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842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统一

四川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统一
姓名:黄盛华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廖君沛
20020101
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专业
研究生:黄盛华指导教师:廖君沛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部门联系更加密切,两个部门
的运行既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出现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变
化,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相应地宏观调控目标就面临着冲突。此时,宏观经济
运行经济调节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内部均衡,而是必须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
统一。开放经济下需要考虑的宏观经济目标增多了,宏观调控面临的是相互交织、
错综复杂的多种目标间的矛盾冲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扩大。随着我国加入_i盯0,
宏观调控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对外开放新阶段,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
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矛盾日益显现,使宏观经济调控复杂化,传统的政策调控
方法已变得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与此同时,供求关系转变时期矛盾的发展,
也要求对传统的调控政策加以调整。
论文系统地研究了西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将西
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和模型作适当修正,运用于我国宏观经济分
析,就对外开放新阶段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统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
讨。
关键词t 内部均衡外部均衡统一
The Unity of Macroeconomy’S Outward Equilibrium
and Inward Equilibrium
Major"Political Economy
Candidate:Huang Shenghua Tutor:Liao Junpei
Starting from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macroeconomy,this dissertation expose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inward and outward equilibriums and the concemed
policies.With many uprecedented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owning to outside,the
occurrence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croeconomy’S aims of inward
equilibrium and outward equilibrium makes macroeconomy regulation complicated.
Besides,the developing transition in supply-demand contradictions requires adjusting
the traditional regulations policy.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dessertation modifies
western theories and models of macroeconomy regulation under open economy in
combination with analysis of China's situations and applies them to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macroeconomy and explores the unity of inward equilibrium and outward
equilibrium.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011 the prominent
problems and current strategies after China joining WTO.Adjus血nent of
intemational capital policy,control of world trade,foreign exchange policy,unity of
monetary policy and foreign exchange policy,etc.these problems are what this
dessertafion want to study.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ward and outward
equilibriums,the inner investment,consumption and demand should be enlarged
through active financial policy,while enlarging,bettering export and capital
attraction,bettering the quality and structure of foreign capital umity,promoting the
reconslruction of industries and promoting coBsunlet’s expectancy.All these policy
mealls needed for inward-outward equilibium are analysed in detail and generaliz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dissertation.
Key Words:Outward Equilibrium Inward Equilibrium Unity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论文的主题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部门联系更加密切,国内经济
部门的情况主要取决于国内的供求形势,同时也受到对外经济部门状况变化的影
响;对外经济部门的情况既受到国内供求关系的影响,也受制于国际市场的状况。
由于这两个部门的运行既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在某些条件下就可能出现各自
向不同的方向变化,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相应地宏观调控目标就面临着冲突。
此时,宏观经济运行经济调节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内部均衡,而是必须达到内部均
衡和外部均衡的统一。所谓内部均衡,通常是指国内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即充分
就业、低通货膨胀、适度经济增长三大目标的实现:而外部均衡则是指国际收支
的基本平衡,即实现由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引起的外汇收支额相抵,经常
项目赤字等于资本项目盈余,官方结算的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开放经济下需要考
虑的宏观经济目标增多了,宏观调控面临的是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多种目标间
的矛盾冲突。
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外经济往来日益增加,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扩大。尤其是90年代以来,对外
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规模提高,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又使得我国与国外的金
融联系程度有所增强,随着我国加入wro的日益临近,宏观调控受到国际因素
的影晌越来越多,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矛盾日益显现,使
宏观经济调控复杂化,传统的政策调控方法已变得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与此
同时,供求关系转变时期矛盾的发展,也要求对传统的调控政策加以调整,而在
国内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尚处在剐刚起步的阶段,对中国宏观经济内外
部均衡统一问题开展研究的人仍很少。因此,打破传统的封闭型宏观调控思维定
式,对中国宏观经济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统一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已成为当前中
国经济学界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系统地研究了西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理论,并
结合中国国情,将西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和模型作适当修正,运用
于我国宏观经济分析,对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统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现状
(一)西方经济学界对宏观经济两个均衡的论述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一国经济对世界的开放程度不断加
深。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
以来,西方经济学界主要是在封闭经济的假定下,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模型和政策。
这种假定对客观、真实的考察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制定相应宏观经济政策是
有失偏颇的。后来,把国际市场作为一个大背景.把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
影响引入宏观经济研究,形成了“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
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和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根源于
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支柱,它们才可以保证商业贸易的
活力。因此,他们主张实行长期的国际收支盈余政策,保持贵金属的不断流入。
1630年,著名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托马斯.孟指出:“增加我们收入和财富的一个
重要方式是进行对外贸易。在任何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条原则:每年卖给
外国人的商品的价值必须大于我们所消费的他们产品的价值”。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在其1752年提出的“物价——硬币——流动机制”
驳斥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并很好地描述了1870—1914年实行金本位制的这段时
期内保证外部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盈余或赤字所产生的黄金流动引起价格的相
应变化,减轻了经常项目的不平衡状态,并冈此使所有国家最终实现外部均衡。
但是这一体系在维持内部均衡方面的表现并不稳定。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爆发,金本位制被终止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放弃了金本位制,开始通过
印制钞票来弥补巨额的战争开支。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能力在战争期间遭受了严重
的损失,战争结束时,各国物价水平普遍偏高。1918年后试图恢复战前金本位制
的努力并不成功。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金本位制又陷
于崩溃。大萧条中,各国着眼于内部均衡并纷纷采取部分闭关锁国的政策以避免
出现外部均衡问题,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使全球经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放
慢了各国从危机中复苏的速度,乃至于许多国家到1939年仍没有完全从危机中
摆脱出来。
大萧条的教训使各国意识到,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增加自由贸易,才能保证
各国在不牺牲内部均衡的前提下实现外部均衡和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展。1944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ere)的布雷顿森
林(Breton Woods)举行会议,起草并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希望
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外部均衡的要求有充分的灵活性,
使Z.国在不损害内部均衡的同时实现外部均衡的目标。《协定》规定各会员国将
其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美国同意各国的中央银行以每盎司
35美元的价格用美元兑换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为赤字国家提供财政贷款,
并允许各国在“根本性失衡”的情况下进行汇率调整。各国政府负有稳定汇率的
义务,为了防止竟相实行货币贬值,《协定》规定如果一个国家货币贬值范围超
过10%,必须取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意。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起就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各国为了实现外部均
衡与内部均衡的统一,就需要采取支出增减型政策(Expenditure.Chan百ng PoHcy)
和支出转换型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但是支出转换型政策(改变
汇率)的使用会引起投机资本的运动并动摇固定汇率制度,因此,1958年之后,
欧洲各国相继恢复了货币的自由兑换。同时,美国长期的国际收支赤字也动摇了
各国对美国维持固定汇率的信心,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初的瓦解。
因为美国长期大量的国际收支赤字势必引起美国黄金储备的大量外流和出现大
量的外国美元(因为美国可以用美元支付赤字和偿还债务)。到1971年美国黄金
储备己下降到110亿美元,面外国手中的美元却高达500亿美元。美国根本无法
按原定的黄金官价为外国兑换黄金,自由市场的黄金价格远远超过美国所定的官
价。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抛售美元,抢购和挤兑黄金以及比较坚挺的货币(如马
克、日元)的“美元危机”频频发生,美国不得不于1971年12月和1973年2
月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各国也先后宣布其货币与美元脱钩
实行浮动汇率。最后美国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实行浮动汇率。这样以美元为
中心、实行固定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初崩溃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时期(1945一1973年),各
国经济开放度有了很大提高,视经济开放为背景,把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的影响引入宏观经济研究的“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Open
Macroeconomics)形成了。
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J·米德(James Meade)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首先
提出:开放宏观经济的运行,有时会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要解决这个矛盾,同时实现两个均衡.就要采用两种独立的政策进行适当的政策
搭配。一种政策用于实现内部均衡,另一种政策用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一种政
策工具只能用来对付一种目标,要充分实现多少种相互独立的政策目标,就要多
少种不同的政策工具。开放经济下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当内外部均衡出现矛盾
时,正确地使用并搭配各种不同类型的调节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实现
内外均衡的统一。1952年,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Jan Tinbergen)指出:要实现
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政府必须拥有等于或多于目标数的政策工具,这一关系被称
之为“丁伯根法则”。后来,1968年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
进一步分析了政策目标和政簏工具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被称之为“芒代尔
政策指派法则”(Mundell Assignment Rule)或“有效市场分类法则”(Principle of
Efieefive Market Classification)。法则指出:当局应按照比较优势原理指派各种政
策工具,每种政策工具都应运用于它有着最大效能的政策目标。进而蒙代尔提出
财政政策应用于实现内部均衡目标,而货币政策应用于实现外部均衡目标,建立
了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来实现内外部均衡的模型。60年代是开放经
济下宏观经济学得到极大发展的时期。1960年,斯旺(T.Swan)和索尔特(Sslter)
提出了以支出增减型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汇率政策)来实
现内外部均衡的模型。1968年,奥特兄弟(David J.Otc and Attiat KOtt)的研究
证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别用于调节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区分并不是绝对不
能改变的,而1970年怀特曼(Marina V.N.Whitman)则强调了政策搭配的复杂性。
60年代对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形成了开放经济下宏观经
济学的理论框架——芒代尔一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Mundell and
J.MarcusFleming)。这一模型将制度(汇率制度)、商品流动、资本流动等因素的
影响纳入了宏观经济总供求的分析框架之中(IS.LM模型),形成了开放经济下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这一模型指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在影
响国内产出和价格方面是无效的,但它可以有效地影响国际收支差额,而财政政
策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使产出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得以实现。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货币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发生的范围也不断扩
大。大多数经济学家开始建议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他们认为,浮动汇率制能给予
宏观经济管理更大的自主权,并且浮动汇率还能避免固定汇率制下外汇平价的波
动和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冲击。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相继实行了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浮动汇率制度,这样外部均衡的目标就从维护国际收支均衡演变而成了维持汇率
水平的稳定。但在这一时期,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各国都不得不面临着20世
纪3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一次衰退。各雷都苦于对付经济滞胀,将恢复
经济增长、控制国内通货膨胀放在了第一位,汇率稳定作为一个主要的政策目标
被低估了。此时,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汇率水平的决定
上,以多恩布什(Rudiger Domdusch)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
水平的动态变化开展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汇率动态学“(Exchange Rate
Dynamics)这一汇率理论。尤其是1976年,多恩布什的研究继承和发展了蒙代
尔、弗莱明的理论,将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调整速度不一致的汇率超调模型
(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 Model)纳入了芒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之中,解释了
浮动汇率制下各国汇率水平剧烈波动的原因,完善了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理
论,被称为“蒙代尔一弗莱明一多恩布什传统”(MundeU.Fleming.Dombuseh
Tradition)。
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国际贸易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资本开
始在各国资本市场上进行金融投资,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各国的经济更加紧
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样各国政府不仅需要保持国内经济内外部均衡的统一,还
必须开展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以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国际市场的平衡
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经济学产生了。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伯、杰弗里.萨克
斯、菲利普.拉恩以及克鲁格曼等人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在对芒代尔一弗莱
明一多恩布什模型的发展方面,1991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伯金斯(J.O.N.Perkins)
将蒙代尔政策指派法则运用于一般性的经济政策分析,建立了一个三目标(经济
增长、物价稳定、经常帐户平衡)——三工具(财政支出、税收政策、货币政策)
的分析框架;而奥布斯菲尔德(Maurice Obsffeld)和罗哥夫(Kenneth Rogoff)
则致力于为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理论创建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二)我国经济学界有关宏观经济两个均衡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扩太,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加
强,尤其是9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规模提高,1994年外汇
体制改革又使得我国与国外的金融联系程度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受国际因素影
响越来越多,内外部均衡矛盾问题日趋复杂,国内经济学界开始着眼于开放经济
下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的不
断增长使国内经济学界开始研究对外贸易对国际收支、国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产业安全、地区经济发展、总供求平衡等问题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国
际投资论》(王东京,经济出版社1993)、《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
(王新奎,三联1995)、(80年代以来境外资本流入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
(宋小梅.财贸经济97.3)、《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及影响》(武建、方文,
国际经济评论97.11)、《我国中长期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国家计委课题组,战
略与管理97.2)、《中国利用外资的经济效果分析》(牛南洁,经济研究98.5)、《中
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李扬,经济研究98.2)、《中国利用外资的
现状与未来》(郑京平,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报告97.10)
2、外汇储备问题研究。1994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经济现
象,那就是外汇储备规模的稳步增加。经济学界针对外汇储备的来源、外汇储备
高企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国内外资金协调运用等问题开展
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内外资金协调运行论》(陶士贵,人文杂志97.1)、《外汇
储备与货币供应》(李卉,中南财大学报97.3)、《外汇储备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
(胡怀邦,当代经济科学9713)、《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
(余永定,1997)
3、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汇率问题。许多文章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必要
性、时间安排、人民币汇率走势问题进行了研究:《人民币贬值与汇率政策》(王
令芬,人大出版社1993)、《人民币自由兑换论》(姜波克,立信会计出版社94)、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金融创新》(杨帆,中国青年出版社96)、《阻击风暴一人民
币汇率走势与反危机》(杨帆,中国经济出版社99)、《金融全球化研究》(李扬,
上海远东1999)、《非均衡条件下人民币贬值的效果分析》(倪卫红,经济研究
99.4)、《论我国实际汇率管理改革》(金中夏.经济研究95.5)、《宏观经济波动与
人民币汇率》(宋国青,SEEC研究报告98.3)、《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
析》(易纲,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报告97)
4、就当前经济形势下,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研究。《开放经济下货币供求均
衡的实现》(刘敏,中国外汇管理97.3)、《外汇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及建议》
(刘光灿,金融研究97.1)、《总量态势、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张曙光,经济
研究97.11)、《中国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非均衡分析》(华民,经济研究97.11)、《开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放经济下的寒观调控和政策搭配》(姜波克,中国社会科学95.6)、《开放经济下
宏观调控和政策搭配的研究设想》(姜波克,复旦学报98.1)、《寻求多重经济目
标下的有效政策组合》(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研究98.4)
以上研究工作对我国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可以看N-k:述研究主要是针对对外贸易、外资引进、外j仁储备、汇率
等外部均衡因素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零散分析,缺乏对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问
题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开放经济下内外部均衡矛盾韵复杂性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而就无法提出实现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统一的有效宏观经济政
策搭配。姜波克先生的著述《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金融管理》又缩小了分析范围,
主要着眼于金融领域,针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金融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可以说,
国内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尚处在刚剐起步的阶段,对中国宏观经济内外
部均衡统一问题的研究仍亟待深入。借鉴西方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理论,总结中
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运行的历史过程,对宏观经济外部均衡与内
部均衡统一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学界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对于一个关系复杂且覆盖面极广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法。
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采取了定性分析与定
量分析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统一、横向与纵向比较兼顾的方法,对宏观经
济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统一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试图对内外部均衡多重目标兼顾
所要求的各种政策手段及其搭配进行具体分析和系统概括。
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论文正文分为上下两篇,论文上篇以均衡——均衡的打破——实现均衡的
政策的思路对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相关理论进行的梳理,并试图在内外部均衡性
质的界定、内外部均衡统一的模型表达、内外部均衡矛盾产生的机制、矛盾的表
现形式等方面有所创新。论文上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统一的目标。论文首先对经济均衡
概念的发展和分类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内外部均衡应该是长期、动态、
优化的均衡,并重点从优化均衡的角度对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探讨。然后论文对宏观经济内外部统一的目标加以归纳,并用国民帐户体系和相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应方程式组合反映内外部均衡,说明了内外部均衡中资金流量与实物流量的统一
性与矛盾性。这一方程式组合和由此推出的宏观经济系统图式,提供了便于溯寻
内外部均衡矛盾彼此传导的复杂途径的有用工具。
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均衡实现过程中的矛盾。本章从宏观经济学
的一般原理出发,概述了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实现过程中的矛盾、矛盾产生的机
制、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运行的过程以及内外部均衡实现的机制。
第三章:实现内外部均衡相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本章首先指出在参与全球
化进程中,为避免内外部均衡的冲突,各国开放战略的选择应与一国改革开放和
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相结合,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然后,论文概
括了在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过程中使用的政策种类,分别分析了固定汇率制下和
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调节,并指出这些政策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实现内外部
均衡相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相机选择、搭配使用。
论文下篇对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统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论
文在第四章对197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历史过程加以剖析,(改革前对外开
放程度低,本文分析不予涉及),对各阶段中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的相互作用进
行综合考察,以概括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运动的特点、宏
观调控政策的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的IS.LM.BP模型。从第五章开始,
论文对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将面临的新变化,进行深入分
析,并相应提出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构
想。2000年之后,一个可以预见的变化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会迸一步加快,并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一体化的经
济体系。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
经济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宏观调控当局将面I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四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均衡实现的过程。本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历史过程加以剖析,对各阶段中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合考
察,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历史过程的概括,指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国民经济发
展的周期性关系密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从长期动态观点来看,我国宏观经济
基本实现了两个均衡的统一,但都没有实现内外部经济运行的优化均衡。在经济
运行历史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尝试建立了我国两个均衡实现的模型,并对对
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两个均衡将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展望。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的外贸政策。论文首先回
顾了我国对外贸易状况,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进口结构、出口结构、引进外资对
外贸的影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政策
调控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展望,指出WTO限制贸易干预政策,制约了我国政府
干预对外贸易的能力。论文对这种情况下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内需与外需
的关系,扩大出口、控制进口的战略与政策调整进行了探讨。
第六章: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实现嘲外部均衡统一的国际资本流动调节政策。
论文回顾了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关状况,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
的影响,指出对外开放新阶段,加入WTO三年后或更长一段时间后,我国可能
出现资金大量外流、资本项目出现逆差的风险,因此,如何运用好我国现有的外
汇储备、协调使用国内外资金,改革现行外汇管理体制、调整国际资本流动政策
成为当务之急。
第七章: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的汇率政策。汇率是影响
国内外商品与资本流动的重要经济参数,也是调节外部均衡并影响内部均衡的政
策变量。本章首先结合各国汇率状况和汇率制度的比较,对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制度加以探讨。然后对人民币汇率决定问题专辟一节加以分析,梳理了
汇率决定的各个因素、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历史,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汇率水平的决定并不完全符合购买力平价标准,但这一点并不能否定人民币汇率
从长期来看应向购买力平价逼近这一趋势,而二者的偏离也为政府干预外汇市场
的政策提供了一个干预的标准和干预的空间。在汇率政策的应用方面,我们也应
充分重视利率平价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第八章: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它兼顾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而对内外
部均衡发挥调控作用。论文首先对利率一汇率联动机制、影响二者联动的因素、
我国金融市场上利率与汇率的联动进行探讨,指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利
率与汇率的联动机制已经初露端倪,货币在三大市场的循环流动使宏观调控当局
的调控目标得以完成。因此,货币政策必须改变只关注银行信贷规模传统作法,
应将金融市场价格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中介)目标。另一方面,还应主动构
建健全、高效的金融市场使货币政策意图得以顺利传导。本章第三节在分析“三
元悖论”理论后,指出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必然实现由“蒙代尔三角”中“货币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政策独立——汇率固定”边向“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边的转变,在
这个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蒙代尔三角中所做的政策选择,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的同时保持对汇率的一定调节,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尤为重要的是保证
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调节,这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最后屏障。
四、论文的创新点
论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I、论文指出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属于长期均衡、动态均衡、一般均衡,
更为重要的是它应该是一种优化的均衡。
论文对国际收支平衡与外部均衡的概念加以了区分,认为国际收支平衡和
外部经济均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是个静态概念,它
是动态性质的外部经济均衡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对于一国而言,实现最
佳规模的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是十分重要的,外部均衡应是一种优化均衡。
指出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都应当以优化为目标,都应当是动态的、优化的均衡。
内部均衡应当是资源充分利用的均衡,是直接和间接生产要素不断改善,潜在
GDP达到最优水平,从而实现长期社会收益最大化的均衡。外部均衡应当是充分
利用外国先进技术、优势要素和国外市场,使外汇收支长期均衡的基础不断加强,
国家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经济安全得到可靠保障,对促进本国结构优化、经济
增长、充分就业、增进全社会长远福利发挥最大作用的均衡。这样,宏观经济内
外部均衡的结合也就必须是优化的组合。相应的在开放度选择、开放次序安排、
开放政策制定以及汇率制度选择方面,就不应是“为开放而开放”:开放战略的
选择应有大国意识。应以内部均衡作为实现外部均衡的基础。以牺牲内部均衡的
方式维持外部均衡是不可取的,也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外部均衡又应构成内部
均衡的必要保障和促进条件,要避免外部均衡状态的恶化冲击内部均衡。无论内
部均衡还是外部均衡都应服务于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这一目标。开放只
是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非替代发展战略。因此,要注意在全球化和“控制与反
控制”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开放战略、策略的选择,要注意在内部采取互补性的政
策和制度对付外部冲击。内外部均衡还应该是充分考虑到总量与结构问题的均
衡,即内外部均衡的统一的实现不仅是总量调节,同时也是结构调节的进程。
2、论文用国民帐户体系和相应方程式组合反映内外部均衡,说明内外部均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衡中资金流量与实物流量的统一性与矛盾性。论文指出: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
统一要求由国民收入帐户。(national aecoualts)、国际收支帐户o(balance of
payments accounts)、金融流量帐户@(financial flows accounts)三个流量报表所反
映的一系列方程式的组合加以体现。内外部均衡的实现要求以下平衡的同时实
现:社会总支出与国民收入的平衡,国内外资金供求的均衡,基础货币供应与国
内信用创造和外汇储备资产的平衡,国内外信用的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五个平
衡式构成有机联系的方程组合,概括地反映了影响内外部均衡诸宏观经济变量的
复杂联系。这一方程式组合和由此推出的宏观经济系统图式,提供了便于溯寻内
外部均衡矛盾彼此传导的复杂途径的有用工具。
对内外部均衡中资金流量和实物流量的统一性和矛盾性,论文结合我国内
外部资金协调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中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即资金供求的平
衡式进行再探讨,提出Sp+(T。Cg)补iIF_Ip+Gg+012的资本供求关系式,由此
式的分析指出:闲置总资金不仅可以由本国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发生,而且也可以
由资本净流入发生。净出口虽然减少了产品的过剩,但没有减少资本的过剩,我
国国内外资金运用上的不协调就充分反映了这种产品运动与货币资金运动的分
离。当前,我们应转向以弥补技术、管理缺口为中心的引资思路,注意引导外资
投向,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防止和克服国外资金对本国资金的非效率型
替代,同时进一步疏通国内资金渠道,充分挖掘国内资金潜力,达到协调运用国
内外资金的目的。
3、论文结合典型案例,系统地概括了内外部均衡矛盾产生的机制:(1)来
自经济体外部的冲击,包括:A实际经济因素的外部冲击,即由于某种因素引起
的商品市场上的异常变化,影响到国际贸易、贸易差额和贸易条件发生变化,从
而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B金融性外部冲击,即在全球化和资本自由流动
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某种变化导致资产价格和资本流动变化,从而对国际
。国民收入帐户最先由凯恩斯提出,从产品开支的角度看,开放经济的市场均衡产出等于私
人部门和政府部门对本国产品的开支总额加上挣进口。
。该帐户反映了开放经济下本国居民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交易的
帐户,包括商品进出口、劳务输出入、转移收支及备类资产交易等等。
“金融流量帐户反映了开放经济下国民经济各单位的资金盈缺状况,揭示全社会金融资源的
流向(flow of funds)。我国的现金流量表待所有的经济实体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
政府、住户和国外(ROW)五个部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情况对各个
部门进行综合分析。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收支和国内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C利率冲击,各国经济周期不可能保持完全
同步,因此各国利率水平也不一致,当某一个“大国经济”金融市场利率发生上
升或下降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大量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入或流出。对小国开放经
济而言,结果往往是顺从于大国的经济周期安排,内部均衡服从于外部均衡的需
要。而对于大国开放经济,外部冲击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外经济部门得
到较长时间的缓冲,但这种冲击的累积效应最终也会产生政策调整的要求,从而
导致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矛盾。(2)经济体内部的自发扰动。经济体内或
经济体外市场自发地发生一些变化,如国内支出的自发性增长或萎缩、技术进步
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供给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市场化和国
际化过程中的结构效应等,这些会对内外部均衡产生特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方
向上和程度上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内外部均衡向不同方向发展而发生矛盾。(3)
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包括:A国际经济政策不协调,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提
高,各国国内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强烈。小国开放经济只能被动地
接受主要经济大国国内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丧失独立行使宏观经济调控
的能力。大国开放经济之间的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相互影响,如果在主要经济大
国之间出现了互相矛盾的经济政策,各国就会面临复杂的内外部均衡矛盾。B本
国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如: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扩张对出口的“挤出效应”、汇率
政策与财政政镱、货币政策不协调等。
论文同时提出,所谓外部冲击的深刻根源主要在于世界经济运行的内在矛
盾,所谓内部自发扰动,其背后发生作用的也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内部矛盾,包括
其基本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及其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忽视经济运行的内在矛
盾,特别是基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把“外部冲击”、“自发扰动”简
单看成一时的某种特殊因素引起的偶然事件,从总体看是不科学的。这是我们与
西方经济学观点的原则区别。
以内外部均衡矛盾产生的机制为线索,论文更鲜明地揭示了对外开放新阶
段我国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将面临的新问题:加入WTO后,内需不足的矛盾还
将持续,外部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可能加剧内部经济的非均衡(净出口缩
小乃至变为净进口,以致需求不足和失业加剧)。净进口有可能导致出现国际收
支逆差的压力,资本净流入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流
动逆差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和国内经济波动的风险增大。资本流入的扩大,主要意
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义在于弥补技术和管理缺口,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但对总供求的影响,则具有
两重性,一方面增大了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供给,而且供给效应可能大于需
求效应(与小国开放经济有别)。我国内外部均筏矛盾产生的机制以内部扰动为
主,外部冲击的作用正逐步上升,近期外部冲击主要体现为贸易冲击,金融性冲
击开始形成,加入WTO后金融性冲击因素可能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切都将使
中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为全球经济的不稳所波及,政府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对外
贸的调控能力、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对资本流动的控制能力都将显著削弱,宏观
经济运行外部均衡的不确定因素加大。如何面对对外开放新阶段给中国内外部均
衡带来的冲击,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逐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宏观调控
能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搭配艺术,将是我国宏观调控当局在新世纪和对外开放
新阶段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4、论文以物价、就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汇率之间矛盾搭配组合的
形式概括了内外部均衡矛盾的四维表现形式。此表现形式的构思考虑到了经济增
长、就业与通货膨胀(物价)变化之间的不一致,因而,利用这一更为完善的表
现形式,可以构成更为多样、复杂的内外部均衡状态的组合,借以模拟更为复杂
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现宏观调控多种政策目标之间更为复杂的矛盾,从而为处理
宏观调控的目标协调和政策搭配提供更为合适的分析工具。同时,论文指出宏观
调控还应考虑内部结构性经济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收
入分配平等、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金融稳定等)与外部均衡的矛盾。
5、论文通过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联动性的分析,指出三个市
场的联动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也为货币政策调控增加了金融市场价格目
标,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金融资产价格不应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但
它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这一点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增加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
币政策的辅助或中介目标并不是新观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界争议甚大、
理论分析均不足,论文在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可测、对其进行调
控是否会引起更大的波动等争议较大的方面加以分析,从金融资产价格的宏观效
应、资本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利率与金融资产价格的联动、金融资产价格
对价值显著偏离的可观测性和国际经验教训等方面,系统地论证了金融资产价格
作为货币政策辅助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论文提出,“蒙代尔三角”是高度抽象的理论分析,而我国的政策选择实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践,不可能是取其中两角,而完全放弃另一角,而应当在保持货币政策较大程度
的独立、逐步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同时,保持对汇率的一定调节;并提出了在资
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初步思路。论文提出金融的开放必
将要求资本项目的开放。而我国经济在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上具有许多不同于他
国的个性,不可能为了保持汇率固定而采取货币局制度或是其他固定汇率制度,
中国既要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又不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在“蒙代
尔三角”申我们不再可能停留在“货币政策独立——汇率固定”这一边,也不可
能选择“汇率固定——资本自由流动”这一边,最终必然选择“货币政策独立一
一资本自由流动”这一边。可以这么说,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必然实现由“蒙代
尔三角”中“货币政策独立——汇率固定”边向“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
动”边的转变。
在“边”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必须正确把握蒙代尔三角所作的政策选择:放
弃固定汇率目标并不等于放弃对汇率的调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国
家并非选择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两个极端,而是界于两者之间,在两者之间
摆动。因此,汇率固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完全流动三个目标的选择中,
大多数国家并不是简单的选择两个放弃一个,而是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
保持货币政策的一定调节。宏观基本面的健康,是协调利率、汇率政策的基本条
件。建立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灵活的传导机制是利率与汇率政策协调的前
提。处理货币、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矛盾.须按“相机抉择”的原则,把
握重点。我国是大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小,一般应以使
用货币政策调节内部均衡为主,而汇率在一般情况下应由市场供求给予调节。但
同时应注意避免由于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外部均衡产生大的干
扰。而当国际经济矛盾影响突出,汇率相对稳定和外部均衡受到较大干扰时,则
要侧重于汇率调整政策的贯彻。货币政策的运用须配合汇率调节的目标。在这方
面,应注意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大短期货币市场发展力度,减缓外汇市
场的需求波动,增强宏观经济对外部经济运行变动的应变能力,保证货币政策的
实施不为外部经济失衡所掣肘。而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
管,严防投机资本、短期资本异常流动的袭击,是保持两者协调的必要条件。尤
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调控,这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最后屏障。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豳民收入Y
7、论文从总量分析引入结构因素,并结合中国具体条件,尝试建立了中国
的IS.LM-BP模型,借以说聪我强内辨部均衡矛屠麴演变,并得出娟应的对簸。
论文指出,ls曲线由于投资鬟裳镯率弹往不灵敏蔼变褥淹直,货币需求剩率弹缝
小使LM魑线也变得陡直(谯在最近需求不足制约下LM曲线变褥乎缓)。并且,
虽然我国存在潜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利率管制,引起投资型资本流动的利率平价关
系原本并不存在,但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利率平价机制开始部
分起作用,再力Ⅱ上我国资本管荡0存在不对称性~资本流入较为容易丽滤出较为
困难,因戴,我国瑷时粥较梵遥雳的是固定汇率利下国际资本不完全流动弱
IS—LM.BP模鍪,且BP益线的形状}£较陡直。就BP馥线的位置丽富,电予我国
政府追求的是外汇储备的增加,把内部稳定,外部国际收支盈余作为目标状态,
因此我国的意愿国际收支曲线BPC的位置向左移渤。BPC曲线与BP曲线二者
之间的蓑躐(在横辕上截距的麓)反映政府意愿豹当年国际收支顺菠值。BPC表
示保持一定嚣嚣收支颁差篷辩,测率与国民收入麓缀合。
8、鼠惠步}部擒衡静蠹在联系。黻长期、动态均鬻秘後纯均德数观点蔻攒导,
论文对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宏嚣5旺经济内外部均衡调控的经验教训加以概括,并
对现阶段的政策思路加以评价;
(1)1978——1992阶段:宏观经济内部均衡岛外部均衡之间相互制约,经
济过热豹常态导致贸易逆慧靛愿力攫大,宏鼹调控当躅主要采纛紧缝露魂嚣求、
扩大资本浚入、千方百诗扩大斑鞠静方式操持禽鼯敬支颓差。扶整个除段乘蠢,
实现了宏观经济内夕}部的长期均衡。但经济的大嚆渡幼导致了效率的损失,同时,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低水平的出口,牺牲了本国居民本应享受的福利,没有实现优化均衡。
(2)1992——2000阶段:经济过热向需求不足转化,需求不足制约严重,
失业率大幄度上升,形成了总供求均衡对净出口的依赖;资本净流入已主要不是
弥补资本缺口,而是弥补国内经济的技术缺口和管理缺口;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入
加剧了国内资金的闲置;外汇储备上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结构形成干扰,人民
币升值的压力日渐累积。这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成功地避免了经济的过度收缩,促
进了经济的回升,积累了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劂顺差的情况下,控制货币供应
量,协调内外部均衡的经验。但上述问题,表明内部均衡状态欠佳(就经济增长、
就业与资源利用而言),且内外部均衡的长期协调存在隐患。宏观经济依然没有
实现内外部经济的优化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内外部长期协调需要多方面政策的
配合,而关键在于扩大内需,消除或缩小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上篇
第一章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统一的目标
第一节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一、经济均衡概念的发展
亚当撕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市场机制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
支配着每一个行为人去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在完全竞争和市场价格灵活而迅速
的调整下,各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总能正好相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
整个经济沿着均衡的轨道稳步向前发展。这种经济均衡的思想经过几代经济学家
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日臻完善的理论体系。
1769年,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euart)最早在经济学中使用均衡这一概
念。19世纪中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mart Mill)在静态均衡的概念中加
进了动态学的内容,并使均衡这个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稍后,马歇尔
(A.Marshall)提出了只涉及一个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瓦尔拉斯(L.Walras)等
人提出了与局部均衡完全不同的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认为各个市场是相互依赖
的,并把均衡的概念与思想落实在一组明确而严密的方程组上,使均衡理论发展
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但是,市场均衡的理论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特别是市场
总是能够完全出清这一假设不具有普遍意义。于是,以市场出清不起关键作用的
非均衡学派产生了。“非均衡”是与“均衡”相对应的概念,但“均衡”有狭义
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均衡又叫瓦尔拉斯均衡,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等。与此相
对应,非均衡即供求不等。广义的均衡是从物理学借用的概念.指一个系统中的
各个变量经过调整后不再具有变动的趋势。在非均衡学派看来,即使市场不出清,
经济也可以处于广义的均衡状态,即存在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均衡状态。
按照马克鲁普(Machlup)关于均衡的概念,我们认为:A经济均衡不可能
是所有经济变量的均衡。而只能是经过均衡研究者加以选择的若干经济变量的均
衡,这样,均衡就仅仅是在经选择的特殊经济变量组合中的均衡。B“若干经济
变量”应该是互有联动关系的变量,即某一个或某一些变量的变化会引起相关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他变量的变化。c均衡是事物没有内生的“变革倾向”,即处于静止或稳定的
状态,那么,“若干经济变量”应同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和谐共存的状态。D从
动态均衡的角度看,“若干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或是过渡到
新的均衡状态。E假设外部力量不变或对“若干经济变量”组合没有影响,均衡
建立在内部力量平衡的基础上。但是,当外部力量强大到足以使这一组合中的某
一变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组合中的其他变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在新的基础上出
现新的均衡。综上所述,经济均衡是在外部力量不变的前提下,经选择的、互有
关系的若干经济变量的和谐共存状态;这些特殊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相互调整不
会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趋势。
二、经济均衡的分类
(一)接均衡与时闻因素的关系分为静态均衡、比较静态均衡、动态均衡
l、静态均衡(Static equilibrium)是一个与时间因素没有关系的概念,它研
究事物在某一时点的均衡,指事物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处于静态均衡下的变量
其数值是固定的,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动,即使发生变动,这些变量的变动
也是相互抵消的或是按照同一速率变动的。
2、动态均衡(Dynamic equilibrium)1848年,穆勒指出人类的经济条件是
很容易变化的,均衡应是一种长期现象。应在静态均衡概念中加入动态学的内容:
“我们必须注意到,人类的经济条件是很容易变化的⋯⋯,因此,我们在均衡理
论中增加了一种运动理论一与静态学相对的政治经济学的动态经济学”。6在有
限的时间内,经济体系可以看作处于均衡状态,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经济体系
通常总是在运动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不均衡状态。静态均衡只是动态经济
体系中的一个特殊情况。
可见,动态均衡研究的是各种交量所经过的特定的时间路程,或在一充足
时闻内决定这些变量是否有向一定值(均衡值)收敛的趋势。在这里,时间可以
是一个连续的变量也可以是一个不连续的变量。正如希克斯(J.R.Hieks)指出的
那样:“我把那些我们并不计较日期的经济理论称之为静态经济学;而把那些对
每一个数量都必须注上日期的一部分理论,称之为动态经济学”。
o《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第195页
四川太学博士学位论文
3、比较静态均衡(Comparative static equilibrium)是介于静态均衡岛动态均
衡之翔的一转蚜蕊分析方法。宅认为影响均衡豹基本变量发生变纯对,初贻的均
筏牧态会被破坏,并达到一个耨黔均衡状态,但它并不磷究麸|基均衡至l凝垮嚣交
化的时间过程,而只是进行新f日均衡状态的比较。
(二)按均衡时间的长短分为暂时均衡、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l、暂时均衡(Temporary eqmlibdum)马歇尔等人指出,在暂时均衡状态下,
均衡不受预期、货币、金融资产和股票市场的影昀,不戆对闻露变纯的市场均衡,
是与对闯秃关静均衡,或在孵期竽O对达裂的均衡。麓宏蕊经济学的蕉度来番,
暂时均衡楚在t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物价、生产水平、贸易量、资本等都是固
定值。
2、短期均衡(Short-run equilibrium)是在几个月至一年左右时间内的均衡。
在这个时期内,生产者没有足够对闻增加投资、改避技栽帮工业组织,键可以在
现有条释下,对产品品耱、产爨、供给价硌俸逶当诵整。暂时均衡主要取决予需
求状况,丽短期均衡既取决予器求状况,选取决予供给状况。从宏观经济学翡角
度来看,短期均衡时间内国民生产总值、一般物价水平都不变,而贸易擞、短期
资本流最和汇率则可能发生变化。
3、长期均衡(Long-run equilibrium)是一年以上的均衡,在这个时期内,
除主她夕},一落生产要素豹供给爨箨可敬改交双逶应嚣求的变动。影嫡长麓均餐
的主要是供给状况。长期均衡怒~种稳定状态,在这稀状态或均衡中,莱整穗阍
的条件年复一年地出现,但这种均衡状态绝不会出现,它只是作为一个判断经济
实际运行情况的标准,偏离长期均衡即为不均衡或失衡。
(三)按经济活动涉及的范围、经济变量酌多少筑经济变量间的相点荚系分
为局每均衡和一般均衡
l、羼帮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骂歇尔在吉诺(A。A.Coumot)19墩纪提
出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只涉及~个市场的局部均衡瑗论,
他假设其他市场变量保持不变,只考察一个市场的篥~特定商品的价格与供求数
量之间的关系,并假设这一市场悬可以出清的,价格能够引导资源有效配鬣以实
现市场离龋供求数量豹平蟹。
2、~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禺帮均衡分辑方法不考虑商晶罄代磊静
存在、不考虑商晶之间的关系,就一种商品分析总供给与总需求,且二者都燕这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种商品价格的函数——这与现实经济生活有相当大的差距。瓦尔拉斯等人提出
的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认为,各种市场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世界是由互相
联系、互相影响的各个市场组成的整体,在这个市场下,每个行为人都能如愿地
交换每种商品,最终实现各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相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合理
配置。
但是,市场均衡理论的建立需要依赖一系列相当严格的假设,特别是在均衡
理论的构造中,市场总是能够出清的,它永远处于均衡状态,即使出现失衡,也
是暂时的,经过调整后一定会恢复均衡。可是,市场出清的假设对受供求法则左
右的市场来说是不正确的。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和制度的约束,总交易量是由
总供给或总需求的最小值决定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总是存在得不到满足的超
额需求或不能实现的超额供给,并且,总供求均衡不只受市场价格信号的影响还
应受到市场数量信号的影响。于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
的学派——非均衡学派,它在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一般的一般均衡模
型——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它将预期引入均衡模型,并认为在短期内均衡可通
过价格和数量的调整达到,但价格在任何时候几乎都不可能使供求在一切市场相
等。市场不出清,经济也可以实现广义的均衡,未出清的市场对与之关系密切的
其他市场有较强的溢出效应。
(四)按均衡与理想状态的关系可以分为优化均衡和非优化均衡
均衡可以是一种理想状态,实现某种目标的优化均衡:也可以是非理想状态
的均衡,例如低就业状态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此外,还有不是来自于人
们为达到某一明确目的而实现的均衡,而是来自于一种非人力的或超人力的力量
而自发实现的均衡,如在某一生产力水平上或某一经济制度下实现的国民收入的
均衡。因此,按照均衡与理想状态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优化均衡和非优化均衡,而
宏观调控所追求的应该是优化的均衡。
三、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理论是一种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它将国际收支
平衡与国内经济平衡联系起来,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同时实现
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这一理论最早由蒙代尔(1963)和弗莱明(1962)
在继承传统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即著名的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后来
嚣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经过许多经济学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躲饔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了国际金融
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的黧要理论。
(一)宏j既经济内部均衡
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理论将宏鼹经济总体分免内部均衡和癸部均
衡。当一国生产性资源被充分利用并且价格水平稳定时,该国经济处于内部均衡
状态。经济资源低子或高于充分利用都会选成巨大的资源浪费4)j}口经济不稳定。
袋漭不稳定筑熏要标志之一就是一簸徐辏水平豹动荡,两价牾出平的剥熬变动会
俊鼹币的真实价值不易确定。~方面,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交易受到=F扰,价格
作为资源配鬣簪段的作用难以发挥,经济效率下降:另一方面,人们对货币和其
饱资产约需求之闽发生替代,投枫活动增加,经济更栩不稳定。固越,为了避免
价格东平的大起大落,政府应邋时干预经济以保持产出游稳定。
(二)圉际收支平衡鸟外部均衡
外部经济均衡比内部经济均衡更难定义,因为它缺乏诸如充分就业、物价稳
定秘经滂增长之类具有社会援翻意义静参考撵标。在诲多遥方晷家,嚣簌收支平
衡通常被当作外部经济运行的目标;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和宏观决策者也持这样的
观点。实际上图际收支平衡不~定意味着外部均衡,尽管送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内
在联系。乡}部均餐与国骣牧支警衡髂联系冬差异是我们震要蓄先翔戳麓瀵的。
l、国际收支平衡的魔爨
反映一豳国际收支状况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张按照复式簿记原理编制而
成的统计报表,所以国际收支乎赞表始终题平衡豹。为了能从表中褥列肖用的国
甄;投支焦惠,瞧~戆方法就是鼠豪孛努l选爨菜个或若予个项毯,再来魄较氆方与
贷方的差额。习惯上,人们将挑选出的项目称作“线上项羁”(theitems abovethe
line),并以此来判断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情况,从而得出是逆差还是顺差的结
论;嚣所有余下豹磺磊剐弦必“线下硬霸”(the items below the line),它萋本上
释网子国际收支麓额的融遥。僚在仟么地方划线,是壤论界、学术界以及政府捩
策部门分歧较多之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国的自生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鼹民、企她等经济实体受墅8利润动枫妨驱使嚣真主进行的国际
经济交易,魏裔黠进出口、势努输出入、技零静国琢转让、匿际借贷露跨函授瓷
。经济资源低于充分就业时的浪费是显两易见的,当经济过热时,浪费表现为另一聋巾形式
妇概器被过度使用,从两更频繁她发生赦蹲和嚣要更快地播l目。
四门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等,以及官方和私人的单方面无偿转移收支(如援助、馈赠、侨民汇款等)——
差额可作为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依据。这类以商业利益为基础或出于政治、
亲情动机的交易能基本相等,该国的国际收支就可认为实现了平衡。反之,若这
类交易的收支不能自主地平衡,而是有赖于专门用于填补自主性交易借贷差额的
补偿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又称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主要由一国的国际储备资产增减以及官方的和某些私人的短期资本
借贷所构成——那就意味着国际收支失衡。
在实践中,按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两个标准对所有国际经济贸易进行划
分存在技术问题。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过程中,它表现在区分线上项目和线
下项目的界线不一致。在国际上,主要有按基本差额(basic balance)、净清偿差
额(net liquidity balance)、总清偿差额(gross liquidity balance)、官方结算差额
(official seffiemem balance)等几个标准划分的方法。其中,官方结算差额指全
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总和,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也列作“线上项目”的错误与
遗漏(又称“统计误差”)与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分配的SDR,是在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与本国官方之间进行的一种单方面无偿转移)。这个差额是由美国经济学
家伯恩斯坦(Bemstein)于1965年在一份国际收支统计复审委员会的报告中提
出的,它正好等于“线下项目”的官方储备交易,即官方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的
净变动额和对IMF短期负债的净增减额两个项目的合计数,但借贷符号正好相
反。在我国理论分析中则主要采用类似于官方结算差额的总差额(overall balance)
来界定国际收支状况。
2、外部均衡的定义
国际收支平衡和外部经济均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国际收支
平衡表达了外部均衡的基本内涵,但仅此不能完全表达其科学涵义。国际收支平
衡是个静态概念,它是动态性质的外部经济均衡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理
想的国际收支平衡是外部经济均衡的同义词,它是指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国际信
贷及国际投资活动在最佳规模状态下展开,并能在某段时期或在一个经济周期内
以较小的调节成本取得收支的基本平衡;它有助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
平,并能使国民福利最大化。o因此,外部均衡的实现应该有一个重要的约柬条
。姜波克用国际收支均衡来表达了同一个概念,“所谓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
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
支平衡。”——《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97版。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件:外部均衡应是一种优化的均衡。仅就国际收支平衡的字面含义来理解,它指
一国在某一段时期里全部对外交易所产生的债权债务正好相抵,没有差额。这样,
即使进出口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一国仍可达到国际收
支平衡。然而,这种低水平的或缩小了的平衡并不意味着该国的外部经济已达到
理想的均衡状态。对于一国而言,实现最佳规模的国家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是十
分重要的。若一国对外贸易处于较低水平,进口不足,有可能导致国内进口原料、
高技术设备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品供应不足,使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瓶颈,物价
上涨;出口贸易不足,则可能导致国内外需不足,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
率上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实现最佳规模的国际贸易,有助于一国获取对外开
放带来的各种利益—外部均衡并不等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外部均衡应是一
种优化的均衡。
(三)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以优化为目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
念,而是一个与一国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就业状况、资本流动、货币汇率、国
际储备等宏观经济变量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因此,内外部均衡不应
是局部的均衡,而应是一般均衡。
同时,内外部均衡不应只是一年两年的均衡,而应是一个较长时期(中长期)
的均衡。一年两年的内外部经济失衡并不一定影响一国中长期的均衡。影响一国
经济短期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我们只有分析
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此外,内外部经济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应属于动态均衡的范畴。静
态均衡是某一时点的存量均衡,而动态均衡则是一定时期内流量的均衡,即宏观
经济各个经济变量合理运动、在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运动中达到和谐一
致。
尤为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应当是一种优化的均衡。内外部均衡的
实现存在着究竟是高水平均衡还是低水平均衡的问题,只有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
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下的均衡,才是高水平的、理想的、最优的经济均衡。
从内部均衡看:总供求均衡的优化内涵应该是与实现快速增长、社会福利最
大化要求一致的均衡,应当是资源充分利用条件下的均衡,即潜在总供给=现实
总需求。而不能是资源利用不足(存在着失业)的均衡(现实总供给=现实总需
求,但现实总供给<潜在总供给。体现为企业限产、停产、半停产、生产能力
四川丈学博士学位论文
闲置),也不是资源过度利用下的均衡(通货膨胀,资源过度消耗、利用效率低,
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总供求均衡应当是动态均衡,实现长远优化的均衡。它
能够改善经济增长要素(含直接要素、间接要素),提高潜在GDP水平,达到长
期的社会收益最大化。总之,内部均衡应当是资源充分利用条件下供给与需求的
动态均衡,它要求宏观经济管理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
从外部均衡看:国际收支均衡并非国际收支平衡表所体现的会计均衡,而
是当年发生的国际收支的均衡(去掉外汇储备增减),仅靠外汇储备增减实现的
均衡是不可持续的均衡。国际收支均衡要是动态均衡,就必须把国际收支均衡建
立在贸易收支长期均衡的基础上。贸易收支短期可以不均衡,但不能长期不均衡。
长期单靠资本项目弥补贸易差额,长期均衡迟早要出现问题。墨西哥和泰国在危
机爆发前几年都存在大量持续的经常帐户赤字。墨西哥1989年和1991年经常帐
户赤字分别为6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1992年和1993年均超过200亿美元,分
别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和7%。泰国在i997年以前有20年以上的经常帐户
赤字的历史。进入90年代以后,其经常帐户赤字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7%。尽
管短期内经常帐户的赤字可以由资本流入弥补,但是经常项目的持续大量逆差会
影响外债的清偿能力,当外部冲击使资本流入发生逆转时,债务危机也就成为金
融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同时,国际收支均衡应当是优化均衡。外贸的发展要达到
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要为产业结构协调、升级,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出
口能力服务。资本流动作用的充分发挥,要达到充分利用国外先进要素,同时又
能够有效避免过度流动的风险。
从内外部均衡的结合看:优化均衡应当是以内部均衡为基础,而不是削弱这
个基础来达到的均衡。但是又要注意不致因外部均衡状态不佳,而使经济参数的
变化干扰内部均衡,或利用经济参数调节内部均衡受到限制。更不要由外部均衡
的恶化冲击内部均衡(如汇率危机而引起国内经济振荡)。因此,应当以正确的
开放政策促进两者的优化组合。总结80年代以来国外发生的历次危机可以发现,
大多数危机的发生都与宏观经济长期失衡有关。引发危机的宏观经济失衡包括,
长期的巨额财政赤字(俄罗斯)、持续的经常项目赤字(前述的墨西哥和泰国)、
以及片面追求高增长而出现的泡沫经济(拉美、韩国、泰国等)。在经济存在上
述失衡的情况下,一国不得不通过增加外债使经济保持暂时的平衡。由于这种平
衡缺乏坚实的基础,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因偿债困难而引发债务危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机以及货币危机。
经济长期苓景气颞造成的较茇豹税收收入,较弱麴预舅整锯和长期戳来豹工
资欠张,功缝不完善鲍魏收霸社会支{孪俸系,使饿罗凝一塞存在着荟额的慰欢赤
字,政府借款保持在难以为继的高水平,政府不得不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向国人
和外国投资者筹资,在俄罗斯发彳亍的短期债券中有40%为外国投资者所拥有。政
府对流入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较为敏感。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后,外圜投资者交了避免风陵,不对抛售短期债券,到1997年底已擞惫100
亿美元,饿罗颠危枫爆发兹的穗溺又撤走了140亿美霖。同对,虫子整器石泊价
格下跌,饿罗衢的预算收入和夕}汇投入蒙受巨大损失,荐加上政局的动荡,俄出
现了相当严熏的预算危机。为了进一步筹集资金和遇制外资抛售短期债券的势
头,政府不得不提高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又使得政府利息支出大幅度增加,状
况进一步恶化。1998年5月,俄农处鼍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股票方面出了阋题,
殴及饿最大豹裔逝镊行出现惫规,又萼}起薪静一轮债券搬售。密子丈量资金糖走,
卢布面临霹夫贬馕压力,觳桑价格暴跌,尽管俄一再{崴胬通过提高稠率稳定住汇
率和股市,但最终还是未能抵挡健投机资本的攻击以及由于信心崩溃而遗成的恐
慌,最后只能窟布卢布贬值,同时延期偿付政府债弊。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发生危机媳国家中,有不少瞥因追求高增长率丽破坏了
国内社会落供给帮总需求懿平籀,侵经济出现泡沫,蠼下怨瓠翦隐患。为了实现
经济增长率的簸大纯,gO年代粳羹馈务危机中的各嚣敷及韩国、泰国、弩来西甄、
印度尼谣溉等国,都执行一种靠高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了达到髓栎,控
美国家政府曾大量举借外馈,以政府的高投资率来为经济高增长创造条件。戏洲
一些国家甚至还通过补贴等方式来刺激公司大量投资,并鼓励国内银行举借过多
乡}馈为那璧寒经过馕重评佶魏投资臻嚣提供资金。逶度鼢投资狰动导致了嗣内商
品供求彝资金供求的失衡,便秘搴舞赢,经常项舅逆麓翔大。为了弥脊资众缺霹
和经常项翳的逆差,这些国家郡在阑际资本市场上大攫融资。这些国家的离利攀
以及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吸引了大攘外资,其中也包括大量投机资本。大鼹投机
资本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和股桑市场,推动了泡沫经济的产生。当这些泡沫相继
破裂对,一撩企业狂金融机构穗继破产,最终导致恁税瓣爆发。
对予经俺一国蓠言,实瑷穗撩静宏鼹经济内辨部经济运行水平都是黎鬻鬟要
的。如果一匿的对外贸易处予低水平,那么,由于进髓麟料、高技术竣备以及美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系到国计民生的消费品供应不足将使该国国民经济出现瓶颈导致物价上涨:又或
者由于出口萎缩造成失业率扩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与积极参与国际分
工、充分享受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利益的情况相比,等于人为地降低了社会生产效
率和国民生活水平,它意味着一国国民福利的潜在损失,因为它未能最大限度地
利用国际经济交往来实现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样,当一国建设资金出现
缺口时,如果不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加以利用,并借外部资金的引进弥补本国的技
术缺口.促进出1:3创汇产业的发展,也会坐失发展机遇。因此,宏观经济内部均
衡与外部均衡应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实现的均衡,它意味着一国内部与外部经济
活动在最佳规模状态下展开,并能在某段时期里或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以较小的调
节成本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并能使国民福利实现极大化。
在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中,内部均衡是基础,靠牺牲内部均
衡来实现外部均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法持续的。如果一国国际收支逆差
的消除以紧缩国内经济和失业率的急剧上升为代价,或是一国国际收支顺差靠国
内通货膨胀的死灰复燃来消除,即使国际收支恢复了平衡,但这是以牺牲内部经
济均衡为代价的,也根本谈不上该国的外部经济已真正实现了均衡。宏观经济内
外部均衡调节的目标,应当是两个均衡的同时实现。在两者的关系上,内部均衡
是基础,一旦内部均衡被破坏,外部均衡的维持就会有困难。但这也并不意味者
可以走到另一个极端,只致力于建立国内经济运行的均衡而长期地忽视外部经济
的失衡,因为这将导致一国国际储备源源不断地流失,甚至告罄:而官方对外短
期借款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其借贷成本越来越大,最终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持续下
去。到了最后,该国货币当局仍将被迫采取某些紧急措施,但此时的调节成本已
变得非常巨大,甚至可能给经济运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导致货币金融危机和经
济危机的爆发,在这一点上,亚洲金融危机已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
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结合必须是优化的组合。相应的在开放度选择、开
放次序安排、开放政策制定以及汇率制度选择方面,就不应是“为开放而开放”。
我国开放战略的选择应有大国意识,要努力做到内部均衡,为达到外部均衡建立
可靠基础,同时以积极的外部均衡为内部均衡的保持和优化提供重要条件,使二
者在相辅相成中达到长期可持续的、优化的状态。无论内都均衡还是外部均衡都
应服务于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这一目标。开放只是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而非替代发展战略。因此.要注意在全球化和“控制与反控制”的国际背景下进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行开放战略、策略的选择,要注意在内部采取互补性的政策和制度对付外部冲击。
经济决策者要充分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经济竞争,客观上要求
发展中国家参与这一过程并扩大开放;同时,发达国家垄断了国际金融货币规则
的制定权,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金
融市场和实行资本自由流动。这些规则和要求表面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对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是不对称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明显
处于劣势。原因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薄弱,市场机制、制度工具都很
不成熟,金融监管机制很不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商品市场、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到衍生品市场,大约经历了200年以上的历程。
而发展中国家仅有20__30年的历史,市场机制、制度工具不能不带有不同程度
的“不成熟性”。这种制度性的弱点,一遇风吹草动,便易遭致金融风险或其他
经济风险。为了开放金融市场,发展中国家被迫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一些新
兴市场发生金融危机就与其在外部压力下不适当地开放金融市场有一定关系。
当然,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并不能成为逃避全球化的理由。经济全球化是客
观存在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参与其中,关键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及步骤要与其
经济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要在完善经济金融体制与提高监管水平和管理
国际国内经济风险能力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国际经济
金融合理秩序的建设,维护本民族正当权益。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
应当坚定地把利用机遇和抗御风险都作为开放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节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统一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统一的目标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目标,必须兼顾内外部均衡。内部均衡目标的实现意
味着低失业率下的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适度经济增长的
同时实现。外部均衡目标则意味着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统
一的目标就是这四大目标的同时实现。
(一)降低失业率或提高就业率
维持充分就业在任何一国政府制定的经济目标中都居于显著地位。失业意
味着该国一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愿意工作并且有能力工作的人没有被用于生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产。失业给人们带来经济困难以及自尊心的伤害,引起诸多社会问题。失业可以
划分为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失业、由于人们转换工作而造成的摩擦性失
业、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以及随着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而增加
或减少的周期性失业。经济调控当局最为关切的失业是周期性失业,即通过降低
引起周期性失业衰退的频率与幅度来降低这种失业的频率与幅度,以及通过对那
些『|盎时失去工作的人提供失业补偿来减轻这种失业所造成的后果。当然,在提高
就业率的过程中也必须防止一国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造成对劳动力等生产
要素的“过分利用”,导致物价指数的上升。在控制通货膨胀和解决失业问题上,
西方经济学家曾有过诸多争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面对经济的危机和萧条,提
出了把实现充分就业放在首位的政策主张;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的现代货币主
义者则针对当代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问题,提出了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首位的政策
主张:后凯恩斯学派则主张应在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率或可接受的失业率之间进
行选择⋯⋯笔者认为,在目标的选择上,最需要关注的就是承受能力,通货膨胀
与失业,哪一个问题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政府应相机抉择,尤为重要的是,在实现充分就业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采取各种
必要的措施来防止社会总需求的巨大波动,以维持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价格水
平。
(二)保持物价稳定
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包括抑制通货膨胀和防止通货紧缩两个方面。持续的高通
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极为不利,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通
货膨胀会导致价格信号失真,误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导致虚假的社会需求,浪费
社会资源,扰乱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助长各种投机性行为,加剧社会分配不公,
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此外,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会影
响到一国的投资环境.影响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因此,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都把
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通货膨胀只是经常发生的“通
货量增长高于生产率增长所产生的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实际上,在其反
面还存在另一种货币现象——通货紧缩(deflation)。即由于一国的货币当局大量
减少货币供应或是社会需求急剧下降,社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出现物价下跌,
造成对一国经济的极大危害。通货紧缩促使国内需求下降不止,导致经济在衰退
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同时,该国企业的实际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使企业不堪承受
婴型奎兰堡主兰堡笙兰
只能申请破产,从而导致银行的坏帐剧增、挤兑风险增大,甚至直接导致银行倒
闭,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和巨大的社会成本。同时,通货紧缩还会使一国陷入流
动性陷阱,导致货币政策失灵,使货币当局陷入无能为力的尴尬境地。
因此,保持国内物价水平稳定,一方面,宏观调控当局必须严格控制货币发
行量,确保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适应;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意
识到,货币供应或需求不足导致的通货紧缩百弊而无一利,当一国面临价格普遍
而持续下跌时,政府必须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防止经济陷入通货紧
缩和经济衰退的困境。
(三)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实现经济稳步快速增长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经济目标。在追求经济
增长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片面地追求高速度,将经济增长建立在投入
的大量增加和资源过分利用的基础之上,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出
现进一步退两步的局面。正确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科技的进步、效率的提高、
知识的普及和技能的提升上,以提高效益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在获取经济
高效益的基础上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政策制定者们要解决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问题。内部
均衡意味着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保持国
内价格稳定等。外部均衡则指一国既没有因国际收支赤字危机而使得将来无力偿
还外债,又没有由于过度盈余而使他国陷入这种境地,同时保持汇率稳定,即一
国的进出口贸易、国际信贷及国际投资活动在最佳规模状态下展开,并能在某段
时期或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以较小的调节成本取得收支的基本平衡;它有助于达到
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并能使国民福利最大化。外部均衡的实现依赖于许
多因素,包括一国经济的特定形势,外部世界的条件以及支配一国与他国经济关
系的制度安排等。一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外部均衡,有助于该国充分享受
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利益,提高该国的社会生产效率和国民生活水平。
国际收支总体平衡与否,反映了一国宏观经济总体状况,总体顺差或逆差,
反映的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比例失调,或是经常项目差额过大,或是资本项目
差额过太,这都会造成外汇储备速增或速减,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此外,国际
收支失衡的原因还在于具体项目的失衡,表明某些具体经济领域中还需要改革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改善,如:经常项目逆差过大,表明出口努力受挫,创汇能力下降,而资本项目
逆差过大,表明吸引外资不足,国内资本外流过多,可能是国内投资环境有问
题⋯⋯国际收支总体失衡,有可能引起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或是使汇率水平
发生变动,进而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实现宏观经济外部均衡是
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市场机制自动发挥调节作用的同时,政府应通过政策体
系从宏观的层面上积极加以调控,以便在较小调节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开放经济的
外部均衡。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宏观调控当局必须准确把握开放经济
条件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统一的具体表现以及宏观调节有关帐户之间的基本
平衡关系。
二、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统一的模型表达
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统一的要求可以由国民收入帐户国(national accounts)、
国际收支帐户o(balance of payments accounts)、金融流量帐户@(financial flows
accounts)三个流量报表所反映的一系列平衡方程式加以表达。
一是社会总支出与国民收入的平衡。该公式在通常的国民收入等式
Y=C+I+G+(X-M)的基础上引入了经常项目的概念B=(X-M)讣师I+U,如果
用A=C+I+G来表示国内吸收(即国内需求)的话,开放经济国民总收入决定的
公式可以浓缩为国内吸收和经常项目差额两大部分Y=A+B回,移项可得
B=Y.A ①式,
即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顺差(逆差)等于国民收入大于(小于)国内总吸收的部
分,换言之,一国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宏观平衡(或国内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o国民收入帐户最先由凯恩斯提出,从产品开支的角度看,开放经济的市场均衡产出等于私
人部门和政府部门对本国产品的开支总额加上净进口。
o该帐户反映了开放经济下本国居民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交易的
帐户.包括商品进出口、劳务输出入、转移收支及各类资产交易等等。
o金融流量帐户反映了开放经济下国民经济各单位的资金盈缺状况,揭示全社会金融资源的
流向(flowoffuads)。我国的现金流量表将所有的经济实体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
政府、住户和国外(ROW)五个部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情况对各个
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回Y!国民收入;A高国内吸收;c=消费;I=计划(意愿)投资;G硼开支:x=出El;M=
进口;NFI---/]}部生产要索的收支净额,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收入减去
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所获得的收入的净额:u=xt外国支付的或从外国收到的单方面无偿转
移收支净额。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实现经常项目收支相抵的基本前提。国民收入(总供给)与国内吸收的差额,
必须由经常项目差额予以平衡,才能实现产品市场均衡。另一方面,要避免发生
过大的经常项目差额或持续的经常项目失衡,从而破坏国际收支均衡,就必须避
免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严重失衡——内部均衡是外部均衡的基础。
由此,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提出了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o: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要消除经常项目逆差,主要依靠增加总收
入或减少国内吸收,或是二者并举,而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减少国内吸收是消
除经常项目逆差的唯一办法。外部经济的失衡问题必然伴随着内部均衡问题,对
外部均衡问题的调节必须由平衡国内收支入手。
二是国内外资金的平衡,即储蓄和投资的平衡。国民收入平衡式可以简化为
部门储蓄和投资的关系(sector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s),即一国收入大于支出
的超额部分形成经常项目顺差等于该国私人和政府的净储蓄或国外净投资。在开
放经济国民收入平衡式Y=(C+I+G)+B的两端同时减去政府税收T,并将消费、
投资分成私人和政府两部分(私人用标记P表示),可以得到
(Y-T)-Cp=Ip十(G-T)十B
其中G=Cg+Ig,Sp=(Y.T).Cp代入上式
得Sp+(T.Cg)=Ip+Ig+B 移项
得(sp-Ip)+[(T—Cg)一Ig]=B
即政府预算盈余[(T-Cg)一Ig]或国内私人部门的净储蓄(Sp-Ip)要求相应
数量的净出口B,或者政府预算赤字及国内投资超出储蓄的差额,可以通过净进
口来暂时弥补,也就是国内投资与储蓄的差额要求相应的净出(进)口加以平衡。
由于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差额与国际资本流动净额相对应,一国总投资和国
民储蓄的不平衡还可以用国外金融净资产的存量变化来刻画。将B=△N】FA+
(R/P)眦入前式,得
Sp+(T-Cg)=Ip+Ig+ANFA+(R/P),即一国的总储蓄(私人储蓄与官方
储蓄之和)等于该国所进行的私人投资(含折旧)、官方投资以及该国国外挣金
融资产(可为对国外债权,也可为外汇储备)增加额的累积。
o S.Alexander‘Effecs of 8 Devaluation 1211 aTrade Balance
。R/P即实际汇率,R为外币汇率;ANFA为外汇储蓄增减额。
IMF staffpapers·1968
四J1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此式亦可表示为
(Sp-Ip)+【(T-Cg)-Ig】_ANFA+(R/P) ②式,
该式表明私人净储蓄或政府预算盈余导致国外金融资产的增加。即国内资
金的不平衡,必须由国外金融资产的差额加以平衡。国内资金的不足,需由国外
金融资产的减少加以弥补。国内资金的闲置转化为相应的国外金融资产的增加。
这一平衡式的前提是一国的国际信誉与净出口的实现能力。
三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国内信用创造和国外金融资产的平衡。从中央银
行资产负债表来看:
NFA+DC=H。③式
即中央银行货币存量中资产(国内信贷资产和外汇储备资产)恒等于负债加
权益,即国外金融资产的变化影响货币市场(DC不冲销),DC采取相应冲销措
施,可避免货币市场的波动,但同时央行运用国内信贷调节经济的能力削弱。动
态来看,
ANFA=AH—ADC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就以此为理论基础:一国的
货币供给主要由国内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以及国际收支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资
产的流入而发生,外汇储备资产的变动将对国内货币供给造成压力。中央银行可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发挥对冲作用,即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国内信贷规模(买
进或抛售政府债券)来抵消其国外净资产的增减,这样国内基础货币的存量就可
保持不变,结果是中央银行的资产结构发生变化,抵消了外部经济运行给货币市
场带来的波动。
四是国内外信用的平衡,银行系统的信用创造、对政府预算赤字的资金融通
与经常项目的平衡,这一平衡反映了国际收支与“整个银行系统”o(consolidated
banking system)的信用创造及其对政府预算赤字进行的资金融通之间存在内在联
o NFA=中央银行持有的净外国资产(即外汇储备减去对外国官方的短期负债净额):DC=中央
银行提供的信贷,即中央银行对政府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总额,包括中央银行持有的
政府债券及以贷款和再H自现形式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融通;H=基础货币.即中央银行发
行的、掌握在居民个人、企业和政府手中的现金(对社会公众的负债)以及各商业银行存
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负债)。
4即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整个银行系统,其中由流通中现金、银行活期存款和定
期存款(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所构成的广义货币M2就是整个银行系统的负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系,
/XNFA+△DC=AM2/k<D 即一国国外净金融资产的增量(经常项目顺
善)越大,如国内信贷不做相应调整加以冲销,则其广义货币供应M2的增加越
多。又或者国外金融资产增加,如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则要求相应收缩国内信
贷。
对资本市场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预算赤字主要靠国内银行系统
提供的资金来融通,即政府预算赤字的货币化。那么,将DC进一步分解,分为
国内银行系统对政府的信贷DCg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DCp,
A DC--△DCg+ADCp
同时政府弥补预算赤字的另一条融资渠道是减少其所持有的国外净金融资
产或增加其对外国的负债
G-T=ADCg-:NFAg 移项归并得
△NFA=AM2/k·(ADCg+ADCp)
=-ADCg+AIvl2&-ADCp
=(T-G-ANFAg)+(AM2/k—ADCp)
即如果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债务(AM2/k.ADCp)发生净增加,或政府
的预算赤字不得不依靠国内银行体系提供的信贷来进行融通(T-O.ANFAg),那
么,整个银行体系所持有的国外净资产头寸就会减少;反之,如果货币存量的增
加快于银行体系对家庭和企业等非私人部门提供的信贷增长,或政府的财政预算
在对外国官方短期债务的增加或出售外汇储备所形成的收入进行调整后出现了
盈余,那么整个银行体系所持有的国外净资产头寸就会增加。将该式移项
ANFA=AM2/k.[(T-G—ANFAg)+ADCp】④式
国内信贷的失衡,如不能或难于由货币供应加以调节,则会导致国外净资
产头寸发生变化。
根据这个公式,IMF为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或货币金融发生动荡而急需援助
的会员国制定了紧缩性的稳定计划一一“连贯一致的金融规划”(consistent
。ANFA=整个银行系统持有的国外净资产的变动:DC=中央银行提供的信贷,即中央银行对
政府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总额,包括中哭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及以贷款和再贴现形式
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融通;AM2=广义货币;K=货币乘数:/XM2=kAH:ANFAg,政府持
有的国外金融资产的变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financial programming)。它通过对货币当局施加一个紧缩性的国内信贷限额,以
确保该国的外部均衡目标不再因为银行系统对政府预算赤字的过度融资以及对
非银行私人部门提供大量“廉价”贷款而受到损害。
五是国际收支平衡式.即由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引起的外汇收支额
相抵,经常项目赤字等于资本项目盈余,使官方结算的国际收支差额为零。用
B=(X.M)+NFI+U表示经常项目盈余,K表示资本净流出,那么
B+K=ANFA--0 ⑤式,
此时,国际收支平衡得以实现,外部经济实现均衡。如果B+K≠0,但数额
不大,可由NFA的变动加以调节。如果B+K≠0,且数额相当大,或持续为负值
或正值,则发生严重失衡。
总体来看,①②③④⑤式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构成了一个反映影响内外部均
衡的各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复杂联系的系统,可用图示简明概括其关系(如图l
一1)。利用此图示,可以寻出内外部均衡矛盾相互传导的各种渠道。结合我国经
济运行实际,对我国内外部均衡相互影响的典型传导路径,举例如下:
例一:
l、国民收入以及国内需求的状况一一2、经常项目差额变动一一3、外汇储备
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增减一~4、基础货币变动----5、广义货币供应变动----6、国内价格变动
1992到1994年经济过热过程表现了上述这条运动线路:1、1992年下半年,
我国经济开始显露过热苗头,当年GDP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6%,
需求过旺。2、3、1993年外贸大量逆差。外汇储备仅增加17.6亿美元,但大量
外资流入引致的国内配套资金可观,对信贷扩张起到很大作用。4、1994年安排
了较紧的信贷额度,相应减少了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数量。但当时货币当局未能估
计到1994年外汇储备竟然猛增304亿美元,央行买汇放出的基础货币达2832亿
元人民币。5、由于货币当局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尽管采取了“对冲”措施俏8
减国内再贷款,以抵销外汇增加的影响),但不够及时、有力,致使1994年虽按
原计划国内再贷款和银行贷款额度都有所缩减,但基础货币仍比上一年多增加
800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了34.4%,6、当年中国通货膨胀率达到历史最高水
平21.7%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懈匾窖l嚣枢霹箍去胛霹箍&堠骈甏悄
_l一匝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例二:
1、国民收入和国内需求状况一~2.货币
3、经常项目状况一一4,国际收支一一5、
国际资本流动
:j----6≥ 基础货币、广=;c货币
———o 7、利率
1997年以来的这次经济低迷中的许多现象就符合上述这条运动路径:1、近
年来,我国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就业形势严峻。2、
相应的,货币需求下降。3、与此同时,国家针对需求不振,采取大量措施加强
出口,同时大力引进外资。4、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盈余。5、
国际收支盈余结汇后形成人民币形态的基础货币,加剧了国内资金闲置的形势。
6、加大了货币供给。7、利率不断下调。闲置总资金不仅由本国储蓄与投资的差
额发生,而且也由资本净流入发生。净出口虽然减少了产品的过剩,但没有减少
资本的过剩,这反映了产品运动与货币资金运动的分离。
由上述方程式组合和图示,可以引申出宏观经济双均衡状态的具体经济含
义:A开放经济下有唯一的一组收入、利率和汇率的均衡解;B实现三对要素
的均衡:投资与储备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均衡、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均衡;
c实现四大市场均衡: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劳动市场均衡(实现充分
就业)、国际收支均衡:D意味着国民收入、就业量、国内价格水平、利率和汇
率五大变量均处于合理状态,并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公式、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公
式、劳动市场均衡公式、总量生产函数公式和国际收支均衡条件公式这五个公式
联立求解而唯一得出;E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全面均衡。
三、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刻画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统一的经典模型就是蒙代尔和弗莱明建立的
IS—LM.BP模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该模型是以希克斯
的IS.LM模型为基础,加入BP曲线构建起来的。
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适度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被称作宏观经济
运行的四大目标。其中,前三个为内部均衡目标,它的实现意味着低失业率下的
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即在一特定的价格水平上产品市场中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等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需求量(用Is曲线表示),同时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佣LM曲
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被称作外部均衡目标,就是要实现由进出口贸易和国际
资本流动引起的外汇收支额相抵,即经常项目赤字等于资本项目盈余,使官方结
算的国际收支差额为零(用BP曲线表示)。在开放经济中,理想的经济目标要求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三个主要部门达到均衡,即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
图1—1的IS—LM—BP曲线描绘了国内利率(i)与本国国民收入(Ⅵ的不同组合使
这三个部门达到均衡或非均衡的情况,当IS、LM、BP三条曲线相交于一个共同
的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时,内外部均衡得以同时实现。其中,E为均衡点,i0为
均衡利率,Y'O为均衡国民收入。
(一)IS曲线
Is曲线描述了保证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经济
学认为,国内储蓄(s)和进口(1巾表示不花费在国内商品和劳务上的收入——从支
出中的“漏出”量,投资支出(I)和出口∞代表起抵消作用的开支的注入(为简化
分析,此处不考虑税收T和政府支出G)。当经济支出中的“漏出等于注入”时,
s+M=I+x,得自商品和劳务生产的收入值将等于总支出或需求总量,产品
市场的均衡就实现了。
由于利率上升将减少计划投资支出从而减少总需求,最终导致均衡收入水平
的下降,所以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的敏
感程度越高,IS曲线就越平坦。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收入的一部分将被用于进口(而非全部用于国内商品)使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IS曲线比在封闭经济中的要陡直些。对于一个既定的利率下降,为使商品市场恢
复均衡.产出和收入的增加要少些。抽
Is曲线将因自发支出的变化而移动。自发支出的增加,包括政府购买的增
加,将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将净出口处理成总需求的一
个组成部分。国内价格水平的变化会改变国内商品和国外商品的相对价格,用实
际汇率R来衡量的竞争能力会影响曲线。实际贬值会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
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则会使
IS曲线左移。类似地,国外收入的增加亦可能引起他国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增加,
使IS曲线右移,所以国外经济周期波动亦可能影响本国的均衡收入水平。于力
在IS曲线右方的点上,产品市场存在着过度供给:在IS曲线左方的点上,
存在着产品的过度需求。Is曲线上的点才代表着实现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水平的组合。劫
(二)LM曲线
Is—LM模型中的LM曲线在开放经济与封闭经济中是相同的。LM曲线表
示使得货币市场均衡的所有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货币需求随收入上升而增
加。随利率(持有货币而放弃其他资产的成本)上升而减少。在货币供应外生给定
的情况下,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劫
LM曲线是根据一定的货币供给画出来的。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则货币需求
也必须增加,以保持均衡。这就要求Y增加或i下降,或二者兼而有之,LM曲
线右移。货币供应的减少将促使LM曲线向左移动。在LM曲线右方的点,存在
着过度货币需求:在其左方的点,存在着过度货币供给。LM曲线上的点才代表
着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扬
(三)BP曲线
BP曲线代表着国际收支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国际收支平衡要求经常
项目盈余(用CS线表示)等于资本项目赤字(用CD线表示)。假定国内价格水平、
汇率和外债净额预先给定,由图l一3(b)可见,cS线向下倾斜,因为收入增加,
国内进口增加,经常项目盈余相应减少。资本项目视作利率的函数,独立于收入,
所以CD是一条水平线。在A点,经常项目盈余等于资本项目赤字,官方结算的
差额为零,国际收支平衡得以实现。手力
初始均衡点A代表收入YA和利率认的国际收支平衡组合。若利率上升,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内金融资产盈利率上升,国外资本流入,资本项目赤字下降到CDl。在原来的
收入水平YA上,经常项目盈余超过资本项目赤字,收入应增加到YB,iB和YB
形成B点。图1—3(a)BP曲线中A、B点表示随着i上升,Y也不断增加。向上
倾囊的BP曲线描绘出了国际收支平衡的Y和i的组合。国际收支均衡取决于国
民收入和国内利率水平,当国民收入增加,从而进口增加时,只有利率水平上升,
从而资本流入才能使国际收支均衡。
‘利率i
7
: “。/

