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金融支持与中小企业发展
姓名:黄永明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辜胜阻
20030401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规律,金融支持方式与
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
支持体系,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研究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的前提,本文对中小企业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1)首先讨论了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及其组织形
式。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各国或地区一般采取定量和定性两
种方法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为贯彻国家中小企
业扶持政荒,作者对制定我国新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我国中小企业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是多元化的,包括国
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经济。中
小企业的法律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一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以及各种类型
的合作企业等,但是在数量上以单一业主制、合伙制和合作制企业为多。
(2)文章随后考察了马克思、不完全竞争理论、最佳规模理论和交易费用
理论关于中小企业存在的理论解释。(3)最后从技术创新、就业、经济增
长和经济结构变动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
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表现为中小企业创造了相当数量的技术创
新成果、能够创造出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高
的效率,并对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进行了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出
大量的就业机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
量,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中小企业是推动一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
发展的生力军,并从总需求、总供给和抑制经济衰退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小
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器”,是产
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为研究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的逻辑基础,本文研究了中小企业的
资金需求与融资困境。(1)以中小企业为特定考察对象,根据中小企业诞
生后规模扩张速度的不同可将中小企业的成长方式区分为成长型和生存型
两种类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为种子、创业、成长、成熟和
衰退五个阶段。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对资金类型和数量
有不同的需求。在种子阶段,资金来源一般是个人的积蓄、家庭的财产、
亲戚朋友的借款等,有一部分风险创业者还可能会争取到天使投资者的种
子资金。在创业阶段和早期成长阶段,资金来源主要有风险投资、业主和
主要股东投资以及内源性债务融资。到了成长阶段中后期,企业的筹资渠
道得到拓展,主要资金来源是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一部分高成长型企业
甚至可以进入创业板市场筹集资金。在成熟阶段,由于企业规模仍属中小
企业范畴,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地方性资本市场融资、在创业板市
场上市等。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有所不同,融资渠道相应地
也有所不同。(2)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缺口(Financial gap),
中小企业的金融缺口可以从借贷资本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在信贷市场上,针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
德风险问题,银行往往实行信贷配给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给予差别
待遇。本文将斯蒂格里兹和温斯(Stiglitz and Weiss)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一
个同时存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信贷市场,通过一个模型分析指出,银行
通常对信息透明度高且现金流量稳定的大企业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同时
对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并收取一个较高的信贷配给利率,
导致中小企业出现信贷融资缺口。造成中小企业权益资本缺口的具体原因
主要包括:中小企业的创办者或投资者自有资本不足,难以追加投入;绝
大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在常规公众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融资所要求的标
准: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资本自我积累能力不足等。
本文把银行、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
分,重点讨论了现代金融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银行和企
业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贷款条件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关系
型借贷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于中
小企业的特点。从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生产信息的角度来讲,关系型借贷实
质上是银行和企业为克服金融交易中的市场失效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
1l
排·这种制度安排以银企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基础,通过提高信息生产的效
率,有利于缓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规模大小不同,
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倾向也呈现差别,产生了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上
的中小银行优势假说。中小银行优势形成的机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
释:一是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二
是中小银行的信贷供给与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相适应。与此相关的一个合
理的假说就是在一个缺乏中小银行的经济系统中,如果放松银行业的准入
限制,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无疑会使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增加。(2)风
险投资具有市场筛选、产业培育、风险分散、政府导向、资金放大器、形
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要素集成、激励创新创业、降低交易成本、更新
文化价值观的功能。中小科技企业的总体特征决定着其融资方式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中小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一是风险投资对中小科技企
业提供资金支持。从风险资本投入的时期看,与中小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相
对应,风险资本可以采取种子资金、创建资金、运转资金、扩展资金、美
化资金等不同形态。二是风险投资为中小科技企业带来增值服务。(3)创
业板市场是指主要为处于初创期、规模较小,但运作良好、具有高成长性
的中小企业提供筹资渠道的新型资本市场,又称为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
为风险投资提供了有利的退出渠道,可以帮助创业企业直接融资,促进风
险投资机构的股权转让和套现,实现资本增值,有利于风险投资的电性循
环。创业板市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上市标准较低,风险较高;二是
投资者素质较高,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三是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更加严格。
创业板市场对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
为创业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关于企业控制权的看涨期权合约的执行场所。二
是可以推动中小企业法入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为
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适宜、公平的直接融资渠道。四是其财产放大效应可
以激发中小企业的创业者、经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热情。
本文考察和比较了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并得出一些启示,主要有:(1)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需
lII
要各国或地区结合自己的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不同类型、不同
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发展风
险投资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共同的做法。(2)在为中小企业提供
信贷资金支持上,中小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并非一定要成立政策性的
中小企业专业银行,而应发挥民间金融机构,尤其是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的
作用。(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重要
手段。(4)风险投资对于新兴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
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国或地区政府都促进各自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5)
建立创业板市场既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又有助于完善资本
市场体系。
文章最后转向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分析。通过实证分析说
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可以归纳为融资渠道狭窄和贷款难两个方面。
而融资渠道狭窄表现为: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渠道相
对不足;外源融资中缺乏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于金融机
构的贷款。正由于融资渠道狭窄,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突出表现
是贷款难。借鉴国际经验,从国情出发,作者认为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
支持的思路是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的
金融支持,包括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发展为中小企
业服务的民间中小金融机构;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包括积极发展
风险投资和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文章沿着这
一思路,在对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Abstract
ne o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the law of demand for fu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the relationship of financial
suppo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benefiting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s the premise of studying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of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It firstly discusses the
standard of defini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forms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Small&medium enterprise is a comparative concept.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generally use quantitative method and qualitative
method,each of which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In order to carry out.the national support policies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about
the principle of setting down the new standard,when the concept of small&
medium enterprise is defined.The investors and the structure of possession
system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re plural.It includes
state—owned enterprises,collective enterprises,township enterprises,private
enterprises,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 enterprises.The legal
organization forms mainly are proprietorship,partnership,corporation and
cooperative,but the amounts of enterprises in the forms of proprietorship,
partnership,and cooperative are much more than that of corporation.(2)Then,
it examines Marks’theory,the theory of incomplete competition,the theory of
maximum scale,and the theory of transaction cost on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bout the exist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3)Finally,it
discusses the role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in modem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and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Small&medium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rol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small&medium enterprise created a lot of technology
V
innovation fruits,small&medium enterprise is capable of creat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uits of high level,and i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of high
efficiency.The dissertation also analyses the innovation advantages of small&
medium enterprise.The development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can
provide a lot of opportunity of job,is the important channel of moderating
employment press and the basic force for maintaining the society steady,which
is demonstrated from three aspects.Small&medium enterprise is an active
force for push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promoted effect that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have from the point view of aggregate demand,aggregate supply and
restraining economy decline.Small&medium enterprise is the accelerator for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y structure,the important force for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advance of industry structure.
As the logic basis of studying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demand for fund and the
financing morass of s&m enterprises.(1)The growth style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f growth and survival,when we
focus on the object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The lifecycle of small&
medium enterpris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of seed,startup,expansion,
mature.and decline.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lifecycle,the enterprises have different demands for types and alnonnts of fund.
In seed stage,the sources of funds are individual's saving,family’s property,
and money borrowed from relatives and friends.Some venture entrepreneurs
may manage to get seed capital from angel capitalists.In startup and early
stages of growth,the sources of funds are venture capital,investment from
owners and major shareholders,and internal debt financing.When enter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growth,enterprises’financing channels are broadened.
Their sources of funds are venture capital,bank loan,and some rapid growth
enterprises can even enter the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to finance.In the stage
of mature.because the scales of enterprises still belong to small&medium
enterprises,their financing channels are bank loan,local capital markets and
issuing in the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Different types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have different demands for fund;therefore their financing channels
VI
are different.(2)There exists the financial gap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ne general theoretical analysis about financial gap can be
done through two aspects of loan finance and equity finance.In loan market,
banks often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credit rationing and discriminate different
types of borrowers,as the response of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which are induced from asymmetric information.This dissertation applies
Stiglitz and Weiss’analysis method to a loan market that has two types of small
&medium enterprise and big enterprise.Using a model.it concludes that banks
often provide a lower interest rote for big enterprises whose information is clear
and flow of fund is stable.and implement credit rationing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whose information is unclear and acquire a higher interest rate.
Consequently,the loan financial gap appears.ne factors that induce the equity
finance gap include:the capital of the promoters and investors of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 is insumcient and they are unable to continue to invest.
most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are ineligible to issue security in normal
security market to finance.and the capital scales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are too small to fulfill self-accumulation adequately.
Considering banlK’venture capital,and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as the
constituent parts of modem finance system,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promoting effect of modem financial sup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1)The relationship of bank and enterprise has
effective influence on the availability and condition of loan to small&medium
enterprises.Since relationship lending is not restricted by whether the enterprise
can provide qualified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 collateral,it is most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From the point view of bank
as all intermediate producing information,relationship lending is a kind of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to overcome the market failure in finance transaction.
Basing on the long-term collaborated relationship,this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conduces to moderate the degre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rough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The tendency of providing finance
services for small&medium enterpdses differ with the sizes of banks,therefore
there exists the small bank advantage hypothesis in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finance.The mechanism of small bank advantage call be explained from two
Ⅵl
aspects:small bank possesses information advantage of providing relationship
lending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and the supply of loan of small bank is
fit for the demand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for loan.Another related
reasonable hypothesis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banks would increase
the loan to small&medium enterprises,if the entry constraint were relaxed in
all economy system lacked of small banks.(2)Venture capital ha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market selection,industry cultivation,risk diffusion,government
direction,capital magnification,forming the mechanism of effective
corporation governance,factor integration,spurring innovation,cutting
transaction cost,culture and value ideology renovation.The whol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medium high-tech enterprise decide its choice of
finance style.Venture capit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d resource of small&
medium high—tech enterprises.Firstly,venture capital provides financial support
for small&medium hi【gh—tech enterprises.As far as the investment period of
venture capital is concerned,venture capital can take the forms of seed funds,
startup funds,operation funds,expansion funds,mezzanine,accommodating to
the lifecycle of small&medium high-tech enterprise.Secondly,venture capital
brings value—added services.(3)Growth enterprise market,also named second
board,refers to a new capital market offering financing channel to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 in early stage,which have rapid growth ability.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offers a favorable withdrawing style for venture capital,can
help growth enterprises financing,promoting venture capital institution to
transfer share and realize capital increment,and iS favorable for the right
circulation of venture capital.Generally,growth enterprise market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lower listing standard and higher risk,investors of
hJ【gher making,mainly institution investors,and stricter supervision.The
promoting effect that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offers to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of rapid growth ability is as follows:Firstly,it provides venture
entrepreneurs an exercise place for call Option contracts about the controlling
right over the enterprises.Secondly,it Can improve the goveEaance structure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and the operative and managerial level.Thirdly,it
offers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a fit and just place of direct finance.
Fourthly,its property expansion effect can encourage proprietors,managers,
VIII
scientists,and engineers to innovate.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and compares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s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in the United States,Japan,and Taiwan region,and
concludes some implications:(1)The financing morass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is a worldwide problem,therefore it requires individual country and
region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s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 different stages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and channels.But
offering credit insurance,developing venture capital and constructing plural
level capital market system are the common measures.(2)Small ban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loan funds support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but it is not necessary to set up small banks of policy.By contrary,we should
adequately employ civil commercial finance institutions,especially civil small
commercial finance institutions.(3)Construct credit insurance system for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olve the financing problem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4)Venture capit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of
which is unable to be absent,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tartup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especially small&medium high—tech enterprises.So that
governments in a lot of countries or region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enture capital industries in their countries or regions.(5)Setting up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 not only opens a direct financing channel to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but also conduces to perfect the capital market 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finally turns to discuss enforcing the financial suppoa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in China.Through positive analysis,the financing
morass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in China carl be reduced to two aspects:
narrow financing channels and difficult to borrow.Narrow financing channel
manifests in the following:firstly,intemal-financing rate is high and
external-financing channel is narrow,Secondly,external financing is lack of
direct financing channel and indirect financing depends mainly on the loa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ust because of narrow financing channel,the outstanding
exhibition of the financing morass of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very difficult to get loans.Using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and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of our own,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idea of enforcing
our financial support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is:developing and
lx
perfecting credit insurance system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promoting
financial support of banks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which includes
enforc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state-owned banks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and developing small commercial finance institutions that mainly
service small&medium enterprises,broadening direct financing channels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which include developing venture capital actively
and setting up second board in time.Along this thought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our financial support for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practical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Financial Support/Small&Medium Enterprises/Development
X
引言
一、论文选题背景
二战以前,许多学者曾一度认为,随着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生产日益
大规模化和高度现代化,大企业、大公司将吞并和排挤中小企业,多数中
小企业将被消灭;大企业、大公司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中小企业将成为无足轻重的配角。然而,事实上,自二战以来,特别是20
世纪中叶以后,在主要发达国家一方面出现了垄断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另
一方面又出现了中小企业不断增加的趋势,呈现出生产和资本分散化与生
产和资本集中化这两重相反趋势并存的特征。中小企业在战后的蝎起,已
不是个别国家的特殊现象,而是各国的普遍现象。综观世界各国,无论是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大量
的中小企业。少数大企业和大量中小企业共存是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企业
规模结构的共同特征。中小企业不仅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分布领域不断拓
宽,而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以美国为例,在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增长,中小企业是一个重要支柱。美
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产品销售额的54%、私营企业产值的50%、就业
的60%以及科技创新项目的7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和实现的。∞中小企业
的发展,不仅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出口,而且还关系到技术
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因此,世界各国或地区都高度
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制定扶持政策为本国或本地区
中小企业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世界各国的经验还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所丽临的一个最普遍和关键的
制约因素就是资金融通困难。这是因为,一般来讲,中小企业规模小,资
金实力有限,资信不足,在通过市场机制获得金融资源的分配上往往处于
不利地位.导致资金约束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历史上,20世纪
30年代,英国的“金融产业委员会”向英国国会提供的“麦克米伦报告”
中就曾指出,在英国金融制度下,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难。这也是理论研
①侯云春:“加快形成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载‘人民日报'2001年12月31日第12版·
l
究中把金融制度中存在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壁垒现象称为“麦克米伦缺口”
的由来。因此,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金融支持是世界各国或地区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考察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
情况,可以发现,凡是中小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
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建立有各具特色、较为完整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
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
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满足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社会化专
业协作、进行科技创新和增加社会就业总量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
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
域里,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近年提供的就业机
会约占全社会的75%,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
就业。o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其中,
社会各界一致认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小企业融
资渠道不畅,融资环境很差。如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的半壁河山,每年信
贷规模占整个信贷规模的比重都不到10%。o创造了30%GDP的国有企业
获得了70%的银行贷款,而创造了70%GDP的非国有企业却只获得30%的
银行信贷。。如果这种状况不得到改善,中小企业将难以获得持续快速发展,
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政府的扶持政策层面来分析,我们的政策长期以来主要是依据所有制的
类型来制定,而不是根据不同的企业规模所具有的不同行为特征来制定的,
因此常常无法反映和适应中小企业的一些特殊要求,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
经常处于一种不利的竞争地位。
当我们终于抛开“所有制歧视”,正确地评价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认识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顺利推进的
重要意义时,各级政府开始认真审视和着手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
①黄文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依靠政镱性投入”。‘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06月26日·
⑦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研所{茉题组:“中国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
第2期。
@樊纲:“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经济研究l 1999年第1期·
2
经营环境问题。把发展中小企业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大战略,是在1998年4
月研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时提出并形成共识的。o随后,有关政府部门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5
月26日下发了《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
求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1998
年6月20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
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8条措施;1998年10月19日下发了《关于扩大对
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通知》,决定扩大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
度;1999年11月17日,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
导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的10条措旆。国家经
贸委也成立了中小企业司。从实践来看,这些举措虽然对缓解中小企业融
资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002年,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通过和颁布,
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旅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
律。它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正式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是我
国中小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着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本文将选题
确定为‘金融支持与中小企业发展》,旨在探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需
求规律,金融支持方式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改善其经营环境,从而促进我国中小
企业的快速发展。自从2000年跟随导师辜胜阻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导
师就常常教导做学问要“背靠理论,面向现实”,可以说本选题也反映导师
的这一思想。
“金融支持”是指企业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包括直接融资与
间接融资,因此,它是一个关于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供给的概念。直接融资
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给者直接融通资金的方式;间接融资是
企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向资金供给者融通资金的方式。在融资过程中
是否有金融中介的存在,并不是区别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根本标准·关
键要看中介机构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事实上,现代直接融资过程通常也
①吴敬琏:“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改革)1999年第2期·
3
有中介机构的介入,但这些中介机构不是资金供给主体,不发行金融凭证。
而在间接融资中,中介机构需要发行金融凭证,并将资金从最终供给者转
融通给最终需求者。按这种理解,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和债券、商业信
用、民间借贷等,间接融资则主要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这里
需要说明两点:第一,“金融支持”在本文中是从现代金融体系的角度来考
虑的。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基础上的分层次融资结构,
其中,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现代意义上
的金融支持并不局限于银行体系本身,而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本文对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研究正是建立在这种宽泛的理解之上的。第二,“金融
支持”在本文中主要是指正规金融。尽管本文在对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分
析,以及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实证分析中,涉及到非正规金融,o并
且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创立初期,非正规金融有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但非正规金融不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将把注意力集中于正
规金融对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上。
二、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本文的研究试图从现代金融的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当
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剖析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研究现代金融支持对
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然后联系现实,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
融资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
持的战略对策。全文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制定合理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是贯彻国家中小企业政策,积
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提。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
业机会;中小企业是推动一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
业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有不同的特点,
由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开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高等外部原
因,加上中小企业自身弱点,导致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缺口。
①所谓非正规金融(或称民间金融)是指游离于经目家有权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或市场之
外的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问的资金筹措活动.印常说的民间借贷或股
权集资的融资活动.
4
第三,银行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关系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与大银行
相比,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信贷优势;风险投资可以从提供资金支持
和增值服务两个方面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开辟
了直接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第四,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需要各
国结合自己的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
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由于各国或地区的融资体制和融资模式不同,在
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具体做法上也有差别。但充分发挥民间中小金
融机构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发展风险投资和构建多层次资
本市场体系是各国或地区共同的做法。
第五,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
殊历史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表现得较为突出,也较为复杂,可以
归纳为融资渠道狭窄和贷款难两个方面。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战
略对策是:发展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
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风
险投资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
场体系。
全文由导言和五章组成:
导言说明了论文选题背景、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
之处。
第一章在讨论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及其组织形式的基础上,考察了马
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中小企业存在的相关理论,并从技术创新、就业、
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动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
第二章首先根据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分析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
阶段的资金需求特征及来源;其次,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一般性的
理论分析。
第三章以现代金融体系的视角探讨中小银行、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
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考察和比较了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
持方式,并得出若干启示,意图对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有所参考
和借鉴。
第五章落脚于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思考。首先利用一些统计
资料、以及一些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初步的
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促进银行对中小
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总体解决思路;随后,
沿着这一思路,在对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具体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
经济学中的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企业经济学、风险资本市场理论等最
新成果,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探讨金融支持与中小
企业发展的关系。
具体来讲,本文将主要采取如下分析方法:
第一、规范分析(Nomative蛆alysis)与实证分析∞sifive malysis)相结合
的方法。选择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探讨,其本身就带有价值判断
或规范分析的性质,因为这一问题是以应对中小企业实行扶持政策的价值
判断为出发点的。但作者将力图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起来,使本文
的规范分析有必要的实证分析依据。在实证分析中,将是理论实证(或称
逻辑实证)和经验实证并重,既有抽象的理论模型和演绎推理,又有直观
的经验数据。
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使结论既有理论观点
支撑,也有数据和图表支持,并使数量分析为理论观点或政策建议服务。
第三、国际比较研究的方法。作者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探讨加强我
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对策。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都是中小企业发展比
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它们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一些共性的做法,以图对我国有所借鉴。
本文重点在以下问题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所创新。
1、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剖析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缺
6
口现象。斯蒂格里兹和温斯(Stiglitz and Weiss,1981)在《美国经济评论》
发表的《不完全信息市场的信贷配给》一文讨论了由于借款人方面存在的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存在。作
者将斯蒂格里兹和温斯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一个同时存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
的信贷市场,通过一个模型分析指出,由于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大企业严重,会导致中小企业在信贷配给市场均衡中处
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银行对中小企业比对大企业更倾向于实行信贷配给,
使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面临很大的缺口。
2、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优势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关系型借贷实
质上是银行和企业为克服金融交易中的市场失效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
排。进而,从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信息优势和中
小银行的信贷供给与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相适应两方面论证了中小银行对
中小企业的信贷优势。
3、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分析。与中小科
技企业生命周期相对应,从风险资本投入的阶段,讨论了风险资本采取的
不同形态,论证了风险投资对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的作
用。从创业板市场的特点及其与风险投资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创业板市场
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4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4、在进行国际比较基础上,作者得出了对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若干启示。
5、提出了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基本思路。作者认为,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仍将主导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因此,就近期而言,进一步加强
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重要举
措。发展中小企业已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大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准
入、制度设计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培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
间中小金融机构。此外,要发展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
发展风险投资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构建多层次
资本市场体系。在以上各方面,作者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其中不乏
自己的观点。
7
第一章/Js企业与经济发展
作为全文的开篇,本章首先讨论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及其组织形式;
然后,考察了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中小企业存在的相关理论;最后,
从技术创新、就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小企业在
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组织形式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大企业而言的,一般来说,难以
给出一个规范统一和适应所有行业的定义。考察世界各国(或地区)中小
企业的概念界定标准可以发现,中小企业的概念既非统一也非一成不变。
不同国家(或地区)因各自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状况的不同,对中小
企业的界定不尽一致:同一国家(或地区)也随其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而
不断调整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纵观世界各国或地区对中小企业的界
定,可以看到一般采取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两种方法。定量界定是以若干
数量指标来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定性界定是从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控制方
式加以定义。这两种界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各国或地区政府往往根据政策
需要而加以灵活运用。
(一)中小企业的定量界定
从定量角度界定中小企业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普遍做法。通常采用的
数量指标有雇员人数(从业人员)、资本额(资产额)和销售额(营业额),
其中前两项属于生产要素投入指标,第三项是经营水平指标。在实际运用
中,有的国家或地区只要求满足其中一个指标,而有的却要求两项或三项
指标都符合。
1.雇员人数是从企业雇用人员多少这一人的要素角度反映企业规模的
大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根据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确定所需要
的合理数量的从业人员。因此,在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内各个时点上所
雇用的人员数量并非固定不变的,对于经济实力不强、发展不稳定的中小
企业来说表现的更为明显。在实际运用雇员人数指标界定企业规模时需要
采取相应的统计处理方法。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雇员人数这一术语做如下
解释:“雇员人数是指企业最近12个月在各个薪水支付期内雇佣的人员数
的平均值。企业薪水册上任何一个人员无论其工作时间的长短或身份的临
时性与否都必须作为一个雇员得到统计。经营时间少于12个月的企业的雇
员人数以其已经经营的各个薪水支付期的平均人数为基础计算:”o这一定
义的优点至少有两个;(1)通过取平均值的方式避免了雇员人数频繁变动
可能会给企业规模界定带来的困难。(2)考察的是一个时间段(主要指一
年)内企业雇佣人员的总体情况,而非个别时点上的暂时状况,从而使对
企业规模的界定更符合实际情况。
使用雇员人数指标比较清晰简单、直接明了,是各国或地区常用或首
选的一种做法。
2.资本额(资产额)是以价值或实物形态从企业资产——物的要素之
角度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与雇员人数标准相比,该标准在计量上存在困
难:“(1)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中小企业,企业资产与家庭资产难以区分;
(2)无形资产进入总资产或存在技术入股情况下,评估的技术可操作性差;
(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些业主为使自己的企业加入中小企业行列以获
得优惠条件可能隐瞒其资产(资本)量,而事实上这些企业按标准不在中
小企业之列。但随着经济制度的完善、资产(资本)评估技术的进步和人
们道德水准的提高,在企业资本运营日渐重要的情况下,这一标准将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o
3.销售额(营业额)是从企业产出规模角度来衡量企业的规模。该指
标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水平,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其缺点在
于:(1)销售额(营业额)随时间而异,具有较大的弹性,尤其受通货膨
胀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该指标反映的企业规模可能有
失准确性。(2)销售额(营业额)的统计更容易因人为因素而增加难度和
缺乏可信度。
有两点还需指出:(1)由于不同生产部门、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特征
①作者译自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网页:http:I/appl.sba.gov/#o.s.sary/.
@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2001年第1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第10页·
9
各异,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相同数量的雇员人数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规模、
产出规模也不相同,因此。在运用以上数量指标制订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时
应适当考虑行业特点。以日本为例,以产业大分类为基准,制订了不同行
业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制造、采矿、运输、建筑业为从业人员300人以
下或资本额3亿日元以下;批发业为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资本额1亿日
元以下;零售业为从业人员50人以下或资本额5000万日元以下:服务业
为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资本额5000万日元以下。(2)从动态来讲,有关
中小企业的数量界定标准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呈现提高趋势,相应要求
用更高的资本额(资产额)标准来界定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的定性界定
定性界定是对中小企业的功能性衡量。定性界定一般以企业所有权的
集中程度、自主经营的程度、管理方式及其在本行业中所处地位作为衡量
标准。应该指出的是采用定性标准界定企业规模的国家,也同时全部兼用
定量标准。
美国1953年颁布的《小企业法》规定小企业界定标准为“私人拥有,
进行独立经营,在所经营的行业中,不具有支配地位。”o美国经济发展委
员会在80年代给小企业下的定义认为:一个小企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两项(或以上):(1)企业所有者同时也是经营者:(2)企业的资本是由一
个人或几个人提供的;(3)企业产品的销售范围主要在当地;(4)与同行
业的大企业相比规模较小。o可见,中小企业最基本的特征是:独立所有、
自主经营和较小的市场份额。
定性界定的缺点在于没有具体的数量界限,易于导致政策操作上的随
意性。如在1996年,为使美国汽车公司获得一些只允许中小企业才有投标
资格的项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曾认定该公司是中小企业,理由是它比三
大汽车公司中的任何一家都要小。而该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200家企业之
一,有雇员32000名,年营业额高达9.91亿美元。§
①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情报所编译:‘美国小企业法).1987年舨,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页。
②糟要指出的.在美国的日常用语和经济文献中,一般只将企业划分为大、小企业.小企业的范畴
与我国常用的中小企业的的概念类似,因此以后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出现的美国小企业即是指
美国的中小企业.
③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2001年第1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12页.
10
定性界定的优点在于反映了大多数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有助
于从本质上把握eed,剑k这一范畴,有助于明晰理论研究的客体。定性标
准与定量标准结合,可使政府政策具有灵活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1.我国中小企业界定的历史演进
建国以来,我国曾对企业按照规模进行过多次分类,共经历了6次大
的调整:∞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企业规模的界定主要以企业拥有的职工人
数来划分:3000人以上的为大型企业,500.3000人的为中型企业,500人
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第二次是1962年,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调整为按企业的固定资产
价值划分。调整的背景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日
趋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大型企业是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因
此界定企业规模的标准制定时主要是围绕何以为“大”,排除在“大”以外
的自然是“中小”。
第三次是1978年,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大中型企业划
分标准的规定》,把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企业的年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次是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
对我国非工业企业的规模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和生产经营能力设立了
划分标准,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公交、零售、物资回收等国营小企业。如规
定京、津、沪三市固定资产原值不超过400万元且年利润不超过40万元的
属国营小型公交企业:三市以外相应标准为固定资产原值300万元以下和
年利润30万元以下。
第五次是在1988年对1978年标准进行修改和补充,重新发布了《大
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分别作了划分,将企业
规模分为特大型、大型(又进一步分为大一、大二两档)、中型(又分为中
一、中二两档)和小型四类六档。当时中小企业一般指中二档和小型企业。
具体为:凡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如钢铁企业、炼油厂、手表厂、水泥厂等
①关于我国企业分类标准的调整次数.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参阅吕宦胜:‘中小企业研究',2000
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第267-271页.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的界定与评价“-‘中
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7期.这里采用6次的提法.
11
按生产能力为标准划分;一些企业如发电厂、棉纺厂,习惯上以生产设备
数量为标准划分:对于产品和设备比较复杂的企业,以固定资产原值数量为
标准划分。1992年又对1988年划分标准作了补充,增JJHT对市政公用工业、
轻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工业和机械工业中的轿车制造企业的规模划分。
第六次是在1999年,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贸委和财
政部共同参与制订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规定:特大型企业为
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及以上;大型企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
总额均在5亿元及以上:中型企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
以上;其余的均为小型企业。
2.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合理确定
200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
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
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
批准。但迄今为止,相关的新的界定标准尚未出台。而现行的中小企业划
分标准只适用于工业企业,非工业企业领域还没有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并且现行标准当初制定的意图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不是出于扶持中小
企业的目的。
政府制定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目的,是为分析把握企业的规模结构,
了解不同规模企业情况,为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提供依据。制定合理的中
小企业界定标准,是贯彻国家中小企业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前
提。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划分的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作者认为,制
定我国新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时至少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应将企业职工人数作为界定中小企业的重要依据。与其他数量指标
相比,职工人数指标最简单明晰,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而我国1999年
的界定标准中没有职工人数指标,新的界定标准要考虑加入这一指标依据。
(2)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弹性,增加政府制定政策时的伸缩
余地,可规定在企业职工人数、资本额(资产额)和销售额(营业额)3
项标准中符合其中2项即可界定为中小企业。
(3)考虑到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劳动和技术密集程度的差
异,应按行业大类制定不同行业的界定标准。但行业分类不宜过细,以避
12
免使操作和执行困难。
二、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
所谓企业的组织形式是企业的产权构成形式,它是企业经营的经济和
法律基础,包括企业的经济组织形式和企业的法律组织形式。
(一)中小企业的经济组织形式
企业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以企业的出资者的性质来划分的,其核心是财
产权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所有制形式。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当前经济实际运行中的中小
企业依据所有制形式分类主要有:(1)国有企业。1988年《全民所有制企
业法》的颁布使这类企业获得了存在的法律地位。法律规定:国有企业是
全部国有或国家控股的法人,其责任权限在于国家授权经营的资产总量。
(2)集体企业。依照1991年《集体所有制企业法》进行注册经营。实际
上集体所有制企业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类别。(3)乡镇企业。依照1997年
开始实施的《乡镇企业法》进行调节。尽管这一企业类别是按地域而不是
按所有制来进行划分的,但它又是具有法律地位的企业类型,其本身包括
集体、个体、私营、联营等所有制类型,但是一般都将其作为非国有部门
看待,并且这是一个占据中小企业绝对多数的企业类别。(4)私营企业。
1988年确立其法律地位,颁布实施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5)外商投资
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6)个体经济。也称之
为个体工商户。.
我国中小企业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是多元化的。在中小企业的数量
上,个体和私营企业占77.7%,集体占20.1%,国有占1.4%,三资企业占
O.6%;而在产值方面,集体占51%,个体私营占23.3%,国有和三资企业
各占13.1%。o
(二)中小企业的法律组织形式
中小企业的法律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一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
制企业以及各种类型的合作企业等,但是在数量上以单一业主制、合伙制
①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研所课题组
年第2期.
