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23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辽宁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及其解姓名:徐昕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陈福民
20030601
学使论文独裁瞧声明
690907
奉太声疆掰麓交懿学彼论文燕奉A_在导挥指葶下进行懿掰究工律疑鞭得麴臻究成莱。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朝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磷兖成果,其德圈志对本磷竞驰窟黎翱辑骰抟黄献均嚣在论文中徽出了明确的声骥舞表示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绦浙日期:狮≯.j-,冲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梅论文{誊菪完全丁解辽宁黪蕊丈学努荚保整、使震学德论文的栽定,露学校有投
探鹭并商灏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盎蝴移借阕。本人授
权辽宁师瓶大学可毗将学位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描瘁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蠲、臻翠绒拄接等蔓裁手段绦存、澎编学霞论文。保密熬学位论文在瓣密嚣逶爱本援予投
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镎斫
签字曙期:》卯;。‘}。卯
导师簸名f蝻氏
罄字El期:_2彬,,于-乏严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中文摘要: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把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
足点。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全面的小康、真正的小康,我们必须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
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本文首先通过数据说明了农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
用,但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却处于萎缩状态。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农民消费需求。然后本文
对农民消费水平进行动态考察,对城乡消费倾向、消费水平作对比分析,通过考察农民消
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并从微观角度,利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进
行一元线性回归,从基本消费需求比重、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弹性等角度对各项消费支出
做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居民豹各项生活消费需求的趋势。其次,从不同
的方面:农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消费环境找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最后,通过以
上的分析,对症下药,提出启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
购买能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扩展线性系统:农业产业化
在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从供给扩
张转向需求拉动的情况下,扩大需求就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
资需求,前者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二,且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所以
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而扩大占全国人口近70%的农
民消费需求则是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基础,是我国能否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
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却处于疲软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趋
缓,负担沉重,农副产品价格低廉,农村消费环境不良、基础设施短缺,农民消费“有心
无力”。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有必要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消
费水平、消费结构的特点,分析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找出影响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的因素,对症下药,为启动农村消费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的
作用是最重要的。首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在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
所占的份额最大(一般在60%以上):”’其次,从根本上说,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的引致需
求,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有效供给形成的贡献,即为社会生产提供有效的
生产手段上,而不是体现在对有效需求形成的贡献,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效应实
际上只不过是其供给效应的副产品,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最后,净出口本质上也是一种
消费需求,是来自国外部分的消费需求。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消费需求对国
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在不断增大。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弹性系数变化来看,1981
年一199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039,而1990年一1997年该系数上升
为l_068,即在80年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影响GDP增长1.039个百分
点,在90年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影响GDP增长1.068个百分点,90
年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平均比80年代增2U2.8%。“’因此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其
中启动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民的消费需求则是重中之重,也是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
费水平,才能建成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平衡的小康社会。另外,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
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表l显示了我国农民生活消
费对GDP的直接贡献,即农民最终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提供的市场销售额。从中
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农民生活消费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了22%以上的最终需求,最高年
份达到了33.96%。
表l 我国农民生活消费对GDP的直接贡献
年份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6DP(亿元) 490i 4 5489 2 6076 3 7i64 d 8792 10132 8 11784 7 ld704 16466 18319j
消费总领(亿元) 1630 8 1826 5 2063 4 2385 7 292l_j 3210 3630 4473 2 4919 8 j129】
占GDP比重(%) 33 27 33 27 33 96 33∞ 33 23 3I 68 :30 80 30 42 29 88 27 m
年份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6DP(亿元) 21280 25853 34500 46690 68330 74894 79003 82673 89112
消货总额(亿元) 6571 6 7867 2 10308 13247 【6398 17435 【7667 18ld7 19382
占6DP比重(%) 26 j0 26 4i 22 80 22 08 22 64 23:jO 23 28 22.36 21 95 2l 7j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通过表2看出,在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中,近15年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份额~直是GDP形成的主体,从新增GDP的来源看,总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基
本是维持在55%以上,其中农民新增消费XCGDP增长的贡献大多数年份在20%2主/d,96年达
到了32 09%。
表2 三大需求对GDP增氏贡献度
年份6DP生最终消资本形进出口农村居城镇居对经济济增。圭的赏献度(%)
新增额费年增成年增年增额民消费民消费农村居城镇居最终资本净出口
(亿元) 额(亿额(亿(亿元) 年增额年增额民消费民消费消费形成
元) 元) (亿元) (亿元)
1985 【027 7 【078 5 917 4 —368 2 536 8 :178 7 【4.49 23.27 66 26 56 36 —22 62
1986 【340 7 769 0 460 0 111 7 288 j 297 5 21 52 22.19 j7骗8 33
1987 909 2 420 366 1 2j 43 22 16 55 04 28 83 【6 1l
1988 2919 j 1908 9 1173 一16l 9 843 l 828 8 28 8日28 j9 65 39 —5 54
1989 762 0 1196 4 600 -34 4 446 6 413 8 25跖23 48 67 9 3d 05 一l 95
1990 1853 5 808 7 .j49 695 8 209 3 380 4 11.3I 20 i2 43 63 18 83 37洲
2
199l 2960 9 1780 7 1073 107 2 510 7 592 o 17 26 23 37 60 14 36 24 3 62
1992 4583 3 2806 2 2119 —342 93I 8 1212 l 20 33 26 45 51 23 46 23
1993 8637.O 4230 5362 —955 1296.6 1927.O 20 35 22 31 48 98 62 08 一11 06
1994 12190 6613 9 4262 6 1313 6 244l_1 2686 3 20 03 22 04 ;4 26 34 97 10.78
1995 11819 8 6839 4616.4 364 4 2938 8 3195 9 24.66 27 0d 57 86 39 06 3 08
1.996 9819 9 6368 9 2。90 2 460.8 3150 9 2087 32 09 20 95 54 86 :j0 4j d 69
1997 6553 8 ‘t575 5 15∞4 1038 8 1663 4 15 83 25 34 54 47 24 23 25 85
1998 】088 3 194 3 230 5 44 69 68.79 26 49 4 73
1999 3669 8 3316.8 1155 7 —802 7 480.3 1932 9 }3 09 52 67 90 38 31 49 —2l_87
2000 6439 4 4894 5 1553 4 —2 5 1234 8 2342 7 19 19 36:j8 76 01 24 12 —0f)4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经济时代的供给约
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变为最终需求规模。从社会再生
产来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因此,从
睦期来看,真正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的是居民消费需求变动方向和速度。可以说,最
终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其中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则是保证最终消费
需求增长的关键。但从摄终消费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80年的
61 6%降为2000年的45.2%,城镇居民消费由80年的38.4%升高为54.8%(见表15);从增量
的角度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GDP的影响程度不断下降,农村居民新增消费对居民新增消
费的贡献度由85年的58.59%下降为2000年的34.52%,对新增GDP的贡献度由96年的32.09%
降为2000年的19.19%。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未能有效的带动城市化进程等多方面原因,占全
国近70%的农村人口其消费份额却占不到居民消费总额的一半,这也是内需启而不动的重
要原因。因此,在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
方针的历史条件下,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更要千方百计的扩大农村居民
的消费需求,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动态考察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考察
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
消费水平是指人均实际消费的各种物品的数量或价值的总和,衡量消费水平有二个主
要指标。(1)人均消费价值额,即指用货币尺度衡量的消费量,这是反映消费水平的一个
综合指标。(2)人均实物或劳务消费量,如人均消费的粮食数量、副食品数量、耐用消费
品数量等。人们只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的消费需求。因此副食品消费量和
耐用消费品消费量的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水平的高低。消费量高就说明消费水平
高。
通过我国农民消费水平变化表(见表3)可以看出农民消费具有如下特点:
(1)消费与收入成正相关性。收入的增长是消费的前提,二者在数量增长上具有相关
1
性。利用相关系数进行拟合,我国农民人均消费额与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851,
