应该是相应的意识形态和习惯。
合作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是关于合作社组织的一套信念,倾向于从
道德上判定人们的合作活动和合作规则。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
能:(1)节约交易费用。合作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是人们达成合作协议
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单
化:(2)确认合作社组织这种制度安排合乎义理、凝聚社员、保证组
织基本稳定。一个组织,如果它成员中的大多数对系统的规则不具有
认同感,那么这个组织就不能长久地续存。所以,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倡导者都必须通过合作教育来统一社员的思想认识,以推动组织
的发展。(3)弱化人们在合作社组织发展中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
搭便车行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偷懒行为等,促进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增加这种制度安排的绩效。
为了使合作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有效率,它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环
境的改变和合作运动的发展,合作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也会改变。不过
这一改变必然有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合作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必须足
够灵活,使它不仅能赢得新成员的信赖,而且也能保持老成员的忠诚。
这正是合作社组织原则随环境改变而不断变迁的原因。
合作文化中的习惯,即在合作社组织的正式规则(如立法、章程)
没有定义的地方(也叫做‘正式规则的边际’)起着规范人们合作行为
的作用或做为‘标准’的行为∞,是一个合作行为重复进行多次而沉
淀下来的行为准则。合作文化中习惯的功用,即在合作社组织的正式
规则的边际(界定和实施正式规则成本极高,以至超过收益的领域)
上替代正式规则,起协调作用,以降低交易成本,并支持正式规则有
效运行。@熊彼特认为,若没有习惯的帮助,无人能应付得了每日必
。这一定义是按汪丁丁在‘再论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载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大学
出版杜,2003年5月第一版)一文中给“习惯”的定义而定义的.他在该丈中写遭,“‘习惯’可以定义成
在正式规则没有定义的地方(也叫做‘正式规则的边际’)起作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或作为‘标准’的行为,
称之为‘习惯性行为’.”
”参见North,Douglass C.在。Istitu%ion.Istitutj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hambridge
Unlvercity Press.1990.)一文中关于习惯功用的论述.
54
须于的工作,无人能生存哪怕是一天。∞同样,若没有合作文化中习
惯的帮助,无人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产生和
发展也就十分困难。
所以说,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必须从相应的非正式约束一
一人们对合作社组织的思想认识、人们的合作习惯——开始,即从确
立与合作社组织发展相适合的文化环境开始,伴随着人们对合作社组
织的思想认识、人们的合作习惯时进步、发展渐次推进。这是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诺斯认为,正式规则的演变(正式
组织的产生和发展,笔者加)总是从非正式约束——正式规则的“边
际”——的演变开始,正是制度在边际上的连续演变造成了制度中正
式的也是可见的规则的变迁。o按照上边关于合作文化的解释,对于
合作社组织发展来说,边际的演变就是合作文化的渐进生成与发展。
实践证明,合作社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传统的意识形态、习惯势
力等与合作社组织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因而,如果不冲破与合作社
组织发展不相适应的以意识形态、习惯势力为中心的文化的束缚,确
立起与之相适合的文化环境,要发展合作社组织则会阻力重重、费用
高昂,变得非常困难,发展绩效甚微。即使是政府强制推进或组建,
合作社组织也将因与文化环境不相容,绩效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
相反,如果清除了与合作社组织发展不相适应的以意识形态、习惯势
力为中心的文化,确立起了与之相适合的文化环境,则其发展就如顺
水推舟,高绩效也就容易实现。
那么,如何推进合作文化的发展,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于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文化环境呢?国内外合作运动在这方面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重视合作文化的理论研究和
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政府、新闻媒体、教育机构、各种非政府组织、
包括现有合作社组织在这方面的功能,使合作社组织的知识、价值在
人们中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2、“干中学”。相互合作是人类本性
。Schumpeter(熊披特)(1934):‘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何畏译,商
务印书馆1990年版.
。North.Douglass C.Istitutio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hambridge
Univercity Press,1990.
55
的一部分,在每个社会中都存在各种非正式劳动小组、储蓄和信贷协
会、邻居小组等,在小组里,成员逐渐熟悉合作制度,培养合作习惯;
同时,地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通常也是从一个不规范的合作小组
开始,逐步发展壮大为规范的合作社企业,这一逐步发展壮大过程也
是社员熟悉合作制度、培养合作习惯的过程。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要
从塑造适合于其运行的文化环境——推进人们对合作社组织的思想
认识(意识形态)、培养人们的合作习惯等——开始,而且必须从政
府相应的思想开始,政府要与与合作社组织发展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和习惯势力作不懈的斗争。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要等到完全建立起
了一个适合予合作社组织运行的以意识形态、习惯为中心的文化环境
之后再来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
文化演变与正式制度变迁是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而
是说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要从塑造相应的以意识形态、习惯为
中心的文化环境开始,协调推进文化演变和组织发展。这是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客观规律已为世界合作运动史所
证实。
3.6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从事独立生产的农户
(或家庭农场)为实现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农业
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并与从事农业流通的工商企业抗衡而在农业
流通环节上组建的合作社组织。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农业商
品经济的发展,当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或家庭农场)继续兼营
农业流通规模不经济时,当他们组织起来与工商企业抗衡的预期收益
大于预期成本时,追求效用的他们就会选择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
独立生产、农业商品经济达到较高发展水平是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和目的是:实现农
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以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流通成本;与从事
农业流通的工商企业抗衡,谋求市场力量均衡,以获得好的农用物品
和农产品价格,并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规模经济、抗衡工商企业的功能与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独立的多
单位内部化、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管理层级制)、效率高的特点
:是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能持续成长并广泛发展的根源。
政府的积极推动与支持是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广泛、健康发
展的重要条件,但政府作用的发挥要以不影响合作社组织的独立性、
自主性为限,严格限制政府对它的控制作用,坚持“在社员自愿的基
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与支持作用,自下而上地建立农业流通领
域合作组织,实行民主控制”的方针。
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要从塑造相应的以意识形态、习惯为
中心的文化环境开始,协调推进文化演变和组织发展。这是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第4章国外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实践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欧,是农业商
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的农户继续兼营农业流通活动规模不经济时,当他们组织起来与工商
企业抗衡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追求效用的他们就会选择合
作。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目前,它已
遍布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美、日、欧等农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
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已十分成熟、竞争力强,在农业、农村经济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但各国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差异,其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多样性。纵观世界各
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运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以农户中等经
营规模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欧洲模式;以大规模的家庭农
场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美洲、大洋洲模式;以农户的小规
模经营为基础,以社区性、综合性农协为主体的亚洲模式。下面分别
以法国、美国、日本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为例来说明、比较分
析这三种模式,对前面提出的理论予以实证,并为中国农业流通领域
合作组织发展提供借鉴。
4.1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欧洲模式之代表
一、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简史
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起源
并缓慢扩展时期(19世纪中叶-1945年);黄金时期(1945年-20世
纪70年代末):大规模调整经营战略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起源并缓慢扩展时期。法国最早的农业合作组织,可以追溯
到12世纪。当时,汝拉人和弗朗什一孔泰人聚集在一起,在“干酪合
作社”中共同生产汝拉圆葛老,这是法国最早的奶产品加工合作组织,
已具现代合作社组织刍形。1844年,英国28名纺织工人创立了罗虚
代尔合作社,建立了合作意识与健全管理相统一的原则。此后,罗虚
代尔合作原则迅速传入法国,并为法国农民广泛接受,对法国农业合
作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80年前后,法国的农业联合会发展起
来,并广泛参与经济活动,它们创立的“小型商店联合会”大批转变
为合作社。1890年前,夏朗特人创立了奶业合作社,实行类似罗虚
代尔合作社原则,规定赢余按每人送交牛奶的比例进行分配。1904
年,在葡萄酒大危机中,一些独立的葡萄生产者联合起来,创立了葡
萄酒合作社,从事酿酒和销售。1935年,缩减葡萄酒产量的措施促
进了合作制窖藏的发展。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发展十分缓慢。
2、黄金时期。1945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适应
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进入高速、
大规模发展时期,且伴随着大量的重组与重建,农业流通合作组织规
模不断扩大。以农业销售组合①的发展为例,据统计,1959年,经
政府批准的生产者组合只有20个,到1977年已增加到1271个;同
期,农业经济委员会从8个增加到36个。到70年代末,农业销售组
合已把水果的50—60%,蔬菜、葡萄酒的15—20%,牛的50—55%,猪的
50%,羊的10-1296组织了起来。罾1980年,合作社组织系统在全国牛
奶、生猪和谷物收购中分别占52%、64%和67%;占全国食品工业营业
额的1/5以上。
在农产品对外贸易领域,1975—1976年,合作社组织系统在法国
谷物出口中占40一50%,在鲜果出口中占70—80%,在家畜出口中占40%。
。指导农业生产,组织销售,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农业合作组织.它有两种形式:(1)生产者组合~按农产
品类别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如水果、蔬菜生产者组台,牛肉生产者组合,禽蛋生产者组台等。其规模相
当庞大,通常致力于一个地区、全国甚至跨国的联合。其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组织销售、
调节农产品市场价格。为实现这些任务,它负责制定行业规章,规定生产和销售的技术条件.交售产品的
品种,数量、规格、质量、价格和产品上市时间等.(2)农业经济委员会——生产者组合和同业联台会联
台组成的合作组织.其任务是协调参加蚕员会的各个生产者组合和同业联合会制定的关于生产、销售、价
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其规章制度经政府批准后,对其辖区内的所有生产者组合和同业联合会都有约束力。
(参见董5严:“浅析战后法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和原因”,(世界经济文汇),1995年02期.)
o董平:“浅析战后法国农业合作经济的按展和原因”,{世界经济文汇),1995年02期.
59
1980年,法国最大的牛奶集团——合作性质的诺曼底牛奶联盟在安
哥拉、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以及亚洲和拉美国家的营销
活动都很活跃。它不仅出口农产品,还出口农业机械设备、化肥、配
合饲料、种子等,并同所在国搞合资项目。∞
这一时期,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之所以获得如此迅速的发
展,并在农业、农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原因:
首先,农场经营规模较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突出。与美国、加
拿大、澳大利亚等一般每个农户经营一百多公顷,甚至上千公顷土地
相比,法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一般每个农户经营几十公顷土地。
较小的土地经营规模,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遇到许多突出的
困难,主要有:(1)农场经营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无力购买大型农
机具;即使有能力购买,也不能充分利用其效能,必然造成资源浪费。
这样,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各种机械合作组织便迅速地发展了起
来。(2)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小农场由于势单力薄,且信息严重
缺失,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这样,
各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服务(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禽、畜人工
受精等)和产中服务(如预防病虫害等)的合作组织,特别是农业生
产资料供应合作组织便发展了起来。(3)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运
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大幅度提高,中小农场已难以胜任大量
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各
种为农业提供产后服务的合作组织,主要是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组
织便大规模地发展了起来。
其次,随着法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
市场问题越来越突出。(1)在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农场主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而中小农场由于获
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从而经常出现
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农产品市场大幅度波动。(2)中小农场由于获
。秦庚武主编:(中国农村组织与制度的新变迁》,中国城市出版杜.2001年1月第1版.笫218-219页.
60
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经常因为自己的产晶找不到市场或有利的市场
嚣蒙受瓣大懿按失。<3)隧着农耍现代化熬推进,至《20世纪60年代
末,法圜农产品国内市场己基本饱和,法图农业发展必然要求开拓农
产品国际市场。而单个中小农场规模小、实力弱,无力进入国际市场,
参与异霉激燕豹、对信息要求魄国走市场受惠的国际竞争。这穗’晦凌
必然诱使法国农场主联合起来,借助合作的力量,增强实力,改蒋交
易条件,包括获取市场信息的条件,降低交易成本,以适应农业商品
经济窝懋舔化发展麓需要。掰爨说,农鼗裔晶经济煎舞度发展是法箧
农业流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
再者,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农业
专监纯发曩缀快。攥统诗,到?0年代孛期,专韭农场已占全垂农场
总数的50%以上。在种植业中,有谷物、甜菜、葡萄、花卉等专业农
场;在裔牧、家禽业中,有奶牛、肉牛、跚猪、肉鸡、蛋鸡等专业农
场。经营两、三琴孛农产品豹农场占40%左右,虽竣蓑~耪农产品为主。
从事多种经营的农场已为数很少。随着农业专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产
品商品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单个农场越来越难以胜任大量农产品的加
王、包装、仓撩、逡输、镂营溪动。这裁必然健进链翻联合起寒,缝
建各种农业流通合作组织。同时,农业专业化的快速发展还推动了各
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回,如葡萄合作社、奶牛合作社的广泛发展。
最鬈,法国政府的支持。藏惹,法墓致痔燕接动对农鲎流逶领域
合作组织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支持政策。(1)立法支持。1960、
1962年发布了关于生产者组合的指导性法姬;1972年颁布了关予农
盘合幸譬挫条镶麓法麓。(2)税技优惠、簧贷支持。竣府勰定农&触办
合作社可以享有优惠的税收待遇,免交营业税和地产税,可从农业互
助银行得到低息贷款。(3)6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数励农业组织创
办农业合作享±,吸浚与农整合俸社有关酶工亵潼姿本入股。工蠢甄资
一’本入股,不仅大大地缓解了农业合作社在筹资方面的豳难,而且有利
于其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离。(4)财政资助。政府规定,农民创
%业专业台作组织——主要为经营某种或巢裟农产品的社员挺供粹种服务的合作缀投,属流通镬城的含f#
组织.而非擞产合作缒【织.
61
办农业合作社可以得到国家津贴;农业销售组合成立后三年内可以享
受农业市场指导与调整基金给予的开办费和运转费津贴,平时可以优
先享受国家为组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给予的援助。
3、大规模调整经营战略时期。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
以来,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
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面临严峻挑战。(1)面f瞄着超常资本企业
的竞争,而这些企业所具备的资金和管理优势正是合作社所缺少的;
(2)政府扶持减少,合作社不得不比以前更独立;(3)最严重的问
题是合作者对合作社的前途感到迷惘、失望。
面对这些挑战和危机,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对其经营战略
进行了调整。(1)充分发挥合作社企业提供信息、培训和咨询作用;
(2)将环保措施纳入合作社企业经营战略,要求合作社及其成员的
经济行为都要对环境管理负责;(3)1992年,法国农业合作社联合
推出了农业信心计划。它的目标是通过对农业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控
制,使农业合作组织成为品质的象征;(4)致力于科研开发。农业合
作社有70个研究中心,800名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在科研开发
和研究上每年投入6亿法郎(不包括质量管理)。农业研究90%的精
力投入了三个领域:蔬菜品种选育、奶制品加工、动物饲养与选种。
经调整,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竞争力极大提高。为最大限
度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合作社企业在生产各环节的管理与协作中形
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参与了地区发展及农用地的管理工作。合作
社还承担作农产品非本地化竞争的风险。
二、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主要特点
由法国国情决定,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特
点:
l、以农户的中等经营规模为基础。据《法国年鉴》,1955年,
法国农村lO公顷以下的小农场达129.85万个,占法国农场总数的
56.3%。20世纪50、60年代,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法国政府采取
了一系列加速土地集中、扩大农场规模的措施,法国农业生产规模有
所扩大,但仍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农业生产规模悬殊。早
在1940年,美国农场平均规模已达60多公顷;今日美国农场平均规
模达100多公顷,多则1000多公顷。当然,这并非说农业生产规模
越大越好。各国农业生产规模应由本国国情决定。
2、分工较细、种类繁多。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分工极细、
种类繁多,按生产环节,可以分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禽畜人工受精
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中服务(如预防病虫害等)的合作组织
以及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合作组织;按经营范围,
可分为综合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其中,专业合作组织是主要为
经营某一种或一类农产品的社员提供服务的合作组织,如小麦加工、
销售合作组织、葡萄加工、销售合作组织等。由于法国农业流通领域
合作组织分工极细、种类繁多,所以,在法国一个农场通常需要同时
加入多个合作组织,如法国奶牛养殖者,一般需要同时加入信用合作
组织、饲料合作组织、配种合作组织、畜牧机械合作组织、疫病防治
合作组织、牛奶加工、销售合作组织等多个合作组织。
3、重视社间联合与合作。为了提高效率,法国农业合作组织在
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合作与重组的方式进行联合。其中,综合合作
组织逐级联合,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地方的、全国的——合作组织
联合组织。专业合作组织逐级联合,形成地方、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农
业行业合作组织联合会——进行行业、系统及产品管理的场所。1966
年,全国农业行业合作组织联合会(17个)、地方合作组织联合会以
及27家大型合作组织企业集团联合创立了农业合作组织全国性统一
组织机构——法国农业合作组织联合会(CFCA),一个集合作组织行
业组织职能与特殊服务于一生的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代表并从整
体上保护农业合作组织的行业利益;促进和加强合作组织间的合作。
4、有全国统一的合作社法。法国早在1847年就颁布了适用于全
一一国范围的有关合作社的法律,此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又作了多次修
订与完善。1960、1962年法国政府又发布了关于生产者组合的法规;
1972年又颁布了关于农业合作社条例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法
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适宜的法律环境。这是战
后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高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因。
5、理论色彩较重,重视合作社原则。法国是合作思想的发源地
之一,合作思想理论十分丰富,产生出了圣西门和傅立叶(提倡劳动
公社)、菲力浦·毕舍(1796—1865,提倡生产合作社)、路易·布朗
(1811-1882,主张在国家的直接支持下i建立生产合作社)、查理·
季特(主张消费合作社)、乔杰斯·弗奎特、(提出合作社部门学说)等
~大批合作社组织理论家,他们的思想理论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对法国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其理论色彩较重。
由其理论色彩所决定,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非常重视合作社原
则,强调自愿和开放、民主管理、资本报酬有限、赢余按交易额返还、
合作教育等。
4.2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美洲、大洋洲模式之代表
一、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简史
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西部大开发和农业商品经济发展
的产物。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美国开始向西部扩展。西部开发(1)
改变了美国的农业布局,为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打下了基础,西部
成为全国粮食和牲畜生产基地,农产品运输业快速地发展了起来。随
着大量运河、铁路的修建,进一步加速了农产品运输业的发展。(2)
促进了农业生产。据统计,1860-1900年,小麦生产增长近3倍;玉
米生产增长近2.5倍;棉花生产增长近4倍。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并没有给农场主带来利益,反而导致了农产品过剩,农产品价格大幅
度下跌,甚至根本卖不出去,农场主利益严重受损。1870一1873年,
在美国,小麦平均市价为1.07美元/蒲式尔,玉米为O.43美元/蒲式
尔,棉花为O.15美元/磅,到1894-1897年,已分别降到0.63美元/
蒲式尔、O.30美元/蒲式尔、o.06美元/磅。∞(3)长距离运输和农
。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2册.第37—39页.人民出版牡1981年版.
64
场主的分散性,使得铁路公司和中间商的市场势力巨大,对农场主盘
剥甚重。这样,以与市场中间商抗衡,维护农场主利益为宗旨的农业
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便发展了起来。
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
期。(1)1810-1890年,初创并不断扩展的时期;(2)1890年至20
世纪30年代末,规范化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3)20世纪30
年代以来,(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加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
来,出现了“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1、初创并不断扩展的时期。美国最早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出现
于1794年,当时,弗吉尼亚州和卡罗莱纳州的农场主在社区内联合
起来,把牲畜赶往东部沿海屠宰中心。1810年,肯塔基州Goshen的
农场主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牛奶合作社。随后,陆续建立了良种牛拍卖
合作社、羊毛合作仓库、水果销售协会、生猪拍卖协会等。最早的合
作采购于1850年出现在伊利诺依斯和威士康星的农场主俱乐部。最
早肥料供应协会于1863年在纽约的Riverhead成立。1865年,密歇
根州通过了第一部合作社法。随后,其它一些州也陆续制定了合作社
法。19世纪70年代,在“格兰吉运动”u的影响下,全美涌现出大
量农业协会——如牲畜、水果、棉花协会等——和为农场主提供生产
资料的合作商店。这一时期,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很快,但还
没有形成统一的合作原则,与生产者的联系松散,因而寿命较短。1880
年,“格兰吉运动”趋于衰落,很多农产品销售协会遭到失败,有的
变成了私人企业,也有一些维持了下来,成为后来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社的前生。19世纪80年代,南方农场主联合会发展起来,致力于谷
物销售,并建立了一批为成员采购的代理商和交易所。截止1890年,
全美处于活跃状态的农业合作组织1000多个,其中75%是奶业合作
社,谷物合作社约占10%,蔬菜和水果合作社约占10%。
2、规范化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19世纪90年代的农业
。1867年,O Liver I{udson Kelley建立了一个“农民利益保护人”组织(Husbandry Patron),发起丁著
名的“格兰吉运动(Grange Movement)”,这一运动足要建立类似兄弟会组织的互助团体,但很快转向,农
业生产资料合作购买、农产品台作加工、销售颁域,积极创建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加T、销售
协会.
65
萧条使美国农业合作运动又一次进入高潮。首先,各种农业流通领域
合作组织大量涌现。在马萨诸塞、新泽西建立了柑橘合作社,在纽约、
密歇根、依阿华建立了葡萄合作社,在加利弗尼亚建立了水果、鸡蛋
合作社。1902年,还首次出现了两个全国性的农业合作组织:农场
主联合会(Farmer Union)——在南部地区主要致力于棉花销售,在
中西部和中北部主要致力于谷物、牲畜和奶产品销售;美国权益平等
协会(American Society Equity)——最初主要致力于控制烟叶生
产、合作销售,后来转向赞助农业合作社从事谷物、土豆、牲畜等的
销售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截止1920年,各种(基层的、区域
的和全国性的)农业合作组织总数己达12000个。其次,美国的农业
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开始形成自己的规范,如,限制社员持股额、股金
分红和股权转让。限制股权转让,旨在把成员限定在利益一致的生产
者范围内。再者,政府支持推动了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191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克雷顿法案(Clayton Act),该法案把非股份式
合作社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了出来,大大地促进了非股份式合作社的
发展;1922年,国会通过了凯波一沃尔斯蒂德法案(tapper—Volstead
Act),该法案把各种(股份式、非股份式)合作社组织从反托拉斯法
中豁免了出来,并最终确立了美国合作社的基本规范和合法地位;
1926年,美国农业部设立了合作社销售处,即现在的农业合作社服
务中心(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Service)。1929年,设立了联
邦农业局。这两个机构支持建立了若干新的大规模农业协会,包括部
分全国性协会。∞
3、(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加速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
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需要,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
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
从横向看,越来越多的中小农业合作社日益走向合并。仅
1957—1970年,合并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达965个。合并后的合作
。Donald L¨Vogelsang,John儿Bailey.Lloyd C.Biser.E.Eldon Eversull,J.Warren Mather,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Cooperative Information Report 1,section 6,Rural Business and
Cooperatlye Development Service.USDA,1988,ReDrintedl993.
