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4912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姓名:段永宽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王永锡
20011101
r 568jG 7
论文提要
文提要
本文主要就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改革课
题进行探讨。文章所用方法主要是:1、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文章
首先论述了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面临的一些重要的改革难题。在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措臆时则采
用了逻辑的方法,即按照问题和措施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所占的地位和重要性
来安排行文的顺序。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文章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来
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措施,但同时注重将理论探讨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
础上。在分析经典经济理论、提出自己的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文中引用了大量的
数据和列举了许多案例进行论证。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坚持理论
分析结合中国国情的原则,每一个议题的论述中除了对有关经典理论、西方国家
的实践进行阐释和借鉴外,更加注重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应采取的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措施,而非照搬西方的经验和模式。
本文的结构是按照先提出问题后提出对策的顺序来安排。这种思想不但贯穿
全文,还体现于每一章之中。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
程及现状分析;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因应
策略;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思路:第四章协同国有
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第五章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跨国经营。
第一章首先剖析了历经“‘大一统’的银行体系——专业银行为主体的一二级
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二级银行体系”这个
发展历程的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并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现在所存在的~系列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本章第四节中还多角度地比
较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优劣势。
第二章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加入WTO的金融服务协议,从宏观调控、监管体
制、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剖析了中国加入WTO的宏观金融效应,并详细论述中国
入世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本章比较了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优劣处,并在此基础上向我国的政策制定者、监管当局、各
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三章系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而进行的战略探讨。该章从国有商业
银行产权改革、经营模式改革到银行经营gL$'J转变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
银行产权改革,在阐述有关产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有银行的产权
加入V fo背景7"-l茸有商业锻fT深化改革与金融皂Ⅱ新研究
现状,然后提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建议。刘于银行的经营模
式,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当前分业经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台案例得出实行
混业经营的必要性。但文章又从当前我国的国情出发,认为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对于商业银行
的经营机制改革,从发展战略层次、经营战略层次和职能战略层次这i!个层次进
行了论述,特别对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进行了论述,对银行的cs战略及资
本运作等也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从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角度,探讨了必须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相
配套的改革措施,涉及了国企改革、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社
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文章以发展的眼光对金融创新这个永恒的主题,站在国有银行的角度
进行了讨论,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和战略步骤。在世界
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跨国经营成为一个紧
迫的课题,该章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还应该指出,本文探讨的每一个专题绝非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孤立的。它们
互相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个问题没有得至d很好的解决,都会影晌
其他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也不可能只就单个问题孤立地提出
干}么措施,而是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才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会加重
经济肌体的扭曲。
本文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问题的讨论只是初步的,毕竟
实践的步伐在不断前进,现实生活又是复杂多变的,没有一个理论能完全精确的
预测未来和安排现实经济的每一个进程。我们能做的是不断的发现实际中的问
题,研究它并尽量提出有效而合理的解决措旌。
2
——————————————————————一~ 堡壅塑矍
Synopsis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subject of the dissertation is an in—depth discus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of
a series of pivotal issues resulting from the reformation of Chinese state.owned
conunercial banks(SOCBs).These issues surged under tIle background of the recent
Chinese economical reformation and the pressure related to China’s claim to enter
WTO.
The dissertation nses the following three methods:
The first method is combining hJ【storical me山od with logical method.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of山e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of China and analyzes sonic essentially important and
dimcult tasks during the SOCBs’reformation.However,when discussing the
measures of SOCBs’reformation,this paper adopts the logical method,namely
arranging the sequence of treatis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status and importance of
thes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SOCBs’reformation.
The second method is combining the eanonical analysis with demonstrative
analysis.The dissertation maillly discusses the lneasnres of the SOCBs’refc}rm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However,at the same time it draws atten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iteoretical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demonstrative analysis.
After analyzing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ies and putting forward a theoretical research,
it was found that山e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a lot of data and many cases.
Wi山the third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ies with practices.the main focas is to
apply these theories to the case of China in the discussion.Besides discussing
classical theoIies and occidental practice,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adopting山e
reformative measures,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of China under the special
circumstaBees there.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arranged with problems first and measures
1ater.111is procedure is evident throughout the dissertation and is also used in each
chapter. 孔e dissertation breaks down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China's SOCB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present situation.
Chapter TⅥo discusses WTO and its effects on SOCBs of China.Chapter Three
elaborates the reformation of SOCBs.Chapter Four expatiates on the eccentric
accessory reformation.Chapter Five expounds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brought out by SOCBs.The following is the summary of each
chapter:
Chapter One discusses China’s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experiencing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from a singular banking system(one bank does a11),to a two
level banking system(a cenlxal bank with several specialized banks).nlen it
evolves to the current fully functional financial system.which combines a central
bank.several commercial banks and many otIler f'mancial institutes.Based on such
historical analysi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our SOCBs arid their
.塑!婪!!!笪堡!望塑型!坚堡堡些垫革皂垒融!!!:!堕
1‘casonS AI the end of the chapter.SOCB 1s compal’ed with othel domestic
comnlercial banks in many aspects
Chapter no elaborates GATS of China’s entry Into WTO and analyzes the
macroscopic financial effeets jn telTns of macroscopic regulation.supervisory system
and iotto.ration of financial instrumems It then anatomiz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China’s new ambition brings to SOCBs.Undel such background the
chapt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ur SOCBs compared with
foreign banks,and then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the policy maker,supervisory
authorities as well as each SOCB.
Chapter Thrce is the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reformation of SOCBs themselves.
The chapter probes into several aspects of SOCBs‘reformation.including such
aspects as property rights。operating patter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s of operating
mechanisms.As for the reform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SOCBs.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property rights of SOCBs is given followed by suggestions of SOCBs’stock
system transtormation.based on SOme economic theories of property right. With
regards to the reformation of operating patterns,the efficienc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resent business separ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is addressed from a Flew point of
view Tbus,l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Business Mix of financi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some actual
cases.At the same time proceeding from the situadon of our country,it iS believed
that it is a gradual course from Business Separation to Business Mix.Thus it ls
impossible to accomplish it in one single action.nor rush it with a premature Chinese
market.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reformative suggestion.As for me
reformation of operating mechanisms of SOCBs。it is discussed from three strategic
arrangements of development,management and function.In the course of discussion,
some useful research in CS stratagem and capital working of bank.that was
conducted privately,was also drawn upon.
Chapter Four further elaborates he necessary accessorial reformative measures of
SOCBs reformation from山e external point of view,involving the reformation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financial market system.macroscopic regulatory system as
well as that of social security,etc
Lastly,with the developmental purpose in mind,the ongoing subjec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Bs.1s addressed,The paper further
elucidates the necessity and strategic process that SOCBs carry through financial
innovation.In the fiend of integration of world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of finance.
jt becomes an u曜ent task for our SOCBs to develop transuational operations.Some
relevant analyse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 this chapter.
Here I should point out that each snb{ect discussed in the dissertation is not
isolated but linked and interdependent.If any one issue cannot be properly solved.the
other iSSUeS would be influenced.and cannot be properly resolved.nerefore iu the
course of practical operation,we cannot put forward any isolated solution to a single
problem.Only after considering all factors.can we attain the expected eff∈cts
Otherwise,we would only agglravate the distor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Moreover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SOCBs’reformation js still incomplete an(】
————一堡兰堡矍
imperfect After allt the steps of practice arc continuing to progress and reality is
complex·Thus·no theory can entirely and precisely predict the future and arrange
each step of real economic development.What we can do is to be persistent in the
pursuit of real—life problems,research them and create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solutions to the best of our ak-ilities
5
第一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第一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体
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虽然有巨大的发展,但在经济市场
化的环境中,也不断暴露出从旧体制中带来的问题和弊端。与新建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相比,更显现出问题的严重性和改革的紧迫性。
一、我国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
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中枢和重要杠杆,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始
终建立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之上,其发展形式受到经济及其体制形式的制约,反过
来它又对经济的发展起推动或延缓的作用。旧的金融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新状
况,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于是就会产生对金融体制进行变革的要求。正是因为
如此,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历程,我国的银行体制经历了“大一统”的银行
体系——专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度——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金融机
构充分发展的中央银行制度三个发展阶段。.
1.“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苇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经济秩
序,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以及逐步完成对农
业、手工业和民族资本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当
时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和对手工业、私营工业的改造任务相当艰巨。于是政府通
过(1)接管旧中国官办银行,建立国家银行全国网络;(2)建立统一的人民币
市场,肃清金银和外币流通:(3)团结与改造民族资本银钱业;(4)农村信用合
作化;(5)取缔城市典当业,基本确立了新中国的银行体系。但在全国建成全民
和集体两种公有制经济后,由于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社会大保险,集体
经济具有小农经济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自身互相调剂生产资金的能力,先后成立
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被撤销。同时在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奔向共
产主义的“左”的思想影响下,中国银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公私合营名存实亡,
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到1957年末,基本形成了全国大一统的银行体
制.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是学习苏联的结果。从中国
的银行制度发展史看,大一统银行体制是从中央银行制度倒退到国家银行制度。
但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来看,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机构遍及全国各个角落t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它在全国范围融通资金的能力,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中国历史上任何银行和全
体银行无法比拟的。中国人民银行在信贷方面大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和公有制经济
的发展,它的各项业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阻后,我国逐
步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生产、消费、交换、分配活动全部实行有计划按比例的
发展,用国家汗划来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社会生产是统一计划指导下的生产,必
然要求信贷(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使整个信贷活动计划化。在这种思想的指
导下,为防止各企业间相互赊销和拖欠,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商业信用。
城市只允许银行信用存在.信贷完全集中于国家银行。但历史和实践证明商业信
用是国家银行信用无法完全取代的,因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银行
信用不能完全满足工商业信贷的需求。国家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造成如下问
题:一是有计划发放贷款,在资金管理体制上实际形成信贷资金供给制,只要企
业需要,银行就该给,渐渐养成企业既依赖银行又高于银行的思想。社会信用关
系被打破,一些企业的信用观念迄今还未转变过来。二是有计划发放贷款致使银
行只重视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重视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与高度集中的计
划管理相适应,国家对金融也实行严格的管理。“大一统”金融制度的特点主要
表现在:(1)银行组织体系高度集中垄断,形成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垄断银行体
系局面;(2)集中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国家对银行实行集中的行政控制和
汁划管理,信贷资金实行统收统支、统存统贷,计划与资金合一,银行实际上只
是社会的出纳系统,附属于计划和财政;(3)单一的信用形式即银行信用,其它
信用形式被严格禁止或被严格限制:(4)银行与企业同属国家计划体制下的组织
安排和制度安排,没有明晰的产权边界,银行信贷资金也只是限于满足企业的超
额流动资金需要,银企之间的存贷关系不是真正的金融交易活动;(5)银行对资
产的各项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和交易权等集中于国家,银行
经营者的行为约束来自计划和行政规定。这种“大~统”的管理体制对于整顿建
国初期混乱的经济秩序,集中必要的物力、财力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但由于这种体制本身内在固有的缺陷,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2.以专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度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商品经济
蓬勃发展,并推动了专业银行的恢复和发展。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通
知,首先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的建制。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
银行《关于改革中国银行体制的请示》.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
来,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成为中国银行总行。1979年8月,国务院又决定把中国
人民建设银行改为直属机构。1983年9月,国务院进一步决定中国人民建设银
行为国务院直属经济实体。接着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恢复和充实了中国人民保险公
司:同时相继设立了几个国家一级的金融机构,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
2
—————————————————————————j一:二篓塞里曼壹堕些垦!!塞曼里堡墨翌苎坌堑
国投资银行、交通银行等:地区性、集团性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渐渐兴起。
至1983年.仅国家银行、保险公司和信用合作社机构已发展到106,957个,职
工1,071,450人。众多的金融机构急需一个起领导作用的金融机构对其进行管理、
协调和监督,而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还兼营工商信贷业务,十分不利于货币管理。
于是国务院1983年9月17日决定,新组建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务院直属的局
级经济实体,承担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1984年
1月l曰起,中国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业务划出交由中国工商银行经营,中国人
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而我国彻底结束了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中
断30多年的中央银行制度又重新确立起来了。
这时期的金融体制架构全貌如图:
中国人民银行
I
国家的商业银行国家的其他金融机构
l l I I
国中国中中国交中信中邮中d
商农业国人民通实业国政国目
行银行银建设银银行人储国l
【17银r行民汇际£
保局信j
外信信中国险托自
·资托托投资公投』
【门投投银行、司资圭
l际资资信托公i
l行、公公投资司‘
i托司司公司;
}资
:司
地方或集团金融机构城乡基层金融机构
这个时期四大专业银行实行专业分工的经营方针。中国农业银行承担统一管
理支援农业的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
业,为更好地发展农村生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等职能。农业银行恢复以后,
坚持改革,把重点支持重点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支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作为农
村金融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适应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农业现代化提
供了金融组织保证。中国银行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积极开展国
3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直电q新研究
际金融活动,在经营外汇买卖业务、筹集利用国外资金、扶植出口生产和引进先
进技术设备、支持对外贸易发展和办理国际结算、执行侨汇政策、增加侨汇I发入
等方面,发挥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的作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主要业务是管理
国家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各部门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和决算,执行基本建设财
务监督,办理基本建设和结合基本建设进行的大型技术改造贷款:办理基本建设
拨款;办理基本建设单位、地质勘探单位和建筑安装企业的财务收支结算;管理
国家财政拨给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资金和企业留用的折旧资金、利润留成中
的发展基金,并吸收各项存款。中国工商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工商企业、国家
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的存款:发放工商企业、城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流动
资金贷款:办理技术改造贷款;统一管理企业流动资金;吸收储蓄存款;办理转
帐结算业务:并受中国人民银行委托进行现金管理、工资基金监督等。
随着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二级银行制的建立,专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得到了
扩展:(1)贷款种类增加了,银行贷款突破了流动资金贷款的范围,扩展到对企
业的更新改造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等中长期贷款的发放;(2)贷款的服务对象范
围扩大了,贷款对象已不限于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3)贷款的品种也不
断增加,如商业网点设施贷款、旅游开发贷款、科技开发贷款等:(4)银行的中
间业务也得到蓬勃发展,信托、租赁业务的出现,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
道。
工、农、中、建四家专业银行,虽然从职能上而言是商业银行,但由于各类
金融机构定位不清,专业银行还从事许多政策性业务,使得专业银行不能充分按
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进行商业化运作。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混合
经营,既使专业银行内部难以形成经营的风险意识,又使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市场,
灵活而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进
一步的要求。‘
政府对专业银行的改革作了不懈努力,如1990年后把承包制引入各银行经
营管理之中:1990年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家专业银行中首先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
理的试点等,四大专业银行僵化的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发生变化。1993年我国确
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金融改革目标明确化了,即金融的市
场化,从此金融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客观上要求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
求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的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与此相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
家加强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要调控手段已不能再以行
政手段为主,而应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金融管理体制亟需完善,把国有专业
银行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既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健康的银企
关系的需要,也是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于是1994年我国先
后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组
..——.—堂苎璺璺里塑堕些里堡墨垦堕堡丝翌些坌堑
织,将政焦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尽管这种分离并不是非常彻底,但为固有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制度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归纳起来经历了两次体制创新。
第一次创新为:【1)划清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界限,确立二级银行制;(2)
确立瓷本金的归属权与使用权,划清资金流通渠道。人民银行把原有的国家信贷
基金分解,按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划拨了相应的信贷基金作为商业银行的
核心资本,建立了存贷分开、有偿信贷、逐日清算、轧补头寸的中央银行再贷款
制度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确立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与管理资金的基本职责承】地
位;(3)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了银行的经营主动性,如行长目
标责任制、专项业务承包责任制、综台目标责任制、系统承包责任制、分级负责
制、利润留成制等:(4)扩大基层机构的业务管理权,对流动资金贷款,在贷款
规模以内,基层机构有贷款发放权;对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贷款,各级机构有调
查权、评估权和否决权;对贷款利率,基层机构有~定比例的浮动权;(5)宴行
财务成果分级核算制度,统一确定收支标准,明确经营成果目标,推行超收留成、
欠收自补的财务责任制,打破了全系统“吃大锅饭”的传统格局。
这次创新,使银行的自主权、业务活动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展,极大地调动
了银行的积极性,发挥了强大的激励作用。
第二次创新为:(1)发展多种产权形式的商业银行,引入了银行之间的业务
竞争机制;(2)划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确立了商业银行财务成果的形,戈
基础;(3)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为商业银行业务的自我约束奠定
了基本评估标准和考核手段:(4)建立“三级经营三级管理”的营运体系,在商
业银行内部划分并设置三级机构,这三级机构分别为总行、分行、支行。
第二次体制创新,采用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多种科学管理方法,使国有商业银
行朝健康的商业化运作迈进了一大步。
在1993年之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混业经营模式,但由于我国银行的内控
机制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央行的监管水平还不高,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
管体系,1992~1993年金融企业违规经营,到1993年上半年全国金融秩序混乱,
乱集资、乱拆借造成资金“规模外循环”现象非常严重,为了防范存贷款资金的
流失和规范混乱的金融市场,大力整顿金融秩序迫在眉睫。于是1993年11月
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定》,《决定》首次提出“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紧接着1993
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分业经营”作出了更详细
的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适当发展各类专业⋯⋯非银行
金融机构,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这些思想在1995
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奠定了我国现在的分业经营模式。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朝着现代商业银行方向转变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体
制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变,但是由于它是从计划经济中脱胎出来的,带着计划经
5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盘融创新研究
济的许多痕迹。这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向市场化迈进的过程中带有许多非市场化的
特征:(1)国有商业银行在现行条件下还难以卸下维持亏损国有企业运作的义
务:(2)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的设立,从表层上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
务,但这并不等于国有商业银行就完全与政策性业务脱钩、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
业化经营:(3)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与保护地位使它具有先天性的
非商业特征,即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网点规模,政府、中央银行的支持,
都有助于维持它的垄断地位。正是因为这些诸多非市场化的特点,使国有商业银
行遗留下许多问题,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困难重重。
4.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发展
(1)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行。从1993年开始,交通银行试点进
行资金营运制度改革,率先导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1995年按照《巴塞尔
协议》的要求,在各大商业银行全面试点该制度。1998年1月1日,按照人民
银行部署,全面取消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实行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标志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制度和调控方法的重大改变,即从直接调
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从此商业银行开始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自求平衡的要求,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2)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制度。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在1998年底达到8%,但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在1998年
以前均未达到协议规定的要求,其自有资本额只有2000多亿元,且实际上早已
损失或被占用掉。1998年8月中旬,国家财政部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
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和《商
业银行法》的要求,加强了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和运用资金的能力。
(3)从1998年开始,中国改变传统的“一逾两呆”信贷资产质量按时间分
类的办法,改按国际通行的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5级分类制。
(4)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扩大,金融业务从过去单一的银
行业务发展为银行、证券、信托、租赁、保险等多种业务并存;银行业务也从传
统的存、贷、汇三大业务发展为本外币存款、贷款、结算、银行卡、证券、外汇
业务以及委托、代理、保管、咨询、评估等多种服务性业务并存。
(5)金融法规逐步完善,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
据法》、《保险法》、《担保法》、《证券法》等法律和法规为核心的金融法规体系。
(6)银行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营运取得一定成绩。1998年2月24目,
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地收购了英国西敏银行所属的
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简称西敏亚洲),并与香港东亚银行联合组成工商东亚
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工商东亚),完成了工商银行的首次境外收购。2000年
7月14日,中国工商银行又成功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
6
第一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二、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差,不良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大
据估计,目前全国银行系统的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占整个资产总额的
20%.25%左右,大约有9000多亿元信贷资金难以收到,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死帐
和烂帐。银行贷款资金周转率逐年下降,流动性减弱,资金收益率下降,资金损
失增加(见表1.1)。
表1-1
慕1990年1991拒1992篷1993矩1994矩1995年1996妊
资产年
0.8l 0.78 0.70 0,40 0.29 0.29 0.295
收益率%
贷款年平
-
均周转率i.48 1.25 l 32 1.19 1.08 1.02 1.04
(次数)
不良贷款
2951.96 3518.96 4216.34 5173.94 6488.24 7849.92 9486.90
金额(亿元)
注:表中不良贷款金额以贷款总量乘以20%匡算而得。
资料来源:薛峰《对周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凡.&/.Age.》。
据有关人士测算,我国银行的贷款资产是l,3抓不住,1,3系呆帐,只有1,3
在周转。而美国199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重只有3.4%左右,日
本也未超过】0%,大约只有7%左右。可见我国不良资产的比重是超常的大,而
且我国不良贷款大部分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差相应
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很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中贷款约占银行资
产的75%左右,银行贷款的80%左右又集中在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总产值
只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如此高的贷款比重与国有企业的产出能力是不相匹
配的,必然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给国有企业的贷款具有很大的港在风险。这进一
步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2.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虽然在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后将其政策性业务分离出
去,名称也由专业银行改为商业银行,但距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应该性质明确、产权清晰、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都
有法律明确规定,而且在现代商业银行的构架中,银行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拥有独
立的企业财产权利,股东只能凭借手中的股票在股东大会上表达自己的意愿,平
时是不能随意干涉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的。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由政府代
理.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人事任免等方面都要受到上级行、同级人行、上级人行、
7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多重领导和干涉,难以做到真正的自主经营。
其次,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灵活,运行机制有序.能在经营过程和业务开
拓中根据市场需要随时调整策略。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十分呆板,其经
营活动难以随市场的变动作出敏捷的反应,并且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业务创新机
制。
再次,现代商业银行行为完全市场化,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追逐利润最大
化。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做到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顾
及到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国有商业银行在相当~段时期
内还得对国有企业采取容忍、尽力挽救的态度,而不能完全按照一般商业银行做
法,对该申请破产的企业申请破产,对不愿再提供周转资金的企业绝对不提供周
转资金。
最后,现代商业银行都有业务综合化、向金融百货公司发展的趋势。而由于
我们金融体制发展不成熟,1993年以前实行混业经营发生金融秩序混乱,导致
了国家决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恰值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分业转
向混业之时,可谓与潮流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受分业经营法规的限制,不能
涉足其它非银行业务,不能提供证券、保险方面的服务。而且由于我国金融市场
不发达,加之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业务创新的机制和动力,金融市场客体即金融产
品品种和数量缺乏,目前仍呈信贷业务单一化的局面。国有商业银行要成为金融
百货公司还有待于金融企业自身经营机制的规范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创新。
总之,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在朝着商业化迈进的过
程中还有许多环节要进行改革。
3.总分行制层层设置机构。造成机构臃肿、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风险增大
我国商业银行现状是一级法人、多级经营,分支机构层次之多、之广是罕见
的。这种机构设置造成管理困难,信息传递不畅,是一种粗放式经营。国有商业
银行的机构设置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按行政区域划分,重复建
设多,大大损害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并不是真正以利
润最大化为目的,政府对银行的监督不是非常有效,导致银行经理人咀做大自身
工作业绩为目的,追求规模的最大化。这种粗放型的扩张致使同属于一个所有者
的四家国有银行不能相互协调而是盲目竞争,如有许多金融市场规模狭小的地方
却存在四家银行重复设点、共同亏损的局面。按行政区域划分来设置银行机构的
网络分布,使银行具有很浓的行政色彩,受到经济体制多元领导的钳制,造成了
中央和地方、经济效率和产业倾向的多重冲突。银行按行政区域划分使其人力、
物力、财力条块分割,资源的自由流动受阻,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再加上按行政
区域划分使银行从总行到基层营业处设置了重重机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
带来的是人均产出效率的低下,成本费用的提高,资产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无
形中增大了风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庞大、重叠的机构设置,内设机构的多头管理,使商业银
8
第一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舻分析
行职能和效率的提高受到严重影响,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国
有商业银行任何一个负有管理责任的部门,都有权力向其下级商业银行布置各自
的目标管理任务,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决策管理体系分散,管理工作各自为
政的局面。各单位都强调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缺乏协调统一,造成重复劳动和内
耗,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多头管理影响了下级行的日常工作,加重了下
级行的负担,使下级行一个时期内的经营目标、任务不明确,导致工作效率难以
提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内设机构基本上是对El管理,下级行的机构愈设愈细,
强调的是工作联系上的方便。但是,众多内部机构的设置却导致了职能分散,人
员增加,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由于这种组织机构的设置,在工作过程中各级行
相互之间的联系仅仅限制在对口机构上,办理一件事要通过对口机构牵线搭桥后
才能办到,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上下级行各内设机构之间的联系被紧紧限制
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形成条块分割,因而不能发生多方联系,掌握全面情况,
对于F级行来说,上级任何一个机构都是上级领导。而上级行的内设机构往往要
求下级行一定要重视他们的对口机构,都强调各自对口机构的重要性,使下级行
无所适从,抓不住工作重点,影响下级行的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组织机构设置的几个缺点是:第一,规模较大,
组织架构不合理,不利于业务经营和服务客户;第二,管理层次多,管理难度大,
难以控制风险:第三,管理费用大,增加了成本,控制不好容易影响银行的整体
效益;第四,由于分支机构具有条块性,机构员工一旦转换调动,会失去与所服
务对象的密切联系。
4.业务范围狭窄,业务种类单一,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负责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其业
务主要是信贷业务。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的各种其它业务没有得到同步发
展。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我们大力提倡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但是由于银
行处于转轨之中,经营模式受以前的业务单一化影响,转变存在一定的粘性。比
如长期以来的业务单一化导致了经营思想的固化,发展其它业务存在技术上的落
后、人员上的缺乏、经验上的不足。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品种过度集中于信贷业务
领域,贷款可以说是它的唯一的盈利资产。业务单一化的弊端是造成风险过度集
中,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大部份都给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面积普遍
亏损直接影响了银行利润率的增长。由于贷款呆滞,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变成了
企业的长期占用资金,使得银行本身对资金的需求加剧.一些地方的银行不惜用
高息揽储来解决自身资金周转的需求,这一方面增加了资金的成本,另一方面降
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开展中间业务和金融业务刨新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
务多掸化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是:(1)总体上,
发展速度慢、品种单一、范围狭窄。199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总体业务收入的
比重t工商银行仅为5%左右,建设银行8%左右,中国银行17%左右。从发展
9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的品种和范围看,仅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中间业务上,而备
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颞兴表外业务却束得到充分开展。
传统的中间业务品种也不丰富,范围也十分有限。(2)从地区上看,中间业务发
展不,F衡,各地之间差距很大。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银行发展得要快一些,
比如广东、深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行近几年在承办中间业务上都比较
主动,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并创造出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从整体而言,全国绝大
部分行业务开发得不理想,甚至有些行还是空白,有些行只把开展中间业务作为
应付存款业务竞争和拉拢客户的服务手段,成了一种无偿的服务内容,没有中间
业务的经营意识。(3)从管理上看,从上到下没有形成中间业务主管机构,缺乏
明确的业务范围和总体发展目标。哪些是中间业务,由谁负责开办,怎样开拓发
展,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都不明确,存在随机性和盲目性,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无
章、无制、无目标,缺少规范化管理。(4)从地位上看,远远低于传统业务,甚
至没有摆上议事日程,银行仍然只强调信贷管理,工作重点只放在存款方面,考
核办法、奖惩措艚都以增加存款为目标,使银行摆脱不了“高成本组织存款——
维持企业低效益生产——不良资产增加——资金效益和经营效益不断下降——
银行包袱越背越重”的老路子。(5)从人员上看,严重缺乏从事中间业务的专门
人才。现有从业人员一般都不熟悉银行中间业务,精通新兴银行中间业务的人才
更少,因此中间业务还不能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金融
色q新在国外以金融工具的刨新为主,在我国现阶段则以金融制度的到新为主。国
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业务仍受到技术、人员多方面的限制。此外,由于银行处
于转轨之中,中央银行对其监管较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从事高风险的创
新业务。在金融体制转轨时期,风险的种类和发生的概率要高于正常时期。主要
表现在:新体制的建立要求新法规的规范与管理,而新法规的制定通常由于当局
的经验不足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善性;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通常会有漏洞和空子,导致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增多;新体制中存在新
风险,而银行对肪范这些新风险的经验、技术都严重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化解
风险。因此,国家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不成熟的金融企业从事高风险的
经营活动。这种状况的改变有赖于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金融法规的成熟、
金融市场的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重点是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5.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经营程度仍较高,但经营效率低下
在“大~统”的银行体制下,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垄断的局面。80年
代初,四大专业银行相继成立并进行分工协作,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在金融
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我们的改革方向虽然是建立充分、有序的市场竞争捂局,但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历史中形成的重要地位,国家对四大专业银行还存在一定的
保护与扶持,再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垄断格局还存在一定的刚性.使银行业的市场
竞争度仍然不够。虽然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成立了许多新兴银行和新引
进了一些外资在华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仍占全国金融从业人员的
10
第一章我国固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乏现状分析
90%7左右,营业网点占约98%。金融资产所占市场份额和存、贷款比重、利润额
比重(但呈递减趋势)十分高(见表1.2)。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集中率CRn一览表
表1-2 单位:%
1994 1996 1997
资产总额92.42 88.92 93.19
利润额59.43 58.93 4l_92
存款总额72.5 73.89 73.38
贷款总额72.13 70.02
资料来源: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高度垄断的银行体系一方面使金融业难以形成规范、有序、开放的竞争环境,
国有商业银行外在竞争压力不大,导致他们自身经营效率、服务质量下降,没有
被优胜劣汰竞争机制规则踢出局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垄断的格局降低了银行的
生存风险,国有银行不需要特殊的经营与服务就能取得相当的垄断性收益。在生
存风险不大的情况下,银行本身没有积极创新、追求超额利润的动力,长期自觉
处于优势地位。于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因规模大而利润总额占较大比重的表象下.
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低利润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
1995—1997年平均只有O.26%、3.41%,仅为全国平均值的五分之一(见表1—3)。
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在拥有垄断优势的情况下,经营绩效却难以令人满意。
中嗣银行业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比较
表1.3 单位:%
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
1995 1996 1997 平均值1995 1996 1997 平均值
中国工商银行0.15 0.16 008 O.13 O.77 O.38 O.58
中国农业银行O.35 0.32 0.05 0.24 3.65 3.58 0.64 2.62
中国银行O.52 O.55 0.26 0.“ 7.42 8.24 4.16 6.61
中国建设银行O.36 0.23 0.08 0 22 5.9l 4.04 1.54 3.83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综合平均值
0_35 n32 0.12 O 26 4.16 1.68 3.41
全国银行业综合
平均值①
1.27 1.23 l’33 1.28 17.7 15.7 18.77 17.14
资料来源:-i-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①此行数据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太银行、华夏银行、
中用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报行、招商银秆、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
行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加入WTC'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三、国有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有商业银行未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良好
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性分布
(即责权利相统一),能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能协调利益
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建
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和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
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是指为了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和监控代理人的监控行为,
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利安排,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最为常用也是最
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这样安排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晟高权力机构,监事会是
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由股东选举的董事会作为股东会的执行机构代表股东的权
益,董事会拥有制定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权、聘用和解雇公司
经理人员以及确定它们工资水平等权利。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员拥有管理公司日
常经营事务的权利,即拥有所有者委托给他的代理权限。这种治理结构目的是所
有者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经理人努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它有效
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监督者承担资本损失的风险、拥有剩余索取权,而被监督者拿
固定收入。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没有形成这种所有者、经营者、监督者
之间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街的机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独资的
银行,其所有者是国家,而国家拥有的这种所有权交由政府执行,政府拥有投票
权,但投票人不承担投票的风险,也不承担投票所带来的利益。也就是说,监督
人既不拥有剩余索取权,也不承担资本损失的风险,必然导致蕊督人监督目标的
扭曲,政府(监督人)会利用手中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投票权来实现它的其它目
标如调控经济、稳定社会、追求政绩最大化等。因此银行经理人员不会将利润最
大化作为追求目标,而是努力完成政府的要求。经理人和政府官员合谋的道德风
险极易产生。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对克服这方面的缺陷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比如提倡政企分开,积极使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但是这些改革郝
末触动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仍然在原有的产权体制、经营机制下运行。政府行
使监督权,难以做到既有效激励经理人,又不随意干涉银行的自主经营。目前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的创新做得不够。
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是指在企业经营出现危机的时候,为了实现资产保全,
相关利益者能通过相机治理程序,要求重新分配控制权(如改组董事会、更换经
理人员等)。当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效果仍不令人满意时,相机治理程序就转
为破产程序。市场能充分反映经营者的业绩,能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改变经营者
的控制权.改变既得利益格局,从而约束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首先。金融产
品市场上的竞争能约束经理人的行为。如果金融产品市场是完善的,竞争是充分
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价格能反映产品成本的高低,从而反映经营者经营效率
第一章我国国有商业行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的高低,经营者在经营效果信息被所有者充分知道的情况下,为了保住自己.的现
有地位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其次,经理市场上的竞争能约甫绎
理人的行为。如果经理人的评价和选择机制是市场化的t所有者能根据经理人以
前的经营业绩来了解经理人的能力和价值。所有者可以随时高薪聘请有能力的绛
营者而解雇能力差的经营者。经营者的经营历史对经营者的能力评价、未来的工
资水平有巨大影响.所以经理人为自己的长远利益着想会努力工作。再次,谘本
市场上的竞争能约束经理人的行为。在股权分散化的情况下,单个股东可能很难
通过用手投票控制经理人的行为,并且存在监督的搭便车行为,但资本市场上的
竞争会使银行的股票价格下跌,银行就十分有可能被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银行兼
并或收购。新的股东就会赶走现任经理,接管公司。经理人为了保住自己的现有
地位会约束自己对非货币物品的过度追求(如豪华的办公环境、高档的专用轿车、
接待客户时高标准消费等),而努力实现银行价值增值最大化。我国国有商业银
行的相机治理程序难以灵活发挥作用a由于我国利率由官方制定,银行没有确定
存贷款利率的权利,金融产品的价格很难反映银行经营成本的高低,金融产品市
场的价格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信息显露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功能,因此经理人员没
有压力去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我国尚未形成一个企业家阶层,劳动力市场
也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理人通常是行政指派,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竞争
而产生,经理人没有由于经营不善而随时被别人取代、失去现有地位的危机感,
而且国有银行的经理人经营不善的业绩历史并不会对他的事业生涯产生多大影
响,通常国有银行的经理人由于在一个地方经营业绩不好而被调离,能在另一个
地方继续任职,其收入水平不会因职务的调离而降低多少。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机
制对国有银行经理人的约束功能被大大弱化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独
资,而国家拥有的所有权具有不可转让的特点,资本市场的竞争机制对国有银行
经理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难以发挥。国有银行的所有者只能通过用手投票的方式
对经理人实施所有权约束,而不能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对经理人实施所有权约
束。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的不健全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
经营效率低下、组织构架行政色彩浓的体制原因。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按时完成上级下达
的计划指标,它的作用近乎是社会经济的记帐部门和出纳部门,银行几乎没有自
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经营目标是利润晟大化。市场经
济中的银行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资金平衡”的经济实
体,银行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在转轨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就具有了经营目标
的双重性,在一定程度上经营成果与自身利益脱节,经营目标不单纯是为了实现
利润最大化,而是既要追求利润目标,又要完成指令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
化不彻底、多目标约束,使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常常无所适从,不能几头兼顾。这
是其经营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加入WTO背景下国孝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1)难以自主经营。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难以真正
做到市场化运作。政府为了保证经济较快发展,尤其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扶持,
往往直接规定银行的贷款对象,如资金、贷款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发放安定团结
贷款等,而政府对银行发放的这种政策性贷款往往不是给予足额的财政补贴,而
是给“额度”或“规模”。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放权让利的改革,地方政府的自
主权越来越大,商业银行作为政府的一个特殊部门的倾向越来越严重,由于行政
隶属关系的缘故,其地方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地方各级政府为保持其管辖区的经
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实现追求政绩目标的目的,常常强令银行发放贷款给他们认
为有发展前途的项目,银行放贷的自主权受到进一步削弱,无形中导致贷款风险
的加大,贷款资产质量下降。再则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在社会保障制
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求银行对不能发放工资的停产、半停产企业发放消费性贷
款,支付企业职工工资。这种贷款从发放之日起就是无望收回的,无论从真实票
据理论、可转换性理论,还是预期收入理论出发。这种贷款都是不应该发放的,
但却发放了。
(2)难以自负盈亏。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都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资产制度。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所有
者以自己投入企业的财产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以自己的全部财产对企业的全部债
务承担有限责任。国有商业银行还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独立的产权,
国家不可避免成为银行债务的最终清偿者。银行难以做到真正的自负盈亏。国有
商业银行每年的利润,扣除必要的税费,都上交给国家,内部自我积累能力很弱,
难以实现银行循序渐进的增长。现实生活中国有商业银行损失的大量应收帐款也
没有由银行自身承担,剥离出去的不良债权造成的损失最终要由国家财政承担。
(3)难以自担风险。市场经济中的一般主体面临的风险由企业自己承担,
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是国家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国家信用作支持。实际当中也
是这样的,国有企业的风险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转嫁给国
家财政.国家财政的风险最终要通过增税或发行公债转嫁给社会公众。这导致国
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不高,银行信贷资金曾经一度大规模流入房地
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就是最好的例证。
(4)难以自求资金平衡。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企业的各项存款,
这些都是银行的硬负债。银行在资金头寸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向同业拆借,但同业
拆借是短期资金,也具有硬约束的特点。当银行采用了其它办法仍存在支付困难
时,中央银行就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机制没有彻底
转换.资金来源与运用不能很好地配比,通常对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具有很强的依
赖性,中央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就占了48.6%,而对其它
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2.09%。中央银行的贷款成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占用的款项。
国有商业银行的非市场化特性使得它们经营效率不高,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
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第一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班分析
3,国有企业高负债经营,在资金需求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国有企
业大面积亏损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严重下降
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的资率金主要由财政拨款,银行只负责国有企业的
流动资金超额部分供给。但改革开发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收入分
配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国民经济的融资渠道也发生巨大变化,“大财政、小
银行”的体制逐渐改变。改革前由于国家实行农产品的统收统购、工业品由国家
定价、居民的工资水平被压在一个低水平上,财政集中了大部分的国民收入,再
分配的比重很大。当时由于城镇、农村居民手中都无多少余钱,因此银行所能起
的融资能力非常有限,财政自然而然成为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者。但改革开放以
后,国家逐渐放开了农副产品、工业品的价格,使原先通过统收统购获得的隐性
税收消失了,再加上工资制度的改革,国民收入从财政流向居民手中.初次分配
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居民手中的货币积余存入银行,使银行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财政收入的下降使其负担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十分困难。顺应国民收
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流动
资金供给,从1979年起实行全额信贷,1980年实行有偿占用,1983年实行拨改
贷;基本建设资金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供给,1979年实行拨改贷试点,1981
年正式实行拨改贷。但资金供给体制的转变并没有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意识得到同
步的转变,它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银行和企业仍是一家,银行贷予的
资金具有准财政的性质,因此国有企业贷款之时并末对还款形成高度重视,贷款
的积极性很高,还款意识却很差,不少企业贷款之时就没想过要还,由此形成了
银行的不良资产急剧增加。
国有企业自身经营效率的低下也是造成国有银行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缓慢,预算约束软化未根本解决,致使国有企业的投资
饥渴无法遏制,对信贷资金需求也很大。但企业投资的项目往往回报率低,一些
企业通过钓鱼项目获得资金后,不严格执行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
往往使得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现象普遍存在,银行贷出
的资金往往被一拖再拖,形成呆帐。其次,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负债过高.
