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742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

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学位)论文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
姓名:赵美玲
年级:一九九九级
专业:政治经济学
研究方向: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导师:王述英教授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二oo四年十月
中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农业进入国际化时代。中国农业是在
市场和收入压力越来越大、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背景下
走向国际化,被推到国际竞争前沿的,面对激烈甚至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国农业如
何应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如何?一个国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该怎样评价?
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本论文主要以国际贸易理论、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企业核心
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构造了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确定并构
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并依据该理论和评
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相应
的对策建议。
本论文的结构分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对策建议三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
容和结论是:第一部分,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渊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了决定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并据此构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和评估模型。第二部分,通过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国际贸易
状况、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行
总体和个案的国际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在生产
和国际贸易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国际竞争力却里下降趋势。进一步通过对主
要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分析揭示了竞争
力下降的深层次原因。第三部分,选择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即美国、荷兰、
印度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对它们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
和借鉴,最后,提出2l世纪初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
略措施。
本论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构建了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的第-层
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并将决定因素转化为四种竞争力——指标体系
——评估模型;第二个层次,用该指标体系进行总体和个案的实证研究:第三个层
次,借鉴海外经验,提出战略对策。第二,提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由40个指标构成的
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评估模型。第三,指出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应
该明确目标。要有重点、分步骤实施,并提出提高21世纪初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
总目标、分目标、阶段目标和战略重点。
关键词: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显示竞争力战略选择
Abstrac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have undoubtedly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future of China’S agriculture development.With more and more market
requirements and income pressure and much lower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China’S
agriculture is being pushed forwar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rontier.How to face
埘m the stem challenge,How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atus of China’S agriculture is,
how to evaluate a country’S appropriate place in a鲥cultual competition?We need to
discuss and make a systemic research on such issues urgently.
In this paper,several points of China’S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ories ofinternational trade,Michael E.Porter’S industrial intem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enterprise’S core capability,including the economic analysis frame,
main factors,evaluation target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Also according to these
theories and the evaluation target system,I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ic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including theory analysis,case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The main content and conclusion ofeach part arejust as follows:
Partl,eight main factors were put forward,which decide the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lso the evaluation target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China’S
agriculture intem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as built;
Part2,A conclusion was made by analyzing China’S agriculture production level,
intemational trade statu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rade international exponent,
show compare strength exponent、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that is:In general,since
Reform and Open up,China’S agricultur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but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hows declining trend.By
analyz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pfice competitiveness,quality competitiveness,factor
competi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the main reason leading to
competitiveness declining Was put forward.
Part3,By concluding and referring to SOme countries and areas’experiences in enhancing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such as US,Holland,India and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the strategy target,key point and method of enhancing China’S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2l century was put forward。
A1so in this paper,there are three innovative points.They are as follows,
Firstlv.The economic analysis frame of China’S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as built.Four stages in this point are aS follows,
First stage,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decisive factor;
Second stage,Transfer the main factor to four competitiveness—target
system---evaluation model;
Third stage,Do case research with the target system;
Forth stage,Propose strategy suggestion by referring to overseas experience·
Secondly,Put forward more reasonable evaluation target system composed of 40
exponents and practical evaluation model.
Third,Point out it should make a clear objeetive to enhance China’S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whi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Also point
out the final objective,respective objective,stage objective and strategy emphasis.
Key words:
IV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how Competitiveness
Target System
Strategy Selection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
(请将此协议书装订于论文首页)
论文《、社习伊玖砚降免亏否:≈别乏s它f厶‘硇充》系本人
在南开大学工作和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
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第一作者),即著作权人。现本人同意将本作品
收录于“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
电子版与印刷版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而引起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
负。
本人完全了解《壅珏太堂圈盘焦差王毽在:焦旦堂僮迨塞笪筐理发壁&。同
意南开大学图书馆在下述范围内免费使用本人作品的电子版:
本作品呈交当年,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浏览以及论文全文
l!f|j分浏览服务(博士论文前24页,硕士论曼前i6页)。公开级学位论文全文电
子版于提交1年后,在校园网上允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
注:本m议书对于“非公开学位论文”在保密期限过后同样适用。
院系所名称:钌f{支
作者签名: 之d象多争
学号: 9 c}/。£z
日期: 2004年//月_≯7目
|
图表目录
表1.1中美协议中我国对农产品关税减让的承诺(1999年..2004年)⋯⋯⋯⋯⋯33
表1-2我国关于关税配额及其管理的承诺(入世第一年-2004年)⋯⋯⋯⋯⋯⋯·34
表3.1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分类⋯⋯⋯⋯⋯⋯⋯⋯⋯⋯⋯⋯⋯⋯⋯⋯⋯⋯⋯74
表3.2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76
表4-.1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94
表4--2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占世界的比重⋯⋯⋯⋯⋯⋯⋯⋯⋯⋯⋯⋯⋯⋯⋯⋯⋯95
表4-.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96
表4--4世界前15位谷物生产国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98
表4-.5 1999..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农业生产指数和人均农业生产指⋯⋯⋯⋯⋯⋯⋯99
表4.6 2001年中国与世界部分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101
表4-,7中国与世界前lO位动物食物产品生产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101
表4-.8 2002年中国与世界谷物生产量前15位国家和地区生产水平的比较⋯⋯⋯⋯102
表4.9 1980-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统计⋯⋯⋯⋯⋯⋯⋯⋯⋯⋯⋯⋯⋯⋯⋯⋯⋯.102
表4.10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112
表4一11 中国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变化⋯⋯⋯⋯⋯⋯⋯⋯⋯⋯⋯⋯⋯⋯⋯⋯115
表4.12 1980-200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116
表4.13 2002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家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116
表4.14 1990.200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117
表5.1 1999年世界小麦主要生产国及其生产水平⋯⋯⋯⋯⋯⋯⋯⋯⋯⋯⋯⋯⋯-119
表5-2 1989-2001年中国小麦进口量⋯⋯⋯⋯⋯⋯⋯⋯⋯⋯⋯⋯⋯⋯⋯⋯⋯⋯⋯120
表5。3 中国与世界主要出口国玉米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一121
表5.4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123
表5-5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贸易竞争力指数⋯⋯⋯⋯⋯⋯⋯⋯⋯⋯⋯⋯⋯⋯124
表5-6 1990-2001年中国稻米出口量⋯⋯⋯一⋯⋯⋯⋯⋯⋯⋯⋯⋯⋯⋯⋯⋯⋯··125
表5.7 1980.1999年中国和世界主要出口国猪肉国际市场占有率⋯⋯⋯⋯⋯⋯⋯128
表5-8 1980.1999年中国和世界主要出口国生猪国际市场占有率⋯⋯⋯⋯⋯⋯⋯129
表5.9 1980.-2000年中国鸡肉生产量⋯⋯⋯⋯⋯⋯⋯⋯⋯⋯⋯⋯⋯⋯⋯⋯⋯⋯⋯130
表5.10
表5一11
表5.12
表5-13
表5.14
表5.15
表5.16
表5—17
表5-18
表5-19
表5-20
表5.21
表5-22
表5.23
表5.24
表5.25
表6.1
表6.2
表6.3
表6.4
表6.5
表6.6
表6.7
表6—8
表6.9
表6.10
表6.II
表6.12
表6.13
1999年中国部分蔬菜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2年中国蔬菜在世界各洲的市场占有率⋯⋯⋯⋯⋯⋯⋯⋯⋯⋯·
1995.1999年中国蔬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蔬菜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
我国主要水果“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
世界水果主产国水果“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
2000.2002年中国与国际市场主要粮食产品价格对比⋯⋯⋯⋯⋯⋯
1997.1999年中国与国际市场主要畜产品产品价格对比⋯⋯⋯⋯⋯
1996.1998年中国与国际市场主要水果和蔬菜价格对比⋯⋯⋯⋯⋯
1997.1998年小麦、玉米、大豆、稻谷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中国出口农产品流通环节主要支出项目⋯⋯⋯⋯⋯⋯⋯⋯⋯⋯⋯⋯
2000年中国和美国生猪饲养成本水平及构成⋯⋯⋯⋯⋯⋯⋯⋯⋯“
集装箱出口装船前若于环节的费用构成⋯⋯⋯⋯⋯⋯⋯⋯⋯⋯⋯一
中日大葱生产成本比较⋯⋯⋯⋯⋯⋯⋯⋯⋯⋯⋯⋯⋯⋯⋯⋯⋯⋯--
中国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我国禽肉出口所遭到的卫生检疫壁垒⋯⋯⋯⋯⋯⋯⋯⋯⋯⋯⋯⋯⋯
地区类别与农业用水量的分布⋯⋯⋯⋯⋯⋯⋯⋯⋯⋯⋯⋯⋯⋯⋯⋯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土地资源比较⋯⋯⋯⋯⋯⋯⋯⋯⋯⋯·
中国人均水资源与世界上一些国家比较(1990年)⋯⋯⋯⋯⋯⋯”
建国以来人口与耕地的关系⋯⋯⋯⋯⋯⋯⋯⋯⋯⋯⋯⋯⋯⋯⋯⋯⋯
1991--1998年洪涝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
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灌溉丽积的比较(1999年)⋯⋯⋯⋯⋯⋯⋯
1999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农用拖拉机拥有量比较⋯⋯⋯⋯⋯⋯⋯
国家财政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
1999年中国及OECD部分国家25—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
1985.1999年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
80年代国际上t10个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强度⋯⋯⋯⋯⋯-
农业科研人员投入中学历水平构成比⋯⋯⋯⋯⋯⋯⋯⋯⋯⋯⋯⋯⋯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国际比较⋯⋯⋯⋯⋯⋯⋯⋯⋯⋯⋯⋯⋯⋯¨”⋯
132
⋯⋯··133
⋯⋯.-134
⋯⋯··134
⋯⋯·-135
⋯⋯..136
⋯·⋯·138
,·····-·140
⋯⋯”14I
⋯⋯一143
⋯一:·145
⋯⋯“146
········148
⋯⋯一149
⋯⋯一152
⋯⋯一153
⋯⋯-·158
⋯⋯一159
⋯⋯一163
⋯,165
⋯⋯·171
⋯⋯一172
····---·172
t···-···175
⋯⋯··179
⋯·⋯·184
-⋯⋯·185
⋯⋯”186
⋯⋯·187
表6—14
表7.1
表7.2
表7—3
表8.1
我谚弦政农业综合支持总量⋯⋯⋯⋯⋯⋯⋯⋯⋯⋯⋯⋯⋯⋯-
用Ⅵ-J口径计算的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水平(1996.1998)⋯
用0一,,D口径计算的中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1995.1998年)
国彰j,攻用于农业的支出⋯⋯⋯⋯⋯⋯⋯⋯⋯⋯⋯⋯⋯⋯⋯..
荷兰幺类合作社的市场份额⋯⋯⋯⋯⋯⋯⋯⋯⋯⋯⋯⋯⋯⋯.
19l
21l
212
213
238
图2-1 一般乜域略⋯⋯⋯⋯⋯⋯⋯⋯⋯⋯⋯⋯⋯⋯⋯⋯⋯⋯⋯⋯⋯⋯⋯⋯⋯⋯⋯54
图2-2完整旺鸹石体系⋯⋯⋯⋯⋯⋯⋯⋯⋯⋯⋯⋯⋯⋯⋯⋯⋯⋯⋯⋯⋯⋯⋯⋯⋯56
图3-1农业建碌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一74
图5-1中国歹:i进出口贸易趋势图⋯⋯⋯⋯⋯⋯⋯⋯⋯⋯⋯⋯⋯⋯⋯⋯⋯⋯⋯.123
图6-I 中国才。词土地资源的面积比重(%)⋯⋯⋯⋯⋯⋯⋯⋯⋯⋯⋯⋯⋯⋯.,160
图6-2人均耪跣面积的国际比较⋯⋯⋯⋯⋯⋯⋯⋯⋯⋯⋯⋯⋯⋯⋯⋯⋯⋯⋯⋯.161
中国农业固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适应经
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和农业国际化使中国农业既获得发展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农业的进
一步开放,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另一方面,
国外大批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使得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国
际竞争”的环境中成长与发展的我国农业,必须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否则,就
会在国际竞争中失利,这样,不仅农产品出口份额会越来越少,而且国内市场也会
被国外农产品所挤占,最终造成中国农业的萎缩。这对于13亿人口,8亿多农民的
中国来讲,其后果不堪设想。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国
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
争力,是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正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迫切要求我
们对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具体讲,本选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一个薄弱而又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又属经济学前沿领
域。国际竞争力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国家竞争力和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比较薄弱。我国
理论界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的历史十分短暂。从
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同样主要是集中于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
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处于一个被忽视的领域,研究成果比较少见,尤其缺乏对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全面、系统地研究。文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公开出版
的比较系统地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论著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翁鸣、陈劲松等人于
2003年11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一本。1外文资料方面,由于获取渠道
的限制,在本人所阅读的范围内,仅看到有关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报告,
翁鸣、陈劲松等:《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图农业出版社.2003年11月.
!里窒些璺璺墨竺查!堡兰兰壅堑塑塞曼堕
尚未发现宙关这一研究课题的理论性专著。由于理论界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
究十分薄璃,对许多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如,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
理论基础每什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产业特点决定的农业国
际竞争力J,其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何区别?农业国际竞争力由那些主要因素决
定,这些口.: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评价和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中
国农业的仇势和劣势究竟是什么?由于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因而,
已有的有芙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
究,也因缺乏理论支持而说服力不强。
2.我豳农业面临国际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我们研究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的直接影响是使我国农业进入国
际化时代。-|『国农业国际化使我国农业发展既获得难得的机遇,更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国作为世Iy=f组织成员国,在享受其成员国应有的待遇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义
务,如降低必税、撤除非关税壁垒、开放市场等,这必然会对我国农业带来不利影
响。这种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使我
国政府对农、iP魄宏观支持空闻缩小。另一方面,国外农产品大批进入我国市场,会
对我国农业,l产形成很大的冲击,进而造成我国部分农民和农场破产。因为我国农
业总体上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农业先进水平相距甚远。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
来看,我国j要是组织化程度极低的、众多分散的小规模农户,而国外是有合作社
和发达的服务体系支持的规模化农场、跨国公司、农业综合企业、合作社联社、乃
至由农产品出I]国组成的凯恩斯集团,这种竞争可以说是~种不分重量级的“拳击
比赛”,其残酚和激烈程度可想而之。从客体来看,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不
高,而且还里F降的趋势。在世界范围的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我国农产品
的成本不断上,f一,尤其是粮食生产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大宗农产品的出口
价格普遍高于蹑际市场价格,没有竞争优势;水果、花卉、水产品和畜产品等劳动
密集型产品,奴然价格比较低,但由予品质差,加工、包装、储藏等环节落后。比
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目前其出口量只占总产量的l%。因此,只有不断提高
我国农业的国防、竞争力,才能避一步拓展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并且增强我国
农产品抗冲击氍;能力。只有这样中国农业才能不被国际竞争的洪流所淹没,并且在
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2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3.农业在我国不仅是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产业,而且是弱质性并潜伏着很大危机
的产业,因而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快速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发
展中存在许多矛盾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资源约束,也有政策使然。我国是一
个农业资源约束极为强烈的国家,尤其是耕地、水资源极度短缺。建国以来,我国
又实施了以农业剩余积累建设资金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大量资金从农业部门流入工
业部门,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虽然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多年来对农业和农民过分的剥夺,极大地抑制了农业
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农村广泛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
的体制变革,与此同时,国家又出台了一些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这些都极大地调
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城市
倾斜的格局根本上没有改变,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科技水平不
高,农村和农业教育落后,农民素质低下。因此,我国农业在经过短暂的恢复性发
展以后,又处于徘徊甚至倒退的恶性循环之中。尤其近年来我国农业进入新发展阶
段,农业的市场约束增强,农产品成本上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业劳动
生产率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数年下降。改革开放20多年
来,在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困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加入WTO,市
场的进一步开放,无疑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我们把解
决“三农”问题放到国际化大背景下考虑。在农业国际化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的国
际竞争力是我国发展农业,农民增收基本条件。因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意味着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销售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我国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而,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
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而
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全面深刻把握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
基础上,力图建立一个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并对我国农业国
际竞争力的历史、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际比较和评价,进而提出提高我国农业国
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当然,由于时间和本人能力所限,深
感该选题研究的难度,尽管如此,我还是尽其所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
中厨农业匿舔竟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深化对侈问题的研究,并企图为今后建立更加科学和完善的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
理论基豫和分析方法体系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际竞争力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
由于其研究历史较短,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成果相对不多,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尤其是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更为
少见。本研究在尽可能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关于中国农业国
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于这一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借鉴了国际竞争力以
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部分研究成果,因此,在分析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时,有必要对国际竞争力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状况做出简要回顾与述评。
(~)国际(国家)竞争力研究的回顾与述评
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最旱开始讨论国际竞争力问题。从1989年起,
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开始合作进行此项研究。1995
年以后,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分道扬镳。2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表《全球国际竞争
力报告》,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每年发表《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他们分别运用
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系统资料研究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水平、问题和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在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和
促进或协调机构。美国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其标志是1978
年白宫和参议院要求美国技术评价局(Ottiee ofTechnology Assessment)开始美国竞
争力的研究。日本从1983年开始,其标志是日本通产省组成课题组对美国和日本产
业竞争力进行比较。欧洲国家也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工作,
如英国于1983年、德国于1985年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进行研究。3与此相适应,学
术界也从国际贸易、生产率、价格、成本、技术创新等角度进行了有关产业国际竞
争力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大量的富有指导意义的报告。
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从90年代初期展开。我国学者狄昂照等人于1992年出
版了《国际竞争力》一书,这是国内研究国际竞争力的第一本专著,本书较为系统
2赵彦云、李静萍:“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3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杜.2002年。第7页.
中国农业嗣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地介绍了有关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情况,并采用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指标分析方
法,对亚太地区15个国家(地区)进行了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4此外,王与君所
著《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5对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做了有益的探索。
张金昌对国际竞争力概念、来源以及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6中国社科院
金碚等人于2003年出版了《竞争力经济学》的理论专著,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上,
探讨了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结构,并将有关经济学学科和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和分析工具应用于对竞争力的研究,分别从产业组织学、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区位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国家干预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竞争
力7。
1995年,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竞争力世界评价体系。国家体制
改革委员会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的联合研究组,于1997、
1998、1999、2001年相继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课题研究组基本沿用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学院的研究思路和评价指标,通过对我国经济实力、产业结构、
管理、金融、国民素质、基础设旖、经济体制与政府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国际比较,
进行国家竞争力理论和实证研究。
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I.国际竞争力的涵义
目前,理论界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国际竞
争力是“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把国
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创造增加值从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中国国际竞争力发
展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
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能力。”8此外,还有许多学者立足于国际市场和国
内经济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义。9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不完全
相同,但基本理解是一致的,即国际竞争力是在国家这一层次上的保持经济增长、
增加国民财富的能力。笔者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也应该成为一种多维度的综合概念。
4狄昂照、吴明录、韩松、李正平等:‘国际竞争力》,改革出版社。1992年。
5王与君t《中国国际竞争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6张金昌t《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7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8赵彦云、李静萍:。当代雷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蛹.
9参见本论文第2章:“对农业图际竞争力内涵的深刻理解”.
中国农业国蕲置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2.国瑟竞争力的影响和决定因素
对于匡琢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解,不同思想流派的看法却不尽一致.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一些观点。(1)生产要素决定论。强调生产要素一劳动力、资金与自然
禀赋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中具有的相对优势的作用。(2)制度决定论。
强调经济体制及制度在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3)技术创新决定论。认为竞争
力来源于效率和技术创新.而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和教育。(4)
经济发展决定论。认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5)企业决定论。
认为除自然资源外,工业的管理经验。工业部门的竞争程度以及支持某一工业部f1
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于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非常重要。据此认
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工业企业钓实力,”
综合上述影响和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
理开发学院(IMD)构建立了雷际竞争力研究体系,这一体系就是著名的“钴石方
法”·所谓“钻石方法”是指通过揭示国际竞争力各个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来研究
国际竞争力。他们认为,国际竞争力包括八大要素.即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
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与技术和国民素质,每个要素又包
括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又由若干具体指标组成,这八大要素分别反映国际竞争力的
各个具体功能。其中,国家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以及支持它的投资、
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企业管理、科
学技术两大要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要素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的竞争实力和发展
动力。这三大要素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两大要
素,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支持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和成长。国际化、政麝管理、
金融体系三大要素,反映的是市场、体制、法制、政策的作用条件,是国际竞争力
发展的重要环节积激感因素,对于核心竞争力豹实现。对于国际竞争力基础的发育,
都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11
3。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模型构架中韵平衡理论
IMD和WEF针对八大要素建立起由200多个指标构成的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
并把指标分为两大类:~类是可测度的指标,其数据从各国的统计资料或国际统计
”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台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1996))t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2001)——-2l世纪发展主题研究》,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中国农业嗣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资料取得,称为硬数据;另一类是对国际竞争力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的指标,其数据
从专家调查问卷结果取得,称为软数据。对所取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国国际
竞争力得分,从而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按照MID的观点,一个国家中,有四对相互作用的力量在竞争力环境中发挥作
用,它们是: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全球经济与国内经济、社会凝聚
力与个人冒险精神。这四对力量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其传统、历史和价值体系综
合作用的结果,它们构成了一个国家内在特征的组成部分。MID建立的国际竞争力
的计算公式为我们理解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即国际竞争力=竞
争力资产X竞争力过程。竞争力资产包括自然资源、土地、人口规模等继承的资产;
所谓竞争力过程是指一国创造增加值的过程,既把资产转化为增加值的能力。12通常
由过去的竞争过程所创造的产出会转化为现期的竞争资产,如发达国家经过充分的
竞争过程,积累起雄厚的竞争资产,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没有经历这种竞争的转化
过程,其竞争资产十分薄弱。如此看来,资产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必须依靠发展过程
竞争力来实现竞争资产的扩张,同时,竞争资产比较丰富的国家如果不再重视竞争
过程,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领先地位。因此,国际竞争力理论公式的一个主要思
想是一个国家在运用资产和经济过程方面,尽可能的搞好二者之间的均衡,也就是
均衡地发展两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也要开发二者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
国际竞争力水平。
IMD和WEF关于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关于竞争力的计算公式以及
指标体系中的有关农业指标的设计以及指标的分类和计算方法等对于我们确立农业
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体系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其研究成果
主要是建立在统计学的计量研究基础之上,真正的理论体系还尚未建立起来,这有
待于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并且IMD和WEF是从国家的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
的。国家层次竞争力只是一个综合评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难以比较。事实上,
在任何国家只能是有些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而有些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
笔者认为把国际竞争力确定在产业层次上更便于各国之间的比较,因而更具有实践
价值。
2王与君:《中国冒际竞争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53页.
7
±里查些璺堕壅璺垄!矍鲨兰壅堡堑壅一——.量一兰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回顾与述评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在其
]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国的产
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他首先把产业定义为直接生产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
业集合。这样定义的产业所包含的产品,其相对竞争优势的来源都很相似。这样定
义产业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雨为全面、正确的分析产业国
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是指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同
时波特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四阶段学说,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阶段大致分为四
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刨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
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上升时期,后一个阶段属于衰落时期。在
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方面,波特认为,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取决于六个方面的因素。即:(1)生产要素的状况(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
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状况:(3)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经营
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5)机遇;(6)政府行为,枫遇是指趣出企业控制范围之内
的随机事件,如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战争等。政府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关的制度(制
度环境)和玫策法规(政策环境)对前四个因素产生的影嫡。这六个因素构成著名
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菱图”(National Diamond,另译为“国家钻石”)。"
1997年.我国学者金碚等人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专著:《中国工
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力图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的各个方
面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一个较全面、系统的探讨,以勾勒出此研究领域的基本轮廓
和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并对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初步考察。该书对产业国
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全
面、系统的重要文献。14
裴长洪在1998年出版了《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的专著,对我国电子、汽车、
服装、洗涤用品、轮船、商业零售等16个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在全球性竞
争性行业中,外商投资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趋向于积极的;在多国内竞争性
13近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中译本,华夏出版社.2002萃。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行业中,外商投资作用是趋向于消极的。15在这期间,其他一些学者在产业国际竞争
力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刘平洋就我国汽车、石油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钢
铁、建筑等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M赵细康就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
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含义和决定因素。金碚认为,离开产品、企业和产业
的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没有实掰;意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比较生产力,它是一国
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
研究的客观观测资料就是相关国际特定产业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赢利率,这
两个指标反映了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际结果。然而,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目
的不仅在于描述特定产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而且要发现决定或影响产业国际竞
争力的因素。产业或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成本,二是产品
的差异性。”波特教授提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范式的六要素说虽然具有普遍意
义,但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是一成不变,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
讲,体制因素的影响就非常大。
2.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论的研究。国家计委课题组认为,产业国际竞
争力包括竞争实力、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压力、竞争动力、竞争活力六个方
面的内容,由21个指标(其中有4个定性指标)构成。竞争实力是反映产业“要素
供给”方面的实力,包括人力、财力、技术创新实力三个方面。竞争潜力是指产业
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指一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包括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竞争能力是指把竞争实力、竞争潜力转化为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的能力。竞争压
力是反映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力。竞争动力是反映产业参与竞争的能动性。竞争活力是
反映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灵活性指标,它取决予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基础设施方面
的因素。19
3.关于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国际竞争阶段关系问题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在
产业竞争的不同阶段,一国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园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参见金碚;‘中图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28-76页。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z“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宏观经济研
究》,2001年第7期.
中目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金碚把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
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认为我国多数产业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期,
极少数进入国际竞争的第四阶段。认识产业国际竞争所处的阶段,对特定产业国际
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评价。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比较
多。金碚等从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认为在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产、监中,
工业最具有竞争力。刘平洋等学者也对我国一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现状评价方面,我国理论界的研究基本上达成以下共识:我国
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少、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而且这些产业
的上游产业尚未完成进口替代,而在大量资本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较低。如何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上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构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
框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回顾与述评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
分,目前,国际和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工业方面,而对农业
这一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其理论成果相对较少。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在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中,涉及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些问题,如瑞士管理开发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
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选择了六项指标,它们是:农业生产率、水稻产量、小麦
产量、大豆产量、玉米产量和粮食产量增加量。6个指标一起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和地
区农业生产效率、生产能力及变化趋势,反映农业生产竞争力水平。20
在《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年、1999年)》中也涉及到中国农业国际
竞争力方面的少量内容。1996年报告着重对农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做了界定,并对中
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做了分析,指出:中国农业竞争优势主要是地理条
件比较优越,有丰富的待开垦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多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的发展,建国后农业科技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等等。
中国农业竞争劣势主要有:农业人口太多且素质不离。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
20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秘深圳综合开发研究豌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1996)》,中国入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l页.
10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小农户经营困扰农业发展,政府政策执行无力等。1999年报告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
力做了如下概括:从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发展速度看,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
较大的优势,但是,从农业生产水平、人均耕地面积等方面看,中国农业国际竞争
力水平很低。不仅如此,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宏观政策倾斜不够等原因,导致农业基
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力素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许
多深层次的问题,农业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由此推断,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处
于中等偏下水平。“
乔娟在其论著:《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建立了一个肉类产品国际竞
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包括中国肉类产品生产、贸易、
消费概况的国际比较,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指标分析,影响肉类产品国际竞争
力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分析,决定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分析等。22
翁呜、陈劲松等在《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就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
础、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农产品的价格、成本、质量竞争力、
技术壁垒、农业支持保护等与竞争力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我国粮食、蔬
菜、柑橘、生猪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有关这方面的论文见诸于1996
年以来国内一些报刊杂志。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23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有
很多种表述,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年)》
认为,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狭义的农业国际竞争力
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创造和增加农产品产量的能力及生产率水平;广义的农业国际
竞争力不仅包括以上内容,也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给农业生产带来后劲的农业基础
结构状况、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人口素质以及影响农业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与会融
环境条件。“厉为民认为,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国际市场份额的争夺。就农业国际竞
争力来看,主要看国家生产的农产品满足国外消费需求的能力,是国家农业比较生
产率的竞争。”付伯昕、邢学军认为,在现阶段,一个国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
现在这个国家粮食生产自给基础上的剩余程度,和以社会实际生产成本为基础的粮
“国家体改蚕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困人民大学和潍圳综台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组
(1996D,中国人民大学出版_i_|:,I 999年,第84页。
控乔娟:《中目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周农业{}}版社,2002年。
“本文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解参见第2章:“农业目际竞争力的含义及Je本质”。
“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组
(1996)》.中国人民大学i【l版社,1997年,第51页。
。历为民:“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年第1期。
《中国阿际竞争力报告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食平均价格水平这两个方面。26翁鸣在《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将农业国际竞争
力定义为:在国际贸易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所具
有的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27
2.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
年)》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一是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说明农业国际竞争力对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二是根据国际
竞争力评价的一般原理,提出衡量一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几个准则,即从短期
看,可以用农业生产率水平和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高低来反映国际竞争力水平;
从长期看,农业领域投资规模、农业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健全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以及政府干预等都是决定农业国际竟争力水平的重要因
素。根据上述准则,该报告提出了由农业生产率、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增加值、
农业投资总额: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等24项指标构成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这个指标体系只是一个理论设想,尚未形成专门的数据库和调查系统。
翁鸣、陈劲松等在《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一书中初步构建了“中国农业国际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显示性指标体系和解释性指标体系2个一级
子系统,下设市场占有率、农业生产能力等8个二级子系统,二级子系统下又有农
产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等16个3级子系统。28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构建了~个由规模竞争力、基础竞争力、
效益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现代化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6个方面26个指标组成的农
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农业竞争力进行了
综合评价,将我国31个省市农业竞争力水平根据其差异程度划分为3个梯度,同时
指出,我国各省市之间农业竞争力存在明显梯度差异,这些差异既是数量上的差异,
更是质量上的差异,尤其需要重视的是,目前这种差异并没有减少,还在扩大。”
陈卫平依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并结合农业再生产自身的特点,
提出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包括如下6个方面:(1)农业生产要素条件;(2)
农业需求状况;(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发展状况;(4)农业经营主体状况;(5)机
26付伯昕、邢学军:“对目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世界农业》.1997年第10期。
27翁鸣、陈劲松等;《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丝翁鸣、陈劲松等。《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2i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信息报》,2003年7月25日
第5版。
12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遇;(6)政府行为等。”
3.关于中国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的评价。多数学者比较一致的认为,
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但不同农产品表现程度有所不同。陈武、程国
强、帅传敏等人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等市场份额模型方法
对我国农产品进行了测算。主要结论是:1990年以来,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除大米
外均缺乏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呈下降趋势。31此外,其他学
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农业或农产品竞争力状况做出评价。许经勇从政府支
持力、农业经营结构、农产品出口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业
的国际竞争力;强王秀清从比较优势的变化、价格、成本的角度对我国粮食产品的国
际竞争力做了专门研究,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认为,
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机会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原来依靠要素价格低廉
优势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粮食生产逐渐丧失其比较优势,因此农业国际竞争力
的提商需要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扩大经营规模入手。33严瑞珍、程漱兰,从增长
要素贡献率的角度对我国1978—1998年粮食增长要素贡献率做了评估;分析了影响我
国粮食产业增长的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指出,由于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对我国
粮食生产不至于形成巨大威胁,但从长期看,弱势明显的我国粮食产业终究危机重
重。34乔娟、李建平、罗其友对我国畜(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弘朱希刚、刘树坤、杨讷华、乔娟、康敏、胡小平、涂文涛等学者分别对我国稻米、
玉米、大豆、小麦、新鲜水果产品等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分析研究;3喷季煜、
马恒运从农产品成本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别:37王述英、赵美玲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做出了判断,总体上看竟争力不高而
"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t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陈武,‘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围际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7年。第44.53页;彭廷军、程国强:“善
用比较优势一中图表产品比较优势与嗣际竞争力分析”。‘国繇贸易’1999年第12期:彭延军、程国强;“中
国农产品周内资源成本的估计”,(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1期I帅传敏、程图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
竞争力估计’,《管理世界》2003年第l期.
“许经勇t“论我田农业国际竞争力’,‘求索》.2000年第5期.
”王秀清:“中固粮食国际竞争力研究”,‘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2期.
¨严瑞珍、程漱兰t‘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粮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7.141页。
”乔娟:“中圆主要家畜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李建平、罗其友;
“我国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
婚来希刚;“中屋稻米国际竞争力分析”.‘世界农业)。2003年第8期;刘树坤、杨}内华;“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
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研世界》.2003年第ll期;乔娟、康敏:“中固大豆图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调
研世界》.2002年第lO期;胡小平、涂文涛:“中美两嗣小麦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9
明:乔娟;“中国主要新鲜水果圉际竞争力变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2期.
“黄季煜、马恒运:“中图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田际比较和差别差别”,‘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且其竞争优势还在下降。根本原因是广义竞争力不高,即我国农业在基础设施、科
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组织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38目前,我国学者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农产品中肉蛋奶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明显优势,水稻、
小麦等资源密集型的粮食作物国际竞争力比较差。
4.关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对策的研究。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及
其对策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多数学者从科技创新、农业组织结构创新、农业经
济结构调整、政府投资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但不同的学者强调的重点又有
所不同。唐仁健强调了高新技术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一国、一个企业或产业能否具备并不断提高竞争力,关键看他运用现代生产要素的
能力和强度,以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新技术,是最活跃和最有潜
力的现代生产要素。”夏英强调了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国农业遇
到国外有竞争力的农业体系的极大挑战,这种挑战表面上反映在农产品市场开放、
进口量增长等方面,但本质上是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及行为的强大冲击和挑战,因
为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协调高效的
经济增长的基础。40牛若峰也认为,中国许多农产品缺乏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是缺乏
有效的经营主体和强大的组织体系,因此,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必须尽快建
立起有效的组织体系和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41尹成杰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
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42卢良恕、程春梅等人强调了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应放在首位,指出,我国不同的农业部门的
发展态势明显不同,这说明调整农业的部门结构是应对入世、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策
略。”许经勇强调了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认为,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相联系的耕地的
保护和改良,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水利基础设施的兴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业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产品价格的调控和国际农
产品市场的开发等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支持力度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薛亮提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
争力的两大战略,即以质取胜战略和非均衡竞争战略。45还有很多学者认为提高国际
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措施必须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综上所述,从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状况来看,虽然其理论体系
并不十分完善,但是其建立在计量统计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尤其是IMD倡导的“钻
石方法”和波特的“国家菱图”的分析范式值得我们在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时借鉴。
这种研究方法的意义在于:不仅客观地描述各国竞争力的实际结果,揭示世界各国
(各产业)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而且通过对影响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进行分析,比较国家(产业)间竞争实力的差异,发现一国(产业)竞争优势和劣
势所在,学习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达到取长补短,提高与发展国际竞争力之目的。
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状况来看,除了上面阐述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
些研究成果外,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比较薄弱。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
么不是很明确。理论基础的建立直接影响到分析范式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
2.缺乏对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影响中国农业国际
竞争力的因素究竟有那些?那些因素是直接的,那些因素是间接的;那些是基础的,
那些是核心的:那些是短期的,那些是长期的,那些是显性的,那些是隐性的等等,
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等问题都尚未研究清楚。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究竟应
该通过那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也需要深入研究。
3.对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势的分析不够全面和系统。现有的研究成果大
多主要集中于某些或某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和竞争力状况的一般性描述,缺乏
对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
4.对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及其趋势的分析判断以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
力的对策等缺乏详尽的国际比较研究,因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大。
三、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本论文除导论之外共有九章,从结构上分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对策建议三
州许经勇:“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求索)。2000年第5期.
彤薛亮:“提商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里查些曼堕壅兰垄!墨丝皇壅垩堡塞一—————!坐
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
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在这一部分,首先讨论了中国农业发展
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由于这种变化,使我们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
研究以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接着在对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渊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决定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八大要
素,并据此构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
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首先对经济全球化与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际竞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与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在程度上更加激烈,在态度上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在竞
争的形式上应更多地注重竞争策略。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
业的直接影响是使我国农业进入国际化时代,中国农业的国际化既面临难得的机遇,
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是抵御入世风险的现实选择;是增加
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和有效途径: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21世纪中国农
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本章在第一节对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进行
了深刻分析。目前理论界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比较混乱,因而有必要对这些不同的
定义进行归类分析,作者将众多的定义分为三类,并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国际竞争
力的实质即一种“能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国
际竞争力即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进行了界定,揭示
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
国际贸易理论、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第三节对农业
的内涵和外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论文指出农业的
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人们只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农业,很少从广义的角度
理解农业。广义农业除了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活动以外,还包括农产品的加工、运
输和销售等与农产品生产有关的一切活动。这样定义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并
将农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能够获
得利润的能力。即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生产效率、产
品质量、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表现出的生存、发展和获利的
综合能力。确定了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八大要素:要素禀赋与自然资源、农业技
16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术、人力资本、农业资本投入、农业装备和基础设施、农业组织与管理、相关和支
持产业、制度与政策。
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这一章首先讨论了农业国
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的分类和选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
置出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三级指标构成。第一
层次为目标层,即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层次为分系统层,即一级指标,它将农业
国际竞争力分解为4个构成部分:显示竞争力、产品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
争力;第三层次为子系统层,即二级指标,它将4个分系统分解为14个构成部分;
第四层次为指标层,即三级指标,它将14个子系统进一步分解为40个具体指标。
说明有的指标是表明竞争结果的,有的指标是表明竞争原因的,有的可计量,有的
不可计量。并对40个指标内涵的规定和计量方法做了说明。最后在讨论了指标权重
确定和数据标准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模型。
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七章。这一部分主要是依据上一部分农业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4个构成部分,分4章对中国农
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对
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个案分析,对中国农业要素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的分
析。
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这一章通过对中国农业发展水平、
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的横向和纵向的国际比较分析,对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做出总体判断。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有
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农业生产总指数排世界第一
位,人均生产指数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土
地产出率相对较高,综合评价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农业中等发展水平的
40%。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速度较快,因而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差距在缩小。中国农
产品国际贸易状况表明,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农产品国际
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下降。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国际市场占
有率表示的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出现下降倾向。
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本章对中国主要粮食产品、肉
类产品和园艺产品进行了分类国际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中国粮食产品因受资源约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束除稻米外均缺乏比较优势,因而中国粮食产品应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抵御外柬
冲击,保证粮食安全,而不是出口竞争。中国肉类产品和园艺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
优势,但目前品质和质量问题比较多,使出口受到限制。这些问题可以从农业生声
环境、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组织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寻找原因,并采取
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这一章对影响中国农业国
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国际比较分析。这些基础要素包括:自然
资源、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与人力资本、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农业瓷本投入五
个方面。主要结论是:中国农业资源无论从质量还是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在世界上
均不占优势,而且近年来在农业资源利用问题上存在一系列严峻问题。中国农业基
础设施发展滞后,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农业人力资本缺乏,农业科技竞争力不占优
势,农业资本投入不足,这些是造成农业竞争力不高的基本原因。本章不仅对我国
要素竞争力的现状做出分析.更重要是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
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些要素在农业竞争力中的作用,从而为提出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培植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
是农业国际竞争力高效发挥的必要前提。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状况及竞争力的高低不
仅与投入要素状况有关,而且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耳境因素也有极大
的关系。本章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农
业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从制度环境来看,目前影响中国农业国际
竞争力的主要制度问题是土地制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管理体制。从政策环
境来看,最为关键的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因为农业是一个既具有先天弱质性但同时
又是非常重要的特殊产业,为此,许多发达国家均给予农业以高度的支持和保护,
而我国正好相反。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并遵循其规则,这将使我国的国内支持受到
一定的约束,但仍有很大的空间。本章还对我国农业的相关和支持产业即种子产业、
化肥工业、农药工业、农机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农业国际竞
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对策建议部分:包括第八、九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分析、比较、吸收和借鉴
有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21世纪初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
展中国家(地区)在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吸收
并借鉴这些经验无疑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章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分别选择了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如美
国、荷兰、印度和我国台湾地区,对这些国家(地区)在发展农业和提高农业国际
竞争力方面较为成功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借鉴。
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章首先依据中国农业发展的
前景,提出21世纪初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包括显示
竞争力发展目标、产品竞争力发展目标、要素竞争力发展目标和环境竞争力发展目
标。并将总目标的实现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本世纪头十年,重点是提高农
产品质量,增强抵御国外农产品冲击的能力;第二阶段,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重点
是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第三阶段,到2030年,
我国人口达到峰值即16亿人口,这一阶段的重点一方面是实施“大进大出“战略,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是实施“走出去”战略j到
国外建立商品粮基地,利用国外资源,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第四阶段,我国农业
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在某些地区和某些产业基本达到当时比较发达国家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同时分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有
利条件。根据发展目标和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战略重点:做大做强优势
产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开拓多元化目标市场。最后主要从农业支持保护、农
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战略对策。
四、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与不足
1.论文的研究方法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涉及农业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研究难
度极大的课题,因而,科学的方法论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在方法上尽可能吸收和借
鉴国际竞争力研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并力图做到实证的方法
与规范的方法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统计的方法和预测的方法相
结合,同时更多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由于本研究比较侧重于应用研究,因而实证分
19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析的方法是主要的方法,当然实证的分析需要有理论的支持,同时在具体研究的过毒
中.尽可能使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与较全面的统计资料,图表以及理论分析模型谩簧
结合起来。鉴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围绕研究主题和各部分内容要求,本研究还将乏
历史分析与现状概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以及对策等具体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
总之,在系统研究某一问题时,往往在整体分析框架中,分析方法也形成一个体系.
关键在于围绕主题把各种具体分析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合理运用。
2.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一,论文构建了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祈框架。首先,本文从广爻
农业角度对农业产业做了界定,认为,农业作为一种产业,除了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
活动以外,还包括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等与农产品生产有关的一切活动。这样
定义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而将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解为:一个国家(地区)的
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品价格、
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表现出的生存、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和获得利润的综
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借鉴M∞、WBF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多因素
分柝方法,构建了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谤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的第一个
层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层次,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设置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模型;第二个层次实证分析层次,角本论文建立的评价指标
体系,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和个案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第三层次是在理论
分析、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国外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第二,提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
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理论界只有一两个相关成果,本文在吸取他们的成果的基础
上,提出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最大特点是将农业国际竞争力
分解为显示竞争力、产品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4个分系统,又将4个
分系统分解为14个子系统,最后将14个子系统分解为40个具体指标。这个评价指
标体系有充分理论依据,比较全面,操作性强。论文在对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数据标
准化处理进行讨论的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模型,即: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模型,县煎我国理论界浅
¨h¨川
龟‰ ,●L ,Σ川

