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242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

武汉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
姓名:张晓东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辜胜阻
2000.4.1
摘要
(民营科技企业是先进的生产力与最具活力的经营机制的有效结合,技
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立身之本,制度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的活力之
源,本文征是『从技术和制度这两个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出发,试
图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总体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和比较研
究的方法,探索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从“民营”和“科技”两个方面深入
剖析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内涵,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产生的经济、科技、体
制、政治及历史背景,回顾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主要从经
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并从所有
权、组织结构、内部管理、社会属性、外部环境等方面描述了民营科技企
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第三章从理论上
阐述了技术创新及其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技术创新是民
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并结合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实际,解析
了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种不同的战略选择。第四章从制度创新的一
般理论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制度创新对于民营
科技企业的重大意义,指出民营科技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产
权、组织、治理结构、分配、融资、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对民营科技企
业现行制度安排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第五章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
境出发,论述了政府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政府对民营科技
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活动,主要应起一种引导和扶持作用。∥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Abstract
Pfivate Sciem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Came from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advanced productivity and most vigorous
management mechanism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mion as the root of
it existence,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s the soRrce of im vigor.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demonstration,eriteflon and
comparison analysis,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icient ways for
Pfl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to develop continuously
and healthily,beginning with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the two key
matte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fivm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The article is made up of five parts.The first chapter thoroughl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from the aspects of’’private ownership”and”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economic,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atic,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upon which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while it came into being,and
retrospect’S their development course.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from the stand of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and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in the future conceming ownership,organization
framework,interior administration,social property and exterior
surroundings.
The third chapter and the fourth are the article。S stress.The third
chapter theoretically sets for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f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indicating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essential
factor which will help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to
develop continuously.This chapter also explains and analyses various
kinds of strategies.which t11e Enterprise can choose with an eye to
the Enterprise’S practice.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P6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from the
common theory and the mutual connec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oints out that Privat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must innovate its current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s of property fights,organization and emerprise culture,if it
seek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fivm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from the
side of the exterior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prise,and indicat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inly play the role of induction and support
while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implem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Iinnovation.
Key words: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月Ij 口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诞生和发展的,是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并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
量。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先进行增量改革为重
要特征的渐进式的道路,民营科技企业正是经济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渐
进式改革过程中,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非国有经济成份已成为中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支
撑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的今天,知识经济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未
来,民营科技企业作为其生力军和先导力量,更是凸显出其重要作用。在这
种大背景下,研究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本身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年不平凡的历程。而这二十年
是中国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二十年,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民营科技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等也发生了
重大变化。这些都迫切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进行深刻
的剖析和反思,以期对民营科技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本人作为
中国民营科技事业的参与者,有幸经历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成长和发展
的历程,亲身体验到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积累了大
量的一手资料并给了我许多感性认识,而我也正是带着这许多问题走进学校
进行再次深造的,希望通过学习和研究能够帮助我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
问题。选择“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作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促
使我对自己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
识并用以指导以后的具体实践工作。
本文在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研究上力图做出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研究还很不系统、很不
完整、很不深入,本文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改革以来中
国民营科技企业产生的经济、科技、体制、政治和历史背景;回顾和总结了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民
营科技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从所有权结构、组织结构、内部管理、社会属性、
外部环境等方面描述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深入重点
地探讨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内在发展机制;并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外部
环境出发,论述了政府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从“民营”和“科技”这两个民营科技企业的主要特征出发,
深入地剖析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内涵,指出了“民营”的实质是在于“非政府”、
“非官方”直接插手的自主经营,仅仅是一种与资产经营相关的经营形式,
以期消除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种种误解。文章还对
“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其重要区
别是在于各自对自身的技术创新的要求和关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不同。
第三、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技术创新的性质、企业
经营的外部环境、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征等几个方面论述
了技术创新对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意义。指出,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发
展的灵魂,是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也从民营科
技企业创业之初的被迫性选择转化成为一种自觉性行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
创新的动力机制将从主要来自市场需求的拉引模式转向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
拉引的综合作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民展的具体
情况,提出了针对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对策,指出现阶
段在技术创新的市场战略选择上应以模仿创新战略为主,在技术创新方式的
选择上应以合作创新战略为主。文章还就如何构建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四、从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的角度,
分析了制度创新对于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意义。指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是民营科技企业腾飞的两翼,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个相互促进、密不可
分的整体。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而制度创新则是民营
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功能得以实现以及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
证,只有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健康地
发展。从宏观、长远的角度看,技术创新比制度创新对民营科技企业而言具
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但是,从短
期、现实的角度看,制度创新则比技术创新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民营科技企业的制度安排必须适应整个宏观经济体
制的改革步伐而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创新。文章还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治
理结构、分配制度、融资体制、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对民营科技企业
的历史和现状进了剖析和研究,指出民营科技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
展,就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对其现行的制度安排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并就如何
进行创新提出了对策。
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理论界和实践界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
消除政策歧视、优化经营环境等外部因素方面,即使有一些研究民营科技企
业内在发展机制的文献,也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
为,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
我认为,要深入地探究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将视角聚焦在其内在的发
展机制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灵魂和
内核。这句至理名言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或许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但对于
民营科技企业而言,却可以折射出其产生、兴起、发展、壮大的全过程。试
想,在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条件下,民营科技企业如何才能在狭逢中求得生
存和发展昵?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另辟蹊径,不断创新。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
制度创新两个方面。顾名思义,“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这
个简单的等式,深刻地揭示出民营科技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机制。民营科技
企业正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主要是经营机制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本
文正是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两个中心,试图系统地剖析民营科技
企业发展的内在机制。我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考察,并不
仅仅囿于一般的理论描述,而更多地是结合我国民营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及
我本人的亲身实践,力图使本文的研究更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
当然,我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内在机制的重视,并非表明我否认外部因
素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相反,我认为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的
角色定位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政
府角色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正确定位,可以被认为是民营科技企业持续
发展的~种外在的制度创新。
本文的准备工作和写作历时一年多时间,其间笔者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
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结合多年来笔者在民营科技企业中的亲身实践,
几易其稿,反复修改,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对民营科技企业
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期望探索出适合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
展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4
第一章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一、民营科技企业的内涵及分类
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科技人员率先在改革开放中,面向经济建设主战