效益差,亏损严重。如前述原因,国有企业形成了高负债运营,加大了其资金成
本和运作风险,再加上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落后,缺乏激励和创新机制,企业生产
的产品不能形成有效供给,生产过程中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致使企业亏损严
重。再次,企业的信用道德观念薄弱,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严重,
破产制度没有能对国有企业起到很好约束作用。最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
和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也趋于多元化,好的企业能通过直接融资手段筹措资金,
因而银行面对的贷款群体整体质量进一步降低,在银行的盈利来源主要是存贷利
差的情况下,银行资产质量必定会大大恶化。
4.经济大气候问题
自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外需相对萎缩,人民币不贬值政策使出
】5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口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出口受到影响;经济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供求
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平衡我国物价持续走低。企业由于产业结构老化,投资需求不
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较大程度满足,消费缺乏热点,住房、养老、教育等
方面的改革增加了居民的风险意识,消费需求不旺:银行也因为金融体制改革,
十分注意对风险的防范。目前好的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对新增投资持谨慎态
度,贷款资金需求下降,而有强烈贷款需求的企业往往又是经营粗放、效益不好
的企业。我国现阶段实行利率管制,银行不能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水平确
定差别利率。于是为了减少信贷风险,必然会产生“惜贷”、“慎贷”现象,出现
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利差,国有商业银行在
没有新的业务增长点的情况下,利润增长困难。
四、国有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比较分析
我国恢复中央银行制度以后,在成立了四大专业银行的同时,一些地方性商
业银行也纷纷涌现,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外国银行也在华纷纷开设分行或
代表处。这些银行随者市场法规的规范.开放程度的提高,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起构成现行的竞争格局。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它们进行
比较分析,有助于探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法。
I.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仍占主要垄断地位,但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其它商业银行
由表1—4可看出,四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重,从80年代成立以来,一
直占优势地位,到1997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占全社会总存款余额的
64.40%,贷款余额占全社会总贷款余额的71.69%。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其它商业银行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1997
年比1984年增长15.90倍,年增长率为24.30%,而其它商业银行同期增长40.07
倍,年增长率为33.08%。其增长倍数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两倍多。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的贷款余额1997年比1984年增长8.4倍,年增长率为18.82%,而同期其它
商业银行增长了48.87倍,年增长35.08%,其增长倍数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六倍,
增长率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两倍。我们再从结构增长来分析,1984年到1997年,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翻了15.90倍,但其贷款只翻了8.4倍,说明其资金利
用率不高,而与之相反,其它商业银行在存款翻了40.07倍的同时,贷款却翻了
48.87倍,说明其在扩张存款的同时将存款资金加以充分利用。由此比较可看出,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凭借历史上形成的规模仍占据优势地位,但从趋势上看,它们
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状态,其它商业银行的迅猛发展势头是值得我们深思
的。
16
第一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业务存量和增长速度比较
表l一4 单位:人民币亿元
1984生存量1997年存量1997年比1984 年递
末实绩占比% 末宴绩占比% 年末增长倍数增%
一、各项存款3655 100 7953l 100 20.76倍26.73
(一)工农中建行3030 82.90 51220 “40 15.90倍24.30
(二)其它商业银行
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625 17.10 25666 32,27 40.07倍33-08
(三)邮政储蓄2645 3.33
二、各项贷款512l 100 62529 100 11.21倍21.23
(一)工农中建行4766 93.07 44824 71 69 8.4倍18.82
(二)其它商业银行
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355 6.93 17705 28.3l 48-87倍35.08
资料来源:吕耀明、江发铃、周国安《国有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经营优劣势比较》。
2.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与其它商业银行有明显差异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实收资本比重明显高于其它商业
银行。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实收资本占总资本比重最高,高达90.98%。但国有意
业银行的盈利规模却很小,未分配利润占资本总额比率的平均值为3%左右,其
它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此数值的平均值却高达20%以上,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盈利
状况不理想,资本的内部融资能力较差,而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较强的资本内
部融资能力(见表1.5)。在外部融资环境不宽松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内
部融资能力较差,资本的保障程度相对于其它商业银行要低一些。
17
奠垒!!旦堕墨!璺翌堡!!塑塑堡些坚苎量垒壁型堑里壅
表l一5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比较(1997年)
中国工中国农中国中国建t扣信实中国光深圳发招商
商银行业银行银行设银行业银行大银行展银行银行
资本总额
968.56 397.60 872.13 495.80 69 60 55.80 33.96 72.57
(亿元)
资本构成

实收资本86024 36I.73 620 359.22 5307 28 15.52 28.07
占资本% 88.82 90.98 70.69 72.45 76.25 5014 45.70 38.68
资本公积4.16 28.7l 217.78 88.48 .0.4 15.25 2 9l 013
占资本% 043 7 22 24 83 1 7f85 0_57 27,3】8.57 018
盈余公积68.3 1.89 3676 3.22 5.92 22.98
占资本% 7.05 0.48 7.41 4.63 17.43 31.66
未分配
利润
35.73 5.27 39.35 11.34 t3.7l 12.60 9.60 2 J 45
占资本% 3.70 】‘33 4。49 2.29 19.70 22.56 28.27 29。55
资料来源: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商业银行的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
中几乎是核心资本,基本没有附属资本,这不利于银行资本总量的增加。当银行
出现亏损,资本相应减少时,缺乏补充渠道。
3.从信用风险指标比较分析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比其它金融机
构差得很多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1995年6月末)高达12.93%,而其它
商业银行仅为2.36%,风险最大的信托公司也未超过10%。再从不良资产豹结构
看,国有商业银行呆滞贷款的比例高于逾期贷款的比例,而其它银行和非银行金
融机构的呆滞贷款规模都小于逾期贷款,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潜在风险
高于其它金融机构(见表1.6)。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低下,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严格的贷款
审查机制,不重视客户管理和贷后风险管理,而且由于我国规定,银行每年所提
的呆帐准备金不能超过1%(西方的银行可以在税前抵补),这样造成我国商业银
行呆、坏帐不能及时核销,长期以来资产质量持续下降。1998年以前我国国有
商业银行实行贷款规模限额制度,使银行只注重要规模,而忽视了贷款质量问题。
1998年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额被取消,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和风险管理,这对提高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我国国柏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袅l一6 罴不良资产
其中逾期呆滞呆帐各项贷款金额
不良资产
(贷款) 比例(%)
工农中建223.12 93.01 119.0l “.09 1725.2 12.93
其它银行6.99 4.39 2.09 O.51 295.65 2.36
财务公司0 0l O.01 41.1 0.02
信托公司914 5.34 1.43 2’36 93.6 9.76
城信杜O.07 O.06 0.Ol 3.35 2.09。
农信杜8.38 5.67 1.66 1.04 109.6 7.64
合计247.71 108.48 124.2 t5 2268.5 10.89
资料来源:李元旭、蒋永详、吴小静《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o
4.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大大低于其它
商业银行
从表1.7可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创利能力很差,其它综合性商业银行
的人均创利率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31.28倍,这个差距是惊人的。如果说
国有商业银行是因为体制原因,执行了许多政镱业务和背负许多社会义务而造成
利润率低于其它商业银行,我们再从人均存款率和机构平均存款率来比较。四大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均存款率为459.2万元,机构平均存款率为5218.6万元。
综合性商业银行人均存款率为1493.7万元,机构平均存款率为57193.5万元,分
别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3.25倍和10.96倍。这充分说明了四大国有独资商
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于其它商业银行,不是完全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接受了政策性业
务。
存款费用率、贷款费用率、资产费用率各家银行相差不多,这主要是由于我
国实行的固定利率制,各家银行控制利率浮动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
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因为规模大而起到规模经济的作用,这与四大银行资
源配置效率不高有关。在费用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较之其它商业银行一个较
为突出的特点是人均费用大大低于其它银行,但这并不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劳动力
使用合理,成本控制有效。因为考察劳动力的成本应该与其产出率相联系起来。
国有商业银行人均费用虽为其它商业银行的二分之一,但其人均创利率却为其它
商业银行的三十分之一。投入与产出相比较,国有商业银行的费用创利比还是要
高于其它商业银行。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国
有商业银行延用计划经济体制下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人事用工和工
资福利制度尚未改变,这必然导致缺乏对员工优胜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才能、
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必然会流向能为他们提供相应报酬的综合性商业银行。走出低
工瓷一高素质人员流出一员工整体水平下降一利润降低一低工资的怪圈有赖于
国有商业银行尽快建立起合理的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
19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袭1.7
1997年铤行业经营效率指标与成本费用指标一览袭
人均人均机构平存款贷款资产人均
创利率存款率均存款费用牢费用率费用率费用
(万元) (万元) 盥(%) (%) (%) (万元)
(万元)
中国工商银行0.55 4025 5783.3 l-3l I.48 0.73 5.28
中国农业银行0.16 220.7 1761.O l 90 2.15 1.34 4.19
中国银行3.49 816.8 9022 3 1.65 1.95 1,02 13.46
中国建设银行O.56 396.6 4307.7 2 87 3.39 2.25 11.38
四大国有独资
1.19 459.2 5218.6 1.93 2.24 1.34 8.58
商业银行平均
交通银行11.49 656.1 1.54 2.23 0.94 lO.08
中国光大银行64.00 1872.3 42294.6 O.86 1.2l 0.67 16.13
华夏银行28.23 1432.9 48516.4 1.60 2.8l 1 07 22.d4
中信实业银行37.89 1935.5 57080.4 1.23 2.39 1 00 23。87
中国民生银行44.48 1580.5 80882.4 1.36 360 1.02 21,49
深圳发展银行2.17 2.72 1.68
福建兴业银行3.85 5.25 2.14
上海浦东
1.28 1.90 o.99
发展银行
综合性商业
银行平均‘
37.22 1493.7 57193.5 1.74 2.76 1.22 18.88
资料采源:于良春、鞫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扎
以上是从数据上分析比较国有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的资本、资产、盈利、
风险状况,下面我们再从经营机制方面来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1.产权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国有独资的形式,其所有权由政府代理,政府承担监
督职能,银行经理人拥有对银行资产的控制权。这种产权模式有几个问题:(1)
集所有权、行政权、调控权于一身的政府必定会向企业输入社会偏好的约束规则,
而不会仅以盈利目标监控国有银行资产,政企不分是国有制的内生现象。(2)剩
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使企业产权不能分散和独立化。银行无法摆脱对国家的依
赖关系,预算约束难以硬化,难以确立有效责任原则。而且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
让性使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不能通过市场加以反映,于是政府只能运用直接监督
1因数据披露有跟,韫行业经营效率指标只艟计算此5家综合性商业银行舶扭若数据而得出;经营成本费
用指标只能计算以L 8家银行的相关数据而得出。
20
第一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弦·:分析
方式约束银行经理人行为。在信息非对称性的条件下,约束成本显然很高,要降
低成本则叉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新必的商业银行则基
本上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结构。其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大
中型企业为股份持有者,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第
二种是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相结合,如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第三种是
向公众募股并上市,目前仅有深圳发展银行一家。这种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
构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并且投资主体中的非政府部门有追求利润最大化
的动力。国有股进行控股的股份制结构,决定了在股权分散程度高时,银行既能
保持国有性质又有获得多渠道的资本金补充来源。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只能依靠
国家财政拨付金补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的达标相对困难得多。
2.经营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承接了国家部分的政策性业务,~方面会受政府干预,自
主经营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能得到政府补贴,经营风险可转嫁给国家,自我约
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而新兴的国有商业银行自成立目起就不承担政府的政策性
业务,也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约束机制,因此它们
~般都对其各项业务活动有严格的控制体系,由于经营根少受政府干预,经营机
制也比较灵活。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资产质量差、人员素
质低等包袱,与新兴商业银行一成立就规范经营、各方面指标都较良好相比,在
现阶段进行公平竞争的格局下,必然起点就没有新兴商业银行高。
3.人事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制度实行行政级别制度,在人员的选聘、辞退上较为呆
板,对职工的约束激励力度不够,而新兴的商业银行人事制度比较灵活,人员能
进能出,能上能下,一切按照工作效益为准则来评定,员工的工资待遇与效益相
结合,差别性也较大,充分体现效率分配的原则a
4.机构设置
国有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按机关模式设置部门岗位,一下脱
节,地区部门分割,经营粗放,受地方政府约束较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嚣和
利用。而且这种按行政区域的条块划分对市场格局的变化反应不灵敏,不能及时
地、灵活地进行战略部署重点的调整。新兴商业银行按经济区域划分,减少机构
组织重复建设的成本,能根据金融市场规模的大小设置相应的合理的机构数量,
能集中自己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抢占大中城市的金融市场份额进行集约化经营,
这有利于克服新兴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的缺陷,有助于银行的持续、稳定增长。
s.利润来源
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其利润来源主要是依靠存贷利差,导
致银行业务品种单一化。在现阶段资本市场得到长足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多元
化的格局下,银行的信贷业务空间大大缩小了,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国
有商业银行的绩效必然要受到很大影响,其出路是发展多种业务,这里有一个旧
21
兰坠,!!里堕墨!鬯塑堕些堡堡登竺竺苎兰垒壁型堑里窒
体制的惯性因素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多样化的进程中要付出较大的
成本。而新兴商业银行一经成立便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夹缝中求生存,因此他们
十分注重开展国有商业银行其它较为不注重的业务,如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
形成了多样化的经营风格,大大分散了风险。长期多样化经营而形成的业务创新
机制有助于新兴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不断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综上可看出,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大,有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其抵
御风险的能力还是较小规模的商业银行强。还不难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
制缺乏活力,有量的优势但没有注重质的提高。与此相应的是,新兴的商业银行
在科学的管理机制下迅速发展起来,它们的许多经营管理经验都对国有商业银行
产生了冲击。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这不仅是应对新兴商业银行挑战的需要,更是面对加入、^,TO、迎接国际银行业
竞争的迫切要求。
——————————————————苎三主一!!叁!!旦壁!里鱼壁些竺墅堕墨里童堕!!里堡塾堕壁!堕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因应策略’
2001年9月17日在日内瓦结柬的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正式会议通过了
中国加入WTO的议定书及附件和中国工作组报告书,中国实质上已加入了
WTO。11月份在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从政治上解决中国加入
WTO问题,12月份将从法律上解决中国加入WTO问题。加入WTO将促进中
国的国际化进程,对中国金融业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现
实,深化改革,增强实力,迎接挑战。
一、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简称世贸组织,是根据乌
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形成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Agreement o。
Establishing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并按照乌柑
圭回台多边谈判达成的最后文件所形成的一整套协定和协议条款作为国际法槌
规则,对其成员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监督、管理和履行的正式国
际经济组织。其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GATT),于1947年10月30日由美、英、法等23个缔约国创立,并于
1948年1月1日生效,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以实现贸易自由化为目标的国际留扁
组织,专门协调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关贸总协定(GATT)
既是一套规范关税和贸易措施的“临时适用的”国际多边条约,又是进行多边留
易谈判和解决缔约方贸易争端的“国际机构”,在国际上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随后历经多轮多边谈判,关贸总协定的内容不断得到发展完善。1995年1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完全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在提高
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缝
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虽不
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要相称。它的任务和目标是继承、
发展和加强关贸总协定所建立起来的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建立~个完整的、覃旦
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其职能可概括为五点:(1)促进多边贸易协议的
执行、管理和运作,并为之提供一个组织;(2)为成员提供谈判的讲坛和谈判成
果执行的机构;(3)形成管理贸易政策的评审机制;(4)管理争端解决的规定和
程序;(5)为达到全球经济政策的一致性,世界贸易组织将以适当的方式与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会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组织、世界银行共同构成了调节世界经济、贸易、金融的三大支柱.在国际经济
事务中,特别是在调节大多数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我国曾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但自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与关贸总协
定的正式关系长期中断,直至1986年7月10日我国才正式向关贸总协定提出恢
复我国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并于1987年2月13同提交《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各忘
录》,3月成立中国缔约方地位问题工作组.进行了恢复中国在关贸总m定缔约
国地位的谈判,简称复关谈判。但是谈判期间,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国等
少数西方国家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耿耿于怀,对复关谈判缺乏诚意,层层加
码要价,蓄意阻挠,使谈判一再拖延,未能达成复关议定书,而于1994年12
月终止谈判,使中国这个贸易大国一直游离在关贸总协定之外。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总千事雷纳托·鲁杰罗提出举行中国参加世贸组织的
谈判,后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也表示愿意参加谈判,于是1996年3月开
始正式谈判。虽然以美方为首的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依然提出较高要价.但在我方
不懈的努力下,与各成员方的双边谈判已结束,多边谈判也已达成协议,2001
年9月17日在日内瓦结束的中国工作组第18次正式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WTO
的议定书及附件和中国工作组报告书,标志着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全部结束。
11月9日至13日在多哈举行的第四届WTO部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加入WTO
的决议。
二、世贸组织关于金融服务的协议、基本原则以及中国对开放银
行业的承诺
自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r)诞生到1994年《建立世界贸易组
织协定》产生的将近半个世纪里,国际贸易方式已由原来的以货物贸易占绝对主
体,发展到如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等多种贸易并存的格局。我们知
道,服务行业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行业,根据1995年7月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和信息系统局发布的信息,并经世界服务贸易理事会认可,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
11大类。由于服务贸易涉及面极广,涉及到国家主权、国防经济安全、通信技
术设施、人力资本、社会就业以及本国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因此必
须有一个原则性的国际服务贸易规范框架,避开诸多法律和人为行政方面的障
碍。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斗争和妥协下,1986年9月发动的“乌拉圭回
合”谈判使服务贸易谈判成为乌拉圭回合三个新议题之一。1994年乌拉圭回合
谈判结束,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并最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协议
的重要组成部分。
1.GATS的基本原则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相关条文、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六大方面:
i 1)市场准入原则。总协定第16条第1款规定:“在有关通过本协议第1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园应饿略
条所认定的服务提供方式的市场准入方面,每一成员方给予其他成员方的服务和
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根据其承担义务计划中所同意和规定的期限、限制
和条件。”同时还规定了在对市场准入承担义务的服务部门里,一成员方除了在
其承担义务安排表中已确定者外,不应以其本地区部门为基础或以整个国境为基
础来维持或须采用的五种规定措施,包括:a、或是采用数量配额、垄断和专营
服务提供者的方式,或要求测定经济需求的方式,以限制服务提供者的数量:b、
采用数量配额或要求测定经济需求的方式,以限制服务交易或资产的总金额;c、
采用配额或要求测定经济需求的方式,以限制某’一服务交易的总数或以数量单位
表示的服务提供的总产出量;d、采用数量配额或测定经济需求的方式,以限制
某一服务部门或服务提供者为提供某一特定服务而需要通过特定的法人实体或
合营企业才可提供服务,以进行限制或要求的措旆:e、对参加的外国资本限定
其最高股权比例或对个人或累计的外国资本投资额予以限制。
(2)国民待遇原则。总协定第17条第l款规定:“每一成员方应在其承担
义务计划表所列的部门中,依照表内所述的各种条件和资格,给予其他成员方的
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应低于给予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即不
能对外国的服务与服务提供者造成歧视。这里我们所讲的阉民待遇原则不同于
《关贸总协定》中无条件的、强制性的国民待遇,而是各缔约方根据自己服务业
的发展水平来决定在哪些部门或分部门实施这一原则,并规定实施这一原则的条
件和限制,而且要通过谈判来达成给予对方或对方所给予自身的国民待遇。
(3)透明度原则。总协定第3条规定:“除非紧急情况F,每一成员方应迅
速将涉及或影响本协议实施的所有有关适用的措施,最迟在它们生效以前予以公
布。如果它是涉及或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定签字国,则该项目国际协定也必须
予以公布。”另外还规定每~成员方签字国应在现行法律、法规或行政规定有所
变更或补充,以致严重影响本协议项下有关服务贸易协定的特定义务时,应立即
或至少每年向服务贸易理事会提出报告,但那些一旦泄露会阻碍法律的实施或有
害于公众利益,或损害包括国营或私营企业合法商业利益的机密资料,可以不公
布。
(4)最惠国待遇原则。总协定第2条规定:“有关本协议的任何措施,每~
成员方给予任何成员方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立即无条件地以不低于前
述待遇给予其他任何成员方相同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这是多边服务贸易的基
础,其目的是保证各缔约方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在享受他国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
利益的同时,能够与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由于服
务贸易涉及的部门很多,许多部门签有各种双边或多边协议,条款规定在商品贸
易方面,缔约国一方给予任何缔约方在关税及其它贸易待遇上的关税减少或豁
免,应无条件地适用于全体关贸总协定成员。缔约方对《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最
惠国待遇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安排可以有例外条款。
(5)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总协定第41条第l款规定,根据本协定第
25
加入WTO 7}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三、四部分的有关规定,不同成员方通过对承担特定义务的协商,促使发展中国
家成员方在世界贸易中更多地参与:“通过发展中国家国内服务业力量的加强及
其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在通过引进商业性技术方面:存促进销售渠道和
信息网络的改善方面;对各部门市场准入的自由化以及列发展中国家有利于提供
服务出口的方式方面。”同时,发达国家成员方及其他有可能的成员方,应在世
界贸易组织协定生效后两年内建立联系点,以便发展中国家成员方服务提供者获
取有关市场进入的资料。
(6)逐步自由化原则。主要是指对总协定的实施在时间上要逐步提高速度,
在实施中要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大的灵活性。总协定第十九条第1款规定,从世界
贸易组织协定生效之V-I起不迟于五年内,所有成员方应就旨在使服务贸易自由化
逐步达到较高水平问题进行连续的多轮谈判,并在以后定期举行。这些谈判应旨
在减少或取消服务贸易各项措施在有效进入市场方面的不利影响。第19条第2
款规定,自由化的进程应取决于各成员方相关国家政策目标以及各成员方包括它
的整体和个别服务部门的发展水平,对各个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在少开放一些部
门、放宽较少类型的交易和逐步扩大市场准入方面,应根据它们的发展情况给予
适当的灵活性,并当其有可能向外国服务提供者给予市场准入时,把重点放在这
种准入条件方面,旨在达到本协议所述“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上。这些都体现
了逐步自由化的原则。
从总体上看,《服务贸易总协定》沿用和体现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原
则、纪律和概念,但内容比较宽松,有较大的灵活性,便于我国接受和履行。关
于金融服务的部分,体现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关于金融谈判的附件》之中。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共有71个成员在体现其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承诺的服
务贸易减让表中包括了金融服务的内容。但当时在金融领域的谈判所形成的开放
水平还较低,因此,各成员方在乌拉圭回合后继续就金融服务进行谈判,历经两
轮谈判,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讨价还价之中,以及在全球金融与货币动荡
的刺激下(主要指亚2}I{金融危机),至1998年5月,已有102个国家加入了这~
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凡涉及到金融服务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均依照谈判协议。
2.《服务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体现
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对金融服务这一概念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而且还根据市场
准入、非歧视性等原则,对成员国的义务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金融服务是指由
一成员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任何金融性服务,包括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金融
及与金融有关的服务两部分。其中金融及与金融有关的服务主要包括接受公众储
蓄和对外支付、信贷、租赁、担保、清算、参与证券发行、金融信息的提供与交
换等广泛的内容。成员国应承担的义务,对应于GATS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
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市场准入规定。核心是要求成员国开放本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允许
各成员国相互自南地进入对方的金融服务领域,包括a、反垄断,要求各成员国
26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困应策略
在其金融服务中尽量减少或清除垄断经营权力;b、准入范围,要求各成员国允
许非居民或外国金融服务商参与其境内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购买或获取本国公共
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在境内设立金融机构并扩展商业性介入权利(包括购买现
有企业),提供新型金融服务等:c、金融服务人员的暂时介入,要求一成员国允
许另一成员国金融服务供应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经营、财务、保险、法律等
方面的专家进入境内;d、非歧视性措施,要求对外国金融服务商在一参加方境
内已获得的市场机会和作为该参加方境内韵一个:卉层已分享的利益,不应加以人
为地削弱。
(2)国民待遇。成员国对非居民金融服务机构在其境内的业务活动,给予
同本国金融服务业相同的待遇。a、各成员国应允许在其境内已设立的外国金融
机构进入该国由公共机构经营的支付和清算系统,利用正常的商业途径参与官方
的资金供给与筹集;b、外国金融机构在要求取得金融组织的成员资格,进入任
何有权自己订立法规的机构、证券或期货交易市场等时,享受的待遇应和本国金
融机构一样;c、当一国给予本国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金融服务特权或利益时,
其境内的外国金融机构亦同样享有:d、外国金融机构不享受向官方求助最终资
金贷款的权利。’
(3)透明度。成员国必须公布与金融服务贸易措施有关的法律、行政命令
及其它规定、规则和习惯做法。
(4)最惠国待遇。各成员国应确保其境内设立的外国金融机构,在购买或
获取本国公共机构的金融服务方面享受最惠国待遇。
(5)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a、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确
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国内政策目标{b、鼓励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服务竞争,
发达国家优先提供市场信息;c、允许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提供行业补助.对
最不发达国家的贸易财政特殊困难予以特殊考虑:d、在市场准入方面,允许发
展中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度放开行业和市场,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3.中国对开放银行业的承诺
虽然目前中国尚未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没有给出自己的出价单,但是在世贸
组织所有成员国中,美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他成员国对中国加入WTO的要价
不会超过美国。因此,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中美“入世”谈判协议中中方承诺
的内容实际上也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内容。根据中美谈判协议,我国
银行业对外开放业务范围的承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所有公众存款:
(2)所有类型的贷款,包括消费贷款、抵押信贷、商业交易和其它融资服务;
(3)金融租赁;(4)所有的支付和汇划服务,包括信用卡、收费卡、借记卡、
贷记卡、旅行支票、银行汇票等:(5)担保与承兑业务。
中美协议关于我国银行业的开放形式,主要涉及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
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几个方面。
(I)跨境交付。所谓跨境交付,指银行业的服务能否跨境提供,如外资银
27
苎墅Σ婴翌!!璺!堕塑堕些堡堡堡,些!皇垒壁型堑堕窒
行的信用卡、信息服务系统、清算系统等能否跨境在中国开展业务。关予这点,
中美协议中中方的承诺是: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信息、数据库处理及其有关软件
可以跨境交付。这意味着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其在国外现有的先进主机系统,无需
在中国进行较大的科技投入,只需将在中国的业务终端与其在国外的服务器相连
接,就可在中国迅速承做多方面的金融业务。
(2)境外消费。所谓境外消费,指信用卡等金融服务是否有国界的限制。
对于外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在我国消费,中方未作具体限制,这意味着外资银行
发行的信用卡将来可能在中国长驱直入。
(3)商业存在。所谓商业存在,指银行业务的开放在时间、地域、客户等
方面是否限制。这方面中国的承诺有所限制:从开放时间看,外资银行可以在中
国加入WTO两年后从事人民币批发业务,五年后从事人民币零售业务:从地域
限制看,目前我国已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和深圳从事人民币业务,入世后还要再
开放天津和大连两个城市,此后每年都要开放四个城市,五年后将取消所有的地
域限制。
(4)自然人流动。自然人流动指对来自国外雇员的限制,这方面的限制通
常结合成员国的安全利益和就业政策等因素进行安排。
在中美谈判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循序渐进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的原则.与美方
达成了关于我国银行业务开放的时间表,大致如下:(1)中国加入WTO后,立
即向外资银行开放所有的外汇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可以做三资企业的对
公外汇业务及外籍人员的个人外汇业务。(2)加入WTO两年后,中国向在华外
资银行开放人民币批发业务。考虑到前述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只能在已开放人民
币业务的城市从事人民币业务,但中美谈判协议中叉允许外资银行做异地贷款,
因此地域限制的实际意义被削弱。(3)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向在华外资银行
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即外资银行可以从事中国居民个人的储蓄、消费信贷等霉
售业务。
三、加入WTO的宏观金融效应及对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业经营中存在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违反市场规律的做法,一
些行为也带有明显的“行政性”。但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逐步涉足进来,
由在特定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到在整个国内立足,经营业务也由仅经营三资
企业的外币业务发展到从事中国居民的个人储蓄、消费信贷等零售业务。中资银
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决定胜负的唯一准则就是在
金融市场日益市场化、法制化进程中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所以加入WTO
将给中国金融业的体制改革带来强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在
这一推动力的作用下,中国金融业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28
. !三堡塑垒兰!里壁!堕垒壁些塑墅堕堡堕壹塑些堡堡竺里窒墼堕
1.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一直带有直接的行政色彩。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金融
机构的大量涌入以及国内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自主性的增强,这
种直接的行政指令性的调控将不再像以往那样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势必要转
向问接、市场化的调控方式,即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制定与传导趋向市场化、
法制化。中国金融市场将由铬制型金融市场逐步转化为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具体
表现在利率市场化、7 1’率浮动化和业务发展的自由化以及金融压制的消陈=.
所谓“金融压制”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中
存在的过多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这是麦金农
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落后状况的概括,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1)价
格扭曲。其主要特征是实际利率人为地被压低;银行体系过高的准备率和流动性
比率;对国营企业或特权部门的强制性低息贷款:汇率控制和外汇管制等。(2)
金融市场结构单一。银行体系提供的储蓄和信贷是最主要金融工具,而作为直接
融资机制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或受到严格管制。(3)市场分割,呈“二元”状
态。表现之一是金融机构的二元状态,即由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技
术和管理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组成的有限、且有组织的正式金融组织并存(这种
现象目前在我国已不明显)。表现之二是资金流向的“二元”状态,即有组织的
正式金融体系的资金按政府制定的低利率流向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而大量中小
企业只能以高利率从非正式金融组织获取所需贷款。这些在中国金融业内或多或
少都存在,有些已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如四大国有银行至今仍承担着繁
重的政簧性贷款任务:扩大基本建设贷款规模、遏制通货膨胀、清理三角债,甚
至不得不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所谓“安定团结”贷款等。这是过多的行政干预带
来的弊端。加入WTO之后,根据GATS的自由化与透明度的原则,所有这些金
融压制都必须逐步放松。诸如存贷款利率上限、管制汇率等金融压制工具将消失,
金融市场上将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汇率的浮动化和业务发展的自由化。国有商业
银行将在更为稳定、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内自主经营。
2.加入W’I?O后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和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加入WTO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首先,加入WTO后金融监管环境复杂了。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辅之以
分业监管,而外资银行则大多为混业经营,虽然我们可规范其经营业务,让它们
只能从事银行业的经营,但外资金融机构仍可利用其境外的后援体系发挥综合经
营的优势。同时分业监管也使各监管部门自成系统。当前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创
新已有部门综合经营性质,如何加以有效监管就涉及到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
会如何协调的问题。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对我国目前监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目前金融监管对不同性质金融机构的区别监督不符合WTO下的国民待遇
原则,主要表现在对国有银行监管严.对其它股份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
松:重视国内银行监管,忽视外资银行监管。另外外资银行还拥有一些超国民待
29
加入WTO背景F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盒亭刨袅斤研究
遇,如在税收上外资银行较中资银行负担也要轻一些(已有所调整);在法律制
度上,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以及有关外资银行的法规中
均存在与WTO不符之处。再次,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主要是金融当局的内部监管,
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缺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而使国有商业
银行的内部监管疏漏甚多,甚至于失控。至于依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
等社会监督机构进行社会外部监管,由于制度、业内人员素质等客观原因更是作
用甚微。最后,我国金融监管目的过于单一,仅仅是为了防范风险,而且中央银
行现行的审批制度限制了金融创新活动,对金融业务的监管束缚了金融机构在业
务上的自主性。
因此,加入WTO后,中国金融管理体制和方式要从根本上作出改变:(1)
鼓励金融业务创新,放宽对兼并重组的限制,同时加强各分业监管部门的协调,
提高监管有效性。(2)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金融体系信息化、网络化以及透
明化是加入WTO后的客观要求。金融自由化实质是要求政府重新建立新的规则,
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实现金融网络化、透明化。政府的角色就如足球赛场上
的黑衣法官,对场上发生的~切都要了如指掌,一旦出现违规现象将严惩不贷,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金融自由化。目前较多人士担心金融体系的透明化会影响
金融体系的稳定,因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较多,完全暴露出来会动摇客户对
国有银行的信心。我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绝大多数客户还是把国有商
业银行的稳定与国家政权稳定紧密联系在—起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会倒闭”的
观念还是根深蒂圃的。而且隐藏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暴蹯出来,让大家真
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加快改革步伐才是国有商业银行生
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之路。(3)修改法律规定,使之与WTO的规定达到~致。
包括对国内外银行一视同仁,取消超国民待遇,逐步放开中资银行的业务经营限
制,加紧修改与WTO相冲突的法律规定等,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同时使金融
监管真正有法可依。
3.金融业将出现全球化趋势,金融市场中的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将由单~化、
简单化逐步向多元化、高级化过渡
WTO不只是给外国银行业打开进入中国的大门,更重要的是给中国金融业
提供了一个全球市场。据预测,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将由1998年的3200
亿美元增加至6000亿美元,外商投资中直接投资部分由1998年的450亿美元增
加至1000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是国际业务的激烈竞争。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市场业务拓展空间不再只局限于国内,而应拓展到国外,我们的商业银行必须加
快改革步伐,积极发展国际业务。同时金融机构业务将交叉并走向多元化、综合
化、业务表外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还没有成
为利润的主体,而国外银行运用的是一种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金融创新为先导,
进而扩大市场份额的营销手段,且国外银行业务经营主要集中在低风险、低成本、
高利润的中间业务及外汇业务。国有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相比之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因应策略
下,过于单一。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势必要走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金
融创新为先导的经营道路,低风险、低成本、高利润的中间业务及外汇业务要在
银行业务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在经营上实现国际化、全球化。
具体到银行业来看,中国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及其发展趋势在以下两个
方面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中外银行之间竞争越发激烈,主要体现在业务竞争以及人才竞争上
银行业务上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存贷款业务。存款是银行主
要的资金来源,是保证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贷款是利润的主要来源。目前外
资银行由于受到业务范围的限制,外币存款市场份额仅有5%左右,人民币存款
的市场份额不到1%;在贷款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外币贷款市场份额已超过20%,
人民币贷款的市场份额不足1%。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资银行业务的限制
将逐步放宽,中外银行在存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而且重点将会
集中在批发业务上。据预计,中国加入w’ID五年之后,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市
场份额可上升到15%左右,人民币存款的市场份额将增加到10%左右:外币贷
款可占1,3以上的市场份额,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将增加到15%左右。其次,中
问业务。中间业务的特点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在这方面外资银行凭借先
进的技术装备、优良的服务,在其己开展的诸如国际结算业务中,市场份额已达
40%左右。而且这还是在受到各种限制的情况下达到的。因此可以想象,五年后,
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超过50%,在少数大城市如上海、广州等.
市场份额会更高。最后,投资银行业务。中资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处于不利
竞争地位,这不但是由于投资银行业务历来是外资银行擅长的领域,也是由于我
们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分离银行制度造成的,中资银行不可能全面开
展投资银行业务,在融资、代客户发行证券等方面与外资银行差距较大,另外在
相关业务的长短期限、货币种类、特殊条件等方面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在中国加
入WTO后,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中,外资银行将占主导地位。
而人才方面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为业务竞争服务的。人才是行业的根本,对任
何一家银行来说,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是拥有精通银行业务又懂外语和计算
机的银行专业管理人员、业务操作人员。因此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
都希望在争夺人才上抢占先机。它们争夺的目标主要会集中在具有工作经验的各
种银行专业人才。但从目前情况看,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劣势-外资银行良好的
培训机制、优越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薪待遇都是中资银行无法相比的。如果中
资银行不相应采取积极对策的话,五年后中资银行的人才流失将更为严重。
2.中国将涌现一批综合性、全能型的大银行
从短期来看(5年.10年),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冲击不会太大,因为这个阶
段对外资银行在开放地域、业务范围等方面是逐步放开,加之国内企业、居民对
银行选择倾向的惯性,外资银行在了解中国国情、适应国内金融市场上也需要一
个过渡时期,其间其业务的扩展不可避免将受到影响,所以在短期内中资银行还
31
加冬畔IQ算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是会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但从长远来看,外资银行依据国民待遇原则
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基本同等的竞争地位,此时外资银行规模庞大、资金雄厚、资
产优良、管理机制灵活、服务质量高等一系列的优势就会在竞争中显现出来,t{-
资银行在一些领域的竞争中将处于明显劣势。如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的竞争,外
资银行深入国际金融市场多年,有着丰富的经营经验,勇于接受金融创新。据美
国单方面公布的信息,外国企业和外资银行可以介入诸如汽车之类的消费信用领
域,这表明外国银行将以某些已经成熟的而在中国尚未普遍推开的金融手段介入
同国}自银行的竞争。中国的差距恰恰在于我们建国后的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
取消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禁止赊销和预付,禁止商业票据,实行一切信用集中
于银行的原则。即使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商业信用和商业票据,仍然存在着商业
信用不完全,商业票据和票据市场不完全,只有银行承兑汇票.没有开放商业本
票,实际是由银行信用承担了本应由企业本票承担的风险:消费信用也没有推开,
没有厂商赊销和分期付款的消费信用,却贸然推行消费品信贷,因此在中国加入
w1’o后,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的竞争会处于劣势。但中资银行不会坐以待毙,
长期来看中资银行的体制改革将在这种竞争的推动下加速进行。随着中资银行向
真砸的商业银行过渡,混业经营也将是大势所趋,最终大多数资产规模小、管理
水平低的中小规模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将会逐渐以兼并、破产等形式被市场淘
汰。中国银行业会以控股、并购等形式组建若干个超大规模的综合性、全能型大
银行。
四、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加入wT0,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可带来大量的外汇资金,缓和国内外汇供求矛盾,同
时还可带来先进的金融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
提高:竞争的加剧还可促使国有商业银行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与业务创新;根据互
惠原则,国有商业银行可增设海外分支机构拓展海外业务⋯⋯等等,对国有商业
银行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
1.引发竞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将带来先进的金融工具、服务手段和经营
管理手段。它们依靠这些方面的优势,以其高效的金融服务与国内银行展开激烈
的竞争。而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特点是庞大的、高速增长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无序并
存,银行业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的过程中,银行间的竞争主要靠拼网点、拼规模,
因而造成了各银行间低效率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国内市场细分工作做得不好,整
个金融市场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发展。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将为国内银行提供一个
参照体系,使国内银行在改进自身时有了一个可以对照的目标。外资银行在技术
和金融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备有专长,在客观上可以对中资银行起到一个示范、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因应策略
鼓励和交流的作用,可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或主动或被动地转变经营机制,改变传
统的思维方式、经营规模和工作方式,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业务技术.
