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3962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姓名:贾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额尔敦扎布
20040420
中文摘要
在现代社会,金融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融
部门己逐渐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信息中心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途
径。尽管金融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个人生活的改善都有着不可
比拟的极大帮助,但遗憾的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却
常常受到压制,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被人为地阻断或扭曲。
发展中国家人为地压低利率,导致金融资源的信用配给,由于发展中国
家政府的“二元偏好”,农村地区和传统部门往往得不到这种金融资源的
配给,城市现代化的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与落后、传统的钱庄、高利贷
等组织并存,农村金融市场极不发达,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难以和
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劳力资源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制约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甚至造成农村经济的凋敝。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在市场下融资的高成本,农民难以接受。而
由政府组织的外部资金往往偏向中上层融资,又因为是外部资金,必然
存在回收率低下的问题,金融机构难以实现持续性和自立性的目标。鉴
于以上两点,本文认为农村金融领域的合作制既能有效地抵御激烈的市
场竞争给农业造成的冲击,降低融资成本,又能解决外部资金注入的低
效率状况,合作金融组织可以有效地聚集、留住农村内部资金为自己服
务,互助自救。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即使是在将来发达的市场情况下,
合作制依然是有效的组织形式。本文认为合作制固然好,但是农村金融
的道路选择是政府与农民之间博弈的结果,由于博弈局中入各自不同的
策略选择,导致了现实中农村金融领域的低效率均衡,进而本文运用博
弈的理论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导向最优均衡的办法。因此,本文倡导
从长远着眼,坚定农村金融长期走合作制的信念,逐渐培育、建立真正
意义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文章分四部分论述。第一部分简述了当代农
村金融理论及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评价标准;第二部分描述了中国农村
金融的现状;第三部分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金融的现状和途径及难
以导向帕累托最优均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第四部分结合合作理论和发
达国家的合作经验,倡导创建真正意义的农村合作金融,放弃现有的农
村信用社体制。
关键词: 农村金融,博弈,均衡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farm finance by game theory
In modem society,financial department i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Financial depart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all information center of modem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 channel through which governments carry out their
policy of macro economy.Although finance’S development will benefit the
GDP and individual living condition greatly,it is regretful that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department is always
restrained,and that the mutual connection between finance and economy is
also cut deliberately.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since the interest rate is
reduced deliberately,there is a rationed credit.As a result of these
governments’preference of dualism,countryside and traditional departments
carl not actually get these fmancial resources.Modem banks in cities and
traditional usury coexist.Farm fmancial market goes backward.In the country,
shortly supplied farm funds can not fully combine with the abundant land
resources and labor resources to produce more wealth,all of that lead to the
farming recession.
The agricultural disadvantages in market economy lead to its hi出cost of
circulating fimds.Outside funds for country raised by government frequently
flow oUt of country and are inefficient.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 the
cooperative financial groups not only resist the impact from fierce
competition for market,but also overcome the inefficiency accompanied with
the outside funds.Cooperative financial groups may efficiently pool inside
funds to serve farmers themselves.The experience from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suggests that the cooperative economy would be efficient,eYen if in
future we would have accomplished the market economy reform.Therefore,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hold the country cooperative finance in
long way and develop the real country cooperative fmancial groups.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thesis.The first part,concisely introduces current farm
finance theory and its evaluation criterion,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farm finance.The third part,by game theory,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way of farm finance as well settlements to
deviation from Pareto optimality.The last part proposes to found the teal
country cooperative fmancial group,combined with cooperative theory and
experienc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instead ofpresent farm cooperative
Key words: farm finance,game,equilibrium
内蒙古师范走擘硕士论文
引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实现
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农业
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仍很低,中国农业的发展仍然处在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新的矛盾和
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
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成
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丰
富的劳动资源无法与资本相结合创造出大量的财富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
~o
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是正规农村金融支持“三农”不力,非正规农村金融在
农村泛滥,造成非正规农村金融事实上的垄断。就正规农村金融来说,以农村信用社
为对农融资的主体,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已脱离了合作制,远离了农民群
众.走上了国有小商业银行的道路,产权不清带来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相应地产生
了管理混乱、经营困难、风险奇高等久治不愈的难题。虽然早在20年前就明确地提
出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要克服其“官办”状况,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
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的“三性”原则,但由于改革的受益者和实施者不对等,
甚至改革的实施者正是利益的受损失者,注定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难以取得任何实
质性的进展,农民仍然望“社”兴叹,告贷无门。农业发展银行还比较弱小,农业银
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在农村的作用仅仅是吸储,然后投向城市和
现代部门。正规金融服务“三农”的不力给非正规金融留下了巨大的资金需求空间,
地下钱庄、高剥贷、古老的合会纷纷复活。又重新焕发7生机,虽然这些非正规金融
利用乡土亲情等成本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融资需求,但是由于它们的高利
率、高风险、金融欺诈、隐蔽性强等缺点又难以被农民和政府所彻底接受。农村合作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基金会,国家已于1999年取缔,但实践表明,这样简单地一关了之似乎并不可行,
农民的融资出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理论界对此也争议颇多。
针对农村金融的现状,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三种对策主张:一是继续推动现有的
农村信用社改革,直至其实现真正的合作制为止;二是主张农村金融走商业化的道路,
认为农村的民间借贷是合理的,应给于其合法地位,进而揭去现有农村信用社的“合
作”面纱,将其转变为农村的小商业银行,让商业化金融担当起农村金融领域的主角;
三是主张坚持农村金融走合作制的道路,摈弃现有农村信用社的假合作体制,在吸收、
借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放手让农民去创办真正的农村合作
金融组织。在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是主流观点,为当前政策所采用,第二种观点
也有很多的支持者,唯有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寥寥无几,即便偶尔见诸报端,也论述
不多。本文主张第三种观点,并试图从博弈的角度深入论述在农村金融领域走合作制
的道路的必然性和走出现实低效率均衡的办法。
本文从近年来农村金融的现状着手,运用博弈论的方法,结合当代农村金融理
论分析当前农村金融的症结和出路等问题。文中农村金融的概念外延限定在狭义上的
农村金融,即不包括农村小额信贷扶贫和农业利用证券、保险市场,主要着眼于解决
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融资难、贷款难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因素。
内蒙古师范大学项士论文
一、当代农村金融理论
(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制与深化理论
在现代社会,金融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金融部门提供了
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减少了实物资源交换的成本,节约了商品流通费用:它媒介着
储蓄和投资,在资金赢余部门与资金不足部门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使社会资源配置到
更有效率的部门;同时它还转移并分摊了经营风险。所以,金融部门逐渐成为现代经
济活动的信息中心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尽管金融部门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个人生活改善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但是在
广大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却常常受到人为的压制,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
动关系被人为地阻断或扭曲。发展中国家政府出于控制金融资源,以降低宏观调控成
本和实旄国家发展战略的考虑,往往实施金融压制政策。金融压制是指由于体制和政
策等各种人为因素的作用,阻碍了金融体系正常健康的发展,进而使得金融与实体经
济之间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况。该理论由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他
们指出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压制的种种弊端,并强调金融深化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
长的决定作用。
金融压制的形式通常表现为三种:(1)价格扭曲资金的价格——实际利率被
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2)结构单一金融市场
极不发达,信用工具少.资本市场缺乏,发展受到控制。(3)市场分割表现为金
融体系的“二元”状态。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金融压制政策,金融部门呈现出“二元结构”的特征。
现代化的大银行分支机构与传统落后的信贷组织、钱庄、高利贷等并存,金融市场是
一种支离破碎、非一体化的市场。一方面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组成了一个有组织但
有限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发展中
国家的商业银行往往不是根据本国经济全面开发的实际需要来组织业务,而只是注熏
那些比较先进的地区和部门,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贷款利率,将资金
贷给公营部门和少数大企业,而一般中小企业、小商贩、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小农和手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弃分析
工业、地方服务业,则得不到必要的资金供给,只能告贷于地方借贷资本和高利贷等
非正式金融机构,经常受到高利贷的盘剥,从而限制了经济发展。
由于进入银行业和金融界所设置的障碍,少数国有大银行垄断国内金融市场,
发展中国家的利率主要以行政措施来调节,认为人为压低利率能刺激投资,发展经济,
然而低利率导致对信贷的非价格利率配给,难以保证投资效率,于是资金更加匮乏。
在信贷配给的情况下,落后地区和部门、个体企业和小农很难获得贷款,经济发展不
平衡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非官方信贷机构、各种形式的借贷资本,包括高利贷盛
行,金融市场分割更加明显。对名义利率的严格限制与通货膨胀的共同作用,造成实
际利率为负数,导致金融浅化,阻碍了金融发展,最终妨碍了收入增长。
在金融压制经济中,由于金融体系缺乏竞争,金融资产高度集中于国有银行系
统,又进一步导致金融体系内部人员臃肿,缺乏效率,金融中介成本上升。此外,金
融压制对分配也产生影响,低于均衡点的利率使经济福利从储蓄者向投资者转移,储
蓄者遭受福利净损失,信贷主要流向国有经济部门或少数权贵,增加了社会总体成本,
