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032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关于转型时期中国国有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关于转型时期中国国有公司治
理模式的研究
姓名:易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熊海斌
20040401
内容摘要
在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下,中国国营企业的治理模式
属于典型的行政型治理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政企不分,企业治理
行为行政化。由于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度改造建立起的公司治理模
式,并没有触及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因此,政企
合一、权责失衡、公司法人治理缺失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国有企
业仍然保持着行政化的运作机制,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的方向。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
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
伟大战略目标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我国
转轨经济时期国有公司治理模式,构建体现市场经济内涵的公司法人
治理模式,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指导性的课题。本文以现
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
为基础,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我国转轨经济时期国有企业行政型治理的
主要表现、原因和弊端。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处于转轨经
济时期的中国国有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构建经济型公
司治理模式。经济型公司治理模式就是指建立在完善的产权制度和发
达的市场体系基础之上的运作机制,它必须具备以下要素:(1)以合
理的产权结构和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2)以充分竞争的市场
环境为外部条件;(3)它的关键是改革国有资产营运体制,实行市场
化委托代理制度。
关键词:行政型治理经济型治理内部人控制代理问题剩
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国家股东代理权
Abstract:
The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ust focus
heavily o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Model to the Economic
Model.Under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 governance of
SOE i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administrative model,which fails to
mat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reform.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e great strategic goal,I.e.a“xiao kang”(comparatively
well—off)society,proposed in the 1 6恤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is to
develop diverse economic forms of public ownership and promote the
rapid growth of SOE.Therefore,it is a subject of bo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tical instruction to study thoroughly and deeply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l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establish the
economic model.Based on such subjects in Modem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s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principal—agent theory
and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the dissertation deeply examines the
main features、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model,
And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way out of the reform of SOE iS to establish
modem enterprises institution,the core of which is to shap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line with the economic model.As we know the economic
model iS based Oil the institution of shareholders contr01.It entails the
below factors:<l>on the premise of corporate institution.<2>based on
the shareholders controls——oriented property rights<3>developed
market system.<4>the perfect agency啦m of shareholder.
Key wordsadministrative
govemance
insiders control
economic governance
agency problem
residual claim and 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
agency right of State—Owned share

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在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
经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企业的治理要实现从
“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制度转型,建立起真正体现市
场经济内涵的现代企业制度14】。对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视,源于把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5J而关于现代企业
制度的内涵,大多数观点认为与现代公司治理含义相同【6J。党的十
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
核心,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强调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企改
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
产权制度”,从而使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理论界和企业
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国有经济的发展
就是实现国有资本的发展壮大、保值增值,而不是去具体搞好一个
企业。进面本文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试图指出:建立经济型治理模式,
是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同时笔者认为,今后企业随着改
革不断推进,将无所谓国有和非国有企业,而只有国有和非国有资
本了。
1.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行政性治理实证分析
1,l行政型治理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在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下,中国国营企业的治理模
式属于典型的行政型治理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政企不分,企业
治理行为行政化。如图1.1所示,在这种典型的行政型治理模式中,
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不仅拥有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同时还
掌握着国有资产的经营权。这种两权不分强化了政企不分,从而使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者的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并存,国家管
理的行政职能与企业治理的经济职能合一,导致企业治理行为的行
政化。
①本文中国有企业除特别说明外主要是指需要国有控股、参股的企业.
2
图1.1:
全民所有者
l国家(所有者代表)l
两权不分J J政企不分
所有权与经营权l I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
资源配置行政化经营者人事行政化
来源:李维安:《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企业治理行为的行政化主要表现为资源分配行政化、经营目标
行政化、经营者人事任命行政化,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李维安教授所
言,中国公司治理制度呈现出“内部治理外部化,外部治理内部化”
的特征。国家把国有产权的控制权依次授予各级行政机构,企业只
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这里存在的是行政型的委托一代理关系,而
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型的委托一代理关系。
在我国,国有资产所有权历来是由若干政府部门“共同”行使
的,所有权主体的主角是“企业主管部门”——主管企业的“部”、
“厅”、“局”,但是它们没有完全的所有权。参与行使所有权的还
有一系列政府部门: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参与行使企业经营者选择
权;计委、经委参与行使投资权和资产整合权;财政部门参与行使
剩余索取权;此外,这些部门还和主管部门一起行使企业经营监管
权,而近来成立的国资管理部门则行使资产监护权。这诸多政府部
门都是国有资产的代理所有者,但又都不是完全的代理所有者;它
们的利益与国有资产有联系,但只是抽象模糊的联系;它们都可以
行使所有权,但都不享有完全的所有权;它们都对国有资产和国有
企业负责,但谁都不会也不能负完全责任。[71
这是一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性多元化的所有权机制,事
实证明,这种体制不能有效地监护、经营国有资产和行使所有权,

相推诿、制肘,几方共同负责,哪一方都没法负责。权是分散的,
利是抽象的,责是模糊的,这是一种残缺的所有权机制。国有经济
中的许多弊端,诸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效益低下,企业缺乏活力、
管理松驰、效益低下,资产流失和被侵蚀现象,都与所有权的行政
化、分散化、模糊化密切相关。
总之,所有权虚置和上述“三化”的直接后果是:公司法人治
理缺失。
1.2行政型治理导致公司法人治理缺失
为构筑经济型治理创造条件,重塑国有企业治理机制,可以说
“股份制试点”开始了对经济型治理的探索。我国比较普遍地进行
股份制试点,是从党的十三大以后开始的。从1987~1992年,我
国股份制试点虽然时间不长,面还不广,但已经有一批股份制企业
建立起来。一些比较规范的试点已经显示出它的积极作用。但是也
存在很多问题,表现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缺失。这是由于国有企业
经过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的公司治理模式,并没有触及国有企业改革
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仍然保持着行政化的运作机制,不仅没
有使国有企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反而暴露出更为严重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利润减少,亏损增加,亏损面扩大,
负债率高。1985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4.9
%,到1997年其比重已下降到25.5%。国有企业从“七五”起亏
损额不断加大,已达726亿元,年均亏损145亿元;“八五”期间,
亏损额达到2212亿元,年均亏损442亿元.1996、1997年亏损继续
增加,年均达810亿元。o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尽管我们在国有
企业公司制阶段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但我们在现实经
济中按法律规范建立起来的公司治理结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框架,
其内部并没有形成真正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内涵的运作机制,更多的
表现为一种行政化的运作,导致公司法人治理缺失。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方面:
①资料来j孽:《中国经济年鉴1 998)).