增强自身竞争力。
国外银行发展到今天的水平,走的是“混业经营一分业经营一混业经营”的
道路。我国银行业正处在分业经营的阶段,还要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由于外资
银行的混业经营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国内商业银行势必会受到外资银行
混业经营带来的强烈冲击,促使它们加快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的步伐。近年来,
我国金融业通过改革,在行为规范、市场机制、法律规范、宏观调控、监管体系
等方面已经初步具备条件,加之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国内商业银
行业务范围的扩展将成为可能。加入WTO,也可大大缩短国内银行业由分业经
营到混业经营的路程。
2.加入WTO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
世贸组织的互惠原则有利于国内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增设海外分支机构,
以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中资银行在拓展海外业务时将不再受到国际市场准入方
面的限制,届时国有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东道国的金融监管条件将是阻碍业务
拓展的主要因素,那些经营状况优良的国有商业银行就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
到较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的飞速发展也为中资银行
大力发展国际业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多年来一直纠缠不清的最惠国待遇、纺织
品配额、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等制约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瓶颈,在加入WTO后将
不复存在,我国在传统优势项目上的出口量将大幅度增长,如纺织品、家电等,
另外进口量也会相应增加。预计2005年后,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将增加到30%的
市场份额,约增加50亿美元的出口额,农产品、汽车、电信、医药等方面的进
口量也会同时增加。仅从美国进口的小麦2001年至少增加300万吨。因此,银
行的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量将有大幅上升,客户对资金配套服务、外汇买卖、
远期结售汇、外汇保值等方面的交易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些都为中资银行发展
国际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适应业务国际化的需要,中资银行的机构设置也要走向国际化,向跨国银
行的方向发展。考虑到银行业现状和金融管制体系以及申办难度、所需时间、成
本、配套条件、生存能力,我国的跨国银行在发展方式上应采取因行而异、殊途
同归的战略。在这方面中国银行走在其它三家银行的前列。中国银行实力雄厚,
开展国际业务较早,海外机构多,国际化经营经验丰富,而其它商业银行虽然海
外机构不多,国际化经验不足,但是也在实施分步到位、逐步渗透的战略,银行
机构的国际化将在中长期内实现。
3.加入WTO有利于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改普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
加快金融立法是我国对外资银行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对外资银
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消除外资银行不利影响的唯一途径,同时我国的金融
业要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中,也必须熟悉并遵循国际银行业监管的统一规则。以《巴
一——蔓三兰塑垒!!旦翌主壁垒坠些塑墅堕垦里塑塑些璺堡塑里窒塑堕
存此我想谈一下目前并未放开的人民币零售业务。大多数人认为短期内外资
银行由于受到开放承诺的限制,不会在人民币零售业务上对中资银行有太大冲
击c但从长远来看t与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相比。零售业务对外资银行开放更具
有挑战性。从目前国外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看,有近50%是来自零售业务,包括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透支贷款、汽车贷款和其它个人消费贷款等,零售业
务对外资银行极具吸引力。目前已经在我国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大多都从事了外
汇业务,大多数三资企业已成为他们的客户,十几家被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
资银行,做的是公司客户业务。我们己具有在国际业务、公司客户业务方面与外
资银行竞争的条件,为迎接入世做好了准备。目前我国尚未向外资银行放开零售
业务,但中资银行也要做好开放后的竞争准备。因为零售业务市场流动性强,客
户有择优选择银行的心理a吸引客户的关键是服务水平,在这方面,外资银行凭
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全新的服务方式、灵活的用人机制,具有绝对优势。估计外
资银行会采用“撇脂”策略t重点集中于高收入的消费者,提供利润丰厚的金融
产品和服务。我国目前尽管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还不高,但毕竟已经产生了绝对
数量不小的高收入阶层。外资银行在代人理财上的市场定位将以金融产品专家身
份出现,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组合营销,并为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消费信贷。
在我国消费总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重不足5%,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通常
都高于20%,可见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十分具有潜力。
在为客户理财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明显处于劣势,如不采取有效对策,这部分市
场很有可能为外资银行所占据。
另外,零售业务的开放还会带来“派生”的挑战.由于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从
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来抵制货币政策的影响,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应,给我国
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在金融相对封闭的时期。金融政策的某些失误、宏
观金融形势的变化,都不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大的冲击。而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
如出现局部的经济危机或存在其它一些扰乱民心的危机因素,导致个人客户从国
内银行挤兑存款,再转存外资银行,如果规模较大t则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支付危
机,“多米诺骨牌”效应将是难以避免的,进而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
所以对零售业务绝不可掉以轻心。
3.客户之争
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客户,谁拥有大批资信良好的客户,谁就会在竞争中
占得先机。N/k W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结构和资信状况都会发
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为两个方面:(1)外资银行极力抢夺客户。一般情况
下,外资银行涉足一个新市场时,总是先国际化后本土化。在进入初期,他们在
东道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行的客户,为他们在东道国的业务
提供金融服务。随着东道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会逐步培养当地的优
质客户,最终以当地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目前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就是按这一
模式发展的。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原有的优质客户将
35
加入wy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有相当~批会流向外资银行,而且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对未来潜在客户争夺也会
更加激烈。(2)客户本身资信状况的变化。这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无关,而是由于
中国加入世贸后绐整个国家产业结构带来冲击,从而使各企业、个人经济状况、
资信状况发生了改变而对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据有关人士测算,加入WTO
将使我国GDP增幅增加2.9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将增加200多亿元的产值和儿
百万人的就业。出现就业增加的行业,海分别是食品加工业(16.8万)、纺织业(282
万)、服装业(261万)、建筑业(100万)、服务业(266万).当然在其它一些
行业由于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也会出现失业,如汽车工业(150万)、机械及仪
器(58万)等。这样银行客户的风险就会出现转移和变化,原有客户资信和效
益情况也将发生很大变化。原先处于劣势的一些出VI行业因贸易壁垒的消除可以
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效益提高;而另外一些国内受保护扶持的产业会因
保护措施的消除和外国同行的涉足而面临更大的经营困难,效益降低,从而影响
到自身的资信状况。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兑现所作的承诺,外国商品和企
业会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冲击我国部分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例。我国的汽车工业
尤其是轿车工业将面临很大冲击,我国汽车行业规模生产问题尚未解决,1999
年全年共生产汽车163万辆,其中轿车51万辆,而展大轿车厂年产量也仅为23
万辆,规模小且成本高,价格是国际市场价格的2倍甚至更多。此外我国汽车工
业还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开发能力差、技术落后等问题。入世后轿车进口关税将
在2005年前从目前的80%一120%降到25%,并取消进口配额。预计入关后国内
八大轿车企业中将只有少数几个能维持发展,其余或者与跨国公司合资经营,或
者被淘汰。因此银行在这些企业的贷款、投资等资产将受到直接威胁。而另一方
面,其它一些行业如纺织、家电等“夕阳产业”,却可能因出口需求增加而发展
壮大起来,银行资产的风险结构会在行业间发生转移和变化。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一定要看清形势,摸清趋势.加强对行业、产业、产品发
展趋势及需求变化的研究,进而对信贷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
4.人才之争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银行也不例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并不缺乏人才,
但由于经营管理体制的原因,这些人才并没能人尽其用。外资银行全方位进入中
国金融市场后,急需了解中国金融市场,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就会成为他
们的首选目标,这是他们本土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从国外雇员成本较高,而且还
会存在语言障碍,如果从国内其它银行挖来一批业务骨干并稍加培训,不但成本
低廉,而且还可充分利用本土人士的优势,更快地了解国内经济形势,获得中资
银行的内部情报,更加有利于竞争策略的制订和执行。外资银行优厚的收入、良
好的发展空间,对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可以预见,国有商
业银行将面临新一轮业务骨干流失。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曲因应策略
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比较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要直接与外资银行交手竞争,必须就双方情况作一一系统全面的
比较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和不足之处,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的措施,
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1.竞争力比较
国有商业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之间的比较主要在于竞争力的比较。为了便于
比较,可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营运能力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建立一系列指标进
行量化分析。
(1)安全性指标
安全性指标反映了银行避免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评价一个银行的竞争力,必
须分析其安全状况,这关系到银行的稳定和发展。安全性的分析可通过分析银行
的资产负债管理来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一家银行在控制各种金融风险的同时,
为了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对各种资产和负债所涉及的资金流动、资金水平、资
金组合及资金成本和收益进行统一的计划、指导和控制的过程,反映银行资产安
全状况的指标有资本充足率指标、存贷指标。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资产×风险权重) 按照《巴塞尔
协议》的要求,一家银行的总资本占风险资产总额的8%以上才可称之为资本充
足,而在1998年之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远远低于8%的要求,为了
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惯例要求水平.1998年政府发行了2700
亿元特别国馈。专门用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根据2001年1月公布的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资产质量较差的银行将被迫提高风险权重,从而要求配
备更高比率的资本。对于经营状况较好的银行,风险资产的规模将会下降,原有
的资本金数额可以支持更大规模的风险资产。由于资产质量的差异,所需的资本
金水平也因此有明显的差异。与国外大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本来就存在
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问题,新协议将会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出更高的要
求。这将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方面与外国大锻行之
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本金不足和补充渠道缺乏的
问题将更加严峻。
存贷比率=贷款金额,存款金额对银行而言,用以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
应是长期而稳定的,因此,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小,说明银行贷款|{。资
金来源越稳定,资金的流动性越高,发生支付危机的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小。但若
存贷比率过低,说明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差。一般来说,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
认为存贷比率小于或等于75%为佳。表2-1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资本充足
率指标和存贷比率数字比较。
37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表2
生中国工叶1国农中国建

指标花旗银行中国银行
商银行业银行设银行
1996盆资本充足率20.56% 12.50% 8.i5%
1997年存贷比率94.87% 94.87% 88 68% 86.64% 81.97%
研究》。
力比较
可以看出,作为外资银行代表的花旗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
雄厚的资本可以消化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护银行的正常经营,树立公众的信心。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过低,若非有国家信用作为后盾,其倒闭风险要远大于
外资银行。从存贷比率来看,外资银行的存贷比例高于75%的经验数据水平,也
高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水平,说明外资银行的资金运用风险大于国有商业
银行。但也应考虑到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慎贷⋯‘惜贷”因素对贷款业务的影
响,存贷款比率较低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运营能力较差。
(2)营运能力指标。反映一家银行营运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股权乘数,
即财务杠杆比率,也就是总资产与总资本之比,该指标说明银行资本的经营效率,
衡量一定量的资本能创造多少倍的资产。表2.2是国有商业银行总体股权乘数与
在华外资银行总体股权乘数比较。
表2—2
总资产所有者权益股权乘数
1998在1999年1998篮1999芷1998矩1999年
工农中建(亿元) 14744.6 15468.9 4368.7l 4097.4 3 375 3.745
外资银行(亿美元) 341.8 317 9 25.9 26.8 13.2 11.8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0 l
从上表所列数字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则务杠杆比率很低,说明国有商
业银行的资本远未得到充分利用。排除掉各种体制性因素的限制,国有资本的未
被充分利用,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运营能力低下,必将影响其经济效益水平。
我们也可以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品种单调来说明其营运能力的落后。最近花旗
银行在国外推出了与日经225股指相结合的2年期存款,在存期内,日经225
股指每上升1000点,存户即可赚取年利率2.6%的回酬。回头看国有商业银行,
我们仍然只能提供陈旧而单调的存款业务品种。同样在贷款种类上,国有商业银
行也与外资银行有很大差距。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利润的90%均来自于其贷款业务
利息收入,但贷款品种却十分少,已经开发的消费信贷和分期偿还贷款业务等也
尚待发展,刚起步的房地产按揭也存在着客户首付率高、还款期限短等各种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运营能力亟待提高。
38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柏影响及国有商生银行的因应策E
(3)经济效益指标。市场经济中银行的行为鹰视作企业行为,其fn发点及
最终归宿都在于提高经济效益。银行的经济效益指标,从企业的立场看.是对资
产收益率的衡量,从股东的角度看,是对股权收益率的衡量。下面从这两个指标
来分别说明。
资产收益率可以说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每重要标志,表现为净利润与总资
产之比,说明每单位资产带来了多少净利润,反映了银行的获利能力。由于银行
业高负债经营的特殊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般都较低,平均在3%以下。银行.
的盈利是靠资产运作得来的,因此资产收益率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衡量银行经营能
力的指标。表2-3是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对比:
袁2-3
中国工商中国农业I 怿99 花旗银行荷兰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I
银行银行l
o.96% 0.46% 0 08% 0.03% 0.18%
.0
11% I
敷据来源: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李文旭《中国非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
力比较研究》
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均为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收益率的约
12%,盈利能力过低。如若在加入IV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仍维持在如
此之低的水平,总有一天,外资银行会危及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
资本收益率是银行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数额的对比。一般而言,银行的股东
(出资者)较关-11,该指标,它反映了单位资本所能获得的净利润。该指标不但表明
从盈利中增加资本的潜力以及资本运用效率的高低,而且决定了股东收益的大
小,影响股市行情。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未实行股份制的背景下,资本收益率的
高低无所谓对股市行情的影响,但它也从国有资本收益情况的衡量表明了银行经
营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表2-4是1997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收
益率与花旗银行、荷兰银行资本收益率之比较:
袁2—4
花旗银行荷兰银行
中国工商中国农业
l t997芷银行银行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19.42% 16.4% 1.8% ll 9% 17 5% 11.3%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李文旭《中国非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的比较》
如表中所示,除中国银行资本收益率较高之外,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
收益率均不高,尤其是中国工商银行资本收益率只有其它国有商业银行的不到
20%,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营运能力低下的论断。
除一h述诸方i酉之外,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管理费用数额扩大,资产利润率趋
39
型垒!!旦堂墨!望!煎些望堡堡些丝苎妻苎!!型堑堕壅
低等趋势。此外,I目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沉重,而由于自有资本薄弱,根本
无力用自有资本该销这些不良资产。这都将影响日后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
竞争。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
势。
2.其它方面的比较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力量对比的因索除了其各自的竞争能力
外,还有对客观环境的适应状况、设备先进程度、经营管理情况等方面的因素。
有些人在比较时以外资银行的优势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劣势相比,人为地放大了国
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我们主张从以下若干方面单纯分析国有商业
银行的情况,从而得出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的优、劣势所在。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体现在:
第一,民族银行业具有自己的特定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几十年来扎根本土,
已经成为中国人文体系的一部分,与本土客户的亲和力很强。国有商业银行有国
家信誉作支持,市场地位已经十分稳固,而且各国有银行在长期的服务之中已树
立起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各自的势力范围和固定的客户群体,金融产品销售渠
道已经成形且已体系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已形成了主导的地位,并已基本形
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中心的银行业市场格局。而外资银行相对而言无现成的客
户基础,要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已分割完毕的客户市场进行再分割,实在不是一件
易事。此外,对外资银行而言,要适应中国的人文背景,消除其处理问题方式上
的差异之处,也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是融合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之中的。二十
多年来,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都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应地国
有商业银行也能够对这些经济、金融政策很好地领会、掌握。而外资银行由于其
文化等差异。相对而言对中国的经济、金融政策的含义还需认识、推敲,也就在
相应调整自己的业务、经营方面不及国有商业银行那样及时、到位。
第三,加入WTO以后,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外资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
相同的环境中竞争。这样长期以来为吸引外资而对外资银行实行的“超国民待遇”
将会取消,国有商业银行面l临的经营环境将略有宽松。竞争条件将更为公平。而
且,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尚有5年的过渡期,5年之内,国有商业银行还可得到
~定程度的改革和加强。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更多的是不足之处,其
劣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重,不良贷款比例较高,盈利能力低,且在
贷款规模、投向、投量、结构以及时限控制等方面都可能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限制
或阻力。尽管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但若不进行
体制变革,现有的部分不良资产存量化解之后,新的不良资产增量又会产生n体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日及国有商业银{r 9l·应壤略
制冈紊的限制使固有商业银行在迎战负担轻松的外资银行时处于极其不利昀弛
位。
第二,在业务范围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受分业经营模式的限制,主要业井内
容限于信贷及存款,近年来中间业务虽有所发展,但无论是品种还是功能都组落
后。表外业务的发展也显稍欠,主要是业务品种少、档次低、开办面窄、收益苯、
业务创新甚少。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即开始向全能银行
方向发展,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的结合,已是一
个世界性的趋势。即使银行证券分业最为严格的美国和日本,80年代以幕亦逐
步以各种补充法规来放宽银行、证券的兼营范围。美国在与中国签署入世协议之
前十天,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立法对全能银行的发展给予充分
的肯定。因此,外资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满足客户多
元化的业务需求。西方国家大银行业务经营日益表外化,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成为
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相比之下,国有商业银行显然处于劣势。此外,中资银行
与在华外资银行都有一些业务范围限制,但中资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受限制更
多。如表2-5所示:
表2-5
中:外资银行主要业务限制一览表
中资银行外资银行
总分行分级照牌:有存、贷利率及业务全面业务;无存、贷款利率和业
外汇业务费率限制:禁止异地业务;有严格资本务费率限制;允许异地业务;资
项目外汇管制;要有规范的经常项目外本项目下视作非居民管理;经营
汇结算项目结算较自由
营运资金不得超过1亿元:人民
人民币禁止异地业务币总负债不得超过外汇总负债的
业务50%;可办理异地业务
境内客户除中资企业、中国居民以外的所
服务对象境外客户属离岸业务要特殊批准有客户(古境外客户),贷款、结
算等业务也对中资企业开放
第三.在经营机制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灵活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
这主要体现在服务理念及金融创新上。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过若干年的市场化改革
之后,仍未完全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服务理念,诸多行政命令等非市场的
因素还在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形成。表现在经营原则上,将社会效益
作为考察银行业绩的主要标准,忽视经济效益。相应地为满足市场需求而产生的
金融创新也相当滞后。相对而言,外资银行经营机制较为灵活.业务的发展及服
务的提供都紧紧适应着变化的市场。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市场又有需求,新的金
融服务和业务品种就会马上创新推广。此外作为完善的现代金融企业,外资银行
加入WTO背精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的各种经济行为完全是盒Ⅱ::的自主行为,例如其呆、坏帐的核销根据自身的盈莉
水平自行掌握,这对于外资银行自身而言,减轻不良资产的包袱变得极为主动。
第四,在技术水平和』、力资塬的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优势。我国银
行电子化发展虽然很快,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银行网络化的发展水平只相
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与外资银行先进的技术、硬件设施相比,
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劣势。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制度僵化落后,现有的高素
质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沦资排辈现象严重。人员的聘用也显得多而杂,且后期
的培训工作跟不上,导致人才的流失和人力资源水平低下。而外资银行对人才的
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向高素质人才提供高薪,
重视人员的培训。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高素质人才在外资银行可以获得十几倍
甚至几十倍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报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在这样的冲击下,国有
商业银行原来激励优秀人才的诸如思想教育等方法就显得苍白无力。人才的流
失,将是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劣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六、国有商业银行迎接WT0的策略
加入世贸在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究竟是利大还
是弊大,要靠时闻验证,这需要一二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但我认为问题的关键
不在于讨论利弊,而在于分清利弊,积极作出有效回应,努力化弊为利。
我们首先应该从心理上做好准备,以平稳的心态迎接挑战。中国加入WT0
是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引入竞争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改革开放。国有银行
业不能再抱有在国家的保护下经营的幻想。国民待遇的实现将使中资银行与外资
银行处在相同的竞争地位上.国内银行业的有关人士必须有一种危机感,做好长
期竞争的准备。同时还要防止悲观消极情绪的出现。不少人认为目前国有银行不
良资产多,管理水平差,一旦外资银行涉足进来,国内银行将会全军覆没,这种
心态过于消极悲观。我们的金融业并非一下子全部放开,我们列出了一个开放时
间表.给中资银行留出了五年的准备期,而且放开市场之后并不是任由外资银行
“为所欲为”,我们还有~个监管体系,外资银行的竞争将被控制在一个台理的
“度”内。在上海、深圳等地外资银行早就已经迈进来了,但这些城市的中资银
{亍运营状况却更好了。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既要有危机感,努
力搞好自身建设,同时又要有取得胜利的信心。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迎接挑战。
1.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必须把握好金融市场开放的“度”,学会利用GAI、S
的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
(1)开放金融市场关键要把握好“度”,这个“度”指的就是中国的金融安
全。所谓金融安全就是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能引致危机的临界点以下。此处的金
融风险是指那些可能导致整个会融体系陷入支付危机、货币贬值危机以及内外投
42
—————————————————整三兰—塑垒墨!旦翌些塑些堕矍堕垦曼塑堕些垦堑竺旦!堡堕
资者信心危机的系统金融风险。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存
在大量的不良资产,但人们从未怀疑过银行的支付能力,仍乐于将钱存入这些银
行。这是因为中国的居民和企业都信赖自己的政权和改革事业。中国金融业内部
已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和结构性问题,在某些方面可能不亚于某些发生金融
危机的亚洲国家,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并未对中国金融业造成较大影响,究其原
因在于资本管制。在资本项目的开放上,我国货币当局也是采取了稳健的开放政
策:先开放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条件成熟时再开放资本项目下人民币
的自由兑换,这是维护我国金融稳定所必须坚持的。
保罗·克鲁格曼将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模式全部概括进一个三角形框
架,称为永恒的三角形,如下图:
汇率稳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B
资本自由流动
A是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瓷本自由流动,目前美国及若干亚洲金融危机发生
的国家选择这一模式;B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如香港特区及欧盟区
国家;C是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突出代表就是中国,而加入世贸
也就是中国金融发展模式由C到A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对国有独资银行的影响
最大,因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金总量中
占有绝大比例,这四大银行的安全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外国有实力的大银行进入中国并全面开展人民币、外币存贷款业务时,中
国国有独资银行会失去一大批存贷款客户,在某种临界状态下,不会发生支付危
机,那么我们银行既保证了安全,又可以改善服务。保持这种“临界状态”关键
是实现如下两个约束条件:a、由于国有银行每一家资产都达一万多亿,任何一
家倒闭都会引致系统金融危机,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任何~家也不能破产;b、保
证加入WT0之后四大银行在外来竞争下.存量及增量负债对流动性资产和总资产
的支撑能力不受伤害,而这个固定数量的存量及增量负债通常表现为存款准备
金、备付金及呆坏帐准备金之和。还需提及的是中央银行和主权信用手段几乎可
以给事关金融全局安全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近乎无限的支持,这是保障金融
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开放银行市场的基本要求a
(2)深入研究并学会利用GATS的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作为国家金
融业对外开放的安全阀门。GAl l"的第19条是著名的保障条款,应用相当广泛,
GATS也有自己的紧急保障机制,即第10条的内容,它规定由于达成具体承诺
后发生了未能预见的变化,以致某项服务的进口规模剧增,从而对国内相同的服
43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务及其提供者造成严重损害或有此威胁时,东道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中止已达成
的承诺。这意味着可以重新实施限制和禁止,但不可有选择地实施,而必须对所
有缔约方普遍实施,否则便是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形成了歧视。同时还应对
“未能预见的情况”、“进口激增”、“严重损害”等问题提出证明材料,并通知全
体缔约方,尤其是要同利害攸关的缔约方进行充分协商,以便取得谅解。另外,
第12条规定,当东道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或涉外金融领域内发生严重困难时,
可以重新实施限制,包括交易支付和货币转移的限制。但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位居
世界前列,故第12条对我国意义不大。第14条规定东道国出于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道德、保护居民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防止欺诈、保护个人隐私和帐户秘
密、保证国防安全等需要,可以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最后,在附录(四)中规
定,东道国出于谨慎的原因,为了保证金融体系的完整和稳定,以及保护投资人、
存款人和投保人的利益,可以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综观上述诸条,可为我所用
之处甚多,但原则和条款毕竟是抽象的,有的含义似欠明确,界限有时也不易掌
握。例如,第6条要求国内法规措施必须“合理、客观、公正”,但怎样才算“合
理、客观、公正”,颇费斟酌。叉如,出于谨慎原因采取措施不得成为保护主义
的借口,这样的要求固然不错,但也最易引起争议。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特别
是要细心揣摩国外的重要案例,体会其中的关键和微妙,才能善加运用。同时,
还应注意系统地收集积累有关的数据和资料,以备运用上述条款进行投诉、仲裁
之需,并为合法保障民族金融业形成一道有效的安全阀门。
2.对监管当局而育,要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
的冲击停留在激励中资银行发展上,而不是给予致命性打击
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是为了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但这种开放是要付出代价
的。外资银行是纯粹以利润为中心,他们不会完全按照中国的期望去经营和运作。
我们必须对外资银行加以引导和监管,将外资银行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
降到最低限度,具体措施如下:
(i)完善外资银行管理法规,实现监管法制化。目前中国还没有完整的《外
资银行法》,虽然1998年12月颁布了《加强外资银行外部审计工作的通知》,但
仍无法全面规范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业务经营活动,因此《外资银行法》的制
定十分必要。
(2)引进外资银行可以选择中外合资方式。因为在合资的方式下,双方共
同参与经营管理,有利于中方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国际银行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
验,并可通过外方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了解和掌握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和
金融情况,及时学习吸收:在以中方控股方式下,中方在重大决策方面可有更多
的决策权,从而使外资银行的经营活动更能符合货币政策的要求,便于中央银行
的金融宏观调控:在防止外方转移利润、逃避税收方面,对中外合资银行的监管
也相对容易一些。从过去的一段时间看.中外合资银行的业务拓展能力、贷款规
模以及盈利水平都远远高于外方独资银行,表明中外合资方式是较为可行的方
—————————————————篁三兰—塑垒!!旦翌!旦垒壁些塑兰!!墨旦塑童些堡堡塑堕皇苎堕
案o
(3)引导外资银行向不发达地区发展,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处理国有商业银
行的不良资产。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性不平衡问题比较突l出,国有商、【k银行1;j
担很重。入世之后如果外资银行只在发达地区经营,中资银行承担不发达地区绎
济发展的担子会更重,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就会更加被动。为此应当参照国外
做法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不发达地区,减轻国有部陛银行的窃
担,使外资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大量的不审
资产处理问题,可莩励外资银行介入。目前我们主要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处趣。其
中涉及到大量不良资产的出售,外资银行将是重要的投资者之~。
(4)控制外资银行的进入速度及扩张速度。为确保本I!ltl§行在银行体系中
的份额,以防止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经营或控制,就必须控制外资银
行来源国分布、总数以及每家银行分支机构数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对外资银行
进入的准入条件和监管措施,以控制外资银行的进入速度。对外资银行的审批速
度要适当,掌握好节拍,避免外资银行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美联储就以资本充
足率过低和呆帐比例过高为由而严格限制中国商业银行在美国设立分行,如中国
银行在美国增设分行的申请就至今未获批准。我们对外资银行的准入采取对等原
则,不但有利于防止外资银行过多集中于少数国家和避免少数外资银行经营垄
断,而且也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对外拓展。在对外资银行的扩张速度上,可以
通过对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和经营业绩等方面提出要求·进而实行有效监管,以达
到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扩张速度的目的。
3.处理好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总资本(一级资本与二级资本之和)与风险加权总资产
的比率。在我国,政府是国有银行的唯一股东,是资本的提供者,这部分资本在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通常被称为实缴资本。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实缴资本相对银
行瓷产来说下降很快,见表2。6:
表2-6

年份1988 1989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实缴
1
资本914.4 943.6 1022.6 儿36.4 1313.0 1543.3 1831.1 1983.5 2096.7
(亿元)
占总资
产比重9.4 8.8 7.8 7.2 7.5 4.7 2.6 2.5 2.2
(%)
除了实缴资本外,国有银行还有利润留存和其它剩余资本,加上实缴资本一
起构成银行的净资本。这样净资本占资产的比例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资本充足率
的定义,按此定义,银行资本同样急剧下降,见表2—7。
45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啦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表2.7
年份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资本
净值690 829 946 744 .1162 —910 -1500 一2090 —2600
(亿元)
各项
贷款10245 7 12064 14759.8 17594.8 21081 7 25869.7 3244l,2 39249 6 47434,7
(亿元)
净资本
充足率6.73 687 641 4_23 -5.51 -3 52 .-4.62 —7_39 —5 48
(%)
由此可见,国有银行的资本状况是十分糟糕的。90年代以来国有银行的盈利
水平急剧下降,国家又由于财政收入的急剧减少不能为其提供大量的新鲜资本.
因此,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不可扭转。实际上国有银行的情况可能比官方公布的数
据更加严重。由于银行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有差别,资本在
很大程度上被高估,大量呆帐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被当作资产计算。通常这些
不良债务的冲销要通过冲减贷款损失准备金来抵消,但是过去我国国有银行的呆
帐准备金很少,没有区分专门应付已被确认为不良贷款的准备金和一般意义上的
贷款损失准备金:国有银行准备金的数量与总贷款余额相联系,不是分类处理,
而是都作为资本金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利益相冲突,财
政部通过限制银行将利润用于损失准备金的数量以保证税收不会降低,并制定了
国有银行为贷款损失提留准备金占银行资产比例的规定。因此,我国国有银行中
最终将冲销的不良贷款几乎超过它们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与自有资本的总和。另
外,按照《巴塞尔协议》标准,应从其上级银行的资本中扣除的国有银行在信托
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及其它附属金融机构的某些投资也没有扣除等种种原因,才
使得国有银行出现了资本充足率水平很低的现象。最近,财政部对按贷款总余额
的l%提取呆帐准备金的规定进行了修改,规定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分别提取1%
到100%的呆帐准备金,与国际通行的审慎的会计准则相一致。由于国有商业银
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很高,新规定对银行的当年损益和帐面盈利造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许多人认为国有银行业存在着巨大潜在的危险,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支
付危机,导致整个银行业体系的崩溃。但事实却是储蓄的大幅度增加和稳定,主
要原因就在于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信心,亦即对国家的信心。在我国,国家作为国
有银行的最大股东,必然要以自身的信誉为国有银行提供担保,再加上国家有稳
定宏观经济的责任,更增强了它稳定银行体系的义务,所以尽管人们清楚国有银
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尽管有较强的制度变迁等不稳定的预期,人们对政府能长时
间控制政治、经济局势安定还是有信心的,对政府保证他们的资产安全也是有信
46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因应策略
心的。在这个意义上讲,资本充足率对国有银行似乎并不太过重要。
但国家所能提供的担保不是无限制的,而且这种担保不是化解和转移风险,
而是压抑风险使其不断积累,在国家财政赤字加大、负担越来越沉重的情况下,
这种被压抑的危机有突然爆发造成更剧烈震荡的危险。此时国家也感到自己作为
国有银行的股东,所获得的收益越来越不能弥补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必然要使
国有银行走向完全商业银行的轨道,加入世贸无疑会更加推动这一进程。这里的
商业化改革不仅仅是某些原则标准的完善、改进、引入,而要依赖于我国金融制
度的改革,而这种改革又与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密不可分。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体
制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于国有银行的产权问题。但由于国有银行的资本由国家控制
和担保而成为一种虚置资本,在国家担保不可分的前提下,又无法以真实的资本
注入替换虚置资本,那么就无法分割国有金融产权,国有银行就不可能成为收益
与风险内在化的商业银行,也不可能有完整的资金自主权。同时,金融制度的改
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紧密相连的,从我国金融制度的发展来看,都是以为国
有企业的发展服务为中心,体现在最大限度地吸收居民储蓄,再以很低的利率贷
给国有企业使用。由于国家既是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因
此大多数情况下,国有企业把一部分贷款当作国家资金来使用,而不考虑利率及
本息的偿还。在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水平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
大量的不良贷款,造成银行呆帐。即使有国家担保,这种呆帐的积累也不能无限
制地扩大下去。因为银行对居民的负债是具有刚性的,国家担保所产生的虚置资
本终归要以真实资本来体现,以保证居民资产的安全,防止危机。国家也许想通
过注资的途径改善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其抗风险能力,但如果不从根本上
解除呆帐再生的产权基础,结果只能是在某一时点上修复了破损的资本结构,提
高了资本充足率,而后又会为一系列的政策性原因及商业性原因所逐步侵蚀,而
国家作为出资人又不得不再次注资⋯⋯这样的不断注资、不断销蚀的恶性循环会
严重影响银行正常经营,甚至使压抑的风险突然爆发。
总的来说,国有银行的问题在于金融风险过于集中,而不是简单的资本充足
率不足。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注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而应把重心放在解决过于
集中的风险上(这将具体涉及到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下文有述)。资本充
足率只有在国有银行真正完成商业化改革后,成为独立的收益与风险承担者的情
况下,才具有标准性意义。
4.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努力进行体制、经营方式、管理手段的改革,加快经营
机制转变。实现业务领域调整,改善人才管理机制
(1)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根据中国给出的时间表,今后五年将是中资银行
难得的准备期。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带来的冲击,中资银行要建立和完善银行
利润中心机制,兼顾各分支机构的关系和业务拓展的需要。可成立由专家组成的
决策小组,从全局利益出发,提出业务和产品的市场战略。同时要简化决策机制.
更新管理观念,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各分行可建立专门的市场调
加入w1'0背景下国有两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研机构,提出对市场需求的应对措施。在管理方面应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和国际
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银行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为了适应入世后的竞
争,中资银行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提倡产品色U新,同时要加强对银行风险
的控制。可专门成立一个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专门的风险控制机构,对各种风
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加强静态、动态、显性和隐性以及国别和地区的风险
分析,完善化解手段,保证银行的资产质量。
(2)业务的战略调整。国有商业银行要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必须作
出以下战略调整。首先对贷款对象进行调整,大幅度提高对中小企业和消费者贷
款的比重;其次是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增加证券资产所占比重,降低贷款资产
和现金资产的比例,实现资产的多元化,同时在负债方面,增加主动借款所占比
重,改变单纯依靠存款的被动局面,实现负债的多元化;第三是收入结构的调整,
要改变利息收入占总收入90%以上的局面,大幅度提高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开
拓各种金融服务;最后是业务扩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必须改变纯粹依靠分支机构
网络的做法,对业务拓展方式进行战略调整,不断精简机构和人员,尽可能降低
有形成本,积极探索通过无形的电子网络拓展业务的新方式。
(3)改善人才管理机制。加入WTO,国内商业银行不仅要极力挽留业务骨
干,不让其流失到外资银行中去,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造就一批与国际接轨
的金融人才队伍。以后银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懂国际金融、国际惯例,叉要懂
相关法律,并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培养对象我认为应集中在25岁左
右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一两年从业经验的人员上。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才
既乐于接受新事物,精力旺盛,而且在银行业内工作年限短,受到不良工作方式
影响少,可塑性强。同时加大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起优胜劣汰、适者
生存的人才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才资源
的最优配置。总之,只有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了大批精英人才,才能在与外资银行
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之所以单独把银行企业文化列出来,是因为这一点往往被入忽略。“企业文
化”作为“舶来品”,80年代传入我国企业界,短短20年间.不仅“企业文化”
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不少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获得重大成功的企业,同时也是
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者。也许一提起“海尔”,大多数消费者头脑中就会出
现其售后服务人员身着统一制服,认真礼貌地为客户服务的情景,这就是企业文
化建设的一部分。但对于银行业来说,国内至今还没有成熟、成功的商业银行企
业文化。这种滞后局面,主要不是由于商业银行真正进入市场较晚,而是因为我
国金融业在体制转轨中的行业特点所造成的。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外经济交
流合作增多,作为交流合作的行为主体,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民族文化必然
也会产生相互冲撞、影响和渗透,这一过程既是使中国观念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
的过程,也是使中华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的过程。对于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
48
第二章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因应策略
国内商业银行,与即将登陆的外国银行尤其是名牌大银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市
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人才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竞争和企
业文化竞争。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中外商业银行会在企业文化上展开竞争。企
业文化涉及到每家商业银行的发展思想、经营思路、管理理念、客户服务意识、
队伍凝聚力等等。这些恰恰是决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而我们的国
有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与外资银行差距较大。当然我们也有有利的一面,服务过
程是双方交流沟通的过程,同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同胞,自然更容易建立一种心理
默契和文化默契。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国内商业银行如果能以中国五千年
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底蕴,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将是参与未来竞争的有力
武器。我认为要搞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意两点。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吸收民族文化精华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人治”和“官本位”传统的国家,表现在商业银行内,
是至今仍保持着较浓重的行政色彩和官场氛围,由此构成一种带有封建色彩、计
划经济印记的企业内部氛围和人际关系模式,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障碍之
一。中国加入WTO后,会有一些金融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去,他们显然不仅仅
是为了获得高薪,更重要的是追求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他们在选
择供职单位的同时也是在选择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国内商业银行在培育“以
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时要注意,所谓“以人为本”,除了平等、尊重、民主以外,
关键是在企业发展思想、发展目标和价值判断上,把“人”摆在正确的位置,应
该事事处处坚持以“人”为目的,避免在任何问题上把员工视为手段和工具,真
正把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统一起来。要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培养职工争做
强者、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职工尊重科学、慎重决策的稳健经
营的作风;培养职工扎实敬业、讲究实效的务实的作风。
企业文化与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时也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背景为基调,吸收民族文化精华并赋予时代的内
容,塑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一种与国外商业银行竞争
的相对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以其精良的管理和杰出的业绩
令世人瞩目,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
所孕育的勤俭、敬业精神,与坚守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
观是密不可分的。华人企业家所特有的那种“立操以仁,成仁取义,勤在开源.