人均肉类消费量与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8293,人均蛋类消费量与人均纯收入的相
关系数为0.9148,各种耐用消费品的百人拥有量与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自行车
0.8840、电风扇0.9766、洗衣机0.9165、电冰箱0,9201、电视机0.9706,可阻看出,各
项与人均纯收入都显著相关。
表3 我国农民消费水平变化表
时闻^均l|5[ ^均消粮古虽类食糖冉娄自行车电风扇冰箱嚣电
^(元) 费(元) 。月/^ B月I 0R/ oR/ #1日^ e,日^ 自I目自/日
^ ^ ^ ^ ^
357 28
425 44
479 25
55l 10
593 28
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0年。
2、表中人均收入和消费均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2)新的耐用消费品已走入农民的家庭。电风扇从1985年的9,66台上升到2000年的
122.62台,年均递增19.20%:洗衣机从1985年的1.90台上升到2000年的28.58台,年
均递增46.73%:冰箱从1985年的0.06台上升到2000年的12.3l台,年均递增71.83%;
彩色电视机从1985年的0.8台上升到2000年的48.74台,年均递增33.27%。可见这些
消费品的增速大大超过同期农户的人均消费水平上升速度。而且还有不少耐用消费品从无
到有,迅速走入农民家庭,如照相机、电话等,2000年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26.38
4
部、手机4.32部、寻呼机7.74部。“’这些数据说明,农民的基本性需求得到满足后,消
费水平将向更高的级别迈进。
(3)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处于必需品阶段。一方面,农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低于
收入增长速度。自1980以来,农民的消费水平一赢处于增长阶段,但低于收入增长的速
度。1980--1984年,消费额年均递增1 1 58%,比同期纯收入年均递增14.28%低2.70个
百分点:1985--1990年,消费额年均递增3.23%,比同期纯收入年均递增1 52%高1.71
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农村居民受价格改革的影响,通货膨胀预期增加,从而展开对消费品
抢购的结果。1991--2000年,消费额年均递增4.41%,比同期收入递增率6.68%1氏2.27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居民2000年人均消费支出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仅为
687.02元,月均57.25元,这样的消费水平无论和城市相比,还是同国外相比差距都很
大,这说明整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其消费品仍处于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阶段。
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分析
(1)消费倾向分析。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
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它表示平均
每单位收入中的消费额。平均消费倾向(APC)=c/Y。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
增量中所占的比例,他表示收入每变动一单位时的消费变动额。边际消费倾向(MPC)2AC/
△Y。消费倾向能准确的描述居民消费行为。表4和图l、图2显示了自1980年以来我国
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1981年一1999年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基本呈持
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89年之后,平均消费倾向由当年的0.89下降到1999年的O 71,
下降速度很快。从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对比来看,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
下降速度大大高于城镇居民,这说明,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分
配差距扩大,在预期未来支出同等的条件下,如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绝对收入水平
低的农民必然倾向于储蓄更大的比例,才能应付未来的不时之需,而且农民比城镇居民要
受到更大的流动性约束的制约,无法通过信贷而只能通过储蓄来进行跨时消费平滑,这必
然使其平均消费倾向比城镇居民下降更快。另一方面,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t在大部分年
份,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这说明,如果农民能增加城乡收入差距不合理部分的
收入,用于消费的比重会比城镇居民高。因为城乡差距不合理部分的收入实质上是由农民
手中转移到城镇居民手中的,但这一部分收入在收入水平不同的人手中,对消费需求的拉
动作用不同。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转移到他们手中的收入对增加消费的作用小;
而农民收入水平低,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农民增加这笔收入用于消费的比重会高于城
镇居民。以1999年为例,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差0.06,如果这笔收入增加在农民手
中,可以有6%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
表4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
年份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城镇居民
198l O.85 0.9l 0.92 O.84
1982 O.82 O 88 0.86 0.8l
1983 0.80 O 88 0.72 O.8l
1984 0.77 O.85 0.67 O.79
1985 0.79 0.90 O.82 O.86
1986 0.84 0.88 O.87 O.80
1987 0.86 0.87 O.84 O.79
1988 0.87 0.93 0 86 0.79
1989 0.89 0.87 O.86 O.79
1990 O.85 0.85 0.69 ,0.73
199i 0.87 0.85 0.7l O.73
1992 0.84 0.83 0.79 0.70
1993 0.83 0.82 O.70 0.69
1994 0.83 0.82 0.71 0.67
1995 0.83 0.83 O.66 O.70
1996 0.8i 0.8l 0.71 O.67
1997 0.77 0.8l O.72 0.64
1998 0.73 0 80 0.73 0.66
1999 O.71 0.79 0.7l 0.6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分析。通过表5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量不高、
增长缓慢。1994年才突破千元,1999年消费支出的绝对数额为1927元,相对于城镇居民
的消费支出绝对数额来说,这一数额显然是太少。同时,虽然表中的数据显示出农村居民
的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增长率是非常缓慢的, 增长率最高年份是1985年和1996年,
6
分别为14.1%和14.0%,其他各年都在低位盘骜。这主要是因为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
拉大,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8倍,接近历史最高点,再加上城乡消费环
境不同,农村交通不便,商业网点和生活服务网点比城镇少:转轨时期农村的初次分配和
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农民的负担比城镇居民重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城乡居民消费水
平差距拉大。
表5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对比
绝对数(元) 城乡消费城乡收入指数(上年=i00)
年份全国农村城镇水平对比水平对比全国农村城镇
居民居民居民农村=I 农村=l 居民居民居民
1980 236 178 496 2.8 2.5 108.7 108.8 1。6.3
1985 437 347 802 2.3 1.9 113.1 i14.1 淼1986 485 376 920 2.4 2.1 104.4 102.5

2.5
1987 550 417 1089 2.6 2.2 105.6 104.3
1988 693 508 1431 2.8 2.2 107.4 106.0
1989 762 553 1568 2.8 2.3 99.5 99.2
1990 803 571 1686 3.0 2.2 103.4 100 3
1991 896 621 1925 3.1 2.4 108.3 106.7
1992 1070 718 2356 3.3 2.6 112.9 109.8
1993 133I 855 3027 3.5 2.8 108.1 i06.1
1994 1746 1118 389I 3.5 2.9 104.3 104.6
1995 2236 1434 4874 3.4 2.7 107.5 108.2
1996 2641 1768 5430 3.1 2.5 i09.1 114.0
1997 2834 1876 5796 3.1 2.5 104.2 103.3
1998 2972 1895 6217 3.3 2.5 105.5 101.8
1999 3138 1927 6796 3.5 2.6 107.4 103.8 1。9.8
2000 3397 2.8 108.i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动态考察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生活消费的过程中,不同类型消费的比例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
替代、制约的关系。消费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民的消费结构
对于了解农民生活消费状况和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提供农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信息,调
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
(1)按消费项目分类。消费项目可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用品等类,按此分类研究
消费结构,可以更具体的了解农村居民的各类消费需求。从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闻,
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情况见表6。
7
袭6我鞠农村居民入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表单位:% 浆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食品57.79 58.80 58.62 56.33 5S.05 53.43 52.56 49.13
衣着9.?2 7.77 6.85 7。24 6.?? 6.17 5.83 5。75
屠住18.24 i7.34 13,9l 13.93 14.42 i5.1 14.75 15.47
家庭设
备用鑫S。12 5。2§ S。23 5f S8 薹,28 S,2《S。22 4。52
及服势
医疗保健2.41 3.25 3,24 3.7l 3.86 4.28 4.44 5.24
交通通讯1.73 1.44 2.58 2.89 3,33 3.84 莲.36 5.58
文教娘
乐用鑫3。92 5。37 7。8l 8,43 9。lS lO。02 lO,67 ll。18
及服务
其他商晶
及豫努
1.07 0,74 1.76 2。02 2。12 2。14 2.18 3.14
资料来潍:《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袭6可以麓至4如下特点:
1)食潞支出下滓幅度较大,僵依然是最大静支出项胬。我营农民的食潞支出占金年生
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直呈下降趋势,由1985年的57.79%下降到2000年的49.13%,下降
T 8。65令疆分点。嚣量食黯游费豹痨嚣结耱巍发生了镶大改露,逐步改变了食}蘩游费中
以主食为主,而在主食中又以粗粮为主的状况。同时农鼹在食品消费结构方面提高了营养
价值。
2)表饕支出占蕊生活游赞支出靛魄重毒搿下降,筵鞭寝不燕攘大。袭树痿瑟的蔽着支
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自1985年的9.72%下降到2000年的5,75%,下降了
3.97个露努点。另外农枣重鼹民对成农螅购买邂步增加,农村青棼在择农时越来越讲究穿
着的款式、花色和壤量,衣着的成衣化和城市化已丑趋明显。
3)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点出的比蘑变化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建房热”使居住
辫赞跑重一蛮垃屠第二,1985年亵这18%鞋上,魄当辩缓镶4%鳃藩住漩赞毙重裹出14个
酉分点,1993年农村居住消费降为13,88%,值随着第=轮建房热升温,到2000年农村居
住消费比羹为15%,城镇提辩到lO%。城乡相麓5个百分点”’。遮说明我国农户的住房面
秘帮往痔质器改善镶筷,餐{曩说弱交予我露城多游费体制差爱导致了城镄鹰琵藩往港费跷
羹过低而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比重过离。据统计资料。早在1989年底我国农村平均每人年
底使用房壤盼居住蕊积已这17。2l平方米,已超过了国家计委掇瞧的到2000年农${人均
生活住房荫积17平方米的小康水平标准“’。这一现象与我国现行韵经济体伟《和农考寸商品
缀济的发展水平有觜密切的袋系。在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农业投资动力不足,缺乏投
瓷渠遂,农琵翁纯羧入瑾量没有其链溅路,掘上农$|集体±遗蓉瑗豹不合疆与农糟戆攀眈
之风,使农民住房消费支出超前10年进入小廉水平,同时也占用了大量耕地,影响了农
S
琵资金孵综合运阐。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瓣支出的比熏基本稳定,但谢所下降。作为吃芽消费需求之后的
毅的瀵赞热点嗣撼类的滔费毙重鑫辐年一99年一壹撰弼在5%炭右,2000年下降为4,5溉。
从各阶段每百户农民家电华均增加量的变化情况来看(见表7),电风扇、黑白电视机等
百元级窳电的普及率有逐步放慢的趋势,有的甚至呈下降的热势。另据有关资料盟示。褒
调查匏18588惠农民游赞者孛,5年凌誊是薅买窝聪麓赡买家逛产鑫耱掰占人数分裂为
27.5%和36.1%。从产品结构上看.彩电、冰箱排在第一和第=,分别占将要购买家电人
数的51.7%和33.3%“’。崩此可见,农民在购买家用魄器时,蔷选项目楚彩电,鞭彩电属
于文娱燮耐用消赘箍,不瘸于家庭设备用蕊范围。因诧家庭设备用晶及服务支出比重傈持
稳定并有所下降。
袭7 1985--2000举瓣菩玲袋农民家糍每百户窳电翔毒麓年均璞糖量(台)
品名1985--1990燕1990_~1998年1995一1998年1998--2000
电风扇6.34 9。52 7.54 5.52
洗衣槐1.44 i.S6 l,97 2,89
电冰箱O.23 0.79 1.37 1.53
黑自奄襁枧5,7S 4。82 一O.08 —5,3
彩色奄视机0.78 2.44 5.22 8,08
资料来谰t根据《中国统计年龆》计算
s)黯医疗僳健、交逶逶镪、文化娱乐厦毅务、箕{瞧鬻品及黻势方露瓣支出占生活消费
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1985--2000年农村感民用于隰疗保健的支出比麓一直缓慢上升。
由2.41%上升到5,24S。在温饱型消费结构巾,交避通讯消费支出比重掇低,1985年为