者说与企业家的付出和承担的责任不对称,如一个企业家一年可能
创利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但也许只有几千元的象征性的奖金,有些
企业家拿了资金以后,还得拿出一部分给副手和职工发奖,这样大
家才没有意见。如此奖励既不能对受奖者产生激励动力,也不能对
其他企业家产生有效的激励影响。造成企业家报酬偏低的主要原因
是观念问题,害怕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职工的积极性。但值得注意
的是,即使观念问题解决了,仍然存在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的困难。
长期以来,由于把厂长(经理)当干部管理,因而干部管理体制本
身固有的能上不能下等一系列弊端,也就自然而然地带进企业中
来,造成即使企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甚至连年亏损,有些厂长(经
理)仍然稳坐“宝座”或者易地“做官”。所以,在行政型治理条
件下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形成及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企业经营者激
励力不强和约束软化,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经营效益和成长发展。
2.现代企业经济型治理委托代理分析
现代公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伯利
和米恩斯认为,管理者权力的增大有损害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危险,
正在发生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持续分离可能使管理者对公司进行
掠夺。¨”从那时开始,人们普遍相信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存在利益
背离这一事实。由此,研究股东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
为,如何有效处理公司股东与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代理
关系的收益,降低代理关系的费用,成为企业治理实质性的问题。【14l
张屹山等人认为,不管是明晰产权,还是公司制改革,最根本的问
题都是解决委托代理关系。ll 5j
2.1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收益
第一,培养了代理人阶层。企业经营决策者(代理人)在现代
股份有限公司中,接受了无数投资者的委托,代表他们经营企业。
这会造成责任的不对称。¨41这一不对称责任本身会导致人们对经营
者职责和能力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高额报酬制度,这有力地促进了
一个高度发达的具有优异经营管理能力的代理人市场的孕育和发
展。公司制度使非自然人的企业组织有了“人格”,成为一个独立

进行经营活动和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而且通过法人财产制度,把
企业中原先由所有者直接支配的资产,转变为企业经营者直接支配
的财产。在这种法人财产制度下,经营者作为代理人不仅仅在于拥
有财产支配权,而且享有一定剩余索取权和一定事实上的处置权。[1 5】
这样,就在经济运作和经济生活的天秤上,给经营者一方增加了法
码,使它们的权力、地位、作用越来越大,以至于培育出一个经营
者集团,即我们这里分析的代理人阶层。
此外,“资产专用性”很高的管理劳动者将会面对一个弹性较
低的需求市场。¨引资产专用性是指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
些特定的交易时,资产将完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他用。因此在投资
所带来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中都包括了一部分“沉没成本”。所
以,契约关系的连续性意义重大,契约双方中有一方投入了专用资
产时,一旦另一方终止交易,投资一方就可能蒙受损失。在管理劳
动者那里,当他的声誉,即所有者对他的评价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他就不得不考虑改变职业。这时就有~个改变职业的成本问题。随
着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提高,他为培育自己
的管理能力所投入的资产专用性越高,改变职业的成本就越高。因
此,随着代理关系的发展,其本身的要求保证了经营者的经营努力。
不仅如此,高级管理者也会从竞争中感受到来自企业内部下级管理
者对他的压力,所以他面临的是来自两个方向的竞争,共谋的概率
较低。¨71它不仅约束了经营者目标与投资者目标的偏离,降低“道
德风险”,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还促使经营者经营管理技能的不
断提高。
最后,在规模宏大的现代股份有限公司中,投资主体身份复杂,
不断变换,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配置,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这
使得资本所有者在选择经营代理人时,即可消除种种能造成不经济
的偏见,还能甄对一个更为宽广的供给市场,这可以不断优化经营
者阶层的素质。相对于经营规模较小,企业文化狭隘的业主制和合
伙制企业,现代大公司固有的广泛代理关系带来的相对收益可能是
相当大的。
第二,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资源所有者的最优化配置决策
角度来看,代理关系的存在和规模化使他们能够对自己多样化的财
产选择多样化的产权组合形式,并有助于资源流向报酬率最高的地
方,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产权结构的组合在
代理关系制度发展的帮助下不断变化,如产权主体可以不断地转换
或改变财产形态,随时可以改变投入方向,调整投资结构,这就促
进了资本的流动,有利于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保证人们从财产中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所以,只有有了代理关系
的普遍化和规范化,才有灵活的面对不同经济环境能敏捷反应的,
以取得最大收益或实现最大限度产权为目标的产权结构的变化和
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现代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机制,正是立足于这
种规范化了的代理关系基础之上。
第三,产生了民主的组织形式。现代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带来的
资本所有者和企业最高决策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产生了一种民主的
组织形式。虽然在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制度中不iiiii除这种代理关
系的形成,但是,民主意味着监督与择优,它经常表现为一种外在
的强制力。股份有限公司有利于资本产权的社会化和公众化,把企
业的经营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在内部组织上,董事会成员代表所
有投资者的利益,可以对经营者的绩效进行必要的观察监督,~旦
发现渎职行为,就可对经营者进行弹劾,必要时解雇,这是一种增
进企业效率的力量,相对于业主制和合伙制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
的管理者,如果考虑到个人即使在被完全自利驱动下也不能确保有
效率的经营的话,这一组织形式尤显其优势。总之在一个功能完备、
运行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中,民主组织形式肯定会带来收益。
第四,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如果钱德勒的卓有成效的经验工
作所支持的中心结论成立的话,那么代理关系的存在也成了现代经