撞⋯肌

。ΣⅧ人提
II

P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导论
第三,提出21世纪初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
策。目前,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决策部门,关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建议研究的比较多,但还没有提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更缺乏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提出21世纪初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并将战略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又将总目标的实现分为四个阶段,分目标分为四
个方面。依据发展目标和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三个战略重点和相应的对策
建议。
第四,对中国农业总体国际竞争力和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贸易竞争力指
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三个方面进行了测度,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分
析,得出一些较有价值的结论。同时,对中国农业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状况进行
的全面、系统的国际比较分析,为后面的战略对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际依据。
如此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我所阅读的范围内还没
有发现类似的成果。
3.论文的不足
本论文的主要不足在于:没有能够用本文所设置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体系和评估模型将中国和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计量和排序,确定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的准确位置。主要原因:一是获取相关的统计资料非
常困难:二是计量工作相当复杂。这不是短期内本人个人能力所能及的。目前,国
内外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和排序也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本人决心在今后继
续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由于受时间和本人学识水平的限制,本文所提出的观点难免有许多不足乃至疏
漏和错误。本文尽管力图建立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但是,本文所确定
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是否可行和科学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21
中国农业嗣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l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适应经
济全球化要求的必然选择。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与农业国际化使中国农业既获得发展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提高国
际竞争力是中国农业应对国际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是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
我国国际竞争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以跨国公司为
主导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以
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扩张而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体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
全球经济统一体系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主要包括生产、贸易、金融和科技四
个方面的全球化。其中生产的发展决定了贸易、金融和科技的发展,贸易、金融和
科技的发展对生产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
贸易、金融和科技的全球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
的原动力,其运营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走出国界,实行跨国经营,从而形成了一大批
巨型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全球
范围内投资,进行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
力和主体力量;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
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全球大约有3万家
跨国公司,其中占全世界90%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半数以上的贸易由500家最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大的跨国公司所支配,而这500强中的441家来自北美、欧盟和日本。46这些数字说
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国际关系中投资的重要性和发展速度,
已经大大超过了贸易。与贸易相比,经济全球化更与生产相联系,尽管日益增长的
国际贸易本身就属于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生产过程的被分割以及广泛的工厂分布,
会导致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更多的贸易。
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
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第一,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使各国经济活
动越来越突破一国的国界,在全球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而科技的发展为生产要素
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电子计算
机技术以及随后飞速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技术,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空间及时间距
离,大大降低了跨国经济活动的成本,这就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正像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全球杂谈》(Global Paradox)中描述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时指出,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
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整个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各国普遍确立使经济全球化有了市场基础。冷战时
期,世界市场是被分割的,相互间都筑起了很高的保护墙。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苏联解体,俄罗斯、东欧以及独联体的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
体制改革;中国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许多
发展中国家也快速地与世界市场经济体制对接。从而使分割的市场被统一的世界市
场所取代,这就使经济全球化有了自己的市场基础。
第三,区域性经济联合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组织建立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
基础。频繁的商品、资本、资源及技术的流动,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国与国
之间普遍存在的保护主义壁垒,成了经济迸一步发展的桎梏,它妨碍了资源的优化
配置及操作成本的降低,不扫除这些障碍就难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
共识下,区域性的联合体纷纷建立,在区域性集团内部实行经济自由化:然后进一
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等,制定各国共
同遵循的游戏规则,规范各国的经济行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同时,
帖[荚】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4、I I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熙
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统一的国际游戏规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重要
的制度基础。
经济全球化意昧着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是由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反映了客观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不是由人
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但是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却有其鲜踢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市场。外汇和资本市场已经实现全球化,每天24
小时营业,远方交易可在瞬时完成:(2)新工具,如互联网、蜂窝式电话机、媒体
网络。(3)新主角。如对民族国家政府拥有权利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比许多国
家具有更大权利的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4)新规则。世贸组
织(wTD)达成的有关贸易、服务、知识产权、投资等议题的多边协定,辅以有利
的执法机制,同时,民族国家进行更多的约束,进一步缩小了国家政策制定范围。47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推动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使世界
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从微观方面讲,企业的跨国经营,以组织其开发、
生产、进货销售和融资活动,使企业经营堰动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宏观
方面讲,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缩短了主权国家与地区的距离,客观上要求各国
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任
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企业不得不以全球为视角制定自己的发展战
略,力争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占领有利位置,否则,就可能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淘汰。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上所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深深卷入相互交织的利益关系之中。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吸引外资,引进技
术,发展和接替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替换下来的产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在这。进程中,占据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市场,并利用其资本、技术和管
理等方面的优势拓展自己,有利地缓解了发达国家面临的生产相对过剩和国内需求
相对不足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商品、服务
与资本流通和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在超出国家的范围内进行,这使得任何~个国家都
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得到经济持久、快速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
盯白树强:《全球竞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置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国只能积极主动的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
化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将自己融入其中。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
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使自己真正融入全球化,就必
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1947年达成的关税和贸
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初只有75个成员国,以后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截止
2001年底,共有140多个成员,几乎包括了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号称“经
济联合国”。它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并维护持久和有效的国家之间的多边贸易体系。世
界贸易组织使各缔约方在受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它通过关税贸易总协定、
服务贸易总协定和知识产权协定三个基本协定和最惠国原则、非歧视性原则和消除
非关税贸易障碍原则三个基本原则,以及争端解决程序等措旆使缔约方在全球范围
内的经济贸易得以规范化,从而促进全球贸易量的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政府于1986年向关贸总协定提出恢复缔约国地位的要求,经过长达1.5年
的谈判历程,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
来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坚持对外开放方面取得
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们起步的基础是封闭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至
今在经济运行的许多方面和重要领域还没有和国际接轨,我国的经济还没有完全融
入飞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入世贸组织为我们全面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
进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1)加入世贸组织,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我国进出口贸
易,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国际贸易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满足国内需
求,取得比较利益的重要形式,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
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状况有重要关系。目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达
到很高的程度,国际贸易的状况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后的几年里,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直接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从而影响我
国经济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就可以享受永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久的最惠国待遇,从而可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世界国际分工体系中,我
国可以依据比较优势的原则组织进出口贸易,阱获得比较经济效益。我国是一个人
多地少的国家,发达国家很少生产或不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部分劳动-技术密
集型产品,包括纺织服装、食品、轻工等是我国的优势产品,这些产品过去深受西
方国家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之苦,出口严重受阻。加入世贸组织,降低关
税。取消配额,就为我国的优势产品的出13开辟了道路。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
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欧美市场上的份额可以从2000年的15%上升到35%,从而使这
些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48(2)加入世贸组织,便于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以及我
国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从而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主流提供了一条捷径。跨国公司
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丌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
一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主要体现者。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
投资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其直接投资占到世界直接投资的90%,强化了世界各国相
互依存的纽带。同时,跨国公司全球扩张构建了国际分工的新体系,不仅推动了世
界贸易的发展,而且把世界各国紧紧地连接为一体。因此,融入经济全球化,就必
须与跨国公司合作,就要介入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生产、金融、技术、信息和销售网
络的渠道,这种合作最初也许是范围狭窄的,是低层次f1,3,但可以在合作的过程当
中,逐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扩大合作的层次和范围,从而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
第二,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建立和完善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经济体
制和机制。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己进入一个攻峰阶段,要真正解决现存的各
种“体制瓶颈”,改变经济中存在的各种扭曲,就必须建立起与国际通行觌则接轨
的市场体制和机制。这个体制转型的新基准,不仅符合市场经济舰律的内在要求、
还符合新时期建立比较完善、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应对世界
性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只有完成全面的体制创新和转
型,加入WTO的长期增长效果才可能真正显示出来。
第三,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本
质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固家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必须放在当前世界经济的总体走势和本国资源优势的潜力能否得到晟大限度的发挥
的天平上加以衡量。目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产业结
相严瑞珍程漱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粮食闷题》。中犀人民入学m版社.200年,第7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构的调整。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产业素质提升
到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档次上。我国目前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三次
产业不协调,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且结构水平低;二是各次产业科
技含量低,尤其是工业内部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水平低。49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
GDP的比例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中电信、银行、保险、证券、
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在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新型产业所占比重很低,整个产业的总体技术素质不高。特别有些
产业明显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极端低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产业结构的
调整必须考虑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趋势,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确定优势产业,
淘汰落后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在世界竞争中形成
我国的具有优势的新型产业。
第四,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世界贸易组织又称之为经济
联舍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重返世界经济舞台。这意味着:(1)我国在
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国,拥
有直接参与制定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定权力,这就可以改变由别人制定规则,
我国被动接受的不利局面。我国的合法权益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中得到反映。即使
在对外贸易中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争端,也可以诉诸世界贸易组织的仲裁机构得到
公正处理。而且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庄严承
诺依照国际规则、协议行事,能够成为经济全球化中一个维护世界地位的稳定力量,
这无疑会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冷战结束后,不同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其经济实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
增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家竞争力。加入世
贸组织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及贸
易环境的改善,我国贸易开放程度将大大提高;允许外国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和人民
币业务,必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必然要求我国
加快基础设旌建设,迸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所带来的管
理方面及技术方面的“外溢效应”也有助于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量外
资企业的进入也将加大劳动力的流动性,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随着政治体制
“赵美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l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2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改革的深化,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也将得至n提高。随着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的
国际地位在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基础上必将逐步提高。同时,中国作为~个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在整体上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从而在一定
程度上遏制西方大国的操纵现象,形成制约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合理机制,使西
方发达国家难以继续把世贸组织作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工具。
三、经济全球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际竞争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市场经济的本质
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在历史上,市场经济钓发展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过程,市场竞争由于保护主义而长期地被限制在国界范围之内。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扫清了横亘在各国之闻的竞争障碍,把一个国家内部发展起来的市场竞
争扩展为国际竞争,而世界范围的国际竞争也必然渗透进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使
各国的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使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融为一体。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已经融入这样的统一市场,使国际竞争国内
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给各种生产经营者主体带
来完全不同的竞争环境。它们不再是只有当竞争能力足阱占领国外市场州,彳冲出
国界,走向世界市场,而是其本身的存在就面对着一个国际化的大市场。无论是跨
国经营,还是在本国经营,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其面对的竞争对手。既有
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大战场,对于生产经营者主体来说,团内
竞争和国际竞争融合为一体了,竞争在两个市场同时进行。这和过去的情况大不一
样。在经济全球化末形成和我国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没有能力走向国际
市场的生产经营者主体,它们只面对国内的竞争对手,而现在,不论它们是否有能
力走向国际市场,它们身边的竞争对手,来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国外的竞争
者可能更有实力,更有竞争力。它们面临的是一个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
这种国际竞争的结果,不仅仅是单个生产经营者主体的生存发展或衰落消亡,
由于它们是整个国家经济竞争能力的~个组成部分,它们的强大意味着国家经济的
强大,它们的衰落意味着国家经济能力的降低。在市场以主权国家疆界螂分鸽条件
下,竞争只在本国市场进行,竞争的结果是促进本国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竞
争中劣势企业的淘汰,必将使一些优势企业崛起,这将更有利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
展和实力的提高。但是在国内国际市场融合的条件下,该国某些企业的衰落和消亡,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l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并不必然使本国的另一些企业兴起,而很可能是别国企业的兴起和强大。这对于还
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讲,市场竞争法则变的更加严酷。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竞争加剧,除了全球性市场形成的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原
因:(1)公司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富有创业精神、快速发展的大公司的涌现。(2)
新技术和新市场的不断出现,使企业更容易进入新的市场。(3)金融及其衍生品的
大发展为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条件。(4)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激烈的竞争与
以创新及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的新浪潮结合在一起,使得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
与被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所取代之间的时间I到隔大为缩短。创新以及更快地将产品和
服务推入市场的能力越来越成为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5)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立
法方面取得成效。”
2.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迫使我国在对待竞争的态度上,必须
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出击,并要制定立足于新世纪视角的国际竞争战略,以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1)加强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培育更有竞争力的经
济实体。(2)注重知识、技术、能力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随着传统经济向知
识经济的过渡,决定经济行为的基础性机制由自然资源禀赋转变为知识技术和能力,
在困际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知识和技术优势的大小。(3)实施人才强国
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同新月异的条件下,人才资源己成为最重
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成为我国在国际竞争
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竞争,一方面要大力培养人
才尤其是培养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要尽力为各级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
境,留住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由于发达国
家有充足的经济资源为科技人才提供高收入、高福利、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工作和生
活条件,导致发展中国家培养的人才流向了发达国家的现象非常严重,削弱了发展
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不例外。最近,我国做出人爿。强国的战略,51对于我们
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我国在竞争的形式上,更多地注重
竞争的策略。由于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和残酷,为了避免竞争所造成的两败俱伤、彼
此受损的局面,就要在国际上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与各国和主要的跨国公司
5。参见自树强:《全球竞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礼.2000年,第36.37贞。
5。参见“中共中央困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经济日报》,2004年】门I H,第1版。
主复窒些里堡塞竺垄!墨堕兰壅兰曼塞苎二兰堡堕堕堕壅羔垄:!!竺丝!璺查些茎星竺兰墨
进行磋商、沟通和合作,不仅为全球经济稳定发展和制定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提供良
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国际竞争的强化不仅带来了资源优化
配置,也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损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竞争
能力还不够强大,特别是我国的一些弱势产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对此,我们
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第二节中国农业国际化及其客观必然性
一、农业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经济全球化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农业国际化。农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
界农业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市场农业
必然在农业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下存在和发展。
农业国际化.是指不同国家农业经济运行超过国界,逐步融合并构成全球体系
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依据农业比较竞争优势的原则参于国际分工,在此基础上
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使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鼹,实现资源和产
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向流动;通过商品与劳务的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等
国际合作方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经济整体。52
农业国际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的国际化。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不仅要依据本国
市场和资源禀赋条件,还必须考虑国际市场状况,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在世
界性的农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从而逐步形成世界性专业化生产的国际农业分工体
系。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和有关的涉农产业,为了扩
大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选择在国外办厂,利用其特有的生产、管理、营销网络、
商品和技术的开发能力,与东道国的劳动力和市场相结合,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
配置和利润的最大化。
2.农业资本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资本的国际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
5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275弧。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围内流动与配置,引起资本在国际间的大规模流动,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表现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地域拓宽,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直接投资增加,二战后,跨
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经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的活动不断增加,近年来,
跨国公司在发展农业高科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外国资本对农业的直接投
资和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3.农业技术的国际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和配置的同时,各国间农业技
术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研究范围不断延伸和扩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环境
技术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同益增加。世界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形成,各国在农业
科技研发和应用方面协作的加强,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步伐。
4.农业市场的国际化。农产品市场形成一体化格局是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
志。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产品国际性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世界农产品贸易呈现
新的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农产品生产和市场变得更加相互依存,而且与国际农产品
贸易紧密联在一起,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柬越高。一些大型农产品营销企业积
极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有力推动了全球农产品市场一体化进程。各国农产品市场
相互参与、互为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愈益活跃。特别是由于电子商务、连锁经
营等现代营销技术和手段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全球农产品市场一体化体系的形成。
5.农业组织和管理规则的国际化。世界性和区域性的农业国际组织相继建立,
如国际小麦协定(AIB)、欧洲共同市场、国际农业委员会(CIA)、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国际农业生产者联盟(FIPA)、欧洲农业联盟(CEA)等等,这些国际组
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
不仅是全球性的经贸组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全球性的农业经贸组织。世界农
业组织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农业多边管理体制框架和管理规则的形成。特别是世界
贸易组织签署的《农业协议》(即《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所建立的新的世界贸易
规则,提供了一个构建国际农产品贸易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奠定
了国际性规则基础。
二、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及我国的承诺
1.《农业协议》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世界农产品贸易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游离于国际贸易纪律的有效
约束之外。1964—1967年的关贸总协定肯尼迪回合曾把农业贸易问题列为该轮多边贸
中国农业田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易谈判的议题之一,美国提出大幅度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并要求取消进口数量限
制.但遭到欧盟的拒绝,因而该轮谈判未能就抑制农业保护主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同样,在1973。1979年长达五年的东京回合谈判上,也因为美欧两个农产品贸易大国
的冲突,在众多的农产品的议案中.最后仅就牛肉和奶制品达成了两项协定,农业
贸易自由化进展甚微。
农业长期以来在许多国家受到很强的政府干预。导致这种干预的原因主要是为
了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的发展,提高农
业产出等等。这些理由往往是出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考虑,而不是出于经济方面的
考虑。发达国家极力推行农业支持和干预政策,造成农产品严重结构失衡和过量生
产。而为缓解库存压力,处理剩余产品,发达国家又采取巨额出口补贴向国际市场
倾销农产品.以致80年代初以来,国际农业贸易冲突不断升级,严重扭曲了国际农
产品市场,同时也增加了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及纳税者的负担,对发达国家的宏观经
济也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
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时,农业贸易问题被确定为本轮谈判的中心议
题。根据农业谈判的关注点和立场,参加谈判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概括为:美国,欧
盟、凯恩斯集团(即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智利、新西兰、哥伦比亚、
斐济、匈牙利,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乌拉圭14函)、日本和韩国、进
口食品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参加谈判的各方就削减农产品补贴展开
了激烈的争论。美国对促进农业贸易自由化极其热衷,凯恩斯集团也强烈主张减少
保护主义和发达国家的支持措施。但是这一主张遭到了欧盟、韩国和日本的反对。
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够扩大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因此,也支持市场准入的改革。53
乌拉圭回合原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完成各项议题的谈判任务,由于农产品贸易谈判严
重分歧致使谈判几度陷入破裂的边缘,然而,经过多次艰苦努力,美欧双方进行了
一系列双边谈判,最后终于在1992年11月20日达成了著名的《布菜尔大厦协定》,
并在此基础上,谈判各方在1993年12月15日签署了《乌拉圭回台农业协定》(即
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乌拉圭回合谈判历经8年,谈判所达成的农产品贸易
协议构成了世界贸易组织农业框架的核心内容。
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农产品贸易协议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协议(主
玎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产晟市场中心译);‘农业多边贸易谈判资料手册B,中
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0.9s页.
32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l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文件):(2)关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协议;(3)关于对最不发达国家和粮食净进
口发展中国家影响的决定:(4)各谈判方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方面做
出的减让和承诺。”《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的基本要旨是减少农产品的干预和保护,
开放市场,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竞争、动植物卫生
检疫四个部分构成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
(1)扩大市场准入。我国承诺对农产品进口采取约束关税和关税配额制度。约
束关税是指非关税保护措施一律关税化,并降低关税税率。入世前,我国农产品进
口的平均关税税率为21'3%,我国承诺在入世的第一年,即2002年,农产品进口的
平均关税税率要降到18.5%,到2004年降到15.8%,到2008年进一步降到15.1%。
耶主要农产品关税减让承诺见表1.1。
表1-l 中美协议中我国对农产品关税硬让的承诺(1999 t#-2004年)
产品目前关税率期末关税率产品目前关税率期末关税率
牛肉45 12 苹果30 10
猪肉20 12 杏仁30 10
禽肉20 jO 葡萄酒65 20
柑橘40 12 奶酪50 12
葡萄40 13 冰激凌45 19
大豆40 3 大麦91 9
总体平均21.2 17
资料来源t龙永图:《入世与农产品市场开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第lOl页。
入世前,我国对很多重要农产品采取主动配额的办法,希望进口的产品多给~
些配额,不希望进口的就少给甚至不给配额,同时还有进口许可证制度可以限制。
入世后,这些非关税壁垒必须大幅度削减。为了使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敏感性农产
品不至于造成太大的进口冲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可以制定进口关税配额的
办法来加以管理。我国承诺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的农产品有五大类,即粮食、植
物油、食糖、羊毛、棉花,在五大类之下还有一些具体的科目,每一科目又有自己
“龙永图;{入世与农产品市场开放》,中匿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陈锡文:“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问履》,2002年第6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的配额数量。国家使用关税配额方式时,政府不准垄断控制,包括垄断价格,把一
定比例分配给非政府指定的其他贸易部门甚至非国营部门(见表1-2)。
表l-2我国关于关税配额及其管理的承诺(入世第一年-2004年)
初始配额2004年配额私营部门比率关税配额实施的
品种
(万吨) (万吨) (%) 最终年份
小麦730 930 10
玉米450 720 25.40 2004
大漱260 530 50
豆油170 330 50.90 2006
棉花74.3 89.7 67 2004
(2)停止对农产品实行的补贴。1994年我国在贸易体制的改革中就决定停止使
用出口补贴。然而从1997年开始,我国国内市场出现了农产品过剩的现象,农产品
价格下滑,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民收入,我国政府曾实行按保护价收购农
产品的政策,并对玉米等个别农产品实行出口补贴。这期间,我国玉米出口量较多
与政府补贴有很大的关系。入世后我国承诺一律取消出口补贴,这对我国农产品的
出口有很大影响。
(3)国内支持按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调整。世贸组织将农业的国内支持措施,
按照对生产和贸易影响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对
于“绿箱”政策,世贸组织不加以限制,对于“黄箱”政策方面的支出,所依据的
标准是各国基期(以1986—1990年的平均水平为基期)的“综合支持量”郎AMS(补
贴数量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世贸组织规定,发达国家的AMS为5%,发展中国
家可达10%,我国谈判的结果是8.5%。现在我国事实上年补贴总量不到2%,还有
余地。
(4)其他方面的承诺,包括改善动植物卫生措施和技术标准;放弃采取特殊保
障措施的权利:允许世贸组织成员防范从中国进口产品激增的特殊保障措施:开放
56注:“绿箱”政策指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不造成扭曲影响或影响非常微弱的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一般服务;
食物安全储备;国内食品援助l不挂钩收入支持;政府在保硷方面的补贴;自然灾害救济;对生产者的结构调整
援助;对结构调整提供的投资补贴;为保护环境提供的补贴;地区性援助等.“黄箱”政燕是指对生产和贸易有
直接扭曲作用的那些政策,主要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按品种种植面积补贴:牲盲数量补贴;种子、灌溉、
肥料的补贴,对贷款的扑贴等.“蓝辍”政策是“黄箱”政燕的特例。指在实行价接支持的同时.还限制生产面
积、牲售头数和产品产量。目前实行。蓝箱”政燕的只有破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服务贸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的农业大国,在中国入世的谈判中,中美关于农业问题的谈
判尤其引入注目。1999年4月中美达成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对中国农业生产也
有很大的影响,该协议的关键是,我国在涉及小麦、柑橘和肉类进口的动植物检疫
方面做出了政策性的调整和让步。58
三、中国农业国际化的客观必然性
1.中国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直接结果。农业国际化
是经济全球化不可回避的历史趋势。尤其是WTO对国际农业贸易保护主义一定程度
的限制,也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农业国际化
是同步进行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意味着中国农业进入国际化,而中国农业
国际化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
着中国农业将由过去简单双边贸易约束转向世界农业多边贸易体制约束之下,我国
将降低农产品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农产品市场。农业市场竞争从国内竞争
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明显增强,中国农业成为
全球农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中国农业国际化是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
置,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国际
化必然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将按照国际规则,通过完善政
策法规,开放市场,给予国民待遇等措施,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
定的投资环境,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外资的进入往往能带来最先进或较
先进的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
同时,与外国农业教育,科技的交流和合作将更为紧密和频繁,从而有利于我国农
业的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这可以解决我国资金、技术的瓶颈制
约。此外,我国是一个资源约束极为强烈的国家,尤其是耕地、水资源极为短缺。
农业国际化,有利于我们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口资源特别是土
地和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比如粮食、棉花及油料。进口这些产品相当于进口一部
分耕地和水资源,从而有利于国内生态环境的改善。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
57柯炳生何秀荣田维明等(w'ro与中国农业简明读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67.68页。
”《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参见(WTO与中目农业发展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77.78
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我国农业科研在个别领域和方面跃居领先水平,但在总体上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
15—20年左右59。农业资金投入更是缺乏,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
增长。因此,必须依靠对外开放,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利用国外资源、资金,引进、
消化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
3.中国农业国际化将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
能够享受到WTO成员国提供的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发展中国家的优
惠待遇,同时可以利用有关机制有效地解决贸易争端,为我国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
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上,农产品贸易争端是国际贸易争端的重中之重,
占全部货物贸易争端的1,3强。我国近些年来,农产品贸易争端不断,给我国农产品
的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例如,1996年8月至2001年5月,欧盟对中国禽肉的进口禁
令。导致每年约5万吨的市场完全丧失,国内不少生产企业相继遭遇亏损乃至关门
的困境。再如,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香菇和蔺
草席三种农产品实行“紧急进口限制”追加关税幅度分别高达256%、266%和106%。
制裁日期到11月8日,共计200天。日本政府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限制措施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维护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日本国内农户的利益,因而具有明显的贸易保护
特征。60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农业国际化以后,类似这样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国际
贸易争端机制加以解决。
第三节提高国际竞争力是2l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一、中国农业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国际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农业向国际化
迈进的重要一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农业国际化,一方面给我国农业的发
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是因为,我国作为世
贸组织成员国,在享受其成员国虚享受的待遇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如
降低关税、撤除非关税壁垒,开放国内市场等,这对我国农业发展会带来不利影
响。总体而言,这种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59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06页。
60王新奎刘光浸:《、Ⅳ1D与农产品贸品争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5-307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1.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使我国政府对农业的宏观支持空间有所缩小。
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宏观支持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准入的调控空间缩小。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主要靠非关税措
施进行调控,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实行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管理。按照WTO
规则,关税只能是唯一的贸易保护手段,我国原有的非关税措施必须转化为关税
值,并纳入关税体系一并进行减让约束。关税化的基本方法是依据减让期国内的
平均价格减去国际市场同类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但是由于减让期即1986.1988年
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这样关税化的关税等值为负值,
因此,我国将无法使用贸易规则规定的关税化手段,只能采取上限约束的办法自
主提出关税约束,而上限约束关税必须与缔约方谈判才能确定,由于以美国为首
的农产品出口国要价过高,我国上限约束关税很难保持自主水平。因此,非关税
手段的丧失,对我国市场准入的宏观调控是极为不利的。
(2)国内支持的调控空间缩小。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农业支持
工业发展的产业关系政策,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向工业和农产品消费者倾斜。因此,
WTO规则的基期i986—1988年,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措旌水平为负值,即
国家不仅没有给以农民价格上的支持,反而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以低
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国内定价,拿走一部分属于农民的利益。负的国内支持总量,
固然决定了我国不需要承担国内支持的减让义务,但同时也决定了今后对农业的
支持水平不能超过1986-1988年平均农业生产总值的8.5%,即400多亿元人民币,
按现行汇率计算仅50亿美元左右.这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最低水平。同发达国家相
比,这一水平就更低,如美国在减让期国内支持水平有着238亿美元的基数,其
中大部分给予农民,即使按贸易规则削减200,4,今后仍可以使用191亿美元的各
类支持措施;欧盟削减后的国内支持水平仍可达796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也还有
283亿美元。61只要在其承诺水平内,这些国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
持,保持其农产品的竞争力。相比之下,我国能使用的国内农产品支持措施的空
间就小得多。今后,即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能够大规模反哺农业的能力了,
也不能突破这一支持空间。
(3)出口竞争调控空间缩小。出口补贴是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冯海发:“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展望”,《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37
中唇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WTO规则虽然对其进行约束和削减,但由于部分成员有巨大的基数,即使削减后,
仍可继续使用出口补贴,如美国可使用6亿美元的出口补贴,加拿大仍可使用3.6
亿美元的出口补贴。我国虽然在1986—1990年有出口补贴,但由于这期间,我国
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美国等部分WTO成员国认为,我
国的出口补贴是出口公司经营不善,因而这些补贴是不属于贸易规则意义下的补
贴,应给予取消,并要求将我国出口补贴约束在零水平。取消农产品的出口补贴
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外国农产品大批进入我国市场,会对国内农业生产形成一定的冲击,进而
造成我国部分农民和农场破产。
在我国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主要是到国外市场上
同竞争对手竞争,但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走向国际化以后,国际竞争的市场不
仅包括国外市场,还包括国内市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产品需求量
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从近期来看,农业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主要在国内市场。
我国承诺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这样,大批的国外优质、廉价的农产品就要进入
我国市场,甚至占领我国市场的很大份额,冲击我国的农业生产。这不仅会影响
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可能导致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下降。
一般来说,从参与国际竞争客体角度看,我国农产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
进12敏感性农产品,按照敏感度排序为大豆、植物油、玉米、棉花、食糖等。另外
一类为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肉类、蔬果、水果、加工食品等。由于我国农户经营
规模偏小,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市场开
放后,进口数量必然增加,这会进一步导致价格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
对主产区及其农民会产生较大冲击。据有关专家测算,入世后,我国谷物将减产7.7%,
小麦减产4.7%,大豆减产4.5%,棉花减产3%,油料减产3.6%,糖料减产2.5%。
农业种植业方面减少就业岗位2086万至2550万个。62与此同时,肉类、蔬菜、水果
和花卉等出12竞争性农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12潜力,但这些产品长
期以来在质量、卫生、技术标准上考虑国际市场要求不够,受国外较高的技术壁垒
的限制,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很难达到国外市场要求,使比较优势难以转变
成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酩贾大明:“中国农业如何面对入世的冲击与挑垃”,(调研世界'.2002年第9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1世纪中哩窒些垄垦笪主题
总之,中国农业国际化,会使我国的一些农产品失去竞争优势,面临国外质量
高和价格低的农产品的冲击。
二、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全面对外丌放、农业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不仅关系到近13亿人口的
吃饭和8亿多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我国经济发
展全局。因此,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因
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产
业竞争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基础产业,在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中,既有
一般产业的作用,也有其他产业所不具有的特殊地位。在入世后的新形势下,农业
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不仅是农业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可能对我国的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同时农产品出口在我国
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霄,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中有1/5是来自农产品出
口。盯因此,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整体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增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
一种竞争经济,当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后,就意味着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竞争经济的时代;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竞争的范围由国
内扩大到全球,竞争更趋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社会资源配置格局、配置效
率及市场主体经济福利的大小,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因而可以说,
一个国家某一个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浚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农
业作为一个竞争性的产业,其竞争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民经济
福利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已由生产导
向阶段转变为市场导向阶段,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农业国际化,又把市场导向
推进到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导向阶段。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农产品市场,只有不断
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使我国的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从而使我国
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更大的经济福利,这样我国农业的发展才能摆脱被动局面,不断
发展壮大。
蚰余欣荣:“增强我国农业周际竞争力足战略任务”,《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3明。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章提高国际竞争力:2l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题
3,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抵御入世风险的现实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
我国的承诺,可能有相当数量的国外农产品将以它所具有的质量、价格优势,对我
国的农产品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有的甚至可能会比较严重。相反,我国许多农产
品国内滞销,但国际市场有需求,却因为品种、质量、价格,或者内外贸经营体制
等原因无法出口。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还处于内向型的竞争力水
平。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有效地抵御国际竞争风险.减少损失,促使我国
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就必须面向国际市场,把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作为目标。只
要我们变国际市场的压力为动力,完全可以在较短的酎滴肉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
争力水平,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和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农业
和农村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
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
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的供给:不仅制约农村
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丽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而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农业国际化,
对我国解决农民增收阔题既增加了难度,又提供了机遇。农民收入上不去,投本原
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质量不
商,价格上不去,农民增产不增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外
大批优质廉价农产品冲击我国市场,会使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民就业和收入受到影
响。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的经济结构,干
方百计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构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必须首先对国际竞争力、农业国
际竞争力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进行理论探讨,进而
对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作出分析判断。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概念的正
确界定及对其基本理论的分析直接影响到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的设计和评价
方法的选择,也影响到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因此,本章首先对这些理
论问题进行讨论,为后面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确立、中国农业
国际竞争实力的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第一节对国际竞争力内涵的深刻理解
一、国际竞争力不同定义评析
国际竞争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的
比较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课题,但是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尚不统一。比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定义立足于国际市场,把国际竞争视同为
直接的国际市场竞争,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产品的能
力”,换言之,是保持贸易顺差和贸易平衡的能力。第二类定义立足于国内经济.,把
国际市场竞争状况作为国际竞争力的外部约束,即认为国际竞争力并不等同于国际
市场竞争力,后者仅仅是前者的必要基础,国际竞争力最终要实现的是国内经济目
标。在这类定义中,又依据对国际竞争力最终目标认识的不同有不同的表述。有的
把经济增长作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有的把宏观经济目标作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还有的把国民收入和国民生活水平作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他们分别把国际竞争力
定义为“兼顾经济增长和贸易收支平衡的能力”:“一国实现经济政策中心目标的能
力尤其是不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前提下实现收入和就业增长的能力”;“一国在国际
41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蜀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经济中生产、分配其产品,并通过这种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能力”。64第三
类定义不涉及国际市场竞争,直接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某种国内经济目标。美国国
际竞争力委员会在1985年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
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舒
对于第一种定义,一些研究者已经提出反对意见,波特认为,将国家竞争力定
义为取得贸易顺差或平衡贸易收支是不恰当的。通过低工资和弱币导致出口扩张,
而进口本国公司无力生产的高级货物,可以使贸易平衡或出现顺差,但这种做法降
低了国民的生活水平。66因此。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看,贸易顺差可能是国
家缺乏实力的标志。如,20世纪80年代的很长时期内,由于外国投资者拒绝给墨西
哥借钱,墨西哥被迫保持巨额韵贸易顺差以偿还外债利息。1990年以后。由于外国
投资者恢复了对墨西哥的信心,重新向墨西哥注资,墨西哥开始出现巨额的贸易逆
差。显然,我们不能认为处于债务危机之下、却拥有贸易顺差的墨西哥较之1990年
以后的墨西哥更具有竞争力。由此可见,这一种定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类定义中的经济增长目标虽有不同,但其目标层次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增长
能力是基础的层次,提高国民财富或国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是综合的层次,前者是后
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因此,第二类定义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理解不存在
根本分歧,在具体研究中使用何神概念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定位。
第三类定义虽然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作为判别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但并未把
国际市场竞争完全摔除在国际竞争力之外,因为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内经济的
增长和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都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竞争力
指标体系就包括开放度这一要素,美国国际竞争力委员会的定义没有提到国际市场
竞争是因为他们认为.国际市场竞争并非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第三类定义与前
两类定义的差别在于它更加坚定地把国际竞争力的目标集中于国内经济与国民生活
水平,具有更为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意志。
以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定义尽管其立足点和表述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一致
的,即它们都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种能力,而不是国际收支、经济增长、宏观经
济目标或国民财富本身,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从经济发展源泉的动力角度来认识竞争
“李静萍:《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第11页.
舒驮昂照、吴明录、韩松、李正平:‘国际竞争力).改革出版社,19 72年,第4页.
酯I美1迈克尔t波特(Micb聃lEPO撕):t国家竞争怃势',华夏出瓶社.2002年.第3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陌硗争力的理论分析
力,而不是从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水平判断。由于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同时不同研究者依据自己国家的现实情况以及自己的研究目
的而对国际竞争力目标的关注点自然有差异,对国际竞争力定义的选择由研究者所
处背景及其研究目的的不同决定。
二、不同层次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上面三类定义基本上是从国家层次上理解国际竞争力的。事实上,国际竞争力研
究可以从国家、地区、产业、企业、产品等不同层次上展开,因此,国际竞争力又
可以表述为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有
的学者认为,在国家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或使用“有竞争力的国家”不太适
当,因为国家的主要经济目标是为其人民创造较高的并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
能否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含糊不清的(国家的)竞争力,而取决于一国利用各
种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力和生产率。况且,在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所有
的产业都具有竞争力,一定是有些产业具有竞争力,雨有些产业缺乏竞争力。因此
在国家层次上谈论竞争力,唯一有意义的是国家的生产力。67而国家生产力又具体落
实到产业、企业和产品上。因此,只有把国际竞争力研究落实到产业、企业和产品
上才有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国家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国际竞争挑战的实际
需要基础之上的,并非毫无意义。这是因为,国家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竞争关系,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争夺,国家是一部分人利益的代表,这种利益在各个国家之
间是独立存在的;国家之间利益争夺的结果,便出现了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些竞争
力强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反之则失掉更多的利益。当然笔者也同意上述观点,即国家竞争力的大小最终要由
产业、企业和产晶的竞争力来决定。竞争力强的国家在大多数产业、企业和产品上
必然也是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的。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目前国内理论界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两个方面:一是对产业的界定与分类;二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解。理论界对产
业的界定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界定产业即为“同类产品和可替代产品”。
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从产出的角度,产业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
集合;从生产的角度,产业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经济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实体的角度,产业是生产经营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从广义上理
解的“产业”是指总体上的“产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即为广义产业.它比狭
义上的“产业i具有更为宽泛的外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个从产业
层面上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
业集合,这样定义的产业所包括的产品,其相对竞争优势的来源都很相似,例如,
粮食、油料、肉、蛋、奶、小汽车、传真机等都可以独立被视为一个产业。这样定
义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产业国际竞
争力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定义强调了产业的比较生
产力,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
于它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更多的产品,并持续获得赢
利的能力。第二种定义强调了产业的有效供给能力,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某一
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竟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
的能力。第三种定义侧重于国际竞争的市场条件.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特
定产业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传和销售条件,在竞争中获
得最大利益的能力,它是产业国际竟争优势的表现。综合上述三种观点,笔者认为,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特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反映出的生产力,当然,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内市场也国际化了,因此国际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国际市
场的占有率,也表现为占领国内市场的能力。迈克尔·波特给产业国际竞争力下了
这样的定义: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
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的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但又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国内外不
同学者的定义有所差别,但其基本含义大致相同:即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
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她岛市场(消费者,包括生
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这一定义包含
五个基本含义:(1)企业所在的产业是一个竞争和开放的市场:(2)企业竞争力的
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3)企业竞争力体现消费者价值和自
身利益两个方面;(4)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5)企业竞争力
酶【美】迈克尔t波特t t国家竞争忧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页.
审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综合性质。69笔者接受上述关于企业竞争力包含五
个方面内容的观点,但同时笔者认为,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国际竞争力
归根到底是一个企业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不被淘汰,企业必须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
这样才能生存下去,在生存的基础上进而得到发展。所以,企业生存能力是发展能
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生存能力的延伸。进一步的说,企业生存能力的强弱,发展
能力的大小既受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是在
自身素质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呈现出来的。
产品是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终端层次,这是由于不论是国家、产业或企业其国际竞
争的最终都要通过产品在市场上来完成其价值实现,产品是市场主体之间相互竞争
的物质载体。产品和企业、产业之间联系非常密切,一个特定的产业就是生产某类
产品的生产活动、组织机构和政策制度的组合;而企业的价值链更是围绕特定产品
进行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和相关辅助活动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前面从产业、
企业出发的竞争力定义中,大部分实际上都是以产品的市场表现作为竞争力的体现
物和比较物。所谓产品竞争力,简而言之就是该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利的能力
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表现为,较强的国家竞争力必然有
比较多的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支撑,但反过来,个别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强并
不一定带来较强的国家竞争力,从直观上讲,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
有如下的逻辑关系:
企业竞争力强一产业竞争力强一贸易收入增加一要素收入增加一生活水平提高
一国家竞争力发展。
国家竞争力和企业、产业竞争力并不完全一致,在一个国家个别企业或产业有竞
争力不一定能说这个国家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那些十分强
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都具有竞争力。Reinert把产业分为两类:一类是
所谓“高质量”的产业,即那些产出增长快,技术进步快,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其
市场结构的特征是不完全竞争,存在较大的进入和退出障碍,而且规模收益递增,
这些特征决定了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巨大的利润,并提高工资水平,从而增
进一国的国民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另一类是具有相
的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中国农业田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反特征的“低质量”产业,即产出增长缓慢,技术进步缓慢、技术含量低,其市场
结构特征是完全竞争,进入退出障碍小,规模收益不变,这些特征决定了技术进步
只能导致价格降低,获益的仅仅是消费国,生产国的国民财富未必增加,因而不利
于生产国国家竞争力的发展。70
反过来,企业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有赖于国家为之创造的条件和环境。在当
代国际竞争中,国家对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激融政策。更重要
的是国家能够提供良好的知识管理。目前世界经济在向知识经济发展,企业在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力不仅依赖子产品和服务懿价格,更为关键的是知识和技术水平,同
时,产业升级也依赖于技术创新的速度。由于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即非竞争
性和排它性,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安排,私入部门刨造和传播知识的动机将受
到抑制,从而减慢产业升级的速度。一般来说,政府通过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支持
和激励私人部门进行知识的生产,然而由于知识具有正的外部性,即知识的社会收
益远远大于私人收益,因此仅仅依靠知识产权不足以发挥知识的全部效益.此时就
需要政府部门直接承担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责任,从而推动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发展。
因此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实质也是一个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条{牛,促进企业霞
更高质量产业发展并赢得竞争力的过程,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在
这个意义上得到了统一。
三、对国际竞争力内涵的深刻理解
尽管理论界对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历史非常短暂,但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却很
多,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国
际竞争力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由于对国际竞争力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不
同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在阅读了有关国际竞争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对国际竞
争力理解有如下几点:
1.要从竞争的角度理解国际竞争力。尽管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很多,但很少有学
者从竞争的角度定义国际竞争力。事实上,有竞争才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就谈不上
有竞争力,因此,要{}基给国际竞争力下定义,必须从理解竞争概念入手。何为竞争?
首先,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为了某一目标或利益而进行的争夺和较量。国
际竞争是不同国别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其次,竞争的双方(或多方)有
’o
EricS.Rei∞^:“Compt:Ii'dvcness antiitspredeee.smrs--a.500-yearcross-national rec'pective"’pP,39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共同的竞争对象,即拿什么去竞争,也就是竞争的客体。再次,在争夺竞争对象的
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的再分配,如果没有这样的利益的再分配,
竞争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一个竞争关系的成立,起码需要有三个要素:(1)
不同利益的竞争主体;(2)竞争对象,即竞争客体;(3)竞争结果,即利益上如何
分配的。这三个方面称之为竞争的三要素。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竞
争在本质上是一种国际现象,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是更大
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也就是各产业,各企业等竞争主体,通过在世界
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世界市场上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或服务,使产业或
企业赢利的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国家财富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竞争力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学概念,一
般认为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系统能力。
根据MD国际竞争力理论,国际竞争力系统包括八个要素,即国内经济实力、国际
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与技术和国民素质,这八大
要素竞争力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一个产业和企业的
国际竞争力,也是由构成产业或企业国际竞争力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结
果。我们知道,系统功能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从内因来看,又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各要素的水平:二是要素的配置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
即所谓的要素结构。系统功能的外因则是指系统的外部环境。对于国际竞争力系统
来说,如果各个子系统都处于较高水平,则竞争力水平就高,如果某些要素发展严
重滞后,必然影响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当然,各子系统在国际竞争力体系当中的地
位和作用不同,其影晌程度有别。因此,进行国际竞争力结构分析的目的之一,是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高总体的国际竞争力。
3.国际竞争力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总是相对于其他
国家而言的,如果一国的国际竞争力要素发展缓慢,即使它的实力相对于自身的历
史水平有所加强,但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却可能是削弱的。这就是说,国际竞争
力一定要放在国际比较中进行研究。国际竞争力的相对性决定了国际竞争力具有动
态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不可能永恒处于优胜地位,落
后的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只要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或后发优势,
就能够迎头赶上。
47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章农业目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4.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国际竞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
期阶段,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的中心任务,同时社会
主义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此过程中,中国必须适应经济
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现实,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这些
目标。同时笔者也同意把国际竞争力落实到具体产业才有意义,其实,产业竞争力
的提高与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完全一致的,一个国家只有其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其国际竞争力才能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的产业或产品在国
际市场上具有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同时又能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第二节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一、国际贸易理论关于国家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解释
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总是通过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中
表现出来的,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该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源泉同时也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探索农
业国际竞争力首先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开始。
(一)比较优势理论
对国际贸易的原理做出最初解释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其著作
《国富论》中从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学说出发,说明国际分工能使贸易双方的产
出增加并由此产生出贸易利益。国际分工的基础是相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各国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贸易各
方应集中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
生产更有利。因而,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的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它无法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
上都具有较高的生产率,而另~国在所有的产品的生产上都低于其它国家时的国际
贸易情况。
为了更好鳃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大卫·李嘉图完善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的理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论,并将其发展为比较优势的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
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
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13
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
和相对成本表示,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生产
该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或其相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相对成本,
那么该国就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相对优势。生产成本的差异为区域间分工和贸易创造
了条件,区域间贸易的利益来源于每一种最终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比绝对优势理论有较强的说服力,但该理论仅
考虑了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将生产成本的差异作为分析问题的中心,认为生产成本
的差异是源于商品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显然这样分析过于简单。
20世纪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Ohlin)和他的老师赫克歇尔(E.Heckscher)提出
要素禀赋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不同,该理论不是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而
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发生。该理论认为,生产商品不仅需要劳动
力,还需要资本、土地等其他的生产要素。而且不同商品的生产所需生产要素的配
置也是不同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
本的投入,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则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
储备比例或资源禀赋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本相对雄厚。有的国家劳动力相对充足,
因此,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而且可以由要素比例和稀缺
程度的不同决定。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因此,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相对成本比较低一些:而资本充足的国家,资本的价格低一
些,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成本较低。因此,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
或要素禀赋的差别。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本丰富的国家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力丰富
的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商品。不同的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
要素而较少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并参与国际分工就可获得比较利益,即出口具有
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进行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有着充足的廉价劳
中国农业目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目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动力,因此他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他们应该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
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通过这种贸易结构,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比较利益,
发达国家资源禀赋较好,他们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因此,
他们将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不少当代经济学家认为,建立在生产要素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足
以解释贸易结构。1953年里昂节夫悖论的发表,使要素察赋理论的有效性受到了挑
战。现实当中与比较优势相悖的证据不难找到。例如,战后的韩国资本并不丰富,
但却出口了大量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如钢铁,船舶、汽车等:美国拥有熟练的劳动
力,杰出的科学家和充裕的资本,但却在人们难以料想的产业中失去市场份额,如,
机械工具、半导体、精密电器产品等。另外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应该发生
在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变得越来越
相似,因而其贸易量应该减少。但事实上大量的国际贸易是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
发达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要素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之所以不符合贸易实际,是因为该理论本身有其内在
的缺陷:第一,该理论对产业决定因素的判断只涵盖了自然资源.而忽略了自然资
源以外的、对产业存在和发展有更为重要影响的多种社会因素,特别是忽视了技术
进步的区域差异和技术要素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第二,该理论以不变的生产函数
为假设前提,假设劳动力同质、规模经济不变,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完全不流动以
及消费需求函数相同等,这些约束在现实中并不完全满足。按照这种理论,各国将
被固定在既有的分工格局中,一个国家优势产业将永远处在优势,劣势产业将永远
处于劣势,一个国家都只能按照既有的分工格局生产,经济落后的国家将永远处于
分工的低层。事实上,现实中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优势产业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
中的,因而优势产业经常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笫三,该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资源禀
赋差异很大的国家阊的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问题,而不能解释资源结构近视的国家之
间同一产业内的贸易现象。客观的事实是大量的国际贸易是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
达工业国之间,而且这些国家之问的大量的贸易品生产使用的是相似的要素比例。
(二)新贸易理论
在比较优势理论之后,产生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新理论放松了要素禀赋理论
的严格假定,从不同角度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修正,使其更贴近现实情况。20
中国农业屠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世纪50一60年代的贸易理论主要考虑了生产要素的差异,如M·v·波斯纳
(M·V·Posner)技术差距论和以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中心的新增长理论,
这些理论把人力资本和技术等因素考虑进来,描述了发达国家的“夕阳”工业在贸
易竞争中,由于技术外溢和低成本的吸引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阐释了产业优
势转移的可能性和原因。该理论还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产业
与贸易选择之间的联系,发达国家的产业选择在于不断地开发新产品,而发展中国
家的选择在于引进外资,加速技术进步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善贸易条件。
M·V·波斯纳认为,除了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差别之外,还存在着技术投入上的
差别。技术领先的国家进行技术创新之后,研制出新的产品并向国外出口。国外进
口国通过技术合作、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等途径掌握了这些高新技术,并进行
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这些产品的进口。到此,技术领先国的创新利润完全消失,但
它不断地创新,研制出更新的产品和工艺流程,从而又制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
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技术创
新方面的差距。
R-弗农(R·vemon)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扩展了技术差距理论。他
认为,产品一般要经过与生命周期类似的产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产品周期。在
新产品开发的阶段,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和高技术人才,并在产品实现标准
化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资,发达国家在技术、资本和人才上存在比较优势,
因此这一阶段常常在发达国家进行。当产品标准化之后进入成熟阶段,不需要高技
术人才,只需要操作工人,同时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产品的利润开始下
降,这样产品的生产便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不发达国家转移。当新的国家又进入成
熟阶段,可将产品的生产扩展到那些更不发达的国家中去,而发达国家则可以完全
停止这种产品的生产并依靠进口。生命周期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生产技术已经
标准化的那些产品领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1 979年克鲁格曼(ER.Krugman)提出了战略贸易理论,该理论运用现代微观经
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把国际贸易纳入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
架,阐明了在不完全竞争和产业内贸易条件下,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力
的来源。该理论的特点是,把垄断、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等因素考虑进来,较好地
解释了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或行业内贸易。保罗·克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鲁格曼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规模经济可以使企业从内部经济和
外部经济两方面取得利益,降低成本,从而影响产品的比较优势。该理论认为,多
数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会使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
入产出更多,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使得规模经济得以实现.并在贸易方面表
现为具有相似资源禀赋结构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同一产业内相互贸易的增加。这样,
由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的存在,资源类似的国家之间可以通过经营差异化产品、
增加生产和扩大出口市场,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取得贸易利润。该理论表
明,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领域,专业化予生产某一种或菜凡种产品,形成规模优
势,更加有利于竞争优势的提高。
新贸易理论还认为,一个国家通过补贴、进口限制使其国内有成本优势的某种
产品的生产达到国际市场竞争所要求的规模,然后取消补贴和进口限制,就有可能
建立某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一理论为国家实施出口补贴、关税等所
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找到了根据。但很快受到了强烈的批评。如美国政府在20
世纪90年代,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由采取了许多干预性政镶,遭到了新贸易理论的
创始人克鲁格曼的批评。71克鲁格曼认为。只有在战略性需要的时候,实施出口补贴
习。有意义。长期的、大面积的实施出口补贴或刺激出口的政策,会带来许多负面影
响,扶而走向政策铡定者的反面。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新贸易理论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
论是从动态的、竞争过程和发展的角度来解释竞争力来源。
二、波特关于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解释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的基础上,将产业经济学和企业战略管理两大研究领域结合起来,把产业组织理论
引入战略管理研究,发表了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
竞争优势》,并以此为标志系统地阐述了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72
l。竞争战略要素。波特认为,分析竞争钓基本单位是“产业”。产业是由一群
企业以产品生产或劳务服务直接进行竞争的。企业凭借竞争战略在其所属产业中建
立竞争地位,持续经营。企业选择竞争战略主要考虑两个要素:一是企业所属的产
71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薪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住迈克尔-波特t鱼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2—64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业结构;二是企业在某个产业中的定位。不同产业其竞争结构不同,竞争特点不同,
赢利性表现不同。即使在同一产业中,不管该产业的赢利性如何,如果企业的定位
不同,其赢利表现也不同。
2.产业结构。这里的产业结构指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即新加入者的威胁:替
代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供应商谈判力量;客户谈判力量;与现有竞争对手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的影响力大小,会随各产业而有所不同,但都多少对产业的长期获
利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五种竞争力量之所以能决定产业的获利能力,是因为他
们关系到企业的产品如何标价、必须担负的成本及在该产业中竞争所需要的资本。
3.产业定位。企业在回应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在产业中选择适当的
位置。产业定位不仅关系到产品本身的顾客群,还涉及所有的竞争层面。企业定位
的核心就是“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低成本竞争优势”,
二是“差异型竞争优势”。当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竞争时,它比竞争者能更有效率的
设计、生产及营销产品,而当产品价格相差不多时,成本越低,表示利润越高。企
业采取差异型竞争的目的则在于提供给客户高质量、多功能的、具有良好售后服务
的独特而优异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能使产品卖个好价钱,进而增加利润以及与竞
争者相抗衡的能力。
两种竞争优势中的任何一种,都能转换成比竞争者更高的生产率。第一种竞争
优势在于,企业生产某产品时,其花费或者在资源上比竞争者更经济。第二种竞争
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单位产品的获利率。企业要同时具备两种竞争优势,虽然有可能,
但相当困难。因为当企业为了差异而追求产品的质量、优异的功自}或良好的服务时,
就免不了要大量投资。如果借改进技术或生产方式来达到降低成本和强化产品差异的
双重目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竞争对手的仿效又迫使企业在两条路线中择一而行。
企业在选定一种竞争优势时,要使该战略成功,必须注意:在走低成本路线时,
必须维持产品的基本质量和服务,才能避免陷入降价折扣战,而抵消了成本的优势;
采取产品差异战略,与竞争者的成本差距也不宜过大,否则将因为产品的价格过高
而使顾客太少。
4.竞争范围。企业定位的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竞争范围。竞争范围包含:产
品的类别范围、营销渠道、诉求的客户类型、产品的销售区域以及可能相互竞争的
相关周边产业。竞争范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企业可借着参与大规模的全球竞争,
中国农业茸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或与相关产业竞争,建立互动关系而取得竞争优势。即使在同一类产业中,每家企
业也会根据自己的战略选择不同的竞争范围。如在包装机械行业中,德国企业的产
品种类多,而意大利企业则走专业化、适合个人使用的产品路线。在汽车行业里,
美国和日本的知名大厂以车款多样取胜,而德国宝马和奔驰侧重高性能汽车,韩国
的大宇和现代汽车则以中、小型车为主。
5.竞争战略模式。根据竞争优势的类型和规模,组合出几种基本的“一般性战
略”,如下图:


攀亲
絮言



竞争优势
较低的成本重视差异化
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
只以成本为竞争焦点专业型的差异化战略
圈2-1一般性战略
引自迈兜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8更。
6.价值链。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价值链的优势累积。价值链就是企业的一系列活
动,包括主价值链:储存、制造、营销、售后服务等活动;辅助价值链:企业结构、
入力资源、技术开发、采购等。企业的终端价值由消费者愿意购买企业产品的数量
衡量。如果价值超过企业所有活动的成本,企业就能赢利。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
就要比竞争对手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活动而能够提供相近价值的产品(低成本优
势).或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各种活动取得高的价值(差异化)优势。企业的成本优势
可以从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中产生,也可以从价值系统中获得。而差异化优势主
要由企业产品、相关服务和其他方面对购买者的影响活动中产生。
7.创新。.企业在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时最主要的行动是创新,创新从广义的角度
来讲包括改善技术和改进做事的方法。在产品的改进和流程的改进中,新的营销观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一里算与窭堡里窒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念、新的促销手法和新的规模中,都可以看见创新的影子。创新是对环境变化作出
的快速反映,其产生往往是不断累积的结果,而不是一下子的大的突破。企业获取
竟争优势的主要创新机会有: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或变化的顾客需求、新的产业环
节的出现、压低上游成本或增加取得途径和政府法令规章的改变。
8.竞争优势的持续力。竞争优势的持续力取决于三项重要条件:特殊资源的优
势、竞争的种类、竞争优势的改善和提升。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必须制定
全球性的竞争战略。并且通过建立产业联盟,以抵消生产成本过高或技术落后的缺
点。国家如果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不仅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起到推波
助澜的作用,而且国家也会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二)波特“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学说73
波特创立的“钻体体系”模型成为近年来人们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典范式。
波特认为,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竞争力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关键因素: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另外,政府决策和
机会作为两个变数,通过对前四个决定性因素的作用而影响到竞争力。这六个因素
构成了波特竞争力研究的“钻石体系”,由它们构成了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这些因素决定一个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其中,
’除了机会因素被视为外生变量,其他因素之间都是互动的,即每一个因素都能够强
化或削弱其他因素。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产业的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投入要
素。包括天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竞争力的创造
不仅与生产要素的数量有关,更重要的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与效能的发挥。
产业的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取得生产要素,
更重要的是通过要素的重组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其产业竞争效率。
波特把生产要素作了如下分类:
(1)根据生产要素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basic factor)
和高级生产要素(advanced factor)两类。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
位置、非技术人工和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现代化通讯的基础设
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初级生产要素中人口、国土、自然资源是
、--.............................................................,......一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6--12l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同厨境争力的理论分析
既定的先天条件,而高级生产要素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后天开发而实现。
图2-2完整的钻石体系
引自迈克尔-波特《固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19页.
(2)根据生产要素的专业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一般性生产要素(generalized
factor)和专业型生产要素(specialized factor)。一般性生产要素包括:公路系统、融
资、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他们可以被用于任何一种产业。专业型生
产要素则指特殊技术人才、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他专门针对特定产业的投资形成的
资产等等。建立在专业型生产要素上的产业竞争力比建立在一般性要素上的产业竞
争力更为持久,但专业型生产要素的投资风险也更高。波特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经
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型
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以及竞
争优势的升级。
(3)根据生产要素形成特点的不同,把生产要素区分为自然形成的生产要素和
国家主动创造出来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型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出来的,
产业表现卓越的国家通常也是创造生产要素和提升必要生产要素的高手。初级生产
要素或一般性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不断降低,而高级生产要素和
专业型生产要素则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堂里奎些里堕塞兰查!里丝兰壅至里塞苎三兰查些里堕重量垄塑里丝坌堑
当然,“在以天然产品或农业为主的产业,以及对技术需求不高或技术已经普及
了的产业而言,初级生产要素仍有其重要性。”” 应该承认,初级生产要素对象农
业这样一种直接向自然索取产品的产业,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初级生产要素
对于农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使得农业生产由于丰富的要素供给而
得以在低成本水平上进行,从而使该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收益。然而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种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低成本优势,在提高生产率
水平上受到限制,因而极不稳定。以资源要素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国在农业上的成本
优势,很容易被那些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农业技术的突破或更先进生产方式的使用
而超越,从而使其丧失原有的优势,而本国农业发展由于对资源的消耗引起要素价
格的提高,更是这种资源依托型农业的竞争力的致命之处。而且在实际当中,丰富
的资源和廉价的成本因素还可能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反而形成农业发展的阻力。
相对而言,高级要素和专用型要素要经过长期的持续的投资才能形成,建立在这种
要素基础上的竞争力,不仅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
不宜被对方模仿,因而是一种持久的、高层次的竞争优势。
2.需求条件。主要指本国市场的需求。任何一个产业或企业进行投资、生产和
市场营销首先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因此,产业或企业从本国需求出发建立
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营销管理是否有利于进行国际竞争,是一个产业或企
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所谓有利于国际竞争的市场需求,取决于
本国需求与国际需求的比较,这种比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需求特征。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本国市场是否具有全球性。市场需求结
构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果一国某一产业或企业的市场需求更具有全球性,那
么,市场导向会使该产业或企业更注意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从而易于形成该国在这
一特定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本国市场是否具有挑剔性。如果本国市场拥有一
批对产品和服务既内行又挑剔的本地客户,则会为企业带来追求高质量、完美产品
和服务的压力,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本国市场是否具有超前性。
如果本地客户的需求在时间上领先于国际市场的客户,那么在未来就能够带动各地
同类型的需求,从而有助于企业掌握新产品信息与走向,刺激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
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h迈克尔.波特‘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中用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2)需求规模和成长模式。从成长模式来看,一般来说,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大
的产业有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因为国内市场的提早和大量需求,使得企业能够
及早建立大量的生产能力并积累丰富的经验;而本国市场的提前饱和迫使企业在不
断地进行产品的创新和升级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市场
需求规模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够激励企业扩大投资,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形成,
同时又因为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富韵机会。就可能镬企业失去向
外扩展的意志,从而成为阻碍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因素。
(3)国内市场需求向国际市场需求的转化。国内市场的需求方式会影响到产业
由圆内市场需求向国外市场需求转化的难易程度。如果某一产业的国内客户是跨国
企业,则可以降低企业在打开国际市场时的风险。因为一国的需求方式会随本国人
员在国际上的流动而传导到国外,相反。本国人员在异国接受的消费习惯也同样会
被带回来并扩散。无论是本国消费着走出去,还是外国消费者走进来,只要一国对
外开放程度愈高.其产晶和服务就愈容易适应国际竞争,从而为产业创造国际竞争
力奠定基础。
3.相关支持产业。波特认为,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在技术上私人才上互楣
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形成的产业链,是国际竞争优势的重
要来源。一个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同时与该产业的上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有关。这是因为,国际竞争通常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
属的各国生产、营销体系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策
略,也取决于供货商和相关企业的能力和策略。好的上游供货商能够协助企业掌握
新方法、新技术,把握新机会,并与企业一起,致力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使企业的
产品优于其他企业的产品,从而提高竞争力。同样,企业也必须与下游企业建立联
盟,以保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的产品仍然能够卖得出去。有竞争力的
企业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提高竞争力。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波特认为,真正能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
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因为在企业管理层次,由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优秀企业在
竞争中的相互学习,已使竞争性企业之间的差别不大,而企业之间真正不容易学习
和模仿的差别是企业的竞争战略或发展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的变化,来适应环
境的变化,咀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农业国壁i堕表z里堡兰壅堡堑窭第二章农业胃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从企业组织方式来看,国家环境和民族心理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方式有明显的影
响。如人民对待权威的态度和人际交往的形式等因素往往决定了一国企业所选择的
产权结构和规模:一个民族对风险和失败的态度决定了高风险行业吸纳资本和人才
的能力;至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又受股东结构、持股人和债权人态度的影响;不同国
家的劳动力管理方式也有显著的差别。公司文化和公司治理的时尚总在不断的变化,
它们之间的差别成为决定企业或产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波特认为,国内竞争的活跃程度与该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具有密切的关系。激
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
低成本,改善服务。同时,经过国内激烈竞争的检验,企业能以更强的能力,赢得
国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5.机会。波特认为,机会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机会来自企业外部,
一般与产业所处的国家环境无关。可能形成机会并影响产业竞争的情况大致有:基
础技术的发明创新、外国市场的变化、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等。这些机会一
旦出现便打破了原有产业发展的均衡状态,创造出新的环境,使原有竞争者失去竞
争优势,从而形成一国企业代替另一国的机会。如微电子科技出现后,美国和德国
.在传统电子产业的优势纷纷被打破,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厂商乘此机会加入竞争并占
‘领优势地位。
6.政府政策。政府政策的作用在于对钻石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的影响。政府应
?该做的,并真正有助于产业的是,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制定鼓励竞争,提升需求。
这里面包括熟练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源、基础科学、经济信息和基础设施等。一个国
家要从生产要素中获得优势,必须有一套能持续提高生产要素的机制。政府政策对
需求条件的效应是开发国内生产需求,刺激出口。如通过政府采购来提升国内需求。
政府政策会影响到企业如何成立、组织、管理发展和竞争方式。
波特认为,政府的任务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提高生产率的环境。为此,政府的最
大角色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要作到这一点,靠的是稳健的政府机构,
持续一贯的经济基础构架,以及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另一个角色是改善经
济体中微观经济的一般能力。这主要靠改善一般资源的效率和品质,高素质的教育
人才,适当的硬件建设、准确而及时的经济信息,以及有相关机构提供的这些条件。
攻府的第三个角色是建立整体的微观经济规则与监督竞争的诱因。包括促进竞争的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政策、鼓励投资的赋税系统和知识产权法律,公平而有效率的立法系统、有利于消
费者的法律。75这就意味着要在一些领域限制政府的角色(如贸易障碍、价格制定).
而在另外一些领域要加强政府角色(如确保激烈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技术
培训)。政府有效选择了提高生产率的政策、法律、制度,就选择了繁荣。
波特的“国家钻石”理论,实际上是把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
与竞争优势加以综合。其中,生产要素与相关和辅助产业是要素寨赋论的补充和延
伸,主要内容都是本国供给要素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波特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不仅
继承了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观点,而且揭示了菲自然禀赋产生
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波特关于产业竞争力分析范式的真正意义在于:产业
竞争力受多方面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该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主要影响
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因果分析的思路。
(三)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的四阶段学说
波特在研究了许多国家特定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认为,一个国家
的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1.生产要素导向(factor-driven)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的具有国际竞争优
势的产业,基本上是得益于某些特殊的生产要素,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某些植
物生长的特殊的有利条件,或者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等。这些国家的这些产业的
竞争只能依靠较低的价格,产业的技术层次比较低,而且所需的技术是廉价的和可
以广泛使用的,技术主要来源于其他国家,企业还没有能力创造技术。处于这个阶
段的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虽然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获得较高
的人均收入,但经济发展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
2.投资导向(investment-driven)阶段。这一阶段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以政府和企业
的积极投资意愿和能力为基础。企业投资于建设现代化的、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和厂
房,并努力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最佳的技术,但由于国外不愿意出售最先进的技术,
因而这种技术~般低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个阶段的企业不仅使用外国的技术,而且
改进外国技术。企业具有吸收和改进外国技术的能力,是由要素导向阶段迈向投资
导向阶段的关键。这个阶段的企业在基本要素成本方面仍然保持优势,但竞争优势
已从低成本要素扩展到更先进的要素。这个阶段的国内需求还不成熟,产业竞争优
75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264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里!堡箩实霉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势的升级主要由供给推动而不是由需求拉动。相关和辅助产业也很不发达,产品的
生产主要依靠外国的技术、设备甚至零配件。政府的政策非常重要,政府可以引导
稀缺资本进入特定的产业,并营造一个积极竞争的市场。
3.创新导晦1(innovation-driven)阶段。这个阶段的民族企业能在广泛的领域成功
地进行市场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
及对便利的需求增加,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更加成熟。在一系列产
业中民族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重要的产业群中,出现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辅助
产业,并在相关产业中形成有竞争力的新产业。处于这个阶段的产业的要素成本上
的优势越来越减弱,但企业能够在不利因素的刺激下不断的创新,创造高级而专业
化的生产要素,并使要素的技术不断升级。这个阶段的企业不仅从国外获得技术,
而且创造技术。有利的需求条件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持续创新,而且创
新能力向更多的新产业扩散。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重
要的地位。政府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直接干预的成分减少,政府主要
在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改善国内的需求质量,刺激新的产业领域的形成,保
持国内竞争等方面发挥间接作用。
4.财富导110(wealth-driven)阶段。这个阶段是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时期,
它的驱动力是前三个阶段积累下来的财富,而由过去财富驱动的经济是不可能保持
其财富的。这一阶段的企业开始失去国际产业界的竞争优势,它们只注重保持原有
的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波特关于产业国际竟争阶段的理论很有启发性,许多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也显示出波特所描述的国际竞争演进阶段的各种特征。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方
法论来看,认识一国所处的国际竞争阶段,对于分析和评价各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状
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产业国际竞争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
其决定因素会发生显著变化,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熏大变化。因此,理论
模型的构建、竞争力分析因素的选择以及各种因素权重的确定、竞争条件的研究等,
都与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发展阶段有赢接的关系。76
三、核心能力理论关于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解释
20世纪90年代,一种解释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西方经济
沁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45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学和管理学晃崛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出现,源于企业
战略管理理论的缺憾。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对企业外部市场和厂商行为的研究,
不关注企业内部能力的研究,因而被称为“企业黑箱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主
流企业理论,进入了企业内部研究,但侧重点在于企业契约组织交易的“规则”,而
忽视了对企业独特的生产、技术和知识积累的特性的研究。迈克尔r波特对企业竞争
力的研究是在对企业竞争者、购买者、供应者、替代者、潜在竞争者(产业潜在进
入者)五种力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竞争战略,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
是将“结构一行为一绩效”(8CP)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弓}入企业战略管理领
域中,为用有关产业结构、产业内优势对比、进入和退出壁垒等概念和相关理论解
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以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学分析工具。然而,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没有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二
是理论分祈模型实际上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没有很好地占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
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77在当代国际企业竞争中迫切需要新的理论解释企业竞争力
和生命力之源,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
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最早见于C,K帕汉拉德和美瑞哈默在《哙佛意业评论》
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其后,在美国和西方国家掀起了对企业能力研究的
热潮,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妞1992年兰格焰易斯发表的《能力论》.1993
年福斯发表的《核心能力论》、1994年哈默和哈尼发表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等
等。这些论文的发表,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发展。尽管企业核心能力
理论目前尚无统~而严密的理论体系,不过在一些问题上已经达成的初步的共识。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时间不长,许多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的系统化,从
目前的研究进展看,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1.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企业是由多种物质要素和制度要素构成的,
企业是这些要素的载体和聚集场所组织,但是,企业的本质是蕴藏在虫这些要素资
源整合而集成的能力实体,企业的这种能力是长期学习和积累而成的,形成了企业
行为的惯性状态。“能力”是企业的真正的本质,如同劳动者的本质在予其{奉力和智
力所形成的劳动能力一样。由于企业的本质在于能力,因此,对企业进行分析、研
究的基本单元即是“能力”。企业总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各种能力,如资源禀赋能力、
计李末红:“企业棱心能力理论蕾}述”,《经济学动惫》,1999年第t精,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组织结构能力、环境制度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78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能力
集合,正是这种不同的能力集合,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状态、成长过程和生命周期等。
2.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石。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的、最
本质的部分,它通过基石地位和中枢作用联结和辐射企业的各个特殊能力,制约和
决定着企业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所谓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在自由所从事的生
产和服务活动中形成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
合多种技术流程的学识”。。79这些技术和技能为客户提供某种特殊的利益。核心能力
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单个的技术和技能。核心能力在不同的企业有
不同的积累和表现,既可以表现在技术运用方面,也可以表现在组织结构、营销服
务、管理控制等各个特殊方面。总之,核心能力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企业核心
能力具有如下特征:(1)价值优越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
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差异性。一个企业拥有
的核心能力是该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差异性决定
了企业之间效率和竞争地位的差别。(3)不可仿制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
和经营活动中累积而成,是其他企业难以复制和模仿的。(4)不可交易性。核心能
力是蕴涵与企业组织内部一种抽象而又实在的能力,是企业整合运行的产物,不可
能象其他生产要索一样进入市场交易。(5)难于替代性。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独有
的财富和学识,是独特的整合功能所形成的企业稀缺独占资源,因此,在市场运行
中有极小的替代性。
3。培育、积累、运用和发展核心能力是营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国际国内
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培育、积累、运
用和发展核心能力。(1)定位核心能力。企业应对自身现有资源和竞争力及其在市
场中的价值加以系统考察,确认企业核心能力的打造目标并持续不断地整合各种资
源,形成核心能力。(2)形成企业战略结构。企业要打破传统企业资源结构,按照
知识化、信息化和效率化的原则,形成系统合力的、资源和信息共享的企业战略结
构。(3)重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开发、积累和有效管理,增强研究开发资源的
投入、技术设备的改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企业文化,形成有效率的企业制度
和管理规范,形成凝聚力和竞争力。(4)积极推进企业成长,处理好专业化和多样
“史东明:t核心自g力论一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嗣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28页.
”杜跃平:“全新的企业理论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评介一,<现代企业》.1999年第12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化的关系,合理选择成长路径和模式,形成企业战略联盟,达到社会资源内部化。
(5)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核心能力。如专利的保护,人才管理与激励,商业秘密的
利用等,防止核心能力的随意扩散、流失和被替代。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虽然创立不久,其理论还不成熟,但这一理论提出的一些基
本思想,不仅对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思路,而且对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对于一个企业或
产业来讲,培育核心能力具有生死攸关的战略意义。
第三节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义、建立适当的分析框架并对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
的因素做出分析和判断之前,有必要对范围广泛、边界模糊的农业经济活动进行适
当、明确的界定,因为农业的边界不清,后面许多问题的分析就缺乏最基本的依据。
关于农业方面的著述颇多,有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不
同学科对农业研究的角度不同,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有其共同点,即都认为
农业是以土地为主要手段,利用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的自然生长发育来生产满足人
类生存必需的食物的生产活动。这正如舒尔茨给农业下的定义:“我们说的农业不过
是指耕作、饲养、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生产而已。””
从经济学上对农业进行界定,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生产人类
维持生存所需要的食物以及其他生活资料为目的;二是通过人的劳动过程,以土地
为主要手段;三是以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为劳动对象。这三点是整体的综合的概念。
81但是从经济学范畴上研究农业,对于人的劳动怎样干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以
及干预到什么程度有着不同的认识,因而对农业内涵的认识具有多样性,从而导致
对农业外延的理解上产生分歧。
从农业概念的外延看,争议较大的是:人们的劳动干预和利用植物和动物,是
仅限于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还是包括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以及肥料、饲料
∞西奥多·舒尔茨c t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3页.
“丁泽霁:‘农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145页.
64
!璺堡些望堕壅兰垄!墨堕量壅塑塞一—— 一!!三兰型!里堕壅兰垄墼墨塑坌塑
的供应?这个问题是随着农工商联合经营(Agribusiness)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关系
到现代农业的涵义,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农
工商联合经营扩大了农业的范围,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农业概念的含义,因而农业不
仅是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还包括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
售。另一种观点认为,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是非农业
活动,不属于农业。
笔者认为,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方面看,农业主要是指利用
植物的转化和积蓄太阳能的生理机能,以土壤为营养环境,通过人工培育以获取粮
食、肉类、水果、蔬菜等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基本农产品和为轻工业部门提供初级
原材料的生产部门,这是从传统意义上理解农业的概念。从广义方面看,农业不仅
包括对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活动,还包括农产品的加工、
运输和销售等与食物生产有关的一切活动。这样理解农业的概念,不仅很好解决了
关于农业概念问题的争论,而且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笔者对广义农业的理
解持赞同的态度。其理由是;(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
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真正从事传统意义上种植和养殖业的劳动耆占全部劳动者
的比重在下降,其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下降。目前,在发达国家
这两个比重已下降到lO%以下,有的国家如美国已下降到不足2%,如果仅以这两个
比重来看,似乎农业的发展无足轻重,这显然削弱了农业基础产业的地位。但是,
如果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前和产后的劳动者和创造的增加值加到一起,显示出农
业的生产活动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的地位。(2)从现代农业的发展的趋势来看,
农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产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发达国家的农业通过农场主参
加各种合作性组织。而把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或是建立大型农
工商联合企业,农业生产的各阶段和各环节都由一个企业完成,从而实现了生产经
营的组织化和一体化。(3)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食物的生产是生产者生存和一切
生产的条件。食物生产的劳动包括从田头到饭桌的一切活动。按照Bredahl和Abbott
的理解,农业生产的活动根据对其初级产品的加工程度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无
差异初级产品的生产:该类产品与最终消费品的使用特征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或联系
很少:二是差异性初级产品的生产:生产加工过程与最终消费品的使用特征之间可
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三是由初级产品向半加工品转化:四是初级产品和半加工品向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可消费品转化。82显然上述农业生产的四种活动都属于农业范畴。(4)农业概念是~
个发展的概念,自从有人类以来,生产食物的劳动始终存在,但生产什么食物和怎
样生产却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文明史的早期,食物的生产活动是极其简单的植物
的采集和动物的驯化过程,面现代食物生产的过程中,广泛使用了生物、化学、电
子、机械等高新技术,大大拓宽了食物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使食物生产的整个过程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因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的概念也应该发展。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是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有机统一的完整的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产监,包括农、林、牧、渔业,相似于传统
意义上的农业,所不同的是生产技术水平、专业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
高,己经摆脱了传统农业原始和落后的一面。第二产业包括农产品的加工业和农业
生产资料的制造业,如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生产和种子培育等生产部门:第三
产业是指为农业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农业生产资料
的供销服务、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制和推
广等。
笔者把农业界定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丽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的某个环节,
这完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的内涵。
把农业概念界定的这样宽泛,无疑增加了本研究的困难,但这样理解农业符合现代
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符合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性质,因而具有科学性,
本研究将尝试着从产业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含义及其本质
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
得利润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中,在
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生
存、发展和获利的综合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匾:一是具有单位农产品生产成
本低廉的优势,二是具有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三是具有农产品花
色品种多、加工与深加工农产品多且附加值高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农产品要在国际
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至少要在其中一个方面拥有比较优势。这可以从农业生产效
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
犯转引自黄祖辉张昱蒋文华t(竞争力理论与农业竞争力,。扬雍哲圭壤‘论提寒袭产品屠际竞争力》(i=皂文舞),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内涵包括如下几点:
1.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市场表现是农产品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农
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的市场农业与其他国家的农业相比较而反映出来的生产
力,这种生产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它既以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为基础,又与一定
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由其产品的市场价格及所
占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决定,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衡量和检验农业国际争竞争力
的重要指标,利润率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竞争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
活的改善是国际竞争的最终目的。
2.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本质是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国际竞争力本质上是农业的
比较生产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农业国际竞争事
实上是不同农业发展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竞争,哪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于
其它国家,哪个国家的农业就具有国际竞争力,从而其市场占有份额就高。因此,
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能够反映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3.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创造消费者价值。83竞争优势来自于生产者所能为
其消费者创造的价值和为此付出的成本的差异。而优胜者的价值来自以低于竞争者
的价格提供同等效用,或者以较高的价格提供超出其价格的特殊效用。因此,从这
”个意义上讲,竞争力是企业或产业通过产品和服务,达到或超越一定消费者价值的
能力,这种消费者价值可能是现有的,也可能是潜在的。农产品的消费者价值取决
于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的一系列效用和消费者须为一系列效用付出的价格。这种关
系可以被简单地表述为:
消费者价值=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价格
这一关系式说明,在产品或服务效用差异较小或差异不重要的条件下,要使消
费者价值最大,生产者必须努力降低成本以取得价格优势;在产品差异较大的生产
一层次上,在效用上取得竞争优势,尽管价格比较高,同样能为消费者创造出较大的
消费者效用。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就为评价、创造、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找到了
两条基本的思路。
4.农业国际竞争力是通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于其他竞争主体而表现出来
”黄祖辉张昱蒋文华:{竞争力理论与农业竞争力》,杨雍哲主编t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论文集),中
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的综合的生产能力。它以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表象,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应对
自然变化、应对市场变化,而保持的一种相对的综合生产能力。它包括活跃市场需
要的农业生产适应能力、农产品对市场的占有能力、农业生产的赢利能力、农业可
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以及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生产组织创新等方
式所产生的潜在的竞争能力。
三、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从上述对农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含义的理解可以知道,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其国
际竞争力的大小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予科学地
分析和确定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业国际竞争力
的实际结果做出恰当的解释,并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未来趋势做出正确判断,从而
为提高本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那么影响或决定一个国
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根据我们对农业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农业固际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分析农业
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基于狭义的农业涵义分析,即分
析一国特定的农业产业或单个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基于广义的农业涌义分析,
即分析农业产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这不仅要分析特定的农业产业(产品)幽际竞
争力,而且要结舍农业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分析,以反映出国农
业发展的总体竞争态势。笔者认为,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既要从狭义的农业涵义角
度进行,又要从广义的农业涵义进行。从狭义的角度研究衣业国际竞争力,可以根
据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活动的差异性,揭示出究竟哪种产业(产品)具有竞争
优势,哪种产业(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从广义的角度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及其
影响因素对于农业整体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目前从
国内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状况来看,从狭义角度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果比较
多,从广义角度研究的十分不足,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
力,只有这样才比较全面。
从狭义角度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就是要研究一个国家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
力。狭义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是通过市场主体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农产品而表
现出来的,某种农产品在该种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份额大,获得的利润多,表
明该国的这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反之则反。而直接影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
中国农业国际塞璺查!里塑墨壅堡堡墨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竟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价格、质量、信誉和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
同类的农产品,价格较低的就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反之则缺乏竞争力。质量和
信誉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品质、品种、品牌以及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认同度和经
营主体的履约率等。即同类的农产品,如果它们的市场销售价格相同,那么,品质
好、品种多、品牌响、信誉度高以及营销能力强的农产品就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
现实经济中,上述这些因素又是由许许多多其他因素决定的。比如,农产品价格又
与农产品生产要素成本、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等
多方面因素有关。显然,仅从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角度出发来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就
不够,这就需要从农业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国际竞争力的有关理论,结合农业产业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决定
或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禀赋与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即指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其决定-个
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贸易分工的格局。根据贸易理论,完全用要素禀赋解释农业国际
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农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要素禀赋与自然资源对于
农业生产具有特殊的作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时间的分布,气候、
光照等自然资源,不仅决定了农产品生产的种类,质量和数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规模及其专业化程度。虽然现代科技可以实现对资
源和条件的局部的再造和控制,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仍然有赖于自然资源。因此,
自然资源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2.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是决定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力量。农业经济发展学理
论表明,技术变迁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变量,是突破资源约束,开发农业增
长潜力的源泉,是由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现代技术对农业发展的
影响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制造技术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的效率;
生物技术直接决定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成本: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决
策、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经营的过程控制产生重大影响。某些关键技术的重大突
破,使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舒尔茨在对自然资
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作用的对比分析中
指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要素是人口质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蕾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聃随着国家竞争阶段的提升和转化,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
越大。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里说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的正规教育,
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扫盲、技能培训和干中学的机会等。随着农业产业分工的细化,
农产品加工深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对非技术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少,而专门技能变得
越来越关键。
4.农业资本投入。资本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农业投资
所形成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现代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此外,用于农
业生产服务的农业研究、教育、技术推广、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本投入
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高效,进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据有关人员测算,
中国农业物质费用增长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七五”时期为69.36%,“八五”时
期为83.09%。”另据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农业资本投入增长的波
动性与农业生产增长的波动性影响达41.1%,因而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5.农业装备和基础设施。生产机械、设旌、设备及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
基础设施,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与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投入物产出水平,
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生产布局、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施加直接和间接的
影响。并在农产晶市场适应能力、质量和价格能力、营销服务能力的形成过程中,
多方面发挥作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装备和基础设施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对
农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6.农业组织与管理。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
模化程度,也直接决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农产
品的营销组织体系直接决定农产品销售的完成程度、效率与成本,并反过来影响农
业的生产。农产品生产及营销中的管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生产的调节和
质量控制、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者行为的规范等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组织与
管理直接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另一方面,组织与管理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
形成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组织与管理对农业国际竞
争力的形成越具有重要作用。
7.相关和支持产业。农业产业的相关和辅助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对于促进农
“SchuItz,TW:InvestinginPeople:TheEconomics ofPopulation.Califomia,UV.ofCalifo丌liaPress,198
p4.
虹吴方卫盂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增长与效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茬。2000年,第24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二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就是晓如果上游产业,如种子、化肥、农药、
农机等植物产品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及动物产品生产的相关产业如饲料和饲料添
加剂、种畜禽繁育、活畜禽屠宰和加工等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将通过效率高、时
间短、速度快等使动植物产品的生产获得竞争优势。
8.制度与政策。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一系列规则,在现代经济增长中
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加重要,在没
有发生技术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亦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有效率
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不竭的动力。制度对农业的增长作
用同样相当的大。对于农业国际竞争来说,科学合理的国际贸易政策不仅有助于稳
定国内市场,维持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本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上述仅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不是全部。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
素是非常复杂的,几乎涉及到经济、社会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而且,各种因素相
互影响,相互渗透、密切交织,使竞争力成为综合性极强的问题。86
l‘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f“版社.2003年,第38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嗣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复圩价方法
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概念,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必
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上一章我们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对农业国际
竞争力的涵义、来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这一章我们将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即通过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把农业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来,并探讨
其计量方法,为下面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设置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是反映或说明某一产业或某一系统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某些方面、某些
环节、某些层次的某种属性特征的基本概念或范畴以及数值表现。农业国际竞争力
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
于这样一个的复杂系统,单个指标的逐一分祈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建立一个科学的、
合理的、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设置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
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标的选取、权重的确
定,各个指标的定义、规定、描述、计算与合成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具有科学
性和准确性。
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和选取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系统内的要素即指
标的选取,增加则重复累赘,减少则失去完整性。指标体系的分析和评估也要系统
化,即指标体系能全面评价农业国际竞争力情况。
3.结构性原贝Ij。每一组指标和其他组指标呈结构性关系,可以分别表示农业国
际竞争力的不同领域。
4.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原则。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单一的或
少量的指标难以准确地反映其状况,但指标过多又难于抓住根本且不便应用。本文
生里查些曼堕塞兰垄!望丝量壅堡堑塞苎三!型!曼匣茎!垄塑堕塑堡竺墨量!塑查望
在选取指标时,无论是显示性指标还是分析性指标,都力求全面但同时又突出核心
与精华。
5.动态性原则。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既
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指标体系既要充分考虑农业国际竞争力系统的动态化特点,
能综合反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便于预测和管理;同时,又要在一
定时期内保持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不宜频繁变动。
6.可操作性和可替代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运用于对研究对象
的测评,因此不仅要考虑指标体系研究中的科学合理性,还要考虑易于操作,由于
有些要素采取直接指标很难获得数据,因此采取相关间接指标取代,这样便于在实
践中运用。
二、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总体框架
1.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分类及其选择方法
设计指标体系的出发点是明确究竟有那些因素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农业国际竞争
力,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这就决定了有些指标本身就表
征了农业围际竞争力,有些指标是农业国际竞争为的决定因素。前者称为显示性指
标,后者称为分析性指标。显示性指标表明的是竞争的结果,表明了竞争力在市场
上的实现程度,因而也称作竞争力的实现指标;分析性指标反映了竞争的实力和潜
力,表明一国的农业或农产品为什么具有或为什么不具有竞争力。从原因分析的相
关性的贴近程度和它所包含的影响范围来看,分析性指标又可分为直接因素指标和
间接因素指标。
直接因素指标体系是表明一国农业产业竞争实力的指标集合,从形式来看,表
现为一国农业产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创造增加值的过程。反映农产品竞争力状况
的指标属于直接因素指标,具体包括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三类指
标体系,这些指标都是与产品的直接生产和营销有关。
间接因素指标是反映农业国际竞争潜力的指标集合,从形式来看,表现为一国
农业产业的现状、拥有的资源条件以及国家的资源禀赋条件、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
以及产业发展的各种条件,它反映一国在该产业中保持目前竞争力的能力以及产业
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发展潜力。由于影响一个国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非常复杂,
几乎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而且,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成为
镲合性极强的问题。按照波特的“钻石体系”四因素学说,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蛸标体系翘价方法
本文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因素指标归结为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两大类指标
体系.这两大类指标体系涵盖自然、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
图3-1农业甚际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
分析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只有把各类指标即显示性指标、直接因
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等综合起来分析,才能说明问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显示
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或研究的目的不同,
有些指标既可能是显示性的,又可能是分析性的。如,农产品竞争力,作为农业产
业生产成果,它可以是显示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
争力指数等指标是有特定农产品指向的:同时,一个国家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强弱,
又要以各种农产品竞争力的状况来说明,尤其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是表
明农业国际竟争力的直接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分析性指标。总之,判
断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并分析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必须把多层次和多种
类的指标结合起来考虑。并从指标的表征、指标的关联、指标的变化来综合分析。
表3-1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分类
指标类型指标构成作用数据获取
显示性指标测度竞争力大小统计资料
直接计量指标反映可量化因素
反映竞争力的原因
分析性指标多种类、多层次指标反映可量化因素统计资料
包括:直接计量指标反映不可量化因素对特殊人群问卷调查
间接计量指标的统计分析
74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舀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选取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一般来说采取如下方法: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在基
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然后采取问卷
调查的方式,向有关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人群征求意见,要他们说明哪些指标更重
要,哪些指标更能反映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将原有指标体系进行收敛,
产生一个只含有少量指标,但又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农业国际竞争力全貌的指标体系。
收敛指标体系,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各个指标对竞争力的影响,剔除一些非独立指标
和较次要指标,形成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
在指标的选择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下几个重要因素:一是所选指标要有一定程
度的综合性,特别是显示指标更是如此:二是数据的可获得性,即统计资料要能够
较容易地取得。有些统计指标尽管很重要,但难以获得,也只能忍痛割爱;三是同
竞争力关系的显见性,即所选取的指标要与竞争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四是数据的
可靠性,可直接计量的硬指标尽量采用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对于指标体系中的软
指标,即不可计量的指标,采取特殊人群问卷方法进行问接的计量,特殊人群一定
是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
2.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如表3—2)
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设鬣以第二章阐述的理论框架为依据,在具体的指标
选取上,在考虑本研究要求的基础上,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走访形式征
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指标体系由四个层次、三级指标构成,分别为:
(1)目标层:即竞争力的最高层次,即“农业国际竞争力”,由4个分系统构成。
(2)分系统层:即一级指标,它将目标层分解为4个构成部分,即:显示竞争
力、产品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3)子系统层:即二级指标,它将4个分系统分解为14个构成部分。即显示
竞争力主要由农业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构成;产品竞争力主要由价格竞争力、
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构成;要素竞争力主要由资源竞争力、资本竞争力、技术竞
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构成;环境竞争力主要由相关产业竞争力、
制度环境竞争力、市场环境竞争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构成。
(4)指标层:即三级指标,由14个子系统的40个具体指标构成。如:市场竞
争力由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三个指标构成;产品的价
格竞争力由国内外价格比指标构成等。
!曼壅些瞄塑号垫三哟壅垂堡塞苎三兰壅些璺堕塞堡垒竖堕塑堡竺墨皇堡堕查鲨
二缀指标二级指标三缎指标
1.农业国内生产总值
农业生产能力
2.农业劳动生产率
3.农业生产指数
“"竞争力
4.图际市场占有率
市场竞争力5.贸易竞争力指数
6.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价格竞争力7.国内外价格比
8.安全性·
产“竞争力质量竞争力9.营养性(专用性)’
lO.外观与口感·
信誉竞争力II.品牌价值(消费者认同度)·


12.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二
资源竞争力1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14.气候条件·