1.73%,随着温谗型漓费缔构向,j、藤型漓费缨褥转交,2000年箍高为5.58%。在嫩活消费
结构过渡的过程中,农村耀民在不断满足“吃、穿、用、住、行”的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
对文纯娱乐的糕神消费霈浓不断提麓。1985年文纯娱乐漕费魄蓬仅占3。92%,2000年提
高为11.18%。带动文化娱乐消费比重上升较快的主瑟因素有掰个,一是为了增强子女将
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竞争能力,农民对子女激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上我国政府对农
辩教套憨俸投入不是及教蛮渡费裁的改革,傻表甍教鸯费支毒太辐上并。二是彩色亳褪辘
等文娱娄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普及率的提高,在客观上也加大了农民教育赞用的支出。
(2)按消费韵商品性鹣皇给性分类。商品性消费掩农村屠鼹物质生溪消费中购买商品
的支出。自给洼漓费指农村藩民街璇生活消费中自产产品的清赞。按藏分类对研究农村鬣
民消费的特点及商品化程度有重要戆义“’。自1980年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
熬普遍推行,农村强暴经漭褥到了长是戆发髅,农村爨氏涟费毫逐步转趣噬嚣燕瞧消费为
主(见表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商品性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达76.92%,比1980
年的50.40%上升”r 26.5z个百分点。农民人均购买生活消费品的现金支躜,按1980年的
不变嚣接诗算,2000年为391。69元,眈1980肇煞83。63元增翱了3.68嵇,年均递增8.19%,
比同期生活水平6.31%增遮快1.88个百分点。“’1985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为62.59%,2000年这一地攫提高到了77.57%,可以露出,农民静商品性消费比重与现金
收入院嚣菲常接近。
9
表8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商品性所占比重单位:%
年份合计食品衣着住房用品及其它
1980 50.40 31.10 98.10 62.95 88.90
1985 6l‘33 41.7l 97.96 73.90 99.50
1990 69.65 51.29 97.49 80.72 99.90
1994 63.75 44.1l 99.08 76.75 99.97
1995 65.59 45.98 98.74 81.15 99.9l
1996 68.46 47.86 99.06 85.02 99 99
1997 69.65 48.93 98.99 85.00 100,00
1998 70.94 50.48 98.96 83.19 100.00
1999 72.56 51.38 99.39 87.49 100.00
2000 76.92 56.58 99.19 89.44 100,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
(1)思格尔系数分析。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由
于食品消费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类消费需要,因此,食品消费在居民总的消费支
出中的份额就代表了一定的消费结构水平和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越大,表明居民消费支
出在食品上的比例越高,则居民必然处于偏重生存消费的状态,即居民消费结构高度越低;
反之亦然。因此,恩格尔系数可作为表征居民消费支出结构高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城乡
思格尔系数的比较(见表9)可以看出,城乡思格尔系数都在下降, 1980--1990年农村
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较快,但1990--200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快于农
村,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率的l_6倍。而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又重新拉大,
从1990的4.5%扩大到2000的9.996。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8年
一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为2.04%,同期思格尔系数下降了4.3%。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扭转,限制农民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城
乡人为分割的制度性约束,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从而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差距扩大。
表9 城乡恩格尔系数对比
年份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1999 2000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55.8 52.2 54.3 50.O 44.5 41 9 39.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61.8 57.8 58.8 58.6 53.4 52.6 49.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箍》
(2)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结构变动度是用来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变动程度,一般
用期末各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减去期初同类消费占总消费额的百分比,将相减之差
的绝对值相;bnEP获得一定时期的结构变动值,将结构变动值除以考察期年数即为平均每年
结构变动度。结构变动度=E x{.一xm I/年数⋯。从表10可以看出,1985--1990年这
5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值仅为6.94个百分点,平均的结构变动度为l|39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是衣着和文化教育娱乐服务,而住房、医疗、交通
0
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比重上升较少。1990--1995年这5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变动值提高到9.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的结构变动度上升为1.8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第
二轮造房热,居住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由上一阶段的12.97%上升到37.28%,成为首要
因素;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影响继续上升,成为促进结构变动的持续因素。1995--2000
年这5年,农村消费结构变动值达22.3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的结构变动度上升为4.47
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食品消费比重明显下降,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
的升级换代过渡。从表ll各项消费支出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看,农村消费结构ph温饱
型向小康型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是1990---1995年间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58%
以上,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不足2%,1995--2000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加快,5
年间下降了g个百分点,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提高到42.46%,说明现阶段农村消费结构
转型的关键是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现阶段农村的消费热点已由温饱型消费阶段的“吃、穿、
住”三个消费热点降温为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新消费热点,农村教育文化和娱乐类耐用消
费品的消费比重三个时期都在逐步提高。
表10 1985--2000年农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单位:%)
消费项目1995—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
食品l-0l 0.18 9.49
衣着l_95 O.92 l_l
居住0.9 3.43 1 56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0.17 0.06 0.71
医疗保健0.84 0.Ol 2
交通通讯0.29 1.14 3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1.45 2.44 3.37
杂项商品0033 1.02 1.12
结构变动值6.94 9.2 22.35
年均结构变动度1.39 1.84 4.4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消费项目1985一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芷
食品14.55 l-96 42.46
衣着28.10 10.00 4.92
居住12.97 37.28 6.9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2,45 O.65 3.18
医疗保险12.10 0.11 8.94
交通通讯4.18 12.39 13.42
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20.89 26.52 15.08
杂项商品4.76 11.09 5.0l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三、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分析
分析消费需求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宏观的角度,二是微观的角度。以下论述主
要是通过微观的角度,分析农村居民家庭(或消费者个人)的消费行为的数量表现,即分
析一定条件下农村居民家庭如何进行消费的选择和抉择。
(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模型的选择和建立一个扩展的线性系统
从微观角度对消费需求进行分析,有很多专门的方法,其常用的是线性支出系统(LES)
或者是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线性支出系统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斯通根据柯布
一道格拉斯函数于1954年提出的需求系统模型。它是把需求看成是消费支出和价格的函
数。后来在1973年。路迟又推出了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在没有价格数据资料时,后者
能间接的估计出线性支出系统,这是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的主要优点。由于扩展的线性支
出系统把消费支出看成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西方经济理论界对消费是何种收入的函数存在
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杜生贝的相对收入理论,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因此,以不同收入理论为依据的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之间
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倘若不考虑这些细微的差别,从收入的一般角度去考察,可以把
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的基本表达式写为“’:
V。=P,R。+B.(Y一ΣP。Rt) (1)
式中,v.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支出额;Y表示消费者的收入;P。
表示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R,表示第i种商品或劳务的基本需求量:B。表示第i
种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的经济意义在于把对某类商品或劳务
的需求v.分为基本需求P.R.和追加需求B.(Y一ΣP.R,)两部分: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和价
格水平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基本需求£P.Rt,然后,剩下的收入(Y—EP,R。)按不同比例
B。在各种商品、劳务和储蓄之间分配。
V.=P。Rt+B。(Y—EP。R,)=P,R;+B,Y一0.ΣPi R。(2)
令P;R.一B。ΣP。R。=b. (3)
将(3)式代入(2)式,则得:V。=b-+B.Y (4)
用最4'---乘法可以求出b。、B。的估计值,继而可以求出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基本需
求消费。
利用1990--2000年各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总生活消费支出资料,进行回归分
析,得到总需求函数为:
V=142.05+0.6907Y r2=0.985(r代表相关系数)
其中ΣB,=0.6907,ΣP。R.=459.26
再利用1990--2000年各年农民人均各项生活消费支出资料,分别与人均纯收入进
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食品、衣着、居住、设备、医疗、交通、文教以及其他支出对人均纯
收入的8个线性方程及样本决定系数如下:
食品: V,=297.17+0.3395(Y一459.26) 一=0 9358
农着: v。=37.65+0.0440(Y一459.26) r2 O.941
居住: V。=72.589+0.0978(Y一459.26) r2 0.9889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V一=28.07+0.0324(Y一459.26) r2=0.9429
医疗保健:Vs=10.20+0.0349(Y一459.26) r2=0.9384
交通通讯:Vs=一0.13+9.03486(Y一459.26) 一=0.9726
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V,=12.43+0.0875(Y一459.25) r2=0.9834
12
其他商品及服务:v。=1.279+0.0197(Y一459.26) r2 0.9782
根据以上回归方程得出农民生活基本消费需求估计值(见表12)。
表12 1990--2000年农民基本消费需求平均估计值
消费类别b{ B, P;R.(元) r
食品141.28 0.3395 297.17 0.9669
衣着17.44 0.0440 37.65 0.9701
居住26.67 0.0978 72.589 0.994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3.21 0.0324 28.07 0 9710
医疗保健一5.828 0.0349 10.20 0.9687