济不断高速增长的一个推动力,即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或者经理
式的企业不再具有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
数。相反,代理入阶层——经理阶层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利
润最大化目标。经理们在作出决策时,宁愿选择能使公司长期稳定
和增长的政策,而不再贪图眼前的最大利润。他们的目标是确保设
备的连续运用和原料来源,确保销售稳定增长,开发新产品和服务,
确保自己的晋升和名誉以及各种既得利益,他们远比老板即资本所
有者更愿意减少甚至放弃眼前的股息和利润,宁可将更高的利润投
资于企业。因此,职业代理人——经理们就成了一股使企业进一步
发展壮大的持久力量。‘181
2,2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费用及产生原因
两权分离的产生的“代理问题”,其实质就是:决策功能与风
险承担功能事实上的分离所引发的代理人对自己的经营决策行为
不承担全部责任风险,在约束机制无法达到绝对有效情况下,委托
人的权益遭受代理人的侵害。n如一般来说,委托人或代理人要想在
零成本下确保代理人采取从委托人看来是最优的决策是不可能的,
在大多数代理关系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要发生正的监察和约束成
本(货币的和非货币的),而且,即使给定由委托人和代理人作出
的监察和约束行为最优。总会在代理人决策和那些能最大化委托入
福利的决策之间存在一些偏差,这种偏差导致的委托人福利水平下
降,也是代理关系产生的成本的组成部分。这部分称为“剩余损失”。
总之,代理成本包括:(1)委托人发生的监察费用;(2)代理人发
生的约束费用:(3)剩余损失。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利益不相同;(2)信息不对称;(3)契约不完全。
第一,从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可知,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
不完全相同的利益目标函数。一般说来,委托人把资本委托给代理
人经营,其目标是想获取最大的利润回报,而代理人的目标明显具
有多元色彩,如个人货币收入最大化、职位消费最大化、控制权的
最大化,等等。当然,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函数的不一致并不就意
味着它们具有不可协调性。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之间的目标也是具
有统一性的。如理想状态下,经理人员可以通过努力提高企业绩效
来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目标。这样,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但可
以得到实现,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弘UJ但是,
代理人是具有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规避、搭便车等行为倾向
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代理人往往选择的不是增加努力供给,
而是选择通过上述行为方式以侵害委托人的权益来实现自己的目
标,因为比较起来,这样做他们收益——成本比要大得多。那么又
是什么因素诱发了代理人目标偏离了委托人的目标,导致他们减少
努力供给呢?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合约的不完全性。


代理成效系数(a)=戮
其中代理成本=代理人选聘费用+代理人的报酬+监督成本+代
理人的职务消费+剩余损失。
代理收益=代理人经营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益一委托人自理企业
资产的经营收益+委托人因不自理企业资产而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取
得的收益。
当a>l时,表明委托代理制有效,当a≤l时,表明委托代理
制无效。实行委托代理制的约束条件是:a>1,即代理收益>代理
成本,如果a≤l,即代理收益≤代理成本,则意味着委托代理关系
存在问题,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完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调整委托
代理关系,以降低代理成本,增加代理收益。
企业治理结构狭义地讲是指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
层组成的企业组织结构: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residual
fights ofcontr01)和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分配的整套法律,
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
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
样一些问题阻¨.国内学者吴敬琏教授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
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
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阻副一般来
讲,企业治理结构只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企
业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企业所有权的不同分配状态决定着
“代理问题”(agent problem)不同的治理效果,因此其合理分配构
成了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2引
企业所有权指的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企业
理论的早期文献中,经济学家是以剩余索取权定义企业所有权的,
但格罗斯曼和哈特在其已成为经典的论文中将企业所有权定义为
剩余控制权。口41从奈特开始,经济学家就认识到效率最大化要求企
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和控制权的安排对应(matching),幢"即拥有
剩余索取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反之,拥有控制权的
人应当承担风险。旺们Harris也指出,剩余索取权应当与控制权(投
票权)对应,因为否则的话,“廉价投票权”会使得不称职经理更
有可能控制企业,瞳刀可见,这种对应性安排正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效
率含义。原因就在于剩余控制权和索取的不对称匹配将导致
产权残缺,其结果是激励机制的扭曲,或者出现软约束。比副由于企
业合约的不完全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完全对应是不太可能,否则就不存在代理问题。
企业治理结构本质上是关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合约。一个有效
的企业治理合约应该是交易费用(和监督之)最小
的均衡状态合约。而要达到这一,企业所有权的分配则必须
在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中作相机性地动态边际调整,及剩
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分布于不同的产权主体,构成一种共同
治理合约。根据现代产权关系的发展,企业治理结构作为一组契约
已经隐含地假定,缔结该契约的当事人必须是独立、平等产权
主体。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29]o因此,契约当事人有权利
产权益并不符合内生于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单边治理结构意味
