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202入世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入世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姓名:刘景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苏衡彦
20031001
摘要
我国民营企业一1般采用家族式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
现分离,企业与家族合一,企业的主要控肯4权在家族中配鼹为主要特征。由于我
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实的原因,家族式治理模式深深扎根于民营企业的土壤之
中。它在一定条件下对健进我国民营企业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企
业规模的扩大.面临发展环境的变化,家族式治理模式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大,
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发碰壮大的桎梏。
入世后,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蠛一个兹所未有
的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家族式治理模式下,我国民营企业
由于在产权制度、治理机制、企业战略决策、人力资源开发等方西存在的局限性,
使得民营企业不足以抓住机遇,应付挑战。
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表明,民营企业应及时走出家族式治理的匿境,明
晰产权,实行两权分离,向现代企业治理迈进。
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一步是建立明晰的现代产权制度,平衡各种利
懿关系,进而形成多监控主体的髓控体系。对人力进行激励和约寐,以解决企业
治理过程中的代理人问题以及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观念。这样民营企业才能够从
家族式治理模式逐渐过渡到现代的科学治理模式。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入世现代治理
Abstract
In general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have been family-based governanc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non—separation in ownership form management,combin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enterprise,disposal of controlling right mainly in family.Becaus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nfluence in our country and realistic reasons,family—based
govemance system is deeply rooted in private enterprises.This kind of governance
system under certain term has important function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But with the enterprise’S scale expanding and the environmental
variety in development,negative influence of family—based governance also gets up to
rise further.It start to obstruct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strengthenly.
After entering into WTO along with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 in economy,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develops in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period,also
facing the more vigorous market competition.As family-based governance,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the limitation for property system,governance mechanism,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Private enterprises can not enough to
hold tightly the opportunity and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The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nd principal—agency suggest private enterprises
break through family—based govemance in time.By clearing property rights and
separating ownership form rights of control,private enterprises should set up modem
COrporate govemance.
Governance system’S innov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for the importance step is
tO establish clear property system,tO balance every kind of benefits’relation,then tO
set up mull—subjects’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system.Reforming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nchism to manager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agent resulting from
govemance of enterprises,and setting up an idea of considering marl as foundation.
After those,private enterprises Can gradually transfer into modem corporate
govemance system from family-based govemance system.
key words:private enterprise
entering into WTO
family—based governance system
modem corporate governance
II
0.1 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绪论
我国民营企业直到改革初期才真正起步,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进入了发
展的黄金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
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还很不成熟,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有着惊
人的相似之处: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不断上演着“创业、崛起、衰败”的三
部曲,如“三株口服液”、“巨人公司”等。究其原因,无不与其治理模式缺乏科
学性有关。加入了WTO后,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更激烈竞争。面对机遇
和挑战的同时并至,中国的民营企业准备好了吗?可惜的是,目前我国的民营企
业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竞争的残酷性,许多民营企业家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并不
了解,对进入国际市场的经验和知识准备不足。但不管意识到没有,电不管准备
好了没有,我国的民营企业必须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全新的和卓有成效的整
合:企业制度上,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未柬企业迅速扩张和调整
的需要;经营上,必须从传统的产品经营转向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而作为
民营企业要实现这些重大的转变,有效地迎接WTO提出的挑战,抓住WTO提
供的千年商机,做大做强,最关键的是要从目前的家族式治理模式转变过来,建
立更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才有可能在产品竞争、资本竞争、知识竞争和国际
竞争中取得先机,才有可能走出“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富不过三
代”的怪圈。
O.2文献综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的治理模式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从国外
研究的历史看,公司治理的近似概念应算威廉姆森(1975)提出最早,但如果从
1932年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提出两权分离,引致这一问题的集中研
究算起,已有70来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权理论与企业理论
的发展,公司治理理论也随之发展。Trick(1995)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存在于治
理主体与其成员、管理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审计员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正式和
非正式的联系、网络及结构。并且他认为公司治理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监督管理
者的绩效和保证管理者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责任。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和人员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代理理论对公司治理研究的影响更加直接。根据代
理理论的观点,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如何处理代理人与直接委托人之间的关系,研
究委托人如何监督代理人,通过事先的激励安排解决契约的不完备性所导致的问
题,青木昌彦、钱颖一(1994)等。
我国国内学者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定义或描述主要有:
(1)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或称公司体制结构,是指一组联系并规范所有者、
支配者、管理者、使用者、相互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制度框架(刘伟,1994)。
(2)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
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吴敬琏,1994)。
(3)公司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是由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造成的“代理人问
题”(朱天,1998)。
(4)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就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杨瑞龙,
周业安,1997);而且他们进一步认为,企业治理结构就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
系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构(杨瑞龙,周业安,1998)。
从本质上蜕,公司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
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
行为,决定了在公司利益相关者中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
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张维迎,1996)。
事实上公司治理是一个意义面很广的概念,至今为止尚没有形成统一一的定
义。就其意义面看有三种典型的定义:意义面最小的定义是指对股东权益的保护,
即一种引导经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制约机制。施莱弗和维什尼1997年就在
更大意义范围做出定义,认为公司治理是确保为企业提供资金的人的投资回报的
一种方式,显然这种定义不仅要保证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要确保债权人的利益。
意义最广的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是保护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制度安排。如
在199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所给出的公司治理原则就
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在这点
上尚有不同的看法,如在2000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专家会议”
上,OECD的代表也认为虽然OECD的治理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与中国的
经济现实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然而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践中如何保证国家
(利益相关者)的税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由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人,不存在代理问题,
因此对民营企业的治理在我国一直未被重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研究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的有李新春的“中国家族制度与企业组织”
(1998),卓勇良的“浙江制度变迁的演进路径与战略选择”(1998),金祥荣、
柯荣柱的“对乡镇企业产权改革与绩效的评述与思考”(1997)等著作中对我困
民营企业的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认为民营企业必须摆脱家族式的治理模
式,进行产权的多样化和现代的治理才能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另外,杨文轩在
他的“审视中国民营企业”(2000)的书中指出了许多民营企业失败的原因,并
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认为家族式的治理在创业之初是有效的,但随着规模的
扩大,许多弊病就暴露出来,因此家族式治理只能存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的条
件的变化,治理模式必须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
O.3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加入世后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创新时,试图运用实证描述与
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着眼于“是什么”的客观事实阐述的同时,主要以“应
该怎么样”的价值判断。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状及成因时,
不是局限于对现状的单纯描述,而是力图对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特点和规律
做出客观的总结和理论的概括,探讨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成因,及其在现实
中的矛盾和缺点,然后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此夕卜,本文还采
用了制度分析法,用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变迁的原
因和途径。
0.4逻辑体系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我国入世之后,我国民营企业现行的治理模式不能
适应国际化的竞争需要,不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满足不了规模扩大的要
求。从而认为我国的民营企业必需进行治理模式的创新,建立现代的治理模式,
并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对策主张。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以此构成理论
体系。
第一章主要写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状和成因,第一节概括了我国民营
企业治理模式的特点,认为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家族式的治理。第二节分
析了现存的治理模式形成的原因: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原因。此外还
从经济上解释了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存在的理论基础,认为家族式治理
模式在一定的企业规模边界下是有效的。
第二章共分三节,第一节讲我国入世以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
挑战。尽管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了,但是家
族式的治理却在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不能够抓住机遇,
不足以应付挑战。第二节指出民营企业的家族式治理模式带来的问题,更进一步
提出治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第三节从一般意义上阐述了入世对民营企业治理模
式创新的起到诱致的作用及其民营企业对此的反应。
第三章分为二节,第一节说明产权理论与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和创新,提
出建立分散的产权结构是创建现代治理模式的重要一步。第二节研究了委托代理
理论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发展。
第四章从构建以家族监控为主的多监控主体的治理模式,优化对经营者报酬
激励机制以及重构企业的治理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治理模式创新的具体途径。
4
第一章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状和成因
1.1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的模式的一般特征
公司(企业)治理是指联系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结构关
系网络,它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的机制,属于基础的制度层面。基于监控主体的
不同,构建了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构架。由于历史、文化与具体制度环境的差异,
导致了各国的公司治理系统有所区别。公司治理系统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一是
一套定义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游戏规则
(比如,对他们各自的权利与责任的界定);二是一套有助于直接或间接执行这
些规则的机制。公司治理系统特征的外在化称为公司治理模式(比如,系统中的
主导力量是谁?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制与人文环境如何?激励机制采取何种形
式?等等)。公司治理模式与公司治理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治理系统所指的范围
