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652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姓名:张惠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林善浪
2002.5.1
型堇型史!』!全些堇查剑堑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
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它富于创新,具有灵活的高科技产品开发研制
机制和经营机制,具有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是整个社会中小企业中最具
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整
个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
泉,是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
的技术创新问题,揭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机制和规律,有
利于提高
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和中小企
本文除导论外,分为六个部分,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
分别探讨了新技术革命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科技型中小企
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
术创新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提出迸一步
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
/第一部分分析了新技术革命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认为
新技术革命使企业规模具有分散化、小型化的趋势,更有利于科技型中小
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为科技型中小
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
下,微电子工业、信息处理与软件工业、新材料工业、光纤通讯、生物工
程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契
机。
第二部分阐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认为研究技术创新
过程,首先要研究技术创新战略,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中最
具有能动性的、关键的内容。技术创新战略分为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
战略和模仿创新战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之后,经过机
会识别、概念形成、基形设计、样品试制、批量生产、市场实现六个步骤
来完成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市场需求与技术知识互相
融合的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
新、合作创新、技术贸易等途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
创新过程,都是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战略的选
择是以竞争战略的选择为前提,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提高战略管理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制造能力和核心营销能力的过程。
第三部分分别从企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产品多样化和进入壁垒、产
业成长周期、创新动力等方面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了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在新技术革
命的推动下,中小企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优势,拥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
2、由于不同产业的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不同的,不同技术创新内
容与产业集中度的关系也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笼统地讨论产业集中度与技
术创新的关系。但在产品创新中,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3、产品多
样化、进入壁垒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技术创新,进入壁垒处于中间层次对
创新的激励较大。4、在产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
术创新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是利用其规模小、产品转
换灵活性大的优势,立足于第一阶段的产品创新。不断将新的产品推向市
场。5、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需
求的拉动,另一个是研究开发的推动。当这两者达到统一时,即市场需求
找到其满足的技术手段,科学技术找到了应用的途径,也就完成了技术创
新的过程。
第四部分探讨风险投资机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在分
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机制之后,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产品
创新具有高成长、外部资金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其技术创新过
程不适合一般金融形式的参与,而必须有特殊的融资形式与之结合,这种
特殊的融资形式就是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提供资金,使得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均有资
金支持;二是介入企业的体制运行与管理过程,从企业体制上影响着科技
成果转化的过程。
第五部分分析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科技型中小企业
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R&D活动比较活跃、产品创新
能力强、主要依靠市场拉动、以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为主、新产品制造水
平比较高、新产品产值率较高、市场拓展能力比较强等特征。但是,科技
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然还有不少制约因素,如融资制度不完善是首要的
障碍性因素,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为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管
理滞后,技术创新人才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
第六部分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
路。一是通过制订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完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
策、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办好科技园区等方面,完善科技型中小
企业的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二是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辟多渠
道的风险资本来源、建立风险基金与风险企业之间有效的制衡机制、提高
风险资本的运作效率、建立市场价值评估机制和风险资本的多渠道退出渠
道等途经.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改
革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走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
完善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机制;四是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
化服务体系,政府、教育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部门要合理分工,优势
互补。W
On stud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blems in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nop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It respectively inquires into issues such as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s processes and mechanis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that between the innovation and venture investment
mechanism.Whereas it analyzes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ate of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nlogy in China,it gives promotion to the basic thinking of these
enterprises.The paper even holds beliefs as follows:First,the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will
bring the enterprises a trend of scattering and contraction.which is more helpful to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Second,in nature,the process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mixing process of market
needs and technical knowledge,Third,with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enterprises as a center and
pushed by the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the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are to be given
much more innovation superiorities and higher efficiency.Fourth,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sciance and technology tends to be the innovation ofproducts.
Fifth,this typ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re motivated by the pulling force of market needs and
the pushing force of R&D.And the last belief this paper holds i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nterprises determine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the venture investment mechanism to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In the end,the paper shows a basic thinking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内容提要
本文以科技型ep,j,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中心,分别探讨了新技术革命
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机制、风
险投资机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
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认为
新技术革命使企业规模具有分散化、小型化的趋势,更有利于科技型中小
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市场需求与技术知识互相融合
的过程,是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中小企业
有更多的技术创新优势,拥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
术创新倾向于产品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
的拉动和研究开发的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决定了风险
投资机制在技术创新中的特殊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技术革命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导论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以新
技术革命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中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高科技产品开发研制机制和经营
机制,具有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是推动整个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高
新技术产业中,中小企业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小企业群体中,科技型
中小企业是其中最富有创新活力的部分。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
力和源泉,是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技术创新问题受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呢?一般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足指以高新技术及
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但对科技型中
小企业的具体界定,各个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根据我国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
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的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
具有这样的特征: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
业负责人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企
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直接从事研究
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职工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00人,其
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
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了解技术创新,首先要
先了解“创新”这一概念。“创新”这一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o后来,
他在《商业周期》一书中又把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后者可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1
以理解为前者的数学表达。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包括:制造新的产品、采用
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的材料或供应源、实现一
种新的组织形态。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的创新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
强烈的利润动机和潜在的赢利前景。他把商品经济中企业的竞争机制升华为创
新机制,把生产力的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此外,熊彼特区分了创
新和发明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发明是一个技术概念,一种新的发明,只有
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时,才是一种创新。因此,发明家不一定是一个创
新者,只有那些敢于冒风险、第一个把发明引入生产体系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
企业家是创新的核心,正是创新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经济学家弗里
曼(c、Freeman)从广义上来概括:“在经济意义上,只有首次被引起商业贸
易活动的那些新产品、新工艺、新制度或新设计才称得上创新。”可见,“创新”
这一概念,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
什么是技术创新呢?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的内涵还有
不同的认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技术创新是“使一种设想成
为工业或商业的活动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变换”。美国小企业管理
局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从发明开始,继而开始发明成果,然后向市场推出新
型的产品、工艺或服务过程。创新成果体现在一种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或服务上,
或者用以改进一种工艺技术或管理方法。在我国,有的学者把技术创新定义为
是把一种或多种新设想或新概念发展到实际和成功的应用阶段的活动(柳卸
林,1993)。有的认为,技术创新概念与以往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技术改造
等相关概念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更加关注技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特别
是在市场中取得的成功(李悦,1999)。也有的学者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特
征是获得自己独有的知识产权,只有在引进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
的新产品才可称之为技术创新(远德玉、丁云龙,2001)。笔者倾向于引用著
名学者贾蔚文对技术创新的界定: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
2
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
业化生产,至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根据此定义,技术创
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活动;二是以技术为基础、以
市场为导向的一种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
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包括全新产品、革新产品与改进产品三种
类型。工艺创新则指一种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的引入和
原有工艺的改进。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行
业,特别是通信、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领
域。至1998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7万家,技工贸易入超过6000
多亿元,上交利税260亿元,出口近1000亿美元,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
级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
中小企业中最有创新活力的部分,也是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重点。
科技型中小企业既不同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也不同于一般中小企业。科
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既与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同,也与一般中小企业
的技术创新不同。本文以战后科技革命这一背景作为切入点,以马列主义的经
济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理论研究的~些成果和西方发达
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技
术革命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优势、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机制,分析我国科技
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思
路。
在实践上,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科技型中
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
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理论上,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揭
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机制和规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产业组织理
论和中小企业理论。
一、新技术革命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战后,一场以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科学技术革命
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新技术革命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战后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
最强大推动力。以微电子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
世界经济发展争夺的制高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
新提供了新的历史舞台。
(一)新技术革命与企业分散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产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的基本特点是标准化、专业化、通用化和集中
化,是资本密集型的大规模生产,它要求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
集中。生产、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大企业,大企业成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
础。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的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持。
20世纪初出现了“福特”式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更使人们确信“规模就是效
益”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但是,70年代
以来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小
的就是美好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小企业在保持市场竞争、技术
创新与扩散、培养企业家、解决就业问题、对外经济贸易、促进改革、缓解经
济危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70年代以前,集中化和大型化是主要趋势;
70年代以后,则出现分散化、小型化与集中化、大型化共同发展的态势。集
中和垄断的发展受到分散化和小型化的某种抵消和限制,从而使资本主义市场
结构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
企业规模小型化的趋势,不是偶然的,具有客观的社会经济基础。
首先,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企业规模小型化的客观物质技术基
础。
通过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使工业生产动力发生了革命性进步。在技术
革命的推动下,手工工场被淘汰,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分工与协作加强,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亚当·斯密曾以扣针为例深入地分析了
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他认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专业化分工密切
相关,而企业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马克思把分工分成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
业内部的分工两种形式。他揭示了工场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的一种规律性:“如
果各个不同的局部工人小组之间最合适的比例数,已由经验为一定的生产规模
确定起来,那么只有使每个特殊工人小组按倍数增加,才能扩大这个生产规
模。”o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揭示了
生产集中从而企业规模扩大的深刻原因。一方面,企业分工协作是企业规模扩
大的物质基础,而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为
企业规模扩张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个别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企业内部分
工协作体系的形成,也符合了资本增殖的内在要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
扩张。由于竞争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资本集中是企业规模扩张
的主要形式。
从20世纪中叶开始,以计算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在
全世界范围内展开。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完善和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控制
技术发展和完善,使生产机械化向生产自动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
业制成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生命
周期缩短,产品开发的速度加快。为适应新的社会分工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大企业不得不摆脱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生产体制,依靠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4页.