场,发挥聪明才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创举。民营科技
企业在创建初期并不叫“民营科技企业”。198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研究
员陈春先等人,在科技体制改革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率先在
中关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谓之“民办科技企业”,开创了
民营科技企业的先河。1987年2月10日,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中国科协
召开的全国民办科技实业座谈会上指出,民办科技实业“贵在民办”,于
是,民办科技企业便在全国叫响了。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和
国家体改委联合在河南郑州召开全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工作会议,发布了《关
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明确提出“民营科技
企业”这一称谓,正式把“民办科技企业”更名为“民营科技企业”。1995
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迸步的决定》
中,正式确认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称谓。
不管是民办科技企业,还是民营科技企业,都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
的内涵。顾名思义,民营科技企业就是具有民营的运行机制的科技型企业,
因此,要想全面地把握民营科技企业的内涵,必须从“科技”和“民营”
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民营科技企业中“科技”的内涵
民营科技企业中“科技”的内涵主要指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是由科技人
员创办,以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主要内容,以技术创新为立身之本,
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最初大多由科技人员集资创办,或由科研机构、高等学
校、工业企业利用预算外资金投资兴办,初始投入十分有限;而且,民营
科技企业诞生时所面对的市场也早已被其他企业“瓜分”。这样,民营科
技企业创业之初既不具备与其他企业在已有市场上竞争所必需的资本优
势:也无权伸手向政府部门要出路。然而,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在诞生之初
就掌握了一项或多项科技新成果,并拥有一批研究开发人员;科技优势可
作为寻找、开发新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几乎所有民营科技企业都把发
展出路选择在寻找潜在的新市场上;都把技术创新视为自己的生命,以不
断推出适应潜在市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来支撑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自于企业员工构成中高比例的科技
人员,长期不懈的科技投入,以及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目的的技
术创新路线。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一大特点,是不仅仅局限于提
高已有产品质量或附加值为目的的“技术改造”,而是更侧重于企业最终
产品的创新一开发新产品。这样,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仅仅停留
在“老”市场,而且更主动地面向新市场:企业不仅可以依托科技优势在
已进入的市场中竞争,还能承受已有市场萎缩带来的冲击,在新行业、新
市场中进行开拓。以开发新产品为主线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求民营科技企
业的研究开发选题必须瞄准市场,推销新产品的方式必须善于抓住市场。由
技术创新引发出的这一系列新要求,使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中进一步
将创新活动由技术扩展到管理、营销、发展战略,及至整个观念。民营科
技企业在管理上重质量、重效益;在营销上注重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在
发展战略上能够居安思危,不断寻找潜在市场需求,生产一代,储备一代,
开发一代;在观念上则把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所在。围
绕技术创新的全方位的创新活动,使民营科技企业初步具备了现代企业的
基本要素,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企业创新体系。
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于科学技术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出现为
科技人员面向经济主战场充分施展才智、建功立业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加
速了科技开发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步伐。民营科技企业置身
于科技开发前沿,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据1992年度对近1.5万家民营科
技企业的统计结果,在完成的9600多项研究开发项目中,有260多项获
得了该年度国家级奖励,400多项获得了省部级奖励,600多项获得了地
市级奖励,并取得专利1900多件。①民营科技企业的这些技术创新活动,
①朱效民:《民营兴科技,科技促民营》,载郑理主编‘民营科技企业的春天》,新华
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150页。
6
在我国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在诞生之初的“被迫选择”,那么在
今天已成为他们的“主动追求”,或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研究开发力量,
或通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联合与协作,力争继续保持和强化自己
的技术创新优势。如深圳华为公司建立了自己的中央研究院,共有3500
余名研究开发人员,平均年龄不到28岁,1998年研究开发投入超过6亿
元。南京市民营科技企业“南京消防集团”,从1995年开始与东南大学共
建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每年为该中心提供300-400万元研究经费,并资助
该大学新设了一个公共安全系。可以预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
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批有实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将更加重视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在企业经营中的作
用。
(二) 民营科技企业中“民营”的内涵
通过技术创新寻找、开拓、争夺新市场的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
技术创新活动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民营科技企业的倒闭率近20%的
残酷现实,让创业者们逐步认识到:在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具
备能够最大限度规避新市场风险中抓住新发展机遇的经营机制,才能保证
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在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创造
了脍炙人口的“民营机制”。
究竟如何理解“民营”这个概念?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存
在许多看法。许多人认为,“民营”的本质内容是“私营”,因此,必须明
确肯定“民营经济”的实质内容是“私营经济”。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
成立的。首先,“民营”的本质内容虽然与“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二者之间却不能直接划等号,说“民营”等于“私营”。以乡村集体企
业承包经营为例,乡(镇)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发包方,可以在不改变企
业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向社会各类经济人(集体、
单位或个人)发包。承包经营的形式可以是集体承包,也可以是合伙承包、
个人承包或法人承包和其他形式的承包。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在不改变集
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发生的经营方式的改变。这是一种在肯定私人利益和个
人能动性充分发挥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
任何直接联系。因此它应当属于民营范畴。其次,“民营”的实质是在不
改变原有产权关系的前提下,由产权使用人自己作主选择适合于自身情况
的经营形式,进行自主经营,它所注重的是资产经营形式的选择,而不是
改变资产产权本身的性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民营”经济既可以是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也可以是以非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就是说,“民
营”与生产资料是否“私有”无关。正因如此,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才直接
把国有国营经济以外的所有经营形式都称之为“民营经济”(Private
Economy),把国有经济非国有化的过程一概称之为“民营化”的过程
(Pdvatization)。最后,把“民营”理解为“私有”的另一个原因,可能
是由于过去相当的一个时期,我国经常把“国营”直接等同于“国有”,
如果说这种似是而非的模糊的认识在改革之初还可以容忍的话,那么时至
今日,特别是在经历了多年的国有企业两权分离改革实践之后,再发生这
类失误就不应该了。总之,认为“民营”即为“私营”,不仅在理论上是
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没有根据的。
我认为,所谓“民营”这个概念,是与传统的“国营”概念相对而言
的。实际上,现在的国有企业,直到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之前,一直叫国营
企业,并有“中央国营”和“地方国营”之分。“国有”、“国营”一字之
差,其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别。国营企业是生产经营受国家计划和政府控制
的一类经济实体:国有企业则是指国家(政府)投资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用
国有资产投资建立的企业。国营企业必然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则不一定
是国营企业。改革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绝大多数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
业不应该由国家(政府)直接经营管理或垄断经营。
与“国营”相对应,“民营”的实质在于“非政府”、“非官方”直接
插手的自主经营,它特别强调由“民”(即社会经济人,包括企事业集体
单位的代表和城乡居民个人)自主管理与自主经营。具体说来,“民营”
经济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其一,它的经营者不是由政府任命的,而是由企
业所有者按一定的方式选择产生的;其二,它的经营管理决策不受政府控
制,而是由经营者依据市场自主做出,或由经营者与所有者共同做出;其
三,它的经营风险、经营责任不由政府承担,而是自担风险。①
因此,“民营”的本质规定是“营”,执行主体是“民”,其范畴内涵
并不涉及生产资料归属谁所有的问题,而仅仅是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
营形式。“民营”与“私营”之间没有必然一致的联系。“民营”是一个比
“私营”的涵义更宽泛的概念。1993年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的《关
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民营科技型企业是
相对国有而言,它不仅包括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实行集体经济、合
作经济、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民办科技机构,而且包括由
国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创办的,实行国有民营的科技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中“民营机制”的基本内涵是;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
经营机制;经营者对企业决策的高度自主权与科学化、民主化的内部决策
机制;对企业资产的高度支配权与科学高效的资产运营、管理机制;对企
业用人的高度选择权与创造人尽其才的内部宽松环境;对企业内部分配的
高度调控权与按贡献定酬的激励机制。“民营机制”之所以能够形成,在
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科技企业没有行政主管部门,只有企业出资者的“无
主管”特点,以及出资者对经营者的开明态度。民营科技企业无论是由科
技人员创办,还是由国有企事业单位兴办,出资者都不会像行政主管部门
那样,根据自已的职能范围限定企业只能在某一行业内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出资者们充分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拥有的内在优势,认识到
企业在开拓新市场过程中必须多次探索才能找准位置,因而对企业主营方
向选择不作过多限制,只要求资产快速增值和高投资回报,并赋予经营者
高度自主权。由此可以看出,“民营机制”比较彻底地实现了政、企分开,
确立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独立法人地位。
“民营机制”是保证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规避风险、抓住
机遇、实现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民营机制”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使民营
科技企业能够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寻找技术创新的切入点,更加快速地组
织资源投入创新过程,更加有效地发掘全体员工的创新潜力,从而使企业
的技术创新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①辜胜阻:《中国跨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9
(三) 民营科技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区别
民营科技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一个共同基本特征就是“民营机制”,其
区别主要反映在“技术创新”这一民营科技企业的另一特征上。科技进步
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不断对科学技术
提出新的要求,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会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提高社会生
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进步的速度加快;五十年
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这场
技术革命的结果是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了,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增
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随着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传播
的速度亦愈来愈快,导致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使技术的
扩散速度也显著加快,导致并迫使企业不断地开发、推出新产品,改进工
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并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过去那种产品和生产技术几十年不变的企业正在逐步萎缩或被淘汰。以计
算机技术为例,现在每隔二个月计算机产品的功能都有一次显著的提高。
而事实上任何企业不管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还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市场环境中,都存在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技
术创新,那么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这一问题上有什么
不同?又有什么区别呢?
民营科技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这一特征上的区别主要体
现在:(1)从终极的产品市场价格来看,民营科技型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
其技术附加值相对较高,产品的边际利润呈上升或较高的状况,产品价格
相对较高;民营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其技术附加值较低,产品的边际利润
较低或呈下降趋势,产品价格相对较低。(2)从市场行为来看,民营科技
型企业通常是新市场或潜在市场的开拓者,而民营企业通常是通过技术扩
散成为市场的模仿者或跟进者。如“濠海威”是我国应用网络技术的第一
家企业,是这个领域新市场的开拓者,而现在大批的企业跟进加入到这一
市场。(3)从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来讲,民营科技型企业更侧重于“根本
性的创新”,而这种创新的特点是观念上有根本的突破,它一般是研究开
10
发部门精心研究的结果,常伴有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连锁反
应,可在一段时间引致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则更侧重
于“渐进性的创新”,这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这些创新常出自
直接从事生产的工程师、工人、用户之手,换句话说更侧重于“过程创新”。
①(4)从技术创新的方式来看,民营科技型企业更注重自主创新,将逐步
发展和完善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的创新视为企业自身技术创
新的最终模式,以获取高额的边际利润。尽管由于限于企业规模和自身实
力,民营科技型企业仍存在大量合作创新、引进创新和模仿创新,但它们
仍将自主创新视作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手段。而民营企业则将技术创
新的重点放在过程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功能和提高劳动生产
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在创新方式上则更侧重于引进创新和模仿创新。
(5)从人员组成及其工作安排来看,民营科技型企业中科技人员的比例
较高,平均在30%以上,而近年来其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归国留学生
占有较高比例并呈上升趋势。②他们在企业中从事的工作主要为研究开发
新产品。而民营企业中科技人员的比例远低于此,他们主要从事的工作为
控制产品质量,改善生产工艺,改进产品性能等。(6)从R&D投入来看,
民营科技型企业的R&D投入长期保持在销售收入的5-6%以上,而远高于其
它工业企业R&D投入I.2%的水平。③(7)民营科技型企业与民营企业在
“技术创新”上最本质的区别还在于制度安排上的不同。民营科技型企业
在其“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上、组织建设上、人力资源的配置上、激励
机制和企业文化上形成或正在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措旋,使企业的“技
术创新”成为其制度安排下的必然结果,是市场需求和其企业的制度安排
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其具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特点,而民营
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动力更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的竞争压力,由
于缺乏较好的制度保证,其“技术创新”具有不连续性的特点。
(四) 民营科技企业的分类
综合“技术创新”与“民营机制”两大特征,我们可以对民营科技企
①柳御林:《技术创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6-7页。
匿)③徐冠华:《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载《中国科技产业月刊》1999.2。
11
业的内涵作出如下界定:民营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科学
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制、