15.农业投资总额
资本竟争力16.农业投瓷总额,农业增加值
17.农民的融资条件·

18.农业科技投资强度
技术竞争力19.农业科研人员,每万人
竞要jl(琵争力
20.农业技术的易获得性(农技推广人员/万人)
争21.大专以上劳动者,每万农业劳动者
人力资本竞争力22.农民成年文盲率
力23.农村教育发展状况·
“.农业机械化水平(用每百亩耕地被机总动力代替)
25.水利化程度(用有效灌溉率代替)
基础设施竞争力
26.农村人口年人均用电盘
27.农村人口人均公路拥有盘
28.农用物资生产和供应增加值与农业生产增加值的比率
29.农业物资生产和供应就业人数与农业生产就业人数的比率
相关产业竞争力30.农民获得优受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盗料的难易程度1
3J.食品加工和贸易增加值与农业生产增加值的比率

32.食品加工和贸易就业人数与农业生产就业人数的比率一
33.政策、体制、法律保障程度·

环境曲,母力34.财政支持力度一制度环境竞争力
35.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组织的百分比) 一
36.农业产业化覆盖宰

市场环境竞争力37.国内外需求条件·

38.森林覆盖率

生态环境竞争力39.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治理率一
40.自然灾害发生率一
在这些{}}标中,有些是表明竞争结果的,有些是解释竞争原因的;有些是可以
直接计量的№指标,有些则是不可计量的软指标。硬指标将给出定义和算法,软指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謇鲫究麓三兰农些国际竞争力评价指蠼体系与评价方法
标由于缺乏定量依据,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都有赖于明确地给出其内涵规定。
三、各指标的内涵规定和计量方法
1.显示竞争力指标体系
这是一个反映竞争力结果的指标集。在国内外研究竞争力的学者中,多数学者
认为,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竞争结果,可以通过该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赢利率
来表现。由于产业的赢利率指标不容易获得,通常用市场占有率代替盈利率,因为
一般认为,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就越能提高赢利水平,因而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
而有的学者强调生产率,如,克鲁格曼教授认为,竞争力这个概念如果有意义,也
只能是生产率的代名词。”边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也同意使用生产
率指标作为判断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88还有的学者认为竞争力是支撑国
家中长期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福利的能力,如世界经济论坛的学者。根据国际竞争
力在主要体现一国现实竞争力的同时,也包括潜在竞争力的概念,笔者认为,仅强
调某一个指标,如市场占有率或生产率或经济增长率,不能全面反映竞争力,因此,
笔者选择了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指数、市场占有率、显
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6个指标构成显示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将这6
个指标分为两类:显示生产能力和显示市场竞争力。
(1)显示生产能力指标体系
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和规模的重要指标。农
业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农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一国
农业生产的能力和规模是该国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虽然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并
不一定总是与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相一致,但它能反映农业生产的总体能力和规模。
②农业生产率。生产率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率与价格和成本之
间的关系。生产率等于单位价格除以单位成本,生产率与投入成本成反比,与单位
产出(价格)成正比。生产率提高,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成本就会降低.在成本不
变的情况下,产出(价格)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价格(或
产业产出)不变,生产率的提高将会转化为单位产品价格的降低,这就会形成企业
或产业的竞争优势。当然,这种竞争优势能否转化为企业或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还取决于产品能否以不变的价格销售出去。如果销售出去,较高的生产率就可以转化
~Paul Krugman:Pop Intemationalism。TheMIT Press,Mas,sachuseRs.【996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2002年,第6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为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农产品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在单位时间
内的农产品生产量,是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③农业生产增长率。从增长趋势和发展潜力的角度,来反映农业生产能力的变
化和提高,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农业生产总体能力的增强,所以农业
生产增长率可以反映农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在本文中,我们用农业生产指数来反
映农业生产增长率。
(2)显示市场竞争力指标体系
①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国际竞争力结果的最直接和最简单
的实现指标,可以表明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竞争实力,它反映了国际竞争
力的实现程度。国际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就强:反之,则弱。国际市场占有
率也可用来分析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动态变化,如果在~定时期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
高,则说明国际竞争力在增强:反之,则说观国际竞争力在下降。一个国家菜产品
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WMSⅣ《。/X,。×100%
式中:WMS。为J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为J国I产品的出口总额,
x.。为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额。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中
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产品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
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在进行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时,还可以将国内市场占有率作为
补充指标。其计算公式:
DMS"2(S口。X”)/(SⅣ一X F+M,) ×100%
式中:DMS。为j国I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S。为J国I产品的总销售额;
x。为J国I产品的出口总额;M。为J国I产品的进口总额。
②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国外大多数学者称其为“可比进出口指
数(NormalizedTradeBalance,NTB)”,该指标主要用于衡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水平。
计算公式为:
NTBl=晤H—Mit、/(x。'4-M?t、
式中,I表示某类产品,x,,与M.,分剐表示I类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额和迸17J额。
显然-I≤NTB。≤1。一般认为:NTB。>0表示产品具有出口优势,NTB,,越接近l,
中国蹙些粤际竞争力:型皇实堡堕窒—— 蔓望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F价方法
表示比较优势越大;NTB。<0表示该类产品缺乏比较优势,NTB,越接近于.1,表示
越具有比较劣势;^仍吼=0表示产品出口竞争力为中性。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
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以及宏观经济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在不
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因而可以从比较静态的角度考察在一定市场条件
下和特定时间内的出12竞争力。该指标的缺点在于,在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的条件下,
农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造成贸易竞争力指数不能准确反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
的比较优势及竞争能力的实际情况。
③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
指数是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家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后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广泛采用。
显示比较优势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值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
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的出口值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用公式表
示就是:
RCAF2(Xg/X“)/(X叫/)(。)
式中的RCA。表示I国家第J种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五,表示I国家第J种
商品的出口值;.k表示I国家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Ⅳ。表示世界第J种商品的出
口总值;Ⅳ。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RCAo>l,则说明I国家第J种商品具
有“显示”比较优势;RCA。<l,则说明该国在J种商品的生产上没有“显示”比
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侧重出口实绩,没有考虑进口因素,固然有其缺陷,但该指
标避免许多繁杂的运算和近视的估计,计算简单,含义明确,自20世纪80年代进
行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来被广泛采用。
2.产品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通过该产业的产品实现的,农业国际竞争力也不例外。
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也是从农业产业总体考察的市场的竞争力和赢利能
力。决定农产品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指标反映的是已实现的竞争力的直接解释变量。
直接因素指标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质量和信誉三个方面。
(1)价格竞争力
农产品价格是决定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
们,商品的销售量与商品价格成反比,相同的产品。在同一市场上,价格较低,销
!璺堡些基堕童量垄!堡丝量壅婴塞堑童壅些曼堕塞兰垄堡竺塑堡笪墨量塑堕查鲨
售量缓大,从而就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这一原理,比较不同国家生产的相同的
农产r锗在同一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可以说明各国农产品之间国际竞争力的差异·
避行价格的国际竞争力比较,最简便的方法是将某一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和
国际1ji场价格以当前汇率换算成用同一货币表示的价格,并考虑进出口和运输费用,
就可以进行价格竞争力的比较。根据产品竞争市场的不同,可以将价格竞争力进一
步分解为出口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如果国产产品价格非常低廉,出口加工加上国
际运输费用等等费用之后,仍然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那就是具有出口竞
争力。如果国产产品虽然不具备出口竞争力,但是却可能在国内市场上低于进口产
品的价格,这就具有国内竞争力。价格竞争力的计算公式: ①价格竞争力=星募蒿萋粼
(2)质量竞争力
质量竞争力是决定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较高质量的农产品具有较
高的竞争力,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入们生活水平的提
高,对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日益从数量方面转变为质量方面。相应地国际竞争也
日益从价格竞争为主转交为质量竞争为主,农产品的质量含义非常宽广,可以分为
两大类:一是产品本身的生物学指标,如产品的形状、色泽、口感、养分含量、易
于储藏运输、适于加工需要,在同类产品中是否物美价廉等。二是卫生安全指标,
即是否符合卫生安全标准。反映产品质量的指标很多,从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
考虑。本文选择了三个指标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这三个指标均为不可量化指标,
其指标值均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取得。
①安全性
②纷养性
③外观与口感
(3)信誉竞争力
信誉竞争力指产品的品牌和经营主体的信誉。信誉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指产品品牌本身的信誉,即产品是否是名牌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时候很难判
断和检验产品的质量,因此,只好根据产品的声誉和口碑来进行选择。二是指经营
主体的市场诚信行为,即经营主体是否遵守订单合同,是否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操作
规则.在生产中是否施用过量的化肥、农药:上缴合同产品是否以次充好等等。这
中国农业胃瞪塞璺塑堡望量塞堡堡塞墨三垦壅兰竺里堕塞争塑巡指标馇琴与评价方法
些现象会严重地影响产品的信誉竞争力。信誉竞争力设置了一个指标:
①品牌价值。该指标值需通过专家评估打分取得。
3.要素竞争力指标体系
要素竞争力是指竞争资源的投入能力,要素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资源竞
争力、资本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
(1)自然资源竞争力指标体系
农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资源
竞争力是农业竞争力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有良好自然资源,那么就可以充分发挥
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强竞争力。本文主要选择了三个指标来说明农业自然资源
竞争力。表明土地资源状况的选择了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指标,表明水资源状
况的用人均水资源指标,气候条件非常复杂,为不可量化指标。
①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该指标是按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计算的可耕地面
积。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的基本的生产要素,人均可耕地面积反映了土地资源对
该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程度。劳均耕地面积(公顷从)=鑫燃
②人均水资源。该指标是按平均每人计算的可用淡水量。淡水也是农业生产的基
本要素之一,人均水资源反映了一国可用淡水资源对该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程度。人均水资源(吨从)2麓紫
③气候条件+。一国是否具有适宜农业的气候条件,与该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
生态环境有极大的若系,这是一个可以评估但不可量化的指标。
(2)资本竞争力指标体系
农业资本的形成或积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农业资本的形成不仅使
生产力水平获得大幅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资本的形成所引致的农业技术进
步的加速,导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业自然资源的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使农业生
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从而竞争力增强。资本竞争力指标主要选择如下3个指标:
①农业投资总额。各种投资主体投资于农业的资本总量,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
时期内农业投资的总规模。
②农业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是一个反映农业总投资强度的指标。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该指标增大一方面表明政府投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提
高,农业竞争力增强;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投资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成本的
增加,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同样能够提高竞争力。农业总投资强度(%)=采釜酱黼×1。。% ⅨⅡ_}1::EJ∞’IA
③农民的融资条件。该指标反映农民及时获得各种资金的难易程度,这是一个
不可量化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
(3)技术竞争力指标体系
根据科学技术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将现有的技
术资源通过研究开发活动而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需要该国具有充足的高素质
的研究和开发人才,有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保障和有效的研究开发的激励机制和良
好的科学环境。根据这样的理解,一国科技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科技人力、
物力的投入,不断积累和增加新的技术资源的过程;二是将现有技术资源转化为使
用技术或专利以及新产品的过程。因此,一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不仅直
接取决于适用技术和专利的多少,更取决于该国开发活动的投入及转化率。反映研
究开发财力资源的指标是:
①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是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对
农业科研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越大,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促
进作用也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农业科技投资强度(%,2笔籍鬻Ⅲ。%
②每万农业劳动者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数。该指标反映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持与
服务能力。若这种能力越强,说明科技支持与服务能力越大,农民易获得先进适用
的农业技术,有利于竞争力提高。每万农业劳动者拥有的科技人员(人/万人)=奎些型蓑翌裴盖美簧铲
③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事业对年轻人的吸引程度,这是反映科研环境状况的不
可量化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取得评估值。
(4)人力资本竞争力指标体系
根据人力资本的内涵,固然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但实际上侧重于质量。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因此,本文主要从数量和质量(更侧重质量)方面考察一国人力资本的状况。农业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是用来表征农民的人力资本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具体分折时用
如下两个指标:
①大专以上农业劳动者占农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该指标越大表明劳动者素质
越高。大专以上农业劳动者比重c%,=盔弓尝去粪差筹×,。。%
②农民成年人文盲率。一个国家的文盲率反映了该劳动力接受教育和文化素质
的基本状况。农民成年人文盲率c%,=壁雩妻攀襄警×·。。%
③农民接受教育的条件与获取知识的方便程度。主要从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
育发展状况两个方面来考察。这个指标也可作为不可量化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取得。
(5)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标体系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竞争力从四个方面束考察:
水利化程度、机械化水平、电气化程度和公路建设水平。
①水利设施是最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这里用有效灌
溉率指标反映农业水利化程度。有效灌溉率(%)=弓粉×l。。%
②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其中,拖拉机是农业生产中最主
要的机械设备,也是农业机械化的主要设备,这里用每千公顷耕地拖拉机使用量表
明农业机械化水平。单位耕地面积拖拉机拥有量(台/千公顷)=雩器
③电气化是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电气化程度越高,用电量也越大。
这里用农业劳动力人均用电量反映电气化水平。农业劳动力人均用电量(千瓦时/人)=泵主裂淼
公路是农村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发展和完善公路等交通设施,可以促进农产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田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品销售、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等,公路建设水平用农村地区道路密度来表示。
农村地区道路密度=芸凳耄蓬譬蓑雩葺焉;斋
4.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
培植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是农业竞争力高效发挥的必要前提。环境竞争力包
括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政府的管理体制、政策和法律制度、政府支持的力度、国
内外市场需求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
(1)相关产业竞争力
农业的相关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对于增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
义。如果上游供应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将通过效率高、时间短、速度快等使下游
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农业生产的上游产业主要是农业物资的供应部门,下游产业为
食品加工和贸易部门。由于农业的相关产业涉及的很多,也很复杂。而且为使农业
产业的最终产品具有竞争优势,不一定需要所有的相关产业都具有国际竞争力,对
于那些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没有重要影响的投入品可以通过进口解决。本研究设置了5
个指标,基本能从总体上反映农业的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①农业物资生产部门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的比例
②农业物资生产部门就业人数与农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③食品加工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的比例
④食品加工部门就业入数与农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⑤农民获得农业物资的难易程度。这是一个不可量化的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取得。
(2)制度环境竞争力
制度环境是由政府营造的、有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法律法规等宏观环
境。国际经验证明,政府在培植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工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①政策、体制和法规的保障程度。这是一个不可量化指标,通过专家问卷调查
取得。
②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各国的普遍政策。农业生产者
支持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支持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WTO框架下政府的“绿箱”支
持和“黄箱”(AMS指标)支持总额,OECD直接测算农业生产者支持水平,都反
映出这类指标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广泛影响。
84
生里查些曼堕塞兰查!望堕量壅堡受塞蔓三皇堡些里堕塞兰垄堂塑竖箜墨兰竖堕查鎏
(3)组织竞争力指标体系
农业国际竞争一定程度上是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基本单
位是农户,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决定了农户在国际竞争中处
于不利的地位,要提高组织竞争力必须在组织制度上刨新,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合
作组织和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把分散的小农户联合起来,既可以增加农民的市
场谈判能力,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利润,又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销售效率的
提高。反映组织竞争力状况的指标主要设置了两个:
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对农业生产有积极影响,用农民加入各
类农业合作组织的百分比来衡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c%,=垫△墨耋塞凿衾箬墓严×-。。%
②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率,用加入产业化经营的总农户占全部农户的比率计算。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率(%)=查些主尝簧装誊铲×1。?%
(4)市场环境竞争力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以及国内外市场嚣求的水平和结构的变化,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设置了一个指标:
①国内外需求条件。这是一个不可量化指标,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取得。
(5)生态环境竞争力
农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尤其在
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大量工业“三废”及大量化学制品(化肥、农药等)投入,
使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由此而产生农产品质量问题El
益严重的条件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El显重要。生态环境竞争力设置了三个指标:
①森林覆盖率。该指标是衡量农业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森
林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森林覆盖率(%);勰×l。。%
②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该指标是反映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指标,水土流失
严重会对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造成直接损害。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水土流失面积比率(%)=毒黼×l。。%
③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比例。该指标主要表征一个地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广
度,自然灾害频繁,受灾面积大,说明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
农业竞争力的提高。
‘ 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勰×l。。%
第二节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一、农业国际竞争力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步骤安排
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界定了用以反映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各个侧面。具体评
价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将反映各个因素的指标值汇总合成,然后才能得
出竞争力高低的评价结果。这是目前国际竞争力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多因素综合评价
的方法。本文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采用多因索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的基本
思路是:
第一步,根据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基本原则和构建方法,建立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部分内容上一节已
经阐述。
第二步,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每个指标对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对重要性,
即赋予每个指标一定的权重。
第三步,收集整理指标数据,根据评价目的,运用适当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
化处理,为指标的综合奠定基础。
第四步,建立评估模型,即构建相关评估指数的数学模型。
第五步,把评估对象的相关数据代入相应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相关评估指数。
二、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必须确定指标权重。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指标总体中
的重要程度的度量,权重的大小反映了该指标的影响程度,权重大表明影响程度大,
作用大。因此,权重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而是
!里查些曼匣壅兰查:里堕皇塞至至壅———一一———兰至兰—窒些里堡塞竺查塑堡塑堑竺塑竺查鳖
评价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很多,大体可以划分为主观
法和客观法两大类。主观法是由评估者根据对各个指标的主观重视程度而赋予权重
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Delphi)、循环评分法、二项系数法、层次分析法
(AHP)等:客观法是根据指标自身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熵值法、
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等多元分析方法。各种方法
郡有优点,也都有局限性。主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差,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赋权法可以减轻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确定的权重多属于信息量权重(随指标数
据变动,权重会发生变化,缺少稳定性),不能充分体现指标本身的相对重要程度,
有时与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解释性较差。因而在具体使用时,最好根据评估
指标的性质和评估目的进行选择配合使用。
在客观赋权方法还不很成熟的条件下,选用专家调查法(Delphi)与系统综合目
标分层加权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的指标体系权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同时,由于农
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实际经验的借鉴,采取专家调查法能广泛吸收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以便从广
泛的基础上更客观地确立权重。具体方法如下:
选定专家(专家人数不少于15人),给出赋权要求。由各位专家给指标赋权。
然后匿名记录各专家的赋权结果,并将该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专家参考反馈意见
修改其初次赋权结果.重复“反馈”与“修改”,直到达到符合要求的精度。这里的
精度是指事先给定允许各位专家赋权结果间存在的一个相对偏差,以检验专家意见
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一般用来表征专家调查法的精度与“反馈信息”
的统计量通常用“相对偏差”。其计算公式为:
k=兰≯,i=l,2⋯;k=1,2⋯.K 』竹·
1 £
式中,k为专家人数,鸭。为第七位专家第f次赋权结果,两=专Σ研。为全体专
J、k-I
家第i次赋权的平均值,M=maxlm。一一f l。通过计算相对偏差b。,可以使各位专
家通过对自己的偏差比较来修正赋权倾向。与丽相对应的均方差即可作为第i次赋权
的精度: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墨2恼蕃(mm吨)2
经检验专家赋权符合要求的精度后,即可将各位专家最终赋权值进行简单算术
平均。其平均值作为组合权重的结果。
三、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的含义不同,量纲不统一,无法直接加总计算,因此.
必须解决定性指标的量化和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1.定性指标的量化与赋值
定性指标的取值来自问卷调查,为防止因主观判断所引起的非科学性,关键在
于对定性指标赋值的准确性。赋值方法有很多种,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赋值法较为
适宜,在问卷调查中,将定性指标分成5个档次,并对每一档内容反映指标的趋向
程度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建立各档次与隶属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每档根据指标
内容的趋向程度对应指标测度值,最好为1,最差为0,5个档次分别赋值为1、O.75、
0.5、0.25与0,这样使定性指标定量化,便于综合汇总。
2.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及转换。对于定量指标而言。每项指标的内容与量
纲不相同,不能直接综合在一起,而必须将这些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转换。关于
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的方法比较多,如,比重法、z,Score、极值法、隶属函数法等等
89,这里我们采用极值法将异度量的各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数,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收集参评国或地区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各项定量指标的数值。
第二步,将各参评统计指标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好状态数值和最差状态
数值。这里由于指标性质不同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对于正指标应是越大越好,故
最大值便为最好状态数值,最小值为最差状态数值,上述指标中绝大多数为这类指
标;其二,对于逆指标来说,应是越小越好,其最小值为最好状态数值,最大值则
为最差状态数值。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值,计算公式:
正指标为R.:』[!生,逆指标为R.:二翌塑直
Xmax—xm %“一z椭
式中,震,为某一群体指标的标准化值,t为指标数值,工。。为该群体指标的最
的注:上述方法的详细介绍参见张忠搌、应风其t(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凰农业出版社
2003年,第124,127页。
88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一一大值,x。。为该群体指标的最小值,经标准化处理后,各评价指标月,均满足于
O<R,<1,消除了量纲差异带来的不可比性,从而得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的标准数据排列矩阵。
四、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和指标层次分析,本文构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组,该评价模型组包括农业国际竞争力总模型以及分模型。具体是农业国际竞争力
评价总模型、显示竞争力评价模型、产品竞争力评价模型、要素竞争力评价模型和
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下面给出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模型组。
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总模型
P=Σ^最(1)
乙,=Σ%X。
将(2)代入(1),得:
P=Σ^Σwk,乙
(2)
(3)
(4)
将(3)代入(4),得:
P:窆^{意14,'klf圭ailX,。]l cs,
H lⅢ ki-I /J
公式(5)即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总模型,其中P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综合
评价指数.,。为一级指标(分系统层)显示竞争力、产品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和环
境竞争力的权重。%为第≈个一级指标第i个二级指标(子系统层)的权重,a。为
第i个二级指标第_,个三级指标(指标层)的权重。
有了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模型,就可运用统计数据,对各国(或地区)农业
国际竞争力进行量化研究,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各国(地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总
体水平,具体测评过程如下:
第一步,按照上述方法确定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并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标准化处理。
第二步,从指标层开始逐层汇总。首先将指标层上各项指标分值根据其影响重
要性加权后相加,再求其平均数,即得二级指标(子系统层)上的分值。其次,再
将二级指标(子系统层)上的各项分值根据其影响重要性加权后相加,再求其平均
数,即得一级指标(分系统层)上的分值。再次,将分系统层上的各项指标分值根
据其影响重要性加权后相加,再求其平均数,即得目标层上的分值,该分值即为农
业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该分值越大,说明农业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越弱。按
照该分值的大小将被考察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排序,即可得出各
国(或地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堂里查些里匣童兰垄!墨堕皇壅堡堡塞一一一苎堕兰!里壅些里堕塞兰垄璺堡塑竺
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农业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竞争。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应当
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总量水平,它
表现为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从质的方面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农业生
产力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农产品品种的优化和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农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本章在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的基础
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的格局和特征,并对中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进
行测算和分析。
第一节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业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也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全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和半饥
饿状态。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千克:棉花44.4万吨,人
均0.8千克;人均猪牛羊肉4千克;油料产量只有256万吨;大牲畜存栏仅有l 149万头。
水产品产量只有44.8万吨,90农产品数量根本不能保证全国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更
谈不到出口竞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力,解决温饱问题,1950年,中央人民
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改革运动。经过3年的努力,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全国大约有3亿农民获得3"4670万公顷的土地和其他生
产资料,使亿万农民从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解放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1950—1952年连续3年,我国农业都以
史无前例的高速度发展。至U195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390万吨,棉花产量130.4万吨,
蛳刘江:‘2I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4页。
9I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分别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9.3%和53.6%,主要农产品产量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953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加快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国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尽可能在政策、财力、物资等方面加大对农业
的支持,适当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实行优惠的农村税收政镱。增加农业基
础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农资金,扩大农田水利建设规模,积极发展国营农业企业。为
了保障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t953.1955年国家陆续对粮食、油
料、棉花、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和派购制度。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广
大农民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匿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尽管后来互助
合作存在过急、过粗和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但农业生产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方针,
使农业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到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
19505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8187万吨,棉花产量达至U164万吨,比1949年增加1 19.6
万吨,农民生活有了快速的提高。1958年以后,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农业
工作越来越脱离实际,以至于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中出现
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倾错误,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力,
使农业生产大约倒退了lO年,造成了中国1959—1961年的严重的危机。1962-1965年,
中国政府针对农业遭受的严重挫折,对国民经济进行了重大调整,人民公社实行“三
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经,两酎,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国
家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经过三年的努力,农村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农产品的供给
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但1966.1976年持续了1D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更加“左”的
错误思想指导下,中国农业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虽然达
到T28631万吨,但人均占有量仍停留在1956年的307千克的水平上,棉花、油料的
人均占有量还没有达到20年前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3元,仅ELl965年增加
6元,平均每年仅增加0.55元。91到1978年,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基本上没有改变,
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全国仍有2.5亿入没有饵决温饱姆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开始改革以来,中国农、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
的改革是一场涉及众多领域的全面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逐步实现农业的市场
化,建立农业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市场化的改革基本上是按照如下两条主线进行:
鲥刘江:x{21世纪初中国农业笈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莽5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癌-堡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一是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并巩固
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地脱离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大
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改革首先必须废除
这一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业的特点,又符合广大
农民的意愿:这种体制通过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
密结合,并确立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
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的生产力。
二是改革了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了农村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方面主要是改
革了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产品实行的统派购制度,逐步提高和放开了农产品的市场价
格,大力发展了农村商品生产。改革以前,我国农产品的市场自由交易受到政府的
严格限制。1979年,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是在缩小统派购范围的基础上,大幅
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粮食提价20%,棉花提价15%,油脂油料提价25%。
同时还规定,超过统购计划出售给国家的粮食、油脂油料再加价50%,棉花再加价30%
或每超收l千克皮棉奖售l千克商品粮。随后,又几次大幅度提高了粮棉等农产品收
购价格。自1979年起又实行了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到1979年,社会农副
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定价已经占到70%,国家指导价占20%,国家直接定价占10%。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实现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从而推动了农产品市
。场的发展,城乡集市贸易、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迅速增加,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
;展也开始起步,随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对农业发展的调节作用不断加强。
此外,国家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旆。如调照了农业生产结构,加强了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了农村科技教育;加强了支农工业体系建设;加大了扶贫开
发的力度:加强了农村法制建设等。92
在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来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成就有:
1.农产品供给总量成倍增长,结束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中国政府始
冬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农业琮合
生产能力因而得以大幅度提高,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0731万吨,1:B1978年增长了
”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6-8页。
霉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23.7%:人均占有粮食达至1J393千克,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产量达至U626万吨,比
J978年增长了188.9%;油料产量达1191万吨,比1978年增长128.2%。一时间基本农
产品供给丰富,部分产品出现相对过剩,lO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85
年后,我国农业经过2次的徘徊后又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期。在这期间,政府采取各种
稆·极措施,包括迸一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调整结构,实行科学种田,改革
破产品的购销体制,适当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实行“菜篮子”工程和“米袋子”省
够负责制等措施,1996年,农业生产喜夺丰收,粮食总产量达至U50453万吨,1998年
进一步增长到51230万吨,人均产粮达412千克。除棉花外,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和
人均产量也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油料、糖料、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
产厨分别达到2314万吨、9791万吨、5724万吨、543万吨和3907万吨,人均产量分别
达到18.6千克、78.8千克、37.O千克、43.9千克和31.5千克。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
世界第一(见表4.1),人均占有量除牛奶外,也都超过世界水平,此后,由于农业
结构调整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粮食总产量有所回落,但其他农产品较前有大幅度的
增长,在世界主要农产品产量中中国所占较大比重。其中,谷物比重由1978年的17.4%
上升到1995年的21.9%:棉花比重由1978年的16.4%上升到1998年的24.5%:油料由
11.O%上升N22.9%;肉类由7.3%上升到23.4%:水产品由7.2%上升至1.J28.9%;禽蛋比
重上升最快,由1980年的9.8%上升到1998年的40.4%。(见表4.2)
项目1949瓮1978年1980年1985正1990芷1995短2000芷2003矩
谷物2 1 2 l 1 1 1
肉类3 3 3 2 1 1 l l
{}ij花4 3 2 1 1 1 1 1
火乜2 3 3 3 3 3 4 4
花=.1= 2 2 2 2 2 1 1 1
油菜籽2 2 2 l l 1 1 l
甘礤i 9 9 4 4 3 3 3
茶叶3 2 2 2 2 2 2 2
水架10 8 4 1 1 1
日,第5版。
主壁垒些受哇兰垄!望丝量壅堡蔓塞里塑里!里查些曼匣塞量查璺壁塑堡
表4-2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占世界的比重
单位;% 飞1978 1980 1995 1998
1978-1998年世界产品\ 增量中中国所占比例
咎物17.4 18.1 21.9 14.8 38 0
棉花16.4 19.6 23.6 24.5 45.3
油料11.0 15.4 24.6 22.9 33.5
肉类7.3 9.5 25.2 23.4 4l 9
禽萤9.8 39+0 40.4 67.1
。,水产品7.2 6.8 21.5 28.9 5I.9
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基本扭转了主要农产晶供给长期短缺的局面,解决
了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丽且以占世界不到1/10的耕地,生产出了世界1/4
的粮食,葬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还有大量农产晶出口,这是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
奇迹。正如世界银行的(2020年的中国》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闻,
使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取得的成就,在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总
和的国家中发生这样的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瞩羁的发展。””
2。突破了农业以擦食为主体的传统农业经济格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
了较大进展。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片匿强调“以糠为纲”,就种植业来说,按
絮莉植面积计算。t978年.粮食作物占农业秘植嚣积达到80.3%,这样粮食总产量虽
翁一定的增长,但农业生产结构很不台理,农业生产资源遭到很大的破坏,不仅粮
飧产品不能满足基本生活藉求。各种农副产品豹供应也摄缺乏。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l
设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调整政簧。其基本思路是:在保证粮食
L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在这一政策的摆导下,畜牧业、水果

赢菜等园艺产业和渔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产僮构成来看,到2001年,枣争挺业产值
i
’在农业总产焦中的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80%下降到59.2%,畜牧业所占比重由15%增
咖到25.6%,渔业所占的比重由1.6%提高到10.8%(见表4—3)。.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妁优化不仅体现在部门结构的变化,而且体现在各种产品的品
种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上。在粮食作物种植方蔼,调减了市场竞争力差的粮食作物种
疆蠢积,扩大7优质专耀农产品的种植嚣积。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重点发展了
避室大棚等保护地生产,实现了反季节生产,金年供应。水果生产持续发展,垂1993
1’。-‘-_----___------●__-_----,--_____------—-——,..---^^*—h—·一
。史0讧:t21世纪初中国农业粒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8页
p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了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的地位.特别是1997年以来,加大了
品种、品质结栖的调整力度,出现苹果、柑橘和梨三大类水果面积比重下降,其他多
种水果迅速发展的趋势。在品种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表4-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
(农林牧渔总产值=l彻)
年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1978 80.0 3.4 3.4 1.6
1980 75.6 4.2 4.2 1.7
1985 69.2 5.2 5.2 3.5
1990 64.7 4.3 25 7 5.4
1995 63.6 4.3 23.5 8,5
1996 62.9 4.1 24.2 8.8
1997 60.7 4。l 25.8 9.4
1998 62-3 4.2 23.5 10.0
1999 61.7 4.4 23.5 10.5
2000 59.5 4,5 24.9 ¨.I
2001 59.2 4.3 25.6 10.8
相关年份。注;1995年以来为农业增加值比重,
3.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稳定的提高。1978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元提高至02002年的2476元。随着收
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农民食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稳定
提高的同时,农民的其他生活消费出现了更快的增长。1978年,农村的恩格尔系数
为67.71,剪J2002年已经下降到46.2。94这一变化具体表现在农民住房、家用电器等财
产数量的增加和用于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的增长。从全国来看,农民收
入提高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度的减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
年,农村贫团人口高达2.5亿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减少至fJ4000万人。当
然,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这个问题已经
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二、中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要准确把握中国农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不仅要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做
纵向比较,更重要的是将中国农业置于国际环境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只有比较才有
鉴别i只有比较才能对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做出总体判断;只有比较方能知道中国农
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i主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2003年:农枉经济形势分辑与预
铡》r卒土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生里奎些望壁塞量垄!墨堡皇壅垩曼塞塑皇±璺查些曼堕童竺垄璺竺堡丝
业发展的优劣,并按照比较优势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
争力。因此,这里仅从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农业系统的可比较性考虑,选择主要能够反
映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和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的综合性指标做简要比较。为此,
本文选择农业生产能力、生产指数、生产率和生产力综合水平四个维度将中国农业
发展水平与国际进行比较。
(一)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国际比较
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以来的30多年间,世界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
从1961.1998年的37年间,世界总人口由30亿增长到接近60亿,在世界人口增长了
91.77%的情况下,伴随着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减少,而农产品则得到快速增长。
期间,谷物总产量由9.33亿吨提高到20.54亿吨,增长了120%,肉类产量由0.71亿吨
增长到2.16亿吨,增长了202.63%,从而使人均谷物和肉类占有水平由304公斤和23
公斤提高至0348公斤和37公斤,分别增长了14%和61%。钟但是,与此同时,还要看到,
世界农业总产量的增长速度在减慢。∞年代增长3%,70年代增长2.40/o,80年代增长
2.2%,近几年增长更少,有时减产。%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较大地缩小
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970-1978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影
响,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仅有2.3%,低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1978年后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动力,1979.1984年,
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5%,1985.1995年平均增长5.6%,971996.2001年平均增长
3.4%。大大快于同期世界的平均增长水平。
从世界谷物轴的生产量来看,2002年,全世界总计生产了20.29亿吨谷物,中国
谷物的生产量是4.02亿吨,占世界谷物总量的19.8%,总量居世界第一。排在第二和
第三位的分别是美国和印度,美国谷物总产量为2.9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7%,
印度谷物总产量为2.14亿吨,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10.5%,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生
产了全球谷物的45.1%。但是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中国处于明显的劣势,1997年,中
国人均占有谷物仅363千克,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9千克,2002年中国人均谷物下降
”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
”朱丕荣:《国际农业与中国农业对外交往),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84页.
”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圈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560页。
钾注:世界谷物品种主要是稻谷、玉米、小麦、高粱和租粮,2002年玉米占29.7%,小麦占28.2%。稻谷占284%
高蜒占2.7%,其他粗粮占11.O%.
中国农业嗣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N309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6千克,在被统计的41个国家中排第20位,不足加拿
大、美国人均占有水平的1/3。(见表4—4)
从豆类和薯类的生产情况来看,1998年全球豆类产量56987万吨,薯类产量62521
万吨,中国分别生产了4713万吨和16451万吨,分别占世界的8.27%和26.3%。99
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如棉花、肉类、水果蔬菜等的总产量,中国雄居世界第一,
但人均占有量都排在较后的位置。
表4.4世界前15位谷物生产国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
2002年总产量2002年人均
国别和地区位次位次
(万吨) 占有量(千克)
世界202939 335
中国40200 1 309 20
美国29875 2 1026 4
印度21359 3 204 30
俄罗斯8473 4 588 10
法国6916 5 1156 1
印度尼西亚6088 6 280 22
巴西50436 7 286 21
德国43391 8 527 12
孟加拉国3981l 9 277 23
越南36378 10 453 17
加拿大35440 1l 1133 2
阿根廷32023 12 865 6
土耳其31940 13 454 16
墨西哥27734 14 271 25
波兰26833 15 645 7
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人rl数据计算。(3)位次指在研究考察的41个国家中总产量和人均占有盘的排位情况.
(二)中国农业生产指数的国际比较
农业生产指数的变化,能够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趋势, 从而
反映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态势。这里通过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国
农业生产指数的变化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势头。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快的发展。根据FAO资料,以
1969—1971年农业指数为100计算,至1J1982年,中国达N15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1,
仅次于最高水平的罗马尼亚的162,比土耳其的147和美国的142高,增长快。
蛳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42页。
98
!里查些翌堕耋兰垄!墨堕量塞堡堡壅苎璺皇±垦查些里堕童羔查璺箜鲨
表4.5 1999.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农业生产指数和人均农业生产指数(1989-1991=100)
农业生产指数人均农业生产指数
固家(地区)
1999焦2000燕2001篷2002隹1999芷2000正2001短2002燕
一世界总计120 2 12I.6 12.5.7 126.6 105.9 105.8 107.7 107 0
一亚洲142.7 144.2 153.6 155.7 122.3 121.9 127.9 12&0
中屠162.7 165.4 179.7 184.4 148,3 1494 161.5
孟加拉国ll 5.0 115.0 137.2 138.2 99.2 97.5 107.6 106.1
印度125 8 125.8 130,6 128.2 107.3 105.6 107.6 104.0
以色列110.7 111.O t11.3 112.O 84.6 83 4 81 9 80.3
日本92.0 92-3 90.2 90.9 89.8 90.0 87.5 88 0
韩图105 3 105.3 130 8 135.I 97.I 96.4 119.1 122.2
缅甸151.0 1580 173.5 175.5 135 S 1403 145 4 145.3
巴基斯坦138 0 138.5 l档.2 148.9 108.0 105.5 112.2 110.0
菲律宾129.4 13i.5 133.9 134.7 105.6 105.1 106 0 1046
泰国114,7 1162 126.6 1272 104 7 105.1 109.O I惦.2
越南160 8 16304 178.5 178.5 136.3 136 5 1490 147.0
非洲126l 126.3 130.O 130.I lOl_l 99.0 99 l 96.9
埃及147。2 149.7 145.4 146,6 123.4 123.2 118.3 ¨7.3
尼日利亚153.1 153.1 152.8 161.5 122.4 119.6 112.5 115.8
南非100.8 105.5 103.8 106.9 85.9 88 8 86.2 87.9
北羹洲12l,2 125.0 121.9 120.0 108.4 IlO,6 105.9 103.0
加拿大131.8 130.9 121.6 113.7 118.8 116.9 108.6 100.7
墨西哥126.5 130.7 135.4 136.2 108.2 llO.I 112.3 “1 4
荧国12l 1 125.6 121.6 119.9 111.4 114,6 108.4 105.9
南美洲133 2 133.8 14I.9 147.0 115.3 1142 119.3 121.9
阿根廷134.4 134.I 138.4 1402 119.6 117.8 120.2 120.2
巴西136,6 137j 149.5 158.9 120.3 119.5 128.2 134.5
欧洲87.3 87.6 87.2 87.6 59.8 600 86.7 87.2
法国10&3 1072 10I.1 105.8 i04.3 103 O 96.5 100.6
德国95.2 94.3 97.7 95.7 92.O 91.0 94.7 92 7
意大利106 3 105.4 101.4 100 8 105.7 104 9 100.0 99.5
荷兰100.8 lOt.3 93.5 96.3 95.8 96.0 87.8 90
波兰88,0 85.6 87.O 87.8 86.8 84.1 86.0. 86.8
罗马尼亚101.9 88.8 93.4 84.1 105.5 92,3 96 7 87.3
俄罗斯57.7 63.4 66.9 68.3 58.O 63.9 68 5 70.4
西班牙110.1 114.3 119.6 117.9 109.2 113.3 1178 116.1
英国98.9 98.9 87.7 92.4 96.9 967 84.8 89.2
南斯拉夫92.4 89.4 82.4 78.4 88.2 85.4 79.5 75.7
大洋洲121 2 122.9 128.4 117.9 t06.7 106.8 109.4 992
澳大利亚124.嚣125.4 130。l ¨3 6 112.7 112.2 113.6 98.2
一新西兰114,0 119.0 125.6 129.8 100,2 103.7 113.8 120,7
90年代以来,各国农业发展格局有了较大的变化,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农业
发展差异拉大。中国的农业发展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
比发展仍然比较快。按照FAO估计,按1989.1991年3年平均计算指数为100,1999年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世界平均农业生产综合指数为120.2,世界人均农业生产指数为105.9,中国1999年农
业生产综合指数为162.7,人均农业生产指数为148.3,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4%
和40.O%。到2002年,世界农业生产综合指数上升到126.6,人均农业生产指数下降到
107.0,中国农业生产综合指数达到184.4,排世界第~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7.4个
百分点,比排世界第二的越南高5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指数来看,2001年中国达到
161.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4。5个百分点(见表4-5)。
(三)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农业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鳗面在世界农业
比较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对世界农业生产率进行开拓性研究的理论成果是科林-克拉
克于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和1954年出版的《世界农产品供给和需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世界农业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较为系统的
研究成果是速水佑次郎和拉坦对世界1"44个国家1960.1980年农业生产率的比较研
究。Ⅲ我国学者杨万江、徐星明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农业生产率的统计数据,对世
界上99个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进行研究,并据此估计了各国的农业
现代化水平。101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用可获得的较新的统计资料对中国农业
生产率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并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做出判断。
1.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1994.1996年,中国每个农
业就业者平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193美元(按1987年美元计算),虽然比1979-1981
年平均的113美元增长70.8%,平均每年递增3.63%,但与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
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澳大利亚是中国的I 15倍,美国是中国的103倍,日本是中
国的36倍,韩国是中国的27.5倍。加2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农业人口多。根据FAO资料,1995
年世界农业人口占45%,而中国却高达75%,比印度的57%、孟加拉国的61%、越南
的69%、泰国的55%还要高。m按2001年FAO资料,中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全年生产的
谷物783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都属于较低水平。
200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的谷物只有日本的18%,韩国的25%,与澳大利亚、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距甚远(见表4.6)。
啪【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 C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0-165页a
⋯1杨万江徐星明t《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0-166页.
”2杨万江绦星明:(农业现代化铡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2页.
”3杨万江撩星明: f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
100
表4_6 2001年中国与世界部分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人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人
国家或地区人均耕地均生产谷物国家或地区人均耕地均生产谷物
(公顷) (公斤) (公顷) (公斤)
一中国0.24 783 南非9.13 5928
美国58.2 105435 加拿大112.4 109570
一印度0.62 882 阿根廷17.05 26386
一巴西4.7l 4216 印尼O.36 1205
一以色列4.74 3824 保加利亚13.37 16318
一日本1.56 4330 马来西亚1.01 1271
一韩国O.69 3094 法国19.60 64974
一捷克6.41 14919 德国11.14 46854
一意大利5.86 14797 罗马尼强5.46 9436
英国11.65 36400 南斯拉夫3.5l 8676
土耳其1.67 1748 澳大利亚121.3 70341
资料来源:《世界农业》2002年第2期第61、63页.刘志扬t‘美国农业新经济》青岛出版社,2003年.,第4页。
从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动物食物产品数量来看,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
大。1994年,中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肉类只有132公斤,蛋类43.5公斤,奶类16
公斤,人均生产肉类排在世界第一的丹麦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肉类16866公斤,是
中国的128倍,人均生产蛋类排在世界第一的荷兰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蛋类3045公
斤,是中国的70倍,人均生产牛奶排在世界第一的新西兰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牛
一奶63477公斤,是中国的3967倍(见表4.7)。
表4.7 中国与世界前lO位动物食物产品生产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单位:公斤/人
。纛肉类蛋类牛奶
国家数量国家数量国家数量
l 丹麦16866 荷兰3045 新西兰63477
2 荷兰1420l 美国1732 荷兰54045
— 3 美国13061 以色列1492 丹麦38984
4 新西兰9023 英国1225 英国29364
—5 澳大利亚8947 法国867 美国27608
—6 加拿大7663 加拿大816 瑞典22682
—7 美国6429 丹麦780 澳大利亚22203
—8 法国5419 日本77l 法国22008
.—9 以色列3589 德国677 瑞士20635
—10 德国3562 意大利537 加拿大17857
世界平均173 世界平均35 世界平均407
中国132 中国43.5 中国16
Yearbook Production 1994
10l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宣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2.中国农业土地生产率相对较高。世界各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高有低,相
比而言,中国粮食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水平较高,畜产品生产力水平较低。以谷物为
例,中国谷物生产水平每公顷4963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1倍,在世界谷物生产
前15位国家和地区中排第4位,是俄罗斯的2.44倍,是印度的2.12倍,是越南的1.13
倍,但低于美国、法国和德国。从稻谷、商粱、小麦和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来看,
大体上也是如此。表4.8数据说明了这~点。
(四)中国农业生产力综合水平的国际比较
我国学者杨万江、徐星明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三分位方法分为高、
中、低三种水平,得到世界农业发展水平比较结果,并将中国农业发展水平与中国
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联系分析,认为中国蜀截只糨当于世界农、监中等发展水平的
40%。中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较低,从动态看,1979.1981年3年平均的农业劳动生
产率,中国为161美元(1995年美元),排在有数掘的86个国家第83位,属最低国家
之列:至U1996.1998年,在有数据的115个国家中,中国为307美元(1995年美元),
排在第95位,在百分位中的位霞由4.5%上升到17.4%,m4’蜕明中国与许多国家农业发
展的差距在缩小,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状况在改变。
衷4.8 2002年中国与世界谷物生产量前15位国家和地区生产水平的比较
单位:千克/公顷
国别和地区谷物单产稻谷单产商粱单产小麦单产玉米单产
世界3083 3916 1280 2720 4343
中国4963 6266 3619 3885 5022
⋯——
美国5570 7370 3179 2373 81 57
——
印度2340 2915 743 2770 1705
。一
俄罗斯2034 3136 286 2252 2657
_
法国743I 5526 6214 7447 8813
印度尼西亚4077 4433 2819
巴西2804 3394 1863

话污一2989

德国6252 6906 9376
最加拉国3348 3448 1250 2164 2∞0
越南4385 455l 2856
加拿大2285 1763 7562
~ —
阿根廷3293 5746 5269 2t、9 6080
土耳其2285 4706 2234 4167
墨西哥2775 4464 3280 5151 2437 —
波兰3225 3839 61S8
咐杨万江徐星嘲. 《农业现代化襁4评》,社会科学文献燃舨社.200t年,第t6l、t79嗄。
中国农业嗣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总之,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和发展的阶段来看,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早已实
现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中国农业基本上还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
变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第二节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位和格局
一、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特征和结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
长的势头,为世界农产品贸易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根据农产品实际的出口能力判断,
目前,世界农产品出口能力为:粮食2亿吨左右,约占世界粮食生产量的14%。粮食
贸易的主要品种是小麦和玉米,分别占粮食贸易量的50%和30%左右,大米占6%左
右。棉花,600万吨左右,约占棉花生产量的l/3。植物油,2600万吨,约占植物油生
产的35%。食糖,3000万吨,约占食糖生产量的I/4。肉类,1600万吨左右,约占肉
类生产量的1/10。m5从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产品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
增长速度在不断提高,农业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1.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世界农产品贸易总的特征是,农产品进出口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趋势,但出口
’的集中度更高。农产品出口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在某一产品上具有天然比较优势的
-发展中国家,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口主要是人多地少、农业
资源不足的国家,如日本,或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国家,如俄罗斯。具体
来说:
粮食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其中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是美
国,其次是欧盟、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以1998.1999世界粮食贸易年度为例,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1998.1999年度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为2.08亿吨,5个主要粮食
出口国出口粮食1.63亿吨,占粮食总出口量的78%,其中第一粮食出口大国美国出口
粮食8150万吨,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39%。106进口粮食的国家有一百多个,与出口
相比,无论是进IEI国,还是进口量,都比较分散,进口量相对集中一些。目前国际
吣刘江:(21世纪初中冒农业发展战略》,中嗣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328页。
‰陈芬森;《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嗣农业市场竞争策略),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年,第104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粮食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在亚洲,日本和韩国两国的粮食进口约占世界的17%,
1998.1999年度仅日本就进口粮食266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13%。中国也是世界上粮
食进口的大国,中日韩三国的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进口量的1/5以上,独联体国家的
粮食进口量约占世界的1/8。在拉美国家,粮食的主要进口国是巴西和墨西哥,其进
口量占世界的6%左右。107
世界上肉类产品主要的出口国是美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西,
除巴西外,全部为发达国家。因此,目前世界肉类的出口能力也主要控制在发达国
家手中。主要进口国是日本、墨西哥和俄罗斯.其中日本的进口量超过了世界的10%。
2.世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贸易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世界农业进出口总值占全部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下降。1961年,世界农业进出口总值
占全部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超过了28%,到1993年,这一比例下降到3%以下,下降了
近20个百分点。二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差异不断扩大。发展
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40%下降
到目前的不足30%。发达国家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从60%上升到70%以上。三是区域
内贸易不断增强。据统计1970—1995年,北美区域内农产品贸易额占该地区全部农产
品贸易额的比重从21%上升到23%,拉丁美洲从9%上升到18%,西欧从65%上升到
76%,非洲从5上升到13%,中东从19%上升到35%,亚洲从24%上升到63%。108
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农产品贸易将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国
将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来调整生产结构,按照比较利益原则来配置农业资源,发展
农业生产。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贸易格局还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较快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
增长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更加迅速,贸易格局逐步优化。农产品出口由1980年的不足50
(43.7)亿美元,增长到1990年接近100(99.2)亿美元,2002年达到180.9亿美元,
2003年突破200亿美元大关(212.4亿美元)。几乎每隔10年增长1倍,1990--2003年
期间,虽然曾一度受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但总体上看,中国农产
107刘讧:(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329页.
加8王眷涛;t入世:融入世界经济的新起点》,北京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中国农业国两÷竞争力:理论与塞迎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品出口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109。
表4.9资料显示,1998-1999年农产品出口出现2年的滑坡。但1刍2000年起,农产
品出口连续4年快速增长,2000-2003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尽管遭受非典疫情
等突发事件的严重冲击,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仍然达至U212.4亿美元,bE2002年
增长17.4%。这预示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表4_9 1980-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统计
中国外贸出口总额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出口占外贸总出口
年份
(亿美元) (亿美元) 额的比重(%)
1980 182.7 43.7 23.92
1985 273.5 62.2 22.74
1990 620.9 99.2 15.98
1992 849.4 123.1 14.49
1993 917.6 101.9 11.11
1994 12lO 124.77 10‘3l
1995 1488 122.62 8.24
1996 15lI 125.1 8.28
1997 1828 133.92 7.33
1998 1837 132.56 7.22
1999 1949 128.95 6.62
2000 2481 150.36 6.06
2001 2662 159.75 6.00
2002 3256 180.19 5.53
2003 4383.7 212.4 4.84
瓷料来源:陈图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困际贸易)2004年笫2期.
中国曾经是一个农产品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1950年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
额中占50%以上,直至U1980年还约占30%。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和
出口结构的升级,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星下降的趋势,中国已经转
变为一个非农产品出口居绝对优势的国家。199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外贸出口总
额中只占到16%,2000年下降到6.6%,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4.84%。
中国农产品进口在80年代前期持续下降,但80年代后期有较大幅度增长;90年
代初进口再次下滑,1994年强劲上升,1995年达至rJl20亿美元的高峰值;随后一直下
降至U1999年,此后农产品进口持续上升,2002年达至rJl24亿美元。总体来看,农产品
进口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出口。
1的注:建国以来.我国海关统计指标体系经历多次变更和调整,文革时期曾一度中断,直到1980年才得以恢复.
1980--1992年,我国海关商品统计目录依据联合国颁布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制订,从1992年起转
变为国际“海关合作理事会”颁发的。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体系(/-IS)4为基础制订。WTO对农业贸易产品范
围是依据HS体系界定的。因此,本文在进行历史比较和国别分析时.根据需要选用HS或SITC体系的分类数
据。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不仅是调剂国内农产品余缺的手段,而且还是创汇
的主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国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产品成为换取外
汇进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建设物资的重要来源。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农产品这种外汇贡献的地位才有所减弱,但是目前,农产品贸易仍然在平衡中国对
外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如1992.2002年的11年中,中国外贸顺差累计2171.1亿美元,
其中农产品净出口累计489.8亿美元,占22.56%。农产品净出口由1992年的26。2亿美
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60%),增JJll蚕lJ2002年的56.04亿美元(占18.4%)。不仅如此,
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开拓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有关研究表明,每1
万美元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刨造19.89个就业机会,蔬菜等产品出口带动更多,
达30多人。农产品出口还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如山东潍坊市2002年农民人均收
入3643元,其中20%来源于农产品出口或与农产品出口相关的产业链条。农产品出口
使潍坊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o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国
之一。1980,2000年的21年问,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77%,同期中
国农产品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82%,高于世界3.05个百分点。2000年中国农产品
出口位居世界第9位,进口居世界第8位,:虱J2002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
口国。目前农产品出口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有7个,前5个国家分别为:美国,农
产品出口687.6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出口的12%;欧盟634.6亿美元,占11%:加拿
大325.7亿美元,占5.6%;巴西194.4亿美元,占3.3%,中国188亿美元,占3.2%。中
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的份额已由1990年的2.4%,逐步上升到2002年的3。2%。这充分
表明,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在许多农产品上具有重要的进出口地位,奶蔬菜、生丝、蜂蜜的出日量占
国际市场的一半以上:茶叶和水稻的出口量占国际市场的11%.15%;带脂羊毛、皮
革、大豆、原木、贝壳类水产品、大麦、豆油、木纸浆等在进口市场上都占有两位
数的份额。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动向严重影响着世界同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
三、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格局
1.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特征
中国农产品进出121贸易伙伴从洲际来看,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中国的重要贸
”o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国际贸易).2004年第2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两境争力总体评价
易伙伴,而亚洲的出口地位尤其重要。另外,大洋洲和拉丁美洲也是中国农产品的
重要进出CI贸易伙伴。2000年中国与亚洲的农产品贸易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3.7%和
进口总额的44.2%。⋯近年来,北美洲已经取代欧洲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地区。
从贸易伙伴的国别(地区)来看,50至70年代中国贸易市场以东欧和中国香港为主,
进入80年代,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伙伴日益增多,主要贸易对象从原社会主义国家
转向市场经济国家,进入90年代,日本、中国香港、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农产品进
出口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最大的出口国家是日本、香港和韩国:最大
的进口国是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
(1)中日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日本对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最为
重要,并处于仍在加强的状态,1992年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农产品总出口
的25%,到2002年该份额上升到31.7%。出口金额扩大了一倍多,增}]11至I]57.2亿美元。
中国对日出口以水产品和蔬菜为主,其次是畜产品。2002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肉
及食用杂碎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30.4%、鲜冷水产品占38.1%、肉类及水产品加工品
占69%。过去中国曾向日本出口谷物、油料和饲料,但目前已很少见了。
相对于农产品对日本的出口,中国从日本进口农产品的比重很小,1992年,进
口农产品额为0.88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1%,2000年进口农产品额为
2.82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总进口额的3.O%。所以,对日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贸易
顺差,1992年为25.6亿美元,2000年扩大到50.6亿美元,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的主
要来源。
(2)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农产品贸易。香港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曾发挥过重要作
用。香港本身的农产品需求对中国大陆地区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香港转口贸
易更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对香港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曾以年平均
17.28%的速度增长,但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大陆的内陆省份不通过香港
直接进行国际贸易,从而降低了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地位,香港在中国农产品贸易
中的地位明显下降。90年代期间,香港的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降到2.16%。从进口
来看,也呈下降的趋势。1992年大陆从香港进口了约2.4亿美元的农产品,而2000年
只从香港进口了约3000万美元的农产品,减少了约88%。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产
品贸易规模的扩大,香港无论是作为进口原产地,还是出口目的地,抑或是转口贸
易,其在大陆农产品贸易中的相对地位还将进一步下降。
何秀荣Thomasl.Wahl l“中田农产品贸易·最近20年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3)中韩农产品贸易。韩国是中国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地,近年来,中韩两国之
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在加强。1992年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
7.6%,至2002年该份额上升到11.3%,出口金额扩大了一倍多,增加到20.4亿美元。
对韩国农产品出口以谷物和水产品为主,其次是蔬菜和油料。饲料曾经是中国出口
韩国的主要农产品,但目前只占到对韩农产品出口的4%。
中国向韩国进口的农产品比较少,2000年为l。28亿美元,仅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
额的1.4%。目前,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是水产品和糖料。同样,对韩国农
产品贸易也存在可观的顺差,1992年为8亿美元,2000年上丹到14.2亿美元。
(4)中美农产品贸易。中美农产品贸易关系在最近20年不断得到加强,尤其是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2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在绝大多数韶国家和地区酌农产
品贸易的进口份额在下降,但中国从美国进口货物的份额中,农产品份额却从7.81%
上升至49%,进口金额从7亿美元跃升到22亿美元,扩大了两倍多。美国成为中国最大
的农产品进口来源。据美国农业部资料显示,在美国农产品出口去向的排名中,中
国已从1992年的第16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6位。
在出口方面,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金额从1992年的5.6亿美元增NN2002年的
16.3亿美元,扩大了两倍,美国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因。据美国农业部资料
显示,在美国的农产品进口来源的排名中,中国己从1992年的11位上升为2000年的
第4位。
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水产品和园艺产品,中国
向美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粮油产品、肉类产品以及饲料产品。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
扩大,中美农产品贸易还有可能出现新的高峰。
上面的分析表明,尽管中国多年来一直在提倡贸易多元化战略,但通过考察中
国和各贸易伙伴的数量关系,就可以发现,实际韵出|口情况正好楣反.中国农产品
出口集中度在提高。1992年中国最大的前三名贸易伙伴是日本(25.2%)、香港(20.9%)
和韩国(7嗣乇),输往该三地的出口金额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金额的53.67%,2002
年中国最大的前三名贸易伙伴依旧是日本(31.7%)、香港(11,4%)和韩国(11.3%),
但三地合计的份额己提高N54.4%。如果考虑第四大贸易伙伴荚国,则前四名的贸易
集中度.由1992年的59.95%提高至U2002年的63.4%,提高了3、45个百分点。农产品贸
易集中度的提高大大增加了我国的贸易风险程度,一旦与出口国发生贸易风波,我国
的农产品出口会出现大幅度滑坡。2001年由农产品引发的中日贸易争端就是因为日
108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由:雩论与实证鸳宴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F价
本市场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1:3实在太重要了。
在农产品进口方面,中国的多元化贸易战略正在得到体现。1992年中国最大的
前三位进口来源是加拿大(22.2%)、美国(16.8%)和秘鲁(7.2%),来自该三地的
进口金额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46.1%。2002年中国最大的前三位进口来源是美国
(23.7%)、阿根廷(8.2%)和加拿大(7.4%),但三地合计的份额降低到39.3%,比
1992年的前三名合计数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同期,前十位的合计份额也从76.52%下
降到70.58%。
2.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特征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园艺类产品
的出口所占份额大体在25%上下波动,2002年出口额为47.8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额
的26.5%。其中,蔬菜出口18亿美元,占10.5%;蔬菜水果加工品出口17.6亿美元,
占9.8%{水产品出口所占份额上升最快,从20世纪80年代初不到10%上升到接近25%
的水平;2002年出口达到45亿美元。食用畜产品出口份额从20世纪80年代初约20%
下降到10%左右;2002年出口额为19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的10.6%;非食用畜产品
主要用作纺织服装行业原料,由于我国纺织服装加工业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近些
年来其原料贸易里净进13趋势,而这类产品出13大幅度下降,由80年代的10%以上下
降到2%左右。¨2大宗农产品出口以粮食和油料产品最为重要,其中玉米出口增长较
快,2002年出口玉米1167.4万吨,成为当年第五大出口农产品;大米的出口则逐年减
少,2002年仅出口197.8万吨,比1998年减少176.2万吨。
中国农产品出口反映了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中
国出口农产品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高价值农产品为主。2002年,中国出口劳
动密集型农产品大约137.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6%。另一方面,农产品加
工品出口已经成为出口主导产品。2002年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出口近75亿美元,占农
产品出口总额的41.6%。”3
从进121的农产品结构变动情况来看,突出特点是大宗农产品占据进口的绝大部
分,大宗农产品进口剧烈波动基本决定了进口波动的形态。在大宗农产品进口中,
洫籽和植物油脂增长迅速,从1992年占大宗农产品进口比重不到20%上升到近年的
80%左右,2002年油籽和植物油脂的进口额超过40亿美元;油籽的进口又以大豆进
]12卢锋蕾冒;“下降的比重一我国农产品贸易趋势和结构变动(1981年.2003年)”,《国际贸易》,2003年第11
期.
113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国际贸易》.2004年第2期.
109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厮÷竞争力总体评价
口为主角,2002年。大豆进口额为24.8亿美元,占油籽进口的94%。食用畜产品所
占比重表现为明显上升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上升到近年的10%左右:
非食用畜产品比重大体保持在lO.15%之间。水产品和园艺产品的进口比重均呈上升
趋势,其中水产品上升较快,近年占农产品进口份额已超过10%。
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宗农产品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而水果、蔬菜等园艺产
品和水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传
下,一国贸易结构与其成本结构和要素禀赋条件存在内在联系,一国应该出口相对
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相对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
的产品。在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经济部门最基本的要素结构特点
仍然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和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因此,在过去20年市场化改革不
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演变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点与经济规律指示的
方向具有一致性。大豆产品进口比重较高,一方面是由于其加工产品食用油具有较
高的收入需求弹性,其副产品豆粕作为复合饲料的优质产品,用于水产品和畜产品
的生产,而水产品和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也比较高。另一方面,大豆属于土地密
集型产品,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不具有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而大豆加工在传统技术
条件下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因而大豆进口数量的增加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从我
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还会增加,园艺类
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会有一个增长的势头。
第三节中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测度
前面两节对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这一
节将对中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如前所述,反映农业国际竞争力
结果的指标主要包括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等。这
里我们将根据中国和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测算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优
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并据此对中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
力状况做出分析判断。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犀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一、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测度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一)分析的范围与方法
为考察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本文采用海关统计国际分类
标准,对22类98章产品中的5大类20章农产品分析中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即
第一类的01一04章,第二类的07·10、12章,第三类的15章,第四类的16、17、19、
一20、22和24章,第十一类的50·53章。上述五类20章农产品涵盖了农业产业基本
=的、也是最主要的贸易产品,因而其竞争力状况基本上能够反映农业产业总体市场
}竞争力的水平。由于受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篇幅的限制,本文选取1994-2001
年作为分析的时间区间。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1.总体评价
依据上一章介绍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计算公式,测算出我国1994—2001年5大类主
: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如表4.10)。
根据测算结果分析,从总体上看,1994-2001年间中国5大类主要农产品的贸易
,竞争力指数呈下降的趋势,1994年五大类农产品平均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272,2001
1年下降到O.125,下降了56%。目前,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只有微弱的比较优势。
i五大类农产品中,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的是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和第四类
;。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其制品”。但这两类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近几年
—:降的很快,其中,“活动物、动物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1995年曾达到0.677,
l巨到1998年下降到O.570,到2001年进一步下降为O.325。“食品;饮料、酒及醋;
,鼻草及其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1994.1998年期间持续下降,从1999年开始有
獗:回升。具有较高比较劣势的产品是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此外,
第二类“植物产品”和第五类“农产品纺织原料”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不高。
! 总体上看,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基本上符合中国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
健势格局,即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具有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
圆±地及水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的贸易处于比较劣势,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能力。
2.分类评价
为了便于分析中国各类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及其变化,我们将贸易竞争力
蓬数划分为高比较优势(竞争力指数在0.8与l之间)、较高比较优势(竞争力指数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在0.5与O,8之间)、低比较优势(竞争力指数在0与0.5之间)和高比较劣势(竞争
力指数在.1与.O.8之间)、较高比较劣势(竞争力指数在.0.5与.0.8之间)、低比较劣
势(竞争力指数在.0.5与0之间)等6个等级。根据表4—10测算数据,对20类细
分农产品1994.2001年间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分类分析,其贸易竞争力状况如下:

啕品类别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蚺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0632 0.677 0.629 0.642 0.570 0.376 0 313 0.325
¨I章活动物0906 O.客66 0.824 0,841 O.792 O.7¨ 0762 O.815
『12章肉及食用杂碎0.764 0.830 0.747 0.734 0.709 016l 0.083 0169
f13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0 520 0.554 0489 0.553 0.446 O.376 0.304 0 321
I}4章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它0.295 0.434 0.548 0.416 0.326 0.000 —0.074 —0 066
l:r用动物产品
蚺二类植物产品0,548 0.000 0.091 o'356 0.326 0.263 0_093 0.018
¨7章食用蔬菜、根及茎块0.98l 0.913 0.905 0.907 0.909 0896 O.899 n785
118章食用水果0.725 0.702 0.401 0,328 0.285 O.245 0.062 0085
I’9章咖啡、茶及调味香料0.957 O,938 0893 0.964 0926 O 925 0.913 0925
I(1章谷物0.096 —0.958 —0 864 0.138 0,360 0.39I 0.482 0.260
lI章古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0 812 0.724 0 439 一n065 —0.283 一0-341 —0 556 —0 572
飞饲料
蚺三类(15章)动植物油、脂及其一0.550 —0.702 —0.632 —0.423 —0.639 —0.812 —0.776 —0.736
、}解产品
蚺四类食品;饮料、漓及醋;烟草o.574 0.412 0.356 0.290 0.374 0.542 0 481 0.509
I“章肉、鱼、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0.980 0.979 0.989 0,989 0.990 0 983 0 987 0.986
州品
I 7章糖及糖食—0.103 —0.600 —0.168 -0.126 0.017 —0130 -0.01l —0.414
l u章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制品0.677 0.803 0.865 0.882 0.892 0.7i6 0.67l 0,632
、k、章蔬菜、水果及植物其它制品0,957 0.973 0.970 0.96 0.954 0.926 0.913 0.893
’2章饮料、酒及醋0,822 0.827 0.809 0.745 O 712 0.576 0.508 0.593
’4章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0.908 0.471 O 362 0.442 O 690 0.589 0.194 0.180一
协十一共农产品纺织原料O.155 0.073 ·0.015 —0.021 0.064 0156 0.498 0.508
、、、章蚕丝0 73l 0.739 0,702 0.687 0688 0.718 0 74l 0.763
、l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一0.217 —0.364 —0.305 —0.22l —0 215 —0.134 一0.207 —0,269
r线及其机织物
、?章棉花O.】23 0.068 —0056 一0.090 0.042 0166 0144 0109
”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0.422 0.377 0.386 0.246 0.224 O 316 0.311 0.258
、机织物一
研究中心《研究动态》.总字45期。2000年10月25日http://www.ncer.cn/research/ttend/papers/45 hma
②2000-2001年数字根据《世界经济统计年鉴2002年》有关资料计算。
112
中国农业里壁蔓堕力=¨理{e量搴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具有高比较优势农产品有5章:第Ol章“活动物”(平均O.813)、第07章“食
用蔬菜、根及茎块”(平均O.899)、第09章“咖啡、茶及调味香料”(平均0.930)、
第16章“肉、鱼、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制品”(平均O.985)和第20章“蔬菜、水
果及植物其他制品”(平均0.943)。这四章农产品中,“食用蔬菜、根及茎块”和“蔬
菜、水果及植物其他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1999年以后有所下降,其他两章较
为稳定。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四章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说明劳动密
集型农产品是现阶段中国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4章:第02章“肉及食用杂碎”(平均O.525)、
第19章“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制品”(平均0.767)、第22章“饮料、酒及醋”
(平均0.699)和第50章“蚕丝”(平均0.721)。在这4章农产品中,竞争力指数比
较稳定的是“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制品”和“蚕丝”;竞争力指数下降是“肉
及食用杂碎”,和“饮料、酒及醋”,其中“肉及食用杂碎”下降晟为明显,由1994
年的0.764下降到2001年的O.169。这四类农产品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具有低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是第03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平均0.445)、
第04章“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它食用动物产品”(平均0.235)、24章“烟草
: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平均0.480)和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
i物”(平均O.318)。这3章农产品中,“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
;数最不稳定且下降速度最快,最高年份1994年达到0.908。最低年份2001年下降到
;o.180。“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它食用动物产品”虽然平均看还具有比较优势,
魍2001年和2002年己转变为比较劣势,两年平均净进口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7%。
。这4章农产品目前国内产量较少,进出口比例相对较低。
在20章细分农产品中,较高比较劣势的是15章“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平均一0.659)这章农产品相对于其他农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
:品,国内对动植物油、脂的分解和精练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因
啦处于贸易竞争的劣势状态。
: 低比较劣势的是第10章“谷物”(平均.0.012)及17章“糖及糖食”(-0.192)。
-畚物是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属于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相对于美国、加拿
丈等土地丰富的国家来说,其比较劣势显而易见。“棉花”和“糖食”也是土地密集
型产品,在中国生产成本比较高,比较劣势较为明显。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z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低比较劣势是51葶‘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平均一0.242),
该产品是以土地及土地上的牧草资源密集为基础,在中国土地稀少,牧草资源退化
的环境下,该类产品的比较劣势日益显见。
总之,按照比较静态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呈现出下列倾向:
第一,在中国进出口的农产品中,具有较高比较优势农产品占大多数,在被测
算的20章进出口农产品中,有9类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O。5以上;而具有较
高比较劣势的农产品比较少,只有1类。
第二,比较优势农产品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及其加工品,这与现阶段中
国的资源禀赋状况相适应;而土地、技术、资金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比较
劣势。因此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并注重提高科技含量,以不断提高其竞争力;同时,要进口国内资源劣势农产品,
以弥补国内需求缺口。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中某些农产品比较优势强化和某些农产品比较劣势强化现
象是客观存在的,如“咖啡、茶及调昧香料”这类具有中国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实际上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谷物”、“棉花”、“活动物”等农产品则显示出了稳
定的比较优势减弱趋势。
二、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测度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根据中国和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有关统计数据.我们计算1970年、1980年以及
1990.2001年中国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情况(如表4.11)。可以看出,中
国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在不断下降,1970年为4.053,1980年为3.968,进入90
年代持续下降,1990年为1.805,到1998和1999年下降到0.802,2000回升到O.953,
但到2001年又下降到O.884。而且从1997年开始,我国农产品出口从整体上已经丧
失了国际比较优势(从1997年开始RCA值小于l且处于继续下降)。据此我们可以
判断,相对于中国其他的出口产品,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减弱。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更多是用来衡量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竞争优势,而不是衡量
不同国家问的产业竞争力,即更多的是衡量比较优势。就两国某类(种)显示比较
优势指数比较来看,即使两国出口某类商品占世界份额相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也
可能不同,甚至会出现一国出口某类(种)商品占世界份额大,但显示比较优势指
数小的情况。据有关研究,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与世界份额的相关系数在.0.5至0.5之
114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间,因而认为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与世界出口份额不相关。“4
表4-11中国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变化
年份中国比例(%) 世界比例(%) — RCA
1970 45.35 11.20 4,053
——
1980 34.23 8.62 3.968
——
1990 16.66 9.25 1.805

1991 14.83 8 97 1.650
1992 13.33 8.90 1.495

1993 7.04 5.76 1 216
1994 8.05 7 20 1.11】
1995 8.48 9.16 0.928
1996 7.84 8.44 0.924
1997 6.90 8.23 0.838
1998 6.09 7 61 0.802
1999 5.26 6.61 0.802
2000 5 66 5.88 0 953
200l 5.46 6.22 0 884
资料来源:作肯根据‘中闻统计年箍》(198l、1986、2002)、《中冈农业统计年档》(1994.2000)、《中田对外纬
济贸易统计年箍》(1984)等柯关资料计算.
我们进一步将中国农产品分为谷物、谷物制品、肉类、肉类制品和水果蔬菜5
个类别,分别计算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比较这5类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情
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有关数据,计算出中国各年份不同类型农产品的显
示比较优势指数值(见表4-12),结果显示:我国肉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值反映出其具
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但从1997年开始呈下降的趋势。水果和蔬菜
的比较优势指数值也比较高,但从1996年开始也呈下降趋势。谷物制品的比较优势
值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我国谷物产品的加工技术水平较低,附加值不高,出口贸
易条件逐渐恶化,在国际市场上严重缺乏竞争力。肉类制品~直保持着较强劲的国
际市场竞争力势头。这一分析结果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即谷物
与谷物制品属于土地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雷缺乏比较优势,肉类和水果蔬菜等
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四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
表4-12 1980-200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年份谷物谷物制品肉类肉类制品水果蔬菜
1990 0.699 0.389 1.335 2.375 2.475
1985 1.104 0.382 1.327 2.165 1.476
1988 0.523 0t326 1.199 1。978 1.437
1990 0.414 0.282 1.200 2.024 l-217
1995 0.080 0.272 1.302 1.463 1.040
1996 O,1SO 0.290 1.320 1.567 0.940
1997 0.558 0.283 0.639 1.336 0.879
1998 0.742 0.154 0.523 1.223 0.852
1999 0.586 0.163 0.460 1.484 0.847
2000 0,739 0.164 0.459 1.714 0.804
转引自帅传敏张金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对外经贸实务》2002年第7期。
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测度中匿农业国际竞争力
根据有关资料计算出2002年中国和世界农产品出口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
4.13)。2002年,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美国(13.83%),其次
是法国(8.13%),第三为荷兰(6.97%),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18%,低
于美国10.65个百分点,低于法国4,95个百分点,低于荷兰3.79个百分点。
衷扛13 2002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家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农产品各国占其中
国家出口总世界比谷类出各国占水果和蔬各国占肉类各国占
额重(%) 口比重菜出口比重出口比重
世界410548 35326 67777 44039
美国56479 13.86 9839 27.9 7954 11.7 218 O.50
法国33390 8.13 4135 11.7l 3119 4.60 3360 7.6
荷兰27884 6.79 222 O.63 496"/ 7.33 3672 83
德国24147 5.88 1737 4.92 1972 2.9l 2112 4.80
英国16684 4.06 693 1.20 58l O.86 7547 17.14
加拿大15684 3。82 3027 8.57 1929 2.85 2617 S.94
澳大利亚14698 3.58 2914 8.25 854 1.26 2933 6.66
西班牙13999 3.41 277 0.78 6604 9.74 0.7
中国13076 3.18 1707 4.s3 3562 5.3 1256 2.9
巴西12761 3.12 16 1525 2.25 1927 4.38
分类分析可以看出,谷物类产品,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到达27.9%,接近世界
堂曼窒兰竺里壁塞生查!墨堡量塞至堡塞一苎旦兰±曼查些曼堕塞呈垄璺竺塑竺
的1/3,法国达11.71%,第三为加拿大为8.57%,第四为澳大利亚为8.25%,中国的
谷物市场占有率仅有4.83%,分别比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低23.07、6.88、
3,74和3.42个百分点。水果和蔬菜类产品,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出口国,国际市场占
有率高达11.7%,中国只有5.3%,比美国低6.4个百分点。肉类产品,国际市场占
有率最高的是英国,高达17.14%,中国为2.9%。
一表4-14 1990.200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
年份1991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国际市场占有率3.46 3.07 3.22 2.77 2.69 2.85 2.76 2.78 3.75 3.90 3.18
济贸易统计年鉴》(1984)等有关资料计算.
进一步分析1991-2002年间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可以发现(见表
4一14所示),从1995年开始,中国农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到3%以下,到2000
年出现反弹,市场占有率达到3.75%。这是因为,自200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
出现转折性变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口快速增长,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2000.2002年出口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0,6,如果今后4-5年保持这种增长势头,中国
农产品出口就可以增长100亿美元。而根据美国、巴西等出口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
的经验,达到这一水平一般需要10年时闻,这意味着.中国有可能成为继美国、欧
盟、加拿大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
但是,在中国农产品继续保持比较优势、出口潜力较大的同时,目前还存在一
些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如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缺
乏核心竞争力,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管理体制不顺等等。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章节分
析。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警中国圭塞壅苎曼里堕塞璺垄尘壅坌堑
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上面一章,我靠]从宏观的角度,就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和贸易能力与国际市场竞
争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一章我们将深入到产品层次,就中国主要农产品的
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分类比较研究,并对其直接影响因素进行迸一步的分析。面对
复杂的国际农产品市场,我们仅仅知道中国农业整体市场竞争力状况远远不够,还
必须对不同类别,甚至是不同品质的农产品在不同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个案研究,
这种个案研究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中国主要农产品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反映竞争力结果的实现指标主要有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
竞争力指数和固定市场份额模型¨5等,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和赢利率,
但由于企业赢利情况的资料难以获得,而且当我们分析国际竞争力的结果时可以假
定市场占有率与赢利率是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用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
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考察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并进行国际比较
分析。
一、中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不管在什么时候,粮食产品始终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讲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
食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播种面积只增长了6.7%的情况下,稂食总产量由1979
年的33212万吨,达到1998年的5123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是1999.2001年我
国粮食连续三年减产,2002.2003年仍是产不足需,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令人担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国外大批优质廉价农产品会涌入中国,对
中国粮食安全造成很大威胁。中国粮食产品的竞争力究竟如何?能否抵御国外粮食
“5注:固定市场份额模型(ncConstantM盯kct Sh姗M0del),简称CMS指标.该指标基本含义是:一定时期
内,一个国家某种特定产品出口增长率与为保持该产品原有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应有的出口增长率之差。如果其
数值为正.表明该国该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于其他出口田有所提高#反之则表明该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皇里奎些里堕塞兰垄!里笙兰壅重堡塞一~一———墅兰!里圭塑主曼曼壁塞量垄尘室坌堑
产品的冲击,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研究,并做出准确判断。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已
有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小麦、玉米、大豆和稻
米等4种粮食产品,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三个
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一)小麦基本没有竞争优势
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麦的播种面积稳中
有降,一直徘徊在2933万公顷左右,占粮食总播面积的比重为26%.28%,小麦的总
产量一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1%.2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麦的总产量基本
上稳定在1亿吨左右。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小麦的播种面积有不断下降的趋
势。小麦的生产已由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产的数量增长型过渡到稳定产量、改善
品质的效益增长型。
中国是世界上小麦产量最高的国家,1999年,中国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19.5%。超过10%的国家还有印度和美国.分别为世界小麦生产的第二和第三大国,
此外,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是重要的小麦生产国(觅表5.1)。
表5.1 1999年世界小麦主要生产圉及其生产水平
中国美国印度法国加拿大
一产量(百万吨) 113.9 62.7 70.8 37.1 26.9
占世界(%) 19.5 10.7 12.1 6.3 4.6
中国同样是世界最大的小麦消费国和进口国,进口数量最多的年份达到了1488
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6%。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小麦供给比较充裕,国内市场
缺少的是高品质小麦。中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其蛋白质与国外品种的差距并不
大,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小麦面筋强度弱、质量差,面团流变特性不足,面包烘烤后
品质不好,从而造成中国小麦品质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主要进口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小麦,这些国家的高品质的小麦正好补充了中国小麦供给的不足。
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优质小麦生产数量的增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进口数量有
所下降,如表5.2所示,2001年中国进口小麦74万吨,比2000年减少14万吨,比
1989年减少1414万吨。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I醑竞争力十案分析
表5-2 1989.2001年中国小麦进口量
单位:万吨
年份1989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进口量1488 1237 1058 642 730 1159 825 186 149 45 88 74
世界小麦出口国十分集中,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口最多,1990年
上述4国出口量为8565.7万吨,占当年全球出口量的67.88%。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小
麦出12国,1991·1997年的出口量一直保持在3200万吨以上,加拿大是传统的小麦
出口国,其小麦质量好而闻名于世,近lO年出口量最多的是1991年,达到2448.1
万吨。澳大利亚也是传统的小麦生产国和出13国,但小麦出口量的波动较大,1995
年以来出口量显著增长,尤其是1996年以后,一直保持在1500万吨的水平,并连
续4年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
中国小麦的出口很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口量最大的年份是2001年,出
口小麦71.3万吨,因此,中国小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极低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1997—2001年分别是一0.999、-O.998、-0.999、-O.994、O.019,另据王兆阳的计算1。6,
中国小麦的显示优势指数1990年为O.002,1997年下降到0.0002。可见,中国小麦
已经完全没有竞争优势。
(二)玉米的国际竞争竞争力受贸易政策影响里不稳定性
玉米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玉米产量波动不大,近几年稳中有降,1998
年,世界玉米产量约为6.6亿吨,1999年为6.00亿吨,2000年下降到5.97亿吨。美
国是世界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国,2000年产量达到2.63亿吨,创下美国历史上玉米产
量的最高记录。美国玉米产量约占世界玉米产量的40%。中国玉米的生产在世界玉
米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国玉米产量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份额连续几年呈下
降的趋势:1998年约为20.7%,1999年约为21.6%,2000年约为17.3%,中国玉米
产量的下降直接影响世界玉米的产量。
中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也是进出口大国,其生产和进出口贸易状况直接影响
世界玉米市场。加入WTO后,中国承诺取消玉米约44美元/吨的出口补贴,并承诺
对进口玉米实行配额制以及放开进口权限,这一方面使中国玉米出口将面临着涨价
的巨大压力,使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也使国内玉米市场的国际竞争更加
“王兆阳:“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120
中国农业国匿童堡查:墨堡量壅堡堑窒墨亘章』蔓里圭要在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激烈。
(1)玉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表5-3可知,玉米市场的供给集中度很高。20
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阿根廷、中国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总和达
到90%以上。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第一大生产国,也是第一大出口国。美国玉米在国
际市场所占份额一直占有绝对优势,1990-2001年平均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5%,最高
年份1995年达到77.O%。中国、阿根廷和法国处在出121大国的第二集团,三个国家
:的年平均市场占有率较为相近,市场占有率总和约为24%。其中,中国和阿根廷的
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不同年份出现较大的波动,中国最高年份为1993年,国际市场占
有率达到16.4%,最低年份为1995年,仅为0.1%。此后逐年上升,2000年达到12:8%,
2001年回落到7.6%。
表5-3中国与世界主要出口国玉米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单位:%
\车劈固丑卜199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美国72.4 58.6 59.5 55.1 77.O 73.0 57.2 55.4 65.8 58.6 60.8
;阿根廷4.2 g.3 7.2 6.4 7.7 9.0 15.0 16.3 10.0 13.3 13.8
j中国4.7 14.0 16.4 13.4 O.1 0.2 9.1 6.2 5.5 12.8 7.6
;法国lO.O 9.5 11.4 12_3 8.3 9.3 10.O 10.5 lO.6 9.7 8.9
}其他8.7 9.6 5.4 12.9 6.9 8.5 8.6 11.7 8.2 5.6 8.9
(2)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反映的情况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基本相似。
美国、阿根廷、法国等玉米出口国历年来贸易竞争指数都基本上接近于l。相比之下,
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8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接近于1,但波动较大,1995年降至
-O.96,1996年为.0.47。
从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中国玉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
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不稳定性说明中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国内很多因素的制
约,其中,玉米的生产状况和贸易政策起关键作用。中国曾经长期是一个玉米进口
冒。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玉米产量增加很快,1985年,中国玉米开始大规模
进入国际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次出现卖粮难的现象,玉米主产区过
剩玉米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因而1985.1986年中国出口了较多的玉米。1987.1990年,
12l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中国粮食生产处于徘徊时期,玉米年出口量在300-400万吨之间,低于1985.1986年
的年平均出口量。1991.1994年,伴随国内的第二次卖粮难现象,中国玉米的出13量
大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国,其中1993年出口量为1110万吨,
是历史最高记录。
从1994年9月开始,国内玉米价格暴涨,国家决定调整玉米进出口政策,停止
出口,转为进口,以缓解国内供求紧张的形势。1995年,玉米进口量达到创记录的
518万吨,而出口量仅为1l万吨。因而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到最低点,1996年,中
国粮食大丰收,东北地区玉米大幅度增产,我国第三次出现卖粮难的现象,从1997
年开始,我国玉米出口逐渐恢复,但出口的势头并不强劲。
经过分析发现,我国玉米的进出口状况颇能反映我国粮食的进出口状况。玉米
净出口量大的年份我国就是净出口国。我国三次玉米净出口高峰期也是我国成为粮
食净出口国的时期。因为玉米出口量占我国粮食出口量的50.75%之间。由此可知,
提高玉米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对改善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状况具有重要作
用。
(三)大豆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但自60年代起被
美国取代,1974年和1998年又分别被巴西和阿根廷赶超。2000年全世界大豆总产
量为16199万吨,其中,美国大豆产量为7538万吨,约占世界大豆产量的47%,为
头号生产国;巴西居其次,产囊为3269万吨,占20%;阿根廷产量为2020万吨,
占12%,居第三;中国产量1540万吨,约占10%,居第四。1995年以来,中国大
豆产量一直停滞不前。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由1961年的23.3%猛降至2001
年的8.7%。大豆的出口地位也不断下降,出121量1987年曾达171多万吨,2001年
降为24.8万吨。在世界出口总量中的比重由1961年的8.04%猛降至2001年的O.44%。
¨7大豆的进121量增长迅速,到1996年中国已成为大豆的净进121国,而且逐步成为世
界上第一大大豆净进口国。2000年中国大豆1042万吨,进口量约占国内产量的2/3。
200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上升到1394万吨,比2000年增加352万吨,增长33.8%。¨8
(见大豆进出口贸易趋势图)
”课题组:“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乔娟康敏;“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调研世界k 2002年第10期。
宝里查些里堕塞兰垄!里笙兰墨堡墅壅苎三兰±璺圭曼垒!曼曼堕壅兰查±塞坌塑
图5Il中国大豆进出口贸易趋势图
1.大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1961年中国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还比较高,达到
10.4%。此后一直在波动中下降,2000年已不足1%。世界上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最
高的是美国,1962年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84.7%,此后虽然在波动中下降,但一赢
占据世界第一的份额,到2000年美国大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高达57.4%。巴西
的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上升的趋势。1961年仅为1.7%,2000年上升到23.6%。阿
根廷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虽然有波动,但总体上变化不大(见表5.4)。
表s-4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
单位:% 淤1961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一中国10.4 O.6 3.9 4.3 2.S 115 3.1 1.4 0.7 O.7 0.7 O。8 O.7
二美国84.1 82.8 61.3 66.0 68.9 69.1 60.3 73.4 75.0 66.1 54.0 59.5 57.4
上西1.7 13.4 15.5 7.4 12.6 14.1 18.2 lO.4 10.2 21_6 24.1 20.8 23.6
塞根廷10.2 11.7 15.2 lO.2 8.2 9.6 7.3 7_3 1.3 7.1 6.7 8.4
奠他3.2 3.2 7.6 7.1 5.8 7.2 8.9 7.6 7.6 10_3 14.1 12.2 9.9
转引自乔娟康敏;‘中国大豆犀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调研世界》,2002年.第10期。
2.贸易竞争力指数。中国大豆贸易竞争力指数经历了由正变负的过程,1961年
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45,说明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到2000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下降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胃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到.0.95。美国大豆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上保持在O.99-1之间;巴西大豆的贸易竞
争力指数先下降后上升;阿根廷大豆贸易竞争力指数除了个别年份比较低以外,大
部分年份都比较高。(见表5-5)
表5-5 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嗣贸易竞争力指数
---.删1961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1
国家\、撕

中国0.45 .0.82 .0.38 -o.31 _0.57 .0.73 —0.50 .O.76 .0.89 .0.92 .o.9l -O.92 加.9=j —
美国1.00 l_00 0.99 0.99 O.99 0.99 0.98 0.99 0.99 0.98 0.98 0.99 0.99
_==
巴西1.00 0.53 0,74 0.74 0.76 0.94 0.75 O.59 0.62 0.72 O.83 O.90 0.鼬

阿根廷1.00 1.00 l_OO 1.00 1.00 1.00 1.00 1.00 .0.22 O.68 0.引0.86
转引自乔娟康敏;《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调研世界》,2002年,第10期.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大豆目前国际竞争力很弱,大豆生产已不具有比较优势,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换取大豆的进口。得出这
一结论显然没有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豆消费国,1999年中国国
内大豆消费量已经接近世界大豆贸易量的50%,今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
的增加,大豆的消费量还要增加,如果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大幅度增加,必然导致世
界大豆供求紧张和价格上涨,从而将对中国国内大豆市场造成不利影响。更为重要
的是,中国大豆种植业攸关大豆主产区大量农民就业与增收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据测算2001年全国种植大豆的农民有425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7%;占东北四省
区农业人口的18%;占黄淮海地区9省区农业人口的4.8%。种植大豆是农民增收特
别是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黑龙江省,大豆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在主产区
占40%甚至50%以上。¨9因此,从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市场、稳定
社会的角度考虑,中国都不应该放弃大豆的生产。这就需要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条
件下,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的作用,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稻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稻谷生产大国,1980年以来,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基本上是稳定的,近
些年来略有减少。1980年水稻种植面积为3388万公顷,到1990年种植面积为3306
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9%;从1991年开始,水稻种植面积开始减少,2001
”课题组:“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审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年为2881公顷,10年J旬减少了12%,2001年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为27%,
比199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总产量最高的国家.在1996至2000年期间,稻谷年均总产
量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5.26%。1997年中国水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2.01亿吨,
近年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较多,总产量有所下降,2001年为1.78亿吨。
世界水稻的主产区集中在亚洲。亚洲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的近90%,水稻产量
占全球水稻产量的91%。在亚洲,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5国
水稻播种面积均在1000万公顷以上,也是全球水稻播种面积最多的国家。其中.印
度是全球播种面积最多的国家,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球总播种面积的29.5%左右。中国
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20%,仅次于印度。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重要
的稻米出口国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稻谷出口年平均在80万吨以上,占世界
总出口量的11.6%;70年代上升到150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6.5%,80年代平
均年出口量为78.9万吨,进入90年代中国稻米的出1:1量增长较快,但很不稳定(见
表5—6)。1998年是历史上出121量最多的一年,达到375万吨,1998年稻谷出口量
是1997年的4倍,是1995年的75倍。1999年出口量比1998年下降了27.7%:2000
年比1998年增长了8.9%;2001年又有所下降。中国稻米出口的主要品种是中籼稻
米和普通长米,出口地区主要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地区。另外,中国的糯米在只本市
场上较受欢迎。中国不仅大量出口稻米,同时还在大量进口稻米,中国进口的稻米
主要是优质稻米,进口国家主要集中于泰国、美国和越南等国家,1999年中国向泰
国进口的稻米占总进口量的99.6%,向美国进口的占O.37%。垃。
表s-6 1990-2001年中国稻米出口量
年份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出口量33 69 95 143 152 5 26 94 375 271 295 186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1998年,全世界大米出口量为2852万吨,其
中,泰国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22%,其次是印度,占17%,中国和越南各占13%,
美国占1l%,巴基斯坦占7%。这6个国家的大米出口量占到世界出口总量的83%。
1幻潭向勇、辛贤;《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中周农业m版社,2001年.第28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1中国出口粳米和籼米,也进1:3一些,主要是进口泰国的香米,但出口量大于进口
量,是稻米净出口的国家。
稻米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具有进一步增
强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一是中国在稻米生产上具有技术优势,从而使
中国成为稻米主产国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1996.2000年间,中国稻谷平均单产达到
6.3吨/公顷,比世界平均的3.8吨/公顷高出65%,这主要得益于技术,中国的矮秆
育种和杂交水稻技术闻名于世。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科技人员育成并普及
半矮秆品种,单产潜力比原有高秆品种增产30%左右,实现了中国水稻单产的第一
次飞跃。70年代中期,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育种家选育成功三系杂交水稻,带动
了栽培技术的根本变革,中国成为第一个将杂交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使水
稻单产水平实现第二次飞跃。其后,在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超级稻”研究应运而生,
水稻产量的第三次飞跃正在孕育。=是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稻米的主要生
产一消费国多与我国一样,地少人多,以小规模生产为主;而劳动力成本多高于我
国,从而显现了我国稻米低成本的优势。不像便于机械耕作的小麦、玉米,在地广
人稀的北美、澳大利亚,可以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很容易抵消劳动力成本高的不利
因素。
目前世界稻米的生产正面临许多不利因素的严重制约,其中包括自然资源消耗
殆尽、水土流失、水质恶化、种植面积减少、劳动力短缺、价格下跌、机构限制和
环境污染等。因此,水稻的生产状况不容乐观。粮农组织统计数字显示,世界稻谷
产量增长率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2.5%.3%,90年代末到现在年增长率仅为
1.1%。缓慢增长的稻米产量难以满足世界粮食需求臼益增长的需要。特别是亚洲的
稻米产业正面临危机。亚洲稻米产业的危机将使得以稻米为生的农民越来越贫穷,
并造成社会震荡。122
稻米是中国当前大宗农产品中惟一具有一定比较优势、能常年出口的农产品。
中国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稻米的生产,使优势更优,提高稻米的国际市场上的
出口份额,这对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很大作用。
㈨朱希刚:“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分析”.‘世界农业》.2003年第8期.
m严恒元;“水稻减产事关全球生计”,‘经济臼报)。2004年3月31日,第12版.
堂璺丝墅塑生型塑墅型【_—————墅堕皇堕薹壅塑堂堂生堕坌塑
二、中国主要畜禽产品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畜产品产量不
断迈上新台阶.1985年以来,禽蛋产量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肉类产量自1990年以来
一直稳居世界首位,人均肉类产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猪肉产量占有量是
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畜产品市场也由以前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目前的供求基本
平衡,彻底改变了肉、蛋、奶长期短缺的局面。2000年中国肉类产量达到6444万吨,
占当年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7.63%,比美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是巴西肉类总产量的
i近5倍多。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产量占到66.8%,鸡肉产量占13.6%,两项合计为
80.4%。牛肉和羊肉的产量一直不高,所占比重较小,其中牛肉占7.8%,羊肉占4.1%。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猪肉和鸡肉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重点分析猪肉和鸡肉
的国际竞争力,并与世界主要畜产品生产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一)生猪及猪肉缺乏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生猪生产的第一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养猪业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肉猪出栏量、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都迅速增长。1978年中国肉猪出栏量为
16110万头,生猪存栏量为30129万头,到2000年肉猪出栏量达到52673.3万头,
?比1978年增长了2.27倍,生猪存栏量达到44681.5万头,比1978年增长58.3%,2000
陴猪肉产量达到4031.4万吨,比1985年增长了76.7%。123世界生猪及猪肉产量主要
爆中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北美发达国家和欧洲,1980--200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猪肉
l产量已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3.8%,其次为欧洲占27.5%,北美发达国家占11.2%。
匪..
£“而亚洲生猪和猪肉的产量又主要集中于中国,2000年中国的生猪存栏量占世界生
潴存栏量的49%.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5.1%。
g
§ 中国生猪及猪肉生产总量虽然增长较快,但生猪和猪肉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并未
慌之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生产的猪肉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出口所占比例很少。
冲国的活猪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其占当地活猪进口总量的96%.100%:
猪肉出口地主要是俄罗斯和中国香港,出口到俄罗斯的猪肉占中国猪肉出口总量的
勘%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猪肉的出口总量基本保持在35万.50万吨之间,
但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1990年,中国猪肉出口量占猪肉
:=:翁鸣陈劲松;《中周农业竞争力研究》,中田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
唧乔娟:‘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7l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国内生产量的2.1%,到19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0.86%。”52000年猪肉出口量下降
到5.34万吨。比1995年的15.4万吨减少10.06万吨。与此同时,猪肉进口量从1990
年到2000年基本上呈现递增的趋势。1995年,中国猪肉进口量为0.27万吨,2000年
上升到13.6万吨,上升了近50倍。自1999年以来,中国猪肉进口量超过出口量,使
得中国一直以来的猪肉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活猪的出口也基本上呈下降的趋势。
总体上看,1995年以前,世界猪肉出口主要集中在丹麦、荷兰、比利时一卢森
堡、中国和加拿大,五国猪肉出口量占世界猪肉总出口量的72%以上,但从1995年
和1996年起,美国和法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开始上升,荷兰和比利时一卢森堡的国
际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中国猪肉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开始下降,而且下降
的速度令人震惊,表5.7数据显示,1996年中国猪肉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曾达到14.7%,
到1999年下降到0.8%。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的
猪肉国际竞争力在下降,且中国下降的速度要快于其他国家。丹麦、加拿大、德国
的猪肉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猪肉的国际竞争力在增强。
表5.7 1980-1999年中国和世界主要出口国猪肉国际市场占有率
单位:% \国年别\份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中国5.8 8.6 12.1 14.6 14.7 4.1 2.1 0.8
丹麦21.3 19.7 21.4 22.6 19.2 23.O 22.3 22.1
荷兰29.O 26.2 25.2 19.2 14,3 10.7 11.4 13.9
美国4.7 4.0 3.2 5.1 7.8 9.2 10.6 10_3
比利时.卢森

.13.7 11.1 10.5 11.7 11.3 11.4 11,l 8.6
加拿大6.9 9.6 8.0 5.3 5.3 7.O 6.3 7.5
法国1.7 1.5 3.7 6.4 6.8 7.8 7.4 6.9
德国3.6 4.5 5.5 3.2 2.6 3.2 4.2 5.8
西班牙0.1 O。l o.1 1.3 3.7 3.8 4,0 4.8
韩国O.O 0.0 O.5 O.6 1.6 2.3 3.5 3.6
其他2.2 2.7 3.1 4.7 5.8 6.0 6.9 6.0
合计89.0 88.0 93.1 94.7 93.1 89.7 90.1 90.5
资料来源:乔娟:《中国内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5潭向勇辛贤:《中图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338页.
堂里查些里堕塞塾:里丝兰兰i堕——一苎三兰—塑皇燮曼里燮垄尘查坌塑
表5.8 1980.1999年中嗣和世界主要tit口131生猪国际市场占有率
单位:%
‘国\剐年\份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中国21.3 22.8 18.3 18.7 14.4 20.8 21.9 19.1
荷兰38.9 35.4 40.6 36.5 35.5 7.2 7.4 18.8
加拿大2_3 8.5 6.2 6.3 13.7 22.1 21.7 1813
毛利时.卢森堡14.1 9.7 lO.8 8.6 6.O 7.2 6.9 9.6
丹麦1.9 0.9 O.3 2.3 4.3 9.1 9.1 7.4
西班牙O.O 0.0 O.2 3.1 7.0 7.0 4.5 7.O
德国6.7 6.6 lO.4 6.6 3.O 4.5 6.0 5.6
法国3.2 5.1 1.7 3.3 2.2 3.6 3.4 2.1
英国3.5 5.1 1.7 3.1 2.2 2.5 2.8 1.7
美国0.6 1.0 0.9 1.0 O.4 O.9 1.8 1.5
其他5.9 6.4 2.6 1.1 2.3 3.O 2.8 3.1
合计98.4 98.4 94.9 90.6 91.O 87.9 88.5 94.3
世界生猪出口主要集中在荷兰、中国、加拿大、比利时.卢森堡以及丹麦等国。
中国生猪出口较多,但年际之间波动较大,可喜的是,1999年中国生猪的国际市场
占有率以微弱优势超过荷兰居世界第一位。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出口国,
1986.1990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曾达到40.6%,但此后逐年下降,加拿大、丹麦、西班
牙生猪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见表5.8)。
通过比较生猪和猪肉出口,我们可以看出,1999年我国的生猪出口量占世界市
场份额约为19%左右,而猪肉的出口量仅为O.8%,这表明我国生猪出口比猪肉出口
更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情况正好和丹麦、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相反,丹麦和美国
1980年以来,历年的猪肉出口数量均大于生猪出口数量。中国猪肉出口缺乏竞争力
主要是在卫生安全标准和内在质量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二)鸡肉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呈下降趋势
近20多年来,禽肉成为世界上产量增长最为迅速的肉类产品。1980--2000年,
世界禽肉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8%,大大高于同期肉类总产量2.7%的增长率。世
界禽肉产量较多的国家主要是美国、中国和巴西,1980---2000年,美国、中国和巴
西三国的禽肉产量占世界禽肉总产量的比重从37%增加到53%:其他禽肉生产国主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园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要有法国、墨西哥、英国、泰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126
中国一直是世界主要禽肉生产国,1980---2000年中国禽肉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
10.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同期世界肉类总产量年平均增长率7.6%的水平。
世界禽肉生产以鸡肉、火鸡肉、鸭肉和鹅肉为主,其中鸡肉产量一直占禽肉产量的
85%以上。中国禽肉生产也以鸡肉为主,鸡肉产量一直占禽肉产量的70%左右。1980
—2000年中国鸡肉的年平均增长率与禽肉相同。2000年中国鸡肉产量达到875万吨,
比1980年增长750万吨,增长了6倍多。(见表5.9)
表5-9 1980-2000年中国鸡肉生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产量116.9 134.0 220.1 450.9 615.6 723.7 795.6 836.70 875.0
与生产发展情况相似,禽肉也是世界上贸易量增长最快的肉类产品,虽然禽肉
内部不同品种之间贸易增长率的不同导致其出口比重的变化,但世界禽肉出口量的
80%仍然是鸡肉。禽肉也是中国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产品,并且与禽肉生产结构相同,
中国禽肉出口的70%是鸡肉。
世界鸡肉产量较多的国家主要是美国、中国和巴西,2000年三国鸡肉产量占世
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美国的鸡肉产量占世界鸡肉总产量的24.6%,中国占
15.4%,巴西占lO.4%。世界鸡肉出口较多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美国、荷兰、法国、
巴西、中国、泰国和中国的香港等。1980-2000年,中国鸡肉出口额国际市场占有率
在波动中上升,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5%,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7%
以上,较高的1996年、1997年和2000年分别为8.7%、8.3%、和8.5%:中国香港
鸡肉出口额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波动中上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低于3%,
20世纪90年代后期达到6%以上,最高2000年为7.9%。其他鸡肉主要出口国鸡肉
出口额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美国在波动中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7%上升到1996
年最高的28.1%,而后下降到2001年的24%;巴西、泰国和比利时的国际市场占有
率不断上升,巴西从1980年的10.8%上升到2001年的17.1%,泰国从1980年的1.7%
上升到2001年的7.1%:比利时从1980年的1.1%上升2001年5.3%,荷兰、法国和
26乔娟《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匈牙利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荷兰由1980年的19.4%下降到2001年10.5%,
法国从1980年的接近20%下降到2001年的7.7%,匈牙利从1980年的10%下降到2001
年的1.1%。“。7所以,世界鸡肉出口额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荷兰、法
国、中国、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从发展趋势看,还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
中国鸡肉主要出口到日本、中国香港、沙特阿拉伯和一些欧洲国家,但主要集
中在日本、中国香港及一些周边国家或地区。其中,在日本的市场占有份额较稳定,
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份额波动比较大。
一中国鸡肉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低于美国、巴西、泰国等主要出口国家,从发展趋
势看,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呈下降的趋势。1980年中国鸡肉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0%,
.2001年己下降到93%,而其他主要鸡肉出口国如美国、巴西和泰国等国内市场占有
率仍然维持在100%。
中国鸡肉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相对于其他主要出口国比较低,虽然一直保持净出
口国的地位,但贸易竞争力指数呈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快,波动幅度较
大;其主要出口国美国、巴西和泰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比较高,而且比较稳定。
总之,中国鸡肉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上升的趋势,国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
力指数却里下降的趋势。总体考察,中国鸡肉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其国际竞
.争力呈下降的趋势。
’ 三、中国园艺业主要产品国际竞争力
?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园艺产业发展迅速。在中国种植业中,蔬菜、水果、
,花卉等园艺产业已成为继粮食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园艺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
业,吸纳劳动力多,具有价格优势,是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少数具有竞争优势的
重要产业。本文重点选择园艺产业中的蔬菜和水果,对其国际竞争力状况做出分析。
(一)蔬菜具有较强的出口国际竞争力,但出口规模不够理想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中国的蔬菜产业发展十分缓
慢,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都很小。据统计,1980年全
国蔬菜播种面积为310多万公顷,总产量为8062.3万吨,人均占有量不足80千克。
1990年上述三项指标均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分别达到了660多万公顷、19550.5
万吨和173.1千克。2000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又比1990年翻了一番多,
27乔娟:“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年第7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十案分析
分别达到1523.6万公顷和42397.9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326.1千克。”82000年,
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占世界蔬菜的播种面积35%,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6%,连续5
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蔬菜人均占有量达到350千克,大大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110.5
千克的水平。比人均占有第二位的意大利高110千克,比美国则高140千克。“9
中国蔬菜进出口贸易在过去的10年间有了较大发展。据FAO统计,中国的蔬
菜出口量1990年为142万吨,在世界蔬菜出口国家和地区中列第六位:2000年增长
到388万吨,比1990年增长了1.7倍多,在蔬菜出口量超过100万吨的9个国家和
地区中,列第四位:2001年达到了5ll万吨,比1990年增长约2.6倍,位居世界第
一。”o中国蔬菜的进口很少。2000年,进口额仅为出口额的3.3%,主要是一些西洋
菜和加工品,以满足国际旅游消费需求。然而,中国蔬菜出口占世界蔬菜出口的比
重却不大,据统计,中国蔬菜出口量仅占世界贸易的9%。这个比重远远低于中国蔬
菜产量占世界蔬菜产量66%(FAO统计40%)的比重。此外,中国蔬菜的出口量仅
占其产量的1.31%,低于世界蔬菜贸易量占世界蔬菜总产量6%的比重。这两项指标
都说明,中国虽然是世界蔬菜生产大国,但还称不上是贸易大国。
表5-10 1999年中国部分蔬菜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品种国际市场占有率(%) 品种国际市场占有率(%)
千制蘑菇61.6 脱水菜30.4
短期保鲜蔬菜57.3 辣椒21.8
蔬菜汁37.7 鲜蘑菇18.4
罐装蘑菇35 加工蔬菜15.5
大蒜33.8 冷冻蔬菜12.9
鲜蚕豆31.7 甘薯9.7
资料来源:根据翁鸣陈劲松等:《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有关资料整理。
1.中国蔬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然总体上中国蔬菜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
并不很高,但是具体到一些蔬菜品种上,它们的占有率还是比较大的。以中国蔬菜
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9%为平均数,1999年高于这个平均数的蔬菜及其国际市场占
有率如表5.10所示。
”8翁鸣陈劲松:《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啪李玉勤贺晓丽:(WTO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26页。
m张真和t“中国蔬菜出口形势及对策研究(下)”,‘世界农业'。2004年第2期.
132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卿穿—— 蔓墨皇!里圭墨壅主曼堕堕塞!垄=!)!_墨!兰堑
据FAO统计,2001年世界蔬菜市场主要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中欧洲2260
余万吨,占54.57%;美洲910余万吨,占22.07%;亚洲780余万吨,占18.84;非
洲及其他地区共计180余万吨,仅占4.52%。亚洲是中国蔬菜出口业的支撑市场。2002
年中国蔬菜在亚洲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1.28%,但在进口量最大的欧洲市场,中国蔬
菜的市场份额不足3.87%;在蔬菜进口量居第二的美洲,中国蔬菜占有率仅为3.55%;
在非洲的市场占有率为2.03%,在其他地区的市场份额为6.24%(见表5-11)。
表s-11 2002年中国蔬菜在世界各洲的市场占有率
单位:万吨
——
洲别蔬菜进口数(测算) 由中国进口蔬菜量中国蔬菜的市场份额(%)
亚洲811.35 334.9 41.28
——
欧洲2346.09 90.9 3,87
美洲954.53 33.9 3.55
非洲143.06 2.9 2.03
其他不清楚3.2 6.24
资料来源:张真和:《中国蔬菜出口形势和对簧研究(上)).‘世界农业).2004年第1期。
这意味着中国出口蔬菜可争取的市场空间很大,还有大量的潜在市场有待开发。
2.中国蔬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据有关研究,中国蔬菜产品整体上具有
很强的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都在0.9以上,属于高比较优势产品。按
照蔬菜产品的形态分,新鲜蔬菜(包括保鲜蔬菜和冷冻蔬菜)、罐头蔬菜、脱水蔬
菜和蔬菜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大都在0.9以上。但是,动态的看,新鲜蔬菜的贸
易竞争力指数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其比较优势在减弱;在加工蔬菜中,罐头
蔬菜保持着很高的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数相当稳定;脱水蔬菜的贸易竞争力指
数略有下降;而蔬菜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上来说相对较低,但在波动中逐渐上
升。按照蔬菜的种类分,芹菜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且一直在下降,说明
已经成为比较劣势产品;豌豆和马铃薯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还
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他蔬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非常高且保持稳定,具有很
强的竞争优势。
表5-12 1995-1999年中国蔬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年份
蔬菜产赢\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蔬菜类0.988 0.984 0.978 0.972 0.949
加工保鲜蔬菜0.982 0.976 0.975 0.94l 0.877
新鲜、冷冻蔬菜0.985 0.976 0.963 0.965 0.947
蔬菜汁0.217 0.82l 0.859 0.699 0.802
蔬菜罐头0.994 O。999 0.998 0.999 O。998
脱水蔬菜0.992 0,988 0.989 0.983 0.948
姜0.996 0.996 0.987 0.988 0.99l
葱0.982 0.983 0.958 0.976 0.983
蘑菇0.990 1.000 1.000 1.000 0.999
大蒜1.000 1.000 1.000 l。000 O.999
豌豆0.985 O.8“ 0.753 0.678 0.483
芹菜.0.423 —0.827 .0.972 -0.984 .0.934
马铃薯0.892 0.523 0.456 0.425 O.421
胡萝h及萝h. 0.996 0.996 0.997 1.000 0.997
番茄l‘000 0.999 0.997 1.000 0.997
菠菜l-000 0.994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办公室婷:‘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山版杜.2002年t第265页.
3.中国蔬菜的显示比较优势。据有关研究计算,中国蔬菜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20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显著下降,但一直保持比较高的竞争优势。东南亚、澳大
利亚和新西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虽然有小幅度下降。但仍有较强劲的竞争优势。美
国和中美洲的比较优势居中,但在80年代有明显的回升,90年代又下降到70年代
的水平,欧盟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直保持小幅度上升的势头,但竞争力较弱。
表5.13世界部分胃家和地区蔬菜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澳大利亚
年代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中北美洲美国欧盟
和新西兰
20世纪70年代3.14 0.3l 0.70 3.5l 2.45 1.1l 1.1l 0.74
20世纪80年代2.24 O.16 O.56 2.12 2.34 1.49 1.58 O.84
20世纪90年代1.86 O.10 O.4l 1.56 2.08 1.18 1.t8 O.95
蔬菜产业在中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是人民生活消费的重要副食品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消费需求正从数量的需求向质量的需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苹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求转变,这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方向;蔬菜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
产值在中国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超过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蔬菜产业的生产
和国际贸易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蔬菜的出1:21也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质
量、加工以及流通环节等问题,出口规模还不够理想。
(二)水果具有价格优势,但由于质量问题国际竞争力很弱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水果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据统计,1952
年中国果树栽培面积为68.44万公顷,总产量244.3万吨;到1980年上述两项指标
分别达到178.3万公顷和679.3万吨,是1952年的2.61倍和2.78倍。到1998年水
果产量和种植面积已达到853.33万公顷和5452.9万吨,分别是1980年4_8倍和8倍。
从1993年开始,中国果品总产量和果树栽培面积超过印度、巴西和美国,位居世界
第一位。目前,我国水果产量份额占世界总产量的13.4%。分品种来看,苹果和梨的
产量均居世界各国之首,分别占世界苹果产量和梨产量的36.6%和50%;柑橘产量
排在巴西和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水果人均占有量已由1978年的6.8千克
上升到1998年的43.7千克,是世界人均水平的60.8%。
。1978年以来,我国水果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到1999年水果的进出口量比1978
年翻了一番。近几年水果出口增长缓慢。1999年全国共出口干鲜水果达68.7万吨,
仅占水果总产量的1.3%。而水果的进口则增长很快,1998年进口水果89万吨,从1996
年开始,各种主要水果的进IEl量超过出1:3量,1998年进口量超过出IZl量33万吨。"1
近年来.我国水果进口以香蕉、菠萝和芒果等热带水果为主,出口水果主要有
苹果、柑橘和梨三大品种。
表5--14 我国主要水果“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年份
\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橙0.65 O.08 O.1 0.1l 0.07 0.05 0.05 O.02 O.02
柑橘0.49 O.48 O.5 0.5l 0.45 0.46 0.47 O.32 O.27
梨1.37 1.65 1.87 1.88 1.59 1.62 1.45 1.03 0.86
一苹果0.2 0.35 O.91 0.58 O.5 0.72 O.81 0.7l O.82
。葡萄0.09 0.09 0.04 0.01 0.0l 0.00 0.00 0.00 0.01
一桃、油桃0.04 0.02 0.02 O.02 0.02 O.02 0.03 O.03 0.02
香蕉O.84 O.6 0.51 0.36 O.23 0.28 0.17 O.21 0.23
Ⅲ潭向勇辛贤:‘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247-255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水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具有栽培果树的悠久历史,又具有种植各种水
果的优良的地理条件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水果产业应该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但事
实上却不是这样。根据张翼、李崇光对我国主要水果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表
5.14所示)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仅有梨一项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但其比较优势还
在下降,其他均为比较劣势,其中柑橘和香蕉又相对好一些,除苹果总体上竞争力
呈上升趋势以外,其余各主要水果国际竞争力都在下降,其中橙的下降幅度最大,
由1991年的0.65下降到1999年的0.02。
与世界主要水果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水果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相比,更能看出我国
水果竞争力弱的事实。表5.15显示,世界水果生产国水果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最高的
是西班牙,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从备主要水果生产国历年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
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992.1999年各主要出口国的水果竞争力都比较稳定,而我国水
果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总体上是在波动中下降。实际上,我国水果一直存在价格优
势,1995年后由于我国水果国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这种优势在不断增强。水果
的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是由于我国水果的质量、采后处理等方面的劣势造成的。
表5-15世界水果主产国水果“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年份
国g卜\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法国O.35 0.4l O.42 0.45 0.46 0.54 O.51 0.54
西班牙3.49 3。98 3,55 3.39 2。99 3.36 3-32 3.37
意太利1.07 1.13 1.1S 1.00 1.Ol 1.02 1.04 l 12
美国0.9 0.75 O.72 O.82 0.72 0.7l 0.67 0.72
印度0.3 O.3 O.28 0.34 O.6l 0.47 0.4 0.35
南非3.7 2.9 3.28 3.72 2.93 3.57 4.06 0.5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鲜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商,
这就导致优质高档水果虽然价格高,但仍然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国际竞争力也强。
目前,中国水果的质量总体上比较低,优质果率不到水果总产量的10%,达到出口
标准的高档果率不足总产量的5%,而其他水果主要出口国的优质果率却高达70%,
可供出口的高档水果占总产量的50%左右。这就使得中国鲜果较难进入国际市场,
更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晶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我国水果的竞争力弱,除了质量原因之外,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和储藏加工也
严重的影响了国际竞争。产后商品化处理包括采后的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
装等,这既是提高果品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产品附加
值的重要环节。我国水果大都未经任何处理,包装简陋,外观质量很差,缺乏市场
竞争力。我国水果的储藏能力只占水果总产量的20%左右,加工能力仅占10%。因
技术落后,储藏运输设备不足,每年大约有20%--25%的腐烂损失。而发达国家基
本做到了采后立即冷处理,然后进入冷库或气调库,并采用冷链的形式进行运输和
销售,保持其固有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美国、巴西是世界最大的柑桔生产国,它们
的加工量占各自产量的70%以上,美国苹果的45%左右,日本苹果的25%用于加工。
此外,在果品流通上也存在信息不灵、产销脱节的问题。据供销社系统反映,我国
目前国有果品公司经营量仅占社会购销量的10%左右。而发展中的农民购销组织还
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捕捉准确的市场信息,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
制约水果生产发展的“瓶颈”。
第二节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与成本的国际比较
价格是农产品竞争力基础性要素,是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在质
量和利润相同的情况下,哪个国家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其农产品,哪个国家的农产
品就具有竞争力,哪个国家的农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而成本是形成价格
的最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价格。一般而言,产品的成本优势在某
种程度决定产品的价格优势,特别是当生产和贸易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激烈的竞
争将使产品的长期均衡价格趋同于长期成本,这时产品成本的相对差异基本上反映
了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在农产品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卖方垄断程度比较低,近
乎趋向完全竞争状态,而且农产品在功能、质量、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不大,
因此,通过对各国农产品成本的比较。能够反映出各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本文选
择小麦、玉米、大米、大豆、生猪、鸡肉、水果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对其价格和成
本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以进一步考察其国际比较优势。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一、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国际比较
对农产品进行价格的国际比较分析,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价格的选择问
题,如果价格选择不当,没有可比性,就必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般来说,进
行产品价格的国际比较时,应当用出口国产品到进口国的到岸价与进口国的市场价
格做比较,最好用进口国同一市场上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的价格做比较,另外产品
品质因素也要尽量考虑,不能差别太大。
(一)主要粮食产品除稻谷外均失去价格优势
为了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竞争力水平,并尽可能具有可比性,我们确认国
内外对比价格分别是,小麦:国际市场价格选择美国2号软红冬麦海湾地区出口价
格,中国市场价格选择3等白小麦全国批发价;玉米:国际市场价格选择美国2号
黄玉米海湾地区出口价,中国市场价格选择2等黄玉米全国平均批发价;大米:国
际市场价格选择曼谷含碎25%大米的出口离岸价,中国市场价格选择标一籼米全国
平均批发价;大豆:国际市场价格选择美国l号黄豆海湾地区出口价,中国市场价
格选择3等大豆全国平均批发价。我们将2000年、2001年、2002年中国与国际市
场4种农产品价格(不包括海运费、保险费、损耗、关税、增值税、港口装卸费等)
对比情况列于表5.16。我们利用表5.16资料对四种粮食产品进行国内外价格对比分
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表:5-16 2000-2002年中国与国际市场主要粮食产品价格对比
单位:元/千克—\复份—\ 2000正2001矩2002年
小麦国际O.82 O.89 1.08
中国1.13 1.11 1.06
中国比国际高(%) 37.8 24.7 -1.8
国际0.73 0.74 O.82
玉米中国0.95 1.13 1.02
中国比国际高(%) 30.1 52.7 24.4
国际1.52 1.27 1.46
大米中国1.48 1.54 1.48
中国比国际高(%) -2.7 21.3 i.4
国际1.60 1.50 1.67
大显中国2.25 2.07 2.11
中国比国际高(%) 40.6 38.O 26.3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2003年2001-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第120、108页。
1.中国小麦、玉米和大豆已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在90年代之前,中国粮、棉
中国农业国隧塞鱼查!里塑皇壅堡堡塞墨墨里宴国主要农产品屠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磐农产品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1996年
开始失去价格竞争优势。表5.16数字说明,2000年中国小麦、玉米、大豆的国内价
格明显地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小麦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37.8%,玉米
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30.1%,大豆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40.6%。这说明我国
上述三种农产品已失去价格优势。
2.国际市场高于国内市场的幅度有缩小的趋势。2001年,中国小麦的国内价格
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的幅度下降到24.7%,2002年出现国内价格略低于国际市场价
格的情况;2001年玉米的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的幅度有所上升,但2002年
有大幅度下降;2001年大豆的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的幅度下降到38%,2002
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6.3%。主要原因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产品价
格上升。2002年小麦的国际市场价格比2001年上升了21.3%;玉米的价格上升了
10.8%;大米的价格上升了15.0%;大豆的价格上升了11.3%。而国内上述4种农产
品的价格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
3.中国大米曾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逐渐在丧失。2000年我国
国内大米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2.7%,但到2001年和2002年国内价格就高于国际
市场价格,如果不考虑流通费用,国产大米与泰国大米相比,既缺乏质量优势,又
缺乏价格优势。据有关研究,2002年泰国大米在泰国港口的FOB(指定地点交货)
价格为1.35元/斤,在我国成都大米市场的零售价为3.4元/斤,流通费用为2.05元/
斤,流通费用占市场价格60.29%。”2
(--)主要肉类产品价格竞争力较强
表5-17反映的是199%1999年中国猪肉和鸡肉的国内市场批发价格和国际市场
(出口离岸)价格。表中数字显示,我国猪肉和鸡肉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1997年,中国猪肉的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23.3%,1998年低33.8%,1999年
低20.8%,三年平均低26.O%。1997年鸡肉的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低50.9%,1998
年低58.6%,1999年低42.3%,三年平均低出50.6%。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畜产品价格
较低的现象是在高饲料价格的条件下实现的,国内的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
20%一30%。这意味着如果饲料成本能够进一步降低的话,中国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
场上的竞争力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发挥。
132胡小平尹志超;“流通费用是决定农产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139
中嗣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表5-17 1997-1999年中国与国际市场主要畜产品产品价格对比
单位:元/千克
、\、枣彤
·\\\ 1997年1998年1999年

猪肉国际15.25 14.41 9.89
中国12.37 lO.77 8.19
中国比国际低(%> _2313 ,33.8 —20.8
国际14.92 13.91 11.85
鸡肉中国9.89 8.77 8.33
中餐比国际低(%) 一50.9 .58.6 -42-3
(----)主要园艺产品价格竞争力明显
中国水果价格优势明显,1995年以来,全国苹果、梨、柑橘等大宗水果市场销
售价格逐年降低,但优质高挡水果的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劣质低档果差价
在3-5倍之间。水果的总体价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品种看,目前我国优质富士苹
果市场销售价格为4.00-6.00/千克,美国的红星苹果价格为6.00,于克;日本苹果品质
好,但销售价格高出我国lO倍多,不具有竞争性。133可见,我国苹果具有一定的价
格优势。鲜食柑橘的价格最低,2000年美国甜橙的价格是我国的3.26倍,宽皮柑桔
的价格是我国的3.8倍。134可见,我国水果在价格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质量
普遍低削弱了其国际竞争力。
中国大部分蔬菜价格也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大蒜、洋葱、鲜姜都是我国的
主要出口农产品,国内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50%-100%。萝b、土豆和番茄的价
格也远低于出口离岸价。在1996-1998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大
约在20%.70%之间(见表5--18)。不仅如此,1995年以来,中国蔬菜出口产品价格
持续下跌,2002年的平均价比1995年下跌了43.45%。135因此,中国蔬菜产品的价
格竞争力也非常明显。
“3谭向勇辛贤:《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264页。
“4乔娟颜军林t“中国柑桔鲜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1期。
”5张真和:“中国蔬菜出口形势及对策研究CF)”.‘世界农业',2004年第1期.
140
生里垒兰竺里堕塞量垄!望堡皇壅堡堑塞墨墨兰!望圭要奎主曼里堕塞兰查尘壅坌堑
表5—18 1996.1998年中国与国际市场主要水果和蔬菜价格对比
单位:元/千克
r \车份\ 1996正1997正1998正
苹果国际3.48 2.87 3.09
中国3.69 3.41 3.13