专业化分工协作,分散完成其大量的零部生产和工艺JJn-r。那些专门接受大企
业发包任务的中小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其产
品物美价廉;而大企业则可集中全部人、财、物力,从事关键部件的生产和包
装,也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正因为如此,二战以来,“全能企业”逐渐
减少,“外厂专业分工”日益普遍,企业之间的分工自然地发展成为大、小企
业之间在零部件生产工艺以及其他各种经济职能上的专业化分工。小企业的发
展,正是顺应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分工协作体系,在专
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各种经济体系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关系也
日趋增强。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虽然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在大企业
与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以吞并反吞并为代价的激烈竞争,却使它们之间的
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进一步加深了,使许多适合小企业经营的活动
得以从大企业中独立出来。一
其次,人们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崛起,是企业规模小
型化的市场条件。
随着科技革命推动的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
变化变化,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变性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
产品生产向优质化、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这就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
了新的空间。由于大量消费品供求变化多端、更新换代快,中小企业可以充分
利用投资少、资金周转快、经营灵活等优点,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时尚性、
个性化的特点组织生产。
科技进步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发达国家的产
业结构升级,人们的生活消费和社会生产对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情报、
咨询、教育、运输、服务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从而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中除了公用事业等少数行业外,多数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是
中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广阔天地。
再次,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迫使各国政府重视并扶持巾小企业
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资本主
义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新的危机,这种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
危机中表现出来。石油危机结束了二战以后连续20年的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滞胀”的困境。这场危机显示了利用专用设备和半熟
练工人大批量生标准化产品的工业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使不少企业难以继续强
调大批量生产的方式,提醒人们必须重新评价小企业在制造业以至在整个经济
中的重要性。于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和理论界把希望寄托在中小企业上面。他
们认为,中小企业管理的人格化,比较容易适应迅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小企业
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对通货膨胀的推动力弱;小企业建立的速度快,有利于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种思潮的集中代表就是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发
表的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他在书中揭露了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型
产业所带来的弊病,认为规模生产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效率的降低。
他认为:“今天我们尝到了普遍盲目崇拜及巨大规模的苦头。所以必须强调在
可能采用小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的优越性。”。他还说:“大型化与自动化的经
济理论是19世纪思想遗留下来的产物,完全不能解决今天的任何实际问
题。⋯⋯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以一种能适应以小型组织的灵活结构为出发点来
思考问题。如果经济思想不能掌握这一点,那就毫无用处。”国技术进步、全球
化趋势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等,使大企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那些优势,而且越
来越感到许多大公司没有在新形势下进行竞争所需要的素质和灵活、快速反应
的能力,以及接受新点子和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
(二)新技术革命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1、新技术革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0页.
‘[英]E.F.舒马赫著:‘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6—47页.
7
现代高技术的创新过程之所以能够山中小企业来承担和实现,最深刻的基
础仍在于现代高技术本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它以量子力学为基础,以微
型化为特点,用尽可能少的物质和能源来创造技术和创新产品,这为中小企业
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适当的物质技术基础。例如,微型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
价格的不断降低,使中小企业也有能力以这种最新设备武装起来,共享信息,
改善经营管理;互联网络把企业内部众多的部门整合为一体,组织成为客户导
向的运作高度协调的机构;计算机控制的生产设备和工业机器可以使工厂以低
成本方式实现对装配线的快速调整;数据库可以给厂商存储关于市场的数万亿
字节的信息,也能象大企业那样及时掌握原料、市场、期货、汇率等各种数据,
对经营战略和市场需要作出快速应变;后勤和供货渠道管理软件可以密切协调
生产和销售,从面使零部件和商品库存降到最低;互联网使公司很容易地把在
线订单上的数据传到生产车间,并相应调节生产计划。这就大大降低了科技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产品创新的成本,再加上灵活的经营机制、善于进行
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与多样化服务的优点,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占据
优势,从而创造了许多奇迹,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雅虎公司、网景公司等,
并已经成长为世界性大公司。
2、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契机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兴起。美国经济学家阿科斯认为,
由于科技革命,技术轨道发生转移,人类已进入一个新的技术时代。新技术带
动了新产业的出现,微电子工业、信息处理与软件工业、新材料工业、光纤通
讯、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成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导工业,而传统工
业部门,如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石油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等逐渐衰弱,
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拓展了其生存空间。新
技术革命推动的新兴产业之所以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由这些
新兴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新兴产业大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附加值高,产品批
量小.生命周期短。人才集中、机构精简、决策迅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
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抢先占领市场。这些科技型中
小企业可以在比以往企业成长期短得多的时问内,迅速成长壮大为大企业。如
1994年,出克拉克和安德森创立的网景公司,仅用一年时问,营业额就达到
8070万荚元,成为历史上成长最快的企业。因此,在美国的硅谷、英困的高
技术园区、法国的科技城市、德国的新技术创业q,心,成批涌现出科技型中小
企业。
其次,与许多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对土地、生产资料、旋金等生产要
素投入的要求要低得多,而对人力资本和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像微软、DEL、
苹果等公司最初的创业资本都很少,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很多高技术企业
都是如此。这就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次,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大企业一般不愿涉
足,往往要依靠科技型中小企业先去探索和开拓。当市场前景逐渐明朗,技术
日趋成熟时,火企业才开始向该产业或市场大举进军。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型
中小企业较早涉及这一领域,承担较大的风险,为产业R后的发展作了技术、
人才等方面的积累。
正因为如此,新技术革命推动的新兴产业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
新。据统计,美国现有高技术企业中97%属于中小企业,70%的高技术企业从
业人员在20人以下。另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二战以来的重大新技术中,100
人以下的小企业发明的项目占全部发明项目的1/4,1000人以下的企业占一
半.。显示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
。罗固勋:(--1-世纪:中届中小企ilcl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1999年版.
9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许多研究者都将创新看作是一个过程,或者说用过程的观点来分析技术创
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关于技术创新过程分析的报告》指出:“革新通常
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经常需要好几年),这个过程有一定的步骤和阶段,表现
为各利,决策和行为”。然而,不同的学者对创新过程进行分析时的出发点和侧
重点是有差别的。有的从信息角度研究分析创新过程,有的从技术的发展、波
动和扩展过程来分析创新的过程,有的从决策角度分析创新过程,还有的从资
金流动过程、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等方面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
究。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起始于技术创新的机会识别,这是一个战略
问题。研究技术创新过程,首先要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在一定的技术和市场许可的范围内经营,其生存和发展
取决于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技术创新即是联接技术与市场的纽带。因此,技
术创新战略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意在通过创新调整企业的原
有经营格局,以在变化的环境中争取全局的主动性。在这个意义上看,技术创
新战略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关键的内容。
技术创新战略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划分。安索夫(Ansoff)、弗里曼等人所
提出的划分方法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他们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主要分为以下
三种: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和模仿创新战略。这种划分方式实际上是
将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相结合而提出的技术创新的战略类型。
l、领先创新战略。这种类型的战略目标主要着眼于未来市场的潜在需求,
力求成为技术和市场的先驱。这是一种主动型、却又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必须有很强的、独立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从而利
用自己的专利和技术诀窍(Know-how)作为补偿研究开发投资和获取垄断利润
的策略和手段。领先创新的优势体现在:(1)通过学习和积累的经验而获得成
的策略和手段。领先创新的优势体现在:(1)通过学习和积累的经验而获得成
本优势:(2)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如软件)使新技术采用者所获得的收益随现有
用户和预期的近期用户的增多而增加,领先者会因此有较大的顾客基数;(3)
领先者树立起来的声誉和品牌使领先者有强大的先行优势。
2、跟随创新战略。由于领先创新战略毕竟是一种投资大、风险大的战略
行动,有的企业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创新者(因为风险太大),也不愿意成为~个
落伍者,它们密切注视领先者的行动,若领先者失败,就不跟进.若领先者成
功,就迅速跟进,目标是维持其技术处于先进水平。因此,这是一种主动型、
低风险的战略。虽然这种战略对企业的R&D能力要求没有领先型战略高,但必
须有较强的设计、制造和营销能力,有比较健全的信息跟踪和反馈机制,以低
成本、高质量和产品差异赢得竞争地位。
3、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别人的技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许多R&D
能力较弱但技术开发、生产、销售、服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乐意采用的一种战略,
它通过购买专利或技术诀窍,并投入少量的资源于技术服务、培训。在短期内
将模仿创新的商品投放市场参与竞争。这样既可以省去许多研究费用和研究时
间,又能很容易进入市场,甚至通过自己的模仿创新将创新者逐出市场。模仿
不等于全盘照抄,模仿者必须要进行再创新和二次创新。这样,一方面可以避
免知识产权的纠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仿达到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
目的。在这方面,日本企业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不过,随着知识产权意
识的日益加强,长期采用模仿的办法不能为企业真正培育出自己的核心技术能
力。模仿除了受法律限制外,还可能遇到其它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如用排他性
合同来控制资源的供给或获得消费者的优越途径是无法模仿的,规模经济和市
场容量的限制也阻止了模仿,当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独特的组织能力、集
体智慧、特殊技能基础上时则更不可能模仿。
上述技术创新战略的划分可以看作是以竞争战略为理论基础的。波特认
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是基于企业对行业竞争地位的认识。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的目的,在
于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上的优势。它们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图1
来表示。
匡亟丑一—————————+ 医困
技术创新战略
图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研究的趋势倾向于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
力作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不是来自企业
的外部而是来自企业的内部,这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可以
从六个方面来描述,即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企业核心制
造能力、企业核心营销能力和企业组织/界面管理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
术创新过程实质上也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
战略的选择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进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发展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如果只简单把自
己事业的经营目标指向最终产品市场而忽视核心能力的培育,它就不可能成为
市场领先者,甚至会被剥夺市场竞争的资格。因为目标市场难以捉摸,市场边
界瞬息万变,只有那些真正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才可能驾驭市场,在市场上独
领风骚。企业经营者必须审视企业,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认识
列介qk实际卜是核一B一'rJ。k:力的组合,:介=、lk的核心竞争力是仓jlk核心能力的集体表
现和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企业事业的扩张、研究开发活动的开展以
及各种资源的分配必须紧紧围绕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来展开。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多种形态出现的,包括已有产品的增值改
进,技术应用于新的市场,利用新技术服务于一个已存在的市场。这个过程并
不是完全线性的,技术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机构
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
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是技
术知识和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出来。
j 、j 、.\ 何究{\ ; j‘
-

、、
、、
、、、¨
. \知识、‘
?

