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642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内蒙古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姓名:李爱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王岩
20050101
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晌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
长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消费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指标,始终在
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
一,消费结构变动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本文首先阐释了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基本定义以及消费结构变动如何影
响经济增长的理论,然后对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通过产业结构变
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分为1978年一
1991年和1992年--2003年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分别针对城镇居民和农
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
述和分析,得出了文章的结论。
本文认为:在1978年一1991年间,我国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按照城乡居民消
费结构变动体现出的不同需求进行了调整,从而促进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快速发
展;但是在1992年--2003年间,面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所反映出的需求,产业
结构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未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
只有通过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根据消费结构变动体现出的需求对产业结构进
行调整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堕重叁兰型±兰竺笙兰
THE ANALYSIS ON HOW ALTERATIONS IN CHINESE、
RESIDENTS’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AFFECT
ECONOMIC GROWTH SINCE 197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system reforms,how to
pmmote economic growth firmly,constantly and quickly becomes the focus of study
As a11 important economic index,consumption dem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a
position to national economy.Especially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is one ofthe main
fact that affect economic growth,and its alteration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throu曲
industial construction.
Firstly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basic definitions and theories,then it analyses
how the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esid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industial construction from 1978.There are two
stages in this paper from 1 978 to 2003,namely 1 978-1 99 1 and 1 992-2003.In each
stage,the paper respectively analyses how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residents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industial construction
in detail,and draws a conclusion
Alterations of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promoted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alterations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from 1 978—1 99 1.But from
1992.2003,industrial construction didn’t adjust according to the alteration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construction,and hindered economic growth
内蒙古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refore,we should improve the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and adjust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As a result,we can make economic growth
constant and quick.
KEYWORDS:consumption construction,consumption demand,
industrial construction,economic growth
ll
——一一. 堕茎圭盔堂堡圭兰丝笙塞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引言
消费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指标,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对经济的约束作用和拉动作用都非常明显.并且作为
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其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和消费增长速度的变动,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
主要条件。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需求长期受到人为的抑制,只是经济生活
中一个被动的变量,其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无从显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票证为主
要手段的行政分配方式甚至成为了调节消费需求的主要形式,造成居民消费结构单一,不能
体现居民的真正消费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逐步转变,消费需求及其增长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日益减弱,许多文献针对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
力度这一命题进行了理论、实证多角度的论述,但是很少有文献针对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产
生作用的机制进行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在理论上是通过消费总量进行的,实际
上,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还有其它运行的路径。本文想就消费需求变动通过影响消费结构从
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入手,研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即消费结构变动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消费结构的层次变化、城乡变化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
整,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促进作用,如此『F是消费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所在。本文旨在探讨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消费启动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对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可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文献中,直接研究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很少,大量的文献主要是研究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文献有力地支持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一观点,成为
本文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迸一步就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
系统分析。
内蒙古大学硕十学位论J空:
(一)国内关于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关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主要观点,根据分析角度的不同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
从居民消费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这一部分文献主要研究了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和影响力度与其他因素相比处于主导地位,扩大内需必须要大
力提倡和鼓励消费,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消费主要指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
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分为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大量文献对于城乡居民的消
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均有很大影响
但是力度不同的观点。
第二类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角度研究,许多文献用实证的方法对比分析消费额与投资额、
消费率与投资率以及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与投资相比消费对经济增
长有更大推动力,投资的推动力已下降且不够持久,消费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二)国内关于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总体来
说都很少。其中:
1)刘树信在《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发表了《改善山西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
策思考》一文,从文章题目上看虽然是研究山西省消费结构改善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文章并
没有对消费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只是论述了应该如何按照消费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而且没有对消费结构如何对经济增长拉动进行论述。
2)张泽一在《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16卷第5期发表了《城乡
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仅仅对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比
较,提到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其增长,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对于产业结构及其增长、乃至整
个经济增长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消费结构具体是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问题的分析只是一带而过。
3)黄丽馨在《改革与战略》2000年第4期发表《广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
析》,文章在理论综述中虽然主要论述了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在论述中作者也提
出了消费结构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但是文章没有对这一点进行详细论述。
内蒙古大学硕二匕学位论文
(三)总结
国外关于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没有查到。以上有关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
的文献中提出的观点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它有力地支持了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
一观点。但在论述消费对经济增长主要推动作用时,文献中关于到底消费通过什么途径影响
经济增长很少涉及。在探讨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中,关于消费结构变动通过产业
结构优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多注重讨论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对于消费结构对
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论述很少,对消费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具体进行的分析就更少了。
本文总体观点认为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升级、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推动经济增长。
三、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一直是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从九十年代末开始,投
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开始减弱,消费问题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是通过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
长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对消费进行调整推动经济增长,因为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有
它的路径,其中消费结构变动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就是很重要的途径之~。
因此,应该全面考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想要针对1978年以来中国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找到调
整优化消费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
内蒙古人学碳L学位论义
第一章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
第一节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基本定义和概念
一、消费结构的定义及分类
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结构反映人们消费的具体内容,反映消费水
平和消费质量,反映人们消费需要的满足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消费结构问题越来越重要。研究消费结构,研究消费结构的
历史和现状,探讨影响消费结构的各种因素,揭示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寻求合理
的消费结构,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们同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消费结构的定义和分类。
l、消费结构的定义
人们的消费总要以一定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为对象,人们要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
需要,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就要有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在尹世杰的《消费经济学》
中,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
的比例关系就是消费结构”。在用晖《消费经济学》中的定义是“从理论上讲,消费结构是指
一定时期消费者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劳务)之间的比例关系。譬如,居
民家庭总消费额中,食品、服装、住房、水电、燃料、交通、教育及文化娱乐等各项支出所
占份额而构成的比例状态,就是家庭消费结构。”厉以宁在他的《消费经济学》中,认为消费
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他们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本文中主