66
社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且为农场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
系列化服务的能力增强,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发展。
1945-1946年,平均每个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拥有社员493.5个,营
业额59.8万美元;到1986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增加到819.9个和
1087.6万美元,分别增长66.1%和17.2倍。1986年,以“阿格苏”
为首的15个大型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进入全美500家最大公司行列。
在横向合并的同时,地区联社和全国性联社也获得快速发展,它们在
信息、教育、培训、代表农场主与政府对话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
从纵向看,适应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美国农业合作
社或单独或通过与有纵向关系的合作社联合与合作广泛开展农业纵
向一体化服务。例如,1963年,犹他州法罗普禽畜生产者协会与盐
湖城的农场主联合,将饲料(粮食)生产、供应与禽畜饲养、加工、
销售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阿
格苏”。阿格苏的前身是纽约州中部的“格兰其联盟合作社贸易公司”。
1964年,它与“东部各州农场主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阿格苏合
作社有限公司”。次年,又合并了“宾州农场局合作社”。通过合并与
建造新厂等途径,逐渐形成了~家从事多种经营的大型农场主合作
社。“阿格苏”除在各州设有许多商店,还拥有油井、石油加工厂、
肥料厂、农药厂、制种站、饲料加工等,业务范围几乎囊括了农业流
通领域所有环节。1984年,其销售额达4l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大
农场主合作社。∞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中西部由于干旱,农产品质次价低,
’农业发展受到沉重打击。为了促进该地区的发展,专门成立了一个由
.政府有关机构、农村利用合作社和圣保合作社银行组成的农村发展战
略机构,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合作社方案,即新一代合作社或增值合
一·作社。从1973年起,在北达科他州和明尼苏达州建立了50个这样的
合作社,社员l万户。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农产品加工,增加地方收入,
。秦庆武主编:(中圜农村组织与制度的新变迁中国城市HI版杜,2001年1月第1版,第219—220负.
67
而不是把产品推销到其它地方进行加工。在这种合作社里,农民按股
交售产品,每一股有交售一个单位产品的权利。每一股的价格按照合
作社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量决定,总的资金被分成加工厂能收购的单位
数。与传统合作社不同的是,股金可以交易,价格受资金回报的影响,
但仍保留传统合作社一人一票的原则。这种合作社大大提高了农民的
收入,为当地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资金按
同样的方法,认购“交售股”。合作社加工厂所有的利润按红利的方
式返还给种植者,这是一种规范流通的新方法。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
在农村地区新扩大投资20亿美元,提供了5000个直接就业的岗位和
更多个间接就业机会,对当地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北达科他,
1990-1994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1%,人口增加了4000,增加了3500
个工厂就业机会。最近的报告显示,新一代合作社为家庭农场、农村
村镇以及所有相信自我价值和具有社区意识的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
希望。这一合作社结构和经营战略,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但能否发展为全国性的合作社运动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二、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特点
由美国国情决定,美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大规模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农业合作组织以大规模的
家庭农场为基础,平均每个农场经营土地100多公顷,有的达1000
多公顷。由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决定,美国不发展生产领域的合作社,
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几乎全是流通领域的合作社。这是因为发展农业生
产合作社通常是因为农业生产规模过小,规模不经济。而美国农场规
模已经够大了,如发展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社,继续扩大农业生产规
模,农产品平均成本将会因生产规模过大而上升。
2、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美国农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般每个合作社主要为某一种或一类农产品生产提供服务,服务可能
仅局限于某一环节,如生产资料供应或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销售等,
也可能是包括多个环节的系列化服务,如小麦生产者联合会、新奇士
。管爱国、符纯华译著:《现代世界合作经济’,第200—201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版.
68
橙协会、蓝宝石杏农合作社等。以小麦生产者联合会为例,它为小麦
生产者提供了包括产前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购买、产中技术
指导等服务、产后小麦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一体化服务。
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与美国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相联系,高度专业化
的大规模农场要求农业合作社为之提供专业化的系列化服务。
3、以州法为基础,没有统一的联邦合作社法。美国是最早制定
合作社法的国家之一,但它以州法为基础,没有统一的联邦合作社法。
1865年,密歇根州颁布了美国境内第~部合作社法。随后,其他一
些州也相继制定了合作社法。美国虽然以州法为基础,没有统一的联
邦合作社法,但在~些联邦法规中涉及到农业合作社,主要有克雷顿
法案(1914)、凯波一沃尔斯蒂德法案(1922)、罗宾森一派特曼价格歧
视法(1936)。前两个法案把农业合作组织从反垄断法中豁免了出来;
三个法案一起确认了美国合作社的合法地位和最基本的规范。
4、实用主义、商业化倾向较重。美国农业合作社主要是美国西
部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欧洲合作思想对其影响较小,因而
较少理论色彩。早期建立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是农场主在农业商品经
济发展过程中,为抵制农产品加工和贸易过程中中间商剥削,保护自
身利益,自发建立起来的流通领域的合作组织。美国农业合作社没有
提出明确的社会变革主张,也不拘泥于传统合作社原则。因而,美国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实用主义、商业化倾向较强的合作社模式。
5、发展从销售部门开始。美国早期建立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是
农场主在农业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抵制农产品加工和贸易过程中
中间商剥削,保护自身利益,自发建立起来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组织。
1810年,肯塔基州Goshen的农场主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牛奶合作社,
从事牛奶加工和销售。随后,陆续建立了良种牛拍卖合作社、.羊毛合
作仓库(从事羊毛的仓储和销售)、水果销售协会、生猪拍卖协会等。
一而最早的合作采购于1850年出现在伊利诺依斯和威士康星的农场主
俱乐部,与最早的合作销售相比,整整晚了40年。农业信用合作的
产生则更晚,最早的农业信用合作组织——联邦土地银行——于1916
年组建。
69
6、政府积极推动与支持,但与政府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美国农
业合作运动史表明,美国农业合作社在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
与政府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美国农业合作社是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产
物,是美国农场主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建立起来的自助、自治组织。t-
在美国,组不组建合作社,组建什么样的合作社,农场主自己决定,
政府决不包办;合作社依法自主经营,政府决不干预合作社内部事务。
另一方面,政府又在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
(1)教育、培训。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合作教育、培训。农业部的农
业合作社处、州立的赠地学院、其它有关机构紧密合作,推行合作教
育、培训。(2)立法支持、规范。(3)适当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
在美国,税法规定,农业合作社的纯收入按单一税原则征税,即或由
合作社纳税,或由惠顾者纳税,决不双重纳税;合作社除享有其他类
型企业享有的减税权利外,还享有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部分惠顾返还
金。
4.3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亚洲模式之代表
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小农模式,农业生产经营以小规模经营的农户
为基本单位,户均经营土地面积约1.47公顷。∞日本农业现代化的
实现主要得益于日本广泛发展的农业合作组织——农协。日本农协作
为日本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产物,拥有曲折的历史和自己的特
点,在日本农业、农村经济中,特别是农业流通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
一、日本农协简史
日本农协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发展初期,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欧洲合作思想影响的结果,
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日本农协经历了~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其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对日本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作
。削静:“日本农协是怎样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新农业》2002/2
70
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农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源(19
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异化(1900—1945);战后的重建与发展
(1945-1980);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改革(1980年以来)。
1、起源。19世纪70年代,日本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初期,
农业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当时,一些农业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农
民为解决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问题,自发地成立了各种农业合作组
织。1878年,群马县的养蚕农户自发地建立了日本第一个生丝销售
合作社——“碓冰社”; 1883年,静岗县和富崎县的茶农组织了茶
叶销售合作社;19世纪90年代,在大米和桑蚕产地建立起了共同购
买肥料的合作社。据日本农商务省调查统计,截止1898年,日本合
作社总数己达346个,其中,信用社144个、销售社141个、购买社
39个、共同利用社8个。∞但受当时日本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低
的制约,这些早期成立的农业合作社还很不成熟。
2、异化。1900年日本“第十四次帝国会议”通过了《产业组合
法》。此后,一方面,日本政府依法对农业合作社(农业组合)实行
严格的行政控制,农业合作社日益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异化为政府
农业经济政策的执行机构。另一方面,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援助下,组
织迅速扩大,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且目益向综合社发展。1900年,
农业组合仅21个基层社,1903年发展到870个,1912年近10000个,
1924年达14444个。从经济实力来看,与1906年相比,1924年农业
组合销售额增长了1.7倍,购买额增长了4.3倍,资本金增长6.8倍。
@从结构来看,日益向综合杜发展, 1910、1920、1930年兼营三业
以上(不包括三业)的综合社数分别为369、1696、3751家,占农业
组合总数分别为约5%、12.86%、26.64%。。
1931年,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日本政府为稳定后方社会秩序和
农业生产,保障战备物资和人员的供应,进一步强化了对农业组合的
..控制和支持。1931年秋,日本政府制定了确保信用社业务顺利运行
。伊藤勇夫:《现代EJ奉协同组台论》第174页.日本御茶水书房1973年版.
。日本农林中央金库调查部‘农林中央金库50年的历程》,第13一14页.H本东洋经济新报社1973年版。
。足垌i庄三郎《农业协唰组台研究》,第147页.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1975年版.
71
的一系列金融法规。1932年制定了《米谷统治法》,实行强硬的粮食
统购统销,农业组合担当其执行机构。1933年为完善农业组合体系,
强化其作用,实施了《产业组合扩充五年计划》,解散村镇其它组织,
全体农户加入农业组合。同时,日本政府委托农业组合开展了全民动
员的《农山渔村经济更生运动》。1943年,日本政府将农业组合并入
农会,并强制全体农户加入。至此,农业组合完全丧失了合作组织自
助、自治特征,彻底异化为了只有合作社之名,不具合作社之实的“准
政府机构”。同时,伴随着日本政府对农业组合的控制和支持的强化,
经营综合化空前发展。到1940年,兼营三业以上(不包括三业)的
综合社数达1 1968家,占农业组合总数约79.25%,综合社占绝对优
势地位。①这种情况在日本农协发展中一直延续了下来。
3、战后的重建与发展。1945年日本战败,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帮
助下,开始了土地制度改革——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自耕农生产
体系——和重建农业合作组织。1945和1946年的土地制度改革,消
灭了封建土地制度,自耕农的比重由原来的33%上升到63%,罾为建立
真正的(符合合作原则)、以流通领域的合作为主的农业合作组织奠
定了基础。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基本适合本国国情,又与国际
合作社联盟的合作社原则基本一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随后,依
法对农业组合进行了重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在日本广泛地
建立和发展了起来。1949年农协数达到28513个。@农协自建立之日
起就积极开展各种农业流通领域的合作,还积极开展对农户的生产指
导和生活指导,并逐渐把农协规范为可以经营各种业务的综合农协,
在此基础上把基层、县(省)、全国级联合会的业务经营实行一体化,
健全了农协的组织和经营体制,农协的实力不断壮大和发展。
1960—1983年,农协的销售事业扩大了10倍,购买事业扩大了18倍。
1968年日本农协将全国购买联合会和全国销售联合会合并为全国农
协联合会,一跃成为经济巨人,其业务量和销售额在日本流通领域占
。足羽进三白Ⅱ《农业协同组合研究》,第43页.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197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编《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农业),第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足羽进三邮《农业协同组合讲究》,第147页.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1976年版.
72
第四位,可与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并驾齐驱。∞20世纪50—80年代,
农协经济活动从农产品购销扩大到深加工,农协占政府指定的粮食收
购机构的70%-80%,占法律认可的粮食加工企业的95%,一直保持着
80%左右的农用物资综合销售率。作为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购销主渠道,
农协组织具有调节供应量和销售价格的功能和实力,在国民经济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罾农协组织还通过其独有的政治运动方式——集
体游行,向政府施加压力,促使修改不利于农民利益的政策或通过有
利于农民的政策。
4、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
来,日本农协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迫于工农业生产全面过剩的压力,日本政府逐步减少了对农业的保护,
农协的组织事业失去了维持庞大事业运行的空间,同时也失去了安全
经营的保障。其次,面对农民对农协农用物资、消费者对农产品垄断
高价的不满和流通领域工商企业对农协垄断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购销的
抗议,日本政府逐步放开了农用物资和农产品市场,农协失去了农业
流通领域的经营特权,其购销事业开始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和灵活经
营的中小工商企业的挑战和竞争。再者,经济衰退引起了农协信用事
业危机,农协整个经济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农协组织形象受到很大损
害。最后,对农协来说,最深刻的危机莫过于农户数量减少、农业劳
动力质量下降(专业户比重下降,老龄化严重),从而农协组织根基削
弱。1980年农户总数由1960年的606万户,减少到466万户,而兼
业户的比重却增加了21.5%,1999年农户总数进一步下降到324万户,
专业户的比重下降到13.2%。1998年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劳动力中,
’65岁的老人占37.2%,49岁以下的劳动力仅占25.2%。罾
面对这些挑战和危机,日本农协开始了新的重组和改革,并取得
了初步成效。(1)农协组织跨地区合并和取消县级联合会的改革成果
。武内哲夫、大田原高昭著‘I!|]日农协>,第13页.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86年.
o爿:功编t农协四十年》,第t08页.日本日本御茶水书房1989年版.
三岛德三著《流通“自由化”与粮食管理制度》.第39页.口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88年.
。日奉农林水产省经济局统计情报部编《农林水产统计》,第126页.FI本农林统计拆台1999年版.
内川多喜生“老龄化引发的农户、农村变化以及对农协事业的影响”,‘农林金融》,第4—5页.H本农
林中央金库1998年第12期.
73
较显著。到2000年4月,农协的基层社数已由1990年的3600个合并
为1411个。。(2)面向市场和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化改革。1992年和
1996年修订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大量引入了商法和公司法的条款,
使基层社按市场规律进行公司化管理和市场运作。(3)合作范围逐步
向生产领域扩展。1999年,农协直接经营的农业生产作业由1993年
的13.9%增加到22.2%:@农协正致力于地区农业“供、产、销一条龙”
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经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于拓展农协经营空间、
提升农协市场竞争力、增强农协吸引力、凝结力等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但要完全解决上述问题,还需农协人进行新的探索和不懈努力。
二、日本农协的特点
纵观日本农协发展史,日本农协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为基础。如上所述,日本农业是典型的
小农模式,农业生产经营以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为基本单位,户均经营
土地面积约1.47公顷。由此决定了作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中介的
农协十分发达。
2、制度从外部引进。日本农协不是二战前本地原生的产业组合
演变而来的,而是二战后根据美国占领当局的旨意,依照欧美合作社
原则,结合自己的国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与二战前本地原生的产
业组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二战前本地原生的产业组合是建立在封建
土地制度基础之上的政府控制的执行政府农业经济政策的“准政府机
构”,而农协却是建立在自耕农基础之上的,按欧美合作社原则组建
起来的自治、自助组织,是真正的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
3、在政府帮助、干预下发展起来的。战后日本农民刚刚摆脱封
建地主和战争强权政府的统治,还没有足够的民主意识和经济力量组
织起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农业协同法》颁布后,日本政府不
得不用宣传、辅助、奖励等办法帮助农民组建农协。同时,基层农协
成立后不久,因农户贫困、组织资金短缺、经营不善、商业资本实力
。山率修等编著‘协同组台的企业管埋》
。山本修等编著《协同组合的企业管理》
第155页.家光协会2000年版.
第25-33页.家光协会2000年版.
74
强大等原因很快就陷入经营困境。为帮助农协摆脱困境,日本政府又
不得不加强对基层农协的指导、监督,完善农协的经营管理制度,不
得不加强对基层农协的援助,改善农协的经营环境。所以说,日本农
协是在政府帮助、干预下发展起来的。
4、与行政系统衔接的三级金字塔式组织体系。如上所述,农协
成立后不久,因农户贫困、组织资金短缺、经营不善、商业资本实力
强大等原因很快就陷入经营困境。日本政府为帮助农协摆脱成立后不
久出现的经营困境,除加强对农协的指导、监督、援助外,还对农协
组织体系进行了调整、重组——削减、合并基层农协;将农协县级购
买联合会和销售联合会合并为农协经济联合会;设立全国农协中央
会。这样,日本农协形成了如图4一l所示的与日本行政系统(市町村
一都道府县一中央三级)衔接的三级金字塔式组织体系,即基层农协
一县级联合会(中央会)一全国级联合会(中央会)三级。基层农协
以农户为社员;县级农协联合会以都道府县范围内的基层农协为会
员;县级中央会以都道府县范围内的基层农协、县级联合会为会员,
并且是他们的领导者,其运转费用来自会费。全国级联合会以基层农
协、县级联合会为会员;全国农协中央会(JA)是日本农协的统一领
导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确立全国各农协和农协联合会的运营方针,
并贯彻执行,谋求合作社健康发展。”
图4一1日本农协的三级金字塔式组织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农协事业发
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已着手改革农协三级金字塔式组织体系,尝试建
立基层一中央二级组织体系。但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有待实
践的进一步检验。
5、全体农户参加的综合性农协为主体。战后的大多日本农户依
旧保持着传统的多样化经营方式,能达到专业化生产的农户很少,农
户面临多方面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加上经营规模小,没有经济力量同
时加入多个专业农协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日本政府选择了具有多
项组织功能的综合农协,推进基层行政区内综合农协的建立。同时,
日本政府认为,只有全体农户都得到农协的帮助和政策的保护,刚刚
建立起来的自耕农土地制度才能得到巩固,所以它又极力鼓动全体农
户加入农协。当然,由于《农业协同组织法》保证农户可以自由建立
和加入农协组织,农协组织可以自由设定组织的区域范围,所以在一
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户自发地组建了跨
区域的专业农协,但专业农协的社员同时也是综合农协的社员,且与
综合农协相比,其规模一般较小,因此,在日本,专业农协不占主导
地位。
4.4国外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趋势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国外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发展表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1、(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加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适应
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在法、美、日等农业发达国家,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
从横向看,越来越多的中小农业合作社日益走向合并。在美国,
仅1957—1970年,合并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达965个。”在日本,
1990—2000年4月,合并的农协基层社数达2189个。罾合并后的合作
。察庆武主编:《中国农村组织与制度的新变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1月第l版,第220页.
。山奉铬等编著《协同组合的企业管理》,第155页。家光协会2000年版.
76
社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鼠为农户或农场主提供产前、产中、
产后系列化服务的能力增强,从而健进了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发展。
中小表垃合作社疆盏走趣合并,主要表现为:农鼗台作社纂层社数减
少,平均每个合作社社员人数增加(但也可能不增加,甚麓减少,因
为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业生产者数量减少)、
缀营援搂移市场份额扩大。驭美国必翻,1945-1946年,乎均每个农
激流通领域合作社拥有社员493.5个,营业额59.8万美元;到1986
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增加到819.9个和1087.6万美元,分别增长66.1%
葶瑟17,2嫠。1986冬,戳“醛辏苏”秀首豹lS个大型农效流:i藿领域
合作社进入企美500家最大公司行猁。在横向合并的同时,地区联社
和全国性联社也获得快遵发展,它们在信息、教育、培训、代表农场
烹与致府对落方瑟发挥了越来越囊簧载谗躅。
从纵向瓣,适应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法、美、Ej
等农业发展网家,农业合作社或单独或通过与褥纵向关系的合作社联
合与合终广泛开震表业级惫一薅纯暇务(集慕释或菜类农产品产蔫、
产中、产后服务于一体)。例如,1963年,(美国)犹他州法罗普禽
荫生产者协会与盐湖城的农场主联合,将饲料(粮食)生产、供应与
禽畜键葬、熬王、销售联合超来,实霉亍一体纯经营。这方嚣最典型的
例子是著名的“阿格苏”。阿格苏的前身是(美豳)纽约卅f中部的“格
兰其联盟合作社贸易公闭”。]964年,它与“东部各州农场主交易所”
合并,成立了“阿格蒸合锋社寿隈公霉”。次年,又合并了“宾翊农
场局合作社”。通过合并与建造新厂等途径,逐渐形成了~家从事多
种经营的大型农场主合作社。“阿格苏”除在备州设有许多商店,还
绷骞港井、石涵加工厂、耱精厂、农药厂、副稀薅、镶瓣热工等,整
努范围几乎囊括了农业流通领域所肖环节。1984年,其销售额达4l
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大农场主合作社。铆
2、公司纯额角翔强。
适应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横向和纵向)~体化发展的需要,
。鬻褒武主编:(中瓣农村组织与话掰瞳々新变迁》,中瓣城市出版享士,2001年l岛第1版,第219—220爱。
77
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合作社组织生存环境的变化(市场
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超常资本
企业大量涌现,合作社组织面临更加激烈的商业竞争;政府扶持减少,
合作社不得不比以前更独立;合作者对合作社的前途感到迷惘、失
望),在法、美、日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出现了
公司化的倾向,且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开来。合作社组织公司化倾
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传统的合作社组织成员开放制度,不利于合作社组织
资产稳定,降低了其信用程度这一问题,国外一些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开始实行成员资格不开放,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新一
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res)”。
(2)针对传统的合作社组织对外部持股和股金报酬的限制,不
利于合作社组织筹资,制约了组织规模的扩大和资产质量的提高这一
问题,国外一些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引入了股份制机制,在整个社
会范围筹资,如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小麦合作社的做法。萨斯喀彻温
省小麦合作社股份就分为A股和B股,A股为社员身份股,股权平等,
享有投票权;B股为上市股,享有分红权,但没有投票权。为鼓励社
员购买B股,可将社员分得的盈利转化成B股。@这种方法不但使合
作社组织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支持,也能保证合作社组织处于社员的控
制之下。.