/ /

; / 二,/一0/一∥ } /
l f , ,
··----‘——- 潜在市场{黼~ 缅;垦i时l再设计翱生产; 销售和市场
和蔼睦j :
i ; ! 0· ()·{9 0.{ .
j
{
图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为了清晰地分析研究技术创新过程,可以把与创新有关的各种事件按照时
间顺序进行排列,并将这个完整的序列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这种“阶
段”概念似乎对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扭曲,但却是一种有效实用的研究方法。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六个步骤(见图3)。
研究
l创新决策阶段创新实施阶段创新实现阶段
l机会识别概念形成基型设计样品试制批量生产市场实现
市场
图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和步骤
第一步:机会识别。一般来说,技术创新是从识别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
而形成新思想开始的。这种新思想需要把市场机会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正确地结
合起来。现代技术越来越复杂,~项新技术需要许多技术条件和物质设备,企
业必须正确地识别自己的能力,客观地评价创新条件的具备程度。其中重要的
一点是,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应性的关系。同时,创新者的思想还必须基
于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正确分析,从中认识到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
第二步:概念形成。根据社会需要和技术上的可行,将一种新思想确定
下来。这一阶段至关重要,把社会需求和技术上可行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并
形成设计概念和创新方案,是一个创造性活动。创新者需要充分发挥想象、联
想、转移、借鉴、逆向等创造才能。此外,虽然在整个创新活动中,对创新进
行不断评价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项重要工作,但在这一阶段,评价具有特别意
义。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不合适思想的形成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
重大浪费。
第三步:基型设计。当创新方案评价通过以后,即是基型设计工作的开
始。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解决各种技术、工艺和生产上
的问题。如果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都已具备,问题解决比较容易。但有时情况
恰恰相反,在创新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到的情况。例如,由于企
业内部条件变化(领导者变更、经营方针改变等)或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消
费倾向发生变化,竞争对手发生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原创新方案无法完成,从
而必须修改、补充、发展和完善。在很多情况下,还会遇到一时难以克服的困
难,工作不得不因此而中断或终止。
第四步:样品试制。如果这一步骤是前一步骤的继续,那么企业可以得
到属于自己创新的专利。但不少企业(尤其是实力比较弱的企业)不是用自己的
发明,而是采用别人的技术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制成样品工作常常是在试验车
间进行的,批量也很少,并在市场上进行试销。试销的方法很多,目前十分流
行的方法是免费商品赠送。开展免费商品赠送工作之前,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
问题:免费商品赠送对象及免费商品数量的确定。
第五步:批量生产。市场试销成功后,接下来就要进行批量生产。虽然
这个时候已进行了试验性生产,但试制出样品并不等于能够生产出批量产品,
批量生产仍然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由于技术创新方案不够完善带来
的在工艺放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上、组织上的种种问题,这时要把
创新活动引向解决生产工艺、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因
此,企业技术创新从样品试制到实现批量生产要注意做好三件事:一是要经过
工程化研究,改善和加强产品中试这个薄弱环节;二是要加强职工的岗位培训:
三是要强化管理过程的创新。
第六步:市场实现。在这个阶段,新技术、新产品首次获得商业上的成
功,但并不是所有新产品都能成功。事实上,往往只有不到半数的新产品能够
畅销并顺利收回投资。尽管此时的创新不确定性已经大大降低,但由于大量投
资用于生产和市场开拓上而引起的风险却大大增加。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
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最终的验证。这个阶段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市场创新。市场创
新的目的是企业创新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要事先对新技术
扩散的前景作出很好的预期,并结合市场营销变量,制定出企业最优的市场营
销战略。
从根本上说,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它
既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保证,又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与核心能力的构成
要素相对应,机会识别是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体现,核心技术能力为新技术概
念形成和基型设计提供了平台和基础,核心制造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对核心技
术实现工程化具有重要意义,核心营销能力最终使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要素在
市场上得以充分展现。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其价值增殖的链条是靠企业核心组
织/界面管理能力来协调和控制的(见图4)。
P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_
l机会识别概念形成基型设计样品生产批量生产市场实现i
\\ \/ \/ /
:⋯⋯⋯⋯⋯⋯⋯?
}.冀.垒逞冬熊垄一j
图4技术创新过程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1、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
16
引进——模仿是在一国经济体系中实现创新的一条捷径。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工艺和设备,可使一国产品的技术水平获得跳跃式的发
展。与产品自行开发、设计相比,引进国外工艺设备可以加速改变产品技术落
后的局面,能够在短时期内在技术上消除差距,其经济效果非常明显。
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和创新。
其中,“创新”是对引进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是技术引进中更高一层的工作,
是进行技术返销的重要手段,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缺
陷进行改革、提高,进而创造出比引进技术更加完善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只有
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技术的不断进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模仿,是包含再创新的模仿。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
专利许可等方式)引进技术,并在率先创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在一
项新技术出现以后,企业模仿新技术的创新。
大多数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较弱,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之间存在相
当的差距,模仿创新是获取技术后发性优势的客观基础。而且,工业经济的发
展和创新模式演进的规律表明,模仿创新是不可跨越的发展阶段。日本之所以
很快拥有了国际先进技术,迅速增强了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它走了一条引进
——模仿式的技术创新之路有关。自从6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大量引进新技
术,加以消化吸收,并进行再创新,使技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生
产出全新产品,然后把经过再创新的技术和新产品出口国外,实现引进技术的
回流。其结果是实现了相关产业部门的崛起和日本经济韵迅速发展。由此可见,
加速引进并进行再创新,可以及时捕捉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可能达到新技术
的顶峰。
模仿创新不仅是追赶国际先进技术的一条捷径,而且在中国还有特殊的意
义。首先,对企业来说,模仿也无需与研究发明环节发生关系,无需为创新前
的环节支付较多的费用。有关资料表明,日本在1950—1975年间共引进25,
700项外国技术,节省了大约95%以上的研究费用。。其次,模仿创新的技术开
发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商业前景。因为模仿创新更偏重于对产品的改进和完善,
使产品性能更趋完善,更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第三,模仿创新通过合法的手
段也能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法律保护,这是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的一条
捷径。
模仿创新的过程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积累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在
此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创新”这个核心,发展其技术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商业化
能力。
2、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
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技术创新的收益。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
成为行业市场领先者的必要条件。首先,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担任主角的企业
家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及早地预见
市场、技术的变化动态;要有相当的决策能力和胆识,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实现
某种潜在的市场机会。其次,自主创新要求对自身研究开发的高投入和相应的
组织保证。再次,从技术竞争角度看,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
力,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策。最后,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配之
以市场开拓的力量,以尽快被市场接受和认可。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最终提升竞争力和
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海信集团就充分采用引进、联合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机
制,以“非世界一流技术不引进、非国内领先产品不生产”、“师洋而不迷洋,
博采更要创新”为准则,先后与Intel、Philips等跨国公司建立技术上的战
略合作关系,并使其技术引进与创新费用之比达l:i0,部分项目高达l:15,
。王竟天等:‘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i年.
18
从而掌握了核心技术,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绩效。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适合采取自主创新战略。就大多数中小企
业而言,虽然它们并不缺乏企业家精神、市场开拓能力及市场反应能力,但是
其创新资源还十分有限,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还不雄厚,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技
术能力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档次和效率。因此,另外~
种技术创新战略方式——合作创新,就成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
3、合作创新
中小企业由于实力相对较弱,技术创新能力相近。因此,它们之间的合作
创新较为普遍。参加合作的各方可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通常的合
作方式有: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制造商与用户合作。同业制造商(竞争者)
之间的合作,以及产学研的合作。
合作创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马克思认为协作与
社会分工一样,也能产生出新的生产力:“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
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因此,
合作创新必然会产生新的聚合力。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竞争的压力和
发展的需要,必然寻求新的创新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高等
院校的科研成果也有实现市场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创
新的直接动因。而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则更有利于创新资源的集中使
用,还可以避免重复开发和投资。提高创新效益。
合作创新也可以缓解技术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技术创新是一
个复杂的过程,从科技成果到生产企业.再到最终的消费者,每~环节都充满
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促使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技术的投入不断增加。对中小企业而言,研究开发一项新技术,单凭其自身实
力很难自主完成,必须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来共同参与,取长补短。
。‘资本论)第一卷.36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9
合作创新还具有促进技术扩散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应用和扩散新技术方面
的作用更突出,这不仅因为高科技企业起步时几乎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大量适
用技术和中间技术的扩散,也多是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不同创新主体合作的
过程,也是一个技术、经验和知识的交流过程,“从最初的概念化到技术上可
行性的确定,即从发明到商业上可行性,从创新到随后的扩散,常常是一个漫
长而曲折的过程。”。交流范围的扩大,促进了技术扩散速度及效率的提高。
4、技术贸易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以及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受到的
普遍关注,中小企业的技术贸易活动越来越活跃。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专门从
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然后将其研究开发成果通过技术贸易等形式转让出去,
这不仅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贸易活动,也促进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技
术交流。一般情况下,企业间技术转移基本上是单方向的——由大企业Nd,企
业,而企业间技术贸易则是双向的,特别是在高新技术方面,越来越多的科技
型中小企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贸易流向大企业,促进了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运
用。
政府对企业间的技术贸易一般没有特别的优惠,政府采购是其运用较多的
措施之一。在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起步时获得过联邦政府的购买合同,包括
产品、技术和服务等。1993年美国联邦政府采购额的30%左右给予中小企业,
达600亿美元。。这既保证了政府以负担得起的价格订购先进技术、产品和服
务,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业竞争力。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一)企业规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大企业更有利于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熊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184页.