要采用的是田晖的定义。
消费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消费结构的实物形式(或实物形式的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的消费中消费了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对实物消费
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交叉研究。实物消费结构是消费结构最基本的、最原始
的形式。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是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比
例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消费结构的这两种形式是紧密联系的。
一般说来,实物形式的消费结构决定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反映(或比
较近似的反映)实物形式的消费结构,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物消费结构中某些消费
品之间不可比的缺陷。但是,二者之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并不能
塑錾查查兰堡主堂堡垒苎
非常准确地反映实物形式的消费结构,因为有些人还有自给性消费,比如农民部分地消费自
己种的粮食和蔬菜等。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可以计量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和劳务在消
费总量中的支出比重。在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的条件下,研究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是极
其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计量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和劳务在消费品总量中的支出比重。而
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消费结
构的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的差异会逐步缩小。因此,研究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有利于组织
生产和流通,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实物与价值形式之间的平衡。本文在研究居民消费结构
时就是以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为对象进行的。
2、消费结构的分类
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或划分。
按人们实际消费支出的不同方面,可以划分成吃、穿、住、用、行等形式的消费结构。
这种形式的划分比较具体和直观,也便于计算和统计,便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
同国家的消费结构进行比较。目前我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这种划分方法。按这种划
分方法,还可以把吃、穿、用等进一步细分。例如,吃的部分,可以细分为主食、副食,还
可以细分具体的食品,如水果、蔬菜、肉、蛋、禽、奶等;在穿的部分,可细分为化纤织品、
棉织品、毛织品等;在用的部分,可细分为一般日用品、文化用品、保健用品、高档耐用消
费品等等。
本文在研究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时候,主要从消费结构的价值形式入手进行分析研究。
由于不同时期居民消费结构不一样,因此应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统计项目来划分居民消费结
构,同时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分开进行研究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本文中对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划分,是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统计项目进行的,
1991年以前的消费结构考察项目主要是:1食品,2衣着商品,3日用品,4文娱用品,5书
报杂志,6药及医疗用品,7燃料,8非商品支出:1991年以后的消费结构考察项目:1食品,
2衣着商品,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医疗保健,5交通通讯,6娱乐教育文化服务,7居住,
8杂项商品与服务。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是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项目划分的,1992年以前消费结构
考察项目是:1食品,2衣着,3燃料,4住房,5生活用品及其他,6文化生活服务支出:1992
以后消费结构考察项目是:1食品,2衣着,3居住,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医疗保健,6
交通通讯,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8其他商品及服务。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食品消费的支出逐渐下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其它支出
逐渐占据消费支出的主要地位。
二、产业结构的定义及分类
l、产业结构的定义
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产业结构这个概念使用于20世纪
40年代。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体系,
它包括构成该体系的各个子系(即产业部门)的构成形式及比例,各子系间所处的地位及它
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业分类包括对经济活动进行分解和组合两个方面,并形成多层次的产业概念。产业分
类是建立在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的,产业分类服务于产业结构的研究。
由于研究产业结构的角度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形成了产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标准产业分类法(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是为统一国民经济的口径而
出现的,它是由权威部门按统一口径对产业进行划分的。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产业分类
法,曾颁布过《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它把全部经济活动首先分界为十个
大项,在各个大项下面分成若干中项,每个中项下面又分成若干小项,最后,又将小项分解
为若干细项。
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的一个特色是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联系。国际标准产
业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相一致的。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西方产业结构研究中最重要的分类方法之一,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和
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在1940年发表的著名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运用
的。所谓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
包括农业、畜牧业、游牧业、渔业及林业等初级产品部门;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
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供水等: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t
包括商业、金融、旅游、文教卫生、信息以及公共机构部门。这样划分的依据是,第一次产
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第三次产业则
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其中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
业都是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部门。本文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来划分三次产业的,基本与西方
的三次产业分类相一致。
宣墼壹奎兰堡!:兰篁堡兰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上述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
业,又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门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而四个层次是:(1)流通
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
务的各个行业,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
游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
个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4)为社会公共需
要服务的部门如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和军队警察等。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由一半以上下降,紧接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上升,占到主体地位,此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不大:当篇二产业充分发展后,其比重开始下
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第二节有关消费与经济增长、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在研究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它的理论基础就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中已经有了大量的论述。直接论述消费
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很少,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关于消费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也进行了理论论述,同时也间接地论述了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影晌的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消费需求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论述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时,虽然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但分
析简单再生产只是为分析扩大再生产提供基础。在他看来,扩大再生产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
基本形式,而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只是一个抽象。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是I(v+m)=lI c,这个
前提同资本主义生产是不相容的,因为在这个前提下,就不可能有资本的积累,即实际的资
本主义生产。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论述,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理论,
而马克思对扩大再生产理论条件的分析,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条件的分析。马
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最终是为了
生产消费资料,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说过:
“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①。
他在阐述两大部类生产之间的关系时进一步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
空茎直查堂堡:苎堂堕堡兰
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但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取决于消费资
料生产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不可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而孤立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他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中多次提到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二者互相创造着对方,以说明生产和消费不
可分的关系。与此同时,他也明确指出,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只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是起支配作用的,消费只能按照生产所规定的性质和方式决定生产,对生产发生反作用。消
费对生产的作用表现为,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1)通过消费过程把产品消灭,使生产出
来的产品得以最后完成,使生产过程得以最终实现,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
品。2)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资本主义生产
就不能持续下去。资本发展生产的第一个限制就是消费本身,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会遇
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超过~定的限度,就不再为消费所需要了。而这个限度,
马克思认为取决于消费者的人数和他们对特定使用价值的需要量。在这旱,总消费表现为作
为使用价值的产品的尺度。马克思阐述的上述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考察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另外,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论述经济成长依次更替的动力时,认为正是人们
消费欲望的依次更替,新的欲望层出不穷,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其它相关理论中,
很少有论述这方面内容的了。本文还是以马克思的理论为基石的。
二、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个人消费结构主要直接影响着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构成。根据恩格尔定理,随着人们收
入水平的提高,支出结构由购买吃穿为主转向大量购买耐用消费品。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不
仅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的构成,而且还将影响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
构的~般关系,我们认为是消费生产新的需要,消费结构通过需求结构影响并决定产业结构。
在短缺经济中,是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生产不足则消费不足,不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
因而是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在均衡经济中,从生产者的角度看,生产结构决定消费结构
的观点就不成立。因为生产者是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的,因而是消费决定生产,是消费
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在买方经济中。从消费的外在对象看,只能是消费决定生产。因为马克
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提出并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已经证明,商品第一形态的变
塑茎壹查兰!竺!:兰丝堡苎
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商品作为使用价值不一定为社会所需要。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没人
要,那就不能进行生产和再生产了,经济增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买方经济中,生产不
能决定消费,产业结构不能决定消费结构;从消费为生产提供内在对象、提供动力的角度看,
更只能说是消费决定生产,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
马克思指出,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
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向、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消费
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我们可以看出,消费生产着新的需要,消费结构生产
出需求结构,而需要又是生产的动力、目的和内心的图像。因此,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选
择消费品,形成了一定的个人消费结构,消费结构通过它所体现出来的需求结构制约产业结
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我们从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来看,如果
