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892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姓名:方春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韦伟
20040501
摘要
投资与消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大
动力,但是,目前我国投资率总体上升过快,消费率低于大多数国家是一个基
本的事实,这是否能够作为判定我国需求结构合理与否的依据呢?投资与消费
的关系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首先简述投资与消费理论,回顾了建国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变动的历史,发现我国投资率总体呈
现上升态势,消费率呈现下降态势,这与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其
次,分析我国当前需求结构,在扩大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当提高消费
率,保持消费与投资、GDP的协调增长。论文进一步对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国际经
验进行比较,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存在一个从低到高
的上升、然后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整个演变过程类似一条
平缓的倒“u”型曲线;消费率演变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U”型曲线。
论文采用的方法是在投资与消费统计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投资与消费理论
迸一步寻找导致这些变化的因果联系.
论文结论是投资率和消费率演变进程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
构的逐步提升所引起的。鉴于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和经济结构的逐步提升的过
程中,投资率和消费率均已接近最高位和最低位,预计今后投资率和消费率仍将
在小幅度上升下降中持续较长时间,并会维持10年左右。到2010年——2020
年,高投资率将开始逐步回落,消费率将转入上升。
【关键词】投资消费趋势
Abstract
Investment and coⅡsumption give the important rei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y an two carriages in economic g阳wth.But how caⅡwe
assess situation that investment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other counn’ies aⅡd
consumption rate is Io啊‘er than the other countries is reasonable?What is
reI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Tb answer these questions,矗rst,the thesis summariz鹳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and reviews the histoIy of tendency of inveshnent
and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l了since liberation.I 6nd that tendeⅡcy of
inVestment rate iⅡour couⅡtI了rises gradualIy and tend蛆cy of consumption rate
in our countI了decⅡnes gradual啊Second,the thesis analyze efkct that
consumption gmwth pm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cause why consumption rate
is scant in our country recent years. The thesis gives method to extend
consumption.Third,the thesis compares relationship be押een investment and
coⅡsumptioⅡ iⅡ the worId. Fmm pm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Iization in the world I deem inVestment rate ris姻graduaIIy nrstly and
then decHnes graduaUy.Inves恤ent rate curve resemble an inverted“U’’aⅡd
consumptioⅡrate curve nsemble an‘‘U,’.
on the base of statistical舶lationship of inVes恤ent and consumption the
thesis seeks for the cause thatlead to vicissitude ulterior耻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is that a《IVancement of industry structll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duce change Of inV鸭tment rate and cOnsumption rate.
Since our counn了i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h’ialization and advancem蛐t of
economic structun inVestment mte and consmnption rate situat鹳h唔h and low
position.I foncast that iⅡv髑tment Mte and consumption rate wm nuctuate
wnhin a linIe scope for a long tilne and that wm l黼t about ten yea璐.IⅡvestment
rate w珊decline and coⅡsumption rate wm rise in the years fhm 2010 to 2020.
【key words】inves恤ent coⅡsumpti0Ⅱ tendency
2
引言
引言
投资与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新时期,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是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永恒的议题。在讨论消
费对经济的作用时,经济学家和学者都普遍认为:近lO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
59.5%,而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英、美等发达国家年均消费率都
在80%以上。的确,我国的消费率低于大多数国家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但是,
这是否能够作为判定我国需求结构合理与否的依据呢?由于经济发展阶段、规
模、目标、模式、途径不同,不同国家的消费——储蓄(投资)结构必然存在差
别。如果不顾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对消费率与投资率进行机械的国际比较,
并由此得出某种标准,很可能是表象的、片面的。目前,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合
理吗?提高消费率是否有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呢?我国未来投资与消费
关系的变动趋势又如何呢?本篇论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一———————————————————————————一
第一章消费理论与投资理论
在国民收入与产值帐户中,用支出法度量的最终产品分为四大类:消费品、
投资品、政府采购和净出口。其数学公式为:
GDP=C+I+G+X—M
其中c代表居民消费支出,I代表企业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增加存货等
私人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x州代表净出口.本篇论文分析我国投资与消
费关系时,消费包括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两大项,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投
资。习惯上,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净出口需求。一般地,由于
净出口需求对GDP贡献率较小,因此在分析需求结构变化时常常简化为对投资
与消费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
第一节消费理论
消费的决定及其变动对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甚大,消费占总需求的比例最
大,通过参考有关文献,本文总结以下四种比较重要的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
凯恩斯对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分析后提出,消费支出的大小
与收入承平的高低相联系,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了消费,因此,一般称之为绝
对收入假说。消费支出与现期绝对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c=f(Y)],
且边际消费的倾向递减。但长期消费资料却表明边际平均消费倾向趋于稳定,
这便引入了消费函数之迷。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
该理论强调首先消费行为的相关性及示范效应,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其次消费者消费行为在时间上是不可逆性,具有棘轮效应,即现期消费不仅取
决于现期收入而且取决于过去的收入,尤其是过去商蜂的收入,这种历史收入
1、余永定。张字燕。郑囊文著‘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09—304
2、王振中.李仁赉主编f诺贝尔经济学家学术传略》广东经济出版社z002年出版29卜一304
第~章消费理论与投资理论
相对于现期而言,也是一种相对收入。相应的消费函数是:
Ct=ⅡoYt+a 1Y十d 2Yo
C。为现期消费
Yt为现期收入
Y。为高峰收入
y:ΣE/n是消费者所在团体的平均收入。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取决于一生收入,消费者根据一生的全部收
入安排消费支出期用最大化,相应的消费函数为:
C=ⅡWR+B YL
wR是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
n是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YL是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假说解释了消费者函数之谜,说明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短期中
消费波动的原因,反映了财产变化对入们消费影响,同时说明现期收入对消费
的影响要比财产及预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小得多。生命周期假说被广泛的应用
于分析经济问题,可以用来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消费及经济活动的影响,
还被用于研究遗产和收入分配、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以及
社会保障的效果问题。对分析我国目前消费状况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2
该理论为人们的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c=n YP),现时收入通过对持
久收入预期的影响,面影响人们的消费,以简化的适应预期为基础的持久收入
消费函数可表示为:
Ct=a e Y。+X(1—0)Y,一1
Yt为即期收入
Y。为前期收入
a为边际消费倾向
1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著‘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3 2 o一3 2 8
2保罗萨器尔森,成廉诺德毒斯著‘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杜2001年出版4 2 o一4 3 2
3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为加权数
持久收入假说理论说明了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这一点与生命周期假
说理论有相似之处,该假说进一步说明了现期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投资理论
一般来说在总需求中,消费的比例最大,投资次之,但是由于投资支出法
的波动性比较大,影响投资的因素比较多,并且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因
此投资支出对经济稳定至关重要,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波动,每一次衰
退之中或衰退之前,投资大幅减少,而经济复苏也是从投资的大幅增加开始的。
投资支出可分为固定投资与存货投资。
l、企业固定投资理论1
(1)新古典主义的合意资本存量
决定企业合意资本存量的原则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资本的租金成本,
而边际生产力取决于产量,因而合意资本存量的因素是产量及资本的租金成本,
相应关系为:
K米=g(r。,Y)
上述关系式中的产量水平应是预期的产量水平,资本的租金成本除利率外,还
应把折旧、通货膨胀及税收因素考虑进去。企业在某个时期内将实际资本量逐
步调整达到合意资本存量,其调整过程为:
I=K—K.。=^ (K术一K一,) 九(1
九越大调整越快,任何一种影响合意资本存量的因素都要影响净投资,且投资
行为一种动态行为。
(2)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该理论认为现期投资比取决于产
量的变动,用产量的波动解释投资的决定,公式为:
1.范剑平‘论投资主导型向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双拉动型转换》载《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2期
4
第一章消费理论与投盎理论
I。=d(Y。一Y¨)
I。为现期投资
Y,一Y。为产量的变动
a为资本一产出比率(加速系数)
(3)乔根森新古典模型
考虑到资本和劳动投入之间的可替代性,乔根森在新古典生产出函数的约
束下,在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条件下,推导出新古典投资函数,说明投资的决
定因素是要素价格及产品价格。
(4)Q理论‘
Q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宾1969年提出一个重要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
企业通过出售股票方式来筹集投资资金时,可以通过企业资产和市场价值与其
重置的成本的比值Q把金融市场与投资活动联系起来,Q值越大,则投资率越
大,Q值与投资的关联关系为:
I=f(Q),fq>0,f(1)=0
2、存货投资理论
存货投资分为合意存货和非合意存货投资。企业根据存货投资的收益与成
本分析来决定合意存货水平,通过存货投资的总成本在达到最小,可以确定出
合意的平均存货水平。
第三节投资与消费关系变动趋势理论
钱纳里的多国工业化模型揭示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投资率逐步上升、消费率逐步下降的历程(见下表1)。根据钱纳里等专著《工业
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比较》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中等收入国家伴随着人
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完成、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最高水平
1.范剑平《论投蛊主导型向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双投动型转换》载‘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2期
S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后下降、服务业占GDP比重的逐步升高,而呈现出投资率在达到高位水平后又
在振荡和调整中趋于小幅下降、消费率达到低位水平后又趋于振荡和调整中小
幅上升的态势(见表2)。
表1:钱纳里多国模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变化(%)
发展阶段人均私人消费率投资率政府捎费率国内消费
GDP(1970年与净出口
美元) 需求率
工业化初期140 73 16 14 7l
工业化中期560 66 20 15 65
工业化末期2100 60 23 18 59
(资料来源: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因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
海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
表2: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投资率和消费率伴随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
1年份私人投资政府国内消费工业增加服务业增工业和服务
消费蛊消费率与净出口值占GDP 加值占业增加值占
蛊需求率比重GDP比重GDP比重
1960 70 20 1l 80 30 48 76
1965 67 2l ll 79 34 46 80
1980 58 27 13 73 45 40 85
1990 62 23 14 77 37 50 87
1994 59 26 14 74 36 52 88
1997 62 25 13 75 38 50 88
2000 62 25 12 75 36 54 90
6
第二章建国以来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建国以来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
趋势的历史回顾
了解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变动的历史,准确
把握其总体发展趋势。对认识和处理二者关系,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协诵和可
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系统分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及相关资料,从总体看,建国后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节投资率与消费率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建国后我国的投资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雨消费率刚
总体呈现下降态势(详见附表一至四)。。从1952—2003年,我国投资率(资本
形成率)从2l、4%上升到39.4%,消费率贝1j由78.6%下滑到58%,前者上
升18个百分点,而后者则下滑近20个百分点。大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投资率绝大部分年份在20%以上的台阶运
行;消费率除个别年份外,绝大部分在70%以上的区间运行,在1952~1969
年的17年中有13年的消费率维持在75%以上的高位。
2.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镧开的1985年之前。我国投资率在登上30%
以上的新台阶后,基本维持在35%以下的区间运行;同期消费率则下跌至70%
以下的区间,除个别年份外。大部分酎阊内仍然维持65%以上。
3.从1985年至今,投资率基本维持在35%以上,18年中有3个年份(1993~
1∞5年)突破40%的水平;同期消费率则跌至65%以下,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年
份(8年)甚至跌到60%以下。
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动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经济
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在建国初期,政府和居民的储蓄能力很低,
必然‘形成大多数年份的低投资率和高消费率。到70年代初期,我国已基本建立
l、《1983中国统计年鉴》24—26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中国统计年鉴》63—64中国统计出版杜。
7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化水平和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社会储
蓄能力明显增强,国家实施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投资率得以继续提高,并
跨入30%以上的新台阶;消费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从70%以上的区间降60
%以上。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
化因素对投资率的提高和消费率下降的作用则在逐步增强。从推动投资增长和
投资率提高的动力看,由于对外开放,使得我国投资率不仅受国内储蓄和积累
能力及政府、企业、个人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意愿的影响,国外投资对我国投资
增长和投资率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1985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较快和投资率
上升的年份,通常也是外资增长较快的年份。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