着另一方产权益的被剥夺。企业不是股东们实物资集合,而
是一种具有治理所有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作了专业化投资的主
体的相互关系功能的法律框架结构[30]o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
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
临亏损或倒闭,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其家人的生存。从这个角度看,
人力资本是有抵押性的。产权的基本内涵承认一个人追求和保护自
身产权益的合理性,法同时强调应考虑行使对他
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企业治理结构主体多元化不仅是现代
产权内涵的逻辑延伸,而且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效率的保证。“目前,
共同治理已成为各国公司结构的现实选择”。口¨企业共同治理
结构与单边治理相比更具效率,其根本原因在于赋予专业化生产
增加了企业内部决策的摩擦成本和造成决策的时滞,不过这两种情
况在单边治理中也依然存在,如生产者集体与雇员的对抗,默示知
识的存在使监督者无法获取被监督者努力程度的完美信息,这样既
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也增加了监督费用。相比之下,假设当事
人利益对抗是共同的,那么共同治理合约就有了明显的优势,即它
可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充分利用。132J
企业所有权分配状态反映在企业组织结构中,体现于股东和利
益相关者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中所占的席位(人
员构成比例)及在决策过程中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的大小。企业治
理结构完善的标准在于通过权力的制衡来实现对管理者的激励与
约束,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除了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代理问题的治理之外,
来自市场机制的外部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现代市场机制已
经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使企业的代理成本降到最低
点。具体来说解决企业代理问题最根本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经理
人市场、兼并市场以及相关行业来产生和提供三个有效的机制:激
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制约机制。
“激励机制”是关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如何分享经营成果的
一种契约。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
一致起来,使前者能够努力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即企业市场价值的
最大化,而不是单纯追求企业的短期效益。其目的是吸引最佳的经营
人才且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331下面用数学模型说明:
假设一个理性的经营者,他将根据他的效用来确定是否按所有
者的意愿(利润最大化)经营企业,如果经营者在自己预期的剩余
任期T内,每期都按所有者意愿经营企业,则每期工资为w,若贴
现因子为K,W>O,O<K<l,则该经营者预期的总效用为:
HI=W+KW+K2W+⋯+KT一1w:立坠w
l—K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以存在经营者为自己利益而损害所有者
利益的可能性,而经营者的不道德行为可能被所有者识破并因此受
到惩罚,也可能不识破,假设被识破的概率为P,识破后的惩罚是
解雇经营者,经营者从事不道德行为得到的额外收益为Y,此时经
营者的预期总收益为:
H2=(1--p)(Y+W)+K(1--p)(W+Y)+⋯⋯+K卜1(1
--p)(W+Y)=竖
l—K
(1--p)(W+Y)
在两种不同的经营行为下,经营者的收益差为:
/NH=H2--驴器(1-P)(W+Y)一鲁W_鲁[Y_ l—K I—K l—K
P(W+Y)】
△H表示经营者按自己的利益从事经营决策的动力,从上式可
以看出不道德行为出现与经营者的工资W,额外收益Y,被所有者
识破的概率P、贴现因子K有关,经营者工资越低,额外收益越高,
剩余任期越短,经营者从事不道德行为的动力越大。
令AH=0,P:』L:!
∥+Y l一∥/Y
如果P>Po则△H<O,经营者不会从事不道德的行为;若P<Po.
则△H>O经营者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有动机从事不道德行为,从而
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临界值P。与W/Y(即经营者工资与额外收
益的比)有关,国有企业经理的工资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相对
较少,因而W/Y较小,从而临界值P。较大。所以只有所有者识破
经营者行为的概率很大时才能控制经营者的不道德行为。而由于种
种原因。国有企业经理的不良行为被识破的概率非常小。
“监督机制”是企业所有者或相关的市场载体(如证券分析师、
审计师)对企业经营成果、企业经营者行为或决策所进行的一系列
客观而及时的审核,监察与分析的行为。【34】
“制约机制”是根据对企业经营业绩及对企业经营者各种行为
的监察结果,企业所有者或市场对企业经营者或内部控制人作出适
时、公正、无情的奖惩决定。
这三个机制是相辅相成的。“激励机制”是规定好将来经营成
果的利益分配,“监督机制”是记录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与行为,“制
约机制”是根据“监督机制”的记录结果实施奖惩。这三个机制,
促使企业经营者全力以赴,如经营者自己的企业那样来经营他人的
企业。使代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使代理成效系数>1,即使代
理成本降到最低点。企业的经营者属于经理人市场,企业的所有者
属于资本市场,这两个市场通过企业发生快捷,有效公平的互动关
系。企业的代理问题就是通过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及
其他相关市场得到有效解决。具体地讲,就是利用上述市场产生三
个有效机制来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而建立这三个机制所需付出的
代价与这三个机制本身付给经营者的代价之和就是市场经济中最
低限度的代理成本。
3。我国建立经济型治理模式对策分析
3.1优化股权结构,规范控股权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公司制改革阶段。凡实行公司制的企
业,就必须把原来的厂长负责制改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
理层为一体的公司法入治理结构。在上市的一于多家股份公司中,
以终极产权论为基础,不论是按照证券市场上政府最终控制的企业
数量还是按其所占股份的比例,都是政府或国家占主导地位。pM
所以,在以下部分为了行文的方便和一致,国有企业是指上市后仍
由政府或国家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公司。
3.1.1优化股权结构,引入多元投资主体
根据熊海斌教授对1999年8月以前的所有上市公司所作的实
证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即持股占5l%以
上)的约占44%,另外强势相对控股的(即持股35%~50%)还
有约22%。国有股一股独大给股份公司带来“国企病”。一是几乎
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都由控股的有关党政部门确定。股
东会的人事权只是个形式,企业家和党政干部被混为一谈,职业企
业家阶层和企业家市场难以形成。二是许多集团公司把其主要资产
甚至全部资产入股上市公司后,集团公司本身成了一个空壳,于是