(3)针对传统合作社组织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形成了一笔无个
人追索权的财产,导致产权不清和经理层操纵问题,国外一些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社组织尝试把公积金按股量化到社员个人。
(4)适应合作社组织间或合作社组织与非合作社组织间联合与
合作广泛发展的需要,许多联社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投票制度,如按比
例投票,以反映成员不同的利益、成员规模和各参与成员的承诺。
(5)广泛开展“对外赢利”活动。传统合作社组织强调“对内
服务”,很少或不开展“对外赢利”活动: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
。管爱国、符纯华译著:‘现代世界台作经济》,第230页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版.
78
70、80年代以来,在法、美、目等农业发达鞠家,合作社组织在强
调“对内服务”的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重视开展“对
辫赢到”活动。合俸享主缀织越来越熏视“对外赢利”活动,主要是因
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合作衽组织不断提高熬市场竞争力——不断
开拓服务领域、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吸引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
业经理),这些都依赖予大量资金的筹集与投入。为筹集大量资金,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70、80年代以来,在法、美、翻等农业发
达国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引入了一系列新的筹资方式或筹资渠
道,主要煮:适当殴续一些筹蜜潜力较大的饕农户,特鄹楚一些实力
雄厚的法人加入合作社组织;允许股金分红,并适当增加股金分红在
弦余分配中的比例,激励成员扩大投资;引进股份制机制,在整个
社会范围筹瓷;壤据自费戆偿债麓力逶度鬟餍努聱辔入资众等。显然,
这些新的筹资方式或筹涤渠道的有效性最终都取决于合作社组织自
身的赢利能力,因而合作社组织要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筹集大量资金,
要在激烈靛市场竞争中求褥皇存搴瑟发展,不褥不重视“对外赢剩”;
同时,股份制机制的引进,股东追求资本增值的动机,以及职业经理
镣理又为合作社组织广泛开展“对外赢利”活动提供了内猩动力。
合作社缝缓公霭诧诸方瑟表明,现代农业滚逶领域合作缝织毫明
强不同于传统的合作社缀织,与现代股份制企业相对更为接近,但其
基本性质——自愿联合、联合所有、民主控制、为成员服务为主要目
的、盈余主要按交荔额分嚣——并未发生变化,与一般裔渡槛企鼗仍
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实践证明,合作社组织公司化适应了合作社组
织发展的新形势,有利于合作社组织经营效率普遍提高,觌模扩大,
竞争力增强。
3、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20墩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
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减
少,政府黠(农鲎浚逶鬏域)台{乍社组织静获挎、予颈藕应减少,(农
业流通领域)合作社组织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俄罗斯、中东欧和征洲一些圈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
体,致癃控翻麴台俸社缀缓(实际上是霉}台俸季至组织)终臻。这些霞
家已开始按自愿、民主等原则重组合作社的试验。在许多南方国家,
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剧烈的经济波动、社会动荡迫使其进行经济调
整,政府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不得不减少,政府不再对合作社进行扶
持。在发达国家,政府越来越不能、也不愿去影响市场能解决的一切
事情,政府对合作社组织经济的、政治的扶持明显减少,合作社组织
比以前更独立。
4.4基本结论及主要经验
综合考察法国、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
织发展史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比较、概括它们各自的特点,不难得
出以下基本结论:
1、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
程度取决于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法国、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
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史很好地证明了这一基本结论。以法国
为例,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正式形成于19世纪中叶,当时法
国农业商品经济开始缓慢发展,农户兼营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农业流
通环节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农户经济力量弱、市场地位低的问题逐渐
暴露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奶牛饲养者、葡萄生产者等开始联
合起来,创立了奶业合作社、葡萄酒合作社等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从事牛奶(葡萄)加工、销售等农业流通领域的活动。但截止1945
年,由于法国小农经济在政府的保护下苟延残喘,农业商品经济发展
十分缓慢,因而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也十分缓慢。1945年以
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法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
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由此,法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才获得高速、
普遍的发展,进入其黄金发展时期。
2、在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在农业(农
村)经济(社会)、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购买、
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流通环节的专业
化分工,实现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
市场交易效率,进而促进农业商品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使农民可以
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专司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2)
在农用物品、农产品市场上,与中间商抗衡,维护农业生产者利益,
并提高市场竞争效率。(3)为专业化生产的农户(或农场)提供产前、
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4)为农业生
产者提供科技、机械等服务,促进农业技术进步。(5)参与农业产业
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6)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质优价廉的
服务,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价格竞争力,
进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并代表农业生产者利益进入国际市场。(7)
增加农民收入。主要表现在:代表农民的利益同政府谈判,促使政府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拓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农产
品供求失衡和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发展与农业有关的二、三产业,
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业效益;通过
利润返还保证农业生产者分享与农业有关的二、三产业增值利润;等
等。
3、坚持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发达国家一个半世纪以来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运动的实践证明, 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是合作社运动的
力量源泉,它既提供了合作社制度的标准,也提供了判断行为和作出
决定的方针,因而,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必须坚持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
以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为指导。任何对合作社价值和原则的背离,都
会给合作运动带来严重的后果。例如,二战前日本农业组合异化为政
府控制农业、农村的工具就是背离了合作社自主和自立的价值和原则
的结果。同时,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不仅是合作社本质的体现,而且
是合作社的优势所在。如正是开放的社员原则,使农业发达国家农业
合作社有一个庞大的社员基础,正是庞大的社员基础,使得农业合作
社在农业流通领域占优势:正是合作社问的合作,使农业发达国家的
农业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集团优势,具有强大的
竞争力等。
当然,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条件
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因而,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合作社的价值和
原则,在合作社实践中,依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合作社的
价值和原则。例如,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合作运动面临超常
资本企业的竞争、政府扶持的减少、合作者对合作社的前途感到迷惘、
失望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重新审视了其生存
的基本原因,从多方面发展了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如在许多二级合
作社和三级合作社里,为反映不同的利益、合作社的社员规模和参与
合作社的承诺,采取“按比例投票”;在合作社不得不特别要求社员
扩大投资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投资按公平的利率付利息;强调合作社
“自主和自立”等。
4、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民主控制的原则管理合作社。经过一个
多世纪的发展,法国、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合作社民主控制原则,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
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一经营、管理制度集中地体现为如图
4-1所示的多层级的管理体系。在这一多层级的管理体系中,(1)社
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合作社组织的方针和
重大事项,如通过和修改合作社章程,选举和罢免理事(监事),审
议、批准理事会(监事会)工作报告,批准年度预算、决算报告,决
定年终盈余分配方案及弥补亏损的办法,决定接纳新社员或取消社员
资格等,均由其决定。这就充分体现了所有者(社员)当家作主的权
利和合作社民主控制原则。同时,在基层合作社组织,投票权的分配
实行“一人一票”制,而在一般公司,投票权的分配则实行“一股一
票”制,这是合作社组织与一般公司在管理上的最重要区别。(2)经
选举产生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是合作社组织的执行机构,代理合作
社组织的所有者(社员)对合作社组织行使控制权。(3)经选举产生
的监事会(或监事)是合作社组织的监督机构,代理合作社组织的所
有者(社员)对理事会及其经理人员行使监督权。监事不得由理事会
的理事和合作社组织的经理人员兼任。(4)理事会聘任的经理负责合
作社组织日常的经营、管理。(5)合作社组织由各层级——高、中、
低——的支薪经理所管理,其中,中、高层经理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企
业家阶层,管理和协调着下层各单位的工作。显然,这一多层级的管
理体系实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既有利
于保障社员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合作社组织为社员服务的经营方向,
又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图4-2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管理体系
虚线表示并非所有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都设监事会这一机构.一般地,大陆法系国
家(如法国、日本等)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设监事会(规模较小时,设卜2名监事,
不设监事会):英美法系国家不设监事会.
5、走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运动史表明,坚持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走符合自己特点的发
展道路是农业合作运动最基本的规律,也是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合
作运动最宝贵的经验。法国、美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农业流通领域
合作组织都是在借鉴其它国家合作运动的经验、坚持合作社原则的基
础上,按照自己的特点,根据自身的需要、经验和文化建立和发展起
来的,都是自己根据自身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需要选择的
结果。正是历史背景以及经济、政治、文的化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它们
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与美国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相适应,美国农业合作社选择了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而翻本农业生
产浚模小,专娩化程度低,农户繇器服务细碎、多样,与蠹乏耱适痤,
日本农协选择了以综合农协为主体。再如,与美国幅源辽阔,各州农
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治、文化环境差异较大相适成,美国农
业合作社立法选择了敬蛾法为基础:蠢法国,福对雨言,幅源较,l、,
各地农业、农村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环境差异不大,与此栩适应,法
圜农业合作社立法选择了全国统一的合作社法。
6、合{乍社类墅多样纯。适应不溺领域、不溺藏模的农户(农场)
对农业流通领域服务的多样化需要,各农业发达阂家在农业流通领域
都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合作组织。从纵随着,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合作
柱、农产品热工合作社、合作仓谙、运输合作社、镇售台俸社等。获
经侮范围看,肖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其中,专业合作社是主要
为经营某种或某类农产跽的社员提供服务的合作社,如水稻合作社、
小麦合作社、蔬菜合作辜圭、承果合俸社、牛热合作社等。在社阍联台
与合作上,合作社是宜联则联,宜分则分,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建成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法黼的诺曼底牛奶联盟、
美阉懿“阿祷苏”,也可驻通过社闯台作,自发地形成一个联合体。
7、不断改革创新。邋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是农业
合作组织生命力之所在。法国、美因、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在其益折的发展过程中之所醵麓战魅各种匿难,表现密
旺糖的生命力,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面对环境的变化,不断调
整、改革和剑灏。例如,∞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法
国农监流通领域合作缀缫遁晒超常赛本企监静竞争、政府挟持减少、
合作者对合作社的前途感到迷惘、失塑等挑战和危机,对其经营战略
进行了大援模调整,包括充分发挥合作社企业提供信息、壤训和咨询
作用,将环保措施纳入合作社企监经营战略,稚滋了农业像心计戴,
致力于科研开发。日本农协面对政府对农业的保护逐步减少、强大的
跨懑公司帮灵溪经营的中小工赛企池强有力豹竞争、农协傣耀事业危
机、农协组织掇基肖《弱等挑战,开始了新的重缀和改革,龟括跨地区
合并和取消县级联合会的改革,面向市场和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化改
革,合作范围逐步向生产领域扩展等。再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
中西部由于干旱,农产品质次价低,农业发展受到沉重打击。在这一
背景下,美国出现了新一代合作社。
8、政府积极支持与推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运动
的实践证明,在农业合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政府是
农业合作组织广泛、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没有政府积极
的推动与支持,特别是立法支持、规范,农业合作组织就不能获得广
泛、健康发展。政府的推动与支持作用主要有:教育、培训;立法支
持、规范:适当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其中,立法
支持、规范是政府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政府积极的支持与推动作
用,对于那些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又缺乏合作文化的国家来
说,显得更为突出。例如,日本农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依靠日本
政府大力支持和帮助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要严格限制政府对农业
合作组织的控制和干预,防止包办。政府控制、干预、包办是许多农
业合作组织异化、失败的根源。这方面,日本有相当深刻的教训。二
战前,政府严格的行政控制和干预使日本农业组合最终完全丧失了合
作组织的自助、自治、独立、自主性,沦为了日本政府控制农业、农
村的工具;二战后,政府过多的控制和干预使农协丧失了应有的市场
应变力,这是20世纪80年代农协陷入危机最深刻的根源。
9、重视合作教育,建立强大的社员基础。合作社是人的合作,
合作社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社员的合作意识与参与程度,“我要合
作”与“要我合作”对合作社产生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而社员的合
作意识与参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作教育。法国、美国、日本
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合作教育,从而广大农户(农场主)有着浓
厚的合作社思想和强烈的合作社意识。例如,法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
(CFCA)为发展合作教育,设有培训与顾问合作中心、合作社农业加
工高等学校以及农业合作社出版公司等专职教育、培训机构;美国农
业部为发展合作教育,设有农业合作社处和农业合作社推广处专司合
作社教育计划;日本为推动合作教育,《农业协同组合法》明确把教
育、培训界定为农协业务之一。
其中,3—9条是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运动的主要
经验,即: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必须坚持,并依据实践的需要,
不断创新和发展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民主控制
的原则管理合作社;坚持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走符合自己特点
的发展道路;适应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农户(农场)对农业流通领
域服务的多样化需要,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适应
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政府积极支持与推动,特别是立法
支持、规范,但要严格限制政府对农业合作组织的控制和干预,防止
包办;重视合作教育,建立强大的社员基础。
第五章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历史与复兴
5.1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简史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20世纪初一1949年)。在这一阶段,一些爱国主
义份子(如梁漱溟、晏阳初等)、社会团体(如华洋义赈会)、国民党、
共产党都在我国农村进行了合作社实践,且均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成
效。在国统区,在梁漱溟、晏阳初等爱国主义份子、华洋义赈会等社
会团体的推动下,在国民政府立法、资金、教育(培训)等的支持、
规范下,国统区合作社获得了一定韵发展,从1928年的722个增加
到1947年的16.2万个∞。在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或解放区,如中央苏
区,1934年,消费、粮食、生产三类合作社总数达2300个,社员57
万余人,股金60余万元。再如陕甘宁边区,1935年,仅4个合作社,
到1944年发展到634个(其中,消费合作社281个,运输合作社233
个)。②但截止1949年,从整个中国来看,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社没有
在中国广泛发展起来,就其原因,主要是(1)持续战乱;(2)当时,
中国农村经济基本上属自然经济,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3)当
时的农业生产者,大部分是佃农或雇农,非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2、供销合作社正式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一1954年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
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
立农民土地所有制——运动,伴随着土地改革的推进与完成,党和政
府领导广大农民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私有制基础上的劳动互助组织、初级社L的同时,也组建了大量
。姚鸿健等:《合作社理论与实践》.第19—20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姚鸿健等:‘舍作社理论与实践》.第29—30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集体劳动、产权落实到个人、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台的合作社,基本符台台作社原则
87
的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消费合作社(非农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
社(属综合性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至1950年3月,全国基层
供销合终社达29000个。
1950年7月5-25曰,中华全圈合作社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
开,会议通过了各级联合社、基层社章程决议,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
社联合慈社,决定敬全鏊合佟总社取替民国眩期戆中莺台俸协会参熬
圜际合作联盟。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53年lO月,全国合作社第一次
裁、市季主主任会议决定,撼全匡台作社酶王作囊点转自翻快发展农树
供销合作社。至1953年底,全国共有基层供销合作社32265个,全
圜性供销合作社网络初步形成。
1954年?胄20-25 Et,中华全鞫合终社第~次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决定将中华全国合作社
联合总社易名为中华全潮供销合作总社,将城市消费合作襁划归国营
藏潼,将手工监生产合作杜麸供销合作社独立凑来,荤独成立手工监
生产合作社组织系统。甄此,供销合作社自成系统。
同这一肘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一样,这一时期的农业流通领域
合信组织——供销合僚社,在缀建方式上,臻确逸坚持了“蠢愿互剥、
典型示范”的合作原则,创造性地采取了“积极引导、稳步发展”∞的
方针;在经营管理上,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合作社原则的有效的制度,
翔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技殷分羟榻结台。这一时麓的农鼗流逶领域
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适应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极大
地键进了我鼷农业、农树经济的发腠。
3、异能阶段(1955年至20毯纪70年代末)。这一时瓣,受舞
大林的农业熬体化思想的禁锢与支配,农业合作转向了以生产合作为
主,且农业合作组织被完全政治化、行致化了。1955年下半年开始,
初级社急速转为高级社替,蓟1956年底,基本宠成,继两又是1958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24孤。人民出版杜,1978。
o在产权主,辩产懿啦,否定个体赘镄卷抟稻寿产投j趁努秘方式上,实行共嚣式靛葵中辩动;在分配上,
嚣定7援救势赶,蜜行“大锅谖”斌的分配体捌。遮撵,藏锾社餐瘫蘸彝了台俸.挂暴期,奇律纯变成了豢
休化。
88
年的以“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与此同时,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社——蜕变成了执行国家统购、派购
任务的国营商业企业(或准国营商业企业)。
受“左”的思想支配,1955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初级社急速
转为高级社的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在农业合
作化高潮中,供销合作社在组建方式上开始违背“自愿互利、典型示
范”的合作原则和“积极引导、稳步发展”的方针,片面追求发展速
度。到1955年底,供销合作社的各级商业组织迅猛增加到23.6万个,
从业人员达llO.1万,小商贩也基本实现了合作化,建立了大量的合
作商店和摊点。在这些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中,许多社员并非自
愿加入。
1958年,伴随以“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化运动,供销合作社制度发生了急剧变迁。县、县以上联社被并入国
营商业;基层社归人民公社领导和管理,变成了人民公社的供销部门,
基层社的社员资格以及股金分红被取消。供销社的合作组织性质丧
失,蜕变成了执行国家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统(派)购计划的
国营商业组织(或准国营商业组织)。这次变迁给供销合作社和国民
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961年,伴随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暂时后退,供销合作社开始恢
复其独立活动。1962年,恢复工作全面展开,至1962年底,全国有
25个省、176个地区、2042个县恢复了供销社的独立活动。但恢复
不彻底,带有很大局限性,主要是在产权上为再次国有化留了个尾巴,
即基层社集体所有,联社国有。
受极“左”思想的支配,1965年,供销合作社资金(股金除外)
又全部收归国有,同时,在组织机构上,撤消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破
坏了合作社的民主控制原则,供销合作社由“民办”变为“官办”。
1970年,供销社再次与国营商业合并,基层社变成了国营商业的零
售店。至此,供销合作社的合作社组织性质及其生机和活力彻底丧失,
成为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官办”商业组织,本来意义上的供销合
作社不复存在。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4、复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
着人民公社的终结和以家庭承包经蒋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的企面推进
与不甑完善,我国农村商黧经济帮枣场经济获褥了快速发展。逶痰农
村黼晶经济、市场经济的殿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主要
表现巍:传统缒粳盈流遥领域台箨维纸——供销合作社——湃始改裁
转趔;各种新生的农业流遇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大凝涌现,并在东部沿
海一些省市和巾西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良
好麓绩效,显警现出翔速发展的趋势。
目前阶段,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①改革
中的供销合作社;②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值得一提的是,目
蓠我鋈广泛存强懿乡(镇)村(社)孝圭区台终缀织晷虽然也在弓|导农
民进入市场方颟发挥着重照的作用,但它在这方两的作用主鬻是通过
兴办经营实体(如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协调经营实体关系或
提傲公共产品(翔毫力、遂潞建设、撼保、科技臻调、社会治理安等)
来实现的,它本身并不(溅很少)蠹接参与农业流通活动,因而不属
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5.2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复兴的动因及意义
20世纪80年代褪浚来,我莺农渡流逶领域合作缰织走上复兴懿
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图农村改革与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农业
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
~、家庭承龟经营适应农韭市场纯发展的妊然
家庭承包经营是对“~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否定,
。乡(镶)村(社)台佧组织是人民公{E体审《遗留下柬的制度安捧。1984举人民公社街底解体膳t按政杜
分说的原则,设立了村(社)基层社区☆作组织和乡(镇)社区台作联合社.米执行原人融公社的经济职
能。翻前.乡(镇)树(社)社区台作毵I织的发展报刁;理想,相当多的多(镇)村(祉)杜区台作组织仅
停鐾程机构“挂牌于”』二.在村一缎.党支部、村蚕会、村社区台作组织誊位~体、人员交麓任职,且相
当多靛挺社区台捧维织投霾行±遗承包的管理携辚,坟少数在萼l等农嚣进入摩场方瑟发挥了~定终薅;在
多(镶)一缀j还澄霄粪正形藏一审皴立乎党委、政府歉被匿区舍箨缎纹。(参见i釜晓由薛薯:《连绪农产
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缎织探究》,中黼≈{:会科学出版杜,2002、5.)