中国比国际低.0.21 -0.54 .0.04

国际3.42 2 82 2 37
柑橘中国2.55 2.09 2.19
中国比国际低0.87 O.73 O.18
国际4.53 3.63 2.57
梨中国2.12 1.77 1 84
中国比国际低2.42 1.86 0.73
国际1.31 1.18 1.14
十豆中国0.96 0.81 0.98
中国比国际低O,35 0.37 O.16
蔬国际2.46 2.69 2.24
菜萝卜中国0.7l 0.76 0 63
中国比国际低0.75 1.93 1.6l
国际2.32 1.74 1.87
册茄中国1.8l 1.66 1.49
中国比国际低0.51 0.08 0.38
海关进出口数据等。
二、中国主要农产品成本的国际比较
(一)主要粮食产品成本的国际比较
农产品的成本由三部分构成,即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和政策性成本即税收。据
有关研究表明136,2000年中国小麦、玉米、大豆和稻谷四种农产品的平均成本为1285
元/吨,其中生产成本818.2元/吨,占总成本比重为55.9%;税收86.8元/rig,占5.9%:
流通费用380元/吨,占26.2%。可见,生产成本是农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是决定
农产品是否具有成本优势的关键所在。流通成本也占有比较大比例。本文就农产品
成本的各个部分做出比较分析。
m翁鸣陈劲松:《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中园农业国际竞争力z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嗣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1.主要粮食产品生产成本水平
中国小麦、玉米、大豆和稻谷的生产成本总体上来看比较高。据黄季煽和马恒
运的研究,13 7中国每公斤小麦的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
拿大的2_3倍。是法国的3.7倍。每公斤玉米的生产成本是美国1.1倍,阿根廷的1.2
倍,法国的2.1倍。大豆的生产成本是美国大豆的1.2倍,阿根廷的1.3倍。上述数
字说明,中国小麦、玉米、大豆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在四种主要农产品中,只有稻
谷在生产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虽然中国稻谷的生产成本高于泰国,但与美国稻谷
的生产成本相比较低(见表5-19)。另据朱希刚的研究,中国1997.1999年3年平均
的梗稻的生产成本为O.88/公斤,梗米主要出口省的黑龙江省的梗米生产成本更低,
只有O.66元/公斤。按可比口径,美国的生产成本为1.55元,公斤,是黑龙江的2倍
多,日本更高,每公斤稻谷的生产成本达到15元。中国台湾省的稻谷的生产成本为
3.14元/公斤,是中国大陆的4倍多。中国的稻谷具有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
2.主要粮食产品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粮食生产成本较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构成表现如下特征:
(1)活劳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最大。中国主要粮食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活劳动费
用占相当大的比重。表5一19数字说明。中国小麦的生产成本中活劳动占35.1%,而
美国、加拿大、法国和阿根廷的小麦生产成本中,活劳动分别占6.3%、
10.7%14.3%和17.1%。中国玉米的生产成本中,活劳动占45.7%,而美国和法国
的玉米生产成本中活劳动分别占9.1%和15.5%。中国大豆的生产成本中活劳动占
45.8%,而美国的大豆生产成本中,活劳动只占7.9%。除稻谷以外,中国上述三种
农产品每公斤活劳动费用都是其他发达国家的6倍以上。可以说,中国主要农产品
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活劳动费用太高造成的。这就是说,中国如果不尽
快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农业生产规模就不能扩大,机械化水平就不能
提高,活劳动投入就难以减少,那么,单位农产品的活劳动费用就会不断上升,这
就会使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m黄季遐马恒运:“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和差别”,‘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堂里奎些里堕塞兰垄!墨堡兰壅堡堡塞苎至皇!曼圭曼查圭曼璺堕塞!垄±壅坌塑
表5-19 199%1998年小麦、玉米、大豆、稻谷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单位;元,公斤
——
每公斤产品产出投入的生产成本单位产
作物国家品生产
化肥农药机械土地活劳动税收成本外其他
成本
,_
中国0.29 O.21 0.03 0.46 0.05 O.08 0.18 1.31
美国0.22 0.20 0.26 0,07 O.03 0.00 0.29 l_12
小麦加拿大O.20 0.17 0.02 O.06 O.00 0.00 0.12 O.56
法国0.04 O.05 0.04 0.06 O.OO O.00 O.12 0_35
阿根廷O.9l
中国O.22 0.09 O.Ol 0.43 0.03 O.06 O.10 0。94
美国0.18 O.26 O.21 0.08 0.02 O.00 O.14 0.88
玉米
法国0.04 O.07 O.03 0.07 O.00 0.00 0.16 1.76
阿根廷1.5l
中国O.22 O.20 0.04 O.93 O.10 O.20 032 2.03
大豆美国0.25 0.48 O.55 0.14 0.05 0.00 0_30 1.76
阿根廷1.51
中国O.16 0.09 0.0l 0.43 0.05 0.10 0.16 1.0l
籼稻
泰国O.17 0.14 O.00 0.22 O.00 O.00 0.06 0.59
中国0.23 O.13 0.05 0.41 0.05 O.08 O.15 1.14
梗稻
美国O.35 0.53 0.39 O.18 0.10 0.00 0.49 2.04
(2)化肥和农药在生产成本中仅次于活劳动。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化肥
和农药费用所占比重比较大,费用水平是世界上最高国家之一。中国小麦的生产成
本中,化肥和农药所占比重为22.1%,而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的比重分别为19.6%、
35.7%和11.4%。中国玉米的生产成本中,化肥和农药所占比重为23.4%,而美国占
20.5%,法国占8.9%。这说明,中国主要农产品单产较高,走的是高投入、高成本
和高产出的道路。在不影响现有单产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水平,只
有靠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加入WTO后,中国逐步放开对生产资料进口的限制,关税
将大幅度下调,必然降低生产资料的国内价格,有利于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
(3)农业机械费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但是,
中国每单位农产品生产的机械费用并不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如
美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大,机械利用率高,单位产品的机械费用与我国基本相似。中
国单位农产品机械费用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农业机械利用率低,有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__-__●-_-。___。-r1●‘。。___________-_-。_●_。‘。-_●_____。’———’。。-_1。’—————————一一
些农业机械处于闲置状态。这意味着,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户经营规模
的扩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单位农产品的机械费用也不会有多大自q变化。
(4)土地费用。表5.19数字显示,中国的土地费用比较低,如小麦的土地费用,
中国每公斤为0.03元。低于美国的O.26元。这主要是一方面土地费用的计算没有考
虑土地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中国的土地费用仅包括农户承包集体土地的承包费
和农户之间土地转包费用。这与其他国家生产成本中的土地费用不可比。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极为稀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用于农业的
土地的机会成本将会不断豹提高,从这一点讲,中国的±地费用应该高于其他国家。
3.主要粮食产品税收和成本外支出
中国主要农产品的税收支出仅占总成本的5%以下,与其他国家差不多。因此,
税收不是影响中国农产品成本的主要原因。但是成本外支出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项
目。在中国大量的成本外支出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且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竞
争优势,成为农产品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中国农民成本外支出的负
担远比表5.19数字显示的多,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上升的趋势。据有关研究,
2000年农民承担的税费总额1359亿元,比1990年的469亿元增长了1.89倍。农民
人均负担增长了2.0l倍。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实际存在的其他收费要比上述统计数
据高得多,据估计2000年农村的“其他收费”可能在724.1086亿元之间,农村税费
总数在1809.2171亿元之间。138因此,实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是降低农产品成
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主要粮食产品的流通费用
农产品的流通费用在农产品总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影响农产品价格进而
影响农产品竞争力另一个关键因素。据有关研究,中国玉米从产地吉林省运到大连
港口的运输成本每吨约为300元人民币,而美国玉米从芝加哥产区到墨西哥湾的运
输成本合人民币不到100元。美国玉米出口占据世界第一位的水平,除有生产成本
低的原因外,其高效率的“产地一市场”运输系统对于降低运输成本具有不可低估
的作用。此外,由于中国农产品国内市场体制不完善,流通环节多,收费不规范,
管理水平低,导致不必要的支出,从而加大了流通费用。根据2000年中国农产品收
获期市场行情,小麦的批发价格比收购价格高30%40%;玉米高20%一30%;大豆高
m苏明:《中国农村发展与财政政策选辑》,中蔼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15%.25%。如果已收购价格获得这些产品,中国对外出口尚不为艰,但要经过国内
流通环节再出口,效益要减少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农产品国内流通效率,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国际竞争力。表5.20是中国出口农产品在
国内流通环节所需的部分支出项目,从表中资料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2000年以前,中国对玉米实行出口补贴政策,补贴额占到出口价格水平的45%
左右。加入WTO后中国必须取消补贴,据此,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玉米将会出现出口
萎缩,进口猛增的局面。但2000年中国玉米及其他农产品出口形势良好,这固然与
2002年世界谷物主要供应地区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等地区农业生产歉收,致使世
界市场谷物供应不足有关,但同时中国国内采取削减流通费用等提高竞争力的措旌,
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国家计委在2002年4月1日起对铁路运输的稻谷、大米、
小麦、大豆、面粉等大宗农产品全额免征铁路建设基金。仅此一项就使玉米从产区
运往销区的运输成本平均降低40%左右。同时,国务院批准对大米、小麦和玉米实
行出口零关税即出口增值税退税政策,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出口成本。据测算,
通过以上两项措施,中国玉米的出口成本减少2000元/吨左右。可见,减少流通环节
费用,提高流通效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国际竞争力。
表S-20 中国出口农产品流通环节主要支出项目
项目内容
公路
过道费、油料费、罚款、食宿、运输工具折旧的维修保养、养路费、
运输环节
管理费、雇工费
铁路建设基金、装袋装车费、增值税、包装材料费、中转费及各种
铁路
杂费(敞车扣网、绳索、雇佣押车员等)等
农产品装船前损耗、港杂平仓费、一关三检费、代理费、码头装卸
海关环节国内
附加费、检疫检验费等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经贸消息’等报刊整理。转引自辛毅田维明:《中国主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
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二)主要肉类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1.生猪饲养成本的国际比较分析
上面的分析表明,我国的生猪和猪肉出口具有较强比较优势。我们从中国和美
国的生猪饲养成本入手加以进一步考察,也能得出这一结论。根据农业畜牧兽医局
提供的材料,中国目前养猪的生产方式有三种:一是农户养猪,每户平均饲养3~5
中嗣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头猪,其生产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80%,生产的猪肉偏脂肪型;二是专业户养
猪,每个专业户饲养规模从数百头到上千头,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15%左
右,生产的猪肉偏瘦肉型;三是工厂化养猪,年出栏率1~5万头,其生猪饲养量占
全国饲养总量的5%左右,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为了反映中国不同的饲养方式的成
本结构情况,我们主要用生猪的农户散养、专业户饲养(规模饲养)以及平均水平
来和美国的生猪饲养进行比较。
表5.21反映了2000年中国和美国两国的生猪饲养成本水平及其结构情况。2000
年,中国的生猪饲养不管是农户散养和专业户饲养还是平均水平,每千克增重成本
均低于美国的生猪饲养。中国生猪饲养的增重成本平均为6.79元,美国为11.17元,
比中国高64.5%。
表5-21 2000年中国和美国生猪饲养成本水平及构成
单位:%、元,千克
国别类型\ 增重成本活劳动仔畜机械税收饲料费其他
其中:农户饲养6.gO 21.28 21.2l 1.44 0.5l 50.41 5.15
中国专业户饲养6.77 7.95 24.46 2.44 0.26 57.60 7.29
平均6.79 4.89 22.77 1.92 O.39 53.86 6.17
美国11.17 11.8l 27.27 18.12 0.75 31.92 10.13
从成本结构的比较来看,仔猪和饲料的成本在中国和美国的生猪饲养中都占有较
大的比重。2000年中国仔猪的平均成本占总成本的22.77%以上,美国为27.27%,
美国略高于中国4.5个百分点。在饲料方面,不管是哪种方式的生猪饲养,饲料成本
占总成本的比例均高于美国生猪饲养的情况,中国专业户生猪饲养的饲料成本占总
成本的比重为57.60%,农户散养为50。41%。而当年美国饲料成本所占的比重仅为
31.92%,这说明美国生猪饲养的饲料报酬、技术水平等明显高于中国。另外,由于
中国农户饲养更多地使用残羹剩饭来代替部分饲料,因而其饲料成本要比专业户饲
养低~些。
从机械和劳动方面来看,由于美国的生猪饲养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因
而机械成本所占的比例也远远高于中国,2000年,美国的机械成本所占的比例为
中国农业国两÷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18.12%,而中国只有1.92%,农户散养更低,只有1.44%。由于劳动工资率的差异以
及工资和成本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中美两国在劳动投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
国农户散养饲养所耗费的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要高于美国,但专业户饲养的情
况要低于美国:2000年中国农户散养的劳动成本比重为21.28%,而美国仅为11.81%。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农户散养的活劳动成本占总成本20%左右,要比全国平均水
平高近l倍。其主要原因在于,不管是农户散养和专业户饲养都采取了同样的活劳
动计价方式,但实际情况并不一样。因为农户散养投入的劳动多为家务劳动余下的
时间,其劳动的机会成本几乎等于零。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农户散养的成本还要进
一步降低10%左右。乃9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关税降低,国外低价农产品将在我
国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我国可以采取“来料加工”的生猪生产模式,以进口饲料粮
替代国产饲料,这样还能够进一步降低生猪生产的成本。140因而,中国生猪生产的
成本优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肉类产品出口过程中的相关费用
中国肉类产品是否将生产成本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优势,最终要看总成本的大
小,而总成本除了生产成本外,还包括流通成本和税收等,我国目前在肉类产品的
出口过程中,由于流通成本和其他的一些相关费用过高而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
(1)肉类产品出口的检疫费用。目前,国际市场上肉类产品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一方面,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均设置了许多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各国为了
突破各种非关税壁垒,在肉类产品从生产到出口的全过程中,均进行相关检疫检验,
控制各种药物残留和防止疫情发生.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因而肉类产品生产和流
通中的药物、疫苗、消毒剂、检疫化验费等开支占总成本的比例有增大的趋势,这
部分支出弹性较大,可以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所在。
目前中国肉类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检疫费用偏高已经成为影响肉类产品出口的重
要因素。据有关研究,就出口检疫环节来讲,如以每25吨出口肉类产品为一个商品
检测单位,则企业需要支付:克球酚400元,磺胺1600元,氯霉素400元,微生物
2500元。共计4900元,平均每吨每次196元。此外,还有出口产品的报检费,每吨
每次24元。合计每吨每次220元。据调查了解,今后还将继续加大检验力度,增加
检验项目的化验频率,各项费用支出还要增加。初步预测,每吨出口产品的流通费
啪黄季煜马恒运:“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和差别”.《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0吕开宇羊文辉;*我国利用田际市场扩大猪内产品出口的潜力”。‘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l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璺至童!璺圭垦窒亡塑堡童兰塑堂堑
用,将由现在的每吨205元,上升到每吨330.370元。”’这无疑增大了出口成本。
(2)各项口岸相关费用。据调查,肉类产品出口过程中,主要发生海运、内陆
转运、报关、制冷、场站、港杂、箱检、码头装卸附加等费用。以大冻柜肉从青岛
港出口到荷兰鹿特丹港为例,每吨出口费用平均为406元,其中海运费与内陆转运
费占90%。出口产品装船前的各种出口费用每吨43元,占10.6%。其中,码头装卸
附加费是装船前各种出口费用最高的一项,占29%。(见表5—22)
表5.22集装箱出口装船前若干环节的费用构成
单位:元/柜,%
项目费用占总费用% 项目费用ftl总费州%
场站费500 23 港杂费215 10
制冷费500 23 箱检费40 2
报关费110 5 码头装卸附加费610 29
海运单证费160 7 合计2135 100
注:大冻柜为40英尺的集装箱.载煎量为50吨。报关费按批次计赞,一般每批1—2个集黻箱。数姑来源:根据
青岛康火公司提供的{111.21单证整理。大冻柜为2002年2月19 EI的数据。转引自《中周加入世贸组织后爪婴农产
品供舔趋势变化研究》诹题组t《努力提粥我围畜产品{il山竞争力》,圊家发改委2002年内部文稿,
此外,有关出口税收政策制定不完善,传统收费体制不合理,存在有关职能部
门乱收费等问题.增大了出口产品成本。据调查,目前山东青岛的部分地区,有晒
个收取肉类产品各项相关检疫检验费用的部门。一个主管畜禽产品生产的畜牧部门。
这一部门主要在畜禽产品的养殖生产过程中,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对畜禽进行检
验检疫,并收取一定的检验检疫费用:另一个是主管出口检疫检验的商检部f1。这
~部门根据产品出口需要和进口国要求,对商品进行检验检疫,同时收取费用。这
样,同一批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出口环节中,就发生了两次收费:两个部门都在
收取同一批次畜产品的检验检疫费用,而且许多检疫检验收费项目基本一样。由此出
现了畜牧管理部门和商检部门的重复检验、重复收费现象,导致生产企业总成本增加。
为此,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这部分支出,以降低畜禽产品总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主要园艺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1.蔬菜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中国蔬菜生产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而中国农村
“1谍题组;《努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宄院.2002年.内部文稿。
中国农业望堕塞!塑!望堡墨壅堡堡塞至至雯!里圭墨查!曼里匣妻争力个案分析
劳动力数量多、成本低·以中国向日本出口最多的大葱为例,中国大葱的生产成本
(如表5.23)在考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比日本低8.6元/公斤;在不考虑劳动力
成本的情况下,比日本低3.1元/公斤。各项指标中,只有种子价格比日本高,而中
国种子比日本高的原因是中国种植出口的种子基本上是从日本进口的。如果中国能
够培育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蔬菜的生产成本。
表5-23中日大葱生产成本比较
生产成本日本中国差额
一种子费用(元/亩) 550 1000 -450
r目B料费用(元,亩) 1410 430 980
农药费用1330 50 1280
农机、水利、电:热等费用(元/亩) 4428 500 3928
一总计(元庙) 1278l 2000 1078l
每亩大葱产量(公斤庙) 200l 2500 -499
生产成本(包括劳动费用)(元,千克) 10.2 1.6 8.6
生产成本(不包括劳动费用)(元,千克) 3.9 0.8 3.1
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3期.
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近年来中国蔬菜的生产成本有上升的趋势。例
如,1984.1996年,北京郊区蔬菜亩均生产成本上升了5.8倍,年均递增17.3%,而
且其中人工费用上升幅度大于物质费用上升幅度,分别达到8倍和4.5倍。142一方面
中国蔬菜价格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蔬菜生产的成本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蔬菜生
产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形势。
2.水果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水果同样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拥有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在
国际市场上,水果的相对成本较低,价格竞争优势明显。以柑桔生产为例,据澳大
利亚园艺社(AHC)《柑桔生产经费比较报告书》(1996)的资料,南非、澳大利亚
及美国的柑桔生产成本分别为每公斤O.49元、O.88元及1.05元(人民币);1999年
日本柑桔生产成本达每公斤12.44元。根据农业部《全国种植业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汇
总表》(1997.2001年),1997年中国的柑和桔的平均成本分别为每公斤O.79元和0.46
№翁鸣陈劲松:《中国农业竞争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82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元,2000年上升到每公斤O.85远和0.76元;“3可见,中国的柑桔成本低于南非,但
高于澳大利亚和美国,而且近年来,中国的柑桔生产成本由于税收等负担的增加,
总成本呈上升的趋势。从成本的构成来看:一是中国柑桔生产成本的40%为肥料和
农药的购买成本,而南非、澳大利亚和美国肥料和农药的购买成本分别只占总成本
的22.3%、12.8%和22.O%。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过大,不仅造成成本过高,而且还对
柑桔的质量和安全卫生产生严重影响。二是中国柑桔的人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比
较高,机械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小,美国正好相反。三是中国柑桔生产主要依靠增
加物质投入,而美国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方面投入较多。
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水果生产大国由于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机会成本等
方面韵压力与限制,生产与发展的空间日益狭小,生产己呈下降趋势。随着世界生
产与消费的进一步分离,生产『F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
丰富、生产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发挥园艺资
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等优势,积极发展水果产品生产,扩大出口。
第三节中国主要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农产品的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强弱,
不仅取决于农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还要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优势。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
地,世界农产品的竞争也日益从价格竞争为主转变为以质量和技术含量为主的全方
位竞争。因此,研究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仅从成本和价格方面进行解释远远不够,
还必须对质量状况做分析研究。
一、农产品质量及其与竞争力的关系
农产品质量主要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要求的营养成份、卫生安全、El感等特性。
反映农产品特性的质量,构成了农产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主要是选
择农产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农产品质量本质上体现了农产品对于人们需要的那些自
然属性的满足程度,也就是对质量特性的满足程度。因此,只有符合消费者对质量
帅乔娟颜军林:“中围槲桔鲜果鼠酥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囝农村经济》.2002年第11胡。
中国农业国际竟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要求的农产品,才会被消费者认可,这样的农产品才有竞争力。
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这是由竞争力的本质和商品的特
性决定的。首先,竞争力是一种能够促进商品消费的能力。任何一种商品竞争力的
强弱,关键取决于它是否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以及满足程度的高低。
竞争力本质上要求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使用价值的需求,实现吸引、赢得和拥有
消费者,以此开拓市场并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农产品质量作为农产品使用价值的
具体体现,反映了农产品竞争力的这种要求。其次,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通过农业生
产者之间的相互竞争来实现。一个能够生产出不仅满足消费者对质量要求,而且其
产品质量超过其他竞争对手的生产者,就具有质量竞争优势,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
占据主动;相反,缺乏质量竞争优势的生产者,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是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商品的质量是
商品使用价值的内在要求。只有具有一定质量的商品才具有有用性。消费者购买商
品,首先要考虑产品的质量,尤其是食品的质量更显重要。而产品的竞争力说到底
是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产品竞争力必然反映产品的特殊性的要求,即产品的竞争优
势:同时,产品质量也必然成为影响产品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影响因素。
农产品质量要求是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满足程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提高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稳步上升.
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食品,也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食品选择空间。与此相
对应.人们对食品消费的水平和结构也在不断提于卜。人们除了对农产品的营养需要和
口味要求之外,更加关注和重视与自身健康关系密切的食品安全性,特别是近几年
部分国家出现“疯牛病”等一系列疫病疫情以及农产品中农药、化肥残留等有害物
质超标,更引起人们的恐慌和警惕,这使食品安全性成为农产品质量中突出问题的主
要原因。
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必然会反映在各国农产品
的质量竞争中。一些国家的部分农产品虽然具有价格优势,但因缺乏质量优势而没
有竞争力,甚至由于某些疫病原因而遭到国际社会的封杀,农产品质量的“一票否
决”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农产品出
口占世界份额却比较小。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农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是,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竞
争优势,从而制约了我国农产品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现实状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碧中国圭塾产曼里堕塞茔垄尘墨梦析
况表明,农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是农产品竞争力中不可缺
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就必须设法解决制约我国农产品竞争
力的质量瓶颈问题。
二、中国农产品质量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中国农产品在质量竞争力方面,总体水平不高,但对于不同的农产品,其表现
的程度和形式各不相同。根据各个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各大类主要产品的质量
竞争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如表5—24所示。
1.在粮食产品方面,主要是优质品率不离、专用性不强、稳定性差。例如,中国
的优质稻播种面积只占水稻总面积的20%。即使是优质水稻,其赖氨酸含量,精米率
和口香程度也不如泰国大米。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年产量仅占消费量的24%,而普通
小麦却大量积压。我国的小麦专用粉、特质粉的品种只有十几种,产量只占面粉总产
量的10%,而西方发达国家小麦的专用粉有上百个品种,产量占面粉总量的90%以上。
我国小麦的面筋强度弱,不能用于制作高档面包和其它高档面点。我国大豆出油率低
于美国等国家生产的大豆。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产品的品质不稳定,纯净度不高,
加上收储、运销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常常出现不同品种混杂,甚至混有其他异物,
造成质量的不稳定,增加了企业采购和化验方面的成本。因而即使是国内的一些加工
企业.为了提高其原料的纯净度,也宁可舍近求远采用进口原料.更不用浇出口竞争。
表5-24 中国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小麦专用性较差,尤其是缺乏强筋小麦,品种均一性蔗。
玉米专用性较差,水分含量高,品种混杂。
二K丑出油率低。
水稻米粒小、赖氨酸含量,精米率糸{口香群度不如泰国人米。
棉花异性纤维含罐高.强度低.K度著,品种杂。
猪肉疫病、饲养方式、屑宰设备。
牛肉疫病、屠宰设备。
禽肉疫病、抗生素使用。
水果色泽、形状、口感等方面的品质缺陷、农药残留较高。
蔬菜形状、口感等方面的品质缺陷、农药残留较高。
2.在畜禽产品方面,主要是疫病、饲养方式、屠宰设备、动物药物使用等卫生
安全方面的闳题。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我国畜产品出口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具
有的价格优势远远没有能够发挥。在国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日甚,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不断提高食品的
卫生检疫标准。因此,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例如,由于
疫病原因及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猪肉基本上没有向发达国家出口。又
如,近年来,我国禽肉出口方面屡受限制,所涉及到的不仅有发达国家,还有不发
达国家(见表5—25)。
表5.25我国禽肉出口所遭到的卫生检疫壁垒
时间进出口国家/地区限制进口的原因硐1措施
1996年8月欧盟疫病、兽约残留。关闭市场5年。
1997年香港和17个国家禽流感。从中国进口。
2001年6月韩国从鸭肉中检验山HSNl禽流感病毒。禁『r所有来白中国的
禽肉进口。实行了1个月。
2001年6月日本冈香港发生禽流感而禁』r从中国进口禽肉。实行了2个月。
2002年1月欧盟从对虾和蜜蜂中检验出氯霉素。禁Il从中国进口所有动物
源性食品。
2002年2月马米州砸因香港发生禽流感而禁Ir从中国进口禽肉。实行了3个月。
2002年2月瑞十因鸡肉中检验山抗生素而禁LE从中国进口鸡肉。实行了一
个、|爿。
2002年3月俄罗斯禁J}从中国进口肉类食品。实行了、F个月。
2002年4月日本冈从河北一肉鸡厂加r:的鸡肉中检测出新城疫病毒,停lr
了从该厂的进口。
资料米源: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村动态反映》,2002年.第3I期.
3.在水果和蔬菜方面,主要是外在形态、口感和农药残留方面的问题,这使得
我国的水果蔬菜产品出口屡屡受限,而且在国内市场引起广泛关注。如由于我国农
产品分检分级管理工作滞后,水果个体不均匀、色彩不够鲜艳及果形不正而导致出
口受阻,或出口价格不得不降至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
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在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即使在食品安全监控比较严格的大城市,这种情况仍然存在。200t年,农业部对北
京市农产品市场抽查,蔬菜不舍格率为51%。2002年9月,北京市质量监督局对蔬菜、
水果的农药残留和有害重金属抽查结果表明,蔬菜合格率为84.6%。其中,查出了
国家标准规定不得检出的甲胺磷、氧化乐果两项农药。国内一些地方曾经多次发生
消费者因误食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水果而严重中毒的事件。
在水果蔬菜产品的出口中,经常因农药残留过高而严重受阻。在欧洲以卫生检
疫不合格为理由,禁止进口我国的一些蔬菜。《日本植物防疫法》明确规定禁止从
中国进口黄瓜、菜豆、番茄、茄子、南瓜等蔬菜。韩国禁止从中国进口辣椒、番茄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圭墨查!曼里堕壅里查尘塞坌析
等。水果蔬菜的污染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环保意识的提
高,各国对水果蔬菜产品的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如果拿不到这张“绿色通行
证”将寸步难行。
三、影响中国农产品质量的直接因素分析
任何一个国家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都是与该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解
决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中国农业的发展,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要农产
品产量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加入WTO后,
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因此,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增强我国农
产品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因素
很多,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个方面,就其间接因素来讲,涉及到我国农业发
展的许多方面,这些因素将在以后章节阐述,这里仅就其直接影响因素做简要分析。
1.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欠佳。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不高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
素。工业“三废”造成的水体和空气污染,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高悬浮物废
水灌溉农田,造成土壤表层结壳,降低土壤透气性;作物叶面被污染妨碍光合作用;
含有重金属的氟元素及其他有毒物质的污染水体灌溉农田,有毒物质会在作物体内积
累,影响农产品质量:酸碱度高的污水进入农阳,会烧死农作物。据有关部门调查,
污水灌溉生产的稻米吃起来不香、不糯、适口性差,而且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2.滥施农药化肥造成土壤和食物污染。由于化肥中台有砷、镉、铅、氟、汞等
成分,大量使用化肥会污染土壤,使其肥力下降;化肥中的氮和磷等元素会导致水
体富营养化,而且氮在土壤中由于微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硝态氮.进入地下水,又引
起地下水污染。为提高防治病虫害效果,在生产中农药用量成倍增加,导致用药量与
病虫害相互递增的恶性循环。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业生态环境R益
恶化,农作物农药残留量不断增加。更为严重的是,在水果和蔬菜的生产中使用国家
禁止的剧毒农药,而且在喷洒农药后,尚未等到安全期结束就摘采农产品上市,造
成农药残留,危害消费者健康。
3.农业微观组织上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和质量监督与管理。
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多是一家~户的分散经营,而且经营规模很小。这种落后
的小农生产方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产品质量意识,而且给农业生产过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个案分析
程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例如,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无法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
药等生产资料,无法按统一的标准组织生产,即无法控制和把握农业生产过程的主
要环节,所以难以保证最终形成的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为一系列技术“瓶颈”
长期未能突破,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如主要粮食作物育种的产量和质量
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单产水平只及国际先进水
平的70%、40%、65%,而且种质资源过于单一。由于长期受农产品短缺的影响,提
高农产品品质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导致杂交籼稻、春小麦、苹果、柑
桔、棉花等因品质差而大量积压。至于类似发达国家中的价值强化、增值及专用作
物品种,如高蛋白、高油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等选育也刚刚开始受到重视。相当一
批顽固性或爆发性动、植物病虫害迄今未能根治。例如在畜禽方面,近年来猪瘟、
口蹄疫、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大面积发生。我国猪的死亡率(18%)长期居高不下,
几乎是发达国家的2倍,使出栏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80个百分点。鸡流感、新城疫、
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使我国蛋鸡死亡淘汰率高达20%,比发达国家
高出12个百分点。⋯农产品多用途利用丌发以及储存保鲜、加工增值方面的科技严
重滞后等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5.缺乏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长期以来,农产品生产管理体系是按
照追求数量的目标设置的,在质量安全成为突出问题以后,从科研、技术推广、执法
监督等方面都显得很不适应。如标准制定工作滞后、实施不到位,检测检验体系不健
全,关键控制技术和检测方法不过关等,特别是目前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既符合
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
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大量的农产品还处于无标准生产、无标准上市、无标准
流通和无人管理的混乱局面。由于我国过去对农产品侧重于常规检测,近几年才加
强对有毒残留的检测工作。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尚处于初创阶段,设备落
后、人才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不少有毒残留检测项目尚未开展,一些检测项目因缺
乏先进仪器和技术方法而停留在感官评价阶段。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国际动
植物检验标准的制定,gfJ2002年已发布了17项动植物检疫的国际标准,而我国目
前仅有4一项国家标准,这与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和实际需要极不适应。
1¨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110.112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t要素竞争力
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与基础设施等是农业国际竞争力形成
的基础条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由于每个国家生产要素的形成条
件不同,因而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一个国家要想经由生产要素建
立起产业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本章将依据第三章设
置的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构成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要
素竞争力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节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之一:自然资源竞争力
一、自然资源及其在农业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是
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
源、海洋资源等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自然资源禀赋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
很大的影响。虽然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一定能增加,
贫乏的自然资源禀赋也不会构成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但是,前者较后者的确有许
多优越条件。许多国家因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或矿产资源,而享有较高的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自然资源严重稀缺,或者自然灾害频繁,这个国家
经济发展的代价就会相对高昂。
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发展要受到土地、日照、降水、气流等自然过程的极
大影响,即使是现代农业也不能完全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自然资源优越与否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新加坡、中国香港这种
类型的地区,由于面积狭窄,自然资源稀少,可用于农业的耕地面积很少,在农产
品的生产和贸易上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形成强烈的反差。从农业
生产活动理解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
1.土地资源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水面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切自然环境条
件。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概念,而是一个包括土壤、地质、水文、气候、生物等
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同需要的条件。马克思在说明土
地作为社会生产一般基础时指出:“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
富之母。”“5土地是农业生产基本的也是主要的生产资料。现代农业生产,归根到底
就是利用土地从事植物生产,即使是畜产品最终也还是土地生产物(植物产品)的
还原。土地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母体,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土地在农业生
产中既是劳动场地,更起着生产工具的作用,人的劳动是通过土地传导到农作物上
的。同时土地还以其自然力参加到农业生产中去。土地自然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
存在土地中的养分、水分、土壤中的空气和热量等植物生长的土地因素。由于土地
是自然形成的,又具有不完全流动性的特征,其地貌特征千差万别,并不是所有的
土地都适合于农业耕作,即使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其各种资源的组合状况以及
肥沃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对农业的分布和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影响。如,在
特定的区域内,是种植咖啡、可可,还是烟叶、茶叶:农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
还是以畜牧业为主,这些选择直接决定于区域的自然条件,并且决定了一个国家农
业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人均占有农业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农业国际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影响。
2.水资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之于农业,犹如血之于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
水则无农。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一样,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不含水分的土壤
不能生长植物。没有水的地方人类不能居住,也不能牧放牲畜。水资源是在目前经
济条件下可能被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水,主要是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主要是由自然
降水、河川径流以及地下水提供的。但是,淡水资源在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各季
节的时间分布不均匀,以致在世界各地发生早涝不均的现象,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
不同的影响。农业用水主要是灌溉。目前,全世界农业灌溉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
15%以上,提供的农产品占世界农产品总产量的大约一半左右,可见灌溉对农业的重
大作用了。目前开发的水资源中,农业用水仍然是最大的,占到世界总用水量的70%
以E。
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57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由于自然降水与河川径流在地球上分布不均,造成不同地区农业用水的水量的
差别,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见表6.1)。水资源条件好的国家和地方不必用很
大的投资和劳动力用于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甚至有许多国家基本上不搞农田基本
建设,灌溉面积也很少。如德国的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3%左右。这些地区的农
业也称无灌溉农业。水资源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
农田基本建设,以使农业的自然条件得到改善。用于水利设施方面投资的增加,必
然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竞争力。
表6-1 地区类别与农业用水量的分布
地区类别典型特征分布
雨量适中,地下水和地表河川径流的水
A类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和美洲的一
量比较充分.按人口平均水资源在
些地区
300.1000立方米
B类自然降水丰沛,河湖多,农业用水充足, 低纬度的湿热地带,如东南亚
但水显的季节性差别很大和中国的南部雨量充沛地区
自然降水少,气候干旱,按人口平均水西亚和中亚。非洲北部和中国
c类
资源在200立方米以下的北部和西北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丁泽《农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183
页有关内容整理。
3.气候资源
气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的光、热、水、气
等可以为人们利用形成财富或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地球表面因纬度高低、陆地大
小、地形起伏、洋流与季风的影响,使太阳辐射与降水多少存在巨大的差异,形成
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
的类型与生产结构,适宜种植何种农作物、熟制与耕作管理特点、农业增产潜力等。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竞争力状况
1.土地资源竞争力
(1)国土资源。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国土面积延伸十分遥远,西
起帕米尔高原,东濒太平洋,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沙群岛,南北之间长度约为5500
公里。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是全世
界有人口定居的各大洲的7.2%,是亚洲总面积的30.2%。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
堂里查些里壁童兰垄!墨丝兰塞堡里塞苎查皇主璺查些里堕塞翌查塑薹壁:墨塞童皇垄
世界第二,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利用构成状况是:耕地占不到10%,园地占
O.5%,林地占17.95%,草地占41.55%,内陆水域面积占1.85%,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和交通用地站6.58%,难以利用的荒地、盐碱地、沙地等占21.52%,冰川面积占
0.61%。146
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入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入均
土地和耕地占有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l/5,草原面积也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左右(见表6-2)。
表6-2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土地资源比较
类型世界中图俄罗斯美图印度加拿大法国
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13048 929.10 1688.85 915.9l 297 32 922.1 55 01
人均土地面积(公顷/人) 2.20 o.740 lI.40 3.35 o 3l 30.54 0.937
耕地总面积(万1F方公里) 1465.8I 95。15 133.07 187.78 169.57 45,50 19.39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247 o.076 o.898 o.686 0.174 1.507 o.330
森林总面积(万5i方公坐) 3454.38 133 32 763.50 212.52 65.Ol 244.57 15 03
人均森林面积(公顷从) 0.583 O.106 5.154 n776 O.067 8.100 0,256
草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3410.2 400.∞ 86.86 239.17 11.42 27.90 10.83
人均草地亟粮(公顷从) 0.575 o.319 O.586 0.874 O.012 0.924 0.184
中国土地资源不仅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土地质量也较差。基本特征:
一是山地多,平原少。据统计,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
陵占10%,平原占12%。山地、丘陵、高原共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按土地海拔
高低划分,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4.8%,1000米以上
的占57.9%,2000米以上的占32.9%,3000米以上的占25.9%,“7与俄罗斯、加拿
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我国是山地总面积比重最大的国家。山地
多,平地少,给发展种植业带来一定的困难。一般来说,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生
长期短,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且山地起伏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地块小,耕
地分散,交通不便,耕作困难,.如利用不当,易引起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但
146唐华俊阵佑启伊.范朗斯特:t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第
25页.
147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因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山地和峡谷形成局部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差异,有利于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二是难
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后备资源少。我国未利用的土地面积近2.45亿公顷,占全国
土地面积的25.8%。在未利用的土地中,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
冰川,以及裸岩、石砾地等占未利用面积的74%,占总土地面积的19%。三是耕地
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小,人均耕地资源少,质量差。据统计,1995年,中国耕地面
积占土地面积10%,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而孟加拉国为67%,法国和德国
为35%,印度为57%,以色列为21%,日本为12%,韩国为20%,泰国为40%,英
国为25%,美国为21%,越南为21%。“8丙且目前±地利用程度已经很高,全国土
地利用率达到72%,占可利用土地总面积的90%。H9
圈6-1中国不同土地资源的面积比重(%)
(2)耕地资源。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农
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中国耕地面积的主要特点:一是人均耕地资
源占有量少。根据最新出版的统计资料,截止1996年底,中国总耕地面积9546.65
万公顷,耕地总量次于俄罗斯、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耕地面积来
看,中国仅有O.08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7%,与澳大利亚、加拿大、
美国等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锄万江、桧星明: 《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9唐华俊、陈佑启、伊·范朝斯特:(中国土地瓷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
第30页。
堂里查兰竺里堕塞兰垄!里鲨皇塞垩婴塞墨查兰±望壅些里堕塑垄塑堇型三一墨墨童塾
圈6-2人均耕地面积的国际比较
二是优良耕地所占比重少,主要表现是坡耕地面积大,土壤质量差异大,中低
产田比重离。据有关资料统计,坡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5.10%,其中缓玻耕
地占29.63%。陡坡耕地占5.47%。由于大多数坡耕地水土不稳定,跑水、跑土、跑
肥现象经常发生,导致土壤耕层浅薄,地力贫瘠,产量低下。据有关部门对耕地质
量的调查,中国耕地中高产土壤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54%,中产土壤面积占
37.24%,低产土壤面积高达41.22%,150即有78.46%的耕地养分储量和环境质量都比
较低。
(3)草地、林地资源。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4
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草地不足O.33公顷,仅为世
界平均水平的l/2。”1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其次是黄土高
原、云贵高原、南岭山地、东南丘陵及湖滨、海涂地区。全国70%的草地为干旱和
半干旱草地,目前北方草地利用程度已达95%,南方草地也已利用达60%。中国的
草地类型十分丰富,其土壤类型也多种多样,这就为农、林、牧业用地互补与协调
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草地资源类型众多,但易牧质量却较低。据有关研究人员综
合评价,中国最适宜放牧饲养、草质好、产草量高的一等易牧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
啪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农qt,l盛敝社。2001年. 第316页。
㈣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投入与财税政策》.中田农业出版社.2001年, 第225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积的12.9%;__般适宜牲畜放牧饲养或草质较差、或产量较低的二等易牧地面积约占
38.9‰勉强适宜放牧饲养、草质很差或产草量很低的三等易牧地面积约占47.9%a
中下等易牧地合计占87.1%,”2表明中国天然草场的质量较差。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适宜于林业生产用途的山区土地数量虽然较多,但却
因生态脆弱而易于发生水土流失和沙化等退化现象。从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来看,
无论是森林面积还是森林蓄积量,我国在世界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据90年代初全
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总面积为133.3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森林总面
积的3.9%,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世界第5位;森林总蓄积量不
足世界的3%,仅次于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刚果(民)、印度、秘鲁之后,
列世界第8位。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性大,人口众多,以及受历史原
因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影响,因而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我国森林
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几大林区,从总体来看,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具体说,
在东北,西南边远省(区)及东南、华南丘陵山地,森林资源分布较多:而辽阔的
西北地区、内蒙古西部、西藏中西部,以及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及长
江、黄河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很少。人均森林面积也非常贫乏。我国人均拥有
森林面积只有O.1 1公顷,是世界人均占有面积O.58公顷的19.O%,居世界第¨9
位。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立方米,世界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
我国只相当于世界入均水平的12.O%。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只及世界平均森林
覆盖率27%的一半,列世界第lll位。”3
2.水资源竞争力
尽管从总量上看,中国拥有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
水资源禀赋稀缺的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从长远看,水资源短缺对中国农业的制约作
用比耕地资源短缺更为突出。具体地说,中国水资源有如下特点:一是总量不丰富,
人均占有量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
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印度的1/7、美国的l/5、加拿大的1/50,在
m唐华俊陈佑启伊,范朗斯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杜,2000年,第
32页。
”3《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摘自<环境管理体系实证案例与最新环保规范全书》。中图环境科学出版杜.
htlp:l/www.deppr.corn/doe/fist__4.hun·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4二是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由于受季
风的影响,中国降水分布呈明显的空间不均匀性、时间不平衡性和年际不稳定性。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由东南向西北,雨季越来越短,降水量越来越少,
降水集中性越来越强,降水变率越来越大。地下水的分布也是南方多,北方少。晋、
冀、鲁、豫四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而地下水只占全国的1/10。三是水资源分
布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不相匹配。例如,海河流域,人口密度为全国平
均水平的1.8倍,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3%。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0%,水资源总量却
只占全国的1.6%,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436立方米,耕地每公顷水资源只有3825
立方米,"5均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在31个省市自治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500
立方米的有8个省,天津人均水资源已降到不足200立方米。
表6-3 中国人均承资源与世界上一些国家比较(1990年)
国名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人口(亿) 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
加拿大29000 O.27 108900
巴西69490 I.49 46630
瑞典1800 0.086 21013
美国24780 2.5 9913
法国1850 0.57 3262
德国1999 0.79 2516
中国28000 11.53 2427
资料来源:叶全良:《w1D与农产品营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
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导致全国约有4000万人、3000万头牲畜吃
水困难,每年平均受早农田达2000万公顷。如此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的
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3.气候资源竞争力
气候是土地生产潜力形成及其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决定不同
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在大陆季风气
候的影响下,气候资源丰富多样,但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降雨、气温等差异很大,
因此土地的生产潜力和作物种植制度也不尽一致。中匿气候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明显。中国国土地域延伸较广,地形海拔高
嘲石玉波I《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利部水赍源司).hRp://www.cws.net.cn/cwsncws/011121/112603.html
”5严瑞珍程漱兰:经济全球化与粮食问腰',中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屋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低悬殊,热量及水分状况的空间差异显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
中国由北向南,热量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在南部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多,
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降水较多,太阳总辐射量超过6200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气
温在26-C左右,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但随着纬度北移,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温度降低、降水减少,到黑龙江漠河一带,年太阳辐射量仅为4300兆焦耳,平方米,
年平均气温为-5.C,降水仅为400毫米左右。这种气候方式决定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的差异。如在距海较近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有利于水稻的种
植。由此向西、向北降雨量逐渐减少,演变为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该地区的早作
农业较为发达,有大面积的水浇地,西北地区降雨量越来越少,在有灌溉条件的地
方农业才有可能发展。根据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气候大区:
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区,又包括10个农业气候带,由北往南分别为北温带、中温带、
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藏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和南热带
等,该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渔业综合
发展。西部干旱农业大区,又包括两个农业气候带,即干旱中温带和干旱南温带,
主要以牧业和旱作农业为主。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包括三个气候带,分别为高
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以牧业为主,沟谷和低海拔地区有部分农业。每
个气候大区又分为若干个气候带。从气候带面积比例来看,湿润地区占国土面积
32%,半湿润地区占国土面积15%,半干旱地区占22%,干旱地区占31%。1 56
从热量和降水量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和皿热带气候。如此丰富的
气候资源,有利于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
二是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分布同期。由于受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气流场的交互作
用,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冬冷夏热,雨热同期。大部分地
区随着气温的升高,降雨量不断增加。
三是大陆性特征显著,气候要素的时间变率大。中国气候的大陆性比同纬度的
西欧和美洲强,主要表现为气温与降水的时间变化率大,这非常有利于农作物蛋白
的合成。如中国北部及西北部地区的小麦品质就比南方好。
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耕地流失严重,土地承载力已接近极限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耕地
”6《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圜统计出版社,2000年,第4-6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被占用,使人均耕地占有量急剧下降。
表6.4建国以来人口与耕地的关系
年份1949 1952 1957 1965 1978 1987 1990 1995 1996 2001
总人口(亿) 5.42 5.74 6.46 7.25 9.62 10.93 11.43 12.1l 12.67 12.7l
总耕地(亿亩) 14.68 16.18 16.77 15.53 14.90 14.38 14.35 14.24 19.5 19.1
人均耕地(亩,人) 2.71 2.82 2.60 2.14 1.55 1.32 1.25 1.17 1.54 1.50
资料来源; {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耕地总面积为1996年
10月31日农业普查数据。2001年耕地总面积为估算数。
表6-4说明,1957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一度增加到16.77亿亩,比1949年增加了
2.09亿亩,以后逐年减少,到1995年下降到14.24亿亩。1996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
升较快,推动了耕地面积的扩大,据1996年农业普查资料显示,耕地面积达到19.5
亿亩,此后又逐年下降。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97年到2002年的6年间,我国共
减少耕地9542万亩,加上同期通过整理复垦等新补充的耕地,实际净减少耕地6164
万亩,年均净减少1027万亩。耕地总面积已由1996年底的19.5l亿亩减少到2002年
底的18.89亿亩,2003年迸一步减少到18.5亿亩。目前,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
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57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除去工
业化、城市化发展和生态建设占用耕地外,相当大部分是一些地方违规乱征滥用耕地。
一是乡镇企业建设乱占耕地。仅1982.1996年,因乡镇企业建设而发生的乡村集
体占地就超过100万公顷,在建设占地中占1/4强。H8二是开发区建设乱占耕地。近
年来,一些地方盲目兴建开发区,占用了大量耕地。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级
各类开发区3837个,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城市国有建设用地规划
面积。其中省级以下开发区征地后的闲置土地面积达4293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
43%。三是城镇建设乱占耕地。近年来出现的小城镇建设热,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加剧了乱占耕地的势头。此外,因土地产权制度残缺,所有权或经营权虚设、紊乱、
稳定性差、流转性弱等原因,我国耕地资源还存在着普遍的“隐性流失”。”9
2.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加剧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2000年全国用
”7黄守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台生产能力”,‘人民日报》,2004年4月2日第6版。
瑚《中固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中嗣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啪严瑞珍程漱兰:《经济全球化与粮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9-130页。
中周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嗣农业嘲际竞争力的基础t要桑竞争力
水总量5499亿立方米,占全都水资源的19+6%。用水量居世界第一,印度和茭国用
水量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为5000亿立方米和44"/7亿立方米。我国全部淡
水使用中,农业、工业、民用三者的比例为87;7:6,雨世界平均EE例为70:22:
8,美国为3:77:20。”o尽管我国的农业用水}B捌偏高,但每年因灌溉不足,至少
造成粮食减产100.150亿千克。”1可见,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太低,浪费极为严重。
不仅如此.近些车来,水污染不断自Ⅱ剧。据国家环保局调查,在全国七大zk系中,
有5000米河段不符合渔业水震标准,2400手米拇段鱼虾绝迹,其中农灌功能极为重
要的黄淮海平原、松嫩乎原的淮河、海河、辽河和松花江最为严重。太湖污染也非
常严重,专家指出,迄今在长江三角洲的掰网地区,除长江这样的大河外.已经几
乎找不§I可供饮用的地表径流。”
3.森林资源减少,森转覆盖率不断下降
近年来,我鼹森林减少严重,全国森林覆盖率比解放初期并没有较大的提高,
有些地区甚至是绝对的减少。森韩赛源的减少和玻坏的羼果之一是导致气候异常,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快。据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可固化350千克二氧化
碳,森林土壤具有匪地2倍,裸地3倍以上蛉蓄水能力,素蠢绿色水库和绿色堤蛾
之称。森林破坏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岔量上升,引起气候变暖,蒸散
水气作用减弱也导致大气环流中豹水气含量减少,从箍造成下风向地区干旱。痞豢
之二是导致水土流失及频繁的旱涝灾害。
4.革愿退化沙化严重,生产能力下降
近十年来,由于过牧超载及鼠虫害等原因,中国天然草场退化十分严重。据统
计,我国草地退化率70年代为15%,80年代上升到2I%。目前退化面积以每年200
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增加。全部草地凋积中,荒淡化革地占50%。草地退化造成产草
能力急剧下降,对牧业持续发展构成藏胁。我国草场产革量80年代比6。年代下降
了30%-50%。目前我国每公顷草地产肉3.96千克。产毛0.45千克.产奶4.04千克,
仅为稆藏气候带美国的1/27,斯西兰的1182,新疆、内蒙古草地的产值,也不及美
国同类草地的1/20。163
5.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农业生产条件豹不断恶化
m《中盈函际竞争力发晨报告(200]),中田^爵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1农业寄Ⅱ软科学委员台办公室-《农业投入与财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第223夏。
瑚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舟公室;(农韭投入与财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第227页。
m农业都软科学娄员台办公室·(农业投入与财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225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农业生产发展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的掠夺性的丌发,引
起耕地、森林等严重退化,从而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主要表现在:~是
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由于毁林、毁草和不适宜的樵采、放牧,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全国水±流失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5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360万平方公里,
增加了1.4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每年水力
侵蚀的地表土层厚达0.2.1厘米,最高者达2厘米,造成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
大量损失。结果是单位土地面积产量降低,严重者造成弃耕。二是土地沙漠化。据
联合国统计,世界每年有2100万公顷的农田由于土地沙漠化而变成无用地。目前,
全世界有35%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危险,中国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国
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35.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超过了现有耕
地面积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漠化土地扩展面积从20世纪的50.70年代
平均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至2100平方公里。三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损失大。
我国自然灾害80%是气象灾害。我国处在全球季风气候显著,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
区域。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在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
近年来,年平均受灾农田O.307亿公顷,其中旱灾占62%,涝灾占24%,风雹灾占
8%,冻灾占6%。受旱幅度30%的农田约O.087亿公顷,水早灾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经
济损失约500多亿元,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0—70%。有关研究指出,我国近40年
自然灾害总损失占GNP的bE例高达5.09%或占财政收入的70%以上,前者是美国的
19倍、日本的10倍多,后者是美国的22倍。⋯严重的气象灾害除造成农业产量和
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外,还产生其他一些负面影响。如引发其他次生灾害,损毁工
农业基础设施,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节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之二:基础设施竞争力
一、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条件和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及机构
的社会综合体。基础设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包括为生产性基础设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版礼,2001年, 第295页。
生曼查些里堕童兰垄!里堕皇壅堡堡塞蔓查兰!曼查些旦壁塞竺查堕薹型!塞壅塞量垄
施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广义的基础设施除了上述两类基础设施矫还包括社会性、基
础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是指可以充当若干个生产单位共同的生产条件的固
定资产设施和经营这类设施的部门的总体,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系统、能源供给系统、
物资供应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等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是指专门为人民生活创造一般
共同条件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的总体,主要包括公用设旌、社会服务及公用事业
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是指既为社会又为人民生活创造共同条件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
门的总体,主要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环保和行政司法等部门。农业基础设旖是
指由农业投资形成的农业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是基础设施的一个子系统。农业基
础设施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指由农业投资所形成的直接在
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的生产性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永昂j设施、电力设施、交通通
讯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设施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除上述内容以外的为农业生产
服务的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环境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内
涵和外延随着农业产业的延伸而不断更新和扩充。世界竞争力报告对基础设施国际
竞争力的评价主要针对狭义的基础设旌,尤其是以生产性基础设施为重点。
基础设施竞争力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据世界竞争力报告测算,
基础设施与人均GDP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为D.88(Z巧.94,具有统计显著性),基
础设施与国际竞争力的等级相关系数为O.84(z=5。63,具有统计显著性),M5可见,
基础设施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竞争力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观察世界各国
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的互动情况,可以发现如下特点:(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钓国
家,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不同,二者里正相关关系;这一特征表明一个国家要想提
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首先提高基础设施的竞争力。(2)从一国经济发展过程来看,
也存在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规律。(3)从国家
竞争力与基础设旖竞争力较高的相关系数看,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该国基础设施竞争力的强弱,也就是说一国基础设施竟争力的强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该国国际竞争力的强。总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发展,正因为
如此,许多发达国家以基础设捷的超前发展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豹发展。从经济发
展与基础设施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对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原
则,即发展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支持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发展良好的基础
“5联合研究组:{中量国际竞争力发鼹报告(1997年)≥.中蕊人民大掌融教社,998年,第始;页.
168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z理论与实i垂研究蔓在塑围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设旋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农业基础设施发达与否
是一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一个发达的高效率的农业基础设施
是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农业国际竞争力增
强的充要条件。一项对58个国家基础设旖与农业关系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增长率
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率高度正相关,如水利基础设施每增长1%,粮食总产量增长
1.62%,公路建设里程每增长1%,粮食总产量增长O.62%。166
农业基础设施之所以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因为:
第一,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总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
增强国际竞争的价格优势。如优质、高效、低污染的农药、化肥会降低农业生产成
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又如现代化的仓储设施会减少农产品的产后储藏损
失,起到保值、增值、保温和保鲜的作用:发达的农产品市场流通和销售设旌还会
降低销售成本和流通费用,并能加速农产品的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二,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会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如发达的水利设
施可以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发达的病虫害防治和预测、预报系统可l三l减少
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发达的农业保险体系会进一步分散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
系数: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尤其是市场信息传播系统、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
品储备系统和价格信号系统会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
定性,减轻受纯粹市场力量作用而引起的波动性。
第三,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是建立统一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的连接和沟通,
市场信息的聚集、传播和扩散,市场物流的进入和输出,市场商品的贮存和储备,
市场的管理和清算,以及进出入市场人员的公共生活服务等等,都无法离开必要的
物质技术基础,否则就无法运转。像交通、通讯等设施的发展本身还具有迸一步开
拓市场的功能。
第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还具有安定农业资源的作用,或将社会其他部门的资
源输入到农业中去,以保证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转,阻止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
而政府或社会公若部门通过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还会起到聚集、动员和转移农
“Binswanger H."Tile Polices Rcsponse ofAgriculture'’,Proccedhgs of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es 198.9.Whashington D,c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40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业资源,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型、公益型设施还具有
稳定农业科技队伍的特殊功能。
此外,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还会增强农业部门对外资的吸引力,促进外向型农
业和创汇型农业的发展;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还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加强对农业企业和农村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还会培育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
营管理人才——农业企业家阶层,从而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创新。
二、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竞争力分析
由于基础设施竞争力与人均GDP之间高度正相关,根据IMD关于世界竞争力
的有关研究,世界各国的基础设施竞争力呈现由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到发展中国家依次减弱的格局。在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前23个国家和地区中,
除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外,均为发达国家。其中,基础设施最强的是美国,从1992年
国际竞争力排名以来,美国的基础设施竞争力一直独领风骚。中国自1995年正式参
加国际竞争力评价以来,基础设施竞争力就一直处于落后的位置,1995年,在47个
参评的国家和地区中排第43位,1996.1998年排在第40位,1999年排第42位。167中
国基础设施滞后状况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西方
发达国家一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大体都是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至少是协调发展,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中国的基础设施竞争力具有典型
的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农业基础设旌是整个基础设施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农业又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
础产业,具有巨大的外部性,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都对本国农业实行不同程度
的支持和保护,尤其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滞后
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针对制
约经济发展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强了农业基础
设施的建设,并取得一些成效。但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涉及面很宽,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文不可能逐一分析,与
世界竞争力报告对基础设旌研究范围相一致,本文对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竞争力的评
价也主要针对狭义的基础设施即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利设施、农业机械设
”7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i)》,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137.139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施、农村电力设施和农村交通通讯设施几个方面。
1.水利基础设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紧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决定了
中国的农业对水利基础设施有很强的依赖性。就水利发展而言,政府扮演着极其重
要的角色。因为水利建设项目一般来说,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而且带有鲜明
的公益性特色,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出资兴建。中国政府虽然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
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旌,水利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得到改进,然而与农业
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又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水资源方面的三个低下都和基础设旖
薄弱密切相关。(1)大江大河防洪能力低下。中国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是五六十年
代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设施老化,配套不全或带病运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全国有1/3的水库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维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
降,成灾面积在扩大(见表6—5)。(2)天然降水利用率低下。全国降水利用率只有
10%左右,仅为日本的l/3或以色列的I/7,不仅使数以干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白白
流失掉,而且在流动过程中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以及数千亿元的财富
损失。(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中国水利灌溉条件相对较好,1999年,耕地有效
,灌溉率高达43.29%,是世界平均水平20.02%的2.16倍,美国、墨西哥、意大利、
:阿根廷的耕地有效灌溉率分别是12.16%、26.21%、31.57%和6.42%(见表6.6)。但
r是中国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很低,只有0.25-0.4,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与
‘世界先进国家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O.8.0.9)相比,差距非常悬殊。换言之,中
:国至少有60%的农业用水在输配水和田间灌水过程中自白浪费掉了。
表6-5 1991--1998年洪涝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
一年份受灾面积(万亩) 成灾面积(万亩) 受灾人口(亿人)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一199l -36894 21921 779
~1994 28288 17234 2.23 1798
~1995 21550 1200l 2.38 1653
~1996 30800 18300 2.66 2200
二一1998 38665 23770 2.30 2484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表6-6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灌溉面积的比较(1999年)
耕地总面总灌溉面积
耕地中的灌
农业经济活动
每人平均灌一
国别溉比重溉面积
积(千公顷) (千公顷) 人口(干入)
(%) (公顷)
美国176950 22400 12.66 3040 7_37
墨西哥24800 6500 26.2l 847l 0.77
意大利8545 2698 31.57 1412 1.9l
阿根廷25000 1561 6.24 1466 1.06
中国124140 53740 43.29 511221 0.11
加拿大45560 720 1.S8 405 1f78
法国18361 1154 6.29 937 1.23
英国5917 108 1.83 538 0.20
世界总计和平均1369110 274166 20.02 1316723 0.21
2.农业机械化水平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主
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机械拥有量少,二是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现在发达国家在农业
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播种、耕种、施肥、灌溉、治虫到收获以及农产品加工,已经
全部实行了机械化,而且开始了农业的工厂化生产。
表6.7 19”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农用拖拉机拥有量比较
拖拉机总数每干公顷占有拖拉机总数每千公顷占有
国际(地区) 国际(地区)
(千台) (台) (千台) (台)
世界平均26239 19-3 尼日剥亚30 1.1
中国704 6.4 南非76 5.1
美国4800 27.1 加拿大711 15.6
印度1600 9.4 阿根廷280 11.2
印度尼西亚70 3.9 巴西8.6 15.2
以色列25 71.0 保加利亚25 5.8
日本2210 470.8 捷克85 27.3
韩国160 103.7 法国1270 69.2
马来西皿43 23.8 德国1031 87.2
蒙古7 5.3 意大利1475 198.9
缅甸9 1.1 俄罗斯850 6.3
巴基斯坦32l 15.1 罗马尼亚168 18.O
菲律宾12 2.1 英国500 84.5
斯里兰卡8 9.1 南斯拉夫426 125.1
土耳其875 37.5 澳大利亚315 6.6
埃及90 30.3 新西兰76 48.9
越南123 23.5 泰国15.0 一
资料来源:《世界农业》2002年第2期第6l页。2002年第3期第6l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罾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表6-7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农用拖拉机拥有量为704千台,不到世界拖拉机
总量的3%,是美国的14.7%、法国的55.4%、德国的65.7%、日本的31.9%、印度
的44%。每千公顷拖拉机使用量,中国只有6.4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16%,是
荚国的23.6%,仅为日本的1.36%,韩国的6.17%,埃及的21.12%,巴基斯坦的42.38%。
单位面积拖拉机使用量,中国不仅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远远低于
埃及、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
3.交通通讯设施
经过几十年的交通通讯设施建设,中国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
国家相比还是很落后的。以公路为例,根据国际公路协会编写的《世界公路统计》
(2001),1996年中国道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公里,而美国为每平方公里0.6公
里,日本为每平方公里3公里,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分别为
每平方公里1.6公里、1.8公里、3.0公里、1.0公里、1.6公里和0.7公里。168
发达国家交通设施比较完善,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为
农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体地说,完善的交通设施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
保证农产品质量(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减少运输过程的损失,减低销售成本,增强
农产品的竞争力。
4.农村电力设施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电的发展、建设没有固定的投资渠道,农村电力基础设施
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电网设备陈旧老化、影响安全、可靠供电。据1995年的统计,当时不
合格的高压线路有54万公里,不合格的低压线路有132万公里,简陋变电站824座,
不合格配电台区83.4万个,高能耗配电变压器69万台。169
二是农村电网网架薄弱,布局不合理,供电半径长、供电质量差,有电送不进,
用不上。
三是资金匮乏,农网建设改造的进度缓慢。由于农村电网建设改造长期没有固
定的投资渠道,所需资金主要依靠群众集资,这些资金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造成电
网建设标准过低或年久失修,电能损耗居高不下,加重了农民的用电负担,不仅制
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用电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村市场的井拓。
旧翁鸣、陈劲松:‘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曲‘中国农电日新月异,http:/1www.rpsg.com.cn/ndgk.asp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四是农村电网绝大部分是在“先解决有电用”的指导思想下因陋就简建设的,
规划不足、建设标准低,造成了农网技术装备差、安全性能低、电能损耗高,有的
地方低压线路的损耗高达30%以上,特别是在边远山区,配电变压器“大马拉小车”、
线路长、负荷轻、损耗更大。农民用电负担中损耗费用所占比例极高。造成农村电
价高昂,一般为城镇电价的3.5倍,甚至lO倍。高昂的电价不仅加大了农产品的生
产成本,而且限制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三、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农业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性质和规模经济,而排它性又很弱,所以它的供给通
常是和政府行为和集体行动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前,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我
国农村小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等
建设主要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以农民义务工或农村集体出资、集体劳动的形式组
织建设,而大型的农业基础建设如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等由国家财政以基本建设投资
拨款的形式组织建设。农村改革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进而人民公
社解体,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基本建设投资减少了1/3左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体行动出现了滑坡,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度处于低潮。170而国家用于农业基本建设
的投资,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为了确保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国民收入分配对农业、
农村和农民是多取少予。这个格局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有所改变,表6-8说明,从
“一五”开始,除个别时期和年份外,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
头,特别是“八五”之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
资的比重从“六五”以来却持续下降。“五五”期间为11.9%,“六五”、“七五”分别
为7.6%和8.O%,“八五”回升到15.1%,直到“九五”以来,特别是1998年国家实
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较大规模地发行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把农林水利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之一,因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
建设投资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了20.9%,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滞后的状况才有所
改变。
70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t‘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184页。
174
中日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表6_8 固家财政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
单位:亿元,%