消费结构不同,生产消费资料所需要的生产结构就不同。当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
会通过对消费资料需求结构的变化引起第1I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结构的变化,
而第1I部类生产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对第1部类(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生产资料需求结构的变化
引起第1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化。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时,就揭示了这种内在联系:“因
为不变资本的生产,从来不是为了不变资本本身而进行的,而只是因为那些生产个人消费品
的生产部门需要更多的不变资本②。”消费结构影响产业结构,是通过需求结构实现的。消费
作为消耗消费资料的活动,需要的是对人们有特定用途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来的特定产品,
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如果说个别商品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
么,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
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⑨”。“在
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
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④。”消费生产出新的需求,消费结构反映出或体现出人们的需
求结构;而上述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就是需要结构或需
求结构,不同生产领域或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就是生产结构或产业结构。社会需要,
需求结构,对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分配,即对产业结构和规模,具有决定意义。这就说明了需
求结构制约甚至决定产业结构。因此,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会引起整个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在不同部门的分配,从根本上影响生产的性质和数量关系。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消费
结构通过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
2、消费结构变动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当居民的消费结构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动时,要求社会生产结构或产
塑矍圭查堂堡主堂垡堡苎
业结构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动进行相应的变动和调整。否则,就会出现生产结构或产业结构与
需求结构的偏离和脱节,使经济增长因缺乏需求基础而无法持续下去⑤。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它们共同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增长不仅取决
于资本、劳动力等投入的数量,而且也取决于资源的配置状态,而产业结构状态则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如果产业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不断满足消费需求的变
化,则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它会带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如果产业结构扭曲,无效投
入就会增大,资源配置的效率则会降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将难以实现。
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
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可以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
长;而不同速度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就是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种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经济向前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是经济稳定增
长的必要基础,也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和能力的持续增
长、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制度的相应调整⑥”。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因
为经济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打破原有的均衡,必然
导致经济结构相应改变。转型后的经济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促使经济向更高的水
平发展。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结构,成功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次次成功的产业转型之
后取得的。产业结构合理地及时地根据消费结构所体现出来的需求进行转换,可以促进经济
增长:反之,若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且又不能及时根据消费结构体现出的需求趋势进行调整,
就可能制约、阻碍经济增长,延误经济发展的时机。
内蒙古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1 978年一1 991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在研究消费结构变动通过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是发展
中国家,城乡的二元结构在居民的消费结构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
入不同,消费结构、消费层次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加区分的进行分
析显然是不科学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升级的,本
文主要参考的是《中国统计年鉴》中统计的数据,因此本文对不同时期消费结构时间段的划
分,是以统计年鉴在不同时期对消费结构不同统计项目的划分为依据的。对城镇居民的消费
结构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分析又可分为1978年一1991年和1992年--2003年两个时期。
第一节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为
世人所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层次不断上升,消费结构也在发生
着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动所体现出来的需求的变化引导产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促
进了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1978年-1 991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
由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因而,在一定
的发展阶段,因消费主体的结构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同。在我国,工人与农民,城市
与农村的收入差别较大,形成农村与城市两大消费集团,这两大消费集团具有不同的收入和
消费偏好,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l、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我们首先对恩格尔定律进行分析说明。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恩格尔系数,
是指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定律的内容是:~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
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如果指一国而言,那么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
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也就是既,在家庭收入增长和总支出增
长的情况下,食物支出的绝对额虽然也增长,但是食物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下
—— 堕錾直查兰堡:!:堂竺堡兰
降的。恩格尔定律的普遍实用性,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界所公认的。
联合国将恩格尔系数的高低,作为评价贫富国家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
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型,50%一50%之间为温饱型,40%一50%之间为小康型,30%一40
%之间为富裕型,30%以下为极富型。
表2.1中列出了1978--1991年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各项目的构成及变动。对表2.1进
行分析,可以看到,
1)1978--1991年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都在50%以上,变化
水平不大,从1981年开始先上升,到1983年达到最高点59.20%后开始下降,但是下降趋
势缓慢,到1988年最低下降到51.36%,随后又有所上升。1984年以后,恩格尔系数有明显
的下降,平均下降到55%以下。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处在50%--60%之间,
基本处于温饱状态。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变化不大,食品支出在人们的消费支出中仍然
占一半以上,城镇居民的生活在经过改革开放几年的发展以后,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在1984
年以后温饱生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到,1984年以前的恩
格尔系数与60%}E接近,人们还是刚刚脱离贫穷:而1984年以后的恩格尔系数与50%+E接
近,人们已经摆脱了贫穷,温饱生活向前发展接近了小康水平。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先上升后
下降的趋势,是与我国客观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的生活虽然在温
饱水平之上,但是总体来说由重工轻农的历史造成的食品短缺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面展开
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满足居民食品的需要提供了可能,因此恩格尔系数有一个先上升的过
程。
2)人们衣着商品是第二大消费项目,1981年一1991年之间,城镇居民的衣着商品的支
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总体先呈上升趋势,在1984年达到最高点15.5%,随后开始下降,
到1991年又略有上升。
3)城镇居民的日用品消费支出基本上是先略有下降,然后在1988年上升到最高点13.46
%,接下来呈下降的趋势。城镇居民的日用品的消费是仅次于衣着消费的第三大消费项目,
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其中城镇居民在家用电器的消费上有了很大的上升,见表2.2,全
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由1981年的6.31台,经过三年时间到1984年猛增
到40.13台,到1991年又增加了一倍达到80.58台;黑白电视机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从1981
年的57.06台增加到1984年的82.04台,到1991年由于彩色电视机对它的替代作用,下降
到43.93台;同时彩色电视机的平均每百户拥有量从1981年接近于零,到1991年却达到68.41
堕茎壹查兰婴主兰垡堡苎
台;综合黑白彩色电视机的情形,1991年基本上城镇居民达到户均一台电视机的水平。收录
机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量从1981年的12.57台增加到1991年达70.34台;电冰箱
从1981年的每百户O.22台,到1991年达到每百户48.9l台,几乎每两户一台。
表2.1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Consumption COn Struction of urban EOSident s
消费结1食品2衣着商3日用品4文娱5书报6药及7燃料合计8非商品
构用品杂志医疗用支出

口口
1978 57.5
1979
1980 56 9
1981 56.66 14.79 9.56 5.67 0.95 0.60 1 94 92.0l 7.99
1982 58.65 14.37 9.22 4.61 0.89 0.61 1.86 91.75 8.25
1983 59.20 14.54 9,04 4.10 0.97 O.62 1.73 91.72 8.28
1984 57.97 15.53 9.06 4 40 1.04 0.60 1.66 91.93 8.07
1985 53 31 15.34 11.14 7 50 0.94 0.75 l_38 92.25 7.75
1986 52.43 14.15 11.13 6.82 O.87 O.95 1.50 91.95 8.05
1987 53.47 13.69 11.37 5.60 0 84 1.00 1.38 91.50 8.50
1988 51.36 13 88 13.46 6.04 0.75 1.14 1 37 91.84 8.16
1989 54.50 12.32 11.06 5.78 0.87 1.32 l 5l 90.83 9.17
1990 54.24 13.36 lO.10 5.32 0.86 1.52 1.59 90.03 9.96
1991 53,82 13.73 9.62 4.72 0 90 1.72 1.72扣} 89.07 10.93
注:生活费支出构成1 00%=购买商品支出+非商品支出
资料来源,1 981—1 991年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4)文娱用品的比重基本上是先上升,到1985年上升到最高点7.50%,然后下降;书报
杂志所占比重很小,呈先上升到1984年的1.04%,后微幅下降;药及医疗用品的比重一直
在上升。1981--1991年这一时期。由于医疗制度改革的开始,城镇居民药品及医疗用品所占
比重从1981年到1991年增长了将近三倍。
袁2.2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年份自行车洗衣机彩色电视黑白电视收录机电冰箱照相机
(辆) (台) 机(台) 机(台) (台) (台) (架)
1981 135.90 6.31 O.59 57.06 12 57 O.22 4.29
1984 162.67 40.13 5.38 82.04 34.17 3.22 8.92
1991 158.54 80.58 68.4l 43.93 70.34 48.70 21.32
资料来源:各年《全国统计年鉴b
——一宣鍪直查兰婴:l:兰垡堡兰
另外,城镇居民的非商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在上升,从1981年的7.99%,上
升到1991年的10.99%,在1991年仅次于衣着商品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
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有着和城镇居民不同
的消费结构考察项目和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1)1978年以后,是我国经济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实施,农村改革全面展开。从表2.3可以看到,农村居民1978年一1984年之间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上在60%以上或接近60%的水平,按国际标准,
我国农村居民基本上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人们的消费支出还是主要
以食品为主,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脱离社会需求,引起
了产业生产活动的割裂,产业结构重型化是农业、轻工业严重萎缩的原因,农业发展落后。
表2.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Consumption COOStruction of rural pooplo
消费结构生活消费食品衣着燃料住房生活用品文化生活
品支出及其他服务支出
1978 97.28 67.7l 12.70 7.14 3.16 6.7 2 72
1979 97 25 63.96 13.12 6.20 5.69 8 28 2 75
1980 97.37 61.76 13.32 5.96 7.89 9.44 2.63
1981 97.57 59.66 12.35 5.55 9.79 10.22 2.43
1982 97.8 60.5 11.2 5.6 lO.3 10.2 2.2
1983 97.8 59.3 ll 2 5.4 11.1 10.8 2.2
1984 97.6 59.0 10.4 5.5 U.7 11.0 2.4
1985 97.1 57.7 9.9 5.7 12.4 11.4 2.9
1986 96.9 56.3 9.5 5.2 14.4 11.5 3.1
1987 94.9 55.2 8.6 4.8 14.5 11.8 5.1
1988 94.3 53.4 8.6 4.6 14.9 12.8 5.7
1989 93.4 54.1 8.3 4.4 14.4 12 2 6.6
1990 92.5 54.9 8.4 4.5 12.9 11.g 7 5
1991 92.2 56.8 8.2 4.3 11 1 1l 6 7.8
1992 91.3 56.8 8.0 4.4 10.3 11.8 8.7
注:以生活消费支出为100
资料来源1980—1 99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1985年到1991年这段时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虽然LEl985年以前有所下降,1985年一
1991年间,恩格尔系数在50%--60%之间,表明农村居民生活已达到温饱水平,但是其平均
值在55%以上,温饱生活质量不是太高。
堕鍪点查兰堡圭兰些笙兰
