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05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为例
姓名:黄茂兴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李建平
200404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一以福建省为例
内容提要
,。科技作为篱家发展的熏要战略资源,特别是近年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
大变化,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已转向经济和技术领域,科技实力成为一个国
家决胜采来,谋取有利螭位瓣关键因素。在当今我们面嵇经济垒球他辩区
域经济一体化而形成中国各省市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加紧制定和调
整区域搴}技发震战略,从而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酌全面发展。
福建省就其自身的地域及基础条件,要加快提升其综合竞争能力,就必须
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水平静提高来推动经济高质量、成规攘地发展。本文通
过分析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阐明了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
豹重要性。知谈经济时代泊到来,有力地证明了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基
础,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霞的基础。按照实证分拆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系统地分板了
福建省科技发展的现状,从中判断福建科技发展的优劣势,从而为福建省
辩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落实福建全嚣建设小康挂会
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托科技的发展,而科投的发
展归撮结底要落实为对科技投入的要求。因此,福建省要不断加大对科技
的投入·构建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最终宴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裔斗目
标。
关键词:全面小康区域科技战珞经济增长福建省
求经作宥、母jf_}}漪患
勃全文公嚣
Synops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as the country,especially the great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pattern of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main battl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hange directio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field alread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become a country decide the issue of
the battle in the future,seek the key factor of the favorable position.In we
fac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nd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s form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omnibearing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each
province and municipality of China,nowadays,step up making and
adjust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rea,thus
promote and dri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Fujian Province on one’s own region and basic terms their,
accelerate promoting hi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power,must rely on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o promote economic
high quality,develops becoming scale firmly.This text has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rough analys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terdynamic rel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knowledge-driven economy,it proved effectively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and economic lasting growth is that our country builds the
well-to--do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realize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Analyse and standardize and analyse
the method to combine together according to the real example,this text has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of
II
Fujian Province systematically,judge the excellent inferior position of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ujian from it,thus offered the
realistic basis for choice and form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ujian.The goal of implementing Fujian and
building the well·-to-do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realize th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must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implemented for the requisition for inpu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a11.So,Fujian Province should increasing the input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antly,structure the corre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rategy,realize finally that builds the objective
of the struggle of the well—to-do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Overall well-·to··do level Are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ategy Economic growth Fujian Province
lII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中文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政府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要求,结
合中国的现实国情而提出的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增长是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使科技进步成为改变经济增长
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福建省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
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持福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
面进步,就必须构建切合福建实际的科技发展战略,推动和保持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达到科技、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本文全面分析并论证了福建省科技发展的水平。结合大量翔实的数据和资
料,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测算出科技贡献率,并针对性地勾
画出福建省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发展对科技投入的要求,
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加快福建省科技投入的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阐释。在传统
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依托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
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成为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和核心的因素。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众多
流派和自成体系的理论观点。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作
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是本文
立论的指导思想。在“创新理论”的开创者——熊彼特看来,技术创新是
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二战后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
论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通过研究,他们提出内生的技术进
步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并且
吸取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有益成果,作为本文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互动
V
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
刻内涵。全面小康社会强调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发展,强调共同富
裕,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因此,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是我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经
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技术进步对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
尤其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供给有限性制约与威胁的困境下,科
技进步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促使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使经济
的快速增长不再与有限资源的大量消耗形成必然联系。而经济的持续增长
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三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实证分析,勾画了福建省为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经济持续增长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基础,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最终要具体化为经济增长目标。科技进
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因此,经济增长的171标又会转化为对科技贡献
的要求。科技贡献率是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依据的,科技发
展的要求又可以具体化为对科技投入的要求,落实为科技投入的目标。在
这一部分,探讨了我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科技
发展战略导向和政策目标: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福建省科技发展的过程及现
状;论证了福建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制定并构建福建科技发展战
略的互动关系,以期对构建福建科技发展战略提供经济学的分析依据:以
科技投入对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全面、系统地规划了福建省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及要求。
第四部分:研究了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福建科技发展战略目
标的途径。为了使科学技术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我国各省市制定了相应
的科技发展战略。各省市科技发展战略的不同集中反映在科技投入的差异
上,表现为科技投入总量与结构的差异。在这一部分,具体分析了福建省
科技投入及结构问题,客观地分析了福建省在科技投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激励和提高福建省科技投入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进程中福建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V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区域科散发展战略研究
一以福建省为例
引言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未来2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这个目标不仅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
而且也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要求,它以解决温饱的民生问
题为基点,为普遍富裕而努力,以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2l世纪,知识
经济将代替占据世界经济统治地位数百年的工业经济,它以科技进步为动
力之源。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融合、协调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当科技
进步与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时,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提出并实旌“科技兴省”战略。当前,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
处于关键时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福建科技发展战
略将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文以此立题,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
的关系出发,系统分析和研究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旨在揭
示出科技进步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运行规律。本文在阐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
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基础上,论述了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科技进步的互动关
系,正视福建省科技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对其科技竞争力作了认真的审
视与思考,按照柯布一道格拉斯的经济增长模型(Y。=A。K。“L。9),测算出
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福建的科技贡献率,从而构建了福建省科技发展的
战略目标,提出了加速实现福建省科技战略目标的政策建议,以最终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阐释
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成为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
本章节以马克思主义、熊彼特以及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借鉴、吸取其
有益的成果,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时得出了一
条基本原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理
论的基础,在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马
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是在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因素,特
别是在考察资本主义及其大生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
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以后不久,就开始注意到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问题。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他指出科学活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活动,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
的认识,它体现了自然界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公开展示,它“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
为人的解放做准各”。。在这里,他已经看到了自然科学对工业和人的生活
的作用。
1845~1846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初步考察了机器发展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并特别把技术发明包括在“某
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圆他们认为,英国机器大工业阶段产生的条
件之一就是理论力学,即牛顿力学在18世纪的英国成为最普及的科学。
1847年,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下了《哲学的贫困》
一书,明确提出了“技术成就的生产力”概念。他在分析英国资本主义生
产发展过程时,指出了英国工业生产率的提高的重要原因是采用了新技术,
并举例说,英国在1770年工业革命刚开始时,“技术成就的生产率和手工
劳动的生产率的比例是4:1”,而到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这
个比例已飙升为108:1。马克思认为,这种新生产力的获得,主要来自自
然科学和“技术成就的生产力”。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论及资产阶级在它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
问内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时,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提到了化学在工农业生产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8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l页.
2
中的应用。提到机器、轮船、电报等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19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逐渐成熟,
并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第一次作了明确阐述。他指出:
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中,整个生产过程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
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这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就看
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一一在
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另一方面,资本又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向前
发展”。。“另一种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但是,资本只
有通过使用机器(部分也通过化学过程)才能占有这种科学力量”圆。同时,
他还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工场手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分工,而
在机器大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力的结合和科学力量的应用。资本
主义机器大生产不能离开科学力量的作用,这种科学力量,既包括科学力
最木身。也包括为生产所占有的、并且已经在生产中实现的科学力量。这
种为生产所占有的、在生产中已实现的科学力量,就是科学在生产中的应
用而物化的成果,它包括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设备,也包括生产的结
果一一产品。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在《经济学手稿》(1861~
1863年)中更有进一步阐述。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工场手工
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的生产力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
“提高劳动生产力主要形式是:协作、分工和机器或科学的力量的应用等
等”。。他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
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只有在这时,自然因素如蒸汽、电等才能大规模
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这样。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使生产过程成了科
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从而显示出科
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此后,在《资本论》各
卷尤其在第1卷中,马克思在论述自己的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又多次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7页.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3页。
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他指出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
程度,是决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强调“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把巨大的自
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了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大工
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
务”。@因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机器大生产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功能上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原理,而且进
一步提出了科学是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的思想,以区别于在直接生产过
程中以物化形态存在的具体的物质生产力,从而在理论上揭示了科学这种
生产力的本质规定性。他说:“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
资本的独立力量,一般说来属于生产条件与劳动相分离的范畴,并且正是
科学的这种分离和独立(最初只是对资本有利)成为发展科学和知识的潜
力的条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
概念。
广义的生产力,是泛指客观存在的社会劳动生产力;而作为与精神生
产力相对应的概念使用时,物质生产力则特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
产品的生产力,即“物化劳动的、劳动的物的条件的生产力”。。与此相应
的是,精神生产力则是指在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产品的生产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不仅多次提到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
划分问题,而且进一步分析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相互关系,指出
科学的发展要以物质生产过程的一定水平为前提,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
产力的发展是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同时,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和
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
起”@。
科学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其本身是人类精神生产发展的一个结果或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马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6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杜1974年版,第400页。
@‘马克思恿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8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7页。
4
克思把科学看成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同时,马克思又指出了科学这种精神生
产力的特殊性。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
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从而表现为社会劳动本身的自然
力,并且作为资本的生产力起作用。马克恩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
能力的影响称为“一般生产力”或“生产力一般”。。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当然离不丌科学的应用这个最有力的手段。因此,马克思把知识的积累称作
“社会智慧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圆,“一般社会生产力的力量”@。可见,
马克思把科学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划入了“一般生产力”或“一般社会
生产力”的范畴。
由此可见,从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区分看,科学是一种精神生
产力:从一般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区分看,科学活动是一般劳动,科学是一
般生产力:从存在形态上看,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我们知道,生产
力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不仅包括其显在的、直接的构成要素,而
且也包括其深层的、潜在的、非直接的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等等是生产力的直接的显在的构成要素。而科学虽不是直接作用于
自然界的物质力量,但是,它是产生、影响和规定生产力的物质力量的因
素,或者说,它是物质生产力的生产力。它隐藏在直接生产力的背后,是
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更深层次的生产力。这样,马克思就把科学这种
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与其他的生产力科学地区别开来,从而阐明了科学
这种一般生产力的本质属性。
(二)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及理论。而后在《经济周期》(1939)中对此作
了补充,并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1943)中进一步加以应
用和发挥。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静态均衡、完全竞争等正统经济学假设已经不适
用于解释经济发展,经济的根本现象应该是发展而不是均衡。创新是经济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1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0页。
③《马克思恿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J鬣社1974年板,第422页.
