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222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姓名:程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刘志凡
20000401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摘要
{/
妁}向型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发展外
向型经济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出的重要决策。二十多年
中,我国外向型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建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
主的产业结构,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然而,目前
的结构模式已开始逐渐显露出对世界需求结构变化的不适应性。因
此,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和今后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机遇与挑战,制
定正确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和措施,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形势发
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对于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不失时机地加快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具有重
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7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外向型经济及其产业结构的内涵与特
征;并结合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阐述了现阶段产业结构存在
的问题。随后,在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外向型
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并从世界产业的转移趋势等方面剖析了我国调
整结构所面临的机遇。最后,本文通过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
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我国外向型产业调整的目标和结构
转换模式的选择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弋转换模式设想—、
笙塞里堑塑型丝叠兰些笙塑塑塑墼皇茎堡一旦
Abstract
Export-0riented economy is the tendency of the whole world
economy development.Our country’s openness and developing exportI
oriented economy are the important decisions from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 lth Party Central Committee.Over 20 years,our
country’S export-oriented economy has groun up and been s拄ong
rapidly,it has established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which is predominant
in the industry structure.Facing the keen competition it has developed
the comparative superiority of itself.However,the present structure
model has been unfit to the change of world’S demand structure
gradually.So that when we confront the chance and challege we should
analyze the intemational economy situation and the big development
tendency in the future,then we should make the strategy and measure of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rightly and effictively and make 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situaion which iS benef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ollr country’S economy.All of these have important
theorial and practial sign ficance for our country to take part in
intemational division,exchange as well as competition and to speed up
enforcement export—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time.
Firstly,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nsion and character of export—
oriented economy and industry structure from theory angle and
elaborates the problem of industry structure at pres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our country’S export-oriented economy.
Secondl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we must adjust our country’S exportoriented
industry structure at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economy situation.At the same time,it dissects the chance that
we own to adjust our country’s industry structure from the angle of
丝塞里堑塑型丝堕苎些堕塑塑塑竺兰茎璧里
world industry transtion.Finally,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our country'S export-oriented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the choice of the
model of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relative measure by 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industry’S competition 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Key Words:export-oriented economy;industry structure;problem;
transformation model;conceive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引言
(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实现经
济社会发展目标,就必须遵循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置身于世
界发展的总潮流中,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主流经济。这样,就要积
极参加国际交换、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充分利用我国的优势和国
际经济的有利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
外向型经济竞争能力的增强,有赖于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
的增强。这样,就要使国家经济的整个产业群体及其内部构成合理
化。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外向化程
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目益完善。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就应扬
长避短,抓住结构调整这一关键环节,淘汰落后过时的夕阳产业,
用实用的或先进的技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群,使其焕发出新的
活力;运用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新兴产业,建立我国的高技术产业,
逐步建立起紧跟世界新技术革命潮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
产业结构体系,使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和优化目标始终与国际经济
的结构变动方向保持一致,从而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动趋势:
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国际竞争,取得国
际分工的比较利益,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
场、学会两套本领、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抓
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扩大出口,促经济发展,已成为举国上下的
共识。因此,笔者研究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问题,便
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重大意义。
(二)
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内容更深入,笔者克服了资料来源不足、前
人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等困难,大量、细致地翻阅了国内外一些学者
在外向型经济方面所作的理论分析和阐述,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较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2
为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和当代发达国家调
整产业结构的实际经验,本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运用了对比、
定性、定量、图表、指标等分析方法来构筑整个文章的理论体系,
同时避免了以往的就出口贸易结构而论外向型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而是把产业结构的建立与调整纳入了整个经济体系中。不但从国
内,也从整个世界经济的角度去寻求产业的顺利发展。
诚然,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它进行
全面分析并非易事。笔者在概括外向型经济、外向型产业结构的基
本涵义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的建立、发
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的模式,并对
其建立的依据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论证;最后,提出加快结构调整的
对策建议。这些是笔者辛勤研究、独立思考、精心写作的结晶,特
别是在构造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模式上具有独创性和可操作性。
(三)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阐述外向型经济的内涵、理论渊源
入手,分析了外向型产业结构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
章,介绍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下的
产业格局;指出了外向型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国内
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不适应性,从而得出结构
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结论。第四章,提出了我国外向型经济调
整的目标与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的模式选择,并以其为依据对实现产
业结构的优化提出相关对策,供有关实际工作部门参考。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3
第一章外向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
第一节外向型经济的涵义、特征及其理论渊源
~、外向型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一)外向型经济的概念
外向型经济,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
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中提出来的。
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为推动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
增长和发展,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中心,根据比
较利益原则所建立的面向国际竞争、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的经济结
构和经济运行体系的总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否属于外向发
展,是由这个国家的政策和体制对进出口贸易的总的态度及其开放
程度所确定的。政策和体制是否有利于出口的稳定发展,是判断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否是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标志。
(二)外向型经济的特征
1、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出口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外向型经济面向的是国际市场,它虽然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
要,但国际市场的需求导向对生产起着更为强烈的调节作用。它直
接参与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供需结构的发展和变化作为自己经济
生产的依据:通过建立出口产业,大力扶持和发展本国的出口产品
的生产,以出口来促进工业生产,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因
此,外向型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国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发掘本国生产
要素的优势,调整本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积极利用国
际资源、资金和技术,推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有竞争能力的产品
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较大的比较优势。
2、产业结构的建立,以本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
工中的地位为依据
建立外向型产业结构,就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本国的“出口替代”
产业,这些产业往往是在该国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最大、创汇能力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最强或最具出口前景的产业或产业群。这一产业群的建立,一方面,
是它们最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另~方
面,则是以本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作为建
立的基础。
外向型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一国或一个地
区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落后时,往往采取限制进口的政策,保护本
国(或地区)的弱小工业,依靠自身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来发展
本国经济,产品大多是面向国内市场。同时也通过外资和技术的引
进,建立和发展本国的“进口替代”产业,启动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这种发展战略,在国内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比较简单时,对
于动员国内有限的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以及进行一些基础
设施、基础工业的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经济结构复杂、群众
需求开始多样化时,这种内向型产业结构,由于效益低下,阻碍了
经济的发展,造成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商品成本高、质量差,分工
难以深化,市场难以发育,和国外的发展差距拉大,国家的国际收
支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迫使人们冷静思考,另辟蹊径,寻求新的
发展模式。具有敏锐的目光的领导人及企业家及时抓住发达国家产
业结构升极的机会,执行面向出口的战略,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
用赚来的夕I-?K进口本国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或工艺,利用本国丰富
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展开大规模的加工出口的贸易,并不断提高产
品和产业的档次,扩大劳动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使国内
的资金、人才、技术、商品的劳务等诸多要素与国际市场不断融合,
对外贸易和经济交流与合作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牵引力。
由此可见,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按照国际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使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能
加入国际分工的行列,根据本国在技术经济上的优势和实力,建立
和发展本国的出口产业,自觉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使本国
经济摆脱停滞状态,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促进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
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依存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产品及技术、设备、
信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常双向流动,也就是“大进大出”。
同时,外向型经济对国内市场也有较强依赖,其运行状态受到国内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较为完全的市场机制、适度和及时的要素支持政策以及指导性的、
高效的宏观决策系统,对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理论渊源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围绕着世界性的生产力和国际生产关系这
一对运动着的矛盾而展开的,许多经济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
研究,形成了种种学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重
商主义是代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段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
策体系,是资产阶级最早的经济学说。在14—19世纪陆续盛行欧
洲,16—17世纪为全盛时期。在重商主义理论中,金银是财富的
唯一形态,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攫取金银,而国家要获得财富,
只能通过开采金银和对外贸易两种形式,为此,国家必须发展对外
贸易,并且奖出限入,保持出超。所以,国家要积极干预经济,实
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只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他们特别强调对外贸易,认为这是增加一国财富的最佳选择。从这
个意义上说,我们把这一思路理解为外向型经济的最早尝试。重商
主义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它
打破了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闭型自然经济状态,主张经济的外
向发展,其中的一些观点,如积极发展出口工业,提高产品质量,
保持出口优势等,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这种理论没能进一
步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能否为参加国带来利益,认识不到
国际贸易有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进一步发展,重商主义理论就失去其进步意义,而与资本主义的
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矛盾,也就被古典学派的理论所代替。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f--)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理
l、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亚当·斯密是古典学派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国际分工、国际
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成
本学说。斯密首先指出了对外贸易对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按
照事物的自然趋势,先进的社会资本,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
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到国际贸易上”Ill。在斯密的理论中,作为
经济活动主体的人都是经济人,他从事投资时,只考虑个人利益,
然而结果是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自由放任的
自由贸易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而自由贸易必然引起国际分工。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在
自由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都应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利益的商品,
进口本国不具绝对利益的商品,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
最有效的利用,使每个行业的分工日益提高和完善,从而大大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在斯密看来,个人分工可以促进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和国家财富的增加,国际上的地域分工同样可以达到
这样的目的。这也就是绝对利益学说。他的理论依赖这样一个事实:
即两国都必须有在生产上具绝对优势的商品。然而现实世界中能满
足这一硬性约束条件的贸易行为并不很多,所以他的理论只说明了
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过从斯密主张
自由贸易和各国应努力发展其具有绝对利益的商品出口来说,不失
为一种外向型经济理论。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理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他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发展和修正了斯密的绝对
利益学说,补充和完善了自由贸易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生产的各种
产品成本都不是很低,都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有否
进行?如果进行,是否对双方都有利?李嘉图的回答是肯定的。由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于各国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不同,因而通过专业分工与国际贸易仍
可以获得比较利益。他认为,一个国家即使各种产品成本的绝对额
都高于其他国家,但只要能够生产那种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仍可
以同别国进行交换,双方同样能从国际分工中分享好处。他用葡萄
牙和英国的例子说明了他的理论:葡萄牙生产一定单位的毛呢和酒
分别需要90人和80人一年的劳动,英国生产同等数量的毛呢和酒
需要100人和120人一年的劳动。显然,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
均处于劣势,但需要指出的是,英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劣势程度不同,
生产毛呢的劣势(100:90)小于生产酒的劣势(120:80)。交换对葡
萄牙而言,用80人一年的劳动产品(酒)就换回了原本需要90人
一年劳动的产品(毛呢),从而节约了10个人的劳动,换句话说,
英国生产毛呢的机会成本要低于葡萄牙生产毛呢的机会成本,生产
毛呢具有比较利益。因此“对葡萄牙来说,与其用种葡萄的一部分
资本去生产毛呢,还不如用资本来生产葡萄酒,因为由此可以从英
国换得更多的毛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一方面较切
合实际地说明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依据,同时又对固化不合理的国
际经济关系起消极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不利,但直至
今日对国际贸易仍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总的说来,对各国发展外向
型经济起促进作用。