“中屋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宏观经济研究》1999
13
和合作制企业为多。
1、单一业主制。单一业主制企业是指由一个人出资和经营,并且由业
主(出资人)对企业债务无限清偿责任的企业形态。单一业主制具有以下
特征:(1)以单个企业所有者业主为惟一代表,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控制
权、经营权、收益权高度统一。有利于保守与企业经营和发展有关的秘密,
有利于业主个人创业精神的发扬。(2)企业所有者业主的目标就是企业的
主体目标,业主的行为即是企业的主体行为,从而形成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较多地依赖企业内部积累,具有较强的投资欲的企业行为模式。(3)以企
业所有者业主自负盈亏和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责任为特征的较为强硬的预
算约束。企业经营好坏同业主个人的经济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紧密相连,因
而业主会尽心竭力地把企业经营好。(4)企业的外部法律法规等对企业的
经营管理、决策、进入与退出、设立与破产的制约较小。单一业主制企业
设立程序较为简单,经营条件要求较低,具有较大的灵活性。o我国的单一
业主制企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个体工商户,二是个体独资企业,按照我
国1999年颁布的《个人企业独资法》的规定,凡是有自己的企业名称,有
必要的出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就可成为个
人独资企业,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就是个体工商户。
2、合伙制。合伙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按照合伙契约共同出资
并经营的企业。合伙契约是合伙人出于共同目的而将其财产、劳务或特有
的技艺共集一处的协议。在这种企业中,每一个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规定
分担自己相应的出资,同时享受与其出资比例相宜的利润分配,并承担与
其出资比例相宜的亏损。从出资与责任的对应关系看,合伙制企业又可以
分为普通合伙企业与有限合伙企业,构成普通合伙企业的各合伙人对企业
债务负有无限责任,而有限合伙企业中的部分合伙人(匿名合伙人、有限
合伙人)对企业的债务仅负担与其出资相当的有限责任。我国自1997年开
始施行《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由合伙人订立
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舍伙企业债
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3、公司制。股份公司制是指由若干个所有者(股东)以认购股份的形
①锁箭:‘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2001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92页·
14
式出资联合,并按出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制度
形态。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司制比较重要和常见的形式,
它们已经事实上成为公司制的代名词,而中小企业常采用的公司制形式是有
限责任公司。现代股份公司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在于它建立在企业的所有
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基础上的企业法人制度。一方面企业取得了独立于出
资人股东的法人地位,拥有处置公司财产的各种自主权力;另一方面作为
所有者的出资人股东只拥有投票表决,领取股息红利和处置股票的权利,
而无权处置企业资产,同时仅承担以其出资额为限的债务责任。o具体地讲,
股份公司制具有以下特征:(1)企业拥有真实的法入地位。法人是自然人的
对称,是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力和民事义
务的组织。(萄企业出资人即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制度。这一特征的本质是企
业法人特征的延伸,企业法人财产这一形式使企业财产与出资人所有者即
股东的个人财产在法律上得以区别。企业以其所拥有的全部法人财产承担
民事责任,股东则以其出资额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制度大大降
低了出资人的投资风险,有利于资本高效率的流动和组合。特别是有利于
企业进行风险程度较高的诸如新兴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3)企业可以
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把各种闲散的资金纳入企业内部,极
大地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
4、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指两个以上的劳动者或投资者,按
照章程或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
起来,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并留有
公共积累的企业法人或经济实体。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我国在实践中创造
出来的一种适合中小企业的崭新的制度,体现了我国的国情,在我国国有
和集体中小企业改制中被大量采用,显示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中小企业存在的相关理论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都是经济中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古至今,中小企业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
①锁箭:‘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2001年版.中圈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94页·
15
式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为什么会存在?长期以来,
关于中小企业存在的相关理论只是分散、零碎地见于一些经济学家的论著
中,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直接或间接地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的原
因。本文仅涉及其中4种。
一、马克思关于中小企业存在的论述
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固然强调了资本的集中“是
它们的个别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大资
本”,o即强调了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垄断性企业吞并非垄断性企业的一面
(而且这是基本的一面),但是也并没有否定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一面。
马克思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正常条件下经营某种行业所
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因此,较小的资本挤到那些大工业还
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o这表明.中小企业不仅仍然
存在,而且大企业还没有占领或不完全占领的生产领域已成了它的活动场
所。同时,马克思还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用被解放出来
的资本和劳动不断建立新的营业部门。在这些新的营业部门中,资本可以
重新以小规模的形式进行经营,而后再经过种种发展,最终可以在社会规
模上进行经营。这一过程是不断发生的。”@这表明,新的营业部门的建立,
又不断促使了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在资本集中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
中小企业被吞并、淘汰,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相对比例
一定下降。由于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在各部门进行的不平衡性,适合中小
企业生产的领域继续存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一些新的生产部
门或行业,促成了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
分工不断深化,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分工协作日趋重要等多种原因,中小企
业所占的相对比例可能会保持不变甚至呈上升趋势。因此,资本集中并不
绝对排斥中小企业,更不能完全消灭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在一面被吞并
又一面大量产生的矛盾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的。在生产日益集中的资本主义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人民出版社,蓑686蔓·
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人民出版垫,第687要·
⑤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9卷,1972年版·人民出版社,第436 437页一
条件下,中小企业仍能继续存在甚至有所发展,与资本集中规律的作用并
不是绝对矛盾的。
二、不完全竞争理论与中小企业的存在
1933年,美国的张伯仑(A.Chambcdin)和英国的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分别出版了各自的著作《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对纯粹竞争理论进行系统修补,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有些西方学者依
据不完全竞争理论来论证中小企业有存在的条件。
张伯仑认为,实际的市场既不是竞争的,也不是垄断的,而是这两种
因素的混合。“产品差别”是张伯仑理论的核心。产品差别来源于产品本身
物质的、法律上的和销售条件的不同:产品的品质、设计、颜色、式样、
包装的不同;专利、商标牌子和商店名称的不同;在零售交易中,销售者
地点的方便与否、工作效率、经营方式、公平交易的信誉,店员对顾客的
态度等的不同都会产生产品差别。o由于产品差别,各厂商对自身的产品拥
有绝对的垄断,但却要遭受非常接近的代替品的竞争。所以,实际的市场
是垄断竞争的市场。除了在概念和分析方法上有其特点外,罗宾逊夫人在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所持的基本观点,和张伯仑在《垄断竞争理论》
中所持的观点大致一样。罗宾逊夫人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为重点,来说
明不完全竞争的广泛存在。她认为,正是竞争的存在使得市场成为不完全
的。因为,生产上的竞争对手在质量、便利和广告方面,也进行着如同在
价格方面那样的竞争。竞争的激烈程度,迫使他们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吸引
顾客。这本身就破坏市场竞争,并且使那些由于得到一个企业提供的好处,
因而对该企业抱有不同程度好感的顾客,不致于因为某一竞争对手稍微降
低同一商品的价格,立即全部被吸引过去。不完全竞争理论为中小企业的
存在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按照张伯仑“产品差别”的概念,中小企业只要能够形成产品差别,
就可以拥有一批固定的消费者,在竞争中就有生存的基础,甚至还能形成
一定的垄断因素。按照罗宾逊夫人“市场不完全性”的说法,参加竞争的
各厂商不能获得同等的条件,如拥有要素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销售时间
与技巧、地理条件等各不相同,最终都会对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①罗志如、范家骧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1989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3-14页·
17
力。中小企业只要能发挥其在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方面的优势,占有竞
争优势,就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三、最佳规模理论与中小企业的存在
奥斯汀·罗宾逊(Austin Rob.mson)在1931年出版的《竞争产业的结
构》一书中依据最佳规模理论来研究中小企业的存在条件。罗宾逊所说的
最佳规模企业是指在现有的技术和组织能力的条件下,单位平均生产费用
最低的企业。由于规模收益递增有一限度,超过此限度继续扩大规模就会
出现规模收益递减,因此最佳规模企业未必是从事大规模经营的大企业,
中小企业也能使规模适度化,也能获得利益,进而也就能够生存和发展。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J.Sti舀er)在1958
年发表《规模经济》一文,进一步拓展了最佳规模理论,增强了其对中小
企业存在的解释能力。他认为,在任一特定行业中,若某一种规模的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则意味着它是有效率的;进而,著某一种规模的
企业数量(或产出量)在该行业中比重上升最快,则说明此规模为最佳规
模。他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如果一个产业中的所有企业使用完全相同的资
源,那么长期成本曲线就只有惟一最低点,即只有一种产出规模是经济的。
但在现实中,由于企业拥有的资源(特别是技术资源和无形资源)不可能
是同质的,因而不可能具有同样的资源利用效率,就是说,同样的效率可
以在不同的规模中实现,同一行业内不同的规模都可能是适度的,即企业
的最佳(或适度规模)可以在相当长的范围内是水平线。旌蒂格勒运用这
种生存技术法,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某一行业的最佳企业规模
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个点,因而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碟型”而非“U
型”,即许多中小企业同样达到最佳规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四、交易费用理论与中小企业的存在
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创者科斯指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
分工的方法,企业的出现一定是由于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
所以交易费用的差别就是企业出现的原因。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内部行政
管理费用与市场费用相比较决定的。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内部行政管理费
①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理论评述”,‘经济学动志'2000年第4期。
18
用会上升,这种上升接近节省下来的市场费用时,企业规模就不会扩大了。
张五常对科斯的企业理论进行了发展。他认为,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
的方式代替市场方式来组织分工的,而是用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
只有当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高于用来生产此种中间产品的劳动力交易费用
时,企业才会出现。
杨小凯和黄有光则将斯密的分工理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直接贯
通,提出了间接定价企业理论。他们认为,当劳动的交易效率高于中间产
品的交易效率时,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厂商来组织,而当用来生产中间
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比用来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低时,中间产
品专家是企业的老板。反之,最终产品专家是老板。o间接定价企业理论为
企业规模长期内越来越小提供了一个解释。他们证明,当劳动的交易费用
系数小于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系数时,企业就会从分工中出现。如果分工
在企业之间发展,则每个企业就会越来越专业化,企业的平均活动范围和
规模也会缩小。如果分工和专业化在每个企业内部发生,则一个企业中每
个工人的专业化水平和一个企业的范围及规模将同时提高。但是,如果中
间产品的交易费用系数下降速度比劳动力的交易费用系数下降速度快,则
在更专业化的企业之间组织分工就会比在企业内部组织分工更有效率,因
为前者涉及更多的中间产品交易,而后者涉及更多的劳动力交易。这样,
企业的平均规模就会出现下降。o
第三节中小企业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发展不只
是指一般的经济增长,即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为标志的包括产品和
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
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
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是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经
营灵活,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分布领域不断拓宽,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
①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1999年版,经济科学出版杜。
②张永生:“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理论解释及中国的问题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年第3期.
19
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刨新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技术创新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
平和效率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成为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的重要主
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窟0造了相当数量的技术仓q新成果。根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
的有关资料,美国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在数量上占
全国的55%以上,这个比例高于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
中小企业每个雇员(包括不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雇员在内)技术创新成果
约为大公司雇员的2倍。①在日本,根据(1998年度中小企业白皮书》提供
的数据,日本“技术革新的55%是由中小企业来完成的。”
2.中小企业能够创造出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20世纪由美国中小企
业创造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包括:飞机、喷雾器、DNA指纹技术、人造生
物胰岛素、录音机、双编纤维、光纤检测设备,心脏阀、光扫描器、步速
器、个人电脑、速冻食品、软接触透镜以及拉链等,这些成果不仅在创新
程度和水平上决不亚于大企业的创新成果,而且对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以及新技术革命都产生了深刻与广泛的影响。有人统计,在1953--1973年
的20年中,美、英、德、法、日5国共开发了352件重大创新项目,有157
件为中小企业所创造,占45.2%。从1952--1977年的25年中,在主要发达
国家最重要的319项科研开发项目中,中小企业占了200多项,约占2/3
左右。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的“1993年科学和工程指标”指出,很多对国
家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和产品来自中小型高技术公司占主导地位
的产业,这些产业包括:自动化、生物技术、先进材料、计算机软件、电
子元器件等。。
①杜占元:“中小企业创新与新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a
③杜占元;“中小企业创新与新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年第7期·
20
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效率。美国政府曾对20世纪70年代
121个行业的635种创新产品进行的技术分析表明,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发
明创造的效率比大型企业要高150%。而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技术创新成功
率在5%以下者,大企业占44.5%,中小企业仅占15.5%;成功率在70%以
上者,大企业占2.6%,而中小企业则高达8.4%。o
(二)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
技术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关于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和企
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早期有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大多分散在这些研
究中。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
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
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加尔布雷斯认
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在于大企业体制,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名为
“专家组合”的集团,“明智的远见是⋯⋯使少数大厂商组成的现代工业成
为引起技术变革的尽乎完美的工具⋯⋯。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
(Schwartz。N.)、谢勒尔等学者把与熊彼特和加尔布雷斯相似的观点归纳为
两个假设:(1)太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2)不完善竞
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o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研究者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
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等
人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观点则支持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即
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大企业创新优势观点认
为:(1)创新需要较高的固定成本,这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承担;(2)只
有占有较大市场优势的大企业才能把创新作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3)R&D
是一种风险投资,只有大企业才能通过向不同研究项目进行分散化的投资
以降低风险,只有大企业才更能发现创新的市场价值,从而减小创新的不
确定性和风险性。(4)研究开发活动本身的专业化和分工的效率,会产生规
模经济;规模经济使新产品的引入更加便利,从而使大企业从创新中获得
更大收益。(5)大企业从创新带来的成本降低中获取的收益要远大于中小企
业,这有利于提高大企业创新的积极性。(6)存在企业研究开发的最小有效规
①王学株:。中小企业一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经济师》2001年第3期-
②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1998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0页·
21
模,当企业的经营规模低于某一水平时,就较少进行研究。中小企业创新优
势观点则认为:(1)中小企业管理结构简单,领导层比较精干,更有利于根
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创新的决策;(2)中小企业宽松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活
动的开展,而大企业的行政等级制度常会窒息研究人员的创新激情;(3)中
小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机动灵活的特点使企业对创新更具适应性;(4)大
企业对那些小的、风险大的宅U新兴趣不大,而这对小企业来讲正是机会。
美国经济学家阿科斯(Acs,Z.J.)和奥德斯(Audrctsch,D.B.)对1982
年美国34个创新最多的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数进行了分析(部分数据
参见表1-1),结果显示,在一些行业(如制药、照相设备等)大企业创新
活动占优势,而在另一些行业(如计算机、程序控制仪器等)中小企业占
优势,在一些新兴产业(如计算机等),中小企业的优势尤其明显。这说明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某些领域或产业占主要地位,“那些资本密集型、集
中化的且广告密集型的产业具有提高大企业创新优势的倾向。相反,小企
业的创新优势倾向于产生在处于生命周期初期阶段的产业,在这种产业中,
综合性的创新和对熟练劳动力的利用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大企业占有较
高的市场份额”。o
表1-1 1982年美国创新最多的10个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统计
行业全部创新数大企业创新数中小企业创新数
电子计算机395 158 227
程序控制仪器165 68 93
无线电和电视通讯设备157 83 72
制药133 120 13
电子元件128 54 "/3
工程和科学仪器126 43 83
半导体122 9l 29
塑料制品107 22 82
照相设备88 79 9
办公设备77 67 10
说明:①资料来源:Aes,z.J.and Audmtsch,D.B.。1900,Innovation and Small Hrms,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数之和有时不等于总创新
数,因为有些创新不能按企业规模分.
①曼塞·G·布莱克福德:‘美国小企业成长与创新).2000年(中文)版。经济管理出版社,第
202页。
22
综合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归纳
为这样几个方面:(1)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比较明
显,而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创新和熟练劳动力使用相对比较重要的行业,
以及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广泛的大众参与性,并且更多地直接面向消费
者,因而从形式到内容范围都体现了多样性,而且还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行
业和领域。(3)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管理层次少,机制灵活等原因,在将技
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的速度上比大企业要快。在美国,大企业将一项创
新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一般需要4--5年,而中小企业只需1—.2年。(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更富于合作精神,能够发掘与大学的联系,更能够充分
利用大学提供的技术成果。实证研究证明:大学的研究对中小企业创新产
出的贡献比对大企业要大,大学和企业在地理上的重合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也比对大企业更多些。
从发展趋势看,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等高技术的飞速
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新的
机遇。首先,计算机网络和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使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调
配资源的能力可以与大企业相媲美,为中小企业充分运用人力资本、知识
和信息进行科技创新、生产与应用创造了新的条件和环境。其次,在知识
经济时代,与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相比,知识(信息)要素的投入
显得更加重要,这种变化对于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
更有利。最后,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空
间。例如,信息咨询、生物技术、软件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很适合中小企业
的规模特点,而且还强化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协作关系,协作的发展也
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
二、中小企业与就业
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
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是保持社会稳定
的基本力量。从经验数据看,在1976--1990年期间,中小企业为美国提供
了全部就业机会的53%,其中新增就业机会的65%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1988--1995年,欧盟大型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仅略多于失去的就业机会,
每年平均25.9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几乎都是由雇员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创
造的;日本1986年中小企业雇员占从业人员的80.6%;德国1990年中期中
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企业从业人员的213:。1980--1990年间,韩国企业
增加数目的99.6%和职工数增加的86%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岛据统计,
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城镇就业机
会的75%。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不同规模
的企业对创造就业的贡献各不相同。企业在就业创造过程中净就业创造率
与企业规模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由表1.2可以看出,根据国外的经验,在
就业创造过程中,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贡献较小,雇员人数
在1.19人之间的小企业对于就业的贡献最大。
表1-2不同规模企业净就业创造占本规模总就业人口的年平均百分比(%)
企业规模(人)
国别时间总和
1.19 20-99 100499 硝00
加拿大1983.1991 2.6 22 O.6 0.1 -0.3
法国1987.1992 0.9 0.4 0.4 0.3 -0.2
意大利1984.1992 1.3 1.5 -0.2 .0.2 .0.5
瑞典1985—199l 1.3 2.6 -0.2 加.5 -0.6
英国1987.1991 2.7 1.6 O.4 O-3 O.4
(cO圈国情分析研究报告)2000年第1期,总第168期。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中小企业成为各国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的原因可以从3个方面得
到解释。第一,从整体上看,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所需投资较少,
劳动力相对密集,创造一个就业岗位的成本比大企业低得多。据统计分析,
在中国,大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投资22万元,中型企业创造一个就
业岗位需投资12万元,小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只需投资8万元。固现
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其占全部企业的53%的资产创造了75%的工作岗
位。第二,各国企业中的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数目远远超过大
①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1998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页·
@徐剑峰、朴姬福:‘韩国中小企业),1995年版,东方出版杜,第20页·
@“200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上)”,‘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8月30日一
24
企业,虽然单个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但各个中小企业汇总
起来作为总体就具有极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三,中小企业中相当大一部
分是分布在商业、饮食和服务部门,因而可以大量雇佣文化水平和熟练程
度较低的劳动力,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正是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
创造就业机会被认为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经济作用之一,各国政府纷纷把
发展中小企业作为解决本国就业问题的基本措施。
对于中国而言,数以百万计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数以千万计的每年
新增劳动力和数以亿计的需要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所构成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的一个
焦点。如果处理的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
进程。而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一任
务主要靠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完成。1978—1996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
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目前全国工业部门就业人数为
1.5亿人左右,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就有1.1亿人左右,占73%。改革开
放以来,乡镇企业已吸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9217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
的一半,同期城镇增加的近8000万个就业岗位,75%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提
供的。。
三、中小企业与经济增长
中小企业是推动一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经济增长
的重要支持力量,在很多国家或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稳定
增长的关键。1997年韩国制造业和矿业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部增
加值的46.5%;1998年美国GDP的51%、产品销售额的47%来自中小企业,
1999年英国中小企业总产出占全国的42%。o
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要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保持平衡,总需求由消费、
投资、出口、政府购买四部分组成。首先从总需求角度分析中小企业对经
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从消费来看,。就业是劳动者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
最基本形式,劳动者只有就业才会有收入,有收入才能形成消费需求。如
前所述,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在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的数量
①施晓红编著:‘中小企业经营管理),2001年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第11页·
②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23页·
普遍占到企业总数95%以上,中小企业就业人数超过全社会就业人数的
60%,新的发明创造和新的就业岗位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提供;在中国,中
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因此,许多国家超过半数以上的
全社会就业人员从中小企业获得收入来源,这意味着中小企业支撑着社会
就业人员中50%以上人员的消费能力,对于社会总需求有很大的影响。中
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预期,改善收入预期,增
加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而且可以增加从业人员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从而
通过这两种机制拉动消费需求。(2)从投资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增
加投资需求,吸引民间投资。一国经济正常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储蓄
要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投资渠道的流量是
较小的,投资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业主直接投资于
企业这三条渠道。其中大型企业的投资,来源于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上发
行股票多一些;而业主直接投资主要是家庭储蓄投资于中小企业。发展中
小企业,可以通过以上三个渠道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拉动总需求。(3)
从出口来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20世
纪50.60年代经济起飞时期,中小企业产品出口占日本工业品出口总额的比
重一度高达40%.60%,对日本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贡献颇多:1984年,法国
中小企业出口额占全国总额的20%以上,其中纺织品出口占70%以上;韩
国中小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轻工产品出口中曾承担一半以上的任务,70
年代后半期大企业的崛起致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80
年代中期以来,这一趋势又逆转回来,中小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5年
的27.8%又回升到1的O年的42.1%。o中小企业在出口中的作用,还表现在
为大的出口企业提供各式各样的零件和组装件上,特别是在制造业中,许
多小的制造公司均具有为大出口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或组装件的能力。此
外,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迅速诞生和崛起,中小企业在高科
技产品领域的贸易中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
其次,从总供给角度分析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
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于满足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多种多样
的需求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①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1998年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页·
26
消费需求日益向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技术进步本身也
缩短了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加快了需求变化的速度。这使得经营灵活、
以追求多品种小批量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有了充分发挥的场所、施展的空间。
中小企业组织机构简单,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决策效率高,受固有
组织文化束缚较少,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俗话说“船小好掉头”,中小企业
能够以其低成本优势做到按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的生产方向,满足市场需求
的差别化和个性化,这恰恰是规模经济企业难以做到的。因此,中小企业的
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对于保持总供给和总需
求的结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发展中小企业还有助于抑制经济衰退,缓解经济波动。中小企
业规模小、转向快,对市场变化更为敏感,易于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
营方针,从而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有利于降低经济风波给国民经济带来的
风险。所以,当大公司因经济不景气大量裁员时,中小企业就成为吸收劳
动力的主要渠道,减缓了失业对经济的冲击。1988—1990年,美国大公司
裁减了50万个职员。2睢499人的中小公司裁减了85万职员,而同一时期,
20人以下的小公司却增加了410万个就业岗位,提供了这一时期几乎所有
的新增就业机会。由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经济受到较大冲击,而
经济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地区能够承受住冲击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
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批中小企业所具有的活力。我国台湾地区比较
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而
韩国由于本着赶超型的经济政策,大力扶植大企业,甚至抑制中小企业的
发展。
四、中小企业与经济结构变动
经济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经济发展促成的结构变化,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产业结
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产
业结构优化是各种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按照各种产业
结构演进规律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是要
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
①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刨新),1998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第11页·
27
高效发展。。从产业革命以来200多年间,中小企业一直是世界各国实现工
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首先,中小企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的一
个特征,就是经济结构变化的速度加快,这为中小企业发挥其优势创造了条
件·市场要求企业产品多样化,企业应具备较快的产品更新和转变产品结构
的能力。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动的反应敏捷程度不同。大型企业
是以规模经济为特征的大批量生产,面对经济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多交性,
大企业难以迅速做出反应。而中小企业更加关注市场的变化,利用其经营
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迸退便捷等优势,能更快地接受市场信息、
调整投资方向,或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转产,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
性,使其能迅速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成为结构调整的“加速器”。
其次,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和激烈竞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
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趋向协调平衡
的过程,主要是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的要求。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促进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这是因为: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是自由竞争机制的维
护者,其广泛存在和激烈竞争推动着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有助于产业部
门间的协调平衡发展。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低、出生率高,所以大量存在,
而相互间竞争激烈,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调动着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问的
流动。生产过剩的产业囡亏损、竞争激烈、淘汰率高,许多中小企业退出
而压缩生产;生产不足的产业因盈利、大量中小企业进入而扩大生产。小
企业的创业精神和自由竞争是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随着新企业
进入市场。伴随的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落后的老企业必将在竞争
中逐步被淘汰,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产品和服务的地区
分布等都将得到优化。破产和倒闭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美国每年
倒闭和破产的企业占14%左右,而新增和重组的大约占16%,年净增比例
约为2%,也就是说,每隔5年就再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消失和重组。可见,
小企业的大量增加和大量消亡,是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旋律。∞
第三,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高
①简新华主编:‘产业经济学,。200!年版,武汉大学出版社,第60页.
@国家计蚕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13d、企业发展战咯研究”,‘瞥理世界'2001年第2期·
28
度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结构由低水平
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它标志着社会经济质的变化。中小企业对产业
结构高度化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高度化意味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某些传统产业的衰亡。
正在迅速堀起的新兴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而处于衰亡中的传统产业被称
为夕阳产业。在这种结构调整中,中小企业在传统产业部门的退出要比该
部门中的大型企业相对容易,但中小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则主要取决于新兴
产业部门的经济规模“进入壁垒”,即新企业为实现最佳经济效益,根据新
兴产业部门技术经济要求所必须达到的最小规模。一般来说,新产业的技
术经济水平总是在逐渐发展的,“进入壁垒”也是在不断地提高。新兴产业
的出现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产物,中小企业的刨新在瓶兴产业从传统产业
中独立出来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的
初期是薪兴产业部门中最为活跃的重要力量,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中最活跃
的力量。随着新兴产业发展日渐成熟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部门内部的
竞争也日趋激烈,新兴产业的“进入壁垒”不断提高,新企业进入的难度
也逐渐加大,不仅新的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而且新兴产业部门内的已有中
小企业也在竞争的外在压力下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中小企业在竞
争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大型企业,而另一部分中小企业则在竞争中逐渐
衰落并退出该产业部门。
(2)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根据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无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人数看,第一次产业所占比
重都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二次产业所占比重首先是迅速增加,然后趋
于稳定;第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则一直上升。从企业规模来看,第三次产业
中的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以及信息业等,特别适合规模小、经营灵活、
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第三次产业中找到了广泛生存和迅速发
展空间。在主要发达国家第三次产业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和就业入数均占
绝大比重,是第三次产业的主力军。
(3)中小科技企业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在新技术
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高新技术产业中,有些行业如微电子业、软件业、生
物技术、电子信息等,就其技术本身而言,就很适合小规模企业生产。二
是只有通过大量中小企业的实践,才逐步形成了新产业的主导技术和组织
规范。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研究开发、小试、中试、制造、试销、批量
生产等几个阶段,与之相对应,高技术企业的组织形态也要经历一个从创
立、研究开发、市场导入、增长到稳定与成熟发展几个阶段的过程,由此
决定了在高技术产业的导入期,中小企业对新产业形成方面的开路作用。
国外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许多大型跨国高技术企业,如惠普、苹
果、微软等,都是从建立之初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而成的。三是中小科技
企业通过与大企业建立技术战略联盟或形成协作关系,加快了科技创新和
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战略联盟通常发生在希望获得新产品的大企业与技术
丰富、但缺乏产品商业化能力的中小企业之间。在技术进步加速的环境下,
大企业内部R&D成本较高,效果并不理想:但大企业往往具有可靠性强的
制造能力、有效的营销服务网络和优良的市场声誉,能够迅速将研发成果
商品化和市场化。相反,“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中小科技企业
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有优势,但在产品商业化方面缺乏能力和效率。建立战
略联盟可以使两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中小企业与高技术大企业建立协作关
系,也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所有制结构呈现如下特点:国有经济的份额逐渐下降,其他经济形式
的比重上升。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大中型
企业中,国有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而集体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和三资企业
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中。我国中小企业人数少、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这
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企业制度形式选择上的空间广、自由度大、可变
性强。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中小企业只有国营和集体两种企业
制度形式。这种单一所有制结构的弊病十分明显,它并不能反映我国现实生
产力水平的客观要求,并且缺乏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的政策,使中小企业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那些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发展较快的地区,也都往往是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这在经济较为发
达的省份和地区(特别是沿海省区)表现尤为明显。
第五,中小企业推动了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世界各国的经济现代化
过程,就是一个第一次产业人口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转移,最终导致人
口和产业在城市中集中的过程。中小企业具有量大面广、企业组织结构灵
活,进入或退出壁垒较低等特点,是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中
小企业在吸收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对就
业的吸纳不仅随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扩大,而且中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
聚,带动着相关产业的集中和基础设施及市政建设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
动了城镇化。
第二章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与融资困境
本章首先根据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分析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
段的资金需求特征及来源;其次,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一般性的理
论分析。
第一节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与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组织如同生物体一样有其生命周期,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要经
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的融资能力、资金需求有不同的特点。
一、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
所谓企业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甚至死
亡的过程。不同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各不相同,企业的寿命的长短受企业
产品的寿命、企业竞争者、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按
照企业的管理特征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
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和官僚期、死亡期等阶段。o国
内较早提出并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佳贵教授,
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
期和蜕变期等阶段。企业有不同的成长类型,各成长类型在生命周期的各
个成长阶段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比如,按照企业的规模扩张将企业的成长
方式划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为欠发育型,B型为正常发育型,C
型为超常发育型。所谓欠发育型是指企业在建立时是一个小企业,在企业
生命延续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成长为大型企业。正常发育型是指企业
在诞生时是~个小企业,经过多年的成长,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大型
企业。超常发育型的企业诞生时就是大中型企业,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它们
的起点商,实力强,它们中的不少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发展为超级大企业和
跨国公司。o
①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1997年中译本,中周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陈佳责:“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1期·
32
作者认为,欠发育型、正常发育型和超常发育型的提法反映了在企业
规模问题上的“崇大”思想,是基于“大就是好”的观念的划分方法。并
且,以上两种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不是以中小企业为特定考察对象。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了分析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根据中小
企业诞生后规模扩张速度的不同将中小企业的成长方式区分为成长型和生
存型两种类型,国如图2.1所示。成长型是指企业在诞生时是一个小企业,
经过成长发育,不仅素质提高了,实力增强了,而且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
一个大型企业,甚至成长为一个特大型企业。生存型是指企业在建立时是
一个小企业,经过成长发育,虽然其素质可能提高了,实力也可能增强了,
但是在企业生命延续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中小企业的规模。生存型并
不意味着这类企业没有效率、没有优势。相反,为数众多的生存型中小企
业是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动力。在所有中小企业群体中,属于成长型的企
业数所占比重并不大,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属于生存型。根据研究目的,本
文以生存型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为种子阶段o、创业阶段、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五个阶段(图2-1)。需要说明的是,在企业进入衰退
期之前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破产,使企业消失,这种
死亡可以称为是企业的“夭折”。
图2-1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
①这种类型的划分,参照了陈佳贵教授的划分方法,但本文关注的是中小企业的成长类型-
②种子阶段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就是其研究开发阶段·
33
l!;]彳:两.~//磊幸
种子阶段:这时企业还只是创业的想法或案头的方案设计,其可塑性
强·主要取决于创办者的实力、技能、经验、发展目标以及市场定位等因
索。此时最重要的是企业创办者对未来企业的设想和对市场趋势判断的准
确性上,如果创业者的想法不切实际,种子阶段的企业就可能胎死腹中,
成为创业空想。在这一阶段,创业者要通过市场调查来预测企业准各生产
的产品或劳务的市场潜力。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人员在企业创
建前也要先进行产品的研制和开发,验证其可行性。
创业阶段:企业正式成立,完成产品或劳务开发。但企业一般较为脆
弱,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状况对于企业能否成功的生存下去并进而为
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具有极大的影响。创业阶段企业具有如下特点:(1)
实力较弱,依赖性强。企业初创阶段,人力、物力、财力都较薄弱,在市
场上尚未站稳脚跟,需要各方面扶持。(2)产品方向不稳定,转业率高。
即从一个产业转向另~个产业。(3)创新精神强。企业在创业阶段除采用
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外,还以新制胜。(4)发展速度不稳定、波动大。(5)
破产率高。(6)管理工作不规范,企业缺乏自己的形象。总之,企业的特
点就是不稳定,工艺、技术、产品、市场、客户、管理往往都处于不断的
变动和磨合之中。不少企业会在这一个阶段造成损失甚至失败。
成长阶段:企业的运作进入正规,销售额迅速上升,企业进入成长阶
段。此时,企业已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技术水平
提高,企业不仅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而且具有很快将创造发明投入使用
的能力。企业生产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经营业绩逐渐得到体现,企业
需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在这个阶段的后期,销售和生产能力之间的缺口
逐渐消失。少数企业(成长型企业)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其经营能力的提
高或抓住了有利时机,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成长为大型企业。
成熟阶段: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达到较高水平并得以稳定,但企业
的发展速度减缓甚至停滞不前。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和减少经营风险,企
业产品逐步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并形成特色产品。
衰退阶段:在没有自我创新的情况下,企业经历相当一段成熟期后,
往往会步入衰退期。企业的工艺落后,技术装备陈旧,产品老化,墨守陈
规,生产萎缩,效益下降。
经历了衰退阶段后,企业的前景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经营失败,就
此结束企业的生存,可以称它们为衰亡:二是通过企业重整,使企业获得
新生,可以称为蜕变。蜕变就如同某些昆虫的蜕变一样,是改变了形体而
存续下去。具体包括经济形体、实物形态和产品三方面的蜕变。(1)企业
经济形体的蜕变包括:一是企业法律形态的变化。如由个人业主制企业变
为合伙制企业或公司制企业,由有限责任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等。二是企
业组织形态的变化。指企业的兼并、合并或分立。三是收缩战线,卖掉部
分业务。四是对公司进行重组。(2)实物形态的蜕变是指企业的技术改造。
许多处于衰退期的企业,通过对技术装备、工艺的更新改造使企业获得了
新生。(3)产品的蜕变有两种形式,一是放弃原先的经营方向,转向别的
事业或产品;二是调整经营重点。o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进入衰退期后,衰
亡的可能比较多些,因为它们的规模比较小,破产比较容易,对社会的影
响和震动也小。
二、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特征及来源
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由五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所构成的,在不同的阶
段,企业对资金类型和数量看不同的需求(图2.2)。。
\迫段种子阶段创业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i金来ii\ (早期) (后期)
创始人投资
投资天使
风险投赍
商业银行
}开资本市场
图2-2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来源
在种子阶段,新产品的发明和创业者为了验证其创意的可行性,需要
①企业蜕变理论首先是由日奉学者蓐芳诚一教授提出来的,繇佳贵教授敢了进一步的论述·详细讨
论参阅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一‘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11期a
@我们仅讨论企业成长的前4个阶段的情况.
35
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开发研究。开发研究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基
础上,为实用化、商品化而进行的产品、工艺、设备、流程方面的研究,
研究的成果是雏形阶段的样品,并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方案。由于对
一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实现的可能性的判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再
加上技术开发风险很大,一般情况下,这一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mg,j
业者自身来承担的,其来源一般是个人的积蓄、家庭的财产和亲戚朋友的
借款等。在种子阶段,有一部分风险创业者还可能会争取到种子资金,其
投资者以天使投资者(Angel Capitalist)为主。这些人被称为天使,因为他
们不仅拥有大量资金,更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他们的投资是资本与
经验的天然结合。种子资金主要用于帮助企业家研究其创意、编写经营计
划、组建管理队伍、进行市场调研等。对于风险企业而言,种子资金可能
是融资成本很高的资金,它意味着要失去相当一部分企业所有权。因为风
险投资家的投资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必须较多地拥有企业所有权,才能确
保在企业成功后取得高额回报。种子资金的投放随机性非常大,金额也比
较小,通常在5万美元(或更少)到25万美元之间,所以美国很多机构并
不把种子资金纳入风险投资的统计资料中。如果也纳入风险投资进行统计
的话.种子资金约占全部风险资金的5%左右。回
在创业阶段,创业者着手创立企业进行试生产,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
产品的设计和功能。在这一阶段,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设备、进一步开
发完善产品以及开拓销售渠道等。因此,该阶段对资金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而在该阶段,企业经营尚未步入正轨,没有盈利记录,企业技术风险、市
场风险相当大,企业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以安全性为经营原则的商业银行
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支持。该阶段企业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有风险投资、
业主和主要股东投资以及内源性债务融资。所谓内源性债务融资,是指和
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企业主、股东、合伙人或业主的亲友及“事业天使”
向企业提供的债务性质的借款。这类债务融资包括有业主贷款、主要股东
贷款、亲友借款、事业天使借款和内部职工借款。
在早期成长阶段,企业已完成生产线的开发,市场正在逐步扩大,然
而企业仅有微薄盈利或仍然处于亏损阶段,为进一步开发产品和扩大生产
①俞自由,李松涛,赵荣信:‘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2001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64页·
36
规模,企业仍需大量资金。但由于还不够条件在公开资本市场(包括二板
市场)上筹资,从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需要担保、抵押等原因,企业的筹资
渠道仍然有限,资金来源与创业阶段大致相同。
到了成长阶段中后期,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已为消费者接受,销售收入
和利润开始加速增长,企业的现金流可以满足企业的大部分需要,经营业
绩逐渐得到体现。这一时期,企业的筹资渠道得到拓展,除了风险投资外。
企业已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一部分高成长型企业甚至可以进入创业板市
场筹集进一步发展所需资金,成为公众公司,并通过股票市场上的资本运
作扩大其规模。
在成熟阶段,中小企业产品技术渐趋成熟,目标市场比较明确,管理
不断完善,经营业绩有了长足进展,各种风险已大幅度降低,企业已经拥
有足够的业绩记录来证明自己的信用,融资条件有很大改善。但由于企业
规模仍属中小企业范畴,大多数企业并不象大中型企业那样可以方便地获
得足额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此时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
地方性资本市场融资、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等。
三、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
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有所不同,当然对融资渠道和条件
的要求也不同。从融资的角度看,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
高科技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各类型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要求如
下:
1.中小制造企业。中小制造企业的资金需求是比较多样和复杂的,这
是由其经营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无论是用于购买能源、原材料、半成品和
支付工资的流动瓷金,还是购买设备和零配件的中长期贷款,甚至产品营
销的各种费用和卖方信贷都需要外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一般而言,
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资金周转相对较慢,经营活动和资金使用涉
及的面也相对较宽,因此,风险也相应地较大,融资难度也要大一些a
2.中小服务企业。中小服务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存货的流动资金贷
款和促销活动上的经营性开支借款。其特点是量小、频率高、贷款周期短、
贷款随机性大。但是,一般而言风险相对其它中小企业较小,因此是一般
中小型商业银行比较愿意给予贷款的对象。
3.中小科技企业。中小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的突出特点是高投入、高风
险和高收益,比较重要的一个资金来源就是风险投资基金。这类基金既有
政府设立的,又有私人建立的,也有政府和私人共同建立的。
4.社区型中小企业(包括街道手工工业)。社区型中小企业(包括街道
手工工业)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中小企业,它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在
解决社区就业问题和帮助社区内贫困人口脱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比较容易获得政府的扶持性资金。另外社区共同集资也是这类企业的一个
重要的资金来源。
第二节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一般性的理论分析
长期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缺口(Financial
gap)。所谓金融缺口是指中小企业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
提供的数额。金融缺口一词最初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麦克米
伦(Macmillan)向英国国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中。1929年,历史上第一
次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英国政府为了制订摆脱危机的
措施,指派以麦克米伦爵士为首的“金融产业委员会”调查英国金融业和
工商业。1931年,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即《麦克米伦报告》,建议政府采取
一系列拯救危机的措施。该报告还指出,在英国金融制度中,中小企业在
筹措必需的长期资金时,存在融资困难。因此,理论研究中常把金融制度
中存在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壁垒现象称为“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
Gap)。中小企业的金融缺口可以从借贷资本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两个方面
来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
一、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缺口。
本文所说的信贷配给指的是三种情况:(1)在所有贷款申请企业中,
一部分企业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企业被拒绝,被拒绝的企业即使愿意支付
更高的利息也不能得到贷款;(2)在给定的信贷供给量下,有一些能够被
鉴别的企业群体在任何利率下都得不到贷款,虽然在更大的信贷供给量下,
①信贷融资是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渠道.因此,信贷融资缺口是导致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困难的
主要原因.