交通和通讯一16.16 0.03486 —0.13 0.9862
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一27.78 0.0875 12.43 0.9917
其他商品及服务-7.768 0.0197 l_279 0.9890
合计0.6907 459.26
从以上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样本决定系数均在94%以上,说明农民消费支出的离差中
有94%可以用收入来解释,即农民各项消费支出94%取决于收入。这个结果说明了回归直
线与样本观测值拟和的比较理想。
(二)扩展的线性系统结果分析
1、基本消费需求比重分析
在表12的基础上计算出农民各项消费支出中基本需求消费所占比重。(见表13)
表13 农民基本消费需求比重
消费类别平均实际消费(元) 基本斋求消费(兀j 基本需求消费比重(%)
(1) (2) (3)=(2)/(1)
食品651.71 297.17 45.60
衣着72.28 37.65 52.09
居住174.77 72.589 41.5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61.89 28.07 45.35
医疗保健46.70 lO.20 21.84
交通和通讯33.65 一O.13 0.386
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103.87 12.43 1.19
其他商品及服务20.35 1.279 6.29
基本需求占实际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的大小,可以作为各项支出内容对农民生活基础性
程度的一个标志,比重越大,则基础性越强。由表13看出,基本需求消费比重较高的是
衣着、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反映了农民对这类商品的消费具有惰性。基本需求消
费比重较低的是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在这类商品的消费方
面具有较高的承受能力,不会因为减少其消费而影响到基本消费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
这方面的消费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由表12可以看出,总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907,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在新增的纯收入
中将69.07%用于生活消费支出,用于生产性消费和储蓄的比重为30.93%,这从一个角度
反映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村居民的储蓄动机。我国农村居
民消费支出按边际消费倾向由高到低依次为食品、居住、文教、衣着、医疗、交通通讯、
家庭设备、以及其他商品支出。农民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在新增收入中将有
33,95%用于食品支出,这是由生活水平决定的:居住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居第二位,这主
要是农村居民“建房立业”的传统消费观念冲击了农民的住房消费:文教支出仅次于食品、
居住支出,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精神消费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子女教育的培
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在满足基本需求以后,主要将钱花在了吃、住、教育等
方面。
3、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1%的收入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变化的百分数。其计算公式为:
n,=(d v./dY)(Y/v。)=B.(Y/v.)。由公式计算出2000年各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
从大到小依次为
l类别其他交通文教医疗居住衣着食品设备
弹性值1.1849 1.2607 1.1640 1.08 0.892 0.8504 0.8479 0.8468
从中可以看出,在增加收入的情况F,8类商品及服务的弹性为正值,说明随收入水平的
提高,需求量会随之增加。由此,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仍然会刺激各类商品及服务的消
费。同时还可以看出,弹性大于1的有其他、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三项支出,说明农村
居民对这三类商品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用于此类商品及服务的支出将会保
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其中其他商品及服务主要由个人用品、理发美容用品、旅游等项目构
成,其需求弹性为1-1849,反映出农村居民在追求家庭用品现代化的同时,也开始注重
修饰和美化自己,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支出的增加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一个
显著变化。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呈加快趋势,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信息观念,
摩托车、电话机以及手机将逐渐成为农村消费的热点。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
居民也开始重视精神消费,随着科技兴农的深入以及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农民也越来越认
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文化和教育服务支出将成为农民的一项重要消
费支出。
4、农民各项生活消费潜力分析
根据对农民各项生活消费支出的基本消费需求占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以及边际消费
倾向和需求的收入弹一陛,可以看出农民各项生活消费的潜在需求。
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最高的,但主食方面已经没有多少文章可作,副
食支出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民也正开始讲究饮食的多样化和营养成分。这可能是由于
副食品消费日益丰富多彩和社会化程度提高较快两个方面影响的结果。
农村居民衣着支出的基本需求消费比重较高,需求收入弹性相对较低,因此服装市场
目前不会有大的发展,刺激服装消费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这可能与我国作为纺织大国在衣
着消费方面拥有价格优势,以及农民的消费习惯、职业特点有关。
农村居民居住基本消费需求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说明居住消费一
直是消费热点,仍有发展的潜力。改革以来农民对扩大宅基地的冲动使农村“建房热”经
久不衰,第二轮“建房热”再次升温。
1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基本消费需求所占比重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需求收
入弹一I生逐年下降,农民对黑白电视机、电风扇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逐年下降。这说明农
民在这方面的消费潜力不大,难以形成80年代城镇市场那种消费热潮。这与农村设施落
后、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有关,另外农民购买家电的首选对象是彩电,但彩电属于文娱类
消费品。因此要开拓农村家电消费市场,不能把城市里淘汰的产品投放到农村,应注意到
农民家电消费的更新换代.以激起新一轮的消费热点。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的基本消费需求所占比重较低,需求收入弹性
较大,因此这些类别的消费将成为农村居民的又一消费热点。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人们
保健意识增强:国家对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使交通通讯供给约束基本解除,人
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的获得的结果。
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基本消费需求所占比重较低,边际消费倾向较高,需求收入弹
性较大,说明文化消费是一热点消费领域,并且发展迅速。
四、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因素的分析
(一)收入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1、即期收入对消费的影晌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长期低于城镇居民。1985—1994年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1998、1999、2000年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分别为3263元、
3643元、4026元,收入水平差距为2.5、2.6、2.8倍(见表5),200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为3942元,是同期农民收入1123元的3.5l倍,城乡收入水平比由2001年的
2.9:l增加为3.5:l。倘若将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福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实
际收入比至少在5:1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
比重不断下降,1990年农村市场消费占全社会份额的53.2%,2001年降为37.4%,2002
年上半年又降为36.8%。不仅城乡居民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并且,农
民收入增幅也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0年~2001年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61 89%.年均增长4.48%,比80年代增长速度几乎慢了一倍:而同期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15%,年均增长7%,比80年代增长快54%。“’农民收入在
98年、99年、2000年增长率分别为:3.4%、2.2%、1.9%,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收入
增长率徘徊不前,没有大的突破,农民不敢贸然消费,农村市场的整体购买力只能在低水
平徘徊。造成农民这种收入状况有几方面的原因:1)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有些农产品农
民世代种植,没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是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更没能体现出当
地的特色优势,造成品种的重复和品质的低下。农民由过去的只应付自然风险,发展成为
市场经济形势下,应付来自自然的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的比较效益继续下降。2)乡
镇企业效益下滑。近几年由于宏观经济紧缩、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乡镇企
业发展速度放慢,用工量明显下降。“七五”和“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保持在
35%_42%之间,而2000年为15%,2002年上半年仅为8.8%。“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年
可吸纳劳动力在700万人以上,进入“九五”以来,每年降到400万人以下。⋯乡镇企业
15
发展速度减弱,效益下滑,亏损增加,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拉动。
3)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减少。进城打工是很多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企业改
革力度加大,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国家要负担城市低收入人员的低保和承担下岗失业人员
重新就业的巨大压力,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对技术、知
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受文化、技能等条件的限制,在城市里能找到的岗位越来越少,
农民在城市里赚钱越来越难。农民想依靠外出打工弥补农业收入减少的机会受到了更多的
制约,这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缓馒的原因之一。
(2)农业收入难以提高。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仍然大大低
于工业,如在1995年,中国工业部门平均每个职工占有的固定资产原值高达68 062元,
而农民平均每户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仅为2774.27元。而且,这种局面尚无改变的迹象。
例如1998年,在拥有9亿人口的农业部门,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仅占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和1.2%。这种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下跌、
工业品价格上涨。例如,1993年平均每个农民从农副产品提价中得到的收入为107.7元,
当年由于工业品价格上涨人均多支出119.4元,收支相抵后,农民人均损失11,7元。”’
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农民收入的60%左右来自于农副产品,但近年来农副产品市
场持续低迷,许多农副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2000年小麦实际收购价格与保护价
格非但没缩小而是进一步提高了。这种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除1980—1984年、1995
—1996年,农民收八由于农产品价格暂时上扬而收入增长较快外,农民收入增长一直低
于城镇居民。目前我国已出现了全社会性的农产品买方市场,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带来的
是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下跌,2002年上半年,全国三种粮食(小麦、稻谷、玉米)价格平
均下降了3.g%,蔬菜下降8.9%,棉花下降17.1%。“’但要通过提高农场品价格来增加农民
收入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全面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市场的价
格。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受到产品产量和价格的双重制约难以获得持续增长。从农业
生产成本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幅度较高,也导致农业效益下滑。据计算,
1998年以来,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幅都在1096以上,使农民获利甚微,甚至出现亏本经
营。另外农民缺乏与市场相连的产业链,受销售人力和时间限制,在市场中的被动地位,
