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592企业家收益结构探析

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家收益结构探析
姓名:郎永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冯子标
2002.5.15
内容摘要
分盛契约与定额契约是佃农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二者基本上是不相容的。与
此相友,在企业合约中,企业家收益合约却Fh分成契约与定额契约二者构成。这种
差异来源于何处?本文的分析阐述了这一差异性。所谓全兰l:塞,仅只意味经济生活
中最具有主动性的一类生产要素。它能够对各种不确定性作出判断并可据此支配其
他生产要素。市场信号传递企业家能力的有效性不同产生了企业家的二重经济要求
权。其中,交易效率较高的经营能力在外部以工资的形式结合,交易效率较低的创
新能力则在企业内部以分割企业剩余的方式与企业结合。企业家工资取决于企业规
模,潜在企业家天赋以及产权扭曲度。企业分成契约的本质是一个关于创造并分割
组织租金的契约。现有文献往往将资本的生产力视为资本家获得组织租金的经济基
础,然而事实上,资本的生产力应当在其价格中得到反应。基于此,我们提出当事
人获得组织租金的经济基础应该是人力资本,并且人力资本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分
成契约的选择和演进。本文的启示是企业家收益的决定是一个完全的市场化过程,
而不是随意性结果。
Abstract
Share contract and fixed amount contract are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of 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basically,these two carl not exist in the same
contract reversedly,the contract of entrepreneur revenue is composed of both
contracts how does the difference come from?Analysis of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difference.Entrepreneur only means the most productive element which can deal with all
kinds of uncertainties and dictate other productive elements The two kind rights
economical demand of entrepreneur originate from the difference of efficiency of which
market signal reveal entrepreneur’S abilities Among them,the manage ability which has
higher trade efficiency contract with the finn in the market and the creative ability which
has lower trade efficiency contract with the firm inside the finn.Wage of entrepreneur is
decided by volume offirm,share contract offirm iS a contract which creat and divide t}1e
rent of organization in essence.Articles often regard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as the
economical basis on which capitalist acquire the rent of firm,but in fact,productivity of
capital should be reflected in its price.So we understand that the basis human capital and
the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affects share contract choice and development Conclusion
of tIle article is that decision of entrepreneur revenue is complete market process and not
outcome offree chojce
1 1本文的写作动机
企业家收益结构探析
一前言
让我们先从一份通行的合约开始叙述。为克服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的
所有者通常会让渡部分剩余收益,当然经营者分割剩余的前提是利润不得低于某一
目标利润。些外,经营者一般获得一定数额的固定工资。这就是年薪制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这份合约的一些特征:
(一) 企业经营者的性质。企业经营者是不是企业家?关于这一问题的争
论很多,本文在一般地界定企业家性质的基础上作了肯定的回答。
(二) 二重经济权利的安排。企业家的收入往往由工资收入与利润收入构
成,一般的分析缺乏对二重权利的质的分析。贯穿全文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分割剩余
的必要性直接产生于要素间接定价的需要,二重经济权利反映了企业家不同职能定
价方式的差异性。
(三) 工资的决定,企业家的工资取决于哪些因素?为什么大型企业领导
人工资通常高于小型企业?为什么同一规模企业领导人工资存在很大差异?
(四)分成契约的决定。企业所有者让渡部分剩余收益给企业家,这一分成比例是
如何确定的?其稳定性如何?
关于企业家收益结构的全部认定已包含在上述合约中,但为了分析的目的,仍
需要展开作进一步的说明。
1 2相关理论的批判性回顾
在本文中,我们汲取(1)企业家理论(2)委托理论(3)信息经济学以及(4)
间接定价理论的成果,发展成一种有关企业家收益(或定价)的理论。另外,为力
求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我们的分析采取了新的视角,并涉及到专业文献和流行文
献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企业家的性质,信号传递机制,企业家价格,企业治理结
构以及企业所有权的安排等。
(一) 企业家理论
熊彼特将创新作为企业家的重要职能而把企业家纳入他的创新理论中,在熊彼
特那里,“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来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态“(熊彼特,1934),
熊彼特以他特有的对纯粹性的偏好将一般依附于企业家的其他职能抛弃,而专注于
这一职能的研究。与此相反,其他经济学家则将创新职能与一般的经营组织职能混
同起来,奈特将进行商业决策与承担不确定性视作企业家的主要职能(1921,奈特)。
柯斯纳则将企业家视作能够感觉到机全,捕捉到机会并创造利润的人(柯斯纳,
1934)。卡森则将企业家定义为“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作出判断性决策的人”(卡
森,1982)。定义的混乱招致了经济分析过程的混乱。服务于不同的经济分析目的,
定义也在这二者之间游动。事实上,这仅只反映了纯粹的经济分析与现实世界的分
歧。在现实世界中,企业家的各种职能是无法割裂开来的,我们无法区别出企业家
的哪一个具体行为是为创新服务而又不服务于一般的经营目的,也无法辩出某个经
营行为中是否含有创新的因子,同时,当创新不再是几个新鲜的点子面成为不同部
门线条工作的结果时,我们已无法辨别出某个单个的个人面将企业家的标签贴在他
的身上。理论的困境反映出了这种描述性的定义方法的缺陷,真正认识企业家的性
质还需要更为一般的认识,这种认识只能来源于对经济过程的一般分析中。幸运的
是,仍旧是在熊彼特那里,我们找到了这种一般性的认识,至少,是认识的萌芽。
分析表明,所谓企业家,仅只意味经济生活中最具有主动性的一类生产要素。
它能够对各种不确定性作出判断并可据此支配其他生产要素。
(二) 委代理论
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经典假设是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也即生产者的效用
不仅取决于产品向量本身,而且取决于价格向量与净产品向量的乘积。随着“所有
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传统的所有者主导性企业过渡为管理者主导性企业。管理者
主导性企业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传统假设。一个显著的表现是企业管理者
的目标函数呈现出了有别于所有者目标函数的一系列特性。
1959年,威廉鲍莫(Willim Baum01 )教授首次提出销售收益最大
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鲍莫的理论并没有完全忽视利润的作用,他认为厂商应该在
满足股东最低利润的基础上追求销售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即只有在满足股东对利润
的基本要求后,厂商才能达到销售收益的最大化。
鲍莫模型表明,管理人员在利润与销售收入替代关系之间作出权衡。受此影响,
出现了一些以管理权限理论解释企业行为目标的模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威廉姆
森(Williamson)认为:大厂商的经理享有特权,可以推行满足个人目标的政策。
假设股东满意的利润水平等于效用,那么经管人员的目标为一系列个人目标和福利
的效用函数,他提出经理为了个人利益可能会追求如下的目标:(1)高工资(2)管
理职员的权利(3)自己决定投资费用的权利(4)福利待遇。威廉姆森用一个效用
函数概括了这些目标,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条件下谋求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本文接受了威廉姆森管理者谋求最大化的假定,并将上述四个目标分别概括为
难以度量的非货币形态的收益(由于其与控制权相联系,故又可称为控制权收益)
和容易度量的货币形态的收益。本文认为,企业家总是最大化与这两类收益相关的