为一国之内,而治理模式可以是通用的【1j。企业(公司)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
的具体化,企业的所有权是指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它是由企业财产所有
权决定的。我国民营企业就其财产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业主制、合伙制和有限公司
制三种企业组织形式,表1.1反映了我国民营企组织形式的变化情况,从中可看
出,近年来采用公司制企业制度组织形式的有增加的趋势。根据1999年一项对
表1.1私营企业组织类型变化
单位%
1990 1992 1995 1997 1998
独资企业54.5 55.34 47.01 40.34 37.78
合伙企业41.07 32.0l 18.08 13.6 11.46
有限责任公司4.43 12.66 35.91 47.06 51.76
资料来源:《]硒管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1991~1998),国家I.两行政管理办公室.《中国T商行政管理统
计叫十年》.中园统计出版社。
全国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基本情况是:私人股份所占比
例达90%以上,其中企业主个人所占比例高达66%,其他同姓兄弟所占比例达
14%,业主和同姓兄弟所占股份之和占企业总股份的80%以上,这说明我国民营
企业虽然采用公司制形式的已达半数以上,但企业主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12】。这
种股权结构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不论采用哪种企业组织形式,它的治理模式一般
都是企业主主导的家族式治理模式。家族式治理模式是指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没
有实现分离,企业与家族合一,企业的主要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配置的一种治理
模式13】o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权主要控制在由血缘、亲缘和姻缘为纽
带组成的家族成员手中,主要经营管理权由家族成员把持,企业决策程序按家族
程序进行。它以实现控制权为基本手段,以亲情第一为主要原则,管理高度的集
权化。这种治理模式的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家族式治理模式模型
资料来源:李维安,武屯东.公司治理教程.上海:k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4 41页。
具体来说,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式治理模式主要特征有:
1.1.1所有权与经营权重合
企业倾向于通过控制所有权来实现其权利,企业所有权被创业者家族牢牢控
制,甚至在家族内部传给下一代【41。随着所有权在家族内的传递,控制权也相应
在家族内传递,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要么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控制,要么由有
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和有亲缘、姻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共同控制,不是所有者家族
的成员根本无法拥有真正的经营管理权。同时,家族内特别关注所有权对企业内
部其它权力的支配力,企业的关键权力均由家族组织的核心成员把握,从而保持
家族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力,经此维持组织的团结与成员的忠诚[5I。当企业规模小
时,家族成员往往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几种身份为一体;随着组织规模的
扩大,或迫于企业公开化和社会化的压力,把企业的部分股权转让给家族外的其
他人或企业,或把企业进行改造公开上市,从而所有权结构也或多或少地由单一
向多元发展,但家族的绝对控股地位和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一般是不会轻易放弃
的。尽管有些民营企业也有委托代理关系,但这种委托代理具有强烈的私人关系
色彩,无论是委托方还是代理方,多半是出于特殊的私人关系。因为,特殊私人
关系中的委托方并不仅仅只追求经济收入,而更强调对情感收入的追求,这既有
保护自己的“信誉”以利长期获取功利的考虑,也有代理方在私人关系中追求委
托方尊重、友爱和认同的本能反应。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委托
方的目标常常是寻求“知己者”,而代理方的商业价值观是为“老板”服务,并
不是为企业服务1⋯。
1.1.2 “家长”具有相当高的权威和“灵魂”作用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往往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百般磨难和勇
敢的冒险精神而最终成就⋯番事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核心人物凭借
其创办企业的功勋、对市场的正确判断以及家长式的管理,在企业中树立了相当
高的权威,并通过其独一无二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威慑力在企业中发挥着“灵魂”
作用。因此,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企业的决策被纳入了家族内部序列。企业的重
大决策如创办新企业和开创、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企业的接班人等都得
由家族中同时是企业创办人的“家长”一人做出,家族中其他成员做出的决策必
须得到“家长”的首肯。由于企业“家长”对家族成员拥有考核权、奖赏权及强
迫权等权力,“家长”的权威颇高。“家长”的理念、作风、能力、经验、知识等
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整个企业对“家长”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1.1.3经营者激励约束的双重化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经营者受到了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
对于创业者而占,他们的经营行为往往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或使自己的
家庭更好的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产业。对于继承者来说,是为
了发扬光大先人留下的事业、对作为企业股东的家族成员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以
及维持家族成员的亲情,是对他们的经营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主要机制【6l。因
此与其他的非家族成员相比,家族成员的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利已主义的个人倾
向发生的可能性较低,用规范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不太必要。这种建
立在家族利益和亲情基础上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家族经营者所承受的压力很大。
1.1.4人事安排上的亲缘化
民营企业内部重视“关系”,其内部的管理运作不是植根于明确的规章制度
与合理完善的机制,而是凭借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与企业其他内部成员之间存在
的“关系”为依据。在民营企业中,一般员工的招聘方式是由主管人员或企业员
工的介绍推荐。招聘范围大多是同自己有血缘、姻缘、地缘等关系的,包括自己
的亲戚、朋友、同乡、同学,甚至于朋友的朋友、亲戚、同乡、同学等。企业各
级管理人员的任命,员工的升迁主要是根据其与企业管理者的关系的亲疏和对管
7
理者的效忠程度而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企业家长的亲信。
因此,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家族式治理模式,企业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运行也不够规范。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除上市的民营企业外,很少有企
业设置监事会、股东大会、即使有也只是摆设【”。民营企业普遍对家族外的成员
不信任,绝大多数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自于家族内。
1.2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成因分析
目前,家族式治理模式在我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是偶然形成的,
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2.1 家族式治理模式产生的文化背景
首先,中国社会构造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及家庭利益和声誉远远高于其他
组织。家庭伦理和家庭观念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大的【8】。中国
家庭是按照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构建的,父慈子孝是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亲情
是人生最珍贵的情感之一。这使中国人产生轻集团生活而重家庭生活的观念和
以家庭、亲情为中心的伦理。由此形成的家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排
它性,即不鼓励家族成员为家族以外的人或组织承担责任及共同分享权力;二
是专断性,即行事具有较强的长官意识,人们对未来的可预见性低。在上述文
化背景下,中国人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家庭和家庭运作模式引入到企业治理模
式中。
再次,在传统中国,家族是最重要的社会机构。卢作孚说,“家庭生活是中
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
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
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9】。”这种宗族制度下的文化,首先表现为对血缘关系
的高度注重。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为系列,以父子为经、以兄弟为纬的
立体关系网,几乎所有相识的人都可以纳入这架大网中,但不同人之间的关系却
是不同的,这架立体网上不同的网络间有着远近亲疏的差别。它实际上是“以‘己’
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象水的波纹一
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1 01。”这就是费孝通所谓作为中国社
会结构基本特征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决定了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对待同一
个人,或同一场合对待不同人的关系和态度,因此,它是特殊主义取向的。按照
费孝通所说,《礼记》祭统旱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
8
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
亲疏”。伦是有差等的秩序。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遭。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
推出去的。在特殊主义取向的“差序格局”中,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最小的一轮。
离丌“家庭圈”、“亲属圈”或“亲缘网络”之后,重要的社会圈子是“邻居圈”
或“私人交往圈”。在这些或亲缘或“圈子”的特殊关系的交换和组织中,产生
了“人情信用卡”。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和组织结构、管理等许多方面都烙上了家族制度的印记。
这首先表现在利用同学、同乡、朋友等关系网络获取企业所必需的资源、市场和
信息上。另一方面,在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家族化倾向。在
民营企业中,裙带关系、内外有别等用人制度较为普遍地存在。从表1.2中不难
得出这一结论。
表1.2老板对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员工的差异
自己人外人
亲密感较多较少
信任感较信任较不信任
决策参与授权机会多机会少
同行沟通较多较少
对下属态度温和、可以商量严厉、公事公办
控制宽松严密
资源的分配较多较少
雇佣长期雇佣短期雇佣
升迁较快、幅度大较慢、幅度小
资料来源: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157页。
据张其仔的推算,1992年中国民营企业中以亲缘或准亲缘网络为基础的企
业数约占71.2%至78.68%111】。它表明中国民营企业中以亲缘或准亲缘网络为基
础的企业比例非常高,充分显示了亲缘网络对民营企业的渗透以及对企业创建的
作用。在民营企业中,亲缘或准亲缘网络型企业又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家庭
网络型,这种企业属于家庭成员共同所有,为家庭成员共同管理;二是家族网络
型,它是由同一宗族不同家庭合作构成的企业。构成企业基础的家庭通常由⋯人
在企业中作代表,参与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三是姻亲型,这种企业建立在姻亲
的基础上,由具有姻亲关系的家庭共同出资组成;四是准亲缘网络型,这种企、Ik
9
是由不具有亲缘关系的家庭共同出资构成,它或者是建立在业缘基础上,或者是
建立在朋友的感情基础f:。真正脱离社会网络建立起来的企业不是没有,但数量
有限。即使企业最初是由纯经济联系组成,企业要获得发展,也要逐渐发展出一
组社会网络。更经常的现象是先发展一种社会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联
系,或者两者同时进行。
上述的分析清楚地表明,民营企业的那种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取向,对民
营企业成功具有难以低估的意义,家族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对中国民营企
业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1.2.2家族式治理模式存在现实原因
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从个体户起家,直接由家族成员投资举办,逐渐发展
壮大;或者是由JL个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对于这类民营企业来
说,企业的创办资金来自家庭的财产积累,或通过小范围的筹资而获得,资金来
源极为有限,出于稳定和节约成本的考虑,企业的所有权、人事权、决策权等
掌握在主要创办者和投资者手中。由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企业的核心领导权及企业下属的核心事业的领导由家族成员担任,使得企业的
经营管理层在亲情的制约下,必须按照家族的伦理道德规范行事。正是由于家
族伦理道德制约,使得企业能够像家庭和家族一样存在并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他们能及时凭借经验和才智迅速做出决策反应,从而减少
了与人协商讨论的时间,可及时把握商机。并且,由于家族成员在利益、观念
和对问题认识上的一致性,以及家族成员对作为家族和家长所具有的绝对服从
的伦理规范,加上信息传递渠道简单而直接,因此,企业最高领导人做出了的
重大决策很容易在企业中得到贯彻执行,从而避免了企业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
扯皮和时间延误。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迅速性和决
策执行效果反馈的迅速性。这样,企业往往能更快地适应市场,更有效地配置
资源,提高动作的效率【121。
1.2.3家族式治理模式的经济学解释
在特定的企业规模边界下,家族式治理模式是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最佳制度
安排1131。
(1)以企业家(兼家长)为核心的家族制治理结构可能比以支薪经理为核
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更有助于节约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一
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统一于“创业家族”的家族制产权配置结构有利于降低企
10
业的委托一代理成本:这是因为,在股权分散的现代公司制企业罩,企业剩余的
索取者(股东)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对其所有的企业实施控制,受薪的职业经
理人虽然不承担经营风险,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企业剩余的多寡。企业所有
权的非对称分布必然导致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双向的委托一代理成本。但所有
者与经营者合一的民营企业对称配置的产权结构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经营者行
为取向与企业利益之间的激励相容。二是家长集权的家族制治理机制有助于降低
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决策成本和协调成本: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企业重大经营决策
一般要经历一个由经理层提出方案、董事会讨论方案、股东大会通过方案并委托
给经理层具体实施的过程。由于公司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引致公司利益诉求的
多元化,公司的重大决策往往是~个耗时很长的利益均衡过程,而多重利益折衷
的决策结果也往往偏离企业单纯的效率目标指向。但在我国民营企业里,由于采
用家族式的治理模式,以家长为核心的决策机制却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重大决策
的效率及其修正决策错误的灵活性。另外,家族内部成员之间长期共同生活所形
成的深厚情感和不可言传的默契关系,也有助于化解企业经营中各职能部门间的
利益矛盾,使决策能够得以迅速的贯彻。
(2)以家族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降低管理控制成本。传统家族制
度中的等级制度和崇尚忠信、服从等观念,家族成员彼此高度的认同感和一体感,
并且自然而然地在民营企业中形成了家长制权威,相应采取人治的管理方法,有
利于组织和领导;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减少了企业内耗,增强了企业
的凝聚力,降低了管理控制难度和成本:此外,家庭、家族及扩展的地缘、朋友
关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熟悉的制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人的秉性爱好都
彼此熟悉,降低了管理磨合成本;家族关系的信任和忠诚,可以大大减少市场交
易成本;在家族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及了解程度高于其他非家族的成员,家族成
员之间可能负担较低的心理契约成本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家族式治理模式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
意义。它强调经营者的家长权威,采取集权式的管理,使得决策迅速。同时,由
于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就不必要对企业经营者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防止其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因而可以节约委托代理费用。因此,这种治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没有成熟、企业还处于中小规模、单元性的投资主体以及职业经理人
阶层还没有完全形成时,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当企业向现代化、
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家族式治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不足,
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章入世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创新
2.1 入世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入世,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抉择,对世界市场原则和经济运行体制的最
大引进,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个崭新的阶段。入世后,中国将要纳入世