俭在节流,守志持身,富达持节”的文化价值观和“诚信不欺、一诺千金”的商
业精神,支持他们取得巨大的成功并塑造了良好的个人形象,这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吸收时要批判地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3重视金融品牌建设
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多是世界名牌银行,金融同业的品
牌竞争将日趋激烈,客户在选择银行服务时的品牌意识也会迅速增强,国内商业
银行必须做好参与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品牌竞争的思想准备。国内商业银行应把品
49
加入WTO背景F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牌建设列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企业文化与品牌,二者有着天然的
联系,互为表里。每一个知名品牌,其背后必然有该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作支持,
每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其精神内涵也必然会通过服务、员工言行以及形象设计、
环境氛围等外化为鲜明的品牌形象。在这里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与一般消费者有
着明显的差别,因为银行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具有无形性、相对单一性、趋同性的
特点,所以在品牌建设中须更加注重服务,注重服务过程中员工与客户的精神沟
通与情感交流,以及品牌中的文化内涵。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品牌优势,国有
商业银行才能在与外资银行的长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最后,国有商业银行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入WTO是对我国金融业的整
体挑战,各商业银行间应加强彼此间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也要扩大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国内商
业银行尽快熟悉和掌握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发挥整体联动优
势,合力应付外来竞争。面对加入WTO已成定局、时间在即,我国国有商业银
行必须立即确定改革目标,以倒计时的方式制订时间表,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
革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身实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入世的挑战。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思路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
理论分析和对策思路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加入WTO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国内市场
的发展和深化,更重要的是与世界市场融合,使国有商业银行直接面对国际大银
行的竞争和挑战,扩大了竞争的范围,增大了竞争的强度和压力。为了迎接入世
的挑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弱点和弊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
感,有针对性地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通过产权制度、经营模式和经营管理机
制的改革,增强内部动力,增加经营活力,健全治理机制,从而提高市场竞争能
力。
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的核心是财产关系,即所有权,西方现代
产权理论将所有权概念扩展为产权。制度经济学也认为,制度中最重要的是财产
所有权制度,即关于产权关系的制度;产权制度具有界定交易界区、规范交易行
为、形成稳定预期、提供激励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功能;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
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产生需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定产权。
由此可推知:产权制度是制度结构中的核心制度,宏观经济的增长和微观经济活
动的高效率均离不开产权制度创新的推动。所谓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
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改革重在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中最根本的一环即是产权制度的创新。同样,对
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产权改革也应是其基础环节和逻辑起点,否则将会使其它
各项改革磨擦加大,成本提高。回避产权制度改革的任何努力都难以实现国有商
业银行向真正的商业银行的转变。
1.产权经济理论
一般认为,产权理论即指西方以科思为首的产权学派的经济理论。实际上,
古典经济学对产权问题也有一些讨论,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产权理论中,马克思的
产权理论独树一帜,颇具权威性。此处.先分析一下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生产关系,从法律上来讲
即财产关系,也即所有权关系。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它表示某人或某些人对
某些物品的排他的经济权利。严格地说,马克思关于产权的思想就是他的与所有
制分析相联系的所有权思想。所有权是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马克思把财产
权看作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把所有权看作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从马克思重
5l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点考察的19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私有权的运动发展过程,可以得出马克思所描
述的产权的定义,即产权是~种以私人间的排他性来界定的、可以进行市场交易
并在交易运动中不断增值的经济权利。马克思认为产权并非单一的权利,而是一
组权利或几种权利的集合体:认为产权是一种法权关系,指出“这种具有契约形
式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产权是可以分解的,财产
的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使用权等可以相分离。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主要解决的是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问题。与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较多论述上层建筑而较少涉及经济
效率,对产权制度对生产力和效率的作用论述较少。西方产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
内容是产权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以及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代表人物有科思、阿
尔钦、德姆塞茨、诺思等,西方产权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降低交易费用的问题。
交易费用与产权密不可分,不同的产权结构会带来不同的交易费用,因而产
权的变动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趋向采用交易费用更低
的产权结构,因此产权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现代产权经济学咀个人效用最大化
为前提,假定交易费用不为零,研究如何通过界定交易或调整产权安排的结构,
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费用,提高产权运作的效率,改善资源配置,促进经
济增长。产权经济学以交易费用为出发点深刻揭示了产权与效率的关系,科斯定
理精辟地说明了产权与效率的关系。科斯定理的初始含义是:如果市场的交易费
用为零,产权的展初分配或界定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其引申含义即当交
易费用大于零时,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明确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
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或引入政府干预。
其原因在于,只要产权关系明晰化,交易各方就会力求降低交易费用,使资源使
用到产出最大、成本最小的地方,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产权明晰化之所阻能有
效地节约交易费用,关键在于产权具有以下功能:(1)界定交易界区的功能。交
换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若没有对财产权利本身的界定,就会模糊交易界区,从
而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易。(2)规范交易行为。明确的产权关系既有
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又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
(3)形成稳定预期。一旦排他性的产权确定,产权主体就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
内和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条件下自由支配、处分产权,并独立承担产权行使的后果。
权利义务的明晰化和对称性,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预期,他将全面
权衡成本与利益的关系,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来支配和处分产权。(4)提高合作效
率。经济资源有了明确的归属,会大大减少谈判对象,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合作
效率。(5)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
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可分离性的权利时实行专
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增量收益;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能根据市场需
求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看出明晰产权制度最主
要的作用即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52
苎兰!堡丝曼塑堕些垦堑堕苎塑墨笙坌堑塑翌矍星些
2.金融业产权制度明晰化的必要性分析
同其它经济交易过程一样,金融交易主体在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让渡实现
权利让渡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各种交易费用,包括收集信息的费用,以及谈判、
签约、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合约的费用等。
(1)稀缺性与金融交易费用。稀缺性即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资
源的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资源的稀缺性表明为取得资源而进行的交易活动是要
付出代价的,要分配、得到稀缺性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金
融资源、货币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稀缺的,其稀缺性意味着为了获取货币资本
及附着在上面的有关权利需付出一定的成本。而货币资本的出让方也会因需作出
慎重的选择而支付信息收集、谈判、签约等交易费用。资源的稀缺性越强,其机
会成本越高。在稀缺的货币资本的交易中,机会成本构成了交易费用的主要内容。
(2)资产专用性与金融交易费用。资产的专用性是指有些资源一旦形成某
特定资产就难以再以较低的成本转向其它用途。金融资产的专用性可用其流动性
程度来衡量。流动性高、可转换能力强的金融资产,其专用性较低;而流动性和
可转换能力差的金融资产,其专用性就强。银行的信贷市场是一个协议市场而非
公开市场交易,贷款契约多是个别性契约,贷款大都有固定的期限安排,资产的
专用性极强。一旦货币资金作为一项贷款被发放出去,即无法再转作其它用途,
机会成本损失的可能性较高。此外,为保证贷款的安全,防止违约的发生,必然
要耗费大量费用用于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谈判、事中检查和事后监督。因此,银
行信贷业务交易费用较高。
(3)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交易费用。信息不对称是不完全信息的一种情况,
指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们掌握的信息不可能预见一切;交易各方不可能达到相
互之间的完全认知。在金融交易中,由于存在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非对称性和非均
衡性,资金盈余方和短缺方各自为了寻找资金投放领域和资金来源将花费大量成
本,金融机构和直接融资市场的出现虽然使该项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但金融机构
本身也还有搜寻交易对象费用的存在,例如商业银行为组织负债(存款)的支出
和找寻贷款对象的支出等。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金融交易双方都会小心谨
慎地进行交易,因而谈判、签约费用也会增加,而事后交易合约的维护和监督也
是导致交易费用上升的另一因素。
(4)机会主义行为与金融交易费用。经济学中将机会主义行为定义为“用
虚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威胁或承诺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即损人
利己行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必然存在,而这必然增加金融
交易费用。如在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之中,为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损失,设
置了“5W’,或“5c”原则,“5W”即严格审暂‘贷给谁”(who)、“为什么贷(why)”、
“什么担保(what)”、“何时还(when)”、及“如何还(how)”,“5C”原则即审
查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eapae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
和条件状况(conditions),所有这些审查都会导致交易费用的提高。
加^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以上诸项导致交易费用提高的因素可大致归结为“市场失灵”的表现,而“市
场失灵”一般与产权关系的模糊相联系。在产权模糊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必然是
扭曲的或者不能有效地调节资源的配置,从而发生“市场失灵”现象。表现为两
种情况:一是如果产权的归属不清晰,则意味着没有人对该项财产的价值具有排
他性的所有权,从而财产主体缺乏必要的利益约束,行为人也会力图避免付费来
享受该财产或其权利,从而产生“措便车”的行为;二是如果产权的归属是清晰
的,但产权的保护是低效或无效的,即法律制度不能充分界定当事人能够做什么
或不能做什么的行为边界,从而包含一个当事人或其他当事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分配,则当事人会利用自己的财产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发
生。
因此,有必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使产权关系明晰化,以降低金融交易中的交
易费用,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现状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既定格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以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采取的首要步骤即剥夺官僚资本所有权,对
民族资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在建立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为适应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银行的国有产权。国家所有的产权制度是国家在对银行
保有所有权的同时,还拥有国有银行资本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其它权能。
传统的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有如下主要特征:(1)国家是国有银行资产的唯一产权
归属主体。(2)国有产权代理经营。国有银行的产权主体是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基
础之上的国家.但从全体人民抽象而来的国家主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家产权
的实际执行由国家权力执行机构如国务院、财政部等代理执行。(3)产权的不可
分性。代理国家行使国有银行产权的任何法人组织和个人均不能对国有银行的资
产声明所有权。(4)使用权的排他性。没有政府的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
占用和处分国有银行的资产。(5)收益权由国家唯一执掌。从历史的角度和政治
的角度而言,上述产权状况具有其不可否认的历史合理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适应于计划经济的现存的银行产权制度的弊
端日益明显。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它
同样也适用于描述现代金融企业——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
革的目标是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即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通过深化改革
“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下面通过分析现代金融企业的特征,得出我国国有
商业银行离改革目标的差距,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
“产权清晰”即要求明确界定产权归属主体。产权主体的清晰界定是实现“权
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所谓产权清晰,从国家
的角度而言,就是要对企业(商业银行)的每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都有明确的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镱思路
投资主体,由它来全权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人认为我国国
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界定是清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国家对
国有商业银行行使所有者的职责。然而这只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国有商业银
行的每一部分国有资产,还未明确界定由哪个机构来全权负责。因为抽象的国家
所有排斥任何机构、个人对国家资产的所有、处分等权利,从而在逻辑上必然导
致“人人所有,人人都不关心:个个是主人,个个不负责”的松弛的所有权约束,
从而也无法解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
产权界定是不清晰的,所有者是模糊的、缺位的。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界定
离“清晰”的目标尚有差距。
“权责明确”,实质上是要明确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所
有者能正确地监督评价经营者的经营努力与业绩,并给予应有报偿,使经营者真
正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是以
两权分离为前提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两权分离”可区分为两种具不同法
律和经济意义的类型。第一种含义的两权分离指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
离,通过这种分离,企业内或社会上分离出一个经理阶层专事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种两权分离一般被称作经济所有权(或法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是在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直接分权,并不改变企业的法律地位。第二种含义的两权
分离指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这种两权分离的形式在资本借贷
关系上反映得最为充分。马克思认为: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一个是法律
上的资本所有者,另一个,当他使用资本的时候。是经济上的资本所有者。”利
息与企业主收入分别是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的实现形式,职能资本家只要能
按契约规定还本付息,就对借入资本获得了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权分离被称作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它使得企
业取得独立的法人资格。终极所有权是指处在经济过程之外单纯法律意义上的所
有权。而法人所有权是指处于经济过程之内,代表法律上的所有者行使资产所有
权职能的权利,包括监督资产的经营,谋求资产收益最大化以及负责资产的增值
和经营规模扩大等。而我国推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直是第一种含义的“两权
分离”基础上的改革,国家所有的产权关系未发生根本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
营者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方仍未产生充分自觉的责任感。与此同
时,一系列“放权让利”措施又使银行获取了相当程度的经营权、资产处置权和
剩余索取权,松弛的产权关系与权利的下放使已有的行政约束屏障的功能趋于减
退,从而增加了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发生的可能,致使金融不良资产存量规
模不断加大,金融风险日趋恶化。因此要达到“权责明确”,必须按第二种含义
的两权分离进行产权改革,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资产制度,明确界定委托
——代理关系中双方的权利责任。
“政企分开”,要求理顺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企业是以追求最大利
润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个体,企业产权代表资本积聚的所有者集团的利益,其目标
55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i§创新研究
是实现利润或财富的最大化:而政府产权代表的是政府和公众利益,其目的是社
会福利最大化,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达到目标。当
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时,企业产权与政府产权均集巾到国家政府身
上,由此所有者的职能与政府的职能两者合一。实际上,政府常常将其作为社会
管理者追求的社会目标纳入国有银行经营目标之中。政府作为全民财产所有者的
代表,要参与银行经营利润的分配,而作为全民社会利益的代表,又要保持稳定
的社会环境或实现其它政治经济目标,这必然在其控制经营的银行之中形成政企
不分的后果,银行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身负社会和经济的双重目标,银行资本
也失去了其专用性资源的特性,丧失了抵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的能力。银行经营
者总是力图在政府目标和维持经营中寻求一种暂时平衡,导致银行经营目标的摇
摆不定,以至于银行经营风险不断增加,风险资产比例不断上升。同时作为“政
府附属机构”的身份又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忽视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增强,很少关注
资本金的增加。近几年资本充足率的不断下降已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变
得极其脆弱。
“管理科学”是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其核心是建立各种约束机制和激
励机制,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权益的侵蚀,出现所有者对经营者权力失控局面,
即“内部人控制”现象。制度经济学认为,克服“内部人控制”现象一要靠激励,
二要靠约束,有力的所有权(产权)约束与企业产权的独立化是相互依存的。在
股份制条件下,所有权约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股东通过在股东大会上用
“手”投票和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对公司法人施加股权约束,使公司资
产营运符合所有者增值资产和增加资本收益的愿望:第二层次是公司法人机构通
过控制重大战略决策权、经理任免权、监督权等方式向经营者施加法人所有权约
束,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而具体到我国的情况,首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并非股份制企业,不具备所有者实施股权约束的条件;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所
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的是~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
(经营者)通过上级行政任命产生。委托人关心的是代理人是否按自己的意图行
事,而代理人关心的是能否与上级领导搞好关系,以实现自己行政级别的升迁。
这种行政激励与约束的重要弊端在于经营者关心的并非银行的经济效益,而是自
身权力地位的升迁.更可能的是使上级的委托者与下级的经营者在某种“默契”
之下形成“合谋”,共同侵蚀国有银行终极所有者的权益,造成国有资产的隐性
流失。如果是在产权界定清晰条件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与维系是靠“契
约”实现的,代理人的选拔是由市场机制按经营能力素质标准决定的,代理人必
须严格按照契约规定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否则代理人会被淘汰出经
理阶层而遭到自身人力资本贬值的厄运,所有者也就可以通过契约来实现强有力
的法人所有权约束。这种强有力的产权约束机制,保证了银行管理的科学化。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管理科学”,还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良好的产
权关系。
56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思路
由以上分村I可知,我国国有商业根行离达到“真正的银行”同标尚有一段差
距,而要把我国的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最根本的是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固
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符合现代金融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
4.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走股份制的道路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通过产权边界的重新界定和产权
结构的调整,建立起国有商业银行的法入产权制度,从而实现圜有商业银行资本
的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最终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国有商业银
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实现形式。该目标模式首先必须符合
现代商业银行的逻辑要求,其次应有广泛的现实背景支撑。据此可以得出结论:
股份制这一现代资产组织形式是最为中肯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现代股份制最突出的优点即在于它通过股份制的一整套运作机
制,实现了产权明晰化,使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真正分离。通过股份制改造,
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法人财产权,它具有(1)权益独立性。企业作为不依赖于出
资人的法人实体,独立支配公司资产的营运,享受资产收益,股份的让渡并不损
害法人资产的完整性和独立性。(2)股权约束机制化。出资人让渡了资产的支配
权,但仍保留了股权。为了维持自身的利益,出资人会“手”“脚”并用,向公
司施加股权约束。这种机制化的股权约束与公司产权独立化相互依存。(3)责任
独立性。出资人只以投入资本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能作为债权人清偿保证的只
是法人资产。由此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法人资产制度,它使两权分离从一种管理方
式上升为一种法律制度。这种以法人为中介的两权分离使法人财产权不依赖于股
东而独立存在.并由法人独立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即终极所有者按照投入
资本额获取相应的权益和承担有限责任,不再与银行资产的营运直接相关:转归
法人所有的资产成为法人资产,公司法人依法享有资产权益,独立承担经营责任。
由此实现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独立化。
现代股份制下的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终极所有权与法
人所有权的分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这种法人资产制度下,国有商业银行
可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为确立产权清晰、权责明
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还会产生下列积极作用:(1)促进国有
商业银行更快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实行股份制之后,银行在改善经营
管理方面,受到来自出资人的压力,而且银行自负盈亏也要求加快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2)有利于银行充实资本金。处理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实行股份
制,可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能收到来自众多不同投资主体投入的资本;如若
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则必然可以大幅度溢价售收,筹到巨额股本资金,资本
金不足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有了充足的资本金,核销不良资产也就有了坚实的
基础。而且,冲销了不良资产。减轻了银行的负担,银行可以迅速改善其经营管
理,反过来又维护了各方出资人的利益。(3)减轻政府在金融方面承担的风险。
57
加入w1、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导尘创新研究
目前政府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唯一出资人,且对其业务经营状况承担无限责任,如
若出现金融风险。政府的损失是酋当其冲的,而在股份制形式下,政府是众多出
资者中的一员,且出资人只就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政府作为出资人承担的风
险将大大降低。
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大多采取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国际上商业银行几百年的
历史发展证明.股份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产权模式。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无论
是实行单一银行制的美国还是实行总分行制的大多数其它国家,都得益于股份制
明确规范的产权关系,使银行成为法入主体和市场主体,这对我国国有银行的产
权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我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
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成功的股份制实践,其在发展速度、资产结构、成本一效
益比与经营机制等方面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事实.也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
改造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条件:(1)党的十五大
为银行产权制度股份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拓展了政策空间。(2)我国宏观经
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体制
前提和经济基础。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成长壮大,为我国金融体制和银行产权制度
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外,随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储蓄也长期保持高速增
长.他们不仅要求商业银行能提供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而且也越来越拥有足够
的经济实力向商业锓行投资参股,从而为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客观基
础。(3)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正在增强,监管手段多样化,政策性银行的设立与
运作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为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商业化经营提供了宏观调控
环境,也为其股份制改造提供了前提。
在实行股份制的商业银行中,根据控股的不同情况可分为私有商业银行和国
有商业银行。鉴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
资本结构现状,我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既不能影响国家对国有商业银
行的控制能力,也不可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不能损害国家的经济金融安
全。因此,改制后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保证国家控股,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改造的目标模式是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环节和逻辑起点,从
长期来看,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涉及面很广,影响幅度较大,如若产生失误,带
来的负面效应将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改革不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应按一个有序的步骤逐步实现,采取渐进式改
革的方式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重组应当分为以下三步完成。
第一步是实现国有独资公司形式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把国有商业银行直接
转变为国家单一股东的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作为唯一股东,其所有者职能具体委
托一个专门的部门来执行。国家拥有银行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享有资产收益权、
重大决策权等权益,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但不干预国有银行的具体经营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鬣思路
活动。国有银行拥有法人所有权,对银行资产有直接经营支配权,并承担法律责
任,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结构的这种转变可以初步实现终极产权与法
人产权的分离,它虽属股份公司制的初级形态,但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模式具
有较强的历史连续性,衔接较好。
.第二步,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将由国家集
中统一所有的银行资产产权按有限责任公司制度重新塑造国有股、企业法人股、
职工个人股组成的多元化产权结构。通过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改变现有商业
银行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银行可以吸收不同领域
不同所有者的投资,扩大银行资本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包括国家、集体、职
工个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可以形成三者之间的利益制衡关系,使经营者可以实现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自主经营。而且多元化的产权格局,使得银行的一切行
为都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产权的界定、转让都通过法律规范进行。
第三步,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是普遍最具优越性的组织模式——|l殳份有限公司
形式的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在这一模式下,股权进一步多元化、分散化,实现
了股权的社会化,并建立起股权的自由转让交易制度。这一阶段.银行的财务经
营状况完全透明,向股东及社会公开,既有利于股东对经营情况实施监督。也增
强了银行的经营压力和动力,促进银行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利润最大化是衡量经
营绩效的唯一指标。国家控股地位通过国家所持股份在多元化的股权主体中占较
大比例来体现。此时,实现了公有资产配置的科学化及效率最大化。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
根据银行范围经济理论,商业银行的运行模式有两种:一是银行的专业化运
行模式,体现的是银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i另一种是银行的一体化运行模式,
反映的是银行的混业经营、全方位发展。理论上来看,两者既可相互替代。也可
同时并存。但这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货币制度的不同而呈现不
同的运行模式,甚至就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或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有不同的
经营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自此,我国从法律
上确立了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1996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
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加上已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我国银行
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正式确立。可以说,“分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是在国
际背景下,为应对实践中出现的金融秩序混乱的结果。
1.分业经营模式形成的国际背景和现实要求
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的背景,不可忽视国际因素的影响。在
59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盎融创新研究
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发展的时代背景中,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金融
全球化不仅表现在货币一体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业务一体化,还表现为金
融管理的一体化,即各国的金融政策、对金融业的管理日趋一致。因此我国在商
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上不可避免会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际上银行经营模式有分业、混业经营两种类型,实行混业模式(全能银行
制)的有德国、奥地利和瑞士,而分业经营模式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大多数发
达国家中广为采用,近现代实行分业经营的代表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分业经营模
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依据有关金融立法建立的。在美国的金融史上,早期的
投资银行中有一部分是与商业银行融合的,但多数还是以独立形式存在。到19
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美国的金融业出现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在业务
上的融合,如商业银行利用其雄厚资金,通过自己的“证券附属公司”活跃在证
券市场:投资银行也积极涉足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到20世纪20年代,商业银
行与投资银行之间已不存在任何界限。1929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随之而来
的是1933至1934年的特大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经济滑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原有从业人员的1/4失业,银行业濒临崩溃,约有11000多家银行破产、合并,
银行总数减少了40%,银行信用几乎全部丧失。国会议员格拉斯、斯蒂格尔认为,
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对联邦储备体系造成损害,使银行有悖于良好经营的原
则.而且这种行为对股市的投机行为、1929年的股市暴跌、银行倒闭和大萧条
都负有责任。为整顿金融秩序,美国国会于1933年6月通过了《格拉斯——斯
蒂格尔法》,该银行法案最核心的内容是从法律上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主要
业务进行了分离,只给商业银行保留了包销大多数政府债券的证券经营权利。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不仅为分业经营模式在美国的最终确立提供了依据,
而且也为其它国家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提供了样板。我国选择分业经营的模式
也是受到了美国的影响。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骄人成
绩的取得源于有效的体制模式,这对于后进国家尤其是经济体制转轨国家而言是
极富诱惑力的。我国作为一个转轨国家,选择银行发展模式和道路时,难免会因
对美国银行经营模式的认同而受其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选择分业经营模式,本身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方案的熏要组
成部分。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前,国内理论界一直就国有商业银行究竟选择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的经营制度模式存在争论,争论的一方认为应实行混业经
营模式,论据是德国全能银行体制的经验;另一方认为应实行分业经营,论据是
美、英、日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现实,并特别提出了20世纪30年代世
界性大危机的教训。1986年召开的“金融改革国际研讨会”中,关于中国商业
银行经营制度模式的选择,又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可以说,理论界的探索和讨论
从未停止。但促成我国商业银行晟终选择分业经营模式的直接原因,还应该归因
于1993年全国性的金融秩序混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及1993年经历
的混乱局面是分业经营模式晟终确立的现实基础。
60
——————————————————————苎三兰篓垡望妻堕些堡堡塾兰塑墨堡坌堑塑蔓矍墨塑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之下,受计划思想和“大财政、小银行”体制格局的影响,
我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在这种高度集中统一、高度的配给性、财趵
性、行政性、封闭性的体制格局之下,整个金融业都是单一的,银行也无经营的
观念和职责,也就无所谓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体系开始改
革。然而直到80年代末阻前,尽管金融体系实现了多元化,但各专业银行均有
其业务领域边界,业务分工明确,业务没有交叉。同时,由于各专业银行的性质、
职能定位不明确,银行缺乏独立自主的业务经营权,也无动力去从事真正的经营。
因此,在改革的初期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经营制度。进入
80年代中期,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我国的金
融体制、金融结构和金融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金融机构多元化,
金融工具多元化.各专业银行的经营观念逐步确立。在此背景下,国有银行的传
统业务分工被突破,出现了银行同业间业务交叉格局,专业银行同业间的竞争初
露端倪并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不明确,业务范
围过于狭窄,加之中央银行的髓管能力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利
益诱导下向银行业务领域“入侵”渗透,金融竞争开始加剧。面对市场竞争的压
力,加之1980年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推动经济联系的暂行规定》中“银行要试
办各种信托业务”的规定和同年下达的《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的促动.
专业银行开始把经营领域向信托、证券、投资、保险、租赁等非传统领域拓展.
凭借各自的资金实力和业务优势相继设立了~大批全资的信托公司、投资公司、
证券公司等,于是,国有银行的业务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混
业经营的制度模式。
从理论上讲,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的综舍化、全能化、业务交叉
不断扩大,业务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与质量,促进金融创新是
有益的。然而,一方面该时期国有银行的企业化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刚刚确立,
激励与约束机制极不对称,风险观念和风险管理制度极其脆弱,缺乏应有的自律
动机和风险约束机制:另一方面,我国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尚未能充分确立,金融
监管的手段和措施比较落后,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极不完善,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缺乏一个严格、有序、高效的监管环境,银行业与信托业、证券业的融合交叉引
起了~系列不良后果,助长了金融机构行为的非理性和投机性,造成了证券市场
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与放大,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剧了金融风险
的积累与积聚,扰乱了金融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银
行的信誉与形象,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使整个经济金融运行面临着爆发
危机的威胁。这些负面效应在1993年上半年达到高峰。1993年7月起,政府开
始大力整顿金融秩序。1993年i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
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银行业与证券
业实行分业管理”。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分
业经营”作出了进一步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适当发展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各类专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
营”,于法律出台之前在政策上规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
由此可见,国有商业银行选择分业经营模式的初衷是要整顿金融秩序,分散
经营风险,规范银行运作,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有其存在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2.现阶段分业经营模式的效应分析
从前述分析可知,我国商业银行选择分业经营体制模式的直接原因是1993
年的金融秩序混乱和对外国尤其是美国模式的效仿。下面就这两方面原因进行剖
析,探讨分业经营模式继续实行的必要性。
1993年我国金融秩序的混乱主要表现为银行信贷资金尤其是同业拆借资金
大规模流向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进行长期投资,从而造成了资本市场泡沫生成
并放大、市场混乱的局面。深究下去我们可以发现,造成危害的关键因素并非是
由于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证券)业务,而是商业银行利用其从事证券业务的
机构进行的信贷资金、同业拆借资金转移投机这一违规行为。而这一事实的根源
又在于:(1)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急躁冒进,未经冷静思考“改革的步子再快一点,
胆子再大一点”的深刻内涵,全国上下掀起“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
在整个社会经济全面处于“发热”的情况下,金融领域不可能超然脱俗。(2)由
于产权制度尚未实行改革,专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的经营机制尚未建立,专业银行仍存在着风险外部化、收益内部化的机会,激励
约束机制呈不对称状态。在此条件下,专业银行介入证券业、信托业、房地产业
并采取投机行为.是符合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的。(3)中央银行监
管体系残缺,监管依据脆弱,手段落后,监管权威缺位也是造成金融秩序混乱的
关键所在。由此我认为,舍弃其它根源因素的影响,而将1993年的混乱局面全
部归咎于商业银行涉足证券业领域,是偏执而片面的;将其作为我国商业银行选
择分业经营模式的全部依据,也是非理性的,
作为确立美国银行业、证券业分离的根本大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同
样也在六十多年的存在历史中历尽批判,最终于1999年11月寿终正寝,被更为
宽松、合乎时宜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
1986年,美国理论界和学术界人士对当初分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基本理
由进行了十分严密的考察,做出了著名的“怀特报告”,从理论上动摇了《格拉
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立法根据。怀特的研究数据显示,1930年至1933年问,
倒闭的国民银行占全部国民银行总数的26.3%,而活跃在证券领域的207家国民
银行中,只有15家倒闭,占混业经营银行总数的约7.25%。15家混业经营银行
其投资证券的资产只占其总资产的不足10%,因而涉足证券业并非其倒闭的主要
原因,把金融风波归咎于混业经营是根据不足的。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当银行
拥有附属证券公司时,其倒闭的可能性会降低。当银行将一部分资金投入证券业
务时,其风险只会有少许增加,而收益却将显著提高,盈利能力的提高增强了银
行的支付能力,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因挤兑丽倒闭的风险,进而降低了整个金融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思路
体系的风险。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商业银行投资证券并非诱发1929年股灾和1933年经济
大萧条的原因,商业银行的大规模倒闭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源于商业银行
参与证券业务。然而对于当时全面崩溃的经济命脉部门——金融业和已陷入瘫痪
状态的商业银行体系而言,最需要的莫过于一种可立竿见影地迅速恢复市场秩
序、建立有序易控的市场体系的法律措施。总之,1933年《格拉斯一斯蒂格尔
法案》出台前的美国最需要的不是金融业的高效率和高收益,而是金融业的稳定-
和易控。《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是美国面l临危机时,以供应急之用的一种补
救措施。
分析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产生背景及其实质,我们有理由对这种
咀供应急之用的补救措施能否指导一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长期选择产生怀疑,
我国效仿美国模式选择分业经营模式的长期可行性也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分业经营模式正式运行5年之后,回头观察其实际收效,可以看到,该模式
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运作情况与当初推出分业经营政策的初衷有很大偏差。
首先,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贷款率、呆滞率、
呆帐比率不断上升,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非但未受到控制,反而有所上
升,其原因即在于分业经营模式的实行。资产多元化是防范、分散、化解金融风
险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分业模式却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选择,国有商业
银行的资产业务集中到贷款业务之上,难以通过资产多元化优化以贷款为主体的
单一的资产结构,分业经营模式使国有商业银行“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面”,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大可以说是题中必有之意。
其次,从规范商业银行运作的角度而言,分业经营模式实行五年后,我国金
融秩序相对于1993年的情况确实好了许多,乱集资、乱拆借、乱抬高利率的金
融“三乱”现象有了明显的收敛,然而这并非等同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运作已
完全规范,在需求决定并创造供给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只要存在着某一方面的现
实需求,就会产生可满足该种需求的供给。在银行由于业务范围受限而盈利空间
较小的情况下,银行为追求自身的利益目标,必然会刨造出更多更为隐蔽的方式
来满足这种需求。实行分业经营之后.银行账外经营,存贷款“空中飞行”,已
从过去的单纯绕规模、绕指标转向了增收入、补利差、解决福利等多种目的和多
种用途。因为在分业经营之后,银行风险在增大,利润在减少,但另一方面包括
利息支出在内的各种支出叉“刚性十足”,再加上其它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理由,
多种形式的违规经营方式就产生了。况且,银行与信托、证券的联系根本就没有
真正脱钩过,这从1996年股市狂涨,1997年无论中央如何打压,股市也跌不到
位的市场状况可以看出,也可以从中央三令五申“禁止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
场”中反证得出。
过去五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表明,强制性的分工和业务范围限定并未
达到实行分业模式的初始目标。
63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我国正经历着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认为分业经营模式不利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及国有商业银行的长远
发展,下面分析之。
我国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目的是使之转变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
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是其自然本
性,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基本动机与目的。盈利增加的实现有赖于业务空
间的不断拓展,而分业经营模式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划定为存、贷款业务与中
间业务,银行业务范围狭窄,银行获利空l司狭小。在金融市场充分发育的条件下,
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利率杠杆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银行一方面需要把贷款利率
尽量压低,另一方面将存歙利率尽量抬高,这些存贷款利率不仅需要与银行同业
竞争比较,还需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上的各类金融工具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存
贷款利率波动幅度还受到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限制。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
益发减少,银行的盈利也益发萎缩。此外,在当今金融证券化、电子化、全球化
的发展格局之中,把商业银行的业务仅仅定位于传统的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中
间业务,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本质内涵和经营原则,而且还会抑制商业银行间
接融资功能的发挥,使得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高度发展的趋势下有可能走向衰
亡。以美国为例,30年代时,美国的金融资产有近60%是由银行控制,但目前美
国的金融资产由银行业所持有的还不及25%,美国的银行业在《格拉斯一斯蒂格
尔法案》的限制之下地位已经下降颇多。商业银行将走向何方已开始为国际金融
业所担忧。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是如
何处理不良债权问题。虽然我国已于1999年开始全面推行“债转股”,将国有商
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剥离给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具体
运作,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但这只是对现有的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理。
要有效遏止新的不良资产增量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制度创新的推动。制
度创新可以通过明晰产权主体的利益边界和约束条件提高其运作的规范化和理
性化,因而要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这在前文中已有论述。此外,
制度创新还包括银企关系的重塑。银企关系的重塑,指的是要建立起一种以信用
为基础的市场契约型的、关系长期稳固的平等交易关系。根据已有的银企关系理
论模式,这种类似日本、德国的主办银行制度关系是以全能制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为基础的。我国1996年也曾试行主办银行制度,但现实绩效极不理想,其关键
原因即在于现有的分业经营模式不能与主办银行制度相融合。由此我们可以推
论,塑造新型银企关系的制度创新需要以打破分业经营模式为制度基础。
随着我国加入WT0的临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直接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
战,在西方各国加快金融自由化的国际潮流中,即使银行、证券分业经营最为严
格的美国和日本,也都逐步以各种法规放宽银证兼营的范围,尤其是美国1999
年11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更是全面肯定了银行、证券混业经营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筑思路
的模式。这样来华的外资银行大都会实行混业经营。且现行的中国《在华外资金
融机构管理条例》也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外资银行将同时向中国人
民银行和证监会申请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牌照。要在与能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混
业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胜,需要我国尽早打破将国有商业银行单一划定的分业经
营模式。同样,我国商业银行要走出去,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实行跨国经营战略,
与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竞争,也需要摆脱分业经营模式的束缚。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分业经营模式确立几年来的效果或是国有商业
银行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环境来考虑,分业经营模式存在的现实基础都在逐步弱
化,现实条件的发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化。
3.与分业经营模式相比,混业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混业经营模式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允许商业银行在经营传统的存放款业务的
同时.经营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甚至包括保险业务)。即可以承担金融机构的
全部职能。德国是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典范。德国商业银行的范围极为广泛:在
资金筹措上,除了吸收各种期限的存款以外,还经营多种与公、私愤相联系的长
期储蓄存款;在资金运用上,除了承担工商企业的短期周转性贷款以外,还经营
为期30年的长期抵押贷款,长达6年的消费贷款以及活期存款透支业务。此:外,
商业银行还为政府机构和工业企业发行和包销证券,为股票经纪人和保险经纪人
融资.为中小企业筹集资本、代收账款、办理设备租赁及证券信托等业务。商业
银行由于其业务范围极为广泛而被称作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s)。
德意志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特洛文(Fr.J.Frou Vain)认为,全能银行制具有
下列优点:(1)能向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信息和最广泛的金融服务,使客户不必与
多家金融机构往来,节约时间。与此同时,银行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客户的财务
状况,从而降低经营风险。(2)可以进一步促进储蓄和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全能
银行通过其广泛的分支机构向客户提供各种形式的储蓄机会,特别是提供大量的
买卖各种证券的服务,从而在促进储蓄的同时,也有助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3)
可以使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全能银行制度不仅可以通过业务综合化获得范围
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将业务风险分散。使其某项金融业务的亏损由其它金融业务
的盈利来弥补,从而减小自身的经营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以我国香港特区为例:香港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政府对经济主体的活动
采取积极不干预的政策,适者得以生存,劣者必遭淘汰,工商界如是,银行界亦
然。香港银行业竞争激烈,弹丸之地汇集了180多家国际性大银行,全球最大的
i00家银行中,在香港营业的有85家,“银行多于米铺”。它们备出百般奇谋,
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因此,在香港,商业锻行的业务领域范围是没有特别的限
制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事几乎各个领域的业务·我们可以以汇丰银行和中银集团
具体说明之。
汇丰银行的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Hong Kong&Shanghai
BankinR Corporation),于1865年成立,为欧洲、亚洲及北美洲之间的贸易往
65
加A 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来提供融资。对至今13,汇丰银行及其附属公司(汇丰银行集团)在71个国家
设有分支机构,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零售、批发及有关的金融服务。其中,汇
丰银行在中国设有18家分行、l家支行和2个代表处,在亚洲32个国家和地区
设有600多个办事处,规模为亚太区之冠。汇丰银行是汇丰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
附属公司,后者是汇丰集团控股的公司。汇丰集团则是世界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服
务机构之一,在全球71个国家设有三千多家办事处,其下属的汇丰控股有限公
司在2000年全球500强最新排名中名列第68位。汇丰控股在英国注册,总部在
伦敦,遍设全球办事处5000多个。汇丰在亚太区、欧洲、美洲、中东及非洲各
地经营多家规模宏大的公司,从事个人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保险业务。
从银行经营模式的角度来看,汇丰集团无疑走了一条混业经营的道路。其业
务领域不仅包括了商业银行的零售、批发业务、个人银行业务,还包括了环球资
金管理、汇丰财资及资本市场中的运作,其客户涵盖各国中央银行、跨国及本地
企业、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和其它市场参与者。
汇丰集团在香港这片自由的市场中,将其业务触角伸展到各个领域,取得了
相当大的成绩。汇丰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II前在伦敦、香港及纽约的证券交易所
上市,面值0.50美元之普通股可在伦敦及香港的证券交易所进行买卖,而在纽
约则以美国ADR方式买卖,每一股ADR代表五股普通股。多元经营使汇丰银行取
得相当好的业绩水平。从财务报表中看出,汇丰银行1999年6月30日资产总值
达4970亿美元,1999年上半年税前利润为40.68亿美元。1999年底,其资本金
为105.98亿美元,2000年底达到138.77亿美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和13.2%,
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6%和9.4%,两个年度的平均资本回报率分别为
22.7%和33.3%。
同汇丰银行一样作为香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也从实行
混业经营中获得了极大收益。
港澳中银集团是中国银行总行领导下的港澳地区十三家银行及各专业公司
组成的集团,它是香港的第二大银行,其在香港的十二家成员银行占香港银行业
客户存款总额的约四分之一。
中银集团同样按照混业经营模式开展业务活动,其业务领域跨越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保险、地产和信用卡等多元化业务。中银集团混业经营主要体现在通
过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这一全资附属机构更多地将业务领域拓展到投资银行
业中。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重组其海外投资
银行业务之后,于1998年8月在香港成立的一家区域性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
为lO亿美元。作为中国银行的全资附属机构,中银国际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
的投资银行服务。中国银行是最早进入国际投资银行领域的中资金融机构之一,
目前融入中银国际的多数机构原先已有多年在香港和英国等地开展企业融资、证
券经纪、项目融资及直接投资等项业务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原有机构的重组与开
66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思路
创新业务,中银国际已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投资银行架构。在它旗下的
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企业融资,它的企业融资部门是中国大陆的企
业重组和境外融资的主要参与者,在已经上市的42家国有企业H股中,中银国
际担任了9只股票的主承销,并参与了30家公司的承销工作。而它的另一下属
公司一一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作为中银国际专门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的下属机
构,是香港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之一。中银国际证券在香港联交所现有十个交易
席位,并拥有香港最大的证券零售网络。1998年中银国际代理的股票交易额在
香港市场居于首位。
除了上述分支机构从事的企业融资、证券经纪等业务之外,中银集团还从事
项目融资、资本管理、直接投资、投资研究等其它投资银行业务,还通过中银集
团保险有限公司和其全资附属的中国银行(香港)信托有限公司、中银信用卡(国
际)有限公司、新中地产、侨光置业等广泛参与保险、信托、信用卡、地产等业
务,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混业经营,可以说,在香港的中银集团已经可以划到“全
能银行”的范畴之中了。其丰富的业务品种同样也为中银集团提供了丰厚的利润
来源。
截止1999年末,中银集团资产总额为1099亿美元。从资产结构来看,集团
各项放款及透支余额为416亿美元,占资产总额的37.8%;存放同业余额为440
亿美元,占资产总额的40.1%;证券余额为145亿美元,占资产总额的13.2%;
贴现及买汇余额为38亿美元.占资产总额的3.5%。1999年,中银集团商业银行
业务(不含中银国际及其它专业公司)经营收入达29.4亿美元,其中.净利息
收入增长7.7%,非利息收入增长9.6%。提取准备金之前的盈利额达2l_7亿美元,
提取准备金后,税前利润为7.4亿美元。在香港企业贷款需求缩减的情况下,中
银集团大力拓展风险相对较低的私人贷款,尤其是私人住宅按揭贷款业务,1999
年,集团香港各行私人住宅按揭贷款增幅达16%,年末市场占有率达L5.1%,比
上年末上升了L 6个百分点,1999年末,集团香港各行对香港本地的贷款余额
中,私人贷款所占比重由上年末的30%上升到了34%。此外,集团还积极参与了
一些大型融资项目,银团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了21.8%。1999年,中银集团加
强新产品开发,先后推出了“投资宝”、“外汇保证金交易小型终端机”、“中
银企业专线”、“中银理财”个人银行服务等产品,并重点推广了“期权宝”业
务。在信用卡业务方面,中银集团多次举办市场推广活动,全年发卡数达16.7
万张,比上年增长了62.6%,发卡余额达53万张,比上年束增长了18.1%。1999
年,在香港财产险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中银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保费毛收入1.3
亿美元;中银人寿保险公司业务发展迅速,当年推出了“安丰保”、“安富保”
等系列产品,全年新增保费收入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5倍,在不到两年
时间内便发展成为香港第三大寿险公司。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将混业经营的优点总结成如下几点:
(i)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银行具有“金融超市”的功能。
67
自u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电4新研究
首先,构建“金融超市”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分业制经营模式的
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存在的历史性,如前所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教
授将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称为“美国银行体系的悲哀”。随着金融深化与金融创
新的推进,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业为提高经营效率、增加市场份额而进行
的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不断被打破。特别是近年来一浪
高过一浪的全球银行业的兼并浪潮更是迅速地将商业银行发展成超级航母型的
“金融超市”。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新动向表明,传统的银行产品——存款、贷款
和结算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惊人的发展,“金融超市”使银行的资产规模更加巨
大,因此很容易形成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其业务经营范围得到了广泛的拓
展。无庸置疑,这些“金融超市”的资金实力和竞争实力都更加雄厚。它们的发
展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其次,构建“金融超市”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阻滞我