2)农村居民衣着的消费支出比重,在1978年一1984年之间平均都在10%以上,1985--1991
年之间衣着的支出比重在10%以下,且一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不大。
3)燃料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从1978年开始基本上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幅度很
大,从1978年的7.14%下降到1991年的4.3%。
4)住房支出在本文中按照消费考虑,而没有按照投资部分去考虑。因为在统计年鉴中它
是作为消费支出的~项列出的。农村居民的住房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从i978年3.16
%开始先上升,至U1988年达到最高点14.9%,随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88年LLl978年支出
增加将近五倍。这一时期的住房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继续呈上升的势头,平均在13%
以上。
5)生活及其他用品支出比重,从1978年的6.17%一直上升,在1988年达到晟大值12.8
%,随后稍有下降,与1978年比增加近一倍。1988年以后保持在10%以上,增量就不大了。
表2.4全国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Number of major durable consum6r goods owned Per 1 00 rural households
黑白电彩色电
年份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视机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
1981 44.41 27.68 55.09
1984 74.48 42.57 109.44 2 75 5 86 0 97 0.03
1985 80.64 43.21 126.32 10.94 O.80 4.33 9.66 1.90 O,06
1991 121 64 55.84 160.98 47.53 6.44 19.64 0.87 53.30 10.99 1.64
资料来源:各年Ⅸ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4考察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可咀看到,1981年时农
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44.41辆,1984年达到74.48辆,到1991年才达到每百户121.64
辆,与城镇居民的拥有量相比需求还有上升的空间;缝纫机1981年平均每百户27.68台,至01984
年增加到42.57台,1991年只到达55.84台。手表的每百户平均拥有量从1981年的55.09块,i984
年就增长至U109.44块,1991年达到160.98块。黑白电视机1981、1984年都还没有记录,至U1985
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达到10.94台,至U1991年平均每百户达l}U47.53台。农村家庭平均每百
户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1985年才是0.80台,到1991年每百户只有6.44台,仅仅达到城镇居民
1984年的水平。洗衣机每百户的拥有量1981年没有汜录,至U1984年达到每百户0.97台,1991
年为每百户10.99台。电冰箱的每百户拥有量更小,1984年为每百户O.03#,1991年仅达到每
百户1.64台。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到1991年普及的只有自行车和手表,
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电风扇只有一半的家庭拥有。而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对于农
民来说还属于奢侈品,当时的消费水平还达不到。农村居民在家用电器方面的消费,潜力很
内蒙古大学硕..I。学位论文
大,但是消费能力不足。
6)从表2.3可以看到,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在1985年以前基本上处于稳定不增的状态,1985
年以后才有了较大的增长,从1985年的2.9%增长到1991年的7.8%。
二、1978年一1991年消费结构变动影响下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我国的现代经济增长,是通过产业结构以消费结构变动反映出的需求的变化所带动的非
均衡增长。这是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换的一般发展规律相吻合的。1978年以来,
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
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了基本解决,促进了经济增长。在1978
年--1991年之间,中国经济波动幅度很大,观察表2.5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
比重,根据他们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将这一时期分为1978年一1984年暑ffl985年一1991年两个
阶段,这两个阶段也正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在同一时期中有明显区别的时期。
袁2.5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Composition of gross dome stiC product
年份国内生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
总值仓储邮电售贸易
通信业餐饮业
1978 100.0 28.1 48.Z 44.4 3.8 23.7 4 8 7.3
1979 100.0 31.2 47.4 43.8 3.6 21.4 4.6 5.5
1980 100.0 30.1 48.5 44.2 4.3 21.4 4.5 4.7
1981 i00.0 31.8 46,4 42.1 4,3 21.8 4 3 5.3
1982 100.0 33.3 45.0 40.8 4.2 21.7 4.5 3.8
1983 100.0 33.0 44.6 40.0 4.6 22.4 4.5 3.9
1984 100.0 32.0 43 3 38.9 4.4 24.7 4 6 5.8
1985 100.0 28.4 43.1 38.5 4.6 28.5 4.5 9.8
1986 100.0 27.1 44.0 38.9 5.1 28.9 4.7 g.2
1987 100.0 26.8 43.9 38.3 5.6 29.3 4.6 9.7
1988 100.0 25.7 44.I 38.7 5.4 30.2 4.4 10.8
1989 100.0 25.O 43.0 38,3 4.7 32.0 4.6 lO.0
1990 100.0 27.1 4l 6 37.0 4.6 3l‘3 6.2 7.7
1991 lOO.0 24.5 42.1 37 4 4.7 33.4 6.5 9.7
资料来源:2002年Ⅸ中国统计年鉴》
l、第一阶段,从1978年一1984年,是我国经济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全面实施,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1979—1984年间,中国GDP以不
变价格(1978年)计算年平均增长率为8.10%,物价上涨率不高。这一阶段经济增长比较平稳,
一堕鍪直查兰堡圭兰堡笙苎
供求总量大体平衡,结构关系也比较协调,从而在资源配置较为合理的条件下实现了较高的
经济增长速度。这~时期也正是城镇居民刚刚摆脱贫困步入温饱,农村居民还没有摆脱贫困
的时期,食品在人们支出中所占比重,城镇接近60%,农村则在60%以上,这就要求以农业
为主的第一产业急速发展,满足居民的需要。
这个时期与消费结构变动相适应,产业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迅速上升。1984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达至1J32%,比1978年的28%提高了4个百分点,这期
间第一产业比重最高达到T33.3%。同期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五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是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5.5个百分点,与此趋势相反,第二产业中建筑
业的比重却上升了O.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下
降了0.2个百分点,而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农村和
农业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源配置向第一产业的倾斜,
使得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产业的比重迅速提
高,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现象,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是一种纠正第一产业发展不足的偏差而
产生的暂时情况。这个时期,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的年增长率,第~产业达到14.5%,
超过第二产业的10%和第三产业的12.7%⑦,但是,由于这种结构变动具有补偿性和暂时性,
从1985年开始,第一产业的比重就逐步下降。在这个时期,纺织轻工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满足了市场需要,但重工业处于调整之中,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较多。
2、第二阶段,从1985~1991年,是我国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55%以下,居民生活在达到温饱后生活质量进一步
提高,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消费有很大的上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60%以下,农村
居民摆脱了贫困,步入温饱生活,在住房支出和文化生活方面的支出有了大幅度上升。与此
相适应,分析表2.5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5%左右上升到34.3%左右,上升了4.2个百分
点,达到历史的最高点。同时,第二产业的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产业下降了5.9个
百分点。这个时期资源配置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
展。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带有补偿发展不足、调整比例关系的特征。
8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一番,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使人民生
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时,就业的压力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社会
资源的配置逐步转向第三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年平均增
长率第三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17%,第一产业为14.5%⑧。
堕茎重查兰堡兰三兰堡笙苎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相比较而言,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大量
深层次问题。其一,从消费需求角度来考虑,这一时期,居民消费需求大多数只注重数量的
增长,且结构单一,与此相适应,多数企业采取外延型、粗放式的经营战略;在产业结构方
面,虽然各产业间有较大的变化,但各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却很少。其二,从产业结构方面来
看,其主动性,能动性差,往往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被动地进行调整,因而往往造成重复建设、
重复投资、结构短缺等一系列矛盾。
第二节消费结构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1978年一1991年消费结构变动通过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到城乡居民在1978年一1991年这
一段时期,消费结构各项目的变动程度是不同的,城乡之间存在着差别。首先食品支出在城
乡居民的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根据恩格尔系数判断,城乡居民生活均处于
温饱阶段,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要比农村居民的偏低一些,1981年到1991年城镇居民
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55.06%,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56.99%,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要比农村居民的高一些。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消费结构反映出的需求的变化很
大,跟随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改善,为经济的增长奠定了一定的结构基础。总体
来说,城乡居民食品所占比重虽有下降,但变化不大,在消费结构中还是比较稳定的,食品
的支出还是占很大的比重,需要农业快速发展的支持。这时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在国内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78年的28.1%增加到1984年的32%,基本上持续增长了
六年,满足了城乡居民在食品方面的需要,弥补了改革以前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遗
留下来的粮食短缺的后遗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上升现象虽然有违世界
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与我国的国情是相符的。
我们以国民收入生产额增长表示经济增长率,以国民收入额中各部门增长量所占比重计
算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表列出了各部门对国民收入总额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如表2.6
所示,改革前1952--1978年之间,农业部门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比较小,平均仅为12.6
%;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为6%,而农业对它的拉动率仅为0.76%。改革以来,农业对国民
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1979年一1983年农业增长平均贡献率为33.3%,这一时期国
民收入增长率平均为7.3%,农业对国民收入的拉动率为2.43%,而工业的贡献率下降,这
是国民收入增长比较协调的表现,也是经济增长的稳定程度比改革前大大提高的原因。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2.6各部门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
CompositiOff of ilationai income
时期国民收八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
1952—1978 100(6.0) 1 2.6(0.76) 75.7(4.54) 5(0.3) 4.6(0.28) 2.1(0.12)
1978—1983 100(7.3) 33.3(2.43) 44 9(3.28) 8.7(0.641 3 6(0.27) 9.5(0.68)
1984—1988 100(10.6) 10-2(1,1 1) 63 6(6,74) 9 3(0 98、4.9(0.52) 12(1 26)
1989—1992 100(9.0、17.2(1.55) 68.6(6.17) 8.9(0.81 3 6(0.33) I.7(0.15)
1979—1993 j00(8.9、19.7(176) 59.3(5 28) 8.if0.72) 4.8(0.43) 8.1(0 7)
1952—1992 100(7.06) 15.2(1 071 72.6(5.08) 6 7(0.47、4 7(0.38) 0.8(0.06)
注:括号数字为年平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Ⅸ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第34、35页
二、1978年--1991年消费结构变动通过影响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乡居民衣着商品的支出总体趋势都是下降的,但是城镇居民下降的幅度要小于农村居
民下降的幅度。城镇居民衣着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1981年为14.79%,1991年为
13.73%,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衣着支出所占L匕重1981年为12.35%,1991年为8.2
%,下降了4.15%。城镇居民对衣着消费保持比较旺盛的消费热情和较高的需求,直接引起
纺织业、轻工业的迅速发展。
在日用品的消费支出方面,城乡居民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在耐用消费品方面支出
的大幅上升,引起耐用消费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促进了
经济增长。从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耐用消费品消
费的主体还是城镇居民,自行车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1981年农村居民为44.41辆,城镇居民
为135.9辆;到1991年差距变d,T,农村居民为121.64辆,城镇居民为158.54N。到1991年时,
农村居民的洗衣机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为10.99台,而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量1981年就为6.31
台,1984年为40.13台,到1991年平均为80.58台:1991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
是1.64台,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1984年时就为3.22台,1991年是80.47台;1991年黑
自电视机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量为57.54台,彩色电视机每百户拥有量仅为6.44台,这时城镇
居民黑自电视机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已经从1984年的82.04台下降到1991年的43.93台,同时