效用函数。
(三) 信息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坚持其市场有效论,认为经理劳动的市场价格是经理能力的有效
评价,因为该价格实际是其过去业绩的加权值。因此,经理市场能根据经理过去和
当前业绩不断调整对劳动价值的评判,并由此确定经理的工作能力,从而工资。显
而易见,这一理论将经理的工作记录视作经理能力的信息传导机制。(杨瑞龙,杨其
静,2001)
随着经济分析技术的提高,学者们逐渐将不对称信息引入企业家能力的信息传
导机制的分析中,一般认为企业家与雇主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家比雇
主更了解其实际能力(即类型),而且,企业家倾向于夸大自己的能力。针对信息不
对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著名的柠檬市场(Themarketfor“lemons”)
便反映了这种尝试,在此基础上,确认了“声誉“与标准化的重要性。
张维迎则另辟蹊径,证明了在自由选择成为企业家的竞争中,具备更高经营能
力的资本所有者将会是赢家。因为资本可以传递有关经营能力的信号,在个人消费
非负的假设条件下,一个人当企业家的个人机会成本与其个人财产是正相关的。因
此,在所有想成为企业家的人中,有个人资产的人比没有个人财产的人具有更高的
经营能力,且个人财富越多,经营能力(预期的)越高。(张维迎,1995)
理论解释的多样化显示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本文将不去评述观点的优劣,而
仅指出一点一一在上述观点中都没有涵盖实际的创新能力,即是说,上述信号传递
机制在显示创新能力方面是无效的。
(四) 间接定价理论
如果信号传递机制存在缺陷,那么就意味着价格机制,从而市场机制存在着缺
陷。市场机制的不完全表明非价格定价方式介入的必要性。由此,间接定价理论应
运而生,间接定价理论的主题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交易
费用)。
间接定价理论始于科斯,科斯首先指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
本是去发现相关价格是什么“,价格由市场确定,但市场确定价格的难易程度与相
关物品信息的公开程度相依存,如果信息传导机制是有效的,发现价格的成本则低,
4
这一结论隐含的逻辑是企业内部结构安排由这一成本或信息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决
定。但科斯并没有坚持这一逻辑,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更一般的论述上。
张五常发展了科斯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的性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取
代的条件是,对要素定价所节约的交易费用能够弥补由相应的信息不足而造成的损
失。张五常的观点接近了企业内部结构体系的实质(实质是要素交易的合约),但遗
憾的是,张五常并未对要素交易的合约形式作进一步的分析,而在“定价成本为零
“的假设条件下将这一过程交回给了市场。
杨小凯与黄有光注意到了这一不足,并于1994年建立了关于企业一般均衡的
契约模式,把企业所有权的内部结构与要素的定价成本相联系:企业的非对称剩余
控制权和收益权可用来将最低交易效率的活动卷入分工,同时又避免对这类活动的
产出和投入直接定价。而剩余收益就是对这类活动的间接价格("gang and
Huang,1995)。杨小凯与黄有光的逻辑将企业剩余权赋予了企业的管理者,但从历史
的观点来看,是资本家而不是管理者实际控制着企业,资本家主导性企业是历史的
传统而不是特例。杨黄并没有有力地解释这一矛盾。
间接定价理论似乎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作为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另一分
枝一一资产专用性理论由于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由于其
在技术上的优势逐渐成为主流理论。但是,这一理论太多依赖于资本的物质形态,
如果以资本的一般形态(如金融资本)代替特殊资本,这一理论的基础便受到了挑
战,国内的许多学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人力资本所有
者应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劳动雇佣资本“等,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本身又回到了矛
盾的起点。
本文将坚持间接定价理论的传统,在“创新能力“最缺乏交易效率的基本假设
或认识下探讨所有权的安排并由此分析企业家的收益结构。
1. 3本文的结构安排
~个完整的企业家收益理论至少要处理以下三个关联的问题(1)企业家的性质
(2)为什么企业家收入由工资与部分剩余构成(3)二者的量的决定。大部分关于
企业理论的文献集中于第(1)与第(3)个问题。正如我们将要说明的那样,对第
(2)个问题的忽视使得其余两个问鼷的答案很难令人信服。本文打算通过将信息经
济学与传统的均衡经济学相结合的思路,对理解上述问题作出些许贡献。我们的证
明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第一步,在证明企业家性质的基础上说明二重经济权利产
生的原因,第二步则试图说明工资的决定:第三步,分析利润分割的决定因素。贯
穿全文的一个基本假定或认识是分割剩余的必要性直接产生于要素间接定价的需
要。本文的叙述程序如下:
在第二章(第一步),我们利用间接定价理论说明二重经济权利产生的原因。在
论述中,我们对经营活动与创新活动作了一定的区别,将经营活动视同为科斯的“发
现相关价格”,将创新活动视作“价格的创造”,不过,我们把焦点放在了这两类活
动定价的差别上,结论是,交易效率较高的经营能力在外部以工资的形式与企业结
合,交易效率较低的创新能力在内部以分割企业剩余的方式与企业结合。在第三章
(第二步)中,一个简单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奕模型与~个简单的供求模型被结合用
来分析企业家工资的决定,在论述中,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1)优化企业家行为
(2)(受约束的)企业家均衡价格的确定。我们将要证明,企业家工资取决于企业
规模,潜在企业家天赋以及产权扭曲度。这个结论意味着企业家工资的差别是不可
避免的。在第四章(第三步)中,以第二章,第三章的观点为基础,我们将建立一
个企业家分割剩余收益的一般均衡模型,该均衡的一些主要特征也将被推导出来。
分析表明,形式上企业家与资本家分割企业剩余,实质上是两种创新能力的分割。
资本仅仅是作为资本家创新能力的载体而以成本因素间接决定了这一分割的比例关
系。第五章则以詹森和墨菲的实证性结论为基础验证了这一理论的合理性。第六章
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二企业家的性质、选择及实现方式
年薪制是企业家在经济上实现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年薪
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工资(2)利润分成。分析企业家的剩余要求权与工资要
求权是怎样形成和分配的,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本文的后一部分,将试图解
释)。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企业家们的的确确具有了二重的经济权利。企业理论的规
范分析往往认为这是激励机制的作用方式而不加过多的探讨,转而侧重于一般的量
化分析。问题是,如果这种二重权利没有经济上的必然性的话,这种二重权利的存
在根本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工资(企业家价格)足以反映其全
部的边际生产力;如果市场机制是完全无效的,单独的剩余要求权便成为企业家在
经济上实现的唯一方式。事实上,二重经济权利是市场信号传递企业家不同能力的
有效性不同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企业家能力及其活动具有多层次性和差异性。分
析二重经济权利,必须首先明确企业家的性质。
1. 1企业家的性质
有关企业家性质和职能的讨论,从而有关定义问题的讨论,似乎从未停止
过。正如“货币即货币所为“(瓦尔克尔),经济学家们更多地从企业家职能的角度
来定义或描述企业家。正如在企业家理论的回顾中所提出的,这种描述性的定义方
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表现在理论上就是关于各种定义的争论。真正认识企业家的
性质还需要更为一般的认识,这种认识只能来源于对经济过程的一般分析中。在与
其他生产要素的比较中,我们将认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家。
首先,企业家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企业资产昵?标准的会
计答案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但如果追问企业的经理:什么资产对企
业最有价值?回答也许是技术、销售渠道等。因此,我们认为:所谓资产,无非是
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它不仅包括会计上的资产,还包括一些其他资产:
它不仅包括属于企业所有的资产,还包括一些企业并不排他性占有的资产。某项资
源是否属于企业资产的唯一标准,是其是否是企业创造价值过程的主要因素,无论
有形与否,所有与否。<破译价值创造的密码>一书将企业资产分为五种:(1)实
物资产:(2)金融资产;(3)客户资产;(4)员工和供应商资产;企业家的意义在
于管理这些资产组合,面这种管理本身又构成第五种资产。显然,第五种资产是企
业中最有活性的资产,决定着其他资产价值创造能力的发挥。换言之,企业家的功
能在于识别和组织各项资产,提升企业的利益边界。
其次,企业家是一种“主动性的资产”(巴泽尔,1977),企业家能力的每
一个要素,天然地归属于独立的个人。同其他资产不同,企业家是一种“主动的财
产”。“劳力和知识都是资产,每个人都有头脑,会作自行选择,自行决定。我要指
出的重要特征,是会作选择的人与这些资产在生理上合并一身,由同一的中枢神经
控制,不可分离。”‘跟这些资产混在一身的人可以发奋图强,自食其力,自加发展
或运用,也可以不听使唤,或反命令而行,或甚至宁死不从”(张五常,<卖柑者
言>。企业家这种资产以其“意志性“区别于其他资产。购买了机器,便获得了机
