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602东盟合作发展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东盟合作发展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姓名:欧定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刘长庚
20020501
摘要
在20世纪世界经济区域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出现
了一些世人瞩目并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东盟在世界经济中的
地位和影响虽然不及前三大区域一体化组织,但它已日益成为亚
太经济中重要的一极,特别是它的合作发展将对东亚区域合作以
及APEC合作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在金融危机以后,在
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下,东盟合作的现状如
何?东盟合作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对策?东盟为
什么会选择与中国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自由
贸易区的合作基础何在?存在什么困难等等。本文正是基于这些
问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
本文首先对东盟合作的历程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东盟合
作现状作出比较全面的判断。其次对东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详细的分析,并预测其发展的前景;再次,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
础上,提出了东盟合作发展的对策。然后,对建立中国一东盟自
由贸易区的必然性、合作基础、意义及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剖析。
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几点粗略的结论。
关键词:东盟现状问题合作基础
Abstract
Since 1980s the world economy has become regionalized
which was combined with great economical organization such
as UN,NAFTA,APEC and ASEAN etc.Though ASEAN i S not SO
powerful as the first three organization,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Asia-pacific economy,especially its
internal development wi 11 greatly influence the East Asia
region cooperat ion and APEC cooperat ion.In thi s way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under the greater tendency of
regionalized and unified world economy.What is the
current state of ASEAN?What measures wi 11 be taken?Why
did ASEAN choose China to establ i sh China-Free trade Area?
Where is the cooperation foundation of this Free Trade Area?
What will be the difficulties?All of these questions are
the center of my thesiS.
In my thesis,the first part is‘the review and the
general j udgm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ASEAN cooperat ion
state.The second part is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 and the preview of its
development.The third part i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analysi S of china necessity of Free Trade Area cooperation
foundation,significance and difficulties.And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analysiS.
Keylrord:ASEAN State Problem Cooperation foundation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城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一体化”(integr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gratio”原
意为“更新”。直到17世纪初,它才被用于表示“将各个部分结合为
一个整体”的现象,这也是各种英文词典对该词词义的基本解释,如
“结合”、“综合”、“集成”、“整体”、“整合”等。“一体化”一词在
经济学上首先出现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含义是通过协议、卡特尔、康
采恩、托拉斯以及合并而达成企业的联合,并从中衍生出垂直一体化
与水平一体化两种企业合并的组织方式。然而,将一体化视作国家之
间经济融合的是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的。这时,一体化指的就是
地区性的一体化,也称为区域一体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
1950年瓦伊纳首先引入了现代关税同盟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
当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
丁伯根(1954年)第一个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他将经济
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理制度,
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
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为积极一体化。
美国经济学家米德(1969年)指出:“一体化是达到一种联盟状
态的过程”,“不仅要消除各成员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而且要形成和
实施协调的和共同的政策,其范围应足以保证实现主要的经济与福利
目标”。①
美国学者巴拉萨(1973年)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商品、资本和
劳动在有关国家内移动的所有人为限制的完全消除,并指出,“一体
化既作为一种进程又作为一种状态”。罾美国国际经济学家林德特和金
德尔伯格则进一步指出,“经济一体化可以指宏观经济政策一体化和
生产要素的移动及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一体化是“通过共同的
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
均等”。@
马克西莫硅(1976年)提出有关经济一体化的定义认为,一体
1
化是国家经济间发展深层次且稳定的生产分工关系的过程;是具有同
类社会经济体制的国家群体框架内的国际经济实体的形成过程。
霍兹曼(1976年)强调,一体化是一个成员国家间相似产品和
同类要素价格一致化的状态。也就是说,经济一体化是成员国间在有
关便利的制度支持下货物、服务和要素流动无障碍的状态。
曼尼斯和索迈(1976年)的研究则将经济一体化同产业部门的
融合,政策和行政的统一联系起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也对区域
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做过尝试。英国经济学家彼得罗布森认为:“经济
一体化的本意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限度实
现此目标的必要条件包括:在⋯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货物与生产要
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及集团成员之间一切以国籍为依据的歧视。
除此之外,在资源由价格机制配置之处,需有措施来保证市场能提供
正确的信号;还需要有机构为市场提供有效的一体化动力”。⋯
浙江大学宋玉华教授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关主权
国家为实现区域内外的经济合作、联合或融合而实行的制度安排”。@
宫占奎、陈建国、佟家栋等学者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地理上邻
近的国家,相互间通过契约或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和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超越
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的过程;
目的是为了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
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
展和繁荣”。。
综合上述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论述可以看出,区域经济一体
化的定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学者们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的合作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扩展的,从成员国在商品贸易方面的合作
到实现贸易自由化,进而从要素贸易方面的合作到实现生产要素的自
由流动和价格均等,再进一步是结成经济联盟,通过制定和实施共同
经济政策推进共同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尽管各种定义的表述或强
调的侧面不同,但有几点可以达成共识的: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最
显著的标志是成员之间关税等贸易障碍的消除;第二,区域经济一体
化是一种国际生产分工:第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和动力是成员
体的共同利益,提高成员体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竞争力,出发点是使
每一个成员能获得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
可以理解为一种过程或通过这种过程达到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可以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察;第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一定的
区域性和集团性。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
一、按一体化程度划分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一种主
要划分的方法是按照一体化组织实行联合的内容、领域和程度来划
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在成员国之间消除关税壁垒和
数量限制,达成贸易自由化协议,但对非成员国有不同的关税水平和
数量限制。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
2、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对非成员国贸易实行统
一关税的区域一体化组织。WTO规定,关税同盟的共同关税水平不得
高于成员国成立关税同盟以前的平均水平。关税同盟在有关国际贸易
和关税的谈判中往往以一个整体参加,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3、共同市场。共同市场不但包括关税同盟的内容,而且还加上
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内自由流动的目标,即将商品和生产要
素市场彼此结合起来。同时,还统一货币制度,规定各国货币相互之
间的交换比例以及所准许的波动幅度。同样,在有关要素流动的政策
和规则方面对非成员国也实行一致的政策。如欧洲共同体。
4、经济同盟。经济同盟是指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谋求协调一致
的财政、货币、产业、区域发展等政策的区域性一体化形式。从理论
和发展趋势上看,共同市场往往向经济同盟延伸。这是因为货币、财
政等方面的不一致,会给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种种障
碍。如1994年欧共体将名称改为欧洲联盟。
5、完全经济一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
形式。它是指各成员国融合成为一一个拥有极大经济权威的超国家机构
进行管理,实行单一经济政策的整体。简单地说,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要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即一个市场,一种货币,一个超国家的有
约束力的中央机构。
以上五种区域一体化组织是目前学术界最常见的划分,具有普遍
性。有的学者认为还应包括比自由贸易区低一层次的优惠贸易协定或
单一商品的一体化,也有的学者认为,“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上包括
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四种比较合适,因为单
一商品的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是从欧共体的经验中提出的,并不具有
普遍意义”。。
二、按成员体的经济发展程度划分
1、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这类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
员都为发达国家。由于各成员国生产发展水平高,各国之间的水平分
工由部门之间走向部门内部,加上各国收入水平高,需求结构相似,
相互之间发生贸易可能性加大,互补性强,向心力大。如欧盟、美加
自由贸易区。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组成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这类区域一体