90
是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家庭承包经营在
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给予了农民,确立了家
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比较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什
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由农民自主决定),适合了农业生产的特点,
基本解决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效率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
业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高涨和全面进步。农业商品经济和市
场化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较快地增加,城乡人民的生活
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
史性转折。’
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化的发展,家庭经营在农业流通环节
上的劣势,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逐渐暴露了出来,成为新的农业
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因。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1、农户家庭经营虽具有直接生产过程的组织优势,但受人力、
资本及流通设备的限制,单个农户无力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
险,难以驾驭市场的起伏与波动。
2、在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农户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
产都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而农户由于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
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从而经常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
农产品市场反复失衡和大幅度波动。这种失衡和波动就是我国近年来
反复出现的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根本原因。而农产品“卖难”又是
我国农民近年来增收困难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农用物品和农产品市场中,从事供应、加工、仓储、运销的工商企
业通常不但实力雄厚,而且是一个小数群体,相互之间易于进行勾结
或达成默契,对市场进行垄断性操纵,通常是价格的制定者。而从事
农业生产的农民通常不但势单力薄,而且是一个大数群体,相互之间
常常存在着激烈竞争,因而在与工商企业的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只
能是价格的接受者。
4、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调控者(政
府)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政府面
对广大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另一方面,
农民难于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传递给政
府,并使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获得政府采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以维
护。
这些方面表明,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根源不在于农业生产规模
小,而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因而,农业商品经济、市场
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流通领域组织的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
组织化程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走上了
复兴的道路,表现为:传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社——
开始了其艰难的改革历程;各种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大量涌
现: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户
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
效率的结合。如图5—1,首先,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不但不否定家
庭承包经营,而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其基础,把家庭承包经营在农业
生产领域的高效率包含于自身。其次,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按合作
原则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农业流通环节上组织起来,有效地克服了家
庭经营在农业流通领域的劣势,解决了农业流通领域的效率问题,(1)
实现了农业流通环节上的规模经济,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
高了市场交易效率;(2)使农户能够适应经济环境,走向市场;(3)
向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减少了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盲目性,提高了资
源配置的效率;(4)与市场抗衡、维护农户利益;(5)提高了农业的
经济地位,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盈余(按交易量)返还
图5—1农户一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一市场关系图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复兴和发展极大地改进了家庭经营在
农业流通领域的效率,推动了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是继家庭承包
经营后农业经营制度的又一次伟大创新。如果说家庭承包经营是对
“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否定,那么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的复兴与发展,则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对自然经
济和传统农业的否定,是家庭承包经营适应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发展
的必然。
二、农民增收的内在要求
农民收入增长快慢,既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又是实现农
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很大
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连年下
滑,且下滑幅度呈放大趋势。1992-1997年,年均增长5.5%,1997
年降为4.6%,1999年仅比1998年增长2.2%,2000年仅比1999年增
长2.1%。∞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困难成了制约我国农村经济以及整
个国民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仔细考察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不难发现,产生困
难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引致的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
。周志强:‘中国菸产党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第462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93
下跌,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
能力减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差;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够,农民自身的投资能力和动力不强;农户进入
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分享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增值利润;
农户与政府、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关系不清晰,致使农民负担过重的
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
困难的问题,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呢?具有强烈的增收要求的中国
农民在实践中发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是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有
效途径。主要表现在(如图5—1):(1)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作为
农民自己的组织,代表农民的利益同政府谈判,促使政府加大对农业
的支持与保护,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2)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农业富
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3)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通过向农户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帮助农民调整农业
结构,减少农产品供求失衡和波动,进而减少因农产品供求失衡和波
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4)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
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农业流通环节上组织起来,
实现了农业流通领域的规模经济,大大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降低
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有效地防止了中间商对农户的剥削,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效益;(5)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从制度——
利润返还——上保证了农户分享与农业有关的二、三产业增值利润;
等等。所以,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收
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
三、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的需要
农业生产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这一点对我国这样一个
占世界人口近1/4的人口大国来说显得更为突出。农村改革以来,随
着家庭承包经营的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随
着家庭承包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能量的释放,从1985年开始,
我国农业生产增长减缓,且不稳定。1985-1994年,农业生产总值增
’ 长速度不到4%;1985-1988年,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出现负增长。
1990—1993年,由于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农业劳动力流动以及其
它农产品的发展,恢复了粮食产量增长势头;但由于旱、涝等自然灾
害,1994年粮食产量比1993年减产120亿公斤。叫农业生产增长减
缓,且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
发展。7
仔细考察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不难发现,制约我国农业生
产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1)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农
用物品、农产品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往往是农用物品高价格、农产
品低价格的接受者,前者使农业生产成本高昂;后者使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严重受挫。同时,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获取市场信息、
资金、技术的能力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农产品市场反
复失衡和波动。农产品市场失衡和波动不但造成农业资源的巨大浪
费,而且必然给农民带来损失,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受挫。(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技术落后,以手工劳动
和蓄力耕作为主,机械化水平很低;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国家对
农业的投入不够(比如,1986-1990年,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占国家基
建总投资的比重不到7%,全社会工农业基建投资比平均为16/I;而
同期发达国家这两项指标分别约为8%一10%、6/1锄);农户生产规模狭
小(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4公顷,不到日本的1/3,更与欧美等农
业发达国家悬殊),农民自身的投资能力和动力不强。(3)小农户获
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专业化生产的市场风险大,加之受传统的“小
而全”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农业专业化程度低。(5)农业结构单
一(以种养业为主,加工业落后),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低。(6)土地
制度不健全(主要是农户土地使用权不完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l缓慢等,使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困难,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受阻。
。奠应珍:“我国农业生产波动原因分析”,《计划与市场探索》1995/09.
。盟为民:“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六条思路”,《现代经济探讨》1994/05.
95
等等。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结合国际经验,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1)农业流通领
域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农业流通环节上组织起来,改变农户
在农用物品、农产品市场上的不利地位,使农户获得好的价格,从而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维护农户利益,保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通
过向农户提供信息、资金、技术帮助他们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农产品
供求失衡和波动,进而减少供求失衡和波动造成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给
农民带来的损失,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代表农民的利
益同政府谈判,促使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机械、农村教
育等的投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代表农民的利益同政府谈判,促使政府制定、通过一些有利于农业生
产发展的政策(如土地政策)。(3)向农户提供技术、机械、教育(培
训)服务,并通过助农增收,提高农民投资于农业基本建设、农机、
农业科技等的能力和动力,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4)通过向从事
专业化生产的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专业化的发展。(5)参
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贸工农~体化程度(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
节专门阐述)。(6)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拓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促进土地适度集中和适度规模经
营。等等。所以,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在我国的复兴和发展是农业
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产业化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从事农业生产资料
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
中、产后环节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
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使农民能够
分享农业生产过程的平均利润,从而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
良性循环,使传统农业逐渐成长为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在我国,农
业产业化经营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兴起,自此以来,在党和
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在东部沿海一些省市和中西部地区一些大
中城市郊区获得了蓬勃地发展,并在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
很大的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类:
一是“农户+公司+市场”模式;一是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主要是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有机结合。
“农户+公司+市场”模式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
形式。在这一模式中,市场是公司(龙头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活动
的环境,是他们进行决策的最重要依据;公司与农户是参与市场竞争
的主体,他们通过签约连接起来,以市场关系内部化的制度安排节约
交易费用。这个模式中涉及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其运作
程序是,公司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制定经营决策(加工、销售的种类、
数量等)一公司与农户签约(公司向农户提供服务方面的合同、收购
合同)一农户依据与公司签定的合同安排生产。这一模式较有效地克
服了分散经营的农户进入市场难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的一体化经营和
企业化管理,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超小规模、市场法制还不
成熟、市场主体的契约观念淡薄等原因,这一模式在我国农业产业化
发展中又逐渐暴露出其严重的局限性,主要是:
(1)分散经营的农户供货具有分散性和随意性,不能满足从事
农产品加工的公司对原料供应批量性、稳定性的要求。原料供应批量
性、稳定性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一方面,我
国农户生产经营的超小规模使其供货高度分散;另一方面,由于公司
和农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各自独立的利益,由于我国
市场法制不成熟、市场主体的契约观念淡薄,从而,一旦市场失衡使
公司和农户利益出现较大矛盾时,双方都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不
一·惜违约以获得眼前利益,其中,大量农户违约使原料供应不足,甚至
中断,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谈起。这是近年来,“农户+公司”
这种模式中违约现象频繁发生的根源。再者,即使公司和农户不论在
何种市场条件下都能信守合约,公司与如此大量的分散小农户进行交
97
易,其交易费用也十分昂贵。
(2)单个农户势单力薄,与其交易对象——公司或商贩相比,
缺乏平等的价格谈判地位和自我保护手段,利益难以得到有效实现和
保护。在公司与农户的交易中,公司通常是价格的制定者,而农户只
能是不利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一点,我们在第3章已有较充分的讨
论。这在市场出现较严重的失衡时,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公司对农产
品压级压价,甚至拒收,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服务费用或降低农
业生产资料与服务质量等,从而使农民利益严重受损。这些情况在近
年来我国“农户+公司”模式中时有发生。
那么,如何克服“农户+公司+市场”模式的严重局限,推动农业
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呢?具有无限创造力的农民群众在农业产业化
实践中给出了回答,即发展农业(主要是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使农
业产业化与之有机结合,并创造出了如下几种有效的结合方式。
(1)“嵌入式”,即在农户与公司问嵌入合作社组织,形成“农
户+合作社组织+公司+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
较好地克服了“农户+公司+市场”模式的局限性,通过在农户与公司
间嵌入合作社组织,一方面,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提升其价格谈判
地位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农户利益得到有效实现和保护;另~方面,
整合农户与公司间的交易,原来公司与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户分别交
易,现在公司直接与大量农户的组织进行交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稳定公司的原料来源。因而,“嵌入式”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一
种较好选择。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嵌入的合作社组织既可以是由公司
牵头创办的,也可以是农户为与公司抗衡而自发建立起来的。
(2)“产权式”,即以公司为依托,吸收服务单位和广大农户投
资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组织,形成了“农户+股份合作组织(即龙头
企业)+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农户通过投
资入股,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享有剩余索取权,
从而将农户与企业的利益统一了起来,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如违约
由此得到有效抑制,这样,不仅企业原料供应因此基本稳定,而且农
户的利益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在这种形式中,农户还通过剩
余索取权(按股分红)获j|导了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增值利润。
因此,“产权式”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一种较高级形态。
(3)“衍生式”,即合作社组织办公司。目前,这种形式在我国
还刚刚起步,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但农
业(主要是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办公司,直接组织龙头企业,是能够
最大限度的实现农民利益的组织形式。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办农业生产
资料生产、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公司这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农户实现了交易的联合,合作社组织的盈余除用于不可分割的公积金
和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其它活动外,按“交易量”返还农户。这
样,既增强了农户的市场竞争力,又实现了农户过去在农业流通领域
流失的利益。与“农户+公司”模式比,合作社组织办公司使农户与
企业成为了利益以至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双方的
机会主义行为,如违约得到有效抑制,这样,不仅企业所需原料的供
应趋于稳定,而且避免了企业违约给农户带来的巨大损失。合作社组
织办公司是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从长远看,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最优选择之一。
上面对农业产业化诸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显示,农业产业化与农
业(主要是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有机结合是对“农户+公司+市场”
模式的积极扬弃,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着农
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展方向;没有农业(主要是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就不可能快速、广泛地发展起来。所以,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复兴、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
求。
五、应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加入WTO后,由于削减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和实行更加开放的
外贸体制,我国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在竞争中,由
于我国农业因际竞争力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而将处
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首先,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销
售主要靠分散经营的农户自己完成,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昂。同时,农
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难以分享与农业有关的二、三产业
增值利润,农民增收困难,分散经营的农户既无能力也无动力增加农
业科技投入,这既使农产品质量难以改善,也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
缓慢,进而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提高缓慢。其次,农民进
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使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认证、政府的对外
贸易政策和政府协调实施困难。最后,目前我国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
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同国外大型商业集团抗衡,在竞争中处
于不利地位。
那么,如何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应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
际竞争呢?针对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我
国广大农民群众和我国政府在实践中发现,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
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
切需要和有效途径。(1)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在
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和服务价格,
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服务质量,进而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2)农业
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将大量分散农户的小规模交易整合为~个整体,从
而大规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3)随着农产品生产成本、
交易成本下降,农产品价格竞争力随之提高;(4)农业合作组织通过
对农业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控制和致力于农业科研开发,改善农产品质
量,提高其质量竞争力;(5)农户通过农业流通领域的合作分享与农
业有关的二、三产业增值利润,收入大大增加,从而农户增加农业科
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能力和动力大大增强i(6)农业流通领域
合作组织为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认证、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政府
协调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7)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开拓国际市场是组织自身发展和农业国际化发展的必
然,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纵向和横向一体化是其增强竞争力,同国
际上大型商业集团抗衡的有效措施。
5.3小结
本章在简要回顾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史的基础上,重
点讨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复兴的动因
及其意义。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史表明: ①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没有农业商品经济一定
程度的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就不可能发展起来。1949年以
前,一些爱国主义分子、社会团体、国民党、共产党都在我国农村进
行了流通领域合作社实践,但没有广泛发展起来,究其根本的原因是:
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
低。②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必须遵循合作社价值、原则和经济
发展规律;背弃合作社价值、原则和经济发展规律,合作运动就必然
失败。这是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留给我
们最基本的经验。1949-1954年底,我国供销合作社之所以获得了快
速发展,并在我国农业经济恢复、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个根本的原因就是:遵循了合作社价值、原则和经济发展规
律。1955—20世纪70年代末,供销合作社之所以蜕变成了执行国家
统购、派购任务的国营商业或准国营商业企业,并遭到失败,根本的
原因是背弃了合作社价值、原则和经济发展规律。
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复兴与发展是以家庭承包经
营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农业现代化、国际化
发展的必然。复兴与发展的前提是:家庭承包经营;农业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复兴与发展的基本动因是:①农民进入市场的组
织化程度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②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增长趋
缓,且不稳定;③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④农业国际竞争力弱,难以
应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其中,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复兴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复兴与发展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和社
会、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可以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
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农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
效率的结合,实现农民收入、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有效地克服“农
户+公司+市场”模式的局限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向农户提
供质优价廉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
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并代表农户的利益进入
国际市场。
第六章供销合作社改革
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重要类型,经历了一
个形成、异化和改革的曲折发展过程。在第5章中我们已对其形成和
异化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本章将重点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供销合
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包括供销合作社改革背景、进程及其绩效、改革
与发展的趋势。
6.1改革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家庭承包经营的全面推进、人民公社的
解体以及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统购统销制度的逐步取消,供销社
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服务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制度创新使供销
社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5.3万个人民公社、69万个生产大队、480万
个生产队变为1.7亿多个分散经营的农户,服务对象数量大大增加,
而且服务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①供销社不仅要向农业生产者供应
生产和生活资料,其更为重要的职能是适应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要
求,帮助农户进入市场,降低其市场风险、增强其竞争力,从而增加
农户收入。而传统的“官办”供销社由于受政府控制,缺乏适应市场
的能力,帮助农户进入市场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在市场中,传
统的“官办”供销社与农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各自具有不
同的利益,因而,即使供销社能帮助农户进入市场,也不能代表和有
效保护农户利益。
(2)在农村市场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其经营开始面对激烈的竞
争。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最初是消费品市场,然后逐渐扩展到农产
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供销社在农村
。张晓山等著:《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舟组织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祉,2002.5.p199—200
103
市场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开始面对来自个体户、私营企业等其它
市场主体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传统的“官办”供销社由于政府控制,
缺乏市场应变力:由于产权不清,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管
理落后,其经营管理成本高昂;再者,“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等,
从而在与个体户、私营企业等其它市场主体的竞争中处于极端不利地
位,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这种情况日益威胁着供销社的生存。
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供销社开始了其漫长、艰难的改革。
6.2改革进程及其绩效
供销社改革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
1、扩大基层社经营自主权(1979一1981年)
1979年下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发了《关于扩大基层供销社
自主权试点的几点意见》。1986年6月,扩权试点在全国20个省(区)、
市的1228个基层社和159个公司展开,到1981年6月,供销合作社
系统扩权试点单位总计达7477个。∞扩大基层社经营自主权改革在减
少政府对其的控制、增强其适应市场的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
还没有触及其“官办”性质,是在国营企业改革的意义上进行的。
2、“恢复三性”(198l—1983年)
“恢复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
的灵活性”(中发[1982]l号),其核心是恢复供销社的“合作商业性
质”,目的是重塑其与农民的关系。为“恢复三性”,供销社采取了(1)
清股分红和扩股集资。1982—1983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对全国3.5万
个基层供销社的3.6亿元社员股金进行了清理,落实了股权,补发了
红利。同时新吸收社员1300万户,全国入股农户达1.3亿户,占总
农户数的70%,扩股2.5亿元。(2)民主办社。1983年底,95%的基
层供销社、80%的县联社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3)在经营上灵活开
展购销业务,开拓性地进行农工商联营等措施。印但扩股成为变相集
。周志强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业发展逆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6.p343-344.
。张晓山等著:‘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撵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p201
L04
资,且使用效率极低;民主办社流于形式(供销社领导人由党委提名,
民主选举仅仅是个形式;社员没有获得“所有者”应有权利和地位);
经营管理沿用计划经济时的规章制度。因而“恢复三性”没有取得实
质进展。
3、“五个突破”(1984—1985年)
在“恢复三性”没有取得实质进展的情况下,1984年提出了“供
销合作社要在农民入股、经营服务范围、劳动制度、按劳分配、价格
管理等方面进行突破;核心是变‘官办’为‘民办’。”(国发[1984]96
号)“五个突破”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在农民入股上,取消了
许多限制,并实行了保息分红政策,到1985年底,社员股金达15.55
亿元,比改革前增长4倍多;扩展了经营服务领域,兴办了农产品加
工业和大量商场;在劳动人事制度上,实行了职工合同制;推行了经
营责任制;1984年1月1日起,供销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但“五个突破”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发展农民入股成为变相集资,
后四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政府的职权范围,因而,“五个突破”
均不能完全到位或完全到不了位。
4、把供销社办成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1985年底一1994年)
随着农产品购销政策进一步放开,市场调节范围扩大,农民对市
场的依赖性也更大,风险增加。在这种形势下,1985年底供销合作
社适时地提出了“六个发展”:一是发展为商品生产的系列化服务;
二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三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四是发展多种
经营方式;五是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六是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至此,
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为农村商品生产服务的轨道上来,
改革和发展都围绕商品生产服务体系、把供销社办成农村的综合服务
中心来进行。
这一阶段,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1)发展商品生产基地,
到1991年,以供销社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县项目)商品基地达4500
个;(2)建立以科技为先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1991年,建
。张晓山等著:‘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社台科学出版祉,2002.5 p202
105
立庄稼医院2.36万个,配肥、配药、咨询服务站(点)7.6万个,
其它服务网(点)近lO万个,年测土施肥面积达1.6亿亩;(3)建
立村级综合服务站;(4)领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5)(从1991
年开始)建立以骨干产品为龙头的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体系。①
但由于供销合作社体制几经变化,产权不清;全国性组织体系一
直没有恢复起来,无法统一协调、指导全国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一
些地区社有资产流失严重;有的地方供销社经营萎缩、效益下滑、包
袱沉重,以难以为继。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仍没有走出困境。
5、从现实出发,深化供销社改革(1995年至今)
1995年以来,“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要求、从供销合作社自身改革的迫切需要出发,紧紧围绕把
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组织这个目标”(中发[1995]5号),
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供销合作社进行了积极探索、尝
试:
(1)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
经营形式,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截止2000年末,全国参与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层社2万个,占基层社总数的73%,依托基层社
兴办专业社2.6万个。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合作杜不仅促
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进一步改善了与农民的关
系,同时也使供销合作社调整和优化了经营结构,扩大了服务领域,
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必办村级综合服务站,引进连锁、配送等新兴业态和
营销组织形式,构筑和延伸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的综合服务网络。截止
2000年末,全国供销合作社己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13万个,约占全
国行政村总数的16%。
(3)以领办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对基层社进行脱胎换骨的改
造,使其逐步向真正农民合作组织方向发展。
(4)加快基层社布局调整,按经济区域因地制宜地调整基层社
。张晓山等著:t联结教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p203
建制。主要是结合城镶建设规划,以大集镇为中心,通:i遘合并、重组
等多种形式,发展“中心社”和“~县一社”。对资不抵债、边、小、
徽、亏豹基层享±,通越破产、瓣教、重组、兼并、等多转澎式迸行璃
整,实现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到2000年来,全国基朦社数量2.8
万多个,比1995年的3.3万个减少了5000多个。∞
1995年以来,供链合{乍圣±改革在取得了±述或续熬嗣眩,峦予
其历史包袱沉重、经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薮生存与发腱仍没有走出
困境。(1)资产负债攀越来越高,1993年为70%,1995年为82.5%,
1997年达83。熊,摄多蟪区鲶供镳合作社实隧已资不抵债;(2)经薷
增长缓慢,甚至倒退,如销售收入总额1995年为5331亿元,1996
年为5526亿元,1997年下降为5027亿元;(3)市场占有率小,且
逐年下降,1995年供销程溃费燕零售慧额占亭主会消费菇零售总额豹
比重仅为5.1%,此后降至5%以下;(4)亏损不断扩大,从1992年开
始,全系统连年亏损,包袱越来越重,到1997年底累计迭700亿元,
亏摸蚕达戮45。53%,1998年又耱增亏损156。39亿元,亏损面超过
55%;(5)部分地方供销社超常规模吸收社员股金,使用效率极低,
已形成很大隐患,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一个不稳定因豢。圆
针对遮一严酷瑰实,供销合作李圭懿工像耋焘不褥不孬次谖整。
1999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供销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
知》(国发[199935号)。在重申供销社要坚持合作经济方向的同时,
强调这是一个长鬻戆过程,需要逐步接遴,谣当藏要蔫力察决l|要亏璞
盈和清理、整顿社员股金。围绕搬亏增盈和清理、整顿社员股金两个
重点工作,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1)对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基层
社予浚酸产;(2)箨道整顿、减爨增效:(3)对漂嘉资产鑫活、交瑗;
(4)清遐部分社员股金,限制供销社股金过度膨胀,防范农村金融
隐患。通过以上努力,加上国家的一些政策支持,供销合作社逐步从
辫境中走了赉来。委2000年寒,全系统实现短亏为显,当年盈亏稠
抵实现利润13.77亿元;到2000上半年,融清退社员股金128.5亿
。强晓垂等葚:《联蘩农产与索瑾:孛鬻表是孛赍缀线搽究》,孛蠢妊套辩学窭龋裁:,2002。s+p205—207
。张晓山等薯:《联络农户与市场:中嚣农琵串奔魅拣撵究》,中警社会科学出版桂,2002,S.p207.
