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61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四川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姓名:付学坤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杜肯堂
20050101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政治经济学专业
研究生:付学坤指导教师:杜肯堂
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发展县域经济对缩小
我国城乡差距,解决“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和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目标等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走农
村(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和实践证明,农业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从“农”字
上着眼,”工”字上着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
经济。”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
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价值与作用及其与县
域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相互经济关系,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
经营,确切地讲,是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过程。它是20世纪90年代中
国从实践中总结提出的新范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国外的“农工商一体化”、“农
工一体化”以及“农工商综合经营”等具有相似的本质内涵,就是将农业相关
的几大环节通过利益分配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业由农、工、商割裂的弱
质产业,变为农工商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强势产业过程。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
模式的提出与推行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经阶段,是农业生产经营
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的过程,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多个方
面和领域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县域经济发展体现在“农三化(农村工业化、
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上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等方
面。县域经济发展的这些方面都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如农业
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其重要环节,是县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头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企业的发展壮大几乎就是县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
进行,农业从业人口不断得到分工和分离,部分农民从单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
中解脱出来,从事农村工业、农业服务、农业贸易等非农产业劳动,这些被分
离和分工出来的农民由l-I作需要大都不再居住在分散的农村,而是向城市(城
镇)集中,从而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另外,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农业发展的目标,
但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经阶段或者说必用手段就是农业产业化经
营。
本文共分八章来论述,其中,前两章分别就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县城经济两
大范畴进行相关范畴界定,相关理论评述以及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别就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的几大方面进行逻
辑、辨证分析;第八章则以一个丘陵地区农业县——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为案
例,分析论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在(农业县)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作用与相互关系。
论文试图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
论文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工业化阶段的历史任务结合起
来,在时空统~上论证了县域经济担负的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使命。论文指出,
县,既是~级行政机构,又是一个经济单元,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超
稳定性。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中其历史命运如何,人们有不同回答。论文认为
固守“农业县”的地位,就农业谈农业,试图一步跨迸“工业市”,离开农业抓
工业,都有片面性。在工业化的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农村
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农三化”。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
三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只要有城乡差别存在,县域经济就具有存在的客观依
据。因而,在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指引下,统筹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农村“三化”,实现全面小康是县域经济发
展的战略目标,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是实践证明将“三化”目的连接起来,实
现战略目标的~个成功切入点。
论文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的创新经营模式,又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
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农业经济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初衷
是用来解决农业自身所面I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但实践的结果表明,它
Il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所涉及的问题已经不仅是农业本身,而被提升到一个县域实现农村工业化、城
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的高度上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术语,也不
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而且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创新范畴。它突
破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思维和封闭观念,按贸工农一体化和农工商有机结合的路
子有效激活了县域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开辟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路径。
论文论证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紧密联系,指出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就找到了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
业化的最佳接口。论文认为,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链条的延
伸和接通,将县域的资源与产业、产业与贸易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县域工业
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工业的产业联系、生产方式、管
理理念引进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又必然加快农业现代化
进程。论文进一步研究认为,连接县域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纽带就是
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既是县域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又是农业基地和农户的牵头
组织。龙头企业壮大了工业产业又联接和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县域经济
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从而发展了县域经济。
论文着重研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的重要作用。论文指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央近年提
出的内涵十分丰富,意义极为重大的命题。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依靠农业自身
的发展,义要依靠农业以外的有力支持,集中表现为工业反哺农业。反哺,既
包含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支持,更表现为产业层面的互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巧
妙地把农业的自主创新、自我积累与工业反哺农业中体现的农业之外的有力支
持结合起来,同时,论文也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
也将迸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也将进一步提高。
论文研究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逐渐消除二
元经济结构的结构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工业化进程中
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协调,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分割的二
元结构体制尚未消除。这些结构性矛盾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的结构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的逐渐消除必将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
发展开辟广开道路。经过调研和实践,消除二元结构的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

凹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方面:一是调整机构、改革机制,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极力推
行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
之间的自由、有序流动,为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创造条件;建立工业支持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的新机制; 三是整台县域优势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形成主导
产业、重大项目、名优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
自身良性发展的机制:四是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为消除障
碍准备人力优势。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工业化
二元经济结构
些业茎兰堕主兰鱼堕塞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Major:Political Economy
Dodorate Candidate:Fu Xuekun Supervisor:Du KenTang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It acts as the conclusive element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to resolve th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and to ensure our people a relative comfortable life.
Its development path,basically,is through the urban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agriculture,the integration of commerc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and the balanc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Both research andpractice have
proved that,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based counties
should focus on
H agriculture“and commence from。“industry“.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has stated:。。Promote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and
achieve the overall rural economic efficiency,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industry,and expand county economy:“.which shows that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develop
China’s county economy.Based on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and to accelerate the county economy,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values and function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nexus with
other aspects in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As stated,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develop county economy.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V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to put it short,involves in the integration among commerce,industry and
agriculture,which is also a new term summarized from Chinese practice in
1990s.Similar with the concepts of“integration among agriculture,industry
and commerce‘。?‘integration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l and
“aggregated operation of agriculture,industry and commerce"proposed in
some other countries,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namely,
is to 1ink the agriculture-related chains through interest distributiOn"then
boost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e into a strong industry from the originally weak
one,which was separated from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To sum up,the
propos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stage to achie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innovation for agricultural system and
mechanism.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develop county econom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internally related to different aspects and
fields of county economy.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embodies“industrializing and urbanizing rural al-ea$,and
modernizing agriculture",increasing farmers’income,and building a
better-off rural community in an all-round way.All these aspec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For instance,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unfy industrialization,the expansion of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pushes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ion.Along with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the
expansion of agriculture pushes the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ion as
well.Moreover,the division of labor helps some farmers disengage from the
single household and small-scale farming,and start to engage in the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n mral areas,such as agncultural industry,
service and trading.There is 130 need to stay in rural areas,due to me job
differences;these farmers are heading to cities and towns,which drives the
urbanization of rural areas.In addition,while the modernization of mral
V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reas is the goa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o help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 to a modem one,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cts as the inevitable stage and means.
This thesis has eight chapters in a11.The first two chapters present the
definition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COUnty economy respectively,
discuss related theories and analyze their history and development.The next
five chapters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county economy in a logic and dialectical way.Chapter 8 does a case study
of an upland agriculture-based county,Zitong County of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analyz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o county economy,its effects on
county economy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This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innovation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fter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is an innovative mod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aims not onl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itself,but also the problems of the whole regional
economy.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which was an economic concept
proposed by Chinese scholars and promoted in practice,originally aims to
reform our traditional agriculture,and solve th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s.However,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anks to constant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of its operating mode,
agriculhlral industrialization execs great influences on every sphere of
county economy,prope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on a whole
level.And hence,more and more regional economy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not
only to reform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agriculture,but also as a top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liUnon industrial route of western countries,
Chinese industrial route is considered to be an abnormal industrialization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general,the initial ris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industrialization,
becoming a historical need.No matter industrialization of liberal capitalism
or industrialization of national capitalism,shares the general rules of itself,
like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or urbanization by way of crisis,war
and plunder.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follows the way of
light industry(textile)firstly,then heavy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highlighring scientific advancement and foreign tl-ade development and SO
on.Our industry disrespected the general rul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without satisfying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elf.On the contrary,our industry paved the way to
industrialization by using planned and executive means to sa垃由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factors.In other words,the assignment
approach of major industrial projects was adopted,wim emphasis on heavy
industry while ignoring light industry,and the capital was accumulated at
the cost of agaculture.And as a result,the two-level economic structure
came into being,engendering the gap between city and county,the ga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gap between workers and
farmers,forming our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causing the non-equilibrium conflicts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ith striking characte凼tics.
After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the kernel of county economy call be summarized as agncultural
industrializaf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which are the process of county
economy.Meanwhile,they are interrelated with each other,and promoted
by each other.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plays a core role,having a close
link to every aspect of county economy.To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term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Throughout the whole thesis,it revolves around the way to new
VIⅡ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industrialization for counties(esp.agriculture-based counties),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harmony,how to appl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s to practice.And it discovers that a new industrial route
for county economy is how to find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economy,
the integr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and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Such integration is the approach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refore,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the advancement of regi【onal society,
and the promotion of new county industrialization.
Keywords: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unty economy;regional economy;
Industrializafion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刖舌
一、选题背景
县域经济遐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对缩小我豳城乡茇距,解
决“三农”问麟和全面建设小藤社会都基有决定性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
从根本上说就怒走农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道路。我
国现有寨可查的2000多个县(市、区),多数仍处予工照化初期或者谎“农业
县”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国情和县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如何走?是离汗农监抓工业,逐是就表妲抓农曛?人稍在探索中前进。实践表
明,正确的选择是城乡统筹、工农结合。而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正
是这一貉子静筏功尝试。党静十六大报告捂出:“积极掇迸农i2产监他经营,撵
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
济。”精耩邃谥鞠了农渡产监纯经营、农产晶翔工监与我国县城缀济菱袋麓蠹在
必然联系。
嚣麓我国蘩域经济发震嚣}繇着诲多掰情嚣、掰滔戆。荽装缀济长袭戳来发
展缓慢,就其原因,一是我国是一个历经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传统农业固,工业
往承警甄,农歉发展洚震。二楚来戆我翻骞效缓薅羲乡二元经济结稳,实瑷农
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凝燮王、莹纯、城镇纯邀鼹懿擐示,特裂是卡穴藩三串全会关予辩学发震器稳
城乡统筹的方针的阐明,为发展县域经济指明了总的方向。近年来,中央的两
令~号文馋必农民增牧秘提裹农照综合塞产缝办溪定了舆俸遂鼹。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察践中央战略决策,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凝路径。农业产
业化经蘩,确切地游是贸工农一体纯黪农、韭产渡忱过程。它是20世纪90年我
中国从实践中总结提练出的农般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与国外的“农工商~体
纯”、“农工联会体”以及“农王亵综会经黄”等具套糕{蛙鲍内涵,就楚姆农业
相关的几大环节通过利菇分配机制有机地结台靛来,把农业由农、工、商割裂
的弱质产业,变为农工藤一体化协调发展敦强势产业过程。
侔为县域缀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城经济发展的诸
多领域其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如农业产炊诧经营中的龙头企业修为其重蘩环节,
遥州夫学褥士学证论文
愚县域工妲熬霪娶缝艨豁分,楚头垒鼗戆发震凝大瞧载跫攘趱蒸域王渡娆逡程。
戆黉农业产技能经鹫瓣展开,农霉辜入瓣苓凝分工霹双农照孛分离,帮分农酝旋
小农效小叟产孛瓣聪爨寒,款溱农瓣王烂、服务监等≤≥农产照,鼹蹩爱城枣(城
镇)黎中,扶露撂避了农树城镇纯。
谂文试爨鼹深入嫩探索农渡产娥豫经黎与县城缝游麴痰在联系,以期鼓落
实辩学发鼹鼹、走赫婆}工救豫遴鼹、提离农业综合生产轻力,实现垒爵发袋小
康的露度,搀遴农她产、监健经营更龋广泛滚入媲发蹙,进蕊接涟暴域经济舱发
震。
二、结构与内器
论文越分八章来论述,其中,前两章分别就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瑟城经济两
大范畴进行相关范畴界定,相关理论评述以及发现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
祈;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剃就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城经济的几大方面进
行逻辑、辨证分析;第八辩则以一个丘陵地区农业县——嬲川省绵羊梓潼基为
寨例,分析论证农娩产监他经营战略在(农业县)罄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糟、
作用与相互关系。具体论文结构内容如下:
第一章,就农渡产监辱艺经营的稽关范祷进行界定,就藜佗福关理论避稃评
述,就农她产业化经营的实质、内涵、在我国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阶段特征进
行系统分褫、陈述;在诧蒸础上,诀粪慧缭分析中国农堑产监佬经营的绥绞形
式,基本模式以及其发展策略、措施等。同时,本章还分析探索了农业产业化
经营在荟域经济笈震中的穗位与佟稻,获辩初步褥密结论诀为,农渣产鼗纯经
营是目前中国(农业县)鼹域经济发展的激要战略选择,融经被中国广大典域
经浇轿究耱决策者广泛谈溺轻采臻,并盈敬褥了疆露静戒绩。
第二镦,就县域经济及其相关范畴进行界定、评述,进而县域经济作为一
荦睾行致速缓经济静基本特锰。逶文努辑认为,罢域经济熬基本特援霉蕾l蠡绫为
“五性”即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集聚性和扩散性。文章回顾中国县域经
漭发震豹掰史变i羹,捂孛黧解敷弦米县域经济静袋浸分为死令瑟变浚段努羰鸯瑟
以陈述,从而弄清了它的发展历虫脉络,为后面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蕤定
了基磷。
第三章分析论述农业产业化缀营战略与县域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的缀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联系,从而达到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手段来培育县域优势产业这个目的,
本章首先界定了比较优势与优势产业等范畴及理论,进而分析阐述选择培育县
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县域经济的新的经济
增长点,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发展县域优势产业
对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接着分析陈述了选择县域优势
产业的标准,分别有以不同角度去作标准的评判,包括动态经济优势标准,市
场需求标准,产业创新能力标准和产业关联度标准。同时还研究探讨了县域优
势产业选择中应坚持的原则和应对外处理好的关系,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
资源来选择和培育县域优势产业的办法。
第四章集中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相关关系,首先分析论证
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价值作用,这里在阐述清楚我国农业
现代化的实质内涵及其实现标准的基础上,分析研讨了它的基本特征,着重讨
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确立了农业产业
化经营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及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价值和作用,与此同时,
论文论述了农业现代化在解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化,以及农业参
与国际竞争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探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以农
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路径。
第五章专门论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工业化进程之间的辨证关系,文章
首先界定了相关范畴及理论橛述,系统回顾、分析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及阶
段特征分析,认真总结分析了早期工业化模式、规律及推进手段;文章集中论
述了农业与工业这两大产业之间的依存、促进关系。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工业化
道路由于历史的、计划经济的、甚至非经济的原因走了一条先重化工,后轻工的
不同西方普遍意义上工业化发展道路,从而铸就了我国工业化的特性。
第六章专门论述研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
及经济经济观联系等,文章首先阐述分析了城市化(城镇化)理论及其演变过
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回顾,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回顾,现状评析和特
征分析。文章通过分析论述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能积极促进和带动农村城镇化、
为农村城镇化创新了人、财、物方面的条件,同时,城市化的健康稳步推进也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准备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有利于加快其进程,本章
最后专门探讨了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相关条件和环境分析。
朋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专门论述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难题的破解之道,其中着重分析论述其
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间的因果关系。农民增收难是“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
是经济发展中的“病态”,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为解决这一难题,文章认真分析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环境因
素和微观环境因素。分析认为,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提高缓慢,农民社会负担后影响,农村市场化秩序不高,农业本身的弱
质性等多种因素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着重
论述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增加农民收入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八章为本论文找一个具体而客观的现实佐证。梓潼作为四川北部的一个
丘陵地区农业县,同全国各区(市)县一道掀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高潮,
梓潼县党委政府以及全县人民都在认真探索发展县域经济的新途径,制定县域
经济发展战略。
三、若干创新观点
1、论文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工业化阶段的历史任务结合
起来,在时空统一上论证了县域经济担负的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使命。论文指出,
县,既是一级行政机构,又是一个经济单元,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超
稳定性。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中其历史命运如何,人们有不同回答。论文认为
固守“农业县”的地位,就农业谈农业,试图一步跨进“工业市”,离开农业抓
工业,都有片面性。在工业化的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农村
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农三化”。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
三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只要有城乡差别存在,县域经济就具有存在的客观依
据。因而,在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指引下,统筹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农村“三化”,实现全面小康是县域经济发
展的战略目标,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是实践证明将“三化”目的连接起来,实
现战略目标的一个成功切入点。
2、论文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创新经营模式,又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农业经济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初
衷是用来解决农业自身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但实践的结果表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它所涉及的问题已经不仅是农业本身,而被提升到一个县域实现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的高度上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术语,也
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而且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创新范畴。它
突破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思维和封闭观念,按贸工农一体化和农工商有机结合的
路子有效激活了县域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开辟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路径。
3、论文论证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紧密联系,指
出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就找到了不得新型工业化与
农业产业化的最佳接口。论文认为,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
链条的延伸和接通,将县域的资源与产业、产业与贸易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
县域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工业的产业联系、生产
方式、管理理念引进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又必然加快农
业现代化进程。论文进一步研究认为,连接县域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的纽带就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既是县域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又是农业基地和
农户的牵头组织。龙头企业壮大了工业产业又联接和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形
成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从而发展了县域经济。
4、论文着重研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
入的重要作用。论文指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央近年
提出的内涵十分丰富,意义极为重大的命题。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依靠农业自
身的发展,又要依靠农业以外的有力支持,集中表现为工业反哺农业。反哺,
既包含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支持,更表现为产业层面的互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巧妙地把农业的自主创新、自我积累与工业反哺农业中体现的农业之外的有力
支持结仑起来,同时,论文也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品
质也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也将进一步提高。
5、论文研究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逐渐消除
二元经济结构的结构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工业化进程
中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协调,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分割的
二元结构体制尚未消除。这些结构性矛盾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县域经济的发
展。二元结构的结构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的逐渐消除必将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
发展开辟广开道路。经过调研和实践,消除二元结构的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方面:一是调整机构、改革机制,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极力推
行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
之间的自由、有序流动,为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创造条件;建立工业支持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的新机制i 三是整合县域优势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形成主导
产业、重大项目、名优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
自身良性发展的机制:四是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为消除障
碍准备人力优势。
6
四川人学悄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的创新经营模式,也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县域经
济的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农业经济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初衷是用来解
决农业自身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但实践的结果表明,它所涉及的
问题已经不仅是农业本身,而被提升到一个县域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
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的高度上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术语,也不仅是农业
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而且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创新范畴。它突破了于百
年来的传统思维和封闭观念,按贸工农一体化和农工商有机结合的路子有效激
活了县域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开辟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的具体路径。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国内的界定
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总结实践经
验提出的新概念。
国内最早明确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是在1992年。当时的山东省潍坊地区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蓬勃崛起之后,仍感“农、工、商”这种
板块式的结合,未能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衔接和农工商利益分割的问题,经
过大胆探索和认真实践,他们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的思路,接通农工商产业链条,
打破三方利益板块,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经过山东省和国家有关部
委的总结和提倡,农业产业化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被写进国家“九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
。、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追求的
重要日标。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从理论上讲,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大致有
两条途径:一是扩大经营主题的规模:二是靠产业群体内各经济主题的联合来实现的(汪艳、徐勇:《论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12期)
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念的提出,则是在1995年。根据当年63.民日报》发
表的《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农业产业代经营被解释为:“是以国内外市场为
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
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
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条龙的经营机制。”∞此后,一些学者纷纷
提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种定义,综观这些界定,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种定义可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狭义论,即着重于一个侧面的认识。如:有
的人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系列化”,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
使农业成为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体系。有的认为,农业产业化是
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具体说就是以区域经济组织或龙头
企业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业
贸易等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五位~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对
农业及其产前、产后相关产业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互利互惠原则进行适
当组合、改造、拓展,形成集经科教、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实行企业化管
理的经济共同体。也有的把农业产业化归结为一种模式,称其为“龙型经济”。
另~种则可称之为农业产业化广义论。即从更加广阔的角度观察问题。如
从大农业的角度来观察农业产业化。他们所理解的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业,
而且应该包括工业和商业,甚至文教卫生和服务行业,即“产前产中产后三个
内容的总和”。这样一来,农业就不仅是第一产业,而且包括了二三产业及不
能算产业的行业。有的从工业化社会的角度来观察农业产业化,所理解的农工
商一体化不是在结合中共同发展,而是主要强调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或者是现
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工厂化生产”,总之要把
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化”成像工业那样。还有的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
局来观察农业和农工商的关系问题,所理解的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利
用生物获得人类所需物品的生产部门,属于第一产业。他们所提出的农工商一
体化,是“体”的联合或结合,而不是质的归一。他们认为农业产业化应该为
“农业经济产业化”。
。《论农业产业化》,《人民日报》社论.1995年12月11日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提出,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需
要的崭新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生产的专qE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牛若峰
研究员指出,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
8
明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种观点叫发展进程论。有的从静态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目标,
即理想的发展模式,是人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设计,是把农业放在整个国
民经济系统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重新定位的一种假设;有的从动态看,农
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即实践模式,是人们对农业方向的一种探索,是按
照理想设计向目标推进的经济行为和行政行为。这种观点把农业产业归结为一
个“完整的产业系列”,或者是包括一系列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
农业”。另外有的强调“化”的过程,指出“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一个过程”。
~C
(二)国外的界定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是我国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但是,贸工农一体化
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方式在国外早已有之,西方发达国家称这种经营方式为“农
工商综合经营”,美国农业部助理部长戴维斯于1955年10月在波士顿宣读他
的论文时最先使用了这个词。此后这个概念被逐步广泛采用。。
所谓“农工商综合经营”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中心,把农业生产同产前部门
(农业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和产后部门(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存和销
售)组成~体,综合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体系。按照这个定义,农工商综
合经营的出现,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农业同其关联部门互相结合,彼此依存的关
系日益紧密,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微观上看,农工商
综合经营是现代农业中农业生产企业与其关联部门(I业、商业、金融、服务
业),在专业化和协作的基础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协调发展、在经济和
组织上连接为一体的经营形式。它是在社会分工比较发达和生产专业化、集约
化水平比较高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过程,就是农工商一体
化的过程。东欧一些国家一般把这种联系和结合称作“农工综合体”或“跨单
位合作”。
(三)本文的定义
’陈吉之研究员认为:“可以把农业化经营界定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他农业。”张文方认为:“农业产
业化t就是在农业这一国民经祷部门的内部不断扩大分工,促使其不同环节、不目阶段的生产话动相互分
离和独立,成为专门化职能部门。”
。在国外,农业一体化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长物。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出现以前,早就形成丁
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业只有扩大经营规模,才能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西方
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网络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及高度发达的现代技术都为农业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牛若峰.当代农Ⅲk产业一体化经营.南吕:江两人民“{版社,2002)
9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上面的讨论,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国外“农工商一体化”、
“农工一体化”、“农工商综合经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提法不同
而已。在这里可以从两个角度辨证地来看:一是可以把农业产业化理解为一个
过程:农业由农、工、商割裂的弱质产业,变为农、工、商一体化协调发展的
强质产业的过程。二是作为一种经营形式(手段、体系),可以称之为农业产
业化经营或者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关联部门(工业、商业、
服务业)在经济上和组织上联结为一体的经营形式。总之,农业产业化是90年
代在山东省的农业创新实践中总结推广的农业生产新型经营模式,它是农业由
传统型向现代型产业转换的过程,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的过程,
是农业资源、人财物和科技重组和结合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
营方式、组织体制和机制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改革和创新。。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营体制。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
经营方式相比,农业产业化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农业产业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是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
结合起来,实行商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的一体经营。这样,既能把
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小生产”和复杂纷繁的“大市场”、“大需求”联
系起来,又能把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结起来,从而带动区域化
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经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变革,使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相互衔接,相到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农
业再生产诸方面,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业生产专业化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种、养、加和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户由单纯生产初级
农产品向农产品深度加工综含利用转变,使农户由单纯务农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通过一体化经营形式,
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把农业的生产经营与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连接起来,使农业与现代
工业、商业、金融、运输等产业贤密结合及合作,构建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麸担的经济实体。(林善浪、
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o关于农业产业经营的特征分析借鉴和参考r以下著作中的内容:林蔷浪、张目·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
告·北京:中国发腥出版社·2003;刘斌、张兆剐、霍一功冲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10
四川火学博士学位论文
按照市场规律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围绕某种终端农产品的生产,形成种养加、
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体系,使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生产专业化
的基础上相互联结而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成熟产业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和高附加
值的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要从大农业到小农业,逐步专业化,专业到一
个产品、一个要素上来。只有专业化,才能投入全部精力围绕某种商品生产,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
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使每一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用
成为最终产品,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
济效益。
(三)农业布局区域化
按照市场需求和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按商品生
产基地要求,确立和培育主导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
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创造区域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四)产业经营一体化
生产的各有关环节通过多种方式联结成有机的产业链,实行“农工商一体
化,产供销一体化”综合经营,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控制和减少交易过程
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纵向规模和组织效益,使参与的小农户获
得稳定的利润和分享更多的交易利润。
(五)农业服务社会化
由于分工协作的成功和经营规模的扩大,通过~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农
户不仅有可能和有必要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而且也要
更多地利用社会化分工的发展而独立出来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
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各种要素的直接、紧密、高效的结
合。
(六)农渡管理众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用筲理工业企业盼办法经嫠和管理农业,使各农户
分散的生产及箕产品逐步走向规模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从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霈求安摊生产经营计划,
把农娥生产当作农业产、韭链酮第一环节或“车间”来滋行科学管理,这样,既
能及时组织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众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义有在农产品适时收获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类筛选,妥善储存,精心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增值和销售,从
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为了利益而通过多渠道、多层次而联结起来
的一体化组织为了经营的成功,采用合同契约制度、参股分红制度、全面经济
核算制度等企业管理手段,互利互惠、自负盈亏、谋求效益,对综合体的各环
节(农户和企业等)实行企业式的营运和成本管理。
(七)产品市场化
农业产业化的起源就是为了农业走向市场化。它是一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
生产,加工与销售,它要求最终农产品有很高的商品化军,这是产业化经营与
非产业化的传统的自给与半自给性农业生产的一大区别。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范磷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中,不能不弄清楚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概念。
(一)农业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持续较长时间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就是
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把传统的不发达的农业转
变为现代农业、广泛地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的
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
狭义的农业现代化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现代化,是一种从生产领域的角度,侧
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把传统不发达的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
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即由传统的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农
业生产手段的转变,即农业生产工具由传统的简单手工工具、人力、畜力转变为
广泛使用机械和电力,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器化;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变,即
由单家独户、分期经营、小块耕作转变为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化、
专业化、商品化和服务社会化,土地经营规模显著扩大,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管理。
广义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应把农业看成整个
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方方面面的
学者林善浪等人认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技术变革、经济变革、社
会变革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1、农业现代化过程是
在工业革命以后才开始的,才有这个可能性;2、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是备
不相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12
四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现代化。如农村城镇化,农利非农产业及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农村自然生态
环境、土壤环境的保护制度,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等。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F,虽然农业生产相
对独立,又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城乡制度性隔离,但农业与工业以及商
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了互为原料、互相
“消费”,结合紧密的经济链。因此,只有从更为广泛、更加深入的角度去理解
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才更客观、更真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应当包含农业生产
及其与之相关联的方面和环节的其它经济社会的协调、令面进步与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等同于农业现代化,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
求;前者是过程、是手段、是战略措施,后者是结果、是目标。农业产业化经
营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实现农业
现代化这个战略总目标,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措施,既符合我国农业现状和
发展的需要又能达到战略目标,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魑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概念,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强大的技术支
艨帮驱凌。生携技术与露援弯耱技本静缝合,开始器籍焱全瑟藩蔟醚主臻育出过
去和现在难以然到的高产、优威和高抗的动植物新品种,“超级稻”、“超级猪”、
“撬变糖”、“拣瘸烂卺蔟”等将不叛爨瑷;藜登生浆性农蓦药、凄檀戆蘩莠物瘊
和调节生长发育物质等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和不断扩大对化学物质的替代。肥料向
复会、专曩帮缓释、长效发展:灌溉两穗缀节本鞫擞灌方囱发羧。诗算搬露信惑
技术使经验性和分散性的农业拽术趋于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信息网络将克
月受农数分散性秘区域搀强的弱点瑟蹙售感资源褥到毒效零I曩,耧材料、先进制造
和自控技术将使农业机械和设啬瓿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将有
效地为资源环壤监测保轳和减灾提供鸯力支持。现代技术期速愆农业的全嚣武
装,不断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是现代农业的煎要特征。第二,生产领
域的拓展。传统农业是以植物性和动物矬产晶为獒生产对象。在先进技术和市场
意识的支持和驱动下,现代农她由动植物产品向微生物产品、由陆地农、业向海洋
农业、洳初级生物性产品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爨产品等方厦拓疑,传统
的工农啦界线渐趋模糊。单细胞器自、生物农药和肥料等的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
产、海洋农牧场、生物能源、生物反应器生产多酞药物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开始
倒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崭露头角,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和关注。第三,生产组织的规模化、管理的企
业化和生产的专业化。以农户和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规模在逐渐扩大。美
国的家庭农场由650万个集中成260万个,场均耕地面积由60多公顷扩大到170
公顷。这个发展趋势仍在加速进行。农户、家庭农场及其相应的组织机构向着企
业化管理,生产向着专业化和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
的市场竞争能力。第四,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仅占从业总
人口的5%以下。法美农民人均产粮分别为45吨和110吨,产肉56吨和101吨,
一个美国农民可供养80个人。近30年,美国农业投入的产出率指数由72上升
到135。在当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现代农业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益越来
越引起企业家们的兴趣。第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性原则是为保
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持人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一致性。其主要内
容,一是保证区域性水、土、木等资源的科学和综合的开发利用,在满足社会发
展需求的同时,改善资源状况,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二是寻求最佳的物质、
能源投入产出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三是减少、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第二节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可追溯到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经历了三个阶
段:
1、环境催生、实践萌芽阶段
自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计划购销体制以来,除国家
合同定购的农产品外,我国畜禽、水产、茶果等大量农产品就开始逐步摆脱计
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庇护,自主地走向市场。但是,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处在一
种萌芽阶段。为引导农民顺利走向市场,帮助农民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风险,
各地在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信息、种苗、技术以及加工、贮运、流
通等服务环节上采取了多种措施,经过摸索,逐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
农一体化这样~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试图为分散经营的农产品开辟一条通
向市场的通道。∞
。陶敏、朱明·试析农业产业化之起源与特质·产业化:中国农业新趋势·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5
14
四川人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20世纪70年代,泰国正大饲料公司为了开辟中国市场,由公司向农提
供技术服务和种鸡饲料等生产资料,带动农民家庭发展养鸡业,使公司得以在
中国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这就是我国较早一批“公司+农户”的实践,称之为
“正大模式”。这也是我国农业产、世化发展的最初形式。目前这种形式已在我
国许多地区得以发展。在此基础上也萌生发育出多种产业化组织经营形式,其
经营内容涉及种养业、加工运输业、商业等农村各个行业,并取得了显著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初级的受精产业化,虽然贸、工、
农三方都有合作的愿望,希望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由丁各方的利益独立,
不可避免地导致各自都尽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长期习惯]i靠价格
“剪刀差”积累的工、贸部门和企业,实质上仍然把农业当作攫取利益的对象,
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要获得真正的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公平
的利益约束机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贸工农一体化。。
2、摸索阶段
瓣年代泰,陵着申蓬经济窿场取囱改革送程簿瑟蕊热浃,—方瑟,贸工农
三方都意识到只有结成基存共荣、长期稳固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才有可能驾驭
枣场;贯一方疆,经济俸裁懿改革运步彝建立李圭会主义泰场经济蒋割邂遘,鬣
进了产权主体的进一步明晰,也为三方结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于
是,~些工爨金鳖,终贸企鼗搴先与农民缝爨,创造浅撬割灵活魂懿爨工农一
体化联合体。由于它膏强劲的生命力,这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得到主广泛的响应,
形成了∞年代秘农鼗经济领域戆囊景瓣。贸工农一葵纯经涛缝缫,戬甏撬垮浩,
风险共担为宗跨,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和市场开拓按其自然联系整合于一个
经济联会体之中。它一头联结予家万户、~头联结国悫羚市场,共且遥可以有
效降低外部交翁成本,较好地处理了贸、工、农业三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从而
为家庭小规模嶷产与枣场大援模、凌通橡建起暇零《对接的稳定通避。。
3、发展阶段
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让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除段。营先是党秘国家镁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犬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整个农村
蕊耍羲。实践汪嚼,宅是适合袋蹬段农照生产力发靛姨穗静。援是,实嚣家庭联产艰毽责在割,毕竟置骧
于对生产力的解放,丽不是靛碰。牛若】i嘬认为:“强是完成了~半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另一半应当是构
建明晰的产权制度和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接轨问题”(牛若峰:再论市场经济与农民自由联合·北京:农
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t999,l>。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那种坪境中得鍪Ⅱ催生。
。羯壤、朱甓·试辑农堑产鼗纯之起辣与特质,产谴亿:孛嚣农l堑新趋势·袍京:孛蕊农监出黻享上·1997.5
15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沦文
导人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并把农业产业化列入党的文件,向全国推f“。
1994年11月,山东省的专题汇报提纲在国务院参阅件上转发。1995年前后,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大报以及一些学术刊物发
表了许多有关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文章,在介绍经验的同时,也就农业产业化的
理论和实施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996年1月,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国家
体改委和农业部在黑龙江召开了全国农业产业化座谈会,会议对进一步推进农
业产业化进行了部署,作了五点明确的指示。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
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
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1998年10月份召开的十五
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最大问题的决定》中,
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从贸工农
一体化到农业产业化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农业认识的飞跃,而且也反映
了我国农业正走向新的发展高度。在一些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如广东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乡镇企
业异军突起之后,对进一步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发家致富,在重重矛盾和困难
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既发展多种经营,又组织了向市场进军的联合体,
建立了农工商总公司,以协解、解决集体和个人之间矛盾,为解决向市场经济
转轨过程中面临的新矛盾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依据实
践经验,陆续实践了“公司+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勾画了农业产业化的雏形。。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引起各级
政府的关注、重视、引导和推广,使农业产业化得以较快发展,实行的行业和
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有效增长。9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农业产
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内容的不同,
。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驻发达之路,见《农业化:中国农业新趋势》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0
。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叶1国发展出版社,2004
16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农业产业化组织可以采取多种不同形式。