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
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
经济实体。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一个群体,不能笼统地讲是公有制经济或非公有制
经济。从狭义上讲,民营科技企业就是指个体私营科技企业和由个体私营
控股的混合经济型民营科技企业。从广义上讲,则凡是由民创办、由民经
营的科技企业都应属于大民营科技企业的范畴:(1)由以调离、辞职和停
薪留职等方式脱离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或企业的科技人员及自
学成才者创办、经营的集体、个体和私营的科技企业。(2)由以上述方式
脱离上述部门的科技人员通过领办、承包、租赁等,改造成科技实业机构
的部分乡镇企业。(3)由上述人员创办、经营的民办官助的科技企业。(4)
由全民所有制科技机构或高等院校等利用非事业拨款创办的、按“两不四
自”(即不要国家人事编制、不要政府财政拔款、自筹资金、自愿组合、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经营的集体和单位合作的科技企业。(5)与国
家合资创办、经营,但产权完全不属于国家的科技企业。(6)与国外合资
创办的科技企业。(7)由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合作或社会法人创办、经营
的股份制科技企业。(8)由上述单位、集体或个人购买、兼并、经营的科
技企业,国有民营科技企业等。总之,从广义上看,民营科技企业在所有
制形式上既可以是国有的、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体或私营的;在产权制度
上既有独资的,也包括合伙的和有限责任的(国家股份、集体股份、职工
合作股份、社会法人股份、城乡个人股份或外资股份等);在经营权形式
上不仅可以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也可以是二权合一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虽然认为要理解民营科技企业的内涵,需要从经
营方式而非所有制形式的角度来考察,民营科技企业应该是一个内涵十分
宽广的范畴·但是,由于分析视角的限制,本文仍拟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内
涵限定在狭义的范畴内,即仅仅分析个体私营科技型企业和个体私营控股
的混合经济型科技企业。之所以不直接用个体私营科技型企业的概念,本
文认为,第一,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而且这个
12
概念已经得到党和政府有关文件的认可;第二,民营科技企业比之个体私
营科技企业,更加突出了“民营”这种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又是民营
科技企业得以兴起,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三,对一些规模较大的个体私营
科技企业而言,它们在进一步扩张的过程会吸纳一定的社会资本、国有资
本或境外资本,改变单一的产权结构,这样,它们的个体属性会减弱,而
社会属性会增强,这时如果仍然从所有制的角度来定义将不符合它们的发
展趋势。
因此,若非特别指明,本文所指的民营科技企业将特指个体私营科技
企业及个体私营控股的混合经济型科技企业。
二、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起
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它的兴起和
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点。可以这么说,
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孕育了中国民营科技企
业兴起的必然性;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有关政策的调整,又
催化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起。
(一)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兴起的经济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指出:“现
代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
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的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
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①不仅如此,
马克思、恩格斯还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中推测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全社会公有制。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做了
明确的说明;“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把这种社会的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
即全部原料、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从特权阶级的支配中夺过来,把它们
转交给全社会作为公共财产⋯⋯。”②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2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3卷,第538页。
13
由于上述观点深入人心,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社会主义与私有制是水
火不相容的,搞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而且公有化程度
越高越好。
其实,这种观点对革命导师论述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马克思、恩格斯
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设想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
革命将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已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准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因而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就可把
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整个社会所公有。”所以,
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①但是,由于资本
主义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使得无产阶级革命没能在资本主义发
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却在比较不发达的俄国首先单独取得成功。基于此,
列宁曾指出:“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
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②
因此,一国实行何种所有制形式,并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照抄
别国的模式,也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出发,
而必须遵循本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中,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必须允许和发展多种所有
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比较低,存在多
层性和不平衡性,社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差别很大。多层次、多样化的生
产力发展状况要求有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实行
单一的公有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样有
利于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同时,包括民有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
非公有制经济或混和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
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可以增加就业,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总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3卷,第632页。
②《列宁选集》1995年版第4卷,第11页。
14
之,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民营科技企业兴起和发展的客观必然
性。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兴起的科技背景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不断
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会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和变革;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
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决定性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进步的速度加
快,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正在整个世界展开。这次技术革命在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开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与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已经发生过的
历次革命相比,无论就其内容、形式,还是就其后果来说,都有着本质的
区别。战后技术革命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技术进
步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测算50至70年代,发达国家技术进
步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一般在50.70%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以
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
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和发展,使自然资源在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弱化,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价
值越来越突出。这一切都预示着人类即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知识经
济时代。
我国自建国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主要是靠大量的、不断的投
资取得的。据测算,1952--1982年间,我国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0.6%,其中依靠资金与劳动力增长的贡献占72.2%,
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仅为27.8%。①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
因,是在我国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下,科技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科技部
门与经济部门分离,科学技术与生产严重脱节。
200多年前,在以珍妮纺织机和瓦特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
中,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与之擦肩而过,也正是失去了那次机遇,中华民
族经历了100多年的屈辱史。历史已经证明,失去了与世界科技同步发展
的机遇,代价太沉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有识
①史清琪等: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15
之士,特别是一些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为了迎接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浪
潮的挑战,开始创办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科技企业。如同乡镇企业是中国农
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创举一样,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国科技人
员迎头追赶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和将科技成果进行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伟大
创举。可以说从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之日起,它的创始人、决策人、主要经
营管理人员和骨干,都是科技人员。
(三)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兴起的体制背景
民营科技企业的营运机制和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它的存在和发展要以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条件。很难想象传统的集
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会存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空间。1978年以来,我国一
直坚持一条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道路,1993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更是
明确地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把我
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向了新阶段。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
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是在旧体制因阻力较大
还改不动的时候,先在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体制或新的经济成份(如市
场定价机制,各种形式的非国有经济等等),随着这部分经济成分的发展
壮大,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体制环境的不断改善,逐步改革旧体制。我
国渐进式改革是在不触动原有利益格局条件下的增量改革,新体制成分的
成长给人们带来报酬的递增,使改革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同时,
这又使得改革会获得更多公众的支持,使改革走上“道路依赖性”(path
dependence)路径,从而进一步促进新体制成分的增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是以市场为基本手段来
实现配置的。而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
置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构造出相应的产权制度
基础。这种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必须是产权主体明晰,具有
经济实体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
机制对社会资源合理有效的调节、配置作用。
可以说,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制度天然就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产权制度。因为民营科技企业的诞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按照经费自筹,
人员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运行,拥有完整和明晰的产权。
16
正是因为民营科技企业与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天然具有的适应性,决定了中
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民营科技企业兴起和发展的必然性。
(四)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兴起的政策背景
在改革初期,我国政府依然保留了长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计划和控
制管理模式,在特定的路径依赖下,选择的是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其特征是,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渠道传递种种制度安排,实施制度创
新。①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起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也是以政府放松某些政策
约束为前提的。
改革以来,党对包括民有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私营经济的政策不断从
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调整和转变,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起
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这是党的工作重心的战
略性转移,同时也就在科技人员中引起第一次思想解放。这次思想解放的
实质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的,是民营科技企业得以诞生的思想基
础。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指出:
科技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允许集体或个人建立科学研究或技术服
务机构,要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这在科技人员中引起了第二次思想解
放,并为民营科技企业的诞生提供了政策基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
大报告第一次对私营经济的性质、作用和地位作了阐述和规定,报告指出: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都
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1988年4月,七届
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将私营经济
的合法地位写进宪法,“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
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
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明
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
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这是
①杨端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载《经济研究》1998.1。
17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发展私营经济政策的新突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突破
了传统所有制理论的束缚,进一步拓宽了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十五大报
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
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
使之健康发展。”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在宪法中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的个体经济、私
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