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从1984年的5.38台,到1991年达到68.4l台,农村还在普及黑白电视机,
城市居民已经用彩色电视机取代黑白电视机了。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才刚刚开始,城
市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在普及,而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问。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量
迅速增加是从1984年开始的,以城镇居民为主的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热带动了消费品工业的发
.—— 堕茎直查堂塑:!兰垒丝苎
展。
农村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1981年~1991年间,住房支
出。乎均值为“.2%,198.5一】991年间的支出平均值为13%,最高是1988年达到14.9%,1984
年以后一度成为食品支出之外的第一大消费支出。农村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的持续高涨,带
动了建筑业和建材业的发展,虽然这一时期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了将近6
个百分点,但是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时比1978年高出
2.8个百分点。为缓解这一段时期第二产业的下降,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表2,6可以观察到,在1952—1992年的40年间,工业部门增长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
大,占72.6%,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是以采取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为主要特征的。在改革
前,1952—1978年,工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高达75.7%,这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比较
少见的。大规模地急速推进工业化,也是中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迅速提高的原因。改革以
后,工业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有所下降,1978--1983年为44.9%,当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为
7.3%时,工业对国民收入的拉动率为3.28%,比改革以前的平均值4.54%有了很大的下降,
这是经济调整的结果。经济调整到了~定阶段,这一贡献率逐步提高,1984—1988年为63.6
%,1989—1992年继续上升为68.6%。这正证明了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第二产业调整促进了
经济增长。
三、1 978年--1991年消费结构变动通过影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服务及其他文化娱乐方面,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变化不大,非商品支出在国内生产总
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7.99%上升至1J1991年的10,93%,上升了2.9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
在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消费的比重却有很大的上升,由1981年的2.43%上升至fJl991年的7.8%,
上升了5.3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对服务消费的增加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这一时期,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很大的上升,1981年为21.8%,至rJl992年为34.3%,上
升7"12.5叶-百分点。从表2,6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前1952--1978年间,商业对国民收
入的贡献平均是2.1%,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为6%时,商业对它的拉动率是0.12%。改革以
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1978--1983年之间,商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是9.5%,当国民收
入平均增长率#j7.3%时,商业对它的拉动率为O.68%,有了很大的提高a 1984--1988年,商
业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对国民收入的贡献达到12%。{E11是1989--1993年之间,商业的贡献有
所下降,物价上涨率为7.37%。这一阶段是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经济中的供求矛盾和结构
失衡有所缓解,但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也造成了改革进程缓慢。商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仅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1.7%。总体来看,1979—1993年之间,商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平均为8.1%,比改革前有
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1992年以前虽然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居民消费结
构变动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还是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1992年--200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我们将居民的消费结构分为两个阶段,在分析完1978年一1991年这一段后,我们接下
来继续分析1992年--2003年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节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晌分析
一、1992年--2003年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
1、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
我们现在分析一下城镇居民1992--2003年阃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从1992年丌始,城镇
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考察项目与1992年以前的项目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比较1992年前后的
考察项目,食品和衣着商品项目没有变化;1992年前的日用品项目被取消,代之以家庭设备
用品及服务;文娱用品和书报杂志项目变更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燃料项目耿消,非商品支
出项目取消,代之以杂项商品与服务项目:药及医疗用品项目变为医疗保健;新增了交通通
讯和居住项目。从统计项目的角度就可以观察到,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镇居民的消费
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表3.1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1)从1992年开始到1995年期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平均水平
在50%以上,但非常接近50%,即恩格尔系数近似于50%,人民生活在温饱的基础上继续向
前迈进;从1996年开始,在1996年一1999年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
重达N50%以下,即恩格尔系数处于40%-50%之间,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紧
接着在2000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达N40%以下,2000年--2003年期间,恩格尔系数在30%
--40%之间,根据恩格尔系数标准判断,城镇居民的生活达到了富裕的水平。随着居民食品
支出所占比重的下降,居民对食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
吃得健康。
2)从1992年开始,衣着消费支出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2年的
14.07%下降I rJ2003年的9.79%。人们从大量的普通商品消费转向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个性
化消费。纺织轻工业单纯依靠数量增长发展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靠个性化、差异
化战略取得生存。
内蒙古大学坝十学位论文
表3.1城市居民消费结构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resident S
消费结构食品衣着商品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居住杂项商品
用品及服文化服务与服务

1992 52.86 14.08 8.42 2.48 2 64 8.82 5.96 4.74
1993 50.13 14.24 8.76 2.70 3.82 9.19 6.63 4.52
1994 49 89 13.69 8.82 2.9l 4 65 8 79 6.77 4.47
1995 50.09 13.55 7.44 3.1l 5.18 9.36 8 02 3.25
1996 48.59 13.47 7.61 3.66 5.08 9.57 7.68 4.35
1997 46.41 12.45 7 57 4 29 5 56 10.7l 8 57 4 44
1998 44.48 11.10 8.24 4,74 5.94 ll 54 9.43 4.55
1999 41.86 10.45 8.57 5.32 6.73 12.28 9.84 4.96
2000 39.44 10.01 8.79 6.36 7.90 12.56 10.0l 5.1 7
200l 38.20 10.05 7.09 6.47 9.30 13.88 11.50 3.5l
2002 37.68 9.80 6.45 7.L3 10.38 14.96 10.35 3 25
2003 37.12 9.79 6 30 7 3l 11_08 14.35 lO.74 3.30
资料来源: l 992—2 004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在1992年至U2003年之间波动不大,
总体趋势是先下降到1995年的7.44%,然后逐渐回升到2000年达到最大值8.79%,随后又有
下降。家庭设备用品品种与1992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同种用品的平均每百户拥有的数
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考察一下1992、1995、2000、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
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见表3.2。1992年自行车每百户拥有量达到190.48辆,1995年为194.26
辆,几乎达到户均两辆;N2000年这一数额下降到162.72辆,2003年下降到每百户143.55辆,
下降的原因是人们有了更多的替代品,如摩托车、助力车、私家小汽车等,还有公共交通设
施的不断发展。
城镇居民的录放像机每百户拥有量从1992年的10.04台,上升N2000年的20.135,到2003
年却下降到每百户17.9l台;而它的替代产品影碟机2003年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为58.69N。
成套家具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量1995年为46.25套,2000年i盘N57.82套,变化
不大,2003年达至1]77.04套。
洗衣机拥有量的变化不是很大,199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洗衣机的平均每百户拥有量是
83.4l台,1995年增加到每NP88.79台,2003年上升到94.41台,几乎达到户均一台,需求
上升空间不大。城镇居民电冰箱每百户的拥有量1992年为52.605,到1995年上升到66.22#,
2000年达N80.135,2003年为88.735。需求还有上升的空剃,但是也不大了。彩色电视机
每百户的拥有量1992年N74.875,1995年为89.79台,2000年达到每百户116.56台t平均每
堕茎圭查兰婴主兰垡堡兰
户l_17台;到2003年每百户拥有的数量上升N130.50台。随着城镇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收
入水平的上升,许多家庭购买了多台电视机,以满足家庭成员对节目的不同偏好。在经过长
达十几年的消费结构演进,消费结构中以彩电、冰箱类为主的工业品消费已经达到了扩张的
上限,因此以这些工业品投资和消费为增长点的经济增长也明显地乏力。
表3.2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P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Number of major durable Coflsumer good s owned Per 100 urban hou seholds
年份自行车录放像淋浴热洗衣机彩色电移动电家用电电冰家用汽成套
(辆) 机(台) 水器(台) 视机话(部) 脑(台) 箱车(辆) 家具
(台) (台) (台) (套)
1992 190.48 10 04 13.00 83.4l 74.87 52.60
1995 194.26 18,19 30.05 88.97 B9.79 66 22 46 25
2000 162.72 20.13 49.11 90 52 116 56 19.50 9 70 80.13 0.50 57.82
2003 143.55 17 9l 66 61 94 41 130 50 90.07 27 81 88.73 1.36 77 04
资料来源:1 992—2004年各年Ⅸ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登理所得
城镇居民移动电话2000年平均每百户拥有量为19.50部,蓼J2003年迅速增加到每百户
90.07部;家用电脑2000年平均每百户拥有9.70台,2003年上升到27.81台;家用小汽车平均
每百户拥有量从无到有,2000年的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为O.50辆,2003年达到1.36辆。人们
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上升非常快,这将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增
长点。汽车进入普通居民家庭的趋势也是很明显的,城镇居民对汽车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
这必将带动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
4)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项目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1992年比重是
2.64%,1995年上升N5.18%,增加了将近一倍。2000年上升N6.36%,2003年达N7.31%。
城镇居民的交通通信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1992年仅有2.64%,到1995年这一比重就
翻了一番达g,J5.18%,N2000年增长到7.90%,2003年又迅速增长到11.08%。娱乐教育文化
服务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也有很大上升,1992年为8.82%,至01995年上涨到9.36%,
2000年达到12.56%,2003年继续增长到14.35%,最高时是在2002年,达到了14.96%。
5)城镇居民居住项目的考察是从1992年才开始的,这一年居住项目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仅有5.96%,但是上升很快,1995年达到8.02%,2000删10.01%,此
后增长减慢,2003年增长到10.74%,居住消费支出迅速增加,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一大热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增长、改革深入的过程中,居民消费市场出现一系列引人注
堕窭直查兰堡圭兰堕堡壅
目的新变化。第一,从市场总量来看,我国市场逐步进入总量需求相对不足的时期。目前,
我国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而新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例如新三件,即私人住
宅、私人小轿车、私人现代通讯设施,则还未进入普遍发展的时期。第二,从市场消费层次
来看,我国消费层次FI益清晰化。形成一个有明显层次之分的市场体系。第三,从市场消费
结构来看,我国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吃、穿、用方面的需求进入高档化时期;住和行方面的
需求进入培育阶段;与生命相关的需求增长很快;精神产品的需求,如教育、文化、娱乐、
休闲、旅游等也有很大的发展;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在不断加强。第四,从居民的消费心理来
看,由于企业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居民的消费心理稳定,消费预期长期
化,短期消费行为减少。这些新特征都标志着消费结构将发生进一步的升级。从20世纪末开
始的消费结构升级与这以前的消费结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消费结构升级所依赖的工
业消费品相对于最近阶段开始的消费结构变化要求的工业消费品在价值上要小得多。这要求
产业结构根据需求的变化要从长远着眼进行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
从1992年以后,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度量项目与1992年以前有很大区别,与城镇居
民消费结构的考察项目达成一致。比较1992年前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划分,可以看到农村
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衣着、居住项目基本没有变化仍然保留,生活用
品及其他变更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生活支出发展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新增了医