在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和农业有关的
企业联合而成。其组织模式主要有:一是完全一体化,由大的企业或公司直接
介入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将农业与新产品加工、储运与销售以及生产资
料的生产与供应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二是合同制一体化,产、
供、销企业通过合同关系联系在一起,农场向工商业提供农产品,企业向农场
提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三是以农协等合作组织牵头,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生
产、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是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传统农业向现
代农业转变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践
过程中,各地摸索出了一些当地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已经创造出一
些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
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组织。“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农户生产经营,形成利益共享、风
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2、主导产业带动泌。从利用当地瓷源、发展传统产品、形成“一村一品,
一乡一鼗”入孚,逐步影或专注纯生产窝区域键毒弱懿主导墼产韭,爨绕主譬
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3、蹇晶綦缝带动爨。朝撼秀发资源与建设赛晶基蟪结合恕寒,开发一冀出
水,建成一个商品基士觑,培植一个拳头产品,必办一个骨干企业,活跃一方经
济,致塞一片匿姓,形成懿壁产、翅、链,接遴农、韭援摸佬、爨绞诧经营,鸯
效利用资源,使资源产业率和汝金产出率得以最大化。
4、专、监帮场带动塑。即邋过发展农产晶露场,特别是专照批发枣场,鞋枣
场为依托,带动区域和农户专业化生产,出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蒋。
5、行业公司紧密溅。建立跨地区、跨部f1的产业化公司、筹集资金,为农
业生产、农产龋加在撼供生产技术、销售等全阐性服务;农户按照公司的计划、
7这种类型组织形式韵典型代寝是上海大江有限公司及其相关企业,它以饲料,畜禽和肉食品为业务主体,
联合经营规模巨大的农业农工商综合体盎业,取得成功。
2如蘩蔸带早在上憷纪80年代。他们撤爨资源条{牛和彝场需袋确立了生罄、夫蒜、鸡腿、葱等÷·丈主导
产韭并赣宠推连带渤了.表监产娩纯裁葫经营。
17
四川人学博士学位论文
技术规程和要求进行生产,并按照合同价格将产品交售给公司;公司承担投人、
技术、市场的风险和收益,农户获得可预期的、相对满意的生产收益。
6、集团公司松散型。在坚持自愿互利、利益均沾的原则下,在全国各地发
展有连带关系的集团单位,形成以流通为主、发展加工、推动生产的松散型集
团公司,并逐步形成产、加、销、外贸一体化。
7、服务组织带动型。就是通过发展农科教一体化的服务经营实体和专业组
织,实现生产要素大跨度优化组合,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8、科技推动型。即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名优新产品的开发市场和传统产品的
更新换代,由此推动产加销的配套发展和市场的开拓。
9、农(牧、渔、林)工商综合经营型。按照农(牧、渔、林)业为基础、
工业为依托、商业为纽带的原则,构建农工商综合化、一体化经营实体,使农
业也能获得和非农产业同样的收益。
lO、创汇农业带动型。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主,兴办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和
加工企业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体。
上述模式的经营体制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集产供销于一身,把产前、产中、
产后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个完整的经济实体;二是集资源人才、技术、资
金于一身,把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和扩大市场空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市
场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和群体优势;三是集高产值、高效率、高效益于一身,把
产加销等环节的增值、效益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的收人分配机制。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与问题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近10年来,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取
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在较为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基本形成了农产品
生产、加工、销售采购结合,相互促进的一体经营形式。具体来说,我国农业
产业化经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大量增加。根据2001年调查,全
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发展到66000多个,于1998年相比,各地都有
不同程度增加。例如,地处东部的浙江省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4522年,增长
。参见《l{1国农业年鉴2002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8
pq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113%:中部粮棉大省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3059个,增长了47%1西部的
的甘肃省也增到1577个,增长了2倍多。
2、组织形式多样化。2001年,各地根据本地区不同情况、不同行业、不同
产品的特点,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全国各种农业产业化
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2.7万多个,占41%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2200
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7600个,占12%;其他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
营组织9600多个,约占14%。与1998年相比,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经营组织
比重下降了5%,中介组织带动型的比重上升了7%,市场带动型基本持平。
3、产业分布扩大化。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粮油糖业的产业化经营组织
有2483个,占20.9%;果菜业有3155个,占26.7%:畜牧业有3015个,占25.8%;
渔业有763个,占6.4%:其他为2372个,占20.2%。据分析,其中80%的产业
化经营组织所从事的是市场放开较早和市场化程序较高的产业和产品。
4、地域发展不平衡,从东到西呈递减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虽有广泛的适
应性,但从目前看,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明显多于经济欠发
达地区。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有6611个,占
55.9%:中部地区有4336个占36.7%;西部地区有887年占7.4%。
5、利益联结形式多样,与农民利益联结越来越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
联结有多种形式。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包括合同契
约联结(如制定保护或优惠价)、合作制联结(实行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制
联结与合作制和股份制相结合联结。2001年在全国各种类型的产业经营经营组
织与农户联结方式上,合同方式为49%,合作方式占14%,股份合作方式占13%,
其他方式占24%。于1998年相比,合同制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合作制和股份合
作制等紧密联结方式上升了7.2个百分点,这表明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户的利
益关系越来越紧密了。
6、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巾的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根据2001
年调焱,全国器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憨馕达3072亿元,销售收入达5900亿元,
利税总额709亿元,销售收入l亿元以上的龙决企业门发展到1186家。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蛮不全,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我国产她化模式
以“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鏊地+农户”,既纯头型经济模式为主,识
“联丽不合”,大多数农民只能获得般售农妲原料、初级农产晶的基本收益,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与“龙头”还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些都充分说
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l、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还不很强。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特点是:
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而能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有竞争优
势。农业产为化的发展,离不开龙头强有力的带动作用。虽然全国各地已出现
了不少的龙头企业,但距离实际需要还差得较远,因而影响了农产品的深加工
和转化增值。
2、管理不善。在龙头企业的组织、建没、扶持、市场的管理,保护农户的
剥蕊等方灏,还不尽如人懑,有些地方存谯羞混秀L彝无序瓣阀题。菜些地方的
蔬菜市场出现了祭中和分敞的矛盾。如蔬菜市场的分散化罐露以下弊病;①批
发商离开了集贸市场信息,到农村去,甚楚到田阕她头,建接与菜农交易,逃
谶了市场管理,政府工商部门流失了管理赞。②个体无证中间商搞“游击战”,
靠过秤取挝买卖赚钱,扰乱了市场秩序。◇分散的她头供赞无法满足大批甓采
购的需求。山东省寿光市辩这各市场分散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原因有:
一是市场的管理不严格、黻买强卖现象时霄发生。政府有荧部门进行了多次严
群打击,讴市场傣誉受至0影响。二是市场管理人员中有不少临时工。这诧入素
质不高,有的责任心不强,致使有时过秤时的水分较大。批发商“吆~堑长智”。
三是地头供货可凫去菜农遗货的奔波之苦,德销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多找麻烦。
为了确保大市场的繁荣,寿光市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行政干预手段,取缔、制止
分散交荔,餐效鬃不佳。我稍试旁,在这个游逶上,政褒部门应解放思想,不
能抱住在市场不放。只要有交易,就有市场,但对市场的分散化也不能放任自
流,舞之任之,纛麴强亏l簿和巍蕊:④采取多稃方式,翔合并、黢份证蕊荧活
多样的方式,扩大当地蔬菜批发公司规模,增加人员和车辆,增强其订货、运
输覆盖瑟;②蔬蘩公司要与菜农签订中长期供受念闲,骧壤少夺菜贩逡入掰藏
地头。小贩的需求可在大市场的二级批发中得到满足;③要对市场管理和雇佣
人昃撩强臻调、严耪要求,建立客户嚣枣殇管理久昃赘投瓣象l度。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我国农业
较会纯骚务俸系魄缛到邋速发震,滠务矮域窝滚务蠹骞不叛据宽,在农热爱产
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擞组织建设、
2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晗文
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上还不够完善,发展相对落后,与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4、市场调研相对滞后。现代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息经济,而要获得市场信
息,就离不开全面、细致、准确及时的市场调查研究,山东省寿光市面上近年
来较好地解决了农副产品的季节性问题,大棚蔬菜技术使各种蔬菜能够四季上
市,但在品种选择上还有适应人们不断改进的饮食和消费结构问题。现在大棚
技术基本上已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郊区普及,下一步应向产品的“名、优、新、
特”迈进。新品种的选择、种植数量的确定必须依据对市场的全面科学调研,
不能跟着感觉走,以减少生产的盲目。在农业产业化问题上,必须从实际出发,
搞好市场调研,政府部门应注意这方面的工作。
5、农业产业化政策不完善。实践证明,制定某种产业政策对一定产业的发
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资金、技术、人才保证
这一产业的优先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之后,
中国农民的又一大发明和创造,是农村第二步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虽然同时
期出台了一些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但政策、法规尚不配套不完善,无法使产
业化更上一层楼。在目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的跨行业、跨
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
有机协调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
深化和升级。
6、政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领导和管理方式问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转轨时期,政府在管理经济方面发挥着特55n重要的作用,要实现经济的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各种社会资源的选择、组合。产业化的起步已
充分显示了政府部门的动员、宣传、组织和协调作用。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国
农民经过十几年改革的磨炼,自主、自立意识有所增强。因此,从党政机关的
角度讲,应解放思想,彻底放弃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命令式的领导管理方式,
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做到“少干预、多服务”。“少干预,,
就是尽量减少行政性强迫指令行为,在产业化组织中不能搞“拉郎配”。应该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农业化的生产与经营,都可以以不同形式参与农业开
发,“多服务”就是为农业产业化多做些服务性的工作。没有市场的搞市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没有龙头企业的协调组建龙头企业。∞
第三节美日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美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美国农业经济的早期状况综述。
印第安人是美洲最早的主人。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这一新大陆、
从此以后,欧洲各国蜂拥而至,抢占地盘,各自为政。1620年夏天,一群英国
清教徒不堪忍受国教迫害而漂洋过海到美洲,这是来自新大陆的首批移民。随
后,大批英国移民纷至沓来。1758年,英国和法国之间为了争夺美洲殖民地爆
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经过多番拉锯式的较量,最后以英国胜利而告结束。1607
—1733年,英国殖民者在大西洋沿岸和阿巴拉契亚山之间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即北美13州,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约250万人。这个时期,除了种植印
第安人的农作物外,还种植各种水果、烟草等。移民们从欧洲带来牛、马、猪、
羊等,肉类、皮毛和皮革成为大宗的出口品。渔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独立后的美国农业经济状况
世界上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美国的农业时代”。在此期间,美国的农业
经济发展尤其快。
一是领土得到扩张。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主义统治后,变本加厉地向西进
行殖民扩张。国土面积从1776年宣布独立时的36.9万平方英里9扩大到1853
年的302.6万平方英里,增加了8倍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
源。
二是主遣帚《度鼹加合璎。美国遮辩靛圭缝法令秘政策耄要磊标楚迅速撼±
地转移到私人手中。取消了购买土地的一切信贷,制止了±地投机行为,鼓励
所霄农民麓买±遮,困两为家庭农场巍裔馥经农整鹣发震羹定了薹懿。
三是农业劳动力大幅度增加。美国领土的扩大吸引了大批外国移民,仅1790
一18S0年弱美国来麓终翟移民羲这500多万入,嫠荧国又翻遗速增麴,虽然农
村人1:3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但其绝对数的增长仍然魑相当快的。
j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土·2002
2剃卷捶·美瓣表业政繁·青岛;毒恕出舨柱·2003.Pg~P14
2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四是农业科学技术明显进步。进入19世纪后,铁犁的研制和改进取得了成
功,40年代播种机、玉米摘穗机、脱粒机、饲草收割机开始商业性生产,50年
代开始使用联合收割机,农产品加工、贮存、罐头、冷藏等技术逐步推广,开
始设立农学院等专业学校,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五是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首先,海运业获得巨大发展。用于外贸的美国
,船只从1978年的12.4万吨升至1810年的98.1万吨,再增至1860年的237.9
万吨,其次,公路的建筑也很快,1794年筑成第一条从兰开斯特到费城的关卡
大道后,因利润高形成了一股道路建筑热,再次,运河建设和水路运输发展迅
速。1850年运河总长度达3000多公里。第四,铁路发展迅速。1830年美国营
运铁路23英里o,1835年猛增到1098英里。
六是农产吕市场迅速扩大。美国的出口总额从1970年的2亿美元增至1860
年的33.4亿美元。
七是农业经济总体势力增强。农业产值从1800年的2.36亿美元增至1860
年的15.76亿美元: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一倍,人均生产粮食近一吨。
(三)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农业经济
从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美国农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历
史时期。
第一,形成了联邦土地制度和家庭农场。1862年起,随着“宅地法”的实
施,移民和农业人口的增加以及奴隶的解放,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形成了以家
庭农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1900年。农场总数达到了574万个,从些,以
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在美国正式确立。
第二、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机械。一是推广播种机和中耕机。二是广泛应用
收割机械。三是出现了拖拉机。可供实际运用的汽油拖拉机在1892年投入生产,
1900年总共有5台汽油拖拉机,1914年增到1.7万台,标志着农业机械业的真
正开始。
第三,生物学技术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继续培育和引进优良种子,同时,
1873年美国首次修建了贮藏青饲料的密封地窖,到19世纪末已经遍及全国。10
世纪末20世纪初,发明了各种孵化小鸡的器具,培育了诊断牛结核病的结核菌
苗,制成了防治猪霍乱的疫苗,从而加速了家禽专业化生产的发展。
第四,交通运输和食品加工业明显进步。
23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农产品市场和农业商业化程度进一步扩大。从1862年纽约成立农产
品交易所和1872年成立的新奥尔良棉花交易所之所,其他~些城市也出现与期
货农产品交易所,交易规模迅速发展。
第六,初步形成了农业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同时,农场生产经营专业
化水平不民提高,种植业农场通常只种一种或两种作物,其商业化水平也不断
提高。
(四)重大转折期的美国农业经济
从1914年到1945年,也就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这是美国农业经济发生重大转折的特殊历史时期。总的说,这一时期美国
农业经济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和科学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和扶植农业经
济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作用和影响是令人注目的。
一是土地占有和利用制度发生了变化。这期间,联邦政府进一步把公有西
部干旱土地分配给定居者使用后,公有土地从1914年的2.9亿英亩减至1945
年1.7亿英亩,只剩下3400余万英亩了。这期间为了对付农产品“过剩”的危
机和沙暴的侵蚀,联邦政府和国会除了通过结束开放性牧场的法案和政策外,
还采取措施鼓励农场主减少种植面积,并为建立国有森林、国家公园和修建道
路等而购回和占用一些土地,从而进一部分土地退出农耕。
二是农场的数量逐渐减少。美国各类农场总数1915年开始减少,但30年
代大危机期间又呈上升趋势,1935年达到最高峰的681.2万个,后再逐步减少。
美国农场的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三是农监劳动力数量大幅度下降。随饕农韭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
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出现了农村人口,特别是农业劳动者绝对减少的新趋势。
这蹙该时瀚美国农曛经济群史发藕嶷往懿蘩要特鬣乏一。
四是臻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这一时期里,美国首先实现了种植业机械
纯,然后谶~步实疆了畜牧韭静梳辗纯。
五是农业步入科学化轨道。农业科学化是指在袋物学及其分支学科(如遗
铸学、生物佬学等)豹基麓上,综合佳建撼多转学辩豹舞谈窝技术遂稻弱农堑
生产上,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期广泛地推广了杂交孤米良种,培
育穗了各耪适应不鞠逮毽气侯条锌豹冬夸波、舂小麦襄赛繁鑫静,萼|遵帮磺究
出了各种杀虫剂,化肥用髓增长很快,对掇高产量和产品率均有重矮意义。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五)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从1950年前后一赢到现在,是美国的经济现代化阶段,也口妒新时代经济”。
在这一阶段,美国的工业遥遥领先,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科学技术加快发
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大量涌现,知识的爆炸性扩散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进
一步激活了人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活动,使包括农业经浊在内的整体经济迈进
了知识经济的大门,因而被世界经济学家称为“新时代经济”。在美国整体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推动下,美国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也发生重大变化,最
突出的是: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基本消除了周期性农业经济
危机;知识经济进入农业领域,计算机、转基因、卫星遥感等等高新技术广泛
应用于农业经济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
高,美国左右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长:区域化和专业化更为明显,
等等。
二、美国农业新经济的实质与特征。
从19世纪后期,美国的农业先后经历了4次革命: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
化、农业化学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美国率
各地区先进入新经济时代。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由知识投入为主,逐步取
代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为主。同时,这些高新技术又是同政府的宏观调控、国际
农业化市场密切结合在一起而发挥作用的,从而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啬了农产
品产量,又有效避免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由此可见,所谓美国的农业新经济,
其实质就是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与政府宏观调控相融合的综合体。美国新
农业经济的这~实质表现,是通过以下具体特征来体现的:
(一)农业周期性危机逐渐被制止
美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国民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然而,市场经济也具有其自身不可避
免的缺陷,那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习}实上,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确实有这种现象,在很多时候,经济的增
长一般只有几十个月,然后便进入衰退期,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但是,
自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
。刘志扬-美国农业新经济·北京: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5
艟州夭学博士学控谂空
手段瓣农业遴褥了宏瓣调控,窍效薅避免了丈豹波动,实囊农犍经济熬稳定瓒
长。60年代美园的经济持续增长106个月,80年代连续递增91个月。特别是
送入瓣年我,获1991年3篾裂2000冬ll嚣,薅续壤长辩耀速裂116令是。
发生“911”拳件以后。虽然缎济增长甯所放缓,但在储息技术篷勃发展和政府
奏效懿宏褒谖控致蓑镣嚣素懿影响下,篷捶农渡在蠹戆整体经游共没窍邀褒{警
多人掇心的犬萧条现象。这芷熄美田新经济的特征和力鼍所在。
(二)农产晶生产墓量逐冬煺如
避些年年,美国的人13占全世界总量的4.5%左右。但是它生产韵生要农产
晶,帮一般要轰世募慧产量的20%左鸯。在世爨各蚕农声晶总产熏的搂缎中,美
国也始终处子世界的前几位。其中,孤米、犬妲、奶类的总产重在世界上连缕
几十牮遥遥锁毙屠第一位,撼花、肉类等一般在翦薅豫之内。按照全灏人均占
有水平,多年来美国多数农产品都在世界的前三位之内。农产晒总量如此之多,
却没簿发生大的经济戴极,这在美国现代化农业初期题徽不到的e所以,这一
现象成为美国农业新缀济的主簧标志之一。
(三)农姓劳动生产率嬲最提高
避足专霉塞,荧溺熬焱液势礁塞≯搴一熬越过欢爨备巍,逶全爨弊羧煮豹。
2000攀,焚黧戆嚣蠹袋产慧德瓷93885钇夔霜,篡巾农攮耱分兔1830识英嚣,
蠢1。95%。擎稳毒令焱潼瀑麓久箱截逡懿强内蹩产慧穰魏60197荚嚣。瓣在{羧爨
瓣戮。
<瑟)农照黧鼯纯巍发主辩壤捩
嶷逐入农照簌缎浚程孪麓凝嚣,焚鬻懿农簸菱粕攀圈戆捻程了嚣鬻泰矮溆撩
大瓣上,这糖联系纛缝袋必獒翟邃黪农媳器囊产豹一令零毽绫蚨蕊袈俦。巍荧
黧麓魂,波数建鬟骚雹l汇声数,每攀魏农产骚逡弱鬏筑蠢念嚣您灞总鬏麓13%
巍蠢。2000霉,荑黧农产繇纛瑶簇兔564.8纭甍嚣,港鞠鬏449。5识荧嚣,袈
数瓣舔燹荔矮麓ll§,3纪夔嚣。
鹣蓑囊鹣经漭豹囊度笈溪,在装覆嚣内影袋了发达黪农效枣绥经浇,纛产
螽豹囊菇零这筏98%鞭。乏。
夔嚣彳零为毽赛农建经济薅系熬~爨,宅耀鬟赛农逡璧产薅系黢交捩嚣蒸瓣
美累怒稳瓣稳定煞。宅戆农≯螽懑鞠一般粼鬻耀鼹稳定豹ll毳糖释黧矜磐搦,瓣
荑滋溺一黢鼷毒鞍受黧定戆产熬鹣耱稿鬻努声逡。
四川大学博士学竹论文
(五)农业体系向由多要素构筑转变
美国的农业新经济,把农业完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
业、商业和新技术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经营,形成了一种高科技含
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
业,形成了现代集约化和高度商品化、国际化的农业;形成了多学科、多部门
的系统化综合体。
(六)从产品到手段全面商品化运作
美国静农簸蓊经济,已经成为疆裔箍纯为孩心静焱控。在农整范弱中进入
交换领域的,除了百分之百的农业最终产品即备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各种中间
产品、劳务帮瀵费鑫激及其稳农翌生产要素。鸯j邈羁辩,瑷戎农盈中熬轻会分
工已经深化到嫩产过程的主要工序。~方面,原来的农场内由农民自己制备的
孛阉产茹,弱攫霆由农场瑷癸豹专登公司或缝缀来生产,壶表场来黢哭。另一
方,原来由农场完成的耕地、播种、收获、灌溉、运输、仓储、农产品初加工
耪农场建襞等蒋,现纛垒熬惠专韭公司滚竞戢。贯努,夔蓑表炫生产熬楚度囊
品化,农民的嫩活消费也全部成为商品性消费。于是,在现代农业与第二、第
三产鼗,噬及淡费者之瓣矮形戏多层次瓣、广泛毂枣场交抉关系。
美国的新农业经济是以家庶农场、公司农场和合伙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的
离度发遮的囊熬农业。宅是现代工业的产物耱农蛙现代豫的续聚。
农业新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直接从搴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人员越来越
少,藤从事农鼹物资等供应的产翦部门,以及扶事农产晶运销加工等渡努的产
后部门与人员则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一种倒塔式结构。
农业生产的专业优程度越来越赢,农业生产中的毒土会分工隧益深像。
(七)坚持发展与质量及环境的统一性原剐
美圈在推谶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鸯相当长的对期搬农产品的安全观建立在
数量保证上,丽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和生产
激素,结果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与时同时,也破坏了环境,包括水、土壤
资源等等。在20世纪中砷前,由于农药污染,荑国河流湖泊中的鱼虾几乎消失,
环境成了农业发展的牺牲品。但是,在近二三十年里,美国调了农产晶的安全
观念,高度重褫农产醅的质量和农韭环境傈护采取了~系列法律、经济、行政
和技术手段,使农业的增长与农产品的质量及农业环境,保护了协调性和统一
凹川夫学博上学位论文
性,既保证了农业的发展,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并且进一步改善了环境状
况。。
三、日本农业发展的历程与特征
(一)日本农业发展经历
日本历史表明,直到明治维新(1868一1911年)开始前夕,日本与西方技
术影响的隔绝已有了两个多世纪。迫于发展的压力,此时,日本把教育、科学
和技术进步视为实现国家进步的一种有效手段。新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强烈地感
受到了发展农业的需要。他们发展农业的第一个偿试是直接进1:3英国和美国采
用的大规模农业机械和工具,并成立农机制造厂仿制进口机械,同时成立引进
教师农业学校,教授农业技术。但由于日本农业的要素禀赋(劳均耕地面积不
足0.5公顷)无法与大规模的英美机械相适应而最终失败。4
面对失败,明治政府把农业发展政策调整为探索一种与日本经济的要素禀
赋相适应的现代技术。
学校外籍教师由农业化学家和土壤学家所替代。农业技术的全国巡回指导
体系也相应成立;学院毕业生与当地有耕种经验的老农结合起来,建立大宗谷
物和蔬菜试验农场,后扩大为国家农业试验站。由于明治维新推行的改革,农
民耕种和推广新技术非常积极,因此技术变革取得成功。同时,技术变革对日
本的资源禀赋作出有效反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替代土地的投入品供给即化
肥供给的改善。
通过农民,科学家以及农业供应厂商之间辩证的相互作用,并对反映日本
资源禀赋的相对要素价格做出反应,日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高生产率的
农业技术体系,称为“明治农业技术”。
20世纪初,日本为了抵抗技术潜力的枯竭,继续深入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以
保证农业的持续增长。
二战后的日本农业的首要任务是增加粮食产量,其主要措施是发展化肥工
业、进行土地改革和改组农业合作社联合会。新的工业投入品如化学杀虫刹、
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北京:中陶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1),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丌】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日j版社·2004
28
四』Il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耕作机等的提供,进一步促进了战后的农业增长,另一个农业发展的突出方面
是农业机械化的进步。
在50年代中后期后,日本经济开始“奇迹般”的增长的同时,农业开始面
临着严重的调整问题,其间,农业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要明显落后』二城df家
庭。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从增加粮食的产量变为减小农村与城
市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主要措施是鼓励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有选择属于扩大
农产品的生产并扩大生产单位的规模,但随后实施的大米价格补贴政策阻碍了
日本农业的健康发展,其后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本协调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
之问的关系,来达到创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并且日本政府的努力总结出
一条农业调整方面的经验:要满足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和保持社会稳定
这一双重要求的最好办法是,使兼职农民留在农村并通过将生产任务转移给专
职农民以减少其自身的经营。其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发展土地租赁市场来扩大经
营规模。
簌经滚发篪豹翠期给段,巨零或功逢实瑗了鑫传统农、韭囊疆代表攮豹转交,
从而使其土地生产率居于世界前列。这种变化是在人一地比率极其不利的情况
下,遴逶一系舞静菽零秘裁囊铺瑟瑟实溪数。20璧纪∞年代泼亲,基本已遘天
了一个新的时代。日本发展成为一个工业超级大国的后果之一足,其农业现在
霆瞧褰铡度剿瑟夔毅懿要求。结稳浚擎豹压办在穰多方嚣类{娃子明治绻颧以螽
的第~个i00年中诱导生物技术显著进步的那种压力。9
(二)基本农业理健纯发震及莓廷分撬及绘我们静囊示
1、在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能成功地将资源转移到非农部门中去,是经济
增长黪关键基戳。
纵观一个世纪的现代经济增长,日本尽管同美国肖诜我不同的地方,但都
通过不叛的技术创耨,都成功地实现=『农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由予农业生产
率的增长而节约下来的资源以各种形式转移到非农部门中去,例如更低的食物
价格、农产品出日赚镶的外汇以及来自农业的劳动力转移。因此,§%够终该炎
源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中去的农业技术创新是工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基
础,谯早期发展阶段尤其是如此。从獒国和日本农业发展的历史经历中艇够褥
’Yujlro Hayami.Vernon W.Ruttan:A西cdturaI Development,The Johns Hopkings Vopkings Vniversity
Pms.197l
29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进行制度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的过程。
作为成功地实现技术创新基础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由公其支持的农业
教育与研究体系的发展。美国和日本的经历启示我们:只有有效地使政府主导
的农业研究制度化,才能保证技术创新方式和资源利用不严重扭曲,从而使技
术进步模式取得最理想的发展速度。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收到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如果一个国家
要想做到成功地将本国农民的当地技术得以传播,或引进并改进其它国家所开
发的农业技术,或者对农业必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进行成功研究,从而
不断地向农民提供新的生物和化学技术,那么,对与农业相关的教育和生物科
学以及实验站的研究能力进行公共投资兴办是绝对必要的。这一启示对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们的要素禀赋表明其技术发展的最佳
途径是把相对重点放在生物技术上。
2、在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到相当水平后,在成功地实现了农业生产率增
长和整个经济发展之后,能够成功地处理重大农业调整问题的办法。
当~个国家进入了高收入阶段以后,国内对食物的需求增长速度就会下降。
同时,扩大食物生产的能力却在继续提高,因为发展完备的农业研究基础设施
能产生迅速的技术变革。因为在食物需求价格弹性较低,需求变化相对供给变
化的滞后导致农业价格和收入的急剧下降。而相对于农业供给调整的需求而言。
资源特别是劳动力通过市场调节要慢~些,因此,农民强烈要求政府的干预。
当农业调整问题来临的时候,执行农业价格——支持项目和保护主义贸易
政策以消除供需矛盾的负面影响的政治压力变得非常大了。但政府一旦承诺干
预,社会通过贸易限制和价格补贴等手段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当这些手段
成功地解决了农业调整问题的时候,却必须继续维持这些项目。因而会带来巨
大的社会成本,即农产品价格——支持项目的高昂的财政(补贴)成本和随之
而来的消费者负担的更高的食物价格。这是我们能从中吸取的教训。⋯
第四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理论述评
一、农业的地位与作用理论
‘宣杏云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卜海远东出版社·1998
30
四川人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晕期关于农业地位与作用的论述
荚予表泣建位与作蠲前论述,最早可敬遍溯到重农学派。18毽纪后半叶开
始出现在法图的重农学派,颇对由于封建剥削的加强和重商主义政策的推彳亍而
造成的法国农盟的衰落,提出了反对藿齑主义,提稻重说和发展农监的经济懋
想。蘑农主义者正确地认识到靠牺牲农业而发展的:r商业是难以持久的,农业
静獭敝反过来登然会阻碍工裔韭和整体经济静发震。
重农学派之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论证了农业中存在不可避免的报酬递减
蔑律靛终舞l(戳羝嵇农翌技拳进步豹作溪为辩键),珂畿阻薅王、监麓拶‘张,软褥
最终导致整体经济的停滞。
骂竟瑟氇投藕羹巍农攮翁传萎i。马克嚣在《资零论》中蓉经指密,“食物
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产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超过劳动者个人需求的
农数劳动生产率,是一甥毒圭会懿基萋窭”。农泣产瑟特澍跫食物维持太粪生存器发
展的基本必需品,只有人类嫩产出足够的食物维持基本的生存,才有可能从枣
农数戳楚熬缎滂活动。表堑膂动生产率熬挺篱是劳甏努工瑟馥农产数兴起的蓊
提和撼础。马克思主义正是从这个角度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的。“最文明的民族
遣溺最不发这戆、泰器纯戆涎蔟一捞,足绥先保证叁强憨食锈,然薏孝瞧去照
顾其他事情。”
(二)发展经游学关予农业遮键与终蠲鲢论述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经济举家对50年代发展中国家片面实施工业化
质造成的农数停滞,以及对工业化进疆故瞪醛,已经蠢掰认识。约翰簸顿(Bruce
F Johnston)和米勒(John W-Mellor)在《农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会议论
文中,把农嫩作戈经济增长鲍原动力,并提如了农数在经济发展中鳇劳动、资
本、外汇、粮食和市场等5火贡献的理论,从而强调了农业猩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褥卷珏蒙疼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也发表了《经济增长与农业的贡献》∞的文章,提出了农业的产品贡献、要素烫
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的理论。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踟教授韵《农业与工业化》髫堪称发展经济学研究
。EconomicGrowthandtheContribution盯Agriculture,inG.瓢Eicher&L.wWitted..Agriculturein
Ee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io MeCtPaw Hill.1964
。张培刚:(农业肆上业他)英文本,略佛大学出版杜1949年;中文版,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旃
157一t68曩;强培舞§主壤:{发震经蒋攀毂程>,经济辩学毽黻柱,2001年,第532*,539荑
3l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农业地位与作用的集大成者。他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农业现代
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贡献的绝对量将增加,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量则会大
幅度下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
资本贡献和外汇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种基础地位,可以从社会分工的演进、工业化
的实现过程,以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得到体现。从社会分工来看,农业是
人类最先从事的经济活动。只有当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能够提供剩余农
产品时,一部分人才有可能脱离农业从事其他产业和社会活动;从工业化的角
度看,发达的农业是保证工业化实现的基础,工业化的实现必须依赖来自农业
的部门的要素贡献;农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它同样也是国
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首先,从经济平衡发展的角度看,消除地区和部门发
展的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之~。当现代部门和发达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已
经很高时,如果农业依然处于一种封闭、落后并带有很大自给成分的状态,农
业和农村的贡献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对农业采取榨取式方式吸收其资源.更会
造成农业的停滞和衰退。同样,农业也是影响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发达
的和有制度保障的农业有利于消除市场的动荡。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和农村也将成为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农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而逐步下降,但这并不表
明农业的重要性也因此下降。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和贡献,表现在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
献和外汇贡献。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首先体现在为非农产业提供粮食和原
料上,不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具有这种贡献。首先,农业是人类
粮食的重要来源。同时,农业也是许多非农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作为生产原
料的供应者,农业对工业布局和后续部门的生产成本和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力。
农业的要素贡献主要体现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方面。就土地贡献而言,城
市的发展必须依靠从农业中流出的土地;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另一项重要的要素
贡献,是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一方面,传统农业中存在大量
剩余劳动力,工业化展开以后,这些剩余劳动力在比较利益和现代生活方式的
吸引下,将会大量涌向工业和城市,并带有一定盲目性:另一方面,随着农业
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也会释放出新的剩余劳动力。农业还为工业化的起步,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作出巨大的资本积累贡献,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种是市场机制下的自
动转移:另一种是政府操纵的强制性转移。农业的市场贡献包括:供应城市和
非农产业市场对食品和原料的需求,提供农村市场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农用生产
资料的需求,以及进行农业内部不同专业组织间的市场交易。从供应者的角度
看,农业不仅仅是原始产品的供应者,当农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以后,农业
也可以通过供应结构的调整引发潜在的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从需求者的角度
看,农民不仅是各种加工食品、家用化学产品、塑料制品和家用电器等消费品
的需求者,而且还是各种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需求者。农
业的第三种市场贡献,体现为现代农业中庞大而细密的专业性农业企业间的市
场交易。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将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农业现代
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农业的外汇贡献,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方面,农
业的外汇贡献表现为农产品出口创汇,另一方面,农业的外汇贡献还表现为通
过增加农业产出,来减少农产品的进口,以节省外汇。。
二、农业与工业关系理论
(一)二元结构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强调了传统部门(通常被理解为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很低,
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向现代部门(通常被理解为工业部门)转移对现代部门
积累资本而扩张的重要意义。从而把经济发展当做二元结构(传统部门与现代
部门并存)一元化(现代部门)的结构转变过程。受刘易斯二元结构发展模式
的影响,当时的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既然经济增长长期有利于结构转变,
那么,资源快速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就是恰当的
经济发展战略了。在这里,对于农业劳动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先入之见,是把农
业当作被动的、应当被榨取部门的主要根源。
(二)“联系效应”理论
这一理论出自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认为,不同产业之间的投
。关于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张培刚教授总结总结为两点:第一,从世界范围看,只要人类仍然以
动檀物为主要食物-农业提供食物的功能就不会丧失,因而就世界而言,绝不能没有农业。农业是唯一的
生态产业,如果没有农业,人类的生存是不可能想象的:第二,从一国范围来看,一国的工业化必须使工
业发展与国内或国外农业取的一种动态平衡。(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农业园工i蚍问题
再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入一产出联系效应不同,有强有弱。产业的后向联系导致对该产业的供给方面
的投资,而前向联系则导致对该产业的产出品使用方面的投资。根据分析,赫
希曼认为,工业品、特别是制造品产业的联系效应强,而初级品、特别是农产
品产业的联系效应弱。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把稀缺的资金投入到联系效应强
的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通过不平衡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种理论,无疑强化了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制造业而完全忽视农业发
展的倾向。
从联系效应对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作用来看,我们不应该过分看重制造业
的联系效应而过分轻视农业的联系联系效应,相反,我们应该以推动经济的分
工和专业化发展为基点,发展各部门的市场联系,通过各部门经济活动的社会
化和市场化,强化各部门内部相互之间的联系效应,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规模
收益递增的基础上。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忽视农业发展的倾向。
(三)农业与工业相互依存关系理论
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翳斯模式基础上发展的费一拉模式,强调了王农业的平
衡发展及英对二元经济一蠢纯改造的意义。他嚣】认为,在=元经济敬造过程中,
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而且还要提供农产品剩余(粮食和原料)。如鬃农
迪不发震绶发展缓馒,就不能为王缝提供所需要酶怒够鹃农产赭剩余,簌磷使
工业扩张受到阻碍。在同一时期,乔根森(Dale w.Jorgenson)也提出了一个
二元经济笈震模羹,同样谂证了农娩剩余懿增长燕王韭发璇静必蚕条{串。
事实上.关予农业与工业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最早楚由张墙刚教授予20
瞧纪40每代中麓撬塞来静。张壤澍教授裁捂塞,纛任谤缀济社会审,农整鸯工
业总保持潜一种密切的相强依存关系,虽然在经济演进的进程中,其方式餍经
交荔。~令国家,不论已经离度Z娃纯餮嚣耱程度,若苓熬弱嚣焱蓬蠹豹农翌
和工业之间维持一种适当的及变动的平衡,或者缀由输出和输入,与其他国家
熬农韭缳挎密甥瓣袋系,粼~定苓转持续发震其缀济淫动。毽撂凑,哭要久类
食物仍以幼植物为主,农业就是人供应食物的主要源泉,间时。农业也为农产
熬趣工提供霖糕。狳就之终,农数还是王娥添蛰劈动力魏源寒,农搴重家庭慰手
城市工业,还是螫簧的购蹒者(工业消费晶和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者),农业还
霹氍逶建辕窭农产晶、换取终茳蘩萌发动王照纯。
①张培刚分丰斤了粮食作为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联系因素的重要意义。农业的
心川人举博士学位论文
最主要功能就是作为粮食供应的源泉。
②张培刚分析了原料作为农业与工业联系因素的情况。农业是农产品加工
业的供给来源,这种作用在工业化初期显得成为重要。
③张培刚分析了联系农业与工业的劳动力因索,探讨了自然资源及技术发
展阶段一定时的适度人口问题,以及工业化过程中人口的职业转移问题。
④张培刚分析了农民作为消费者,为消费目的而购买工业品的能力,取决
于农场收入的大小及其增长率;农民作为生产者,为生产的目的购买工业品的
能力,取决于农业生产改进和增长的方式、速度,从而说明了农业收入增长和
技术变化对工业市场扩张的影响。
⑤张培刚指出了农业可以通过输出农产品,帮助发动工业化。但发动工业
化的资金需要,看来还必须寻求其他途径的来源,如利用外资。“农业贡献论”
强调了农业在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作用,强调了农业与工业的
相互依存关系和工农业的平衡增长,这是对“农业消极论”的一个重要的批判
性修正,它对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有着重大的理
论和政策意义。。
三、农业发展理论
20世纪60年代,还出现了如何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农业发展理
论。50年代,欧洲和北美的农业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可以
通过把农村过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同时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
术直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得到解决。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
移,是由英美等发达国家所组织的“杜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简
称CD)计划来实施的。然而,从50年代末期的情况来看,实行了社区发展计划
的60多个l虱家和地区,农业生产并未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基本食物缺乏和贫困
问题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这就引起了年代对“扩散模型”和“社区发展计划”
的生新评价。
首先,人们开始注意到,不平等的土地占有制度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
大障碍,因而土地制度的改革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武汉:华中科技人学HI版杜.2002
35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次,人们认识到,第三世界的农民同样是理性的,他们具有对经济刺激
正确反应的能力。如果农民对新技术表现出没有反应,那是因为它不能给农民
带来可获利的应有前景。也就是说,这种技术也许是不适应的。第三世界的农
民绝不是非理性的,而是精于计算的经济人。舒尔茨认为,尽管人均产出水平
低,但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的,这就是著名的“贫穷而有效率”假定。
据此,舒尔茨指出,乡村贫穷的原因在于第三世界的农民缺乏可利用的适用新
技术和适应这一新技术变化所需要的人力资本,而这种状况又是由于第三世界
国家忽视农业的政策及以农业研究和乡村教育的低水平投资所造成的。
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进入发展目标多元化的新阶段。发展目标不仅包
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平等分配等。发展经济学研究方
向上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将更加重要,因为第三者世界国家
的穷人大都生活在农村,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关键了在地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从而减缓乡一城人口迁移速度。此外,粮食价格对于城市穷人生活的影响也是
最大的。
农业增长的模型研究是这一阶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速水佑次郎
(Yujiro Hayami)和拉坦(Vernon w·Ruttan)在20世纪70年代初建藏的
诱等技术变革模登楚最其代表往静。谴们诀为,历史上有多种农渡增长遭髓,
具有不同鼹素禀赋的翻家成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邋路。那魑劳动力稀缺而土地
籀对丰富鹃国家痰该走技米进步的道路,磷那些势凌秀丰褰僵土豫资深辐激贫
纛的国家皮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
帮门阕联系豹壤论秘经验酝究,在这一阶段壤有重大扩震。米赣(John
W·Mellor)根据印度的经验,分析了新品种的引进不仅可以增加食物的总数给,
搿基遣爨提嵩食耘生产者的浚入,簌覆产整辩舅逡密寨型产蠢不羝增长鹣骞效
需求。约赣斯顿(Bruce F·Johnston)和基尔比(Peter Kilby)是分析了
农娃发爨≮翻造鼗菠其链津表场帮溜扩张豹疆拜稳嚣俸窝。褥剐楚,瞧霞纂孛
分析了影响部门悬劳动转移率、转移水平和构成部门间商晶流的备因素,并根
据寒楚荑撩兰、美鏊、嚣零、孛嚣套湾、疆嚣嚣、蕊苏联瓣经验诞撂,谈甥了
农场规模分布对工业品需求的影响。他们认为,具有广泛基础的农业增长,比
大瓣搂农爨生产,爨毙鸯效地裁激王翌瑟懿求熬增鏊嚣鸯潮子热速经济缝携戆
转变。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要素市场和就业问题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要内容。克瑞希纳
(Raj Krishna)分析了人们一般用于区分就业不足或失业的条标准:①时间
标准;②收入标准;③意愿标准;④生产标准,根据区分就业不足或失业的这4
条不同标准,克瑞希纳分析了不同的政策措施对解决这些不同类型的就业不足
或失业的作用。70年代关于劳动市场的研究表明,劳动配置不当的原因不仅在
于劳动市场的信息不完善,而且还在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功能不周全。这一
时期对就业问题的关心也导致了关于农场规模与生产率及劳动吸收能力的讨
论。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型家庭农场具有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
劳动吸收力。因而提倡有利于发展小型家庭农场的政策。
乡一城人口流动,也是20世纪70年代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美国经济学
家托达罗创立的人口流动模型,被认为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个模型
解释了城市失业率日益上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还不断流入城市的原因。托达
罗认为,潜在迁移者的迁移决策,主要是受城级预期收入差别影响的。尽管城
市失业率高,但由于城市工资率远远高于农村,农民还是愿意进城寻找工作。
综上所述,农业发展论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农业发展本
身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意义。通过强调发展中国家农业提供食物产品,农业产值
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以及贫困人口主要在乡村等特殊性,来论
证农业发展的特殊重要意义。二是以农业本身如何发展进行了模式化的研究,
并探讨了不同发展模式对减少贫困、缓解失业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影响。这些研
究,深化了农业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发展的意义上强调了农业的重要作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沦文
第二章县域经济及其基本问题研究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环节,在工业化进程中所担负的重要而
特殊的历史使命。县,既是一级行政机构,又是一个经济单元,在我国已有2000多
年的历史,具有超稳定性,在工业化、城镇化中其历史命运如何,人们有不同回答。
研究发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农村实际,追求纯工业;另~种是就农业谈农
业。无论一个县域经济发达程度如何,只要有三次产业存在,只要有城乡差别
存在,县域经济就还具有不同于城市经济的特殊的历史使命,就有其存在的价
值和依据。农业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核心任务可归纳为农村工业化、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农三化”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
三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县域经济的“农三化”过程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只要县域内还有一块农地在被耕种,还有一群农民在务农,就不能说县域经济
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化”过程的“三方面”既相互关联又
相互促进。是同一个实质问题的不同侧面。其中,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术就是
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密切联系。
本论文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切入点和新角度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及其与县域
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也是本论文研究视角的新颖性、独特性所在。
县域经济,作为以行政区域为区域界限的一种区域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
与农村经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两大结合部,是一种’中观经济’。。是社会
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经济单元,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关
键性层次。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我国现
有2000余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其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GDP占全国的60%以上。县域经济还直接涉及到
我国近lO亿农民的利益,涉及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到的主要发展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涉及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全面
实现。因此,开展县域及县域经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于县域经济经济范畴的界定.有各种说法.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义。如朱舜在其所著的‘县
域经济学递论一中国彳亍政区域经济研究》(北京:A real版社,200.12第13版)中说,县域经济是行
政区域的经济有机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县域经济呈现出不同区域经济特性:而张平英,穆瑞丽等著的‘县
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中说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
3B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县域经济概念诠释
一、县域及县域经济
(一)县及县域
县作为我国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是国家设置的一级地方行政建制,是一
种由城镇、集镇、乡村组成的行政区域单位;它在中国行政区划体制中处于第
二(第三)层级,。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的社会和经济单元。我国的县
制萌芽子西周,滥觞于春秋战国,确立完善于秦朝。据史料记载,秦朝初期设
36郡,后达46郡,郡下设县,同时秦王朝还明文规定,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
不满万户人口的县设县长,当时全国共设800多个县:汉武帝后,全国增设为
62个郡,1314个县邑;三国两晋时,改郡设州,全国共分21个州,1235个县:
到了随朝,当政者根据政权和军事控制的需要,完善了州、县二级行政体制,
共设1255个县;而宋朝将县建制数稳定在1262个;到了清朝政府则实行省、
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制,全国共有1303年县。总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演变,我国的县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并且
县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类行政区中最稳定,沿用时间最长的行政区划。到目
前为止,我国共有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2046个,这些县域
经济的总量中,GDP占全国GDP总量的60%以上,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
25%以上,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
具有综合性的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区域(Region),是一个为各门学科广泛使用的空间范畴。作为地域空间,
区域既是一个有确切方位和明确边界的实体,又是一个人们在观念上按某些要
素集合而成,往往没有严格边界的空间概念。罾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的解释。
4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有三级制和四级制:“第一缎是雀,自治区、直辖市。第二级是县、自治区和
省直辖市。第三级是乡、民族乡和镇,至于在省和县之间的地区、县与乡之问的区以及市区下属的街道,
在法律上不作为一种行政机关.而是上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内蒙古自治区的盟也是相当于地区一级的
搌∽机构a近年来,由于大批地区改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市)件制,因而许多省(区)实为四级制。
【素振全,杨万钟、陆心贤主螭:《中国经济地理》修订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本段内容主要参考了杜肯堂、藏士根主编‘区域经济管理学》第l页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39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如地理学认为,区域仅仅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社会学则把区域看作具有
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以行政学观点看,区域是国
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在经济学中,人们通常把区域看作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
载体。@
县域是区域的一种特定形式,是县级行政区划范围的区域。从经济上来看,
县域一般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地理特点决定的工业部门经济为支柱;
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非农业部门经济以及文化、教育、
科技、卫生等实体。从社会角度看,县域是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基础上的,具
有明确的行政管辖归属的,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集群,县域经济具有独特的资
源特征,文化传统及经济特色。
(二)经济区域及区域经济
从经济的角度论及一个区域,即为经济区域。1922年,全俄经济区划委员
会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的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
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
其生产活动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关于经济区域还有共
他不少学者和专家的较有影响的定义和论述。但总的看来,给出一个为人们普
遍接受的科学定义是有困难的,那可以概括出经济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问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一方面,
经济区域离不开人类的经济活动。自然区域不一定都是经济区域。另一方面,
人类的经济活动,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以物质生产,劳务活动还
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把经济活动置于空间维来考察,是
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根本所在。
其次,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
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心城
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
。区域这一概念,最早是地理学开始使用。地理学认为。区域指由客观存在的众多关联要素组成,具有时
序特征和立体结构的地域空问形态。地理区域又被称为自然区域,它是根据一些自然地理要素相对一段所
划分的区域,但其边界是模糊的。而从政治韵角度看.其划分区域的标准及其特性又会不同.
-“关于如何科举地界定经济区域.则经历了一个长期韵探索过程。从古典区位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有
关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中心地与市场区位及其流域、地带、特区、开发区等的研究,都加深了对经济区
域的认识。”(杜肯堂。戴士根主编‘区域经济管理学》,jb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4年版。)
o全俄经济区划委员会,苏联经济区划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具有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相
对的自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不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一致,都不能形成真正意
义的经济区域。从这方面讲,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最好叠合一致。
第四,经济区域可分成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
分为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同质区是根据区域某些重要因素
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来划分的。而极化区则侧重区内的差异与联系上来看,把经
济区域看作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地域空间,它反映的
是区内的结构、差异和联系。至于规划区,主要是从政府规划或政策取向上考
虑的区域,实质上仍是建立在同质性和集聚性基础上。无论哪种方法划分的区
域,在其规模上都不是无限可分的。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有
能够承载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地域构成要素。规模过分划小,必然失去这些要
素。也不管哪种类型的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重叠的区域,其行政区边
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域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
其边界是模糊的。
惑之,经济涎域莛一个国之肉其有特定适城构成要豢霸自主权益,在专韭
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关予区域经济,毽霄多种意义。嚣域经济,泛捂一定莲壤肉静入类经济活
动。区域经济是~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在城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办,由
各耱逡城稔残袋素器经济发震簧素喜凝结会,多静经济活葫穗鬣{乍j{j露澎藏翡
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是凝有区域特色的阑民经济,区域
经漭瑟特垂经滚。送域经济存霞熬窖蕊纂毯,裁楚空润麓异秘弱史演遴鹃统一。
首先,人类对空间的依赖憔产生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人类的经济活
动,毽旗生产、交换、分配彝游费§令繇繁,餐要蔹氮磐落实戮一定熬滚壤空
间。而艇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稳定的地域条件飙有明显的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
应蛙。蕤次,生产要素浆滚动不宠全瞧,经滂溪麓豹不突全霹分牲帮空耀距离,
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辨。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凭借一定的生产要素。而生产
要素的不完全滤动蛙,傻缮经济活动不霹空趣垮瓣纯,这稳残了区域经济分异
‘程必定,莲壤经济学,台怒:蜜簸凡鹣爨敝社,1989年龋;藩攮生,毯域经济学,郑痔:拜每天是塞
黼社,1993年版;素京文,中鞲鹾域经济教程.南宁:广西^麓土H版枉,2000年敝。
4l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物质基础。同时,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带来的空间差异,又因经济活动的不完
全中分,引致了要素的地域结合和特色经济的形成。空间距离是区域经济存在
的又一重要基础。有空间就有距离。要克服距离就要付出代价。即空间成本。
因而,空间距离与其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共同构成
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区域
经济存在的社会条件。在社会劳动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市场配置资
源的规律引导经济活动主体把稀缺而分布又不均衡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有效的
产业部门和优势区位,使具有密切经济技术联系的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域空间
集中,并吸引着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主体的集聚,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
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与此同时,区域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区域经济运行中诸多
特殊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通过规划、政策、组织、协调进行有效千预。“看得
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共同作用都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社
会经济条件。①
(三)县域经济及县域经济学
县城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县域范围内的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中基
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
县(县级市,下同)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相
对独立的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是田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层次,
它处于宏观经济之。尾’,微观经济之”首’,中观经济之’实’,是区域经济最基
层的环节。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对县城经济的认识并不一致,而对县域经
济的含义和特征进行正确界定,又是调研县域经济问题的基础。
1、县域经济的含义
目前对县域经济的定义最多是从地域范围的角度进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
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县域经济是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一级财政一级相对独立
的管理权限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
系为基本结构,同时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二是县域经济是以城镇经济
为轴心,以集镇经济为纽带,以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体系。三是县域经
济是县级行政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以及社会、
。本段文字主要参考借饕了杜肯堂、藏士根主编《区域经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政治发展需要,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基本行政单元经济,
又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上述儿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的,各有其合理性。县域经济属于区域
经济,是一个县范围内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交织的综
合体。其主要含义包括:①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包括工业、农业、商业、运
输业、建筑业、旅游业、信息业、金融业等。②县域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
内,包括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牵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纳入
上级地(市)经济的总盘子,直接联系乡村经济,又与各级部门、各周边地区
的经济活动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三维结构。⑧县域经济不是各
部分经济活动的简单汇总,而是组成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④县域经济应属于
中观经济,因为它既不属于宏观经济系统,也不属于微观经济系统。从宏观经
济看,全国或全省的经济条件和经济调控手段比较齐备,而县域经济总量分析
包含的范围较少,只是一种更小范围的区域经济:从微观经济看,县域经济不
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法人,而是县行政区划内微观经济活动量的总和。⑤从条块
关系看,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重
要的中间环节。不是一个”细胞⋯,而是一个具有超细胞功能的”细胞集合体”。
⑥从县域经济的地域范围看,县域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相
比,县域经济是较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萎躐经济怒一种爨蓬鹃区域经济。箕共嗣点燕指一定范围瀚缝表空间中翡
经济区域,区别在于,区域经济的界限一般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经济
区,蓦域经济其有嚣敬嚣域鹣食义,努隈逡较清楚,经济动黥豹发挥德茳是遴
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的作用。“
28毽纪50-70年代是现代医域经济学形成辩籁。扶20整鬣20年代开始在
西方完成了工她化的国家中,出现了老工业区的结构性衰退现象。到20世纪30
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大恁秘,搜褥这些蘩条遣送和贫爨涎医的缀漭状溅更热恶
化,导致区际间两极分化加剧。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的关注。
1936年凯恩颠发表《戟渡、利息和货币邋论》,藤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大疑闻题,
提出不能再自由放任,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乡}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的理论结
构。1936年英圈成立巴灌委员会,设法遏卷4产业和人鼹迅速向以伦敦为中心的
英格兰东南部地区集中,并帮渤萧条地区发展。美国在1941年成立田纳西河流
。刘小诧,《串匿丞城经济论稍》,载《城市经济鞋域经济》,2003年第7期。
43
网川丈学博士学位论文
域管理局,对这一因棉花业凋敝、河流泛滥而陷入困境的区域。开展以国土整
治为中心的多目标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区
域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更加广泛的重视。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认识到古典区位论的局限,单个企业利润最大化并不
能达到区域整体利益的最优,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势必引导经济活动、生产要
素向优势区位集中,导致区域之间不平衡加剧。于是人们转而寻求新的理论和
方法,并吸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成果,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
面临的问题。在探索中,学者们提出了平衡发展与非平衡发展两种理论并开展
了广泛的争论。1957年,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市场力的作
用倾向于扩大地区间的差距而不是缩小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地区获得
更加的竞争优势,从而遏制落后地区的发展。赫希曼城1958年提出。核心一边
缘理论”,指出增长在区际间不平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核实部分的发展会通
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劳动力与资本
又会从外围地区迅速流入核心区,产生扩大地区差距的’极化效应’。在市场机
制下,两种效应同在时发挥作用,但极化效应起支配作用。要缩小地区差距,
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国家干预,扶持落后地区发展。这样,就从理论上支持了各
国政府的区域政策。
这一时期,区位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两个相互联系而叉祷区别的『方向:~是
区壤科学方囱,惫摇嚣壤黢济学、经济邈攥学、城零经凑学等学科;一是天文
地理学的醭域分析。
瑰戴嚣域经济学熬嚣剁者、区域秘学戆第一个避器挂缀织一嚣域辩学蜘会
的仓Ⅱ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系统地阐述了区域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了嚣域经漭运行中豹模型潮题,为逸域经游学的形成檄出了重要露狱。在此期
间,具有代表性和汗创性的区域经济学著作还有理黉森于1969年溉皈的《区域
经济学概论》、胡佛于1970年出舨的《区域经济学导论》以及众多的经济学著
作。
由此,区域经济学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秘特定的研究学科体系。”
=、嚣域经济地基本特征
’姒卜两段的文字主要参考借鉴了杜肯堂,戴士根主编《区域经济臀理学》,北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舨.
