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842江苏经济市场化进程研究——政府职能和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变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江苏经济市场化进程研究——政府职能和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

姓名:丁道群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蒋伏心
2004050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Y 642465
2、本论文是霾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摘要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来,
一些研究者就有关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问题做了相关研究,试图用定量分析的方
法描绘市场化进程,以坚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或说明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其中,
陈宗胜的专著《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和樊纲的“中国各地区市场进程
相对报告”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启发下,本文以江苏经济发展的
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1992年到2002年问江苏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对进程。
在给出了有关市场化的定义与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之后,本文选取政府和企业
——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和市场化进程中的改革对象——作为研究的切入口,从
政府职能的市场化转变和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变两个角度对十多年间江苏经济
的市场化进程做了实证分析与评价。在具体的研究中,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选取了“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等八个指标
作为衡量市场化进程的指标,在指标的处理上运用sPss软件做了主成份分析,
分别给出了江苏的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制度转变的市场化相对程度及整体的江
苏经济市场化相对进程。本文的研究结论是:自1992年以来,江苏经济的市场
化进程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保持着上升的态势,并且近年来经济体制市场化
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
关键词:市场化迸程江苏评价指标政府职能转变企业制度转变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90s of the last century,when the aim,to establish the
market economy in socialism society,has been expounded clearly,a number of
scholars started to research the issue of the reform progres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On the base of quantum analytical method,they tded tO firm the reform direction or to
eluc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Among these research outcomes,the writing
of ChenZongSheng and FanGang ale outstanding,under the illumination of the tWO
researchers,We choose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JiangS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 the relativ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JiangSu
betWeen 1992 tO 2002.
,After giv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marketizafion and its criterion,we select
government and corporation as the start of the research,which are the principal parts
in the economy and the important objects in the marketization reform.We analyze and
appraise the more than ten years’reform course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JiangSu
from the two points of view,the transition of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rporation's system.In the specific analyzing,based the research of
the priodty,we select the‘‘the proportion of the investment belong tO the government
budget in the total SOCiCty fixed ikssets investment’’and the other seven indexes as the
guide lines tO evaluate the progress of the marketization.We apply the SPSS tO deal
with the indexed,and then we gain the lelative progresses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govemment’s function and the corporation’S system,together with the relative
progress of the whole body.As a result,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since the 1992,in
JiangSu,although exiting a little fluctuate,the basic progress of the marketization is
presenting a raising trend,and the pace of the reform has been accelerated in the
resent yeas.
Key words:progress of marketization; JiangSu; analyzing indexes;
transition of government’S function;transition of corporation’S system
2
一、问题的提出
导Ej
自1978年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
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由混沌到清晰,市场化的改革思
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已获得了初步成效,二十多年
来,我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左右。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
些成就远远高于在此之前近四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这说明,经济
的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看来,市场经济是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
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经济模式。亚当·斯密最早认识到这一点,
斯密认为,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而且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
下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从斯密开始,此后的西方经济学家基本上都认同市场是配置经济资
源的有效手段。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从价格调节的角度论证了市场比计划更有
效率,因为计划难以针对供求的变化及时做出准确的反应,容易造成供求之间出现缺口,资
源配置不合理。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从契约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评价效率的唯一
指标是同意的一致性,即,只要在交易中有一方不同意,则此交易行为就是低效率的。显然,
在政府以计划或行政指令的方式配置资源的交易中,其性质是单方面的、强制性的,很少能
达成双方一致:反之,自由的市场交易可以保证最终达成的交易是双方一致同意的结果,其
效率自然比较高。此外,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则从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的角度论
证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越性。这些学说为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江苏历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在这场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也不例
外。2000和2001年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发表了“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
程报告”,在该报告的分析中.江苏的市场化进程排在广东、浙江、福建之后,位列第四。
这种相对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促进了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果我们以经济增跃作为评价标
准,借助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对江苏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做个实证研究,就能说明市场化改革
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在技术进步采取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且技术进步的指数增长率固定为r,则包含技术进
步的索洛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Ae“ⅣK,U。又假设采取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
式,即F(K,U=K“Lp,则测算索洛余值的计量回归分析模型为:
Y=Ae”K“L芦e。
式中,Y是t时期的产出,即期末的GDP:K是t时期的物质资本投入,用期末的资本
形成总额来表示:L是t时期的劳动投入,用期末全社会的劳动报酬来表示,即L=城镇职
工工资总额+农村居民家庭收入;A是初始的技术水平;r是技术进步率:t是时期,用年
来表示;u是误差项,并且满足经典假设。
对回归模型的两边同时取对数,有:InY=lnA+n+Gt InK+B InL+u
带入1992年到2002年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
参数估计,可得回归方程:
lnY=4.457+0.01087t+0.57551nK+0.181nL
R 2=O.997 F=696.548
经检验,该回归方程的拟台效果很好,刻画了物质资本、劳动及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
长的影响。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在1992年到2002年闻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087%,
这说明经济发展固然取决于投入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但是,在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改
革这个制度变量对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那么,什么是市场化改革,进而市场化改革包含哪些方面的具体内容。或者如何评价一
个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本文将以江苏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
合起来,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对1992年以来的江苏经济市场化进程做一实证分析,
二、有关市场化进程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市场化进程的研究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目标的确立而逐步出现的,从90年代初
期至今,各种研究市场经济和市场化的文献大量出现.但其中关于市场化程度及其测度的研
究成果却为数不多,下文将对此做个简要的回顾与评析。
具体说来,按照研9Lyre象的不同,有关市场化进程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
关于我国总体市场化进程的研究,关于某个要素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研究,关于某些地区的
市场化进程研究,我们将分别加以归纳、阐述。
(一)关于我国总体市场化进程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出现的最早,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刚刚确立时就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的
研究。虽然是对同一个课题的研究,但不同研究者的观察角度有所差异,所以,他们设计的
评价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标准也有一些差别。表0-l(详见下页1是对这个研究领域一些有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归纳。
(二)关于某个要素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做了具体的分析,主要有如下研
究成果:
张灿、谢思全、董利(1998年)测度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的进程,他们分别从劳动力
择业自由度、用人单位用工自由度、劳动力流动自由度及劳动工资决定自由度等几个方面考
察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在1979年、1985年、1990年及1995年四个时点上的市场化发展状况,
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都在逐步
增强,劳动力市场机制已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11
刘毅(2002年)构造了测度我国金融自由化(市场化)的指标体系,包括利率市场化
程度、外汇储备需求程度、信贷自主权维护程度、机构准入自由度等指标,并用这个指标体
Ⅲ张灿、谢恩全、董利:‘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测度》,《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5期。
4
。器舟躲廿譬61.两$霉衄子v‘《鞋擘;婶燃椒g磐最堪否I毒霹悟蜷搿血{睡v豳瞄帐石3彗哑£。罨=精廿∞a小一l《鼠器蟋骊v毒密疃硭翅爿毯雕}鞲g晕嵴怪燃涮皿哑匠d】辞f耀,壶避艴E
。躁N一捧廿n6式靛奉堞骊v盆蛋醯g晕至}蜷《皿帮莨讲甚薯蝎悟v。罨撩罂,瞥岳U
I【
蝽剥七剥_|划孟潮七鞠{村盘
瓤冲蝗j}卜骂担廿担廿辱坦
1蝴恻
喾辩裂
毯哥恻辞
驰越g
剐骘
转赛槭
趔型鎏露
悟丑捌椒

暑率导N秕靶
鞋■咝g 鞲:西审,饔
狮习辞磷
盼留S,
暖州趔丑
罐,嚼
州蜊g
岬驰辫
“g ■罩鞲
噙瀑幅
杈燃瞧
蝇{L蜘

疆疆吾姜萋怪攥搿
阃鼍争
丑望
悯g素
鞋越
樊g 斑蜒
g幽
骚蝮嚣喜, 金辎姆辅k 毁鲁普导舞
替幕爿遮
足虾{L,
剞窭谁爿霉,醛售卜
斑恻蟠排酶嚣刊辟捂* 瓣恻丑剞蹲匠暴璧煎衄擦瑚},捌≤霹
趔嘏箱荟栅雨餐姆
异g撂昙丑母餐妪
轷磊JⅡ g g州,稿
Ⅱ&缸辐蜊牛嚣制,
惺瞽强驰捌_}L啦到
g妊最翠硇,g豫
磊拌删蝇忆龉枣拦
辅导《忙斑靴瑕幡
督.州嘻超蝴椰斑
靶R丑扎剞曝尉,
岢c臀露乎榭悟轴恻
皿丑S 嗍蝮涩文
二夺,靶捧椒蒜爿濂g啪忙
,g l瑚|=瞻
斑$丑埘暑霉察档
丧删g怔子蠕!铆馨
旺谦蛞匝R挚嘲,
霹哑捌粹稃+H制隶
;#忙岳椒g,献
导乎皿鞲躅掌割耳
钆蜷粹:田上Ⅱ蝎H疃
妪$壬靼R悟,毽
删霰靼斡蒋导爿戳
嘎掣{L疃瓤蝎《1岫|
非嚷躅僵掣据错韶g耀嚼《旨基罐_}L崩椰衽毯
穗扎爿邻蝎州俩悔爿锵r"r蕞+L蝎州《$姐证曝
州《H衽悟斌哑皿错圃制牟州悟啦⋯怔跫}餐器
型鼍
、螺

霹S
倒懈
捱斟谶倒
拭R 驰驰
宦旨划蒋型S
_!趟避螭醛趟椒蛔监
霹疆樱褒基删晕,尊g圃
鼍晕岳鼍霹晕摹晕趟鼠靠趟,蝇皋霹冒蝎蝎g
蝎辑{L蝇梧嚼蠕霉÷H墨末辑_cL掊蠼怪刊{兰忙堞
怛枉圳忙穴怛捂枉皿匝韶晖州R忙譬,g_蠢骊
辎肆爿爿摇埘钆鞋爿蝎蝇饔曜蒋捌曙幡爿崔哑
辎S H瞿根斑划皋错怪.|芒搽翟取嶷_}L辐q督导
厘廿廿廿廿廿
窖n ” 岫卜。。
盘口、a、。。、
_II-
露一张幅一,
慑普三球撩点意蓍跫E
蠢乎器嫩罄粤溢抖
吨簿匿H矗哑账粑器
嚣E|i麓挂蛊斌隹哗封葚墨怛蛙珀哑耩卅状lo噼
系对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做了度量与分析,验证了其指标的有效性。[11
曹振良、傅十和(1998年)以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为参照系,以城镇住房私有率、
住房消费支出比重、房价收入比、房地产金融深化度等为指标,对1986年到1995年阃我国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21
胡进祥(2001年)以我国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产权、服务产品、资金、劳动力、
投资及企业的角度来判断第三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他认为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第三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落后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31
(三)关于某些地区的市场化进程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以樊纲、王小鲁、张立文(2001、2003年)为代表,三人所在的中国经济
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先后发表了两份“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他们以大
量的数据资料为依据,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
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构筑了十九项具体指标,综
合反映了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1999年和2000年的市场化改革程度,并给出了各地
市场化发展的相对位次。【41同
在该报告的影响下,先后有学者对浙江(李俊杰,1999年)、河北(武建奇,2001年)、
广西(杜宽旗,2002年)、海南(陈文,2002年)等地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做了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中选取的指标都以樊纲等人的报告为蓝本,参照相应的指标对各地的市场化进程做
了具体的分析。
(四)陈宗胜的研究
我们之所以将陈宗胜的研究单独列出,是因为他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中有着里程碑意义。
陈宗胜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一书中既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总体进程做了评述,