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受阻,另一方面是储蓄一投
资转化率因银行受现行制度及市场范围的约束很难提高。而积极构建“余融超市”
并发挥其功能,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a、“金融超市”能够有效
克服分业经营模式下成本过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缺陷,使备类金融企业迅速提
高自身的规模与综合实力,及进行金融刨新,开拓业务经营领域。b、“金融超
市”可以从事~系列的投资银行业务。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帮助企业进行
兼并、收购、台并、证券承销、分销等活动,对企业的资本进行重新整舍,并开
拓新的低成本的融资渠道。C、“金融超市”型的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多元化的
投资所获得的丰厚收益,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性投资和社会性的风险投资,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它属于股权性投资,不但不会增
加企业的债务负担,反而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负担。d、“金融超市”经营模式下,
银行可以通过代客理财、有偿咨询、证券投资等全新业务的开展刺激个人投资热
情,使巨额的个人储蓄存款得到有效分流和释放,通过多种投资渠道流入国有企
业以补充其生产、发展资金,并通过其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振兴。
第三,构建“金融超市”是商业银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
经济体制盼逐渐确立,市场环境也由供给“瓶颈”型转向需求约束型,同样,我
国的金融业也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使银行的边际利润呈递减态
势。而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还可以经营投资
银行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交易、保险代理等,加之其融资范围从传统的营运资金
贷款扩大到私人债券或国际债券的发行,服务对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包括贸易、
工业、各种类型的公司、个人和公共部分,因此,广泛的业务经营大大拓展了金
融企业的盈利空间。
(2)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地分散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若商业银行可涉足证券业,与投资银行业务相融台,就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
的存贷款、证券投资等业务领域的服务,从而能够全面地把握客户的财务、信誉
塑兰兰塑堡堕塑堕些堡堡竺苎塑里堡竺堑塑翌堕墨堕
状况,更充分地掌握信息,增加放款、投资的成功系数。银行与证券楣融合及其
信息共享有助于增加对客户及市场的了解和把握,降低风险和交易费用,提高效
率。银行具有充分的信息,解决了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阔题,从而降低
了潜在的业务风险。
此外,多角化的经营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可以使风险分散,这是经济学和管
理学中尽人皆知的常识。直接金融快速发展导致的“脱媒”太幅度降低了银行的
盈利空间,如果禁止银行进入证券市场,商业银行会因为市场萎缩而陷入困境,
增加其经营风险,而一旦银行可从事证券业经营,则可在某行业不景气时仍能在
其它业务保持获利,使得总利润水平得以维持。丰厚的利润,无疑增强了银行抗
风险的能力。
(3)实行混业经营可以激发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金融创新不仅包括金融工具上的创新,还包括管理、服务、经营理念、金融
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从分业向混业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重大
的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又使得金融工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必要性更
加突出,同时也为这些创新提供了契机。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涉足于各
种金融业务领域,它们之间业务的趋同性更加突出,竞争在一个更大的领域之内
激烈起来。为了保持和争取客户,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各商业银行必然会各出奇
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有更为广泛的活动
范围,可运用的金融工具也更加丰富。商业银行可以将它们分化组合,创新出盈
利水平更高、风险规避能力更强、更加能够满足客户和银行自身需求的金融工具。
通过上述实例分析和理论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混业经营符合市场自由化的
趋势,是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的要求。它有利于打破行业蛰断和保护,促进竞争
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也有利于金融业提高效率,改善服务。降低成本。抗衡
风险。相对于分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更为有利,也更加符合世界金
融发展趋势。实现由分业模式向混业模式的变革是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向之一。
4.实现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变革
规律不可违背,潮流不可逆转。国有商业银行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全方位
发展、全能化运作的准备,逐步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变革。
要实现从严格的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这一变革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
金融业务主体(包括银行与证券公司)自身的规范与完善、监管当局监管能力的
提高、法律体系的健全。下面就这些条件及我国的状况加以说明对照,以得出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路径选择·
从微观角度看,银行和证券公司是否真正成为具有较强风险约柬能力的市场
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银行业发展模式的选择·银行的行为本身是否规范,
是否具备安全性,是银行生存、运行、发展的关键条件。一般而言,银行的安全
性与业务范围负相关。因为银行经营要遭遇多种不确定因素,业务品种越多、范
围越广,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追求规模而不讲效益、追求盈利而不顾
加^WTQ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御新研究
风险的银行,如果让其经营全能化业务必将给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曾经不顾盈利性和安全性,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和网点的增多:在
资金投向上,存在仅考虑资金的收益性而不顾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倾向,表
现出很强的粗放经营的特征。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
日趋规范理性,自我约束机制有了明显的强化。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慎贷”、“惜贷”现象,至少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行为
的理性化程度已明显提高。
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理性、规范地运作,其中关
键的一点在于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制度,这同时也是保证国有商业银行运
作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实现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的重要条件。建立法人治
理制度即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性分布(即责权
利相统一),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出资者、
经营者及监事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
的决策效率。从内部而言,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
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
具体来说,所有者在充分获取代理人行为信息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优化的激励约
束机制,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并给予其最佳的行为激励,使经营者为实现所有
者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从外部而言,即使相关利益者通过相机治理程序,通过市
场对企业的治理来保护所有者的权益。20世纪90年代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向现代商业银行法人治理制度靠
近。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国有银行为国有独资银行。基于国有独
资商业银行出资者的唯一性并依照《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的规定,四家国
有商业银行不设股东会,而是由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部门授权银行董事会行使
股东会的部分职能。《商业银行法》还规定国有银行设监事会,这样就使国有银
行法人治理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法人治理制度的外观,并在法
律上给以规范和保障。此外,各国有银行均实施了系统内部授权经营,加强了内
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从而完善了内部约束机制。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制度
距现代商业银行法人治理制度的要求尚有差距,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有中国
银行设了董事会,工、农、建三行董事会均“缺位”,而由党委代行董事会职责:
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本质上是行政级别关系;市场难以对垄断竞争经营的国
有商业银行施加外部约束力等。
从宏观上来看,宏观金融监控体系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直接影响了
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务范围广泛,对经济活动的影
响面更广,业务复杂程度也远高于分业经营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相应地,监管体
系的监管能力也要相应提高,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德国全能银行模式
的长期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拥有德国联邦银行这样一个权威、
有效率的监管机构。目前学术界一般也认为,我国1993年金融秩序混乱导致的
70
第三章漾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思路
分业经营是对当时监管能力较低的一种妥协。经过数年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建立
起一个具有权威的金融监管体系框架,并逐步走向成熟。表现在以中央金融工委
为领导,以中央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为主体的全新的富有权威的金融监管体系
己正式确立:中央银行按经济区划对其分支机构进行调整,表明了金融监管制度
自臼.市场化改进和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监管重心的转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
监管己基本建立起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预防性监督管理和最后抢救行动三道防
线,监管体制已基本完善。然而不可否认,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之中还存在一些有
待完善的方面。例如金融监管力度的把握自主性较差,多以国家政策需要为转移:
监管工作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
模式的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为规范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主体,必须建立完
善的市场竞争秩序、规则和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向混业模式的转变也必须依赖
于健全完善的法律环境。综观历史上各国商业银行分、台经营模式的确立,无一
不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实现的。此外,健全、有效的法律体系可以为混业经营的
银行的业务活动界定合法边界,减少其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
框架已基本健全完善,自1995年起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
法》、《中华人民共和园商业银行法》、《票据法》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
会条例》、《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国有独资银行监事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
法规,此外有关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法规条例、《信托法》以及金融机
构市场退出和金融机构同业自律的有关法规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这标志着我国
金融业发展已步入法制化轨道,完善健全的金融监管依据业已形成,为我国商业
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但也应该看到,尚有一些重要的
金融法律仍然空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亦仍然存在。
由此可知,我国初步具备了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在我国商业银行业推行混
业经营模式有其可行性。但鉴于金融行为主体、监管主体、法律体系等都尚有某
些方面有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向混业模式的转变也应逐步实现,走渐
进式改革的路径。
具体而言,我认为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逐步实现自分业经营向混
业经营的转轨。
第一步,实行集团控股公司。国家控股以保证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集团内
部分设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部门,各部门之间分业经营,风险分开,法律责
任分开,资金、人员、设备等基本独立,从而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得以分散到各
个领域;集团统负盈亏,一个业务领域的亏损可由其它业务的盈利来弥补,从而
保证集团整体利润目标的实现。例如中国光大集团,自1993年成立后,就明确
了以金融为主业的投资方向,近几年,其发展模式就是以创新型的金融业全能型
经营为主线拓展其金融主业发展方向。1991年,光大集团成立了光大国际信托
投资公司,i992年成立了光大银行,1996年成立了光大证券,2000年又入主中
7l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国最大的券商⋯一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这种方式是在目前法律框架之内的一种变
通的途径。渐进式改革的一大特点是在现有的法律边界内实现制度的边际性调
整。《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限定了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业的涉足.而且法律
的变更不是一朝一夕可实现的,否则会影响法律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在这种情况
F,实行集团式经营确是一个好的选择。
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跨国混业收购英国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即是此途径
的一个案例。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公司,工商
银行通过此次收购组建了一家投资银行性质的金融公司,我国《商业银行法》限
定了商业银行在境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可能,却未规定和限制商业银行在境外
进行投资银行业务。所以,中国工商银行此收购可以看作是在《商业银行法》的
框架之内,寻找拓宽业务领域的途径,实现业务多元化、顺应国际潮流的成功一
举。附属于中国建设银行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和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中银
国际英l虱国际有限公司,同样也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法律框架之内寻求涉足投资
银行业的合理途径的产物。
第二步,随着集团内业务的发展及法律管制的逐步放松,集团内银行、证券
等备业务部门的业务适当交叉,相互代理或以兼营的方式逐步实现向混业经营模
式的过渡。银行的资产可以有比例有限制地适度证券化,且证券资产应以国债为
主,企业债券和公司股票为辅,严禁涉足期货等高风险投资领域。
第三步,待银行、证券公司自身发展成熟,成为理性、规范的市场行为主体,
监管当局监管能力提高、手段成熟,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并随经济条件的发
展而实现突破性的改变时,实现银行业、证券业的完全融合,完成由分业模式向
混业模式的转变。此时。银行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加长业务链条.与证券共用
网点、设备,利用信息优势和理财专家为客户提供理财、信息、咨询服务,商业
银行介入投资银行业务.适当进行长期的风险性投资,参与企业股票与债券的包
销或代销,参与企业收购、兼并、长期发展的策划和融资,实现直接融资机构和
间接融资机构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完全融合。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轨的变革过程
中,我们要加强商业银行自身控制体系的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风险意
识和抗险能力;要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实行混业经营的强有力的微观主
体:进一步加强监管体系、监管体制的建设,增进监管效率,提高监管水平,增
强宏观金融姣控体系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为混业
经营模式的顺畅运行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为市场主体提供有序竞争的法制环
境。
三、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包括三个层次:发展战略层次、经营战略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镱思路
层次和职能战略层次。发展战略是银行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统管银行各种经营战略
战术的总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思想。经营战略是对银行总体资产进行科学运营,使
银行资产实现结构优化和数量增值的战略方针。职能战略是通过建立各种具体的
科学管理模式,对银行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方针。发展战略支配与决定
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的实施效果又不断修正发展战略,三
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下面我们就国有商业银行这三个层次的
创新进行讨论。
1.发展战略层次: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应该从以银行为中心转变为以为
顾客提供蔓多的价值增值为中心,实搪cs战略
在计划经济时期,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是由计划决定。生产厂商不用进行市场
调研,只需要按计划生产即可,与此相应计划经济下的银行也只需按计划完成放
贷等一系列指标即可,市场的竞争度几乎为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
完善,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金融体系内已不再只是工、农、
中、建“四大天王”雄霸天下了,许多后起之秀纷纷崛起,而且表现得相当出色,
比如招商银行就以快速的增长而令人瞩目。2000年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WTO
的有关词题达成协议以后,国有商业银行又面临入世后外资银行的挑战。如今中
国这块市场已将不再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足鼎立了,只要有实力,服务优质的
银行都能分得一杯羹。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静下心来,好
好考虑自己的未来将如何发展。
分析国有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我们先得从当今竞争环境的变革谈起。
新世纪竞争有几个与以往不同的显著特点:(1)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提高,企业
从产品、技术服务、营销各个方面都存在激烈的竞争。(2)竞争的范围扩大,竞
争不再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扩大到了接个区域甚至全球。(3)竞争制
胜因素发生了变化。60~70年代是规模和市场份额,80年代是速度,1987~1993
年是识别和占领战略控制点,现阶段是获得最广泛、可靠的客户忠诚度,控制、
把握将来顾客的需要这个战略制高点。竞争不再只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在竞
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是超越竞争,即不是以竞争对手为对象,而是以努力超越
自己、超越先前提供的价值为导向。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理念还处于
60~70年代的水平,即以规模和市场份额为制胜因素.而国外的银行已经推行
cs战略好几年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想要在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彻底改变陈
旧的经营理念,一切经营活动以增加顾客的价值增值为目的。实施cs战略。
CS战略(Customer Satisfaction Strategy)即顾客满意战略,是指企业
为了使顾客完全满意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综合、客观地测定顾客的满意程度,并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整个企业一体来改善产品、服务及企业文化的一种经营战略。
该战略要建立的是顾客至上服务.使顾客感到百分之百满意,从而达到效益倍增
的管理系统。cs战略的理论根基是顾客利益与银行利益根本一致。银行在为顾
客提供尽可能大的价值增值的过程中也能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增值。cs战略之所
73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是因为它体现了市场经济契约自由和消费者
主权,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规模、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的特点。市场经济是契约
经济,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市场经济的
契约自由表现为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择业自由和交易自由。消费选择自由
体现了消费者主权,即消费优先权。消费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生产的规模
和结构。国有商业银行不能例外地要受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支配.因此
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应该适应顾客的需求。应该特别提醒的是cs战略中的顾客
不光是指银行为之服务的最终顾客,还包括内部顾客(即一个部门为另一部门提
供服务,另一部门即为它的顾客)。如果每一个部门都争取为下一个部门提供尽
量大的价值增值,那么最终顾客也必定能得到最大的价值增值。我国国有商业银
行引入cs战略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变。
(1)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cs战略中的“顾客满意”不单纯是以前
那种顾客至上的优质服务思想,而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银行的一切活动都要以
获得客户的最大满意程度为目标而展开的战略思想。从金融产品的设计、订价、
服务到金融产品的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都要从客户和市场的需要出发。这种观念能
使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种团队精神,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在实现这个共
同目标后能共同分享利益,可以一改过去等级式或分割块状式的部门关系,减少
价值流在银行部门内流动的成本。并且客户在得到优质的服务后会对银行产生一
种依赖,银行能牢牢地把握住客户对自己的忠诚度,这对银行长期稳定发展十分
有利。
(2)了解顾客价值增值系统具有变化性的特点,银行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及
时听取客户的需求。具体方法有:银行有关部门定期召集主要大客户的主管人聚
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新需求,以及对现有的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意见。银行对这些意见要高度重视,进行综合分析,并将
有关结论及时反馈给各大客户,再听取意见,再分析,不断磨合,直到银行和客
户之间达成麸识。这样做一方砸让客户感到他们的要求得到充分的重视,另一方
面也让客户了解到银行的难处,大家互相体谅。除此之外,银行应设置24小时
免费备询电话,及时解答顾客的各种疑问,并及时收集客户的意见。通过这种方
法充分收集小客户的意见,让小客户感到银行时时在身边关心着他们。
(3)推行综合柜员制,即多项业务的多人操作变为一人单独经办。综合柜
员制能使客户在办理多种业务时不必奔跑十几个柜台,在一个柜台前即可获得全
部金融信息和所有金融服务。推行综合柜员制的最大难点是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提
高,它不仅要求综合柜柜员能熟练操作各种业务(如:人民币对公、外汇业务等),
还要求柜员具有随机应变、仔细耐心等素质。这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职员来说
是一项挑战。目前要加强员工培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将综合柜柜员的待遇
与普通柜员拉开档次,激励员工学习多种技能,争做综台柜员。
(4)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超值的判断来自于对价格的比较和对感觉、感
74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饿思路
情以及原则性比较等方面的意识综合。客户只有得到超值价值时,银行才能得到
顾客的依赖和忠诚。客户超值价值满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供优惠的价格。但价
格是成,一#加利润的反跌,一个银行若无法将成本降下来,自然也无法为顾客提供
超值价值。因此,降低成本对任何一个银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原来国有商业
银行是按各分支行往期费用支出水平来拨经费,造成一个现象即这期节约花销,
费用降低了,下个月就只能得更少的经费了。因此分支行都抱着“不花白不花,
这月不多花下月更少”的思想观念,导致成本费用有扩张的趋势。厉来发现这种
方法的弊病之后,许多银行改按存款规模拨经费给分支行,每月用不完的经费也
不用上缴。这样大大激活了各分支行扩展存款业务的积极性和以各分、支行为单
位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作为总行,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是对银行分支机构、储蓄
网点进行整合,削减不必要的网点.充分运用自动柜员机这种形式来减少人工费
用,加强与其它银行的合作,做到信息共享、机具共享,在竞争中大力开展合作,
促进共同繁荣。
(5)建立客户满意评测系统。采用自我评测、同事评测、上级评测和顾客
参与评测的综合评测方式,鼓励顾客积极参与对员工和单位的评测,采用友好的
界面让顾客方便地参与评测。比如在办理业务的等待期间,可让顾客填写~些评
估表,评估表要设计得简单明了,并对积极参与评测的顾客给予奖励。在收集到
评测表后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筛选出有效问卷折算成分值,每个员工和部门
的各种分值加总得出的评分等级直接与其奖金福利挂钩。
cs战略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增长的有效战略,它是一个发展层次战
略,其它战略都受它支配并为它服务。
2.经营战略层次:按照资本运行的规律,在提高银行既有经营资源资本化能
力的基础上.通过产权投资和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提高银行竞争力,实现
银行价值增值最大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生活中各个领域都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国有
商业银行原来在国家雄厚财力的支持下,在封闭市场的保护下,占据了垄断优势。
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已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国有商
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来源,而逐渐开放的市场中的初生牛犊、外来猛虎都对国有
商业银行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关键的时刻,既可成就许多银行一跃成
为世界级大银行,也可毁掉一批落后于时代、不能把握时机的银行。一家银行要
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一要有雄厚的资本:二要有庞大的规模:三要有先进的技
术;四要有齐全的服务。但这些能力的具备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来源作后盾。国
有商业银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几家银行,只有它们可能在入世后与外国的大
银行集团抗争,可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的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种类、资
本充足率都是无法与外国大银团相比的。在国家无法为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短时
期内进行新建扩张成本又高的条件限制下,国有商业银行最明智也是可行的一条
路是通过资本市场,采用资本运营的方式筹集资金,利用兼并和收购的方式进行
75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低成本扩张和对金融业进行整合。资本运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经营层次的
战略活动是‘种资源整合型(integrated)战略,是银行内部成长与外部成长相结
合的战略。因此资本运营的成功能让银行快速地发展,而资本经营的失误可能会
造成很大的危难。所以我们既要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又不能盲目乱用,应遵循
必要的原则:
(1)遵循效率原则。银行进行任何资本运营活动都有一个成本、收益的问
题。只有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资本运营活动才可能给银行带来增长。比如银行从
资本市场上筹资,如果取得的资金没有恰当的用途,造成筹资成本高于资金带来
的收益,则会导致两种结果:在债权筹资的情况下,会使净资产减少侵蚀所有者
权益;在股权筹资的情况下,总利润不增加而股份数增加会稀释每股净收益,损
害股东的利益,其结果都是银行资产盈利能力下降。再比如银行利用兼并和收购
的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如果并购之前只想到扩大规模而未考虑规模的扩大是不
是存在经济效应,也不考虑目标银行与本银行的融合度,可能并购以后,规模过
大导致管理困难或者不能形成互补优势,反而只是重复扩张,降低银行的经营效
率。
(2)明确资本运营目标,拟订选择最佳方案。比如并购的目的就分为获得
规模收益、降低进入新行业和新市场的障碍、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获得科学技术
上的竞争优势、获得经验菇享和互补效应、进行利润转移、跨国经营等数种,对
于不同的并购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是截然不同的。若是为了获得规模效应,则应该
选取经营方向类似的银行作为目标银行,并购方式也宜采取兼并为主,这样才可
能对两个银行的资产进行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费用率的目的:若是为了降低企
业经营风险,则宜选取经营方向、产品与自己有很大差异的银行作为目标银行,
并购方式宜采取股权式收购,这样可以只对目标银行承担有限责任而不承担连带
责任,又达到利用目标企业与自己发展方向的差异性分散风险的目的。
(3)以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为导向。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
题不仅是资本金不足、资产质量差这种有形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银行的经营机
制、企业文化陈旧落后这种无形的问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运营活动要站
在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有利
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的高度来进行。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运营活动中要特别注
意学习和吸收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建设经验,
这种无形的财富往往比有形的财富来得更有价值。
(4)以动态的眼光看待资本运营的目的,资本运营活动要与银行业发展的
趋势符合起来。在国际银行并购的浪潮中,银行朝着巨型化、集团化和全能化的
方向发展。中国银行业要在竞争中站稳脚根自然也不可能逆流而行。目前我们在
这方面也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中银集团的重组、中国工商
银行跨国混业收购英国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等。
(5)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运营不同于其它普通商业银行,它还必须以有利
76
整三兰婆化啦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恩路
于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为导向。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外部资金的
同时,必须要以国家控股为前提。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公有制性质是国家控制国
民经济命脉的前提。我们要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也是为了使国有资产得以保值增
值,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如果改来改去使国有商业银行私有化
了,那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
(6)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运营活动要坚持以市场为纽带的原则,切忌政府
作为中介人“拉郎配”,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
总之,在遵循以上方针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运营的战略方针应该是
多层次、全方位的,能发挥资本运营的最大能量。
(1)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利用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日前国
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因为国有商业银行
的资产风险系数太大,而且一部分资产实质上已经损失。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为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也只能解燃眉之急。因此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充分动员社会资金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可行的。
(2)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进行合并整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机构、
网点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各地区的存款占有率来对网点进行合并整
理。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达到设置每个网点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将粗放型经营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营方式。
(3)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强强联合。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后,通过互
相持股或合并,会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度.并且达到优势互补效应。就
拿现有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来说,中国银行擅长外汇业务,中国工商银行在城镇
开展的业务最广泛,中国农业银行砸向农村的业务做得摄好,中国建设银行在处
理各种基本建设项目、大型投资项目业务方面经验最丰富。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四大行专业分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但各自仍在长期的专业分工经营中保
有自己的特色和长项。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各自业务产生协同效应的可能性进
行各种方式的联合,获得经验共享、信息共享,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并购。1999年7月1日,美
国国会通过了旨在终止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现代化法
案》,标志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大趋势。混业经营带来的是银行的全能
化和服务的集台化。中国目前金融体系发展还不成熟,金融监管还不够严密,因
此暂时实行分业经营是合理的。但是面对外资银行业务丰富、风险分散的强大优
势,我们不能任何对策也不想。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一个集团下面成立银行、
证券和保险公司,各单位之间独立核算。比如现在的光大集团下面就设光大银行、
光大证券。这样做一方面可使银行的资金不任意流入股市,使银行不能操纵股市,
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的混业经营打下基础。因此国有商业银
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收购一些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银行业对证券公司或
保险公司的支持也能壮大它们的发展。
77
加^W’/'0背景下国有晦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盒融创新研究
(5)国有商业银行可兼并或收购国外的金融机构,为国有商业银行拓展海
外业务、实现跨国经营打下基础。通过并购外国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引进先进
的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精神等,另一方面可以扩展业务空间,获得新的增长机会。
附: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
一、收购事件及背景
香港友联银行于196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1973年在港上市,1999年总资产
为214亿港元,有22家香港本地分行和l家海外分行。2000年4月19日,中
国工商银行与中国招商局集团达成协议,以港币现金18.05亿元的价格收购香港
友联银行53%的股份。2000年7月14日中国工商银行就收购香港友联银行一事
完成了法律程序。中国工商银行以每股7.54港元的收购价格收购中国招商局的
2.2亿股,共花了18.04亿元成功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53.24%的股份。当日友联
银行每股股价为8.7港元。这次收购友联银行还包括友联银行的7家全资附属子
公司和1家合资保险公司(香港平安保险公司)25%的权益。双方就IT、信用卡和
深港两地业务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
二、收购的动因
I.深度拓展香港市场
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已经拥有经营批发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分行和
附属机构,但零售银行业务这~块还是空白。在香港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是中国工
商银行把握住香港市场的重要一环,但是如果采取新建零售银行业务网络的方式
成本太大,而且新建的零售银行业务网点还有一个得到客户认可并逐渐形成较稳
固的客户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期收益是肯定要小于投入的。而且新建零售
网络需要大批的人力资本支持,一时对人员需求的大量增加面临的两个问题是: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许多高素质人才,另~方面会造成工资上涨的压力。如果从国
内派人过去又存在不熟悉香港本地情况(如办事程序、民俗等)的障碍。因此收购
一家在香港拥有完整的零售银行业务的本地银行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在香港拥
有22家本地分行的友联银行成了中国工商银行的目标企业。此番收购后,工行
可利用友联银行完整的零售银行业务网络优势,在香港形成批发、零售、投资银
行业务有机结合的整体业务格局。
2.进一步推进跨国经营战略
中国工商银行在前几年已经认识到发展跨国业务的重要性.1998年以来,
工商银行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已在国外设有6家分行和3家代表处。香港作为国
际金融中心,是工商银行在今后进一步加快海外业务发展必须争夺的战略重地。
此次收购香港友联银行与1992年2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的西敏亚洲证
78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镱思路
券有限公司是一脉相承的。本次收购将完善工商银行在香港的业务品种,并进~
步扩大在香港地区的业务,使工商银行在香港的机构成为全行的港币清算中心、
外汇交易中心、商人银行业务中心。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站稳了脚根,就能以香
港为窗口开展各种跨国业务,进一步推进中国工商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
三{并购的经济效应分析
L.中国工商银行此次收购香港友联银行采用的是协议收购的方式,协议收购
是收购人通过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反复磋商,并征得目标公司管理层同意的情况下
达成协议,并按照协议所规定的收购条件、价格、期限以及其它规定事项收购目
标公司的收购形式。它的优点是收购活动不必在证券交易所进行,可以节约佣金。
2.中国工商银行此次收购友联银行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进入新市场的障碍。如
前所述,工商银行想以新建方式进入香港市场未必能很快得到客户接受和占据市
场份额。工商银行通过收购友联银行,利用了它已形成的零售银行网络和固定的
客户群.大大降低了进入香港零售银行业务市场的难度,并拥有了一个高起点。
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利用自身的整体优势,在业务合作、资金融通、经营管理等
方面全力支持友联银行.便该行成为科技含量高、业务品种齐全、盈利能力强、
经营管理水平上乘的一流上市银行。这样工商银行能牢牢把握住现有市场份额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张。
3.职能战略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其目标是建立良好
的公司治理机制
(1)科学的决策体系
在行政化的系统控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体系往往存在三个误区:一是
权力过分集中,一些银行事实上没有决策集团而只有决策者,事无巨细都是一个
人说了算,导致“拍脑袋”决策。二是某些经营者把本应自己负责的职权交给上
级,事无巨细都听上级指示。三是各分支行决策条块分割,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出
发,各自为政.难以横向联合、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进行决策。优化国有商业
银行的决策系统已是当务之急。构建科学的决策系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
明确各层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决策权是对银行各项事务处理方案的选择权和
决定权,它会导致一定的利益分配后果,如果决策权不能和相应的责任、利益相
联系或三者之间关系模糊,极可能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决策人利用手中的权利谋
求个别集团的局部利益,决策成功了竞相争功,决策失误了相互推卸责任。明确
的责、权、利,能使决策人在作出决策时反复比较各种方案、听取各方意见、谨
慎地做出抉择,选择最优方案。第二,建立有层次的、科学的决策程序。所有决
策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被
决策事件的重要程度制定不同的决策程序。对重大事件必须实行集体决策,由有
关人员对事件进行研究,提出具体方案,进行汇总讨论,反复比较、研究、修改,
选出最佳方案。集体决策可以避免个人思维的局限和个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对子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日常事项的决策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决策程序,严防决策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对于
熏要程度小的事项,备管理者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根据银行规章自主进行,这样
可以减少决策成本、节约决策时间。第三,决策过程中民主与集中相结合。进行
决策时要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在工作第一线的职工的意见,防止独断专权
的行为。但是在各方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权威能做出最终
决定,以免延误决策时机。第四,对涉及多方利害关系的重大事项,要成立一个
独立的尽职调查小组.组织一批专家,对业务部门提出的方案和报告进行独立的
调查,以保证客观公正,防止利害关系导致意见偏向甚至道德风险。
(2)严格的经营目标责任制及科学的考核体系
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有赖于各经营单位按时、高效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如何
控制各方人员都能努力工作,减少搭便车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严格的经营
目标责任制及科学的考核体系。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的
考核标准。在旧的管理体制下,考核标准是以数量为准,造成金融机构抢拉客户、
高息吸储、乱用核算科目等问题。曾经一度是以各分支行利润为考核标准,但这
种利润指标是看当年的帐面利润,导致了各分支行乱发放贷款,分支行之间存款
调剂困难的现象。四大国有银行目前仍十分注重规模的增长,特别是存款规模的
增长,对效益指标重视得不够。而作为综合性商业银行的招商银行酋家引进
IS09000的质量检测系统,取得明显的效果,使招商银行人员质量意识提高,工
作效率增进。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未形成以质量来评价业绩的企业文化,使员
工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是激励员工合规经营,增
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从总体上增加银行效益的必要条件。建立严格的经营目标责
任制及科学的考核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经营目标定性和定量要求相结合。
在确定合理的经营目标时,要对最终要求的经营效果做出明确的描述,并辅之以
合理的数量要求。既要防止目标模糊,又要防止经营人员只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
实际效果。第二,经营目标的制定应具有相对稳定性。经营目标不宜频繁变动,
否则会造成经营者预期的不确定性和经营策略调整的困难,导致短期行为和经营
的不稳定性。经营目标又应该具有灵活性,因时、因地有所差别,并随环境的变
化灵活调整。僵化的经营目标会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公平。第三,在正常情况下完
不成任务,要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并严格执行。第四,建立领导、同事、顾客评
议与自我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样能综合各方意见,克服个人主观偏见,做
到客观、公平、公正。第五,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有利于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防止违规操作的发生。比如许多银行用职工拉到的存款量作为确定奖金额度的标
准,一方面激励了员工揽储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某些员工利用手中的职权方便,
以一定的违规操作作为拉到企业存款的交换条件,因此在制定这种标准的时候,
要完善相应的监督手段。
(3)审慎的会计原则
银行会计是反映和监督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强有力的手段。审慎的会计原则
——————』生塑竺璺蔓塑!!矍堡垦兰塑堡堡坌堑塑翌堕曼堕
是指在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抬高资产或
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
银行作为金融企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决策风险、体制风险
等诸多风险,实施审慎原则,能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
生之前化解风险,并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有利于银行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存款人利益,提高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坚
持审慎的会计原则包括:资本充足率的构成和与风险因素控制的联系,充足的拨
备,及时打销坏帐,财务信息透明等。银行的会计控制体系首先要保证各项会计
数据的真实性和帐务处理的准确性,通过完整的帐务体系发现问题,监控各项业
务运作。其次,银行从上到下应该形成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消除财务管理上的
分散混乱局面。再次,应该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提取各项呆帐准备金,对银行
持有的各种有价证券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第四,要定期对实
物财产进行盘点清查,并与账面财产核对,发现差异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财产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4)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有效的内控镱4度是国有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的内控制度存在许多问题,不容乐观。第一。银行虽然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
并未得到严格执行,有些员工或管理层人员为了眼前的暂时利益不顾规章的制
约,大胆地进行违规操作。第二,规章制度的建设尚未体系化,存在相互分割,
留有空隙的现象。目前银行制定规章都是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来制定相应约束规
则,这样虽然比较有针对性,但忽视了与既有规章的整体协调性,忽视了问题之
问的联动性、制度的严密性,可操作性不够。第三,组织结构方面,机构之间的
职能界定不清,责任落实不到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缺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的机制,权、责不相配套。这导致内控机制内耗严重,加大了监督成本。第四,
内控稽核机制不完善使内控机制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内控稽核的目的是完善
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标本兼治的检查。如果内控稽核不健全,发现不了内控机制
的缺陷,那么问题就会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现行体制下内部稽核部门在行长、
总经理或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严重影响内部稽核工作的
开展。
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种种缺陷,改革和完善它是义不容辞
的。在改革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事先制定的控制办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增添
了许多不好的副作用的情况,但我们不能因此裹足不前。只要不断发现问题并不
断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就能得到一步步的完善。
首先。健全强有力的、有效的内控组织体系·切实发挥各层次组织机构的内
控作用,充分发挥内控体系的整体效应。在操作层次上,实行通常所说的三道防
线,即第一道防线以一线岗位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建立各职能部
r]及各岗位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第二道防线是按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互监督制约的工作程序,实现各业务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控制;
第三道防线指专设内控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酝实施监督,
对各业务部门、岗位的再监督和再控制。在决策层次上,科学地界定分、支行长
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加强干部交流。定期对于部进行经济责任审
查和全面考核。
7其次,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料保全系统,每一笔业务都要有相关的合同、依据、
文件为证,否则就视为经办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交易。资料的保全系统,有利于
核查部门对银行业务进行追溯核查。与此相应,要规范银行的会计帐务处理程序。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都要遵循能更好地向信息接受者展示银行业务经营状况的原
则,尽快改进不规范的会计处理方式方法。
再次,有关岗位职责相互分离,以防止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如实行对出纳与会计相分离;重要空白凭证的保管与使用相分离:信贷的受理发
放与审查相分离;资金交易审批与经办相分离:损失的确认与核销相分离等。
第四,完善稽核虢督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要保证监督机构的权
威性,监督机构直接对总行负责,在对分、支行进行审核工作时能做到独立、公
正,不受外部干扰。尽快扩大监督的范围,不光要对银行的每项业务进行监督,
又要对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监督,确保其安全性。要重视日常的审查.每次审
查要抓住重点,不要流于形式。群众对银行的监督作用不可忽视,要定期制作不
记名调查表,收集群众意见,并完善群众的检举揭发制度。
第五,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事先防范为主,事后补救为辅。
总之,完善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活
动的方方面面。内部控制不但要有利于各部门按规章办事,还要有利于各部门的
协调、配合。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借鉴其它股份制
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
(5)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既能对经营者发挥有效的约束作用,使其不做出
损害所有者和债权人的行为,又能对经营者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使其能追求利
润最大化的目标。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所有者控制经理行为的手段是有限并且
非常不完善的,应此要求所有者设计一套激励合同,使得经理能够选择努力工作。
激励机制设计的关键是要把经理努力的结果与他所能获得的报酬相联系。众所周
知,在国有商业银行工作压力小,风险小,没有形成灵活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员
工也不怎么担心丢掉现在的饭碗。而许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形成了
台理的人事制度,人员能升能降,有进有出,从而促使员工形成危机意识,努力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激发。国有商业银行要完善激
励约束机制,具体而言,首先要严格考核和奖惩,做到努力程度和报酬率相结合,
工作效果可与奖金、职务的升降挂钩。其次,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在对
职工进行物质鼓励的同时要注重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
82
第三章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论分析和对策思站
神,培养职工爱行如爱家、将银行的命运与自己的发展相联系的企业文化精神。
精神力量的鼓舞是物质刺激所不能替代的。再次,坚持权力与责任、风险与效益
相对称的原则。有多大权力就必须对权力范围内发生的一切工作失误负责,防止
平时拼命揽权,有事时推卸责任的行为。第四,实行岗位交流制度。保证岗位交
流的经常化和有序化,实行持证上岗、员工竞聘制度。有效改变员工“一次分配
定终身”的弊端,激励员工多学本事、增加选择机会,增强员工的紧迫感和危机
感,促使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内部经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和动力,与社
会经济大环境的改善密不可分。这里既有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构问题,金融市场体
系的发展问题,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问题,也有诸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等问题。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顺应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而进行的,作为经济肌体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变革必然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经济体制
中其它环节变革步伐的快慢,也必定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起延缓或推进作
用。因此,加快相应的配套改革的步伐,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国有企业改革:重构微观基础,构建新型银企关系
1.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互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银企之间的经济联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之间具有协同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了剩余产品,从而商品交换就产生了。在物物交
换的时期买与卖是一次性完成的,储蓄总能转化为投资:当货币出现时,买与卖
产生了分离,居民手中拥有了货币储蓄,而企业需要货币资本进行生产,于是货
币所有者和需求者之间产生了借贷的信用关系。在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之问直接
发生信用关系时,会由于二者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要获取信
息消除这种欺诈风险的成本又很高,而且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之间的供求数量、
期限的不匹配,会使双方在寻找合意的交易对象肘花费很多成本。银行这种金融
中介机构因为其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能降低收集借者与贷者信息的成本费用,而
且它能集小额资金贷给大额的需求者,将短期资金贷给长期需求者,提高了资源
的配置效率,因而它的存在具有必然性。银行之所以会那么做,是因为它有自身
的利益驱动即获取利息,而利息又是企业生产利润的一部分分割而来,因此银行
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马克思的扩展的资本总公式G’——G——w⋯⋯p⋯⋯
w。一G+——一可看出,企业的生产资金有赖于银行提供,而银行利息的母终
实现,有赖于企业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银行与企业之瓶
一种相互依存、捆互促进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与企业之间信用关系的构建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
的手”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来协调的。银行与企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产生
一个均衡,使双方的利益都能达到最大化。银企关系的模型构架如下图(潘正彦,
1998):
r—————————————。———]
l国塞塞趣调控l
◆十固
84
◆十团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在这种银企关系的构架下,企业和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具有各
自独立的利益,二者之间的协同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的。而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
法律、法规来规范银企之间的交易关系,通过经济和法律的调节手段来调节银食
之间的交易行为。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企关系模型的构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构架有差
异,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调控着社会资源的流向,其模型构架如下:
匝茵强圈
行政手段i 1L行政手段
固困
这种银企模式成立的先决条件是银行与企业的所有权都归国家所有,此时银
行和企业没有独立经济利益,它们的行为不是阻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
完成计划指标为目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体行为的扭曲可用下图加以说
明。
Q代表产量.Q·和Q’分别代表最优产量和计划产量
P代表价格.p代表计划价格;
MC代表边际成本;
MR代表边际收益:
1℃代表总成本:
TR代表总收益。
8S
加入WTO背摄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企业会在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
下按MR=MC(P+---MR是因为P+由国家计划确定,是外生的变量)的原则进行生
产,其最优产量为Q+。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的最大目标是完成计划
产量,由于计划调节下存在信息传递失灵的缺陷,计划对资源配置就其有一定的
扭曲性,其计划的产量不可能刚好是Q+。企业的经理人为了追求自身政绩和权
力的最大化(因为他不是企业所有者且所有权的约束软化,所以他不以利润最犬
化为目标),会尽量使政府相信他维持这样的产量Q’是必要的,于是企业生产的
产量将会是Q’(Qf>Q+)。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总成本将高于总收益,生产是低
效率的,而且资金需求规模具有膨胀趋势。
银行作为企业资金的供给者,在供给资金时本应该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以
及对企业的资信评级来确定贷款数量。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的目标也是完成
国家安排的信贷资金供应计划指标。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之下,必然也会类似于企
业在一个不经济超量规模上供给资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不是正常的市
场交易行为,而是一个资金供给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担保者是国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家作为担保人的这种非正常银企关系之所以能存在,其
原因是由于建国之初物资相当匮乏,人们的需求层次不高,经济处于~种短缺状
态,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能够销售或分配,资本运动的链条能得以维持。随着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计划方式显然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
层次的需求之后有了更高的需求,对产品不再只看数量,还有了质量、品牌、外
观等多种附加要求。国有企业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创新机制,产品的结构
变化严重滞后于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于是从w’_G’这个惊险的跳跃难以完
成,从而G,_G1也不可能实现,银企之间不良债权债务的产生成为必然。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改变这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中的环节。
(3)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离不开商品货币关系
的,认识到我们应该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3年我们的思想进一
步解放,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
用。在过渡时期我国的银企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其模型构架如下: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如上罔所示,在转轨时期,企业和银行之间关系的市场化因素增多了。这表
现在现阶段实行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将国有企业塑造成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微
观主体,银行也要建成商业化的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银企之间的关系要
正常化,社会资本运用链条的顺畅运行成为改革的目标。但在过渡时期,银企的
关系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仍具有许多非市场化的色彩。首
先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和完全市场化进行得并不彻底,国有企业仍背负
着历史的包袱,国企的自主经营和有效的经营机制并未真正建立:其次是国有商
业银行仍承担一定的政策性业务,历史上沉积的与国企的不良债权债务关系并未
得到完全解决。健康的银企关系是银行和企业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进
一步深化银企关系改革不容迟疑。
(4)国有企业改革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客观基础,国有商业银行的
健康发展也是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企业是社会经济肌体的细胞,社会一切财富的积累都来自于企业
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银行是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一个组织,企业生产活
动的低效必然会影响银行的发展。当前银行普遍存在的“惜贷”现象就是一个很
好的证明。银行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自然是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得到
最有效地利用。但由于经济生活中的微观基础一一企业普遍存在产品不适销对
路、效益低下的现象,银行也不愿承担与收益不相匹配的风险。但长期的“存差”
必然影响银行的长期发展。因此企业的改革是银行能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企业
改革的推进,企业效益好了,投资回报率高了。投资需求大了,银行的业务才能
得到扩大,风险才能得以降低。
银行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使资金流向最有效益的企业,能加快形成货币、利率
等宏观调控手段,使企业能在硬的市场化约束下和较少的行政干预下经营。此外,
银行的发展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中介服务,企业在改革的进程中需要银行给予包
括资金、资本营运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因此银行的发展是企业改革得以顺利进
行的条件。
2.目前银企关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银企之间的关系可以综合概括为以下几点:
(1)国有商业银行与国企之间的资金关系仍基本上是供给制,未达到真正
的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目前资金不足,自身内部融资能力较差,主要还是靠银
行贷款。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承担着社会劳动就业、稳定经济等义务,不能破
产。国家正积极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债务进行整顿,但国有企业资本金、流动
性资金来源仍未得到落实,国有商业银行在一段时间内仍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提
供资金。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负偾经营是转变资金银行供给制的主要障
碍。
从表4-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几乎全为银行贷款,比例高达
96.1%,其内部融资的能力很弱,仅占0.8%。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也大
87
Ijtt,,k WTQ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部分为对国有企业的贷款,高达75.67%。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国有企业
的大部分资金供给义务。而当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则给予再贷款。
这里体现了国有企业对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倒逼机制”的成立主要是因为
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行为不受市场机制的约束。要改变银企之间的资
金供给关系,首先国有企业高负债的经营模式要得到改变,但国有企业融资来源
除了银行之外就是财政注资、发行股票和债券。在财政预算困难的情况下,大量
向国企注资不太可能;发行企业债券由于受企业信用和资产负债率影响不可能比
例过高;面向非国有主体发行股票又有一个所有制结构和企业性质的问题。因此
长期形成的高负债结构具有一定刚性,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银企关系的正常化。
表4-1(1995年数,单位:亿元)
国有企业负债结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央银行资产结构
项目金额比重% 项目金额比重% 项目金额比重%
银行5000 对央行
96.1 984.5 1.79 国外净资产8729.1 404
贷款l 债权
企业对国企对国有商
债券
1612 3.1 41484.3 75.67 10831.6 48.6
债权行贷款
内部对其它金融
筹资
416 0 8 储备资产8473.7 15.46 450.8 2.09
机构贷款
对中央政
国外资产3532.5 6.44 1582.8 713
府贷款
资料来源:曾令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困境与出路》o
(2)企业之间累积的大规模的债务危机转化为银企之间信用的扩张
自1985年以来,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企业间债务
超常增长一是由于“信用化”、“货币化”程度提高,二是由于预算软约束造啸.