率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国内国外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与此相反,居民储蓄和
消费行为,在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尽管近
年来政府曾采取多种鼓励和刺激消费的政策手段,但仍然难以抑制社会消费增
长率缓慢、消费率下滑的总体变动趋势。
第二节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周期
的关系
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在
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逐步提高的时期,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相反,
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和经济运行处于向下调整的时期,则投资率下降,消费率
上升。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呈现上述同向和逆向运行态
势,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目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采
取的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抑制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进一步加剧了投资率
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运行态势。
第二,在市场供给有限的约束条件下,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确存在相互
影响和此消彼涨的关系。
第三,受技术进步制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我国技术进步和产品生命
第二章建国以来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历史回顾
周期对投资率和消费率影响的机理是:在国外新技术和新产品引进初期,社会
资源被集中使用于对此类产品的技术投资建设领域,从而带动投资快速增长、
投资率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则投资减少、投资率和经
济速度下滑,此时,市场供给大幅度增加,居民针对此类产品的消费则快速增
长,从而带动消费震求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率的提高。
第三节资本形成的构成要素
从我国资本形成的各类构成要素看(详见附表五),直接来自固定资产投资
活动的固定资本形成因素总体呈现不断提高态势,而库存增加的影响与作用则
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后更为显著。在全社会资本形成总额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占
的比重,在上世纪50年代(1952~1959)平均约占64.5%,70年代受|j迸一步上
升到76.9%,90年代上升到88.6%,进入新世纪后的2000~2002年更快速
上升到99,4%。与此相反,库存增加占全部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则由50年
代平均约占35.5%下降到60年代的28%,进入改革开放期后,则进一步下降
到90年代的11.4%,进入新世纪后的三年(2000~2002年)平均只约占0.6
%的低水平。
我国资本形成结构呈现上述变化与我国经济体制、市场供求形势和政府宏
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体
制过渡,一方面,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后比较注重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
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千方百计地减少原材料、物资储备和产成
品、半成品对企业资金的占压,(很多企业甚至提出了“零库存”的经营理念和
生产经营方式),从而大幅度减少全社会库存总量,使得库存增加在社会资本形
成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滑和下降。
第四节最终消费的构成要素
从形成我国最终消费的各构成要素看(详见附表二及五),在政府消费比重
长期呈现上升、居民消费比重长期呈现下降态势的同时,从改革开放前后分阶
9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段看,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比例关系则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在改革开放前的
27年(1952~1978年),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比例关系长期在10:90的范围
内保持相对稳定,上下浮动l~2个百分点,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0年)
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各自比重呈现大幅度上升和下降后,政府消费和居民消
费二者的比例关系又在20: 80左右的新的平台上形成了毅的平衡并长期保持
相对稳定状态。这种态势与我国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主
要原因如下:
第~,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不仅直
接确定本身支出中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而且通过确定全社会积累和消费的比
例,从而也间接确定了居民消费总量和水平。
第二,改革初期,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制改革,上调农产品收购价格,在
城市提高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对城镇居民实施价格补贴等政策,促进农
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同时,大幅度调整政府支出结构,
减少政府投资性支出,扩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恧的消费性支出,使得政府消
费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政府消费额年均增长率在1976年产值仅有1.8%,而
1977年提高到8.8%,1978年14.4%i 1979年更提高到27.9%。同期,居
民消费也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政府消费增速,1977年为3.4%,1978
年为7.7%,1979年也只有14%,增长速度只有政府消费增长率的~半左右,
这是造成短期内政府消费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快速下滑的
主要原因和主要推动因素1。
第三,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比例关系在经过初期的大幅
振荡后,在新的台阶上又形成的配合并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从表面上
看,是在进入80年代以后政府消费增长率移居民消费的增长保持同步和相对稳
定增长(即二者年均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较小且差距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果,但
背后却隐含着体制变革因素的深刻影响:
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嗣发展研究2003》中国发展出版杜235—238
第二章建国以来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历史回顾
在90年代初期以前,由于当时市场化水平低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政府对国有企事业的直接干预和控制力度仍然很强,城镇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
收入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工资外收入较少),政府事实上仍然直接和间接控制
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和消费总量水平,而在农村,农产品收购价格
仍然受政府直接控制,因承包制改革带来农业总量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在80
年代中期之后基本耗尽,农村工业化和乡镇企业在经过80年代中期短暂的辉煌
后在90年代初期后陷于徘徊,这使得80年代螽期至∞年代初期农民居民收入
和消费水平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这样,政府刚性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带动政府
消费总量不断扩张:城镇居民消费仍然受到政府直接和间接控制,占当时社会
居民消费比重接近60%的农村居民消费又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政府消费与居民
消费的比例关系在达到新的平衡后又出现相对稳定状态。
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体制转轨速度明显
加快,市场在调节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比例关系并保持相对稳定发挥着愈来
愈大的作用。一方面,伴随着政府职能转抉速度明显摭快,为改善积不断提高
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则更加注重提高财政支出中直接为社会提供公
共服务的消费性支出比重,同时,政府对公用事业和农业亏损补贴、社会保障
制度方面的补贴以及为国企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和城市低收入阶层提供生活
补助的规模也不断提高,这些因素推动着政府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基本由居民自主选择和市场供求状况调节,伴随着90年代中
后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放缓,城镇居民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下降,而对交出
增长的预期提高;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时期。由农村
居民转入城市的新增城镇居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消费倾向与原有城镇
居民呈现相同下滑特征并更加强化。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滑,农村詹民因收入
增长缓慢而消费增长乏力,这使得90年代中后期的居民消费增长始终保持低速
和匀速增长状态,波动幅度摄小;在政府消费保持快速和稳定增长的态势下,
使得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继续维持了8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平
衡状态和相对稳定局面。
ll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第五节社会居民消费构成比例
从社会居民消费构成看,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比例
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状态;改革开放后则二者的比例关系呈现快速变化态势,城
镇居民消费所占比重持续快速上升,而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则逆向呈现快速
和持续下滑态势。在改革开放前的27年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二者的比
例关系基本在35:65的基准线上下小范围(上下2个百分点左右)调整并趋于
相对稳定。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后,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
民消费二者比例相对稳定的关系被迅速打破,1985~2002年,城镇居民消费占
社会总消费的比重由约占36.3%左右迅速上升到56.4%,而农村居民消费比
重则由63.7%左右迅速下滑到43.6%。17年的上升jfⅡ下降幅度商达∞个百
分点以上,并且二者强弱态势产生易位,城镇居民消费替代了农村居民消费,
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导力量‘。
第六节我国经济运行波动和调整机制的变化
由投资和消费关系引发我国经济运行波动和调整的机制,在改革开放裁后
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前,经济波动和调整主要由投资波动单项因素引
起,改革开放后经济波动和调整则由投资和消费双重函素<郢通常所谓的投资和
消费“双膨胀”)所引发,到90年代后期,国外因素(包括利用外资和出口)对
引发经济波动和调整的影响与作用则呈现逐步强化态势。
1.政府以调控和降低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尤其是以调控和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率
为核心的调控政策,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市场经济加速转轨的新形势下,难以
实现提高消费率的预期作用。1993~1998年。国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压低
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率,使全社会资本形成率由43.5%下降到
37.4%,6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以上。丽同期消费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仍然在
57.4~58.5%之间徘徊和波动,即投资率的快速下降并没有带来消费率的相
马洪.王梦莹主螭《申墨发晨研究20∞’125一l∞中国发展出版社
第二章建国以来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历史回顾
应提高。
上述现象与90年代中期后我国向市场经济加速转轨和市场供求形势转换、
“过剩”经济的出现紧密相关。严格的说,按照经济学原理,消费与生产相对
应,而不是直接与资本形成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应。
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市场供求形势缓和
与“过剩”经济的出现,计划经济时期普遍存在的投资和消费相互挤占,投资
率和消费率相互排斥、此消彼涨的关系发生了根本交化,邸投资需求不仅不会
影响和挤占社会消费需求,而且投资规模的扩张从短期看还有利于消费需求的
增长和消费率的提高。相反,如果降低投资增速和投资规模,降低固定资产投
资率和资本形成率,则会直接影响投资及投资品生产行业的市场需求,降低这
些行业就业人员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进而带来全社会消费总量的
减少和最终消费率的进一步下降。
2.从近年来政府调控消费率的实际效果看,增加社会居民收入,取消阻碍
社会消费增长的各种体制和非体制性因素,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改善消费环境,
比直接调控投资率更为有效。1998年后,国家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投
资的同时,积极采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特黝是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水
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减缓体制改革因素对消费的不利影响;清理
各类乱收费,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改善消费环境等政策措施,从而促
使最终消费增长速度快于资本形成增长速度.1998~2000年最终消费平均增速
达到约8.5%,资本形成增速只达到约4.9%左右,消费率由58.7%上升到
6l,l%,资本形成率(投资率)从37.4%下降到36。4%,消费率的上升幅度(约
2.4个百分点)高于投资率下降幅度(约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直接调控消费
和消费水平,比直接控制投资和降低圃定资产投资率,对消费水平的提高、消
费总量增长及消费率的提高更为有效。
3。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政府在调控国内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时,应高度重
视国外投资或出口需求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即使国内投资
与国内政府和居民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变,国外投资流入将影响社会投资总量;
同时在不存在“供给约束”的情况下,国外需求(净出口需求)会影响出口行业
生产和销售规模,从而影响出口行业就业人员及家庭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社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会消费总量,导致最终形成的全社会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比例关系产生变化。。
第三章近年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第三章近年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走势良好,但剖析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可以发现(详
见附表五),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呈明显的投资主导型模式,且政府投资拉动作
用赂强于社会投资;在捎费领域,政府消费率节节上升,居民消费率保持低位,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为了进一步增强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应
对社会投资实行更大力度的多方面鼓励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和居民消
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由目前的投资主导型向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双
拉动型转换。
第一节社会总需求结构分析
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形成总额(投资
需求)、最终消费(消费需求)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外需求)这三大需求拉动
的。
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上升到
45%左右,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随之提高。为了应对亚洲
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扩大内需政策,最近5年保持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和稳定性,并通过灵活调控国内需求来应对国际环境变化。自从实行扩大内需
政策以来,我国社会总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需求由1997年的96.2
%扩大到2002年的98.O%,近几年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范围保持在7.卜8%之
间,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建国以来任何时期。在国内需求中,近年来投资需求受
政府投资的不断扩张,投资率2002年上升到39.6%。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虽然我国实行了投资、消费双启动政策,但消费需求受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小
于投资需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抵于经济增长。虽然政府消费率节节上升,
但最终消费率在这5年中先上升后下降,由2000后的61.1%下降到2002年的
68.蠊,但从总量角度考察,消费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酌份额最大的需求。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表l近五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资本形成率最终消费率
年份国外需求(%)
(投资率)(%) (消费率)(%)
1997 38.O 58.2 3.8
1998 37.4 58. 7 3.9
1999 37. 1 60. 1 2.7
2000 36.4 6L 1 2.5
2001 38.0 59.8 2.2
2002 39.4 58。9 2.O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近几年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对外贸易的增长对活
跃国内经济、提升产业结构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但用支出法GDP核算方法直接
测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GDP总量中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仅
占2—4%;在GDP增量中,净出口贡献率在若干年中为负值,初步测算,即使出
口高增长的2002年也只有O.28%的贡献率。
表2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
支出法其中: 其中: 货物和
最终资本形
国内生固定资存货服务净
年份消费成总额
产总值本形成增加出口
1997 100.OO 54.47 24.23 27.70 一3.47 21. 30
1998 100.00 68. 79 26.49 60.27 ~33.78 4. 73