(--)俄林一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论
由斯密和李嘉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特
点,就是只用单一要素的生产率差异来说明国与国之间为什么发生
贸易行为,以及生产率不同的国家为什么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增加各
自的收入与福利。到了本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I-DT。:=4。i。iw”!ili赫充
歇尔列。只用单一要素生产商品这一古典假设进行了放松,用在互耗
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革一
生产因素的劳动价值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两个国家之间能贸荔,
依存子各国拥有的生产资源(如资本和劳动)的相对富饶程度,每
个国家将出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富饶的生产要蓑妁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8
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
素的商品,利用国际贸易的转换机制,发挥自己在某些生产要素上
的优势和充裕力量,缓解自己在某些生产要素上的劣势和匮乏状
况。
俄林首先假定,各国所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那么形成国际
贸易和国际分工的首要条件是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即同一种商品
的价格,一国低于另一国,当价格的差异大于产品运输的各项费用
时,贸易就可能发生。第二个条件就是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即
交易双方国内商品成本比率不同。而各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是由
各国不同的要索价格比例决定的。所谓生产要素,通常包括土地、
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的管理才能。当一国资本财货的价格昂贵,
而产品中所耗费资本财货较多时,生产成本就会较高;同样,如果
该国劳动力价格昂贵,而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力较多时,生产成本
也会较高。那么,要素价格比例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进一步分析
可知,要素供给比例的不同,决定了要素价格比例的不同。也就是
说,同要素的需求相比,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量是不
同的。供给丰富的要素就价格便宜,稀缺的要素就昂贵。因此,每
个国家都利用它相对丰富(价格低)的生产要素从事某些商品的生
产,从而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低,形成本国的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
生产和出口对自己有利的那几类商品,进口自己生产成本高的商
品,便形成了生产的国际间分工和国际贸易。
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对现代贸易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西
方誉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建者”。他的学说,对我们现在发
展经济仍有很大启迪。按照他的观点,在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条
件下,各种生产要素能在各国或各区域问自由转移,得到最充分、
最有效的利用。所以,比起闭关自守的经济模式,外向型的经济能
生产更多的社会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
(IN)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最新发展的产品周期理论,是1966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孟德.弗农首先提出的。他将熊彼特
的创新理论扩展到了国际贸易中,运用动态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
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强调技术要素对经济外向的重要决定作用,并
对要素禀斌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再次确立比较利益原则作为国
际贸易准则的权威性。
在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中,企业家的产品创新行为造成产品
的周期。为了满足社会不断产生的新的需求或推动社会需求向着新
的结构转变,企业家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工艺以及企业组织管理
的创新,以创造出新产品,而产品就必然经历创新、成熟、衰退期。
熊彼特意义上的新产品是最先出现在最发达的经济中,弗农对这一
理论进一步深化。
在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中,一般要经历:新产品开发与上
市、产品趋于成熟、大批量生产,以及市场衰退等几个周期阶段。
不同时期的产品,因为其技术特征不同和所要求的要素配合比例不
同等,通常会在产品生命周期变化的各阶段中,发生需求范围和生
产地点的变更,从而导致贸易的发生与贸易流向的变化,进而决定
产品在国际间的流向。这个理论可以表述如下:在新产品开发时,
由于技术、信息还不能自由跨越国界,发明或研制首先会在需求最
旺的地方发生,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与较高的收入水平,足以
从供需两个方面为新产品提供技术与经济上的支持。因为产品还未
成熟,生产资料的投入、加工工艺和产品最后规格等都会在很大范
围内发生变动,所以,批量生产也会最先在发达国家进行。随着新
产品的需求逐步向欠发达国家的扩散,发达国家将在满足国内需求
的同时,向外围国家出口新产品。当国外需求不断增加,使发达国
家实现新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产品技术日趋稳定,逐渐定型,成
为成熟产品,各种不确定因素减少,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大大降低,
到那时,只要生产成本与运费、关税之录I大于外围国家的生产成本,
生产过程向高需求、低成本国家转移就会越来越普遍。随着这种向
外转移的逐渐加深,产品的差别竞争让位于价格竞争,成本成为生
产地区选择的主要因素,贸易方向将会颠倒过来,发达国家由产品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出口国成为进口国。直到这一产品被更先进的发明所取代。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虽然得出了与要素禀斌理论不同的结论,
但并不是对后者的否定,而只是增加了对技术要素的考虑。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产品周期理论是扩大了内涵的要素禀斌论。至于他
论述的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从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到国内生产国
外销售再至国外生产销售等,正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动写照。
f五)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等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
理论中的重大缺陷,科学地论证了一国从事国际贸易、经济外向发
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用国际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不等量交换。国内
价值与国际价值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尺度,国际间商品的交换比例不
能以它们所包含的国内价值为基础,而是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衡量
国际价值的标准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即世界范围内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国际上的不等量交换就如国内市场上个别价值与社
会价值不等量的情况是一样的,这是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延伸。那
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在交换中得到的物化劳动要少于他们所
付出的,但是他们得到的商品仍比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正是这
种特殊性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马克思还论证了国际分工与交换的必然性,这也是发展外向型
经济的根本理论依据。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内部客观
上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发展,取得适宜
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生产自
己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一切,各国社会再生产的实际实物构成,必然
与扩大再生产以及进行技术改造所需求的实物构成有差距。这样,
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际分工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并
且越来越深化,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加
强。通过对外贸易,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结合起来,同国外实现
实物形式的转换,取得经济的综合平衡。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现代贸易理论,
都揭示了一些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原理,对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具
有借鉴作用。但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经济活动,他们都没有能力加
以深入与全面的研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的不断加强,对于外向型经济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节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
一、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涵义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产业结构指的是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
各个部门及部门内部配嚣所形成的数量关系及比例。一般由两个指
标来说明:一个是价值指标,如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比例;另一个就是就业指标,如某一个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
就业人数的比例。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露要标志,它反
映了社会分工梧局穆各生产要素在产业问的分布,集中体现出国民
经济箩展盼重点及发展阶段。
又类社会中存彳三著许多产业部门,人们用不同的标准亲进行分
类,得出ji霹韵类剐。例如,马克思在分j沂社会再生产过程时,把
物质资;藩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门。当时
许多国家通行的‘种对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是英国经济统计学家克
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它与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所
需三≯,j产蔓,i’。第一≯点:∥‘史,囊!‘!j.篓;二产生(』3一义工业>稃
第三≯二蔓、I。0 i一.j:.!蔫蠢:。≯f了。一#i,i;≥,豫笈拳蕈奄麓结象,使
,芬信,≮妻≥j071||一E:一曩蠹鹩产业囊:。‘,蠢趣,俚一蔗^娄社会向信纛
曼漠‘1一+:善.≥变。,等量t奠三我产‘兰冀兰譬己÷墨羔而了’诲多蔫兴产监。
;专薯i≥耍‘毒等一哆_-’≮j奠j:??77 j≯譬t羹‘。j《一i毒,基经萝i论》j二芦?明,铺
:嚣i量“理!≈产二:;蔫譬o,:篙t!爱荨?1刭劳为患壁、工业、服务业
丝墨里竺塑里竺堕!些竺塑塑塑苎皇量级——旦
和信息业。从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历史看,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这是社会需求、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化规
律基本是:产业由少到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演变。每一次产业结
构的变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二)外向型产业结构的涵义
外向型产业结构,是指以出口为导向,以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
实现价值增值,换取外汇,提高效益为目的,而形成的彼此相互制
约和相互联系的产业结构体系。它是一种开放型的产业结构体系。
在外向型经济中,产业结构水平受制于国际分工的格局。一国
技术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该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
位。换句话说,资本和技术条件的好坏,决定了所建产业结构体系
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外向型经济与国际经济密切相关,为适应
国际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外向型产业结构必须具备与国际市场需
求结构相适应的产业供给结构,才能提供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商品,
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外向型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依据比较利益原则和后发优势原则以及本国在国际分工中
的地位培育主导产业
外向型经济以发挥比较优势,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为本质特征,
其产业结构也必然体现这一特征。外向型产业结构对主导产业的抉
择,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依据动态的比较优势,着眼于扩大出口、
提高效益。因此,主导产业往往能迅速吸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技
术进步率和增长率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应具有较强国际
竞争力,且有一定后发优势。不仅自己能在国际市场上占到较大份
额,而且发展空间广阔。随着它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对另外各产业
的发展形成强大的需求,以此拉动整个经济向前发展。
主导产业的培育,除考虑自身因素外,还应注重外部环境的作
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要在产业的循环中完成,产业与产业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和密切的生产联系。外向型经济必须
参加国际分工,作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产业结构是在
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组成部分。
一国或地区的产业联系,不可能独立于国际产业结构而构成完善的
结构体系,否则,就无所谓比较优势了。因此,必须考虑国外产业
结构演进的特点,找准自己的优势产业,并以其为核心形成自己的
外向型产业结构体系。并不断根据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
国际竞争的特点及时调整主导产业和整个外向型产业结构。在国际
分工的格局下,各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均有其侧重点一~主导产业,
而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同样不能孤立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之外而
盲目发展。应根据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些国家着重发展初
级产品生产产业,其他国家或地区着重发展制成品加工制造业,建
立起国际间的产业生产联系,进而形成再生产循环中国际专业化的
分工格局。
(--)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关联效应,以一主带多
副,形成自己特色的外向产业群
外向型经济主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其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则不
能仅仅针对国内市场。这些主导产业首先要求同世界同类产业的主
导部分在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产品性能、设备等指标上较为接近,
或有自己特别的优势。以其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和实力,保持较高的
国际竞争能力和出口比重,甚至要具备较高的市场垄断效能,有一
批大型企业和拳头产品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作为主导产业,是关系到全局性的、长期性的战略产业,必须
具有较强的波及效应,以一主带多副,才能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所谓波及效应,包括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就是其它产业
的发展对主导产业形成需求;后向联系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其它
产业有较大需求。主导产业的波及效应的发挥,除市场机制的作用
外,还取决于微观企业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国际市场是经常发生
变化的,因而不但产业结构本身要具有较强的结构转换和调整能
论我国井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力,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的微观基础一一企业也必须有较好的应变能
力。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跟着进行调整、
创新,唯此才能在保持自身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使主
导产业发挥波及效应,带动其它外向型产业的全面发展,形成有自
己特色的外向产业群,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外向型产业肌体。
(--)关注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需求结构的升级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样的,借助国
际市场上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带动本国外向型产业结构的升级。
供给与需求是商品经济动态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是
商品经济,视其满足市场需求的重点放在国内与国外的不同,可分
为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前者的供给和需求,大体以国内市场
为主,但并不排除对外贸易增长。外向型经济则以国际市场为主,
经济供给以国际市场为主导目标和方向。各国外向型经济运行过程
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不是通过国内的自我循环,而是通过
更高层次的国际间的外循环来实现的。外向型经济供给过程的全部
生产行为或主要在国内完成或主要在国外完成(如通过跨国公司的
联合生产),形成不拘一格的外向型经济的总供给,最终是以满足
国际市场需求为主,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变动而相
应调整经济供给的结构,使之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
必须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发展趋势进行认真的分析,了解国外市场行
情,结合自身优势,从需要和可能相结合培育有自己特色的外向型
产业,并在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中,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取得参与国际分工的良好经济效益,使其在国际市场需求
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向高层次演进。
(四)产业结构演进呈现明显规律性
外向型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与一般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是一致
的,即由低到高,首先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再是劳动密集
型产业为主,然后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业、高技术产业等,完成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换代。这点从亚洲新
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外向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中可以看出
来。在世界早期的产业革命中,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产生和发展,
资本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各国的主导产业;后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二次大战后的几十年里,电子技术
和信息技术相继问世,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不同
发展阶段中重点产业的确立也有其规律性。如果说“铁器代表了农
业文明,蒸汽机代表了工业文明,而互联网则代表了信息文明”,
那么,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在近代以来所发生的世界四次产业革命
中,顺应了产业发展的规律,先后选定机械、电力、电子、信息等
产业,分别作为不同时期的重点产业,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
级,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和高质量增长。这对我国外向型产业
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笙兰曼竺塑里竺堕主兰竺竺塑望塑兰兰茎堡兰
第二章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成长的现状和问题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经济模式的发展、壮大,都
必须依托于其产业结构的适时转换。外向型经济是国际经济关系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外向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外向型的
产业结构,是参与国际分工、取得比较利益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一
国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外向型经济并得以长期稳定发
展的基本保证。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最根本的是要根据经济发展
模式转变的要求,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建立起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
的产业结构及其运行方式。
第一节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外向型经济全面启动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我国发展战略重大调整,外向
型经济起步
(一)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
战后初期,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一半以上,出口
贸易的1/3,黄金储备的3/4。凭借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国还进
一步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基于美国原则的国际贸
易体制,并通过马歇尔计划等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由此
形成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格局。与此同时,战后一系列社
会主义国家出现,并结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苏美
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局面。
进入70年代,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开始衰落,经济
上的绝对优势逐渐消失。197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国民
生产总值的24.5%,以后长期徘徊在22--25%左右,与1955年的
36.3%相比下降很多。与此同时,战后日本和西欧迅速崛起,在经
济上出现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局面。以南方77国集团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影响极大。苏联继续执行要大炮不
要黄油的政策,大量增加军费支出,在军事力量方面与美国对抗。
直到80年代后,苏联争霸包袱越来越重,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
几乎被军费拖跨。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改革失败,直接导
致了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终结,进入冷战后的多极世界。
在苏美争霸及后来多极的国际格局中,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
主义大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反对帝国主
义、霸权主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也成为维护世界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我国基于对新的世界大战
暂时打不起来、经济竞争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发展经济让人民过