-。-L
经常项目赤字CD
芦常项艮拿余cs
CS\

ja A \ ④
jb cDl
\ ⋯.
图l一3 BP曲线的推导
图2A
图2B
BP曲线的斜率在出口与世界市场利率既定的情况下,首先取决于资本流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对国内利率的反应程度,即资本流动性的大小。反应敏感,资本流动性大,则
BP线较为平坦(斜率小)。另外,还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因为,收入增加
所引起的贸易收支赤字的增加等于收入增加量乘以边际进口倾向,若边际进口倾
向高,既定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的贸易收支赤字越大,要求利率提高幅度加大以吸
收更多的资本流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边际进口倾向越大,BP曲线越陡峭(斜
率越大)。IS、LM、BP三条曲线相交于一点时(如图1—2)意味着产品市场、货币
市场、国际收支同时达到了均衡,即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得以统一。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完整地反映了收入、国际收支、利率、汇率以及物价
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通过确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收入、
国际收支、利率、汇率和物价的影响,通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实现内部与外部均衡的统一。但是,宏观调控依赖于政策工具的效能,而宏观经
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又取决于特定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制度背景,我国经济在转轨
时期存在许多特殊性,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包括蒙代
尔——弗莱明模型在内的西方经济理论进行适合中国背景的修正后再加以运用。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均衡的实现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更常见的是宏观经济
内外部均衡出现矛盾的状态,这就需要对内外部均衡矛盾产生的原因、矛盾的表
现形式、矛盾运动过程以及在自发调节的情况下均衡实现的机制作深入的研究。
4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均衡实现过程中的矛盾
第一节引发内外部均衡矛盾的原因
一、引发内外部均衡矛盾的一般原因
英国经济学家J·米德(James 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首
先提出:开放宏观经济的运行,有时会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产生相互矛盾的情
况。他指出,当只存在A国和B国这两个国家时,若A国发生国内支出自发性
收缩,就将对A国和B国都发生紧缩性影响,同时国际收支将变得有利于A国
而不利于B国。此时,A国需要通过政策调控扩张国内支出,以阻止国内经济萧
条状况的恶化,并通过扩张性政策阻止A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下降,此时A国
并不存在内外部均衡的矛盾。但是,如果A国不采取政策措旖而是听任贸易差额
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B国就将面临严重的内外部均衡矛盾——为防止经济
紧缩,B国需要采取扩张性政策,而为了降低对A国的贸易逆差,B国却需要采
取紧缩性政策收缩国内支出,稳定国民收入的扩张性政策将使国际收支失衡加
剧,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紧缩性政策又将加剧经济萎缩。此时,外部均衡是否
会出现失衡已非本国经济因素或本国经济调控所能完全控制,它还受与本国有经
贸往来关系的伙伴国家的经济状况、整个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以及国际社会对货
币、贸易及投资等跨国经贸所做出的制度性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一国内部
均衡受外部均衡影响,于是更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内部均衡已不是单纯国
内经济因素所能决定,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之间的关系随着一国开放度的提高、
国与国之间联系的加深变得日益错综复杂。可以说,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
衡之间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过
渡的过程中,一国经济体系有了“国内经济部门”和“对外经济部门”的划分。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两种经济活动,即国内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活动。这两种经济
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在向各自的平衡状态移动时,都需要一些变
量相应的变动。它们所要求。々变量的变动方向在一些条件下是相同的,但在其他
一些条件下却可能是相反的。在后一种条件下,就会造成内外部均衡的矛盾。
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各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加大了世界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经济的不稳定性,也使各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经济全球化指各国的经济开放
度、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具体反映在生产、金融、科技等
各个领域。
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有:因素一,集生产、贸易、金融、技术开发
和转移为一体的跨国公司,其迅速发展及其全球经营战略,推动了全球范围的资
源优化配置,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体现者和推动者。因素二,以电子通信技术发展
为代表的信息化、科技进步的推动。因素三, 80年代以来,欧共体、北美自由
贸易区、东南亚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世界各地区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动
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现在全球已建立了100多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这些组
织都在实行对外开放,互相间又在联合,区域化已成为全球化阶段性的组成部分。
因素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国家之
间的贸易、资本合作与交流、生产一体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促进了国家之间
的合作与联系。因素五。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市场一分为二的格局被打破,90年代
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由此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直
接投资发展迅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仅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总流入量就达到1.3万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8%。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
明显提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这主要体现在全球股市尤其是信息技术股
市的联动性有所提高。据统计,亚洲与美国信息产业股价的相关系数已由1995
年1月至2000年5月的0.59上升至1999年1月至2000年5月的0.75,即美国
信息技术股价每变动l美元,亚洲国家的信息技术股价就将同向变动75美分。
开放度的扩大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各国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需要考
虑的目标更多了,这些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某些机制下,它们可
能各自向不同方向变化,产生内外部均衡的矛盾冲突。
:、内外部均衡矛盾产生的机制
(一)来自经济体外部的冲击
1、实际经济因素的外部冲击
实际经济因素的外部冲击指由于某种因素引起的商品市场上的异常变化,
影响到国际贸易、贸易差额和贸易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冲击。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受到这种冲击的首先是一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的部门和地区,然后透过这些部
门和地区对一国内部经济部门和内陆地区经济发生影响,最终使该国经济走向新
的均衡,在走向均衡的过程中该国面临着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的矛盾。
实际经济因素的外部冲击分为:国际贸易条件变化的贸易条件冲击,如美日
贸易摩擦对日本汽车出口以至日本经济的冲击;国外收入水平波动造成的收入性
冲击(国外经济波动冲击),如2001年由于美国经济放缓、进口下降,导致各国
经济发展减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水平降低1—2个百分点;国际商品市场价格
发生剧烈变化,带来的供给冲击。
这里以典型的供给型外部冲击为例说明外部实物冲击是如何激化内外部均衡
矛盾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73—1974年期间和1979一1981年期间两次将石油
价格大幅度提高,导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出现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成为债务危
机的直接导火索。1974年1月石油价格从1973年lO月的每桶3.01美元增至每
桶11.65美元,提高了约3倍。然后又从1979年1月份的每桶14.327美元提高
到1981年lO月的每桶34美元。从1973年10月到1981年10月的8年间,油
价上涨了约11倍。在石油供给的冲击下,石油出口大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收支
顺差,同时也面临着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而石油进121国则不得不面对巨额的国
际收支赤字,同时,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其输入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因素,而贸
易条件恶化带来真实资源从进口国向出口国转移又造成了国内紧缩压力。石油供
给冲击改变了相关国家原有的均衡态势,各国为重新实现均衡付出了巨大的调整
代价。再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猛跌,
结果使俄罗斯财政状况和出121急剧恶化,1998年前7个月仅石油、天然气出口收
入就减少35亿美元,降幅达20%,俄罗斯经常项目就此转为赤字,经常项目逆
差由1997年的不足lO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00亿美元,导致国际储备不断
缩减,利率飚升,生产加速下降,加剧了该国内外部均衡的矛盾。
2、金融性外部冲击
在全球化和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某种变化将导致资产价
格和资本流动变化,从而对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主要有利率冲击、投机资本流动冲击、国外证券市场波动冲击、汇率冲击等。
利率冲击一各国经济周期不可能保持完全同步,因此各国利率水平也不一
致,当一个“大国经济”金融市场利率发生上升或下降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大量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入或流出,对小国开放经济而言,结果往往是顺从于大国的
经济周期安排,内部均衡服从于外部均衡的需要;而对于大国开放经济,外部冲
击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外经济部门得到较长时间的缓冲,但这种冲击的
累积效应最终也会产生政策调整的要求,从而导致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矛
盾。从1993年开始,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93年所有工业化国
家的实际GDP增长率为1.2%,1994年迅速提高到3.O%,而其中美国1993年实
际GDP的增长率为3.1%,1994年为4.1%。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在1994年,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5次提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年初的3%提高至5.5‰提
高了近一倍。随之,全球的利率水平急剧上升,世界利率的提高对大量引进国际
资本的象墨西哥这样的国家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各发达国家中的机构投资者重
新调整其资产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从墨西哥等国撤出了太量资本,成为墨西哥
金融危机的发端。
投机资本流动冲击~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国际虚拟资本大幅扩张,加大
了一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均衡矛盾的风险。据统计,目前全球股市市值高达30.18
万亿美元,高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30.1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额只有不到
20%与实际国际贸易、投资交易联系;国际资本流动以超出世界产出几倍的速度
扩张,大量的国际游资频繁流入流出,国际资本进入新兴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
使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空前增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对冲基金为代表的
国际游资的泛滥,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新兴市场受到冲击的可能性加剧,
亚洲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1997年5月中旬,国际外汇投
机商大量抛售泰铢,使泰铢对美元的比价跌到10年来的最低点,导致该国利率
大幅上扬,通货膨胀加剧,股市大跌,外汇储备剧减,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
幕。
国外证券市场波动冲击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证券市场一体
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国证券市场形成了高度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仅发达国家股
市的动荡会显著波及新兴市场,而且新兴市场的股市波动对发达国家股市的波及
效应也不断增大,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阿根廷、巴西股票市场以美元计算
下降了14%j}E1 17%,1995年一季度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明显下降,到1995年中,
亚洲和东欧新兴市场的股价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i拉美国家直到1995年下半
年股市、债市才恢复元气,新兴市场中的绝大多数其主要市场指标直到1995年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底和1996年初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汇率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现行国际货币汇率制度以浮动汇
率制度为特征。各国货币汇率大多处于频繁波动之中。带来了大量的交易风险:
各主要国际货币的频繁波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准固定
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政策时常存在不协调,并往往成为货币危机的突破口,发展
中国家很容易出现外部经济失衡,其货币汇率首当其冲会受到短期资本的冲击,
以至出现剧烈大幅贬值,有的还导致货币制度的崩溃。亚洲金融危机前,美元汇
价不断上升,使泰铢实际汇率水平上升。由于泰铢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
极大地损害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出口太幅度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形成巨额经
常项目逆差,使国内经济进一步陷入低迷状态。而货币汇率与国内实际经济状况
背道而驰,汇价水平已不能准确反应其应有的价值时,它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投机
商攻击的对象。
应当指出,外部冲击的发生有其深刻根源,除了某些偶然、突发事件之外,
外部冲击的背后是各国经济运行中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基本矛盾导
致普遍的或某些国家的生产过剩、经济减速或衰退;在技术革命或较强的技术进
步浪潮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新兴的高盈利部门盲目扩张,传统部门由盛转衰,
由此产生强烈的经济波动;某些国家的制度缺陷和社会矛盾引起经济状况恶化和
政治动荡,并波及他国;在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影响下,争取世界市场的竞争和
经济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加剧,争夺战略资源的斗争也变得十分突出等,是导致
国际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冲突加剧的基本原因。某些贸易冲突还笼罩着强权政治
和干预别国内政、将本国制度强加于人的阴影。至于金融性外部冲击,除了某些
纯粹由金融自身特殊因素gl起的波动而外,总体上看它们反映着实体经济的内在
矛盾及由之而来的波动,实体经济矛盾加上金融自身因素和内在矛盾的作用,以
及个别发达国家大搞金融霸权的影响,使金融波动、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冲
击”大大强化。然而,资方经济学却往往只谈冲击现象,不谈冲击的实质,回避
世界经济内部的深层次的核心矛盾,这是我们与西方经济学观点的原则区别。
(二)经济体内部的自发扰动
经济体内或经济市场舀发地发生一些变化,如国内支出的自发性增长或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1996年1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版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缩、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供给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
市场化和国际化过程中的结构效应等,这些会对内外部均衡产生特定的影响。这
些影响在方向上和程度上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内外部均衡向不同方向发展,引起
矛盾。
以日本为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日本外部经济状况良好,但其经济体
内部却存在极大问题。日本的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国际
收支连年出现巨额顺差,储备资产总额扶摇直上,到2000年2月日本的外汇储
备达到创纪录的2944.67亿美元,同时,日本民间也拥有i25方亿日元的外国纯
资产,在世界上也是稳居第一。日本除了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之外,它在国内
还拥有巨额国民储蓄。然而,资本、产业的大量对外转移,导致国内出现产业空
洞,投资、就业、消费下降,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可见,所谓“自发扰动”,其
中影响重大者,往往并非什么偶然因素的“冲击”,而是经济体自身内在的深刻
矛盾演化的产物。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一直陷于低迷
不振、停滞不前的泥潭之中,不动产、工商业、证券和金融业一片萧条,在长期
萧条的影响下,国外竞争力也被削弱。日本是如此,其他国家也不例外,只不过
是矛盾有差别或性质上不同。在“扰动”的背后,一方面有生产力诸因素变动的
不平衡、不协调,结构调整中的矛盾、摩擦。更有各国基本生产关系包含的内在
矛盾所引起的商品总供求、货币供求、资金供求、劳动力供求的脱节,这些矛盾
对生产要素效率、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市场关系的制约等。“自发扰动”的概
念源于西方经济学,我们只是在“客观性”、“非意愿”、“起伏性”的意义上承认
它,但总体而言,并非在“偶然性”意义上接受它。
(三)经济政策的不协调
1、国际经济政策不协调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
越强烈。小国开放经济只能被动地接受主要经济大国国内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的
影响,丧失独立行使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大国开放经济之间的经济周期和经济
政策相互影响,如果在主要经济大国之间出现了互相矛盾的经济政策.各国就会
面临复杂的内外部均衡矛盾。
如欧洲货币体系历史上著名的“九月危机”,速是欧洲货币体系爆发的有史
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各国政策的不协调。我们知道,德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在欧洲货币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欧洲
货币体系的运行。自1990年以来,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为了实现两德的统一和
复兴东德的经济,投入了巨额的资金,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明显增加,由此使通
货澎胀的压力显著加强。尽管当时德国与西欧其他国家一样,也处于经济萧条之
中,失业率很高,经济增长率很低.罢工浪潮迭起。但德国政府历来把通货膨胀
视为头号敌人,为了压制通货膨胀压力,德国政府不顾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于
1991年起开始提高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经过几次调整,贴现率从1990年底的6%
上调到1992年底的8.8%,这对其他西欧国家造成很大的压力。当时西欧各国为
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先后调低利率,结果使这些国家的资金流入德国,马克坚挺。
其他国家于是面临着两难选择:若要维持其货币与马克和欧元的固定比价,从而
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它们就必须调高利率;而若要刺激本国经济复苏,
它们就必须降低利率,但这将迫使它们的货币对马克贬值。经过一段时期的挣扎、
协商、协调干预,英国和意大利首先抵挡不住外汇市场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于1992
年9月13日宣布英镑和里拉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由此酿成欧洲
货币体系历史上著名的“九月危机”。这场危机因德国的高利率而一直延续到1993
年夏天,西班牙比塞塔和法国法郎也先后遭到冲击,不得不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
系的汇率机制或对马克大幅度贬值,使欧洲货币体系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一
种半瓦解的状态。
2、本国经济政策的不协调
各种微观和宏观经济政策对不同经济部门发生作用,它们作用的部门也许
相同也许不同,作用的方向或相同或相反,因此,保持这些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
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些政策之间出现矛盾或不协调的状况,就会对一国宏观经
济内外部均衡产生不利影响,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出现矛盾。
J.M.弗莱明和R.蒙代尔60年代初就对汇率固定、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
政策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蒙代尔三角”,后来克鲁格曼又进
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的含义是,在以上三个目标中只有两个可以同时实
现,也就意味着: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要么选择资本管制,要么选择失去货币
政策独立性;如果将资本自由流动视为前提,一国要么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确保货
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而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不
协调的政府经济政策将极可能导致内外部均衡之间出现矛盾。美国经济学家赛兰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特(StephenSalant)7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种解释货币危机如何产生的理论,被称
为经典危机模式。该理论认为货币危机是因为国内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之间出现
了不协调。他认为,货币危机的起源与投机者对某种商品的投机是一样的。如果
官方的外汇定价高于自然水平,而当局又想极力维护原有的固定汇率.这时投机
者就会认为外汇资源奇货可居而大量买进。如果一国外汇储备快要耗尽了,将会
进一步助长投机活动,大规模的买入外汇和抛售本币马上会引起外汇行情大乱。
有些投机者会看得更远些,能更早地预测到这种趋势,将会赶在其他人之前抛售
本币,并带来其他投机者的大量跟进和居民的盲目跟随,必然导致汇率更剧烈波
动,最终酿成官方外汇储备的枯竭,当局最后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随着对外开
放的进一步扩大,本国经济政策的不协调极易导致一国内外部均衡矛盾激化,甚
至发生货币危机、经济危机。这一点在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一
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和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国家都最终被迫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改为任由市场决定汇率水平。
1985--1995年间,因国际市场利率下调,内外利差扩大导致泰国外汇储备
较前期增加26.5%。经济泡沫破灭后,银行体系内过度借贷问题显现,银行资产
价值大幅下滑,泰铢贬值预期增强。为维持汇率稳定,泰国中央银行提高了利率,
利率的提高加剧了银行业的破产和外资大量撤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困境下,
泰国最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救援计划,但由于投资者信心难以恢复,泰铢
继续贬值。1996年下半年,商业银行汇率牌价平均值是36.86泰铢兑换1美元,
10月末47.25泰铢兑换l美元,较97年6月30日贬值45.4%。当泰国经济自1996
年下滑后的1年又3个月里,泰国股指下跌50%,之后的3个月内,再跌20%。
1996年9月,穆迪公司降低了泰国短期债务的信用等级,汇率出现波动。lO月,
泰国银行抛售了外汇储备余额的2.3%维持汇率稳定,1997年3月,91家金融机
构的挤提款超过12亿美元,4月10日,穆迪公司降低泰国长期主权债的信用等
级。97年5月,泰国银行为维护币值稳定,耗尽了高达1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泰铢失守。短期内,泰国可以动用美元储备以固定汇率价格来购买本国货币,并
提高本国利率维持固定汇率水平,但官方储备很快就会枯竭,迫使其完全放弃固
定汇率。同时,为维护固定汇率而提高的利率导致经济滑坡,银行系统崩溃,币
值和股票价格暴跌,实际经济损失惨重。
48
艇Ⅲ大学擗士拳位论文
第二节内外部均衡之间矛盾的袭现形式
开藏经济下,宏观经济艇萄簸豹矛麓类型缀多、璎次复杂,这般矛蓬也有主
次之分,两融袒曩交链。霹此,裰撂矛潘静层次和不辫祭{牛下内箨部均衡状况鲍
不同组合,宏观经济内外郝均衡的矛盾能够以以下两种形式得以体观。
一、两维矛璜袭筑形式
两维矛蓐主要表现为内部均衡(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与外部均衡(国
际收支状况)矛盾的搭配组合。图2—1描绘出了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不同情
况,其中BP鞠线为国际牧支平簿线,农BP之上存在疆际牧支盈余,转P之下存
在国际收支务字。Yf是兖分就业时的黧潞收人水平,强Yf之左存在失监。在
Yf之右存在通货膨胀。在E点为Yf和BP的交点,此时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同
时得以实现。内图上可归纳出内外部均衡的九糟情况(表2~1):
k‘
BP
舀/
/ 二
__
L
豳2一l 内外部均衡蒂盾的不同情况
圈中位置内部均衡外部均衡对镱
A E点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B E点戬上的¥f线上充分藏业圜际收支爨余政策援境
}C E煮黻下的Yf线上充持就业国际收支券享政策困境
D E点以左的BP线上失业国际收支平衡政策困境
E E点毅右的BP线上通货黪胀国际收支平衡政策困境
四川丈学博士学位论文
F 一区失业国际收支赤字政策困境
G 二区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赤字双紧
H 三区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盈余政策困境
I 四区失业国际收支盈余双松
表2--1。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状况
由表2—1可见,除A同时实现了内外均衡外,其余八种都需要政策调节。
而需要政策调节的八种之中,除了G、I可用同一种政策实现两个均衡外,其余
六种都面临着政策困境,即设计的旨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政策会使另一个问题更加
严重。如存在国际收支赤字和失业的一区,扩张性政策能解决失业问题,但会使
国际收支恶化:消除国际收支赤字的政策又会加剧失业。当经济运行同时面临通
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三区),采用紧缩性的总需求政策虽能缓解通胀压力,
但国际收支顺差却越来越大;反之,如果采用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外部经
济虽然会趋向平衡,但国内通胀会更加猖獗。这种政策上进退维谷的现象被称作
“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得名于50年代初最早对此加以阐述的英国经济
学家詹姆斯.米德。上述区分按是否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两个标示进行,
物价的不同状况则视为与就业状况完全对应(通胀与过度就业对应,通缩与事业
对应),故称为二维矛盾表现形式。
二、四维的矛盾表现形式
四维矛盾表现形式指内部经济运行状况考虑物价和就业状况,外部经济部
门考虑国际收支和汇率状况,而对内外部均衡状况的不同组合加以区分(表2—
2)。此表以浮动汇率制为背景并暗含着内部均衡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
滞胀现象。之所以做如此更细致的划分,是由于考虑到就业与物价有不对应的状
况,如就业率上升与通胀率上升并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滞胀的情景),或失业
率与通胀率同时下降(美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经济时期的情景)。还考虑到国
际收支状况与汇率变动可能不一致,即国际收支顺差与汇率贬值、国际收支逆差
与汇率升值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同时出现(前者如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过的情
景,后者如美国出现过的情景)。国际收支固然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但
其他因素也有影响,如一国经济增长状况和市场信心因素就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样国际收支状况与汇率变动不一致也就有发生的可能。它描绘了更为复杂的经

