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832试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

黑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试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
姓名:刘璐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姜树蔚
2002010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高等教育是产业,是第三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产业形成
的过程,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是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有竞争性、
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过程。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可以从公共经济学和产
业经济学理论中得到证实。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体现在产业内部经济效益
和社会经济效益上。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它是满
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经途径,是缓解办
学经费紧张的有效手段,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催化剂。
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实践: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已普遍地实现了产业化经
营。高校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实践着教育的产业化。社会办学已
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高校的收费制度使高等
教育产业化初露端倪。高校扩招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问题l、:政府
垄断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策:打破政府垄断,,l:放经营主体,引进
竞争机制。问题2:高等教育产业政策不到位。对策:政府应给与产业政
策上的扶持和立法上的规范。问题3:原有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效率低下。
对策: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问题4:“产业化”不可能
使高等教育市场完美无缺地运行。对策: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高等教育可以被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但教育又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产
业。在这里作者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国家不但不能
减少经费投入,反而还要加大投入力度。其次,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
国家各级主管机构应该对其保持强有力的规制能力。再有,高等教育产业
化的制度改革应分地区、分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
关键词:产业教育产业产业化高等教育产业化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Hi曲er education is industry,is the third indust阱HigIler education
industrialjzation is an evoJvement course of 11i曲er education industⅨa
course of importing market system and a course that makes the organ ofhi曲er
education more competition, initiative and broader adaptability
Industrialization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be verified in theories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indllstry economics.
IIi曲er educ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objective dcmand of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embodies intemaI economical beneflt and social economical
benefit of the industry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refomation need
of hi曲er education system,is the only way to satisfy the need of hi曲er
education wim each passing day and to realize popularity of hi卧er education,
js a e矗bctiVe metllod to relax running university fee and js caIalyst of
administration system refonnation.
Practice of hjgher education m our country:Logistics servi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f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mallagement.
Tll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teaching aIld scientinc research,
higher education realizes education indus埘alization. Society running
university has become a component part that cannot be substinlte in higher
educational structure.Fee collection system in hi曲er education makes its
industrialization叩pears inkling.Enlarge enroImem in higher education makes
active innuence for economic increase and employment.
Main problem aIld colllltenneasure existed in process ofhi曲er educ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 oIlr coumry:Problem l: monopoly of GoVernment
measure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h培her education.countermeasure:Break
the monopoly of govcmment,open business units and import competition
system.Problem 2: Industrialization policy for hi曲er education is lack
countenlleasure:The goVemment Should百Ve support for industrialization
.IT.
英文摘要
p01icy a11d legal regula“on.Problem 3: Intemal managemem system in the
original jnstitutions ofhigher 1earning is ine塌ci舶t.Colllltenneasure:Set up
and consun珊ate intem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砒suits the
markets.Pmblem 4:“Industrialization”is not be able to make me marke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erfect rIlnning way Countermeasure:Change goVemment
function and strengthen macro adjustmem and contr01.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industry to deVelop,but
education is a rather specialindustry Here,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say:FirSt,
to develop education indus“y,t11e state not only do not rcduces inVesmlent but
“so increaSe invesⅡnent.Secondly:as a special indllsⅡy d印artmem,the state
administrations at various levels s}louId retain strong controlIing ability.
Funhermore,system feform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be ca盯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istricts and conditions.
Key words:industry
education industry
industrialization
h培her education in“strializ撕on
.¨I.
日IJ 茜
.LL—一
月|j 旨
8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教育理论界曾出现
了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化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没有形成理论共识,
高等教育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对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冲击
力。然而,经济形势发展到今天,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已经对传统
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被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谣,教育产业
化作为重新崛起的一种教育理论或者说是一种强劲的教育思潮直接指向
高等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高等教育作为
一种产业能够刺激经济的增长,国力的增强: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
发展可以加快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全面、科学地理解高等教育产业化的
内涵及其运行机制,厘清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划’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
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
然性、我囤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和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及对策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
1.1产业、教育产业及教育产业化
《简明大不列颠大百科全书》对“产业”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
释。广义的产业是“指各种制造和供应货物、劳务或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
业和组织。经济学中通常将其化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狭义的产业就是指工业。如果采用狭义的产业概念,那么教育不属于产业
的范畴。本文立足于广义的产业概念。产业的广义解释所涵盖的范围要大
的多,它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三个产业,其中第三产业泛指不直
接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为社会提供邮电、通讯、信息和教育服务的行业
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教育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教育纳入产业的
范畴是有据可查的。人们承认工业是产业、农业是产业,却对教育是产业
讳莫如深。这可能源于“产业”一词的产生。产业“indust∥’来源于拉丁
语“induStria',。其最初的含义是工业、企业、工业界、制造业,目前其含义
扩展为工业、产业、行业,不仅仅指工业,而是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1
那么,什么是教育产业呢?所谓教育产业,不是指教育机构的其他产
业,也不是教育和产业相加,更不是教育归教育,产业归产业,而是一个
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指专事提供教育劳务的机构的“集合体”。它所从
事的是教育劳务生产,也就是说,其产品是教育劳务。所谓教育劳务就是
指为完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种服务性劳动,即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系
统、集中、全面、科学地提供专门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技能等的一种服
务性劳动;或者说,是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事业所制定的目标而进行的
一种特殊劳动。作为教育产业所提供的统一属性的劳务,自然是教职工的
第1章高等教育的产业-}生质
劳动服务。这种劳务,同其他劳务及生产的产品一样,有其自身的特别的
生产方式、消费形式和运行规律。【2J
至于“产业”与“产业化”髓词相差一个“化”字,“化”字在辞海
中的解释是“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化”
主要指产业形成的过程。事实证明,在我国,新兴的产业的形成过程往往
是对原来不具备产业特征的社会部门进行产业化改造。如在1992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伴随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产业化”、“文化产业化”、“体育产业化”、“出
版产业化”、“环保产业化”、“社会保障体系产业化”的提法不绝于耳,以
往国家包办的事业部门纷纷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可见,“产业化”不过
是依据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原有部门进行产业性开
发、运作与经营的过程而已。“产业”是一种静态的模式,“产业化”是一
种动态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承认其生产
性质,就必须承认其产业化的运行方式。作者认为“教育产业”与“教育
产业化”两个概念是密切联系的,离开对教育的产业性开发、运作与经营
过程的探索而空谈教育产业的规模、阵容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同时笔
者强调,本文所讨论的“教育产业化”仅限定于将教育产业引入市场机制
的过程,使教育产业更具竞争性、自主性和充份适应性,而不把重点放在
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的讨论上。就我国教育界现状来讲,产业化的问题应
界定在非义务教育范围内,尤其是高等教育这部分,其讨论更具有实践性
和可操作性,也更具现实意义。
1.2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经济理论基础
1.2.1公共经济学
教育的产业性质更集中在教育是一剩If‘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或是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准公共物品”的讨论上。很多观点认为:若教育是私人物品,那大可以
产业化:若教育是公共物品,则不可以产业化;若教育是准公共物品,那
对教育的投资可以由政府和个人来共同分担。对这类观点,笔者有不同意
见。其实,对于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物品,经济学界还没有定论。萨缪
尔森认为教育(包括大学教育与初等教育)是私人物品【31,而斯蒂格利茨
甚至把教育归为纯私人物品之列【41。“准公共物品”的定义,是在认定物
品的“公共”性基础上,又是与纯公共物品相区别而提出的,从本质意义
上讲,仍是公共物品。
经济学上讲:公共物品是指私人不愿意生产或者无法生产而由政府向
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商品和劳务,包括国防、气象预报、城市建设、行政
管理、交通建设,以及司法、公安、消防、邮政等服务。我们注意到概念
当中最终的落脚点提到公共物品是商品或劳务。如果说,人们的头脑当中
从未有过教育是商品,教育是劳务的念头,那是在改革开放以前。那时,
民众因为手中没有聚敛大量的财富来投入需要庞大资金支持的高等教育
产业,同时也没有相应的私人办学政策的支持而“无法生产”,那时即使
是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也不允许收费,在投资者没有即得经济利益
流入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生产”。那么在政策相对宽松的今天,比比皆
是的民办高校的存在正有力地说明了高等教育产业是“私人愿意生产而且
有能力生产”的。这一事实否定了教育是公共物品的概念,此其一。
其二,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即公共物品由全体
公民享用,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有,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使用。就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来看,虽然经过连续三年的高校扩招,但相对于考
生来讲,仍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校入学仍然是有名额限制的。每年,
高校招生办门前赫然昭昭的“名额已满,恕不接待”的字条与仍然等在门
前的满面焦急愁苦的长长的家长队伍,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怎么
第1章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
能说这种消费是非排他性的呢?