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些围绕所有制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突破,必将
会在广大科技人员中引起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可以断言,这次思想解放必
然会导致民营科技企业一次新的飞跃,迈上一个新台阶。
(五)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兴起的历史背景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就是国营经济窒息了民营经济,国民经济的“官营化”不可能使中国走向
现代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是,与政治权力、
特别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相结合的国营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国营经济通
常与相应范围的政权结合,表现为官营经济,而非官方的民营经济长期以
来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这种历史特点对当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形成具有极
为深远的影响。
在西周时代,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一土地是由国家所有的,这个国家
的代表是天予,因此所谓的土地国有也就是天子的个人所有。“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自秦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在这一朝代,国营经济在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国有土地的主要形式是公田、官田、职
田、屯田和山泽荒原等,封建统治者还常常依靠政权力量剥夺私有土地,
以充公田。古代的国营手工业和商业主要是满足封建统治者巩固政权及奢
侈生活的需要,如实行盐铁国营、榷酒(国家专买)等。在官营经济占主
18
导地位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只能在官不营的经济缝隙中求得一定的生存空
间,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在清末年的“洋务运动”中,以李鸿章
为首的官僚军阀起初曾试图利用国家的力量和外国人的资本与技术,发展
一批“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官营经济”的
强势竞争和影响,最终都无一例外地倒向了官方,成为买办的官僚。名为
“官督商办”,最终实际上却成了“官办”、“官营”。①我国于1949年摆脱
了外国资本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以后,整个国民经济的“官办”、“官营”的
色彩不仅没有因此而淡化或消失,反而在“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社
会主义=公有肯4十按劳分配”,“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等于国家所有”和“国
家所有必须国家经营”的理论指导下,不仅使中国经济的“官办”成份更
重了,而且使中国经济的“官营”色彩更浓了。国民经济全面“官营化”
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长官意志普遍代替广大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出现官
僚作风和瞎指挥,造成国民经济活动的效率低下。它不仅不能使中国经济
走向现代化,反而还会使中国经济趋向于贫穷落后。
总之,国民经济的“官营化”不可能使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历史和
现实都充分证明,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国民经济的
“官营化”严重地窒息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的不发展正是中国
社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
的发展正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可以说,
中国民营经济目前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特别是作为其先导的民营
科技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高,所起的作用也将越来越
大。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历史必然。
三、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其诞生有着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
和社会背景。虽然在总的趋势上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地由小到大,由不被承
①参阅剪伯赞:《中国史纲要》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
认到“名正言顺”,由“异己力量”到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个发展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各种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激
烈交锋,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风雨路”。
迄今为止,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时期,
即孕育期、生长期、曲折发展时期和成长壮大时期。
(一)民营科技企业的孕育期(1980年至1984年)
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改革开放中我国科技人员的一大创举。80年代初
期,在北京中关村,一批科技人员响应党中央提出的科技工作要直接为经
济建设服务的号召,在政府未提供经费的条件下,毅然放弃研究机构或机
关学校中的稳定工作,冒着有可能被市场风浪吞没的危险,通过创办、领
办技工贸紧密结合的经济实体,科技人员完全依靠自已力量进入市场,开
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使知识商品化,并按照市场机制转化科技成果,
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迈出了发展科技产业的第一步。之后不久,
四川、黑龙江、上海、武汉等地也有一批科技人员相继通过类似方式跻身
于经济建设服务第一线。民营科技企业的前身一民办科技机构在改革开放
中诞生了!到1984年底,北京中关村地区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发展到40
家。
在早期民营科技企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物理
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室主任陈春先等七名科技人员创办的等离子学会
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涌现的少数民办科技机构之一,
而且在实质上具有如下的典型意义。第一,它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和世
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交汇的产物,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潮流。第二,它是中国
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驱动的产物。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总是把自己的命
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中国要振兴,关键是经济要搞上去,因而把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便是当务之急。第三,它发生在北京中关村地区,
这里是中国的科学城,是全国人才最密集的地区,陈春先带头创办民办科
技机构无疑会对传统观念产生强大的挑战,引进极大的震动。第四,它反
映了知识分子对自身价值的追求。长期以来,中国科技工作者付出的劳动
和获得的报酬不相称,中国进行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
逐步展开,这也使政府逐步放松了对诸多领域的计划管制,中国正逐步产
生市场经济的萌芽,在这种背景下,科技人员兴办民办科技企业可以说是
对自身收益最大化的一种追求,是知识分子希望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选
择。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取得合法地位t
也没有相关的政策规范,其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分散、自发的状态,许多
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和政策风险,自找婆婆,挂
靠某一单位或部门,戴上一顶“红帽子”。
(二)民营科技企业的生长期(1985年至1988年)
1985年,中央作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指出:科技
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允许集体或个人建立科学研究或技术服务机
构,要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这为民营科技企业颁发了出生证,奠定了
其发展的政策基础。1987年,全国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北京民办科技实
业家协会成立,各地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也相继成立,民办科技实业家有
了自己的组织。1988年,北京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成立新技术产
业开发试验区,使民营科技企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发育载体,得到了新的推
动力。在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类似
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与之类似的各类试验区的建
立,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安家落户”提供了一个场所,使民营科技企业开
办的数量迅速增长,产生了一大批依托开发区或是挂靠在政府科技部门而
实际上是无主管的民营科技企业,可以说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政府在发
展科学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一
项重要的政策创新。
与此同时,多项出台的振兴科技的计划,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起
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198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出1号文件,正式批
准在全国实施“星火计划”,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
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向农村推广,领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1988年国务
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火炬计划”,该计划由国家科委负责组织实施、
旨在促进我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一项指导性开发计
划a其任务是:重点引导、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以
2l
各种形式建立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科技企业。①尽管这二项计
划在初期尚以国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为主,但是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
受惠于此。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第一次包含了金融支持,其资金支持主要
由中央拔款、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财政贴息等几部分组成,这对解决民
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遇到的“瓶颈”问题——资金问题起到极大的帮助作
用,使得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籍此得以上台阶、上规模。也使得民营科技
企业创业之初以“技”、“贸”为主的格局逐步向以“工”为主的格局转化。
可以说在民营科技企业尚未完全取得合法地位以及市场经济环境很不完善
的情况下,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实旌面向全社会而不单单是面对科
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发展计划是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产生和发展的二项
重要的制度创新。
这一阶段,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私营经济的法规、政策陆续出台。
198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对私营经济的地位、性质
和积极作用作了阐述,明确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报告指出:“私营
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
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并且强
调必须制订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对它
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次会议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合法权益及合法发展。至此,我国私营经济真正进入了合法发展的阶段。
根据宪法的规定,1988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
暂行条例》。这是一部关于私营企业的综合性的基本法规,从此,私营企
业的发展和管理被纳入了法制轨道。’
正是以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后盾,民营科技企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
期。以北京为例,1985年民营科技企业从1984年的40家猛增到700多家,
1988年增加到1800多家。
(三)民营科技企业的曲折发展时期(1989年至1991年)
①何翔皓等:《第一动力——当代中国的科技战略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98年版
247·257页。
22
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社会上关于民营科技企业姓“资”,姓“社”
的争论,一度使创业者们困惑和迷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陷入低潮。
1990年2月22日,北京某报发表一篇长文《反对资产阶段自由化》,
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有没有经济上的根源?
有没有一种经济上的力量支持他们?”文章引用一些在海外的人赞扬中国
中产阶级和私营企业的话,告诉读者:中产阶级、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根源。1990年第一期《当代思潮》杂志发表《用四项基
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一文,文章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
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文章指出,有些人正是想通过
发展私营经济,“妄图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平演变为
资本主义制度。”1990年6月11日,北京某报发表《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
多元化观点》一文,文章对支持民营和个体企业发展的人进行了指责,说
他们“企望从经济的多元化中,自然生长出政治多元化和权力多元化。”
类似上面的文章,在当时的中国报刊上几乎随处可见。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在1990年,中国舆论界出现了一股否定改革开放的潮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时许多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感到惊悸不
安。许多人都存在“三怕心理”:一怕政局不稳,政策有变;二怕“秋后
算帐”,没收财产;三怕社会歧视,影响后代。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许
多人都采取了观望和“隐藏”的态度。从全国丽言,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由1988年的高潮转入暂时的低潮。
(四)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时期(1992年至现在)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为经济体制改革走出犹豫、徘徊、
进入快车道注入了强大动力。1992年t0月,中共十四大胜利召开,十四
大报告把私营经济看成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同公有制
经济相互合作,平等竞争,长期共同发展。这是我党对私营经济的认识由
比较盲目进入了比较自觉的状态。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
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1999年3月15日通
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又在宪法中将这一论断予以确认。至此,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治风险和政策风险基本消除,民营科技企业又迎来
了从未有过的机遇。
在这一阶段,有关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纷纷出台。1993年国家科委和
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
并召开了全国首次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会议。1995年中央《关于加速科技进
步的决定》中申明,民营科技企业是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生力军。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营科技
企业的发展。1996年与1991年相比,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增长了4倍,从
业人员增长了5倍,技工贸总收入增长50多倍。1997年,全国广义上的
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65435家,技工贸总收入5555.74亿元,企业长期职
工总数315.5万人,企业资产总额达7504亿元。
在这一阶段,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民营科技企业家,根据企业发展阶段
理论和客观实际,针对企业发展现状,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发展战略。
集中概括为:产业规模化、组织集团化、技术创新化、资产股份化、管理
科学化、运营国际化,寓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于一体的企业文化。从创业
初期的“四自”到二次创业的“七化”,标志着民营科技企业正以全新的
视野,实现跃迁式发展。
24
第二章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地位、作用及前景
一、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地位
自八十年代初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以来,民营科技企业从无
到有,从小到大,已走过了风风雨雨,充满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的十
多年历程,日益显示出其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a
(一)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力量
民营科技企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同时,民营
科技企业又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服务。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仍然存在不平衡性、多层次和相
对落后性,因而客观上要求多种经济成分、多种企业制度来与之适应,要
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中国生产力总