1999 100.OO 90.38 31.40 50.27 一18.78 —21.87
2000 100.00 73.00 26.90 47. 10 —20.20 一O. 13
2001 100.00 46. 15 53. 57 45.24 8. 33 —0.38
2002 100.00 45.19 54.53 47. 16 7. 37 0.28
第三章近年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资料来源:1《2002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中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即各需求每年的增量占
支出法GDP增量的比重)看,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近5年中不断上升,由1997
年的24.23%上升到2002年的54.53%: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则由1997年的54.47
%下降为2002年的45.19%;净出口需求则已经从前3年的负拉动变为2002
年的正拉动。从增量的角度考察,投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额最大、动力最
为强劲的国内需求,消费需求仍显动力不足,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明显呈现出投
资主导型的特征。
第二节投资需求结构分析
从表2可见,1997年,我国固定资本形成增量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的比重(贡献率)仅为27%左右,出现明显的投资需求不足。为了扩大投资需求,
5年来我国发行了6600亿元特别建设国债,加上正常的预算内投资资金共计约
有9600亿元政府投资的投入,国家预算内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的比重由
1997年的2.79%提高到2002年的7.21%,特别建设国债向国有商业银行发
行,解决了部分闲置的存差资金的出路,同时还带动了银行配套贷款的增多,
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资金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19.18%提高到2002年的
22.9l%。外资在前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下降,但国内企事业单位自
筹投资和其它投资的比重上升弥补了外资的份额。
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投资5年合计约96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最高的2002年也只占投资总额的7.21%,但由于这5
年政府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又有相当部分国内银行贷款
和其他社会投资是作为国债项目配套资金投入使用,9600亿元政府投资以平均
1:3.33的比例带动了32000多亿元的国债投资项目建设规模。随着国债投资项
目的陆续开工,并形成建设高潮,2002年进入集中收尾阶段,政府投资对我国
当前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17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表3固定资产资资金来源结构(亿元)
按资金来源分
年份投资总额国家预算国内贷款利用外资I自筹投资和其
内资金l他投资
1996 22913.6 625.88 4573.9 2746. 59 15412.4
1997 24941.1 696.74 4782.55 2683.89 17096. 49
1998 28406. 17 1197. 39 5542.89 2617. 03 19359. 61
1999 29854.7 1852.14 5725.93 Z006.78 20169.8
2000 32917. 73 2109.45 6727.27 1696.24 22577. 14
2001 37213. 49 2546.42 7239.79 1730. 73 26470. 04
2002年26914.24 1943.79 6158. 12 1406.45 17405.88
占投资总额比重(%:)
1996 lOO 2.73 19. 25 11.99 67. 26
1997 100 2. 79 19. 18 10. 76 68. 55
1998 100 4. 15 19.5l 9.2l 68 15
1999 100 6.20 19. 18 6。72 67。56
2000 100 6.41 20.44 5. 15 68. 59
200l lOO 6.84 19.46 4.65 71.13
2002 100 7.2l 22.91 5.21 64.67
资实来源; 《2002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快报》。本表
投资指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
1998—200l,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8%、7.1%、8%和7.3%,这4年积极财
政政策分别拉动了经济增长L 5、2。0、l。7和1.8个百分点。据固定资本形成
对6DP贡献率推算,在2002年8%的经济增长中,预计有3。77个百分点,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o%不依赖国馈项臣的其他社会投资拉动了1。77个百分
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16%。不依赖国债项目的其它社会投资对经济增
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弱于国债项目(政府投资及配套的社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
第三章近年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支撑力。
从目前自主性社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小于政府投资的现状看,社
会投资虽然开始启动,但完全或大部分取代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目前
条件还不成熟。要对社会投瓷的实行多方面鼓励政策,促进社会投资对经济增
长支撑能力的迸一步增强。
表4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
政府投资和社会政府投资和社会
投资对投资对经济增长GDP年投资贡投资对经济增长
年份GDP贡的贡献率(%) 增长率献的百贡献(%)
献率(%) 预算内其他社(%) 分点预算内其他社
投资资会投资投资会投资
1998 60.27 19.23 41.04 7.8 4. 70 1. 5 3.20
1999 50.27 28. 17 22. 10 7.1 3. 57 2.O 1. 57
2000 47. 10 21.25 25. 85 8.0 3. 77 1. 7 2. 07
200l 45.24 24.66 20. 58 7. 3 3。30 l-8 1. 50
2002 47. 16 25.00 22. 16 8. O 3. 77 2. O 1.7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第三节消费需求结构分析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逐步增
强。首先,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由短缺经济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
求约束,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变为市场需求规模。从社会再生
产看,投资需求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
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
增长的根本动力。其次,在我国社会总需求中,最终消费一般占到60%左右,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是三大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在GDP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虽不如投资和出
口需求变化活跃,但它是增长较为稳定、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部分,成
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再次,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居民消费
行为的率先变化已经成为促进企业生产行为和投资行为市场化的重要力量,通
过加快消费体制市场化改革可以促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
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可以使消费需求对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因
此,扩大消费需求对于培育经济内生性自主增长能力十分重要。
然而,从表6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消费率稳步上升,由
1997年的11.6%提高到2001年的13.2%。实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政府消
费率节节攀升现象值得警惕。许多地方政府近年来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
依靠大规模出让土地、收取50一70年的土地出让金来补充政府财力,铺张浪
费、大讲排场之风重新蔓延。相比之下,居民消费率近年来基本在46—47%的
低水平徘徊。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升降基本由居民消费率的升降决定,2000年居
民消费达到创水平的48%,最终消费率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值61.1%,2001年
以来,虽然政府消费率保持高位,但由于居民消费率下降,最终消费率也随
之回落。
表5消费需求与GDP的关系(%)
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 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年份(%)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最终消费居民消政府消
费费
1997 58.2 46.5 11.6 54.47 41. 17 13.30
1998 58.7 46.7 12.0 68.79 50. 29 18. 50
1999 60. 1 47.6 12.6 90.38 65.76 24,62
2000 61. 1 48. O 13. 1 73.22 53. 52 19.70
2001 59.8 46.6 13.2 46.82 32. 52 14.30
2002 58.4 45.19
20
第三章近年我目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资料来源:同上
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中最大的自主性增长因素,然而,从最终消费增量占
GDP增量的比重(贡献率)可以看到,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越来越弱,
2002年仅为45.19%。
表6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收入法国
劳动者固定资生产税
年份内生产营业余额
报酬产折旧净额
总值(亿元)
1996 68584.5 53.40 12.80 12.57 21. 23
1997 75606. 4l 52. 72 13. 71 13. 21 20. 36
1998 82780. 25 53. 14 14.47 13.40 18. 99
1999 87671. 13 52。38 15.07 13.54 19.01
2000 97209. 37 51. 38 15.40 14. 16 19. 06
2001 106766.26 51. 45 15.72 14. 08 18. 76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首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
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1996—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指数增长了145.53%,年均增长了7.79%;而同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增
长了135.44%;年均增长6。26%;城镇人均纯收入年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6.66%,而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仅3.79%。表7反映的是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的宏观分配结构变动。可以看出,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者报酬的比
重近年来节节下降,已经由1996年的53.40%下降到2001年的51.45%,降低了
2个百分点。同期,生产我净额占GDP的比重却由12。57%提高到14.08%,提高
了L 5年百分点。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是城乡居民收入
增速长期低于经济增速、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连连下降的必然结果。消费需
求不足其它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1.与投资相比消费增长乏力,消费率偏低
1998—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8%, 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年均增长8.4%,投资增长快于消费2.4个百分点。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年均增长一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8%,投资与消费的增
长速度之差由1997年的一1.4个百分点扩大到2002年的7.3个百分点,速度之
比由1997年的O.86:l扩大到2002年的1.8:l。今年上半年这种状况又有
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1%,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相对于不断攀升的投资率,消费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2
年的最终消费率为58.2%,比2000年下降2.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为45.2
%,比1997年低3.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投资与消费出现断层。近几年的投资结构主要偏向水利、公路和铁
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虽然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4.2%,其中近
80%是投向交通运输邮电及公共设施服务(如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领域,对
消费的直接带动作用很小。2002年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仅占30.2%,
其中主要是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与居民消费相关的机械、电子和轻纺工业
仅占7.1.%。不仅如此,在基本建设投资中,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对带动国
内消费作用不大。
第二、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结构性过剩。消费率如果长期偏低,没有与投
资率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投资增长将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投资增速加
快,而消费却平稳运行,表明已经出现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和盲目建设的现
象,必将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浪费和企业库存积压,企业经济效益差和企业
归还银行贷款能力弱。从原国家经贸委与全国商业中心对2002年上半年全国市
场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进行排队来看,供求基本平衡的82种,占排队商
品总数的13.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现阶段市场相对饱和的产业,在相当
程度上与供给结构、偏差有关。在工业消费品领域,供给远未能适应消费需求
的变化,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过剩,形成库存积压和
滞销,从而价格持续走低,近几年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和商品零售价格
第三章近年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水平持续低迷,处于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1。
2.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
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结构性过剩。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总体上已基本实现了由温
饱到小康的跨越,居民消费行为已从数量的满足阶段提升到追求质量的提高阶
段。但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一方面,三产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及时满
足居民新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无效供给过剩,产品积压。在消费品供大于
求状况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价格稳中有降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使消费
者产生新的降价预期,“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使得部分购买行为推迟,造成
即期消费不足。
第二、社会保障不到位。由于医疗、失业养老保险、教育等大力度改革措
施的集中实施,使居民的支出结构产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国有单位住房改革,
用去了职工半生的积蓄,其他几项改革则对居民的支出预期产生很大影响。居
民储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防病防灾和子女教育,生活的安全感也需要居民保持
一定量的储蓄,上述几项改革都要求居民保持比以前更多的储蓄存款。随着医
疗、教育等一系列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到位促使人们在考虑收
入支配时,预防性的心态成为储蓄存款的最大动力。
第三、就业稳定性下降。企业职工下岗影响了国企职工的职业稳定感,造
成下岗职工收入下降,消费支出减少,而在岗职工则担心随时可能下岗,对未
来的收入没把握,因而增加储蓄,减少实际消费,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场需求紧
缩。
第四、消费升级后积累期延长。我国城市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中高收入者
已开始进入新的消费升级阶段,将住房的更新和购买小汽车作为新的消费目标。
而目前这一轮消费升级的台阶较高,所需的积累期也会更长,导致一段时间内
实际消费不足。
第五、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一般来说,当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即基尼系数较
l。刘树成著《繁荣与稳定——中厨经济波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226—227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大时,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更易于降低。
我国的人均储蓄额并不高,高收入阶层占了储户总数的20%,存款总额占
储蓄额的60%以上。目前处于转轨时期,由于强调拉开收入档次,加以管理
尚不完善,税收调节不够有力以及其它因素,使居民收入的差距过大。不同收
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差异明显,从消费结构看,高收入家庭食品支出比重明显低
于低收入家庭,而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讯、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却明
显高于低收入家庭。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也呈扩大趋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家
庭的人均纯收入不仅增幅逐年降低,而且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增幅
差距呈扩大趋势,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5.7
%,比1997年的40.5%下降了4.8个百分点,2002年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32.1%,比2000年又下降了3.6个百分点。更为严峻的是,在农村,由于粮
食减产、农产品价格徘徊不前、乡镇企业陷入困境等原因,农民减负增收的难
度很大。农民收入水平的普遍较低加上收入增长的缓慢和差距的拉大,使我国
平均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放慢,城市下岗职工阶层开始
形成,使我国形成了一个逐步扩大的低收入阶层。这个阶层包括占中国人口64
%的农村人口和城镇40%的中低和低收入人口,计总数近十亿,约占人口总数
78%。90年代后期,这个阶层的存量和消费倾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明显释