上和平幸福生活将成为我国的主要任务的认识,在70年代末开始
调整自己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
(--)战后西方各国与我国周边国家获得迅速发展,给我国带来
巨大的压力与严峻挑战
从20世纪,}O年代后期开始,主要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
间技术的成就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跃进到了
一令r新的时代,鄙从讥擒,毙大生产进入到自动化大生产,现在又进
入了信息毒妻:本革命:对代,鲁j÷}新兴产业逊猛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
动下,:e、∞年代翘阉,工业发达国家建立了由电子、宇航、原
予I≯、高戈、子金菇工业等组成的现代工业体系,并榴应地调整了生
产关系;再上层叠擘萄:,经并菏续志速增长,有人估计,资本主义国家
在战后20多年中,金U造了比过去2c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的产品价
值,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io≮1《一曼,鬟‘.0ir≯?冀⋯些曩寰毒恐E钳怼j暑国劳动力资
曩?二蠢、1兰鼍o■≮一.譬l芝。工业薹磁莨学、资金榴对缺乏的情
况,I誓善穷j:潞舞经并譬务,烈用国外资金,弓}遴先进技术,发展
蕾羹毒密雾型麓冀茸霭囊叠j2业为支柱麓夕}向型经济,实现了“经
济≯:飞”(鼻参?⋯ij。
j摹i一一!毫?j毒:!::?+。?:._≥、1:,譬’巍}夏;;、向兰i复萼;j艺较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18
国家和人均国民§j#憩嗣镝增馋衩物制造业出13增长率伟摧dk出口占总出口
地区值篾面19净年19(m1973年(%)1965-1973年中的比虱物1960年
新加坡3020 10.1 18 26
韩国1130 9.4 44 19
台湾1800 10.4 39 46
引自: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会《外向型经济参考资料选编(二)》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是皿洲“四小”之冠。50年代时,新
加坡的经济活动以转口贸易为主,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8%,工业
基础十分薄弱。1960年至1967年,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采取“进
口替代”政策发展小型轻工业。1967年开始,新加坡走上出口导
向型道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出口工业。60年代
末,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产业结构升级,新加坡抓住这一时机,大
量引进其闲置资本和淘汰的技术设备,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到70
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 1%。
这些经济奇迹,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成功经验的同时,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i三)西方国家对我国封锁政策彻底的失败,转面与我国接触和
发展经贸关系,有利于我国调整经济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不仅
在政治上进行攻击和孤立,在军事上进行包匿和威胁,而且在经济
上实行封锁和禁运,妄图在封闭中窒息我国经济。针对这些行径,
我国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50年代,我国大力发
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并积极同一些友好国家建立
经贸关系。主乏量进出嚣贸荔颧占童男避出口总额匿分比,匿运一蔓j‘
期上升很快,从1950年的c.?l%上升至l j多50年;!}{)1.85%。:0军
代,由于“利用外资危险”的“左”的思想影响,以及苏联致腐≯
信弃义地撅毁合同,撤走专家,对我国实行孤立襄歧视,绘我匿璺。
经济建设讳:来极大的团难。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是
完全正确的,超同时又片面地理解了自力更生,把它与国际分工黯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立起来,导致了盲目追求自给自足的倾向,利用外资的工作基本处
于停顿状态,对外开放受到了抑制(见表2—2),这时期我国事实
上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
尽管如此,我国人民在政治独立、经济自主的条件下,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力更生
地建设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保障了人民群众基
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
星。“两弹一星”的成功,震动世界舆论,给中国人民带来光荣和
骄傲。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中美关系开始解冻。
表2—2 1950年-1969年中国利用外资情况
年份外资金额利用方式用途
1950 3亿美元贷款购买苏联供应的设备
195l~1955 12.7亿新卢布贷款购买军事装备和生产设备
1961-1969 2.58亿美元卖方信贷引进62项先进技术设备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86)整理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权利;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中美关系于1979年实现正常化;与中国建
交热潮出现等等,标志着西方孤立我国政策的彻底破产和结束,有
助于我国调整经济战略,实现经济转型,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扫清
了障碍。
(四)经过长期的进El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需要进行改革和对
外开放来寻求发展
1979年以前,我国经济基本上是“进口替代”的内向型经济。
政府通过高保护措施来建立民族工业,替代进口产品。我国实行“进
口替代”的时间比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更长。这主要是由我国是
一个大国和战后一段时期特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在建
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的保护中,我国建设起了完备的传统工
业体系,但总体经济效益低下,人民群众未能从经济发展中得到相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应的实惠。并逐步拉大了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发展上的差距,在经
济生活中出现了种种扭曲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后来我们建设
起了包括计算机、家用电器等在内的一大{}毙薪兴产业部门。这些工
业的进一步成长,也无法在“进口替代”构筑的保护墙志完成。走
向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中国工业走向高级阶段的必然
要求。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屡三中全会上,投撂邓小平同志
的提议,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
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业重心的转移,它表明
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后,我国的对外
经济贸易逐步走上了正轨,开放度不断提高。
(五)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外向型经济开始起步
1、市场化的改革培养了我匡外向型经济黪基碗
自1979年开始,我国着手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型蔓j冬--。2n-蓝,
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起早贪黑拼命干的
精神,使农业生产连年上新台阶。接着把农村改革的经验引入城市,
对工商企业进行改革。虽然对企业的改革首先是从放权让覆5开始,
但接着就深入到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把企业引向市场,搞活
企业。尔后深入到产权改革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量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羲
国改革是一种市场化的改革。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p现
代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政府对企业活动的直接控制大大削弱。这时,我国企韭中的弄溜吃
开始与外商合作合资办企业或走出去办中餐馆、轻纺工业或从事对
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外经贸活动。开放初期,我国主要是吸收
港、澳或海外华人劳动密集型资本。在吸引外资同时,积极扩大外
贸出口,力争多创汇,以进口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各,
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出口商品质量。这样一来,
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调节的作用和范围不断缩小,市场调节的作用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2l
和范围不断扩大。市场主体一一企业的发育也不断成熟、壮大,市
场体系的培育与建设逐步完善。这样一来,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
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步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根本性转变的非同寻常的意义是使我国
外向型经济应运而生,并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如出口贸易从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中,由占世界出口贸
易的32位上升到第16位(见2—3表)。这段时间我国利用外资约
60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约200亿美元。中国经济的对外开
放度在不断提高。
表2—3 1978—1988我国出口额及其在世界上的位次变化
全球出口贸易总额中国出口总额中国占的比重
年份位次
(亿美元) (亿美元) (%)
1978 12988 97 O.75 32
1979 16430 137 O.83 32
1980 19939 183 O.92 28
1981 19745 209 1.06 21
1982 18535 218 1.18 18
1983 18119 222 1.23 17
1984 19436 244 1.26 19
1985 19518 259 1.32 16
1986 21100 270 1.28 18
1987 24500 347 1.42 17
1988 2829l 406 1.44 16
资料来源:转引白贺次平著(90年代全球经济竞争与企业经营国际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第120页
2、经济增长方式由高速赶超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逐步向
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
马克思曾经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提出了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
式:外延式和内涵式。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
入而实现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而实现
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为主的高速赶超战略,虽然经济增长的数字可观,由于追求数量型
的经济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导至资源的严重浪费,经
济增长过程中的大起大落成为-,ee怪圈。如何走出这个怪圈?直至
70年代末期,我们才进行深刻的反思。50年代末的“土跃进”不
行。那么,70年代末的“洋跃进”也不行。在1979~1980年一年
之中,就签订了引进22项大型成套设备项目。由于事先没有在有
利条件下落实IN;'F资金来源,而合同又规定设备到齐须支付货款,
超过了我国的实际外汇支付能力,不得不借高利息的外债。加上那
些大型成套设备引进项目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或投产,创汇还
债,使我国陷入债务困难。并且建设这些项目,需要国内大量投资,
占用巨额资金,因而又挤掉许多亟需建设的项目。同时,还出现了
重复引进以及引进与国内配套能力不相适应的情况。这种急于求成
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我国是一个发
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外汇短缺决非短期现象,
因此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必须着手提高要素
的投入一一产出比例,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是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对于这个问题,马
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过阐述。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只是增加
生产要素的投入,引起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并未提高资
本的有机构成。但是随着“剩余价值不断再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
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生产规
模的基础,成为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方
法的基础”[2]。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核心。
换句话说,外延式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追求内涵式扩张。但
这需要对效益和速度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通过数量的扩张,我国
的工业经济体系得到快速的建立和发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资源有限性的日益暴露,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当然,
没有要素的投入是不可能有产出的增长率的。所以内涵式扩大再生
产的真正含义在于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而
不是不要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二、我国外向型产业全面发展、壮大
(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90年代初,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
是以沿海地区为核心,呈现梯度开放。从1980年8月起,先后批
准建立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四大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
市,并在其中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1月,将长江三角
洲、珠海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带(厦门、漳州、泉州),开辟为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环北部湾地
区列为对外开放区。1988年3月,建立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一一
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4月,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以来,我国
的对外开放进入了由沿海到内地,呈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
格局。实行沿江、沿线、沿边和沿海的“四沿”开放战略,打开了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逐步的对外开放,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
就,特别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领域,更是成绩喜人。不仅外贸总
额保持快速增长,而出口构成也不断优化(见表2—4)。
表2—4中国进出口额与出口商品构成
年份1965 1981 1985 1989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进出口总额m窘苣元) 42.5 440 3 696.0 1116.8 23673 28091 28992 3251 5 32393
进口颧(亿美元1 20、2 220.2 422.5 591 4 591.4 13213 13鼯-7 1423五140l 7
出总额(亿美元) 22-3 220.1 273 5 5254 5254 14878 15ln5 1827.9 1837.6 初级产品比鳓51.2 46.7 50 5 27 7 28.7 14.4 14.5 13 1 11.2
口制成口比鼠峋48.8 53 3 49.5 71.3 71.3 85 6 85 6 869 88.8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我国外向型产业的“大哥大”
劳动力丰富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把这种优势体现在国际经济交
流和国际贸易当中,就会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事实上,迄
今为止,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或
是靠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加工来实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已成为支撑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1、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扩大出口的主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额迅速增长,1998年的出口额
比1978年增加16.9倍。在我国的出口额当中,制成品在90年代
一直占到80%以上。而制成品出口额中,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
型产品比重很大。在整个产品出口中,劳密产品到1993年时已占
到将近60%。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食品、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
品出口额增长了三七几倍,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力产品。
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也很快,从1996年开始成
为我国出口自q第一大宗商品。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从事电子、家电
组装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增长越来越快。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
大约有15万家,大多数企业是从事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元器
件等机电产品的生产。但生产过程只是把进口的零部件由工人组装
起来,与我国国内的产业联系很弱,其作用只是安排一些劳动力就
业,收取很低的工缴费。所以,此类产品的出口对我国来说,实际
也是劳动密集型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为扩大我国技术装备的进口、为
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创造了条件。实际上,我国部分产品的进出
口贸易逆差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扩大来弥补
的。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使我国取代“四小龙”,
成为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1978年,“亚洲四
小”出口的劳动密集产品占了亚太地区此类产品总出口额的70%以
上,而我国不到10%。到1995年,从亚洲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
欧洲和北美的劳动密集产品总额中,我国的平均市场份额上升了42
%,在亚洲出口到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总额中,我国所占比重从
1978年的20%增加到46%。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日益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力量
农村实行改革以后,从旧体制下解脱出来的亿万农民,跳出了
单一抓农业的小圈子,跨进了一个多门类、多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他们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各类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发展多种产
业。乡镇企业有一个自负盈亏的体制,它经营机制较灵活,架子小,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应变能力强,服务态度好,交货期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
企业一般都关心技术进步,注意开发新产品。乡镇企业的这种机制,
对于生产出口商品很有利。近年来,沿海开放地区的乡镇企业已形
成一大片。它们的出口创汇在沿海地区创汇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直线
上升,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外向发展,增
加出口创汇的生力军。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国乡企实现增
加值22816亿元,占全国GDP的27.9%,出口商品交货值6854亿
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4.8%,出口企业12万家,年出口100万
美元以上的企业4万多家,其中有进出口经营权的1600家。乡企
累计利用外资290亿美元,到境外办企业5446家,投资总额约50
亿元人民币。开辟国外新市场的出口交货值占新增出口交货值的40
%以上。乡企外向度已达15%【3】。
以珠江三角洲的“四小虎”之一-_东莞来说,在改革开放初
期,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积累水平低,经济调整的能力有限,难以
实现工业的自我成长。而恰好在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特别是港澳经
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内地。东莞紧紧抓住
改革带来的外向发展的机遇,通过把外商、侨商(多为祖籍当地的
华侨)的资金、技术、设备、营销渠道等嫁接到自己的乡镇企业上,
依托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对外加工业。这些加工业以“三来一补”
为主,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充分发挥东莞的土地和劳动力优
势。如今,东莞“三来一补”的乡镇企业逾万家,引进外资26.3
亿美元,每天进出东莞的集装箱有300多个,每年从海关进口的原
材料超过30多亿美元,使东莞与香港之间形成了“后厂前店”的
特殊关系,将粤港经济连为一体。这些乡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集
合体,成为东莞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对接点”,成为东莞外向
型新工业化的支撑点。
3、r外商投资的相对集中,加快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我国吸91#F商投资的初期,投资领域中旅馆、房产和其他服务
业占很大比重,产品出口企业不多。为引导外资投向,改善外商投
资产业结构,1986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对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包括降低劳务费
用、场地使用费和减免税收等等。由于鼓励出口政策的实施,出口
加工型外商投资企业逐年增多。从“七五”到“八五”,我国外贸
出口年均增长19.1%,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年均增长50.8%,其中
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比重已由“七五”末的9.4%上升为1995年的
31.5%,1998年,我国外资企业出口达809.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
总额的44。1%(见表2—5)。其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服装、纺织、
玩具、塑料制品和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我国现阶段的出口商
品结构基本一致。可见,外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出口
商品结构。商品贸易结构取决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取决于
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所以外资的走向是问题的关键。
总体看,我国的外商投资出口企业多集中在一般加工工业和轻
纺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上,这与我们的国情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之
初,由于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低,资金缺口大,即使是劳动密集
型产业也需要外资的补充。当时,来自港、澳、台的外商,把自有
资金、成熟技术和大陆廉价劳动力相结合,凭借语言、文化背景上
的相通,地域区位上的接近,加上各种优惠政策以及自身的营销渠
道,迅速形成了出口能力。随着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密集型
产业不断扩张。如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已有了
显著提高,成为外向型产业中的主导,外商投资起了积极的作用。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表2—5外资企业出口比重的变化
年份外资企业出口额(亿美元) 占出口总值比重(%)
“ 1986 5.82 1.88
七1987 12.10 3.07