器的全部所有权:购买了道路,便获得了道路的全部使用权。“我”是不具有“意
志”来对抗产权的。
第三,企业家这种资产是一种难于监督的资产。企业家与劳动力都具有“独
立的意志”,但“监督”可能克服劳动力的“意志”,如果监督是有效率的。劳动力
的物化形态一一产品,便是评价劳动力的合理有效标准。然而,企业家活动往往不
具有独立的物化形态,其效率更多的体现于企业运行的结果中,而企业运行的结果
又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说,利润的提高,可能是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也可能
是市场需求变化的结果,或者干脆是“运气”的作用(所谓运气,就是那些与你付
出的努力没有利好关系的直接因素)(阿尔钦,1950)。所以,企业家的效率标准是
不确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家的监督成本太高,从而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
至少部分地‘企业家的“主动性“是无法通过监督克服的。
最后,企业家这种资产是一种具有支配作用的资产。企业家与其他类型的
人力资本都具有难于监督的特点,但企业家对企业收益波动的支配性要比其他人力
资本更具有决定作用。比如说,一个企业多半是因为用最少的费用生产了“错误”
的产品,而不是因为“低效率’’地生产了“正确”产品时破产的(张维迎,1994)。
以上分析说明,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较,企业家是一种主动性强,难于有
效监督但对企业命运又具有决定作用的企业资产。对具体的现实生活的描述并不能
概括企业家的全部特征,它的作用仅在于为抽象的分析提供素材。我们将在一般均
衡的框架中对企业家作一步的认识。
在熊彼特的框架中,经济在一种均衡状态政运行,劳动、资本、土地各得
其所,并各自依据其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这是一种典型的瓦尔拉均衡,即一般的
静态均衡。在这个均衡中,并没有企业家的影子(熊彼特对瓦尔拉均衡的评价说明
了这一点)。只有在这个均衡被打破时,企业家者才出现了。换句话说,企业家的
唯一作用就是在均衡中寻找破坏均衡的因子。分析表明,与其他要素不同,企业家
的首要特征在于其不是一个自动反应器,而是充满了主动性的要素所有者,均衡的
破坏(或创新)是这种主动性的运用丽不是相反。
问题在于熊彼特对市场运行过程的认识上发生偏差,特别是,他低估了“企
业家”在均衡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在完全信息与充分理性的前提下,熊彼特合乎逻
辑地将均衡的恢复视作确定的,必然的,因此,是无须“企业家”介入这一过程的。
但是,一旦将这一假设放弃,将企业置身于不完全信息与有限理性的现实环境中,
“企业家”进入均衡恢复过程便成为必要。稳定的均衡意味着什么?价格信号是否
真实地反映了经济运行状况⋯⋯企业家的主动性在对不确定性的判断中起到了
到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类作用通常被称作经营管理的职能而与创新职能相区别。无
论是在均衡演变为不均衡的过程中,还是在均衡的恢复甚至保持过程中,单单依靠
对客观规律(所谓看不见的手)的被动反应是无法完成的,人的主动性的运用贯彻
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事实上,在某些时候,熊彼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几
乎完成了我所说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功绩,即把企业家这个人物完全排除在外。(熊
彼特,1945)一一这是在批判西尼尔等学者时所指出的。如果理解无误的话,熊彼
特所定义的企业家仅指一种决定经济运行过程的力量,特别地,这种力量是以人的
主动性为条件的。熊彼特对创新的强调,仅仅反映了他对经济运行过程认识的局限
性。
企业家的根本特征仅在于他的主动性,但是主动性本身并不足以使一类要
素成为“企业家”。作为企业家,他还必须具有支配其他要素的权利,这是他的
主动性得到运用的前提。如果他不能支配其他要素,他的主动性便不可能在经济运
行过程中发挥作用一一而这一主动性,又与企业家的生产性相一致。企业家作为一
种生产要素加入生产函数的本意就是需要他分析各种不确定性,并依据自己的分析
作出决策,把各种其他要素合理配置。因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企业家性质的
明确定义:所谓企业家,仅只意味着经济生活中最具有主动性的一类生产要素。它
能够对各种不确定性作出判断并可据此支配其它生产要素。
依据上述定义来看前文合约中企业经营者,其是否是企业家自是不言自明。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他拥有支配其他资产的权利:而他之所以是企业的经营者,是
因为他具有主动性。事实上,一定的利润目标已经确认了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全部
特征。
2.2二重经济权利:企业家的选择及其实现方式
正如在分析企业家性质中指出的那样,企业家能力及其活动具有差异性与多
层次性。企业家事实上在行使两种职能:经营组织职能与创新职能。前者表现的是
企业家在均衡恢复或保持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后者则表现的是企业家作为市场均衡
的破坏者的作用方式。与此相适应,企业家的能力也可以分为两类:经营组织能力
与创新能力,这构成了二得经济权利的物质基础一一二重经济权利正是市场信号传
递这两种能力有效性不同的结果。
企业家基于其在生产中的性质获得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支配权,从而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它们的命运。企业家的能力不仅是企业家的头等大事,而且,也无
可例外的成为了其他要素的头等大事。在承认了合约中的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家地位
之后,选择有能力的企业家便成为企业所有者的头等大事。那么,企业家的能力是
如何得到体现的呢?或者说,有没有一种信息传导机制能够表明企业家的能力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上述两种企业家能力作进一步的分析。
创新能力的适用目的是获得创新利润。但创新利润的获得与创新能力本身并无
必然的联系。理解这一点,仍需回到熊彼特那里,“创新利润虽然总是存在,但和技
术性失业~样产生于一连串的事件,而由于每一事件都是独特的,因而其本身并不
引起永久性的利润”(熊彼特,1945)。创新利润与不同事件的依赖性清楚地表明,
创新利润的获得与过去的业绩,企业家的“声誉”或标准化以及企业家的股本(此
处仅仅表现了企业家对自己能力的担保)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所
有的信息传导机制在这个意义上都是无效的。因为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事件”的扰
动,直观地讲,一个人可能在某一特定时刻受特定事件的影响,而开发了某类新产
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的经营周期他仍然会有类似的创新。
如果这些信号传导机制是无效的,那么就意味着作为企业家主要能力之一的创
新能力不能够通过市场一一如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与企业结合;并且,企业家基于
这个职能的收益也不能如其他要素一样,依据其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正是在此意
义上,熊彼特指出“我们不应该为企业家的劳务描绘供给曲线”,那么,企业家的创
新能力是如何与企业相结合,并且企业家是如何在经济上实现创新能力的?间接定
价理论部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间接定价理论的发展使得企业家创新能力获得了在
经济上实现的可能一一(至少是部分地)分割企业剩余收益。
企业家分割企业剩余的前提是企业家与企业,更确切地说,与其他生产要素的
结合。这一结合的完成,有两种途径。途径之一是企业家本身就是资本家,他行使
资本的权利(此处确认资本雇佣劳动是企业的常态),雇佣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
创立企业,进而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得创新利润。在这种途径之下,基于资本
权利的企业所有权与基于企业家创新能力的剩余索取权不加区分地集中于企业家一
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途径反映了古典的资本主义企业的运行特点。但由于这一
途径要求具有企业家能力的人同时必须具有资本能力(或融资能力),因此降低了分
工的深度与广度,在一定条件下,反映了效率的损失。
途径之二则是适应分工的要求而产生的。在企业家能力与资本能力相分离的条
件下,企业家不具备了创立企业从而获得全部剩余的可能一一此时,企业家必须接
受资本家的雇佣(此处坚持了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并且以某种合理的比例分割企业
的剩余收益。这就着,企业家仍然需要通过某些市场信号说明自己的类型。市场直
接定价的困难并没有因间接定价而克服。直观地看,没有一家企业会仅仅因为无须
向某企业家支付工资而雇佣他,如果不是对他的能力有所了解的话。一方面是企业
家基于其生产性要求与其他要素结合(受雇)并进而支配这些要素(企业家职能),
另一方面则是市场信号传递机制在显示企业家能力的主要方面一一创新能力,从而
企业家整体能力的无效性,直接定价(工资)与间接定价(利润分成)之间的变换,
并不能解决这一矛盾。由剩余要求权与工资要求权的二重经济权利正是克服这一矛
盾的有效制度安排。
信息传导机制的低效性意味着企业家创新能力的不可交易性,那么,现实生活
中的企业家市场究竟在交易什么呢?只能是企业家的经营组织能力。经营组织能力
以其连续性区别于创新能力,如果说创新利润“没有永久性的话”,“经营利润”则
可以延续下去。在本质上,经营利润相当于马歇尔的正常利润,而创新利润则应当
是经济利润的范畴。正是这一连续性特征,使得一些信息传导机制得以显示企业家
的经营能力。过去获得的今后仍能获得,基于对自己能力的一般认识而提供的担保
也因能力的连续性效用有所加强。瓦尔拉把既不赚钱也不亏本企业家形象引入他的
一般均衡体系,他认为企业家的所得不会超过以下三项之和,即他所拥有的资本利