排除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发现企业间债务从1993年开始连年较L_=
幅度增长,1993年为69.6%,1994年为38%,1995年为20%,全国37万家国
有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994年比1993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6314.21亿元,到1995
年比上年叉增加了2000亿元(庄道鹤、李贵春,1998),企业之间形成的“三角
债”严重阻碍了各自的正常经济运转,于是由银行出面实行“注资清欠”的方法。
1986年以后国家曾多次为清理三角债注入资金,但“注资清欠”的方法导致的
结果是企业问多对多的债权债务关系变成了一(银行)对多(企业)的债权债务
关系。信用风险高度集中在银企之间。“注资清欠”还推动国有企业之间债务拖
欠的偏好,它们都等着国家注资清欠。1986—1994年工商银行与国有大中型企业
产值、贷款的增长表明,工业贷款每年以高于产值增幅10个百分点、平均20%
的速度递增.银企信用扩张迅速。
(3)企业负债率连年攀升,信用观念淡薄,造成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
第四章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断恶化。
据统计,清产核资覆盖的30.2万户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平均为71%。
近年来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18.7%上升到1993年的
67.5%,1994年达79%。其中流动资产的负债率从1980年的48.7%上升到1993
年的95.6%。相当一批企业在扣除资产损失和潜亏挂账后负债率大于100%。如
此高的负债比率,使企业利息负担很重。与此相应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
质量恶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估计,1997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
款(逾期、呆滞和呆帐)占银行总贷款的24%,而真正意义上的坏账约占贷款总
额的5%~6%。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997年的贷款余额达59317.5亿元,按25%计
算,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接近15000亿元,规模十分庞大。企业高
负债和银行高不良资产表明,企业的信用观念淡薄,没有把遵守信用关系中的规
则作为银企相互促进发展的原则,而是尽量套取银行贷款,使银企之间的信用关
系日趋恶化。要不是有国家信用作为担保,信用危机的爆发十分有可能。
造成现阶段银行与企业之间这种扭曲的信用关系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产权没有明晰化是造成银企关系扭曲的制度原因。
市场交易行为本来应该是产权的交易行为。但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属
于国家,政府和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是“父子关系”,而国有企业与国
有商业银行之间是“兄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存在一个预算软约束问题,因为
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产权同属于国家,因此企业借款后可以拖、欠、
赖而不怕承担法律风险,而政府看见国有企业亏损又不能见死不救,必然会让国
有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自然言听计从。产权结构的单一
导致不能引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对属于同一所有者的两个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
进行监督与约束。产权的一系列功能(明确交易界区、规范交易行为、稳定交易
者的预期收益、提高合作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银
企之间虚拟的交易关系因缺乏不同交易主体独自利益的约束机制而必然扭曲。
(2)银企非自主经营导致银企交易行为扭曲。
在银行和企业分别有各自独立的局部利益时,有可能因双方为追求各自利益
最大化而达到一个均衡状态。但国有企业的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要受政府干预,国
有企业不但要以利润为目标,还要承担相当多的社会义务。如国有企业社会负担
沉重,1994年全国3.4万户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全年支付的教育和医疗卫生经费分
别为15亿和20亿元,支付给所办学校、医院职工工资近30亿元,支付的离退
休统筹安排资金近170亿元,构建职工住房的支出50多亿元,这些社会性支出
相当予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1.1倍。企业用银行贷款来满足这些支出,导致企业
负债率上升,且负债不是全部用于生产性投入。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在政府的干预
下要发放一些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的政策性贷款-使银行不能选择最佳的企业放
贷,而被迫向次佳甚至是很差的国有企业放贷。可见,在政府干预下,银企之间
关系不是建立在理性行为的基础之上。
89
加入WTO背景1: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3)银行风险高度集中于国有企业是造成银彳亍资产质量下降的原因。
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对国有企业贷款占75.67%,因此国
有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质量的高低。而国有企业作为所有者属于
国家的一类经济主体,它们部存在一个非人格化主体的目标多元化的问题,这导
致国有企业的亏损现象不是个别而是普遍的。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中的国企贷
款泞部不具有风险分散性,作为一个整体,其质量的下降导致了银行资产质量下
降。
(4)银企之间的信用关系缺乏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债权债务合同所确定的契约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关系一经确立,双方
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同关系并
非是在各自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们就有理由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且当~个社
会的意识形态不能有助于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时,必然会提高交易成本。国有企业
长期形成的借债不还的思想一方面加大了银行监督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加大了
道德风险带来损失的概率。
3.重构微观蒸础,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举措.
(1)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理顺银企关系
国有企业占我国社会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改革国有企业是重构符合市场经济
要求的微观基础的关键。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和对国有企业本身特点的理论分析,我们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
革,并理顺每类企业与国有银行的责权关系。
首先,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外溢性,由私人提供会使供给数量不足。由政府独家垄断
生产并制定价格,能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这类企业主要由财政投资建成,对
于企业因执行政策性任务而遭受的损失应由财政补贴。银行决不能对这类企业的
经营亏损承担提供资金的义务,银行可以在政府担保的条件下给其条件优惠的贷
款,支持其发展。
其次,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自然垄断行业是由于存在规模经济而使先进入的企业随着规模扩大而成本
降低以致后进入的小企业无法与之竞争的行业。主要包括基础产业(主要指能源、
电力)、支柱产业(交通、港口等对经济有带动作用的产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这些部门非常重要,对经济发展起拉动作用和基础作用,因而不能实行非国有化。
对这类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产权多元化,但相当一段时间内,国有资本
应具有一定的控制力。这类企业的特点是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即利润目标和社会
目标,政府对企业产品定价进行控制,确定企业合理利润率。企业由于执行社会
目标遭受的损失应由财政予以补贴。这类企业与银行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虽
然它们是国家控股,但引入的多元化的产权主体能对其经营起监督作用。银行没
有义务为其提供违背经济效率原则的贷款。如果财政补贴这类企业一时有困难,
90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可向银行融通资金,但也应该采取诸如向银行发行债券的规范方式,而不可行i致
命令银行贷款给企业。
再次,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宜实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市场化。这类
企业是构建健康的银企关系的重点。对于这类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可以解决
国有企业内生的政企不分而带来的低效经营的局面。通过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实
现产权主体的明晰化。当产权多元化到政府行为很难影响企业行为,国有股份的
不可转让性不会影响整个企业产权的转让时,就解决了政企不分和资源无法最优
配置的问题。银行和这类企业完全是平等互利、相互监督的关系。银行对这类企
业的放款完全按照企业的资信水平、款项的期限长短等指标来确定合理的规模、
利率和条件。银企之间的契约关系受法律保护,完全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银行
在企业意欲拖欠债务时.可以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政府干预。
最后.国有小企业应完全放开。国有小型企业可以通过拍卖、转让、租赁、
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放开国家对它们的所有权。当国有小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
不属于同一个产权主体时,它们之间的产权关系是明晰化的,交易行为是完全按
照市场规律进行的。
(2)对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彻底消除双方
正常发展的障碍
目前我国清理银企之间不良债权债务关系的思路主要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
购入银行的不良债权,对不良债权进行多种方式的处理来达到剥离银行不良资
产,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的,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AMC)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主要有:(1)贷款出售。不良贷款根据
其真实价值进行不同程度的折价出售,由于它们有潜在的投资价值,是有可能售
出的。这样可将集中于四大行的债权分散到各个金融机构。一方面减少四大行对
不照债权集中监督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使其它金融机构获得原来被四大国有银行
占据的业务空间。(2)债权转股权。债转股的目的是让那些有挽救希望但利息负
担过重的企业获得恢复生产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债转股,企业减轻了利息负担,
又多了一个股东AMC来对其进彳亍监督,有利于加快企业的改造。对债转股企业
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造,AMC可将手中的股权进行转让使股权分散,引入对企业
的社会监督机制,作为股东,AMC有绝对的权利对企业的经理人加强所有权约
束。同时应加快发展劳动力市场,使被解聘的经理不可能通过行政调动从一个企
业经理的位置换到另一个企业经理的位置,而是成为失业的自由择业人并通过劳
动力市场再就业。这样可以加大企业经理人婀危机意识和责任心。(3)寻找一批
中介机构对资产出售进行承包销售,这样可以减少AMC的工作量,将工作重点
集中于技术层面上而非操作层面上。(4)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增强资
产的流动性。如可对房地产抵押贷款与基础设施贷款等周期长、金额大的贷款分
组搭配,进行证券化,每一只证券中包含多种贷款可以分散风险。可设立一只基
金来对这些证券进行管理。AMC可督促企业改善经营,定期收取贷款本息转给
91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基金,基金再将其付给证券投资者。基金和AMC都有权督促企业的经营活动。
经过AMC处理的不是资产只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操作进行不良资产的清理,
其间赢得一些时间使企业恢复经营,不良资产向社会的分散出售能让社会承担一
部分损失风险,但不良资产的主要损失仍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和财政三
方承担。国有商业银行只能通过股份化来吸纳社会资金,然后通过注入新资本来
消化不良资产损失。国有企业承担损失主要靠其经营的改善,但首先自己得解决
几年来拖欠的职工工资。因此不良资产的大部分损失必然要由财政承担,这是财
政多年来利用银行资金财政化积累下来的隐患。据有关学者计算,财政10年内
清理不赵资产的费用每年需用财政收入的6.08%,财政支出的5.57%(朱民、黄
金老,1999),若GDP每年增长7%,这个损失还能承受。关键的问题是财政自
身要加强管理,加强对税收征收工作的管理,大力削减财政支出中的消费性支出
如行政管理费等。
通过AMC处理不良资产主要是对不良资产的存量进行清理。我们在清理不
良资产存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不良资产增量的控制。从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中
我们知道,不良资产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体制问题。因此要根本解决不良资产的产
生,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政府行使所有者的职能分
开,使政府不利用国有企业实现其其它职能目标如社会保障职能等。这样可以使
国有企业的贷款都能用于生产性投资而非用于消费性支出。第二,加快资本市场
的建设,对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将国有企业和国有商
业银行塑造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政府监督、市场监督和公众监督之下按市场规
律规范运作的主体。第三,开辟国有企业的多元融资渠道,改变国有企业过廖依
赖银行贷款的现状。第四,加快培育企业家、银行家阶层,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一i
场,使国企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由市场来选拔,改变过去行政指派的做法。
(3)构建平等、健康的银企关系
在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得以明晰化。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之
间不良债权债务得到较好解决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构建平等
互利的银企关系,使银企之间债权债务增量的质量得以提高,从而银行和企业都
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银行和企业之间交易关系的确立应遵循三个思想:第一,
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第二,交易行为市场化:第三,市场、法规硬约束,规范
银企交易活动。企业和银行都应该认识到银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
系,一方的发展依赖于另一方的发展,二者并非是一个“零和博弈”,在这样的
意识形态之下方能有效减少银企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政府不应该再干预银企之
间正常的交易活动,政府的政策性活动可以由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承担。银行和企
业都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者活动的协调由市场来完成,在政府不干预
银企活动的条件下,银行和企业都要接受市场和法律制度的硬约束。银行和企业
不能通过违法手段来损害对方利益,而应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在市
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优胜劣汰的作用会使一批效率低下的银行或企业被淘汰出
92
一————一一一一一整璺兰堡塑曼塑查些堡堑堕苎塑里奎塾苎
局,任何经营管理决策失败、资产质量恶化的单位都不可能凭借政府的保护得以
低效运转。经济肌体的健康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以保持,单/卜银行和企业在
市场、法律制度的硬约束下求生存,只能依靠自身经营管理的改善和企业效益的
增长。
(4)企业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运动总公式
G1——G———W⋯⋯P⋯⋯W、——G‘(G+△G)—————G。
一重支付二重支付一重回流二重回流
要实现G’一G.的二重回流,关键是企业通过生产和流通,G和A G都能顺利实现。
一方面企业要注重成本的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G尽量小、△G尽量大:
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研究开发(R&D)的投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形成
有效供给,生产出来的商品w’能在流通领域顺利地实现其价值(GI)。经济效益
提高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金融资本的运动最终是为产业资本循环服务的。
因此银行效益的提高,关键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金融市场体系改革
融通资金的基本方式有两种: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以银行为中
介,社会暂时闻置的资金以存款方式进入银行,银行再以贷款形式贷放给资金需
求者。银行作为借者和贷者的中介,将资金从盈余者手中转移到短缺者手中,起
着一个桥梁作用。直接融资是资金的盈余者(投资者)和短缺者(筹资者)意接
进入市场,进行双向选择,各自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直接达成融资协议,从而
直接履彳亍义务,享有权益,承担风险。间接融资以银行信用为基础,而直接融资
以商业信用为基础。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信用曾经一度被禁
止,而试图让银行信用完全代替商业信用,事实和理论都表明这是不可能的。但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企业之间商业信用观
念淡薄,导致银行信贷规模过度扩张,风险过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和
企业的健康发展迫切要求建立起完菩的金融市场体系。
1.强化发展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一年以内短期资金融通市
场,包括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市场、短期资金借贷市场、商业票据贴现市场、短
期证券市场、外汇买卖市场等。我国货币市场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是:
(1)货币市场过于单一和狭小,各种货币市场未能得到充分发展。除银行
资金借贷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初具规模阻外,商业男;据市场还刚刚起步,短
期国债市场基本上未得到发展。
(2)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除短期资金借贷市场以外发展最快、成交额最大、
也最令人瞩目的市场。1984年,我国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
93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新体制,允许并提倡资金横向调剂,即银行机构之间
相互拆借资金.这促进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兴起。1986年元月,国家体改委和中
国人民银行在广州召开金融体制改革试点会议,正式提出开放和发展同业拆借市
场,此后各地陆续建立资金拆借市场,仅1992年拆入单方累计金额己超过6000
亿元。资金拆借市场的兴起和发展,较好地利用了资金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调剂
了资金余缺。我国现阶段拆借市场的特点是以有形拆借、省内和系统内拆借为主,
未完全打破分割状态;拆借期限仍较长:拆借利率基本上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
况。
(3)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资
金供给制使企业能从银行极为方便、简捷地取得信用贷款,企业缺乏采用商业票
据的压力与动力。再就是银行在享有垄断利润的情况下,没有动力去从事环节多、
手续繁、业务量大的承兑贴现业务,而选择简便易行(因为大多数国有银行不认
真地进行贷款前企业风险情况调查)的信用放款。
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创造良好
的环境。
(1)打破单一的信用形式,转变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包干状态,分散银
行集中在对国企贷款上的风险。在原来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没得到发
展的情况下,银行信用成为联系资金供需者的主要手段。国有银行受行政干预,
包办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供应。由于企业商业信用不发达,商业票据的承兑以及
贴现业务没有得到开展,造成银行信贷资金垄断经营、效益低下的格局。大力发
展货币市场能够改变这种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状况,建立起企业之间的信用约束
机制,将集中于银企之间的信用风险分散到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承
担,起到大家互相监督、共同促进的作用。
(2)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优化资金的配置。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体系
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因行政区划而造成的地区封锁、条块
分割和独家垄断的状况,有利于改善资金配置,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业拆借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还有利于合理的资金价格的
形成,充分反映资金的丰富和稀缺状况,合理引导资金的流向,加强国有商业银
行对资金成本的控制。
(3)有利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减少对国
有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为国有银行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造条件。货币市
场的完善和发展,使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等工具对宏观经
济运行进行调控,通过货币市场传递政策信息,调节货币供给量,使微观经济主
体作出相应反应,从而避免了政府利用行政命令对企业或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直
接干预,使得双方之间一切交易活动都通过市场信号在自愿的基础上作出,一切
交易活动的结果都依法由交易当事人承担,最终建立起健康的银企交易关系。
(4)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灵活的经营机制,为金融创新创造条件。货
94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币市场的发展使国有商业银行能开展多种业务(如票据承兑、票据贴现、回购协
议、短期证券投资等),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如国库券、短期有价证券、短期商
业汇票、同业存款等)保持流动性。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
能采用不同的业务、工具达到风险和收益的最佳组合。货币市场发展形成的多种
金融工具有利于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银行能在这些基本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创
造出多种衍生工具,为银行的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目前加快货币市场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发展,发展
同业拆借市场,要注意与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紧密结合,使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
发展同业拆借市场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同业拆借资金只能用于解决短期的资金周转困难,不准用于固定
资产投资或贷款,更不允许用于买卖证券、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同业拆借要以日
拆为主,期限一般不能超过7天,短期资金融通也不能超过4个月,并需要实行
票据抵押,以减少风险。金融机构要按存款或资本金的一定比例来控制拆入资金
量,拆出资金的来源只限于超额储备,严禁占用联行资金和人民银行贷款拆出资
金。
其次,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共同发展。有形市场是设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
城市,有固定场所,定时开市,各参加行在“市”上挂牌,提出各自对资金拆出、
拆入的意向、金额、利率、期限,并经过协商达成协议。无形市场由不同形式、
不同层次的融资网络组成,联网行之间通过电讯联系,随时相互报资金余缺信息
及拆借意向,洽谈成交。现阶段由于技术的限制,有形市场将在一定时期内积极
发挥作用。我们要完善我国融资中心体系,建立规范的有形市场。由于7天以内
的同业头寸拆借要求时效性,我们因此还应该大力发展简便、快速、低成本的、
与清算中心相结合的无形拆借市场网络。目前我国各地都已建成了票据清算中
心,全国卫星通讯电子联行系统基本形成,为建立无形同业拆借市场创造了良好
的条件。
再次,加强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完善审计、法律、社会
监督体系。中央银行要加强对同业拆借市场的引导和管理。严格界定同业拆借市
场的参加主体,拆出入双方都应是金融机构;要整顿同业拆借市场上的中介机构,
只有经过批准设立的融资市场。才允许开展跨地区的资金拆借:要加大对同业拆
借市场的稽核监督力度,严格报表制度,实行统计监督,并使同业拆借行为严格
遵守国务院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以及有关法规的规定-
发展票据市场应注恚以下几点:
首先,大力推动信用票据化,扩大票据的使用范围,鼓励成立票据贴现公司
和票据承兑公司。对于信用级别不高的公司而银行又不愿对其商业票据予以承兑
的情况,票据承兑公司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其承兑,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要大力开展票据贴现业务,提高票据的流动性。商业票据流动性的提高,可以增
95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加票据的l吸引力,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加速资金周转。
其次,规范企业之阅的信用关系。票据关系是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之上的。
票据的发行、承兑、背书转让、兑付等一系列活动的前提都是付款人到期会按日寸
付款。如果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普遍恶化,商业票据也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如前
些年,我国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三角债问题就是商业信用恶化的一个表现。目前
我们亟需做的就是明确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法律制度要有效保护债权人的
权利。督促债务人履行有关义务。
再次,发展多样化的票据发行方式。可采用集团公司赊销,或称为“国内买
方信贷”。具体做法是集团公司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组织自己的子公司在市场
上出具商业票据,然后向自己产品的代销商购买分期付款的债权,代销商用这笔
资金向集团公司进货。还可采用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的商业票据,包括由银行对发
行企业提供循环使用的信贷额度,以备发行的票据到期无款时使用或直接由银行
开立备用信用证,承担第二手责任,在发行者不能付款时,银行负责偿付。(俞
天一,1997)
最后,着重发展银行承兑汇票,为国内和国际贸易服务。
2.规范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
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这一领域包括长期存贷市场和证
券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证券市场发
展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影响。
我国资本市场自1981年发行48.66亿元国库券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很大的发
展。到1995年我国发行各类国债共计4974亿元,发行各类公司债券共计1738
亿元,以各种形式发配的各类股票(A、B、H、N股)折合人民币共计近1000
亿元。各类有价证券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0.44%上升到1995年的
10.06%。资本市场的发展开辟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对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
行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处理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
的不良债权债务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存在一个解决国有
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不良债权债务关系的问题,国家已经通过成立信达、东
方、华融、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国有商
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后,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处理这些不良债权。这些手段的运
用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债权的手段之一是债权转股
权,债权转股权的转换价的确定、转换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资本市场中中介机构
的参与。当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化为股权后,在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
资产管理公司要实行有步骤的退出,其股权的出售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
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能否在最小损失下顺利出售。资
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之二是资产证券化,银行的一组贷款证券化之
96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后,由投资基金托管,投资基金再将其出售给投资者。企业每年归还的贷款本息
要交给基金,基金计算出每单位证券所得份额后再派发给投资者。这~系列操作
没有一个规范成熟的资本市场是无法完成的。资产管理公司在组织资产的分类出
售清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作用,让他们进行承购包销,避免资产
管理公司陷入繁琐的单项资产出售的旋涡中,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效率。资
本市场中发育成熟的中介机构对承销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关键作用。
(2)国有企业高负债经营和国有商业银行长期的资金供给制的问题有赖于
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得以解决。改革开放以前,国民收入的
分配格局是财政集中大部分收入,国有企业的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改革开放以
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个人倾斜,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理应按照这种变化作相
应的调整,将居民手中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以前我们主要采取间接融资方式,这
造成了国有企业负债结构极不合理,高负债的经营更易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但
过去采取间接融资手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没有一个合适的
渠道和场所进行直接融资。今天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无疑为企业合理平衡直接融
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减少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塑造健
康的银企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为企业有了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就不
用只求银行贷款了,银行也开始正视自己的位置,发展同企业的平等交易关系)。
此外,国有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有助于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国
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3)资本市场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据统计,1997年末,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66.30%,投资、债券资产占总资产的8.03%,
内部资产、其它占款等内部往来占25.67%,这种资产结构没有充分体现资产分
散化的原则,风险过度集中,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本市场的发展会产生
许多期限不同、风险不同的证券。有价证券作为商业银行的二级储备起着重要的
作用,因为它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特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持有政府债券
和金融债券,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国债市场的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证券资产的
流动性有重大的影响。国债期限品种的丰富.可以使商业银行进行合理的期限结
构搭配,保持任意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国债到期。在银行急需流动性资金时,银
行又可以通过国债二级市场迅速变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是投机性过
大,缺乏一批机构投资者,这是我们需要完善的地方。
(4)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前面所述的内
容中,我们知道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势在必行,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
造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操作问题。规范的资本市场,成熟的中介机构,完善的证
券法规,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5)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关于金融创新的
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章节详细论述。
目前我们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做到:
97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1)加快立法工作,健全证券法规体系,加强各职能部门对证券市场的监
管工作力度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2)加快培育我国的投资银行体系。投资银行(在我国称证券公司)在资
本市场中起投资中介作用,不仅沟通供求双方,而且还可以参与投资。投资银行
能为资金缺乏的企业或其它机构发行证券以筹资,也能为资金富余的企业寻找投
资机会,它还能参与企业改组并购的咨询、策划与组织。因此在当前我国大量国
有企业需要兼并重组的时候十分需要一批专业化、水准高的投资银行来协助企业
的并购活动,防止企业之间的盲目兼并和收购,也避免政府作为指导者过多干预
和指令企业的并购活动。
(3)培育和完善投资基金,实现我国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的有效融合。过
去我国的储蓄主体是居民,但投资主体却是政府,这是极不对称的。资本市场的
发展为居民的直接投资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我们的资本市场刚刚发展,我国居
民的投资水平不是很高,无论是在资金实力还是在信息处理上,其投资理性都是
有限的,这十分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投资基金,能把居
民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家进行管理和制定投资方案,可以降低个人投资盲
目性带来的风险。而且通过投资基金对企业注入资金,能够比单个的散户能更好
地起到对企业的所有权和债权约束作用,因为投资基金相对于单个散户来说信息
比较完全,且信息的收集具有规模效应,信息费用要比单个散户低得多。
(4)加快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的问题。我国目前股市的规模已经
很大,但由于不允许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实质上能在股市上流通的股份只占股
市规模的l,3。不允许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主要是考虑到维持社会主义公有
制在股市中的主体地位。但通过不允许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来保持股市的公
有制主体地位是一种静态、固化的思维,十分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际
情况是,由于不允许国有股流通,许多企业的国有股又缺乏资金接受配股,国有
股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连年下降。有些上市公司实行了法人股转为个人股的制
度,虽不允许上市,但实际上是把国有法人股权转为个人股权。国有股不能流通
并未抑制住国有股比例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当企业经营
效率下降时国有资金也不能从中抽出来,形成一个套牢局面。因此要保持公有资
产的质和量,必须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管理国有资产的国有资
产管理公司对国有股进行专业化管理,根据企业经营效益好坏及时入股或撤股,
并在企业增资扩股和配售股时利用手中的资金购入绩优的股份,这样才能保持国
有股的活力。企业所有股份都能上市流通,其股价的涨落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
绩,更有利于市场对企业的监督,强化所有权约束。当然,考虑到公有股上市流
通会使股市数量激增带来不稳定因素,公有股的流通应分步、有序地进行。
(5)通过各种方法优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没
有一批优良的公司,资本市场是无法健康发展的。我国上市公司面临一个产业结
构老化的问题,而且许多上市公司是由几个企业拨出~部分最好资产拼凑成一个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企业上市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筹资,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财务制度和信启、披露制度等大多不重视。现阶段我们改良上市公司的整体质
量,不是要让质量差的公司都淘汰掉,而是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壳资源,大力推进
上市公司的规范化改组。一是鼓励业绩优良的大公司收购、兼并陷入困境、但资
产存量仍有价值的公司;二是对于已失去筹资功能、无法继续经营的上市公司,
鼓励资产优良、欲上市的公司对其进行并购,充分利用其壳资源,一方面挽救原
公司,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三是对于上市公司准入资格要进行严
格审核,确保新上市的公司是有发展前途、产品有市场的好企业,使其带动资本
市场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提高。
3.循序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
(1)我国利率体系衍变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推行的是低利率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促进工业化体系的
建设。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旧的利率体系赖以生存的制度框架。
1979年4月1日,人民银行首先调高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我国的利率机
制开始进入一个灵活调整的阶段。1979年以后,利率结构得到丰富和调整,如
全国范围内的存款品种有lo余个、几十个档次:1985年改变了从1980年开始
的固定资产贷款利率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的不合理关系:1986年人民银行按
照商品经济条件下利率体系对基准利率的要求设置和调整其存贷款利率;1987
年对各种优惠利率予以清理。在利率管理体制方面经历了1979年一1985年的“放
权”阶段和1986年以来的“放权与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并行”阶段。现阶段我国
金融市场上的存、贷款利率档次约有100多种.全部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实质
上利率也并不完全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自主确定。每次调整利率必须由各方坐下来
协商,意见不一致时由国务院决定。(谢平,1996)。当前利率体系的特点是:a、
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均衡利率的水平和变化;b、利率结构不尽合理,如
国债利率高于存贷款利率;c、银行存、贷款利率偏低:d、各种利率尚未形成协
调,统一的体系;e、存在“双轨利率”体制。
(2)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放开了商品价格,1994年1月1目,汇率并轨使得产
品和外汇的价格都能充分体现供求力量的对比均衡,但与此相反,我国的利率还
处于官方管得过死的状态,官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这种利率体系存在着许多
问题,利率市场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当然利率市场化应该渐进,有序
地进行。
首先,政府调整利率行为的离散性和市场利率变化的连续性使利率调整滞
后,双轨利率存在成为必然,扭曲了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人民银行调整利率通常
是在前期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的。如通货膨胀率就是调整利率的~个重要参考指
标,一般名义利率应该随通货膨胀率呈同向变动,以使得实际利率相对稳定,并
能反映市场上资金真实的供求状况。但人民银行一般都是按照调整利率前一段时
加入WTD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间的指标来确定调幅。由于一个时期指标的平均值弱化了市场利率的走势信号,
往往导致央行调整利率的滞后性。如图所示,央行在t。时点上进行调息所依据
的指标参照系是to时段的平均值,平均值弱化了真实利率实际上升程度的信号,
使央行调整后的利率低于实际利率。即使央行不按照平均值进行调整,而按照
tt时点的利率进行调整,由于调整中未将未来预期因素包含进去,调整后的水平
仍会低于实际利率水平。反之亦然,央行调低利率的步伐总会落后于实际利率降
低的速度。央行在调整过程中如果缩短调整间隔期和充分预测市场走势,是有可
能将其确定的官方利率近似等于市场利率水平和反映市场利率走势的。但央行不
可能拥有完全的信息来准确预测市场利率的趋势,而且央行政策执行的稳定性也
不允许它频繁调整利率,这种官定利率离散性分布和市场利率连续性分布的结
果,必然是双轨利率的存在,即官定利率不符合市场利率是常态。
其次,官定利率的一刀切状态,不能充分体现利率的地区性差异,显示不出
不同地区资金丰富和稀缺状态,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动。对于一个统一、开放的
市场,资金的价格应该是趋于一致的,但其前提是资金得到自由地流动,它是作
为一种结果状态存在。而我国由官方制定的利率的地区间无差异性和这种状态是
有本质区别的,它导致的结果是阻碍了资金的流动。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它反映
了资金的丰缺程度,当一个地区资金紧缺、供不应求时,其利率会上扬,从而吸
引资金的流入,直至供求均衡。在实际生活当中,中西部地区资金是相对匮乏的,
但在那些地方投资的风险也相对要高,高的利率能与高风险相匹配,才会有人愿
意将资金注入这些地区。官定的统-N率没有使高风险获得高收益的关系得到体
现,这必定使资金都流向东部地区,十分不利于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再次,利率的固定化妨碍了国有商业银行自主的信贷管理,造成资金供求的
结构不平衡。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除了考虑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
还要针对贷款对象的资信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贷款利率的调整。而现阶段国有商业
银行的贷款利率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贷款利率的浮动也得经过严格审
批,灵活性非常差。这使得商业银行不能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状况、
资信状况、产品市场环境状况等具体情况按个案处理的原则灵活调整贷款利率。
100
萋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韫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面对一些效率差的国有企业不能提高对它的贷款利率,只有不发放
贷款:而面对优良的企业又不能降低贷款利率,从而争取不到客户。于是出现想
贷的对象贷不出去,贷得出去的对象又不愿意贷,资金供求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更为严重的是,有时候国有商业银行迫于政府干预,只能贷款给国有企业,高风
险不能伴之以高收益,严重降低了银行资产的质量。
第四,目前哥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其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利
差,人民银行制定的利率水平极大地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现阶段存贷利差
缩小的趋势给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困难。在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存差”现
象的情况下,只要银行营业费用控制不得力,就很可能处于亏损的边缘。在银行
面临亏损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动力下,银行就会将资金流向利润高的领域。如1996
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12.4%,但同期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利率,一年期的只为
10.08%。商业银行从这一市场上以12.4%的价格拿到的资金不可能贷款给企业用
于支持生产和流通,而必定有其它可获暴利的运用途径。1996年,全年深沪股
市持续高涨,两市全年累计成交41610,79亿元,不少绩优股的涨幅都在4倍以
上,银行的资金很可能大量流入股市谋利,因此1996年同业拆借市场与贷款利
率倒挂的现象可由此得到解释(郑先炳,200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率的人
为制定如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市场供需状况,会使资金很少用于生产性投资,而用
于投机,并诱发银行违规操作的动机。
可见,利率的非市场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得由利率市场化来解决。此外利
率市场化对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有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个:基础货币、利率
和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作为宏观调控工具,真正起到作用是使企业、银行能随利
率变化而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即利率的传导机制能起作用。而在利率非市场化
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和企业对利率的变化都是不敏感的,传导机制难以顺畅运转。
因此,宏观调控政策的见效有赖于利率的市场化。
(3)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可能性
首先,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家银行和非银行金
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这种多主体的金融体系的形成,降低了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的垄断程度,加剧了市场竞争,而市场上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有效的市场均衡利
率的形成。在垄断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某家或几家银行可能会为了垄断利润达
成协议,人为抬高市场的贷款利率,使一部分企业无法贷到款,不利于社会生产
和再生产的进行;或相应地降低存款的利率,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在多家金融机
构并存的情况下,竞争的存在会使得资金得到合理地流动,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
其次,有些人担心利率市场化以后,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存在差别,会导致
存款乱搬家,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其实这种担·tl,是不必要的。这种理论成立
的前提有二:一是储户提取、存入存款的交易费用为零。实际生活中显然不是这
样的,客户存取款要花费精力和时间.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也会增加客户
101
加^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ii宦Ⅱ新研究
存取款的费用。在利率差不大于交易费用的前提下是不会引起资金大规模流动
的。=是每家银行的服务质量一样,这也显然是不成立的。由于不同的银行存在
着不同的服务质量和附加服务项目,就算是利率稍低一些,客户仍情愿将钱存在
服务好的银行里。利率市场化不但不会引发存款的大规模转移,还可能促进各家
银行竞相提高服务质量。
’再次,由于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一个金融压抑的问题,在利率自由化以后,可
能会在短期之间使利率大幅度跃升,不利于投资和产出的增加。而我国现阶段名
义利率十分低,利率逐步放开后不会导致名义利率上升到一个不合理的高度,相
反,随着通货紧缩的状态得到改变,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有可能维持在一个较
为合理的水平之上。
第四,我国正在加快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力图把它们
塑造成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微观主
体,实行政企分开。这使中央银行放开利率成为可能。因为现阶段中央银行确定
利率水平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社会资金总供求状况、企业成本水平、银行利润、
市场价格总水平。当政企完全分开,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完全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主体之后,第二、三个因素就不会成为央行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市场
利率是能够随第一、四个因素相应地灵活浮动的,因此由央行控制利率水平到放
开利率是符合逻辑的。此外,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之后,
就能够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作出理性的决策.而使市场利率能处于一个均衡的状