使农民只能获得农产品作为原料、初级品的价值,而流通与深加工环节的利润却拱手送给
了别人,加大了农业收入提高的难度。
(3)农村商品流通主体缺位。发达国家和大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具有完善的市
场流通体系。农民的生产决策是根据流通主体—合作经济组织或产业化组织提供的信息决
定,这样,农民对市场信息反映比较灵敏,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供给结构。
而我国农村,尚不存在这种决策组织,因为我国农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中,流通渠道被过分的“放开”和“不管”了,农民的生产决策要么是由政社合一的乡镇
政府行政性的决定,要么是由自己盲目决定。结果导致了农民对市场需求信息反映迟缓甚
至错误,以至于生产了大量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由此产生了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据国务
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报告,中国农产品在总量上并不过剩,但结构性过剩严重,这
说明农产品供求矛盾是结构矛盾。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在
需求制约尚不明显时进行的,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90年代中后期,面临市场的约束,
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已经不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缺乏起主导作用
f6
的流通主体,向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指导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加工、储藏、销售
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不到位,导致产销、供求无法衔接,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
东平静筏赛。
(4)农户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农村,农户的社会保障体系极不健全,社
会救济、挂会保睃在大部分农毒于地嚣滏未震开。并且,农民没有医疗保轮,也不存在公费
医疗,鬣老痛死都由自己承担。近年来医疗费用又急蒯上升,在过去的lO牟内虢翻了3
番。“”一方面分流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民防病防老的心理。目前我国农村以养
老、医疗为重点懿享±会嫖薅工终莰在小范囊瘫实行,亭圭会傈薅蒸金调裁藏匿极小,镬农民
缺乏安全感、稳定感,从而使其储蓄倾向提高,消费倾向降低。
2、预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1)农韭市场嚣I陵和鑫然风险g}起农蠢颈赣寝入不稳定。蓠先,在市场经济象件下,
农业的~个重要特点是,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
看都魄较低,露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尽管短裴较低,但扶长期来看捐对较高。遮主要是
由于农妣的专业化分工、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农民运用新技术的能力的提高。农产黼供给弹
性大于需求弹性使得农产牖经常处于买方市场的状态,当农产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
壤入下黪。登然,农产品嫒缺薅,簸赣蠹会§{超魏格大堰度上铴,农民牧人提应壤黧。鸯
于农产晶的长期供应弹性较大,价格上扬会导致农产晶供给迅速增加,供求趋于平衡时,
价格回薄,农民收入相应减少。其次,许多地区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农业受气
候静影璃眈较大,丰年农氏牧人增加,灾年设A裁要藏少。最痿,在传统农韭彝璇健农照
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具有澎种经营的特点,农户种植多种农作物,以便在满足自日消费和
枣场器薅之之闻保持一种协调。尽管通过产嵌粒牧入多榉化可以降低市场徐播波动的风险
(如种横单一经济农作物要承受较大的市场风险),德是农户嚣承受的风险种类增加了,
相应的多种经营规模经济的限制也就增加了,这影响了农业产如率的提高,因此预期收入
瘩平降祗。
(2)农民沉熬的负担加大了预期收入的不稳定。一方面农民收入有减少的趋势,另一
方面农民的负担不见减轻。在市场经济中,墩府财政成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但在中
莺农村,各项基端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挺供,都是农琵自己受疆静。农树遣区公筵财力薄
弱,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费用因政府财力有限i亓i转嫁到
农民头上,越是经济不发达戆姥g,集体经漭窝{#农产韭越落矮,各秘公共驻务靛费用由
农户承摆的比例越高。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簿公共产龋建设投资不足,挤占了农民的消费
资金,降低了农照的消费倾向。此外农民还要缴纳税焱,承担“提留”、“统筹”、“以资代
劳”等纾黢牲枝赘,班及瓣瓣静乡镇致麝魏瓣致支出。透豆每,虽然国家三令五率强调减
轻农民颤担,但不少地方仍大大突破国务院规定的不超过上年农民纯收入5%的限额,被
用于增加非生产开支,或被上级政府平调挪用。来自四面八方的集资、收费、摊派成为农
民沉重的负担,辩且农民的这部分受担主要楚现金支蹬。这主疆是由于我国农孝重经济体锻
改革虽涉及了经营制度的改变,确立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但没有触动产权制度的根
本变革。这秘产投不明掰、政府投力缺乏毒效约哀积黢督熬壤况鞠副了农涎豹受担,蚨两
加大了农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农民消费倾向的相对偏低。
(二)城市他水平对农村居照消费的影响
17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有所发展,但进程不是很快,城市化水平的滞后限制了城乡生
产要素的流动,使得城市化推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难以完全建立起来。
1、现行的城市化模式不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如果以居民消费总额为100%,1980年农民消费总额占其中的61 6%,城市居民消费
总额占其中的38.4%,而当时的城乡人口结构是乡村人口占80.61%,城乡消费份额与人口
比重相差19个百分点,城乡消费水平相差2.8倍。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80
年的19.36%上升到2000年的36.22%,提高了16.86个百分点,城乡消费份额增减了16.4
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占居民总消费额的比重由38.4%上升到54.8%.也只提高了16.4
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不分析中间变化过程,2000年城乡消费份额与人口比重也相差19
个百分点左右,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经历了一段逐步缩小的历史后重新扩大,1999年城
乡居民消费水平相差3 5倍(见表14)。由此可见,城乡人口比重与城乡消费比重的差距
变化和城市化水平变化相关程度极差,更多的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又扩大的变化相关。城
市化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使城镇居民消费份额得到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对居民消费水平上升
的贡献几乎为零。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就地转移的小城镇模式,使我国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并未达到它对城市化人口集中程度应当起到的带动作用,从而限制了我
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地转移模式使人口集中度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
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减弱。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四国70—90年代农业
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使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分别为:1:
I.5、i:i.29、1:2.5、I:I.9,即第二产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新增1.5--
2.9个就业岗位。我国1979--1996年乡镇企业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
就业岗位之比为:I:0.35--1:0.65。”’与世界各国工业化中期经济社会结构相比,我国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落后与消费水平偏低三种结构性偏差是相互关联的。城市
化水平落后导致第三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不发达导致消费水平低。
表14 城乡消费比重和人口比重的差距
年份居民消费=100 总人口=100 城乡消费与人
农民消费市民消费乡村人口城镇人口口比重的差距
1980 61.6 38.4 80.61 19.39 19.0
1981 62.62 37.38 79.84 20.16 17.2
1982 63.69 36.3l 78.87 21.13 15.2
1983 64.84 35.16 78.38 21.62 13.5
1984 64.93 35.07 76.99 23.01 12.1
1985 63.66 36.34 76.29 23.7l 12.6
1986 62.03 37.97 75.48 24.52 13.5
1987 60.9 39.10 74.68 25.32 13.8
1988 58.6 41.40 74.19 25.81 15.6
1989 57.72 42.28 73.79 26.21 16.1
1990 56.28 43.72 73.59 26.41 17.3
1991 54.67 45.33 73.63 26 37 lg.O
1992 52.74 47 26 72.37 27.63 19、6
1993 50.17 49.83 71.86 28.14 21.7
1994 49.42 50.58 71.38 28.62 22.0
1995 49.08 50.92 70.96 29.04 21.9
1996 50.75 49.25 70.63 29.37 19.9
1997 49,67 50.33 70.08 29.92 20.4
1998 47.9 52.1 69.60 30.40 21.7
1999 46.1 53.9 69.11 30.89 23.0l
2000 45.2 54.8 63,78 36.22 18.5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2、严格的户籍制度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抑制了农民消费
首先来看一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对照钱纳里的“标准结构”
发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而逐渐减慢的。在人均GDPl00美元以
下的时候,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17.9%比“标准结构”高5.i个百分点。这是由我国超前
实现产值工业化的情况所决定的。在人均GDPl00美元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放慢下
来。人均GDP从100美元到200美元的区间本来是城市化水平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收
入区间,在钱纳里的“标准结构”中,城市化水平由22.0%上升到36.2%,上升幅度为14.2
个百分点;而我国在这一收入区间,城市化水平仅上升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只有“标准
结构”的42.3%。在人均GDP 200美元之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继续落后于“标
准结构”;到人均GDP 250美元时,“标准结构”中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9.3%,而我国只
有28.6%.是“标准结构”的72.8%。“”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
是由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这种户籍制度严格控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
造成农业劳动力的过剩.抑制了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扩大了城乡消费差距,从而抑
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增长。
其次,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利于进城农民消费方式的城市化。目前每年有1.2亿以上的
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工作。但严格的户籍制度使他们与城里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
他们要往返于城乡之间,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候鸟式”人口。由于他们的根在农村,所以
城市只是他们挣钱的地方,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城市化。农村人口城市化对消费需求最
大的贡献是人口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从农村半自给生活消费方式向城市商品化生活消费
方式的转变,将极大的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农村人口中,“候鸟式”人口的收入相
对较高,受城市生活消费示范效应较大,最具备将农村生活消费方式转化为城市化消费方
式的条件,但户籍制度及相应的配套制度却把他们拒绝在城市大门之外,使城市化改变人
口消费方式带动的消费需求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受雎。
经济结构转换与社会结构转换是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社会进步的快慢及结构的合理与否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目前社会发展中的城乡结构
不合理一城市化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扩张的重要因素。
(三)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1、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消费环境较差
按收入水平、购买能力和消费升级的规律,农村居民对家庭耐用消费品应该有较大的
19
增加,但在实际中,农村居民无法持续城市居民80年代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浪潮。
这固然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没有积累到实现消费升级的程度有关,也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不足有着密切关系。农村电网设备落后、电价过高,有的地区供电设旌差,电力不足,这