44
强翊火学博圭学穰论文
县域缀济的基本特征,可以檄接为”美性”,朝区域性、综合瞧、层次链、
集聚性和扩散性。
区域性。包括经济网络的区域性,即蔡域经济是整个阑民经济大网络中的
小网络;缀济运行的区域怒指经济活动有艘是在县域范围内进行的;经济优势
的区域性,即由予历史、媳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县域经济一般都形成
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
综合性。县域经济具肖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综合性特点。溉包括农渡、
IJk、商渡、交通运输业、建筑监等产业鄢门,又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
价及教育、文化、砸生等职能部门,是综合各产业备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体
豹溺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
层次性。县域经济还可以分为乡村经济层次的基础层、乡镇经济层次的中
闺层和城镇经济鬣次豹中心层,豢域经济实质上怒一个多藩次韵区域性经济两
络。
集聚饿。集聚是井围秘中心鹃移动过稷,是内心流动。在县城经济中,集
聚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心城镇得到发育、发展、增长极得以形成。一般来说,
瑟域经济空间结擒蹙多季孛力鼙豹交踅作弼褥形藏稻变纯的霾要函索。昙域经济
的集聚现象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由于区位攒向和集聚引力的作
焉,罢域缀济活韵往往趋懿子集中在耱关资源帮要素集中分毒匏豢、乡、镶致
府所在地,这就增加了这些地区的集聚规模和经济活动的鬻集度。
扩教瞧。扩散楚由极偬孛心爨并圈豹移动过穗,是离心滚动。在荽壤经济
中,扩散的直接结果,就怒县域经济中的集镇经济和乡村经济因”涓滴效应”而
褥翔发震。荟、乡、镶政瓣麓了嚣涟县域经济整体茏冀是乡挺经济发震,袋取
相关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区的经济蒙素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集聚区。扩
教瞧鼹结小县壤经游蠹郝缎游发震承乎差舅其毒卡分重要戆捧嗣。。’
第二节娶域经济的重要地位慧发展趋势
一、我国县域缝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戆地位魏终用
‘奉节蠹赛主簧参考氆鍪7陈凌《关于县域经旃翘韪黪嚣于晷考》(《学术蘧坛》,南宁,2004年繁l麓)
醯艇剃小龙:《巾国县域经济论纲》(裁《城市妊济、区域经济》,2003年7越粥)
45
嚣强又擎搏圭攀强硷室
装域经游篷审濒溪瑟经漭运褥秘发震弱潦垂窭。麓级嚣爨中溺牙敬嚣燃体系
巾袋为稳定豹一级。“瑟奁葵缎震避黎巾,逐濒澎藏为在鼓衾敬浚、缀滚、文佬
警方瑟爨露溺粮缝构熬稳定享圭薮,浆够凌任{瓣湖家翻发下,酃疆不霹较荔分黪
懿嚣敬实访繇发生露爝。”。孛强戆农娩垒产黪掰麓穰食壅产麓关系戮诗强爨麓
大邂鼷,闲褥旋期懿、较多溅僚黧戳农犍土溅兔圭黪农李李穗翘不哥避兔。蒜{售
为~秘缝域{爹致嚣豹{睾孀瞧爨蠢不可妖嫠瞧。强魏。凌翻瀵妖戆掰变鞋雩期巍爨
不会农“蔡”黢“帝”中濮失+餐竣缀滚森中滚滚氐经济中嶷蠢卡分震骚黪邈
位,是中圈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县城缀济中静乡村农、监经济楚中国农波经济瀚基本构成部分,这就决定r
县城经济的运行及矮发展状况直接制约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态势。从
现除段看,乡较农lt经济逐经在宙鑫然经济自裔菇经济、囱传统农擅自蕊代纯
农业转化道程中,农业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这种状况的根本改变还需要很长
豹凌变霹期。霹凳.国民经济对农漱豹菝羧魏或必鼹乡誊搴农篷经漭貔蔽教。县
城经济因多村农业经济的熬础地位而成为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80%坟羔人蜀是罢域戆瓣聚,其锪太多数入麸事罄县域经济矮动,这
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在中国围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县域人口或县域劳动大翠仍
将是影昀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扶嚣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辍为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乡村经济中剁余劳渤力转移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
基本阔题,这就足够证明中国经济灼发展傲歙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90%以上的国土分布在娶域,这簸决定薷县域经济不仅怒中国城市经
济发展的攥础,而且是中阑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国县城经济的农
村经济璃穗和辩主逮、矿藏森稀、承源、滩涂等爨然资灞瀚有萋簸夭的状况,
客观地要求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县城经济的发展为糕础。也就是说,没
蠢辩丢城经济豹鑫然资源戆舍瑾释誊效懿秘耀,没有芸域缝济豹发震,审滏国
民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或不可能持续的。
孛毯溪琵经济发曩数最太枣场灌力蘩藏予基域经济。夔羞县域经济数发
展,县域聪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决定蓿县域主市场的开拓程度赢接
影确蓑中濑经济毂发展。阑越,发鼹县域索场体系,拓鼹嚣类市场,溉是县域
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又怒中国缀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蒈
’铷嚣德,勤潮成、周克璃编蕃:帅目敬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
’露舜.《县域经济学遵论——审担暂政匿辕经济研究》.jt辜:^鹣啦簸格,200J年短。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现状及矛盾分析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却仍然十分缓慢,同时存在着
诸多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反过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协调、发展,
引发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全面客观地评价分析我国县域经济的现状,
加强对县域经济及其发展理论的研究,制定出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条件下县域经
济发展战略,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德迫切任务和历史使命。目前,
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可归纳如下:
1、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表现为弱质性,发展规模、发展速度、
发展水平都相对滞后。
总体说来,全国县域经济相对于国民经济的其它层面,各行业经济、市域
经济、省域经济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而言,无论从量的方面或质的方面,
都表现出相对弱质性。就量的方面而言,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的县域人口,
在90%的国土面积上只创造了50%的社会财富(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25%左
右的财政收入。
2、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受自然地理、资源凛赋条件的限制、历史条件及经济基础的约束,宏
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地方行政经济发展促进工作力度等我多种因素的作用,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是呈现为非平衡发展态势并有快速进一步扩大这种差距
的趋势,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就经济规模而吉。在四川省的180个县(市、区)中,2003年国内生产总
值(GDP)最大的县(市、区)成都市金牛区为182.85亿元(人民币),而同期
国内生产总值晟小的县仅为7868万元,前者是后者的近230倍,全省2003年
人均GDP最高的县(市、区)是成都市锦江区,达到36363元,而全省这_指
标最低的县仅为2099元,前者是后者的18倍。。
3、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三农”问题障碍。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大多仍与’农’字相联系,县域经济成分中第一产业的
比重仍然很高,有的甚至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农业仍然是县域经济的基础、
1本节内容主要参考_,王朝才、吴晓娟《‘.兰农”问艇及政府相关政策选择》,《财政研究》(北京),2003
年第6期。
47
凹JilJ<学博士学位论文
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村社会
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三农”问题已经成了影响我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4三农”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纳
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4。
(1)长期的偏向工业、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
工农差距扩大。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使得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农业、
农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随着农业剩
余不断向工业部门的流入,一方面促进了工业部门的快速扩张,使工业逐渐成
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另一方面也使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水平低于非农业部
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
长期的偏向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一方面在通过政府计划经济手段将资源
配鼹到工业和城市的同时,别一方面则通过户籍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一道制度
性壁垒,人为地使城乡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由农业份额下降引起的剩
余农业劳动力资源流向其它行业、部门的充分转移。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受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制
约。①农民增收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②农民增收受到价格的制约;③农民增
收受到农民人数众多的制约;④农民增收受到负担过重的制约。
(3)农业投入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①受国家财
力的制约,财政支农支出虽然总是不断增加,但相对比重却处于不断下降趋势,
这给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国家财力的制约,尤其是县
乡财力十分困难,对农业的投入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
要,农业发展后劲不足;②农业信贷投入不足,更加剧了农业资金缺短的局面。
(4)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是农业及农民在竞争
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主要原因,并最终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特征:
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我
本节内容主要参考了王朝才、吴晓娟《“三农”问题及政府相关政镱选择》,《财政研究》(北京),2003
年第6期。
48
叫川I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严重的结构畸形问题,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我
们既有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现代城市文明,又有相当落后的还是传统社
会和自然经济的农村,彼此长期共存。
②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按照经济发展的内
在规律,在农村市场化、工业化推进的同时,农业人口也随之由农业向非农产
业、由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以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更合理的
利用。在我国,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乡村人口有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仍
保持较高比例,为62.3%。目前农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2%,而农业
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却达50%。农业劳动力大量滞留农业、农村。
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保障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三农”
问题的核实和重点问题。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增长速度由上年的8.5%下滑到3.4%,1999年进一步回落到2.2%,2000年仅为
1.9%(以上数据均未扣除物价因素)。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内需明
显不足,目前工业产品的过剩主要就是由于占总人121 62%以上的农民购买力不强
造成的。在农民增收困难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也存在严重问题。目前
许多地区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我国农村目前仅有7.8%的农村
人口参加了养老保险。在医疗保障方面,目前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享有约
20%的卫生资源资源配置,农民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疾病伤残成为农民返
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翅入WTO爱,农堑缺乏奉场毙争力,农民錾稳嚣大慧力。我国翻入WTO
后,我国农业、农民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也应该蓿到所筒临的前所未有的挑
战,农、监及农民懿形势更熬严竣。麴入WTO磊,农潼懿枣溺竞争麸嗣内竞争转
向了国内、国际双熏竞争,我国农业在就业、收入压力越来越大,市场化改革
寒宠残载关键对絮,裁不缮不走自灏际犍除段。热入WTO菇,蘧羞嘉场瓣努开
放和关税配额量的增加,国外优质、低价农产品大缀进入闼内市场,这必将引
起隧内农产熬戆馀接下跌,g|发枣绥波囊,主产区农民豹”爨难”超繇势必熬穰,
农民增收的聪力有增无减。
4、条块经济突港,遮方保护主义严重。
县原本是从政治、行政的角度浓是行区域划分和管理的,在此赫础上,在
计划经济条传形成和发展起寒的县城经济带有浓厚的条块缀济色彩,属予行改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区域经济。行政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职能,为了地方利益和政治的需要,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着地区之间、县域之间市场化配置资源、商品流通,市
场公平竞争和区域协作等重要经济活动,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5、以农业为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
表现在:
(1)农业品的总量过剩和结构比矛盾。据统计,97.3%的农产品处于供求
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局面,其中供过于求的占一半多。大路货有余,优质产品和
特色产品不足。
(2)农业科技与生产相脱节,技术进步慢。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
(3)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总体上讲,中国现有的
农业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年久失修,
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保障能力大大下降。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阶
段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
(4)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快,农业生
产技术落后,我国农业发展走了一条低水平平面垦殖面积扩张、以追求农产品
数量增长为主的道路,农业的增长过多地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
了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如耕地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低,
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5)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主
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然而目前的中国,市
场优化农业结构的机制还不完善,手段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发育
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足,信息体系不完善、运转不灵,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没理顺。
(6)产业化经营组织不完善,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
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很快就遇到了一系列单家独户解决不了、解决
不好的问题,特别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
是为了克服家庭承包制的局限性。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
服务组织,使这此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目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存在不少问题。政策性服务、经营性服务。长期以来,农业产后部门发育严
四川太学博士学位论文
重不足,在农户分散、数量多,而连接市场的“公司”弃}j对少。
(7)工商关系,城乡关系扭曲,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
(一)县域经济发展趋势。
1、农村城镇化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乡镇工业的逢勃发展必然推动县域经济的
城镇化进程。小城镇一般包括两个层:第一层次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包括县
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建制镇是中国小城镇的主体,城镇功能明显,其规
模较大,非农产业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强,属于较高层次的小城镇。小
城镇的第二层次,是指除了建制镇以外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国有农林牧渔场
所在地等达到一定规模的集镇。这类小城镇分布广,规模小,非农产业水平低,
城镇功能比上一类差得多。
小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小城镇是农村工商
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主要“持有者”。二是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剂。据世界银
行估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至少能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三是小城镇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四是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
的平衡杆。二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依据“增长极”理论,采取了集中发展
大城市的“城市倾斜”政策,使滞后的农村发展拖城市发展的瓜慢,造成了很
多城市病和城乡对立。中国小城镇既加强了城乡联系,又避免了在城市膨胀、
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合理发展小城镇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立足于现有
优势和基础的原则。二是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三是充分发挥市场
机制作用的原则。小城镇建设和平共处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
利于发展的体制束缚,扩大投融资渠道,充分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
进技术、资金、人才和资源,放开手脚发展市场体系。四是就业目标与效益目
标相统一的原则。就业目标的实现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应当注重整体社会
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农村工业化
‘本蒂幽容主要参考借鉴了键肯堂、戴士撮区域经济管理擎,北京:高锋教育m驻社。2004
5l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构非农化是指县域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
产业比重上升并居主导地位的过程而农村工业化在结构非农化中具有主要作
用。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能反映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水
平,结构非农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一般认为。我国县域经济间的发展差异目前已不在农业而在于工业等
非农产业。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有密切的联系,我国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与第三
产业呈低水平的适应,两者的落后互为因果。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率与
工业化率(按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1.4-2.5
的合理范围,说明我国城市化的滞后,也说明工业过度孤军深入。第三产业落
后也影响城市化进程。从县域经济看,乡镇工业分散,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和
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严寒又影响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非农
产业,是县域经济综合发展的关键与趋势。
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科技化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科技化已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客观要
求和必然趋势。农业经营产业化就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农业资
源、生产要素。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所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因为它
把农户的家庭经营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实现了三个联结,从而有利于生产专
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第一个联结是农户与市场的联结。第二个联结是农户与
基地的联结。农户按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育起主导产业及其生产基地。第三个联结是农户与产
业化组织的联结。如“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协会
+农户”等。
农村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实践表
明,发达的县域经济,其农业机械化也发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乡镇
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劳动人口下降速度加快,正在为衽农业机械化创造
条件,农业机械化也必然成为一种逐步加快的趋势。目前各级政府就要从战略
上将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体系中来加以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
能源供给、技术改造的力度,改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用科学技术武装县
域经济的各行各业,是根本改变县域经济面貌,提高各行各业尤其是农业、乡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镇工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实力的必然举措和趋势。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使科研机构]企业化,科技成果
市场化,促进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建立良好的动力机制,加快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农业经营方式,加强农民文化
素质教育。
4、经济外向化与地域生态化
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县域经济
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加快县域经济市场化、商品化进程
的必然选择。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国际先进农来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生产高度
商品化、产业化、国际一体化或区域一体化,具有开放性、依赖性、国际性、
竞争性。发展外向型农业能充分发挥后发地区的优势,实现超常展。即从国内
外引进先进技术,回避风险太、花费多的技术开发过程,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少走弯路,从而使自己的产业、产品迅速提高竞争力,打入国际市场,赶超发
达国家和地区。县域经济是以地域性、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商品性很强,
只有围绕市场组织生产,面向市场扩大流通,才能做到信息灵通,技术、产品
领先,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超常发展。县域经济都
要以开放的姿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是必然趋势。县域经济是一定自然地
理环境下的生态、经济、社会相互循环的复合结构。生态环境是县域经济的鲜
明特征和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县域可
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县域发展应该是自然一经济一
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整个县域经济
还是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某些尖锐矛盾在我国大多数县域
都有所体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入、高消耗、拼资源、
拼环境换来的,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1:3、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
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对保持生态化的
自然景观十分重视,县域的生态化也成为必然趋势。县域的生态趋势,客观上
要求加强对土地、水、矿藏、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及对环境污染
的综合治理。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
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城乡差别很
小,各种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城乡的地位平等,只有功能分工。因此,城乡一
体化的内容包括城乡经济基础一体化、城乡政治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等各
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样化”和“平均化”。城乡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
发展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
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问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
要求求低层次平衡发展,而是通过统筹协调将差别转化为特色,从而在高层次
上平衡地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家村的发展为能单靠城市
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应依靠城市化和
农业产煊化的两头启动、协调推进,才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动力。城乡差
别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统一市场才能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
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和一体化奠定基础。
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立。要从传统的乡土社
会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束缚。
县域经济是产业配置的综合性与行业内部构造不完整性想统一的城乡结合
型经济。因此,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组织城乡之
问的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合理分工与联合,统筹安排城乡的生产、流
通、分配、消费以及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环节的关系,形成城乡要体的工
农业经济网络、金融信贷网络、商品流通网络、交通运输网络、科技教育网络、
经济信息网络等,把城乡连成一片。
第量节县域经济的历史任务
一.我湖县域缀济发展阶段简要回涮9
新中潜成立黻慕,我谶县城经济葳起步裂发震粒大,缀历了~个馥瓣酶过
‘支《斌、强施剐,攀珐缡蔫《中灏三农瘸麟搬告》,{基枣:申囊发建甚{叛款,2004年第2叛。
54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程,经历了若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说来,县域经济的发
展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历
史就是我国同期农业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后,随着乡镇企业,县域工业的大力
必办,随着沿海开放地区外向型县域经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县域经济才
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逐渐增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直到占据其半壁江山。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不同的阶段。
l、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首先继续推进土地改革,恢复农业生产。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对地主、富农、半地主等不同
性质的土地等财产进行分类处置,到1952年,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新
中国的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
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我国的实
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了从互助组、初级
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升级过过快、
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等问题,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起了农村集体经济,
克服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在农业获得稳定发展的同时,我国通过没
收和改造工商资本,初步形成了工业和商业的初级体系。对于县级来说,只有
小型的工业企业如农具、农机、生活日用品制造等商业资本都属国营商业流通
领域,但都以执行国家计划为主要业务。
2、久民公衽纯粒蓉城经济尉烈波动野期(1958~1965年)
t958年,党在农村大张嘏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殷
蜜逶”、箍羯蠢倾傈守圭义。农这静形势下,农村猿越了轰轰鞭烈豹必修农田水
利和大办农村工业的群众运动。许多地方开始兴办一魑大大桶过高级社范围的
工程壤嚣,爨予需要投入丈羹久办裙囊,予怒舞始爨溪了受蘸和菲受蕴逑区挝
在~超的社际协作。党的领导人认为高级社的规模和所有制程度不适成生产力
发袋靛甓要,舞藏遂一多缓逡久甓公疆疑密要求,奁铰短鹃辩赣蠹,金鬣鏊本
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夭鼗=遂}”窝大鬣公享圭{l:运动,簿致生产器缚瀵魏,强遗念令,溶指挥,
给社员生活带来一系列困难。终于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连续3年的企国粮食
大减产,导致1500秀一3000万太嚣键缓蠢嚣疆常嚣亡。嚣霹炎灾久疆臻造成豹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严峻国民经济形势,国家被迫进行全面调整。从1961年开始执行“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工农轻重的次序
安排发展计划,调整工农业比例关系,恢复综合平衡,农业生产又得到了一定
发展。期间,由于“大跃进”大办钢铁,工业一度得到发展,县域工业也曾兴
旺,但由于严重的饥荒,农业倒退、工业也谈不上持续发展,很快就跨下来。
3、“文革”和县域经济低速增长时期(1966~1978年)
这个时期包括“文革”的“十年动乱”和其后两年的拨乱反正。在“文革”
期间,不但未能进一步改正人民公社化以来的错误,反而把20世纪60年代初
期农村政策的调整当作右倾表现加以批判。同时,大寨被扭曲成为左的典型,
在全国推广。此阶段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急于向以生产大队为基础过渡:扩
大社队规模{大力推行大寨大队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取消或限制社员家庭副
业等。结果,社员的积极性再次受挫,生产上“大呼隆”、“磨洋工”现象十分
普遍,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增长缓慢,农产品供应紧张。
直到70年代末,农产品仍然实行统购统销,低标准凭票供应的紧张状况未
见好转,当时全国农村约有2.5亿人口温饱问题得不到保证。由于“十年内乱”,
全国人民以阶段斗争为纲,国民经济不但没能得到较快发展,反而遭到严重破
坏,工厂、科研院所等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县域经济更是停滞不前。高度
计划的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形势让人民没能有精力和发展县域经
济,县域经济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期。
4、农村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79~1999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
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试行草案)》,实事求是地指出
了我国农业的落后状况,认真地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农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
iJi},要求各地认真地纠正农村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切实地保护农
村中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认真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加强劳动管理,建立健
全生产责任制。推动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和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从根本上动摇了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的基础。全国
各地在农村建立乡政权,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适当建
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在1979年一1984年,这六年间,国民经济发展比较协调,农业出现高速度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增长。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粮食和棉花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和
19%。
1984年农业大丰收以后,我国开始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但这次改
革只涉及收购体制,没有触动销售体制,财政补贴越来越重。这一时期,我国
农业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在这期间,粮食产量起伏波动。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生产的发
展速度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由于农业中非粮食部门的增长,使得农业总产出在
粮食生产徘徊时期仍有3.4%一lO.9%的增长率,这也说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速
度在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
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大报告为
我们勾画出了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凝聚人心、鼓励斗
志,对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世界小康评价标准,我
国上个世纪末虽已进入总体小康阶段,但这只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
不平衡的小康,离较高水准的全面小康尚有一定的距离。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
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有关专家参照国际上相关指标得出,
考虑到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有十个方面:
一是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Nd,康社会
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下40%。
五是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全国城镇化率超过50:2000年为36.2%,预计2020年将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20%:目前这一指标仅为4.5%左右。
八是大学入学率达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预计到2020年这
5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指标超过2096,达到期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达到期2.8人。2000年对中国达到每千人医生为2人的
水平。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95%以上,而2001年,我国的这一指标为
71.6%。
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
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同时,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历史
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即重点和难点都在如何发展县域经济,这主要
原因是:第一,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13亿人口,
63%以上的在农村,占大多数。农村能否中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第二,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业收入增长缓
慢;第三,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
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
邓小平同志增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同也指
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
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因此,推进全面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建设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历史机
遇,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四节我国现阶段蒜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分斩
自上个世纪我潮搞改革汗放以来,家庭联产承毹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极大地解放了农业裳产力,绘农业粒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
年的发展,我醋农娩和农村经济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
一、农业发展的阶段瑷论及评选
薅农业发展阶段进行翊分,不仪可戳傻我们更猿确追诀谈农监麓袋的溪状,
为农业的进⋯步发展确立正确的方向,更蘩疆的是对不同发展阶段农业部门所
叫JI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具备的特征的了解,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以及农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的互动关系,从而为确立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
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历来受农业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关注,不少专家
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梅勒根据发展中国农业发民的现实情况和具体特
点,于1966年提出“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该理论把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以技术停滞、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技术的
稳定发展和运用、资本使用量较少为特征的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技术的高
度发展和运用、资本集约使用为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美国另一位经济
学家韦茨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经历,于1971年提出了“韦茨农业发展阶段论”。
该理论也把农业划分为三个阶段: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以
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商
品农业阶段。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在1971年提出了农业
技术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的农业发展理论。1985年,他们义进一步提出了一
个完整的农业发展模型,即在任何一个经济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四个基
本要素的相互作用,这四个基本要素包括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
他于1988年提出了“速水农业发展阶段论”。该理论同样把农业发展分为三个
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
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调过农产品
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足这个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以调整和
优化农业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目
标。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中国农业发展阶段性有很多启示:第一,农业的
发展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是农业资源、生产要素、技术与制度相配合的结果:
第二,由于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市场体制
对农业发展尤为重要;第三,政府在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积极培育产品和要素市场,维护竞争
性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转。
中国的农业发展既有农业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所概括的农业发展的一
般特征,也存在其独有的资源、制度、环境等特点。因此,对中国农业发展阶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段的认识必须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和研究专家就开始从发展阶段的角度观
察农业发展问题,把中国农业的发展概括为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化、社
会化生产的转变。到了90年代后期,我国的农业经济学者再次开始了对农业发
展阶段的讨论。例如,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认为,
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上就是由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划
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现代化的变迁。这一阶段的
特点是,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投资来源于国家或者集体经济组
织;农业现代化的方式以一种群众性运动的形式来推进的;宏观经济环境表现
为以工业化为重。其二,是市场化取向改革中的农业现代化变迁。这一阶段的
特点是,农业现代化的微观主体是农业微观经济组织,而经济利益机制是核心
因素;农业现代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运作的
重要环节:对外开放成为重要的促进因素。通过国际间的比较和分析,对中国
农业发展阶段做出了一个基本判断: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
很大成就,但中国农业不定期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在世纪之交,对农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这次讨论不仅比较
一致地得出了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判断,而且具体探讨了农业新阶
段的标志、特征和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性建议。
历经深刻的制度变迁与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农业己经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从理论上看,对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认识主要应从两个角度展开:
首先,从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
现在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已表现出一些新特征:适应农业经济运行的基本制度
环境业已形成;农业的投入和积累都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农业资源的投入配
置逐渐转和资本集约型的经营方式;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其次,
从农业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的关系看,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
段。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但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对其他经济部门的贡献依然非常重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作用。农业对其他部门的贡献方式和作用程度也有了新的变化,这集中体现在
农业的市场贡献将越来越占据主要的地位。
60
匹|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渐进式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进程,也加快
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已步入工业化中
期阶段,农业同时也相应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标志性特征如下:
1、农业主要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我国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2—1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1978 3624 l 1018 4 28 I
1980 4517 8 】35吼4 30.1
1985 8964 4 2541.6 28.4
19∞ 18547.9 27 0
1992 25638.1 5800.0 21.8
1995 58478.1 11993 0 20.5
1996 67884.6 13844.2 20 4
1997 “462 6 J421I 2 19 l
1998 78348.2 14552.4 18 6
10∞ 818i0.9 14457.2 17 6
2000 89403 5 14212 0 15 9
2001 95933 14610 15.2
2002 102398 14883 14,5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归纳.中国统计出版社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产品供给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
过剩。自1990年以来,因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全面增长,引起了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变
化。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力
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和生物化学
技术。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已达到较高的程度。
5、农业结构从单一的粮食结构向多元生产结构转变。
6、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在
61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2一l、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7、农业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加。
8、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从
1992年开始,农业从业人员的绝对数量开始减少。这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发
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标示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资源危机日盏严峻,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巨大的生存压力,加之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工业化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发展又走上了一条底水平的平面垦殖面积扩张。
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致使我国农业过多地消耗资源,破坏
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整结构任务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使我国告别了食品短缺的历史时代。在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的同时,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阶段性的农产品供大于求。在农产
品总量出现阶段性过剩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与
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对
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消费需求。
3、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脱节,家业科技支持农业乏力
我国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对农业的贡献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业科
技研发与推广跟农业生产脱节,农业的科技支持非常乏力,与农业发展新阶段
的要求极不适应。我国农业技术支持乏力实际上是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其
深层原因在于科研体制的弊端。此外,科技推广不力是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重
要原因。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支撑现代家业发展
总体上讲,我国现有的农业水利工程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其
中大部分是已经年久失修,功能老化。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阶段农
业的发展不想适应,在质量上也不能满足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进入20世纪
90年代后,中国农业基本建设在速度明显放慢,农业基建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
率下降。农业基本建设速度明显减缓,将会对新联合会中国农业的持续、稳定、
匹|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健康发展构成强大的威胁。
5、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盲目性较大
在当前中国,市场优化农业结构的机制还不完善,手段还不健全。主要表
现在:
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完善。批发市场规模参差不齐、规则混乱,而且
布局相当不合理。
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较低。一方面,原国有农产品经营企业转制困难,不能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运转不灵。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信息资源不能共
享,住处服务不到位。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含混不清。
6、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使这些组织成为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目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区
不顾区域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存在“一刀切”的倾向。有的地区不
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形式主义多,实际内容少,效果差。一些
地方热衷于建设班子、挂版牌子、修房子。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活动少,
效果差。一些垄断性的国营集体公司,压低收购价,抬高销售价,损害了农民
的利益。市场化的“公司+农户”,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司
与农户之间不能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建立健
全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
亟待解决的问题。
7、农业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农业投入总量增加,但是所占比重波动较大且有下降趋势。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国家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和农用工业
的基本建设投资,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农村水利气象和支农工业的重点项目建设。
虽然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从总量上是逐年增加的,但比重波动较大且有下降
趋势。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投放严重不足。
8、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国农村改革20年以来,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
凹川大学博士学何论文
到2000年的2253.4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3%收水平总体
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分阶段来看,窕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呈现出阶段性
递减的趋势。在增速趋缓的同时,农民收放增长还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一是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拉大,二是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三是不同经营
类型农户收入差距拉大,四是不同收入水平组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从中长期来
看,阻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困难并没有解决,农民收入增长仍然处在一
个较为困难的时期。
9、农村、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面对市场经济和农业新阶段发展形势,与国际一些国家的经验和现状比
较,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农村人口数量大,但文化水平较低。数量过多,但素质较差。
表2—2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表
年份全社会农业非农业农业就业比重非农业就业
从业人数从业人数从业人数(万(%) 比重(%)
(万人) (万人) 人)
1978 40152 28318 11835 70 5 29.5
1990 63909 38428 25482 60.1 39.9
1991 64799 38685 26114 59.7 40.3
1992 65554 38349 27205 58.5 41.5
1993 66373 37434 28939 56.4 43.6
1994 67199 36489 30710 54.3 45.7
1995 67947 35468 32479 52.2 47.8
】996 68850 34769 34081 50.5 49.5
1997 69600 34730 34870 49.9 50.1
998 69957 34838 35119 49.8 50.2
1999 70586 35364 35222 50.1 49.9
2000 71150 35575 35575 50.0 50 0
200l 73025 36513 36512 50 0 50.04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
其次,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仍很薄弱。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难免以
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更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国
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再次,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少,且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素质低。
最后,缺乏一整套人力资源开发的计划和组织体系。
10、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从目前中国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现状看,尽管近几年来国家财政对农业
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大,农产品收购价格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化肥、农药、农膜
等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仍然偏高,这些都使国家给农民的好处受到了抵销,国
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农业的格局尚未从总体上得到根本扭转,农民负担依然较重。
因此,统筹城乡,塑造新型的工农关系、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出台系统的
合理反哺农业政策,是新阶段中国农业宏观调控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农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在传统的农业县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发展水平影响
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领域存在的问题往往就是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首先是如何做好“农”字这篇文章,以“农”为基础,从
“农”中求发展。经过认真研究与分析认为,县域经济发展可归纳为“县域经
济三化”,即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县域的“三化”过程就是
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县域经济的“三方面”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
促进、是一个实质问题的三个不同方面。其中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纽带.
核心作用,它与县域经济的各方面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农村工业化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就是针对农村的工
业化,是以农业为前提和基础。农村工业化的初期往往是以农业的服务,农产
品的加工及深加工为活动内容,农村工业是围绕农业的投入,产出来做文章的,
当然,农村工业也有不是围绕农业来开展的。如果有资源特色,优势环境,县
域工业也可以选择自己特色产业发展。
农村城镇化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农业的特征决定了农民守
着自己的那块不大的土地,其工作、生活都无法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就成了一
句空话。随着农业自身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经营战略的施行,农业的生产方
式、经营方式,农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的
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的农民,从事贸、工、服务:[作的农民
有条件,有能力居住在城镇里,农村城镇化才可能变成现实。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优势产业选择
县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县域经济是整个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优势产业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
个非常现实的重大实践问题。如何发展优势产业一方面取决于对县域产业结构变
动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要求遵循产业结构选择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方法,从经济
运行操作规范出发,结合县域具体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创造性地运用产业
结构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使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确保县域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
第一蕊比较优势与优势产业
一、}£较优势的内涵
“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生产赞用”理论以
及德国经游学家李凝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比鞍优势”理论认为,艏起
国家或遗隰由于可以直接嗷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
发的国家低褥多,同时,谯同样的资金、资源、披术成本条件下,还具有劳动
力成本低的优势。只要在阔家的僚护帮扶持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就可能发展
越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其传统盼生产要素密集的分工领域内,遗赶或超越先
进的国家绒地区。显然,这是建藏在“院较费翊”学说基础上酶狭义的“魄较
优势”理论。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落飚国家或地区在实现追赶战略
的过程串,除了技术使焉成本鞍低优势之外,还纛许多褶对优势,我髓把落后
国家或地隧因“相对后进性”而潲在的全部有利条件,统称为广义上的“比较
後势”。需要指崮静是,“院较饶势”只蔻隽欠发运缝区惫越壹追、翔邃发矮提
供了一种机遇或可能,要使它成为现实,不仅取决于众多条件的支持,而且还
联决予它麓各静条件在不阏辩空肉靛有效缝合。
二、饶势产濂鹅志涵
关于优势产业的形成,经济学理论界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有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理论和俄林的
要素秉赋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制造便宜的商品供
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
所以根据亚当·斯密理论,一个区域将主要生产其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地区的产
业。大卫·李嘉图通过实例研究,认为即使两国之间,其中一国在各项产品中
均能便宜的生产,两国之间同样可以开展分工和贸易;只要两国之间商品价格
比率不同,每个国家都有比较利益:一个国家即使各种商品生产处于成本劣势
的条件下,可通过生产相对成本劣势较小的商品出VI换取相对成本劣势较大的
商品,取得比较利益。瑞典的俄林1933年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对比较利益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各国在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方
面存在差异,而不同产品对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不同,各国在生产那些
较密集的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时,必然产生比较利益。因此,
每个国家和地区将出口利用其较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使用
其稀缺资源生产的商品。
优势产业不仅包括生产这类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的生产链条,同时还具备为
这类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信息、教育、科技和其他服务比较系统的整体,因此,
单一的资源优势与相关的产业优势不尽相同。简单地说,县域优势产业就是指
利用县域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绝对与相对优势,培育起来的具有比较优
势的产业。具体地说,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优势产业要有优势基础,主要是资源、社会、经济方面的优势。这些优
势可能是绝对优势,也可能是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就是优势在更大的区域中,
处于优势地位。相对优势如李嘉图所说,可能区域没有~项在大范围内的优势,
但可能有几类资源、产品相对于区域内其他的资源、产品劣势较小,这些相对
劣势较小的资源、产品可能成为区域相对优势。如果区域许多资源、产品在大
范围内具有优势,但在该区域内的县域也不能各类优势都利用,而应该优先利
用其优势度更高的优势,这也是县域的比较优势。
2、优势产业应该有优势产品作支撑。优势产业的产品可能只有一种,也可
能有多种,形成县域优势产业的系列产品。
3、优势产业一般要有优势企业作支撑。支持县域优势产业的企业可能是一
家大型企业,也可能是由若干家企业组成。但是县域的产业要形成强的优势,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般来说,该类产业有优势企业,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等可能具有绝对
或相对优势,即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优势,或者在县域内具有优势。优势企
业可能有一家或多家。绝对优势产业的优势企业还要有独立的技术开发能力,
具有核心技术,领导产业发展。
4、优势产业的技术在县域内具有较高水平,或者相对于县域外具有较高水
平。
5、优势产业在县域内具有完善的辅助支持系统,即围绕优势产业形成一系
列相关产业,形成了有利!丁:.优势产业发展的教育、科技、信息、市场营销、人
才与劳动力、服务等,也形成前向和后向联系产业。这些相关产业的形成无疑
有利于优势产业的发展和优势产业的持续存在,有利于保持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一些前向联系产业还可能形成县域新的优势产业,或者凭借原有产业成为区域
新的优势产业。
6、优势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域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发生变化,
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优势产业。
区域要发展的优势产业主要有三类:一是在大范围的区域内(如国家、省)
具有优势的产业,这~类优势一般是绝对优势;二是在小范围内的区域内(如
省的部分区域)有优势的产业;三是在本区域内(本行政区,如县级优势产业
在县级行政区、地市级优势产业在地市级行政区)优势产业,即虽然区域产业
均较弱,但在区域内是相对较强的产业,也可称为区域优势产业,这类优势产
业具有相对优势。
优势产业与支柱产韭、主导产妲不同。支柱产渡主要怒针对产穰因素采说,
它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占有较大份额,因此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在国民缀济
中占有份额较大,瓣凭对备产韭彩晌较大。主导产适是葙对子罢域产监酶彩弼
力和带动你用来说的,包括以下四方面内释:一是燕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
国家或建嚣经济发糙翁产渡;二怒鬣家或穗区懿圭等产焦楚蘧经济技零交豫、
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三是主导产业一般具
毒在当ll雩发展阶段袋离虢技术装备,在嚣笈产晶、嚣辫隶秘方瑟痊焱在最蘩头;
四是主导产业一般增长较快。从以上分析糟出。优势产业的内涵成该包括了支
控产堑窝奎警产鼗,吴存簧广泛懿蠹滋。蠡梁饺莰按蘸支拣产犍稳圭导产熊来
分析县域优势产业,则许多县域将没有优势产业可吉,因为许多地暖经济辫后,
68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没有符合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业。采用优势产业的概念,主要为了各县域,
特别是许多经济基础较差的县域,能选择绝对和相对优势产业,可以更好地支
持这些县域的发展。
第二节县域优势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是构成国家和省级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层次,又是一个经济系统。目前,在
这个系统中,农业仍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尤其地处西部欠发达的县域。农
业不仅是县域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依据,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马
克思指出,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县域
经济的基础性源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但在我国,县域经济的
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县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而且在于县域广阔的生产劳
动空间为我国80%以上的人口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一、合理选择县域优势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要搞好国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重视县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从财政
收入情况看,县域经济是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财源,财政收入好的县
占一个省的1/3,这些县在一个省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继续抓好这些县的
经济发展,对稳定和增加省财政收入,搞活国民经济至关重要。西部I/3左右
的县财政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如果加快这些县的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和搞
活国民经济又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为此,突出特色和优势,在搞好县域经济
发展、搞活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以优势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县域产业结构中,优势产
业是县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优势产业的经济技术
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体系。
县域优势产业可以是一个产品门类,也可以是若干产品门类。优势产业顺利发
展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盘皆活,否则,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无法顺利发展。县
域优势产业能够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就业,这对于缓解县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具有重要作用。县域优势产业由于经济效益好,各方重视,为其配套服务的行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多,可以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县域优势产业足县域其他产业发展的火车
头。县域优势产业由于产业链长,一个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龙头企业和配套企
业外,还需要商业、服务业、信息咨询业、交通运输业、包装仓储、教育、金
融、文化等行业为之服务。越是经济发展的县域,这种服务性的社会分工越细,
需要的人员越多。县域小康建设的关键一是富民,二是强县。发展县域优势产
业,使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参与县域优势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使他们
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县域优势产业能为县级财政提供
较多的税收,使县级财政增加,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才有保证。
二、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对保持发展至关重要
当今的世界经济已进入增长趋缓的调整期,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强国增长为
零,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这使我国的招商引资呈下降趋势,外贸出口严重受
阻;全国工业出现负增长,商品供大于求,生产力放空。在这种严峻的经济形
势下,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寻
求新的突破口,必须调整产品、产业结构,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县域经济突出
本地优势和特色也就十分重要。可以说,有特色的县域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就成
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只要突出优势、抓
住特色,发展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可实现投资少、见效快,带来经济增长的新
亮点和希望。
三、发展县域优势产妲对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起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扩大内需,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麓大
措施。在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中,农村市场其有很大潜力,尤其怒疆部遣睡,
抓往农村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县域经济与农
树经济、农村市场霄着天然的联系,农村市场是薯域经济不可醋避的首要市场。
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既可成为新
瓣经济增长点,又珂满是广大衣隧的需要,辩启动农靖市场、扩大蠢霈起着重
要的推动作用。
立适予芸蠛缀济酶角浚考察,芸廷予城紊与表穗、工娩与农鼗、宏甏等檄
观的结合部,其经济部门齐全,社会功能兜整,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经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单元。因此,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步伐,对促进城市改革与农村改
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以及全面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
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出发,由于县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其产业结
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都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选择县级经济体制作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城乡经济改革的突破13,可以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广泛进行
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试验,从中探索能够在面上推广的成功
经验。其震动和风险相对较小,制度创新成本较低,是切合现实县情,能够确
保改革与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促进、协调运行过程中比较理想的选择。
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仍然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性
制约因素之一,由于绝大多数县经济实力单薄。发展迟缓,增长乏力,财政赤
字县的比重有增无减,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同时,由
于发展不足,起点较低,只要能够通过深化改革创造有利于促进和刺激经济增
长的政策和体制,县域经济发展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潜在能量,实现持续和快速
的经济增长。因此,从实际出发,经济发展的重心应当放在县一级上,只要搞
活县域经济,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活起来,进而在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能
够尽快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节合理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
“优势”在经济学中有绝对优势(亚当·斯密)、“相对优势”(李嘉图)、
“要素秉赋优势”(俄林)、“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和“核心竞争优势”
之别,上述理论范畴的发展,既是学理认知上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市场竞争
中区域分工格局的形成动因和机理的发展演变。日常所说的优势,主要是自我
感觉的优势或存量优势.这是比较优势,在经济学上它叫做相对优势,而竞争
优势则是靠市场评估而得来的是市场竞争的结局,这是绝对优势。因此,各县
(市)域企业要注意培育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对于各县(市)来说,发挥优势要在特色上做文章。所谓特色是指其产品
更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实现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具有相对优
势的市场占有率和不可替代市场地位的综合性、交叉性、融合性、边缘性的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域产业群。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实质是使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分工和满足市场
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属性。因此,各县域应抛弃自成体系,大而全的产业
选择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优势中找特色,借特色求发展,坚持“有所
为,不所不为”:“不求其全,但求其特;不求其多,但求其佳”的原则,选择
和培育处身的特色优势产业,使县域优势产业真正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发展中培育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首先涉及优势产业的选择标准问
题,根据世界各国在产业演进过程中普遍性的优势,产业选择基准,要结合我
国县域经济发展特殊性,合理的县域经济产业的判断基准,至少应包含以下几
个方面的内容:
一、动态经济优势标准
有效发挥各县(市)域经济中的动态比较优势,是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的
重要标准。所谓动态经济优势,包括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两个层面。
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是指由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资源禀赋
所共同形成的有利发展条件。资源禀赋是产业生成的基础,它的空间分布对各
县域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影响产品的品质;二是影响产品的成本,进而影响产业的竞争能力。
因此,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必须依照市场需求对县域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社会
对其需要的相对量,以及与其他县域的对比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以要素密集
度为基础来选择优势产业,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不同县域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选择优势产业有两层意思:一是根据各县域提供产品和劳务相对优势和成绩的
相对差别分工:二是根据各县域生产要素供给的相对丰裕程度进行分工。比如.
劳动力、资金或技术充裕的县域分别在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产业方面享有比较利益,就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影响力来说,随着经济
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资源的累积规模愈益扩大,以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为基础
进行优势产业选择,将越来越成为县域优势产业选择的重要标准。
二、市场需求的标准
优势产业功能的发挥必须通过市场这~中介才能完成,优势产业的选择只
四门『人学博上学位论文
有遵循市场需求的导向,才能具有发展的竞争优势,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
增长点。从产业演进的历史看,市场需求是产业选择和演变的根本动因。因此,
一个县域所选定的优势产业及其产品必须在市场上有着持续并不断增长的需
求,并在短期内难以出现经济优势(成本、价格、功能等优势)较强的替代品。
一般说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产值的比较优势系数,即产业的产
值化县域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二是收入弹性系数,即某产业产品的产出
需求增长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所具有的弹性。显然,是否具备巨大的市场需
求是判断主导产业的前提条件之一,主导产业必须具备较高的比较优势系数和
收入弹性系数,不尊重市场选择而靠政府计划定点和行政保护扶植起来的所谓
优势产业,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优势,终归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掉。值得注
意的是,面对市场需求结构加快调整升级的态势以市场需求为基准进行优势产
业选择和培育时,不仅要进行现实市场需求分析,更要搞好未来市场需求的预
测,使产业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取得近期收益,又能通过产业的不断升级,适
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黧、产监铡新髓,了标准
优势产业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具有创新性,即能迅遮引入新的生产两数(技
术翅新)署嚣薪瀚生产方法的组合(蒂《藏铹新)。产监截新能力的大小通常是通邋
生产率上升率来进行衡量的,所谓生产率上升率是指浆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
其德产照虢要素生产率稳魄率,一觳_鬻综合要素生产窜静产密豹全部投入要素
之比,而非对菜一种投入要素之比进行比较,综合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
予技寒进步。掰敬,按生产率上秀率蘩准选择伉势产遭,藏是凝选择技术遗步
快、技术要素相对密集的产业。
豳、产业关联度标准
产整关联菠,又称该产鼗辩叠域箕魏产数掰产垒的波及效癍。酝镶波及效
应,魁指其产业的生产活动影响和受影响于其他产业生产活动的程度。某产业
逶过爱淹联系影噙萁镪产选戆强凄,一般列影噻力,霹渡逶影穗力系数寒赞量。
某产业通过前向联系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般叫感应度,可以用感应度系
数来簿爨。影嚷力系数裙感应发系数越大,轰爨该产数逶过投入产鼗联系对箕
删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他产业产生的波及效应越强,由此产生的区域系数作用也就越大。县域优势产
业或产业群,应为是波及效应和秉数效应较大的产业。
综上所述,对各县(市)域来说,应根据以上选择标准对县域各产业进行
分类和排队,然后,再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目标、特别是国
家的产业政策和县域发展政策的要求,具体确定今后一段时期的优势产业。
第四节县域优势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县域优势产业选择中应坚持的原则
(一)产业结构应当符合市场有效需求趋势
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供给决定需求制导,其中
需求制导属于常态类型。由于产业部门的形成和需求的实现往往有或长或短的
时差,产业调整战略应当扣准市场需求趋势。市场需求趋势有四种基本形态:
扩张、收缩、持平和变革。一般地讲,需求扩张伴随着价格水平上升,需求的
收缩和持平会有程度不同的价格下浮,而对突发式需求产品不可避免地会形成
高额垄断价格。因此,在收缩、持平状态,必须采取强制性手段加快产业退役。
相反,根据突发式需求的产生决定新兴产业的培植,从市场有效需求的边际规
模出发,进行产业结构的增量布局。
(二)产业结构重组应当充分考虑经济资源条件和资金约束
自然资源条件、劳动力的文化和技术素养对产业结构变动的适应能力,固
定资产技术功能转换的可能性,是能否实现产业结构重组的基本因素,只有将
产业发展目标同生产要素的支持能力协调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与转换。
(三)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
单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不等于最佳的综合经济效益,过分追
求个别部门的最优发展,很可能会影响或损伤整体效益。综合经济效益主要体
现于结构性效益,因此,产业发展目标不应当从单一部分增长速度出发,而是
要努力寻求结构和总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并把结构性效益置于首要位置。
(四)功能耦合和相关产业协调原则
“功能耦合”从大的角度讲,就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能够相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互适应,具体来说,就是各个产品部门的技术性质形成整体性联系。“相关协调”
要求产业结构的“链条”式联系和网络式构造,保持比例均衡,避免“长”、“短”
不齐,实现协调演进。
(五)符合科学技术生长阶段或成熟程度
结构的最佳期限,应当是研制阶段已有基本稳定的技术,在此之前,不适
于进行产业开发;最适度下限,是仍有一定生命力的适用技术,而在适用技术
落后的I临界区,一般不能再存在于产业结构组织范围。对于发展中的县域经济
来说,普遍需要一定规模的技术引进。引进技术的主要功能指向是引发本地技
术结构的成长和改造关键性技术层次。因此,引进和吸收的最优化县域是先进
地区的先进技术同本地的新兴产业和关键产业部门的结合带。
(六)对外开放原则
产业结构的演化是吐故纳新的有序化过程,对外开放能促使经济要素在产
业部门间的流动,尤其是接受高技态结构模式的撞击和潜入,从而加速产业更
新节奏,实现良性循环。
二、县域後耱产整逡簿孛交处理鲟鹣关系
调憝县域产业结构鼹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庞大系统工程,
辍含羞矛潘运动豹诸多方器约悫蜜。因憩,在搿导强整产整结季弩瓣工佟中,必
须善于把握和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调整结援与转交鼹念靛关系
调懿优化县城产业结构,必须首先转变人的思想观念。要坚决克服狭隘的
爨然经游意识霹落轰涎小生产躐念,撼立瑷找化生产帮枣场经济鼹念,镄立援
模经济、集约结构的观念;不仅县域的嫩产者、经营者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宏露管璎部fl、鼹务部门也要参与县域产、监结搀调整侥饯斡王佟。要坚决酸除
追求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证进小楼成一统”的自我封闭观念,树
立按枣场枫毒《优化配置资源、主渤参与嚣内静市场竞争鳇全局戏念秘开放意识。
(二)市场导向和行政调控的关系
县域产业结构优化要隆羞枣场;}l】毒土会震求的变化嚣进行,锼憋个享±会生产
綦本适绒社会总需求的水平与结构,各个产业的发展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使
之能够胡互促进、相互协调,傲到市场黉要l{么簸生产联+么,什么有效靛就发
pq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展什么。政府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改变宏观调控乏力的状况,制订相应的产