38
它们可以得到:(3)一个给定企业的借款要求只能部分地被满足。根据新
古典价格理论,资金的价格——利率会调节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使信
贷市场最终产生均衡利率。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信贷配给?传统上有两种
解释:一种解释认为信贷配给是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即经济系统遭受
外部冲击后,资金价格的粘性导致出现一个存在信贷配给的过渡期;另一
种解释认为是政府干预导致了信贷配给(如政府人为地规定利率上限导致
信贷资金需求大于供给)。1981年,斯蒂格里兹和温斯(Stiglitz and Weiss)
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不完全信息市场的信贷配给》一文证明,即
使没有政府干预,由于借款人方面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信贷
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存在。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对交易
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做出准确决策,是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
现象。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那些
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最有
可能得到贷款的人。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
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借款者可能从事那些导致贷款不能归还的活动。
斯蒂格里兹和温斯指出回,银行(放款人)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
和借款人还款的概率两个方面,银行不仅关心利率水平,而且关心贷款的
风险。然而银行索取的利率会通过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渠道影响贷款的风
险。当银行不能观察借款人的投资风险时,提高利率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人
退出市场(逆向选择行为),或者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道德风
险行为),从而使得银行放款的平均风险上升。因为那些愿意支付较高利息
的借款人正是那些预期还款可能性低的借款人。结果,利率的提高可能降
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
一部分贷款要求,而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
信贷配给就出现了。图2-3说明存在一个银行最优利率P,在贷款利率r
小于p时,利率上升的(直接的)收益效应大于(间接的)风险效应,银
行的期望收益石随r的上升而上升;但当r超过r.时,利率上升的(间接的)
风险效应超过(直接的)收益效应,石随r的上升而下降,P为银行期望收
益最大化的利率。然而在r幸处,对贷款的需求超过贷款的供给,传统的分
①参见Stiglitz,J.,and A’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d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93-410.
39
析可能会认为,在出现对贷款的超额需求的情况下,没有得到满足的借款
人将会支付更多的利息给银行,从而抬高利率直到需求等于供给。但是虽
然在一处供给不等于需求,一却是作为均衡结果的利率。银行将不会贷款
给那些愿支付高于r幸的利率的借款人,因为从银行的观点来看,这些贷款
比以利率『.贷放的贷款有着更高的风险,导致以高于P的某一利率放出的
贷款的期望收益实际上低于银行以r.放出的贷款的期望收益。因此,银行
没有动机增加贷款量使贷款的供给等于需求,信贷配给就作为均衡结果出
现。
银行期望收益石
贷款利率r
图2—-3贷款利率与银行期望收益的关系
可以用图2.4来说明信贷配给均衡的出现。因为对贷款的需求依赖于贷
款利率r'而信贷的供给依赖于贷款的平均收益石,我们不能用传统的供求
曲线图。在图2-4中,贷款的需求是贷款利率的减函数,这种关系用需求曲
线LD表示绘制在右上方象限。贷款利率和银行放出的贷款的期望收益玎之
间的关系用非单调曲线描绘在右下象限,左下象限绘出了石和信贷资金的
供给LS之间的关系(如果银行吸收客户存款的竞争是自由的话,疗等于存
款人的存款利率),左上象限是450线。通过这三个象限中描述的函数关系,
我们得到贷款的供给LS与r的关系线,即右上象限的供给曲线p(f)。给
定图2.4所描绘的关系,存在信贷配给均衡,均衡利率为r·。在r.处贷款
需求超过贷款供给,超额需求为z’银行将实行信贷配给。得不到贷款的借
款人可能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但银行以高出P的任一利率放贷将降低其
每~元贷款的收益,银行不会选择这样做。注意到存在一个使贷款需求等
于贷款供给的利率rm,但是rm不是均衡利率。
Ls
J ‘ z{ \ \
、\≮、p ≥ / |\p.
/ r. rm/ 7
\ /
/彳(,)
图2-_4 信贷配给市场均衡
资料来源:Stiglitz,J.,and A,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crlcan Economic Review,71:393-410.
以上讨论的是信贷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贷配给的一般情
形。下面进一步说明银行对中小企业比对大企业更倾向于实行信贷配给,
使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面临很大的缺口。
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大企业严重。具体表
现为中小企业大多难以向银行提供经过审计的合格财务信息和经营记录,
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将来的盈利前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低、缺少规范的会计制度;中小企业规模
小、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的不确定性大。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
部化的,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
平的信息。相比较而言,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以
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度相当高,而且信息披露得也比较充分,因而金融
机构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有关这些企业的信息。对于非上市的大
企业来说,银行可以从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员工工资水平、向供货商
支付贷款的情况、与销售商的销售合同等渠道了解到必要的信息。因此,
银行和大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中小企业而言要轻。
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差别,会导致中小企业在信贷配给市场均衡中处于
非常不利的地位,银行对中小企业比对大企业更倾向于实行信贷配给。这
41
一结论可以用图2-5来说明。
r。‘尸
\
\ 罂J \
\ _\// 7\\、\彳
≥ /。\/ ——, \=譬
E
/ 一●
● 弋\ 钐∽7 ‘
\
/ 嚣。\ //
/
图2.5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市场均衡
图2-5是在图2-4的基础上将借款人按企业类型进一步区分为中小企业
和大企业而绘制出来的。假设银行能够识别企业是大企业或是小企业,”贷
款利率和银行对大企业贷款的期望收益之间的关系用玎:(,2)表示,贷款利率
和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期望收益之问的关系用玎。(‘)表示,由于银行和两
种类型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不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要大于对
大企业的贷款,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最优贷款利率,1.要高于对大企业
的最优贷款利率‘,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最大期望收益要小于对大企业的
最大期望收益,即m缸玎2(r2卜max:rl(^)。同样,根据Ⅱ、Ⅲ、IV--个象
限中描述的函数关系,分别得到大企业的贷款供给曲线琏(r)和中小企业的
贷款供给曲线日(r),砰和瑶分别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贷款需求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对于大企业而言,银行收取竞争性均衡利率五‘,不存在
信贷配给;而对于中小企业,银行收取最优利率,1.,存在信贷配给,融资
①显然这一假设是合理的.
r
缺口为z,显然,银行对大企业收取的贷款利率低于对中小企业收取的贷款
利率,即五’<‘’,这在现实的信贷市场上并不少见。
这里,工?位置的确定利用了stigl沱和Weiss给出并证明的两个定理。
@假设一“)表示银行对i类借款人收取贷款利率ri时的收益,可以将借款人
类型排序,使当j>j时,maxJ:ri“)>max,rf,p,),那么
定理1:对于i>j,只有当i类借款人不存在信贷配给时,j类借款人才
能获得贷款。
定理2:对所有获得贷款的i,j,使%(‘)一.YC,(rj)的利率是均衡贷款利率。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银行贷款成本大于石’,中小企业将被排斥在信贷
市场之外,无论中小企业愿意支付多高的贷款利率,也得不到银行的贷款。
这一情况的出现有二种解释。第一,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特别大,尽管中
小企业投资的总期望收益(即银行获得的贷款收益与借款者获得的收益两
者之和)超过大企业投资的总期望收益,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最大收
益玛“‘)小于银行对大企业贷款的最大收益吗以),银行不愿借款给中小企
业。第二,对银行来说,贷款给中小企业无利可图,因为银行发现很难过
滤掉中小企业风险性的投资,尽管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收益可能大于贷
款给大企业的收益。
以上讨论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均衡时,信贷资金并不一
定配置给那些投资期望收益最高的借款者。
为了解决银行贷款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
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过程中常常要求借款者提供抵押品。抵押品作为借
款者承诺的一旦违约便将交付贷款者支配的财产,可以弱化逆向选择和道
德风险的不利后果,因为它给贷款者提供了一种防范手段,使之得以在借
款者违约的情况下减少损失。在抵押贷款安排下,如果借款者发生贷款违
约,贷款者可以变卖抵押品,并用出售所得的款项补偿未清偿的贷款余额。
抵押品的价值与贷款额之比越大,借款者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小。
抵押贷款的主要缺点是交易成本过高,手段繁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比大型企业要小得多,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就显
①参见Stigiitz,J.,and A,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93-410.
43
得非常高·此外,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抵押品品质不高。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过程中也常常处
于不利地位。
二、中小企业权益资本缺口
Macmillan发现,当企业需要的外源性资本的规模低于2s万英镑(大
约相当于目前的400万英镑)时,它们就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近
几十年来,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小企业资本性
融资的缺口。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权益资本方面仍
存在融资缺口。
一般而言,企业权益资本的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通过投资者追加投
入资金;二是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筹集资本金;三是将企业的税后
利润不予分配而扩充企业的资本金。造成中小企业权益资本缺口的具体原
因主要包括:
第一,中小企业的创办者或投资者自有资本不足,难以追加投入。
第二,在公众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融资的上市标准比较严格,中小企
业达不到所要求的标准。常规证券市场(称为主板市场)面向的是成熟的
大中型企业。入市门槛较高,其上市标准中对企业资本规模、持续经营时
间、业绩记录、公众股流通数量、流通股市值等要求都很高。上市发行股
票时最低融资规模一般都会高于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即使能够上市,由
于融资规模小,没有规模效益,资金的单位交易成本过高。也就是说,发
行所需的佣金和其他上市费用使小额的发行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o近年
来,随着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二板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和三板市场的发展,
企业寻找资本投资的渠道有了很大的拓宽。因为,与主板市场比较,这些
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经营期限、利润、资本规模的要求降低很多。但对于数
目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够达到这些市场条件要求从而上市的中小企业
相对而言也毕竟是少数。
第三,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销售额(或营业额)较小,资本自我积
累能力不足。依靠把企业的税后利润不予分配而扩充企业的资本金难以满
足企业发展对权益资本的需求。
①中小企业在瓷本市场上发行债券也存在上市标准较高和发行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这是导致中小
企业债务融资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4
第三章金融支持与中小企业发展
现代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基础上分层次融资结构的有效
结合和高效率运转,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
章以现代金融体系的视角探讨中小银行、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
业发展的作用。
第一节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
一、银行企业关系与中小企业融资
在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体系中,银行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外的经验表明,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中小企业最大和最主要的外源性债务融资渠
道。在美国,在金融机构的贷款占中小企业全部股本和债务额的26.66%,
占全部债务额的53%。o因此,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
性和贷款条件有重要的影响。
银企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银企关系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的
一切关系的总和,它包括银行与企业的相互信任关系、融资关系、控制权
关系等等,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实际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一组契约组合。而狭
义的银企关系就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也就是信用契约关系。o我
们分析银企关系,首先是以一般的债权、债务契约关系来作为基本假设的。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银行与企业间的契约关系是一种完全的合同,银
行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未来预期收益情况有完全信息,银行和企业对各
自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都有明确的规定,
不需要对未来的事件作出规划,就是说,银行与企业只要签订合同,就可
避免风险,契约就能得到完全执行。因而,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也是最和谐
的,但是,由于现实世界信息的不完全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合同是不完全
的,试图以契约来固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可能的。
①Berger andUdell。1998.The economics ofSmall busine.ssfinance:the roles of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inthefinancialgrowth cycle,Journal ofBanking&Finace(22X 613-673.
②参见徐联初、肖晓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企关系问厝与产权因素”,‘金融研究》2001年第
8期。
45
新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问题。新古典经济学
的阿罗——德布鲁契约模型提出了严格的市场假设,整个阿罗——德布鲁
模型都是依赖这些假设条件来进行分析的。离开这些假设条件,就不存在
最优的合同。而现实市场与阿罗——德布鲁模型所要求市场相差甚远,如
果放松这些假设,所出现的结果就是合同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能性。这就是
说,银行与企业间以信用契约所构筑的银企关系是不确定的。
银行以企业收益作为决定银行信贷投入是否安全和能否产生收益的决
定性因素。银行资金的安全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状况高度相关。银行对影响
企业效益的各种因素作出分析,对构成企业收益函数的所有因素作出评估,
以确定企业未来的收益,再进而判断在预期内,银行的信贷投放是否安全,
能否与企业进行信用交易。企业一般不可能向银行提供所有生产经营信息
和市场信息,向银行提供的往往是有利于自身目标的信息。问题是,一旦
银行信贷资产投入到企业,就变成了企业的沉淀资金。企业可据此来对银
行进行“要挟”,要求给予更多的信贷投入,否则,原来投入的部分就可能
变成坏账等。如果一旦将银行与企业问的信贷契约诉诸法律,银行可能面临
更大的损失。因为企业一旦通过破产拍卖来进行债务清偿,就会使其资产价
值被大大低估,买者知道,破产企业必须得卖,买者可因此待价而沽。因此,
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一种现实条件下,银行要想通过契
约来解决要挟、隐瞒信息和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问题是十分困难的。
前文中已经讨论过,在信贷市场上,针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往往实行信贷配给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给予
差别待遇。银行通常对信息透明度高且现金流量稳定的大企业提供利率较
低的贷款,同时对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并收取一个较高
的信贷配给利率,导致中小企业出现信贷融资缺口。
近30多年来,为了有效缓解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发达国家
的银行创造了多种信贷评估技术(如信贷评分、抵押品价值分析和管理)、
多种金融服务产品(如信贷承诺、应收帐款融资)以及多种信贷风险控制
技术(如契约管理、期限管理、长期关系、信息共享、贷款定价)等。美
国经济学家Berger和Udell将这些技术归纳为四大类:一是财务报表型贷
款。该类贷款的发放决策和贷款条件主要基于贷款申请者所提供的财务报表
所反映的财务信息。二是抵押担保型贷款。这类贷款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借款
者所能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三是信贷评分。这是一项运用现代数理
统计模型和信息技术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计量分析从而作出决策的新技
术。四是关系型信贷,指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
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作出。o在这四类贷款管理
技术中,抵押担保型贷款和关系型信贷比较适合应用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Berlin和Mester将关系型借贷定义为:建立全面、细致的银企关系,
利用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中小企业借贷
风险的一种借贷协议。圆由此可见,关系型信贷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
之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
少的(通常只是一家到二家)银行保持长期的关系。由于关系型借贷不拘泥
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的特点。
关系型借贷具有以下特点:(1)银行最初参与关系借贷并提供较为廉
价的贷款的前提是:银行预期在中小企业成长以后,能够从中小企业借贷
的扩张中获得更多的牧益。换句话讲,中小企业能为银行创造未来信贷收
益的这种企业内在资产特性使银行能以较低的利率借贷给成长中的中小企
业。这一前提导致了处于创立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能以低于竞争市场的
成本从关系借贷的银行获得融资。(2)中小企业最初参与关系借贷是获得
融资的客观环境促使的,但同时也是金融交易与金融服务的需要。因为中
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加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服务,所以中小企业通常会与
附近的银行建立关系型借贷。(3)关系借贷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向中小企
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较为廉价的融资,而且使银行扮演了金融中
介的职能。银行通过对借贷者的信息和全程监管,在借款者出现财务危机
时通过重新审查贷款期限等方式有效地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
从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生产信息的角度来讲,关系型借贷实质上是银行
和企业为克服金融交易中的市场失效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
度安排以银企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基础,通过提高信息生产的效率,有利于
缓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①详细的叙述参阅: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②Mitchell Berlin,Loretta and J.Mcstcr,1998,On the profitability and cost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Journal ofBenking&Finance,22,873-897,
47
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问题比较严重,如果企业没有和银行的长期关
系或者虽然在一家银行开立了帐户,但企业还同时在其他多家银行开立帐
户并有许多结算业务帐户,那么,银行对企业信息的了解就是短期的或者
不全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小企业又无法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银行通常会拒绝向企业发放财务报表型贷款,抵押担保型贷款发放的条件
也相对比较苛刻。而在关系型贷款的制度安排下,银行可以通过与中小企
业长期、紧密的联系过程中有效地获得、生产关于中小企业的有价值的信
息。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的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
接生产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
和顾客等)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
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的信息。因此,关
系型借贷的核心在于克服了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的不可得问题,通过中小企
业非公开信息的生产使银企双方受益。对于银行而言,由长期关系所产生
的信息使银行进行贷前风险评估更有依据,贷后监控更加及时,最大限度
地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发放的风险,并从中获利。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
旦这种银企长期关系形成,中小企业将更容易从这种关系的核心银行取得
优惠贷款、获取离质量的金融服务。Berger和Udcll利用美国全国中小企业
融资统计的数据,研究了关系型借贷在商业银行信贷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小
企业的意义。结果表明,与银行保持长期关系的中小企业相对于那些没有
长期关系的中小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和较低的抵押要求获得银行资金。
随着这种关系的持续,银行逐渐积累关于贷款者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
修改关于信贷合约的条款。。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国外,中小企业基本上都很注重保持和少数几
家银行的长期关系,关系型贷款成为解决这些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
种重要手段。表3-1列出了美国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关系情况。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如果中小企业和多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保持
关系,它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从商业银行获得
的贷款所占的比例更低,仅占7%:而把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基本金融机构。的
①Bergcr A.N..and Udel]GE,1995,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glean。,
Journal ofBusiness,68,351·382.
②基本金融机构通希是指被企业确定为提供诸如贷款、支票结算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48
中小企业,它从该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机会就相对较多,占其获得所有金
融机构总贷款的86.95%。
表3-1 中小企业贷款来源分布与金融机构单位:% 、、\机构类型所有金融机构商业银行
关系\ 财务其他金融公司机构
企业获得至少一家金融
机构贷款的数量分布
54.23 40.57 12.96 15.30
企业获得多于一家金融
机构贷款的数量分布
19.3 7 2.40 2.60
企业从“基本”机构获
100 86.95 1.62 11.43
得贷款的数量分布
赍料来源t NSSBF,t美国全国中小企业统计》。转弓l自:李捅、扬思群,‘中小企业融瓷与银行》
2001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236页.
Harhoff和K6rting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德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与一至
两家银行建立了长期化的借贷关系,许多中小企业从一家银行所获得的贷
款额占其贷款总额的2/3以上。该研究还发现,银企间借贷关系的持续时间
与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变量之间呈正相关,与银行的抵押要求负相关;企业
的贷款发放银行的数目与贷款可得性之间负相关,与抵押要求正相关;在
筹资成本上,有银企相互信赖关系的企业贷款利率比没有这种关系的企业
贷款利率平均低0.48个百分点。地处大都市的企业的贷款利率比地处效区
和农村的企业的贷款利率高0.4个百分点,因为与后者相比,金融机构稠密
的前者的关系型借贷较少。o
二、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优势
银行规模大小不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倾向也呈现差别。国
外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从总量上看,由于大银行占有金融资产的数
量大大高于中小银行占有的数量,因此,大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的
绝对数量要高于中小银行提供的贷款数量。但是,无论在中小企业贷款占
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上,中小银
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也就是说,中小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
①Harhoff,D.,KOrting,t,1998,Lending relationships in Germany:Empirical evidencc from survey data,
JournalofBanking&Finance,22,1317-1353.
49
贷款,由此产生了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上的中小银行优势假说。中小银行优
势形成的机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1.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信息上的优势。
Bcrger等人在分析银行组织结构与融资功能时指出,由于大银行的组
织机构庞大,专业人才多,网络分布广,因此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以及
运用标准化的贷款台约向信息透明度高的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
势;而中小银行虽然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上居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性
和社区性特性,它们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来获
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
款上拥有优势。m
如前所述,关系型贷款所涉及的主要是关于特定企业及其业主的专有
信息。这些信息是在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难以编码、量化和传递。关系型贷款的操作在很
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经理、基层信贷员对中小企业拥有的专有信息,与拥
有相应贷款决策权两者的匹配。中小银行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
地方中小企业服务。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银行对地方中小
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专有信息得以积累;另一方面,中小
银行科层组织一般较为紧凑有效,委托管理层次少,代理成本低。这两方
面因素综合起来使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可以实现大量的专门信
息生产与较低的代理成本两者的结合,使中小银行获得信息优势。与之相
对,一方面,大银行即使在地方或社区设有分支机构,其经理人员也经常
调换,使得其对地方或社区的企业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差,大银行难以对中
小企业建立足够的专门信息积累;另一方面,大银行的科层结构复杂,将
专门信息从低层向高层传递成本过高,因此,关系型贷款的决策权必须下
放给掌握这些专门信息的基层信贷员以实现专门信息和贷款决策权的匹
配。由于大银行决策权下放的代理链条比中小银行长,代理成本较高。这
两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大银行在从事关系型借贷中处于劣势。
2.从信贷市场的供求结构来看,中小银行的信贷供给与中小企业的信
贷需求相适应。
①参见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2年第6期·
50
各种金融资产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按风险的性质以及应付措施不同
可以将投资的总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个部分。非系统风险可
以用分散投资来弱化甚至消除。具体到信贷资产而言,系统风险是与某类
企业群体、某个行业部门的共同特性和整体变化相联系的,非系统风险则
只与某个具体的信贷对象有关。信贷资产的非系统风险同样可以通过信贷
资产多样化,即信贷对象多样化以及对某一信贷对象的信贷额度限制,来
降低或有效消除。正是从分散风险的角度出发,许多国家的银行监管当局
都要求商业银行向某一家企业提供的贷款不得超过其总资产或资本金的一
定比例,如5%或10%等。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不同,抗风险能力
有差别,为实现信贷资产多样化,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对单个企业的信贷供
给能力也有差异。
不妨假设某个大银行6的信贷资产总额为血,某个中小银行j的信贷
资产总额为以,A6)_4,按分散投资以消除非系统风险的要求,大银行b应
将以的贷款总额分散授予给m个企业,中银行s应将A。的贷款总额分散授
予给‰个企业,若n6=‰,显然,!蔓>生,若nb>11s,但A6远远大于氲
‰ 露,
』』
时,生,生仍然成立。国
nb ^J
』
这里二至的经济含义是指大银行为分散投资所要求的对某一企业授予
凡
的信贷额度,二生的经济含义是指中小银行实现信贷资产多样化所要求的对
n,
』J
某一企业授予的信贷额度。二生,!蔓表明,在信贷资产多样化的原则下,大
% n,
银行对单个企业可以授予的信贷额度要大于中小银行对单个企业可以授予
的信贷额度。
以上是从信贷市场的供给结构方面进行的分析,从信贷市场的需求结
构来看,大企业的销售额(或营业额)比较大,日常经营中单笔业务量大,
相应地所需求的单笔贷款规模较大;而中小企业的销售额(或营业额)相
0这里一个隐含的台理假设是.贷款的总交易成本随交易对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在贷款规模经济
的约束下,不会出现大银行一味追求增加如以分数信贷资产的情形·
51
对较小,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需求的单笔贷款规模较小。上述这种信贷市场
上的供求格局,使中小银行的信贷供给与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相匹配,大
银行的信贷供给与大企业的信贷需求相适应。对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
银行而言,向大企业提供大额贷款不仅容易使银行风险过于集中,而且还
常常超出了银行监管当局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贷款占银行资本金
比例的限制。选择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中小银行既可以满足银行监管当局
对单一客户贷款比例的规定,又可以实现银行信贷资产多样化从而消除非
系统风险的目标。
关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优势的上述理论分析中的许多方面已
经被国外的一些经验研究所证明。首先,一些研究证明了在银行对中小企
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其次,一些对美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银行合并的研究证明,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
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再次,在银行业比较集中
的地区,中小企业即使能够顺利获得贷款也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
由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优势,那么与此相关的一个合理的
假说就是在一个缺乏中小银行的经济系统中,如果放松银行业的准入限制,
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无疑会使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增加。李志赞提出了
一个模型分析框架,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假定在整个经济的金融系统
中,只有一家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经济中有一家大企业和几家小企业,
企业都为风险中性,经营目标是预期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初始生产资本为0,
企业在期初向银行申请贷款进行生产;如果企业i的生产项目成功,则企业
在期末还未付息,反之则贷款抵押归银行所有。大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P【,,p).J一(j—J)4 p
一。【0 1一P
其中,表示用于生产的资本,,为进行生产必须的最低资本投入,
4,O,a∈(o,1)’P为项目成功的概率,矿代表项目产出,它是一个随机变量。
单独的一家小企业的生产函数:
①参阅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关于该模型的详细内窑参阅李志赞:“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2第6期·
52
y‰pj)。恼10;“喇_y0江1.2,⋯,,l
其中A代表小企业f项目成功的概率,A越小则项目风险越大,用Pi来
表示小企业i的类型,它的分布密度函数为g(P;)。X代表项目成功的产出,
J。为生产资本投入,此处假定所有小企业的预期产出都是一样的,它背后
经济含义是,高风险的项目总是同成功时的高产出相对应的。
企业贷款进行生产的预期利润为:
肪。僻,C,,)一max(-C,Y一,·R)
其中,R为贷款毛利率,C为贷款抵押,J为贷款规模,,为项目产出,它
是一个随机变量。企业只有在预期利润£玎.≥0的情况下才会向银行申请贷款。
经济中唯一的一家银行的经营目标是,针对具体的贷款者(大、小企
业)设计相应的贷款合同偈C,0,以实现预期利润最大化。简化起见,令
存款毛利率为1,则银行放贷的预期利润为:
E玎6(R,C,,)一min(,’R,Y+C)一瓦一J
其中瓦表示大银行每笔贷款的交易成本。令贷款抵押C一∥,卢∈【0朋,
亦即贷款抵押为贷款额的一个固定比率。解企业的优化问题会看到,在银
行贷款毛利率R和企业的贷款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银行
的主要选择变量即为贷款利率R或贷款规模,。
求解大银行的优化问题,可得到大银行向小企业贷款的预期利润:
刚:,。卜纠也+掣. 旦: pz+警。L
下面将中小金融机构引入模型框架,并将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小企业融
资的影响。假定,中小金融机构每笔贷款的交易成本为t。,一般来讲to tTo。
中小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总额为M。,A∈(o山,余下的0一A加
家小企业将决定是否向大银行申请贷款,这些小企业的类型A服从
【P、,P,+e(p,一P,)】上的均匀分布。£是一个度量中小金融机构信息优势的
参数,如果中小金融机构拥有完全的信息优势,则它们会将贷款贷给风险
最低的加家小企业,此时有
幽-n。(1一^).n j£。1一A
p2一pl
如果中小金融机构完全没有信息优势,则剩余的(1一A如家小企业仍将
服从【p。,p2】上的均匀分布,此时有£一1,所以cE[1一A,11。引入中小金融
机构后,大银行向小企业贷款的预期利润为:
,(异) 山.、
砜(,:)-r饥,。R+(1一P。)c一瓦一Io}·芒型兰却;
五憎2一p1严
同没有引入前的预期利润相比,发现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首先是
申请贷款的企业数变成了(1一A如,其次是这些企业的分布区间也变成了
£(p2一JPl)a
对银行的最优贷款决策进行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1)引入中小金
融机构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总额增加。(2)如果中小金融机构拥有的
信息优势越大(s越小),则引入中小金融机构后,中小企业得到的总贷款只
越多。(3)中小金融机构的数目越多(A越大),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越多。
第二节风险投资与中小科技企业发展
一、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和功能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和特征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译为创业投资。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
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
力的企业的一种权益性投资。进一步理解,。从投资行为的角度讲,风险投资
是由一些专业人员或专门机构向新创建或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股权
融资并参与其管理,以期成功后通过股权转让等途径获取高资本收益的一种
投融资行为。这些专业人员称为风险投资家,专门机构称为风险投资机构(公
司),接受投资的企业称为风险企业,为风险投资筹集的资金称为风险资本。
与传统投资方式相比,风险投资具有如下5个主要的特征:。
第一,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失败率、高回报并存的投资。由于风
①著名管理科学家成思危教授把风险投资的特点概括为有风险的投资、组合投资、长期投资、权益
投资、专业投资五个方面.参见成思危主编:‘进一步推动风险投资事业发展》,1999年版,民主
与建设出版社。第4页。
险投资的投资对象是创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支持创新的技术与
产品,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很大,因而失败率
很高。据统计,美国每10个风险企业中,大约只有2个至3个可获得成功,
成功率在20%一30%之间。风险投资基金成功的风险投资组合是成功、平凡与
失败三部分的比例为2:6:2。因此,投资于高新技术必然要求高收益率,
以实现风险补偿,保证风险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据统计,成功的高新技术投
资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30%以上,高的达到数倍甚至数百倍。因此,高
新技术产业投资具有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垄断利润,这种高于平均利润的超
额收益就是对风险的补偿。美国在1981年至1986年间,风险投资的平均年
净增值率约为23.8%,最高的一年达37.2%,是股票平均收益的2≈倍。o
第二,风险投资是一种组合投资。风险投资家进行风险投资时往往不
止对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为了分散风险,风险投资通常投资于一个包
含10个项目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群,利用成功项目所取得的高回报来抵偿
失败项目损失并取得收益。
第三,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投资,着眼于资本的增值。风险投资不是
一种借贷资本投资,它为风险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其着眼点并不在于风险
企业当前的盈亏和资信,不要求风险企业在较长期限内偿还本息,而是以
权益资本或准权益资本的方式将资金注入风险企业,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
获得企业所有权,而是营造出能够在市场上出售的企业,着眼于该企业的
高增值和高收益,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出售所持风险企业的股份而撤出
投资并取得高额的资本利得回报。
第四,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性、阶段性投资。高技术产品从研究开发
到试生产、批量生产,一直到产生效益,周期很长,短的需要2-3年,长的
需要7-8年甚至更长时间,风险投资一般也要经过3.7年才能通过蜕资获得
收益,而且在此期间通常还要不断对有成功希望的项目进行增资,相对于
其他投资方式来说,达到获利的时间较长。阶段性是指风险投资家将风险
企业的成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风险资本分阶段地投入企业,每次只提供
确保企业发展到下一阶段的资金,同时,严格进行预算管理,反复评估企
业的经营状况和潜力。上一阶段目标的实现是决定下一阶段资金投入决策
的重要依据,以此降低投资的风险,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①俞自由、李松涛、赵荣倍:‘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2001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第7页。
55
第五,风险投资是一种主动的参与管理型的专业投资。风险投资家不
仅提供资金,而且还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积极参与风险企业经
营管理,帮助创业者创业。风险企业不仅是专家理财,而且也是行家管理。
风险投资的权益资本一般以可转换优先股和普通股两种形式存在,并以前
者为主。但它的优先股又不同于一般的优先股,一般的优先股没有投票权,
而风险投资机构手中的优先股却被授予了特殊的投票权力,拥有参与风险
企业重要人员的雇佣和解聘的权力,为风险投资参与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主体、三大过程、四个阶段”,
即从风险投资的市场主体来说,主要有“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风
险企业”三大主体;从风险投资的运行过程来说,主要是“进入——经营
——退出”三大过程;从风险企业的发展阶段来说,主要有“种子期——
创建期——扩展期——成熟期”四个时期。其过程如图3-1所示。
资▲金2%,—3%是年度管理费资金
J I
有限合伙人I ‘
·养老基金创业者
·个人f ·机会
·大企业
·保险公司创造与识别
·外田f 进行管理
·捐赠
+ ·创造价值
收回本金及f ·收获
75%一茚%资本I 收益
图3-1 风险投资流程图。
①庄恩岳、王明珠主编:‘风险投资与案例评析).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a
56
从理论上讲,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市场主体:投资者(资
本拥有者)、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机构或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风
险企业家或科技创业家)。但在实际运作中,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风险投资主体实际上应该是四个: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
业和政府。(1)投资者是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以下机构和个人组
成:公司养老(退休)基金、公众养老(退休)基金、慈善机构(捐赠基
金)、一般基金、银行控股公司、富裕家庭和个人、保险公司、投资银行、
非银行公司、国外资金和其他投资者。(2)风险投资公司是具体运作风险
资金的组织机构。由于风险投资的专业性很强,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
因此风险投资机构的人员(即风险投资家)往往都是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风险投资公司一般采取有限合伙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由两部分人组
成: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风险投资家一般作为普通合伙人,出资1%,
投入的主要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和金融专长.是资金管理者;有限合伙
人主要是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出资99%,构成风险投资公司的基本
资金来源。在利益的分配上。前者将管理资金的2%-3%作为管理费(或年
佣金),将投资风险企业所获收益(资本增值)的15%。25%作为报酬(利
润分成,也叫附带权益),并与合伙公司的业绩有关;后者将投资风险企业
所获收益的75%-85%作为资本利得。风险投资家在完成与投资者合作之后,
便与风险企业家合作,共同组建和经营风险企业。风险投资是作为投资风
险企业的一种权益资本,一般要占该公司资本总额的1/3,有时更多。但它
的目的不是获得企业所有权,不是股权或控股,而是资本增值,需要的是
高收益。(3)风险企业是风险投资领域最基本的一个主体,特别是风险企
业家。只有大量的从事高增长产业创业的企业和个人存在.风险投资才有
存在的市场,风险资本才有借以增值的基础。这主要是从事高科技产业的
中小型企业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企业家。(4)政府作为风险投资业的一个主
体,主要作用在于两方面:一是通过政府财政开支或信用担保等方式提供
种子资金或者杠杆资金投入到由非政府机构经营的风险投资公司中去,形
成风险投资公司中风险资金的一个来源,以带动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事
业:二是通过制定有利的政策和实行立法与监管而作用于风险投资市场。
风险投资的运营主要分为三个过程:首先是资金的进入,也叫“入口”
阶段;其次是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叫“资本增值”阶段;最后是风险
资本的退出,也叫“出口”阶段。从“入口”阶段来说,它包括资金来源、
构成、投向和风险基金的组织等。主要是指投资者提供资金,风险投资家
建立基金,寻找投资机会,识别有高潜力的新公司,在筛选和评价项目的
基础上,通过谈判达成交易,签订台同。从“资本增值”阶段来说,主要
是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后生产经营、共创价值的过程。
它包括制定发展战略、建立有话力的董事会、聘请外部专家、吸收其他投
资者和实施有效的监督与控制等。在这一过程中,它又包括风险企业发展
的四个时期,即种子期、创建期、扩展期和成熟期。o从“出口”阶段来说,
主要是策划和实施退出战略。从目前来看,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1)公
开上市(口O)。这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渠道和最重要的“出口”通道。
通过上市,投资可得到相当好的回报。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都有为此服务
的资本市场,如美国的NASDAQ市场。在美国,大约30%的风险投资的退
出采用这个方式。(2)被兼并收购。它包括被风险企业管理层收购(也叫
股本回购或赎回)和被其他公司兼并收购两种情况。这是传统的退出方式,
也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其比例占到40%左右,在总量上比上市还要多,但
在收益率上仅大约为上市的1/5。(3)破产清算。当风险企业经营状况不好
且难以扭转时,解散或破产并进行清算可能是最好的减少损失的办法。此
方式的退出比例大约为30%,一般仅能收回投资额的60%左右。
(三)风险投资的功自汐
风险投资的功能并不单纯地在于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的资金
短缺问题,而是可以形成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套较为完备的功能
体系。
一是市场筛选功能。由于风险投资主要是支持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技
术、经济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都较大。为了降低投资风险,风险投资家在
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要进行严格的项目评估。风险投资公司通常拥有技术、
金融和管理等各方面专业人才,聘请科技界和产业界的资深人士作为投资
顾问,设立科技和经济情报的收集、研究机构,定期对某个领域的技术和
①关于风险资本在这4个时期的投入将在本节第三目讨论·
②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已发表.参见辜胜阻、黄永明:“风险投资的制度功能”·‘光明日报)理论版
2001年2月27日。
58
产业动向提出投资和经营的决策参考意见。风险投资家要根据创业者的素
质、投资项日和技术的市场前景、产品的独特性和环境威胁抵抗能力等多
项标准进行筛选和评估,并作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家希望投入资金的项
目往往是合适的企业家在合适的时期拥有合适的技术,并存在或者能够创
造出合适的市场,最终带来丰厚回报的项目。因此,风险投资的决策过程,
实质也就是一个大浪淘沙、市场筛选的过程。同时,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
还强化了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并突出了市场决定的功能。
二是产业培育功能。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是从事高新技术开发与创新
的中小企业。在这些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甚至还只是头脑中的~种创意的
时候。风险投资就开始介入,并贯穿从开发到成熟各个阶段。风险投资不
仅提供创新科技企业急需的、难以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的相对长期的资本
支持,而且风险投资家还肩负着输入管理技能、知识经验、市场资讯资源
的责任。为了降低风险,风险投资家往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信息
和人际关系网络,帮助风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从而提供增值
服务。正是这种主动参与经营管理的投资方式。使由风险资本支持的高新
技术企业的成长性远远高于其它同类公司。因此,风险投资的过程本身就
是一个不断培育企业、促使其不断成熟的过程。对于一个国家来讲,风险
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并不仅仅表现在望造一两个成功的高科技企
业,而是在强烈的竞争氛围下形成一种“~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
促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壮大。
三是风险分散功能。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散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1)
风险投资家通过权益投资即股权投资的方式,与创业者共同承担创新科技
企业所面临的技术、市场、财务与管理等方面的风险。(2)风险投资的运
作一般采取有限合伙制的形式,通过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广泛吸收社会闲
散资金,主要包括富有者的个人资金、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大公司
资本以及其它基金和捐赠等,从而提供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
社会化承担的机制,增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四是政府导向功能。风险投资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决策,取决于
其对风险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的权衡比较。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风险时,
风险投资家才会投入资金。由于税收对风险投资家的预期利润影响很大,
所以各国政府为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的发展,常常制定财政补贴、税收优
惠和信用担保等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投资体系是政府和民间资本
融合的产物,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介入,
从而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意图。在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一
般直接注入财政资金,利用政府的信誉效应,引导和推动风险资本流向高
新技术特别是周期长、风险较大的项目
五是资金放大器的功能。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面临的最大障
碍就是缺乏资金。风险投资公司把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
共同基金、富有的个人和外国投资者的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组成风险投
资基金,通过专业的运作对急需资金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获得
高额回报,发挥了启动民间资本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
的作用。美国是科研成果转化最快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
的风险投资业十分发达。而欧洲的许多国家原来基础并不比美国差,有的
国家科学研究基础甚至超过美国,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明显不如美国,
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风险投资的强大支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
英国高科技产业比美国落后10年,主要是由于风险投资起步比美国晚10
年。
六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功能。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与融资模式
有着高度的联系,融资模式直接影响到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及代理成本,影
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和运作。风险投资通过其独特的融资模式,大大
降低了风险企业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风险,从而建立了行
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有效地监控企业,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形成资
本市场和企业治理的互动。
七是要素集成功能。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是资本、土地、劳动、
信息、技术和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在于,在所有这些要素中,人力资本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由人
力资本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有很大
的比重。风险投资过程中,接受投资的风险企业普遍采用员工持股和股票
期权制度,以此来充分调动人力资本的潜能。风险投资能把资金、技术、
60
人才、信息、管理、市场等各种经济资源集成一个系统,形成有效配置,
提高了要素使用效率。
八是激励创新创业功能。风险投资因其本身的高风险性(风险投资的
成功率平均只有30%左右),对失败有极强的容忍,带来一种鼓励冒险、允
许失败的制度效应,所以能激励创新创业。一旦成功,创新创业者会得到
巨额利润。
九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风险投资通过投资高新技术(或创意)、参
与风险企业的管理,能有效推进科学家、企业家、资本家的有效合作,克
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实现技术源头与市场需求终端的对接。
十是更新文化价值观的功能。风险投资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更值得
我们重视。风险投资的发展是对创业精神的弘扬,风险投资事业的兴旺和
运作,必然促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市场观念、风险意识、效率效益观念、
合作协作精神、双赢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有助于形成新的文化价值观。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的沃土之中,研究表明,社会文化
环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占各种因素影响程度的30%一50%。新的文化价值观
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快高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速
度,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之路。
二、中小科技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现在已获广泛
认同和应用,但是,由于全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个国家经济
发展阶段的不尽相同,加上高新技术本身具有高时效性特点,高新技术企
业的界定在不同国家而有所不同。
在美国有两种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标准,即按人员构成和按产业加以
界定。从人员构成的角度,美国科学基金会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每100
名雇员中有25名以上科学家或工程师,并且将销售收入的3.5%以上的比例
用于研究开发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从产业角度,美国劳工统计局认为高新
技术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人数比例应比整个制造业高
出1倍以上,按此种方法定义界定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要更严格一些,相应
地更具有动态的特征,更符合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
61
1991年出台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
法》,2000年国家科技部又对该办法进行了修改。根据新的标准,高新技术
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从
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从事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或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专以上
学历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以上。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
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的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
60%以上:新办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占总投入60%以上。
中小科技企业的概念是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范畴复合界定而
来的。对于本文的研究来讲,中小科技企业是指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
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活动的中小企业。中小科技企业具有以下特征:(1)以科技人员为主体。
高层次科研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很高,在国外大致占企业人数的1/3,
有的比例还耍高,约为传统企业的两倍以上。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
地区,科技人员超过50%。(2)以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
销售和服务为已任。其技术领域主要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
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技术等。(3)技术与产品附加值高于传统产业,
研究开发投入比例较高。在国外,通常传统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仅占销
售额的2.5%左右,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超过5%,有的高达10%-15%以
上。(4)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追求经济效
益最大化。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紧密结合,较好遗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相脱
节的难题。(5)从业人员较少。与一般中小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则
更加小型化,绝大多数的雇员人数在100人以下.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甚
至就仅仅是由几个志同道合的技术人员合办。(6)企业倒闭率较高。创办
高新技术企业要冒很大风险。由于创办初期不能准确预测技术先进性、成
熟度以及产品的市场前景,所以,中小科技企业的成功率很难预测,这就
导致倒闭率高。据统计,美国高技术公司的成功率只有5%-20%。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建
设所需资金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廉,能够适应市
场多样性的需求等特点,特别是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它企业
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促
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三、风险投资对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作用
中小科技企业的总体特征决定着其融资方式的选择。由于政府资助资
金和从母体转化给企业的资金量一般较小,通常只用作周转资金,不能作
为常规融资的渠道。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较快,对资金的需求较为频繁,
而留存利润一般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保持融资渠道的畅通
和融资成本的低廉。中小科技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一般难以达到商业银
行贷款的抵押要求;其资产形态有很大一部分以无形资产入股,难以评估
作价,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科技型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未来发展
的不确定性大,使得融资成本不会很低。因此,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
初期和中期以直接融资为主,宜采用私募方式,中后期以直接、间接融资
方式并举的多元化融资为基础,以发行上市为高潮。因此,风险投资成为
中小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一)风险投资对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中小科技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最富有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
主要从事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由于每个
高新技术项目从新设想开始,都要经过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商业化生
产和市场推广扩张等阶段,因此中小科技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周期较长且充
满风险的过程。从初期的萌芽阶段到最终形成产业,一般要经过种子期、
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连续几个阶段,中间要经过多次惊险的跳跃。
在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且一般情况下,每个后续阶段比前一阶段所需的
资金投入更多。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一旦成功,投资收益率将大大超
过传统产业的收益率。其回报低则为原始投资的数倍,高则达原始投资的
数十倍,上百倍甚至更高。据统计,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产出比可
高达1:10-1:20,美国风险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平均为30%以上,而苹果公
司的资金利润率曾经超过原始投资200倍以上。o
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中小科技企业很难通过
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特别是在种子、初创时期。这是因为o:(1)
银行信贷融资不仅要求银行家对其资金投向有比较系统、详尽的了解,对
投资或贷款项目的发展前景做出比较明确的预测,而且银行作为一种金融
中介,它所经营的资产的最终所有权80%以上属于银行客户,银行要以稳
健性为经营原则,这与科技企业产品具有高度的创新性、风险性、集约性
和时效性明显不相容。(2)从证券或债券市场上融资,企业必须显示成熟
的产品与成熟的市场,并且由于上市条件的严格限制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
力有限,也使中小科技企业难以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3)从政府财政资
金的投入来看,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它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
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都很强的高技术项目的需要;另一方面政府财政
资金过多投入又会使风险主要由国家承担,从而加大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运
行风险,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可见,发展中小科技企业需要一种特殊
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正好承担起孵化中小科技企业的重任。
风险投资是培育高科技企业的主力,其功能是传统金融机构所不能替
代的。在美国,有90%的高科技企业是按照风险资本模式发展起来的。这
些企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如数据设备公司(DEC)、英特
尔(Intel)公司、Compaq公司、戴尔(Dell)公司、Sun计算技术公司、
微软(Microsoft)公司、苹果(Apple)电脑公司等。经典的风险投资者选
择投资企业的标准不是看企业的规模大小、以往的经营业绩如何以及是否
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等方面,他们所关注的是所投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只
有企业的发展前景好,才能给他们带来高额的回报,实现他们获取高额收
益的目标。正是基于风险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他们才会对那些被认
为是富有潜力、有高成长性的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对目标对象进行投资时,风险投资往往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来选择
投资金额和方式。风险投资家一般采用多轮次投资方法,以较好地解决风
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控制投资风险。风险投资家
①王德禄、镓晓萍:‘创业投资;高技术产业的催化剂).1999年版,湖北人民出版社.,兰1.4页:.