\ 内部均衡外部均衡
就业状况物价状况国际收支状况汇率
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低通货膨胀顺差升值,贬值
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低通货膨胀逆差升值,贬值
经济繁荣,失业率下降低通货膨胀顺差升值,贬值
四经济繁荣,失业率下降低通货膨胀逆差升值/贬值
五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顺差升值/贬值
^
/、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逆差升值,贬值
七经济过热,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顺差升值,贬值
八经济过热,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逆差升值/贬值
表2—2 内外部均衡的四维矛盾表现形式
济环境,内、外部经济目标分别由一个增加到两个,不同的矛盾组合增加了,内
外政策目标的矛盾几乎无所不在:内部经济部门中物价与就业的矛盾(菲利普斯
曲线在短期内不能成立),对外经济部门中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的矛盾(如在贸
易顺差不能完全抵消资本的净流出时,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造成外汇市场#l-i_E供
不应求,本币贬值),内外经济部门之间货币内外价值反向变动的矛盾(决定货
币国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因素的不同,可能出现国内面临经济衰退,但货币对外
升值,进一步加剧衰退之类的现象),贸易收支同国内基本经济形势的矛盾,就
业与贸易收支的矛盾、就业与汇率变动的矛盾、物价与贸易收支的矛盾、物价稳
定与汇率稳定的矛盾等等。
当不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考虑到政治因素的时候,四维矛盾更是体现得非常
充分。近年来,美国无论经济衰退或是增长强劲,在对外贸易存在逆差情况下,
美元汇率都保持坚挺,出现了四维矛盾表格中的第二种情况,即经济衰退、失业
上升、低通货膨胀、对外贸易逆差与本币汇率升值的矛盾。美国汽车等产业一再
呼吁美国政府重视强势美元对美国产业的危害以及美元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问题,
但美国并没有改变其强势美元政策。究其原因,美元汇率是趋向政治化的,就是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说,即便是美国经济处于弱势,美元都需要保持强势。1.由于美国经济依赖于
6000.7000亿美元的资本净流入,因此美元不能不保持强势,否则其经常项目赤
字和国债利息难以支付。2.在联储降息时,更应保持美元的强势,否则美国国债
不好卖。3.在美国经济弱势时保持美元强势,是国际竞争的需要。近些时间美国
对日元汇率保持默许态度,布什到日本访问都对日元不评价,导致东京股市大跌,
欧元现钞启动又使得欧盟重新担忧通货膨胀。这些正好切合美国在同日欧竞争中
保证资本内流的需要。4.美国本土制造业出口,本来就缺少有力的院外游说集团。
美国大部分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因此美国庞大的贸易逆差根本不反映
美国企业竞争力的真实状况。美国本土制造业者也并不构成最重要的利益集团,
因此其呼吁根本不能动摇美国继续保持强势美元的决心。
总量均衡与结构协调、优化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在结构矛盾突出时期,
这种联系的影响尤其重大。总量目标之外,宏观调控当局还应充分注意结构性目
标,如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平等、资源配置效率的
改善、金融结构调整等等。这些目标的加入,将使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
衡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矛盾运动过程以及矛盾如何在市场自发调节下
自动走向均衡的机制是我们在采取经济政策对矛盾进行调控之时必须加以把握
的。
第三节内外部均衡矛盾运动过程和均衡实现的机制
一、国定汇率制下内外部均衡矛盾运动过程和均衡实现的机制
从长期来看,固定汇率制具有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即一国经济在面I临#I-
界各种因素的冲击时,通过自动的货币——物价调节,内部与外部经济均衡会重
新得到恢复。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顺差情况正好相反),意味着对外支
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在其他条件既定下,物价下降,贸易差额因此而得到改
善。:
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外流增加货币存量减!步一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下降
。货币——价格机制的较早阐述者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其理论在固
定汇率制下体现为货币——物价调节机制.而在浮动汇率制下体现为货币——汇率(相对
价格)调节机制。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贸易收支改善
在嗣怒汇率卷l下,中央锻{亍簧使以本霉货摹袭冢豹孙国货币的价格(汇率)保
持不变;它遵过以固定汇率魑罴释出售外汇来达剜这一点。
图2~2概括出了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内外部均衡的各种情况。资本的完
全流动性体现在水平的BP线上,此时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水平if,BP=0曲
线以上的点对应着国际收支盈余,以下的点对应糟赤字。充分就业产出嫂Yf以
左对应罄失业,戳右对应着通货膨胀。Yf和BP线交点E是内外部均衡统一豹难
一点。
‘国内利率i
E4 E3
盈余失业箍余遂艇
EI
赤字必业赤字通胀
BP=O
图2—2骥本完全流动情况下
嗣肉产出Y
内外部均衡竣嚣
当经济处于内部不均衡与外部不均衡状态时,可以通过自发的调节(圈家为
维持固定汇率而进行的干预除外)宋实现均衡。如猩E 2点,国际收支赤字与通货
膨胀并存。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将卖出外汇来弥补赤字,使国际收支平衡。
卖出努汇就要}|芟强本币,从两减少了蠢场上豹货币供绘,撵裁了通黢,傻经济淘
充分藏鼗炊凝固复。同时,国内产出丈于充分就业水平,使价辖上涨,实际赞爱
供给下降,利率上升,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最终实现国际收支平衢与
充分就业,达到内外部均衡的统一。固定汇率制的制度设计下,中央银行必须根
据国际收支状况买卖外汇,而蹑卖外汇又能改变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自发调节
实现均筏的效募。可见,麸长期嚣,经济是可以通过自身昀调节枫铡(嚣器镁露
致策王暴)实现内终都均衡的统一静。
使得一提的是,固定汇率制的自动调节机制脊许多缺陷,完全依赖它会产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生许多副作用,如调节的成本过大、时滞过长等。此外,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中,
即便一国经济暂时处于均衡状态,但它极可能没有处于优化均衡的状态,此时,
若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来降低调节成本,将有助于宏观经济优化均衡的实
现。例如,在固定汇率制自动调节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如果货币当局以利率
为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它就有可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对外汇干预后本国货
币存量的变化予以冲销,从而推迟汇率制度调节对内部均衡的影响。但是,从长
期来看,货币冲销政策的可行性将大打折扣,因为中央银行不可能拥有足够多的
国际储备来应付持久性的外汇短缺或承受越来越大的货币贬值压力。
二、浮动汇率制下内外部均衡矛盾运动的过程和均衡实现的机制拗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有义务提供或吸收任何数量的外币去弥补国
际收支的失衡。相反,在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昕任汇率的变动来平衡外汇的
供求。与固定汇率制相比,浮动汇率制给了各国政府更多的政策选择余地,因为
外部经济始终是平衡或是趋向平衡的。从理论上讲,在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下,各国的国际收支不再可能出现持久的或巨额的逆差或顺差。中央银行不再承
担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因而也不再需要国际储备资产。浮动汇率本身是一个自
动的、不断发生作用的调节机制,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失衡都会导致汇率的升降变
化,从而使刚出现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很快得到消除:
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外流增加对外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汇率下
降——进口相对昂贵出口相对便宜——贸易收支改善劫
仍然参照图2—2内外部均衡的状况,假设:拒率的变动由国际收支状况引
起,资本是完全流动的.国内利率下降将使资本外流,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以致
汇率贬值,出口增加,反之亦反是;国民收入变动将引起价格水平变化,国民收
入大于充分就业水平将引起价格上升,反之,价格水平下降。当经济处于非均衡
状态时,经济内在的调节机制会使之恢复均衡。如国际收支赤字与失业并存的E
点,国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将使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
利率下降,总需求增加,资本流出。同时,国际收支赤字使汇率贬值,出口增加,
加大了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改善了贸易收支状况。从而使经济回复到均衡点
E,实现内外均衡的统一。类似的自发调整过程亦会在E 2、E3、E4等区域内
进行。
四川丈学博士学位论文
正是基于这个自动调节机制,在浮动汇率制下,三个市场的均衡点总是建
立在BP曲线之上的。但是,BP曲线本身能够随一国货币汇率的上浮或下浮而移
动。此外,由于货币当局不再干预外汇市场,LM曲线不受影响。这与固定汇率
制下的情况正好相反,固定汇率使BP曲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除非政府对汇率
进行调整),但国际收支失衡时中央银行履行市场干预义务会导致货币存量(货
币供应量)发生增减,从而移动LM曲线。这些差异的存在,在固定汇率制下是
适宜的政策,在浮动汇率制下却不一定是合理的。因此,鉴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
系兼有两种汇率制度的特征,了解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内在调节机制,并
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汇率制度安排下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问题是很重要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实现内外部均衡相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
第一节内外部均衡冲突的预防
随着世界各国相继扩大开放程度、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各国经
济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经济不稳定性加大,一国宏观经济极可
能发生内外部均衡矛盾的剧烈冲突。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主要是
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种客观的历史必然趋势。发展中国
家只有参与其中,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相反,如果退避三舍,就将被进一
步边缘化,曰益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潮流,无法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利益,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会进~步拉大。一国要想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参与经济全
球化进程,但在此过程中,如何避免出现一国内外部均衡的严重冲突,选择适当
的开放模式、开放顺序.选择合理的汇率制度,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加强国际
经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看,为避免内外部均衡发生冲突,各国开放战
略的选择应与一国总体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相结合,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国
际经济合作。
一、选择适当的开放模式
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对外开放(或参与经济全球化)的
实践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的道路:一是渐进式道路,主要包括中国台湾省、韩国、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二是激进式
道路,主要包括智利、乌拉圭、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以及波兰、俄罗斯、
匈牙利、捷克等前苏东国家。渐进式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点是,政府负责开放方
案的总体设计并自始至终主导着开放的进程,开放政策对社会的冲击较小;激进
式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经济开放虽纳入一揽子改革调整计划由政府推出,但该
进程一旦启动,市场主体的行为就对经济开放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的
力量往往难以调控其进程,因而对社会的冲击和震动也较大。
对于一些依附性的中小国家而言,借助外部力量完成这一进程是有可能的,
如南美和中东欧一些国家就是这样的例子,它们利用美国和欧盟的支持完成了参
与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体制转轨目标,渡过了难关。但对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大
四J J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来讲,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完成经济转轨过程既不现实也无可能,采取渐进模式
就是避免过度震荡的必然选择。
二、选择适当的开放程度
选择适当的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性和国家安全性的含义,但在本
章,我们所谈的适度开放是从开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角度来看
的。在一国经济由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认识到,经济开放涉
及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开放不足不利于一国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
益和机会,开放过度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影响,不恰当的对外开放水平常常加剧宏
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冲突。
在选择恰当的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应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对外
开放一方面应能够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机会,满足
国内经济对国外市场、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需要,但又不能形成对外国的过度依
赖。就对本国的企业而言,一方面不能让国内的企业躲在贸易限制和金融限制的
保护后面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与国际竞争的优胜劣汰隔绝:另一方面也必须考
虑到国内经济各部门及大多数企业的承受能力,不至影响到国内产业的生存和经
济结构的调整。如在金融领域,如果国内金融部门效率极为低下,尚未作到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此时贸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其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国家而言,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充分考虑国际范围内的
各种干扰因素,保持较强的国家对对外经济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在内外部均衡的关系上,应充分认识到,内部均衡是基础,靠牺牲内部均衡来实
现外部均衡的做法是暂时性的、不能持久的。同时,一些有助于维持外部均衡的
制度性措施不宜过早取消。就象在我国,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自由兑换以来,迄
今未取消外汇管制措旃,这些措施的存在,使国际收支和人民币市场汇率的波动
不至于对宏观调控形成严峻的压力,甚至因而发生被迫牺牲国内经济发展来保持
外部均衡的现象。
选择适当的对外开放程度不仅要求对外开放水平要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水平相适应,还要求在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互不冲突。例如在金融
市场不太发达而其开放度又大大高于贸易开放度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畸形的国内
外资本流动.可能引发严重的资本外逃,也可能出现大量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吞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食应受保护的产业部门。当然各个部门对外开放的协调并不是说各个部门同步开
放,相反,不同部门开放度的提高应该是有适度的快慢之分的。
三、选择适当的开放顺序
对外开放当中各个部门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们之间同样存在合理安排
顺序的问题。一般而言,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国内实物经济
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国内金融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国际金融
交易的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应遵循一定的次序,在这方面,国内
外研究者如麦金农、周,j,j ri、姜波克、吴念鲁等都有深入的分析。麦金农指出,
各个方面的改革必须有机地配合进行,并且在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排列
顺序:首先应该实行国内实物经济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然后实行对外贸易的自由
化,推进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对外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则应该放到最后。
这里着重对我国尚未完成的对外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加以分析。就对外金融
部门的自由化的顺序而言,应先经常项目后资本项目,先长期资本项目后短期资
本项目,先国内可兑换后国外可兑换,先与贸易有关的资本项目后其他资本项目,
先银行、保险市场开放后资本市场开放等等。但是,就不同水平和起点的发展中
国家来说,其参与金融全球化的顺序也可能各不相同。根据它们参与金融全球化
程度的差异,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参与金融全球化程度较高的新
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包括东亚、拉美和中东欧一些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国
家和地区,其特点是基本完成金融制度转轨、基本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
兑换、国际资本进出流量较大:二是一定程度上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国家,包括东
南亚、非洲、拉美和中东欧等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金融制度尚在转
型之中、已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但资本项目还有许多限制、国际资本进出流量达
到一定水平;三是基本未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处于边缘化状态的
少数最不发达国家,如朝鲜和一些非洲国家,其特点是经济体制封闭僵化或者政
治动乱,国际私人资本甚至未能进入。中国从资本进出流量水平上看,应该属于
第一类:但从金融转轨和资本项目开放情况看,应该属于第二类,是界于第一类
与第二类之间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
对于第一类国家和地区,其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起点较高,其任务主要是进
一步深化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消除金融扭曲、加强金融监管,在提高金融体系国
嬲jll大学博士学披论文
际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抵御金融全球他风险能力,不断朝着建立霹加成熟和
完善的金融结构目标迈进。对于第二类国家而言,应逐步由经常项目可兑换稳健
地囱资本项蘑W兑按迈进,势先易居难积极稳妥地实理资本顼目由部分珂兑换囱
蕊零窘由兑换静转交:嗣时,赧侠自身金融体系市场他的步伐。特剐燕利率、汇
率的市场化,最大程度一F-消除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总体进程相适威推动金融
的开放。对予笫三类国家而畜,主要是为参与金融全球化创造政治上的前提条件,
从政治上停积辩外开放静决凝,逐步打蔽强蓊获处鳃边缘纯状态,设法尽晕启动
参与金融全球他的起步阶段。
蠲、选择合理抟汇率搴J度
自国际盒本使制度解体之后,在汇率毹度的选择上,没有一个十垒十美的
方案供各国使用,每一种政策选择都可能商其优越的一瞬,同时又存在着不足。
固定汇率制能够带来汇率稳定,井使得本圈可以通过有意彭{的改变汇率来遮至Ⅱ促
避囊日、刺激零黧经济发震豹霞静。但维持露霆汇率缒义务会强讫内矫酃均衡矛
鼹,也可能造成长期的汇率水平错位,最终不得不通过大幅度的一次性变动来调
撼。在投机势力的推动下就可能发生货币金融危机。浮动汇率有助予自行调整国
酥波支豹失簿,帑场力虽对汇率豹适时谗憋也有勘于消豫不恰当的汇率承平。毽
频繁的汇率波动会给缺少规避汇率风险手段和经验酶发展中国家对多卜贸易造成
损失,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开展。而且汇率的波动产生国内经济调整的成本,随着
一嗣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豹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
越强、效应越来越复杂。粼断蔡种选择的挽劣,应是箕逶癍帮促进经济发震静程
度。从本国实际出发,保持汇率制度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遐汇率制度选择中所应遵
循的原则。汇率制度没有统一的模式,即使阔一种模式,不同国家因国情差异,
葵效梁遣会大楣径庭。
目前登界备函在汇率安摊上主要有鞋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缀济发达国家所实行的相对自由的市场汇率,虽然金融当局也对
市场实麓干预,但就整体两富,汇率的生成主要是出市场供求决定,如荧、日等
霉爱欧疆的联台浮动茳率剿。奄场纯静汇率露液,常常会受到内外罄嚣豢懿影响
而上下波动,有时甚至是剧烈的震荡,给国际交往和本国经济带来不利,但由于
这些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货觏莨率的暂时波动,并不会从根本上动摇该圈经济发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展的基础,相反,汇率的波动反倒成为一种使市场不断走向均衡的有效方式,成
为一种常态。
第二种是包括象香港、危机以前的墨、泰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奉行的钉
住某种货币或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安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本国
货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汇率的稳定,当一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一个国家或
几个国家时,这种汇率安排是有效的,它所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把一个与自
己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情差异较大的国家货币捆在一起,并随之一起升降,将会
牺牲本国在经济政策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较多的情况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通
胀率较高,导致本币汇率严重高估,削弱国际竞争能力,汇率做一次性调整时又
会引起剧烈反应。随着一国对外经济关系逐步走向多元化,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
这时如果在汇率制度或汇率水平的调整上不作出相对灵活的安排,汇率政策就难
以适应实际需要而显得僵化。港币的发钞机制使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有了稳固的
基础,但就墨西哥、泰国的危机的经验来看,固定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下货币危
机的潜在风险是极大的。一些国家已对这种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作了一定的调
整,即采用固定的比例定期对本币进行贬值,称作“爬行钉住”,如智利、巴西
等国。采取“爬行钉住”的政策,不断自动地调整名义汇率,可以使得实际汇率
接近其均衡水平,其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在人们心里形成固定的贬值预期。
第三种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相对灵活的汇率安排,其中主要
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这种汇率制度下,加大了汇率随市场供求而调整的及
时性和灵活性,为汇率较大限度地逼近均衡汇率创造了条件,因而有利于平衡市
场供求,促进对外交往,降低风险程度。但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会频
繁甚至是大幅度的波动,无疑会加重外汇交易的风险。此外,在管理上如有不慎,
有可能发生象1995年俄罗斯那样的外汇抢购风潮。在实际运用上,一国可以根
据本国情况,选择管理的范围和程度,当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放宽对市场的限制
和管理,增大市场作用的程度,相反,则可以采取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政策上
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就当前中国经济而言,完全的固定汇率或完全的浮动汇率
都不是最好的选择,结合两者优势而弱化两者劣势的兼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的有管
理的浮动汇率制才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五、建立良好的预警机制
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冲突的激化,极可能导致宏观经济风险的发生,必须由
中央政府统一设计指标体系和设立专门机构,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由监管当局
结合国内经济稳健性情况统一拟定反应对策。尤为要紧的是,要保证信息畅通和
反应机制的灵敏性,能及时对外部重大冲击和风险因素作出快捷的回应。
在衡量风险和危机的指标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选
择。的脆弱性指标涉及实体经济、国内金融结构及参与经济全球化三个方面。IMF
高级研究员戈德斯坦提出具有代表性的7个预警指标:实际汇率升值之势超出正
常趋势、股价下跌、货币乘数增加、实际利率上升、出口下降、广义货币余额对
国际储备的比率上升和真实GDP增长率下降。结合我国情况,我国宏观经济预
警指标还应包括:国内贷款与GDP之比偏高、预算赤字与GDP之比偏高、政府
消费与GDP之比偏高、企业资产负债率升高、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通货膨胀
率上涨、国际储备减少等。
近年来,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提出各种不同的设
想。刘立峰提出,‘?应构造一套简单易行的操作性强的预警指标体系,包括:经
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率、外债占GDP的比率、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率、
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
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股指变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也有学者譬从德量金
融安全的角度提出6个预警指标:经常项目占GDP的比重、外汇储备可供进口
月数、偿债率、偿息率、负债率等。
综合以上指标,我们提出的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A本币实际汇率高估。
这是许多危机爆发的共同先兆,由于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其他缺乏弹性的钉住汇率
制,随着经济过热、大量资本流入以及被钉住的货币升值,都会出现本币实际有
效汇率高估,并依实际高估程度出现相应的本币贬值预期。轻度的、短暂的本币
高估危害尚不大,中度以上的、持续的本币高估和贬值预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风
险,B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率。一般而言,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接近或
超过3.5%就应当引起宏观调控当局的充分注意。C外债占GDP的比率,称为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和主要政策问题》,1998年9月
。刘立峰《宏观金融风险——理论、历史与现实》,中国发展出版杜2000年版
。姜洪等《国家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研究》,《世界经济》1999年第7期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债率,一般规定不应超过50%。D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一般要求外汇储各
应达到3个月的进口额。E外国资本流入下降,外国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流入大
幅下降、国内资本大量外逃以及资本净流入出现负值,都可能预示着风险的到来。
F短期外债与国际储备的比例,这是反映一国抵御金融危机和重大内外部冲击能
力的敏感性指标,根据实证经验这一指标如果高于70%就有危险。
就风险预警系统而言,应建立国家宏观经济预警系统组织网络。在中国,
应由国务院牵头,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统计局参加,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指标体系、分级监控的原则,组建国家宏观经济预警组织系
统,具体负责全国范围内经济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同时负责监测国际经济风险走
势,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及时传送到政府各部门和各相关机构中。
事实上,随着经济风险和危机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
建立经济风险预警机制仅仅是风险管理的一项内容,不能替代实体经济健康性、
经济主体稳健性、经济调控完善性等方面的要求,前者只能治标,后者才是治本,
是最关键的方面。
六、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体现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事实之中。尽管理
论分析一再表明,各主权国家的政府都能通过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来实现内
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均衡,但事实上,在一个日趋开放的世界经济环境里,国与
国(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相互影响,而任何一l虱或一
个地区的经济波动也有可能在短时期内波及更大的范围,甚至酿成全面危机。例
如,1981年原西德政府大幅度地提高利率,增加税收,结果使得西欧各国陷入衰
退。再如,美国政府在80年代初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导致国内出现高财政赤字、
高利率和高汇率并存的现象,而通过汇率等经济机制的作用,影响到其他国家的
贸易收支和国际资本流动,从而“溢出”到世界各国。“大国喷嚏,小国感冒”
的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特征日益突出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强国与
国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已显得非常重要。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主要指在利益发
生冲突或无法确保有关国家的经济福利能同时达到最大化的情况下,对有关国家
的汇率政策、贸易政策、能源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在国际范围内展开磋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商、协调,在各协调国家均能接受的前提下或适当修改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
采取干预市场的行动,以减缓各种突发事件和经济危机所形成的冲击,维持和促
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
就政策实践而言,二战后初期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是一个专门协调
各国货币金融事务和有关经济政策的国际机构;而由23个缔约国于1947年达成
的“关贸总协定”(后来的wTO),举行了多轮多边贸易谈判,协调了各国的贸
易政策,拆除了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关税壁垒,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了相当
大的推动作用。1958年建立的欧洲共同体现在已发展成具有15个成员国的欧洲
经济与货币联盟。进入20世纪7、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
长的会晤日益频繁、磋商更加密切,而自1975年起每年举行一次的G7首脑会议
更是标志着定期协调机制已经在西方7个最发达国家的最高层次得到确立。不仅
如此,IMF也在其年会上或其他重要场合一再强调。“在一个相互依存关系日益
明显的世界里,改善和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来,改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建立新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
政策协调体系,已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主要议题。在这方面,一是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应互相了解和协调,达成共识,应认识到双方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有相
当多的共同利益:发展中国家股市、汇市的动荡,会直接影响或诱发发达国家的
股市、汇市动荡:发展中国家受到金融冲击的同时,也使发达国家流出的总资本
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受到影响,甚至引发双危机,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和发达
国家的债权危机,等等。二是应建立一系列规则,要求金融活动要有透明度以便
监管,对对冲基金要进行间接管理,允许受金融资本恶意冲击的国家和地区采取自
我保护措施(选择有限制的自我保护不会与金融自由化对立,而是有助于自由化
进程有序推进),制定金融机构有效的破产机制,以尽早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对国
际经济体系的组织进行改革。如:加强和改进IMF功能,建立全球资本流动的监
测和预警系统;提高世界银行在稳定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提升世界银行发展
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国际清算银行以及区域行如亚洲银行的作用;成立一个多边
紧急的磋商组织和机制,专门解决出事国发生问题时的解救办法,更快、更好地
扑灭刚冒头的危机“火星”。四是强化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
。1987年6月19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Survey)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用于协调各方的关系: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要在支持发达国家经
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要求;协
调美元与欧元区的关系,这将有助于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
国际金融组织和私人银行之间在处理金融危机时的协调⋯⋯中国在此过程中应
持积极的参与态度,要通过参与保护自己,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维护世
界金融体系的整体合理性。
总之,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内外部均衡相互冲突的频率和程度是能够起
到一定作用的。但是,内外部均衡矛盾是开放经济下必然存在的问题,一旦矛盾
出现,采用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搭配就成为必然选择。
第二节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的政策种类
英国经济学家J·米德(James 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首
先提出:开放宏观经济的运行,有时会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产生相互矛盾的情
况。要解决这个矛盾,同时实现两个均衡,就要采用两种独立的政策进行适当的
政策搭配。一种政策用于实现内部均衡,另一种政策用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一
种政策工具只能用来对付一种目标,要充分实现多少种相互独立的政策目标,就
要多少种不同的政策工具。开放经济下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在于:当内外部均
衡出现矛盾时,正确地使用并搭配各种不同类型的调节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
会代价实现内外均衡的统一。
之后,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anTinbergen)提出了有效政策工具和经济目
标的结构框架,即要想达到所设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政策工具的数量或控制变量
数至少要等于目标变量的数量:如果可供使用的政策工具少于独立的经济目标的
数量,政府就不得不作出选择,舍弃某个或某些目标。并指出在面临多种经济目
标需要实现和多种政策工具可供使用时,一国政府必须确定哪一种政策工具对实
现其中的某一项经济目标的作用是最佳的。⋯
1963年澳大利亚人特雷弗.斯旺(Trever W.Swan)将了伯根的理论运用于开
。Jan Tinbergen“Economic Policy:Principles and Design.”4”rwv.Pfinting,Amsterdam
Norlh—Holland,196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放经济的宏观调控分析,并对其一些原则进行图解,提出了一个为同时实现内部
均衡与外部均衡目标而至少需要实施两种政策工具(支出变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
策)。①
支出增减型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主要是从对需求影响的角度而言的。支
出增减型政策(Expenditure Changing Policy)是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支出总
水平的政策。它主要作用于内部均衡,亦可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
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主要
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压低社会总需求
和总支出的作用。当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下降时,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
的需求也相应下降,从而国际收支得以改善。
支出转换型政策(Expenditure Switching Policy)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
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在本国商品和国外商品之间转移)的政策。主要包括汇
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直接管制政策等,它们对外部均衡的影响一般都大于
对内部均衡的影响。汇率的下浮或贬值,对进口商品和劳务课以较高的关税或减
少补贴,都会使进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对上升,从而使国内居民将一部分支出
转移到购买进口替代品或国内劳务上来。此外,外汇管制、进口许可证等直接管
制政策亦可通过改变进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相对可获得性来达到支出转换目的。
从供给角度讲,主要包含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资金融通政策等。产业政策
和科技政策旨在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从而亦可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
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出口品的附加值,以此达到增加社会产品f含出口品和
进口替代品)的有效供给,改善国际收支。资金融通政策包括官方储备的使用和
引进外资政策的使用,这取决于一国外汇储备的多少,以及获取外国资本的可能
性(世界市场的资本状况、信誉、政治环境等因素)、偿还能力等。这些政策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使用时要根据不同情况相机抉择,并注意多种政策的协调配合,
扬长避短。
。Trever W.Swan“Long---Run Problem ofthe Balance ofPayments”,in The Australian
Economy:A Volume ofReadings Edged by H.W.Arndt and W.M.Gorden,Melbourn..
EW.Cheshire Press,1969·.PP.384-395 。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与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的政策调整思路
通过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我们知道,要实现内外部均衡的统一就是要使IS、
LM和BP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三条曲线是密切相关的。调整或移动每一‘条曲线,
都反映了实现内外均衡的某种政策调整思路。
一是移动IS曲线的政策。开放经济条件下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斜率大
于封闭条件下的IS曲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使IS曲线右移,紧缩性的财政
政策使之左移。二是移动LM曲线的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
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之左移。三是移动BP曲线的政策。这分为经济政策和直
接干预两种。改变汇率、升降国内价格和利息等政策称为经济政策。汇率提高和
国内价格提升,会抑制出口,鼓励进口;国际资本净流出额增加,这些都会促使
国际收支消除盈余走向平衡,在图形上表现为BP曲线向左移动。此外,政府还
可以通过出口贴补、减小或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放宽或收紧进口限额等办法,进
行直接干预,这些都会影响国际收支结果,影响BP曲线位置。
因此,在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的政策调整方面就有三种思路。一是根据实
际情况,移动三条曲线中的一条或两条。二是同时移动三条益线,即根据三条曲
线的位置和交点位置,统筹安排,配套地移动三条曲线,使之相交于一点。这是
实现双均衡的通常做法,意味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比如:对低于充
分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时,可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减少资本流
出,实现国际收支均衡;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以提高收入和就业,实
现内部均衡。三是使某一条或某几条曲线形状发生变化的政策。每一条曲线都可
能在政策作用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促使三条线向共同交点靠近。比如:采取
措施减小边际进口倾向将使BP曲线的斜率变小,BP曲线变得平坦,从而靠近共
同交点。
三、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调节
国际资本的流动和汇率制度的变化,大大改变了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环境。
于是,经济学家开始将国际资本流动引入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调控过程。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以蒙代尔的贡献最为突出,他除了针列内外部经济目标冲突
提出“政策分配原则”外,还与另一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建了我们在第一章介绍过
的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就这个模型的政策含义而言,它探讨了这样一个课题,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立
即不同的汇率制度及不同的国际资本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使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最终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
1、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图3--1)
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内在调节机制的作用,中央银行没有执行独立货币政
策的余地。换言之,货币扩张或紧缩在影响收入和就业方面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
而不管国际资本的流动性是否完全。如图3—1所示,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
LM血线移至LMl,与Is曲线相交于新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点E1。在E1
点,国内利率低于世界利率if,引起资本大量外流,从而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
本币面临贬值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卖出外汇买进本国货币。外
汇市场的干预将减少本币供给,使LMI移回至LM,恢复初始均衡点E。因为资
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上述过程从E1至E调整很快,几乎看不到任何偏离E点的
波动。若是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由于利率上升,资本流入,汇率存在升值压
力,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增加货币量,而使货币政策同样无用。可见,固定汇率
制下,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则一国的中央银行就无法运用货币政策。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完全的资本流动性是一种极端情况,一般是不存在的。
如果资本流动不充分,中央银行就有一些机会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运用货币政策,
虽然过段时间后中央银行将被迫采用反向货币政策维持汇率稳定,维护固定汇率
制的努力将导致货币存量减少,最终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又恢复到原处。
图3—1A资本不流动情况下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3一lB资本相对不流动情况下
图3—1C 资本相对流动情况下
总之,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扩张能在短期内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
但从长期来看,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其对国民收入的影
响非常有限。特别是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极端情况下,即使是在短期内,中央
银行也不能变动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所具有的唯一作用就是改变中央银行的资
产结构,即它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与其所掌握的政府债券的比例,使中央银行
基础货币构成有所改变。例如,基础货币的外汇发行使来自国外的的货币供应量
增加,而由国内资产支持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但基础货币的数量最终都没有改变。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3—1D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
(图3一】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2、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f图3—2)
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随资本流动性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在资本完全
不流动的情况下,BP曲线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
策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至ISl,国民收入增加到Y1:同时由于边际进口倾向的
作用,进口扩大导致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国内利率提高到il,但由于资本完全不
流动,而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使本币贬值压力加大。政府为
图3--2A资本不流动情况下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3—2B资本相对不流动情况下
图3—2c资本相对流动情况下
维持固定汇率制,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外汇进行干预,导致本币货币供应量减少,
LM曲线上移至LMl。ISl、LMl、BP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1。利率进一步上
升至i2,LM益线回复至最初位置,LM、ISl、BP曲线形成均衡点E2,国民收
入没有增加。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
对私人投资产生相等数额的“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s),因此在刺激国民
收入和就业方面是无效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圉3—_2D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
(图3—2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在资本相对不流动的情况下,存在某种程度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但其对国
内利率变动的反应很不灵敏,因此,BP曲线较LM曲线更为陡峭。政府采取扩
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在处于BP曲线右下方的E1点形成一个准均衡点,
收入和利率水平都比原来提高,但经常项目出现恶化,而国际资本的流入不足以
弥补这部分差额。为缓解本币贬值的压力,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结果导致【M曲
线向左上方移动。货币供应的减少进一步将利率提高到i2,国民收入相对有所减
少Y1。因此,在资本相对不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扩张政策在扩大收入方面有一
定的刺激作用,但由于不断攀升的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私人投资,
抵消了一部分政策影响,国民收入增加不多。
而资本相对流动的情况下,BP曲线比LM曲线更富有弹性,即国际收支状
况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比国内货币市场更为敏感。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国民
收入增加,这虽然使经常项目逆差加大,但财政扩张引起的利率高企导致国际短
期资本大量流入,在弥补了经常项目逆差后还有盈余,国际收支因此出现顺差,
对本币产生了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
应量扩大,LM曲线向右下方移至LMl,于BP、ISl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E2,
利率水平下降(i2),国民收入增加(Y2)。因此,在资本流动对利率有高度弹性
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扩张的效果因固定汇率制内在的货币调节机制而得到进一步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加强。
当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时,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变化将会使IS曲线发生位移。
政府支出的增加将使IS曲线移至ISl,与LM曲线相交于新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
场均衡点El。在点E1,国内利率高于世界利率,引起资本流入,形成国际收支
顺差,造成本币升值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抛出本币购买外汇,
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推动LM曲线右移至LMl,与ISl相交于新均衡点E2。
在点E2,国内利率回归到i=if处,而国内产出水平却增加了。可见,扩张性财
政政策可增加国民收入,又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若是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将使
利率下降,资本外流,产生货币贬值的压力,中央银行为维持固定汇率而出售外
汇,减少货币供给,从而既限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
可见,在固定汇率制下,除了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之外,财政政策在影响
国民收入或就业方面是有效的,而且其效率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大而提高,特别
是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时,其政策效果最为显著。这与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好相反。
导致这个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两项政策对利率和国际收支具有不同的影响,
即资本相对流动和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扩张导致利率下降和国际收支逆
差,而财政扩张则引起利率上升和国际收支顺差。
四、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调节
图3—3A资本不流动情况下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3—3B资本相对不流动情况下
图3—3c 资本相对流动情况下
70年代之后,随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西方各国相继采
用了浮动汇率制,后又陆续改为有干预的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变动对一国经济的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影响变得十分重要。
1、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图3—3)
在浮动汇率制下,即便资本完全不流动,政府的货币扩张使LM曲线向右下
方移至LMl并与IS曲线相交与E1点。这时,伴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出现的经
常项目逆差导致本币汇率下浮,BP曲线向右移至BPl,出口扩大,进口减少,
从而对本国的产出形成又一次扩张的动力,ISl继续向右上方移至IS2,并最终在
E2形成新的均衡点,此时,利率虽有所上升,但国民收入增加(Y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3—0D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
(图3—3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在汇率浮动和资本完全流动的假设下,中央银行没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以
维持特定的汇率,货币供给可以调整到货币当局需要的任何水平,货币政策具有
独立性。如图3—3D所示,若中央银行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增加使
LM曲线右移至LMl,与IS曲线相交于新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点El。在
点E1,国内利率低于世界利率if,日l起资本外流,形成国际收支赤字。浮动汇率
制下,国际收支赤字的压力将使本币贬值,从而增加出口,推动IS曲线右移至
ISl,与LMl曲线相交于E2点。在E2点,国内产出增加了,同时国际收支平衡
得以保持。若是采用货币紧缩政策,高利率会吸引资本流入,产生国际收支顺差,
造成本币升值,出口减少,Is曲线左移,直到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建立新的均衡,
国际收支平衡仍得以维持。
可见,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能收到良好效果。因为在国民收入的变动
中,除了最初的货币效应外,还有引致性的汇率效应,汇率的浮动加强了货币政
策对总需求或国民收入的调控力量,其调控强度与资本流动性成正比,货币扩张
政策效果不仅得以发挥而且因汇率效应而有所加强。
2、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图3—4)
在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调控国民收入的效果随资本流动性的加大而减
四JI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小。当资本完全不流动或相对不流动时,由于外部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与财政政
策调控方向保持了一致,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调控国民收入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效
率。但是,一旦资本的流动性加大,BP曲线的斜率较之LM盐线变得更加平坦,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不如在固定汇率制下的情况。因为本币汇率上浮具有抑制国
民收入增长的紧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财政扩张的效应。随着资本流动性
的加大,当资本完全流动、国内外金融市场有完全替代性时,财政政策在影响国
民收入和就业水平方面已变得无能为力。
在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在改变收入水平方面是无效的。如图所示,扩
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至ISl,与LM曲线相交于新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均衡
点E1。在点E1,国内利率高于世界利率if,引起资本流入,造成国际收支盈余。
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盈余使本币升值,从而出口减少,进口增加,ISl曲
线左移至Is,与LM曲线相交于初始均衡点E。在完全资本流动与浮动汇率制下。
财政政策具有完全的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的增加被净出口减少所完全抵销,从
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就起不到刺激经济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这与固定汇率制下的
情况完全不同,充分说明汇率对政策效应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同样的政策在不同
的汇率制度下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图3—4A资本不流动情况下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3—4B资本相对不流动情况下
图3—4C资本相对流动情况1
概而言之,在浮动汇率制下,支出转换效应与财政政策相抵触,但却加强
了货币政策的作用。由于汇率的自动调节,BP曲线和IS曲线不断移动以结清外
汇市场,这样,最初的货币政策效果会因汇率变动所产生的第二轮影响而得到强
化,财政政策的效果则相反。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图3—4D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
(图3—4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五、实现内外部均衡相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最优配合{}力
开放经济使经济政策的决定复杂化。经济政策要兼顾内、外部均衡两个目
标,而这两个目标常常会发生冲突。此外,各国经济的关联性使得针对本国问题
的政策常常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应,从而削弱政策的效应。开放性和关联性使政策
目标的数量增加,使政策目标之间的联系和相互矛盾增加,使达到政策目标的困难
性和复杂性也增加。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来实现内
图3—5A 浮动汇率制资j}相对流动情况下的货币政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图3—5B 浮动汇率制资本相对流动情况下的财政政策
外部均衡,在需要不同政策配合的情况下,将每一种政策手段运用于其能产出最
大有利影响的市场或经济环境,其对另一市场或经济环境所必然产生的某种副作
用,可用性质相反的另一种经济政策手段加以中和或抵消,使政策效应达到最优。
如图3—5A所示,在浮动汇率制下,为实现特定经济增长率并保持汇率或
相对价格体系稳定的目标收入和目标利率Yt、^如果仅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能够使国民收入水平有所扩张(Y1)、利率下降(il),但远未达到目标收入和目
标利率。同时,出口企业及与进口相竞争的企业因本币汇率下浮而获得好处,非
贸易部门的利益则因相对价格体系变动而受到利益损害。假如政府仅仅依靠财政
政策来达到目的,如图3—5B所示,它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目标收入Y+,但由于
财政扩张政策将利率推得太高(i2、i3),最终两个目标都不能实现(i2、Y2)(i3,
Y1)。在此调节过程中。出口企业以及与进口相竞争的企业因本币汇率上浮而利
益受损,而非贸易部flN因相对价格体系变动得益。
由此可见,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能使宏观经济在
实现均衡收入的同时,不会引起汇率变动或改变相对价格体系,并且在同对避免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和社会财富或收入发生再分配效应,即在保持BP曲线位
置不发生移动的情况下,通过移动LM曲线和IS曲线来达到I+和Y+的目标。同
样的,固定汇率制下,政府也可以通过管理或操控汇率来吸引资本流动,同时使
若干国内经济的运行目标得到实现。
最优政策的配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运用时应注意根据不同情况相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抉择,如:充分考虑政策的结构效应、各种政策手段的长短处、时滞、适用范围
等等。尤其是,相同的政策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间,其有效性
是显然不同的.在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有自己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资
本其有不完全流动性,使资本流动不完全由i=if决定。而在资本流入中,直接
投资已经变得比重很大,因而利润、投资环境、税收优惠等因素对资本流动都有
重要的影响等等。因此,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将西方学术界发展起来的开放经济
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作一些适当修正,运用于我国经济,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
复杂问题。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下篇将主要对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统一问题进行实证研
究。论文以2000年为界,在第四章对1978--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历史过程
加以剖析,(改革前对外开放程度低,本文分析不予涉及)。对各阶段中外部均衡
与内部均衡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察,以归纳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
内外部均衡运动中的特点、宏观调控政策的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的
Is—LM—BP模型。从第五章开始,论文对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
将面临的新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并相应提出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内外
部均衡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构想。2000年之后,一个可以预见的变化是,随着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并将
在更大程度上融入一体化的经济体系。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个新阶段,在这一
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宏观调控当局将面临前
所未有的挑战。
四川大学博十学位论文
下篇
第四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均衡实现的过程
(1978~2000)
我们可以以1992年为界将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划分两个阶段,
此前为供给短缺条件下的状况,此后为供求总量关系转换阶段。
1978一1992年(供给短缺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主要体现
为分权的改革:打破过去中央集权式的计划体制,对国有企业的“分权让利”,
使国有企业拥有其所创造价值三分之一的剩余索取权:财政“分灶”,国家和地
方分别获得国有经济的另一部分剩余,地方利益独立化;扩大企业自主权,力图
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过去计划体制比较,改革以来国有经济
的运行方式与以前已有所不同,企业经营已开始拥有自身利益目标。以分权化为
特征的改革并没有改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非国有经济刚开
始起步。同时,1992年以前的改革也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预算软约束状态,国有
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权利的下放,使投资大量涌向投资周期短、见
效快的加工工业,企业、地方似乎都患上了“投资饥渴症”,同时,国民收入向
个人倾斜,消费品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央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其
他方面支出增加,“挤掉”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方面的投资基金,交通、能源
等方面出现“瓶颈”。整个阶段,宏观经济运行结构恶化、经济过热现象非常突
出,外部经济方面则主要体现为进口倾向十分突出,千方百计出口创汇来满足国
内过热经济对进口的需求。这一阶段,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之间的矛盾并不明显,
宏观调控主要体现为采取紧缩的直接调控手段,对付过热常态,实现经济的软着
陆。
在后一阶段(总供求矛盾转换阶段1992.2000)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国有经
济一统天下的体制格局90年代初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国有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
值的比重从80年代起就以每年平均2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从1992年开始就以
每年平均4个百分点的速度超速上升,并在1992年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实现
了50%的突破,达到51.9%,到2000年这一比重达到76.47%。同时,国有经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仍然未变,从支出(总需求形成)、利税收入等方
面看,国有经济仍占支配地位,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预
算软约束仍没有改变,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并存,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共同发
生作用。此外,这一阶段,一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供给短缺趋于缓解乃至于
基本结束,总供求失衡主要表现形式由需求膨胀转变为总需求不足。这已经不仅
仅是由于紧缩带来的负效应,而且与新的结构矛盾日趋突出,结构转换、升级不
畅,改革大步推进,旧体制遗留的影响带来的各种矛盾集中暴露,所有制结构、
分配关系进行调整等密切相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在1994
年初汇率并轨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净出口成为除投资、消费以外拉动中国经
济增长的第三架马车,外资引进己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外
部均衡矛盾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宏观经济受内外部均衡因素交织影响特征十分明
显。
第一节我国供给短缺条件下内外部均衡状态的回顾
r1978—1992)
在供给短缺条件下,我国内外部均衡状态类型、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都具
有特殊性。表4—1列示出了1978年一2000年我国内外均衡状态的一些指标。1978
—1992年又可结合经济周期和国际收支状况按经济周期波谷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1979-'-1986,1986--1989,1989--1992(1992年并非波谷,但由于它是两大阶段
转折年份,故1989年开始的周期到此划断)。以下将对1979---1992年我国宏观
经济运行均衡状态类型作必要的回顾。
一、1980—1086
低谷年份的GDP增长率为1979年的7.6%、1980年的7.8%和1981年的
5.2%,高峰年份为1984年的15.2%,到下一个低谷1986年仍维持8.8%的GDP
增长率。内部均衡对外部均衡的影响滞后一年,1985、t986年分别出现了149
亿和119.612亿美元的巨额逆差。改革以来,居民收入和基建规模不断膨胀,导
致货币供给过度增长,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历史性的38.8%,广义货
币增长率M 2 1984年达到34.8%。随着越来越多的价格改革措施出台和银行信贷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妞鲁

列半

固蟹

枷始
对辎
m
错广
望华


主犁


博斗

主毕


监廿
七I:藩
州辟
峙幂
垂i
联霎i 慑


萋l

锚廿;篓

三i
蒜品i

堠崭;i
喜!
廿建
享:|扭卦
雌擐峨州髓驯屏稍匾廿o■【南譬P
下寸僻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规模扩张,物价明显上涨,1985年达到8.8%的物价上涨率。在这种物价持续上
涨的环境中,外贸进出口仍按l美元等于2.8元人民币的内部结算价进行进出口
结算。作为国内通货膨胀发展趋势反映的便是出口换汇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出口
状况不理想。同时,在外汇储备上升而国内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对一向严格
控制的进口实行了放松政策,再加上1984年、1985年经济过热影响,进口太幅
增长,导致了1985和1986年149亿和119.7亿美元的巨额贸易逆差。人民币对
美元实际汇率持续贬值,但其出口刺激作用在剧烈的价格上涨冲击下削弱。为适
应这种冲击,人民币官方汇率贬值更加频繁,由1980年1美元兑换1.5元降到
1985年1美元兑换2.937元。国家针对经济过热、外贸赤字的宏观经济形势,采
取了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措旋,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和消费基金增长,实行货币紧
缩政策,控制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同时采取措施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力求贸
易收支平衡。引进外资弥补国内宏观经济失控引发的储蓄不足,规定外资企业外
销最低比例,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在我国资本流动不完全,利率非市场利率的前
提下,内外部均衡间的利率自动调节机制不存在(IS右移一I f--BP f),国际收
支改善主要依靠进出口政策和引资政策。这次宏观调控中,内外部均衡政策有一
定矛盾,采用紧缩政策压制总需求的同时,采取严格措施大力增加出口,这有利
于恢复国际收支均衡(两者一致处),但紧缩效果被部分抵消(两者矛盾处)。
:9翠i
L \ 一
=lI J /\
、,f L
BP=0
IS
图4一l 1980.1986
收入Y
由图4—1 A点所示,1980--1986年均衡点A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
差的状态下,由于利率不是由市场决定,对国际收支逆差缺乏调节作用,政策稍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放松,进口上升,出口不力,便会引发经济高速增长下的贸易收支赤字。
二、1986--1989
与1979--1986年相似,1986一1989年仍然出现经济高速增长伴随贸易收支
逆差(1987年、1988年的高增长伴随1988年,1989年贸易赤字)。低谷年1989
年GDP增长率为4.1%,高峰年1988年为113%。对外贸易连年逆差。1985年
至1986年的宏观紧缩并没有真正到位。银根放松后,国民经济进入高速扩张轨
道,物价持续上涨,再加上价格改革因素影响,t988年物价上涨达到18.5%,国
民经济重大比例继续恶化。虽然国内价格猛涨,但官方汇率却没有任何调整,维
持在l美元兑换3.453至3.766人民币元的窄幅波动里,从而使实际汇率指数出
现升值。但是,在高通胀压力下,出口换汇成本必然上升,汇率贬幅太小,无济
于事,贬幅过大,又会增加新的通胀压力。1986年汇率大幅度贬值,出口1987
年增长27.5%,1988年增长20.5%,1989年增长10.6%,通货膨胀率1987年为
7.3%,1988年18.5%,1989年17.8%。两与经济过热相适应的便是进口的大幅度
上升,造成连续三年贸易赤字.但赤字未显著扩大。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外资流
入扩大,1989年引进外国直接投资339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外资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影响大为加强,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这一时期仍较小。劫
1988年9月,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治理经济环境,
整顿经济秩序。采取“双紧”措施减少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量。1989年M 2增
长率由1988年的21.2%猛降至17.6%,财政赤字仍达到1989年的158.88亿元。
吸引外资曾有较大增加,1988年外国宣接投资达到。31.94亿美元,弥补了部分地
区储蓄不足的矛盾。但1989年,因政治原因,外资流入减少,资本项目盈余由
1988年71.32骤降为37.21亿美元。
始于1988年底的治理整顿迅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但付出了经济增长速度
的代价,1989年、1990年的GDP增长速度仅为4.1%、3.8%,比1979--1988年
的平均水平要低一半左右,并造成广泛和较久的市场疲软。可能达到的发展速度
而没有达到,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在这一时期,
较好地把握了汇率的调整。1986年人民币汇率由1985年的l美元兑换2.937人
民币元贬为3.453人民币元,未引起对国内物价的巨大冲击,除当时进口倾向不
高,物价主要取决于国内因素外,政府在协调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技术日臻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成熟也是原因之一。在人民币贬值出台前组织了周密的测算,充分估计了汇率调
整可能产生的影响。在1985年进13由1984年2祥1亿美元上升到422.5亿美元
时,央行卖出外汇吸纳现金,与基建压缩配合,使通货膨胀率由1985年的8.8%
降至1986年的6%o。通货膨胀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伪当年人民币较大幅度贬值创
造了一个较理想的货币环境。经过多次贬值,纠正了通胀带来的人民币实际汇率
的升值,因而,1986年至1988年虽然物价节节上涨,但由于1986年人民币汇率
的较大贬值仍较好维持了出口竞争力,出口由1985年273,5亿美元增至1989年
的525.4亿美元。再加上外资流入,国家外汇储备亦不断有所增长。国家运用宏
观调控手段协调内外部均衡的技术逐渐成熟。
=、1 989—1 092
这一阶段经济增长高峰年为1992年GDP增长率14.2%,低谷年1990年仅为
3.8%。对外贸易t990至1992年都保持了顺差。1988年至1991年的三年治理整
顿由于宏观调控力度过大,各项措施过于集中,实施的时间过长,造成了一定副
作用:GDP增长速度由1988年的11.3%猛降至1989、1990年的4.1%、3.8%,
物价上涨率从1989年17.8%降至1990年的2.1%,经济回落过猛,并首次出现了
较长时间的市场疲软现象。这段时期外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尤其是,
1992年外国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成为外资的主导,增强了对宏观经济状况
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出现了难于见到的长期资本项目赤字,原因在于国
家连年大力度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使国内资金出现剩余。1989年下半年经济开始
收缩,市场疲软,经济低增长,导致1991年内资外流和长期资本项目出现逆差。
同时,由于需求的紧缩,加上人民币汇率由1989年的1美元兑换3.766人民币元
下调至1991年4.784元,再下调至1992年的5.323元,提高了进口成本,抑制
了进口,形成了1989年至1992年三年贸易顺差。这里可以看出我国这一时期贸
易收支出现顺差或逆差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不景气,再加上人民币贬
值抑制进口,扩大出口的共同作用,我国并未形成保持贸易顺差稳定的机制,贸
易平衡极为脆弱,贸易收支状况更多地与国内经济增长状况联系。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Ⅺ率I\IS / LM
‘YB
⋯。/ \
‘/\
Yf。
BP---O
收入Y
图4—2 1989.1999
如图4__2 B点所示,1989年至1992年宏观经济运行属于经济低增长与贸
易顺差并存的状态。劫
第二节我国供给短缺条件下内外部均衡的实现
(1978--1992)
一、我国供给短缺条件下内外部均衡实现的一般方式
供给短缺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失衡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作
为总量失衡重要形式的总需求膨胀.即社会总需求不少年份大大超过社会总供
给,使国民经济运行处在十分紧张的环境中,政策稍有放松,就会引发经济高速
增长下的通货膨胀,同时伴随进口大量增加,导致贸易收支逆差。资本项耳,尤
其是长期资本往来的长期顺差,是我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贸易顺差
一般仅出现在国内紧缩或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时期。在这个阶段,国民收入向个人
倾斜引起的居民消费膨胀、地方、企业资金“软约束”引起的强烈投资冲动,再
加上中央财政不断膨胀的财政开支,使我国内部均衡表现为经济过热、需求膨胀
的常态,外部均衡的运行则主要体现为压缩日益膨胀的进口需求,同时,千方百
计扩大出口以换回宝贵的外汇资源满足进口需要。总之,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国
民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关系密切,且里反方向变化。这一阶段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
运行矛盾主要体现为两维矛盾,即国内经济过热,需求膨胀,通货膨胀与一放松
就会出现的国际收支逆差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克服,在于宏观调控当局一直谨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地保持着较大规模的出口和资本引进以解决国内需求膨胀带来的巨大的进口需
求用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内外部均衡矛盾表现形式并不复杂,同时,基本保
持了内外部经济运行的长期、动态均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宏观调
控内外部均衡的统一变得日益重要。。
在这里要特别谈一下我国的贸易收支问题,贸易失衡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我
国有无维持贸易顺差的基础?这一问题与我国供给短缺条件下内夕}部均衡的实现
有极大联系。从数量上来看,我国进口水平的高低短期里更直接地与短缺程度相
联系,国内严重的短缺,往往需要大量进口来予以缓解,直到强烈的进口冲动被
国家外汇储备的短缺遏止为止,或是通过关税、配额、许可证、外汇管制等强制
政策措施限制进口,防止逆差。国内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又严重制约着出口的增
加,虽然出口水平也随汇率变动而发生一定变化,但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数量
型低价竞争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这种进口需求强,出口能力弱的特点,
构成我国外贸的长期基本格局,它奠定了我国不少年份贸易逆差的基础。顺差只
有在限制或减少进口和国内经济紧缩中产生,或者通过本币贬值产生,而不可能
从正常的贸易变动中产生。当外贸逆差严重到一定程度,国家就被迫采取抑制进
口的措施,如1978--1986年经济阶段那样,为恢复对外贸易平衡而不惜影响国
内经济平衡。就贸易结构来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要求进口以机器设备和原材料
为主,除非在消费品市场供给短缺极为严重的情况下才会适当提高消费品进口比
重。出口结构处在初级化阶段的最后时期,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
的比重不断提高,但这些工业制成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粗加工产品为主,
轻纺、杂项产品占出口比重较高。这种以生产资料和制成品为主的进口商品构成
和以原材料、初级制成品为主的出121商品构成并存的贸易格局容易导致大量机器
设备进口形成的生产能力与大量原料、能源出121之间的矛盾,强化了短边效应,
加大总供求矛盾;同时,进出口产品附加价值悬殊,进口用汇多,出口创汇少,
易造成贸易收支逆差。可见,我国产业结构能否升级换代,出口产品国际竞争能
力能否改善,是关系到我国外汇收支持久均衡基础的战略问题。就贸易体制来看,
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混乱的出口削价竟销,由于缺乏完善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出口产品相互杀价竞销。严重地影响了出口信誉和商品信誉。同时,这种低价的
数量型竞争方式,以出口数量的犬幅度增加来换取有限的外汇,减少了国内有效
供给,加剧了国内供求矛盾,也使大量国内财富白白外流。国内消费品价格上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与出口数量过度、减少国内有效供给是分不开的。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并不存在贸易顺差稳定或贸易平衡的机制。贸易
收支状况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贸易平衡基础极为脆弱,靠汇率贬值、外汇
管哉、关税保护、补贴(亏损)出口等政策措施遏制进口,促进出口,维持贸易平
衡,政策一松,便极易出现逆差。如果出口商品结构不能升级换代,产品国际竞
争力不能尽快提高,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名牌产品、拳头产品,贸易收支逆差将
是一个长久趋势,若要出现顺差必将以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为代价。宏观经济供给
短缺、经济过热的常态使外部经济运行中扩大出口变得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
能通过进口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投资品和消费品进口需要,保持贸易收支平衡。
二、我国供给短缺条件下宏观调控政策评述
如前所述,在1978--1992年这一阶段,以分权让利为特征中国经济改革,
使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和利益分配权,但这一改革没有改变
国有经济的预算软约束状态,大量投资涌入周期短、见效快的加工工业,企业、
地方“投资饥渴症”明显,投资需求迅速扩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消费品需
求猛增,出现了投资、消费双膨胀。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
降,其他方面支出增加,“挤掉”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方面的投资基金,交通、
能源等方面出现“瓶颈”。需求膨胀受到瓶颈制约,宏观经济运行结构恶化、经
济过热现象非常突出,外部经济方面则主要体现为连年净进口,千方百计出口创
汇来满足国内过热经济对进口的需求。
这一阶段,宏观经济I为#1-部均衡之间的矛盾并不明显,宏观调控主要体现
为采取紧缩的直接调控手段,对付过热常态,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在预算软约束
的状态下,各经济主体几乎不可能从自身内部产生压缩需求的要求.不可能出现
自发的经济收缩。在上面三个阶段中,压缩需求、控制过热依靠的都是宏观经济
当局运用行政手段直接控制生产或投资、直接控制信贷,而并非通过市场进行间
接调控。1978到1986这一阶段主要依靠直接压缩投资和财政支出“压缩基建”
并“削减财政赤字”冷却经济;1986到1989这一阶段则主要依靠压缩投资和控
制信贷规模.对专业银行贷款总额和固定资产贷款等实行指令性计划控制、不许
发放计划外贷款等,同时规定压缩幅度、停建或缓建一批指令性计划项目、派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固定资产检查小组等,才勉强管住了经济。在这l阶段兽试图采用利用利率、准
备金率等间接手段进行调控,但都没有收到预想效果。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
一切试图通过市场主体利益机制进行调节的间接调控手段都不易收到效果,真正
能对经济产生调控作用的只有行政性的直接调控手段,控制投资的行政性手段才
是控制经济过热的最后总闸门。而到了1989到1992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和销售
的指令性计划大大缩减,从1987年开始,中央开始实行较紧的货币政策,对短
期贷款实行额度管理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但这些措施一直到中央采用行
政手段控制投资增长才发挥出作用来,因为,在预算软约束下,一信贷、货币的投
放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倒逼出来的,此时,行政手段仍然是比金融货币手段都有效
的宏观调控手段,而经济的回升也主要依赖于国家投资规模控制的放松,投资扩
大引起需求扩大,实现经济的启动。而对多卜部经济韵调控,则主要体现为一方面
采用行政手段控制进口,一方面千方酉计出口刨汇以满足国内经济过热、需求膨
胀带来的进口需求,可以说,外部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满足-部分国内需求,
由于开放度尚不甚高,外部经济运行对内部经济运行的影响尚不甚明显,宏观经
济内外部均衡矛盾并不突出。从长期动态均衡和优化均衡的观点来看,1978——
1992这一阶段的宏观调控实践基本实现了长期和动态的内外部均衡,通过紧缩国
内较强的进口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使国际收支保持了长期顺差,而在经济
繁荣时期,又注意增加进口以解决内需矛盾,.这在广大发展中I虱家以及转型国家
中是做得比较好的。但就优化均衡而言,这一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波伏较大,经
济效率损失较高,而通过大量低水平的出口满足进口需求这种不可持续的方式。
牺牲了本国的经济福利,没有实现内外部经济的优化均衡。
第三节我国总供求矛盾表现形式转变时期内外部均衡的实现
(1992--2000)
一、我国总供求矛盾表现形式的转换
在这一阶段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体制格局90年代初发
生了重大变化,非国有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快
速上升,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仍然未变。地方政府和国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企业预算软约束仍没有改变,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并存,计划体制与市场体
制共同发生作用。尽管国有企业仍没有形成预算硬约束,但国有银行不愿再给经
营状况不好的国有企业贷款,使外部约束逐步硬化。
此外,这1986一阶段,一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供给短缺趋于缓解乃至
于基本1987结束,总供求失衡主要形态由需求膨胀转变为总需求不足。我国经
济运行不再以短缺、需求膨胀、经济过热为常态,供求相对平衡、阶段性有效需
求不足的经济运行状态开始出现。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重大改变,20年以分权为
特征的改革使居民收入增长迅速,政府收入比重迅速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
1992.1994年全社会资金流量表显示,1994年居民可支配资金占GDP的比重由
1984年的59.6%上升至94年的69.1%,10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5倍,
而同期GDP增长为6.5倍,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1.2%
下降到98年的12.4%1在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城乡、东西部、居民之间的收入
差距迅速扩大,收入分配格局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也日益明显。收入分配格局的改
变,也使单一的以政府储蓄和投资为主的投融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元化的
投融资格局开始形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在1994年初汇率并轨后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净出口成为除投资、消费以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架马车,外
资引进已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外部均衡矛盾冲突现象时有
发生,宏观经济受内外部均衡因素交织影响特征十分明显。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也
出现了与过去不同的一些特点。除1992、1993年外,1990年至今,国际收支均
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尤其是1994年至今持续出现较大顺差,这在
我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国际收支顺差构成中,资本项目顺差大大超过经常
项目顺差{经常项目差额中,由于出口快速增长,进口增长相对缓慢,贸易顺差
不断增加。双顺差最终体现为国家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到1998年末,我国
外汇储备规模己达14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持有国,
1999、2000年这一数字达到1547亿姜元、1656亿美元,这些现象,已引起了人
们的广泛关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4—2 非国有经济成长情况单位:%
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增
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非固有经济对GDP的非国有经济在GDP增
年份加颧站全部工业总产
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贡献率量申的比重
值增加额的比重
1980 24.O
198l 50.56 25.2
1982 29.74 25.6
1983 36.38 26.4
1984 54.74 30 9
1985 50.48 35.1
1986 54.73 37.7
j987 51.】6 40 3
1988 52.37 43.2
1989 47.48 43.9
1990 62.21 45.4
199I 56.27 43.8
1992 67.46 48.5 54.14
1993 68.64 53.0 53.9, 53.27
1994 85.65 62.7