放。
以上分析表明,提高居民收人(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的必要前提。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人,提高消
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经济自主增长的最
主要支撑点来培育。
第四节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政策措施
消费率长期过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带来
诸多不利影响。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稳
第三章近年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即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
重性,能否保持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是
发展中的大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手段。主要
依靠提高投资增长率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产生较明显的作用,但
由于没有相应的消费来实现产品的价值,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将不能得到充分
利用,国民经济不可能持续实现良性循环,最终将制约投资规模的迸一步扩大。
在现阶段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拉动作用,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
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因此,适当提高消费率,保持消费与投资、与GDP的
协调增长是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促进消费的困难在于经济转型时期长期性矛盾在消费方面积攒过多,很多
障碍来自于发展面临的问题,如结构性调整带来的结构性过剩,制度性的集中
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等,因此,对于政策实施的效果应该有
个合理预期。不能期望这些政策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会有一个滞后期。
总的来说,明年应该继续实施促进消费的政策,要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性
和配套实旖,防止此消彼涨,互相抵消。除继续实施现有的鼓励消费的政策外,
要适应不同收入人群采取不同的促进消费政策,对于高收入群体,采取科学引
导,促进其大额消费;对中等收入人群,采取改善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对于
低收入群体,采取增加收入,增强其现实的购买力。概括起来,要在以下几个
方面增加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
1.加快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扩大消费信贷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GNP为1000美元时,消费信贷规模相当于GNP
的l%左右。2002年,我国GDP为102398亿元,若按1%计算,消费信贷规模
可达1000亿元左右。考虑到消费信贷有加速发展的规律,即消费信贷余额对GNP
和对居民消费支出的比率里加速发展的趋势,未来几年消费信贷规模会不断扩
大。我国消费信贷刚刚起步,我们要在总结前一阶段住房抵押贷款经验的基础
上,支持商业银行开办汽车和其它耐用消费品的抵押贷款,除抵押贷款外,要
不断创新支持消费升级的其它消费信用品种,如信用卡消费、商业消费信用。
因此,要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为形成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奠定基础,推
动信贷消费的快速发展。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2.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第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
大小,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社会的稳定度。为实现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建议采取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措
施。另外,从边际消费倾向看,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其次依次
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由此也可以
看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于扩大消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1年不同收入户的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最低中低中等中高最高
收入7702.8 3032.11 4931.96 6656. 81 8869.5l 15459. 49
支出6029.92 2826.02 4205.97 5452.94 6939.95 11023. 13
边际消0.85494 O。825424 一O. 57377 1. 106067 O. 965657 O. 868813
费倾向
资料来源:《2∞2中国统计年鉴》
第二、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
统一实行城镇全面货币化工资制度的条件基本成熟,明年要将住房等各种实物
收入和工资外收入分配统一纳入货币化工资。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实行住房
工资和住房支出明补明收、先予后取政策。一方面增加住房工资以增加货币供
应量,提高工资水平,改变居民收入预期,刺激消费品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提
高住房租金水平和住房公积金水平,通过住房分配货币化以增强居民住房消费
信贷的还贷能力。
第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在我国12多亿
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农村市场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对于8亿多
农村人口所组成的2.1亿多个家庭来说,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
点,就会增加200多万件的需求。2002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013亿元
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6.70%,如果将这一比重提高到50%,就意味着
增加5000多亿元的消费品零售额。可见,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扩大农民有支付能力
的需求。应该指出的是,积极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
第三章近年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本途径。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
到城市,创造数千亿元的需求,带来GDP卜一2个百分点的增长。
3.加大政府对公共品的支持力度,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政府各项制度改革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到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增加公
共品的投入,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预期。当前城镇居民即期消费愿望下降的
主要原因是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心中无数”,担心住房、医疗、养老、失业、
教育等一系列改革可能增加的负担过重。实际上,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
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可以使居民更好地解除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救济
等的后顾之忧,对目前因建立个人帐户雨略为增加的个人支出要尽快制度化,
要将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消除消费者因对
新体制的不了解不适应所产生的不安定感,使消费者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础上形成新的理性预期,让消费者增强即期消费欲望,适当提高居民收入的
消费倾向1。
4.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
要增加各级政府对城乡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为城乡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创
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要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通讯线路等工程建设进度,严格检
查工程质量。要认真落实农村用电收费改革措施,坚决制止农村用电乱收费现
象。要增加城市道路、地铁、高架轻轨等交通设施建设投资,满足城市公共交
通和私人轿车发展的需要。
5.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层次
从现有的消费市场看,旅游市场、文化娱乐市场、体育健身市场等有很大
的空间要大力拓展。要继续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
条件。鼓励汽车进入居民家庭,清理限制汽车进入家庭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将
汽车培育为下一阶段主要的后续热点。
6.税收政策调整。如降低大件消费品的消费税、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
收力度等此外,调整投资结构,适应消费结构升级,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消
费产品,是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根本保证。
l-李铁映《改革开放探索》(上册)200—23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2年出版
27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第四章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国际经验比较
判断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动趋势,除了根据建国后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
动历史的经验判断外,系统总结各国经济发展过程,即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
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的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的历史经验,对准确判断变动趋势均
有重要借鉴意义。全面、深入的国际经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及其变动趋势
1.消费率与投资率的长期趋势
通过对全球不同区域的、数据较为完整的43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率与投资
率进行了比较分析(详见附表6、7)1。结果表明,1970—2000年间,世界平均消
费率为76.5%,平均投资率为23.5%。其中,非洲和拉美国家平均消费率较
高,均为78.5%,13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消费率仅次于非洲和拉美国家,亚洲
国家平均消费率与工业化国家接近,而中东国家平均消费率最低。投资率的情
况与消费率略有不同,亚洲国家的平均投资率高达27.6%,而中东国家平均投
资率低于亚洲国家,其次是工业化国家、非洲和拉美国家。(见表1)根据洲际平
均水平分析,消费率较高并不是经济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却恰
恰是经济最为落后及经济波动较大的国家。传统观点与比较方法往往拿中国的
消费率与发达工业国相比较,现在看来并不合适,因为两者收入和阶段之间的
差距太大,不存在可比性;而拿中国的消费率与非洲和拉美国家相比也不合适,
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征和状态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并不相符。
在全球43国家和地区中,平均消费率最高的是孟加拉国(86.6%),最低的
是新加坡(59.8%),也就是说,近30年世界各国的平均消费率基本上都位于
60一90%之间。根据多国长期经验,消费率平均保持在60%以上是普遍的,也
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反之,如果一个国家需求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1970一
2002年间,中国年均消费率为62.3%,从长期趋势看还是可以接受的。
朱之鑫主编t2∞2年国际统计年鉴》6s_68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四章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国际经验比较
表l 1970一2000年世界主要地区平均消费率和投资率(%)
地区世界工业化国家非洲亚洲中东拉美
消费率76. 5 77.9 78, 5 76. 6 73.4 78. 5
投资率23. 5 22. 3 21.9 27. 6 25.4 21. 81
这里本文分三个区间考察各国消费率的状况。第一区间有11个国家,消费
率在80一90%之间,这一区间多为低收入国家;第二区间有22个,消费率在
70一80%,这一区间的国家所占比例最大,说明大多数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处于
70—80%之间;第三区间有10个国家,消费率在60—70%之间,第三区间集中
了几乎所有的东亚国家。(1970一2000)年,在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中,平均
投资率最高的是新加坡(38.8%),最低的孟加拉国(16.7%),也就是说,近
30年的世界各国投资率基本上都位于10一40%之间。
也可以分三个区间考察各国投资率的状况。第一区间有7个国家,投资率
在30%以上,以亚洲国家为主,其中有新加坡、中国、伊朗、韩国、日本、马
来西皿和泰国;第二区间30个国家的投资率处于20一30%之间,其中,又有
16个国家的投资率在22—24%之间,这一区间的国家占国家总数的28%,这一
区间的国家最多,说明在世界范围内,这一投资率水平比较普遍;第三区间有6
个国家,投资率在10一20%之间。
除了对消费率与投资率进行相对独立的分析外,还可以比较各国消费与投
资的比值,用以说明在不同条件下投资与消费的适应程度。对43个国家的平均
消费率与投资率比值按高低排序,以每5个国家为一个区间(最后8个国家为一
个区间),分别计算相应区间中各国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可以得
出表2的结果。统计表明,第一区间的消费与投资的比值高达6.5,即l美元
投资支撑的消费额为6.5美元,此时,平均经济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
%和553美元。而当消费与投资的比值下降到第八区间的2.2时,平均经济增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则高达5.5%和儿271美元。
随着消费与投资比值的下降,增长率和人均国民变动并不是完全与之反方
向的,但是,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如下特征,消费与投资比值畸高显然不利于经
济增长和摆脱贫困;以达到的收入高低考察,消费与投资比值在3.3左右比较
合理,此时的人均国民收入而要达到增长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双高,则必须维持
较低的消费与投资比值。中国的消费与投资的比值为1.67,排43个国家的倒
数第2位,仅比新加坡略高,属于第八区间。
表2不同区间国家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
l 消费/投资增长率均值(%) 人均国民收入(美
元)
第一区间6.50 2. 66 553
第二区间4. 38 3,25 9644
第三区间3.91 3. 35 3551
第四区间3.67 4.22 8614
第五区间3.48 3. 32 7690
第六区间3. 27 3. 12 17195
第七区间2. 87 3.42 11031
第八区间2. 16 5.48 11271
资料来源:同表一l。
注:人均国民收入为1999年数.
2.消费率过高不利于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根据1970—2000年间43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消费率与其平均经济增长率的
散点图,作出的趋势线呈现波动下降状态。总的来说,随着消费率的上升,经
济增长率趋于下降,两者存在反向运动趋势。即消费率越低的国家,经济增长
率越高;而消费率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率越低,消费率过高的国家不利于保
持较高增长水平。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反向运动趋势并不是线性的。当消费
率位于65—80%之间时,随着消费率的上升,经济增长率平缓上升。但是,必
须注意的是,这一同向运动趋势只是发生在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区间(5%以
下),即消费率的平缓上升并不能实现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当消费率大于87
第四章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国际经验比较
%的情况下,随着消费率的上升,经济增长率再次趋于下降。将43个国家和地
区按照平均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进行排序,并计算不同经济增长区间内所有国家
消费率的均值,结果如表3所示。在30年的较长时期中,平均6%以上的经济
增长水平是比较高的,达到这一增长水平国家的消费率平均为72.7%,远远低
于其他增长区间消费率均值。除了以色列等三国的消费率超过83%以外,高增
长区间内的国家平均消费率均低于72%。在5—6%的增长区间以及2%以上的
增长区间中,平均消费率均达到84%左右,远远高于其他增长区间。这两个区
间中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或低收入国家。
表一3不同增长区间的平均消费率(%)
经济增长率区间消费率均值经济增长率区间消费率均值
6以上72.7 3——4 79. 1
5——6 84.2 2——3 79.9
4——5 82. 7 2以下84.5
资料来源:同表一1.
各国平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要比平均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清晰得多。根据1970一2000年间43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投资率与其平均经济增
长率的散点图,作出的趋势线明显向右上方倾斜,即投资率较高的国家,经济
增长率相应也会较高同样按照平均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将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
序,并计算不同经济增长区间内所有国家投资率的均值,结果如表一4所示。平
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以上的国家的平均投资率为29.8%,而其他增长区间或
平均投资率则没有高于24%的,可见要达到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较高的投资率
是必需的。
表一4不同增长区间的平均投资率(%)
经济增长率区间投资率均值经济增长率区间投资率均值
6以上29.8 3——4 23.4
5——6 22. 7 2——3 20.8
4——5 22.4 2以下22. O
资料来源:同表1
31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3.国民收入上升过程中消费率趋于下降
收入增长会引起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率
会出现显著的变化。根据各国人均国民收入(GNI)与平均消费率的散点图可以
作出的趋势线为指数形态的曲线。总的来说,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消费率趋
于下降,两者存在反向运动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1998年的收入分类标准,可以计算不同收入类别国家的平均
消费率和投资率。如表5所示,消费率最低的是上中等收入国家,最高的是低
收入国家,而高收入国家的消费率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投
资率的趋势恰好相反,投资率最低的是下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而高收入国
家的投资率明显较高。这说明收入增加会使国内需求结构发生相当一致的变化。
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运用多国模型也论证了
收入增加与需求结构变化的内在规律。在人均收入140美元、560美元和2100
美元三个基准收入水平上,消费占总需求的比例由71%下降到65%,再下降到
59%,与此同时,投资占总需求的比例由15%上升到20%,再上升到23%。
本人所作的多国分析与钱纳里的研究结果有相似的地方。
表5不同收入类型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和投资率(%)
按收入分类平均消费率平均投资率
低收入国家86.9 24.1
下中等收入国家80.9 24.7
上中等收入国家74.4 23.5
l 高收入国家76.7 20.8
资料来源,同表一1.