界现代化与一体化的经济体制,因而使企业的竞争环境面临着重大的改变,企业
面临着更多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是企业在国内竞争的延伸,它的特征主要有:
经济活动已超越了地区和国家的界线,企业竞争在全球市场中进行;为了获得更
多的市场和最大的利润,企业竞争更激烈,更残酷;国家对经济和市场的干预越
来越多,企业竞争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存在,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入世后,将使中国加速进入和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进程,企业将进入分工深化
所带来的技术集约化生产集中化、市场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循环中。我国各级政府
后来为了吸引外资曾经给予外国资本的进入提供了的优惠条件,同时为保护本国
企业设置的对外资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政策,也将逐步失效。这样,外资企业进出
中国市场的自由度将有较大的程度的增加,这给看好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创造了
与中国企业一起平等发展的条件,从而将中国企业置于一个与强手的比赛中,对
我国民营企业来说,入世后可能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
2.1.1 入世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 1.1.1我国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将会改善
尽管宪法已经明确,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
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使个体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进一步确定,但是就财产保护
方面,仍与宪法中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有所区别。目前,全国已经有十
多个省区出台了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但由于地方立法的局限
性,在这方面难有作为。理论界对修改相关法律,明确私有财产同样受保护的呼
声一直很高,不解决私有财产同样不可侵犯的问题,民营企业的产权清晰和制度
创新就不可能根本解决【14l。
2.1.1.2 市场准入的限制将减少
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由来己久,入世使政府在公平市场准入方面将采取
更快更务实的态度,以北京为例,有关部门在2001年底对1985年以来的文件进
行检查,结果表明,对民营经济在范围经营上的有限制的规定达60余项Ll“。据
悉,这60余项不准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央有关部委确定的,地方政府不能自由决
定放开,从产业领域来看,只有极少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部分是目前市场
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如电信、电力和金融机构等,事实上,这些领域对外开放的
进程具有加速趋势,但是对内仍然有较高的门槛,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2.1.1.3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
资本主义国家有发展市场经济的数百年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技术以
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合理的管理规范,这些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反映
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入世后,可使我国民
营企业更好地吸收这些人类的共同财富。入世后,我国将对其签约国和地区实行
同等开放,同样他们要对我国企业开放,对等开放将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更好地
吸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国外资本。这种技术外溢的存在,可使我国民营企
业在边干边学中获得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2.1 1.4有利于产品出口,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入世后,我们会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我国可以同100多个国
家和地区,在一个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进行国际贸易,
可以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关税减让的好处,对扩大我国的出口,以及发展国内比
较有优势的一些产业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不能
不说是一个机遇。我国民营企业的一般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上具有
比较优势,而这些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很少生产,或不生产。同时,入世后,可
以利用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开辟的采购网络,有效地促进我国产品出口。一些跨
国公司有着强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它们在中国采购商品后,可以直接进入其国际
销售网络。民营企业利用这些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使得自己的产品直接打入国
际市场,发展国际化的战略。
2.1.2入世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挑战
2.1.2.1 入世后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市场受到冲击
目前,民营企业在国内的竞争就已经很激烈,国内过剩经济的局面使民营企
业迎来了争夺市场的竞争时代。充裕的生产能力和不足的市场需求,完全有可能
使任何一’种产品在顷刻之间成为过剩的滞销品。传统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通过
技术、管理、营销等方而的创新去开拓新市场、占领扩张新市场成为每个企业发
展的重要手段。竞争的时代迫使民营企业从更大范围内寻求增长的空间。而经济
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民营企业面对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世界。入世后,市场范围
不断伸展,市场的边界不断被打破,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边界日益模糊,中国
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同一个拳击台上较量,国情优势逐步淡化。企业无论是否
走出国门都意味着是站在国际市场上大舞台上,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全球性的。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组织管理体制陈旧,竞争机制不健全,再加上人才、资
源、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使企业总体上存在着装备差,管理者和劳动者素质较低。
产品质量不高、缺少品牌效应、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就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而占
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但是民营企业所从事经营领域基本
上属于入世后马上开放的领域,政府的所有保护政策都会降低到世贸协定的标准,
没有一个缓冲时问段,使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而不少国外成熟的大型跨国公司
携品牌、资金、技术和规模等优势,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这些公司实力雄厚,在关
税壁垒降低的条件下很容易打入国内市场,直接威胁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
此,民营企业在面临两面兴击的处境之时,必须主动出击,不仅要在国内迎接国外
企业和商品的在国内抢滩和挑战,还要突破狭隘的区域市场,走向全球市场,在世
界市场上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致力于培养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和全球化能力成为民
营企业的当务之急。
2.1.2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入世后,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上对人才的竞争将空前激烈。外国公司和跨国公
司对各类人才不拘一格的争夺将会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能否生存的最大威胁,优秀
管理人才缺乏将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而在我国民
营企业的人才状况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人才队伍呈现严重的失衡。首先从
人力资源存量上看,民营企业高素质人才偏少、平均人才素质偏低,影响企业长
远发展。而跨国公司通过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网络了一大批高
素质的人才,他们掌握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资源,通过他们,跨国公司可
以控制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增量上,由于外资企业员工待遇较一般民营企业高,
加之他们比较注重公司形象,为员工提供条件优越的办公环境,在人力资源市场
上极具竞争力。因此,随着外国公司的进入,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外企,甚
至连民营企业现有的人才队伍也可能大批流失,造成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的大量
“失血”,这对民营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上,民营企
14
业普遍是重使用轻开发,把人看作是一种成本,加上内外有别的用人机制,使得
劳资对立较强、合作气氛差、员工满意度和安全感都不高11⋯。
匕述这些挑战,目前家族式治理模式下的民营企业几乎无法面对。尽管家族
式治理模式在民营企业创业之初还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但它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
而自我完善。因此,入世后为了有效地应付挑战,更好的发展,民营企业必须改
变原有的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
2.2入世后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带来的问题
入世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面临着很大的变化,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
激烈时,家族式治理模式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就开始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
需要进行改变。具体来说,家族式治理带来如下的一些问题:
2.2.1 民营企业的人员素质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民营企业经营者来看,由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合
一,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又是所有者。相当多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由于家庭和社会传
统风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企业经营者素质带有浓厚的家长制、经验型的
色彩。据中国改革报报道,目前,约有80%以上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处于经验
型一专家型一管理技术复合型演变过程中的第一、二阶段11”。表2.1是我国不同
表2.1不同企业家学历比较
单位%
\\ 企业所有制的性质
学历程度国有集体私营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
初中或以F 0.6 3.6 8.2 3.4 3.3
高中或中专7.4 25.7 34.1 13.4 18.5
大专39.7 48.2 43.1 31.5 40.7
大学45.2 18.6 9.9 40.1 31
研究生7.1 3.6 4.7 11.6 6.5
资料米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纪之交的中国企业经营者.管理世界,1999,(4):110
所有制企业家的学历比较,相对来说,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学历水平较低,
中小学学历水平比例最高(42.3%),而大学以上学历比例最小(14.6%)。虽然
企业家的学历不能完全反映他的素质,但也与之密切相关。许多民营企业经营
者在企业发展之初无不雄心勃勃,豪情万丈。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
感到,企业再发展、增长,甚至连维持都存在很多困难,即使增长也是速度缓
慢且后劲不足。有许多企业早期还算优秀,但达到一定规模后就碰壁、受阻、
停滞不前,甚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快消亡,摆脱不了创业一积累一扩张一
失败的阴影,这无不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有关。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观念落
后,缺乏危机意识、创新能力,和其他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和要求。
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在创业阶段,在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不激烈的环境
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未尝不可,在竞争激烈,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时,
符合企业需要的有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的创业者,可以继续成为企业经营者或
管理者,如果创业者已不具备胜任经营者条件,不能驾驭指挥整个企业持续发
展,其最优选择就是为企业从经营者市场上选择最有能力的经营者,实现所有
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提高经营者素质,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再者,
民营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不高,这主要是家族式治理模式下的用人机制存在着
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用人机制陷入了先家族而后企业的怪圈。不
少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家族成员怎样安排,但从不认真考虑这种安置对企业合不
合理,对企业有没有利,能不能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用人只讲求忠
表2.2企业管理人员来源
单位%
社会公开从本企业董事长或总董事长或总政府部门
其它来源
招聘基层提拔经理亲属经理亲朋委任
管理人员总数43.8 29.24 11.67 8.59 0.58 6.11
总经理16 25 42 3 1 12
副总经理29.33 23.55 24.23 11.05 1.5 10.34
三总经理50.1 28.19 9.86 5.63 0.69 5.52
财务主管40.58 24.57 16.37 12.9 1.01 4.57
采购主管36.15 36.45 15.85 6.79 0.75 4.Ol
销售主管41.87 35.6 13.59 3.89 0.46 4.6
仓库主管34.5 42,1 13.76 4.5 1.5 3.63
一般管理人员37.5 41.44 9.01 3.11 0.17 8.67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课题组.私营企业治理结构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分析,2001
16
诚而非表现,忠诚成为用人的标准。只要你在企业中对掌舵人忠诚,对家族成
员忠诚,对企业忠诚,你就会得到任用,至于你有没有才,工作能力如何,则
是次要的问题,这样使得很多来自家族内部的,才能平庸的人走了工作岗位。
然而,这种用人准则既是似是而非的,也是不科学的,忠诚固然是一个优异的
特质,是企业必需的,但如果到此为止,除了忠诚这一资本之外,就无什么资
本奉献给仓业了,才能平庸,空有热情,而无能力把事情办好,更谈不上有创
造性了。表2.2足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人员来源的调查资料,从中不难看出,
在中高级管理人才中,大多数来自家族内部。再者,一。些外聘的技术性很强的
专业人才由于得不到尊重,重用的机会,只好离去。此外,大多数民营企业没
有相应的人才培训计划,不能对员工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组织参观、学习和
考察。总之,民营企业普遍感到人才匮乏,员工素质普遍不高,难以达到企业
发展所必须的要求,致使企业发展底气不足,在同现代企业以人才为核心的竞
争中败下阵来。
2.2.2缺乏约束机制
民营企业的约束基本上依赖于企业所有者的自我约束,没有制度保障。这可
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来说明。从企业内部治理看:一方面民营企业是以血缘为
纽带的家族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为中心的,使得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来源具有很
强的封闭性和家族内生性,尽管一些民营企业也成立了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等机
构,但它的成员主要是家族内人员,基本上没有外部董事。这种以紊情血缘为纽
表2.3历次调查中的私营企业决策结构
单位%
重大经营决策一般管理决定
1993 1995 1997 2000 1993 1995 1997 2000
企业主单独决策63.6 54.4 58.8 43.7 69.3 47.3 54.7 35.4
董事会决策15.2 19.7 11 26.3 5.1 15.1 10 18.2
企业主和主要管理人
20,7 25.6 29.7 29.7 25.3 37.3 34.5 41.8
员共同决策
企业主和其他组织共
0.6 0 O.3 0.5 O.3 03 O.4 O.8
同决策
专职经理决策0.2 0.3 3.4
资料来源:数字化私营一中国私营企业自下而匕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版
带的企业治理削弱了企业组织所具有的约束制衡作用。另一个方面,民营企业以
个人决策为主,根据表2.3说明(以2000年的数据为准):民营企业重大经营决
策的43.7%由企业所有者个人决定,重大经营决策的29.7%由企业所有者和其他
主要管理者共同决定,只有26.3%由企业董事会决定。所以,民营企业的重大决
策基本上由企业所有者个人做出,并且决策过程基本上没有约束。从企业外部治
理看:民营企业的外部约束主要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等外部市
场的约束。由于民营企业总经理基本上是由企业所有者自己担任,所以经理人,d‘
市场对其是没有约束作用的|2J。根据全国第二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民营企
业经营银行和信用贷款虽占有一定的比例(31.7%),但这是平均值,具体来讲
是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才可以得到银行的贷款,其后果反映在民营企业
治理上是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民营企业的外部治理只来源
于产品市场的约束,但是产品市场的约束也是被动的,它依赖于企业所有者自身
对企业生存需要的认识。所以外部市场对民营企业也不构成有效的约束。这种缺
乏制约的企业治理模式最终也无法保障企业所有者自身(股东)的利益。
2.2.3企业目标的模糊与不确定性
要知道,一家企业不管是哪一个行业的企业,总是把盈利率放在目标的首位,
企业总是要为投资者取得最多的收益,包括分配与企业自身资产的增值。家族经