②参阅辜胜阻、李永周、黄永明等t‘新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2001年版,武汉出版社第
28.29页.作者引用时作了部分修改.
64
很少把一个企业完成经营计划所需要的外部资本一次性全部投入。相反,
他们按照企业发展的明显阶段分期投入,使每个企业在一开始就认识到它
能得到的资本只能支持它实现这个阶段的目标。通过分阶段注入资本的办
法·风险投资家保留了放弃前景黯淡项目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中断机制。
从风险资本投入的时期看,与中小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相对应,风险资本可
以采取以下不同形态(图3.2)。
(1)种子资金。当创业家提出其创业构想,同时希望进行深入研究并
将其产品化时所需要的资金,称为种子资金。此类投资的目的在于使创意
构想商品化,投入的资金量不大,这时的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种子资金
一般由创业者或天使投资者提供,主要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用
于购买设备、支付专利费用、研究人员工资、专家咨询费用和样品或样机
试制费用等。一般来说,在企业创办前最需要此类资金,此阶段失败率一
般超过70%。
(2)创建资金。在产品原型完成后,准备设厂进行生产时需要的资金。
此时资金的需要量大,企业面临的技术风险降低,但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
突出,此阶段失败率大约为30%。在企业创立阶段最需要此类资金。
(3)运转资金。产品虽然已经上市,但仍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此时
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使企业运转。这阶段所需资金量很大,面临的风险主要
为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是企业成败的转折时期。在企业成长的早期阶段所
需要的资金都属于此类资金。
(4)扩展资金。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已经达到盈亏平衡点,为了进
一步发展以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此类资金金额很
大,但风险程度不高,处于成长阶段后期的企业,最需要此类资金。
(5)美化资金。处于成熟阶段的科技企业,其发展潜力已经充分展现,
其经常规模与财务状况均在较大程度上接近上市的要求并计划在公开市场
筹集资金。如果进行风险投资的机构觉得企业状况较好,就会投入较大规
模的资金促使其迸一步达到上市的标准,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得以美化,所
以投入的风险资本称为“美化资金”。这类资金需要大小不一,但风险程度
最低。这类资金包括过桥融资、杠杆融资和再生融资。前二者的目的在于
提供资金,从事于改良企业的部分结构,以提高企业价值,或进行财务结
构的改善以利于股票上市动作。至于再生融资,是创业企业已面临较大的
危机而需要重整企业的经营,除了投入资金之外,更需要投入新的经营方
式,激发企业活力,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
前三种资金一般也称为早期的风险投资,后两种资金称为晚期的风险
投资。
销售收入
图3--2 风险投资与中小科技企业发展
入
风险投资作为促进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的催化剂,其突出作用表现在它
通常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资料表明,美
国风险投资者对高技术风险企业的投资比起在没什么创新的企业更趋向于
早期投入。在高技术风险企业的首轮投资接近2/3发生在种子阶段的初创时
期。高技术风险企业的创建投资数目是低技术风险企业创建投资数的2.5
倍,占初创投资总数的71%;种子阶段在高技术风险企业的投资是低技术
风险企业投资的3倍,占高技术风险企业和低技术风险企业种子阶段投入
总数的76%。。
(二)风险投资为中小科技企业带来增值服务
①w·D·H比格利夫,J·A·蒂蒙斯:‘处于十字路口的风险投资:美国风险投资的回顾与展望》
2001年版,山西人民出版社,第256页.
66
风险投资者在将风险资本投入风险企业后,追逐和期待的是所投资的
企业发挥潜力和股票增值后,将股权转让,实现投资收益。风险投资的目
的并不是对被投资企业长期控股,而是使风险投资取得成功后尽快实现回
报,再从事新的投资,出于所投资项目或企业的高风险特性,风险投资家
注入资金、获得相应的股权后,往往还要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
人际关系网络,肩负着为风险企业输入管理技能、知识经验、市场资讯资
源的责任,积极参与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
新评估、市场前景分析、人员挑选、制度制定以及资本运营等方面为企业
提供~系列支持,参与协助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风险投资家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主要形式有组建、主导风险企业的
董事会,策划追加投资,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监控财务业绩和
经营状况,物色挑选和更换管理层,处理风险企业的危机事件。通过这些
管理参与,大大加强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效地利用了风险资本家的
专长、经验和网络关系,帮助风险企业克服不同阶段的困难而顺利发展。
表3-2 风险投资带来增值服务:对晚期投资的评分
重要性(5分制) 有效性(10分制)
风险投资家的作用
创业者风险投资家创业者风险投资家
企业发展战略方面
强有力的董事会
业务顾问
4.29 4.67 8.15 8.13
3.96 4.42 6.90 7.58
资助者3.46 2.96 7.22 6.73
社交,辅佐方面
指导者,监督者3.54 4.08 6.95 7.29
朋友,信任者3.25 3.52 6.∞ 6.50
联系网络方面:
招募管理者2.42 2.33 3.38 3.06
同各种专业人员交往
2.42 2.46 4.94 5.32
同业内人士交往
2.04 1.87 2.6l 2.55
7.70 7.22
对有效性的总体评分
资料来源:w·D·H比格利夫.J·A·蒂象斯,处于十字路口的风险投资:美国风险投资的
回顾与展望.2001年版,山西人民出版杜,第240页.
关于风险投资为风险企业带来增值的问题,美国学者w·D·比格利
夫和J。A·蒂蒙斯进行过一项调查。他们的研究涉及美国120多位创业者
及其风险投资者,每一对主要风险投资者和创业总裁都从企业发展战略、
社会交往以及联系网络三个主要方面对风险投资者参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5分制)和有效性(10分制)做出评价。结果如表3.2和表3-3所示。
表3.2是处于晚期阶段的企业,表3.3是处于早期阶段的企业。从表中
数据可以看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都认为风险投资参与企业发展的活动
非常重要和有效,从而为风险投资能带来增值服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表3-3风险投资带来增值服务:对早期投资的评分
重要性5分制) 有效性(10分制)
风险投资家的作用
创业者风险投资家创业者风险投资家
企业发展战略方面
强有力的董事会
业务顾问
4.25 4_37 8.05 7.67
4.17 4.46 8.14 7.83
资助者4.17 4.42 8.05 8.41
社交,辅佐方面
指导者,监督者3.63 3.75 6.86 6.79
朋友“言任者3.46 3.33 6.71 6.39
联系网络方面:
招募管理者3.17 3.75 5.36 6.17
同各种专业人员打交道
3.18 3.33 6.90 6.83
同业内人士打交道
2.58 3.46 5.52 5.33
8.04 7.39
对有效性的总体评分
回顾与展望,200i年版,山西人民出版社,第240页.
第三节创业板市场与中小企业发展
一、创业板与风险投资的关系
创业板市场是指上市标准低于传统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主要为处于
初创期、规模较小,但运作良好、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筹资渠道
的新型资本市场,又称为二板市场。它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
和oed,企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交易系统。二板是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的,
它的上市条件和交易规则与主板市场有所区别。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二
板市场有不同的名字,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峪DAQ)、英国的另项投
资市场(AIM)、欧洲新市场(EURO-NEWMARKET)、欧盟的EASDAQ
市场、吉隆坡证交所(KLSE)、我国台湾柜头市场(OTC)、中国香港的创
业板市场、加拿大温哥华证交所(VSE)等。与主板市场相比较,创业板
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可以帮助创业企业直接融资,
促进风险投资机构的股权转让和套现,实现资本增值,从而为风险投资提
供了有利的退出渠道。
如前所述,风险投资是以股权形式投入新兴企业的投资资本,在创业
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刻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为中小企业的发
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一般来说,风险投资的目的并不是对被投
资企业的永久式控股,而是使风险投资取得成功后尽快实现回报,再将获
得的收入投入到新的项目中,开始新一轮的风险资本循环。风险资本的顺
利流动是保持风险资本活力的基本前提,而顺利流动的决定因素是退出渠
道。没有风险资本的撤出渠道,也就无法获得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也就
无法实现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因此,顺畅的资本退出渠道是风险投资成
功的基本保障。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公开上市(即首次公开发行)、出售、
破产或清算,其中首次公开发行成为风险投资最有利的退出方式。
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Offering,IPO)指一家公司的证券、通常
是普通股票第一次向公众发行。。在美国,IPO作为退出方式获得了很好的成
长业绩,苹果公司首次发行获得235倍的收益,莲花公司是63倍,康柏公
司是38倍。IPO退出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股票公开发行是金融市场对该公司经营业绩的一种确认:这种方式保持了
公司的独立性,很受公司管理层的欢迎:通过公开上市可使公司获得在证
券市场上持续筹资的渠道;从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来看,通过股票市场转让
风险投资易于评估。IPO上市方式也具有费用较为昂贵,风险投资公司在上
市后不能立即完全退出等方面的缺点。综合看起来,IPO在风险资本退出机
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1999年大约有35%左右的风险资本是通过这
一途径退出风险企业的。
出售是一种通过产权市场,将风险企业整体出售或大股转让给大企业
或其他人的方式,条件由双方协商。这种方式交易成本低,手续方便,时
间短,但物色合适的买方不太容易,且缺乏统一的价格标准。一些不愿意
受到IPO种种约束的风险投资家可以选择以出售方式退出。出售包括两种
具体形式:售出和股票回购。售出又分两种:一般收购和第二期收购。一
般收购主要指公司间进行的兼并收购。“第二期收购”是指由另外一家风险
投资公司收购,接手第二期的投资。股份回购是指风险企业的管理层或风
险企业家购回公司的股份。美国风险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退出方式
中,一般收购占23%,“第二期收购”占9%,股票回购占6%。三项合计占
38%,总量上超过IPO,但收益率大约相当于IPO的1/5。通过出售方式,
风险投资家可以立即收回风险投资,实现完全退出,但对于公司管理层却
很不利,公司被收购后将失去独立性,管理层将会受到影响。
对于大部分不很成功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家选择了破产或清算方式
果断的退出,这种方式退出的投资大约占风险投资基金总投资的32%.这
种方式一般仅能收回投资的64%。风险投资家一般在确认风险企业失去了
发展的可能性或者成长太慢,不能给予预期的高回报,就要果断地撤出,
将所能收回的资金用于其他项目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公开上市对于风险投资机制的重要性。然而,风
险企业通常也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在常规的主板市场公开上市。这
是因为,当风险投资退出时,风险企业通常刚刚走完初创时期,企业已经
有了稳定的销售收入,但企业规模还较小,持续经营时间还较短,一般达
不到在主板上市的条件。常规证券市场(称为主板市场)以大中型的、有
良好经营业绩的企业为选择对象,其较高的入市门槛把大量高成长型的新
兴企业拒之门外。新兴企业通常具有历史较短,目前业绩尚欠理想甚至亏
损,但未来预期很好、成长迅速等特点。为了支持成长型企业上市,目前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为这些企业专门设置一个创业板市场(或称二板市
场),并为之制定特殊的上市标准、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方式,从而为新兴
企业在成长阶段就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创造条件。例如,1971年
2月开始运行的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就是一个二板市场。所以,当
风险资本通过公开上市的方式退出风险企业时,风险企业大都选择在二板
市场上市。
在一个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国家中,由于没有二板市场,风险
投资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以主板上市方式退出风险企业,这在客观上将抑
制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
区纷纷建立二板市场,其目的就是要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随着二板市
场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建立,二扳市场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作
用变得愈来愈重要。
二、创业板市场的特点和模式
从海外已经成立的创业板市场的运作来看,创业板市场一般具有以下
特点:
第一,与主板市场相比,上市标准较低,风险较高。因为创业板市场
是前瞻性市场,主要面向新兴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对上市企业的资本
规模、营业期限、前期盈利记录等方面规定相对宽松。通常不设最低盈利
的规定,没有挣资产或最低市值要求。正是由于创业板市场降低了企业上
市的门槛。上市公司规模小、业务处于初创时期,大多缺乏盈利业绩,企
业发展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创业板市场的整体风险明显大于主板市
场。
第二,投资者素质较高,以机构投资者为主。鉴于市场风险较商,创
业板市场不宜成为一个向所有投资者开放的大众市场,而是发展为以专业
投资者为主要对象的特定市场。个人投资者主要是通过共同基金和养老基
金间接参与市场。从海外情况来看,创业板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具有熟练
操作技巧和投资经验的机构投资者以及部分富有资产和投资经验的个人投
资者。像美国NASDAQ市场,其资本总额的将近一半为机构投资者持有。
对于资产总额在1亿.10亿美元之间的上市公司,NASDAQ的机构投资者
比例明显高出纽约证券交易所,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两个市场机
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则大致相同。
第三,政府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比对主板市场更加严格,不过监管的
手段有很大的不同,其核心是“信息披露”。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
往往波动性较大、股份流动性偏低、公司倒闭及破产的可能性较高。同时,
上市公司质地两极化较严重。因此,创业板市场的监管理念以加强信息披
露为本,监管部门要求上市企业和交易所必须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披露
所有必须公布的信息,让投资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选择。除此之外,
监管部门还通过“保荐人”制度来帮助投资者选择高素质企业。有些创业
板市场对新上市企业的市值和股东的最少数目等也有规定,以防止过分投
机。
创业板市场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完全独立模式、准独立模式和附属市
场模式。完全独立运作模式的二板市场拥有独立于主板市场的交易系统、
监管系统和市场规则。如美国的NASDAQ市场、日本的OTC市场、台湾
地区的OTC市场和法国的“新市场”。准独立运作模式的二板市场与主板
市场拥有统一的交易和结算系统,但两个市场拥有各自独立的市场规则和
监管标准,两者地位是独立和平等的。如欧洲新市场(EORO.NEWMARKET、
的几个成员,无论在巴黎或法兰克福,其运作虽附属于交易所,但都采用
独立的规则和监管标准,有独立的监管机构。香港的创业板市场(GEM)也
属于这种模式。附属市场运作模式的二板市场完全附属于主板市场,不同
的只是上市标准的差别,采用这种模式的有英国的(AIM)市场、新加坡的
(SESDAO)、马来西亚的(MESDAQ)、泰国的创业板市场等。从不同模式的
创业板市场的运作绩效来看,比较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往往是独立模式市场,
而大多数的准独立模式和附属市场模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市场规模较
小,交易也不够活跃。
三、创业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在新经济时代,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范围经济变得更加重要,
差异经济、成长经济、时效经济等各种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不仅为大企
业所利用,而且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加以利用。其结果是企业组织规模“两
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而从数量上看,小型、专业化的企业将会越来
越多。企业规模的多层次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相配合。
创业板市场不仅为风险投资提供了有利的退出渠道,而且有助于形成多层
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创业板市场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
它不过分注重企业规模和既往业绩,而是强调企业要有明确的发展主题和
经营业绩、有可观的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有周详的发展计划和实现步骤,
因此,创业板市场对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具体表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创业板市场为创业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关于企业控制权的看涨期
权合约的执行场所,使企业家有很强的动力去提高企业业绩。在风险资本
家和创业企业家签订的持股契约中,允许企业家在达到某种业绩时(首次
公开发行就是一种测度标准),可以增加其股权份额和重新取得企业的控制
权。因此,只要项目进展顺利,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会向有利于企业家方
向倾斜,这是符合现代企业理论的。当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由大到小而收
益由小到大时,风险资本家的非金融服务逐步减少,企业家逐渐承担大部
分成本,却只能获得部分回报,必然会使企业家偷赖行为和增加在职消费
的动机增强,所以此时控制权应该重新转移给经营者,以形成对企业家的
有效激励。∞创业板市场为达不到主板上市条件的风险企业,提供了股权交
易操作的平台,期权合约能够适时得以执行。
第二,创业板市场可以推动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管理
水平的提高。中小企业要在创业板上市,首先必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
要求进行重组和改制,建立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在资
本市场引入新的直接投资时,也就因引入新的股东而实现了企业股权的多
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次,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
市场,使得企业成为公众公司,面临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之主板更为严格,
需将自己的运作置于透明的市场化环境之中,一切行为都需按市场的规则
运行,迫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管理团队。再次,
创业板市场可以为资产提供一个明确的价格符号,引导资产通过收购、兼
并、合并、股权置换等资产重组途径进行流动,使企业面临被兼并、收购
甚至被摘牌下市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产生的压力可以促使中小企业加强
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创业板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迅
速走入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营状态,大大提高新兴企业的经营素质和市场竞
争力,促使其作为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而健康发展。
第三,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适宜、公平的直接融资渠道,
使其既成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龙门”,又成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
①参见俞自由、李松涛、赵荣倍:‘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2001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
122页。
73
“摇篮”-中小企业有机会在创业板市场宣接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获得低成
本的、充足的长期资本供给,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和市场经营资金投入,帮助中小企业高起点地运作,迅
速进入成长轨道;同时又可以利用证券市场的多次筹资功能,通过上市配
股满足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需求,使企业实现跳跃式发展。
第四,创业板市场的财产放大效应可以激发中小企业的创业者、经理
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是新兴中小企业频繁诞生和迅速成长
的动力源泉。企业板市场不仅能提供直接融资机制来保证中小企业的融资
需求,而且还可以提供增殖机制使投资或创办有前景的企业得到几倍、几
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增殖,从而为科技创新者和创业者创造了实现自身价值
的客观条件。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环境和它所特有的财产加大的倍数效应
在催生和“孵化”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
又一批的企业家。在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双重作用
下,相当多的创业者的财产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例如,在美国,借助
资本市场的财产放大效应,苹果电脑的乔布斯、微软的盖茨、戴尔电脑的
戴尔、网景公司的安德森和雅虎的杨致远等创业者,靠着知识和创新,仅
用短短几年时间就步入百万富翁的行列。这些神话般的创造财富的故事,
鼓舞着无数创业者投身于创办新兴中小企业的事业中。
第四章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国际比较
由于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上许
多国家和地区都特别注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和渠道为
本国或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本章考察和比较了中小
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方
式,意图对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有所参考和借鉴。
第一节美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截止2000年5月,美国共有小企业2500万家,占全美企业总数的99%,
其中1700万户为个人独资拥有,80%为雇员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70%为家
庭经营的小企业,其产值占全美国内生产总值的51%。在美国每年新增加的
就业机会中,75%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在全部雇员人数中,有52%的人员
在中小企业工作,67%的劳动力的初次就业和最基本的职业训练也是由中小
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被称为美国经济的基石。o美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
持手段形式多样,服务完善,主要包括以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BA)为核心的小企业担保贷款制度、以小企业投资公司为
特色的风险投资和以美国NASDAQ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市场。
一、以小企业管理局为核心的小企业担保贷款制度
美国在1953年出台了《小企业法》,根据《小企业法》的有关规定,
经美国国会批准,联邦政府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1958年又通过了
修改后的《小企业法》,明确规定小企业管理局为永久性联邦机构。小企业
管理局的职责和任务,简单地说,就是帮助有意经营小企业者创办起自己
的企业并能持久经营下去。小企业管理局的服务大致有4类:o帮助企业获
得资金贷款,也就是贷款担保,同时还有一部分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咨询,
向企业提供信息、教育、训练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小企业获得联邦政府的
①陈洪隽;“对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与杜区发展情况的考察”,‘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21期·
②包月阳:“美国政府如何帮助小企业”,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8月1日·
75
产品或劳务采购合同;代表小企业在联邦政府内进行游说,影响政府的决
策,保护小企业利益。其中第4项工作是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认可了
小企业管理局的游说职能后才开始做的,而联邦政府的其他部门都没有类似
职能。在4类服务中,帮助小企业获得资金是小企业管理局最主要的任务。
(一)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贷款援助的类型
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援助是美国《小企业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小企业
管理局被授权负责执行和管理对小企业的贷款援助。由于美国小企业管理
局主要以担保贷款方式帮助小企业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所以
一般将这种通过小企业管理局进行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援助称为小企业担
保贷款制度。实际上,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美国小企业的贷款援助包括直
接贷款、协调贷款和担保贷款三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担保贷款。
1.直接贷款。这种贷款是由小企业管理局根据不同时期确定的贷款条
件,选择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前景好的
中小企业给予直接贷款。主要包括微型贷款(Microloan)和504贷款。微
型贷款是由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的金额在100.25000美元之间的短期贷款项
目,它主要是为一些与教育、咨询等相关事务提供融资支持,并授权非赢
利的小型贷款机构放款。504贷款项目是小企业管理局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提
供的用于购置主要固定资产如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的长期固定利率
贷款,其贷款机构是从事地区或社区开发的注册投资公司。
直接贷款在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的资金帮助中所占比重很小,目的主要
是引导民间资本向小企业投资。资料表明,1997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通过
其确认的103个放款中介和22个非专业借款机构向小企业提供了6300起
价值总额为6500万美元的微型贷款;通过社区注册投资公司提供了14亿
美元的504贷款。o可见这两类贷款项目的数额并不大。
2.协调贷款。根据1958年出台的《小企业投资法》有关规定,这种
贷款由小企业管理局与地方开发公司和金融机构共同提供。包括地方开发
公司贷款、小建筑承包商贷款、季节性短期贷款、能源贷款、自然灾害贷
款、控制污染贷款等。
3.担保贷款。美国《小企业法》第七款第1条授权小企业管理局可以
①数据来源: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盘融出版
社,第305贞.
76
向不能从一般渠道获得合理条件贷款的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即7(a)担保贷
款。担保贷款可以用于一系列不同的贷款类型,由小企业管理局向放款机
构担保,而由后者提供贷款。如果贷款逾期不还,由小企业管理局支付占
贷款总额一定比例的款项。7(a)担保贷款形式最灵活,可以用于购买生产经
营用设备、厂房和土地,或用于出口信贷、补充季节性流动资金,也可用
于妇女、退役军人或少数民族创办企业等多种情况。
(二)美国小企业担保贷款制度的特点
担保贷款是美国小企业管理局进行小企业贷款援助所利用的最主要的
方式。1999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及其在全美各地的96个区域和地区性直属
办公室共为美国小企业担保5万笔,帮助小企业获得银行担保贷款130亿美
元,平均每笔担保贷款24万美元。o美国小企业担保贷款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1.全国性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作是由小企业管理局提供部分担
保,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在全国性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担保贷
款的资金主要由各类参与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小企业管理局只负责对贷
款机构的部分贷款进行担保,其余未担保部分由贷款机构自己承担风险。
一般情况下,小企业管理局可以为最大担保金额为75万美元的贷款项目提
供信用保证。10万美元以内的小额贷款,担保比例为80%;超过10万美元
的,保证金率不超过75%。o为鼓励小企业扩大出口,小企业管理局积极地
为进入国际市场的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在出口运营资本项目中(主要为
中小企业有关商品出口事务提供短期融资支持)担保贷款额不低于50万美
元的,保证金率则可高达90%。贷款利率通常不得比华尔街日报公布的基
准利率高2.75%刊、企业管理局对贷款机构在担保限额内遭受的违约损失进
行补偿,小企业作为借款方仍有偿还全部债务的义务,小企业管理局有权
追索氽业所欠债务。
2.商业银行普遍参加全国性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作为协作银行。私
营韵金融机构是美国小企业担保贷款的主要参与者。参与担保贷款的贷款
机构是按自愿与政府选择相结合的原则确定的,在全美共有7000多家商业
银行参加了这一担保体系并作为协作银行。在小企业担保贷款计划实施过
①自钛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317
页。
②吕薇:“美国的小企业担保贷款制度及其启示”,‘改革》1999年第1期·
77
程中,贷款机构自主决定是否贷款和是否申请政府担保。小企业管理局并
不干预贷款机构的贷款决策,但有权决定是否为贷款机构提供担保。对那
些不能满足正常贷款条件而又符合担保贷款条件的贷款申请,根据小企业
管理局对协作银行的分类认定,以直接担保和授信担保方式进行贷款发放。
3.美国小企业担保贷款制度的主体是以小企业管理局为核心的全国性
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此外还成立了区域性、社区性以及出口信贷担保体
系。区域性专业担保体系由地方政府操作,由于各州情况不同而各有特色;
社区性担保体系,主要是帮助社区内的贫困人口通过创办小企业实现脱困:
美国联邦政府的“美国进出口银行”开设向小型出口企业提供信用及风险担
保项目。刚刚从事出口业务或者年出口额低于200万美元的小型企业可购买
两种特别优惠的短期保险,一旦外国买主因商业理由未能付款时,可由该银
行承担95%的风险;如因政治原因延误付款时,该行承担100%的风险。o
二、风险投资与美国小企业发展
(一)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也是风险投资最发达、风险投
资机制发育最完善的国家。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1940年代
一1960年代末的启蒙阶段。1946年,美国研究和发展公司(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DR)的成立,标志着风险投资业的诞生。1958
年。美国通过《小企业投资法》支持小企业投资公司(Smallbusinessinvestment
companies,SBIC),在早期刺激了SBIC的发展。但最初的SBIC计划本身存
在制度性缺陷,自60年代后期,SBIC的数目和规模都减少了。到1977年,
SBIC只有276家。(2)1970年代初一1980年代初的停滞阶段。这期间由于
越南战争爆发、全球石油危机、经济长期“滞胀”等种种原因,加上两次提
高资本利得税率,美国的风险投资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3)1980年代
一1990年代的发展与挫折阶段。在1980年代中前期,经过1978年的收入法、
1979年的退休收入保险法案(ERISA),1980年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ERISA
的“安全港”条款、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务法等一系列法律变动,美国风
险投资业快速发展,在1987年新筹风险资本规模达到41.84亿美元。但在
接踵而来的1987年全球股灾的打击下,IPO市场萧条,风险投资额减少,
①陈军泽、孙宏:“西方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及启示”,‘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11期·
78
在1991年,风险资本新筹额只有12.71亿美元。(4)1990年代以来的快速
发展阶段。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谷底,经济长期景气和企业股票上
市的热潮,加上美国国会对《小企业投资法案》接连进行了5次修改,又再
次带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在1996年,风险投资新筹资本额为66.01亿美元,
1997年为146.42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21.8%,1998年为240.1亿美元,
比1997年增长64%。o
总体来说,美国的风险投资是非常成功的。风险投资对美国经济产生了
深刻影响,推动了美国高科技成果的转化,造就了无数高技术企业,把英特
尔(Intel)、微软(Micorsoft)、苹果(Apple)、惠普等一大批新兴企业从一
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企业培养成为经济领域的佼佼者、高科技产业的领头羊。
(二)风险投资与美国小企业融资
美国政府一方面创造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促进私人风险投资的发
展,另一方面以“官助民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投向新
兴中小企业。
1、美国政府根据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一系列具有重要
意义的法案,为风险投资创造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
1978年的收入法案将资本增值税从49.5%降低到28%。它是自1960年
代末以来,在长期股权投资方面的第一个优惠政策。该法案的出台使1979
年的风险投资比1978年暴涨10倍,达到5.56亿美元。1979年的退休收入
保障法案谨慎者条款修正了1974年制订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中有关投资指
南的规定,允许退休基金管理人员进行风险较高的投资活动,包括风险投
资。该法案放宽了对基金管理的限制,使私营和公共退休基金源源流入风
险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风险基金的结构。1980年的中小企业投资鼓
励法案将风险投资公司熏新划归为商业开发性公司,免去了作为投资顾问
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注册的程序。1980年的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安全
港条款规定,即使风险资金中有退休基金的成份,风险资本管理人员也不
是该退休基金的受信托人。该条款给予风险投资者更多的自由,消除了其
接受退休基金作为有限合伙人时所承担的巨大风险。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
务法案进一步将资本增值税从28%降低到20%,使当年风险投资承诺资金
①关于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历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里采用4个阶段的提法·参阅卓悦、陈德棉、
刘延生;“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分析”.‘科研管理》2000年第5期·
79
翻了一番,达到13亿美元。。1981年的激励股票期权法准许把股票期权作
为风险投资的报酬,并将纳税环节推迟到行权以后。1992年对小企业投资
法进行修改,政府可以为从事权益投资的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公开发现长
期债券的担保。1993年的信贷担保法案允许银行向风险企业贷款可占项目
总投资的90%。如果企业破产,政府负责赔偿90%。曾
2、政府以低息贷款、权益投资或信用担保等方式,对小企业投资公司
(SBIC)进行资金支持。
1958年,为解决美国小企业长期资本短缺问题,美国国会通过了《小
企业投资法案》,批准成立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
(SBA)负责该计划的实施和管理。该计划旨在通过鼓励私人权益资本和
长期贷款资金向小企业的流动,促进小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SBIC
是私人所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其组织形式可为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SBIC
的常规资本主要来自于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州发展基金、机构投资者和养
老基金。政府规定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发起人每投入1美元到风险投资项目
中,便可从政府得到4美元的低息贷款,同时还可享受特定的税收优惠。
尽管SBA对小企业投资公司进行监督管理,但不干涉小企业投资公司的投
资决策。此外,SBA还批准了许多特殊小企业投资公司(SSBICs),专门向
那些在经济或社会上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如有色人种、残疾人)创立的小企
业进行投资,并在申请执照和经营过程中给予优惠。从1958年到1963年,
共有629家SBIC获准成立,筹集私人权益资本4.64亿美元,其中47家公
众持股的SBICs从公开上市中筹得3.5亿美元。从1958年到1969年,SBIC
项目对新创办的小企业所产生的资金供给高达30亿美元以上,超过同期私
人风险投资的3倍。o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对中小
企业融资起了重要作用,像苹果电脑、联邦快递、英特尔等著名的跨国公
司当年都曾得到过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资助。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其制度设
计上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1986年到1992年间SBIC破产数量达到最高点。
1992年,美国国会对《小企业投资法案》进行了修改,加强了SBA对SBIC
①卫之奇:“美国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上)”,‘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8期·
②徐宪平;“风险投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
③JoshuaLemeLl996,TheGovernment asVentureCapitalist:theLong.mnImpactoftheSBIRPro铲am,
NBER Working Paper No.5753,ht'_tp:/Avww.nber.org/papet's/w5753.