些因素制约了农村家用电器市场的开拓。另外,农村通讯落后致使信息传递不畅,产销信
息不灵,难以形成快捷的商品流通网络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电视信号接受与城市相比,
不但频道数量少.而且信号质量差,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文化娱乐消费和电费支出,
同时也阻碍了农民对各种商品或服务信息的了解和利用,不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就业
机会。
2、消费品结构不适应农民消费需求
由于城市市场趋于饱和,许多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广大农村。但大部分企业未对农民
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和消费特征及时做出相应反应,只是将城市滞销或淘汰的产品简单
的转移到农村,诚然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异,以及农民在消费时间和层次上的相对滞
后-陛,城乡居民在需求结构和需求档次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但在城市滞销的商品在农村也
未必有市场,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就造成企业提供的品种单一、功能过剩、价格过高
的产品充斥农村市场,而农民所需的价格合理、经济耐用、操作简单的产品买不到。
3、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完善
农村缺乏具有规模性及信誉良好的商业网点。农民要购买综合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
要到城市购买,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据对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部分农
村的调查,农民购买电视机、电冰箱、洗农机、摩托车以及化肥和农药时,上县城购买的
比重分别为66%、80%、78%、58%、和51%。“2’另外企业很少在农村设立商品售后服务点,
虽然厂家、商家给予的售后服务政策没有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分,但由于农民在信息、
交通等方面和城市居民相比处于劣势,这种貌似一视同仁的政策还是不利于农民的。售后
服务方面的劣势,使大多数农民在购买商品特别是大件耐用品方面存在顾虑。维修上的不
便,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降低了消费效益。
4、农民的消费权益缺乏必要的保护
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加上交通落后、信息传递不畅,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
村市场,坑农、骗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剧了农民负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产生
了恐惧心理,影响了农民的正常消费。
5、消费信贷水平落后
消费信贷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发达国家,消费信贷也具相当规模,适
应了这些国家日益扩大的商品市场需要。我国消费品市场由于长期处于短缺供应状况,消
费信贷成了“被人遗忘”的金融业务。对农民而言,以个人身份向银行、信用机构贷款几
乎是不可能的。农民也需要投资,可资金除了向亲戚朋友借之外,更多是靠民间的高利贷。
在信贷方面,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低息贷款,至于消费信贷,农村基本上
没有起步。
(四)消费动机心理偏好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消费动机心理偏好是指存在于消费者个人心理之中的、带有共同倾向性的消费动机心
理。据调查,当前农民的消费动机心理偏好主要表现为:(1)求实心理,这是农民消费心
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农民对于商品的外观、规格、材料等并不是很看重,但对商品的实际
20
效用价值却很重视,这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不符合农村居民消费心理的商品,
在农村市场就会缺乏销路。(2)选价心理。由于收入水平及消费习惯等的影响,农民在购
买消费品的过程中,总是精打细算,对其购买行为是不是“划得来”比较注重。一般来说,
农民更看中价格比较便宜的商品,这中选价心理也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3)遵循传统和
农村社会习俗的心理。农民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循着农村社会的非正式性
规则,而不管这种规则是对是错。农村的婚丧嫁娶消费、人情消费等都是根据农村社会的
习惯进行的。例如,过年一家杀猪,全村人都来光顾,时常是一头猪剩不下半头猪。像这
种不合理的消费在农村很普遍,农民的消费行为受农村的非正式规则影响很大。(4)从众
心理。一般而言,高收入组的农民起着示范效应,低收入组的农民仿效其消费行为。从众
心里是一把双面刃,一方面可以拉动市场,引起排浪式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数量
庞大,其从众心理对经济的发展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因此对这种心理要合理引导,
发挥其正面效应。
五、启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首要问题和前提条件是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扩大农民有支付能力
的需求。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
1、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化生产为本质、以农工商一体的社会化生产为内容,以提高农业
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集约化经营为目的的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
业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的环节包括农产品生产一农产品加工一
农产品销售一农产品消费。首先,应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
则,把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作为重点,积极兴建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在农业产
业化的进程中,加工流通企业被喻为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龙头”,对农产品加
工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每一个加工环节都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每一次加工都是一次
增收。一般来说,产品一次加工可增值5%,二次加工可增值12%一20%,三次加工增效更
高。其中食品加工业是一新兴产业,它有利于调整农产品结构,使农产品增值。以芋头加
工为例,近几年每吨毛芋头1300元左右,加工成芋仔出口,一般3吨毛芋头可加工1吨
芋仔,每吨芋仔销价7500元左右,这样3吨毛芋头就会增值3600元,扣除每吨毛芋头的
加工费200元,每加工1吨毛芋头就会盈利1000元左右。“”另外食品加工业与之配套的
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拥挤在第一产业上的过剩劳动力得到转移,
从而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在兴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龙
头”作用的加工流通企业时,第一,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产品质量、生产设各、工艺
水平、管理水平都要高,以跟得上消费市场的发展,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当
“龙头”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形成某一地区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品后,在不断
提高质量的同时,要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要能带动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区域企业的
群体化经营。加工流通企业特别是食品加工流通企业是规模化生产企业,因此在一个地区
2l
内多建~些,达到行业内产品品种齐全、产晶档次配褰、产量搿成规模,对一个地区产业
化经营念有根多好处。第三,“龙头”企业要采用现代念业制度,推行公司制。可以鼓励、
支持农氐戳股份合作翩的形式兴办加工企监,这至《往纯资金、努力、土邈、技术等生产要
豢配置的目的。
其次,要建立完善筑社会赧务体系,鼹糍农业产渡健经营豹组织性、秩序性-由于农
民是单家独户的生产,在市场上是单家独户的销售,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随着产业化程
度的加潆暴露的越来越突出。为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联幕,组织农民整体
连凡市场,应本繁“多释形式、一个体系”豹思路,攘幸亍农韭会终键缀缓。一方瑟宅可强
组织分散经营的农民进入市场,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有效载体,促进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另
一方西它对加速产照流遇、避免中闻环节盘剥、打破麓断和提糍竞争水平、增加收入、降
低成本、提高农民教育永平和科技推广普及,建立一体亿农监、连接城乡渠道、转移农蝗
人IZ!等都有巨大作用。还可以成为农村现代化服务的网点,解决由于资愈短缺而制约农业
设麓约改进、耘懿秘、薪技术、薪嘏制麴;{避、接广秘应趸熬溺题,提麓农业技术,表用
设施、智力、资金和信息的投入使用水平,荫效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农渡台作化
组织耍根据农民的需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鞭求来建立,以为农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农
民蠡瑟合作、垂主经营、蠢我蓑震、奎受盈亏为纛剐,坚持致麝积极;|簿,严辏按照国藩
通行的章程和规则进行操作。紧紧围绕产业化经营的盘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合作组织,
注意把加工销售企业吸引剿合作缎织中,或濑加工企救来领办含作组织,既搞生产,又搞
加工销鬻,走农工商一体化盼道路。簦引导合作组织鸟加工企娩搞好产销衔接,及时提供
信息,肖计划的安排生产,避免盲目性,使农户与企业建立越有序的经济关系。
2、深像农辩毅革,攘活农产潞渡通
目前增加农民收入不稃是生产多少的问题,而是生产与市场的衔接的问题。我国农村
充当主粱道地位的流通主体缺位,制约着农树市场的发展。因此应当转变观念,由传统的
“生产决定论”转变为“滚逶决定论”。荫强农毒重峦晶流逶髂系豹建设,保涯耨锈其渡,
增产增收,解决农产品“冀难”矛腐,保证农产品价值顺利实现,理顺工农产品比价关系,
建立动态乎餐的王《产品比傍,确绦农民从如售农产鼹孛褥至姣}处。建立农产品保护价制
度,避免农民收入的大起大落。耍搬据市场的需求,糇据流通部门的信惑反馈调糕产品缩
构、组织农业生产。要加强农产品的销售力度,在农产品的广告宣传、销售人员、设施配
备等方瑟要舍褥投入。要运用各穆馨镑方式,据塞流遴渠道。随着毒亍鼗麴纲讫,镘多毒亍敦
都出现了经纪人,所毗也应培养一批农业经纪人,专门负责营销,打开、拓展流通渠道。
要突破传统的集市贸易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联户运销、挂钩定购、代购代销、
合同筠销、连锁疑营、藕爨贸易l冀及互联网上兹电予裔务等多种形式镶售农产磊,善于零l
用现代化电子手段获得或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要加大农村流通环节的执法力度,一方面
要取漩地方和部f1款保护主义,取消道路土躲乱设卡飘收费现象;另一方葱工离、质捡部
门要把黻光转向农村,加大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黉处的力度。要尽快在农幸雪培育和发
展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流通组织。狂发达国家都有这种流通组织即市场主体,它的作用举
足轻重。铡撅美黼鳇供应器镑售台圣筝柱,在1983年藏毒5989令,妊曼惩500万人,它雾专
应的农用物资净额达159.4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农用物资供应总额的20%;销售的农产品
净额为"t:93.4亿荧元,占当年全国农产品销售总额的31%(12)a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社
22
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农隧自己的组织、自融管理的含作经济组织。日本、韩国、美国都
是借助予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了宠整韵农般市场体慧。因此我国农村戚尽快建立起能帮
助农民磁售农副产品,商表民供应斑产资辩鞴生活资辩,囱表凝提供穰纛、秘技服务的流
通组织。另外,嚣完善农树的服务和维修网点,在农民购买商晶时要指辟农民正确使用商
品,著绘予及时的维护窝维修,解决农民质躐之垅。
3、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办度
国窳应增加对农业、水利、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帮助农
辩疆少蠡然风验,降低生产藏奉,为农民增羧e《造条搏。献短裳竣策措麓采说,嚣先要降
低农业擞产资料价格,要设法降低进口农资关税率,进口发达豳家的廉价化肥、农药、农
膜等农资提供给农户,或嚣加快发展国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工业,加强技术创新,
降低国产农资生产成本翮零售价格。要提高麟定资产投资、预舞内资金帮信贷赛金用予农
业的比壤,增加对农村再赞款以扩大农村地IX货币流懿和存量。17万秘亿元广义货币Mz
葸量主簧教布在大中城枣,嚣有饕众多人日豹农村货蘑甚存量、总漉量太少,有蕊广蛹地
域的乡村经济其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还没有得到足够供给。所以今后增擞货币要集中投放
农村地区尤其是农副产品生产区。阉时,央行在改造农村信用社所有制,4万多家信用社
减少30%戳上薛鏊礁上,爵派据篷绥较佳静髂餍享±专璎支农再赞获提高一倍。⋯’疆热大对
农业科技的投入,可以逶j尊安排风险基金,农业科技转化专项资金、价格补贴等形式,使
农民在不增加支出的基础上得到应用农业蒴技术的实惠,促进科技成果髓转化,加速农业
产业彳毛的进程。簧加强永铡建设,搞好大江大河大潮治理,也袋重褫中小河流治疆,罐离
防洪、抗旱、排涝能力。臻坚持开腱以农田水聱j为重点的农业糕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田灌
溉嚣积。要大力攘广羝灌、喷灌等节瘩灌溉技本,徽好水土保持工作。娶加快中低产圈改
造,搞好连片开发和粮棉生产基地建设。要积极培育森林资源,搞好防沙治沙工程。另外
还要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舭的投入,扩大劳幼积累。疆积极吸
{l舞资轶事农盈殍发移建设。在避~步调整辫竣支出缭梅、继绥增热表娩投A懿羯辩,要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多方面的保护。农业是先天弱质性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
的生产经营不仅嚣l羟自然风险,恧鼠亟l括前场风险,这容易导致农业资源如资垒、±地、