化组织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员组成。成员之间互补性十分明
显,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而
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如APEC、北美
自由贸易区。
3、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这类区域一体化组织的
成员都为发展中国家。成员国收入水平较低,相互之间收入水平差距
大。由于各成员国生产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相近,部门之间的水平
分工少,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差。如东盟、中美洲共同体、南方共同市
场、西非经济共同体等。
三、按区域一体化组织的体制构架的特点划分
1、主权共享型。主权共享型是指一体化组织建立了超国家机构
和法律实体,制定共同政策,采取直接或间接干预等一系列强制性或
非强制性措施,调节成员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如欧盟。
2、协议约束型。协议约束型是指一一体化组织通过缔结有约束力
的条约规定成员体在一体化组织内的权利和义务,并协调各国的政策
和行动。目前大多数一体化组织属于这种类型。
3、论坛协商型。论坛协商型一体化组织属于经济论坛性质,它
是指通过定期召开各类高层会议,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磋商,
达成共识,以声明、宣言、行动议程等形式来规范和协调成员体的经
济活动和贸易政策,指导各成员间的合作。如APEC。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一、政治与安全动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往往受政治与经济目标的双重影响。
在国际环境比较严峻的时期(如冷战时期),区域政治、安全利益居
于首要地位。在⋯个特定的区域,单个国家由于力量弱小,难以在国
际政治舞台上站稳脚跟,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其内部政治与安全
利益至关重要,同时又面临巨大的外部政治与安全压力时,就可能走
向集团化,通过建立比较紧密的经济联盟来实现和保证其地缘利益,
进而取得与外部势力相抗争的地位。比如1967年东盟的成立就主要
出于政治安全的考虑。而且这种区域一体化组织往往具有内向性和封
闭性。战后第一轮一体化浪潮下组建的许多区域性组织,其建立可以
说是与“冷战”密不可分的。例如经互会的成立,对苏联具有重大政
治利益。尽管一些区域性组织没有明显的把政治目的放在第一位,但
其经济价值是值得怀疑的。正如彼德·罗布森所说:“南部非洲关税
同盟对南部非洲的经济价值值得怀疑,但它却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利
益”。屹O世纪80年代中期在新一轮的区域一体化浪潮中建立的区域
性组织,尽管都强调经济目的,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但并没有放弃
政治考虑,相反,经济目的是政治利益的基础。“欧共体本身也深深
扎根于政治与经济目标,大多数欧共体成员国在两个方面均有得益”。
@许多学者在研究区域一体化的动因时,往往都是进行经济分析,实
际上,政治因素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的。
二、经济动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动因是多方面的。
1、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动
因。20世纪,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世界各国,
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强烈要求逾越国家
界限,使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得到了巨大发展,各国在经济生活上的
交往、联系增多,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客观上要求消除国家问经济往
来的障碍,使全球范围内的商品贸易、生产分工、要素流动、投资、
财政、金融体制协调发展。但由于民族国家的存在,全球化与主权国
家对国民经济控制权的冲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合作的障碍,意
识形态和文化障碍等使得世界经济全球化步履艰难。因此,在经济发
展的客观要求下,那些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近,拥有相似的历史文化传
统、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便开
始组建区域性组织。这可以说是在全球经济一一体化面临种种障碍下的
一种次优选择。
2、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世界各国的资源是分布不均的,再
加上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程度、劳动力拥有状况和产业结构
不同,使得各国生产要素的稀缺与丰富程度很不均匀,彼此的经济发
展都有一种对国外资源的依赖性。通过建立区域性组织,可以通过取
消相互间各项贸易壁垒,促使要素配置,生产分工更趋合理,提高生
产专业化程度,从而全面提高区域内的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福利。就
自由贸易而言,由于区内贸易壁垒消除而带来的贸易创造是相当可观
的。如1960年欧共体区内贸易占进1:3总额的34.6%,1970年上升为
48.9%;1980年进一步上升为52.8%,1990年已超过60%。
3、是实现规模经济,增强实力的需要。不同成员国之间按照比
较利益实行日益增强的专业分工,这就造成了部门间或产业间的集团
内部贸易的大幅增长,从而有利于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形成
集团竞争力。正如彼德罗布森所说“一旦产生了规模经济,市场规
模本身就成了一体化收益的来源,使得具有相似经济特征的成员国都
可以从专业分工中获益”。。
4.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之
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本国经济的实力
和竞争力,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单个I虱家往往势单力薄,中小国家
更是如此,因而有必要与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组成区域性组织,或彼
此之间联合起来组建区域性组织。一些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为了增
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与其他经济大国或贸易集团争夺国际市场,也需
要联合中小国家。比如在战后欧共体各国经济落后于美国、日本,面
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难以同美日抗衡,但
欧共体作为一个集团,则可以与美日比高低。东盟虽然是由10个中
小国家组成,但也形成了可观的经济实力,比单个国家来说具有更大
的竞争力。
5、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
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发达国家正在逐步从传统产业部门退出,
重点转向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改造传统产业,提
升本国产业。各国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要求减少国家之间商品和生产
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而建立区域性组织可以促成这一条件的实现。
同时,区域组织内各成员之间客观条件不同,在区域范围内调整产业
结构,进行新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发挥成员国的互补优势,缩小成员
范围之间的经济差别,减少同周边国家的矛盾。
本文就是在区域经济⋯体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东盟合作的现状、存
在问题、合作发展对策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进行分析、
研究。.
第二章东盟合作现状研究
第一节东盟合作历程
一、东盟的成立
(一)东盟的建立及其宗旨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简称,英文缩写为“ASEAN”。1967年8月7日一8
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
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即《曼谷宣言》,
宣告东盟成立。
东盟成立的目标和宗旨是:(1)以平等与协作的精神,共同努力
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2)遵循正义、国际
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促进经济、
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4)在教育、专
业技术、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5)在充分利用农业和
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
的合作;(6)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7)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
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合作的途
径。
(二)东盟成立的背景
东盟成立是处于多种因素考虑的。政治上:冷战时期,美苏的对
峙成为东南亚地区形势动荡不安的主要因素。殖民主义体系在东南亚
瓦解,英、法、荷的势力崩溃,美国乘虚而入,与苏联进行角逐,并
对其海外殖民政策作出新的调整。美国从维护其地区利益和全球反共
战略目标出发,积极推行冷战政策,纠集盟军,拼凑军事集团,直接
对东南亚地区进行渗透与扩张。50年代以后东南亚地区形成以美苏
两大国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取得民族独立不久的东南亚国家从维护
本国自身利益出发,期望通过区域合作,把东南亚地区凝聚成一个整
体,从而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在地区安全、和平的格局中求得生存
与发展。经济上:为了尽快摆脱对原宗主国的依赖,改变殖民地型产
业结构,稳定出口价格,反对西方大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各国经
济互补性和在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实力地位,东南亚国家迫切需要加强
内部经济协作。另外,东南亚各国还具有经济体$,JSn发展战略上的相
似性,地理位置的临近睦,生产要素的’‘定互补性等特点。因此建立
联盟,使其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
于同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相抗衡,有利于本地区国
际地位的提高。
(三)东盟合作的基础
1、政治与安全的需要是东盟成立之初的真正基础。
尽管1967年8月8日的《曼谷宣言》着重强调经济合作,但从
东盟诞生直到90年代初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东盟的成功之处主
要是在政治合作方面。战后东南亚成为东西方进行冷战的主要地区,
东西方大国的政治力量在此地区角逐,英国从东南亚撤军,美国实行
战略收缩,逐步退出印度支那,西方大国在东南亚留下所谓的“真空”
地带,而苏联势力在东南亚扩张,妄图填补实力真空。美苏争霸对东
南亚构成新的威胁,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东南亚各国的领导人为此
忧心忡忡,认为超级大国问的角逐迟早会破坏东南亚的稳定与安全。
东盟需要地区均衡与稳定,希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保持和平共处的
关系。另~方面,东盟成员国对国内存在的反政府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甚感不安,如60-70年代,马来西亚面临国内日益扩大的共产党游击
活动;菲律宾的政府对北部频繁的穆斯林叛乱束手无策;泰国政府对
左翼游击队活动也甚感不安。等等这种共同的政治心理和安全需要将
成员国凝聚在一起,对付外部和内部威胁成为东盟合作的动力和基
础。所以,在1976年东盟第一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和谐宣
言》与《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宣布东盟各国将“就国际与地区事
务协调其观点、行动和政策”。o
2、经济合作是东盟合作的主要基础。从经济方面看,东盟国家
除新加坡外,其余都是农业国,并且又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中初
级产品产业所占比重大,贸易结构中出口产品大多是农产品,矿产品,
进1:3大部分是工业制成品,所以在进出品贸易中受发达国家的剥削。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贸易结构,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与剥削,需
要加强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联合与合作,改善成员国国
内的经济状况,稳定内部局势,摆脱对外的依赖。东盟将经济合作作
为基础,这也是出于共同的政治需要,东盟强调经济发展是维持地区
稳定,防止颠覆,克服内乱的重要手段。菲律宾已故总统马科斯说过:
“东盟经济上强大是这一地区稳定的确实保证,而这一地区的稳定则
是我们能强大到足以抵抗各种内外压力的保证”。o
二、东盟合作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7年东盟成立到90年代初。这一阶段东盟的合
作以政治、安全合作为主,经济合作并没有放在首要地位,而且其成
果主要是政治合作方面,经济方面的合作成果不突出。东盟成立初,
作为由东南亚地区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联盟,就被美、英、法、日
等国视为“反共联盟”而予以支持,而苏联等将其为“美帝的工具”。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共同抵御外部大国势力的威胁,东盟在1971年
提出建立“东南亚地区中立化”的政治主张。要求有关大国家承认和
尊重“东南亚和平、自由和中立区”。这是东盟成立后首次以“一个
声音”说话,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70年代中期越战结束后,印
支了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东盟于1976年2月签署了《东盟和谐