其三,公共物品的另一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
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仍以1999和2000年的高校扩招举例,各高校为了迎
接大量新生的到来,大兴土木,建设教学楼,宿舍,食堂,添置教学设备,
增聘教师及后勤保障人员。无不增加了生产成本。那么,怎么能说这种消
费是非竞争性的呢?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把高等教育定义为公共物
晶是不科学的。同时笔者也不排除,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当教育资源极大
丰富,教育供给等于教育需求或者教育供给大大超出教育需求时,教育就
具有了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有关教育公共性的讨论,只能蜕现实
与期盼相去甚远,我国义务教育尚未普及,高中教育发展不足,高等教育
总体上带有明显的“精英教育”的性质,这种现状令教育的公共性大打折
扣。于是有人提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在这里且放下在前面笔
者曾提到的“准公共物品”其实质上也是一种“公共物品”的论点不谈,
我们来看其四。
其四,私人物品与产业化紧密联系.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就一定
与产业化无关吗?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学权威词典《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
大词典》就提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单位可以生产一种公共物品。
这些收入要能补偿该产品的成本,同时又能获利。,,【副一些必要性很强的,
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汁民生的公共物品,如国防,气象预报等,即使无法得
到补偿,也要完全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将其列入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而
有些公共物品,其必要性不是很强,单靠政府补贴就不可能被有效提供,
如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近年来我国依靠私人投资和融资修建了大量的
城市基础设施,j{:通过对其有偿使用来收回投资并获利。私人投资或与政
府共同负担进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并从中获利,也就是说城市建设已纳入
了产业化的轨道,这一事实打破了公共物品不能产业化的认识误区。综上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述,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不是公共物品,也不论它是公共物品、准公共
物品,还是私人物品都不否定它的产业性质。
1.2.2产业经济学
~方面:产业经济学提到:产业是指生产性企业、行业、部门的某种
集合。在人类的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上,哪些活动属于生产性活动,不是
固定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性”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地演进。在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初期,劳动力、资源(土地、石油、煤炭等)和资本
等非知识性资源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到了工业经济的后期,
科学技术、知识的作用,才日益显现。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农
业经济时代的lO%到工业经济初期的20%,直到工业经济的后期达到
4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大。而到了后工业社会,随着新技
术浪潮对生产的深刻影响,经济发展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科学技术的贡
献率更是突飞猛增。比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率己达到60%以上,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核
心作用。这样,生产劳动的范畴进一步扩大。商品生产从物质生产领域向
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应用、传递、生产(即科研和开发领域)、向劳动者必
须掌握的科技知识(即教育和培训领域)延伸,知识、科学技术已作为生
产力中的主要因素而取代农业经济中的土地,工业经济中的资本。这种发
展深刻地表明,知识正在成为生产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力量,并成为直接
的生产力。此时,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舒尔茨(T.W.Schultz)等经济学
家对传统的资本和劳动这两个要素概念进行了修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资
本和劳动是异质的,人力资本也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指投资于人身上而
形成既可以满足眼前消费又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资本,表现为劳动者身上
蕴含的知识和技能等。应该说在人力资本理论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高等教
第1章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
育产业化的理论,但是,教育具有生产性则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之
一I 61。
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预见性地指出“随着
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
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丽这种动因取决于
~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它表
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生产力,从而社会生
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
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
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现实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
产出来。”‘7’这时生产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到了知识领域,扩大到了科
技和教育领域,特别是专门从事知识传播、应用和生产的教育,必然成为
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成为现实财富增长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尤
其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不能停留在工业
文明初期来狭义地理解生产劳动,而应该重新的社会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进
化高度,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范畴。由此我们
可以分析得出教育的生产劳动性质,那么人力资本加入到生产要素当中,
教育,高等教育也就具有了生产性,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也得到了证明。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判断其是否是“生
产性”活动的关键还在于资本能否通过这种活动增值,是否能够通过市场
机制实现再生产。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以
及教育对劳动力价值的贡献原理,可以度量教育的经济效益。前苏联学者
斯特鲁米林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努力计算了教育的经济效益。他认为,
社会生产的总产值增加值,是劳动者刨造的结果,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
比程度低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增加值多,而且这部分因受教育提高丽多创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造的价值是可以计量出来的,由此可以确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教育的贡献
额。他计算出,从1940年到1960年问,前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中,约
30%是教育的贡献。后来又同其他学者一起.运用这个原理计算出来从
1960年到1975年间,前苏联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中,有37.1%是教育的贡
献。吲舒尔茨测算,美国1929年至1957年年的经济增长中,33%是由教
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带来的。不仅如此,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
远超过物力投资的贡献。美国1900年到1957年的57年间,教育投资增
长速度超过物力资本增长速度,其所获利润结果为:物力资本投资所赚回
的利润增长了3.5倍'同时教育投资增长的利润则达到了17.5倍;有资料
表明,二战以来,教育投资增长使经济增长的比例占国民经济增长总额的
41%,有的国家更达到60%以上【9】,可见教育不仅能够生产最重要的生产
要素,而且能直接带来经济的增长,由此,教育具有了产业性,而作为培
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是产业,也就势所必然了。
人力资本理论也论及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包括教育的“投
入——产出”行为和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在内的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
西方固家一直把教育投资视为生产性投资,因此自产业划分理论产生以
来,就把教育视为“产业”,并根据其服务性的特点,将其划归“第三产
业”,产值直接记入国民生产总值之中。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
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办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教育从原有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作为“服务业”正式划
归“三大产业”中的“第三产业”。
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教育创造的效益既包括个人价值,也包括社会
效益。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看,教育,尤其是从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以及
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行业,又是一种高
利率的产业,其对GDP的直接贡献也高于其他行业。据世界银行专家研
第1章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
究,一个国家,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国民生产
总值9%。由研究表明,1997年教育投资对上海GDP增氏的贡献占全市
GDP总量的2.9个百分点【10】。可见,高等教育产业化符合一般产业的共同
舰律,即投入——产出规律,对其投入越多,产出也越多。作为产业,在
卅i以盈利为目标的大前提下,高等教育不必讳言对效益的追求,从兼顾效
率与公平的角度,高等教育力求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这又有什
么可羞答答的呢?正象厉以宁先生所讲的“企业以盈利为目标,所以企业
是营利性的;教育单位不以营利为目标,所以教育是非营利性的。经营目
标比经营结果更能说明问题。一个企业倒闭了,能说明它是非营利性的
吗?同理,如果一个教育单位经营的好,有了“盈余”,有了“利润”,难
道就变成了营利性?不。”IlⅥ所以,教育的非营利性与追求效益最大化是
不矛盾的,零利润并不必然导致良性循环,实现利润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
恶性发展。
虽然我们再一次证明了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属性,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
到,我国高等教育虽被划入“第三产业”,但其形式与内容仍严重脱节,
即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并非是~种完整意义上的良性互动关系,教育的
“产出”中并不真正包含教学、科研的产值在内,或者并不完全包括其直
接成果的产值,如:人才培养的产值、教师服务的产值、知识创新的产值