息,他所拥有的自然生产要素按市场率计算的地租以及按经理劳务支付给经理人员
的工资。现代经济分析已将前两项所得剥离,值得关注的是后一项。后一项强烈地
意味着市场交易的仅只是经营管理能力。即市场实际所交易的可能只是企业家在正
常生产情况下的一般职能或能力。在企业家市场上,所有的企业家仅只是一个获得
正常利润的企业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所以其价格并不反映创新利润,从而并不反
12
映创新能力。他在这个企业中,获得的仅只是工资。工资是基于企业家正常的经营、
管理、组织等职能,它反映的是企业家在均衡状态下的边际贡献。
现代企业理论一般认为,经营管理能力与企业家创新能力一样,均具有不可观
测性,或者,市场定价无法确实反映其价值。但是,前述的信号传递机制的确不同
程度地克服了这一问题(即使这些信号传递机制在反映创新能力上有着巨大的困
难),从而使得经营组织能力的交易成为可能。这些企业理论的缺陷在于不加区别地
混同了企业家能力的不同组成部分。此外,一些企业理论从道德风险角度出发,认
为即使市场信号确实传递了企业家的经营能力,但是并不能保证企业家不会“怠工”,
所以这一信号并不能体现这种风险的存在。本文则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合约形成的
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最优化合约的选择问题,并不否定企业家经营组织能力的可
交易性。
企业家经营组织能力的可交易性是企业家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必要条件。可
交易性意味着通过市场选择企业家的可能性。以企业家经营组织能力市场直接定价
为基础,企业家创新能力间接定价也得以完成。这是因为,如果企业家基于其经营
能力得以与其他要素结合,同时便基于其生产性获得了对其他要素的支配权,其结
果是为创新能力的使用创造了一个空间。
由此产生了企业家与企业其他要素结合的第二种途径。资本家与雇佣其他生产
要素一样,依据市场信号判断企业家的经营组织能力,雇佣企业家,并依据这一判
断向雇佣者支付工资,与其他要素不同的是,除此之外,在资本家与企业家之间,
会形成一个分割企业剩余的协议。正是这个契约,保证了企业家创新能力在经济上
的实现,从而保证了企业家创新能力在生产中的适用。交易费用理论对这一途径有
着合理的解释:相对企业家经营能力而言,其创新能力的交易费用更高,交易效率
更低,所以,对此类活动的定价更有必要通过分割企业剩余收益的方式来间接进行。
至此,我们从质上分析T--重权利产生的原因,基本完成了合约经营者的确认、
选择等问题。唯一需要加以解释的是目标利润的存在。简单地说,目标利润与正常
利润是一致的,它反映的是企业家正常经营能力的运用,在实践中,目标利润可能
是过去利润的加权平均值,也可能是同业的一般利润水平,或者就是企业所用资本
的利息,其共同性是对创新利润的剥离。
三、工资的决定
上文的分析表明,市场信号传递企业家能力的有效性不同产生了企业家的二重
经济要求权。其中,交易效率较高的经营能力在外部以工资的形式与企业结合,交
易效率较低的创新能力则在企业内部以分割企业剩余的方式与企业结合。进一步的
分析显示,企业家基于其经营能力得以与其他要素结合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的必要
条件。因此,依据这一逻辑,我们将首先分析经营能力在经济上的实现条件与特征。
3.1内部约束的模型化分析
经营能力与企业的结合是通过市场来完成的,与这一过程相适应,企业家同时
获得了对其他要素的支配权。但是,企业家仅只是一种潜在高边际生产力的人力资
本,这种潜在边际生产力能否真正提升企业的利益边界还依赖于企业家“主动性”的
方向。
企业家能力的“主动性”反映在其行为目标中。在企业家能力的使用过程中,
企业家能力的天然主体与企业家能力产权的购买者(物质资本或劳动,一般说来是
前者)的行为目标必然会有很大差异。选择某种机制修正企业家能力的行为目标,
便成为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自然反应。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形成正是这一反应的结果。
企业家之所以需要约束,是因为支配权的扩张可能损害所有权。换句话说,支
配权的所有者(企业家)在行使其支配权时会作出有违于企业所有者(企业主)利
益的选择。这种可能性集中地体现在二者行为目标函数的差异上。本文接受了威廉
姆森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并将其效用概括为难以度量的非货币形态收益和容
易度量的货币形态收益的函数。这一函数明显与企业主的单一利润目标函数不同。
【4
不同的函数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行为,从而在经营决策与组织生产活动两个方面呈现
出不同的特征。
传统的经济理论承认资本的缺性,并且承认“资本雇佣劳动”是企业的常态,
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所有者天然地享有企业的主权。企业主让渡支配权是基于效率的
考虑,但这并不是说,所有者放弃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恰恰相反,在让渡支配权
以提高效率的同时,选择某种约束机制使企业家变更其行为目标为单一利润目标便
成为所有者的自然选择。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奕模型中,我们将说明这个机制
的主要特征。
为了分析上的便利,我们作如下假设
第一, 企业家效用函数满足形式上的可加性,u(c,4)---u(e·)十u(d1),其中cl是
企业家充分享有控制权的非货币收益,d,是企业家同时可获得的货币收益。我们假
定,cl不具有可监督性,dl是市场定价的结果,dl对企业家行为具有强的约束
力。
第二, 不失一般性,我们首先建立企业家控制权的一般行为方程C1=o P(q)q-B
c(q),其中n衡量企业家为非金钱收益面花去的支出流量点企业销售收的比例,
B衡量其承担的生产成本份额,特别地,n ≥B是企业家的常态。总之,企业
家效用函数:II=U[o P(q)q一13 c(q)]+u(d1)
第三, 企业家最大化其效用,给定约束条件,其面对的约束条件有两种:
(1)所有者约束:n≥n。,即期望利润不小于目标利润。
(2)企业家约束:u≥u‘-u(d。),即期望效用不小于保留效用,保留效用在数值上
等于前期企业家的收益的效用(依赖于其受雇佣前的状态)
第四,企业家效用函数呈风险中性,u’>o,u”=o,风险中性假定并不是本文分析的必
要条件,它只是为了分析的便利而作的一种简化。
定义l:令n={Q)是所有可供选择的产量安排,那么产量安排是企业家最优的,当
且仅当:求极大值:u=u[a P(q)q—B 0(q)]+u(d1)
满足约束条件:n≥n。
定义2:令TI=(Q)是所有可供选择的产量安排,那么产量安排是帕累托最优的,当
且仅当:求极大值:n
大值
现在正式地定义最优企业家货币形态收益如下
定义:企业家货币形态收益是最优的,当且仅当定义1等于定义2,即求极
满足:maxⅡ
U≥us
(1)
(2)
(3)
这等同于一个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奕模型。以(2)为行为目标的所有者,选择
在某种意义上独立于企业家行为的支付方式(企业家货币形态收益),使得企业家
最大化效用的产量选择满足利润最大化要求。之所以略去这一所有者约束,是因为
最大化利润的目标替代了目标利润。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所有者目标利润,不可能
大于最大利润,即Ⅱ≥n; 、
对(1)式求导,u’(c1)[o P(q)+a P’(q)q—p c’(q)]+u(d1)(d1)
由风险中性假设知u(c1户U(d1)=r≠O
所以有ⅡP(q)+a P’(q)q—B c’(q)+dl=o(4)
(2)式要求P(q)+P’(q)q-c’(q)=o,代入(4)式,得
d1=(B—Q)c1(q) (5)
这就意味着产量对价格的边际影响等于边际成本中与控制权不相匹配的部
分,将(5)对q积分,有
d1(q)=m+(B—n)c(q)
参与约束(3)要求u(c1)+u(d1)≥u。=u(do)
风险中性假设使其与下式是等价的
o P(q)q—B c(q)+m+(D—a)c(q)≥d0
整理有m≥do—a“
(6)
(7)
综合(6)(7)我们正式得出企业家货币形态收益决定函数:d(q户m+(B—
a)c(q)
(8)
企业家货币形态收益取决于一个固定的支付m(dm/dq=O),产权扭曲度(B—
a),总成本c(q),其中m在本质上是一个外生的因素,它取决于企业家市场的
竞争程度,(B—o)c(q)唯一地,内生地决定了企业家的效用最大化行为目标与帕
累托最优的一致性,在本质上,它是对企业家控制权收益的支付。
(8)式的理论意义在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不相匹配的制度环境中,(8)式
提供了一种将控制权与企业家货币形态收益(机会成本)匹配的机制,从而部分地
克服了委代问题。
(8)式结论中,企业家货币形态收益与总成本的负相关线性关系让人吃惊。
这意味着,只要企业家选择不作为(q=O),它将获得~个固定收益(这个固定收
益不取决于其具体行为,或者说,其边际贡献的大小,而取决于企业家市场的竞争
程度)。这显然与传统的激励条件相悖。这个悖论的产生来自于两个假定条件:1、
企业家呈风险中性,改变中性假定并不会改变二者的负相关关系,它只会目日化二者
的线性关系。2、零边际私人成本,即企业家行使其控制权时无须承担努力的边际
负效用,这一假设暗含在假定(二)中,这个假定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削弱、改变,
加强这一负相关关系,依赖于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企业成本的比较。
内部约束的作用在于修正企业家行为目标,使之服从于企业主的单一利润目
标。严格说来,这一内部约束机制的作用对象不仅限于企业家经营能力,创新能力
的运用也受这一机制的调节。不过,在创新能力的运用,从而创新利润的偶然性面
前,这一约束机制的作用会受到。直观地来看,(13一n)c(q)作为企业家控制权收
益的支付,构成企业家货币收益的一个减量,如果企业家货币收益是不稳定的,那
么这个约束机制的作用自然无法发挥。因此,内部约束机制的作用特点要求这一机
制与企业家价格,从而企业家经营能力相适应,这就意味着内部约束机制的形成与
企业家价格的决定是同时通过企业家市场完成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工
资的决定”这个标题下进行内部约束机制的分析。
3.2 外部约束的模型化分析
内部约束机制的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委代成本,消除了企业家机会主义行
为的制度基础(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不相匹配的企业治理结构)。不过,内部约束机