。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20
彼特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
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加尔布雷斯(J.K.Gallbraith)认
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在于大企业体制,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名为“专
家组合”的集团,少数大厂商组成的现代工业成为引起技术变革的近乎完美的
工具。考晨瑙(Comanor)认为,创新需要较高的固定成本,这只有大企业才
有能力承担。卡米恩和施瓦茨认为,只有占有较大市场优势的大企业才能把创
新作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但是,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大企业
所没有的优势。谢勒尔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官僚体制越复杂,其决策时间长,
研究项目间的资源分配可能会产生组织与决策上的惯性,从而难以灵活适应市
场的变化。大企业官僚体制不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而小企业领导层比较精干,
更有利于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创新的决策。罗斯韦尔(Rothwell.R)也认为,
大企业比小企业有更复杂的管理结构,一般情况下大企业决策更趋保守。纳尔
逊(Ne】Son)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
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这一阈
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沃利认为,在企业规模和研究开发之间存在如下关系:logR----c+b]ogy。
其中,R表示研究开发投资:Y表示企业员工数量(代表企业规模):b作为研
究开发投资对企业规模的弹性,如果在有意义的范围内超过l,就说明随企业
规模扩大,研究开发投资是递增的。沃利通过对食品、建材、化工、石油制品、
机械、电机、材料、运输机械等八个行业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其结论是只有石
油制品和电机两个行业的规模弹性超过l。即符合熊彼特的假说,其它行业则
不支持其观点。
谢勒尔选择了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间为三次式关系,即:
P=ao+a。S+a:S2+a,S3。其中,P表专利数(代表技术创新):S表示销售额(代表
企业规模)。通过对1955年《幸福》500家大企业中448家创新情况进行分析,
结论是:除少数几个企业外,其余均不符合熊彼特观点,即垄断企业有利于激
发创造性的组织环境,能够根据变幻莫测的市场和竞争变化迅速作出反应,适
时、适度进行力量调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阿科斯等人把4938项创新分为4级:(1)建立全新产品类别.(2)现有
产品类别中首创类型,(3)现有技术的明显改进,(4)现有产品设计的一般改
进。在第l级中,所有企业都没有创新,在2、3、4级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
创新数所占的百分比(括号中数值)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规模企业创新重要度的分布
创新重要度分类大企业创新数中小企业创新
1 建立全新产品类别0(0.00) 0(0.00)
2 现有产品类别中首创5 50(1.76) 30(1.43)
3 现有技术的明显改进360(12.70) 216(10.27)
4 现有产品设计的一般2424(85.53) 1858(88.31)
合计2834(99.99) 2104(100.00
资料来源: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我认为,不能笼统、抽象地研究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实际上,中
小企业与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各有所长,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大企业拥有
丰富的R&D资源,而中小企业的机制灵活。因此,中小企业渐进性创新多,
而大企业更可能完成突破性创新;中小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模仿创新多,而大企
业更可能产生独创性的创新成果;中小企业主要致力于周期短的创新项目,大
企业则从事周期长的创新项目较多。在日本,创新周期在1个月以下的,中
小企业占29.3%,大企业占1.0%;在3个月以下的,中小企业占29.3%,大
企业占6.3%;而创新周期在2年以下的,中小企业只占6.8%,大企业则达到
29.0%。
从技术创新效率看,中小企业拥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据美国80年代
前半期统计:大企业R&D投入占全国企业R&D投入的95%,其中7家最大
企业占40%,而小企业创新成本微乎其微。他们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
专业知识和与外界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在全部创新成果中,中小企业占55%,
人均(包括非研究人员)创新约为大企业的两倍:中小企业开发速度为2.22
年,而大企业的开发速度为3.05年(见表2)。另据统计,欧盟国家中小企业
R&D的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为大企业的3.5倍。中小企业拥有更高的技
术创新效率,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机制灵活,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专业化
的分工、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迅速反应、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都提高了技术
创新的效率;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更重视寻求外界的合作,能更好地利用
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的条件。中小企业在人才、设施、资金等较为缺乏,在筹
集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方面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因此,中小企业更重视与大学、
研究机构建立密切关系,从而取得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美国小企业局统计,
在没有大学参与的R&D活动中,大、小企业的回报率平均为14%:而在有大
学合作的情况下,小企业R&D支出的回报率为44%、大企业仅为30%。
表2技术创新与产品进入市场所需的时间
小企业(年) 大企业(年)
产品设计0.69 0.99
生产样品0.18 O.39
投入生产1.17 1.36
进入销售O.18 O.31
合计2.22 3.05
资料来源:傅汉清:‘美国小企业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杜.2000年版,第253页.
从发展趋势看,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小企业除具备传统的机动灵
活性强、经营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企业内部易于交流等特点外,还存
在着新的优势,主要有:
第一,在SNiJ-t经济时代,人们的需求更趋多样化和个性化,而大企业一般
只能满足人们的大众需求,对于人们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却不如中小
企业更有竞争力。所以,会形成大企业满足人们的大众性需求,中小企业满足
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的新格局。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兴起,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技术创新的风险更大,对
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有更高的要求,而对厂房和产业工人、机器装备等有形生
产要素要求相对较低。
第三,社会风险投资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消除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的优势,
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大促进作
用。
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中小企业可以用更少的成本、更方便
的途径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甚至资金,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而
大大减少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第五,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和支持。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的
政府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采取
各种优惠政策。
(二)市场集中度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不同的市场集中度反映了市场
上企业间垄断与竞争的基本差异。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体上有四个观
点。
1、产业的集中度越高,技术创新越活跃。其理由是:①集中度越高,进
入壁垒越高,从而越有可能实现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②研究开发效果的规模
经济性:③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1956年,菲利浦斯(Philips)
发现,在1989--1939年间美国28个产业中,高度集中的企业有更快的技术创
新。卡特(Cart)和威廉姆斯(williams)在1957年对英国1907一1948年12个
产业的调查证实了菲利浦斯的结论。刘国新、万君康(】997)通过对中国16个
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开发费的关系研究表明,集中度与产业的利润率之间具有正
相关性,由此使得高集中度的产业具有较大的R&D投入强度,低集中度产业的
R&D投入相对较小。。
2、集中度高的企业创新数比集中度低的少。主要理由是高集中度缺乏竞
争的威胁。Acs和Audretsch的调查表明企业集中度高的行业中大小企业的创
新数都比集中度小的少。威廉姆斯在1965年对1919一1938年,1939—1958
年间某产业4个最大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认为集中度对4个最大企
业的创新影D向是负面的。
3、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与技术生命周期有关。认为在生命周期的早
期阶段,低集中度促进竞争,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但在产品生命周期
的成熟阶段,高集中度促进垄断,从而有利于创新。
4、存在着一个最佳的集中度区域,在此之前,创新活动增加,在此之后,
创新活动减少,两者的关系呈倒u型。如谢勒尔(P.M.Sherer)对通用机械和传
统技术的创新分析中发现,CR4小于10%时,创新密度几乎为零,在50%一
55%之间,创新密度最高。大于55%时,开始下降。
我认为,不能笼统地讨论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因为不同产业的
集中度与技术创新是不同的,不同技术创新内容与产业集中度也是不同的。~
般地说,基础研究所要求的资金大,在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大企业多,更有
能力承担;在工艺创新中,所要求的资金也比较大,大企业更有优势,产业集
中度高更有利于工艺创新;在产品创新中,所要求的资金也比较小,更需用对
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和灵活的决策机制,小企业更有优势,产业集中度太高反而
“刘国新、万君康:‘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载于‘管理工程学报)1997年增刊.
不利于产品创新。就我国的产业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而言,根据戚聿东的
研究,在集中度20%以下的产业中,科技投入与集中度正相关,而集中度在
20%以上的产业中,集中度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不明朗。。这是因为,在我国的
技术创新中,更多的是产品创新。
(三)产品多样化、进人壁垒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表面看起来多样化公司会比未多样化公司有更高的创新效率,因为许多创
新有不可预期的益处,多样化公司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创新。但大多数研究并没
有为这一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持。纳尔逊认为多样化有利于R&D,尤其是基础研
究。但朱克斯、萨沃斯和斯蒂尔曼作的案例研究和由隆与雷文斯克拉夫特作的
系统研究表明,不同形式的多样化可能导致不同水平的R&D。要证明两者关系,
首先必须找到能代表多样化的指标。格拉博斯基(Grabowski)用标准产业分类
中独立的五位数产品数作为多样化指标,对多样化与R&D开支的关系作了回归
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对所研究的3个产业都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只有化学
药品产业相关性显著。谢勒尔·也做过类似工作,结论是多样化并不必然有利
于技术创新。
科玛诺(Comanor)对产业壁垒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最初的设
想是: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在于通过产品多样化形成进入壁垒。通过一系列研
究,科玛诺后来放弃了原来的设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技术进入壁垒太低
或太高,其对创新的激励都将大大低于壁垒处于中间层次的情况。
进入壁垒太低或太高,都不利于创新,这在学理上站得住脚的。进入壁垒
太低,其市场结构往往是过度竞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环境和资金;进入壁
垒太高,其市场结构往往是寡头垄断,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
(四)产业成长周期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戚聿东:‘我国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1999年1期.
26
r{]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在产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也是不同的。美国学
者w·J·阿伯勒斯和同本学者今井贤一把产业成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技术是流动的不稳定的,以产品创新为代表:第二阶段的
技术开始定型,以工艺创新为代表:第三阶段的技术是再流动、再组织的,以
系统技术为代表,具体表现为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再综合和系统化。①第一
表3技术创新的阶段特点及大小企业的作用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技术流动性的定型的再流动化
技术
革新产品革新工艺革新系统革新
性质
革新源泉多种源泉制造过程中的竞复合化
个人和小企业能大小企业都能
大小企业的作大企业作用大
挥较大的作用挥作用
资科来源:(口)小宫隧太郎:‘日本产业政策'.国断、文化}1j版社1988年版.第226页.