业政策,导向发展市场需求量大、产品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
劳动作用强的产业和产品。服务部门要主动提前为县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准确
可靠的宏观指导信息,避免生产上的盲目性,保护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长期的、绝对的,而结构的稳定则是暂时的、相对
的。要从把握未来中解决眼前出现的问题,要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打基础、创造
条件。要从可持续发展上确定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要做到起点高,科技
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另一方面,要把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做为当前县域转
变增长方式的一个紧迫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从眼前的事抓起,做到起
好步,开好局。
(四)统一布局与囡地制宜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经济利益结构的调整。因此,
要强化大局意识,要善于站在全局高度,用战略眼光看问题,要妥善处理局部
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防止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要制订科学的生产力布
局规划,引导各地从本地优势和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巩固传
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县域性产业结构。
(五)调整结构与优化投资的关系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优化投资结构。要集中财力对基础工业、特色产
业、农产品加工、原材料能源基地建设等进行投入。乡镇工业企业的新增投资
应主要用于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新上投资项目就应以民营、股份
合作为主,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所投项目要高起点、高效益、低消耗、低
污染,避免盲目性,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C六)优化结构与消费升级的关系
结构的优化是以拉动需求为前提,在目前要使结构升级,必须实现市场需
求升级,市场需求是以扩大消费为前提,只有扩大消费才能拉动需求,促进市
场的有效供给,扩大消费又以扩大中等收入的普通人的消费为前提,普通人的
重点应以拉动农民的消费为主,农民的消费受着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消费实
力,二是消费习惯。要增加农民的消费实力,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
入,特别是现金的收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减少农村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金的净流出。要培育农民良性的消费习惯,构建新的消费观念。生活习惯是构
建新的消费观念的大敌,改变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舆论上积极
宣传指导,使农民逐步改变消费习惯,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
(七)处理产业、产品和重点结构的调整与产业趋同化矛盾的关系
县(区、市)在调整结构中应注意突出本区域的特色和优势,避免产业趋
同,克服农业生产的低水平重复。
(八)处理县域经济的相对封闭性与市场开放性矛盾的关系
县域特色经济虽然受一定区域条件的限制,有相对的封闭性,但它又必须
与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紧密相联,必须注意市场的开放性,注意市场信
息,不能盲目发展、孤芳自赏。
(九)处理市地州与县(区、市)的关系
要按照各自的职权和职能,各司其职,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各地可
采取以市带县的办法带动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县(区、市)的积极
性。有的市提出要坚持市带县,不搞市剐县,要藏富于县、放水养鱼,搞活企
业,提高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第五节合理选择与发展县域优势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权利下放,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部门管理为主
熬孬政譬理模式被拯簸,形残了竣孬欢送域管理建圭豹孬豉管理模式,獒缀竣
府管理县城经济的权利大大增强,县域优瓣产业主要由县政府决定。中、匹部
多数县域经济较为落最,优势产蛙还没有形成或蹙争力较弱,大部分遣嚣嚣要
自上而下的发展优势产业,政府在优势产业发展中应该比沿海区域付出熨多的
努力。爨为中、嚣部遗区多数县深处内嫁,对终张投资缺乏啜弓}力,莠虽县域
集体、民营经济实力也不强,缺恶投资的积极性和能力,而现在乡镇村政府已
缎逐步退出竞争性产业投资领域。20世纪曲年代积90年代翦期依靠乡镇企、监
发展农村j#农经济的时代已经不簸存在。多数地睡很难形成如沿海许多市县外
米投资、本地乡镇投资和涎营投资活跃的局面,因此,熬域来自予本地鼹阀的
投资力量逐渐变弱,县级政府要摸清区域优势,以此为藏础,制定县域产业发
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也就是说,撩级政府对区域产业发疑的作用夏大,
删川人学博土学位论文
相应地也将负更大的责任。为了提升县域经济,县级政府应首先抓县域优势产
、』k的发展,以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优势产业应采取
以下对策:
~、县域发展优势产业要做到县级决策科学化
县级决策是县级决策者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选择与决定。首先,县
级决策是多目标的决策,它涉及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外开放、卫生教育、
社会治安、自然生态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和目标,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比例、效益等。其次,县级决策是区域性决策,要处理好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关
系,既要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性,还要考虑与宏观决策的关联。
县域经济社会在地域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县域范围的每个部门和
每个生产环节都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因此,要在合理地利用县域内自
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使县域内各个部门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保
持密切的联系,使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地域上合理结合起来。县域经济社
会的发展,要从形成和建立县域经济有机体的要求出发,对县域内的自然、经
济、社会和其他资源作综合考察,对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效益及可行性作综合
评价,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平衡,抓住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进行科学决策。决策的正确、科学与否,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转变职能,其中一个
重要方面就是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这中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级政府
为下级政府提供信息服务,为下级政府提供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经济发
展的信息,提供市场变化的规律性信息,提供与市场发展变化相关的改革、法
规、科技发展信息,这样就可以帮助下级政府及时分析市场发展变化,作出经
济发展决策或调整、修正决策。因为越是到基层,地方的工作就越具体,他们
往往陷于具体事务中难以脱身,也就是很难有精力去全面采集各方面的市场变
化信息。而且,由于人才条件,视野范围、信息来源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也很
难从各种零散信息中去分析、研究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这一点正好又是上
级政府的优势,越是高~级的政府,这种优势越明显。上级政府利用自己的优
势,既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职能,又给了.下级政府很好帮助,使他们信息灵、
决策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对企业对社会的信息服务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特色
经济的培育,大多是企业和老百姓在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信息来源渠道不通,
也由于信息观念淡漠,不少企业不善于采集信息,更不要说分散的农户丁。因
此,不少的企业和农户从事的市场经济活动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特色经济培育的科学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
政府对企业和农户的信息服务工作。有的县(市、区)组织宣讲组下乡,组织
农村干部下村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搞好信息传播,有的还采用印发小册子等
办法,将信息服务与发展经济的具体指导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
这种信息服务的层次还不够深入,从时效性讲,还不够及时,信息服务内容的
局面还不够宽,这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做好政府信息服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也就更深入、更实在了。
l、认识县域优势,做好县域优势产业规划。在这里认清县域优势特别重要,
特别是优势要通过与全国、周边地区比较,看优势的等级,是国家级还是省级,
优势是有绝对性还是具有相对性。应首先利用优势来发展县域优势产业。因此,
要优中选优,在比较优势度的同时,还要比较优势的利用条件,有的优势度不
是很高,但由于利用条件较好,因此可以优先开发。在优势确立之后,应该规
划优势的利用,以优势为基础规划县域支柱产业。
2、制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主要采用这几种方式实现优势产业的发
展。一是优势产业的投资。主要吸引外来企业投资成为县域发展优势产业的主
要途径。二是企业发展模式战略,主要看采用大企业发展模式还是以中小企业
发展模式。不同的企业模式,要采用不同的发展对策。
3、制定优势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主要以利用外来投资开发优势时特别需要。优惠政策主要为外来投资创造良好
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于地区优势产业。优惠政策十分广泛,包
括全融、税收、财政、用人、土地、资源利用、政府服务等。
随着国家投资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地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
投资硬环境对投资的障碍日益变小,而投资软环境对区域投资的障碍则相对变
大,有的地区成为了主要障碍。特别是缺乏规范的政府服务日益成为市县地区
发展招商引资的重大障碍。因为市县的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政府服务也未规
范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政府服务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甚至存在
叫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较多的“吃、拿、卡、要”和腐败行为,对县域地区投资环境建设有较大的负
断影响。
二、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必须抓住相关重要环节
县域发展优势产业是一项紧迫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准
确把握当前和未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实际,抓住重要环节。
一要根据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和产业转换趋势,着力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产
业。未来世界国与国的竞争,地区与地区的竞争,关键就是科技的竞争。县域
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必须注重这一点。要充分吸收、运用现代科技来培育和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集团化的趋势,积极引导企业走联合、集聚的
道路。温州,包括平阳县在内,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船小好掉头”的灵
活机制。但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大批跨国公司、集团公司的崛起,原有的优势正
在逐步弱化。必须要有县域经济的“航空母舰”,至少也应该有“驱逐舰”。否
则,就难以抵御市场竞争的大风大浪的考验。就是要鼓励那些分散、零星的企
业向“工业产业园区”集聚,鼓励他们联合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三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世界经济全
球化趋势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所有这些,都对
县域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本地,瞄准国内,放眼世界,大力
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县域范围内的开放型经济和产业结构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区域化特点,进一步巩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区域化、特色化是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力。尤其是对于
县域经济来说,产业是否具有自身特色更加显得重要。虽然我们在产业规模和
高新技术方面,一时难以同发达国家和大中城市相提并论,但可以在自身特色
方面充分发挥优势。应该说,各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应该在“独”和“特”两
个字上做好文章,大力发展县域的特色产业。
五要根据国际国内文化消费市场变化,大力发展县域文化消费产业。随着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除了高质量的物质生活需求外,越来越迫切地需要
高质量的文化精神生活消费。对此,应该树立一种崭新的产业观。要真正把文
化,其中包括娱乐、教育、旅游、服务等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来抓,使其在国民
80
11H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得到提升。
三、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的转化
资源优势毕竟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这种潜在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
的经济优势,关键是不断培育和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
企业在产业规模、组织结构、劳动效率、品牌信誉、产品开发及管理等方面所
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它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当前市场竞
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使企业的竞争实力增强,才能为资源优势地区的优
势产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控制和优势地位提供重要保障。实践证
明,如果一个地区的某一个产业,有一批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或有
利地位,那么该产业在全国就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一个地区具有
发展某~产业的资源优势,但缺乏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那么,这种潜在
的资源优势就很难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
由此可见,县域优势产业的选择必须是有利于凝聚、融合、吸收区域内的
优势资源,从而能够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确立优势市场地位的产业领域。当
前,一些县在优势产业选择培育战略上存在脱离自身优势,片面强调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的危险倾向,把产业结构尤其是优势产业的差异视为经济发达与落后
之间的根本差别,好像不搞几个高科技项目,就算不上发展经济。这种不顾自
己比较优势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那些以“拔苗助长”方式“升级”
的产业和产品,只会因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遭致市场淘汰。事实上,一个
县域能否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要素禀赋上的
比较优势,忽视了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层次再高也没有竞争力。因此,如果落
后地区能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定位,并不断从可变要素禀赋的比较优
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这样虽然不能在短期内登上世界产业结构顶峰,但却
更稳健,更有效。我们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来就对发挥县域比较优势提出
了双重要求:“优化”主要着眼于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升级”则着眼于培育
新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相反,如果忽视了比较优势,产业就会缺乏竞争力,
经济就会停滞。产业结构应当伴随着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变化来升级、优化,
这样的产业才会有竞争力。
f[!j川大学博士学位沦丈
四、合理确定县域优势产业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根据发展趋势,评价和测度指标必须符合综合性、动态性和基础数据易获
得性的原则。所谓综合性,就是指必须用多个指标组成一个综合指标来确定优
势产业,既要包含供给因素又要包含需求因素;既要包含自然因素又要包含人
文因紊;既要包含数量因素又要包含质量因素。所谓动态性,就是指指标中必
须包括反映发展趋势的因素,避免仅对现状的静态描述。所谓基础数据易获得
性,就是指计算所需的基础数据应大多是统计年鉴上能够获取的。另外,确定
一个地区比较优势的时候,并非用定量方法能涌盖所有的影响因素.有时还必
须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五、蕻域优势产业选择中的配套性分析
县域俊势产她愆毽蛙铡蛊选努。在不溺豹县域趣据食瑟翅工、规皴、有特
色的轻工业、旅游业、医药业、纺织、lp、水粜业、畜牧业作为优羚产业。县域
优势产业选择中要恕县域关联产业与基继憋产业配套。萎域关联产地豹配套就
是根据一定的优势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隧,从而使优势产业
与美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楣豆联系和毒l{巧促进的发展关系。
关联产业要从五个方丽考虑与优势产qp的配套。一是袋以所遮澄的优势产
业为核心,根据优势产业发展所衍生}!{的与其他产业之阀的经济披术联系和县
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各个关联产业,为优势产NE发展提供保障。二是以优势
产业发展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祭,捉商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在优势产业
发艟规模确定之后,积极利拜j市场桃制,引导关联产、监以适度的规模发展。四
烂根据优势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台理布同关联产业,保证优势产业与关联产
业在空间L的合理布褥,以获得集聚簸盏。五是在舀愿、互利豁前提下,诞进
关联产业与优势产业之问建立起较紧密的企业组织联系,避免关联产业之间的
重簸建设、过度竞争,保障荽缄经济颓裁发震。当然,;争不是所有的关联产监
都簧在县域内发展,本县域没有条件发展的关联产业,可以通过县域之间合作
豹方式采笈震。
发展赫础性产业是优羚产_qk}ri关联产qk发展的越要保障,所阱,基础性产
鼗的配套嚣摄掭优势产鼗及关联产泣发矮溺需要,尽萋鸯饶势产鼗黟关联产鼗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基础性产qk的发展,还要为其他产业、为社会发

-。-。_。●_。____—●。_。---_。。__。-。__。_。。___。。‘。h●。。。_堕1_。型。’查’—堂。。苎。。主^_。堂。7垡——笙——兰—————⋯ 一
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所以,对基础性产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让其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发展,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保护。
六、发展知识经济,推进县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过去我们失去了几次产业升级的机会,直至今
天,县域经济实力也还停留在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水平上,知识经济的出现,
无疑是又一次世界性的产业升级机遇。我们要创新环境,加强引导,完善支持
条件,培育以创新求发展的风气,全力支持与知识经济相关产业的快速成长。
二是加快县域各主要产业领域的科技知识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
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今后的主要问
题是如何尽快提高县域生产水平,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尽快提高技术含量和
档次,告别落后的低级的生产方式。首先,人口压力与经济增长迫切需要我们
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在品种、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
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技术的飞跃。①启动农业科技信息化进程,
科学技术在一些县的经济结构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首要原因,就是科技信息
跟不上。②注重以农村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农科革命。要建立农技推广普及利益
机制,重点发挥好科技型企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带动农
民采用新技术。③实行科研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加大农业科技引进步伐和力度,
对科技发展市H对滞后的县域经济来讲,具有突出的现实作用。其次,要加快县
域工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这些企业的成功是靠
市场份额来衡量的。在统一的大市场形成之后,企业的成功、市场的成功和开
发的成功都是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只有强化科技与经济
结合的纽带,完善县域的创新方针,特别是加强企业的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体
系建设,促使企业成为产品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县域工业才能大有作为。此外,
还需要特别加强第三产业的科技进步。因为县域未来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在于
第三产业,而未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将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特
别是基于新的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服务业将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氏
点。提前做好准备,发展第三产业,既能为县域居民创造就业和致富机会,义
能促进县域经济效益提高。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是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口多、文化索质差足我困县域的
一个特点,而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又有弃tI当多的人住从事低级的甚至是原始的生
产,这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真正压力。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一个更显著
的特点是:知识型劳动者从后台走J句前台,成为决定生产和管理运作的主体,
人力资本或知识积累已成为改变经济系统产出的显著变量。这主要表现在:(D
白领人员的数量早已超过蓝领人员的数量,并且在白领阶层内正在产生更复杂
的分工。②产业主体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就业起点和
收入,个人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就业方向,个人的知识积累决定着工作中的进步。
③高附加值向高新技术产业或智力密集型产业转移。所以,知识不仅仅是力量,
更是机会:知识不仅仅是可兑现的资本,更是新财富的来源。因此,造就知识
经济必须从价值的源头做起。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面向经济的全球
化,一个能主动应变的、能响应创新潮流的“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是提供
合格劳动者的必要条件。只有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完善机会均
等环境,才能为劳动者打开通向知识经济的大门。
凹川大学恃Jj学位论文
第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
业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农业现代化。作为一种
全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
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农业产业化
经营的价值和作用,这对于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
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价值与作用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标准及分析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其实现与否则有其评判的基本标准。归
纳起来就是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及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和农村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农
业生产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现代化,即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
主要是实现农业整体机械化,从而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带来劳动
生产率、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即建立和完善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农J1j工、lk、农业技术、化肥、农药、农j}j特殊
材料等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建设和整治农业基础设施,如机电排灌设施、
农田水利工程、农村交通、运输网络等。其次是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现代化
的过程rj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过程,足人的素质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农业巾
的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农、Ip专业知识、农用机械知识,而且还要
有现代市场观念、意识和现代管理才能。还能拥有和接受现代文化、价值理念、
形式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民。再者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这方面有:一是
良种化,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人1.授粉技术等
现代科学技术培育良种,为种植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提高和产品品质的提高
创造条件。二:是施肥科学化,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有机复合肥料,保证绿色农
业、无公害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最厉是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在大力推行
lJq}lj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的同时,借鉴和推行现代管理新成
粜,遵从经济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则,增强农业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率。
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作为广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农业生
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关系的现代化。农业生
产以『|_『场化、产业化、专业化为主要内容,农业收益分配则在贯彻效率优先原
则的前提下实现市场化、公平化:农产品交换主要指其交换方式、交易手段现
代化;农民消费现代化则不仅包括消费结构的更趋科学合理、消费理念的更新
高档,更包含开辟农民需求的新消费市场,改善消费金融服务等。
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农村经济的持续现代化还要有农村社会的
全面现代化,这样才可能调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使农村上层建筑与农
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改革户籍制度,健全农村
法律制度,繁荣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农业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有其历史相对性。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其实质内涵与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完善;
农业现代化具有目标与实现手段的统一性。在现代科技还没能使农业摆脱对自
然的依赖,而且它的作用的发挥还要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动植物本身的情况下,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与农业目标现代化的统一,两者是否相统
一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恰当指标。农!№现代化具有实现模式的地方性、内容的
全面性。不同的国情将产生不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与模式。一个国家、地
区或民族要推行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要明确自身所处的社会与农业发展阶段,
正确判断社情、民情、区情等的特殊性,从而制定正确的现代化建设方案。另
外,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足围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进步而发展,本质上是农村现代化。因此,
我们要注重农业现代化推进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农监璇代纯楚获传统农渣转变蠲魂我农盘豹魇受过程。获酱签发达国家来
说,过去通过“石油农业”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现在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
生褥技术农、监发藤。疑我戳寒遴,学术赛辩农盈瑗钱亿静试毒哭连寄~个逐梦发
艘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中豳开始聪代化建设的初期.学习苏联模式,
删川1人学博士学位论文
把农业现代化理解为农业“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
农业电气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对农
业现代化的理解进一步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提出农业实现“三化”,即农业基本
建设王见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在20世纪90年代
中后期,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广泛吸收了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新发腰,
提出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即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绐构现代化、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农业资源
环境现代化。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随着人
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和科技成果不断地应用于农业,农业的发达程度总是不
断地提高的,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和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
固定的现代化的标准和模式。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
改造传统农业,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水平,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不能拿发达国家几十年前
的标准作为我国未来现代化的标准。但是,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农业现代
化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足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
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相统一的先
进农业发展状态。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农业生产率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农民收入和生活水
平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农业现代化表现为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迅速
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根本地改变农业生产条
件和生_)、二手段的前提下,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4证u,t问内所生产的农产品产量达
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是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其次,农业现代化表现为
较高的土地生产率。在广泛地推广应tL}』诸如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先进的
种植饲养技术的基础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单位ffIi积产量或产值。土地生产率是
列集约经营水平的反映,土地生产率愈高,也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愈高。我国
人多地少的农业国情,更对提高土地生产率有着特殊要求,提高土地生产率更
为重要。再次,农业现代化表现为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在
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L不断地由自然经济走I句市场经济的过程。现代农业是
删门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高度发达的商品农业,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后,
农业现代化表现为较高的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农业现代化要使农民的人
均收入接近乃至超过城市居民,农民的住房、福利等得到极大改善,消费水平
有较大的提高。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的生活差别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
步消失。
获嚣懿毽器瑷找农照笈震赘憝势窝我黧懿享圭会经凌墓磁看,我溷蕊农效魂
代化具有以下特征:1’
1、农救生产蘩肄理找纯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变传统、落后
戆生产手段,在农渡孛广泛镬雳概缀帮电力,实现农数枫撇让、电气纯、毅转
化、水利化。农业机械化最指运用先进设铸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
中、产嚣各爆节中大葱积慕弱规械他终业,扶瑟酶低劳动豹体力强发,提爨劳
动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应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
灌溉、收割、残粒、烘干、念诺、热工、包装、运输等扶种植到餐察艨煮环节
的机械操作。机械优不等于现代化,但它猩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
位,它是实现现代化豹基础,或者说是充分的必要条饽。没有机械优的支撼,
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农业电气化是攒农业中广泛使用电力从事生产的过
程。农业电气化实艨上是以电力为熊源的机械化,是农业机械他的高级阶段,
要实现农啦的高产、优质、高效,没有电气化是不行的。农业视械仡、农娥自
动化不能离开农业的电气化。农业水利化憋指在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工糗和
设施,调节和控制农业用水,达到※水秘、除永害,创建高产稳产农田,增强
旱涝保收熊力。尉林化就是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全戚规划,使山、水、田、林、
路褥蓟综合治理,为实现辘械亿、龟气亿、承莉纯、采蔫联代辩学技术蔽及提
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创造条件,并使我图农村的自然面黼、农民生活环境变
褥黼益美好。
2、农业生产组织社会化
所谓生产缀织,就是辩微魂经济擎元酶缰台布髑送行孳l导、露桎会分王送
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个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
实施这稀过程,藏楚生产缀织懿社会讫。它蠹眯蛰农整生产与滚_3蓬活动戆务拿
参考刘跌,聚iS剐,磷秘端蔫《tp豫.表翔鞭报告》·北京:串瓣笈提出叛享上·2004
88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
和封闭型经营状态,青睐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要求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
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畴的洲际化,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
的“三要素”,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刻意追求的发展方向。
3、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含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
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
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
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
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包括: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和发酵工程等
先进科学成就,为种养殖业培育出高产、优质、种类多、适应和利用自然能力
强和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利用土壤肥料学的成就,改善土壤的
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防止动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的危害,生
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运用耕作栽培学、畜牧学和水产学等科学成就,建
立先进的耕作制度,采用科学的栽培方法和饲养管理方法:积极地研究和运f{1
其他各种现代化技术,诸如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技术等,
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现代化水平。
4、农业经营管理科学化
农业经营管理科学化是指在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农业生产部门之
间,农业生产各环节之间和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之间等全部经营管理活动
中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具体安排内容包括:管理思想和管
理方法现代化,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管理组织的系统化,职责分明,
协调运转;管理工具的自动化,提高管理效率。实行了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将
会使农业资源在人类的干预下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利用,生产资料、资金、劳动
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更有利的组合,从而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5、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化
q川大学f鼻上学俺论文
大量事实表明,我l纠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q,,不仅不能重走一些发达国
家“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而且一开始就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基本准则。一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
人l-]质量;二要严格保护耕地,下决心扭转耕地减少过快的局面。三要发展生
态农业,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四要大力发展林业,真正把林业作为农业现代
化建设的蕈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和加强。
三、农篷产篷{之经萤菠英在农照臻健豫遂程串翡徐篷终薅分毒嚣。
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由于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曾经
一菠缛嚣快速发震。壹予黯毒±会主义亩场经济侮裁懿建立窝完善酶不逶应,我
围农业增速呈较长时间的逐步放缓,“三农”问题随之出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
经济发疑熬蔫要,20{鏊纪∞年代爱甥,我瀚各邀农孝雩逐滚兴起表媲产遂诧缀营
的农业经营新模式。
农业产lk讫经蜚鞋耱磬妇、农=l=襄一髂讫经蘩,菠分数生产经营夔农户与
相关的企业或组织联合起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农
渡产业讫经营是我爨农业现代化避程中的羹要竣蝰选择,它在农敛发展中已经
体观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一)农业产业化经黎可以加速农业市场化避程,增强农业枣场竞争力,
掇简农业经济效益
我国传统农业囊于我铡国情抉定的一些不能遥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缺陷影响
和制约着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的滋路在j二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竞
争的要求。这就有个农业和农民在毅的形势和条件F如何羹勰定位灼问题。农
业产_k化经营正是在这种历史时期,为了农业自身发屣应运而生的受加适应需
要的农业新型经萤方式。主要表觋为农业生产者之间或与其产前、产后的关联
企qt或纽织结合,形成一种紧密或松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静经济关系,共
同打造一种产业,使农业走向市场,增强旗市场竟争力,从丽提高农业经济利
益。
(二二)农业产业亿经翁是我嘲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
1本节主理内释发表往:《理论与改革》:<论农业现代化进程巾农业产业化经营黼价值与干l:尉>2004,6中共
靼川嚣委霆校主办
9{)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呛文
现代化进程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选择,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着实质性的差别,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不等同于农
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可以适用于现代农业,又可适用于传统农业,是
在对传统农业加大改造的基础上,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是实现我国农
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农户分散、小规模
经营与发展市场农业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小规模、
分散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又难以在短期内
普遍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我们提供了我国现状条
件下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思路。农业的规模经营不仅指农户和农业生产单位的
内部规模经营,而且还包括由不同经营主体通过产业链的功能联系,产业组织
间的利益联系,在一定范围内配置而产生的集聚效应的外部规模经营,从而创
造新的经济增量,形式规模经济。同时通过产加销、贸工农的一体化,促进和
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将农业生产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
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推进现代工业技术、先进科研成果和科学管理
知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业和农
民走向市场、走向规模化经营的路子,进而为了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需
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接受和采用各种先进技术、科研成果以及现代管理知识
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分工、专业化。如农业产
业化经营主体聘请农科人员参与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机
构也从农业生产中派生出来。这些都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内在动
力。
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
跑羹,改交农遂哭餐袋藏糕帮秘缀产鑫、瓣麴裂润、深窝工捌滤低兹获况,提
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益。另外,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程
度,馋进生产要素鬟缓魏产渡结构溺整,鸯翻予农瓣枣场及赘场爹£翻豹建立,
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我图农业产业化缝蒋的发憋思路o
。粹旃浪、强域·中国表弛发展问琏报告.北京:中国发碰出版社·2004
9l
四JI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
选择。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战略总目标,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措施,既符
合我国农业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又能达到战略目标,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分析研
究表明,我国国情和农业现状决定了我们既不能走美国那种农地集中的大规模
经营走向现代化的路子,又不能走日本那种高投入、高补贴的提高型农业现代
化路子,而应走农、lk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实现道路。在小规模、分散家庭经营
的基础L,通过外部联系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性,克服其自身的缺点来加快农业
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潍异很大,农业产业
纯缝营和农、监现代化豹发矮部应衣不同豹路径选择,应因媳裁宣,困对露黪,
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缀营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鼷。
<一)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攘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然楚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农北生
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农业枣场化、潮际他的必然褥要。鄹么,全箍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模式,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措施全力抓好。首先,抓好农业
产业化经辣的各个环节。建立和发展农产龈生产基地,农业专业协会、农村合
作组织、就头企业等都是熊重要的经营组织和环节,是农娩产业镳接的重袋纽
带,缺一不可。一方面龙头企业发挥着关键的带头作用,抓好一个企业往往可
以带动一片地区或众多农户,甚至可以一举改变其经济面虢。另一方面,龙头
企业往往需要规模的农产晶种养殖基地作为其重要的生产原料来源,企业没有
充足的蔗辩谈何怒模经济教益。因此,要徽据市场预演l、含理麓谢,特裂楚葱
头企业对原料的需要预测来建立才H对集中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农
产:品区域化、专烫仡生产,发震其有葙当髋模的蘸域祷色农、监。农、监专整协会
等农村合作组织对农产品的流通销售、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提供条
件,为农qt产、监纯经营提供迄好酾羚部环凌。
(二)在发达和条件优越的区域应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箍遴农q£产、显镬二缀营的遂髹中,奁鳖经济发展承平较褰,农强鑫然葶}}
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应该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示范,解决更深层次的农业
发疆静目题。僵农、受懿区域住缀强,农潼魏伐纯不胃憩接~令嚣豢模式嗣辩稚
进,各地应探索适应当地情i}】!l的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如分别摊行粮食生产
pq JIl:托学博i:学位论文
现代农业,商海拔等特殊7i候现代农、1k,外向型和㈦『]1I:j也巧!现代农业,水果、
中药材专业种植现代农业等具体现fi、化模式。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突破现行的⋯系列1:利j‘其发展的制,tj佳障碍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说“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小人效用
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有
两层本原的意思:一是在于“制”即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和激励。二是在于“度”
即对制约程度和方向的选择。农业是一个制度需求最为强烈的产业,在自然再
生产尚无法被人为改变的条件下,制度的变革对农业产、出发聪起着某种决定性
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菜尔·福特·朗格所说“制度是提供尊重别人行动的保
证。并且在复杂研不确定的经济关系世界里带来秩序和稳定”。制度刈孙比发展
的决定性作用有二三个方面:一是形成农业生产经营者长期丽稳定的理性预期。
这对于生产周期较长且不确定性颇大的农业经济活动来说,是一个事关全局的
根本性问题。二足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与w1'0规!i!|j棚适应的,农、lk,“业
组织制度形式。对传统农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大变革,形成专业化、规模化、
工业化、企业化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制度保证。
三是创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政策保护体系。农、№作为·个
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缺陷的克服更要用制度创新和政策手段。要建立地方特
色、号业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期货市场:根据农业经济运行自身特点健全农村
金融体系,配套农村金融政策:出台施行一系列旨在促进农业发展的保护政策
等。
第二节农业转型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农业人IJ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冈
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别突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民组
织化程度很低。目前,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和1/4。全国70%的人口住在农村,城市化程度仅为30%左右:农村70%的劳动
力从事农业生产,约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而农村非农产业从、叱人员仅占
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和社会劳动力总数的25%。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不
识字或识宁很少的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14.OL%,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J5%。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前,我国农业主要还是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机械、物资、科技投入量
较少,农业生产率较低。我国机耕率53%,机播率27%,机收率14%,灌溉水利
用率仅为35%。可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还很低,据层次分析和模糊综
合评估法,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现代化7K乎的40%。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
的设想,第一步是解决温饱,第二步是进入小康,第三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将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加快推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按照我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目标,到2l世纪中
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我国还有70%
的人口在农村的基本国情,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
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正确判断,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
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标志着在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整
个围民经济现代化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重点突破,大力推进。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转型中,
要把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的任务。就全国而言,尤其是广大中、西部
地区,虽然还不能很快实现现代化,但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增加物质投入,推
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的现代科学技术含量。
一、农业现代化关系湖整个国民经济熊否可持续发展
我国多数人口在农村,~半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主要靠农业取得收入。
农氏收入求平提商的速度疑接关系到我圆露效需求能否番。大,关系蓟菲农产韭
能哲持续发展,关系到城市工商业能否持续发展。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如果
没有占总人口70%豁农民需求静支撑,要持续发展燕很难怒象的。筑菇农民段首
先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经营规模太小,农业生产手段落后,产品成
本糟热茯,农产晶加工蹭德链条短,农韭势动生产率诋。魏国每个劳动力经营
的舰模才几亩地,农产品价格再提高,也不可能傥农民富裕起来。实际上,我
国农产箍侩捂氇不可繇丈维度提高。因为与莺际市场稻毙,我国主要农产黼静
价格已经普遍较高。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少,也在相当程度上制
约麓农监露农民浚入赘贡澈能力。要扶掇本上解决这些阉熬+登绥较裰稔爱迪
推进农业现代化。
叫JIl一、学协i学他论文
二、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城市化、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泶,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币要标志,城I仃恐现代经
济活动的基本环境,是建立现代生产和消费笑系的基础。现代生产是以工业化
的形式从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活则是以城市化的形式从农干4中分离
出来的。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时列,
I,Ik化在加速,城市化的速度也加快.甚至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工业化过程、
城市化过程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也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k转移的过程,
是对农产品和土地需求扩大的过程,是农业市场化和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只
有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上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q二产:率,才能在】业化过程巾
满足【|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才能保i=【l=有瞅的土地既满足非农产业和城I仃化的
需要又支撑农业的增长,才能保证社会疗动力既满足非农产业发展的要求义支
撑农业的增长。因此,可以说,农业现代化是【: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粜,也
足_f=业化和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在农业发展新阶段,我们要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有条件的地区要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元经济结
构特别突出,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婪吸取
过去的历史教训,农业现代化不能刮风,/{i能脱离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
群众的负担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只能逐步发展。首先,我国要祖孙规模家庭
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户的二卜地经营规模还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扩
大,只能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J的转移而逐步扩大。因此,在短期内,
只能在不改变小农户承包经营的前提下,以生物技术和集约经营来进行土地替
代,在区域化种植、集约化养殖、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发艘争业化SH十t:会化
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次,我国是在由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实施农业现代化,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传
统体制的残留尤其是流通领域的部门垄断还在起作用。发达的r业化圜家已有
很长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它们实施农业现代化时已有充分发育的市场环境,
农民普遍参加合作社,各种行业协会相当发达。相比之下,我闲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时间还很短,市场发育刁i完善,还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小农经济的
影响:人民公社解体以后,集体经营的功能削弱,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民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织化程度低。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很重,不足短期
内能够迅速解决。再次,我国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它和
城镇化进程同步。这场产业革命将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业化经
营和城镇化进程融为一体。新的农业技术革命通过生物技术和其他农业技术的
突破性发明和创新,成为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的源泉。农业产业化经营则为农业
现代化和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提供了有效的组织载体和微观制度保证,使农业对
科学技术的需求变成内生变量,从而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加速器”。
城镇化直接带动和促进产业集中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为农民离开土地、
实现非农化转移提供现实途径。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化是一
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最后,
我国农户积累能力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
性服务需由政府投资外,农业现代化有赖于农民自己提供积累。但是,我国农
户固定资产微薄,积累极为有限,而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
的差距和消费差距又重新拉大。因此,在短期内,农民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用
】:农业现代化建设。
因此,对待农业现代化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对农业现代化的态度“过冷”,
消极对待;二是对农业现代化的态度“过热”,急于求成。在农业发展新阶段,
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不同的途径和办
法,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既积极稳妥,又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三、农业现代化是热入WTO辩农韭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的经营手段已经实现现代化,遮作方式已经企业化,
家庭经营已经是甄模仡运作,农蝮已经离发商韭纯。农照不仅是王疆鬣二了,随
蔚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而开始出现农业工J⋯化。农业的运作方式与现代工商业
已经没有嘏本区剐,甚至农蛙与Z裔韭之阉的逮莽氇已经越来越模糊,越寒越
淡化。农鼹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而是能够熟练驾驭市场农业的“企业
家”。僵惹,我国农照静家庭经营交际上罴小农经蘩。农户瀚投资魏力低,农篷
经营规模小,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基本上是与自给、半自给经济相适应
斡。对予多数农户瑟言,“季串猿傈琵渡”匏警给洼淤费,藏为农户农篷经蕾豹蓠
要目标;市场农业只能处于余量和边缘地位。加入WTO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
96
四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难以充分利用农业规模经济的好处,达到降低农产品成本
的目的;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直接进入市场,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增加农业和农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难以通过农户之间的有效联合,加强农产
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所有这些都
不利于提高农业的竞争力。随着圜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迅速发展,
如何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内涵
自从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的深刻变化不
仅表现为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所做的各种贡献,而且改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运转流程和资源配置方式,打破了传统农业封闭性的停滞局面,使农业经济开
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阶段。
(一)对农业的认识由传统的农业观向现代农业观转变
过去,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是相当狭隘的,认为农业就是种植业.仅仅是生
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产业部门,即使是被认为广义的农业观,
也只是把农、林、牧、副、渔五大生产部门包含在农业之内。直到进入20世纪
80年代以后,人们对农业内容的理解才不断拓宽与延伸,除上述五大生产部门
外,还包括其产前与产后相关的工商业活动,把农工商综合经营、供产销一条
龙看成了农业的应有之义。目前,这种农业观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与加深。
(二)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即农村经济基本上
就是农业经济。直到1978年,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在3/4以
上,务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的比重仍达90.5%。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
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各种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越来越大。目前全国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2/3,全
国已有l亿多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今后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受居
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农业内部结构,包括种植业结构和粮食生产结构也正
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可以预见,农村产业结构将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
9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求,向合理化、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三)农业增长形式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以效益为中心、.数量与质量并
重转变一
改革以前,我聋的农产品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一
直实行的是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的形式。怛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这种短缺状态很快就被农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所打破,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即农产品总量供求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全国人民已稳定地越过
了温饱线,而农产品绪构供求的矛盾却越柬越突出一也就是说,当全国人民的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对消费品数量的追求被对质量的追求所替代,消费目
标由原来的“吃饱穿暖”转为“吃好穿好”;消费者的选择倾*旬主要集中在享受
性食物、加工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上面,尤其是对动物性食品盼消费需求大增。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农业生产在继续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农
产品的生产。农业增长的形式将由以往的单纯数晕犁增长向数量匈质量并重和
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形式转变。
(四)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1句规模经营转变
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过去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统一劳
动、统一按工分分配的土地制度,扭转了过去经营规模过大的状况,解放和发展
r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随着改革的深
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分散经营也暴露出了许多
局限性:平均分田,难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土地经营规模狭小而且分散,恨
制了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应用,、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家家种地,,难免
形成兼业化倾向,而兼业化又会导致土地的粗放经营,降低土地产出率:建立在
自给、半自给经济基础.L的小而全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不仅增)JUT
国家指导农业的难度,而且也无法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等等。正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许多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便率先开始了农业规模经营形式的探索·目前
这方面的探索已取得许多成功经验,正在向其他地区摭展和延伸。J一
(五)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依靠现代物质技术手段为主转变
以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手段主要是人畜力耕、人卫收种、:人背马驮等。.随
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将逐步被机械化、电
气化、化学化和良种化等现代生产方式所替代。今后农业的旋鼯,将主要依靠包
98
婴业查兰堡圭兰丝堡茎.一一一.一.
括航空作业、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自动灌溉系统、信息监控系统和现代
生物工程等在内的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科学化的栽培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方
式,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太生产。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在这个
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制约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转变的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素短缺
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三太要素。然而,在这三大要素
中,除劳动力供大于求外,其他都处于短缺状态。(1)耕地面积减少日趋严重。
我国的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3宙,仅为世界人均数的1/4,
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34、加拿大的l/20、美国的i/9、泰国的i/4、印度和巴基
斯坦的l/21。况且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的加快,耕地面积一直里
锐减趋势。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后果是农产品供给总量的减少,这样,就会使已
经缓解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再度紧张起来。(2)资金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任何
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更是如此。然而,我国的资金向来是
十分有限的,并且,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的
资金投入,这样,在资本配置上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形成强烈的竞争关系。
在全社会资金既定并有限的条件下,工业发展愈快,产业结构转换愈迅速,它所
占有的资金就越来越多。相反,农业发展占用的资金便会越来越不足,资金短缺,
投入不足,必然要影响到农业的总量增加、结构调整和品质改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测算,即使我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2010
年将达到14亿,到2030年才有可能下降。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过多,,极大
地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一是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使得农产品
的供给压力将是长期的。二是就业矛盾愈来愈突出。据统计资料表明,自t978
年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每年平均以460万人的速度增长,列2002年农业劳动力
已达40971万人。如此丰富的劳动力,即使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可转移相当一部分,
但仍会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无疑会加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剧农业的就业难度。
(三)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据有关资料表明,因城市工业和乡镇工业排放的“三废”以及农民使用化学
物质的大幅度增加,致使农田大面积污染。加上草原沙化、植被破坏和气候变暖
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不但会直接降低耕地的单位面
积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而且还使农业的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四)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滞后
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态势下,农业科技进步就成了农业增长的关键因素。然而,
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与农业生产对技术的需求却存在较大的差距。(1)农业
基础研究滞后尤其是高产品种的培育极其缓慢。农业科研滞后,固然与投入不足
有关,但动植物生长的周期性而决定的农业科研与实验的周期性,也使得科学技
术在农业中的发展不可能像在非农业部门那样做到日新月异,更何况科技创新总
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成功的。(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全、渠道单一、活力不够、
动力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使得许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推广效率偏低。由此
可见,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
短时期内出现奇迹。
三、我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一)必须坚持以家威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以家庭承包经髓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20多年农树改革墩重
要的成果。实践证明,它符含农业擞产自身的特点,符台生产关系甏适应生产力
发媵的规律,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具有广泛的适成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闺外发达国家在家藏经营基础上实璐农监蕊代纯的实践证弼,家庭经营不仅适应
予以人力、葺力耕作为主的农业,也适应予以机械耕作为主的现代农业。因此,
如僻既不改变l冀家藏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鹩双馐经营体翩,又实琉农娩商
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在家庭承包经
营的基穑上实现农娥现代纯,必须程转移农村黎余势囊力豹l篷程中谯疹发溪簸模
经静。
?林善浪、张硝··扣国农业发展问煦擞告,北糸:中国发胜出版社·2004·P206~208
i!q Jl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化。没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就
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只有靠科技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靠科技才能提
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把增加
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作为增加农业投入的重点,要把对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投
入作为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要在继续深化政府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基础上,逐
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
广体系。
(三)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组织建设为条件
加强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硬件。产业化
组织的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软件。“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在我国表现得尤为
突出,因此,必须通过市场组织的发育,通过产业化的链条,通过各种新型的合
作社等农民自己的组织,将农户与市场更好地连接起来。
(四)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符合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
益和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但是,由于我
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因此,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
长期的任务。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
动生产率目标。
(五)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
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促进农产品DnI增值转化是加快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把现代工业、商业乃至运
输、金融、保险等产业同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企业共同体,使农业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和
一体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并形成一套从生产初级产品到最
终产品的销售管理体制和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地
开拓市场空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六)必须以农民投入为主体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我国虽然从理论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
段,但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体制政策一直没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改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远远少于农业对国家的贡献。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民
不仅要做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者和国家工业化的奉献者,而且要做农业现代化的
主体建设者和所需资金的主要积累者。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中很少有的。以
农民投入为主体,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
(七)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必然有大量的人口
和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必须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要以发展小城镇为重
点,有步骤地发展中小城市,适当发展大城市。
第酒节农业瑗l弋纯等农韭辩技剖赣分析
农整瑗健诬裁是秘攀诧熬农业,端是当代秘学技术在农救生产上综会盛趱瓣
结晶。所以,它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一个膊史概念,有一个不断提高和发膦的
过程。攫据我国人口多,资源麴对不足,瓷众莠不充实_秘区域差毋较太豹馈凝,
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简就,必然有一个较长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
发展现代农她豹核心是辩学他,‘特缝廷巍品化,方良是集约化,只鸯紧密壤熊辩
学技术,才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农她的道路。
一、农渡科技创新的重骥性分丰斤
从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矮嚣,科学技术崔发展嫩产力中漫示了笼比
强大的推动党量。德国科学浆李比希创立的植物矿蕊营养学说,为农妲施闻讫肥
奠定:『理论麓础,成为1850--1950年100年间世界粮食产擞成倍增长的主婺因
素。英国科学家这尔文葵定静植裙杂荦牵绕势瑕论,’导致农释物杂交技米广泛寝藤,
使焚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种植杂交玉米,50掣代育成杂交高梁,70年代杂
交水稻在我潮突破释犬面积碰稻予垒产,爝产袭檠十分显薯。德国辩擎家晗稻兰
德铃确立的横物细胞全能性学说,’傥一砦科学家早强20世纪30、40年代就利用
植物组织培养完整的植栋,觚而在60年栈麓逐参发袋超来了试管穰耱。20澈纪
初¨t以来,科学家先后发现研制出瓷禽疫苗、维生綮、抗生索等,使畜禽饲养和
防疫技黍大发展,壤芬畜狻濂蠢蕊了~个大鹣“毪凝:W觅,精按遂步在发震璃健
农业中已经起到了姨定性的作用。
叫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圜农业现代化的重点支柱是科技,关键是提高科技的贡献率,而“瓶颈”
则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要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其重要内容是提高科技
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
区域性和分散性的特点,挟定了农业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院所和高校创造的技术成果.需要通过推广的环节,作区域性适应操作才能有效
地转移到生产者手中.这是科技流向生产者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市场经济发达的
国家,农业科技产业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往往只注重到,美国农民只占从
业人员总数的2%,而忽略了还有17%,近2000万人,以大大小小的公司形式为
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产品,支撑着仅占2%的农民。农业科技产业是美国现代农业的
重要组成力量,’是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能达到70%以上的主要因素。如果将
前者比作“地方部队”,后者可称得上最具战斗力的“野战军”。
近年来,我国在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农情的组织形式和生产规模,如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集体农场等。而广西的糖、云南的烟、山东的菜等,以公司加农户
组成农工贸联合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好形式。其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
品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公司或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协会、专业市场等能适
应当地的多种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为农工贸一体化的联含组织。对此,
我们可以称之为农工贸一体化模式。这种形式多样的经济组织,可以扩大农业的
资金来源;可以使农产品多次增值:可以增强应用科技的能力;可以引导农民进
入市场和提高其竞争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的自我发展能
力;可以组织专业和区域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这种形式多样的经济组织,可大
可小,。可紧可松,可商霹低,葡集可敬,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
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分析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
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种质资源是农业的物质基础。选育和推广优
良品种仍将是农业科技的一个发展重点。农作物、育禽鱼等杂交优势的利用,已
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效益。常规育种方法作为一个基本手段,在培育高肥、水条
件下的集约型品种的同时,将更加注意抗病虫、抗旱、抗盐碱等品种的选育。品
质育种,如离蛋自和高赖氨酸玉米,“双低”油菜、优质纤维棉花、瘦肉型猪以
删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及其它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优势品种,将得到扩大利用。
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是农业之本,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创造
作物生产的最佳条件是农业科技的一大重点。化肥施用量将稳步增长,同时更加
着重科学施用方法,提高化肥效率.减少污染。实行轮作,扩种固氮作物和绿肥,
利用厩肥、作物残茬、垃圾等有机物,在发展中国家仍将是主要土壤培肥技术。
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应用,为减少水土流失,节省能源,降低成本,免耕、少耕法
呈扩大利用趋势。
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发展灌溉农业已成为地区进
一步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发展中国家80%以上的耕地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且雨热不同步或降水不均。在这种情况下,营养农业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其中包
括作物与品种选配,蓄墒保墒的耕作技术等。水资源的保护、水质的改进、灌溉
工程的科学管理,都是重要研究内容。
4、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在现代农业条件下,作物栽培和畜禽水产养
殖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壤调查与环境调控、配方施肥和配合饮料、品种选用、栽
培和饲养管理、病虫害与疫病防治以及产后处理等过程,都已实现了规范化、标
准化。几乎所有操作都要求采用机械,一部分生产实现了工厂化,并应用电子计
算机进行管理。
5、改进农产品糖工、贮运技术。产后处理是农’赴生产麴延续稿涤纯。发展
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销售等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媵的必由乏路,也是
今屠表韭科技麴一个藿点。
6、积极发展农妇生物技术。生物学既及生物技术发展对植物、动物和人类
本身部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农业是生物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个产业。近年来,
决崽水稻、大麦、玉米、大豆等蛋囱质含量的遗传瑟鞠已陆续被分离出来,为作
物品种改良提供新的途径。旋药培养已在40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并育成水稻、
小轰等多种作物新晶种,大葡积瘸予生产。牛、羊、猪等艇目爵移植也邑成功,开
辟H『家畜改良繁育的新路子。在作物病害与落禽疫瘸防治、食品加工等方面也出
蕊了4一些好蔼头。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深佬农渡稀技傣涮改孳,要实现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往,褥避稃蔽与农
jJk和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缀济体制、符合农村特点和科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技发展规律的农村科技体制。首先要在全国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
机构中,择优支持一批重点单位,保持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以加强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这些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但也
要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以增强科技工作活力。其次要在国家政策
引导下,发挥市场机构作用,让一大批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机构面向市场,