制只是刻画了企业主修正企业家行为目标的要求,而不能反应受约束的企业家能力
提升企业利益边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企业家经营能力而言,是通过其价格
反应的。
在上一节内部约束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企业家稳定的货币形态收益主要由两部
分构成(1)固定支付m(2)企业家为获得控制权收益而进行的负支付(B—o)C(q)。
其中,后者取决于企业的治理结构而与企业家市场无关,与企业家市场直接相关的
是作为固定支付的m。m的特点在于仅反应(受约束的)企业家的经营能力而与企
业实际的产量无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m称作企业家的市场价格。我们的问题
是:企业家的市场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企业家的市场价格能否影响企业家的行为选
择?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企业家消费非负性的假定条件使得m“B—
a)c(q)至少不小于零,或者说,企业家价格必须支付利起不对称的控制权成本。这
就是说,所有者雇佣企业家时,不会雇佣价格低于临界值(B—a)c(q)的企业家。从
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家的个人财富也可以看作是企业家价格(人力资本收益)的合
理替代。这近似地解释了为什么“资本家”更容易获得成为企业家的机会。
回答第一个问题要困难得多。直觉告诉我们,企业家的价格是由供求曲线的位
置与形状决定的。但供求曲线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昵?进一步,企业家商品的供
给函数与需求函数形式是什么昵?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供求模型来分析(受约束的)
企业家均衡价格的确定。
(一) 需求分析
给定企业家稳定的货币形态收益为m+(p—a)C(q),那么可以预期,企业家的
产量为q’,所有者的问题是,给定产量为q+,得出成本最小化的企业家经营能力投
入量。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采用~个两要素生产模型来作一些技术上的分析。
柯布一一道格拉斯技术的成本函数,考虑成本最小化问题:
c(、Ⅳ,q*)=minWmX=+WmX-m
s.t A)【。kb-q‘
其中,x。为企业家能力, Wrn为企业家价格,x.m 为其他要素, w.。
为其他要素价格。求得企业家才能(要素m)的条件需求函数
xm‰wm q+)=A-1“㈣(a,w.m/bwm)州””q,l㈣(1)
当我们分析柯布一一道格拉斯技术时,我们通常使用标准度量.4--1,且使用规模
报酬不变假设a+b=l, a是一个常数(企业家经营能力的可交易性)。进一步,
我们将_w’。正规化为l,与此相适应,Wm是一个相对价格。在此条件下,xm的
需求函数简化为:
xm(w。q’)=kl q’(w。)’1 (2)
(2)式中,企业家的需求函数取决于两个参数:企业家的经营能力的边际生产
力a,所有者预期产量q‘。(2)式对Wm求导,dx。/dw==k1 0(a.1)(w。)’2<o,所以x。
与价格Wm呈负相关关系。(2)式对q+求导,dxm/d q+=kl(w。)。1>o,所以dxdd q‘
与预期产量dxJd q+呈正相关关系。
我们用命题1来概括Wm,q’ 对企业家经营能力需求的影响:
命题1:w。增加,x。减少,d q+增加,‰增加。
(二)供给分析
接下来,我们依照传统的厂商生产模式来分析企业家经营能力的供给机制,或
者说,企业家经营能力是由厂商(在这里,厂商可以是单个的行为人)生产出来的
(舒尔茨,1962)。
假定生产的因素分为两类:(1)投资性因素e (2)制度类因素f(包括天赋、
社会关系等) 。且假定f是外生因素。它通过影响e的成本而影响企业家经营
能力的生产,dr(f)/df<O.即制度因素越有利,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所需要的投资成
本越低。在些假定下,我们采用一个单要素生产模型来分析企业家经营能力的供给
因素。
单要素柯布一一道格拉斯技术生产函数:ym-e。(c<1)意味着企业家经营能力形
成的唯一途径是投资。
单要素柯布一一道格拉斯技术成本函数:ynt=r(f)e其中,e是所费要素,f是
外生性因素,它决定e的单位成本r(O,考虑利润最大化问题:
max wmo。-r(oe
一阶条件为:cwme。~=r国e=[r(O/cwm]1“1
(3)
供给函数由:ym=ec_[r(t)/CWm]eg c.1 (4)
(4)式中企业家的供给函数取决于两个参数:投资性因素的边际生产力c,
制度性因素f(间接地通过影响投资性因素的成本而改变企业家经营能力的供给函
数),又由假定,企业家经营能力的生产者所需要的要素不包含有异质的特性(要素
的异质性反映在要素成本决定中,换句话说,要素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要素),所以
对于不同的生产者,c是常数。
(4)式对w。求导:dym/dw。=[Kf)/c]“4.c/(1.c).Wm““>O
所以y。,w。成正相关关系。
(4)式对f求导dym/d仁.【cWin]“。.c/(1.c)r【f)““。:.dr(f)/df)O所以,Ym与
制度性因素成正相关关系。
我们用命题2来概括Wm,f对企业家经营能力供给的影响
命题2:Wm 增加,ym 增加, f增加, ym增加。
(三)(受约束的)企业家经营能力均衡价格的决定
联立(2)(4)式,有x。(w。q+)=k1 q+(win)“
:ym=[“f)/cud“。1
均衡条件要求市场出清,即Xm=ym
一般地,我们有Win:=F(q+,0
我们无须再经过复杂的计算来判定均衡价格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根据价格决定
的对称性,直接得出命题3。
命题3:w。与q’成正相关,Wm与f成负相关。
直观地讲,如果企业最优产量较大,给定技术条件,企业主会雇佣更多的企业
家,从而企业家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家(标准化的)生产者具有良好的
天赋,社会关系,他为成为一个标准的企业家而需要支付的成本会较少(给定技术
关系)
(受约束的)企业家均衡价格决定于企业生产规模(q‘)与有关企业家生产的
一些制度性因素(f),二者与企业家能力信息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似乎并无直接的联
系,如果上述分析成立,便表明我们的分析对象不仅限于企业家经营能力,而且可
以扩展到企业家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企业家由市场直接定价是合乎逻辑的。但
在我们分析这一价格决定过程时,有两个重要的假设起到了到关重要的作用(1)表
示企业家边际生产力的参数a是常数(2)企业家能力的供给者了解他所要生产的
企业家类型。事实上,也就意味着企业家边际生产力a是共同信息。上一章的分析显
示,只有经营能力具有共同信息的特征。因此,这一价格决定过程,仅适用于企业
家经营能力。
3.3工资的决定:结论
给定企业家面临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企业家稳定的货币形态收益可分为两
个部分。一部分是为获得控制权收益的支付,它取决于企业产权扭曲度(B—Q)
与企业规模;另一部分则是(有约束的)企业家的市场价格,它取决于企业的预期
最佳规模与有关企业家生产的一些制度性因素。二者的共同性在于其决定过程所需
信息均为共同信息,并通过企业家市场完成交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企业家稳
定的货币形态收益称作工资:
d(q)=F(q‘,f)+(B—o)c(q)
企业家的总收益为控制权收益与工资之和:
c2+dl_F(q+,0+ⅡⅡ
给定企业家会接受雇佣,企业家的总收益不低于保留收益,即
F(q+,f)+ⅡⅡ≥d,
给定企业主会雇佣企业家,企业家的货币形态收益不能为负(内部约束机制的
要求)
F(q+,f)+(B—Q)c(q)≥O
合理的企业家工资应当体现上述四个要求。特别地,企业家应当依据其对企业
的支配权获得相应的实际所有权权益,同时企业家应当依据其经营能力获得固定的
报酬。
至此,我们抽象地分析了企业家工资如何取决于企业的规模,潜在企业家的天
赋,社会关系以及产权的扭曲程度。我们的结论是:1.企业规模越大,潜在企业家
的生产成本越高,企业家工资越高。2.企业的产权扭曲程度越大,企业家不可度量
的控制权收益越多,可度量的货币形态收益(工资)越低,但总收益不变。
四.企业分成契约的形成与演进
企业家经营能力的连续性特征使得市场信号传递企业家经营能力成为可能,在
此基础上,企业家依据其价格实现了与企业的结合,并且,仍然是通过同一市场,
企业的内部约束机制也得以形成。但是,工资契约本身仅只具有最经济地生产正常
利润的功能,而企业主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止。企业主创设企业,雇佣企业家的目标
在于获得创新利润,创新利润的创造则依赖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即创新能力的作
用。工资契约为创新能力的使用创造了条件,但并不能保证创新能力在经济上实现,
也就是说工资契约本身不具有激励企业家运用创新能力的功能。正如前面所说的,
交易效率较低的创新能力在企业内部以分割剩余的方式与企业结合,企业分成契约
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说明了这一结合方式的原因与结果。
4.1创新利润的归属
为简化分析,我们对现实世界作一抽象的概括。假定一个企业由两种产权要素
所组成,一方是企业所有的物质资本,其代表是资本家;另一方则是企业的人力资
本,企业家是这一类资本的代表。我们的问题是由谁占有租金?如果双方共享租金,
那么,这一分割的比例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新兴古典间接定价认为:企业的非对称剩余控制权和收益权,可用来将最低交
易效率的活动卷入分工,同时又避免对这类活动的产出和投入直接定价,而剩余收
益就是这类活动的间接价格。如果坚持间接定价理论,则由于企业家创新能力交易
效率较低,由企业家享有创新利润自是题中之义。但是现实世界的现象恰恰与之相
反,是资本家而不是企业家广泛地享有企业的主权。现代企业理论在这一问题的规
范性分析上流于形式,并不能给出有力的解释。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资本本身从来不具有对经济利润的要求权,资本家对“组
织租金”的权利直接来源于资本家本身。贯穿本文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分割租金的