58.77 72.58
1995 88.12 67.4 62.65 78.41
1996 91.21 71.5 64 58 76.59
1997 95.29 74.5 64.36 62.1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
贸易顺差的扩大,一方面是由于出口的快速增长,另~方面也因为进口增长
相对缓慢造成。1992年后,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1993年出现13.2%
的物价上涨率和122.2亿美元较大贸易逆差。1993年下半年,中央采取宏观调控
16项措施后,投资规模进行了较大压缩,进口增长大为减缓。1994年汇制改革,
取消了外汇留成上缴制度,企业创汇由企业自己支配,大大鼓励了企业出口创汇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义
的积极性。汇率太幅度贬值,对出口的刺激作用也相当显著。同时,从紧的财政
货币政策,抑制了国内需求膨胀,进E1规模得以控制,贸易出现持续顺差。这几
年来,国内需求不振,失业严重,贸易顺差1997、1998,1999、2000分别达到
403.4亿美元、434.7亿美元、292_3亿美元、241.1亿美元。
1992年以来,资本流入,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导致了长期资本
的持久性顺差。1992年至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为110.07亿、275.15亿、
337.67亿i 375.21亿、417.26亿、452.78、454.63、403.19、407.15亿美元,数额
不断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持续商速增长
与普遍不景气的世界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吸引了外资的流入。同时,中国采
用了大量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外资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此外,作为一个庞
大的市场,中国对外企的吸引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劫
在外资大量流入的同时,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引人注意的状况:一是外汇储
备的大量增长,外汇储备源自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结余,由于我国这些年来
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出现,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大。1992年至2000年
外汇储备规模分别为194.43亿、211.99亿、516.2亿、736亿、1050.29亿、1399
亿、1450、1547、1656亿美元.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的形成,资本项目结余是主
要原因之一。对于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宜的问题,在国内经济学界也引起了较大
的争论。二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超常增长,资金供求一反常态,由连年的“超贷”
变为巨额的“存差”。1991年至1996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共增加54584亿元,各
项贷款共增加43477亿元,存差11100亿元。其中除1993年外,其余年份皆为
存差,尤其是1994年至1996年,存差额相当于当年全部存款增加额的28%左右。
1996到2000年存差又增加到17014.88亿元,存差增加额占到各项存款增加额的
30.8%。三是日益严重的资本外逃状况,据英国《金融时报》1996年12月27日
报道,一份有关中国资本外流的最新研究报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八大资本来
源,在1989年至1995年之间,经政府批准的国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约为180
亿美元。伦敦的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沃尔先生在一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
研究报告中说,1989年至1995年间,中国长期资本外流的总量可能超过1000
亿美元,其中约500亿美元是未经政府批准的。相当部分长期资本是通过非法的
形式流到国外的,这可从国际收支资本帐户中出现的大量“误差和遗漏”中反映
出来。“误差与遗漏”从1990年的3l-31亿美元上升到了1995、1996年的178.1
四JIf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亿和155.59亿美元。1985至1994年间中国的资本外逃估计占外债增长比例的一
半以上,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甚至超过了每年新增的外债额,中国成为排在委
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资本外逃国。一方面是外资的大量引
入,另一方面是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存差上升、资本外流,在内外资运用问题
上我们应该换上一种全局的眼光,注意国内外资金的协调运行。
表4—3国际收支概览单位:亿美元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经常项目结余64.02 .119 02 .76.58 1618 72 43 29717 314 7l 2ll 14 205.19
资本项目结余-2.5 234.72 326.44 386.74 399 67 229 58 坷21 51.79 1922
储备资产增减颧2l 22 -17.67 -305.27 -224 81 .316 5l ·35723 ·64 26 -85.05 .105.48
其中:外汇储备22.69 -17.65 .304.21 .219.77 .314 31 .50 69 .9716 -10898
误差与遗蔫.82.74 .98.03 -97.75 .178.1 .155 59 -18724 .177.88 -118.9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4—4按五种方法测算1989---2000年中国姿本外逃数额单位:亿美元
测茸口径1989 1990 199I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0年累甘10年平均
世界攮行法0 9 1386 10I.9 243 6 240 2 174 8 267 8 235 5 S12 920 9 27l J 2 27l_l
犀撮公司法·5A 10I.9 733 212 3 180 3 113,5 189 150 5 4lO 857l 2282.8 228 2
卡廷顿浩S 7 35 5 69 7 117 1361 128.4 l"/3 3 1394 160 6 -43 9 925 4 92.5
克来因法-39.2 54 12 6 121 3 89 6 .17.1 59 8 20 3 333.1 737 9 1372 3 137 2
误差与遗嗣浩L2 32.1 67 7 82.7 lOl 9l一178 2 155 5 169 5 165 1043 9 104 3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料
供求总量关系转换时期,市场经济开始成型,供给短缺状况发生改变,市
场主体自我约束逐步加强,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这一阶段内外部均衡出现了与
过去不同的新情况新特点。
二、1992--2000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状态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2年,我国投资、消费增长明显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其中开发区投资、
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超速扩张,经济泡沫迅速胀大,需求膨胀,物价大幅度上
升,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财
政政策,采取了抑制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刺激出口需求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1996年紧缩政策收到显著效果,当年GDP增长率9.7%,投资增长率14.8%,通
货膨胀率控制在6.1%,管理当局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政策操作水平。但是1997年
以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迅速表面化。经济增长在快速增长的下限运
行,低于多年平均增长水平,经济有下滑趋势,1997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为
9 5%,下半年逐渐下滑,12月下降到8%。市场相对萎缩,畅销产品不足7%,
价格继续回落。企业生产能力放空,某些行业工业设备闲置率高达6004,产品积
压,企业支付困难,货款拖欠严重,亏损进一步加剧,连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乡镇
企业增长速度也出现连续两年降速,从年增长40__60%降低到1997年的18%。
企业效益不佳再加上1998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增加,
高失业率矛盾十分尖锐。据劳动部快报,1997年全国企业下岗职工人数1151万
人,比上年增加336万人,增长41%;其中国有企业787万人,占全国企业下岗
人数的68%。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约有52.3%的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率
在8%以上,其中有25%还认为实际失业率在10%以上。按国际通行经验,一国
失业率若高于12%BP为恶性失业,这是我们保持社会稳定所必需考虑的。(1993
—1997年宏观经济运行相关指标如表4—5所示)
表4—5 t993——1997宏观经济运行相关指标单位:%
指标% 1993 1994 j995 1996 1997
投资增长率61.8 30 4 17.5 14.8 10
GDP增长率13.4 12.6 10.5 9.7 8.8
通货膨胀率6.1 21.7 14.8 6.1 O.8
出口增长率8 31.9 22.9 1S.5 20.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进入1998年以来,我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内外形势。1997年东南亚金融
危机的能量逐步释放,对我国经济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内经济启动困难,1998
嘎川大学|尊士学位论文
年经济增长速度从上年的8.80下降到7.8%。国内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刻,现代
企业制度和现代金融制度建立进入攻坚阶段。为确保“经济增长率达到8%,物
价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促进两个“三年目标”的实现,1998年上半年中
央政府出台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几乎创历史空前纪录。但是,从1998年的
经济走势来看,市场需求扩大不明显,经济增长率继续走低,预期普遍看淡,特
别是物价水平逐月回落,零售物价持续负增长,1998年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
下降2.6%,居民消费价格下降O.8%。从中国经济周期的历史看,增长率低于两
位数以后,调整最多两年,经济就会迅速反弹,即使象1989、1990年那样的严
重情况,也是两年后即行回升。而这次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己过3年,各种指标仍
然走低,这就需要我们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这一阶段宏观经济内外部均
衡状况作深层次的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影响
如果说1992年以前,我国的对外经济主要表现为对内部经济运行的一种补
充的话,1992年之后的这一阶段,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则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
重要驱动器之一。出口不再是为了平衡进口的被动行为,成为追求经济增长的重
要手段之一,进口也不再只是为了弥补国内供给缺口的方式,而是一种为发展考
虑的主动性进口,尤其是引进外资则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和推动力所在。
从1997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
出口市场环境受到严重影响,1998年1月中国大陆对香港地区的纺织品出口下降
了12.46%.对日本出口下降了11.53%,对韩国出口下降了26.76%,衣着附件对
香港地区出口下降了6.67%。据海关统计,1998年,我国全年出口总值完成1837.6
亿美元,仅增长0.5%:进口1401.7亿美元,下降1.5%,实现贸易顺差435.9亿
美元。
我国出口贸易中50%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两头在外,由于周边国
家货币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口成本下降,抵消
国内劳务和其他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维持了出口产品竞争力。我国产品出口与
东南亚不相重叠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避开了纺织品与服装出口方面的竞
争。此外,亚洲各国货币贬值起初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大大提高和
出口猛增的效果,因为东南亚和韩国过分依赖进口来刺激出口。它们出口产品必
须依靠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随着这些国家货币贬值,投入产品的价格猛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涨,从货币贬值中所能得的竞争力好处的绝大部分都被消耗掉了。另外,这些国
家采用提高利率办法来稳定货币,使融资成本上升,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出口竞
争力大打折扣。再加上美国对亚洲纺织品进口仍坚持严格的进口配颧制度,东南
亚国家不可能取代中国大陆在美的纺织品市场份额。因此,我国产品对金融危机
国家产品竞争激烈市场的出口不降反升,1998年l一7月中国对欧美、非洲、拉
丁美洲的出1:3仍保持了18%以上的快速增长。可见,中国大陆外贸出1:3形势所面
临的主要威胁,首先不是东南亚国家的出口竞争,而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不
足。1998年I一7月我国对东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分别为下降
13.7%、4.3%和30.3%。应该看到,一个国家乃至个人的消费除了受价格影响外,
更决定于此国和此人的收入和财富水平。金融危机的打击使这些国家和人民的收
入大幅度下降,资产严重缩水,市场预期不好,进口需求扩张容量有限。从这一
点上来说,我国若想通过汇率竞争性贬值增强出口竞争力,以扩大对东南亚各国
的出1:3是不见得有效的。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低价数量型竞争态势,
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适当进口国内所需
资源,改变价格竞争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对我国对外
贸易长远发展,使出口竞争力真实提高都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对汇率贬值的影
响以及市场份额丧失的后果,我们也应充分加以重视。
亚洲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吸收外资的主体,我国亦是其主要投资市场。统计资
料显示,日本对华投资占到其投资流出量的15.7%;作为中国吸收外资主要来源
之一的东盟地区,对华投资占其输出直接投资的34.8%,占我国吸收外资金额的
7.6%。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必然对中国吸引外资有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
国家股市下跌,上市公司资产缩水一般达到300,/0--50%,本币贬值,投资成本加
大,大多数企业放慢了对外投资的步伐。欧、美、日跨国公司在亚洲的业务受到
不同程度的打击,将会影响这些公司向中国扩展业务,影响其在华投资。同时,
为缓解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
都相继出台吸引外资的措施,进一步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制定了新的优惠
政策,对我国形成竞争。再加上这些国家货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吸引了出
口导向型投资的流入,本币贬值还使进入这些国家的投资金额相对升值,企业生
产成本下降,对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这些都对我国引资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劫
为了抵消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吸引外资的影响,经济管理当局从1997年
9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季度起就开始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1997年10月1日起再次大幅度自主降
低进口关税税率,有助于外商投资输入资本货物;公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
导目录》,将部分允许类项目并入鼓励类项目;出台了调整进口设备的税收政策,
减免了一部分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些政策调整,对投资者信心有了积
极影响,使许多观望等待的外商投资项目重新启动,也促进了更多外商来华投资。
据统计,1998年1月至2月底,我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95家,与1997年同期
相比下降9.82%;新批合同外资金额48.41亿美元,同比增长10.17%;实际使用
外资金额46.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可见,1998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金额
比上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可保持一定的注入规模。尤其是在外商投资连年大量流
入,国内资本大量流出,国内储蓄存差剧增的情况下,调整引资结构,激活国内
储蓄,协调利用国内外资金,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是有利于我
国经济长期发展的。
(二)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均衡状况的深层次分析
这一阶段,我国外部均衡状况不仅受亚湘金融危机影响,尤其反映着内部均
衡状况的重大变化。我国宏观经济种种问题的出现包含着需求与供给的双重原
因。一方面是中国特有体制因素导致的重复建设、结构失衡等造成的总供给问题;
另一方面是有效需求不足,并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
我国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最直接的支撑因素是超高速的投资,199l一1995
年,投资率达到40%.比80年代的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这种超高速投资
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结构调整滞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同时带来巨大
的生产能力过剩。到1997年底,全国累计库存约3万亿元,其中1.3万亿元为非
正常库存,同时企业设备大量闲置。这种靠大量投入支撑的经济增长,技术水平
低,易于学习。经常是一个项目一夜之间就遍地开花,整个经济增长重在量的扩
张,没有根本的技术创新和结构变革,于是出现结构雷同,以学习、模仿、移植
为技术导向,低资本投入高劳动投入。随着传统需求的饱和,国内价格大战此起
彼伏,出口贸易削价竟销,产业利润下降,企业普遍感到缺乏有利的投资机会。
当企业没有创新或利润减少的时候,资本就从实业中流出,流入房地产、投资等
虚拟部门,形成1993年的经济泡沫。泡沫及时挑破后,由于实质经济尚未取得
到突破,许多企业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可见,体制因素导致的重复建
设、结构失衡直接造成了无效供给和超量生产。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着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突出矛盾,据国
内贸易部1998年对613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408
种,占总数的比例为66.6%,供过于求的商品195种占31.8%,供不应求的商品
仅有10种占1.6%。不仅消费品市场,而且历来视为“瓶颈”的许多基础部门产
品也相继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价格过度下滑,1998
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2.6%,居民消费价格下降O,8%,1997年生产
资料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2.6%:开工率严重不足,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提供
的资料,全国94种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上的只有59种,占62.7%:
利用率在50%以下的18种,约占20%。有61种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严重不足,
开工率一直在继续下降,各地下岗工人大量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此
超彼伏,投资风险加大,导致投资增长率明显减缓,固定资产投资新增额占国内
生产总值年增额的比重1997年下降到25.3%,名义投资年均增长率1992--1996
年高达33.7%,1997年降为10.1%;1997年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进口需求不旺,
贸易顺差403亿美元。
我国12亿人口,人民消费水平处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换过程中,随着经济
增长,收入水平提高,市场潜力应该很大,但此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需
要我们认真分析。第一,紧缩导致经济增长下降后,居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差
距拉大。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已从1993年最高时的9.5%降
至1997年的2.9%,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也有减缓之势,1997年仅增长4.6%。与
此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
之比1985年曾降1.8:l,1995年为2.47:1。1996年城乡人均消费水平之比则
为3.5:l。农村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困难重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变慢,成为抑制
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市场开拓的基本因素。严重的乱摊派和不合理收费对农民收
入的增长亦有重大消极影响。收入的分化在城市居民内部与农村居民内部更为突
出,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高达O.445,比1988年高7个百分点,为亚
洲最高国家之一。收入增长的缓慢以及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造成消费倾向低的“先
富起来”者无意消费,而广大消费倾向高的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无力消费。第二,
近年国家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制度改革措施相继推出,
使居民谨慎性消费倾向加强,支出预期提高,以致“有钱不敢花”。同时,在严
峻的市场形势下,国有企业机制不活、包袱沉重等问题对经营状况的影响变得十
分尖锐,企业破产和大批职工的下岗失业导致城乡收入预期的不稳定,职工对失
99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风险的担忧大大强化,使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见表4—6)。1997年城乡居民储蓄
存款余额高达46290亿元,比上年猛增7000多亿元.增长19.3%,储蓄增长率
比收入增长率高出15个百分点,消费倾向低,即使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也不能有
效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第三,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供给结构与需求
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在质和量上
都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日益显现,排浪式消费热点己不大可能出现。
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需要供给结构及时作出调整,而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重复投资,使供给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一方面,大量档次低、附加值低的产品生
产能力过剩,库存积压严重:另一方面,相对较高层次的需求从本国产业得不到
应有的满足,如服装用高级面料,我们生产不出,每年要花60亿美元进口。同
时,我国企业产品主要瞄准城市居民。忽略了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据统计,洗
衣机、电冰箱在农村的普及率仅10%左右,传统产品如电视机、中低档服装、日
常生活用品等在农村市场还大有潜力可控。据调查,约有300,6的居民持币观望的
原因是由于没有合适的东西可买。可见,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
结构不合理,结构升级滞后,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第四,体制障碍,
使市场有效需求得不到实现。如住宅,一方面是居民住房需求潜力很大,一方面
是1997年7038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无法售出。传统的实物福利分房制度制约
居民买房的积极性,由此出现商品房严重积压和福利房紧缺并存:同时住房价格
也不合理,税费过重导致商品房价过高,居民无力接受;此外,住房金融体制改
革滞后,个人购房抵押贷款支持力度较弱,居民买房心有余而力不足。
表和咱边际消费倾向单位:%
年份GDP增长率% 边际消费倾向年份GDP增长率% 边际消费倾向
1986 8.5 0.808 1992 14.2 0.646
1987 11.6 0.942 1993 13.5 0.802
1988 11.3 1.05 1994 12.6 0.815
1989 4.3 0.788 1995 10.5 0.845
1990 3.8 0.:592 1996 9.6 0.733
1991 9.2 1.048 1997 8.8 0.576
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
四JI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可见,我国在这一阶段存在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紧缩负效应、结构性、
体制性、政策性等多重因素引起的,其形成结构矛盾、总量矛盾都有重大影响。
应该看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到720美元左
右,经济增长空间仍很大。长远来看,居民的消费需求将有一个大的提升,许多
国家都瞄准了我国的巨大市场,应该说市场需求的潜力是很大的。据有人测算,
在目前生产能力过剩最严重的家用机电产品中,只有自行车和电风扇基本饱和,
彩电、冰箱、洗衣机等11种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在25%左右,家用机电消
费品市场刚刚步入成长期,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和设备更新,使它们的保有量和
年产量分别达到5亿台和5千万台,那么,中国的家电产业至少还可以高速增长
20年f邓英淘、姚钢,1998)。
就我国的情况看,广义通货紧缩的若干表征已经出现。其典型特征是投资
机会的减少和投资边际收益下降,与此对应,则是国内储蓄相对过剩,需求不足,
物价总水平下降。f狭义的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人为加剧需求不
足)。而我国所出现的物价水平降低主要是反映了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应属于广
义的通货紧缩。表4—7所示,1996年以来,企业经营效益下滑,银行坏帐增加,
惜贷现象出现。同时,居民预期不佳,有效需求不足,使储蓄存款大幅增长,消
费减少。货币增长率的下降引起物价上涨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前所未有的物
价负增长,使原来贷款的真实利率进一步上升,1997年实际利率高达5.47%,接
近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1998、1999、2000这一数字达到6.67%、6.48%、6.24%,
高昂的真实利率水平给企业营造是严峻的金融环境,导致企业负担上升从而投资
下降,因此,货币当局的降息缓解了真实利率高昂的态势。
表4—7 1990--2000中国经济运行相关指标单位:%
年份通货一年期名义实际利率投资增长率MO增长率MI增长率M2增长率
膨胀率利率
1990 2.1 8.64 6.54 2.4 12.8 9.1 27.4
1991 2.9 7.56 4.66 23.9 20.2 24.2 26.5
1992 5.4 9.18 3.78 44 4 36.4 35.9 31_3
1993 13.2 10.98 -2.22 61.8 35.3 38.9 37.3
1994 21.7 10.98 .10.72 30.4 24.3 26.8 34.4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5 14.8 lO,98 -3.82 17.5 8.2 16.8 29.5
1996 6.1 7.47 1.36 14.8 11.6 18.9 25.3
1997 0.8 7.47 6.67 8,8 15.6 16.5 17f3
1998 .2.7 3.78 6.48 13 9 lO.1 11.9 14.8
1999 .3.O 3.24 6.24 5.1 20.1 17.7 14.7
2000 .1.5 2.07 3.57 lO.3 8.9 16 12.3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展望》,《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
1992到2000这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结构矛盾
突出等问题,并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对对外贸易和外资引进的冲击。这一阶段宏
观经济运行内外部均衡矛盾的体现方式变得十分复杂,经济衰退,需求不足,失
业率上升,通货紧缩,以及复杂国际经济形势对国际收支的冲击,人民币汇率同
时面临着升值与贬值的压力。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的要点在于注意内
外部均衡的协调,找出各种政策的最佳组合。
三、1992__2000宏观调控政策评述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为集中民间外汇以增加国家外汇储备,1994年1月
1日,宏观调控当局一次性将人民币汇率贬值50%,对内外部均衡产生了极大的
冲击。在国际收支顺差时,人民币贬值大幅度贬值加大了我国的国际摩擦。同时,
人民币贬值使我国国际收支连续出现双顺差,人民币汇率产生升值压力,如果浮
动,只能是单边升值,无法真正浮动,中央银行为保持汇率稳定,将全部多余外
汇收购起来,一方面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一方面保持人民币不升值。1994年中央
银行外汇储备一下子增加了304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额猛增到516亿美元;相应
地,为了购进这300多亿美元外汇,中央银行被动发放的基础货币增加了2800
亿人民币。结果,虽然中央银行再贷款只增长了约25%左右,但由于外汇占款的
大量增加,年末货币总量增长率仍达到35%左右,外汇冲击是当年通货膨胀高企
的原因之一。应该说,这一次面对较剧烈的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冲突,宏观调控
当局的内外部均衡政策配合是不协调的: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本币大幅贬
值,加剧了国际摩擦:一方面大量收购外汇,积累外汇储备,~方面保持人民币
汇率不升值,这是典型的固定汇率操作,中央银行未及时采取对冲政策,为高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物价水平又添了一瓢油⋯⋯1994年宏观调控当局对对外开放下的问题有些准
备不足,对内外部均衡出现冲突时的政策配合操作尚不熟练。
1994年到1997年。面对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高企、人民币汇率
升值压力显著的情况,中央银行为防止人民币升值,连续够入1200亿美元外汇
资产,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国外,资产和负债方都增加大约10000亿元
人民币,为此将增加1000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供给。而受内部经济运行状况
制约,中央银行要求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采用出售政府债券
等方法,使国内资产的资产或负债方都减少相同数量,采取对冲操作,将购买国
外资产的国内货币扩张效应抵消。从中央银行1994--2000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
表来看,其“外汇占款”在过去长达40年的时期中微乎其微,从未超过5%,在
1990—1993年占15%,在1994年一1997年期间上升到40%,在1997年的全部
基础货币发行额中占到87%。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该升未升,因此
在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的时候,人民币并未出现贬值预期,反而出现了升值
预期。
表4—8 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结构变动(1994——1998年) 单位:亿元、%
基础货币供1994年1995丘1996年1997年1998盎
应主要渠道增加额比重增加颉比重增加额比重增加额比重增加额比重
基础货币3.604 100 6.147 100 3.805 100 2.826 100 1.067 100
外汇占款2.303 64 2.765 45 3.072 87 371 .13 449 35
四大银行-2.832 .79 l-317 21 —2.059 .54 1.93l 68 632 59
贷款
政策性银行3.716 103 1.647 27 2.03】53 889 3l 352 33
贷款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周边国家汇率贬值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0%--
15%,为了保证亚洲金融稳定,人民币名义汇率两年没有贬值,出口所需要的实
际汇率贬值是由出口退税和国内通货紧缩完成的。名义汇率该贬未贬.人民币贬
值预期非常严重,加上国内通货紧缩,实际利率过高,使名义利率不断下调。在
103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贬值预期和利率平价的作用下.居民个人结汇减少,购汇增加。从居民个人结汇
金额占同期国际收支因私涉外收入的比例看,1996年为100%多、1999年降低到
20%。另据测算,人民币利率每下调一个白分点,居民个人因私购汇月增加近6700
万美元并且,降息对居民个人购汇增加的这种刺激作用越来越显著,1998年一季
度月均购汇额为O.65亿美元,1999年四季度增至3.19亿美元,增加近4倍。由
于居民个人结汇下降,购汇增加,1998年以来居民个人结汇转为逆差,2000年1
—4月逆差达1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占同期非贸易结售汇逆差的
75%,成为我国非贸易结售汇由顺差转为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大量
出口创汇企业将外汇滞留海外,国内企业提前归还外债,导致资本大量外流,1998
年通过外汇专项检查掌握的企业骗汇达到112亿美元,这是我国一度出现“顺差
逆收”的重要原因,1998年我国有国际收支顺差500多亿美元,但是只有50亿
美元结汇。由于上述合法或非法方式的本外币资产选择偏好的逆转,我国国际收
支顺差大幅度下降,资本项目更是出现了1992年以来的首次逆差,外汇储备增
幅大大减缓,进而使得外汇占款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中央银行“外汇占款”项目锐减,突然减少了
国内基础货币的发行,嚯国内银行已经出现“惜贷”的同时,加重了国内的通
货紧缩,这是我国外部经济运行影响内部经济运行的典型。
尽管人民币还不可以自由兑换,但货币替代现象在我国也已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连续降息以来。本币与外币的利差不断扩大,境内居民个人外币储蓄呈现
快速增长的势头。据测算,人民币利率每下调一个百分点,我国居民个人外币储
蓄存款增长约56.7亿美元。降息对个人外币储蓄增加的刺激作用日益明显,1999
年6月降息后,下半年居民个人外币储蓄存款月均增加额达到13.9亿美元,较上
半年多增加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3.6亿美元。这使得我国境内的“美
元化”倾向进一步加剧,1997年12月,居民个人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占M2的比
例为2.65%.到1999年12月这一比例上升到3.82%。我们知道,货币供给也受
到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不纯粹是外生的、人为可控的,货币替代现象的出现,使
我国居民对外币的需求上升、对人民币的需求下降,直接导致了我国近几年货币
。截止到1998年11月,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比上年下降了2826亿元.其中,对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贷款下降了1931亿元,对政策银行贷款下降了889亿元。《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经济研究》1999年第三期。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乘数的下降。货币政策在外部经济的冲击下,其独立性、有效性都受到了极大的
冲击,这是我国政府在开放条件下面临的一个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
这样的挑战会更加突出。
从这一阶段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运行情况来看,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需求
不足制约严重,形成了总供求均衡对净出口的依赖,同时,资本的净流入已主要
不是弥补国内经济的资本缺口,而是为了弥补技术和管理缺口,净出口和资本净
流入共同导致了资金的闲置,造成了浪费,外汇储备的上升对货币供应量及信贷
结构形成干扰,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累积。这一阶段的宏观调控避免了经济的过
度紧缩,促进了经济的回升,积累了在双顺差情况下,控制货币供应量,协调内
外部均衡的经验。以长期、动态的观点来看,较好地实现了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
的统~,但从优化均衡的观点来看,内外部均衡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仍是不可
忽视的。这些表明内部均衡状态欠佳(就经济增长、就业与资源利用而言),且
内外部均衡的长期协调存在隐患,因而内外部均衡长期协调的关键在于扩大内
需,消除或缩小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赖。
第四节我国宏观经济调节两个均衡实现的模型与政策
(1978--2000)
我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何结合我国
国情,将西方经济学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模型运用于中国经济,是一个值得探索
的复杂问题。
本节将针对这~问题作一些尝试性的讨论。西方经济理论适用的微观经济基
础是对政策变动引起的市场信号变化有灵敏反应的企业,而我国许多企业尚不是
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微观主体,国有金融机构也正在向真正的金融企业转
变,它们对市场参数变动缺乏灵敏反应。这严重制约了经济政策的效力,也给宏
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增加了难度。此外,我国生产要素特点是劳动力市场、
金融市场发育尚不足,财政制度、货币体系都不完善,缺乏宏观经济调控较完善
的市场制度基础和调节机制。就产业结构而言,我国瓶颈制约曾经相当严重,现
在也没有完全消除,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重重,供给结构的变动与需求结构的不协
调仍然突出,给宏观经济调控增加了难度。同时,我国外部经济运行并非以国际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收支均衡为目标,而是追求国际收支盈余,这使中国的BP曲线也有了自己的特
色。可见,在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时,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作必要的
修正。
一、中国的JS—{.M—BP模型
标准的Is.LM.BP模型有两个重要的假设:存在高度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利
率是内生的,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共同决定。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存在
有限的资本流动,其中大量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还有外债和少量的证券投资。
在特定情况下,也有资本外逃;利率尽管由政府决定,但也不完全是外生的,尤
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使目前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资金供求状
况,从而可以将利率看作是准肉生的。因此,经过修正以后。IS-LM-BP模型是
能够适用于我国的。
就外部均衡情况而言,尽管我国外汇管理体翩经过1994.年的重大改革后已
宣布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统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6年来的政
策实践表明,人民币汇率并没有真正浮动起来。从总体上看,我国实行的是钉住
汇率制度,尤其是在中国出口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之际,人民币也一直不
贬值,此对的人民币汇率甚至可以视作是准固定汇率制度。此外,人民币汇率的
决定也没有反映出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因为根据我国目前所实行的银行结售汇
制度要求,结汇是强制性的而售汇则是有条件的,8在缺乏自由竞争的银行同业
外汇市场上,央行充当了最后的买家和卖家,形成了独家垄断的格局。不仅如此,
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仍实施着严格的外汇管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的利率
变化基本上没有弹性。此外,由于我国存在严格的资本管制,套利资本对国内利
率变动的反应受到限制:我国资本流入以长期资本为主,这些资本以利润为主要
目标,因此税收优惠,投资环境等都对其有很大影响,而不全决定于利率。过去
相当时期较高的通胀率使我国一般需要以较高的利率补偿由此给外资带来的损
失。同时,我国体现先进技术的机器设备、新材料、零部件和高档消费品生产能
。结汇的强制性指除外商投资企业和某些试点地区的大中性国有企业外,境内所有企事业单
位、机关和社会团体不准持有外汇帐户,它们的外汇收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调回国内,
并按挂牌汇率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的有条件性则指凭进rl配额、许可证、登记
证明和相应的进口合同以及支付协议或通知书购汇。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力的短缺,决定边际进口倾向较高,这使既定国民收入增加在某些时期可以引起
较大的贸易收支赤字,要求利率高于国际平均利率以吸收更多资本流入,维持国
际收支平衡。因此,我国现时期较为适用的是固定汇率制下国际资本不完全流动
的IS.LM.BP模型,BP曲线的形状比较陡直。
就BP曲线的位置而言,由于我国政府追求的是外汇储备的增加,把内部稳
定,外部国际收支盈余作为目标状态,因此我国的意愿国际收支曲线BPC的位
置向左移动。BPC曲线与BP曲线二者之间的差距(在横轴上截距的差)反映政
府意愿的当年国际收支顺差值。BPC表示保持一定国际收支顺差值时,利率与国
民收入的组合(如图EO点)。
国民收入Y
圈4—3 中国的IS.LM.BP模型
我国微现经济主体自我约束不强,还没有完全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
业投资需求对利率反应不够灵敏。利率上升较大.企业也不会相应减少投资需求;
利率下调不少,企业投资需求也不一定增加很多。体现在Is曲线上,反应不灵
的投资需求使IS曲线变得陡直。
我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企业、居民的货币需求对利率反应不够灵
敏。利率上升较大,企业、居民的货币需求也不会相应减少;利率下调不少,企
业、居民的货币需求也不一定增加很多。这样,我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
使LM曲线也变得陡直。
仅从图形看,是靠缩小Y(相对于BP),形成顺差,似乎与中国调控实践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经验相悖。实际上,在经济周期低谷阶段就是如此,而在高涨阶段,为通过鼓励
出口(以形成净出口)或引资优惠,使BP和BPC均外移,以达到资源充分利用
的产出水平,最后一轮周期这种情况最为典型。在将IS_吨M模型运用于我国时,
应特别注意到由于我国利率并非市场均衡利率,一般地应用Is—_LM模型不能说
明财政、货币政策在我国的作用机制。由于IS曲线比较陡直,尤其在需求不足、
滑坡时期,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更小,IS曲线更接近于垂线,这决定了货币供应
扩张或收缩同时相应降低或提高利率对增加由需求决定的产出和就业作用较小。
在需求膨胀时,货币供应量的紧缩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缩小抑制投资与总需
求。在需求不足时期,则应更多地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启动需求。此时,由于
市场不景气,市场主体预期不佳,宁愿将资产较多地保持在货币形态上,投资畏
缩不前,因而LM曲线变得平缓,也使货币扩张政策对扩大需求的作用大为减弱,
而财政政策作用变得更为重要。还应注意到IS—LM模型不能反映结构性矛盾的
影响,而鉴于我国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强化,在调节过程中,我
们应充分重视供给政策的调节作用,尤其是,运用产业政策提高资源充分利用的
产出量Y。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均衡实现的政策组合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关系密切且呈反方向变化,常常导致经济高速增长下国际收支逆差与需求膨胀、
通货膨胀并存的状况,增添了内外均衡的难度,为了降低通货膨胀压力,必须增
加进口;同时,为了平衡国际收支,要求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内外均衡间出现了
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经济低速增长时期,又常常存在失业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的
状况。在下文中,笔者将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内外均衡经常出现的这两种状况,
提出相应的政策搭配。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民经济膨胀与贸易收支逆差并存,此时可以采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消除需求膨胀,制止通货膨胀,同时收入减少也
会使进12减少,相应降低贸易赤字。利率提高,也可吸引外资流入,平衡国际收
支。汇率政策上,可以适当提高外币汇率,使本币贬值,增加出口,吸引外资流
入。单纯的大量进口只是增加供给量,得到暂时的平衡,而引进外资可增加国内
储蓄,增强供给能力,并逐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相应地,还可选择适当的对外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贸易政策、外资政策,增加出口,吸引外资。经济高速增长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
展的主调,就克服国际收支逆差而言,宏观调控应将控制经济过快增长放在首位,
进口的适当控制在预算约束没有完全建立之前不能完全取消。随着外资流入的大
量增加,应将外资纳入投资总额中加以调控,并注重吸引外资的出口导向型战略,
促进国际收支稳定运行。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注意控制总需求规模,控制物
价上涨,抑制本币实际汇率的升值。
在经济低速增长时期,国民收入没有达到资源充分利用水平,同时存在国际
收支盈余,这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较常见的一种状态。此时可以采用扩张性
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通过国民收入增长消除失业,随着国民收入增长加速,
进口增加又可以缩小贸易收支盈余。外贸政策、引资政策亦应服从于这一目标。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
国际收支波动日趋复杂,国内经济受国外经济影响日益加深,宏观经济调控难度
也就越来越大,不仅要分析国内经济状况,还必须考虑国际经济周期波动。1986
年我国曾出现少见的较低增长下的巨额逆差(ODP增长速度仅为8.8%,贸易逆差
119.7亿美元),除了1985年扩张政策下进口惯性等国内原因外,也与当时的国
际经济状况分不开。1986年中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都不景气,1984年美国GNP
环比增长速度为6.8%,1986年降至3%;日本1980年GNP环比增长率为3.2%,
1986年下降到2.7%。贸易对象国经济低增长,进口减少,我国出口受到很大压
力,导致了巨额的贸易逆差。可见,在内外均衡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上,没有一
成不变的公式,必须充分考虑当时的国内、国际经济具体状况,相机抉择,适当
搭配,并把握好力度、时机。例如:在近年国际性金融危机中,亚洲各国货币纷
纷贬值,而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紧缩后的调整时期,面对经济增长下滑,
出口增长减慢乃至下降,高额国内储蓄与位居世界第二的外汇储备,国内宏观经
济政策又当如何组合搭配呢?这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统一的新问题
中国经济是~个不断发展和变动着的经济.如果说在1992年以前我国宏观
调控的目标主要以控制总需求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为主,那么1992年以来,我
国经济阶段性有效需求不足的出现,使防止过冷(通货紧缩)也成为了宏观调控
的重要目标。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1994年以来,外部经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运行与内部经济运行之间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熟练运用开放经济下宏观
经济调控政策也成为宏观调控当局的当务之急。
随着加入WTO的到来,我国对外贸易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开
放将削弱政府对外贸形势控制的能力,那么,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内需与
外需的关系,如何扩大出口、控制进口,如何选择适合我国的外贸战略与政策弥
补政府直接调控能力的削弱⋯⋯都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从对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管理的情况来看,我国对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
兑换一直没有给予承诺,但是,资本管制不是一个长期可持续性政策,随着中国
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只是一个迟早问
题。那么,如何选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机与步骤、如何选择适合对外开
放新阶段的国际资本流动调节政策、如何协调使用好国内与国外资金⋯⋯我们应
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孰优孰劣,是经济学界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
问题。我国在1994年以后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96年亚洲金融危
机以来,我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与其说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不如说是
固定汇率制。从当今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来看,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从长远来
看还是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不应在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实行浮动汇率
制的时候,反倒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宏观调控当局相应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
选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汇率制度有效保护国内经济少受外部经济的冲击,
如何选择汇率转轨的时机,如何妥善处理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汇率政策的选择和
应用⋯⋯
1998年,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下降5个百分点和外汇储备仅增加了50亿美元,
使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几乎没有增加,当年M2增长15.3%(1997年为17-3%),
MI增长11.9%(1997年为16.5%)。由于中央银行仅持有少量可交易国债(2800
亿元左右),利用公开市场调控基础货币的余地很小,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本来
就不多(约占其总资产的8%),加上国债收益高、无风险,就更不愿意卖给中央
银行。中央银行原有的主要依靠外汇储备和中央银行再贷款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
货币政策工具在1 998年都相继失灵。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减小、
外汇储备规模也不再由中央银行决定、贷款规模限制早已取消⋯⋯此时,中央银
行可以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多地倚重利率调整一项,而利率数次下调并没有起
O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立
到扩张经济的效果,中央银行几乎没有有效手段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经济开
放度的提高将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那么在这一阶段,深刻认
识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有效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必须思考
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开放使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机制在中国会以更为明显的方式
体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联动机制将日益强化,三个市场的建设、
发展和连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外开放新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必须密切关注
金融资产价格,并作好与汇率政策的配合协调。
加入WTO后,内需不足的矛盾还将持续,外部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
可能加剧内部经济的非均衡(净出口缩小乃至变为净进口,以致需求不足和失业
加剧)。净进口有可能导致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资本净流入的影响将进一
步加大。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流动逆差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和国内经济波动
的风险增大。资本流入的扩大,主要意义在于弥补技术和管理缺口,促进经济增
长和就业,但对总供求的影响,则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增大了需求,另一方面也
增大了供给,而且供给效应可能大于需求效应(与小国开放经济有别)。我国内
外部均衡矛盾产生的机制以内部扰动为主,外部冲击的作用正逐步上升,近期外
部冲击主要体现为贸易冲击,金融性冲击开始形成,加入WTO后金融性冲击因
素可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新的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到来,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
体化的浪潮,外部均衡对内部经济运行的的影响和冲击将更为明显,中国经济自
身也必将在更大程度上为全球经济的扰动所波及,政府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对外
贸形势的调控能力、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对资本流动的控制能力都将显著削弱,
宏观经济运行外部均衡的不确定因素加大,那么,如何面对对外开放新阶段给中
国内外部均衡带来的冲击,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逐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增
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搭配艺术,是我国宏观调控当局在新世纪和
对外开放新阶段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的外贸政策
第一节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对外贸易的变化趋势
一、我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回顾,
我国对外贸易状况基本可以分为计划经济≤1950.1978)、开展改革开放
(1978.1992)、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1992.2000)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8)
从建国开始到70年代末期,与国内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对外贸易也采取了一种高度集中的体制。1956年我国建立起了由外贸部统一领
导、统一管理,各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
对外贸易体制。外贸公司只要完成了出口计划,无论亏损多少,均由国家补贴。
在外贸的对内经营方面则实行出口的收购制和进口调拨制,生产单位对出口品的
价格、盈亏不承担责任,用货部门不同外商发生合同关系,不承担进口品质量和
效益责任。在外贸管理体制方面则实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外贸计划取代关税、
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等措施,成为调节进出口的唯一行政手段。外贸企业与其他
国有企业相似,在财务上都处于“预算软约束”状态,外贸企业、生产供货单位
和使用进口物资单位都对盈亏不负责任。与其他价格一样,汇率作为一种价格只
是一种核算工具和手段,对进出口并不发生影响,国内价格体系与国际市场价格
体系处于隔离状态,企业感受不到国际竞争的压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外贸政策存
在严重的弊端。国营外贸公司独家经营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指令性
计划和外贸财务统包盈亏排除外贸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70年代末,计划经济下的外贸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贸
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这一阶段,我国外贸规模比较小,每年递增的速度不快,外贸规模的大
小与中国的政策密切相关。从1950到195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时期,
此时贸易规模每年递增,每年都有外贸逆差。从1956年起,中国进入了第一个
五年计划时期,到1959年贸易平稳增长,基本保持了贸易平衡。1960年中苏关
系破裂以后,对外贸易迅速萎缩,到1963年对外贸易连续三年负增长,并在此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之后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72年中美建交以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
往和政治交往增多,对外贸易逐年增加,到1978年对外贸易己达到355.1亿元。
表5--1 海关历年出口商品分类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总额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轻纺、橡胶、矿冶机械及运杂项制品
产品及其制品输设备
1980 181.19 91.14 90.05 39.99 8.43 28.36
198l 220.07 102.48 117.59 47.06 10.87 37.25
1982 223.21 100.5 122.71 43.02 12.63 37.05
1983 222.26 96 2 126.06 43.65 12.21 38.04
1984 261.39 119.34 142.05 50.54 14.93 46.97
1985 273.5 138.28 l 35.22 44.93 7.72 34.86
1986 309,42 112.72 196.7 58.86 10.94 49.48
1987 394.37 132.31 262.06 85.7 17.4l 62.73
1988 475.16 144.06 331.1 104,89 27.69 82.68
1989 52538 150.78 374.6 108.97 38.74 107.55
1990 620.91 158.86 462.05 125.76 55.88 126.86
199l 718.43 161.45 556.98 144.56 71.49 166.2
1992 849.4 170.04 679.36 16135 132.19 342.34
1993 917.44 166.66 750.78 163.92 152.82 387.81
1994 1210.06 197.08 1012.98 232.18 218.95 499.37
1995 1487.8 214.85 1272.95 322.4 314.07 545.48
1996 1510.48 219.25 1291.41 284.98 353.13 564.26
1997 1827.92 239.53 1588.39 344_32 437.09 704.67
1998 1838.09 205.89 1632.2 324.77 502.17 702
1999 1949.3l 199.41 1749.9 332.62 588.36 725.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贸易结构来看,这一时期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尽管工业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依然是初级产品出口超过工业制成品出
口,其中重化工业品出口的比重远远低于轻纺工业品的出口比重。
(二)开展改革开放(1978-1992)
高度集中的计划外贸体制在特定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
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它的弊端也逐步显现了出来,如独家经营不利于调
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得过死妨碍T=5'I-贸企业自主经营能力的发挥,导致了粗放
型经营。
8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由原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
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
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打破了国营进出口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外贸公司、工贸公
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三资企业等都可以从事不受
限定的对外贸易。从1980年开始恢复了对进出口商品的许可证管理制度,以调
节对国家紧俏物资的进出口,增强外贸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1985年起,经贸部
不再编制、下达外贸收购计划和调拨计划,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
1984—1986年期间实行了核定出口成本、增盈分成、减盈自理的办法,增盈的60%
用于企业、40%用于职工福利和奖金,1987年开始出口收汇奖励人民币和外汇额
度,并实行了对外经贸部所属外贸专业公司的出13承包经营责任制,逐级分包,
落实到基层。从1988年起,承包制在全国推广,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
旄。如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彻底的出151退税和取消中央财政的出口补贴等,在一
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方面扩大出13的积极性。
在这一时期,我国贸易规模逐年迅速扩大,除1982、1983、1987、1989四
个年份外,其余年份的贸易增长率都超过了20%,尤其是1985年更是高达72.1%。
1979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了400亿元大关,到199t年更是超过了7000亿元。
与当时的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国外商品和资本
的输入,因此这一时期进口比出口有了更大的增长,特别是从1985年到1989年
连续5年贸易逆差超过200亿元,这一时期的贸易逆差累计达到了639.3亿元。
从对外贸易结构来看,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贸易结构类型转变。从表9
中可以看出,1979年初级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为53.6%,到1991年初级制成品
占出口比重为22.5%。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阶段(1992—2(300)
1、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的深化
199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改革逐步深化。从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
枧i;4、深化进出13经营机制、缩小进出口计划指导范围入手,推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措施。随着国内经济调整、改革的深入,外贸经营方面由统负盈亏经过承包
经营责任制过渡到取消外贸补贴制,完全自负盈亏,逐步实现了外贸经营机制的
转变。1993年底约有5000家国内企业和8800家外贸公司直接从事对外贸易,另
外还有约80000家外资企业可以进出口特定商品。从1992年4月起,取消了全
部16种商品的进口调节税,先后三次调低了进口关税水平。1995年进一步深化
外经贸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积极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大力推动
外经贸企业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经营水平,促进其由粗放型经
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表5~2 1978.2000进出口概况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差额
1978 206.4 97.5 108.9 .11.4
1979 293.3 136.6 156.7 .20.1
1980 381.4 181.2 200.2 .19
1981 440.3 220.1 220.2 .0.1
1982 416.1 223.2 192.9 30.3
1983 436.2 222.3 213.9 8.4
1984 53S.5 26l-4 274.1 .12.7
1985 696 273.5 422.5 .149
1986 738.5 309.4 429.1 .119.7
1987 826,5 394.4 432.1 .37.7
1988 1027 9 475.2 552.7 .77.5
1989 1l】6.8 525.4 591.4 .66
1990 1154.4 620 9 533.5 87.4
199l 1356.3 718.4 637.9 80.5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2 1655.3 849.4 805.9 43.5
1993 1957 917.4 1039.6 -122.2
1994 2366.2 1210.1 1156.1 54
1995 2808.6 1487.8 1320.8 167
1996 2898.8 1510.5 1388.3 122.2
1997 3251.6 1827.9 1423.7 404,2
1998 3239.5 1837,l 1402.4 434.7
1999 3606.3 1949.3 1657 292.3
2000 4742.9 2492 2250.9 241.1
汇总36151.8 18741 17410.8 1330.2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92
年的1655.3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4742.9亿美元,增长了2.89倍。中国跻身成
为全球十大贸易国,进出口额占全球贸易的4%。贸易项多年来有盈余也有赤字,
盈余年份和赤字年份相当。1985年赤字最大为149亿美元。加总22年的进出口
总额为36151-8亿美元,年平均进出口总额为1643.26亿美元,大体收支相抵。
2、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90年代以来,我国贸易收支状况除1993年外,连年顺差,尤其是1994年
后,贸易顺差分别达54亿、167亿、122.2亿、403.4亿美元。从1989年12月以
来,汇率数次下调或微微下调,但出口效益增加仍不明显。1990年以来,随着国
民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汇率下调,汇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原因,刺激了出口
的发展。1990年至2000年各年度出口总额分别为620.9亿、718.4亿、849.4亿、
917.4亿、1210.1亿、1487.8亿、1510.6亿、1827亿、1837.6亿、1949.3亿、2492.0
亿美元,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出121产品的结构,二次结
构作进一步分析,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如表5—1所示,1980年以来,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工业
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提高。这表明我国的出口已由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转向了加工
制成品,不再具有出口初级化阶段最原始的特征。但是,进一步分析出口的二次
结构(即初级品、制成品的内部结构)会发现,轻纺产品的出口一直高于机械产品
婴型查兰翌主堂堡堕壅
的出口,直到近两年,机械产品的出口才逐渐追赶上来,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出E1
总额34.8%,但仍以科技含量低、加工附加值低的机械产品为主。可见,在出口
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不理想,初级品的下降幅度不足,在大幅
度增长的制成品出口中。加工深度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粗加工产品仍占主导
地位,出口仍处在初级阶段的最后时期。出口初级化的特征体现在:产品销售上
以价格低廉、数量扩张为特征;名牌产品和具有长远竞争力的产品甚少;在国际
上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出口产品由于国际竞争力弱,靠财政补贴、税收
优惠、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撑。如果不改变机制和竞争能力,促进出口产品升级换
代,仍然靠低价数量扩张创汇,从长远看,贸易顺差的基础是不稳固的。
表5—3 海关历年进口商品分类金额(节录) 单位;亿美元
其中:轻纺产品、
年份总额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橡胶制品、机械及
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运输设备
1980 200.17 69.59 130.58 41.54 51.19
1981 220,15 80.44 139.71 40.35 58.66
1982 192.85 76.34 116 5l 39 06 32.04
1983 213.9 58.08 155.82 62.89 39.88
1984 274.1 52.08 222.02 73.18 72.45
1985 422.52 52.S9 369.63 118.98 162.39
1986 429.04 56.49 372.55 111.92 167.81
1987 432.16 69.15 363.0l 97.3 146.07
1988 552.75 100.68 452.07 104.I 166.97
1989 591.4 117.54 473.86 123.35 182.07
1990 533.45 98.53 434.92 89.06 168.45
199l 637.9I 108.35 529.57 【04.93 196.0I
1992 805.85 132.55 673.3 192.73 313.12
1993 1039.59 142.1 897.49 285.27 450.23
1994 1156.14 164.86 991.28 280.84 514.67
四J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5 1320.84 244.17 1076.67 287.72 526.42
1996 1388.38 254.4 1133.98 313.91 547.71
1997 1423.7 286.2 1137.5 322.2 527.74
1998 1401.66 229.52 1172.14 310.7l 567.68
1999 1656.99 268.46 1388.53 343.17 694.5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如表5—3所示,分析进口产品结构可见,在我国进口产品中以制成品为主,
其中机械产品、运输设各又占有很大比重;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除了纺织原料被用
于加工出口外,其他原料大都未产生相应产品出口;进口设备的技术、功能也不
是世界一流的。这说明,我国进口的主要目的和意图是国内生产所用,并非为适
应国际市场需要而进口。进口不能产生相应的出口,利用生产资料进口所生产的
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这样的进口,在国内经济过热,对设备、原料需求大
增,出口又不能迅速增加时,极易产生贸易赤字。
经济学称贸易的一次结构(初级品和制成品)、二次结构(初级品、制成品的
内部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对外开放度的结构效应。贸易通过前后向联
系可以带动一国产业的升级换代,使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构成良性循环。在我国,
由于外贸的增长未能有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而造成出口“贫困化”倾
向及对进口的过分依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尽管发展迅速,占GDP
份额逐年增长,但出121增长多为“出121激励”政策下的低价数最型扩张,外贸部
门经济效益有下降的趋势。出121产品从初级品向制成品转换有较大进步,但低加
工度、低附加值制成品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的置换不明显,对产业结构升
级贡献不大,我国进出口结构效应不甚理想。
3、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贸易状况的影响
90年代,外国直接投资的蓬勃兴起对我国对外贸易状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序由1978年的第32位升
至1997年的第十位,与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影响是分不开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全
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1993年为343%,1996年上升到47.3%。外商投资企业出
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1985年仅为1.1%,1988年为5.2%,1992年超过20%,
1996年超过40%。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外企出口增长额脸国出口增长额)由1988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年18%上升到1997年超过42%。就进k-q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多以进
口商品的形式投入。据估计,1983--1996年问实际使用外资中约有850亿美元是
以实物形式进入的,外企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1993年为40%,到1997
年■疆过55%。外企贸易逆差对我国国际收支贸易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与外
企加工贸易比重高有关。
外资企业大都选择加工贸易方式,1997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已超过1059
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值的53%,岁}资企业一直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1996
年已占加工出口的近2,3。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出口产品中所含进口的比重很高。
这种贸易方式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并获取了一定收益,但对我国经济发
展却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加工贸易易使受资国成为外资控制的“生产车
间”,外资可以通过控制进料和销售价格来获取利润,甚至转移利润。第二,迸
料加工的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都在海外,外企的生产对我国产业前后向带动很
弱,与国民经济的融合程度很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实现利润的多少反映的
是商品附加值的多少,而附加值的多少取决于加工深度。外企的产业游离于整个
国民经济之外,把在我国设立的工厂当作他们全球增值链的一环,而且是加工度
不太高、附加值较低的一环,对国内产业带动小,国家得到的实惠较少。而付出
的代价是:给外企每年t00多亿美元的贷款和各种优于国内企业的政策,挤占了
国内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第三,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主要来自日本和“四小龙”,
它们所生产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国内企业产品出口的竞争对手,在进
口国按原产地实行配额管理的情况下,挤占了国内企业的配额,使国内企业出口
市场相对缩小。再加上加工贸易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国际竞争激烈,又没有
得到应有的协调,竟价销售情况严重。恶性竞争导致我国产品近年来在国际市场
上遭到170多起反倾销起诉,一些重要产品因此丧失了部分国际市场,而几乎每
一起反倾销案件都涉及到外商投资企业。据1996年12月23日《美国新闻与世
界报道》,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普雷斯托维兹曾说过,“我们与中国的贸易逆
差除纺织业外,主要发生在那些我们己不再生产同类产品的工业部门”,相比之
下,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剧增则冲击了美国汽车、计算机、办公设备和电讯器材生
产等竞争力的核心。同时,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中,估计有一半是香港、台湾及
美国、日本公司在中国内地生产的,这就使得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被严重夸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外贸结构、外企贸易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贸易平衡,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更重要的是,这是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应该引起足
够重视。
二、对外开放新阶段对外贸易的变化趋势
加入WTO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使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享受开放的国际
市场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必将给我国经济、我国对外贸易带来巨大的挑战。以
自由贸易为宗旨的WTO实行的是一套表面平等的原则,而其竞争的起点就是不
平等的,尤其在90年代以来更是如此。发达国家已经再一次获得了新科技革命
的优势,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两难境地,无论开放不开放,都不能
避免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
WTO要求参与国削减关税或非关税贸易壁垒,实行市场开放政策。可以想
见,这种关税削减将特别有利于制造业出口国,而不利于原材料出口国。正如其
他发展中国家那样。我国是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在总体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水平,因此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建立本国的战略产业,我国曾经实行了高度的关
税和非关税的保护政策。但根据WTO的削减义务,很多民族产业及可能在尚未
充分发展起来时就面临发达国家产品的强大竞争压力而遭受较大冲击。我国对制
造业征收的税率较高,如机电零部件及产品的税率为14.59%,轻工产品税率为
17.9%,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中国对原材料征收的税率较低,如矿产品税率为
6.94%、化工原料及产品税率为11.45‰下降空间小,在加入WTO后将直面竞
争。
进口自由化也会对国内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充分作好这方面的思
想准备。我国在诸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汽车、机械、电子及重化工业,
不具备比较优势,但这些产业又是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目标。面对大量进口
冲击,产业的升级岌岌可危。其次,这些产业多半集中在东部人口密集的地区,
传统产业工人的下岗失业问题已经很突出,一旦经营不善,失业问题将会造成社
会动荡。此外,它们可能遇到的任何财政困难都会使我国的金融体系无法承载。
具体而言,加入WTO对我国国际贸易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有利
的方面一是由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多边永久性最惠国待遇将同样适用
于我国,因此,加入WTO将有效消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歧视性待遇:二
是有效利用有关有关反倾销协议,将有利于保护我国工业免遭实质性损害;三是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所有成员国都将削减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减少乃至取消对有关产品的补
贴,实施纺织品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
但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汇率水平下,WTO将直接使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下降,表现在国际贸易方面则是出口继续下降,进口持续增加,经常项目可能出
现逆差:一是由于世界经济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结构性问题,且这一问题的解决
尚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我国加入WTO后,外部环境不会有根本性改善,加上
我国进出口的结构缺陷,出口大幅增}乏的可能性较小,进口反而会大量增加。近
些年来,我国实行扩张性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已导致进口的大幅度增长,如果再继
续坚持现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在加入WTO后,进口将保持高速增长.如
果没有更得力的措施,贸易收支出现逆差的可能性较大。二是出口不会大幅度增
长,且出口增长率有可能下降。目前,我国国内商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上的
商品价格。根据经贸部提供的部分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对比表,目前我国大部分商
品的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使危机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
值,再加上我国出口商品与危机国家在商品种类、商品结构和质量方面相近,失
去了价格竞争优势。因此,在加入WTO后,出口不会大幅度增加,且在加入
WTO三年后,由于我国将取消外资企业出口比例限制,外资企业大幅度减少出
口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外资企业出口目前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0%左右。三是
进口会大幅度增长。加入WTO意味着将继续降低关税,这将使国内外商品的价
差继续扩大。近年来,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已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水平,关
税总水平已经由1992年的43%降到现在的15%。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
家相比仍然较高。目前发达国家的加权平均进口关税3.7%,发展中国家为11%。
我国政府已经承诺2005年将关税降至10%,其中,粮食进口关税从30.40%降至
17%,工业产品的关税从24.6%降至9.4%,化工、医药产品的关税降至5—6%,
汽车业的关税从80.100%降至25%,汽车零件的关税降至10%,信息技术产品关
税将降至零。降低关税等于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在目前我国商品价格明显高
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再降低关税会扩大我国商品与国外商品的价差,加上
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渐取消非关税壁垒,再加上我国对基本建设、高科技产品
的进口刚性,估计在加入WTO后,进口会迅速增长。四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
我国外贸形势日趋恶化。199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240.46亿美元,比1997年
下降O.4%,其中出口1838.09亿美元,仅增长O.5%,进口1402.37亿美元,下降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进出口相抵.顺差435.72亿美元,贸易顺差规模虽然较大,但贸易顺差
的增长幅度却下降至7.79%,根本无法与1997年230%的顺差增长幅度相比。1999
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出口持续下降,进口迅速增加,贸易顺
差大幅度减少,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如果说以前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关税或非关税
壁垒来调控进口,通过出口退税等手段来调控出口,那么,加入WTO后,这些
调控手段就将变得有些不好使了。WTO限制贸易干预政策,从而制约了政府在
干预对外贸易方面的能力。此时,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对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扩大出口、控带4进口的战略与政策进行调整变得非常必
要。
第二节内需与外需关系的处理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它从来就
不是一个最重要的引擎。如何评价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处理好内需
与外需的关系?成为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处理我国对外贸易问题必须先厘清的一
个问题。
一、对外需依赖性(外贸依存度)的决定因素
对外需的依赖性与一国经济规模的大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通常把各
国经济发展规模划分为小国经济和大国经济两个层次。小园经济指无论在人口、
疆域还是在资源拥有方面都是相对较少或较小的。小国经济发展格局的特点是其
经济发展主要受外部市场和外部资金流动的影响,其外贸依存度较高。根据钱纳
里的研究,在小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其出口依存度低于20%时,几乎不能取
得满意的经济增长速度。典型的小国经济新加坡90年代以来的出口依存度几乎