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时,在资产和业
约机制”是根据“监督机制”的记录结果实施奖惩。这三个晏罟;
朝羹匙烈藻蓍降‰售薹糕!薄耐囊委荔燮翥娄羹羹莩萎疆霉玷八垂
刊引。人之攀羹器矛分强刚囊幽静;甄粥舌『斛勤奏豁|i;垂息蚕
套手孓砖黔邕墅孚。坼公囊lj毫蘩懋弹公砖馊瞬瑾Ⅻj煎甥囊霉醺辇
箨华薹垮丽墨:函餐旨器萎象F崭E钮f≯蔓;雏弘囊“羹韬~1线
型;荫终墅涯叫璧骟臻修m溏翳膨弧汁二睡√交■蟹。匿由于掌握有私人信
息或由于更接近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获取信息方面总体上要优
于委托人。代理人在信息上的优势容易导致代理人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行为,给委托人造成利益上的损失。
为使这种利益目标的偏离得到最大可能的矫正,委托人就要设置恰
当的激励机制,在花费一定的监察成本的代价下设计出各种规则限
制代理人的变异行为。在代理人一方,他们会发现在许多情况下,
花费一定的资源(约束成本)来保证不采取某些可能会损害委托人
利益的行为或确信他如果采取这样的行为委托人将会得到补偿是
值得的。
第三,合约的不完全性也是导致委托代理风险产生的重要原
因。企业合约的不完全性意味着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公共领域”
的权益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这为代理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空
问,“代理问题”的产生有了一必要的条件。相反,如果企业合约
是完全的,那么,当事人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将全部合同化,“公共
领域”不会存在,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无从发生。
总而言之,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合约的不完全性及信息的非对
称性三个因素分别都是“代理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这三个因
素又共同构成了“代理问题”产生的充分条件。因此,要从两权分
离推导出代理问题,这三个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下文的分析将从代
理关系的收益,费用两方面入手,探讨现代公司制企业“代理问题”
的治理机制。
2’3现代企业“代理问题”的治理机制
从代理理论框架得知,企业实行委托代理制必然要付出成本,

务上是上市公司取代了集团公司,而在体制上则是作为原国有独资
企业集团公司同化了上市公司。三是当集团公司只把一部分资产入
股上市公司时,由于其控股权力太大,控股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往
往产生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四是过于牢固的控股权既使企业之间的
产权流动和控制权竞争变得异常困难,也使上市公司本该具有的高
度开放性和竞争性被国有企业先天的封闭性和垄断性所取代,从而
为上述种种不合理的经营行为乃至腐败行为撑起了保护伞。¨酬
从产权经济学知,产权是一种行为权,是对不同经济主体权、
责、利边界的确定。口¨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
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公司的经营激励、收购兼并、代理
权竞争、监督等诸多方面有较大影响。国内学者孙永祥在这方面作
了总结。¨副如下表:
表3.1 不同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影响\股权结构股权很集中,有股权很股权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治理机;卜绝对控股股东分散股股东,并有其他大股东存在
经营激励好差一般
收购兼并差好一般
代理权竞争差差好
监督机制一般差好
对于国有企业,采取参股或控股等形式引进非国有股份会更有
利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更有效地促进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
立。我们不能否认国有独资公司在我国经济由单一的中央集权式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作
用,对于重要领域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部门,为了避免其产品
由于资本垄断造成价格垄断或竞争无序导致生产及价格混乱,影响
甚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应保留国家垄断经营。而竞争性领域的国
有企业如果由国有股占绝对主体,甚至是国家独资,即使建立了公
司制,非人格化的股东也会使得企业难以摆脱行政干预,从而会影
响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因此,要真正发挥公
司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作用,还需要在投资主体多元化
方面进行改革,主要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逐步进入国有企业,这不
仅可以促进政企分离和控制权争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部
人控制,防止所有权虚置。然而,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化进程中存在
一个误区,就是强调国有股绝对控制,尤其是要求国有股要占51%
以上。在现代股份公司中,由于股权的分散化,要掌握公司的控股
权根本不需要持有如此之高的比例。更重要的是,政府投资的绝对
控股权要求削弱甚至遏制了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资本市
场的本质是流动性,资金不断由低效益部门流向高效益部门,保证
了资本的优化,但是国有股的绝对控股权要求限制了国有资本的流
动,从根本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作用机制。
3.1.2从制度上规范控股权,限制大股东过分权力
从制度上规范控股权,限制大股东过分权力、维护中小股东权
力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过大即权力过大时,限制
其表决权,使其投票少于其持股数。具体做法可以由法律或公司章
程规定对多数股股东的表决权加以限制(显然,最有效的限制来自
法律,如果没有法律限制,仅由各公司在章程中自行处置的话,限
制大股东权力的条款很难写迸章程中去,因为公司章程通常都是由
大股东起草的),“再锋利的刀也砍不着自己的刀背”。一般可采取
对超过法定比例的股份打折计算表决权的办法,如对超过部分二股
折为一股或三股折为二股等。也可直接规定表决权行使的上限,如
198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修正其公司法,规定任何股东不论其持
股多少,最多只能享有20%的表决权。口引笔者认为,对大股东规
定一个表决权上限,(比如20%)不能照顾到各公司股权分散或集
中的不同情况,对一个股权集中的公司来说,可能出现大股东权力
过于被削弱的情况。如规定上限为20%,那么~个股东持股50%
时其权力和持股20%时一样大:一个持股30%的股东只比一个持
股18%的股东多一点点投票权,也显得不合理。超额部分折算法明
显合理一些。
笔者认为,可以把超额部分折算法和最高限制法结合起业,比
如规定:一个股东持股比例大于20%的部分,二股折一股投票,但
一个股东在股东会上拥有的投票数,最多不得超过该次到会的其他
股东所拥有的投票之和。这样的上限不是一个事先确定的死的数值,
而是从其他股东对控股大股东的权力制衡角度规定一个活的上限,它
的体制含义是:控股大股东不论持股比例多高,哪怕超过51%。它
也不能完全垄断股东会而~意孤行。如果其他到会股东全体投反对
票时,控股大股认可的议案就通不过,如果规定大股东的投票数最
多不得超过到会的其他股东的投票数之和的一定比例(如80%),
那对大股东权力的限制就更苛刻,因为这样不需其他股东全体投反
对票,只需其中有80%的反对票,大股东赞成的议案就通不过。只
有其他股东赞同大股东意见的票超过他们投票总数的20%时,议案