劳动力簿生产耍綮的外流。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不管照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楚二元经
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都猎耍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保护。对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发展及农
产品对羚贸要带来鳇津壶,我翻可以充分季l蠲羽辫的蠢关援定,合理搬夫黠农韭鹣支持窝
保护力艘。例如乖J用“绿箱政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协议
规定,对于不引起贸易扭曲的国内农业政繁,即“缀箱政策”的财政性支出不许削减。它
包括政府瘸于支簿荦季醑、技术接广、基穑设掩、繇壤保护等方疆靛替鼯。依据“绿藉政
策”的肖关条款,我国对种植业、翁牧业的支持仍有根大的空间。在诸多“绿箱政策”中,
加强一般性政府服务可剥予农业科研水平及农业抗灾害能力熬提高;提黼与生产不挂钩的
收入支持,给农产品生产者适度酶生活保障,可利于保持生产者的积极性:提离环境筑划
支持,W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力的源泉,也利于农产品的出口。这些措施,有益于从根本上
链送裘熊生产力程嚣教市场强境‘F秘发曩,窍盏于提藏农产晶的国际竞争力。震簧特别揍
出的是,在我国农村还应建立和完替农业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将农业傈护正式纳入规范
化、法制化的管邂轨道。通过使农业保护制度化,保证农业保护的连续性。在农业保护的
23
内容上,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农产品供需格局状况,应既注重对农业生
产领域的保护,也要注重对农业贸易领域的保护。
4、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科教兴农
教育和科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所起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增收归根结底要
靠农民自身,这有赖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科技。因而现阶段农业的着力点要转到依靠提高农民素质和科技进步
上来。农民素质的提高的基础在教育。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要不断增加
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要拓宽农民再教育的渠道,在城市里有为一F岗工人举办的再就
业培训,以增加下岗工人再就业的机会。在农村也应该免费举办一些农民急需的农业技术
的学习班,扩大科技下乡的形式和领域。使农民学习到最新的技术,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增收创收的能力。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上,要努力抓好对节约成本、增
效技术、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资源综台利用技术、环境
保护技术等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要毗增加经济
效益和农民受益为目标来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使农民通过科技的运用真正增加收入。需要
特别指出的是,加入vro为我国农业技术引进带来了机遇,因此要加快对适合我国农业发
展的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遇促进我国
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5、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要在制度上规范农村的分配关系,进行农业税费改革,税就是税,费就是费,涉农收
费项目要合理简明,要强化对涉农收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形成一种通过法律规范的、以
税收为纽带的农民与政府部门的利益分配关系,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另外还要精简乡
镇机构,削减冗员,节省办公经费,取消各种乱集资,乱摊派,公开村务.加快村民自治
的建设。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
据估算,我国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可拉动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
因此加快农村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促进第
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变需
求制约的不利因素。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客观上也要求改变我国城市化滞后的状况,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滞后主要是根源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因此要改革旧的户籍制度,建
立适应人口有序流动的新的户籍制度。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要把发展具有集聚功能的大城
市和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有机结合起来。人为地阻碍大中城市规模的合理扩张,仅仅通过
小城镇的数量增加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的。一方面,小城镇的遍地开花浪
费了大量土地和基础建设在技术、财力上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小城镇数量过多、规模
过小、布局过于分散,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不能很好的发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
化的进程及消费市场的开拓受到严重阻碍。从实际出发,我国的城市化很大程度上要通过
现有大中城市的功能调整和规模扩张来实现,要有序发展城市带,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
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中心城镇,实行城市化形式的多元化。城市化是一经济发展过程,
不是简单的建设城市就能一蹴而就的,要有配套的产业发展政策作为支撑,因此要使城市
化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相连,以城市化带动产业化,通过产业化促进城市化。例如可以通过
24
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村搞工农商一体化,使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加工环节、
流通环节,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城市应实行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有条件的放开大城市的户籍,允
许有一定投资能力的农民到大城市居住。开放中小城市户籍,实行户口自由申报迁移制度,
允许农民到中小城市居住。同时要加快建立以养老、失业和医疗为主体,国家、企业、个
人三方共担,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台,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进城的农
民在用工、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可以参照个体、私营业养
老保险交费管理的办法来建立进城农民的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尽量创造条件使进城的农
民能够安居乐业,促进其消费方式的城市化。
(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形成有效市场需求的基本条件,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政策
倾斜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包括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
广播电视、文化教育等。政府要在投资计划上倾斜,优先考虑农村的需要,加快农村电网
改造,认真落实农村用电收费改革措施,坚决制止农村用电乱收费现象;兴修水利,改善
农村饮水质量,发展自来水供应系统: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方便农民出售农产品及进城购
买工业品;改善农村通讯条件,提高电视接收质量和覆盖面,发展农村电话网,使农民能
尽快的接受各种信息:通过改善农村的用水、供电、交通和通讯条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同时,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由于农民收入低下,而且城市居
民在公路、电信、电网等方面没有集资,因此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慎重采用农
民集资的方式,不要加重农民的负担。国家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尽可能的增加农业的财政、
信贷投入,同时可以设立农业发展基金,鼓励以企业为主的社会各方面力量向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
2、调整工业产品结构,适应农村市场需求
我国已加入1n0,国外企业会进一步争夺农村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面对更加激
烈的国际竞争,国内企业应发挥本土优势,研究农村市场的特点和农民消费的特殊需求,
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适宜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在实用性、耐用性上满足
农民的需求,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例如,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各
种优质农业生产资料,如高效化肥、优质农药、新型农用地膜、种子以及运输、加工、保
鲜、灌溉、田间作业等质优价廉的农机产品的需求必将增加,这可以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因此企业生产这些涉农产品时,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前提,突出“农”字特色,满足农民的
需要,从而刺激农民消费。
从农民消费趋势来看,(I)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食品消费进入主副食替
代期,营养食品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改善生活的经常性消费,因此要大力开发副食品市场,
生产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营养食品。(2)住房消费一直都是农民消费的一项重要支出,住
房是农民改善生存条件最舍得花钱的地方,随着农村小康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民对居住的
质量会进一步的提高,因此要积极开发农村建材市场,以及装修市场,满足农民日益提高
的居住要求。(3)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将是农民消费的又一热点,因此要大力开发农
村文化教育市场,使教育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另外要调整彩电、
25
VCD、家用电脑等文娱类耐用消费品结构,生产出适合农民消费的耐用、操作简便的商品,
这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必然选择。(4)交通通讯将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另一热点,因此要加
强农村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民此项支出;此外,农民旅游也会随农民收入提
高成为农民消费的又一热点,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旅游消费。
3、加强农村市场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加强农村市场管理,可以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育.扩大农民购买选择的机会,减少
交易成本。因此,要重视对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保护职能机
构,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法律保障。要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尽可能使用市
场参数如价格、利率等反应市场状况。政府有关部门要和企业配合,对各种对农民进行“坑、
蒙、拐、骗”的行为坚决严惩,对供应农村的各种家用生产资料,如种子、饲料、化肥、
农药、农机等的质量要认真检查,制止各种以次充好、变相提价的行为。要实行公平税负,
合理定价,健全市场规则,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要阻止市场发育中人际关系的过分
渗透和人际组织的过分发育,对于面子价格,贿赂交易,人情交易等要给予有利约束。要
建立以城镇为结合部的城乡经济网络,逐渐引导它向农村集镇渗透。如在农村市场建立以
城镇为结合部的专业的农用商场,加强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者的打击力度,树立良好的信
用观念。只有使农村消费市场进入良性循环,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刺激农民
消费。
4、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信用消费制度
通过推广信用消费制度来刺激消费,己成为人们的共识。实际上,信用消费是货币供
应和市场消费间的重要调节器,只要善于扑捉市场信息,对信用消费实行弹性控制,就能
同时达到既控制货币扩张,又调节、引导消费,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双重目的。并且,
消费信贷的风险最小,当消费者不能还贷时,银行可以收回贷款所买的消费品,如电视、
冰箱等来避免损失,另外农民还可以以房子作为抵押。因此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把消费
信贷工作推广到农村是可能并可行的。目前在我国发展消费信贷关键要遵循适度发展原
则,以配合开发农村市场的需要。首先要做好消费信贷配套工作:一是政府要大力扶持和
推进农村消费信贷发展,培养农民的消费信贷意识,使其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拉动我国农
民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二是要严厉打击农村高利贷,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层
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根据消费信贷的供求变化,随时调
整利率。引进竞争机制,激活金融机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金融服务。三是要逐步建立个人
信用制度,减少贷款风险。四是要拓宽农民消费信贷的商品范围,如鼓励农民在交通通讯
等生产生活两用性消费上使用信用消费,简化农民消费信贷的手续,降低农民抵押担保的