阶段的产品创新是指为用户提供新产品的创新活动,第二阶段的工艺创新则
是指为改变或调整本企业现有生产过程而歼展的创新活动。产品创新侧重于活
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的生产者主要是为用户提
供新的产品,而工艺创新的生产者也是创新的使用者。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
不同的企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是利用其规模小、产品转换灵
活性大的优势,立足于第一阶段的产品创新,不断将新的产品推向市场,不断
获得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盈利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多数
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产品创新起步的,并由于开发出独一无二的拳头产品而
获得成功,如联想集团的联想汉卡、四通集团的01系列中外文电子打印机、
。陈伟:‘创新管理’,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27
安科公司的核磁≥∈振仪等。这些产品的经济生存力是由产品高技术含量来保证
的,这使得产品在市场上赢得高价并易于躲开市场变化的冲击,使企业在不必
把摊子铺得过大的情况下迅速增长。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除极少
源于产品创新的工艺实时创新(也是为产品创新服务的)外,基本上与工艺创
新无关。
当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而进入成长期后,由
于模仿者及其他竞争对手也已进入市场,技术领先带来的垄断利润日渐减少,
竞争的焦点转向追求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此时,工艺创新的
地位提升。”
(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需求的拉
动,另一个是研究开发的推动。-
一方面,市场需求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第~拉动力。施莫克乐
(J.Schmookler)在《发明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主要受市场需求
的引导,而厄特巴克(Utterback)在197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60—80%的重
要创新是受需求拉动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有两个特点:一是各种商品的等
级极为清楚,并被细化了;二是与一般新产品相比,高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具有
高度的不确定性。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为所有顾客做所有事,甚
至不可能为部分顾客做所有事。因此,准确的市场定位可以说是科技型中小企
业产品创新成功的第_步。不进行市场定位,就不能明确重点和主攻方向,就
很难在任何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等研究开发成功之后,才再考虑新产品的市场
问题,这种风险过高的产品开发对于首先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科技
型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不适宜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只能围绕一个市场或新的产
业,全力以赴地开发出一种新产品。不仅如此,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只能
。Ciacomo Bonanno,Barry Haworth,Intensity ofCompetition and the Choice Between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6(1998):PP495-510
28
以一个小范围取得垄断地位为目标,通过避免竞争求得成功。这种目标市场一
般是很小但又是某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产品的市场。开发一种新产品,一
旦成功可以带来极大的回报,但它的风险也大,不容许有错误,也没有第二次
机会,必须一标中的。
另一方面,研究开发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马奎斯(D.
Marquis)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在567项技术创新案例中,有20%左右是归因
于研究开发的推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定义,研究开发分为基础研
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三种类型。与大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产、
营销、融资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主要是实验
开发,因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需要较长的时间,具有较大的风险,科技型中
小企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风险较小又能较快盈利的实验开发最为合算。尽管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实验开发之源,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
密切,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从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脱胎而来,有一
个强大的后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源源不断提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因
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全能够专心致力于实验开发。当然,研究开发对科技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局限于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在很多场合,
研究开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表现为企业从外部取得新技
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和研究开发的推动作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研究开发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而技术创新则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实际过
程中,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是在市场需求和研究开发的交互作用
的背景下发生的。只有当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之间产生差异或对立的时候,即
市场需求找不到满足这种需求的科学技术手段,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没有找到
市场需求途径的时候,才会真正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当这两者达到统一时,
即市场需求找到其满足的技术手段,科学技术找到了应用的途径,也就完成了
技术创新的过程。
1972年,英国兰格里希(Langrish)等人对在1966—1967年在商业上成
功的84项技术创新项目作了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市场需求与研究开发在
技术创新上具有同等重要性。莫厄里和罗森堡在《市场需求对创新的影响》中
指出:“科学技术作为根本的、发展着的知识基础,与市场需求的结构.二者
在创新中以一种互动的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共同
图5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与市场交互模型
资科来源: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t 251贝·上海财经大学}}j版杜·2001牛般
决定,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D研究开发
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如图5所示。
这一模型强调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技术与市场这两大创新动力的有机结
合,认为技术刨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
拉动创新过程只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创新过程模型的特例。
四、风险投资机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风险投资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l、风险投资的特征
所谓风险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
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
转引自林汉肌I 魏中奇生编:‘中小企业发展。’j创新》.250页.~I海财经人学iIj版礼.2001年.
30
权转让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
与一般投资行为相比,风险投资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追求的目标不同。风险投资追求的是短期的高回报,而传统投资的
目标在于长时期内稳定的回报。一般来说,风险投资的成功率只有1 5%~2 0
%左右,具有高风险的特征。.
——投资的领域不同。风险投资的主要投资领域是高科技行业特别是IT
业、互联网、生物工程等,所投资的公司也是创业初期快速成长的中小型高
科技企业。传统投资覆盖所有的行业,投资的公司以有稳定营业收入的成熟
型企业为主。
——介入的形式不同。风险投资家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一方面谋求的是股
权,有时是控股权,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管理也有不同程度的介入。传统投资
一般仅仅是谋求股权或债权,不会直接介入企业的管理。
——退出机制不同。风险投资是通过企业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上
市、出售、购并来实现盈利和资本的增值。传统投资是通过专业人士监控企业
的现金流量来控制风险,通过定期收取企业支付的本息来盈利和回收投资
2、风险资本的形成机制
在工业化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是来自机构投
资、个人投资、政府资助、企业投资、商业银行贷款等(见表3)。在早期,
政府的投入曾是重要的来源,以后政府不再直接投入了。
投资于风险企业的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慈善和家族
基金、大学后备基金、各种非获利基金等。美国的风险资本主要来自机构投资
者,机构投资额占美国股市投总额的80%。其中养老基金是风险资本的最主
要的来源,占5l%。o
。陆世敏:‘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31
表3 美国风险投资构成(1994年)
投资者百分比(%)
公共养老基金22.2
公司养老基金19.7
捐赠基金11.4
银行持股公司11.O
富有家庭和个人10.3
保险公司7.2
投资银行4.9
非金融公司4.3
其它9.1
资料米源:姚慧华,‘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及经验,.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3、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
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如图6所示。
风险投资的投入过程包括三大要素: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
投资主体是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对象是创业初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投
方式是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参股投资对象并参与管理;收益方式是通
所投资的高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不断升值,并在退出时以资本增值作
回报,退出时间一般选择在企业上市或出售时。由此可见,风险资本和风
投资一般不以企业分红为目的,而且,在收获季节将出让股份所获资本增
中的1 5%~2 5%再投到新项目中。这样在考虑项目的财务指标之前
资本投资家更注重项目的市场前景、发展策略和创业者素质。

广1卿厂_丽丽订厂面丌I c握供寅丰)I I l逞作、监控、增值' 1. I I鲢用费车) I
风酸资奉————————-—●风险赍奉管理人—————————÷贷奉和慨
f ,f I
双人企业I l
投磷公司li%-口《的冀车增值’寸
保险公司十弃威长性
基金I 公i司
个I I
车垒和诂%—格,‘‘—————一越山(上市,出蚺啦井) l
的鬻本增值个J
I
胜盼七————————————一收获
图6风险投资运行机制
4、风险投资的具体程序
风险投资的具体程序包括六个步骤。
第一步,科技型中小企业者根据风险企业创业的需要, 到风险投资市场
融资。
第二步,投资者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投资策略,投资方向的偏好、曾有
过的投资经验和对高技术产业的战略判断等,对创业的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第三步,对筛选得到的项目进行专业评估。评估的内容有:该项目技术的
先进性、成熟性、市场性:该项目创业需要的技术、设备、人员、市场的条件:
该项目创业者的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信用道德、需要给予的帮助;创业的风
险因素及可控性、所需的风险成本及自身的承受能力:风险投资的收益分析,
以及风险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等等。
第四步,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决策。如果不符合投资者的要求,则放弃
投资,回到第二步进行新的项目筛选、专业评估。如果符合投资者的要求,则
进行投资管理。
第五步,根据第一轮的投资管理以及风险企业成长的状况,决策是否要再
一轮投资,如果不需要,则进入第六步,如果需要,则要对风险企业的成长性
和将来前景以及所处的困境进行专业评估。此时的评估内容涉及到产业成长的
可能、困境的原因分析、竞争者的发展情况等。评估后重复第四步的程序。
第六步,在风险投资之后,风险企业成长价值如何,是否有增值的价值,
给出投资者的判断:如果没有增值价值,则清算,将清算回收的资金返回到风
险资本市场或风险投资者手中;如果有增值价值,则根据投资者的投资战略和
市场情况,选择上市或购并,或让创业者回购或其他方式,从风险企业中撤出,
该撤出资金是通过撤出渠道已增值的资金。投资者将该资金再投入到风险资本
市场或再进行下一个项目的风险投资。
总之,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是以高技术企业创业需求为拉动,在以高技术知
识产权股份期权价值实现的进程中,也是风险投资股份期权价值实现的过程。
5、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通常有三种最基本的退出方式:风险企业股票公开发行上市,被
其他公司收购和兼并,风险企业向风险投资公司回购自身股份。风险投资的退
出方式和时机选择,取决于风险投资机构整个投资组合收益的最大化,不同的
退出方式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管理有不同的影响。表4显示了不同的退
出方式所需的平均周期和所获得的平均收益值的情况。