一直保持在50%以上,所以其经济发展速度每年不低于7%。大国经济指无论在
人口、疆域还是资源拥有方面都是相对较多的或较大的,大国经济发展格局的特
点在于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应该来源于国内市场。根据钱纳里的研究,在每
一收入水平上,大国的进出口贸易比重都不超过小国的50%,和小国相比,无论
是初级产品还是制造业产品出口的专业化比重都较低。按照梅基的研究,一国的
规模越大,其对外需的依赖性越小,例如美国的出口依存度一般在5%到10%之
四Jt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间。
表5—4 对外开放程度的国际比较(1995) 单位:%
对外贸易比率。对外金融比率。对外投资比率。对外开放比率。
美国19 5.8 2.4 10.1
日本17 42 O.5 19.6
德国46 56 1 2.1 35.9
法国36 92.8 2.4 43
英国47 235.5 6.2 96.7
瑞典59 70.5 10.2 47.8
丹麦53 58.8 4 40
挪威51 29.5 1.6 29.7
中国40 25.6 5.4 25.3
韩国57 203 1.2 29.3
巴西27 28.7 1,7 19.9
印度24 9 16.5
墨西哥45 21.8 3 25.4
阿根廷15 12.7 2.5 10.6
资料来源: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December 1996
对外需的依赖性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经济发展
的低级阶段,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一般进出口的规模较小,相对其国内生产
总值而言,比例就更小。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家,重工业比重迅速提高.
轻工业不再处于中心地位,基础工业和设施有了一定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
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削弱,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发展所需的许多原料、
。对外贸易比率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对外金融比率即对外资产和债务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对外投资比率即对外直接投资和接受对外商接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对外开放比率是按4:3:3的比例对上述3个比率汇总的,从总体上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
度的指标。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燃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平衡进13,其出口规模相对也会增大,出口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例较高。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的国家高科技产业处于中心地位,重工业
有了更大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开始由以资
金密集型为主向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过渡,商品进出口不再是其获取利益的主要来
源,而是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的输出,以及服务贸易等其他方式获取利益,出
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低,出口依存度较低。
表5—5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变化情况单位:%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对外贸易比率17 24 27 27 27 26 31 37 40 36 46 40
对外金融比率1.6 7.8 8.4 10 9.1 9.4 13.7 17.9 16.3 21.6 29.3 25.6
对外投资比率0.45 O.38 0.54 0.54 0.62 1.2 1-3 1.4 3,6 5.9 6.9 5,4
对外开放比率7.4 12.1 13.5 14 13.7 13.6 16.9 20.6 22 22.7 29.3 25.3
资料来源: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December 1996
经济体制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也不可以忽视。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强调政
府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在资源配置、资本配置中起着主要作用,这种类型的国家,
如前苏联,其外贸依存度就较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强调在经济
生活中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职能逐步让位于市场,在这种开放的条件
下,经济发展中所短缺的资本、资源和市场需求可以由进出口弥补,因此其外贸
依存度较大。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强调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两方面的
结合,强调如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欠发达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往往具有静态
比较优势,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为了获
得资本注入,其外贸依存度较高。发达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往往具有动态的比较
优势,获取租金的能力较强,以较少的贸易量,通过资本输出获取较多的利益,
。出口效益的静态比较优势是指一国相对于另一国而言现有经济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这与
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论中的资源禀赋相一致。出口效益的动态竞争优势是随着现代企
业的发展而演化而来的。它起源于一个企业的产品在竞争市场中具有扩大产值和利润的优
势能力,包括对资源的获取、利益分配中相对于竞争对手和产业的特定生产优势和市场优
势,可用经济增长率和市场份额指标来表示,决定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因此外贸依存度一般较小。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因此其所采取
的贸易战略往往是出口导向战略,这些国家一般经济实力较为强大,经济规模较
,; 外贸依存度较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经济实
力较弱的国家一般采取进口替代型战略,外贸依存度较小;经济实力由较弱转化
为较强的国家一般采取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这些国家一方面要进
口国外先进技术来实现进口替代的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大量的出口来实现出口
导向的目标,所以其外贸依存度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采取出
口导向战略,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出口规模较大,相应进口规模也较大,外贸
依存度较高,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可能较小。
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强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保持
国家贸易的充分自由化,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的小国,其外贸依存度较大,而大国
的依存度则与上述因素有很大关系。保护贸易政策强调政府对外贸活动的积极干
预,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外国商品进El并扩大本国商品的出口,在全力保护本国市
场的条件下尽可能占领外国市场,外贸依存度较小。
二、我国内需与外需关系问题的处理
按照前面提到的几个标准,我国经济规模较大,属于大国经济;经济发展
仍处于较低阶段(工业化中期),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从计划经济
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贸易政策逐步开放,贸易体制逐步改革,因此,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它从来都不是我
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阻来在注重出口的同时,国内
投资和消费快速增长,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大于出口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
正向在前一章中回顾的那样,我国内外部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口对国
民经济的增长作用较小,,国内经济增长率较高时,企业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
售,出口下降:当国内经济增长率较低时.企业产品主要在国外市场销售,出口
上升。这与我国缺乏内外贸一体化的企业有重大关系。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条件下,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诸多园素中,就其力度讲,
出口的作用最小,追加投资和提高现有资产利用率才是经济效益增长的主要推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力。
如果一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出口的推动,而不是依靠国内消费和投
资的增长,一旦世界市场发生动荡,特别是在该国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的
情况下,该国的经济安全将受到极大的挑战。很多学者在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时,
都认识到一点,广泛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东南亚国家,在90年代其出口导向
战略赖以成功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发生了变化.贸易条件恶化。但针对这样的外
部经济条件变化,东南亚国家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改善出口效益,而是
继续推行克鲁格曼所批评的经济增长中的粗放倾向,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不
可避免地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需的依赖性过大,
会危及一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其经
济发展过程中抗拒经济风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出口依存度过高,表明该国的经
济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性超过了其国内经济的承受力,一旦世界市场有风吹革
动,该国国民经济就会遭受致命打击。反之,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多地
依靠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忽视了外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世界市场脱节,
闭门造车,就可能如前苏联那样导致物质投入品的过度消耗和质次产品大行其
道,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对外需的依赖性必须处
于适度范围内才能对一国经济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过大或过小,对一国经济都
会产生不利影响。
应该说,我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性是适度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
产总值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出口的推动,而是依靠国内市场的开拓,即
主要是依靠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较好地
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按照惯性增长,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的出口
依存度会快速增长,最终极可能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
经济增长速度对净出lZl的依赖性增加了,这与这一阶段国内需求启动不力有很大
关系,但靠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企图受国际市场需求的限制也没有收到好的效
果。并且,就我国这样一个无论在疆域、人El、资源拥有量方面都堪称最大的大
国而言,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市场,我们不应走贸易立国的道路,应注意处理好内
需与外需的关系,立足于国内,更多地靠自己来发展。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第三节对外开放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
一、进一步推进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存量结构,收缩过
长战线,应实现国有资产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从小型外贸企业向大型外贸企
业、从一般竞争性外贸行业向国家必须扶持的战略性外贸行业转移,进入并加强
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外贸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物资和能源、航空航天等
领域。经过国有资产的一退一进,减少国有外贸企业的数量,而单个企业的规模
得以扩大。推进国有外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
加快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积极推动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股份
合作制改造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根据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实业化经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优势,以自筹资金、联合兼并等
形式建立加工厂,从而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并获得较稳定的供货渠道,降低交
易成本,建立新型的工贸关系。健全外贸代理法律制度,规范代理行为,制定代
理标准文本,进一步推进外贸代理制的实行。积极推进资产重组,通过兼并、收
购、破产、参股和授权经营等方式,使资产向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转移,达到优胜劣汰、优化资产存量的目的。同时,借鉴国外综合商社经验,加
快我国的综合商社试点步伐,以丰富和完善外贸企业的职能,调整改进外贸企业
的组织结构。此外,还要加强中国出口退税机制向国际惯例靠近的步伐,对于以
出口为主的流通企业的出I:3货物实行免税购买,对于出13企业免税购进的货物未
能出Vt转内销时再照章补交税款,以内销为主的企业出口货物时实行免抵退的方
式。由于免税购买无税可骗,而以免抵退方式从国库中直接退款的金额又很少,
因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出口退税机翩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对外贸易
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出口退税机制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形成
我国国内市场非常广阔,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不高,当经济过热时,
产品内销的比例较大,而经济降温时,国内需求往往不足,生产企业出1:3动力得
到强化。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不力.同时,我国还缺乏一种内外贸一
体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任务依
四JIl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然十分紧迫。根据林德的代表性需求理论,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
首先必须是一种国内消费或投资利用的产品,也就是说。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
可能性条件.国内市场需求是新产品发明和生产的最初推动力也是形成比较优势
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各地都只注重局部、短期利益,忽视全局、长期利益,多
年来全国各地形成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致使全国有20多个省市都将汽车、石化
等行业作为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地导致盲目重复引进设备和技术,进口额急剧上
升,为了平衡进口,大量不顾成本的出口直接导致了出口的无序竞争。在日本,
综合商社的国内贸易是其营业活动的最主要部分,国内销售额占其总销售的
40%.60%,利用日本国内的销售体制。综合商社把国外竞争者排斥在外,确立了
自己在国内市场的统治地位。同时,通过综合商社,日本国内市场既能与国际市
场联系密切又能免于遭受国际市场的直接冲击,确保日本这样一个贸易加工国在
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处于有利地位。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综合商社的做法,建
立类似于综合商社那样的内外贸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保障出口对经济的持续
促进作用,同时,也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
经营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我国国内市场分割问题的解决,保证出口对国
民经济作出持续贡献。
三、参照国际惯例,适当保护国内市场
加入WTO,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以后,我国原有的采用关税或非关税壁
垒来限制进口,采用出口退税方式来促进出口的贸易政策将不再适用,进一步开
放将削弱政府对贸易的调控能力。总的来说,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能促进企业之
间的自由竞争和发展,一般实行这种政策的多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工
业则易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本国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实行这一政策的不仅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采取了多样化和系统化的贸
易保护措施,被保护的对象也不仅仅限于传统产品、幼稚工业,已转向高级工业
品和劳务部门。其采用的主要措施有: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保护幼稚工业;
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ii水
平;征收“反补贴税”、开展“反倾销税”活动,保护本国同类商品生产企业的
利益;政府采取退税、优惠贷款等鼓励出口的政策,扶持和促进出口企业的发
展⋯⋯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加入w'ro的进程中,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同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时,改变目前高名义关税、低保护的现状,采取符合国际关例、国际通行的规范
化的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制、反倾销、卫生防疫等安全标准、知识产权保护
等政策,改进保护国内市场的策略和保护艺术、方法,在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
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短期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不存在持续顺差的基础,贸易收支状况与经济周
期关系密切且呈反方向变化。因此,选取适宜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国内总供求
平衡,是防止经济过度膨胀、进口大增、贸易收支出现逆差的最有效措施。在贸
易平衡机制建立之前,谨慎地保证进出口平衡是很有必要的。抽
就长期来看,要使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跃升和国民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真正的出路在于实现出口产品高级化,即出口产品转向以
技术密集、资本密集或劳动技术密集型为主:形成出口主导产品,构造名牌产品
和主导产业。市场销售的扩大注重非价格竞争,立足于附加值高、工资含量也高
的产品,出口结构和产品符合世界需求变化,并具有自己独立而较先进的技术,
产品特色鲜明,拥有长远的市场潜力,直接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有限。实现出口
产品高级化的关键又在于技术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在科技上投资很少。供给短
缺时期,企业无心技改,紧抱老产品、老技术不放。1984年后企业自主权逐步到
位,企业领导人因体制问题导致的短期利益行为,将利润不是用于基建,就是用
于改善福利,对技术创新不感兴趣。国家在这方面的激励政策也很少。这些都导
致新产品、新技术发展缓慢,技术突破的滞后使出口产品结构无法向高级化迈进。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抓紧完成企业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进而转变
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要构造有力的技术进步激励机制,建立和加强技术开发
机构,努力发展产学研联合;集中科研力量突破中间技术,加强中试环节,开发
出可大批量生产的新技术、新产品,并加大新产品市场展销的投入。国家应给技
术创新以技术和优惠,组织好重大科技攻关,注重尖端技术突破,占领21世纪
竞争制高点,为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产业结构跃升开路。手力
在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方面,应把提高国内产品、设备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重要目标,积极吸收高新技术项目。但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
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外资企业的建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国家应注意提高出
口加工型产品的增值率。在引进外资中.注意引进出口加工企业的“上游”产业
项目和技术,增加出口产品在国内的加工环节,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力
发展出口加工所需的替代进口的原料、元器件和零部件的生产,提高国内企业为
出口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元器件和零部件的能力,加强出口加工企业和国内供货
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海关监督、财务和税务监督,防止
外企用转移定价手段逃避税收,并注意协调其出口行为,防止造成国际贸易摩擦。
同时,引资应注意瞄准国际高新技术、一流设备,增加能带来高新技术的欧美大
资本流入,以提高本国产业技术水平的国际竞争力。
五、抑制边际进口倾向
一直以来,我国边际进口倾向都比较大,出现了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通货膨胀率的提高、汇率的上升,对进口的需求更快增大。根据凯恩斯的新重商
主义理论,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决定了对外贸易乘数的值,对外贸易乘数与边际
进口倾向负相关(是边际进口倾向的倒数),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对外贸易乘数
越小。而对外贸易乘数的大小则决定了外贸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倍增作用,边际进
口倾向间接影响了出口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当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不是
纯粹地由国内投资和消费引起的时候,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出口的依赖
性越大;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边际进口倾向越大:为了平衡进口,相应的出
口规模越大,对出口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大;货币贬值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如果边
际进口倾向很大,进口增加越多,对出口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为了抑制边际
进口倾向的提高,国内厂家除了努力提高国内产品的质量外,还应对国内产品多
加宣传,使国人以消费国货为荣,降低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同时,在多年经常项
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可适当考虑增加国内产业升
级所需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平衡国际收支。当然,这种平衡应该是在增加出口前
提下扩大进口的高点平衡,而非降低出口被动适应进口的低点平衡。
六、维持有竞争力的汇率水平
汇率对一国对外贸易有重要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本币升值
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将降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出口量减少。反之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将强‰但进口价格上涨。对我国目前的汇率而言,有人认
为,人民币现在的汇率水平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存在高估的情况,
但由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缺陷和资本项目的大量顺差,人民币汇率变动并未准
豌反映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和生产率的变动。另一种观点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
计算,人民币汇率是被低估了。但我们应认识到,购买力平价衡量的是包括各类
非贸易品(服务等)在内的商品,而中国的价格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同,非贸易品
相对价格要低一些,而贸易品(制成品和初级品)的相对价格要高于发达国家。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讲,决定汇率的应该是贸易品的价格水平,因此,从换汇成本
来看,人民币并非低估而是高估了。在人民币汇率低于换汇成本时,我们可以通
过贬值,也可以通过刚氐换汇成本来消除高估现象。但降低换汇成本涉及外贸企
业和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高估的汇率将进一步恶化外贸企业
的生存空间,加重外贸企业的困难。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应通过适度调低人民
币汇率水平,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推进外贸企业改革。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
到,汇率的过分低估也会影响我国出口产业的健康成长,出口企业可能会过于依
赖低估为其提供的超额利润,从而缺乏提高自身经营水平和竞争力的动力,同时
也会严重打击进口,若将汇率一味钉住换汇成本,外贸企业也会缺乏降低出口成
本的动力。因此,可以先将人民币汇率根据换汇成本予以适当调整,然后钉住人
民币的实际汇率水平,以消除因国内物价上涨对出口换汇成本的冲击,为外贸企
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J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
的国际资本流动调节政策
第一节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瓤态势
一、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状况的回顾(1978.2000)
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外商其他投资等三种形式。
外商直接投资一般是境外投资者把资金投入本国的厂矿企业,它包括新股权资
本、利润再投资、母公司及其附属机构的长期贷款净额。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
要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由于国内证券市场对外国
资本的开放还有很大限制,所以以金融证券投资股份形式出现的国外间接投资流
入量很小,国外间接投资形式主要是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国际金
融租赁和国内金融机构在国外发行的各种债券。而直接投资形式,与外商的活动
和具体企业组织形式密切相关,因而也与企业技术及经营管理方式密切相关,是
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
1994年之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始终未脱离传统的实物上“互通有无”的范
畴,国际资本的流入较少,并主要服务于进出口的目的。外资流入主要是补偿性
的,即以资本项目顺差弥补贸易逆差,外汇收支平衡十分费力。从1994年初开
始,中国政府逐步放开了对经常项目下外汇兑换的限制,同时建立了正规的外汇
交易机制,中国经济在金融方面上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逐步密切。国际收支的资本
项目与经常项目的对应补偿关系逐步脱离,外资大量流入中国,且大部分以长期
投资的方式出现,以至于1994—1997年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续四年出
现顺差,进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连年高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出现了
许多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现象,如1994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数年国际收支经常
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国际资本净流入和国内储蓄过剩并存,外资大量流入与
内资大量外流同时出现等等。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状况作一回顾是很必要的。
(一)我国国际资本流入状况回顾(1978-2000)
我国吸引外国资金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改革初期,国外资金流入
的规模很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和利用外资一些重要法律的相继出
台,我国投资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调动了各地利用外资的积极性,1983到1986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年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很快,出现了第~次发展高潮。这一时期利用外资的重要特
征是对外借款的数量和规模大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规模,1984—1987年,对
外借款总额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6.8%、57.8%、69.1%和68.7%,而外
商直接投资占利用外资总额比重则分别为46.5%、35.7%、25.2%和27.4%。但由
于国家信贷失控、基本建设急剧膨胀,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市场潜力和外汇支付
能力产生误解。同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营环境不好,配套资金与消化
吸收能力弱。因此,1986年国家采取了紧缩与调整的宏观调控政策,表现在利用
外资上,与1985年相比,1986年批准项目下降了51.3‰协议金额下降了52’2%。
表6一l 1979—2000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单位:亿美元
总计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额
i 979一1983 144.38 117.55 18,02 8.81
1984 27.05 12-86 12.58 1.6l
1985 46.47 26.88 】6.61 2,98
1986 72.58 50.14 18.74 3.7
1987 84.52 58.05 23.14 3.33
1988 102 26 64.87 31.94 5.45
1989 100.59 62.86 33.92 3.81
1990 102,89 65.34 34.87 2.68
1991 115 54 68.88 43.66 3
1992 】92.02 79.11 110.07 2.84
1993 389.6 111.89 275.1 5 2.56
1994 432.13 92.67 337.67 1.79
1995 481.33 103.27 375.21 2.85
1996 548.04 126.69 417.25 4.1
1997 644.08 120.2l 452.57 71_3
1998 585.57 110 454.63 20.94
1999 526.59 102.12 403.19 21.28
2000 593.56 100 407.1 5 86.4I
1 979_一2000 5189.2 1473.39 3466.37 249,44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87到1991年我国引进外资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扩大开放和利
用外资的新举措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增强,外商
直接投资的数量与质量均有大幅提高。据外经贸部统计,1987--1991年我国实际
利用外资金额505.9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32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85.9
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63.3%和36.7%。利用外资仍然以对外
借款为主,1988到1991每年对外借款的实际使用额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
为63.4%、62.5%、63.5%、59.6%。这一阶段我国政府主要强调了沿海地区出口
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重视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对中国企业出口和管理
能力提高的作用,外商投资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
1992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我国利用外资发展
最快的一个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决策和措施,为更多地利用外资扫清了障碍。此时,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进行,亚太地区经济形式很好,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了良
好机遇。国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
领域,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发展股份制外商投资企业,加快上海浦东开放
开发等,有力促进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1993年的协议金额是历年来最高的一年,
达到1114.36亿美元。之后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连年增长,外资来源地进一步多样
化,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这一时期,我国利用外资有如下几个主
要特征:一是外国直接投资迅猛增长,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与此同
时,对外借款比重开始下降,1992.1995年对外借款占全部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
分别为41.2%、28.7%、21.4%和21.5%:二是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有所扩大;三
是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开始大量投资我国,在某些行业对民族工业产生强烈的市场
冲击,甚至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在对外借款中银团贷款的数量持续上升,而借
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增长较小。
1997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
方针,并提出: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有步骤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依法保
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实行国民待遇⋯⋯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强调谨慎借用外债并管理和使用好外债的同
时,主张在吸引外资中仍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并要求我国利用外资应纠正以前
中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使外资更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标志着我国吸引外资逐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步进入了一个重质量的阶段。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利用
外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加上国内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形
势,利用外资在提高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对经济增长发挥必要的拉动作用,面临
更多复杂的难题。在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这一阶段我国利用外资也出现了一些
新特征和新趋势。一是对外借款增加幅度不大。二是跨国公司投资增多,世界前
500家大跨国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还有一些公司正在洽谈之中。三
是外国投资者对与国有企业合资或收购国有企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四是外商投
资领域继续扩大,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项目明显增多,基础
设施项目开始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如电厂、公路和桥梁建设、开发区成片开发、
港口与码头建设等等。
(三j我国资本流出状况的回顾(1978—2000)
国际资本的流动既表现为采用吸引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对外借款等
方式的国际资本流入,也体现为资本的流出。在我国资本的流出方式主要分为两
类:一类是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类是非正常渠道的资本外逃。
1、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据外经贸部统计,1979到1998年,我国共批准海外投资企业5425家,协
议中方投资额61.55亿美元。1995.1997年,海外投资增长较快,协议中方投资
额由1995年的13098万美元增至1997年的33889万美元,年均增长37.3%。海
外投资项目平均投资额由1993年的82万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50万美元。另
据世界银行估计,1989.1995年间,我国经批准的对国外的直接和有价证券投资
达170亿美元,1995年约占全球资本流出量的2%,列第八大资本供应者和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者。同时,海外投资结构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贸易公司
为主逐步扩展到境外资源开发、机电产品散件组装、加工制造、交通运输、工程
承包、医疗卫生、旅游等众多领域,海外投资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地区)结构也不断交化,多元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到目前已覆盖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地配合了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
国内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我国资本外逃状况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错误与遗漏项目的庞大规模、国内日益加剧的
储蓄过剩和国外资本流入增加等现象都表明,我国资本外逃现象在加剧。据国际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货币基金组织计算,1997年新兴市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达到-640
亿美元,占新兴市场私人资本净流入的37%:90年代以来,我国数额庞大的、
持续负值的错误与遗漏项目在新兴市场中占了绝大部分。按“直接法”。计算,
1997—1999年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分别为128、233和122亿美元,三年合计433
亿美元;按“间接法”针算该项目数字分别为141、317和130亿美元,三年累
计588亿美元。我国实际的资本外逃规模应在两种方法估算的结果之间,1997
到1999年三年的外逃规模估计为530亿美元。而据韩继云的计算。我国1989到
1997年年均外逃资本140亿美元,累计外逃1260亿美元,占同期实际利用外国
直接投资净流入总额的68.1%,是同期外债总额的I.4倍,超过每年新增的外债
额。我国己成为排在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资本外逃国,
超过80年代世界上15个重债国资本外逃的平均水平。(表6—2)
表6—2 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收支中的错误与遗漏单位:亿美元
年份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中国,32 _68 .82 .98 -98 —178 -156 -191
新兴市场39 .92 .79 .79 .149 ,144 .319 .636
赍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和主要政策问题》1998年9月。
转移贪污、受贿、寻租、走私等犯罪行为带来的非法所得、实现化公为私、
企业逃避外汇管制将资金转移或截留境外以获取投资收益、转移个人财产等都是
我国国内资本外逃的动机。而资本外逃的方式主要有:高报进口骗汇、低报出口
逃汇,以价格转移等方式通过进出口渠道进行资本外逃,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
开展的外汇大检查中,发现骗汇金额已超过100亿美元,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已经
外逃:中、外方合谋,虚报外国直接投资,通过设立合资企业,以高报外方实物
投资价值或中方替外方垫付投资资金的方式,向境外转移境内资产或权益形成事
。直接法是国外早期用于测算资本外逃规模的方法,它把在官方国际收支统计中未能记录的
资本流出视为资本外逃。
。间接法又称“余额法”,由世界银行首创,它用一国正常的资金来源扣除合法的、正常的
资金运用,剩余部分视为资本外逃。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实上的外逃;通过“地下钱庄”。平口“手机银行”4等境内外串通交割方式进行非
法资本转移;金融机构和外汇管理部门内部违法违规为客户汇划资金、滥开信用
证、乱放外汇贷款等;直接携带超过2000美元或6000元人民币现钞出境,并用
于购买证券或转存银行转成资本项目支出,形成资本外逃⋯⋯在这里有必要提到
一点,任何国家的大量资本外流都会对当事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的金融危
机,我们决不能对我国目益增加的资本外逃现象掉以轻心。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外资流入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经济学认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现为资本项目收支与经常项目收支之和为零。
当资本项目下有净流入的时候,贸易项下应有大致相等的净进口。引进外资,绝
不是引进国外的“钱”,而是要通过吸引国外的“钱”来引进国外的实物经济资
源,促进国内建设。近些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管理,企业、
地方政府等部门借用国外的钱比借用国内的钱容易一些。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开
放,则更为国外资金串换成人民币开了方便之门,于是近年来我国引迸的外资中
有相当大部分纯粹是为了绕过国内贷款限制而利用银行间外汇市场来换取人民
币资金的,更有一些是以套利和套汇为目的的外国短期资本。这样,我国近年运
用外资来开发的建设项目中有相当大部分所使用的经济资源主要是国内的,在该
项目引进外资,仅仅是国内企业所采用的筹资手段,并未形成经常项目下相应的
进口,这是造成国际收支连年资本项目顺差与经常项目顺差并存的重要原因之
一。
由于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外贸出口逐年扩大,贸易项目除1993年之外都
保持了较大规模的顺差,弥补了因外资企业利润和外债利息汇出带来的非贸易收
支逆差,使我国经常项目下外汇收支也保持较大规模顺差,这是我国国际收支
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双顺差的又一原因。双顺差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连
创新高,2000年达到1655.74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
。“地下钱庄”的做法是,换汇人在境内将人民币交给地下钱庄,地下钱庄则将外汇打入换
汇人所指定的境外帐户。
。“手机银行”则是专做外汇非法交易的掮客,与境外机构或个人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
只需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作成一笔汇兑生意,境内是人民币从一个帐户转到另一个帐户,
境外则是外币从一个帐户转到另一个帐户。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来看,大规模的外资流入推动了我
国外贸的发展。但是,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对我国实惠较少,产业带动能力弱,影响我国资本积累的形成。(在第五章第一
节己作详细分析)这是我们引进外资时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二)外资流入对我国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九十年代以来,扩张迅速的国际资本市场达到了极大的规模,全球资本流动
速度加快,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扩张,亚太地区成为了吸引外资的热点
地区。同时,我国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利率水平较高以及国内各方面为吸引外资
而实行的“超国民待遇”引资政策等为外资进入中国的规模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内外原因的共同作用使我国近年外资规模迅速增加。1992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
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净流入中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直接投资是一种股权投资,投资者对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管
理拥有在所有权基础上的直接控制权。对于国外投资方而言,他们更着眼于利用
投资方(主要是跨国公司)的特殊优势获得长期利益:利用东道国自然资源、劳动
力和运输方面的优势,建立生产营销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减少生产成本;利用
自己在技术专利、管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绕开受资国贸易壁垒,削弱和减少
现实与潜在的竞争对手;利用跨国经营中的内部化供需关系减少经营中的不安定
因素,并利用转移定价等手段获取高额利润,逃避税收等等,这些都将对东道国
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就产业安全而言,我国对外借款大都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投
资则主要投向工业、房地产业和公用事业,而农业、交通运输、科研和技术服务
业外资比重较小。据统计,外商投资企业总的销售收入中有一半以上是靠内销实
现的,这说明外资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
续快速发展和消费市场的日益扩大,市场导向型的外资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
伐。如大量外资直接到中国内地开办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工
厂,企图绕过关税壁垒抢占现有规模和潜力都极大的中国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已
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形成强烈冲击,某些行业和地区甚至出现了外商形成垄断
势力的现象和趋势。外商对行业的控制主要通过设立独资企业或在合资企业中控
股两种方式,近年来外商独资在外商投资方式中的比重迅速加大,其投资项目规
模扩大,这充分说明以跨国公司为首的外商开始放手进占中国市场。外商投资企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业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部分企业己占据市场的
绝对优势地位,他们纷纷向高利润行业和我国传统行业大量投资,抢占了很大国
内市场。对此,从1996年夏天以来国内开展了一场历时半年多的关于外资的大
论战,国内经济学界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利用外资确
实有利有弊,如何在利用外资过程中趋利避害,关键在于国内的资本利用效率。
如果利用外资的部门(外资或合资企业)的资本利用效率长期高于使用国内资金的
部门,未能提高受资国的“吸收能力”,长期来看,国内储蓄的缺口将伴随外资
利润、利息的汇出而有所扩大,这将使一国经济越来越依靠外资,再导致储蓄缺
口的进一步增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如果伴随外资的利用,整个资金的使用效
率不断提高,那么国内资金有效利用将逐渐减弱受资国对外资的需求程度,这便
是成功利用外资的途径。因此,引进外资的关键在于利用效率的提高,并将国内
资金、国外资金协调运用,这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外资流入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用外资,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增加的外商直接投
资,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是同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致的。
我国的沿海地区对于吸引国外资本流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全国第三
次工业普查结果显示:截止到1995年末的外商投资累计协议额中东部地区所占
比重是90.4%。目前已形成沿海四大投资区:以港澳台投资为主体闽南金三角地
区(福建1,以美、日、欧盟各国投资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以日韩投资为特色的环渤海地区(该地区又可分为胶东半岛为中心的山东,以辽
东半岛为中心的辽宁和京滓冀三个投资区)。从整体看,南方两个投资区的外商
投资以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装配项目为主,技术层次较低:北方两个投资区以进口
替代项目为多,外资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外商投资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由
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
引进外资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内陆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已有
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八五”期间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福建、江苏、广东、山东
等地区,就正好是我国引进外资最多最成功的地区。各地引进外资的结构和使用
方式各不相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同。有些地区对外资不讲原则不讲效益盲
目引进、粗放经营,对经济长期发展是不利的。由于国内沿海与内地之间经济发
展的差距拉得过大,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不足,开采成本提高,“九五”时期至201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年,国家投资重点不可避免地要向中西部倾斜。国家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
采用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将内陆地方政府的外资项目审批权限,由现行项目总
投资额1000万美元提高到3000万美元,并将原来引资的地区倾斜政策改变为现
在实行的产业倾斜政策,并主要倾向基础产业等等,这些都将为内陆地区引资与
经济发展起到不小作用。
(四)外资流入对外汇储备及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影响
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储备资产和国际清偿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国
政府所拥有的以外国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一国一定时期的外汇储备,是其国际
收支净结果的反映,若一国对外往来中的货币收入总额大于货币支出总额,国际
收支就表现为顺差,外汇储备因此而增加;反之,外汇储备减少。一国如果拥有
充足的外汇储备,就能调节国际收支逆差,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内经济
的稳定发展,对对外支付的需要应付裕如,充足的外汇储备,意味着该国能有力
地干预外汇市场,是本币信誉和该国借债信誉的有力保证。拥有充足外汇储各的
国家可用它来对外投资,增加收益。因此,各国都希望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以保
证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统一的发展。但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或较长时间内外汇市
场供大于求,不仅会降低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造成外汇资源浪费,而且会使本币
汇率和本国货币供应量受到压力。(表6—3)
表卜3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外汇储备外汇储各/GDP
1980 .12.96
1981 27.08
1982 69.86
1983 89.0l
1984 82.2
1985 26.44 0.87
1986 20.72 0.7
1987 29.23 0.9l
1988 33.72 1.1
1989 55.5 1.6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0 110.93 2.86
1991 217.】2 5.35
1992 194.43 4.03
1993 211.99 3.53
1994 516.2 9.5l
1995 735.97 10.5j
1996 1050.29 12.71
1997 1398.9 15.5l
1998 1449,59 15.09
1999 1546.75 15.6
2000 1655.74 15.3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4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那就是外汇储备大规
模的稳步增加,见表6~3,到200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655.74亿美元。
庞大的外汇储备从何而来,这引起了中国经济学者的关注,目前有关专家看法差
异很大。差异源自于分析方法,国际收支分析与银行结售汇分析两种方法得出的
结论是截然不同的。国际收支统计量显示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主要是由资本项目
顺差造成的,而银行结售汇统计显示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造成了外汇储备的大规
模增长。通过对以上两种分析方法差异的调整(本论文不做详细分析),我们认为,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还是由经常项目顺差造成的。但资本项目顺差也是
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将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可以明确的一点是,1994
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连续双顺差直接导致了近年我国外汇储备的
大幅度增长。确定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国际上最常用的方法
表明,一国的外汇储备应能满足4个月的进口需求、所借外债的还本付息及外商
直接投资汇出利润的需求。按照我国进口1200亿美元左右、外债余额1200亿美
元左右、外商鱼接投资16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测算,我国需700亿美元左右的
外汇储备。据此方法计算,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明显偏高。但考虑到我国不
具有保持长期“双顺差”的外贸基础,并且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以及加入世贸组
织后可能发生的风险,从全局的、长远的观点看,保持较高数额的外汇储各对我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经济稳定是很有好处的。
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以外
汇银行结售汇制代替中央银行的结汇和配汇制。结汇所需的人民币资金由各外汇
指定银行利用自有资金自行解决,央行通过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吞吐外
汇。由于实行强行结汇制,售汇则需要相应的凭证并要得到许可,使大多数国内
企业不能保留帐户,限制了企业吞吐外汇的能力,不能发挥企业“储水池”的功
能,外汇处于持续供大于求的状态。此外,中央银行对各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
周转外汇余额实行比例浮动管理,以防止商业银行投机性囤积或抛售外汇牟取暴
利,在央行和外汇市场间建立某种风险缓冲带,达到保持汇率相对稳定的目的。
各银行持有的结算周转外汇余额超过其高限比例部分,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
出,相应地,在低限比例以下时,就应从市场上补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
民币汇率近年来逐步上升,本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商业银行持有外汇资本的收
益小于本币资产,而持有成本、风险不断上升,各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大量
抛售外汇。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只有被动地接受外汇市场上的超买
或超卖。近年央行被动地大量入市买入外汇,造成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长,到
2000年末形成巨额外汇储备1 655.74亿美元。
对任何国家而言,如果其他条件没有显著的变化,外汇储备的增加都会给该
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学认为,一国货币存量是高能货币(或基础货币)与
信用扩张倍数的乘积。高能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它等于与之相对应的夹行资
产净额,即:强力货币总额=国内资产总额+国外资产总额=国内信贷+外汇储
备。近年来,外资的大量流入和经常项目的连年顺差使央行外汇储备增加,从而
对人民币造成升值的压力.而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央行成为同业市场
外汇的唯一买家,为了稳定人民币币值,央行被动地承担起吸纳市场外汇的责任,
造成人民币基础货币供应的增加。此外,以机器设备投入的外资,无论是直接以
实物形式注入,还是以资金形式注入再进口,国内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民币配套资
金。根据专家测算,每增加利用外资换算为人民币l元,需要增加国内配套人民
币固定资产投资1.6元,同时需增加人民币配套固定资产贷款O.5元,配套人民
币流动资金贷款0.53元。即,每增加利用外资换算为人民币1元,需增加人民币
配套资金贷款(含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达1.03元之多,1美元外资则要8元
多人民币与之配套。由于人民币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以及引进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外资后投入相应配套人民币资金,这些都加大了国内货币供给的压力。
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能否对国内通货膨胀形成现实压力,还取决于中央银行
的国内信贷政策。由于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市场买入或卖出外汇所形成
的人民币资金占用余额,因而从央行净流出的本币便成为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
数效应,能够产生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供应量。这样,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
买入外汇是否采取其他的金融政策工具与之相配合。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
币供应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外汇干预政策的效果。中央银行可以一手抓外汇,
~手抓国内货币——人民币,并通过二者的相互增减协调来调控好国内基础货
币。我国对巨额外汇占款采取冲销式干预措施,目前可供选择的冲销工具主要有
收紧再贷款规模、增加特种存款数量、实行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利率、减少财政透支等几种。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金融调
控手段单一、配套能力差等原因,对冲操作工具目前可利用的空间十分狭小,央
行主要采取收回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回购国债、增加特种存款几种方式。由
于这些措施具有临时性、单一性、强制性的特点,相互间又缺乏有机配合,加之
有些措施操作起来本身就有一定局限性,使对冲措施的效应大打折扣。如,特种
存款(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城市和农村信用社开办特种存款的数额来增加
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外汇占款的对冲效应)具有浓厚
的行政性调控成份。再如,收回再贷款有国内信贷规模刚性的限制,难以通过紧
缩或扩张国内信贷来相应调节外汇储备这一重要砝码,使其调控能力严重削弱。
而公开市场业务又受我国货币市场规模太小、参与主体不多等因素限制,难以发
挥其应有的作用。可见,单纯依靠中央银行的冲销措施来消除巨额外汇占款对币
值稳定的压力是十分困难的。
从我国1992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隋况看,外汇储备的增加在经济过热的环
境下会给通货膨胀“火上加油”,而在经济紧缩的条件下则会形成通货膨胀的潜
在压力。1992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显露过热苗头,当年GDP增长14.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6%,需求过旺,迫使银行增加货币投放,1992年M O、M
l、M 2分别增长36.5%、38.2%和31.3%。经济升温,货币扩张,使通货膨胀的
压力迅速积聚,1993年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33.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2‰
1994年全年平均零售价格涨幅21.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4.2%,国民经济出
现了“过热”状况。1993年外贸大量逆差,外汇储备仅增加17.6亿美元,但大
43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丈
量外资流入引致的国内配套资金可观。对信贷扩张起到很大作用。1994年安排了
较紧的信贷额度,相应减少了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数量。但当时货币当局未能估计
到1994年外汇储备竟然猛增304亿美元,央行买汇放出的基础货币达2832亿元
人民币。假定广义货币(M 2)的乘数为2.o_-2.5,则当年约有60*,4的货币供给增
加来源于央行外汇储备的增加。由于货币当局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尽管采取了
“对冲”措旋(削减国内再贷款,以抵销外汇增加的影响),但不够及时、有力,
致使1994年虽按原计划国内再贷款和银行贷款额度都有所缩减,但基础货币仍
比上一年多增加800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了34.4%,这成为当年中国通货膨
胀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1.7%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从1994年1月1日起人
民币汇率实现并轨,从一美元兑换5.8个人民币一次性调低到一美元兑换8.7个
人民币,贬值幅度达到50%,使得出口大增,进口锐减,当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
77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73亿美元,扭转了1993年逆差106.55亿美元的局势。
外贸企业的大量顺差通过结售汇制,也增大了货币投放,加剧了当年通货膨胀压
力。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90年代以来的这次经济高涨与80年代的一个重
要区别,就在于推动经济高涨的动力不同。如果说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高涨的
推动力是城乡居民迅速扩大的消费需求,那么,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日
益加深,外部均衡对内部均衡有了越来越深的影响,90年代初的这次经济高涨除
了国内经济自身强烈的投资扩张外,外资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我们在分
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加以考虑的。
1995年和1996年央行又分别购入220亿美元和314亿美元外汇,由此放出
基础货币2247亿元和2818亿元,而1996年全年零售物价涨幅降到6%,基本回
落到正常区间,这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日臻成熟是分不开的。1994年起国家严格
控制信贷规模,整顿乱集资、乱拆借,固定资产的投资过快增长受到明显抑制,
对抑制通胀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此外,中央银行还采取了“对冲”政策,通
过控制贷款规模、减少专项贷款、回收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和办
理国债回购等形式,对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进行“中和”操作,
对这两年通货膨胀的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各种“对冲”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
注意的是,虽然可以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压力,但是它们
。樊纲《宏观经济学与开放的中国》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使得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形式,1993年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
放的7%,1994年便上升到75%,央行的国外净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在其资产
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从1993年12月底的1I.3%上升到1997年3月底的37.8%,
相应的中央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随着外汇占款在央行资产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再贷款比重进一步下降,再
贷款占基础货币比重由1993年78%下降到1994年的7%,央行通过对金融机构
贷款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能力将削弱,而实行对冲调整的余地也将越来越小。
同时,由于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外汇多,内地开放程度低,外汇少,造成了货
币投放、信贷资金分布的不平衡。如果外汇储备再持续快速增加的话,中央银行
将有无力抑制通货膨胀的危险。因此,确定我国科学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增加
银行和企业的外汇存量,缓解央行被动吸纳外汇造成的外汇占款压力;并采取多
样化外汇冲销政策,增加相应的配套协调措施,是我们在高额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情况下必须加以考虑的。
三、对外开放新阶段国际资本流动的新态势
尽管在1998年我国资本项目已从顺差转为多达63亿美元的逆差,由于在
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开放3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特别是将开放金融服务、零售、
旅游、保险、航空和电信业市场等重点服务部门,因此可以预计在加入WTO之
后,外国直接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资本项目将出现较大的顺差。但是,我
国不可为引资而引资,在积极利用外资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防止一些别
有用心的国家控制我国的骨干产业、经济命脉,防止重蹈旧中国民族工业遭受西
方国家蹂躏的悲剧,处理好加大引进外资力度与保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关系。
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加入WTO三年后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后,也存在资金
大量外流,资本项目出现逆差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外资企业在加入WTO
三年后,可能将其产品销售方向由国外转向国内,其主要营业收入将由外汇收入
转变为人民币收入。当国内生产成本过高,投资收益率下降时,或发生其他意外
事件影响其资产安全时,外资企业将很可能将大量收入转移到国外。二是由于外
资金融机构在加入WTO三年后将可以向我国国内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我国国内
一些企业为了寻求资产的安全,有可能将大量外汇资金存入外资金融机构,当然
也有可能将这些资金汇出。三是加入WTO三年后外资企业将获得外贸经营权,
四川丈学博士学位论文
且可做我国国内企业的出口业务,因此,一些企业为逃避外汇管理将出口外汇收
入直接存在境外的可能性和手段将更多,大量外汇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将比现在更
大。
由于我国采取的是结售汇制,企业出口的全部或大部分外汇收入必须卖给国
家,同时企业进口所需的外汇资金全部由政府提供,再加上我国的汇率机制目前
实际上是钉住汇率制,汇率缺乏弹性,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会因贸易收支
和资本收支的增减而大幅度增减。自1998年以来外汇储备的变动情况来看.随
着我国贸易顺差的减少,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并在1999年上
半年出现了零增长。加入WTO后,由于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方面的情况不会根
本性好转,估计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将随着贸易顺差增长速度的下降而进一步下
降。因此,如何运用好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协调使用国内外资金,调整国际资
本流动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节91';E储备与国内外资金运用的协调
一、我国9hiE储备规模的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成为一个敏感和重要的在指标,这是
因为,从外汇储备的规模变化上,可以部分反映出国内外经济之间的影响、国内
宏观经济的变动以及汇率政策的变动。外汇储备规模究竟多大为宣,近年多有争
论,这里笔者将就此问题进行专门分析。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
和美元的危机》(GoId and Dollar Crisis)一书中,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1950.1957年)世界三四十个国家
的储备状况,得出结论:一匡外汇储备的合理数量,约为该国年进口总额的
20%.50%。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因政府能较有效地控制进口,储备可保持不低
于20%;不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储备应多一些,但一般不超过50%。对大多数
国家而言,保持储备占年进口总额的30%-40%是比较合理的。特里芬的这项研究,
开创了有系统研究国际储备的先例。自此以后,外汇储备需求的研究得到了极大
发展,综合起来,有以下因素决定一国的最佳外汇储备规模:进口规模、进出口
贸易(或国际收支)差额的波动幅度、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政策的效率、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国际货币合作状况、
一国承受国际收支政策调节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政府采用政策调节的意
愿⋯⋯这些因素有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相互交织作用,使一国最佳外汇储
备规模问题复杂化。但一般来讲,最佳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最低储备量加上能够
满足应付正常的国际收支差额波动和汇率波动的储备需求。
从1978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各为负的仅有一年(1980年),1983年达到89
亿美元,成为80年代的高峰。但80年代外汇储备规模多次起伏,有多有少,不
是持续上升的直线。进入90年代即突破100亿美元,基本开始直线上升。
1994.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了4年“大跃进”。1994年外汇储备从200多
亿美元一下子上升到500多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4倍,刨下我国外汇储备史上
绝无仅有的奇迹:1995年比上年增长43‰1996年比上年增长43%,越过千亿
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到
2000年底达到1655.74亿美元,较1993年底增加了7.84倍,相当于9个月的年
进口量。自1994年下半年以来,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争论鹊起,我国是否有
必要保持那么多的外汇储备,究竟多大的外汇储备规模适合我国情况⋯⋯
外汇储备资产变动是国际收支的平衡项目,而国际收支是各项宏观经济政策
执行的最终结果,故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动通常事前难以设定。近年来,我国外汇
储备持续增加,是在国际收支顺差,国PqPt"汇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平
抑供求,稳定汇率,在市场上购买外汇取得的。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从这
个意义上而言,维持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是有必要的。一是外汇储备代表一国对
外支付能力和综合国力,持有比较充裕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
外信誉,降低境内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二是我国目前有近1500亿美
元外债和3 1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每年要应付大量的还本付息、外商投资利
润汇出等用汇需求,外汇储备是国家的最后支付手段。三是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
期,国内经济、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国际经济环境却复杂多变,为确保我国抵御
外部冲击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必要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亚洲邻国发生危机的重
要原因是市场情绪突变,导致储备急剧下降,出现国际流动性短缺,触发信心危
机。而亚洲危机期间,我国外汇储各的持续增加,有效阻止了信心危机向国内的
传染,支持了人民币汇率和香港金融稳定。但是,我们也应充分重视到,我国高
额的外汇储备也存在许多不正常的因素,一是我国地方政府、企业引进外资的目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不一定正常,在国内资金富余的情况下引资并非真的是为了弥补资金缺口,而
是企业绕过国内信贷管理筹资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使用的仍是国内的经济资源,
引资并未形成经常项目下相应的进口,因此出现了近年来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
顺差的怪现象。此外,许多引资并没有达到改进技术的效果,“以市场换技术”
没有做到,反倒被外资占领了大片市场。应该说,最适宜外汇储备规模问题不能
仅就外部经济谈外部经济,而应与我国国内资金运用状况、国内外资金有效利用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二、我国国内外资金运用上的不协调现象
论文第一章第二节使用了一系列平衡方程式对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统一进
行T*U画。在这里,笔者将对其中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即资金供求的平衡式进行再
探讨,并试图对我国国内外资金运用上的不协调现象加以解释。
如储蓄和投资平衡式所示:
(Sp-Ip)+【(T-Cg)-Ig】=B,政府预算赢余[(T—Cg)-Ig]和国内私人部门的
净储蓄(Sp-IP)可阻通过净出口B来保留,或者政府预算赤字及国内投资超出储
蓄的差额,可以通过净进口来暂时弥补。
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未转化为投资的储蓄,不一定体现为净出
口,因而一部分可能构成资金剩余(相应地有未实现的产品)。将上式移项,得:
Sp+(T-Cg)=Ip+Ig 一式
一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即Oh=0 (定义Oil为未用闲置资金)
如果Oh>0, 则Sp+(T-Cg)>Ip+Ig
如果Oh<O(银行储备资产不足),则Sp+(T-Cg)<Ip+Ig
取消OIl=O的假定,则资本供求关系式应为
Sp+(T—Cg)=Ip+Ig+Oil
考虑到国外资本净流入NIF,定义闲置总资金为012,
则Oh=Oh+NIF
资本供求关系式转变为Sp+(T-Cg)+NIF=Ip+Ig+012 二式
从资本借入主体看,资本流入NIF中的一部分(定义为NIFt)用于购入国
外资源,形成经常项目下的进口,另一部分(定义为NIF2)用于国内购买支出。
NIF2表现为对国内资金的直接替代,它顶替了由外贸获得的外汇资金,使其闲置,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宏观上看仍表现了对本国资本的间接置换。在结售汇制下,NIF获得双重存在,
一方面是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微观主体在人民币形态上闲置资金增
加,NIF2增加多少,本国闲置总资本也就增加多少。此外,净出口B也能够引
起资金闲置:起初采取外汇形态,结汇后采取人民币形态。由净出口B转换的资
金也采取了双重存在形式:外汇储备的上升,人民币形态上本国闲置资金增加,
即相当于净出口额的产品价值实现后,停留于货币形态(没有形成进口),构成
资金的闲置。可见,闲置总资金不仅由本国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发生,而且也由资
本净流入发生。净出口虽然减少了产品的过剩,但没有减少资本的过剩,这反映
了产品运动与货币资金运动的分离。
近年来,我国国内外资金运用上就出现了上述不协调现象:国际资本流入与
国内储蓄过剩并存,国际资本流入与国内资本外流同时出现等,出现了闲置资金
012。具体体现为:
l、国内总储蓄大于国内总投资的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结构表明我
国资金处于盈余状态(如表6—4)。国内总储蓄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消费以外的
部分;总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之和。九十年代以来,除1993年外,
我国储蓄率均高于投资率,这表明国内高储蓄除满足国内高投资外,还有盈余。
1994年世界银行估算中国资金剩余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
表6—4 中国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1985--2000) 单位:10亿元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国内投资总额338.6 384.6 432.2 549.5 609.5 644.4 751.7 963.6
国内储蓄总额301.9 359.1 433.4 534.4 591 695,5 813,4 99I.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国内投资总额1500 1859 2359 2687 2494 284l 2985 3292
国内储蓄总额1432 1923 2449 2842 4628 5341 5962 643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资料
2、如前所述,9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超常增长,资金供求一反常
态,由连年的“超贷”变为巨额的“存差”(如表6—5),这表明我国国内信贷资
金来源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有一种观点认为,存差反映的是银行应付风险的要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求,并非不合理。笔者以为,银行应付风险有法定和超额准备金,再加上适度的
存差保证日常支付的需要,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无视巨额存差形成的资金闲置而
将之视为应付风险的需要,是否欠考虑。笔者担心的是,银行帐面上也许体现为
巨额的存差,但这些存差能否弥补不良资产累计的漏洞或是预防其带来的风险,
这才是问题所在。不容忽视的,存差过太,反映大量资金闲置与产品闲置,这一
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总供求严重失衡未消除,恰好成为不良资产不断累积之根,
金融可能安全吗?
表铲-5 国家银行存贷款净增额比较(1993--2000) 单位:亿元
项目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存款总量(1) 23230.3 29332 38783 49593 60003 69782 79974 90893
存款净增额(2) 4339.2 6102 9451 108ll 10410 9779 10191 10919
贷款总量(3) 26461.1 32289 39250 47435 59318 68442 73696 76394
贷款净增额(4) 4845.5 5828 6960 8185 11883 9125 5254 2698
存贷款增量差(2).(4) 一506.3 273.3 2491 2626 -1473 654.6 4938 822l
存贷款增量差占GDP比重.1.46 0.58 4.26 3.87 .1.98 0.84 6.02 9.2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3、1994年我国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年底外汇储
备就猛增加304亿美元达到516亿美元,之后,外汇储备连创新高,1995年735.97
亿美元,1996年1050.29亿美元,1997年1399亿美元,1998年1450亿美元,
2000年达到1655.74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多大为宣,难有定论。可以明确的一
点是,在综合一般经济标准(外汇储各对于正常进口和外债偿还的保证程度或适
当比例关系)、特殊经济标准(指外汇储备作为预防和应付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是
否充裕)、政治标准(外汇储备的增加象征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后,我们认为,按
照一般经济标准判断,我国外汇储备水平偏高,而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应付加
入世贸组织后可能发生风险,以及外贸的长期动态看,保持比一般标准为高的外
汇储备,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又是有益的。
4、根据英国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沃尔先生一份给国际经合组织的
研究报告.表明从1989至1995年间,中国长期资本外流的总量可能超过一千亿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美元,其中约有五百亿美元是未经政府批准的,这可以国际收支资本帐目中大量
的“误差和遗漏”反映出来。
中国资本外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压抑的环境、国内对带“外”字的机
构和居民事实上给予的“超国民待遇”,使国内居民为享受“外资”身份所带来
的优惠政策、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将资金向国外转移。此外,国内企业和金
融机构缺乏足够工具通过在外汇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等活动抵御汇率风险,便利用
跨国经营之便,将在国外取得的外汇收入留在境外。还有,国内尚没有保障私人
财产的健全法律制度,所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将财产转移国外。还有一些
采用违法手段攫取国家财产的人出于预防暴露和保有财富的动机,一有条件便将
财产转移到国外。中国资本的大量外流进入九十年代后超过了每年新增的外债
额,并且超过了八十年代世界上十五个债务负担最沉重国家资本外流的平均水
平,使我国成为排在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资本外流国。
在这里有必要提到一点,任何国家的大量资本外流都会对当事国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潜在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报告指出,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
融危机,其导因在于墨西哥本土的投资者资金外溢所造成,而不是市场所推测的
那样,是外国投资者因墨西哥政局不稳而争相抛售比索所致,因此我国绝不能对
日益严重的资本外流现象掉以轻心。
当然又应看到,保持正常的国际经济联系,总会引起一定的资本流出:随着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一部分资本投到国外也是必需的。我们要努力加以克
服的只是不合法的资金外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的“两
缺口”分析模型认为,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看,其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
形式的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储蓄水平较低,不足以支持投资需求的
扩大,影响经济的发展:二是“外汇约束”,即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