又分别研究了我国各产业部门的市场化发育程度,并对不同区域的市场化程度做了比较研
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是一部集大全之作,他
也因此而获得了2003年度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奖”。【6I
(五)国外的相关研究
由于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涉及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问题,所以,对经济发展
的市场化进程进行测度是一项比较特殊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与之相类似的是关于经济自
由度的测度。“经济自由度弋EconomicFreedomIndex)是由Milton Friedman和MichaelWalker
在198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们的主持下,一些研究者考察了世界上123个国家在个人
选择、自由竞争、自由兑换和个人财产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此来衡量各个国家的经济
自由程度,并每年公布一次排名(Economic Freedom ofⅡm World)。【『7】虽然经济自由度与市
场化程度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关于经济自由度的研究对市场化程度的测定还是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启发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思路。
【1】刘毅:‘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度量分析),‘财经研究》,2002年第9期。
日曹振毫、傅十和:‘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测度研究》,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讨论会论文,1998年。
{引胡进祥:‘中国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唯实》,2000年第3期。
(41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年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口】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进程相对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i6l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t“EconomicFt'e*domoftheWofldt 2001AnnualReport,www.frascrinstitute.tom
6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硪究思路
首先,如果将90年代关于我国经济总体市场化进程的研究文献与近期樊纲等人的研究
文献做个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两类研究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出
现的原因之一是由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决定的。市场化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
同的发展阶段。其改革的重点也不一样。铡如。转轨初期的研究者注重的是价格的市场化决
定程度,而现在包括粮食、原材料在内的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全面放开。若再考察商品市
场的市场化程度就没有太多意义了。而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对市场化进程的研究可能应更多
的关注市场环境及市场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所以,我们现在来研究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应
在前入研究成果的基础,充分考虑现阶段经济市场亿发展的中心任务与重点领域,选取合适
的角度加以分析。
其次,若按研究截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大致有三种类型:~是时点研究,即
以某个时点上的某个地区、行业或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比较
孤立,既没有比较分析,又难以发掘研究对象的全貌,缺乏研究价值;二是时段研究,郾对
上述研究对象在某个时段上的发展历程做个全景式的描述,发现其发展的趋势:三是静态比
较研究,以樊纲等人的研究为代表,即对某些地区的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作横向的比较分析,
这类研究为各地区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可见。有关市场化的时段研究和比较静态研究是较为
有价值的。但是,园缺乏足够的数据及资料.本文的研究只能把江苏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实
行市场化改革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及趋势做个描述、分析与评价,至于对江苏内部各地区的
市场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则无从考证了。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前文提到了所有关于市场化进程研究的文献有个最大的共同点,即在研究中都设定了若
干指标,运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这在研究方法上是个进步。有关市场化进程的研究是个实
i正问题,如果仅停留在用纯粹的文字去描述、争论,得到的只能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定量分
析则可以弥补文字说明在说服力上的不足。但是,定量分析又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即有的研
究者为了单纯的追求完美的定量分析,在数据处理上有些不严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
的评价指标因缺乏对应的统计资料支撑而采用了人为估计的方法,虽然在统计学上有德尔菲
法或专家打分法,但这不同于研究者的主观估计:二是有的评价指标虽有与之对应的数据.
但评价指标的设计过于牵强.不能说明问题,失去了定量分析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运用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是基础,
定量分析是重点。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没有无质之量也没有无量之质,经济现
象同样如此。对于事物质的认识是对事物认识的开始,同时也是定量分振的基础。投有对事
物质的正确分析,量的分析便不可能是正确的。然而对事物仅有质的分析而无量的把握,这
样的认识是过于粗糙。对经济现象作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比只作定性分析的意义更大。但是,
我们在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时将避免上面提到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为了定量分析
而定量分析,一切研究方法的使用都要为清晰的阐明问题服务。
7
第一章市场化及其评价标准
经济发展的状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许多方面,在评价这个事实时我们要学
会舍象,提炼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变化的因素。另一方面,前文中我们曾指出.运用定性分
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个地区或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进行总结虽是件有意义的工作,
但分析中可能会碰到许多问题。因为定量的判断不仅要表现在能够量化的变量上,更重要的
是还要体现在定性的量化上,也就是说定性也要做到相应的量化。这就要求我们对评价的对
象的本质有足够的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评价指标才有说服力。所以,我们将首先
讨论什么是市场化,市场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只有把握了市场化的本质才有可能构造出评
价市场化进程的科学指标,从而正确的评析江苏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的定义
要评价市场化,首先要定义市场化。我们很难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找到市场化的
定义,因为西方经济学基本不研究经济体制市场化的问题。首先,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理论
假'设和逻辑前提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或者说是己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即使当代经济学出
现的一些流派,如公共选择理论和制度经济学,他们的研究涉及到有关政府与市场在经济中
扮演的角色.这些讨论虽然对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论
述中也没有给出市场化的确切定义。所以,我们研究的市场化问题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
基于以上原因,大多数研究者对市场化的基本含义有着不同的表述。例如,国家计委市
场与价格研究课题组认为,市场化是指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场调节的转化,具
体说就是取消或放松国家对商品生产要素供求数量及价格的管制。[tl常修泽和高明化认为,
市场化是指经济资源由计划配置为“体”向由市场配置为“体”的根本性转变,以及由此所
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等一系列经济关系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过程。[21陈宗胜则认为.
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在一个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持续的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的依
赖程度不断加深和增强,市场机制从逐步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IjJ这种定义被很多
后来的研究者借用。此外,盛洪认为,在微观层次上所谓的市场化,就是任何一个实现资源
配置的行动从政府与其他经济当事人之间的命令一服从关系转变为平等人之间的自愿交
易。pl几位研究者对市场化的具体表述虽不一样,但他们都基本认同市场化就是指资源由计
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化过程。
与上述观点有所区别的是。樊纲等人认为市场化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tq国家计委课题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判断的方法与结论》,《中国物价》,1997年第9期。
121常修泽、高明华:‘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经济研究》.1998年第lI期。
m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卜l盛淮:‘市场化的条件、限度和形式》.‘经济研究》.1992年第n期。
8
经济进行体制转轨的全过程。【11比较两类定义我们发现,他们都把市场化定义为一个演变过
程,只是前者强调其本质的演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而后者的定义是开放性的,宏观的,
包含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方位转变。我们认为樊纲等人的观点是较为全面而准确。
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位研究者大体上对市场化的定义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但
每个人的观察角度各异,由此造成了市场化评价标准的巨大差异,这点我们可以从表0-1中
一览无余。那么,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水平呢?要想做出科
学的判断就要回到市场化的定Y.Az来。我们说,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市场化是指由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什么是市场经济呢?按照‘现代经济辞典》的解释,市场经
济是一种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采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
后谁将得到它们的问题,都依靠供求力量来解决。#l可见,市场经济就是指一种由价值规律
及其作用机制对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基本经济领域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
组织形式。
虽然有了关于市场经济的明确定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
形态又各有差别,美国是垄断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法国是以指导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日本
和韩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北欧国家是福利型的市场经济。有这么多的蓝本,我们应
该以哪个国家的模式为标准呢?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市场经济区别于自然
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
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上。作为市场主体的个
人与企业,独立性,即拥有完整的产权,是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前提。个人在市场上独立
的决定自己的资金、劳动力或知识产权的交换和处分,并对各种交换和处分的行为承担责任。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必须是独立自主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号迅速的做出反映,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外,经济活动的另一个主体——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也不同于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行为,国家必须严格履行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能,从经济活动
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间接管理者,并不断完善管理手段。
从宏观层面上看.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体系的完善性。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要求
有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是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前提条件。例如,在
计划经济条件下,因为没有建立劳动力市场,城镇人口的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即国家代替
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所以,进行市场化改革要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取消资源配置中不合
理的成份。其次.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在改革进程中,指令性计划的逐步取消,计划的一步
一步放开,这虽然标志着市场及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但有的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相应的市
场规则,难以保证公平的市场交易。所以,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必须注意规范的市场秩序的建
11‘樊纲、王小普、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年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21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现代经济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5.276页。
9
立与维护。再次,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在市场经济中,买者和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地位
上是平等的,市场交易只能是互利基础上的一致同意和等价交换,即在市场交易的规则面前。
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市场化的过程就是消除一切特权和歧视.确立平等契约、平等参与、
平等竞争的市场规则的过程。
我们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可以作为对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行评价的出发点,
以此为切入口。考察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重点考察体制改革过程
中经济主体行为方式的转变,以点带面来评价江苏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具体的研究角度
分为以下两个层面,即政府职能的市场化转变程度和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变程度,以此作为
评析的标准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在于微观经济主体
的市场化改造,既逐步提高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对市场化的适应程度。只有经济主体的
行为转变了,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因缺乏适当的衡量个人行为市场化转变的数
据,本文未将个人列入考察对象。其次,透过经济主体行为的转变,可以折射出经济活动中
宏观层面的一些变化,如市场关系的转变等内容。再次,在前述文献中,有的学者研究了某
些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这些研究对象虽然构成了经济体制市场
化改革的组成部分,但我们认为,这些内容更多的是表象。另一方面,作为硕士论文,我们
没有足够的篇幅对这些方面做详细的研究.所以,我们未将江苏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产业或要素市场的变化纳入研究范围。
综上所述,在下文中,我们将从政府职能的市场化转变程度和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变程
度两个角度出发,考察江苏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相应的分析中还会涉及到江苏资
本和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发育程度。在具体的评价标准的设定上将坚持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结
合的原则,即:一方面,评价标准的设定要建立在对市场化进程的基本性质的充分认识之上;
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评价标准所要求的数据的可获得性r由于资料来源有限下文的数据主要
取自有关年鉴)。总之,我们将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府和企业
两条主线来描述评价江苏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10
第二章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作为经济主体之一,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世界银行1997发展报