80
的监督管理,使得SBIC计划中的政府资金变得更加安全。此后,该法案在
1996、1997、1999和2000年又得到四次修正。从1994年改革实旋以来,
私人资本对SBIC的投资大幅增长。从1994年至今,SBA新批准成立了254
家SBIC,私人资本合计为39亿美元。至2000年9月,被授权的SBIC有
404家,遍及45个州,管理着超过16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108亿美元
是私人资本,52亿美元是SBA担保的资金。①
1992年以后,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资本支持方式发
生了重要改变,一是由贷款方式为主转为以权益投资为主,主要是分担它
的风险,同时也可分享它的利益;二是在提供资金的匹配比例上也做了调
整,SBIC可获得其私人资本投资部分300%的杠杆融资并享有税收优惠政
策。改革后的SBIC计划的运作程序如下:由国会批准下一财政年度SBIC
计划资金的总额度,包括用于冲抵计划损失的拨款额即计划损失准备金。
SBIC向SBA申请杠杆融资时,SBA要对申请人的信用和遵守法规的情况
进行严格调查。SBIC可以通过申请SBA购买其债券、参与式证券,或采
用由SBA为以上两种证券担保后再在公共资本市场上销售的形式获得杠杆
资金。最后,SBIC向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或权益投资(一般的风险投资公
司不能提供长期贷款业务)。SBIC被授权可以以贷款、购买股票或债券(有
权益资本选择权的债务)的形式向小企业提供权益资本和长期贷款,但投
资期不得少于5年,最长为20年。
图4一l 1992年改革后美国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运作机制框架图
3、小企业投资公司是美国小企业获取风险资本的重要渠道。
SBIC计划的实旋对于缓解美国小企业长期资本短缺问题起到了一定的
成效。从1958年至2000年,SBIC计划已向近9万家小企业提供了270亿
①“北京高技术产业政策实旖效果评价研究’’课题组,“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对小企业创业投资的扶持”·
81
美元的长期贷款和权益资本。从接受SBIC风险资本的企业数量所占比例来
看,SBIC是小企业获得风险资本的重要渠道之一。SBIC的总资本在全美
风险资本总额中只占1%左右,其投资总额也仅占美国风险投资额的2%左
右,但SBIC投资于小企业的风险资本却占全美的12%~21%。接受SBIC
风险投资的小企业数占接受了风险投资的小企业数的比例一直稳定在
45%~50%之间(见表4-1)。从投资对象和投资阶段来看,小企业投资公司
有50%一60%的资本投于3年以下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小企业,而一般风险
投资公司70%左右的资金投向企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即企业的扩张、并购等。
表4—1 SBIC计划在美国对小企业风险投资中所占份额
SBIC风险投资的SBIC投资于小企业的SBIC的风险资本
联邦政府
小企业数量和比例风险资本金额及比例投入占全美的比
接受SBIC 占全美SBIC投资于小占全美例(全美风险资本
财政年度
风险资本的比例企业的风险资比例投入中包括所有
企业数量(%) 本金额(亿美元) (%) 类型的企业)(%)
2000 2926 48 50.7 12 0.8
1999 2035 50 39.4 21 1.8
1998 1566 46 28.8 20 1.8
1997 1351 45 21.3 19 1.8
1996 962 45 14.3 18 2.5
资料来源: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IC计划2001年1月公布数据和美国风险投资协会。转弓I自:“北
京高技术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课题组:“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对小企业创业投资的扶持”.
(三)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
同其他国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风险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1)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日趋多元化,主要包括公共和私人养老基金、抚
恤金、富人捐赠款、金融保险公司、个人和家庭积蓄、国外投资基金等。
1979年退休收入保险法案(ERISA)、1980年ERISA的“安全港”条款,允
许养老基金的5%进入风险投资基金并给予风险投资者更多的自由,风险投
资的资金来源随后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及个人资金所占比重相对下
降,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例如,1999
年养老基金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23%左右,个人和家庭占总额的22%左右(见
表4—2)。风险投资基金来源多元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风险资本
在组成上更趋成熟和稳定的特征。(2)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
成长阶段和扩展阶段。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NVCA)的统计表明,约有80%的风险投资资金投在成长和扩
展这两个阶段,仅有4%左右投在创建阶段,另有14%投资于成熟阶段。另
外,美国风险投资也常为处于破产边缘或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企业提供资
金,但通常以企业合并或杠杆收购方式进行(见表4-3)。从投资领域来看,
美国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包括计算机硬软件产品及服务、
生物技术、医药、电子通讯等高科技领域,在这些行业的投资占其总投资
的90%左右。(3)美国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采取私人有限合伙制。美国的风险
投资公司有多种组织形式,如有限合伙制、公司制等,但私人有限合伙制
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美国的风险投资之所以主要采取合伙制,是与美国
法律体系和税收政策相关的:首先,合伙制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投资
者只需纳个人所得税,而公司制情况下,公司赢利要纳税,投资者的资本
收益还要纳税:其次,在合伙制情况下,有限合伙人虽然是出资者,但不
参与风险投资的管理,保证了专家理财的独立性;最后,合伙制中作为风
险投资管理者的普通合伙人要承担风险投资的债务和法律的连带责任,对
风险投资管理者起到约束作用。美国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为风险资本的
有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基础。为降低投资风险,促使风险企业成功
经营,风险投资家往往利用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在力所能及的各个方面对
风险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帮助选拔管理者、树立企业形象、占领产品市
场等等。目前,合伙制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的风险资本额已占美国风险投
资规模的80%左右。
表4-_2 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发生的变化单位:%
年份1978 1980 1987 1991 1992 1993 1994 1998 1999
公司10 19 10 5 3 8 9 11.4 15
个人家庭32 16 12 12 11 7 12 10.6 22
养老基金15 30 39 42 42 59 47 60 23
国外资金和其他18 8 14 12 11 4 2 5.5 6
捐赠基金9 14 10 24 18 11 21 5.9 21
银行和保险公司16 13 15 5 15 11 9 6.6 13
本照、万伦来:“美国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2002年第5期。
表4-3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风险投资的阶段分布(单位:%) \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种子期3.0 33 3.1 4.8 3.6 4.0 4.1
创建期6.9 5.2 6.9 7.6 10.7 11.6 8.0
起步期17.6 18.1 11.O 24.0 12.5 12.4 15
扩张期43.6 48.9 47.3 31.4 40.8 34.1 41.6
杠杆收购10.2 3.5 9.4 19.5 13.4 16.8 &8
收获期9_3 6.4 13.0 5.4 5.2 8.6 11.4
其他9.4 14.7 9_3 7.4 13.9 12.6 11.1
总计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Capital Investment Trends in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http//www.nsf.gov·
三、NASDAQ市场与美国小企业发展
NASDAQ(Naf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ic
Quotation),是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NationalAssociation ofSecurities
Deale话Inc.)于1971年在华盛顿建立并负责组织和管理的一个自动报价系
统,是世界第一个电子股票市场,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无形交易市场。
1982年,纳斯达克分为两层,其中之一由纳斯达克中最优秀的一些公
司组成,被称为“纳斯达克全国市场”(NASDAQ National Markc0,其余的公
司则组成“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NASDAQ Small cap Market),因此,纳斯
达克是一个孪生双层市场。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的上市对象是高成长的
中小企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NASDAQ全国市场的上市对象则主要是
大型企业和经过小型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企业。如果将NASDAQ与美国纽
约证券交易所(传统主板市场)比较,可以看到,即使是NASDAQ全国市
场的上市标准也比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上市标准要宽松得多(表
4-4)。这是因为:第一,NASDAQ与NYsE在上市对象、市场功能等方面
存在明显的区别。NYSE面向的是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其上市标准中对企业
规模、税前收入、公众股流通数量、流通股市值等要求都很高·第二,鉴
于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是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NASDAQ小型资本市场对
有形资产净值没有要求,NASDAQ全国市场对有形资产净值的要求也只是
NYSE所要求的1/10。所以,即使NASDAQ全国市场的上市对象是经小型
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企业和大型企业,但相对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这类
传统主板市场而言,纳斯达克市场从总体上讲仍然是一个二板市场。
表4-4 NASDAQ、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
上市标准比较(1996) 单位:百万美元
NASDA0 NASDAO Ah匝X NYSE
指标
小盘股市场全国市场市场市场
股东权益200 400
有形资产净值4.OO 40.00
税前收入0.75 0.75 2.50
公众流通股0.10 O.50 0.50 1.10
流通股市值1.00 3.00 40.00
公众持股人数(人) 300 400~800 400—800 2000
资料来源:‘证券市场导报》1998年8月。注:1998年.美国全国证券经纪商协会(NASD)
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台并,成立纳斯达克.美国交易所市场集团。
在NASDAQ上市的公司大多是信息技术、电讯、医药、生物技术、金
融、银行、保险等高速成长行业表现活跃的中小型公司,且绝大多数高成
长型公司在NASDAQ上市,尤其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口O)的公司大多
在NASDAQ上市。1996年全美IPO总数为755家,在NASDAQ上市的就
达655家,占87%。在NASDAQ上市的公司中,41%的公司为风险资本投
资的企业。o从1990年到1997年,在NASDAQ上市的公司在一级市场上
筹得近1000亿美元,若按上市公司数的比例推算,NASDAQ市场在8年
时间里为美国高科技产业注入了近75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美国私人风险资
本业总资本的2倍多。截止到1997年底,在美国所有高科技上市公司中,
96%的因特网公司、92%的计算机软件公司、82%的计算机制造公司和81%
的电子通讯和生物技术公司在NASDAQ市场上市。o因此,NASDAQ通常
被认为是风险投资最为理想的退出渠道。作为多层次结构的一个部分,
NASDAQ市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资本扩张的场所,既促进了
其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又催生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高科技企业。
①郭锋、卢春泉、姚铮:‘创业扳市场的制度创新,.2001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第7页·
②张景安;‘风险投赍与创业板市场》.2000年版,中国金融出版杜,第19页.
85
NASDAQ市场的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股票发行上市后获得了迅速发
展。以微软公司为例,发行上市前的1985年,微软的总收入为1.62亿美元,
到1997年,总收入增加到130.9898亿美元,增长了80倍,其净收入从0.31
亿美元增加到38.95亿美元,增长了125倍。股票上市发行为微软实现增资
扩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1995年到1998年4月,微软公司顺利实
施了28项兼并和32项投资,使其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增长了1.7倍和1.4
倍。在NASDAQ市场上,类似微软这样的公司还有不少,如Amazon.com、
Cisco、Ecom、Oracle、Amgen、Sun等等。美国《商业周刊》所列出的最
具成长性的公司中高达92%的比例来自NASDAQ上市公司。在纽约证券交
易所的大公司中,也有相当部分是经过NASDAQ市场培育出来的。正是由
于这些高科技企业在NASDAQ市场上不断成长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才使
NASDAQ市场成为价格表现最佳、市值增长最快、交易最活跃和筹资能力
最强的美国证券市场。从美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来看,NASDAQ市
场的功绩应该说是非常大的。
尽管经历了2000年以来的科技股破灭后市场的暴跌,到2002年底,
NASDAQ上市公司仍然达到3649家,市价总值为1.997万亿美元,在全球
证券市场中位居前列。回
NASDAQ市场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NASDAQ为中小
科技企业提供了比较容易达到的上市标准。(2)NASDAQ为中小科技企业
提供了比较低的上市费用。上市费用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而NASDAQ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股票上市后的流通领域。(3)NASDAQ设
计了较合理的交易制度。NASDAQ实行做市商制度,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
为新兴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4)NASDAQ提供了良好
的市场服务与市场监管。
第二节日本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在1996年,日本共有中小企业508.9万家,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7%;
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达4167.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72.7%,1998年日
①隆武华:‘中小企业资本形成与创业板市场建设论纲),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台研究所研究报告2003
年4月7Et,第96页.
86
本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531510亿日元,占日本企业创造增加值总额
的56.6%。。日本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具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
日本十分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或地区中是最早制定中小企
业扶持政策的国家。在长期执行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过程中,日本逐渐建
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一、日本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支持
间接融资是日本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日本中小企业间接融
资体系在中小企业整个金融支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中小企业闻接
融资体系由政策性中小企业专门金融机构、民间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机构三部分构成。
(一)日本政策性中小企业专门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由日本政府提供资金或由政府提供债务担保,原则
上不接受存款的非盈利性金融机构,个别金融机构也有少量私人资本参与,
但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B本政府设立了三个专
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1.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该公库是1953年根据《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
由政府出资设立的。旨在对筹措振兴事业所需长期资金有困难的中小企业
提供信贷支持。资金来源除资本金外,主要来自于政府借款和发行中小企
业债券。债券发行最高限额为其资本金的20倍,大部分由政府认购,其余
部分作为政府担保债券由民问认购。到2000年4月,该公库的资本金为
3711.15亿日元。o资金运用包括两大类,~类是向中小企业提供购买设备、
进行长期周转的一般贷款,另一类是向中小企业发放依据不同时期情况丽
设立的特别贷款。
2.国民生活金融公库。1999年10月由原国民金融公库和原环境卫生
金融公库合并设立国民生活金融公库。新设立的国民生活金融公库继承了
合并前两个公库的基本职责,其资本金、业务范围等都有所扩大。目前,
国民生活金融公库的资金来源除资本金外,主要是政府借款,资金运用主
①日本中小企业厅,‘1999年日本中小企业自皮书’.
②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雉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235页·
87
要是向中小企业事业资金贷款、教育资金贷款、退休金担保贷款和环境卫
生贷款。按贷款项目的性质可分为普通贷款、经营改善贷款和参与政府经
济政策贷款等。o
3.商工组合中央金库。这是在1936年根据《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法》
由日本政府和中小企业团体出资建立的,具有半官半民性质的特殊法人。
目前,其资金来源除了资本金外,主要通过独立发行商工债券(最大发行
额可达资本金的20倍)和吸收少量活期存款,政府认购其发行的部分债券。
其资金运用主要是向中小企业协同组织和中小企业团体发放贷款。在1985
年对《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法》进行修正后,其存贷款对象和业务范围有所
扩大。
(二)民间中小金融机构
日本民间中小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众多而密集,全国共有2000多家,
占全部民间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总数的40%阻上。民间中小金融机构主
要包括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劳动金库等。这
些中小金融机构的特点如下:(1)地方银行是主要为本地企业服务的银行。
由于除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少数大城市外,多数地方的企业主要是中小
企业.因此地方银行从总体上讲,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目前日本
全国共有地方银行64家。(2)第二地方银行的前身是50年代初建立的具
有合作性质的相互银行。1989年至1990年,相互银行分批转变为普通商业
银行。这些银行转换后被称为“第二地方银行协会加盟行”,简称第二地方
银行,目前共有53家。(3)信用金库是根据1951年制定的《信用金库法》
在信用协同组合的基础上改组而成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它有三个特点:一
是实行会员制,且会员限于本地的小企业、小事业单位和个体业主;二是
采用合作制,表决权一人(自然人和法人)一票;三是业务范围有一定限制。
全国信用金库联合会是以全国信用金库为会员的信用金库中央机关,它同
时也是一家独立的金融机构。(4)信用组合。信用组合与信用金库的前身
都是信用协同组合。它们比信用金库的规模要小,在相互合作方面的特点
更为突出,业务限于组合内的成员,互相融资的宗旨更为明确。信用组合
最多时达到544家,目前大概还有300家左右。全国信用协同组合联合会
①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杜,第236·237
页.
88
是信用组合的中央机关,它只是一个协会组织,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5)
劳动金库。劳动金库是劳动组合、消费生活协同组合及其它劳动者团体为
加强共济活动,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而建立起来的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
初建时属于信用协同组合,1953年实施《劳动金库法》,改为劳动金库。1955
年又建立了其中央机构——劳动金库联合会。该联合会的性质与信用组合
的全国联合会基本相同。o日本很重视农林渔业发展,专门设立了农林中央
金库、共济农业协同组合及其全国联合会等,农林金库包括农业、渔业、
森林协同信用组合联合会。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日本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早在1950年就制订了《中小企业信用
保险法》。1953年须布《信用保证协会法》,在都、道、府、县一级成立了
信用保证协会,195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并依
据该法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此后很长时间内中小企业信用保险
公库成为日本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核心。1999年7月,日本政府成立
了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并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纳入。因此,目前日
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和分布于全国各地的52个
信用保证协会。
信用保证协会由各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出资,并接受中小企业综
合事业团的贷款援助,主要负责对中小企业债务进行担保。
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是一个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保险、人才培训和信息
化多种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在中小企业信用保险业务中的职能是对担
保中小企业债务的信用保证协会提供其担保债务的保险,并向信用保证协
会融通其业务所需资金。其资金来源主要有资本金、政府投资的保险准备
金、保费收入,信用保证协会回收债务时缴纳的款项。
(四)日本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提供支持的特点
1.三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既各有分工,
又相互补充,在贯彻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植政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国民
生活金融公库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都以中小企业为业务对象,而商工组合
中央金库的服务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小企业,它可以和其他商业银行一
①沈炳熙、高圣智:。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政箫”,‘金融研究'2002年第9期-
89
样发放短期贷款,从事证券投资和外汇交易等。如2000年3月,商In合
中央金库的证券投资业务要占其总资产的16.1%。。国民生活金融公库主要
面向零星企业提供维持生产的小额周转资金贷款,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贷
款对象的企业规模较大,贷款侧重于扶持较大型的中小企业长期发展资本
的需要。此外,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贷款服务领域也比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广
泛。
2.政策性中小企业专门金融机构,因应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形势变化,
灵活设立各种类型和项目的特别贷款。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分为一
般贷款和特别贷款,前者是商业性贷款,后者是政策性贷款,后者比前者
的贷款条件更优惠,具有贷款限额更高、利率更低和期限更长的特点。通
过特别贷款的及时推出,可以贯彻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经
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如在20世纪70.80年代,为了实现振兴出口、采
用新技术等产业目标,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设立了现代化贷款、结构改善贷
款、安全和灾后恢复贷款等项目,并在利率、限额上给予特别优惠。1999
年,针对日本金融形势恶化的状况,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和
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出资推出了应对金融环境变化特别贷
款、中小企业运转资金特别贷款和支援中小企业事业开展特别贷款等。从
表4—5可以看出特别贷款在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贷款总额中占主要部分。
表4--5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一般贷款和特别贷款结构分析单位:亿日元
\\类别贷款金额
一般贷款特别贷款投资育成公司特别贷款
年焘\ 合计金额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比重(%)
\ (%)
1998年度18148 465l 25.6 13492 74.4 5 1
1999年度17145 3765 22.0 13353 77.9 27 0.1
合计35293 8416 23.84 2渊76.06 32
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k 2001年版,中田金融出版社,第199页.
3.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两级信用担保体系,来分散贷款风险。日本的信
?
用担保体系包括两个系统及组织机构:一个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系统,组
①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242页-
90
织机构是信用担保协会;另外是中小企业信用保险系统,组织机构是在中
小企业事业团里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中的信用
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的贷款是长期且低息的,主要有两种贷款:一种
是普通贷款,为了增强协会提供担保的能力;另一种是特殊贷款,用来促
进有特定政策目标的特殊担保,例如,无抵押担保、新事业发展担保等,
1998年公库对协会的贷款总额达462亿日元。国协会的资产存在金融机构
中,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存款,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有担保贷款
增加,同时协会也利用这些存款要求金融机构降低有担保贷款利率。中央
政府也对地方政府提供补助,用来增强担保协会的基本资产;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对协会提供的资金至少等于中央政府提供给他们的补助。
信用担保程序为:有关金融机构经过项目考察和评估后,与中小企业
签订相关的贷款协议。如果没有合适的抵押或质押合同,金融机构在签订
贷款协议的同时与信用保证协会签订贷款担保协议,中小企业按照担保合
同向信用保证协会支付每年为贷款额1%或低于1%的担保费用。在签订
了贷款担保协议后,只要符合有关的条件,这种担保合同在中小企业信用
担保制度下自动进行保险。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贷款承担保险义务,
信用保证协会按照规定向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缴纳保费(一般年保费率
5%左右)。如果中小企业到期不能偿还贷款,信用保证协会按照担保合同替
中小企业偿还向银行的贷款。收到信用保证协会的报告后,日本中小企业
信用保险公库会审查报告的内容,如果报告符合所有的法律和规定,日本
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将把信用保证协会付给银行的金额的70%一80%偿还
给信用保证协会。剩下的20%一30%作为信用保证协会的损失。信用保证协
会要尽最大的努力向中小企业追回代中小企业向银行偿付的款项。如果款
项被收回,70%。80%的保险赔偿收入将重新归还给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
公库。01998年利用担保的中小企业占中小企业总数的33.81%,担保利用
率12.59%(担保利用率=被保证的未结贷款额,全部未结贷款额),其中较难得
到一般金融机构贷款的无抵押贷款的担保占72.6%。@
①田野、吴宗鑫、孙永广:“日本的中小企业问接融资体系”.‘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②胡小平主编:‘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③田野、吴宗鑫、孙永广:“日本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91
图4-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运作框架图回
中央政府l 担保契约金融机构
综合事业团l。’l会
地方政府
贷款7
出资监督
申请
承保
购
入
公
司
债
贷
款
中小企业
4.民间金融机构尤其是民间中小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
者。日本政府把发挥民间金融机构作用作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重点,以
政策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带动商业银行贷款。1998年,对中小企
业的设备和运营资金贷款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只占9.3%,民间金融机构占
90.7%;未结贷款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只占8.7%,民间机构占91.3%。可以
看出,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资金投入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贷款担保保险机
构,并没有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通过较少的投
入,引导民间资本大量投入,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日本政府对中小企
业的支出还不到整个政府总支出的1%。圆
二、日本的风险投资
日本的风险投资是模仿美国而发展起来的。为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
展,日本于1951年成立了“风险企业开发银行”,向高技术风险企业提供低
息贷款。1960.197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风险投资集中于当
时的主导产业——微电子、半导体工业,并由此奠定了日本在世界高新技术
领域的重要战略地位。1963年,日本政府仿效美国的《小企业投资法》,制
定了《日本小型企业投资法》,并据此由日本政府(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地
①资抖来源:沈炳熙、高圣智:。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政策0‘金融研究'2002年第9期·
@田野、吴宗鑫、孙永广:。日本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92
方公共团体和民间机构共同出资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个主要工业区各设
置了一家资助性的投资公司“财团法人中小企业投资育成会社”,1974年通
产省设立了一个半官方的研究开发型企业培育中心(Center for the FosteriIl譬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ype Enterprise)——风险企业中心(Venture
Enterprise Center,简称VEC),以促进日本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并形成了日本
第一次风险投资的热潮。据统计,1975.1981年,风险投资金额仅达17亿日
元,1982年就达到2亿美元。1983.1986年期间,因自1983年11月股票场
外市场上市基准放宽,以超导体、生物工程等领域投资为主,日本又掀起了
第二次风险投资热潮,一些经营业绩良好的中型证券公司与小型都市银行都
积极参与当时的风险投资活动。①资料标明,截止1985年1月,日本的风险
投资机构发展到了60家,在不足5年时间里,日本风险投资的规模达到138
万亿日元即7.5亿美元,大约1500家风险企业得到风险资本的支持。01993
年以来,为早日走出泡沫经济破灭造成的经济长期不景气,日本政府采取一
系列措施,积极推进风险投资事业,掀起了第三次风险投资热潮,除了证券公
司、商业银行之外,人寿与财产保险公司、—般生产企业甚至大藏省、通产省、
邮政省等政府机构、经济社团、地方公共社团也都参与了风险投资事业。
尽管日本风险投资的发展受到美国模式的重要影响,但由于日本社会
独特的金融体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政策导向,又使得日本风险投资的发
展在组织模式、资金来源、投资方向、功能发挥等方面表现出区别于欧美
的一些特点。
1、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参与和
扶持风险投资事业,甚至直接创办半官方性质的风险投资公司,使日本的
风险投资呈现出“官民结合”色彩。具体包括:
(1)提供资金支持。1963年成立的3家财团法人中小企业投资育成会
社的主要任务是购买新创立的风险企业的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并为新创立
的风险企业提供28种经济难题的咨询服务。与美国早期的小企业投资公司
有所不同,日本的中小企业投资育成会社对中小企业投资的方式主要是认
购或接受公司转换债券或新增股份,即权益投资。原则上认购的股份或公
①相关论述参阅:武士国、束立:‘创业投资:国际经验与中国抉择',2001年版,中国计划出版杜.
第81页.王宇、粱春满、子华业:‘现代风险投资',2000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221-222页。
@VanturtCapitalinAmerican,Britain and Japan,pp“.转引自;武士国、宋立:伯U业投资:国际经
验与中国抉择).2001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第82页.
93
司转换债券的规模限定在公司发行股票或债券总额的15%.50%。同时股份
公司的名义资本在投资后不得超过3亿日元。。而美国的小企业投资公司是
私营性的,它们从政府或银行借钱,然后对小企业主要进行债务融资。1974
年由原通产省设立的风险企业中心(VEC)为风险企业向金融机构的贷款
提供债务担保,担保比例为80%,管理费为2%,最大担保额为1亿日元。
01990年代末期采取的措施有:政府在都、道、府、县设立风险投资支援财
团;国家出资400.500亿日元设立中小企业事业团,对都、道、府、县政府
提供10年期无息融资,支援设立风险投资企业财团,由此财团对风险投资
提供低息贷款,以供股份认购或债务保证;设立风险投资支援人才确保助
成基金,资助风险投资企业录用必要专业人才的薪资:扩大风险企业中心
及产业基础健全基金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及债务担保。回
(2)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扶持。从1983年起不断改革证券市场,开放
创业板,为中小风险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国1994年影响风险投资企业参股的
“禁止垄断法”开始解禁。1995年4月,中小企业创造性活动促进法”(简
称“中创法”1开始生效,根据这一法律规定,那些达到预定标准的企业可
以享受到许多政府的优惠扶植政策。1997年公布了《天使投资人税收促进
法》,该法鼓励高收入的个人进行股权投资。对符合有关规定(如所投资企业
成立不满5年,且其R&D支出至少占总收入的3%,未登记、未上市的股
份公司等)并经认证的投资,则可享受税收优惠;若此项投资出现亏损可从
第二年起3年间可进行结移。1 999年10月29日议会通过了一项该法则的
扩大方案,对这项规定予以放宽,投向成立10年内的企业的投资也合乎税
收优惠范围,且损失转移期限可以达5年。o其他相关配套政策还有:政府
鼓励银行进行以知识产权为担保品的融资业务:修改企业法,以便让企业
员工在发行新股时以优惠条件认股。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协助大学与风险
投资企业共同举办技术交流会;协助资讯、通讯业的技术开发和风险投资;
促进生物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新产业的培育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政府的资金支持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
①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致最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247
页.
②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日本的风险投资”,国研网·
③黄宝印、吕克敏、王称意:‘风险投费;理论,政策、实务’,1999ff4a,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99页·
④关于日本创业扳市场的发展,本节第三目有详细论述·
⑤魏建国、贺富强:“日本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
期。
94
日本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政策环境。日本拥有的风险投资机
构从1998年的160多家迅速发展到2000年6月的220家。
2、风险投资主要由大企业创办,组织形式上以大金融机构、大企业集
团附属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以向风险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主,提供经营
管理支持为辅。
表4-6 日本、美国、欧洲风险资本来源比较(%)
日本美国欧洲
养老基金2 养老基金50 银行27.5
公司51 公司15.1 养老基金22.6
政府代理11 个人和家庭11.3 保险公司12.6
保险公司6 捐赠和基金11.5 公司9.2
个人5 金融和保险9.1 资本收益9
银行12 外国投资者3 个人6
其他13 政府代理3.9
学术机构O.6
其他8.5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Venture Capital Activity in OECD Countries:Implications for Measurement STI
Workingpapers2000.7转引自:崔学东:“金融体制对日本风硷投资的影响及对策”,‘现代日本经济》,
2001年第6期。
与美国风险资本的多元化来源相比,日本的风险资本大多是由金融机
构和大企业的投资形成的,大约占2/3以上。以基金方式募集的资金,仅占
资本总额的1/4,私人的风险投资也很少,养老基金还不能进入(表4-6)。
与资本来源结构相对应的是日本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以企业附属的风险投
资机构为主,独立的风险投资基金所占比重不高。但近年日本独立的风险
投资公司不断涌现,目前占到全部风险投资公司的1/3左右。。
日本的风险投资主要由银行业和证券业主导,决定了风险投资公司在
资金运用上更多地表现出以提供贷款等债权性融资为主要特点,融资大大多
于投资。1993年。120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金额为795亿日元,而同期
融资金额则达2940亿日元,业务活动基本上属于金融投资业或准金融投资
业,表现出作为金融机构下属单位的特点。圆日本风险投资公司也并不像美
①崔学东:“金融体制对日本风险投资的影响及对策”,‘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6期·
②王宇、粱春满、于华业:‘现代风险投资),2000年敝,中国金融出版社·第222·223页·
95
国公司积极介入和支持风险企业的经营,支援活动也仅仅局限在股票上市、
财务管理等方面,而对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均介入不深。
3、风险资本投资分散、对高科技企业和创业初期的企业投资相对不足。
日本风险投资企业多具有金融机构的背景,多数从业人员来自其创办
机构——银行或证券公司,这一人员结构缺陷制约了风险投资企业对受援
企业的技术评价能力,使得资金投向领域过于分散。许多风险较低的项目
如服务业投资比例过高,与传统领域相比,高科技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
青睐。另外,以主银行制为特征的落后金融结构,使得日本的直接融资市
场发展严重滞后。1983年以前,日本的证券交易所及柜台交易都执行着较
高的注册基准,许多企业至少要发展15—20年才能达到这一标准,风险资
本上市(10P)兑现的期限较美国的平均6年时间长的多,致使风险资本投
入后难以及时实现增值并退出。这就大大降低了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新创
企业的热情。日本风险投资公司的费用中约有62%用于支付利息,说明他
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贷款,这就要求高的流动性、安全性经营且标,倾向
于把资本投向创业后期。据日本风险企业中心(VEC)的调查,风险投资
公司投资于未满5年企业的比例仅占16%,对设立5年以上未满10年的企
业的投资比例占21%;对设立10年至20年企业的投资占27%;20年以上
的则高达36%。而美国的风险资本投资于初创期企业的比例近30%,几乎
为日本的两倍。嗵年来,日本风险投资公司开始加大对新创企业的资金投
入,据调查,截至1996年,日本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半数集中在20年厂
龄以上的企业上,而1997年这一比率降到37%。与此相反,对成立不满5
年的企业投资,1997年达16%,比1996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三、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开资本市场
自1990年代开始,日本创业板市场格局在全球竞争和国内金融变革的
背景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目前,日本创业板主要由各地证券交易所的柜
台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对所有的中小企业开放)和主要面向高科技企业的
日本新市场和MOTHERS市场三大部分组成。1991年,JASDAQ市场成为
日本柜台交易市场的别称。
1、日本新市场和MOTHERS市场:风险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场所二
①黄宝印、吕克敏、王称意:‘风险投资:理论、政策、实务),1999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第
198页.