发展的动力,企业家是实现创新的主体,信用是企业家以要素新组合的预
期收益为担保的支付手段,这三者构成了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石,并
进而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
创新理论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
是通过经济体系内部的创新来实现的。所谓“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
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这种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或者说
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只有引入到生产实际中的发现和发明,并能对
原有的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产生震荡效应的才是创新。这种创新包括五个
方面:(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质量;(2)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
法;(3)开辟新的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供应来源:(5)实行新的组织
形式。
根据熊彼特的解释,围绕以上五个方面展开的创新作为一个整体,代
表了一项新发明从最初的思维构想,经过研究与开发而获得最后的商业成
功的全过程,体现了技术可能与市场机会的有机结合。在结合过程中,市
场需要的拉动和技术发展的推动是缺一不可的两方面,而以有见识有才能
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中介。这里熊彼特强调的是技术与经
济相结合,在其理论体系中创新首先主要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经济上引
入某种新东西,是一种不息运转的机制。它与技术上的新发明不能完全等
同,一种新的技术或工艺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并带来利润和赢
利前景时。才成为刨新。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其经济学说的核心,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研究
领域丌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熊彼特确认,创新能够导致经济增长。创新是
产业运动、经济周期发生的根源。熊彼特认为,经济活动的形式表现了几
种不同的周期运动的相互作用,每一种周期运动都与一种不同的经济力量
相联系。由于创新规模、技术含量、实现时间和产生效应的差异性,导致
经济发展呈现出三种周期性变动的态势。他根据周期的时间跨度将经济周
期分为三种类型,即:(1)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又称长周期或长波,持续
50一60年:(2)尤格拉周期,又称中周期或中波,约9—10年:(3)基钦
周期,又称短周期或短波,持续3_-4年。长周期发端于实现过程较长,影
响深远的创新活动:短周期发端于实现过程较短、影响较近的创新活动:
6
中周期则居中。
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中论证了长波的存在性、持续性和规律性,并
将近百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进一步分为三个长波,且每个长波都以根本性
的技术创新作为其特征标志。一组新的技术和产业的问世会刺激投资,带
来经济活动的扩张,从而引导出一个长期“高涨”阶段。他认为,造成经
济长周期波动的最根本的动因是技术革命。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第一长波
周期与纺织品、炼铁及蒸汽发动机的出现有关;第二长波周期的技术中心
是煤的应用、铁路和钢铁制造业的兴起;第三长波周期的兴旺繁荣是由汽
车、电力及其相关系统与产品以及现代化学工业推动的。
熊彼特指出,创新活动之所以引发经济波动,是因为“新的组合不是
像人们依据一般的概率原理所期望的那样,从时间上均匀分布的⋯⋯,如
果一旦出现,那就会成群成组地不连续地出现”回。由于创新的扩散掀起更
大的创新浪潮,从而使经济走向高涨。在熊彼特看来,每次长期高涨之后
之所以会最终逐渐趋于消失,是由于关键部门技术进步减缓、投资机会缺
乏的结果。因而每一个经济发展周期的峰值期后,都会出现经济衰退的基
本迹象,当此种衰退乃至潇条再度复苏时,新的技术创新又会带动下一轮
的经济发展。
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可以比较好地解释经济发展现象,它将“创新”
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突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技术进步内生化”观点
二战后初期,建立于凯恩斯理论之上的哈罗德——多马(R.F.Harrod&
E.Domar)增长模型,将人口、资本、技术等因素视为在长期内变化的量,
分析它们在连续的时间内与其它变量一起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关
系。这一模型假设生产技术和资本——产出率不变,经济增长率高低实际
取决于储蓄率的大小,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运
用该模型解释战后各发达国家在相同的资本积累水平下存在相当大的经济
增长差异这一现实时,却难尽如人意。与此同时,各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
①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IMI,北京:商务出版社,199{}年版,第67页.
7
足和新的经济现象,被索洛等人强调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所弥补和
关注。
1956年,索洛(R.M.Solow)提出了加速技术决定作用的增长模型。
它将原先固定不变的资本——产出率及劳动——产出率以技术变动来表
现。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以及资
本和劳动对收入增长的相对作用的权数,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索洛模
型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区分了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growth
effect)和因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带来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1evel
effect)。在这里,技术进步第一次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因素,纳入到经济增
长理论中给予系统地研究,从而比较完整地描述和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
此后,丹尼森(E.F.Denison)等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进一
步证实了索洛模型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在经济增长计量中,总的经济
增长远远大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即出现了一个增长的“余
值”。丹尼森明确地把这个无法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余值”归结到技术进
步上,并由此得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技术进步论的产生是经济学中的一次重大进步,但这时的技术进步还
被局限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上,且体现在一定的物质资本中,技术
进步中人的因素仍未得到重视。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经济学家舒
尔茨(Schultz)将生产的技术因素扩展到人力资本上。他认为人力资本会
产生递增的收益,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的提高,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远比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
着关键性的作用。
以罗默(P.Romer)《报酬递增和长期增长》(1986)和卢卡斯(R.Lucas)
《论发展规划的机制》(1988)的论著为开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出现新的高潮。经济学家们认识到,经济增长不是外部
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特别是内生的技术变化的产物。通过研
究,他们提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重新阐释
了经济增长的源泉,由此形成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收益递增是新增长理论的核心。罗默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除了考虑资
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外。还将知识或技术作为一个内生的、独立的因素
纳入到模型之中,知识被当作生产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投入。罗默把知识分
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知识是所有经济主体都可以无偿使用的,
可以产生一般的规模经济效益:而专业化知识、创新性知识是以应用性很
强的科技创造发明或专利的形式,投入到生产之中,它必然产生要素的递
增效益。两种知识的综合和衔接,不仅使知识、技术的人力资本自身具有
递增效益,而且也使资本和劳动等其它投入要素的效益递增。此种递增的
效益可能形成垄断利润,而获得的垄断效益又可以成为知识创新和研究与
开发(R&D)活动的资金来源和动力。
罗默指出:“创新性思维的产物,不同于其他东西,具有自己的特性”∞。
他认为,土地、机器、资本、资源等都是稀缺的,但是思维与创新及其相
应的知识则是丰富的。当其扩散时,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复制。也就是说,
收益递减法则即依靠外延扩大来增加经济收益,其比重会越来越小,而应
用智力的自主创新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并不服从上述传统规律。
罗默还从经济投入这一视角提出:知识或技术的生产源于厂商利润极
大化的投资决策的努力,它的全面增加必是与人们为其贡献的资源成正比
的。换言之,知识或技术的规模取决于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水平。他认为,
在一个投资刺激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又反过来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中,
投资的持续增加能持久地提高一国的长期增长率。
在同样强调科技作为革命性生产能力的卢卡斯模型中,舒尔茨的人力
资本理论得到了细化和更深一层的研究。卢卡斯将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
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同时又将劳动区分为“初始劳动”和“专业化人力贡
献”两种类型。并提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专业化的人力
资本由教育和工作岗位上的人士组成,正是这种不断积累的专业化人力资
本才能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新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进步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综合
要素来考虑,认为它们不仅能产生递增效益,而且能突破“增长的极限”,
从而牵动着整个经济的规模效益递增,保证长期的经济发展。新增长理论
①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Growth.P17
9
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上给出了与实践相一致的阐释,
其要素收益递增的新观点,为经济持续、长期增长找到了可靠的源泉和动
力。
(四)上述观点的评论
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每次重大的经济增长都是由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而
引发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被经济理论和史实所印证。
经济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之源。当经济结构演化至质变临界点时,
就与科技进步不相适应并提出新的科技供给能力的社会需求,科技成果的
新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有着永不满
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新需求产生、旧需求更替以及需求规模的增加都会
刺激科技知识的物化和商品化,形成科技进步动力机制,推动科技不断向
高级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需求结构、贸易结构等经济
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关系的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与科技历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二者的结合与
生俱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始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蒸汽机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交成了现代的大工业,机器在生产中的
广泛应用,使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因设备配置的不同而带来
的技术含量上的差异,与技术改进密切联系的设备更新,成为经济增长的
主要推动力.从而带来真正的技术繁荣;技术和生产的扩大不断提出新的
研究课题,经济活动对科技进步的支持和需要,则构成了科技发展的基础
和价值取向,这种互动关系被历次兴起的科技革命不断加以强化和制度化。
科技进步的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关系甚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促进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构成和技术进步。
造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差距的真正原因就
是这四大要素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超前和高速发展的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显得更加突出。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以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传
统工业经济的衰落。在经济活动中,知识被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而成为取代
物质投入的未来社会最主要的资源,这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以
此达到节约物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的耳的。
高度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是发达国家科学技
术迅速发展的关键。而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知识
和技术积累的日益丰富,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任何科学技术的重
大发明和发现都是人类智慧长期积累的结晶和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结果。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康”是中国一个特有的概念。“小康”最早出自《诗经》“民亦劳
止,汔可小康”语句。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基本生活状态,一般被解释
为“经济较宽裕,可以不愁温饱”,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小康”作为
一种社会模式得到了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代名词。
两千多年来,诸多学者和政治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不断继续对小康问题
进行了探讨,但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人们对物质
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康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意义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亿万人民现代化建’搜进
程中的新目标,这个新目标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与我国实现的总体小康社
会目标相比有所区别,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的小康。
第一,它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目标。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小康目
标,既包括经济目标,又包括政治目标,精神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等目标,
它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发展的目标。而重点和基础是发展经济,出发点
和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具体讲,经济上要求在优化
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按年均7.2%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2020
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预计达到35万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格),经
济总量从现在的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三位。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
强。在政治上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
可持续发展上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
提高,而且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
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
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发
展,使整个社会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它是一个标准更高的小康目标。我们在小康水平上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有新的标准。比如,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GDP就应该超过3000美元,符合世界银
行2000年关于世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的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全
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