等,而至多是包括了一些间接成果的产值,如:校办产业、对外教育服务、
科技成果转让等的收入。换言之,高等教育目前是以形式上的“产业”与
内容上的“事业”并存的模式来运行的。这也是本文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所
在吧。
1.3高等教育产业性质的确立
1977年8月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后,学术界对教育与经济捆互关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的研究逐步启动,我国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如于光远、厉以宁、邱渊、
张健等,先后发表文章,阐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980年开始,《教育与
经济》等刊物不断发表文章。提出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教育基
本上是生产力~‘教育部门基本上是一个生产部门”的观点。【I 2】1980年11
月,舒尔茨应邀来华讲学,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1986年,吴怡兴
提出高校应成为经济实体的设想,认为只有如此,高校才有活力。【l 311988
年韩宗礼撰文《教育产业化、产业教育化》,主张“把教育视做具有生产
性的一种产业,它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具有一般和专门的劳
动力⋯⋯’’【14】
1985年国家统计局对我国产业首次进行划分,教育属第三产业,即教
育产业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在1992年6月16日,公布《中共中央、图务
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就已经明确指示:教育是“对国民经济
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应列入加快第三产业的重
点”。无疑,这为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对加快教育产业的发
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998年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朱熔基总理在施政纲
领中郑重指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在2000年的第三次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江总书记又重申:“要把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
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之中,切实把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
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被作为全局性、先
导性的“基础产业”,是因为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赋予了教育新的内涵、
功能和地位: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和消费基础之上
的经济。知识经济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教育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或发
动机——它不再是知识产业链条中的一个普通环节,而是各个产业链顺利
发展的基石,它不是单方面影响自身产业的发展,还全方位地影响并制约
第1章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质
着经济的发展,它几乎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息息相关。高等教育作为“第
三产业”和“基础产业”虽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是对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认同,而差别在于后者的作用、地位均高于
前者。显而易见,“第三产业”也好,“基础产业”也好,首先高等教育必
须是“产业”,之后才谈得上“产j【k化”。
1.4国外高教产业化理论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讨论以欧洲最为典型.也与我国的情况较
为相似,他们主要的提法是“市场化”(marketisation)。笔者认为,高等
教育的产业化必然要求其通过市场来实现,所以二者是不矛盾的。
“市场化”是近年来欧洲高等教育文献中出现最为频繁、最为流行的
术语之一。高等教育市场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争论和研究。伴随“市
场化”、“大众化”(massiI'ication)、“分权化”(decentralisation)、“私有
化”(privatisztion)、“弱化法治”(deregulation)等概念也同时涌现,汇聚
成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潮流,使欧洲高等教育带着这一鲜明的
特色进入了21世纪。
该观点产生的背景是这样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欧洲高等教育的传统是中央集权(centraIised)或政府主导
(government—oriented)模式。高等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高等学校属非
盈利机构。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和购买者,负责举办高等教育事业,
提供高等教育的经费和学生的学费,负责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及确定专业设
置和招生人数等。高等教育机构从事非盈利事业,集中于教学、研究和为
社会服务三大活动领域,无需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社会和企业的
需求、学生的需求作过多的考虑和关注。
进入80年代,过度膨胀自:洼会福利主义、经济衰退、政府财政赤字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加大,孕育了撒切尔主义。该观点迅速受到西欧诸国政府的欢迎。在其
影响下.私有化和市场化概念开始被引入许多公共事业领域,如公共交通、
社会福利和安全、健康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另一方面,60年代兴起的高
等教育大众化,使得欧洲各国高等院校的学生数目成倍增长,政府显得不
堪重负,难以为继,纷纷寻找脱困的出路。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对高等教
育投入的加大,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服务的价值
和社会适应性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此外,大多数西欧国家政
府也渐渐认识到,原以为通过计划;皇制的模式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
性、效益和质量,并未实现。所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西欧诸国以高等教
育自治模式取代了中央集权模式。在这一新模式中,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一
个关键性的概念。
关于高等教育市场化这个概念,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专家做了广泛的探
讨。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市场化就是引入市场机制,使高等教育具有市
场性。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高等教育市场化下了这
样一个定义:“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
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
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布化。”㈣根据OEcD的界定,高等教
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也不是绝对的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
制的过程,是高等教育机构更具有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这个概
念是与本文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观点一致的。
第2章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
第2章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
2.1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生产知识、高科技和人力资本的产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
一直面临三大难题——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矛
盾、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过去经济学家认为这些问题无解,现在则普
遍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发展教育。因而,德国的一份国家报告指出二十
一世纪最大的产业是教育。㈣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看,教育的不断发
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新经济增长理论已经把人力资本开发以
及教育投入作为在资本、劳动和技术投入之外的绝对积极长期增长的一个
更为重要的内生力量。新增长矽论把研究的着力点放在人力资本和技术创
新两个方面,二者都和教育有关。
高等教育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高等教育产业内部
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体现在高等教育产业对社会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从国内经济看,目前很难找到象高等教育这样有这么大的需求、这么大投
资潜力的领域,特别是在城市,潜在的、有效的教育需求很大,发展高等
教育产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1、内部经济效益。我国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若干年后在
校生将达到500万人,如上所述,如果将重点大学(占高等学校的30%)
按部分成本收费,每生每年收学费3 500元,将一般普通大学和国有民办
大学(占40%)按准成本收费,每生每年收学费7 000元,将民办大学(占
30%)按成本价收费每生每年收学费12 000元,每年可有学费372亿元(如
F表所示)。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l z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带来的投入
在校生所在校生人数每生每年收费每年学费收入
学校类别
占比例(万人) (人民币元) (人民币万元)
① ②=①}500 ③ ④=②$③
重点大学30% 150 3 500 525 000
一般普通高校和40% 200 7 000 1 400 OOO
国有民办大学
民办大学30% 150 12 000 l 800 000
合计100% 500 3 725 000
再加上每生每年食宿费,日常开支平均需4 000元,500万学生即为
200亿元,则500万学生每年的经济收入为572亿元。这是一笔巨额的教
育投入,它大大缓解了国家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
必定带动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及文化、出版、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可起
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高校科技产业的效益更为突出。近几年,我国高校科技产业以每年
30%的速度增长,全国已有十几家销售额超过亿元,利润超过千万元的高
科技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派等。1998年,全国高校科
技企业销售总额达到185亿元。以上海市为例,1997年利润总额在3 000.7
000万元之间的大学有6所;利润在1 000.3 000万元的有3所,销售营业
额在1—3亿元之间的有5所。上海高校校办产业全年完成销售额4327亿
元,利润4.49亿元,补充教育经费和上缴学校利润3.36亿元,t缴国税
1.98亿元。显然高校产业已成为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2、社会经济效益.教育产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
济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比较典型。美
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测算,“美国劳工‘教育资本’的存量,按1956年
美元价值计算,在1930.1957年问从l 800美元上升到5 350美元,所估
算出的劳工‘教育资本’收益增长约占该时期经济增长的1/5。”而E.F.