客观上加剧了不平等效应。
金融压制的解决途径就是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的目标就是要消除金融压制的种
种弊端,促成金融部门的自由发展和壮大,其实质是向着正的实际利率的政策方向进
展。
金融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消除金融压制,提高实际利
率将会提高货币积累率,加强金融中介,使资金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即减
少低收益投资者对投资资金的需求,提高投资的平均收益,提高投资总体质量。
在分配领域,金融深化过程中,国有经济部门的福利短期内虽然下降,但长期内
则会上升,而储蓄者和私营部门的福利与金融压制下比则大大上升,从长期看,其增
长幅度还将大于供应部门福利的增加程度。
(二)当代农村金融理论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是当代农村金融理论的主流学派,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
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是针对在此前提出的农业融资理论在发
4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展中国家广泛推行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提出的,农业融资理论虽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一
时兴盛,但很快就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农业融资论的前提假定是,农村居民没有储蓄
能力,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
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因此有
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盈利性的专门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同时,
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考虑到高利贷等非正规金融阻碍农业生产发
展,为促使其消亡,应将大量低利的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但农业融资论实施的弊端
也很快就显露出来:储蓄动员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资金回收率低下,偏好向中
上层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就构建一个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来说,这个理论本身
及其施行效果是失败的。
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则重视市场机制,其主要理论前提与农业融资理论完全相
反。首先,它认为,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
注入资金:其次,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压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低利政策反而使人们
得不到贷款,抑制了经济发展:再此,农村金融机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贷款收回
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最后,对于民间金融,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风险
费用,所以,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事。
根据以上前提,农村金融市场论主张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以下改革:
农村金融机构的最大作用在于农村内部的金融中介,即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
缺部门之间的借贷中介,而储蓄动员则是关键的关键;为了实现储蓄动员、平衡资金
供求,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实际存款利率不能成为负数;农村金融的成功与否,应
当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资金中介量)及其经营的自立性和可持续性来判断;没有必
要实行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非正规金融机构具有合理性,不应一概取消。
在世界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浪潮下,依靠市场机制,极力排除政策
性扭曲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有效地改革了低效率的依赖政
府的农村金融体系。
(三)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评价标准
S前农村金融的博彝分析
不论采取哪种金融政策,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评价,以及对金融政策效
果的客观考量,都需要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近年来,作为世界银行农村金融领域顾
问的亚隆(Yaron,1992)等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考察,
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对经济发
展的贡献度,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自立程度和可持续性。可用表1一l解释如下:
表l一1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评价标准
评价角度主要评价标准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贷款额的增长;利率水平;存
(1)对生产增加的贡献
贷利差
(2)对经济公平的贡献(缓解贫
2.向贫困地区贷款颓的增长
困、缩小地区差距)
绩蓄动员能力(存贷率):资金回
农村金融市场机构的自立性(资金的
收率;收益性;对补贴的依赖程
自我筹集、经营的可持续性)

二、中国农村金融现状
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是正规农村金融支持“三农”不力,非正规农村金融在
农村泛滥无序,造成菲正规农村金融事实上的垄断。就正规农村金融来说,以农村信
用社为对农融资的主体,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已脱离了合作制,远离了农
民群众,走上了国有小商业银行的道路。虽然早在20年前就明确地提出了农村信用
社静改革目标——要克服其“宫办”状况,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
经营上的灵活性的“三性”原则,但由于改革的受益者和实施者不对等,甚至改革的
实旖者正是利益的受损失者,注定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难以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
展,农民仍然望‘‘社”兴叹,告贷无门。农业发展银行还比较弱小,农业银行实行商
业化经营,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在农村的作用仅仅是吸储,然后投向城市和现代部门。
6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正规金融服务“三农”的不力给菲正规金融留下了巨大的资金需求空间,地下钱庄、
商利贷、古老的合会纷纷复活,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虽然这些非正规金融利用乡土亲
情等成本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融资需求,但是由于它们的高利率、高风险、
金融欺诈、隐蔽性强等缺点又难以被农民和政府所彻底接受。农村合作基金会,国家
已于1999年取缔,但实践表明,这样简单地一关了之似乎并不可行,农民的融资出
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一) 正规农村金融现状
当前,中国正规农村金融以农村合作金融为基础,与商业性金融中国农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构成。.
在经营业务上,以支持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和乡镇企业发展为目标。1999年,中
国人民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如下分工:农村信用社主要对农户从事粮棉油生产
和农业多种经营,及乡镇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农业银行主要对国有和集体企业、供销
社、跨县乡的土地开发,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服务。根据2003年7月的农村信用社
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除服务于原经营项目外,还
要承担起开发项目,目前这一改革正在试点过程中。在实际运作中,农村信用社成为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吸收投入资金最多,处于垄断地位。据近5年数据显示,
中国农村储蓄存款的60%以上都是农村信用社吸收的,50%以上的农业生产贷款、80
%以上的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发放的,70%以上的乡镇企业信贷资金是由农村信用
社提供的“1;农业银行则将经营中心和资源配置重点转移到两效行业孝Ⅱ企业,全方位
向各产业渗透,积极拓展城区业务;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商品
粮基地建设贷款,农村基建贷款等,基本不与个体农户发生信贷关系。
目前,中国正规农村金融总体上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割裂金融市场,对农村实行金融压制。农民的贷款需求处于被压制状态,农民
融资受到信贷配给的约束。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劳动资源无法与资本相结合,创
造出财富,资本在农村愈来愈成为一种稀缺的要素,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
业和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系统获得的贷款额度在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达到17%,而且
g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从1995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相适应,也与农
村和农业对国民经济近5 096的贡献份额不相适应(张晓山,2003)。整体效益不佳的
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据了全国绝大部分信贷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村
地区却告贷无门,即存在所谓的产业歧视⋯。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农村金融垄断在国家银行手中,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
争、行政干预多、缺少激励和活力。旧体制的改革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等多种阻力,举
步维艰。农村金融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信贷资金实行纵向分配的体制,而农村
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横向的资金融通,形成网络融资体系。
农村资金的离心倾向严重。相当部分农村资金吸储后被转移到城市使用,仅剩
的资金对农民的贷款门槛太高,农民望而却步。每年金融资源从农村流出量高达511
亿元”。,造成农户融资困难。农民更多的将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只看作保险箱而
非交易媒介。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差,风险高。一方面是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经营的
高风险性,另一方面农村信贷资金只能部分地满足农民自给自足型的简单再生产,发
放的贷款多变成了救济款,丧失了信贷资金应有的有偿性和流动性。另外,正规农村
金融机构内部调节机制不完善,利益关系扭曲,责任淡漠,动力不足使风险增大。
1.农村合作金融现状
对于农村信用社,早在1984年,就提出要克服其“官办”状况,恢复组织上的
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的“三性”原则,但这些内容既没有涉及
建立农村信用社规范的产权制度,也没有体现合作金融主要面向社员发挥合作中介的
特色。因此,以恢复“三性”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没有走上真正合作金融
发展的轨道。随后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要求
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变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
性金融组织,又进行了清资扩股工作。但由于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自上而下的改革,
存在改革者与受益者不对称的问题,改革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而改革的实施者却受
到各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左右,或者其本身就是利益集团之一,结果无异于与虎谋皮。
实施者没有改革的主动性,而收益的广大农民只是被动地参与到改革中去,没有主人
翁的动力,对信用社的工作普遍不感兴趣。因此,真正的民办合作性质始终难以实现。
R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官办”性质没有改变,早已不姓“农”。由于一直片面强调官方金融在农村金
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工具,单位领
导决策+行业(地方)行政管理+国家负担经营风险,构成了农村信用社运作中的国
有制特征,其主要业务不是服务于社员群众,实际职能已变为吸纳农户存款,向城镇
企业贷款,获取利润,背离了为农民服务的宗旨。
内部人控制普遍,早已不姓“合”。行政主导下的合作金融,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所谓的合作制根本不具备合作制的基本特征,无法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已脱离了
农民群众。“三会”无任何实质性意义,除了造成形式主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
力、财力,降低了工作效率,不能形成任何实质意义上的产出。信用社经理人员对信
用社资产握有实际支配权“。,对改革持消极态度,内部管理难以对经理人员形成有效
的事前约束,官僚作风严重,贷款凭人情关系,加大了资金需求者的融资成本。脱离
了合作制性质的农村信用社己不具有比较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弱势化特征。
农户存贷款剪刀差逐年扩大。农村信用社从农户吸收的储蓄存款在其存款总额
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户从农村信用社所获得的贷款占农村信用社贷款总
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如表2—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除了1984年贷存比达到0.41
以外,其余年份均在0.35以下,且从1984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农户贷存比一直趋于
下降。1996年,已降至0.19,即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的贷款还不到其从农户吸收
的存款的l/5,农户资金严重非农化,使原本就短缺的农村资金外流到城市和其他
行业。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农户存款余额的增长,快于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的贷款余
额的增长,形成农村信用社农户存贷款余额增长趋势剪刀差(见图2一1)
商业化经营,产权不清,体制僵化,手续繁琐,官僚作风严重。对农“惜贷”83,
在对农民发放贷款时,一般均要求抵押品和质押品,而农民在贷款服务方面的需求特
点主要是:(1)额度小,季节性。(2)无抵押担保或抵押较少。(3)简便、灵活、及
时的服务。(4)需要用于生活支出方面的贷款项目。而农村信用社难以满足农民的这
些要求。
资产质量低下,金融风险极高。截止2002年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
元,占比37%;资不抵债社19542家,占机构总数54.98%;历年亏损挂帐1313.92
亿元”1,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信用社的改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系统性
风险,并且经营亏损仍在持续增加,国家则成为农村信用社的最终信用担保人,信用
9
—— !堕垒苎耋壁塑量墨坌堑.