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三,它是一个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渐扭转,社会保障体
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裕
的生活。特别是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从目
前的50%降到30%,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
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使中国所有的人口都达到小
康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是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际上,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还具有全球性的意义。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具有深远的国际
意义。小康中国,将为多样化世界提供新画卷,为建立世界新秩序发出更
强音,将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将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形成,将为维护世界
和平作出自己特殊的贡献。
(二)科技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概念。可持续性的观念由来已久,在中
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鸟兽鱼鳖以利“永续”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禁令。
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传统的发展理论和人类不同程度地尝到环境破
坏的苦果,人们开始认真总结自己的发展,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活动
和发展行为之间的关系,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
是持续不够的,是不可取的。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
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一、“全
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而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上个世纪80
年代才逐渐形成的。
其次,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
发展的战略,涉及全球性的问题,是一个普遍性和长期性目标。全面小康
社会建设主要是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角度提出的发展战略,这种小
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某一时间上的发展战略,是一个特殊性和阶段性
目标。
再次,可持续发展比较注重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而全面小康社会建
设却更关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的
提高。全面小康社会与工业化进程中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满足的追求是
分不开的,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针对
我国目前所达到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况而提出的,重点
和基础是发展经济,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当然,全面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全面小康社会和
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文化、
科技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可持续
发展方面的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
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我国2l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
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
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
一致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政府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要求,根
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阶段性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它以解决温饱的民生问题为基点,为共同富裕而努力,以实现
①党的十六大报告,人民日报(N).2002年11月18日
②同上
l 3
国家的繁荣昌盛。它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发展,强调共同富裕,
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与共同性原则。全面小康社会是人
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界之间关系协调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可
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现阶段的小康建设,就不会有未来的
可持续发展。同时,党的十六大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目标,要求在可持续发展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旌可持续发展是
战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
2、科技进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
(1)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社会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给人
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化
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
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从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来看,科技的持续发展
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
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每一方面发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进步。
就生态可持续发展而言,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
境承载力相协调,科技的发展为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以可持续的方
式为使用可再生资源提供有力的手段和方法;就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言,科
技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就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科技
进步为消除贫困,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环境的治理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
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也是以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为前提的。可持续
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无论是政府调控,还是社会公众参与程度,都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能力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科技进步的状况,取
决于人们的科学素养。没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没有科技思想的培植和
传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
展观追求的既保证经济增长,又能维护生态平衡的构想是科技进步和科技
对发展进行协调与制约而求得的,在发展观上体现了未来、全局、整体的
科学思维,是科学认识的成果。
14
(3)加快科技进步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也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
创新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科技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
现在产业领域,一般加工能力过剩,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大的产品生产能
力不足,能够支撑成果系统软件等附加值大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生产能
力缺口大,大量依赖进口,缺乏能够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
能力,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大
型设备基本上靠进口,20%左右的生产设备处于国际落后水平等。据有关专
家测算,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多在15年一20
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左右。科技水平的落
后,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科技发展就无法在有限资源、有
限机会的竞争中获取先机,就不可能把13亿人带进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
的全面小康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
高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
势。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仍然离不开科技进步
的支撑。因此,科技进步确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主要基础。
(三)关于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与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
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目标。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人与自然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目标,是与加快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贯彻十六大提出的这一奋斗
目标,福建省根据自身的实际,也制定了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相应的前景
规划。
1、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福建省委在研究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时,结合福建实际,提出了本世
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
础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比全国高l一2个百分点,达到8.5%—9%,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在2017年(即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
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化,城镇
人口比重达60%左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
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
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
完备,依法治省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
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3)全省
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
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可持续发展
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资源
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福建省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依靠“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特殊地理位置和特
殊的港澳台关系,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
结构明显改善,综合竞争力大为增强。197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6.4
亿元,居全国第22位;2000年@增加到3920亿元,居全国第11位,z2年
平均增速为1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到11601元,居全国第7
位。财政收入1978年15.13亿元,2000年369.67亿元,年平均递增15.6%。
职工平均工资1978年567元,2000年10584元,增长18倍。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138元,2000年3230元,居全国第7位,增长22
倍。城乡居民储蓄款年末余额1978年6.56亿元,2000年1767.59亿元,
增长268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我省小康建设也走在全国较前列。1987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9亿元,提前3年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1996年实现
①附注:此处采用2000年的统计数据.主要是要体现我胃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第二步展战略目标)
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鲜明对比,凸现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显著提高.
16
翻三番。1997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73元,超过一千美元,实现
基本小康目标。
当然,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比较,尽管福建的发
展总体上比全国快一些,也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从经济结构看,我省200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6.3:43.7:40,全国则为
15.9:50:33.2,我省工业化水平明显偏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占
工业增加值比重,福建为48.39%,低于全国51.62%的水平,列全国19位,
沿海第9位,反映了高加工度水平较低。从经济总量看,我省国内生产总
值至今排在全国各省市区第1l位,前几年增长速度放慢了,说明经济发展
后劲不足。各地市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沿海与山区的差距明显。另外,教
育、科技、卫生、文化、环境、社区等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省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我省省
情,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确定分三个阶段来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任务: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从2003年到200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保持
年均增长996,力争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40亿元,人均超过2000
美元,如期完成十五计划。
第二阶段为跃升阶段,从2006年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
增长10%,到2010年达到9200多亿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
第三阶段为平稳发展阶段,从2011年至201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
保持年均增长8.5%,到2017年达到16450亿元,比全国提早三年实现比
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人口比重达6096阻上,顺
利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福建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
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
必须追循世界科技发展战略的趋势,结合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取
向,围绕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我省小康社会的科技发
展战略。发展经济必须先振*科技,振兴科技必须先增加科技投入,这是
一个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是尊重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也
是为如何实现科技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指明了正确的战术方向。
(一)21世纪前20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取向
当代科技具有综合化、国际化、信息化、绿色化和加速化发展的趋势,
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格局,也把世界推到一个依靠科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面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要求,必须从国
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运筹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取向,形成相应的对策,