4.消费率变化趋势比较复杂
从理论上讲,如果一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财富会不断集中,
由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和穷人的消费能力不足将制约消费增长,因此,
消费率将呈现下降趋势或保持较低水平。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可以明显降
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风险的预期,减弱人们的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的
预防性储蓄动机,不必更多储蓄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支出,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
第四章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国际经验比较
消费。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国家中,储蓄率低而消费率高有其内在必
然性。
但是,国际经验并不完全支持上述结论。通过对数据完整的43个国家的平
均消费率(1970—2001年)和其基尼系数(1999年)进行了比较分析(参考资料:
《国际统计年鉴》),两者之间的相似系数只有0.27,相关。如果按照基尼系
数高低进行排序,以每lO个国家为一组分为6个组别,基尼系数最高的——组
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3.7%,其余各组平均消费率分别为80.3%、81.2%、
84.5%、77.9%和75.2%。虽然各纽平均消费率没有明显规律可循,但是,
仍可以大致看出,基尼系数较高,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消费率反而较高;而
基尼系数较低,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消费率反而较低。
现在,用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来反映社会保障程度。1999年有
数据统计的77个国家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相似系
数高达0.72,表明收入越高的国家,医疗等社会保障程度越高,这是符合实际
情况的。各国平均消费率与社保程度的相似系数为一0.23,还不能就此说明两
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社保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以每10个国家为一组分为
8个组别,各组社保指标和对应的各国平均消费率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随着
社保程度的提高,平均消费率反而趋于下降。
贫富差距和保障程度对消费率的影响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上的差异性,
表明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消费率的变化,从而扭曲了贫富差距和保障程度对消
费率变化的作用;也提示我们还不能仅仅根据经济理论想当然地对消费率的变
化趋势作出解释,还是要针对一国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
5.从经济增长活力和已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综合考虑,消费率下降
要比消费率上升和消费率持平更为有利
以上分析了世界各国消费与投资比例的平均水平,下面将着重研究不同国
家消费与投资比例的变动趋势。根据不同类别国家1970—2000年间消费率曲线
可以看出,在30年间,工业化国家的消费率较为平缓,波动不大,标准差只有
1.11;非洲国家消费率有向上变动的趋势;亚洲国家消费率则呈现较为明显的
下降态势;中东国家消费率大起大落,峰谷差值能够达到30个百分点,标准差
高达7.35;拉美国家消费率总体变化不大,但在不同时间段有一定的波动。不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同类别国家投资率的变动趋势可以归纳为:亚洲国家明显上升;非洲国家缓慢
下降;中东国家大幅波动;工业化国家平稳发展;拉美国家变动不大。
在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中,消费率趋于上升的有美国、澳大利亚、法国、、
南非、阿根廷等12个国家,占32.9%i消费率趋于下降的有比利时、英国、、
韩国、中国、埃及等8个国家,占19.3%;消费率基本持平(包括波动较大的
国家)的有加拿大、新西兰、荷兰、喀麦隆、印度、伊朗等23个国家,占57.8
%。消费率上升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05%,人均国民收入为10153美元;
消费率下降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5.16%,人均国民收入为10807美元:消
费率持平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16%,人均国民收入为6315美元。从经
济增长活力和巳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综合考虑,消费率的下降要比消费
率上升和消费率持平更为有利。世界各国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反向变动趋势比较
显著,因此,对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分析可以大致代替对投资率相应变动趋势的
判断。
第二节日本与韩国投资与消费变化趋势
从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国民储蓄倾向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战后经济发展和工
业化历程看,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演变过程也出现过类似“马鞍型”和“倒马鞍
型”的运行态势。
日本和韩国在投资率和消费率转折时期的基本特征纵观日本和韩国伴随着
战后经济发展过程和工业化进程,投资率和消费率在达到平缓的“马鞍型”的
顶部和底部后、开始出现第二次平缓下降和平缓上升的转折时,其居民收入水
平、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基本具有如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1.人均收入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日本在投资率和消费率产生转变的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当时的中低收入国家上中等水
平,达到2000美元左右(1970约为1940美元;1971年约为2140美元)。韩国
在投资率和消费率产生转变的gO年代初期已到6000美元左右(1990年为5770
美元,1991年为6670美元),均已跨入当时中等发达收入国家的上中等水平的
门坎①。
第四章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国际经验比较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大体1完成。日本经过战后经济重建尤其是60
年代中期的“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后,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已基本完2成
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例如1970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
6.5,49.6:43.8,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72.1%。韩
国则经过70年代和80年代的高速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到90年代初期,也
完成了由战后初期的纯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历程。1991年,韩国三次产
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7.1:45.1,48.6,当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
到74.4%。
3.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左右的比较富裕阶段。到60年代
末和70年代初期(1970年),日本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就降至32.2%;1990
年,韩国全部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42.9%下降32%,其中工薪
家庭由1981年的42.3%下降到32.5%。
4.居民消费结构已从主要依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的食品和服装、鞋、
家具与家用器具、燃料、照明和自来水等工业品的消费,转向主要依赖第三产
业提供的住房、教育、医疗保健、阅读与娱乐、交通与通讯、旅游等服务业产
品的消费结构转型和升级。日本在1970年,居民家庭服装、鞋、家具和家用器
具、燃料、照明和自来水等工业品的消费支出仅占总消费支出的18.5%,住房、
教育、阅读与娱乐、交通和通讯、医疗和保健、其他消费支出等服务消费支出
比重则上升到44%以上。韩国在90年代初期也大体完成了与日本相类似的消费
结构升级过程。
第三节三大需求内部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1.三大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43个国家与地区1970—2002年,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内部各
类需求比例,计算出了全球不同类型国家的平均需求结构,如表6所示。从消
费、投资及净出口三大需求角度分析,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的最终消费占比最
高,分别达到82.5%和82.2%,其次是东欧国家的80.2%;发达工业国的
1、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1991年世界经济年鉴》460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最终消费率为77.4%,明显低于拉美、非洲和东欧国家:亚洲国家的最终消费
率最低,只有71.6%,与此同时,亚洲国家的资本形成率最高,平均达到27.6
%,分别高于其他类型国家3—7个百分点。其他类型国家的消费率与资本形成
率并末形成与亚洲国家同样的对应关系。尽管非洲、拉美和东欧国家的最终消
费率比工业化国家平均高3—5个百分点,但三类国家的资本形成比率却与工业
化国家持平甚至略高出几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洲、拉美和东欧三类国家的
逆差比例都达到2—3%,其国内投资需求超过储蓄的部分通过国外资本流入得
到弥补。
因此,最终消费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资本形成比率的高低,反之也亦然,
两者并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单纯用消费率高低判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
是片面的。在43个国家与地区中,出现高消费率、投资率并不低情况的国家有
12个,占总数的30%。其中包括:菲律宾(消费率82%、资本形成率22.1%),
埃及(消费率88.4%、资本形成率26%),伊朗(消费率75.7%、资本形成率
31.1%),以色列(消费率88.6%、资本形成率22.6%),罗马尼亚(消费率82.4
%、资本形成率28.3%)等等。
长期高消费率、较高投资率并存可能反映了一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宏
观经济的不确定性。长期的外资(外债)流入表明该国投资规模超过国内的储蓄
水平,国内储蓄与积累不足,从而出现较大的资金缺口。这种过度依赖外资(外
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投资过热和债务危机发生的基础。长期的贸易逆差如果是
用于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奢侈品的畸形消费,有限的国外资金用于进口大量小
汽车和耐用消费品,虽然维持了较高的消费率,但是,由于资金没有用于生产
性投入并形成收入流,将使国内收入和储蓄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样,本来可以
用本国储蓄资金投资开发的项目不得更多地依赖国外资金,形成外债高筑,甚
至出现恶性循环。因此,引进外资的同时必须重视国内储蓄与积累,贸易逆差
不应成为维持畸形消费水平的依托。
第四章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国际经验比较
表6 1970—2000年各种类型国家支出法GDP结构(%)
最终居民政府资本固定资
f国别存货净出口出口进口
消费消费消费形成本形成
全球
78.38 61.22 17.16 22.24 21.6l O.61 —1.06 35.16 36.22
平均
工业化
77.41 57.62 19.80 20.89 20.65 0.24 1.66 35.28 33.62
国家
非洲82.18 63.91 18.28 20.24 19.76 0.66 —2.4 33.55 35.98
亚洲71.58 60.50 11.08 27.65 27.11 1. 25 1. 03 44.03 43.00
中东74.13 50.72 23.41 22。16 20.16 Q。28 一O。?9 28.05 28。84
拉美82.52 69.41 13.1l 20.38 19.86 O.50 一2。77 23.02 25.79
东欧80.1 6 63.4l 16.75 24.05 23.24 O.81 —3.76 45.68 49.44
资料来源,同表一1.