社经营中潜伏的金融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已相当严重。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图2--l 中国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增长趋势剪刀差
表2--1 中国农村信用社农户存款、贷款余额增长变动表
≥<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农户存款117 228 438 766 1142 1842 2317 2867 3576 4816 6196 7671
农户贷款16 44 18l 258 372 518 63l 760 881 1081 1360 1487
贷存比0.14 0.19 0.4l 0.34 0.33 0.28 0.27 0.26 0.25 0.22 0.22 0.19
资料来源:何广文:《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性绩效探析》《中国农村经济》1999.2
lO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因此,在现有产权制度下,信用社几乎没有使农民之间实现真正合作的可能,
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各级农村信用社都沿袭一般商业银行的做法,主要的区别是信用
社的贷款对象集中在农民。这样导致的结果:信用社既不是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又
不能如愿以偿地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左右摇摆不定。农村信用社
在合作与非合作的夹缝中难以健康地成长, 产权不清使农村信用社成为一个在合作
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畸胎。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诸多负面影响,己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的阻碍。
按照农村金融理论,合作金融应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是农村金融市场发
展的基本依托。但是由于为数众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脱离“三农”,找不到合
作制的影子,产权不清,内部管理水平低下,资产质量普遍不高,潜在的风险较大,
使农村金融市场的微观基础极不稳固,难以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
2.农村商业性金融现状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且风险较大,农业银行资金投
放已从农业为主转向工商业,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后,
实施进军城市的战略,收缩农村网点,目前,在农村的职能仅仅是吸收存款,把农村
经济发展所紧缺的资金转移到城市。农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以往在乡镇均设有分支机
构,近几年来,这些机构由子贷款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高的原园正在纷纷撤离。由于
农业银行调整发展战略,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银行的三大目标转变,县和县以下的
金融服务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民营经济、个体私营企业和
农户失去了金融服务支持。这种制度性供给的不足,严重约束了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
需求,导致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也扩大了“二元经济”结构效应。
3.农村政策性金融现状
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和有偿贷款。
由于财政拨付资金有限,且常常不能按时到位,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不得不主要通过
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来筹集资金,筹资成本不断上升,与农业
发展银行的优惠贷款形成巨大的利差缺口。按照国际惯例,这个缺口应由财政来补贴,
但我国却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这使还
1l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比较弱小的农业发展银行,包袱沉重,尚无力承担起农村全面政策性业务的重任,目
前其组织机构仅仅停留在大中城市,网点向基层延伸的力量不足,进度缓慢,业务范
围也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
(二)非正规农村金融现状
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在资金融通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由于我国资金在宏观上
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因此,国家银行信用在分配资金上,很难顾及到农村地区,这就
在客观上形成了农村民间融资市场的出现。民间金融的兴起决不是偶然的金融现象,
我国民间融资市场的出现有其客观性和强烈的自发性。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是相对正规金融机构而言.民间经济
主体之间的一种资金融通形式,通常称为民间金融。其借贷双方一般为民间经济主体,
包括农户、私人钱庄、台会、私营企业、地方政府等等,即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之间
的资金运动。民间金融按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的高低,依次为,农户借贷、民间合会、
企业社会集资、银背或钱中、私人钱庄、基金会。在此,将这六种组织形式分为两大
类,前五种组织形式属于狭义的农村民间金融的范畴,简称民间借贷:后一种农村合
作基金会,国家已于1999年取缔,但实践中表明似乎并不可行,理论界也争议颇多,
在此单独讨论。
农村民间金融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是利益驱动
机制和利率自动调节机制;农村民间金融沿用传统的古老的融资工具,在缺乏合法地
位的情况下,民间金融不能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只能沿用传统的古老的融资工具;
资金运用缺乏流动性.执行单一货币职能,变现能力差,使风险增加;由于高风险,
债权人的成本必然包括这种高风险性,因此收益率高;缺乏可比性,农村民间金融市
场分散隐蔽,所以各种金融工具之间的可比性差,收益率水平参差不齐;对农村民间
金融的管理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状态,虽然中央银行有过一些关于民间金融的规章,但
令出多门,管理混乱。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农村民间借贷
中国现代民间借贷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农村金融需求源自农村经济的
商品化和市场化,随着农村经济的放开,正规的农村融资体制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
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农村民间借贷应运而生,正所谓“市场需要什么,就会创造什
么”。我国民间借贷的产生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国家没有给与民间借贷以合法地
位。
民间借贷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居民与经济组织的积累或临时性富余资金。
借贷对象由原来的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乡镇企业,扩大到农户与乡镇政府。民间借贷
的资金用途主要包括生产性和消费性两部分。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国东南沿海和内地
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民间借贷主要用于从事利润高的经营性活动,而内地和边远地区
的民间借贷则主要用于生活急需和一般性的生产活动。
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来说,由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影响民间借贷的利率高
低的主要因素有:利息的风险折现率(即资金的机会成本)、风险报酬、补偿交易成
本的报酬、垄断的因素、当地民间经济的获利水平等。同时还要考虑民间借贷市场的
不完善因素,如资金需求的季节性,通货膨胀因素等。
一提民间借贷,人们往往想到高利贷,其实高利贷只是民间借贷中的~种。事实
上,按照利息的高低可将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分为三种:互助借贷(民间借贷I)、互
利借贷(民间借贷II)、高利贷(民间借贷Ⅲ)。互助借贷是不取息或收息极低的民间
借贷,这种市场存在于邻里亲朋之间,为解决资金困难而融资,不以盈利为目的,带
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互利借贷则以盈利为目的,这种借贷的利率标准,在正常情况下,
高于信用合作社和银行,但低于借贷者资金运营的利润率,从而达到互利的目的;高
利贷是以牟取高额利息为目的,是民间借贷的畸形,阻碍生产力发展。其中,民间借
贷I与民间借贷III占农村民间借贷的少数,民间借贷II是民间借贷的主体”3。
对于民间借贷,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理由是民间借贷客观
上存在着高利率、高风险、金融欺诈、隐蔽性强、不可控等缺点,有时会严重影响农
刺的正常金融秩序,甚至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但是,民间借贷的上述种种弊端一定
程度上又是金融压制与金融分割的结果。
目前,农村民间借贷利用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市场化、服务态度好、
融资渠道广、回收快、资金利用率高的优点极大地支持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
j 3
女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也改变了农村金融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农村信用社垄断低效率状况,很大程度上缓
解了农村资金的供需矛盾,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改进与发展。农村民间
借贷的有利方面有:可以利用高于国家银行和信用社的利率优势,将闲置在农民手中
的闲散资金积累起来,拾遗补缺形成借贷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起到
银行信用社所起不了的作用;灵活方便,手续简便,服务周全,服务时间长,服务态
度好,甚至上门服务,方便群众,民间的乡土亲情可以减少金融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包括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利率浮动真正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使资金这一目前最重要
的生产要素配置到更有效率的领域;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能促进国家银行和信用社
改进工作,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市场利率也并非都是完善的,相对于农业在市场下的弱质性,民间借
贷市场化价格的利率,虽然合理,但是对于农民而言也是难以承受的。因为资本天生
会逐利,稀缺的资金贷给“三农”意味着更高的机会成本——贷给城市工商业所获得
的高收益。民间借贷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利方面:作为自发的金融组织,带有市场失灵
的种种弊端,且隐蔽性强,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信用水平普遍低下,经营安
全性低。由于资金力量小,易受市场剧烈变化的冲击;在目前宏观资金紧缺的状况下,
与国有银行系统争夺资金:高利贷带来的破坏牲,由于地区间利率的不平衡性,发达
地区经济活跃,利润率比较接近,类似平均利润,对高利贷是一种制约,但是贫困地
区则往往出现极高的高利贷,凡借者必因天灾人祸或婚丧嫁娶等大事,非借不可,所
以利率往往奇高。高利贷猖獗,必然导致农村社会的两极分化,形成农村的食利者阶
层,同时高利贷的沉重负担,削弱农民的再生产能力,形成农业无产者。
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资金紧缺,资金需求的增长速度
远远高于无组织民间借贷的供给速度,农民收入增长不快,民间资金总量短期内不会
有大的增长,因此解决途径只有将分散的借贷资金由民间组织起来,通过金融中介,
形成规模效益,解决农村巨大的资金需求缺1:3。
2.农村合作基金会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在农村出现的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
资金融通组织。是一种有组织的民间金融。自20世纪80年代训t,2,PA来,迅速发展壮
大,到1998年,全国农村合作基金会融资规模达到1600多亿元,对增加农业投入,
14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缓解农民生产资金短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弥补了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不足,抑制了
农村高利贷,成为农村金融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从1999年3月起,全国陆续开始对
农村合作基金会进行清理整顿,虽然农村合作基金会这种组织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但
从理论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作用、特征、存在问题等,吸收其经验教训,对进一步
研究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还是非常有益的。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农村家庭
承包制实施后,农村集体资金严重流失,为管好用活集体资金,适应农村的资金需求,