从而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也为实现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实
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开创知识经济和更加文明的新纪元
可以预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在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
影响,在这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中国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同
时,也将引起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从现在起至21世纪中叶,正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科技
应当在这一现代化征程中成为先锋。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
展水平、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见图1)。
图.1中美发展阶段比较
单位:1000美元

一/
,÷美/国..一厂,
中国
-l,一一._一
50 65 70 75 80 8:5 90 95 00
注释:美国一人均GNP(1996年美元不变价);中国——按1995US.PPP计算
人均GDP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与中国统计年鉴
15}



12

5
o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也可以
清楚地看到中美两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对科技发展
进行战略性谋划,将慧眼集中地投向科技的大发展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战略决策能力的提高上,以确保经济和科技更新、更大的发展。
2l世纪,科技将成为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从而引起人
类社会结构的变革,使人类社会转向世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此,满足
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就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只有依
赖最新的科技知识,让知识的本性更能显示出来;知识的力量更能充分地
发挥出来;知识向经济领域扩散和渗透,创造新的财富系统,开创知识经
济的新纪元,才能更为理智地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我国同其它国家之
间的冲突和争端,创建新的、高级的中国式的文明模式。
2、强化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
断涌现,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不断缩短,高新
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层出不穷。如今,我们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一定的
科学技术基础,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
果的基础上,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中国
社会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
科研机构科技产出与效率的迅速增长,就是很好的佐证(见表1)。
表1 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技产出与科研效率
研究与开发每个研究开发机每千名研究开
项目
机构合计构平均发人员平均
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1248 O.22 Z.2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337 O.06 0.6
重大科技成果(件) 6863 1.2 12.3
国内科技论文(篇) 25751 5.1 46.2
国际科技论文(篇) 6637 1.3 11.9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第187-188,202页计算而
得:《199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第36,7l页计算而得
今后5~10年,我国应紧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脉搏,通过科技资源
的系统整合与优化配置。强化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在信息技术领域,大力发展新型操作系统、相应软件平台和嵌入式CPU芯
片。迅速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生物技术领域,将充分利用
我国丰富而稳定的生物物种资源优势,重点开展功能基因组、生物信息学
以及生物工程医药、生物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国际生物
技术前沿和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现代交通领域,开展高速
磁浮交通系统研究,掌握总体集成技术,为磁浮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奠
定技术、产业和人才基础。
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这是解决人类发展
与自然之间各种矛盾的基本准则,也是规范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因为科
学是一把“双刃剑”,为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
立有限度的发展战略,即不仅要考虑人类自己想要如何发展,还要以地球
的资源和环境的总体同化能力为限度,严格控制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新技
术的发明要考虑到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程度,技术成果的应用,
也耍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坚持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能源对各国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各国都把能源的供应和能源利用的技术开发列为国家的重要发展
战略。特别是“9.1l”事件以后,为了满足对能源增长的需求和保障国家
安全,各国对能源都倍加关注。我国应综合本国的能源储藏实际,重点开
发和推广清洁煤炭技术、原煤液化技术等,实现煤发电技术发展的跨越,
率先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在未来5年的科技规划中,我们还应该继续关注
人口与健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减灾防灾、城乡建
设与居住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4、进一步强化人才战略,培养大批创新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科学技术能不能有更大的进步,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应当是第一重要
的。要在科技研究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
驾驭新技术,具有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要特别注意加快培
养一代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培养和造就懂经营、会管理、熟悉高新技术
的复合型人才。对我国而言,目前最紧迫的是通过“人才环境”的改善,
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构筑技术人才高地,就要建立吸引人才和培育人才
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事技:gg,J新工作。把编制流动与
借用智力、运用成果结合起来,建立吸引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育人环境对人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创新人
才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其中良好的人
才成长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面向2l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只
有立足培养创新型人才战略,才能占据世界科学之巅的制高点,实现经济
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福建科技发展的过程、现状及分析
回顾福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既有科技事业停滞不前的困难和挫折
时期,又有科技进步凯歌高奏,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福建
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支撑,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省科技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科教
兴省战略的进一步实旌,福建省自1997年以来科技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
成绩,主要表现为:
(1)科技人力和财力投入均有明显的增加,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科技
经费投入的增加幅度更加显著。截止到2002年,全省有科技活动人员6.75
万人,每万人口拥有19.5名科技活动人员,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2850个,
已建成重点实验室16个、中试基地1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高新
技术创业服务中心8个和生产力促进中心54个。1999年,全省科技活动经
费支出占预算内支出的6.3%,比1995年增长1.4%。2000年科技投入增
长17.5%。2002年,全省共投入科技活动经费5s.17亿元,全省共开展科
技活动项目11035项,项目参加人员2.93万人,年,经费支出为31.74亿元,
平均每个项目28.8万元。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
省财政对科技投入也不断增加,科技拨款从1986年的8778元到1999年
7.07亿元,其中“七五”期间的递增率为10.85%,“八五”期间的递增率
为23.3%,“九五”期间的递增率为26.18%,较好地落实了福建省委、省
政府做出的关于每年省财政对科技拨款均以不低于10%的幅度增长的规
定。截止2002年,福建省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共计479 636万元,其
中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及其他部门。2002年,福建
省R&D人员为22448人,R矗D经费内部支出为24.40亿元,呈现逐年递增
的态势,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5205。到2002年底为止,全
省已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点38个,共有博士后研究人员268名,进站人
员已为福建省承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88个,完成科研项目249个,
取得显著的成果。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2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有
1069家,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为1063.19亿元,比2001年增加202.64
亿元,增长23.5%。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由2000年的666.61亿元,增
加到2001年的733.68亿元,2002年达905.3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
的比重2000年至2002年分别为86.3%、85.3%和85.2%。“九五”期间,
以福厦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加强了省级高新区的建设,
促进了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技
术和新材料三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
(3)科技产出硕果累累。“九五”以来,全省获奖科技成果662项,
其中获国家级奖31项。1996--2000年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项,安排
资金3550万元。截止到2002年,全省专利申请量累计达6521件,高出全
国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年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8位。专利授权量达4001
件,高出全国平均增幅5.5个百分点,年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8位。我国
加入世贸组织后,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日益受到重视。全省有181项
成果获科技进步奖。科技奖励是政府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所采取的一
项重要措旌,2002年全年共登记科技成果487项,有181项被授予福建省
科学技术奖,有2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校和科研机构取得较好科技
成果,在国内外各种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达1.42万篇。2002年,全省共
登记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各类技术合同4668项,合
同成交金额12.9亿元;全省九市建成科技信息网络,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
全省初步形成产学研、农科教、技工贸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局面,
科技进步评价居全国第七位。
(4)技术创新环境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九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以加大科研院所转型转制、走向经济建
设第一线为重点,基本完成首批13个应用型科研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工
作,同时稳住了一支精干的科研力量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通
过改革,增强了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自觉性。为了优化创新环境,福建省
加大了技术创新的投入,制定了鼓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出台了《关于
进一步加快福建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福建省科技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暂行管理规定》,同时,省科教领导小组也审议通过
了《福建省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前不久省里又颁布实施了
《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法律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中介服务机构开始建立和壮大,科技资源进一步
得到优化重组,技术创新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民营科技企业也得到较
快发展,到2000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2470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
当年技工贸收入165.73亿元。
“九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勿庸讳言,我们
在看到福建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科技资源
比较薄弱。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创新环境条件建设相对滞后。学科建设、
产学研合作与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发展后劲乏力。二
是产业技术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不大,知名企业和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多。三是科技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机
制有待完善。在科技投入上,福建省科技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都略显不足,
研发经费投入落后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2年,全省研发经
费增长7.9%,当年全省6DP增长10.5%,落后2.6个百分点,也落后于全
国11.3%的增长速度: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1.1%的水平。尚未
形成全社会、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尤其需要在扩大GDP总量的基础
上,不断增加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缺乏有全国影
响力的高技术品牌产品。在教育投入上也同样存在教育经费和人力资源投
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在教育人力资源上,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水平仍然
相对较低,尤其是福建省基础教育中的专任教师整体的学历层次有待于进
一步提高。四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总体装备水平及工艺技术
比较落后,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五是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缺
乏,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有待进一步改善。六是在科技进步方
面,尽管福建省科技活动强度显著增强,但总体上低于全国的平均水sF。
而在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福建省产业技术创新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
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
出口额的比重增长缓慢;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
创新主体,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不快,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虽然近年来我
省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引进技术,
研发活动企业比重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发展
后劲。
(三)福建科技发展战略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互动关系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全面发展