第2章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
丹尼森则计算了人力资本的国民经济收益。他指出,“美国1929年.1957
年问的经济增长有1/5都应归因于教育。”,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
了物质资本的贡献”。㈣我国学者韩宗礼测算的结论是,在1982.1987年
间,我国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是58%,㈣孟明义计算我国1979
年教育投资收益率为272:1,即一元投资有27.2元的收益。㈣尽管教育
投资对国民经济带来的收益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或者说没有公认的测
算结果,但是其回报之高是不可否认的。
同时,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还对其他产业部门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
用。首先,高等教育产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
大军。高等教育产业通过自身的活动,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
技术素质,最终为各个产业部门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劳动力和人
才,为整个产业化的社会提供扎实的基础。其次,由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
带来的科技进步,可以使劳动者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使每个劳动者能够
掌握数量更多、效能更高的生寸‘资料,大幅度增加生产经营效益。再者,
教育和科技进步最终还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优化,尤其是高等教育
产:业所从事的高技术成果的开发,直接服务于其他产业,并能带动一大批
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
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
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之间具有互
动的关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不仅可以满足社会持续增长的对高等
教育的需求,扩大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促进全民劳动素质的提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这不仅
仪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从国家长远发展意义上讲,更是实
现国家强盛、民族发展、迎接知以经济挑战的战略所在。所以,发展高等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育产业,对于社会经济来讲,绝不仅仅是眼前现实的需要,更主要的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绝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独有的特点,而是在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条件下,国际高等教育发展
的共同趋势。
2。2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应该着力于“发展”,而不
是“增长”。发展经济学所说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制度的变迁。也就
是说,开发高等教育产业,其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高等教育数量和规模的
扩张,而在于结构的调整、效益的提高和制度的创新。这里主要是指教育
事业是能否建立一种机制,使教育发展能够不断自我调节,主动适应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与要求。
2.2.1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和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经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最尖锐的矛盾就是相对滞后的高等教育规模
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是
相对于精英式的高等教育而言的。按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nin Trow)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定义,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式的
高等教育,15—50%之间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据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
展报告》显示:加拿大和美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06%和81%;芬兰、
新西兰、挪威、法国等在5昏63%之间;荷兰、韩国、俄罗斯、阿根廷、
西班牙、丹麦、澳大利亚等在40.50%之间;其余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一卜:
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在10.20%之间。中国仅为4%。每十万居民中,加拿
第2章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
大和美国的大学生人数高达6 903人和5 486人,其他发达国家在2 o。0。4
。。O人之间,中等发达国家在1 ooo一2 000人之间,而中国仅为192人。㈣20
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发展中国家及相当多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现了
大众化,而我国高等学校1998年入学率仅为9.7%,1999年大幅度扩招之
后,适龄青年入学率还达不到10%。我国的高等教育迄今为止仍然是“精
英教育”,相当多的适龄青年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现象有违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更为严峻的是,据测算,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
(18—21岁)的高峰期为2006.2010年,年平均数为8 955万人,峰项在2007
年,达9 200万人,2010年为8 660万人。f211我们不难计算出如下结果
表2;我国现有办学能力与目标间差距
1999年实2007年应达到(按
与目标问的差距
际情况15%毛入学率计算)
研究生、
本、专科生156万9200万+15%=1380万
l 380万一156力。=1224/j
1380/156=8.85倍
入学人数
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最尖锐的矛盾就是相对滞后的高等教育
规模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按照《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到2010
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达到15%。以现有的陈旧的高等教
育发展模式要达到这一目标,是相当困难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引
入竞争机制,加快产业化步伐,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扩大招生,满
足广大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挖掘现有潜力,竞争国际教育市场。征由于上
述尖锐矛盾的存在,近几年来,国际社会纷纷抢占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仅
成都一个城市在1999年上半年已近900人自费出国留学,上海市最小的
申请者只有5岁。中国申请到国外留学的人员中未成年人的比率逐年上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升,去年这一比率全国平均上升率超过了50%,在富裕一些的南方超过了
80%。1997年有1 700多名中国学生拿到了赴澳留学的签证,1998年则有
3 100名学生拿到签证f22】。1999年国际教育展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
深圳等地巡回举行,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6个
国家的104所学校应邀参加。所有学校无~例外受到咨询者的格外青睐。
有关人士算了一笔账。以去英国读大学为例,学费每人每年lO万元人民
币,生活费6万元,4年就是64万元。收费低一些的如塞浦路斯的酒店
管理专业,四年的学费加生活费也需要30万人民币。㈣据美国国际教育
局年报报道,近年来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游学生(短期访问学者)
已超过50万人,每年在美国的支出达到75亿美元以上,还未包括这笔钱
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人数(1998年12月16日《华商时报》)。另据报道,
中国留美学生每年给美国提供22亿美元收入。又据1999年9月8日《北
京青年报》报道:自1978年至199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近30万
人,其中,1/3学成回国,1/3滞留国外,l/3在读。据调查,目前中国
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表示愿意出国深造的人数多达70%。据统计,1999
年报考出国留学而参加“托福”考试人数有多达4—5万人,大多是具有较
高学历的中青年人,这使我国大学沦为出国留学的“预科班”。北大中国
经济研究中心的易纲教授指出。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一现象反映了一种需
求,你不能说它是不理性的,但又确实是一种内需的外流,值得深思。留
学生带走的是教育消费市场,反映的是教育改革方向的问题,如果将高中
以后的教育在国内转化好,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笔者认为,这不仅
仅是教育投资的流失问题,也不仅仅是减少了国内教育市场的份额,更重
要的是它造成了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失,造成未来国际间人才竞争的潜在危
机。
客观地讲,我们是有能力培养自己的学生的。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规
第2章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
模尚未发挥它的潜力。据统计,我国68%的高校规模尚未达标,教师工作
量不足,师生比为1:7。而美国为l:17,印度为l:14。我国教学人
员中任课教师与非任课教师之比严重失调,达到4:7的畸形比例。人浮
于事,效率低下。北京市坐落着63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万,专职教
师3.7万,在职职工lO.1万,教学辅助人员4.5万。师生比为l:6,员生
比为1:1.3。我们的教育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浪费。若按照国际惯例,师生
比应该在l:20左右,最高可达l:30以上124j。
2.2.2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缓解办学经费紧张的有效手段
总结我国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
践,参照类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地区的经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
了一个财政性投入的定量比例,即在2000年时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4%
的要求。但这一目标还远未达到。应当说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的4%的比例也只是最低限要求,已
经落后于国际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据世
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发达
幽家为5.7%,中等国家为4.4%,世界平均水平为3.6%.低收入国家为
2.6%,而我国仅为2.5%。由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屡屡不到位导致的教
育经费严重短缺,而社会经济发展又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
求,日益提高的社会期望值与高等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大学始终处
于进退维谷的地步。过重的包袱使大学常常入不敷出,大学不得不将很大
精力转移到教育本身之外的刨收方面。由于经费短缺,大学难以改善曰趋
落后的教学条件,大量一流人才外流,又难以吸引一流人才从事教学与科
研和集中精力从事教学改革,高校教学质量持续下滑。尽管国家采取了包
括教育评估、奖励等在内的一系列促进措施,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投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入不足的状况,因而经费短缺始终是制约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之
一O
实际上,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解决办学经费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资金需
求的问题。那么,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即努
力增加经费的来源渠道,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同时,可以通过校企联合
办学、学生学费的收入、校办产业的创收、合理引进外资等多种方式筹措