体水平仍然很低,生产力在部门间、地区间的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的社
会化程度参差不齐。这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经济不可能是单一的公有制经
济,而必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在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需要,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具有很大
的积极作用,理应包含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仍然是社会化大生产。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的实践都表明,生产社会化既可以表现为社会生产的一体化和生产单位的
大型化,也可以在生产单位分散化和企业小型化的条件下继续进行。与协
作的统一性、整体性相对应,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分工同样要求独立性和自
主性,承认各生产单位的特殊利益。民营科技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的经济实体,完全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的分工协作体系,参与社会主义的
社会化大生产。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这种微观主体必须是产
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和竞争主
体,而民营科技企业天然符合这一条件,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主体。
民营科技企业的存在,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有利于市场经济规律
发挥作用。最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生存于社会主义社会中,受到社会主
义政权和法律的调控、规范,受到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巨大影响,客观上有
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满足,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
的。
(二)民营科技企业是先进的生产力与最具活力的经营机制的有机结
合,是我国科教兴国的一支有生力量
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
的竞争,科技实力是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早在第
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1995
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颁布以
及5月26日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确
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但是,科技的发展并不等于直接的经济繁荣,只有通过转化,
科技才能变为直接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依赖于科技成果自身的内在
因素,更取决于一个适当的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以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科
技链与产业链严重脱节的状况,就是因为缺乏一个使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
力的机制。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技界也
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其中最生动、最强劲、最富影响力的莫过于出现了民
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汇聚了“民营”和“科技”两大当代国际发展
潮流,不但把科技推向了市场,使第一生产力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而且在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劳动生产力的配置上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先
进的经营机制,创造了能极大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
方式。民营科技企业在牵动社会前进的关键链条中活化了生产力的两大要
素,(一个是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科技实业家便是这些
劳动者的优秀代表之一;另一个要素是由劳动者所使用的劳动资料,主要
是生产工具,最佼佼者就是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
了可以实现的途径。
(三)民营科技企业以其合理高效的组织形式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成为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验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如何
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科技企业就是最好的试验田。
目前民营科技企业从总体上讲,离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分明、
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但它现在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
决策投资机制,以技术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机制,双向流动、
择优汰劣的用人机制以及与效益挂钩、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等的有机组
合,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运转自如,良性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经济中
建立起来的企业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和国有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中有一部分已开始进
入股份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新阶段,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具体说来,民营科技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决裂,
对企业运行机制进行了以下重大创新:(1)完全的市场机制。民营科技企
业的生产经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要素完全靠市场调节,经济行为和
活动完全受市场规律制约,企业完全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2)独立的
产权机制。民营科技企业拥有生产经营的全部权力,完全是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克服了所有者“虚化”的现象。(3)强烈
的动力机制。民营科技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始终都与经营者的自身利益
息息相关,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经营者和所有者都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
目标,充分调动起其积极性和创造性。(4)灵活的经营机制。民营科技企
业经营直接面向市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5)全新的用人机制。民营科技企业在录用人员上具有“双向选择权”,
因事设人,一人多用,劳动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6)有效的技术创新
机制。民营科技企业多数是科技人员带着或引进一个或几个科技成果或项
目创办起来的,企业正是靠不断更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正是民营
科技企业的上述六大运行机制创新使它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积极探索
者和试验者。
(四)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是我国发展知
识经济的先行者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是指以
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土地、厂房甚至资金而成为最重要的资产,改
变了国家的成长模式与国际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
柱,知识经济时代正是以数字化、信息化革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直接导致的结果。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小已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是争夺未来的制高点。面对知
识经济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必须未雨绸缪,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新
时代的制高点。
在我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起着引导
潮流、开拓先锋的作用。从1980年开始我国出现了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
并逐步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出现了第一个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继而科技工业园区在全国蓬勃发展,这
些都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知识经济大潮中,
民营科技企业必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
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对民营科技企业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民营科技
企业是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引导和鼓励其健康
发展。”《决定》还将民营科技企业与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精干的独立科研
机构、重点高等院校、农村技术服务体系并列为全社会科技进步的五大体
系,从根本上肯定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历史地位。
(五)民营科技企业是民营企业中的“明星”,必将成为民营企业“第
二次创业”的榜样
改革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
来越大。一批较大的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达到了一定
的规模,大体走过了企业的原始积累过程,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将
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们将面对的是与过去不同的市场(我国市场环
境已经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质变)、不同的竞争对手(国有企
业改革步伐加快,与民营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随着中国加入
世贸组织的步伐加快,还将面临在市场经济中已千锤百炼的更为成熟和更
具实力的外国企业的竞争。)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
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这就要求它们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进行更
为艰巨的第二次创业。
在第一次创业过程中,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以劳动和资本作为主要的
生产要素投入,所涉足的行业一般工艺简单、技术不复杂,产品科技含量
较低。它们的发展路子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劳动致富。与上述企业不同,民
营科技企业以其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科技起点高、研究开发能力强,一
直在众多民营企业中占据显著位置。联想、四通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闻
名全国,而今仍稳居我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的前列。民营科技企业的巨大
成功强烈地刺激了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唤起了它们对科技的
空前的热情。民营企业在第二次创业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科技投入的惊人效
益,认识到科技是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捷径,必将更加重视科技第一生
产力的作用,增加对科技的投入。
二、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上的羁绊不断解除,民营科技企业也不断
发展壮大,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亦日益显现出来。今天,民营科技
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国家上交税
金、为市民提供就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更在以下几个方面或已发挥了突
出作用,或已显示出巨大潜力:
(一)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兴起,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就
是我国在旧体制外培育出一批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广义上的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每年以30%的速
度增长,到目前全国约有10万家民营科技企业。据科技部对65000家民
营科技企业的统计,1998年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为6000亿元,出
口创汇超过90亿美元,预计两三年后总收入可达1万亿元。1997年民营
科技企业上缴国家税金达266亿元,比1996年增长52%,成为增长速度
较快的税源之一。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民营科技企业一般要占60%
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90%,正是民营科技企业支撑着开发区的发展,
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充满活力的生长点。①如果说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
①《经济参考报》1999年3月19日。
起成为深化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进入90年代,
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支生力
军和重要力量。特别是进入“九五”期间,国有企业出现较大困难,速度
减慢,效益较差;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幅度由“八五”期间的40%左右下
滑到20%以下;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民营科技企业持续保持超
常发展速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调查显示,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值增长率普遍高于所在省、市的工农业
总产值增长率。黑龙江省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23.9%,而民营科
技企业的产值增长率为159%,上海市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
17.1%,而民营科技企业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39.7%。①民营科技企业
强劲的增长势头,拉动着各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民营科技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尝试,它
的成功又必将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民营科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按照
市场机制进行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发展企业的新路子,实现了研究开发、
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的有机结合。1985年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奠定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
性。民营科技企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存在和发展是以经济体制改革和
科技体制改革为前提和条件的,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又会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首先,民营科技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
市场主体,它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市场方式,它对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购买、
所生产的产品的售卖、所需要资金的借贷都会导致和扩大市场交易行为,
从而引致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促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
其次,民营科技企业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传统管理体制产生的冲
击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促进国有经济经营机制的转换。国
有企业改革可以在不改变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借鉴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
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有产权实现形式。
①郑理主编:《民营科技企业的春天》,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再次,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
程,培养了一大批既懂科学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科技实业家,它的成功
为科技体制改革树立了典范,必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三)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民营经济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
依托
中国经济改革2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以民营科技企
业为先导的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导致市场机制的形成与成长,改变
旧的所有制结构,而且可以在许多方面为国有经济的改革提供重要的依
托,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是提供“经济补偿”,缓解利益矛盾。对旧体制的改革是要付成
本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减少对改革的阻力,一个基本的办法就是对既
得利益受损失的人尽可能地进行一些补偿。这种补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
“收入补偿”,如取消价格补贴时付给居民一定的“副食补贴”,提高房租
时适当提高职工工资等;另一种是“机会补偿”,即为人们提供新的获利
机会,使其在脱离旧体制之后能在新体制下找到发挥自己作用和取得经济
收入的新的职位。收入补偿的前提是有新增收入,机会补偿的前提是有新
的机会,这些都有赖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有赖于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国