的、共同富裕的小康,涉及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协调作
用,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勾画了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实现我省提前3
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指明了科技工作的前进方向。从系统思想的角度探讨
福建省科技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民主和法制、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文
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做好科技发展工作,以适应福
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发展战略的要求。
l、科技发展是实现福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传统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依托于劳动、资本等的投入,随着经济
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化、知识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
主导因素,成为影响和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纵观人类历史上科技革
命的发展脉搏,告诉我们:技术力量的革命性创新都会给社会的经济增长
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见表2)。
表2 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年%)
资料来源:Crafts(2001)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论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思想,目前,
福建经济发展至少同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指标内容:GDP的增长、居民
收入的实际增长(不是名义货币增长)、社会实际失业率(不是登记失业率),
三者之间同等的比例的权重地位和等价系数,丽且要实现全省各地区经济
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等提高。要实现小康社会的上述经济指标,最关
键的是要依托现代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代科学技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对现实的经济发展产生着十分
重大的影响,而经济也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
应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比如在美国,与信息相关的产业
占GDP的比重达70%,高技术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40%左右。在科
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20世纪初为5—20%,到20世纪末则已达60—
80%,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实现福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
须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技术的巨大生产力。因此,福建省在迈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清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这种互
动关系,充分重视科技发展的主导作用,最终促进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可持
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是福建科技发展的向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关系,提出要坚持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小康奋斗目标“可
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自从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人们对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认识后,这一新的发展观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化,并逐渐渗透到
社会的各个领域。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关键的制约
因素就是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的
发展与环境发展。因此,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这种核
心地位可参见图2来说明。
图2: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①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lMl,北京;人民出舨社,2002年版
26
该图表明了,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社会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
环境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经济目标与科学技术目标之间、社会目标与科
学技术目标之间、环境目标与科学技术目标之间都是双向的关系。前三者
关系反映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后三者关系主要体现科技发展对可持
续发展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再次得出结论:福建要发展,必须依
靠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只有实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前三年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福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通
过发展现代科技,更加普遍地、理性地、科学地重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和质量,注意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在发展经济的同
时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并追求美好、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问的关系。充分利用我省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大,
天然良港众多,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我省海洋资源,特别是海
洋能源及海底油气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际利益。可以说,探索
合理的科技发展战略,使科技沿着我省实际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充分发
挥自身的社会经济功能,服从和服务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的需要,让科学在
注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福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是推动我省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技术不仅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
政治文明和社会全面发展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
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应该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
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史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一
次科技进步都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与科技发展水平成
正比。科学技术可以帮助实现正确的领导和管理,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生活。
科技进步可以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人们社会关系的调整。科技进步
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
休闲,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①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IMI,北京l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27
民主和法制的更加完备、完善为科技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一个
高度政治民主化的社会制度下,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也成了科学技
术的主人,可以按照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合理地制定科技发展
规划,协调其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这对科技的发展十分有利。而科
技新成果也可以得到充分地利用,发挥其功能,为社会服务。
推动我省科技发展,对加速我省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起着重大的作
用。利用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就,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福建地处海峡
两岸的敏感地带,科技发展水平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安全的核心要素。只
有发展高科技,才能巩固国防,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才能保障我省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
科技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民主和
法制可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而推动科技的发展;民主和法制的不健
全则会阻碍科技进步。而科技发展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制度的变
革。因此,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大力推动科技发展
的同时,必须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环境,才能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
保障。
4、科技发展是推进我省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的出发点和依托
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社会文化的总体结构发生变
革时,必然产生强大动力促进科学的发展。反过来,科技发展又成为文化
的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阐述我国小康奋斗目标中指出:“全
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
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
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福
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一步落实“科教兴省”战略,发展教育、科学
文化事业,这对提升我省的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众所周知,
科学技术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必需品和舒适的生活条件,而且也影
响其思想,科学尤其是现代科学不仅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文化的原动
力。科学在思想界掀起革命,技术则在物质生活中掀起革命。科技发展有
①奉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lM J,北京z人民出版杜.2002年版
28
力地推动了人类文化、文明的进步,人类创造了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
又造福于人类。
教育、科学、文化既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特有方式,同
样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特有方式,它是现代社会的文化基础。从某种意义
上说,科技发展成了所有现代社会的文化基频,它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
模式的文化得以沟通的基础,而且也是推进众多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走向
现代化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托。因此,我们在强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
的同时,必须结合福建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推进“科教兴省”
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的现代社会具有竞争力,从而为实现我省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
坚实的基础。
(四)以科技投入对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规划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投入则是科技进步的
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又
是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教兴省”战略的迅速推进,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科教兴省、兴市、兴县、兴乡
镇日益深入发展,全省上下再次掀起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热潮。科技投入正由停滞、萎缩逐步转向回升、复苏和发展,并正在形成
一个新的增长高峰。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三大要素:资
本投入、劳动力数量和科技进步水平,国际上通常采用生产函数进行定量
测算。根据1978~2001年福建省统计数据,采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
(R.M.sOLOW)改进的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
未来20年福建经济发展对科技投入的需求做了战术上的测算。
1、福建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可行性分析
①从领导力度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科技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亲自组织落实科技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亲自协调解决科技与经
济结合中的重大问题,亲自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同作战、动员全社会力
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科教兴国活动,亲自抓高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资
金投入,保证高新、重大项目快投产、早收益,亲自听取科学家和有关专
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决策等方面的意见。1995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同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
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决定。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真正把科技
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确保福建在21世纪经济和社
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增强福建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一项
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大幅度
提高我省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②从政策导向看,实施科教兴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各级政府大力增加
对科技的投入。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科技投入
也不断增加,科技拨款从1986年的8778万元上升到2000年8.25亿元,
“九.五”期间的递增率为23.3%,较好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关
于每年财政对科技拨款均以不低于ION的幅度增长的规定。近年来,在科
技人力投入上,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总数、增幅以及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
素质,均比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之前的年份有了明显的增长,其中2000年和
2001年增长尤为显著;在科技财力投入上,2000年和2001年科技财力投
入的绝对量增加的同时相对量也迅速回升。2001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达
48.55亿元,占GDP的比例达I.14%。
③从经济实力和市场环境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市场环境大为改:善。
自1978年以来,福建省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1978--2002
年GDP总量年均增长11.5%(按可比价格)。2001年6DP为1978年的14.21
倍;GDP总量达到4253.68亿元。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是增加福建省科技
投入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投入最本质的特点是
政府行为与市场导向基本趋向统一。科技本身的发展及其运用并持续到产
品进入市场的整个过程,由曲线过程变成双向推动的并行过程。国内市场
对科技的需求十分广大且日益增长。为此市场需求已成为科技发展及其投
入的重要动力。技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来,较有力地调动了广大需求者