告指出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的、社会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11那么,
什么样的政府是有效的政府呢?这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政府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故其活动受其所处的经济基础的制约,不同的经济基础要求配置不同的政府职能,所以.在
进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的职能应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改变,这种改变的
程度是判断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即政府的作用,即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或者说政府的边界在哪里,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西方经济学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在自由市场经济时期,
以斯密、李嘉图及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配置可以达
到帕累托状态,政府只要扮演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的角色即可,承担一些基本的职能,如
保护国家使其不受他国的侵犯,维护公正与秩序,建设并维持一定的公共土木事业及一定的
公共设旖。州
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上世纪初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情况,主要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仅
靠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实现充分就业或资源的最优配置已成为不可能,所以。凯恩斯认为此时
的政府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执行国家统治的工具,政府应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全面
干预经济生活。其继承者萨缪尔森将新时期的政府职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公共
物品,如国防、公共交通等:二是减少由市场机制引发的最坏的外部经济效果:三是制约经
济生活中自发的无效率垄断。保证公平竞争:四是调节经济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
配,使成本配置与收益分享在全社会范围内符合自然公正原则;五是保持宏观经济的增长与
稳定。[31这些除了基本职能以外由政府承担的经济职能弥补了市场机制的欠缺,保证了市场
经济的正常运行。
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发生的严重的经济滞涨宣告了觊恩斯时代的结束,以
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怀疑国家干预理论,经济思想领域出现了向自由市场经济制
度回归的趋势。他们强调市场的自然秩序,反对甚至否定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在这种思
想的指导下,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的范围逐步收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首先,政府职能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正如韦灵克所说,政府对市场的何时干预,如何干预以及干预多少应当取决于各自国情与文
Ill世界银行;(1997年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2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52页。
i3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杜1996年版,第72页。
化传统的差异。【11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来确定相应的政府职能。其次.虽然,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政府的具体职能不同,但反过来说,在相似的社会环境里政府的职能应
该有本质上的共同之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共同之处在于维护市场机制的良好
运作,扶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二)市场化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直接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指
挥,其权力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政府不仅要管全社会的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
消费,还要管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仅要管全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教育、卫生、科技、基础
设施等方方面面,还要管全体人民的衣食住行。政府代替了企业,代替了市场,结果政府规
模庞大,政企合一,而且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经济发展速度迟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
观主体的经济活动由市场调节,凡是能由市场做好的事政府就不要干预,政府履行的职能是
为市场保驾护航。
可见,从政府的角度上说,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就是重新划定市场与政府之间
权力的边界,但是这种重新界定不是要弱化政府的职能,而是对原有的错位的政府职能的改
造,是新的市场取向的政府职能的构建,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政府应明确职能
范围,有所为有所不为。即由社会资源指令性计划配置者和直接生产经营者,转变为市场经
济中的服务者和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应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全能型
政府,而应放弃以指令性计划配置社会资源和直接生产经营的权力,把属于企业的自主权力
让渡给企业,使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给市场,使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更好的发挥基础性作用。其次,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强化并拓展某
些职能。在微观领域中履行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者、市场制度的维护者、
微观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公平竞争的维护者、规模效率的管制者等职能;在宏观领域中保障
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以及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2l
二、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价指标的选择
在本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将在分柝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本文选用的评价指标。在
前文列举的有关市场化进程研究的文献中,樊纲和陈宗胜对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行为的
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文将就两人设计的评价指标做个简要的评析。
在有关“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2001年报告”中,樊纲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
为评价各省区市场化相对程度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四个指标反应出来,具体指
标及其测定方面详见表2.1。【3l此外,在研究中,樊纲本想考察“政府通过财政预算以外途
⋯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
页。
f2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懈樊纲、王小鲁、张立文:t中国各地区市场进程相对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径对经济资源的分配”、“企业的税外负担”、“投资项目的审批周期及环节”等指标,但由于
缺乏对应的数据而放弃了这些指标。
表2-I:樊纲研究中选用的指标殛其测定方法
具体指标测定方法数据来源
市场分配经济资
源的比重
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各地年鉴
减轻农村居民的农户各类税费上缴占农户毛收入(纯收入+上缴的各类对各地农户
税费负担税费)的平均比例的调查
减少政府对企业企业主要管理者花在与政府部门和人员打交道的时间占企业抽样调
的干预其工作时间的比重查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年底职工人数占本省总
缩小政府规模各地年鉴
人口的比例
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一书中,陈宗胜从以下三个角度测度了政府行为方
式适应市场化的程度:指标一为财政收入构成或称政府职能身份转换;指标二为政府退出微
观经济活动;指标三为政府调节方式转变。三个指标的算术平均数形成了中国政府行为方式
适’应市场化的程度。其中,各指标的具体构成如下:指标1=
亟堕二!垒些坚垒二垒些主塑i!堕!
财政总收入
里墨塑墨.堕墼堑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指标3a:=
指标za=黼,指标曲=
价格补贴
财政总支出
指3b:笪整!!堕。rt
GNP
下面是对上述提到的七个评价指标的简要评析:
第一,关于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负相关指
标。即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要求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较大,则政府财政收入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所以,市场化程度越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越小。
从表面上看,这个指标的确能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因为.在向市场经济
转轨的过程中,资源配置的任务应逐步由政府向市场转移。也许可以用这个指标来横向比较
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但这个指标较不麓反映在较长的时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化进
程。首先,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逐年上升的。根据世界银
行的统计,OECD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870年的不足10%上升到1995年的近
50%。【2】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比重的上升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现在OECD国家的市场化程度
还不如19世纪后期的水平。
其次,就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践而言,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省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
重大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只是在个别年份有些波动,具体的比重变化详见表2.2和图
ill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8.101页。
Iq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一19卯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2.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7.13%上升到2002年的13.96%,除了1992年到
1993年,及1993年到1994年有两次下降外,在其他年份里,这个比重一直在增加。
从总的变动趋势上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逐年攀升。运反映了与市场相比,政
府配置的资源的相对比重在增加,似乎削弱了市场的资源配置的职能,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
则。从某种程度上说,近年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不断提高恰好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虽然反对强权政府,但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弥补市场
缺陷的强大的政府.强而不专。
表2—2:江苏历年的GDP、财政收入及财政收入占6DP的比重
年份GDP(单位:亿元) 财政收入(单位:亿元) 比重(x)
1992 2136.02 152.31 7.13
1993 磐玢8-16 221-3 7.38
1994 405739 293.41 7.23
1995 5155.25 350.08 6.79
1996 6004.21 427.99 7.13
1997 6碰Ⅺ.34 512-9 7.68
1998 7199.95 579.9 8.05
1999 7697.82 680.23 8.84
2000 858王73 865.13 10.08
2001 9511.91 1064.99 11,2
2002 10631.75 1483.68 13,96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0993年至2003年、
结合我国及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践,我们发现,从1992年以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上
扬是有一定依据的,并不是逆市场化潮流而动。财政收入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主要内容有
各项税收、专项收入及国有企业亏损补贴陨收入)等。近年来。我国及江苏的经济形势向好,
税基增加,各项税收收入年年增长,“九五”计划中提出的国有企业三年扭亏的目标已经实
现,政府不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亏损补贴,这一正一负的变化是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
另一方面,财政收入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财力保证。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为了解
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加大了基础设旌建设的投入;自1998年以来,为了扩大内需,保
14
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实行了扩张的财政政策,这些措施的贯彻执行都要以强大的财政收入为
支持。所以,我们不能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逐年增加作为评价一段时期内一个国家或
地区市场化进程的指标,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这种从表面上看是逆市场化的表现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或者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第二,关于减轻农村居民的税费负担,用农户各类税费上缴占农户毛收入(纯收入+上
缴的各类税费)的平均比例作为负相关指标,即较低的比例代表了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这个
指确实能够反映各地的市场化进程。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会存在对农村居
民的税外收费、集资或是摊派等乱收费现象,而且农民承担的税赋比例应有一个合理的范畴,
所以,较多的体制内外不规范的收费行为的存在说明了一个地区或国家落后的市场经济发展
水平。
虽然这个指标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难以使用。首先,在樊纲的
研究中,其数据来源于对各地农村居民的实地调查。由于能力有限,我们不可能进行类似的
调查活动,缺乏第一手数据。其次,现有的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而且部分年份的统计数据。
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只能就现有数据进行研究,并将这个指标排除在总的指标之外。
第三,关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用企业主要管理者花在与政府部门和人员打交道的时间
占其工作时间的比重作为指标来度量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即较小的比重反映了政府对企
业行为的较少干预.则市场化程度较高。这个指标的构成颇有新意,但这些数据的取得需要
大量的企业家的配合,我们很难做到,本文将在有关企业行为转变的论述徽些弥补。
第四,关于缩小国家规模,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年底职工人数占本省总人
口的比例作为指标,即樊纲认为,比例越小说明政府规模越小,较小的规模意味着同等条件
下较小的干预程度。
我们认为。从政府规模大小的角度来判断政府的干预能力可能过于简单,规模较小的政
府并不必然代表政府配置资源能力的孱弱,即小政府不一定是弱政府。但是,本文的分析依
然会考虑选用这个指标。原因在于:按照帕金森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规模会不断的
扩展,政府的行政效率会下降,所以,政府的规模缩小后有利于避免帕金森定律的出现,保
证政府行为的高效率,这也符合了市场经济的要求。
此外,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本想采用另一个指标来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化,即行政管理费
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行政管理费是财政支出的子项目之一,它是政府在行政管理上发生的
费用,但经过比较发现这个指标在改革前后的变动不大,所以我们将用用国家机关、政党机
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数占本省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化。
第五,关于财政收入构成或称政府职能身份转换,该指标用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定义。陈
宗胜认为税收是政府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反映,企业收入和企业亏损补贴是所有者职能的体
现。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过程就是政府的职能从所有者向社会管理者转变的过程,所以,
用这个指标可以度量政府职能的转化程度。
我们认为.陈宗胜设计的指标与测定方法虽不能充分对应,但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政府职能身份转变的角度来度量市场化的进程是可行的,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从国有企业管
理者的岗位上退下来,仅保留所有者的身份。这种职能身份的转变可以通过财政收入的结构
变动体现出来。本文将对这个指标做个改进,直接用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来反映政府职能身份的转变。
第六,关于政府退出微观经济活动,该指标由两个分指标构成,分别是经济建设费占财
政总支出的比重和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经济建设费和国家预算内
投资都是由政府配置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是第一位的.