资金。节流,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如:适应社会
需要,优化办学结构,避免人才培养结构性的浪费,提高高校本身办学效
益的同时也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经济效益:优化办学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成本核算,减少耗费;
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等等举措。无论开源也好,
节流也好,实际都在潜移默化地实施着高等教育产业化。
2.2.3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催化剂
传统办学体制的核心是政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高校处在附属
地位,政府是办学的决策者,高校是办学的执行者。这种体制可以表述为:
社会——政府——高校。在这种模式中,学校与社会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学校无需了解社会.社会也无需了解学校;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按指令性
计划统管社会和学校。学校在政府的压力下完成政府计划培养人才,社会
在行政压力下接收高校毕业生。学校和社会都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这
种情况下,政府利益就是社会利益,就是学校的利益;政府的意愿与需求,
就是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需求,所以社会与学校之间并无冲突。但是,
随着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社会的经济成分已经越来越复杂,它已不再是传
统的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它与政府之间虽无根本利益的冲突,但已是
不同的利益主体,与学校更不是同一利益主体。因此,政府也就无法全权
第2章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
代表社会的意愿与需求,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依赖于社会,在这种
情况下,学校与社会必然有一种强烈的意愿,那就是冲破政府在他们之问
设立的“铜墙铁壁”式的计划封闭,谋求双方会面,根据双方的意愿进行
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合作,以寻求双方晟佳利益的结合点。在相互的接触过
程中,高校不断地改革其经营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社会也不断
地对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出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即高等教
白|需按照产业经济的模式运行。
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后,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布局将发生重大变
革,形成国立国办、国立民办、民办公助、民办自助等多种办学形式。多
样化的办学体制要求宽松、灵活和具有柔性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教育
主管部门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权力下放的幅度和速度,加快国家对
高等学校实施宏观调控、指导和监控体系的建立。高等学校将逐步依法享
有办学的自主权和管理权,在诸如招生、收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考
试、用人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方面将逐步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制约高教
发展的许多障碍将逐步得到解决,大学的生产力将有望得到根本的解放。
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可以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人才‘培养
与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如:改变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教师的主观投
入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教师待遇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良等原因造
成的,增加的学费收入和国家逐步增加的教育投入将使上述问题得到逐步
解决。同时,教师对教学投入的不足还受到高校用人、考核、评聘和职称
评定等制度的影响。伴随减员增效、优劳优酬等产业认识的引入,教师队
伍的素质、结构及其主观投入将会逐步有所改观。如:改变管理封闭和体
制不合理的现象。统一性要求的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和刚性的教学计划制
约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分制的贯彻和实施:陈旧的教学内容、单
一的培养模式、死板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完善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职称评定制度影响了从事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者的积极性:过细的教学
工作量制度阻碍了学识精简和教学改革;凡此总总,都将随着高等教育产
业化的进程得到改善和解决。如:解决目前教学主体不到位的问题。教学
主体不到位是严重制约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又被长期忽视
的问题之一。大学长期以来一直把学生看作加工的材料和生产的对象,致
使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灌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影响了
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随着办学体制的逐渐改革,会唤醒学生
的主体意识,促使学校逐步认识到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服务过程.教师
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的任务是为学生创造良好
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3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
第3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
3.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化
3.1.1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已普遍地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近两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院校的后勤服务已经普遍的
推向社会,各高校将原本由自己一手操办的学生住宿、食堂、供暖、卫生、
绿化等服务项目纷纷与社会各大公司、集团合作。一方面提高了后勤服务
的效率与效益,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摆脱了沉重的负担,把主要精力转移
到教学和科研上来。根据广东、山西等省教育厅实施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
的改革计划,截止到2000年底高校后勤与学校实行“三分离”,即:所有
高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
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
勤服务实体。华中理工大学组建后勤集团,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运用
氽业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的保障前提
下,建立适应高校发展的生产化后勤服务体系。打破了原来后勤“小儿全”、
封闭式模式,通过市场运作,商业贷款、社会化建设、专业化管理,使后
勤管理模式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既完善了高校的后勤工作,也取得
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然笔者认为,高校的后勤服务只能算是
高校的边缘产业,根本没有涉及到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核心问题,但对于多
年来相对封闭、僵化的高校来晚,后勤服务的产业化毕竟是整个高等教育
产业化改革的一个突破。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2高校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实践着教育的产业化
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探索灵感来自于西方一些著名大学的先进
经验,比如美国的硅谷(斯坦福研究园)、英国的所谓“剑桥现象”。就拿
剑桥市来说,一个方圆不过数英里、居民区区十万、驱车半小时就可游遍
的小城,竟然集聚着1 200多个高科技企业,并以每年高达40亿英镑的
贸易额,当仁不让地成为欧洲最为夺目的高科技聚集区之一。这其中,剑
桥大学功不可没,1997.1998年度,剑桥大学总收入为2.9亿英镑.其中
科研收入为1.5亿英镑,从产业界取得的科研资助l 450万英镑,专利等
知识产权转让的收入为数百万英镑,这组数字尚未充分体现它的效率。
1999年仅材料科学与冶金学系就与109个公司、基金会等机构建立了不
同形式和层次的联系。化学系一个15人的科研小组,过去三年的知识产
权转让收入就达600万英镑。剑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它所形成的产、学、
研的良性循环,吸引我们去剖析这一现象。我们发现“剑桥现象”的核心
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围绕这一核心,剑桥大学经过了专利转让——创办、
衍生产业公司——兴办科技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与产业界建立了广泛
的联系,完全是以产业的形式来经营【251。受它的启发我国一些著名大学也
不甘落后,出现了“北大现象”、“清华现象”。北大除方正集团、青鸟有
限责任公司、北大资源开发公司外,正在建设的北大科学园已有150余家
高科技公司入园,同时以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为骨干的北大生物城也已
奠基。至于“清华现象”中的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也已经是科技股当中的
佼佼者,其中紫光的主导产业是信息、环保和生物医药三大板块,于1999
年8月成功上市,募集资金4.7亿元,正在建设的清华(密云)高科技工
业医l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f26】。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福特、
日本纱迪克、三菱株式会社等是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研究室:北方工业大
第3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
学与数百家企业联合: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本钢特钢公司成立的产学
合作教育委员会等等机构。这些运作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长,经
费充足、软硬件一流,营造了学校教学和科研勃勃生机与强进的发展势头,
促进了教研人员专业发展和毕业生的就业与再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上
的这些实例,是高校迈向产业化的初步探索,只是还未以产业化的名义正
式浮出水面罢了。
3.1.3社会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不可替代的
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我国社会办学主要包括三大
部分:一是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民间力量兴办的高校,包括普通高校的
计划外办学:二是国外高校在我国办学;三是以互联网为阵地的网络大学、
远程教育。八十年代末,重新兴起的民办高等教育具有了鲜明的产业特征。
这些办学力量采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表现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公平竞争。“教育服务的一切费用都是由享用这种教育服务的人
提供,按单位产品付费,而提供这种教育服务的个人,需要垫支一笔创办
费。⋯‘个人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量的补助(不管这些补助是由各级政
府提供的,还是由社会团体、企业等提供的)并且在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
收费标准。”那么这样的教育服务被认为是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27J民
办高校资金筹集渠道拓宽,招生多元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
业和课程以及培养模式上的自主性,其对修业年限的调整、教学方式的多
变等特征,使得民办高校以新、以快在基本垄断的高等教育市场上分得一
杯羹,并充满活力。社会办学的办学形式包括了各种办学主体之间的联合
办学、合作办学;办学层次包括了从专科到博士的课程教育和学历教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设的专业是所有社会急需的短缺专业。这些脱产、业余的各种成人高校、
高等自学考试学校、各种函授学校、以及为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应运而
生的考前培训学校,他们是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很大程度上担任着