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阻碍了经济发展:三是“吸收能力约束”,
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吸引并有效地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从而影
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成功地利用外资可以克服储蓄、外汇和技术的约
束,增加国民总储蓄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见,利用外资的必要性首先
在于国内资金不足。在国内总储蓄大于总投资、金融机构存差连年扩大、外汇储
备连创新高、国内资金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大规模引进外资是否值得?这种情况
可能导致国家的双重损失,即在国内资金大量闲置的情况下以高昂的代价大量引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进外资。在资金闲置的情况下,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什么,依然是弥补资金缺口吗,
还是弥补国内所缺的技术与管理缺口?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如何协调运用国内外
资金,从而实现全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国内资金供求状况
作出评价。
三、我国资金供求状况的分析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贷款状况的分析
在大量引进外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国内资金闲置的问题不
可忽视,两者需综合加以研究。如表争吒所示,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居民储蓄
存款增长呈现加快趋势,从八十年代初到1992年十多年里时间里,居民储蓄存
款增加了一万多亿元;随后仅用两年储蓄存款就翻了一番,到1994年达21519
亿元;2000年居民储蓄存款就剧增至64332.38亿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资
金的重要来源。
表6---6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单位:亿元
年度新增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度新增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98l 124 523.7 1996 8859 38521
1991 2076 9110 1997 13819.1 46279.8
1992 2435 11545 1998 13307.6 53407.5
1993 3659 15204 1999 13081 59621.8
1994 6315 21519 2000 15025.5 64332.38
1995 8143 29662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居民储蓄存款剧增,其原因包括:过去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我国国民收入
分配又曾经向个人倾斜: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家庭结构规模趋小化,家庭隐性收
入增加以及中华民族节俭的文化传统;前面所述使居民当前消费受到抑制的种种
因素尤有重要影响,导致了我国较高的边际储蓄倾向,形成了九十年代以来我国
高额的居民储蓄。另外,占储蓄总额10%~15%左右的公款私存、占储蓄总额2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上的私营企业转帐储蓄等现象对储蓄增加也起了推波动澜的作用。经济学认
为,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后的实际利率高低将影响储蓄存款的变动,实际利
率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就会减少。但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动因是防老防病、防失
业、_女教育费、购买房屋等中远期消费储蓄,而主要不是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因此它对利率的反应相当迟钝。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高达21.7%,实际利率一
10.7%,储蓄增长率仍然达到41.5%,我国的LM曲线也就相应比较陡直,利率
敏感性差。一般来说,居民储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积极作用,大量
的居民储蓄是整个经济发展的资金源泉
质基础,促进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并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物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但是,
在近年经济形势下,巨额储蓄增长同时也制约着经济的良性循环。居民货币收入
重新回流企业转化成再投资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购买商品(含劳
务)回流企业:另一种则是通过储蓄回流。购买商品的商品性货币回流是社会产
品的最终实现,它既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又实现了生产部门的再生产循环,
是积极的货币回流。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和消费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
居民储蓄余额的急剧扩张,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
消费需求的不足,直接导致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企业亏损,效益下降,预期投资
利润率降低,使投资需求减少。这样,投资品市场将出现疲软,限制未来资本品
的再投资。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与消费增长减慢相联系的储蓄的巨额增长
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全社会微观决策层缩减投资规模,使实质性经济增长减缓。从
储蓄性质货币回流看,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程度、转化形式及转化为投资的投向和
投量都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国有经济中发生的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
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居民成为主要的储蓄主体,而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
企业,储蓄、投资主体的分离,决定了储蓄向投资转化需中介机构。由于资本市
场不健全,目前我国企业融资数额的2.5%来自于股票市场,而余下的97.5%则是
通过银行而银行存款的60%来自储蓄存款,银行把储蓄存款的90%转化为贷款,
其中的80%贷给I雪有企业。储蓄转化为投资后使用效益低下,银行甚至连本都收
不回,形成了储蓄存款硬约束和贷出资金软约束的矛盾,使银行资产与负债约束
不匹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不畅。出现了一方面储蓄存款剧增成为“笼中之
虎”,一方面许多企业资金紧缺而银行却由于大量贷款不能回收而不敢放款的“惜
贷”现象。针对企业负债率和银行呆坏帐的上升,我国1993年以来建立了一系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列控制银行贷款回收率的规则,在这些规则的约束下,企业越困难,银行越惜贷。
一方面是居民储蓄的巨额增长,一方面是银行惜贷强化,进入90年代以来,除
了信贷高度膨胀的1993年,银行非盈利性资产(人们常称之为“存差”增加),已
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市场疲软的条件下变得日
益突出。(见表6—5)
储蓄存款剧增形成银行的高额利息负担,而大量不良贷款无法收回使银行效
益欠佳,银行只有靠新增储蓄还本付息,最终将影响银行的经营能力,成为金融
危机的伏笔。据估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三分之二的贷款为国有企业长期垫付
无法收回,其中约三分之一左右的贷款已成风险资产。1997年6月底国有商业银
行应收未收利息累计已达1200多亿元,表内和未统计数相加估计总额达4000多
亿元,收息率仅达60-_70%,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已达20%,不良贷款居高不
下,己成为银行业的最大风险。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各抒己见,对
之进行了大量剖析、探讨。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货
币或汇率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外债危机。而这两大病症都可追溯到这些国家早己潜
伏的银行危机。亚洲庞大的银行部门垄断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但作为中介机构
并没有起到有效率地分配国内储蓄与国外储蓄(外资)的功能,大量信贷资金流入
低回报率的投资生产活动,催发了资产市场泡沫,并影响了国际收支经常帐户的
平衡。商业银行部门不良资产比例的上升和经常帐户赤字的恶化,使市场丧失信
心,资本开始急速外流,从而使本国货币大幅贬值,房地产、股市价格崩溃,外
债偿付成本猛烈上升。资产市场泡沫破灭,使没有效益的银行贷款项目现金流量
荡然无存,银行担保品价值化为乌有,进一步破坏了银行资产负债平衡,使银行
体系更加脆弱。紧接着,银行危机引起利率飚升,信用紧缩,加剧了金融与宏观
经济的不稳定,开始波及实质经济部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与进出口贸易,
国内需求严重萎缩,最终导致经济陷入全面萧条。我国的银行部门亦存在亚洲各
国银行部门所具有的弊端与问题,中国国内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到
96%,经济运行过度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的储蓄——投资转化方式。并且,银行
体系经营风险越来越大,高成本储蓄存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不
良资产快速增加,逾期、呆滞、呆帐贷款所占比例不断上升,银行不良资产比例
达到20%。高峰年份达到25%,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各国。薄弱的银行体系潜伏了
金融不稳定因素,是中国经济的巨大隐患。中国应当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深刻
四J11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教训,加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二)我国资金供求状况的评价
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当前资金供求状况,就要对微观上企业资金紧张与前
又所述的宏观上资金剩余的矛盾作出解释。在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高呼资金紧张
的时候,我们需要分清两种不同类型的赘金短缺,一种是供求性资金短缺,一种
是制度性资金短缺。供求性资金短缺指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面对众多投资
机会,微观经济主体或宏观经济缺乏相应的价值手段对其加以利用。它表现为对
初始启动资金的强烈需求,在启动资金的推动下,闲置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有
利可图的投资得以实现并带来预期的价值增值。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资金短缺。制
度性的资金短缺指微观企业或宏观经济内部由于内部运行机制的缺陷,企业资金
或社会资金的循环发生了阻碍,定量的资金投入无法形成有效产出并带来必要的
价值增值。就企业而言,形成了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自有资金的缺乏和预算软约束
所造成的过量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效率低下所造成的有效供给减
少,无法完成资金从投入到产出,从需求到供给的正常循环。我国大部分效益低
下的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大多为制度性资金短缺,国有商业银行70一80%的贷款贷
绘了国有企业,但单纯的资金增加是无法有效解决制度性资金短缺的。许多国有
企业已经形成了资金注入——资金短缺——资金再注入——资金依然短缺的恶
性循环,大量资金的流入与严重的资金短缺并存,可见国有企业资金浪费的严重
性,也说明了仅就资金的可得性而言,不少国有企业资金并不短缺。
因此,全面、客观地评价当前我国资金状况就应把供求性资金短缺和制度
性资金短缺区分开来,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资金状况与全社
会资金状况区分开来,许多效益好的企业和地区不仅自有资金较多,从银行等渠
道获得资金也十分容易。对于存在制度性资金短缺的企业,如果不能为其创造良
好的经营环境,切实提高它们的效率,从投入和产出角度解决存在的问题,那么
再多资金的注入也无法填满这个无底洞。
四、国内外资金运用的协调
外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促进引资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不加
限制地利用外资,或对外资引导不当、管理不力,又会加重引资国的债务负担,
影响其国际收支平衡,加剧产业结构之间不平衡现象,甚至危及一国的经济主权
皿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等。外资的引进应能有效补充国内储蓄的不足,使一国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提
高不受内部资源的约束。但是在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源或储蓄远没有被充
分动员到生产性的投资活动中去,引进外资往往还导致国内储蓄的下降。外资的
正确作用应是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而不是替代国内储蓄,但在实际生活中,外资
却往往不适当地用来替代国内储蓄。80年代世界银行对44个发展中国家的抽样
调查表明,3/4的国家在调查期内提高了投资率,但只有1/4的国家储蓄率有较
大提高。这意味着许多国家降低了对国内储蓄的依赖,其原因在于国内经济的分
离与割据以及金融市场的分离、割据和不发达,使国内储蓄缺乏转换成生产性投
资的适当机制。外资对内资的替代结果,一方面造成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另一方
面国内企业很可能形成“引资饥渴症”。这不仅降低了外资的使用效率,也降低
了内资的使用效率,形成国内资源的闲置。因此,引进外资要做到既能满足发展
中国家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又不会影响其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平衡,兼顾内外资
运用的效率。在我国,从引资的目的来看,在国内资金存在富余的情况下大量引
进外资,许多企业的目的并不在于弥补储蓄或技术、管理缺口,而是千方百计绕
过国内贷款限制而采取的筹资手段,近年来我国运用外资来开发的建设项目中有
相当大部分所使用的经济资源主要是国内的,并宋形成经常项目下相应的进口正
是这一原因。国外资本对本国资本的替代,可以划分为有效率的替代和无效率的
替代(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无关的替代),可以说,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
着外资对国内资金的非效率型替代,从而加重了国内资金的闲置。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我国国内资金是比较充裕的,资金短缺的主要是
制度性资金短缺企业,在这种前提下,以高昂的代价吸引国外资本是否值得?如
何合理配置全社会的资金资源?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国内资金代
替外资,有意识地限制利用外资,同时鼓励和扩大对国内资金的挖掘利用,有扬
有抑,通过减少利用外资而使国内资金潜力的挖掘成为必要和可能,这是直接的
外资替代政策。第二种着重于激活和充分利用国内资金,同时继续保持和完善鼓
励利用外资政策,最终目的是通过国内闲置资金的充分利用在客观上起到适当抑
制外资或相对缩小其影响的作用,这被称为间接的外资替代政策。我们主张第二
种,即间接外资替代政策。外资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许多国家想引而求之不得,
我们应珍惜当前外资踊跃进入的机会,继续鼓励利用外资。但是要充分注意到我
国现阶段引进外资的目的并非再是以弥补资金缺口为主,而应转向以弥补技术、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管理缺口为中心的引资思路,注意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进一步疏通国内资金渠道,充分挖掘国内资金潜力,达到协调运用国内外资
金的目的。前一两年受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外资引进的增长有减缓趋势,不
加注意甚至可能发生下滑,继续保持引进外资的良好环境,以不懈的努力争取外
资的流入,仍然是我国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因此,对外开放新阶段,我们必须
明确引资的目的是弥补技术和管理缺121,引资的主体应是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而
非政府为引资而引资的追求政绩的行为,废除以引资多少进行考核的政绩标准,
弱化政府引资冲动。同时,要统一全国的引资政策,避免出现各地“压价”引资
的不理智行为,对引资的技术标准、管理条件要有所选择,充分重视引资的技术
目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在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已取消信贷规模的指令性计划
控制。在当前形势下,应努力调动、激活闲置的国内人民币资金。注意发展资本
市场,疏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减少银行在企业外部资金供应上的压力。为有效
利用外汇储备资金可以适当增加国内短缺的原料和设备进口,适当提高商业银行
外汇周转资金定额,增加安排一些国内外汇资金贷款。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
上进行外汇调期操作或同国内金融机构进行回购交易,达到调控外汇储备水平和
国内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投资海外,
对了解对方,进入对方市场,尤其是从事直接贸易大有好处。特别是东南亚金融
危机以来,当地股市下跌,不少企业处于破产边缘,中国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会,
收购一些有希望的企业股票,既帮助了那里的企业,又能使中国的企业走向世
界。激活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的资金,就要将其用于具体的、现实的经济活动。
在目前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形势下,可考虑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挖掘居民消费潜力,引入消费信贷等等,拓展资金运用的空间,协调运用国内外
资金。以扩大内需为基点,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是克服
资金闲置的根本出路。
第三节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994年以前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情况
(一)外汇管理国际演变趋势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外汇管理,又称外汇控制(Exchallge eon仃舛)或者汇兑限制(Exchange
Restriction)。广义上指一国政府授权国家的货币金融当局或其他机构,对外汇的
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问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等实行的调节和
管制行为;狭义上是指对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实行一定的限制。但在实际
中,一国实行外汇管理并不一定都采取汇兑限制措施。按照管理的手段可以分为
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直接管理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的供求直接通过行
政管制、数量管制和成本管制进行控制;间接管理则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通过经
济手段如外汇平准基金、利用利率、税率等间接地影响外汇的供求。而按管理的
方式可以分为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事前管理指每一项外汇支付或交易,须事先
经过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事后管理则指凡符合外汇管理规定的外汇支付和交易
一般不需要事前批准,外汇管理部门通过事后检查、处罚来监督有关规定的实施。
通常认为,一国实现货币完全可兑换,该国便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从
而不再被认为是外汇管制的国家。但从外汇管制的广义定义而言,在资本项目开
放的国家依然存在各种形式的涉外资本交易限制,主要涉及直接投资的流入、资
本证券化、不动产方面的管制,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对资本流出的限制较多。IMF
《1999年汇率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统计,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中目前平均仍对4个资本项目交易存在限制,发展中国家平均有16项管制
内容。根据管制项目的多少排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中,中国因为实行
资本管制的项目较多而排在第8位。外汇管理作为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中必须的涉
外经济管理手段,对于保持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自主性、防止外部干扰、有效
利用稀缺的外汇资源、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过外汇管制
作为一种阶段性的政府行政干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市场的深化,产生寻
租机会,滋生腐败。加大社会成本,而且,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汇稀缺和国
际收支失衡问题。
从外汇管理的国际演变趋势来看,最早的外汇管制大约出现在古希腊时代斯
巴达城邦,柏拉图为此提出了关于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计划以减少外国经济行为
者腐化本国经济的可能性。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加深和历史阶段的差异,
外汇管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双方普遍使用外汇管制
以控制贸易和保障主要战略物资的供应。1925年恢复金本位以后,各国又回到自
由兑换。但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又毫不犹豫地
四J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再次启动了外汇管制。二次大战后的一、二十年中,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控制一
些国家伴随贸易发展而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80年代初期开始的资本流动自由
化,使得外汇管制的任务主要转变为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近10年来。经济全
球i:、自由化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特征,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追赶政策
指导下,为更多地吸引外资,也开始放松甚至取消外汇管制。外汇管制自由化一
度成为世界经济生活的大潮流,也是90年代以来加速全球经济自由化、一体化
进程的重要催化剂。80年代中期,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界一度
认为国际资本应该自由流动,有利于资产多元化,有利于资本有效配置,而资本
管制随着经济越来越开放,其效力逐渐降低,成本曰益增加。一些的新兴市场经
济国家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加快了金融自由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有
力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认为有必要修改组织的章程,以促使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自由
流动。但这场危机的爆发使各国对资本帐户自由化的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
危机中,资本帐户开放度较高的国家在危机中受到更大的冲击,而开放度较低的
一些国家如中国、智利、印度等受到危机的影响就较小。马来西亚在危机中重新
实行外汇管制,更显示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出现的对自由市场观
念的重新思考和选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表示,资本帐户自由化要“大胆设想,
谨慎从事”。
(二)1994年以前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国情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我国的外汇管理体
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1994年以前我国的
外汇管理体制可以划分为三个显著不同的阶段。
l、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外汇管理(1949-1952)。建国初期,由于受帝国主
义的侵略和长期内战影响,通货膨胀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都
处于停顿状态,对外贸易几乎完全停止,外汇资金极度短缺,金融形势十分混乱。
为了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央人民政府指定中国人民
银行为国家外汇管理机关,各大行政区分别颁布了《外汇管理暂行办法》,目的
是将外汇使用到最急需的地方,促进内外物资交流,杜绝外汇投机。这一时期外
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汇价制度:取缔帝国主义
在华的经济、金融特权;禁止外币在市场上流通,打击外汇黑市;利用、限制、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改造私营进出口商和私营金融业:熬植出口;鼓励侨汇。这一阶段的外汇管理在
缓和外汇资金短缺,稳定金融形势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外
汇收入大量增加,扭转了解放前中国外汇收支长期存在大量逆差的局面,对于国
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1950年底,已经基本肃清了在国内流
通的外币,人民币成为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为稳定金融物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实行全面计划经济时期的外汇管理(1953.1978)。1953年起我国进入了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全面计划化。外汇收支实行全面指令性计划
管理,国家外汇收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全权负责,以收定支,一切外汇收入都必
须交售给国家,需用的外汇由国家按计划分配或批给。这一阶段外汇管理的主要
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各种外汇管理制度,加强对国营企业贸易和非贸易外
汇的管理,开源节流,努力增加外汇收入。这一时期,我国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相适应实行了高度统一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将有限的外
汇资金集中到国家手里,用于满足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需要。对保证我国外汇收
支平衡和维护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
济统得过死、应变能力差的弊端逐渐明显起来,外汇的使用效率低,各方面出口
创汇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3、改革开放以后的外汇管理(1979.199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并积极发展外向型
经济,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对外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
转变为多家经营,自负盈亏,市场因素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比重逐渐加大,
外汇市场不断发育,起源于外汇留成制度的外汇调剂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1979
年为了调动各方面的创汇积极性,国务院决定实行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额度留
成的办法,即当一企业通过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获得外汇收入后,可按一规定的比
例获得外汇留成归其支配,使外汇管理既集中又分散,既保证国家对外汇的宏观
控制又使地方、部门和企业在外汇使用上有一定的机动余地和自主权。外汇留成
制度在调动各方面的出口积极性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它也给我国外汇管
理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在调剂价和官方汇价的并存,形成了双重汇率;通
过调剂价与官方汇价的差异及外汇留成比例的多样化,又形成复汇率,这种实际
上的复汇率曾多达几十种。二是调剂价的波动较大。.调剂价与牌价的差距在1993
年6月曾高达5元人民币,调剂价格的剧烈波动使许多企业无所适从,因而对外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贸的正常发展和宏观金融稳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三是全国约有100个
外汇调荆中心,并长期处在分离状态,全国统一的外汇调剂市场在1994年以前
一直没有形成,这不利于外汇资金的一黄向流动,也不利于外汇市场的发育。由此
可见,外汇调剂市场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形成全
国统一的外汇市场,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决
定从1994年1月1日起,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1994年1月,中国
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应运而生,人民币汇率实行并轨,按1美元兑换8.7元人民
币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4月1日,银行结售汇制度正式实施。4月4日,
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营。银行问外汇市场的建立和运行,
使各外汇指定银行可在市场上相互买卖外汇,并对客户办理外汇业务,从而取代
过去的外汇调剂市场。考虑到三资企业对外汇调剂市场的运作已比较熟悉,因此
改革后一段时间内仍允许三资企业之间在外汇调剂市场上开展外汇调剂业务。中
央银行可通过与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买卖,维护汇率的稳定。自此,我国出现了
三个不同层次的外汇交易行为:企业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外汇指定银行之间、
外汇指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
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
式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此
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
币安排和多重货币制度。此后,我国又不断完善和巩固这一改革成果。目前的外
汇管理体制内容主要包括,除外商投资企业和部分中资企业可以根据核定的限额
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外,其他收入未经批准必须结汇,经常项目汇总原则上由
外汇指定银行进行真实性审核,办理结汇和售付汇;未经批准所有外汇资金必须
调回境内,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可以开立外汇专用帐户保留现汇,但是资本项目下
的结汇和售付汇都须经过外汇管理部门核准著受到一定限制,如限制外汇货款结
汇,限制企业购汇还贷,禁止购汇进行境外债权投资等。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有
所不同,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除汇兑环节外,还涉及部分对资本项目交易本身的管
理,如对中长期对外借款的金融条件审批,对短期外债的指标分配权力,对境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投资的投资风险和外汇来源审查等。
(一)对经常项目的外汇管理
根据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原则,我国取消了所有经常项目汇兑限制。但
这并不是说外汇管理当局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活动就完全没有管理,而是管理方
式发生了转变:一是由事前管理为主转为事后管理为主,境内机构的经常项目用
汇一般都可以持有效凭证,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兑付或从其外汇帐户中对外
支付,外汇管理局通过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手段进行事后监管。二是由直接管理
转为间接管理,原则上由外汇指定银行按照外汇管理局颁布的《结汇、售汇及付
汇管理规定》,以及挂牌汇率浮动区间的规定,对企业办理经常项目下的外汇买
卖,外汇管理当局通过监管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的情况,监督企业经常项目下的
外汇收支活动。三是真实性审核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核心,由于人民币还没有
完全可兑换,因此还需要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外汇收支活动,而区分的一个
重要手段就是真实性审核,只要是经常项目下真实的交易活动,就没有汇兑限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真实性审核由外汇指定银行在柜台上完成,个别超过规
定比例或限额的用汇由外汇局进行审核,但只要是真实的经常项目用汇需求,就
会得到满足,没有数量限制。
由于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是以真实性审核为基础,中国还不具备资本项
目可兑换的条件,因此如何保证真实性,防止经常项目下的逃骗汇和混入经常项
目的违法违规资本流动,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难点。对贸易外汇管理而言,一
是真实性审核难度大。海关签发的进口报关单是银行对企业进口售付汇环节真实
性审核的重要凭证,1998年外汇检查查出大量假报关单说明,伪造报关单进行逃
骗汇是一个重要渠道。1999年1月1日实现银行、海关、外汇局之间进口报关单
联网检查后,基本堵住了货到付款项下利用伪造或变造的进口报关单骗购外汇的
渠道。同时,通过联网核查,实现了企业进口售付汇的同步真实性检查,大大加
快了企业对外支付速度,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但依然不能完全解决贸易外汇管
理的真实性审核问题。二是进出口核销事后监管尚未形成相关部门之间电脑联
网、信息共享的现代化真实性审核网络,监管的效力和手段不够。三是利用价格
转移方式进行逃骗汇的情况比较严重,不法分子通过进口高报、出口低报进行逃
骗汇,不少地方出现计划生育用Il{|、金粉、鱼粉镣零税率、低税率商品的高报进
口,涉嫌骗汇。进口高报虽然明显不合理,但由于报关单上反映是真实的,审价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上一般不予追究,外汇指定银行只能据此供汇。四是根据贸易监管方式难以确定
是否需要售付汇,报关单是进行贸易售付汇真实性审核的主要依据,但并非所有
进口货物都必须付汇,有可能造成一些不需付汇的进口(如来料加工进口)购汇
蒯外支付,造成国家外汇流失。而就非贸易外汇管理而言,由于非贸易交易通常
不涉及实物形态的转移,种类繁多,凭证难以规范(如合同和商业单据),因此
非贸易用汇的真实性审核难度很大。近年来,我国非贸易用汇大幅增长,如出国
旅游、探亲、留学等居民因私用汇成倍增长,广告费、咨询费、培训费等非贸易
名义支付的大额用汇明显增多,许多地方已经发现了通过投资利润汇出、无形资
产转让、个人因私用汇等名义进行逃套汇活动。因此,从非贸易活动的源头规范
交易行为和交易凭证,加强税收征管,是遏制非贸易结售汇渠道逃骗汇活动的重
要措施,这也是国际上不少国家取消汇兑限制后的成功经验。
(二)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
我国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但对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管制表现在
三个方面:一是对部分交易实行限制。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首先要求交易要合法合
规,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强调交易的真实性,比如国有企业借用外债必须经过有
关部门的批准。二是存在汇兑限制。经常项目实行完全可兑换,真实交易不存在
汇兑限制:资本项目即使交易合法、真实,也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存在汇兑限制。
如1998年,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我国出台严禁购汇提前还贷。总的情况是根
据国家经济状况对境内机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的结汇和资本项目的用汇进行一
些限制。三是事前核准。经常项目汇兑真实性审核一般由外汇指定银行负责,审
核无误即可售付汇:资本项目交易的合法合规、真实性审核的工作在外汇局进行,
外汇局审核后。外汇指定银行按外汇局的要求为境内机构办理资本项目汇兑手
续。
在外债和对外担保管理方面,我国尚未形成外债“借用还”一条龙的系统管
理,重事先审批、轻事后监管,往往是各部门对“借”都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
法规,而“用”的环节却没有~套切实有效的监管法规及措施,问题常常出在“还”
的环节。同时,通过固定回报率、假出口等各种方式,规避管理,变相擅自借入、
提供,违规、变相外债屡禁不止。此外,由于缺乏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流出及
变化情况真实的动态形势分析和预测报告,资产评估缺乏有效规范和确认,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的调整和执行效力。对境外投资管理缺乏一个真正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主管部门,各关键环节的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激使个别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国有资产流失情况比较严重。
(三)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必要性和阶段性
1、我国现阶段实行外汇管理的必要性
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足,企业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适当运用外汇管理等行政手段弥补市场缺陷是必不可少的。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本身来讲,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需要与中国经济
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匹配,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而这些条件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
到位的,因此,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和过渡阶段,外汇管理将是一个必然的过渡
阶段。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经济面临外部冲击的风险加大,
外汇管理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是大势
所趋,加入WTO将加快这一步伐。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一国对外开放
应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监管水平相适应,由于外汇资源的稀缺性,在市场机制还
不健全的新兴市场国家,放松外汇管制尤其要慎重。因此,作为我国经济转轨时
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外汇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只有关键
环节把住了,才可能更加放心、安全地开放。入世以后,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的
影响加大,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外汇管理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外汇
管理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重要性和艰巨性,大量的逃套骗汇也暴
露出当前外汇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外汇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2、加入WTO对资本项目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资本项目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WTO对我国资
本项目开放的要求和我们所作出的承诺;二是由于货物贸易、其他服务贸易以及
外汇经常项目开放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两方面的结合点是资本的自由流
动,资本严格地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趋利避害是其唯一准则。如果决定外汇
交易价格的人民币汇率缺少弹性,将会造成资本价格(汇率)助长迂回投资、短
期套利等种种非健康金融行为,从而引发外汇市场动荡,造成资本的大出大入,
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我国现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有“管理”而
无“浮动”,成为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度,中央银行承担着全部的汇率风险。二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钉住美元,汇率机制不灵活,使我国外汇受制于美元汇率走势。以上两个缺陷
使我国的汇率政策容易处于被动局面,增加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近一、
二十年来,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多次下调。在目前的汇率制
度‘F,一可能导致资本流入规模的减少及资本外逃倾向,使我国资本与金融帐户
出现赤字。二是随着本外币利差扩大,可能引发企业负债币种转换。三是可能诱
导社会持有外汇的偏好。因此,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国外资金流入,给维护
金融稳定提出了新的难题。在我国目前这种汇率制度下,外国资金流入加上固定
汇率制会引起“过热”问题并产生通货膨胀,继而导致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因
此,金融市场越开放,汇率制度越应灵活,不遵守这个原则,就要受到金融市场
的惩罚,最近的例子是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巴西,有些国家如智
利、马来西亚和俄罗斯,试图通过资本控制来解决汇率制度与国内经济目标之间
的矛盾,但资本控制的缺点是国际资本分配的不合理,使得资本控制本身虽终失
效。如果要控制的话,也应是暂时性的,并且控制解除的标准要事先申明,资金
流入的控制解除要优先于资金流出的控制,最后控制应集中在短期资本的流入
上,特别是有价证券的流入,而不是外商直接投资。
1994年以来的改革使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有利于参
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分工,为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主流创造了货币制度条件,为
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兑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走向自由兑换的人民币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并允许贸易伙伴国家、国际跨国公司进入
国内市场,同时也为了便于国内企业开辟国际市场,这就必然要求人民币在很大
程度上是可兑换的。如果货币不可兑换,或者兑换不充分,就有可能违背市场经
济规律,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外汇资源的配置作用,不能充分参与国际市场
竞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j开放度的提高,要求人民币逐步成为自
由兑换货币,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之中,分享参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
利益。
当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更
是将资本市场开放作为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结构调整,提高整体
竞争力的外在动力。而且,在全球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国际资本流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立
动更加迅猛,规模颇为庞大的情况下,逃避资本管制的途径和渠道更为多样化,
且更加隐蔽,资本管制作为一国国丙经济发展和避冤国际收支危机的重要工具,
其管理的有效性已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处理好资本管理的同时,逐步取消资
本管制,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减少潜在风险的同时雾增强资本管理的有效性;降
低管理成本和取得开放利益等问题就成为发展中国家放松资本管制、对外开放资
本市场过程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实现货币自由
兑换必须分步骤、渐进地推进。目前,我国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实现
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能否尽快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我国是否有能力有效
地预防和消除大规模资本流动给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能否防范
和化解由此而带来的金融风险,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家经济安全。
(一)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人民币自由兑换有几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指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实现人
民币的自由兑换,第二种是在资本项目交易中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第三种是
指对国内公民个人实现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货币自由
兑换的定义,经常项目交易中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那么,这种货币就是可兑换
货币。固:fll据货币兑换所期望达到的不同目的,自由兑换可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
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它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认可的最为广泛使用的自由兑换
的概念。
我国于1980年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实施协定第十四条
的过渡性安排。经过二十年的改革,逐步创造条件,在基本实践了经常项目可兑
换的基础上,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1日起,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
定》第八条款的义务,从“第十四条会员国过渡为第八条款国”,这在人民币自
由兑换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是
对IMF,特别是其近几年加快货币可兑换政策的一个支持,它树立了我国政府坚
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良好形象,推动了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促使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最
直接的好处是提高了经济的自由度,个人可以通过商品和劳务的进口扩大和简化
m ,置臻鬻
。Nicholas Cashmore“A thriving m',a'ket ofwide margins and Cmpity denials”(Asiarnoney》
1996.6
四川太学博士学位论文
购买机会,从而扩大对消费品的选择范围,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提高。它还可以
通过改善生产投入和获得先进的技术来促进国内生产。同时,经常项目可兑换能
够创造一个更具竞争性的环境,使生产、投资决策更加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投
资将流向能扩大国内生产、出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发展前景良好的领域。正
如IMF总裁康德苏先生所说‘‘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市场经济进
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将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
光明前景的信心,这一步骤以及计划中的其他结构改革预示着中国美好的未来,
这将有利于世界经济。”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虽然经常项目兑换能够增强竞争,带来有利影响,但
风险同样存在。如果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和劳务过分热衷,而又没有采取贸易
限制措施,进口就会大量增加,产生对国内消费品的替代,在短期内可能出现大
量的失业和生产能力的闲置。另外,如果进口商品相对便宜,国内产品在品质上
与进口同类产品存在差异时,要保持国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降低实际工
资(如通过货币贬值实现),导致国内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加强对国内
产出的紧缩性影响。同时,虽然仅限于经常项目可兑换使投机力量无法直接影响
到外汇市场,但投机压力还是可以通过耐用消费品的提前或推迟出运、支付的提
前或推后以及货币的兑换而对汇率稳定产生影响。因此,在对经常项目交易外汇
限制方面的放松方面,各国都是循序渐进的。如韩国在60年代就实现了单一汇
率制度,但仍保留了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甚至对消费外国商品达到一定限度的国
民实施处罚,以避免经常项目可兑换给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内供给方面带来不良影
响。
(二)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与货币替代
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
响,货币替代便是其中之一。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居民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
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大规模货币兑换以及外币在本国流通的现
象。货币替代现象古已有之,但理论界一直用“格雷欣法则”来描述这种现象。
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卡鲁潘.切提(VK.Chetty)在“关于对近似货币的衡量”一
文首次提出了货币替代的概念,这以后,货币替代概念逐渐取代了“格霄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讲述了金本位制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而当金属货币为银行券或
纸币替代后,“格雷欣法则”就被倒置了,即良币驱逐劣币。纸币与商品相交换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以对纸币发行人的信任为前提的。因此,“好”的纸币发行人发行的纸币必然
受到欢迎,而“差”的纸币发行人发行的纸币必然遭到抵制,良币驱逐劣币,货
币替代现象出现了。货币替代是一个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问题,货币的替代程度与
一国金融体系的开放、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它将直接影响到一国
货币体系的安全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许多国家在其扩大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中.都曾经经历过货币替代的时期,如70年代,拉美国家放松外币兑换的限制
后,许多国家眉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直接造成了美元对本国货币的替代,出现了
“美元化”现象。
就我国情况而言,1993、1994未实行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之前,虽然
我国对人民币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但单向的货币替代而导致的资本外逃仍然存
在。由国际收支平衡表“错误与遗漏”项可见,1993、1994年由于国内通货膨胀
高企,该项目的净支出数均达到了1998亿美元,而1990年该数字仅为31亿美
元:同样,货币替代加剧还表现为我国居民美元金融资产的膨胀,外币存款与广
义货币供应量的比例F/M21992年仅为1.98%,而1994年已上升到6.23%。鼍人
民币经常项目实施可兑换之后,货币替代而导致的资本流动通过种种渠道混入经
常项目:出口不收汇或出口低报价,将外汇截留国外;虚报进口付汇或进口高报
价使外汇差额截留国外;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改变短期贸易信贷条件⋯⋯据广东
省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典型调查,由外商承办购进的设备和原材料高出国际市场同
类产品价格20.30%,外商投资企业逃汇严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周边各国
货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货币替代与资本外逃现象加剧。1998
年1.8月我国外贸顺差313亿美元,银行结售汇仅反映出几亿美元的顺差,
货币替代引发的资本逃避除了会造成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和外汇储备下
降外,外币流出还增加了政府掌握国内外币需求的难度,削弱中央银行对货币供
应量的控制,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此外,货币替代将严重削弱政府税基并
减少本国政府本应获得的铸币税,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为弥补财政赤字财政向央
行透支,使通货膨胀率进一步上升,进一步加剧货币替代,形成货币替代一通
货膨胀——货币替代的恶性循环。
为消除货币替代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外汇管理方面,国家外汇
。杨槐、顾瑞镪“货币替代——潜在的威胁及对策” 《金融研究》1998.10
四川大学博士学垃论文
管理局要着重和完善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监督管理,规范其行为从丽约束中外企业
的外汇收支行为,同时加强外资项目的审批,跟踪外资企业经营状况,防止投机
性资本的流出入。在汇率管理方丽,应通过放松对汇率波幅的过小限制、降低中
央银行入市干预的频率、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等途径,使人民币汇率水平有较
大的浮动余地,减少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未来大幅度贬值的风险。尤为重要的是,
应保证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坚定国民对本国货币的信心,降低人
民币贬值预期,避免货币替代现象的发生。
(三)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
经常项目韵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在相当程度上是密切联系的,一
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时要求信贷业务的支付、贷款、
利息及其他投资净收入的支付;另~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了经常
项目的货币自由兑换而仍能对资本流动实行严格管制是很困难的,将会有大量资
本流动与经常项目外汇收支交汇融通。经常项目自由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存在
一定的联系,但一国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必须要具各一定的条件。我国在实现人
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之后能否尽早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取决于能否有效防止
大规模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冲击。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健全的汇率机制,汇率能准确地反映外汇的供求变动,并具有自动平衡国际收支
的作用;充足的国际储各,足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维持外汇市场和
汇率的相对稳定;宏观金融稳定,尤其是货币供给增长和物价的稳定,没有宏观
金融的稳定,就没有汇率的稳定,就没有外汇市场的稳定{良好的微观经营机制,
通过扩大开放使国内价格体系更接近世界市场的比价体系,加大企业经营机制转
变力度,提高企业抗衡价格波动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在不具备开放条件下,不适当地和突然地放宽资本项目外汇管制会造成不
良后果。}978年智利贸然放宽资本项目管理,使该国出现了资本外逃、广泛的贷
款拖欠、银行危机、制造业生产下降和失业率上升,最后不得不恢复资本管制。
1995年初墨西哥降低其货币汇率,引起资金外流、股市剧跌、汇率大幅度下跌、
外汇储备骤减,发生资金、金融危机。前两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贸然开放
资本项目引发危机的热型例子。丽如马来西亚等国更是在危机发生后恢复了外汇
管制,加强监管,待局势好转屠再放开。这一做法非但没有象西方一些经济学家
预言的那样影响该国的资本流入,反而因为加强外汇管制,较快地控制了局势丽
赢得了外国投资者的信任,引迸外资成绩不俗。
为了尽快实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我匡经济亟待从加快资本市场发展、
健全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几方面为实施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做好准备:一是
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取消对交易主体和交易金额酶限制,逐步放开汇率使其在较
大范围内自由浮动;二是加快短期货币市场特别是短期国库券市场建设,丰富交
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使中央银行能逐步地实施对利率尤其是短期利率的调节,
稳定外汇市场;三是引入期权、期货、期指等新的交易方式,加快金融创新,加
强证券市场的法制化;四是在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变的同时推进现代企
业制度的实行,减少企业对银行带来的债务负担,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五是建立
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央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做好上述这些准备工作必然是
一个逐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也应该按资本项下
不同项目流动性大小和对国内经济冲击的强弱程度,分步实施资本项目的开放:
取消对外资流入我国直接投资的限制;逐步开放非银行金融服务业,如保险;部
分开放易于监管的金融服务。如进出口贷款、定向贷款等;循序渐进地开放银行
业;开放证券业,包括国债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证券市场等。经过金融、保
险的对外开放以及金融监管能力的不断提高,不仅为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创造了条
件,而且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也将成为我国金融业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此时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便是水到渠成的了。
总之,中国能否尽快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这~目标,取决于各项前提条件是
否具备,而就金融体系而言,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
能力,能否有效地预防和消除大规模资本流动给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
冲击,能否防范和化解由此而带来的金融风险等。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宏观
调控机制和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自我管理、自
我约束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体系尚不健全,银行体
制也正处于转轨之中。在这种条件下实施资本管制,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有助于为当前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1994年底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
机和1997年年中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再次提醒我们,在国内经济条件尚未成
熟,金融监管尚未健全,各项相关的经济制度尚未完普之前,不宜过早地放开对
所有的外汇管理。因此,人民币资率项目可兑换将摧一个较长期的、渐进的、水
到渠成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我国将采取非常谨慎和务实的态度,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其他相关的体制、政策改革,不断完善并创造条件逐步
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
现阶段,中国的外汇管理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坚持人民币
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外汇严格管理和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三不变”
原则。在此前提下,完善经常项目管理手段,加大资本项目管理力度,围绕维护
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打击非法活动,保护合法经营,努力为支持对
外贸易和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并积极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包括资本
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四)人民币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引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但是,直到
今天,我国对外资引进的优惠政策层层加码,但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档次徘徊不
前,相当多的投资用于低档产品的生产,而销售价格却相当之高,抢占了一大批
国内市场,对民族工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以批租土地等非再生资源的方
式利用外资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方面的一个新思路就是输出人民币以换取实际资
源,通过人民币的出口,获取他国的实际资源。以纸钞换资源,这是英美等国所
走过或正在走的利用资金的道路。截止1992年底,美国输出的纸币大约已达到
7009亿美元,相应地也就输入了他国价值7009亿美元的实际物资。输出本国纸
币,换取实际资源进口,从中获得的好处就是铸币税(Seigniorage),铸币税是货
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地位所获得的纸币面值超过其发行成本的差额,而一张纸币
的印刷与发行成本约近于零。用零成本的纸币获取他国的实际资源,这是美国维
持其在全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霸权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应努力挤进世界货
币发行国的行列,这不仅为我国打开一条利用资金的渠道,而且也能提高我国在
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今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已大量使用
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和支付货币,人民币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能自由兑换,
在越南、缅甸等国家甚至全境通用,甚至有些国家正式承认并公开宣布人民币为
自由兑换货币。我们也应看到人民币的输出会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
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和制约,国际外汇市场上可能发生的对人民币的投机会扰乱
我国的金融秩序,对我国的幂q率、汇率和物价造成极大的冲击。但是,从战略的
高度来评价人民币输出,应该说通过输出人民币来利用资金(实际资源)在政治
上和经济上的好处是明显的。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人民币从民间接受向区域国际化转变是一个阶段性、渐进的过程,要保证它
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许多准备工作。中国经济必须继续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增长并
保持汇率稳定,同时,大力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增加我国
出口和国际投资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建立强有力的出口和国际投资
地位,直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广泛使用,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此外,
金融机构应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开设我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居
民的人民币提供一个存放渠道:要鼓励中国企业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使用
人民币结算和支付,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和企业提供中短期出口信贷,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还必须以一个发
达的与世界有密切联系的金融市场为前提,为人民币的国际兑换和移动提供渠
道,因此建立和完善开放的金融市场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此外,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以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为前提,因此,创造条件,循序渐进
地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总之,从现在起我
国经济金融部门应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逐步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
换,并逐步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同时增强我国的政治、经济战略地位。
第四节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调节政策
一、继续开放并适当保护国内市场
放开一部分市场,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源逐步扩大市场准入范
围是我国的开放方针,但开放市场的程度要合理把握,不仅在国民经济质量上,
在一些重要产业和产品上也要保证国内企业在市场上占有合理的比例,特别是关
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重要产品,外资进入对民族工业会有一定的冲击,因此
要有适当保护。但保护不是保护落后,保护必须是有效的保护,有效地保护民族
工业是在开放条件下的保护,既有保护也有竞争,最终能发展为具备与世界同行
一争高低的实力。要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产业政策、技术水平、出13比例、国产
化率、投资地点等确定外商投资的股权限制及经营期限,对商业零售、外贸和旅
游业在要求创汇大于用汇的条件下,可放宽外资进入的条件限制,逐步扩大市场
准入范围。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二、注意引进外资的适度性
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利用外资来加速其资本形成的规模
及相应的速度、克服国内资本瓶颈约束以促进经济发展,始终是经济理论界和政
策界极为重视的一大问题,也是当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采用或正在采用的一
种经济发展战略。1996年以来,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输
入国。这将一方面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不加限制地利用外资或外资使
用不当,又将加重本国的债务负担,影响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阻碍本国经济发
展,甚至危及本国经济主权,造成事与愿违的结局。因此.外资的使用的适度性
非常重要,开放市场的程度需要合理的把握。政府应转变追求数量型的盲目引资
观念,不应以外资规模的大小作为衡量地方政府领导政绩的标准,在充分利用内
资的前提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确保外资的质量。
三、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已达到5189_2亿美元,开放型经济
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利用外资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我们应适时对利
用外资的方式方法、产业和区域导向进行提升。外资利用应该再上新台阶,应与
改造传统产业,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集团、名牌拳头产品和地区协调发
展、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相结合。我们应继续开放并适当保护国内
市场,放开一部分市场,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源、以国内市场换国际
市场,逐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同时在一些重要产业和产品上保证本国企业在市
场上占有合理比例,有效地保护民族工业。同时,要尽快制订相应的具体产业政
策,明确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外商进入的领域和参与的程度,明确规定外资
控股和收购国有企业的审批权限,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另外,要引导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使引资与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农
牧业的发展、落实民族政策、扶贫、建立外向型经济等目标结合。还要完善投资
环境,健全涉外立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尤其要注意完善与国际
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相关配套体制的改革,实行国民待遇原则,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另外在引进外资类
型上,国内学者就以引进跨国公司为主或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有很多争论。笔者认
四川太学博士学位论文
为,我国众多的开放行业、广大的开放地域及地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我国需要多
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型的外商投资,应在扩大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
资的同时,继续吸引技术先进、符合我国产业导向中小企业来华投资,进一步完
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实行国民待遇,建立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
实行国民待遇,建立内外资平等竞争的环境是有效利用外资的间接条件。
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大力吸收外资,提高本国技术水
平,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一些项目技术水平的
提高和部分产业的升级,若仍然保持以往的诸多优惠政策,不仅不利于产业结构
的进一步升级,造成税收漏洞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了内外资
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因为外资企业在享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下,还有
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诸多优势,在竞争上处于明显优势地位。而国内企业
在税收上承担着2倍于外资企业的负担,还要承担历史包袱,而且技术上相对落
后,管理上不科学,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种不平等竞争的结果将会使内
资企业被追更多地让出一部分市场或产品,更多地被外资收购兼并,从而严重威
胁到一国经济主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尽快实现外资政策与法律在全国范围
内的统一。国家应取消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各种地区性吸引外资优惠政策,由国
家统一制定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外资政策和法律,使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享受
国民待遇方面有一个统一的参照系统。实行国民待遇,既包括逐步取消对外商投
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实现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又包括减少对外商投资的限制、
扩大市场准入领域。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实施。弱化
并逐渐取消外资税收优惠待遇,实现内外资企业税负的平等,使内外资企业在公
平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对于一些不利于引进外资的“次国民待遇”政策,如要求
外资企业外汇平衡,国内某些行业、部门内外双重收费标准,限制外资投入领域
等,都应逐步改善,取消限制和歧视,向统一的国民待遇转变,使内外资企业在
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开展经营和竞争活动。
五、建立合理外债结构,加强对外债的整治和管理
在外债管理方面。必须把握好外债规模,确保适当的还债率和及时偿还外
74
嘏川大学博士警控论立
债,防止出现债务失控与外资浪赞现象,同时必须十分慧搅优化井债结构。在期
限上,不但短、中、长期限的债务保持适当的比例,而且在债务的期限分布上要
力求檄裂不潮时期的外绩数爨与本国豹偿还熊力襁适应,尽量避免:i窭犬静还债毫
媾;在债务币释结褥上,要尽懿多样讫,不蕊限于菜一蒂释,戳兔该麟经济金融
形势变动造成我国被动。在借歉方式上。鬻保持一定比例的政府官方贷欺和国际
金融机构贷款,尽量减少商渡贷款。
壶于现行羚绩管理法规苓骖完善,鬻蘧系统不够系统与完整:锻聿}袒蔼鼗
管不严,导致隐性外债的流入畅通无阻;一段时期之中,企业由于资盒紧张与境
内金融机构受宏观调控影响,资金短缺,促使以外补内⋯⋯变相外债、隐性外债
攫紧不止。因此,在外篌整治和管理方西,簧进一步完磐外债管理秫系,建立严
密的外债统计滚瓣系统,把游离子辨债统计缢测体系之外的债务性餮本纳入管理
范畴,防止变相外债的产生。对外债实行源头控制,实行外资企业与翻内企业对
外借馈统一原则,将夕}资企业偌用外馈列入融家计划之内,以防止外资众业债务
管理失控,发生键;饪危辊。盼对三资企垃後蠲多}谈呈现快速上舞态势,疲遴一步
针对隐性外债等扰舌L#I-债秩序的违规行为制定处罚细则,相关职能部门互相协
调,杜绝变相外债的产生。
六、加强管理莽保持棺对较穴静外汇储备烧模
持续增长、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形成,使央行被迫接汇,增加本币发行,
加燕通货膨胀压力,不剩予宏蕊经济的平稳逡彳亍。同对央杼采取豹冲销撼揸,又
将健中央致府、众融辊梅、i#金融枫梅鼹褥赞幕供应下降,两乡}汇持霄蠹翳可以
通过外汇市场的交易轻易而主动地得到越柬越多的中央锻行货币供应,影响全社
会资金供应总量及其分配格局,国内货币政策易受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外汇市
弱)静影响。因此,可经过科学会理的藿舞,确定适宣的岁}滋辖备翘攒曩多出豹
郝分可用于扩大圈内投资。如将这些外汇用予进口国有熏点企业技术改造所需的
⋯外汇储备规模问题,不能仅仅从当静进出日、资本流动、资垒运用、财政负担等角度考虑,
两废刍瓿我谨蔼舔经济联系的长霸动态与蓣蹬辫簖金融风殓麴长远疆略考惠。壅予我雷贸
荔顾差基础不稳,辩资豹流天受辫际经济不襞气影响,加入.1l耋贸疆织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
加大,给外资来米状况带来较犬程度的不确定性.保持我冒较犬的外汇储备规模。从总体
上褥利大于弊。在此前提下去掇高外汇资金的利用程度,以加遮我国产业的技米改造和结
掏升级,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笈杂的国际经济局势下稳定发展。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设备,既可缓解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又可解决国有企业技术改造、
资产重组所需资金的短缺问题,壮大国有企业实力,避免外资大企业挤跨国有企
业的现象继续蔓延,同时也有利于加快经济复苏,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劫
在宏观调控方面,要注意提高央行的宏观调控效率。改革和完善结售汇制度,
对出口企业优先实行比例结汇管理,再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使内外资企业都保留
外汇帐户,按比例结汇,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不荐由中央银行单独承担,而是
分散至4千家万户,减少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有利子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二级“储水池”作用。再者,要改革目前的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和经
营,建立包括中央银行第一级储备和国有商业银行第二级储备的多级式完备储备
体系,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阊建立一个缓冲带,减轻央行接汇的压力。
另外,要完善央行的外汇冲销政策,在现有资金市场基础上组建由中央银行
调控的资金市场体系,包括短期拆借市场、融资券市场、短期票据市场及贴现市
场等,为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金融市场提供基础。加紧人民币公开市场业
务的建设,配合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加大外汇干预的缓冲余地。在冲销工具选择
上,可以借鉴国外冲销措施的先进经验,灵活选择多种工具搭配使用。中央银行
应制定统一合理的储备货币计划,将央行可动用的国际储备、交存准备金和央行
其他证券资产等统筹安排、综合平衡与运用,力求形成最佳的外汇政策、人民币
政策组合。
七、适当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对了解对方,进入对方市场,尤其是从事直接贸易大
有好处。特别是东南亚金融箍机以来,当地股市下跌,不少企业处于破产边缘,
中国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收购一些有希望的企业股票,既帮助了那里的企
业,又能使中国韵企业走向世界,及时捕捉国际市场信息,为国内企业国际化奠
定基础。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应加强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全面了解境外投资审批、
经营、发展状况,定期向国内投资者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培训,督促境内机构加
强对外派人员的考核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鼓励具有海外投资经验、
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对乡镇企业、个
体经济组织境外投资豹管理办法,鼓励国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八、在非常时期对资本流动实行有力度的调节
国际资本出现异动时采取资本流动的调节政策也是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防
范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国际经验来看,智利为防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是控制
资本流入的政策,而亚洲金融危机中马来西亚则采取了控制资本流出的国际资本
流动调节政策。这种调节是否会影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该国今后的引资效果,在
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论。笔者以为,不管是否应该对资本流动进行调节,一国
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已然是客观存在的,利率的变动必将影响资本的流
动。另外,在危机来临时,听任资本异动所带来的危害远较对之采取控制措施的
危害为大,亚洲金融危机中由于我国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资本管制措施而逃过
一劫就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历史上,1931年大萧条之后。欧洲和拉美许多国家
都采取过资本流动控制政策,193】年7月德国就将控制资本流出作为非常时期的
紧急措施之一。在最近金融危机中马来西亚为严峻形势所迫,果断采取了控制资
本流出的调节政策,曾招来许多非议,有人认为,这种政策实施的结果必定是外
资的萎缩。但事实是,在东亚危机国中,马来西亚汇率贬值幅度较小,摆脱汇率
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较早。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又及时调整了资本流动的调控政
策,危机之后马来西亚仍是东亚各国中引资状况相对较好的国家之一,这是最近
的一个典型例证。因此,在资本异动时采取控制政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并
不鲜见,并且,通过这类适度调节政策的实施,使危机国家较快恢复了资本流动
正常秩序,这不但不会对该国今后的引资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有助于投资者树立
对其迅速摆脱危机的信心,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引资的。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第七章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
的汇率政策
第一节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汇率制度的调整
一、汇率制度的比较
汇率制度的主要争论是围绕着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来进行的。支持浮
动汇率制的人认为外汇市场是一个高度透明和有效率的市场,因此市场力量不应
该受到阻碍。此时.中央银行不再承担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的义务,使货币
政策有效性增强,内外部均衡目标可以同时达到,并不再被动地从国外进口通货
膨胀,保证本国拥有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即使不存在积极的货币政策,市场汇率
的迅速调整仍有助于各国在总需求发生变动时,维持内外部均衡,汇率成为了自
动的稳定器。
浮动汇率制反对者则认为:市场很少能够完全有效地运行,从而存在汇率
过度调整的风险,导致汇率可能长时间处于没有经济基本面支撑的水平。同时,
由于未来的汇率水平不确定,给企业制定计划和定价带来困难,影响价格的稳定,
形成不稳定的预期,一直外资的引进,尽管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
市场(远期合约、期货和期权)来进行保险和对冲,但这要涉及一定成本。此外,
独立执行国内货币政策的自由可能被滥用,例如政府可能被诱惑去执行通货膨胀
性的预算和货币政策。
支持固定汇率制的人认为:汇率水平的长期稳定能为企业经营的计划和经营
提供一个确定的基础,有利于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此外,固定汇率制为国内
货币政策簏加了约束,防止该国采取和其所钉住国显著不同的政策,如果国内货
币供给严重偏离所钉住国家的货币供给水平,就会出现资本的流进或流出,资本
流入将加剧通货膨胀,而资本流出将可能耗尽国家的外汇储备,这将迫使中央银
行进行干预。同时,他们认为,对于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操作,如果金融工
具和金融市场不够充分发达,那么对货币政策有所约束的固定汇率制度会更好。
固定汇率的反对者则认为:由于缺乏完全的可信度,固定汇率很容易受到投
机性攻击,从而对货币稳定和外汇储备产生有害的后果,投机活动最终可能迫使
锻弼丈学博士攀谴论文
~蹿放弃固定汇率。同时,圈定汇率的决定者并不一定能判断汇率水平是否最优
或可以维持,为维持这~汇率还要求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以便于中央银行随时准备
予预乡}汇市场势瓣是否采取露冲致策佟窭决策。两量,邸使采取了越冲揉传,也
无法使国内缀济完全绝缘予干预效应。j愆外,获属予其他簪家的赞蠹政策有时不
符合国内政策目标。
表7~1 1996年和1997年年底汇率裳摊分类蕈餐:%
汇率安排1996年篱家个数1997年国家个数
盯住汇率(盯住币种)
羹元21 20
法国法郎14 15
印度卢比
其他货币9 11
SDR 2 3
其他货币组台20 17
盯住浮动汇宰(盯住单一货币) 4 4
舍嚣;茳率囊接(欧潍汇率桩截> 12 12
根据一系列指数调烂2
管理浮动45 46
蠡由浮动52 53
总计18l lgl
资料来源:IMF货币统计.1998年5月。
诲多礤究分褥了在覆瓣番耱形式砖蠢豹条辟下,备褥汇率铡度豹表现。套
人认为浮动汇率能够更好地处理对实际经济的内部冲击,这是因为汇率浮动是使
产出恢复均衡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固定汇率制由于外汇储备流入流出的缓冲,
S%够更好缝处璎内部货蓐挽动。鼗岁},还鸯入谈为高度嚣玻I斡经济最好使臻医定
汇率,因为浮动汇率制度不但存在巨大的名义汇率波动,两层汇率对成本和价格
变动的反应很强,即使希望实际汇率有所变动,实际、汇率也不会发生鼹著变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另一方面,开放经济时时暴露于许多外部冲击当中,固定汇率能够有效地使内部
经济绝缘于这些冲击的影响。
因此,根据特殊环境或特殊政策目标选择汇率制度成为经济决策当局面临
的复杂选择之一。在经济实践中,汇率制度的选择并非是在完全自由浮动和绝对
固定两个极端之间进行选择,两者之间有一个较宽的选择范围:自由浮动、有管
理的浮动、小幅调整的汇率制度、设定上下限或目标区域的固定汇率制度、可调
整的固定汇率制度、由中央银行固定的汇率制度、由货币发行局(或金本位)固
定的汇率制度、统一货币制度等。
在汇率制度选择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用经济活动或GNP衡量的国家
大小,大国通常在经济上更独立从而更不愿意保持固定汇率而使国内经济政策受
制于其他国家;此外,国际贸易量在大国GDP中所占份额通常低于小国,因而
大国往往更少从汇率的角度出发考虑经济问题。第二个因素是一国经济的开放程
度,开放程度主要体现在一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贸易品在GNP中所
占比重越大,一国越开放:开放程度也与经济规模有关,一国经济越开放,贸易
品价格在整体物价水平中所占比重越大,汇率变动对国家整体价格水平的影响也
就越大,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稳定国内价格水平,越开放的国家越易于选择钉住汇