政府是第二位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政府配置资源的比重的变化来体现经济市场化的
进程。就上述两个分指标而言,其考察的角度是可取的,但有两个问题:一是现有的年鉴中
没有经济建设费这个统计指标;二是这两个分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在本文的分
析中,我们将保留第二个分指标——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第七,关于政府调节方式转变,该指标由两个分指标构成,分别是财政价格补贴在财政
支出和GNP中的比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运用财政支出
控制市场上价格的变动,所以,价格补贴的变化可咀反映出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从而判断
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但是,这两个分指标表达的含义雷同,有重复之嫌。我们代入了1992
年到2002年江苏的相关数据,用SPSS软件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两个分指标之问
的Kendall相关系数高达0.782.不相关的假设成立的概率为0.001,Spearman相关系数为
0.918,不相关的假设成立的概率为0.000.这说明这两个分指标之间高度相关,是两个可替
代的指标。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选用其中的一个指标——价格补贴占财政总支出
的比重。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以下几个评价指标对江苏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政府职能的市场化转变程度做出评价: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价格
补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
团体从业人数占本省总人口的比重。此外。我们也会关注农村居民税费负担的变动。
三、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测度与分析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指标的变动与分析
1、关于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国家预算内投资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一种投资行为。是政府配置经济资源的行为。虽
然t有些具有外部性特点的项目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即由政府通过预算内投资来完成,但是,
如果这种投资规模超过了一定幅度的不断上升显然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规则。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否应该由政府提供,我国经济建设的绝大部分投资项目都是由政府一
手包办的,导致我国政府预算内投资的绝对和相对数额的庞大。所以,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
革要求缩小国家预算内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份额,可以由市场完成的投资行为,
政府无须干预。
表2-3和图2.2是江苏省历年来的相关数据和图表。f详见下页1
依据图2-2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动趋势,我们可以将其分
为三个时段:一是1992年到1993年的直线下降阶段;二是1994年到i997年平稳发展阶段;
三是1998年到2002年的波动阶段。第一个时期内的比重从约3.47%下降到1.56%。降幅达
袭2-3.-江苏历年的国家预算内投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相应比重
国家瑗算内投蜜瓿(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家预算内投资额占全社会
年份
位:亿元) (单位: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
1992 24.73 711.7 0.034747787
1993 17.85 1144.2 0.01560042
1994 17.54 1331.13 0.013176775
1995 25.83 1680.17 0.015373‘M4
1996 24.01 1979.53 0.012129142
1997 29.63 2203.09 0.013449292
1998 49.46 2535.5 0.0195仃7001
1999 62.91 2742.65 0.02293767
2000 73.42 2995.43 O.024510671
2001 69.97 3302.96 O.021184029
a00已54.48 3849.24 0.014153443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1993年至2003年、
到55%以上。这说明在全社会范围内由政府预算控制的资源大幅下降,即资源配置的市场
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第二个时期内的比重维持在1.35%附近,小幅振荡。从1997年开始
的第三个时段.比重经历了一次波动,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从1998
年开始,包括江苏在内,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内需不足的矛盾。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
政府从1998年开始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政府投资的规模,以弥补社会投资的不足。
江苏省贯彻了扩大内需的政策,1998、1999年的预算内投资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66.93%、
27.19%。2001年以后,在政府投资行为的带动下民间投资开始强劲增长,2001年全年集体
以下单位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42.8%,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逐渐形成,政府从投资主体
的位置上淡出。
2、关于财政价格补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价格补贴是政府为了履行其社会经济职能,用财政资金对补贴对象进行无偿补助,是政
府配置资源与调节分配结构的一种方式。我国最初的价格补贴始于1953年,以农作物的价
17
格补贴为主,现行的价格补贴包括对粮棉油价格补贴、平抑物价等补贴、肉食价格补贴和其
他价格补贴。无论补贴后的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价格背离价值,以补贴支撑的均衡会造
成消费结构的扭曲,不能准确的反映供求关系,破坏了价格信号——市场调节的依据。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价格补贴是不可取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让供求双方自发运动。以形
成均衡的市场价格。
表2-4和图2-3是江苏省历年来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表2-4:江苏历年的财政价格补贴、财政支出殛相应比重
财政价格补贴(单财政支出(单位:亿
年份财政价格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位:亿元) 元)
1992 229 125.86 0.181948196
1993 5,48 163.87 0.033441142
1994 6.65 200.17 0.033221762
1995 11.15 253,49 0.043985956
1996 13 31o.94 0.041808709
1997 10.9 379.51 0.028721246
1998 14_14 434.17 0.032567888
1999 13.57 528.56 o.025673528
。2000 12.3 645.57 0.01905293
2001 11,16 782.64 0,01彬苎943
2002 14.08 1049.31 o.013418=}42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1993年至2003年1
观察图2-3我们发现,价格补贴占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自1992年以来大体上呈现出下降
的趋势。其中,1992年到1993年的降幅最为明显,原因之一是1993年江苏彻底放开了粮
油购销价格,使粮食成为真正自由流通的商品,仅这一年政府对粮油棉的价格补贴与上年同
期相比减少了一半以上。在1995年和1996年,价格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小幅攀升,在这
段时期内,我国经历了持续的通货膨胀,1994年江苏的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涨幅为
23.6%,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23.2%,是改革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同时,包括江苏在内我
18
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价格大幅上升。为了平抑物价,在随后的1995年和1996
年,江苏财政支付了补贴。自1997年以后,在物价水平一路走低的背景下,江苏结合国家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取向,下调了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价,减小
了价格补贴的负担。
3、关于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对经营困难或亏损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特有的经济政策,
这个特殊的经济政策保证了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价格制度的成功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平衡发
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个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形势
的发展。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补贴属于一种非市场活动的范畴,而且地方政府在实旆亏损补
贴时.可能会出于地方保护、分割市场等目的,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所以,政
府除了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如水、电、交通等国有企业的亏损给予补贴外,对于属于竞争性
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应予以取消。而且,我国加入WTO时签订了补贴与反补贴措
施协定,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就属于典型的被禁止的补贴.
表2-5和图24是江苏省历年来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表2-5:江苏历年的企业亏损补贴、财政总支出及相应比重
企业亏损补贴(单财政总支出(单位:
年份企业亏损补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位:亿元) 亿元)
1992 12.6 125.86 0.100111235
1993 16.7 163.87 O.101910051
1994 11.9 200.17 0.059449468
1995 11.75 253.49 O.046352913
1996 10。46 310.94 0.033639931
1997 8.81 379.51 0.023214145
1998 9.15 434.17 0.021074694
1999 O 528.56 0
2000 O 645.57 0
2001 O 782.64 0
2002 O 1049.31 O
从表2.5的数据中我们发现,自1993年以来.江苏省财政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无论
在绝对数量上,还是相对数量上都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种变化深刻的反映了江苏经济体制
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即政府已不再履行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职能,另一方面,这个
比重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而且,从1999年开始江苏财政停
止了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江苏坚决贯彻了中央政府提出的“三年
内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
脱困境”的方针。截止2000年底,江苏省列入国家考核的372家重点亏损企业已有323家
完成了脱困任务,脱困率达86.8%,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降至17,5%,亏损额为16.34
亿元.与1997年相比。亏损面下降了21.5个百分点,亏损额下降了42.8%。Il}国有大中型
f11《江苏年鉴》2001年
19
企业经营面的转好使得政府停止了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行为。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1993年至2003年)
4、关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数占本省总人口的比重
政府机构中从业人员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规模的大小,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
载体,政府机构存在的依据是履行相应的政府职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政府机构中从
业人员数量的相对变动来考察政府规模的大小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政
府兼顾了大量的社会化管理职能,政府机构庞杂。虽然进入上世纪80后政府进行了几次机
构改革,但始终走不出精简——膨胀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主要是与经济体制改
革滞后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上世纪80年代,政府管理体制上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依旧明显,
权力集中、计划指导、部门管理、条块分割,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从政府机构的规模的变化
来反映政府职能的转变程度。
表2-6和图2-5是江苏省历年来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表2-6:江苏历年的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数、本省人口总数及相应比重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本省人口总数(单位:
年份比重
团体从业人数(单位:万J0 万人)
1992 64.64 6911.2 0.009352934
1993 68.76 6967.27 0.009869()02
1994 58,68 7020.54 O.008358331
1995 60.13 7066.02 O.008509741
1996 61.88 7110.16 O.008703039
1997 61.65 7147.86 0.008624959
1998 62.1 7182.46 O.008646063
1999 62.57 7213.13 0.00_8674459
2000 62,25 7327.24 O.008495696
2001 58.7 7354.92 0.007981052
2002 46.11 7380.97 0.006247146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0993年至2003年、
从表2-6的数据中我们发现,自1992年以来,江苏政府机构从业人员占全省从口的比
重的变动趋势大体上呈现出稳中有降的特点,其间经历了两次较大的降幅,分别是1993年
到1994年和2001年到2002年,在这两个时间段上,江苏的政府机构从业人员的绝对数量
分别下降了14.66%和21.45%,而11年来的平均降幅为2.61%。如此剧烈的变动的出现是有
一定背景的。针对舳年代几次机构改革的失败,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了要“下
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傲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在1994年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我省各级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和
人员增长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各级政府及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到了90年代末期,
我国政府又发起了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最大。首先,真正做到了转变政
府职能、政企分开。如,江苏省将机械、冶金、轻工、石化、国防工业、贸易、建材以及纺
织总会、物资总会等部门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入省经贸委,原部门就地转为资产管理公司
或集团公司。其次,真正做到了理顺关系、减少职能交叉重复。如江苏省按照“一件事一个
部门管”的原则,合理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重新调整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仅省级
政府部门之间调整的职能就有246项。据统计,这次机构改革后,省级党委部门精简31.6%,
其行政编制精简20%,省级政府部门精简30%,其行政编制精简49%,各部门内设机构精
简21.5%,处级领导职位数精简25.5%。【1】
5、关于农村居民税费负担的变动
我国农民承担的负担有合同内负担和合同外负担之分,前者即农民向集体经济组织上交
的“三提五统”(“三提”是指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五统”是指计划生育费、民兵≈lI
练费、卫生事业费、教育费和村组干部提留),后者主要包括涉及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集资、罚款等费用。我国农村的这种“低税赋、高负担”的做法是上世纪