表4 风险投本的不同退出方式所需平均周期及所获平均收益值
退出形式平均周期(年) 平均收益值(%)
公开上市4.2 610
被大公司兼并3.7 70
公司自行收购4.7 110
清算4.1 -80
失败3.7 一100
资料来源:李国麟,‘风险投资与科技企业),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
企业股票上市是最容易退出的渠道,投入的资本的增值也最大。风险投资
公司在风险企业上市的两年后出售所持股票,在这一期间还会参与风险企业的
董事会,最后实现风险企业的平稳过渡。通过风险企业的公开上市,风险投资
公司获得了高额回报,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创业家的价值也
得到了体现。在美国,NASDAQ是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
的重要渠道,从而也是风险投资退出的重要渠道。
通过收购或兼并,风险投资者从收购方获得现金或股票,然后便将出售收
益分配给其他有限合伙人。但与公开上市不同,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一般不太
欢迎这种做法,因为这样做往往意味着企业被大公司收购而失去其独立性。因
此,通过收购和兼并退出通常要使管理层的利益也部分得到维护。
风险企业回购股票通常是一种候补性的退出方式,往往在投资不成功时采
用。在签订投资协议时,为了保护风险投资机构的利益,尤其在风险投资机构
在风险企业中占少数股权时会规定明确的回购条款。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企业发展越成功,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越多,退出过
程越迅速,退出时增值程度越高。成功的风险企业往往大多数通过股票上市等
增值程度较高的方式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不太成功的风险企业则比较多地
借助于创办人赎回等增值程度较低的方式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美国经济学家
调查后发现,企业股票发行后退出的投资回报最高,平均达到1.95倍,其次
是股份转让0.41倍、购并0.4倍、企业回购0.37倍,其他则会造成投资的损
失。o公开上市方式目前已成为各国风险资本首要的和主要的退出选择渠道a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与风险投资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
务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成长的潜能。科技型中小企业以
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高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企业的成长模式,以往一
。魏建华:‘市场创新:建立中国的风险资本市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
35
个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而现在的科技型中小企
业,由于其技术创新特别是产品创新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成长为大企业只需
要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时间。
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成长需要外部资金的高投入。由于科
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是由科研部门、科技人员创办的,本身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
甚至是由身无分文而具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创办的。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
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比较大。不仅如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要求外
部投资具有相当程度的连续性,投资从传统的产品开发、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
购置,向产品服务延伸,往往需要很大的追加投入。
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资金高投入具有高风险。科技型中
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难同时进行多种途径的替代开发,一旦
技术创新失败则少有回旋的余地。与一般的新产品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
的新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很难预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决定了在其成长时期不适合一般金融形
式的参与,而必须有特殊的融资形式与之结合,这种特殊的融资形式就是风险
投资。风险投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资
金,二是介入企业的体制运行与管理过程。
从风险投资的资金效应看,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的作用首先在于弥补传
统投资体系的缺口,使得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均有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
业化一般需要三个阶段: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工业化生产阶
段。在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由于政府财政拨款和各项专项基金等科研经费的
资助,加上本身资金需求量不大,一般能寻找到较为宽裕的资金供应。在工业
化生产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产品拥有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
收益较为稳定,较易得到传统融资渠道的青睐,可以向金融机构借款,个别符
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甚至可以上市融资。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包含产品的设计
与试制、中间试验、持续改进等步骤,是连接研究开发与工业化生产的中间过
渡阶段,在技术上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市场前景不明朗,风险很高,不易争
取到资金。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其最关心的不是项目的短期
盈利性和安全性,而在于项目的远期成长性。据国外统计,20一30%的投资完
全失败,约60%受到挫折,只有5%~20%获得成功,但成功项目的资本收益往
往是成百上千倍以上。风险投资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它的投资对象必然是传统金
融机构不愿涉及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随着科技成果转化逐
渐向工业化生产阶段过渡,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其资金需求
比例也相应上升。高科技产业化三个阶段的资金需求量的比例关系通常为1:
10:100。每一阶段的后续资金能不能及时足额跟上,决定了整个科技成果转
化过程的成败。这时,风险投资家利用本身资金实力以及大量的融资渠道和信
息,履行向企业投入大量后续资金的承诺,从而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
从风险投资的“体制效应”看,风险投资家投入资金,拥有科技型中小企
业的股份,必然要求按比例进行权益分配,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
在客观上要求科技型re4,企业规范其组织管理和运行体制,由此从体制上影响
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首先,明确产权归属、理顺产权关系。我国科技型中
小企业大多衍生于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事业单位,产权关系复杂,治理结构
不完善。这个弊病随着企业的成长、规模的扩大而逐步暴露出来,严重地削弱
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美国为12%,
我国为i0%~15%,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数量规模、推广应用效益却不如
发达国家,其问题大部分出在产权关系上。风险投资以股权形式投资,要求理
顺产权关系,明确产权归属,按出资比例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产权和
治理结构问题创造了条件。其次,风险投资本身是一个资金与知识相结合的过
程,知识与资金同样都取得相应股权,知识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承认,有利
于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再次,有利于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创业者以技
术成果入股,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风险投资家与创业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
利于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这也起着类似经营者“期般激励”的效应,
激发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五、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主要障碍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将技术开发工作放在企业的中心地
位,这类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支重要力量。目前,科技型中小企
业的经济技术活动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多数企业集中在通信、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领域,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自主知
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发展路子。至1998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
已达7万家,技工贸易入超过6000多亿元,上交利税260亿元,出口近1000
亿美元,涌现出像四通、联想、北大方正等一大批离科技企业,带动了技术和
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统计资料的局限,下面以浙江省的调查资料为例,。来说明我国科技
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l、科技型中小企业R&D活动比较活跃。73.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R&D投入
水平在2%以上,50.6%的企业在3%以上;R&D机构较为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
88.2%的企业都建立起不同形式的研究开发机构,而且26.O%的企业在国内其
他地区设有研究分支机构,1I 2%的企业还在国外建立起研究分支机构;产学研
合作较为活跃,82.7%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关系,
合作形式主要为合作开发和疑难咨询。
2、产品创新能力较强,市场接受程度和技术水平较高。73.9%的科技型中
。王竟天等:‘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P001年.
。陆立军:‘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7期.
38
小企业认为本企业的主要产品是畅销或紧俏的。只有10.O%的企业认为企业主
要产品的技术水平没有优势或一般。后续产品较多,75.7%的企业拥有多个后续
产品,14.2%的企业拥有一个后续产品,只有10.1%的企业目前还没有开发出后
续产品。
3、产品创新主要依靠市场的拉动作用。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中,
53.1%是由市场需求直接拉动,15.5%是受市场需求启发促进的,】2.8%是通过
国内外技术检索而形成,18.6%则是技术轨道发展的必然结果。
4、技术创新的渠道以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为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
创新渠道上,68.9%靠自己开发,31.1%是引进:而在技术开发方式上,54.5%
是独立开发,37.4%是合作开发,4.4%是委托开发。
5、新产品的制造水平比较高,管理比较规范。53.4%的企业执行IS09000
等标准化管理,33.6%的企业制定企业质量标准,7.4%的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只有5.5%的企业无质量保证体系。
6、新产品产值率较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平均为55.1%,其
中。69.6%的样本企业高于30%,52.5%的企业高于50%,10.7%的企业新产品产值
率为100%。
7、市场拓展能力比较强,营销能力比较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比较注重销
售渠道的开辟,在自行推销的基础上,不仅在专业市场或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等
国内市场上寻找产品销售渠道,而且还自营出口。争取国外经销商采购代理,开
辟国外市场。在销售分支机构设置上,有67.9%的企业在国内外设有销售分支
机构,其中,3.6%的企业还在国外有销售分支机构。67.O%的样本企业认为本企
业的营销能力处于行业中上水平以上。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尽管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取得很大成绩,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然还有不少制约因素,主要
有四类。
1、融资制度不完善是首要的障碍性因素
根据上海银行的一项调查,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资
金不足的困扰。在被抽样调查的262家样本企业中,获得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的
仅占2.8%,获得流动资金贷款的占9.5%,而且都是抵押贷款。。另据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调查分析,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的障碍性因
素。(见表5)
表5 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
障碍因素位次企业比例(%)
1.缺乏创新资金1 72.7
2.创新风险大5 35.2
经济因素3.创新成本高29.8
4.创新回收期长10 23.1
5.创新收益不明显17.7
1.缺乏研究开发3 37.6
2.缺乏创新人才2 51.0
3.缺乏技术信息4 35.9
4.缺乏市场信息6 31.5
能力因素
5.消费者不接受11.8
6.销售网络不适应9 23.2
7.创新时机难以把握8 23.3
8.缺乏技术能力22.6
1.易被模仿、假冒19.8
2.企业产权不明确,奖励不7 26.5
其他因素3.科研人员与工人缺乏配合9.3
4.法规条例1.5
5.税收8.6
资料来源:高健、傅家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一1051家企业技术色口新调查分析,。
载‘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年l期.