必要性直接产生于要素间接定价的需要,这就是说,如果要素由市场直接定价是有
效的,那么单独的市场价格足以反映要素的全部收益。如果资本具有了这一权利,
便意味着资本的市场价格,从而传递资本生产力的市场信号是无效的。
但是,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框架中,资本是同质的。货币资本与物质资本形式
上的差别并不能否定其质的一致性。作为与人力资本相对应的物质资本,其本身不
具有主动性。物质资本只能被动地适应人力资本的支配(在一般均衡中,物质资本
被应用直到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在其价格的决定过程中,便已反映了其全部
的生产力。关于资本生产力的信号传递是有效的,所以,资本本身没有分割创新利
润的需要。这同时表明,资本自身并不能创造创新利润。分析创新利润的分割,必
须首先说明创新利润的创造。
创新利润的形成,并不是人力资本所能独立完成的,它依赖于人力资本与物质
资本的结合。创新利润的超额利润性质表明这一结合过程的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
即这一结合并不严格遵循边际成本定价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市场自身是不会按照
利益最大化原则来配置不同要素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实质是资本家的
意愿与企业家能力的结合。前者的体现则是资本家所有的人力资本的作用。企业家
发现市场机会,在适当的激励下会主动寻求与其他要素的结合,其他要素所有者对
该市场机会作出判断并决定是否支持。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所有的人力资本作用
集中体现为识别市场机会。由于人力资本的差异,资本家识别市场机会的能力也存
在极大差别,正是这一差别的存在,使得资本的同质性假定受到破坏,资本市场的
竞争性无法保证,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价格的不完全性——市场信号无法反映资本背
后的驱动力量——属于资本家所有的人力资本。因此,资本家自身育分割企业创新
利润的要求。
至此,我们有进一步的结论,形式上企业家与资本家共享创新利润,实质是两
种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利润的分割。资本仅仅是资本家人力资本作用的载体a
4.2分成契约的形成
资本家认识市场机会(由企业家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并对各种可能性(或不
确定性)作出自己的评介,我们将这一评介过程简化为对概率(p)的认识,并与一
定的制度环境结合,寻找决定分成契约形成的因素。
(一) 制度
(1)适当的合约安排使得代理成本最小化。
(2)企业家与资本家对市场利益有共同的认识(利澜的分布),有区别的是对
各种利益出现的不确定性的认识(p),而后者的不同会影响企业家与资
本家租金分割(激励机制)。
(3)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决定了企业家实施这一项目的可能性。企业家有可能:1、
转向其他企业;2、放弃。前者出现的条件是比例更有利于企业家,后者
出现的条件是实施的收益低于其机会成本。
(二) 假设:技术性的处理
为了分析上的便利,我们作如下假设:
第一、企业家(E)与资本家(A)与竞争性资本家(B)对市场利益有共同认
识,收益呈(.Y,Y)两点分布。其中,企业家确信P(R寻Ⅵ=l,A预期
P(RFY)=PA,B预期P(R_Y)=PB.帆>0.5,PB>0.5)
第二、三者都假设为风险中性。
第三、该项目预期一次性投资为k。
第四、三者的参与条件为
(1)资本家A:EⅡ。≥r,即A的期望利润不低于正常利润。
(2)资本家B:EnB≥r,即B的期望利润不低于正常利润。
(3)企业家E:EⅡE≥风,即E的期望收益不低于其保留收入。
其中:EⅡA=tl[(-v)0一PA)+PAY]/k=Yu(2PA-1)以(
EⅡB=Yu(2PB一1)瓜
E“cI(1-u)V
u是资本家预期的份额,令uA,UB,1一ue分别是三者预期的最低分成比例,
U·是最终归属于资本家的比例,则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均衡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
(1)u+<uA<UB<Ue,没有资本家支持这一项目。
(2)UA≤u+≤UB≤ue,资本家A支持。
(3)UB≤u+≤uA≤Ue,资本家B支持。
(4)u’>Ue,企业家放弃该结合。
第一与第四种情形不能形成企业,第二与第三种没有本质的区别,为决定ut,
我们仅需分析第二种情形。不考虑约束条件,满足第二种情形的条件是:Un≤UB,
即P“≥PB。直观的讲,企业家与资本家A结合的必要条件是:A对该项目的评价高
于其竞争对手。
进一步,我们用一个讨价还价博奕模型说明um的决定。竞争性资本家只要能
够获得超额利润便会参与竞争,所以在与A的竞争中,他会报出最低值UB。而处
于有利位置的厂商A也没有必要接受低于UB的比例。所以稳定的均衡结果是u+=
UB。(具体的推演过程参见《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
在这一份额中,包含有两个部分:(1)可预期的正常利润,这是资本自身的价
格实现:(2)经济利润e,这是资本家人力资本在经济上实现方式。前者体现为u。,
后者则是uA的一个增量,在数值上等于UB-I rA:e=kr/Y.0/2PB-l一1/2PA-1)
(1)
显然,如果PA=PB,e=0,资本家仅获得正常利润,企业家会获得全部租金,
决定资本家能否获得超额利润的不是资本本身,而是资本家之间对机会的认识,即
资本家人力资本的作用。
(1) 式表明,影响超额利润分割比例的因素还包括企业家预期收益,投
资额以及正常利润率。在(1)式中对各变量求偏导数,所得结果如下:
de/dk=r/Y(1/2PB-l一1/2PA-1)>0
de/di-=k/y(1/2PB-1—1,2PA一1)>O
de/dY=.kr/Y2(1/2PB.1一l/2PA.1)<0 (2)
de/dPh=.kr/Y.2/(2PA-1)2>O
de/dpB=一kr/Y.2/(2PB.1)2<0
(2)式的含意是,投资额超大,正常利润率越高,分割比例越高,这是因为赌
博的成本增加。企业家预期收益越高,分割比例越低,这是因为投资的成本相对收
益变小了。B对该项目评价不变,A的评价提高;A对该项目认识不变,B的评价
降低,资本家A所得份额都会增加。这是由于认识的距离拉大了,资本市场的竞争
更加不充分。
能否获得超额利润仅仅取决于人力资本之间的差异,至于其具体的分割比例由
上述五种因素决定。这是质与量的区别。总之,均衡的分成契约形成了,资本家获
得ue,企业家获得1.ue。资本家的份额中包含有两个部分,U。与e,前者使资本
得到其价格,后者则令人力资本得到租金,如此,资本家的全部要素在经济上得以
实现。
4.3分成契约的演进
上文的分析表明,给定其他因素,分成比例取决于资本家对该项目不确定性的
认识差异。隐含的逻辑是,资本市场认识的调整(概率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租金的
分割。更进一步,资本市场的调整是随时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分成契约可能需要随
机的调整。
更重要的是,随着企业的形成,项目的信息会更多地成为公开信息,资本市场
对不确定性的认识会有趋同的趋势,资本市场的竞争相对逐渐充分,e值逐渐减少,
最终消失。资本家仅获得正常利润。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资本家人力资本无法
在经济上实现。
上述逻辑推理从理论与现实上构成对我们基本框架的挑战。理论上,资本家人
力资本有实现的要求(如果存在的话),而分割租金是其实现的唯一方式(坚持间接
定价理论的必然结果);现实中,资本的所得稳定而又巨大。我们必须说明:(1)分
成契约的稳定性:(2)资本家人力资本的长期实现。否则,我们的基本框架就存在
巨大缺陷。
为克服这一矛盾,我们引入先发优势这一概念。先发优势原本是国际经济学的
一个术语,在本文中,我们指,一旦资本家与企业家结合,企业形成,其他竞争性
资本家为雇佣已被雇佣的企业家需额外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这构成了追加成本,
反映在分成契约中,就是违约成本。这显然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是说,“挖墙角”
是要支付成本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模型作进一步的演进。
假设:
第一,A与企业家(E)形成分成契约(UB,1-UB),随着信息的增加,B对该
项目的评价提高(PB‘>PB),有与E结合的愿望。为简便起见,假设PA不变。
第二,该项目预期一次性投资为k,B为与E结合,需额外支付违约成本^k。
第三,A与E的参与条件不变,资本家B的参与条件为
EⅡB=Yu(2PB'-1)瓜(1+^)≥r
U是资本家预期的份额。令UB‘是B预期的最低分成比例,则在上述条件下,
B能否与E实现合作,取决于UB。,UB与UA的比较。
(1)uB‘>uB,A与E合约不变。
(2)uB>UB‘>uA。A与E合作,但分成契约会有所调整。
(3)un>UB’,B与E合作,重新形成分成契约。
(1)意味着PB’<PB+(^PB.^/2)。因为PB>0.5,所以£=^PB.入/2>0。这就
是说,如果要重新调整协约,则B对该项目的评价至少要有一个正的增量(△PB),
且这个增量不低于£。如果△PB£(0,e),不会有产生新契约的压力。分析表明,
违约成本的存在使得认识上的较小变化不能影响既有的分成契约。在一定条件下,
分成契约具有稳定性。
(2)意味着PA+(xPA-x/2;l>PB。>PB+(xPB—x/2),表明即使B对该项目的
评价增量较大,但只要不超过PA+(^PA.^/2),B仍然不能获得与E结合的结果,
但是,会迫使A对分成契约作出调整,结果是(u-B’,1一UB’)。
(3)意味着分成契约的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如果B对该项目的评价远好于
A,则B会与E重新形成契约。
上述分析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分成契约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家人力资本而不是资
本。
上述的分析是动态的,但却是短期的。为了得到长期的租金分割比例,我们只
需进一步地修改假设。
二、假设:随着企业信息披露的增加,资本市场对该项目的评价会逐渐趋同,
因此有P‘B=P’A=P+ 。
在此假设条件下:
e=u。B.u’A=rk(1+^)/Y(2P’B一1)-rk/Y(2P’A一1)=^rk/Y(2P+一1)>o.