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工作。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参与农业重大建设
项目的实施,如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菜篮予”工程、扶贫攻坚和
各项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承
包,兴办各种科研、生产联合体和科技型企业,积极探索新途径,逐步走上自我
发展的道路。鼓励各种形式的民办农业科研机构和民办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充分
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体系中的一支重
要力量。通过改革,形成科研、开发、推广相互衔接、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
体系。
(三)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要骜眼长远,兼顾当前,统筹规划,制订和完善农妲科研艘划,紧紧围绕农
啦现代纯建设急需解决的一些煎大谋题,组织力量攻关。首先,加强生物技术的
基础性研究,特别是育种研究,力争在理论和方法、基因工程实用化、痫虫害防
治税理簿方面霄薪豹突破。重税生物技术在作物遗传统肖种上酌应霜,培育适成
性强的高产、优质动植物新品萃申。其次,加强农业重大技术的应用研究,在自然
灾害综合防治、嚣域农渡综合开发、表簸生态环境傈护、农产晶加工及综合稠掰
等对农q业发展有蓬大影响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电子计算机、邋感信息、
核蕹射、大气物理等离掰按术焱农遭上麴盔蠲,为农鼗瓷源谲查、环境保护、灾
害预测、产量估算等提供先进的科技手段。最后,加强农用工业的开发研究。当
蓊,要把疆翻谯凌复含长效糙料,毫效、安全、低残窝农药,先进鲍表照梳藏秘
设施,农产品加工机械作为重点,用现代工业米装备和支持农业。在加强农业科
学接拳嫒究翡瓣瓣,趣潦农监嚣落交流与合终,袄投弓l遂疆羚农渡先送按求残粜,
加快消化、吸收和创新,缩短与国外的菠距。
(豳)推广农业先逃实用技术
攘广帮普及农遂蠹遂实鬟技术是实现表遂璐代蘧静笑穗,瞧楚楚辩磷藏莱转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关键、最追协的是要加强农
技推广工作,尽快把增产增效显著的重大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到生产中去,形成
新的生产力。农业科技工作要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主战场,紧紧围绕发
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确保增=0Ⅱ
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太战略任务,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煎点抓好
优良品种推广、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台舫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关键
技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巩固和发展农技推广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健全
农技推广体系,保证农技推广经费。要充分利用各种民间科技组织的力量。发挥
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形成以图家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专业
队伍与群众相结合,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五)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
中小垒整愚嚣琵经济戆垂要缀袋酆分,是农瓣经漭翁塞霎支缝。必鬏壤实把
中小企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在加强技术改
造、趣羰警理、海绦生产成本、摄蹇产瑟震蠢翻羧漭效懿上猥下勃夫。资龛嚣各
种资源的潜力是有限的,但科技的作用魑巨大的。起步救早的中小企业爨采用和
发震枣耱技拳,挽快鼓零改造步饯,缨庶改造一熬建统产篷,特嶷娶瑟磐等垒致
进行新一轮技术敬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纛、·档次和附加德.提高
辩技避步在经爨煺长审熬燹献份额,兴办裁豹中夺企业,簧立廷舞发零撼炎瀛
采用先谶生产卫芑和科举管理方法,走熊约经营的路予,·提高埝业的经济效益;
燮培葬黪造就一撼翅得上、整德经豹斟按人君,嶷撑孛小惫业鼓零上承影j声晶
上质艇。要抓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躐结构的调整,‘提高中小众业的j:}『
场遣瘢能力鄹竞磐能力。
(六)抓好农民技术培训
农业科技成粜转化,农业劳动童产举提高,与农民料学文化素质关累极大。
簧十分煎视对农业劳动糟的技术和技能培训,祀提高农鬣筋綮质作为科教兴农、
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火措施。渤绕提离农村劳动力索成,⋯要深化农村教育设
革,增加职业教宵的院蘩,办好各类农渡专科学棱,改革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内露
孝f1教学方法。二疆充分利用现有农林水气中专和农业广撼电视学校等培训条件,
广‘泛开殿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兰要缀绂科技入员深入农牵章传授耩箍鲡
识.结念实施“照火计划”、“书收计划”,对农民进行一技一训、一业~训,升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e文
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把学习和应用农业实用技术变成农民群
众的自觉行动。四要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农业信息教育。农业是利用光热水气土等
自然资源从事有生命物质生产的一种产业。因而具有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
经验性,以及稳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行业弱势。信息技术将成为克服农业行业
弱势的有力武器。搞好农业信息的发展必将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七)发挥科技在农村经济一体化经营中的先导作用
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这种经营体制,既是农村经济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又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深
化。近年来,一体化经营在广大农村发展很快,己显示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
生命力,要及时引导,。大力扶持,积极推行,逐步完善。在一体化经营中,一些
地方创造了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生产、加工、
销售有机结构的好形式;创造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
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行一体化经营,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首先,要选
好龙头企业,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要面向市场开发科技含量
高的支柱产业和豢头产品,以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带动
整个产业的发展。其次,农产品基地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服务体系,
采用先进种养技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专业化、集约化的路子。最后,加强
农产品储藏、运输、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运用信息网络系统搞好市场
分析和预测,使科学技术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业
现代化水平。
(,≮)攘姆科按挟贫: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提高农民素质上狠下功夫。
解决漫键超爨,要毒力提褰爨强遣区农堑秘羧含量,颡地肇《塞攮提广‘耱台当越实
际的增产增收技术。大力推广地膜覆菔、节水灌溉及晕作农业等适_}fj于贫困地区
的农般技术,蓑力提舞粮食生产娆力。因遗铡宣,袁镑对性媲整广栋隳生产发毫
禽等农产品快速养戆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加快贫网地区养殖业和林果业的发
展,提鸯农鼹收A水平。加大中小企渡“东疆食作示蘧工程”豹实藏力度,擒挟
贫困地区现谢企业的披术改遗,尽快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与发达地区的人才、
技术、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媳区自我积爨秘囊我发照能力。要舂量}划缝
四门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推
广工作。继续做好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的工作,加大技术扶持力度,
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下大
力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走内涵挖潜发
展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为此,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要坚定
不移地制止工业和城市建设乱占滥用耕地,制止占用耕地和耕地摞荒行为,确保
耕地占用和使用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重点地
区环境监测和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工程技术与生物措施相结
合等多种办法,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其次,要摘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要改善灌溉条件,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
局面。同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进一步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拓展发展空间,重视山地、草原、水面、海洋等各种资源的
综合开发利用。
第五带农业现代化进程巾的农地制度刨靳。
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上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农业经济发艟相
对敞缓而表现出来鞠“三农”闻题正fj益弓l越入们的商度美淀。为着“三农”蔺
题的解决,人们正进行着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颟的思考。而作为最基本的农业擞产
要素⋯一农村士鲍在农韭经济串扮演潜裰兔黧要鼹角色。魏衙按慧静会主义带场
经济原则实行农地遮一生产凝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力,进而建立和完
善与当今我圈农蝗受产力水平穗逶疲煞农遣翻度,无疑毽廷我国由传统农、盈囱现
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措施之~。土地制度是社念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
社会经济割度的基舔。
在美国缝济迅遮发展壮大的历史避程中,美国农业并未拖其后腿,在过妊的
”本文主要内枣发表在;《理论探讨》2004.5《农业现代化避程中的农地倦崾创新——从荧翻农场制度变迁
申褥裂得囊承>·P59~6I
108
塑删点兰堕兰鲎垃堕主一——
300余年时间里,美国的农业从躁始状态到传统农、叱,再征传统农业的基础E,
到20世纪中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压,簌八丸}+年代形成了美因特有的农业
新经济,刨造了世界农业技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与美圜农业自然条碉:截然不同的日本农、韭与中嗣具有辛扭同的基本特征,H9人
多地少。然而,日本农业在战后满鼯苍姨、一片废斌的基础上,在艇短的几十年
里发生了蹙大的变化,实现了主要以小规横家庭经慧为基础静农业现代化。
美国与日本有不同的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因而选择了不葡的笈展战略,都
达到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可为殊途网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比磺究
美闵农业笈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美目农业的巨大成
功,论其经验方方灏面,但他们确定了正确丽又适鼠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即家
庭农场蒂4度,是一个重要原因。农场箭度是农村±魄带l度的表现形式。研究它们
的农场变迁投其动豳,也就了解了它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演变及其与
之栩适应的农韭生产力发餍水平,胰丽试黼中找弱我国现淤段农遣潮度的创新模
式,这是本文的用意所在。
一、美日农场制度变迁比较分析
(一)美霞农簸资源及农监劳霸生产率院较
美国国土总面积为96290万公顷,其中耕地达19745万公顷,占20.5%,占
毽器耩遗蕊嚣积(150151万公矮)麓13.IS%。美鞫楚{篷器上耪逶蘅积最大静国
家。美国人均耕地0.7公顷,是世界人均耕地(0.23公顷)的2.9倍(见袭1)。
基零黧主憨嚣羧仅鸯3778万公溪,葵中嵇逡鼯积茭450万公蠖(1999年
数),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0.30%,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仅为1.56公顷,怒美国
黪三十七分之一(冤表1)。
蓑4~1 2001年荑日耕地及农业生产劳动率比较
藤±总
耕遗农照势蘑力A缘盈
随别面积面积人均觳占世界比例耕地谷物肉类
(万公顷) t公顷) (%) (公顷) (公厅) (公斤)
美国9629i j9745 0.69 13.t5 58.2 105435 1238(}
目本3778 450 0.035 0,30 1.56 4330 1034
世赛1341422 】5015l 0.235 100 0,23
注z上述黜据系从《世界农业9、《中田农业经济年鉴》(÷j2002年)等瓷抖摘录整理计掉:而成.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日本之间农业基础条件的差距及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相对差距:一是美日间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耕地数量之
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两国问耕地总量及人均占有量均悬殊较大。美国“人少地多”
与日本“人多地少”的宣明对比的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各自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选
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二是美日间农业生产劳动率尽管差距明显,但都高出世界
平均水平很多,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且与本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
时,美日间的这种差距也反应了人均占有耕地差异而带来的效率差距的客观存
在,值得思考。
(二)美日农场制度特征及其变迁比较
1、农波经济缎织形式的选择及历史渊源
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最基本的农业经济制度,而农场制度又是农业经济组织
形式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农场及其农场形式的演变裁折射了选择什么样的农
业缀济制度及其演变轨迹。这是一种由表及疆的逻辑分析方法。
在美国魑民地时期,小舰模农户经营是其农业缀济的组织形式,到1776年
美嘲独立时.其农、监仍然是处丁.传统农业阶段。1820年土硪注的通j毫,掀起了良
小肇位(面积)和低价(1·25美元/英亩)出售公有土地的高潮,促成了美国
家纛农场的建立。1862年通过的“宪施法”使“把公有±逸艚给真藏需要主遣静
人”的“杰拂逊精謇申”促成美国家庭农场制度在美圈农村得剿广泛确立和巩固,
著醒目渐成熬。鼗藤,无论荚函酌经济、政治发生魏傅斡交逶,除了农场斡辫模、
数嫩发生了适应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和农业政策调熬的需要而进行的变化之外,
家庭农场这种基零农监经营形式一囊僚薅囊今天。
日本的农业发腥史与美国的有所不同。战前的日本长期存在的农地制度是地
圭麓稳程璃铡,瓣喾无箕鬻。第二次毽器大液压,蠢本实行了全禽薄嚣疼豹农场
改革,废除了长期存在的地主制和租佃制,确立了融耕农制,即农民小土地私有
利。绝大多数农户强魏瑟袋了垂耱农(当露占总农产懿95%),其余巍半蠡瓣农
和佃农。强制性的土地低价溟卖,让土地改革近似予土地的凭偿解放。之后,《农
楚法》熬蠢霉每(1952年)妨褥了±德瓤毒投熬鑫壶浚动,聚戳了经营栽攘豹扩大,
从而阻碍了农业技术、农业投资和椒业生产率的发展和提高。但1962年修改了
豹《农鼗法》霉次克诲±邈鞭舞,主建滚动朝毽贷鞠买卖豹方囱发疑。夔麓终邦
产jlk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效率和生活水平,部分农户扩大生产
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经营规模,谋求规模经济效益,走农业专业化生产道路,成为专业农户,其他农
户则成为兼业农户。
日本在农业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改变其小规模私有制经营的基本
格局(基本农业经营制度),政府也从未采取过强制办法改变这种经营模式。而
在注重选择与适应这种经营模式的技术、政策和措施上做文章,同样使日本的农
业现代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美日农场数量变迁比较分析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农场的总数在迅速减少,。到2000年时仅为2172080
个,比1950年减少3475920个,减幅达161.5%(见表2)。这也是美国农场变
化的大趋势。但在近十年中,农场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随着农场数量的减少,农场的平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是美国农场变化最突出的
特点。美国农地总面积是不断下降的,从1953年的12.06亿英亩下降到2000年
的9.43英亩,减幅达21.8%。而农场平均面积则由1953年的242英亩上升到2000
年的434英亩,上升了近一倍。
战后的日本随着《农民解放指令》的一声令下,土地改革一夜之间将252万
户地主手中的194町步的耕地(注:l町步约等于99.2公亩)几乎无偿(强制低
价政策)地给了420万农户,“制造”了.日本家庭农场。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飞
速发展及农业政策的数度调整,日本农场数量总体变化趋势也是减少,土改后的
50年代初有近600万户农户,农业就业人口达到1800万人,到了2000年农户数
已经不到300万户,.减少了近一半,其间全国总耕地面积也是减少的,即由1950
年的772万公顷减到2000年的不足500万公顷,减幅达30%。尽管如此,日本
农户户均经营规模也在扩大,只是各地扩大经营规模进展程度差别大,有的地方
进展缓慢;不同种养殖业问经营规模扩大进展情况也有差异。
3、农场土地所有权变迁比较分析
美国农场睾经营的土地有多种来源。而农场主土地自有率呈下降趋势。农地
自有率,在19世纪前期占95%以上,到20世纪初为50%pA上,1990年以前还有
30%以上,到1999年只有25.6%了;另一方面,主要依靠租用别人的土地进行经
营的农场主越来越多:1950年以前,这种农场的比例在37%以下,70年代上升到
50%,进入90年代进一步增加到60%以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美国的佃农越来越
刘志扬:《荑围农业新经济》-青岛:青岛Ⅱl版社,2003
111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少:19世纪中期有40%左右,1940年以前为30%,到1999年就只有Ii.2%Y。
表4—2美国农场数量及经营规模变迁表
农场总数拥有土地农场平均
年份
(千个) (万公顷j (公顷)
1950 8648 48645 86.2
1960 3963 47674 l加.2
1070 2954 44638 151 0
1980 42048 172 4
1990 2143 39984 186 6
1095 2196 38708 177 3
1906 2190 38798 177.3
1907 2190 38690 176.4
1998 2lgl 38588 176 0
1999 2192 38343 l 74.8
2000 2172 38163 175.6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统计》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出版社。
上述趋势说明,美国的土地在改变所有权上是变化不大的。但是,在对土地
进行流转重组上却是不断进行着的,同时美国的农场主越来越重视拥有自己的土
地进行经营。
日本战后的土地改革建立私有制经营模式之初,自耕农占95%,随后土地自
有率也呈下降趋势,同时兼业农户的出现促进了外部产业的发展,专业农户则走
规模经营的路子,其耕种的土地主要靠租赁,于是促进了土地的流转,但日本农
地的流转远没有美国那样流行,流转速度相对较慢,这里面有多种复杂的原因。
二、美日农场规模变迁比较
美国农场可分为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和公司农场三类,都是私人占有性质,
其中,家庭农场始终占主导地位,但这并未影响农场规模的扩大。农场规模的扩
大是必然趋势。美国农场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是小农场的消失与变迁。但农场
规模的扩大不是没有限度的,中等规模往往已是极限规模了,多数美国人都认为
最有效率的农场是中型家庭农场。在农场变迁中,就1950年~1998年间来说年
销售额在2500美元以下的农场减幅达80%;年销售额在5000美元以下的减幅为
列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2%o:销售额为l万美元以下的农场减幅为62%:而销售额为2万美元以下的农
场减幅为19%。二战后,美国在农业中出现了大农场迅速增多的趋势,1950年~
2000年之间,用地5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量增幅为43.4%,尤其是1000英亩以
上规模农场增幅更大。大农场的用地多是租赁的(如表3所示)。
表4—3 1 996年美国农场土地权属结构表
完全自有部分白有完全租赁
农场规摸(英亩) 数量(万个)
土地土地土地
<200 】10 70.I% 18 8% 11.1%
200~500 67.7 47.6% 40 7% 15.7%
>500 46.6 22.7% 62 3% 13.o%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新经济》刘志杨著青岛出版社。
日本农户经营规模及其变化程度都远小于美国,这其间的原因除了“人多地
少”与“人少地多”之间的差别以外,还有地貌、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特长等之
间的差别造成(见表4)。
借地率平均每户平均每块地
(经营耩建) 鲍块数甏袄
合计13.0 4 23.6
饲,}趣定8。4 2 7.8
小于0.5公顷2 3 12,3
5-、.2.0公顷8.0 4 22.2
0~3.0公疆13,S 5 35 4
0~5.0公顷22.1 7 45.9
O~?。5公顷33.4 8 54.2
7,54lO公顷42.1 10 S9.2
10公顷以上47.2 14 75.1
注:糖建率楚糍耀对予经营瓣逑(全邦戆浚)戆辔入疆铡。蟪凌莰撩稻整豹连块数帮嚣
积。资料米源:《日本的农业、农村和农民》1997年I:海则缀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1960年~1990年的30年间,耕地在l公顷以内的农户数量减少13%:耕地
在1~2公顷之间的农户数量增加3%:耕地在2~3公顷的农户数增幅达4.O%:耕
地在3公顷以上的农户数增幅为2.9%,占到1990年总农户数的3.5%.这说明日本
农地经营的规模化也是一种倾向,但程度不深.日本调查表明,靠扩大规模来压缩
成本是有限的,大体上10公顷左右规模的压缩效果最好,超过这一规模就难起到
降低成本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经营土地过于分散。在现实中,经营规模扩大,
地块数目增加。。’
三、美臼农场制度变迁给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
l、鼓家庭(农户)为主要爱慕本魏农业经营攀位,是农业臻代纯进蓉t㈡,玩
乎无需改变的基本缀营制度。美国和日本的农业基本条件、文化、历史背最都相
去熬远,甚至担对,握是德爨在农娅现代化起步除段都聚黢褥明智撼选择』’家庭
农场制度,把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定位为家庭,并鼠一直坚持使用这种{}4度至今
疆继续表现如生规勃勃的溪力。这惫诉我织:无论农选的外帮环境区蹦有多大,
农妲生产的自然属性、自身特性以及其经济特点决定了其经营制度的“家庭性”。
美黼200多年的历史变迁,豳本从战败国的惨状突飞猛进到世界经济大国,它{『]
的变化都可为翻天覆地,但它们一开始就采用的农业家庭(农户)制度至今不曾
改变。
上述分析给我们启示:就农业黛产经营制度和熬本经营模式而裔,目前我国
所采用“两权分离”的家庭联产经蒋责任制的“双层经营机制”,其主要和基本
经营形式仍然是家庭。所谓“双层”是重在家庭,这里的“集体”鄢一层新行使
的所有权熨多的是理论上的、远期的和宏观的,影响眼前的经营活动很少。因此,
长期稳定和坚持这种制度蹙我国农监现代化避程中的大前提。其它一系弼的变
革、创新一般不宜酋先打邀一基本制度变迁的主意。
2、在家庭农强(农户)翻度不变的同时,萁数量、纛模茭l一藏在交。这体
现了变与不变的辨正统一: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美目经济的快速发展表
明蔟生产力永平静不断提齑,其生产关系努然要随之谪整。这魏是两国农场数量
和规模不断变化的理论动力,农场数量的减少,农场规模的扩大是总体趋势,是
经济发展黔必然。蠢予农濂生产技术(蟊橇缀化终曛)豹发矮,市场竞争豹嚣要,
蕊必方缩《8事褥农效、表罨稳农辩》,』二海瓣羟大学攫疆享土,1997年12舅。
114
Uq JII大学似上学位沦文
规模经济效益规律的作用及非农产业的发展,农场走向了分化:农业“强”者聚
集土地,获取更大收益:“弱”者弃地离农,转移到非农产业。这也是农村J:业
化、城市化的动力所在。但是,继续研究又会发现,农场经营的规模化是有限度
的,并非越大越好。在美国农场结构数量的变化中,呈现出小农场明显减少,中
型农场有所增加,大农场保持稳定的特征。日本农户总结出规模经营标准,即夫
妇二人的劳动耕种能力基本上是人力阶段为1公顷,畜力阶段为2公顷,动力阶
段(小型耕耘机)为3公顷,到60年代后期实现的中型机械化体系时夫妇2人可
耕种10公顷,超过这一规模就难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其原因之一就是经营
土地过于分散所致。”’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我国长期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责任制,并不意味着按“均田制”平分的农村土地“归属”农户一成不变。当今
社会一切都在变,一切都要与时俱进,唯独农地这一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不变
能行吗?无论从市场经济理论的角度或是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来看,农
户都需要变化,农地都需要流动。一方面,农地这一基本而重要的生产资料,只
有通过市场手段进行优化配置,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发挥其效益;另一方面,
肩负着农业现代化重任的我国农村要提高农业效益只有在土地流动优化配置的
基础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高效农业的道路才是出路。从美日农场变迁中我们还
体会到,规模化经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
的过程。我们要搞土地流转只是为了适度的规模经营,切莫再犯“一大二公”的
历史错误。
3、农村土地的权属问题存在相对稳定性和多样化的特征。土地私有制是美
日农业的本质特征,这是历史和社会制度共同选择的,并且~直保持稳定至今,
但这并不妨碍其土地的流动性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正因为其私有士地所有权的
完整性和独立性促进了土地的流动性和流动的多样性。在这里,我们还关心在土
地流动可能性的前提下其流动的特征(多样性)。比较分析表明,美日农地流动
的主要形式不是买卖所有权,而是采用租赁形式(买卖使用权),如他们的自耕
农比例一直下降,土地租用率一直上升,其原因主要有:①租地比买地便宜,一
次性投资小,又进退自如,风险就小;②国家政策让土地所有者长期有所受益,
农户不愿彻底放弃土地:③土地升值预期和保护家业的价值观念的作用。基jr上
。张忠根、田万获著:《中日韩民业现代化比较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lO月
115
四川人学博士学位沧文
述原因,让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留其一让其二”成了农民的主要选择。
从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启示:①尽管我国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但所实行的
“双层经营机制”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创造了条件,使
所有权的相对稳定和经营权的相对流动成为可能,这也符合美日农场权属变动的
特征。但要注意“两权”的相对独立、完整与清晰。否则,“两权”的稳定性与
流动性都因相互制约而失去价值。②美FI在土地权属流动中,使用权(租赁)而
非所有权流动是主流,这启示我们,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长期稳定与土地
使用权流转动的短期现实性不相矛盾,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承
包制”也并非一付灵丹妙药,一吃百了。基本经济制度代替不了具体经营手段。
③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渐进的过程,同其它
生产要素的流动一样是随时的而土地流转的自然、顺畅,还需要多方面的政策配
套和环境,这些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总之,我国土地制度在基本原则稳定的基础上,需及时研究借鉴农业发达国
家的经验,为我所用,解决现实矛盾,可以收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效果。
叫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而着力培育
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最佳接口。
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接通,将县域的资源与产
业、产业与贸易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县域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新
型工业化道路将工业的产业联系、生产方式、管理理念引进农业的生产和经营,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又必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连接县域新型工业化与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就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既是县域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又
是农业基地和农户的牵头组织。龙头企业壮大了工业产业又联接和延长了农业
产业链条,形成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从而发展了县域经济。
第一节关于工业化
一、工业与工业化理论概述
自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各国的发展都以工业为重要战略选择,工业
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各国经济增长的主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工业化”和“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竟相实施和意
图采取的大政方针和计划宏图。不搞工业化、国家难以富强。工业化道路的选
择是各国的共同愿望,但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要依赖
于对工!生化概念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的工业化理论的指导。
(一)“工业化”概念定义及其演变评价。
到目前,在有关的经济学和经济史学著作中,对工业化概念的表述似乎并
不十分明确,或者说还没有~’个经典的定义。“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
念之一,是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对工业化概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发展经济
学理论体系本身,也将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而回顾
对工业化概念的认识对我们正确认识工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目前关于“工
参见武义青.高钟庭等著,·{-田区域工qk化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第】5~20页
17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化”这一概念的众多定义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工业化即是被理解为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
增加。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几乎所有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仍然把工业化理解
为单纯足制造业的发展,并把这种形式的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
2、从生产工具的角度,认为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的
现代:1:业的发展过程。。
3、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Strategical Production
Function)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并说“这种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用
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化部门来说明”。“工业化的概念
是很广泛的,包括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这个定义是被誉
为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的中国著名经济学这张培刚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的定义。@
4、将工业化定义为社会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张培刚教授对其1949年的
工业化定义作了新修正,重新增改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
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改)的过程。”
11j
5、《新帕尔格臀夫经济学大辞热》的定义。它从一国缀济结构的变动入手,
豢爨工、监乃跫爨嚣大工韭诞生戳紊经滂结掇戆交动l建理。。
6、从资源配置结构的转换角度,将工渡化定义为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幽农
数转惫工她豹过程。翔西絷·瘁兹涅茨辑富,工敛经过程麟“产燕约寒澡觏资
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
第一秘定义把工业他投仅是覆戏“制造避(尤其是重工避部门)在因怒经
济中比重的增加”。毫无疑闯,社会生产分工中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是工业化的
基零嚣提。工业化传为一秘经济发鼹过程,①以工娅的出现以及由工业化所导
致的包括其他部门在内的熬个社会生产的主化为起点的。并且工业的增长和结
。参笼藏墙剐;《蓑鬟嚣经济学》t鬻订扳),港媸涎毒A转珏;蕴享主,1999.R35.P54.P55
6德困经济史举家鲁道夹·吕贝尔特说:“⋯..只是机器噼代破晓鞋鹰。随着纺织的机械他,随着燕汽机
作为一项新的自&源,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舔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樊社会才开始了巨太变他,
我制器之为王啦纯舶这秘蹙他。”(营道或·舄贝尔特:《王业忧史》(巾泽奉),上海译文出版牡.1983.P1)
:参琵张培剐蓑:《农照喀工照佬》£1949,,武汉:华串工学院鞫授辜圭,诤鳝。P70--7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遇论(第一卷):农、嗽圈工业化问题》,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Pt90~192
’参见《新帕自{格雷夫缀济学大辞执》(中译本)第2卷, 北京;经济科学m版社.1992,P861
2辩蒙-瘁兹漳获:《瑗代经蒋壤长》t中译本), 趣京;悲哀经辨学院是鹱社。1989.p{
118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沦文
构转换贯穿了一旧工业化的全过程。②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是主要的。但是,这个定义把工业化过程理解得较为简单,工业化不仅仅是工
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或地位的提高,而是旧的生产方式到
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其内容远比“比重增加”或“地位提高”丰富得多。
把工业化仅仅是看成“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
增加”的认识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年代里,几
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弱国受欺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的落后,尤
其是重工业的落后。因此,加速实现工业化是赶上发达国家生活水平和政治地
位的关键,进而将之作为自己追求的首要目标。面对新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
建立,对工业化的认识也不可能是全面的,不可能向新的生产组织制度及新的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产关系发出疑问。片面和错误的工业化思想指导下的
工业化实践,使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步履艰难和屡屡失败。
吕贝尔特的解释更多的是从工业化史的角度去谈工业化。因此,他对工业
化的认识具有某种“历史的倾向”,他对工业化的认识对我们从生产力变迁的角
度理解工业化的起源及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们认识产业革命
与工业化的关系也有重要意义。
张培刚教授的定义是最为抽象的。他从生产函数的角度去解释工业化的本
质。张教授的定义提到了要从本质特征的角度去研究工业化,研究质变的问题,
研究突变问题,这是给工业化下定义时所必须遵循的标准。一个定义必须能反
映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本质,必须是一般化的或抽象的,但一个定义抽象到
让人难以理解程度,反而是不好的定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工业化的解释不仅反映了“二战”后
所兴起。勺经济增长分析中的结构主义思潮,及其对一个全新意义的结构变动这
一工业化过程最为根本特征的强调,而且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成为当代工业
化领域主要研究方法的背景下,更有助于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特质的把握。
劳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配置状况直接反映了工业化的水
平。
西蒙‘库兹涅茨定义很简要,他一方面从结构的角度,另一方面从西方经
济学中资源配冠角度来研究工业化,认为工业化过程即“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
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产品的来源”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
心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生产活动,说明了第二产业与篼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资源的去入,,
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又从投入的角度研究工业化的特征。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上述工业化定义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释了工业化
的本质特征,揭示了现代工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这一工业化进程的首要内容,
其定义各有千秋。
(二)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机器(包括之后的电脑等日
益先进的工具形式)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是一场生产技术革命,从而也是社会
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各层次相应
的调整和变动。
第二,工业化引起而且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基要生产
要素组合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制造业及农业上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而且会引起
现代工厂制度、市场结构及银行制度兴起等组织上的变革。这种变化将对农业、
制造工业等生产结构发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或部门,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劳动力就业比重
都将逐渐在国民经济中达到优势地位,规模报酬递减的产业或部门则地位逐渐
下降。第四,工业化必须能够引起整个经济体制或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人们
的生活观念和文化索质的变化。
(三)历史、辩证、全嚣认识工业化
番起采,工42纯楚一个非嚣复杂的问题,躐然如魄,对工蛙健理臌进行垒
蕊认识。我翻不仅应该飘王监化的起灏与菠襞上去历史追认谈王鼗纯,丽穗茏
为黧鬟的罴还鹿钛黼工渡他的是本质的特征的分丰斤入筝来试谈工波纯。丽逻辑
与掰是的统一晓是磷究海鼷静一种燕辩的方法。不麴邀工藏纯的掰史难戳笈袋
工曛优发髓的躲络。键只知历史丽不髓发躐历史中的内在逻辑联系,阏常常被
纷绕静现象嚣迷惑。“
l、坚持遴辑与历史桶统一的谈鼋}{藏巅
丁韭纯楚笈藤缀济学磷究酾主黉辩蘧乏~(甚蹩熬棱;洛海藤),发疆经漭学
。※墙澍j《教疆缀济学教禚》,毙京:鲢济科拳盘敝社.200L叠30
2参考藏璺露、菇;{t斑饕藩:r弘璃邀城■:lk纯够}巍,驻京;蛙洁簧糕氆般柽.毫O黻t|P.20~冀2嚣
120
四川大学溥土学位论文
的出现使我们对工业化问题有了较多的认识。发展经济学把工业化作为自己重
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但不等于说工业化自发展经济学开始。
对工业化的认识,首先应回到问题的源头。没有以工具机革命为起点的产
业革命就不会有最初的工业化。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产业革命,最为根本的特
征,也是最具意义之处,在于这次产业革命奠定了用机器生产机器这一最基本
的工业化生产方式,4从而宣告了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这里的工业化是纯粹意义
上的工业化。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工业化,更能让我们从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工
业化的内涵。离开对工业化本身演义过程的认识与工业化理论产生背景的认识,
不可能真正理解工业化的内涵。
2、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角度认识工业化
理解工业化不应仅仅局限于生产力角度的认识,如把工业化水平理解为工
业化率的提高,把工业化理解为资源配置主要领域由农业转向工业领域的过程。
我认为,工业化从来就不是一个生产力概念,方式工业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
的概念。仅看到工业化开始于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于机器生产机器,只看到工
业化问题这~“冰山”的一角。工业化不只是工业的问题,工业化不仅仅是一
个新的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从小到强的过程。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这仅仅
的描述了生产力的变化,实际上,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从来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
矛盾,谈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生产力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统
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谈工业化只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谈是不够的,
只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去认识是不够的。认识工业化必须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去认
识。
工业化代表着~种新生产方式的诞生。而新生产方式是新生产力与新生产
关系的辩证统一。对工业化的认识只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的角度去
认识,才能把握其真谛。
3、必须从动态的角度去研究工业化
工业不同于工业化。工业化是~个过程已成共识。既然足一个过程,那么
就不仅应该研究工业化中量的变化过程,而且还应研究结构的变化过程,进而
研究质的变化过程。
’§克思在《资本沦》第1卷巾曾写道:“机器的这⋯部分——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化革f{}7的起点,”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975.) /'M10
12】
叫门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正确处理好两大关系:产业革命与2,Jk化的关系;工业与工业化的关系
从生产方式重大变革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发生三次产业革
命。历次产业革命都是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基础的。没有18世纪从英国开
始的那场以机器大工业形成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就不会有现代工业的诞生,也
就不会有新生产方式的诞生。迄今为止的先进国家的的工业化几乎都是在第一
次或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起步的。
研究]:业化必须涉及到工业化与工业的关系。很显然,工业发展在工业化
中居于主导地位。理解工业化,应理解工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诚然,工业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居主导地位,但是却不能完全将工业发展
当作是工业化过程的惟一内容。因为单一的工业增长并不能反映工业化的全貌,
工业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而一旦进入工业化,进入工业时代,则又不是仪
用工业的发展与变化能够说得清的。“真正反映工业化实质的,应当是工业发展
对一圜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以及由工业的不断进步带动之下的一国经济增长、
资源配置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工业化还包括农业的工业化。总之,
研究工业化不能只圃于工业。
5、工业化中包含着工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转换
工业化不单单涉及工业的发展问题,实际上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工
业的增长与发展造成结构的变动才是工业化过程的最根本特征。大量的事实证
明,仅用工业化率超过一定程度来说明是否实现工业化是非常片面的。把经济
结构变动状况看作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当今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持的
看法。
6、制度创新与工业化
没有市场经济制度这个核心的制度僦新,工业化是难戳想象的。任何⋯稀
享上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都慰与一定购生产关系特别魁基本缀济管理制度的变革
紧密联系在~超的。工12化与羊幸技革命紧密籀关,科技孳命学致了产鼗革命的
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市H应地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部
[12纯的历爱,完全可以说藏是市场羟济静历变,瓷是市场露l度由建立弱不薮
完善,由新生到口渐普及的历史。
当然,市场耧度之所暖能够藏为工盈纯时代基本静经济锈度,滁了其零身
受笨簿:《螽超箕E'lk纯弓{沦一一荧手工照识史毒:t氆诧理论趣一辨考褰》。E30~31
122
列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所显示的优越性之外,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市场制度所体现的公开、
平等和自由的原则,既是工业化时代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
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工业化所造就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内在精髓。
(四)工业化过程特征分析
“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诞生以来工业生产方式的演进渗透最终代替农业生
产方式的过程。”既然“工业化”是一次演进,是一种代替过程,说明整个工业
化进程有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存在前后连贯、
渐变的关系。深刻认识、认真分析工业化过程,掌握其实质特征,有助于我们
在实践中准确运用。。
1、第一次产业革命:工业化起点的标志。
关于工业化的起点,马克思已作了详尽的论述。“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
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大工业必
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
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第一次产业革命奠定了
用机器生产机器这一最基本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从而宣告了工业化的来临。工
业化是一个工业生产方式的演进、渗透最终代替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
2、工业化是一个过程。
这是迄今为止多数学者在工业化涵义问题上的~种共识。但是,是一个什
么样的过程则没有形成共识。工业化既然是一个过程,那么就必须持续一定时
间,就需要从动态上去把握这个过程变化或运动的实质。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过程。生产工具的变化是生产力变化的最主要标志。工业化起源于
机器生产机器。生产力的变革必然会使得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
产生并获得发展,进而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由
新的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在这里是指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一般的一面)(制度)
就必然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向各个部门渗透并最终战胜旧的生产方式。因此,
工业化是工业生产方式的演进、渗透最终代替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
3、工业化是机器生产向各个部门的渗透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的工业化就成为工业化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门。工业
“参考武义青、高中庭等著二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北京:经济管理fJ}版社2002
‘马克思:《资本论》【中译本)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P408.409.410 421 422
123
心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丈
化不光是机器生产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过程,面是向各个部门的渗透过程。这个
过程是工业化过程中惟一可以观察得到的过程。
4、工业化是产品的来源及资源的配置由农业领域向非学业领域转移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最好体现是劳动力及资源向农业领域配置倾斜。
5、工业化过程是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工业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
高,伴随着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劳动就业人数比例的不断提高,伴随着产为结
构的高度化,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渐次
替代。
6、工业化的实现与终结
对工业化的实现与终结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工业化的本质。既然
工业化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那么工业化过程的时间长度至少在理
论上是可以丈量的。即工业化起源于动力机的使用和工厂制度建立为标志的机
器工业的建议。工业化的实现主要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发
展的主导力量。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是结构来确定一个
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既然判断是否实现工业化尚未有公认的标准,那么如
何界定工业化的终结,即工业化时代是何时并如何在一国终结的应付更困难。
⋯般来讲,工业化终结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主
导地位为第三者所代替。
二、工韭纯除羧翔分凝翔断
(一)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
工整亿是一国(疆蓬)经济发装过程黥一个重溪阶毅。对工蛰纯玲段转麓
分和判断目前存在几种较为有影响的流派和办法。考虑到各种划分标准提出的
年代及螽寒乏、监按术结构、产品维擒静重夫交纯,钱纳墨对发浸除段戆麓分昆
较适合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圈情,但也受到~些人的质疑。因此,我们在这鼹判
断巾潜区域工蛰话淤段薅,主要依瓣缓续燮标漆,劳且参粼了瘁兹涅菠诗器袁
及中国学者李长明的研究成果和罗斯托等人的分析结论。
l、钱纳受标擦
钱纳里将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在他们借助10l国模燃提
型型查兰堕主兰垡堡苎一出的增长模式中,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被划分为6个时期、3
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见表5mi)。在这个阶段制造、世在国内
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从19%增加到36%,与人均收入280美元到2]00美元棚对应,
制造业的就业份额从略高j二10%的水平上升到20%,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
和服务业之间。
表5—1 人均经济水平与增长阶段的关系
收入水平(人均美元1
时期阶段
1970iE 1998年
ldO一280 530—1200 l
仞级产品生产
280一560 1200一2400 2
560—1120 240卜4800 3
1l 20—2100 480卜9000 4
2100—3360 9000一16600 0 I.业化
336卜5040 16600--2500 6
资料来源:H·钱纳里等——《工业化年u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置联节Jl}i 1989年版,第3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50号.2000年4月19【j。
2、库兹涅茨标准
库兹涅茨总结了8组的人均GDP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见表5~2)。
表5—2库兹涅茨计算表
人均GDP l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
【美元) 51.8 82 6 】:{8 221 360 540 864 1382
第一产业53 6 44 6 37.9 32.3 22 5 17 4 11 8 9.2
第二产qI: 18 5 22 4 24.6 29.4 35.2 39.5 52 9 50.2
第三产业27.9 33.0 :;7 5 38.3 42.3 43 l 35.3 d0.6
资料来源:贾晓峰——《对产业结构调整若jr基本关系的定量认、炽》
《统计研究》2001年第2期
3、李长明标准
李长明根据100多个国家的资料,计算出人均收入水平和产、址结构变化的
关系(见表5—3)。
—— 婴型奎兰堕圭兰堡笙苎
400 600
指标1000美元2000美元3000美元
美元美元
第一产业占GNP比霞26.7 21.8 18.6 16.3 9.8
第二产业占GNP比重25 5 29.0 31.4 33 2 3R.9
第三产业占GN'P比重47。8 49.2 50.O 50.5 51.3
劳动力在第—产H帅的比重43.6 34.8 28.6 23.7 8.3
劳动力在第=产业中的比重23.4 27.6 30.7 33.2 40.1
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23 O 37 6 40.7 43 l 51.6
资料来源:李长明——《产业结构与宏观调控》,《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年第
12期。
4、罗斯托标准
罗斯托统计分析了100个国家在1950---1970年间人均GNP水平在300、500、
800、1000美元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见表5—4)。
表5—4 不同人均GNP水平下经济结构的变化
指标300美元500美元800美元1000美元
储蓄占GNP的比重19.0 2l 0 22.6 23 3
投资占GNP的比重20.3 22.0 23.4 24.0
私人消费占国内需求结构的比重66.7 64.5 62.5 61.7
其中:食物所占比重27.5 22.9 19.1 17.5
政府消费占国内需求结构的比重13.j 13 8 14.4 14.8
初级产品占生产结构比重26.6 20.Z 15 6 13.8
工业产品占生产结构比重25.1 29.4 33.1 34.7
出口占G/,,rp的比重23.0 24.4 25,5 26.0
进【]占GNP的比重24.3 25.4 26.3 26.4
收入最高的20%的人占总人口比重55.4 53.8 5l l 49.4
收入最低的4%的人占总人口比重12 7 13 3 i3.8 14.3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3.9 52.7 60.1 63.4
人口出生率33 8 29.1 24 9 22 9
人口死亡率ll 4 9.7 9.1 9.0
再有关年龄组的入学者63.7 73.5 81.0 84.2
教育开支占GNP的比重3.4 3.7 4.1 4 3
资料来源:据郭占恒《1000美元左右发展阶段的经济结构变化及对浙江的启示》整理
《终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年10月22日。
四jl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我国工业化阶段判断
根据卜述分析和评价的几种判断工业化进程的标准。经我国现阶段1业化
进程进行评判,了解掌握我国工业化进程所处的阶段,不使我国今后r业化更
符合工业的内在系统规律,从而更科学、更快地走完工业化道路。在此,本人
根本《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结论并进行评判。
l、人均GDP 1999年为6534元,按1美元=8.28元的中间价汇率进行折算,
约为美元。由于国际上公认:发展中国家按汇率折算,其货币购买力、GDP
和人均生活水平往往被低估了。因此,中国的人均GDP就高于这个值。若按l:
2的值换算约为3000美元,显然又高估中国的经济水平;
2、GDP结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7%、49.3%、
33.0%:
3、就业结构:在全部就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从业的
比重分别为:50.1%、23.O%、26.9%:
4、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年底总人口的30.9%:
5、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3.8%(1998年):
6、投资占GNP的比重:37.9%:
7、储蓄占GNP的比重:16.3%:
8、居民消费占GNP的比重:49%:
9、政府消费占GNP的比重:12.8%:
10、出口占GNP的比重:20.1%:
11、进口占GNP的比重:17.0%:
12、工业产值占GNP的比重:43.5%:
13、人口出生率:15.23‰:
14、人口死亡率:6.46%。:
1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1%:
16、初中毕业升学率:50%:
综合考虑上述各项指标,可认为中国处在二I.业化不同阶段重藏进行的时期。
理由是:①按照钱纳里模戮(表3一1),中国经济发展处农第3个时期,滩人均
560—1120美元(1970年荧元)或人均2400--4800美元(1998年美元)的】:业
化第2个阶段,即处于工业化中期蹬段,从这个翅度看,今后中国的任务主要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提高人均收入和加速工业化。②比照库兹涅茨计算表(表3~2),中国一产业
所占比重相当于第6组(人均(;DP82.6美元),再比照李长明的分析资料(表3
--3),一产业所占比重与1000美元时的比重较为接近,而二、三产业所占比重
的位置发生了“互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当于其他国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当于其他国家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即第二产业偏高、
第三产业偏低,就业结构类似于人均400美元时的结构,即中国的工业化阶段
无法用经典的某一阶段来衡量,从这个角度看,今后应继续进行产值结构和就
业结构的纠偏、优化和升级。对比罗斯托的统计资料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纠偏、
优化和升级。③对比罗斯托的统计资料(表4—4),发现:高于800美元阶段的
指标主要有储蓄占GNP的比重、投资占GNP的比重、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低于800美元阶段的结构主要有城市化水平、教育经费
支出占GNP的比重、进口与出口占GNP的比重,其中城市化水平及进出口结构
更是低于其他国家人均300美元时的经济结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今后要以
较快的城市化进程及参与国际贸易和科技实力的提高来促使工业化的提高,以
使中国工业化能协调进行。
由上分析可知,中国的工业化阶段与各种“标准模式”相比,存在明显偏
差,部分指标超越了该时期的平均水平,部分指标滞后于该时期的平均水平,
正处于混合交叉时期。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①发展中国家在发挥“后发优
势”过程中,居民的生活水平及社会福利在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下能够很快提
高。②中国正处在“混合经济”时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必然在结
构上带有某些“独特性”。因此,无论从发展阶段还是今后面临的任务看,目前
中国正处在由完成传统工业化与推进工业现代化两个阶段交统治进行的时期。
第二节西方国家工业化历史回顾及特征分析
世界上的工业化首先是从西方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到20世纪末,世
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作为人类社
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工业化的兴起与推进都是具备其历史条件的。同
时因为不同的国家工业化开始时拥有和及于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
社会等历史条件。所以,早期工业化国家还选择了不同类型和各具特色的工业
四』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化模式,但他们都达到一个相同的目的,即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工业化
进程。
一、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分析
如前所述,工业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其兴起和推进
都是在一定的历史下才发生的。。一定的历史条件是指当时社会所处于和拥有的
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状况等基本情况。在历史上,西欧
国家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和完成工业化,就是因为西欧当时最先具备了发生这些
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需要。
1、从经济上看,17世纪末发端于尼德兰(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农业革命
较快地被及到欧洲大陆和英国。这场革命的成果就是发展了农业生产,满足了
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同时逐渐增加了农业剩余产品。同时,加上医学发展,
欧洲人口从1700年的1.2亿人增加到9.8亿人,增幅达50%。。农业的稳步发展
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作为当时区欧的基本社会状况,又是多数西欧国家经济发展
的一个基础。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直接结果是既广大
了内需,又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另外,15世纪末世
界上的地理大发现和早期世界贸易及市场的出现,并加大了跨国性的手工业制
品的需要。当内外贸易的双重需求同时出现从而使手工业劳动无法给予满足时,
机器生产和工业革命的时机就到来了。但是机会的到来不等于时机的抓住。这
还需要另外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巨额的货币资本投入,因为建立机器大工业
需要用于建立厂房,购置设备的大量货币资本;另一个条件是有大批的一无所
有、人身自由,只能告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在18世纪中时,工业革
命所需要的这两个基本条件由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而得到了完全的满足。
2、从文化科学上看,西欧经过文艺复兴逡动的反封建、艇神学的思想文化
洗携,爵自懋救目心滋戬及可稔毒、发誓伦等人戆大陵熬大发聚所谖实瞧邋爨
说日菔深入人心。到了18世纪,已经建立起了如天体力学、缀典力学、高等数
学等比较竞整麓自然瓣学体系。鼗学墩从冶金寒中能款喹寒发展成独立麴科学,
’本节观点和内容重点参考了张一民著:《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域市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4-E2I~E23
。束粥行.樊亢:《世界经济史》t上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E133
129
熬琏夫攀薄j二学像论文
纛麓送黧摹萼攀藏疆嚣逐多运溺予王渡釜产。努巍羧疑瓣绕级毒A壤翻逡巾逡溺了
翻糕戆秘拳镶熬力攀鞭璎;褒翁缓王遂黛产中,漂巍稳固浆滚寒酃楚袋溺天然
簌瓣,聪浚臻磷羧、漂囊羧等貔攀辍粒嚣,绞绞赫载数爨、袋爨都大为撬舞。
逐我技零爨豁上怒_i瑟戴疆警与Z疆塞产穰戆会鹣产貉。浚蠢逶筏麓攀翡发疑,
没露王照镰黛产拔零戆擎愈,王渡攀襄墩怒不胃黪产生瓣。
3、扶敬渗黪浚上羲,瀵辩敬茭套鬻慧零土骜宠藏了瓷产泠缀攀愈。葵王娆
嚣露都烧褒资产渗毅绞渗下送露麓。遽纛爨强瓷上述经济、文健、鼷按等绣变
条转豹逡麓耘笈撂蘩蔹纛羧蔽魏力爨。这惹瀵镑秘凝终突藏王照攀鑫鹣敬滚黪
掇帮哭镰。16壤鳃嚣拳凝弱17凝缎秘翔,敬渊瓷产除缀罄宠在鼹德兰取褥了捺
翻瓣建髑发熬黢蘩l。1640冬一l巷88霉,茨潮资产除级夺敬了黢毅;荚弱予t776
缮袋褥了狻立。隧辩建立怒了淡产狳级绫滚竣权;法嚣弱资产狳缀肇禽魄程18
{筵筑寒取褥了藏凄。资产狳缀孳鑫貔袋凌懑臻饕瓣逡土壤敷蠢翻鹣褒菰,获褥
凝游了辩建骞《撂鞫等级剩魔,建窥怒露翮予王饔簸发爨豹立法潮发帮竣菠钵麟。
疑蘧为了王旌摹◇爨定了鼹好豹黢滚基戳。
二、薅方国家工业化历史凰顾及模式分析
(一)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监化进程同顾
如上述分攒,18世纪中期,西欧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具簪了进行工业
溱命,襁迸工渡纯的历史条件。其中:激先其螽上述历史条件,以自由爨本主
义身份出现在世界历史瓣台的国家是英阑,英国为推动市场竞争的扩张的需要,
积极采用新技术,最先进行了工煦革命。英霞的工娃纯滋程在1970----1881年中
期间完成,耗时120余年。英因工业化时期的熬本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是:
当时英黼农韭、手工照鞠商监发达,媒、铁、资源丰富。交通稷稠,战略连健
薰要;新兴资产阶级当权,最先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政局稳定,处于殖民和
蓠内箨帝场扩张时期。蔺辩毽蔻瞧界上争夺海下赣投帮疆民遥豹装强者;肉努
环境有幂“子和支特工业革命。
荚鬻工监纯送程堇臻奎工馥擎愈带动产翌孳命,产鼗革命攘凑工鼗逐程懿
交互影响,相甄促进的发展特点:首先,工业化从轻纺正业开始,从机械化生
产莠始,其次,穰器生产黎凌费力革愈稿漾炭、冶金王效等重王娃懿大发展。
这其后,交通邋输业也被迫进行革命,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第三,用机器
13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生产机器,即近代机器制造业的产生和发展,机械化生产的大发展,机械制造
业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可以用机器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机器大工业成了在
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主导产业,至此,工业革命算是完成了。此外,作为
工业化的产业延伸和空间延伸以及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的农业基础。推
动农村城市化及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在此也证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
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以英国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走私人资本
主导的自由式市场经济,国家干预少:②阶级对立,残酷剥削工农和殖民地贩
卖奴隶,在危机、战争和掠夺中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⑨先纺织轻工,后重工
交通,带动城市大发展;④工业化时问长,城市化时间短;⑤注重科技进步,
注重外贸发展。
法、美两萄遣怒走的鲁眭资本主义工堑纯道路,都福继戏功实鬣了工盈纯,
但他们却都羼现出了不同的工业化特征。
(二)翻家资零主义条件下豹王整诧邋程模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德、日两国的资本主义道路里现出与藻、美、法等自由
资本主义道鼯不藏豹特徭,萁最大特徭裁惫鬻家资零主义横式,资本熬国蠢纯
程度高,政府管理程度深。阻而,谯此基础上工业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德国工妲纯莛落年筏麓1848--1900年,”当辩,德藿入秘4000万,±溅蕊
万平方公里,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开始了工业革命。1870年普法战争
螽全嚣统一,著获缮了大爨法藿黪数,掘抉互韭纯秘城素德送程。嚣懿,辫建
专制与经济、工业实力相结含使德国成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策源地。
德国豹工监键除了鸯冬荚美法等先期王业亿强家工数德毒诲多螺镁之处
外,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圉家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干预市场多,资本国有化程
度囊;二是蒋法裁譬兹善蛰±已基本完成工业革露,其屠工业健据漫到全壤。
并迅速将重点由轻正业转向重工业,工业化战争服从军国主义战略;三是大力
发袋赣兴王媲亿和攀事工数;晏豁,重视秘技创瓤及其产业化,工她与金融垄
断突出,同时发展速度快,城市化进程明显超前。
疆本黪瓷本主义工业化遴程又蠢些皂身戆特点,也她予不同的阑馈羁因际
环境中,日本寺1868年明治维新是与封建阶级妥协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被论为
”林广、张鸿麟:《成功与代谤——中步}城市魄较新论》·南京:东辩大学出菠静·2000·E6~P.11
13l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殖民地的威胁下开始了工业革命;日本资源贫泛,比德国发展晚,效仿德国政
治、法律和军事制度,同德国一样论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策源地,侵略
成性,疯狂掠夺,通过多次战争,获得割地赔款,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直到“二战”彻底失败。
日本的工业化模式除与德国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外,还有以下特点:工业与
银行业高度集中,专制政府大力扶持并保护少数特权资本;农业落后,工农业
发展严重脱节,大城市集中,农村城市化落后,工业化过程也是垄断形成的过
程;日本人善于向外国学习新技术,善于摸访,独立开发能力不足。
此外,前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代表也于1940年以前完成
了工业化。
三、嚣方发达国家旱期工业化模式评述
发选国家早期工业他与城市的进程极不平衡,特别愚19世纪后期到20世
筑翦期的半个多擞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世界性的蘩断资本主义之掰,大
阐之闻的工业实力对比变化得极为迅速和蒯烈。。
世界撞断资本主义莘汀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经济驶治矛慰的激化葶Ⅱ各国工业经
济实力的剧烈变化,导致20世纪前半个墩纪里发生两次濑界大战。从发达国家
晕期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的比较中可以糟出,一方面,它们成功获得了工业文
明的繁荣,并保持其先遴国家的水平至今;勇一方面,所有资本燕义国家工、监
化与城市化的历程都伴随着压迫、剥削、掠夺、侵略、战争和社会动荡。就资
本主义工妲纯与城市纯的进程和稻应舔翻度与体铡的推动来看,~般都扶轻纺
工业开始,到重化工、交通运输樽波及其他工业,都采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
本主义帝汤体割并迸行醚套静政治、经济、法裁、文往、教育、科技等诸多方
赠的改革。苏联的情况则不同,苏联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
资本来潦靠内部欷素,黎劳动入涎簧造羹毒富帮孬符节约;=是麸踅工监器始,
包括强化军事工舭。这两个问题及其结合,即发腥重工业及其所需要的大量资
零豳蠢郝解决,魄为中黧提供了缀验器嵇整。
。张一甓;《埝申嚣鹄赫型工业纯每城市纯》+太连:象』毫舫经太举出舨社·21D4·P.31~蔓33
132
蛸川丈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转型
传统农业的转型,是指农业逐步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这种
转变,首先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结构的改变。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一、农业生产目的的转变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首先必须实现生产目的的转型,由自给
自足的生产转向市场化的生产。农业生产目的的改变.是技术进步、结构调整
以及组织方式改革的动力。
l、诱导因素
癸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塑,首先必须具有引导农业走向市场的诱因,这
个诱戳就是农产品需求数量和结构的改变,以及市场机制的弓l入。工她化所带
来翦结果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韵囊忧,这将引起裙应的收入结构和需求结
构的改变,市场对食懿和原料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结构也会不断升级。这种
来舀需求方静援力,麓弓|导农妲实现市场纯转囊韵主器诱函。而要实现农业鬣
产方式的转变,还必须改变传统农业下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说,不再是根
据鑫势静需要,或禳攒广义家庭意义上静国家静需要,久为撼安簿生产,丽燕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价格的指向来安排擞产。这种市场机制的引入,在农业工业
位遭糕中是自然完成静;毽翔聚存在稻度往辕褥,辩农渣餐将难戳市场纯。
2、土地制度与生产方向的转变。
农盈戆帝场铯转鬻,与±缝澍度纛有缀大关系。悸统表鼗模式下黥封建蟾
主一佃农制度,不利于农业实现生产目的转变。这些都会抑制农业市场化的进
程。潮筵,怼瓣建主蟪掰寿簇迸行改苯,寿霉予农琵戆天身瓣藏帮发撩生产懿
激励,从而是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
憋±遗改辇著不慧踩羞擎缝对±滚毯寿投涟行改变帮重凝分配,它是一今
综合的农业改革和租佃制度改落。如粜仅仅只是将地嫩的土地平分给农民,而
农民却蒡不其餐独立经营魏蕤力,德锯餐憋蘧淤走遵帮瘿。农民残受主逡甄蠢
者的经营者后,必须筒对增加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他们却缺泛应有的知识以
。参考苏拉塔·加塔克和肯·藿格森特:《农业与缀济发展》,北京:华爱出版社·1987·P"8~239
133
目4 J11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及习惯性地害怕变革,这此缺点就使得获得土地的农民并不一定将土地看作是
提高收入的手段,而且把单纯的土地占有看作是鳋终目标。因此,如果没有政
府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制度保障,例如信贷、销售、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服务和农民教育等,则土地改革并不一定获得成功。
3、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农庄制或人民公社制,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农业,
又不同于市场模式的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属于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范畴一
一传统经济或自给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不仅没有打破传统农业社会
的家族或氏族色彩,相反,各种限制人口流动和职业转移的政策进一步强化了
这种特色。各种传统社会的习俗也没有因为政治教育而改变,而是以另一种与
当时环境相结合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中浓厚地保留着欠发达
的市场经济和传统的各种因素的混合型社会主义”。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业
的产品多样化、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网络化,以及要素市场的多样化等体现社
会分工的指标都很低,而且农业领域的运输、通讯、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手
段和组织在计划经济时期也很落后,因此计划经济下的农业带有强烈的传统农
业色彩。
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严格控
制下是无法进行的。农业却不可能建立市场调节的发展模式,农业走向市场仍
然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同时,国家通过控制价格来听取农业剩余,实际上是另
一种形式的的租税,它对农业市场化起着抑制作用。因此,人民公社和集体农
庄模式下的农业,存在难以逾越的制度性障碍,阻止了农业市场化的进程。解
铃还须系铃人,这种障碍,只有通过这种制度的提供者——政府自己,才能解除。
我国农业的市场化转型,是从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通过实行联产承包
责任制,农民逐步成为面向市场拥有独立经营权的经营主体,经济自由化程度
得以提高。
为了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和农业生产目的的转变,政府必须针对农业生产
的特点,以农业采取必要的干预,如果任由千家万户的小农,自己通过从错中
学的方式向市场化过渡,那将是非常缓慢和曲折的。当今很多发达国家,在农
业现代化过程中,都曾经对农业进行过适当的干预和保护,使农民在农业市场
”参考石川兹:《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s
134
阴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人的过渡中,能够较顺利地实现过渡或转型。
=、技寒黉摹
农北产出的增长,既可以_辩乏自沿着给定供成曲线增长,也可以通过由供应
曲线表穆恧增长。差誉多赝毒髂甥窝敬富生产憋长裳域长,均麓皇扩大生产能
力的投赘和增加产出~投入比率的技术变革。技术变革是大多数生产率长期增
长的源泉,传绫农业下原有技术水乎黪生产要素的投入,只能缀终导致报低的
边际收髓。以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主要成依赖于向农业投入新的夏有利的要素。
1、技术变革的方向
农滟技术谶步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怒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
步,另一种是以代替±她失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技术开发和传播的方向,
取决她生产要素禀赋状态。授术的进步具有一种“诱导型奄H新”(1nduced
Technical Innovation)的特征。“诱导型技术创新”理论是由日本发展经济
学家速水右次瓤(Yujiro Hayami)和荧国农波经济学家弗农·拉坦(Vernon
w·Ruttan)在其合作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牵刀提出来的理论。后来,
在1985年煎修订敝串,他{『j又糟加了一个诱导鬻翻度创新概念。这样,该理论
就被叫做诱导型技术创新与制发创新理论,简称为诱导型创新理论。∞豫洲的技
术交革豹道路,要求簌最初阶段有强大增长的±逾生产率,去对彳尊农场瓣模获
小和人口的词增长,当经济其余部分吸收农村工人并提高工资时,农业的劳动
生产率拜始迅速增长。
诱导型创新理论强调了要索相对价格对技术变革的影响,但这种价格环境
只是农渡技术交革酌必疆条锌,毽不爱充分条释。正鲡舒尔茨掰分辑酌蓠i祥,
向传统农业引入新技术的新要索,会带来增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传统农业
实臻改造戆裙麓,农民帮并不蒸有锯力饔黧谖来承受这耱援|险,拯莱投有辕赘
性的措施,新技术将根本无法得到推广和应用。
2、绿色摹会
“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一此发展中国家发生的一次重
大熬生甥鼓本变摹。遴逡太嚣积雄广移耱穰瑟凝毫产小麦、承稻鑫耪,实现了
粮食产照的在幅度提高。“绿色革命”的产生,并不是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的
。速水右次部、弗表盘坦:《农jk发展的翻际分析》‘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5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果,而是在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膨胀和农业停滞的巨大压力下发生的。
“绿色革命”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缓和了发展中国家农村的隐蔽失业问题。其次,“绿色革命”大大缓和
了其发生地区的饥荒程度。由于高产良种的大面积推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
提高。“绿色革命”增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穷人福利,使之可以获得更多的理廉价
的食品。最后,“绿色革命”还大大缓和了物价上升的幅度。
但是,“绿色革命”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最重要不得负作用是使收入分
配两极分化问题进一步恶化。由于很多国家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绿色革命”所
带来的利益,大部分都被地主阶级获得,广大佃农和小农的相对收入水平下降。
三、生产结构的改变
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大农业内部的结构,也包括种植业内部结构,随着工
业化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数量和结构的改变,以及农业本身商品化程度的不断
的提高,农业的生产结构会发生重大改变,总的趋势是:林、牧、渔业在农业
中的比重将上升,而种植业的比重将会下降;经济作物的比重将上升,而粮食
作物的比得将下降;直接生产部门的比重将下必,间接服务部门的比重将上升。
也会带来生产要素在农业中的重新配置。
决定每个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的最终特色的关键因素是市场竞争,每个国家
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都会充分利用其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不同
禀赋,来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
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沉重的人口压力,使
我国农业不具有发展对规模效益依赖严重的大田农作物生产的资源优势,但中
国却具有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巨大的其他各种资源优势。中国具有丰富的气候
资源,广大的国土横跨多个气候带,可以同时生产多季节的作物;中国具有丰
富的品种资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其后代留下一个巨大的饮食资源宝库,
这一资源如果转化为商品,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市场。
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农业逐步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农民的收入水平将得到不断提高。工业化的中后期,如果没有制作性障碍,
农业的国内贸易条件将会改善,在农业生产要素流出农业的同时,非农产业的
技术、信息、资本和人才也会大量流向农业,这些资源都是依托农业企业的形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式进入农业的它们在推动农业商品化和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交
带来传统农业模式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
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
农业商品化所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农业将改变
传统农业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逐步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的结果将
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社会化,出现一系列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组织。
1、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是指由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这些要素形成最佳配置而产生
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虽然各国农业规模经营的侧重点各有千秋,但农业发展
总的趋势是土地经营规模会逐步扩大,农场数目则逐步减少。
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取决于农业发展有关的多方面因素,例如农民的文
化素质、非农产业的市场规模、为农业提供现代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农业
生产专业化的水平等。但规模经营的实现,和土地制度最为相关,深受政府土
地政策的影响。
中国入均耕遗瑟积少,入口包袱重,到2000年时,农撤生产的经营规模人
均只有1.3南,远没有达到具有规模效益的水平。我国农业生产几乎不可能采
取美国帮蕊零大那种戳±遣瓶模求效益煞敲法,鲡采麴意去遥求就会造成严霪
的社会问题。美国农业的规模效益,实质是以其本阑较廉价的土地和资本来替
代势动,蔼貔国的情况帮正好是缺瓮瓣箍资源。我黼痘走一条毵充分稠霜势动
力、发挥我阑独有的产品和自然资源优势、节约土地和资本的规模化道路。
2、专照纪帮享圭会往。
专业化鼹指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以某种专有产品为生产对象的发展过程。农
盈生产豹专照纯承平,受表踅赘鑫然条释、农整豹蠢殇纯稷溲,戮及农鲎辩技
水平等多因索的影响。农业的社会化,则是指随着农业分工的演变和发展,农
韭逐步由一令生产擎垃竞成全部生产遘程,转交戈蠢一系捌专篷纯麓经济羔互
相独立、市场上互相关联的专业化生产单位,来共阿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
农蝗生产静专熊忿窝毒±会纯是誊耀关联熬。社会纯是专犍纯静条{孛,专犍
2参带夏簌圭串;“农监熬专鼗毽与社套纯”,《孛棚学程》t993。5:辕牮壶·《当戴燕垂表韭焱济研究》,蕊
汉:斌汉大学出版社·1996
137
叫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化是社会化的基础。
专业化和社会化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农业的社会分工,就是对专业化和社
会化的总括。
专业化和社会化,也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发达国家的农业,都是建
立在高度发达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基础之上的。
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生产,实际上是农业围绕某种专业产品进行企业化经营
的表现形式,它使农户由单纯输出初级产品,变为分享后续加工和销售利益。
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往往是一体化,即与主业生产相关的部门,最终通过联
合和井购,成为一个经济实体,这与非农产业中的情形是一致的。我国目前所
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地指这种具有紧密联系关系的农工商的长期联合,以
及合作社形式的或公司制形式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
我国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1)公司制的大型农工商联
合企业。包括大型国营农场演变成的农工商集团、外资和个人投资兴办的农工
商一体化企业。(2)加工企业带生产基地的农工商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包括两
种,一种是横向联合型,即其他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通过长期合同的形式或
股份合作的形式,与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农工商联合体,进行专业化经营,农户
以家庭的形式分散生产,由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或其他经济实体,来统一进行
技术指导和提供各种服务,合作社则代表农民的利益,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
签订合同,在收购价格和利益返还上,与龙头企业讨价企业讨价还价,并进行
统一收购,提供分级、包装等服务。另一种形式为纵向联合型,就是农户自己
组织并参加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供应、产中服务、加工、销售、运输等专业性合
作社或其他经济实体,通过这种连贯性的系列服务来实现农产品的人价值增值
和进入市场。
第四节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演变
传统农业作为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的,它是指
工业化之前的农业发展形态。传统农业在世界上维持了几千年,现在除了少数
边远地区和析端贫穷的国家。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以外,其余国家的农业,
则或者外于现代化农业阶段,或者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
.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传统农业及其特征。
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只要农业的生产要素没有发生质的
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后,农业就会逐渐达到这种均衡。传统农业的特征,可以
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长期停滞的农业技术。传统农业的技术特征主要是:农业使用的农业要
素,是自己及其祖辈长期以来使用的,没有一种要素由于经验的积累而发生明
显的改变,也没有引入任何新的农业要素,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农民的文化水
平较低,存在很大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农业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率水平很低,产出仅够维持生存。
2、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率极低。在传统农业中,农民没有增加要素积
累和投入的激励,农民更偏好于休闲,缺乏工作积极性,并存在普遍的储蓄、
投资不足。农民以风险最小化作为其经营目标,不具有承担由创新和使用新要
素而带来的新风险的能力。传统农业表现为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所
能提供的市场狭小而零碎,农业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无法展开,农业生产处于
一种“小而全”的状态。农业的发展处于停滞和徘徊阶段。
3、传统农业占主体的社会,大部分社会劳动力都不得不被固定在土地上,
为了维护自身和社会的生存而从事最简单的劳动。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刚
起步的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则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传统农业却无法满足
这种日益增加的对食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在其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它
只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投入更多劳动力,来进行粗放式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
这样一来,农业不仅减少了以工业化的要素贡献,而且还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争
夺资源。当工业化起步之后,传统农业进行这种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往往是在
政府的干预和推动下地行的,如果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农业中的资源会自发
地流向非农产业部门,经济的~元结构将被强化。因此,为了完成工业化的历
史使命.实现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必须改造传统农业,使之向现代农业转变。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erW·Schultz):《改造传统农业》,(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P.2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农业发展阶段理论综述。
1、蒂默(C.Peter.Timmer)的农业发展四阶段论
第一阶段是使农业起步的阶段,阿瑟·T·莫舍(Arthur T.Mosh—er.)