营制的企业在创业阶段,这一目标是明确的,企业承包经营的目标就是为了盈利。
但在企业规模扩大以后,企业的目标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这主要因为,企业
代表家族,家族与企业是同义语,盈利率固然依然被考虑,但家族还必需考虑自
身的社会地位、形象、声誉、命运、家族成员的相互关系等问题【181。家族同企业
捆绑在一起,企业的生死存亡就是家族的兴衰枯荣等,于是企业与家族都想多算
社会账而少算经济账,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规模扩大后不可回避的事情。如果就
在第一代,第二代手中,这个问题还被掩盖着的话,那么到第三代手中,问题就
会充分暴露出来。在多算社会账而少算经济账的思想指导下,不少企业陷入了自
己所设的困境中。
2.2.4缺乏战略考虑
没有战略的企业是很难长久的.民营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重视战略。
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只重视策划,而不重视战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也大
多拥有智慧而缺乏西方企业家的严谨。中国企业家的智慧表现在能够利用极少的
资源,极巧妙的手段做出让常人无法想象的大事来。例如,三株能够靠一个简单
的配方在三四年间红遍大江南北,创造数亿元人民币的年营业收入;科利华利用
5000万元的先期投入在销售《学习的革命》一本书的同时,使自己的潜在股值
成倍地攀升。但是由于缺乏企业战略,包括对企业发展的目标、市场分析、竞争
对手研究、产品定位、资源规划等,许多企业陷入了盲目发展的状态。许多民营
企业家被大而全的模式所吸引,被世界500强的光环所迷惑,盲目地扩张和多元
化,最终导致经营失败。
总之,由于受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影响,中国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少,装备较
差,融资面窄,劳动者素质不高,企业缺少发展战略的考虑,企业竞争力一般。
入世后,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来说
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会因势利导,使企业更快的发展。同样,更多的民营企业
败下阵来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应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入世后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了,民营企业进入了有
史以来最优越的发展时期。但是,家族式治理模式却在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
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民营企业应该学习发
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创新,从传统的家族式治理模
式向现代的科学的治理模式发展。
2.3入世对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的影晌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变迁归因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非均衡【19】。诺斯认
为,制度创新就是因为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但又由于规模经济的
要求,将外部性内在化的困难,厌恶肛L险,市场失败,以及政治压力等因素,而
使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因而在原有制度安排
下的某些人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就会率先克服这些障碍,从而导致一种新的制度
安排。一项新制度安排只有在创新的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的成本时才会推出。因
此尽管在历史上可能存在的许多可以获取的潜在利润,但只有在创新改变了潜在
的利润,或刨新成本降低使制度变迁变得合算的情况下,制度创新才会发生。诺
思特别强调市场规模的变化、技术变迁、制度安排的组织成本、社会科学知识等
因素对于增加潜在利润、降低创新成本、从而促使制度变迁的作用。
日本学者青木昌彦和奥野正宽等人从进化博弈论的角度对制度变迁进行了
研究12uJ。指出制度本身虽然存在着惯性,但在外部的利润诱致下,以下三种途径
可能使一种制度向有利的方向变迁:一是个体试验与个体间的模仿。一般而言,
当制度达到某种均衡时,个人采取与制度相背的行为方式会阻力重重,增加自己
19
行事的成本。但有些人却会去试试不同的方式,做个试验,当试验一旦成功,其
他人会争相模仿,原有的制度便会慢慢地变化。二是政府政策性介入。政府的政
策性介入,可以使原有制度安排的变迁成本大大降低,引致社会中的人们选择该
制度安排的机率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制度变迁的发展。三是与异质文化的
接确,可使本文化吸收异质文化中合理成份形成有生命力的新文化。
应该承认,民营企业的家族式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营企业初期的发
展,如企业可以灵活决策以适应市场变化,也可以充分利用家族成员廉价的人力
资本和物质资本,同时减少了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监督成本和代理风险问题,
但这种制度安排无法实现现代治理模式下的存在的许多外部利润,例如规模经
济,管理分工等。随着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竞争越来
越激烈,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家族模式治理模式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
烈。一是入世后,内外企业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中竞争,竞争的压力促使民营企业
自身的制度变迁。再者通过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治理模式,
从而诱使民营企业向现代治理模式的转变;二是我国政府在入世后,制定了一系
列法律法规,完善了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制度支持,使得民营企业的治
理模式的转变降低了成本,变得更加可能;此外,入世后,外来先进的治理文化
的冲击,也为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提供了动力。
总之,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范畴12”。入世后,外国企
业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在改变市场竞争状态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治理模式和
治理理念,当然是对部分优秀企业而言的,并不是所有的外国企业都能起到这种
作用,但是正因为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是诱致性的制度变迁,部分优秀先进的企
业治理举措,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民营企业便具有导向功能和诱导效应,民营企
业对这些治理模式的模仿,推动民营企业向现代治理模式的转变。虽然要准确估
算入世对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是相当困难的,这不但
是因为一种制度自身的有效性或称绩效是难以准确计算的,从而制度创新诱发的
模仿行为,“搭便车”现象会怎样展开也是难以衡量的。而且是因为入世前后民
营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相似的因素,这些因素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不因入世而改
变,我们无法分清楚那些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是由于入世而引起的。另外,不同
民营企业由于经营性质、行业差别等构成的复杂性,决定其治理模式变迁的需求
强弱不同,因而转变的速度千差万别。面对同一种经验,其行为是不同的,有的
企业能够通过搜集信息掌握这种制度的精髓;有的对此优势性视而不见,或既使
认识到,但对其可能产生的绩效持有疑惑;或虽认识到引进先进的治理模式会带
来高回报,却对这种高回报无动于衷。这些情况使得入世对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变
迁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虽然我们无法准确计算入世对民营治理模式的变迁效
应,但仍然不能否认,入世后,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在更优越的发展环境中,诱
发了许多民营企业模仿、学习借鉴其经验的愿望。如果没有入世,民营企业的家
族式治理模式的变迁需要探索的更长的时间。
第三章我国民营企业现代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产权理论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完善
在西方的经济文献中,人们所讨论的治理结构总是指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和一
定的法人财产权基础上的企业治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
产权制度的表现形式。
3.1.1 产权及产权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产权,或称作“财产权利”,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产权的功能在
于给出了人们能够做什么(受益)和不能做什么(受损)的行为边界。德姆赛茨
指出:“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对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Demstz,1972)。在
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产权理解为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者说人们
使用资源时的适当规则。从产权经济学上的文献上看,产权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完备的产权总是经复数名词出现的,其中包括使用
权、收益权、决策权、转让权等等。产权是可分解的,将产权区分为使用权、收
益权、和转让权等只是初步分解,其中每一种权利都可能得到更为具体和细致的
分解。产权的可分解性使同一资源满足了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这显
然增加了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产权是受到限制的,产权的可分解性意味着
同一产权结构中并存多种权利,每一种权利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超出这个
范围,就要受到其他权利的约束和限制,或者对其他权利造成损害。以上所讨论
只是产权的静念含义,但是在现实中,产权总是动态的,产权的这种动态化是通
过交易体现出束的。或者说,交易是用来描述构成产权的一组权利部分或全部地
在一定时期(或永久性)让渡的动态过程。可见,产权与交易在市场中是密不可
分的,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产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的科斯定理,该定理的主要内容是指,如果市
场中不存在交易费用,那么产权是不重要的。该定理的逆命题是,如果市场中存
在交易成本,那么产权的分配就变得很重要(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
科斯认为,正如现实世界存在磨擦一样,真实经济中的信息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人们要完成一项交易必须要付出代价,即交易费用必然存在。交易费用指交易主
体问用于策划、签约及履行合同的一种资源支出,一般包括度量、界定、保护产
权的费用,监督合同执行并剥违约行为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有【22】: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不町能掌握经济分析所
需要的信息和对未来的准确预测。经济行为人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
义”是指人的自利行为,这种行为一有机会就会发生,从而对社会、对他人造成
可能的危害。现实中,由资源稀缺引发争夺资源的竞争和利益冲突是必然的,如
果没有一定的规则和组织进行协调,势必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和高昂的交易费
用。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只能尽力设计适当的产权制度使其减至最少,因此,
在社会中建立一套产权制度是必要的,这是每个社会经济的中心问题。
解决此问题包含两个层次产权制度的建立【23]:一是在立法层次上建立一套
强有力的产权制度,由政府和法院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承认和执行,保护所
有者的产权。二是通过一种形式的组织安排来替代一部分市场交易活动,即把市
场交易关系变成企业内部组织关系。组织替代市场的意义在于其可以提高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这就是说,即使明确了产权,单纯的市场交易也会带来过多的交
易费用,需要一种新的协调机制来代替市场协调,作为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创新,
这样企业组织便出现了。企业出现的经济合理在于,它是一种以较低的费用的垂
直交易来代替较高费用的市场交易。然而,这种替代是有一定限度的,或者说,
企业规模取决于企业内部化了的边际交易费用等于市场的边际交易费用那一点
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交易费用的存在对现实中的产权安排提出了两个问
题124l:一是应该如何明晰市场主体的产权,并界定产权规则,以便能使得经济
最有效增长;二是应该任何安排企业内部产权结构,以使组织交易费用最小。那
么,怎样的产权安排对经济的增长最为有效?这关键是如何确定产权的基本关系
或明确产权归谁所有。一般而言,在财产归属关系层次上的产权界定可分为私人
产权、集体产权、社团产权。私人产权是指财产归私人所有,所有者可排斥他人
以同样的权利处置资源,但是,私有产权并不意味着所有与财产有关的权利都归
于一人。它可以由多人拥有,只要每人权利不重合即可。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为集
体所有,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财产行使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项财
产权利行使。社团产权是一种具有俱乐部性质的权利,它可以给俱乐部中的每个
人带来收益,但是它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这就是说,每个人皆根据一定的规
则来使用社团的资源,但任何人无权声称对其资源拥有所有权。
关于财产归属关系的选择,应依据资产的属性进行相应的安排。对具有私人
物品特性的财产而言,产权私有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唯一制度,这时集体和社团的
产权不合适。因在集体或社会范围内,产权共有而非排他,人人皆可使用资源从
中受益。同时由于很难界定个人所应该负担的责任,对财产的使用便会过度。而
产权一旦归私人所有,私人就可以排他地使用和受益,关心自己的产权不受侵害,
并依据市场的价格机制,使资源流向最有效的使用者。在此,产权可交换性与排
他性至关重要。不可交换的产权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而若产权可交换,通过权利
变动,可使当事人的福利得到改善。排他性是可转让的必要条件,若产权不排他,
转让产权便会带来混乱或者说是多余的。但私人产权安排也是有缺陷的。主要指
对于具有较强外部效果的公共物品,由于其共享性很大,难以阻止其效果外溢。
这就是说,私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是不一致的。在这种产权制度下,
个人通常无动力去从事有益的活动,这时采取社团产权或国家产权就很有必要。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合适的产权安排并非绝对单一的,它依资产的属性
不同来确定。而一旦解决好了产权归谁所有这一产权的基本问题,经济增长便具
有了强劲的原动力。
解决了有关产权的第一个问题之后,我们所关心的是另一个是,作为市场交
易主体的企业,其内部产权结构应该如何安排㈣?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到企业的
代理成本和内部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如前所述,企业对市场的取代,实质是以企
业内部交易取代市场交易。而相对于市场交易而言,企业内部的权利交易更模糊
一些。权利的模糊性容易滋生出成员间互相“偷懒”和“搭便车”行为。如何克
服企业内部各成员的“偷懒”行为,是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安排所要解决的问题。
再者,要想使企业组织能够有效发挥其比较优势,必须解决好对企业的员工特别
是高级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问题,使得企业成员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实现
企业收益的极大化。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技术落后和制度上的原因,观察和计量
每个投入要素在企业协作生产中的贡献大小是很难的或者说成本是很高的,而这
正是产生“偷懒”动机的原因所在。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制度上将企业产权结构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可监
督的结构性制度安排。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借助产权制度的调整,赋予监督者
以财产的剩余索取权,即企业其他成员以工资形式获取劳动报酬,而监督者获取
扣除工资等固定支出后的剩余收入。显然,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越高,团队生产越
有效率,监督者获取的剩余也就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结构,使监
督者能从财产增值角度对其他企业成员实行真正制约。早期资本主义古典业主制
及合伙制条符合上述描述,企业主集资本所有者、监督者、经营者于一身。
然而,现实经济发展表明,早期单一所有者形式的产权结构产权并不是适用
24
于所有企业的最为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其优势仅仅在小规模企业里体现得较为
明显。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制企业成为了最普遍、最有效的产权结构安排。
这种产权结构安排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股权分散,造成剩余索取权与董事会
代表的控制权的分离;二是生产者剩余索取权与监督权的分离,即由职业的经理
阶层行使监督。
因此,根掘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有效的产权安排上应该具有以下的两
个方面的内容【26l[z7】:
(1)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产权在制度上的安排:一是产权必须明确,权利
应由法律所确定,每种权利行使范围与程序要明确规定;二是必须有可自主支配
和自由转让的产权;三是企业产权必须是排他的。
(2)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应满足的要求:一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可监督的
产权结构,形成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从而将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经营
职能专门化,由专人负责,以防范生产者各种可能的“偷懒”行为,提高企业的
经营效率。二是把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润联系起来,通过经营者对工资以及
对企业剩余收入的强烈关心,形成对生产者追求工资收入过度增长的制约力量。
三是对两权分离的企业要在产权制度上保证所有者对经营者实行有效的约束。
3.1.2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与创新
3.1.2.1 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首先,我国民营企业产权表现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三缘一眭[28】。也就是说,
相当一部分民营资本在产权主体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地缘性,而这种血缘、
亲缘、地缘性归结到一点,又使民营资本在产权主体上不能不具有浓厚的宗法性。
显然,具有宗法性质的企业产权,在运动中不能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