显然,长期来看,资本家会由于企业形成期的判断而获得一个稳定的超额利润。
长期的分成契约是(u+,l-U*),其中u+=rk(1+^)/Y(2P扎1)
4.4所有权契约的决定
分成契约的对象仅限于孤立项目的利润,而所有权的对象则是企业的全部剩余,
分成契约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既有创新项目),一旦条件变化(出现新的创新项目),
分成契约必须重新确定,而所有权的稳定性则显著提高,事实上,如果所有权契约
主体不发生变化,那么所有权结构通常是稳定的,分成契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不同
于所有权契约,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广泛流行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之,如果
试图用分成契约的基本思想来解释现实经济世界,必须说明分成契约向企业所有权
契约转化的原因与途径。,
分成契约转化为企业所有权契约是契约主体节约交易成本的结果。节约交易成
本之所以可能发生,首先的原因是分成契约的主体是稳定的。第五节的分析表明,
先发优势的作用使得契约主体之间的分成契约是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意味着,
企业分成契约的特征是稳定契约主体之间的不稳定契约(就不同创新项目而言)。在
分成契约存续期间,创新项目出现的频率以及市场对这一的评价都是不确定的,因
为创新活动较多地受“事件”的影响。在较长的经营周期内(这与契约主体的稳定
性是一致的),存在着与资本家之间重复谈判的可能性。具有充分利用相关信息的特
点,从而会节约交易成本,特别是谈判的对象涉及具体的项目,契约双方可能会主
动收集信息,作出客观的判断。不过,重复谈判在两个方面会增加交易成本。首先
来自于谈判的直接费用;更主要的则来自于市场对项目评价的不确定性。对资本家
而言,如果市场对项目有较好的评价,则他可能被迫提高企业家的分割比例;对企
业家而言,如果市场(竞争性资本家)对其较低,则他可能会被迫接受较低的分割
比例。
企业所有权契约的特征则是契约主体之间关于整个经营周期的全部租金的分
割协议。如果说分成契约的形成与演进取决于各方对创新项目的评价差异,那么所
有权契约形成基础则是市场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评价差异。这种差异是存在的,因
为人力资本产权转移的不完全性使得企业家人力资本生产力不具有共同信息的特
征,所以,所有权契约的形成具有“孤立交换”的特点。与分成契约相比较,所有
权契约避免了重复谈判的额外成本,但需承受缺少信息而无法作出最优决择的成本。
总的说来,选择何种契约形式,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
现代企业生产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特征,企业生产活动中随时可能需要企业家
人力资本的干预,因此企业家创新活动具有较高的频率,且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市
场对这类活动的评价多变并且滞后。在这些条件下重复谈判的成本要高于信息缺乏
的成本,因此,所有权契约会取代分成契约。不过,在不具备这类条件的生产部门,
如农业,分成契约仍然广泛存在。
上述分析说明了企业分成契约转化为企业所有权契约的原因与途径。分析过程
清楚地表明二者决定过程的一致性,反映在模型中,我们只需改进制度假设(4),
而无需使用新的框架。
制度:(4)契约的对象为经营周期内企业的全部租金。
为了数学推理的简便,本文将收益状态对称化,并内在地假定企业家了可以承
担部分成本,这显然理论相悖。不过,改变上述假定,并不影响其结论的正确性。
本文的结论是企业所有权契约的形成与演进是创新能力作用的结果。
五、实证检验
本文的分析方法以规范性分析为特征,不过由于其体现了帕累托最优的基本
精神,因此其结论应当适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即应当具有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
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对国内企业作出具体的实证分析,只能借助于詹森与墨
菲1 990年的研究成果来检验我们关于企业家收益结论的解释能力。
詹森与墨菲在《绩效报酬与对高层管理的激励》中对50年来的3个样本中超
过2000名总经理的绩效报酬与高层管理激励的分析表明,总经理财富和股东财富之
间的联系很小,并且过去50年问不断下降.具体结论如(相关部分):
(1)、股东财富每变化1000美元,本年和下年的薪水+奖金平均增加2美分。股
东财富每变化1 000美元,现金补偿的财富变化约36美分。
(2)、总经理最大的业绩激励来自于他们公司股票的所有权,当然,这种所有
权很低并不断下降。《福布斯》调查中746名总经理1986年内部股票持有量仅为
o 25%.股东财富每变化1000美元,总经理财富变化为3.05美元,其中大公司为1.85美
元小公司为8 05美元.
(3)、120家纽约证券交易所最大公司的总经理的中位数内部持有股票量从1938
年的03%下降为1984年的O.03%
(4)、所有的前列公司的总经理报酬变动的标准差从1934--1938年的205000
美元下降为1974一1986年的127000美元。
(5)、前列公司总经理的报酬绩效敏感性在规模上从1934—1938年的17.5美
分对1000美元下降为1974—1986年的1.94美分对1000美元,
对上述具体结论作一抽象的概括为:
(1)、在总经理报酬与公司经营状况之间的经验性联系,尽管是正数,且在统
计上显著,但这对一个激励性报酬预计会起很大作用的行业来说却很小。
(2)、总经理的总报酬(包括工资与股权)呈下降趋势,与之相适应,其报酬
.绩效敏感性也呈下降趋势。
(3)大公司与小公司情况有所不同,小公司总经理报酬绩效敏感性高于大公
司。
詹森与默菲认为较低的报酬.绩效敏感性与传统的委代.代理模型不符,并否定
了有助于解释这一现象的两个假说:(1)总经理事实并不是股东的重要代理人;(2)
总经理激励并不重要,因为他们的行动受制于先天的能力或竞争。在此基础上,他
们提出了隐性管制假说:在公共部门和内部组织发挥作用的政治力量限制了对上佳
业绩的高额报酬。要求消去报酬分布的上限,也要求消去其下端,这样才能保证补
偿水平与管理者劳动市场均衡相一致。
詹森与默菲的实证分析是卓有成效的,不过其对分析结论的解释则显得苍白
无力。制度的制定或进化的推动力量是各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冲突与冲突的克服,
将制度凌驾于利益关系之上,显然有本末倒鹭之嫌。隐性管制假说忽视了决定利益
关系的经济力量,转而求助于由利益关系决定的政治作用,背离了经济科学的传统。
可能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隐性管制假说没有成为主流的理论,而明显缺乏解释力的
委代框架却广泛流行。本文试图在我们提出的关于企业家收益理论的框架内对詹森
与墨菲的实证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
较低的报酬一绩效敏感性来源于企业家市场定价的方式。工资、作为企业家
经营能力边际生产力的反映,其功能在于获得正常利润。正常利润作为物质资本的
一般实现方式,其本身是稳定的。因而工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
即报酬一绩效敏感性较差。不过企业绩效作为企业家经营能力的信息传导机制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对企业家经营力的认同,因而,工资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
着不显著但为正数的关系。
企业所有权契约的形成基础是市场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认识差异,认识差异存
在本身表明企业家过去的业绩与市场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评价之间相关程度较弱,
因此股权收益与股东财富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非常密切。不过,在企业所有权的决定
中,预期创新利润的大小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参见前文Y对所有权的影响),因此二
者的相关程度要强于工资与股东财富关系。
事实上,本文的模型框架内在地包括了这一结论。在本文中,有关于企业家参
与的两个约束条件:(1)u≥u.,即期望效用不低于保留效用(2)1-u≥1-U。,即均衡分
割比例不低于企业家预期的最低分成比例.这两个约束条件的作用在于保证企业家
的参与不是激励企业家参与之后的行为,并且本文认为,(经过内部约束机制调整的)
企业家行为会自觉地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其目标.
有两个因素使得总经理报酬持续下降首先来看工资,工资取决于企业规模,关于
企业家生产的制度性因素,产权扭曲程度.。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明产权扭曲程度的变化,
相对而言,企业规模的变化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工资下降的原因是制度性因素的
变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企业家经营能力的培养日益开放,企业家市场的竞争日
益充分,生产企业家的成本相对下降.广泛流行的MBA培训是这一变迁的明显例证
内部股票持有量的下降并不能简单归因于市场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认识差异
扩大事实上,随着接近信息的手段日益丰富,这一认识差异有缩小可能.这一可能性集
中地体现在管理层总的股票持有量的上升(在詹森与墨菲的分析中没有涉及这一点,
不过其他渠道的资料证实了这-N断)。.管理层股票持有量上升与企业家自身股票
持有量下降可能反映了这样一个判断,即企业创新活动的团队特征日益明显,”个人英
雄主义”的时代过去了。企业对团队的依赖性增加,对企业家个人的依赖性降低,创
新利润的分割比例演变,显示了这一趋势.
相对而言小公司总经理报酬⋯-绩效敏感性强于大公司,其主要贡献来自于小
公司总经理所有权收益与公司绩效之间较强的关联性(相对于大公司而言)这显然可
以给前文提供有力的证据,考虑到总经理在小公司的作用,其享有较高的所有权自是
不言而喻.不过,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大公司的赌注㈣一般高于小公司,如果企业家
预期收益没有成比例上升,那么大公司总经理享有的所有权益自然不会很高.