80年代初期撤社建乡时制定的,当时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于是通过行政
Ⅲ《江苏年鉴》2001年
手段向农民收费筹集资金,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要求理
顺农村的财政体制,改革这种落后的税费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
我们缺乏关于江苏农村居民税费负担的连续数据,可收集到的数据详见表2-7和图2-6。
表2—7:1992年至1998年江苏农村人均合同内负担占上年纯收入的比例
年份人均合同内负担占上年纯收入的比例既)
1992 4.45
1993 3.03
1994 2.98
1995 乞82
1996 2.92111
1997 2.89
1998 2.55
资料来源:《江苏年鉴》(Z993年至1999钢整理
以上反映的仅是合同内负担的变动.从1992年到1998年7年里,除了1996年外,人
均合同内负担占上年纯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农民负担的绝对
额须控制在上年纯收入的5%以内。但由于缺少合同外负担的具体数据,所以我们难以准确
判断农民的实际负担的变动情况。
2001年,继安徽之后,国家在江苏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该项改革的成效
显著,各地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等现象较改革前都
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全省农民的合同内外、人均负担由一年前的154元减少为77元,减幅
为50%。[212002年江苏省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要求,深化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
农民的负担。据新华网报道,2003年底江苏农民人均实际负担为74.5元,总的农民税费负
担从改革前的58亿元降为3912亿元,较改革前减掉了一半。其中苏州市90%以上的村已实
[11 1997年的《扛苏年鉴》中没有此项数据,2.89%是依据文字材料估计而来的。1998年的《江苏年壤》中
提到1997年2.89%比上年略有下降,由此可知,1996年的数据一定高于1995年并略高于1.997年,是7
年中唯一出现上升的年份。
【21万元坤、宴Ⅱ福林、王巨祥:t江苏农村税费改革调研报告》.《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7月10日。
现农民合同内税费零负担。【1
(--)政府职能转变的整体评价
在本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将给出从自1992年以来,在江苏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
变的相对市场化程度。我们以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指标1)、价
格补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指标2)、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指标3)、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数占本省总人口的比重(指标4)为具体的指标,由于
这四个指标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场化程度呈反向变化关系,我们首先对这些指标做个变形,
分别取四个比重的倒数。然后,我们以1993年的数值为基数f2I,令其为100,将其余年份的
数值与其相比。分别等到各年份的相对指数。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路,我们分别得到表2-8。
表2-8:江苏市场化进程中(1992年至2002年)政府职雒转变的各评价指标的数值
年份A1 ^2 A3 ^4 B1 B2 B3 B4
1992 O,03475 0.18195 o.10011 o-00935 辑8962 18.3795 101.7968 105.518
1993 0.0156 o'03344 0.10191 O.00987 100 100 100 100
1994 0.01318 0.03322 O.05945 0.00836 118.393 100.66 171.423 118.074
1995 O,01537 0.04399 0.0螂0.00851 101.476 76.0269 219.8568 115.973
1996 0.01213 0.0418l O.03364 O.0087 128.619 79.9861 302.9437 113.397
1997 0.01345 o.02872 O.0232l 0.00863 115.994 116.433 438.9998 114.424
1998 O.01951 0.03257 0.02107 0.00865 79.9734 102.681 483.566 114.144
1999 O.02294 0.02567 扩1 0.00867 68.0122 130.255 1000 113.77l
2000 o'02451 0m905 O O.0085 63.6475 175.5i7 1000 116.165
2001 0.02118 0.01426 0 O.00798 73.6424 234.519 1000 123.655
2002 0.01415 0.01342 0 0.00625 110.223 249.22 1000 157.976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变形后的指标设为变量(用x表示)。借助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选
择公因子的方法为主成份分析法、,得到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己达86.56%.故
提取两个公因子(设F1、F2分别为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有:
FI=一0.263x1+0.090x2+0.562x3+0.521x4
F2=O.720x1+0.448x2-0.152x3-0.139x4
又,由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可知:F1和F2的权重分别为O.718和0.282。
因此,根据前面的相对指数,我们可以得到,自1992年以来江苏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
进程中政府职能市场化转变的得分,以及以1993年的数值为基数f令其得分为100)的相对得
分情况。即相对转变速度或相对的市场化进程,撮终结果及变化趋势如表2-9和图2.7所示:
【1】新华网2004年2月27日。
[21因为1992年的前两个指标的数值较为离散,为了数据处理上的方便,以1993年的数值为基数。
㈣因为0趵例数无意义,所以在1999年到2002年的B2的处理上我们直接赋值1000,以表示与i993年
相比,从企业亏损补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的角度看,1999年到2002年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
表2—9:江苏市场化进程中(1992年至2002年)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场化相对程度
年份得分相对得分
1992 76.19蝴05 84.5卯50牾7
1993 90.0694 100
1994 122.268201 135.7489792
1995 134.0882072 148.87:'0999
1996 1“.3326896 1824511872
1997 220.5258"72 244.83坍1479
1998 233_3674527 259.0973768
1999 280.329989 311.2377667
2000 289.7126549 321.6549182
2001 303.6299894 337.1067082
2002 318.4500801 353.5607877
练上所述,通过咀上分析,我们发现,自1992年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目标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江苏政府职能的市场化转变呈现出逐步上扬的态势。若用
我们选用的四个指标来量化这个进程,以1993年的改革成果为100,到2002年这一改革成
果己超过350。在这个上升通道中1995年的上升幅度最小,比较具体数值发现:1995年的
B2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降幅,即政府对企业亏损补贴占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不降反增。
究其原因,1995年附近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政
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加大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量,比如:通过对国有企业给予更
多的财政补贴以弥补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给企业造成的成本上升。而市场经济要求让市场来
配置资源,所以,这些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导致了当年经济市场化进程放缓。
第三章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制度的转变
企业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微观主体,是经济市场化改革中的另一个主角。市场经济的本
质要求每个微观主体都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与之相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依附于政府,
是政府的一个生产车间,所以,在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企业塑造成独
立的主体,让企业的任何一种资源配置行为都由政府指令转化为市场中的平等自愿交易,而
这一切转变都基于企业制度的根本变革。
一、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制度转变的内涵
(一)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即使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工场手工业盛行的时期,简单原始的单
人业主制是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但是,单个业主有限的个人财产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于是出现了台伙制企业.由出资人共同管理监督企业并分享剩余。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
大,同时为分散经营风险.现代企业制度的代表一股份制出现了。所以,企业制度是随着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演化的。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一时期,不同的企业制度是相互
共存的。以美国为例,美国共有1600万家企业,其中个人企业占70%,合伙企业占10%,
股份或联合所有制公司占20%。【1】可见,企业制度作为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其形成是经济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要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就是合理的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主体,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
个人企业、合伙企业还是以股份制企业为代表的公司制企业,都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点:首
先,企业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包括生产品种和产品组合的决定权、定价权、自由进退的权利
以及有权拒绝任何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外的个别干预;其次,企业产权边界被明确界定.否则
会因外部性问题的存在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搭便车行为;再次,企业以个人财产或法人财产对
企业债务承担完全责任或有限责任,口】在上述三个基本特点中,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基础,只
有明晰的产权才能保证企业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企业必须具有明确的产权。这是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中的企业制度转变的根本标志。
(二)我国企业制度市场化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依企业所有者的不同可将企业大体上划分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对于后者而言,产权
lII白津夫:‘现代企业制度探索》.《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第5期。
f21李兆熙:‘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11期。
是清晰的,不存在市场化改造的问题。所以.在本部分中,我们将着重讨论我国国有企业的
市场化改革问题。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着国有企业.但这些国有企业通常存在于自然
垄断性的行业(如公用事业部门),或者战略性的产业(如钢铁、国防工业),都是私营企业无
力或不愿进入的行业或产业。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占据了社会生产的各个
部门,私营企业在经济中比重微乎其微,当然。这种国有企业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制度是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转的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有产物。
1978年以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松动,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作用逐步
增强,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制度改革。以1992年为界,
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个阶段的改革以政府
自上而下的放权为特征;后一个阶段的改革从1992年开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
1978年末,为了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物质激励,我国开始了第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放
权让利,即国有企业可以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经济计划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比例提
取企业利润留成,用于集体福利或职工奖励。实行“放权让利”后,企业的自有收入增加
了,但国家的财政赤字也增加了,1979和1980两年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分别为170.6亿
元和127.5亿元。111为了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国家从1981年开始推行“经济责任制”,规
定国有企业应按历史水平向政府上缴利润,实行利润包干,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找到一个比
较客观的标准来划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为此,国家于1983年开始先后推行了
两步“利改税”,第一步“剃改税”即在企业实现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
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与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步“利改税”调整了
税目和税率,试图进一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但因价格、投资等其他宏观经济
体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两步利改税造成了“鞭打快牛”,企业税负不均,再加上遇到了
经济过热后的宏观经济整顿,国有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困难。与此相对应的是,推行了家庭联
承包责任制的农业获得了丰收,于是上世纪∞年代中后期,承包制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
业走向工业,承包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领域的新热点。【目
从初始的“放权让利”到“经济责任制”的推行,到两步“利改税”的实旌,再到“承
包制”的实行,这些初期的改革措施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些改革培育了国有企业的独
立自主性。“放权让利”让企业留利成为企业自身利益的体现:两步“利改税”进一步规范
了政府与企业的权利关系,企业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权利:“承包制”则把国有资产的经营权
力下放到企业,在旧体制下赋予企业以最大的权利。所以,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国有企业逐
步形成了自我意识,为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奠定了基础。
1992年,党的十四太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明确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
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目标。从此,我国的国有企
业改革战略发生了本质转变~从靠政策调整解决表象问题转为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深层次
Ill《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
[Zl马建堂、刘海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h版社2000年版,第40.50
页。