支配,而不是严格地受市场规则约束。这是当代中国民营资本中的相当部分之所
以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制度根源。
所谓“血缘”是指相当一部分当代中国民营资本在创业和原始积累过程中,
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本纽带联结成为统一的创业积累主体,家庭成员共同成为
企业资本的所有者,家庭成员在企业资本中的权利位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服从家
庭宗法、伦理关系的制约,因而,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关系深深地笼
罩着企业产权。这就使得企业的竞争活动和管理等不能不受“家长”意志的左右。
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产权主体,在创业初期或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可以更多地
享受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忠诚”所带来的便利,享受家庭成员相互问的“信任”
所带来的低廉的监督成本。但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这种家企合一的产权,无
论是从其产权的家庭血缘关系本身固有的对社会的封闭性上,还是从其产权运用
中的家长制式的宗法性、卜,均可能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产生深刻的矛盾。
所谓“亲缘”是指相当一部分民营资本的产权主体是以家庭亲缘关系为基础
形成的,也就是说是以若干个具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或只有亲属关系的个人联合
为一体,共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但各自在企业权利网络中的位置,除取决于各
自对企业的作用、贡献外,往往同时还受其在家族中的地位的影响,受其与企业
核心人物的血缘、亲缘关系的远近的影响。这种以亲属家族关系为背景形成的产
权主体,不能不具有族企不分的特征,这种族企不分的制度同样具有宗法性,而
且家族亲缘关系同样会深亥4地影响企业产权的运用。在企业创业发展初期,这种
族企可能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因为家族的力量毕竟大于单个家庭的能
力;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借助于家族关系,相互问的了解和监督成本也可能
较低,至少可阻借助亲缘网络对企业进行更严密的控制和更可靠的监督,虽然家
族成员之间不必忠诚。但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家庭亲缘的封闭性、有限性同
样成为企业制度现代化的障碍,家族亲缘关系天然具有的宗法性、依赖性同样成
为企业管理权威性的威胁。
所谓“地缘”是指相当一部分民营资本的创业,是在所谓“离土不离乡”,
或“离乡不离地”的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或者是由原来的农业中游离出来
的资本,虽然转入非农产业,但仍未离开自然村落,仍未脱离本乡本镇;或者虽
然是在城市发展起来的私人资本,但并未脱离诸如街道、本市县等地方性的社会
网络。甚至正是借助于本乡本土本地的种种社会关系,寻找到了特别的发展机会。
而地方性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所以为其提供便利,除多年形成的朋友亲情关系的
呵护外,重要的是就地缘关系而言,相互间也比较了解,信息较为充分也容易获
得,信任关系易于建立;同时,在经济利益上也容易相互渗透。然而,朋友问的
社会关系的支持,也是要索取回报,任何一种支出都是~定的“投资”。当企业
成长到一定程度,这种社会关系对企业的索取压力便会日益增大,甚至要求直接
占有或分割企业的产权,或者会越来越多的直接干预企业的管理,包括企业的投
资行为、分配行为,尤其是干预企业的用人行为。企业产权的运用和经营不能不
受到曾经给企业以支持、呵护的地缘人际关系的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与现代
企业制度,与现代市场制度的要求往往是矛盾的。
当代中国民营资本产权主体上的这种超经济性,这种以“三缘”关系为特征
的宗法性、封闭性,对于许多民营资本企业发展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因而同
样面临企业产权主体制度改造的问题。许多发展较快的民营资本企业前一时期纷
纷展丌所谓“第二次创业”的探讨,并且这种探讨大都集中在如何选择新的投资
领域,如何选择新的企业管理方式,如何建立新的企业监督控制机制,如何重新
确定利益分配机制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等方面。但之所以大多民营资本的“第二
次创业”并不成功,关于“第二次创业”的讨论并未耿得实质性的成果,重要的
原因在于,“第二次创业”的根本应当首先是“第二次改制”,是应当首先以现代
企业产权主体制度逐步替代以往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下的具有宗法性的产权
制度。而实现这一点又是极艰苦,甚至是要付出极高昂的代价的。
并不是说,一切民营资本在产权主体制度上都要摆脱“三缘”关系的背景,
只是说,企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与市场竞争的要求之间有不同的距离,要根据
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竞争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企业制度,其中重要的
是调整企业产权制度。调整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调整的总体目标,是使企业
越来越成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机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调整的时期可以不同企
业完全不同,但调整的基本动因应在于有利于企业成长。所以,在中国当代民营
资本发展初期,在产权上具有这种“三缘”性是客观的,或许这也正是中国特色
的民营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所在。之所以有这种客观性,说明这种具有宗法性的
产权制度在一定时期里更有利于民营资本的成长,更有利于确定民营资本的产权
的排他性,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这种有效性的根源在于两方面,一方面企
业本身的发展处在初期创业,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无论从资本筹集、管理效率上,
还是从信息搜集、监督成本上,“三缘”产权均有其特殊的优势;另一方面,就
市场发育而言,由于尚不完备,因而不可能或难以为民营资本提供必要的社会化
的市场服务,私人资本只有借助于“三缘”背景才能得以生存。
但这种“三缘”产权毕竟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根本在于,产权本身的
宗法性与市场经济的法权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三缘”产权的界区排他性的明确,是以牺牲其产权的社会性为代价的,
或者说,“三缘”的产权界定性,本身就具有天然封闭性,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民
营资本产权市场交易的社会广泛性,而市场经济恰恰又是要求在界定产权界区的
基础上不断提高产权市场可交易的社会性,界定产权的重要目的也在于降低这种
市场交易的成本。目前中国部分民营资本进入产权市场交易,除受市场机制不完
备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外,企业产权主体本身的血缘、亲缘、地缘化倾向也在一·定
程度上增大了交易困难。
(2)“三缘”产权的宗法性,也成为阻碍企业融资信誉和能力提升的重要障
碍,这种障碍不仅表现在民营资本以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较为困
难,而且还在于其间接融资中的借贷信誉以及相应的担保能力容易受到怀疑,尽
管民营资本的融资困难更重要的在于外部体制性的歧视,但其产权本身的局限性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三缘”产权是阻碍中国当代民营资本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公司)治理
结构,确立科学、程序、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三缘”产权主体
不变的情况下,很难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很难形成有效的委托一
代理机制。事实上,大多中国民营资本普遍存在的一个困惑是,如何在忠诚与效
率之间进行选择?“三缘”关系下获得的有关人员的“忠诚”更为可靠,监督成
本也较低,但却可能降低管理水平,损失企业效率;委托他人管理,可能管理能
力会提高,但忠诚又难以保障。特别是在法治不严,经理市场不完备,道德秩序
混乱的社会条件下,委托一代理必须冒很大的风险,这是一场“忠诚”与效率的
竞赛,但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比赛。
其次,企业缺乏明晰健全的产权制度。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民营企业产权对外
是清晰的,但是,在民营企业内部仍然在一个明晰产权的问题。创业之初,几个
兄弟姐妹或者父子共同投资,其内部产权往往不明晰,特别是出现企业由谁来继
承的时候,这一问题就更显突出;再者,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素以宗法家庭为主,
尊祖宗,尚人伦,重感情以及守三纲五常之类的首选准则,也阻碍了民营企业产
权的制度化,明晰化,成为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此外,企业产权通常
是封闭的。家族持有股权,肥水不外流,既排斥外来参股,又缺乏家族产权多元
化的条件。在封闭式产权的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自身的积累和原有的再
投入,这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甚至有的民营企业为了有让外界知道
企业经营状况与股权状况,企业连银行融资方式也拒绝。
再次,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安排是典型的资本雇佣劳动逻辑【”]。资本所有者
丌办企业(公司),雇佣只有人力资本的员工到企业去工作,并且使物质资本这
一有用形资产与雇员的人力资本相结合,使自己的资产不断发生增殖。在产权安
排上企业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全部剩余索取权,而工人只得到固定的工资收入。这
样的产权安排方式某种意义上适应了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重要、更稀缺的
情况。剩余索取权归企业所有者所有,使得企业所有者有更大的积极性监督工人
合理、有效地使用稀缺的物质资本。但是,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不再是物质资本的规模,而是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知识、知识的载
体一人的作用被充分认识,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人力资本的相对
作用增强,相应的相对价格也应提高,以及人力资本自身独特性需要变革原来的
产权制度安排,以充分凋动企业人力资本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民营企业现有产权制度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越发成为企业持
续发展的障碍。为此,我国许多学者为民营企业的前景担忧,如有的学者认为:
民营企业如果不能有效的与社会资本融合,就难以逃脱“一代创业、二代守成、
三代衰亡”的规律。对于民营企业未来的出路问题,有学者认为,现代产权制度
是民营企业规模扩大后能否持续发展的保证。如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能不能突
破原来家族经营制,便成为民营企业在初具规模之后能不能继续发展的一个关
键。
3.1.2.2突破家的概念建立多元化的企业产权结构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安排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将原有的单一产权结
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促使其走出家族式治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模
式的重要一步。分散的产权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产权结构的多
元化,通俗地讲,就是所有权的多元化,有多个投资主体,他们拥有不同数额的
股票,即股权的多元化。在产权关系上表现为出资人财产和法人财产的分离。这
种分离,并不是对出资人所有者的背离,而是投资者所有追求自身利益的逻辑结
果。这是因为,在多元投资主体存在的前提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相互制
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才有了良好的基础。公司治理的法人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它
有助于法人财产权的建立,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家的职业化,有助于投资者在全社
会范围内选择优秀企业家运营自己的资本,以增进社会的产出,从而投资者也将
获得更大的利益。
从企业的发展方向上看,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
论是个人业主制还是合伙制企业最终无法实现大规模协作生产,更无力解决企业
发展所需的人力和资金的短缺问题,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
需要。首先,只有产权多元化、分散化的产权主体的扩大,才可能利用股权的可
分解性、流动性和融合性构成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其次,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和分散化,实际上就是剩余索取权的外在化,有利于独立法人地位与有限清偿责
任的确立;最后,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与分散化,形成社会上股东关心公司资产增
值和资产利用效率的监督、激励机制,实现两种层次上的两权分离。多元化产权
的这些优势,比一元产权更强的融、筹资能力,经营风险更分散,监督管理更为
有效。
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puJ:
(1)产权清晰到自然人,即所谓内涵型改造。就是对民营企业目前总资本进
行产权界定分割,使企业内现有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管理、知识
产权等)对总资本进行按比例分割,从而使单一产权变为多元化产权。只要把家
族产权清晰到忿业的每个自然人头上,每个自然人都作为产权拥有者,也就是成
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的产权结构也就成为多元化产权结构了。在具体操作上,
可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将员工贡献折股或由员工出资入股。这种方式使企业员
工同时成为企业的股东,员工股份的多少表现其权责的大小,这种具体量化的看
得见摸得着的股权,使员工有一种实在的主人感,让员工更加关心企业的方方面
面,是激发员工动力的源泉。员工可以用资金、技术、专利或其他无形资产(如
较高的知名度)入股,企业还可以将多年积累的员工福利、公益金等作为员工的
出资或转化为员工的股权。二是建立员工虚股转换制。这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暂
时缺乏足够的资金参股而设立的,它从让员工拥有一定数量的虚股丌始,使员工
成为企业名义上的股东,以后企业根据对员工的分配和股份分红逐步将虚股转换
为实股,经过一定的时间,虚股即可全部转换为实股,此时,员工成为实实在在
的股东。这一方式可以使员工提前进入主人股东角色,促进股权多元化。同时,
给每个员工⋯1个明确的动力目标,员工的利益因为虚股不断转化为实股而与企业
利益紧密相连,可以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尽快实现虚股到实股的转换。企业也
会因此而焕发勃勃生机。三是以股票或股票期权支付对职工的部分分配和奖金。
以股票方式支付,即根据企业的分配政策,将员工收入的一部分转换成股票分配
给员工,而不直接支付现金;股票期权方式,则是允许员工在将来某个时期内以
某种较优惠的价格获得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这样做除了使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
之外,对企业的资金流动也是有利的,因为员工并没有真正从企业拿走现金,而
是将分配或奖励给他的部分现金用于补充企业的资本金,甚至于还可以让员工再
拿出一部分资金以优惠的价格来购买股票。考虑到我国民营企业中大多数员工的
收入状况,这种方式应主要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实施的。此外,与企业高层
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相结合,实行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企业高层管理
人员持股可以增强其经营风险意识,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减少道德风险。特
别是试行高层经理人员期权制和风险抵押制,不但可以更好地激励和约束经理人
员的行为,而且可以促进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形成。
(2)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即所谓的外延型改造【31]。就是在原有单一的一
元化资本结构基础上,再注入其他成份的资本,使资本结构二元或多元。企业采
耿股份制,引进新的股东,产权结构当然多元化了。这一方式可以使民营企业广
泛吸收社会战略投资者的资会及社会公众的各种基金,是一种实现股权多元化的
较好形式。但由于我国对股票上市交易采取严格的审批制,因此,采取这一方式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做到,尤其是民营企业。但是,今后随着国家政策对民营
企业的日益宽松,更多的民营企业都将有这种机会。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正在不断
发展壮大,引入企业外资金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民营企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
中,应注重培养自己声誉,完善企业的信誉机制,不仅要吸收外来个人资本,更
要设法吸引其他企业、银行及各类基金法人等经济组织参股,这样可以促使股权
多元化。这种产权多元化不仅有助于企业解决融资发展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形成
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此外,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的途经还有:在企业并购、技
改、搬迁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境内外上市实现投资主
体多元化,通过中外合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新建企业一开始就可以实现所有
者主体(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等等。
(3)在对企业进行产权分割时应注意下列一些问题。一是企业经营者应获
得一定比例的产权。经营管理者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有学者称之为“经营力”。
企业中的各种生产经营要素,靠他来组合、指挥;企业的生死存亡,基本上是依
靠经营者一班人的道德和能力。因此,经营者的劳动必须经以回报。既有激励又
起稳定作用的回报,是给他们一定的股权。二是总资产中也应有一部分的知识产
权。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确定知识产权的具体数量,有些发明创造给企业带
来的财富,就是给再多的奖金,也很难与其创造的价值相匹配。只有从企业总资
本中拿出一部分给那些真正有发明创造,给企业带来显经济效益的知识分子和人
才以股份,才能使更多的人才进入市场。现代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留不住人才是民营企业的“通病”。知识产权的给予是企业获取人才、稳定人才
的、激励人才的根本手段之一。
民营企业产权改革的目的,最终是要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现化企业治理模
式,提高企业效益,以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壮大,这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因此,在初步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体系之后,还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
一步规范和完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3.1.2.3引例:正泰集团:股权结构向家族之外的扩散