此外,詹森与墨菲没有涉及不同产权结构下企业家收益的研究,而本文的逻辑清
楚地表明,在企业规模相等的条件下,产权扭曲度较大的企业领导人货币形态收益较
低周其仁的分析证实了这一判断(周其仁,1997),他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企业家收入普
通低于民营企业家,本文分析表明,这有其合理的经济基础,并不表明国有企业家是廉
价的。
六、结论与启发
对实证分析的良好的解释能力表明本文关于企业家收益分析的理论框架具有
一定的合理性。结论是企业家工资的决定因素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与企业家经营能力
的边际生产力,而所有权契约的形成基础则是市场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认识差异。
不同的定价方式反映了两种企业家能力不同的特征,经营能力与正常利润的一致性
使得前者具有了连续性,而创新能力与创新利润之间的关联性则赋予了创新能力“跳
跃性”特征。
所有权契约使得创新能力具备了经济上实现的可能性,工资契约则对企业家经
营能力进行了充分定价,而内含于工资契约的控制权支付又得以纠正企业家行为目
标使之服从于所有者利益,上述两个契约、三个方面保证了企业家与企业的结合是
有效的,即使是处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制度环境中。事实上,本文分析的
出发点也正是两权分离的制度环境,并在这种制度假设下取得了帕累托最优的结论a
这与传统理论形成根本差别。一般认为,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中,
经理人员与股东目标之间存在差异,经理人员可能为了个人效用而侵害股东利益,
这就是所谓的“代理人问题”(F锄a and Jensen,1983)。而本文的分析则表明,作
为能动的市场主体,股东会充分利用相关信息,企业家追逐个人效用的行为特征没
有理由不在其价格中反映出来,企业家价格体现为其边际生产力的“折扣”。这个折
扣既是企业家为获得控制权而进行的支付,同时也构成对企业家的约束,该约束的
存在,使得传统理论对委代问题的强调有些言过其实。两权分离的企业制度广泛存
在于现代经济生活便是佐证,詹森与墨菲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之所以得出
如此的结论,是因为本文的基本假设,即假定市场是有效的,它会充分利用一切相
关的信息,而传统理论则低估了市场的能动性。因此,与企业权利安排相比,企业
组成的市场化过程更为重要,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启示。
如果上述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将其应用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则有着明确的政策意义。
与改革的主流观点不同,我们的分析表明,国有企业的主要症结在于企业界
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非市场化过程,其中主要是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机制。在传统的
国有企业制度中,企业的厂长经理由政府任命,评价和考核厂长、经理行为主要取
决于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计计划指标,80年代以来,我国国企内部推行厂长经营承
包责任制,90年代推行股份制试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厂长经理选拔的市场化程度。
但是,1995年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结果显示,大约2/3的国企经营者仍由上级主管部
门委派,因此企业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拔并没有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而有根本改善.由
谁来担任企业界领导人,其工资与股权如何确定?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国企改革的过
程.近20年内,我国的国企改革是在行政主管部门任命经理人员的组织制度基本不变
的条件下,从改革国企经营者的收入制度开始的(如年薪制、股份制等)。本文的逻辑
显示,这样的途径无助于最优合约的形成,因为最优合约的形成依赖于各市场主体
的充分竞争,而我国的组织制度排斥了市场主体的竞争甚至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
的收入制度显然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经营者谈判的力量而以随机性为特征。因此,国
企改革的低效率是可预期的。
产权改革是近期国企改革的热点所在,最后我们将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产
权改革作一评点,并以此结束全文。传统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归属是决定企业绩效
的决定要素。这个论点主要基于三个基本理论:(1)剩余利润占有论;(2)资产拥
有论;(3)私有化论(刘芍佳,李骥,1998)。这三个理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认为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产权由公有向私有的逐步转化,并认为随着企业激励机制
的改善,企业绩效也会有相应提高。不过在90年代末,上述理论受到超产权论的挑
战。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效益与产权的归属并无必然联系,而与市场
竞争程度有关(马丁,帕克,1997)。由于超产权论建立在广泛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
因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那么,产权归属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究竟如何?与传统
的产权理论一致,我们的分析表明,产权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励机制的适用。不过,
与传统的产权理论相比,我们更加强调产权作为企业家创新能力在经济上的实现机
制的作用。创新能力本身信息的不充分、创新环境的不确定,会相对弱化产权归属
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企业家不享有企业产权,企业家创新能力无法在
经济上实现,企业家就不具备适用创新能力的主动性,企业绩效也自然不佳。因此,
“产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产权也是万万不能的”。国企改革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自
在情理之中。不过,在企业领导人非市场化选拔的制度条件下,产权分割的非市场
化缺陷日益突出,产权改革的随意性受到广泛病并直接影响了政府改革战略思想的
转变。
从改革之初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改革的战略思想是实行两权分离,国有企业
的改革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制等阶段,张维迎将这一
阶段改革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将经营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从政府逐步转移到企业一级
(张维迎,1995)。经营决策权的转移适应了分工的需要,充分发挥了企业经营者的
信息优势,因此这一权利的转移基本是顺利而卓有成效的。但是,剩余索取权转移
的合理性与作用则有待商榷。问题主要有二,其一,国企经营者凭借什么获得企业
剩余索取权?其二,剩余索取权如何分割?分割的依据如何确定?由于这两个问题
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遭遇到了相当的困难,主要在于国有企
业所有者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上述两
个问题的存在,政府在“试错”中不断摸索,由此形成了改革的多个阶段。
部分的剩余索取权分割是必要的,这己为多年来的改革实践所证明。但是,剩
余索取权分割的依据只能是“酬应其值”,如果某种制度环境赋予企业经营者所得超
过其所值的可能性,那么过多的“寻租”行为必将耗尽整个经济的动力。因此,明
确企业经营者获得剩余索取权的依据便成为当务之急。法人财产权应运而生。十四
届三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国有企
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的战略思想集中于剩余索取权分割的依据——产权的确定上。但是,剩余索取
权转移所面临的困难并未因产权的出现而有所减弱。正如后来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
在实践中这一阶段的改革次序为“管理、政企、权责、产权”,改革自然地回避产权
确定这一关键问题。
改革历程的曲折性表明,就剩余索取权论剩余索取权,就产权论产权,忽视二
者决定的经济依据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随意性的困扰,从而导致低效契约的产生。
国企改革的障碍也正在于此。克服这一障碍,首先依赖于前述理论缺陷的克服。本
文的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企业剩余索取权是企业家创新能力的实现方式,各类企业主对企业家创新能力
的评价是分割的决定因素。因此,产权改革是否有效取决于(一)是否赋予具有创
新能力的企业家以剩余索取权(二)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是否是产权契约形成的决
定因素。显然这两个因素与企业家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是一致的。只有在竞争的企业
家市场上,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家才可能形成有效率的契约,这种契约具有以下特征:
(1)对企业家评价最高的企业主获得与企业家结合的权利(2)企业家工资合约反
映企业家经营能力的价值,所有权合约反映企业家创新能力的预期价值。其核心在
于,由市场决定企业家所得,且竞争市场意味着企业家所得等于其值,即“酬应其
值”。因此,产权改革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市场化程度,特别是
企业家市场的竞争程度。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国企的症结在于生产要素结合的
非市场化过程,产权的不清晰是这一症结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总的来说,中国要成功地改革国有企业,就必顺把企业市场化改造放在优先地
位,而最为紧迫的任务则是发展企业家市场。与产权改革相比,这一过程可能见效
缓慢。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无论对企业所有者,企业还是企业经营者本人,这
一过程所体现的规范性、科学性必定有着可观的回报。目前,MBO在我国广为推
广,在一片喝彩声中,我们希望,MBO不会成为“铺满鲜花的陷阱”(郎咸平,2001)。
参考文献:
1.熊彼特,1945:《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
2.陈郁。1997:《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上海三联书店
3 张维迎,1995:《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
4.张维迎,1996:《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5 张维迎,1999:《企业家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6.冯子标。2000:《人力资本支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7 杨小凯,张永生,2000:《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焦斌龙.2000:《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形成、定价与配置》,经济科学出版社。
9 周其仁.1996:《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第6期。
10,周其仁,1997:《“控制权回报”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经济研究》第5期。
11.张维迎,1998:《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经济研究》
第7期
12.杨瑞龙,周业安,1997:《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
《经济研究》第l期。
13.杨瑞龙,杨其静,2001:《专业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经济研究》第3期。
14方竹兰,1997:《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经济研究》第6期。
15.张完定,李千垣,1998:《企业家职能、角色及条件的探讨》,《经济研究》第8期。
39
后记
企业家人力资本研究属于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仅就不确定
性与不完全性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实现作出初步的研究。在论文定稿之后,我又陆
续接触到关于企业理论的一些经典文献,特别是《佃农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今后如果有机会,希望我能够对此作出更深入的研究。从论文的选题制定、写作提
纲到论文定稿,我的导师冯子标教授都给予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
导师组成员对本文写作的宝贵支持及帮助。感谢所有对本文写作提供帮助的所有朋
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