" 1988 24.61 5.18
时1989 49.14 9_35

1990 78.13 12.58
“ 1991’。..、120.47 16.75
八1992 173.60 20.44

” 1993 252-37 27.5l
时1994 347.13 28.69
期1995 468.76 31.51
1996 615.06 40.7
1997 749.0 41.0
1998 809.6 44.1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进入90年代以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来自北美、日本和欧洲的资金增多,投资质量有所提高,投资结构
有所改善,资本、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以上海为例,近年国际大
型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上海,平均投资规模达1930万美元,而原一
般外企仅305万美元,相差6.3倍;其中87.4%集中在工业,特别
以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含化妆品业)居多。
但与中小境外投资者不同的是,它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市场。因
此,如何引导资金流向外向发展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还需要进一步
探讨。
(--)新兴产业逐步发展为我国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关联产业的支撑,需要技术上的不
断创新:近年来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耐
用消费品、旅游、电信、金融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地成长起来。
l、新型耐用消费品工业在外向型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扩大
自80年代初开始,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新型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耐用消费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1985年以后就逐渐取代传统消费
品的位置,成为增长最快,起着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带头产业。我
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家电生产国。耐用消费品
工业能够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各类家电零部件、生产线的改进以及大规模引进,在短期内形成了
较大的组装能力。
. 中国电视,尤其是彩电工业,是典型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
经历了一个一哄而起、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到逐步淘汰、逐步集
中,逐步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要求;到逐步创出“长虹”、“康佳”
等国产名牌,逐步开始和扩大出口的过程。自1990年开始,中国
的电视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4%,相当于排名第二的韩国、第三
的日本和第四的美国的产量的两倍。1996年,长虹兴起一场大幅
度降价,有史以来第一次营造出一场国产挑战进口,挑战合资的狂
澜。对于长虹来说,300万台彩电的生产规模,一个厂就等于日本
全国产量的近1/4,接近德国的全国产量,完全有资格跻身于世界
电视巨人企业之列,充分发挥其规模效益。今后,我国的家电业应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
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2、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行业在外向型产业中崭露头角
从1979年开始,我国的服务业在短短20年中取得了迅速发展,
总体水平大幅度提升,技术贸易等领域发展特别迅速。我国旅游业
近几年成就很大,入境旅游业人数逐年增多,五年之内增加了2000
万。在1995年第七届太平洋地区旅游业协会生态旅游交易会上,l/3
的买家明确寻找中国市场。t996年第八届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生
态旅游交易会上,新疆大自然旅行社一天就接洽了18位客商,其
中只有‘1家是老客户。所需产品包括徒步、登山、骑马、漂流、观
鸟、家庭探险、文化生态等。海外对中国市场的潜在需求前景极为
乐观,这又会大大吸引国内从事旅游业的开发。
3、金融业在外向型产业中逐步有了一席之地
金融行业一些大企业集团化经营初战告捷,形成横跨多个国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家、地区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其中中国银行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
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并且获准在香港地区发行港币,成为稳定
香港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1992年英国《银行家》杂志首次公
布全球最大的68家跨国银行名单中,中国银行作为唯一的发展中
国家银行,跻身前10名,名列第8,1995年,进入美国《财富》
杂志评选的全球综合500强之列。另外,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
是一家颇具代表性的国际化企业集团,从事的业务包括金融、贸易、
服务、生产、技术等。自1981年起,中信公司开始审慎地开展海
外投资业务。到90年代中期,中信已拥有36家子公司,534家投
资企业,总资产近100亿美元,在24个国家和地区兴办独资、合
资企业68家。1996年4月中旬,美国西林公司与两家新西兰公司
联手收购拥有新西兰12.5%林地的新西兰林业公司(FCNz),以20
亿新元的价格一举中标。中信西林公司控制37.5%的股份。中信另
一家在香港的上市子公司一一中信泰富,目前主要投资为:恒昌企
业有限公司的100%,国泰航空有限公司12.5%,港龙航空有限公
司46%,澳门电讯有限公司20%。
(四)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新亮点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从1993年起,我国高技术企
业数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占全部制造业企业总数的8%左右。
到1995年时,我国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原值为3323.6亿元,占全
部制造业固定资产原值的10.8%,增加值达到1690.8亿元,R&D
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0%,是全部制造业该指标(o.68%)
的两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高效益,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
万元/人,高于全部制造业(1.7万元/人);资金利税率为6.8%,比
全部制造业的产值利税率低3.1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很快,1987年时只有9.18
亿美元,1990年达到26.86亿美元,1995年首决突破百亿美元,
达100.9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59.1%,比全国商品出口额的增长
率高出36.2个百分点,1996年有所回落,为76.8亿美元。1997年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30
高技术产品出口96.5亿美元,比同期商品出口总额20.9%的增长率
高出4.8个百分点。从进口看,十年中增长了近4倍。1987年我国
高技术产品进口为53.19亿美元,1990年为69.67亿美元,1997年
为197.9亿美元,进出口逆差达100多亿美元。一批以北大方正、
联想、四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北大方正10年来资
产增长了7000倍,而联想集团10年间资产由20万变成了20亿,
这些企业还进行了跨国经营与国际化运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绩。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出口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成为我国外
贸出口的新亮点。但是,要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
及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五)走出国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就应该既有资本流入,又有资本流
出;形成资金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引进来”,
即大胆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走出去”,
即在大量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的同时,也致力技术、资金和劳务
的输出。积极而又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做到有进有出,以进促出、
以出养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引进外资的承受力,在国际范围内实
现外汇收支平衡,促进生产力国际转移的合理化,同时,更直接地
置身于国际竞争之中,对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时
了解国际经济技术信息,获得国内生产建设所需的某些物质,都能
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该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
业服务点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京和
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在国外开办的第一
家合营企业。自1979~1985年,经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国外和
港澳地区开办的企业共180个,总投资额为29,596万美元,其中,
中方投资额为17,727万美元,占59.9%。涉及产业包括:工业加工、
生产装配(58个)、资源开发(10个)、工贸结合(27个)、咨询
服务(19个)、承包工程(22个)、餐馆、旅馆及旅游(21个)、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交通运输(12个)、金融保陵(4个)、医疗卫生及其它(7个)。
这些企业分布在港澳地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欧洲、
大洋洲的4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90年代以来,
我国海外投资迅速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的数据,1990年
至1994年,我国年均对外投资额高达24亿美元,超过了拉丁美洲、
加勒比海国家和新加坡对外投资的总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仅
次于我国台湾(对夕卜投资额年均26亿美元)。据外经贸部统计,到
1995年底,我国境外企业已达4839家,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
区,协议中方投资总额为53。7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企业1883家,
协议中方投资总额为18.64亿美元。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截至1999
年底,我国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合同749。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1.1
亿美元。带动了我国设备、原材料出口和劳务输出,成为我国发展
外向型经济中风险小、见效快的行业【410因而,对外直接投资做为
全面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已经逐渐得到人
们的认可。
第二节我国外向型产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的成就,1999年我国
进入世界九大贸易国行列。出口总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迅
速改善,于80年代末完成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品
的转变,90年代开始了由主要出口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向精加
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带动和促
进了外向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停留阶段过长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向型产业一直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为
主,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不快。从出口商品的结构中可以看出
论我圃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这个问题。80年代初至今,我国的出口商品已走出了一条从资源
性产品为主(1985~1993年)到机电产品(1993年后)为主的逐步
升级的道路,在这些商品中,虽然工业品占主导地位,但却是以中
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加工程序低,技术含量少,附加值
低,产品质量不优,缺乏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
客观地分析,最近20年来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刚刚经历了
由计划经济下“逆”比较优势的出口结构向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
型产品为主的转换,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口的大宗仍是附加
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出口起步较晚、发展滞后。由表2—6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出口
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这种
长期以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产品为主的格局带来了产业的低效益
和低竞争力的局面,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出口经济效益的提高。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t'q t'q ∞ a

n o o h
∞ o o o o
n ● ●
△一
N tn △ t
《n ∞ ^ o
∞ a o
一—、’十
一n a 00
∞ n o o P、
h o o o o
△ ●

一t ∞ t"q ∞

《'十
∞ In
口h
;c-q N
寸V、H t

n o N r、
∞ o o o o
△ t -
∞一
h ∞ t o
《00 o —、n
、D c-I 卜N
N N 寸
∞ —、
∞ n 寸
o N 卜
ln o o o o 骚n ●
a
一tr 口
n 、o 口
辐《
H n ∞ oo
卜v、’中一制N N 寸

t"q o、o ∞ R ∞ 蒸蠢
n o 、t h
l-r,、,t
冉寸o o o o

嗣瞳
a一
∞ N o
赵《一
a ∞ n
∞ N 凸
c『-q N 寸
熙n r、a H
磐∞ n N 、十
I"-- o o o o 丑。暖
蓁|蚕薹雾Ⅱ -
丑∞ —、n