矛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国有企业
将能真正傲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府束,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独立的经济主
体。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关于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变的考察可以从
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考察存量,即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二是
考察增量,即国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的发展。
二、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制度转变的评价指标的选择
在本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出本文选用的评价指标。在前文列举
的有关市场化进程研究的文献中,陈宗胜对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做了
专门研究,樊纲则将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作为评价我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指标之一。下
文将就两人设计的相关评价指标做个简要的评析。
在有关“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2001年报告”中,樊纲设计了三个指标来评价
各省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这三个指标也是有关市场化进程研究中的常用指标,分别是:“非
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f指标11、“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所占的
比重”(指标≈和“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指标∞,这三个指标
互为补充,从不同的层次反映了各省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一书中,陈宗胜设计了八个指标,考察了从1993年到
1995年内我国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具体指标及其测定方法详见表3-1。八个指标的数据来源
表3-1:陈宗胜研究中选用的指标殛其测定方法
具体指标测定方法
国有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x0%+非国有工业企业占
企业制度自主选择度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x100%
企业经营者的市场选择率企业经营者中非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及非职代会选举的比重
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劳务定价权、物资采购权等14项
企业经营自主权落实率
经营自主权的平均落实率
利润最大化目标位居第一
利润指标在企业最关注的经营目标中的排序
的企业比重
企业产权主体到位率同“企业制度自主选择度”
企业破产法制化程度三年均为零
履府率三年均为30%
非公有企业综合比重非公有经济的单位数比重、从业人员比重、产值比重的平均值
不一,“企业制度自主选择度”、“企业产权主体到位率”和“非公有企业综合比重”的数据
来源于统计年鉴;“企业经营者的市场选择率”、“企业经营自主权落实率”和“利润最大化
目标位居第一的企业比重”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6年做的专题调查报告:
“履府率”的数据来源于卢现祥1996年的研究:“企业破产法制化程度”的数据是陈宗胜自
己的判断。
下面我们将就二人设计的指标做个简要的评析。
首先,樊纲设计的判断各省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的三个指标,对于本文评价江苏经济
体制市场化改革中企业制度的转变有着较强的借鉴作用。
第一,这三个指标对于评判企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三个指标都属于
结构性指标,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结构上此消彼长,这三个比重越大说明非国有经济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相对的,国有经济的比重较小。我们通常认为,非国有经济部门或
企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行事的,而国有经济部门或企业的行为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
求。所以,大体上说,一个经济体中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与其市场化程度成正比,即我们可
以通过判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来评价某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
第二.从表面上看这三个指标反映的问题是一致的.即表征一个地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水平,为什么不能用其中的一个指标代替昵?为了说明三个指标同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将
江苏省的相关数据代入,用SPSS软件做了三个指标之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指标1
与指标2之间的Kendall相关系数为.0.273,Spearman相关系数为.o.373,指标2与指标3
之间的Kendall相关系数为.0.382,Spearman相关系数为-o.573,只有指标1与指标3之间的
相关系数偏高。
第三,三个指标涉及到的数据都来自于统计年鉴,数据真实,且便于搜集。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说,这三个指标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设计得较为科学,而且数据易
于搜集,但由于“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与我们在第二章的分
析中使用的“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是互补的,所以。在下文的分
析中我们将采用“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和“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
业人数的比例”两个指标来评价江苏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制度的转变。
其次,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陈宗胜设计的八个指标应该能反映我国企业的市场化进
程,即陈宗胜选取的判断企业市场化进程的角度是可取的,但仔细推敲,我们发现:有些指
标在本质上是雷同的、有些指标含有主观判断的成份,有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不强。
第一,关于“企业制度自主选择度”和“企业产权主体到位率”,虽然两个指标设计的
目的不同,前者是评价企业选择其制度存在形式的自主程度,后者是衡量企业作为独立产权
主体的比重,但是两者采用了相同的测定方法,而且可以简化为“非国有工业企业占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这样,这两个指标在数值上又和“非公有企业综合比重”存在相关性,所以,
这三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雷同的,应该精简。
第二,关于“企业破产法制化程度”和“履府率”,前者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后者是别
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姑且不论两位作者的主观评价是否可信,单从数值上看.将三年内“企
业破产法制化程度”判断为零似乎没有意义,而且三年内“履府率”也是同一个数值,固定
的数值难以反映企业市场化进程的动态变化。
第三,关于“企业经营者的市场选择率”、“企业经营自主权落实率”和“利润最大化目
标位居第一的企业比重”,这三个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6年做的专题调
查报告,由于我们不可能开展类似的调查活动,难以获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对于本
文而言,这三个指标不具备可取性。
综上所述,在陈宗胜设计的指标中,除“非公有企业综合比重”外,其余的七个指标在
本文的研究很难借鉴。此外,“非公有企业综合比重”与樊纲设计的评价我国各省区非国有
经济发展的指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樊纲的指标更为全面,所以,我们将参考樊纲设计
的两个指标。
在本文的研究中除了选用樊纲的指标外.我们还设计了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江苏经济体
制改革进程中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变程度:
第一,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向非国有企业贷款的比重。这个指标与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制
度的转变并无直接的联系,之所以选用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尽管非国有企业在工
业总产值中的贡献已远远高于国有企业,但非国有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仍旧困难重重,
金融机构对其发放的贷款只是一个相当小的比重。而信贷资金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
一,这种不平等的资源配置状况将不利于非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国有企业转制
的外部环境。其二,通过对这个指标的测度,可以衡量资金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
从一个层面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整体市场化程度。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金融机构
短期贷款中向非国有企业贷款的比重作为测度企业制度转变的补充指标。
第二,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与GDP的比重。将这个比重作为衡量市场化进程中企业
制度转变的指标之一,有两层原因:其一,从理论上说,只有规范的企业才可能在公开市场
上募集资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能在股票市场上市的企业,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有控
股企业,都建立了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都是独立的经济活动主体。因此,我们可以用上市
公司相对规模的大小来代表企业制度的完善程度。其二,通常金融资产同GDP的比值是衡
量一个地区金融市场化的重要依据,市场化程度超高,经济越自由的国家。金融资产与GDP
的比值也越大,所以。这个指标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整体的市场化程度。但是,这
个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时间及规模与股票市场的走势有着紧
密的联系,所以,这个指标的年度数值可能会不太稳定,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在数据处理上
选取两年的移动平均数,以此来部分消除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三、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制度转变的测度与分析
(一)企业制度转变的各项指标的变动与分析
1、关于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从理论上说,衡量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应该用菲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来表征,但
统计年鉴上没有对应的数据,所以,我们考察非国有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位置。而且,我们
常说的国有企业改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部发生在工业领域。因此,我们用非国有经济在工业
总产值中的比重来说明国有企业的退出程度以及非国有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从所有制
结构的角度来反映市场化的进程。
此外,我们必须说明:现有的统计年鉴没有将所有的企业都纳入工业总产值的统计范畴,
只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所以,我们用“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来代替所有企
业的工业总产值作为分母。年鉴中的“规模以上企业”包括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
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内资企业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将国有企业以外的成份均看成非国有企业。所以,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调
整为非国有企业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表3-2和图3-1是江苏省历年来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表3—2:江苏历年的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结构表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国有企业工业总产非国有企业工业总非国有企业占规模以上
年份
总产值(单位:亿元) 值(单位:亿元) 产值(单位:亿元) 食螗T曲总产值的tt重
1992 3516.62 1319.21 2197.41 0.624864216
1993 5059.16 1651.04 340&12 O.673653334
1994 6808_33 1959.99 4848.34 0.712118831
1995 8987.48 2498.02 6489.46 0.722055571
1996 7919.25 2244.68 5674.57 0.716553967
1997 8222’37 2214.06 6008.31 0.730727272
1998 8053.03 1620.29 6432.74 0.798797471
1999 8915.44 1553.2 7362.24 0.825785379
2000 10452.87 1327.7 9125.17 0.872982253
2001 11747.83 1296.12 10451.71 0.889671539
2002 13865.86 1柏9.6 12456.26 0.89834024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1993年至1999年)
从图3-1中,我们发现,从1992年以来.国有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逐年下降,反之,非国有企业的比重稳步上扬,这种走势基本上反映了江苏省国有企业改革
的脉络。自1992年以来的十多年里,江苏在国有企业改革领域的改革思路体现在两个层面
上:从改革模式上看,由过去的承包制等体制外改革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从改
革对象上看.抓丈放小,因地制宜。一方面,对于国有中小企业及城镇集体企业,实行联合、
兼并、划转、租赁、外资嫁接、转让、出售、拍卖、股份合作、破产等措施,加快这部分企
业的制度转变,使其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在江苏,已实行产权
制度改革的城镇集体中小工业企业为9235家,改制面达90.16%;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仅剩
939家,改制面达88%。【1】另一方面,对于国有大型企业,在稳步推进股份制试点的同时,
从1995年开始全面启动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每年都选定一部分试点企业。截
至21X)2年底,江苏国有大型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制的数量已超过70.62%。
【zJ无论是国有中小型企业,还是国有大型企业,经过体制改革后,以新的所有制形式或新的
组织形式出现,都具备明晰的企业产权,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经济活动的独立
主体,体现了江苏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制度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2、关于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采用这一指标可以弥补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这个指标的不足,更全面的反
映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即非国有经济的从业人员越多,则非国有经济的规模越
大。同时,这个指标也能映射出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城镇
就业人口的主要选择,为了保证充分就业,国有企业r包括集体企业)按照政府指令吸收了城
镇中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导致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冗员,给企业经营造成沉重的负担。市
场经济中的企业应以效率为先,则企业中的这些隐性失业人员必然会被挤出,以实现减员增
效。此外,从业人员的这种结构上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镇就业者作为劳动力其流动
性的增强,所以,这指标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发育状况。
在统计年鉴中,对应城镇就业人数的统计指标是“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其中,这个指