②中田人民大学风险投资发展研究中心课厦组,日本的风险投资,国研网·
96
2002年8月,原NASDAQ日本市场中止运营后,大阪证券交易所决
定将纳斯达克日本改名为“日本新市场”,上市标准及市场的交易和结算系
统均没有变化。原NASDAQ日本市场于2000年5月8日在大阪证券交易
所诞生。类似于美国NASDAQ包括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和纳斯达克小型资本
市场的孪生双层市场,NASDAQ日本股市分两大板块,一个是“普通企业板
块”,上市标准较严,企业须符合其规定的净资产、业绩、股票总额等一系
列条件。另一个是“增长企业板块”,其上市条件较为宽松,主要以创业不
久的风险企业为对象。
1999年11月11日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一部、二部股市之外,又成
立了一个称“MOTHERS”的新市场。MOTHERS是“Market ofthe high.growth
and emerging stocks”的缩写,意为“高增长新兴股票市场”。MOTHERS成
立的宗旨是为了促进牵引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兴企业的成长,在它们的成长
过程中,提供方便的筹资机会,同时给日本的证券市场和经济增加活力。
东京证券交易所将它定位于“与已有东京证券交易所一、二部市场并立的、
在日本各地都可以上市的股市”。具有以下特点:(1)为了确保交易顺利
进行,设定了一定水平的流动基准。(2)以'有新意的、可能取得高速增长
的企业为对象。(3)上市条件中对企业经营期限和盈利没有要求,通过各
种措施简化上市手续。回尽管MOTHERS遭受到网络泡沫崩溃的打击,但是
它作为风险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场所这一地位将维持下去。
2、JAsDAQ市场(OTC市场):一般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的融资市场
日本证券交易商协会属下的柜台交易(OTC)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
券集资,在日本过去几年,其规模和功能都得到迅速发展。今天在OTC市
场上市已成为筹集大量资金的有效方法。OTC市场是场外交易市场核心,
和东京证券交易所相比,它以吸引中小公司挂牌为主,有些被交易所摘牌
的公司也进入OTC市场交易,这部分股票被称为“调查中的股票”。日本
OTC市场最初是把未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活动组织起来而诞生的。形
成现代意义上的OTC市场,是在1983年6月后,日本监管机构决定重振
OTC市场,把它建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和为投资者创造投资机会的市场,
为此放松了OTC市场的注册要求,并允许在OTC市场交易的公司公开发
行股票。自此后,OTC市场注册的公司家数提高了6.5倍。1991年OTC市
场模仿NASDAQ引入了JASDAQ系统,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1995年7
①王大军:“日本各证交所争相设立新型股市”,‘参考消息)2000年6月14日·
97
月,OTC市场引入“特别规则的OTC证券”(special.rule OT Cissue)制度。
日本经济在未来要获得新的发展,需要许许多多新成立的小公司来通过创新
提供技术和活力。OTC市场设立该制度或该子市场,目的就在于为有潜力
的、能为日本未来新经济作出贡献的新公司提供融资方便。到1999年底,
JASDAQ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68只股票、总市值将近28万亿日元的大
型证券交易市场。m
在上市公司、挂牌公司数量方面,OTC市场发展迅速,而东京证券交易所
缓步不前。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共有1101家上市公司,二部共有431
家上市公司,到1996年,仅分别增加到1293家和473家,上市公司总数只从
1987年的1532家增加到1766家。而OTC市场注册的公司,从1987年的141
家增加到1996年的762家。在交易量方面,从1987年以来,OTC市场交易量
节节上升,而以东京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市场从1990年起,因为日本
泡沫经济破灭,交易量大幅下滑,导致OTC市场交易量对交易所市场交易量
的比率迅速上升。1987年。OTC市场交易量只有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的
0.13%和东京证券交易所二部的8.1%,和日本第二大交易所大阪证券交易所
相比,也只有大阪二部的26%,到1996年,OTC交易量已上升为东京证券交易
所一部的2.92%、东京证券交易所二部的82.9%和大阪二部的188.4%。1990
年代日本OTC市场的迅猛发展,使东京证券交易所等交易所市场相形见绌。。
日本OTC市场之所以能够逆境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它吸纳中小公司
上市;第二,它的交易体制更具灵活性;第三,它的注册挂牌制度更具灵活性。
第三节台湾地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台湾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经济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自20世
纪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且雄居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
区的前列,主要得益于其中小企业的卓越表现。中小企业是台湾经济的支
持力量,也是台湾实现充分就业、财富平均分配及社会安定的基础。2001
年台湾地区企业总数有1,098,185家,其中中小企业户数有1,078,162家,
占全部企业总数98.18%,大企业有20,023家(占1.82%);就业总人数为
9,382,540人,其中中小企业就业人数7,287,766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占
①赵文斗:¨店头市场’激活风险投资”,‘经济日报’2000年11月25日
@张二震、方勇:‘创业板与新经济).2001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67-168页·
98
77.67%,大企业就业人数1,133,794人(占12.08%);总受雇员工人数为
6,726,627人(包含受政府雇用),其中中小企业受雇员工人数为4,636,377
人,占全部受雇员工人数68.93%,大企业受雇员工人数为1,129,270人(占
16.79%)。中小企业销售额为6.8415万亿新台币,占全部企业的28.38%。
中小企业直接出口值有1.3003万亿新台币,占全部企业的20.65%。①
台湾地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中小企业融
资辅导体系;二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o;三是
以台湾柜头市场和兴柜市场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一、台湾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的特点
台湾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
资金的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一般银行;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并
分担金融机构融资风险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三是提供融资诊断服务
的省属行库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等。简单地说,现行的中小企业融资辅
导体系包括融资、保证与辅导等三项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4__3所示。
申请诊断
省属行库联合辅导中心
改进建议
中小企业
E
申请融资
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
融资诊断r一生产技术辅导
综台辅导卜_一经营管理辅导
卜一市场行销辅导
——建l
议l
融l
资0
中小企业专业银行
一般银行
提供保证
亨寨贷款l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_——叫a行政院”开发基金
图4.3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关系图。
①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4.2002年中小企业白皮书,httD.://www.moeasmea.gov.tw/data
scrviee/91white.
@本节行文中按台湾地区的习惯,把风险投资称为剖业投资。
③资料来源:张维迎:台湾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及金融体系,载‘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易
纲、许小年主编,1994年版,中国经济出版杜,第119页。作者引用时有改动·
99
(--)在融资供给方面,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和设立政府专项
资金等方式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1、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和一般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的特点
在1975年,台湾“财政部”和台湾省政府决定把台湾合会储蓄公司改
组为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其资本主要来自于台湾省政府和台湾银行。台湾
中小企业银行属于公营金融机构,o业务范围包括台湾全省。1975年颁布的
“银行法”第96条规定,“供给中小企业信用之专业银行为中小企业银行。
中小企业银行以供给中小企业中、长期信用,协助其改善生产设备及财务
结构,暨健全经营管理为主要任务。”在1978年至1979年期间,台湾当局
又按照地区分别批准成立了台北区、新竹区、台南区、台中区、高雄区、
花莲区、台东区等7家中小企业银行。这7家中小企业银行都是民营银行,
基本上没有政府的股份,是在原来民间的各种合会基础上重组发展起来的,
其营业区域和原来各区的合会储蓄公司一样。窜截至1990年12月底止,中
小企业银行共有总行8家,分行274家,办事处68家,合计350家,其分
支机构遍布各县市。o中小企业银行的运营须符合关于“中型企业不得低于
放款总额30%,小型企业不得低于4J0%,中理中、长期放款之总金额不得
超过其所收定期存款总金额”的规定。
台湾地区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除了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外,
还有一般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银行中通常有专门针对中
小企业的部门,像台湾银行中相应的业务部门叫中小企业金融部;其他金
融机构则包括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与农渔会信用部等。台湾银行、
土地银行、交通银行、货侨商业银行、台湾省合作金库、各地信用合作社、
信托投资公司、以及中兴、国际、中华三家票券金融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
都分别为中小企业办理中小企业设备贷款、辅导贷款、促进企业电脑化贷
款、辅导企业升级贷款等多种类型贷款。
专门设置为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银行是台湾金融体制的一
个重要特色,多年来,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款占其放款总额比,
①台湾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于1998年1月22日转制为民营银行-
②徐滇庆:“台湾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天下财富'.
③张维迎:台湾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及金融体系,载‘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易纲、许小年
主编,1994年版,中盈经济出版杜,第118页.
100
一直保持较高的比率。
表4_7 2000年及2001年台湾地区对中小企业放款比率前十大银行及其金额
单位:%I新台币百万元
2001在2000篮
银行别
占该行放款比率放款余额占该行放款比率放款余额
·高雄区中小企银67.58 43,193 47.83 24,510
·台南区中小企银66.68 65,697 69.63 59,776
·台东区中小企银60.85 19,484 60.63 16,173
·花连区中小企银60.36 18,206 64.96 18,152
彰化商银51.64 403,066 53.84 365,998
第一商银50.78 417,600 58.96 431,821
华南商银49.60 388,027 52.31 380,085
·台湾中小企银44.35 300,853 67.81 421,621
合作金库银行43t07 530,590 44.83 516,691
上海商银42.26 73,215 45.13 80,533
书,第85页。
表4—7表明,2000年和2001年台湾地区对中小企业放款比率排名前十
位的银行中连续2年都有5家是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并且连续2年中小企
业专业银行都占据了前4位,前4位的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额占
其放款总额的比率都在60%以上。但从对中小企业放款余额绝对量上来看,
台湾中小企业专业银行的放款余额却只有中小企业贷款总规模的30%不
到,而一般商业银行却占70%以上。这是因为除了台湾中小企业银行之外,
一般中小企业专业银行的营业规模相对小于其他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融
资余额也就相对有限。从表4—8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放款的市场占有率排名,
只有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和台南区中小企业银行进入前十位,而位居前4位
的一般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之和即达52.43%,也就是说仅这4家一般银行对
中小企业放款就占中小企业贷款总规模的一半以上。所以,台湾一般银行
仍是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贷款来源。
lol
表4.8 2001年底台湾地区对中小企业放款余额前十大银行
单位:新台币百万元:%
银行别放款余额市场占有率占该行放款比率
合作金库银行530,590 15.99 43.07
第一商业银行417,600 12.59 50.78
彰化商业银行403,066 12.15 51.64
华南商业银行388,027 11.70 49.60
·台湾中小企银300,853 9.07 44.35
台湾银行118,879 3.58 9.38
台湾土地银行96,283 2.90 8.40
新竹国际商银79,989 241 36.15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73,215 2.21 42.26
·台南区中小企业银行65.697 1.98 66.68
中小企业处”,2002年中小企业自皮书.第84页.
2、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包括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行政
院”开发基金等,以政府“专案贷款”形式通过银行转贷给中小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决定在各相关机关按年编列的辅导中小
企业经费预算外,再设立一个长期稳定支持辅导中小企业工作的资金来源,
以弥补各有关机关辅导经费的不足与协助落实执行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所规
定之任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全发展。1991年9月,根据所颁布的《中小企
业发展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的有关规定,设置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基金来源主要有政府逐年编列预算拨充、其他项目基金拨充、公民营企业
团体或个人之捐赠,本基金之孽息收入和其他有关收入等途径。回中小企业
发展基金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中小企业专案贷款:支援中小企业辅导计划;
投资推动成立中小企业开发公司,以提供中长期资金协助有潜力的中小企
业发展;规划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以降低开发风险,使创意商
品化。。截至2000年6月为止,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核贷2760件,金额达
新台币408亿元。
①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398
页.
②柳红:“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概鉴(下)”·‘改革'1999年第3期·
102
“行政院”开发基金于1973年依据《奖励投资条例》第84条规定设
置,1990年后其依据改为《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第21条。1991年2月对
《“行政院”开发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规定》进行了修订。该基金的目
的是为促进产业升级,健全经济发展。该基金自开办以来至2000年4月31
日止,累积核准件数为2.2万件,累积核准金额约新台币4352亿元。o
为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台湾当局核拨专款,指定金融机构办理低利贷
款,这就是“专案贷款”。政府“专案贷款”中由当局出资的部分,其资金
来源有:“行政院”开发基金、“中美”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央
行”转融通基金等。专案贷款有如下特点:第一,由于掺有财政性资金(如
开发基金和发展基金)及海外捐助,所以利率能够低于一般商业利率。也
有的是规定公营银行必须执行,无利率优惠。第二,均属中长期贷款,以
资本性的中长期贷款为主,有些还有宽限期。第三,项目由银行审核,呆
帐责任也由银行承担,但大多由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予以保证。已经发
放的“专案贷款”均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小企业发展需要设立,可分
类为一般性辅导货款、策略性工业贷款、促进自动化或电脑化贷款、公害
污染防治设备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从统计资料看,总额度达1540亿元
新台币的中小企业专案贷款,执行到2000年2月,还有806亿元新台币的
额度可以支用。o
(二)在融资担保方面,通过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企
业提供信用保证,同时分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发挥着融资的
“桥梁”作用。
1974年7月,台湾当局及有关金融机构共同拨款助资,筹集4.5亿元
新台币,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信保基金的主要功能包括:执行
政府辅导中小企业的政策,排除中小企业申请融资时担保品欠缺的障碍,
提供信用保证补充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同时分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
风险,以提升其办理融资的意愿,配合有关辅导机构扩大辅导效果。截至
1997年底,信保基金获捐助149.7亿元新台币,其中当局捐助118.6亿元,
①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396-398
页.
②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
页.
103
金融机构捐助31.11亿元。o
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属财团法人组织,其保证对象是按照台湾当局
颁布的《中小企业辅导准则》来办理。凡是符合标准的中小企业首先向金
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在进行信用调查之后将信用保证的申请交给中
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保证基金在核准保证之后再交还给金融机构,金融
机构据此发放信贷。信用保证对象系参照“中小企业辅导准则”,并依其性
质和规则划分为生产事业、一般事业及小规模商业等三类;另配合当局辅
导青年创业政策,及为协助企业在国际上建立并推广自有品牌,分别将创
业青年及自创品牌企业纳入保证对象。现有行业除极少数外,均已纳入保
证范围。保证项目主要有一般贷款、政策性贷款、小规模贷款、外销贷款、
进口融资、商业本票保证、票据承兑保证、进口捐税记帐保证、履约保证
等。信保基金在办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时要根据项目类别收取不同的手续
费。
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自成立以来到1997年底,共协助中小企业自金
融机构获得融资达2.3万亿元。保证件数由最初每月平均柏余件,发展到
1997年每月保证件数8267件,保证金额也由原来单月仅数百万元,增加到
129亿元。信保基金近年来每年都协助中小企业取得2000亿元左右的融资。
在台湾实收资本额100万元至6000万元真正可以利用信保基金的企业只有
40万家左右。使用过信用保证的中小企业大约lO万家,约占25%。其中已
成长茁壮超过中小企业规模,发展成为实收资本额超过6000万元的大企业
约有3000家左右。而台湾总共有1万多家大企业,将近1/3曾经获得信保
基金的帮助,股票上市上柜者近百家。历届“国家磐石奖”得主,82%为信
保基金承保户。四因此,在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中,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
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融资本身。
(---)在辅导方面,成立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担任财务融通辅导
的协调中心,提供综合辅导并协助融资。
1982年7月,由台湾省财政厅联合省属7家行库(台湾银行、第一银
行、华南银行、彰化银行、土地银行、合作金库、台湾中小企银)捐赠基
金成立了“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该中心的宗旨为:“配合政府积极辅
①柳红:“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概鉴(上)”,‘改革',1999年第2期·
②柳红:“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概鉴(上)”,‘改革)1999年第2期·
104
导中小企业之政策·选择策略性及具有发展潜力之中小企业,予以综合辅
导并协助其融资”。
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1)融资诊断服务。解
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困难、帮助中小企业制定投资计划及资本性贷款计
划评估、帮助中小企业确定长短期资金与负债管理规划等。(2)经营与财
务管理诊断与专案辅导。主要有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成本管理会计制
度、建立应收付帐款管理制度、规划利润中心制度、建立现金预算及管理、
建立租税规划、投资计划评估、规划员工入股分红办法,建立存贷管理制
度和建立预算制度等。(3)上市辅导。制定资本形成规划、分散股权规划、
会计制度规划、内部控制与稽核制度规划等。o
台湾中小企业整个融资辅导体系的运作方式可以概括为:中小企业可
直接向银行申请融资,若银行认为该企业担保能力不足,可转向信用保证
基金给予适当成数的担保:企业亦可针对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于
融资前转请联合辅导中心予以诊断辅导,提出诊断报告以供银行决策参考。
二、台湾的创业投资
台湾具有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形态,创业投资对于台湾中小企业、
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创业投资公司投资早
期高科技公司,通常会长期持股一直到科技公司股票上市上柜。由于创业投
资公司对早创期科技公司的投资,提供了科技创业团队绝佳的经营温床,
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
1、台湾是全球创业投资业最成功的地区之一
从1983年台湾地区颁布“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以来,短短十几年,
由于政策得当,措施有力,配合良好的人才和科技创新的环境,创业投资
事业飞速发展,目前,台湾创业投资已经超过日本、韩国、新加坡,成为
继美国之后,创业投资最成功的地区。
截止2001年底,台湾岛内共有79家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199家创业
投资公司(其中实际开展运作的176家),实收资本总额为1341.07亿新台
①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第400
页.
10.5
币,相当于约330多亿人民币。o台湾创业投资业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国际化,
不少台湾创投机构所管理的海外创投资金已远远大于岛内资金,而这些资
金都不在上述台湾创投公会统计之中。台湾创投机构历年累计投资案数
6957件,累计投资金额1336.55亿新台币,这些创业投资带动了超过300
亿美元的投资进入科技产业,包括信息、半导体、通讯、光电、电子软件、
生物等行业。o例如友讯、天刚、合勤、旺宏、英业达、茂矽、佳鼎、致伸、
华邦、智邦等,都是创业投资成功的例子。创业投资事业与台湾工业研究院、
新竹科学园区可说是推动台湾科技产业发展鼎立的三足。
2、台湾创业投资业的成功得益于政府扶持政策力度大,措施得力
台湾创业投资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与已具备了一批富有产业和投资
经验的专业人才,与美国、日本在高科技产业广泛深入的密切联系,“宁为
鸡首,勿为牛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大量新兴快速成长的中小型创业企
业,配套成龙的主导高科技产业,以及高效的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等因素
密切相关,但是,与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相比,最重要和直接的原因是政
府的发起和推动。自1983年起,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推动创
业投资业的发展。.
(1)在创业投资业发展初期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台湾“财政部”于1983
年11月正式颁布实施《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同期,与之配合颁布了
《奖励投资条例》,明确了对投资创业投资行业实行20%投资额的税收抵扣
优惠,此后在1990年,《奖励投资条例》结束,《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取而
代之,投资创业投资事业的投资抵扣税收优惠继续实施。《促进产业升级条
例》第八条:“投资创业投资公司的股东持股达2年以上者,可根据所投资
金额的20%抵减所得税。当年度不足抵减时,可在以后4年度内抵减,抵
减金额以不超过该创投实际投资科技事业金额占该创投实收资本额比例为
限。其每一年度的抵减总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应缴纳所得税额的50%,但
最后年度抵减金额,不在此限。”∞但规定,只有当刨业投资公司的资金投
资于政府指定的重要科技事业及重要投资计划,才可以享受优惠政策。
(2)对创业投资业进行规范严格的管理。在早期,创投行业属于特许
①数据来源:台湾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网站,http://www.tvc屯org.tw
②台湾创业投资事业现况比较表(1996-2001),http-.Hwww.tvca.org.tw.
③促进产业升擐条例第八条条文原文t http://www.tven.org.tw.
106
行业,由台湾财政部会同相关单位成立“创业投资事业审议小组”审查(具
体事务委托行政院开发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在《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
中,对创业投资机构的发起设立、变更改组、投资方向、业务范围、经营
计划、行为准则等都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例如:在投资范围方面,原定
为只能投资国内外科技企业和其它创业投资,1993年3月放宽为30%的实
收资本额内可以投资于一般制造业,而科技企业的范围包括:通讯、信息、
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
医疗保健等新兴工业,以及其他经政府认定的科技企业。在设立条件方面
规定,创业投资的实收资本金不得低于新台币2亿元,出资必须是现金。
必须有合格专业人士对被投资企业直接提供资本并协助经营或监督。在投
资行为方恧规定,创业投资公司投资某个项目,除经台湾财政部核准外,
不得超过该创投公司实收资本额的20%,但以盈余或公积金增资配股所得
股份不在此限。创业投资公司未投资的资金。除做营运资金及购买必要的
设备外,只能用以储存银行、购买公债和金融债等。此外,创业投资公司
不得办理保证和吸收员工或他人存款,所借入资金,限于短期周转,并不
得超过实收资本额的20%。创业投资事业投资上市公司,以认购其原投资
事业之增资配股为限。回
(3)设立“种子”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在创业投资的起步和发展过
程中,“行政院”开发基金与交通银行先后于1984年11月共同筹资8亿元、
1991年2月共同筹资16亿元分别作为第一期和第二期创业投资种子基金,
对台湾创业投资的启动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1997年“行
政院”开发基金委托中国国际商业银行推出第三期创投种子基金20亿新台
币。。
(4)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和科学园区。台湾早在发展创业投资业
之前的1960年代末,就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采取许多推动科技产业
发展的措施,设立台湾工业研究院、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移转建立了最佳
的中继站,同时在技术转移中,又培育了大量的科技人才进入产业界。1980
年代正式成立的新竹科技园区则创造了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摇篮,园
区内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有些企业规模比园区外还小。
①髓q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httpJ/www.tvca.ovg.tw.
@阐治东:“创业投资在台湾”,http..//www.tv∞.ovg.tw.
107
(5)开放金融机构投资创业投资业。1994年台湾“财政部”允许保险
公司的资金可以投资创业投资,但不得超过该创投公司资本金的25%:1996
年又允许一般商业银行投资创业投资,但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10%;2000
年开放证券公司资金进入创投行业,但以其自身资本金5%为上限,o这样
就大大地扩大了创投事业的资金来源,广开了资金的“进口”。同时,台湾
证券交易所和台湾证券买卖柜台中心的成功运作,为创业投资提供一个畅
顺的“出口”。此外,台湾还放宽了资金汇出入的规定,从1996年4月开
始,企业赴海外的金额在2000万元以下者,可事后向投审会报备,而目前
外国人、华侨投资的本金及利润可以自由汇出入,鼓励双向技术投资及交
流。。
1999年12月,台湾在修订《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第八条时,废除了创
业投资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于2000年1月起执行之。2001年5月起,
废止了《创业投资事业之适用范围标准》、《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代之
以《创业投资事业范围与辅导办法》来规范创业投资事业。因此,台湾创
业投资的政策环境有了变化,主要体现为:取消租税抵减的奖励制度;对
创投不再作为一个特许行业,对创投公司的设立和运作也不再审核和干涉;
创投投资范围及资金运用限制均放宽,取消只有30%实收资本可投向传统
制造业的上限,取消境外投资限制,取消单一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实收资本
20%的限制。在取消了租税奖励优惠之后,为扩大创投事业的资金来源,2001
年底.“行政院”科技顾问组通过了筹措一千亿元基金发展创业投资的提案,
已付实施。“行政院”开发基金出资部分将占总目标的三成,由民间筹资七成,
达成一千亿资金规模,投资于创业投资事业。o
3、台湾创业投资业的特点
台湾创业投资业的发展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并没有完全照搬美国硅谷
的风险投资模式。台湾创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到具体运作程序和政府的优
惠扶持政策都体现了台湾地区的特色。
首先,在组织和管理上,台湾创业投资基金采用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
形式。目前,刨业投资基金管理模式共分为三种,一为委托基金管理顾问
①参见‘保险业资金项目运用及公共投资审查要点)、t银行投资创业投资事业之限制条文)、‘证券
商投资创业投资事业相关规范’相关规定,http:l/www.tvca.org.tw,
@武士国、柬立:‘创业投瓷:国际经验与中国抉择'.2001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第106页·
③郭励弘:。台湾的创业投瓷”,国研舟.
108
公司代为管理占80.22%为最多数,其次为创业投资公司自行管理共占
17.03%,第三是创业投资公司委托其它创业投资公司管理占2.75%,比例
最少。管理情形视创业投资公司本身是否成立基金管理团队而定,若创业
投资公司本身不设管理团队,就会委托其他基金管理公司或创投公司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管理公司会向受委托的创投公司收取固定比例之基金管理
费用,而投资绩效良好时,再依签订之比率分配绩效奖金。o美国风险投资
机构以有限合伙形式为主,达到80%以上。
其次,在资金来源结构上,产业资金占很大比例,合计约42.8%(参见
表4-9)。创业投资业股权结构中岛内法人占71.03%、岛内个人占20.55%、
国外法人占7.46%、国外个人占0.07%、其他占0.89%。分别从1994、1996、
2000年起,台湾当局将创业投资领域先后向保险公司、银行和证券公司开
放,但有投资金额占资本金比例的不同最高比例限制,台湾养老基金还不
允许进入创业投资业。1998年美国风险资本来源中,来源于养老基金的高
达60%,其他分别为公司11.4%、个人10.6%、银行和保险公司6.6%、捐
赠基金5.9%。
表4-_9台湾创业投资公司资金来源分布图(占资本额比重)
资金政府公营岛内岛外岛内保岛外保
岛内岛外
退休退休
来源机构银行民营银银行险公司险公司
基金基金
比熏1.73% 0.42% 4.98% O.58% 8.66% 0.53% 0% 0%
l 岛内岛外岛内岛外法人机构法入机构
I投资机构投资机构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一般产业) (科技产业)
l 12·61% 6,05% 0.04% o.09% 33.03% 9.79%
l 资金来源法人机构合计个人投资合计其他统计
J 比重78.49% 20.62% o.89% 100%
第三,在投资阶段选择上,近年来台湾创业资本愈来愈注重投入创新
①台湾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2000年台湾创业投资产业调查)·第18页·
企业的种子期和创建期,投入早期阶段的资本所占比重增长很快(表4-10),
反映出台湾创业投资业日益成熟。与美国相比,近年来投入早期阶段的资
金比例已经超过美国同期的相对投入比例。从投资地区看,岛内投资金额
约占总投资额的74%,岛外投资金额约占总投资额的26%。
表4—10 1994-2000年台湾创业投资在创业企业早期阶段投资比例(金额比例)
投资年
度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
种子期3.80% 8.00% 10.10% 4.13% 9:32% 6.25% 7.81%
创建期10.40% 13.30% 17.80% 24.07% 25.24% 25.13% 32.82%
早期阶
段14.20% 21.30% 27.90% 28.20% 34.56% 31.38% 40.63%
合计
三、台湾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开资本市场
台湾的公开资本市场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公司制的台湾证券交
易所,采取典型的竟价制度,不允许场外交易,上市公司的实收资本额为新台
币6亿元以上。第二层次是财团法人制的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以竟价制度为
主、做市商制度为辅,上柜公司的实收资本额为新台币1亿元以上。此外,
还有第三层次的兴柜股票市场。表4.11比较了这三个市场的进入标准。对
台湾中小企业融资更具意义的,是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市场和兴柜市场。
1、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市场(也叫柜头市场OTC,属于创业板市场)
台湾政府于1994年批准设立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柜台买卖中心业
务包括股票和债券两方面业务。柜台买卖中心于2000年4月还推出了第二
类股票,这是为中小企业、新兴及重要产业尽早进入资本市场而专设的板块,
即TIGER(台湾创新成长企业类股),至2002年7月底计有14只。截止2001
年底,在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上柜的公司已达333家,另外还有申报辅
导拟上柜公司711家。上柜公司中电子类公司占78.93%,其余为证券、通
讯、软件等行业。。上柜公司中几乎都有创业投资资本。台湾证券柜台买卖
中心实际上已成为台湾中小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主要平台和创业投
资的主要退出渠道。
①阙治东。“创业投资在台湾”,台湾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网站,h印洲www.t憎·org·tw
110
表4—11 上市、上柜、兴柜市场的进入标准比较。
项目* 柜上柜上市
公开发行后已申公开发行后经推荐证券商至少辅导公开发行后经承销商至少辅导十二
辅导期限
请辅导契约十二个月。个月。
设立年限无规定设立满三年设立满五年
无规定实收资本额新台币一亿元以上.(第实收资本额新台币六亿元以上。
资本额
二类股票5千万元以上)。
无规定最近年度达4%以上.且其最近一符合下列标准之一,且其最近一会
获利能力(百分比
会计年度决算无累积亏捐者;或最计年度决算无累积亏损者:(1)最近
乃指营业利益及
近二年度均达2%以上者;或最近二年度均达6%以上者;或最近二年
税前纯益占实收
二年度平均达2%以上,且最近一度平均达6%以上,且座近一年度之
年度之获利能力较前一年度为佳获利能力较前一年度为佳者。
资本额比率)
者.(科技事业不受此限) (2)最近五年度平均均达3%以上。
(科技事业不受此限)
记名股东人无规定无规定一千人咀上
数
持有一千股三百人以上不少于五百人
股至五万股之
权记名股东人
分数
散持有一千股(1)占发行股份总额10%以上;或(2) (1)占发行股份总额20%以I-t或(2)
至五万股之逾五百万股. 逾一千万股.
记名股东之
持股情形
不宜上市上柜条无规定计13项规定
款
涨跃幅度无限制7% 7%
2、兴柜股票市场(可以叫做三板市场)
兴柜市场是台湾柜台买卖中心为了解决过去未上市(柜)股票通过盘
商。中介买卖的弊端,根据台湾政府《将未上市(柜)股票盘商交易制度化》
的政策目标,给未上市(柜)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建立的一个合法、安全、透
明的交易市场。2002年1月2日,兴柜股票市场正式挂牌。兴柜市场可视
为柜台买卖中心主管的一个特殊板块。兴柜股票上柜门槛很低,对达不到
上柜一般类股票和第二类股票发行上市标准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
①资料来源:郭励弘:“台湾中小企业的权益资本融通”,国研网-作者引用时略有改动·
②盘商是专门从事未上市(柜)股票交易经纪业务的证券商,但均不台法·
111
兴柜只有一种交易方式,就是在自营商营业处所的议价方式。发行兴柜
股票要有两家以上推荐证券商,他们也就是所荐股票的做市商。投资人可直
接与做市商议价买卖,也可以限价方式委托证券经纪商与做市商议价买卖。
做市商必须主动将交易结果回报经纪商或客户。并于成交后三分钟内回报柜
台买卖中心。柜台中心实际上只是提供一个集中报价系统,交易平台则散在
全省各地,所以交易量和流动性均较差。兴柜市场至2002年6月底共有102
只股票,多为电子、生物等新兴产业,开业半年中每日平均成交1.03亿元新台
币。。
台湾的三个股票市场之间形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多层次结构,现在
兴柜对于公开发行的公司没有门槛,昨天与保荐人签约辅导,今天就可申请
上兴柜,一周后就可挂牌。从2003年起将实行两项新规定:第一,凡经券商辅
导已满2年的公开发行公司,必须强迫在兴柜挂牌。第二,凡申请上市上柜的
公司,必须先在兴柜市场挂牌交易满三个月。目前,在台湾证券交易所和台
湾证券买卖中心挂牌企业家数分别是595家和380家,总市值之比是86.6%:
13.4%,2001年股票交易总额分别为184,200亿新台币和19,800亿新台
币。但是,台湾证券买卖中心2001年股票交易额再加上债券、存托凭证、
认股权证、受益凭证等的总交易额为1,169,700亿新台币,大于台湾证
券交易所。o
如果把兴柜股票称为台湾创业板的第三类股票,那么台湾证券柜台买
卖中心通过对三类股票发行上市制度的独特安排,完善了资本市场的层次
结构,大大促进了台湾创业投资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对高科技中小企业
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融资支持。
第四节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国际比较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比较,我们可以
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中小企业在各国或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制定专门
的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成立专门的相关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各国
①郭励弘:“台湾中小企业的权益资本融通”,国研网·
@阐治东:。创业投资在台湾”,台湾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网站·hltp:I/www.tvca·org-1w.
112
或地区的普遍做法。
前面的分析表明,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数占各自企业总数
的比例均在90%以上,所吸收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产值均占各自就业总人
数和各自GDP的50%以上,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均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均制定了有关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并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机构,并在实
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这些法律。如美国于1953年出台的《小企业法》,成
立了小企业管理局,1982年出台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日本于1948
年通过《中小企业厅设置法》,设立了中小企业厅,1963年出台了《中小企
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等;台湾当局于1975年出台的《银
行法》中专门有针对中小企业的条款。在“经济部”下设立的中小企业处
等。各国或地区的这些法律对于确立中小企业的地位,改善中小企业的发
展环境,有着明显的效果,相关专门机构的成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经
营、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国也于2003年1月i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它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
展正式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
程碑。《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
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立法宗旨,确立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法律地位,明确了政府管理
部门的职责,并将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上升到了法律的高
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小企业促进法》将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
造有利的环境。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需要各国结合自己的情况
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
支持,僵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发展风险投资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体系是共同的做法。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在外源
融资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各国或地区均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为中小企业
发展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这些方式大体包括成立中小企业专门金融机构、
113
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发展风险投资和设立创业板等。由于各国或地区的融
资体制和融资模式不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具体做法上也有差
别。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发展风险投资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
系是各国或地区共同的做法。
(三)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上,中小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并非一定要成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专业银行,而应发挥民间金融机构,
尤其是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
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上,美国、日本和台湾有各自的特色。
如日本设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和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三
家政策性中小企业专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在贯彻政府对
中小企业扶植政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日本仍把发挥民间金融机构作
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重点,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带动商
业银行贷款:美国则没有专门的政策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主要由小企业
管理局提供贷款担保,民间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台湾地区在1975年成立了
公营的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在1998年又将其转制为民营银行,目前共有8
家民营的中小企业银行。这说明一国或地区在对中小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支
持方面,并非必然要成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银行,而应该充分发挥民间中
小金融机构的作用。
(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重要手
段。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信用担保机构作为媒介金融部门和中小企业的桥
梁和纽带,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创造企
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
多种形式,有政府参与的信用担保,有中小企业之间的互助担保,有商业
机构的担保等。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把建立有政府参与的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政策之一,并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
供我们借鉴。
(五)风险投资对于新兴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不
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各国或地区政府都进行必要的扶持,以促进各自风
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114
从历史根源来看,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型投融资方式就是因应创业企
业资金需求的特点而产生的。风险投资出现以后,已成为新兴中小企业尤
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一种重要融资渠道。如美国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中小
型科技企业,包括计算机硬软件产品及服务、生物技术、医药、电子通讯
等高科技领域,在这些行业的投资占其总投资的90%左右。注重为中小企业
提供资本支持与增值服务的双重职能定位是美国风险投资有效培育和辅导
中小风险企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基础。风险投资推动了美国高科技成果的转
化,一大批新兴企业从一个个小企业培养成为著名的跨国公司。风险投资
的发展又离不开政府的必要扶持。美国、日本和台湾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
政府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主要包括:(1)政府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宽松
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如建立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风险投资业健康
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风险投资运作最大特点是讲究“信用”,必须要有强有
力的“游戏规则”约束。又如对风险投资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
政策等。(2)政府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美国政府以低息贷款、
权益投资或信用担保等方式,对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进行资金支持;
在日本,1974年开始由原通产省设立的风险企业中心(VEC)为风险企业
向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债务担保,1990年代末期设立风险投资企业财团,
由此财团对风险投资提供低息贷款;台湾则由“行政院”开发基金出面先
后设立三期种子基金,对台湾风险投资的启动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引导和
推动作用。(3)政府开设创业板,为风险投资提供有利的蜕资渠道。
(六)建立创业板市场既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又有助
于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该是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体系,各个市场由于
风险程度、收益住和交易条件的不同,分别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融资者
的需要。而各层次市场之间又是相互衔接的,下一级市场上的企业达到一
定条件可以转到上一级市场。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通过设立创业板市场,
完善了各自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了分层次融资结构的有效结合格局,既
为风险投资开辟了有利的退出渠道,又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的场所。
在美国,既有针对成熟大型企业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又有针对中小企业、
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NASDAQ小型资本市场和全国市场,此外还有场外
交易市场(OTC)等。主板、二板和场外交易市场的上市条件依次递减,
为各类规模的企业创造了便利、灵活的直接融资场所。又如,台湾的创业
投资事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与台湾当局不断进行多层
次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是分不开的。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竞争格局,建立
创业板市场,为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提供比商业银行和
传统证券市场更加灵活、方便面有效的资金支持,将大大加快新兴中小企
业的扩张速度,“催生”和“孵化”出一批高技术大企业。
116
第五章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思考
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进行国际比较之后,全文将落脚于我国中小企业
金融支持的现实问题。在本章,首先利用一些统计资料、以及一些抽样调
查数据对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和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拓宽中
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个方面的解决思路:随后,沿着这一思路,在对我
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中小
企业金融支持的具体对策。
第一节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解决思路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的、关键的制
约因素就是融资困难。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然也不例外,加上当
前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
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表现得较为突出,也较为复杂,可以归纳
为融资渠道狭窄和贷款难两个方面。
(一)融资渠道狭窄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中小企业融
资渠道狭窄的结论。’所谓企业的融资结构指的是企业的资金来源的结构和
比例关系。一国的企业的融资结构与该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
段甚至于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是在比较健全的金融市
场体系和制度规范中进行的,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较多。例如,1993
年美国小企业金融抽样调查(NSSBF)的数据表明,美国小企业的权益性
资本来源约占其资金来源的49.63%,债务融资则占其资金来源的50.37%。
权益性资本来源中,按来源所占比重大小的排名是主要所有者、其他股权、
天使资金和风险投资。主要所有者股权占了所有权益资本的2/3,大约为全
117
部资产的31.33%;天使资金在全部资金来源中占3.59%。债务融资中,共
有9类,按来源所占比重大小的排名是商业银行贷款、商业信贷、财务公
司贷款、向主要所有者贷款、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其他企业贷款、其他个
人贷款、政府贷款、信用卡借款。其中,金融机构的贷款占26.66%。回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和结构双重转型时期,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
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票据市场发育严重滞后。
利率也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市场分割和行政干预还相当严重,金融压抑现
象还很明显,除了银行信贷之外,可供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
选择的融资渠道还很少。从表5.1可以看出,在我国企业资金来源中,股票
融资和债券融资比例都非常低,唯一维持高比例不变的是金融机构贷款。
这是由于在我们目前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尤其是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还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直到90年代中期,我国每
年新增的资金流量中,银行业的存贷款资金大约为证券资金的5-6倍左右,
而在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约占60%坷%。o由
此导致企业对银行信用高度依赖,而银行的高度垄断反过来又抑制了资本
市场和其他金融中介的发展。2000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9371亿元,
而股票筹资额仅为1541亿元,仅相当于贷款余额的1.5%。
表5—1 我国企业资金来源(单位;10亿元。%)
1995 199旧
总值份额总值份额
外部筹集资金总额1152 100 139_5 100
金融机构贷款1014 88.0 1152 826
市场筹集资金138 12.0 243 17.4
债券22 1.9 15 1.1
所有者权益1S 1.3 84 6.0
商业票据101 8.8 144 10-3
2000年10月.