2.各类需求内部的比例关系
在各类型国家的最终消费结构中(以最终消费为100),亚洲和拉美国家的居
民消费比例最高,分别达到了84.5%和84.1%,其次是非洲和东欧国家,均
在78%左右,工业化国家和中东国家居民消费率较低。中东国家的政府费水平
非常高,政府消费率达到31。6%,竟然高于亚洲国家平均水平一倍左右。工业
化国家和非洲国家的政府消费水准也比较高,两者的政府消费率分别达到25.5
%和22.2%。拉美和亚洲国家的政府消费率明显较低。由于从全球范围来看,
拉美和亚洲国家更具增长活力,因此,保持较低的政府消费率应该更有利于经
济增长。
在43个国家与地区中,居民消费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一0.52,
而政府消费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52,这近似说明:随着收入提高,
政府消费率趋于提高,而居民消费率趋于下降,政府消费率超过25%以上的国
家有27个之多,其中,既包括法国、丹麦、德国、比利时、以色列等发达工业
化国家和社会福利与保障完善的国家,也包括尼目利亚等非洲低收入国家,还
包括伊朗、沙特等富裕中东国家。亚洲各国的政府消费率没有超过22%的,即
使是日本的平均政府消费率也只有21.5%,大太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可以看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出,政府消费率较高既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商和社会福利较好的表现,也可
能是政府过多占用与滥用社会资源,导致贫困的根源,中国的政府消费率平均
为20.2%,位居43个国家与地区的中游,但是,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中国
的政府消费率较高,仅次于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和地区。
在各类型国家的资本形成结构中(以资本形成为100),工业化国家的固定资
本形成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8.8%,相应的共存货比例最低,仅占全部资本形成
的1.2%;其次是中东国家,其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比例分别为98.6%和1.4
%。亚洲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所占比例最低。只有95.6%,相应的其存货比例
最高,达到4.4%。在43个国家与地区的资本形成结构中,固定资本形成比例
低、两存货比例较高的国家阿尔及利亚、印尼、巴基斯坦、也门、罗马尼亚、
俄罗斯等。1970—20D2年间,中国的存货占资本形成的比例达到18%,仅次于
苏丹、罗马尼亚和肯尼亚,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_5个百分点。多国比较表明,
中国的存货投资眈重过高。
3.需求内部比例关系的变动
由于上文已经论述了各国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变动状况,这里只对各国最终
消费内部的政府消费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1970一2000年闻,在相关数据时
间序列较为完整的31个国家中,政府消费率呈现上升趋势的国家有5个,占16.4
%,这些国家以拉美和非洲国家为主,包括哥伦比亚、肯尼亚、尼日利亚军等
国,其中,哥伦比亚、肯尼亚政府消费率分别上升了10和11个百分点。
政府消费率下降的有9个国家,占29.8%。政府消费率下降的国家既有工
业化国家的加拿大、比利时,也有亚洲的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还包括中东
的埃及、以色列和约里。其中伊朗、爱尔兰、韩国、以色列、卢森堡等晷的政
府消费率下降了6—2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政府消费率基本持平的国家
以发达工业国为主,共计8个,占26.8%。政府消费率波动较大的国家也有9
个,包括中国、菲律宾、阿根廷、尼日利亚和巴西等国。
总体来看,工业化国家政府消费率普遍变动不大,亚洲国家的政府消费率
趋于下降,低收入国家政府消费率或者大幅波动,或者趋于上升。改革以来,
中国的政府消费率变化不大。
国际经验比较说明,随着消费率的上升,经济增长率趋于下踌。两者存在
第四章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国际经验比较
反向运动趋势。仅仅从经济增长活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考虑,消费率的适
度下降则比消费率的上升和消费率持平更为有利。在研究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时,
一般将净出口的作用略而不计,其实,全球有30%左右的国家贸易和服务逆差
很高,这使它们中的许多国家可以实现消费率与投资率双高,因此单纯用消费
率高低判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是不完整的。政府消费率较高既可能是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和社会福利较好的表现,也可能是政府过多占用与滥用社会资源,
导致贫困的根源。保持较低的政府率应该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从当前世界不同收入水平的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横切面
看,投资率和消费率也存在一个类似的“马鞍型”和“倒马鞍型”运行曲线。
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2000年,低收入国家资本形成
率(投资率)为21%,中等收入国家为25%(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为27%,上中
等收入国家为23%),高收入国家为22%,最终消费率(居民家庭消费加上政府
消费占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约为80%,中等收入国家为74%(其中下中等
收入国家为68%,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8%),高收入国家为79%。也体现了投
资率和消费率演变过程中的“马鞍型”和“倒马鞍型”曲线的运行态势。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第五章对当前及未来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
变动趋势的基本判断
从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的历史趋势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
经验,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动趋势,作出如下几个经验性
的判断:
1.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存在一个从低到高的上升、
然后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整个演变过程类似一条平缓的“马
鞍型”曲线(也有人称之为“倒u”型曲线);消费率演变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
反的“倒“马鞍型”曲线(有人又称为“u”型线).投资率和消费率这一演变进
程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所引起的。在工业化过程
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维持生存所必须的食品消费比
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类消费比重逐步上升,由此引发第二产业增加
值在GDP中的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生产过程需要更多的中间投入,从
而导致投资率不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当经济逐步发展到发达阶段时,居
民消费结构由工业品消费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从长期看,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
第二产业为依托,为满足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
业的同步和协调发展,这样,投资率率和消费率在维持一段时间的下降和上舟
后,又在新的起点上形成了平衡并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2.当前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均在向建国后历史最高和最低水平的变动区间
靠近。从建国后50多年的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趋势看,投资率最高年份出现在
改革开放前的“大跃进”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1993年“经济膨胀”时期,其中
1959年达到43.8%,1993年达到43.5%。与此相对应,消费率在“大跃进”
对期和1993年“经济膨胀”时期则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959年下降到改革开
放前最低水平56.2%,1994年下降到改革开放后的最低水平57.4%。2002
年底,我国投资率约为39.4%,正在向建国后50年最高水平靠近,消费率为
58%,也处在向历史最低水平靠近的状态。

第五章对当前及未来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关系变动趋势的基本判断
3.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受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多重因
素的影响,我国投资率维持上升或在高位振荡调整,消费率处于下滑或在低位
徘徊的区间运行的状态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刚刚跨入
中等收入国家最低行列,200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184元,按汇率测
算接近1000美元,按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收入划分标准(以人均840美元作为
划分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线),我国则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低
层次水平;即使按购买力评价计算,我国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500
国际美元左右。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2》数据,2001年按购买力评
价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低收入国家为199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5650美元(其
中下中等收入国家为458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917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
27450美元),也处在同期中等收入国家的较低层次的水平。根据日韩两国经验,
当投资率和消费率位于“马鞍型”根部并产生转折时,人均收入水平则已进入
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水平。与此相比较,目前我国仍处在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
下降的发展区间。此外,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尚为完成,2002年我国城
市化率仅为39.1%,远远低于日韩两国同期在70%以上的水平:我国的工业化
尤其是农村工业化进程尚在加速进行,而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大量投资予以支
撑和支持。因此,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水平看,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引致投资
率由上升转降、消费率由降转升变化趋势的基础条件。
从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看,2002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
约为37。7%,农民家庭约为46.2%,由此综合推算,全国居民家庭平均的恩格尔系
数约为在40.4%,刚刚跨入富裕生活的初级阶段,但远高于日本60年代末70年
代初和韩国90年代初的水平。从居民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仍处在以食品和工
业品为主和工业制成品或消费加速扩张阶段,农村居民家庭的工业品消费尚处
在由衣着为主的轻工业制成品或消费为主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耐用消费品转变
阶段;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则处在从家电电器向汽车等大件工业制成品消费的起
步阶段,工业品消费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还未达到日本60年代末70年代
初和韩国90年代初的居民家庭的工业品消费比重水平。2002年,我国农民家庭
包括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等工业品消费占总消费中的比重只有12.6%;城市
居民家庭的工业品消费占总消费中的比重也只有16.3%左右,由此推算的全国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居民家庭平均的工业品消费比重不超过14%o。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
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等服务类产品消费占家庭总消费支出
的比重约为42.8%.我国居民家庭的工业品消费和服务类产品消费均未达到日
韩在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比例关系出现转折时期的水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居
民的消费结构尚未达到引致投资率由升转降、消费率由降转升变动趋势的阶段。
基于上述判断,可以认为在我国人均收入尚未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上中等水平;
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居民消费水平尚未进入富裕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尚
未超越由以食品和工业制品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在向服务类产品消费为主的
新结构转换之前,投资率由升转降、消费率由降转升的变动趋势不会出现。鉴
于目前的投资率和消费率均已在接近历史最高位和最低位的运行状态,预计今
后投资率和消费率仍将会较小幅度的上下短期调整和振荡中持续较长时间。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翻两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如果按购买力评价计
算,到2010年左右,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将达到7800美元左右,扣除物价上
涨因素,与日本70年代初和韩国90年代初的水平大体相当,达到中等收入国
家的上中等水平;到2020年左右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达到
60~70%)。据此估算,未来我国投资率处于上升或保持高位振荡调整、消费率
处于下滑或低位徘徊的区间运行状态,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
4.从国内外经验看,未来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上升和下降的空间均有限,
投资率和消费率在围绕高位和低位窄幅振荡和波动调整的可能性较大。建国后
50多年来,投资高于40%的年份仅出现过4年(其中“大跃进”时期维持1年。
90年代初“经济膨胀”时期持续了3年);而消费率低于58%以下的只出现过3
年(其中“大跃进”时期的1959年为56.2%,90年代初“经济膨胀”时期后
维持了2年,即1994、1995年分别为57.5%和57.4%),二者持续的时间均
较短。根据1952~2001年我国投资率和工业化程度的发展趋势外推,到2010
年我国工业化程度(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4.5%,投资率将达到
39%;到2020年工业化进程基本结束,即工业化程度达到45.3%时,投资率
将达到40%。此外,考虑到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韩两国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
中,投资率上升到40%高位(日本1969年达到35.6%,韩国1991年曾达到39.1
%)、消费率下降到60%以下低位(日本1970年下降到59.7%,韩国1988年
第五章对当前及未来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关系变动趋势的基本判断
下降到59.8%)维持时间均较短(约1年)的历史经验判断,投资率上升到40%
左右和消费率下滑到60%左右,可能是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的极限位置或阻力线
位置。而2002年,我国的投资率巳上升到39.4%,消费率已在经过1994年~
2000年的上升后又(由57.4%上升到61.1%)下滑到58%左右的水平,与上述
极限或阻力线位置相比,二者今后的上升空间预计只有2—3个百分点左右的窄
幅振荡和波动调整的运行空间。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结论
根据上述对我国建国后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趋势及国内外经验的分析,大
体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结论:
1.建国后我国投资率呈现总体上升、消费率呈现总体下降的态势,是与我
国经济发展阶段即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的过程相对应的;目前相
对较高的投资率和相对较低的消费率水平,也属于与我国现行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状态和正常现象。
2.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投资率
和消费率形成的过程中,政府直接调整和调控的作用在逐步减弱,而市场因素
发挥的作用在逐步增强,并最终成为当前投资率和消费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应该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
济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市场供求关系中的“供给约束”的解除,市场在决定
社会各类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行为的作用中最终取得了绝对的
优势,成为主导社会投资和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从这方面来说,当前的商
投资率和低消费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即很多人通常所说的所谓“市场决定(投资
和消费)比例”。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投资率和消费率比例关系的控制和调节的作
用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投资和消费活动的主体——企业和个人
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主要是由市场决定和调节的(即使国有企业,政府的直接控制
作用也伴随着改革、改组和改制进程而逐步减弱,国有企业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也在日益市场化),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已经不能够像在计划经济条
件下进行“直接控制”,只能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予以影响和引导。政府能够直
接控制和直接调节的仅仅是政府自身支出中的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而伴随
着政府所得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下滑,依赖对政府自身支出结构中的
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社会最终投资率和消费率形成的作用和影响
将会愈来愈小。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投资率和
结论
消费率的影响和作用是有限的,应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所谓“万能政府”的思
想和强行干预的不切实际的作法。
4.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
束”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双方无优劣之分,
在促进经济增长、引发经济波动和调整的作用是同质的(这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
产和消费存在“供给约束”条件下,经济波动主要由投资扩张引起的状态完全
不同)。因此,政府对投资和消费的调控应从过去主要依赖对投资行为的调整和
调控,转向对投资和消费实施“双调控”的新型调控方式转变。即在经济运行
回落期,同时采取鼓励消费和投资的政策;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则同时采取
抑制消费和投资的政策,进行“反周期”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的相对稳
定,减少波动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和损害。
5.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目前的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的状况,今后还将在窄
幅振荡和调整中保持较长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逐步
提高,即人均收入水平由目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向比较富裕的中
上等水平的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完成;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
结构逐步升级、转换的过程,预计到2010~2020年间,我国高投资率将开始逐
步迈入回落区间,消费率将转入上升区间。因此,对目前的高投资率和低消费
率状态,不必忧心忡忡,应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对待
和处理这一现象和问题,因势利导,适时调控,确保我国经济实现和长期稳定、
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S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因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
书店1995年出版).