宣言》与《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提出了“地区抗御力”的概念。
《东南皿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增强了东盟内部的凝聚力,强化了东
盟介入地区国际事务的政治合作和协调能力,并成为东盟一贯的政治
主张和主要准则。80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宣布结束。
90年代初,美苏从东南亚撤军,东盟认为该地区有可能实现持久的
和平,从而为东盟发展经济创造有利环境,于是东盟的经济合作活动
逐渐加强。主要表现在:建立了特惠关税贸易制,促进了成员国之间
的商品流通:进行工作合作;建立资金融通机制;以集体形式通过与
美、日、欧共体等发达图家及集团定期对话,争取投资与援助,促进
东盟国家的商品出口等,东盟国家的贸易与经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
展。同时,东盟为了防止曰本、中国、印度三个大国的潜在“威胁”,
不分时机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外关系战略,趁机发展和壮大自
己的力量。1984年吸收文莱为东盟的第六成员国。1987年签署《东
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附加议定书》,以此作为其吸收新成员的依据。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东盟内部经
济合作的实质眭进展开始于1992年,并在随后几年中不断加强。在
80年代下半期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明显加强和1989年APEC成立的
背景下,东盟国家也加速了内部经济一体化的步伐。1991年1月泰
国提出了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1992年1月在东盟第四
次首脑会议上签署了《关于推进东盟经济合作的框架协定》,正式决
定从1993年起在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并以同时
签署的《共同有效普惠关税方寨协议》(CEPT)作为其主要手段。要
求成员国在2008年前将当时占东盟内部贸易2/3的制造业产品、农
产品、加工产品和包括轻型机械在内的资本货物等15类大宗贸易产
品的关税率减到0—5%。1994年9月,东盟决定将建成AFTA的期限
从15年缩短为10年,即提前到2003年建成。1995年12月,东盟
第五次首脑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签署了许多重要文件,包括《曼
谷首脑会议宣言》、《东南皿无核区条约》等,为东盟未来发展定位,
并且深化,加快了东盟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在此次会议
上,各成员国都表示同意在2003年时消除所有进口产品的关税,实
现完全没有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市场”目标,同意从1996年开始
将1358种非加工农产品列入共同有效优惠1力、定:并决定设立“东盟
自由投资区”(AFIA);还签署了《东盟服务业框架协定》、《知识产权
合作框架协定》等文件,将合作领域从单纯的商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行
业和知识产权领域。此后,东盟各项合作按协定有序地进行,直到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在这⋯阶段东盟的组织不断扩大,
1995年7月,东盟正式接纳越南为第七个成员国。1995年12月东盟
第五次首脑会议上,邀请了缅甸、柬埔寨、老挝3国总理出席会议,
明确提出将努力实现在2000年将东盟扩大为10国的目标,这是东盟
10国领导人历史性的第~饮聚会,为东南亚10国“大东盟”铺平了
道路。并于1997年7月23【|正式接纳老挝、缅甸为成员国,而柬埔
寨因为内政问题而决定推迟接纳。
第三阶段:从金融危机后至今。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东盟各国的
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东盟的政治、经济、安令合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开始由相对稳定的‘迅速扩张期’进入波动不定的‘全面调整期”’。
。金融危机使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基础的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严重受
挫。由于东盟各国经济持续恶化,出口不振,市场疲软,通货膨胀率
大幅上升,外资大量外流,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展困难,各项合作计
划和措施难以落实,虽然1998年东盟第6资首脑会议上正视了经济
危机使东盟严重受挫的现实,并以《河内宣言》、《东盟行动计划要点》、
《大胆措施声明》三个文件表达了东盟将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和团结来
克服经济和社会困难的主观愿望,提出加速实施自由贸易区计划,进
一步放宽服务业贸易限制。但因东盟各国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上各怀
心事,担心自身经济利益受损,加_J:各国资金不足,对国外市场和资
金的竞争增大,区域内相互投资不断下降,使东盟经济合作难有实质
性进展。政治和安全上,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也威胁到部分国家的政
局和社会稳定,东盟的内部凝聚力有所下降,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难以
协调一致。对地区安全合作的热情减低,东盟三会及第六届东盟首脑
会议在安全问题上都未取得明显成果。相反,一些国家却加强了与美
国的安全合作,东盟在地区安全论坛中的主导地位受到西方成员的公
开挑战。在这一阶段,东盟完成了组织的最后扩张。1999年4月30
日,东盟在河内举行特别仪式,宣布接纳柬埔寨入盟。至此,“大东
盟”的愿望终于实现。“大东盟”10个成员国拥有人口5亿人,土地
450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7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
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第二节东盟合作现状
一、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已基本实现。
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泰国于1991年提出的。1992年1月东
盟第四届首脑会议批准15年内建成,1998年12月第六届东盟首脑
会议决定将这一一期限提前到2002‘h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机制是
执行1993年生效的《共同有效优惠关于税协定》,其基本目标是成员
国之间贸易关税到2002年降低为0至5%,如表一所示;
表一AFTA—CEPT削减关税计划(1996--2003年)单位(%)
国别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文莱2.46 2.29 1.91 1.74 1.39 1.39 1.39 1.39
印尼11.63 10.61 8.84 7.91 5.81 5.70 5.70 4.25
马来西来5.93 5.14 4.42 3.67 2.90 2.83 2.83 2.83
菲律宾9.17 8.33 7.16 6.53 5.42 4.90 4.89 3.73
新加坡O.00 0.00 0.00 O.OO O.00 O.00 0.00 0.OO
泰国14.10 12.69 lO.15 9.28 7.OO 6.99 5.78 4.63
平均7.76 7.00 5.79 5.19 3.97 3.88 3.47 2.95
资料来源:[日]《贸易和关税》1996年11月号
目前,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文莱等东盟6
个老成员正大幅度降低了相互间贸易关税,除极少数“例外商品”和
“敏感商品”外,正基本实出了协定的要求。东盟原创始国承诺减让
的38400个税目中的90%其关税水平已降到了O—5%,东盟十国共同
有效普惠关税的平均税率2001年已经降至3.95%。所以,可以说东
盟自由贸易区已基本实现。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现,是东盟各项措施不断推进的结果。
1、关税方面,实施CEPT。该关税措施是一项东盟成员国间的合
作协议,约定各成员国选定共同产品类别,具体排定减税的程序及时
间表,并自1993年1月1日起计划在15年内,逐步将关税全面降至
o_嵋%,以达成设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东盟各成员国在区内彼此间
实施CEPT,但对非成员国的关税仍将由各国自行决定。但是,有部
分产品不适用CETP制度,如部分农产品,农产品原料,活动物、动
物产品,调制食用油、饮料、酒类、醋、烟等。此外,基于维护国家
安全、公众道德规范、人类、动植物生命有关物品以及有艺术、历史、
考古价值的物品也属例外范围。
2、原产地规则。东盟为使区内成员国较非成员国享有较多贸易
13

优惠或较低关税,在1977年东盟各国签订的“东盟普惠贸易安排协
定”的基础上,1992年12月11日AFTA理事会在雅加达制订了“CEPT
原产地规则”。在cEPT协议下,成员国从另一成员国直接进口东盟国
成份比率不低于40%的产品,经出口国家主管机关核发产地证明,可
享受优惠关税。在原产地规定的限制下,东盟各国保障了区域内各国
利益,可吸引许多厂商前来生产。对于区域外非成员国来说,原产地
规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3、推进服务自由化进程。1992年东盟各国决定成立东盟自由贸
易区时,对服务业贸易自由化并无具体决议,仅就东盟将“继续改进
与发展区域邮政及电讯系统”,以及将“继续其促进旅游及观光”等
事宜达成共识,直到1995年12月在泰国召开的第五次东盟首脑会议,
服务业自化才有具体进展。在会议期间,签署了《东盟服务业框架协
议》,希望在wT0服务贸易总协定外另寻求加强彼此间服务业的合作,
消除服务业贸易限制,以及扩大服务业自由化的深度和广度。1998
年12月在第六届东盟高峰会议中,会员国在特定承诺表上进行较多
谈判并达成了非WO成员国也享有与wTO成员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下相
同的待遇,成员国应将特定承诺表的优惠特遇扩及所有其它成员国等
协议。
4、东盟工业合作计划。为在完成自由贸易区之前,加速区域内
的贸易自由化、吸引投资、促进零部件与制成品的分工互补以及提升
整体国际竞争力,1996年4月在新加坡东盟国家经济部长会议上,
签署了《东盟工业合作计划》(简称MC0),予1996年11月1日开
始实施。
5、此外,东盟各匿还签署了《相互认证框架协议》和《运输便
捷化协议》以促进贸易便利化。
二、投资自由化逐步深入
近年来东盟在继续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同时,加大了投资领域
合作的力度。1995年12月第五届东盟首脑会议倡议成立“东盟投资
区”。1998年10月第三十届东盟经济部长会议签署了《东盟投资区
框架协议》。1998年12月东盟第六次首脑会议批准了到2010年建成
东盟投资区的协议,并在以后的有关会议上制定了加速其发展进程的
具体措施,六个核心国和缅甸提前于2003年实行东盟投资区计划,
越南和老挝将在2010年实行。为了促进东盟区域内投资透明化和自
由化,规定自2010年起对区域内所有成员国的投资者适用国民待遇,
并对成员国投资者开放所有产业,2020年起则适用于所有的投资者。
并且东盟各国将普遍减少有关投资的限制措施,放宽有关投资的法
规、条例和政策,对本地筹资、利润汇出等规定将逐步自由化。
三、政治与安全合作继续发展,但面临着新的挑战
t994年建立的东盟地区论坛(ARF)是构筑冷战后符合东盟利益
的亚太安全新秩序及安全合作新框架而发起组织的官方多边安全合
作机制。迄今为止,共举行了8次会议,2001年第八届会议在越南
首都河内举行,有23个国家出席,包括了亚太地区主要国家,成为
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讨论地区安全问题的场所。东盟在论坛中发挥了主
导作用,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彼此分歧,谋求建立建设性的良好的国
家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和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东盟
在ARF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特别是来自美国争夺ARF的领导地
位的挑战。东盟虽然不会甘心放弃领导地位,但今后要巩固其领导地
位己越来越难了。东盟还为建立“东南亚和平、自由、中立区”及“东
南亚无核区”做出不懈努力,1998年7月,东盟完成对《东南亚友
好合作条约》的修改,邀请所有对话伙伴国加入,并鼓励对话伙伴国
对该条约的支持。1999年7月,东盟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以监督《东
南亚无核区条约》完成进程并确保条约得到遵守。《东盟2020展望》
还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东盟和平、自由、中立区的目标,使东南亚
免除外部势力的干预和核武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攻击,为东南亚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但由于各国
致力于本国经济的恢复及东盟内部凝聚力有所下降,各项合作进展较
慢。
四、东盟合作内容日趋多元化
如何加强内部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始终是东盟
各国考虑的重点。当前,东盟各国已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
危机给一些国家造成的社会影响依然存在,甚至有激化的趋势。如印
尼国内的分离主义运动、种族冲突等已经影响到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
定。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面临的毒品走私、人口贩卖等跨国犯罪问题
日趋复杂化,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个尖锐课题。还有诸如印尼
持续不断的林火烟雾灾害等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也纷纷提上议事日
程。东盟合作内容日趋多元化。例如,东盟1978年专门成立了社会
发展委员会,主要负责健康教育、劳动力、妇女、儿童及青少年和灾
害治理等方面的地区合作。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其主
要目标又转向为受危机损害最为严重的社会低层人群建7r"安全网”。
在对付跨国犯罪方面,合作初期主要是针对跨国毒品的走私活动,自
1996年以来,合作方向逐渐转向对恐怖主义、武装劫持、洗钱、拐
卖妇女儿童及毒品走私的打击。东盟决心在2010年将该地区建成为
无毒区。
五、东盟同区域外合作的愿望日趋强烈
东盟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其本身市场规模较小,投资、出口
严重依赖外部市场。为了维持其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东盟国家必须继