以上是对我国所有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的总体描述,这是中小企业外部
融资的市场大环境,下面转向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的具体分析。目
o Berger,A.N.。Udell。GE,The coanonlJcs ofsinai]business tinance:the roles ofprir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ee(22),1998,613·673.
②参见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11B
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渠道相对不足。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得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
资。内源融资是企业依靠其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具体包括三种形式:资
本金(除股本)、折旧基金转化为重置投资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资。外
源融资是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一
般而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外源融资应成为企业
扩张的主要融资手段。我国的中小企业是一个包括国有、集体、外资、个
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的
复杂的企业群体。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统计资
料、以及一些抽样调查数据来进行说明。
国际金融公司(刀FC)于1999年在中国北京、成都、广东顺德、浙江
温州等地开展了一项对民营经济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民营企业,
无论是在初创时期还是发展时期,都高度依赖内源融资渠道。80%左右的被
调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已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被调查企业初创时的启动
资金有90%以上主要来自共同创业的成员、家庭或者朋友。在初创期过后
的后继投资中,样本企业仍然高度依赖内源融资渠道,其中至少62%的资
金依靠业主自有资金或者企业的前期利润来解决(表5-2)。与发达国家和
转轨经济国家的融资方式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更加依赖内源融资渠道。田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中相当大~部分是民营企业,IFC的研究基本反映了目前
我国非国有制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比例过高。
’ 另一项问卷调查也说明我国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内源融资
(表5-3)。调查显示,所有者、保留盈余和非正式股权占了全部资金来源
的大多数,小于50人的企业这3项和为62.4%,51—100人的企业3项占总
资金来源的48.4%,100-500人企业为38.8%,大于500人的为34.9%。这
说明企业规模越大,则越容易从外部获得资金。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
情况为:小于50人的企业只有5.4%的资金从银行获得,51—100人企业为
20.6%,100--500人为22.6%,这说明企业规模大小、资信状况是其得到银
①NcilGregory,andStoyanTenev,赵红军等译:“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r(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1年第6期。
119
装表5—2 自我融资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被调查企业的份额) 经营年限、\ 自我融资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其他渠道
短于3年92.4 2.7 2.2 2.7
3,5短92.1 3.5 O.O 4.4
6—10年89.O 6.3 1.5 3.2
长于10年83.1 5.7 9.9 1-3
总计90.5 4.0 2.6 2.9
济社会体制眈较’2{301年第6期.
行贷款的重要条件,但是中小企业最缺的就是这些,这加剧了中小企业融
资的困难。再来看非正式信贷,随着企业规模的递增,非正式信贷的比例
不断递减,说明非正式信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有重要地位。发行股票和
债券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则微不足道。
表5—3 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来源单位:%
外潭融蠢
内撩融瓷
直接融瓷阃接融壹
合
上市发行商业非正式小饭行信用社小
计所有者
保留非芷式合
段曩债彝信贷僖贷计贷t 贷鼓计丑盒段投计
总规模O.8 0 12.4 6.2 l甄4 13j 6上∞3 39.7 36 7 213 王3 60.3
d1人0 0 15 4 8j 23.9 5.4 83 13 7 37.6 423 13.9 矗2 624
5l-100人n7 0 18j 4上24.1 20 6 7 27 6 51.6 322 11.8 4.4 48.4
loi-5{30人D 9 n6 27.8 2.7 32由22 6 6 6 38 6 61.2 27.7 10.3 o.8 3S B
)5∞人l,4 1.1 13j D 16m 411 2 49l 65l 19.3 15.2 0.4 34,9
省.转引自: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笔者引用时将原始教据按外潭融赍、内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进行了分类以指示融资结构状
况.
2、外源融资中缺乏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于金融机构
的贷款。
外源融资渠道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金融机构贷款、商业信用、
民间信贷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和典当租赁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
资方式。
首先,一般说来,由于常规的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高,中小企业难以
进入常规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我国现有合法的常规资本市场只有深
圳和上海的两家证券交易所,企业在这两个市场上市交易有着较高的上市
标准和严格的审批程序。如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为1000万元,上市
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须三年连续盈利等。只有具备相当规模的
企业才能够获得资格上市,而且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一般上市企业在上
市过程中花费数百万元已是很小的数目了)。况且,这一市场对非国有企业
开放时间不长,目前我国民营性质的上市公司约为70家左右,只占整个上
市公司家数的6%左右。o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上市条件,即使达到上
市标准,上市成本相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也太高,因此,以非国有企业
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难以在这一市场上进行融资。
其次,政府严格控制企业通过债券发行进行融资的方式,我国中小企
业无法以债券方式实现债务融资,目前发行的重点建设债券、中央企业债
券和地方企业债券等的利率固定,期限较长,主要用于大规模进行的工业
技改、城市化进程以及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带有政府主导
垄断的推动型色彩,姑且不说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这一投资领域,投资的项
目也不是中小企业的强项,就债券本身所具有的利率、期限特征和所有制
特征也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
第三,再来看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虽然表5—3中的数据表明商业信
用也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一种外部债权融资的重要渠道,但需要对这一
数字的经济背景做些分析。我国当前信用环境很差,企业间不讲信用,相
互拖欠账款的现象很普遍,这种以“三角债”形式出现的强制商业信用,通
过财务报表上所显示出来的“企业间借款”或应收款,经常数额十分巨大,
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很高。但显然这并不是一种自愿的、正常的企业间债务
关系。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的期限较短,融资成本较高,并
且随着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它们将较多利用银彳亍:贷款,减少对商
业信用的依赖。至于民间借贷这一渠道除了资金有限、满足不了中小企业
规模扩张韵需求外,还因其“非法”而受到打压,对中小企业融资起不到
根本性作用。
最后,至于各种科技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方面的融资渠道,由于种种
原因,规模较小,实际投入运作的资金量不大,并且主要针对科技型企业,
①隆武华:。中国开设创业扳市场的必要性”,‘改革)2002年第6期·
121
一般中小企业无法利用。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于1999年6月正
式启动,到2000年1月共安排基金达8.16亿元,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
题是基金规模偏小,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及时到位。
因此,在当前的体制和制度框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还
是依赖间接融资,而在间接融资中主要还是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其他
的间接融资方式很少。例如,1999年全国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2800亿元,
仅为同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99%,其中对中小企业的贴现更是微乎其
微;由于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者思想观念等诸多局限,企业融资租赁发展
水平还很低;典当融资所能满足的资金一般是数额较小、期限很短的流动
资金,且成本较高,发展也很有限。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
正因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外源融资以金融机构的贷款为主
要渠道,所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难。目前,我
国各类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资产总额
占全部资产总额的53%,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
60%、40%和60%左右。但中小企业所获得的信贷资源只占国有商业银行信
贷总额的38%左右。∞配置给中小企业的金融资源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明显不相称,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许多中小企业感到在
银行贷款难。据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短期贷款缺口很大,长期贷款更无着落,
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能部分或不能满足需要,60.5%的企业没
有1-3年的中长期贷款。贷款期限越长,能获得的比例越低,且获得中长期贷
款的企业仅16%舱满足需要,52.7%部分满足需要,31.3%不能满足需要。。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基本表现是:(1)抵押担保落实难。为减少银行的不
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
度,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抵押担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抵押
难。从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偏好看。虽然没有规定流动资产不可用于抵押,
①尚福林。“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田金融'1998年第6期.
②另一项报告计算的这一比重1998年为19.14%.参见龚浩成、戴田强主编:<2000年中国金融发
展报告',2001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105页.
@“中小企业融资究竟难在哪?”,‘经济日报'2002年7月3日·
122
但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而是
要求企业用土地、房地产所有权及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尤其偏
好房地产。因为流动资产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化,不易控制,监
控成本较高。而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大都没有一定规模
的固定资产,资产结构中往往是原材料、存货等动产占比较高。这都导致
了企业可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二是担保难。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
不接受其作为担保入,效益好的企业既不愿意给另fj的企业作担保,也不愿
意请别的企业给自己作担保。各家银行都进一步减少担保贷款比重,增加
抵押贷款比重。三是抵押登记、评估手续繁、环节多,收费高,评估隧意
性大。企业要办理一笔抵押,需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十几
道手续,涉及十几个部门,要提供几十种相关资料,短则20天,长达几个
月。而且这些环节都要收费,费率很高。o~般全套手续下来,仅交费就占
贷款额的5%左右。四是抵押物的贷款抵押率低,企业通过抵押实际得到的
贷款额度相对较小。一般抵押率以土地、房地产价值的70%、机器设备价
值的50%,动产价值的25%.30%,专用设备价值的10%为上限,银行还要
根据各企业信用度的高低将贷款抵押率向下浮动。(2)信贷环节多,手续繁
杂,不能满足企业的即时资金需求。为增强防范和控制风险能力,各金融
机构普遍建立了贷款管理授权、授信制度,但信贷授权过于细化,各行分
类授权、转授权很细,对单笔限额、贷款种类、信用等级、增量、存量、
风险度甚至支行类别都有明确的授权或转授权规定。由于贷款更加严格,
贷款手续更加复杂,中小企业借一笔数额不大的贷款至少要办十道手续,
少则一周,多则数月,容易贻误商机。(3)信贷品种少,贷款期限安排不尽
合理,其他金融服务不够。据对浙江省一些市、地、县中小企业的调研,
中小企业普遍反映银行、信用社的贷款期限太短,一般只有3个月、6个月,
不利于客户的资金周转和安排,要求获得更长期限的贷款。圆另外,除贷款
以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其他服务相对较少,如信用证、保函、银行
承兑汇票、网络结算等都倾向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开放得非常少。
造成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
①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簟司课最组:“中小企业贷款障碍与对镱研究”,‘金融研究》1999年第12
期。
②杨槛源等: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研究,‘改革'2∞0年第3期。
12,3
题·也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因素,还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根据本文的
研究目的,这里仅从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角度加以归纳,详细讨论将在
后面各节进行。
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仍然偏弱。尽管
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
策,目的在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但从效果
上看,国有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与中小企业对融资服务的要求尚有很
大差距。目前,在国有银行的贷款中,国有企业约占70%,非国有企业(其
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只占30%左右。
其次。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够,现有的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机构数量和信贷规模远远
满足不了中小企业对信贷的需求。
再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滞后,在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度,
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保障银行债权安全,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状况
等方面还难以发挥积极有效作用。一般来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
的企业,大多是处于创业阶段、启动资金缺乏,或有扩大生产需求、流动
资金不足,而又基本无资产抵押或资产状况不很好的企业。这些企业可能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单笔融资额度小、稳定性差、中小企业主又
缺乏信用记录等,这些都加大了银行的融资成本,为控制风险银行可能不
予支持;如果没有担保机构利用自身的信誉和实力为它们提供保证,中小
企业就无法得到贷款。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思路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融资困难、资金紧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
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说明现在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己无
法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的需要。广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
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国情构建具
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已成为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扩
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
然要求。根据本文前面的有关讨论,作者认为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的思路是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
支持和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这一基本思路可以用图5.1来表示。以
下各节将沿着这一思路,在对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具体对策。
图5.1 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框架图
第二节发展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中小企业在向金融机构融通资金过程中,根据
合同约定,由依法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在债
务人不能依约履行债务时,由担保机构承担合同约定的偿还责任,从而保
障金融机构债权实现的一种金融支持手段。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
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目前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
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从1992年开始探索,已经历了三个发展
阶段:(i)1992--1998年的探索起步阶段。1992年,重庆、上海、广东等地
的私营中小企业为解决贷款难问题,并防止相互之间担保造成承担连带债
务问题,白发地探索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中国的中小企业担保实践
开始起步。这个阶段中小企业担保实践的特点主要是企业互助,地方政府
也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资金帮助。但是,由于国有专业银行处于“卖方市场”,
特别是缺乏地方性银行和非国有银行,银行业尚未形成竞争机制,造成担保
作用无法有效发挥。(2)1998--2001年的积极推动阶段。这一阶段前期的
特点是地方自我试点与资金扶持,试点模式呈现多样化。1998年,山东济
南、安徽铜陵、江苏镇江等城市探索采取设立担保资金和组建独立担保机
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并进行试点。浙江、福
建、云南、贵州等省的一些市县开始探索组建以私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
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或中心。陕西、广东、湖北、北京等地开始出现科技、
建筑等专业性担保机构。在前期多种形式试点的基础上,原国家经贸委于
1999年6月14日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图为宗旨
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办公厅、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下发了有关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文件和规定,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3)2002年开始的
规范发展阶段。以2002年6月29日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标志。
该法规定,全国县级以上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
担保体系。截止2001年底。全国各类从事担保业务的机构约有近1000家,
其中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各类担保机构约有400家,覆盖了
全国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地市、州、盟、区,募集的各
类担保资金已达150亿元。o。.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信用能力和
缓解贷款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盲目跟风和任意夸大信用担
保的作用,特别是由于没有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具体办法和缺乏约束机制,
实践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行政干预仍然突出。尽管中小企业担保管理办法中都提出要减少
行政干预,实行市场化运作,但由于多数担保机构都是由政府财政资金独
家投资和部门直接运作,造成担保机构很难与主管部门脱钩,地方政府首
长和部门负责人的行政干预时有发生,决策失误造成呆坏帐,个别担保机构
由此发生大额代偿甚至面临清盘。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体系不健全。为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
构提供再担保服务的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尚未组建;许多省级中小
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还在筹办,除个别几个省外,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
市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开展直
①详细论述参见:陈洪隽:“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3期·
接担保业务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发展缓慢。从试点初
期情况看,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两类机构各占全
部担保机构的5%左右。
(3)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补偿机制,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弱。目
前,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以政府财政资金注入为主,只有少数
地区有民营担保机公司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由于涉及《预算法》和各
级次预算之间的协调,除山西、深圳、上海等地已经开始探索解决担保补
偿机制之外,大部分省市尚未提到议事日程。各地财政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支
持多为一次性投入,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因此,
即便是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也缺乏信誉,担保规模不可能做大。现在许多
地区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担保提供贷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担保基
金规模过小,没有补偿机制。此外,由于担保业务风险很大,同时担保机
构普遍实力弱小又缺乏收入来源,一旦发生一笔代偿,就可能花掉几十笔
业务的保费。有关责任人员普遍感到如履薄冰,为减少风险只能提高担保
条件并慎重办理。
(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缺乏有效配会。表现为一些协
作银行与担保机构在贷款担保的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以及共同对贷款
项目的监管等问题上有较大分歧.大部分银行特别是国有独资银行不愿分
担担保风险。甚至要求担保机构本、息和费用全额担保。对贷款项目的共
同监管上,银行只设定义务,而没有实质性的配合。在实践中,由于缺少
明确的制度规范,担保机构实力过于弱小,缺乏有力的谈判地位,许多担
保机构实行的是全额担保的运作模式。这种由担保公司“大包大揽”的担保
模式,由于银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导致实践当中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屡见
不鲜,这无疑加重了担保基金的风险度,严重制约着担保机构的发展和担
保业务的开展。目前,各地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过程中担保放大倍数在
1.3倍,放大倍数较小,担保服务有限,在缓解贷款难方面的作用尚未有效
发挥。回
二、发展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建议
根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结合国家有关政策,
①陈洪隽:“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情况”,‘中田经贸导刊)2000年第1期·
127
规范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从理论上讲,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政府应当提供的解决信贷市
场失灵的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在整个担保体系中发展关键性作用。要保
证信用担保业务的顺利开展,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但如
果政府直接干涉具体的担保业务,影响到担保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则会出
现政府失灵。因此,应当制定明确的运行管理规则,并按照这些规则来约
束政府行为,协调政府、担保机构、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政府资金投入与规范政府行为两者的关系。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现阶段担保资金应当还是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资
金,但政府部门不可直接操作具体担保业务,尤其要防止政府行政指令担
保公司对某家企业、某个项目进行担保。因此,在现行体制下,采用政府
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担保基金方式比较可取。代理担保方式主要有两大优势:
。一是按市场机制运作,可以防止政府直接干预;二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专
业人员,减少担保失误。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既可以利用专业担保机构
提高担保质量,又有利于协调各出资方的利益。进行委托代理时,应根据
不同的制度安排,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此外,政府
要采取必要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
构的发展:要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
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降低其运行的外部风险。
2、以“一体两翼三层”为框架,加快建立完各的信用担保体系。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指导意见》的规定,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的实践模式为“一体两翼三层”。即以各级政府出资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
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担保和企业互助担保为“两翼”,担保体系分中央、
省级、城市三个层面,其中城市担保机构负责辖区内授保企业的直接担保
业务,是担保体系的基础,省级、国家级担保机构主要对市级担保机构进
行再担保,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当前从各地实践的情况看,大多还处
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状况,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抗风
险能力明显偏低。因此,要加快建立省级担保机构,为辖区内中小企业信
①吕藏:“我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模式比较”,‘经济研究资料)2002年第9期a
128
用担保机构提供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尽快组建作为
“最后担保人”的国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从而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
保组织体系的雏形.形成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化解机制。应有计划地引
导、培育和发展民间担保机构,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民营商
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问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因为这两种担保机构是真
正的市场自发演化出的组织,其运行最具有市场特色.是最能充分发挥担
保功能的组织。
3、拓宽各类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建立资金补偿机制。
担保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保费收入往往不足以弥补代偿损失,需要政
府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进行分类扶持。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来说,由于政策
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非盈利性的。要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发展中小
企业是一个长期战略,政府通过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
是一个长期任务。因此,要把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作为一个制度确定下来,
各级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编列信用担保资金预算,为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
稳定的资金来源。政策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也可以吸收企业和
社会捐助,因此,应对社会捐助、企业互助担保基金等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此外,可以扩大担保机构入股企业的范围,以壮大担保公司资金实力,使
其走上滚动积累、自我壮大的良性循环轨道。
4、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关系。
处理好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外经验证明,没有商业银行的协作,信用担保体系是
不可能良好运作的。为了控制担保风险,信用担保基金与银行应各自承担
一定的责任,而不应相互推诿或者由担保基金单方承担,否则,会引发银
行的“道德风险”,即银行由于知道即使债务人违约,自己的贷款也不会受
损失,因而放贷以后就不再关注贷款的情况。为防止债权人随意转移风险,
应由银行和担保基金共同承担贷款损失。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
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
担比例、资信评估、违约责任、代偿条件等内容,建立一种休戚相关的合
作关系。具体包括:(I)担保责任分担比例应该按照分教风险的原则,由
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以市场方式决定。根据国际经验,担保机构承担责任
的比例一般为70%---80%,其余部分由协作银行承担,以强化银行的责任。
(2)信用担保机构在选择协作银行时可多选几家,择优合作,以增强银行
间的竞争性。(3)将银行授信审查与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审查,在双
方独立核算的基础上互补性地结合起来。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担保基金和
银行通常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商业银行着重事中控制;担保机构着重事
前审查和事后追偿与处置。双方相互协调,共同合作,一起加强对担保企
业的监督。
第三节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一、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一)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有银行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
见》,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8条措施;同年决定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
利率的浮动幅度,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
幅度由10%扩大到30%。国有商业银行在满足国有大中型企业资金需求的
同时,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如各总行成立了中
小企业信贷部,统一领导、部署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工作等等。但从现实情
况来看,这些措旌实旖后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总体来讲,国有商业银行
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仍然偏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银行在贷款审批上存在“所有制歧视”。尽管从出台的各种
有关的金融政策来看,不存在所有制歧视问题,但在实际审批过程中不同
程度地将贷款对象的国有、集体、私营等所有制性质视为贷款审批的一个
考察因素。如有的银行贷款审批书中仍有一栏内容“企业性质”,这在无形
中提示信贷人员关注早已滞后的所有制观念,对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的公
正审批产生不利影响。所有制歧视产生的根源在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
业产权主体都是国家,它们天生带有“血缘”关系,在借贷行为上必然表现
出“兄弟情结”。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的特殊资本结构决定了国有商业
银行必须接受各级政府的指令对国有企业被动“注资”,以维持国有经济的
地位。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激励机制和约
束机制不对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发放激励机制较强,而对非国有
中小企业贷款发放情形则相反,造成对这两类企业的信贷审批畸松畸严。
(2)国有银行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特点。中
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具有贷款规模小、资金需求急、和贷款次数频繁等特点。
而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贷款管理授权授信制度和贷款员责任制后,贷款权
主要集中于总行和省级分行,基层金融分支机构的贷款权明显缩小,基层
分支机构缺乏新增贷款钓积极性。基层金融分支机构与中小企业关系较紧
密,比较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没有赋予相应的贷款决策权,同时
由于贷款更加严格,贷款手续更为复杂,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更加严
重。
(3)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
系,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性看得过多,而对其发展潜力和经营活力重视不足。
特别是贷款没有安全收回,则主办人员常常易被怀疑与贷款企业有私下交
易,把钱贷给国有大型企业。即便还不了,责任在国有企业,若把钱贷给中
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如发生坏账,则要怀疑银行经理人员是否接受了贿赂
等,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责任,因而对中小企业贷款领域开拓不够,使
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中的能量不能充分释放出来,中小企业
难以获得新增贷款。
(4)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不符合中小企业特征。由
于在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中,经营规模一项占比较高,在信
用等级的评定上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有人为低估的因素,导致许多中小
企业不能进入银行信用等级评定范畴或等级较低而难以贷款。如在中国工
商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仅“经营实力”一项指标便占15分。新开
户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满分是80分,经营实力一项便占总分的18.75%。而
中小企业在经营实力一项基本上拿不到分数,从而影响信用等级。目前,
信用等级在A以上的中小企业只占工行有信贷关系中小企业的12.25%,显
然是对银行贷款质量的人为低估。毋
(二)拥强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对策愚考
从深层次上讲,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反映出现行金融体制不能适应实
①陈志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改革'1999年第1期·
131
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多元化的步伐,导
致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所有权结构不匹配。因此,这一问题的最终
解决要依靠实质性地推动金融体制创新和组织创新。推进国有银行体制改
革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快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建
立国有控股的多元化产权结构是国有独资银行实现真正商业化、强化利润
动机、培养其内在创新力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国有银行目前组织结构
不合理,科层结构复杂,运行效率较低,要对国有银行的组织机构进行改
革和战略性重组。
但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在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将主导我国国内金融市场。
因此,就近期而言,迸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改
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重要举措。国有商业银行要重塑其对中小企业融资
的管理体系。实施制度创新,更新观念,转换机制,既抓大也促小,完善
金融服务功能,全面拓展融资领域。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要把培育中小企业客户群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_个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
场,在中小金融机构不健全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
持,不仅能促进中小企业盼发展,而且对调整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偾结构、
提高收益水平也是有益的。因此,要从观念上重视中小企业,不能只以大
企业为工作重点,而忽视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要坚持“盈利性、流动性、
安全性”的经营原则和“重效益、轻规模”的信贷原则,大力扶持符合国
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及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有潜力的中小企
业,寻找、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客
户群。
第二、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一是改进贷
款授权授信制度。根据现代组织理论,需要权衡由缺乏信息引起的错误决
策导致的成本和由与目标不一致引起的错误决策的成本,来决定最优决策
权的配置。o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调
整授信制度,向一部分管理水平高、经营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县级支行下
①米切尔.c詹森,戚廉.H.麦克#:“专门知识、一般知识和组织结构二载拉斯.沃园等编:‘契约经
济学’1999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第309-357页·
132
放一定限额的贷款审批权。金融机构要顺应中小企业特点,减少对客户的
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和信贷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二是
既要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又要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做到责权明确、奖惩分
明。三是要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对有市场、
信誉好、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要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试办非全额
担保贷款。对信用等级优良的小企业可允许发放部分信用贷款,对小企业
在授信额度内允许信用卡透支。四是尝试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贷款
连带责任办法,以防范“道德风险”。五是简化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程序,
调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第三、调整现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在信用评级中,应适当提高资
本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人均利润率等反映盈利性、竞争性特征的相对指
标分值权重,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
为贷款发放提供便于操作的可靠依据。同时,不能将信用等级的高低作为
是否向中小企业授信的唯一标准。国有银行信贷的触角不仅要深入到信用
等级高的企业,也应视具体情况,深入到广大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群体之
中。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偏低,但只要其产品有市场前
景。有订货合同,银行就应给予授信,满足其融资需求。
最后,实施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
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签
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办理贴现、转贴现和
再贴现业务。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融资
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办理保付代理、包买票据、福费廷等业务,
以适应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多层次融资要求。充分利用银行信息
优势、网络优势和便利条件,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
二、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一般来讲,中小金融机构是相对于大的金融机构而言的。在我国,由
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巨大,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在规模上与之
相比,因此,本文把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统称为中小金融
机构,基本上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合作社等·资料
表明,截至2001年末,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共
133
有机构网点5000余个,109家城市商业银行共有网点4593个,中小商业银
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27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
行资产总额的21.57%;存款总额2.54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的
20.86%;贷款总额1.67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9.35%。∞我
国立足于基层和地方的小型信贷服务机构尤其是小型银行数量明显偏少。
(一)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变
化,建立能满足多种所有制形式和不同经济规模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金
融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依据在于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有利于完善银行业体系结构。推进金融市场
化改革进程,促进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经济
金融市场化要求与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绝对优势的金融
体系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改变单一的金融结
构,增强金融体系的市场性,同时还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压力”促进
国有商业银行向现代银行的改革。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2001年,我国
中小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都得到了迅猛增长,存款净增长率为102.78%,
高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5个百分点;贷款净增长率为104.17%,高出四
大国有商业银行40多个百分点.2001年当年,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增加
5251亿元,增长28%,实现利润105亿元,资本利润率达9.94%,高出国
有独资商业银行6.91个百分点。窜此外,中小金融机构按市场经济原则设
立,机动灵活,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效率的提高,推动金融创新,
为公众提供品种齐全、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
其次。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是天生的合作伙伴。由于中小金融机
构专业化地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
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可以较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
问题,并且其信贷供给与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相适应,所以中小金融机构
对中小企业拥有大银行不具备的优势。o从我国的经验看,截至1998年3
①任轩;。中,j、银行韵现状、问题及重组”,‘赛本市场杂志)2002年第10期·
②任轩;。中小银行的现状,问题及重组”,‘资本市场杂志)2002年第10期·
@本文第三章第一节对此有详细讨论.
134
月,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额为3200多亿元,占
其贷款总额的80%以上。o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
国家,都鼓励私人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小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据绝对的数
量优势。在美国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的独立的小银行有13980家,再加上
大约11500多家信用社,2500家储蓄贷款协会,500家互助储蓄银行,实
际上美国为地方和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金融机构大约28000家,小型信贷服
务机构占全部信贷金融机构的75%。而且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擅长为中
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明显不足。金融支持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中小企
业的发展,迫使中小企业为寻求自身发展而转向民间借贷、高息借贷等其
他途径,形成所谓的“灰色”金融现象,增加了金融风险。
第三,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力量所不能及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
健康发展将有力抑制“灰色”金融的蔓延。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大,发
展极不平衡,各地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也表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特点。
此外,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除按照效
率优先原则已撤并了一批成本高、管理难、业务不足和严重亏损的基层机
构以及重复设置的网点外,还逐步把业务重点转移到大中城市。这就为包
括民营银行在内的大量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腾出了更多的市场空
间,而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又有助于弥补国有商业银行撤退出现的信贷供
给空缺。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中
小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小、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有较强的活力和自我约束
力。二是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快,有利于降低监督管理成本。三是业务
地域跨度小,同客户接触频繁,易于全面、及时掌握市场、客户各方面信
息,有利于规避风险,提高决策速度和服务灵活性。中小金融机构可以与
大银行合作、形成互补。
第四,由于产权结构和经营体制的限制。国有商业银行在给中小企业
放贷的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需要引入新的中小金融机构使其摆脱困境。
近年来,政府给国有银行提出了多重相互矛盾的目标:其一是降低风险(每
年要使不良贷款降低2-_3个百分点):其二是提高盈利水平:其三为中小企
业融资服务以推动经济增长(有时还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等。从理论上讲,大
①尚福林: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金融’1998年第6期·
135
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积极融资的目标与降低风险、追求利润目标相冲突。
中小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时,银行在事先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考察并通过
合同的签订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事后还要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
督。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笔贷款都会有交易成本。典型的交易成本包括:
贷前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贷款审查成本、抵押品价值分析和结算成本、
贷款后抵押品的管理和维护成本、贷款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
行分析的信息成本以及监管成本。在这些成本中有许多属于固定成本,这
部分成本不会因为贷款规模较大而显著上升,也不会因为贷款规模小而大量
减少,即呈现出贷款的规模经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
降。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通常有贷款规模小,户数多的特征,所以对中小企
业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就显得非常高。大银行为实现规模效益,合乎逻辑地
偏好于向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实践上,我国的国有银行
掌握了70%以上的金融资源,却固于体制的限制不愿或不敢为占企业总数
99%的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贷款难成了困扰金融系统的
老大难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对策建议.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只有扎根在社区的中小金融机构才能有效地为
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数目对于我国众多的中
小企业而言是非常少,随着改革及市场经济的深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制
度需求将会更加强劲,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小
企业已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大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准入、制度设计
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培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1、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肌体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
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截止1998年,中国国内民营企业总
产值已占全国GDP的27%,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中仅次子国有经济的
第二大经济领域。然而,截至1999年底,民营经济贷款总额只占银行贷款
总额的1%,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急需拓展。回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
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民
①Neil Gregory,Stoy帅Tenev,赵红军等译:“中嗣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6期。
136
营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找到金融支持。o
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是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客观的需要,可以为进
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民营经济提供一种新的金融安排的支持,给民营经济注
入“第一推动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发展民营银行也是应对加入、Ⅳ1D
后外资金融机构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加入w1’o,对国内金融业的保
护期只有5年,这期间对外资金融业将逐步全面开放,而对外开放的前提
应是对内开放。因此,对包括民营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要适度
开放。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充分引进民间资本和
适度引进外资注入现有中小商业银行,改变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股权结
构,增强资本实力,严格规范管理,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商业银行。
二是组建新的由私人资本控股,经营活动不受政府控制或干预的民营银行。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便在投保的金融机构出现破产倒闭时,由保险
机构对投保的存款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有助于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社
会信誉并有利于其业务的拓展。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同时利率受严
格管制的条件下,中小金融机构面对以国家信用为依托的国有银行是很难
拥有足够的信誉取信于民、获得足够的存款维持其生存。作为我国信用中
介的一大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先天脆弱,面临
着更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
按时清偿债务时,更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存款保险制度是中小金融机构
实行市场化“退出”的必要的配套措施。否则,中小金融机构就有可能因社
会震动过大而使“退出”发生困难。在众多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起来后,存款
保险制度还有利于防止个别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而出现挤兑风险,以保
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3、中小金融机构要在竞争中找准市场定位,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
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从根本上讲,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目的是以其合理的市场定位带动金
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定位闯题是中小金融机构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
键问题。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因资本力量有限或受国家法规的制约,多数只
①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137
能在一定区域从事银行业务,分支机构的设立也限于总部所在地区。而我
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加上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网点机构在从农村、小县城撤出,为中小金融机构让除了很大的市场空
间,因此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应该以发展区域性服务为主。中小金融机构
一般管理层次较少,信息反馈灵活,金融交易成本低,在对风险有效控制
的前提下适合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金融服
务和零售业务,比如设计不同的金融服务种类,如投资咨询、财务顾问、
信息调研、结算便利等,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能发挥国有大银行不可
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讲,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城市的商业银行、城
市信用社,其市场定位应当放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
济实体上;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依然在“三农”(农村、农户和农村经济),
农户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是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信托投资公
司的主要服务对象仍然应以机构为主,逐步增加私人客户。
4、采取有效措施,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办理银行结算业务的机构,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不能快速为客户办理结算业务,因为它们往往没有跨城市的网点。为提高
竞争能力,这些非国有金融机构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求解决办法,但这个问题
完全依靠中小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是很难解决的,即使能够解决,也将陡然
提高它们的经营成本。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的联行
和电子清算中心。为这些没有联行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结算支付服务。目前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普设到县,可以承担这项任务。。中央银行还应改变在
再贷款上对中小金融机构限制过多的做法,做到与国有商业银行一视同仁。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都负有责任。凡吸收
存款的中小金融机构,都与国有商业银行一样交纳存款准备金,因而,当它们
出现支付困难时,有权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中央银行也应视情况给予支持。
第三节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一、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1年底,经对初具规模的100965家民营科技
①沈炳熙:。非国有金融机构发展前景与对策”,‘财贸经济'2000年第2期·
138
企业(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调查,从业人员达644.23万人,年技工贸总
收入为1.85万亿元,2001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074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
1015亿元,劳动生产率达到28.67万元,人均纳税1.59万元,人均创汇O.5
万美元,在国内若干企业群体中经济运行质量最好、效益最高。回这说明经
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正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加
快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现有的融资渠道
已无法对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科技部调查显示,我国
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的数量有250多家,管理的资金超过400亿元; 190多
家主要创业投资机构累计投资110多亿元人民币,支持了1500多家科技创
新企业。o相比之下,这~规模远远满足不了数以万计的中小科技企业对风
险资本的需求。
(一)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1998年3月“政协1号提案”提出以来,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很
快,以政府、创业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业投资运行
机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政府主导,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从国内目前已经建立的风险投资
机构的资金来源看,除外资投资基金外,绝大部分都是以政府为主要出资
人。或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创立的。对京、沪、深三地风险投资机构的抽样
调查(2001年)表明,被调查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平均投资资本金为1.2亿,
风险资本中政府投资占56%(控股股东是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外资
占18%、民营占14%以及其他占12%(包括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由于有
许多金融机构以及上市公司是由国家控股,政府来源的比例实际更大。@主
要由各地方政府以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方式注资建立,民间参与
很少。并且基金规模明显偏小,无法进行组合投资、平衡投资来分散风险,
资金难以快速滚动发展。
(2)相关法规不健全。就法律制度来说,要保障风险投资体系的良好
运行,除了基本法律制度之外,还需要两类法律制度:第一类是与风险投
资主体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投资法》、
①“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效益显著”.‘经济日报)2002年12月2日·
@“风险投资:融资槊道待琉通”,‘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11日.