国家财政基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支出占国
年份
总支出的基本建设支出家财政基建总支出的比重
“一五” 506.44 40.91 8.1
“二五” 1052.0 126.62 12.0
“三五” 974.72 98.45 10.1
“四五” 1575.6l 174.75 11.1
“五五” 1998.13 238.03 11.9
“六五” 2095132 158.57 7。6
“七五” 3093.28 247.7 8.0
“八五” 3136.6l 472.49 15.1
“九五” 7645.83 1599.62 20.9
1996 907.44 141.5l 15.6
1997 lOl9.5 159.78 15.7
1998 1387.7 460.70 33.2
1999 2116.6 357.0 16.9
2000 2214.59 480.63 18.2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注:从1998年开始,“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尽管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对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增强
农业抵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但
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主要表现如下: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不足
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太多,所以,尽管近些年来,中央农业基
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但
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旄薄弱的状况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1998年
洪水和近几年连续旱灾造成的严重损失和巨大影响,充分说明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江河的防洪标准仍不能适应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
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产品、畜产品的良种使用率和优质率还有待提高,农业生态
环境有待改善,农村电网、农村公路的建设有待加强等等,这些说明今后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中国农业田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结构不合理
在政府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中,用于水利等大型农业基础设旌的多,用于农村
中小型基础设施少。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中央政府投资主要搞大中型
基础设施项目,绝大多数用于水利等设施建设,而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生
产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省级政府投入也主要用于
同中央投入配套搞大中型项目,中央和省级政府仅对个别地区和特殊类型的农村小
型基础设施项目适当补助。考虑到目前中国许多地区的地(市)、县以下基本上是“吃
饭财政”,连国家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都难以落实,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不从心,
因此,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实际主要是靠农民自己集资和投劳。这种以农民自己为主
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在改革开放20
多年后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这种
方式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
集体组织群众搞农村公共工程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由于近年来一部分基层干部为
了追求政绩,不顾当地情况、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大量向农民集资集劳修
路、改水、建学校等,已成为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重要原因。三是农业比较效益长
期偏低,农民对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
已成为目前中国农业建设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和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中国现行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机制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
WTO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决策滞后。目前,政府投资的农业项目实行按
投资额度确定权限,审批手续繁杂、程序较多,存在滞后性。项目审批制度化、公
开化、科学化不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投资方式亟待改进。基于现
行财政管理体制,中央财政投资只能用于国有经济,且倾向于直接投资。较少发挥
贴息、补贴等功能,使中央投资的导向性不明显,与国际通行的采取补贴的办法有很
大的距离,不适应加入WTO的要求。三是投资主体单一。大型基础设施高度依赖中
央政府,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不足,其他投资渠道更少,这和国际上其他国家形成鲜
明对照。例如美国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多元化,其投资有各级政府的拨款和贷款,向
社会发行债券:向收益者征税;团体和个人捐款等。小型基础设篪缺乏稳定的投入
渠道和供给机制,导致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第三节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之三:人力资本竞争力
一、人力资本在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与传统资本内涵不同,现代资本分为物质
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类型.体现在物质产品上的资本被称为物质资本,体现在人身
上,主要是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则是人力资本,如劳动者的智力、知识、技能和健
康等等。人力资本理论是由舒尔茨和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舒尔茨使用
人力资本的概念,分析了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用传统资本理论无法解释
的三个事实:一是资本一收入比率将随经济的增长而提高,但统计资料却表明这个
比率不断下降。舒尔茨认为这是没有把人力资本因素考虑在内。二是国民收入的增
长将与资源消耗的增长同步进行,但统计资料显示的结果却表明,国民收入远遍大
于投入的土地、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总量,舒尔茨认为,投入与产出间的增长
速度之差,一部分是由于规模收益,另一部分是由于人力资本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结
果。三是战后工人工资有大幅度的增长,它反映的内容是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舒尔茨则指出,这个增长正是来自人力资本的投资。二战后,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在
jr不到lO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于废墟之上,而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却长期陷入“贫
困陷阱”,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物质资本等硬件方面的投入,更重要的在于人力资
本的质量和经济结构等软环境,特别是其中的教育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及其利用程度对于农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舒尔
茨在分析自然资源(土地)、物质资本和农民能力(人力资本)这三类要素对农业经
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时指出:自然资源不属于较有前途豹资源之列,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阶段的提升和转化,自然资源对国民收入的贡献越
来越小,而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美国,国民收入中来自自然资源的贡献仅
接近于5%,可再生的物质资本的贡献大约是20%,而人的生产技能的贡献占到75%。
171因此,“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如果我们
忽视了人的技能和知识的改善、忽视了使一个人变的更有能力的信心,那么,经济
7‘郭剑雄:《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t要素竞争力
增长的事业就令人乏味又得不到报偿。”“”2离开大量的人力投资,要取得农业现代
化的成果和达到现代工业的富足是完全不可能的。”173‘‘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
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土地并
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4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更加重要
的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我们所说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的正规教
育,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扫盲、技能培训和干中学的机会等等。随着农业产业分工的
细化。农产品加工深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对非技术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少,而专门技
能变得越来越关键。
二、中国农业劳动力素质与人力资本竟争力状况
据IMD公布的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2000年中国国民索质竞争力在参加竞争力
评价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9位,我国国民素质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构
成国民素质竞争力的子要素有7个,包括人口特征、劳动力特征、就业、失业、教
育结构、生活质量、价值观等。在这7个子要素中,我国凡具有质量特征的指标,
其名次必然靠后,凡主要反映人力资源数量结构的指标,其名次均靠前。其中,人
口子要素排名第一位,而教育结构子要素排名第40位,这说明,我国国民素质排名
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受教育程度太低。据有关资料,.2000年我国25.64岁人均受
教育年限为7.97年,而美国、日本、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为12年以上(见表6-9)。
另据中科院发布的《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发达国家人力资源能力的
平均值是25-65分,我国1999年的人力资源能力平均值为6.98分。农村劳动力是我
国人力资源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最欠缺的群体。我国人力资源能力总体
水平低与占比例较大的农村人力资源低直接相关。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农业(含林、牧、渔业)4.568亿劳动力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18年,农业总劳动力中,文盲占22,65%,总数为1.035亿,小
学文化程度占45.35%,总数为2.072亿。据有关部门对1998.1999年的12省12县
的抽查,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3年,仅有43.5%的农户参加过各种形式
m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92页.
m舒尔茨I‘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6页.
”4舒尔莰:‘论入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44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的培训,平均每人次培训仅7.26天。1”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平均万名农业人口中,
只有农业科技人才6.6人,平均7187亩耕地只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平均7000头牲
畜只有1名畜牧人员,平均203万亩草原只有1名畜牧人才,全国145万个乡镇企
业中只有139个工程技术人员。176此外,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中女
性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群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据统计,农村15—59岁的参加农业劳动的占60%左右。17 7
表6.9 1999年中国及OECD部分国家25-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
国家初中以下高中高等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从
美国13 52 35 12.74
日本19 50 31 12.55
英国18 57 25 12.46
德国19 58 23 12.34
韩国34 43 23 11.48
中国(2000年) 82 13 5 7.97
资料来源: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83752.htm
没有一流的农民,就不会有一流的农业。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焦点是技术竞争,
而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先进技术的使用
及其作用的发挥最终要靠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在国际竞争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
中居主体地位。在发达国家,对农业生产者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美国农场主多
数有农科院校毕业文凭:瑞士等国的农场经营者至少接受九年教育且需在从业前进
行技术培训和实习;日本的“营农大学”招收高中毕业且有农业实践经验的农民入
校培训2-3年:法国政府规定只有通过农业技术培训的人才能取得农业经营者资格并
享受国家的农业补贴与优惠贷款。反观我国农村6年的基础教育均未普及。更谈不
上高级专业和技术教育,我国这样低的农业劳动力素质,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三、教育发展滞后是劳动力素质低下和人力资本缺乏的主要原因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我国农村和农业教育发展滞后,是我国农业
劳动者素质低下、农村人力资本缺乏的根本原因。
"何景熙:“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现代化”。‘调研世界).2002年第7期。
”http:/1ww,,v.zgny.com.cn/server/qikan/qk_view.aspTQkid=347
77姜作培:“影响农业基础地位的若千因素分析”.‘内部参考>.2002年第28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1.世界及中国农业教育发展状况比较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加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要生产者必须掌握相应的知识和
技术,并不断开发新技术,所以,农业教育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视,
并得到大力发展。发达国家大力投资于农业教育,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素质,到20世
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者全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美国政府自1955
年以来,对农业教育和科研投资大体上以8%的速度增长;同本设有专门的农业科研
教育项目,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兴办了50所农业大学,发展农业教育;英国、
法国除继续加强对精英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外,还特别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高素
质的一线农民。德国在继续原有的农业教育体系外,又把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农业
专科学校升格为高等农业专科学校,担负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发展中国家也
在积极投资于农业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提出
的要求,提高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印度的农业教育拨款自1966—1984
年增长了33.8倍。
2.中国农业教育发展状况
改革开发以来是中国农业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目前中国已形成了高等农
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农村职业中学教育、农业广播教育、绿色证书制度和农村
干部教育等多层次的农业教育体系。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各个层次的农
业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我国农业的高等院校从1977年的41所发展到1993
年的67所,1994年后实行“共建、调整、合并、合作”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管理
体制的改革,1997年独立建制的农业高等院校由1993年的67所调整到现在的52所。
1997年在校的本专科生达到184053人,是1977年的4.2倍。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从
1978年的302所增加到1997年的365所,在校生由1978年的8.7万人增加到1997
年的45万人,增长了4.2倍。178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农业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农
业和农村教育发展和中国农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中国农业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业和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资增长幅度较
快,但教育总体水平较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从教育占GDP的比例看,我国教育
伯钟甫宁:《农业政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9.240页。
中国农业囝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投入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据世界银行《1992
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国外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1990年数):中等收入国家
为4.4%,高收入国家为5.7%,世界平均水平为3.6%,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这
一比重一直徘徊在2%一2.5%之间。由于教育整体投入水平不高,加之教育投资结构
即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投资比例失衡,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投资体制不同,
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导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办学条件很差,
不仅缺乏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而且有不少危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能足额
按时发放。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孩不能接受『F常的基础教育,
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成为新文盲。
(2)农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滞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机
构数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缺乏规范性,一直是薄弱环节,无论
从质上还是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
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很小。据有关资料,调查前一年农业劳动者参加
过培训的比例,芬兰为46%(1990年)、美国为38%(1991年)、瑞士为38%(1993
年)、加拿大为30%(1991年)、法国为27%(1992年)。中国许多农民终身没有接
受过职业培训,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村职业初中仅
1423所,招收学生30万人,在校生78万人,这相对于8.7亿农村人口来说是微不
足道的。目酊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中职
业技术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
术培训的竟高达76%。179
(3)农业院校毕业生流失现象严重。据农业部教育司调查,农业院校毕业生在
工作中,办公经费能保证的仅为29.3%,能方便地获得各种信息的仅占26.4%,文化
生活贫乏的占26.7%。这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不能安心农业工作,流向其他收入较高
的行业。据农业部教育司对“八五”期间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抽样调查,64.9%
的农科毕业生在农业系统岗位就业,31.1%的农科毕业生在非农系统与专业相关的岗
位就业,55.4%的毕业生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就业。180
”9李玉勤、贺晓丽:{VETO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科学技术i【l版社.2002年.第327页。
”o钟甫宁:《农业政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2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第四节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之四:科技竞争力
一、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未来的国
际竞争实质是国家科技实力的竞争。函而,在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科学
技术竞争力是体现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潜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农业科技竞争力从整体和其成长关系来看,包括农业科技实力、农业科技体制、
农业科技机制、农业科技环境、农业科技基础等部分竞争力的综合。农业科技竞争
力从狭义概念来看,包括农业教育和科学的竞争基础、技术的竞争水平、科研经费
的投入水平、科技人员的竟争水平、科技管理的竞争水平、科技体制和机制、科技
环境的竞争水平等等。如果一个国家的农业科技竞争力强。那么它不仅表现在农业
科技水平和基础韵强大,而且还包括农业科技的体铂、机制和环境等方面,也就是
说有关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过程竞争的水平和成长激励与创新机制的水平也是决定农
业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深入,科技体制、机制和环
境的竞争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它们相对于人们习惯上重视科技基础和科技水平
而言,不仅不是被动的决定关系,而是主动的决定前者的发展。因为如果农业科技
竞争力中的过程竞争、机制和环境等都比较差,那么它不仅使农业科技基础和科技
成果转化难以形成农业产业或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农业科技人才的
流失,最终使农业科技基础逐步丧失,农业科技实力永平下降,相反,如果农业科
技竞争力中的过程竞争、激励与创新机制和成长环境等都比较强,那么它会带动各
种竞争机制的增强,包括吸引和集聚农业科技人才、激发创新才能、协调创新组织
关联、以及有效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晟终使农业科技基础厚实,科技实力水平加速
提高,从而农业科技竞争力自然越来越高。
二、中国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匡际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给
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带来新韵发展生机和活力,市场机制带动了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国际间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竞争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农业科技
182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事业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1998年,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确认的科技成果5万项,其中受到国家奖励以上为1564项,部级奖励的6692
项。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有很高的科技水平,而且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解决近13亿人口的温饱闯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我国科技实力整体上比较薄弱,科技竞争力在世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1994年,中国科技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23位,2000年下跌到28位,2003年进一步
下降到第32位。从整体上说,中国科技竞争力不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是中国科技竞
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中国农业科技竞争力在世界的排位情况,由于缺乏可比
资料不能准确得出,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相关资料做出估计:中国农业科技竞争力的
整体水平不会高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平相比,差
距很大。主要表现在:
1.农业科技竞争的实力水平较低
据有关研究,我国现在农业的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5年。目前,我国的耕作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
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
在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在利用化学调节剂控制作物
生长发育、植病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与国外差距至少15-20年。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
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lO.15年,特别在畜牧业基础研究
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尤其在畜产品营养与卫生标准研究方面几乎处于
空白状态。作物良种覆盖率,发达国家为100%,我国为80%。化肥当年利用率,发
达国家为60%以上,我国为30%.35%。灌溉水利用率,发达国家为60%以上,我国
为30%.35%。农业机械化程度,发达国家己全面实现机械化,而我国的农业机械化,
现在的机具、装备的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
水平或20世纪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机耕率为53%,机播率为27%,机收
率为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发达国家为60%.80%,我国只有30%q0%。农业
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发达国家为60%.80%,我国仅为40.7%。181
181蒋和平:(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犀农业科技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3-194页。
183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在童!里壅些里堕童生查堕墨型!璧垂垦!垄
表610 1985_1999年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
单位:%
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占开发创收收入和其他占
年份总计
农业GDP的比重农业GDP的比重
1985 0.40 0.13 0.53
1986 0.35 0.14 0.49
1987 0.30 0.14 0.44
1988 0_3l O.15 0.47
1989 0.33 0.16 O.50
1990 0.25 0.16 O.4l
199l O.24 0.21 0.45
1992 0.25 0.23 0.48
1993 O.23 0.25 0.48
1994 O.22 0.25 0.47
1995 0.20 0.20 0.40
1996 0.20 0.18 0.38
1997 0.20 O.18 O_38
1998 0.2l 0.19 0.40
1999 0.23 0.21 0.44
资料来源: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
第147页。
2.农业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不足
在国际上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经常被用来
衡量政府在农业科研上的投资水平。从表6-lO的数据显示,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
在1985.1999年间呈下降趋势。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从1985年的0.40%下降到90
年代的0.20.0.23%。这一水平不到发达国家的(2.37%)十分之一,或仅为80年代
30个最低收入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65%)的三分之一。如果将科研机构自身创造的
收入、外国公司对国内农业科研的投资以及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资都考虑进去,1999
年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也仅为O.“%。这一水平也仅为30个低收入国家政府对农
业科研投资平均强度的三分之二。从1985.1999年,农业科研经费在整个国家财政总
支出中的比例由0.51%下降了0.25%,15年内下降了50%多。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表6-11 80年代国际上110个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强度
单位:%
国家,地区简单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30个最低收入国家O.63 0.37
28个低收入国家1.00 0.40
19个中等收入国家0.84 0.57
18个上中等收入图家1.26 0.55
16个高收入国家2.37 2.23
以上110个国家的简单平均1.12 0.76
日本2.89 2.89
澳大利亚4.02 4.02
北美3.27 2.42
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第148页。
3.农业科研人员投入的相对规模少,质量不高
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从总量上来说规模比较大,1995年,中国拥有农业科研人员
69878人,比美国的25400人多近3倍。但与农业部门本身的规模相比相对不足。从
每百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看,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
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1981.1995年,每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所拥有的农业科研人
数,中因为77人,而世界平均为137人,中国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多~点。不仅
如此,中国科研人员投入的质量也不高。农业科研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集约型的
活动,因此,科研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农业科研能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现代农业科
研人员的素质体现在诸多方面,但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基本标志之一,因为
正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现代社会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所以,农业科研人员
投入中学历水平的构成可以较好地反映科研人员投入的素质。从表6.12的国际比较
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科研人员中获得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仅为5%左右,这不
仅与南贬一些国家的水平存在差距,与发达国家60年代末的水平也相距甚远,更不
用说80年代的水平。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衷@12农业科研人员投入中学历水平构成比
单位:%
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其他
中国:1988年O.20 4.6 95,2
1989钜O.27 5.7 94.0
孟加拉:1986年11.4 63.5 25,0
印尼:L989年8’2 21.2 70,5
加拿大:1981年68.7 22.0 9.3
1969钜54.4 29.0 15,7
马来西亚;1982年20.2 42.3 37.5
新西兰;1981年54.7 22。8 22,5
1969薤39.3 29.6 32.1
资料来源:Fan Shengson and PG.ardey(1992),’’Agricultm-al R豁oarch in China'’,ISNAR,the Hague.
转引自邓宗兵王炬:“中国南亚科技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照”。《科技导报》2001年,第t2{{Il。
4.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科研转化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中
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
彼此分离,缺乏统筹协调。一方面是农技推广工作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之问缺乏有
效联系,结果农民不仅文化素质低下,而且获得撅技术信息的机会严重缺乏,致使
技术创新成果扩散的速度大大降低,扩散、传播的范围也相应缩小;另一方面,农
业科研和推广分属不同的行业部门管理,二者之阊没有建立起经常直接进行信息交
流的机制,科研和推广工作不衔接导致技术扩散的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
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推广组织机构不健全。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很
大的制约。据有关资料显示,尽管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绝对数有所增加,但扣除物
价上涨因素,人均技术推广经费则呈现负增长,由1986年人均7729元(以1995年
不变价格计算)下降到1995年的5512元,下降了30%。182从表6.13我国农业投资
强度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的平均还是低收入国家的平
均,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强度均远远高子中国。在国际上,各发达国家由于从
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少,农业生产规模大,且均有较高的素质,从而在~定程度上
减少了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许
m黄季煜胡瑞法t“农业科技投资体销与模式。现抗与胃蕲比较”,‘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中国农业墨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t要素竞争力
多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是由私人的行业公司承担,这些投资均未包括的统计范围之
内,即使这样,其农业技术推广强度也高于中国。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对的是经营
规模极小的千家万户,这就决定了要使一项技术推广到农户,单位农产品的农业技
术推广费远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然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强度却远远低于工
业化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在90年代后期,不少地方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性质认识不足和对市场
机制的片面理解,以及受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的影响,放松甚至放弃对农技推广的
组织和支持,据对浙江、四川、河南与黑龙江四省的典型调查显示,m四省中有两
个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认为我国90年代中期的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认为我
国90年代中期的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比80年代更差,所有四个省的多数农
业科研人员都认为90年代中期的村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比80年代差。这表明80年
代后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涣散现象非常突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遭到较为严
重的破坏,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
表6-13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国际比较
农业推广投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
年份
工业化国家美国低收入国家中国
1959 O_38 0.41 0.30
1970 0.57 0.58 0.43
1980 0.62 0.49 0.44 0.18
1990 0.74 0.35
1993 0.8l 0.37
资料来源:Evensonl99'7Alston andPardey,1996;qa国资料根据有关资料计算求得。转引自胡
瑞法黄季煽:《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5.农业科研体制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远
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从而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是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
割、研究机构重复设置;二是科研力量分散、研究项目低层次重复,突破性科研成
果少:三是科技决策、科研、应用、推广和农民技术需求相脱节,农科教分离:农
”3胡瑞法黄季煜。“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业技术推广体系条块、部门和地区分割;农业科研推广和生产相互脱节,科研决策
和科研活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第五节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之五:资本竞争力
一、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土地、劳动和资本作为农业生产中基本而重要的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农业产业的不断延伸,它们各自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由于人口的增
多,土地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投入的重要性就更为显著。因而资本竞争力
成为农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同时它通过对农业生产的重大促进作用而为农业国际
竞争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研究分析,农业资本投入的增长与农业产出的增长高度正相
关。如,在1980.1997年的18年间,国家农业基本建设与农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为
0.95,国家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每增加l元。农业增加值可增加39元;国家农业
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O.79,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每增加1元,
粮食总产量可增加3.9千克:⋯
农业资本投入的波动性与农业生产增产的波动性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关研
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波动对农业生产波动的影响达41.4%。185其中,形成固定资本
的投入是影响长期农业生产波动的主要因素.而流动资本的投入直接影响当年的生
产。农业资本投入是新增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物质要素。农业资本投入的不稳定必
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中国农业发展过程表明,农业资本投入的波动与农业几
度困境相吻合。可见,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资本投入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指投资主体为取得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良
好的生存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资源,并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形成其资
产或资本的活动过程。农业资本投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资本投入是指
农业生产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广义的农业资本投入不仅如此,它还包括为农
用生产服务的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以及
Ⅲ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额阶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249页,
m刘江。t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目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624页.
188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t要素竞争力
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农用工业、水利、气象等相关方面的投资。由于气象、水利
投资中相当大部分的收益对象为非农业部门,因此农业资本的实际投入要小于统计
数据所显示的投入数量。
中国农业资本投入从投资主体来看主要包括国家、农村集体、农户、企业和外
商。有关研究表明,最近20年来,中国农业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内的总体
水平持续上升。1980年,农业资本投入总量为1250.78亿元,到1997年,上升到
5442.96亿元,按1995年价格计算,1997年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4.35倍,年平
均增长9.04%。”6
二、中国农业资本竞争力分析
农业资本投入为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减缓了农业经济增长
的波动,为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1980年,农业总产
值为7759.49亿元,1997年达到24709.38亿元,增长了3.18倍。二是完善了农业生
产体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83年到1997年,累计建成商
品粮基地县663个,优质棉花基地县223个,油料基地县14个,糖料基地县32个,
蔬菜生产基地87个,各类畜牧生产基地877个,水产养殖基地300多个。此外,还
逐步完善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以及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
系、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到199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
大约4.1 8亿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超过40%;建成大小水库8.48万座,有效灌溉面
积5226.8万公顷:修筑大坝25万公里⋯⋯巨大的农业资本投入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从而增强了中国农产品的国
际竞争力。
尽管我国农业资本投入不断增长,但与我国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农业资本投入
仍严重不足,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农业资本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这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资本投入总量波动频繁,内部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1980.1997
年中国农业资本投入总量变动呈现不平稳状态,增幅最大的是1984年为20.77%,增
幅最小的1989年为.3.67%。两者相差24.4%。说明中国农业资本投入相当程度上受
政策、自然条件、心理和政治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大程度上偏离了农业自身发
m刘江:{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256.257页.
中国农业屠两i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展的需要,这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投入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固
定资产投入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由1980年的36.68%下降到1997年的17.97%;相反,
流动资产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63.32%上升到1997年的82.03%,显然二
者比例严重失调。根据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农业实践经验,农业固定资本投入在农业
总投入中的比例不应低于30%。固定资本投入所占比重下降,将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农业抗逆能力明显弱化,导致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带病运转。据统计,目前中国水利设施1/3以上严重淤积,60%以上带病作业,成灾
面积不断扩大。其次,引起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最后,导致农业投入效
益的下降和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大。
2.国家财政支农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所占比重仍然偏低。2000年,我国财政
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大致维持在8%左右,比1990年的10%约低2
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12%约低4个百分点。如果按WTO协议计算口径,把支持
贫困地区发展的财政支出、粮棉油糖价格补贴计算在内,1996—2000年,我国农业支
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1826亿元、1709亿元和2200亿元,分别占当
年农业总产值的4.9%、5.3%、7.4%、7%和8.8%0按照相同的口径,发达国家的支
持水平约为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在
WTO规则允许的12种“绿箱”政策措施中,我国使用了6种,即政府的一般服务支
出、食物安全储备、国内食物援助、自然灾害救助、生态保护和地区发展援助。“黄
箱”支出在1996年-1998年计算基期内年均29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3%,与谈
判允许的8.5%(1740亿元)相比,我国的“黄箱”政策支持空间还有1443亿元。187
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也极为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一是
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比重高,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小。二是在财政农业建设
性投资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
少。1996-200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的水利基础设施达到1100亿元。约占中央农
业基本建设投入总量的70%。而且水利资金基本上被用于防洪、抗旱、灌溉等救急
性工程项目上,对于农业节水技术研究推广不够。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性投入和气
象等基础设施总投资虽有增加,但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三是政府投入中用于流通环
节多,用于农业研究、技术推广及产前、产后服务环节的少。四是对农民直接收入
m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圄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内部文稿第24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瞬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支持极其有限,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来源。
表6.14我国财政农业综合支持总量
单位;亿元
年份支援农农业农业救济财政农业农业扶贫农产农业综农业综
村生产基建科技支出合计支出投入品流合支持合支持
及农业三项占财通补总量总量占
事业费政总贴农业产
支出值(%)
(%)
① ② ⑧ ④ ⑤≥①+② ⑥ ⑦ ⑧ ⑨=⑤ ⑩
+③+④ +⑦+⑧
1980 82,12 48.59 1.3l 7.26 149.95 12.20 O 102。80 252。75 13.14
1985 101.04 37.73 1.95 12.90 153.62 7,66 0 232.18 385.80 10.66
1990 221.76 66.7l 3.1l 16.26 307.84 9.98 17.0 309.39 634.23 8.28
1991 243.55 75.49 2,93 25.60 347.57 lO.26 48.0 309.49 705.06 8.64
1992 269.04 85.00 3.OO 18.98 376.02 10.D5 46.0 262.89 684.91 7,54
1993 323.42 95.00 3.00 19.03 440.45 9.49 62.0 254.6l 757.06 6.89
1994 399.70 107.00 3.00 23.28 532.98 9.20 72.O 227.44 832.42 5.29
1995 430.22 110.00 3.OO 31.7l 574.93 8.43 70.0 253.08 898.0t 4.41
1996 510.07 141.5l 4.94 43.9l 700.43 8.82 44.0 338.85 1083.28 4.85
1997 560.77 159.78 5.48 40.36 766.39 8.30 59.0 441.92 1267.30 5.33
1998 626.02 460.70 9.14 58.90 1154.76 lO.69 80.0 591.13 1825.89 7。44
1999 677.46 357.00 9.13 42.17 1085.76 8.23 110.O 512.84 1708.60 6.97
2000 766.89 480.63 11.67 38.93 1298.12 8.18 123.O 779.13 2200.20 8_83
注:1.农业综合支持总彘(Total AMS)按WTO农业协议口径统计.包括免削减的“绿箱”和“蓝
箱”支出、微量允许以及特殊和差别待遇、需削减的“黄箱”支出(AMS),农业税减免未计算。
2.需削减的支持总量(AMS)即“黄箱”支出.在表中没有区分。
资料来源: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第25页,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2002年。
3.农村信贷支持总墨不足,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结构失
衡。2001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
乡镇企业贷款为6400亿元,占5.8%;即使加上农业发展银行收购农产品的与农业有
关的贷款也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7%。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支持总量与农业和农村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问题:一是农村资金严重外流。有关研究表明,
1979.2000年,.我国农民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高达10334
亿元,其中通过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净流出量为8722亿元,通过邮政储蓄机构净流出
为1612亿元。二是农业信贷所占比重较低,农民“贷款难”普遍存在。在农民储蓄
存款的净流出,在现实中必然表现为农民“贷款难”问题和农村资金短缺问题。目
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从结构来看,农行农业贷款比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重由1979年的74%下降为2001年的22.3%,而农村信用社的比重则由1979年的26%
上升为2001年的77%。1980年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60%以上农户贷款,即主要投
向农户,但到1994年下降到的20%以下。其他正规的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贷款非
常有限,农村信用社在趋利的影响下,将支持重点转向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以获
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趋利性日益明显,工作作风、服务方式和
手段,资金实力等不适应农村经济和农民的需要,加上农户贷款具有分散化、数量
小、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等缺陷,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非常难。三是农村金融
机构包袱沉重,农村信用环境恶化,国家对支农信贷业务缺乏保护与补偿机制。在
我国四大银行中,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最高。2001年,农业银行专向不良贷款
181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6.35%,高于全口径不良贷款比率31.2个百分点。不良贷
款比例高.亏损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银行向农业、农村投放贷款的能力。
4.农业保险萎缩,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支持农业保险是政府支持农
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业保险的规模曾一度有过较大的
发展,例如1993年,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最高时曾经达到83亿元。但是,由于业
务质量不高,当年赔款也高达9.7亿元。后来,由于金融改革的深化,保险公司无力
承担农业保险亏损,农业保险规模逐年下降,保费收入已经幽1993年的8亿多元下
降到2001年的不足4亿元。2000年我国农业保险费收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是
O.043%,而美国是1.8%,平均每个农户交纳的农业保险费是2.6元人民币,约合0.31
美元,而美国农户同期数是587美元,获得农险赔款是1.8元人民币,约合O,22美
元,而美国农户同期数是444美元。自1994年以来,人保农业保险费收入占农业增
加值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仅为0.032%。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柬,中国自
然灾害异常严重,农作物受灾率经常保持的30%以上,成灾率经常保持在50%以上,
最高达60.9%。农业保险对农业经济的补偿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农村集体和农户对农业的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改革以前我国农业资本投入的
一半左右来源于农村集体的积累,农村集体是农业投资的重要主体。1979年以后,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普遍实行,农村集体经济职能迅速弱化。一方面
农村集体积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投资非农化倾向严重,导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
资连续下降。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改革之初有比较快的增长,80年代最高为35%,
最低为15.9%: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状况的恶化以及土地产权问
中国农业周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竞争力
题的提出,农民对农业长期投资的热情大大降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下降,最
高为15.6%,最低为12.4%,最高值低于80年代的最低值。农户投资的短期行为越
来越严重,据典型调查结果,集体和农户投资明显向效益好和见效快的特种养殖和
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倾斜,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粮棉油等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投
资占农村集体和农户投资的比重下降了8.12个百分点。
193
中国农业母厨I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培植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是农业国际竞争力高效发挥的必要前提。一个国家
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与其要素投入状况有关,而且与这个国
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也有极大的关系,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不能回
避这些环境因素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尤其是国家的制度、法律、政策、国家
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业产业的组织制度、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等构
成了一国农业环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依据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指标体系的设置对中国农业环境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
第一节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之一:制度环境竞争力
一、翻度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产业或企业竞争的加剧,人们普遍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
无论是政府干预还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目的都在于为~国形成持续创造财富
的能力和条件。政府在产业或企业追求财富创造能力时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政府
而言,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产业和企业生产率提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而这种良好
的制度环境是一国产业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关于制度在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越来越
多的经济学家所重视。在这之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忽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他们看来,制度至多是经济增长给定的前提,而不是原因,因此,在经济研究中,
往往通过抽象法将制度因素省略掉或剔除掉。壹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发
现,具有不同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本、技术与人口状况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却有
不同的经济绩效,制度因素才被揭示出来,引起普遍重视,并产生了制度经济学。
关于制度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做
了概括。他指出:一个国家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
单的发生,即“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要保持经济组织的有效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合理的安排,以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
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由此而来的结论是,社会发展和变革需要良好的制
度环境特别是其中的产权制度能够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把有限的资源和
精力用于对社会最有益的活动中,而不是相反。如果这种制度安排十分有利的话,
还可以克服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的不足。
美国另一为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也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发展与
否取决于制度安排。进而,一国的竞争力归根到底与一国制度安排有关。奥尔森指
出:当许多国家一直徘徊不前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却取得了惊人
的成就。这种大相径庭的结果,并不是由于不同国家拥有各异的资本或资源,即不
是由于那些经济状况好的国家获得了很多的资本,或某些国家的人民被迫大量地储
蓄,更不是源于这些国家人均享有极多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上成功的国
家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即不同的法律和组织安排以及经济政策,而那些经济上
不那么成功的国家则缺少这样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制度的质量在根本上
决定了其经济绩效。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阐述了国家环境在产业或企业竞争
的成功上的重要作用。波特通过“钻石菱图”揭示了政府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等方面的效应,这些效应而形成的环境刺激了产业
的进步和生机。从而使一些国家提供的环境较其他国家更能刺激产业进步和升级,
而另一些国家提供的环境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波特指出,政府传统
的角色是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如政府政策对生产要素的效应,表现在政府是创造
生产要素的发动机制。在与生产要素有重要关联的领域,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放资本渠道,增加资本供给,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规范产品和制程标准影响需求条件;政府通过媒
体政策、强化产业集群、实施区域开发计划等对相关和支持产业发生影响;政府通
过企业国际化、目标控制、保持国内竞争、引入新的竞争者、实行公平的贸易和投
资政策等影响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等。政府管制对产业竞争力也有重
要影响。擂8总之,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各国实践经验教训都证明了制度及其政策在
提升产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m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第12章“政府政策”.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04.666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制度在促进农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中的作用已经被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所证
明。新中国成立蛆来,从农业制度演变过程看,总体上经历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大的阶段,不同阶段的制度安排导致了极其悬殊的经济
效率。
合作化初期,即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是在不改变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
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的农户之间的换工互助组织。它解决了一些农户因缺少劳
力、耕畜和农具而无力耕种土地的困难,因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据统计,
1952年,参加临时互助组的贫农、中农和富裕中农每人平均生产的粮食比个体农民
分别高出17.9%、12.9%和1.3%。参加常年互助组的每人生产了粮食比个体农民分别
高出35.6%、18.1%和O.6%。”但是,后来发展到高级农业合作社进而建立的人民公
社制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显示出明显的制度缺陷:
土地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生产经营制度采取集体经营,使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受到限
制;劳动分配制度上采取工分制,不仅缺乏激励,还增加了“免费搭车”的现象;
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统派购制度以及诸如关闭市场、限制区域交换、严禁长途贩运
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农民对农业剩余的支配权。上述制度缺陷,是人民公社制度
效率低下并最终失败的经济学解释。
1978年以后,我国采取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经营制度。
这种制度安排,尽管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人民公社的制度缺
陷,产生巨大的经济绩效。林毅夫在分析我国1978.1984年问中国农韭增长的源泉
时,运用生产函数法测算,此间农业产出增长42.23%,在增长的各种变量中,制度
变革的贡献约占46.89%,相当于同期化肥、资本、劳动力、土地投入的总效应
(45.79%)。19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体制转轨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传统农业占统
治地位、农业对外经济比较封闭的条件下,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作出的制度安排。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加之经济全球化和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现行农业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应对国际
竞争挑战的需要。
”9郭书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农村经济文稿》1995年第3期。
啪林毅夫:《砖4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95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二、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度因素及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一)农村土地制度
“制度就是人们发生相互关系而设定的一系列规则,它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系列
制约。”191农村土地制度是规范人们在农业生产上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其具体内
容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流转制度和管理制度等。192
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农村最基本的一项帝4度,其效率如何,直接影响到农业的长
期稳定和发展。因而也是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制度因素。
农村土地制度是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根本保证。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
生产资料,同时又是极为稀缺的自然资源,解决稀缺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必须确立
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这种有效的产权制度应当不仅能促进人们经济行为的合理化,
使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具有稳定的预期,而且能有效地克服经济活动中的外部影响,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规模问题密切相关。基本生产要素的集中和扩张是任
何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其他产业来讲,其扩张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要素在数量
上都可以由市场得以集聚,而农业产业的扩张所必需的决定性生产资料—土地能否
顺利获得往往决定于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生产率的竞争。中国农产品
竞争力低下的直接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明显
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一切能够提高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的措施,都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
产出率低下的原因,可以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技术进步的角度去寻找,但对于我们
这样一个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的农业大国来讲,从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寻找农业
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的原因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以及由此派生出
来的一系列其他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所有权模糊,使用权缺乏法律保障,土地
流转中的行政行为严重,使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侵犯。这种制度环境给农业的长期发
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1.在农村土地的产权方面,集体所有制内涵的产权安排在实践中矛盾重重。表
”1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55页.
”2趔美玲:一我国农地制度的弊端与新农地制度研究”.‘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现在:农村土地产权界定模糊, 《民法同则》和《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土地的产权
规定相互矛盾,如《民法同则》将产权主体赋予行政村,而《土地管理法》将产权
主体赋予合作经济组织,产权主体在法律规定上的模糊性必然导致实际产权运行上
的混乱。
2.在农村土地的经营制度方面,土地集体所以制内涵的产权规则,体现在农民
对土地的分配规则上产生许多矛盾。土地分配的零碎、分散以及土地随人IZl变化的
经常性的调整,造成农民占有土地的不稳定性和土地经营规模高度分散性,从而导
致农民对土地投资规模的不经济。
3.在农村土地的流转方面,由于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土地使用权虽然属于农
民,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缺乏法律保障,这必然出现:一方面土地流转的非市场
性和非规范性使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另一方面,土地流转的低偿性导致农民不
愿轻易让出土地,这就必然会形成土地流动阻滞、土地集中迟缓的格局。
4.在土地的管理制度方面,集体所有制不利于农村土地的统一管理和有效保
护。由于农村土地属于不同的集体所有,国家对集体所有者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因
此,在农业比较利益较低的条件下,集体经济组织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追求单位
土地面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难以自觉地保护现有土地资源。如乡镇企业占地不计
成本。盲目建立开发区“跑马圈地”等,使土地资源受到极大的破坏。憎3
因此,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又不利于土地
经营规模的扩大,因而是导致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低下的制度原因之一。
(二)农业产业组织
组织就是实现某种目标的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一个组织是靠各种各样的制度维
系着,发挥着它所具有的功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组织就是制度的集合。
农业的竞争是市场份额的争夺,农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资源的比较优势,
而且与农业产业的组织效率有很大的关系,农业产业的组织效率从两方面来影响农
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一是农业产业的组织结构,二是规模经济。理论和实践业已证
明,有效竞争的农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现行农业制度下的农业产业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农户、合作社、农业公司以
及由上述三种形式复合而成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其中农户是最基础、数量最多的经
”3该部分详见赵美玲:“我国农地制度的弊端与新农地制度研究”,‘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中国农业周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嗣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营组织。
1.农户。农户是我国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形成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的体制下基础层次。一般来说,农户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经营单位。随着农村
发展机会的拓展,农户经营正在发生分化,分化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以自给性生
产为主的微型农户,追求效用最大化:一部分是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相结合的
农户,具有效用最大化和赢余最大化的双重目标;另一部分变成承包大户或专业户,
其目标是赢利最大化。一部分专业大户将发展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化经营的家
庭农场。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是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生物再生
产的复杂多变性和劳动成果的最终决定性都决定了农户家庭经营是更为适合的组织
形式。世界农业竞争能力强的国家的经营也都表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农
场。
2.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以经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经济单位,包括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服务性企业、“产学研”联合企业。如同其他企业一样,农业企业
是以获取赢利为目的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
织。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因不存在复杂多变的生物再生产特性,因而适合于企业
化、专业化的集中经营,且需要向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
3.合作社。合作社是农民根据自愿互利、进出自由、民主管理、利润一般按惠
顾额返还的法人企业组织。合作社的主要作用:一是能增强农户在市场上的力量。
相对于加工销售商来说,农户的经营规模小得多,在市场上处于劣势,无力与加工
销售商平等对话,常常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小规模农户联合成合作社以后,
在市场上与加工销售商交涉的就是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而非单个农户,这样就增强了
农户在市场上谈判和讨价还价的能力。二是能实现规模经济。许多单个农户无法完
成的活动可以由合作社来完成,通过合作社可以有效地使用大型机械设备,降低生
产成本,获得产品加工运输等环节的价值增值,通过合作社统一进行信息收集、确
立品牌、产品促销、开拓市场,可以进一步俭省交易费用。合作社不但完成了单个
农户无法完成的活动,也实现了规模经济。
4.产业化经营组织。产业化经营组织是由农户、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复合而成的
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
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体化经营,
它是引导分散农户小生产转变为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它的核心是经营一体化,关键
是“龙头”企业带动,基础是农户参与,本质是由有关各方面组成“风险共担、利
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各个组成主体都能获得整个产业链条的平均利润,进而
最终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条件下同行业同产品的平均利润。194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
构造上来看,主要有如下五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
(2)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3)中介组织带动型(“农
产联”+企业+农户);(4)主导产业带动型,即主导产业+农户;(5)市场带动型,
即专业市场+农户。195
中国的农业产业组织基本上是以农户为主体,农业合作化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组
织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不仅数量少,而且发育极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
农业产业组织至少存在三大缺陷:
1.农业产业组织主要在超小规模农户经营层次上配置
规模经济是影响农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农业产业规模经济是通过
农业产业内农户(农业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出来的。农业产业的规模经济分为内
部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的规模经济。内部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农户(农业企业)内部
的组织结构及专业化分工,以及固定成本的存在和固定投资的不可分性,生产规模
的扩大能带来成本的节约。而外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农业产业而不是农户(农业)
企业的规模增大而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比如成本的降低、生产与交易费用的降低而
导致总费用的节约、产业的技术进步、管理效率的提高等。可见,在存在外部规模
经济的条件下,农业产业内的农户(农业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既共享农
业产业的技术、信息及管理经营等,又相互竞争,促进农业产业效率的提高。
中国农户家庭经营尽管在生产经营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主体能动性,但由于
规模狭小、分散化程度高,形成过度竞争倾向。过度竞争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分工,
无法实现报酬递增;不利于农业技术普及,无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利于农业
风险化解;不利于农业资本积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总之,过度竞争不利于有竞
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196
Ⅲ牛若峰:《中国农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第300.302页。
”5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2.94页。
Ⅲ刘金山:“我国农业的过度竞争”,‘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l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2.农户之外的产业组织不足
农户之外的产业组织,如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购销组织、技术服
务组织等稀缺,供给不足,农业产业链条上组织配置不平衡。农业企业等农业产业
组织虽然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农户经济具有互补性,但这
类组织相对于农户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据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我国非农住户
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共35.78万个,从业入员994.45万人(约占全国农业从业入员的
3%)197尽管他们的现实生产力高于农户,在产业组织的某些方面具有农户经营不可
比拟的优越性,但却未能在优势领域发展壮大。由于农户之外的农业产业组织供给
不足,配置失衡,导致一方面农业缺乏农产品加工业的有效支撑,农产品增值率不
高;另一方面,直接与农户有产销衔接的流通组织不多,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使农
户信息不灵。生产具有盲目性,这极大地制约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提高。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工业与农业在经营方式方面的主要区烈,在于工业通常是集中经营,而农业贝lj
是普遍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户经营,也就是家庭经营。可以说,工业本身往往就意味
着比较高的组织化,而农业则往往意味着比较高的分散化。经营方式的这种不对称,
通常使农业在不同产业之问的相互关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增强农业的整体竞
争能力,改善农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须相应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
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不是改变农业家庭经营的方式,而是通过一定的形
式将农户有效组织起来,达到克服分散经营的缺陷,增强农业整体竞争能力的目的。
中国农户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当今农业竞争能力较强的国家不仅农户经营规模
大,而且农户经营行为的协调性强。在这些国家,农户一般都参加了农民合作性的
经济组织或者农业行业性协会,许多农户甚至参加了几个不同形式的相关合作经济
组织或者行业协会。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早在1989年,美国有农业供销合作社和有
关服务合作社4799家,每6位农场主中就有5位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获得必要的生
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运销加工和其他服务。绝大多数的荷兰农民至少是3、4个合作
组织的成员。悖8
而中国大多数农户至今仍然处于一种分散的经营状态。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
农民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高达60%-70%,占世界农民总数的35%,占全球人口总数
梆夏荚:“论加入WTO与牛瞄农业产业组织刨氟”,‘农村台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7精.
博程同顺:”提高中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和政策方略”,‘调研世界》,2004年第2期。
20t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周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的15%,可是参加各种农民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总数的3.5%。伸9
市场竞争要求各个市场主体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市场竞争能力的强
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向关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之所以在世界农产品贸
易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自然条件的因素以外,较高程度的组织化在增强这些国家
的农业竞争力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农业国际化的条件下,由于国内外
市场的开通,不仅出口农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即使产品不出口,在国
内市场上也面临进口农产品的竞争,而且来自国外现代化大农场的激烈竞争,因此,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更需要有效地组织起来,致力克服或者缓解经营规模过
小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逐步改变和消除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所遇到的障
碍因素,从而较快地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4.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
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场连接的一种有效
形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因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引导并
带动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能够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的竞争机制;能
够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200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的
发展,根据农业部的最新统计资料,截至2002年底,中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
达到9.4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平均
固定资产2.5亿元,平均销售收入7.1亿元,平均带动农户7.6万户。20。但是,从总
体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
力很弱。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是规模和实力上难以与发达国家
同类企业抗衡。在世界食品加工业50强中,排名前三位的都是英美两国销售收入460
亿美元以上的企业。而在中国同类企业中,最大的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仅120
亿元人民币;在2002年全国41905家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占43%,
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仅占4.7%。二是科技和质量水平明显落后。中国农产品加
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
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业绩增长速度不高。调查显示,
1神牛若峰:“西部大开发要拓展农业就业机会”,‘调研世界》,2001年第10期。
勰尹成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2期。
州《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初级阶段亟需加快发展》.http:/lncws sina.com.on/e/2003.1l_12/20132123280 shtml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嗣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按行业分类,食品消费行业利润额增长幅度最高,2001年500
强中食品消费行业的利润额比上年增长54.5%。而中国产业化组织整体业绩增长主要
靠组织数量的增加,平均效益的增长不明显。四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
链短,研发能力低,专用品种少,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
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l至4:l,而中国农产
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户产值的比重为0.8:l。发达
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具有极强的创新和开发能力,如美
国己开发的大豆加工产品l万多个,中国则不过几百个;美国玉米开发3000多个品
种.我国只有100多个。”2
(2)中介组织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发达国
家早就制订了较完备的合作社法,合作社依法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已经成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入会入社的农户大约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2.5%,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经济组织是一种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的自我技
术服务性团体,难以适应入世的需求。二是涉农行业协会不发达。世界上发达国家
按产品建立了各种功能齐备的农业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实践国家和
行业标准,价格协调、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增强行业自律、协调行业发
展,开展行业损害调查、加强行业保护等方面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有的涉
农协会,大部分按照产、加、销分段设置,官办色彩浓,市场主体参与度较低,缺
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和能力,不能适应产业经营发展和农业国际化的要求,难以发挥
协调行业发展、保护行业利益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我国很多农业产
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规范的组织链和风险共担、利
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据调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的三种主要
方式中,各地主要采取合同制,而采取合作制返还利润、股份合作制按股分红两种
方式的比重不到30%。其原因在于我国广大农户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农业产业化
组织形式以“公司加农户”为主,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体投资兴办并管理的。龙
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仍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体,两者的主体地位不对称,农户对龙头企
202《中国农业综台开发》,2004年第1期.中图国际水果网2004年7月14日.
203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业实际上是一种依附和依赖关系,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三)农业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的农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农业部门管生产,商业部门管流通,农产品
贸易本身又有内外贸之分。尽管这种管理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过一定
的作用,但在目前条件下,部门分割,行业分割,产加销、内外贸脱节,造成对农
业的管理政出多门,投资分散,管理低效,加之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地区封锁,影
响了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效果和农业的整体效率以及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已严
重不适应农业国际化条件下宏观调控的要求。
目前中国农业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产业人为分割,机构职能重复交叉,综合协调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受
人多地少矛盾的制约,中国农业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农业管理部门
的主要职能是围绕生产,确保供给来设置。随着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
产品供给问题已基本解决,资源问题和市场问题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原
来的职能设置的弊端逐步显现。由于我国现行的农业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体系自上
而下仍承袭按行业划分机构和职能的做法,政出多门,管了不少不该管和管不好的
事情。而且综合协调能力不强,一件事情分散到若干个部门管理,互相扯皮、推诿,
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影响了调控和服务质量。降低了行政效能,造成了产业人为
分割,部门间职能分工不明确,有关政策协调相当困难。如,提升农产品出13竞争
力,扩大出I=1数量和国别,既与农业部门有关,更与贸易部门有关,协调起来难度
很大。这种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
求,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体制性制约因素。
2.管理事无巨细,权责不一,缺乏配套功能。随着农业与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
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农业部门具有一定的统筹职能和手段。但是,目前农业行
政管理的职能表现为内部管理往往事无臣细,面面俱到,但又缺乏农业以外的调控
职能,管理效率低下,如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这项工作对很多
部门来讲往往是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具体措施。
3.力量分散,缺乏整合和规范。农业管理体制涉及面广,不少系统都有专门职
能,但这些相互关联的力量比较分散,职能不清,缺乏整体性,无法形成合力。由
于资金、项目、人才、设备使用不集中,低层次重复严重,造成行政管理的协调工
204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作缺乏强有力的技术、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的支撑,影响了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第二节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之二:政府支持力
一、政府支持力度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国际农产品的竞争不仅仅是质最和价格的竞争,实际上在市场的背后,政府的
政策即尤其是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具有巨大影响和作用。在国际市场上,发达
国家的农产品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
保护有很大的关系。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支持与保护力度最大,尽管近年来
美国对农业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但补贴水平仍然居高不下,年均大约200亿美元。
欧盟用于农业补贴的支出占其总预算的51%,2000年欧盟农业补贴为424亿美元。
日本更是以高强度的农业保护著称。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但提升了本国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布,对其他国
家农业政策产生各种影响。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支持力度比较小,有的国家甚
至基本上没有补贴,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农业国际竞争力。
根据WTO达成的《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定,农业保护和支持政策分为市场准入
(market access)、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和出口竞争(export compotition)_三大方
面。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关税使用与减让约束、关税配额管理等内容。国
内支持政策,根据具体政策对贸易和市场的扭曲情况,划分为“绿箱”(Green Box)、
“黄箱”(Amber Box)和“蓝箱”(Blue Box)等三大类。“绿箱”政策对农业生产或农
产品贸易没有或仅有微小的扭曲作用,是WTO不要求约束和削减承诺的国内支持与
补贴措施。而“黄箱”政策对农业生产贸易会产生明显的扭曲作用,需要减让和约
束,《农业协议》规定用综合支持量(Aggregate Measurement ofSupport,简称AMS)
来衡量“黄箱”政策补贴的大小。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发达国家用于“黄箱”政
策的补贴可以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的5%,发展中国家可以相当于10%。我国入世谈
判的结果是“黄箱”补贴可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8.5%。“蓝箱”政策是一项过渡性政
策,主要根据欧盟对农场削减农产品种植面积而设计,其他国家较少使用。在出121
竞争政策中,最受关注的是出口补贴,它直接影响世界各国农业竞争力的格局。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冒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OECD对其成员的农业支持与WTO不完全相同。每个国家的农业支持总量
(TSE,Total Suppon Estimate)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生产者支持(PSE,
Producer Support Estimate)、对消费者的直接预算补贴(CSE,Consumer Support
Estimate)矛t]政府的一般服务(GSSE,General Service Support Estimate)。其中生产者
支持又包括市场价格支持(MPS,Market Price Support Estimate)、预算补贴(Bs,
Budgetary Subsidies)。
(一)市场准入规定直接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市场准入规定是关于别国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的规定,指多大程度允许别
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入,也就是市场开放度问题。市场准入规定主要包括两类措旌:
一是征收关税,二是采取各种非关税措施,即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农产品进入本国
市场。WTO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自由贸易,因此,市场准入规定主要涉及到非关税壁
垒的关税化、关税减让、关税配额等。
关税是构成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产品零售价格的形成,除了生产成
本、运输保险费用等外,对于进出口的农产品还包括关税等其他因素。另外,关税
还有一个特点表现为对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冲击力的影响。一个国家农业竞争力在市
场上的表现,既包括国外市场,又包括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就是出口竞争力,国内
市场就是抗冲击的能力。关税的税基是进口农产品,对出口农产品没有直接影响。
因此关税水平及其变化幅度直接影响某个国家的国内农产品抗冲击力。
关税水平的变化,对出口国出口某种农产品到进口国的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取决于原有关税的绝对水平和承诺下降的幅度。原有关税水平越低,关税下降幅度
越大,进口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越大,越有利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的提升。
WTO农业协定对关税水平做出了约束性的纪律,要求削减关税水平。但对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求减让的程度不同。对发达国家成员要求在1995.2000年的6
年间,对以1986.1988年为基期的关税水平削减36%,每种关税至少削减15%。发
展中国家成员要在1995.2004年的lO年内,将关税削减24%,每种关税削减不能低
于10%。并确定发达国家应将进口关税的总水平逐步降到3.3%,发展中国家逐步降
到12.3%。可见,农业协定削减关税对各个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出口补贴直接影响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某国农产品来说,其出口补贴越多,则价格竞争力越强。农产品出口补贴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墨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对世界农产品市场总的影响是:出口农产品供应增多,使国际农产品价格趋于下跌。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出口补贴越多,这种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就会趋于增加。这样,
在某种农产品生产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出口增多,国内供给量减少,可能维持
了国内市场相对较高的价格。而增加出口农产品又使农产品世界市场价格供应量增
多,在世界农产品市场进口需求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世界农产品价格会趋于下降。
如果这种信号长期存在,就会进一步刺激农产品供应量的增加。
由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影响到了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水平,因而对其他国家的农
业竞争力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世界农产品出口补贴水平越高,必然对较少和不使用
农产品出口补贴的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产生较大的负效应。
出口补贴会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出口的农产品含有补贴,出
口国农产品竞争力会相应提高。这样,有助于刺激补贴国的农产品出口。世界农产
品供给的增加,价格水平又会进一步下跌。出口补贴越多,国际农产品竞争越是激
烈。没有出口补贴的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
出口补贴对农产品平等竞争影晌特别大。因而一直是农产品国际贸易谈判的重
要内容。WTO农业协定对成员国的出口补贴有限制性的条款,即发达国家成员国从
1995年.2000年的6年时间内,对以1986-1990年为基期抛的出口补贴减少21%,出
口补贴金额削减36%。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从1995.2004年的lO年内。要将出口补贴
的农产品产量削减14%,出口补贴金额削减24%。农业协定还规定,对于农产品出
口减让的计算,要按不同产品分别计算,以避免减少一种农产品补贴,而增加另一
种农产品补贴。
削减出口补贴一直是发展中国家最强烈、最追切的愿望,发展中国家深知发达
国家实行高额补贴就是削弱别国的农业竞争力。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如果出口补
贴得不到有效制约,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成国家财力的竞
争。财力不足,缺乏出口补贴基金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允许出口补贴“泛
滥”使用,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大幅
度削减、甚至完全削减发达国家的出口补贴,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呼声。
(三)农业国内支持间接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虽然不直接表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上,但一些国内支持
加3注;计算出口补贴的基期是1986-1990年.这与农业协议其他条教所使用的1986.1988年的基期是不同的.
由于出口补贴在1986.1990年大大增加,所以它也许反映了谈判方力图建立一个更高基础出口补贴的意图。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政策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间接作用于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改
变。一个国家的国内支持政策,会促进耕地的开发、保护和改良,水资源的保护和
治理,水利基础设施的兴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劳动力素
质的提高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与农业国际竞争力关系十分密
切。
根据WTO农业协议框架,有关政府在农业资源的保护、改良和提高等方面的财
政开支,都列入“绿箱”政策,既没有减让的义务,也没有使用水平的限制。资源
禀赋及其改良等措施一般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实际上由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它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是静止不变的。
一般来说,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只要优化资源配置,农业竞争力就能相应提高。
“黄箱”措施是国内支持的一项重要政策,它在扭曲农业生产和贸易的同时,
也必然影响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生产者得到政府的价格支持,就可以降低
成本,扩大经营。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由于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增加对其出口农
产品的价格支持,而发展中国家又缺乏资金支持,因而世界农产品市场只能属于发
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因此,在新一轮农业谈判
中,对于“黄箱”政策,其焦点不仅在于削减总水平,而核心是如何进一步削减对
农产品竞争力产生影响的补贴。
二、中国农业支持和保护现状及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一)农产品关税水平下调,削弱了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入世前,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平均关税税率是21.3%,我国承诺到2004年将农产
品关税税率降到17%左右,其中对美国所关注的肉类、园艺产品和加工食品等86项
农产品的关税的平均税率降到14.5%,实行关税配额的产品,配额内税率在1%.10%
之间,配额外税率在90/o-80%之间。大豆执行3%的关税,而且不采取关税配额管理。
与世界目前的农产品平均关税相比,我国的关税税率已经比较低,而且与其他国家
相比,我国入世时在关税方面做出的让步相当大。我国从试图恢复关贸总协定的缔
约国地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经历了16年的时间。在谈判过程中,我国不
断做出让步,我国进口关税平均1992年降到46.6%,1999年降到21.2%,2004年降
到18.5%,到2008年将进一步降到15.1%。
208
中嚣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减让,就意味着进1:3农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可以降
低,这当然也就意味着进口农产品在我国国内市场上竞争力就会增强。所以关税减
让毫无疑问将会对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总水平形成一个压力,从而削弱了我国农业的
国际竞争力。当然,由于各类农产品原来的进口关税不同,入世之后我们承诺的对
各类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减让幅度也不同,因此,虽然关税减让所表现出的总趋势是
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但具体到每类农产品上,它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农产品做分门别类的具体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与我国农产品关税相比,一些国家仍然采取较高的关税或某些
农产品的高峰关税,如日本一直对农业实行高保护政策。日本长期以来对稻米的进
1:3实行数量限制,直到1999年,才改为关税配额管理,并对超过配额的稻米征收lO
倍于价格的关税。根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在《农业政策改革未来道路》中估计,
工业化国家在执行了农业协议约束关税后,农产品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仍高达45%。
根据有关专家估计,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执行后,世界农产品进口关税简单平均水
平将高达62%,是商品贸易中最高的产业。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关税的绝对水平
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如果未来和其他国家的农产品以同样幅度下降,则会明显对
国内生产的农产品价格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我国要在新一轮农业谈判中,继续
推进全球性关税化,否则对我国农业竞争力必然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放弃一切形式的出口补贴,影响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入世时在农产品出口补贴方面让步大,承诺取消农产品的各种出口补贴,
包括价格补贴、实物补贴,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出口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的补贴。
放弃出口补贴对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影响不小。自1997年以来,我国一直是粮食出口
大于进口,主要原因是玉米的出口数量较多。2000年玉米的出口量约1100万吨,2001
年为600万吨。我国玉米比国际市场价格高,能够出口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价格补
贴,而且补贴的比例还不少。吉林是玉米大省,2001年里吉林的玉米出口每吨补贴
387元,约合46.47美元,相当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近一半。2002年入世以后,玉
米的出口就不能补贴了。这样就会出现,一方面出口出不去,另一方面进口又可能
增加,这就会对国内玉米生产造成很大的压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对农产品出口补贴的使用是极不平衡的。一般来说发达
国家出口补贴的农产品数量多,补贴水平相对较高,而发展中国家补贴数量少,补
贴水平相对较低。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资料显示,从1995年到1998年期间,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WTO成员每年使用出口补贴金额大约70亿美元,其中欧盟使用60亿美元,几乎占
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全部出口补贴的90%。除欧盟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同样保留
着农产品出口补贴。如美国肉制品有效出口补贴率为18.6%。瑞士园艺产品有效出口
补贴率为65.6%,肉制品为80.1%,挪威奶制品有效出口补贴率为97.4%。尽管WTO
农业协议对出口补贴有限制性条款,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削减,但与我国取消
出口补贴相比,发达国家即使是有限制的出口补贴,同样增强了其农产品的国际竞
争力,而我国农产品相比之下却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国内支持不足制约了整体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财政实力的增强,国内支持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
趋势。1980-2000年。国家用于基本上属于“绿箱”措趣的农业支出由149,95亿元增
加到1400多亿元,年均增长11.82%,属于“黄箱”措施的用于粮棉油和肉食价格补
贴由102。80亿元增加到778,13亿元,年均增长10.65%,农业国内支持水平年均以约
11%的速度增长。
但是,由于受国家财力的限制以及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我国对农
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一直不够,不仅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
是比较低的。
1.农业国内支持总体水平低
我国“绿箱”措施的载体是全国各级各类财政资金,主要有财政部、原国家计
委、科技部以及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执行具体的计划和项目。
“绿箱”措施使用对象一般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行政事业单位、农
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以及其他对农业或农民提供服务的法人组织。
按照财政部提供的预算科目与WTO“绿箱”措施的对应关系,1996.1998年我
国的“绿箱”农业政策支出分别为907.12亿元、1057.51亿元和1726.09亿元,三年
平均为1230.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三年平均为5.22%。但是,我国现行财政
预算科目体系与WTO规则下农业国内支持的内容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包含了
大江大河治理、环境保护、粮食流通补贴以及退休人员经费等非农业支出,如果按
照WTO“绿箱”措旌的范围,将我国农业支农支出中不属于WTO“绿箱”措施的
内容剔除,那么,1996.1998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绿箱”支出分别只有583,82亿元、
687,78亿元和1047.33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3.28%。埘
獬张莉琴林万龙辛毅;“我国农业萄卉支持政策中存在的河题及{I鼋整对策”,‘中国表村经济》,2003年第4拼,
210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雷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就“黄箱”政策支持水平来看,按照WTO农业协议的分类方法,我国主要包括
三类:市场价格支持措施、与生产挂钩的非免除支付和对农业投入品的补贴。1997
年、1998年两年平均,“黄箱”支持总水平为290.26亿元,相当于我国农业总产值
的1.23%。按我国承诺8.5%微量免除水平,仅非特定农产品支持的最高“黄箱”补
贴规模可高达2000亿元,而现在总的“黄箱”支持量还不到300亿元。因此,我国
的“黄箱”补贴的空间还相当大。由于“黄箱”措施,特别是市场价格措施,能够
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贸易行为,所以,尽管受到WTO农业协议的严格限制,但大多数
WTO成员国还是一直将“黄箱”措施作为农业支持最有效的手段,印度最近几年使
用非特定产品支持一直保持在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7.5%,并对12种农产品有保护性
收购价。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不存在与限产计划相关而免于削减的“蓝箱”支付,因
此,“绿箱”和“黄箱”政策支付就构成我国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1996.1998年,
我国的“绿箱”支付和“黄箱”支付合计的国内总水平为年均1063.24亿元,只相当
于农业生产总值的4.51%(见表7-I)。如果将农业税收及农民的社会负担作为国内
支持的一种扣除,那么,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是负值。因此,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力度
不足。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水平相比相距甚远。如,2001年美国农业生产总值为
1940亿美元,农业国内支持为970亿美元,国内支持量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50%,
WTO其他成员的这个比例也大多在5%.20%。
表7_l用WTO口径计算的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水平(1996.1998) 、\年份科目~\ 1996 1997 1998 1996-1998平均
“绿箱”政策58382.Ol 68778.29 104733.34 77297.89
“蓝箱”政策
特殊和差别待遇(S&D)
微量允许25978_35 32074.35 29026.35
综合支持量(AMS) 0 0 0 0
总计94756.64 136807.69 106324.24
目前我国未有这一支持。③综合支持量指与货币形式表示的、需要进行匍减的农产品国内支持,
不包括根据《农业协议》规定可免除削减的支付。转引自张莉琴林万龙辛毅:《我国农业国内
支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
另据田维明等人的研究,按照OECD的口径,1995.1998年期间,我国政府对农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周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业的支持水平每年仅293亿元人民币,其中对生产者直接支持竟然是负419.5亿元(见
表7.2)。我国农业支持仅为同期美国农业支持总量的6%或欧盟农业支持总量的4%。
表7-2用OECD口径计算的中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199孓1998年)
、项\目牵劈\ 1995 1996 1997 1998 1995.1998年平均
生产者支持估计一317 -】40 -418 .803 _419.5
一般性服务支持估计479 618 747 1006 712.5
合计162 478 329 203 293
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政策调整国际研讨会,北京,2002年5月30.3l曰.此处有删节。
2.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不完善,结构不合理
按照WTO的分类,“绿箱”政策包括12项措施,我国目前只使用的6项。还未
使用的“绿箱”措施都是关于对农户进行直接支付的措施,按照政策目标可分为两
种类型:一是保证农民收入水平的直接支付措施,包括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政府参
与的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等措施,由于受财力所限,我国过去一直宋使用,从2004
年开始,我国开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二是为实现特定的结构调整目标而对农
民造成的损失进行补贴的措施,包括通过对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
通过资源使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和通过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等三项
政策措施。前两项措施是发达国家为减少农产品的剩余而实施的,我国可以不予考
虑,但第三项措施可以降低农民的结构调整中的成本,尽快和顺利实现结构调整,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我国应该给予这方面的支持。事实上,对于许
多国家来说,结构调整是农业“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主要的项目。
例如1995年和1996年,欧盟用于结构调整援助的资金占“绿箱’礅策支持量的35.2%
和22.5%;波兰1997年和1998年分别为47%和37.1%;捷克1995.1998年分别为59%、
68%、53.8%和50.8%,均是“绿箱”政策支持量中最大支出项。
另外,如果考察政府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支出(见表7,3),可以看出,大约2/3
的款项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其中相当一部分实
际上是用于这些部门的人头费。第二大项目是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但是,根据杜鹰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等提供的资料205,中国政府农业基本建设的财政支出中超过70%的部分用于水利建
设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汛,为了保护城市和居民的安全,也不是直接对农业
的支持。
表7.3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单位:亿元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
年份合计农村救济费
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费用