方可通过。为了防止控股大股东贿赂个别小股东投他的赞同票从而
通过不合理的议案,较苛刻的规定似乎是必要的。显然,如果这样
规定,控股大股东一手遮天的局面就可以避免了,“一人股东会”
的荒谬现象也就不会存在了,让控股大股东的权力与到会其他股东
的权力相对应,可以让到会的中小股东获得实质性的权力,而不再
是投票也是白投,从而可以提高中小股东的到会率和责任感。H叫
3.2健全和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的治理机制
第一,董事会制度规范化。包括两个内容:(1)董事会的构成。
国有股权的董事代表应该由三部分人员构成,第一部分是本企业职
工代表。可以建立工人董事制度,它是完善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
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西方,董事会通常由企业的大股东组成,
这是因为大股东与企业利益最相关,对企业也最关心。国有企业看
作是所有公民每人都有一股的股份制企业。尽管每人都有相同的股
份额,但对企业的关心程度却是不~样的。显然,本企业职工和企
业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经济利
益,因此,有理由相信企业职工最想把企业经营好,比如德国企业
的监事会(权力相当于董事会)中工人代表占相当高的比重。但是
职工掌权的缺点是企业行为容易短期化,如提高工资成本等,损害
其他股东利益,所以董事会应该有其他公民股东意见的代表入,这
部分董事会成员可以由政府任命。还应该注意到国有企业是整个社
会的企业,企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效益。如环境保护、社会
稳定等。所以,第三部分董事会成员应由其他有关社会代表组成,
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第一步是重新界定董事的作用,董事必拥有公
司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和金融知识如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经济学
家等。即所谓的外部董事制度,有利于企业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以
较低的代价提高董事会管理水平。H21(2)董事会成为真正的企业
法人代表。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必须使董事会真正拥有法人
财产权,这是解决改革以来长期困扰国有企业政企不分问题的关键
措旖。董事会的任务是代表所有者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监督企业
资本运用的安全。因此,政府应该把手里剩余的企业管理权也给予
企业,尤其是选择经理的权利。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好角
色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制定政策的能力,这是理顺董事会与经理
间关系所必需的。可能会有人担心“内部人控制”将变得更加严重,
但是用控制一部分权力不给企业来防止内部人控制的办法,实践证
明是无效的。这一问题应通过强化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来解决。H“
第二,组建新式监事会。国有企业应建立新式内部监事会,独
资国有企业由政府负责组建,控股国有企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它的内部结构模式=政府监事+职工监事+外部监事。外部监事也
称独立监事,由社会人士担任。表面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之
外另设了内部监督机构,但它与董事会是平行机构,都是由股东大
会选举产生,它只有对重大决策和日常运营的监督权,没有董事任
免权。企业对监事会敬而远之,或被架空,监事会难以从企业获得
真实可靠的专有信息。在此方面,应该借鉴德国的治理模式,把监
事会确定为董事会的“上位机构”,如使之具有有权力免除董事会
成员等功能。
第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还应该借
鉴美国的治理模式。美国独立董事制度是在没有监事会的环境中设
立的,起到了制衡作用。因此,应以独立董事制度来改造董事会。
如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投资委员会”和
“提名委员会”大部分委员应该由独立董事担任,主席也应由独立
董事担任。独立董事是外部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不受制于
大股东和管理层,不是公司股东,也不是所在企业的经理董事,只
受制于独立董事市场或协会。
独立董事的作用:一是起专家作用,解决内部董事的“脑子不
够用”和“坐井观天一思维惯性”等问题。二是起制衡作用,由于
他具有独立资格,既不是本企业股东,也不受制子大股东和管理层,
因而能够公正判断和监督控股股东的不规范行为。
在制度设计上,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应该有
差异,因为美国公司股权分散,而中国公司的股权集中(大股东控
制)。所以独立董事功能定位应该是监督和审查代表大股东的董事
以及公司的关联交易活动。董事构成原则是,独立董事不应低于大
股东代表。前者与后者的比例可以提升到一比一,这样才能保证小
股东的利益和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如果再加入职工董事,大约
应该是各占1,3左右。M钔
3.3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国有企业经理激励约束机制
~般来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方式,依一个经济中技术条件、
规模经济和法律框架的差别而异,也有路径相依的由来关系。既然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而
在市场发育程度上,资金水平上存在差别,则各自具有适宜的公司
内部治理结构。因此,公司内部治理模式和具体的监督机制是多样
的、特殊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制度创新之中。但竞争的市场环境却
是可以确定的,永远是两权分离下形成有效的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
3.3.1培育竞争性市场环境,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
国有企业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不仅在于产权制度,同时还在于
缺乏充分竞争的外部环境。因此,改革应从解除企业目前面临的各
种政策性负担入手,以此硬化其预算约束,进入到竞争性市场,使
企业的利润率能够真正成为反映其经营绩效的充分信息指标。H纠20
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超产权论(Beyond property—right argument)
支持了这一观点,超产权论属于一种竞争理论,它主要包括四个部
分,即竞争激励论、竞争发展论、竞争激发论、竞争信息完善论。
竞争激励理论是指竞争能产生一种非合同式的“隐含激励”。这种
隐含激励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动力:第一是信息比较动力,竞争可以
让企业经营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开,从而做到更有效地
监督和激励经营者。比如,同一市场中两个企业的产品同质、技术
工艺相同情况下竞争,其差异反映了两家企业经营者的能力和努力

程度的不同。第二是生存动力,完善的竞争产生两种结局,即生与
死。经营者为了生存,在竞争面前只得奋发努力提高效益。第三是
信誉动力,企业经营者的能力只能在竞争中才能体现出来,竞争为
企业经营者提供了信誉认可。因为没有经过竞争锻炼出来的经营
者,他的能力认可是极为有限的,由此为了在竞争中体现自己的能
力,竞争者的理性选择是高努力、多投入。竞争理论的第二个方面
是竞争发展论,该论的第一个主要论点是生存竞争筛选论。竞争把
效率高的企业筛选出来,让其发展,同时又把低效率的企业筛选出
去、关闭。H削第二个论点是企业发展论。竞争加强了效益对企业发