③“京、沪、深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特点分析”,田研网。
139
《风险投资基金法》《风险投资管理条例》等;第二类是与风险投资活动过
程有关的其他各种法律制度,如《经济法》、‘经济合同法》、《专利保护法》、
《知识产权保护法》、《著作权法》,以及有关会计师、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
管理方面的各种法规等等。目前我国上述两方面的法律有一些还是空白。有
些法律法规虽然已经制定,但在制订的时候大都没有考虑到风险投资业,如《公
司法》、《台伙企业法》,一些条款现在看来却成为制约风险投资发展的障碍。
(3)风险投资人才匮乏。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主要涉及风险投资家
和风险企业家两类人才,尤以风险投资家的作用最为重要。如果没有一批
具有充分专业知识和经营技能的职业风险投资家,没有将风险投资家的责
任、利益与项目运作的成败和收益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没有能够有效制
约风险投资家的约束机制,风险投资活动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我国尚未
形成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风险投资人才更欠缺,有技术的不懂金融、懂
金融的不懂技术的现象相当普遍。
(4)风险投资撤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风险资本出口不畅。风险投资
追求超常规的股权投资收益,这种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动机,在客观上要
求有一个顺畅的退出通道。一般而言,风险投资的出口有上市、并购、清
算等方式,其中以公开上市发行为最有利的蜕瓷方式。目前我国沪、深两
个证券交易市场,主要解决的是已经成熟的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筹集问题,
中小型科技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的难度较大;创业板市场尚未设立。现在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地区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并且交易也非常活跃,但无论
从规模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太小,尚未形成全国性的产权交易中心。蜕资
渠道狭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风险授资的进一步发展。
(5)专业性服务机构比较缺乏,规范性不够。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
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投资融资咨询
机构、证券商等有了较大发展,但是,风险资本市场所需的特殊中介服务
机构如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等还比较缺乏。除专
业性中介服务机构不到位外,还存在着中介服务不规范的问题。
(二)发展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对策思考
风险投资主要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不可
或缺的投资来源。针对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上述问题,应从以下
140
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
(1)逐步由政府主导向“民营官助”为主的模式转变,形成资金来源
的多元化。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关键在于充分动员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投
资领域。从长期看,为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应放宽对银行、保险基金、信
托投资机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介入风险资本运营的限制,
但这需要金融市场有相当的发育程度。目前,应以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大
型企业集团参与风险投资,同时发动民间私人资本为主。在扩大风险投资
资金来源的同时,促进风险投资出资者结构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逐步
由以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构为主的模式向以“民营官助”风险投资机构
为主的模式转变。所谓“民营官助”,指的是民间经济主体负责风险投资机
构的经营管理,而政府则主要通过参与出资、参与发起设立、提供政策优
惠等方式对风险投资机构予以支持。这样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变当前
政府单打独斗、资金不足、运行效率低下的局面,建立风险主体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提高运作效率,将有助于确立我国风险投资
运作的市场原则,及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行政干预和“软预算约束”问题。
(2)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促进风险投资发展。鉴于目前《公司法》、《合
伙企业法》等法律限制风险投资发展的现实,以及与风险资本形成、运作、
退出等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欠缺,我国政府应相应的从风险投资的体制、资
产管理、相关创业板等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公司法》,完善《合
伙企业法》,出台《风险投资法》、《信托法》、《投资基金法》等。从而真正
从法律上确立风险投资机构的合法利益,为风险投资体系树立一个良好的
框架,规范和促进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3)通过多种途径,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风险企业
的成功离不开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的共同努力。一旦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
资管理人才,即便有大量的风险投资资金,也无法实现风险资本的保值增
值。根据美国风险投资的经验,风险投资家应该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
并具有金融投资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创造一个适宜风险投资人才
成长的环境,造就一批具备广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风险投资人才,加快我
国风险投资业的良性发展。一是加大国内科技普及和教育制度改革力度。
二是制定吸引人才归国创业的政策,采取自由来去、自由组合的灵活方式,
141
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并委以重任,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
(4)健全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能否安全地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
是众多风险投资机构相当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到风险资本能否实现
“滚动投资”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当健全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结合我
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适时推出我国内地的创
业板市场,这一点将在后文详细讨论。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
场。作为产权流动的一种方式,场外产权交易市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
美国并不是所有的风险企业都可以上市转让,能够上市的只占30%左右,
仍然有大量的创新企业只能通过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转让。现在我国
共有各级产权交易中心或交易所200多家,其中以上海产权交易所最为活
跃,2001年1~7月份成交金额达300多亿元。深圳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于
2000年成立,表现得也相当富有活力。但目前全国型的统一市场尚未形成,
缺乏高质量的交易品种,交易有待进一步活跃,尚未形成和培育特定的投
资者队伍,相关的法律法规未出台,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影响力需进一
步提高。o再次,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风险企业,争取到境外“二板”和香港创
业板上市。海外的资本市场比国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资本供给比
较充分,资金成本相对较低。最后。应该通过资本运营使我国主板市场与
风险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籍此完成股权转让和资本利得。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让优秀的上市公司去购买已经成熟的风险投资企业。即把风险投资
企业不断地注入上市公司中去,这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另一
方面,激活主板市场的资产存量,实现上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采取以
下五种模式:母(1)买壳上市,即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向风险企业
或风险企业的控股股东出让上市公司控股权,再通过反向收购或资产置换
等方式,使非上市风险企业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达到非上市风险企
业间接上市的目的。(2)股权转让.即风险企业出让部分股权给上市公司,
以引进具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3)吸收合并,
即上市公司以股权置换或现金交易等方式买断风险企业产权,整体收购风
①奉胜阻,李永周,黄永明等:‘新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2001年版,武汉出版社,第65—66
页.
③辜胜阻,李永周.黄永明等:‘新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2001年版,武汉出版社,第63·64
页.
142
险企业。(4)剥离式合资,即风险企业以其拥有的专利产品之一或部分技
术资源与上市公司合资设立新公司,以充分发挥双方资源的互补性。(5)
联合发起上市,即风险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发起入股东之一,直接介入上
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上市。
(5)完善和规范社会中介机构。中介评估机构是风险投资的重要支撑
体系,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技术咨询机构、专
业市场调查机构等。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公司、会计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
等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自身业务素质的教育培训。要建立一批高质量,具
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的中介机构,使创业企业的资产得到准确评估,
财务状况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对于创业项目的技术水平和风险程度的评
估,国家也应出台专门的法规和标准,形成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约束。
二、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一)推出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和已具备的条件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分阶段、有层次的,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也是分层次
的,社会经济发展内在层次结构在客观上也要求实体经济的支持体系——
资本市场体系具有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结构。所谓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从
全国集中统一的形式来讲,是指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所
组成的适应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直接融资的市场结构体系。场外
交易市场主要解决的是,创业过程中处于初刨阶段后期和幼稚阶段初期的
企业在筹集资本性资金方面的问题;创业板市场主要解决的是创业过程中
处于幼稚阶段中后期和产业化阶段初期的企业在筹集资本性资金方面的问
题;主板市场主要解决成熟高新技术产业的后续融资问题以及已上市公司
介入高新技术产业的途径。然而,我国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多层次的、满足
不同层面资本需求的证券市场体系。现实状况是两个上市基准和运作方式
完全相同的沪深证券交易所表现出的单一、僵化的证券市场体系,由于缺
乏明显的层次性差别,大量的中小企业没有正常的直接融资渠道,这不但
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层次的形成和分层次竞争的进行,限制了我国风
险投资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妨碍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批成长型企业正源源不断地涌现,成
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这批新
兴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要求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经济金融环境,需要不
断补充新的发展动力。但现行主板市场难以对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尽
管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主板市场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企业上
市受到总体规模和指标方面限制,上市资格条件要求相对较高,那些刚刚
步入扩张阶段和稳定成熟阶段的中小科技企业,难以利用主板市场获得急
需的资金。新兴的中小企业进入主板市场还存在着政策性制约。当前的主
板市场主要是服务于国企解困,上市企业选择集中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
现有和新诞生的非国有中小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很难进入主板市场的
融资通道。另外,主板市场股权流动性和结构方面的设计,即绝大部分法
人股、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和交易,也不适合中小企业投资者或风险资本
对股权高流动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市场,来满足那些一时不
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但又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上市
融资需要,拓宽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开设创业板市场,就是要为这批
新兴创业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动力,提供比商业银行和传统证券市
场更加灵活、方便而有效的融资安排。
. 自1999年9月20日,中国证券监管部门负责人公开发表文章对创业
板问题进行第一次明确表态以来,理论界、业界人士对创业板市场建设的
重要性、必要性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已基本达成共识。可以总结归纳为:
(1)建立创业板市场,是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内在器要。创业
板市场作为针对相对规模较小、风险相对较大企业所设立的特殊融资场所,
有条件为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本支持,使得中小
企业和民营企业也能享受到证券市场带来的融资、风险分担、扩大知名度
以及规范化企业运作等益处。(2)建立创业板证券市场,是我国发展高新
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创业板为广大已经体现出成长性的创业企业,
特别是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通道,以促使其快速发展,最终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国家未来
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创业板证券市场是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的需要。创业
板市场的建立将为风险投资的变现退出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从而完善风
险投资机制,为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了良好的市场机制。(4)
建立创业板证券市场,是健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需要。实现我国资本市
场从单一主板向主板与创业板协调发展转变,改变目前单纯由主板独木撑
天的格局。因此,开设创业板不只是为了风险投资的退出,还可以形成一
个运用资本市场激活创新企业的机制,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内地推出创业板市场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有比较充裕的上市资源。根据国外发展小型资本市场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是小型资本市场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据统计,截至
2000年底,全国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0867家。其
中,经国家科技部认定的火炬计划重点企业达779家。据中国证监会与深
圳证交所摸底调查,目前符合创业板基本条件的企业有1200多家,已经改
制和正在接受改制的企业有500家,已经完成辅导期的企业有335家。在
符合创业板基本条件的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占85%以上,绝大多
数已经盈利,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占近70%。这批企业由于具有机
制新、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不仅受到国内投资者的关注,而且海外的香
港、新加坡、韩国的创业板也纷纷将它们作为上市企业的重要来源。o大批
已体现成长性的科技型创业企业为我国内地开设创业板奠定了市场基础。
其次,国内外投资者有旺盛的投资需求。我国是居民储蓄倾向比较高
的国家之一,城乡居民储蓄稳定攀升。2000年为6万多亿元,2001年达到
7万多亿元,较1995年增长了1.52倍。在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
居民投资渠道依然相对比较单一,除了国债和主板市场外,不得不将大量
存款存在银行中,金融资产难以实现多元化。开设创业板市场不失为一条
有效的投资渠道,通过有效投资供给的增加来拉动投资需求,引导居民储
蓄逐步转化为投资。同时,将来成为创业板市场主要投资者的“机构投资
者”的资金,如保险金、养老金等,会随着我国金融业管制的逐步放松、
银证合业经营的到来而流入创业板市场,成为创业板市场投资的又一主要
资金来源。
第三,以证监会和深交所为代表的监管机构已有主板市场的监管经验,
并对创业板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和相当水平的法则准各。经过10多年的
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法规制度,组建了一支强
有力的监管队伍,培养了20多家精通业务、能担风险的保荐人(具有主承
①陈耀先、刘健钧:“推出剖业板要澄清的几个问题”-‘证券市场导报)·
销资格的券商),发展了一批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并初步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深交所已对交易系统进行了模拟测试,
已完全具备从事创业板交易的硬件设施,《创业板市场规则咨询文件》已于
2000年10月向社会公布。这些都为即将诞生的创业板市场构筑了坚实的市
场基础。
(--)推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战略对策
目前的国内经济环境存在多项有利于创业板市场推出的条件:一是中
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为创业板市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
间;二是中国加入WTO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为国际风险企业
和风险投资提供了更宽松的运作环境;三是国家对高科技企业的政策倾斜,
将逐渐释放能量,技术创新将出现加速度趋势,为创业扳市场不断有新鲜
血液注入提供了保障。因此, 应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为高成长型企业,
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对于创业板市场的设立,提出
以下战略对策:
1、创业板市场的定位应是高成长性的企业。
创业板市场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为了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和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的需要,弥补现有市场功能上的缺陷而提出的,主要为广大具有
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服务的新型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是与现有市场并行
发展的服务不同领域的新市场,其承担着为国民经济调整结构的重任。因
此,从定位上看,创业板是为成长型企业提供服务的资本市场,高新技术
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将构成创业板上市的主体。定位重点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①第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
技术产业理所当然应是创业板市场的首选群体。同时,其它具有特殊性的
行业,以及传统行业与现代技术融合所派生出来的新兴行业,也都是创业
板市场不可或缺的挑选对象。第二,创业板市场不应对上市公司的所有制
属性进行限制,应该特别欢迎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民营企
业挂牌上市。第三,刨业板市场欢迎主业突出的创业企业上市。第四,创
业板市场也应该欢迎具有成长潜力与发展前景的传统行业上市。第五,创
业板市场十分欢迎核心技术具有独创性、领先性的各类企业上市。第六,
①黄铁军:。创业板市场的定位与上市企业的选择”,‘中国证券报’2000年10月17日·
146
创业板市场尤其欢迎产品市场潜力大的各类企业上市。
2、加强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营造有利的法律环境。
在充分借鉴国际成熟创业板市场经验的前提下,应针对我国证券市场
的具体特点,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配套的法规体系,建立起具有
前瞻性、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形成一整套支持和保证创业板市场与
上市公司成功运作的制度环境和其他配套性的环境,促进市场运作的规范
化和制度化,从而推动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于2000
年12月25日通过修改《公司法》,修改后的第229条规定:“属于高技术
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占公司
注册资本的比例,公司发行新股、申请股票上市的条件,由国务院另行规
定。”但是,由于拟议中的创业板从原先定位于为高技术企业服务,扩大到
不仅包括高技术企业,还包括高成长型的企业,因此,需要进一步解决《公
司法》有关规定与建立创业板市场的法律冲突。
3、协调创业板与主板的关系,促进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壮大。
创业扳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关系更多的是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之间的关
系,二者都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将是在主板市
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主板
市场的发展,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第一,由于在市场中的
角色定位及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不同,彼此间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现有主
板市场以业绩相对稳定的大中型企业为主,而创业板市场的主要使命是为
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高成长潜力的新兴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
业,提供一个筹集资金的渠道。两个市场的不同定位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
有效配置,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风险
收益偏好投资者的需要。第二,两市之间的竞争突出体现在对于上市公司
和市场资金的争夺上。静态而言,主板的市场规模高于创业板。若从动态
来看,当创业板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其市场规模能够和主板市场相抗衡
时,两者之间存在的互补和竞争关系是并重的。而适度、有序的竞争不仅
有利于创业板和主板市场降低竞争成本,提高竞争效率,改善市场的营运
质量和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这两个市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形成
一个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
4、从上市、交易和退市三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的相关制度
设计。
首先,建立起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1)从综合财务指标上对企
业的持续成长性做出严格规定。为了便于投资者鉴别风险,到创业板上市
的企业必须是已经体现出两年以上的持续成长性的创业企业。(2)建立起
严格的保荐人制度。为了使保荐人真正承担起对所推荐企业的责任,应当
规定保荐人在企业上市后的一定期限内对发行人的既往行为承担保荐责
任。(3)建立起严格的发行上市核准制度。设立独立的由市场专业人士、
技术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发行审核委员会,提高发行审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建立强制性的持续、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披露的公
开、公正、公平,让投资者在充分了解公司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投资决
策。从国际主要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情况看,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
露责任要比主板市场重得多。政府往往会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除了编制和
公布年报和中报外,还要编制季度财务报表,要求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
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要求上市公司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提高信
息披露的及时性。.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后,应遵守持续披露信息义务:.(1)
及时披露任何股价敏感信息:(2)遵守公司董事、管理层进行股票买卖的
信息披露规定;(3)每季均须编制一份财务报表,披露公司在过去一个季
度中的业务进展及经营业绩。。
最后,建立上市公司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创业板市场退出机制有以下
作用:有助于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保证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有助于
优化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约束和制衡机制;有利于
主板市场退市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逐步树立理性的
投资理念。
5、加强创业板市场监管,通过高效监管来确保创业板市场有序地健康
运行。
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性要求其应有比主板市场更为严格和完善的监管
体系。这主要包括:(1)证监会与交易所之间应形成权责清晰、目标明确
的职能分工。(2)强调上市申请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董事及董事会的
①参见作者的研究报告,‘创业扳市场的风险与防范对策’,新江汉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报告·2001
年.
148
独立性。包括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确保申请人在规范的状况下运作,以降
低市场系统风险。(3)创业板市场的监管要更多的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
增强监管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强对上市保荐人和做市商的监
管。(5)加强对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在监管
中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遵循“由市场自行决定”的原则,集中精
力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管不到的事情;二是把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
正常的市场秩序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结束语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
是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是推动一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由于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融资规模往往较小,融资交易成本高,导致
ep4,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缺口。这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各国应结合自己的国情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
段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本文把银行、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
分,重点讨论了现代金融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中小银行在
为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以及中小银行的信贷供
给与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相适应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
而言,对中小企业存在信贷优势。从提供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两方面,说
明了风险投资是中小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从创业板与风险投资的
关系,以及其本身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的角度,讨论了创业板市
场对中小企业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借鉴国际经验,从国情出发,
本文认为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思路是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
保体系;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包括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
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间中小金融机构;拓宽中小企
业直接融资渠道,包括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构建多
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金融支持与中小企业发展这一主题,涵盖的范围庞大,作者把研究的
注意力集中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上。
如此处理可以浓墨重彩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但难免无暇顾
及一些相关问题,从而使论文有失完善。本文至少在以下问题上较少涉及,
这里略做初步阐述,迸一步研究有待以后进行。
1、商会组织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作用。商会是市场经济关系
深化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全
的市场体系及市场运行机制离不开商会。作为政府、企业、市场之间联系
的纽带和桥梁,商会既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向导,也是企业权益和社会秩序
的维护者。为企业服务是商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因此,商会应该可以为改
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提供帮助。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外部监督实际进行难
度很大,更需要行业协会发挥桥梁和通道的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
合我国的国情考虑,可尝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中小企业经由协
会共同信用担保取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通过严格的资格审
查后吸引中小企业入会。会员在交纳每年固定的会费后,需交纳一定数额
的互助保证金,当企业需要申请贷款时,就按照担保贷款额度的某一比例
补齐互助保证金的差额,协会则出面向担保机构推荐会员申请,担保机构
向银行出具担保意向书,从而使企业获得贷款。贷款到期后,如果企业拿
不出还贷的资金,担保机构将承担贷款总额较大比例的债务,协会承担较
小比例的债务。这样通过具有创新意义的信用互助协会这一“桥梁”,塑造
中小企业、银行、担保机构“三赢”的信用发展格局。协会不以盈利为目
的,而在于发挥协会、专业担保机构、银行等社会各界的优势,迸~步完
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
2、合作金融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合作金融的基
本经济特征表现为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合作金融组织对参
加者各方的权利义务通常都有明确的界定,会员与组织之间、会员与会员
之间有着较为充分的信息交流,违约风险可被严格控制,利率可被确定在
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信用合作社是合作金融的基本形式。我国经济发展不
平衡,严重的地区差异和同一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决定了我国
正式金融制度中,除大型商业银行外,应该既有为个体经济、民营企业服
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也有为农民、农户、农村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合作社。
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根植性,事实上,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的
市场生存、竞争能力差别很大,即使同一地区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机构服
务的需求也明显不同,有的愿意以市场交易价格和方式与金融机构交往,
有的则愿意采用合作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服务。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
问题,从制度安排上来讲,应该建立健全包括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
作金融等在内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体制,以满足各种层次的金融服
务需求。因此,发展为oed,企业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应是完善我国中小企
151
业金融支持体系的题中之义。
3、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一般而言,非正规金融是针
对有组织的金融中介或有组织的发行与交易市场而言的。它不仅存在于转
轨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也广泛存在。这说明即使正规
金融相当发达,非正规金融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中小企业融资与大企业
融资相比有较强的特殊性。大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金融市场和规模较大的银
行和金融机构,可以较方便地进行长期的和短期的、股权性的和债务性的
资金筹集。在正规金融渠道方面,大企业融资的困难较少。中小企业则不
同,在中小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随着企业的成
长和变化起着不同的作用。非正规金融解决了中小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获
得的资金缺口,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对非正规金融一
直采取压制的政策,其实非正规金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对
于非正规金融特别是非正式的股权融资活动,应改变以往的排斥压制政策,
在保护合法契约的基础上,对非正规金融的参与者提供有效的保护。
1.马克思:
年版。
2.马克思:
社。
主要参考文献
《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经济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9卷,1972年版,人民出版
3.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情报所编译:‘美国小企业法》,1987年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4.林汉川、魏中奇:“美、日、欧盟等中小企业最新界定标准比较及其启示”,《管理
世界》2002年第1期。
5.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2001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日本中小企业厅:‘日本中小企业白皮书》,2000年版。
7.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4期。
8.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1999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9.张永生:“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理论解释及中国的问题分析”,《中国人民大
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0.杜占元:“中小企业创新与新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11.王学栋:“中小企业一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经济师'2001年第3期。
12.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1998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曼塞·G·布莱克福德:‘美国小企业成长与创新》,2000年(中文)版。经济管
理出版杜。
14.徐剑峰、朴姬福:‘韩国中小企业》,1995年版,东方出版社.
15.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管理世界》2001
年第2期。
16.俞自由、李松涛、赵荣信:‘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2001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
17.OECD:‘重塑中国企业(ReformingChina'sEnterprises)),2000年10月。
18.Neff Gregory,and Stoyan Tenev,赵红军等译:“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经济
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6期。
19.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2001年版。
20.尚福林:“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金融》1998年第6期.
21.龚浩成、戴国强主编:(2000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1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
2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中小企业贷款障碍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
1999年第12期。
23.杨楹源等:“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研究”,《改革》2000年第3期。
24.徐联初、肖晓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企关系问题与产权因素”,<金融研究》
2001年第8期。
25.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26.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
期。
27.李志赞:“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2第6期。
28.黄文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依靠政策性投入”,<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06月26日。
29.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研所课题组:“中国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宏观经济
研究》1999年第2期。
29.樊纲:“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30.吴敬琏;“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改革》1999年第2期。
31.侯云春:“加快形成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01年12月31日第
12版。
32.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儿
期。
33.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1997年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4.陈乃醒等:‘中小企业成长》.2001年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35.俞自由、李松涛、赵荣倍:‘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2001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杜。
36.庄恩岳、王明珠主编:CR,险投资与案例评析》,1999年版,中国审计出版社。
37.辜胜阻、黄永明:风险投资的制度功能。‘光明日报》理论版2001年2月27日。
38.辜胜阻、李永周、黄永明等:‘新经济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2001年版,武汉
出版社。
39.w·D·H比格利夫,J·A·蒂蒙斯;‘处于十字路口的风险投资:美国风险投资
的回顾与展望),2001年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40.包月阳:“美国政府如何帮助小企业”,‘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8月1日。
41.白钦先、薛誉华:‘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
版社。
42.王云龙:“作为风险资本家的政府——美国小企业局公共风险投资项目综述”,<经
济管理》2001年第10期。
43.“北京高技术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课题组:‘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对小企
业创业投资的扶持》。
44.张本照、万伦来:“美国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
154
2002年第5期。
45.日本中小企业厅:(1999年日本中小企业的皮书》。
46.沈炳熙、高圣智;“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政策”,‘金融研究》2002年第9期。
47.胡小平主编:‘中小企业融资》,2000年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48.田野、吴宗鑫、孙永广:“日本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国际金融研究》2000
年第12期。
49.武士国、宋立:‘创业投资:国际经验与中国抉择》,2001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
50.崔学东:“金融体制对日本风险投资的影响及对策”,‘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6
期。
51.黄宝印、吕克敏、王称意:‘风险投资:理论、政策、实务》,1999年版,经济科
学出版社。
52.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日本的风险投资”,国研网。
53.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2002年中小企业白皮书,http://www.moeasmea.
gov.tw/data service/91whlte.
54.易纲、许小年主编:‘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1994年版,中国经济出版社。
55.柳红;“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概鉴(上)”‘改革》1999年第2期。
56.台湾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网站,http:/Pwm.tvca.org.tw.
57.台湾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2000年台湾创业投资产业调查》。
58.阚治东:“创业投资在台湾”,台湾创业投资商业同业公会网站,
http://www.tvca.org.tw.
59.陈洪隽:“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13期。
60.陈志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改革》1999
年第1期。
61.米切尔.C.詹森,威廉.H.麦克林:‘专门知识、一般知识和组织结构》,载于拉斯.
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1999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62.任轩:“中小银行的现状、问题及重组”,‘资本市场杂志》2002年第10期。
63.尚福林:“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金融》1998年第6期。
64.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65.“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效益显著”,‘经济日报》2002年12月2日。
66.“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待疏通”,‘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11日。
67.‘京、沪、深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特点分析),固研网。
68.陈耀先、刘健钧:“推出创业板要澄清的几个问题”,‘证券市场导报》。
69.傅汉清:‘美国小企业研究),2000年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0.张二震、方勇:‘创业板市场与新经济》,2001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71_叶望春:‘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2002年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72.李伯亭:《风险投资》,1999年版,企业管理出版社。
73.辜胜阻、徐绪松:‘政府与风险投资》,2001年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74.卢福财:‘企业融资效率分析》,2001年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75.郭锋、卢春泉等:‘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创新》,2001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76.周立群、谢思全主编:‘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2001年版,人民出版社。
77.李玉潭:‘日美欧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1992年版,吉林大学出版社。
78.陈晓红、郭声琨主编:‘中小企业融资’,2000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79.胡小平主编:‘中小企业融资,,2000年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80.周民源:‘创业板市场研究》,2002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81.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1999年版,上海远东出版社。
82.曹晋生:‘企业发展中的银行融资',2002年版,经济管理出版杜。
83.施晓红:‘中小企业经营管理》。2001年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84.张维迎:‘博爽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年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85.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研所课题组:“中国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宏观经济
研究'1999年第2期。
86.锁箭:‘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2001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7.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2000年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88.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的界定与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7期。
89.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0年
第5期。
90.曹凤歧:“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91.张承惠:“关于改进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作机制的建议”,‘经济要参》
2001年第72期。
92.陈佳贵、郭朝先:“构筑我国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考”,‘财贸经济》1999年
第5期。
93.简新华主编:‘产业经济学》,2001年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94.王巍主编:‘第二板市场:新兴企业的创业良机),1999年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
社。
95.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交迁与行为分析>,1999年版,北京大学出版杜。
96.王益、许小松:‘风险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2000年版,中国经济出版杜。
97.罗国勋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199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98.史忠良等:<小企业发展研究》,2001年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99.张秀生主编:《国外中小企业的发展概况》,1999年版,中田商业出版社。
100.邓荣霖主编:‘中小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6
101-杨韵新、胡鞍钢:“如何通过发展小企业来扩大就业”,载《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
告》,2000年第1期,总第168期,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102.陈洪隽:“对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发展情况的考察”,‘中国经贸导刊》2000
年21期。
103.吕蔽:“美国的小企业担保贷款制度及其启示”,‘改革》1999年第1期。
104.卓悦、陈德棉、刘延生:“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分析”,《科研
管理》2000年第5期。
105.陈军泽、孙宏:“西方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及启示”,《经济改革与发展》
1998年第11期。
106.隆武华:“中国开设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改革》2002年第6期。
107.陈洪隽:“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情况”,《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第
1期。
108.吕蔽:“我re,d,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模式比较”,‘经济研究资料》2002年第9期。
109.侯云春:“加快形成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载‘人民日报》2001年12月31
日第12版。
110.黄文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依靠政策性投入”,‘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06月26日。
111.罗志如、范家骧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1989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12.“200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上)”,<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8月30日。
113.成思危主编:‘进一步推动风险投资事业发展》,1999年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14.壬德禄、徐晓萍:‘创业投资:高技术产业的催化剂》,1999年版,湖北人民出版
社。
115.徐宪平:“风险投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
116.卫之奇:“美国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上)”,<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8期。
117.隆武华:‘中小企业资本形成与创业板市场建设论纲》,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
所研究报告,2003年4月7日。
118.Stiglitz,J.,and A,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dⅢEconomic Review,71:393-410.
119.Berger,A⋯N and Udell,GE,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㈤,1998,613-673.
120.Mitchell Berlin,Loretta and J.Mester,1998,On the profitability and cost of
relationship lending,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2,873-897.
121.Berger A.N.and Udell GE 1995,Relationship lendm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ginance,Journal ofBusiness,68,351—382.
122.Paul Gompers,1999,Joumal ofVenture Capital,March,1999。
157
123.Lawrence M.Rausch,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Trcnds in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http//www.nsf.gov。
124.Banerjce,九V,Bcsiey.Timothy and Ouinnane,Timothy w.,1994,ne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9.
125.Meyer,Laurence H.,1998,The present and future roles of banks in small business
finance.Joumal of Banking&Finance 22.
126。Harho置D.,K6rting,T-,1998,Lending relationships in German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nrvey data,Joumal ofBanklng&Finance,22,1317.1353.
127.Strahan,EE.,Weston,J.P.,1998,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Jonmal ofBanking&Finance,23,821-845.
128.Berger A⋯N Saunders,A.,Scalt∞,J㈣M Udell,GE,1998,The effec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small business lending.Joum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0.
129.Acs,Z.J.and Audretseh,D.B.,1990,Innovation and Small Firills,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tIgland.
130.Samuel S,Kortum:Doe.s Venture Capital Spur Innovation?Dec.1998,
http:/]www.nvca.oreJnvca2 11 02.hill,
131.Diamond,D.,1984,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monitoring,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bI.53,393-414.
132.Stephen D.Williamson,1986。Costly monitoring,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01.18,159—179.
133.Jansen M.,and Meckling w.,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 and capital strueture。Joumal of胁ancial Economics 3,May,
134。Keith Newton Cruise,2001,Management Skills for Small Business,A Report
Submitted to Small Business Policy Branch,Industry Canada,March 30th,
http:Hstrategis.ic.ge.ca/
135.SEC:F洒al Report ofthe SEC Government-BusinessFomm on Small Business Capital
Formation,http:/Avww.sec.gov/info/smallbus/sbforum.shtml.
136.Avinash K Dixit and Rebert S.PindYck,Investment nnder Uncertain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ew Jersey.
1”.Chan。Y.,1983,On the Positive role of financi叠l intermediatinn in allocation of venture
capitaI in a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loumal of Finance,、,01.38.
138.Edward B Schlee,2001,The、瑚tie of Information in E佑clent Risk-Sharing
An-angeman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bl.91 No.3.June.
139.Morgensoon,Gretchen,1993,Fun and Games on NASDAQ,Forbes,August 16.
140.Hamid Mehran,1995。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dcture,Ownership,and Firm
Performance,Joum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01.38.
141.Joshua Lemer,1996,1rhe Government as Venture Capitalist:the Long-run Impact of
the SBIR Program,NBER Working Paper No.5753,http://www.nber.org/papers/w5753-
142.Paul A.Oompem,and Josh L瑚meI,1998,Venture Capital Distributinn:Short-and
Long-run Reactions。Joumal of Finalice,Issue 53.
143.Paul A.Gompers,and Josh Lcmer,2001,ne Venture Capital Revolution,Joum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01.15,NO.2.
144.AggarⅣal,R.and Angel,JJ.,1997,Optimal Listing Strategy:Why Microsoft and Inml
Do Not List Oil the NYSE’Georgetown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
145.Paul A.Gompers,Optimal Investment,Monitoring,and the Staging ofVenture Capital,
Joumal of Finance,L(5).
146.Bruce D.Philips,1991,ne Increasing Role of Small Hrms in the High-Technology
Sector:Evidenee from the 1980’s,Business Economics,Jan.
147.Wilson⋯C 1980,The Nature of Equilibrium in Markets with Adverse Selection,Bell
Joumal of Economics.
148.A/TOWj Kenneth J.1984,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Oxford:Press of Halvard
University Press.Basil Blackwell.
后记
六年前,我在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固仰慕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科在国内
经济学界的声望和地位,于是考入武汉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硕士学位.3年寒窗苦读,
在弥补数学能力之不足和追赶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前沿上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虽不
能说没有收荻,但感觉自己仍然徘徊在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神圣殷堂的门外.沮丧和
苦闷让我几乎对理论经济学失去兴趣.2000年3月快要毕业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得
到辜胜阻教授赐训,使原本已不打算参加武大博士生入学考试的我改变了初袁.随后
即被辜教授收为门下弟子,实是学生的幸运.很久以前,导师之大名就以孙冶方经济
学奖获得者的声誉,让学生耳熟能详.
三年来,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学术视野、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使
我受益匪浅.这篇博士论文的选题直接受导师教学内容的启发,论文框架的设计、观
点的梳理和内容的撰写得益子导师在前期阶段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师和
师母李珍教授不仅在治学上给予悉心指导,而且在为人处事方面对学生谆谆教诲.学
生惟有诚实为人,勤魁上进,才能不负导师和师母的训导.
感谢简新华教授对论文初稿的审阅和指导,以及刈传江教授对论文框架提出的宝
贵意见.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的硕士导师.知名学者郭熙保教授、技术经济与
管理研究所徐堵松教授、经济研究所钟水映副教授、杨艳琳副教授、成德宁副教授等
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朋友们给予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特£q要向我的未婚妻陈晓莉女士深表谢意.自从相识以来,我就一直忙于考研.
考博和攻读学位.如果不是她长达7年毫无怨言的鼎力支持,我很难想象能够坚持完
成博士学业.
过去的一年是我经历过的最受折磨的一段日子,命远让我体验了亲人生离死别、
刻骨铭心的痛苦.在去年5月,父亲被查出身患绝疰晚期.我感到是那么的无助,只
能眼睁睁地看着病魔一天天地吞噬着亲人的生命.为了学业,我又不能一直陪伴在父
亲的身边.等到我最后一次回去看望父亲,他已不能用言语和我交流,只是用那种依
依不舍的表情看着我.在博士论文写作的关键时刘,父亲离我远去,我备感心力憔悴.
论文之所以能够按期完成。当归之于父素那种坚强抗争的精神给予我的鞭策.在与病
魔抗争的7个月时间里,父亲总是乐观、从容地面对一切,表现出一名抗美援朝老战
士的坚强彀力.父亲虽然走了,但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的鼓励和鞭策,让我在未来
前进道路上不要轻言放弃.我流着眼泪写下这段文字。因为我永远无法摆脱对九泉之
下父亲的内疚之感.如果给读者带来任何不适,我恳切地请您们能够原谅.
最后,应该指出,论文是在导师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完成的.但由于本人资质愚
钝,学力不速,论文可能失之粗糙,其纰漏和错误之处当由自己负责.
黄永明
二00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定稿
于珞珈山麓博士生楼51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