疗保健和交通通讯项目,和其他商品及服务项目两项。新的考察项目中对服务的考察项目增
多,而且是多方面进行的。考察表3.3,可以看到:
1)食品消费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即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
数从1992年开始一直在下降,i992年一1999年之间恩格尔系数都在50%一60%之间,农村
居民生活在温饱的基础上逐步提高:2000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咀下,为49.13
%,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03年下降到45.59%,按国际标准衡量,农村居民生活已达
到小康水平。
2)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也在一直呈下降趋势,衣着消费的比重下降幅度不
大,从1993年的7.19%T降到1999年的6%以下达到5.83%,此后一直保持微幅下降,到
2003年下降到5.67%。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也在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4)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项目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3年为5.80%,2000
年下降为4.52%,2003年继续下降为4.20%。观察表3.4.农村居民的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
自行车的拥有量1993年达到133.39辆,刚达到城市居民1981年的水平,1995年每百户拥
——一一堕鍪直查堂堡兰兰垡望兰
有量是147.02辆,2000年下降到每百户120.48辆,2003年继续下降为118.5辆。黑白电视
机每百户拥有量1993年是58.30台,1995年是63.81台,2000年每百户下降到52.97台,
2003年每百户拥有量继续下降到42.80台;同时期,彩色电视机的平均每百户拥有量缓慢上
升,1993年每百户拥有量是10.86台,1995年上升到16.92台,2000年上升到48.74台,
综合考虑农村居民黑白电视机和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2000年每百户拥有量超过了100台,
基本达到户均一台电视机的水平,而与城镇居民比较,城镇居民在1991年每百户拥有的黑白、
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合计就超过了100台。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的
量达到67.80台,仅达到城镇居民1991年的水平。
表3.3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Consumption COnSt ruction of rural peopIe
年份1食品2衣着3居住4家庭设5医疗保6交通通7文教娱8其他商
备用品及健讯乐用品品及服
服务及服务务
1992 56.8 8.0 10.3
1993 58.06 7.19 13 88 5.80 3.53 2.26 7.59 1 70
1994 58.86 6.92 14.00 5.45 3.15 2.36 7,39 1.87
1995 58.62 6.85 13.91 5.23 3.24 2.58 7.8l 1.76
1996 56.33 7.45 14.35 5.52 3.7l 2.99 8.43 2.08
1997 55.05 6.77 14.42 5.28 3.86 3.33 9 16 2.12
1998 53.43 6.17 15.07 5.15 4.28 3.82 lO.02 2.07
1999 52.56 5,83 14.75 5.22 4.44 4.36 10.67 2.18
2000 49.13 5.75 15.47 4,52 5.24 5.58 11.18 3.14
200l 47.7l 5.67 16 03 4.42 5.55 6.32 11.06 3.24
2002 46.25 5.72 16 36 4.38 5.67 7.Ol “.47 3.14
2003 45 59 5.67 15.87 4.20 5 96 8.36 12.13 2.21
资料来源:1 993年一2 004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农村居民洗衣机的平均每百户拥有量1993年是13.82台,到1995年增加到16.90台,
增幅很小,2000年每百户拥有量为28.58台,2003年为34.27台,而城镇居民家庭1984年
平均每百户就达到了40.13台。农村居民电冰箱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更低,1993年每百户平
均拥有量为3.05台,1995年为5.15台,2000年达到12.31台,2003年仅为每百户15.89
台,而城镇居民1991年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就达到了48.7台,是农村居民2003年每百户拥
有量的三倍。
随着现代化通讯的高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使用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数
量在上升,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的拥有量2000年为4.32部,到2003年增加到23.68
部,增幅不小,但是与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城镇居民2003年平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90.07部。农村居民照相机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1993年为O.99架,
到2003年十年的时间里增加到平均每百户3.36架,还没有达到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1981年
4.29架的水平。
表3.4全国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Number of rllajor durable consumer goods owned Per 1 00 I'UraI households
年份自行车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照相机电风扇洗衣机移动电话电冰箱
(辆) 机(台) 机(台) (架) (台) (台) (部) (台)
1993 1 33.39 58.30 1 0.86 0.99 71.79 1 3.82 3.05
1995 147.02 63.81 16.92 1.42 88.96 1 6.90 5.1 5
2000 120.48 52.97 48.74 3.12 1 22.62 28.5 8 4.32 1 2.31
2 003 118.5 42.8 0 67.80 3.36 l 38.08 34.27 2 3.68 1 5.89
资料来源:备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全国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动。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国居民消费除了满足
生存需要的消费外,以耐用消费品为热点的消费已经历了至少四次转换:从收音机、自行车、
缝纫机、手表,到黑白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再到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空调
机、组合家具;再到私人住宅、私人小轿车、私人现代通讯设施。这四次转换由城市到农村
梯度推进,形成排浪式的消费热潮,从而推动了这些基础产业的发展。现在农村居民耐用消
费品黑白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已经普及,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正在普及,还有
很大的上升空间。
5)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1993年占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为3.53%,
此后稍有下降,1995年为3.24%,到2000年上升为5.24%,2003年为5.96%。农村居民
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有很大的上升,1993年为2.26%,到1995年增加到2.58%,增幅不
大,到2000年增加到5.58%,2003年迅速上升到8.36%,成为农民消费支出的一大项目。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项目在农村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1993年这一项支出
占总支出的7.39%,1995年增长到7.81%,2000年超过io%达至U 11.18%,2003年继续上
升到12.13%。其他商品及服务在总支出的比重变化不大,1993年为1.70%,到2003年才
增长到2.21%,中间最高也只在2001年达到3.24%。
二、1992年一2003年消费结构变动影响下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在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已由一半以上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由20%上升到
——一. 堕鍪查查兰堡主堂笪堡兰
40%,而发展最快的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到50%以上。
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来看,在食品支出方面的比重下降,FIN品尤其是耐用消费
品需求以及住房消费增加,对服务业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加很大。这需要三大产业相应的发展
予以满足。
从1992年开始,到2003年之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察表3.5中三
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到
表3.5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Composition of gros S domestic product
年份国内生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
总值仓储邮电售贸易
通信业餐饮业
1992 100.0 21.8 43.9 38.6 5.3 34.3 6,3 IO.3
1993 100 0 19.g 47.4 40.8 6.6 32.7 6.1 8 9
1994 100.0 20 2 47.9 41.4 6.5 31.9 5.7 8 7
1995 100.0 20.5 48.8 42.3 6.5 30.7 5.2 8.4
1996 100.O 20.4 49.5 42 8 6.7 30.1 5.1 8.2
1997 lOO.0 19.1 50.0 43.5 6.5 30.9 5.1 8 3
1998 100.0 18.6 49.3 42.6 6.7 32.1 5.3 8.4
1999 lOO.0 17.6 49.4 42 8 6.6 33.O 5 4 8.4
2000 100.0 16.4 50.2 43.6 6.6 33.4 5.0 8.2
2001 100.0 15.8 50.1 43.5 6.6 34.1 6.1 8.1
2002 100.0 15.4 51.1 44.4 6.7 33,5 6.O 7.8
2003 100.0 14.6 52.2 45.3 6.9 33.2 5.7 7.9
资料来源:各年的《全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1992--2003年这一段时期,是我国工业主导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设施建设加强,使第二产业的比
重迅速上升了8.3个百分点。1995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92年的21.8%跌至20.5%,而
且继续下跌,到2000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又下跌到16.4%,到2003年
达到新的最低点14.6%;这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体现出来的需求是相适应的。第二产业的
上升趋势是很明显的,1992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3.9%,到1995年上升为48.8%,2000年
时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50%,达到50.2%,这种上升的势头到2003年增长到52.2%。其中
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是第二产业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
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不大。1992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是38.6%,建筑业是
5.3%,1995年工业的比重上升到42.3%,比92年上升了3.7%,建筑业的比重上升到6.5
%,上升了1.2%;到2000年工业所占的比重继续上升到43.6%,建筑业基本没有变化;2003
——一一查鍪壹盔兰!!.I:兰些堡苎
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进~步增长到45.3%,比1992年上升了6.7%,建筑业
只比1992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为6.9%。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与居民消费结构变动
体现出的需求基本相适应。
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先有一定下降,从1992年的34.3%最低下降至1996
年的30.1%,随后有所上升,到200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到33.4%,此后一直稳定在33
%左右,到200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3.2%。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居民对它的需求的大幅度
上升还是有差距的。
第二节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从国际经验来看,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对应变动一般表现出如下规律性:在入均GDP为
3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阶段,与之对应的生产结构往往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占主导地位,整个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当人均收入达到300美元以上时,生产
耐用消费品的制造业开始被拉动。资本品、耐用消费品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当人均收入进~
步提高到1000美元以上时,物质消费开始追求质量,生活上追求时尚和个性,产品转向以多
样化的形态最受欢迎,同时,非物质的消费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强劲⑨。在这个阶段,
第三产业开始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同步变动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基
本特征,这种有机的对应和同步变化正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保证。
一、1992年一2003年消费结构变动对第一产业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
的程度有很大差别,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比重由1992年的53.86%下降到2003年的37.12
%,下降了16.74%;而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从1992年的56.8%只下降到2003年的45.59
%,下降了11.21%。2003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比重比农村居民低8.47个百分点,按照国际
标准,根据恩格尔定律,城镇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也已经处在小康的生
活水平。
在食品消费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城乡居民中,吃好、吃精、注重营养、追求方便的倾向
越来越明显,食品消费不断由“吃饱”向“吃好”转变。主要表现在:(1,粮食消费下降明显,
其中细粮消费量降低,粗粮消费量增加,主食的花色品种呈现多样化和成品化;(2)动物性食品
的消费明显提高,其中猪肉的消费量略有下降,牛羊肉、水产品、禽肉和蛋奶的消费量明显提
29
堕塞直盔兰堡主兰垡堡苎
高,食品结构交得更富营养,更为合理;(3)用于烟、酒、饮料、干鲜瓜果等奢侈品的消费支出
明显增加;(4)追求食品口味的多样化和方便化,各类加工食品不断涌现,商场和超市的净菜、
速冻食品、方便食品、饮料、儿童食品曰益受到青睐:(5)在外就餐越来越多。
城乡居民在食品支出方面的巨大变化,对产业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城乡居民的
粮食消费下降,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明显上升,另外用于烟、酒、饮料、干鲜瓜果等消费支出
增加,这就要求第一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持。
表3.6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Rate of industrie S’contribution to gros s domestic product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
1992 100.0(14.2) 8.4(1.2) 64.5(9.2) 57.6(8.2) 27.2(3.9)
1993 100.0(13.5) 8.I(1.1) 67.7(9.1) 61.1(8.3) 24.2(3.3)
1994 100.0(12.6) 6.8(0.9) 70.5(8.9) 65.0(8,2) 22.7(2.9)
1995 100.0(10.5) 9.4(1.0) 67.4(7.1) 61.3(6.4) 23.2(2.4)
1996 100.0(9.6) 10.0(1.0) 66.4(6.4) 61.7(5.9) 23.6(2.3)
1997 100.0(8.8) 7.1(0.6) 63.8(5.6) 62.2(5.5) 29.1(2.6)
i998 100.0(7.8) 7.7(0.6) 62 3(4.9) 56 7(4.4) 30.0(2.3)
1999 100.0(7.1) 6 5(O.5) 62,9(4.5) 59.9(4.3) 30.7(2.2)
2000 100.0(8.0) 4.8(0.4) 66.0(5.3) 62.6(5.0) 29.2(2.3)
2001 i00.0(7.5) 6.I(0.5) 56 5(4.2) 50.5(3.8) 37.4(2.8)