3.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著《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

4.王振中,李仁贵主编《诺贝尔经济学家学术传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年出版29卜一304
5.林毅夫,蔡睹,李周著《中国经济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
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
6.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2003》中国发展出版社
7.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2004~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出版
8.王维国主编《计量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2001
年出版
10.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11.刘树成著《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出版
12.范剑平《论投资主导型向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双拉动型转换》载《经济
学动态》2003年第2期
13.朱之鑫主编《2002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4.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1991年世界经济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5.李铁映《改革开放探索》(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16.范恒山《所有制改革:理论与方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出版
参考文献
17.左大培,《中国自然增长率没有降低》,载《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8.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
19.剧锦文《中国经济路径与政策1949-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出版
20.李向阳《百位经济学家论国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21.世界银行,《2020年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2.张春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家融资》,《经济研究》,1997年第4期。
23.平新乔,《“软预算约束”的新理论及其计量验证》,《经济研究》,1998年
第10期。
24。吴晓灵(主编),谢平、王艳娟(副主编),《中国国有经济债务重组研究
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5.张曙光,张平,《恰当权衡财政增收》,《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2月10
日。
26.温铁军,《建国以来粮食供求的五次波动》,《科技导报》,1999年第l期。
27.张曙光(执行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l集),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6。
28.汤敏《教育启动消费呼之欲出》,《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2月19日。
29.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求是出版社,1988。
30.1983~2002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31.林毅夫《现在抑制过热是为了防止日后过冷》,载《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年4月1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附录
附表1国民收入中消费和积累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国民收入
消费额积累额消费率积累率
年份使用额
(亿元) (亿元) (%) (%)
(亿元)
1952 607 477 130 78.6 21.4
1953 727 559 168 76.9 23.1
1954 765 570 195 74.5 25.5
1955 807 622 185 77.1 22.9
1956 888 67l 217 75.6 24。4
1957 935 702 233 75.1 24.9
1958 1.117 738 379 66.1 33.9
1959 1.274 716 558 56.2 43.8
1960 1.264 763 501 60.4 39.6
1961 1.013 818 195 80.8 19.2
1962 948 849 99 89.6 10.4
1963 1.047 864 183 82.5 17.5
1964 1.184 92l 263 77.8 22.2
1965 1。347 982 365 72.9 27.1
1966 1.535 l。065 470 69.4 30.6
1967 1.428 1.124 304 78.7 21.3
1968 1.409 1.111 298 78.9 21.1
1969 1.537 1.180 357 76.8 23.2
1970 1.876 1.258 618 67.1 32.9
1971 2.008 1.324 684 65.9 34.1
1972 2,052 1.404 648 68.4 31.6
1973 2.252 1.511 741 67.1 32.9
1974 2.29l 1.550 741 67.7 32.3
1975 2.451 1.62l 830 66.1 33.9
1976 2.424 1.676 748 69.1 30.9
1977 2.573 1.741 832 67.7 32.3
1978 2,975 1.888 1.087 63.5 36.5
1979 3.356 2.195 1.161 65.4 34.6
1980 3.686 2.521 1.165 68.4 31.6
1981 3.887 2.781 1.106 71.5 28.5
1982 4。254 3.021 1.233 71.O 29.0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国民收入使用额不等于国民收入总额,是由于进出口差额和计算误差的影响。
附录
附表2国民收入消费额构成
消费额(亿元) 以消费额为100
年份
合计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居民消费社会消费
1952 477 434 43 91.0 9.0
1953 559 508 51 90.9 9.1
1954 570 527 43 92.5 7.5
1955 622 575 47 92.4 7.6
1956 67l 613 58 91.4 8.6
1957 702 649 53 92.4 7.6
1958 738 683 55 92.6 7.4
1959 716 641 75 89.5 10。5
1960 763 683 80 89.5 lO.5
1961 818 755 63 92.3 7.7
1962 849 78l 68 92.0 8.0
1963 864 793 7l 91.8 8.2
1964 921 841 80 91.3 8.7
1965 982 895 87 91.2 8.8
1966 1.065 969 96 91.0 9.O
1967 L124 1.026 98 91-3 8。7
1968 1.11l 1.020 9l 91.9 8.1
1969 1.180 1.068 112 90.5 9.5
1970 1.258 1.145 113 91.0 9.0
197l 1-324 1.195 129 90.3 9.7
1972 1.404 1.263 14l 89.9 10.1
1973 1.5ll 1.364 147 90.3 9.7
1974 1.550 1.396 154 90.1 9.9
1975 L621 1450 17l 89.5 lO.5
1976 l-676 1.502 174 89.6 10.4
1977 1.74l 1.553 188 89.2 10.8
1978 1.888 1.673 215 88.6 11.4
1979 2.195 1.910 285 87.0 13.0
1980 2.52l 2.223 298 88.2 11.8
1981 2.781 2.473 308 88.9 11.1
1982 3.021 2.684 337 88.8 11.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s3年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附表3国民收入积累额构成
年份以积累额为100 以积累额为100 以积累额为100
积累额
生产性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亿元)
积累积累积累积累
1952 130 50.8 49.2 43.8 56.2
1953 168 49.4 50.6 50.6 49.4
1954 195 503 49.7 55.9 44.1
1955 185 51.4 48.6 58.9 41.1
1956 217 7LO 29。O 82.5 17。5
1957 233 58.8 41.2 60.1 39.9
1958 379 82.3 17.7 73.9 26.1
1959 5S8 86.9 13.1 66.7 33.3
1960 50l 97.4 2.6 79.6 20.4
196l 195 78.5 21.5 75.9 24.1
1962 99 63.6 36.4 97.0 3.0
1963 183 63.9 36.1 72.7 27.3
1964 263 60.8 39。2 77.2 22.8
1965 365 70.7 29.3 69.3 30.7
1966 470 68.9 31.1 6513 34.7
1967 304 82.2 17.8 66.4 33.6
1968 298 78.5 21.5 55,7 44.3
1969 357 76.2 23.8 77.9 22.1
1970 618 71.8 28.2 67.8 32.2
1971 684 76.2 2318 68.4 31.6
1972 648 78.7 21.3 73.9 26.1
1973 741 73.7 26.3 67.7 32.3
1974 741 75.4 24.6 74.6 25.4
1975 830 73.4 26.6 78.1 21.9
1976 748 79.3 20.7 83.3 16.7
1977 832 70.9 29.1 77.S 22.5
1978 1.087 71.8 28.2 72.0 28.O
1979 1.16l 64.1 35.9 72.2 27.8
1980 1.165 54.5 45.5 76.7 23.3
1981 1.106 46.8 53.2 70.3 29.7
1982 L233 49.6 50.4 78.0 22。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
附录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附表4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资本形成
最终消费率
年份内生产总资本形货物和服率(投资
最终消费(消费率)
值(亿元) 成务率)
1978
1979
1980
198l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39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3605.6
4074.0
45S1.3
4901.4
5489.2
6076.3
7164.4
8792.1
10132.8
11 7_84.7
14704.0
16466.0
18319.5
21280.4
25863.7
34500.7
46690.7
58510.5
68330,4
74894.2
79003.3
82673.1
89_356.7
98618.1
2239.1
2619.4
2976。1
3309.1
3637.9
4020.5
4694.5
5773.0
6542.O
74S1.2
9360.1
10556。S
1136S.2
1314S。9
15952.1
20182.1
26796.0
33635.0
40003.9
43579.4
46405.9
49722.7
54616.7
S8952.6
1377.9
1474.2
1590.O
1581.0
1760.2
2005.0
2468.6
3386.0
3846.0
4322.O
5495.0
6095。O
6444.0
7517。O
9636.0
14998.0
19260.6
23877.0
26867.2
28457.6
29549.9
30701.6
32499.8
37460.8
.王王.4
.19.6
.14.8
11.3
91.1
50.8
1.3
—366.9
.255.2
lI.5
.151.1
.王S5.5
510.3
6l 7.5
275.6
.679.4
634.1
998.5
1459.3
2857.2
3051.5
2248.8
2240.2
2204.7
38.2
36.2
34.9
32.3
32.1
33.0
34.5
38.5
38.0
36.7
37.4
3 7.0
35.2
3513
37.3
43.5
41.3
40.8
39.3
38.0
37.4
37.1
36.4
38.0
62,1
64.3
65.4
67.5
663
66.2
6S.5
65.7
64.6
63.2
63.7
64.1
62.0
6l。8
61.7
S8.5
57.4
57.5
58.5
58.2
53.7
60.2
61.1
59.8
瓷科来溺ft《中国统计年鉴》200z年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附表5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
5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
构成
绝对数
绝对数(亿元)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
年份(亿元) 总额= 00) =100 =100
居农
固定资固定资
存货
协r
居民农村城镇政府民政府村城镇
本形成
存货
本形成
消费居民居民消费消消费居居民
总额
增加
总额
增加
『费民
1978 1759.1 1092.4 666.7 480.O 78.6 21.4 62.1 37.9 1073.9 304.0 77.9 22.1
1979 2005.4 1259.7 745.7 614.0 76.6 23.4 62.8 37.2 1151.2 323.0 78.1 21.9
1980 2317.1 1427.3 889.8 659.0 77.9 22.1 61.6 38.4 1318.0 272.0 82.9 17.1
198l 2604.1 1630.8 973.3 705.0 78.7 21.3 62.6 37.4 1253.O 328.0 79.3 20,7
19S2 2867.9 1826.5 1041.4 770.0 78.S 2I,2 63.7 36‘3 1493.2 267.O 84.8 15.2
t983 3182.5 2063.4 1119.1 838.0 79.2 20.8 64.8 3S.2 1709.O 296.0 8S.2 】4-8
l蝴4 36硝.5 238s.7 1288.3 1020.0 7s.3 21.7 “。9 3曼1 2125.6 343.O 86.I 13.9
1985 4589.O 2921.5 1667.5 1184.O 79.5 20.5 63.7 36.3 2641.0 745.0 78.0 22.0
19“ 5175.O 3210.0 1965.0 1367.0 79.1 20.9 62.O 38.0 3098.0 748.0 BO.6 19.4
1987 5961.2 3630.1 2331.1 1490.O 80.O 20.0 60.9 39.1 3742.0 580.0 86.6 13.4
1988 7633.1 4473.2 3159.9 1727.O 81.5 18.5 58.6 41.4 4624.0 871.0 84.1 15.9
1989 8523.5 4919.8 3603.7 2033.0 80.7 19.3 57.7 42.3 4339.0 1756.O 7I.2 28.8
1990 9113.2 5129.1 3984.1 2252.0 80.2 19.8 56.3 43.7 4732.0 1712to 73.4 26.6
199l 10315。9 5639tS 4676t1 2830。0 7&5 2I.5 副。7 45.3 5纠以0 i577.0 79舟21.8
1992 12459.8 6571.6 5S嬲.2 3492.3 78.1 21.9 52.7 47.3 8317.O 1319.0 86.3 13.7