对科技大幅度增加投入、快速投入的积极性。
④从投入效益看,科技大投入带来经济大发展,经济大发展又促进了
科技大投入。对科技投入效益的衡量主要通过科技成果和(申请和批准的)
专利的数量以及技术市场交易的情况这两个方面。福建省实施“科教兴省”
战略以来,科技投入的效益显著,全省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均比实施之
前有很大的提高。2002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增幅显著,达55.7%,高出
全国平均增幅28.8个百分点。工矿企业年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8位,每百
万人专利申请总量居全国第5位。2002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11家,
创造的产值达1063.19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46.96亿美元,比增
48.8%,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2.8%,总体上技术贸
易活动已较为活跃。
从主要的科技指标来评价科技产出水平,福建省的科技发明专利申请
和授权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科技成果数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高
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仅从技术市场交易额来看,2001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
额为136941万元,在华东地区排在江西(62724万元)、安徽(64145万元)
之前居第5位,与全国各省市的平均水平(260916万元)仍有较大差距,
可以看出,全省高技术产出的效益还十分薄弱,远远落后于华东地区的其
它省(市),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
2、2 1世纪前20年福建省经济增长趋势测算
任何生产过程都可以看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环境下,
一组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出的过程。为对福建省的生产过程进行系统深入的
定量分析,我们选用了柯布一道格拉斯(c__D)生产函数来反映经济增长
与要素投入量(本文选用劳动力和资本)、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本文所使
用的理论模型为(c-_D)(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其一般式为:
Y=AK。L9⋯⋯⋯(1)式中,Y为产出量(本文取GDP),K表示资本投入量(本
文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L表示劳动力投入量(本文取从业人员数),A为
效率参数,反映广义科技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外生变量)。
若(1)式纳入时间因素,则c__D生产函数称为广义的c—D生产函数,
即为Y.=k。K。“L。Ⅳ⋯(2)
(2)式中,效率指&是时间的函数,Yt是对时间的产出变化率,K。和
L‘分别是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量对时间的变化。如果采用连续增长的方法,
则(2)式可写为:
Y=A0e“K。。L。∥⋯⋯⋯(3),其中t为时间变量。A0为基期技术水平,r
为技术水平的年均增长率,e“为综合技术进步因素。实际上,引入时间因
素后,即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作用等因素,全归于时间系数r,
Ao(1+r)‘反映了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情况,^o,r也是待估参数。由于
利用时序资料估计生产函数时,劳动力与资本的高度相关性又容易产生多
重共线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即口+
B=1时,就可以把技术因素完全分离出来。并将c_-D生产函数转化成:
InY。=1n&+tln(1+r)+口LnL+B lnk+e⋯⋯⋯(4)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转化为:in(Y/L)=1nA0+tln(1+r)+B/n(I(/L)+s。
采用1978--2001年福建省统计数据(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先处
理成1978年不变价格)。利用OLS法对生产函数进行拟合估计ln‰、ln(1+r)
和B的估计值,进而求得.Ao、r和口的估计值,测算的结果为:
Y.=9.082610e“””l(o““Lo⋯⋯⋯⋯⋯⋯⋯⋯(5)
(R--O.998017,F=1387,DW=I.2896)时间t=l、2⋯⋯⋯43时,对应1978、
1979、⋯⋯⋯⋯2020等年份。首先对投资总额和从业人员数量的未来趋势
进行预测(具体方法此处从略),然后采用上式(5)对GDP、GDP增速进行
预测(见表3)
表3 GDP总量及其增长速度预测
GDP
GDP增从业人从业人员投资总投资总
年度速(%) 员(万增速(%) 额(亿额增速
(亿元)
人) 元) (%)
2005 3543.41 8.53% 1778.24 2.88% 1097.12 12.92
2010 6350.73 lO.69 2051.43 1.95 2203.23 13.63
2015 11762.03 9.73 2363.90 2.07 4501.32 11.80
2017 14907.79 9.05 2499.91 2.21 5823.06 10.97
2020 21470.74 8.62 2723.65 2.42 8825.72 10.52
注:按1978年价格不变。
预测表明,2l世纪前20年福建省经济总量仍将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
3、测算科技贡献率及其变动
将(3)式求对数,然后求全微分得:
坐:r dt+fldL+口堕⋯⋯⋯⋯.(6)
对(6)式离散化,令dt=l,则有:
等=嘭+a·警+p等⋯⋯⋯⋯叫,,
或竺:_.AY口些一口些⋯⋯⋯⋯⋯(8)
公式(8)就是著名的索洛基本模型,人们习惯上称为索洛增长速度模
型。在(7)式中,垒兰是产出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些表示劳动增长率;
垒笠表示资本增长率;竺为广义的科技进步率如果用E^、EK、E。表示技术进
步、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率对总产出增长率的贡献份额,那么有:
F一等/i。专/。⋯鼍/⋯⋯⋯⋯⋯⋯⋯@) £2以1乓够殆&一坶⋯⋯⋯⋯吖”
在(9)式中,n、B可根据历年GDP、劳动力人数、投资总额,用OLS
法求出。在求出n、B后,可根据(9)式分别求出劳动增长和资本对总产
出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又由于EA+E。+EFl,显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为E。=1——(E。+E。)⋯⋯⋯⋯⋯⋯(i0)
由于科技因素为外生变量,广义科技迸步率采用减法形式计算aP#J
筹2△形一n些K—B丝L,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定义为:
£:考名。。。。%,其中等为广义的科技进步率。
根据上面所建立的模型,具体计算时,利用我省1978--2001年的统计
资料,将1978--2001的GDP、投资总额、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处理成增长
率形式(见表4),(GDP、投资总额按1978年不变价格)。]
表4福建省GDP、劳动者人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统计表(1978---2001)
劳动者人数(L) 全社会固定投资(K)
年份GDP(Y)亿元
万人/增长率亿元/增长率
1978 66.37 99.4.41 13.35
1979 72.09 953.71(O.0317) 14.88(0.1146)
1980 80.46 963.72(0.0105) 16.9l(0.1364)
198l 94.98 1001.74(0.0395) 16.6l(一0.0177)
1982 102.44 1027.96(0.0255) 21.93(0.3203)
1983 109.76 1056.72(O.0280) 24.16(0.1017)
1984 132.09 1101.82(O.0427) 29.11(0.2049)
1985 151-53 1152.09(0.0456) 42.04(0.4442)
1986 157.94 1188.93(0.0320) 45.785(0.0882)
1987 181.09 1237.74(0.0411) 52.92(O.1567)
1988 196.52 1281.07(0.0350) 51.43(一0.0282)
1989 197.67 1301.81(O.0162) 43.83(-0.1478)
1990 226.78 1348.38(0.0358) 50.11(0.1433)
1991 260.12 1436.50(0.0654) 61.11(0.2195)
1992 3lO.89 1489.61(10.0370) 90.15(0.4752)
1993 387.33 1531.42(O.0281) 126.48(O.4030)
1994 459.21 1553.57(0.0145) 147.67(0.1675)
1995 510.45 1567.10(0.0087) 162.03(0.0972)
1996 575.03 1594.36(0.0174) 177.45(0.0952)
1997 656.91 1613.41(0.0120) 198.43(0.1182)
1998 728.08 1621.87(0.0052) 232.28(0.1706)
1999 793.53 1630.85(0.0055) 232.45(O.0001)
2000 858.16 1660.19(0.0180) 9.36.97(0.0194)
2001 943.38 1677.79(0.0106) 251.60(0.0617)
注:()内是增长率。
然后用生产函数进行拟合,确定参数口、、卢和科技进步率够‘,再
利用公式(9)计算出科技贡献率E.(见表5)
表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科技贡献率测定
时间区间1978—1998 1978—1995 1978—1990
模型参数口0.028649 0.049937 0.936612
模型参数口0.376400 0.376614 0.257230
GDP增速(%) 8.89 8.91 7.65
投资总额增速(%) 14.42 14.28 11.87
从业人员增速(%) 2.37 2.24 2.56
广义科技增速(%) 3.65 3.57 2.10
资本贡献率49.96 48.13 26.97
劳动贡献率0.64 1.39 23.63
广义科技贡献率17.63 16.98 9.52
注:按1978年价格不变计算。
可见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
大。200卜2020年GDP、投资总额、从业人员等指标的增速已在表17中,
做出了预测,采用a=0.0286486,B=O.376400,对福建省未来十几年科技
贡献率的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21世纪前20年福建省科技贡献率预测
年份2005 2010 2015 2017 2020
广义科技贡献率(%) 21.94 20.10 19.27 20.03 19.61
4、实现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投入的需求分析。为
了定量分析经济增长对科技投入的需求,现根据2001年福建省科技经费投
入(R&D)和GDP增长情况(表7)计算其需求比例(表8)。
表7 2001年福建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对比
指标总量(亿元) 增量(亿元) 增速(%)
GDP 4253.68 333.61 8.5
科技产生的GDP增长67.32 1.8
全社会科技投入48.5 4.7 10.68
表8 2001年福建省科技投入一产出效益分析
投入/产出科技投入GDP产出投入:产出
科技投入量/GDP增量(亿元/亿元) 48.5 156.73 1:3
科技投入量/GDP增速(亿元/%) 48.5 3.03 16:1
科技投入增量/GDP增量(亿元/亿元) 4.7 156.73 1:33
科技投入量/GDP增速(亿元/%) 4.7 3.03 2:1
科技投入增速/GDP增速(%/%) 10.68 3.03 3:1
注:投入产出比取为整数比值
从增量上看,平均1亿元科技经费投入产出的GDP增量为1.39亿元,
投入一产出(增量)比为1:1.388;而每增加1亿元科技经费产生的GDP
增量为14.32亿元,投入(增量)一产出(增量)比约为1:14。从速度上
看,平均26.94亿元科技经费投入可以提高GDP速度1个百分点,科技经
费增长速度平均每5.93个百分点可以提高GDP增长速度1个百分点。从这
些比例关系反映了福建省现实经济增长对科技投入的需求规律,根据这些
参数和前述GDP预测结果对福建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省经济发展对科技投入需求可进行如下表预测(见表9)。
表9 2005--2017年福建省经费投入需求预测
年份2005 2010 2017
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增速(%) 9.68 9.24 8.30
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额(亿元) 66.72 153.94 279。86
政府科技投入额(亿元) 11.66 26.59 57.04
考虑到未来福建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巨大需求:而现实的科技投入水
平太低,今后20年福建省科技投入的递增速度应调控在GDP增长速度的2
倍为宜,这样科技才能担负起第一生产力的角色,支撑基数越来越大的经
济增长。
四、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福建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途径
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小康社会
建设的目标最终要具体化为经济增长目标。科技进步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
基础,经济增长又会转化为对科技发展的要求。科技发展必须以科技投入
为基础,因此,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正视我省科技投入
存在的问题,落实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要求,笔者从政府财政拨款、企
业投入、金融机构贷款等方面,就如何实现福建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途径
提出政策建议。
(一)福建科技投入及结构分析
1、福建科技投入及结构
近年来,福建科技投入总量大幅增长,强度略有提高。据2000年度全
国R&D资源清查资料显示,福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51.54亿元,居全
国第15位,比1995年的第23位前移了8位,占全国2363.3亿元的2.2%1
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43.88亿元,占全国2063.3亿元的1.9%,在全国
各省(市、区)中居第15位。在华东地区仅屠安徽、江西之前;R如活动
经费内部支出21.19亿元,占全国896亿元的2.4%,在全国各省(市、区)
中居第14位,比1995年的第24位前移了10位;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
占GDP的比值为I.1%,是全国平均数2.3%的48.5%,仅位居广西、云南、
贵州、河北、新疆、江西、西藏、内蒙、海南之前;R&D内部经费支出占
GDP的比重为0.54%,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8位,是全国平均数
1.0%的54%。显然,福建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和R&D活动经费投入的规模、
强度有较大幅度增长、居全国的位次提前,但仍在全国处于中游偏下水平。
在科技人力投入方面,福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82万人居全国第19位,
占全国321.96万人的2.1%。在华东地区仅居江西(第22位)之前:从事
R&D活动人员2.24万人年,居全国第18位,占全国92.21万人年的2.4%,
在华东地区也仅在江西(第20位)之前;每万人口投入科技活动人员19.6
人。居全国第18位,是全国平均24.9人的78.71%;每万人口投入R&D活
动人员6.5人年,居全国第13位,是全国平均数7.1人年的91.6%1从事
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为63.02%。居全国第13位,低于
全国平均数0.4个百分点;R&D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为
73.57%,居全国第23位,也低于全国平均数1.81个百分点。福建科技人
力投入的规模、强度、素质的综合评价反映福建科技人力投入在全国处于
中游偏下水平。
又据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在福建全部调查单位所筹集的科技活动经
费总额中,企业资金40.31亿元,占比69.28%:政府资金7.46亿元,占
比12.82%;金融机构贷款6.81亿元,占比11.7%:事业单位资金1.84亿
元,占比3.16%; 国外资金0.7亿元,占比I.2%;其他资金I.07亿元,
占比1.84%(见表10)。企业资金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70%左右,说明企业
资金已成为福建科技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在各资金投向中,政府资金主
要投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的投向都是工业企
业。
表10 科技经费来源情况
2000矩2001矩
经费来源
金额(亿元) 比重(%) 金额(亿元) 比重(%)
【政府资金6.48 12.58 7.46 12.82
企业资金36.68 71.18 40.31 69.28
事业单位资金2.17 4.21 I.84 3.16
金融机构贷款4.28 8.3l 6.81 11.7
国外资金0.63 1.22 0.7 1.2
其他资金1.29 2.5 I.07 1.84
合计51。54 i∞ 58.19 100
资料来源:(I)‘福建科技统计年鉴一一2002》,第66页,表1~一5。
(2)‘福建省R&D资料清查数据总览~一2002}.第16页,表卜一一14。
具体而言,近年福建科技投入资金来源具有以下六个渠道:
第一,政府资金是福建科技投入的基本来源并发挥导向作用。自20世
纪90年代以来,福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不断加大
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项目研究科研经费支出的倾斜力度,政府财政支出更不
例外。2001年福建科研活动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
业经费等)为7.46亿元,占全部科研经费来源的12.82%。在资金投向中,
政府从宏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耗资大、风险大、企
业和私人不愿承担的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其资金的
44.62%和15.93%分别投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见表11)。政府的资金投
入还带动了配套科技贷款,推荐星火计划项目5项金额5100万元、火炬计
划项目2项金额1250万元,成果推广计划项目6项金额4220万元。政府
不仅带头进行科技投入,而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投入,政府在福建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表1 i 政府资金投入在全社会分布状况
l项目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其他
『科技投入44.62% 16.93筠24.29% 15.16%
I R&D投入29.87% 34.75% 14.29% 1I.10%
资料来源:(1)(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2)(2000年福建省R&D资源清查数据总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企业资金所占份额最大,成为福建科技投入的主要来源。企业
资金是企业的内部融资或者说企业的自有资金。这部分资金是企业投资者
自己的投入,它主要来源于企业发起人、股东的直接投入、企业的积累即
企业利润中的留成部分和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折旧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观念的逐步确立,福建企业的科技意识有所增强。2000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94家开展科技活动,占全部企业的64.45%。有开展
R&D活动企业153家,占全部企业的50.83%。这些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内