乐清市柳市镇的正泰集团是温州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也是国内低压电器行
业中名列前茅的企业。根据1999年全国工商联系统的调查,正泰集团上年的销
售额超过20亿元,在全国民营企业中100强排行第8位。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部
分实行了白动化和计算机化,产品为浙江省名牌并在争取全幽名牌。
正泰集团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的肯定。例如,著名经
济学家、中国民营经济学会副会长晓亮认为,正泰所走的道路正是我国许多民营
企业应走的道路。著名经济学家魏杰也给予正泰集团很高的评价。魏杰在很多场
合提到民营企业要闯四关的理论,其中的一关就是产权结构关,而正泰集团比别
人更早想到闯这四关。
正泰集团的前身为乐清市柳市镇的求精开关厂,是由南存辉和胡成中两人合
资于1984年创办。至1991年下半年,南、胡分道扬镳,分别组建正泰和德力西
公司。除了最初唯一的出资人南存辉之外,正泰公司成立时的股东基本上仍限于
作为总经理的南存辉的弟弟,以及作为副总经理的南存辉的妹夫和外甥等人。但
一名技术副总经理较早参与资本,至今股份已达千万元以上。1995年以来,『F
泰集团内部组建了2家股份有限公司和6家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结构开始趋于分
散。特别是2家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均有几十人,股份少则数万元,多则数百万
元。即使这样,正泰集团公司并未改变,目前也难以改变执行机构上强烈的家族
色彩。这不仅在于南存辉具有温州民营企业主中少有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
人格、道德魅力(南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其他家族管理人员也都年轻有为,而更
在于职业经理人才的缺乏。为选择职业经理担任公司的总裁(南存辉甚至考虑过
选择董事长),正泰公司曾经试用过一位美国某大学毕业的MBA,并付出较高的
代价,最终仍未能成功。
由于规模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和技术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而管理
和技术人才作用的发挥较之普通员工更多地需要自身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
企业间吸引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竞争也F1趋激烈,从而产生了使管理和技术人才乃
至部分职工中的骨干参与资本的必然性,以强化这部分人的自我激励机制和减少
其流动性。正泰集团公司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32】。
3.2委托代理理论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发展
3.2.1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随之就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
从经济学角度说,现代企业(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主要涉及两种人,即委托
人与代理人。股东是委托人,而董事会及总经理是代理人,由此就形成了企业的
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是具有各自不同利
益,因而在代理行为中,当代理人追求自己利益时,就有可能造成对委托人利益
的损害,这就是所谓代理人问题的产生13⋯。
代理人问题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
“逆向选择”。前者是说,从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一方(代理人)在最大限度地
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委托人)的行为。后者说,在建立委托代理关
系之前,代理人就事先掌握的一些委托人所不知道的私人信息,代理人就可以利
用这信息优势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契约。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之所以存在代理人问
题,是因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代理人是。个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
标的经济人,他的行为目标与委托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二是代理人作为经
济人同样存在所谓的“机会主义”倾向,在代理过程中会产生职务怠慢、损害或
侵蚀委托人利益的“道德风险”和“道德”问题;三是市场环境存在不确定性难
以准确判定代理人行为的努力与否;四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
对称,由其是委托人难以准确判断代理人努力程度的大小,有无“机会主义”行
为。
为了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委托人必须设立一套
有效的制衡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代理人问题,降低代理人
成本,提高企业经营利率,更好满足委托人的利益。在权利分离的条件下,主体
多元化,监督势必复杂化,监督费用上升成为必然。一方面所有权进行委托后,
对企业的信息一般不如代理者掌握充分。信息的不对称使所有者会蒙受损失,而
要尽可能充分占有信息,又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这种损失和信息费用都属于监督
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主体多元化便有可能利益目标多极化,从而导致代理者
基于自身目标的要求可能损害所有者利益,这也是一种监督成本等等。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收益,就应该实行两权分离【圳【35】,并将企
业委托给有能力的代理人经营,但是,企业在获得代理收益的同时,代理人有可
能利用信息优势侵蚀委托人的利益。企业为了减少损失,就必须与代理人签订一
系列的契约,并对代理人进行必要的激励与监督。
3.2.2委托代理机制在民营企业中的融合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创业者个人、家庭或加上亲朋好友在小范围内筹集资
金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企业产生之是起,家族式治理就伴随其左右。企业在
创业期内,由于规模小,经营单一,结构简单,人员少,企业的员工都来自与家
放内部,成员问具有较高的信任与合作能力,因此,尽管家族成员文化不高,缺
乏专门的管理知识,但还是基本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的。在这一阶段,企业实行两
权合一,由所有者直接经营,基本上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随着创业的初步成功,
企业开始进入规模扩张阶段。生产社会化的提高,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的变化,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本的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客观上要求企
业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这就为委托代理制在企业中的产生创造了
条件。
首先,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经营者的经营能力越来越暴
露出局限性。根据张维迎的观点,企业的员工可以从个人资产和经营能力两个方
面分成四类【36】:个人资产富有且经营能力强者可成为企业家,个人资产富有但
经营能力低者成为资本家,个人资产贫穷但经营能力强者可能成为管理者,个人
资产贫穷且经营能力低者只能成为工人。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中,以第二类人士居
多。而对于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需要受过专门学习的、具有丰富管理水
平的职业企业家来管理,但是大多资产所有者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诈是由于这
些人拥有资产但缺少经营能力,他们要想保有资产并使资产增值,就必须把资产
委托给有能力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和管理,这样就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并产生委托代理关系。
其次,由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了企业资产所有权的高度分散化。一个企
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要有雄厚的资本,单个企业的所有者很难具有这样的实
力,需要通过发行股票等多种筹资方式从社会上来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这就使
得企业的股权分散在众多的股东手中,且大多数股东只负责投资,而不负责经营,
也不可能都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因此自然而然就产生委托代理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民营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不应该固守在两权合一
的家族式治理模式上,而应该实行两权分离,并将经营权委托给有能力的经理人
进行经营管理,以达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
那么,民营企业实现委托代理之后,如何减少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呢?基本
作法是清晰地划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及相应的责任,并以此为基础采取
多种措施来激励和约束代理人行为使其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因此,委托人
与代理人之间建立一个完善的委托代理契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完善的委托代理
契约是指能够对代理人产生足够的激励和约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37l:一是参
与约束条件,即当委托人要求代理人付出某种努力水平时,代理人在这种努力水
平下所失去的满足程度之差,至少必须等于他在别的委托人那里所能得到的总效
用;二是激励相容条件,即当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要求选择某种努力水平时,至
少必须等于选择其他任何不同水平的努力所能获得的效用;三是代理人在执行这
个契约之后,委托人所能获得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即采用其它都不能使委托人的
利润等于或超过执行该契约所得的利润。此外,在设计契约时,要特别注意合同
的完备性,如必须设立代理人的保密合约、不竞争合约,对代理人离玎企业后的
一段时间内的商业行为进行经济和法律上的制约。再者,塑造委托人与代理人的
诚信。一是所有者诚信。所有者必须认识到,要减少委托人的败德行为,首先要
塑造自身的自我诚信。所有者的诚信是培养代理人(经理)职业操守的前提,也
是建立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所有者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起到
正面的导向作用,强化对代理人(经理)的内部约束,提高代理人(经理)对长
期激励的可信度和接纳度。二是经营者诚信。由于中国目前尚无建全的职业经理
人市场,对职业经理人也无法用规范的标准加以衡量,加上目前一些所谓的“职
业经理人”缺少愿意为所有者诚心诚意服务的职业道德,所有者不敢冒然去寻找
职业人来管理企业。因此通过建立~个统一、透明的经理人市场,通过经理人市
场的竞争,对经理人进行无形的硬化约束,使代理人从保护自身人力资本的角度
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增加自己的诚信,减少机会主义及败德行为。
第四章我国民营企业现代治理模式的创新途经
只有科学的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治理模式,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
要在充分吸取家族式治理模式各种优势的同时,大胆尝试国内外先进的治理经
验,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的科学的治理模式。
有效的治理模式的一般有以下的共同点【=j81:一是产权明晰,企业所有权与经
营权分离,实行董事、监事和股东大会监督机制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二是企业内
具有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以保证治理结构有效性;三是具有高效的决策系统和
完备的管理体系,实现企业效率、活力和稳定发展的均衡;四是重视人力资源,
以人为本,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五是有明确的竞争战略,能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正确的长远规划和明确的市场目标。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应按上述要求,从
简单的控制机制向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治理模式转变。企业应建
立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如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等。利用
组织机制力量克服管理中的不足,克服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的利益机制。
4.1 引入外部董事,构建多监控主体的治理模式
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的
公司治理模式;以目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以东南亚国家和港
台地区为代表的家族监控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它们之间的对比如表4.1:
表4.1三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一览表
家族监控型的治理模式内部监控型的治理模式外部监控型的治理模式
相对集中,主要控制在家相对集中,法人相互持相对分散,单个法人股
股权结构
族手中股比例受限制
银行是企业筹资的主要证券市场是主要的资金
资本结构负债率较高
来源负债率较高米源
决策方式个体决策或家族决策偏向集体决策偏向个体决策
市场监控力度较小,监控市场监控力度相对较市场监控力度大,监控
监控方式主要来自以血缘为主的小,监控土要来自企业主要来白企业外部各市
家族各相关利益主体场主体
董事会的作用支配作用相对较小小
对经营者的激励基本不存在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
证券市场的作用不大不大很大
资料来源:胡军.跨文化管理.广州:暨南大学出舨社,1996,142.143。
不论是何种治理模式,都应该能使企业在一定的治理结构基础上,通过一定
的治理机制,合理配置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以在企业内形成科学的自我约
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其目的是协调企业的出资人,经营者,员工等相关利益
主体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
与一般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相比,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39】:一是缺乏相互制约的监督主体。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个人或家
族控股占绝对优势地位,其他股东数目和股权比例都微不足道。这种产权高度集
中,直接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分离,以至于家族完全控制董事
会,总经理和董事长一个担任的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比比皆是,这与国外成熟的家
族监控治理中家族仅相对控股有很大的区别,使得公司治理三权相互制衡的有效
机制荡然无存。二是银行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民营企业的负债率在国内各类企
业是最低的,与国外家族公司相比之下其负债率仍然很低。银行的借贷在民营企
业的资本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银行几乎不能起到监督者的作用。三是外部
监控方式不健全,表现在诸多市场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落后于
我国的改革实践,尤其是企业家市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建设更是如此。同
时,一些相应地配合外部监控方式的中介组织(如会计、审计事务所和资产评估
机构)的独立性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产权结构还是从资本结构来说,对我国民营
企业实,17;'I-部监控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显然还不具备条件。另外,民营企业内部股
权过于集中在家族的手中,法人相互持股的现象比较少见,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关
系又不紧密,难以充当监督主体,所以内部监控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也不可能在近
期内成为民营企业治理模式。依据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路径,
可以看到随着公司的发展,单纯地依赖某一方面主体的监控,很难解决公司治理
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鉴于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的实际情况,民营企业要突
破家族式治理,应该在适当分散产权的基础上,引入外部董事制度,构建以家族
监控为主的多监控主体治理模式,以增加企业内部监控主体,形成各利益主体之
问相互制约机制,如图4.1所示。这也是家族监控型的治理有别于家族式治理表
现之一。也使得董事会的治理活动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股东意志和利益。
4-—-—-—-—-—-—-—-·-·--·—-—·
图4.1 以家族监控为主体的多监控主体治理模式
(虚线代表监督、双向箭头表示负责和被负责的关系)
分散产权是民营企业形成多方监控主体的前提。企业的治理依靠集体治理而
不是个人治理,是多方治理而不是一方治理【40]。产权分散后能够引入新的所有者,
并与原有所有者进行部分换位,使企业的产权结构得到优化。通过产权结构上的
开放原有体制上的惯性,强化产权约束、形成紧密的、链条式的制约机制。再者,
还可利用外来的债权资本,形成由债权和股权共同决定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的局面。此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发挥市场体系的外
在监控作用。
要注意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在治理机制中的作用,把它作为一个真正的民
主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外部董事的作用,不能把外部董事制度流于形式。二是要
规范监事会的运作,加强监事会的监督的职能,提高监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督
水平。并让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保持一定的数量,提高职员的参与积极性【411。此
外,董事会、经理层人员不能与监事会人员重合,必要时应增设外部监事,防止
类似国有企业中“内部人控制”等现象的出现,真正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为了减少家族监控型的企业治理模式中由于家族缺少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
人才而出现董事不“懂事”的情况,必须在民营企业的董事会中引入美英困家的
公司治理中的外部董事制度。这些外部董事可以是经济理论专家、大学教授、权
威技术人员等等。他们之所以能进入董事会,不是因为捐j有公司的股份,而是由
于他们拥有特殊的专业知识。他们能补充经营管理者的知识不足,或者通过自己
的作用来阻止经营管理者蛮干独行;再次,通过其在特殊委员会的作用,防止经
营管理者以权谋私【42J。
38
委▲,1.—一
独立董事制度在西方,尤其是在美英都在公司治理I: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美
国证券委员会1992年在投资公司监管报告L|J总结到:“投资公司董事分监管职能
的履行,特别是独立董事监管职能的履行,保证了以最小的成本很好地服务于投
资者。”那么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如何发挥作用呢【43】【44】?