1993 15682.● 7867.2 7815.2 4499.7 77.7 22.3 S0.2 49.8 12980.0 2018.0 86,5 13,5
1994 20809.8 10308.3 10501.5 5蜩6.2 77.7 22.3 49.S 50.5 16856.3 2404.3 87.5 12.5
199S 26944.S 13247.1 13697.4 6690.5 80.1 19.9 49.2 50.8 20300.5 3576.5 85.0 15.O
1996 3215:.3 16398.0 15754.3 7851.6 舯.4 19.6 51.0 49.0 23336.1 3531.1 B6.9 13,l
1997 34854.6 17436.8 17417.7 8724.3 80.O 20.0 50.0 50.0 25154.2 3303.4 88.4 11.6
1993 36921.1 17667.3 192站。9 "私.S 豫6 2融4 47^9 52.J 27船o.S i,Iil 93.5 6 5
1999 39334.4 18147.6 21186.s 103端13 79.1 20丹46.1 53_9 29475.5 1226.1 96.0 4-0
2帅0 42911.4 19382.4 23529.0 1170S.3 78.6 21.4 45.2 54.8 ,2623.8 .124.0 lOO.4 .O.4
200l 45923.3 13029.3 77.9 22.1 3甜13.3 647.5 98.3 1.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
附录
单位:%
1970年f 1975年fl蜘年7 19s5年}19如年卜丽:『覃—丁石五再■_丁1;;i军
世界
中国
孟加拉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蓊
以色列
日本
哈萨克期坦
马来西亚
蒙古
缅甸
韩雷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新加坡
斯里兰卡
泰国
土耳其
越南
埃及
尼日利亚
南非
加拿大
墨西哥
美犀
阿根廷
巴西
委内瑞拉
白俄罗斯
保加利亚
捷克共和冒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荷兰
波兰
罗马尼亚
俄罗斯
西班牙
乌克兰
英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76.2
65.9
97.9
82.6
62.0
73.5
89.0
68.7
67.1
82.4
75.2
93.1
75.8
62.5
88.8
77.1
88.6
84.S
68.6
63.S
74.6
75.1
80.6
76.2
78.9
66.7
61.0
77.O
75.8
7B.2
76.s
65.0
77.5
79.1
80.9
76.4
舯.3
77.7
64.4
98.O
78.9
71.4
79.0
88.1
68.5
67.3
74.4
88.5
69.1
93.3
82.6
S乳9
89.8
74.S
86.6
88.5
87.4
71.0
77.2
74.1
82.B
76.9
75.6
72.3
68.2
80.5
77.9
75.2
71.o
62.8
71.O
78.8
81.9
78.O
76.9
77.7
62.7
96.8
78.8
6B.4
S2.0
88.5
67.4
63.7
85.S
88.9
6I.0
90.1
79.9
S7.7
88.0
68.8
73.B
92.7
82.9
80.9
74.3
76.8
76.0
跗.2
78.0
72.1
79.0
65.9
68.4
弛.S
78.4
74.7
64.7
61.8
71.7
7,.5
83.4
76.2
77|S
77.1
62t4
97.4
78.3
67.2
79,2
87.4
67.3
65.2
78.7
9l,0
63.7
88.9
80.2
Ss.6
87.8
67.5
78.1
95,6
82.7
74.7
W.2
77,l
77.1
S3.5
78.0
72.0
74.3
68.6
69.4
77,6
78.7
73.5
523
70,5
6S.33
强.1
83.4
76.2
77'5
77.7
61.3
97.3
77.6
66.8
72.9
87.1
67.0
64.3
86.8
88.8
63.6
86.5
81.6
55,3
35.7
66.4
79.9
94.O
83.9
70.6
76,
79.4
78.0
B4,5
80.3
76.8
70.5
匍.7
78.0
70.1
77.6
78.9
73.2
6712
79.2
69.7
78.O
73.9
83.7
78.8
踟.5
78.2
6肌8
95.8
77.9
68.2
720
S4.S
66.2
巨囊雾







78.9
76.4
费料来源:(国际经济统计年鉴》2002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附表6 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994年199S年1996年1997年199S年1999年2000年
世界78.1 77.9 ,7.2 75.3
中国58.2 59.0 58.6 58.5 S8.4 60.1 61.3
盂加拉国90.9 91.7 92.8 84.7 82.9 83.3
印度78.8 77.3 76.1 so.0 79.1 柏.O
印度尼西亚67.7 67.7 66.8 68.5 75.9 78,8 78.1
伊朗66.9 65.9 68.2 79.1 85.5 73.4 75.3
以色列86.口86,8 s6.5 90.8 90.S 92.2 90f7
日本69.3 70.0 70.1 85.2 70.9
哈萨克期坦87.7 80.5 80.0 86.9 87.2 74.7 69.2
马来西亚62.4 62.8 58.1 66.S 66.2 60.4 S9.O
羹古80.S 7l,6 79.8 56.2 51.5 66.4
缅甸88.3 88.7 S9.1 76.6 80.0 82.1 79.3
韩国64.7 64.0 65.8 98.9 76.3 63.8
巴基斯坦83.2 84.3 8S.8 89.6 37.3 鑫9.9
菲律宾82.2 85.6 85.6 85.5 83,7 87.3 86.2
新加坡50.3 49.2 49.5 48.5 48.7 49.8 5仉0
斯里兰卡84.8 85.5 83.2 82.7 81.1 80.2
泰国63.3 63.8 64.7 67.S 58.2 63.I 63-4
土耳其77.5 79.O S2.2 80.7 78.9 83.3 84.4
越南82.1 83.7 B5.7 79.8 78.7 83.4 81.5
埃及S8.6 87-9 S7-9 87.O 34‘2 31.4 30'1
尼日利亚79.4 79.1 75.6 78.1 8S.2 60.8 S3.3
南非81.3 8l_3 81.7 S3.2 83.1 81.0 8仉2
加拿大&n.2 79.1 78.7 7S,6
墨西哥83.I 77、5 76.6 74.0 77.6 7S.0 79.4
美国84.0 83.8 82.9 81.5
嗣根廷矗2.4 81.6 S1.8 82.8 82.6 82j 83.6
巴西,s.B 7s’9 S1.8 81.4 8L4 舢:7
委内瑞拉78.6 7S.3 70.4 ,3.4 80.4 63.S 64.5
自俄罗斯80.3 79.7 82.6 80.7 79.9 73.6 74.S
保加利亚89.O S2.1 S3.3 83.1 863 61.3 60.4
捷克共和每79.9 76.7 力.1 72.8 71.5 73.9 72,6
法国79.8 79.S 75.3 79j 76.3 77.8 77.3
德国76.9 76.6 77.3 77.2 75.4 76.1 75.O
意大利79-2 77.7 74J3 铅。l 7矗3 ,,.9 ,7.7
荷兰74.S 74.2 78.5 72.8 74.9 72.3
波兰83.1 80.6 82.4 79.6 78.7 78.9 75.5
罗马尼亚75.1 78,9 8l_1 85.5 90.8 81.7 82.7
俄罗斯69.7 73.2 74.6 7S.8 78.8 70.2 73,2
西班牙79'3 々8.6 78.1 77.0 76.7
马克兰63.1 76.5 79.7 81.6 82.3 96.7 94.1
英国34五簋曼5 85.S
澳大利亚79.5 78.7 78.6 76.9
新西兰76.4 77.1 78。7 7S.3
瓷料来源;《国际经济统计年鉴》2002
附录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世界24f3 22_3 22.7 23.3 22.6 22.0 22.0
中国3S.2 37.8 36.8 36.0 34.7 34.8 36.2
盂加拉国14.9 12.9 12.4 12.9 12.8 11.5 12.1
印度20.9 24.2 24.4 24.1 25.2 22.7 24.0
印度尼西亚24.1 26.1 28.1 29.1 30.8 29.S 28.3
伊朗29.6 21.1 19.1 23.8 28.6 33.2 35.4
以色列22.O 18.1 17.0 16.3 19.0 24.0 23.3
日本32.2 28.2 30.4 31.3 32.3 32.2 30.8
哈萨克斯担31.5
马来本亚30.4 27.6 26.O 28.6 33.6 35.8 35.1
蒙古56.4 42.1 46.0 34.3 35.6 29.3
缅甸21.5 15.5 12-8 9.2 13.4 15.3 13.5
韩国32.0 29.6 31.1 33.6 36.9 38.9 36.6
巴基斯坦18.S 18.3 18.0 18.9 18.9 19.0 20.0
菲律宾29.I 15.3 lS.7 21.6 24.2 20.2 21.3
新加坡46.3 42.5 33.6 34.3 35.9 34.2 36.0
期里兰卡33.8 22.2 22.8 21.7 22.2 22.9 24.3
泰国29.1 28,2 32.6 35.1 41.1 42.7 40.0
土耳其18.2 16.5 25.1 23.5 24.3 22.7 23.9
越南19.2 14.6 13.0 15.0 17.6
埃及27.5 26.7 34.9 31.8 28.8 21.2 18.2
尼日利亚21.3 9.0 18.O 17.7 14.7 23.4 28.7
南非28.3 19,9 20.2 20.5 17.1 16.1 13.9
加拿大23.6 20.3 22.7 23.2 20.9 19.2 18.3
墨西哥27.2 20.8 22.6 22.9 23.1 23.3 23.3
美国20'0 20。l l 8.2 13.2 16。9 15.4 15.7
阿根廷25.3 17.6 18.6 15.5 14.0 14.6 16.7
巴西23_3 19.2 22.7 24.8 21_5 19.6 19.6
委内瑞拉26-4 18.5 28.o 12.7 10.2 18.7 23,7
自俄罗斯22_3 27.5 26.9 29.5 32.1
保加利亚34.0 32.2 34.4 33.1 2S.6 22.6 19.9
捷克共和国3I.0 27.6 2 7-4 26.8 28.6 29.9 27.1
法国24.2 lS.9 21.4 22.3 22.5 21.5 19.7
德国23.4 22.9
意大利27.0 22.5 2I-5 2I.4 21.1 20.6 19.5
荷兰22.2 20.0 21.3 22.6 22.2 21.3 20.6
波兰26.4 27.6 32.6 38.5 2S.6 19.9 15.2
罗马尼亚39.8 33.0 28.4 26.8 30.2 28.0 31.4
俄罗斯22.4 26.6 27.3 33.8 30.1 36.3 34.6
西班牙23,2 19.2 23.7 25.1 25.4 24.6 22.6
马克兰27.3 26.2 34.1
英国16.9 17.2 20.1 20.7 19.0 15.7
澳大利亚2S.4 25.0 26.2 25.5 21_0 19.5 20.2
新四三ZU., ZO.1 l,.3 ZZ.Z l,.0 16.1 17.5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世界21.3 21.6 2l,S 21.3 22, 22.4 。22.9 23.6
中国43.3 4l_2 40.8 39.2 38.0 37.4 37.1 36.2
孟加拉国14.3 15.4 16.6 17.0 21.1 22.4 23.5 23.8
印度21.7 24.0 26.2 :6.5 23.6 24.墨:6.7 26.3
印度尼西亚28.8 30.1 31.1 31.8 33.O 23.2 17.6 18.3
伊朗29.2 24.2 29.3 19.8 16.6 19.0 17.2 16.8
以色列23.0 23.I 23,5 2j.9 2j.7 2I.4 :3.2 20.8
日本29.7 28.7 28.5 29.8 29.0 27.6 27.0 26.8
哈萨克斯担27.S 22.4 22.1 23.3 12.7 11.8 13.7 13.4
马来本亚3S.I 3S.7 40.6 4I.2 j3.4 22.0 25.7 25.5
蒙古27.8 24.8 26.4 22.4 49.0 30.0 30.3 29.7
缅甸12.4 12.4 11.9 11.5 16.8 28.7 26.8 29.8
韩国35.1 36.1 37.0 38.2 27.8 31.3 32.0 31.6
巴基斯坦20.7 19. 18.7 18.6 17.5 17.6 15.4 15.4
菲律宾24.0 2●.1 22,2 24.2 26j 22.2 21.O 20.7
新加坡37.7 32,7 33.1 35.1 41.8 37.6 34.1 33.0
期里兰卡2S.6 27.0 24.9 25.5 23.6 26.0 26.5 26.6
泰国10.4 ’4.2 4Z.3 41,0 33.7 18.8 19.3 2 0.9
土耳其27.6 2l,S 25.5 23.8 26.6 25.5 24.3 25.0
越南20.5 2S.S 27.1 27.9 35.6 35.7 33.1 34.8
埃及16.2 16.6 16,7 J6.6 20。6 23.9 24,2 23.4
尼日利亚19.3 18'3 18.S 18.7 25.0 25.7 36.2 48.7
南非14.8 16.9 18.6 17.5 16.9 16.5 15.6 16.1
加拿大l 8.4 l 9-2 18.4 16撕4 2lr2 20.7 25.】21.8
墨西哥21.0 21.7 19.6 21.9 21.5 22.7 22.8 23.2
美国16.3 17.6 17.7 19.78 20.3 21.7 22.2 21.6
阿根廷18.2 19J I&, I 8.5 2玑6 2I.I l,.O l 7_5
巴西20.4 20,8 21.9 19.5 2l_5 21.2 20.4 2仉5
委内瑞拉18.8 12.8 16.5 16.7 17.8 18.1 16.3 17.4
自俄罗斯14-0 32.9 25,i 24.6 2讥I I 9.言I玩I l 6-2
保加利亚15.3 1S.6 15.7 14.1 13.1 19.7 22.8 20.5
捷克茫和国18.4 20.4 27.8 34.5 34.6 34.2 32.8 35.1
法国17,I tS,0 IS.2 I,.74 18.I I,.5 19.9 20.6
德国21.5 22.5 22.5 22.59 21_9 22.5 23.0 23.2
意大利169 17,l 18.1 18.80 19.3 20.1 21.0 20.6
荷兰13.5 19.3 19.4 lS.98 21.5 2I.9 22.0 2l_8S
波兰lS.6 15.9 18.02 20.05 31.1 33.7 34.3 34.4
罗马尼亚29,D 26.9 Z5.6 25.4 22.6 22.3 21.7 23.6
俄罗斯27.O 2S.5 23.2 22.2 22.8 16.4 17.1 18.7
西班牙19.9 20.0 21.1 22.4 23.6 24.8 25.1
乌克兰36.1 3S,l 26.6 27.7 J o.2 l 0.6 10.7 11.3
英国17.8 19.2 19.0 19.4
澳大利亚21.3 22.5 21_5 24.5 25.0 2S.0 2S.2
新西兰20.4 21.4 2I,9 17。8 19.2 19.0 19,4
附录
致谢
由于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本篇论文能够如期完成.在此首先感谢我的导
师韦伟教授的辛勤指导。他在百忙之中多次对论文进行审阅和批改,对论文的整
体布局及规范各式都提出科学建议,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学术风格给我
深刻影响,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在完成学业与探索真理的道路中要日积月累地艰
辛努力才能取得一点点进步.同时感谢荣兆梓教授和张强老师给我的鼓励与帮
助.
其次,感谢省发改委研究所潘利先生,他对此文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并且提
供了部分参考资料.
最后,感谢在三年学习过程中给我许多指导和帮助的老师,他们把经济学知
识传授给我,并使我对经济学产生兴趣,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I. 方春龙《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fJJ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第2卷第3期2002年3月2卜24
2. 方春龙《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与管理》【-r】载《安徽科技与企业》
2003年第4期总102期18—21
3 方春龙《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银行收入》【¨载《安徽城市金融》i997
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