后续教育的重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一员。据测算,
广东省办得较好的民办高校投资收益均在16%以上,数亿元校产的投资回
收期在8.13年间,有些学校的盈余在千万元以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
民办学校比例较小,仅为10%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50%以上的比例,
反差很大。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人心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
有识之士开始关注高等教育。1999年民办教育成了投资新热点,仅在江
苏省,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高校已有2所,经省政府批准筹建的有9所,
正在申报的有20多所,其中有一些院校投资多达数亿元人民币。社会办
学在黑龙江省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2000年省教委将东方学院、北丌大
学等十多所民办高校列到了高考的统一招生计划当中,在考生中广为宣
传。民办高校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中的生力军。
3.1.4高校的收费制度使高等教育产业化初露端倪
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经济学领域中,投入——产出的关系实质上是投入与
回报的关系,投入即意味着有回报,回报则意味着盈利。在高等教育领域,
回报和盈利问题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按照高等教育是公益性
事业的发展逻辑,并不应该通过办教育获得回报。然而,八九十年代以来,
当教育经费不足构成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时,收费制度作为一项补偿措施应
运而生,收费标准的不同以及收费标准的逐步提高,明显地给高等教育带
来了回报。据统计,在教育部宜属的重点大学中,国家财政拨款只占学校
全部支出的60%,其余则为高校通过各种社会服务等渠道获得,以弥补教
第3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
育经费的不足[27】。可以说,无论是我国的公办或民办学校都在通过自己
的办学活动获得回报,如果取消或者限制回报,所有高校都将难以生存。
因此无论是否存在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回报已经现实地存在于中国
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只是由于理论上的局限,未能对这一现象解释罢了。
高等教育通过其自身活动能够获得回报,高等教育也可以追求大的回
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获得回报的过程中既满
足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消费和社会乃至市场的需求,又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
规律,这是运用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的一个两难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的
是,如果仅仅把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解为追求回报,并希冀以此来根本上解
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只能把高等教育的改革引向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
因此,从目前讨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和对策而言,既不是限制和取消
回报的问题,也不是追求回报的问题,而是制定科学的获得回报的手段以
及监督回报的比例和回报资金的去向,取有余而补不足才是明智之举。
3.2高校扩招无疑是个好的开端,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增
加就业的积极影晌
3.2.1 1999年扩招对总产出的影响——扩招48万人,增加
产出近130亿元
判断特定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社会对该产业的需
求的大小。只有需求才会实现最终使用的增加。只有在一个部门最终使用
增加的基础上,才能谈它带动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总产出的增加。也就是说,
最终使用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如果上大学的机会供不应求,即高等
教育部门的最终使用的增加是可以真实的实现的,那么高等教育就可以带
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这也是教育产业被确定为促进经济增长点产业的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本原因。这种是终使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为培养一名大学生的
成本,称为机构成本,另一部分是学生为求学支付的各种费用,为避免与
学校的学杂费重复计算,只计算吃、穿、用等求学的个人开支。
如下计算所涉及数据是参照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生人均教育事业费
开支的水平㈣。设定高等教育的机构成本为10 ooO元。另根据1998年对
北京、南京、西安的14所高等院校的13 511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29】,对
高校在校生1997/1998学年间因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支出的平均水平的
统计数据。
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扩大到156万人,
其人数扩大了48万,我们可以计算出因扩招对相关部门产生的最终使用
的增量。
表3:扩招对相应部门最终需求带来的影响
有关支出项每生经费(元)
因扩招48万而增加的
需求(亿元)
① ②=①}48万
饮食业
990 4.7520
(额外伙食支出)
旅客运输业
300 1.4400
(额外交通支出)
文化用品制造业和印
508 2.4384
刷业(学习用品)
高等教育(机构成本) 10 000 48
合计1l 798 56.6304
以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而需要的额外伙食支出为例,每增加一个高校
学生,对饮食业最终需求的增量为990元,而扩招48万人,饮食业最终
需求的增量为4.7520亿元。同理,扩招48万学生所带来的高教部门最终
需求的增量为48亿元。每增加一个在校生对各经济部门带来的最终需求
第3耄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践
总量为11 798元,从而扩招48万学生后增加的最终需求总量为56.6304
亿元。
根据以上对每个学生经费最终需求的估计,按1997年投入产出乘数
计算相应部门最终需求的增量所带动的总产出的增量。
表4;相应部门最终需求的增量导致总产出的增量
扩招48万\ 各部门产出乘数每生(元)
(亿元)
\\\ ③ ④=③{① ⑤=④}48力
饮食业2.54 2 515 12.0701
旅客运输业2.00 600 2.8800
文化用品印刷业2.69 l 367 6.5593
高等教育2.26 22 600 l 08.4800
合计27 081 1 29.9894
结果说明。由于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给相应部门最终需求带来的增量
所带动的国民经济总产出为129.9894亿元。
3.2.2 1999年扩招对就业的影响——扩招48万人,新创造
就业机会256 208个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一方面直接延缓了高中毕业生的就业,1999年
扩招的48万人就没有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需求的
扩大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应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对高
等教育规模扩大可能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进行估计,有研究者根据上表数
据和对40个行业中与高教扩招有关的部门最终就业效应估计结果,计算
高校扩招的48万学生带来的有关行业最终需求的增加所产生的就业影
.,0.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响。结果表明,因高校扩招了48万人,使得由于对饮食业的最终需求的
增量所带来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为12 674人,同理,因扩招导致
的教育文化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最终需求的增量带来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
的增加共为238 080人。综合起来,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
会合计为256208人。㈣
第4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4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所有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对策都应该围绕以下宗旨:强化“三
个意识”:强化国际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强化素质意识,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强化改革意识,走出中国教育发展之路。“。江泽民在北京大学
百年校庆大会上号召t“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
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
向。”
4.1打破政府垄断,开放经营主体,引入竞争机制
问题一:政府垄断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
制沿革,50年代初的改革,结束了高等教育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状态,
实现了统一集中的领导,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此
后的历次变革都集中在调整中央与地方、中央教育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
关系上,逐步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但是,
划政府和高校的关系并没有给与必要的重视。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
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准确地抓住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集权过多
的矛盾,首先考虑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1986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
《高等学校管理联责暂行规定》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32J:直到199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纲要》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作了明确定位,首次提出了在高教
管理中政府要转变职能,指出对高等教育,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转变职
能,使高校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法人实体。这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但是,这些年来的改革实践,比较重视的
仍然是政府由哪个部门来管理高等学校,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职责的再划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权力的再分配上,而没有真正花力气研究政府管理高校的内容和范围,
真正落实“纲要”的目标,使高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E如李岚清在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所指出的:“相当
一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由于政府的高
度集中管理,造成了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组织机构雷同、行政计划统
一的局面。政府包揽办学,影响了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但又无力包揽,
致使高校长期经费不足。这些年来,高度集中管理变得有增无减。统一的
招生计划,使几千万人口的省份连多招收一些学生的权利都没有,高等学
校当然更不能多招几个学生,严重制约了高校办学能力和活力。因此,政
府应按照“纲要”和新颁布的《高等教育法》重新审视和定位高等教育的
范围、内容和方法,尽量不对高校内部事务直接干预,将注意力集中于宏
观调控,如高教发展的方向、规模、投资、速度、结构、布局、质量监控,
更新和完善管理手段,增强自身的约束机制,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获奖获得者弗里德
曼是教育产业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
提出要改变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实现教育产业化。【33l他认为,19世
纪后半叶以来建立起来的公共教育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垄断,由于对其缺乏
必要的市场竞争的约束,无论从经济从社会还是从教育来看都是失败的。
因为它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学校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均不负