标又按照企业性质的不同做了细分,如国有单位,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
等。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除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以外的就业者都
视为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
表3-3和图3-2是江苏省历年来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轰3-3:江苏历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结构表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国有单位从业人员非国有单位从业人非国有单位占城镇总就
年份
(单位:万人) (单位:万人) 虽(单位:万人) 业人员的比重
1992 4315.12 562.69 3752.43 0.869600382
1993 4339.81 574.02 3765.79 O.867731537
1994 4362.76 571.39 3791.37 0.869030155
1995 4385.17 576.24 3808.93 0.868593464
1996 4386.97 5’s.48 3811.49 0.868820621
1997 4388.79 577,54 3811.25 0.868405643
1998 4389.92 471.52 39i8.4 O.892590298
1999 4390.71 445.27 3945.44 0.898588155
2000 4418,14 411.4 4006.74 0.906883892
2001 4434.28 377.4 4056.88 0.914890354
2002 4458.02 329,96 4128.06 0。9259850’79
⋯《江苏年鉴》2003年
121《江苏年鉴》2003年
31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1993年至1999年1
观察图3—2。我们清楚的发现,城镇单位g_qk人员的结构变化以1997年为界可以划分
为两个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的5年里,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维持在0.867到O.869之间,但从1997年开始,这个比重开始快速攀升,到2002年底已上
升了近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一方面,江苏非国有经济在1997年以后获得了长
足发展。据统计,至2002年6月底,江苏私营企业总数占全国的11.51%,居全国第一位,
私营从业人员占全国的11.3%。此外,到2002年底,江苏累计批准成立了49996家外商投
资企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已突破60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连续四年位居全
国第一。⋯这么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本身就说明了江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
高。
另一方面,图3-2中从业人员结构变动的趋势也反映了江苏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在
1995年启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时,江苏就将解决企业的富余人员、减轻企业的社会负
担等任务作为试点的重点问题。从1997年到t998年,江苏国有企业共分流富余人员10.65
万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46项,14此后的几年中,为了配合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实
现,减员增效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心。从业人员的减少既说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
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
3、关于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向非国有企业贷款的比重
在分析之前我们先对“非国有企业”做个界定,本部分所指的“非国有企业”仅包括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中的一部分。虽然统计年鉴中“金融机构短期贷款
年末余额”的非国有企业统计对象还包括三资企业,但融资过程中的所有制歧视现象主要发
生在前两者身上,所以,我们将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作为我们分析的对象。
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亦越来越大,但却得不到相应的
⋯《江苏年鉴》2003年
Iq《江苏年鉴》2003年
信贷支持,这种不平等待遇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信贷配给过度向国有企业倾斜是计
划经济体制和体制转轨初期的必然产物,我们可以将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看成是国
家对企业的注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经济利益,所以,生存在国有融
资体制下的国有银行没有动力为非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和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展开,旧有的融资体制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为所有不同性质的企业
创造一个平等的融资环境,这也是金融市场化发展的要求。此外,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的政
策性倾斜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有企业的预算软府柬提供了保障,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
所以,我们将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贷款的比重作为补充指标,以
衡量江苏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国有企业的改革程度及地区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发育程度。
表3-4和图3-3是江苏省历年来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表3-4:江苏历年的金融机构短期贷款结构表
金融机构短期乡镇企业短期个体及私营企非国有企业短金融机构短期贷款
年份贷款年末余额贷款(单位:亿业短期贷款期贷款总和中向非国有企业贷
(单位:亿元) 元) (单位:亿元) (亿元) 款的比重
1992 987_35 62.82 62.82 O.063624854
1993 1105.4 7222 72.22 0.065333816
1994 1加1.36 73.01 73.0l 0.052099389
1995 2178.78 355.09 2.74 357.83 0.164234113
1996 2971.04 450.96 4.21 455.17 0.153202246
1997 3629.13 511.88 7.89 519.77 0.143221654
1998 4I)94.16 557.89 12.99 570.88 0.139437638
1999 4304.76 609.03 20.57 629.6 0.146256702
2000 4558.17 621 27.52 648.52 O.142276396
2001 4613.91 669.85 35.95 705.8 0.152972208
2002 5388.35 792.36 61.27 853.63 0.158421409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1993年至1999年)
从图3—3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92年以来,江苏的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向非国有企
业贷款的比重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95年以前,金融机构从不向个体及私营企业贷款,
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也只占非常小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下。到1995年,这种状况有了质的
改革,金融机构不仅开始向个体私营企业发放小额贷款,而且1995年对乡镇企业的短期贷
款陡增,是此前三年短期贷款总和的1.7倍。其原因在于。江苏省政府出台了苦干支持乡镇
企业发展的政策,而且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全省乡镇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企
业产值的66.4%.【11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国有银行提高了对乡
镇企业的贷款比重。在1995年以后的若干年中,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向非国有企业贷款的
比重始终维持在15%上下波动。
如果将个体私营企业单独列出考察,我们可咀得到图34。
观察此图,我们发现,金融机构对个体及私营企业发放的短期贷款的相对数额是直线攀升,
从1992年的0到1995年的0.12%再到2002年的1.14%,这说明个体私营企业面对的金融
环境在逐步转好。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资料显示,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除个别市外,都由
政府出资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及私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2000年给200多家企业进行了
担保,担保金额达25亿元。121此外,省市有关部门还与有关商业银行就个体私营企业融资
问题签署了贷款合作协议。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金融支持。
但是,个体私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与其经济地位不匹配的状况依然存在,2002年江
苏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GDP达3007.54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8.3%,f3】而同期金融机
构短期贷款中给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仅为1.14%。这两个百分比之间的巨大落差说明,江苏
的非国有企业面临的金融环境虽有改善,但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发育程度
也亟待提高。
4、关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与GDP的比重
股票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股票市场上上市的企业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
和运营的企业。首先,企业在上市前要按照《公司法》等国家有关法规确立公司法人治理的
组织结构,明晰企业的出资结构和产权主体;其次,企业上市后要向社会股东负责,向社会
11I《江苏统计年鉴》1996年
{≈《扛苏年鉴》2001年
㈣《江苏年鉴》2003年
披露企业的经营信息.接受股东的监督,股东用脚投票,这些监督与府束机制有利于企业按
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主经营。所以,我们大体上可以认为.一个地区的上市公司的数量越多,
则该地区的企业制度就越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化程度越高。而且,股票市场还能推进
上市的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国有企业解决政企不分、产权界定不清、
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当然,我们不否认我国的证券市场有国有企业垄断之嫌,与间接融资市
场一样存在着~定程度上的所有制歧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占
GDP的比重来衡量企业制度的转变与完善的程度。
表3-5和图3-5是江苏省历年来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表3-5:江苏历年的GDP、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及相应比重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年度新增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
年份(II)P(单位:亿元)
总额(-0-位:万元)Ⅲ 市公司数目总额占GDP的比重
1992 2136.02 0 0 O
1993 2998.16 20427.4 5 6.813312165
1994 4057.39 49637.4 4 12.23382519
1995 5155.25 54910 1 10.65127782
1996 60()4.21 7545205 10 12.56652416
1997 6680‘34 234447.4 14 35.09512989
1998 7199.95 301036.35 4 41.81089452
1999 7697。82 269314.9 8 34.98586613
2000 8582.73 594380.9 11 69.25312808
2001 9511.91 5啦珥87.5 4 53.56311193
2002 10631.75 1700舛.9 6 15.99876784
资料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资讯嘲
观察图3—5.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占GDP比重的变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而且这三个阶段对应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如从1993年到1996年.这段时期内我国股票
市场NNT第一个大熊市,在这样的行情下,江苏上市公司的规模虽有本质突破,但总体上
⋯因数据来源上的限制,我们只统计了新上市公司的资金募集的规模,不包括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新
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进行的融资数额。
保持稳定:从1997年到2000年,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上升阶段,江苏的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数
量迅速增长,共有37家公司上市,占历年来上市公司总和的一半以上;2001年以后,随着
证券市场走势的低迷,江苏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我们承认,上市公司募集
资金的规模与证券市场的走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消除这种影响,我们曾将数据按照以下
的方法做了处理,即用每年年初和年末的大盘指数作为指数,取募集资金的相对值,但最后
的结果与未经处理的变动趋势基本相同。
依据表3-5的统计,自1993年无锡太极实业作为江苏首家上市公司挂牌交易以来.到
2002年底已有超过67家企业【ll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总额近230亿元。
这些上市公司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江苏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包括仪征化纤(1995
年)、江淮动力(1997年)、扬子石化(1998年)、南京钢铁(2000年)【2瞎。我们不否认,为了帮
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政府可能会安排一些国有企业优先上市,“靓女先嫁”,但是,所有上
市的国有企业应该是经过体制改革,明晰企业产权,初步构建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后,才
能成为上市公司的,所以,这些上市公司的出现充分表明了江苏国有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的成效。
另一类上市公司的主体是一批优质的乡镇企业,最具代表性的是“江阴板块”,江阴作
为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重镇,到2002年底已在沪深两地证券市场控股参股了十多家上市公
司j如法尔胜、华西村、江苏阳光等。这些上市公司总股本中的流通股比重基本上都在30%
以上,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府三分之一以上的资本是由社会股东持有的。而且.这些上市公
司大多数没有国家股,这表明这些上市公司的产权主体已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和社会化转变,
这种多元化的产权安排标志着乡镇企业已摆脱了过去产权模糊的状态,为乡镇企业的转变为
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奠定了基础。
(二)企业制度转变的整体评价
在本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将给出从自1992年以来,在江苏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制度转
变的相对市场化程度。我们以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指标1)、非国有经济就业
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指标2)、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向非国有企业贷款的比重(指
标3)、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与GDP的比重(指标4)为具体的指标,这四个指标与企业
制度转变的市场化程度呈正向变化关系,即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大,则企业制度转变的市场化
程度越高。然后.我们以1993年的数值为基数13l,令其为100,将其余年份的数值与其相比,
分别等到各年份的相对指数,具体数值详见表3.6。f详见下页1
Ⅲ有些企业,如宁天龙和苏三山等企业,应连续三年亏损被摘牌,还有一些企业在海外匕市发行,中国上
市公司资讯网上没有这些数据,如果加上这些企业。则上市公司的数目超过70家.