展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使得高效益企业不断发展市场,扩大规模。
如果没有竞争,高效益企业也不会发展,低效益企业也不会被淘汰,
结果企业没有动机去提高效益。竞争理论的第三个方面是竞争激发
论,该理论阐明的是决定企业竞争的基本因素有三个:1、企业的
目标利益是否具有对抗性,比如企业是否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对抗
性是保证激发竞争的必要条件。2、短期违约利益与长期合作利益
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有利于竞争。3、企业之间非对抗性。竞争力
高的企业愿意竞争,竞争力低的企业愿意合作。H"这个理论的贡献
在于它否定了在市场中只有私有企业占主导的时候才能发展竞争
的论点,换言之,创造市场竞争与企业产权归属无关。竞争理论的
最后~方面是竞争信息完善论。该理论阐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下,比较竞争有利于信息完善。
从上述的分析中所得到的启发是:产权变化对改变企业的治理
机制有积极作用,但是治理机制的改善才是产权变换的真正含义及
目的。西方很多国有企业之所以私有化,其目的在于通过产权变化
来改变治理机制,即从行政型治理机制转变为经济型或商业化的治
理机制。同时,产权变换不等于治理机制一定会改善,竞争才是保
证治理机制的先决条件。
3.3.2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机制
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制约虽是最直接的控制手段,但一般情况
下作用有限;非常时期不过是亡羊补牢之举,效果并不理想。究竟
用什么方法约束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呢?经济学界从以下方
面作出了有效的探索:
3.3.2.1经理人员的报酬设计
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控制在经理人员手中,公司经营的成败主
要取决于他们的努力程度。所有者一般无法直接干预,其主要武器
仍是货币收入。最优报酬设计应把经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和对他
们的经营绩效(包括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率、对社会福利贡献等)
联系起来,在拉开经理人员与其他职员工资差距的前提下,对经理
人员实行工资、奖金、股票期权、医疗和养老保险金计划等多种形
式相结合的报酬方式。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唐未兵教授等人作了一
个系统的综述。【48】
3.3.2.2通过特定市场对经理行为的制约
第一,来自管理劳动市场(劳动力的特殊部分一一职业经理形
成)的竞争。资本所有者拥有最终控制权,可以决定经理人员的去
留。这主要通过管理劳动市场的竞争来实现。在该市场,经理个人
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过去的工作表现即声誉。在职经理除面
临公司外部管理劳动市场的竞争外,还面临来自部下竞争。这些都
促使经理人员去努力工作。【49】
第二,来自资本市场的约束。其实质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
主要形式是被接管。由于股票可以自由买卖,当公司在经营方面出
现困难而使股票价格下跌时,惯于追求股票升值的小股东和机构投
资者会抛售各自手中的股票,使分散的股票有可能在个别别有用心
的证券投资者手里集中起来,从而接管公司,改组其机构。pUJ
第三,来自商品市场的竞争。一个公司经营的好坏,归根到底
由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来衡量。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理人员不得不努力拓展新市场,开发新产品降低产品成本,提高
产品质量,增强公司信誉。
3.3.2.3来自债权的约束
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则是企业股权人、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经过“讨价还价”、“动态博弈”做出的有关企业运行的、治理企业
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51】在股东或受托人对经理人员的制约失效
时,投资者可以另谋出路即以债权人的身份出现。可以推定,在负
债经营情况下,经理人员会更尽心尽力。这样,正常情况下,把约
束的任务交给市场去完成,可节约很大一笔监督费用。
3.4改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建立国家股东代理权市场
在目前的体制条件下,由于大部分国有资产出资的企业,并未
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制,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制度、
产权代表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也不规范,使得国有资产
以经营主体与其出资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责任和利益的界定都尚
不清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沿用着行政管理的手段,延续着行政上
下级之间的关系。口引因此,必须从建立现代企业的目标出发,按照
《公司法》的要求,规范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与其出资企业之间
的关系,正确处理国有公司制企业资本产权与劳动产权等三个关
系。p剐通过建立国家股东代理权市场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建立国家股东代理市场是为了使国有资产经营代理权市场化,即
国资局中的各类资产经营项目负责人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提
出占有、支配、经营相关国有资产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的宏观经
济目标的具体要求):市场中各种具备相关经营才能的企业家根据
自己的经营才能和项目经营要求对相关经营项目报出自己愿意经
营的价格(这一价格起码使经营者能得到平均投资收益的基线)。
通过同类企业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国有资产的经营权让渡给竞争中
出价最高的企业家。由他们代表国家担任股东去组建和运作国企,
这类企业家便成为国家股东代理人。p4】
3.4.1国家股东代理人的权力边界
顾名思义,国家股东代理人就是代理国家行使股东权。完整的股
东权包括在三个方面。一是共益权,二是自益权,三是权证处置权。
共益权是指股东行使对公司发展整体有益的权力行为,它主要是指股
东参加股东大会议事、表决的权利和占公司股份总额10%的股东联
名要求召开临时股东会以及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撤销股东会通
过的决议的权利。自益权是指公司股东有权享受公司红利分配权及公
司资本营运过程中由国家规定的其他优惠权。自益权是从属权益,它
是由共益权行使效果的结果产生的。代理权证处置权是指在公司中,
国家股东代理人对公司没有信心时,有权转让自己所持的国家股东代
理权证。
3.4.2国家股东代理权证的内容
国家股东代理权证是操持国有股份经营权的凭证。它采用无纸
化形式,由交易所统一托管。在数量上,每单位权证代表1000股
股份(以每股面额为l元计)
3.4.2.1国家股东代理权证发行人和发行方式
国家股东代理权证的发行人为国有资产管理局。具体操作由各省
国有资产管理署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署核准某公司国家股份后,作为
发行入委托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公司向交易所申请上网发行i认购人
在交易所网上竟价认购;当规定的申购时间截止时,由交易所统一从
高价到低价确认国有股份经营代理权证的持有人。
3.4.2.2国家股东代理权证发行程序
国有股东代理权证的发行程序为:首先,由国有资产管理署的基
础部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要求,将本省市范围内准备实行股东权市