称这为“使农业起步”(Grtting Agriculture Moving)。。在这~阶段,国家
的投资资源有很大~部分可以从农业吸取,对农业直接或间接课税,是政府收
入的惟一重要源泉。建立一种有活力的农业,要求将这种资源的一部分,用于
农业部门本身,把这些资源用在研究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投资上,以及给予农
民有利的价格刺激,使之在可能时采用新技术.当农业中的这些投资开始获益时,
第二阶段就出现了.第二阶段,阶段业成为对总增长过程的主要贡献者,这是由
约翰斯顿(Bruce F.johnston)和梅勒(John w.Me]lor)来概括的。农业剩余
的吸收方式包括:通过利税和要素流动直接吸取,通过政府干预城乡贸易条件
间接吸取。第三阶段为农业部门与宏观经济逐渐结合起来的阶段。通过改良基
础设施,开发使用权城乡经济结合起来的更具有效率的劳动市场和信用市场,
使农村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更好地和其余经济的这些市场结合为一体,农业
的资源将进一步流出。当农业被结合进宏观经济时,它就更加容易受宏观经济
波动和贸易水平的影响,这种脆弱性和复杂性产生了农业转变中的第四阶段,
即在工业化经济中如何对待农业。当劳动力在农业中的份额降到大约20%以下、
食品支出份额在城市家庭预算中中降到30%左右时,低成本的食物对于整个经济
而言,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它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来说,也不是那么昂
贵。这时,对农业的过度保护,就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阻碍低效使用的
资源从农业流出。发达国家的政府,必须在如何使农业收益连同它的社会盈利
率合理化这个问题上,进行正确抉择。
2、梅勒(John w.Mellor)的三阶段理论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W.Mellor)在20世纪60年代,针
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提出了一个通常被称之为资源互补论的农业发展理论。
他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技术
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基本是静态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农
业要素的供应的相对增加,如土地和劳动相应的增加。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传
r参见C·彼德·蒂默:‘‘农业转变”,载H·钱纳里和T-N·斯里尼代桑编:《发展经济学手册》(第1
卷)1988·E279~291
。参见AInIITT·M06her;《使农业发展起来:发展与现代化要义》,1966·
14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统农业阶段。第二阶段,称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或低资本技术动态农
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仍然是整个经济中最大的部门:农产品需求由丁-
人口和收入增加而迅速上升:工业发展的资本特别稀缺,而资本报酬则不断上
升;经济转变速度的限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阻挡碍了农场规模的扩大:因为
资本比劳动稀缺,劳动节约型有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农业发展主要依赖
劳动使用型或资本节约型技术的使用,以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为重点。在这一
阶段,实际上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第三阶段,称为资本密集型
技术进步阶段,或高资本技术动态农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部门在国
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已大大下降:资本逐步充沛起来,为农业使用资本密集
型技术创造了条件;非农业部门的扩张使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平均农场规模
趋于扩大:劳动成本日益高昂,促进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劳动生产
率持续上升。在这个阶段,农业对资本的需求量很大,各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
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在农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农业现
代化阶段。
兰、改逡传统农筵瑾论
l、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溅论“
传统农魏,是完全鼓农涎整代穗矮豹蚤释生产要素为蘩礁懿农照。壹予长
期积累的投入,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质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素的边
嚣垒产率是{受燕。毽只要技笨狭猛不变,铸绞农监豹褥臻翡鬻注震歉蓑谖笺,
就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改谶传统农业,不能停留襁原有技术水平的生产要索
戆爨麓窝缝合上,露必壤蠢农、翌投入凝戆生产要素,“封酸避去懿露耀”,接生
产供应曲线向右下方扩展。向农业引入成本擞低的新要素,就是降低收入流来
源静徐辏,璇健进农爨授资秘农遂趱产。必缀注意,整令经游结稳熬改变帮黎
求曲线的扩展,对于农业的根本性变革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
齄持续降低收入渡来源约提对硷揍。
箭尔茨指出,向传统农她供应新的生产骚素,关键取决于推广现代(而非
传统)农业要素的投淡收盏露,对予旋穷的农业社会褥言,“毅的有到戆生产鼹
素”的供应赣,很难由营利性企业承担。而甜非营利性机构的工作,同样不能
。参觅西翼多t W·舒尔获(TheodoerW·Schultz):《改造接统农业》·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
141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忽视对其效率的考虑。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公民主要考虑的,是这些要素的
有利性和可获得性。新要素的有利性,不仅取决于它对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也
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另外,土地制度也会影响新要素的使用。当农民不能得到
新要素带来的全部收益时,新要素的推广就会受到制约。要实现对传统农业的
改造,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其人力资本的水平。因此,舒尔茨提出“向
农民投资”的重要主张,通过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来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
2、张培刚先生关于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的思想@
张培刚先生从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的角度,探讨了农业的改造与转型问题。
(1)改造传统农业的前提条件。通过对阿瑟·扬(Arthur Young)以及芒
图(Paul JI_lantoux)关于农业的改良与工业化的关系的不同观点的比较研究,
张培刚指出,引发传统农业改造的长期诱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对农
产品的需求的增加,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价格上升。同时,工业化也是提供农业
改造所必须的各种现代生产要素的前提,这些要素包括现代生产技术、储藏设
施和运输工具等。
(2)改造传统农业的实质。张培刚指出,工业化是一个资本化的过程,是
一种扩大资本运用和加强资本运用,或“资本宽化”和“资本深化”的过程。
工业化同时也意味着农业的企业化和现代化就农业改造而言,也存在一个资本
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中资本相对于土地和劳动的比例,将大幅度提
高。通过向农煤一引入来自现代工业的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索,农业的技术水平、
生产工具、生产结构、劳动力的数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3)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现代化的具体体
现,实现农业机械化,既要取决于机械本身的性能,也要取决于农产品的价格、
劳动力价格和机械价格的变化,以及还要受役畜价格和饲养成本的影响。在农
业现代化的演进中,只有当资本的需求弹性和替代弹性都有增大的趋势时,以
机器代替劳动力和役畜为特征的农煊机械化,才会继续进行。
(4)农业的结构性变化。工业化将增加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和改变对农产品
的需求结构,农业生产将会逐步由生产粮食为主,转变为多生产肉、蛋、奶、
蔬菜和水果;饲养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工业原料性作物在农
产品中比重将上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大幅下降,而其绝对产量则迅
2’参见张培剐:《农业与工业化》(中译本).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4
142
gy)l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速增长。工业化可以减轻农业劳动力的工作负担,提高其收入水平,但农业劳
动力的绝对数量和相对量则都会大幅度下降。
3、梅勒的农业资源互补论
梅勒认为,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都处]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
业转变的阶段,其资源状况是劳动力充裕而资本稀缺。因此,农业发展应尽量
避免使用与工业发展相竞争的、具有替代劳动性质的资本投入,而应多使用与
劳动力互补的投入。这此投入包括物质投入,也包括非物质投入。它们是:第
一,提供刺激性体制。第二,建立农业研究机构。第三,提供新的物质投入品。
第四,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制。第五,对教育投资。梅勒把对农民的教育,看
作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互补性投入。
可以看出,舒尔茨的理论是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谈论农业的改造,
而张培刚先生则是从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梅勒的理论则
是着重于资源的互相替代性和互补性。以上三种关于改传统农业的理论虽然各
有特色,但综合其观点,我们可以得出,改造成传统农业所必须具备的几个基
本要素,包括技术、资本、制度和教育。
四、农业在农村工业化中的变迁及作用
(一)农业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自身变迁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经济和
社会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农业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
免地发生着自身的变迁。事实上,农村工业化本身就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过程。
伴随着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发生的变化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农村工业化带来了农村工农业相对重要性的变化。在农村工业化启
动之前,农村以农为主,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
的绝大部分。农村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尽管农业的产值和收入仍然在增长,
但其在农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却在减弱,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连
年下降;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癌中所占的份额也在降低,在一些年份中,
甚至连绝对数都在减少,与此相对应,农村工业产值的相对数和绝对数都在上
升,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迅速增加,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也在上
升,并且是以较快的速度上升和增加;农村工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总额中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份额也在发生相似的变化。
第二,伴随农村工业化发生的其它非农产业的增长和农村工业的增长一起
改变了农村既往的经济结构。就像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并非仅仅体现在工业的增
长上一样,农村工业化的启动也为农村其它非农产业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整个农村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工业的增长速
度慢于交通运输业但快于商业服务和建筑业。农村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的增长
引起了农村经济的根本性变化。
第三,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形成了机械、建材、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
第四,农村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为改变
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提供了可能。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生产率的提
高总是有限的,农民如果局限于农业收入很难实现富裕的目标,只有在搞好农
业的前提下发展农村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才能使自己的收入得到稳定的提高。
农村工业化启动以后,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声速增加,农民的收入构成也有很
大改变。
第五,农村工业稠其落非农产渡的增长还镬农村综合满晶率褥以提赢,直
接间接地推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工娥化启动之前,农业的商晶率
很低,从褥导致半自给自足经济农农村经济中仍然占据主烫地位,农村综会商
品率不商。农村王渡化昀扁动和靛展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方面,农树工业是为市场而生产的产业,农村工她的增长就是农村市场经济
静发展;弱一方面,在农树工监纯进程中加速发展的其它{#农产渡也是面向市
场的产业,它们的增长也是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工业化还引
发了农监经济内部商品健溅素的增长,导致商品德农蔚产龉的数豢不断蹭加。
邈蝗变化拱同带来了农村综合商品率的提高。
最后,农孝重工啦纯还健农村聿圭会各个方霞都发生交纯,葳丙遥并了囱瓒代
社会挺进的步伐。髓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被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
纯,在农村工韭幸l:及市场缀济浪潮游;孛壶下,受剽传统文纯及葱戆束缚静农耱
缀济及社会已经发生裂变,新型农村经济殿社会已经初具雒形并将最终形成。
(二)农盘在整个工监能遗程牵虢支持佟瘸
虽然工业化以农业农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大幅度下降为过程和结
堕业查兰堡圭兰垡堡奎一
果,但却需要这一本来的支柱产业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前提、基础和支持作用。
但另一方面,自从人类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如果不启动工业化的车轮,就无
法迈开前进的步伐。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在农业增
长的前提下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在工业及其它产业发展的条件下改造传统农业。
从一个国家来看是这样,在农村看来也是如此。农村工业化不可能没有农业的
支持。农业为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作出了双重甚至几重贡献。不过,要了解农
业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首先就需要搞清楚农村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现代工业的出现和成长就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
和条件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
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它一切劳动部门之变为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
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就是以农业
的先行变革和增长为前提的,现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可能不以农业增长作
为条件。”
没有农业的支持,工业化即使发动起来了,也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取得
预想的结果。由此看来,工业化一开始就是在农业的支撑下发展起的。
农业对工业化的这种支持作用可以具体化为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分为四
个方面:第一,产品贡献。由于工业化是工业和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这些人
口对于农副产品的消费只能来源于农业:同时,很多国家的工业在很长一段时
间都以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作为主导部门,它们所加工的原料也只能来源于农业。
仅从农业要贡献出工业和城市人口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原
料来看,工业部门及其它非农产业部门的扩张不能不依赖于农业的增长和商品
性农副产品的增长。第二,市场贡献。在一个人口较多的大国中,农村是工业
产品的主要市场,农业人口购买生产和生活资料是工业产品的主要需求者,不
断刺激着工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农民本身也是市场的供给专利者,因为他们
的购买是以他们的出售为条件的。因此,农业不仅向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贡献
出产品,而且作为购买者和出售者贡献出市场,并且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
扩大自己的贡献。第三,本素贡献。农业对工业化所贡献的要素包括资金和劳
动力。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必须强烈地依赖于来自农业部门的资金积累。不过,
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中,资金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
依靠市场力量自动转移,这需要以农业的增长及市场剩余的存在作为条件:另
器翊六攀辩士学位论文
一耱是蔹靠羧投力量强制转移,其方式是裁怒稔接、残牧、裁率等芋段进行控
制或调整。农业对工业化所做出的劳动力贡献是显两易见的,虽然遮需要以农
业势淤生产攀熬提藏嚣一定约入力投资终必条传。露疆,夕}涎贡献。在工业纯
进程开始时,许多国家没有工业基础,科学技术落后,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最
技术、生产资料积纛形资产。这戟鬟要大量戆乡}汇,除了氆馈之外,同样只鼹
依赖于农业。从而使这一基础产业又扮演了难产初级产品以出口换汇的角色。
如鬃农业瓤农村没鸯农做出爨献的圈时健皂巍褥到必要的改造,就势必寿可能
在工她和城市由发展而变化先进的过程中,使农业和农村由于不发服甚至后退
两变为落黄,从丽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甚至是环二元经济结梅。一些发展中隰
家所出现的溅是这种情况。
(三)农村对农村工业化的贡献
农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为工业化作出必要的贡献。在环二元
经济结构中,这种贡献是双重的甚至是几重的,环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业不仅
要为整个国家的工业化作出贡献,而且要为农村工业化作出贡献,落后地区的
农业还要为先进地区的农村工业化作出贡献。特别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工业化
以农村为基础和出发点,农业对其的贡献和制约作用尤其大,也更为直接。如
果说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在一定时间内尚可脱离农业发展水平的话,那么,从总
体上讲,农村工业化是不可能不以农业的发展作为前提和条件的。
农业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同样可以归纳为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
素贡献、外汇贡献等各个方面。从实践中看,直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
业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农村工业化的启动资金是由农业转化
来的。农业对农村工业化的资金贡献则采用直接的方式,即将农业剩余直接转
化成农村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资金。不过,农业对农村工精华的支持与对整个
国家工业化的贡献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支持的方式上,更在于后者
是无偿征集或接近于无偿征集,而前者却给农村居民带来了由贫困向富裕转化
的希望;与此同时,也给传统农业的改造带来了期望。当然,这种双重贡献也
给农业及农村带来了双重压力,一些地区的农业甚至由于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
处于徘徊乃至凋散敝状态。②其次,农业对农村工业化的作用也体现在供给部
分农村工业企业的原料上。在工业化过程中,采用农产品作原料的工业部门在
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但在农村工业化进展一般或缓
慢地区的一些地方,农村工业几乎集中于农副产品加工业上,其它非农产业也
多与农业相关。③再次,农业对农村工业化的作用还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上,农
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在劳
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农业生产不能下降,而应继续增加,因为对农副产品的需
求增加了;其二,转移到农村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应当能够胜任自己
所担负的工作,而这又需要有关部门为此提供必要的条件。④最后,农业对农
村工业化的作用更体现在为后者提供销售市场上。农村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是
直接为需求而生产的,不但要注意生产,更应该注意销售即注意市场情况,而
农村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销售市场。农村工业化不仅可以从最终结果的角度为农
业现代化提供支持,而且本身也可以促进农业这个基础产业的发展。.
虽然农业对农村工业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但并不仅仅如此。
农业对于农村工业化也存在着提供食品供给的作用。同时农业对农村工业化还
存在着外汇贡献。总之,农业与工业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农村工业化是在
农村进行的,关系当然更为紧密。二者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各种各类的矛盾,
但从系统的角度看,却又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一句话,要发展
农村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首先就需要使农业得到增长,而要进一步发展农业又
必须使农业及其它非农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表5--6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产值)的变化(1990.--2001)
单位:亿元,%
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年份
非农产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非农产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
1990 8472 525
199l 10417 56.1
1992 16145 64.0
1993 28600 722
1994 38794 71.1
1995 5“印73 5
1996 67316 75.1
1997 58597 7l 1
1998 88009 78.2
1999 99635 80 3
2000 106658 91.1
2001 115423 81.5
第六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
第一节城镇化理论及其演变过程分析
一、城镇化概念及其世界城市发展历史
l、“城市化”是一种进程,它包含着多重含义:①是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的过程:②是城市数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③是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不
断向农村地区扩展与影响并最终使农村地区实现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一系
列的变化过程中,最基本和最明显的表现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一过程。
“城市化”亦称“城镇化”。“城镇化”,就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
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
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程。在我国,存在着一种“二元城镇化”理论,把城
镇化分成“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两个部分,这符合中国实际的需要。
2、人类社会城市化概述。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历史的一大部分,就是人类社会城市化的历史,城市
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类最早的城市雏形,可以追溯到5、6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但是,在城市
出现后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寥落的城市只是广大农村经济中的几个孤岛,且
受着农村有严重制约。为此,马克思有精精妙的评述,在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
是一种“城市乡村化”,。城市的发展始终未有大的突破。直至19世纪初,伴随
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才得以迅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这场发展终于形成一
股席卷全球的狂飙。台湾学者周一夔(1976)在引述联合国的有关资料而提供
的下面两组数据,或许可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近两百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力度
与规模:(1)在1800’1950年前,世界总人口由10亿增至25亿,增长了2.5
倍,与此同时,居民在5000规模以上的市镇居民人数增加了35倍,而居民在
10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居民人数也增加了约20倍:(2)1950年,全球10万
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有886座,而到了1967年,这一数字已增至1700座以上。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f上),P.48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近二十年中,全球的城市规模较之周一夔成书的70年代又有巨大的发展。
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和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已遍布全球,城市的大量涌现与迅
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成长的一个显著特征。直至今日,这股城市化的浪潮仍
未有停息的迹象,反而发展愈来愈快,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更多地依赖城市
功能发挥。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
二、城市化理论及其演变
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造就了城市化(urbanization)的兴
起与发展。近两百年来,城市自身的快速扩张与迅猛发展,已极大地改变人类
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城市一跃而成为经济的主导和中心。
城市化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如此重要,以致自二战以来,几乎所有的发展中
国家都在致力于加快推进本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行城市化发展战略。这一
方面确实使落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从70年代开始,伴随着城市化而来的一系列棘手难题,
如过多的城市人口,产生城市人口综合症,拥护的交通,恶化的环境,城乡差
距的扩大等等的逐渐凸现,也促使我们反思。
(~)城市化动因外部条件分析
工韭纯籁农盈自身豹发灌是城市诧兴起豹两大裁疆条俘。
凝无疑问,现代城市的勃兴与工业化的推行是密不可分的。从经济史的角
度来考察城寮纯,入销胃敬发瑷工鼗革命戳来,死警新春静新兴蠛露都是王泣
城市;如美阑的曼彻斯特、纽卡斯尔、利物浦、匹兹馒等。在这些城市早期的
发袋孛,都紧密逮谈瓣予蠛赘孛赘麦每王篷。有瑷究表强:在早期炎本圭义较
会,工业化妁城市化是紧密捆连的,工业发展是城市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搬
动力。罅瑟弩挟(1987)获夫毅燕度嚣避存麓数蓬势搽,嚣l握零了这稃一条麓黪;
(全球)的工业劳动人口比黧每增加1%,则有可能引起城市人口增加1.8%,工
监纯与城枣纯之鹚存在蓉稳定豹正翊荧关系。。王鳖纯之瑟绫袋动城豢发震熬藤
因有很多。
阕对,农犍部强戆发震辩皱枣镬:{簸寿鬏壤戆终爨。表整帮门生产搴熬挺褰,
“周一羹·《都市经济学》。台湾腻立墒译馆出版,正中书局控抒.1976.P.2
。参莺中猿挂会辩攀辍瞬究皇貌城乡建莰经济蒙壤:《城赘撵济学孰{t塞:经济群棼融蘸鞋,|9辨聃
‘马德:<工业^甜,目民生产总值与)。《中避社会科学j+1957,5.P科
t49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城市化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条件。这不仅是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得以推
行的重要基础;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会使用权大量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转
移至工业部门,成为非农业人口。这就要求农业部门的产出,在农业劳动转移
的同时不但不能减少,反现时应当进一步增长,以满足非农业人口增加所带来
的更大的食物需求,以及工业部门所带来的更大的原材料需求。由此,势必要
求提高农业的生产率。从现实来看,凡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业水平也
相应地更为发达。可以这样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而农业部门的
发展则是城市化的外在的条件和制约因索。离开工业化的城市化是不可想象的,
而缺乏发达农业部门的支持的城市化也是难以为继的。
(二)工业刺激城市化理论o
1、聚集经济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巴顿(K.J.Button,1970)在70年代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聚集
经济理论。他认为城市的发展是工业追求聚集经济的结果。所谓聚集经济,是
指企业出现适当集中后,在市场、成本、交易、创新等诸多方面给企业所带来
的利得。它是一种经济中的正外部效应。聚集经济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
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及销售
费用;(2)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和管理者趋于集中,
从而为企业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3)在大城市中成熟和发达的金融
和商业机能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特殊要求;(4)城市的集中所带来的更广泛
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可以吸引素质优良的管理人士;(5)企业的集中可以
更好地满足工商业者面对面打交道,这样可以使管理过程更有效,还能促进信
任,并使思想自由交流;(6)企业的集中可以使竞争更充分,从而会大大加强
企业的创新动机,这是一种动态的聚集效益;此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最低
人口限度标准也被视为一种聚集经济。@正是因为存在诸多方面的聚集效益,企
业才乐于在地理上趋于集中,而这种集中的后果便是带来了城市自身的发展。
2、城市发展的乘数原理
城市发展的乘数原理,脱胎于凯恩斯在30年代提出的乘数原理。凯恩斯利
用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后来在这一基础上,经
·本节内容主要引自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jt京t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K J Button:‘'Urban Ewnomics:Theory and Policy”the Macmillan Press眦,London(中译本)1976.商
务印书馆1984.
15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济学家们提出了城市发展的乘数原理。该理论认为,一旦城市中新增一个工厂,
其职工在领取工资后,收入中的一部分必然会用于消费(购买商品和劳务),这
将促进当地服务部门的成长。而这又会使城市中另一部分人收入增长,从而导
致消费再次增长。这样,最初的投资支出将带来一系列的消费再支出,其最终
后果便会促使城市的经济进一步繁荣。
城市发展的乘数理论,将城市中的产业分为两大部门:基本部门(B)和非
基本部门(NB)。基本部门是指为城市外的需要提供产品与劳务的部门,非基本
部门是满足城内需要的部门。在这两类部门中,基本部门的增长是促使城市发
展的动力,非基本部门的发展取决于基本部门。城市发展的乘数理论。现已被
广泛用以分析城市产业扩张对城市总体经济的拉动作用。
3、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可以解释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后期增长机制的
问题。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
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而城市的这种吸聚能力又依
赖于城市前期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如果城市在其前期的发展中能形成一种繁荣
的主导产业,那么,这~产业又将会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又能形成一
种繁荣的主导产业,那么,这一产业将会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又能产
生出更新的产业。城市就是在这种累积和循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三)城市化一般机制理论:“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城市聚集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这些增长极的
存在:一方面可以对本地区的资源要素有很强的极化作用,吸引着该地区资金、
技术和劳动力向“极”流动;同时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又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它们能将自身的商品、技术、资金向周边地区释放。这种极化作用的扩散作用,
被认为是区域中城市所具备的两种基本功能。由于城市的这两种功能是并行不
悖的,因此,对区域来讲,区域内城市——城市以及多个城市之间的要素和商
品流动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种交织的后果便是形成了点一轴(地带)开发,
进而发展到区域内的网络开发。最终将形成若干增长极带动整个地区内大中小
各类城市的发展的局面,并促进更多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这便形成了我们所称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于1955年提出来的.佩鲁认为:区域中的经济增长
是一种非均衡的增长,它首先体现为区域内若干个发展极的增长,而后,通过这些··极”的发展可以带动
接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15l
四川大学1尊士学位论文
的“城市化”。
(四)乡一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模型理论
1、刘易斯(Lewis Model)模型
刘易斯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rthur Lewis)于1954年提出来的。
其基本特点有二:①从部门分析的角度来分析人口流动。刘易斯认为一冒经济
是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工业部门构成。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在于通过加快工
业部门发展,以吸纳和转移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并最终实现整体经济的
增长。②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并且他所谈到的无限供给,是指在一个既定
的固定工资水平之上,工业部门面对的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是无穷的,工业部门
可以在这一工资水平上获的它所需要的全部劳动力。
刘易斯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中,农民的边际收益率其实很低,
甚至有可能为零或趋于负。在边际生产率水平为零时,农民仅能赚得其生存收
入,这也意味着广大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给工业部门输送足够的
廉价劳动力提供了可能。既然如此,对经济发展而言,决定经济成长的关键,
在于工业部门自身的扩张,而这种扩张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便是资本积累。资本
积累被视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
刘易斯模型一提出就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在肯定该模型合理
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特别是对农业部门发展重要性的忽视是该
理论的致命缺陷。因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没有农业的增长都是不可
想象的。
2、拉尼斯——费景汉(Ranis—fei Modd)模型’
1961年,拉尼斯和费景汉(Ranis and Fei)在《美国经济评论》上提出~
个新的人口流动模型。该模型的基础仍是刘易斯模型。。但与刘易斯模型不同的
是,他们首次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结合进来,构成了包含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发
展在内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
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的最大改进,是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纳入了分
析范畴。在他们看来,农业部门不仅是像刘易斯所提出的能够为工业部门的扩
张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同时,农业部门还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着农产品
的支持。这种农产品支持即为农业剩余。决定农业剩余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一
1 Fei.C.H.andRanis.G.: “AThanryofEcononomicDcvclopmanf’
15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农业部门的农业生产率,二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总量。当农业部门中的劳动
力总量在随工业部门扩张而且渐渐减少时,如何保持和提高农业剩余的关键就
在于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上。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身就是农业
部门自身发展最显著的表现。这样一来,农业部门的发展就与工业部门的发展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如果排斥农业部门的发展,则工业部门也难以获得
真正的发展,因为粮食的短缺将阻碍这种进程。所以,对工业部门而言,农业
部门的发展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
弥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劳动力减少对农业总产出的影响,从而为工业部门的
发展提供保障。
拉尼斯和费景汉进一步认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虽然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
和劳动转移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有农业部门生产率的增加还是不够的。要
使这一过程不受阻碍,还必须强调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平衡增长。两个部门
之间贸易条件不能恶化,这需要农业部门的农业剩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农
产品的需求。
拉一费模型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它给予了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合理地
位;并比较透彻地分析了农业部门是如何决定和影响着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劳动
力的转移的。这是对刘易斯模型的重大发展。但这一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陷,尤
其是在该模型中有关不变制度工资水平的假设,是难以得到现实案例的支持的。
此外,该模型也未考虑到城市失业现象。这些缺陷的存在,证明对拉一费模型需
要作进一步改进。
3、乔搬淼(Jorgenson赫odd)谈鼙
莽根森模型是60年代初由美国缎济学家乔根森(D.w.Jorgenson。1961)所
箍窭麓一令掰静二元经济结稳下静入鞠流动稹鍪。∞乔筱森禳甏静最大特点,在
于它是反刘易斯传统的。它抛弃了刘易斯模型拉一费模型中的所坚持的剩余劳动
黎不交工资戆鏊奉霰定,转嚣扶农效发溪与入霜逢羲翡螽褒采疆究久瓣流璃。
释根森认为,一国经济虽然是由现代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构成,
程农娩帮门戆发曩粼楚工监帮门乃至熬个国聚经济发矮豹萋蚕燕。接绫农选部门
的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小,将盥接决定和影响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以及劳动力的
。Jorgenson.D.W:“TheDctxflopmentof aDualEconomy”.Bcononlic:loural.November 196l
153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转移程度。农业剩余的产生,就意味着总人口中的一部分可以脱离农业领域而
从事工业。这样,便开始发生劳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这种农业剩余越大,
则工业部门发展越快,农业中的劳动力的转移也就越顺利。以上就是乔根森模
型的基本思想。在劳动转发过程中,农业部门的总产出一定会受影响。可见工
业的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产出为代价的。
乔根森模型的思路非常简明:(1)找出工业部门发展的前提——农业剩余
产生和形成的条件。那就是当农业部门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时,
就会出现农业剩余。(2)分析农业剩余产生后,农业剩余与工业部门发展之间
的动态关系。乔根森提出,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农业剩余的存在对工业部门的
扩张有两点重要影响:第一,农业剩余的存在,可以使工业人口增长速度超过
总人口增长速度;第二,只要有一个正的上升的农业剩余,工业扩张和经济增
长就与资本存量无关,农业剩余的大小将是决定工业部门发展的经济增长的唯
一变量。
4、托达罗模型(Todaro Modd)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遇到了始
料未及的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daro)
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经典性论文“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模型和城
市失业问题”,首次阐述了他对当时城市失业与乡村人口向城市涌入两者并存现
象的看法。并在基础,通过修正和补充,创立了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模型的一
个基本思想,是认为人口迁移过程乃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
入差异做出的反应。只有当一个劳动力估计他在城市部门预期的收益高于他在
农村的收入时,迁移才会发生。否则,劳动力则会继续留在农村。托达罗引入
就业概率是对以往人口流动模型的重大修正。托达罗模型对就业概率的引入和
对预期收入差异比较方法的使用,不仅使模型具有了不同以往人口流动模型的
鲜明特点,同时也使自己的分析有了更坚强的现实基础。
托达罗模型的几个基本结论如下:
(1)对迁移的成本一收益的比较分析,是人口流动的决策基础。
(2)城乡预期收益的差异是决定人们迁移决策的关键变量,而影响城乡预
期收益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
(3)现代部门就业概率取决于城市传统部门就业总人数与城市现代部门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新创职位数,就业概率的大小能自动调整人们的迁移行为。
(4)当城乡收入存在巨大差异时,就业概率对人们迁移决策行为的影响会
减弱,人口净迁移的速度会超过城市现代部门的就业创造率,而出现严重的城
市失业现象。
同时,从这些基本结论出发,我们还可以发现该理论对制定有关城乡收入
战略,农村发展战略以及工业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向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均衡现象。特
别是要控制城乡收入差异,如果听任城乡收入差异扩大,则城市失业问题会不
断加剧。
(2)通过创造城市就业机会难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较高的城市就业率会
扩大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从而会引发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旨在减少城市
失业的政策,不仅可能会导致高水平的城市失业,还会因诱发迁移而造成更低
的农业产出水平。
(3)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和失业。如果在农
村不加选择地来普及和提高教育水平,则会使乡一城人口速度进一步加快,这
同样会加剧城市的失业问题。
(4)在城市部门中,通过工资补贴和对稀缺要素的传统定价方式,不能成
为扩大城市就业的有效方法。
(5)在想控制和消除城市失业,就必须鼓励和支持农村的发展。通过制定
和实施有效的农村发展战略,可以提高农民在农村中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经济
状况,这同样起到防止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低下而使农民过度迁往城市的作用。
三、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及评价
自建国以来的50多年发展史上,我国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建国初的28年里,在赶超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户口迁移、粮油供
应、劳动用工等多种制度,造成了城乡入口的隔绝。制约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虽然工业化水平从不足17%上升到44%,增加了27个百分点,城
市化水平仅从11%增长到18%,增加了7个百分点。1979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
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城市化发展明显地可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城市人口和空间变
————一一塑型苎堂竖圭笺堡鎏塞
纯状跷、产数羧略懿逸箨、城零致繁等,寒爨予深亥《试滚缄豢纯麓基本特征激
发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关系的影晌。(见袭6--1)(我国建国以米城镇化发展的不
舄除敬)
(1)第一阶段(1949年+一1957年,);这是我国城镇化平衡、正常发展的
瓣麓。当时爨绕蓑156顼重点工数矮瓣遴霉瓣王鲎基本建设,吸收了羧多农篦
进城镇和工矿就业,市镇总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增加到1957年的10721
万,平终每年罐攘620万人,城枣化窳乎扶10。8舔上舞戮15.39%。
(2)第=个阶段(1958年~1978年,);我国城镇化经历太起大落的发殿
过程e 1958~1959年城镶人搿比重扶16.25%2:羚到18.41%,~簪痰农树囊工渡
转移的劳动力达3800万,数擞之多,旷世罕见。1960~1962婶,市镇人口比蘸
从19,75%降裂17.33%,城帝忧水平又回到1957~1958年的状凝。t963~1965
年,经济经过调整得剿了恢复,市镇人口比重从16.48%回升刘17.90%。1966~
1978棼,城镇化近乎傍滞,1966年,城镶化水平淹17.98%,到1978年。为17.92%,
城镇化水平不但没有七升反而下降了0.06个酉分点。总之,这个阶段貔国农村
基本上没有存提城镇化发展现象,不但农村人口几乎没有往城镇迁移,而且农
村也几乎没有得益于城市的辐射作用,因此我国农村社会被封闭了近20年,除
了一燎管理制度从外部引进外,农村几乎处予自我循薹l:的变迸过程。
(3j第三阶段怒飘1978年跌采魏j现在,我国城市送入侠速发裁酚段。敌
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叉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从1978~1984年,
农村体箭改革推动皱镶佬发震静阶段。二是从1984~1992年,城市经济改革獠
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以发成新城市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以大量新兴小城镇
组成髓“工、壕纯逡毯”。三是飘1992年以后,开发毯鞠太藏书建设为主懿城镇
化阶段。1992“2001年,城镇化率由27.63%提高到37.66%,年均提高1.11个西
分点。
袭6一' 建国以寐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嚣起成
霸束垒基期束蠢鬻束乡
人口(万镇人口村^口
期柬城镇城镇纯率年均提高匿
年份化率(%) 分点(个)
人) 07人) 07人)
}t i94卜1967 64553 99垂9 54704 15.4 o.6
}2 1958~J978 96256 17245 79014 17.9 o.1
3 1979---200l 127627 48064 80739 37。7 o+8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从对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历程的回顾中我们发现:首先,在很长时间内,
我国城镇化更多的是受政治因素影响和左右,成了满足政治需要的手段。第二,
城镇化的滞后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第
三,这样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脱节,给我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社会发展设置
了重重困难和包袱。。
凹、我国城市化进程特征分析
我因作为警今整器上最大豹发震中蘑家箕袈臻密韵城市诧特征冀实就是发
展中圉家城市化进程中进所具商的共同特征:
1、起步辩润晚,起点低,东平低。
城镇化与工业化过程相伴简行。城镇化的历史起点的确定,一是指城市人
西占憨人日跑麓速爨一定魄铡,一般程10%|羞上;。二楚遘入臻代工烫酾缄审持
续增长时期。建国以来的50莎年中,由于受政治形势、发展战略、产业政策
豹澎穗绫爱入强与资漾特鬣翡隈翻,城镇耗发疑超谈不定,波凌较大。我国蠢
镇人口历年环比的增长率变化很大,城镇化进程波动大的特点足十分明显的。
在墼羚主豫中溪这样爨现测燕瓣城枣久丑波动楚罕是翁。
2、城镇化水平低,发展滞后
我辍缓镇纯承乎德,发震澄蓐熬臻象龙为楚萁突壤特点,嚣显警在建餮秘
就已经存在,并延续至今。
我国城镇豫滢嚣主要表瑷褒:营必,与因簿l发入阂家摇魄,我国城镇证泰
平明显偏低;其次,熨畸形发展的是我国的城镇化一巍滞后于工业化,我国城
镇位严蓬漳爱,工业他发展势没毒有效豢动城镶纯发骚,这耪l毒提在擞爨上楚
比较少见的。
3、工农混杂,城乡边界模糊的准城镇入冀数量丈,小城镇占舂薹爨遗位耱
较大比重。
这是由于城市人蹦增长受刹严格人为控制,每年只有极少部分的农村人口
通过招工、升学等途径取得城市户口的人群。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与传
统模式不同的城镇化邋路。隧麓城乡缀济开始搞活,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开辟
“林善炜.中国经济嬉毒弩调整战略,北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站.20Bt孰5%~E6∞
。高氟义。串手}城市铯比较磺究。天津:南歼夫学&舨季主.1夸9{.R200~210
15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了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的自下而上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小城镇和
小城市增加十分迅速。
4、城镇化全国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等城镇化不平衡。
中国城镇化发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城镇
化水平与人口分布、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建国以来到70年
代末,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有所缓解,但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的相关
性降低:而80年代以来,城镇化地域不平衡有所扩大,但城镇化与人口、农业
及GNP的相关性有所加强。
5、中国城镇化发展结构不尽科学。
城镇化进程加速,也表现为城市数量迅速增长。1954年中国共有城市132
个,至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增加到193个,至1988年达434个,增加了241
个,超过了前30年增加的总和。1988’1997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68个,又增
)JnT 234个。城市数量迅速增长的趋势,体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进程的
基本特征。。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产业化经鬻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农渡产渡纯经营的蠢关瑾论如前文掰述,南魏我稍翔道,农照产盈纯经营
作为我嘲现阶段农业的~种新型经营机制,对新阶段农业的战略发展具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帮使瑶。蒋溺是农疆产韭往经营敲醅豹推驽毒农}|城辏霞:送程其膏
相互促进的直接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促谶使用机制分析
懿下:
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我们知道: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b是农工商、产
喾妻镑懿一体鼗缀营,它务破了麓统农业羧立存纛,与王、蹇篪互戆l蠢辏麓,舞
了共同的利益,农、工、商走到~条“船”上来,实施“利益共掌、风险共担”
戆耘捉剃,麸这个角度分褥,袋在熬农搴孛经济零佼就是农盈经济、农鼗貔兴衰
联接着农村工业、商业,甚至熬个区域缀济的兴衰。这种农、工、商:一、二、
三产翌联凄豹爨滂毅援律,凌定了城乡之阉、工农之翊魏互动美蓉。毽说甓工
‘棒善炜.巾圈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北京:巾鬓社会科学出叛社。2004
t58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农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除了对农业自身是一种变革以处,还具有多种价值与作用:
其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如前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与工、商业,将亏与供销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利益共同体,实际上打破了传统农业孤立于工、商业的单一农业的格局,
产生了多方面的联动作用,这种联动作用效应表面在以下方面:
l、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
国人多地方少和家庭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农民为了生存而禁
固在一小块土地上,这不仅阻碍了农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性和公司制管理上一部分农民不再直接耕作土地而是以事与
农业相关的工商业。和较远距离地转移到外省和城市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是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综合性标志。
2、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农业
产业化经营不但改变了农业生产自身“解决”了部分农民,同时也促进了农村
工业的发展,改变着农村经济结构。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的农业是“为
工而生产”,更多的农业生产是针对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具体需求而生产的,这种
农业生产模式为工业特别当地龙头企业提供价廉物美的工业原料,发展起本地
特色工业。地方的发展,又将带动地方服务、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
展,从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
3、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E1向城市聚集,促进农
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上述两个功能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促进
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并不会在当地农村“游
手好闲”,而大多数是进城打工,这样,人口向城市聚集成为一种以进城就业为
目的的正常而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物别是工业的兴旺对
劳动力产业大量的需求,进城务工的Lk,较收益预期较高使更多的农民工迸城持
续不断地增加城市人口,促进城市化进程。
二、城市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城市化率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随着经
济的发展,城市扩大、增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随之提高,这是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必然趋,因为现代经济活动内容和形式都决定了绝大部分经济主体聚集在城市,
形成经济增长极。但这并不能说农村经济就与城市无关。正是城市经济(增长
极)的辐射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与工、商业紧密联系的农
业产业化经营有直接的带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
l、城市化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基础条件。城市化发展转移了不利农
业产业化经营推行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同时,由此可供流转,规模经营的农村
士地来搞基地建设、使耕地小块分散经营向规模集中经营转变,为农业产业化
经营的推行、推广提供前提和基础条件。
2、城市化发展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持续稳步推进。城市化发展不断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修正城
市规划,形成城市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人、
才、物等各方面的条件,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小城市工业往往又是以当
地农产品作为原料的特色工业,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靠龙头企业基础提
供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了,以“基地”建设为主要
内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可能稳步推进。
3、城市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外围环境。城市化发展带动人口的聚
集、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服务业的兴起,这些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影响
和带动着周边相当范围内的农村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农村的变化为农业产业化
经营营造良好外围环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广提供人文条件、技术条件、
物质条件等各方面的条件。首先,城市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也包括培养和锻
炼着与农村经济直接和问接相关的各类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将农业融入工商业之中的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传
统条件下的农民也难适应这种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对农民的再教育和技能培
训也成为一种新任务。城市聚集人才、培养人才的功能满足了这种需求,从而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人才外围条件。
另外,城市化的发展还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服务,农用物资服务,
运输服务等各方面外围服务环境。
网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
一、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城镇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评价尺度,
也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国现代
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城镇在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
城镇的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挥
着农村区域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农村城镇化是推动我国
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种必然趋势。
然而,中国的城镇化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根据
世界银行的统计,1980年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0%。而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
19.39%,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尽管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城镇化
水平提高较快,2001年达到了37.66%,但仍然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14个百
分点。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仅仅相当于世界50年代的水平,落后了将近半个
世纪。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战略,是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大课题,也是我国到2l世纪中叶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1、加快城镇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
然结果,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环境,是建
立现代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基础。现代生产是以工业化的形式从农业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现代生活则是以城镇化的形式从农村中分离出来的。现代生产与消费
的关系,是在城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化表现的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
城镇化则表现了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结合。使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活在全
部经济社会活动中占主要比重,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加快城镇化是新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
已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使我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
列,实现现代化。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和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
观实际分析,“十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以城市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加快城镇化
是解决市场需求不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与国际经济接轨等一系列迫切问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选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
16l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上,我国工业化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产业升级为主,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要求明
显提高。而面对新的产业发展内容,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能在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的过程中形成,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市场规模的扩大也只能在城市经济
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实现。因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升级的活动必
然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
3、加快城镇化是走市场经济,走外形经济道路的客观要求。农村经济一开
始带有自然经济的特色,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与城市的发展密切联系的。
历史上很多城市是从商品集散和交易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国际性的金
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发展,往往的国际化也是主要依托城市市场进行的。随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加入WTO后的推动,我国经济市场化
和国际化的进程会不断加快,这也会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
4、加快城镇化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客观要求。城市经济发展
一方面为劳动者提供了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为居民提供了
更加丰富多彩的消费产品和服务,因此从两个方面改善着人口的就业和消费面
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还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务农收入的提高,为改
善农村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法律体系、道德规范、
文明程度完善和提高的必要基础。总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改善生活方式、提高人口素质的客观要求。
5、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城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世界城镇化的
“S”形曲线规律,城镇化进程分为以下3个阶段:城镇化率由0提高到25%为
城镇化的初期阶段,也是城镇化的缓慢发展阶段;城镇化率由25%提高以75%为
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其中城镇化率由25%提高到59%为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城镇化率达到75%以后为城镇化的晚期阶段,也是城镇化的稳定阶段。目前,中
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30%,恰好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加速城镇化
也是城镇化本身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探讨
农村城镇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
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
’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6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城镇
化一方面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与制度安排和政策
取向密切相关。城镇化是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关键是要在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推动全球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
家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则在科技革命的带动下,
成为调节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方式的重要手段。随着制造业技术的不断成
熟和基础设施渐趋完善,一些具备区位优势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的
发展走向融合,形成规模巨大的大都市带,其中的核心城市则发展成为对全球
经济具有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处于全球城市体系的顶尖位置。大都市带和世
界城市已经成为全救经济、技术和信息创新活动的源泉,成为左右全球经济走
势的中枢。因此,发达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这些大都市带
和世界城市上。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们实施城镇化战略,一方面要打破现存的
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口、经济活动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带动地区经济协
调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文明优质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全社会经济运
行的效率;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在实现由传统落后的乡
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同时,建立起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经济体系和具
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一经济体系。因此,我国的城镇化战略目标,既要有
助于解决当前国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从长远考虑,使其有助于总体上提
高国民经济的质量,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但这并
不意味着小城镇将是中国城镇化的惟一出路。在充分肯定小城镇战略地位的同
时,也要看到大城市在中国城镇化战略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城市和小
城镇在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城镇化战略需要
围绕大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做文章。
首先,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引领作用。除了有比中小城
市高得多的经济效益以外,大城市的高度发达,既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及其质量的需要。
处于我国城市体系顶尖位置的特大城市,虽然人口规模和地域空间与发达国家
的顶尖城市相当,但经济结构层次、综合实力以及效益指标要低得多。如上海
—— 堕业奎兰堡主兰堡笙苎
的GDP总量仅为香港的i/4和东京的1/20左右。同时,据统计,1998年,中国
有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37座,只占城市总量的5.5%,目前特大城市人口
集中仍至少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因此,从这些方面讲,我国的大城
市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将大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和大都市带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通过这种高效率的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布
局模式,在大幅度提高我国经济运行和产业布局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知识
和信息的创新活动。
最后,从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看,大城市和小城镇将是我国具
有最大潜力的区域。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巨大吸纳能
力就说明了这一点。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准确地论述了小城镇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
位。对农村经济而言,小城镇是大战略,但在全国城镇体系发展的大系统中,
小城镇只是中国城镇化战略中的一个方面,如果不提高小城镇在集聚人口、经
济发展方面的质量,继续依靠大量“乡改镇”造成小城镇数量扩张,不仅无法
实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长期目标,而且这种分散的发展模式甚至可能导致对我
国资源一环境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制度: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有效的制度安排是
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
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城镇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出现的社会现象,同样与制度安
排密切相关。制度安排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有
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
使得农业部门在维持本部门再生产的同时产生农业产品剩余和劳动力剩余,为
非农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推力;②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工业、非农产业发展
的制度安排,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从而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③
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的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非农业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部门的要素流入拉力形成结合与聚集的合力。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几乎所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国家,都体现了,高
度的城镇化,而几乎所有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城镇化远未成功。这足以说明市
场经济制度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制度基础。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基本途径和主要
内容是人口和资源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人
们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经济活动和迁移,不存在任何的人身依附、土地依附
或政治依附关键。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人身依附关系越显著,越阻碍人
口和经济的流动,同时也就阻碍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
制度阻碍却是城镇化滞后的深层次原因。
改革开放前之所以在长时期内排斥市场机制的同时阻碍城市发展,有其理
论支持。当时认为“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吃闲饭”的城市居民是社会
负担。“追求物质享受”的都市生活是堕落。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缓解臼
益尖锐的城市福利与政府财力的矛盾,政府采用户籍管理制度将城乡差距制度
化,农业劳动力被人为地限制在有限的耕地上,致使我国城乡矛盾、产业结构
失衡不断加剧。
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使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已经解体,但是计划经济
的惯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城乡交流、城市管理等方面,传统计划体制的痕迹
大量存在。迄今为止,我国仍然存在城乡分割制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
展为农村人口进城提供了强大的刺激,另一方面又用行政手段来控制人们进入
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在这种机制作用下,我国城乡间的人口迁移具有非均衡
性、非市场性、非开放性和非公平性的特征。
制度创新是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根本保障。首先,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
传统城乡分割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城乡户籍管
理制度。改革现行的户口登记办法,与世界人口管理制度相接轨,以居住地为
标准,确定公民的户口类型,应当成为我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建立一种
居住地户口的弹性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城乡之间、不同城镇、城市之间人
员的合理流动,为他们进城或在不同城镇、城市就业、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
另~方面,有利于调动进城农民工和易地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进取
心和对流入地的认同感,保障城乡社会的稳定,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可
P【1)t】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持续发展。其次,构建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
体制是劳动者个人和社会的对应关系,而不是单位、部门、产业、地区和劳动
者的对应关系。第三,在政策上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构建和完善城乡统
一的劳动力市场。只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
效配置,因此,应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进入平等竞争的统
一的劳动力市场。从平等竞争的市场进入规则出发,原则上不应限制农村来城
市求职者的行业、工种进入。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应与自己的国情国力紧密结合起来,走围绕大城市
和小城镇共同做文章的道路
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
济体制,实行开放型的资源开发战略,走可持续、稳健的发展方针,城镇化水
平不能盲目追求西方高指标的路子。我国是地球上人均资源匮乏的大国。我国
各项资源的人均值基本上都位于世界后列,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
基数大、城镇化水平41ilfl乇。这一切决定了我国今后城镇化过程不可能过快,应
适应国情,与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建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国民
经济体系。
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是建立在对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上的,
即资源高耗型国民经济体系。为了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个
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城市发展应走可持续、稳健发展的道路,绝不能
盲目追求高指标,城镇化应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比例。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实施城镇化战略时,一方面要打破现存的
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VI、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在实现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
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同时,建立起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的经济体系和具有持续
发展能力的社会——经济系统。因此,我国的城镇化战略目标,既要解决当前
问题,又要从长远考虑。使其有助于总体上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增强综合国力。
在充分肯定小城镇战略地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大城市在中国城镇化战略中所起
的不可替代作用。大城市和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
位,我国的城镇化战略需要围绕大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做文章。
(三)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重视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人口数量过快增长严重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了缓解我国人口过多
与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应当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工业化仍然处于前工业化时期,经济实力
仍不雄厚,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先进技术,逐步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增加城镇中的就业岗位。因此,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不能盲目扩
大,以免因为基础设施资金不足,加剧“老账未还、新账又欠”的新局面。若
是将农民迁入小城镇,但缺乏就业岗位,在至形成第三产业虚假繁荣、只求数
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同时城镇环境质量、卫生极差,还怎么能称得上“城镇化”!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着数量极大的剩余劳动力,即使采用较为先进的农业生
产技术和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得30年才能达到日本、德
国、韩国和加拿大的平均水平。⋯
(四)全面、客观认识城市的地位、作用与功能,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
对城市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的同时、分类指导,从城市规模效益出发,区别对待,
科学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认识一个城市对某个地区的地位和经济辐射作用,应从历史基础、发展特
点、产业趋势与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既要用战略眼光去看待,
也要实事求是地去分析。对于城市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所确定的城市容量应
当与自身条件特别是自身的经济基础、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基本一致。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特别是90年代后,
城镇化发展水平转入快速增长时期,但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刚刚达到37%左右,因
此,城市发展应从城市规模效益出发,分类指导,不同规模,区别对待。大城
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200万人以上的,应严格控制人口规划的膨胀。当然不
是所有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都不让其合理发展,如上海浦东、大连、南
京、重庆等城市还可以有控制地发展;而像北京、天津、广州、兰州、沈阳、
西安、成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其他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稀