12f括号内为对应企业的上市时间,这些企业都是大型国有企业,首次公开募集的资金均超过5亿元,
(31为了和前一章的分析保持时间上的~致性与可比性.以1993年的数值为基数。
36
表3—6:江苏市场化进程中(1992年至2002年)企业制度转变的各评价指标的数值
年份A1 A2 A3 ^4 B1 B2 B3 134
1992 0.62486 0.8696 O.06362 0 92.7575 100.215 97.3843 O
1993 0.67365 0.86773 o'06533 6.81331 100 100 100 100
1994 O.71212 o.86903 O.0521 12.2338 105.71 100.15 79.7434 179.558
1995 0,72206 0.86859 O.16423 10.6513 107.185 100.099 251.377 156.33
1996 O.71655 O.86882 o.1532 12.5665 106.368 100.126 234.492 184.441
1997 0,73073 0.86841 0.14322 35.0951 108.472 100.078 219.215 515.096
1998 O,7988 o.89259 0.13944 41.8109 118.577 102.865 213.423 613.665
1999 O.82579 o.89859 0.14626 34.9859 122583 103.556 223.861 513.493
20()0 0.87298 O.90688 0.14228 69.2531 129.589 104.512 217.768 1016.44
2001 O,88967 O.91489 0.15297 53.5631 132.067 105.435 234.139 786.154
2002 O,89834 0.92599 o‘15842 15.9988 133.353 106。713 242.48 23 4.816
然后,我们将相对指数设为变量(用x表示),借助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选择公因子
的方法为主成份分析法),得到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己达88.39%,故提取两个
公因子(设F1、F2分别为第一主园子和第二主因子1。根据园子得分系数矩阵有:
FI=O-387xl+O.503x2n394x3+0.400x4
F2=-0.010xl-0.259x2+1.155x3.o.138x4
叉,由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可知:F1和F2的权重分别为O.843和0.157。
因此,根据前面的相对指数,我们可以得到,自1992年以来江苏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
进程中企业制度市场化转变的得分,以及以1993年的数值为基数(令得分为ioo)的相对得分
情况,即相对转变速度或相对的市场化进程,如表3.7和图3-6所示:
年份得分相对得分
1992 53.84861889 61.69894598
1993 87.2764 100
1994 117.3456332 134.4528798
1995 84.59”1371 96,9250722
1996 95.75380431 109。7132837
1997 203.0554532 232.6579158
i998 239.3797093 274.2777078
1999 207.7637213 238.0525793
力D00 370.0201393 423.9635678
2001 296,0466963 339.2058979
2002 121.7311206 139.477706
练上所述,若用我们选择的四个指标。来量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江苏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
变历程,得出的结论是,自1992年以来,江苏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变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
扬的态势,在2000年达到最高值,此后的两年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F滑。回顾前文的数据,
37
我们发现,出现下滑走势的主要原因在于指标4的数值的异动,即2001年和200'2年的r市
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占GDP的比重较2000年有较大的降幅.当然,这种变化更多的是与这段
时期证券市场的走势有密切的联系。若排除2000年的异动,近十年来,江苏的企业制度总
体上在逐步向市场化转变,其闻虽有些反复,如1994年到1995年及1998年到1999年,但
基本呈现出上扬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
的国有企业明晰了产权,建立并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原有的乡镇集体企业经过两次改制也
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另一方面,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国有
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成长为促进江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制度的逐
步转变与完善为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主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
体,其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既是整个地区市场化进程提升的表现,也将促进地区市场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
一、江苏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整体评价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分别给出了自1992年以来,江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政府职能
和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转变的相对进程。在本部分中,我们将整合前文的研究结果,对江苏经
济的整体市场化进程做出评价。我们将前面分析中使用的八个指标的相对指数设为变量(用
x表示1,借助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选择公因子的方法为主成份分析法),得到前两个因
子的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已达82.33%,故提取两个公因子f设F1、F2分别为第一主因子和
第二主因子1。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有:
FI=0.084x1+0.198x2+0.167x3+0.206x4+0.187x5+0.171x6+0.154x7+0.077x8
F2=0.606x1+0.098x2-0.120x3+0.366x舡0.047x5—0.08lx6+0.081x7-0.368x8
义,由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可知:F1和F2的权重分别为0.781和0.219。
因此,根据前面相对指数的具体数值,我们可以得到,自1992年以来江苏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总的得分,以及以1993年的数值为基数r令得分为100)栅1"得分情况。即相对转变
速度或相对的市场化进程,如表4-l和图4.1所示:
表3—7: 7992年至2002年江苏经济市场化进程蛊守相对程度
年份得分相对得分
1992 85.81480794 78.82109132
1993 108.8729 100
1994 120.8013742 110.95633
1995 142.003533 130.4305599
1996 153.10,撂149 140.625ZM9
1997 162.8429126 149.5713762
t998 156。7306421 143.9574422
1999 176.7440237 162.3397776
2000 172.979161 158.8817428
2001 194.5702787 178.7132323
2002 225.4378279 207瞄514.4.7
从表舢1和图牟1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自1992年以来,江苏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总体上保持着上升的态势,市场化导向
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如果以1993年的市场化进程为100,则到2002年这个数值已
经砑了一番。市场化进程平均每年以14.8%的速度递增,为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
的制度保证。
第二,十多年来的市场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按照我们的分析,从1992年到2002年间
出现了两次波动,分别是1997年到1998年和1999年到2000年,其间市场化进程出现了小
幅下滑。分析原因,主要是“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这个指标出琨
了异动,即在这两个时期内,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加大了对宏观经济的干预程度,
通过增加预算内投资额来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导致了这个指标出现了较大
幅度的逆市场化而动的趋势,从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第三,从2000年以来,江苏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
势头。从市场化进程的相对得分来看,在2000年到2002年的三年间,相对得分的增长幅度
占历年来总增长幅度的近40%。三年间的各个指标中,除了“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有所上升或与往年持平外,其余的指标都向有利于市场化进程的方向快
速发展。这表明,近年来江苏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已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已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进一步推进江苏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对策思路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市场化的定义,市场化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过程。我
们认为,在这个复杂的转轨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要角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在于,前者是政府通过指令来安排经济活动,后者是市场通过价格来调节经济活动,当然市
场经济的平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这种调控是适度的,而不是绝对的控制。至于
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区别也源于政府,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具有独立性的微观经济主体,
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最多只是政府的一个生产车间,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政府与企
业的关系的不同,计划经济下的政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更谈不上独立
经营的权利;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产权的保护者,保障企业的独立经营权。可见,在经济体
制的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制
度的转变可以部分看成政府职能成功转变的结果。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制度改
革的成功首先依赖于政企关系的分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政府的支持为前提,以公平
的市场环境为保障,而这些都与政府的行为息息相关,政府行为是政府职能的具体表现。所
以,为了进一步推进江苏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应继续按照市场经济对
政府职能的界定,努力做好政府职能的转变工作.规范政府行为。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缎蕊本文。虽有几迁亮点。如在指标处理上用了主成份分析,用市场化相对得分对江苏
地区近十多年来的市场化进程进行了纵向比较,但是,在本文的分析中仍存在着一些有待完
善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文章的容量有限,本文的研究角度单一.仅以政府和企业两大经济主体为研
究对象,虽然两者的体制改革构成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但对于研究~个地区的整
体市场化进程而言,显得有些单簿。陈宗胜在研究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变时除了研究了政
府和企业的市场化转变外,还将各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发育程度纳入了他的研究范畴。
第二,本文中的分析以实证研究为主。采用了很多指标。我们承认指标设计的质量参差
不齐,有的指标确实可以衡量市场化的内涵,但有的指标有些牵强,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
占GDP的比重”,虽能部分反映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体制变革,但由于这个比重还耍受到其他
因素的影响,而且在数据处理上无法根本消除这些影响,降低了指标的说服力。此外,受能
力所限,本文选用的指标中的数据只能来潦于现有的统计年鉴。制府了指标的选择与设计。
第三,本文分析中选择的指标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我们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体
制市场化改革遇到的任务也不同,所以,应该用不同的指标来评价不同发展时期的市场化进
程。正是这个原因,本文没有分析诸如物价放开,商品价格的市场化等市场化改革早期的热
点问题,当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本文研究牵涉及烈的一些阁题可能会得熨逐步
解决-市场化进程会出现新特点与新重点,比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应重视市场秩序
的规范和市场环境的改善等问题。所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关市场化
的研究会出现新的内容。
41
主要参考文献
f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1993年一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3】3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年鉴》1993年—2003年,江苏年鉴杂志出版社。
f41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f5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6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年版。
【81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一从计划到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81世界银行:{1997年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919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现代经济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1马建堂、刘海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1】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121何炼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1魏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l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151樊纲、李扬:《走向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张军:《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17】黄范章:《外国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商务印书版1998年版。
[18】张曙光:《制度·主体·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年版。
【19】李廷荣、赵公社、吉伍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01史晋川、金祥荣:《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1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2002中国上市公司
基本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2】郝黎仁、樊元、郝哲欧:《sPSS实用统计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版。
【23】王苏斌、郊海涛、邵谦谦:{SPSS统计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41盛洪:《市场化的条件、限度和形式》,《经济研究》,1992年第11期。
[25】白津夫:《现代企业制度探索》,(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第5期。
[26】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判断》,《改革》,1995年第1期。
[27】江晓薇、宋红旭:《中国市场经济度的探索》,《管理世界》,1995年第2期。
[28】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研究》.1993年第12期。
[29】国家计委课题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判断的方法与结论》,《中国物价》,1997年第
9期。
42
[30】李兆熙:《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11期。
【31】张灿、谢恩全、董利:《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测度',‘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
5期。
[32】常修泽、高明华:《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经济研究》,1998
年第ll期。
[33】曹振良、傅十和:《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测度研究》,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讨论会论文,
1998年。
【34]杜一、仲禾:《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测度与分析一首都经济学界研究会综述》,《经济
经纬》,2000年第2期。
[35】胡进祥:《中国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唯实》,2000年第3期。
[361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年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
[37]万元坤、刘福林、王巨祥:《江苏农村税费改革调研报告》.《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
年7月10日。
[38】刘毅:《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度量分析》,《财经研究》.2002年第9期。
[39】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进程相对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
期:
[40】Economic Freedom ofthe wjrld:2001 Annual Report,—www.fraseri—nstitute.com。
[41】新华网。
[42】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
后记
本文的定稿标志着硕士阶段学习生活的结束,对我而言,更意味着即将结束七年的南师
求学历程。从九七年我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商学院的前身)以来,不知不觉的。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我在这个美丽的校园内已生活了七年。仔细想来,人生有几个七年,而
且是年轻的七年,所以,这段经历是我终生难忘的。
最难忘的是所有关心教育我的老师。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蒋伏心教授。从大学四年
级到研究生二年级,我们一直有蒋老师的课。大四时的西方经济学说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经济史是枯燥无味的,但蒋老师却讲的很生动,激起我们研究经济思想的兴趣,正是因
为这个原因,我选择了政治经济学作为我的硕士专业。在研究生阶段,我有幸成为蒋老师的
弟子,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无论是平时的学习研究,还是后来的撰写论文阶段,几乎每次
向老师求教,蒋老师的谈话和观点都能让我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原来的死胡同经过蒋
老师的点拨变成了阳光道。
.我要感谢华桂宏教授。读本科时,华老师是第一个教授我们专业课的老师,也是我们最
推崇的老师之一。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课程,都是由华老师给
我们讲授的,经过这两门课的学习,华老师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还让
我们领悟到西方经济学的魅力所在。
我要感谢姚海明教授和赵仁康教授。在姚老师的带领下,我曾经参与过有关南京市政公
用局改制的课题研究,让我有机会用所学理论研究实践问题:而赵老师的课总是给我以思路
明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的感觉,对我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我非常感谢方志军教授和刘阳教授。在本论文的研究中,基于SPSS软件的统计
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SPSS分析软件的运用是我在刘老师的课上学到的,另外,我就有关
主成份分析的问题多次请教了方老师,方老师诲人不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师恩难忘,
难忘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