H ∞ n
Ⅱ暑∞ o
N N
毽寸m N
∞ 磊'中o 口h N o o o o
爿aa
H 一o n ∞ △

《口p-. 寸n
o n a o
客弭\/ N 一n 测
繇N U h '十& 口最|| 辎

甘— 口卜、
o o o o = 键籁纂
曼鼍Ⅱ哥寻帐jj
廿
Ho、
塞一、v、o 寸o
2 《00 o 。。。。
∞ a —I N

t"l
高Ⅱ最垂毯羹
H t'q n
金羹嚣Ⅱ&
萋鬃咚..
,钆
钆b

霎婵口&器
g
照翅
N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i
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看,各个
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萄际
分工变化的过程。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形成了生产的垂直分工
体系,美国等发达国家属于第一个层次;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属
于第二个层次;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个层次,特点是资
源和劳动力丰富。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淘汰失去比较优势的劳
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夕阳工业,集中力量发展技术/⋯i'in正N识密集
型的朝阳工业,强化了这种垂直分工体系。目前,中国整体来说仍
处于接受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边际产业的阶段,
尚没有完成以吸收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阶段转变。中国已经成为
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低技术含量的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长期发展,已成为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优化的瓶
颈。
二、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不足,各省产业结构趋同
自1987年底国务院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和1988年实施“大
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获得高速发展,成
为出口的基于力量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巨大动力,有力地推动了
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我国工业的发展纳入了全球化的链
条。
我国加工工业的发展,与具体国情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毗邻港
澳,沿海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且劳动力多,在经济发展的起
步阶段,通过生产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安排就业,接触市场
经济,学习生产管理。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其中
很重要的因素是从事电子、家电组装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增长越来
越快。进入90年代,“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额已超过
一般贸易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
上。但多数产品实际的加工水平并不高,属于组装型的劳动密集产
品。而许多省市又不顾自己的省情、市情,一窝蜂地上报项目,并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35
把它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出口优势产业来加以扶植,结果是造成
重复建设,出现散、乱、差的局面。如我国原有24个省、市都将
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到1998年底我国的汽车制造厂达98家,
其中3家产量为零,16家产量在100辆以下,t3家产量在500辆
以下,16家产量在1000辆以下,前13家产量在l万辆以上的金
业共生产了汽车147.7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91%[51。由于汽车工
业的经济规模小,加上垄断经营,使我国轿车价格高出世界水平的
几倍,如奥迪A6中美价格比为2.26:11q。加上汽车的消费环境差,
使消费者望而却步。致使我国的汽车工业老是做不大,做不强,眼
下根本无法与国外产品同台竞争。
目前我国加工工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表现在:发达国
家往往掌握着产品的科研开发环节的核心技术,控制着产品的市场
营销,加工产品都是高档次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我国产品
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也基本上为外国
企业所控制。概括起来就是:发达国家实行的加工贸易是高级形式
的加工贸易,而我国仍以初级形式为主。这种低档次的加工业创汇
很有限。来料加工贸易仅能收取7-10%的工缴费,国家收汇很小。
就连进料加工的出口增值,也只有20~25%。据统计,1996年我国
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增值率仅为26.2%。因此,占到出口贸易一半
以上的加工贸易额,并不是全部归属我们。
加工贸易实际上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之一,其产品
结构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而对产业结构也
构成影响。加工贸易同外向型产业结构的关系,属于商品流通和生
产的关系,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加工贸易同产业结构的联系
与一般贸易有所不同,但是通过高水平的加工工业带动产业调整,
意义是重大的。高水平的加工工业,是吸收先进技术、参与冒际水
平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生溢出效应,也就是
“外部经济”。它对本国产业起示范作用,促进企业技术上的改进
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三、服务业发展滞后
广义的服务业包括了除资源开发和制造加工之外几乎所有的社
会经济部门和行业。服务业既为物质生产部门提供企业间实物、资
金、信息等的联系和沟通服务,又为它们前向地联系着顾客和市场。
服务业在社会经济部门结构中呈比重较大的上升,是战后各国
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的比
重都在60%以上,一般发展中国家也普遍达到40%左右;在国际
商业领域,服务贸易流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且有迅速
扩大的趋势。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长期受到压抑。大部分服
务行业被当作社会福利事业,而排除经济行为之外,出口服务更是
无法接受。在传统观念里,服务的供应在职业等级上属于低下层次,
一般只包括生活消费性服务,这些工作的技术要求不高,单调重复,
报酬十分有限。随着服务业结构的不断提升,这种传统的观念受到
了革命性的冲击,生活消费性服务不再是主要的服务产品或服务的
主体,被高技术含量、高知识集聚、高附加值和高管理水平的生产
性服务取而代之。那种按照古典经济学思维将商品与服务对立起来
的观念,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现代经济发展的现实了。
在世界服务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服务业的前进步伐也在不
断加快,相应地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仍
存在着着很多问题。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仍相对落后,从
服务贸易结构可以看出: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劳务服务出口和国际
旅游服务有较强竞争力,1998年旅游服务出口达125亿美元,居
世界旅游创汇第七位。但是要素服务,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邮
电、航空运输、专业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服务发展较为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以致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制约商品贸易、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服务在地区间的发展也极不
平衡,东南沿海地区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而事实上其辐射作用
及力度又很有限。因此,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增长与发展,已成为现
阶段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四、绿色环保产业尚未全面登场
绿色环保产业是指产品和服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
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利于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新兴产业。它
广泛渗透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对环境友善的
产品生产部门,还包括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降低能耗、
改善生产程序以实现清洁生产的技术研发部门,以及由此衍生的多
种新的弦业和服务部门,诸如再生能源开发、“三废”回收处理利
用、节能服务业等等。据估计,在当今市场上绿色环保产品约占
5%~10%,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
人心,环保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有资料表
明: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表示购物时会考虑环境因素,77%
的美国消费者表示,企业的环境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联合国
国际开发署1998年预测,到2000年全球将投资5000亿美元,用
于改善环境设施,完善有关服务。世界各国和各大跨国公司纷纷采
取措施,加大环保技术的开发研究,力争形成自己的环保产业优势,
占领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世界第一大芯片公司英特尔公司计划减
少一半的生产废料,并且禁止使用对臭氧层有害的物质;日本索尼
公司韵藏一代宅视杭耗宅量减少7 60%,装配线能耗也减少了9%,
打“绿色牌”已成为外经贸的时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保护主义措施之一就是筑起“绿色壁垒”。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状况日趋严峻。要做到可持
续发展,就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环
保产业是这一战略的微观经济基础。我国的环保产业现在还处于开
创阶段,1997年,我国环保企业产值为522亿元,仅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O.7%,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而且我国环保产品和
服务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绝大多数环保产业的生产、技
术开芳艺仍然是一些常规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水平还处于70年
代的国际水平,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落后还
表现在,发展领域不平衡,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社会化服务体系
不健全等。我国现有环保企业9000多家,从业人员将近200万人,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级
但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的企业不足3%。从另一方面亲看,这也意
味着我国环保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五、技术密集的外向型产业仍需下大力气发展
21世纪的经济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在线经济”,21
世纪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的竞争,日新月异发展的技术、鲁残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强大的生产力。以往靠廉价资源和劳动力
成本低取得竞争优势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谁的产
品的技术含量高,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过去的二十年
中,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用于研
究开发的资金一般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3~2.7%,而我国目前还
不到0.5%。国外企业用于研制开发的费用一般占到企业销售总额
的3.5%,而我国的大型企业充其量也只有1%左右,众多中小企
业就更难做到了。
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正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
转变,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据统计,
。美国目前高技术产业已占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0%。
尽管我们的综合国力经过20年的发展大大增强,但我们的技
术密集型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世界市场上
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很大一部分都是我国的弱项。以纺织
业为例,纺织品在我国一直是重要的出口支柱产业,海关统计表睨,
1994~1998年我国纺织品贸易顺差每年都在200亿美元以上,1998
年达到了284.96亿美元,占该年度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65.2%。
但出品的纺织品多属劳动密集的中低档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
较低,效益不高。我国棉纺织品售价在国际市场上比平均价格低了
10%左右,服装比平均低5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差数
倍到几十倍。我国出旦一件服装平均创汇3美元,而发达国家达到
60~80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60亿美元的高
级面料,、由于我国天然纤维纺织深加工技术、化学纤维的仿真技术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j构的调整与升级39
和多种纤维的技术还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inn装所需面料凰
内满足不了,只能依靠进口。因此,要大力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密
集程度,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
目前,我国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3%左右,发达雷
家达到60%~80%。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只耀当予美
国、日本的1/9,韩国和新加坡的2/3。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
建立在靠资源消耗和劳动投入的产业基础上,离知识经济的要求还
有很大距离。
六、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但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开发能力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产业,与传统产
业相比,其研发、生产和营销过程更加走向专业化分工,更多地在
国际间展开。IT产业涉及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通信技术,具有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作为知识经济的
先导产业,IT产业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它将成
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和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在全球信息化大潮的冲击和影响之下,我国政府对信息化建设
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筹建我国的
“信息高速公路”,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CnffI)已经开
始启动,Intemet已于1995年9月25日在四川科技情报所正式开
通,随后在全国迅速发展。我国还于1993年开始实施以金桥、金
关和金卡构成的“三金”工程为重点的国民经济信息化“金”字工
程。信息化推动了信息业的崛起和壮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
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都取
得了较大进展。总之,在认识方面和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对信息产
业的发展都做了一定的准备,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但是信息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正在逐步形成的新兴产业,发
展仍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除了自身条件的限制外,还有外部因素的制约。首先,随着世
界信息市场的需求的急剧扩大,新产品不断问世,产品生命周期不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40
断缩短。为了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各发达国家的生产厂商不
再把目光局限于本国、本地区范围内,而是从全球的高度考虑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分解价值链,针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所需的生产要
素,在要素成本低的国家安排不同环节的开发、生产,形成部分产
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跨国公司要
保持自身的垄断优势,就要保持在某些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因此,
它们往往转移那些相对次要的、创造价值不高的环节,而把核心的、
创造价值高的环节控制在自己手中,这就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产
业层次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其次,就政府方面来说,发达国家试
图控制和垄断世界信息资源,以达到继续主导国际贸易主流的目
的,这种国际贸易中新的信息技术壁垒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国际潮
流之外。
综上所述,我国信息产业水平仍相对较低,缺乏核心技术的自
主开发能力,在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与发达国家共同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前进,还有很艰辛的历程。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第三章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
必然性和紧迫性
如何看待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当前经济发展中不
可回避和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笔者看来,目前其运行过程中所出现
的问题其实是由产业结构当中的一系列矛盾引起的,而这些问题的
解决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一,从国情出发对我国经济结构
的现状和主要矛盾进行综合分析;第二,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员,
将自己的国情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从发展的深度、层
次地位等方面把握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方向,利用世界经济所提
供的发展机会分享国际比较利益。本章拟就上述两个问题展开分
析,力求客观地阐述我国外向型产业与整个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全面初级买方市场的形成与供铭姑构的“锱位”
一、需求约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很长一段时期里,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我国一直表现为需求大
于供给,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呈现为短缺
经济形态。供给不足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的社会供给
能力有限。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很
大一部分加工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经济发展中的约
束由供给转为需求,这标志着买方市场已全面形成,产业的结构性
矛盾再次突显出来。
买方市场的形成尤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供大于求为甚,它
们包括纺织、服装、制鞋、食品以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在内
的传统工业。在80年代上半期实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高的增长
速度。但其他行业情况也好不了多少,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如在化