107
元,大大降低了股金的风险隐患。①但扭亏为盈主要依靠的是停业整
顿、减员增效和对亏损严重的企业实行休克疗法,以及对原有资产盘
活、变现来实现的,而非机制性的扭亏为盈,因而并不稳定。
6.3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总体判断
纵观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不难发现,“民办”化
与经营管理体制市场化是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构成其改革与发展的基
本轨迹。
一、“民办”化方向改革
“民办”化,就是逐步把供销合作社由传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下的“官办”商业组织变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即变为主要为农民
社员所有、社员民主控制、主要为农民社员商品生产服务、盈余主要
按社员与供销合作社的交易量分配的商业组织。20多年来,供销合
作社在这方面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1)从国有经济中独立了
出来,恢复了其民(农民社员、供销合作社职工)有性质;(2)在管
理上,恢复了社员(代表)大会;(3)在职能上,已由执行国家农业
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统(派)购计划转变为“三农”服务,且服务
范围不断扩大;(4)分配上,已由盈余上缴国家变为按股分红与按交
易量分配相结合。
但迄今为止,供销合作社尚没有在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这个
方向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1)政府与供销合作社的关
系,仍主要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供销合作社的领导人政府任命(民
主选举仅仅是个形式),其权力由政府赋予,其工作主要向政府负责;
(2)家长式管理,社员对供销合作社的方针和重大事项没有多少发
言权;(3)供销合作社与社员的关系基本上还是“两张皮”,一方面,
社员虽多(有1.8亿户),但不关心供销合作社,经济、管理参与程
度低;另一方面,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其自身利
。张晓山等著:‘鞋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p208
108
益,在实际工作中,为农服务更多地表现为一句口号。
供销合作社尚没有在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这个方向上取得
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1)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和多种
经济成分的发展,农民群众对供销社的利用率越来越低,从而不再关
心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或关心越来越少;(2)供销合作社“民
办”方向改革使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由供销合作社的主人变为雇
员,成为“民办”方向改革的受损者,从而反对“民办”方向改革;
(3)政府控制供销合作社对政府中的腐败官员和政府存在内在激励,
对政府中的腐败官员而言,政府控制供销合作社能为他们带来“权力
租”;对政府而言,对供销合作社的控制有利于其农业、农村政策的
贯彻、执行(贯彻、执行政府的农业、农村政策是供销合作社的重要
职能之一)和就业稳定(因供销合作社“民办”化改革可能使部分供
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失业)等,从而,政府对供销合作社的控制难以
改变。因此,“民办”化方向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逐步推进。
当然,供销合作社“民办”化方向改革具有多条途径、多种模式,
总结20多年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两条可行途
径:(1)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待其壮大之
后,购买供销社股份,雇佣其干部、职工,从而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为主体,改造、融和供销合作社,使其成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2)
先把重点放在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由“官办”供销社向职工持
殷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合作制企业转变,提高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力;
再通过农户入股、掺股、控股,向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转变。
二、经营管理体制市场化方向改革,
经营管理体制市场化,就是供销合作社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
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这样的经营管理体制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2)有效的激励一约束机制;(3)以效率、
效益为中心。这方面,供销合作社也进行了宝贵的探索与实践,并走
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道路,即以完善经营责任制为中心,从
岗位责任制,到承包经营、租壳卖瓤,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9
然而,与供销合作社“民办”化方向改革进展迟缓一样,其经营
管理体制市场化方向改革进展也十分缓慢。其最大障碍是供销合作社
管理者政府任命(实际上是政府官员任命)制(社员民主选举仅仅是个
形式)。它导致了现存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上一系列最严重的问题和
弊端,如(1)所有者缺位,不能对管理者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2)管理者行为短期化,缺乏长期激励,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
离,管理者可能不是所有者,对剩余的(合法的或非法的)占有只限
于其任期,而在管理者政府任命的情况下,管理者任期的长短主要取
决于政府官员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而与管理者业绩关系不大;(3)
即使管理者是所有者,由于合作社对入股和股金分红的限制,管理者
的剩余索取权,进而其激励作用也十分有限;(4)政府任命制不能保
证供销合作社管理者有较高素质(既有合作社知识,又有管理能力),
因为政府官员不是供销合作社的剩余索取者(至少在法律上是如此),
没有激励去发现和任命既有合作社知识、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出任
供销合作社管理者,相反,出于寻租,却有激励任命自己的亲信;(5)
同样,因为政府官员不是供销合作社的剩余索取者,进而也没有激励
去有效监督和约束管理者的行为:等等。因此,改革供销合作社管理
者政府任命制是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6.4典型案例分析
供销社改革十分复杂,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创造了许多成
功的改革形式,如:发展龙头企业,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兴
办村级综合服务站,构筑其在农村的综合服务网络;以领办专业合作
组织为切入点,改造基层供销社;按经济区域调整基层社建制;岗位
责任制;承包经营、租壳卖瓤;供销社股份合作制或合作制改革。这
里我们仅选取了供销社领办专业合作组织和供销社股份合作制或合
作制改革的三个案例,予以说明我们在本章第3节中提出的供销社改
革与发展的两条可行路径。当然,这些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有待
实践进一步检验。
案例1。浙江衢县供销社改革
(一)、领办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衢县是我国的“柑橘之乡”,全县柑橘种植面积25万多亩,产量
36万多吨,产值占县农业总产值的42%左右。20世纪80年代中以来,
随着各地柑橘种植的发展,产量迅速上升,柑橘出现了滞销局面。为
开拓柑橘市场,衢县先后于1990、1992年成立了柑橘产销服务社(一
个松散型协调机构,由农业局和柑橘研究所联合铁路、工商、税务等
部门成立)、柑橘集团公司(由农业局、柑橘研究所、供销社联合组
成),由于资金匮乏、缺乏统一管理、与生产脱节,二者均未发挥有
效作用。
面对上述情况,1995年,衢县供销社根据中发[1995]5号文件精
神,在柑橘主产区,以基层社为母体,积极发展柑橘专业合作社,先
后建立了6个乡级社、15个村级社、县总社,形成了“县总社一乡
级社(基层社)一村级社”三级金字塔式专业社体系。
专业社实行主任负责制,由基层供销社副主任兼任;专业社副主
任由果农担任;理事会由供销社代表和从果农中选举产生的理事组
成,其中,果农占多数;监事会主要由当地工商、税务、农技部门代
表组成。专业社以入股方式吸纳社员,每股200元,股份数额不限。
截止1998年,衢县柑橘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4633户,股金总额
达177万多元,共8868股,平均每个社员1.9股。
专业社在柑橘种植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5个村级专业社;在柑
橘种植分散的地区,划分了39个工作片;在村级社和工作片下,设
立了242个科技示范户;每个基层专业社建一个“柑橘医院”,村级
专业社设农资经销点;县专业总社建立了复合肥厂、保鲜袋厂、纸箱
厂、罐头厂4个直属企业;1996年,县专业总社与铁路衢州车务段
联合组建了全国首家地方与铁路联办的“衢州柑橘交易市场”;9月,
县专业总社与本地58个运销大户联合成立了“衢县柑橘运销协会”;
。杜吟棠:《台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377—383
lll
一些基层专业社、村级专业社也成立了相应的柑橘产销协会。这样,
衢县供销社及其创办的柑橘专业合作社就构筑起了一个为果农提供
包括产前生资供应、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运销的系列化、综合
化服务网络。这一网络不仅大大强化了供销社及其创办的专业社为
“三农”服务的功能,密切了与农民的关系,为把供销社办成真正的
农民合作组织奠定了基础,也调整和优化了供销社及其创办的专业社
的经营结构,扩大了服务领域,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衢县供销社创办的柑橘专业合作社还与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
存在一定差距,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与供销社产权不清。县、乡两级专业社所有固定资产都归供销社所有,
村级专业社的房屋、场地由供销社向村集体租赁,专业社社员股金只
作为流动资金使用;专业社社员股金与储蓄存款没有实质区别(不足
一年的按同期银行活期利率付息,满一年的实行保息分红);专业社
债务责任不明;专业社管理人员由供销社任命(民主选举只是个形
式)。(2)在经营方式上,专业社在为社员提供服务(供应生资、收
购或代销其柑橘)时,基本上是买卖关系,很少或没有返还盈余。(3)
管理方面,供销社对专业社及其所属企业管理人员、职工实行定员、
定额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些方面表明,衢县供销社创办的柑橘专业合
作社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合作社组织,在产权、经营、管理方面都依附
于供销社。
(二)、衢县柑橘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革
关于衢县柑橘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革,我们以航埠乡刘畈村柑橘
专业社股份制改革为例加以说明。
1997年,衢县航埠乡刘畈村柑橘专业社开始股份制改革。具体
步骤如下:(1)清产核资。通过清产核资,该社有总资产10万元,
其中专业社社员股金2万元,其余8万元为乡供销社所有。(2)股份
化。将总资产10万元等额划分为500股,每股200元。其中,乡供
销社持400股,处于控股地位;自然人社员持100股。(3)机构设置。
村专业社设股东大会、懂事会、社务委员会、监事会。其中,懂事会
选举产生;社务委员会由主任和4名副主任构成,主任由乡供销社主
任兼任,4名副主任分别由乡供销社分社经理、村委会主任、2个运
销大户担任,村委会主任担任的副主任负责村专业社日常工作;监事
会由主任和2名副主任构成,主任由村支部书记担任,2名副主任分
别由1名村委会委员、1名党员担任。懂事会、社务委员会和监事会
成员中仅负责村专业社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在专业社中领取工资报酬,
其他成员均无报酬。(4)设立章程。章程由社务委员会起草,股东大
会通过。章程规定:股东大会是专业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召开一
次,股东按股行使表决权,决议须有2/3以上的股东同意才能通过;
股东不得退股,股权经懂事会批准可转让;如果专业社终止或破产,
在清偿各种费用、债务后,剩余按股在股东中分配;专业社的业务范
围主要包括市场信息服务、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服务、产后
运销等服务;专业社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分配方面,
盈余的30%作为发展基金,划入股东名下,10%作为奖励基金,60%用
于股金分红。
刘畈村柑橘专业社股份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绩效。(1)专业社吸
引力大大增强。改制后不久就新吸收股金5.6万元,其中,乡供销社
新增股金1.33万元,果农个人新增股金4.27万元。(2)效益提高。
1988年,刘畈村柑橘专业社赢利23.56万元,提取发展基金7680元,
奖励基金2560元,按股分红1.536万元。
(三)、衢县供销社改制
衢县柑橘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革的成功诱发了{lli县供销社系统
改制。衢县供销社系统改制经历了以下阶段:
l、从乡供销社中剥离乡专业合作社,乡供销社在乡专业社中的
股权转为债权,乡供销社向乡专业社出租场地、设施,以贷款形式投
入部分流动资金。
从乡供销社中剥离乡专业合作社后,乡供销社对村专业社的控股
转变为乡专业社对村专业社的控股。
2、县供销社与各分公司分割,其关系由原来的上下级关系转变
为控股关系(县供销社对各分公司控股)。
3、供销社自身股份合作制改革。首先,清产核资;其次,剥离
不良资产,从狰资产拿出一部分作为离退休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基金,
拿出一部分用于买断分流人员工龄,进行人员分流;再次,剩余资产,
7096以配售方式量化到职工、管理人员个人,30%作为供销社集体资产;
最后,按合作社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设立机构、制定章程。
到此,衢县供销社就由原来的“官办”供销社转变成了职工持股
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这一转变不仅明晰了供销社与其创办的专业合作
组织的产权关系,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
了供销社运营效率、增强了其竞争力及其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案例2。北京房山区张坊镇供销社领办专业合作社,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磨盘柿是张坊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年产量3000吨左右,销售一
直是柿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1998年,张房镇供销
社投资2万元(200股),联合25户柿农(吸收股金1万元——100
股,有的柿农l股,有的柿农多股)成立了张坊镇磨盘柿专业合作社。
专业社以柿农为主,为柿农提供产前生产资料购买、产中技术、产后
加工、销售等系列化服务。供销社除向专业合作社投资、入股,还给
专业社提供房屋、设施(为支持专业社的发展,开始2—3年,无偿
提供;2000年,房屋改为租,低质易耗品则一次性卖给专业社),为
专业合作社提供包装、市场信息、运输等有偿服务,把部分职工转到
专业合作社工作(并通过入股变为专业合作社社员)。
磨盘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为柿农提供了质优
价廉的生产资料,如专业社直接从厂家进农药,以低于市价lO%卖给
社员;为柿农解决了销售这一老大难问题,促进了柿子生产的发展,
2000年,张坊镇又发展了300亩2万余株柿苗:使供销社闲置资产
得到了有效利用,为其解决冗员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调整和优
化了其经营结构,扩大了其为“三农”服务的领域,培育了其新的经
。《社务动态》,第16期,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部,2000年8月23日.
114
济增长点。
但磨盘柿专业合作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柿农社员
股金在专业合作社法人资产中所占比例很低(2000年,磨盘柿专业
合作社有法人资产20多万元,其中,柿农社员股金仅l万多元,约
占专业社法人资产的1/20;其余资产的最终所有权均为供销社所有
——包括股权约2万元,债权约17万元),从而柿农社员在专业社事
务中发言权很小;(2)负债率高,风险大,且债务责任不明;(3)专
业社管理人员由供销社任命(民主选举只是个形式)。这些问题既制
约了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也制约着与其紧密联系的供销社的发
展。
案例3。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庙街供销社股份合作制改革
近年来,庙街供销社同各地许多供销社一样,由于历史包袱沉重、
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困难。
1999年,该社离退休职工29人,在职职工41人;资产总额469万
元,负债总额574万元;累计亏损159万元,待处理损失36万元,
待摊费用240万元。面对这种情况,1999年12月,庙街供销社按照
国发[1999]5号文件精神,经职工大会讨论决定,报县社企改革领导
小组批准,开始股份合作制制改革。改革过程如下:
1、委托审计部门清产核资,评估、确定存量资产。经评估、审
核,资产总额由原469万元升值为68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由原
1 14万元升值为604万元(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流动资产原帐值
346万元,实际现值仅85万元。
2、同银行协调,处理有关债务。经协调,银行同意将银行贷款
(含利息)538.7万元减为420万元,其中100万元转贷给改制后的
新企业,另320万元,供销社拍卖资产后偿还。
3、从净资产中扣除离退休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基金,交社保局,
。‘参阅资料》,第6期,中华全国供销台作总社办公厅,2000年4月10日.
1王5
解除离退休人员养老、医疗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买断分流人员工龄,
裁汰冗员;预提库存商品削价准备金;扣除320万元,用于偿还银行
贷款。经新办离退体、人员分流,在岗人员由原41人减为17人;净
资产,作了上述扣除之后,余136万元左右。
4、剩余资产(约136万元),部分作为改制后供销社不可分割的
公积金;大部分按贡献以配售方式量化到职工及其管理人员名下,作
为股金投入到改制后的供销社。
5、召开股东大会,按《公司法》和合作社原则制定章程,选举
理事(懂事)会、监视事会,聘任经理人员,职工同改制后的供销社
签订上岗合同。到此,庙街供销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
股份合作制改革使庙街供销社解除了离退休人员(29人)养老、
医疗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裁汰了冗员(24人),资产升值220万元,
资产负债率由改制前的122.4%下降为72.7%,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为庙街供销社迅速实现扭亏
为盈利、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个案例都说明了供销社改革的渐进性,这是由制度变迁的“路
径依赖”规律决定的。案例l和案例2说明:供销社领办农业专业合
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1)调整和优化了供销社的经营结构,
扩大了服务领域,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强化了供销社为“三
农”服务的功能,密切了与农民的关系;(3)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
主体,改造、融合供销社(雇佣供销社干部、职工:随着专业合作组
织发展、壮大,逐渐购买供销社股份),使其成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组
织是可能的和有希望的。这一改革路径的关键是明晰供销社与专业合
作组织的产权关系,使专业合作组织成为真正独立于供销社的法人。
案例1中的三和案例3说明: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或合作制改
革是供销社改革的另一可行路径,它集股份制与合作制的优点于一
身,可以极大地提高供销社运营效率,增强其竞争力及其为“三农“服
务能力,为供销社实现稳定的扭亏为盈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随着效
率、效益的提高,为“三农“服务能力的增强,再通过农户入股、掺
股,逐渐达到控股,从而进一步向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转化也是可能
的和有希望的。这一改革路径的关键是:解决好原供销社管理人员及
职工在改革中的利益,以赢的他们的支持;彻底打破供销社管理者政
府任命制,使民主选举落到实处。
第七章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主要为专业化生产的农户提供服务的合作
组织。从世界范围看,它比农业综合合作组织产生早、更广泛。在我
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农业商品经济的
发展发展起来的一类新生的农业合作组织。受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
平、专业合作组织自身实力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农业专业合作组
织的业务范围有一个从技术、信息服务不断向流通领域扩展的过程。
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即是其业务范围已扩展到农业流通领域
的那部分专业合作组织。遗撼的是,目前我国尚没有有关农业流通领
域专业合作组织的专门统计,其发展情况包含于有关农业专业合作组
织的统计中。据农业部估计,截止2000年,全国有农业专业合作组
织14万多个,带动农户4000多万,∞占农户总数22.6%。另据1999
年底中国科协对河北、山东等20个省(区)的专业技术协会的统计,
其中介入流通领域的约占16%。@如按这一比例@计算,目前我国至少
有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2万多个,带动农户640多万,占农户
总数3.5%以上。
7.1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类型
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多种多样,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
为不同类型。按具体形态,一般分为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协会、专业
合作社、合作社专业市场四类;按组建方式,可分为内生型与外生型
两类。
。《中国农业年箍2000}第123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11月)
。潘劲r“流通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1期
。实际应高于这一比例,因为专业技术协会的业务范围本身就主要是技术、信息服务,与其它各类专业含作
组织相比,其介入流通领域的比例最低。
118
一、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诸具体形态及其比较
1、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协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最
早出现的、发展较快的一种专业合作组织,主要进行农业科技开发、
交流和推广,为会员专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服务,随着实力不断增强,
其业务也逐渐向商业领域延伸,为会员提供产前、产后服务。截止
1998年底,全国有专业技术协会11.56万个,会员620余万,占全国农
户的3.5%。1999年底中国科协又对黑龙江、山东、河北等20个省区
的专业技术协会进行过统计,共有协会8.56万个,会员549万,其中,
提供购销、加工、储运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为1.36万个,占调查总
数的16妒。
2、专业协会。专业协会是发展了的专业技术协会,其与专业技
术协会不同的是,其业务范围一般较专业技术协会广泛,既为会员专
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也代表会员与有关部门协商对话,还可以为
会员提供购销服务。因此,专业技术协会是专业协会的特殊情形,专
业协会范畴一般涵盖专业技术协会(除非特别说明)。专业协会基本
符合合作社原则,但还达不到合作社规范化要求,是合作社的初级形
式。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专业协
会发展较快,在农业、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1996年
底,专业协会己发展到150多万个,其中lo%以上办有经济实体的协会
中,平均每个协会拥有固定资产8.5万元,销售收入2.8万元罾。
3、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户(或农场)
通过入股形式组建起来的为自己的专业生产提供服务的经济实体,其
服务范围可以是科技,但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农产品加工、储
运、销售等营销服务。专业合作社是社员所有并为社员服务的企业,
社员既是合作社的所有者,也是顾客,因此社员与合作社关系比较紧
密。相对而言,专业协会(包括专业技术协会)是比较松散的群众组织,
会员与组织间的关系并不如专业合作社紧密。
。潘劲:“流通领域农民专业台作组织发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1期
。潘劲:“流通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l期
119
4、合作社专业市场。合作社专业市场是作为商品生产者的农户
(或农场)为销售自己的产品,并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出
资入股办的合作社性质的专业性市场,如蔬菜和花卉拍卖(或批发)
市场,专门为农民的蔬菜或花卉产品进入市场提供销售服务。合作社
专业市场基本符合合作社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是专业合作社的特殊
形式。在合作社专业市场中,社员(农户)是市场的真正老板,社员
聘请职业支薪经理经营管理,市场净利润,按农户与市场的交易额返
还给农户。正是合作社专业市场基本符合合作社原则和现代企业制
度,所以其经营较为成功。例如,山东省宁津县1998年兴办的东崔
蔬菜批发市场——由107户菜农入股53.5万元建成,至成立以来,
经营良好,1999年营业额达2000万元,获利50多万元,社员股金
分红和按交易量返还25万元。
为更清晰认识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诸具体形态及其发展,
现将专业协会(含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含合作社专业市场)
作一比较。
首先,在发展规模和农户参与方面,专业协会高于专业合作社。据
薛兴利等于2000年对山东省17个地市265个乡镇的调查,专业协会
总数为1473个,参加农户为22.4万户,平均每个协会152人;专业合
作社总数为783个,参加农户为10.1万户,平均每个合作社129人。
这主要是因为专业协会的组建条件较专业合作社宽松,农民只需交纳
少量会费便可成为专业协会会员,而专业合作社不仅要求社员要具备
一定的生产规模,而且还要求每个社员交纳一定数量的股金。
其次,在成员与组织联系的紧密程度方面,专业合作社高于专业
协会。成员交纳股金的数量是衡量其与组织联系紧密程度的重要指
标,因为投入较多的股金必然给予组织更多的关注,从而与组织的联
系也更为紧密。在专业合作社中,成员数量一般少于专业协会,但股金
数量一般却高于协会。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吸纳股金
22.2万元,每个专业协会吸纳股金9.7万元。
最后,在资金收益率方面,专业合作社也高于专业协会。调查数据
显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收益率分别为11.3%,21.1%,二
者相差近一倍。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运作机制不同,专业合作社以企
业的形式运作,必然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而相当一部分专业协会以
社团形式存在,所筹资金大多用于维持组织非经营性活动。∞
二、内生型与外生型专业合作组织
1、内生型专业合作组织。内生型专业合作组织是由若干从事专
业生产的农户为解决技术、购销等单个农户难以解决的问题自发组建
的。开始可能是几个农户之间不定期地就生产技术问题进行讨论、交
流,随着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销售等问
题日益突出,农户便自发联合起来统一购销。内生型专业合作组织资
产主要由农户投资形成,理事会、监事会主要由农民组成,外界介入较
少。内生型专业合作组织一般由村干部、技术能手和专业大户等“能
人”牵头兴办,也主要是依靠他们开展活动。
村干部是村级经济的主要组织者,并在农民中享有一定威望。当
村内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户达到一定数量时,农户便产生出组织起来进
入市场以共担风险的愿望。由于村干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往往成为
合作组织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这类合作组织大多依托村社区而组建,
以村组织的人力和物力为后盾,以本村农户为成员,具有一定的社区
性。
技术能手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一般出于以下目的:(1)为自己
的技术觅得用武之地:(2)通过提供有偿服务获得收入。这类专业合作
组织的通常围绕技术能手向农户提供相应服务开展活动。
专业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动力源于自身是组织的最大受益
者。专业合作组织对于专业大户进入市场、节省交易费用等的作用非
常明显。专业大户的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所以通过合
作获益较多。
2.外生型专业合作组织。外生型专业合作组织是有关单位为有效
行使自己的职责或实现自身利益牵头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组织的资
。薛拦利等:政府推动、机制创额、自我经营——山东省农民机会与台作杜发展状况的实证调盎.《调形f世
界》2000(10)
12l
产由发起单位和农户共同投资形成,理事会、监事会由发起单位人员
秘农民共阕缀成。一般瑟言,内生型专韭合作缀织的终建是农户懿自
觉、自发行为,而在外生型专业舍作组织的纽建中,发起单位处予更
主动的地位,发起单位为有效行使自己职责溅实现自身利益主动与农
民合作,形成利益共阗俸。莜据发起单位或依挺单位熬不同,外生型专
业合作组织还可细分为供销社依托型、一般工商企业依托型、政府或
其职能部门依托型等兴型。
供锩桂依抵型专烂合作组织,塞供锩社发起、组建,依托供镪毒主
的人员、机构、固定资产或设施,以农业生产资料供斑和农产品销售
为主要业务。在供销社依托型专业合作组织中,供销社通过资金或实
物入般,一般处于掇段地位,隧褥其理事长职整一般由供销社代表担
任。
~般工商企业依托型专业合作组织,依托工商企业组建,以农产
品翻王、遮镇尧主要业务。近年来,隧着农鼗产业纯盼发展,从事农产
品加工、储运、销售等活动的龙决企业大蠹涌现。它们为了保证其原
料供应的批量性和稳定性,主动与农户建立一系列长期食作关系。而
创办专整合侈毒圭是与农户长裳会作熬较优选择。创办专进合锋享主,将
分散农户组织起来,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农户供货的分散性与随意性,
满足了龙头企业对原料供应批量性与稳定性的要求,而且有效地解决
了分教农户进入泰场难、绦护潮益难豹泛遂。
政府载其职能部门依托型专业合作组织,是政府或其职能部门为
有效行使其职责或实现自身利益发起、组建的,它具有以下特点:(1)
行玫色彩较浓,行政寓晁在决策鼷孛占有桶懑吃重;《2>鸯于致震竣职
能部门的介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定的公益性:(3)成员与非
成员没有明显区别。
7.2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
运行瓿裁是表篷流逶领域专受合终缍织熬圭翕,是其效率鞍发震
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来源、组织与决策、经营篱理几个方面。
一、资金来源
成员投资是专业合作组织资金的主要来源。成员投资包括会费和
股金两种形式。其中,股金数额相对高些,一般一股在几十元到数百元
之间;会费相对较低,一般在数元到几十元之间。有的专业合作组织
中,股金、会费二者都存在,一般以股金为主;有的专业合作组织中,
只存在其一。
在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组织中,股金构成也不同。在内生型专业合
作组织中,股金以农户投资为主:在外生型专业合作组织中,股金由农
户投资和依托单位投资共同构成,依托单位一般处于控股地位。农户
股金主要是现金股,依托单位的股金则通常包括现金股和实物股。实
物股是依托单位以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折价入股。实物折价入股
在供销社依托型专业合作组织中极为普遍。
外界资金也构成专业合作组织资金的重要来源。外界资金包括外
援资金和外界投资两种。有关部门拨款和赞助以及银行贷款等,都是
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常见的外援资金。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
合作组织也吸收外界投资,如吸收非社员投资和法人单位的投资。这
些投资也就构成了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先股和法人股。
二、组织与决策
l、成员
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基础是其成员。对成员的资格认定,不同专
业合作组织有不同的规定。有的要求较低,只要农户提出申请即可吸
纳为社员或会员。有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求成员能够利用组织服务和
愿意承担相义务,而且还对成员从事专业生产的规模作了最低界定。
2、组织机构
社员(代表)大会是专业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实行一人一
票制。
理事会是专业合作组织的执行机构,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
生。在内生型合作组织中,理事多为发起人和入股较多的成员:在外
生型专业合作组织中,理事会主要由依托单位代表和入股较多的成员
组成。
理事长是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代表,一般由理事会选举产生。有
的专业合作组织规定,理事长由最大股东担任。在外生型专业合作组
织中,由于依托单位往往处于控股地位,所以理事长常由依托单位代
表(通常是主要负责人)兼任。
监事会是专业合作组织的监督机构,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
生。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规模较小或刚成立的合作组织,一般未
设这一机构。
三、经营管理
专业合作组织实行社长或会长(职业经理)负责制,但由于目前
我国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一般较小,社长或会长多数由理事长兼任。
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是通过提供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服务,帮助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户进入市场,
保护农户利益,这些服务就构成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收购和销售成员的产品是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业
务。目前,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该业务的经营方式主要
有:(1)买断制,即合作组织根据市场行情一次性买断成员的产品,这
是目前专业合作组织中最常见的经营方式。(2)代理制,成员委托合
作组织代销产品,成交后,组织提取少量手续费。(3)中介制,合作组
织作为中介人为成员提供信息,介绍客户,促成供需见面,成交后,收
取成员或客商一定服务费。(4)保价收购制,即以保护价收购成员产
品,当市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价收购(或仍按保护价收购),当市价