1995 574.93 430.22 】10.00 3.OO 31.71
-
1996 700.43 510.07 141.5l 4.94 43.9l
1997 766.39 560.77 159.78 5。48 4036
1998 1154.76 626.02 460.70 9+14 58.9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3.某些农业国内支持措施效率低下
在农业补贴方面,我国主要是用于流通领域的补贴。近年来,我国用于粮、棉、
油流通环节的补贴保持在500-600亿元之间,占我国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的比例非常
高,但这项补贴的效率却非常低下。从这类补贴的最终受益者来看,第一类是对消
费者的补贴,如副食品风险基金和肉食、蔬菜等平议市价布补贴;第二类是对国营
粮食企业的经营性亏损补贴,如粮食企业挂帐消化款,它属于政策执行的不必要的
附带成本,不属于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第三类可以列入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如
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和保护价收购的相关支出。从1996.1998年我国小麦、大米、棉花
等特定农产品保护价来看,基本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我国的保护价均低于
国际参考价,计算出来的小麦、大米和棉花等特定产品支持数均为负数,是一种负
保护。只有玉米的保护价高于国际参考价,是正保护。这充分证明我国这种保护的
效率低下,这不但没有达到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目标,而且造成农民利益的流失。
划杜熙、刘苏社、邱天朝:《中固农业基本建设支持政策》。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政策调整国际研讨会,北
京.2002年5月30-31日。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第三节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之三:
相关和支持产业竞争力
农业产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
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仅仅是农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农业生产还要依赖于产前投入
要素,如种子的培育、化肥、饲料、农膜、燃料、役畜、农业机械等,生产这些投
入要素的产业可以称为农业的上游产业;农业生产也离不开产后的服务,如农产品
的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这些产业可以称为农业的下游产业。有竞争力的上
游产业的存在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高质量的原材料和各种服务;而有竞争
力的下游产业则可通过“提升效应”直接拉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农业生产的
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国际竞争力
的提高。
农业生产的相关和支持产业范围很宽,涉及的领域极广,受篇幅所限,本文不
可能逐一论述,现分别就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及对农业
竞争力的影响做出分析。
一、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1.种子产业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现代农产品的竞争,核心就是优良品种的竞争。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生产力的突破和跨越,总是以良种革命为先导的。
每一次品种的改良都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升级,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巨
大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难以取代的。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分析,近十年来,
良种在全球单产提高的作用率占25%以上(美国已占40%)。专家预言:“种子将成
为今后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种子战将取代农产品战”,“谁掌
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世界”,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种子改良和良种推广作为发展农业
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予以实旌。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种子生产和供应系统。中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00多个,
从事育种科研的专业研究所达400多个,全国共建有县级以上种子公司(站)2700
个,注册登记的种子经营点32500多家,各级种子公司有职工4.7万人,国营原种场、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育种场2300多处,职工约40万人。”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很快,在
育种科研、种质资源保护、种子繁育经营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以及对外合
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一些品种如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选育方
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育种方法上,植物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育种方面
也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中国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诞生的种子公司,管理体
制落后,科研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种子产业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每年农民生产所需的种子中,由种子公司提供的不到30%,其余部分则来源于农民
的自留种子与邻里串换种子,种子的商品率很低。2。7近年来“洋品种”大举进入中
国,并主导中国农业正在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在“中国大菜园”山东省寿光
市,蔬菜80%种的是“洋品种”。目前国内广泛养殖的生猪良种杜克、长自、大约克
等三元杂交猪主要来自欧洲和美国,肉牛良种西门塔尔、蓝白花来自德国,蛋鸡良
种罗曼来自欧洲,波尔山羊也正在取代中国传统苇品种;林果业的苹果“红富士”
来自日本,“新红星”引自美国。花卉园艺业更甚,80%是“洋花”每年进口的革种
竟然高达3000万吨。“
世界上高度发达和具有跨国竞争能力的种子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荷兰、德国、
法国、日本、英国、丹麦、瑞士和瑞典等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种
子产业最明显的特点是育种研究、种子生产与营销供应的国际化、集团化、规模化
加强,兴起集育、繁、销一体化的跨国种业集团公司。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公
司相互兼并或强强联合,开展规模宏大的全球战略。如,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于1926
年创建,经过7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集科研、繁殖原种、生产、加工、推广、销
售于一体的大型国际化的公司,也是世界上杂交玉米种子最大的生产和销售公司,
他们的玉米种子不仅在美国种植,在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墨西哥、菲律宾、德
国等100多个国家也广泛种植,可向全世界用户提供200个以上各类农作物品种,每
年都有15.20个新品种投入生产,先锋牌玉米种子占全球玉米种植面积的22%,先锋
公司的玉米杂交种在世界玉米种子市场的占有率达43%。此外。欧洲最大的种子公
司法国利马格兰种业集团公司,还有德国的卡维埃斯均为世界巨型跨国种业公司。
进入2l世纪,世界种子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竞争的
磷佟屏亚:“中固种子产业的改革与发展■‘科技导报),2003年第6期.
m黄季爆、胡瑞法、张秀玲:《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中固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242页。
瑚中国农网《洋品种挑战中用种子产业'.http://www.agricom.com.cav'dinfortshownews.asp?id刊lSl
”8囊柏瑞:“国内外种子工程与种子产业发展概况”,‘农业工程学报》.1997年第3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焦点是高新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受到重视。跨国公司已经认识到生物
技术所蕴涵巨大的经济效益。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式集约化和规模化,生物技术产业
化以及对生物基因资源的争夺白热化。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涉足生物技术育种的
研究领域,并对公司进行大规模的兼并和重组。二是加大科研和开发资金的投入。
跨国公司之所以在高新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得益于拥有强大的企业研发实力和
巨额资金投入。1998年先锋公司的科研经费高达1.g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lO%。
法国利马格兰公司科研投入3.7亿法郎,占销售收入的6%。其他著名的跨国种业公
司一般都把销售收入韵8%-10%用作科研研究。三是主导产品突出。美国种业7强中
有5家以玉米种子作为其主要商品,占种子贸易总利润的一半以上。四是重视采集
种质资源,向商业化育种发展。美国政府每年拨款2000万美元用于种质资源研究,
种子公司通过生产合作社生产种子,政府在税收、信贷和保险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使他们成为大公司规避风险的“缓冲器”。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实力的增强,企业
已不满足于公益育种,开始在封闭的环境条件下独立地选育新品种,形成自有知识产
权。育种技术商业化转移加剧了公司之间的竞争和兼并过程,使育种规模迅速扩大。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进军中国种子产业。世界最大的几家跨国种
业公司,如盂山都、杜邦、先正达、利马格兰、KWS等,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聘
用技术人员、布置品种试验,努力实现植根本土化。扶普通员工到高层管理人员,
从资源采集到育成品种,从技术转让到研究开发,乃至从企业文化到公益事业入乡
随俗。力求尽缺为大规模地融入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例如美国种业大量
选用外籍华人充当进入中国投资的管理者;在国外和中国都建立了管理培训中心,
十分注意从中选拔有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把在华投资作为母公司实施全球战
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种业市场.为中国种业引进先进的技术、
设备和管理制度,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种质资源提供了条件,加速中国种业体制改
革,加快种业市场化进程,并促进和提高中国育种水平和种子质量。
加入WTO使中国种子产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单个的世界级跨国种业公司,而是一
个庞大而有效的国际化产业链条。它们在资源、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多方面都
占有绝对优势,对中国种子产业形成多方面的挑战。面对强大竞争对手,中国种子产
业必须抓住时机,加速改制,构建集团,驾驭策略,积极参与国际种子市场竞争。
2.化肥工业
216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工业是重要的支农产业之
一。科学、合理地增施肥料,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条件。
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视有机肥料。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化肥工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大中小型相结合的化月P.Ii布局。
2002年化肥总产量(纯养分)达到3665.72万吨,占世界化肥总产量的20%左右,
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同时,化肥消费量占世界化肥总消费量的30%左右,是世界化
肥第一消费大国。209
化肥生产包括基础肥料生产和化肥的二次加工两部分,基础肥料生产主要包括
氮肥、磷肥(及配套的硫酸)、钾肥,化肥的二次加工主要包括复合肥、混配肥(含
微量元素肥料及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我国的氮肥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置,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总量不断增加,目前基本上可
以满足国内的需求。磷肥、钾肥以及复合肥工业由于起步较晚,尽管发展比较快,
但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总体上看,我国化肥生产总量比较大,但产品
结构不舍理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农业部门提出要求施肥的氮磷钾比例为I:0.5:0.5,
而我国1998年化肥生产的氮磷钾比例为l:0.30:O.016。210显然,磷肥和钾肥、尤
其是钾肥的生产与实际需要相距甚远。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化肥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制度,配额内关税为
4%,配额外为50%;适当放开非国家指定经营贸易的经销权;5年内允许外商从事
化肥的批发的零售业务;并增加定价透明度,实行公平贸易的原则等,这将使我国
化肥工业的生产和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2002年我国化肥的进出口状况的变化已说
明了这一点。2002年,我国进口化肥1681.57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51.65%,出口
化肥246.62万吨,比2001年下降了14.17%。2¨今后,我国化肥工业必须加快技术
进步,调整产品结构,改革营销体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农药工业
农药是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重要物资,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
我国生产使用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类和有机磷类,以有机氯类为主;80年代到90年
209龚七一、沈勤家:“中国化肥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化肥工业》,2004年第l期。
2⋯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219页。
“‘龚七一、沈勤家:“中国化HEI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化肥工业》,2004年第1期。
217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趟条件t塑竞争力
代初,国家停止了“六六六”和“滴滴涕”的生产,有机磷类农药占据了主导地位;
90年代以来,农药品种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高效、低毒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比例逐年
增加,用量低、活性高的超高效农药的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农药工业也有了长足
的发展,形成了目前农药供大于求的局面。到1999年,我国可生产250个农药品种,
生产能力达到88.4万吨,产量42.6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从1994年开始,我国从
农药进口国转变为农药出口国,连续7年出口大于进口。2000年出口农药16.2万吨
(实物),创汇4.63亿美元。“2
当前,我国农药工业存在的主要闯题是:(1)产品品种老化,结构不合理。我
国农药中杀虫剂所占比例过大,不能充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每年进口的除草剂
占进口总量的50%以上。农药出口虽然超过了进口,但出口仍以杀虫剂为主,其中
高毒有机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些有机磷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全球范围内将被
限用和禁用而面临淘汰的产品。(2)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实力薄弱。目前,我国
农药生产企业过多,厂点分散,大宗产品不能形成大规模生产。据统计,国内原药
企业有300多家,加工和分装企业1400余家,原药的平均生产能力只有2500吨。”3
有的同一个产品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生产,形成无序竞争。在产品出口上则
相互压价,使得企业亏损,代理商得利。现有较大的农药集团与国外公司相比,还
很薄弱。尤其缺乏创新的机制和能力。(3)科研能力薄弱,包铺能力较差。目前国
内生产的大多数品种均为仿制品种,只有少数几个是自己创制的。在新的专利法实
施后,我国只能仿制国外过期的品种,如果自己不能进行新品种刨制,将是我国农
药品种结构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
从世界农药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是生产技术趋于高科技、精细化。如计算
机自控、高度纯化、高效催化、定向立体合成、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的广泛应用,致
使产品更加高效、专一。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环境压力迫使农药开发投资不
断上升,风险加大,从而迫使农药企业不断改组兼并形成更大的企业集团。如占全
球销售额80%以上的公司,20世纪70年代为22家,1994年为13家,1998年为10
家,2000年仅8家。2001年原已改组合并的诺华公司与捷利康公司合并成立先正达
公司,年销售额达到7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214
2”王律先:“对中国农药发展的思考”.t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年第9期。
”3刘江:《21世纪初中周农业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233页
2H王律先:“对中图农药发展的悬考”,‘诅保技术与推广),2001年第9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嗣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中国农药工业要适应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当务之急是加大
农药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快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依靠高新技术,
提高农药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大农药企业改革、改组的力度,建立大型农药企
业集团,使其真正成为科、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化农药企业集团。
4.农业机械工业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工
业实质上是为了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
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场和种植专业户规模扩大,农
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固
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50多年的建设,
2003年全国共有农机工业企业约8000余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1470个,能够
生产拖拉机、耕作机械、饲料加工机械、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机械、
排灌机械、农用运输车等14个大类、95个小类,3000多个品种,2”建成了具有相
当规模的农机工业体系。
中国农机工业生产能力从总体上讲是大于国内市场需求,因此,原农业机械部
归口的农机企业从1990年的2921个减少到1997年的1819个,减少37.72%。农机
产品生产实行以销定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年度产量有增有减。2M从农
机工业的产值来看,按2001年数据排序,全球农业机械装备最大的几个生产国依次
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从农业机械的进出
口贸易看,在历史上,主要是以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广泛贸易往来和发展中国家除少
量本国制造外的广泛进口为特征。目前,德国和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机械净
出口国,在2001年,他们的贸易盈余都分别超过了15亿美元。2。7最近几年,中国
农业机械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据海关统计,2003年,中国各类农机(包括柴油机)
进出口额63.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3.57%,其中:进口42.19亿美元,增长44.8%;
”5高远恩:“农机工业t曙光在前任重道远”,‘农机市场》,2003年第12期。
2”刘江:《2l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犀农业出援社.2000年.第244甄。
2”肖伟群曲剑波:“全球农业机械装备供需概况■‘农机市场,,2004年第2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出口21.31亿美元,增长41.2%,贸易逆差20.88亿美元,接近出口额。副8这说明中
国农业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容乐观。
近几年来,中国农机工业虽然发展比较快,也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做出了贡献,但
是,与发达国家农机工业相比,与中国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距甚远。主要差距:
一是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
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多元化农业机械少;低质量农机多,高鹌技含量农机少等等。
例如,一方面,我国每年要用十几亿美元进口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农机具,包括~些
大型的、成套的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和一些大型的柴油机,另一方面,科技含量低的小
柴油机、小拖拉机又大量过剩。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我国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大
部分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只有个别产品能达到90年代的水平。应该说,产品的
性能基本上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关键是制造质量不能保证,可靠性比较差。
据资料,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只及国外同类产品的1/3.1/2,而且
能源耗费大,如国产柴油机的耗油,一般要比国外同类机型高10%以上。在使用过程
中产生噪声、振动、粉尘和泄蹯,以及超标排放废气都严重影响和破坏人类生存环境
及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2”这些问题限制了国内农机市场和出口的扩大。
当然,我国农机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由于
我国地域大,自然条件复杂,作物品种多,为了适应不同的要求,我国农机产品门
类多、品种多;为了适应不同的经营规模,相同品种又有大中小之分,使得我国农
杌产品覆盖面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一个坚实基础。同时,
由于我国农机市场大且农民购买力低,使得我国农机产品价格低廉,如发达国家拖
拉机的价格一般每马力250.300美元,而我国相应产品仅为100.150美元。因此,在
功能价格比上,我们的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非常适应发展中国家农民的需要,也
适应发达国家一些小农场、业余农户的需要。今后,我国农机工业只要进行产品结
构调整,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与改组,积极开拓市场,
必将有一个更快的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嘀
在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有机结合的部门中,产前和产后部门所占比
重越来越大。产后部门包括一切与农产品有关的活动一农产品加工、采购、储藏、
2”张晓宁:“2003年农业机械进出口分析”。《农机市场》.2004年第4期。
2抖“农业机械行业‘十五’规蔼j”,{农业机辘)。2001年第5 j9j。
中国农业固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目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运输、销售等,农产品加工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
志,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产品加工可以改变农产品的特性。农产品经过保鲜、储藏、加工等可以改变
农产品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解决了由此引起的生产时间、空间集中和消费时间、
空间分散的矛盾。农产品加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一般可
以大大增值。经过分子水平加工处理的农产品,即通过对人类可食的天然物、合成
物、生物生成物等原料,采用工程技术加工制成可利用的分子级物质,在分子基础
上描述农产品的性质,能够适合人体个体差异的需要,从而为人类健康所需提供丰
富多彩的农产品。发展农产品;bn-r业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一
个门类齐全且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到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1
万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22.4%。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1608万人,
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2%。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业骨干企业成长起来。到2003年
底,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5万多家。220农产品加工业
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如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华北、西北地区奶业加工产业带,很多地
方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特色块状经济
格局,特色县、特色乡和特色村大量出现。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很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而我国还不
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都在90%以上,我国只有20%-30%;发达国家的
加工食品约占食物消费总量的80%,我国还不到30%;221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
业的劳动力远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我国正好相反。因此,在经济全球
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条件下,中国农业真正的挑战主要不是进口初级农产品的冲击,
而是来自于外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及现代流通业。
长期以来,中国在农产品生产方面,以追求数量为首要目标,以满足鲜食为首
位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优质产品鲜食,劣质产品
加工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就农产品加
220刘坚;‘‘努力寻求农产品加工业额突破”,‘经济日报k 2004年7月5日,第8舨。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内部参考》,2000年第23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七章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条件:环境竞争力
工业的现状来看,存在问题很多,主要是:(1)农产品加工档次低,深加工精加工
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大多数是传统加工品,开发
的新品种很少。如专业面粉品种,我国目前只有20余种,而日本为60多种,美国
达100多种;食用油,我国仅有几种,而日本专用油脂有400多种:我国葡萄只能
加工成葡萄汁、葡萄酒,而在发达国家还可以生产出葡萄红色素和葡萄油;我国肉
制品的品种只有600多种,德国就有1500多种。222(2)农产品/JH-t"、包装、储藏
等环节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加工产品质量的提高。据报道,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
设备整体与世界相比,至少落后15一∞年,只有5%左右达到晷际先进水平,所以一
般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能进行简单的加工。加工技术落后,造成原料损耗严重,产品
质量不高。而且有些企业绿色意识不强,滥用防腐齐1j、添加荆,给环境和食品带来
污染。(3)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足,影响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我国
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产前、产中领域,产后领域的科技工作未得到应有的
重视,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产后的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投入的10%,与发达
国家70%以上的投入相比相差甚远。对产后领域科研工作的忽视,造成了农产品加
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储备,特别是基础性技术储备缺乏,使得我国农产
品加工业的发展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4)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规
模效益很低,经营主体缺乏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有耀当部分是家庭作坊,
即使有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根本无法与世界上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
以上市的食品公司为例,在深沪两市上市韵ll家食品公司中,只有一半总股本超过
2亿元人民币。世界很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食品
Nz企业50强里最小的一家农业食品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也达到38亿美元。我
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人民币的食品企业。脚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的竞争已从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
发展到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我国农业
资源人均较少、农业生产成本较高,但劳动力资源丰富,如果只是出口初级农产品,
这种优势就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强化农产品规工环节,以劳动
力成本低的优势弥补自然资源条件较差和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劣势,提高农业的
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222拿|f华平、陈曦;“论我国农产品加工面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经济》,2002年第1 l}I且。
奶郭华早、陈曦;“论我国农产品执工蔼队经蒋全璋他的发展8。t农业经济》,2。吐年第11;l;;.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在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
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吸收并借鉴这些经验无疑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
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世界各国(地区),可以发现,美国、荷兰、印度和我国的
台湾省,在促进农业增长和提高其竞争力方面有独到之处,并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为此,本章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较为成功的经验进行分析、比较和借鉴,这对后面
进行的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节美国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更是农业强国,同时也是世界头号农产品出口大
国。2002年,美国人口达到2.7亿人,GDP达100000亿美元,其中只有2%的人真
正从事农作物的生产,而农业产出为10000多亿美元,占GDP的1/8强。农产品不
仅能养活全美国人,而且还出口40%,近年来,每年农产品出口额约为600亿美元。
224美国农业之所以能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素,但更与其经历市场竞争
所形成的综合的农业产业体系,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推
广体系,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密切相关。
一、建立强有力的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支持和保护实施最早的国家,也是政策最完善、方法最丰富
的国家。早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就颁布了系统的农业法,称为
“农业调整法”,其为了缓和农产品过剩危机,拓展国内和国外市场,美国政府推行
了一整套以价格支持体系为手段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在以后的70年间美国政府
对农业法多次修订和不断完善,相继出台了10余部农业法。至乌拉圭回合谈判前,
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和复杂的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政策与法律体系。
WTO农业协议生效后,美国政府出台了“1996年农业法”。该法案还制定了一
轴张正河:“美国政府农业公共政策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7期。
223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周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个“农业市场过渡计划”,向农民提供为期七年的“市场过渡补贴”,最终在2002年
以后实现无补贴。但执行两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从1998年起,由于国际市场
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再加上美国农业政策刺激了农业的增长,农产品过剩加剧,
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有所下降,原计划的补贴额不够。为此, 美国政府又推出两
项保障农民收入的政策:一项是“作物收入保险计划”;另一项是“市场损失补助”,
帮助农民克服市场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1999年,政府又增加60亿美元的农业支出,
用于补偿农民的市场损失和农作物歉收损失。到2000年,政府的农业支持支出又在
1999年的基础上继续增加,2000年政府用于农业的补贴高达280亿美元。”5
过渡期满,2002年5月,美国政府正式颁布了《2002年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
(The Farm sec谢ty alld R腑l Investment Act of2002),实施期为2002—2007年的6年,
主要内容有10个部分,包括农业补贴、土壤保持、农产品贸易、营养、农业信贷、
农村发展、科研和推广、造林和森林管理、能源、杂项(包括原产国标识、家庭农
场主破产保障等)和其他条款等。美国新农业法不仅扩大了“绿箱”支持,而且扩
大了“黄箱”补贴的范围,将补贴总额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226美国新农业法无疑
违背了对WTO农业补贴削减的承诺,破坏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秩序。但对于美国农业
生产者来说。由于得到了巨额补贴,将进一步提高其农产品的竞争力.挤占国际农
产品市场,尤其大宗农产品更容易进入中国农产品主销区市场,损害中国农产品主
产区农民的利益。
美国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和法律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择其要者分析,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投资。政府直接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发
展农业科研、教育,建立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在美国,大型灌溉设施都是由联
邦和州政府投资兴建的,中小型灌溉设施由农场主或个人联合投资,农业部也要给
予一定的资助。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大量的投资,已形成了发达健全的交通
和水利设施,为农业的高速运转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了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
入,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防止农业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美国政府制定并
颁布了农业投资法。以立法手段加强对农业投入机制运营的有效管理。
崩刘宏曼、郭翔宇:“从美国新农业法案看其农产品自由贸易政策的转变”,《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226陈锡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建议”,载《中国发展研究(马洪主编)》,中国农业出
版社,20∞年。第581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为了促进农业教育的发展,早在1862年,美国国会两院通过并由林肯总统签署
了著名的发展农业高等普通教育的《莫里尔法》。根据这个法律的规定,各州可以将
从联邦政府获得的公有土地出售,将所得款项用来创办农业技术学院。这种利用政
府赠与的土地建立起来的农学院被称为“赠地学院”。在美国由政府投资兴办的农业
大学高度发达,有世界上最好的教学设备,有几百甚至上千公顷的试验基地,有农
业、畜牧等多个研究室,还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全形成了教育、科研和技术推
广三结合的完备体系,不断向农业输出技术,培养人才。
美国政府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是世界上最高的。最近30多年来,科研经费与国
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了同步增长,其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除20世纪70年
代曾下降至2.2%外,其他年份一直高于2.6%。1998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基
础科学研究的资金达到了1529,6亿美元。美国用于农业方面的科研资金逐年增加。
1980年,美国联邦财政用于农业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24.6亿美元,1998
年增加到5613亿美元,18年间增长了129%。“7
此外,美国农业部及各州的新闻市场局定期免费为农场主、批发商、经销商提
供农产品价格、供需情况的最新信息,市场信息系统覆盖美国农产品主要集散中心
及产区。
2.农业补贴。自1933年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农业法就规定向农民提供农
产品销售贷款支持,后演变为“贷款差额补贴”,即政府预先规定各农产品的“f昔贷
率”(Loan Rate,用荚元/蒲式耳作计量单位,相当于政府为农民设置的“最低保护价”),
参与政府支持计划的农民。在播种季节前,可用未来的作物产量为抵押品,按政府
规定的借贷率申请贷款。农作物收获后,当市场价格高于借贷率时,农民可按市场
价格销售农产品,偿还按借贷率借的贷款,赚取所得利润;当市场价格低于借贷率
(即最低保护价)时,农民可以在销售农产品后,再按照低于借贷率的市场价格偿
还政府的销售贷款(该贷款当初是按照政府规定的借贷率借出的)。市场价格与借贷
率之间的差额是政府的政策损失,也是政府向农民提供的直接补贴,这种补贴即为
“贷款差额补贴”(LDP)。“贷款差额补贴”能够有效地填补美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
市场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迫使国际市场价格低于美国政府确定的农产品最低保护
价。该政策是1985年美国政府为解决政府农产品库存积压而设计的。当时美国农业
埘刘志扬:《美国农业新经济》,青岛出版社.2003年,第J 57-l 58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法规定,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借贷率,农民可将抵押的农产品交给美国农业部所属的
商品信贷公司,由商品信贷公司处置农产品,即相当于政府按借贷率——最低保护
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这实际上相当于美国政府向农民提供了借贷率(最低保护价)
与低于借贷率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补贴。这种贷款也被称作“无追索权贷款”。由
此使美国政府在80年代至1995年期间要承受沉重的农产品库存压力。1996年农业
法取消了按借贷率即最低保护价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实物的政策,改为对农户直接的
收入补贴,但仍保留了最低保护价的政策工具。228“贷款差额补贴”成为美国政府
对农业的一项基本补贴。
2002年美国新农业法提高了“贷款差额补贴”的“借贷率”(最低保护价),扩
大了农产品支持的范围。不仅如此,又增加了“词定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
等补贴项目。“固定直接补贴”是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挂钩的补贴。新农业法规
定,政府对愿意参与该计划的农民预先确定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基础,并对每种补贴
商品规定一个固定的直接补贴率,以此计算向农民提供的直接补贴额。“反周期补贴”
的基本内容是:政府向农民提供的补贴与市场价格反向运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
增加补贴,当农产品价格上升时减少补贴229。
3.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美国实施农业保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美
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了农作物保险修正法案,承保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粮食作物,
农户只需要交纳少量的保险费就可得到全额保险。为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民可能造成
的风险损失.政府对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提供大规模的保费补贴,从而使农民能够
以较低的利率普遍参加农业保险。1990年修订后的农业法规定,凡参加联邦农作物
保险的农作物,在遇灾害时可根据农业保险的有关规定获得较高的赔偿,即使没有
参加保险的农作物,如遇灾害时,也可获得按常年产量的40%给予赔偿。230
4.税收保护。美国在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投资税上,都对农业和农民规定了
特别的优惠政策,农业投资被认为是农户合法的“避税所”。
5.出口支持。美国现行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体现在各种具体支持计划中,这些
政策计划大体分为4类。(1)出口信用担保计划。美国2002年农场保障与乡村投资
法案将农产品出口信贷担保计划执行期延长至2007年,年度资金最低数额为55亿
228 0ates,WE.,1998,neEc,ono如ofFiscaI Fcdcrali锄蚰dLocal Finite,EduardBIg盯PublishingLimited,
229陈锝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嗣农业的影响和建议”。载‘中国发展研究》(马泱主编),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3年,第582页。
瑚张正河:“荚圆政府农业公共政燕分析”.‘中回较科学h 2003年第7期.
中田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田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h
美元。出口信贷担保计划对在美国的商业银行向被许可的外国银行提供的贷款作⋯
保。1977年开始实旄的设施担保计划,对改善新兴市场农产品锗藏、加工、处理等
农业设施的美国资本品和服务的出口提供担保。(2)市场开发计划。市场开发计划
包括市场增长计划、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计划、优良样品计划、新兴市场计划以及‘·
球市场战略等。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旌,美国政府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海外市场研究、
海外市场开发、营销和促销活动、消除海外市场贸易壁垒,以扩大美国农产品的H1
口。1989---1993年,国外市场开发费平均每年为3000万美元。市场促销项目的资金,
1995年达8850万美元。(3)针对技术贸易壁垒计划。包括生物技术与农业贸易计划、
特产农作物支持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为对影响美国农产品出口的与生物技术、,{.
物安全以及特产农作物的卫生、植物疫病等问题相关的非关税壁垒做出快速反映雨J
支持。这类活动可以包括研究会、研讨会、研究旅差费、谈判费、实地调查、病虫
害研究等。(4)出口补贴计划。为了支持农产品出口,政府制定了许多服务性政策,
如“出口加强项目”,该项目是通过对出口农产品补贴,以加强美国出口商品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3年农业预算包含了5.4l亿美元的出口补贴计划。又如“出
口商品信贷合作项目”,是美国政府通过为出口商提供信贷担保,从而增加美国农产
品销售的机会,以促进美国农产品出口。2003年的农业预算中出口信贷达42亿美元。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同时,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措施和政策。竭力保护国内农业和农场主。其主要办法是引用国内立法,限制国外
农产品的进口。如引用美国法律规定的安全、卫生和检疫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特
别是畜产品的进口。
二、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美国农业之所以在世界农业竞争中占据“霸主”地位,有很多原因,如上所述科
技水平高、政府支持力度大等等,这些只是从单方面分析,但若综合起来从整体的
角度考虑,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关键是它在上百年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中形成的
农业产业体系;也就是市场化的农业及与其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
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1.美国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成和运营
农业历来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部门。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在美国
经济中仍占绝对优势。按当年价格的增加值计算,1879年农业增加值为26亿美元,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占全国增加值总额的49.1%,而制造业的增加值只有19.6亿美元。随着美国经济的
发展,农业增加值的份额逐渐减少,如到1884年制造业增加值就超过了农业,但农
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动摇,原因就是农业国民经济的结构变动中,内涵及形态也随之
发生变化,其多功能性日益显现,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众多的产业体系:如农业食品
产业体系、农业纤维产业体系、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农业生态产业体系、农业科技
产业体系、农业装备产业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资源产业体系等等。”1这
些产业体系都是以农业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原来传统农业,而是用现代的生产要
素将其延伸、改造,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衔接,使农业这个基础不仅是人们的衣
食之源,是现代科技及新型产业的发祥地,更是这些产业体系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
制的基石,而且也是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屏障。以农业为基础呈放射状出现的
这些产业体系的发展、更迭、变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
动原来意义的农业内部的变化,使之升级换代,富于竞争力。
美国的农业产业体系是立体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微观层次,就
是一个或几个企业相联系,完成某些农业产品(包括观光休闲项目等精神产品)的生
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这类似我国国内靠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型经济等微观
概念:第二个层次是中观层次,就是若干企业或企业群,就一大类农业产品(如食
品、纤维类)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上下游关系的组织运营体系。这类似于国内
讲的行业(如食品行业、纺织行业等)中观概念;第三个层次是宏观层次,就是以
农业为基础的各类农业产业体系综合形成庞大的系统并与整个国民经济有机联系,
类似我们国内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宏观概念。从美国的情况看,第一层次的产业体
系是第二、第三层次产业体系的基础,但是第二、第三层次的产业体系也从总体上
依次制约着下一层次。
美国农业产业体系从运营上讲,大体有三类:第一类就是由一个企业来完成农
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美国称此为“纵向一体化”;第二类是不同的企
业分别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由与此相关的企业之间签订合同将企业和
各自的专业化运作过程联系起来,美国称此为“横向一体化”。这种运作方式通过
签订、履行制约双方的合同,来保证企业间的有机联系和均衡经营,提高企业的专
业化水平,降低企业的成本。这类经营在我国经常称为“订单农业”。第三类是不同
圳祥见农业部访美代表团:。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
228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固外提高农业田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的企业分别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但它们之间大多数不是“面对面”
地签订合同,而是通过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级市场、期货市场等市场交换j也
就是主要根据市场给出的价格信号,由各种市场中介来联系。这一类的运营方式适
合批量小、变化快、购销及时清结的农业产品,也适合跨国经营的产品。这类似我
国的“专业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在美国这类经营方式占主要地位,是因
为它可以保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充分竞争,发挥市场对企业或对产业体系
的纠错功能,提高其竞争力,化解各类经营风险。
2.美国农业产业体系的特点
美国农业产业体系是伴随着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820年以后,
美国农业进入商品化阶段,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农户以外的加工、销售企业的支撑,
才能顺利地完成产业的良性循环。到1860年,美国第一次农业过剩危机爆发,进一
步刺激了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为了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美国曾采取过很多方法,
僵最主要的还是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使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
机结合、相互促进,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融合。这不但使产业本身运行有序。而
且靠其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现在的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全球约2万亿
美元的销售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控制,而全球从事食品行业的10大跨国公司中,
就有6家是美国的公司。纵观美国农业产业体系的成长过程,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以社会消费需求变化为前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对农产品的社会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由追求吃饱、穿暖,变为吃的要求营养、方便、
快捷、安全,穿的要舒适、美观、体现个性,此外,还在文化、环境等方面对农产
晶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为发育各类适合社会需要的产业体系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国农业产业体系正是适应社会需求向高层次和多样性发展变化而形成的。
(2)以发展流通、销售环节为重点。在美国,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专家,都认为
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流通、销售环节最重要。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越是那些用高度工
业化方式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体系中,流通的制约性就越大。对于那些人们日常
生活所需的大量的鲜活的农产品更是如此。这一点从美国食品产业体系的产值构成
中也可以看出,在食品产业产值的构成中,农业生产占25%;加工占33%;销售占
42%。232美国农业产业体系的运作,很多都是围绕大型的销售商而展开的。
砒丁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对美盈的考察,,’‘调研世界》,2001年第5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3)以农场主等企业家为骨干。美国独立后不久,就在全国确立了家庭农场制
度。家庭农场主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经过兼并、重组、改造而逐渐演化:有的成为
农业产业工人,有的转移到城市就业,还有的锻炼成长为农业企业家。他们为了获
取利润,不但善于经营农场,而且不断开拓创新,与别的行业的企业家合作,向农
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扩展,向种养业以外的领域进军,他们的经营行为逐渐形成
的各种农业产业体系。
(4)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依托。农业产业运营中的市场交换,需要完善的产品
市场给出及时准确的价格信号来引导。如“纵向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其外部要靠
产品市场销售其制品;其内部管理。无论是用工、还是进料,核算也要靠产品市场
信息。“横向一体化”经营时,企业之间签定合同的标的和各项条款,也都要以市场
给出的各种信号为依据。产业体系中各类优势企业的成长、更离不开资金、土地、
科技、人才等各类要素市场的支撑。美国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壮大,很重要的就是
得益于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
(5)以发达的科技教育为支撑。农业产业体系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有科技含量,
要有专业人才,而这恰恰是美国的强项。美国有世界上最完备的以:}|ll农学院为中心
的农科教相结合的体系,不断向农业输出技术、培养人才。美国农业产业公司本身
就有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就有一个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有上
百个现代化的实验室,来自世界各国的上千名研究员在其中工作,重点进行生物工
程方面的研究,不断以丰硕的成果来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6)以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为保证。美国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但
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如帮助农场主界定产权,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帮助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政府组织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各种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
政府部门在发挥作用的同时,还注意和非政府组织配合。
3.美国农业产业体系的作用
美国农业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下形成产业体系,而产业体
系形成后,又反过来作用予农业,作用于涉及农业的方方面面,使其加速市场化,
这又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展,形成产业与微观主体、产业与宏观经济之间良性
互动关系。
(1)从农户方面看,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农业产业体系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产生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产业体系的平稳运
行、化解风险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产业体系以它的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范围
的资源配置,又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经济资源向优势农户集中,实现专业化和集
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和重组。
(2)从企业方面看,促使优势企业在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不断发展壮
大。美国农业产业体系大多是由产业链上的多个企业组成。产业体系的市场运行中,
通过竞争将无数企业加以分类,演变成行业内的竞争,使其竞争范围更加明确,程
度更加激烈,行为更加符合规则。这就培育了优势企业以及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了企业的创新。
(3)从产业方面看,通过对涉农行业、产业的整合,优化配置,使每个环节都
富于竞争力。美国农业产业体系本身对涉农经济的某一行业、产业进行整合,这种
整合是在市场竞争中将行业与产业按经营的上下游关系重新优化配置起来,使其每
个环节都有优势,富于竞争力,这就使整个产业活跃起来,在龙头企业的推动下,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升级换代,演化、分蘖、成长出新的产业分支,
并进而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与部门相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从而产生
整体效益。
(4)从区域布局看,优势产业的跨区域经营,实现大范围、多层次的资源要素
的优化配置。由于美国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同,优势产业体
系为了获取优势,自然要跨区域经营,使资源要素在地区间实现优化配置。从而使
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并逐步分化出生产优势区域,价格优势区域和销售优势
区域,使农业的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紧密结合。如美国的苹果生产集中于加利福尼
亚、佛罗里达等渊,而销售则集中在东、西海岸的城市密集的州。
(5)从体制环境方面看,产业体系以其整体经济实力和行业协会的政治活动力,
影响宏观管理体制,要求其为产业体系服务。单个农户、企业对制度的影响很微弱,
但整合为产业体系后,则无论对微观层面,还是对宏观层面制度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在美国,产业体系在市场竞争中,必须随时调整内部运行规则和机制。这就从外部
对整合为一起的众多企业、行业旌加压力,要求其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产业体系以
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行业协会的政治活动力,向宏观层面的管理体制发起挑战,要
求政府机构、职能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为产业体系的发展服务,并推动管理体制、
23l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机构及其相关政策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反过来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
三、建立以农业教育、科研为基础的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美国的农业教育和研究无疑是相当先进和发达的,但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农业科
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美国农业
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教育和研究的自然延伸,其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人员也不多,
但其工作效率是相当出色的。
1.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成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个立体结构,它主要有联邦农技推广局、各抖农业
技术推广站、县推广办公室和农学院四个层次组成,而且每个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都有适合其特点的组织结构模式。其中闸推广站在美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居于核
心地位,而其主体则是广泛分布在全国3150个县的农技推广室。2驺它们既相互独立,
各负其责,又密切联系,保持沟通,共同组成了覆盖200多万个农场的技术传送服
务网络。
在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各组织所肩负的使命是不同的。联邦政府推广机
构的业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负责农业部本身的所有推广教育活动。协调
农业部的教育计划,审议和批准农业部所有推广教育活动,向有关机构负责人提供
建议和咨询,向农业部长提出报告和建议等。(2),协调和领导各蝌的推广教育活动,
包括各州推广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向各州推广站提供指导、信息和帮助,收集
和汇总资料以备查阅使用。(3)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介机构的作用。它的100
多名推广员经常到各州指导工作,协调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州农业推广机构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美国5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
波多黎各、关岛以及维尔京群岛各设有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州推广站归属于各州
赠地大学农学院。
各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主要职能是帮助县推广办公室履行其职责,补做那些县
推广办不能做的事情,包括组织推广服务工作,选聘县农业推广人员及对他们进行
培训和管理,制定州推广计划,评估推广组织和推广工作的业绩,分配推广资金,
协调赠地大学和县推广办公室之间的工作关系,向县推广人员提供技术和信息方面
的帮助,并给予指导和帮助等。
1竹宣杏云、王春法:“《西方雹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嗣井提高农业冒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最基层组织,也是与农场主直接相
联系的点。县级推广机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县政府官员和地方群众代表组
成的县推广理事会,二是县推广办公室。这是州推广站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本县
的推广工作。其职责是帮助该现生产者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县农业技术推
广办公室是美国赠地农业大学和农业部在各县的代表机构,其工作人员主要由专业
入员和辅助人员组成,此外,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即农村带头人(nu'al leader)。
在美国,州立大学农学院(赠地农学院)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大学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时间各占1/3。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组建农
技推广中心,负责本区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由大学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员组
成,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在各州,还有一个由大学、政
府、技术推广中心和农民代表组成的农业指导委员会,他们定期沟通各方意见,审
定推广工作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对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进行评估、监督、指导。
这种体系真正做到了科研、教学、推广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促进,增强了工作的有
效性。大学除向农民推广技术外,也为种子、农药、化肥等涉农企业提供技术培训、
咨询服务,使涉农企业在为农民提供物资服务的同时,就可提供技术服务,达到推
广的目的。”4
2.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征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统化。系统化是指
,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科技推广一条龙配套,即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进行推广。
二是综合化。综合化是指除了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推广外,还包括农
业和非农业部门之间,农业内部各产业、品种之间以及机械学工程科技和生物学工
程科技的综合推广。三是市场化。市场化是指形成了农业科技进步成果的市场。长
期以来,美国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和推广,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
扶持的。而一般来说,农用科技成果则是通过市场实行自由买卖的。美国农业科技
市场是非常规范的。联邦政府的法律规定。在市场销售的技术设备、种子、幼畜及
其农艺技术须经检验并达到标准,否则,不准出售。至于制售那些农用技术产品的
假、冒、伪、劣者则要绳之以法。四是应用化。农业科技也分为基础科技和应用科
技。美国农业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但其归宿在于应用。大力推广应用型农用科技是
轴《美国促进农业发展的基本做法》,文山科技信息网,hup://www.wsstnet/hUnl/dongtai/dt4.hun。
中周农业田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成功的显著特点之一。
第二节荷兰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
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部濒临北海,人均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1/12,
农业人口也是美国的1/12,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的耕地面积仅为美国的1/16。
1999年,按人均计,荷兰耕地和牧场分别只有0.058公顷和O.065公顷(分别合O.87
亩和0.98亩)235 y低于我国的水平,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但是,荷兰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其农产品出口总值多年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
美国和法国。而净出口值从1989年以来一直占据着世界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美国。
某些产品,如蔬菜、花卉、猪肉、马铃薯、鸡蛋、奶酪等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l位。
每年农业净出口值保持在130多亿美元水平,占世界贸易额的7.5%~10%。”6其农
业不仅通过出口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荷兰能在这样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低于我国的条件下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
成绩,使农业具有如此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其中肯定有他值得深究的缘由。分析其
农业和农产品形成出口竞争优势的原因,深入了解荷兰农业成功的根本,借鉴其成
功的经验,对我国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大进大出”战略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认识和把握这种独特性是发
挥自已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的基础。荷兰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
家,较好地利用了本国的资源禀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达到了提高农
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荷兰发挥比较优势,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
的最优配置;二是大进大出的贸易战略:三是多层次农产品加工增值。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荷兰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农业生产,特别是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受到
限制,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所有农产品都是实现自给,在经济上就很难具有效率。
”粮农组织生产年鉴,2000.
∞6申茂向等:“荷兰设施农业的考察与中国工厂化农业建设的思考”,‘农业工程学报》,2000年第5期。
中嗣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嗣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因为它很难形成规模。荷兰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推动出口的同时,还通过进口农
产品以间接进口本国缺乏的资源。荷兰从50年代以来,就大幅度地削减了自己缺乏
优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业(如谷物等大田作物),降低谷物的自给率(1991年谷物的自
给率仅为28%),雨从周围土地较多的国家获得这些农产品,大大提高了本国土地的
生产率,强化了农业技术密集的产品。荷兰降雨量充足,地势平坦,水淤有机质沙土
适宣牧草生长,发展畜牧业条件较好。荷兰相对人多地少,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
密集的产业有利,因此,其大力发展园艺和水产品等高产出的生产及产业。早在1995
年,荷兰农业总值中,畜牧业占65%,园艺占25%,种植业占10%。其中,畜牧和
园艺都是高产值和高产出率的产业,这两项产业的产品产值为年均农业总产值的
90%。237
荷兰大幅度削减自己缺乏优势的大田作物,从土地较多的国家获得那些成本较
低的农产品,大大提高了本国土地的生产率,强化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品的市
场竞争力。
2、成功的“大进大出”贸易战略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参与国际分工,坚持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大进大出”的贸
易战略是荷兰农业和农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荷兰是最早的欧盟成员囡之一。欧盟是统一的共同大市场,荷兰可以充分享受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所给予的优惠条件和欧盟内部农业生产的分工,进行合理的资源
配置。优越的地理条件,也为荷兰农产品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荷兰位于西欧,周
边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等,都是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的工业化国家;荷兰又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及欧洲门户——鹿特丹港和阿姆斯特丹港,海、陆、空交通
运输网络非常发达,成为周边国家理想的商品集散地,商品的进出口、转口贸易异
常活跃,自然也使农产品贸易受益非浅。这两大优势,使荷兰果断选择了适合本国
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大进大出”。
此处所说的“大进”主要指荷兰不追求土地密集型产品和机会成本较高产品的
自给。大量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不仅花费较少的成本就获得了本国稀
映的资源,而且还为畜牧业园艺业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低成本的优势和条件。
荷兰农产品的“大进”与“大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大进”的基础上,才
37叶向东:“从荷兰的农业奇迹看新的农业革命一,《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2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能实现农产品的“大出”,才能使出口农产品具有竞争力。荷兰在出口农产品中,蔬
菜、肉制品和奶制品以及加工品处于主导地位,而这些产品生产的发展是以放弃土地
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进口这些产品为前提的,所以说“大进”为“大出”创造了条件。
荷兰农业收入有2/3来源于出口,比美国高得多。虽然荷兰的农业产值只占
GNP的4%,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的20%以上。以畜牧业为
例,荷兰近些年谷物常年产量为150万吨左右(1996年为157万吨,1997年为147
万吨),人均不足100公斤。然而,荷兰畜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却相当高。从1997
年的生产状况看,生猪出栏1440万头,牛440万头,蛋鸡4000万只,肉鸡4460万
只;从贸易看,猪的出口头数、出口额均居世界第1位,鸡的出口只数、出口额也
均居世界第l位,肉的出口量、出口额居第2位。支撑如此大的畜牧生产能力,除
本国生产饲料玉米外,其他饲料均通过进口解决,年需进口400多万吨(另需进IZl 280
多万吨谷物补充口粮)。238显然,实行“大进太出”的贸易战略是荷兰农业和农产品
具有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3、多层次农产品加工
荷兰农产品的进口,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先进的加工技术和饲养
技术,将原来低价值的原料或农产品进行转化和加工,大幅度增值之后荐行出口。
本国农产品的加工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30%以上,出口创汇的效益占全国国民
纯收入的10%~15%。以大豆为例,荷兰不生产大豆,1993——1995年间,年平均
进1:3大豆414万吨,花费12.96亿美元;除国内消费外,豆油和豆饼每年的净出口值
可达8亿美元。荷兰是牛奶生产大国,年产奶100多万吨,消费有余,但每年仍进
1:3 90~100万吨,主要是利用本国强大的加工能力,加工成各种奶制品出口,仅此
一项出口额就达20多亿美元。正是这种“加工转化”战略,使畜牧产品最大限度地
增值,形成了强劲的创汇能力。
目前,荷兰整个农业部门54.8万名劳动力中,有29万名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
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3%:农产品出1:3构成中,初级产品与加工制成品的比重为l:3;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出口占整个工业品出口的28%。239
瑚中国农业考察团:“资源小国为什么能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农业考察报告”,《中国农村经济》,1999
年第5期.
2”中国农业考察团:“资源小国为什么能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农业考察报告”.‘中图农村经济》,1999
年第5期。
中目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唇井提高农业周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二、发展各类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合作组织在荷兰农业发展和提高荷兰农民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方恧发挥着
重要作用。
家庭农场是荷兰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但是,单个家庭农场,如果不联合起来,
而是“孤军奋战”,必然在获取市场信息、技术咨询、金融支持、法律保护等方面处
于不利地位,并且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受到中间商的层层盘剥,就不可能有现
在这么高的效率和竞争力。
荷兰农民受欧洲合作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共识:单个家庭农场即使
是经营规模再大,在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面前总是渺小的,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通过合作社,使分散的家庭农场由小变大。荷兰农民有一个可贵的特点,就是讲团
结、讲信誉,互相信任,有合作的意识。这种良好的互信关系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
提高了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
荷兰农民组织体系分为两大类:
1.合作社
荷兰农民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社为农场服务,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生产者的市
场力量。荷兰农民合作社的主要类型有:购买投入物的合作社、销售产品的合作社、
i加工合作社、信贷即荷兰合作银行以及其他服务性合作(如仓储、救济、质量控制、
?农业管理辅导等)。这些合作社的市场份额在不同时期有比较大的变化(见衰8.1j
;合作社能够以大型供货商的姿态出现在市场上,有利于农民在市场(出口商、零售
i商、加工厂等等)面前的谈判能力。打破买主或卖主对市场韵垄断。有了合作社组
织,农民可以放心生产,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减少市
场风险,增强了竞争力。
2.各种协会
协会又分为“行业协会”和“商品协会”。荷兰农民建立协会的目的是加强农场
·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利于从根本上保护自己的利益。行业协会是横向组织.
包括某一部门所有的农场(或公司);商业协会是纵向组织,包括在一个生产链中的
所有农场和公司,即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产品的零售商。农场主(雇主)和劳二
(雇员)在国家政府一级有代表自己的利益协会;在共同利益发生危机时,这些缓
织通常能够相互协商来解决矛盾。此外,农场主组织还建立各种技术性组织,在淫
!里垒些曼!垡兰查!堡塑皇塞堡堕塑墨!!童里!!塑塑查些里堕壅兰查望丝墼墨旦墨
通信息、教育、研究和推广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了使合作社能够规范化运作,荷兰的合作社都具有完备的合作社法,即依据
法律制定合作社章程,确定行为准则的责权关系。合作社章程一般包括:合作社名
称、目的,合作社成员的来源,规定合作社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的职责,合作社的
董事会、监视会及其职责等;合作社的经营事务,如交售商品的权利与义务、财务
审计、利润分成、监督伸裁等。合作社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的干预,合作社
成员入社完全自愿,合作社的领导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代表农民的利益。
表8Il荷兰各类合作社的市场份额
单位:%
1990薤1995雄1998年2000正
信贷90 87 87 87
投入无供应
其中:配合饲料52 52 54 53
蘑菇培养基质80 55 50 50
加工
其中:乳制品84 83 82 83
甜菜加工63 63 63 63
马铃薯淀粉100 100 100 100
销售
其中:鲜花95 95 95 95
花种球50 50 50 50
蔬菜、水果70.77 73.76 69 57
羊毛60 60 68 75
其他服务47-60 45-55 45-61 43.63
《荷兰的农业奇逛一个中图经济学家碾中的荷兰农业》。中因农业科学技术出版杜,2003年。第94页。
荷兰农民合作社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益的一致性。合作社与农民有休戚与共的
关系,合作社的主要职责是为农民服务.荷兰农民一般要参加3-5个合作社,在合作
社内部,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在市场上则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专业化。除了
专门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社——拉博银行外,还有不同农产品加工合作社,购买神
子、饲料、肥料、农药、机械等的供应合作社,销售园艺产品的拍卖行本身也是合
作社。三是运行费用低。这主要是因为合作杜成员比较集中,合作社鹄专业化比较
强。
!璺奎兰竺曼堕墨竺垄!翌丝兰壅堡塑墨苎!!苎里苎塑壹查些里堕塞兰垄塑墅墼墨旦重
荷兰农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是联
合起来进行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购买农业生产的投入物,降低了交易费用,实现了
规模效益;二是农民合作银行——拉博银行,为农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如帮助农
民对农业进行投资,扩大生产,为各种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提供资金,为食品及农业
综合经营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投资咨询等特别服务。240在荷兰,金融机构对农业
的全部信贷中,90%左右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农民合作银行是荷兰农业金融制度
的主体。
三、构建“农业知识网络”,培养高素质农民
正如舒尔茨所说:“解释农业生产差别的关键变量是人的因素-即农民所狭碍能
力水平的差别。”241荷兰农业几十年来大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农业强国的主要推动力
量,是高素质的农民。荷兰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面向农民,有机统一.
相互促进,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农民。
荷兰全国有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学校、职业学校所构成的层次齐全的农
业教育: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用研究等结构合理的科研系统;有政府农技推
广站和民间的各种技术咨询服务组织;三者有机结合;被称之为“农业知识网络”。
通过这个网络,农业科研的最新知识,6周以内可以传播到每个农户,一项新的技术
1.2年内就可以推广普及到生产中去。
归纳起来,荷兰“农业知识网络”主要有4个显著特点:
第一,目标明确。这个系统从一开始就把研究、推广、教育三者紧密联系起来,
强调实际应用,并且以直接为农民即“最终用户”服务为自己的目标。
第二,上下互动。它既有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又有自上而下的问题反馈,沟
通了科技信怠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增强了整个系统的活力。
第三,广泛参与。它不仅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还有农业企业和农民纽织
的积极参与。所有的农业研究机构以及中、高等农业院校的管理部门,主要领导中
部有农场、企业的代表并且有决策权。
第四,农业部负责。与农业相关的科研、推广和教育,由农业、自然管理和渔
业部(LNV)统一负责。LNV以“创造和传播知识”为重要职责,每年向科硪推
抽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迹',中国农韭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93-99页。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t4页。
中国农业茸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目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广和教育注入巨额经费。242
具体说.荷兰“农业知识网络”构成要素的的主要内容包括:
1、农业科学研究
荷兰农业部十分重视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研由农业实验站、
区域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大学等部分组成,各自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不同,分工明确,
并相互协作,研究经费充足,设备先进。根据荷兰的国情决定着农业技术发展的重
点,这也就是“增加土地的技术”。(采用适合资源结构的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高效
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农业基础研究工作由一所农业大学承担。农业部共有25所从
事植保、土壤、化肥等不同学科应用研究的研究院,另有11个从事花卉蔬菜、马铃
薯等不同农产晶的专业研究站。在全国划分35个地区,分别利用实验农场进行适应
性研究推广。研究费用由农业部和农民行业协会各负担50%,也用于组织农民参观
学习和培调,辅导农民推广应用最新科研成果。琊因此,荷兰许多作物的单产处于
世界前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994年为例,荷兰小麦平均单产为8983.9
千克/公顷(折合为每亩598.9千克)据世界第一,为中国小麦产量的2.6倍;马
铃薯45 000千克,公顷,是中国的2.3倍;玉米25005千克,公顷,居世界第一,是
中国的5倍,甜菜为6 800千克/公顷,是中国的3.6倍。1994年,全荷兰饲养奶
牛160万头,年产奶量为110亿千克,我国饲养奶牛近200万头,年产奶量不足60
亿千克,比荷兰的50%略多一点。与中国相比,显示出荷兰其生产力的最大化水平。
为了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收入,荷兰的温室面积和与温室相关的技术都在
迅速发展。荷兰温室是按每平方米计算产值的,现在约有一万多公顷温室。荷兰温
室里栽种的西红柿、黄瓜、青椒等,都已普遍采用无土栽培。与此相适应,荷兰的
农业科学家培育成了特高产的品种。例如,每棵西红柿种在10×10cm的塑料营养
钵里,植株可长到12米以上,有效生长期达一年,每平方米的产量超过70公斤。
荷兰的蘑菇产量居世界第四,年产约10万吨。蘑菇生产完全工厂化、机械化,由电
脑控制温度和湿度,一年四季均可生产。244。
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农产品的单产得到提商,同时节省了±地的使用面积,提
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使产品具有技术、品质等非价格竞争优势,增
242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枷周家高:“高速发展的荷兰农业”.‘开放导报》,2003年第7期。
2“时玲:“荷兰农业高速发展的成功之路一。‘云南发业,,1999年第5期.
240
中国农业冒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周井提高农业因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农业技术推广
研究机构的职责是生产新的知识(包括从国外获得的知识)。研究的最终成果(特
别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应当为农民所用,向他们提供使用的技术和信息,提高
他们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荷兰通过“农业知识网络”,农业研究的最新知识和技术
成果能够迅速传播到每一个农户并在全国推广普及。
荷兰农业技术推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由农业部、自然管理与渔业部
将农业科研成果利用和示范项目予以推广应用,或由上述研究机构与农场、牧场、
渔场直接合作将研究成果在生产中予以推广,或者进行农业生产技术革新。第二,
对农民和生产者进行农业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指导。在科研推广组织体
系上,为了便于推广研究成果和技术服务,每个研究站负责若干个农场的推广与技
术服务。国家级研究所和实旖站还在所在地设联络办公室,并由他们定期召开专家
会议,向各站及农场介绍科研成果。
3.农业教育
特别应当强调的是,大力开发农业人力资源,造就世界一流的农民,始终是荷
兰农业政策的出发点。近年来荷兰政府每年把农业预算的25%用于发展农业教育,农
业教育经费达8亿荷盾以上。荷兰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教育,其农业教育由从业前教
育、中等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大学农业教育、实践培训中心教育、职业教育
课程和高等后农业教育组成。其中从业前农业教育主要提供农业基础课程培训。政
府规定每个年轻的农场主都必须经过从业前农业教育训练,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一
定农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新型农民”。荷兰农业奇迹的创造,首先得益于农
业初级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商质量的农民。目前,初级农业教育经费约占整个农
业教育经费的51%。在从业前农业教育结业后,学生可选择进入中等农业学校学习。
也可选择农业教育以外的学校学习。中等农业教育训练学生掌握与农业有关的各种
职业技能,许多学生正是通过中等农业教育而成为独立的农场主的。这种初等和中
等的农业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素质,使他们更能适应现代技术
的发展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能更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据统计,荷兰各层
次农业教育现有在校生5.6万人,除此以外,每年还有近6万青年农民、农技推广和
瞥岛人员、农业教师在各种农业培训中心接受培训。这就是说,在一个不到12万农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户、仅有20万农民的国家,每年约有12万人在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学习和
更新农业知识。245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质,大多数农民都能讲流利的英
语,能够跟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四、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荷兰政府在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宏观政策是不同的。当产业处于
“初级竞争”阶段,在出现“畸形”时,政府果断干预,使产业发展步入正轨。当
产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政府通过信贷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和出口创汇。
当产业处于健康发展阶段,政府则尽可能地逐渐退出,以使产业协会充分地发挥其
积极作用,真正展现出了农业产业运行中的“大社会、小政府”。
1.政府对农业宏观指导
生产和经营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完成。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对市场机制失灵的领
域的指导、控制和管理,如监督食物安全和产品质量、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供
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科技教育等。在农产品贸易和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政府部门
的主要工作是:(1)不直接参与但对农产品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从
合作社和拍卖销售制度的开始发展,政府就作为积极的推动者,扶持这种制度的建
立以使之得到完善。(2)分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提供
市场信息:(3)推动世界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推动欧盟农业政策的改革,为国外
市场准入创造条件,如签订多边贸易协定、消除非贸易壁垒、排除动植物检疫等方
面的障碍等:(4)制定食物安全及其他标准:(5)培育市场,如组织中介服务及示
范项目,组织出口企业参加国际贸易展览、组织国际贸易考察团、组织贸易洽谈会、
促销会、研讨会等;(6)为出口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为出口商投保出口风险提供优
惠条件;(7)根据市场变化,政府拨款支持生产结构的调整等。
2.根据国情制定宏观政策
荷兰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相应政策,总体精神是价格支持体系和进出口贸易保护,
以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和稳定农户收入,保障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目前这些措施
已扩大到整个欧共体范围。
荷兰温室农业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就温室农业而言,1983.1992
年的这10年中,荷兰的温室农业增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主要是政府实行了补贴政策。
245叶向东t“从荷兰的农业奇迹看新的农业革命”,‘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2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嗣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从事温室生产的农户均可获得政府资助。同期,从事温室农业的农民收入也成几倍
上扬,随后政府取消了补贴政策。温室农业增值开始趋缓。
市场是政府决策的睛雨表。如,荷兰是著名的种植种茎郁金香的国家,一段时
间球根花卉贸易蓬勃发展,郁金香生产被视为疯狂的投机生意,市场一度失去控制,
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出面干涉,使得郁金香市场价格在24小时内暴跌,从而快速扭转
了生产和市场“畸形”的局面,使荷兰球根花卉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当产业处于“健
康发展”阶段,政府则引导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稳定市场。
3.政府致力于农业宏观产业环境的营造
荷兰政府着重致力于农业宏观产业环境的营造。一是通过信贷政策和补贴政策,
鼓励重点发展的领域和产业“快步增长”,出口创汇;二是积极参加欧盟事务。1995
年3月“中根协议”签定以来,整个欧洲成了荷兰的农产品市场;三是加强水利工
程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使荷兰农业能够高效、持续发展;四是在有效保护农业知识
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投入;五是帮助
企业组织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含作。
第三节印度和台湾地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
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
一过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有的国家
甚至出现了“重工抑农”、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的倾向,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和
落后的状态。在20世纪的整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只有O.1%,
人均农业生产增长率则为零。246农业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不仅延缓了工业发展的
速度。而且由于入口的过快增长,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中东地区一些发展中国
家,由原来的“世界粮仓”,变成了世界农产品的头号买主:亚洲的印度、非洲的马
里也因为实行了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丽发生了粮食危机。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乌拉圭谈判生效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认
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求和探索新的农业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
砩张雷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问题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嗣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发展中国家(地区)主动进行自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并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把本国农业纳入到全球农业发展的轨道。在这些国
家(地区)中,印度和台湾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印度和台湾地区在应对WTO和
农业全球化挑战过程中,着力提高本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战
略对策,并取得很大的成效,形成的经验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讲很有借鉴
意义。
一、印度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02年印度人口达到10亿,农业总产值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64%,全国有75%的人口居
住的农村。受入口和资源的约束,印度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的小型耕作为主。
1990.1991年度官方所进行的农业调查结果表明,印度约有60%的农场耕作面积低于
1公顷,只有不足2%的农场耕作面积超过lO公顷,即使这些所谓的大型农场,其平
均面积也只有约17公顷。247与中国类似,印度人口众多,土地规模狭小,劳动生产
率和土地产出率比较低。
印度于1994年4月15日签署了关贸总协定(GITT)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文
件,成为于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行的世界贸易组织(、ⅣTO)的创始成员国。由于
农业生产力的落后使得印度农产品在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
是,印度农业在伴随WTO走过近lO年的风雨历程中,取得不小成绩。据报道
2003.2004年度谷类和豆类总产量将达到2.2亿吨,为历史最高。食用油产量将超过
2300万吨。以目前的消费水平,印度的粮食产量不仅能养活印度的十几亿人口,还
有剩余出口。这使印度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小麦和水稻生产国,2003年水稻出口占
世界第3位,小麦出口占世界第7位,热带作物和鱼类产品的出口也节节攀升,248农
业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印度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行
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保护性的,另一
方面是支持性的。
(一)利用《农业协定》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保护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
印度农业整体水平还很落后,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强大的
竞争力,而印度农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全国7亿农民的生计问题,关系
Ⅲ朱行:“印度农业现状”。‘乡镇经济'。2000年第6期.
瑚印新:“不断复苏的印度农业”。‘外经导报).2004年第3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在《农业协定》下为了适应全球化趋势,减少国内
农产品市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印度政府和农业部门在对待
《农业协定》承诺和义务方面相当保守和谨慎。依据国内农业发展的特殊条件以及
《农业协定》所提供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在执行WTO规定的义务时,都尽量从政策
法规以及实际行动上回避在农业领域内具体承诺和明显的减让,在执行《农业协定》
过程中,对国内农业采取大量的保护性措施,严格把好农产品进口关,这样就相对
提高国外农产品的进入门槛,从而对国内农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1.依据《农业协定》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发展中国家可以在WTO农业规则
下,采取适当的特殊政策以及在特定的条件下申请免除部分削减承诺。印度在市场
准入方面,除了本土不能生产的农产品外,对其余的农产品进口都采取较高的关税
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同时通过颓的税种设立的方式,限制外国产品和服务在印度享
受国民待遇,防止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在入世后产生剧烈变化和波动,从而在一定程
度上缓减了国外先进农业对印度农业的冲击。
2.利用自身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特征,向发达国家讨价还价,以便
争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空间。例如关税化是《农业协定》的基本规则,但是,发展
中国家在外汇短缺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条件下,可以采取I临时性的非关税措施。
但这种措旌在国际收支状况改变后就不具有合法性。印度从90年代初经济改革后,
外汇储备明显增加,国际收支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定。
自1995年以来印度的国际收支已不存在问题,但是印度从保护国内产业尤其是农业
出发,坚持认为其外汇储备上升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不具备延续性,因此强烈要
求延长进口数量限制这一非关税壁垒措施,以防止国外农产品的大量涌入,目前印
度有数量限制的产品项目仍高迭2714种,主要有农产品、石化产品、纺织品及其他
消费品,而其中农产品又占了800余种。249
3.强调“粮食安全”是农业之本,立国之本,在农产品国际谈判中提高承诺要
价。印度是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国内粮食
安全和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1996年,低于贫困线和营养不良的人口仍有3.75亿,
占总人口的37%,其中农村贫困又占了80%,达到3亿。因而粮食问题成为印度国
家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政策关注的重点。印度政府也因此强调粮食安全是农业之本、
249向元钧:“印度农业应对WTO的对策”.《当代亚太),2002年第6期.
中国农业嗣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立国之本。由此,对照WTO《农业协定》中的“绿箱”规则,印度在新一轮的农业
谈判中特别提出了有助于自身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箱”规则,其主要
内容包括:(1)发展中国家在为缓解贫困、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村就业以及实现农业
多样化经营目标而采取的所有措施都应当免于任何形式的削减承诺。(2)发展中国
家对农业关键性投入所提供的补贴应具有灵活性,对综合总量支持措施(AMS)中
的一般产品支持也应当予以保留和承认。(3)对于消极的特定产品支持措施应当允
许其调整为积极的一般产品支持措施。(4)允许发展中国家保留适当水平的关税限
制,并以此作为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从而使它们能够保护国内绝大多
数以农业为生的农民的粮食安全和生计。(5)在《农业协议》特殊保障条款下,包
括在指定情况下实施的对进口数量进行限制的征税行为在内,所有发展中国家应当
有权采取一种独立可行的农业保护机制。(6)发展中国家应当免除提供任何形式的
最低市场准入义务等。250
(--)利用《农业协定》中的“绿箱”规则,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为了适应WTO的要求,最大限度发掘农业增长的潜力,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全
面发展与进步,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绿箱政策和相关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业长期存在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印度首先在100
个最落后的地区实施发展特别计划,修筑农村公路和建设农村通讯网,电力网,并
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发展计算机互联网设施。印度政府尤其重视对农村电力方面的投
入与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为提高现有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政府专门制定了国家水资源管理与分配方案,更加注意水利设施建设,
包括水库、灌溉渠、排水设施建设等,以促进农村地区灌溉总量的增长和灌溉能力
的增强。最近,印度政府又宣布设立约5000亿卢比的农业基础设施和信用基金,用
于投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同时,这笔资金还将用于增加对农民的信贷资产,
让农民能更多地投资于能提高产量的投入。
此外,印度还加大农产品市场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的投资力度,强化农村定期市
场制度。为减少农产品的浪费和促进盈利,政府还在农产品主产区为农民提供制冷
储藏设备,同时改善农村零售市场的管理和配置,大力传播市场知识。
2如【EfJ】《聚焦Ⅵ厂roj第ll卷第l期·2001年I-2月。第4l页.
251|=I】新:“不断复苏的印度农业”.‘外经导报',2004年第3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2.改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印度政府十分重视对土地、水、生物包括基因资
源的有效利用,尤其重视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有效地控镱4农业用地囱非农业
用地的转移,重视并加强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最终促进农业的可持
续发展。在水资源管理和灌溉方蔼,印度玫府制定了一顼长期开发计划,努力实现
农村用水的持续供应,以促进全国2/3以上缺水地区农业的发展。
在生物物种和基因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印度政府也加大了力
度a印度政府和农业部门重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发更多的抗旱、抗病虫害、
耗水少、营养价值高且能适应不同气候环境的新作物品种。此外,印度政府还制定
了一个有关物种的项目规划表,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分类登记和管理,并采取特殊措
施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
3.保障粮食安全。印度政府认识到提高作物产量和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是农业的根本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适应人口不断增长与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
高的需要,才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料,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产品市场开
放给农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粮食安全。主
要包括:(1)制定特别地区专业化生产和地区发展战略。目前,印度全国农业发展
很不平衡,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率差别较大。发达地区农业在相对较高的投入产出基
础上生产水平已接近极限,因而全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必须更多地寄望于干旱落后地
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依据不同地区作物状况、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以及环境、生
态条件,印度政府正致力于发展一种有差别的农业专业化经营战略,即开发新的、
适宜不同地区条件的、营养价值高的作物晶神。铡妞喜马拉雅山西部次温暖地区韵
苹果、马哈拉斯特拉邦纳什克地区的葡萄、安德拉邦的芒果等。(2)禽畜养殖计划。
禽畜养殖是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印度政府对禽畜养殖特别重视,制定
出一项国家家畜繁殖计划,以促进牛奶、肉类、蛋类和家畜产品的生产,其中最成
功的是对野生牛种的遗传改良工程,扩大了人工受精的种牛范围,并为农民养殖禽
畜提供了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3)水产养殖发展计划。印度政府出台了一项有关
海洋和内陆渔业养殖的综合设计方案,该方案对于水产繁殖和遗传的生物技术应用、
免疫和疾病控制、鱼苗培育和地面设备等,都给予了具体规划,以提高水产\业的可
持续发展。
4.重视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科技与创新在印度一直受到政府的密切关注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嗣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和重视,早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印度每个五年计划用于农业科研预算的比重
就达到20%以上,1994年,印度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9%,接近
发达国家的水平。加入WTO后,印度政府更加注重引导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向生
物技术、基因重组和转基因研究、遗传研究、空间技术、遥感技术、环境和生物多
样性研究等更高级、更系统的领域发展,同时还将计算机管理和网络信息技术也逐
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
由于生物技术比绿色革命更趋中性、更符合环保要求,而且更有利于众多小型
农户的发展。因而受到印度政府的倡导,1999年初印度在9个邦40个不同地区进行
了13个转基因棉花的大田种植试验。在新德里国家植物资源局内,设立了印度最大
的基因库,对动植物的遗传资源进行收集、定性、评价、登记和保存,以利于保持
改良品种生物的多样性并扩大遗传基础。此外,印度政府还在国外金融机构的帮助
下,继续农业技术创新。为使农业科研推广系统更具备广泛基础,更充满活力,尽
快形成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制,印度政府对农业科研推广体制进行了改革和放权,
同时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和技术更新,促使他们在
技术推广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为了促进农业投资,印度政府大力倡导公私部门
对农业的投入,在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则下,印度通过立法确立
和保护印度生物品种的多样性,这将有助于鼓励和推动私营部门、私人资本对农业
新品种研究和试种的投入。而且新的农业研究成果产生后,研究者的专利权便会受
到保护,这也同样促进了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刺激了农业科研更大的发展。
为了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农民的资金积累,改善农产品的贸易条件,印度政
府极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金融和贸易环境。如发展农村信贷业,为农民提供充足的
贷款,改善信贷管理,简化批准和支付手续,消除商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民的信贷歧
视,特别注重对农户的小规模信贷等。又如在农村建立一套农业生产保障体系,为
那些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的农民提供适当的补偿,加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
6.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给农民以大量补贴。如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补贴政
策。化肥是印度农业补贴中最大的项目,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并实行补贴,不管是
进口化肥还是国产化肥,售价普遍低于生产成本,运费则全部由政府承担。又如柴
油、电力免费或优惠政策。被称为“印度粮仓”的旁遮普邦规定,农民购买柴油的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目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款项可在出售农产品之后支付。农业用电则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生活在贫困线以
下的农民免费用电:~般农户可免费使用灌溉用电,其他用电贝|j享受优惠价。
此外,印度政府还免除农民的各种税收。印度法律规定,耕地面积不超过8英
亩、年收入在lO万卢比(约合2300美元)以下的农户,免交包括所得税在内的各
项税收。现实情况是,不管是普通农户还是拥有几十甚至上百英亩土地的大户,他
们所申报的实际耕种面积和年收入都低于此标准。这样一来,政府在农业领域几乎
没有任何税收。虽然这里有一些农业大户通过化整为零的办法“钻空子”,但由于印
度政府制定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因而一直未
对此深究。252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和WTO创始国之一,伴随着WTO走过了十年
的风雨历程,这十年里,印度农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农
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不仅解决了10亿人口大国的粮食供
应,改变了粮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而且成为粮食出口国。与此同时,农民生活
水平得到逐步提商,农村社会和经济更加进步。而其中印度政府应对WTO的各种内
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则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作为一个社会发展、人口状况与我国都相似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农业在入世后的经
历以及它所取得的成效,对我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台湾地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
农业曾经为台湾经济起飞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台湾土地面积狭小,农
业资源贫乏,目前耕地总面积仅为85.1万公顷;有78万农户,户均耕地仅1.1公顷
左右: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台
湾农业不断受到境外农产品冲击,竞争力下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2000年台湾GDP总值高达3101亿美元,人均GDP高达14216美元。但在GDP构
成中,农业份额仅为2.06‰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7.8%,农民收入与城市居
民收入差别不大,但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农民来自农业所得也仅为18.22%。非农业
所得高达81.78%。农产品出口在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例,20世纪60年代高达50%,
80年代开始下降到10%以下,2000年仅为2.缘。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252“增幅高选17%政府扶持催生印度奇迹”.《经济参考报》.2004年4月27日。
中目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台湾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5’
台湾于2002年1月以“台、澎、金、马”名义加入WTO。加入w T O,使台
湾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按照台湾加入w T 0的农业谈判的结果,台湾的承诺主
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关税减让。农产品平均关税由2002年的20%分年调
降至12.9%。二是开放农产品市场,主要是对稻米采取限量进口方式进口,对其他农
产品采取配额方式进口。三是削减境内农业支持。承诺将各种毒p贴纳入农业支持总
量(AMS)计算。这类补贴总量按基期(1990~1992年平均)计算约为177亿新台币(1
人民币约等于4新台币),在2002年削减20%,即减少补贴金额约35亿新台币’。
履行加入WTO开放市场及削弱境内支持等承诺,将对台湾农业,尤其对加入
WTO前台湾管制进口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造成强烈冲击。首先是对种植业的影响。
主要是对稻米生产的冲击比较大。台湾稻农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加上长期管
制进口和按保护价收购,境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4倍左右。加入WTO开放市场,国
外廉价稻米进入台湾,将对台湾的稻米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另外对水果的冲击也比
较明显。其次,对畜牧业的影响。畜牧业是台湾的重要产业,尤其是生猪,一直是
农业出口刨汇的重要产品,日本肉猪市场基本上为台湾所控制。由于台湾畜牧业饲
养规模小,人工费用高,加上饲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包括生猪生产在内的畜牧业
生产成本远高于欧美等生产大国,因此,加入WTO,将严重影响台湾畜牧业,生产。
再次,对渔业的影响。台湾承诺渔产品关税调降幅度高达27%~35%,这对养殖渔
业影响很大。台湾养殖渔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根本无法与境外大宗渔
产品竞争。台湾的远洋捕捞业发达,而且远洋捕捞产量的2/3是直接供给海外市场的,
因而加入WTO对台湾远洋捕捞业影响不大。据估计,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台湾
的种植业产值将减少118亿新台币,减幅为7.1%;畜牧业产值减少87亿新台币,减
幅为8.1%;渔业产值减少82亿新台币,减幅为4.6%。由于种植和养殖规模缩减,
面积减幅6万公顷,台湾2002年约有2,2万~2.5万左右的农民、渔民受到影响,需
要转产、转业。254
为了应对加入WTO带给农业的挑战,早在1992年WTO正式受理台湾掘入WTO
的申请以来,台湾就一直在为应对加入WTO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沙盘演习”,
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s3海峡农业交流协会考察团:“台湾农业如何应对WTO挑战”.‘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2"海峡农业交流协会考察团t“台湾农业如何应对WTO挑战”。‘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目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一)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加入WTO以后,台湾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将过去的以提高生产力为
核心,转变为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促使农业向“知识化、市场化和商品化,提高
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所得”的方向发展。换言之,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是
台湾农业应对WTO挑战的重点。
1.确定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一是把稻米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给予扶持。由于
稻米产业具有食物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因而是台湾予以保护的最重要的农
业产业。为了维护稻米的基本价格,对有发展前途的和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稻谷品
种,台湾每年给予一定补助及贷款经费,继续维持相当规模的稻米生产;而对经营
规模过小、产量过低、品质也不具竞争力的生产稻米的农民则鼓励其合并或转产。
二是支持具有市场潜力、境内具有技术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例如,在农作物方面,
种苗、花卉、具有“吉园圃”(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新兴菇类、热带水果、有机米
被列为发展重点;在畜牧业方面,把恢复和提高生猪的国际竞争力视为重点,首要
目标是恢复对日本的出口;在渔业方面,则致力于辅导新兴鱼种养殖,发展水产种
菌、观赏鱼与箱网养殖,推进捕捞作业机械化、自动化。而对其它产业的发展则主
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来决定。
2.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一直是确保台湾农业在新兴领
域保持竞争力的秘诀。为了维护在科技方面的领先优势,台湾强调农业科技要向重
点产业倾斜,并根据市场需求,优先考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
和开发,努力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确保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重视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最近十几年,台湾逐步形成了优势产
业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如台湾的几个主要水果品种都有相对集中的生产区
域。草莓生产集中在北部的苗栗县,葡萄和柑桔则集中于中部的彰化、嘉义等区域,
番石榴、印度枣、莲雾等热带水果则主要分布于台湾南部的高雄、屏东等地。区域
化布局强调了农产品生产的最适宜区域,强化了区域集中生产的比较优势。专业化
生产则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提高品质,明显地增强了这类地区生产的农产
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二)重组农业要素资源
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将追使台湾不具竞争力的产业退出,必然
中国农业国蕲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会加速农地、农业劳动力等要索资源的重组,部分农地、农业劳动力面临转产、转
业的问题。
1.对农地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这方面主要采取措施:一是调
整农地政策。将现行的“农地农有j农地农用”的农地政策,调整为“放宽农地农有、
落实农地农用”。重点是开放农地自由买卖,放宽自然人和农业企业购买农地的条件,
加速农业企业化经营,带动农业升级。二是放宽农地经营范围的限制。三是建立合
理的耕地租赁制度。耕地租赁条件由承租双方自行议定,鼓励扩大农场经营规模,
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四是减轻土地税赋。农地农用则不征土地增值税,免征遗产税、
赠予税及田赋,以提高农地经营竞争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缺乏生产效率的
农地,放宽变更为非农用地的条件。
2.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整,给退出农业的劳动力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使他们顺
利转业。这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根据转业农民意愿及农民的年龄、文化程
度等情况,举办不同类型的第二职业培训班。并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津贴补助。
二是给转业农民从事新的产业提供贷款支持。三是建立农民福利制度,以保障老年
农民离农后生活安定。
(三)推动农业策略联盟
台湾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弥补小农经营规模效率
低下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台湾在加强整合农民产销班,提高产销班组织效率的基
础上,又通过农业策略联盟的形式,以产销班等基层农民组织为核心,辅以农会、合
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渠道,在有效地衔接农民与市场以及实现农产品产销平衡的
基础上,通过农业同行业和不同行业间的组织力量整合,强调专业化分工,发展企
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的生产、运销效率。这种农业策略联盟,作为一种农民组
织的两络和载体,应用现代企业理论,实行产销联盟,对促使农民产销班、农业合
作社、合作农场以及农业企业等组织进一步结盟,使之成为具有组织规模和竞争优
势的经营体的作用,效果明显。如,台湾云林县汉光果菜生产合作社,成立于1989
年.辐射6个产销班,社员总数200多人,耕地160多公顷。合作社最初的基本功
能就是组织果菜的共同生产和运销。这几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组织效率,
增强活力,合作社又在两个方面开拓新的组织空间:一方面,不断开发果蔬新品种,
通过专业化、模式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有机蔬菜:另一方面,:开拓果菜直销超市以及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直销大型饭店和机关团体,通过合作社与企业和消费者联合的策略联盟方式,合作社
的产品行销网络遍布全省,实现了果菜的生产、保鲜、冷藏、分级包装、市场供应
一体化,推动了合作社的企业化经营,不仅为社员谋取了较多的经营利益,而且赢
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四)调整农业支持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加入WTO以前,台湾一方面对境外农产品采取了管制
进口、限制地区进口等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对境内农业采取了高保护和支持政策。
除了对稻米等产品予以保护价收购,对农业科研、教育、农民培训、新品种的研发
提供大量经费资助外,还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农民购置农机具、农产品加
工设备、兴建仓库等予以补贴。比如,对农民团体购置农机具、仓储设备和农产品
加工设施补贴l,2的资金,对农民个人购置、兴建相应设各,予以I/3的补贴。从总
体上看,台湾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20世纪70年代只有90多亿新台币,目
前已增加到1200多亿新台币,差不多相当于台湾农业总产值的30%。凡是WTO规
则所允许的支持政策台湾都使用,在“绿箱”政策中没有空项,并且财政支持领域
定位准确,符合WTO绿箱政策。比如,台湾对农业科研、农产品市场建设、产品检
验等领域的投资都明确为政府投资.是公益性投资。为了保证农业科技人员专心搞
科研及推广工作,政府给予足够的资金,每个研究人员每年约有100万新台币的研
究经费。在确定农业支持领域的基础上,台湾采用了多种{}贴方式。一是制定专门
计划,农民通过参加专门计划得到补贴,并引导农民尝试,一旦农民接受就取消补
贴。比如,台湾在推行产品分级包装时,就采用这种方式,目前,分级包装已成为
境内农民出售农产品的自觉行为。二是免征农业税。台湾农民没有任何税赋负担。
三是向农民提供优惠贷款,利率一般为商业利率的50%~75%。四是建立农业保险
制度,以解决农民医疗费用和退休养老问题。加入WTO后,为了确保农业的竞争力,
维护农民的利益,台湾又积极调整了农业的支持方式,准备筹措总额高达1000亿新
台币的农业发展基金,支持和保护境内的农业,力求将加入WTO带给农业的冲击减
少到最低程度。
(五)提高农业管理效率
台湾对农业的管理是比较有效率的。比如,凡是涉及农业问题、与农民打交道
的工作都由农业部门来管理,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能不仅是管理农业生产,还涉及农业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国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农村金融、动植物检验检疫、农产品
运销与储备、水土保护、林业等多项职能。一体化的管理减少了部门间的职能交叉,
有利于形成合力,提高管理效率。而且,一体化的农业管理模式是确保台湾顺利加
入WTO以及维护台湾农业和农民利益的关键。在台湾,由农业部门负责加入WTO
的农业谈判,由懂得农业的部门制定谈判方案,组织谈判,使农业谈判具有主动性,
可以随时根据谈判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谈判方案,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同时,
将每一次谈判的情况、争取的权益、承诺的义务都及时反馈给农民团体和个人,征
求他们的意见,制定新的对策,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台湾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第四节启示和结论
对美国、荷兰、印度和台湾地区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经验的分析后,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和结论:
一、通过法律形式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在美国,很久以前国家就制定法律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美国农业之所以国
际竞争力强,与美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分不开的。尤其是2002年美国新农业法的颁
布,表明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目前急
需制定《农业保护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印度和台湾加入
WTO后,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规则,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如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改善方面、在农业科技和教育、
农业技术推广、保障农业安全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同时,还采取各种政策
措施给农民以大量补贴,此外,还免除各种税收,农民基本上没有任何社会负担。
中国的国情和国力决定不可能在农业支持的总量上和美国拼比,但在经济实力上要
比印度强的多,因此,印度能做到的,中国也一定能做到。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尽
量提高“绿箱”支持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
公共投资。在“黄箱”政策方面,通过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既增加了农民的收
入,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又能够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八章周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
二、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正确的农业发展战略
在这方面,荷兰的经验很值得借鉴。荷兰是一个小国,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并
不好,但何以成为一个农产品出口的大国?这要得益于荷兰正确的农业发展战略以
及相关的各种配套措旎,荷兰幂j用比较优势原刚,采取“大进大出”战略,充分发
挥了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水平比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园艺
产业以及畜牧业及其产品加工业,弥补了农业资源缺乏的不足,加上荷兰具有高素
质的农民,有发达健全的农民合作组织,有国家职能准确定位的宏观调控,创造了
荷兰农业的奇迹。中国和荷兰比,总体讲,中国农业资源禀赋优于荷兰,尤其是中
国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行“大进大出”的战略,进口农产品尤其是土地密
集型资源性产品,然后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稀
缺问题,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并且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因此,中国目前必
须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条件下,减
少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的发展,加快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园艺产业、畜
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要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重视农业
教育、科研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强农村和农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三、善用WTO《农业协议》有关条款,提高谈判要价条件
印度的整体国力不如中国,许多方面与中国相似。印度在加入WTO后,采取~
系列积极的措施,不仅使印度原来比较落后的农业没有受到冲击。而且有了很大的
发展。印度的很多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些经验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
加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另一方面是利用WTO《农业协议》有利
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提高谈判的要价条件,争取主动。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在
新一轮的农业谈判中,既要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以便建立公平竞争的国际
农产品贸易环境,又要积极争取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同时要通过立法强化对农
业的支持,加快建立黄箱补贴机制。台湾的许多好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
中园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嗣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在前面几章,我们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
进而依据该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做
了总体评价和个案研究,对中国农业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并
对国外有关国家和地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依
据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借鉴国外有关国家的相关经验,本章提出2l世纪初
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第一节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在中国加入WTO和农业国际化的背景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
场,中国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吃饭和8亿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关系到
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解决目前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全面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应对加入WTO和农业国际化的挑战。具有
非常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为此,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中国农
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战略就显得更为必要。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目标
2l世纪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世纪。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
斗目标,这就是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