2002 100.0(8 3) 5.4(0,5) 59.6(4.9) 52.7(4.4.) 35.O(2.9)
2003 100.0(9.3) 4.0(0.4) 69,8(6.5) 61.3(5.7) 26.2(2.4)
资料来源:2 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注: 括号内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及各产业的拉动率,单位是%;括号外为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
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
说明: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等于各产业
部门增加值的增量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指产业部门增加量的增长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增
加额,产业部门贡献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贡献率所占的比例。
我们从表3.5中得到,1992年到2003年之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从1992年的21.8%下降到2003年的14.6%,我国已经进入重工业化建设时期,第一产业在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下降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也是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
费结构变化趋势相适应的。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的比重是下降的,人们对食品的消
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吃得健康、营养。根据这些消费结构的新
变化,第一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之改变。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
值的贡献率,除个别年份有所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1992年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
——一一堕茎直盔堂堡主兰竺堡壅
献率是8.4%,随后几年略有上升,1996年贡献率上升为10%,此后下降速度加快,到2000
年下降到4.8%,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4%。从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拉动率来
看,1992年开始,基本上一直呈下降趋势。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2%时,第一
产业的拉动率为1.2%;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5%,第一产业的拉动率为l%;
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3%时,第一产业的拉动率下降为0.5%。第一产业对国
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越来越低,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拉动率越来越小,在国内生产总值
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这样的趋势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变化轨迹是一致的。但是与国际比
较,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偏高。
二、1992年--2003年消费结构变动对第二产业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晌
1、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对加工食品、保健食品的消费支出增加,这些需求的增加对
食品加工工业以及相关轻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城乡居民在衣着商品的消费支出虽然总体都是呈下降趋势,但是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
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要比农村居民的高许多,1992年城镇居民的衣着支出所占的
比重是14.08%,而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的比重1992年是8.0%,相差6.08个百分点;2003
年时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的比重是9.79%,比农村居民2003年的衣着支出的比重5.67
%高3.12个百分点,差距在逐渐缩小。城乡居民的衣着消费已经由主要注重数量增长转向个
性化、高档化发展,对纺织轻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3、城乡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支出都有较大的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
重1992年为5.96%,到2003年增加到10.74%,增加了4.78%。农村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支
出的比重上升更大,由1992年的10.3%上升到2003年的15.87%,上升了5.57%。居住支
出成为农村居民仅次于食品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新产生的城镇居民的居住方面的消费热
和农村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持续的消费热带动了房地产业和建材业的发展。
4、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都在呈现
下降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支出的比重1993年是8_76%,2003年下降
到6.30%:农村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支出的比重原本不高,在1993年是5.8%,
到2003年下降到4.2%。1993年时城镇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支出的比重比农村居民高
2.96%,到2003年仍然比农村高2.1%。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比农村居民的收入高,城镇居
民在家庭用品的支出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正如我们考察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
品的拥有量时看到的,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如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组合家具
——一堕茎堕查兰堡:!兰些堡苎
已经基本普及,1995年时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的沈衣机的拥有量是88.97台,电冰箱的
拥有量是66.22台,彩色电视机拥有量是89.79台,消费量上升的空问已经不大。到2003年,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的拥有量是94.41台,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是130.50台,电
冰箱的拥有量是88.73台。这是一个由半饱和状态到基本饱和的过程,上升缓慢。由于城镇
居民市场的饱和,城镇居民消费对原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影响力明显下降。
而同一时期,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中,黑白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已经普及.洗衣机、
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平均每百户拥有量虽然在上升,而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上升速
度缓慢。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的捌有量是16.90台,电冰箱拥有量是5.15
台,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是16.92台。将近十年的时间,彩色电视机上升了较大幅度,沈衣
机,电冰箱的上升幅度很小,到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沈衣机只有34.27台,
电冰箱每百户仅有15.89台,彩色电视机67.80台;离普及还有很大的距离。农村市场拥有
巨大的消费潜力,今后将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发展的主要市场,但是由于现实购买力的限制,
没有能很好的带动耐用消费品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持续发展。由于城乡居民如此的消费结构、
消费能力,导致相关工业产品过剩,供过于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率下降。
对城镇居民来说,移动电话、家庭用电脑、家用汽车和私人住宅逐渐成为新的耐用消费
品的热点。移动电话2000年平均每百户只有19.50部,到2003年就迅速增加到平均每百户90.07
部,基本普及。而家庭用电脑平均每百户拥有量从2000年的9.70台,增加到2003年的27.8l
台,需求上升的空间还很大。家用汽车已经开始走进普通居民家庭,2000年平均每百户拥有
量是0.50台,到2003年上升到1.36台。城镇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的下
降主要是因为普通的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普及,新的耐用消费品如电脑、家用汽车还有私人
住宅由于价钱比较高,暂时普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有很大的潜在消费需求。新的消费热点
将带动IT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建材业的发展。
汽车业、建筑业和耐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会使新能源、新工具制造和新材料生产得到迅
速发展并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去,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从而支持经济长期增
长。
通过以上的分析,根据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中体现出的对消费品需求的变化,以
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步演进,通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表3.5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92年的43.9%上升到2003
年的52.2%,上升了8.3%,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但是,
除个别年份外,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对经济
.。一塑鍪直查兰堡主兰垡堡茎
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拉动率总体上也在呈现下降趋势。从消费结构变动的分析
中可以看到,从90年代中期开始,城乡居民消费增加势头减缓。1992年当年经济增长率为14.2
%,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64.5%,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率;09.2%:
其中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57.6 o.4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为8.2%。虽然这--I;P,率在
1994年达到最大值,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2,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0.5%,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为8.9%;这一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最高的为65.0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也达N8.2%的最高水平。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还是主要靠第
二产业来拉动的,但是随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下降。1995年以后,正是城镇
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缓慢上升的时期,此时虽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量巨大,但是实际的
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增长率也是很小的,产品过剩,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逐渐下降。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7.5%,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6.5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为4.2%,同期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最低的为50.5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最低为3.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先上升后下降是符
合世界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的,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所表现出的需求的变动总体上是相
适应的。
三、1992年--2003年消费结构变动对第三产业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乡居民在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以及其它商品与服务方面的支出
比重全面上升。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和城镇居
民的非食品消费份额分别$1995年的41.14%和49.91%上升为2000年的50.87%和61.56%,
虱J2003年进一步分别上升;0s4.41%年ta63.88%。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
及服务等第三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份额,农村居民1993年的份额为13.38%,城镇居1民1992
年为14.26%,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第三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份额分别提i葛至|J1995年的13.6
%和16.7%,2000年进~步分别达到23.O%和26.82%,蛰J2003年又分别上升N26.45%和
32.74%。这说明,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或非食品消费份额的提高,主要是由居民对第三产业
产品和服务需求份额的提升引致的。但是,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但没有
相应的上升,反而有一定下降,从1992年的34.3%最低下降至1996年的30.I%,至q2000年第
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到33.4%,此后一直稳定在33%左右,N200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033.2%,
[;1:1992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表3.6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
贡献率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1992年开始就有一定
内蒙古人学坝l:字世论卫
的波动。1992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为14.2%,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
贡献率是27.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是3.9%;到1995年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下降到
23.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下降N2.4%。最低点是在1994年。从1994年丌始第三产业对国
内生产总值贡献率开始上升,最高在2001年达到37.4%,经济增长率为7.5%,第三产业对经
济增长的拉动率为2.8%;但是随后却又有下降,到2003年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下降到26.2%,当年经济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为2.4%。2003年与
1992年相比,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下
降了1.5个百分点。
与我国居民逐年上升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第三产业产品和服
务的消费份额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没能很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在第三
产业方面的需求,第三产业供给能力不足,没有进入到良性增长时期。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
济增长主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根据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一一空鐾直奎堂婴主兰垡堡壅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一)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看,消费需求的重点已发生了转移:①从基础的吃、