家财政状况的改善。而民营经济的发展,正好可以起到在国有经济改革时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势头,增加财政收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的作用。
第二,提供“市场环境”,即为搞好国有企业提供一个竞争性市场的
外部环境。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一方面市场价格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经济
效率,使人们能较容易地对经营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使得国有企业无
法为自己经营效率低下而找外部理由进行开脱;另一方面,由于民营经济
的竞争,使国有企业经常处在不进取就要被挤垮的环境中,逼得国有企业
必须不断提高效率。
第三,提供“行为示范”。对体制改革的阻力,既有“有形的制度”(法
律、规章、官僚体系等),又有“无形的制度”(传统观念、社会习惯等)。
破除“有形的制度”往往还不是很难,要改革“无形的制度”却需要更长
时间、费更大的力气。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在许多方面逐步影响到人们的
行为方式、传统观念和社会习惯,使得在旧体制中生活的人能在潜移默化
中学会如何适应新体制,使得对旧体制的改革过程更加平稳。
(四)民营科技企业培养了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企业
家, 他们是未来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将才,同时有效地改善了我国企业
家群体的人才结构
技术创新能力和民营机制两大要素,必须由企业经营者有效驾驭,合
理运用,才能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业,
投身市场经济大潮,从游泳中学会游泳,并在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新技术产
业实践中,锤炼了一个新兴人才群体,成为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养,专
业特长,融求是与创新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家。他们一般在以下几个方
面具备较高素质:
——拥有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激情和理性,顽强拼搏精神,凝
聚企业员工的人格魅力;
——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有敏
锐的市场洞察力,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有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已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为人先的改革精
神,率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开拓进取的胆识和魄力;
——对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认识,已从“作为个人谋生的手段”上升
到“作为一项事业献身其中”,并为之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和心血。
一批敢于开拓、勇于进取的新型科技企业家,是我国迈向二十一世纪
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
关键作用。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创新是企业家所具备的最
重要的特征,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成长,
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走向衰亡。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迅速发展,世界经
济一体化程度迅速提高的今天,技术创新的扩散速度大大加快,市场也不
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竞争行为已不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任何一个局
部市场的竞争都将是一个国际化的竞争行为,这对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来说,就对企业家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民营科技企业家是在
中国采取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客观条件的约
束,从创业之初就不得不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他们较少
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加之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家来自于科技
人员,他们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注重学习和完善,使他们对科学技
术发展的潮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善于进行技术创新,而市场
经济的洗礼,又使他们摸索出适合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方法,敢于
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并与国际接轨,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这样一批懂
知识、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企业家有效地改善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只
善于计划和生产管理的企业家群体的人才结构,这对推动中国企业的发
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不仅在高新技术
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积极推动着传统产业的改造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素质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一
大批企业在技术上实现了从实用技术向高新技术方向的转变,在产业结构
上实现了从咨询服务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转变。据统计,在民营
科技企业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在40%左右,少数企业达80%一
90%;民营科技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6%左右,个别企
业甚至达1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主营新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
主开发的产品占70%左右。①目前民营科技企业的经济技术活动几乎覆盖
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多数企业集中在通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
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领域,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自主知识产权的
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发展路子。同时,民营科技企业还通过资产重组、联
合经营方式积极参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
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如:鄂州建筑材料研究院兼并了3家国有小水泥厂,
并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使之年产达到30万吨,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水泥生产
企业集团。再如,中国最大的教育软件公司科利华公司,1998年8月同北
京最大的国有企业无线电厂合作,双方出资6000万元共同成立“北京量
子益华软件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实行资产重组,进入电子商务领域。
(六)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了大量高层次的就业机会,是吸纳再就业人
员的重要渠道
①《经济参考报》1999年3月19日。
据测算,国家安置一个下岗职工经培训后就业,平均投入需上万元。
而民营科技企业却可以节省国家大量再就业资金,在基本没有用国家财政
投入的情况下,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领域,同时,就业人员培
训也是由企业自己解决,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了劳动力就业结
构的高层次化。1997年,全国广义民营科技企业长期职工总数达315.5万
人,比1996年增长了33%。以武汉市为例,到1997年底,全市民营科技
企业共吸纳各类人员48830人,其中研究生976人,本科生10157人,大
中专生17676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此外,一些民
营科技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营等方式妥善安置了一批国有企业下岗职
工,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如:黑龙江省向阳实业集团自1993年以来
先后租赁和兼并了停产、半停产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共
20家,重新安排了职工3000多人:河南思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先后兼并国有企业郑州市无线电总厂及郑州市无线电仪器厂,妥善安置了
1000多名职工。
(七)民营科技企业将眼光延伸到境外,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中国经
济国际化的一股重要力量
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大地突破地缘限制,充分利用自身独特
的技术创新优势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与外国公司一争高下。一批企业在
用产品抢占国际市场的同时,开始在境外进行生产布点,更直接地参与国
际竞争。如北京时代集团在欧洲成功地收购了一家老牌的外国仪器公司,
使自己生产的仪器占领了欧美大部分市场。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民营科
技企业出口创汇只有18.5亿美元,到1997年底却猛增到90亿美元。更为
可喜的是,若干优秀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开始在
国际范围内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如四通集团就从香港金融市场筹到了3亿
元港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
(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以精神文明为引导,又成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积极创建者
民营科技企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全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大氛围中,结合自己的创业与发展实践,也在不断探索和建立有
企业自身特点的精神文明。许多民营科技企业经常研讨企业文化——企业
精神文明建设的焦点问题,深层次地探讨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国家、
社会的关系,物质与精神激励的关系等,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国家和
民族利益为重、以邓小平理论和振兴中华的宏大理想为精神支柱的企业精
神和企业文化。民营科技企业来自人民,又积极回报人民和社会,他们以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科技优势帮助欠发达地区振兴经济。由民营科技企
业1995年发起的援藏计划,即“光彩事业”计划,执行几年来共有15个
省市的8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已与西藏有关部门订立了90多项合同,
合同总额达2亿多元人民币的科技扶贫开发项目,其中50%的项目已付诸
实施。此外,还有很多民营科技企业捐资助学,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民营
科技企业创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生产力、竞争力以及和人民的亲和力,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九)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机制的示范和扩散,将大力推进
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革,启唤中国大民营科技经济的发展
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仍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潮流。民营科技企业正是
顺应了这种潮流,才能得以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而民营科技企业发
展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又无疑为中国经济的渐进民营化提供了一条可
行之路。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关键在于转换经营机制。
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的经验表明:“民营”的运行机制是企业高效运转
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力量并不弱,但在现行体制下没有
找到~个适当的经营机制,因而自身的科技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科技
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借鉴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经验,
在国有企业中应尝试引入“民营”机制,大力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租赁、
托管等经营方式,实行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启发其技术进步
的需求。
对于乡镇企业而言,在经历二十多年高速发展时期后,目前乡镇企业
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经验表明:技术创新是企
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持久动力。因此,乡镇企业要想走上再次腾飞之路,就
必须和科技相结合,一是大量吸收科技人员,二是与科研院所搞联合,三
是和民营科技企业联合,成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加工区。
当然,中国经济的渐进民营化并不能等同于西方国家、中东欧国家和
前苏联的私有化。西方国家的私有化形式有两类:(1)政府将部分国有企
业以股份形式全部或部分转让、出售给私人或私人垄断企业,从而把国有
企业变成私人所有并经营的企业或国私合营的企业;(2)政府把部分国有
企业承包或租赁给私人经营和管理。中东欧和前苏联国家也通过激进或渐
进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私有化。概括起来,他们的私有化按规模分为
两类:(a)小私有化,即将财产权归属地方政府的或净资产数额较小的国
有企业,通过直接出售、承包和租赁等形式转给私营部门;(b)大私有化,
是指将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私有化的过程,其主要方式有:一种是建立股
份公司,再以拍卖、同外商合资以及分配或出售投资凭证或私有化证券的
方式进行;另一种是管理人员或职工以优惠价格或无偿的获得企业大部分
股份。一般来说,这些国家的国有经济对应的是私营经济,因而把国有产
权某一方面的权力,无论是所有权,还是经营权、使用权、分配权、管理
权转化为非国有产权,均视为私有化,而不管国有财产的所有权是否已变
卖或易主。因而这些国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承包、租赁或拍卖均被
视为私有化。‘
中国经济渐进民营化之所以不是私有化,是由其产权结构及其变迁的
过程决定的,它也符合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特点:(1)中国国有企业有国
有国营和国有民营两种类型。其中,国有民营企业是指在不改变国家所有
权的前提下,通过承包、租赁或非国有部门投资等形式将国有企业交给非
国有部门经营和管理。(2)即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转移到非国有部门,也
并非意味着一定属于私营部门,在中国非国有经济中还有属于公有制性质
的集体企业。(3)在改革过程中,政府仍把不搞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作
为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①
三、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前景展望
①马忠、李学伟:《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对渐进民营化的推动作用》,载《中国软科学》
1998年lO月,第74.79页。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一个新企业群已经是客观存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
的力量。尽管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其它新企业群(如乡镇企业和“三资”
企业)相比,它发展得比较晚,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先天具有的“民营”和
“科技”两大优势,注定它不仅会发展较快,而且必然会在中国经济发展
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专家们估计,十五年或二十年之后中国民营
科技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将占1/3,和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形成三足
鼎立的格局。①
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也并非权宜之计。在整
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科技企业都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和其他所有制经济成份一样长期存在,共同发展。而且,随着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日
益宽松,其发展将呈现出以下特征和趋势:
(一)民营科技企业面l临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其发展将再登上一个
新台阶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十分有利的条件。第一,中国
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大势不可逆转。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旧体
制的阻滞因素将被不断破除,各种积极因素将不断释放。第二,中央鼓励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方针已经明确,相关政策趋于稳定。江泽民同志在十
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
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
康发展。”第三,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引起了许多省、市地方政府的重视,
形成了空前良好的政策环境。如沈阳市把超常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全市
经济振兴的战略选择,认为只有超常规发展民营经济,才能激活国有经济
增长;武汉市提出要拿出当年搞农村改革的气魄,放心、放胆、放手地大
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北京市政府作出十八条规定,决
定对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在许多方面可按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给予同等的扶
①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理论研究部:《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开创
民营科技事业的新局面》,载《中国科技产业》1997年12月,第7-12页。
优扶强政策,建,2T专门的担保基金,为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第四,
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中