态。
(4)利率自由化可能遇到的阻碍
第一,国有企业预算的软约束和国有商业银行决策的非理性化。如前所述,
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能促进利率自由化,相应地,它们改革的滞后会
阻碍利率自由化的进程。在非完全硬约柬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贷款不会考虑利率
高低,它们对信贷瓷金始终有渴望:在产权制度、经营机制得不到根本转变的情
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会鉴于政府的干预,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贷款给国有企业。
这会使市场存在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问的低利率与市场上高利率之间的
利差,诱发国有企业的“套利”行为。政府考虑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会延缓利率
市场化的进程。
第二,市场竞争度不够和市场主体行为的非理性化会阻碍利率的市场化进
程。比如:1996年部分国债发行采用市场招标方式,其发行价格(即国债利率)
由市场竞争确定,其中一年期以内的国债实行市场招标贴现发行,一年期以上的
国债实行发行利率招标。国债通过招标方式竞价发行.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但在扭曲的利率结构条件下,却成了市场哄抬价格(利率)的合法渠道。本来国
债以国家信誉作后盾,具有安全性最强的优点,在其沥E动性至少并不比金融市场
上其它证券品种的流通性弱的情况下,国债利率可以相对最低。但1996年竞价
发行的结果是价格(利率)被抬高。当时招标的利率与同期限贷款利率水平相同,
102
——一——. 墨璺兰堡旦璺蔓塑!!堡堑垫苎塑望室堕苎
而且随着贷款利率下调,其收益率还在不断提高。这一事与愿违的现象出现,
不仅增加了财政部门(国债发行主体)的负担,还使得本来是科学合理的发行方
式难以为继。1997年之后国家不得不再度改弦易辙,重瓶回到最原始的发行方
式上去(郑先炳,2000)。
第三,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经营可能会成为阻碍利率市场化的一个因素。利率
市场化后会导致利率的上升,会使国有企业的负担加重,一部分国有企业可能叉
会走上亏损和破产的老路上去。在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得不到调整之前,
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会放慢。
(5)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式
目前大家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式都统一了思想,即渐进式的分步市场化的
方式。
第一,利率市场他的范围分步放开。先放开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一个
短期市场基准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再放开存款利率,再放开国债市场利率,
最后央行相机调整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
第二,利率市场化的程度渐进放开,先实行浮动剥率,浮动程度逐步扩大,
最后完全放开,实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机制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了在利率管
制下的经营模式,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对国有商业银行多方面的经营产生不小的影
响。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来雨绸缪,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6)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一,利率市场化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促进商业银行资产
负债比率管理的推进和商业化的进程。
第二,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第三,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
险提出技术和人才的要求。
第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间开展公平的竞争,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经
营效率。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效应是经营的灵活性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的管理人员
和职工有更好的把握态势变动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这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既是
机遇,又是挑战。
三、宏观调控体系改革
1.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一直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两大工具。财政体制改革和金融
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纵观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财政手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银行只是一个出纳部门而己,这即是所
103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谓的“大财政,小银行”。当时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建设资金、铺底流动资金全
由财政支付,银行仅仅承担超额流动资金贷款。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
品经济的确认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确立,原有的财政体制显然不台
理,国家不可能统包统管经济中的每一角落。财政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一是“分
灶吃饭”,二是“减税让利”。聚集在中央财政手中的资金逐渐转移到地方财政和
企业、居民手中。国有企业属于国家所有,本该由国家投资,但由于财政无力再
包揽国有企业全部资金供给的客观限制和希望通过“拨改贷”转变国有企业软预
算约束的主观愿望,银行承担起供应国有企业资金的责任。但这个步伐越走越远
了,从国有企业的部分流动资金到全额流动资金,从更新改造贷款到固定资产投
资贷款,银行几乎包揽了国有企业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一切资金。财政收支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了(见表4.2),形成了今天所谓的“弱财政,强金融”
的局势。
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
表4—2 单位:亿元
收入占GDP的支出占GDP的
年份收入支出GDP
比重(%) 比重(%)
1979 1068.0 1273.9 3998.1 26.7 31.9
1980 1042.2 1212.7 4470.O 23.3 27.1
1981 1016.4 1115.0 4775.1 2I.3 23.4
1982 1040.1 1153.3 5182.3 20.1 22.3
1983 1169.6 1292.5 5787.0 20.2 22.3
19“ 1424.6 1546.4 6928.2 20.6 220
1985 17981 1844.8 85”.4 21.1 21.6
1986 2122.0 2330.8 9687.6 21.9 24l
1987 2199.3 2448 5 11307.1 19.5 2l-7
1988 2357.2 2706.6 14074.2 16.8 19.2
1989 2664.9 30402 15997 6 16.7 19.0
1990 2973.1 3452.2 1768 L 3 16.6 19.5
199I 3149.5 3813.6 20188 3 15.6 18.9
1992 3483.4 4389.7 2“)20.2 14.5 18-3
1993 4421.0 5319.8 31380.0 14.1 17.O
1994 4460.0 6052.4 37130.0 12.8 16.3
于是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指向金融体制,使得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上日程,其中
核心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这方面学术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朝着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商业银行方向改革。但历史上形成的“弱财政,强金融”
的格局又牢牢地阻碍着这个步伐的前进。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有着密切
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且这些债权债务关系又是不良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国有商
业银行要真正按原则对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不予贷款,该申请破产的让其申请破
产,--贝tJ社会失业人数的激增会带来社会动荡,--N企业破产后也收不回钱,银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行一下子就会亏空,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可能
孤军奋进,它需要财政体制与之配合,转变这种“弱财政,强金融”的局面。本
该由财政负担的支出由财政负担,国有商业银行才可能轻装上阵,自主经营。
目前我国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而且财政支出结构极不合理。
我国财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1986-1995年的10年间几乎平均每年降低1
个百分点,到1995年仅为10.30%,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l,4,是发展中国家
平均水平的60%。再从税收弹性和边际税收倾向来看,这10年间的平均税收弹
性值仅为0.527,平均边际税收倾向仅为O.076,是典型的无弹性税制,或者说,
税收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郭庆旺、赵志耘,1999),我国的
财政支出比率也逐年下降.从1986年的27.28%降到1995年的11.91%.我国的
财政支出结构也呈现出不合理的变化趋势,财政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
降,而消费性支出特别是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见表如3)
襄4-3
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
年度
项目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经济建设
费占财政52.6 51.O 50.5 45.7 444 42,2 43.1 39.5 41.3 4l
支出%
增长率% 2.8 一n5 9.1 26 5.9 4.4 12.9 13’8 30.5 19.3
社会文教
费占财政220 22-4 23.3 23.7 23 9 25,l 25.9 25.4 25.9 25.7
支出%
增长率% 18 8 4.3 14.9 15 O 10.3 15 2 14.2 21.5 27.4 17.0
国防费占
财政支出%
9.1 9 3 8.6 8.9 9.4 9 8 lnl 9.2 9.5 9 3
增长率% 4.8 4.4 4.0 15 4 【5.4 13 8 14.4 12.7 29,3 15.6
行政管理
费占财政10.0 10.1 10.9 13 7 13.4 12.2 12.4 13.7 14 6 14 6
支出%
增长率% 28 6 3.7 19.0 42.2 7.3 .0.2 11.9 309 53 7 17.6
其它占财
6.4 7.3 6,5 8.O 8.9 10.8 8.5 12‘3 8.6 S.5
政支出%
增长率% 32.5 17.9 一1.8 39.7 20.6 33.4 —12.7 79.0 .12.3 15 8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是:第一,财政收入
方面,鉴于当前通货紧缩的现状,不宜大幅度提高税率,应当规范、整顿体制外
和预算外资金,清理不合理收费,通过“费改税”使税费体制规范化:加强税收
加入WTO背景F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的征管工作,减少“跑、冒、漏、滴”现象;合理平衡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配关
系,尽量增加中央财政的可支配财力。第二,在财政支出方面,提高财政支出占
GDP的比重,由于受税收收入的限制.财政支出的提高有赖于借助公债筹资用
于财政投资;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增加财政投资、科学、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
叩的比重,尽量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控制消费性事业过快增长的主要措
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集团消费性
支出,加强财政管理。
2.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所谓投融资体制,是指资金投入机制、融通机制及其管理监督机制的总称。
投融资体制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它的变革由经济体制变革而引致。与此相应,
我国投融资体制经历了以下的历史衍变。
(1)政府主导型的财政投融资体制
在改革开放以前,为了实现工业化和赶超战略,国家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手
段,将大部分国民收入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再按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通过财
政将资金投入到建设项目中。1950年到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7722亿元,其中财政投资5534亿元,占71.7%;在基本建设投资中财政投资所
占比重高达83.9%。这个时期投融资体制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储蓄主体和投资
主体的高度统一性,即政府既是储蓄主体,又是投资主体;第二,决策权的高度
集中性,即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第三,投资管理的直接性,即政府
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项目、管企业;第四,资金供应的无偿性,即财政拨款无需
偿还;第五,预算软约束和投资饥渴症。这种投融资体制对推动工业化体系的初
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其主要表现就是粗放型经
营,资金运用效率低下。
(2)银行主导型的投融资体制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79年的28.4%降到1995年的10.7%,政府
在国内储蓄结构中的占比由1981年的46.6%下降到1995年的18.8%,财政无力
再包揽国有企业的资金投入。而且鉴于以往投融资体制预算软约束的缺点,政府
于1979年起对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实行“拨改贷”,此后,银行的作用越来
越大,已成为社会资金分配的主要渠道。在“七五”和“八五”10年间,通过
银行贷款共完成了8万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种银行主导型的投融资体
制缓解了财政投资的压力,创办了大批国有企业,也发展壮大了金融产业。但由
于国有专业银行并不是自主经营的主体,这种投融资方式留下了许多弊病:第一,
企业资金严重不足,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形成过度负债:第二,银行经营负担加重,
不良资产增加,形成企业高负债、银行高风险的格局;第三,银企之间的信用关
系扭曲,企业仍把银行贷款视为无偿拨款,阻碍了银行信用的健康发展。
国民储蓄结构的改变以及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决定
106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了构建新型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表44),居民成为
主要的储蓄主体。
国内储蓄结构
表\部4_4年门毋\ 单位:% 1981 1985 1990 1995 。
居民8 6 16.1 52.9 67.6
企业“.8 39.2 13.5 13.6
政府46.6 44.7 33.6 1 8.8
资料来源:《经济转型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四川省金融学会编著。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由于政府仍作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投资主
体与储蓄主体的分离导致了银行主导型投融资体制的产生。1992年以后,邓小
平同志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
础性手段,给我们改革投融资体制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即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
现投资主体和储蓄主体的再度融合。改革之初由于直接融资市场极不发达,导致
了间接融资几乎完全替代直接融资的畸型投融资体制。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居民投资、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场所,为构建新型的投融
资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我国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还必须
加快以下改革的步伐:第一,规范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能自主地决定企业资产负债结
构,改变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的现状;第二,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强对资本
市场的监督,完善证券交易法规,减少市场过高的投机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使企业股票价格能充分反映企业的价值;第三,培育机构投资者,推动资本市场
的健康发展;第四,建立多层次的股票交易市场体系,提高股票的流动性,扩大
现有证券品种的规模,大力发展基金市场;第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资的
利用。
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意义,在于使国有商业银行摆脱必须
为国有企业供给资金的被动地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国有企
业财务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促使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国有商业银行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国有企业经营
机制的转换,有利于健康的银企关系的形成。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金融风
险”一词对大家来说已不陌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自发性和盲
目性需要政府当局有意识地加以克服。我国近几年的金融监管已卓有成效,已经
107
加入WFO背景下国有商业韫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御新研究
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
主体的朝着法制化方向迈进的监管体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金融监管体
系仍不很成熟,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下面我们主要就银行监管进行讨论。
银行监强体系的构成一般可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中央银行的统一监管;二
是银行业内部的自律组织的监督;三是社会监管;四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
建立。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
务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这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
银行在我国监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但中国人民银行在监管中面临着几个大的问
题:第一,金融监管的手段落后。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监管主要是靠手工操作,信
息的收集主要是通过现场收集和银行机构填报报表两条渠道,信息传递不够及
时。在监管中侧重于银行机构的注册登记,而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等日常风险
监管工作相对较弱。第二.金融监管的法律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法律与法律之
间的连贯性还很差,规定还比较原则,在操作当中可灵活掌握性太强。第三,缺
乏金融监管所需的大量专业人才。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员正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
但他们很多都是童接进入人行从事监管工作,末在商业银行长期工作过,不了解
商业银行运作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第四,中国人民银行按行政区域划分与商业
银行朝着按经济区域发展方向有一定的矛盾,在监管职权上有重叠和真空的问
题。
我国原来除了有一个金融公会之外,未形成银行业间规范的自律性组织,银
行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地发挥。但2000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在
京宣布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银行业协会章程》和《中
国银行业同业自律公约》,这无疑是完善银行业监管体系的又一大进步。
在社会监管方面,我国的中介机构尚未发展成熟,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
事务所和资信评估公司还存在不是从行业标准和公正的角度,而是从“包装”企
业的角度进行审核、评估的现象。我国的资信评估统一标准和具有权威性的资信
评估机构尚未形成,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康,这些都制约着社会监管作用的
发挥。
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应该是金融监管最基础
的一环,因为商业银行比外部机构拥有更完全的信息,能更好地实施风险的控制。
但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形成严密、有效的内控机制,还未形成相互制约、
相互监督的制度来管人的状态,仍处于人管人的状态。
由以上分析可知,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己成为当务之急,它对国有商业银行
改革的推进起着不可忽视的加速或延缓作用。首先,完善的监管体系能大大降低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只有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得到内部和外部机制有效的制
约,政府才可能让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商业化。在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得
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放开国有商业银行让其自主经营,恐怕会带来国有商业
银行高风险经营,危及存款人利益的反面效果。其次,形成了完善的监管体系,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才可能让中国人民银行更多地用经济的手段.法律的手段,而尽量少用行政的手
段来调控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再次,中央银行、同业公会、社会机构和公众以
及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多层次的监管体系的形成.才有可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政企分
开。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国有的金融企业,也存在一个政企不分的问题。由于
政府如不积极行使所有权的约束监督功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理人可能会做出危
害委托人(政府)利益的行为;但政府要是严格地行使自己的所有权约束监督功
能,又可能产生政企不分、银行自主经营权受压制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
方法就是引入相关利益方对银行的监督机制,即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督职能不但
由所有者来行使,还由各相关利益方来行使。这样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政企不分
问题的解决。最后,完善的监管体系的形成,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更加
规范化。监管体系与国际的接轨,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国内业务和海外分支机构
业务的协调统一。
目前我国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模式构想是以中央银行、证脏会、保监
会为主导,同业公会为补充,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基础,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
监管作用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在构建这种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几
个问题;第一,四个层次的监管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协调统一的。如社会
监督中资信评级机构对银行的资信评级,就需要央行以法律形式规定,银行一定
时期必须进行评级,对评级机构的从业资格和评级质量的审核都要依靠央行来实
行监控。第二,四个层次的监管不是同级而是有主次的。央行、证监会、保监会
制定的监管法律、法规有着绝对的权威。其它各层次的监管活动都要与之相配合。
在发生冲突时要以央行、证监会、保监会制定的法律、法规为准。第三,四个层
次的监管机构应该相互配合,互相督促,共同做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哪~
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应当严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第四,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以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目前完善监管体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系统。第二,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充分反映风险程度,又能据此控制风险。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第四,培养一批拥有现代金融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
的专业金融监管人才。第五,尽快发挥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第六,加强
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第七,加快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第八,改进
监管手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做到信息传递的快速、准确、公开。第九,
参与国际监管合作,学习国外监管经验。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归国家所有,银行的负债主要是资本金和财政
性存款,银行不独立承担风险,所以那时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将使银行有面临破产的
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其必要性表现在:
第一,国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银行的负债构成中绝大部分是居民和企业的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让驶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存款。银行的倒闭会使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突然之间减少,甚至消失为零,这不
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
第二,现阶段我国已形成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在
银行濒临倒闭时,政府不可能有财力救助如此之多的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如果政府只救助国有银行,一则会形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二则会造成未受到保
护的存款人的不满情绪,造成社会的动荡。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中,中央银行将逐渐摆脱一般事务,
专司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成立存款保险公司专门管理经营不着银行的兼
并、整顿、破产、赔付等事宜,能让中央银行的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分离,更
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第四,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银行同业间的互相监督。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
之后,其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各家银行上缴的保险费,~家银行的倒闭所带来的损
失,实质上是由各家银行共同分担。这样,各家银行会更加重视对其它银行的监
督,以防止其它银行倒闭给自己带来损失。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健康运行有促进作用,还对国有
商业银行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现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仍持一定的保护态度,主要是顾虑到国有商
业银行发生问题会带来社会的极大振荡,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对银行破产倒闭
到社会动荡起一个很好的隔离作用,银行倒闭带给存款人的风险能被存款保险公
司所吸收消化。
其次,存款保险公司由各家银行共同出资成立,它能在对银行的监管、信息
披露、稽察等方面处于~个比较公正的地位,能迫使国有商业银行注重自身经营
机制的改善,而不能依赖政府。
虽后,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不善时,存款保险公司可能会安排其它经营良好
的银行对其接管和兼并,这样该国有商业银行原经理人员就会丧失其领导地位,
在这种风险的压力之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经理人会有努力经营好银行的动力,不
能搞垮一家银行再换一个地方当领导。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吸取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结
台我国国情进行建立。
第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就是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加强对金融机
构的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第二,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应由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成立。这一方面考虑到财
政财力有限,另一方面能促进银行的同业监督。存款保险公司一开始应受中央银
行的控制和指导,待存款保险公司成熟后,再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
第三,在投保方式上,实行全部强制保险,即全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合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城乡信用社、邮政储蓄、证
券公司等,只要经营存款业务,都必须参加存款保险。其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
i10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在国家信用的保护之下,不存在不参加存款保险会流失客户的顾虑,为了降低经
营费用,它们更倾向于不参加,但这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资产质量差、风险大、
应该参加存款保险是相背离的:二是我国居民目前风险意识不高,不能对不参加
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构成压力,自愿保险的结果可能是大多数金融机构都不参加
存款保险;三是完全实行自愿保险,会使那些倾向于从事高风险业务的机构踊跃
参加存款保险,而那些谨慎经营的金融机构会不愿分担这些高风险单位的损失而
不愿参加投保。最终的结果会是存款保险公司成了一个高风险金融机构的汇集
地,频繁的银行倒闭会使存款保险公司也无法长期维持下去。
第四,在存款保险范围方面,应包括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因为这两块
存款占银行存款的70%左右,涉及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将其纳入保险
范围符合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
第五,在费率厘定方面,应以金融机构的存款额为基数乘以相应的差别费率。
差别费率的制定可采用制定一个基本费率再加上一个附加费率的方式。基本费率
按全行业的风险损失程度厘定,附加费率按各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来制定。这一
方面可以督促各金融机构提高自己的资信程度,另一方面又可防止银行之间费率
差别过大,起不到分摊风险的作用。差别费率的制定,关键是要完善银行的信用
评级制度,建立公平、权威、准确的信用评级机构。
第六,在理赔方面,美国是确定一个上限为10万美元,10万美元以下予以
全额赔偿。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建议我国的理赔标准为lO万元人民币,10万元
人民币以下予以全额赔偿,10万元以上根据银行清算结果予以比例赔偿。这样
做的理由有三:一是有利于保护中小储户的利益。二是有利于督促大储户对银行
进行监督。因为中小储户难以获得有关信息,无法对银行进行监督,而大储户具
有相对的信息优势,能发挥对银行的社会监督作用。三是减轻存款保险公司理赔
时的负担。
第七,在存款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方法方面,可采用为规模较大的濒临破产
银行寻找另一家实力雄厚的银行兼并它,并对接收银行提供一定的补偿金。对无
法挽救和挽救无意义的银行根据《破产法》予以破产,并对其存款者予以赔偿。
第八,在存款保险公司的职权方面,存款保险公司有权要求银行定期提供真
实、可靠的会计报表,并可以对银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随时根据
银行的风险程度,调整银行的投保费率,并确定保留还是终止银行的投保资格。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利润全部上缴a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
就业保障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财政的力量有所减弱,国
有企业亏损严重,又未形成保险基金。为了确保国有企业职工的一系列保障,国
有企业只好向银行借钱来支付职工的保障金。改革之所以难以再迈出实质性的一
加入WTO背景F国有阿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步·主要在于国有企业承担了广大职工的就业问题。如果对国有企业按市场原则
实行坚决的改革,大量的下岗职工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
平,必然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因此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国企改革、
理顺银企关系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构想是建立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
适应、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
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规范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即由个人、企业、政府
共同分担风险,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人口、经济、制度等许多新旧问题困挠着我们,
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扩大就业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就业问题十分严重。农村劳动力过剩和下岗职工使就业
问题更加突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应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要坚持发展,保持一定
的展速度,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就业机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明晰
产权,承认和保护各种经济权益,扩大就业门路。
2.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将“企业保险”
转变为“社会保障”
一是依法处理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二是政府为企业裁减人员提供基
本社会保障,为企业自主裁员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
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创造条
件把目前的“三条保障线”转变为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两条保
障线”,规范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减轻国有企
业和社会负担,促成下岗职工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
3.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由政府、企业(唐主)、职工(雇员)共同分别承担,
基金远营收入亦纳入其中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缺口较大,欠帐较多,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可考虑在证券
市场上通过回购、配售和减持置换等方式减持国有股份,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
发行政府彩票.加征高收入、高消费税等,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扩大社会
保险覆盖面,加强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通过立法将社会
保险费改税,从制度上根本解决拖欠社会保障费问题,加大筹资力度。
4.将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转向政府参与、社会自治型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由政府主办、管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
等保障转向社会自治。
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产权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与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宏
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的配套改革,将使国有商业银
行有条件经营和发展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要抓住入世的机
遇,运用信息科技提供的新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勇于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努力推
112
第四章协同国有商业韫行改革的配套改革
进跨国经营,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推出新的服务,培育和树立品牌优势,增强竞
争能力。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盘融创新研究
第五章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跨国经营
如果说创新是企业保持进取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则对银行这个经营
特殊产品——货币的特殊企业而言,创新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对于银行业而
言,各家银行经营的商品都是同质的,要获取多于同行的利润就需要不断创新,
使自己的经营特色凸现。可以说,创新是银行的第一需要。
一、金融创新
“创新”一词首见于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
书。熊彼特所谓的“创新”,是指企业家把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
行新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个概念包括五种情况:(1)引进一种
新的产品或提供~种产品的新质量:(2)引进新技术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采用一种新的原料或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供应来
源:(5)实行一种企业新的组织,如造成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金融创新,顾名思义是金融领域内的创新。由于金融业的资金融通活动是生
产要素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动具有明显的生产力活动的性质,因此“创
新”的概念同样适用于金融活动。可将金融创新定义为:金融领域内部透过各种
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新性的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1.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内容
西方的金融创新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创新
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始,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
西方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而引人注目的新事物:广泛采用的新技术,不断
形成的新市场,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交易、新服务,浪潮般地冲击着金融领域,
世界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家运用创新理论进行阐释和研
究,将这些以新型化、自由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新事物统称为“金融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认为,需要是创新之母-诺贝尔
奖获得者默顿描述的tr金融创新的螺旋式过程”也把典型的金融创新模式描述为
tc顾客金融需要——r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标准化的金融工具及市场交易
的增加——顾客新的需要”。可见,需求是金融创新最主要的推动力。米什金将
美国20世纪60年代始的金融创新产生的动因分为三类:(1)顺应需求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利率风险的增大,扩大了对能够降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和
服务的需求。50年代,3个月期的美元国库券利率在l%到3.5%2_NN动,到了
70年代,它的波幅达到4%至1J11.5%2_N,而80年代这一波幅已扩大至5%N15%
以上。利率的剧烈波动,造成了巨额的资本利得或资本损失,并使投资回报率具
篁五章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跨国经营
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这一变化,刺激了对满足该需求的创新的探求,
激励人们创造一些能够降低利率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在该需求的推动下,70
年代产生了三种新的金融创新:可变利率抵押贷款、金融期货交易和金融工具的
期权交易。(2)顺应供给的变化。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改善,是导致供给条件发
生变化的最重要的源泉,它有力地刺激了金融刨新。当能够大大降低金融交易成
本的新计算机技术可以运用时,金融机构便可据以设想出可能对公众有吸引力的
新金融产品和新金融工具。银行卡即是其中之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改
善了市场获得证券信息的能力,这种由交易和信息技术的改善而引发的金融创新
最重要的例证是证券化。此外,政府管理制度的变化也能够导致供给条件变化,
因政府管理变化而发生的金融创新的例子是贴现经纪人和股票指数期货的出现。
(3)规避既有管理法规。由于金融业较其它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规避政
府管理法规就成为这个行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爱德华·凯恩把这一规避管理
法规的过程描述为“发掘漏洞”,当管理法规的约束大到规避了它们便可以赚大
钱的程度,发掘漏洞的创新就很可能发生。美国银行业在法定准备金与存款利率
两个方面受到限制。自6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较高的利率水平
同存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准备金合在一起减少了银行的利润,促使商业银行产生了
欧洲美元、银行商业票据、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NOW)、自动转换储蓄账户
(ATS)和隔日回购协定、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等形式的金融创新。
西方理论界按照金融创新的内容将之划分为: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市场的
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
(1)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指商业银行业务全能化发展和随金
融工具创新而产生的大量新的金融机构。表现在:a、箨种各样的投资基金崛起,
其中既有独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由商业银行控股的附属机构。例如德意志
银行在卢森堡的附属行就管理着20多个基金。现在西方大银行几乎无一例外地
把基金管理、资产管理当作其主要业务之一。b、专事办理证券清算、保管为主
的证券机构产生,这以总部设在卢森堡的EEl)EL和设在比利时的EUROCLEAR最为
著名。c、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而无具体营业点的电子银行出现。1995年10月
美国开设的“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是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一切业务均由机器受
理的无人银行——亨顿国民银行总行也早于1972年在美国出现。d、各国银行以
股权式联合成立的国际性联合银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跨国大型复合金融机
构、金融百货公司或金融超级市场等新型金融机构风行欧美国家。
(2)金融市场的创新。之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此外
还包括相对于基础市场而言的金融衍生市场的产生及发展。
(3)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剞新是金融创新之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
部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亨利·考夫曼曾形象地说,谁要是钻到山里睡了20年
刚回来,他一定会对现在丰富多彩的金融世界感到陌生和惊讶。此处金融工具的
创新主要指西方商业银行为了规避汇率、利率风险,降低成本,开拓新业务,追
115
加入WTO背景下_国有密些璺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求新的获利机会而推出的各种新的业务品种,我们可称之为金融衍生产品。这些
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大体上可分为三种:a、为套期保值以减少或转移利率、汇率
风险而设计的产品,如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远期利
率合约、金融期货、期权、利率掉期等;b、为增加金融资产流动性而设计的衍
生产品,如贷款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资产转让合同等;c、为扩大投资和进
行产业投资机会而设计的衍生产品,如可转换为公司股票的贷款、债券等。
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创新的动因还是从创新的内容来看,商业银行都是金融
创新的积极发起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进入2Q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金融的全
球一体化、证券化趋势并存,国际金融市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金融创新主体
——银行的信用中介地位受到威胁。随着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信息的公开、透
明,直接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借款人对银行的依赖减弱,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地
位日益下降。今后银行将更多地以一般投资者或借款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中,这
种角色的转换促使银行业更积极她投身于金融创新市场和金融交易。
2.金融刨新的经济效应分析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运作
效率,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专业的发展,也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
经营风险并将之放大,增大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下
面分别阐述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金融创新的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
首先,金融创新使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为商业银行在全
球范围内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金融业务的创新和金融组织机构的创新,造成
金融机构的业务多元化和金融机构的日趋同质化;周时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及交
易方式的创新使银行的渗透能力增强,一些过去无法介入的领域可以借助金融刨
新得以涉足。电子化的高度发展,也使得全球盼金融市场连成一体,促进了金融
市场、金融业务的一体化。
其次,金融创新为银行提供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和市场,使商业银行可根据自
己的需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通过金融创新,商业银行有了更广的业
务领域和销售渠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客户出售衍生产品或通过市场交易活动
赚取利润。现在西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的数量呈急剧
上升的势头。据统计,现在衍生产品的日交易量如按票j]iJtfr值(Notional value)
来计算,己达1万亿美元以上(吴念鲁,1998,7)。金融创新使银行可以很容易
地进入其它多种业务领域,使集中的风险分散化,例如贷款证券化即直接将集中
的风险分散到大众身上,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晟后,从宏观上来说,金融创新可以将市场上的风险“解捆”,使市场风险
从信用风险中分离出来后,转移到需要抵补资产头寸的经济体上。新工具的产生
被用于抵补经济体资产的风险,同时并不带来新的价格风险,从市场风险的角度
116
—————————————————————————j!至苎一堕塑堕些垦堡塑垒壁型堑皇堕望竺蔓.