(1)独立董事要“懂事”,不“懂事”不能成为独立董事。所聘请的独立董
事一定要是行家。现在有种不好的现象是,多数公司聘请的往往是知名专家、学
者担任独立董事,追求的不过是一种名人效应。虽然这些专家学者在社会上确有
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懂企业的事,结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花瓶”。加上这些专
家学者大多事务繁忙,并且许多独立董事可能在几个公司的董事会中任职或就任
其他公司的总经理,所以有限的精力导致他们对任职公司难以给予足够的关注。
此外,公司业务的日趋复杂化,也使得独立董事没有时间对公司进行深入的了解。
这些使得许多公司的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2)独立董事要独立,不独立不能成为独立董事。一是经济关系要独立。
独立董事不能是其任职公司的股东;与公司的发起人、重要的大股东、公司的分
支机构、公司的债权人、供应商或主要的客户没有任何经济关系;不从属于公司
的股东、咨询机构等。由于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经济纠缠这就降低了独立董事与
大股东合谋的可能性。二是人格独立。一方面,保证董事会独立性的一个重要举
措是使大多数董事的任命独立于管理层。由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提名独立董事候选
人,再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从而保证了独立董事候选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
独立董事必须具有相关原财经、法律专业知识,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地位,在
根据董事职责进行独立性判断时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三是利益独立。一般地说,
独立董事只从董事基金中领取独立董事费。因为独立董事的报酬通常与公司的利
润无关或关系不大,在风险项目成功时并不能得到直接的金钱利益,在项目失败
时却是以名誉受损或承担法律责任为代价,这就决定了独立董事总是倾向于规避
风险和谨慎操作。四是决策独立。法律要求独立董事既要独立于董事会的其他成
员,又要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层,同时可以独立聘请外部机构一起工作,从而保
证其在做出决策判断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制衡作用。
4.2优化对经营者的报酬激励机制
民营企业在两权分离,实行委托代理之后,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委托代理问
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经营者具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取向,
一旦其利益取向与所有者不一致时,就会对所有者造成不利。而信息不对称的存
在,也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这就是“内部人控制”现象。要减少“内
部人控制”带来的危害,需要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股东承担的相应责任,主要
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行使监督的职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高层经理人员行使
公司授予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控制权和限额以下的投资决策权时,承担重大的经营
风险和管理责任,一旦经营失败会对其经济收入和职业声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
响,必须将经营者收入制度与普通企业人员的收入制度区别丌来,根据经营者的
业绩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显得尤其
重要。有效的企业家报酬及其运行机制强调激励与约束相对称、短期与长期相
配套,从而使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殊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基本工资加津贴加
含股权或股票期权的风险收入加养老金激励的激励模式可以较好地达到这一目
的[45】。
基本工资相当于经理的月工资收入,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它是经理收入
的底线,但基本工资对经营者的职业行为一般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津贴是按企
业年度经营绩效发给经营者的一定比例或数额的年度奖金,一般具有即时的较强
激励作用。但如果津贴所占比例过高,可能激发经营者的短期经营行为,对企业
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也会损害股东的长期效益。股权和期权收入则是按照现期经
营绩效和股票价值发放给经营者的一定未来预期收益凭证,旨在激励经理的长期
行为。养老金制度,则是鼓励有作为的经营者能够在本公司长期任职,并不断取
得新的经营业绩,这样的经营者在退休时将领得一笔丰厚的养老金。一般说来,
这种以股票期权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家报酬制度要优于以基本工资和奖金为基础
了传统企业家报酬制度。因为一种报酬制度及其激励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对企业家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公正程度。在以基本工资加奖金为基础的传统企业
家报酬制度条件下,对企业家进行业绩评估主要是利用利润指标等会计信息,但
事实上,企业会计指标难以全面反映企业家的努力程度。这一方面是由于会计指
标容易为企业家所操纵,另一方面是会计指标在反映企业家经营业绩时具有一定
的滞后性。而基本工资和资金往往是与企业现期或上期(上一个财政年度)的业
绩挂钩,而与企业的未来业绩(企业远期赢利和长期努力)没有联系。因此,在
任期限制的情况下,传统的企业家报酬制度客观上增大了为考虑企业长期利益进
行决策的企业家的报酬风险,从而削弱了长期激励效果。与此不同,以股票期权
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家报酬制度则具有如下主要优点:
(1)合理反映了经营绩效。一般而言,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股票的价格
能够正确和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的信息,即能合理地体现一个企业的真实价值。
40
在现金流量不受影响且信息充分披露的前提下,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会影响
其股价。因此,实行基于公司市场价值的股权报酬制度可以消除企业家对利涧操
纵的影响,比如为提高当期利润而减少应有的坏账准备或缩减研发费用支出。投
资者可以通过披露的信息判断企业家的经营绩效经及企业的真实价值,而不被企
业家对会计政策的操纵行为所蒙蔽。如果一项业绩评价指标能涵盖其他指标所包
含的信息,从而全面反映企业家的经营努力程度,那么这一指标相对其他指标而
言就有较好的替代作用。
(2)提供有效长期激励。正是由于有效的证券市场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
真实价值,即长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因此期权报酬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励企业家提
高企业的长期业绩,而避免牺牲企业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只有从企业的长期利
益出发,尽可能提高企业的长期价值,企业家的经营绩效才可能在市场的股价中
反映出来。其自身从期权报酬制度中获得的收益也才可能最大化。
(3)共同分担企业风险。相比其他传统报酬形式而言,期权报酬具有较高
的风险。通过使企业家拥有对企业的部分所有权(剩余索取权),达到企业家与
股东之间的风险共同分担。在这种企业风险菇同分担的互动机制下,企业家为了
获取最大程度的风险收益(主要为股票增值的超额收益),就会尽可能地提高企
业的市场价值,股东的利益也会因此得到切实的维护。
(4)能集聚优秀的经营人才。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
必须提供优厚的报酬,但高额的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会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反感,
相比之下,期权报酬制度可以将应付的报酬“隐形”地转移给企业家。在实施股
票期权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支付给企业家的仅是一个期权,甚至没有现金流出。
实际上,期权制也是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我国一些地
方的尝试情况,经营者群体持股的比例一般为公司总股本的5%一20%为宜,其
中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比例应占经营者持股总额的10%以上1461。
4.3重构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观念
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企业文化构造问题。在企业内部,由血缘及泛家族关系
铸就的员工与决策者之间的亲疏远近,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报酬,而甚至
与能力高低没有根本关联。决策者的家长作风、任人唯亲、个人主义可能使企业
根本达不到组织所拥有的秩序和效率。由于家族与非家族成员内外有别的价值判
断标准,在企业中很难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及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上
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47j。
41
文化重构的实质是抛弃传统家族伦理中非理性血缘、亲缘观念,建立适应现
代企业制度的业缘、事缘理念、要破除家族与非家族成员内外有别的价值判断标
准,制定统一的奖惩措施。树立尊重人、关心人的观念。从物质精神等各个角度
去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出多样化、多层次的激励措施14”。
4。3.1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民营企业家做出解聘的决定,总会有其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的理由,而对于
职业人才的跳槽来说,谋求个人发展是其最大理由。在没有融治沟通、达成共识
的前提下,二者之问只能是一对矛盾。随着市场逐步国际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
民营企业家在考虑市场竞争的同时,有必要关注一下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人才
的忠诚问题。不少企业家都颇有感慨: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好的待遇条件,人才却
怎么也不领情昵?为什么同患难容易,共分享困难?
其实,答案往往掌握在企业家手里,我们口头上常讲的“以人为本”是否真
『F落实呢?人才在企业中是处于什么地位呢,是否是“当驴做马”的打工身份呢?