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将形成一个空前广阔的
市场空间,民营科技企业在这样一个成长、扩张的市场中将有更多、更好
的发展机遇。第五,中国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随着我国和国际经济的接
轨,国际市场将扩大,可利用的国际资源将更多,这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
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第六,改革开放的实践促成了中国社会观念的大
变革,目前绝大多数人在认识上已基本可以接受民营科技企业,愿意到民
营科技企业工作的人和想自己开办民营科技企业的人越来越多,今后对民
营科技企业的偏见、歧视还会进一步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涤荡。所有这一
切都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民营科技企业将突破所有权单一的局限,积极参与国有经济的
战略性改组,加快混合经济的发展步伐
所有制的混合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多样化经济
而不是单一化经济,与此相应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也必然出现多元
化、混合化的趋势。民营科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企业摒弃那种“小
打小闹”、“小富即安”的经营思想,大胆到外面广阔的世界求发展,大胆
吸纳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突破所有权单一的局限,实现资本
社会化。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
一方面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优化;另一方
面也使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可以使民营科技企业迅速
获取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有益于双
方的好事。而且,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经济的结合,还有利于混合经济这
种新型企业制度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混合经济型民营科技企
业还具备多元性、开放性、相溶性、耗散性结构特征,将国有经济获取资
源的强大能力与民营科技企业经营机制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兼备二
者的优点,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放眼未来,只
有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紧密联系起来,突
破旧体制束缚,拓展生存空间,民营科技企业才有可能以其高速度、高效
益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
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
和集体成份。”这段论述科学地界定了混合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大大
推动我国混合经济型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可以断言,混合经济型民营科
技企业将是我国科技型企业的主流形式。
(三)民营科技企业的个体属性将逐渐减弱,社会属性将日益增强
民营科技企业在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往往以独资和合伙企业为主;
在快速发展阶段,合伙企业比重下降,而公司制企业比重迅速上升。在民
营科技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将突破资本分散化的局限,
在市场优胜劣汰法则指引下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技术上的联合或资本上的
集中,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提高其社会化程度。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将由于公众、职
工、法人及世界持股占据主体而升华成为社会公有经济。(1)公众持股。
民营科技企业在向社会大众发行股票、募集资本的同时,分享公司权利的
股东社会化了。公众分散持股份额越多,股权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可能性
越小,私人股份公司就逐渐发展成为全社会的企业了,股票的自由转让又
加速了资本的占有社会化。(2)职工持股。民营科技企业通过鼓励本企业
职工持有本企业股票,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内部职工的激励问题,而且通
过资本参与和利润分享逐渐地变企业私有为本企业全体职员集体所有。
(3)法人持股。民营科技企业法人间的相互持股,不仅加强企业间的经
济联系,结成不同形式的联合体,而且使企业间的资本即一定范围内的社
会资本走向一体化,摆脱资本的私人性。(4)世界持股。通过最初的民营
科技跨国公司,股票的发行和购买超出国界,使资本的归属、占有、支配
和使用关系完全国际化,从而使传统的所有权关系跨出国界,世界经济一
体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的私人性走向社会性、国际性。
(四)民营科技企业将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其经营国际化的步伐
将大大加快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未来世界任何一国都
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而孤立发展,必然通过贸易、劳务、旅游、金融、跨
国公司等途径相互交织在一起。并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或区域合
作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经营的全球化,使股票的发行和购买超出国界成
为全球性的行为,与资本所有权跨出国界这一变化相对应,国家经济转向
世界经济。更为重要的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作为世界三大经贸组织,根据全球经济发展需要,通过限制、规定、扶持、
发展、淘汰等途径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进行世界范围内的大分工,对世
界各国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趋向影响深远。因此,任何一国或企业要
想取得成功,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世界经济上,根据世界经济的变化寻求
发展的机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我国在噩洲乃至世界经济舞台
上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具有敏锐目光和天然内在冲动的民营科技企
业将更积极地抓住一切机会走向世界,设法预测世界经济趋势并把它的变
化作为机遇加以利用,借以扩大自身实力。在未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
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将由以往被动地接受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转变为主动
地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等。
(五)民营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将呈现二元性的分化现象,即大型企
业集团与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并存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人类
科技知识增加1倍,在19世纪需要50年的时间,在20世纪中叶需要lO
年,而当前则降为5年。科学技术从发现、发明到实际运用所需时间亦大
大缩短。在19世纪,一项创新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导入的过程一般需要
几十年,在本世纪上半叶,这一时间缩短到十多年,而现在则只需要几年。
例如电动机花了65年,电话花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而电视机只
花了12年,集成电路才2年,计算机芯片更是每隔18个月便升级一次。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民营科技企业将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以持续的技
术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加快,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技术市场上,以下两
类民营科技企业将最具生机和活力:一类是航空母舰级的大型民营科技企
业集团,另一类是以提供特色产品和特殊智力服务的小型民营科技企业。
大型民营科技企业集团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可
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并投入大量资金从事研究开发,从而占据市场鳌
头。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需求正不断向以
个性化为核心的服务业转移,这时小型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灵活的经营
机制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据美国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报告:小企业人均
技术创新成果比大企业高2.5倍。另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二次大战以后
美国开发的重大新技术中,100人以下的小企业发明的项目占1/4,1000
人以下的企业占一半。①因此,未来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将呈现二元分化
现象:小部分企业走规模扩张之路,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民营科技
企业集团;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则继续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大
浪淘沙,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
(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随着资本市场、产权制度和产权交易制度不
断发展和完善将成为大型民营科技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来

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往往是伴随着一、二项技术创新成果而诞生的,而
现在企业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市场开拓能力、服务水平、经营管理
水平等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过去的“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经营
观念已经过时,而小型民营企业由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不
高或者无法承受市场竞争的成本,常常使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商业化。因此
随着资本市场、产权制度和产权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型民营科
技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渠道有二个,第一个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
私募或公开发行股票,吸收机构投资或公众资本,以壮大自身实力,有能
力去进行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第二个是通过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
向大型民营科技企业集团或大型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主要是以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为主。就第一种方式而言,由于企业自身
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而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往往会淘汰现有的技术创新成果,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也难以达成将技术创
新成果迅速商业化、以获取高额规模效益的目标,而大型民营科技企业集
团或大型企业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具有长期培养和不断完善的核心竞争
能力,大规模的市场网络和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经验,可以迅速使一项
技术创新成果进入产业化和商业化,因此第二种方式将会成为小型民营科
①罗国勋:I--十一世纪:中国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
204-205页。
4l
技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商业化的主流形式,而小型民营科技企业也将
成为大型民营科技企业集团或大型企业重要的技术创新来源。
(七)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将更趋规范化,其管理职能将逐步从所有
者手中分离出来,并由经理阶层承担
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多是兄弟伙、父子兵、朋友搭挡。市场决策、
企业管理也是靠创业者自己的脑袋,有一段很长的艰辛摸索的过程,常常
是吃一堑方能长一智。许多企业更是囿于创业者自身眼界、能力而未能发
展壮大起来,甚至惨遭淘汰的厄运。
伴随着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技术的日益复杂,这
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家长制领导方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
要。这时,民营科技企业将自动地向管理现代化、职业化方式靠拢,通过
选拔有管理才能、精通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技术硬专家或者专门经过管
理院校学习或培训的管理软专家出任经理,甚至聘请包括董事、经理、工
程师、经济师等成员在内的专家集团管理企业。技术硬专家、管理软专家
及专家集团等管理方式的选择和使用,不仅将为民营科技企业赚取更多的
利润,而且还是民营科技企业走‘向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法宝。
第三章技术创新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立身之本,制度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的
活力之源。正是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的优势,使民营科技企业得以脱颖而
出,迅速发展。如果说技术和制度的优势曾经带给民营科技企业无限的辉
煌,那么,民营科技企业要想继续这种辉煌,还得依赖技术和制度的优势。
事无定势,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曾经带给民营科技企业辉煌的
技术和制度优势,并不一定总是能带给民营科技企业以辉煌,甚至有可能
在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这种既定的技术和制度安排
会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桎梏。因此,民营科技企业不能满足于已经取
得的成功,而应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继续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狠下功夫。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持
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制度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和
制度创新,既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自身要求,又把握住了民营科技企业
发展的脉搏和主线。
一、技术创新的一般理论分析
(--)技术与技术进步
“技术”一词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但却没有形成一个精确统一的
定义。一般认为,技术是知识、技能、工具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而应
用于自然和社会的过程。①技术在本质上反映了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的能
动关系,可以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
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
制的手段。②
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过程的特点时认为,“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以“怎
①②严基河:《现代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刨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
页。
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的判据作为区分人类劳动过程的特点,
这具有普遍适用的方法论意义。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的自然、社会的关
系中,技术决定着人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就是说,在人
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对社会进行调节
控制,是技术所要解决的“做什么”问题,而把技术作为知识技能、工具
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被用来实现一定的技术目的,就是技术所要解决
的“怎样做”的问题。
技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技术的自
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实现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把技术
作为“媒介”、“手段”使用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技术只有顺应自然规律
才能达到技术目的,违背自然规律的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时代的技
术,即从古代到现代的技术,都是对自然规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运用。技
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
会的调节控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社会各种条件的制约。因为任何
技术都有它的目的性,没有目的性的技术是不存在的,而技术目的性的实
现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和心理素质等
种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对技术的制约表现为它对技术发展的方
向、路线、进程、速度和规模起着影响作用,并决定着技术的作用能否并
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技术进步也是一个广为使用而又没有精确、统一定义的概念。从语
义学的角度说,技术进步就是技术的变动。英语中technical change和
technical progress的基本涵义也是如此。从经济学角度讲,这里所说的
技术,在严格意义上,就是生产技术;从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与生产相
关的组织与管理技术。在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就是物质生产的技术基础,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管理技术的改进和提高。①根据这一定义,技术
进步的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生产方法的改进,劳动手段的
变革,技术知识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微观与宏观层次上组织管理技术的改
进与提高。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技术进步也是一个不断
①刘满强:《技术进步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44
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容。
对技术进步概念的基本涵义,应把握以下要点:
l、技术进步是一个技术经济概念