一些地方把资金折股到户,建立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在乡村内部资金融通,政府农业
管理部门,提出在乡镇村党政领导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指导下,逐步组建农
村合作基金会。这是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的政治背景。
农村家庭承包制实旌后,众多农户、乡镇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成为农村的投资
主体。他们需要一种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小额、宽松、及时、便利的资金服务。随着农
民收入增加,农村出现货币剩余,农村开始经济结构变革,农村二、三产业开始发展
壮大,他们的投资欲望产生了对农村资金的强大需求压力以及改善融资机制、提高融
资效率的需求。但由于国家实行金融压制和城乡金融割裂政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农
业银行和已经丧失了合作金融性质的农村信用社早已不姓“农”,无法满足农村众多
投资主体的资金需求。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出现正是适应了这一客观存在的需求,迅速
发展起来。这是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的经济背景。
农村合作基金会以社区性、内部性、服务性为基本特征。其类型主要有:1.社
区性农村合作基金会,大多产生于传统农业区。2.专业性农村合作基金会,依托于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是由本组织内部成员或本行业内部成员自愿筹资建立起
来的,在本专业或本行业内部开展合作性融资服务活动。3.企业性农村合作基金会,
又称金融服务社,大多出现在二、三产业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组织实体大多为股份合
作制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在资金上相互拆借。
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其存续期间主要发挥了以下的积极作用:在国家对农村的资
金投入没有持续增长,正规金融机构支持“三农”不力的情况下,农村合作基金会广
泛筹集闲散资金,满足了农户短期、小额农业资金的需求,同时建立了一种新的农村
资金投入机制:为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
经营的双层经营机制,弥补了单纯家庭承包制的不足,成为农村金融的生力军,具有
l 5
§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很强的生命力,巩固壮大了集体经济;推动了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也一定程度上抑
制了民f蔚借贷中的高利贷。有些地方农村合作基金会短短几年即超过了有几十年历史
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在经营上竞争意识强, 资金运用灵活,紧密联
系群众,有社区血缘地缘关系的保障,一户贷款,多户监督。尤其在传统农业区,农
村合作基金会在资金用运用上较好地体现了“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不以盈利为目
的的原则。
农村合作基金会创立之初,198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
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属于金融机构,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要办成真正的社区内的资金
互助组织。但由于大部分农村合作基金会违反规定,以招殷名义高息吸收存款,八股
人不承担亏损,不参与基金会的管理,基金会将筹集资金用于发放贷款,隐藏了很大
的金融风险。随着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壮大,异化现象逐渐暴露,产生了~些负面
效应。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地位和性质不明确。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性质模糊,地位难以
确定,这就给管理造成漏洞。各省农业部门制定的关于性质、地位的文件缺乏权威性,
法律效率很低,农村合作基金会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中央银行一直也没有给予
其合法地位。这种没有保障的合作组织,必然受到各方面的干扰:有些部门涉足合作
基金会的管理,将它视为清理对象;有的地方政府想将农村台作基金会改成官办,成
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性质和地位的不确定,造成内部管理的混乱,也使国家难以实
施宏观调控。
行政干预严重。从成立的历史看,农村合作基金会建立初期是为解决集体资金
混乱,依托行政部门而建立,就有乡镇行政指导色彩,但随着进一步发展,绝大多数
农村合作基金会都由乡党政干部兼任董事长或主任,执掌农村台作基金会的人、财、
物、贷款审批一枝笔,难以保证按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宗旨和原则决定资金的投向和质
量。一些地方将农村合作基金会视为党政干部的小金库,随意破坏章程和规定,用行
政手段强迫基金会吸收或投放资金。党政部门为一些个人、单位作担保,有的甚至向
农金会挤塞各种开支,平调资金,严重侵犯基金会的各种权益。在乡镇政府控制下的
农村合作基金会,逐渐丧失了合作性质,蜕变为地方政府的财务机关.性质发生了根
本变化。这与农村合作基金会没有合法地位,自身经济权利无法维护有关。资金的安
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受到威胁,失去民办合作性质,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实为乡镇
16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政府或村委会所有制,最终使农村合作基金会走上了集体制官办道路。
趋利性成为经营的重要原则。存款业务开展后,地缘关系被打破,社区性农村
合作基金会的保障体制受到破坏,自有资金比重下降,成本上升,风险加大,趋利性
成为必然趋势。在利益机制驱使下,许多农村合作基金会超额发放贷款,盲目追求利
润,潜在的经营风险很大,一时贷款回收的困难较大,支付提兑发生困难,造成经济
纠纷。
人员素质差,内部管理混乱。金融专业人员缺乏,内部管理相当不规范。一是
贷款手续乱,有的基金会放款不履行合法手续,条件过于宽松。二是财务混乱,一直
没有制定统一的财务和统计制度,会计科目乱设,报表不规范等等。
总体上来看,农村合作基金会改交了在农村基本上不存在金融业务竞争的状况,
有利于农户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总额中对农户和农业的贷款比
重都比农业银行和信用社高。农村合作基金会有通过改革和进一步的创新转变为农民
的合作金融组织的可能性。比较起来,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史不长,尚未形成稳固
的利益集团,已经有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这样的组织制度框架,它比长
期地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完全控制的农村信用社更有条件转变为合作金融组织。从
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撤销和并入农村信用社似乎并不可行。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一)农村金融现状的博弈——重复剔除的最优策略均衡
当前的农村金融领域处于这样一种状况。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一放就乱,一管
就死。农村的民间借贷早就为中央政府所不齿,早在1985年出现的浙江乐清和福建
平潭事件,就使中央政府过分关注农村金融稳定,对农村的民间借贷存有疑忌,一直
以来不断加大对合会、私人钱庄和高利贷等民间借贷的打击力度;相对于农村民间借
§前农村空融的博弈分析
贷来说,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更偏好合作金融,因此在80年代初,政府默认并允许
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在,并一再强调要坚持其合作性质,但当农村合作基金会蜕变
为集体金融,变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脱离了合作性质,存在着很大的金融风险时,
这就为中央政府所不能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一放就乱。但是在对农村的民间借贷和合
作金融先后实施封锁之后,仅仅依靠农村信用社垄断、割裂农村金融市场,又远远不
能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导致了目前农村资金供需紧张的严峻状况。农村信用合作社
即不姓“农”也不姓“合”,服务“三农”不力,改革者和受益者不对等,恢复“三
性”的改革无任何实质意义,农民无处融资,只能告贷于高利贷等民间借贷,形成了
事实上民间借贷垄断农村金融的局面,这又为政府所不许,只能疲于围追堵截,这就
是所谓的一管就死。
从农民的角度来讲,如果政府利用农村信用社和国有银行系统,实施农村金融
压制和割裂,则他们只能求贷于离利贷j剩率虽比信用社高些,但总比信用社的低利
率只是水月镜花,望梅止渴强些。反之,如果政府实施宽松的农村金融政策,则农民
自然会选择合作制而远离高利贷、私人钱庄等民间借贷。因为,第一,农业在市场经
济下的弱质性决定农民选择合作制可以更多享受些其提供的公平产品,一定程度上回
避在市场中的低效率损失。二是资本天生会逐利,民间借贷必然偏好鼹务于城市和现
代部门,即使服务三农,也以较高的机会成本出现,使农民难于接受。
这样,在当前的农村金融领域显然存在着这样一场博弈。博弈局中人一方是政
府,另一方是农民。政府有两种策略:一是伸出压制之手,即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金
融压制和割裂:另一个是伸出扶助之手。3,即实施宽松的农村金融政策,让市场自发
去调节,农民自己去创新,政府只是做好规范、扶助工作。农民也有两种策略,选择
合作制融资和非合作制融资,前者包括合作基金会和信用社这两种以往和现存的合作
形式,后者则包括民间借贷等所有非合作的融资方式,以民间借贷(I、II、III)为
主。
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3-1、表3—2:
农村金融的现状在博弈模型中是这样的。如果政府伸出压制之手,农民有两种选
择:选择合作制融资就相当于去信用社,只是在外壳上推行合作制,内核实行国有制
的假合作,因此只能得到支付1;如果选择非合作融资则相当求借于民间借贷(I、
II、HI),可以得到支付2。如果政府伸出扶助之手,农民有同样的两种选择:选择
18
内蒙古师范天学硕士论文
合作
农民
非合作
表3—1农村金融现状的博弈
政府
压制之手扶助之手
a。b c,d
k,l m,n
(注:为构建模型的方便.在此用数字代替字母,这里的数字只是表示序数不表示基数)
合作
农民
非合作
表3—2农村金融现状的博弈
政府
压制之手扶助之手
1, l 4.一1
一—
2,一2 3,一3
合作制融资则相当于去合作基金会,可以得到支付4,大于在信用社和民间借贷处得
到的支付,合作基金会在历史上也确实发挥过这样的作用;如果选择非合作制融资则
相当于求借于民间借贷(I、II),可以得到支付3,大于在信用社和民间借贷(I、
II、Ⅲ)得到的支付,因为规范下的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制止了高利贷,但仍小于从
基金会中得到的支付。
如果农民选择合作融资,政府有两种选择:选择压制即是利用信用社的假合作,
政府可以得到支付l,因为它满足政府理性的二元偏好,即通过信用社在农村的垄断
女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地位吸收资金,投向城市和现代部门;如果政府选择扶助则就出现了合作基金会,政
府得到一1的支付,小于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因为既然二者都是异变了的合作金融,
基金会不归中央政府控制,除了变为地方金库与中央在财金领域制衡和带来潜在的金
融风险之外,别无好处可言。如果农民选择非合作融资,政府有同样的两种选择:选
择压制则地下的民间借贷(I、II、III)活跃,带来经济、治安等一系列麻烦,因此,
政府只能获得很小的支付~2;选择扶助则民间借贷(I、Ⅱ)转而地上,政府则更
加不安。因为民间金融天生的活跃性和高风险性,似乎一夜之间就会遍布全国,这就
存在着全面金融危机的隐患,因此,政府在地上的民间借贷(I、II)中得到的支付
为一3,比在信用社、基金会和民间借贷(I、II、Ⅲ)中得到的都低。
显然,这个博弈不存在最优策略均衡,只存在重复剔除的最优策略均衡。因为
尽管压制是政府的最优策略,但农民没有最优策略:如果政府选择“压制”,农民的
最优策略就是选择“非合作”;反之,如果政府选择“扶助”,农民的最优策略就是选
择“合作”。也就是农民的最优策略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什么。按照重复剔
除严格劣战略的办法,首先剔除政府的劣战略“扶助”,因为,无论农民选择“合作”
还是“非合作”,政府选择压制的支付都要大于选择扶助的支付。即农民选择“合作”
时,政府的支付i>-i,政府会选择压制:农民选择“非合作”时,政府的支付一2>一3,
政府仍然会选择压制。因此,政府只会选择压制,而决不选择扶助。相应的博弈支付
矩阵变为:(如表3—3)
合作
农民
非合作
表3—3农村金融现状的博弈
政府
压制之手
在这个支付矩阵中,农民虽然还有两个策略,但是“合作”己成为农民的劣策
20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略,剔除这个策略,剩下的唯一策略组合就是(非合作,压制)。也就是,如果政府
选择“压制”,农民的最优策略只能是“非合作”。
这个博弈属于博弈论中典型的“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一类的博弈。其不
合理性在于:不符合帕累托最优,如果选择策路组合(合作,扶助),则没有一方的
支付变坏,农民的支付由2到4,政府的支付由一2变为一1,双方的境况都会好转。
但是当前的农村金融现状的博弈结果却均衡于(非合作,压制),这一低效率的策略
组合。这一现状就是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金融压制和垄断,人为地制造金融二元
化结构,割裂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农民高利借贷子包括高利
贷在内的农村民间借贷,由此而造成的社会治安事件频发,农民为生产、生活不借不
行,越借越穷。同时也在农村造就了一群食利者,助长了农村的奢靡腐化之风,动摇
了人们劳动致富的信念。农村社会呈现两极分化扩大的趋势。既阻碍了发展,又危及
了稳定。
如果选择其余两个策略组合,(合作,压制),则政府的支付变好,由一2变为1,
但是农民的支付变得更坏,由2变为1;(非合作,扶助),则农民的支付变好,由2
变为3,但政府的支付却变坏,由一2变为一3,显然这两个策略组合都不符合帕累托
最优,只有(合作,扶助)策略组合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那么如何导向(合作,扶助)
的最优策略组合呢?