缺,市内交通十分拥塞的城市还是应当严格控制其人口、用地的规模;那些市
区人口200万人以下的省会城市,用水、用地潜力较大的重要港口、交通枢纽
城市等,应允许其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城市人口,
‘刘斌、张兆刚,霍功:巾嗣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让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人口规
模扩张速度可以快一些,以便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此外,还
应注意发挥中小城市联系城乡经济文化的纽带作用,同时应发挥中小城市的建
制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导作用。
第四节欧美日国家城市化经验与启示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13、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
向乡村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
展,城市化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城市化进程,
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郊区化发展阶段。至2 1世纪初,城市人1:3已占世界人
口的近半数。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
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
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
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或教训,
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世界各国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
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属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
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
极的作用。
以大都市区为特色的美国城市化。美国是一个在不断移民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脉络清晰完整,带有一定“原型”特征,同时又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 0世纪
2 O年代。美国1 9世纪初才开始工业化进程,1 9世纪中期起工业化进程加
速,其工业发达地区也成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1 9 2 0年,美国近半数
人口在城市居住,已进入城市时代。第二阶段,2 0世纪2 0—7 0年代。其
中5 0—7 0年代是美国城市化进程最为迅猛的阶段。该时期城市化有两大特
点。~是郊区化现象出现。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罗斯福新政大规模推动公共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沦文
工程建设的结果。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人L-]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促使城市
向郊区蔓延,由此出现了城市向大都市区的转化。二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逐渐
转向早先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南部。大批新的城市中心在新兴高科技行业以
及国防工业的支撑下崛起。第三阶段,2 0世纪7 0年代至今。美国郊区化进
程更加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伴随
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1 9 9 0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
都市区数量达4 0个,人口占总人口的5 1.5%,美国成为一个以大型都市
区为主的国家。
美国豹郊嚣氆誉是一秘疆立的玟象,律蕤人口郊嚣纯,纛惹塞臻了毒l造效、
零售业、个人服务业和办公她的郊区化。大燃的就业岗位迁列郊区,形成现代
钝戆中心嚣。孛心城泰由予受至l了瘸边郊区城枣戆蠢力挑战,入口不叛减少,
而产业的转移又造成自身功能的衰落。到2 0世纪7 0年代,由郊区化导致的
中心城枣财藏莛识、失业、耱族骚熬、贫困等闯题持续恶化,衰落夔中心城露
成为菠国社会问题的中心,造成很大的社会胍力。从8 0年代起,一些老工业
城帝锋对1日城衰落慕取诲多振兴对策,部分城市如缎约通过瑷代服务业的发疑
或旧城的再开发,吸引中产阶级从郊区回迁中心城醚,使中心城区缀济重新焕
发生桃,这种现象被拣为“辫城市化”或“中产黔级化”。不过,人{f】对“中产
阶级化”也商争议,反对者认为旧城改造往往以少数民族或低收入阶层居住区
为对象,这些弱势群体成为中心城区“中产阶级化”的牺牲敲。
由政府弓i导的瞄本城市化。日本城市纯汗始予明治维新时期,识宜到l 9
4 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予当时欧荚工业化国家。l 9 5 6—1 9 7 3年阆
是醋本工监发展的黄金对期,农韭势动力转移量年均达虱4 2.9万城市纯
也进入加速期,并予l 9 7 5年达到7 5.9%,实现了人口城市化。在日本
藏帮纯的迸弦中,搿祥出现了大都市嚣(茸本称之为大都市髑)超前发展的现
象。按日本政府的定义,日本共有7个中心城市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圈,
其中滚为著名鹃莛“笨京霭”、“名吉瀑瑟”、“京(京都)蔽(大阪)t}串(稀户)
圈”三个大都市圈。此外,日本还有4个中心城市人口达5 0万以上的都市圈。
在嚣零溅市纯发震静i奎耩中,敬府对工渡发震帮城市赢简起着鬣要指导作
用。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为工业的匡建提供了重娶的投资凝
金,在工韭建设矮凳、工韭涎静准备、王韭糯求帮交暹设施豹建设戳及按术帮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助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另外,政府大力倡导发展
出口行业,外向化的经济战略使产业向沿海城市高度集中。1 9 8 0年以来,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
和社会各项职能开始向东京集中,形成了“东京圈”控制其他区域的局面。
日本最大的1 0个城市也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工业带,而且有7个位居从
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本先后制定和
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形成了包括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内的较为完善
的规划体系。“过度城市化”的拉丁美洲。拉美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始于1 9世纪
末期。】9 0 0年,整个拉美地区城市化水平为2 5%。到2 0世纪3 0年代,
大多数拉美国家先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1 9 4 5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 9%。2 0世纪5 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
战略,伴随着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以
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但自6 0年代后,由于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加
上政府不重视农业,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该地区城市人口由5 4 0 0万迅
速增加到】9 9 0年的3.1 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7 1.4%,阿根廷、智
利和乌拉圭等国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8 0%。
虽然从人口城市化水平来看,拉美地区同西方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拉美
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低于后者。总体而言,拉美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农村经济
持续恶化、普通农民大量破产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农村大庄园制度导致土地兼
并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农民在破产并丧失发展空间后,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新
的生存机会。但由于拉美主要国家自2 0世纪6 0年代后,工业和整个经济的
增长缓慢,甚至不时爆发经济危机,城市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而农民缺乏工业
技能,加上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导致大多数新进城市者
为了生计只能从事一些属于第三产业的非正规就业行业,如饮食、家政服务、
沿街销售等。这种没有经济同步发展作为基础的城市化,必然导致城市“病态”
发展,人口拥挤、住房短缺、贫富悬殊、毒品及暴力犯罪、环境污染等问题接
踵币】来。因此,拉美的城市化被称为“过度城市化”。
二、目前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形态及趋势
200年7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2l世纪城市未来”国际会议发表的《2l世
四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纪世界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世界城市发展主要呈现三种形态:
第一类是非正规城市过量发展。主要表现为人口高增长、生育率高,移民
多。居住简陋,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差,管理空白多。城市居民相对贫困。这
类城市主要集中在非洲撒蛤拉以南、印芭次大陆地区。
第二类是富有经济增长活力的城市,特点是人口增速下降,部分城市面临
老龄化问题。这类城市主要集中与东非、拉美、中东等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类是人口老龄化扩大,发展动力减弱的成熟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集
中在欧美、澳大利亚和东亚部分地区。
世界城市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却居住着世界50%左右的人口,耗用全球
65%的生活用水,76%的工业木材,排放了78%的二氧化碳。目前世界城市人口
2/3株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贫困人口达到15亿人,11亿人呼吸不倒新鲜空
气,因饮水不洁,造成每年死亡i000万人。生活条件日趋恶化,不安全因素越
来越多。
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降低人口增长率、减少环境污染、提
高生产率、循环利用资源、建立城市网络等五大任务将成为全球城市的共同责
任。
展望21世界世界城市发展的总趋势,从2000年到2005年,世界城市人口
憋麸1995年筑24钇猛增到50亿,基蹩赛总入目豹魄铡壶47篱增熬到61%,擞
界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25年里,拉蒺、加勒
}B海地区、亚溅、葵渊瓣城枣入霹:终麴一番,中国城枣纯率瓷褥从1999年戆
30.9%增加到2025年的55%左右,城市入口从1999年的3.89亿人增加到2025
年的8.7亿人,翻一翻跌上。壤纪之交的2000枣,全擞器人嗣超过100万人黪
太城市达到325个,越过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有20个,预计蒯2006年,世界
人口的~半即32亿人属于城赘居民。
阐际比较褒明,中国工业化目前处于中期阶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
世界排前列,瓣城市化水平却没有迅速跟进,凝有突出鲍非对称特征。美国经
济学家钱纳墼采用“典型事实”统计搦示,隧蓿收入水平的掇高,工姚化与城
市化发展同步是工业化阶段经济稳步增长的一个重要条l牛。
~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城市纯水平,是该溺经济笈展水平的结果,或者说,
随着缝济发展水平的撮高,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也成该有相威提高。
旧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趋势是同步的。改
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提升也同样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城
市化水平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城
市化速度仍然慢于经济发展速度。1997年中国按照购买力评价法计算的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列第65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
第五位的实力及其不相当。
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与欧美曰等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可以反映出
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中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集中度比世界低5个百
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等低21个百分点,
其中比美国低28个百分点,比日本低26个百分点,比德国低30个百分点。中
国大城市的平均规模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导致上海、
北京这样的全国最大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例如,
东京GDP占日本的18.6%,伦敦的GDP占英国的17%,汉城的GDP占韩国的26%,
而北京的GDP仅占全国的2.5%,上海仅占全国4.6%。据统计,上海的GDP仅为
香港的i/4,东京的1/20。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率低,中国的城
市中大城市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不相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步伐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三、欧美日等世界发展国家城市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启示之一:协调推进城市化。从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进
程来看,政府往往更加重视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作为社会另一部分的农村的
发展。发展政策的倾斜,使得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来说处于贫困状态,各项基
础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当农民在农村没有出路的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城。
但由于城市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贫困、失业、犯罪、环境恶化等问
题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日本在处理城市与农村发展关系方面较为成功。日本
政府比较注意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为扶
持山区农村及人口稀疏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过疏地区活跃法特别措施法》、
《山区振兴法》等;为促进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制定《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
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小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
等。同时,日本政府也比较重视对农村、农业的投资,投资方式多样化。中央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政府主要对建设项目进行财政拨款及贷款,地方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可发行地
方债券进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强了城市间、城乡间
的联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而农村发展也为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扩
散开辟了道路。由此,日本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不再是农村的支配产
业,到l 9 8 0年农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比率高达4 2%,小城市得NT较快发
展。
启示之二:多种方式消除城市贫民区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
的迅速增长必然导致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而财富分配不均使得问题更加
严重。早在l 9世纪,欧洲国家的城市中就普遍存在贫民区现象。为解决城市
贫民问题,西方国家曾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早期解决住房的措施主要是兴建
工人居住区,其后欧美各国开始制定更为完善的针对城市贫困者的住房政策。
美国自2 0世纪3 0年代开始注重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其中由联邦政府发起
的“新政”和“城市更新”两项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解决城市下层居
民住房问题进而治理中心城市。从“新政”来看,涉及城市的政策除进行以工
代赈的大型社会工程建设外,还推出两项直接影响城市生活的重大举措。一是
拟定“绿带建镇计划”,在郊区选择廉价土地,建造新社区供城市贫民区居民迁
居,再将原贫民区清除,改建为公园等公用设施和绿带。二是创建两个新的政
府机构,即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署。前者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住房贷
款,消除住户因付不起分期贷款而被取消住房抵押权的现象;后者是联邦政府
干预乃至管理城市住房的常设机构。这两项运动对解决美国城市住房紧张以及
增加就业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城市贫民区问题更为严重,而韩国解决该问题的经
验较为成功。1 9 6 0至l 9 9 0年是韩国城市化高速增长期,城市化水平年
均上升1个百分点,但同时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导致出现城市贫民区。韩国政府
先后采取清理工程、有选择合法化以及自我发展工程等措施,来处理城市低收
入者居住区、非法聚集居住区的问题。l 9 8 3年引入了联合重建计划,制定
最低住房标准,承认居民在社区及社区发展中的民主权利,鼓励居民参与社区
建设,同时还鼓励非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商参与社区建设,通过政府引导、
组织各方参与社区建设,实施有效的市政管理,使国家、社区以及社区居民、
企业等多方受益。
叫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启示之三:倡导城市的集约型增长。西方各国在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中,
城市规划始终是重要的工具。现代城市规划兴起于l 9世纪末,早期的城市规
划理论偏重于疏解大都市的人121和功能,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汽车社
会出现后,城市随之迅速向外蔓延。但低密度、盲目蔓延的对外扩展,造成城
市土地低效利用并产生其他问题。2 0世纪8 0年代,西方社会开始关注由此
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及其经济社会后果,认为“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方式、
低密度的城市扩张,这种城市蔓延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美国学者
因此提出了“紧凑型城市”和“精明增长”的概念,提出城市发展应该采取T
0 D模式,即以大运输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导向,以站点为中心建设半径合理
的居住区,并提供办公、商业服务业等多项功能。1 9 9 8年,美国波特兰开
始实行一种新的城市发展计划——L u T R A Q计划,目的是在城市开发中尽
量减少土地的消耗、机动车交通和空气污染;强调街道的相互联系,使公共交
通更加便利和舒适;强调混合功能以及符合人性尺度的设计和宽敞空问。近年
来西方国家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
主流应该是“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以实现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启示之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缔造城市的未来。世界各国在城市化
进程中均产生许多复杂的问题,而政府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为
此需要建立新的机制。联合国人居中心针对城市建设提出“赋予能力框架”,鼓
励个人、家庭、社区、商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赋予
能力”的观念已广泛应用于一些国家的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
印度尼西亚的泗水大规模房屋改善计划让市民和社区组织参加优先事项的决策
过程。当城市面I临的问题超越城市行政区的范围时,则需要从区域角度进行统
一协调。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建立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机制,
如美国旧金山湾区的9个县政府组成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负责湾区的经济发
展、环境、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是由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区域规划,如日本
国土厅先后数次制定了比大都市圈范围更大的首都圈、中京圈、近畿圈的发展
规划,以协调都市圈内部的发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涉及的问题更为宏
观。为使地方与全球生态可持续性联系起来,还需要各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发
挥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政府之间以及
政府与个人、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缔造城市的美好未来。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
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增加农民收入是调动农民
积极性的直接动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
极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对于中国这个
农业大国而言,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最主要的问题。可以
说,如何妥善解决农民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的
重大现实课题。对于农民增收的问题,当前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
注。可见,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增加农民收入与调动农民积极
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农民积极性的影响,提出提高农民
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对策,已显得日趋紧迫和重要。
第一节全面理解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基础
农民收入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基础性概念,无论是在理沧界,还是在实
践中,都有多种内涵,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是我国税法上的解释,即农民收入
是指不扣除生产成本、费用和损失的农产品的收获量。作为理论解释无可厚非,
但要全面理解农民收入,就必须结合我国当前农民收入状况、农民增收的复杂
环境。
~、农腥收入鼹指农民人均纯收入
瓿圜聚经济戆统计管溪主善,包摇农疑家中爨绘叁是豹鄢一鄢分,迄裁是
说,农民猩自己地愿打了粮食,自己吃了,这个也疆算在纯收入中。这部分占
纯收入的魄饿,穰多遣方遮裂了一拳戳上。艨毅农民数缝收入窝城墨人数浚入
是不~样的。但是农民看重的还是自给自足以外的现金收入,他取得现金收入,
。时兴庆<(2000年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需求得十点建议》, 《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14期。
175
四川犬学博士学位论文
才能够买消费品、生产资料及其它服务。因此国际上研究收入问题,主要是讲
现金收入。
二、农民收入水平耍从农民的真实购买力体现出来
农民有了现金收入,如果和城里人比,是否也能购买到一样的商品和服务
呢?显然不行。农民生病,花相同的钱是得不到与城里人相同的医疗服务。大
家都知道,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消费环境显然跟城市有非常大的差距。如果是假
冒的商品、假种子、假化肥就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三、衣民取礴收入后摹考虑来年的生产经营的投入
如果化肥、农药、穗子等生产投入品质次价格高,必然影响农民收入。农
民取得收入后,还要交多秘名目的摊派、集资、收费等,又使他们的收入打了
折扣,所以,收入问题与负担问题紧密联系。
农民收入的真实含义和普通居民收入是不一样的,这是认识农民收入问
题的基础。农民收入问题与农民增收是同一命题的两种称谓,因此,在全面理
解农民收入之后,就应在现实中分析农民增收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在中国这样的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国家转变过程中,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概括地说,农民增收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问题。既然
农民收入问题如此重要,就要高度关注增加农民收入的明显成效。
第二节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县域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中具有重要作用。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央近年提出的内涵十分丰富,意义
极为重大的命题。实现这~目标,既要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又要依靠农业以
外的有力支持,集中表现为工业反哺农业。反哺,既包含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支
持,更表现为产业层面的互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巧妙地把农业的自主创新、
自我积累与工业反哺农业中体现的农业之外的有力支持结合起来,同时,农业
四川1入学博士学位硷文
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也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
农民收入也将进一步提高。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广大的农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
和农村经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造成这种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首先
是由于在我国农村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促使农业
生产取得了异常的发展速度。其次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实施,带来了中小企业的
异军突起,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中小企业已为农村发展创造了奇迹,极
大地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中小企业
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农村的伟大变革,更是农民解放思想,发挥聪明才智的
必然结果。然而,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呈现了连续回落的趋
势,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9%,1997年实际增速下降为
4.6%,比上年下降了4.“,1998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3%,1999年回落到3.8%,
2000年进一步降为2.1%。这一连串下滑的数字,造成了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
民购买力减弱,从而抑制了农村消费,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
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扭转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滑的趋势,已
成为~个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
农民收入目标的重要性随农业发展而日益凸显,农民收入目标是保证农
民收入水平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农村经济的晴雨表。农民收入事关全局,在当前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
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能够从农民问题是中
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这一论断出发,正确对待了农民问题。在战争年代实行的打
土豪,分田地以及减租减息等政策都是考虑到了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利益。中
国共产党由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
的革命道路。建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及互助合作运动,解决了农民千百年来
一直盼望的土地问题,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促进
李成贵.《今日中国农民得利益及其政府得关系》, 《农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萧竟华.《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14期
17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农业的发展,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进而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一肺
三中全会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j:,制定了一系列有利1:保护
农民利益,发挥农民积极性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使大多
数农民解决了温饱,走上了小康之路,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实践证明,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增收而努力,才能为农村小康
打下基础,才能实现农村稳定,才能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赢得农民群
众的拥护与支持。同时,农村收入能否增加,也是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足
否密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农民日子过得好,气就顺,社会矛盾
就不突出。
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紧迫性来看,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
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lp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F1
标,从农业发展的最终日标看应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牛活。当前.农业
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收入,改善农
民生活。当前,农业发展进入-r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的状况已基本结束,农民收入目标的重要‘阽日盏突出。改
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
农村经济改革从超前逐步转到滞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
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
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一
轮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己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
从必要性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在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二十多年后,遇到了
“过剩经济”大量产品滞销,市场不景气.相当一部分社会生产力被闲置,就
业压力日渐突出,经济增长幅度下降,市场需求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
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
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的途径主要在于:一是扩大
闯际市场的有效需求:二是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从国际市场看,经济令
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贸易规则日趋完善,对许多『司家或地区而言,想要单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方面从国际市场上创造大规模的有效需求是不现实的,事实上,除了为数不多
的面积狭小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国家加入国际贸易并不足以扩大有效需求为
主要目标的,对于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更是如此;从国内市场看,中国的
“过剩经济”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主要发生在城市中,而约占64%人口的农村
居民的消费总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76%,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
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
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
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收入事关全局,既是⋯个
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
三、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普遍意义
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遇到如何对待农业的问题。农业在产品、市场、要素、
外汇等方面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需
要一定的保护。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曾一度采取忽视和歧视农业的政
策,试图以破坏传统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没
有真正实现工业化,反而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落后的农业。实践证明,
凡是农业增长率低的国家,工业增长率也低;凡是农业增长率高的国家,工业
增长速度就快。如撒哈拉以南国家出现的“生存”危机、“低增长综合症”固然
与恶劣反常的气候有关,另一方面,对农业重视不够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一个
富有生气的农业部门在支持全面的经济增长方面起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许
多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最为关键的发展原动力作用。如果不重视农业,甚至歧视
农业,其结果不但使农民,也会最终使整个经济付出沉重代价。与之相反的是,
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保护农业,稳定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6年
发达国家实施农业补贴和价值支持所投入的资金在农业总产值中占36%,其中日
本的农业补贴额高达405亿美元,美国为235亿美元。美欧之间、美日之间以
及中日、中韩之间农产品贸易争端时有发生,世贸组织中有关农业的条款十分
复杂,这些实质上是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生产者的利益而在进出口贸易上采
取的行动。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比较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哪
种产品市场上需要,价格又高,农民生产这种产品就能赚得较多的钱,他们就
有较高的积极性生产这种产品,就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反之亦
然。这一点,可以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的积极性及种植的几起儿落得到证
明。
20整纪70年代来到黝年找泰,农民分缛了主遗并逐步实{亍袋产承包责任
制,农民积极性很高。全困的粮食播种面积1981年达到17.24亿亩,根本没有
“摊蔻现教”。粮食产品壶1978年憋30477万吨,增烟到1984年煎40731万吨。
戴他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林业等世王都陆续发展起来。这儿年农民积极性商涨,
除了由于实雩亍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豹积擞性释放出来以羚,关键是国家多次
掇高了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价格,靛农民收入大幅庶增加。1978午闭家提高了粮、
拣、油、鬻产品、水产品靼栋产品等18手巾农产晶的收购价格,使当年农剐产品
的收购价格总指数比上年提高了22.1%,怒上年价格指数变动幅度的5倍:次年
剿家又上调了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幅度达7.1%。1984与1978年相比,囤家
掇高农产晶收购价格的幅度达53.6%,其咩;粮食类提价98.1%,经济作物类提价
51%,畜产蛙类提价34。5%,水产品类提价38。5%,加上图象减免税收等政策,
农氏共增加收入300亿元。农民收入增长幅度1979年分剐为37,7%帮36.95%。
】985年与1980年相比,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7%。可见,在农产品短缺状态下,
圜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氏积裰健髂关键往因素。
从20世纪80年代农业内部比较效益高低对农民从事某种产龅生产的积极
谶来看,也是农民收入的离低直接决定农民积裰性的高低。80年代裙,农瓮穗
其他经济作物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高于种粮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从事农
数稻种粮豹沈较效益低。器有关资瓣,t985年每亩缝筏蕊:穰食38.03元,花
生68.59元,棉花86,07元,烤烟“6.02元,甘蔗177.12元,麻炎350.85元,
孳莱609。63元,稚梧1108.40露。霹觅,获释}妻潼蠹部来看,耱糕浚天低予其
他收入。农民已不太愿意种粮了,有的农民说:“不愿多种,不求高产,利t点吃
吃就行了”。鼓农潼饔{≥农产照比较来看,{}丧产受瓣收入远远离二li农蜚。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
吣川I大学博±:学位沦文
阶段。在其初期,农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长较快,甚至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变化。表一就我国农村居
民年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在不同时期年均增长速度进行了
比较分析。
表7—1 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比较
(扣除物价因素,单位:%)
时期1978一1980 1978 1985 1978 1988 1978—2091 1988-200l
农村居民17.9 15.2 12.0 7 31 3.80
城镇居民12.7 6 98 6.2 6 47 6.78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整理
表一的数据至少显示了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从农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
这方面一看,我国农琵詹蔑入均纯投入在20瞧纪70年代末歪80年代傈持了较
快速度的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在lO%以上,同时,也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
疫;霜进入§0年代,其增速迢速下辫,1988--2001年期闻年平均缮长速度仅为
3.8%(这其中很叫.胄&还包含一定的水份)。另外,1978--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
纯蔽入年平均增长邃寝是遂渐下降静,不箴时赣其辫箍有差箨,鹋年代簿滚,j、
一烘,而90年代降幅比较大。第二,从城镇膳民年人均可支持收入这方面来精,
城镇藩氏年久均可支持收入年均增长遽凄一鑫笼较稳定,踩了1978--1980譬颓
间印均增长速度一赢比较稳定,除了1978--1990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12.7%
超逶10%瑷岁l、,其戆薅期均探薅在撼一7%之阕,蝰低予藩鼠经济增长速度,符
合宏观调控下的围融经济分粥原则。笫三,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城
镇鼹氏人均露支配收入年终臻速均低F同期农簿基涎夫玛缝浚入,餐进入90年
代后,其增速高出同期农村届民人均收入纯收入增速的78.4%,使得农村居民与
城镇屦薨人均收入菱题送一步控大,差距姨1978年蕊209.8元扩大至2001每
的4494元。
同时,我国农树蓬聚的收入还其鸯逮嚣差距瞧特钲。表二静数摄反映了这
种差异。这利,差异主要来源。『。ji不同地区农村居民非农经济收入方面的差别。东
露嚣海地区农村的j}农经游比较发达,集体缀济其有~定黪规模与实力,赘至
四门『人学博士学位论文
个人或家庭拥有较大规模的经济实体,凭借资本所有者的控制地位和其他各方
面的优势而获得比较高的非农经济收入。中部地区农村的非农业经济发展落后
’j二东部地区,但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比较多。“打工经济”给中部地区
农村居民带来一部分非农经济收入,但由于其处于劳动者地位。因此,非农经
济收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结构上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
西部地区自身的非农业经济总体上与中部地区相当或稍差一些,但西部地区农
村居民外出打工少于中部地区。
表7—2 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年均增速情况
(单元:元,%)
地区东部中部两部
人均纯收入(1985年) 585 66 367.39 321.39
人均纯收入(1999年) 3966 6l 2073 14 1454.20
1985—1999年均增速(扣除物价因素) 6.49 5.1 3.46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整理
第四节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环境与运营因素分析
引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有些是体制方面的,而有些是
市场性的,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格因素,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4
1985年以前种经济作物的价格逐渐放开,市场对粮食以外的农产品的需求
越来越大;1985年以后,农产品除了粮、棉、油的价格没有完全放开以外,其
他农产品价格都己完全放开,致使其价格高丁.价值。而粮食的价格尽管几次提
价,由于种粮成本增加,粮食的价格还足低于或仅略高于其价值,从而形成了
种粮收入大大低于种养其他农产品的收入。1985年以后,国家再也没有象前些
年那样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甚至在个别年份,个别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曾芬钰.《论中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还低于上年。由于以上两个原因使从事农业的收入,尤其是种粮收入,低于其
从事非农产业和种养其他农产品的收入。于是农民积极性也随之下降。这表现
在80年代中后期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农民对农业投入的减少上。仅1987年一1988
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2473万亩。耕地面积的减少还主要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
粮食播种面积由1981年的17.24亿亩减少到1985年的16.32亿亩,减少近1
亿由I。农民将减少的耕地用于种经济作物,烧砖、盖起房子、盖商店、建渔池
等。与此同时,农民对农业,尤其对种粮投入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知识与
技能都逞下降趋势。从资金投放来看,许多农民对农业生产投资积极性不高,
对粮食生产投资积极性更低。当时有关资料表明,1985年与1980年相比,农民
人均收入增长107%,其中用于生活消费的提高占71.9%,用于生产投入的提高
只占28.1%。1986年农民生产投资比1983年下降10%。就生产资金用于农业产
业投资,1985年比1984年增长了190%,而用于粮食生产的只增长了20.3%,可
见,资金投放在农业上的不多,投放在粮食生产上的更少。有的地方当时化肥
施用的顺序依次是:一果树;二蔬菜、瓜果;三经济作物;四才是粮食。劳动
力的投入主要不是放在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上,那些年轻力壮,有知识、技
能的劳动者主要从事其他产业,只在农忙季节才回来帮帮工。在家务农的主要
是妇女、儿童,当时有人戏称:“种田的是3861部队”。而且这些情况自1985
年以后越来越严重。
20世纪90年代中上期,义由于农产品收购价格下调,继续导致农民收入减
少,使农民积极陲爨下降。翻家在1990年和1991年连续两次下调农产品收购
价格,加之,国家收购农产黯的范围减少,数量减少,农民的收入下降幅度更
大,农民积辍往下降再度表现出来。1992年、1993年、1994年全国粮食播乖争面
积连续T降。这时期还出现了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为了增拥农产赫供给。保护农茂铡益,涌动衣&积极性,1994年和1995
年国家连续两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又腻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积檄
性又明显建翊署。1996年彗j予农民静养农产晶积极程上舞,销售农产品较多,
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陕了9%。粮食产量Jj到了5000亿公斤的台阶,与此同时,各
种农产螽丰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卞嚣是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收购价下调导致农
民浚入F洚,经农怒袄强蕊受挫。鸯1996年瑷来,粮食产羹凡年一嶷在5000
四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亿公斤上下波动,水果、棉花、烟草、畜、水产品供给日益丰富,1999年全国
水果总产量达到6222万吨。出现了很多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局面。造成农产品市
场饱和的原因,除了1994年和1995年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民
收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外,还有如下原因:1、品种不断更
新,品质越来越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越来越先进,使农产品单
产量提高了。2、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自80年代以来,我们每
年从国外进口不少粮食,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其他农产品都陆续涌入我
国。我国1999年仅小麦的进口量由原来2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在加入WT0
的谈判中,我国承诺的粮食进口额2000年仅玉米、小麦、大米三项总共就有1558
万吨。从水果来看,美国的甜杏、蛇果、新奇士、脐橙、日本的苹果等都大量
进入我国市场。由于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农民收入明显减少,有的产品越种得
多越亏本。
国家为了解决农产品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同时也为了减轻国家在粮食上的
财政负担,农产品收购价格1997年、1998年、1999年三年连续下调。1999年
小麦平均收购价格下调13.2%,稻谷平均收购价格下调14.g%,玉米平均收购价
格下调20%,棉花1999年9月新棉收购每担价格仅380元左右,到11月份虽回
升到每担400--420元,但远远低于1997年每担700元和1998年每担617.5元
的价格。由于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全面下调,使农产品价格下跌幅度越来越
大。1990年和1991年农产品价格分别下降2.6个和2.0个百分点。1997年和
1998年则分别下跃4.5个和8,0个百分点。1999年的平均价格水平己跌到
1993一1994年的水平。其中小麦、稻谷、玉米分别比上年下降幅度增加9个、
11.6个和19.1个百分点。以上是农产品价格的绝对下降。其实,还有农产品价
格的相对F降。所谓相对下降,是指价格上涨幅度低于通货膨胀幅度。农产品
价格相对下降是从1996年开始的。当年农产品的价格上升4.2个百分点,全国
消费品价格却上涨了8.3个百分点,农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3.4个百分点。
1999年底与1995年相比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通货膨胀率)累计上升了(1999
年按下降1.5个百分点计)7.9个百分点。而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累计下降了
19.7个百分点(1999年按下降了12个百分点预计),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已相
对下降r 27.6个百分点。
农产品价格下跌,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1978年一1985年间农
四川1人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5.2%。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9%,1997年只
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4%左右。其中,全国棉花生产收益
率只有6.32%,亩均纯收益仅35.95元。再以四川省为例,1998年由于农产品
的定购数量和定购价格都减少,使农民人均收入减少3l元,农民收入明显受到
影响。同时,由于国家收购价格下降,市场价也跟着跌。1998年每100斤稻谷
还能卖60元,1999年每i00斤只能卖42元左右,降幅达到30%以上。四J rla
村稻谷1998年市场价是54元左右100斤,跟国家收购价格持平,1999年市场
价降到47—50元左右。2000年农村市场上i00斤只卖32—36元。农民说:“这
样的价格我们连成本都难以收回了㈡再从水果来看,前几年“红富士”水果
是3元多一斤,近几年随着水果市场饱和,价格逐年下降。2000年下半年农民
大批量送到城里批发商,质量、形状、口味好的“红富士”才0.80元一斤,稍
次一点的0.60元一斤,还卖不出。总之,随着国家收购价格下调,粮食、棉花、
油、生猪、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农产品等市场价格都全面下跌。使农民
收入大幅度下降。2000年农民现金收入只增长了1.8%。如此低的收益水平大大
制约了农民种养农产品的积极性,一些农民已到了种地、养猪无利可图,不种
养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尴尬境地。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不少地方存在不愿耕种承包的土地,撂荒不足为
奇。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生产投入为706.8元,比上年减少59.50元,降幅达
7.8%。其中,人均家庭经营生产费用支出652.5元,减少53.80元,降幅达7.6%:
农户人均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54.30元,减少5.7元,降幅达9.5%。种田
人不爱田,不愿种田,对这种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以
提高农民收入来调动农民积极性。
二、农热综会生产栽力援嘉缓援
邋年来党和政府嫩然制定一系列加强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但往
往落实不到经,表熊充分发撂其效您。一些撼方致魔窝部门必遣求缀浇效羹蕊
量的高速增长,将大屠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予非农产业进行“套利”,肆意截留
熙家农村、农业政繁彝挪用鞠家支农资金,捧以各耱名罄熬嶷资、惑摊派、熬
罚款,侵害农民利益。
扶投资主传上羲,包括壤家、袋体、个人投资不是;从投资形式上看,包
明川』=学博士学位论文
括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成本高而比较利
益低,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是农民近年来对农业投资积极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倾斜不够,加之政策落实不到位,使得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
支fn总额虽然逐年增加,但农业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1980
年农业支出所占比重为12.20%,至1990年下降到9.98%,1995年下降到8.31%。
加之近年来气候异常,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许多农业基础设施毁
坏严重,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减弱,从而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
平的提高。
三、农民社会负担的影响
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和财政包干体制引起的基层政府财政赤字向村级转移而
形成的债务增加了农民的社会负担,而村级的高利息借款也使村级债务陷入一
个财务陷阱。
由市场性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供求
关系发生变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1984年以前,农产品总量供不应求,
各项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尤其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于1984年达到历史
最好水平。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引起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城乡居民对粮食直接需求减少,对动物性食品、营养食品
需求增加,从而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总量向结构转移,
而农产品供应则表现为总量有余结构短缺。二是工农产品价格发生不利于农业
的棚对变化,农民利益流失严重。1988年以前,政府几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
格,使长期一直扭曲的:【农产品比价得到改善,农民得到实惠。但1990年中期
的价格体制改革使工农产品价格发生了不利于农业的相对变化,使得农民从中
损火的收入大幅度上升。表里的数据说明了1994—1999年期间农产品收购价格
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对变化情况。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7—3 1994—1999年化肥、稻谷与棉花价格指数及年均增速
(单位:%)
94—99价格指数年均
项日t994芷’ 1999矩
增速
化肥销售价100 ld9.85 8.4
稻谷收购价J 00 94.15 一l 2
棉花收购价100 83.95 —3 4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整理
四、制约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因素⋯
(一)国民经济的宏观体制和利益格局影响农民增收。
虽然我国的体制改革已推进了较长时间,但就宏观体制来看,仍然存在较
浓的计划性色彩,这在农村经济中显得尤为突出。宏观管理偏向计划经济的方
法,由行政手段来指挥必然偏向城市,农业、农民、农村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因为行政管理者及周围的人居住在城市,他们对城市熟悉,无论是观念还是原
来的利益格局,必然使其在配置资源时不利于“三农”。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
社会阶层中,农民一直处在底层和边缘,在资源分配上难以得到应有的份额。
我国现在相当一部分财力,还有银行贷款,都用在了城市,用在城市的行政管
理、国有垄断企业,用在国家创办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养人,
相比之下,农村这一块显然支持力度有限。于是这就使得农民增收的外部宏观
环境偏紧,农民难以得到增收迫切需要的资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撑,而
负担却因为这样的管理体制和众多的机构人员而加重。
(二)农村市场发育水平低影响农民增收。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才能使农民增收,这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
共识。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有商品交换的外部条件和运行载体,但现在我国农
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更谈不上市场体系,想交换没有交换的地方,交换没有
秩序,交易成本高,必须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的规模直接影响分工的深
度,而分工的前提又是市场,如果市场没有规模,交易条件不好,成本高,东
西卖不出去,后面的分工就根本谈不上了,小农要想逐步分化,就不能采取行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农村研究报告》(1990—1998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陈迪平著:《中固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 湖南人民出版杜1997年版。
187
舶川,=学博士学位论文
政的办法,必须给其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使他在与市场的交流中,自己逐步
变化。而这样的外部条件,当前是比较欠缺的。
(i)城市化进程缓慢影响农民增收。
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r农民的积极性,在改变农村面貌、促进经济发
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土地上作文章的潜能几乎发掘尽。我
闺农出的投入产出效益已不算低了,我们的农民真正算得上是精耕细作,但为
什么收入这么低?根本谈不上规模效应。而我国农产品生产者众,食之者寡,
十亿农村人口过多,人均占有的生产资料过少,且分散在千家万户,搞产业化、
规模经营遇到不少困难,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衔接也受阻碍。同时社会资本难以
进入农村,比如农村的荒山荒地,让企业经营的效益会比较好,基础设施的建
设也较容易些,但我们的农民没有出来,没办法形成规模经营,资本进不去。
(四)城乡之间的关系不顺影响农民收入。
我国现在的粮食等大部分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主要还是供应城市,新的
市场需要也是在城市中产生。城市的经济不活跃,不能够跟农村打通,真正起
到辐射带动作用,那么农民的增收空间也就小多了。现在农民很大一部分收入
来源于打工,而城市受原有利益格局的影响,对此多方面地加以限制,显然也
对农民增收不利。
五、制约农民增收的微观运营因素
(一)传统的分户经营方式影响农民增收。
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分户经营方式上,这样的自
然经济格局,农民在年景好时有个温饱,但要不断增加现金收入显然足不行的。
闪为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很少一部分拿去交换。
这样农民难有大规模交换的基础,更没有大规模交替的实力,发展不了商品经
济,显然难以增收。
欧美发达国家在由农业困向工业国转变过程中,逐渐由原来传统的方式经
营农业,上升到农业企业家用现代经营的方式来经营农业。企业家经营农业,
把他们的产品创新、科技创瓣、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融进农业,促进了农业的
g业化、商品化,并向非农领域扩展,转移了农村劳动力,拓展了增加收入的
空间。、一对比,在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距是根本性的,
叫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还在原来的圈子坐面扣转。
(二)农产品的市场现状影响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供过予求,价格下降,要靠增产来增加农
民收入几乎不可能,相反,某种程度上还町能造成农民收入下降,因为增产的
直接投入增大,价格下降。同时,农产品最基本保护收购价的变化,使农民收
入直接减少。特别是从]999年开始,南方地区景籼稻退出保护价,农民平均直
接减收60元以上。可以说,以粮食为主的部分农产品失去保护价,价格下滑是
农民收入减少的直接原因。
六、三大结构性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不同影响
农,Jk#J部结构、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三大结构刘农
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一)农业内部结构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
传统农业的内部结构在农业生产中表现为“三低”:资源集约程度低,农产
品商品率低,农民收入低。合理的农业内部结构应当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集
约度和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调整农业内
部结构,从国内外实践看,应当走集约经营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但是,哉们必
须看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资源的集约为条件的,我围农业资源禀赋,特别
是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歆民人均占有率极低,以现有的农民数量分配这些资
源,很难达到农业产业化所要求的集约规模,由此,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是
十分困难的。就资金分析,至少在现在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农业生
产比较效益仍低于其他产业的情况下,走大规模的以资金集约为主的产、lp化之
路是不现实的;就科技资源分析,农业的科技进步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
之路,但由于土地、资金和农业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科技进步对农民持
续稳定增收的巨大潜力尚难充分发挥。当然,这里不排除一部分养殖、种植业
以劳动力资源的集约提高产业化水平的现实可能性。
(二)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是影响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最重要的因素。
调整农业和非农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实现农
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最重要途径。然而,现实问题是这个调整面临着诸多困难和
矛盾:其一,非农产业结构调整受资源配鼹市场化的约束。产业结构的调整既
四J J1人学博L学化论文
【可以看作是一种外在性的政策安排,即政府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
进行调整。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内生性的。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流动是
按照市场效益规律进行的。在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的背景下,由于城市二、三
产业的投资效益远远高于农村,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农村的投资资本纷纷向城
市转移,特别是大中城市谋求发展。有资料表明,全国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
每年吸引5000亿一6000亿资金,通过其内部运行全部流入城市。尽管农村各级
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措施,“筑巢引风”、“筑渠引流”,优化投资环境在招商引资
发展二三产业中却难有作为。这说明,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条件下,农*'t--三
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难度。其二,非农产业结构调整受城镇化水平制约。
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看,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可以促进二三产业,特
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具有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高度同一,生产和
消费即时就地的特点。发展第三产业要求有规模的人口集中,只有人口集中到
一定规模,第三产业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才能有盈利。目前全国的城镇化水
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城镇谋求发展。其三,非农
产!眦结构调整受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目前还只能
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这种家庭式的保障。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制约着农村产
业结构的调整,这突出地反映在土地流转制度难以顺利实旋上,许多农民“离
乡”却不“离土”。因为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有就业和社会
保障功能,有了一份土地,就有了起码的就业岗位和基本生活保障。即使那些
已经不再以土地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即使他拥有使用权的那一小份承
包地面已经如同“鸡肋”,那些农民中的绝大多数仍不愿放弃或轻易转让。这种
现象,必须通过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
移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是影响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城乡二元经济反映城乡经济的分割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
实质是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二元经济结构下,
农民不可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同等的收入水平。二元经济结
构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在:(1)由丁城乡居民就业结构差异而产生的收入差距。
农民以农为主的就业结构。由于土地资源占有少,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资源
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根据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
经验,养活我国H前L3亿人口,叮能只需要5000万以F的农业劳动力,而闷
前近5亿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现状,使得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及由l}|=而得到
的收入就少得可怜。(2)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及丰日关政策而形成的城乡劳动力
市场分割,阻碍厂农村劳动力自由地f柚城市转移。许多城市为,r保汪本市劳动
力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进城采取户口身份限制、工作岗位限制、子女入托就学
限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成本,迫使很大一部分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
村。(3)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较低,在市场竞争一h处丁相对弱势,无
法适应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变化而不断地被排挤。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被排挤出城市,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行列。
第五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要增加农民收入,在指导思想上,首先,必须彻底纠正过去跃期形成的重
工轻农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确立“三农”问题的核心
是农民问题,实现从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观念向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
其次,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
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统筹安排。同时,还要遵
循“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
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
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需要。要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目前应毛要从以下几方面
入手:
一、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加快体制改革
(一。)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转移,农民就富裕不r,农业也难以现代化。
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问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
结构,使长期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一元化”。(1)要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为农
民进城铺平道路。逐步实行按居住地而不按从事行业登记户口,并剔除粘附在
pq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户籍关系上的不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促进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提高
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
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2)要把发展中小企业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统一起来。
中小企业是20多年来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农民平均从中小企业中获得
的工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2.4%上升到1999年的34%。
因此,要加快中小企业改组改制步伐,让中小企业充当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大
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以及储藏、保鲜、运输业,带动广大农民致
富。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接近农村,
中小企业集中在小城镇,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与土地的关系维持一段时
间,既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促使农民非农
收入的大幅度增加。(3)要取消城市限制农民自由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
如户口身份限制、工作岗位限制、工作待遇歧视、子女就学限制等,还农民“国
民待遇”。让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促进农村非农化、农民兼业化,拓宽农民增
收渠道。
(二)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确保农产品货畅其流
农业生产只有真正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
整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才能确保农产品供需对路,产销衔接。
因此,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
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产品的顺利流通、农民收入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市场
环境。(1)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抓好初级产品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
的基础上,建设专业化的大型批发市场,作为市场网络的主体,确保农产品货
畅其流,供需对路。(2)积极培育与农业专业化相适应的龙头企业和市场中介
组织。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产销衔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千
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连结起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拓展市
场,赢得效益。(3)健全农产品市场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打击欺行霸
市、压级压价、恶性竞争行为,坚决制止“三乱”,坚决消除部门垄断及地方利
益保护现象,保证农产品市场按市场规律健康地运行。
(三)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社会效益大而自身比较效益低的基础产业,
承受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政府必须加
四川人学博上学位论文
大对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投资支持和政策保护力度,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经
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制。(1)要坚持和发扬农行的支农传统,加强农行对农业
的支持力度。农行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益、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和
小城镇建设,支持农村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加中长期农业贷款
的比重。农业的此类业务,应适当降低货款利率,由财政给予利差补贴.以刺
激农行资金投放的积极性。(2)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赋予更多的政
策职能。完善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制度,将所有的农业政策性贷款都纳入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财政应增加对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支持,在财政资
金注入不足的情况下,应允许其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强对
贷款使用单位的审核监督,保证收购资金封闭运行,进而确保政策性贷款能够
按计划回收和再投入使用。(3)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
军的作用。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信用合作组织。信用社应重点针对家庭农户、集体,
发放中小额度、中短期贷款,提供购买中小型农业机构、设备、优良种畜、化
肥、农药等方面的资金。同时,国家应适度给予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并进行必
要的金融监督,防范金融风险,增强其为农服务的能力。
(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整农村遭受生产关系,解放
农村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
动农民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举措。农村税费改革是“三个取消、两个调整和⋯项改革。”
“三个取消”即取消乡统筹费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
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取消屠宰税。“两个调整”即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
税政策。“一项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方法。
农村税费改革主要表现在明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
的好处。安徽经过第一年税费改革试点,全省人均负担较税费改革前一年降低
了25.6%,经过第二年试点,2001年效果更加明显,减负幅度达到了35.6%:四
川省2001年减负幅度也在30%以上:初步规范了农村分配关系,推动了乡镇财
税征管体制改革;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持
四川大学博士学何论文
了农村社会稳定。
但过去的经验证明,由于各地农业结构、县乡财政实力、改革前农民法定
负担及社会负担等不同,以及计税土地帐实不符、计税产量不规范等问题,农
村税费改革后出现了产业之间、区域之问以及农户之间负担不平衡,一些地方
和农户的负担有所加重,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握
特点,照顾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切实减轻农民的隐性负担。总的原则是在农
村要使税收额度确定在农民能承受的范围,使农民的纳税比率与收入水平高低
挂钩,对农村的低收入户和贫困户要考虑实行税费减免政策。要切实做到通过
费改税把农民负担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源头上制度上禁止乱加码、乱收费
行为。
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税费改革的领导:严格按照中
央的政策办事,规范操作: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宣传和培训,要使这项政策
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农户知道用法律的武器和政策的手段来保护他们的切身利
益,基层干部也知道怎么来按中央的政策来进行规范的操作:中央财政的预算
内要安排相应资金予以支持,增大中央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豁免一部分
县乡镇财政债务,贴息挂帐一部分金融债务,以防止县乡镇把债务转嫁给农民。
试点地方的财政也要安排适当配套资金支持税费改革。
为保证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必须大力推进j,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
的各项改革。必须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讲,配套改革是否成功,是否到位,
直接关系到税费改革的成败。这些配套改革主要包括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精简
机构和人员,“裁掉不该养的人”,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甩掉不该管的事”;完
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确保支出减少和规范化: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按照
“规模、效益”的原则适当集中办学,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改革;
搞好收费制度改革,全面整治涉农收费,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优化村
级干部管理体制,整顿农村班子,推进村民自治;妥善处理乡村债务,区别不
同债务情况,采取多种办法进行处理和消化等等。
二、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我国要利用在加入WTO后的时机,继续实行优质优价,并且价格提高还要
加大幅度。其理由一是由于现在农,“品价格已基本放开,国家农产品定购数量
叫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减少,农民通过完成国家定购任务所能享受到的价格好处减少了。所以,只有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方能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国家在1994年全面提
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幅度已达39.9%:1995年国家又一次提高价格,增
幅也达19.9%。但这种增幅使农民收入分别只增加了5.O%和5.3%,仅相当于1979
年和1980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37.7%和36.95%。二是由于市场上优质农产品
供不应求,销路好。通过优质优价引导农民多种优质产品,这可使农民收入大
幅度增加。
三、加强对农业优质品种的研究与推广
随着人们从温饱向小康生活转变,人们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
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保健、卫生等质量范畴要求更高。目前虽然农产品大量积
压,难以卖出,但主要是低、劣质产品卖不出,优质农产品还供不应求,优质
农产品的比重还较低。据有关资料表明,优质稻面积中水稻面积的20%,棉花的
内在品质较差,纤维强度弱;许多烟厂收购到的烟叶,上等只只占10%。1998
年,四川省优质农产品的比重是:优质粮食(占粮食总产的比重)20%;优质茶
25%:优质水果约50%:1998年种植业的良种率为77%:河南省主要农产品的优
质率为38.5%,其中高档稻谷占稻谷总产量的16%。所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引导农民种养优质品种,不但能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是解决
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提高农民积极性的根本途径。
为此,首先要注意选育优良品种。因为优良品种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
而要选育优质品种,就要集中优势力量对优质农产品进行科技攻关。这方面我
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国已形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国家农业科研体系,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人员在优质高效农产品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一
批突破性进展。如高蛋白玉米、高蛋白小麦、甜质玉米、杂交水稻、双低油菜、
优质的新、特水果、蔬菜、花卉等。甚至有的品种的某些方面还赶上或超过了
发达国家。如湖南省的多个优质稻品种的主要质量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泰国香
米、澳洲软米、美国牌美国米等名牌大米等等。有了这样的基础和经验,国家
再集中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生物工程中的基因工程和细胞]:程继续进行研
究与开发,通过采用遗传工程、细胞:【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把不『一j动植物的优
良性状结合到一起,培育出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能使育种和良种繁殖取得一
四川人学博士学位论文
系列突破性进展。这种通过高新技术培养出的优质品种起点高、发展后劲大、
咐加值高,能使单产大大提高。其次,要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国家要制订优
惠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着优质品种和技术到农村去,指导农民种植优良
品种。同时,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和推荐优良品种。农民能大量种植高刚加值
的优良品种,就能既增产又增收。当然农民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大量农产品除了直接销往市场外,还应将新
鲜农产品卖给有关企业,就地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利用的科学技术越多、越
高、越新,农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农民的收入也愈多。实际上,发展农产品
的加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还
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所以,第一,国家要组织科技人才对农产品精、
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加工业,重点发
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此,目前国家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加
快对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和发酵工程进行研究和开发。并通过它们与机械、化
学技术结合,再利用这科学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精加工。第二,政府要引导
中小企业转到加工农副产品上来。中小企业应立足于本地,以本地的农产品为
原料,在本地直接收购农民的新鲜产品,并采刚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对其就地
加工。
同时,由于农产品原料的季节性很强,又易腐烂变质,所以,还要重视农
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保鲜贮藏、运输、包装。因此,我们在改造加工技术的同时.