部支出31.22亿元,占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71.1%;R&D经费内
部支出为15.52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的73.22%。而且,福建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自筹比例在提高,同年,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3.8296来自企业内部,小型工业企业的自筹比例也在
80%以上,企业自筹资金已是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主自投入能力在增
强a福建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R&D活动的投
入,提高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逐年增加,成为福建科技投入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福建各商业银行在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改制上市融资;另一方面增加对高新技
术企业的贷款力度,2001年,福建科技经费投入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6.81亿元,占比11.70%。比200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长。在党的“十六”
大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各家银行面向民营高科技企业,
增加民营企业贷款,由此必将推动福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事业单位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是福建科技投入的重要补充。自
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是福建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省科技创新
体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技经费投入一直呈稳步增
长趋势。2000年科技经费收入总额为4.83亿元,比1996年的2.86亿元,
增长1.97亿元,1996年至2000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达17.2%(见表12)。
科技经费收入主要由政府拨款和技术性收入构成,2000年政府拨款2.42
亿元,技术性收入1.33亿元,二者占总额的77.7%。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
体制改革的深入,福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明显加强。2000
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来自企业的技术性收入占全部技术性收入的比重由1996
年的5.8%上升到69.1%。
表12 1996一-2000年福建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1996生1997钲1998年1999生2000正
科技经费收入总额286 299.3 3.5Z 4.06 4.83
政府拨款1.49 1.64 1.77 2.03 2.42
其中
技术性收入1.00 O.95 1.08 1.35 1.33
资料来源:陈舒、周世举;‘福建省科研机构科技活动状况研究》,‘发展研究》2002
年第6期。
第五,国外资金是福建科技投入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福建地处东南
沿海经济开放前沿地带。海外资金一直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
力量。2001年,福建吸纳侨、台、港、澳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科技活动资金
0.7亿元,占经费来源总额的1.2%;R&D活动经费0.49亿元,比2000年
的O.37亿元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在高新技术项目投
资中,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
专用设备等行业。不少世界上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在福建设立了研发中心和
技术中心,外商投资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和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第六,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作用日益显现。“十五”期间,福建积极推
动高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结合,逐步由产品运营为主向资本运营为主转变。
进行风险投资机制的探索,由省级财政分三年从新增科技专项经费中安排1
亿元,作为创业投资的政府引导资金。2000年已提前预拨了3000万元,
由福建华兴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并吸收社会团体、上市公司及民
间的投资,组建了福建华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拟将股本规
模增至3.1 1亿元,厦门市的6家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也准备增资扩
股。正是这些机构的作用促进了福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堀起和发展。同
时,在省科技厅、省工商管理局和省改革开放办等部门的努力下,由省高
新技术创业中心筹办的福建省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正式成立并进入试运
营,这标志着福建创业投资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之,福建已初步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企业自筹资金、金融贷款、社
会集资、引进外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福建科技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显然福建科技投入体系存在着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要求的弊端。这种弊端主要源于融资体系不健全。融资方式的市场化、
社会化程度不高。
I、科技投入总量横向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尽管近些年福建R&D投入
增长速度比C,DP高,但福建R&D经费投入的基数小,所占比例仍较低。从
国外来看,OECD标准测定国际R&D经费占GDP比重为2.2%,而福建2000
年、2001年和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
为1.42%、1.69%和i.44%,2002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8%。从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看,2000年、2001
年和2002年,福建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
别为1.18%、1.33%和l-16%。福建R&D经费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
远低于国际标准。从国内比较看,2000年,全国R&D经费投入896亿元,
占GDP比重为1.o%,国内经济发展与福建大致相当的省市P&D经费投入占
GDP比重平均为0.7%。同口径,福建R&D经费投入21.19亿元,居全国第
14位,占GDP比重0.54%,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离全社会R&D经费
投入占GDP比重要达I.596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之,目前福建R&D
投入水平的综合评价只相当同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投入水平的35%左
右,相当于国内经济发展大致相当省份投入的68.4%。
2、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尚未营造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扶持
政策没有及时跟上国家有关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使福建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1)技术
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弱。目前市场对促进和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
明显不足,市场无序竞争和市场混乱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困扰,假冒伪劣商
品泛滥,恶性竞争加剧,使中小企业经营步履维艰,大大挫伤了企业技术
创新的积极性:(2)政府未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79
年至1999年底,福建获得科技管理部门认定的科技成果逾1-25万项,这
4
些科技成果可应用率达70%._80%,但实际成果推广率、产业化程度,即进
行大批量生产的转化率却不足20%。政府未出台有效措施,加强高校科研
机构与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与合作,企业不了解高校的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
产学研脱节,科技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和开发;(3)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
入未能体现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支持力
度不大,且有限投入在工业企业中的资金又存在着撤胡椒面的现象,没有形
成合力。
3、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福建工业企业
科技活动开展很不平衡,少数企业的投入掩盖了其他企业的投入少或没有
投入。在本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居前10位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47.9%,大部分企业科技
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波动较大,可以说福建企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投
入机制。在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作用下,企业应具有技术创新的意识,
为何福建企业科技投入强度较低?这主要源于企业的自身素质和外部条件
两个方面原因。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格局还难
以形成。从而很难给企业形成足够的压力,促使其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加上企业自身对科技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相当部分企业重视走捷径的
发展方式,注重短期利益,不愿冒风险开发市场发展潜力大、风险性大的
高科技项目,企业的精力和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活动、技术改造和引进设
备生产线,有创新的产品大都也主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临时进行改进,计
划性较差。企业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意识较薄弱。由此,在
R&D活动方面,企业不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行业,位居倒数第一
(见表13)。
表13 有科技活动单位比较
类别有科技活动占总数R&D占总数
科研机构99.53% 44.60%
高等院校64.29% 57.14%
企业62.6296 39.96%
其他76.04% 43.59%
资料来源:(1)(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2)(2000年福建省R&D资源清查数据总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4.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平台还有待于构建。尽管高新技术产
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对于福建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融资渠道仍然不够
宽畅。出现这种情况,一是金融机构缺乏对企业技术投资的热情,国有商
业银行甚至对民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存在某种程度的“贷款歧视”。由于高
新技术企业一般都是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风险系数较大,市场前景
不明,加上企业贷款的额度小、次数多、手续繁琐,会增加银行融资交易
成本,使得银行往往对高新技术企业有“慎贷”之感。为中小高新技术企
业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职能错位。即这些机构为了规避风险,维护自
身的经济利益,也都把贷款投向那些国有银行看好的市场,并在贷款手续
方面与国有银行无太大差异。这样一来,大多数中小企业就被排斥在中小
银行的贷款之外。二是证券市场融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较为艰难。一方
面,进入股票市场的门槛高。企业净资产必须在5000万元以上才具有申报
上市的资格,而这一条件对于大多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达不到的。
所以说,股票市场是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的,而以民营为主的中小型高新
技术企业则是很难进入的。另一方面,债券融资渠道基本未启动,企业融
资受到制约。迄今为止,福建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
资,这与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化程度很高。企业债券融资的比重大于股票融
资的比重,并且企业债券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是相悖的。三是创业投资市
场不发育,技术和创业资本结合困难。创业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
关键环节,但在福建创业投资体系和机制远未形成,致使创业投资机构不
多,创业资金量不大,技术和创业资本结合困难重重。
概而言之,福建科技活动经费来源渠道狭窄,没有充分利用包括个人、
企业、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社会力量来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科学技
术融资体系,是导致福建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薄弱的直接原
因。
(三)福建实现科技投入目标的政策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促进福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前三年
于2017年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
标,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为此,《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43
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到2005年全省R&D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要达到1.5%;到2005年,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中上水平:2010年,
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位。要确保科技投入的有效增加和结构优化,
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融资为
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增加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以下就如何做好福建可持
续发展科技投入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1、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发挥政府引导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
鉴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是知识、高新技术等公共产品、市场交
易费用较高,以及科技投入的规模化和风险化,科技投入和投向必须以政
府为引导。政府引导科技投入首先要增加财政拨款量,即按照中央提出的
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各
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尤其要增加可持续发展科技投入在
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财政科技拨款应重点投向R&D、社会公益和技术
基础性的科技服务活动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开始阶段的启动资金,集
中支持主导产业关健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政府引导科技投入不单是政
府财政科技投入本身。财政科技投入仅是政府引导科技投入多种手段的一
种,其投入强弱与政府引导科技投入能力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当财政
科技投入成为政府引导科技投入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引导社会投入的重
要杠杆时,才能保证福建企业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充分的
资金支持。结合本省实际,可考虑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制定优惠政策体系,刺激全社会科技投入需求。①对R&D投入和
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实施必要的税收优惠扶持,形成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
业化投入需求;②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服务,缓解社会科技投入中的资金
投入密集与瓶颈矛盾;③对高新技术R&D活动采取优先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培植企业成为高新技术R&D创新活动的主体;④提供政府购买等优惠条件,
在投资调节、市场准入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为社会科技投入创造多方面的
有利条件:⑤制定优惠政策条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缩短高
新技术企业创业起步周期,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企业行为主体。
(2)利用行政方式,强化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责任,成立促进科技投
入的行政管理与协调机构。这既有利于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
宏观调控能力、高技术创新中长期战略制定水平、大规模工程行政协调能
力和有限资源的调拨能力及决策水平,也有利于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
财政支出。
(3)加强科技法规建设,为社会科技投入提供法制保障。既要求认真