续开拓区外市场,加强与区外国家的经济合作。近几年业,东盟对外
合作的步伐加快:1995年4月,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首脑在杭卅I举
行磋商会,到2001年11月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争
取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从1996年起每两年召开一
次亚欧首脑会议,开辟了两大洲合作的新渠道;2000年举办了第四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从而初步建立了屯、日、韩3国与东盟10国
之间进行合作的框架。
六、东盟合作机制有了新的发展
东盟成立以来,每年7、8月份召开一系列外长级会议,以推进
区域内外的合作,称为东盟年会。东盟年会自举行以来,形式不断增
加,合作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有特色的内外
合作机制。2000年,第33届东盟年会在泰国曼谷召开,由最初的“单
会机制”(东盟外长会议)发展为“四会机制”(即东盟外长会议+东
盟与中日韩外长会议+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东盟与对话国外长会
议),东盟合作机制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一是“不干涉原则”被“三驾
马车”机制突破(“三驾马车”原则是在1999年11月的东盟首脑非
正式会晤上由泰国总理川立派提出,2000年外长会议上正式通过。
其目的是“使东盟能及时处理紧急且重要的区域性政治与安全议题,
以及有可能扰乱地区和平与和谐的共重要情况。“三驾马车”由东盟
现任、前任、和下任主席国的三位外长组成)。“三驾马车”机制虽然
也强调以“不干涉”为中心原则,但它事实上已经突破了“不干涉”
原则,在名义上坚持“不干涉”原则,实际进行处理跨国问题的尝试。
但“三驾马车”机制目前只能将毒品走私、人口贩卖等跨国问题列为
解决范围,短期内在其他方面还难以发挥大的作用。不过,毕竟它在
新的机制上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二是使东亚合作日益走向机制
化。为了促进东亚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共同利益,在经济上形成与
欧洲和北美相抗衡的强大经济集团,从而进一步提高东盟的国际地
位,东盟日益推进东亚合作的机制化。三是东盟地区论坛日趋完善。
2000年,朝鲜以正式成员的身份首次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这加强
了论坛议题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第三节东盟合作发展对APEC进程的影响
在亚太地区,自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APEc可以说是陷
入了困境,合作没有很大的进展,但其内部的次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却
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除原有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
和澳新紧密经济关系贸易协定三个次区域协定外,又出现了不少新的
协定,那么这些协定对APEC的进程有何影响,{酽障碍还是助推器”?
是应当鼓励还是抑制?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些协定与APEC的关系等等
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节主要分析东盟合作发展对APEC进程的影
响,因为东盟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中的重要一极,其合作的发展对亚太
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总的来说,东盟合作的发展有利于推进APEC的进程
1.东盟和APEc的宗旨、目标和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APEC的宗
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
少区域内贸易壁垒。”而东盟的宗旨有重要的两条:一是“以平等与
协作的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
展”;二是“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
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合作的途径”。可见,东盟和APEC的宗旨、
目标具有一致性。另外,APEC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如“APEC
】7‘
坚决反对建立一个有悖于全球自由贸易目标的内向型贸易集团”,这
意味着成员国可以与区外国家或组织达成协议;大阪行动议程还表明
“考虑在自愿基础上把区域安排产生的关税和非关税削减及消除的
好处扩大给所有APEC经济体”。而东盟也正有突破“东盟意识”、向
“开放式的地区主义”发展的意向。这种东盟与APEC宗旨、目标、
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是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前提。
2、东盟加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起到了“示范效应”和“快
车道效应”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实现APEC所确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
化目标。东盟在1995年决定将原定于15年将成员国进口商品的关税
率降到0’5%的目标提前为10年,即在2003年实现。东盟成员在APEC
会议上明确表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不应是APEC的唯一议题,在促
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人力资源
开发、教育和培训、技术转让与开发、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
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功能合作和经济基础设施的合
作开发方面东盟为APEC提供了样板和有益的经验。这些将促使APEC
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东盟运行机制的发展与APEc合作机制具有一定兼容性。东盟
年会发展为“东盟外长会议+东盟与中日韩外长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会
议+东盟与对话国外长会议”的“四会机制”,这种机制使得东盟议题
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以协商一致开展合作。而APEC也一直是以自
主自愿、协商一致为原则的,这消除了东盟对APEC采取指令陛或强
制性的措施和过早机制化的担心。东盟成员国在对待APEC的原则问
题上采取了从实际出发、灵活应对的方法,而不是在任何问题上都拒
绝提出统一的目标和带有一定约束性的安排。这种运行机制的兼容性
也使得东盟合作对促进APEC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
4、“大国平衡”与“向东看”的外交政策也将进一步促进东盟与
APEC的融合。东盟充分发挥ARF的积极作用,利用“大国平衡”外
交政策来平衡中、美、日、俄等大国之间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
利于APEc的稳定和不被某一大国或某一集团所控制。同时,东盟不
断加强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联系,这既是东盟各成员国本国经济
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促进了东盟在APEC的更大范围内开展与其它亚
18
太国家的经济合作,从而推动APEC的发展。
二、东盟合作发展也会给APEc的进程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东盟意识”是阻碍东盟推进APEC进程的主要因素。东盟的
区域意识近几年不断膨胀,它希望在东盟内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使
东盟的实力不断增强,从一个大国关系中的筹码上升为具有一定独立
性的世界级集团,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提高其在国
际政治中的地位,增强东盟与大国抗衡的能力。这种狭隘的东盟意识
与全球化趋势和APEC自由化进程是矛盾的,从而阻碍APEC的发展进
程。‘
2、原产地规则阻碍了东盟与APEC其它成员国的双边或多边合
作,从而影响APEC的发展进程。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关键性基石是原
产地原则,据此能防止非成员国利用转口贸易方式在低关税成员国家
取得额外的收益。在原产地规则方面东盟规定享有优惠关税率的产品
须含有40%的东盟成分及出口国25%的当地成分,这使得APEC的其他
成员国不能享受到AFTA关税减让的好处,从而影响了双边或多边合
作,阻碍AEPC自由化进程。·
3、东盟各成员国对APEC态度的差异是影响APEC进程的不利因
素。东盟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开放程度的差别,对参加APEC
进程的合作态度也不完全一致。这种态度的不—致性会影响APEC的
合作进程。
4、“群龙无首”削弱了东盟的影响力。东盟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
西亚,但它的政局不稳,经济发展缓慢,不能发挥龙头的作用;新加
坡虽然经济状况良好,但国小难于称雄,这种群龙无首的状况,削弱
了自身的凝聚力和参与APEC进程的积极性。
三、东盟与APEC应相互促进,取得“双赢”的结果
东盟合作的发展不应该成为APEC自由化进程的“绊脚石”,而
APEC也不应该抑制东盟合作的发展,二者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最终取得“双赢”的结果。为此:
第一、鼓励东盟接受APEc所倡导的“开放的地区主义”等原则,
并以适当方式引导东盟的合作。
第二、对于东盟比较符合wTO/APEC精神的协议,APEC应加以充
分的肯定,把它们看作是APEC自由化进程中的台阶,而不是“绊脚
石”。如果一项协议是在与WTO有关精神相一致的原则下产生的,那
么它就不应该给非成员增加障碍。在APEC2000年文莱峰会上,领导
人宣言强调,区域或双边协定不应该成为WTO多边自由化的障碍。因
此我们郑重声明,现存的和正在兴起的地区贸易协定应与WTO原则及
要求保持一致。我们也相信这些协议应该与APEc性质相一致并支持
APEC的目标和原则。
第三、东盟应主动接受APEc的监督,并在相互谅解和APEC原则
的基础上协调一致,解决矛盾。
第四、加强东盟和APEC其他成员国的社会、人文合作。由于亚
太地区的多元性发展和较大的社会与人文的差异,应该加强社会与人
文的合作,特别是为了着眼于未来,各个层次的合作都可以增加制度
化的青年交流项目。
20
第四章东盟合作发展的对策研究
前一章分析了东盟合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存在问题的分析
可以得出:东盟这个区域一体化组织要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要想在将
来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一、进一步加强内部合作;二、
走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道路。因为东盟合作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些是自
身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作才能使东盟更具生命
力,比如,东盟与中国合作,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10+1”
模式);积极发挥东盟的作用,倡导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0+3”
模式)。本章主要分析如何加强内部合作和开展“10+3”合作,下一
章再详细研究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另一条重要道路:中国一东盟自由
贸易区。‘
第一节进一步加强东盟内部合作
一、加强内部团结,恢复昔日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组织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东盟的扩大以及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成员国的团结有所削弱,凝聚力下降,
影响了东盟的合作发展。所以东盟各成员必须消除分歧,努力协调各
国之间的关系,紧密团鲒在“东盟”旗帜下,这样才能恢复惜日凝聚
力,推动东盟合作的发展。
二、努力促进经济复苏,保持政局稳定
东盟10国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
展状况和政治的稳定程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区域内其他国家,也
会影响到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比如,东南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
然后影响到其他国家;马来西亚的安瓦尔事件不仅影响到马来西亚的
稳定,而且在本地区引起不同反响,进而影响到马来西皿同其它成员
国的稳定关系。金融危机使得东盟各国的经济出现衰退,从而导致了
政局的不稳定。所以东盟各成员国必须采取一切办法努力促进经济复
苏,只有经济复苏了,政局才会稳定,政局稳定了就会促进合作地不
断发展。
三、努力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
协助新成员国解决实际问题,缩小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
27
是今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项重大的任务。东盟成员国之间在经济
发展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今后还将继续存在,这将是影
响未来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东盟正是考虑到新老成员国之
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的建设上采取了
不同的时间表,允许新老成员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确定实旌计划的日
期。东盟还通过东盟秘书处实施培训计划,对新成员国进行人力资源
开发、社会发展计划、投资项目评估、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培训,以帮
助新成员加速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从而缩小各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不
过这项工作是长期和艰巨的,也是东盟未来合作发展必须努力解决
的。‘1