看,系统的风险降低了。
金融创新也有很强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对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和金融风险的影响之上。
首先,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减弱且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降低。金融工具的创新
涌现出大量货币性极强的新型信用工具和新型存款种类,如NOW账户、赁币
市场共同基金(MMMD、自动转账服务等,它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流
动性需要,从而导致了货币需求的下降。金融创新产生了许多流动性很强的金融
工具,提高了人们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在商业性货币需求下降的条件下,
由于市场利率多变性和人们心理预期无理性,不稳定的金融性货币需求比重上
升,削弱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同时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变得更为复
杂和不稳定,各变量与货币需求的函数关系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使货币需求的
稳定性大大降低。这种货币需求的下降和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使货币供求形成
机制变得复杂而多变,加大了确定货币供给量的难度。
其次.金融创新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主要表现在:(1)降低了货币政策中介
指标的可靠性。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为例,金融创新使各种金融资产的流
动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难以清晰地界定Ml、M:、M。等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降
低了将货币供给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再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为
例,市场信息的传递十分灵敏和充分,利率的决定更为复杂多变,利率作为货币
政策的可控性下降。此外,金融创新削弱了中介指标与最终指标的相关性,即使
控制住了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也不一定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加大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完全性。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来传导的,央行通
过变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和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创造或收缩存款货币,从
而实现货币政箫目标。但由于金融创新使得直接金融地位上升而商业银行作为信
用中介的作用日趋减弱,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现代商业银行更多地将业务从传
统的存、贷业务转向证券业务、表外业务等其它领域,削弱了自身作为货币政策
传导主体的作用。(3)金融创新还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货币政
策的传导因要经过多个环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金融创新的出现和扩
散,又改变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加重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时滞的不
确定性,使得货币政策效果判定更为困难。
最后,考察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的影响。金融创新的特点就是将传统的金融
交易风险进行解捆,但风险不会因解捆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单个经济部门来说,
新金融工具具有转移价格风险的能力,使其从中获益。但对整个经济部门而言,
新金融工具只是将价格风险从一个经济部门移到另一个经济部门,风险载体的改
变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失或减轻。(1)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中系统风险的状况发
生变化。系统风险中最主要的两个即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就市场风险而言,金
融衍生商品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市场上所有金融工具的风险总和为零,而
且如前所述,金融创新使得从市场风险的角度来看,系统风险被降低。但信用风
117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它与市场上未到期的契约量成正比,而且它不能通过分散、
转移而消除。为抵补市场风险进行的新交易必然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增加,使市场
内部产生新的系统风险。综合前面所述,金融工具创新减少了金融机构因市场风
险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但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增大了金融体系
危机出现的概率。(2)金融创新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最重要的
特点是具有以小博大的高杠杆效应,金融衍生交易只需缴纳占标的金额很小比例
的保证金即可购买金额数十倍于此的台约,它使得金融风险倍数放大。银行参与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使得自身承担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加。金融创新中涌现的诸多
表外业务如借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备用信贷安排等因其收益可观、灵活性强、
管制相对宽松等优势而倍受银行推崇,尤其是金融衍生交易在表外业务中占据很
大比例,大量的投机成为新的风险滋生地。表外业务风险潜伏性好,杠杆作用强,
且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出来,这些潜在风险因交易量成倍增长而累积沉淀,随
时可能成为现实风险。一旦爆发,所带来的损失将是巨大且难以承受的。1995
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即是金融创新带来经营风险增大而终致爆发的一个明证。此
外.金融创新导致国际资产流动加剧,易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商业银
行业因面临更为动荡的金融环境而增大经营风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可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提高金融业的产业
效率及其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但它还有诸多负面效应。金融创新是伴随金融自
由化、科技化而产生的~场革命,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面对这场变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它、排斥他,也不能将其作为一个冒险的机会
和工具来利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真研究,了解掌握它,使其为商业银行的经
营管理和发展服务。
3.我国金融创新现状及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金融创新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自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创新可归纳为四个阶段:(1)1977一1980年底,金融
创新开始阶段,主要是重建金融机构和恢复原有的金融业务;(2)198l一1984
年底,是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金融管理制度,采用
新技术等;(3)1985--1989年,金融创新的调整、稳定阶段,主要内容是开拓
金融市场,强化金融调控等;(4)1990年到现在,主要是金融创新的深化阶段,
主要内容有:金融市场的多方位开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股票市场、
国债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深化银行体
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商业银行体系等。
金融体制改革20年来,我国金融创新的内容大致如下:(1)金融组织体系
的创新,即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由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制过渡N--级银行体制,
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的
金融体系。(2)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首先,中央银行金融管理办法由纯粹的计
划管制转变为宏观调控,并在调控手段上由行政性手段逐渐转为采用三大政策工
118
一—— . 苎兰兰里塑塑些塑塑塑皇壁型堑兰堕里丝笪
具进行调控。其次,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信贷资金管理、利率限制
等有所放松,给予金融机构~定的自我掌握调节的空间,使得中央银行的监管趋
于科学化、市场化。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改变了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
构的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按经济区划设置九家大区行,使得中央银行的监管更加
符合经济现状。(3)金融市场的创新。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已建立了以同业
拆借、短期政府债券和银行票据为主的货币市场,以长期债券、股票为主的资本
市场和各种类型的外汇批发、零售市场。(4)金融技术的创新。80年代初,我
国的金融机构业务处理还停留在手工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初具
规模的电子化系统格局,建立了全国金融专用通讯网络,为资金清算、股票交易
和储蓄通存通兑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推动了金融工具与金融业务的创
新。(5)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很快,出现了许多新
的金融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及金融债券、
股票、股权证、基金证券和各种各样的银行卡等。还曾出现过货币期货、股票指
数期货、认股权证、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尽管它们只是短期内小范围存在
过,但也是我国金融工具创新的组成部分。作为创新市场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
把金融工具创新与银行业务发展相联系,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方
面都有大量创新(见表5-1)。
袁5-1
分类内容
(1)利率管制导致的创新:有奖储蓄、贴息储蓄、大额存单、累进利率金融债
券、奖售储蓄:
负债业
(2)流动性创新:可转让定期存单、定活两便存单、三个月及六个月定期储蓄;
(3)便利客户的刨新:通存通兑、信用卡业务、旅行支票、代发工资、保险年
务创新
金、耕牛保险等{
(4)业务限制导致的创新:财政存款专户、保费转移投资、外币存兑、密码储
蓄。
(1)1980年专业银行开始办理固定资产贷款,国家投资实行拨改贷:
资产业(2)利率管制导致的创新:特种贷款、委托贷款、代理贷款:
务创新(3)信用控制导致的创新:信用透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
(4)便利客户创新:贴现、票据承兑、抵押贷款、信用证。
(1)农副产品定额支票:
中间业(2)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票据;
务创新(3)信用卡:长城卡、牡丹卡、金穗卡、龙卡、太平洋卡等;
(4)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租赁、咨询、证券业务。
从以上我国金融刨新的发展历程和创新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
金融创新有如下特点:
(1)创新的品种上,以负债业务的创新为主,资产业务的刨新与中间业务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的创新相对较少。这与金融创新本身的内在规律是相符合的。当代金融创新史表
明,竞争是金融创新的催化剂;米什金的研究也表明需求是创新之母。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奉行负债经营的战略,存款等负债业务是竞争相对激烈的业务
领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则产生了创新的需求。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运用
的大额存单、可转让定期存单、通存通兑、银行卡、代收代付等业务都属于负债
类业务剖新。由于我国资金短缺及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信贷,银行贷款业务
领域竞争性相对较小,且其它如证券投资等方面的资产业务量很少,因而创新明
显少于负债业务。至于中间业务,在国有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一直相对较小,
关于它的创新也就相对较少。
(2)在创新方式上,以吸纳模仿型为主,即引用他国已有的产品、服务,
加以改造后运用于本国金融业。中西方的金融创新都以追求金融稳健发展和效率
最优化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代表了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发展的较高
成就和主流走向,它们的现实发生机制和作用影响对中国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尤
其在中国金融走向世界并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中国完全可以吸纳西方金融产
品.为我所用。同时,中国现阶段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客观上不具备进行大规模
金融创新的条件和能力,但吸纳国外成熟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成果的余地和空间都
很大。面对旺盛的需求,金融机构通过多方面吸纳应用各国的优良金融产品,可
以在短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增加金融创新的供给,提高中国金融发展的速度与效
率。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吸纳性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后发优势”,
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不切实际地追求原创性创新,将是很不明智的。
(3)在创新的动因上,与西方国家略有不同。如前所述,西方国家的金融
创新的动因有规避管制、追求盈利性和流动性或是受现代科学技术条件推动。由
于我国独立的商业银行体制尚未建立,出于基层行领导对政绩的追求,有时导致
创新工具的成本高、效率低。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还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营实体,在金融创新方面,创新主体性不强,
动力不足,行为被动。我国的金融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受金融体制改革推动而产生
的,而不象发达国家金融创新一般来自于市场因素的推动自发产生,相比而言我
国金融一q新有学>-3、培育和引用发达国家已有产品,恢复、培养和发展金融市场
的性质。
(4)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受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制约。金融创新作为经
济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为其它领域创新提供条件,又需要其它经济创新
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的进行呈现出非均衡状态,东部
沿海地区市场发育较充分,经济较发达.因而金融创新往往在这些地方首先推出,
再向内地推广。富裕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强烈的盈利动机使这些地区银行业广泛
推广电子计算机、ATM机、POS机、信用卡和电子资金调拨系统等金融产品基
础设施,从而促使其它银行业务的创新。
中国在短期内小范围之间曾经存在金融衍生工具,有外汇期货、股指期货、
120
第五章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跨国经营
权证交易和国债期货,但都在不久之后被停止交易,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原因
可概括为:基础金融市场发展不足,缺乏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尚未建
立起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市场规范化建设不足;缺乏理性成熟的投资主体等。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市场创新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实际
上也是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我国不可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试点的失败而
因噎废食,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在当今这个时代,随着金融总量的高速增长和
金融业供给能力和产业效率的大幅度提高,金融关系己渗透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各
个领域之中,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借助于货币信用形式来完成,一切经济政策的
实施及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也都离不开金融的配合,经济运行已经与金融运作融
为一体,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联系我国现实条件,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所形成的金融新格局已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计要求,与目
标模式也日益接近,可以认为改革政策因素、体制转换因素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
用将逐渐减弱,传统体制中被压抑的金融能量也几乎释放完毕,此后金融的发展
将主要依靠经济机体的内部力量来推动。金融创新作为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重组
和创造性变革,将日益成为中国未来金融发展最关键、最主要的动力源。
4.我国发展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及必然性分析
金融创新所需的经济制度基础体现在一国的市场化水平、金融深化水平和宏
观监控水平三个方面。具体到我国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金融创新所需的经济制
度基础。a、市场化水平。金融创新是市场行为,没有市场的充分发育,就不可
能形成充分的竞争,难以产生对创新的需求,也不会形成接市场规则行事的创新
主体。有关专题研究表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丰硕成果,经济市场化进程
发展很快,市场化总体水平达65%以上,市场化平均指数居世界中上游水平。b、
金融深化水平。在较低的金融发展阶段,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有限,不可能提出创
新要求。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金
融业承担国民生产总值90%的分配和运行,金融资产比重迅速提高,1999年底股
票市值接近2661l亿元,国馈发行规模达4015亿元。可见随我国资本市场的发
展,经济中的金融深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c、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
系的健全程度。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失败的试点即从反面证实了宏观调控与监
管对金融创新的重要影响。经过五六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人民银行、
证监会、保监会为主体的金融监管体系,为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中国金融行业发展和技术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中国金
融业正在从发展金融阶段向发达金融阶段迈进,这个过程恰好为金融创新的产生
和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和广阔的空间。随着中国金融业实力的增强和规模的扩
大,从业人员素质曰渐提高,中国金融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模仿、普及能力也
会日益提高,中国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也为
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技术基础。
从以上可知,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金融创新的经济制度基础和物质技术
12l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g女创新研究
基础。但一种经济新事物的出现能否最终得以成长,还有赖于经济生活对其需求
的推动,从我国目前的宏观和微观状况来看,均存在着对金融创新的大规模需求。
首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需要金融创新的推动。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使经济从依赖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到提高生产要
素的质量和效率上来,这依赖于科技知识和新的生产方法等的推动。而对于金融
业尤其是银行业而言,即是要求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借助于金融创新的力量提
高银行业的产出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规模迅速扩大,金融总量急剧增
长,从下表可以看出,从改革之初的1978年至1999年,现金、狭义货币M,、广
义货币地、城乡储蓄存款、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总资产这七
项金融总量指标都有了大比例增长。然而考虑到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巨额不良资产
和难以令人乐观的盈利状况,我们有理由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低下。改
革前期阶段金融总量的扩张可以主要归结为体制转换和改革政策的推动,属于外
部力量的促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促进金融的发展,来自于体制、
政策方面的推动因素将逐渐趋弱,金融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其内部要素重
组或创造性变革所出现的金融创新,以提高银行业的产出效率,实现集约型增长。
表\5-2时间单位:亿元人民币项目\ 1978年1980芷1985焦1990短1995篮1999生
现金212.0 346.2 987.8 26“.4 7885.3 13456
狭义货币M。80.4 1148.8 3017.3 8793.2 23987.3 45837
广义货币M2 889.7 1671.1 4874.9 15293.7 60749.4 119898
城乡储蓄存款210.6 399.5 1622.6 7119.8 29662.3 59622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00.5 1933.5 4989.8 14012.6 53862.2 108779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895.1 2495.9 6305 6 17680.7 50394.2 93734
金融机构总资产20425 2896.6 7099.4 1”77.O 62484.8 123264.2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鏊》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车报2000—1
其次,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需求日益强烈。随着改革的
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
实体的目标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也正在逐步建立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相统
一为原则的市场化经营机制:面临国内同业间激烈的竞争和加入WTO以后来自
国际市场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创新金融工具和技术,
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率:而且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新交易工具的诞生.国有商
业银行会暴露在更多新的金融风险之中,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又产生以分散、规避
金融风险为目的的金融创新需求。
最后,从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经济各部门来看,无论是企业、居民、政府或开
放部门都有各自金融创新的需求:a、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促使企业在外部融资、
l 22
第五章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跨国经营
股份制改造、财务管理、信息咨询、破产清偿、保险保障等诸方面对金融业提出
全新的要求,金融业只有通过组织机构、业务、金融工具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
才能满足这些新型需求。b、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市场化发展,中
国居民的货币收入将大幅度提高,居民储蓄和投资总量将相应增加。居民的货币
时间价值观念、金融意识、风险意识的增强,使他们需要多种金融资产形式和金
融工具以供选择,满足其投资、避险和保值增值需求。c、政府在新体制之下将
主要通过在市场上发债来筹集资金,这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发达的公债市场与之
相适应,需要金融机构创造多种债务发行方式以降低政府举债成本,需创新出各
种债务工具种类以增加公众购买的积极性:还要求有备种便利债务工具能转让的
市场及交易方式,以提高债务工具流动性等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解
决。d、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总量和结构、利用外资的规模
和形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和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将使开放部门
对金融业在国际金融领域提出许多新的需求,例如国际融资工具、方式的创新,
有效避险的金融工具的创新等。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金融创新存在着旺盛的需求,而金融创
新发生发展的条件也已基本具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将来的金融发展中,
金融创新的发展与活跃将十分必要而且是必然的。
5.国有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的原则
(1)我国的金融创新必须兼顾国际通用性和国情特殊性,坚持实事求是的
原则。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将自己排除在这一经
济体系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金融创新也必须要考虑以国际通用
性为基准,合乎国际惯例与既定规则,特别是在经营品种、金融工具、交易技术
等方面的创新必须保持必要的国际通用性,这对于推动中国金融稳步走向世界具
有深远的意义。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也
有差异,同时开展金融创新的背景与技术条件也有相应的特殊性,这就意味着中
国的金融创新要从国情出发,切合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条件,坚持实事求
是的原则,国际通用性与国情特殊性兼顾,通过从国际市场上有选择性地吸纳金
融工具、技术创新的成果,并使之与我国金融组织、制度相结合而实现。
(2)中国的金融创新目前应以需求适应型的创新为主。作为一个发展中国
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旺盛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需求,金融
创新首先应该以适应并满足这些需求为目的。需求是金融创新产生的最直接动
力,需求适应型的金融创新也因成本相对较低且社会接受度较高,容易达到创新
的规模经济,提高创新收益。同时,必要、及时的需求适应型金融创新,对于提
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增进金融产业效率都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待日后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这一金融创新的主要供给者的内在运作秩序和制约机制强化和
创新力量强大之后,再逐步倡导主动供给型创新。
(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应以提高金融刨新供给能力为发展方向。国有商业
123
加八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韫行濂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银行既是金融创新的需求者之一,义是金融创新的主要供给者,提高国有商业银
行的金融创新供给能力,将有助于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市场占有能力和发展能
力。国有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之中求得发展,必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金融创新供给
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跻身世界金融之强的必经之路。
=、加速银行电子化进程,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1.我国银行屯子化发展状况
银行电子化是指高新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银行业务处
理和管理领域的应用。银行电子化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随着电f技术的发展
及其在银行业的广泛渗透而兴盛发展起来。在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特征的信息经
济时代,银行这一最受信息技术影响的产业.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契
机.把握市场定位,顺应金融电子化的潮流,构建屯子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体系。
我国银行电子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起步的,按照“六
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血”电了化的战略设想,经
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银行电子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表现在:a、电
子化装备初具规模。截止1999年,我国金融系统已安装大中型计算机350多台
套,小型计算机4000多台套,各类微机20多万台,ATM机10万台,POS机
11万台,银行电子化装各舰模与发达国家银行在计算机装备方面的差距明显缩
小。b、金融(银行)系统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建立
的全国金融专用卫星通信网已建成北京怀柔地面主站和江苏无锡备份主站,已开
通运行的卫星地面小站覆盖全国所有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和部分县支行,是国内目
前最大的卫星通信专用网。中国金融数据通信地面骨干网已全面开通并投入运
行,在我国银行业务发展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井逐步成为我国金融界公用
的信息高速公路。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电子联行清算系统已经有646个卫星小站,
|02 7个收发报行,连接商业银行一万多个通汇网点。各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主
要商业银行也几乎建立起了覆盏全国.连接分支机构的网络系统。c、银行各类
业务基本实现电子化处理。电子联行清算系统,特别是电子联行到县和“天地对
接”工程的开展,使85%的资金可当天解付,每年可为企业减少利思支出数十亿
无-加速了社会瓷金的周转,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国有商业银行的同城和
异地支付业务基本实观了网络化传输和计算机处理,做到资金24小时入帐,大
大缩短了资金的在造时间。电话银行、家庭银行、各类代收代付业务等新型银行
服务业务发展迅速。银行电子化服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d、各娄系统工程的建
设初显成果,金鼬局域网建设成果显箸。目前,在中国人民银行内部金融局域网
上运行的有五大系统:人行电子联行系统、语言系统、NEr证券交易系统(现
改为专营国债交易系统)、金税系统、快通工程。此外,我国正着手建设现代化
的支付系统,包括同城票据自动清算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多耍章国有商业银行的盘融创新与跨国经营
信用卡全国授权与清算系统、证券交易清算青《等。内部金融局域网的建设.大
大提高了我国银行系统的运作效率。“金卡工程”自1994年实施以来,推动了我
国银行卡业务以每年100%的速度发展。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都发行了自己的银
行卡,且有各种不同的卡种,例如中国银行的长城卡就包括长城人民币卡、长城
外汇卡、长城借记卡、长城准贷记卡等各种卡种。截止1998年6月末,我国银
行卡的发卡量已达8800万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
必须注意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仅局限于银行内部网络的建设,与国
际金融界的发展程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今后,我国银行电子化进程将加大投入,进一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第一,
跨地区通讯体系和业务处理系统的建立。通过规范和完善目前的各业务处理系
统,编制新的业务处理系统,并在本行推广或跨行推广,银行业务将有质的飞跃。
如全国统一的、跨行际的大联行,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跨行业、跨地区通讯体
系和业务处理系统的建立,将使电子货币逐步取代现金。第二,办公管理信息系
统将更加完善。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的不断完善,办公管理系统在
信息共享方面将取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将加紧对人员的培训。通过局域网和
广域网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区域的计
算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使数据和文件传递更便捷、安全.而且大大提高办公效
率。
2.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面临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
又一次突破性的革命,国有商业银行仅依靠内部金融局域网是远远不够的。在这
个由于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起的电子商务时代中,金融产品的交易往往不需
要实物性的交换,交易各方互不谋面,这就使得金融业与国际互联网有了相结合
的必然性。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等条件在电子商务时代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
用。
网上银行是以银行的计算机为主体,以银行自建的通信网络和公共通信网络
为转输媒介,以单位或个人计算机为入网终端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银行。网上
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推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存、取、贷款以及汇兑、代收等服
务都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乃至实现与其它金融机构相连接的虚拟银行。它使得
客户可以不受银行营业地点的限制,从而形成一个融外延银行帐户和银行自身于
一体的全开放银行体系,促使社会向“无现金、无支票方向发展”。与传统的银
行相比,网上银行更加贴近用户,它为人们提供一周7天、一天24小时随时使
用的便利。任何人(Anyone)无论何时(Anytime)无论何地(Anywhere),只
要手边有一台可以连接到国际互联网的电子计算机就可以享受到网上银行业务
“AAA”服务。
国际互联网上银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早在美国兴起,1995年lO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月18日,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银行大厦和营业大厅,只有网址,客户无论
何时何地,只要有一台可以与国际互联网联通的电脑,并输入该行的网址http://
WWW.Sfnb.com,就可阻享受该行提供的开户、存款、转账、申请信用卡、申办
贷款、购买保险及进行金融投资、商品的买卖等各种不问断的网上金融服务。1996
年: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客户达5000多个,并以高速度增长,当年存款总额达
1500万美元,到1999年,该网络银行的客户超过10000个,存款总额达5亿美
元。这样一个规模发展迅速且有着极强的盈利能力的银行,员工却仅有10人。
1998年加拿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好的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以2000万美元收购了安全第一网络银行除技术部门以外的所有部分,
通过此次收购,加拿大皇家银行不仅拓展了其在美国金融市场的业务份额,而且
使自己立即站在了网络银行发展的最前沿,而且从成本角度而言,在美国设立一
家传统型分行需要200万美元,而维持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这样一个10人机构的
费用却远低于此。对于加拿大皇家银行来说,此次收购实在是低成本、高效益兼
得的典范之作。
网上银行发展的另一例证是美国的威尔士·法戈银行(Wells Fargo)。早在
1992年,威尔士·法戈银行就己开始建设以网络和网络银行服务为核心的信息
系统。至1997年12月,通过网络与威尔士·法戈银行交易的客户已超过43万,
远远超过了安全第一网络银行。
据统计,1997年,全美有400家银行及存款互助机构开通网上银行业务,1998
年增加到1200家,1999年则猛增至7200家。目前,网上银行已覆盖了除现金
以外的所有零售银行业务和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美国现在排名前20位的网上银
行拥有了70万个银行往来帐户。另据美国GartnerGroupsDataQuest公司的一份
调查表明:截止1998年末,有700万户左右的家庭通过家用计算机获得银行金
融服务,约占美国家庭总数的7%;到2001年底,约有1830万户家庭将会这样
做。这意味着每年的增长将达到41%。网上银行利润占银行利润总额的比例将达
50%以上。
网上银行之所以最先在美国兴起,并在短短5年间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原
因之一在于美国的互联网系统非常发达,电脑网络已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网上银行自身的强大优势。首先,网上银行不
受时空限制,可咀随时无限制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方便迅捷的网络也便利
了银行内部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其次,网上银行
为银行开拓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各行业都在尝试利用网络,网上银行的
建立可以使银行与这些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客户来源,拓展业务量,增加
利润增长源。再次,网上银行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据统计,目前美国每年的
各种付款单有180亿笔,传统银行每笔款项的支付成本为1美元,而网上银行每
笔款项的支付成本仅为0.2至0.3美元。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120至150亿美
——.. 一塑墨里塑塑塑些堡堑竺鱼壁型塑兰堕旦竺笪
元。网上银行将凭借自己实时、方便、快捷、低成本、多功能的24小时服务获
得越来越多客户的喜爱,其自身数目也会迅速增长,成为未来银行业非常重要、
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限上银行并不需要过大规模,美国《在线银行报
告》中列示的133家“真正的网上银行”中,只有24家跻身于美国最大的100
家银行之列。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吉姆·库伯逊指出,或许网络银行的产生将彻
底改变“商业银行是2l世纪的‘恐龙’的预言”。
与美国相比,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国内网上银行业
务发展较为成功的一例是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
招商银行于1998年在互联网上率先开通了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企业网上银行,
1999年9月全面启动网上银行。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业务是全国金融系
统中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推出的金融服务的一项创新。它集各种本、外币储蓄存
款和各种储蓄种类的存折、存单于一张磁卡,简化了客户和银行的存款处理手续、
招商银行“一卡通”具有购物消费、自动转账、通存通取、个人质押贷款、代发
工资和代收代扣费用及电话(网上)自助缴费功能。此外“一卡通”用户可以通
过招商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系统办理各种款项的查询、缴费及更改密码等业务:
申请了“网上支付”功能,即可通过招商银行“一网通”享受方便快捷的网上支
付服务,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网上购物”。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方面略输一筹。虽然工、农、中、
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但大多数是介绍本行的主要业
务,提供一种静态的服务信息,处在咨询服务和宣传阶段,真正提供的在线服务
相当少。直到1999年下半年,国有商业银行的网上行动才迅速起来。中国银行
推出了网上银行服务的系列产品,如网上查询、转账、支付和结算等业务,此外
还有企业在线理财、支付网上行、银证快车等。中国建设银行也推出了网上服务,
他们以遍布全国的城市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为基础,以24小时到账清算系统和全
国龙卡系统为支持,推出了网上结算、购物、订房、订票、缴费、支付等服务。
网上银行的发展向传统的银行经营方式发起了挑战。
首先,网上银行对银行网络体系及金融交易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
信用重于一切的银行来说,网络银行的安全尤为重要,通过Intcmet处理银行业
务无疑将使银行的业务暴露在众多不安全因素面前,鉴于网络体系的全球开放
性,网上银行对于“防火墙”、身份认证(cA)、安全系统层SSL协议、安全电
子交易SET标准及其它技术措施的要求会更高。
其次,网上银行将改变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网上银行的发展将改变以资产
规模大小、机构网点数量、地处位置优劣论“英雄”的传统银行经营思想,而变
为以获取信息能力、拥有信息量及分析处理信息,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优质
服务作为评判标准,网上银行亦将改变传统银行“单打独千”的“银老大”经营
思想,转为与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商、资讯科技服务商等其它服务机构合作经营,
共同发展。
27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第三,网上银行将根本变革银行的经营环境,对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业务
内容、金融竞争力带来严峻的挑战。网上银行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削弱了传统银
行分支机构网点的重要性。1994年,美国传统银行分支机构在银行交易中所占
的份额为60%,到1997年则降为40%,减少的20%已由网上银行提供。网上银
行能够打破传统银行业务的局限,提供一揽子高附加值的综合金融服务。网上银
行不仅在存款、现金管理、资金结算、投资等零售业务及部分批发业务领域对传
统银行构成竞争性威胁,而且在资讯信息、综台金融服务及个性化金融服务方面
对传统银行形成威胁。此外网上银行可以低廉的成本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这使
其在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但同时,网上银行的发展也能缓解全球金融
自由化带来的竞争加剧及市场饱和、边际利润率下降的状况,为陷入困境的传统
银行业找到高效、低成本的出路。
第四,网上银行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其金融工具、运作方式、技术
手段及人才要求都与传统银行业有所不同,客观上对传统银行业的运行机制及内
部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相应地,对网上银行的监管方式也要发生变革。此外,
由于网络的广泛开放性,网上银行可跨国境经营,客户也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选
择银行进行金融交易,因此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更加需要国际银行监管组织的
协调及各国中央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通力合作。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项重大科学技术的问世,无不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经
济、文化、生活方式,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亦给当今世界带来了霞大的震撼。当
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以Interac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Intemet未来势必成为金
融体系间连接的重要途径。在当今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
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网络银行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的金融市场和~种新的服务途
径被开辟出来,一场新的竞争又会兴起。在这场争夺新市场、占领新途径的竞争
之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能袖手旁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服务势在必
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电子化无论在技术水平方面,还是在市场规模方
面,都还处于欧荑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对我国而言,发展网络银行任重而道
远。
网络银行是大势所趋,在承认差距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在我国发
展网上银行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表现在:首先,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如前所述,我国金融电子化的稳步发展为网络银行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国有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软硬件基础,如建行
实现资金及时到账的资金清算系统,在国内外银行界都处于领先水平。其次,计
算机及通讯技术发展很快。困扰Interact发展的因素(如带宽的限制)逐步得到
解决,国内外各大公司都提供基于Intemet业务的解决方案,网上安全亦可望得
到保证。第三,国际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很快,可以说,中国赶上了Interact这趟
时代列车,从发展时间上讲,中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但从发展速度上,
中国是最快的。世界数据中心(IDC)1997年lO月份报告预测:中国的Interact
128
第五章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跨国经营
用户将在2000年达273万,比1997年初的20万增长12倍以上。第四,国内外
已有多家银行开通网上服务的经验,国内外网络银行的成功建立及其实践,为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鉴于我国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金融电子化的技术水平与市场规模,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建设。
第一,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加强银行体系的网络化建设。我国互联网业务
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相当薄弱,网络用户占人口比例不到l%,
与美国的40%及香港的15%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
提高银行体系网络化水平是推动网上银行发展的前提。政府须为发展网上银行提
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中国电信垄断经营国内互联网市场的局
面,降低上网支付的电信费用,让更多的人成为国际互联网用户.并整合各部门、
各国有银行的局域网资源,形成全国性的主干银行金融网络体系。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传统经营思想,更新观念,迎接挑战。国有商业
银行要有超前意识,改变传统上广设网点、追求机构数量增长的服务方式,将发
展网上银行业务建立在全国乃至全球战略的高度,认识到网络时代客户资源的国
际性和无限性,同时积极主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时要重视市
场营销的作用,创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因为网络银行的进入壁垒较小,提供的服
务业务差异也很小,只有特色化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推进以客户为导向的银行
经营战略,推行对客户的高附加值、优质、个性化理财服务。
第三,提高银行网络技术水平,重视网上银行业务的技术保证,保证其安全
性。网上银行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力量,硬件方面需要有功能强大的服务器、
有指纹鉴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可擦写的智能电子钱包等先进设备;软件方面需
要网络安全交流、语音鉴别系统、电子转账系统、智能卡识别系统等众多软件系
统集成.其中保证网络安全的技术尤为重要。我国银行业必须立即开始重视技术
的开发.才能保证网上银行业务的顺利发展,此外为保证网络安全,我国需借鉴
国际上对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网络金融服务立法与监管的经验,强化对网络黑
客的惩治力度,保证网络金融体系的规范、安全。
第四,应重视对网络金融人才的培养。网上银行业务的顺利发展需要复合型
的金融人才,既要具备充分的网络知识,又要精通国内、国际金融。威尔士·法
戈(WellsFargo)银行在自己的网上银行开业前2-3年就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所需人才的培养与寻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从现在起,开始进行人才储
备工作,可以通过引进、联合培养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网上银行金融专业人才。
三、推行跨国经营战略
世界经济目益趋于一体化,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国有商业银行将进一
步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大市场之中。要在更大范围内、更为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得以
发展壮大,提高自身实力。
银行跨国经营是金融国际化的重要内容,金融国际他首先是银行业务的国际
化。银行跨国经营指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由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
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主要是一些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
的银行在海外开设分支行、附属机构,或收购外国银行,或与外国银行合作成立
财团银行,从而在相互的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业务。它包括两方
面内容:一是引进来,即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本国市场开展业务,参与竞争:二是
打出去,即实现本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信息灵敏、
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网络。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自由化、
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增强,一国银行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积极推行跨国
经营战略。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走向国际化,己成为当今经济金融国际化的主流
趋势和一大特色。主要表现在:
(1)商业银行在国际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已形成国际商业银行的有机网络。
各国商业银行相互在对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实现组织机构上的国际渗透,同时
各国商业银行之间业务联系横向发展,形成一个跨国的银行业网络。据统计,1960
年,美国只有8家银行在海外开设了131家分支行,资产总数不过35亿美元,
而近几年美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远远超过了1000家。这些跨国分支机
构在融资业务、中间业务等领域与各国商业银行合作,例如,各种银团贷款业务
即跨国融资业务合作的形式。
(2)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离岸金融中心纷纷出现。以欧洲货币市场
为代表的境外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各区域性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一方面在空
间上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范围,保证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广泛开展:另一
方面也在体制上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业务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因为各国金融
管理当局对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业务管制较为宽松,使得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
有较大的自由发挥余地。
(3)商业银行的国外业务扩展,盈利增多。英国《银行家》杂志认为,商
业银行在其业务中使用的外币金融资产数量的多寡可以说明商业银行国际化程
度的高低。现在各种以外币计值的债券、股票、存单、汇票等跨国型金融资产被
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而且来自于国外的资产和负债在商业
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比重日益上升,来自海外的利润和其它收益比重也越来越
大,一些国际超级商业银行如美国的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日本的兴业银
行等,其全部收益中约有50%来自海外分支机构或对国外营业收入。
伴随着世界经贸的迅速发展,资本的国际流动加剧,推动世界金融业向全球
化、自由化方向发展,这种国际金融业的大融合趋势给发展中国家金融事业跨国
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场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
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动。从“引进来,打出去”两个角度来说,我
兰兰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聘国经营
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可分为引进外资银行和实现跨国经营两个方面。
1。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快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从“引进来“的角度而
育,我国银行业嗣际化成果显著
自1981年我国批准设立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
分行至今已有20年过去了,20年问,外资银行凭借其充足的资金,丰富的管理
经验,优良的服务及庞大的全球分支网络,在中国得以立足、发展,并在90年
代中后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截止1999年9月末。已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
69家银行在华设立营业性机构,机构总数达180家。外资银行还在国内主要城
市设立代表机构.目前已在30多个城市设立了250家代表处,1999年9月末在
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13.63亿美元,占中国金融机构相应总额的2.18%。我国
对在华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和业务范围限制逐渐放松。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已
决定取消外资银行营业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开放的地域将从现在的上海、北京、
天津、深圳等23个城市和海南省扩大到全国所有的中心城市。自1996年起,我
国允许部分资信较好的外资银行进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并不断放宽对外资银
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政策,至1999年9月,央行已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
人民币业务,其中在沪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瓷产达“.23亿元。1999年7
月17日,央行批准扩大沪、深两地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其中最为重要的
一点是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异地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
寸。随该政策的出台,中、外资银行之间同业借款正式开展,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率先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发放酋笔期限为1年的5000万元人民币同业借款。至
此,步}资银行人民币资金来源问题得以解决,其经营人民币业务范围可从长期资
金拆借、外汇质押人民币贷款、转贴现等拓展至更广阔的空间。中、外资银行之
间的合作,必将随我国加入WTO而得到进一步开展。
在华外资银行通常是跟随本国跨国企业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它们大多有稳
固的客户和先进的金融工具,在华业务也{三l本国(母国)对华贸易和经济合作为
主。随外资银行在华地位的稳固,规模及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的业务
也开始逐步渗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我国经济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国
有商业银行而言,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为我国银
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动力。由于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多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大
银行.普遍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极强的竞争能力,它们参与到国内金融市场之
中.有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索质.使我国国有银行产生危机意识,
并对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起到示范效应,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技术水平、
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创新。
引入外资银行,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也有利于我国大
都市金融中心的发育和形成。从国际经验看,引进外资银行一般是人为塑造金融
中心的先导措施。香港的挂牌银行中约有80%为外资银行,而新加坡外资银行占
商业银行总数的89%,正是其高度的“外向性”使得它们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
131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盘融创新研究
心。从这一点看来.引入外资银行,建立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国有商业
银行以之为依托加快国际化进程。此外,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可为我国商业银行进
军海外获得对等条件,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提供良好的基础。
当然。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此外,我国正在进
行体制改革的金融市场也会受到冲击。
2.顺应金融国际化潮流,迎接来华外资银行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在转换经
营机制,对自身进行完善、改革的同时,必须走出国门,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
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增强参与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竞争能力,与外资银行抗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取得了
一定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0年均跻身世界100家最大银行之列,其中中
国工商银行居第六名,中国银行居第18名,国有商业银行也分别在海外设立了
多家分支机构,如表5—3所示。
表5-3
机构级别及数量
银行境外机构数
分行附属行代表处
中国银行37 16 17‘ 4
中国工商银行10 5 l 4
中国建设银行9 3 2 4
中国农业镊行5 2 —/ 3
t包括中银集团11个成员行、5家所在国注册的中国银行附属行、1家投资银行。
可以看出,除中国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的绝对数目较少。
虽然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实际进程中,批准中资银行向海外发展和吸引外资银
行进入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但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数要少于外资银行在华机构
数,且分行等高层次的海外分支机构数目较少,分布区域多集中于亚洲的日本、
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这不利于实现筹资的多元化和国际贸易的
多元化,也说明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缺乏综台能力和真正的跨国意识,这将制
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向纵深方向发展。此外,封闭已久的我国银行业
对国际惯例不甚熟悉,许多传统做法与国际惯例不一致,例如尚未建立国际通行
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达不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等,这一
切都有可能使国有银行在海外的经营活动中受到歧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推行跨
国经营战略的重大障碍。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迎接来自外资银行和国际
金融市场的竞争,国有商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应对。
第一,要按照国际惯例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企
业化经营。进入我国的外资商业银行本身即是企业性质,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至
今都未能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导致国有银行资金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落后,金
132
———————————————————————————堕!生里塑塞些里堡竺垒墅型塑皇堕垦丝堕
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影响了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解决的途径即深化金融体
制改革,走国有控股制集团的道路。同时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健全监事会制度,
提高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能力,真正实现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经营。
第二,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将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推向国际市
场。国外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大都有本国跨国银行作为其金融后盾,产业资本与金
融资本配合默契,在我国的外资银行业务也以支持其本国企业为主。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在拓展自身国际业务时,也可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支持中国的跨国企业
发展,加强跨国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紧密联系,实现产业资本与
金融资本的结合,实现金融优势、产业优势和贸易优势的互补。国有商业银行之
间也应加强联系,从在世界主要金融贸易中心设立机构逐步发展至建立全球范围
的营运网络,建立相应的中国银行业海外集团。
第三,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是适应
国际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需要,通过金融刨新丽迅速开展的一项新业务,它为国
际金融活动开拓了新空间,带来了新的活力。离岸金融业务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
重要的新业务领域,而建立我国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亦是推动我国国有银行跨1
经营的现实途径。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中除中国银行很早就在一些离岸金融
中心设有分支机构,从事欧洲货币市场中一些离岸金融业务外,国内只有中国工
商银行深圳分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获准办理离岸金融业务,且业务经营地
域以港澳为主,欧美地区业务则相当少,业务经营仍以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为主.
其它如同业外汇拆借、外汇担保等业务虽然也有开办,但业务量非常少,至于其
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必须扩大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范围,尽
快批准上海符合条件的银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发挥上海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
强大辐射作用:在基本的存、贷、结算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其它金融业务。同时,
建立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本土即可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实
现向国际市场的进军,而不必在海外离岸金融中心建立分支机构,从而极大地降
低成本,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加强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人才队伍。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国际金融业务相对于国内金融业务要更为复杂,国际惯例、
法律也更为严格.因而精通外语、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电子
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僵化的人事制度,构
造一个优胜劣汰的人事竞争机制,以稳住、用好现有人才,吸引新的优秀人才。
实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是顺应金融国际化的潮流,迎接来自海内外的
竞争的需要,有其必然性,因而要积极推行之。但在实际跨国经营时一定要稳妥
谨慎,必须处理好金融开放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P.Kmgman)提出的“永恒的三角形”刻画了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的稳
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关系,一国只能同时达到三个目标中的两个,
而难以同时实现三个目标。我国目前政镱选择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
133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盎融创新研究
定-陛两个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和外资银行在境内的业务活动使得银行
的盈利渠道增加,会给汇率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且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活动在一
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总之,银行的跨国经营、银行业的国
际化会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带来冲击,我国必须综合考虑经济体系的抗险能
力、金融业发展成熟程度、金融监管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毒、极而稳妥谨慎地推进
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998
参考文献
戴相龙主编.迈向21世纪的中国金融业,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戴相龙主编,昊念鲁副主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王雪冰.国际金融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刘诗白.产权新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王永锡,涂文涛,张智勇.主体经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张桥云.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扬海群公司治理机制与银行控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编.改革,管理与发展——中国银行国内分行1999
年调研成果集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庄毓敏主编.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金融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薛峰.对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几点认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江春.产权制度与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的产权问题研究.AAX-:武汉
大学出版社。1997
邵有为,卫功琦.中国金融组织体系改革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于良眷,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0
吕耀明,江发铃,周国安国有商业银行与其它商业银行经营优劣势比较
135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李元旭,蒋永详,昊小静.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
曾令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困境与出路
蒋超良,金钟.商业银行与西方金融运作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前车之鉴.北
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中国加入W-fO面临的机
遇与挑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张幼文,周建明.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999
李扬,黄金老.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iI逊.跨国银行与金融深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多米尼克·卡瑟利挑战风险——金融机构如何生存和发展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7
1989
韩俊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华南金融研究所.跨世纪的中国金融业.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叶望眷转轨时期金融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保罗·米克.美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李豪明英美银行监管制度比较与借鉴.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宫著铭.刘小林.联邦德国金融管理体制与法规.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T K Ghose香港银行体制.博慧出版社,1998
陈元主编,朱小华,殷介炎副主编.香港金融体制与一九九七.北京:中国
参考文献
金融出版社,1996
张书主编,翁雷,刘欣副主编.新加坡金融制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戴根有主编.走向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中国实践与国外经验.北京:中国
金融出版社,1999
何仕彬:银行不艮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杜,1999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国有企业债务重组与银行资产保全.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1998
鲁利玲,沈莹.国有企业改组中的债务处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7
约翰.霍刺韦尔.金融风险管理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菲利普.乔瑞.VAIK:风险价值——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北京:中信出
版社,2000
赵晓菊.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
王芳,张宗梁银行业风险与防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异尼斯.马克维奇,商业银行高效资产负债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2
刘女,朱威.资产负债管理,信贷质量管理.外汇风险管理.分析技术策略
和实例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鲁毅主编,陈佩爱,王钦,彭元亮副主编.商业银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
圳:海天出版社,1997
段永宽.欧洲投资银行编译.创新.技术和金融.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1
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陈小平.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编.国际金融业务创新.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廖东安主编.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与企业财务决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马丁·迈耶大银行家.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罗恩·彻诺.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北京: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J.L.汉森.货币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黄铁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菲利普·F载尔海斯危机中的亚洲(解析亚洲银行及金融体系)北京
宇航出版社.1998
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竹内宏.日本金融战败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艾伦·加特管制、放松、重新管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华庆山主编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创新——案例分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
参考文献
杨叔进.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查理世·恩诺克.约翰·格袜编辑.银行业的稳健与货币政策.全球经济中
的一些问题及经验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级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土海
人民出版社,1998
托马斯·梅耶,詹姆斯·s.杜森贝里.罗伯特·Z阿利伯.货币、银行与经
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D.B,格拉迪.AH斯宾塞尔,W H布隆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北京:中
国金融出版社,1991
Charles.N.Henning,winiam,Pigottrobert.Haney,Scott.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y.Fif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1988
Lawrence S.IKitter.William L Silber.Principle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cial Markets.Sixth Eition.Harper&Kow.Publishers,Singapore 1992
刘国光,昊敬琏,张卓元,周小川,樊纲等.欠思路专家论述.东亚危机和
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高尚全主编,邹东涛,何晓明副主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年基本经验研
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马洪主编.中国市场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国务院发展研充中心金融危机跟踪研究小组著李克穆,谢伏瞻主编.世纪
柬的冲击深层思考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危机的防范.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加入WTG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萧琛.论中国经济改革.道路,转轨,接轨——从世界经济看中国.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92
1992
樊纲.走进风险的世界.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追求彻底的理论创新——董辅仁经济思想评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张五常.卖摘者言信报.张五常论衡集.第13版.信报有限公司印行,1989
胡汝银.低效率经济学.集权体制理论的重新思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张春霖.企业组织与市场体制.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哈罗德·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雏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詹姆斯-C.范霍恩,小约翰·M.瓦霍维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第十版l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曼昆.经济学原理.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四版).北京:首都
经弃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李元旭.中国非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国际金融研究
1 40
——一一一垒要塞堕
郭根龙,冯宗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及其相关概念界定国际金融研究.2000
赵汝威,q!agg-.顺应潮流发挥优势迎接挑战——中国加入WTO与隐含业
务竞争.国际金融研究,2000(1)
白钦先.再论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范式转换.理
论创新和方法变革.国际金融研究,2000(2)
(3)
黄小军.美联储颁布金融现代化法临时性实施条例国际金融研究.2000
蔡曙晓互联网上银行发展对侍统银行经营方式的挑战厦对策.国孵金融研
究,2000(3)
(5)
李小峰,陈光.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
刘明康.中国银行业的结构重组.国际金融研究,2000(6)
徐忠,王汉春.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与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管理.国
际金融研究.2000(6)
(9)
黄金老.金融垒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对策.国际金融研究,2000(7)
陶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银行监管体系的挑战.国际金融研究.2000
斯蒂格利茨.谈金融体制改革.国际金融研究,2000(9)
王立军.韩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与成效.国际金融研究,2000(10)
刘积有.美国银行发展的新阶段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0(10)
涂湘儒.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合理化选择.国际金稿研究,2000
(10)
加入WTO l,景F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
张晓芬,董玉宽.论金融分业经营向合业经营的过渡·国际金融研究2000
(11)
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01(7)
昊涧生.当前世界金融发展的十大特征和趋向.国际金融研究,2001(1)
张纪康.齐曲土尔其金融改革.非完全自由化的进程与危机教训.国际金
融研究.2001(2)
陈卫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3)
桥恩.A.C桑托思.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理论分析
毛晓威,巴曙松.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的演变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
进展国际金融研究,2001(4)
张旭阳.改进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国际银行业的实践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启
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4)
(5)
宋海鹰.《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对英国金融监管的变革.国际金融研究,2001
黄润中.银行监管两难中美国政策选择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5)
李国丁,孙涛金融业监管体制选择的比较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1(6)
赵洪.泰国'-3前金融改革及其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1(7)
(7)
陶铄.刘榕悛。陈斌.巴塞尔新协议资本计算方法评述.国际金融研究,2001
鄂志襄加入WTO与国内银行业体制创新——兼论“银行再造“及我国国
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改革走向.国际金融研究,2001(9)
杨胜刚.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和国际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1(9)
1 42
——.一兰童塞墼
(2)
单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苹可行性探讨金融论坛,2001(1)
牵萱.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金融.2001
张都兴.建立竞争性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国金融,2001(4)
刘积余.美国新骆驼银行评级制度与银行监管.中国金融,2001(4)
戴相龙.中国金融业在改革中发展中国金融,2001(10)
刘民权,许罗丹,刘柳.加入WTO之际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联系效
应.金融研究.2001(1)
许国平,陆磊.不完全合同与道德风险:90年代金融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金
融研究,2001(2)
沈沛龙,任若恩.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金融研究,
2001(2)
加入WTO的商业银行发展策略.金融研究,2001(2)
万建华,陈建,2000—200l: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金融研究。
谢康,中国加入WTO对网上银行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2001(5)
徐诺金.从美国金融模式的演变看我国的金融改革.金融研究,2001(10)
王元龙.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新潮流与我国的抉择.经济学动态,1999(11)
宋晓梧,高书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与任务.经济学动态
周学.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比较.经济学动态,1999(12)
李若谷.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与我们的对策.中国金融.2001
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