责,要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以往的改革措施是无效的,唯一的出路是走产业
化的道路,将市场的法则运用教育领域。教育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提
高效率,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对策t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必须打破政府垄断,开放经营主体,引
进竞争机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发
展迅速,我们能否建立一个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像允许多种经济成
第4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分的企业并存一样,在高等教育体制中也允许各种经济成分的学校并存
呢?笔者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条件下,应当调整现行的
教育产权机构,明晰教育产权的边界,适当进行公立学校产权结构重组,
积极探索新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在保证国家投资的前提下,鼓励多方投资
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投资渠道多样化、管理方式多样化,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
与的办学投资模式。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各种不同成分的市场主体
通过市场价格信号配置自身资源,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来取得效率。没有
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公平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因
此,允许非官方办学,允许民办高校存在并适度发展,是符合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目标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可以发现,在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国家普遍设立私立高校,而且私立高校的比重相当大,名望相当高。
因此,我们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在遵循教育规律的
同时,遵循市场的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体的投资回
报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政策规定。
经营主体需要平等的竞争环境。在高等教育市场体系中,高校作为高
等教育产品的供方,直接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
然而长期以来,各种不同性质的高校在市场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特别是
政府长期垄断高等教育,使民办高校处于不公平的办学地位。目前,在高
等教育领域,仍然是政府办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民办高校刚开始出现,其
发展规模和速度离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与商品生产或流通市场上早
已蓬勃发展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竞争的市场主体极不相称,与各种同益
增长的人才需求也极不平衡。截止1999年lO月底,全国1300所民办高
校中仅有36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的资格;而另一方面,政府又在部分公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办高校设立了一批国有民办的二级学院。这些二级学院不仅享有高额收费
的特权,还可以依靠政府的优惠,取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颁发学历文凭的
资格。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市场的不平等竞争局面,也妨碍了高等教
育市场的有序运行。因此,实现政府行政权力的让度和泛化,是确保高等
教育市场平等竞争的前提。
4.2产业政策的扶持和立法的规范
问题2:高等教育产业政策不到位。按法学理论,教育机构一般都成
为法人,因为它是独立的社会组织,具有独立的财产,能以自己的名义进
行经济活动,且都是经过主管机关批准设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也规定,具备条件的教育机构经登记后可以取得法人资格。我国合法的高
等院校都具备法人资格。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今
后“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
制”:允许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自
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自
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从表面上看,高校已经拥有了充
分的自主权。但是,现在的高校并没有充分地享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重大运营和管理问题上,不能有自己的决
策,缺乏可供决策选择的公平条件和法律准则,这自然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其二,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占有了一部分国有资产,有使用权和管理权,
然而出于国家的所有权只是概念上的,在价值额上没有确指,对使用权和
耗损没有约束,对处分权也没有明确的法规。于是,高等教育产业单位对
所拥有的资产实际上是处于看似有权而又无权管理、无权使用和无权处分
的状态。高等教育产业单位有自己的生产劳动成果,而且可以由提供的劳
务数量和质量在市场交换中体现其价值,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资产,但是
现实情况中,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的不充分,造成了高等教育产业单位与
第4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企业间的不平等状态。
对策:政府应给与产业政策上的扶持。一般而言,制度创新包括强制
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两种方式。其中“诱政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
人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启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
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34】笔者认为,现实生活中,民办、私立
学校的自发兴起足以说明当前教育制度的诱政性变迁已出现端倪。以政府
为主的强制性变迁应积极配合并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政府通过制定
法律、制度、标准等等,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立扶持
高等教育产业法人地位的政策,应当首先明确其性质:“教育产业单位是
从事提供专门的教育劳务生产的机构,而不是行政事业单位”口”。同时,
应出台有关扩大高等教育产业单位的财产权、资金预算和财务管理权,运
营权等方面的政策,以充分确立其独立法人地位。
政府应给与立法上的规范。教育劳务生产与其他劳务生产和物质生产
比较,更具有严肃性、复杂性,因为,这种生产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而
且对社会政治、文化、精神各方面影响更深远。这种生产活动,不仅是教
育者的劳动,还是受教育者必须投入的大量的无报酬劳动。所以。必须充
分运用国家教育权力,制定专门的、完善的法规,以规范这种生产活动,
使高等教育产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保障高等教育
市场的正常运行。目前颁布并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运营提供了保障,但离形成完备的
高等教育法体系仍有很大的差距,应尽快制订《民办教育法》、《教育投资
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4.3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
问题3:原有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效率低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
下,我国的高等学校不需要经营,更不必学会经营,一切都在“供给”的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序列之中,国家和政府作为“供给”的主渠道和唯一途径,使高校不经营
就可获得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内部体制改革,最缺乏
的恐怕就是现代经营理念.而学会经营正在成为西方现代大学的一种理
念,学会经营即学会管理,学会经营的理念意味着深刻的产业化的含义。
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在本质和目的上有根本的不同,但在过程之中尤
其是在管理和运作方式上,有相同之处。产业化的理论将有助于在这一领
域实现较大的突破。在高等院校内部运作机制上,运用现代产业的管理制
度和运作方式,将极大地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高校内部机构臃肿、人浮
于事、师生比例偏低、专业和课程设置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科研成果转
化渠道不畅等顽症。
对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应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遵循高等教育
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精简和调整学校内部党政管理机构,
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有效的
管理体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的制度环
境。其实,我们真的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国立高校在获得国家大量拨款
之后,仍感经费不足,而民办高校在没有获得国家和政府的资助下,能过
实现较大幅度的发展呢?这其中的主要症结应该在高校内部的经营管理
机制上。
加快高校机构改革和编制制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用人效益。首先,
推行党政领导一体化,目前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
负责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管理干部;校长全面负责行政的
日常工作。这样的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治思想工作
与具体工作相脱节、党委书记不了解具体工作,无法实施领导工作、有时
校长和党委书记的分歧可能会影响工作等等。因此,高等学校领导应推进
党政一体化,实现权力层次化。其次,要精简党政管理机构和机关工作人
第4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员,把党政管理人员编制控制在全校教职工人数的10%.15%以内。第三,
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管理的组织形式。改变目前以行政为主导配置教育
资源而形成的“小而全”的现状,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明确校、
院、系(所)的管理职能。第四,提高学校生员比和生师比力争达到合理
的水平。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任合同制。实行这
项改革,首先必须转变干部教师职业“终身制”的观念,淡化“身份管理”,
强化“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
。”1的原则,严格定岗定编,强化岗位聘任和聘任后考核,引进市场机制,
公开选拔,择优聘任。
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当前高校分配制度中
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仍比较突出,是造成高等学校经营效益低下的重
要原因。因此,必须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革现行分配
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对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
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待遇。
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以转换机制为前提,把原高等学校后
勤服务机构转化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与高校签订合同的社会实体;以
工资制度改革为基础,把教师住房、交通、医疗服务等福利性项目货币化,
使教师安于教学和科研,使高等学校摆脱繁杂事物的困扰,轻松步入产业
化发展的快车道。
4.4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问题4;“产业化一不可能使高等教育市场完美无缺地运行。高等教
育市场本身就有缺陷,这种缺陷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
过程中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其一:对产品需求估计错误,导致高校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招生数量短期内增长过快而失控。从1998年起,我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