学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中,合成洗剂、丙纶纤维、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弘& 42
轮胎外胎等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50%-60%:油漆、化妆品、轮胎
内胎等产品不到40%;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铜加工
为50%,氧化铝为66%,钢板材、铝带材只有40%左右;在机械
制造业中,机床、内燃机、推土机等不到50%,挖掘机不到30%;
在家电制造业中,电冰箱、黑白电视机、彩电只有50%左右,空
调器、排油烟机等仅有30~40%[71。它们的快速发展埋藏下新的结
构失衡种子。究其原因,主要有:
(_)经济转型过程中改革措施不配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乏力
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重
工业的优先发展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受到不
应有的忽视,以致比例失调,留下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空缺。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认识到片面强调重工业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以及消费品工业发展对积累资金、扩大出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重要意义之后,加之我国价格改革先放开加工工业品价格,继续管
制农产品和基础产品价格,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扩大,国家宏观经济
调控乏力,各地就蜂拥着上工业日用消费品项目,加工工业如雨后
春笋般发展。加上农产品价格和职工工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
度增长,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么一来,一方面
缓解我国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结构矛盾;另一方面,一种倾
向又掩盖了另一种倾向,造成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
浪费,丧失经济规模,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
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
(二)日用消费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低,市场竞争饱和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形成庞大的工业体系,为消费品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材料、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供给能力。1978年,我国就
有了一批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业产品:钢铁(第五位),煤(第三
位),机床(第四位),棉布(第一位),发电量(第七位),水泥(第
四位)等等,并具备制造从冶金、发电、动力、矿山到轻工、纺织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盖与升级43
各行业设备的能力。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基础,才使我国丰富的劳动
力资源得到利用,使传统消费品工业有可能骤然高涨。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速发展来说,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条
件,已具备的工业基础则是物质前提。但是,传统消费品工业的增
长在1985年前后达到了顶点。纺织品、轻工产品在经过七、八年
持续大幅度增长之后,各类产品几乎同时开始放慢了生产速度。从
此以后轻工业产品库存量逐年增加,供大于求的局面逐渐形成。出
现这种局面,根本的原因是供给的扩张超过了需求增长的可能幅
度。从需求方面来说,传统消费品的收入的消费需求弹性低,从表
3—1中可以看出,1979年至1985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每
年增长18.8%,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17%,而对衣着和日用
品的消费平均每年仅增长14.1%。衣着、日用品消费对收入的平均
弹性值为O.81。1985年以后,这一总趋势进一步明显。1986年至
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2018%,消费晶零售总额年均增
长17.4%,而对衣着和日用品消费年均增长16.9%。1994年衣着和
日用品消费对收入的弹性值下降到O.57,需求的收入弹性进一步缩
小。由于居民衣着、日用消费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低,并且从长期
看,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这就意味着,收入的增加并不能相
应地扩大对这些产品的需求规模。因此,劳动密集的传统消费品生
产的扩大先天地会受到市场不能相应扩大的制约。结构调整又受到
各地区、企业利益刚性的阻挠,进展缓慢,收效甚微,而扩大内需
和外需的各项措施(如积极的财政、信贷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
效果。
表3—1我国居民传统消费对收入和总消费的需求弹性
项目1979—1985年1986—1994年1994年
收入增长率(%) 18.8 20.8 37.8
生活总消费增长率(%) 17.O 17.4 31.2
穿用消、费增长率(%) 14.1 16.9 21.6
穿用消费对收入弹性O.75 0.31 0;57
穿用消费对总消费弹性O.85 0.97 O.£9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二、全球性的生产过剩致使国内富余的供给难以开拓出口需求
从战后开始,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各国供给能力迅速
扩张,加上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动荡,增长速度减缓,增长速度从
1998年的2.2%下降为1999年2%,以致需求减少,全球生产过剩
达到40跖左右。这种过剩,并不是高技术产品的过剩,而主要是
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过剩。
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对设备、技术的要
求不高,进入门槛低,因此难以形成垄断。加上各发展中国家劳动
力资源丰富,这些产业便以超常的速度发展起来,急剧增加的产品
大大超过了市场容量,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试想一下,当众多国家
都选择同一种,以优惠的政策吸收外资,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价
值和技术含量极低的鞋类、纺织品、箱包、玩具等商品,然后大规
模出口,世界上哪会有这样大的市场去容纳不断扩大的产量?其结
果必然是商品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各国之间为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展开激烈竞争,致使产品价格不断下跌。
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及组装型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在快速
增长的同时,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跌(见表3-2)。而价格太低或下
降过猛反而会失去原有的市场,以致供给的迸一步过剩。这里有两
种情况:一种是与国际贸易中流行的“买涨不买跌”商业行为相悖
而失去市场,另一种是招致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而失去市场。前一
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丝绸,中国的丝绸因其织造精美自古就在国际
丝绸市场上占有某种天然的垄断地位,然而近年都屡屡受整。那些
曾多年从事中国丝绸贸易的商人说,在传统上,欧洲人购买丝绸犹
如购买古董,期望其价格不断上升,然而近年中国的丝绸价格不断
下降,丝绸不再被当作可保值的消费品,人们对其失去了消费兴趣。
至于受进口国反倾销指控而失去市场的商品种类,则不胜投举。
表3—2我国劳动密集产品及组装产品平均出口价格指数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产品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棉织物100 103 103 98 85 88 89 88 85 82
皮农lOO 85 87 68 58 52 70 69 63 60
热水瓶100 87 62 67 59 60 60 58 54 5l
手表100 109 123 57 62 64 67 67 65 65
收录机100 97 95 58 59 67 67 62 60 60
’ 根据各年《海关统计》计算、汇总。
显然,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无力进一步开拓国内消费、
出口的需求,一供给对需求无力适应。与此同时,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那这一缺口究竟是什么呢?
三、低档次的供给与高档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如前所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巨大的供给能力受到国内、国
际市场容量的限制,出1:3的增长是激烈竞争的结果,包括国内各企
业之间及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产品的低
档化和国际市场价格的下跌。如果竞争迫使把销路放在首位,则高
档的东西也会被廉价出售,许多拳头产品也因此而发展受阻。过度
的竞争使中小企业无法把市场定位目标放在高档次上,其结果是整
个行业的低档化。因此,许多情况下,大规模的生产不再能带来高
收益,通过削减价格或重新安排资产也不能恢复利润。究其根源,
是低档次的劳密产品难以适应需求的高级化趋势。
需求结构的高级化趋势,意味着对产品的性能、质量、更薪速
度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加快技术进步速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
量,从更为“迂回”的生产过程中衍生出更多的技术密集的加工工
业。看看今天的世界经营活动中,哪些是正在创造高价值的产业:
炼钢业中发展最快、最能赚钱的部分,不再是普通钢锭,是生产供
特种用途的钢,为一些轿车、卡车和设备而生产有耐蚀性能的钢;
可以压铸成用于曲柄中的轻型和精密平衡部件以及用于引擎的其他
高压力部件的铁粉。在塑料方面,高收益不再来自聚苯乙烯这祥大
批量生产的基本聚合物,而是来自用独特的分子化合方法生产的聚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合物,它能忍受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温度,可以铸成复杂的部件(如
蜂窝式电话或计算机中的部件)。传统的服务业也在经历同样的变
化。在货运业务中,最受欢迎的是小吨位货运、独特的集装箱以及
在世界范围内把不同的运输方式联结起来的多式联运。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流量(产值)和存量(固定资产)都明
显向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升级,是当
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唯有通过结构调整,大刀阔斧
地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产品和产业,进行技术改革和新产品开发,
推进产业与产品结构升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才是真正出路。
第二节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冲击
1997年7月,以泰铢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崩渍为导火线引
发危机;9月以后,则以韩国“大企业泡沫”的破裂和韩元的贬值
为特征进一步加深了危机。1998年,金融危机继续扩展和深化,
演化为全球的金融动荡。它对世界经济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
多数亚洲国家和俄罗斯出现了经济衰退和政治危机,拉美地区经济
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危及到了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给我国的出口
带来一系列的困难。
(一)国际市场需求减少
受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全球性经济和
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国际市场需求增幅减少。包括日本在内的
亚洲地区贸易急剧萎缩,各国经济衰退,必然影响对中国产品的需
求。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对这一地区的出口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据
海关统计,1998年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南亚5国的出口分别下
降了10.8%、29.8%和24.1%。除了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外,该地
论我NI#I-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47
区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所导致的进口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比价不变,使我国
与东南亚各国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
危机爆发后,东南亚货币汇率急跌,直到1997年11月底才缓
解。以1996年12月底为基准,各国货币贬值情况如表3—3所示。
东南亚各国一直通过出口产业的优先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货币的
贬值无疑给他们的出口带来很多价格上的好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有关专家的估计,这一地区的长期出口实际汇率弹性在.0.21
到.0.99之间,也就是说,货币每贬值1%,就能使出口增长0.2%
到l%左右。事实上,自危机以来,东南亚各国虽然由于货币贬值
造成了出口值的负增长,但出口量一直在增加。表3—4列出了部
分国家出口增长的简单估计以及实际增长量。并且,随着经济稳定
和出口的进一步增长,这些国家的出口值也会增长。与此同时,人
民币由于不贬值而相对升值,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大约上
升了6.1%【8],使我国与这些国家相同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下降
很多。从目前的出口结构看,我们与东南亚各国仍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国出口的前20项商品中(占出口总额的26%左右),与我们形
成同一档次竞争的,新加坡有17项,韩国有18项,菲律宾有18
项,马来西亚有19项,印度尼西亚有20项,分别占他们各自出口
总额的20%左右(最高29.3%)。这20种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
品,生产者并不具备多少垄断力量。在给定人民币不贬值的目标下,
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将比我们在价格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表3—3东南亚主要货币1997年l~11月涨跌幅(单位:%)
货币名称1997年1-9月涨跌幅1997年10~11月涨跌幅
泰国铢.32.69 —63.22
韩元.2.71 .70.65
日元一4.86 .8.8l
新加坡元.6.71 .6.10
马来西亚元一25.01 —39.60
菲律宾比索.25.27 .28,79
印尼盾.27.78 —33.48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增长
根据《产经新闻》1997年12月第10期整理。
表3—4东南亚部分国家货币贬值可能带来的出口增长估计及实际
印尼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
I出口汇率弹性(长期) 一0.32 -0.51 —0.21 .O.99 —0.53
出I:11增长估计(%) 18.0 lO.3 0.57 18.9 14.4
出口实际增长(%) 26.0 29.6 2.8 13.4
资料来源:“出口汇率弹性”来自Takatoshi Ito,etal.,Exchange Rate Movement
and Their Impact Oil Trade and Inveslnlent in the APEC Region,Table 3-4,
INF(Washington DC),December,1996.
“出IZl实际增长率”来自m正WorldEconomicOutlook,Table2.6,October,1998.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粗放增长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促进作
用已经减弱,要缓解出口压力、继续开拓市场,必须具备两方面的
能力: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革新的能力,通过降低成本或
者增加技术含量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二是要具备开发技术密集型
产业的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市场,特别是要注重产业的技术
革新,实现升级换代,以适应消费需求的高级化趋势。
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们面临世界产业转移的挑战和机遇
(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90年代对世界经济最有影响的生产力进步是信息技术的迅猛
发展。一场新的信息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世界已进入以信息技
术为中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新阶段,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表现得格外突出。人类社会正大步向“信息互联网时代”迈进。信
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信息业是国民经济的
先导产业,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表现在外延方
面,是与信息有关的新产业蓬勃兴起,以及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
相结合,与其他各种高技术相结合,孕育出一系列新产品。通过互
联网的连接,使生产与消费更直接、更协调,大大节省了交易成本,
并使各国的产业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目前信息经济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已逐步形成。各发达
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
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主导产业正在加速从钢
铁、汽车、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变为包括集成电路、软件、电子计算
机、个人电脑、传真机、光电缆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
作为信息的载体,其分离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结果,是一国经济趋于成熟的表现。据统计,近年来世界信息产业
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
度。预计在人类跨入2l世纪后不久,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
过1万亿美金,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这就给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
机遇和挑战。如我国目前网民数量为700余万,占人口总数不到1
%,而美国入口仅为我国的1/5,上网人数在6000万以上,这一巨
大差距说明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多么紧迫。一矣入世,所有行业将直
接面对国际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已时不我待。据协议,正式入世后
将允许美国进入我国电信业,这既有利于我国互联网业的发展,也
有一个市场被人占领,无利于我信息业发展和信息安全问题。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与我国外向型产业的发展
信息化浪潮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各个方
面,改变着世界贸易的各个方面。新的技术基础导致新的国际分工
和相应的国际经济结构,带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
移是与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的。经济结构
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形成一种阶梯。即发达国家处
于最高级,集中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
主要发展一般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则以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主。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
差的存在,为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如图3—1所示,世
界各国的生产要素拥有程度不同,也就是各自的比较优势不同,而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从开发到成熟的过程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要素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不同,因此,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各个产业在市场利益的引导下
寻找要素比例最适中的国家,达到生产的最佳状态(图中各曲线与
直线的切点),换句话说,世界市场将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而各
国之间固有技术级差的存在为这种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性。
技术资
劳动力