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
资本报酬有限、按交易额返还盈余是合作组织的盈余分配原则。
目前我国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认真奉行了这~原则,如山东省宁津县的
一些专业合作社,明确规定社员股金按银行利率获取利息,合作社盈
余主要按交易额返还给社员,以此吸引社员增加与合作社的交易。
但对于目前我国多数专业合作组织来说,股金仅获取相当于银行
存款的利息、盈余主要按交易额分配很不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有:
(1)这一分配原则不利于合作组织吸引投资,而资金短缺是目前制
约我国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一大障碍。(2)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严重
失衡,卖难问题十分突出,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户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
农产品的销路,而非盈余返还。虽然部分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了盈余返
还,但其返还比例很低,远低于按股分红的比例。(3)盈余按交易额分
配操作繁琐,需要详细记录每一笔交易量,且农户对此不甚了解,而按
股分配比较简便易行,成员也易于接受。(4)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在供
应农业生产资料或收购农产品时已对成员进行了优惠或让利,对我国
农民来说,这种好处要比事后承诺的利益更实在。鉴于此,在许多专业
合作组织中,按股分红和按交易额返还并存,其中按股分红占有较大
比荤。
7.3绩效分析
关于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的绩效,人们已讨论得
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
程度,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效率的结合
首先,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不但不否定家庭承包经营,而
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其基础,把家庭承包经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高效
率包含于自身。
其次,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农业流通
环节上组织起来,有效地克服了家庭经营在农业流通领域的劣势,解
决了农业流通领域的效率问题,(1)实现了农业流通环节上的规模经
济,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2)使农户
能够适应经济环境,走向市场;(3)与市场抗衡,有效地维护了农户
利益,提高了市场竞争效率;等等。
再次,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我国农业
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1)与市场抗衡,有效维护
农户利益,保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向农户提供信息、资金、
技术帮助他们调整农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减少结构失衡造成的农
业资源浪费和给农民带来的损失,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代表农民的利益同政府对话,促使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
技术、机械、农村教育等的投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
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农民的利益间政府对话,促使政府制定、
通过~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如土地政策)。(3)向农户提
供技术、机械、教育(培训)服务,并通过助农增收,提高农民投资
于农业基本建设、农机、农业科技等的能力和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
力的提高。(4)通过向专业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促进了农业专业化
的发展。(5)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贸工农一体化程度(这一
点,我们将在下面专门阐述)。(6)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
新的就业机会,拓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促进了土地适度集
中和适度规模经营。
2、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主要表现在:(1)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自己的组
织,代表农民的利益同政府谈判,促使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2)农业流通领域专
业合作组织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拓宽农业
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从而大大地提高农民的收入;(3)帮助农民
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农产品供求失衡和波动,进而减少因农产品供求
失衡和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4)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农业流通环
节上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流通领域的规模经济,大大地提高了农产
品附加值,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有效地防止了中间商
对农户的剥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效益;(5)从制度——利润返
还——上保证了农户分享与农业有关的二、三产业增值利润;等等。
如四川射洪棉花协会把分散棉农在生产资料供应、科技创新、运用等
环节上组织起来,实现了这些环节上的规模经济,极大地提高了棉花
生产的经济效益,1999年为棉农增收1830.2万元。叫又如河北滦南
。张晓山等著:《酰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126
县养猪专业合作社2000年成立来,不仅生猪存栏数快速增加,而且
促进了饲料加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全县先后有300余名妇
女加入合作社从事饲料加工或养猪,到2002年7月,合作社累计为
社员增收255万元,平均每户年增收0.8万元以上。80%的社员养猪
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0%,40%的社员养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0%
以上。据北京市农委统计,2001年全市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户
均增收4606元。@据农业部调查,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
比分散农户人均年纯收入通常都要高出10%-40%。④
3、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据农业部提供的数字,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中采用了合作社模式的
占14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主要有:(1)
“嵌入式”,即在农户与公司问嵌入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农户十专业
合作组织+公司”形式,这里通嵌入的专业合作组织既可以是由公司
牵头创办的,也可以是农户为与公司抗衡而自发建立起来的;(2)“产
权式”,即以公司为依托,吸收服务单位和广大农户投资入股,建立
股份合作组织,形成了“农户+股份合作组织(即龙头企业)”形式;
(3)“衍生式”,即合作组织办公司。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的克服了“农户+公
司”模式的局限性(分散经营的农户供货具有分散性和随意性;单个
农户势单力薄,缺乏平等的价格谈判地位和自我保护手段),在不同
程度上将农户与企业的利益统一了起来,有效地抑制了双方的机会主
义行为,如违约,这样,不仅企业原料供应因此基本稳定,而且农户
的利益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从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许多著
名的农产品加工公司,如山东的张裕、王朝、龙大、雀巢,江苏的如
意,内蒙古的草原兴发,广东的温氏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都走上了与专
业合作组织结合的道路。叫
。中囝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圈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蒯查总队著《农村经济绿皮书2002—2003年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笫159—160页.
o刘坚:《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积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纽织发展》,《农村经营管理》2004/3
o范小建:《怎样认识和推进新形式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9。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蓍《农村经济绿皮斗占2002—2003年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义献出版社,2003.4.第158—159页.
127
4、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主要表现在:(1)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极大地提高了农户
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和服务价
格,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服务质量,进而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2)
将大量分散农户的小规模交易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大规模降低交易
成本,提高交易效率;(3)随着农产品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下降,农
产品价格竞争力随之提高;(4)通过对农业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控制和
致力于农业科研开发,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其质量竞争力;(5)农
户通过农业流通领域的合作分享与农业有关的二、三产业增值利润,
收入大大增加,从而农户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能力
和动力大大增强;(6)为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认证、政府的对外贸
易政策和政府协调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7)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
组织纵向和横向一体化是其增强竞争力,同国际上大型商业集团抗衡
的有效措施。
5、从全国范围看,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
阶段,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面很小。按科协统计,截止2002年,参加专业技术协
会的人数为659万,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1%:按供销社统计,截止
2002年,参加供销社系统组建的专业合作社人数为530万,占全国农
户总数的2.5%。两者相加也不过5.6%。按农业部门的统计,目前全国
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4万个,社员(或会员)1120万,不过占全国农
户总数的5%。
(2)地区发展不平衡。其不仅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
之间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还表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相近)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省(市)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社员(会员)
总数(或带动农户总数)占本省(市)农户总数的比例十分悬殊,如
北京达到近30%,而浙江只有2%,重庆则不足1%,∞许多没有统计农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圜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盎总队著:(2002—2003:中国农村经济形势
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第155页。
128
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省(市)可能更低。少数地区,农业专业
合作组织已在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多数地
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萌芽、乃至空白状态。
(3)行业分布不平衡。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行业分布上,
以种养业为主,从事可使农产品增值的加工业的专业合作组织较少。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4万多个,其中,种植
业占63.1%,养殖业占14.4%,加工运输业仅占6.1%,其他行业占
16.4%。在种植业内部,又以蔬菜、水果等为主,为从事粮、棉、油
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服务的较少。
(4)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低。据科协统计,1998年,服务
内容单一的专业合作组织(仅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占其总数的5396;
为农业商品生产提供系列化服务的占其总数的38%;拥有经济实体的
仅占其总数的约9%。∞
(5)组织规模小,经济力量弱。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
类专业合作组织14万个,社员(会员)1120万,平均每个专业合作
组织仅有社员(会员)80个,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组织仅有固定资产
仅4.5万元左右。
(6)社区性强,社间合作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
织大多局限于乡(镇)、村范围,跨乡、跨县、跨省的很少。以四川、
海南、山东、浙江为例,跨乡、跨县的专业合作组织分别仅占其总数
的7.6%、9.9%、11.2%、16.4%。
(7)建立和发展不规范,稳定性差。目前我国尚没有合作社立
法,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发展及其运作无法可依。这不仅
使其业务受到极大限制,利益也难以保护;而且使其内部管理混乱,
出了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手段,往往只能散伙了事。许多农
业专业合作组织就如一些农民所说:“合作合作,第一年合伙,第二
年红火,第三年散伙”。
。=I三慧梅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前进中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都2000年。
129
7。4典型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已形成多样化的格局,从具
体形态看,有专业协会(包括专业技协)、专业合作社(包括合作社
专业市场);从行业看,有种植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业专业合作组
织。为尽可能使我们的分析具有普遍性,这里我们选择了一个有关种
植业的专业协会、一个有关养殖业的专业合作社。
案例1。四川射洪县棉花协会
1995年,射洪县供销社棉麻公司棉研所为满足当地棉农对种棉
技术的需求,联合当地棉农(种棉技术能手)组建了社洪棉花协会一
一一个主要从事传播种棉技术的松散组织。此后,随着协会的发展,
其业务范围又逐渐扩展到了农资(棉花种子、农药)供应领域。服务
领域的扩大促进了协会改制。1998年,在县科协的帮助下,协会改
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改制后的协会仍以棉研所为依托,其管理机构与棉研所是两块牌
子一套人马,协会理事长由棉研所所长担任,其它管理人员也是棉研
所的工作人员。
通过改制,协会共筹集股金32.28万元(100元/股),其中个人
股12.28万元,占38%:法人股20万元,占62%。股权分布情况如下:
理事长80股、副理事长50股、理事30股、普通会员一般不超过20
股,20万元的法人股为棉研所所有(棉研所的房屋等固定资产等折
价入股),协会由棉研所控股。协会共有个人会员151人,其中棉农
(主要是种棉技术能手)137人,占90%。
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是:①协会招聘技术员(协会的职工)时,
会员优先。目前,协会聘用的技术员有80%是会员。②会员技术员待
。张晓山等著:《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祉会科学廿;版礼2002/5.第328—34l
m.
130
遇优于非会员技术员(一般前者比后者月工资多5元)。
社洪县棉花协会业务主要围绕产前技术开发、技术传播、生资(种
子、农药)供应和产中技术服务两个环节展开,其中产前生资供应和
产中技术服务都是通过棉地承包的形式实现的。
为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1991年,社洪县棉花协会与乡、镇政
府签定承包合同(为节约交易费用,协会不直接与大量分散棉农签定
承包合同),创造性地搞起了集产前技术传播、生资供应与产中技术
服务于一体的棉田承包经营。具体操作如下:①协会统一购买、供应
承包地所需棉种、农药,以保证其质量。②根据气候等环境条件,统
一安排播种时间。③免费定期培训协会招聘的技术员(通过培训,目
前协会中能独立承担承包任务的技术员有30多个);通过示范、广播、
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向棉农广泛传播棉花种植的各种知识。④在承包
地的每一个村,派一名长驻技术员专门负责该村承包地的病虫害防
治、生产技术指导。为有效监督驻村技术员的工作,一方面,协会与
技术员签定责任书,另一方面,委托所在村考核其出勤、工作态度、
工作能力等情况,依据这两个方面,定奖惩。⑤乡、镇政府负责为协
会向棉农统一收缴棉种、农药款、技术服务费(3元/亩)等。
协会开展棉地承包经营以来获得了良好的绩效。①促进了棉花种
植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协会为搞好棉地承包经营,荠不断扩大经营规
模,以增加收入,壮大实力,有激励开展技术开发与新技术的推广、
使用。1991年以来,协会先后成功地开展了独子育苗技术、棉花良
种繁育、农药研制、先进的棉地管理法等多项技术开发与推广、运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独子育苗技术,使每亩棉地可节约棉种
1.5公斤左右,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节约了人工。②促进了棉花
生产的发展,增强了协会自身实力,也大大地增加了棉农的收入。1991
年,协会承包棉地7200亩; 1999年,协会承包棉地增长到14.86
万亩,其中,县内6.92万亩,县外7.94万亩。1999年,承包地平
均亩产皮棉79.53公斤,比未承包地增产24.9%,共为农民增收1830.2
万元。
协会在经营中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①市场垄断。到目前为止,棉种、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经营权一直
主要为农业局的种子公司、供销社的农资公司垄断,协会经营种子、
农药等生产资料必然不利于它们的既得利益,因而必然引起它们激烈
的反对。如1997年,县农业局曾发文取缔棉花协会的棉种经营权。
后虽经县委、县政府调解,得以解决(承认棉协的棉种经营权),但
其影响至今仍难以消除。②技术服务费由乡、镇政府以村为单位以统
筹形式收取,使没有种棉的农户也分担了承包费,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引起了他们的不满。③政府干预。虽然,现在社洪县棉花生产主要由
协会管理,但由于习惯的影响,行政干预仍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是协
会在进一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案例2。山东省高密市拒成河镇肉鸡专业合作社
20世纪80年代初,拒成河镇开始了其养殖肉鸡的历史,到90
年代中已成为山东凯远外贸公司肉鸡养殖的一个重要基地,形成了
“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当时,公司与大量分散养殖户分别交易。
随着基地肉鸡养殖的发展,公司日益感到这种交易方式成本太高,希
望把养殖户组织起来,与其组织进行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养殖户
也感到在与公司的交易中交易地位不平等,迫切需要联合起来,以提
高自己在交易中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应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1997
年,拒成河镇政府适应广大养殖户和凯远外贸公司的需要,联合镇兽
医站、597个肉鸡养殖专业户发起成立了拒成河镇肉鸡专业合作社。
专业社创建时,养殖户以每只鸡0.5元折价八股(500元/股)成为
专业社的社员。
专业社懂事会由镇政府和镇兽医站主要领导组成,监事会由养殖
户社员组成。专业社雇员全部为镇机关的职工,其基本工资的60%由
镇财政负责,其余由专业社负责。
专业社发展初期,凯远外贸公司仍与镇政府签定合同,由镇政府
。张晓山等著:‘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第7l一73页。
132
财政担保,向养殖户发放鸡苗。随着专业社发展壮大,到1998年,
凯远外贸公司开始绕过政府,直接与专业社签定合同,专业社负责为
公司收购肉鸡,公司给专业社支付手续费(每公斤肉鸡0.04元)。
专业社统一为社员提供产前帮助贷款、鸡苗、饲料、药品购买,
产中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产后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加入专业社的养
殖户只负责建鸡舍和饲养。专业社还租赁镇兽医站门市,对外销售饲
料和养殖所需药品,对非社员实行现金交易,对社员可以赊销。专业
社从成立到1999年,共对社员赊销饲料13万余元,帮助资金困难的
社员贷款4万余元。为提高社员的养殖技术,专业社每年组织多次培
训,还为社员免费订阅了《齐鲁牧业报》。
近年来,由于各地肉鸡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肉鸡价格一跌再跌,
由最高时的每公斤13元左右跌至2000年的4.8元左右,龙头企业(凯
远外贸公司)一蹶不振。针对这种状况,专业社积极开拓新市场,寻
求新合作伙伴,发展新产业,如养猪业、蛋鸡业等。1998年,专业
社在自我拓展业务中开始与非社员(主要是养猪户和养蛋鸡户)交易,
其交易额达专业社总交易额的20%左右;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近
50%。
综观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有效地带领农户进入市场,
维护农户利益,助农增收入;为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系列化服务,促
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与
运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因而发展农业流通领
域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条有效途
径。
2、由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自助能力差,特别是受人
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恐合”心理难以消除这一现状决定,发展农
业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支持与推动作用。拒成河
镇肉鸡专业合作社是镇政府联合镇兽医站及肉鸡养殖专业户发起和
组建起来的。社洪县棉协棉地承包经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政府的直接参与和支持,棉协的棉地承包经营是通过与乡、镇政府签
定承包合同实现的,棉种、农药款、技术承包费由乡、镇政府为其代
收,这种经营形式大大地降低了棉协的交易费用;当棉协经营棉种的
经营权受到县农业局的责难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出面调解,为棉协
赢得了经营权。但随着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成熟,政府在合作组织内部
的作用必须适时退出,政府应主要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一个好
的外部环境,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最终得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3、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应充分利用既有组织资源(如供销社、
一般工商企业等),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目前,既有组织资源,
如供销社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如
社洪县棉协就是社洪县供销社棉麻公司棉研所适应当地棉农的需要
联合当地棉农发起组建起来的;同时,供销社在创办、参与专业合作
组织的过程中,也调整和优化了自身的经营结构,扩大了服务领域,
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通过购买供销社
股份,雇佣其干部、职工,供销社还可以逐步被改造为真正的农民合
作组织。
4、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市场地方封锁、部门垄断的现象还没
有完全消除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一大障碍。如社洪县棉协经营
棉花种子、农药就曾遭到一直垄断种子、农药经营的种子公司、农资
公司的干涉,后虽经有关部门调解得以解决,但其影响仍然存在。因
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努力消除目前我国农资、农产品市
场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的地方封锁、部门垄断现象,为专业合作组织的
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民主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聘社长流于形式是目前我
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供销社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和政府及其
职能部门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内部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的一个严重
缺陷。如社洪县棉协,其管理机构与其领办者(县供销社棉麻公司棉
研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协会理事长由棉研所所长担任,其它管
理人员也是棉研所的工作人员;拒成河镇政府和镇兽医站领办的拒成
河镇肉鸡专业社懂事会由镇政府和镇兽医站主要领导组成,雇员(包
括经理人员)全部为镇机关的职工。这种情况铉专业社初创时期也许
是有利的(裔利于克服其缺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的困难),但随着
专妲社煞发袋,这稔帻撬必矮改变。霞舞它既不缝傈{歪台作缝织赣导
人应有的素质,也难于对他们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与约策。
第八章遵前我餮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发展思路
8.1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比磊前我凿农业、农村经济对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需要与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的农业
滚通领域合作组织改摹,还是各荦孛薪生黪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
的发展都疆显滞薏于农业商晶经济、市场经济筋发疆,不能满足农业
商品经济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瑟求,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①组织
外部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②缀织内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一、外部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
外部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裂酶文诧嚣凌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理论与历史表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
织是在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适宜的文化环境中生成和发展
起来的,没有与之搁容静文纯舅|:境,农整流通颁域合作组织就不可能
广泛、健康发展起来。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相容的文化环境要求:
(1)广泛的合作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和政府官员了解有关合作
享主缝织麓知识(合佟思想、舍{乍方法)鞠价篷,懂得簌农翌蠢燕经济
条件下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意义;(2)在广大农民
中形成棚应的意识形态(主要是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信
念,诚赛、公开、社会责任翻关心毽人懿遴德徐谴纛>褰>-3镤(主要
是与他人合作或协作的习惯);(3)广大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这既是(1)、(2)的基础,又是其自助熊力的保证。
按此标准,嚣藏我莺还远没有影成一个有利予农泣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广泛、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
首先,农树,特别是巾西部广大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民普遍文
化素质祗,缺乏鑫赘畿力。据{(2003孛蚕农村统计年鎏》,2002年农
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占7.59%,仅有小学、初
中文化程度的人分别高达30.63%、49.33%,黼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
度鲍入饺占12+46%。
其次,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农意识以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爱
占小便宜,缺恶合作精神;自由散漫;绝对平均主义;迷信宗教鬼神、
权威移狭隘经验;保守、瓣团等为特征。这些特征与瑷窝麓、琵主、
平等、公平和团结的信念,诚实、公开、社会责任和关心他人的道德
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文化格格不入。
再次,20世纪S0年代雍行的入民公社纯遮淤,警拾广大农民太
多的痛苦记忆,并扭曲了他们对合作制的认识,“恐合”心理难以消
失。
最后,会佟教育、壤溺十分有限,绝大部分农民、诲多政府官员
不了解合作思想、合作方法或了解很少,更不憾得当前我圈发展农业
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据张晓山等人对国内东、中、西部选
择麓霆个熹懿200个农户黪同卷调慧,园在西个点中,没密~个农户
能对合作社概念作出正确的回答;很多农民对合作社内部的制度安排
不了勰、不明白。
上述诸方霞交织在一越,梅或囊黼我莺农遵流透领域合作组织广
泛、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缺乏立法支持、规范
农监合佟组织的瑾论与历史袭翳,立法支持,即致府戬立法形式
承认其法律地位,规范篡设立、内部治理结构、政府管理,保障政府
适当豹政策挟持,是农业食俘组织的广泛、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
一。丽我国至今尚没有农照合作缰织法,致使农过流通领域合作组缓
①法律地位不明确,合法权益难以材效维护,经营受到极大的限制;
o搬晓山等著:《联结敏民与市场:中丽农民中介维织搛究》,中西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137
②设立混乱,一些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依据公司法设立(这对其广
泛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公司的设立条件一般高于合作组织),一
些作为群众团体设立(这对于其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因为作为群众
团体,其业务范围受到极大限制);⑨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产权不
清,权责不明;④政府管理随意;⑤政府的政策扶持缺乏法律保障。
(三)缺乏适当的政策支持
农业合作组织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的自助组织,以对内服务
为主要目的,缺资金、缺技术往往是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其发展
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其发展离不开政府适当的政策支持,
如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而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从全
国范围看,由于缺乏相应立法,没有或很少获得税收优惠、信贷支持
等政府的政策扶持。相反,一些部门对其采取歧视政策,甚至向它们
收取种种不合理费用。
(四)政府干预与控制
政府干预与控制,突出地表现在供销合作社、供销社领办的专业
合作组织、政府或其职能部门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中。
供销合作社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强烈的政府干预与控
制是其典型特征;虽经二十多年的改革,这种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
的改变。政府与供销合作社的关系,仍主要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供销合作社的领导人政府任命(民主选举仅仅是个形式),其权力由
政府赋予,其工作主要向政府负责;承担着推行和实现政府经济的或
非经济的政策或计划(这是政府干预和控制农业合作组织的目标函
数)的重任。
供销社领办专业合作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改革的一大成就,但在这
类专业合作组织中,供销社一般处于控股地位,因而其理事长职位一
般由供销社领导担任。这样,政府也就通过自己任命的供销合作社领
导人或多或少干预和控制着这类专业合作组织。
政府或其职能部门领办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年来政府推动专业合