如陆强华是逐步被架空失去经营权力,这是否说明企业家对于经理人的认识与态
度的不『F确呢?要知道忠诚优秀的人才,完全是企业塑造出来的,只是企业家潜
意识里还没足够重视。
现代企业应当了解它所面对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财富的宝贵人力资
源,更在一定程度上上升到人力资本的位置上,是与企业家的资本所有者地位对
等的智力资本所有者,这样企业与人才之间不仅仅是雇佣、使用关系,更是平等
的资本所有者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只不过你是出资金,他是出智力罢了。
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创造更多地体现在优秀的人才身上,是头脑中的产业开
发,新经济的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善对人才的智力资本完全是时代使
然,民营企业家将无法回避,还不如未雨绸缪。企业家要想赢得人才的认同,就
必须峰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摆正自我与人才的位置关系,平等的合作关
系必须时时体现在企业运作过程中,针对他们的需求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主动
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舞台空间,让他们真正能有“当家
作主”的责任感,使之产生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的使命感,从而真正塑造出忠
诚于企业的人才来。
4.3.2设立共同远景并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不仅是企业家的企业,更是员工的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要走向壮
大的话就要自始至终具有社会化意识,是企业走向长寿的必然。民营企业家要认
42
识到智力资本在未来信息时代的价值,把人才真丁F当作平等的资本所有者对待,
寻求彼此间的咖调一致,共建企业经营理念与发展远景。同时,人爿作为职业社
会的优秀者,谋求与企业的共赢发展,分享财富创造的均匀分享机制是其追求,
企业家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人才从单纯的人力资源里解脱出来,赋予
其与企业利益均沾的权利与义务,也只有如此,人爿‘才能真正融入企业,企业才
有可能和人才具有协调一致的价值观,并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不少实践表明,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作为企业的行为准则而存在,会在增强
人才吸引力、凝聚力方面发挥无形作用,如海尔集团,很重视用其独特的企业文
化吸引人才。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有着美好的规划前景和企业文化,但往往不为
人才所接受、认可,因为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真『E落实的并不多,而且
企业是属于企业家自己的,这就给我们传统的“父业子承”、“家天下”的观念以
巨大挑战。
破解产权结构的难题成为民营企业树立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的第一步,对
于人才来说,他们绝不肯、也不能成为打工者,分享共同成长的利润与喜悦是其
必然追求,民营企业家们要正视人才的需求,采取股份制、期权制等形式予以保
障。如红桃K集团,在走出企业个人化、迈向公众化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真正
实现人才有股份,与企业整体有利益。这样,企业就是和人才站在同一条船上,
分享着同样的成功喜悦,尽管存在着利益大小的问题,但毕竟使人才真正地参与
到企业经营与利益分享中了,不再是“为企业家打工”而是“彼此利益共享”,
企业的发展也就是人才利益的发展,从而会很容易为着共同远景而努力。
不少调查表明,企业吸引经理人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足够的,适合的发
展空间,是在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前途的长于规划和具体表现的企业文化上,也
即体现了“选择了~个企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的说法。这就要求企业要对自
身的发展要有个长远规划,着眼于打造百年企业,同时还要让人才参与其中,并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未来的美好。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树立长远的经营目标,摆脱
短期化经营行为是赢得人才信任的关键一步。例如,日本松下幸之助对松下电器
公司的发展前景有句名言,我为松下制定了250年的奋斗周期,要10代松下人不
断奋斗,使这个世界成为物质的乐土。国内的华为、华侨城两家公司推出企业宪
章,对企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使企业经营走向理性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模式。
4.3.3重视人才的学习,教育的投资
“21世纪将是人力资源竞争的时代”。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有效培训,积
极帮助人才提升自我是目前赢得人才忠诚中极为关键的工作。
新经济的实践证明,人才的教育、培训是最有效的投资,可以使企业以极小
的投入换来无尽的收益,同时通过人才的能力提升让他们感觉到自我发展有奔
头,有所贡献也有及时补充,从而更加忠实于企业,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投
身于人彳的培训,使自己的组织变得更加精英。
精英团队的出现,一个结果就是让优秀的人才彼此相互依恋,产生一种和
谐环境和留人的效果,不要忘记优秀人才是喜欢“扎堆”的。随着学习型组织
的推广与普及,人们认识到单纯的培训仍不足以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建立集体
学习制度,使学习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主动地按照企业发展需求相应自我
提高。
让人才感受到在精英团队中自我学习的机会与可能,可以在工作与同事交
流中学得更多,进步更快,产生对这份工作有自豪、快乐的感觉,这对人才来
说是很有吸引力的。让学习成为连接企业与人才互相沟通、彼此促进的很好工
具,树立彼此发展的双赢关系,注意双方的利益融合,这对企业来说是个新的
挑战。
民营企业一定要有这样--jfee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有梦,到企业来就是为了实
现自己的梦想,企业要不遗余力地辅助经理人顺利实现自己的梦,人才的成K就
是企业的成长。
4.4国家为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
规则,制度环境的状况或促进或阻碍制度的变迁。国家在当前提供的制度环境供
给主要有: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降低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的成本。-t一是建
立比较公正的可预见性的司法体系,保护产权免受盗窃、暴力和其他掠夺行为的
侵害,杜绝有关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维护私有权益。再者,减少对
民营资本参与收购、重组国有资本的限制,为民营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提供更便利
的条件。此外,保持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通畅,针对当前一部分大型的民营企业
上市的要求,制定和规范法律、法规。民营企业上市后往往形成新的“一股独大”
的现象,这种现象既不利于股市的康发展,也将延缓民营企业向现代产权制度发
展和建立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进程。
(2)完善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完善提供支持。公司治理需要
市场竞争、激励约束等机制全面完善,才能使有效的公司治理落到实处。一是市
场竞争是激励人经营者投入的先决条件。产权利润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才能
有效刺激经营者加倍努力与增加投入,增加企业绩效;市场竞争对于利润激励,
具有放大器的功能。没有市场竞争,只有“坐收地租”式的产权和利润激励,是
不能激励经营者加倍努力、提高企业效率的。二是市场竞争有助于法人治理结构
的改善。即市场竞争使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过程也就是企业内部各行为主
体权责利关系明确界定的过程。因此市场竞争是促进产权不断明晰的推动器。要
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基本的方式是引入市场竞争,即通过外部的竞争机制,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才能实现。归根到底,有效的治理结构赖于在企业外部建立一
个公平竞争的市场。这是因为,企业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是一个由所有权与经营
权分离造成的“代理人问题”。其核心是在于有效处理企业内部股东与经营者的
控制权配置与行使、激励机制设计与实施、内部人监督约束等一整套制度安排。
市场约束力量诸如产品市场的压力,经理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企业的控制权等,
会迫使经营者不至于背离所有者的目标太远,减少经营者的机会主义及败德行
为。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助于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股东)的利益的趋同。
因此,国家可能在完善下面几个市场中发挥作用:一是完善经理人市场,规
范经理人行为。经理人才市场是一种高层次的特殊市场,它的形成和建立,有利
于对在职经理形成压力,促使他们经营管理好企业,有利于经理人才的脱颖而出。
如果不把经理们推向市场,靠市场的力量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经营者的收水平,
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和确定,他们就不能合理流动,那么对经营者的激励和
监督等机制就难以形成,甚至会成为形式和坠入误区。因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
面来考虑建立经理人市场:建立各方支持的大容量的经理人才信息库,将单位部
门咀上的管理人员列入经理市场选择的范围,以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人才;建
立经理人才的市场工资制度,做好人才的薪酬调查和咨询工作,推动市场工资制
度的形成;建立公丁F有效的仲裁机构,保证经理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提高市场
供需的积极性。二是完善资本市场。提倡公平信贷,突破银行传统所有制观念的
束缚,根据企业的效益,而不是所有制成分放贷,大力拓宽银行信贷间融资的空
问;建立企业融资担保基金,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拓展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空
间等【49l。
45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有其存在的文化背
景、现实原因和理论依据。家及家族文化是家族式治理模式一直伴随我国民营企
业左右的根源。中国人讲求儒家文化,讲求和谐、长幼有序、忠诚。因此,在我
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普遍重人治,而不讲制度建设。无可否认,企业业主
为主导的家族式治理模式对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决策迅
速,反映灵活,一定规模下的较低的运营成本,是以支薪经理为核心的现代治理
模式不可比拟的。但是,由于家族式治理模式在产权上的封闭性,对经营者缺乏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其它固有的局限性,越来越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
碍。从企业发展规律上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必然选
择。因此,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将从一元过渡到多元,
从高度集中的家族股权的单一向相对集中的社会多元化股权结构,乃至国际化的
股权结构的变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企业发展规律的要求。
本文把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转变融入到入世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所面
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一背景之中,初步探讨了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的具体途径。
企业(公司)治理本身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在以东南亚国家或地区为代表的
家族监控、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和以美英为代表的外部监控模式中,哪一个
更具竞争力尚无定论,这与它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不开的。因此,企
业治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
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借鉴别人的优点,不断地进行调整,建立起适
合自身发展的现代的科学治理模式。这样,民营企业才能发展成为稳定的大规模
的企_k。
致谢
历时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我的硕士论文终于完成了。在写作过程中,耐着高
温酷暑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
我真心的感谢我的导师苏衡彦老师,苏老师为人和蔼,循循善诱,学识渊博。
在他的悉心指导之下,经过反复的修改,才得以完成此文。
同时还要感谢教导过我的老师们,是他们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
他们是李松龄教授、罗能生教授、熊跃平教授、喻少农书记、余传贵副教授、徐
伟平副教授、徐幼民副教授、陈乐一博士、王良健博士、陈扬乐博士、李琳博士、
谢冰博士、李淑博士以及法学院的王远明教授、人文系的张忠良教授、李金龙博
士、外国语学院的李荣轩教授、数学与计量学院的胡宗义教授、计算机学院的周
虎副教授等。特别感谢研究中心的邓艳君老师、文晓梅老师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
给予的无私关怀。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刘志杰、王建军、汪文明、杨治平、欧雪银、汪全
立、刘一良、陆强、郭敏以及师姐张丽娟,师兄肖大鹏、范阳东、胡舜、石长辉、
黄上国、彭高旺,师弟段忠东、曾剑云,师妹李小芳、丁慧等。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给予了我物质上的支助和精神上的激励,没有他
们,我是难以完成学业的。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生性愚钝,论文中一定有疏漏之处,恳请老师、同学们
批评指正。
47
参考文献
【1】于东智.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国湘.私营企业治理缺陷及其改善.温州大学学报,2002,(4):11—13
【3]李维安.公司治理教程.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Berle,A.,G.Means.The Modem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ny.York:Macillan,
1932
[5]徐康宁,夏辉.论家族式企业的公司治理及其规范.江苏社会科学,2002,(3):5.9
【6]M.ER.kets de Vries.The Dynamics of Family Controlled Firms.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3,(21):59·71
【7】Gregory Nei,Stoyan Tenev.China Emerging Private Enterprise:Prospects for the
New Century.First Edition.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2000
【8】S.Birley.Succession in the Family Firm:The Inheritors View.Journal of Sma【11
Business Management,1986
[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版.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10】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一版.上海:三联出版社,1985
[11]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第一版.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王国敏,郑晔.家族制度与中国民营企业的改革一东西方家族制度比较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成都,2002,(6):45.48
[13】余立志.关于民营企业“家族制锁定”现象的经济学解释.财经论丛(浙江财
经学院学报),2002,f1):13.17
[14】陈风连.中小企业创新.第一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5】李福荣,魏国辰,洪岗.机遇与挑战一中国如何应对WTO。第一版。北京:中
国言实出版社,2001
[16】赵曙明,入世与私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南京社会科学,2002,(7):7—8
【17]郭勇.论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创新.青海社会科学,2000,(2):31—34
【18】彭涛,章晋文.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
报,1999,(10):83—86
【19】D.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0】青木吕彦,奥野JF宽,魏加宁.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第一版.北京:中
国发展出版社,1999
[21]桑百川.外商直接投资下的经济制度变迁.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出社。2000
[22]Williamsom,O.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New York:Free Press,1995
[23]Coase Ronald.the Firm,the Market,and the Law.Chicag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1988
【24]Hart,O.,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n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6):1119—1158
【25】Wil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
1985
[26]张金昌.21世纪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变革.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0
【27】詹天模,黄俊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8]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9]Peter S.Davis,Paula D.Harveston.The Phenomenon of Substantive Conflict in
the Family Firm:A Cross-generational Study.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1,(1):14—18
[30】宋安顺.浅议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21—23
[31]潘信之,王思斌.社会资本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
学版),2001,(3):31—35
【32]姚贤涛,王连娟.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第~版.北京:企业管理出
版社,2002
[33】Fama,E.E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f21):288—307
【34]E.F.Fama,M.G Jenson.Separation of Owemhip and Contr01.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
[35】Adrian Cadbury.In Boards We Trust7.Across the Board,1996,(10):3-5
【36]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第一版.上海:上海出版社,1995
[37]王明琳,薛永祥.论家族制度与委托代理机制的融合.大湖论丛,2002,(4):
35—38
[38]魏杰,新经济与企业裂变.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9]白玉,余江华,冯玉娥.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学
报,1999,(6):77—78
【40】Monks Robert A.G,Nell Minow.Watching the Corporate Govemance in the 21
Century.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41]G.M.Daily,M.J.Dllinger.Family Firm Are Different.Review of Business.1991.
(1):3·5
[42]宋安顺.新时期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研究一以现代治理为方向改革家族式
治理:[硕士论文1.长沙: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2
[43】Dayton,KN.Corporate Governance: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4,(21):34
[44】魏晓琴,滕园.独立董事的作用与完善.山东社会科学,2002,(5):19-21
【45】叶克林.企业家期权报酬制度的经验、理论与政策选择.学海,2001,(1):
57—64
[46]范黎波,李自然.企业治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出版社,2001
【47】张玉波.民营企业如何面对留人机制.中国乡镇企业,2003,(2):56—57
【48]庄培章.现代企业文化新论—迈向成功企业之路.修订版.厦门:厦门大学
出版社,2002
[49]Nicholas Dimsdals,Martha Prevezer.Capital Market and Corporate Goveman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