图3—1产业发展在生产要素方面相对于不同国家优势上的变化
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业)的发展
促使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世界产业转移趋势。在今后一个时期里,
世界产业结构重心将向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转移,在这个过
程中,必然会有大批相对成熟的层次相对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
及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面临被淘汰,这些产业在部
分发达国家已进入生命周期的标准化阶段,有的正在或即将成为边
际产业,这也就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必须借助此次世界性的结构调
整之机,抢占新兴工业化国家腾出的市场,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5I
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节我国加入WT0在即,外向型经济被赋予新的内涵
经过多年的艰苦谈判,1999年4月终于与美国在中国加入WTO
问题上达成协议,已使得我国加入WTO进入了实质性的最后阶段,
W,rO与我们近在咫尺。
加入wTo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同世界经济接轨方
面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它使我国同参加WTO的国家和地区的经
贸关系建立在多边体制的规则和法治的基础上,从而为我国的改革
开放创造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使我国能在平等条件下
参与国际竞争。譬如WTO体制下的最惠国待遇,一般不能单方面
加以废除。加入WTO后,中美之间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也将获得最
终解决。当然,WTO也需要中国,中国占世界人口的1/5,经济规
模排世界第7位,外贸总额占世界第9位,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前
列,没有中国的参加,WTO很难代表世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
能离开外部世界而独自繁荣,而加入WTO将使中国经济在更大程
度上融入世界主流经济,从中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地说,可
使我国获得更为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
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及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更广阔的
生存空间。据预测,我国加入TWO后,到21世纪最初几年,对
外贸易额就将从1998年3240亿美元增至6000亿美元,几乎将翻
一番。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在享受有关权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
应的义务,即开放国内市场,这在短期内必然会给国内市场和企业
构成一定的冲击,其中有利也有弊。
第一,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国际市场在我国总供给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和总需求中的作用将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日趋融合,不分
你我。届时,不论产业或是企业不再有纯粹外向、内向之分,即使
是一个经营完全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也会遇到来到我国的毫不留
情的外国竞争者,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行业都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
的。建国以来,有些行业由于长期依赖政府的保护,企业缺乏技术
革新的动力,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差距越拉越大,以家电行业为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家电市场曾一度被日本企业所垄断,国内的
家电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下大力气及时调整自
己的经营策略,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适时进行家电
行业的结构重组,结果不仅没在竞争中垮掉,反而增强了自身的国
际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家电企业不仅主导了国内市场,同时又不断
开拓国际市场。因此,各行业要在抵N#I-来冲击的同时,进行行业
内部调整,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商品及服务的生产向高技术含
量、高附加值商品与服务的生产调整。
第二,投资领域的开放意味着跨国公司将增加在我国的投资,
带来先进技术和经验。必须清醒地看到,跨国公司具有雄厚资本、
先进技术和品牌优势,可以利用转移价格最大限度地避税,不受限
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进口更具威胁性。特别是对缺乏规模经济、技
术开发能力弱、债务负担重、用人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
业将产生一定冲击。如台湾省某集团计划在江苏建立一家大型锦纶
原料企业,设计规模超过国内所有厂家现有生产能力,国内5家锦
纶原料生产厂可能因此而关闭。但是水能覆舟,亦能载舟。跨国资
本的涌入为我国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先进技术和物质基础。
预计到2005年,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将达到年平均1000亿美元,
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将从4.5%升至6.3%。这些发达国家
出于自身需要,通过跨国投资转移其边际产业,实现结构调整,创
造或延续其比较优势。尤其在欧美目相互竞争中,欧盟和日本的制
造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更大,调整的要求更强烈,更需要海外
投资市场。不过我们在吸收外资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还应确定适
度的保护。一旦丧失保护,很可能会使各国的市场战略从投资进入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53
暂时变为出口进入,以攫取贸易利益。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贸易
保护理论认为,发展落后的国家应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发展民族工
业,但并不是保护所有产业,应选择那些供需两方面都具有良好基
础和潜力的产业进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保护所付出的目前成本
最小,未来获取的收益最大。我们应吸收这~理论的合理内核,选
择那些国际、国内市场上需求潜力大、又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进行
重点保护,同时对这些幼稚产业在研究与开发投入、税收、引资等
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第四节实施结构调整是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路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的发展,供给都必须适应需求。当需求结构
发生变化的时候,供给必须调整,使供给在新的结构框架中成为增
长动力,否则就会导致优势丧失、市场规模缩小。
买方市场的形成,预示着我国从数量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已告结
束,需求方面出现明显升级、高级化特征。全球生产能力的过剩、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打击,也同样暴露出结构调整的滞后问题。但同
时,信息革命与WrO敲响我们的大门,这正是加速调整、形成更
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的契机。这时候,就需要寻求新的产业依
托来实施结构调整政策,确立更适应知识经济的创新体制。
这些新的增长点必须以具备较高的需求弹性为前提,必须为国
家的工业化进程寻求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必须寻求更为优化的产
业搭配和组合,使高消耗的产品通过深度加工提高附加价值,来降
低国民经济总产出的物质消耗水平。所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应该
是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以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核心内容,通
过发展需求弹性高、物耗低而效益高的产业,发展一系列技术相对
密集的产业,来扩大市场份额,保证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第四章我国外向型经济调整的目标和结构转换模式
第一节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外向型产业是通过在国际经济的波动与竞争中寻找机会来谋求
发展的,它的生命力表现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动荡与变化而随机应
变。面对世界经济的日新月异,我国目前的外向型产业也应抓住机
遇做出相应调整,才能保证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针对当前外向
型产业存在的问题,我国外向型产业的调整应遵循以优化产业结构
为中心的原则,以全面提升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
目标,实现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外向化和优化。
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主流经济,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国际分工协作的深入发展和国际贸易由商品向知识产权、
服务及投资领域的扩展,世界经济已发展到了几乎不分国界的程
度。任何一个国家,只要不是受别国的经济封锁或者自己主动关闭
国门,其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这是世界经
济发展的潮流。在这种世界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
经济与他国经济日益融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将是
一种大趋势和面临的实现。
在国际商品市场上,世界贸易额成倍增长,中国对外经贸在竞
争中成熟、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它直接关连着中国经济
的安危,无论是在外汇储备构成、国际收支平衡,还是引进外资和
外国先进技术、跨国投资和经营、安排就业等方面,都充分表明了
外经贸的重要地位。尤其是20年来出口超速发展,出口市场多元
化,外贸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见表4—1,4—2)。
鲨亟里丛囱型丝叠主些堕塑塑塑鳖兰茎塑堑
表4—1 中国的出口、外贸依存度与GDP增长率的比较
(单位:%)
年份1980 1985 1990 1993 1994 1995 1996 19卯1998
GDP增长率7.80 13.80 3.80 1350 12劢1n50 9J50 880 7 80
出口增长率33.80 4.印18丑0 8m 31∞ 22.如1.50 20舯0.0058
。净出口对'GDP 1.02. :也J62 37.54 .11r06 1m42 2嬲5.07 16.63 15.59 燃
出口依存度。“ ‘矗00 垒50 17JD0 16.80 23.80 21劢19劢2030 19.10
外贸依存度1260 24.10 31.60 35.80 46.印的∞ 3780 36.00 33.70
年版。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朱文晖《中国出口导向战略的迷思》,1995
表4—2中国出口市场结构表
(单位:%)
l出口市场美国度嗽其芭恸眶家欧盟其f崾埘惺家日本东南亚中东
I所删19.80 14.6 21.6 46.1
2.4 2.9 2.1
(28.oo) (17.3) (24.3) (18.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注:括号内数据为考察香港的进口和转口商品来源和去向之后,香港和内地的总体
出口市场结构。
在国际要素市场上,全球经济的融合带来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
围内的流动,这一事实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
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我们单
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构造
出口产业或是跨国投资获得利益,除此之外由此产生的经济驱动力
还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全球调整,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
转移,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另一方面,要素的流
动受市场利益的引导,国际市场对各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作用不断
增强,全球经济更加融合,各国产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面更宽,
竞争层次更深。以资本市场为例,各国经济的融合导致国际间直接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投资的迅猛崛起。近十几年来,中国逐渐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最热门
的地区,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引进国。外资的大量涌入把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带到了国内。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投资主体向
大型跨国公司转变,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
投资,平均项目规模达1000万美元以上,主要分布于计算机、集
成电路、家用电器、光纤电缆、移动通讯、精细化工、汽车、医药
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的进入,随之而来的是先进技
术、雄厚资金以及国际经营理念。对这些跨国公司而言,他们更感
兴趣的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建立出口生产基地。他们由此获得
的经营利益相当可观,平均资本利润率达到30%左右。虽然他们
作为投资中的经济人,考虑的是个体的利益,却带来了社会的福利。
对国内企业而言,不仅要与本国的企业争市场,还要与代表更高层
次的跨国公司争夺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国内企业的技术创
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但是跨国公司通过增
加投资规模和控股进而达到控市的行为,几乎令各主要行业的中国
企业都面临巨大压力。据调查,在国内移动电话市场中,外国公司
产品的比重已超过80%。1999年,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三
大巨头一统天下,市场份额达84%,而以科健、厦华等为代表的
国产手机仅占3%。其中,摩托罗拉公司就占领了我国寻呼与移动
电话市场的70%。在化妆品行业,全国800余家企业中,已同外
商合资的达150余家,其销售额占全行业的1/3左右。洗涤用品行
业中,合资的洗衣粉生产企业有15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左
右。玻璃行业五大排头厂家已有3家与夕}商合资。在全函,最大的
59家定点轮胎厂中,被外资控股的已有10家。更为重要的动囱是,
跨国公司在对其在华投资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反革个企业匈
集团化发展,将其控股的在华投资企业组建成摩托车集团、玻蕊集
团、橡胶集团以及综合性企业集团等。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晶公司
之一的联合利华的中国分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蔟下不仅
包括力士(洗涤用品)、夏士莲(4t妆晶、洗涤用品)、瞻清(牙膏)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等化工产品,还包括冰淇淋行业的和路雪、蔓登淋,仅“和路雪”
一家企业就占领了中国冰淇淋市场的36%。
二、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赖克,以其对世界基本变化的敏感
性,比其他人更早地看到世界经济的这种融合,他指出:世界经济
正在由“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过渡[9]。在这种更加开放的国
际大环境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究竟有没
有国际竞争力呢?产业结构构成的优势又在哪里?我们可以用一些
实证的测度指标来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在这里采用的是“显示性比
较优势”(RCA)指标,是由发展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5年最先提
出的。国家i在产品j的贸易上显示性比较优势可以用商品j在该
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商品占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表
示。如果xji是国家i在商品j上的出口,Xzi是国家i的总出口,
而下标w所表示的分别是相应的世界贸易额,则显示性比较优势
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RCAji=(xji/Xzi)/(Xjw/Xzw)
如果RCAji>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优势:如果RCAji<l,
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劣势。由表4—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表4—3 中国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饮料与b'lN-与
年份食品:旧草删石油}拣动蝴化工捌唏幅i翁小制揣
1965 2.03 o.54 0.01 O.09 1.7l o.82 1.76 0.10 1.38
1975 3.37 0.70 O.03 0.50 1.05 0.90 1.54 O.11 1.50
1980 1.89 o.47 O.07 1.65 O.7l O.9S 1.50 O.12 2.05
1985 1.64 0.53 o.07 1.38 0.75 O.75 1.52 0.13 2.68
1987 1.27 0.48 0.11 0.72 o.69 O.62 1.46 O.23 2.82
1992 1.4l 0.52 0.12 O.69 O.70 O.67 1.5彳0.28 2.91
1997 1.19 O.38 O.】O O.65 O.60 O.59 1.5l 0.21 2.84
根据相关年份《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整理。
卜j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显示性E匕较优势在制造业不同部门之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间的差异较大。在小制造品产业(如家具、照明设备、服装、鞋类
等)中的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在统计所涉及的30年间,该行业的
比较优势指数的值介于1.38和2.91之间,说明在这类劳动密集产
业中,中国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食品加工业和材料加工业(如
纺织、木材加工、皮毛等)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也高于l,其取
值介于1.19至3.37和1.46至1.76之间。石油精炼业的指数在
1965~1980年问是显著上升的,取值在0.09至1.65之间。此外,
中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如合成橡胶、合成纤
维、纸制品等)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一直较低,并且自1987年以来
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原材料产业的指数一直徘徊在o.10左右,
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的指数则一直徘徊在0.20左右。可见,中国产
业的经济竞争力主要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程度较高的产业,而在资本
密集型和更高层次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则基本处于劣势。
(--)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与世界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反
差。中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正好是世界贸易中相对停滞、甚至萎
缩的产业。而中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那些产业,则是目前世界贸易
份额迅速上升的产业,如电子设备与机械、电迅器材、微电子及精
密仪器等产业。如果中国要在未来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则必须
大力发展这些贸易份额上升的产业。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显示性比较优势还是集中在一些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基本上还不具备显示性比较优势。在目前情况
下,传统产业还是有竞争力的,但必须认识到这些竞争力是在政府
的关税与非关税的保护下拥有的,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中国
加入WTO在即,各行各业都面临国际市场上高质优价的冲击。在
日趋自由的贸易体制下,要拥有真正的比较优势,出路只有一条,.
就是依照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进行外向型产业的结构转
换。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59
第二节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模式
产业结构的转换,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1)产业
部类调整。从初级产业,特别是农业向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调整。
其中,工业化是指从初级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而信息革命则部
分地反映了现代化服务业不断增强的重要性;(2)产业内部调整。
从低生产率、劳动密集(低技术含量)轻工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
含量)、高智能产业调整;(3)行业内部调整。从低技术含量、低附
加值商品与服务生产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与服务生产调
整。在这一节里,笔者将主要从后两个角度来分别探讨我国外向型
产业结构的转换问题。
产业结构能否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优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定产业结构的转
换模式,其实质就是制定产业的发展战略。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
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原有的结构模式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体,包括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在内的、低层次的、大跨度的外向
型产业结构。而这种模式已不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结构。那么,在
现阶段,我国应建立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模式呢?笔者认为,目前我
们的发展战略或转换模式应该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
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不懈的努力,
建立一个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以资金和技术集约型机电产业为骨
干;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为重点;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高层
次、大跨度、合理化的外向型产业结构。
一、建立新型产业结构模式的依据
(一)未来一段时间,轻纺工业仍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基础地位
不可动摇
轻纺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有着较好的基础。80年代
初以采,’为了“还帐’’让人民群众得到经济发展实惠,受“轻型工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业优先发展”和“市场化制度创新先导效应”的双重推动,我国纺
织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技术装备有
了很大提高,产品品种质量明显改善,部门经济快速增长,在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出口支柱产业。到
90年代中期时,制成品出口额中轻纺产品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0
%以上的水平,轻纺产品出口创汇的多少直接影响技术引进的多少
及国际收支的平衡。根据近5年海关统计,1994~1998年我国纺织
品贸易顺差每年都在200亿美元以上,1998年达到了284.96亿美
元,、占该年度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65.2%。长期以来,我国轻纺产
品依靠低成本带来的价位维持了较强的出口力。在今后一段时间
内,这种优势仍将继续保持。据德国Wemer公司提供的1998年58
个国家纺织业劳动力成本资料,我国的劳动力工资成本位居52位,
人均工资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较低的工资成本和高素质劳动力是
我国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工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对轻纺工业的低成本优势而言,最大的冲击来自其自身的低档
次的生产能力。我国轻纺工业长期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附
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出口额是靠数量来维持的。根据美国1990
年进口统计,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数量占纺织品进口总量的
13.88%,而贸易额却占纺织品进口总额的8%左右。近20年来,
发达国家在巩固传统产品的同时,已将主要人力、物力、财力投向
开发高技术产品上,从中获得高额利润。例如,每吨Key。tar纤维
要卖8万美元,而我国的常规涤纶纤维每吨仅为8。。美元。在这种
差别化产品的比率方面,目前我国还不到20%,而发达蚕家己达
到40%左右。当产品由价格竞争转向差别竞争时,我雷劳动力成
本低的优势就会逐渐削弱。因此,能否突破技术开发觞瓶颈成为轻
纺工业深入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下大决心淘汰我舀落后的轻纺
工业生产设备和陈旧工艺,引进或开发先进技术来改造与装冬我国
轻纺工业,使其在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取得新的竞争倪势-,保持和
发展我国轻纺工业产品强劲出口势头,乃当务之急。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N机电等产业为骨干,使它们加速成长壮大,是提升我国
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马克思曾经指出,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
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
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主。这个道理,在我们今天的产业结构中,
得到了验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消费需求
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农副产品和轻工型消费品基本满足的基础
上,开始向以电话、家用电脑、住房和轿车等重加工型消费品需求
转变。经济增长已开始从轻纺工业的强烈拉动为主导,转向以投资
需求拉动的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和建筑等支柱产业为主导,
整个经济转入重型化增长阶段。目前,上述四大产业己发展成为产
业增量主体,到2010年,这些产业将作为产业存量主体成为国民
经济的支柱。其中,机械工业更是被称为经济起飞的先导部门。
作为主导产业,必须有较强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我们可以