作组织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政府或其职能部门领办的专业合作组
织是政府或其职能部门为有效行使其职责或实现自身利益发起、组建
138
的,具有较浓的行政色彩,行政官员在决策层中占有相当比重,承担着
推行和实现政府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政策或计划的重任。
政府干预和控制的弊端是显易而见的,①扭曲了合作社组织的目
标函数(对内,最大限度地为社员服务;对外赢利),降低了社员加
入或参与合作社组织的积极性;②所有者缺位,不能保证管理者具有
较高素质(相反,出于寻租,官员们却有激励任人唯亲),也不能对
他们形成有效的监督与约束;③扭曲了管理人员及其职工的目标函数
(个人收益最大化),削弱了管理人员监督、管理及其职工的劳动积
极性;④使合作社组织经营决策的选择空间大为缩小,市场竞争力大
为削弱。
二、内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内部有效的制度约束是任何组织持续成长并保持其市场竞争优
势的必备条件。从世界范围看,农业合作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
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内部制度安排。(1)以“人的联合”为基础,这
里的“人”,即社员(或会员),是合作社组织的主人。这是合作社组
织区别予以“资本联合”为基础的企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以“资本
联合”为基础的企业里,资本是企业的主人。(2)社员(或会员)自
愿加入。合作社组织的社员(或会员)不能强迫,有加入或退出的自
由。(3)民主控制。合作社组织是由社员(或会员)控制的民主组织,
合作社组织的方针和重大事件由社员(或会员)积极参与决定。选举
产生的代表,都要对社员(或会员)负责。在基层合作社组织,社员
(或会员)有平等的选举权(一人一票),其它层次的合作社组织也
要实行民主控制。(4)盈余主要按交易额分配。入股只是作为社员(或
会员)身份的一个条件,若分红要受到限制。(5)着眼于社员(或会
员),社员(或会员)的需要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
相比之下,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在内部制度安排方面还存
在严重缺陷。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理事会、理事会聘社长流于形式,以供销合作社、
供销合作社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领办的专业合作
组织为甚。在它们中,主要领导人(理事长、社长等)基本上是政府
任命或由政府官员直接出任,民主选举、理事会聘任仅仅是个形式。
这一点在“政府作用错位”中已有较详尽的说明。这种合作组织领导
人政府任命或由政府官员直接出任,由于所有者缺位,既不能保证合
作组织领导人有较高素质,也不能对他们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与约
束。
(2)“内部人控制”严重,社员(或会员)对合作社组织的方针
和重大事项没有多少发言权,其所有者权益经常受到侵犯。
(3)为吸引投资,加上控股单位或控股个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
出于自身利益不支持“盈余主要按交易额分配”,因而目前我国大多
数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盈余按交易额分配的比例很低。
(4)多数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特别是供销合作社以及各种
外生性专业合作组织在其经营过程中主要着眼于自身利益,尚未把满
足社员的需要作为其主要目的。
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供销合作社民办化、市场化改革以及各种
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持续成长与健康发展。
8.2当前推进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路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障碍,结合国
际、国内经验,我们提出如下发展思路:1、改革传统的农业流通领
域合作组织与发展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并举;2、为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法
制、政策环境);3、加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高
其市场竞争力,促进组织持续成长。
一、改革传统的与发展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并举
(一)加快传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改革
供销合作社改革与现状清楚表明,受不利的外部环境及路径依赖
的制约,供销合作社改革十分缓慢,至今仍没有走出困境;但供销合
作社也有其优势,主要是,拥有遍布全国广大农村的组织网络体系、
庞大的固定资产、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与既有合作社知识又有现代管
理知识的管理人才,经过改革,供销合作社完全有能力有效帮助广大
农户进入市场,有条件成为农户与市场的理想中介。因而,在推进农
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改
革,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又要认识到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艰巨
性、长期性,不能急于求成。
总结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1)供销合作社改革必
须始终坚持“民办”化、经营管理体制市场化方向。(2)“民办“化
方向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其具体路径或模式具有
多样性,不同供销合作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
的路径或模式,目前,主要要两条可行路径或模式:①领办农业专业
合作组织,待其壮大之后,购买供销社股份,雇佣其干部、职工,从
而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改造、融和供销合作社;③由“官办”
供销社向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合作制企业转变,再通过农户
入股、掺股、控股,向“民办”化转变。当然,“民办”化方向改革
的具体路径或模式尚需继续探索,探索中,必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路
局或模式。(3)经营管理体制市场化方向改革的关键是改革供销合作
社管理者政府任命制为真正地社员民主选举理事会、理事会聘社长、
社长聘部门经理的制度。
(二)坚持牵头或发起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发展新生的农
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l、坚持牵头或发起主体多元化
牵头或发起主体多元化是近年来我国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经过20多年
的发展,目前我国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牵头或发起主体已形
成多元化格局。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村干部、技术能手和专业大
户等“能人”;另一类是供销合作社、一般工商企业、政府或其职能
部门等有关单位。牵头、发起主体多元化不但有利于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数量的扩张,而且有利于克服其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特
别是管理人才)的困难,从而有利于其质量的提高。因而,推进新生
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要继续坚持牵头或发起主体多元
化,支持多种主体发起、参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在政
府或其职能部门牵头或发起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中,要注意防止
政府过度干预和控制。
2、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满足农业商品生产者对农业流通领域服务的需要既是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产生的原因,又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而农业商品生产
者对农业流通领域服务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农业
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的。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适应不同行业的农户对农业技术、信息
及流通领域服务的多样化需要,我国在农业技术、信息及农业流通领
域发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从具体形态看,有专业技术协会、
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从行业看,有种植业专业合作组
织(如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水果专业合作组织等)、养殖业专业合作
组织(如牛奶专业合作组织、肉鸡专业合作组织等)。同时,适应农
业现代化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少数地方的农业流通领域专业合
作组织开始走向联合,通过同行业联合,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农业专业
合作组织联合组织;通过不同行业联合,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农业流通
领域综合合作组织。这些不同形式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各有其特
点和优势,各自在相应的农业行业内或环节上满足了农户农业商品生
产的需要,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因而,推进农业流通领域
合作组织发展,要坚持组织形式多样化,要根据农户对农业流通领域
服务的多样化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且根据
农户对农业流通领域服务的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新的组织形
式。为此,必须充分调动作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实践主体的广大农户
参与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始终以他们
的需要为标准,鼓励探索、试验。
二、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加强农业流遥领域合作组织的文化环境建设
前面的分析已指出,不利的文化环境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流通领
域合作组织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障碍,以推进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呢?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应
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l、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
升其自助能力;用现代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来武装他们的头脑,逐
渐消除其头脑中的小农意识。发展农村教育,要切实增加投入,努力
改变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差、师资缺乏、师资素质较低的现状;变农村
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模式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切实把农业科技教育、劳
动技能培训、现代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的渗透纳入其教学内容,走“升
学”与“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有机结合的道路;成人教育、职业教
育要紧紧围绕农村社区经济发展进行,向人们提供其最需要的(与本
社区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密切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并培养其合作精
神,要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尽快扭转其
近年来出现的萎缩趋势;继续搞好扫盲教育,随着青壮年文盲的扫除,
其对象要逐渐向中老年发展,要逐渐由扫除文盲向扫除科盲、市场盲
发展。
2、重视合作社组织的理论研究。合作社组织理论属合作文化结
构中的文化产品,是合作文化活动方式的产物,又是合作文化观念的
具体体现,因而,合作社组织理论研究是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
发展创造良好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目前我国对农业合作组
织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需要,今后,我国合作
社组织研究要继续坚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拓的以现实主义、组织
发展和管理为主的研究方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国外合
作思想和模式的介绍和传播,以为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
提供参照;进一步加大、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当前我国发展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以及供销合作社改
革、各种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研究。
3、广泛开展合作教育、培训。通过合作教育、培训,使合作社
组织的知识、价值在广大农民、政府官员中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使农民明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
下,农户自愿的联合,与剥夺农民私有财产和自主经营权的人民公社
存在本质的区别,从而,逐渐消除其“恐合”心理;帮助他们理解当
前我国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他们
认识到发展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
度,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的有效途径;培养社员、管理人员、职工的合作习惯和管理能力;造
就一批既有合作社知识,又有管理能力,且有献身子合作社事业的精
神的管理人员。
那么,如何开展合作教育、培训呢?国际国内合作运动在这方面
积累了广泛的经验:创办论坛以交流经验,推动新老合作经济组织的
发展,促进社间合作;通过报纸、小册子、杂志和书籍广泛扶持合作
教育;倡导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建立合作社学院培训合作社雇员和
领导人;通过电影、广播等媒体推广合作运动;鼓励企业、事业单位、
群众团体支持合作社组织的发展。
(二)加快农业合作组织立法,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我国至今尚没有农业合作组织法来明确其法律地位,规范其设
立、运营、维护其利益,这是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滞
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推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展,
必须加快合作社组织立法。
l、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立法需要坚持的原则
(1)借鉴其它国家合作社组织立法的经验、坚持目前国际通行
的合作社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特点,根据自身的需要、经验
和文化建立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组织法。这是我国农业合作组
。参见3.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田际台作社特征的宣言”.
144
织立法需要坚持的最基本原则。
国内外农业合作运动的实践证明,合作社的价值和原则不仅是合
作社本质的体现,而且是合作社的优势所在。任何对合作社价值和原
则的背离,都会给合作运动带来严重的后果。因而,我国农业合作组
织立法必须坚持目前国际通行的合作社原则。但是否坚持了原则不能
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重要的是看是否坚持了原则的精神;是否将原则
所体现的精神贯穿在“农业合作组织法”中。
同时,坚持国际合作社原则不是照办国际合作社原则。合作社原
则不是凝固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不
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其历史背景以及经济、政治、
文化环境不同,其合作社制度安排应该有所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各国
合作社组织立法虽然要借鉴它国经验、坚持国际合作社原则,但绝不
是照搬它国经验和国际合作社原则,必须按照自己的特点,根据自身
的需要、经验和文化建立有本国特色的合作社组织法。我国农业合作
组织立法亦然。
(2)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合作社组织运动的历史是不断发展
的历史,反映和指导合作社组织运动的价值和原则及其法律表现也应
该是不断发展的。适应合作社组织运动的法律指导和促进合作社组织
发展:落后于合作社组织运动的法律阻碍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因而,
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立法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必须反映国内
外合作运动最新发展趋势,如(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内部治理结构
公司化、注重对外赢利等。
(3)民主原则,就是在制定农业合作组织法时,要准确反映各有
关方面,主要是广大农户,特别是现有农业合作组织成员及其管理人
员的意志,实现他们的利益。这就要求立法机关要积极主动地、广泛
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吸收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组织法的制定,使立法工
作真正建立在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4)正确处理“弹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既要使农业合
作组织法具有一定的弹性、前瞻仰性,以保证其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
的适应能力,进而保证其相对稳定;又要尽量作到条文明确、具体具
有可操作性,以保证法律实施效果。显然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弹性
过大,不利于操作;条文过于具体,又有损于弹性。因此,农业合作
组织立法应该坚持适度弹性,求得“弹性”与“可操作性”二者间的
平衡。
2、关于“农业合作组织法”适用范围的讨论
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我们主张“农业合作
经济组织法”的适用范围限于供销合作社和各种新生的专业合作组
织,不包括农村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包括农村合作金融。因为
农村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去甚远,
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集
体所有为基础,社员资格“天赋”,无需交纳社员股金,无入退社自
由;“政社合一”,承担着大量政府功能和社会职能。这些特点与社员
资格自愿开放、自主、自立的合作经济组织完全不同,因而无法纳入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统一规范。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来说,一方面,尚
处在变革之中,变革的结果如何,尚难以预料;另一方面,金融属特
殊行业,需要专门立法加以规范。
3、关于“农业合作组织法”主要内容的思考
农业合作组织法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
地位及出资者责任;成员资格、权利与义务;设立条件。设立方式;
清算及解散;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及其盈余分配;与政府的关系。为
避免重复,这里我们仅讨论前四个方面以及盈余分配、与政府的关系,
关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及财务管理两个方面将在下一节
“加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建设”中具体说明。
(1)农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
赋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法人地位,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
事义务是农业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而我
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取得法人地位,致使其各种合法权益难以得
到有效维护,其业务活动也受到极大限制,这是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
展滞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而,赋予农业合作组织以法人地位势在
必行。
同时,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具备成立法人的各种实质性要件。依据
民法通则,有独立于组成它的个人或单位的独立财产,有自己的名称、
组织机构和场所,有参加民事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是成立法人
必须具备的实质要件。而这些条件,农业合作组织均具备。
那么赋予农业合作组织何种法人地位昵?首先,根据农业合作组
织的定义(从事农业经营人们自愿联合、通过联合所有和民主控制的
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周的经济和社会需要的自治组织),它是一种企业
组织,要对外赢利;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以赢利为首要目的的商业性企
业,它以为社员提供服务为其经营的首要目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因而农业合作组织是集经营性与公益性于一体的、界于一般的商业性
企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特殊企业组织。显然,将其界定为~般的企业
法人或社会团体法人,都不合理,也不利于其发展(如果界定为一般
的企业法人,作为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合作社组织本应获得的各种特殊
优惠便失去了法律基础:如果界定为一般的社团法人,其业务范围又
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农业合作组织作为界于一般的商业性企业与社
会团体之间的特殊企业组织,我们主张将其界定为中间法人(或特殊
的企业法人)。
(2)农业合作组织出资者(社员或会员)责任
企业出资者责任是指其出资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的清偿责任,分
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无限责任,即当企业经营失败,出现资不抵债
时,出资者要用其全部资产(包括家产)来清偿企业债务。显然,出
资者无限责任风险极大,不利于企业吸引投资,从而限制了企业发展。
有限责任,即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企业以其
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显然,有限责任极大地降低和分散了投
资风险,大大地增加了企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因而有限责任已为现代企业普遍采用,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
要特征。
因此,为降低和分散社员(或会员)投资予农业合作组织的风险,
增加农业合作组织对人们的吸引力,推动其发展,应将农业合作组织
社员(或会员)责任界定为有限责任,即社员(或会员)以其出资额
为限对农业合作组织债务承担责任,农业合作组织以其全部资产对其
债务承担责任。同时,农业合作组织社员(或会员)有限责任也符合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
(3)农业合作组织成员资格
关于农业合作组织社员(或会员)资格,目前有两种主张:一种
主张封闭性的社员资格,既只有符合条件的农民,才能成为社员。其
理由是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户为自己从事农业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
而自愿联合形成的自治组织,如果社员的资格开放,容易背离为农服
务的方向。这种主张,体现了农业合作运动早期传统。但封闭的社员
资格显然不利于资金的筹集和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农业合作组织的发
展。
另一种主张“自愿和开放”的社员资格,既农业合作组织对所有
能够利用其服务和愿意承担社员(或会员)义务的人(自然人、法人)
开放。这种主张既符合目前国际通行的合作社原则,也符合世界大多
数国家的做法;同时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的资
金和人才匮乏的困难;再者,只要农户占社员数量的大多数,只要认
真坚持民主控制的原则,也可以有效防止农业合作组织偏离为农服务
的方向。
相比之下,我们比较赞成第二种主张。只是要注意保持农户占社
员数量的多数,要认真坚持民主控制的原则,以有效防止农业合作组
织偏离为农服务的方向。
(4)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农业合作组织成员是合作社组织产权的归属主体,即终极所有
者,享有利用合作社组织服务、参与决定合作社组织方针和重大事项、
平等的选举权(一人一票)和被选举权、剩余索取权(盈余按交易额
分配、股金分红)等权益:相应承担下列义务:向合作社组织投资(资
格股、将部分红利投入合作社组织等)、参加会议、履行投票权、利
用合作社组织服务、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作社组织的债务负有限清偿
责任。
(5)设立条件、设立方式
农业合作组织的设立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成员达到法定最低人
数、成员认缴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靛低限额。为推进农业合作组织的
发曩,法定最低人数秘法定瓷本最低陵额不宣规定褥太燕,但是受了
保证合作祛络织的稳定和参加民事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法定
最低人数和法定资本最qlIll.额又不窟太低,法定最低人数~般以5人
冀寰,法定簸{氐资本限额应菝农业台接组织蛙务耪类、菠溺懿不鼹面
不简。②发越人制定缀织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⑨有自己的名称、
组织机构和场所。
势接进农犍会接缀织懿发震,其设立方式液尽量篱馒,只要具备
以上条件到主管部门登记郎可设立,无须审批。
(6)盈余分配
农盈合作缝织盈余~般按下列缓声分配:①提取公积金,瘸子遂
~步发展合作社组织;②提取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的其它活动所需
资金;③分红,以按交易额分红为主,股金分红以市场利率为限。其
分配方寨壶灌事会划定,享±员(窖主爨通过享主受(代表)大会审议、通
过。
(7)清算及解散
农整台作缝缓霹筑隧成员人数少于法定簸低天数戢被慕著葳经
营不善,不能清偿到其债务等而自愿或不得不解散。解散前,必须依
法对合作社组织财产进行清算。
(8)与政府鲮关系
在第一奄的分析中已指出,政府支持是合作社组织广泛、健康发
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控制或过度干预又是许多合作社组织失败
覆重要篓原躐之一。嚣褥,先接进农韭合终鳃织的发震,必须把它与
政府的关系纳入立法,明确政府有责任为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一
个好的文化、法制环境,并给予其适当的政府扶持(如税收优惠、信
贷支持等),骞责饪维护合捧经济组织囊主、囱立,不褥予预合作社
组织内部事务。
(三)给予农业流遁领域合作组织适当的政策扶持
农监滚逶领域合像缝织是嫠为搴±会骣势群体静农民为实现农业
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农业流通环节的规模化经营,并
与从事农业流通的工商企业抗衡而在农业流通环节上组建的自助组
缓,燕提高农&进入毒场懿缝缓馥程度,解决当薅我国农盐璇代铯进
程中筒临的一系歹I』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巨大的社会效
益。然而,缺汝金、缺技术、税费负掇重的问题却严重地制约着目前
我鏊袭监滚逶镁域合箨组织发展。因戴,政纛盛给予农泣流瀵领域合
作蛆织适当的政策扶持,并把政府的这些政策扶持纳入立法,保证政
策扶持到位,以帮助它们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持续推动其发展。
借鉴嚣舔经验,结台我国实际,政腐应逶过跌下尼个途径给予我
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以政策扶持:
l、将政府及其它公用设施优先提供给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使
爰。
2、税收优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法人税率应低予~般工商
企业的法人税率。
3、给予农馥流逶领域合作组织经鬻设施帮业务懿适当替勘(条
件是符合政府政策方向),如农业生产资料实行补贴,由农业流通领
域合作组织低价供应给农户。
《、充分利用农监流逶领域合终缀织这条莱瀵,把政府瓣宸垃生
产结构调整方索、农产品采购计划、农业科技推广、扶持农业资金的
发放与收回等主要委托给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来实施,政府补助适
当费淄。
5、信贷支持,如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贷款担保;扩大信用
社对它的信誉摁保范围及贷款额度;为其提供专项贷款;对其开展业
务耨兴办经济安俸的贷款,给予低怠优惠;把农渡流通领域合作缓织
列入备级农业发展基金及农业科技投赘的扶持对苏。
(四)抓好典型示范王作
典型示范怒政府推动农业流逶领域合作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手
段。政府应该在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较好的地方,开展试点,树立典型,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广泛、
健潦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三、加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自身建设
(一)建立、健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规章制度及其内部治
理结构
l、建立完善的组织章程
合作社组织章程是记载合作社组织的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书
面文件,可称为合作社组织的“内部宪法”,对合作社组织的社员(或
会员)理事、监事、经理人员及其职工均有约束力。合作社组织章程
由发起人制定,但须经创立大会通过。章程应包括:(1)发起人;(2)
组织名称和住所;(3)经营范围;(4)注册资本;(5)社员(或会员)
姓名(或名称)及住所;(6)社员(或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与义务;
(7)社员(或会员)的出资方式和出资额;(8)社员(或会员)转
让出资的方式:(9)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i0)
合作社组织的法定代表人;(11)合作社组织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
等。
2、建立以社员(或会员)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
以社员(或会员)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既是合作社组织“社
员所有、民主控制、为社员服务”性质的必然要求,又是其能高效运
行、持续成长的制度基础。因而,为推进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的发展,必须建立以社员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
(1)社员是合作社组织产权的归属主体,即终极所有者,享有
利用合作社组织服务、参与决定合作社组织方针和重大事项、平等的
选举权(一人一票)和被选举权、剩余索取权(盈余按交易额分配、
股金分红)等权益;社员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作社组织的债务负有限
清偿责任。
(2)合作社组织资产(主要由社员出资和公积金构成)独立化,
具有排他性,即合作社组织对其资产拥有独立于终极所有者社员的经
营权(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等权利),社员不再与合作社
组织资产的经营管理直接相关;合作社组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
责。
(3)由合作社组织的终极所有者社员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选
举理事会,将合作社组织的控制权委托给理事会,理事会向社员代表
大会负责;理事会聘社长(支薪的职业经理),将合作社组织的经营
管理权委托给社长,社长向理事会负责;社长聘部门经理,并将部门
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他们,部门经理向社长负责⋯⋯从而形成了合作
社组织多层级的、相互制衡的产权关系。
3、建立、健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组织管理体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实现合作社组织“社员所有、民主控制、为社
员服务”性质及其高效运行、持续成长的组织保障。因而,为推进农
业流通领域经济组织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其组织机构。借鉴农业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合作社组织民主控制
的原则,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应建立、健全如图9—1所示的管
理体系及其相关制度。
(1)社员(代表)大会。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组织的最
高权力机构,是社员行使决策权的机构。
社员(代表)大会主要享有下列职权:通过和修改合作社组织
章程;选举和更换理事、监事,决定理事、监事报酬;决定合作社组
织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审议、批准理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合作社组
织年度预算和决算方案、盈余分配和亏损弥补方案;对接纳新社员或
取消社员资格作出决议;对合作社组织合并、分立、变更形式、清算
和解释事项作出决议等。
基层合作社组织社员(代表)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组织
联合组织采取按比例投票的制度。
社员(代衰)大会
+选举选精
理事会(或董事会)I.监督}监事会
聘任●‘jI茳督
图9-1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管理体系
虚线表示并非所有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都设监事会这一机构.一般地,规模较大的
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设监事会:规揍较小的农业流通领域台作组织.设l一2名监事,不
设监事会.