融资制度安排的低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融资市场化水平不
。陆世敏:‘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40
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告贷无门,特别是技术创新的初期,由于风险高,不
确定大,往往使市场资金望而却步。第二,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我国的风险投
资刚刚起步,还远远不能起到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从直接融资渠道
看,资本市场上市门槛太高,对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可望而不可及。
第三,融资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突出表现为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
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
2、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为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变化。技术创新的最大
特点就是先发制人。著名经济学家斯通曼认为:“只有那些首次在经济活动中
得到应用的新的生产工艺才能算是创新。”但是,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方
面仍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一是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通过科研机构转制
或重组过来的,由科研机构带来的那种在计划经济下,对技术创新和市场紧密
结合的忽视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还需要一个过程和完善的机制去
激励;二是这种转制和重组只是小范围的调整,难以改变过去科研机构的专业
设置不甚合理,工作重复和力量分散的技术创新格局,很难形成一个开放、流
动、竞争、联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也制约了企业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
3、企业管理滞后。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研究或技术问题,而是
一个技术和市场经济的综合体,既要有产品的创新、工艺上的创新,也要在管
理上创新,以及市场开拓方面的创新等方面。国内和国外的一些科技型中小企
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着力培养企业技
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能持
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但是,我国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产权不明确,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创新资金来源单一,管理模式陈旧。
4、技术创新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是一个集管理、科研、开发、生产、销
售于一体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科技人才、开发人才,而且需要具有风险意识和
创新意识、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技术人才和开发人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大量的学者、教
授投身于科研开发队伍中来,但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仍然没有形成有针对
性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尤其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这样的人才结构很难在技
术刨新的持续发展上取得大的进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
有很多业务需要外包或由各种社会化服务机构协助完成,如技术、人才培训、
信息交流、财务审计、法律咨询以及市场营销策划等服务,而现有的社会化服
务体系却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
六、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
1、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
环境。通过立法,维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
企业的正常发展,是世界各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通行做法。如日
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美国的《小企业经济政策法》都有相关规定。我国
也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基本法律,保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
权益。
2、制订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计划。近十几年来,我国
已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科技支持计划,如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
新产品计划等,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计划
都是以支持技术创新的商业化为主。实际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每一环节都
存在较大风险,政府应该对商业化之前的技术创新活动也给予支持,也就是加
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支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持久创新能力。同时,
应制定有关政策和相应的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联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3、积极政府应转变职能。政府职能部门要转变职能,公开办事程序,提
高办事效率,简化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办理手续,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
质量:切实减轻科技型中小企业负担,清理不合理收费,对一些应收费用,要
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收费标准:改革企业登记注册制度,进一
步简化科技型企业创立的审批登记注册手续,降低科技创业的门槛;大幅度削
减审批登记手续,比如可以改事先审批为事后管理;认真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注册中面临的特殊问题,如无形资产的评估确认问题,知识资本的入股登记
问题。
4、完善金融政策,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第一,
切实发挥科技贷款的作用,充分利用好银行信用这一资本积聚的重要杠杆。第
二,拓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渠道。在条件成熟时,
允许高新技术企业有选择地到上海、深圳上市融资。对于我国一些优秀高新技
术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应支持其到香港的二板市场上融资,这对于企业规范
化、现代化、国际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
在适当的时候,设立内地的第二板市场。第三,拓宽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
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渠道。这就要求实现企业债券由规模管理向实质管理的转
变。取消对中小企业不利的额度要求,使一些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可以通
过发行企业债券来融资。第四,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基金等有关政策,要按照《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
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重点用于中小企业(包括民营
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资助入股和贴息。
5、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扶持政策。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
企业,一定期限内由财政部门对其实际上缴所得税额新增部分和增值税的地方
留成部分,以上一年度为基数,按一定比例以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形式返还企
业,作为对技术开发的补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的国家级新产品,在试产试
销期3年内应征的所得税,或yiJA.省级、市级的新产品在试产试销期2年内应
征的所得税,可作为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扶持,由财政返还给企业,专项用于新
产品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直接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
发生的费用,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政税收
问题的规定,实行税前扣除。
6、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大力开展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规
章的宣传活动;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严肃查
处专利侵权和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的权益。各级科
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做好科技型中小
企业的认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和监测工作,帮助
解决部分科技中小企业存在的产权不清等问题。
7、创办好科技园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创办
科技园区,要从实际出发,力求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只要符合以科技为先导
就行。要进~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拓宽服务领域,
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孵化工作。要
以优惠价格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场地、
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到创业中心创业。要加快回国留学生创业园
的建设,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一流的科研、生产环境。
8、必须始终把培育人才放在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首位,作为推动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来抓。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旆,大力引进、利用外智。
例如,留学归国人员来浙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其成果可以转化为产业和发
展项目,在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外省科技人员来浙
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归口管理部门认定,可优先转入落户,并在子女入
学、安排住房、家属工作等方面优先安排或予以经费补贴等。
(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较晚,从1985年起才陆续创办了一些风险投资公司。
但是,风险投资作为一个行业受到政府与企业的热情关注,却是最近一两年的
事情。据统计,目前全国20多个省市创建的各类科技信托公司、科技风险投
资公司和科技信用社已达100多家,己具备40多亿的投融资能力。由于法律
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风险投资主
体单一。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角大多是政府,私人风险投资者、中外合作
风险投资机构等形式较少。第二,缺乏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作为产权转让中
心的证券市场在我国建立的时间还不长,二板市场还未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发
展滞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产权转让相当困难,风险投资者一旦投资于中小型
科技企业就很难变现。第三,风险基金的运作功能不健全。风险基金与企业之
间的使用与协调关系不紧密,多数风险基金只是起着短期贷款和资本拆借的作
用。第四,缺乏完整意义的风险投资企业以及引进风险投资的意识和能力。一
方面,风险投资机构只是把风险投资作为寻求资金有效使用的一种行为,在项
目选择、论证、投资管理以及资本的退出方面缺乏考虑;另一方面,企业通常
在融资方面缺乏对风险投资的足够认识。第五,缺乏风险投资人才。目前,在
实际操作上真正懂得风险投资的人还不多,具有现代意识的风险投资运作人才
可谓风毛麟角。
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第一,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正如美国亚洲资本协会主席富兰克林畅
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立法在风险资本投资领域依然迟钝,在这个领域内几乎没
有相应的法律和规章。。现有的法律诸如《公司法》、《专利法》等,在很多方
面甚至对风险资本有所抵触,急需修改和加强。一些已经出台的政策也没有明
晰的法律约束。因此,我国可借鉴欧美国家有关创业基金的法律、法规和监管
经验,尽快出台《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公司法》等一系列法规,并对现有
。邓聿文:‘中国风险投资隐藏六大风险' ‘中国经济导报).2001年8月18日.
45
的《公司法》、《专利法》等部分法规加以修改和完善,以保证投资者的权益,
使创业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和监管有法可依,并得到法律
的支持保护。
第二,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发达国家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历程看,
政府政策对风险投资业影响很大。如1982年芬兰政府就提出了加大对科技开
发投入的战略,为此1983年成立政府“技术开发中心”,担负对高风险的企
业以风险基金形式给与扶持的职能。。我国在财政政策方面,应更多地使用贷
款贴息和贷款担保的方式,尽可能减少直接投资、财政补贴的方式,这样才能
让较少的财政能力发挥较大的效用,同时又可以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可能产生的
负面作用。例如,在税收政策方面,可考虑对风险投资及其投资者实行资本利
得税抵扣,作为刺激风险投资的一种有效措施。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商业银
行向风险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参与组建各级“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贷款担
保基金”和“高科技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并承担这些基金的托管职能。
第三,开辟多渠道的风险资本来源。可采用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大中
型企业、科研及高校等多家联合组建的方式,创建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资金
来源除自有资金外,可以开展如信托存放款、投标、财产担保、发行股票、债
券、办理租赁、提供和种咨询服务等业务取得。从根本上说,要创造条件,吸
引民间资金流向风险投资,使民间资金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在经济
特区和某些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可考虑利用国外风险投资的可行性。
第四,建立风险基金与风险企业之间有效的制衡机制。风险基金通常投资
的风险企业,一般都处于种子期或导人期。作为企业组织,它们还只是一个萌
芽,甚至连萌芽都尚未出现。风险基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发现和培育这些企
业萌芽,将它们培育成未来的大企业。因而选择及管理所投资的项目过程中,
风险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风险基金的运作及在培育风险
。酃霜涛、郑焕清:‘芬兰高新技术4、企业成功之路),‘参考消息) 1999年3月27日.
企业的过程中,基金的经营能力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主要依赖于基金的管理者
和风险企业的科技人员,依赖于他们个人的投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合作精
神和道德水准。因此,风险投资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风险基金和风险企业之间、
基金投资人与管理者之间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即对风险投资业务的各参与
方的权力、责任、利益所形成的一种制衡机制,从而有效地调节各方的行为。
在发达国家,这种制衡机制通过两种途径得以实现:一是建立风险基金对风险
企业的参与和监控机制。风险资金投入风险企业之后,风险基金直接参与风险
企业的管理,直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运作,尤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更是如此。
为了实现对风险企业的控制,风险基金派人出任风险企业的董事,并争取和保
持在风险企业董事会中的特权。同时用股票权这个“金手拷”来建立激励和约
束机制,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使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进入待遇低、风险大的
创新企业并保持对企业的忠诚。风险基金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风险企业实现创业
者与管理者关系协调的制度安排。二是在风险基金的组织与运作体制上形成制
衡机制。从长期的运作实践来看,私人合伙制成立的基金效率最高,其次才是
信托基金制,再次是公司制,因此目前私人合伙制占据了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
主流地位。
第五,切实提高风险资本的运作效率。风险企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种子
期、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风险企业可以不同形
式吸收资金支持自己的发展。一般情况下,风险企业早期阶段以吸收风险资本
为主。这一时期成功率低、风险大,但成功后收益也大,因而早期阶段的企业
投资人以风险基金为主;在风险企业发展的后期,企业可以成功地融资或上市,
收益也随着风险的降低而减少,风险资金在这一时期以成功地退出为目的。针
对风险资金的使用规律,在发达国家,私人合伙制形式成立的风险基金实行资
本金承诺制。在投资项目未确定之前,风险基金的大部分资金还掌握在投资人
手里,只是到了决定投资的时候才按约定投出相应的资金。这样,一方面基金
管理者不会因为资金闲置而去匆忙寻找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基金管理者不会
在考虑项目时为募集资金发愁。在这种体制下,风险基金的管理者对项目选择
和管理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在我国,风险投资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我国的《公
司法》实行的是实收资本金制度,成立一家公司,在注册时就必须做到足额出
资。对于风险投资公司,这意味着在注册时就必须拥有与注册资本金相符的现
金。这样的制度加重了出资人和投资公司管理者的风险和负担。由于风险投资
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跟踪投资过程,对于~个投资项目,在不同的阶段,风险
投资公司都要对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要进行下一阶段的投资。而且在不
同的阶段,风险企业对风险资金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风险投资公司自身对
资金的需求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对多个项目进行投资,会增加资金总量的
需求,但这种增加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超过实际需要的资金,会增加管理
者的压力。如果实行注册资本的承诺制,随着公司的业务进展和发展,出资人
根据管理者对资金的需求来增加风险资金的投入,不仅可以减轻管理者的压
力,也降低了出资人对管理者的信任风险,增加了对经营者的评估机会,总体
上减少了投资人的风险。
第六,建立风险企业的市场价值评估机制和风险资本的多渠道退出体系。
风险资本由职业风险投资人从社会募集而来,而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则是风险
投资成功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可行的退出方案,投资者不会将资金投入封风
险企业中去,风险投资活动也将因难以筹集到社会资本而无法运行下去,投入
——退出——再投入的风险资本有效循环也就无从建立。目前我国风险资本的
退出体系严重缺乏,使得风险资本可能长期沉淀在个别投资项目上,即使所投
资的风险企业非常成功,风险投资公司也很难收回投资,因而难以实现投资回
报。对于这一结果的预期,将迫使风险投资公司放弃对风险企业的投资,特别
是对处于种子期和导入期的风险企业的投资,而去对处于成长期、成熟期企业
进行投资和融资,甚至将风险资金投向·成熟行业,失去了风险投资的本来意义。
因此,风险资本需要的不仅是创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兼并、重组、
清算等退出渠道的畅通,而且还需要市场能够形成一种机制,对风险投资公司
所持有的股权进行价值评估,能够发现和评估风险企业的远期价值。离开了这
种有效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风险企业长期收益的价值评估就不可能进行,风
险基金或投资公司所培育的未来大企业的市场价值就不能凸显,风险资本的高
收益就无从兑现。一般来说,创业板就具有退出渠道和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
实际上,创业板并不是风险资本退出体系的全部,即使是在美国,也还有50
%以上的风险投资项目没有到NASDAO上市。创业板的存在,实际上还起到对
通过其它渠道退出的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的功能,以及对这些风险企业
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有了创业板的存在,就等于有了一个有效的市场价格发
现的“标尺”,至于具体到某一个投资项目或风险企业,是否在创业板上市则
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风险资本可以在产权交易市场通过转让而退出,也可以
被其它企业兼并或收购。
(三)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机制
诺思在分析产权制度的激励作用时认为:“排他性产权能够提供对提高效
率和生产率的直接刺激,或者用一更直接的术语来说,能够直接刺激获取更多
的知识和新技术。”。这是因为,第一,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
只有通过建立产权明晰的出资人制度和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形成科学的法人治
理结构,理顺企业内部的责权利关系。在企业的所有者、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
者之间建立起真正的监督制衡机制,企业才能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为
谋求生存与发展而进行技术创新。第二,以产权为代表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有“亲和化”的趋势。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作
为划分的标准,可将企业创新系统粗略她划分为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
度创新和反映生产力变革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子系统是相互
。D·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9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1.