(二)农村金融途径的博弈——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农村金融现状低效率的博弈均衡并非不可改变,走出这一低效博弈现状的唯一
途径就是农民走真正的合作金融道路。在博弈中,政府显然占据主动,但是政府的立场
并非一定要压制农村金融,尤其对于农村的合作金融,条件就是农村合作金融实行真
正的合作制——不以盈利为目的,互助自救,民主管理,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从上
面农村金融现状的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导致这一低效博弈结果的关键环节是政府
在“合作”上选择了压制,在这个重复剔除的最优策略博弈中,占主动地位的是政府,
因为农民没有最优策略,农民的最优策略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什么。而政府
为何不选择效率更高的(合作,扶助)策略组合呢?因为如果农民选择了合作,政府
2l
女前农村金融的博彝分析
选择扶助的支付一1小于选择压制的支付l,这是由于异变后的农村合作基金会逐渐
趋利,脱离合作性质,走向官办,成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蜕变为集体金融,交为地
方在财金领域与中央制衡的工具,潜在着很大的金融风险等原因所致的,中央政府一
再呼吁要坚持其合作性质。1993年,农业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
村合作基金会管理的通知》,通知中一再强调,“农村合作基金会是社区内的资金互助
组织。他的宗旨是: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为农业、为农民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
农村合作基金会不是金融机构,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对办理存贷款业务的农村合作
基金会,要限期纠正。”1996年8月,中央政府下发《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的决定》,其间充分肯定了农村合作基金会自创办以来,对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缓
解农民生产、生活资金的短缺,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针对相当多的合作基金会,
以招股名义,大量吸收居民存款,入股人不参加管理,不承担风险.实际上是违法经
营金融业务,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政府提出了清理整顿的三项措施:一是不得再以招
股名义吸收居民存款;二是凡实际上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可并入现有的农村信用社,
也可另设农村信用社;三是没有开办存贷款业务的,要办成真正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这就说明,如果农村合作金融能够走真正的合作化道路,政府是愿意伸出扶助之手的。
那么,在这个农民走真正合作金融道路的新博弈中,政府所获得的支付将大于在
上一个博弈中获得支付,从而将会改变其在现状博弈中的策略选择。其支付矩阵如表
3—4:
台作
农民
非合作
表3—4农村金融途径的博弈
政府
压制之手扶助之手
l, 1 量,互
2。一2 3,一3
在这个政府与农民的新博弈中,政府有同样两种策略:伸出压制之手和扶助之
内蒙古师苑大学硕士论文
手;农民仍有两种策略:合作与非合作。但这里的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不再包
括集体金融实质的合作基金会。
如果政府伸出压制之手,则农民选择合作仍相当于去信用社,只能得到支付l:
选择非合作仍相当求借于民间借贷(I、II、III),得到支付2。如果政府伸出扶助
之手,农民选择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在此暂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话(但农
民在这上面的决定权并不比政府大),则可以得到支付5,会比在农村合作基金会得
到更多的支付;选择非合作融资仍相当求借于民间借贷(I、11)和旧合作基金会,
得到支付3。’
对于政府来讲,如果农民选择舍作融资,政府伸出压制之手即选择农村信用社,
政府得到支付l:如果伸出扶助之手,即扶助、规范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
新型合作基金会,则政府得到支付2,大于从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村信用社中得到的
支付。因为,新型合作基金会避免了旧合作基金会给政府带来的金融风险等负面效应,
而且能解决信用社垄断下的农村资金巨大的供需缺口,抑制高利贷,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同时,按照当时对旧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政策,新型合作基金会又必须得在当地银
行或信用社开户,也不会过分地与城市和现代部门争夺资金而有违政府的金融二元偏
好。因此政府将从中得到更多的支付。如果农民选择非合作融资,则政府的支付仍然
同上,即伸出压制之手得到一2的支付,伸出扶助之手将得到一3的支付。
用划线法在支付矩阵中表示出博弈双方在每种不同策略组合下的选择,结果只有
两种,不是(非合作,压制),就是(合作,扶助)。事实上,这个博弈的均衡不只是
这两个。这是一个即存在纯策略均衡,又存在混合策略均衡的博弈。而且混合策略均
衡的结果似乎更能说明博弈中的含义。
在新博弈中,,设政府伸出压制之手的概率为q,伸出规范扶助之手的概率为l—
q;农民选择合作融资的概率为P,选择非合作融资的概率为1一p,那么,农民和政府
的混合策略分别是:(P,l--p),(q,I--q)。下面计算在这样的混合策略下,农民和政
府的期望支付各是多少。
如表3—5: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合作P
农民
非合作1--p
表3--5农村金融途径的博弈
政府
压制之手q 扶助之手1--q
1, 1 5,2
一●-
2,一2 3,一3
首先计算农民的期望支付。当政府伸出压制之手,农民选择合作融资时,农民
获得的支付是1,但是政府伸出压制之手的概率是q,农民选择合作融资的概率是P,
所以,政府伸出压制之手农民选择合作融资的概率是pq;当政府伸出扶助之手,农
民选择合作融资时,农民获得的支付是5,但是政府伸出扶助之手的概率是1一q,农
民选择合作融资的概率是P,所以,政府伸出扶助之手农民选择合作融资的概率是P(1
--q);当政府伸出压制之手,农民选择非合作融资时,农民获得的支付是2,但是政
府伸出压制之手的概率是q,农民选择非合作融资的概率是1一p,所以,政府伸出压
制之手农民选择非合作融资的概率为(1一p)q;当政府伸出扶助之手,农民选择非合
作融资时,农民获得的支付是3,但是政府伸出扶助之手的概率是1一q,农民选择非
合作融资的概率是1一p,所以,政府伸出扶助之手农民选择非合作融资的概率是(1
--p)(1一q)。
因此,农民的期望支付Up为
Up=lpq+5p(1一q)+2(1一P)q+3(1一P)(1一q)
=pq+5p—‘5pq+2q—。2pq+3—’3p—’3q+3pq
=一3pq+2p—q+3
=p(2—3q)+(3-q)
当(2—3q)>O即q<2/3时,农民把P选得越大越好,作为概率0≤p≤1,农民会选
择p=l;当(2--3q)<0即q>2/3时,农民把P选得越小越好,农民会选择p=O:当(2—3q)
=0即q=2/3时,农民把p选成多少,他的期望支付都是3—2/3,对结果没有影响,
所以,农民可以在区间[0,1]之内随便选一个P。
这样得出农民的最佳反应函数是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f

矿1【:,13
同样,可以把政府的期望支付ug整理为
Ug=ipq+2p(i-q)+(一2)q(1一p)+(一3)(1一p)(1一q)
。:j,。。0,。,:,p:<i。,/2。
l , , p>l/。
0 2,3 1 q
图3—1
3
3
i.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在以P为纵轴q为横轴的直角坐标里(如图3—1),把政府和农民的最佳反应函
数画出来,两个反应函数重合的地方就是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有三个交点:
(p$,q%)=(1,0):(p$,q$)=(i/2,2/3):(p率,q}):(0,1)。
其中.(p+,q$)=(1,0)和(p},q女)=(0,1)这两个纳什均衡是上面用划线法已经得出
的解,就是如果农民选择了“合作”,则政府一定选择扶助;反之,政府先选定了扶
助,则农民只有选择合作,只有如此,双方才能获得最大支付,达成均衡。或者政府
一开始先选定了压制,则农民一定会选择“非合作”;反之亦然。
算出(p{,q$)=(1/2,2/3)这个纳什均衡有什么含义呢?如果农民以1/2的概率
选择“合作”,政府以2/3的概率选择压制,双方依然可以达成纳什均衡。那么如果
这样选择,农民的期望支付是
Up=p}(2-3q*)+(3一q}):O+3—2/3=7/3,
政府的期望支付是
Ug=q*(1—2p*)+(5p*一3)=0+5 X 1/2—3=一1/2
可见,混合策略(p木,q$);(1/2,2/3)的支付组合(up,Ug)=(7/3,一1/2),大于
(p},q{)=(0,1)的支付组合(2,一2),小于(p},q丰)=(1,O)的支付组合(5,2)。
(三)多重纳什均衡分析
1.帕累托上策均衡
从博弈分析来看,这个博弈中有两个纯策略均衡,一个混合策略均衡,分别为
(p$,q})=(1,0):(p$。q})=(1/2,2/3):(p术,q幸)=(0,i)。显然从三个支付组合可以看
出,(p木,q}):(1,0)即(合作,扶助)是三个纳什均衡中,在帕累托效率意义上明显
较好的一个。因此,(合作,扶助)构成本博弈的一个帕累托上策均衡。也就是说,
如果政府和农民都是理性的,这个博弈的结果就是(合作,扶助),即组建新型的合
作基金会。因为虽然对双方来说,自己在博弈中的最佳选择都取决于对方的选择。对
农民来说,政府选择压制,农民选择非合作最佳,政府选择扶助,自己选择合作最佳;
对政府来说,农民选择非合作,政府选择压制最佳,农民选择合作,政府选择扶助最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佳。但(合作,扶助)对双方都有利,
望政府会选择扶助;反之,政府亦然。
结果。
农民不仅自己希望实现(合作,扶助),也期
因此,(合作,扶助)应该是这个博弈的合理
帕累托上策对双方来说,确实有理由成为一种“聚点”。因此,双方按照聚点均
衡的思想来选择,实现帕累托上策均衡似乎是很合理的结果,也确实符合双方的最大
利益,事实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个博弈类似“战争与和平”博弈,双方都知道
“和则两利,战则两败”。正如人类历史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一样,政府和农民都知道
(合作,扶助)是双赢的结局,但是农村金融的现实却停留在(非合作,压制)的低
效率均衡。问题的答案包括:参与双方选择高支付所需承担的高风险、参与双方缺乏
理智和理性、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更大和短期利益及先发制人等,下面分别针对以上四
种原因,分析如何改变农村金融的现状,走向理想型博奔中符舍帕累托效率原则的均
衡。
2.风险上策均衡93
在博弈存在帕累托效率意义上严格的优劣关系的情况下,帕累托上策均衡作为
均衡选择的法则是自然的,不过帕累托上策均衡不是强有力的法则,有时候其他某种
同样合理的选择逻辑的作用会超过帕累托效率的选择逻辑,即使是完全理性的参与者
也不一定会选择帕累托上策均衡。
在本博弈中,虽然农民和政府都采用帕累托上策(p$,q})=(1,0)这一策略时,双
方的支付都会比采用另外两个纳什均衡的支付多,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博弈方,
比如说政府,采用(p女,q$)=(1,0)策略时,另一方农民却没有采用(舻,q{)=(1,0)策略,
而是采取了(p{,q{)=(0,1)策略,比如说,政府立了合作金融法规,农民却以此法规名
义,打合作金融之旗,行非合作制之实,那么政府的支付是很差的一3单位,比它采
取压制的支付(至少--2单位,不管对方采取什么策略)低了很多。这意味着采取
(p奉,q木)=(1,O)策略对政府来说存在着很大风险。同样,对于农民来说,如果采用
(p{,q})=(1,O)策略时,政府却没有采用(p$,q宰):(1,o)策略,而是采取了
(p木,q})=(0,1)策略,比如说亚洲金融危机之类的突发事件使政府变为风险规避者,
实行金融压制,宣布取缔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就象对待合作基金会那样,那么农民的
支付变为很差的I单位,比他采取非合作的支付(至少2单位,不管对方采取什么策
27
女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略)少很多。这就意味着采取(p十,q{):(1,0)簧略对农民来说同样存在着很大风险。
那么,双方背离帕累托上策均衡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设政府的背离概率为Y(如
表3~6),计算农民采取合作策略时的期望支付为
Up’=ly+5(卜y)=5—4y
而采取非合作镱略时的期望支付为
Up“=2y+3(卜y)=3-y
当y>2/3时,有3-y>5—4y,这表明,如果农民预测到政府背离帕累托上策均衡
的概率大于2/3的话,那么从平均支付考虑,农民应选择非合作融资,将获得较多的
期望支付。所以,如果农民考虑风险因素,(衅,q{)=(0,1)就有相对优势,因为虽然他
在帕累托意义上不如(p},q{)=(1,O),当在风险较小的意义上却优于(p},q岣=(1,o),
当农民希望更保险一些,想要规避风险时就会选择(胪,q十)=(0,1)而不是
(舛,q$)=(1,0),因此,(p},q})=(O,1)成为该博弈中农民的风险上策均衡。另外,
2/3这个数值较大,说明农民对政府还是比较信任的。
又设农民的背离帕累托上策均衡的概率为x,计算政府采取压制时的期望支付

Ug’=l(1—x)+(一2)x=l一3x
政府采取扶助时的期望支付为
Ug’’=2(1一x)+(一3)x=2—5x
当x>1/2对,有卜3x>2-5x,这表明,如果政府预测到农民背离J照累托上策均衡
的概率大于1/2的话,那么从平均支付考虑,政府应选择压制,将获得较大的期望
支付。所以,如果政府考虑到风险因素,(p},q$)=(0,1)就有相对优势,因为虽然他
在糟累托意义上不如(p},q$)=(I,0),当在风险较小的意义上却优于(p$。q霉)=(】,0),
当政府希望更保险一些,想要规避风险时就会选择(p},q})=(O,1)而不是
(衅,q木)=(1,0),因此,(p},q})=(0,1)成为该博弃中政府的风险上策均衡。另外,l
/2这个数值较2/3小,说明相对于农民对于政府有较高的信任来讲,政府更倾向