贯彻执行己颁布的各项科技法律法规,切实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又要抓紧制定技术参与分配、引进项目技术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有
关创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科技法规,不断完善地方性科技法规体系。加
大知识产权保障和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
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加强科技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科技
执法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监督,促进福建科技事业的发展迈上法制
轨道。
(4)拓宽“产学研”结合方式,推动政府引导社会科技投入的竞争与
合作。鼓励和促进各地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的流动和交
流,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服务市场,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质服务,加速科
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增强福建经济发展的后劲。
2、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使其真正成为
科技投入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如果企业无
视产品和技术创新,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即使再好的企业也
会逐步变优势为劣势,最终被市场淘汰。因此。要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工
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科技投
入是产出最高的投入”、“科技投入是含金量最大的投入”等观念,与时俱
进,不断增加企业的科技投入量;尽快制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投入、
机构建设、对外技术合作等政策法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激励和约
束机制的形成:完善重点技术研究与开发补助金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委托
开发制;实行技术开发贷款贴息,以降低企业使用银行贷款的利息负担,
刺激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3、构建金融支持平台,拓宽科技投入融资渠道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和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金融对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福建现有的银行
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扩大科技贷款领域,
逐年提高科技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并在信贷方面给予优惠。同时,
准入和发展民营银行。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发展民营银行
是解决众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从福建情况看,福建民
间资金较充裕,但投资的渠道只有股票市场,股票投资的风险常使这些资
金游离于资本市场之外。因此,鼓励建立和发展民营银行,将这些游资集
中起来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既有利于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又有利于
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2)鼓励和支持各地区、部门及社会力量,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市场
机制,建立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对于创业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其创
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创业投资,因而创业投资可以说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必须发展创业投资。然而,福建
创业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一个以社会民间资本为主的创业投资格
局。这与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福建省身份不相符。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
的政策支持和适宜的投资环境。发展创业投资,必须清除这些障碍。国外
经验表明,创业投资是市场经济行为,必须建立政府与民间创业投资的合
理分工。因此,福建必须加大政府对创业投资的扶持力度,在规范创业投
资行为的同时,拓宽非政府创业资本来源渠道。一是逐步缩小政府设立的
创业投资公司在创业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应当以鼓励民间资本为主体、政
府投资为辅助,政府以引导、扶持和有限参与为基本准则,适时将政府设
立的创业投资公司的部分股权向社会机构、个人或外国投资者出售,以逐
步缩小政府的创业投资公司在创业市场中的比重;二是鼓励机构和个人进
入创业投资领域,并尽快成为创业投资的主体。以民间资本为主体,就应
当使创业投资能够宽松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政府应出台必要的扶持
政策,建立起能够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渠道,以法律手段保障其
合法权益,并建立相关的监管标准和监管系统;三是吸引境外资本尤其是
台湾比较成熟的创业资本进入福建创业资本市场,并以入世为契机,减少
行政审批项目及手续,降低门槛,有选择地组建中外合资企业投资公司,
创业投资咨询公司等,并实行必要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人才,提高利用
外资的质量,提升创业投资管理水平。
(3)构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
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目前,全世界已有
近20%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中央
政府也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信
用搠保体系。按照中央指示,全国各地都已成立了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Y让
信用担保机构。而福建现在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远远满足不了商新技
术企业的发展要求,为改变这一局面.一要增加信用担保机构,实现量的
扩张:二要对信用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的收入给予减免
税收的优惠,并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豹补偿;三要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和“个人诚信记录”,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
环境。
4、多方进行社会集盗和积极引进外资,增加杜会辩技投入量
福建进行社会集资.就是要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及公民
依法在本省设立科学技术基金,资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奖励对促进科
学技术进步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福建引进外资,包括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商投资企业的
资本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引进来”,郢通过建:盘和健垒法律和
政策体系,提高市场服务效率,为外资创造一个公平、高效的投资环境,
以便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支持福建企业技木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二是“走出去”,即充分利用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开放地带的地理区位优
势,推动一些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香港、美国等海外创业扳市场上
市,让企业面对市场。自行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中对资金的不断需求。
参考文献
1、Foss,N.J.and Knudsen,C.(1996)Towards the Theory of
Competence of the Firm,London,Rout—ledge Corporation
2、Hamel,G.and Heene,A.(1994)Competence—based Completion,
New York,John Whi 1e press
3、Nelson。R.R.and Winter,S.G.(1982)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
4、Richardson.G.B.(1972)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Economi e Journal 82,p883—896
5、Richardson,G.B.(1960/1990)Information and Invest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瞰],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9年版
9、陈征:《<资本论>解说》(1—3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10、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与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李建平:《(资本论>辩证法探索》(上册)[蝴,福州:福建人民出
版社,1986年版
12、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岫,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4、许晓峰:《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杜,1996年版
15、(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

1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册)[岫,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7、何树平等;《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嘲,成都;西南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张陆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1999年版
19、丁·丹尼尔·舍曼:《新技术开发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0年版
20、冯婉玲:《高新技术创业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年版
2l、傅德棣:《国外高技术及其产业政策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3
年版
22、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8年版
23、理查德-R·尼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M],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1年版
24、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25、小艾尔佛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Ⅵ],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1年版
26、福建统计局、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科技统计年鉴》(1996—2002)
27、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28、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9、尤芳湖:《再论科技投入》[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年版
30、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衽。1999年
32、[美]L·M·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中译本)[M],上
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33、刘溶沧,赵志耘,夏杰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选
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4、陈劲:《创新全球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课题组.199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
综合评价[J],科技统计报告,1999(2)1一17
36、李新运等:2l世纪初山东省经济增长对科技投入的需求分析【J],
科学与管理1999(6)13—16
37、夏杰长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J]国有资产管
理,2001,(6)
38、李新运等:山东省科技投入的需求分析和投入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1(3)34—38
39、夏杰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及财税政策啪,湖
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8
40、雷德森,张良强等:福建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监测分析[J],中国
科技论坛2003(6)27—31
4l、张良强,雷德森:福建省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和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3(5)130一134
42、王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3(2)96—100
43、连燕华:我国企业科技投入与产出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2003(4)29—32
44、徐冠华:《我国科技工作发展思路的调整和科技创新》[J],全球
科技了望,2002(12)21--23页
45、科技部:《国际技术变革形势及各国科技政策》[J],科技政策与
改革方向,2002(14)37--39页
46、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课题组:{2002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
综述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3(6)96—102页
47、宁达:《日本21世纪科技发展战略》[J],全球科技了望,2002
(4)9一ll页
48、傅建斌:《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l,
桂海论丛,2002(6)52--55页
49、冯记春:《关于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产
业,2000(2)10一13页
50、徐冠华:《面向2l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J],管理世界,2002
(7)1—3页
51、魏和清、刘建峰:《有关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范畴几个问题的认识》
(J),软科学2003(2)2—4页
52、朱金生:《武汉市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8)66--67页
53、莫燕,刘朝马:《科技投入结构分析及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
科学技术管理,2003(4)39--41页
54、操申斌:《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
(1)14一19页
55、韩康:《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认识》[J],国家行政学院学
报,2003(I)25--27页
56、朱玲燕:《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J],学习导报,
2003(1)29—30
57、200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IN].科技日报,2003--01--01(7)
58、康胜:《论科技创新与经济进步的互动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3(8)89—91页
59、赵奇平:《中国科教进步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武汉理
工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10月
60、孙英:《当代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
文2000年12月28日
致谢
1997年的秋天,我有幸从兴化大地来到福建师范大学开始了我的大学
学习生涯。在这里,我陶醉于图书馆的博大,铭记着师大“学为人师,行
为世范”的校训,感受着勤勉奋进、自强为新的师大精神,我结识了知识
渊博、治学严谨的师大教授和能言善辩、勤奋好学的师大学子,七年的光
阴,我已将整个自我融入了福建师范大学。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建平教授。在三年的硕士生学习期
间,他不仅在学业上对我悉心指导、严格要求,而且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
给予了我细致的关怀、支持与帮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导师的
治学和为人,及其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决不是一句廉价的感谢所能道尽的,
我将用我一生的勤奋和努力来回报恩师的教泽。
这篇论文从构思到定稿,得到了许多前辈的指点和支持,这里请允许
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向他们致谢。他们是林卿教授、张华荣教授、祝健
副教授、石淑华博士、钟惠波博士。同时,我也要感谢经济学院李建建教
授、张国副教授、黄瑾副教授、郑胜利博士、余兴老师和黄恒旺老师对我
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也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我要感谢父母二十多年来对我的扶养与
关怀。感谢我的姐姐黄秀琼,为我提供了七年全部的学习和生活的费用,
感谢我的两位哥哥、嫂子和我亲爱的妹妹给予我的精神鼓励与支持,还要
特别感谢我的舅舅黄金涛先生和舅母魏梅英女士对我的关爱和帮助,感谢
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七年的师大学习生涯即将结束,这意味着我
将开始新的人生起点。我将更加认认真真的做人,勤勤恳恳的学习,兢兢
业业的工作以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