(2)理事会。理事会是社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由社员
(it表)大会选举产生,向社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长是合作社
组织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向理事会负责。
理事会主要行使以下职权:召集社员(代表)大会,并向(代表)
大会报告工作;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制订合作社组织经营计
划和投资方案、年度预算和决算方案、盈余分配和亏损弥补方案,拟
订合作社组织合并、分立、变更形式、清算和解散方案;决定合作社
组织的基本管理制度及其机构的设置;聘任或解聘社长(经理),根
据社长提名,聘任或解聘副社长(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社长、
副社长、财务负责人报酬等。
理事会在决策时,无论是无意或失职,对合作社组织、社员、债
权人或其他人造成损失的,参与决策的理事均须承担赔偿责任;理事
会理事个人在活动中,对合作社组织、社员、债权人或其他人造成损
蓄尝
失的,无论是无意或失职,均须承担赔偿责任。
(3)监事会。监事会是合作社组织的监督、检察机构,由社员
(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社员(代表)大会负责。监事会的监事不
得由理事会的理事、合作社组织的经理人员兼任。
监事会主要行使下列职权:检查合作社组织财务;对理事会成员
及经理人员进行监督;提议召开临时社员(代表)大会;列席理事会
会议;向社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等。
监事会在工作中,无论是无意或失职,对合作社组织、社员、债
权人或其他人造成损失的,参与的监事均须承担赔偿责任;监事个人
在活动中,对合作社组织、社员、债权人或其他人造成损失的,无论
是无意或失职,均须承担赔偿责任。
(4)社长(经理)。社长是合作社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由理事
会聘任和解聘,向理事会负责。
杜长主要行使下列职权:执行理事会决议,主持合作社组织的经
营管理;拟订合作社组织的基本管理制度及其机构设置方案;制定合
作社组织的具体规章制度;提请理事会聘任或解聘副社长、财务负责
人;聘任或解聘部门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列席理事会等。
合作社组织各层级经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在工作中,对合作社组
织、社员、债权人或其他人造成损失的,无论是无意或失职,均须承
担赔偿责任。
4、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规范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财务行为,有效维护合作社组织
及成员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健全其财务管理制度。借鉴国际经
验,结合我国实际,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
下原则:①如实反映财务状况,搞好会计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保障
合作社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②实行民主管理、勤俭办社、财务公
开、接受成员监督;③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照上述原则,我
们主张:①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实行财务计划管理,执行社员(代
表)大会通过的财务预算,并定期报告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如实编制
财务决算报告;②财务管理工作由社长负责,设立财务管理机构,主
管会计由社长提名、理事会聘任,财会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会计
资格。
(--)提高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之一,市场竞争力是市场经济条
件下市场竞争主体持续成长的基础。因而推进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l、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为农业商品生产者提供系列化服务
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服务领域狭窄,传统的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以产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为主,从事
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产后服务的较少;各种新生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种养业i在种植业内部,
又以蔬菜、水果等为主,为从事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服务的
较少),为农业商品生产提供系列化服务的较少。这种状况远不能满
足农业商品生产者对多样化服务的需要,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的吸引力;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组织的经营风险。
因此,为增强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吸引力,壮大其成员基础,
为降低其经营风险,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必须适应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对多样化服务及其变化的需要,不断开拓
服务领域,调整服务内容。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商品经济发
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要在继续搞好并不断完善
原有技术、信息服务和产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的基础上,加快发
展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产后服务;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
化经营,要集中精力发展一批实力强、效益好的属于合作社组织自己
的公司。
2、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持续提升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服务及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
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竞争,终归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农业流通
领域合作组织虽然是农业商品生产者自己的自助组织,但如果其产品
和服务质低价高,农业商品生产者自然也不会选择它们的产品和服
务。因此,同其它任何市场主体一样,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要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其服务及其产品
质量、降低其服务及其产品成本,使之在同业中占优势。这就要求农
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因为提高服务及其产
品质量、降低服务及其产品成本主要依赖于技术的改进和管理的不断
改善。改进技术,意味着以较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服务
或产品,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下降:改善管理,不仅意味着管理效率提
高,管理成本下降,也意味着更好的质量控制。改善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的管理,就是要按现代企业制度和民主控制的原则管理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
3、建立一个强大的成员(社员或会员)基础
农业合作组织是人的联合,其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其成员基础
(成员的数量和素质)。美、日、欧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
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建立了强大的社员基础。借
鉴国际经验,为建立一个强大的成员基础,首先必须坚持开放的成员
原则,吸引所有能够利用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服务和愿意承担成员
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加入。其次,重视合作教育、培训。
通过教育、培训,向广大农户、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宣传农业流通领
域合作组织的性质和益处,以增强其吸引力;使他们了解合作思想、
合作方法,培养其合作精神、合作习惯;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力资
源,增强其自助能力。再次,坚持合作社组织为成员服务的宗旨,以
满足成员的需要、为成员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为其存在的目的,始终
围绕成员的需要开展业务。
4、开拓筹资渠道
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筹资渠道单一,资金主要源于成
员投资,而成员(以小农户为主体)的投资能力十分有限,致使目前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资金短缺、筹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
情况己无法满足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改进技
术、改善管理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从而成为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
织市场竞争力提高的一大障碍。因而,为提升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
的市场竞争力,为推进其发展,迫切需要开拓筹资渠道。
(1)坚持开放的社员原则,在保证农户成员控股的前提下,适
当吸纳一些筹资潜力较大的非农户,特别是一些实力雄厚的法人加入
合作社组织;在保证盈余主要按交易额分配的前提下,允许股金分红,
并适当增加股金分红在盈余分配中的比例,激励成员扩大投资。
(2)借鉴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小麦合作社的做法,引进股份制
机制,在整个社会范围筹资。此时,合作社组织股份就分为A股和
B股,A股为社员身份股,股权平等,享有投票权;B股为上市股,
享有分红权,但没有投票权。为鼓励社员购买B股,可将社员分得的
盈利转化成B股。∞这种方法不但使合作社组织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支
持,也能保证合作社组织处于社员的控制之下。
(3)负债。根据自身偿债能力利用外部借入资金开展经营活动
是现代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为提升其市场竞
争力,除扩充自有资金外,也应根据自身的偿债能力适度利用外部借
入资金。
(4)发展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广泛开展对外盈利活动
等,增加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收入,增强自身积累能力。
(5)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方面的支持,如给予农业流通领域合作
组织某些政策性的信贷支持:把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纳入支农资金
的扶持范围等。
5、坚持自主、自立
自主、自立既是合作社组织本质的必然要求,又是其市场竞争力
的重要保证,它主要描述的是合作社组织与其它组织包括政府之间的
关系。农业合作组织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的自助组织,要保持并
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需要积极争取政府及其他组织在经跻、立法、
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或援助。但一方面,政府支持要以不影响
合作社组织独立性、自主性为限,要严格限制政府对它的控制或过度
干预;另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保持并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应主
要依靠自身力量,要注意防止对外部援助的过度依赖。过去很多事实
。管爱国、符纯华译著:‘现代世界合作经济》,第230页第.中嗣农业出版社,2000版.
157
证实——合作社组织缺乏市场竞争力或多或少源于政府过度干预或
对外部援助的过度依赖。因此,为保持并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流通领域
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坚持自主、自立,使之真正成为“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能对各种
市场信号作出灵敏反应。
6、大力发展社间合作
社间合作是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市场竞争
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通过地方的、全国的合作,
建立起地方联合组织和全国性的联合组织。联合组织的主要活动或职
责如下:统一开展科研、教育和培训;互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在
更大范围内组织技术、采购、加工和贸易活动;对下级合作社组织的
业务和经营进行统一指导和监督;代表农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整体利
益同政府谈判。显然,联合组织通过其活动,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规
模经济,从而有利于农业合作组织增强整体实力,有利于降低生产和
流通成本,进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7、吸引人才
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我国农业流通领
域合作组织尚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吸纳人才的机制,缺乏人才、特别
是具有良好合作意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已构成我国农业流
通领域合作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巨大障碍。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障
碍呢?我们认为,除加强对成员、特别是现有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机制,广泛吸纳专门技术人
才充实合作社组织的科研、技术队伍,广泛吸纳职业经理出任合作社
组织领导人。这样的人才机制要求:(1)对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经理
等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其工作绩效,给予他们合理的、具
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待遇;(2)严格按照工作绩效和能力确定职位晋
升;(3)在坚持民主控制的前提下,赋予管理人员充分的经营管理权。
15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论土地国有化”、“法兰
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2、马克思:“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B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4、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
民出版社1966年版。
5、列宁:“给农民贫民”,《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6、列宁:“农民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四月代表会议)”、“论‘擅自夺取’土地”、“全俄农民
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列
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列宁:“土地问题提纲初稿”、“论合作制”,《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胜利充昏头脑”,《斯大林选集》
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舨。
10、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我们的
经济政策”,1934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11、毛泽东:“组织起来”,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选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3、《刘少奇论合作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14、梁漱溟:“中国合作运动之路向”,《乡村建设旬刊》1934年
第4卷。
1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邹平乡村书店1937年版。
16、《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7、《合作经济研究文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8、严芬芬:《合作经济理论与时务》,北京出版社1990年。
19、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1年。
20、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经济管
理出版社,1996.
21、张晓山等著:《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2、金雁、卞悟:《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年版。
23、杨坚自:《合作经济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版。
24、杨德寿主编:《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1998年版。
25、杨德寿主编:《中国合作经济思想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1998年版。
26、徐更生、熊家文:《比较合作经济》,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
年版。
27、洪远朋主编:《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8、慕永太主编:《合作社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6月第1版。
29、秦庆武主编:《中国农村组织与制度的新变迁》,中国城市出
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0、管爱国、胡纯华译著:《现代世界合作经济》,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0年8月第1版。
31、庞晓鹏著:《中国农村民间合作服务组织研究》,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60
32、杜吟棠主编《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
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3、樊亢、戎殿新主编:《美国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兼论农业
合作社》,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34、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2册,人民
出版社1981年版。
35、韩元钦著:《中国农村的合作经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6、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调查
总队著:((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3.4
38、周志强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M],中共党史
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39、《刘诗白文集》第1、6、8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月第1版。
40、《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上。
41、姚鸿健等:《合作社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2、莫应珍:“我国农业生产波动原因分析”,《计划与市场探索》
1995/09。
43、瞿为民:“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六条思路”,《现
代经济探讨》1994/05。
44、《社务动态》,第16期,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部,2000年
8月23日。
45、《参阅资料》,第6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2000
年4月10日。
46、赵家凤、朱广其:“我国农民流通合作问题的思考”,《乡镇
经济》,1996.3.
47、赵家凤、朱广其:“中国农民流通合作组织的培育”,《商业
研究》,200I/03.
48、潘劲:“流通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问题》,2001年第11期。
49、周兆生:“流通型农业合作社的交易效率分析”,
观察》1999.3.
《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
50、薛兴利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分析与政策措施
——山东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
第10期。
51、刘坚:“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积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发展”,《农村经营管理》2004/3.
52、范小建:“怎样认识和推进新形式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
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9.
53、王慧梅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前进
中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都2000年。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完善”课
题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完善”,《中
国农业经济》2002年第3期。
55、苑鹏:“农村合作经济的未来”,《中国改革》2002年第1期。
56、赵选民、王宝石:“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与创新
的分析”,《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5月。
57、陈莉:“农村合作组织立法刍议”,《理论与改革》2003/3.
58、晓亮:“论中国的合作经济”,《理论学刊》2003年1月。
59、李中华:“中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化建设实践一
一北京市大棚蔬菜协会的事例分析”,《农业经济》2003/1.
60、何国平:“综合——当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教育改革》,2004年第9期。
61、何国平:“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经济组织为什么存在”,《农业
经济与科技》2004年第11期。
62、何国平:“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文化的关系”,《农业经济》
2004年第7期。
63、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
月第1版。
64、杨小凯:“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
2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65、杨小凯:《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版。
66、【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
联书店,1999年版。
67、费方域、段毅才译,【美】Y。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新1版。
68、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
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第1版。
69、汉斯·梅内契克:“农业合作社——立法原则与新动向”,《合
作社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
70、玛格丽特·柯尔(英):《欧文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
71、董平:“浅析战后法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和原因”,《世界
经济文汇》,1995年02期。
72、法国全国合作集团编:《法国的合作运动》,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6.
73、颜华、叶喜永:“美、日两国合作经济之比较”,《农业经济》
2001/9.
7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编:《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农
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75、周静:“日本农协是怎样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新农业》
2002/2。
76、山本修等编著《协同组合的企业管理》,家光协会2000年版。
77、大田原高昭著《系统再编与农协改革》,日本农山渔村文化
协会1992年版。
78、足羽进三郎《农业协同组合研究》,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
1975年版。
79、藤野厚:“战后农政综述与农协综合战略”《农业与经济》,
富民协会1996年第7期。
80、Coase,Ronald 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4,n.s.
81、North,Douglass C.,“Istitution,I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hambridge Univercity Press,1990.
82、S譬humpeter(熊彼特】(1934):《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何畏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83、Lipsey,R.,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4(1956).
84、Olson,M.,1965,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5、Joseph Reives,A century of Rochdale cooperation,1844—1944.
Lawence&Wishart.1931.
86、Thomas P.Schomisch,Edwing G.Nourse and the Competitive
Yardstick School of Thaught,UCC Occasional Paper No.2,July 1979.
87、Andre Chomel,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Thaught in France.
88、Andrew A.Jermolowicz,Cooperative Pooling Operations,RBS
Research Report 168.Rural Business-Cooperative Service,USDA,1999.
89、Befit Tennbakk.Marketing Cooperative in Mixed Duopoli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
90、Donald L.Vogelsang.John M.Baby,Lloyd C.Biser,E.Eldon
Eversull,J.Warren Mather,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Report 1,section 6,Rural Business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Service,USDA,1988,Reprinted 1993.
91、Edwin C.Rozwenc,Cooperatives Come to America.Hawkeye—
Record Press,1945.
92、Jerker Nilsson,New Generation Farmer Cooperatives,ICA
Review,V01.90,No.1,1997.
93、Onno—Frank Van Bekkum&Gert Van Dijk(Eds.),Agricultural
164
Cooperatives in zhe European Union.Van Gorcum&Comp.1997.
94、Sheldon.Cooperativ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New
York:Joumal of Economists,1982.
95、Zhu Ling and Mark Selden.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the
Family Farm in China.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1993.
96、Axelrod Robert.The Evaluation of Coope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84.
97、Edward Friedman:Chinese Village,Socialist State”,Yh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98、Randall E.Torgerson,Brace J.Reynolds,and Thomas w.Gray,
EVOI 1 71'ION OF C00PERArIVE THOUGHT,THEORY AND
PURPOSE,Presentation:Conference on“cOoperatives:their Importance in
the Future of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System,”Food and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nsortium,Las Vegas,NV,January 16-17,1997.
后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公社的终结、传统的农监流通领
域合作组织(供销社)改制转型、各种新生的农业合作组织大量涌现,
国内理论赛皴起了农照会作缝织硬究鼓}灏,取褥了丰硕熬成果,毽对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业合作组织之重点的农业流通合作缺乏专门
化、系统化的研究,以至对我国农业流通合作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
约终曩。逛是这静情凝健使了我对农业流逶领域舍量#缀织懿疆究,势
以此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
目前理论界对农业流通合作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很少,使零文
戆完成十分困难。善巍,专门豹关于农韭瀛运会佟的痨史与统诗资料
缺乏,我不得不花很长时间从大攫有关资料中离析出农业流通领域合
作组织的历史与现状。其次,为解释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产生和
发震,开始我傻零|入社会经济关系(农鲎帮熬经济)、浚府俸熏两类
变量,但后来我发现仅用这两类变量,不能解释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水
平、政府作用相近的不同国家、地区农业流遄领域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发震水乎、缓绞影式的差异,键使我霹究翱孳l入了文诧交量。至戴建
立起了本文的分析框架,为分析国内外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的发
展、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发展障碍及其发展思路奠
定了理论基礁。‘
由合作社组织研究的复杂性和作者知识、精力的有限性决定,本
文写作中定有不当或不完善之处,诚望批评指正。
何国平
2005/4/4
致谢
我豹导》攀——著名经济学家——剃诗鑫教授对本文的写作给予
了极大的支持,在内容、结构、思想观点、乃至文字方面提出了很多
寨贵的意见.和建议,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谨向恩师深致谢忱。
我盘t帑着同样诚挚的心情对在诲多重要方面蓣助过我的数下诸
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激。这些老师有王裕国教授、刘灿教授、李萍教
授、姜凌教授、袁文平教授、程民选教授、任治君教授、戴歇薪教授、
蒋南平教授、王朝嚼教授、剃藏戛教授、李歉红弱教授、杨j||生老繇
等。这些老师或通过授课,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主持、
参加了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对本文的内容、结构、思想观点提出
了缀多宝赍的意觅和建议;或逶遭我单独请教,给我激宝贵瓣鼓励,
在本文的方法、内容、结构方面提供了很具体的指导。他(她)们对
本文的完成和我学业的完成都功不可灭。
我在本文表达酶许多恧怒或蠹搂来源子许多学者、作家的思怒,
戏受他(她)们的思想启发而形成,我以在参考文献中提名的方式,
离蚀(她)们表示我的谢意。
秘国平
20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