场化授予的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股权分割,并确定各种类型企业
的股份代理权的全代理权和准代理权以及代理经营的基本约束条件:
其次,国有资产管理署的市场部与证券公司签订承销协议;第三,证
券承销商将企业的各种资料核准,公布代理权证发行说明书,说明书
中应载明所发行的国家股东代理权证的数量、每个代理权所含股份数
及公司的总股份、认购代理权的最低限价、公司经营方向及国家对公
司经营的基本要求、代理人的权利和义务、代理权发行的起止期限;
第四,承销商与交易所签订上网发行国有股东代理权证协议;第五,
有意代理国有股份经营权的人在指定的日期到交易所网上进行竞价
购买代理权。交易所采取公开的、开放式集合竞价;第六,根据竞价
情况,交易所电脑系统从高价到低价配置代理权给申购者,并以记名
方式记录持证人。通过承销商将国家股东代理人名单及所持代理权数
移交给所在公司。代理权证由交易所统一托管,但在每年股东会年会
召开前~个月将代理人变动情况告知公司,或者当国家股东人的代理
权发生具有占公司股份数的5%的集中时,应及时告诉公司,以后每
增加2个百分点都应向公司报告一次。


结语
本文旨在阐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经济型公司治理模式是下
一步国企改革的方向。第二,经济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基于产权
制度、市场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发展,而现代产权制度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产权的可流动和转让、交易。第三,经济型公司治理模式关键
是要改革国有资产营运体制,改变行政性委托代理方式,实行市场
化委托代理制度。但制度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任何急进的
国有企业改革方案都可能因为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司治理问题而欲
速则不达。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描绘18世纪末19世纪初革命
时代名句可以结束全文:“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
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
天。”

【2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2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一一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41 Gross啪n,S.AlId Oli憎Han:11,e C0st and Be北ms of Owne婚hip:A Theory of
vertical肌d Iateral Integration”Jollnl8l ofpolitical Economy,1986.
【25】Knight,FraIIk:Rjsk,UncenainIy and Profit,NewYork:A.M KelIey-1921.
[26】Harris,M.and R8viv’A.,“The Design of Secu『ities’’Joumal of Fin粕cial Economics.
24:255—287 1989年。
【27】MiIgmm,and J,RDberts: Economists,Organizacion aIld Management,EngIewood
Cli凰,NJ:prentice HaIl 1992.
【28】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9】张维迎:《企业理论与国企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0】【美】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一一面向2I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ll【32】杨墙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33】陈工孟:《现代企业代理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lo期.
[34】郁光华、伏健:Ⅸ股份公司的代理成本和监督机制》.《经济研究》1994年第3期.
【35】刘芍佳等:《终投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36】熊海斌:《股东行为与股东产权》,中国城市出版社,20叭年.
【3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38】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11月.
【39】徐燕:《公司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40】熊海斌:《股东行为与股东产权》,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
【4l】扬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2】沃尔特·J-萨蒙等著,Ⅸ公司治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43】段毅才等:《现代公司董事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4】邱国栋:《国有企业治理问题与改革取向》,《经济学动态》,2003年9期。
【45】林毅夫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97年第3
期。
[46】Vicker J,“concept ofcompetition”,Oxford Economic paper No 1,1996年.
【47】Hay,Donald&刘芍佳,“The efficiency of Firms:what Difference Does completion
Make7,The Economic Journal VOLl07,PP 597t617,1997。
【48】唐未兵、张苏:《西方经理股票期权理论评价》,《经济学动态》2001年。
[49]Gibbons,Robeg: Incentives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Political
Economy,Vol,,12,No,4,PP 115—132,1998.
【50】Hart,Oliver and Moore,John: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6,PP 1120—1158,1990
[51]黄群慧:《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52】韩小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经济学动态》2003年
第2期.
[53】刘茂松:《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54】贾希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多层代理及其改革的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
6期.
【55】粱能等:《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561孙伯良:《市场契约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571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课题组:《产权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学动态》,
2003年第1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易华
2004年2月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