条件,全面促进农民信用消费的发展。五是要建立健全各种风险保障制度及相应的法律法
规,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维护信用经济的正常秩序。六是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民社会保
障制度,消除农民在新旧体制转换时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后顾之忧。
(四)加强对农民进行消费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农村
教育的落后,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比较陈旧,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消费方式是低层次、
低质量的甚至是愚昧落后、庸俗腐朽的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因此要优化消费结构,提高发
展型、智力型消费,启动农民消费,就要根据合理消费的准则,对农民进行消费政策的宣
26
传教育,使其学会文明、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1、农民合理消费政策选择的准则
(1)适度消费规模准则。适度消费规模是指适应于国情国力、生产力和自然资源的消
费状态。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在一定时期的收入水平。每个农户的消费是否适度,要
以其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来衡量,从静态上考察,收入大于消费并有一定积累,此种状态的
消费乃是适度的:从动态上考察,收入、积累、消费三者中积累增幅略大于收入增幅,相
应的消费增幅略小于收入增幅的状态是适度消费。适度消费的核心,一是防止消费规模膨
胀,抑制高消费及相应的示范效应。二是防止为生产而生产,把生产当着生产的目的。这
两种情况在我国不是主流。
(2)合理消费结构准则。反应不同类别资料价值在消费总额中所占比例的消费结构一
般是由生产结构或产品供给结构决定的,但有时消费需求结构可以脱离生产供给结构,使
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不对称。表现在市场上有些种类或层次的消费品供不应求,有些种类
或层次的消费品供过于求。具体的讲,农民合理消费结构准则在于处理好以下关系:①消
费资料间的比例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供给结构以及自然资源秉赋相一致。②不同收入
水平人口的消费,不同地区人口的消费要根据其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来
确定,从而保持农民消费需求有一个合理的梯度序列,这是消费品市场供求平衡的先决条
件,也是防止我国农民盲目从众,造成消费需求同步震荡的重要准则。
(3)科学消费方式准则。科学消费方式主要包括消费方法上的科学性和消费时间上的
合理性。消费方法上的科学性主要依据自然规律的要求,是农民在使用消费资料的过程中,
使其原有的营养成分、功效等都能充分发挥、合理搭配;消费时间上的合理性主要是指在
农民消费过程中,依据人体自然规律的要求,使其消费资料的营养成分等都能充分的吸收,
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
(4)最佳消费效益准则。消费效益是指消费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它要求在消费经
济活动中,以既定的消费规模及相应的消费结构下寻求最大消费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消
费效益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价值取向及主观心理评价等诸多因素。寻求最优的消费
效益,要求将这些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并参照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量力而行,取得较为满意
的结果,并逐步向最优消费效益逼近。
2、对农民进行消费教育,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消费者教育是现代社会对消费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许
多发达国家相继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早在1928年,美国就建立了第一个消费者教育
机构一消费研究所,1936年从该组织又分化出另一个组织,即消费者同盟。消费者同盟
现已成为美国晟大的消费者教育机构。我国对消费者教育的起步较晚,对于农民消费教育
更是如此。因此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农民消费,就要加强对农民的消费教育。现
阶段农民消费教育应包括: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善和科学化、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的扬弃和
继承:农民对消费者权益与义务观念的理解与增强;农民消费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完
善、消费技能、技巧和个人修养的提高。对农民进行消费教育可以采取的形式:①学校教
育。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形式,是当前我国推行消费者教育的基本途
径。为了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农民消费者的基本素质,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中也
应有专门实施消费者教育的课程,并争取早日把它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其内容主要包括:
27
对广告及货品标签的认识,支付货品与服务的方法,一些常用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等。
②利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教育。主要可以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等。相对于学校来说,
这种形式具有面广、形式主动、灵活的特点,它可以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农民
宣传、普及消费经济知识和传授消费技能。③农民消费者自己组织活动。消费管理不仅要
依靠国家机构和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消费者自己的组织对消费管理的作用。因此
建立农民消费者协会是很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反映农民消费者的意见,维护农民消费者的
利益,而且还能普及消费知识,交流消费经验,调整农民的消费心理,引导农民树立正确
的消费观念。同时耍组织农民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
能力,以提高农民的消费效益。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没有农
业现代化就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就不能实现中国的全面小康。
因此解决当前农民消费需求“启而不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居
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考察,发现其特点,借鉴扩展线性系统,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变化
趋势进行分析,得出各项生活消费品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
寻求解决对策。但由于个人水平限制,对许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和深入,对某些因素
的忽略,也使得某些观点具有局限性。今后对此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Abstract:Enlarging consumption of countrymen has been basic stan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developing of economy in Chinese macro—scop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policies.In order to realize entirely wealth and genuinely health SOCiety,we
will attend country,countrymen,consumption of countrymen in new position.
Firstly,the essay explains that consumption of countrymen has important effect
to increase of country economy by data.But,currentlY,consumption market in the
countryside i s shrinking,we need research consumption of countrymen.The essay
dynamically reviews consumption level of countrymen and contrast analyses
consumption tendency of city and countryside.Moreover,the essay analyses
consumption frame alteration degree to review change of countrymen consumption
expend frame.The essay uses expand 1inearity expend system by microcosmic vJew
to analyze basic consumption proportion,bounds consumption tendency,income
flexibility of kinds of consumption expend.With this condition,the essay
analyses a11 kinds of life consumption current of countrymen.Secondly,the essay
finds factors that effect consumption of countrymen through different aspects:
countrymen income,city lever,consumption environment.Finally,the essay,in
analysis of upwards,expresses some ideas of enlarging consumption needs in the
countryside, for example, increasing countrymen income and advancing cash
purchase ability of countrymen:developing quickly city:improving countryside
consumption condition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of countrymen.
注释:
(1)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2,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2)易丹辉,《居民消费统计学》:6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3)中国统计年鉴
(4)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户积累消费向题研究》
(5)范剑平、刘国艳,《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2001年第1期。
(6)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02,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
(7)李子奈,《计量经济学一方法和应用》:13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8)贾大明,《关注“三农’问题》,《中国国情国力》:25,2003年第4期。
(9)杨天宇,《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127,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陈琪,《我国农村消费潜在需求的分析》《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刘东明,《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流通》:75,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
(13)李俊,《如何走出每徐不足的怪圈》,《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
3、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民出版社,2001年。
4、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5、刘东明,《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流通》,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
6、贾生华,《农业产业化的国际经验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7、李子奈,《计量经济学一方法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8、易丹辉,《居民消费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9、陈波,《当前农村消费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3期。
lo、范剑平、刘国艳,《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2001年第1期。
11、罗丹、赵东缓,《农民基本需求性消费与非基本需求性消费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
济》,2001年第6期。
12、李军、黄炳艺,谢继翔,《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分析与预测》,《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2年第3期。
13、袁易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制度效应》,《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5期。
14、谢仁寿,《农村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症结诊治》,《南方经济》,2001年第il期。
15、茹莉,《开拓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研究》,《经济经纬》,2002年第l期。
16、杨观来、陈海峰,《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探源》,《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2期。
17、陈琪,《我国农村消费潜在需求的分析》,《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8、王健,《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研讨会》,《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