四、应将金融领域的合作作为今后东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各国已经认识到开展金融合作的必要
性,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一是建立了东盟金融预警机制。1998
年10月,东盟各国财长举行会议时就对区域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签
订了协议,要求东盟各国向东盟秘书处提供包括贸易、国际收支、财
政收支、利率、汇率以及资金流向等经济数据,每年由有关专家共同
分析研究这些资料,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形势,防范再次出现金融动
荡。二是共同培训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东盟国家希望通过成
员国之间的培训合作,提高区域内金融管理的整体水平。三是扩大货
币领域的合作。1998年10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同
意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并计划制定出一套使用区内货币进行
贸易的方法,推动早日建成区内共同货币。所以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
已日趋重要,东盟应将其作为今后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这样,才能
使东盟合作发展具有新的生命力。
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前厩也分析了东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看,东盟的
产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其主要是围绕出口加工贸易而
发展起来的,具有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因而竞争
能力差。东盟国家要想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通过加强合作,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选择有优势、
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以适应全球化新技术革命新形势的变化。
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经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将使他
们在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处于较主动的地位。所
以,东盟国家今后应加强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产业的建设与
发展方面的区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东盟的技术水平,使之成为带动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成为东盟今后合作发展的又一重点。
第二节“10+3”合作: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之路
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被称为“10+3”合作,
这是东亚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机制,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
的基础。自1997年举行首次会议以来,已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10+3”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
最快的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随着经济的发展,
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在
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酝酿成立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组织,90
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了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的
倡议与设想,但由于美国的强力反对,迟迟没有付诸实践。1997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太经合组织在缓解危机方面的表现差强
人意,这一因素促使东亚地区试图通过本地区内的相互经济合作来共
渡难关。因此“东亚经济核心论坛”所涉及的13个经济体于1997
年12月举行了首次“10+3”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21世纪东亚
的发展前景、亚欧合作、亚洲金融危机、深化地区经济联系、以及在
国际经济问题上进行协调与合作。会议就这些议题达成了许多共识,
开启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门。1998年12月16日,第二次“10+3”
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加强地区合作,克服
金融危机,恢复地区经济增长和促进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这次会议取
得了具体的成果,把东亚合作推向务实的方向。1999年11月28日,
第三次“10+3”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
何推动东亚地区合作。会议就推动东亚合作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领域
达成了共识,首次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决心“在各个领域
实现东亚合作”。2000年11月24曰,第四次“10+3”会议在新加坡
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落实1999年《东亚合作联合声明》确
定的合作重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计划,还承诺在诸如打击走私、
毒品和海盗等跨国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等。2001年11月5日,第五
次“10+3”会议在文莱举行。这次会议是在国际局势动荡,世界经济
放缓和中国即将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背景下召开的,因此具有特
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会议在回顾过去的基础上,展望东亚合作
的未来,促进“10+3”合作机制稳步向前发展。
二、“10+3”合作的基础
1、东亚地区具有历史文化同源性和地理位置的邻近性特点。
东亚各国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水陆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密切的联系,
而且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东亚地区合作的~个先天性基
础条件。
2、东亚地区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由于自然条件、发展
水平和经济类型的不同,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如资金、
技术、贸易、能源、环境、渔业、交通等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说
明在该区域内进行广泛而密切的经济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比如,作
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日本既是东亚资本和技术的主要供给者,同
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粮食和初级产品及原料市场;贬洲新兴工业化经济
体利用自己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成为亚太地区先进产业结构调整
的直接接受者和受益者,随后,则利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向资本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和发展,因而已成为东亚地区一个电予、电气
及部分资本、货物的提供者;中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是
东亚地区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时通过建立和发展比较完整的工
农业体系,还可以向该地区输出劳动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
密集型产品;而东盟各国经过发展,已经成为东亚地区外资聚集地,
同时它们凭借自然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向日本等国输出大量的廉价
能源和原材料。
3、东亚地区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又
一重要基础
当前东距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是东亚自身经济活力增加的
30
重要原因之一,这一趋势正在改变着东亚地区过去对区域外经济的过
度依赖性。其主要表现在东亚各国对其内部的贸易依赖度都有不同程
度的增加,其中日本的增加比例为1/3,东亚各国对区内其他成员的
贸易依赖均已超过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度,达到总贸易量的1/3以
上。同时各成员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产业内贸易,各大类产业内的
贸易已成为东亚各国间贸易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说明近年来东亚发
展中国家和地区不仅对主要市场美国的依赖在减弱,而且对本地区发
达国家日本的依赖也在减弱,相反日本对东亚地区的依赖不断加深。
比如亚洲十个主要经济体占香港地区出口市场的份额由1980年的
27.1%上升到1997年的51.8896;占新加坡出口市场的份额由1980年
的39.27%上升到1997年的51.7%。区内贸易的不断加重,使各成员
国建立自由贸易的共识不断加强。
三、“10+3”合作存在的问题
1、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到经济体
制和发展水平,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对区域合作产生不利的
影响。在东亚地区,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发达
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同时在文化、宗教信仰、
民族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而且有些差异是一下子难以弥合的。
这种差异将对东亚合作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东亚合作中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首先,东亚各国对合
作的范围、领域、作法意见不一。由于各成员国产业在地区中所处
的地位不同,在考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让问题上,可调和的空
间相对较小。同时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利益冲突
也较大,导致各成员为了自身利益,都会提出保护部分产业部门产
品的要求,这无疑会影响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其次,东亚地区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还不是一个以内需为主导的市场。各国基本上都实行
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对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有较大的依赖。
东亚的内贸易是建立在垂直型的产业分工基础上的,虽然内贸占有
较大的比重,但其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服务内需,仍是服务于区外
市场或提高对区外产品的竞争力。最后,各成员国间的政治关系和
历史遗留问题都会影响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比如中日关系问题;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中国东盟南沙问题等。
3、领导权问题。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领导权问题是一个棘
手的问题。东亚展望小组曾就东亚经济合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
一系列政策建议。其中的一个建议就是把“10+3”模式发展成东皿
峰会,但没有被东盟接受。因为,如果合作在整个东亚的框架下进
行,东盟10国就成了普通成员,而不是发起和协调者,这意味着东
盟不再起主要作用。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它早就提出了以
日本为“雁头”的“雁行模式”,所以它是不会放弃对东亚的领导权
的。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巨大,也应该在地区经济
合作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东亚合作中,领导权问题始终是‘
个最大的难题。笔者建议,在东亚合作中不应该由某个单一的I雪家
起主要作用来领导整个东亚进程,而应该寻找一种更加平等的结构
安排。也不是说完全不要领导者,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问题
上以某一个国家为主。
4、东亚经济的复苏将直接影响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受东南
亚金融危的影响,东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低迷状态,一些国
家甚至出现了衰退。这使得一段时期内各国将主要致力于本国经济
的复苏,而无暇顾及太多的区域合作问题。所以,东甄各国经济复
苏的速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东亚合作的进程。
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1、努力培养“东亚意识”,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向深度、
广度发展。