扩招,当年普通高校招生13l万人,增长率为42%,为同年GDP增长率
的5.5倍:1999年招生增至153万人,而2000年招生人数突破了180万,
全国在校生达到660万人,而1998年时这个数字仅为340+9万人。这种
不正常的增长,既有政府不当影响的成分,更是高教市场盲目运行的结果。
其二:由于市场调节的滞后效应。造成高校专业结构的失调。市场机制的
功利性以及竞争的盲目性,导致高校在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乃至师资
的配备上,倾向短期效应,盲目顺应市场需求,一方面是盲目不顾条件发
展,一方面是资源向市场热点盲目流动造成资源浪费,基础性、理论性的
学科、专业资源流失严重。根据中国地质大学蒋敬业和欧阳建平的调查,
目前全国地矿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不足l 000人,而该行业对此类人才的需
求是每年l 200.1 500人。因此,他们断言,5.6年内该专业人才将出现断
层。一些行业专科学校,为求生存,不得不改换学校名称,设置本不擅长
的热门专业:而另一些学科,却造成了有关专业人员的饱和过剩。据有关
资料,1995年全国540万大学生(含成人高校)中,仅会计类专业就由52
万人,使此类人才仅用两年时间就由原来的严重不足变为严重过剩‘”】。长
此以往,一方面高校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市场竞争中更无优势可谈;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平衡和未来的就业危机。
对策:宏观调控,政府义不容辞.市场的失灵不可能由市场自身来解
决,培育和规范高教市场己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对高等教育市
场调控的方式应该是宏观的和间接的。所谓宏观的,也就是从总量和结构
上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而不是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高等教育
实行具体的全过程控制。进行宏观调控,正是要把政府的管理职能从办学
和经营职能中分离出来,把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从系统内部转移到系统外
部,从微观的事务性管理转变到宏观的政策性管理层面上。宏观调控在高
第4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教市场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了高教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其目的正是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所谓间接的,是指政府把包括行政资源在内的
各种高教资源纳入市场体系进行合理配置,以维护高等教育市场体系的完
整性和有序性,而非直接参与高校内部事务。政府对高等教育市场调控的
方法可以多样,如:制定计划——根据国家和社会在一段市内的人才需求,
制订长期或短期的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设计;立法一
~完善法制,保障高等教育市场有序进行;构建高效、合理的高等教育评
价体系——保障高等教育不因“逐利”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拨款——高
等教育对政府的财政依赖,使得政府可以以投资主体的身份,适时调节市
场,引导高校为国家利益办学;直接经营——对关系国家产业结构的重点
高校,可以实行国家专营:行政干预——必要时行政干预仍是一种有效的
管理手段。
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可以被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但教育又不是一
个一般性的产业,它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而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产业。在
这里作者需要说明的是:
首先,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是指高等教育要摆脱过去完全依附于财政
的状况,要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机制,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在人才培养
上、教学与科研管理上要尊重市场规律,符合社会实际。但是,发展高等
教育产业,并不等于国家不投入,要靠学校来自负盈亏了。即使在发达国
家,教育经费一般也是由国家财政、企业捐赠、高校为企业、政府、基金
会承担项目或提供服务的收入、校友捐赠、个人缴纳学费等多种渠道来筹
集,个人缴纳学费在其中只占总额的一部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投
入还应该在教育经费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针对我国现实的情况,国家不但
不能减少经费投入,反而还要加大投入力度。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也不意味着一哄而起,各种机构纷纷进
入教育领域。我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
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应该既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为社会全面
进步服务,既为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也为长远的经济、文化、科技、
国防及社会文明的发展服务。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国家各级主管机
构应该对其保持强有力的规制能力。
再有,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制度改革应分地区、分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
比如:对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正在处于大开发的西部,其改革政策应有
所不同。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数据:中国农民的年人均
可支配收入为2 090元,减去消费支出1 617元,仪剩下482元。在这种
低收入下,如果与相对富裕的东南沿海地区采取同样收费标准的话,势必
使得贫富差别进一步体现在教育上。西部大开发,要开发经济必先开发教
育,所以应配合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大西部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等教育在2l世纪的人类和社会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
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担负着重要
的历史责任。所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是2l世纪社会发
展的重要特征。
2l世纪将是高等教育与社会更加紧密结台的世纪.2l世纪将是高等
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世纪。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深化的新世纪。
——周远清poI
注释
注释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4月。
(2】吴怡兴,《教育产业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l,5.6。
[3】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198。
[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48。
[5】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三)【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21。
【6】,【27】邬大光,柯佑祥,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
2000,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第219.220页。
[8】DiIl D,Spom B,The implications of a postindustrial environment for me
uniVersity;an intoduction.In:Dill D,Spom Eme唱ing Pattems of Social
Demand and University Reform;thmu曲a glass dafkl矿Ts托ytown,N Y;
Elsevier Science/IAU Press.1995.1—19.
[9】谭志松,构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质量保障机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0】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7.232。
【“]厉以宁,厉以宁谈教育产业问题,中国教育产业网,
http://ww帆mbedu.com.c“news/r38.htm,2000-9—19。
f12】李少元,《教育经济纵横谈》,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245-248。
[13]【35]吴怡兴,《教育与经济》,1988年第2期,ll-14a
【14】郝庆堂,《商品经济与教育改革》,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88-89。
[】5】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高等教育研究,2000,4,10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刘伟,开发教育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中国高等教育,2000,1。
【17】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2l一22
页。
f18】韩宗礼,《教育与经济》,1990年第1期,17—2l。
【19】孟明义,《高等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l,309。
[20】张慧君,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市场分析及对经济的影响,统计与决策,
2000, 1,35-36。
【2l】上海市教科院智力所,《教育研究信息》,1999,2.3。
【2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3】,[27】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面向2l世纪我的
教育观,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6。
【24】冯长根,中国教育的投资和教育产业化,中国教育产业网
http:,^^n^n^f.mbedu.com.c曲lews/r38th缸,2000-9一19。
【25]英史育,剑桥大学转化科技成果的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00,4,
23.24页。
【26]范德清,从“清华北大现象”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国高等教育,
2000,5,23。
[28】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经常费已上万元,《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1998》。
[29】,[30】丁小浩,陈良昆,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
影响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0,2。
【3l】周远清,为2l世纪做准备: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2000,1,2.5。
[32】俞曙霞,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我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9, 】, 19。
注释
[33],【37】姚尚建,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唯实,2000,5。
[3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沦:诱政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
选自(美)A·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
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l。
【36】罗丽艳,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初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0,4,4.7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本文是在姜树蔚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选题、调研、论文分析
与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许多指导,并提出了不少宝贵经验。尤其是
导师的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良好。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很多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与支持,在此特别
向各位领导和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另外,我还要感谢马曼霞、张兰英.
她们与我在学习上共勉,生活上互助,相伴相持,共度三年。最后,我要
向一直以来给我关爱和支持的家人和朋友献上我的感激之情,说一句:谢
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