采用两个指标来分析这个问题,即感应度系数(反映各部门均增加
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
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值量)和影响力系数(反映
某一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据1982年投入产出表有关
数据测算,机械工业影响力系数为1.2左右,居各行业之首,感应
度系数也较大,为3.5。测算结果表明,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
100亿元最终产品时,全社会将对机械工业产生300亿元以上的需
求,而机械工业每增加100亿元的机械产品,就会对各部门产生200
亿元左右的直接或间接波及要求。这说明,机械工业的发展,对其
他产业的带动和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只有将机械、汽车等支柱产业
发展上去,才会使工业增加值成倍增长,对钢铁、能源、建材和基
础设施等产生强劲的带动作用,并对新兴产业、农业、运输业和轻
纺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事实上,机电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已经形成了~定的物
质技术基础和国际竞争能力,机电产品已连续5年成为我国第一大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类出口商品,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见表4—4)。
表4—4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状况
年份我国睢酽锅出口{蜊嘲比圈孝曾故峋占我国出口。漱b盼《徇
198l 18.0 29.58 8.2
1984 22.O 13.1 8.4
1987 .. 38.6 56.9 9.3
1991 141_2 27.3 19.6
1992 195.5 38.5 23.O
1993 227.1 16.2 24盘
1994 320.o 40.9 26.4
1995 438.6 37.1 29.5
1996 482.1 9.9 31.9
1997 593.2 23.1 32.5
1998 665.4 12.2 36.2
1999 769.7 14.7 41.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
机电产业正在向技术比较密集、附加值较高的方向转变,产业
的优化带来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1998年,技术比较密集的机电
仪产品出口达到593.9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89_3%;1999
年,机电仪产品出口693.7亿美元,超过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九成。
我国目前的机电产品贸易额只占到世界机电产品贸易总额的3%左
右,市场潜力和空间还很大。所以,机电产品的发展还大有文章可
做。
汽车工业因其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能够创造较高的附加
值、可提供较多的劳动就业以及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特征,而成为
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起到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升级换代的作
用。我国汽车工业虽起步较早,但一度忽视其发展,以至89年代
初时,比发达国家落后20多年。1983年,国家提出汽车工业要大
发展方针,通过关税与非关税保护,激励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汽车工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业投资。自从第一家合资汽车厂一一北京吉普有限公司于1984年
在北京诞生后,汽车合资企业便大量涌现出来。合资企业资金充足,
生产设备先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促进
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短短十多年时间,全国汽车年产量增
长7倍多。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年销售收入由1984年的
2.5亿元上升20倍不止。我国汽车工业的竞争能力增强,~定程度
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起到为国家间接创汇的作用。
(三)新兴产业与服务业应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
新兴产业具有投入产出比例大、附加值高的特征,服务业、环
保产业都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
服务业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低,不需要太多的机器设
备等固定资本的投入,主要依靠特定人员能动的经营服务能力和一
定数量的流动资金,就能获取高额的收益。正因为此,进入80年
代后,在制造业已相当发展的基础上,国际投资流向日益向服务业
倾斜,加上知识、信息、管理等高技术手段的密集使用,服务业在
一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反映和判断该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
重要标志。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的服务流量产出和交易占国民
经济价值流量的比重日益扩大,服务经济己成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
会过渡时期的标志性经济结构。近年,服务贸易占到世界贸易总额
的55~60%,这也是外贸发展的一大趋势。
我国目前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地位相对落后,产品以劳动密集型
为主。在服务的领域内,产品中知识和技术含量的程度高低决定服
务的比较利益,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90年代
中期以后,我国人力资本急剧增加,可以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
供求状况这一流量指标来说明这一情况。如果把普通高校毕业生的
供求状况作为一个重要依据,那么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体上供大
于求的态势说明我国人力资本供应充足。这对于我国的服务业来说
是一个发展契机,通过人办资本使服务业的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势,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多的外汇收
入,更多地分享国际发展的利益。
环保产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的
环保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20年。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具有很大
优势,如美国的脱硫脱氮技术、日本的除尘和垃圾处理技术、德国
的水污染处理技术都在世界上各领风骚。有人预言,在下个世纪,
将嘉≥100%的绿色环保产品,其中50%以上使用新技术。这是一个
巨大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利润。因此,要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立
足我国国情,面向国际市场,使之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
长点。至于银行、保险、咨询业等服务业,我国进军国际市场的能
力还十分有限,这是需要我们急起直追的部门。
(四)把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成为我国外
向型经济的增长亮点
高技术产业其实是具有技术含量高、效益高等特征的新兴产
业。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通过对经济、社会各个
领域的渗透和扩散,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高级化。自甘
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把发展高技术及其迅速产业化作为争夺国
际竞争制高点的大事,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攻关,并且取
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新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迅猛发
展。它深深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受全世界的
瞩目。据199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
中有65%与微电子有关。另一方面是高技术产业属低耗高效型,
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电子类
产品与其它门类产品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相比,如果单位质量钢筋
对GNP的贡献为l,则小轿车的贡献为5,彩电为30,计算机为
1000,集成电路为2000。
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很多途径,.但
最主要的是发展高技术产业。首先,它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降低能耗、物耗,解决我国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紧张问题。其
次,可以改造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只有高技术,才能解决传统产
业中产品技术结构、工艺技术结构层次低的问题,才能增加产品的
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一)传统产业及支柱产业的跨国经营一一保持优势地位
传统产业与支柱产业都属于生产技术发展成熟的产业,是具有
一定比较优势的。鼓励这些行业中的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不但可以
绕开各种壁垒,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还可以产生两种经济效应,
维持其竞争优势。
1、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是一个有关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当其他生产要素
不变时,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产量并不与该要素同倍增长,而是
产出的增量要大于投入的增量。假定生产设备为一定的话,可得出
下列关系式:
K=C/m+V
其中K为生产总成本,m为产量,V是可变成本(随产量变
动而同比例增减的成本),C为不变成本(与产量无关的成本)。由
于C固定不变,所以m越大,K反而越小。
如果将九作为表示生产规模的规模参数的话,以Y代表产出
量,Sc为生产的规模弹性,则有以下公式:
Sc=(dYyd入)/(Y/九)
sc≥1:规模经济
Sc<1:规模不经济
也就是说,当产量增加而使成本降低时,则产生了生产利益,
它与销售利益一起构成规模经济效益。将这个理论扩展到跨国经营
当中,全球生产体系成为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方式。对轻纺工业来
说,生产技术逐渐标准化后,由技术差距产业的垄断力便失去作用,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这时,企业的竞争优势转向数量成本优势,规模经济成为企业海外
投资战略的基础。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避免反倾销控诉。对
于机械、汽车工业来说,可以在全球范围选择要素成本最低和市场
条件最佳的区位配置生产,让子公司从事特定产品或配件的生产和
开发,并不受东道国市场容量的限制,使子公司有条件以适度规模
生产而降低产品成本。
雹、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效应原本是用来解释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在某一种产
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几乎不花费任何成本就能生产出其他产品
的共同资源或余闲生产要素。因此,通过增加产品种类,就可以在
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利润,增强企业竞争优势【10】。这种范围经
济效应可以通过跨国投资而进一步扩大,在不追加很大的成本的基
础上将一国的信息、决窍和管理经验等无形资源应用到别国市场。
以建筑行业为例,它可以在国外开设“窗口”企业或生产网点,不
仅可以使总公司的电脑系统、运输网络等得到更多地利用而无须付
出费用,还可以直接获得国际市场信息、行业基本趋势等第一手资
料。
(--)增加开放度,壮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
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与技术的融通。开放
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市场,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的需
要。在这些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会引导外商增加投资,帮助新兴产
业的迅速提高,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特别是来华投资的第二
代投资主体一一大型跨国公司,它们的市场行为可引起多重效应。
1、横向连带效应。一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往往带动一批相关公
司的投资和相关行业的投资,形成横向投资效应。德国大众公司与
中方合资在上海和长春生产桑塔纳轿车和奥迪轿车,为了与轿车生
产配套,大众公司不断邀请国外的零部件制造商前来中国投资可转
让技术,到1994年为止,在国内,与上海和长春大众汽车公司合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67
作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商中已有134家同大众汽车公司在国外的协
作厂商进行技术转让或投资合作,收到了“合资一个企业,带动一
个行业”的结果。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不仅带动了工业生产领域相
关企业的投资,而且还带动了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业,如银行、法律、
保险、咨询等。
2、竞争演示效应。随着中国市场吸引力的加大,不少国际大
型跨蝈公司来华投资,他们先进的营销战略的管理模式,倒逼着国
内整个行业的改进。特别是有些在原来行业就已是竞争对手的大型
跨国公司同时进入我国,互不相让,竞争手段展示得淋漓尽致。这
种情况最为典型的如电站设备中的通用电气、西屋电气公司和ABB
公司,通信设备中的摩托罗拉、贝尔和西门子公司,家用电器中的
松下、索尼、夏普、日立、东芝、菲利浦。大跨国公司把全球市场
的竞争延伸到了中国,使中国企业在国内就可以感受和了解国际竞
争。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第三节加速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策
要加速实现我国外向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国家正确
的政策引导和有力支持。针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根
据对未来产业结构基本框架的设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加速我国产业重组进程,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我国企业集团
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特点是大型化和跨国化。近年来,世界各
国大企业之间的兼并、合并和联合,风起云涌。激烈的国际竞争,
要求企业具有大范围调度资源和负担高昂研究开发费用的能力。没
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现代产业经营的组织结构,就无法在激烈的国
内外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我国现在企业的发育程度和经
营能力来说,很难与世界上大型跨国公司抗衡。中国目前的生产能
力,在钢铁、煤炭、化工、建材以及彩电等主要产业,已经名列世
界前茅。不相匹配的是,我国的企业规模太小。譬如,1994年,
我国钢材生产仅次于日本,超过美国,是韩国的三倍,法国的五倍,
但它们的主要钢铁企业,新日铁、美钢联等,都跻身世界500强,
而我们一家也没有。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现,仅仅依靠少数几个企
业,是难以同世界万余家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相竞争、相抗衡的。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对的将是全方位的竞争,是世
界各国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国若不从速组建一批有活动
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立足,带动更多的企
业进入国际市场。有活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形成是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和产业重组过程中实现的。目前,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
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也有一批有活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
脱颖而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整体而言,我们的企业改造任
务还十分艰巨,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还相当艰
巨。而外商的界入,通过合资、合作等渠道扶植国内一些劣势企业,
改变了我国企业重组的过程和打击了我国民族工业的排头兵。因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此,就要政府从宏观上介入,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平等、自
愿、互利、经济合理的原则,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扶持一批有
活力的企业加速扩张,从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
界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二、调整引资政策
峭‘先,应该明确外资的产业投向,重点鼓励引进技术先进、符
合产业发展政策、质量较高的投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效益;
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于农业领域,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巩固农业的基
础地位;鼓励外商在社会效益较好的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上投资以
及在出口创汇产业上的投放;有效地引导外资流向资本、技术密集
型产业。其次,确定合理的利用外资地域投向,不能搞小而全、低
水平的重复建设;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吸引外资发展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
业项目向中西部区转移,帮助内陆地区结合本地区资源特点发展自
己的优势产业;同时要促使外商把资金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形
成我国利用外资战略上有重点的梯度推进。第三,对外商要从单纯
优惠逐步转向“国民待遇”,并且注重改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
还应注意保持政策的延续性。第四,引资主体由国家向企业转变,
组建由企业、科研单位和金融机构三者组成的联合集团;通过金融
机构及科技的紧密结合,实现引资风险的内部化。因为集团拥有相
当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具有较强的风险自负能力。
三、切实加强对外向型经济的要素支持政策
应在贷款、税收、奖励、土地使用费等各方面采取优惠政策,
扶植战略产业、调动出口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包括:(1)向企业提
供低息贷款,用于支持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以增强出E:I创
汇能力;(2)为扶植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对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进
出口关税予以减免;(3)为我国企业提供出口信贷,鼓励产品出口,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4)改革“出1:3奖励”政策:对出口量
较多的企业,可试行工资总额同出口创汇额挂钩的办法,以调动企
业和工人的积极性;(5)对进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所
需外汇优先予以支持。
四、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研究、实施我国企业的外向发展战略,并做
好外经贸企业和项目问协调工作,避免内部相互折台,外商渔利
为促使企业向更高阶段发展,应根据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各种
因素、条件的研究,制定企业的战略性方针、政策和策略。具体有:
(1)技术进步战略,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因为企业间在国际市
场上的经营竞争,说到底是技术水平的较量。可以依靠本企业的科
研机构,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配合帮助下,进行新技术、新材
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或者在企业不断扩大出口创汇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消化吸收和支付能力,适当引进技术,不断消化、吸收、
改进、创新,形成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2)市场开拓战略。就是
通过市场分析,进一步确定市场和开发市场,也就是先选择目标市
场,再实行市场渗透,进而扩大市场和占领市场。(3)信息开发战
略。要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积极发展信息
技术、培养信息人才,以适应国际贸易信息化的要求。
五、搞好中介服务
对外向型企业的中介服务主要是提供法律、财务、咨询等方面
的服务。
(1)让我国企业了解WTO的游戏规则,以国际惯例作为我国外
贸体制改革和企业运营的目标和准绳;
’(2)帮助我国从容应对诸多的国际经济纠纷,如反倾销诉讼等。
(3)帮助有关企业在合资、合作经营中处理财产评估、进行财
务审评,防范跨国公司逃税、赖帐、抽空利润或资产的价格转移。
(4)快捷、准确提供国际市场信息,搜集出I:3前景好的科技成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果信息和出口商品的技术更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迅速介绍给外贸
企业或愿意承担研制开发任务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注释
72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
印书馆,1985年版,第12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5
页。
[3]《经济日报》,1999年11月24日第8版。
[4]《经济日报》,2000年3月28日,第2版。
[5]《经济日报》,1999年6月16日第6版。
[6]《经济日报》,2000年3.月28日,第13版。
[7]《经济日报》,1997年9月15日,第8版。
[8】8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Table 2.13,October,1998。
[9]R·B·赖克,《国家的作用:21世纪的资本主义前景》,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4年版。
【10]华宏鸣、郑绍濂,《高新技术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版,第8页。
以上弓|文也是主要文献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4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刘长庚,《高速经济增长政策配套论》,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年版。
4、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
年版。
5、R·B·赖克,《国家的作用:21世纪的资本主义前景》(中译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6、路林书,《外向型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版。
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展外向型经济指导》,中国城
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8、庄季希、卢少辉,《外向型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年版。
9、胡春力,《结构调整的原因和目标一一中国面临产业结构转换的
严峻挑战》,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10、刘明顺,《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年版。
11、林洪、戈晓宇、顾作义,《珠江三角洲“经济奇迹”的理论思
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傅骊元,《东亚经济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7年
版。
14.马伯钧,《开放经济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周文嫒、钟剑辉,《思路与跨越一一东莞改革开放透视》,广东
人民出版社,i993年版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74
16、汪尧田、于申,《关贸总协定与中国经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
出版社,1993年版。
17、王启云,《国际贸易教程》,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8、周元良,《涉外经济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
19、沈洪庭、饶雪映,《外向型经济贸易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
20、《世界经济研究》(杂志),1998—1999年各期。
2l、《国际贸易问题》(杂志),1997—1999年各期。
22、《国际经济合作》(杂志),1998—1999年各期。
23、《宏观经济研究》(杂志),1998—1999年各期。
24、《世界经济》(杂志),1999年各期。
25、《国际经济评论》(杂志),1999年各期。
26、李京文,《科技进步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年版。
27、施修霖,《优化产业结构》,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
28、王小强,《产业重组时不我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4月版。
29、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薛求知,《无国界经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31、罗肇鸿,《高科技与产业结构升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年版。
32、张英、焦自纯,《外向型企业建设与经营》,上海科学普及出版
社,1992年版。
论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75
致谢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刘志凡老师从确定选题、讨论
提纲到审阅全文,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回首三年,恩师严谨
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将令我终生受益。同时在这里,
我还要特别感谢师母这三年里对我的关怀、爱护和松林师兄、晔茗
师姐以及同门好友殷知对我的热情支持。
湘潭大学经管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湘潭大学研究生处的各
位领导和老师,在我三年的学习生活中都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鞭
策。
在此特致以衷心的感谢!
程凯
二ooo年四月
沦我国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训整l』J1级7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l、《外贸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理论与实践》(《当代
商报》2000年6月增刊)
2、《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株洲工学院院报》,2000
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