于不信任农民。这或许可以称为政府对农业的歧视或二元歧视。
现实中这种互不信任的状况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博弈双方可阱事先约定,即预
先交流,许诺都采取帕累托上策均衡,而不是风险上策均衡,则情况将大有好转。如果
农民流露出愿意采取合作的想法,显然这种想法有益于政府,因为它可以在1单位和
28
内蒙古师范走学硕士论文
台作1.X
农民
非合作x
表3--6多重纳什均衡分析
政府
压制之手Y 扶助之手1--y
1, 1 5,2
一一
2,一2 3,一3
2单位支付之间选择,这时政府采取扶助将使自己获得高支付2,利用交流,政府告
诉农民自己的理性想法,坚定了农民采取合作融资的决心,这就使帕累托上策均衡实
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反过来,如果政府流露出愿意采取扶助的想法,显然这种想法
也有益于农民,曩为它可以在3单位和5单位支付之间选择,这时农民采取合作将使
自己获得高支付5,通过交流,农民告诉政府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坚定了政府采取扶
助的决心,这就使帕累托上策均衡实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现实却是,没有这样一个平台,农民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要求政府来听取,
也没有那样~个平台,农民能了解到政府的政策意向,和政府进行交流。所以,有学者
指出,几千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农民起义,王朝更迭,循环往复的原因,一定程度
上与当权者和农民之间在和平时期没有对话制衡的机制有关。当权者为刀俎,农民为
鱼肉,宰不宰割,宰割多少,全在当权者的素质如何.农民除了祈祷仁任君主降临世
间之外,对自己的切身利益,毫无发言权,而他们所祈祷的东西往往实现的概率太小,
境况越变越坏,直至他们不能承受,用起义来讲话。还有学者呼吁,革命战争时期大
力倡导的并对革命做过巨大贡献的农民组织——农会,应该重建。农民利益的维护、
“三农”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农民利益集团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屠高临下的给予。实
践证明,这种苴向被动给予农民的实惠,最后得到的往往不是农民,而是为形形色色
的利益集团从中窃取。
虽然预先交流会加大帕累托上策均衡实现的可能性,但是预先交流只能保证博
弈双方在运用帕累托上策均衡策略时只冒很低风险,但并无绝对把握,即在交流之后
每个局中人又怎么相信对方的诺言呢?不能保证都他们能遵守诺言,即不能保证帕累
2q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托上策。违背诺言的情况发生在:一方单独违背诺言,以避免对方不守诺言的风险,
使自己处于比较安全的不败之地。即双方都怀疑对方诺言的可信度,也不敢肯定对方
是否会相信自己的诺言。如果没有协议,尤其是法律效力的协议,极有可能最终的结
局是风险上策均衡(p},q$)=(0.1)。也就是说,除非是可以置信的诺言,否则,仍不
能保证帕累托上策均衡的实现。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合作基金会变异的原因。合作基金会的运作没有法律
保障,有的只是政府下发的文件、通知,政策的多变性早已为中国农民所熟悉,农民
对合作基金会的存在没有长期坚定的信心,对合作基金会的明天持不确信的态度,不
愿冒政策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没有积极性主动参与其中,
即没有主人翁的动力。与农民的彷徨观望相反的是地方乡镇政府对合作基金会的投机
倾向,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自发性、法律的空白、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农村合作基
金会性质的模糊,这种不确定性诱发了乡镇政府的机会主义倾向,即对合作基金会的
投机动机,利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控制合作基金会。合作基金会领导身份党政化,
使之成为地方乡镇政府的小金库、第二财政,成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工具。导致农
村合作基金会经营上的非生产性借贷和政策性借贷等非理性不符合经营原则的行为。
比如说,“普九”达标,为应付上级检查,乡镇政府向农村合作基金台融资,投资于
教育基建等公共物品没收益的项目,事后必然难以归还。
这就说明合作金融立法的重要性,中国的现实决定,推动立法的工作只有政府来
做,有了法律这种最可置信的诺言,农民相信法律的最高权威,政府不会轻易违背,农
民也就坚定了走合作融资道路的决心,才会最终导致帕累托上策均衡的实现。可见,
立法对农村金融规范运行的重要作用,立法本身不仅仅起到对违法者的威摄的作用,
更是对准违法者(或潜在的违法者)走守法道路的促动和激励,给予他们守法的信心,
使他们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选择守法。立法为先,先前讲到,立法本身就会降低
民间金融的制度性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成本即利率。
其实,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早就有合作金融法或包含在合作经
营法之中的相关法律,这种立法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发展中
国家经济普遍存在二元结构,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可以合作起来,互助自救,弥补在市
场和政策上的劣势,如我国台湾地区和印度早就有合作金融法,而且都实践的比较成
功,二者的成功经验将在第四部分介绍。
30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如果说政府可以推动合作金融立法,发出可以置信的诺言的话,那么农民的可
以置信的诺言又是什么呢?其实,我国早在隋朝时起就有了合作金融——舍会,并一
直延续到现在,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改革开放后,古老的合会又焕发
了生机,这就说明合作制金融有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一方面,即使在1996年政府金融
政策变紧之后,经济活跃的江浙一带,农民仍不惜冒违法的风险,成立各种各样的合
会组织解决融资难题,这就表明了农民对合作制金融的强烈偏好,这也可以看作是农
民的可以置信的诺言。还有近几年在山东、安徽农村自发兴起的专业合作组织,也表
明了农民对合作制的强烈偏好。
3.有限理性⋯3
事实上,政府对于农村金融领域长期走合作制道路必然性的认识一直十分不充
分,甚至在宪法里也将合作制和集体制混为一谈。1999年《宪法》第八条第一款规
定:“农村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
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
济。”真正意义的合作制“”应以财产的私有制为基础,可以说是真正的民间金融。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主张在引导农民发展合作制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财产
权,并严格遵守自愿原则,而社会主义国家在合作化运动中都没有遵守这两个原则,
都犯了剥夺农民的错误。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指出:“合作企业既是私人企业,
又是集体企业。”前者即是指财产所有权,后者则是指其法人财产经营权。长期以来,
我国无视产权理论,在法规和政策上把合作制和集体制混为一谈,导致当前农村合作
金融的名存实亡,使合作制的信用社逐渐蜕变为集体制的国家银行基层组织。由于对
合作制以私人财产所有为基础的认识不足,导致分配领域,盈利的大部分不是用于分
红,而是提留为现有农村信用社不可分割的集体积累。而这不可分割的集体积累归谁
所有呢?这就是在我国集体所有制中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清与内部人控制的病因。是归
最初的参股投资人?还是现在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者?其严重后果是原有的合作制
名存实亡,信用社的凝聚力和活力自然消失,原有的参股投资人被历史淡忘,甚至自
己都忘了自己是一个参股者,结果参股变成了剥夺。
时至今日,国家对于放手让民间合作金融发展仍是谈虎色变,仍然仅仅抓住农
村信用社这个假合作真官办的金融压制和二元分割的垄断工具不放。事实上,农村经
31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放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虽然新近出台的政策将农村信用社
划归省级管理,但仍旧没改变其官办实质,而地方政府与农村信用社出于自身利益的
考虑,在“因地制宜”的招牌下,可能进一步强化内部人控制,从而将中央政府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的努力抵消。公司治理结构的欠缺,无疑将使信用社的金融风险进一步
加大。地方政府更有可能利用管理权下放的机会,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变相进行行政
干预,迫使农村信用社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买单。说到底是国家对农村民间金融缺
乏实事求是的通盘考虑,导致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目前的混乱无序状态。
同样也存在农民对台作制认识的不足,即有限理性。由于中国在合作制历史上
走了许多弯路,一是人民公社时期搞成了剥夺农民的私有产权,向公有制过渡的工具,
至今农民尚谈“合”色变,;二是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失败,给农民在认识上造成合作
制就等于集体官办的误区,对合作制的信心越来越薄弱。这两段历史都给倡导新型合
作社带来了困难,加之农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即造成最终的风险上策均衡,偏离了帕
累托上策均衡。
4.个人和小集团利益
正像由于历史原因,在粮食流通领域存在着国有粮食部门这一庞大的利益集团
从优惠政策中窃取农民利益、阻碍“三农”改革、左右政策制定和法律出台一样。在
农村金融领域同样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农村信用合作社,左右着农村金融
领域真正合作制的实践,阻碍政府新型合作社政策的出台,和法律的制定。当然不仅
仅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个利益集团的阻碍,整个国有商业银行系统还有城市和现代
部门都不怎么欢迎新型合作金融的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中间被截流,对于农村信
用社系统来说,这种改革就无异于与虎谋皮。
中国渐进式改革放弃不破不立,采取立而暂且不破的迂回策略,让符合市场机
制的元素和历史遗留的计划机制的元素并存,即所谓的双轨制,在~段时间的此消彼
涨之后,使计划元素自然而然地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想法是好的,但是在农村金融问
题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轨制后,又倒退回去了,市场化的因素被取缔,又重新确立
了计划制度,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出现“返贫”。以取缔农村合作
基金会为代表,这一定程度上就是小集团利益发挥了作用,影响博弈局中人的决策偏
离帕累托上策均衡。
32
内蒙古师范大擘硕士论文
从农民的角度来讲,也存在个人和小集团利益。以前的分析,都是把农民作为
一个独立的参与人,可以独立决策,但是现实中,农民作为一个大群体,不可能有整
齐划一的意志,期间难免有害群之马,为个人私利,甘愿冒违法的风险,打着台作金
融之旗,行非合作之实,当然如果在法律面前,在严格的监管执法之下,这一部分毕竟
是少数,不至于影响新型合作金融整体的积极性。
5.短期利益
采取短期利益的做法可能更多来自政府,譬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政府从暂时
全国的金融稳定考虑,认为有必要关闭民间的金融组织,如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降
低金融风险,实施金融压制和金融二元分割,将金融资源更多地垄断在政府手中.而
放弃农村金融长期看来只有走合作融资出路的决策。
农民在合作融资上的短期利益相对较少,如同个人利益一样,在法律面前和严
格的执法监督下,个别人的短期行为会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从而不会影晌整体的
台作制取向。
6.监管
这里显然存在着打开窗子和苍蝇进来的关系,窗子不能不开,苍蝇也不能不挡
在外面,关键是有一套合适的过滤机制。这在农村金融领域就要求放开市场,加强监
管。即监管的严厉和高效。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教训启示:当农村合作基金会这一新生
事物产生时,政府尚不能坚定合作化道路是农村金融的必然之路,对集体金融和合作
金融尚存在模糊认识,一开始就持观望态度,没有立法定性,建章立制,加强监管,
而是任其生长。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是管好集体资金,所以逐渐被乡镇政
府所控制,走上官办道路,最终脱离了合作性质,几乎是必然之事,结果他的负作用
大于了他的积极作用,政府一关了之。这就象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有学好和学坏两种
可能,关键在于教育。而家长任其放荡自由,如果学好就留下,学坏就送进监狱了之,
这显然是一个十分不负责任的家长,或者一开始就没有对这个孩子应该如何成长持有
一个明确的态度,看来中央政府在对待农村金融上犯了后一种错误。有了农村合作基
金会的前车之鉴,下一步就应该坚定农村金融领域的合作制道路,推动国家立法,宣
传推广,加强监管。这中间的关键是监管,除了纯技术上的问题外,能否低成本高效
33
——一!堕查翌垒苎竺堡查坌堑
率的监管,更多是取决于政府的职能效率,即制度上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政治体制改
革,渐进式改革的弊端也正在于此。如何驾驭庞大的官僚集体,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