东亚地区幅员辽阔,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差别很大,经
济结构具有多样性,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完整而坚定的区域组
织,确实面临很多困难。所以为了加强东亚合作,就有必要培养“东
亚意识”,“东皿意识”强调地区成员的一致性,强调地区合作意识,
强调地区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说各成员强调自己是东亚的一员,是一
种地区主义。但是“东亚意识”不是狭隘的地区主义,“10+3”机制
强调“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但这一意识在东亚各成员中还未完
全深入人心,只有进一步加强“东亚意识”,才能使东亚的地区合作
进~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努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协同构建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
东亚经济的整体优势。金融危机给东亚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要调整产
业结构,逐步实现从传统经济到知识经济的升级。世界经济的发展已
使东亚地区国家的那种规模大批量生产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不
再具备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东亚地区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重
组,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形成阶梯形的产业结构,这样,既可以避免竞
争,增强互补,又可以形成东亚的整体优势,从而为加强合作提供条
件。
3、循序渐进地向东亚合作过渡。“10+3”合作逐步向东亚合
作方向发展是各国达成的共识,但以何种形式,何种速度发展,各方
尚未形成共识。东亚展望小组报告建议召开东亚峰会,以取代“10+3”
领导人会议。尽管报告并没有对东亚峰会的形式提出具体意见,但有
一点是明确的,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不再以“10+3”形式,而是13
国共同参与的方式举行会议,这也就是说“10+3”合作要逐步地向东
亚合作方式过渡。
4、要进~步加强东亚合作机制建设。“10+3”合作各领域的
合作机制正逐步建立,但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在第五次“10+3”
领导人会议上,马哈蒂尔总理重新提出建立“10+3”秘书处的主张。
设立“10+3”秘书处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负责组织与协调“10+3”
各项倡议的落实,改变当前“10+3”合作主要通过“10+i”渠道落
实的状况;二是加强三个“i0+I”之间的协调发展。目前,三个“10+i”
的合作基本是平行的,难免有~些重复和不协调,所以必须加强东亚
合作机制的建设,协调三个“i0+i”的合作,从而促进东亚合作的顺
利开展。
5、开展东亚合作存在许多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区域集团化趋
势的加强。“10+3”区域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要在较短的时
期内成立一个紧密的经济共同体是不太现实的。“10+3”地合作首先
还是要从某些具体部门入手来进行。从理论上讲,目前进行合作的
领域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在经济上的合作可以有贸易、投资、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在产业方面可以有农业、旅游、电信、纺
织、能源等产业的合作。在开发区合作方面可以有增长三角等开发。
在人员方面可以有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险合作等。
第五章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第一节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一、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和东盟大体分属于东、西方两个阵营,
相互间加以戒备和防范,严重阻碍着双方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交往和
合作。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和东盟间
要进一步推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双方之间以往形
成的对立,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为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地区
性事务中进行全面合作创造条件。这种共识使得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
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得到了全面发展。
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
这是我国首次同东盟组织进行接触。自此,中国外长每年都出席东盟
外长会议。
1994年7月,中国作为东盟磋商伙伴参加了曼谷举行的首届东
盟地区论坛会议,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在会上阐述了中国对亚太
地区安全问题的观点和立场,提出中国对亚太安全合作问题的五项原
则。
1995年4月,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首次磋商会在杭州举行。
1996年7月, 在第29届东盟常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东盟
常委会一致同意将中国由过去的东盟磋商伙伴国升格为东盟全面对
话伙伴国。
1997年2月,中国一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同年12
月,首次东盟与中日韩和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
坡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
共创未来》的讲话,回顾了东亚国家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在20世
纪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取得的巨大进步。江泽民
主席在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时,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
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为双方关系全面和深入发展指
明了方向,构筑了框架。会晤结束后,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
1998年12月16日,第2次东盟与中日韩和中国与东盟领导人
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就当时
的形势和东亚合作前景阐述了中国的基本看法。在中国与东盟国家领
导人会晤时,双方同意通过全面对话合作框架,开辟多种合作渠道,
坚持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彼此间存在的分歧和争议,进一步
推进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发展。
1999年11月28日,第3次东盟与中日韩和中国与东盟领导人
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了会议并
就东亚合作的方向和领域以及中国对在新世纪加强与东盟的睦邻互
信伙伴关系提出主张和具体建议。会晤结束时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
声明》。
2000年11月24日至25日,第4次东盟与中日韩和中国与东盟
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会晤中全面阐述
了中方对东亚合作前景及发展方向的看法,并从促进本地区和平与发
展的愿望出发,就如何加强“10+3”和“10+1”框架内的互利合作提
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积极建议。
2001年11月4曰至11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席了第5次东
盟与中日韩和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建议中国与
东盟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
二、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必然性。
朱镕基说,中国与东盟同属发展中国家,地缘相邻,文化相通,
自古以来就有密切交往。近10年来,双方合作更是不断充实和发展。
双方的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他强调,在新形势下,
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
战,携手共创中国与东盟互利合作的新局面。
(一)建议的提出
“东盟+中国”的背景是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10+3”非正式
首脑会议上,东盟首脑们对中国加入WT0表示了担忧,他们担心中国
加入wT0后,在吸引资本流入和国外出口市场方面对东盟构成竞争陛
威胁。于是他们就向中国总理朱镕基提出了这种担忧,并倡议对中国
加入1盯0的影晌进行联合研究。朱镕基总理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同
意进行联合研究,同时还提出另一个研究题目,即建立东盟和中国自
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理由是:加入wT0后,经过5年的过渡期,
中国的市场将会高度开放:而东盟正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08年,
所有的成员都加入了自由贸易区,因此高度开放的中国与东盟之间有
可能建立某种自由贸易安排。2001年11月6日朱镕基总理出席了第
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他提出,中国与东盟应
确定新世纪初的重点合作领域,推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加
强政治上的相互信任与支持。目前,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已经
提出报告,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这是促
进中国与东盟关系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政府对此予以积极支
持,并将履行中方在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上作出的承诺。中方还愿
与东盟共同努力,尽早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
专家组表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除包括传统意义上有关内涵外,
还应包括以下内容:即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对东盟成员,尤其是新
成员,提供及时援助和能力建设,以提高其扩大与中国贸易的能力,
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上,给予东盟非世贸组织成员特别考
虑;将双方的经贸合作扩大到金融、旅游、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中
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林业及其产品、能源及石
油等领域。专家组还建议,由于双方合作的全面性以及东盟一体化的
高层次,将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合适的双边合作组织机制,以便具体执
行合作框架。
(二)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
1、这是东盟克服自身发展缺陷的结果。
前面分析了东盟合作具有内部市场狭小,对外依赖性强等缺陷,
这决定了东盟必然走“开放式”的道路,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作。而
且在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和对危机的治理过程中,使东
盟认识到开发稳定的内外市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金融危机爆发的直
接诱因是国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的东盟出口下降;而金融危
机的治理与经济恢复得益于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以及政府采取刺激
内需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但近2年来,作为拉动东盟复苏的主要外部
市场美国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对东盟产品的需求大大下降。东盟的
主要外部市场再次出现萧条迹象,这迫使东盟更积极地开拓其他市
场。在东盟四周,只有中国不仅发展成绩在东亚一枝独秀,而且发展
稳定,潜力巨大,所以东盟扩大外部市场,眼光很自然地落到中国身
上。以至于近几年,中国周东盟国家在贸易进出口和投资数额上都有
较大的增长,东盟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步增加。例如,2001年中
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共达416.14亿美元。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
其市场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市场的内在巨大潜力将会自然地释
放出来,这对东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东盟国家也正是看到
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希望早日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克服其
内部市场狭小的缺陷。
2、这是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年均
增长20%。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东盟贸易发展很快,使