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文化更加繁荣,可持续发
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过上更加富是的生活。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
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l世纪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走上繁荣的世纪。根据上述国民经济发
展的总体目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1)21世纪第~个10年,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目舾}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即到2010年,在农村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进一步优化,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
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21世纪第二个lO年,即到2020年,农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各项配套制度更加完善;使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
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加发展,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和专业化,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比较富裕。(3)21
世纪第三个十年,即到2030年左右,我国农业整体上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当代科技、先进装备、与高素质农民合成的现代农业生产
力为主力的现代化农业,能够应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的具恧的,适应人
口峰值(即1 6亿人口)小康生活需求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初步建立起适应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活效益的协调发展,(4)
到205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物质装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显著
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极大提高}农民生活达到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孙5
=、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依据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目标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我
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借鉴国外有关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从以
下几个方面提出2l世纪初我国农业竞争力发展的战略目标。
1.总目标。在农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进一
步完善,农业产业组织结构逐步合理的条件下,实现农控综合生产力、综合效益的
不断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并在国际
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使我国不仅成为农业生产大国,而且也是贸易强国。
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过程,是我国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也是我
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因此,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以及农业现代化目标总体上应该是一致的。农业国际
竞争力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其他战略目标一样,也将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具体
2"该部分内窖参考了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t十六大报告辅导读奉》,
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21页;农业部t。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 1.2005年)”,载
《额世纪中国农业展望——农业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汇缠,。中嗣农业出数社。2002年,第2-26
页;刘江;‘z】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嗣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12-t5页;冯海发:“2l世纪中国农
业发展前景展望”,《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257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来说,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本世纪的第一个十
年,即到2010年,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重点,调整农产品供求关系,提高农产品的
国内市场占有率,增强抵御国外农产品冲击的能力。第二个阶段,本世纪第二个十
年,即到2020年,以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农业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为重
点,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三阶段,即到2030
年,届时,我国人口增加到最高峰,即16亿人口,因此,保障国家的食品安全具有
战略意义。这一阶段的重点:一是实施“大进大出”战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农业受源.到国外建立
商品粮基地,这既可以满足我国人口高峰期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又可以在生产国
直接销售农产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第四阶段,即
到205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或农产品加工
业和农业生产的服务行业,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当时比较发达国家农业发
展的水平,在二些农业基础好的地区无论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还是农民
收入均可达到或超过当时世界农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大多数地
区的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2.分目标。根据第三章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方案,农业国际竞争
力是显示竞争力、产品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合力,圉此,提高我国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总目标可以分解为:显示竞争力发展目标、产品竞争力发展目标、
要素竞争力发展目标和环境竞争力发展目标。
(1)显示竞争力发展目标。不仅农产品总量保持世界首位,而且农业劳动生产
率和土地产出率也将居世界前列。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
主要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将有一个大
幅度的提高。
(2)产品竞争力发展目标。保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即粮食产品生产的一定数量
和规模,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加快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即畜产品和园艺产品的生产jf丑出口的步饯,一方面通过不断
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价格,发挥低成本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科技
进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名牌农产品、特色农产品,
取得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进而进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娥略选择
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3)要素竞争力发展目标。显示竟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发展,依赖于要素竞争
力和环境竞争力的发展。要素竞争力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要素竞争
力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保护隧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为主的传统生产要素,提高它们
的利用效率:增加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即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市
场条件,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加快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使科技
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接近日前发达国家的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和农民的职业
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真正把农业增
长和竞争力的提升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环境竞争力发展目标。环境竞争力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改
革开放的成就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能够为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环境竞争力发展的目标具体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使国民收入分
配向“三农”倾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竞
争力提高的各项农业政策: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相关产业的发
展;改善农业的市场环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农业国际竞争力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
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农业庸负的任务很重。在未来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展过
程中,既面临着许多挑战,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剥条件.关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
战和制约因素,前面几章的实证分析中已有论述。这里重点分析有利条件。
总体上讲,2l笸纪初,我国农业营蕲竞争力发展具有的有利条件是: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将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资金和物质保证。在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为加快实现工业化、国家采取了重工业、轻农业,
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西
牲农民的利益,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建设与发展。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
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综合国力和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显著增强。这就为
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
入,己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进入2l世纪,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国
民经济整体实力将不断增强,从而为我国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供的条件。
2.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在20世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纪,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在遗传育种、作物栽培、食品加
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
技成果,农业科技已深入人心。但总体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率和推广度都
较低,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较低,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空问和潜力
很大。良种、栽培技术、节水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早作农业技术、集约化繁殖、
配合饲料等现有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仍有很大的活力。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以推
动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潜力更大。进入21世纪,全球农业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
转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又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
业新科技成果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技兴国战略的进一
步实施,科学技术将日益显示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我国农业的科学研究和技
术开发能力必将大大增强,科技成果推广体系逐步调整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也将取得迅猛发展,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这为我国农业国际
竞争力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基础。
3.农业的对外开放将为我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促进竞争力的提升提
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加入WTO以后,可以享受WTO成员国无歧视性贸易待遇,
获得参与WTO新一轮贸易谈判的权利和制定新规则的决策权,能够利用有关机制解
决贸易争端,降低农产品贸易谈判的成本和交易成本,并获得解决农产品外贸问题
的规范渠道。与此同时,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互补、国内市场
和国际市场的转换,按照比较优势调整和建立我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结构
的真正优化。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结构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
质和竞争力,推动我国农业由弱质向强质转变。另外,开放空间扩大,还为我国农
业吸引更多外资和采用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4.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农业大气候的形成,为进一步改善农业政策环境,提高农
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前提条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
70%是农民的农业大国来讲,其地位就更加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重视农业
的发展,制定并且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政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
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政策: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搞活农村流通,深化粮棉购
销体制改革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
中国农业图斯境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嗣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顽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
乡差距扩大。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也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
发展的综合国力的增长。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问题引起了决策层的
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在全国上下形成了重视农业的大气候,把农业发展放在经济
工作首位,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和议事的原则,这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国际
竞争力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第二节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实现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
因此,正确确定战略重点非常重要。确定战略重点,必须找准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
争力的突破口。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告诉我们,表明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
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等,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这三个指标总体上均呈下降的趋势,这里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农
;产品出口规模小,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我国许多农产品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但出
口量却很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总额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多一点。出口量尚不及荷
t兰。256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即千方百
-计扩大农产品的出口。根据国际竞争力理论和我国农业优势和劣势的实际情况,2l
世纪初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应该确定如下三个方面为战略重点。
一、傲大做强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
产成本高、质量低,加之许多农业发达国家还保留高额的农业补贴,因此,加入WTO
以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是空前严重的。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必须采取非
均衡竞争战略,即不搞四面出击,而是有重点、有计划地从优势产品入手,培育优
势产业和产业带,把优势的产业和产区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抵御国外同类农产
品的冲击,并努力扩大出口。这是积极应对入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
2“崔晓黎:‘我厨农产品进出口的战略选择),2004年8月24日,第10版。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也是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战略措
施。
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究竟有哪些?如何确定?这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按照农产
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来衡量,一般认为,在我国,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缺乏比较优
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按照这种思路,我国应当退出土地密集型的
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出让市场,显然这样下结论过于简单。因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是相对的、具体的、多元的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品种、不同环节、不同区域和不
同的竞争市场上,比较优势的表现是不同的。比如,我国的粮食生产总体不具有比
较优势,但部分小杂粮具有比较优势;我国的大豆多数品种含油率比国外转基因大
豆低,但高蛋白大豆在我国具有绝对优势:我国的甜橙总体上与美国的差距很大,
但长江三峡和赣南最优产区的脐橙品质完全可以与世界上最好的脐橙媲美:我国饲
养并加工的西装鸡价格大大高予美国,但经过精细分割的肉鸡产品拥有较大的优势。
由于农业具有明显的自然区域性特征,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农业生产的
悠久历史,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劳动力富余,在国际竟争中有很大的
回旋余地。因此,应对入世挑战,发挥比较优势,要分区域、分产品而论,在一些
区域完全能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产业带。
优势农产品的选择,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内消费
需求量大,生产有潜力,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有效抵御进口产品冲击的农产品。
主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甘蔗和牛奶等。这
类农产品全国有优越的生产条件和生产传统,有的总产量居世界前列,尽管在质量、
成本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只要在品种改良、提高单产、节本降耗等方
面采取措施,完全可以在国内市场与进口产品一争高低。另一类是在国际市场上具
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扩大出口潜力较大的产品。主要包括一些园艺产品如苹果、
柑橘等,一些养殖产品如牛羊肉产品、水产品等。257这类农产品我国不仅在资源条
件上有优势,而且在生产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与国外产品相比在成本上和价格上均
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商品化处理比较落后,在农药、兽药残留等卫生标准上达不到
国际市场要求。另外,还有一些农产品如水稻、生猪等。我国无论生产总量还是生
产水平在世界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是由于对产品的消费偏好等原因,消费群体集
2”薛亮:“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中国农业围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目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中在亚洲东部,国际贸易量较小,进出口比较稳定,对我国生产影响不大。由此可
见,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在不同的竞争市场上各具优势,应按照不同的竞争策略,明
确不同的竞争对手,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
优势农产品的选择,从生产的重点区域讲,是指生态适宜性最佳、生产基础最
好、生产集中度较高和潜力最大的地区。从生产集中度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
品3—5个省的生产量就相当于全国的一半和一半以上。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水稻前
5位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6.76%,小麦前3位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57%,
玉米前5位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77%,大豆前4位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51.41%,甘蔗和甜菜分别是前3位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2.42%和78.20%,柑橘
前4位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2.2%,牛肉和羊肉分别是前4位省区的产量占全国
总产量的44.73%和44.75%,禽蛋前3位省的产量占全国的43.82%,牛奶产量前4
位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7.86%。258由此可见,这些区域的生产水平要大大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增强竞争力主要是增强这些优势产品的优势产区的竞争力。
为此,首先,要制定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和实施方案,把发展优质、专用、无
公害农产品和构建农业优势区域及优势产业带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确定优势产品
的重点生产区域,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从良种供应、基地建设、技术服务、质量标
准体系建设等方面,集中资金加以扶持,促进优势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实现区域化
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通过
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放手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出nti,J汇农业。中部地区要抓住主
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积极发展优质、专业粮食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扩
大粮食销售,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把粮食产业做优。西部地区要有计
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搞好畜牧业和林果业,推进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
业的发展,走农牧、渔牧结合的路子。
其次,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重点
建设有优势、上规模、跨区域的黄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带,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的玉
米——大豆产业带,新疆棉花产业带、中原地区的牛羊肉产业带,“三北”地区奶业
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和柑橘产业带,陕西和渤海湾地区的苹果产业带,沿海
及重要江河湖泊流域优质水产品产业带。还有山东的蔬菜、海南的热带作物、山西
2"薛亮:“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嗣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的小杂粮、西南和东北的绿色食品等,都要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带。在此基础上,通
过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把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有机地整合成一体,
形成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新格局。
二、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前面的实证分析已经表明,农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和扩
大国内市场消费的重要因素。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应短缺,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实现数量的增长,以扩大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的出口也主
要是靠量大价低挤占国际市场一席之地。现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的
国内市场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供给已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的结构
性、地区性相对过剩。因此。无论是从国际市场还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对农产品的
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国际市场,我国农产品出1:3面临外国农产品技术壁垒的挑战
越来越严峻。近年来,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实务中,大批农产品遭到退货和索赔。我
国优势农产品出口未能出现预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遭受前所未有的绿色壁垒。
在国内市场,随着农产品供大于求格局的形成以及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对农
产品需求的层次也在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选择,首先是质量和安全水平。而不是
价格低廉,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农产品价格虽高,但在我国仍然销路很好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国农产品再不提高质量.不仅不能占领国际市场,也可能被挤出国内市场。
因此,现在必须从以往的“以量取胜”、“以廉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全面提高
农产品的质量。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根本性、战略性的跨越。它标示着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从粗放的、以满足数量增长为主的生产经营向集约的j以
提高质量水平为主的生产经营转变;它要求农业生产从过去由生产决定市场向以市
场为导向转变,生产要满足市场对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它昭示我们,如
果说在解决短缺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的话,那么在提高农产品质量
和竞争力的过程中,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本质的、内在的、决定的因素。
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当前要建立从农产品生产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
的质量安全控制系统。
第一,要抓好农产品产前管理工作。搞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认定,
实现生产环境无公害。要对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生产区域,颁发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资质认定证书,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监管,坚决控制投入品的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崮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不合理使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查处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
使用商毒高残留农药及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对种子、农药、化
肥等生产投入品经营网点进行核查,编码入网,纳入信怠库管理;对国家明令在农
产品生产中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投入品经营,实行销售登记制度,经销单位要对
销售的禁用、限用投入品进行造册,掌握销售数量,明确流向和用途,对违规销售
单位要依法严加处理;加强对农药生产的监控,建立环保型化肥、农药等农用投入
品供销网络,确保高效、低毒、低残留农用投入品的供应。
第二.要抓好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力度。采用多
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生产者标准化意识和技能。抓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标
准化示范区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标识、市场准入的全程控制。
大力发展设施生产。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机制,积极推广生物、物理等无公害病虫害控制技
术,全面提高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严格控制可能发生的
疫病疫情的扩散。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的网络专家咨询系统,使农民能够通
过网络得到常规防治技术指导、对一般疑难病虫害的远程诊断和鉴别。
第三,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体系。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在数量和种类上还不能满足
需要,产品运输、加工、包装标准缺乏。因此需要制定主要产品和主要环节的无公
害标准,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有标可依。二是要加强农产品质
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按照层次明晰、职能明确、布局合理、反应快捷的原则,
加快建立监测方法科学、权威性强、网络完善的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
系。三是要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护体系。按照建立高效运转、反应快速、安全无害
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的要求,加大对农业植物病虫害监测站的资金投入力
度,更新设备、完善手段、充实队伍、加强培训,实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病虫害
的有效控制。四是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的服务功能,为无
公害生产经营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
第四,要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与管理。加强对基地及市场中农产品质量安
全的监督检验,建立农产品抽测结果的定期发布制度,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批发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市场要逐步建立农产品自检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产品质量标识和质量
承诺制度,以蔬菜、果品为重点,对进入大中城市市场的农产品逐步实行产品分级、
包装上市、产地编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质量安全从生产到销售环节有据可查。
实行以合同、契约为主要形式的质量承诺制度,明确不同环节因产品质量安全出现
问题应承担的责任。推行国际标准组织IS09000认证或ISOl4000认证,引进国际上
通用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良好操作规范(GMP)”等质量管
理体系和规范。加强检验和动态管理,对未达标的产品和企业吊销标识。
第五,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大对《环境保护法》、《食
品卫生法》、《水污染防治法》、《农药管理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国家
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等行为。加强执法
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执法人员,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第六,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核心技术的公关和优质高效品种的培养,
加强先进实用成套技术的推广,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和创新,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全面提高农产品
的质量技术水平。
三、开拓多元化目标市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我们的产业走出去。把我们的产品打
出去。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除了存在着产品质量差,优质产品出口规模小,流通
成本高,经营水平低问题以外,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多数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回旋余
地小,风险很高。对此,应加大政策和投资支持,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实施
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根据我国国内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和不同目标市场的态势,开拓多元化农产品
出口目标市场的主要内容是:以亚洲市场为主体,欧洲、北美市场为开拓重点,同
时加强与非洲、拉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联系。
亚洲市场仍然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体目标市场,要依托地缘和饮食习惯的优
势,进一步提高我国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肉类、水产品类在这一市场的占有率。鉴
于欧洲、北美市场这两个市场强大的购买力,应将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目标市
场开拓重点。以高质量、高附加值、深加工的畜产品、园艺产品、水产品以及特色
中垦农业国瞪蔓塞争力:理望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农产品为突破口,通过各种营销手段,逐步占领市场,并通过农产品出口来提高农
业经营效益,增加外汇收入。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应以加强联系,建立稳
定的双边贸易关系为主要目的,出口价格比较低廉的粮食(尤其是大米)、蔬菜、烟
草以及小食品,为将来的市场扩大奠定基础。具体到农产品来说,谷物产品出口重
点在亚洲,由于东亚国家的转基因产品政策对我国比较有利,市场需求可能维持相
对的稳定。为减少取消出口补贴对我国部分谷物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可以实行针对
大宗谷物产品的出口信贷支持政策。从出口的目标市场来讲,我国玉米在亚洲,尤
其是在日本、韩国仍然会有一定竞争力。粳稻不仅可以在日、韩两个重点市场发展,
还可以向中东、非洲市场拓展。花生是净出IZl的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中东、
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扩大花生出口关键是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以满足不同
国家的产品检验标准。小麦及其产品是净进口的形势,但由于地理优势等原因,我
国小麦及其;1J口I产品在东南亚仍将有一定市场。畜产品和水产品出IZl要巩固提高亚
洲东南亚市场,开拓欧美市场。肉鸡、蛋鸡及其相关产品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是东亚
和东南亚。对于我国牛、羊肉类产品的出口来讲,可以充分发挥地缘和文化上的优
势,积极开拓中东、中亚地区市场,然后在提高质量和加工水平、丰富产品花色的
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法国、英国、德国和沙特阿拉伯、美国等市场。对于活羊的出口,
我国应该积极开拓中东穆斯林国家市场,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石油富国的
市场。对于我国的特色畜产品,如兔肉及上种肉鸡、蛋鸡等,通过绿色化和集约化
生产途径,充分发掘这些特色畜产品的出口潜力,尤其是要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
场。对于我国出口一直不太多的活猪及猪肉产品来讲。应通过丰富加工品种,提升
品牌竞争力来促进出口,以稳定香港及东南亚市场为主,同时重视扩大对俄罗斯的
出口。对于水产品,日本无疑是我国最重要出口市场,其次是美国、韩国、欧盟和
香港。园艺产品出口对亚洲市场的依赖性很强。蔬菜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是日本、韩
国、俄罗斯、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同时要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分散经营风险。
目前出IZl的蔬菜品种主要有大蒜、大葱、辣椒、扁豆、生姜、食用菌、山野菜等,
要注意开发适合欧美口味的蔬菜新品种。苹果和梨等的主要目标市场仍是东南亚。
而我国特有的亚热带水果无论在Ft本、韩国还是欧美都极具竞争力,应加强市场营
销工作。我国果汁出口形势好于鲜果出口,主要出口美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
和德国等。花卉属于消费档次较高的强竞争性产品,产品的附加值较高,出口目标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市场主要集中在邻近的日本、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
开拓农产品多元化目标市场必须细化对出口农产品目标市场的研究。目前国内
对这方面研究比较薄弱。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要打丌新局面,就要做到知己知彼,
在对目标市场深入研究从而对各种影响因素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灵活机
动地运用营销战略。
第三节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一、建立与WTO农业规则相适应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国内支持与市场准入、出口补贴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中的三
大核心内容。利用世贸规则建立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主要内容我们也从这三个
方面展开论述。
(一)建立高效的农业国内支持保护机制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业国内
支持总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则政对农业的支
出则是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因此,强化政府支农职能作用,完善政府支农政策手
段,首当其冲地就是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为此,第一,要科学界定“农业总投入”的范围
和内容,提高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的支出,确保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资维持在一个
较高的水平。要在《农业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农业总投入”的范围和内容
进行合理的界定,避免把那些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项目纳入农业
投入的盘子,造成“农业总投入”虚高的现象。第二,要尽快出台农业投资法,将
各级政府支农行为及其农业投入的数量调控界限一并纳入法律规范。投资法不仅要
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农职责,还要对其农业投入的数量界限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个数
量界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使“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
长”。随着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比重的提高,要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比
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机制,强化中央政府保护农业的力度。二是要
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
268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是导致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不
断恶化的关键原因。因此,要下决心调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结构,不仅在投资存量
上作适当调整,而且要在增量结构上向农业进一步倾斜。三是要规范地方财政支农
的界限。随着分税制和地方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今后地方财力仍会里快速增长的
格局,在此前提下,可考虑地方新增财力中要拿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业。这样做
有利于从三个方面促进国家财政支农能力的稳定增长:即有利于防止各级政府相互
推委财政支农责任,导致财政支农行为难以真正付诸实施:有利于避免各级政府财
政支农能力的虚假增长,而影响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或导致财政支农实际效果下降;
在实践中结合不同类型地区的实际适当下调甚至取消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由县级配套的比例,有利于避免因强求地方配套而影响支农项目的顺利有效实施。
2。优化农业支持结构,保持“绿箱”支持和“黄箱”支持的合理组合,突出支
持重点。“绿箱”支持运用空间巨大,是今后农业支持和保护的主要方式。但“黄箱”
支持对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直接的作用,不能偏废。
首先.在“绿箱”支持方面.重点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和教育、农业生产性基础
设施的投入,最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
(1)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入哇之酊,中国己使用了部分“绿
箱”政策中的措旖,并已初具规模,如“绿箱”政策中的“政府一般服务”包括“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一项,是指农村电网、道路、市场、港口、供水、防洪、摊水及
环保项目等的建设。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已具备一定的水平。据统计,1996--1998
年中国对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平均每年达4859亿元人民币<会59亿美元),除低于日
本每年120.7亿荚元外,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高。25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是农业发展酌基础,既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能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对于
我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后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的投入,一方面通过国家投资加快农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尽
快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的通路问题,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产品运得出来,外
部的工业品运得进去。另一方面,集中国家财力,以直接投资方式,为大中型防洪
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林等工程的建设提供足够资金,保证这些国家级重点项
目的顺利完成,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2)重视对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支持。在“绿箱”政策中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有“农
259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发展战略哼产业政策》,中因农业j¨版社.200t年,第124,128页。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业科研”、“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操作培训”、“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三项。我国日
前在这三项政策上的支持水平都比较低:“农业科研支持”一项,我国1996.1998年
3年平均支持水平为4.9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的国家支持水平是16.5亿美元;“农业
科技人员和生产操作培训”的支持水平1996-1998年3年平均只有0.25亿美元,是
我国己有的农业支持项目中支持水平最低的;“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的支持水平
1996.1998年3年平均也仅有7.6亿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支持永平。”o在知识
经济堀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实现科技兴农。因此,政府应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支持。首先,加大农业科研投资的
力度。政府应担当农业科研投资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投资的主角,增加对农业科研
的财政支出。同时,鼓励乡镇企业、农业组织、龙头企业进行科研投资,特别是直
接盈利品种和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投资风险小、回报快,应主要由企业承担,使
企业成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主体。金融机构也应调整贷款结构,增加农业科技贷
款,解决农业企业科研经费不足以及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启动资金短
缺的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要系统
了解目前农民的需求层次,研制开发适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产品及不同类
型农民的适用技术,提供综合的信息咨询服务。二是要畅通农业科技推广渠道。农
业科技推广的主渠道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我国白前己初步建成配套完整的乡镇农
技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这条主渠道的作用,重点解决农技推广人员不足、推广经
费匮乏的问题。再次,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对现有的农业劳动者,主要
通过广播、电视、函授教育、夜校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广泛普及农业科
学知识和实用生产技术;对农村青少年里努力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提高未来农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推行“农业资格证书”制,
农业信贷资金的发放、农业科研项目的推广,优先向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过系统培
训、有资格证书的农民倾斜,以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强学习,重视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的提高。农业高等院校应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知
识内容,同时制定特殊政策,采取扩大定向招生等措施,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流向农
村,并且留得住、用得上,真正致力于农业科技的进步。最后,加强国际农业科技
交流。我们应抓住入世契机,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一方面,加快国外农业
科技成果特别是一些重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中国农业出版杜,2001年,第124.128页.
中堕壅业国壁童塑:望笙皇塞堡婴—— 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另一方面,加强我国与发达国家双边或多边的科技合作,增加中外农业科技人员的
交流,及时掌握农、监科研前沿的最新信息动态,提高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起点。
(3)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收入保险计划补贴”和“自然灾害救济补贴”
是“绿箱”政策中两项十分重要的农业支持措施。《农业协议》指明,在农产品贸易
自由化的环境下,市场变动或自然灾害等其他原因都有可能严重减少农业从业者的
收入,这对农业生产者十分不利,为此,政府实施适当的补贴是正当的。对此,发
达国家的经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即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政荒和资金上的
支持,在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问建立一种互相协作、互相保护的机制。我国是世界上
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又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
农产品市场不稳定,为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必须尽快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首先,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由于农业保险具有经
济效益低、高风险损失率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保险很难作为商业保险来经营,商业
保险公司也不会有太高的积极性去经营农业保险。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郝把农业保
险列为政策性保险。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做法,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建立中国农
业政策性保险公司,由国家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职工工资、管理费和亏损,
减轻农业生产的风险损失。其次,对农业保险实行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政策,使之有
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业务。由于农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且风险大,因此,它离
不开国家的财政补贴。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数量十分可观,日本政府对农
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为50%—-70%,并提供部分行政开支费用,1975—1986年补贴
额达2035亿日元:美国向农业保险提供20%--30%的保费补贴,并承担经营农业保
险的保险公司全部或大部分管理费用。揪我国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时,一方面要给
予农业保险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建议将财政预算中的救灾基金按一定
比例提出.用于保费补贴和建立农业灾害风险基金,且保费补贴可以因保险的险别、
险种、保障水平的不同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有所区别。再次,农业保险多级负担。
农业保险风险大、赔付率高,单纯靠国家财政支持是难以支撑的,为此应充分发挥
各级地方政府的作用,利用农村中的合作基金会,实现风险分担、自救与他救相结
合。最后,健全农业保险的法律和运作规范。为了确保农业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
使农业保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应通过立法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经营形式、组
织体制,规定具体的脸别、险种、保额、保费以及保险责任等。同时根据农业保险
“1赵红;“用外农业的考察与借鉴”.《市场与计划》.1998年第2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乩略选择
法律制定详细的规范,使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得以顺利实施。
(4)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环境计划下的支付”也是“绿箱”政策
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的是各成员国政府对本国农业环境和资源的关注与支持,尤
其是对农业环境保护计划的投入及农业环境补贴。我国在这一项上的支持水平大大
落后于发达国家。现在,我国政府应不断加强对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首先,完善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一是
加快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完善配套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
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律规定
都比较宏观,属于原则性、总体性规定。今后.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农业资源环境
的立法经验,制定更加具体、更具针对性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如《农业环境保
护法》、《耕地保护法》、《农药管理法》、《肥料管理法》等。二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
的宣传,严格执法。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备类媒体和农村教育等
途径,从正面向广大农民宣传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严惩破坏
农业资源、污染农业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落实对有关经济损失的赔偿和补偿,从
反面教育人们遵守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使得各项法律法规能落到实处、起到
作用。其次,通过增加投资、减免税收、给予补贴等方式从财政上支持生态农业建
设、农业资源保护技术研究、农业新能源开发、农业灾害防治等。如,节水农业是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可统一安排,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
励外商采用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节水项目建设等。再次,制定计划、
加强管理,综合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三废、
污水灌溉、大气污染、化肥用量过大、使用有毒农药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今后应
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如建立国家、省、地、县各级农业环境监测机构
和监测点,随时随地做好农业环境污染的监控工作。最后,加强农业资源利用和环
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更换科研设备、加强科研人员培养、引进
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鼓励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节地、节水、节能等综合高效资源
利用技末,普及基因农业、微生物农业、数字农业等技术,推广林粮间作、果粮间
作、林草间作等多层次立体农业。总之,政府应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
(5)加强市场营销服务。“市场营销服务支持”属于“绿箱”政策中“政府一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般服务”,我国目前在这项上的支持还是空白。据财政部资料,我国1996年至1998
年都未将此项列入财政预算科目。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增设国际市场信息调查、营
销服务专项资金,加强对全球农产品生产、价格、库存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
准入、投资环境等信息的收集和跟踪研究,加强对农产品出口对象国相关农产品的
市场和政策研究,注意开辟国际多元化市场;注意跟踪各国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反补
贴措施和反倾销措施的动向跟踪:在出口营销方面通过举办农产品博览会等各种宣
传活动,协助企业不断扩大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贸易份额。
(6)完善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体系。农业协议“绿箱”政策还包
括“通过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补贴”,“通过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补
贴”等其他政策。我们应对这些政策加强研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充分利用“绿
箱”政策,加强农业国内支持力度。一是对农民进行直接收入补贴,如对于以农业
为主的粮食主产区,实施以产量挂钩的直接补贴方式;二是丌展对部分重点生产环
节的补贴,如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对机耕机收服务环节给予补
贴;对严重缺水的地区,对早作农业的节水灌溉技术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外向型农
业发达地区,对疫病防治和检验检疫服务给予补贴等;三是免除农业税。免除农业
税是我国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埕直接的方法。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对农
业和农民征收税收的国家之一。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随着
我国财力的增长,减免直至取消农业税势在必行。
其次,在“黄箱”支持方面,以建立新型价格支持制度、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
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为重点,优化支持结构,提高支持力度。
(1)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农产品价格补贴在我国国内支持措施
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行价格改革以来,价格补贴除了一部分
用于城镇居民外,剩余部分主要用于农产品价格补贴。90年代以后,国家对粮食棉
花进行的流通体制改革,价格补贴更多。粮棉油价格补贴在1996年达到T31l亿元,
1997年上升至r]414亿元,1998年进一步增加到565.04亿元,2000年的补贴水平达到
758.74亿元0262价格补贴占我国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非常高,但补贴效率却非常低下。
从这类补贴的受益者来看,主要是消费者和国有粮食企业等流通环节,作为农产品
生产者的农民并没有得到实惠,以致价格补贴生产者为负数。因此,借助国际上其
”2李国祥:4调整我嗣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若干思考”,《调研世界》。2003年第3期。
中胃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他国家农产品价格支持的经验教训,调整和改变价格补贴方式,对于我国农业应对
WTO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停止对粮棉流通企业的补贴,将国有粮食流通
企业推向市场,与此同时,应建立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制度,或反周期补贴制度,
保护价的水平要根据当年生产成本和适当利润来确定,其中,生产成本必须是考虑
了土地承包费用和活劳动报酬的完全成本,适当利润是指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的
利率。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逐步使价格保护范围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等四种粮食作物的合同定购和专储部分扩大到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护目标也要从过
去的防止价格波动和调节供求平衡转向保障农民收入水平。具体措施是:当市场价
格低于保护价时,政府按确定的保护价水平敞丌收购,不做数量限制,以保护农民
利益:当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格时,则停止按保护价收购,如果此时政府还需继续
收购,则应按市场价格收购。如果价格持续上涨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就应抛售
储备,把价格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2)扩大良种的补贴范围。在大豆、小麦良种推广补贴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增
加对大豆、小麦良种推广补贴的规模,并进一步将这种补贴方式向玉米、大米、棉
花、油料等品种延伸。对农民改良畜禽品种增加的支出,政府应给予一定数额的补
贴。通过良种补贴,可以有效地引导极为分散狭小的农户统一种植优良品种,实现
区域化统一优良品神种植,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实现优质优价,提高产品的竞
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继续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结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
提高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政策性补贴水平。补贴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用水、化肥、农用
动力燃料等占农业成本比重较大的农业生产资料。同时要改变以往把补贴用于国有
农资流通企业的做法将差价补贴直接落实到户,与农户销售的农产品商品量挂钩。
(4)参照国际经验,对部分农业贷款项目进行贴息。针对农产品生产周期长、
风险大、贷款难、收益小的特点,要尽快建立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金融机制,完善
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及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等,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实行低息、贴息、中长期偿还等贷款优惠政策,扩
大对农业生产和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
(二)建立新型的市场准入调控机制
调整农产品关税结构,完善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办法和转基因产品进口管理办法,
中嗣农业国际竞争力t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加强运用新型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建立关税壁垒、关税配额管理、转基因产品
进口管理和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并存的新型进口调控体制。
1.积极争取对部分农产品进口征收从量税和季节性关税。目前,我国大豆等敏
感性农产品基本上都实行的是从价税,如果将从价税改为从量税,可以在不容易实
施反倾销措施的背景下,有效地抵制他国低价倾销农产品。另外,为了避免食用植物
油在2006年取消关税配额后遭受大的冲击,应对豆油、菜籽油进口征收季节性关税。
2.完善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办法和转基因产品进口管理办法。关税配额管
理和转基因农产品管理是今后我国调控主要农产品进口的基本手段。一要加强对关
税配额分配管理,严厉打击农产品贸易中不切实际高报配额、炒配额和走私行为。
二要淡化重要农产品进口中“战略物资必须由国有企业垄断进口”的观念,打破由
中国粮油进口公司独家垄断经营多数大宗农产品进口的状况,将部分国营配额对全
社会公开招标,形成竞争性进口体制。三要适时起用转基因管理措施,控制好转基
因产品进口的节奏,尽量避免时断时续造成的大起大落现象。
3.合理运用反补贴和反倾销的保护措施。大多数对我国农产品有威胁的国家都
对农业进行巨额的出口补贴,我国应该合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反补贴和反倾销条
款,有效抵御国外高补贴农产品的冲击”.
4.建立合理的技术壁垒。我国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较低,而发达国家的技术
门槛却相对较高。这种不对稔的技术壁垒不利于我国实施农业保护。为此,应认真
研究国外的弱点,突出自己的强项,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保护措施。一是
用2。3年时阊完成全国农业有害生物疫情普查,摸清家底,为技术壁垒的设立提供
充足科学依据。二是向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国家实旌对等的食品卫生注册管理,提
高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如HACCP安全管理认证、IS014000环境管理认证
等)和卫生检验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实行精密检查。
5.建立价格预警型调控机制。在参考进口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前3年或
5年的产需及进出口情况,将重要农产品划分为短缺型、平衡型和过剩型三种。按照
不同类型农产品,分别建立不同幅度的价格安全带。当国内市场价格高于价格警戒
线上限时,放松进口控制,鼓励进口,平抑市场价格;当国内市场价格在价格安全
带区间正常波动时,进行干预;当国内市场价格低于价格警戒线下限时,要启动进
口调控预案,维持公平竞争。保护国内市场。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田农业唇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三)改革农业出口补贴方式,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
为了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对农产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局面,应积极探索出口促
进措施。这些措施除了在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给予出口企业以支持,从根本上降低出
口农产品的成本,提高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外,还须采取相关应
对措施。
1.加强对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这对于出口农
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要建立出口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取消
出口农产品铁路建设基金的征收和公路运输收费的关卡。这些措施不仅会降低我国出
口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方面的成本,还会大大提高一些鲜活产品如蔬菜和水果的质量保
鲜程度,减少运输方面的质量损失,从而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出口。
2.加强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大对外谈判交涉力度。努力化解不利
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各种障碍。商务部门要加大对外谈判交涉力度,建立与进口国
的双边或多边磋商机制,力争取消部分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不合理的技术壁垒和贸
易歧视,为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3.设立农产品出口突发事件保护和救助基金。保护和救助基金用于当技术壁
垒、紧急贸易磨擦、反倾销等事件发生给无辜出口企业造成损失时,实施紧急救助,
以帮助受波及的企业渡过难关。救助基金来源:一是从农产品进口关税收入中拿出
一定比例的资金;二是从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中切出一块专项资金;三是愿意参加
救助的企业缴纳一部分资金,或农产品出口企业强制性缴纳的质量保证金。这种方
法可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与教育创新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和教育创新体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农业国际化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竞争。
我国新阶段农业发展以及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
科技与教育创新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
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低、国际竞争力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受
制于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我国传统的粮棉等农产品,由于质量较低,标准化程度
差,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面临被国外农产品借助技术与资本双重优势挤出
!星查些旦堕塞!坠翌笙兰壅!塑一.——一墨垄兰塑壹±堕查些里匣塞!垄塑些堡垫塑
市场的挑战。我国的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有~定的优
势,也因技术进步缓慢导致品种单调,jjⅡ7-粗放、卫生安全等问题突出,优势正在
减弱。我国的食品安全,农产品检疫,农业技术标准化以及有机食品开发等对国际
贸易十分重要的技术研究,均比较薄弱,迫切需要增加科技投入,通过技术进步.
迅速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外投巨资支持农业科技向高新化、全
球化方向发展,对我国形成巨大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及国际大企
业纷纷调整技术开发方向,投入巨资支持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
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开拓高新技术市场、抢夺技术人才的主要目标。我国农业科
技和教育投入不足、科研队伍不稳定、体制落后、机制不活,因而突破性农业科技
成果少,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农业生物
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新型农药、化肥等产业领域基础薄弱,主要农药原药、优质
化肥、优质大豆、小麦、原种鸡以及先进的大棚设施、节水设备等都要依赖进口,
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差。因此,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大力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并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
提高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和教育创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农
业和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我国科技与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
立足于现实,以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基本目标,以农业
科学研究创新体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农业科技资金创新体系、农业高
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管理创新体系为主要内容,形成管理科学、运行高
效、环境宽松、政策配套、保障充分的新型农业科技和教育创新体系。
(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创新体系
从我国农业科技现状出发,根据农业科技特点,大力调整农业科研机构,优化
农业科技布局,配套农业科技力量。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
研机构,形成国家级和地方级两级为重点的农业科研体系。国家级农业科技研究系
统,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着
重解决全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
大科技问题。地方层次的农业科技体系坚持服务地方、优势集中、分工明确、因地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制宜的原则,根据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经济区划以及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
需要,着重解决本地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重大技术问题。
此外,要大力发展各种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吸收各种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工作,创造
各种有力的社会环境和配套政策,大力扶持民营科技机构迅速发展壮大,使起成为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刨新体系
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农业科技人才的体制创新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
作。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业人才的非农流动性,造成了诸多浪费;农业科
研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使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人才学农而不愿务农,结果是一
方面农业人才在城市大量堆积,另一方面是农村缺乏农业专业人才。农业科研人才
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理顺人才流动机制,从利益机制上形成专业技术人才爱农、
务农的良性流动态势。要着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职工技术素
质,使他们学会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成为“知识劳动者和经营者”。在农村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和技术骨干的同时,各有关大专院校要建立多种
职能的培训中心,分别对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各级
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变农村的办学条件。使广大农民及其子女
能够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三)农业科技资金创新体系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和推广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科技资金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
投入体系。在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建立多渠道、全社会参
与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农民向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机构创办
的企业,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国家、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投入的
多元化、市场化的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
(四)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
要创建我国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建立起
以国家推广体系为主渠道,其他农技推广力量为有生力量、机智灵活、形式多样的
有利于农业知识迅速传播的、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鼓励农业科
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成为农业科技
中冒农业国腰!塞堂力:墅与实迎鼻第九章提高中围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民营科技企业,并引导其
逐步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体。使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
偿服务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效率。
(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体系
我国应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建设,并应放在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农业
科技创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
科研、推动农技推广。要加强用现代基因和生物技术、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
业,如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效动植物新品种,推进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
料、动物疫苗、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的研制与产业化;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用新能源、新材料、核辐射和航空航天等其他新技术改进新型饲料技术与加工设备、
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与设备、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
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我国农
业国际竞争力。
(六)农业科技管理创新体系
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农业科技管理要坚持“全国统一
规划,部门地方分头实施”的原则。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大,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
求大,情况复杂。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个宏大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农
业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体制、农
业科技发展规划、农业科技成果与专利、农业科技推广与开发、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与交流、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条件、农业科技经费、农业科技法规的管理工作。
因此,必须建立有多部门组成的农业科技协调小组,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
动进行组织和协调。
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亿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
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对农民职业技术知识的培训,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
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
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农民科技队伍。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蔓垄茎矍壹生望壅些堕堕塑!查塑些墅垫登
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说到底是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可以说,农业产业组织没有
竞争力,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基干当前我国农业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为了提高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必须对现有农业组织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加强对小农户家庭经营的改造,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可能象欧美国家那样
发展大规模家庭农场。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农业就不能搞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
既可以是横向的土地集中,也可以是纵向的联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原有组织资源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依据各地
不同条件和实际需要,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规模化经营形式。
1.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股份制农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大多数农
民已稳定地转入非农产业,土地已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条件下,可
以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土地的
合理流动,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家庭农场。或者通过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
股,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土地的股份合作制,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2.推行“定单农业”。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土地不仅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且还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在不具备土地集中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推
行“定单农业”,即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将生产用地相对集中,连片种植,以较大的
耕地面积生产同样的或者同类的农产品,形成一定的规模、特色和信誉,并通过销
售环节的联合将农民组织起来,由此扩大商品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
现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场连接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旖。通过农业
产业化经营,把农户的分散生产联结成为农产品基地生产,众多农户成为龙头企业
所需原料的生产者,延长了产业链条,扩大了经营规模和农产品批量;通过产业化
经营,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按照合同收购农户的农产品,再由
龙头企业统一加工销售,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机制,
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农户不再是为自身的需要进行农产品的生产,而是为了市
场的需要进行产业化经营生产,从而克服了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
业化经营实现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和生产、收购、加工、
生里堡些里堡童兰查立里兰兰塞塑墨—— 苎垄兰墨壹±复查些璺堕塞塑塑苎堕垄堑
运输、包装、销售等一体化运作,这对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创立名牌产品、扩展
市场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把分散农户集中起来,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提高农业
社会化服务程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强农户经济效益的重要组织形式。建立和
发展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可以考虑两种不同层次的形式。一种是将分散的农户通过
适当方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个分布在农村基层的经济联合体,由农民自身发挥主
导和支配作用。另一种形式是将已经建立的单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适当方式联
合起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组成跨行政区域的甚至全国性的合作经济组织系
统,同样由农民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
农民合作组织在类别上有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种。在目前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相对
低的现实情况下,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较容易成功,也比较容易形成跨区域的
专业性合作组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与某个或者某些企业进行供销联合,成
为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也可以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自己创办农产品加工、
流通企业,使这几个环节连成一体,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和合作经济性质的龙
头企业,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某些经济发达或者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可以适当发展综合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它的优点是门类比较齐全,参与市场的功能
比较多,但是比较庞杂,组织的难度较大。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
这是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为大企业具有许多优势,是小企业
和小农户无法比拟的。首先,大型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凭借它的品牌、信誉、
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开拓国内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建立比较稳定的销售市场,
并尽可能地扩大市场份额。其次,大型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有能力带动农业向食
品工业、饲料工业、农产晶保鲜储运和营销业等上游产业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促进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第三,大型农产品加工
贸易企业,可以凭借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为发展“产学研”联合和“科教企”技术
创新体系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加快农业食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引
进和技术推广。因此,不论是从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是提高我国农业及其
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培育和形成~批竞争能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都是至
中目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关重要的。
在发展大型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与之配套,使
大小企业优势互补。实践证明,大量的小企业存在,大中小企业相互结合是现代市
场经济的普遍现象。如果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大企业也不
会茁壮成长。
(四)建立和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加速产业组织化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环境下,单个企业的孤军作战是难有作为的,必须
实现跨企业的联合和合作,其重要和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建立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能增强同业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产生合力,提高效率。公司企业、合作
社、农民专业协会都要加入行业协会。要以有出口优势的龙头企业为依托,按产业
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与政府沟通商定本行业的发展方向,为同业者提供
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协调市场价格和行业管理,分工合作,有序竟争,一致对外,
反倾销、反歧视。政府有关部门应转变职能,赋予行业协会以相应的职权,同时,
要帮助行业协会培养和造就精明的企业家队伍,帮助行业协会开拓市场。
四、深化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农业管理体制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
键,也是中国农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目前,中国农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
农业部门管生产,商业部门管流通,农产品贸易本身又有内贸和外贸之分。尽管多
部门管理,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情况下,部
门分割,行业分割。产、加、销、内、外贸脱节,造成对农业管理政出多门、投资
分散、管理低效,加之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地区分锁,影响了政府农业宏观调控
的效果和农业整体效率及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既不适应农产品国际国内一体化的
需耍,也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后对农业进行快速、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
根据国际经验,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尽管其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
有所不同,但其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却有很多相同的特点。而且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都对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在:~是拓宽了
管理的范围。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不仅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如种
植业,也包括了林业、渔业、水利、土地规划利用、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乡村
发展等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所有产业。二是实行一体化管理。即政府的农业行政管理
292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九章提高中国农业圈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部门管理的范围包括了整个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
环节,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销售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盔等,把农业生产
环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一体化管理。三是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即农业管理部
门掌握宏观调控农业的各种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行政手
段是通过制定和发布政令、政策等方式管理农业:法律手段是指制定和实施农业行
政法规并监督农业法律的执行;经济手段包括财政、金融、价格、税收、保险、外
贸、储备等手段。
借鉴国际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要改革中国
农业的管理体制。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从田头到饭桌”的大农业
部门体制,即结合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一体化的农业管理体
制。从长远来看,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适当并归与农
业相关的职能。把农业生产资料、产品检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农产品关税配额
管理、农产品内外贸易、对外援助、农业统计等职能归并,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农业管理体制。二是明确综合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关系。综合部门
负责总体规划,提供指导性意见,具体职能应放到农业部门统一执行。三是统筹管
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经过改革调整后的农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强对农业
长期发展的宏观指导;提供公共物品,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支持:
调控市场,保持农产品市场的基本平衡;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等。
农业部门管理的范围。从横向看,除了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外。还应包括
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许多其他行业,如农田水利、林业、自然资源管理、教育、科研、
推广、农民组织、农村发展等:从纵向看,除了管理农产品生产过程这一“产中”
环节外,还要管理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的“产前”环节和农产品加工、储存、
运输、销售、质量及卫生检查监督、消费指导服务等“产后”环节,从而实现对生
产、加工、销售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管理与协调。
农业部内部机构的设置无论是按产业部门为主还是以综合管理为主,都应严格按
照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来确定农业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其协调能力、
应变能力与对农业的保护能力。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著作
1.[美】彼得琳德特等:《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3.[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2002年。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
5.【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2002年。
6.[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
7.[美】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8.【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9.[美]约翰.梅尔:《农业发展经济学》,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
10.【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 《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0年。
11-[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12.【日】祖田修:《农学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印度】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农业与经济发展》,华夏出版社,1987
年。
14.【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5.[英]赵昌文Nigel Swain:《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6.《粮农组织生产年鉴》,2000年。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8.《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19.A.J雷纳等:《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20.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桑加亚·拉尔:《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
社,2000年。
21.白树强:《全球竞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22.陈芬森:《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市场竞争策略》,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1年。
23.陈吉元彭建国周文斌:《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24.陈武:《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5.陈锡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建议》,载《中国发展研究》
(马洪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26.程国强:《农业贸易政策论》,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27.程漱兰:《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8.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崔晓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战略选择》,2004年。
30.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31.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狄昂照等:《国际竞争力》, 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
33.丁泽霁:《农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4.葛志华:《、vTO与中国当代农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郭剑雄:{--元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36.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
组:《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199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7.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理论、政策、实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8.华元渝陈舒泛:《走进WTO农业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黄季煜胡瑞法张林秀:《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40.黄祖辉林坚张冬平:《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
4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
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
42.蒋和平:《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
43。蒋乃华辛贤尹坚:《中国畜产品供给需求与贸易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2003年。
44.焦必方:《新编农业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45.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年。
46.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
47.柯炳生何秀荣田维明等:《啪与中国农业简明读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
48.课题组:《努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2
年,内部文稿。
49.蓝海涛:《国际农业贸易制度解读政策应用》,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
50.李成桂:《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51.李玉勤贺晓丽:《wTO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52.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迹——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眼中的荷兰农业》,中国农业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53.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产品市场中心译):《农业
多边贸易谈判资料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54.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55.林善浪吴肇光等:《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6.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中国发展出
版社,2003年。
57.林毅夫蔡畴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58.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59.刘光溪张汉林:(WTO与中国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60.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四川农业出版社,2002年。
61.刘江:《2l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62.刘力蒙慧:《wTD与中国农业发展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中国农业哩堕塞垦囊堡论与搴婴究参考文献
63.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64。刘小怡:《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入世”的冲击与对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年。
65.刘志橙程国强:《农业、粮食、贸易》,中国科举出版社,t996年出版。
66.刘志扬:《美国农业新经济》,青岛出版社,2003年。
67.龙永图:《入世与农产品市场开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
68.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
69.吕火明等:《农业技术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70.罗必良李孔岳王京安吴忠培:《农业产业组织:演进、比较与创新》,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2年。
7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72.牛若蜂、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73.牛若蜂:《中国农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
74.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载《新世
纪中国农业展望——农业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汇编》,中国农
业出版社,2002年。
75.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新世纪初中国农业展望——农业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
十个五年计划汇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76.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77.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
78.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投入与财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
79.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
80.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年。
287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81.潘盛洲;《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杜,1999年。
82.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出版。
83.乔娟:《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84.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6.苏明:《中国农村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87.孙东升;《w1’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88.孙林:《新中国农业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89.孙中才:《理论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90.潭向勇、辛贤:《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91.唐华俊陈佑启伊.范朗斯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中国
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
92.王秉安陈振华叶穗山:《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年。
93.王春涛:《入世:融入世界经济的新起点》,北京经济出版社,2000年。
94.王述英:《现代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95.王新奎刘光溪:《wTo与农产品贸易争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96,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97,王忠明白津夫等:《大企业定位国际竞争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98.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99.翁鸣陈劲松:《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100畏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增长与效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01展照云彭润中郑琴琴:《欠发达地区农业竞争力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
102.鲜祖德:《2001中国农村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103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4.宣杏云、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88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105,严瑞珍程漱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粮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6.杨明洪:《农业增长方式转换机制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7.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08.杨雍哲:《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109.叶全良:(WTO与农产品营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 lO.于同申:《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1,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1 12.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3.张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14.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
115.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11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2年。
117.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2003
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
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l》,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
1 19.钟甫宁:《农业政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0.朱丕荣:《国际农业与中国农业对外交往》,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期刊
1.【印]《聚焦wTO》第ll卷第1期,2001年l一2月,第41页。
2. “不断复苏的印度农业”,《外经导报》,2004年第3期。
3. “农业机械行业‘十五’规划”,《农业机械》,2001年第5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4. “农业机械行业‘十五’规划”,《农业机械》,2001年第5期。
5.陈卫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2
期。
6,陈锡文:“环境问题与中国农村发展”,《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
7.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3年内部文稿。
8.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国际贸易》,2004年第2期。
9.程同顺:“提高中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和政策方略”,《调研世界》,2004年
第2期。
10.杜鹰、刘苏社、邱天朝:“中国农业基本建设支持政策”,中国加入WTO以后农
业政策调整国际研讨会,北京,2002年5月30.31日。
1 1.杜跃平:“全新盼企业理论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评介”,《现代企业》,1999年第
12期。
12.冯海发:“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展望”,《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13.付伯听、邢学军:“对目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世界农业》,1997年
第lO期。
14.高远恩:“农机工业:曙光在前任重道远”,《农机市场》,2003年第12期。
15.龚七一、沈勤家:“中国化肥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化肥工业》,2004年第l
期。
16.郭华平、陈曦:“论我国农产品加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经济》2002
年第1l期。
17.郭书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农村经济文稿》,1995年第3期。
18.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
论与方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19.何景熙:“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现代化”,《调研世界》,2002年第7期。
20.何秀荣ThomasI.Wahl:“中国农产品贸易:最近20年的变化”,《中国农村经
济》,2002年第6期。
21.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胜”,《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22.胡瑞法黄季煜:“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中国农村
±里垒些里堕塞!塑!翌垒兰壅堡塑墨堂堂塞坚
观察》,2001年第6期。
23.胡瑞法黄季煨:“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战略与管理》,2001
年第3期。
24.胡小平尹志超:“流通费用是决定农产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学家》,
2003年第6期。
25.胡小平涂文涛:“中美两国小麦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管理世晃》,2003年第
9期。
26.黄季煜胡瑞法:“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与国际比较”,《管理世界》,
2000年第3期。
27.黄季煜马恒运:“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和差别”,《战略与管理》
2000年第2期,第6期。
28.黄守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人民日报》,2004年4月2日第6版。
29。黄祖辉张昱蒋文华:“竞争力理论与农业竞争力”,杨雍哲主编《论提高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0.贾大明:“中国农业如何面对入世的冲击与挑战”,《调研世界》,2002年第9期。
31.姜作培:“影响农业基础地位的若干因素分析”,《内部参考》,2002年第28期。
32.课题组:“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凭借理论与方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
年第7期。
33.课题组:“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34.李东红:“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l期。
35.李国祥:“调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若干思考”,《调研世界》,2003年第3期。
36.李建平、罗其友:“我国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2002年第1期。
37,厉为民:“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年,第1期。
38.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
2003年第7期。
39.刘宏曼郭翔字:“从美国新农业法案看其农产品自由贸易政策的转变”,《哈尔滨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0.刘坚:“努力寻求农产品加工业新突破”,《经济日报》2004年7月5日,第8版。
291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41.刘金山:“我国农业的过度竞争”,《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42.刘树坤杨油华:“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研世界》,2003
年第11期。
43.卢锋营雷:“下降的比重一我国农产品贸易趋势和结构变动(1981年.2003年)”,
《国际贸易》,2003年第1l期。
44.卢良恕:“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村经济与科技》,2003
年第l期。
45.吕开宇羊文辉:“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扩大猪肉产品出口的潜力”,《中国农村经
济》,2002年第1期。
46.牛若峰:“西部大开发要拓展农业就业机会”,《调研世界》,2001年第10期。
47.牛若峰:“应对入世挑战: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强大的农业组织体系”,《调研世
界》,2001年12期。
48.农业部访美代表团:“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
期。
49.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内部参考》,2000年第
23期。
50.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内部参考》,2000年第
23期。
5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内部参考》,2000年第
23期。
52.潘文卿:“面对WTO中国农产品外贸优势及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0
年第10期。
53.彭延军、程国强:“善用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国际贸易》,1999年第12期。
54.彭延军、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国内资源成本的估计”,《农业技术经济》,1999
年第l期。
55.乔娟康敏:“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调研世界》,2002年第
10期。
56.乔娟颜军林:“中国柑桔鲜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
中国农业国两境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年第“期。
57.乔娟:“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年第7期。
58.乔娟:“中国主要家畜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中国农业经济》,2001
年第l期。
59.乔娟:“中国主要新鲜水果国际竞争力交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
12期。
60.申茂向等:“荷兰设施农业的考察与中国工厂化农业建设的思考”,《农业工程学
报》,2000年第5期。
61.沈学友:“有机商品出口商机无限”,载《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第9期。
62.时玲:“荷兰农业高速发展的成功之路”,《云南农业》,1999年第5期。
63.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估计”,《管理世界》。2003
年第1期。
64.唐仁健:“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中国农业应对WTO的宏观思考”,
《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l期。
65.佟屏亚:“中国种子产业的改革与发展”,《科技导报》,2003年第6期。
66.王律先:“对中国农药发展的思考”,《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年第9期。
67.王述英姜琰:“论产业全球化和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
政治》.2001年第lO期。
68.王秀清:“中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研究”。《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2期。
69.王兆阳:“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宏观经济研究》,2001
年第5期。
70.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管理世界》,2002
年第4期。
71
72
73
74
75
夏英:“论加入WTO与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
年第7期。
向元钧:“印度农业应对WTO的对策”,《当代亚太》,2002年第6期。
肖伟群曲剑波:“全球农业机械装备供需概况”,《农机市场》,2004年第2期。
许经勇:“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求索》,2000年第5期a
薛亮:“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恿考”,《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76.薛亮:“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3
年第1期。
77.严恒元:“水稻减产事关全球生计”,《经济日报》,2004年3月31日,第12版。
78.叶少荫:“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农业竞争力”,《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9期。
79,叶向东:“从荷兰的农业奇迹看新的农业革命”,《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2期,
80.尹成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
2001年第2期。
81.余欣荣:“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是战略任务”。《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3
期。
82.袁柏瑞:“国内外种子工程与种子产业发展概况”,《农业工程学报》,1997年第3
期。
83.张雷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8
期。
84.张莉琴林万龙辛毅:“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筻”,《中
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
85.张晓宁:“2003年农业机械进出口分析”,《农机市场》,2004年第4期。
86.张真和:“中国蔬菜出口形势及对策研究(下)”,《世界农业》,2004年第l期,
第2期。
87.张正河:“美国政府农业公共政镶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7期。
88.赵红:“国外农业的考察与借鉴”,《市场与计划》,1998年第2期。
89.赵美玲王述英:“世界农业发展新特点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南开学
报》,2002年第2期。
90,赵美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l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理论与
现代化》2001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1年8月25日《理论周刊》部分转
载。
91.赵美玲:“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广西社会科
学》,2001年第5期。
92.赵美玲:“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
294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
年第4期。
93.赵美玲:“中国农地制度的弊端和新农地制度研究”,《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
第6期。
94.赵彦云李静萍:“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
年第5期。
95.赵阳:“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
第6期。
96.中国农业考察团:“资源小国为什么能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农业考察报
告”,《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5期。
97.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中国3l省市农业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国
信息报》,2003年7月25日第5版。
98.周家高:“高速发展的荷兰农业”,《开放导报》,2003年第7期。
99.朱希刚:“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分析”,《世界农业》,2003年第8期。
100.朱行:“印度农业现状”,《乡镇经济》,2000年第6期。
英文部分
1.A Review ofU.S Competitiveness in Agricultural Trade 1986.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
2.Binswanger H.”1r11e Polices Response ofA鲁'iculture",Proceedings ofthe World Bank
Annual.
3.Codex Alimentarius Comm/smon(CAC).Agriculture in the WTO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and Trade Report,www.ers.usda.gov.2002.
4.Commodities and Trade Division of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the United
Nmion.World Meat Situation in 1999 and Outiook for 2000,www.fao.org.2002.
5.Eric S.Reinert:‘‘Competitiveness and its predecessors---a500-year cross-national
respective”.
6.Foreign Agricultural Trade ofUnited States,www.ers.usda.goV2002.
7. Fruit and Tree Nuts Situation and Outlook Report.Market and Trade Economic
Division Resemh Service,U.S Department ofAgriculture,October 1999.
8.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0MD).The Wjd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2000.
!曼奎些里堕塞兰垄!里重量壅堡堡塞茎耋塞苎
9.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Nation 1990.
10.Oates,W.E.,1998,The Economics ofFiscal Federalism and Local Finance,Edu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t 1.Paul Krugman:Pop Internationalism,The MIT Press,Massachusetts,1996.
12.Schultz,T.W::Investing in People:The Economics ofPopulmion,California,UV
ofCalifornja Press,1981.
13.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Polish Agriculture,Post—Communist
Econmies,V01.13,No.4,2001.
14.World Economic Forum fWEF),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1997—2000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后记
后记
中国农业问题是我在大学学习和后来的工作中始终关注的问题之一。最近几年,
“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困扰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重要问题,引起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
而广泛的关注,同时也成为理论和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自然也引起我更大
的研究兴趣。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我曾经把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
此后又从不同的角度继续研究农业问题。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我依然决心进一
步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由于当时正值中国入世在即,中国农业又将面临更加复杂的
发展环境和严峻挑战,所以我决定以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作为论文题目展开系统的
研究,当时这二想法得到我的导师王述英教授的充分肯定。然而当我开始进一步深
入这一领域时,才认识到它是一个具有重大学术和实践价值但同时又颇具难度的课
题。由于当时这一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所以无论是数据材
料的收集整理还是理论观点的分析把握,其难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加上博士学习
期间自己一直承担学院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和管理工作,沉重的负担使我曾经萌生
放弃的念头。然而在导师王述英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下,历经二年艰苦的努
力,今天终于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在此,首先感谢我的导师王述英教授。她在学术
上的指导和言传身教,特别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对我巨大
的支持和激励,同时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终生学习的楷模。我硕士阶段的导师张鸿
文教授,非常关心我的论文写作,给我提出许多极有价值的建设性指导意见,我表
示特别感谢。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朱光华教授、景维民教授、贾根良教授、刘
秉镰教授也给了我十分有价值的建议,在此我也向以上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我们学院的领导和我的一些同事、同学以及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对
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他们在我学习期间为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也感谢所
有对我完成论文有所帮助的人。
学习研究是一件艰苦的工作,然而艰辛中也有乐趣。那就是当我的研究能够使
我的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我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学术和现实有所帮助时,我又感到
由衷的欣慰。
赵美玲
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