上?
四.农村金融的对策建议
(一)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经验借鉴
自从1860年,德国成立第一家雷发巽式信用合作社开始,140多年来,虽然世
界经济政治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合作金融思想却在不同国度广泛传播,无论
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合作金融运动都
展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一个多世纪以来,以德国雷发巽合作原理为基础形成的农村合
作银行遍布全欧洲,而英国的罗虚代尔原则成为英、美和加拿大等国家农村合作银行
的建立基础。
合作金融组织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
i.自愿原则。凡是愿意遵守合作金融的组织章程,按规定交纳股金,人人可以
加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2.民主原则。合作金融组织的方针和重大事项由社员集体参与决定,最高权利
机关为社员代表大会,下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经营管理。所有社员均有选举与被
选举权,无论出资多少,一人一票。
3.互助原则。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
4.公共积累和按股分红原则。
综观国外合作金融的发展历史,结合我国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现状,有以下经
验值得在中国发展真正意义的农村合作金融时借鉴和学习:
i.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利用合作社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
内蒙古师范太擘硕士论文
可以使分散的农户个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践证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
过程中,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有效的组织形式。资金领域的合作是现
代合作运动的核心,合作金融组织的存在不仅解决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资金需求,弥
补了国家对农村的投资不是,抵御了外部世界的侵蚀,形成相对封闭的合作金融环境,
阻止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而且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二元结构的早目瓦解。合作金融
的核心在于:由八股社员所有、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只要坚
持了这些原则,信用社不论规模有多大、业务范围有多宽、联合层次有多少,仍然是
合作金融组织。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需要大力发展包括合作金
融组织在内的各类合作组织。
2.合作金融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扶持和保护。合作金融组织不同于股份制商业银
行,也有别于私人银行,它最根本的优势在于它为社员所有,接近农民、了解农民、
服务农民,是国家引导农民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途径。各国政府在实
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合作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普遍采取了确立合作金融的合法地位、设
立专门管理机构、税收政策优惠等扶持政策和措施,以保护和支持合作金融事业的发
展壮大。
3.健全的法规、有效的监管、完善的管理手段是合作金融组织健康发展的保证。
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完善的合作社法或合作金融组织法,对合作金融进行监管;合作金
融组织在自身经营管理上也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建立完善的资金融通和清算系统,不
断完善管理手段,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健全民主管理,严格审计监督等。
4。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内的相互合作是合作金融参与竞争、不断发展壮大的傈证。
合作金融的实质在于合作,这种合作不仅表现在基层合作金融组织内部社员之间的利
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更表现在基层合作金融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保证各基层合作
金融组织经营自主的前提下,合作金融组织系统内部在资金融通、资金清算、自律监
管、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广泛合作,促进了合作金融组织业务的发展。在我
国合作金融的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单个信用社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现实。通过建立信用
社系统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重新创办真正意义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35
当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创办真正合作性质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除了上面强调的首先要有合作金融立
法;避免历史上“人民公社”化的剥夺,保护私有产权;确保民办性质——避免农村
合作基金会式的地方政府金库这三个原则之外,具体方面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即
新型合作金融由谁来组织创建,如何实施有效监管和制度上的因地制宜。
1.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由谁来组织创建
中国农民有没有合作精神?最终结局是不是必然三个和尚没水喝?(蔡肪,折
箭取水悖论1997)如果新型合作金融再由政府来组织,农民就“恐台”,结果就“官
办”,就集体金融,就异变并脱离“三农”。所以,只有真正交给农民自己去办才能彻
底解决上述问题。这就不得不考虑中国农民是不是有合作起来的可能,即有些学者担
心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博弈结局。事实上,三个和尚没水吃肯定不是博弈的均衡解,
否则的话三个和岗都渴死了。其实比较一下两个和尚拾永吃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差
别,答案就在其中了,三个和尚缺乏像两个和尚那样的公平的合作工具——扁担,中
国农民并不缺乏合作精神,缺乏的恰恰是公平静合作抬水工具——新型的合作制度,
只要放手让农民去创新,创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合作制度,中国农民是能够合
作起来的。
按照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新者和制度受益者应该对等,那么这个创新者自然
应该是农民,而不是政府。那么多年来,农民一支遭受市场的“剥削”,为何没有创
新?有两个原因:~是创新成本高,即法律禁止或者说是制度障碍:二是农民的知识
水平低,都能感觉到合作是出路,又不知道如何合作,合作的前景会怎样,缺乏对西
方成功的合作制的了解,这时如果有入站出来,肉农民宣传合作的成功历史_手Ⅱ现代合
作机制及其优越性,使农民有信心行动起来,走合作制道路,那么这个人最应该是政
府,也只有政府有能力这样做。在新型合作金融的道路上,政府的正确角色定位应该
是宣传者和监督者。在新型合作金融的宣传中,应重服务宣传,轻赢利诱导。因为金
融服务如果为实物生产提供了方便、及时的服务,这本身就会创造实物生产的赢利,
而不要用离利引诱农民走合作道路,这恰恰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失败的一个教训。
2.如何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管
温州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模式被称为温州模式,在其实现过程中,国家
36
内蒙古师范大季硕士论文
投资很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资金动员的结果,在动员民间资金过程中,民间金融
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制度经济学领域看来,是人格化的交易方式成就了温州经济,
将温州商人比作马格里布商人。10至14世纪,活跃在地中海地区的马格里布商人是
信奉集体主义的穆斯林移民,他们从事远距离贸易时,从本族商人中选择或雇佣贸易
代理人,维系马格里布商人交易合约执行的机制是一种人格化交易机制,即一旦有某
个贸易代理商出现欺诈行为,整个马格里布商人联盟将对他作出集体性的永久惩罚。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温州人建立和利用这种人格化的交易方式成就了有效的贸易
活动。对于组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这种人格化的交易方式是一种优势,民间的乡土
亲情可以降低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这也是制约由农村夕}部融资效率的一个主要瓶
颈。其实,小额信贷这一制度创新就发现并很好地利用了这种人格化交易方式的优势,
在小额信贷的管理甲实行小组连带模式,启动乡村邻里间的互相监督,再辅之以外部
管理。但小额信贷仍然是在农业融资理论的框架下,没有走出外部融资的误区,因此,
它只适合于毫无内资的的扶贫工作,却不适应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其在中国
的实践已证明了,仍然解决不了偏好向中上层融资、自立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新型
民间合作金融在管理上就应充分利用这种人格化交易方式的优势,启动乡村邻里间的
互相监督,可以采取小组连带的模式或其他的创新模式,相信这种创新是能够解决民
间合作金融的监管难题的。
3.传统农业区与现代农业区的区别对待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决定了各地金融服务的需求差异,不同地区农
民的市场竞争能力差别很大。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区,农业受市场冲击较小,
农民收入较高,资金供需矛盾不十分突出,农民更偏好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股份合作
制。股份合作制是兼容传统合作社韵基本原则及殷份公司的某些机制雨建立起来的~
种经济组织,是对传统合作组织的继承和发展,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以
劳动合作为基础,决策原贝ij上一人~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红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但
同股份公司尚有明显差别“”。
这种组织制度既能保持合作制民主管理、为社员服务的基本内核,又吸收了股
份制考虑投资人利益的优点,产权明确、主体确实、权责分明。因此,在经济较发达
农村地区,新型合作金融的组织创建以股份合作制为宣,追求一定的赢利和为社员服
37
女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务并举是可行的选择。在广大的传统农业区,信用合作的目的主要是支持农民脱离贫
困,规避传统农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在市场下所遭受的冲击,留住自有资金,阻止农
村资金城市纯的流向,解决国家对农村投资的不足和低效,自救自助,集中使用,因
此,在传统农业区,新型合作金融的组建以典型的互助合作制度为宜。
(三)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基层政策性金融机构
现行的农村信用社已不能承担起农村经济发展的重担。其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
权等产权制度上模糊不清,从长期看,这种混乱的制度是没有出路的,甚至某些方面
还不如50年代更名副其实了,农民想获得信用社贷款需要托人情、走后门、找关系。
因此,作为一个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蕊对新的金
融和经济形势,农村信用社已不能承担农村经济的合作融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现
有的农村信用社面临如下选择:变为名副其实的官办商业银行、变为基层政策往金敲
机构、恢复合作性质。
第一种选择显然对于解决农民融资阀题毫无裨益,只会加剧晷前的农村资金洪
需矛盾。事实上,当前的农村金融问题不是合作与不台作的问题,而是如何合作的问
题;第三种选择经过多年的改革业已证明是难以办到的。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背负沉重
的历史包袱,改革面对重重阻力,与放手让农民另行组建新型社提比,这种改革的或
本似乎更高“”。
所以,应该考虑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基层政策性金融机构,即中国农业
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尤其是传统农业区的农村信用社,转变后专门从事政策性扶贫、
开发工作,既可以解决国家政策性银行因缺乏基层网点不能有效行使职能的问题,又
可以改变现有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无法发展的困境。事实上,即使组建了农村新型合
作金融组织,仅靠新型合作金融单独的力量也不足以承担“三农”融资的全部重任,