东盟在中国的对外商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其份额从1991年的
5.896上升到2000年的8.3%,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01年中
国对东盟出口额为173亿美元,从东盟进口额为222亿美元,分别比
上年增长了42.5%和49.2%。这种日趋发展的经贸合作要求进一步加
强合作,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3、这是东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东盟与区域外国家的合作,可以选择三个“i0+I”,即东盟与日
本、东盟与韩国、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也可以选择“10+3”的模
式,但为什么选择了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有原因的。日
本与东盟也有过建立自由区的想法,但进展很慢,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原因是日本经济太先进,而且日本不愿承诺开放其农产品市场。韩国
也存在相似的问题。至于“10+3”的合作也就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
早在1999年,13个国家的首脑决定成立“东亚展望小组”,小组就
地区合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书。其中最重要的建议是建立东亚
自由贸易区,但是各国首脑并没有马上同意这个建议。因为:首先
“10+3”模式下,东盟作为发起人而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整个东亚
地区的框架下,东盟担心其作用会被削弱。其次,建立东亚自由贸易
区的条件不成熟,难度大。东亚地区是一个差别性较大的大地区,相
对来说矛盾大,难以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和途径。所以说选择
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东盟的自然选择。
4、这也是东盟应对外部挑战的结果。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在亚太地区出现许多
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如日本一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新
西兰等。这给东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两
个经济集团已成为事实并取得了巨大成绩,而且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南
’卜』扩展到整个美洲的打算,欧盟也有东扩和南卜的设想,而所谓的东
亚集团则名不副实,面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挑战,包括中国与
东盟在内的国家都应该积极“应战”,推动东亚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只有先建立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然后在此基础上等时机成熟再
扩展到日本和韩国组建成东亚自由贸易区。到时,世界经济将形成三
极鼎立的格局。
第二节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基础与方向
一、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
朱镕基总理说,中国与东盟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地缘相邻,文化
相通,自古以来就有密切交往。近lO年来,双方合作更是不断充实
和发展。双方的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地缘接近、传统友谊与合作是中国一东盟合作的历史、文化基
础。
目前,结成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有两种方式:一是地理位置临近
的国家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方式组成区域一体化组织;另一种是跨
地区,跨洋的国家组成区域一体化组织。一般来说,第一种方式比
第二种更易成功,而且其成员从贸易投资自由化中获得的实惠要多
得多。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也具有这种先天性的地缘优势。由于地理上邻近,中国与东盟各国
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经济上、文化上的交往。大约公元前3世
纪就出现了从中国东南沿海经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东盟的菲
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的许多城市和港口都在这条“丝
绸之路”上,通过双方官方互访和民间交流多种渠道,进行了长期
不断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国居民还曾多次迁徙东南亚,这些侨民
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双方交流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代以
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走向民族独立、谋求领土主权完整而同东西
方殖民主义者进行的艰苦斗争中,相互声援,并肩战斗,结成了深
厚的友谊。这些都是双方扩大和加强合作的广阔而深厚的基础。
(二)谋求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福利增加的共同愿望是中
国一东盟合作的前提。
东盟的宗旨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地
区的稳定,这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希望通过合作来促进经济增
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地区的稳定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经
济的高速发展与地区和平稳定能形成良性循环。目前,东盟各国都进
入发展经济的新阶段,纷纷制定发展新战略,中国经济结构也目趋合
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来
促进经济发展。朱镕基总理也说过“谋求和平,实现发展,仍然是我
们的共同任务”。这种共同的愿望促使中国一东盟合作不断发展,信
任不断加强。
(三)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日益扩大是中国一东盟合作
的重要基础。
经过中国一东盟双方的不断努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近
年来不断深化,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日益扩大。
1、中国将积极致力于湄公河流域开发。中、老、缅、泰四国专
家已完成了上湄公河通航的环境评估工作,清理碍航礁滩的准备工作
基本就绪。中方将出资500万美元资助这一工程的开展。建设昆明一
曼谷公路的条件已经成熟。中方愿以援助的方式,承建昆明—曼谷公
路老挝境内三分之一路段。中方对建设泛亚铁路继续持积极态度,只
要东盟最后确定选线方案,中方将尽快启动境内相关线路的修建或改
造。
2、在信息通讯技术合作方面,中国将继续支持并参加“电子东
盟”的建设。中国于2001年4月在深圳举办了“中国—东盟信息技
术研讨会”。今后几年,中国将加大对东盟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
并积极参加东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3、开拓医疗卫生方面的新的合作领域。东盟国家十分重视艾滋
病的防治,中方也认为这是一个紧迫性的问题。中方愿在力所能及范
围内支持东盟的努力,开展与东盟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中西药结
合治疗等方面。
4、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拓展。中国支持东盟国家在建立亚
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中国除积极参加一年一度
的“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外,从1995年起还开始与东盟进行定期的
双边高官磋商,与东盟讨论政治与安全问题。对于东盟国家提出的开
展预防性外交,建立信任措施等建议正在做出积极的反应。中方将继
续支持东盟建立东南亚无核区的努力,愿意尽早签署《东南亚无核武
器区条约》议定书。为使南海局势更加稳定,中国愿与东盟早日完成
南海地区行为准则的磋商。
(四)、经贸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互补性日益增强是双方合作成
为现实的坚实基础。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中国和东盟虽就加强双方经贸合作提
出一些设想和方案,但大多限于论证,磋商阶段。随着构建双方面向
21世纪新型伙伴关系构想的提出,为引导和推进双方的合作提供了
动力,一些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开始起动或得
到推动。例如:l、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步伐加快:2、农业合
作力度加大;3、东亚双边货币互换网络开始筹建;4、“电子东盟”
合作项目开始启动。
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呈持续稳定增长
趋势,相互间的依存度不断提高。1975年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陆续
签订了贸易、航空、航运和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到
1988年双方的贸易额平均增长18.896。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
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以年均
增长21%的速度递增,从1990年到1999年十年间,除1990年和1998
年外,其余年份基本保持25%以上的增长幅度。1989年,中国和东盟
贸易额为66.5亿美元,到1995年达到133.3亿美元,1999年达到
286.4亿美元,比1989年翻了2番。2000年为395亿美元,2001年
40
达到416.14亿美元。以下是1995—1999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别贸
易额统计:
表二、1995—1999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别贸易额统计
单位:万美元
\\年∥ 园别\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新加坡689847 735051 878806 815433 856334
马来西亚335159 361413 441692 426432 527940
印尼349032 370844 451457 362792 483983
泰国336252 201624 351496 356087 421618
菲律宾130591 138730 166645 201311 228692
越南105235 115063 143684 124579 131814
柬埔寨5734 7024 12070 16187 16012
老挝5422 3484 12070 16187 16012
文莱3451 3888 2875 2573 3172
缅甸76735 65853 64353 58090 5080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1999,中国统计信息网。
随着双方贸易额地持续增长,东盟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逐步增
加,如表所示:
表三东盟外贸对中国的依存度变动表
东盟主要成员国外贸对中国的依存度
国别
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
新加坡2.98 2.81
马来西皿2.21 2.53
泰国2.75 2.90
菲律宾1.56 1.79
印尼2.99 3.82
转摘自《必然的构想-—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与难题》,
佟福全,《国际贸易》2002年第2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新加坡外,其余东盟国家外贸对中国市场的依
赖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国对东盟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
41
1988年为2.896,1999年达到7.996。这种市场依赖度的相互增强,使
东盟与中国达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共识。
另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有明显的互补性,这是双方进一步扩大
贸易的重要基础,根据东盟秘书处公布的统计资料,东盟向中国出口
的商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矿物燃料和以木材、纸浆为主的非
食品原料,而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交通工具,机电器具为
主的一般机械产品和纺织服装品。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商品可分为两大
类,第一类是具有明显互补性的商品,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其中
东盟具有优势的商品大致有矿产品,塑料和橡胶制品、木制品、纸浆
和纸制品、。1油脂等,它们约占中国从东盟进口额的42%;另一部分是
中国具有优势的商品,主要是金属及制品、纺织服装与鞋类、车辆、
水泥与石料等,它们约占中国对东盟出口额的38%;第二类是互补性
不明显的商品,也占双方贸易的一半,主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
光学仪器仪表等,其中机电产品在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和进口中各占
39%和41%。另外还有一些具有潜在互补性的商品。
二、中国——东监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内容与方向
1、应以江泽民主席在茂物会议上提出的“相互尊重,协商一致;
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相互开放,不搞排他;广泛合作、互利互惠;
缩小差距、共同繁荣”五项原则作为指导方针。
2、尽快启动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自由贸易区主要是
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通。所
以中国和东盟应尽快启动谈判。这方面可以借鉴东盟采取的边谈判边