49
联系、相互推动的有机整体,唯有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才能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
现实力量,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都不能使创新行为得到实现。随着高新技术和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大子系统将会出现“亲和化”的趋势。技术创新推
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第三,明晰的企业产权
能有效地激发经营者的创新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S.Adams)公平理论
认为,一个人对其所得报酬是否满意不只是看绝对值,而且看相对值,要进行社
会比较和历史比较。如果某人认为自己的报酬和贡献比率同别人相应比率相等
则公平合理从而感到满意和心情舒畅而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
影响工作情绪而导致贡献减少。企业家作为个人,在其公平感得不到满足后,
便会失去继续创新的动力。所以,产权制度作为一种直接与利益相关的制度安
排是激励经营者的最佳良方。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科技型中小企业产权安排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根据法律和政策规定明确产权。这类
企业一般由科研院所、高校的人员或某种具备技术专长的个人或合伙创办的。
这些企业从~开始就应该界定产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法》规定,国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科技人员可以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或到其他高新技术企业参与转化科研成果。由此产生了个人直接占有型的产权
结构。对于个人直接占有型的产权结构,所有者个人与企业财产间的关系最直
接,没有任何中介人横插其中,因而他会全面考虑企业的所有费用成本,谋求企
业资产也是他个人财产的持续、稳定的增值。换言之,这种企业产权结构的委
托——代理费用最低,所有者与经营者及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最高。这种产
权结构能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但也有缺陷,如外部社会资源
的利用范围较狭窄,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等。不过,随着分工的发展,技能专业化
和法律、法规的健全、规范,社会资本流动重组,有助于个人直接占有型的企业
的成长,近年西方如雨后春笋般的个人小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涌现便可作为
50
例证。
第二、己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通过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
度。这类企业如果原先产权模糊,要根据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明确界定产权。
如果原先产权清晰,但要二次创业,也必须改革产权制度,走上现代企业制度的
道路。如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要二次创业,就应当选
择股份制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较大规模地吸收社会资本,且具有开放的不断筹
资特性,可使得筹资成本相对较低,企业扩张快。但是,对于规模不太大的科技
型中小企业而言,在股份制的模式选择上,股份还只停留在企业内部的成员,即
企业家、技术人员及职工当中。
(四)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取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
有效运行机制。就目前而言,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能力
的重要和基础条件,它们包括基础设施、融资条件和能力、制度环境、国际环
境、政策法律、市场条件和顾客需求等软硬环境。这种社会层次的条件是企业
所不能控制的,大多决定于政府行为和社会环境。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
化服务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
科技型ed,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组成的一个组
织和制度网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致力于技术和知识转移的中介机构
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的功能发挥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体系内各要素的构成在功能定位上
是否适当;体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否广泛与密切。我们将科技型ed,企业社
会化服务体系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功能分析如下:
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是:①支持知识生产,尤
其是战略性研究开发;②以政策和计划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制
订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
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提供创业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服务:③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其中包括:
知识产权,法规和标准等。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
可用图7表示。
●■
■节
图7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向科技型中小企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源,起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
大学、科研机构结合起来,能方便地利用大学的场地、设备、人才、信息、技
术等优势迅速发展。
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为高技术产品和企业诞生与成长提供综合帮助,促
使其成熟的组织机构,包括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
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区有服务中心、创业中心(孵化器)、行业协
会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这些中介服务机构过去的确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产生与发展、创造高新区发展的优势方面发挥了许多作用。但由于各中间服务
机构彼此独立行事,不能相互分工协作,整体服务体系显得不够健全完善,致使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建立科技型中

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中心,发挥各高新区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
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更全面地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技术、市场信息,
采用先进的储存、检索办法迅速及时地向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并根
据企业对信息的特殊需要定期向企业提供资料,将种种信息传递到大大小小的
企业。这样,一方面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另一方面,
也可以避免产品的重复开发,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研究开发、咨
询到管理、后勤等方面得到一体化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I、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陈征:(<资本论>解说》第一、二、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陈征、李建平、郭铁民主编:‘<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
5、毛林根编著:《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李悦主编:《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金碚编著:《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8、[美]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三联书店,1996年版。
9、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夏大慰主编:‘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马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美]曼塞·G·布莱克福德:《美国小企业成长与创新》,锁箭泽,经济管理出版
社,2000年版。
14、宋光茂:《国有中小企业“豆包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郁义鸿:‘现代企业组织架构挥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16、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7、陈乃醒:‘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18、卫东主编:《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年版。
19、邓荣霖主编:《中小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杜
2000年版。
20、王忠明主编:《中小企业创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l、魏国辰、李文龙等编著:‘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问答》,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2、唐菊裳:‘国外小企业一融资、管理、创新、模式》,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23、刘冀生、刘伊伟、王书成主编:《中小企业经营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4、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5、杨蕙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26、何树平、胡筱舟:‘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黄涛主编:‘风险投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8、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主编:《风险投资与新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年版。
29、尹海刚、刘彦敏编著:‘知本创业》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30、成思危、约翰·沃尔等:‘风险投资在中国》,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31、张陆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林汉川、魏中奇主编:‘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吕国胜编著《中小企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沈玉良、浦再明、黄辉:《中小企业产业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35、陆世敏主编:《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王竞天、李正友等编著:《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37、WME·舒德尔、丁·丹尼尔·舍曼编著《新技术开发管理》,绎明宇等译,中信出
版社,2000年版。
38、杨政编著:《创新技术创业管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雷家璃、:冯婉玲:《高新技术创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0、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胡小平主编:《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出版。
42、傅汉清:‘美国小企业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3、[美]z·J·艾克斯,宋文译,<政府对高新技术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中外科技
信息》,2000年第9期。
利、傅德棣主编:‘国外高技术及其产业政策分析》,地震出版社,1993年版。
45、李海舰:‘关于高技术产业化问题的几点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化》2001年第1
期.
46、王伟光:‘技术创新、市场结构及制度》,‘高新技术产业化)2001年第2期。
47、吕超:‘建产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化》2001年第5期.
4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的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小企业的产业定位》,(经济工作者学
习资料》1999年第31期。
49、陈旭东:<小企业的成长与创新环境的培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0年第5期。
50、王大勇等:《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与经营》,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1、
52、
53、
54、
张毅华、王学栋:《美国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及启示》,‘工业
企业管理》2001.2。
董辅扔:《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工业企业管理》,2000.2。
吴义国:《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经济信息时报》1999.12.31。
欧阳勇:《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投资和第二板市场浅析》,《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2000 2。
55、张其仔:《发展中小企业有没有经济上的合理性》.《经济活页文选》,99年第15
期。
56、夏讯鸽:《中小企业促进法评析》,《工业企业管理》2001.5。
57、远德玉、丁云龙:《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几个问题》,《东北大学学报》(社科
版),2001.1。
58、蒋伏心:<小企业问题:定义、借鉴与对策》,《江河学刊》,1999.6·
59、于维栋等:<关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1999.7。
60、史忠良、吴志军:《从产业经济学看发展小企业政策》,《当代财经》,2000.10。
61、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课题:‘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
1999.6
62、陈乃醒:‘认识和利用规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0.2·
6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课题组:《西方七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措施》,‘中国工业经济》,1998.11。
64、邱海平:‘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当代经济研究》,1998.6·
65、邱海平:‘马克思的企业规模理论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0.8·
66、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00.4·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