需要辅之以农村政策性金融——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目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作
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应该进一步继续完善和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形成农村政
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共同支持农幸雪经济发展的格局: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也正在进行设
立基层网点的工作,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其基层网点将加快这一工作的进程,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将会更快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
当前衣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金融的发
展水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过程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
国的农产品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这必将对中国农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农业既面临着
新的发展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必须转变政策思路,
从过去“二元偏好”的“抓”的逻辑中解放出来,放手让农民去创新,“三农”问题
的根本解决主要靠农民自己的积极和主动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和两头热的空喊,在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创新中。政府要推动包括合作金融在内的合作立法,做好新型合
作金融的规范、扶助、示范宣传工作,放弃金融压制和金融分割的“二元”体制,坚
定农村金融领域走合作制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的信念,只有如此,农村金融的问题才能
根本得到解决。
内蒙古师范大擘硕士论文
注释
[1] 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枉第96页
[2] 2003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eb重是14.896,但是,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
余额不到6%搜狐网http://mⅢ.news.sohu.con] 2004年2月13日
[3] 《1996年经济绿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3页
[4] 中国农村信用挂内部入的非规范行为是无法通过经典意义上的治理结构安排加以妥善解决
的。即所谓的“乡镇企业病”。在80到90年代.绝大部分乡镇企业都出现了集体资产被内
部人滥用的问题,解决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回归公有,二是彻底私有。对于农村金融而言.
金融机构的高受馈性和技术特质性,则使德私有化成为一项高风险鲍制度选释——无法阻
止信用社内部人的道德风险。
[5j 惜贷,对于借款者而言,其贷出一笔100万元额度的资金和贷出一笔500万元额度的资金
所负担的对借款者进行审查监督的成本差射是辍其锻小的,对农惜贷现象与此产生,
[6]搜狐网http://ww.news.sohu.com 2004年2月13日
[7] 姜旭朝《中圈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第79页
【8j 马里兰大学鹄奥尔森教授称之为看不见的左手,人们对市场这只看不觅的手有较深刻的认
识.但对于指挥政府行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却了解甚少,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
政府会推动市场立法、制止政府干预,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协助私人投资、提供公共
物品,伸出一只规范、扶助之手;在同样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政府也会压制私入经
济、政府垄断、行政干预、滥用权力,伸出一只压制掠夺之手。
[9]风险上策均衡并不假设参与人有严格的理性、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对其他方的信心。
[10]为清晰起见。这里暂不对比混合策略均衡(p幸。q术)一(i/2,2/3),但讨论的结果是一样的。
[11]有限理性与完全理性相对,完全理性包括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意识、分析推理能力、识别
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和准确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完美性要求。其中一方面不完美就属于有
限理性。
[12]合作制与集体所有制的区别:在所有权上,合作制下.参与合作的主体对其提供的生产要
素拥有最终所有权,而集体所有制属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除劳动力属于个人所有外,
其他生产要素都归集体所有。当然二者不同的所有权,决定二者不同的组织管理制度、经
营制度和分配制度:只有在使用权上,二者有共同点,即都是劳动者集体使用。
4l
女前农村金融的博弈分析
[13]合作制与股份制的区别:合作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等)来源于内部,业务针对内
部,以互助服务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段份制则完全相反。
[14]当前信用社无论是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主要是: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残缺,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混乱.营理
职权和责任难以明确: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风险很大。
42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 张元红,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叫],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杜,2002年版
[3] 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杜,1996年版
[5] 姜旭期,中国民间金融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一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第二版)[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2年版
C8] 张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 陶文达,发展经济学豳],成都,IⅡt J11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n]王世英,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
[12]魏道南、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13]胡必亮,发展理论与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唐旭,金融理论前言课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15]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6]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路[如,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17]徐笑波,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18]周伟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J.D.冯匹斯克等,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21]王晓毅,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民间金融一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调查[J],中国农村观
察,1999.I
[22]张元红,农民的金融需求与农村的金融深化一以湖北汉川福星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1999.1
[23]邱跃民,将合作基金会纳入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势在必行[J],金融研究1997年8期
43
当前农村奎融酌悼彝分析
[24j黄树清,信贷配给与我国乡镇企业融资困境[J],华南金融研究,2001年10月
[25]韩俊梅,对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思考[J],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2月
[26]余建文,对当前农村合作基金会存在问题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00年I期
[27]程民生等,信用社代办站的制度与搏弈分析:晋城调查[J],金融研究,2001年12期
[28]郭晓鸣,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评价[J],经济学家,1998年5月
[29]何广文,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性绩效探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2月
[30]史晋川,市场亿中民间金融业的兴起CJ],经济研究,1997年12期
[31]周兆生,流动型农业合作社的交易效率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3月
[32]黄季琨,改革以来中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及评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9.2
[33j纪敏,国井合作金融监管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金融参考,13霉9.7
[34j林后春,深化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探讨[力,农业经济问题,1999.8
[357马忠富,信息不完全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0.13
[36]刘狄,论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作用韵凡个问题[J],中国经济政治评论,2000.Ol
[37]郭沛,中国贫困农户小额信贷研究[J],社会科学,2001.1
[38j张晓松,农村信贷风险问题研究[J],理论前沿,2001.5
139]齐海山,农民要什么样的贷款CJ],嘹望新闻周干ff,2001.16
[40]樊纲,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J]。经济研究,1999.1
[41]黄燕君,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刨新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6
[42j王小平,市(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制度选择[J],武汉金融,2001.2
C43]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44]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临沂思路: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监督与体制内改革[Jl
金融研究,2001.1
[45]蔡则祥,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性思考[J]。经济问题,2001.3
[46]唐振华等。小额信贷的意义与作用[J],金融证券,2001.4
[47]何问陶等,发展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对策思考[J],暨南学报.2000.5
后记
经过数月的努力,论文终于划上了句号,意味着三年硕士学习生活即
将结束。三年当中,我的导师额尔敦扎布教授在学习、生活上给了我精
心的指导和亲切的关怀。他为人正直,学术渊博,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在学术之外也学到了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
忠心地感谢李相合老师、包玉山老师、王来喜老师,对本文资料搜集和
写作上给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要感谫}我的师兄弟、师姐妹们,三年
期间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及共同度过的愉快时光。
贾愚
2004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