穿、用类消费转向以居住条件改善、通讯和交通便利为主要内容的住、行类消费;②从简单
的商品性消费转向包括各种服务在内的复杂性的商品消费,如餐饮、医疗保健、教育、娱乐、
旅游、家庭服务等;⑤商品的质量、品牌、款式、包装和售后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城
市居民手中不断增多的货币“选票”以及他们的消费偏好增加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力,
带动了与“吃、穿、用”消费热点有关的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房地产业、汽车制
造业、服务业也相应地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转向追求功能质量和个性
以及在消费结构中,知识性消费如文化消费、信息性消费等所占比重日益上升,为高技术产
业和信息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工业设备安装业、设备保养维修业和技术开发研
究业等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法律、金融、通讯、运输、租赁等非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
济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多。从全国总体的消费结构变动来看,尽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
有所改善,食品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其他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但与小康消费结构仍有一定距
离,而且各个地区之间仍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城乡居民间的消费结构差别明显。全面小康
的消费结构,从质的规定性看,是坚持以人为本,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的消费结构。从量的规定性看,是生存消费比重较小,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
是发展消费比重较大,享受消费比重上升的消费结构;是吃穿住用行的物质性消费比重下降,
精神文化消费比重上升的消费结构⑩。
农村居民消费用于购买食品的比重有很大的下降,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上,比重仍然不
低。农村居民在日用品方面的支出有很大的下降,但是实际上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是很大
的,对城市居民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品,农村居民需求
很大但是目前消费量增加很小,相关产业应该因势利导,开拓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
农村居民用于居住方面的消费支出,从改革开放一丌始就一直在增长,N a985年以后一直至
今,基本上是除食品支出之外的第二大支出项目。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
比重近几年也上升很快,但是与城镇居民这方面的支出相比偏低一些。这种消费结构特征,
使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内容比较而言仍有些单一,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是缩小与城镇居民
的消费结构的差距,然后进一步建设小康的消费结构。
—— 堕鍪直查兰堡!兰竺堡兰
(二)从国际间产业结构水平的比较看,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产业
结构的典型代表,所不同的是,在非农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所占份额上,我国的工业国内生
产总值份额不仅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却显著低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明显低于中等发达国家和发
达国家的水平。通过分析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对经济增长拉动率,可以看到我
国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的下降和对经济增长拉动率的下降是产业结构在向合理
方向发展的。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虽然也在下降,仍然
占到一半以上;在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这样的比例是偏高的,
不合理的。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有些波动,但是总体平
均来说,没有很大的增长,这与我们分析的居民对其需求的上升这一观点是相违背的。
二、建议
基于上述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
调整的经验,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我们应该首先促进消费结构优化,以消费
结构所体现的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为依据,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产业结构促进经
济稳定增长。
(一)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为导向,实现产业结构向农村转移,促进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企业产品积压,生产能力闲置,而广大的农村市场却迟迟没有启动的原因很大
程度上在于企业产品的设计大多是以城镇居民的需求为目标,导致产品在价格和性能上脱离
农村居民的基本要求。事实上,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已经达到普及电风扇、洗衣机、彩电等
耐用消费品的水平,农村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企业应当把目光投向农村市场,从农村居民
的消费角度出发,设计出一批符合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的物美价廉、实用可靠具有农村特色的
商品,把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利用起来。同时,应当把一些在城镇已丧失生存基础.而在农
村还有发展前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农村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的主导产业应是:农村以轻纺产品、农产品加工业、新兴食品业、普通
耐用消费品、公共交通为主。轻纺产品和普通耐用消费品在城市已经饱和,但在广大农村,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在广大农村,应大力发展相关产品乡
镇企业。
(二)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为导向,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档次也在不断攀升。较高档次的耐
堕茎直_丈兰堡圭堂垡望=三三
用消费品(如电脑、住房、轿车)己替代普通的耐用消费品(如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
机)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在这些高档的消费品中,个性消费己取代同构消费。
然而我国目前的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并且缺乏生产管理经验,导致生产的
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城镇居民高质量、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因此
企业应根据城镇居民这种新的消费需求的变化,努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增加
品种,逐步把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化,实现产业结构
的高度化,促进经济增长。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从居民消费结构中体现出的城乡居民对第三产业和相关产品的消费比重的上升,我们看
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有很大市场潜力的,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依靠第三产业的大
力发展,才能弥补第一、二产业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内蒙古人学碳J。学位论文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6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6页
⑤蒋选,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中国计划出版杜,2003年第一版,第188—189

⑥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
⑦李铁军,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产业结构,经济管理出版社,第4页
⑨李铁军,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产业结构,经济管理出版社,第4页
⑨张圣平,邓苏,消费结构、产业关联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2

⑩马伯钧,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消费经济,2003年6月19日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1]王岩,现代西方经济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
[2]郑宏亮等,中国经济大论战,第五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3]安格斯·迪顿著,胡景北,鲁昌译,理解消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张少龙,中国市场消费战略,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5]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7]张一驰,宏观经济分析一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8]刘诗自,我国转型期经济过剩运行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刘恒,当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形成机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o]张新泽,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聚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12]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版
n3]尹世杰,蔡德荣,消费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i月第一版
[14]卢嘉瑞等,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15]厉以宁,消费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16]尹世杰,高等教育出版社,消费经济学,2003年第一版
[17]李铁军,经济管理出版社,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产业结构,1998年12月第一版
[18]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1999年9月第一版
[19]何诚颖,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20]吴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年9月第一版
[21]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2]郭万达,现代产业经济词典,中信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
参考文章:
[1]耿同劲,我国刺激消费政策的实证检验,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2]严先,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消费经济,2004年第1期
内蒙古人学颂卜学位论文
[3]尹世杰,论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及思路,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4]徐忠爱, 试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消费适度增长的理论联系,商业研究,2003年
第10期
[5]罗小憨,吴亚娟,李明东,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3期
[6]文锋,姚树荣,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学术论坛,2002
年第4期
[7]行智国,农村居民消费:当前经济增长的重点,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年7月
[8]尚整锋,赵昌昌,我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贡献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
10月第5期
[9]吴诣民,刘世彦,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从投资和消费角度,当代经济科学,
2000年11月22卷第6期
[10]文晖,许永兵,我国居民消费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8卷第1期
[11]许永兵,我国消费需求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年
22卷第5期
【12】乔榛,消费结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一种机制,求是学刊,2003年11月第30
卷第6期
[13]张泽一,城乡居民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16卷第5期
[141刘福泉,城镇居民的住宅消费结构与新经济增长点,城市问题,2001年第3期
[151刘树信,改善山西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思考,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
【1 6】侯志阳,戴双兴,城乡居民二元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企业经济,2001年第8

[171张小利,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师,2003年第1期
【18】邓向阳,论消费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12卷3期
【19】张圣平,邓苏,消费结构、产业关联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
第2期
[201胡振华,周永文,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测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究,1997年第4期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刘世彦,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内蒙古统计,2001年第l期
[22]王海燕,论消费需求主导经济增长,学术交流,2003年7月第7期
[23]刁永祚,论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家,2001年3期
[24]王慧,启动消费需求推进经济增长,江阴工学院学报,2001年4月
[25]王素梅,试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商业研究,2002年7)7
[26]孙丽文,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实证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8月
[27]余东华,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变动趋势及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市场经济
研究,2003年第6期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李爱平,品牌战略与国有企业,内蒙古社会科学(D增刊),2004年5月第25卷,第3期
2、李爱平,扩大消费需求分析及对策探索,前沿(公开发表),2004年11月,总第192期
内蒙古大学硕}学位论文
致谢
时光如流水,转眼三年即逝。回首三年的读研生活,我有幸得到了各位良师益友的关一巴
和帮助,感慨良多。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王岩教授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在本论文完成的
过程中,从选题到结构安排,从初稿形成到最后定稿,导师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悉心的指
导。三年来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我的谆谆教诲不仅使我懂得如何学
习,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这些将使我终身受用。“感谢”二字已不能充分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唯有通过今后加倍努力报答师恩。
感谢经济管理学院给我教授专业课的各位老师们,他们渊博的学识、认真耐心的讲解,
使我对经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为我最终完成论文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我的朋友和师兄弟们,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的和鼓励。
李爱平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