开放的渐进的方法,将产品分为保护、暂时保护和敏感等类,分期放
开。笔者认为中国与东盟这方面的谈判应该是进展很顺利的,因为东
盟实现自由贸易区以后,对外的贸易壁垒比较低,而中国已加入WT0,
关税也会大幅度地下降。所以,采用边谈判边开放的方式10年后建
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完全可行的。
3、推进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发展,深化金融领域的协调和合
作。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与贸易自由化可以说是实现经济~体化的两
个“轮子”。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发展。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然要推进投资自由化和
便利化的合作。另外,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
背景下,容易受国际金融市场投机风波的影响。双方应充分吸取东南
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共同注重金融协调和合作,建立双边金融监管体
系,共同致力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等方面进行建
设性的合作。
4、在人力资源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
人才的竞争。中国和东盟在新世纪中要实现现代化,最缺乏的是有先
进技术的人才,双方在人力资源方面开展合作,既可以实现经贸合作
的战略升级,又可以为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节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及-应克服的困难
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获得“三赢”的结果
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不论是对中国、东盟还是对亚太经济
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说是“三赢”的结果。
对于东盟来说,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可以克服自身经济的缺陷,
比如说可以形成巨大的内部市场,中国与东盟可以形成占世界人口三
分之~的巨大市场;可以与中国形成阶梯形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
的调整与优化:可以促进东盟经济的增长,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福利
的增进。
同样,、对中国来说也可以获得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各种好处。比如
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西部的开发等。
对于亚太经济来说,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先在“次区
域经济圈”内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从而起到“示范效应”、“快车
道效应”的示范作用,再在“次区域经济圈”的基础上向外扩展,从
而加快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步伐。
二、应克服的困难
1、双方应相互信任,求同存异。中国一东盟双方在对待局部的
竞争与分歧上,应求同存异,积极寻求解决分歧的有效途径。比如对
于比较棘手的南沙问题,中国所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已得
到多数国家的赞赏,中国与有关国家就南沙问题的谈判也不断取得进
展。另外在产业结构,出口产品竞争等方面也应该采取有效的办法来
解决,如比实行产业联合,进行科研合作,共同开伐等。随着合作主
流的推动,彼此了解逐渐地加深,信任的增强,一些影响双方合作的
分歧将会逐步消除。
2、主导权问题。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主导
权或者说领导权问题,始终将是一个难题。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中,东
盟中的任何一国经济实力都比不上中国,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即
将形成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它势必要与中国较量一番。中国
社会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教授说:“就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来说,
中国是一个大国,东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发展得快,中国与东盟相互
补充,他们会努力建立共识,而不是采取有主导性的结构”。笔者也
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方式,即不采取有主导性的结构,大家都不
是领导又都是领导,这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公平
竞争的新型伙伴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争夺领导权而影响合
作进程。
3、自由贸易区机制的问题。是建立开放的自由贸易区,还是组
建紧密型的自由贸易区,也是摆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前的一个重
要难题。APEC是个开放的组织,通行的是“单边主义”,结果,各成
员国所获得的实惠要比紧密型的自由贸易区少得多。按照设想,即将
形成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开放型的贸易一体化组织,但今后要
进一步发展,势必使得该自由贸易区走向紧密的机制化发展方向。因
此,在开放型和机制性之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面临选择的难
题。
结束语
通过前面对东盟合作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国都不能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只有把本
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才符合历史潮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
展。第二,经验表明,参加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员能够获得比一国时
更大的利益。正如彼得·罗布森所说:“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
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并非取得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虽说这并
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那些未参与一体化而取得成功的国家,如果
成为一个合适集团的成员,可能会更加成功”。第三,从东盟合作到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再到东亚合作,可以得出,任何一个区域一体
化组织都不是完全排他性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外溢出、扩张,
欧盟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南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说明了区域一
体化并不是与全球一体化相对立的,而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是在全
球化短期内难以实现下的一种次优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
程度必然向全球化发展。
同样,1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经济
已开始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圈中,在区域化、集团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
键性的一步。虽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了坚实的合作基
础,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双方应积极努力,共同推进合作步伐,以
取得“双赢”的结果。
最后,尽管本文对东盟合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
贸易区的建立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但主要以归纳法为主,如
果能建立一个关于区域合作的模型进行分析就更完美了。希望在今后
的研究中再加以完善。
注释
①J·米德《欧洲一体化问题》,1969年
②巴拉萨:《经济一体化理论》,1961年
③《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④(英)彼德·罗布霖《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4月版
⑤宋玉华等《开放的地区主义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商务印书馆2001年⑥宫
占奎等《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⑦宫占奎等《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⑧、⑨、⑩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O东盟秘书处:《东盟概况》,1995年。
埒1976年2月28日《印度尼西亚时报》:《马科斯谈东盟首脑会议》
0刀书林《东盟一体化进程道路坎坷》,《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1-2期
主要参考文献
(1)Anthony J·Venables,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trad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2)(英)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3)马斯·艾伦著《东南亚国家联盟》,新华社出版社, 1981年出版。
(4)陆建人主编《东盟的今天与明天》,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年出版。
(5)宋玉华等著《开放的地区主义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
版。-.
(6)宫占奎等《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7)陈岩著《东亚再崛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8)张蕴岭主编《走出危机的阴影一亚太经合组织面临的新挑战》。经济管理出版
社, 1999年出版。
(9)左柏云编著《区域贸易集团与世界贸易组织》,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0磅张幼文主编《世界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出版。
00)李琮主编《世界经济学新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0D薛敬孝等《APEC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年出版。
o毋李转良著《全球经济一体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03)《世界经济》,1997—2002年各期。
㈣《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2002年各期。
(15)《世界经济研究》,1997—2002年各期。
∞《亚太经济》,1997—2002年各期。
㈣《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十期。
08)《东南亚研究》,1997—2002年各期。
㈣东盟网址:http://w啊.aseansec.org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l_《开放条件下民族工业保护问题》,《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第三作者。
2.《中国加入lIrro利弊谈》,《生意与市场》2000年第5期,第一作者。
3.《商誉:无形之手打造增值链》,《经济论坛》2001年第23期。第一作者。
4.《知识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改革与战略》2002年第3期,
第一作者。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商业研究》
2002年第10期(已采稿),第一作者。
致谢
以往看到每本著作或论文后面的致谢,总以为是客套话,当我这
本散发着淡淡油墨香味的论文摆在前面时,我才发现,原来这种致谢
是发自内心的!是最诚挚的!本论文的完成,自己付出艰辛的劳动不
说,它是在多方的支持和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对他们的致谢是应该
的,也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刘长庚教授。本论文的选题、结构安排以及写
作就是在刘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刘老师博大精深的学识,谦虚
严谨的治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进步和成长产
生奠大的影响,并将使我受益终身。可以说没有刘老师的指导与关怀,
我的论文无法如此顺利地完成。
其次,在写作的过程中,许茹领导和老师给予了我无私的支持和
帮助,如李军波书记、楚尔鸣副院长、杨祥生副院长、资料室I拘彭爱
莲老师、石春老师等。他们的帮助使我扫除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切
困难。在此,对他们给予我的无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其他所有给予过我帮助的同事和朋友们口率孚别是我
的学生刘娜,郭正才等为我的论文打字、校稿付出了很多辛苦的劳动,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另外,还有即将为我的论文答辩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答辩委员,
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真的谢谢您们!
欧定余
二o。二年五月于青年教师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