率。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第三个因素是通货膨胀率,比其贸易伙伴国具有较高通
货膨胀率的国家往往很难维持与其他国货币的固定汇率。在实践中,通货膨胀率
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选择浮动汇率制或爬行钉住汇率制,这样汇率可
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调整以弥补通货膨胀差异。贸易伙伴国的集中程度是第四
个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重要因素,主要与一个国家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通常选择
使货币钉住该国货币的价值,使其进出口收入能有较大的稳定性。而贸易伙伴国
较分散的国家则不会垂青于钉住汇率制度。可能还有政治因素影响一国对汇率制
度的选择,但尤为重要的就是这四个经济影响因素。
在经济实践中,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汇率制度安排。第一种
是相对自由的市场汇率制度,金融当局虽然也对市场实施干预,但整体而言,汇
率生成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选择这种汇率制度安排的多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
日、美,以及采取类似联合浮动性质的欧盟等。市场化的汇率制度,常常会受到
内外部均衡因素的影响而上下波动,给国际交往和本国经济带来不利,但由于这
些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货币汇率的暂时波动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其经济发展的基
四J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础,反而成为促使市场走向均衡的有效方式。第二种是香港、危机以前的墨西哥、
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选择的钉住一种或一揽予货币的汇率制度。当一国对外
贸易对象比较集中对,钉住该国或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安排有利于保持本国货
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之间汇率的稳定.但当一国货币与一个在经济发展水
平、国情各个方面差异较大的国家货币捆在一起随之升降时,本国在经济政策上
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国内通货膨胀率大都较
高,钉住汇率极可能导致本币高估。同时,随着一国经济交往逐步走向多元化,
如果汇率制度不作出相对灵活的安排,将难以适应实际需要而显得僵化。此外,
固定汇率与资本市场开放的情况下货币危机的潜在风险是极大的,如墨西哥、泰
国金融危机。因此,很多国家对钉住汇率进行了一定调整,如智利、巴西等国采
用了“爬行钉住”汇率制度,以固定比例定期对本币进行贬值,以使实际汇率接
近均衡水平,但这种安排容易形成固定的贬值预期。第三种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
采用的相对灵活的汇率制度安排,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加大汇率随市场供求
调整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形成均衡汇率,促进对外交往,降低风险。但汇
率频繁波动,如果管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象1995年俄罗斯那样的外汇抢
购风潮。因此,在实际运用中,一国可以根据本国情况,选择管理的范围和程度,
当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放宽对市场的限制和管理,加大市场作用的程度,反之,
则可以采取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政策选择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从上述汇率制度选择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具体
而言有:国家的大小、开放程度(包括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国际信贷支持力度、
汇率对价格影响力的大小、受国际经济波动冲击的程度)、经济的稳定性、宏观
调控的能力、货币政策独立性及自主性要求的强弱、价格波动的程度、出口竞争
力、外资吸引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抗击投机资本冲击的能力⋯⋯根据
特殊环境或特殊政策目标选择汇率制度成为经济决策当局面临的复杂选择之一。
从各国汇率制度选择实践上来看,美国、英国大国由于具有经济实力强、
经济调控能力强、出ID竞争力强、外资吸引力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能力强、与
发展中国家相比无高通货膨胀等特点,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的居多,而小国由于通
货膨胀率高、出口竞争力弱、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能力弱,原先选择浮动汇率制度
的拉美国家在发生高通货膨胀后,曾经纷纷转向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并且,如果
外部经济突然变动对汇率产生巨大冲击,一国如果采取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将面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临严重的后果,而实际上,浮动汇率制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坐以待毙,继续
任由汇率自由浮动,而是一遇紧急情况就对汇率加以管理。完全让汇率浮动,在
遇到紧急情况时国家也完全不加以调节的浮动汇率制是不存在的,汇率的浮动必
须放在政策调控的范围内。
固定汇率制度的取舍东亚国家也有深刻教训,东亚的许多小国在80年代末、
90年代前期纷纷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这些国家一般都具有经济高增长、资本流
入多、国际收支状况良好、通货膨胀率不高等特点,固定汇率制度促进了这些国
家外国资本的流入。而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开放度低、资本流动性弱、对汇率作
为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依赖程度低、汇率固定带来的风险累计影响小,选择固定汇
率制度使其外债负担稳定,利于吸引外资。然而,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失败的例子
也很多,拉美国家财政危机、债务危机的爆发,导致汇率严重贬值。而在亚洲金
融危机之中,东亚国家私人债务累积,短期负债过多,汇率高估,导致贸易赤字
增加,盈利机会下降,房地产泡沫破裂,企业破产,终于发生汇率危机。拉美和
东亚国家经济的演变都表明,固定汇率可能无法及时反映经济的变动,在汇率水
平严重脱离经济运行实际时,危机就不可避免,而固定汇率也就被迫放弃。
可见,无论选择固定汇率制度或是浮动汇率制度,~国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
的统一,最终是取决与内部均衡能否处理好。内部均衡出现大问题,无论选择何
种汇率制度,危机都不可避免。但是,当内部经济运行良好时,汇率的选择就能
够对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统一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关键还是取决与内部均衡的
好坏。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成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给宏观经济
调控提供了指示器,同时又不放弃调控,当汇率可能出现大的变动时,政府可以
对其进行大的调控。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既以市场供求为汇率决定的基础,又
保证了国家对汇率有效的必要的调控,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围绕汇率是不是
政策变量这一点,经济学界有很多争论,笔者以为,汇率与一般价格水平不同,
汇率的变动对货币、资本、外汇三大市场乃至经济总体运行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影
响,因此,汇率既应是及时反映市场供求的市场变量,又肩负着保证宏观经济内
外部均衡统一的重要使命,应保证国家对其进行有效和必要的调控,在实践中,
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由汇率浮动,完全不加以管理。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我国现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一个由计划到市场的演变过程。在改革开放
前,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外汇收支实行统收统支相适应,人民币汇率由国家
确定和调整。1979年,随着对出口企业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允许留成的外汇相互
调剂,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外汇调剂市场,调剂市场按调剂汇率交易,这就在
官方汇率之外,产生了调剂市场汇率,形成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两种汇率并
存的局面,即“双重汇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后,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前一营业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加权
平均汇率,公布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三种货币的基准汇率。银行间外汇市
场人民币对美元买卖价可以在基准汇率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对港元和日元
的买卖可以在基准汇率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外汇指定银行在规定的浮动范围
内确定挂牌汇率,对客户买卖外汇。各银行挂牌的美元买卖汇率不得超过基准汇
率上下0.15%。港元、日元买卖汇率不得超过基准汇率的l%。三种货币以外的
其他外币汇率,则按美元基准汇率,参照国际市场外汇行市套算中间汇率,买卖
汇率不得超过中间汇率的O.5%。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通过
在外汇市场上参与外汇买卖,调节市场供求,影响人民币汇率,以保持汇率水平
的合理和稳定。
从1996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在持续盈利的情况下,外汇收支始终处于供
大于求的状态,人民币汇率水平并不是完全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均衡汇率。其原
因是在强制结售汇制下,企业和商业银行都不可能根据人民币汇率预期而对持有
的外汇水平进行调整。虽然中国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占有垄断性的份额,但是由于
资本项目下的不可兑换,其外汇来源仍然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中央银行成为外
汇市场价格的决定者,在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决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由
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好转和稳定,以及国际收支良好的情况,人民币保持了基本的
稳定,并于1996年12月起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操作主要是采取了“对冲”措施,即由于外
汇储备上升,人民银行外汇占款增加,人行通过减少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来冲销或抵消由于外汇占款上升而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加,同时,中央银行严格控
制外债规模的增长,特别是短期外债的增长。通过“对冲”政策,中央银行基础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货币得到了有效控制,货币供给始终被控制在计划范围内。
但是加入WTO后,如果我国资本项目逐渐开放,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机
制将会受到挑战,突出的就是资本帐户开放时,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将会增强。
当资本流入过多时,会导致本币货币供给的增加,使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但当
中央银行提高本币利率以防止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时,又会导致国际短期资本流入
增加,从而使中央银行在利率政策上处于两难境地,难以有效控制货币供应。
三、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汇率制度的调整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调整不仅变得日益复杂化,
而且在一国对外经济政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走向浮动汇率制已成为
一个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采取管理浮动汇率制的
国家已由1990年的23国增加到1997年的48国,而采取浮动汇率制的国家也由
1990年的25国增加至1997年的51国。
在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条件下应扩大汇率的波动区间和弹性,而从较长远
来看,则应采取措施促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我国是一个大国,相对于小国
开放程度较低,有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抗投机资本冲击的能力较强,经济稳定
性较强,有能力避免严重逆差的出现,人民币资本项目是有步骤地开放⋯⋯这些
特点有助于我国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一
步走向开放,需要汇率进一步浮动,浮动的汇率可以作为经济的自动稳定器,可
以满足调节贸易收支的需要,汇率的灵活性也可以避免资本的过度波动,同时也
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范围使汇率能够更好地反
映市场供求状况,发挥经济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但汇率的过度波动也会对我国经
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将汇率的波动纳入国家的有效管理之内,也是非常有必要
的。
对外开放新阶段要求我国改变人民币汇率过于固定的现状,扩大人民币汇
率的浮动区间,实行更加积极和更有应变能力的汇率政策,走出被动应付的僵局。
由于自由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容易受到短期的市场预期因素影响,形成过度的汇
率波动,从而无法有效地保证贸易和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因此从汇率制度的选
择来讲,我国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较为适宜的。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
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并在货币当局确定的区间内波动,有助于消除短期因素的
184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影响。当区间内的汇率波动仍无法消除短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时,中央银行再进
行外汇市场干预以消除短期因素的影响。但合理的汇率浮动区间应主要着眼于保
持经常项目的健康,以能够维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状态为宣。当经常帐户出现持续
性的不平衡时,应对浮动区间加以调整。在经常帐户盈余增长较快时,应当允许
汇率上浮,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同时抑制国内通货膨胀。而当经常帐户出现
相当数量赤字时,则应当让汇率下浮,促进出口,以防止国际收支恶化。增强经
济的稳定性、避免高通货膨胀的出现、保持较充分的外汇储备、对资本流动加以
监管的调节等等都是宏观调控当局有效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条件。增强汇
率的灵活性需要~系列政镱的转变,将牺牲国内经济去保证出口稳定的战略变成
以国内经济稳定为主,外贸成为国内总需求变动的派生物:国家不再承担国际汇
率变动的风险而由企业自己承担;纠正贸易和资本的“双顺差”,保持贸易项目
顺差,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加快国内经济改革,特别
是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形成;进入W'TO后逐步实行人民币在资本项
目下的自由兑换⋯⋯
虽然目前人民币汇率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但由于我国现行的
外汇管理体制是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管制和实行强制结汇制等,经常项目
下除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收入和少数经批准可保留的外汇收入外,其余外汇收入必
须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同时,除经特殊批准,原则上不允许资本项目外汇收
支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售汇,因此,现有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并非
完全的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对汇率的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我国金融
市场很不发达,缺乏完善的货币市场,利率弹性较小,这样本币与外币的联系被
极大削弱,利率与汇率的互动影响淡化,这些都影响了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
场化。目前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使外汇市场本身也难以达到均衡,市场难以结
清,央行被迫被动干预、频繁干预。为使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从
中长期来看应采取下列措施:在宏观调控能力增强,金融监管有力的情况下,逐
步改变目前的强制结汇制为意愿结汇制,在条件成熟时,逐渐放松资本项目管制;
提高外汇市场的有效性,逐渐增加交易品种、延长交易时间,并改目前的“公开
报价,集中撮合”交易方式为双边询价,议价交易,同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进
一步发挥造市者的作用;开办远期外汇交易,为银行、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的对冲
工具,增加外汇市场的深度;发展货币市场,逐步放松对利率的控制等。另外,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还要积极增加央行干预的透明度,尽量减少那些日常性的、旨在影响汇率长期走
势的干预。
第二节人民币汇率的决定
一、汇率
(一)汇率: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
货币的价格有两种.国内价格是利率,国外价格是汇率。汇率是以本币表
示的外汇价格,或是以外币表示的本币价格。用一国货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国货
币的价值,就是汇率。前者习惯上称为货币的对内价值,后者习惯上称为货币的
对外价值。货币的对内价值是各国货币在各自国内与现实财富(商品与劳务)的
交换能力。通过与国内现实财富的交换,使货币确立了自己不灭的价值、永恒的
价值。货币的交换能力就是所谓货币的购买力,购买力则主要由单位货币所能购
买的货币和劳务数量按其消费对象的重要性加权后来进行衡量。货币在其发行国
的购买力就是货币的对内价值;汇率实际上就是相关货币的对内购买力在国际上
的延伸和比较。货币的对内价值是货币的对外价值的基础,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
况下,两种价值同方向变动。
(二)汇率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一般而言,汇率下降将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在一国货币对内
购买力不变,而对外汇率下降时,该国商品出口所获得的外汇收入,按新汇率计
算要比按原汇率计算获得更多的本国货币,出口商可以从汇率贬值中得到更多的
额外利润,也就给出口商留下了更多的价格竞争空间:同时由于进口商品按新汇
率所需支付的本国货币要比按原汇率计算增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口需
求得到抑制。汇率下降对进出口作用的发挥取决与三个因素:进出口商品的需求
弹性;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闲置资源即能随时用于出口或进口替代产品生
产的资源存在与否,它决定了汇率下调导致出口需求增加或对进口替代品的需求
增加时,国内能否生产出相应的产品。从我国的贸易收支情况来看,汇率下调对
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的增加上,而进口需求并未相应减少。我国进
口需求弹性较低且由于土地、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力量等方面资源的限制使进口
产品与进口替代品之间互换程度较低。而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的中低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档产品为主,熟练劳动力队伍强大且具有较强的中低档科技力量,汇率贬值可以
充分调动这部分闲置资源,出口能有所增加。
汇率变动同时还将对物价产生重要影响。汇率下降将引起进12商品国内价
格上涨,由此对物价总指数的影响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
值中所占的比例;汇率下降有利于扩大出口,但会减少国内总供给,在出13商品
供给弹性较小的情况下.极可能发生国内抢购出口商品的现象,从而抬高出口商
品的国内收购价并波及物价总水平,80年代,我国爆发了十几次全国性抢购大战,
抢购内容包括了兔毛、豆粕、核桃、蚕茧、对虾、鳗苗等数十种出口成本低、利
润大的土特和农副产品,导致上述产品价格猛涨,价格扭曲,各地生产盲目扩大,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并不稳定,随之而来的就是供给过剩,价格猛跌.造成资源浪
费。
汇率变动对资本项目变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资本流动上,因为长期资
本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在利润有保证和风险较小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异
动。而短期资本则常常受到汇率变动的很大影响,当本国货币贬值时,本国投资
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持有以贬值国货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将其兑换为其
他币种,发生货币替代和资本外逃现象,加剧外汇供求紧张,有可能导致本币汇
率迸一步下跌。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汇率变动通过乘数作用,对经济运行有很重要
的影响。成功的汇率下调通过增加出口、以及进口替代品的生产,使国民收入得
到成倍的增长,就这一点而言,汇率下调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从我国80
年代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下调的确具有推动出臼的作用,也的确推动
了物价上涨,对经济起到了扩张作用。但是,汇率下调对经济的扩张作用大小会
因一国经济体制、市场条件和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同而异,在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
响的同时,也有可能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高
新技术、设备以及粮食等需求弹性很低的进口商品将越来越必要,汇率下调将使
我国进口需求大量转向这些需求弹性很小的产品,对抑制进口的作用不大。加入
WTO、人民币自由兑换后这种现象可能会更加明显,一是国内外劳动生产率和产
品质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二是我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三是我国长期
以来存在较高的进口倾向。在上述情况下,开放自由兑换,很可能引起需求转移,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并进而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破产,除非出口收入的增长超过进1:3支出的增长,否
则汇率下调对社会总需求的紧缩作用将会产生很大影响。此外,货币贬值导致的
货币替代、资本外逃现象以及外债还本付息负担的增加都将可能对国内总需求产
生紧缩效应。据此而言,本币贬值对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扩张性影响也有
紧缩性影响,究竟哪种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取决于一国当时所处的具体的国内外环
境、面临的具体经济形势,受一国经济体制、市场条件、市场运行机制、对外开
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汇率政策的选择与使用显得
日益复杂和重要,而确定适宜的汇率水平则取决于我们对人民币汇率水平决定因
素的把握。
二、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是货币的相对价格,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将会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国际收支以及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家对汇率问题投以了更多的
关注,形成了不同的汇率决定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Purchasing Power Parity)。由瑞典经济学家卡
塞尔(G,Cassel)在本世纪20年代提出。他在通货膨胀时期研究汇率问题,试图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遗留的国际支付、赔款和通货膨胀问题提供一个解决的货币
标准。他指出,人们之所以需要本币或外国货币,是因为他们具有购买商品的能
力,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
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购买力平价)决定。8购
买力理论摆脱了长期以来对于黄金和货币价值的抽象讨论,直接讨论纸币之间的
汇率问题。他认为两国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兑换之比决定于来年各国货币所
分别代表的价值之比,在现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
首先是以它所代表的购买力来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虽然表述简单,但它揭示的
经济关系却相当深刻,因而成为汇率决定理论的先驱和基石,并对后来的汇率决
。购买力平价又划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r=PA/PB(PA表示A国的物价总指数,PB代表B国的物价总指数,
汇率r代表两国物价总指数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rl=rO*(PAl/PBl)/(PAO/PBO)(tO代表基期汇率,r1代表某一
时期汇率,PAO、PBO以及PAl、PHl分别代表A、B两国在基期和某一时期的物价指数,汇
率rl反映来年各国物价指数变化之比。
88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定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弗里德曼(M.Friedman)、巴拉萨(B.Balassa)、萨缪尔森
(RSamuelson)等人都在对购买力理论修正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各自的汇率决
定模型。
2、利率平价理论(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该理论并非从商品价格和
货币购买力着手,而是从国际间的资本套利着手分析汇率变动的原因和规律。该
理论认为短期汇率波动是由本国与外国的相对利差决定的,当汇率升水(或贴水)
不等于两国利差时,就会产生了资本的补利套汇。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
际资本流动的最后结果将使两国之间的预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之间的利率差
异。吁0率平价理论成为了汇率短期决定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J.Keynes)在
1924年最早系统地表述了这一理论,之后特森(S.Tsiang)、格鲁贝尔(H.Grubel)、
斯托尔(H.Stoll)等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利率平价的现代理论及其数量分析方法。
3、汇兑心理理论(Theory ofExchangePsycology)。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为
法国学派的阿弗泰林(A1fred Afialion),他以法国为背景,从人的主观心理角度
进行分析,认为在经济混乱的情况下,汇率变动与外汇收支、购买力平价的变动
并不~致,决定汇率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们的心理判断及预测,影响人们判断和预
测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国际收支、政府收支、资本流动、外汇管制措施等多方面的
预测评价。该理论突破了汇率由外汇收支和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机械论述,在汇率
决定理论中引入了人们心理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运行不正常的情况下,人
们的预期对汇率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以上可以说是传统的汇率理论。70年代以来,各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步
。某投资者将货币在本国投资生息,使现在的l元钱在将来变成(1+i)元,其中i为本国
利率;他还可以将货币换成外币,在外国投资生息,使现在的1元在将来变成(1+i})
F/S元,其中:i}为外国利率,S是现在将本币换成外币的汇率.F是将来将外币换成本币
的汇率,汇率用直接标价法,即用本币表示单位外币。如果两个未来值不同,则投资者将
有获取更高利润的机会,但所有投资者都在盘算着同一事件,所有投资者投资选择的最终
结果是“汇率和利率将作充分调整以使两个未来值完全相等”,这时套利活动将完全终止,
则:l+i=(H i{)FtS,移项为F/S=(1÷i)/(1+i{),等式两边同时减去1.得(F--S)
/S=(i—i})/(1+i}).当i}较小时,假设1+i十=1,则上式变为(卜S)/S=i—i},
这就是著名的利率平价表达式,该式反映了远期升水与两国利差之阃的相互关系:当本国
利率相对外国利率上升时,两国利差增大,汇率下跌,远期贴水,反之则反是。利率平价
暗含这样的一些假设:国与国之间的资本内能够完全自由流动,没有任何资本控制:存在
有效的外汇市场;不考虑交易成本;本国和外国的金融资产可以根据到期的时间和风险完
全替代。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放松.金融市场曰益国际化,国际资本流动构成了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在
各国经济开放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与利率、货币供应量、国民收入水
平等内部经济变量的联系与互动日益增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许多国
家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波动大,市场因素的影响加强,因此现代汇率理论
更着眼于从货币与金融资产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进行探讨。
一般货币模型(Theory ofMinetary Exchange Rate)。60年代提出的将购买力
平价和货币数量方程式结合起来的“一般货币模型”,揭示了汇率与相对货币供
应量、相对实际产出、相对利率等内部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别突出了货
币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为之作出贡献的有多恩布施(R.Dombush)的粘性价格
模型、弗伦克尔和比尔森(J.FrellkeH.Bilson)的灵活价格货币模型、弗伦克尔
(Frenkel)的实际利差模型等。
资产组合汇率理论(Theory of Portfolio Balance Exchange Rate)。资产结构
多样化和风险收益是该理论的标志。不同金融资产之间的风险差异使投资者倾向
于使其持有的风险资产多样化以减少投资风险,因此汇率应由所有金融资产存量
结构平衡决定,两国汇率的预期变化加上随时间变化的风险收益等于两国的利
差。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布兰森(W.Branson)、伯耶尔(R.Boyer)等。
理性预期汇率理论(The Rational Expectation Theory ofExchange Rate)。该
理论并非从汇率的基本决定因素入手,而是把人们在金融市场上对随时出现的各
种信息作出的反应作为切入点,以利率平价为基础,运用先进的数学和计算机手
段来研究利率的即期变化规律,被广泛地运用于外汇交易实务,成为判断短期汇
率走势、指导外汇交易的重要手段。为之作出贡献的主要有法马(E.Fama)、格
威克(J.Geweke)、费格(G.Feiger)、汉恩(EHahn)等人。
汇率决定的新闻模型(The News Model ofExchange Rate)。该模型认为理性
预期模型中由于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新闻(货币供应量、实际产出、利率、石油价
格、政治选举等对汇率有影响的信息和新闻)影响将产生误差,试图解决理性预
期理论在进行汇率预测中产生的误差问题。研究各种信息对汇率的影响成为汇率
新闻模型的重要特征,但这些新闻的量化是非常困难的。新闻模型的研究者包括
弗伦克尔(J.Frenkel)、莫萨(M.Mussa)、罗斯(A.Rose)等人。
汇率决定理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对汇率的影响因素增多而不断发展
和充实的。这些理论也在逐步走向相互渗透和综合化。从货币本身属性来看,它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艾
反映的是两国货币分别代表的价值之比,但市场供求、利率变动、政治因素、心
理预期等对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日益增多的影晌汇率变动的诸多因素之中,
我们应该区分出哪些是长期因素、基本因索,哪些是短期因素、变动因素,由此
来把握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确定适宣的汇率水平和汇率政策。
三、汇率决定的因素
汇率的变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长期因素、短期因素、内
部因素、外部因素、基本因素、变动因素等等,此外,汇率变动除受到经济因素
的影响外,政治、战略因素的考虑也不可忽视。总体而言,汇率的长期绝对水平
主要是由货币的内在价值即国内购买力决定的,或是由两国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
决定的,背后是非货币的经济因素。汇率的短期绝对水平则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
求关系,背后是国际收支状况。名义汇率的相对水平即变化幅度,从长期看取决
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汇率预期则与两国名义利率之差有关,背后是货币供
应量的差异。
l、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国民收入增加,进口增加,同时,伴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扩大,对进出口的影响
取决于两方面作用的力量对比。此外,经济增长率差异也会对资本流动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率高,对资本的需求较大,外国投资者也愿意投资到有利可图的经济中,
国际资本流入。总体而言,长期持续的高经济增长有利于本国货币币值稳定,并
使本币出现升值压力。
2、总供求。当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增长时,本国货币汇率一般呈下降趋
势,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总需求对进口的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中出口供给的
增长,本币将出现贬值趋势;二是当总需求总体增长快于总供给增长时,将引起
货币的超额发行以及财政赤字的增加,本国货币币值和汇率将下降。
3、通货膨胀率。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是对内价值,如果货币的对内价值降
低,其对外价值也必将随之下降。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
值量下降,随之货币贬值。此处相对通货膨胀率比绝对通货膨胀水平重要,若参
照国的通货膨胀率比本国更高,则相对参照国货币,本币还将升值。同时,通货
膨胀还可以通过引起出口下降、货币替换等途径导致货币贬值,但作用的发挥需
要较长的时间。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金融资产的供求。当国内
利率高于国外利率水平时,外汇市场上国外资金流入增加,本国资金流出减少,
本国货币供给减少,本币升值。但要注意如果本币利率的上升幅度不如外国利率
的上升幅度,或其幅度不如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本币汇率将不会上升。利率
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作是政策工具,对短期汇率的变化有较大影响。
5、国际收支。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市场上外币供大于求,本
币汇率将出现上升趋势。但国际收支状况并不一定都能影响汇率水平,短期的、
小规模的国际收支差额很容易被国际资金流动、相对利率、通货膨胀以及政府在
外汇市场上的干预等因素抵消,只有长期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才必然导致本币
汇率的下降。
6、预期。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的日益增大,预期因素对汇率的短期变
化影响越来越大。变化快、影响大并具有自我实现性质的预期变动,很容易引起
外汇市场波动。如果人们预期某种货币将贬值时,市场上很可能立即就会出现这
种货币的抛售行为,直接导致货币的贬值。
四、人民币汇率的决定(1978—2000)
汇率水平的波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决定汇率水平时最重要的是抓住
那些长期的、基本的因素,就长期来看,对汇率水平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货币的对
内价值,货币对内价值在国际上的反映就是汇率。货币的内在价值即国内购买力
决定了名义汇率的长期绝对水平。虽然我们不能准确计算两国货币的绝对购买
力,也不能直接计算汇率“应该是多少”,但是由于已有一个现存汇率存在,我
们可以以之为基准,推断汇率的相对走势。比如本国汇率为l:5,本国物价上涨
了10%,而外国物价不变,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可以推断本币应贬值10%。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我们不考虑美国的物
价水平,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简化为名义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的关
系,表示为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倒数,二者的变化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1978.1993年,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幅度大大超过固内购买力的下降。
从1978到1993年,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1.7元人民币下降到1:8.7,贬值幅
度为412%,而同期国内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255%,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幅度比
以消费物价指数表示的国内购买力多下降了60%。按照有关计算,美元与人民币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购买力平价在1975、1987、1994年分别为1:O.46、l:1.41、1:2.26左右,
人民币汇率超贬是很明显的。人民币汇率的超贬与当时国内经济状况、经济改革
措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既是我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扩大出口、保持
夕}汇供给而采取的一种主动政策,同时也是一种适应性的汇率调整政策。在此期
间推行的外贸体制和汇率体制的改革,采取了以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确定人民
币汇率水平的政策,由于取消了原有的出口财政补贴,出口成本的上升转变为汇
率水平的变化。国内高涨的通货膨胀水平使出口出现困难形成了汇率贬值预期,
而为了完成出口计划,不顾出口成本上升扩大出口又加剧了国内需求膨胀,为了
完成出口换汇任务,人民币通过汇率贬值“报销”了一部分出口换汇成本,但通
货膨胀的进一步上升又吞噬了出口企业的调汇利益,加上进口需求刚性的作用,
贬值之后进口成本的上升使通货膨胀火上浇油,形成了汇率贬值与国内物价的循
环上升。到1992、1993年国内物价高企、人民币汇率贬值日益频繁,通过人民
币汇率贬值促进出口的政策已难以为继。
(二)1994.1997年。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国内购买力迅速下降并存。1994
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从l:5.8一举贬值到1:8.7(这是从官价反映的
贬值幅度,由于原来市场调节价高于官价,实际上贬值的幅度更小),之后逐步
上升到l:8-3,而这一阶段国内消费物价指数四年内上升了(1+21.7%)+(1+14.8%)
+(1+6.1%)·(1+0.8%)=52%,出现了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与国内购买力迅速
下降的矛盾现象。此外,同期美国物价指数只上升了9.6%,相对于国内高达52%
的物价涨幅,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出现升值,但同期出口增长了61%,实际汇率
升值与出口大幅增长出现了矛盾。通货膨胀高企使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而出口
的大幅增长又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与贬值压力并存成为第三个
矛盾现象。出现这些矛盾现象与我国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根深蒂固的结构矛盾、
逐步推进的改革措施有关,但就汇率水平的决定这一点来看,出现第一个矛盾现
象的原因在于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价格水平的概念出现争议,各国普遍采用消
费品物价指数来表示通货膨胀率,并以通货膨胀率的倒数来衡量一国货币的购买
力,从而获取定义长期汇率水平的标准,但在这里以消费品物价指数进行比较就
违背了一价定律以“可贸易品”进行比较的前提,改变了购买力平价衡量的基础。
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住宅、服务等非贸易品价格水平低,其水平远远低于国
际水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上升幅度必然高于发达国家,采用消费品物价指数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计算购买力平价,人民币当然应该贬值。同样的,按照宋国清的计算以可贸易品
平价(他采用的是中国机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该价格在1992、1993年上升
最快)计算,人民币实际汇率是下降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实际汇率水平升值,
出口仍大幅增长的第二个矛盾。同时,出口的大幅增长还与当时外贸体制改革的
推动以及加工出口的大幅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1994——1997年加
工贸易的比例超过了这一时期出口的50%,扣除与国民经济融合程度很低的加工
出口部分,出口的增长并非那么高。外贸体制改革下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及通货膨
胀的高企直接导致人民币汇率水平同时受到升值和贬值的两种压力。
(三)1997-2000年,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与国内购买力提高并存,人民币
产生严重的贬值预期。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物价
水平持续下降,1998年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人民币国内购买力
提高,同时,1997年lO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汇率大幅度贬值,内
需不足和周边国家货币的贬值,使人民币贬值预期严重。与此同时,我国国际收
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年保持双顺差,外汇供大于求,人民币汇率又存在较大
的升值压力,形成这一阶段汇率水平同时面临贬值和升值压力的矛盾局面。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汇率水平的决定并不
完全吻合购买力平价标准。汇率水平与购买力平价的偏离是由于货币的干扰、金
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内部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家间贸易品与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
产率的差异以及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国与国利率水平的差异、国
家政策调控、心理预期等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
离并不能否定人民币汇率从长期来看应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逼近这一趋势,而二者
的偏离也为我国政府制定干预外汇市场的政策提供了一个干预标准和干预的空
间。
第三节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汇率政策的应用
一、充分重视利率平价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决定汇率水平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使我们在讨论汇率问题时常常各执
一词、莫衷一是。自1983.1985年之间第一次出现人民币汇率低估还是高估的讨
论之后,十几年来这类争论一直在不断被提出,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发以来更是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如果说1997年以前的汇率争论是阻国内消
费物价指数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与可贸易品价格计算的汇率平价之争的话,那么·
1997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就是相对购买力平价与利率平价之争。在国内外资
本市场臼益发展的情况下,汇率越来越具有资产价格的性质,汇率不只是取决于
相对物价水平一个因素,此时再简单地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得出国内通货膨胀
率越下降,人民币汇率越应该升值的结论,就不符合我国这一阶段经济运行的实
际了。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利率的差异将引起套期保值交易,对短期汇率有较明显
的影响作用,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差价近似地等于两国利率的差异。因此,高
利率的国家由于远期套利因素影响,其远期汇率呈贬值趋势,存在贬值预期,以
自动限制资本流入。但“汇率超调模型”指出,金融市场具有超前过度反应的特
性,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是连通的,价格在短期内是刚性的,当一国
利率突然变动时,为保持三个市场之间的平衡,汇率必然出现“超调”,才可能
产生相反的预期。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条件是两国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并紧密相
联,资金可以在两个不同市场之间自由流动。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人民币资
本项目下尚不可以自由兑换,但利率平价在我国近几年的经济运行中已越发明
显。
1994--1997年期闻我国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中国一年期可转让定期
存单加权平均利率为8.86%,美国为4.45%),此时人民币名义汇率只有通过过度
升值(超调),才能产生贬值预期,自动限制国外资本流入,保持内外部均衡,
但政府为了保证出口,收购了多余外汇,维持人民币汇率没有升值,更没有过度
升值,因此国际市场上没有形成人民币贬值预期,再加上资金高利率,吸引了大
量国际投机资本绕过外汇管制进入我国。1997年以来,我国屡次下调人民币利率
(1999年11月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仅有1.18%),大大低于美元利率。此时人民
币只有通过“超贬”产生人民币升值预期,才能留住资金,保持内外部均衡。同
时,出口、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就业形势严重,引起较强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政
策预期”。但这一阶段,我国国际收支仍然保持了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
同时为了稳定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形势,坚持了人民币不贬值。资本外逃严重,
1998年我国资本帐户首次出现逆差,人民银行外汇占款货币投放锐减,当周边与
我国经济联系很大的国家汇率纷纷贬值时,国内也产生了通过人民币贬值以保持
胆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际竞争力和内外部均衡的要求。人民币名义汇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际汇率
贬值的压力又只有通过国内物价水平的下降来得以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国
内通货紧缩(实际汇率贬值)。
可见,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并不成熟,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尚不可以自由
兑换,但是通过绕过各种管制的资本流动已然出现,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多地具有
资产价格的性质,在利率平价规律的支配下,国内外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变
化,对国内外资本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考虑人民币汇率决定问题的时候,
利率平价机制的作用也应给予注意。
二、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加大汇率的灵活性
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逐步向不利的方向
转化。危机发生后,我国周边国家货币普遍贬值50%左右,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相
对升值,国内出口、经济增长下滑、就业形势严重,其结果一是形成人民币贬值
的政策预期,成为加速我国资本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储
蓄持续大于投资,国际收支的贸易和资本项目下出现巨额的双顺差,从那时起,
国内资本外流就没有停止过。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是我国的海外债权,是资本的
被动性外流,同时每年另有数百亿美元的企业和私人资金绕过国家管制以不合法
的形式外流,并有太量应结外汇滞留海外,等待人民币贬值。二是汇率贬值使周
边国家减少了进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我国的产品进口。1998年以后我国出
口增长速度下降,到1999年5月出现国际贸易逆差,对国内经济起到了紧缩作
用。当周边国家汇率稳定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触发了国内经济长期积累的问题,
在香港造成了内地“窗口公司”的巨额亏损,这引起了通货紧缩预期,国内外投
资者看淡我国经济近期走势,人民币贬值预期仍然顽固存在,加剧了国内通货紧
缩。而就今后五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我国
恢复了对先进设备进口的免税政策以及加大走私打击力度,我国进口会有所增
加,原有未计入进口的一部分走私品也将正式记入进口;同时,国内通货紧缩下
经济仍以较快速度增长,这样,虽然进口增长率下降,但进口量仍然增加,考虑
到未来发展尖端科技和国防的需要,我国进口正在进入一个持续增加的阶段,而
加入WTO后进出口面临的形势并不容乐观,贸易收支顺差可能下降,弄不好还
会发生逆差。二是非贸易收支由于外债偿还额的增加,逆差越来越大.使国际收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支的经常项目出现逆差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三是如果我国保持以国内市场开放
吸引外资,资本项目将保持顺差。四是由于以上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难以再
持续大幅增加,将基本保持稳定。而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外债偿还纷纷
到期等因素影响,不排除国际收支突然出现逆差的可能性。如果国内通货紧缩难
以摆脱,国际形势突然变化,未来国际收支压力可能越来越大,我们必须重视未
来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问题。
从内部均衡情况来看,我国并未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由于国内收入分配
差距日益扩大,启动内需所增加的收入即使全部落到低收入阶层手里,也不足以
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而富裕阶层增加的消费进口商品占较大比重,对
国内消费需求拉动有限,投资需求又因为预期不佳而裹足不前,启动内需的各项
政策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基本条件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
差”的存在,而贬值预期形成的基本动因则在于国内经济增长、出口的下滑,就
业形势严峻,因而引起贬值的“政策预期”。当前,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
维持亚洲经济的稳定,是一种政治上负责任的做法。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汇率稳定对吸引投资也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经济的承受力
是有限度的,日元贬值已对人民币汇率构成压力,日元贬值及其引发的亚洲货币
贬值可能加剧中国汇率的波动。目元如果跌到140兑l美元甚至以下,宏观调控
当局应不排除以贬值应对。我国目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只强调管理,忽视浮动:只起到稳定预期作用,不能起到调控市场作用,因此加
大汇率变动的『滔度和范围成为汇率政策调整的重要方面。在这个问题上,一是要
扩大浮动区间,促使汇率从现行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尽量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二是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外汇管制,使经济主体的自愿选择尽可能落
在外汇管制区间内,反映外汇供求信息,为汇率进一步市场化作铺垫。三是为保
证我国贸易条件的稳定,央行的市场基准汇率可在供求基础上参考一篮子货币来
确定。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加大对逃骗汇和其他非法买卖外汇活动的打
击力度。
三、加强政策的协调与配合,防范汇率动荡和金融风险
纵观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状况,由于外汇管理措施不当、汇率政策失
9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误或是市场供求、心理预期变化引起的汇率动荡比比皆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外汇
市场上外汇短缺,如若管理不当,极可能引发汇率动荡,乃至危机。尤其是象俄
罗斯这样的经济转轨的国家,由于政府和财政部对引汇市场动荡估计不足,没有
及时采取措旄,1995年10月11日卢布曾一天之内暴跌24.2%,卢布对美元的汇
率由3081:1暴跌至3926:1,居民大量抢购外汇,出现了市场混乱。而在一些
经济发展较快、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汇率政策失误,导致了汇率暴
跌。如墨西哥和泰国在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出口不振、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及国际
投机资本的冲击下,被迫放弃长期以来实行的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宣布汇率自
由浮动,市场反应强烈,本币汇率暴跌,触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此外,美元、
日元、德国马克等主要国际货币则常常会因为国际收支、投机活动、人们心理预
期变化等因素发生汇率上下波动,有时甚至是剧烈动荡。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就曾
经因为美国贸易赤字居高不下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出现过由1994年初1:109.7
到1995年的l:79.6日元的剧烈波动。可见,汇率动荡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发
生,汇率的大幅动荡与经济运行中的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就可能爆发金融危机。
现实情况是,汇率水平的扭曲、汇率政策的僵化扼制了一国经济对外交往的正常
进行,而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的激化,常常会因汇率的动荡以及国际游资的冲击、
投机商的狙击而引爆金融危机。风险的大小则与一国市场开放程度、经济运行状
况、货币国际化程度等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经济开放度较高,尤其是资本市
场开放度较高、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遭受危机的可能性也较高。
可见,要保持本币汇率稳定,避免发生墨西哥、泰国那样的金融危机,不
仅是一个汇率政策问题,也与经济发展的其他政策紧密相联。汇率水平的严重扭
曲只是为危机的爆发留下了突破口,但内部经济运行失调则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
祸根。没有汇率暴跌这个导火索,各种矛盾不可能爆发式发作,同样,没有国际
资本的狙击,汇率也不可能一下子失去控制。因此,要防范风险的发生,不仅要
采取适当的汇率政策。而且还要有各种政策的有力配合。
就我国而言,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汇率体制改革,扩大汇率浮动的幅度和范
围,另一方面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合理的汇率水平。第一,要把握好
资本市场开放的政策尺度,避免过旱或过度开放,防止其危及我国目前还比较脆
弱的金融体系,冲击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第二,要通过采取转换对外贸易机
制、促进进出口商品结构转换、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等,以加强出口竞争力,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争取对外贸易保持顺差。第三,加强国内外汇市场管理,防止境外游资通过打击
本币的方法冲击国内金融市场。第四,保持适度人民币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汇率
稳定创造良好的储备基础。
除了采取适当的汇率政策之外,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协调与配合是防范汇率
动荡和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协调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
使股票、期货和房地产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相适应,防止投资过热和泡沫
经济。其次,要适当控制外国短期贷款的比例和外资在证券市场的投资,避免因
外资集中撤出而引发金融动荡。同时,要严格控制外债规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应提高风险意
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限制向高回报率、高风险、容易造成呆帐的行业和
企业提供贷款,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适当的利率政策,
不断强化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机制,防止利率水平过高而诱发套利性资本流
动。
199
蛐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实现内外部均衡统一
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联动
一、利率一汇率联动机制
在一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持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尤其是利率与汇率政
策的协调,把国际金融市场对本国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降到最低程度,是避免金
融危机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随着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利率与汇率变动联
动机制的作用益发突出。利率和汇率主要根据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
供求决定,三个市场之间的关联决定了利率与汇率的交互影响,而其交互影响的
渠道主要是价格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和货币供给机制。
(一)利率变动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l、从国际收支的角度分析,利率主要通过短期资本流动和经常项目的变动
影响汇率水平:
利率上升一一国际资本流入一一本币的需求和外汇供给增加,本币汇率上
升(这种影响考虑的是短期效应,它的产生是以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为前提的,
资本流动越迅速,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就越快,如果资本流动受到限制,利率
对汇率的这种影响关系就会受到阻碍);
利率上升一一银根紧缩,抑制了总需求,投资和消费减少,进13减少一一
外汇需求减少,外汇供给增加,本币汇率上升(这种影响相对于前一种影响途径
而言是一种较长期的影响,它的作用能否发挥,取决于利率能否影响投资、消费
和进出口).
2、从利率平价的角度分析,在抵补利率平价的假定下,本国利率高于外国
利率会引起抵补套利行为影响汇率,即如果本国利率升高,套利行为将使本币即
期汇率上升而使远期汇率下降,直到本币的远期贴水率等于本国利率高于外副利
率的利差;在无抵补利率平价的假定下,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会引起
本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影响汇率,预期汇率变动率与利差相等。利率平价的成立需
要满足一些条件,其中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关键因素。从这个角度分析的欠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在于并没有考虑投机行为、交易成本、风险报酬等因素。
3、从购买力平价角度分析,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即如
果利率变动影响到物价的变动(或预期物价的变动),就会影响到本国通货膨胀
率!j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或预期的本国通货膨胀率与预期的外国通货膨胀率之
差),这就会引起汇率或预期汇率的变动,变动率等于通货膨胀率之差。当一国
存在通货膨胀,且与其贸易伙伴国的通货膨胀率存在较大差异,其货币的对内与
对外价值就回发生较大的背离,从而对其汇率水平产生较大压力。购买力平价因
素是长期汇率决定的主要因素,它并不能有效解释短期汇率行为。
4、从货币理论的角度分析,汇率由两国之间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差别、收入
增长率的差别和利率问的差别决定。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那么外汇汇率
就会上升,本币对外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那么外汇汇率就会下降,
本币对外升值。这与从国际收支角度得出的结论相反,主要是从货币理论角度通
过利率变动对货币市场影响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种观点将货币看作是一种资
产,汇率是这种资产的价格。本国利率上升会降低人们对本币的需求,在货币供
给与实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此时本币作为资产的价格下降,本币汇率水平下降。
这与国际收支分析法主要分析利率变动主要对短期资本流动和经常项目变动的
角度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从各个角度就利率对汇率变动影响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
结论各不相同,甚至彼此矛盾。解释这一矛盾现象的关键在于,从各个角度进行
分析时都有它一定的假设,并且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有别,假设成立与否、利率
对汇率影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否相同,是进行短期分析还是长期分析,都将可
能产生不同结果。同时,利率只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多种因素中的一种,其作用又
和其他经济因素相关联,因而分析利率变化对汇率的作用后果,必须依据一定时
期的具体环境,根据相关因素整体分析,才能正确地加以判定。
(二)汇率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影响
在利率变动对汇率水平变动产生影响的同时,汇率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影响
也不容忽视,从理论上讲,汇率变动主要通过物价和短期资本流动两条途径对利
率变动产生影响。
1、从影响物价的角度来看,一国货币汇率贬值将会引起国内物价水平的上
升,从而引起实际利率下降。这对债权人不利,对债务人有利,会引起借贷资本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供求失衡,在这种压力下,名义利率可能上升。
2、从影响短期资本流动看,一国汇率贬值往往会激发人们产生汇率进一步
贬值的心理,引起资本外逃,而国内资金的减少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如果汇
率下降后,经过一定时期,人们已形成汇率会反弹的预期,则可能导致资本流入,
增加国内资金供给,引起利率下降。
3、从影响外汇储备的角度看,如果一国汇率贬值能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
出口增加,一国外汇储备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
着国内资金供给的增加,从而利率水平下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从各个角度分析汇率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影响,结论
可能不尽相同。汇率贬值的幅度不同,对人们信心的影响不一样,后果也就不一
样。汇率对利率水平影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两种相反趋势力
量的对比。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这些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具备,使汇率与
利率关系变得错综复杂,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三)汇率与债券利率、股票价格
根据麦金农(Mckirmon)、布兰森(Branson)、克鲁格曼(Krugman)等人
提出的资产组合分析方法(Theory ofPortfolio Balance Exchange Rate),人们持有
的金融资产组合通常包括一定量的本国货币现金(为了顺利进行各种交易和支付
而拥有充分的流动性)、本币债券(为了所产生的利息等收益)、外国货币(为了
保持流动性、分散风险和获取外汇价差收益)和外币债券(为了带来收益及分散
风险)。一般而言,汇率、债券利率、股息都是金融资产价格,存在比价关系,
但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上的商品比价关系,而是国际资金市场上资金的比价关
系。资本随着资金价格变动在迅速转移和流动,直到形成一种比较均衡的资本结
构。例如,人们在购买别国国债时,就将从资本保值升值角度、与本国货币存储
的收益率、与两国货币的汇率、与两国利率的变动情况相比较,最终决定是否买
进或售出。一国股市会因为外资大量涌入而上升,如80年代日本资金大量进入
美国股市,导致美国股价猛涨;另一方面,股价也会由于外资的大规模抛售或国
内上市公司外债偿还困难而大跌,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欧美资金大量
抛售股票,使当地股市价格大跌。
总之,上述汇率与利率的联动关系分析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现实中,
各方面的影响是相互交织的,是一个不断延续进行的过程,二者的互动表现为多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影响较为
突出,而其他方面的影响并不明显。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利率与汇率互动关系
的分析方法郁是以一定的假设前提为基础的,如果现实中某些假设条件得不到满
足,则二者之间的某种互动关系就不存在,或是以变形的形式存在。实际中汇率
与利率的关系受至U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可能一概而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
合分析。’
(四)各国经济运行实践中的汇率与利率联动关系
在资本帐户开放、利率和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的联
系十分密切,不适当的利率政策有可能对汇率稳定产生影响,汇率政策目标和利
率政策目标有时会相互冲突,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危机的因素。综观各国经济运
行实践,不少国家爆发金融危机都与其所采取的高利率政策有直接关系,长期的
商利率政策有可能带来不合理的外债结构而引发危机。80年代发生债务危机的拉
美国家以及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韩国、泰国等国家,在危机发生前,国内利率水平
都曾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利率。东亚国家国内的高利率水平.是
其追求高增长所造成的经济过热的结果;而拉美国家的高利率则是政府为了吸引
外资弥补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以及维护汇率稳定所被迫采取的政策措施。因
此,过高的利率水平或国内外利率水平差距过大,往往与国内经济的失衡有关。
利率的高企刺激了外国资本包括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造成了这些国家外债比例
过高。长期的高利率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加重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负
担,加剧了财政的不平衡。当遇到国际市场利率提高或国内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
经济结构上的脆弱性使其难以抵御外部冲击的影响而出现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
货币危机。
表8—1 1996—1997年问亚洲金融危机各国经济脆弱性指标单位:%
国家实际汇率的升值经常帐户赤字银行对私人部不良贷渤惯务资本增长率(1990 短期债务/外
(1990=100) ,0DP 门贷款,GDP 一1996) 汇储备
印度尼西哑5】-3.8 55 4 17 l 6
马来西亚Il 8 -6 3 904 18 13 0 6
菲律宾16 _4 5 48.4 14 0 7
泰国7 6 .8 97 19 15 l l
韩国12 48 6l 8 j6 13 3
平均10 5 .5 5 70 6 17 【4 I 4
资料来源:Intereconomics,January/February 1999。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当一国经济受到突发性冲击时,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这些国家都不得不
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的政策,这样就会对国内资本市场和实质经济产生损害,加
剧危机的危害程度。例如泰国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泰国中央
银行从1996年第4季度至1997年全年不断上调其存款利率,利率的提高加剧了
银行业的破产和外资的大量撤走,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加重,投资者信心难以恢复,
泰铢继续贬值,到1997年10月末,1美元兑换47.25泰铢,较1997年6月30
日贬值45 4%。为维护汇率稳定而提高的利率导致泰国经济滑坡,银行系统系统
崩溃,币值和股票价格暴跌至正常水平之下,实际经济损失惨重。与此不同,在
这次危机中,香港就通过提高利率辅之以其他措施稳定住了汇率,较快地走出了
危机。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与香港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所具有的经济前提不同有很
大关系。如同泰国一样,东南亚国家所遇到的问题是国内金融改革步伐过快,在
条件还没有成熟时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实现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在国际收支出现
不稳定时,是外汇市场首先受到冲击,导致本币不稳定。国内银行的呆帐比例过
高,金融风险严重,在出现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必然导致
银行呆坏帐的进一步上升。而香港银行体系稳健,监督体系比较完善,政府有足
够的财力和外汇储备,应付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时得力,这些条件的具备,保证了
香港能够利用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机制,通过提高利率水平的方式稳住港元汇
率,金融市场较快地恢复了正常。可见,各国经济具有的前提不同或是利率与汇
率相互影响的渠道不同,都将对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表8—2亚洲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危机指标单位:%
国家汇率贬值率股票价格下跌% 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信用评投真实GDP增长率
(19980805) (19980407) 的上升(1998似07) (19980720)
印度尼西亚199 -89 400 B3 -6 8
马来西雏1 57 .73 154 A2 .1 8
菲律宾147 -57 127 离风险1.7
塞国132 .68 0 高风险-0 4
韩固14l -74 1弱高风险-3 8
乎均2】5 -72 167 -2.2
资料来源:Intereconomies,January/February 1999。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影响利率一汇率联动机制的因素
利率一汇率联动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而言,并没有各国通用
的统一模式,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决定两者关系的因素不同,则利率与汇率联动
机制的表现方式也就不同。影响利率、汇率相互影响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开放度,这影响到利率与汇率
联动关系的途径。一般而言,美国、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这些金融市场高度
开放的国家或地区,非居民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上完全享受国民待
遇,利率与汇率变动的相关性较高:利率上升一一国际资本流入~一本币汇率上
升一一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一一净出口下降一一本币汇率下降,总需求下降一一
利率下降。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高开放度的这些发达国家、部分转轨
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利率与汇率的关系呈现出“收敛性”均衡的特征,市场力量
的充分运作使各国利差趋向缩小,汇率趋于稳定。而在仅有外汇市场开放,国内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不完全对非居民开放的结构性开放市场国家以及整个金
融市场都对非居民存在比较严格限制的低开放度市场国家,利率和汇率都主要由
国内因素决定。国内货币需求和宏观经济状况决定货币当局的利率政策以及货币
市场利率;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状况决定一国汇率;而在内外部均衡出现较大矛
盾或二者发生冲突时,汇率政策往往服从于利率的需要。利率和汇率在形式上不
存在相应的市场关联,更多地体现为货币当局手中两种相互独立的政策工具。
(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这决定了利率与
汇率的变动究竟是由市场力量决定还是主要由宏观调控当局决定。在完备市场情
况下,利率和汇率都主要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情况决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
#I-#E市场之间的关联度和关联关系直接决定了利率与汇率的互动关系。市场化程
度低,则出现不同的情况,如在我国,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根据经济态势决定基
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由市场决定,但我国尚没有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外汇市场参与者仅包括中央银行和外汇指定银行,一般投资者尚不能参与外汇市
场交易,因此汇率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少数几家商业银行决定,汇率成为中央银行
可以操作的外生变量。如近年来,我国多次下调人民币利率后,出口大幅度增长,
外汇储备高企,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大于需求,但汇率仍然坚挺,并没有反
映出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表明利率政策对汇率的影响较小,汇率主要体现为宏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观调控当局可以控制的政策变量。但是,如果汇率发生较大变动,并由此引起汇
率预期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重大变化,利率也未必能逃脱汇率运动的影响。
(三)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即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在内外
部均衡出现矛盾时进行取舍,利率和汇率何为自变量何为因变量。如欧美许多发
达国家拥有完全独立的中央银行,物价稳定是其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利率是中
央银行进行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利率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并不大,利率则对汇率
仍有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是,利率较多地由本国货币供求、资本供求
决定,#bi_r-收支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当然在一些对
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汇率也会对利率有相当影响,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汇率
贬值对东亚国家利率就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但在一般情况下,利率的决定主
要取决于国内经济形势。而在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面临着多重政
策目标,货币政策要兼顾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且资本在国际问
流动程度较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在这种条件下,利率与汇率
的变动体现为宏观调控当局面临不同经济形势时的相机抉择,搭配使用,二者之
间的互动关系很不明显。
(四)公众预期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公众预期和市场稳
定性是~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俄罗斯金融危机并没有危及该国第一大债权
国德国的金融稳定,而是引起与之毫无关系的拉美经济动荡,主要原因就是俄罗
斯的金融危机引起公众对新兴市场国家的预期转坏,纷纷抽出资金转投经济基础
扎实的欧美国家,德国马克汇率不降反升。韩国经济危机后公众预期相对稳定,
并作出全民救市行动,并没有盲目跟风,加剧金融市场的下挫,从而帮助了利率
与汇率的稳定。
(五)国家战略等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出于国际经济、政治战略的考虑,一
国利率、汇率机制的安排可能并不完全由经济因素决定,此时利率与汇率的联动
机制就无法得以体现。如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于稳定亚洲经济、金融秩序
的考虑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这一超越一国经济利益的安排为亚洲货币止
跌、经济回稳作出了巨大贡献,此时人民币的汇率安排和政策走势就已经超出了
通常的宏观经济范畴,而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为了服从政治的需要而显得
非常模糊。当然,这种处于政治需要的安排能够得以顺利实现,也是以我国特有
的条件作为前提。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我国利率与汇率的联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利率与汇率的联动需要一个传导的基础一
一琊就是发达和开放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利率变化通过货币市场
及实体经济货币供求的变化引起投资、消费等经济总量的变化:汇率受外汇市场
上外汇供求的影响而发生变动;而由于经营或者说运作的是同一种标的——货
币,资本、货币、外汇三大市场实际上是一个连通的大金融市场,通过货币在三
大市场的循环与流动完成宏观调控当局的调控目的,实现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在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炒家的策略就是通过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内
在联动性,先在外汇市场上攻击该国货币,然后在股市和期市上做空。当时,香
港金融当局为缓解港元受到的压力而采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来加大货币投机的成
本,结果反而使得国际炒家早先签订的利率互换合约以及在股市和期货市场上的
空仓头寸(shortpositions)获利。这种立体投机战术一环套一环,屡试不爽。它
最终逼得香港特区政府不得不入市干预,并在1998年9月推出了“7招30式”,
通过加强管制措施以避免香港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受损。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
外汇市场开放度不高、市场化不深,以及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
使人民币逃过了一劫。
研究表明,利率一汇率联动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利率变化能够通过影
响货币供求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投资和消费等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反应灵敏:
存在比较发达的外汇市场,汇率主要受外汇供求影响,且变动比较灵活;对资本
流动的限制较少。汇率制度安排的不同以及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开放度的不同,
决定着上述条件的满足程度,从而对利率一汇率联动机制的效力产生影响。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我国目前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
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我国实行的是管制利率,利率水平不完全取决于市场供求;
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汇率缺乏弹
性,外汇供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外汇储备的变化上:资本帐户尚未开放,国际资
本流动受到严格管制。这些因素限制了利率—一汇率联动机制作用的发挥,二者
传导过程中一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利率管制和利率弹
性较低使利率对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弱,利率与进出口的关系相对弱化,因而利率
通过经常项目对汇率的影响受到限制;资本项目管制和汇率缺乏弹性大大降低了
20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性,使利率通过资本项目对汇率的影响受到制约;三大市
场之间的相互封闭,使居民进行资产组合选择时受到一定限制。
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己明显改善,需求的
利率弹性不断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已经实现⋯⋯这些都为利率与汇率
的联动创造了条件,利率、汇率传导中的~系列经济关系并非完全隔断,二者的
相关性有所增强,只是有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采取其他形式反映出来,有些变量之
间的关系要通过较长的时滞才能反映出来。
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接通后,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已初露端倪。例
如,1996年以来央行降息的扩张货币政策就驱使了大量货币市场资金流向股票市
场,1996年5月1日第一次降息前后到6月底,约有500多亿元流向股市,1996
年8月下旬第二次降息后至1997年初,每天大约平均有4到5亿元资金涌入股
市,估计总数接近300亿元,资金的涌入带动的股市指数的大幅上扬,1996年沪
指最高攀升近一倍,深成指也上涨了两倍多;同样,股市低迷时期,证券市场资
金向银行回流,导致M2增长过快,在1994年下半年到1996年上半年也显现的
非常充分。1998年沪深两市有新股发行的54个交易日的短期回购利率,均高于
平常交易目的利率水平,说明A股一级市场与国债回购利率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初
步建立。
在目前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外汇供求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外汇储
备的变化上,而不是汇率的变化上,但最终仍能够通过曲折的方式反映到汇率的
变化上,一是当外汇供求出现较大波动时,可能使外汇黑市活动增加,外汇供求
的变化更多地反映在黑市汇率的变化上:二是外汇储备的剧烈变动最终也会反映
到汇率的变化上。此外,在我国目前对资本流动实行管制的情况下,利率的变动
似乎很难对资本流动形成直接影响。而事实上,只是利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未直
接表现在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变化上,而是采取其他形式,如非法将资本项目混
入经常项目结售汇来实现资本的流入或流出,从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
人民币利率下调以来我国经济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居民个人结汇减
少,购汇增加。从居民个人结汇金额相当于同期国际收支因私涉外收入的比例看,
1996年为100%多,1999年降低到20%,这表明居民个人持汇意愿增强而结汇意
愿显著降低。据测算,人民币利率每下调一个百分点,居民个人因私购汇月增加
近6700万美元。由于居民个人结汇下降,购汇增加,1998年以来居民个人结汇
208
四川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项目转为逆差,并成为我国非贸易结售汇由顺差转为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降息
还刺激了非法的逃骗汇,1998年通过人民银行专项检查掌握的企业逃骗汇达到
112亿美元,是我国一度出现外贸“顺差逆收”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对人民币汇
率产生了相当的压力。可见,在我国当前市场化程度不深、开放度不高,人民币
资本项目尚不可以自由兑换的背景下,利率仍能够通过不同途径以曲折的方式对
汇率产生潜在的影响。今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入WTO后市场开放度
的提高,以及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对汇率的直接影响会日益显著。
四、货币政策必须关注金融市场价格
应该说,我国当前资本、货币、外汇三大市场之间仍然是隔离开的,业务
经营也采取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三个市场之间的联动、利率