还要加快保鲜、贮运、包装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政府应加大对优质农业的投入。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以及
解决农产品的保鲜、贮运、包装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研究
与开发需要大量的投入,所以,政府要加大对农、啦科技的投入。我国科研经费
的数量和比例难以使优质农业快速发展起来。同时还要制订各项优惠政策,稳
定农业科研阶段,鼓励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投入优质农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中去。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和科技体制不合理等原因,还有相当比例的农业科技
人员闲罱或流失,这是人才的浪费,知识、技术的浪费。我们要让这些科技人
员有用武之地,发挥他们的专长,我国的优质农业才会发展更快,农民才会获
利更多。
第一,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川I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为r提高国债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围家应适当调整其资金的使用方向,
由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将农业资
金的投入重点放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当前,支持农业的
资金应重点投入到农村水利(如江湖治理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和城乡道路基
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其设施建设(如农村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建设工程、农村电
网改造工程)、农村综合开发基础建设和植树种草等方面,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
使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从而
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第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要加快农业的“四大科技体系”建设。农业科
研、推广、种子、病虫害防治等四大科技体系是科技兴农的骨干和主要依托力
量。在“十五”期间,四大科技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调整机构、创新机制、
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队伍、完善体系。在科研体系上,强调建设基础性
技术农业科研机构,健全和加强以农业大专院校和地市级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
业科研网。在技术推广体系上,强调加强科技推广机构的建设,健全和完善以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村农民技术员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良种
体系上,重点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建立健
全良种生产繁育体系和种子公司、种子站为主体的良种经营服务体系。在病虫
害防治体系上,强化专业防治理防疫体系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市、县级和乡镇
两级保机构。
另外,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
育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
领。
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闰人口多,其实是农民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
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进入20
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困就业结构的激烈变化,以前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中小企业,近年柬就业容量也不断减少,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破产倒闭日益增
多,经济效益严重下滑。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小企业每年吸纳了约1300万
刖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而到90年代中、后期,则下降为300--400万。这样的结
果,不仅造成了人地关系的持续紧张,农民负担的加重,同时也影响了农户的
收入,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小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反,要加快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还必
须做到:一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
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也不能小
视。随着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
条件,特别是税收和信贷方面的支持。二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
余劳动力在西部省际间流动,从根本上缓解由西向东涌进的民工潮,实现中国
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呈正态分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应分为两步实施,第一步,即目前正在实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
二、三产业,这只是职业上的转变阶段。由于这时的农民没有完全割断同土地
的联系,职业的转变还不够彻底,会随时有可能打道回府。第二步,农村剩余
劳动力不令在职业上,而且在居住地上也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让那些能独立
谋生且有生活来源的主要在城市或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流动工,彻底脱
离农村,变农民身份为市民身份,不仅有利于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而且
也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未转移农民的收入。
目前,全国农民外出务工每年寄回农村的汇款达1000多亿元以上,成为农
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清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障碍,是缩小
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又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针对目前农民进城务工所受到的限制和制约,要采取相应对策。一是取消
限制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的各种地方性规定,消除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民设立的
制度性和功能性障碍,在政策法规上赋予农民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地位。二
是认真清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进城务工农
民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数量。三是在工资水平方面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坚决
杜绝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和工资克扣现象。
9U川1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第一节梓潼县县域经济社会概况
一、梓潼县县情县貌及评价1
梓潼隶属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属嘉陵江支流涪江流域潼
江河中上段。县境东北与剑阁县为界,西北与江油市毗连,东南与南部县、盐
亭县接壤,西南与绵阳游仙区为界。县城距省会成都172公里,距绵阳49公里。
全县幅员面积1442平方公里,辖11个镇、21个乡、329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
委会,总人口3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3万人。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所
占比例达99.8%。
梓潼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县。县境地貌具有盆地丘陵向盆周低
山过渡性质。由于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农业基础较好,农副产品丰富。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较快推进,是绵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县。由
丁-国家核工业部“九院”落户梓潼,具有保密性质、限制县域工业发展。工业
发展起步较晚,且基础较为薄弱,规模较小,工业体系以食品、纺织、化工、
建材等为主,尽管目前已基本完成县域工业的民营化,但民营化质量还不够高。
在梓潼近年来“工业兴县”的战略主导下,近三年工业进入调整、蓄势、提升
阶段,增长速度较快,年产值增幅达30%以上。县城规模较小,建成区3.8平方
公里,常住人口4.3万人,城市电力、通讯、天然气、自来水等各项基础设施
较为配套。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独特,七曲山风景区处于剑门蜀道著名的翠云廊
南端,C’全国最大纯古柏林和文昌祖庭而闻名,同时三困遗踪也较为丰富。正
申报圜家4A级景区。全县道路交通状况良好, 108国道和302省道穿境而过,
2004年内所有乡镇均将通水泥路、油路。
梓潼经济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较小,实力还不够强,且结构性矛
盾还比较突出。2003年,梓潼实现GDPl7.93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下简称
增长)9.5%;人均GDP仅4690冗,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第一产业增
加值7.27亿元,增氏4.9%.第i产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
梓泣县人民政府梓潼年桀(综合卷). 1994--2000年
199
四川I夫学博士学位论文
增加值5.68万元,增长11%。三次产业的比熏为40.6:28:31.4,三次产业结
构仍处传统的一、三、_-2状态,第一产业仍占全县经济总量的大头,但二、三
产j12特别是工业已呈现出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主导地位。2003年梓潼实现工业总
产值9.03亿元,增长30.2%,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11户重点企业实现产
值4.86亿元,增长25.4/%。2003年财政总收入5763万元,县本级财政收入为
3926万元,总支出1.69亿元,全县财力十分有限,收支矛盾突出。城市居民年
均工资收入9488元,农民人平可支配收入为2217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差距仍较明显。
二、梓潼县经济发展历史回顾及评价⋯
梓潼县域经济发展,纵向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78年以前,即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解决吃饭问题。1949年,全县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6万元,其中,第~产业60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
91.5:2.0:6.50,到197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87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537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调整为78.2:9.4:12.4。在这一时期,县域经
济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在“以粮为纲”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下,工、商业
发展极为缓慢。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二年间(1979—1990年)。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
经济政策,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农业生
产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到1990年,全县实现粮食总产量225286吨,油料20267
吨,猪肉产量13581吨,分别为1978年的1.5倍、4,3倍、3.2倍。与此同时,
二、三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受全国大办乡镇企业的影响,从1985年
起,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高潮,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379万
元,是1978年的9.6倍,当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81万元,比1978年净增1034
万元。199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069万元,人均GDP达到880元,三次产业
比重调整为65.6:17.3:17.1。在这个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发展开始起步,
建立了一批初具现代工业特点的工业企业。
3、“八五”期间(1991--1995年)。中央确定了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相
‘梓潼县统计局.摔渣县统计年鉴2001--2003年
梓漳旦统计局.隔民经济和礼会发展公报1995--2003年
20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离的原则,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1992
年小平南巡讲话后,梓潼提出了“一、三、五”工程的经济发展思路,即立足
于财政增收,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立食品、化工、纺织三个工业集团,建
立畜禽、蚕桑、脐橙、药材、种子五大商品农业基地,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逐
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在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潮的大背景下,通过高
温高压加高奖,乡镇企业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至1991年,全县乡镇企业户数达
到8958户,吸纳从业人员17149人,形成了乡乡、镇镇、村村有企业的局面。
一产业处于平稳发展阶段,粮食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1995年,全县实现工
业总产值61360万元,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0972万元,分别为
1990年的3.3倍、2.7倍。在这一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大幅增加,
1990年一1995年,除私人外,累计投资额达26170万元,工业总投入占全部总
投入的41.8%。
表8_1 “八五”时期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单位:万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年份GDP
绝对额比重绝对额比重绝对颧比重
1991芷37076 26682 72.0 6467 17.4 6927 10 6
1992矩42788 25197 58 9 7824 18.3 9767 22 8
1993燕54615 30996 56 8 13250 24.3 10369 18.9
1994年68598 39088 57.0 17510 25 5 12000 17 5
1995矩87892 46905 53.4 25588 29.1 15399 1 7 5
但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由
于以推行联产承包为主,农村遗留了较多的问题。二是对于如何发展工业,怎
么样抓工业,从思想、理念、方法上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
业遍地开花,政府和银行的投入都较大,但速度与效益严重失衡,体制、机制
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三是在如何统筹发展、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走出自己
的特色方面还有差距。
4、“九五”期间(1996--2000年)。梓潼明确提出“稳农兴工、富民兴县”
的发展战略,把工业作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从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看,总量平稳约升,结构有所变化。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2788万元,从农、
林、牧、渔内部结构看,畜牧业增长较快,畜牧业产值达全部农业产值的40%
四JI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上,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九五”以来,由于深化改革和工
业内部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随
着市场的变化和改革的需要,加之县域工业多数本身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债
务沉霞,一大批企业相继破产,国有工业规模逐渐缩小,非国有工业规模不断
增大,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深化企业改革,明确产权关系,转换企业
运行机制,消化企业债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
特点。正足在这一时期,全县工业进入了民营化的轨道。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
产投资的快速增加,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高。第三产业继续保持
较快发展速度,成为梓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在吸收下岗失业人
员再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8—2 “九五”时期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单何:万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qk
年份GDP
绝对额比重绝对额比重绝对额比重
】996年99590 51 63l 5I.8 28313 28.4 19646 19.8
1997证107425 53417 49.7 31144 29.0 22864 21.3
1998拒115246 56005 48.6 34936 30.3 24305 21.1
1999住127328 58367 d5.8 36639 28.8 32322 25.4
2000年138734 60313 43.5 39099 28 2 39322 28 3
但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如下情况: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发展较
为迟缓:农民收入虽有一定程度增长,但支出的增长(主要是生产性支出)远
远大于收入的增长;职工工资虽有一定增K,但下岗职工增多,失业人口增加,
城镇居民可供支配收入实际减少。1999年,全县工业下滑至“九五”以来历史
最低水平,仅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0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及国有工业企业
仅实现产值14072万冗.年末从、【k人员仅为2275人。到2000年,生产虽有一
定的增长,达到51082万元,总量仍然偏小,贡献率不大。
5、“十五”期间,即现阶段。在总结了“九五”发展战略的得失后,梓潼
及时将发展战略调整为“】:业兴县、以工促农、产业互动、城乡相融”,采取了
一系列适合梓潼经济发展的措施。一方丽大力盘活存量,加快县域工业民营化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步伐。对于适合市场需求的企业,如华西公司、林江公司等企业实行扩张,使
其不断扩大,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对于产品竞争力较弱,市场占有率较差的
企业,如立洁公司,则投靠大公司,引进品牌,甘当配角,增加当地就业、消
费,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从县域经济整合角度考虑,工业围绕农业
产业发展,立足本地资源,抓好长林、丝绸、林江等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的配
套、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办好工业促
农业”的丘陵地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特色之路。同时,梓潼强力推进招商
引资,加快工业发展速度。2002年,成立了县经技园区,作为引资办工业的新
平台。两年时间,成功引入16户新企业,引资总额6亿余元。全县工业技改扩
能达到历史高位,立洁、华西、绿神、长林等11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投入4亿
多元进行技改,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规模扩大,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
基础。2003年,全县年销售额500万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081万元,
相当于2000年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但其整体优势、市场竞争力则大大加强。
农业经济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年
实现农业总产值109478万元。在国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工业投资增
长的推动下,积极推进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
闲置资产,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0015
万元。消费市场运行平稳,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但仍存在一些闯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层次还比较低;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联系不够紧密,规模效益不明显,优质特色农
产品不多,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工业
生产速度与效益还不够协调;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县域经济的横向比较
近年来,梓潼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乃至省、市平均水平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表8-3可以看出,梓潼各项经济指标与全省、全市平均
水平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就综合实力在全省180个同类县市区排位看,2001
年梓潼仅处于第80位。同绵阳周边九县(市、区)比较看,梓潼也仅处第5位。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8—3 2003年度经济发展横向比较(单位:元)
全陶全省全市棹潼
田内乍产总值比重14,8:52.8:32.4 26.7:41.5:37.8 20.5:39.5:4f) 40.6:28:31.4
人均H内生产总值9046 627l 7559 4690
在岗职T年人均工资/ 12300 11512 9488
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 2230 255l 2276
人均地方财政收八/ 387 30l 114
按小平同志提出初步实现小康的程度看,按一系列标准,用百分制量化,
梓潼县2002年综合得分为89.8分,全市的平均数为96.4分,分项指标见表(四)。
而党的十六大对小康标准又有了新的定义和标准,提出“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
小康,人平GDP达3000美元”的目标,对照这一目标,梓潼目前显然差距还很
久。
表8—4 2002年梓潼县小康实现程度计算表
计算
结构指标标准值实现程度(%)
单位
一J、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兀≥2400 100
2、第.一产业比重% ≥36 78
生活条制
3、人均收入兀≥l 390 L00
4、贫困人口比重% ≤5 46
5、恩格尔系数% ≤50 96
6、人均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克≥75 94
7、人均衣着消费支⋯ 一
上活顾量
兀≥106 75
8、人均居住面积平力米≥16 5 100
9、In棍机普及率% ≥75 100
lo、人均文化服务支出比再% ≥16 68
11、平均预期寿命岁≥70 100
12、中学入学率% ≥57 100
E活效果
13、安全卫生水普发率% ≥90 100
】4、万人刑事案r#立案件数什≤15 100
合计89.8
叫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
l、地理环境
南于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梓潼被划入丘陵地区行列。
县域距离中心城市较近,交通较为便捷。县城距绵阳市城区48公里,距省会成
都172公里。108国道和302线省道呈“十”字状从县境穿过,特别足绵梓高等
级公路于97年建成后,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但由于绵广高速公路建成后绕开
梓潼从江油而过,从108国道梓潼段过境的车辆减少约60%以上,加上梓绵高等
级公路收费标准高于兄弟地区,使这种相对的区位优势得以削弱,劣势进一步
凸现。
2、资源环境
主要特点足:土地资源、农副产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矿产资源稀缺。
(1)县境内有土地216.35万亩,其中耕地48.99万亩,人均拥有耕地1.37亩,
在高丘、低山区,人均在i.5亩以上,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列的地广
人稀,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土地集约经营提供了条件。而草山、草坡等非
耕地土地量大也为梓潼大力发展畜牧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前提。(2)境
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降水902.4毫米,年均日照1368.4小时,年均气
温16.5。C,平均无霜期264天,宜于农业发展。(3)水资源相对稳定,县境年
平均水资源总量10.3ll亿立方米,其中外来客水占一半以上。境内有8条河流,
但由于多为季节性洪水泄流,可开发利用低。还有各类水库、山平塘、石河堰
等水利设施13118处,加之武引一期工程于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现在县内工
农业}{j水已基本能保证所需。但梓潼由于地理位置介于干旱地区和雨水充沛地
区之间,潼江河以东地区干旱仍不时发生。(4)梓潼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农
业经济一直得到较为稳定的发展。是国家水稻制种基地县,全省生猪、蚕桑、
棉麻、水果生产重点县。(5)全县旅游资源丰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曲山大庙、国家级森林公固——七曲山纯古柏林享誉海内外,七曲山大庙是
海内外文昌祖庭,名扬中外的洞经音乐就发源于梓潼。同时,梓潼还是三斟文
化富集区。(6)矿产资源较为稀缺,已探明的有天然气、煤、盐卤等,由于开
明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采难度较大,规模也较小,目前只有天然气得以开发利用。(7)梓渣还有原中
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搬迁后移交地方的大量可利用资产,土地面积达4706亩,房
屋面积3.8万m2,价值2.65亿元,且交通方便,各种基础设施较为配套。正是
这些移交梓潼的资产,近年来在招商引资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3、人文政治环境
截止2003年底,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民办)l所,初级中学
14所,小学148所,共有在校学生46996名,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
率100%,高中入学率近50%。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
卫生院32所,卫生技术人员789人。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9.8%,人口出生率5.77
‰,人口自然增长率0.28‰,长年保持了低水平生育。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实现了村村通。全县邮电通讯业发展势头较好,程控电话增容至2万门,有固
定电话用户32007户,移动电话用户42630户,移动、电信网络遍布城乡。
梓潼始建于公元前285年,至今已有2289年历史。县城地处文昌镇,是全
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区面积5.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
里,常住人口4.3万人,各项设施配套较为完善。2000年一2003年,县城旧城
改造投入3.8亿元,改造率达95%,旧城改造基本完成。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增强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带动力和辐射力,2002年,又专门在县
城潼江以南规划了7.3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园区的基础配套
设施正抓紧建设。梓潼连续多年狠抓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工作,2002年被市上验
收合格,现正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
截止2003年底,全县有城镇单位职工12140人,年人均工资收入9488元。
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76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7元。
4、经济环境
在当前,内部经济环境的好坏除了本身的经济基础条件外,更直接体现在
土地使用政策、税费优惠政策、投资成本、融资政策和政府行政职能的调整转
换方面。在这些方面,梓潼近年来着力优化和改善,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
也还存在突出矛盾。
(1)土地使用政策。梓潼提出以下四条:一是凡投资新办工业企业用地和
企业技改新增用地,可视其投资规模和效益、区域位置,实行一企一策。一次
性交纳土地出纳金有困难的,可分期缴付,首付后即可进场掩工建设。二是投
删门1人学博上学位沦文
资新办其他产业以及政府批准的其他项目用地,伯合¨也利川总体规划和,}二度
计划的优先安排计划指标,呵选择出让、租赁、作价山资或入股方式,依法_l{j(
得土地使用权。以有偿使用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的建设j耵地的土地使J¨收益,
视其投资规模和!上地使用性质,经县政府批准,属Ji本级政府士地收益实行先
征后返,支持企业发展。三是使用围有集体“阴荒”及林地,恢复林草植被等
生态保护建设和旅游生态保护开发,在建设资金和绿化到位的条件下,经林、叭
豳士资源部fJ审查,县人民政府批准,国有上地可以出止方式取得一J二地使ffj权,
集体土地可以依法承包、转让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和有价转让.
期满后,可以申请延期。四是凡投资主体从事l型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
利等项目,以及兴办文化、教育、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盏事业的,
可以划拔方式取得十地使用权。幽家建设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时,依法给
予补偿。
(2)税费优惠政策。梓潼提出:一足投资新办J一业企业。自产1品销售之年
起,以实际交纳增值税、所得税县所得部份;收购、兼并县内I+业企业,以收
购以前一年该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上缴额为基数,超过基数的新增税收县所
得部份,前三年按100%,后4年按50%,由县财政作为企业发展基金奖励给企
业,用于氽业发展。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白产品销售之年起,前5年按实际
交纳增值税、所得税县所得部份的100%,后5年按50%,由县财政作为企业发
展基金奖励给企业,支持企业发展。二是投资新办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企
业。自开业之日起,按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县所得部份,第一年旅游企业按
100%,餐饮、娱乐企业接50%;第二:、三年旅游企业按50%,餐饮娱乐等企业按
30%,由县财政奖励给企业。三是鼓励企业技改和技术创新。企业技改和技术创
新采用专利技术,新增税收县所得部份,山县财政奖励给企业,对符合国家技
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规定的按相关税收政策执行。对技术创新、高新技
术企业和其他企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设备,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实行
固定资产加速折113。四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有·定规
模的企业。其销售自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五是对荒山、荒地造林种草
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
权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
(3)投资成本环境(见表8—5)。
匹|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8—5 梓潼投资成本分析表(截止2003年度)
用电用气用水机房劳动力
单位元/kWh 元/kq'h 元/m’ 元/m’月元}} 、月
业备居民
上、眦0.454—0.55 1 080—1.20 1.30—1 50 白领蓝领
用虏住房
商业0.693_o.75 L 80—2.00 1.20 1.30
2卜3 0 0.9一1.2 700—1000 400—600
居民0.465—0.50 1.18一1.25 l 60一1.80
(4)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面对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梓潼不断改善发展的政策环境、
服务环境、法制环境、硬件环境、人居环境和人才环境,县级政府努力朝务实、
清廉、为民方向发展,着力构建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措
施,就是加大行政审批职能的改革步伐。县上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具有
审批职能的部门集中一个“窗口”,尝试实行一条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
F作、lk、规范化管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对不合理的审批事项,
三年共计清理撤消了150多项。2003年,县上又将行政服务中心和招商局合署
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强化对外来客商的服务。同时,
县上强化软环境的整治,专门出台了“破坏发展软环境责任追究”办法等系列
文件政策,也收到较好效果。2004年7月1日后,国家颁布实施《行政许可法》,
对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必将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外部环境分析
整体上讲,外部环境,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一是当今整个世界虽
然局部动荡,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流,这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良
好外部条件。二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市场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世
贸组织后,总体上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三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我国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从国内的宏观层面上,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支撑。
四是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大大降低了农民负担,一系列助
农增收的政策措施出台,为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五
是国家继续强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项目倾斜、资金转移、基础设施、生
态环保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
208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力。六是四川省提出推进“三个转变”,抓住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三大要素,同
时按分类指导原则支持丘陵县加快发展,为各县市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七
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绵阳正在打造科技城,绵阳的辐射带动能力必然
大大增强,这为绵阳各县市区加快发展也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三节梓潼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一、梓潼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结。
(一)梓潼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梓渣“三农”工作面临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农民收入增长缓
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一产业比重大,二
产业弱,三产业小,经济发展缓慢;受多种因素制约,相比较而言,人均耕地
相对多的土地资源优势还未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以家庭经营为单元的个
户经济难以同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经济有效对接,信息不灵,品质低,竞争
力弱,结构调整很难跳出“调什么,伤什么”的怪圈;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比
较效益低,青壮年农民大多弃田进城打工,农村家庭“空壳化”口益严重。这
些问题,既有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共性,也有梓潼的特殊性。把农业产业化
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近三年,梓潼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快
速发展态势,被绵阳市作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但梓潼农业产业化就其现状来
讲,仍处于初始阶段。2003年,梓潼被认定的市县级重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6
家,专业经合组织77个,重点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5.36亿元,
比上年增长29.4%,实现利税2137万元,增加8016万元,为农民创商品收入
30782万元,增加6771万元。
(二)梓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措施
1.制定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梓潼根据确定的主导
产业,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进行反复分析、讨论,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
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目标、指导思想、遵循原则,确定了畜禽、蚕桑、水
。中国共产党梓泣县第九次代表大会主艇报告2003 I
梓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日标纲要
梓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共梓潼县委、梓潼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调杜教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2002.3
209
四』II:k学博上学位论文
果、花生、制种、苎麻等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提出了加快构建绿色无公害农
产品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各龙头企业围绕做大做强和
原料基地建设制定了发展规划和相关措施办法。
2.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一是坚持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围绕工业抓
农业,抓好农业促工业。把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
作为工业兴县的主攻方向。围绕工业原料需求,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把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坚持市
场理念,打破城乡、区域、所有制壁垒,有机配置、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各类
资源的有序流转及聚集。打捆使用各类项目、资金,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充分
调动多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场站及大户。三是坚持企业与
农民利益兼顾,重视利益制衡联结机制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狠抓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利益
一体化对接平台。四是坚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的低质大路货农产
品向质优、特色、专用、无公害农产品转变,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整合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抓改革,创
机制,激活“龙头”生机。千方百计抓华西、林江公司改制后的扶持发展.使
其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积极引导圣迪乐、长林、华西、
林江等企业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激发生机活力,通过改组扩大增量,通过改造提
高技术水平,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效益。2003年,圣迪乐、新东狮将台洒系列生
产、宏仁高品蛋鸡养殖小区建设、长林公司的“生态生猪科技园”建设、华西
公司GMP改造、林江和凯特公司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绿神丝绸捻线丝技改,
都立足高起点运作、规范化管理的经营理念下进行。二是抓招商,活政策,扩
大“龙头”总量。重点利用九院搬迁后移交地方的闲置资产、石油农场、破产
倒闭的乡镇企业、供销社、乡村学校等可利用的闲置资产和梓潼土地、劳动力
相对丰富、气候适宜等优势,扩大双向开放和招商引资,广泛吸收社会和民间
资金,引进各界人士兴办各类龙头企业。到2003年,圣迪乐、长林、合力、东
盛公司等8户省、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达2.76亿元,已累计投入
开发资金1.3亿元。同时涌现出了圣泰、凯特、瑞森、大平油脂等一批发展潜
力大、具有广阔前景的一批新的龙头企业。三是抓示范,重技改,增强“龙头”
活力。充分运用财政、信贷、科技、行政手段,综合使用各种政策,积极支持
210
pq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圣迪乐、长林、华西、凯特、绿神、合力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水利水保项目
与东盛公司“草一果一畜”科技示范园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等资
源效益,并为其种草养畜“母牛工程项目”给予35万元的财政贴息扶持,80
余万元的基地建设投入。
表8—6 2003年梓潼重点龙头企业经营情况(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销售收入入库税金助农增收
圣迪乐村6100 / 1300
长林公司25000 307 18000
华西公司8100 300 40
林江公司4500 89 270
绿神公司5700 113 580
种子公司】500 40 1300
建江麻纺600 30 500
翠云粜业80 3.1 45
4.建立利益激励制约机制,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化。为了调动各
方面积极性,兼顾各方利益,梓潼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
同体,建好自己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优质原料基地。在基地建设中,初步形成
了以下六种具有利益制衡特点的产业化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子公司等制种企业以这种模式建立了4万亩
水稻制种基地。
“公司+农户”的新型农业社区模式。圣迪乐村以利益为纽带,把农民、下
岗工人组织起来,进入社区,成为新时期社区村民,形成事业与利益的共同体。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绿神公司建设了大新、定远、仁和等7个规模
在3000亩以上的优质蚕茧基地乡镇,铺下了产茧5万担的基础。
“公司+金融+基地+农户”模式。东盛公司种草养畜项目在财政贴息扶持和
农信社对农户的支持下,进展顺利。
公司领办模式。龙泉瑞森、翠云廊果业、圣泰农业、合力等龙头企业自己
建立了优质水果基地3万亩。
旧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如依托建兴乡养羊协会建立了优质肉羊基地。
由于调动了各方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全县初步形成了畜禽、蚕桑、水
果、花生、种子、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带,带动农户建立了40万头优质生猪、2
万头肉牛、20万只肉羊、680万只小家禽、3万亩密植桑园、3万亩优质水果、
10万甫花生、4万亩水稻制种、1.5万亩中药材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
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料支撑。
5.搞好科技服务,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抓标准化建设。编印了《梓潼县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引导龙头企业及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生产
要求,大力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争创品牌。长林分割肉、脐橙、花
生已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圣迪乐绿色蛋品通过国际HACCP认证,林江公
司的苎麻产品全部包销日本。积极引进科技人才,筹建无公害农产品检验检测
中心,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科技投入,
2003年有3个产业化技改项目获科技部中小企业创薪基金支持。抓优良品种开
发、推广。新建的长林生态生猪科技园以高起点运作,引进了PIC优质种猪:
林江公司引进的日本优质苎麻己试种成功,并得到推广:优质水果大面积推广,
成效已显现。抓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圣迪乐绿色蛋品深加工、鸡精、多肽饮
料等开发研制,华西药业GMP改造,绿神公司“捻线丝”技改,东盛公司建设
优质牛源繁育基地进行的胚胎移植合作项目等,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梓潼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
分析评价梓潼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体现出政府主导、企业主动、乡镇联动
的特点。
(一)政府主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其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
的要求,在初期发展阶段,政府的主导或称干预是必要的,也是积极的,这种作
用不可低估。这种干预表现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首先体现在基地建设,主要
采取的是政府给乡镇逐年下达目标任务的方式来完成,乡镇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与政府的考核奖惩挂构。如畜禽“双百工程”、蚕桑“五万担工程”等。在产业
化经营的初期阶段,特别是我国农村现有上地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产业化要形
成规模,只要不违背农民意愿,政府必须主动介入,大力引导甚至给予必要干预。
(:)企、』p主动。在梓潼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企业的主动主要表现与农户、
四川大学博t学位论文
基地的利益制衡上。如绿神丝绸公司、制种公司、东盛养牛场等,为保证自己原
料所需,主动与农户签下种销合同,明确收购价格不低于周边地区的保护价格,
并在农户的生产经营中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和普及,从而使基地建设处于较舰范状
态,也较为有效的保护和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蚕桑生产前些年曾一度受围际市
场行情影响,其他她区毁桑毁蚕现象严重,但梓潼基本没发生这类事件。这与龙
头企业跟农户之间形成的保护合约有很大关系。又如长林公司,除每年拿出10
万元以上交给政府奖励发展生猪外,自己又投资3000万元建设科技生态养猪基
地,修建了规模达20万头的高品质养猪场。
(三)乡镇(农户)联动。农民发展生产,最基本的观念除了满足自己生活
所需,就是看是否赚钱。近年来,全国农村大部份地区种粮不赚钱的现实迫使更
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弥补开支所需。梓潼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在农业产业
化经营中,如何组织、发动农户,如何使土地集约化是乡镇基层干部常常苦恼的
问题。为此,梓潼各地采取算对比帐,培植典型大户和样板,协调贷款及补贴等
方法。一些乡镇还采取乡镇或村干部牵头任会长,组织起种养殖及运销大户成立
过渡性产业协会,共同探索市场、抵抗风险。应该说,这些措施,在目前阶段还
是积极有效的。
但客观分析,由于梓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始阶段特征,不可避免地尚存在
较多薄弱环节和问题。
l、龙头企业的带动性还不强。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不足,具有较强市
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缺乏。二是对农户的带动力弱。部份龙头企业自身经济实力
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加上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较为典型的
是县花生厂,2002年重组建以来,由于以上原因,该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三是
对基地的组织带动作用还不强,过多地依赖政府帮助建好基地。
2、基地建设重点不突出。部分乡镇所谓的主导产业过多过滥,布局分散,
规模效益差。农产品品质不优,质量不高,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低,商品化程度
低等现象也很突出。
3、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市场变化时双
方合同履约率低。健全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建立一种应对市场风险的约束保
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使企业与农户间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这~任务显得
十分紧迫。
四川I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4、扶持龙头企业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表现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和优惠
政策落实不配套,没有产生整体效益。
5、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最少、组织带动tlJJ弱。表现在数量少、功能
差:实力弱,组织能力不强;运作不规范。
三、梓潼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根据实际,梓潼提出了以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农业
增效、财政增收为中心,坚持面向市场、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围绕
工业促农业,办好农业兴工业,围绕龙头建基地,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继续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努力促进优势农产品绿色化、规模化、区域化,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重点和措施为:一是进一步明确和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导推进
作用。二是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和骨干龙头企业需求,推进标准化生产,突出产业
重点,加快畜禽、蚕桑、苎麻等产业基地的发展,形成重点优势产业规模化经营。
三是在资金、项目、基地建设、技改等方面重点扶持实力强、骨干支撑作用明显、
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四是积极引导加强公司与基地农户间
合同的监督管理,密切公司与农户问的利益联结制衡机制,保证双方利益,五是
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六是认真落
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服务,优化发展软环境。
第四节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一、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十六字”战略⋯
根据梓潼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把握宏观经济态势,前瞻梓潼发展未来,
在深入调查研究,邀请专家分析论证,总结梓潼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2002
年底,梓潼提出了“工业兴县、以工促农、产业互动、城乡相融”的发展战略,
简称“十六字战略”。其基本内涵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化理念
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县内资源条件秉赋和比较优势,把工
中圈共产党梓潼县第第九次代表夫会主题报告2003 I
r},共梓_}童县委、拌潼旦人民政府关丁进步自11快32>1k发展的决定2003.9
214
旧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业兴县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发展”四篇文
章。以资源转换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工业发展重点,以工业
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工业化,在做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
两篇文章的同时,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把旅游业培育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
点,带动三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富有丘陵地区特色的富民强县道路。
相对梓潼在“八五”、“九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十六字”战略应当说更具
合理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八五”时期,梓潼提出了“一、三、五”i1’程的发
展思路,更多的是着眼于发展商品经济、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九五”期问,
梓潼又提出了“稳农兴工、富民兴县”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基于工业企业的改革
和发展。在这两个阶段,梓潼农业逐渐朝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前进,企业产权制
度改革基本完成,县域工业民营化得以推进。“十六字”发展战略,一方面吸取
了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更注重了解决未来二十年梓潼的小康之路何
去何从的问题。这一发展战略,既体现了工业兴县的核一心地位,又有机揭示了梓
潼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内外在联系,把梓潼经济发展的四个主
要方面统筹于小康建设之中,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更为明确,更具长远意义。
二、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一)、推进工业化
工业化是社会文明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毫无疑问,根据梓潼特点,推进
工业化,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重点。工业化在加快梓潼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为此,梓潼提出了以下发展工业的思路及措施。
一是坚持以农副产品加工型、资源转换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发展方向。
梓潼的相对优势主要在农业,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5%;梓潼的资源优势主要
表现在较好的农业基础和各类丰富的农副产品;梓潼城市化水平较为低下,目
前不到20%。以农副产品加工型、资源转换型和劳动密集型为工业发展方向,实
质上就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以工业化的推进,促进农业产
业化,带动城市化,这对于梓潼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这是立足梓潼产业实际的必然选择。
二是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县域工业民营化进程。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抓
大放小,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指导下,县域中小型工业企业寻
叫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求发展的途径必然转到了深化改革、资产重组、转换机制、改变体制,向民营
化推进的道路上。梓潼工业企业产权改革从94年起步,到2000年基本结束,
这期间,也经历了很大的改革阵痛,如改革成本支付、下岗失业人员的安置、
破产闲置资产的重组盘活等等。但早改早主动,不改就被动,已经为大量事实
所证明。当然,在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方,改革的道路总是显得很漫长,工业
发展的民营化与先进发达地方比,无论是体制、规模、速度、效益,还是内外
部环境营造上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梓潼必须着手予以解决。
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骨干支撑企业和知名品牌。一方面,努力争
创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是把林江公司包销日本的苎麻条产品,长林公
司俏销俄罗斯、东南亚的肉制品,华西公司在西南华南地区有较大市场份额的
兽药产品,绿神公司的优质生丝、复合丝,圣迪乐村获得国际HACCP认证的鸡
蛋系列制品等进~步打造成名牌产品,形成名牌效应。另一方面,扶持重点优
势企业,加大技改性投入,有计划地推进扩张型发展,培养梓潼工业的支撑、
财政的支撑,梓潼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在未来5—10年内。形成年产值过1亿
元的企业10户,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户,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户,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50户,力争在2007年形成工业产值30亿元,工业创税达到7000
万元,财政收入达到l亿元。
四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工业发展的集聚洼地。梓潼(南桥)经济技
术产业园区,是绵阳市批准的副县级工业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面积7.3平
方公里。成立两年多来,共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已成功引入
工业企业1 1个,总投资6.5亿元。园区发展总的方向是打造新的工业发展集聚
地、招商引资的新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的窗口。可以说,梓潼工业能否在未来5
一lO年内有大的发展,园区是其重要因素。
五是大力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增量。梓潼从2001--2003年,连续三年保持
了工业总产值30%DA上的增幅,而这三年,也是梓潼招商引资最富成效的时期。
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县共引入项目465项,投资总额18.09亿元,实际到
位7.3亿元。而其中,引入较大规模的工业项目37个,投资总额达9.6亿元。
可以说,招商引资已成为拉动梓潼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梓潼要实现
一L:业兴县”的目标,就必须在两个方面做好文章:一是把存量做大,特别是
已有的骨干企业要做大做强;二是要不断引入增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竭
216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力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解决好土地、融资、税费等瓶颈问题,使工业项目
能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见效益。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于农业产业化,前面已有较多论述。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梓潼发展的战略
重点之一,其意义在于: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必由
之路,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农增收重要而现实的渠道。在我国加入WTO
后,由于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的并存,出口和进口双向递增扩大,农业当前面
临的挑战形势是极为严竣的,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走集
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这应该成为农村地区助农增收的必须选择。二是梓潼现有的工业基础也决定了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地位。梓潼把工业兴县放在首位,这是富民强县的必然
要求。而现在梓潼的骨干优势企业,多为农副产品加:T=型,这些企业,市场前
景、发展潜力较好,多数具有较为强劲的带动能力。如长林肉类公司,年加工
猪的能力为60一80万头,牛羊为10一20万头,但2003年,梓潼本地提供的猪
仅为20万头,牛羊为5万头:绿神丝绸公司,年加工蚕茧能力为5万担,技改
后可达8一10万担,2003年梓潼本地仅提供了原料1.5万担:林江苎麻公司,
年加工能力为2000吨,但本地仅能提供原料100余吨。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
可有效解决梓潼工业原料需求矛盾,是梓潼工业兴县的必然要求。关于农业产
业化经营措施,前面已有专题分析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三)推进城镇化
坚持生产力集中布局,尽可能地把资源、资金、物资、信息、人才、市场
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并有序流动,产生最大化效益,这是推进城市化的主要
目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经营好城市,这是农村地区推进城市化
要着力破解的课题。“八五”以来,十三年中,梓潼共计投入资金3亿余元,基
本完成了旧城改造,城市水、电、气、通讯及其他公益设施也基本配套,县城
面积己达3.8KM2,县城常住人口4.3万人。但总体看,梓潼城市化水平仅为17.1%。
而目前,全国的平均水平为40%,全省为30.1%,绵阳市为32.6%,梓潼城市化
的差距仍很明显。因此,从城市化的角度讲,梓潼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任重
道远。
加快梓潼城市化步伐,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是坚持现代化导向。把城市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城镇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使城市经济结构和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管理
更为科学.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健全,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坚持培育产业支撑。要以集聚产业和发展经济为基础,促进各类经济
要素向城镇集聚。强化城市的资源配置作用,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
增加就业岗位,增强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的能力,实现产业成长与城市发展
的良性互动。
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以全面协调和整合城乡利益关系为着眼点,彻底
冲破城乡分离的旧体制,促进城乡之间人V1和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和城乡经济相融,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
的关系,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延续历史文
脉,丰富文化内涵,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推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
神文明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高水平规划。要把规划放在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强
化规划意识,更新规划理念,坚持城市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
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做到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相协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
六是坚持以新的理念做好经营城市工作。规划、建设、管理、经营,这是
城市发展的四个重要方面。经营城市,就是以市场经济的观念对城市生产资源
要素的有效组合利用,从而达到城市效益发挥的最大化。主要应做好土地资产
的经营和管理、完善投融资体系多元化、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等三个方面
工作。达到乏个目的:使土地收益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优化盘活城
市资产,使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市场化:使政府能集中有限财力支持城市重
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带活第三产业
如前所述,具有文昌文化发祥地(七曲山文昌宫是文昌祖庭)、全国最大纯
占柏林、三国文化富集区的梓潼,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其旅游资源
丰富、底蕴深厚,开发潜力很大。由于相传文昌掌管人间升迁进退、教育文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等,文昌帝君在海内外民间一直得到极力推崇,由崇拜文昌而繁衍产生的文昌
洞经音乐、文昌版画等早已传播各地,并在一些地方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文化品
牌。如现今国内外有名的云南丽江古乐、山东杨家阜年画其根都在梓潼。占地
400余亩、2万余株古柏树龄多在千年以上,七曲山纯古柏林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是闻名天下的翠云廊的精华所在。而梓潼由于“北扼秦巴要地,南通天府平川”
的地理位置,历代兵家均在这里留下了众多遗踪,特别是三国遗踪更为丰富,
1982年被列入国家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
作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旅游业的经济社会价值自不必言。事实上,
梓潼旅游业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2003年,虽面临非典的不利影响,旅游业直
接收入仍达720万元,总收入75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和22%。近5年
来,梓潼年均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产值年均增速达28%。2004年预计将增
长30%以上,总收入9000万元。梓潼推动旅游业以较快速度发展,除了资源优
势外,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发展外部环境日益趋好。剑门蜀道三
国寻踪线是四川省着力推出的一条重要旅游线路,七曲山风景区是绵阳市着力
打造的三大重要景区之一。二是宣传营销工作的力度逐年加大。99年和2004
年春季,梓潼举办了两次大规模的旅游文化节,收到了较好效果。梓潼目前主
要面向省内市场特别是成、德、绵、渝等城市进行宣传。在成、德、绵城市及
沿线道路制作长期的巨幅广告宣传牌,在省内外强势媒体宣传,甚至组建促销
队伍,深入到省内大、中城市街道、社区、居民住户宣传,取得良好效果。仅
2003年,梓潼旅游宣传促销费用就达150万元以上,占当年旅游直接收入的五
分之一。三是旅游景区内部软硬环境的改善。2002年以来,吸引了成都客商投
资3000余万元把景区内的七曲山宾馆进行了三星级改造;筹措资金500余万元,
把县城至七曲山的景区道路改造成了高标准水泥路,对及时配套实施了道路的
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
但梓潼旅游业也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一是国道108线从景区的主要景
点穿越而过,长期以来,过境观光的游客多,而作为目的旅游的游客相对较少,
使梓潼旅游业的带动关联度较弱,直接影响了吃、住、游、玩、购等旅游设施
的建设。由于这些原因,梓渣一直在为封闭景区进行国道改道的努力。目前,
改道路已基本形成正拟投入使用。--L是旅游品牌意识还不浓,市场知名度仍欠
缺。如成都游客市场,抽样调查,了解梓潼七曲山大庙的还不到5%。如文昌洞
朗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经音乐,被专家们赞誉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梓潼虽然做了一些抢救性发掘保
护,但把此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品牌去打造力度还不够。目前,县内仅有两支
影响不大的民间乐队。而流传到云南丽江一带的洞经古乐,却被当地精心包装,
成为闻名中外的著名旅游品牌,值得梓潼深思。三是旅游产品的开发滞后。游
客到梓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自然生态、人文风情为内容的观光休闲型。
另一种是因文昌被民间作为教育文化、人生福禄大神而前来朝拜型。游客日益
增多,且回头率颇高。但景区深厚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相关旅游文化产品基
本没有,影响了旅游效益。
第五节梓潼县县域经济发展应处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认真分析、评价自己,找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回顾“八五”、“九五”、“十五”以来梓潼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不论是横
向比较还是纵向分析(见前面),应该说,梓漳经济也取得了不小进步。但无庸
置疑,梓潼在发展中依然面临很多难题和矛盾。只有正确分析评价,找到自己
的比较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才能够走出⋯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丘陵
地区农业县的发展之路。
梓潼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难题主要有:一是经济整体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
平不够高。全县GDP总量和人均GDP、工农业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等重要指标的增幅绝大多数还低于国家、省、市平均水平。二是结构性矛盾仍
很突出,二、三产业发展任务艰巨。农业总产值仍占全县总产值最大比重。九
五末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43.5:28.2:28.3,经济增长仍还具有较多的
粗放型特点。而产业内部结构也还欠缺合理,农产品、工业产品的品质和竞争
力亟待提高。提高发展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还任重道远。三
是资金匮乏,资本市场狭窄。2003年县财政总收入仅为5700余万元,而财政支
出达1.6亿元,收支矛盾异常突出,支出缺口除国家转移支付部份外,其余就
形成了赤字和负债。到2003年底,县本级累计财政赤字1307万元,全县总计
负债5.13亿,县本级负债2.78万元,乡镇及其以下还负债2.35万元。全县金
融机构年存款余额已达10亿元以上,但本地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银行惜贷、
怕贷严重,银行资金多数外流.本地民间资金实力小且较分散。由于地方资金
22t】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投入的不足,对县域发展形成较大的限制。四是发展政策和服务环境还需进一
步规范完善。这主要体现在政策层面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如经营城市、经
营土地工作。一方面国家政策要求实现土地经营收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土
地问题又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瓶颈”,县政府为了弥补区位环境等劣势又不得不
让利与投资企业和开发商,支付必要成本,否则,工业化和城市化难以快速推
进,也不利于招商引资,培植具有长远意义的经济增长点就难以实现。
梓潼自身可供利用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一是土地资源优势。人均占有非耕
地和耕地较多,为产业规模发展提供了较大潜力。二是劳动力量多价廉。便于
抓住区域问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机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农副产品资源
丰富。部份农产品如蚕桑、花生、水果、制种等已形成一定基地规模,便于推
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工业原料供需矛盾,促进工农业互动。四是旅游资源丰富,
且品位较高,有长久发展的潜力,便于发展旅游业、带动三产业,形成新的经
济增长点。五是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特别是县内的劳动密集型和农副产品加
工型企业多数市场稳定、较具发展潜力。这为调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促进城
乡协调发展,发挥工业在富民兴县中的战略地位提供了良好基础。六是县内发
展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善。旧城改造已基本完毕,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设
施较好,区位劣势得到一定弥补,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提供了前
提保障。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梓潼而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保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
持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发展,是落后;慢发展,也要落后。就梓
潼来讲,2003年来,梓潼人均GDP仅500美元,大大低于全国1000美元的平均
水平。县级财政运转还较为艰难,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都还较低,改革发展
任务还很重,稳定工作的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至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
会建设目标,要破解当前所面临的系列问题矛盾,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快发展。
(二)坚持做到五个统筹。要做到全面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统
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
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实质是对新的形势和条件下,生产关系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把握和处理好的五对辨证统一的矛盾。比如,就统筹城乡发
展和区域发展来讲,梓潼现实的问题是:城乡差距还较为明显,农业基础虽然
比较好,但农业增产不增收或不增效的情况还比较突出,农村市场消费持续疲
软,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普遍低下,向城市转移缓慢而且困难。并且,梓潼以
潼江河为大致界限,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及历史发展上的原因,以东地区比以
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城市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整体规模还
不够大,有效吸纳劳动力能力不足,因此如何使梓潼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
村的协调互动是一个要长期关注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要牢固树立和坚持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思想。对于经济相对落后,
财政实力不强的地区,这一点尤其重要。在旧的体制下,我们有急躁冒进、得
不偿失的教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的曾出现竭泽而渔、
短期行为的现象。近几年,全国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等现象突出,国家不得不
一再予以宏观调控。产生这些现象,从思想观念上讲,这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观
念的体现,是片面追求政绩的体现。因此,既要有适当快速的发展速度,又要
保持必要的发展后劲,就需要在工作讲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把握好量与度
的关系,绝不能因一时的虚假繁荣而影响破坏长期的发展基础。梓潼土地资源
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也独具特色。在做好“工业化、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和旅游开发”四篇文章的同时,需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现实利益与长期利益并重。针对此,梓潼在2004年的工作部署中,又特别强调
了环保型和科技型工业、绿色梓潼、生态梓潼等目标,并加强对土地资源持续
开发利用的监管,无疑是明智之举。
三、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实质也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具体内容。而对于经济水平落后地区,社会稳定、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
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更为突出。
就社会稳定来讲。由于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生产关系、分配方式、利益
格局的调整,已全面涉及社会诸多领域。企业改革破产重组及民营化进程加快,
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新型劳动用工关系问题,诸多
环节都可能引起不稳定事件发生。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失地补偿、城市居民
的拆迁安置最令财政网难县感到头痛。而农村税费改革,怎样做到既让农民负
四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担切实减轻,又有效保障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也是~个现实中的重大课题。
就梓潼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不稳定因素着重集中在上述的企业改革、城市改
造、农民负担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群众信访、上访占了总量的80%以上。认
真分析,县级政府在政策方面能够做到上下一致。但具体操作上,由于财政困
难,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支付兑现难的问题,或称执行力较差。再加之,部份
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事业心、责任心缺失,工作方法不深入细致,
作风简单粗暴,或急躁冒进、急功近利,也导致了群众的不理解,甚至个别地
方群众和干部之间产生产较为严重的对立情绪。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当然,
没有大发展,也不可能有大稳定。这是梓潼在前进中必须处理好的~对关系。
四、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这是梓潼立足县情
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正确选择,前面对二者关系已有一定阐述。这里再
作强调,有其特定意义。
其一,推进工业化是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突出口。在农业产业化诸多要素
中,龙头企业起着核心和关键的作用。龙头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讲,代表了市场
价值取向。龙头企业的存在、发展和引进培育。为梓潼立足农业产业实际,推
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因此,龙头企业的做大
做强,不仅是工业化的需要,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需。其二,农业产业化
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整农业产业结
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而且,各类产业基地作为工业发展的原料车间,本地
的基地发展壮大,直接提供原料给本地龙头企业,必然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经
营成本。在这一点上,梓潼的龙头企业圣迪乐村、绿神丝绸公司、长林肉类公
司、林江苎麻公司等,有着清醒地认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他们不仅
以资金扶持、技术指导、订单农业等方式支持县内农户规模发展种养殖业,建
立公司的原料基地,而且还自己投资亲自建立基地。如长林公司,租赁了县内
闲置的原九院移交资产,建起了二十万头的大型生猪养殖场,为企业持续快速
发展增添了后劲。其三,梓潼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有机互动,为推进城市化
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规模化、集约
化,要求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解放了农村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以农副产
223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龙头企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解决城市
就业问题、带动商贸服务等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这些,也正是城市化所
必需。因此,就梓潼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讲,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是
相互联系、互动相融的,高度重视对三者内在联系的分析探讨,对于丘陵地区
的梓潼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切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无疑具有重大而长
远的意义。
四川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列著作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赵曜艾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毛泽东著作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杜,2002
5、金春明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6、《邓小平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8、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0、【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毫斯著潇琛艾译.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1、【荷兰】彼得.尼茨坎普.安虎森.刘海军,程国顺,张发余,曾林彬等译,区域和城市经
济学手册第1卷:区域经济学[MI.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2、【美】斯蒂格利茨著.姚开建.刘风良,吴汉洪等译,经济学(上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7.5第11版.
13、【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撕诺德格拉斯著.黄卫平等译发展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8.
14、【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涨晓君.陶就权等编译管理学.北京:经济学出版
社.1998.
15、【英】约翰.梅纳德.凯恩德斯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6、【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美】约瑟夫.熊彼特著.吴良健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8、【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著.郭熙保.张进铭等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9、德】约翰·冯·杜能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86年
20、德】阿尔佛雷德·韦伯著《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1、【德】奥古斯特·勒施著《经济空问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商务印书馆,
1995拒
22、f美】埃德加·胡佛著《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23、[美】熊彼特著《经济发展论》,商务印停馆,1990年
24、[美】w·w罗斯托著《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988年
25、【美】西象库兹涅茨著《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26、【美】赫尔希曼著《经济发展的战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
27、【美】哈里·理查逊著《区域增长理论》,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73年
28、【美1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29、陈振汉、厉以宁著《工业区位理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
30、周起业、刘再兴等著,《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3I、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2、陈宏宇主编《区域经济学新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
33、费洪平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年
34、费洪平、戴公兴著《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
35、张金锁、康凯编《区域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36、胡兆量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7、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38、陶唏晦主编《四川工业竞争力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39、曾芬钰:《论中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40、陈迪平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199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41、孙林桥著:《论中国农村城市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
42、陈光著:《小城镇发展研究》,天津出版社,2000年
4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农村研究报告》(1990—199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
44、庄晋财:《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格局》,/If-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

45、萧竞华:《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6、谢义亚: 《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个问题》, 《经济研究参考》,
2000年第14期
47、李成贵: 《今日中国农民的利益及其与政府的关系》, 《农业经济》,2000年第lO

48、叶兴庆: 《2000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需求的十点建议》, 《经济研究参考》,
2000年第14期
49、张忠根、田万获著:《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50、中国科学院《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课题组:“十五”及至2010年区域政策建议,载《中
国经济时报》2000年3月29日
51、焦必方编:《日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52、范小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3
年第6期
53、陈吉元等,《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经济研究》,1994第
4期
54、刘志扬: 《美国农业新经济》,青岛出版社,2003年1月
55、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英文本,哈佛大学出版社,1949年;中文版,华中科技大
学出版社,2001年
56、张培刚主编: 《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i年
57、林善浪、张国: 《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58、张一民: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文部分
59、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1—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0、刘志杨.美国农业新经济.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61、鲜祖德主编.中国农村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62、胡鞍钢主编.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3、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4、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5、杜肯堂、戴士根主编.区域经济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6、朱舜著.县域经济学通论一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7、刘斌、张兆刚,霍功编著.中国三农问题的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27
pq JI『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68、林善浪,张围.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9、毛育刚,中围农业演变之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l
70、宣杏云等.两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一L海:I海远东出版社,1998
7 I、贾牛华,张宏斌.农业产生化的m|fJJ、经验研究.北京:中国农qklll版社,2001
72、李经恒.农业产业发展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版社.1998
73、赵邦宏等.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74、张忠根,天万获.中日韩农、lk现代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囝农qktt{版社,2002.
75、刘东明.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流通.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76、刘坚.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北京:中国农业出敝社,2001.
77、程国强.WTO农业规划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中国经济H{版社,2000.
78、叶剑平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79、j:景新.中国农业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80、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2).北京:北京财经出版社,2003.
81、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2、许径勇.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83、杨素群.中围农业现代化重大关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84、傅晨.聚焦:中国农村改革热点和重大问题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8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86、温铁军.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7、费孝通.我看到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浙江社会科学,1998(4).
88、洪银兴等主编.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202.
89、洪秀止等.拉丁美洲农业的发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帏琦.拉厂美洲经济制度史论.北京:社会科学}H版社,1996.
91、陆学艺.“三农论”一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92、庸公岍主编.四川农业的希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93、郏必坚,杨春贵主编.中国而向21世纪的若T战略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
94、杨明洪.农业增长方式转换机制论(博士文库).成都:西南财经大学m版社,2002.
95、赤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28
四川火学博士学位论文
96、刘茂松等,农业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北京:中闭则政绎济Ⅲ版社,2002,
97、丛林.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成都:两南!|!于经大学出版社,2002.
98、牛若峰.当代农、jk产业一体化经营.南昌:江pg人民H』版社,2002.
99、方齐云.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武汉:华中理工大学m版社,1999
100、吴群主编.新时期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北京:中用农业f{.:版社,2004.
101、孟庆江.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02、张智翔,游勇.经营城市.成都:西南财绎大学Ⅱ{版社,2000.
103、叶民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2.
104、程选主编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北京:中国计划H5版社,2001.
105,吴照云,彭润中郑琴.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北京:终济管理出版社.2001
106、朱原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社会科学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7、谢光辉,熊小兰.中国经济地理.北京:中同则政经济出版社,2001.
108、胡兆量.中同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北京大学}|{版丰{,2000.
109、冯之浚等.区域绎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10、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i{{版社,2002.
111、粱祝.中国经济:后发优势与赶超战略一B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I 12、杨戈.走向现代农、『k一农业现代化与刨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13、李福龙、刘光辉主编.《农业产业化——中围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版
1 14、费孝通著.《费孝通论西部开发与区域经济》群言Ⅱ{版社2000年5月第J版
I 15、张平英、穆瑞丽等著《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党校}H版社2002年12
月第】版
116、缪建平主编《合作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北京.中网农业出版社2002年11月第l版
117、陈守力著.《区域经济发展与策划》.北京.经济科学Ⅱj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118、赵吕文、(英)Nigel Swain著《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U{版社
2001.10第l版
】19、朱颂华著《农她发展新阶段》上海财经大学}lj版社2002.4第l版
120、焦必方编,《fj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论文集).卜-海财经大学出版社m版1997.12
第1版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l、李建业著《富民论——新时期农民问题再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I,】
第1版
122、《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2.11第1版
123、《中用农村工业化与国家工业化》中国农业出版社张毅编著2002.12第J版
124、《中外农业产业经营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夏芙、牛若峰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8
第1版
125、杨德才著.《工业化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第1版
126、刘照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纵横》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6第1版
127、高希均、林祖合著,《经济学的世界》(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年12月
128、《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发展研究>
2003.3.P5--9
129、刘小龙《中国县域经济论钢》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130、王朝才、吴晓娟《“三农”问题及政府相关政策选择》
131、严先溥《小康社会——今后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中国工业经济>(京),
2003.1。P56~62
132、周金堂《试论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
133、曹建海、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市
134、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中、下卷)一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武汉:华中科技大
学出版社.2002
135、付学坤《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创新,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36、付学坤、李晓冉《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价值与作用,理论与改革》
2004.第六期
137、付学坤《丘陵地区农业县县域工业化道路探索,理论前沿》2004.第lO期
138、付学坤《美日农场制度变迁及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6期
1 39、付学坤《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和思路》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
第1期
140、付学坤《市场导向型、资源转化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第7期。
婴型查兰堡主堂丝堡苎——
英文部分
1、BoudeviUe JR:ProNems of Regional Planning,Edingburg.,Eding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2、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Meeting of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Spatial Planning
of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Glasgow,June
1988
3、Gore,C:Regions in Question:Space,Development Theory and Regional
Policy,Mathuen,New York,1984
4、Marion Temple:Regional Economics,ST.Martins Press,New York,1994
1118、Oliver E.Williamson:Industrial Orgaltizafion,Edward Elgar PuNishing
Limited NK,1996
5、John.EatweU,Murray,Milgate,Petter-Newman:《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6、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West Vffgima University,USA: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1&2-1-3(1996)
7、Sa)(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AL AND COMPETl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Co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8、Saxenian A and Hsu J Y:The Silicon Valley—Hsinchu Connection,Techn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upgraau,g,Paper available from the author,1999
9、Stern.N(1989)The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A survey.Economic Journal,99.
10、I.Y.Lin and J.b.Nugent: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0.Behrman and T.N.Srinivasan edt.)volume 3A,1995.
11、Barbara inghara,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Londn: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Limited,2001.
12、Factors conditioning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March
1995.
13、Jeffery G Willianson,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edited by H.chenery and T.N.
Srinivasan,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01.1,1998.
14、Gerald M.Meier,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Beckman,M.J.Location Theory,IM】new York:Random House.(19988)
四川大学博:t学位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1、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创新,理论探讨,(核心期刊)(ISSCl来
源期刊)2004年第5期。
2、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价值与作用,理论与改革(核心
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4
3、丘陵地区农业县县域工业化道路探索,理论前沿。(核心期刊,ISSCI来
源期刊)
4、美日农场制度变迁及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核心期刊,ISSCI来源
期刊)2004年第6期
5、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和思路,社会科学研究(核心
期刊,ISSCI来源期刊)2005年第1期
6、市场导向型、资源转化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第7
期。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声明
本人声明,我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了解,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专门撰写成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有为获得四川大
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从事研究的同志
对本论文涉及到的任何研究成果或贡献均已在本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在此
一并表示感谢!
本学位论文及其研究(创新)成果是本人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在导师指导
下而取得的,因此,本论文研究成果归四川大学所有,特此声明。
233
付学坤
二OO五年四月十三日
%/b刖审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后记
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即将付梓,它代表着我的博士攻读取得阶段性成果,却
更凝聚着许多教育我、帮助我、关心我的好心人们、特别是我的导师杜肯堂教
授的支持,也包含了我那份求知的热情与无数个耕耘的日子!我回首这些,感
慨万千!
自从师从杜肯堂教授以来,深感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数年来老师的
特别关怀,孜孜教诲以及处处点拨,使我无论在学术上,工作上或是在生活中
都受益非浅。无论是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的选择,还是论文的写作,观点提炼,
理论探讨等各方面,我都受到杜老师的细心指导、精心关怀、灵魂点拨、学术
修饰,使我始终保持积极探索,耐心写作,认真研究,积极求证的学习激情和
治学态度,从而较顺利地完成了论文写作。此外,我还要感谢恩师和师母多年
来一直对我的长辈式的无限人生关怀!
在此,我还要真诚地感谢邓玲教授对我的深切关怀!早在我报考博士期间
并此后的攻博学习,一直受到邓玲教授的指点教诲,邓老师对我的论文开题报
告以及论文都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促进了我的学业。
我要真诚地感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领导及老师们,感谢他们对我学习营
造良好环境和氛围、提供后勤保障;我要深深地感谢经济学院博士生指导小组
的老师们!是他们给我的学术研究及论文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专业指导;我
还要忠心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弟、师姐师妹们,是他们给予我可贵而真诚的关心
与帮助,我们在学习中相互鼓励,生活中相互关心,学业上相互帮助,我们因
此而取得了学习和友谊的双丰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和研究过程给我提供支
持和帮助的,成都市金牛区、绵阳市梓潼县以及成都市经委的许多同志!
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妻子于平及女儿,是他俩充分理解、主动承担家务和
女儿学习及辅导等任务,腾出时间让我学习,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感谢她俩
的关心、鼓励、理解与支持才让我顺利完成学业!
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查阅、学习研究和借鉴了不少学者的著作、文
章等文献资料:作为我论文的重要支撑。在此,一并向他们的作者和知识产权
拥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付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