与汇率之间的互动关系仅初露端倪。但是,加入WTO后,我国现有对外资银行
的种种限制都将逐步取消,不仅经营的地域范围将扩大,而且我国将允许外资银
行经营外汇和人民币业务,放宽人民币业务的规模限制等,这将使得现行的外资
银行综合经营业务渗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沟
通。外资银行可能通过在货币市场上拆借,而同时又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使
我国现行的严禁银行资金非法进入股市的规定形同虚设。为避免中资银行因分业
经营造成竞争能力下降,分业经营最终将被混业经营替代,货币政策传导作用将
不再只是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或收缩来实现,货币政策通过资产价格的
传导作用将会逐渐提高。此外,目前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尚不可以自由兑换,
本外币之间存在严格的隔离,但将来资本项目放开后,本币和外币合并,将会对
我国利率对汇率的传导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后,在华的外资企业
和外资银行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低成本融资。如且前日本利率较低,若加
上掉期利率和风险溢价,其资金成本也低于我国国内利率,外资企业和外资银行
就可以从日本融资,投放我国市场。同时,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也扩展到中资企
业,这就会出现大量中资企业从过去在中资银行融资转向在外资银行融资,从而
加强了本币与外币的融通。上述变化也极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重要影响,外资
银行受到国民待遇,进入国内外汇市场后,势必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货币政
策必须改变只关注银行信贷规模传统作法,金融市场(资本、货币、外汇市场)
资产价格将会大大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义
金融资产的概念一般包括股票和房地产,但也有经济学家把资产定义为股
票、债券和外汇等。在一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前提下,资产价格的变化不
仅与国内货币政策有关,而且还受到各国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国际游资等因
素的影响,应该说,开放经济下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动充分体现了外部均衡与
内部均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从而也将对一国货币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弗里德曼指出,货币需求除了与收入有关外,还与非人格化财富、证券的
数量及其收益率有关。“在对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进行比较分析时,弗里德曼
研究了收入、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低利率会造成较高的现金持有水平。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债券化的趋势使得金融资产容量不断扩大,金
融资产价格也随之上扬。金融资产存量的不断增长,既体现了金融深化程度的提
高(麦金农),又意味着货币供应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的稳定性弱化,这将
对货币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产生深刻影响。自199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
在总量上得到有效控制,M2增速呈下降趋势,基本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但
M1和MO的增幅则相对较快,货币供应出现结构性的变化,这除了与利率调整
等政策因素有关外,金融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是随着
股票等虚拟资产的名义价格不断上升,货币收益相对降低,居民流动性偏好上升,
M1增长相对过快,货币流动性增加。二是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扬使储蓄的机
会成本加大,货币与金融资产之间产生替代效应,货币流动性增加。1996年8
月到1997年6月1日定期存款利率为7.47%,而同期金融资产价格涨幅达到50%
——300%,对高收益率的追求使得金融资产需求看涨。三是金融资产价格的不
断上扬使资金需求大量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资金进入虚拟市场的数量日
益增大。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追求风险收入,将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出现了资金运
用从生产领域向金融资产领域转移的现象。这说明以往货币政策通过银行系统传
导给实体经济的传导方式,在资产价格过度上扬时货币政策意图(如利率的调整)
会更多地为资产市场所吸收,货币供应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联系的稳定性弱
化。
这种情况在国际上也并不鲜见,80年代的日本为了刺激经济,实行“内需
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货币当局放松了信贷,但当时的信贷放松并没有立即引
。弗里德曼:《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版
210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史
起通货膨胀,于是银根进一步松动,结果是股票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上
扬,形成泡沫经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东南亚国家
金融资产价格猛涨,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率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中央银行囿于传
统的政策目标控制产品市场的通货膨胀,而忽视了金融市场上的“通货膨胀”。
因此,在实体经济价格稳定,而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不能在高
枕无忧,货币政策必须把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膨胀也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用新
的武器来对付这种金融市场价格膨胀而物价却上升非常缓慢的状况。
鉴于上述情况,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对其货币
政策目标进行了调整。~些继续运用货币数量控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国
家,也不得不对货币数量的范围加以扩充。如近几年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
年末研究制订下一年的货币政策规划时,除了规定M2和M3的增长目标外,还
提出了国内非金融债务总额的增长目标。日本银行也将货币政策的数量控制,目
标由M2转变为M2+CD的年度增长率。还有一些国家则干脆采用价格控制策略,
如除德国以外的大多数西欧国家都相继放松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重视价格目标控
制,规定年度或中期内的通货膨胀目标或汇率目标。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纯货币增长(即货币增
长与物价上涨、经济增长的差额)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从严掌握货币供
应量,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目标仍显得非常重要。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银行
以及外国投资的进入,各种名目的资本将会冲击国内市场,同时,国内市场与国
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国外需求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加大,这些都将
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重要影响,稳定人民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难度加大。此外,
由于外资进出的频繁程度提高,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货币市场、资本市
场、外汇市场的连通性加大,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在确定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时候,除了考虑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货币数量控制外,也要
考虑价格(通货膨胀、利率和汇率)水平变化。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确定,在
主要依靠CPI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水平(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应将金融市场
的价格指数作为辅助性指标进行参考,综合评价全社会价格走势情况。同时。应
重新审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规律,金融市场发展使原有的
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存在货币渗漏问题。尤其是伴随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些金融创
新工具容易被渗漏,因而有必要对货币供应量的计量模型进行调整。构建货币政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策的金融资产价格传输渠道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为恢复公
众信心,政府便可借助证券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市场导向功能和价格传递功能,
充分体现政策导向,实现调整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公众的心理预期,刺激投资消费,
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大的争议是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可
测?对其进行人为调控是否会引起更大的波动?笔者认为,金融资产价格不应作
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但它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这一点必须引起相当的重
视:一是90年代以来,金融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通
过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定价和行使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机制之一。二是资本市场已对货币供应
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如股市低迷时期,证券市场资金向银行回流,导致
M2增长过快,在1994年下半年到1996年上半年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三是金融
市场的开放将使我国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同时可能产生货币替代现象,货币供应
量目标不能如实反映货币需求的满足程度,市场利率水平将可能成为货币政策调
控的中介目标,而金融资产价格与利率水平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以利率作
为调节中介目标而将金融资产价格置于调控视野之外,是不可能的。四是事实证
明,金融资产价格变动对经济运行最终目标影响显著,资产价格的变动对居民消
费需求、投资需求乃至经济预期的变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金融泡沫的形成与
破灭已经成为实体经济波动的先兆和直接动因,这一点在美国、日本本轮经济衰
退的发生中得到充分体现。随着证券融资相对信贷融资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以及
国际资本对资本市场的进入,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将在我国边的越来越显著。五
是金融资产价格并非全然不可测。事实上,股票价格对合理价格的严重偏离调控
当局是可以判断的,货币政策对其明显偏离合理价格的异动作出应有反应、对显
著脱离基本面的股票价格变动采取相机抉择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如在股价暴涨
时,中央银行便可大幅提高利率水平,以遏制股票市场的资金总量,控制金融风
险,预防危机的发生。·
第二节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
既然,资本、货币、外汇三大市场实际上是一个连通的大金融市场,通过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货币在三大市场的循环与流动使宏观调控当局的调控目的得以完成,我国宏观调
控当局除了在制订货币政策的时候密切关注金融市场价格外,还应当着重对我国
市场化、开放度都不高并彼此分隔的金融市场加以完善。
一、对外开放新阶段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市场主要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组成,三者之间是
紧密相连的。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以银行间拆借市场为代表,资本市场主
要以股票市场为代表,#}’Tr-市场主要由外汇交易市场为代表,而贯穿整个金融市
场的则是资金的流动,即资金的市场配置。wTo协议关于金融服务贸易谈判中
的两个重要原则就是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其实质就是金融贸易的自由
化,货币和资本的输出入将最大限度地不受限制,较大程度地由市场来决定。
(一)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的准入状况
根据我国已达成的与世贸双边谈判的有关内容,我国已承诺在加入WTO后
五年内使外国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在头两年,外国银行可以与中国企业进
行人民币业务往来。经过五年,外国银行可以与中国居民进行人民币业务往来。
在五年内,地理限制和顾客限制都将撒消。在准入后非金融业金融公司可以提供
汽车融资。同时,中国还将允许占少数的、外国人拥有的合资公司参与基金管理,
条件与中国公司相同。随着中国公司的业务规模扩充,外国合资债券公司将可享
受同等的业务扩充。占少数的合资公司将获准包销国内证券和包销及交易以外币
计算的证券(债券和普通股)等等。可以看到,加入WTO后,我国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市场准入限制将逐步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将在业务拓展和
流动性管理方面享受国民待遇,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
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将广泛她参与我国的货币市场,一是将广泛地
经营人民币业务,更多地参与同业拆借市场以调整资金头寸:二是将广泛地开展
债券业务,包括代理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发行金融债券,
参与债券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三是将增加办理人民币票据贴现业务,参
与票据贴现市场;四是将通过合资公司介入证券市场中介业务等等。
上述改变,不仅意味着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还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投资
的自由化:一是我国资本市场业务将全面开放,允许外国投资银行在华设立的分
支机构享有国民待遇,外国金融机构可以从事~、二级资本市场业务,而且外国
心川大学博十学位论卫
机构还将开展目前在我国尚一片空白的期权、掉期、咨询、征信等新业务。二是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限制是用划分A、B股的方式,外国投资者只能用购买
B股或海外发行债券的方式问中国的资本市场工具投资。由于A、B股市盈率存
在巨大差别且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外国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意
愿受到了抑制。加入WTO后,我国的外来投资不仅在总量上会迅速增加,而且
在结构上也将出现巨大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对比重将大幅下降,证券投资相
对比重将大幅上升。大量的外来投资流入证券市场将在事实上消除A、B股之间
的各项差别,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目前这种人为设置的藩篱也将被打通。三是我
国必须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实现利率自由化和人民币汇率资本项目下可兑
换,并使国内的法规和管理体制与国外接轨。
资本的自由流动必将对我国现行的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和资本项目下管制的
外汇管理体制产生冲击,同时强迫实行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随着货
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开放,本币和外币合并,加强了本币和外币的融通以及国际
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迫使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开放。如何防止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
入和国内资本外逃,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所要面临的危及我国金融安全的
重要问题。
(二)开放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将有五年的过渡期,因此,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是审时
度势、因势利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但其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
场的影响仍将是深远的和复杂的。
1、有利于活跃市场交易,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加入WTO,无论外资金融
机构介入我国金融市场的程度如何,都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
善。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通过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
率。外资金融机构的加入,增加了市场的交易主体,有利于扩大市场的规模,在
货币市场上,由于外资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水平较高,对资金成
本变化较为敏感,他们将有效利用货币市场来调整其流动性。特别是在进入市场
初期,外资金融机构由于人民币资金量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将成为市场资金
的需求者。在当前货币市场资金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有利
于增加市场资金需求,提高市场资金的利用效率。资本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的介
入,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将推动个股行情的两极分化。必然对我国现行的一些行
叫川大学博-t学位论《
政性的制约提出取消或修改的要求,促进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活跃市场交易,
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2、促进金融市场创新,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开放将给我国金融市场的
发展带来外在的推动力,一些尚在发育的市场工具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一些新
兴市场将会被开辟,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CDs)、商业票据市场(CPs)、投资
银行业务等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品种将被引入。尤其在资本市场上,外资金
融机构为逃避监管,将引入一些目前国内很少的现代金融工具,进行资金的套期
保值业务,同时也将风险引入国内。此外,我国资本市场的透明度、流动性和可
预见性将大大增强,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等都将大大提
高,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力也将大大增强,对外资吸引力将增强,金融市场的广
度和深度将会大大提高,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将因而更加协调发展。
3、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及其规范发展。我国金融市场融入世界体系,
将大力引入坐市商制度、经纪人制度以及一些有利于增加市场透明度的法规制度
和信誉评级制度。这些基础性的市场建设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
善,推动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加入WTO将大大提高中国资本市场
的整体服务水平,并且随着企业兼并、资产重组等当前急需发展的投资银行业务
迅速得到加强,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经营水以及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的提高。加入WTO也将打破A、B股市场之间的藩篱,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
将大幅度下降,而证券投资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随着证券市场上外资的大量流
入,A、B股之间的差别将逐步消除,而资金在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之间流通的障碍也将取消,三大市场将成为彼此贯通的资金融通市场。
金融市场开放所将带来的好处是大家一目了然的,但是,开放将给金融市
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不可低估的。货币市
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藩篱打破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使国际投
机资本能够采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手法,利用利率、汇率、股指等方面的漏洞,
对我国金融市场进行恶意攻击。而在资本市场上,由于我国股市整体规模以及个
股的盘子都比较小,因此,游资对整个股市或对个股进行炒作都非常易于操作.
这方面的危险性也是必须引起注意的。此外,资本通过股票市场投资控制我国关
键和敏感产业、企业、控制市场甚至危及我国产业安全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对
于货币市场而言,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规模较小,市场发育不完善,大量短期资本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参与容易导致投机炒作和市场操纵,不利于市场的平稳发展。就整个金融市场
来说,我国金融市场的出现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与从业经验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国
际性金融机构相比,其竞争力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外资金融机构凭借其网
络优势和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声誉,争夺中资金融机构在国际和国外筹资业务
中的分额,不断拓展其业务覆盖范围和领域,这一点也不可不防。在我国开放过
程中,许多国际金融机构一直以极大的兴趣关注和研究我国银行的国内业务,许
多公司不失时机地在香港或内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努力抢占国内银行的国际业
务,并创造条件随时准备跻身国内业务。开放对金融市场冲击方面的研究,我们
都做得非常的浅,这与我国金融市场操作经验不足有关,关注国际金融市场风云
变化,了解国际游资攻击手法,从各国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是金融市场操作者
和金融监管当局在金融市场开放前必须熟练掌握和有所防备的。
金融市场的开放将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新的挑战。外资金融机
构的进入将进一步弱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效应,今后的货币政策将主要依靠
间接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货币市场来进行操作。此外,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将受到
冲击,资本的大量流动将弱化货币供应量与物价、GDP等经济系数的相关性,利
率将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问题将摆上议事日程。此外,货
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联动将日益明显,密切关注三大市场的动向,货
币政策操作将对三大市场的协调投以更多的注意力。
金融市场的开放将使金融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不仅体现在监管对象
的增加上,也体现在监管范围的扩大上,同时,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模式将肯
定加快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速度,分业监管的方式将与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产生巨
大矛盾,在这些困难下,如何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并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将是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的最大难题。
金融市场的开放也将对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压力,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规范化,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矛盾,汇率制度的变化
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创新等等都将变得迫在眉
睫,我国金融业的制度缺陷将直接妨碍国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我国金融市场是从无到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进一
∽川五掌簿jj学位|^上
步深化金融、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开始在发挥其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货币市场经过改革、发展和完善,市场机制逐渐趋
于成熟,成为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和中央银行实施金融调控的重要工具;资本市
场规模成倍扩大,运行机制日趋完善,股票市场不仅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
而且在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实施结构调整和提高资源能够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国债市场已发展为我国主要的财政融资手段,而且开始发挥宏观调
控工具的作用:银行间外汇市场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的交易、清算、结算和调控
都显示了与国际惯例靠拢的改革方向,外汇资源由指令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配
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由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
组成。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票据市场初步得到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北京、
上海、大连、武汉、南京、济南、广州、成都等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票据市场,
引导和推动着票据市场质与量的同步发展,2000年11月9日,我国第一家票据
专营机构一工行票据营业部在上海成立,短短lO余天时间内就办理贴现和转贴
现逾80亿元。银行同业市场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今年呈现成交明显放大、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的特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新券种
的容纳能力明显增强,市场主体数量扩充,截止2000年11月3日止,银行间同
业拆借市场成员达459家,比1999年增加了140家,是1998年的2,68倍,现券
买卖双边报价功能、做市制、经纪商等模式的创新和推广,活跃了市场交投,2000
年8月14曰,信用拆借、债券回购、债券买卖三项累计的总交易量首次突破1
万亿元,达到10019亿元。货币市场成为中央宏观调控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货
币市场利率与央行法定利率之间的关联度在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对货币政策和金
融机构流动性的敏感度在增强,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市场上
的操作规模、操作方式也不断发展,基本实现了预期货币政策目标,2000年1一
11月,中央银行通过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回笼基础货币3046亿元,不但将前两
年投放的基础货币全部回笼,而且还多收回了438亿元,很好的解决了2000年
基础货币控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市场的发展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依然
很严重。一是货币市场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大量的交易都是区
四Jl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域-陛的,同期限的拆借利率在各地差别很大,各地交易场所交易规则也不相同,
许多市场的货币市场工具确认、比例和手续费方面都不相同。1996年1月的网络
市场才是全国性的市场,但l乜仅是同业拆借市场,真正的货币市场一直没有形成
全国统一市场。二是货币市场工具不足,质量不佳。例如商业票据、企业短期融
资券、国债回购等,都是风险很大的工具,各种工具之间不能自由转换,除同业
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外,商业票据、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大
额存单都没有流动性。三是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重改革、重发展,轻监管的倾向
严重,风险控制不力。对入市者标准资格放松,审查流于形式,大量不合规的金
融或非金融机构混迹货币市场,给市场风险控制带来很大困难。此外,对交易行
为没有监督,对抵押物没有严格规则和监督,这些都对货币市场的规范化和进一
步发展埋下了隐患。
表8—3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增长概况(1991--2000)
股票发行量(亿股) 发行市场筹资额(亿元)
年份总额A股总额A股
1991 5 5 5 5
1992 20.75 10 94.09 50
1993 95.79 12.59 375.47 194.83
1994 91.26 10.97 326.78 49.62
1995 31.6 5.32 150|32 22.68
1996 86.11 38.29 425.08 224.45
1997 267.63 105.65 1293.82 655.06
1998 105.56 863 841.52 443.05
1999 122.93 98.11 944.56 572.63
2000 512.03 145.68 2103.08 1007.4l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由股票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构成,挂牌品种有股票、
国债、国债回购、大型企业债券及少量可转换债券。1981年10年期国库券发行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立
和其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开始,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0
年12月6日,在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达1086家,上市股票数
“71只;股票市价总值已达4.8l万亿元,相当于GDP的50%左右:流通市值
1.6l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7%左右:投资者开户数已超过5600万户。国债发
行量不断扩大,特别是从1994年到1999年,发行量由1028.57亿元增加为3702.13
亿元;金融债券发行量从1994年起就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1998年末政策
性金融债券余额已达5121,13亿元,占国内债券余额(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
券)的37.75%;1998年末企业债券余额676.93亿元,占国内债券余额的4.99%。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资本市场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
功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统计资料表明,
截止2000年11月底,通过证券市场新增发行A股的公司达123家;当年从境内
外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包括A、B股发行、增发和H股筹资等达到创纪录的1829.44
亿元,超过上年全年筹资总额的一倍以上。截止2000年12月26日,国内证券
市场当年通过首发新股、增发新股、配股筹集的资金达1417亿元,较上年增加
六成半,刨下了国内证券市场年度融资额的新纪录。短短几年里,资本市场取得
了长足的发展,股票发行额和股票筹资额明显增加,上市公司数量、流通市值、
成交数量及金额等迅速扩大,投资者数量及素质、市场技术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
高,但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股价剧烈动荡,异常波
动;机构投资者缺乏,投机过度:上市公司行为扭曲,券商素质低下;股票交易
市场设计、布局不合理;证券法规缺乏,市场监管乏力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
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表8—4 中国债券市场发行概览(1990---2000) 单位:亿元
年份国债金融债企业债
发行额兑付额期末余额发行额兑付额期末余额发行额兑付额期末余额
1990 197.23 76 22 890 34 64 4 50.07 84 88 126.37 77.29 J95.44
199l 28l 25 1】l 6 1059.99 66 9J 33.67 118 12 249.96 】14.3l 331.09
1992 460 78 238 05 1282 72 55 30 143】2 683.7l 192 76 822.04
1993 381 3l 123 29 1540 74 34 29 108 83 235 84 255.48 8024
1994 1137 55 39】89 2286 4 】3 54 95 29 】61.75 282.04 682.1】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空
1995 1510 86 491.96 3300.3 l 708.49 300.8 336 3 6466l
1996 1847.77 786.64 4361.43 1055 6 254.5 2509 59 26892 317.8 597.73
1997 2411.79 J264.29 5508.93 143I.5 312.3 361022 255 23 219.8l 521 02
1998 3808 77 1552 7765.7 1950.23 320.4 5240 05 147.89 105 25 676 93
1999 4015 1238 7 10542 1800.89 473.2 6566 4 158,2 56.5 778.63
2000 4657 1525 13674 1645 709 2 7383.28 83 0 86I.63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我国外汇市场是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而发展的。改革开放前,与
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外汇收支的统收统支,外汇市场尚未形成。1979年随着
对出口企业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1994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
外汇体制改革,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银行与企业或个人进行外汇买卖将引起银
行外汇持有量(外汇头寸)的变化。当银行的#I'VE头寸超出或低于规定的数额时,
就需要在银行间进行外汇头寸相互调节和平补的交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国统
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统一的外汇市场使外汇调剂市场退出了历史舞台,打破了
地区分割,使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更重要的是外汇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1996年12月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接受了IMF第八条款义务,1996
年7月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部纳入银行间结售汇体制。可以说,1994年以来的外汇
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外贸大幅增长,连续五年大量顺差,外资大
幅增加,国家外汇储备五年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在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
兑换以后,我国外汇制度改革面临着新形势,特别是面临着加入WTO的挑战,
我国外汇市场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外汇交易方式落后,无形市场发展不够。下
一步外汇市场的发展应逐步推行远程柜台交易,让会员在各自的交易室里了解市
场交易情况和信息.并直接进行交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改革交易方式和清算
方式,实行询保价制和交易双方的直接清算,最终实现外汇市场的无形化。二是
外汇市场交易工具单一,交易品种有限。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仅开设美元、港币和
日元兑人民币的即期交易。币种有限的即期交易既难以满足市场对不同交易品种
的需求,也不利于市场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一个发达的外汇市场必须有多样化
的交易工具,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应在规范化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
交易品种。三是缺少全国统一的外币同业拆借业务,随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不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业
断深入,外汇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金融机构外汇资产迅速增长,
国内同业间外币拆借业务已经发生。但是,由于国内缺少一个全国统一的外币拆
借市场,国内外汇资金的运用存在境外低息拆出和高息拆入的现象,一定程度上
造成了国内经济资源的浪费。
三、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
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将进一步放开,但对于处于发育初期的我
国金融市场而言,在开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WTO中“不对称原则”、“有条件的
最惠国待遇”、“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等有关条款,以避免过度冲击对市场
的损害。同时,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加入WTO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降
低到最低限度,但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建立高效、安全、竞争的金
融市场体系。
总体而言,就是要合理确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职能,充分发
挥金融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三大市场之间的资金联系,疏通彼
此之间的资金阻塞。增加市场参与主体,不能因个别参与主体存在问题而全盘否
定,凡是符合进入金融市场条件的要充分吸引,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一)加强基础建设,培育我国货币市场
市场经济金融市场发展的顺序一般是,货币市场诞生并发展在先,资本市场
在后,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采取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政策取向,货币市场的建设明显滞后,
加快货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1、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扩大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在确保债券统一
监管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允许资本金在一定规模以上的证券公司和
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扩大参与者的覆盖面。尝试建立做市商制度.明
确规定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严格审定做市商资格,同时,合理考虑做市商的做
市成本,提高做市商的积极性。加大记帐式国债的发行规模,适当提高短期国债
的发行比重,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市场化发行,不断增加市场容量和新的
交易品种。
2、积极发展商业票据市场.从引导和规范我国商业信用入手,培育和发展
规范化的商业票据市场,可考虑组建专业性的票据公司或专业性贴现机构,相对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集中地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为扩大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创造市场运作条件,从而
深化中央银行的再贴现调控机制。同时,中央银行要赋予再贴现更完整有效的内
容,如扩大再贴现票据的范围、适当下放再贴现业务权利等。
3、进一步规范同业拆借市场。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市场主体的
培育,改造同业拆借网络,积极探索经纪人制度,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结构。要将
同业拆借市场逐步发展为存款机构之间调节短期头寸的主要场所,要利用现代电
子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市场的信息服务水平,使各家金融机构更方便地寻找到
交易对手。同时,要继续严格管理,防止违规拆借,形成新的金融风险。
总之,货币市场要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场所,建立统
一灵活、调节商业银行头寸的货币市场,使目前分割存在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相互融合。货币市场利率完全自由化。建立
货币市场经纪制度。市场参与者扩大到所有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
银行或经纪商参与货币市场。中央银行和一级交易商构成货币市场的核心,商业
银行构成货币市场的主体,众多的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建立和发展较为
稳定的资金融通关系,从而形成金融机构资金余缺互补机制,为利率市场化和间
接调控机制的完善创造条件,同时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二)积极探索,循序渐进推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短期、长期资金融通市场,是密切联系和相辅相
成的。采取渐进的方法,推进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积极探索开
辟合理的连通渠道,沟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增加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和资
本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促进两个市场的活跃与发展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
要课题。
1、尝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交易主体的相互渗透。可考虑允许自有资金在
一定规模以上的投资者(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等)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用自
有债券从事现券买卖和回购交易,允许部分规模较大、资信较好的综合类券商进
入货币市场,利用自有股票向场内的商业银行开展质押贷款业务,由中央银行统
一规定质押贷款对股票市值的比例,并规定最长期限,控制贷款风险。同时,考
虑允许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国债市场,促进国债交易的流动性,加速商业银行调
整资产结构的过程,推进商业银行有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拓宽中央银行公
开市场业务操作面,还可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利率趋向一致,为利率市场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提供可能,也为缓解中小金融机构融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在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下成立票券金融公司,为中小金融机构发行
短期融资票据创造条件。一是让票券金融公司承担票据二级市场造市商角色,推
动票据市场发展,方便中小金融机构扩大短期融资范围,同时也方便监管当局监
督,既不影响信贷资金投入生产领域,又为两个市场的风险碰撞留下回旋余地。
3、进一步完善国债相关市场。国债市场既具有货币市场的特征,又具有资
本市场的特征,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应对国债回购市场和其他
相关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国债的托管、转托管、登记、清算等系统维持工作要
适应国债有关交易的技术支持和业务要求。可考虑在建立统一的国债中央托管系
统和严格的交收制度后,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合并,央行对合并
后的国债市场实施日常监管,并可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面,在覆盖范围更广
的公开市场上吞吐基础货币,实现货币政策间接调控。
(三)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资本市场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转让,提高资产证
券化比重。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企业的负债结构,解决正常的资金来源。
企业资本金的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今后应主要通过企业自身积累、资本
市场、定向募集、共同基金、吸收外资等途径。建立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二
板”股票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弥补现存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在资本市场参
与和准入方面降低进入壁垒、减少行政性管制、允许有资格、有能力的微观主体
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允许一些非证券公司类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以一定比例的资
产从事证券投资业务、在侧重于标准控制的同时让~切可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取
得证券融资的可能性。在资本市场融资进入、上市公司运作监管及市场退出方面
从严掌握,对那些造假报表、假材料骗取上市公司资格的企业给予摘牌处理同时
也追究审批者的责任。为便于监管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采取网络手段,将上市
公司分区域连网,财务和现金管理交由有实力的银行担负。
(四)培育外汇市场,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加强三大市场之间的资金联系
根据外汇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改进银行结售汇制度。
要研究建立外汇同业拆借市场,促进外汇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推广外汇远期交
易,增加避险保值手段。发展外汇市场远程交易,为外汇市场的无形化创造条件。
研究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科学的、定量化的中央银行调控模式和灵敏
的市场监控体系,促进人民币汇率根据外汇供求情况有序浮动。可考虑采用外汇
四川I大学搏士学位论文
经纪商制度,增加交易币种,适当放松衍生工具交易。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
场业务,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对汇率波动进行适时有限的干预。研究和改进
人民币的市场生成机制,最终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在现
行结售汇制度的改革方面,可考虑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完全纳入银行结售汇
体系,进~步扩大保留外汇的比例和适用的企业范围;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
牌价的浮动范围,放宽对其持有外汇总额的限制。在时机成熟时,推行经常帐户
下的自由结汇制。通过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增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之间的资金联系,疏通彼此之间的资金阻塞。
外汇管制的放松,必须阻加强外汇市场预警和有效监管为基础。制定《外
汇法》和修改《外汇管理条例》,提高外汇管理法规的层次,反映并适应加入WTO
后我国对外开放和涉外经济发展对外汇管理的要求。同时,要把外汇立法与相关
部门立法结合起来,在减少以至取消汇兑限制的同时保证外汇资金的有序流动。
从国家经济安全出发,积极推动建立包括统计信息、管理信息、统计分析预警三
大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外汇信息电子网络系统(MIS),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数
学模型与专家评判、电脑运行与人脑决断结合起来进行国际收支变动的预警,对
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或可能出现的外汇管理漏洞及时发出警报。要根据我国加入
WTO后进一步开放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建立对超时空、高速度流动外
汇资金的监测手段和管理方式。
第三节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
及其与汇率政策的配合
一、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
(一)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trilemma)也称为克鲁格曼“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
或“蒙代尔三角”(Mundell triangle),它指的是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汇率固定和
资本的完全流动三个目标只可能达到两个,不可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国
。如果一国想在成功地维持固定汇率的情况下提*拜0率,紧缩银根,减少总需求,那就必须放弃资本
完全流动目标。因为如桑允许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提高利率就可能晕既避日模的资本流^而导致利
率下降至国际利率水平,无珐实现货币政策当初压缩总需求的目标。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如果想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丈
汇率固定
货币政策独立
图9—1 蒙代尔三角
资本完全流动
这一理论反映了开放经济下经济体系内部所蕴含的矛盾,即开放经济下宏
观调控当局面临多重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目标时必须有所取舍,而这一取舍必须
针对各国当时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西方发达国家在1973年以后纷纷选择货币
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目标(货币政策独立——资本完全流动),让汇率自由
浮动,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对汇率不稳定的承受力较强,国际资本市场对发达国家
信心充分,汇率的贬值不会造成资本大量外逃。实行货币局制度和其他固定汇率
制度的香港、南美洲若干国家和欧元区国家则选择了汇率固定和资本自由流动
(汇率固定——资本自由流动)。而发展中国家对汇率不稳的承受力不足,货币
贬值往往造成资本的大量外逃,所以纷纷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固定(货币
政策独立——汇率固定),放弃资本完全流动。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迄今为止,我国在蒙代尔三角中选择的是汇率固定和货币政策独立(货币
政策独立——汇率固定),放弃资本完全流动目标,人民币只实现了经常项目下
可兑换,不开放资本帐户。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因为开放仍
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为“三元悖论”中的“三中选二”是有着严格的限定
的,即如果要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则第三个目标就一定要完全放弃。在中国,
则体现为当我们选择了汇率固定和货币政策独立两大目标后,资本无论是经常项
目还是资本项目下都不能流动,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保证完全放弃资本流动目标,
则另两个目标的执行效果回大打折扣。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一下子
增加了304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额猛增到516亿美元,为了购进这300多亿美元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外汇,中央银行被动通过再贷款发放的基础货币增加了2800亿人民币,使1994
年末货币总量增长率达到了35%左右,新增的4024亿元基础货币中有70%以上
是由外汇储备增加造成的,1995年、1996年、1997年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新增
额的比重分别达到了64%、45%和87%,名义上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但货币
供给量大增,成为当年高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而到了1998年上半年,由于不
能完全控制资本流动,存在变相的资本外逃,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同比少增1000
多亿元,到1998年末,外汇占款增长率由1997年的35%下降到3.5%,外汇占
款的减少严重削弱了中央银行扩大基础货币投放的能力,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于
资本的不完全流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对外开放新阶段,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更大的挑战。随着外资金融机
构的进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将进一步沟通,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在
货币市场上拆借,同时又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使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的限制
形同虚设,国内金融机构出于竞争力的考虑也必将走向混业经营的道路。可以预
计,由于国际国内资本总量的加大和流通速度的加快,我国利率和汇率政策调整
将被相应的资本流动效应所抵消。同时,随着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在货币供
应量总额中的比重提高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对经济金融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
以及证券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将越来越
低,以此为为操作目标的“供给控制型”货币政策效应将不断弱化。同时,WTO
成员国公认的市场化规则,金融也机构创新和业务创新将不断深化,货币政策所
覆盖的金融机构主体和金融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现行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机构型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业务创新和企业及居民对金融
服务选择服务增大,将使货币政策变动对国内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影响力下降,货
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的“泄漏率”将明显提高,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大受影
响。
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的开放必将要求资本项目的开放。而我国
经济在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上具有许多不同与他国的个性,不可能为了保持汇率
固定而采取货币局制度或是其他固定汇率制度,中国既要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
又不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在“蒙代尔三角”中我们不再可能停留在
“货币政策独立——汇率固定”这一边,也不可能选择“汇率固定——资本自由
流动”这一边,最终必然选择“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这一边。可以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么说,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必然实现由“蒙代尔三角”中“货币政策独立——
汇率固定”边向“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边的转变。
二、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
在前述“蒙代尔三角⋯‘边”的转变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重
大影响,同时,货币政策也将从以内部均衡目标为主转变为内外部均衡目标兼顾,
相应地必须建立适应开放经济条件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必须实现内外部均衡的统一。
长期以来,货币币值稳定目标主要定义为物价稳定,这在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
程度较小、外汇管制较严格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在对外开放新阶段,仅强调人
民币物价稳定即内部均衡有一定的片面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币值稳定必须同时
包括物价稳定(内部均衡目标)和汇率稳定(外部均衡目标)。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应在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情况下,将市场利率水平作为辅
助中间目标。金融市场的开放将使我国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同时可能产生货币替
代现象,货币供应量指标不能如实反映货币需求的满足程度。但由于我国利率市
场化程度依然不高,近阶段仍需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但由于企业和
居民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利率弹性,这种弹性将逐渐加强,所以有必要
把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水平作为辅助的中间目标加以调控。
在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业务多元化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超额
储备最能如实反映其资金松紧的情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
节商业银行超额储备水平,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资金头寸松紧、影响其信贷扩
张能力或市场利率水平的目的,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逐步转向商业银行
的储备水平。
(二)扩大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
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实现对商业银行储备金的调控,从而调控其信用
扩张能力。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情况及时调整缴存的
机构范围和存款类负债范围,按照金融机构存款类负债的流动性确定相应的法定
存款准备金缴存比例,使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准备金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对金融机
构流动性较强的超额准备金支付较低的利息,以恢复超额准备金清算结算功能,
也将迫使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货币市场交易,有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果的发
227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挥。
(三)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对外开放新阶段,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
调将成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当局最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综观世界金融危机产生
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各种因素大多与利率及汇率政策有
关。不少国家所发生的金融危机与其所采取的高利率政策有直接关系。80年代债
务危机中的拉美国家、亚洲危机中的韩国、泰国,在危机发生前,国内利率水平
都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利率,刺激了外资的大量流入,特别是
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造成了这些国家外债比例过高。长期的高利率,使企业融
资成本过高,同时也使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国家债务负担加重,加剧了财政的不
平衡。当国际市场利率提高或国内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使其
难以抵御外部冲击的影响而出现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此外,这些国
家实际上大都采用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固定的、缺乏弹性的汇率制
度,曾使墨西哥、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危机发生前出现实际汇率较大幅度
升值,再加上资本完全流动的制度设计,使国际投机者有机会对该国汇率实施狙
击。可见,在资本完全流动和利率、汇率水平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条件下,利率与
汇率的联系十分密切,不适当的利率政策有可能对汇率稳定产生不良影响,汇率
政策目标和利率政策目标有时会产生冲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因
素。许多危机国家在采取高利率政策的同时又将汇率水平长期固定,从而造成投
机资本大量流入,推动了资本的短期化和泡沫经济的产生,利率与汇率政策的不
协调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因此,宏观调控当局必须对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尤其是资本帐户开放前作好一系列的准
备。
l、正确把握对蒙代尔三角所作的政策选择。放弃固定汇率目标并不等于放
弃对汇率的调节。国外经验是: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不少国家既保留了货币
政簧对内部均衡的调控,又保持了对汇率的调节,使其为实现外部均衡并促进内
部均衡服务。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便是如此,一方面从汇率的浮动
换得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以对汇率适度“管理”(调节),避免汇率过
大的波动导致的严重损失,并促成内外调控目标的实现。这样货币政策的运用就
必须“照顾”到整个货币对外价格的变化。
2、保持宏观基本面的健康,这是协调利率、汇率政策的基本条件。如此可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避免利率的大幅波动导致国际资本剧烈流动和汇率的强烈波动。反之,宏观基本
面的恶化,则往往成为导致货币、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相冲突的基本原因。
3、建立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灵活的传导机制,是利率与汇率政策协调
的前提。在欧洲货币危机中,英国曾试图通过坚持高利率维持固定汇率,但在投
机行为的冲击下,最终不得不退出固定汇率机制。脱离固定汇率机制使英国被迫
实现了利率、汇率政策的调整,利率得以下降,促进了经济恢复均衡,避免了更
严重的危机。在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政策组合中,利率市场
化是基本前提。如果利率不完全放开,外资流入引起的货币供应量上升和通货膨
胀压力无法通过利率变动得以缓解,也无法借助利率上升的作用阻止资本外逃,
因此,合理地确定利率水平,使利率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才能在汇率政策
和利率政策配合中建立起更为灵活的反应机制。
近期来看,可考虑适当简化法定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取消金融机构一年
期以上存贷款利率期限档次,允许商业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定期存款以改善商业银
行的期限匹配,允许金融机构办理一年期以上的浮动利率存贷款业务。人民银行
可以借鉴欧洲中央银行经验建立基准利率体系,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作为货币市场
(隔夜拆借市场)利率下限,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利率作为货币市场利率上限,
通过调整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利率实现货币市场操作目的。
4、按“相机抉择”原则把握货币、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运用的重点。我国
是大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小,一般应以使用货币政策调
节内部均衡为主,而汇率今后在一般情况下需要由市场供求给予调节。但同时要
注意避免由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外部均衡产生大的干扰。而当国
际经济矛盾影响突出,汇率相对稳定和外部均衡受到较大干扰时,则要侧重于汇
率调整政策的贯彻,货币政策的运用须配合汇率调节的目标。
在这方面,应注意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对外部经济运行变动有更强
的应变能力,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为外部经济失衡所掣肘。汇率制度的选择和
汇率水平的确定对协调利率与汇率政策十分重要。从中长期来看,应进一步改革
我国的汇率制度,改变汇率过于固定的现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实行
更加积极和更有应变能力的汇率政策,走出被动应付的局面。由于自由浮动汇率
容易受短期的市场预期因素影响,形成过度的汇率波动,从而无法有效地保证贸
易和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因此从汇率制度的选择来看,我国采取有管理的浮动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汇率制度较为适宜。在近期应逐步扩大汇率浮动的范围,加大汇率波动的弹性。
要建立一个成熟的远期外汇市场,这有助于为规避汇率风险的机构或为投资者提
供套期保值的便利,有助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短期融资,更
有助于为中央银行进行市场干预提供中介,增强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连接
与沟通。
同时,加大短期货币市场发展力度,减缓外汇市场的需求波动,也能增强宏
观经济对外部经济变动的应变能力。短期货币市场是短期资本流动的缓冲和吸收
场所,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后要使外汇市场活跃而又保持相对平衡,除了要具备多
种外汇交易品种外,还将允许外汇投机行为的存在。外汇投机存在的必要前提是
包括资金拆借市场、融资市场、短期国库券市场及其他富有流动性的短期票据和
短期信用工具市场的存在。当外汇供大于求时,投机者从短期货币市场获取人民
币资金购入外汇,反之,则抛出外汇。货币政策调控当局则通过短期货币市场上
买卖国库券、调节短期利率等操作来影响汇率和货币流通量。建立一个十分发达
的短期货币市场,并灵活运用短期利率进行货币市场操作,通过提高利率(贴现
率)或发行高利率的短期信用工具(国库券等),将资金从外汇市场吸引到货币
市场,可以减轻外汇市场上的需求压力。
5、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严防投机资本、短期
资本异常流动的袭击,这是保持两者协调的必要条件。
6、保证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调节,这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最后屏障。这种
调节是否会影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该国今后的引资效果,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
争论。笔者以为,不管是否承认对资本流动的调节,一国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
影响已然是客观存在的,利率的变动必将影响资本的流动。另外,在危机来临时,
听任资本异动所带来的危害远较对之采取控制措施的负效应为大,亚洲金融危机
中由于我国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资本管制措施而逃过一劫就间接地证明了这
一点。历史上,1931年大萧条之后,欧洲和拉美许多国家都采取过资本流动控制
政策,1931年7月德国就将控制资本流出作为非常时期的紧急措旅之一。在最近
金融危机中马来西亚为严峻形势所迫,果断采取了控制资本流出的调节政策,曾
招来许多非议,有人认为,这种政策实施的结果必定是外资的萎缩。但事实是,
在东亚危机国中,马来西亚汇率贬值幅度较小,摆脱汇率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较
早。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又及时调整了资本流动的调控政策,危机之后马来西亚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仍是东亚各国中引资状况相对较好的国家之~,这是最近的一个典型例证。因此,
在资本异动时采取控制政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并不鲜见,并且,通过这类
适度调节政策的实施,使危机国家较快恢复了资本流动正常秩序,这不但不会对
该国今后的引资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有助于投资者树立对其迅速摆脱危机的信
心,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引资的。
总之,对外开放新阶段,“蒙代尔三角⋯边”的转变不可避免,在此过程中,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蒙代尔三角所作的政策选择,放弃固定汇率目标并不等于放弃
对汇率的调节。宏观基本面的健康,是协调利率、汇率政策的基本条件。建立利
率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灵活的传导机制是利率与汇率政策协调的前提。相机抉择
是把握货币、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运用重点的重要原则。我国是大国,一般应以
使用货币政策调节内部均衡为主,而汇率在一般情况下需要由市场供求给予调
节。当国际经济矛盾影响突出,汇率相对稳定和外部均衡受到较大干扰时,则要
侧重于汇率调整政策的贯彻,货币政策的运用须配合汇率调节的目标。在这方面,
应注意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大短期货币市场发展力度,减缓外汇市场的
需求波动,增强宏观经济对外部经济运行变动的应变能力,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
不为外部经济失衡所掣肘。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严
防投机资本、短期资本异常流动的袭击,是保持两者协调的必要条件。尤为重要
的是要保证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调节,这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最后屏障。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版。
年版。
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石柱成、廖君沛:《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与调控》。四川大学出版杜1994年版。
2、梁小明:《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美)多思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魏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杜。
6、陈春钱:《中国国际收支核算与调控》,谣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美)迈克尔·梅尔文:《国际货币与金融》.三联1994年版。
8、(英)J·E·米德:《国际收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杜1990年版。
9、杰弗里·萨克斯、霍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1997年
10、王令芬:《人民币贬值与汇率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英)劳伦斯·S·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1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美)约翰·柯廷顿:《开放经济中的非均衡宏观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4、王东京:《国际投资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5、樊纲、张曙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三联1994年版。
16、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三联1995年版。
17、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金融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李扬、黄金老:《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19、(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20、王子先:《论金融全球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l、唐海燕:《适度开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殷盂波:《中国金融风险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樊纲、张小晶:《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4、赵东荣:《中国经济国际化政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彭澎:《国际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32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6、李小西:《宏观经济学:转轨的中国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陈信华:《开放经济国际收支的宏观调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8、(法)雅免阿达:《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29、(美)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钱小安:《信贷紧缩、银行重组与金融发展》,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31、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32、钱小安:《中国货币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33,潘国陵:《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三联出版杜2000年版。
34、(美)巴瑞.易臣格瑞:《迈向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北京出版杜2000年版。
35、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6、杨帆:《人民币汇率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38、成思危,中国货币市场发展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金融时报》2000 8.30
39、纪承烽,外汇投机理论评价.《经济学动态》1998 9
40、戴根有,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金融时报》2000 9.22
41、卓夫,二000年资本市场发展回顾,《金融时报》2000 12.20
42、黄建锋,货币市场2000年回眸,《金融时报》2000 12 21
43、邱跃民,加入WTO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框架初探,《经济界》2000,3
44、李卉: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03
45、宋小梅:80年来以来境外资本流入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财贸经济}199703
46、唐青生、陈爱华: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效应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70l
47、武健、方文: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国际经济评论》19971
48、杨燕青:论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对外开放度及其结构效应。《世界经济文汇》199706
49、邹健:外商投资企业外贸结构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世界经济研究》199703
50、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利用外资课题组:我国中长期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战略与
管理》199702
5l、胡怀邦:外汇储备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当代经济科学》199703
52、牛南洁:中国利用外资的经济效果分析。《经济研究》199805
53、陶士贵:国内外资金协调运行论,《人文杂志》199701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且=
54、李丽霞:储蓄存款剧增效应浅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705
55、王爱俭:我国居民储蓄增长效应分析,《财经研究》199712
56、李扬:外汇体制改革与中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国际经济评论》199707
57、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02
58、裴长洪: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199805
59、王大用: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评论》199809
60、陈伯良:市场需求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动态》199809
6l、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搭配研究设想,《复旦学报》199801
62、杨帆:我国经济周期中的利率与汇率,《中国软科学》199802
6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寻求多重经济目标下的有效政策组合《经济
研究》199804
l、Thomas D WiIl吐and Francisco Forte,Interest Rate Policy and External Balanc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83no.2
2、Ralph C.Bryant,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Interdependent Nations,Washington,
D.C.,Brookins Institution,1980
3、HarryG.Johnson,Towards aGeneralTheory oftheBanlanceofPayments,inH.Gjohns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l
4、Fritz,Machlup,Intemational Trade and the National Income Multiplier,Philadelphia:
Blakiston.1943
5、Richard N.Cooper,Maeroeconomic Policy Adjustment in Interdependent Economics,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83
6、RovertAMunde[1,TheMonetaryDynamics ofInternationalAdjustmentunderFixed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74
7、S.Crossman and J.Stiglitz,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 Efficient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l980
8、Jan Tinbergen,Economic Policy:Principles and Design,铲rev.Printing,Ansterdam:
North—Holland.1967
9、James Meade,The Balance ofPayments,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Kathryn M Dominguez and Jeffrey A Frankel,Does Foreign Exchange Intervention
Matter?The Portfoiio E旋c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3.N04.Dee.1993
四JI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1、Dominick Salvadorc,International Economics,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l995
12、Michel Mussa,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gs.In Intemmional
Frade and Finance Readings.2”,Boston Liitle Browm,1981
13、S.C.Riang,The Role ofMoney in Trade Balance Stability:Synthesis ofthe Elasticity and
kbsorption Approaches,American Economic Riew51,No.5 dec.
14、Thomas J.Hallstones,Viewpoints on Supply Side Economics.Englewood lifts,
盯:Prentice.Hall
15、Jacob A Frencel end Michael L Mussa,Asset Markets,Exchange Rates and the Balance
)fPayments,Handbook ofImemational Economics,、,oI 11’NorthI-Iolland 1鳃5
16、TreveLW.Swan,Long-Run Problem of the Balance of Paym岫in The Australian
:x.onomy:A Volume of Readings Edited by H.W.Amdt and W.M.Gorden,Melbourne:
jW:Cheshire Press】969
17、Maruba N.Whiteman,Policies for International and Extemal Balance,Princeton,N.J,
ntema-tional Finance Section,Princefion Univefsicyl970
18.Balassa’B,The l鼬mhasing Power Parity Doctrine:a Reappraisal,Journal of Political
}conomy72
19、GustavCassel,MoneyandForeignExchangeARerl914,NewYork:MacMillan
20、Haynes,S.E.,On tlle Mark Com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
‘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经
寿学动态》、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国民经济管理》等相关各期.
《中国经济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
:牟_. 些!!!歪至堡主兰些堡墨
后记
本1涂文能得以完成,首先要深深地感谢导师廖君沛先生,先生对我督责甚严,
期望甚高,学生虽尽力而为,恐怕仍难副先生之愿。对此我只能说,感谢数年来
;旨生的教诲,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学素养,以此回报先生教
每之恩。
数年来,经济学院石柱成、周春、杜肯堂、杨继瑞、李天德、蒋和胜、李扬、
耘方明及所有老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给了我奠大的关心和鼓励,
羞将铭刻我心。
还要感谢的是师兄弟、师姐妹们,数载同窗,受益匪浅。
最后,要感谢分行领导以及人事教育处、货币信贷处的领导与同事们对我的
一贯支持和关心,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关怀与帮助,我不可能在繁忙工作
q同时完成学_k。
黄盛华
二00二年三月于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