技术进步既是技术本身的变化,又必须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变化,
否则,这种技术变化很难说是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是技术的进步。技术进
步既包含着丰富的技术内容,又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内容;既不是一个纯技
术概念,又不是一个纯经济概念;它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是一个技术经
济概念。从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漫长时期里,绝大多数
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纯经济学研究,致力于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稀缺
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尽管这种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技术不变的假
设终究与事实相悖。技术进步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技术经
济现象。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个企业的
健康成长,都不能忽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进步经济学正是从技术与经
济结合的角度,探求技术进步规律及其经济效应。
2、技术进步是客观的社会技术经济现象
技术进步总是在一定社会的技术、经济、科学、教育、文化、政治、
国际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无论人们的
主观愿望如何,它总是在发生,总是在发展。石器、青铜器、铁器、大机
器、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标志着人类技术进步的几个重
要历史阶段。在同一历史时期,在同一技术进步浪潮中,不同国家、不同
企业的表现却大相径庭,由此造成了不同国家和企业在发展水平上的悬殊
差异。其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经济条件是否有助于技术进
步。每一个不甘落后的国家和企业,都必须在人类技术进步的浪潮中努力
创造条件,积极进取,奋勇拚搏,以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
3、技术进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现代技术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机构、企业(厂商)、市场和政府四
个子系统构成。四个子系统在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各不相同。研究与开发
机构是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的社会组织,其基本功能是创造新技
术;企业把技术成果产业化,并把它推向市场,运用新技术实现生产经营
上的技术创新;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本环境,它既为企业提供各种创新要
素的投入,又是企业创新成果的实现场所,市场在技术进步中承担着动力
激发和资源配置两项主要职能;政府凭籍自身的特殊地位,承担着组织和
优化系统结构,对技术进步过程进行宏观调控,为技术进步提供有利条件,
促进技术进步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有序运行的重要职能。同时,
技术进步系统又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运行的,系统的环境因素既是系统运行
的动力,又是系统运行的条件。技术进步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有:经济体
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社会、人口、文化、教育
条件;资源条件,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条件;国际环境等。技术
进步系统结构见图3.1。
教育
文化
国际环境
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发展模式
社会发展状况
政治
人口
经济发展状况
资源
圈3.1技术进步系统结构
4、技术进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技术进步不是一个或几个孤立的事件,而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事件组
成的复杂过程。在微观层次上,企业技术进步要依次经历新技术的研究开
发(或技术引进),工程开发与设计,试制、生产、市场实现等阶段,才
算完成进步周期。在宏观层次上,一个技术进步周期则包括研究与开发,
技术创新,创新扩散,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宏观调控等子过程(见图3.2)。
技术进步的各子过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有机的逻辑体系,其中每个子过程
又表现为由决策管理、实施、投入产出、信息传输、以及辅助支持等多项
活动组成的复合过程。


图3‘2技术进步的运行过程
5、技术进步具有良好的自组织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能力,并通过反馈来调控
自己的结构与活动,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平衡及其与环境的一致。系统
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被称为系统的自组织性,系统的组织化程度,表现为
系统整体的有机性程度。系统的有机程度越高,其组织化程度也就越高。
系统的有机程度,可用系统的有序度R来描述:R=I.I-I/Hnlax其中熵
H=Hmax时,R=0,系统完全无序;H=0时,R=I,系统完全有序。系统
整体的有序度R的取值范围为:
O≤R≤l。
技术进步的自组织行为是通过技术进步的诸行为主体在系统环境条件
的刺激与约束下,不断调整系统的要素构成和结构来实现的。通过技术进
步的自组织,技术进步的有序程度得到提高,能更好地实现技术进步的整
体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核心
“创新”(innovation)概念首先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Schumpeter,J.A.)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认
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
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
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
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①显然,熊
彼特的创新概念含义非常广泛,它指各种可提高资源配景效率的新活动,
47
这些活动不一定与技术相关。当然,与技术相关的创新是熊彼特创新的主
要内容。熊彼特还对发明和创新作了重要的区分,他认为,发明是创新的
必要前提,但发明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创新;创新是发明第一次商业化,在
发明未能转化为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但是,熊彼特
始终把技术创新看成是一个新的独立变量,注重考察它对经济增长以至社
会变革的影响,却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进行细致地分析与研究。
从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技术创新
理论一直被视为异端,没有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50年代开始,
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技术创新理论重又复兴起来,
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理
解。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ansfield,E.)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
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②按照他的观点,技术创新就是一种
新的产品或工艺被首次引进市场或被社会所利用。英国科学政策研究所的
弗里曼(Freeman,C.)教授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研
究》中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某种技术和工艺的商业化应用”。在1982年出
版的《产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在经济学的意义
上,只有首先被引进商业贸易活动的那些新产品、新工艺、新制度或新设
计才称得上创新。”③英国经济学家P.斯通曼(Stoneman,P.)也认为:“只
有那些首次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应用的新的生产工艺等才称得上是创新。”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技术创新实际上是指与新产品的制造、新工
艺过程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技术的、设计的、制造及商业的活动。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系统本身的创新,更主要的
①约瑟夫.熊彼得,1934,《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
页。
厘)V.molo and D.Elliot,“Enterprising Innovation:An Alternative Approach”,France
Pinter,London,PPl5.
(§)Freeman~C 1982,“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Second Edition,France
Pinter,London.
4R
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使它转化为
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它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开发、工
程设计、试制和生产过程、规模生产、技术扩散、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全过
程。判断技术创新成败的标准不是其技术的成熟程度,而是其在市场上的
实现程度。以新技术的商业化谋取更多的商业利润,是技术创新的实质。
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活动,与一般生产经营活动相比,
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创造性。创造出新的资源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必然伴随
着改进与提高的创造性活动,这是技术创新的最基本的特征。从创新成果
而言,不管创新程度如何,可以说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独创
性:或是创造出全新的功能价值;或是对原有功能、价值的增加或发挥。
2、不确定性与风险性。风险本质上是一种与同质事件总体分布有关
的统计概念,同质事件的风险概率是可以计算的,并可以通过适当的“保
险”对抗失败的可能;而不确定性所概括的是一类不同质的事件,无法用
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也难以找到任何具体措施来抵御。①技术创新是一项
具有高风险性的活动,即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有近90%的技术创新
项目在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之前阶段即宣告失败。②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来自三个方面: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一般商业上的不确
定性。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强度越大,不确定性越高(见表3.1)。
3、高投入性。与一般的经济活动相比较,技术创新要投入更多的人
力、物力、财力与时间。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样品试制、中间试验、生
产流程的重新组织或改进,以及试销活动,都是创新区别于一般生产经营
的特殊活动,都伴随着新资源的大量投入。创新的技术强度变动越大,其
投入强度也就越高a现代技术的发展日益复杂,而且伴随着学科的相互交
叉与渗透,更加大了投入强度。例如,美国IBM公司在1980--1984年间
的技术创新费用为280亿美元,相当于40年代美国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
(Dl(Ili批Frank Hyneman,1921,“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Boston:Houghton
Mi用jn,PP-186
②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49
表3.1各种不同技术创新类型的不确定性等级
1.真正不确定性基本研究
基本发明
2.甚高等不确定性急进的产品创新
厂商以外的急进的过程创新
3.高等不确定性主要产品创新
本组织或系统内的急进创新
4.中等不确定性已有产品的换代产品
5.低等不确定性特许创新
产品创新的模仿
产品和过程创新的改进
已有过程的早期采纳
6.甚低等不确定性新的形式
产品变种
已有产品创新的代理
本组织内部已有产品创新的晚期采纳
小型技术改进
资料来源:C,Freeman,1974,‘'The Economics ofIndustrial Innovation”,
Harmonds Worth:Penguin.
计划全部费用的14倍。
4、高收益性。高投入,高风险,必须伴随着高效益。新技术的投入,
造成了创新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在一定时期的技术垄
断。这种优势或垄断的经济实现,表现为高效益。在扣除创新成本之后,
形成垄断高额利润a正是这种垄断利润的存在驱使众多企业不惜以高投入
从事创新活动,取得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从广泛的角度讲,技术创新的
高收益性,不仅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技术创新还会有一定程度的
社会效益以及宏观的经济效益。
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经历研究与开发过程、技术创新过
程、创新扩散过程、结构变动过程与宏观调控过程,并在这些阶段与过程
的相互作用中,推动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处于核心的地位。
这是因为在技术进步的全过程中,科学技术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
量,必须使自己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
的生产力。要完成这一转变,就必须找到技术与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而技术创新正是实现这种结合的节点。技术创新一手牵着技术发明,一手
拉着社会需求,通过发明的生产应用,把新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完成了
从科学技术到经济的惊险一跳。在此之前,研究与开发过程的职能是创造
新技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还处于潜在的状态;在此之后,技术与经济的
结合已经完成,创新扩散的职能是对这种结合进行量的积累。因此,只有
技术创新才实现了从技术到经济的质的飞跃。
认识和确立技术创新在技术进步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不仅具有理论意
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技术进
步缓慢,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据测算,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30%,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
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我国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在于技术
与经济在组织、管理以及运行过程中的脱节与分离。要解决这个问题,首
先必须抓住技术创新这个中心环节。
(三)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在经济理论中,经济学家们并未直接研究分散的、间断的和个别的技
术创新行为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是引入了技术进步的概念,从技
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论证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
讲,技术进步也就是宏观的和加总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但这种加总并不是
简单的叠加,还包括了技术扩散和结构变动等过程。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大机
器工业的生产和发展时,就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辩证关系:科学
技术来自生产,又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发展,成为推动生产的巨大力量。他
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个世纪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
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
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想到有这样的生
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很大篇幅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技术进
步的作用,指出了设备的先进程度、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工艺及生产的组
织和管理形式的改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分
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二类,“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
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②马克
思所认为的内含扩大再生产,指的就是由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
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
量”。③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在分
析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早在1978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
点。”④1988年9月,他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讲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
第一生产力。”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
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新情况而提出的科
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西方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中,
大体上依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
论、新增长理论。
1、强调资本积累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以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储蓄与投资是经济的内生变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275页
52
量,是由一定的收入分配形式、利润率、工资率和节俭的美德等决定的。
因此,考察这其中的内在机制成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例如,斯密
指出,要增加财富就必须增加生产劳动者的数量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
而要增加劳动者的数量就得先增加资本,增加劳动基金;要提高劳动生产
率,就必须增加与改良劳动机械,这也需要增加资本。①
当然,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也没有完全被忽略。斯密认
为,劳动分工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而劳动分工的发展,又会促进能“简
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新机器的发明,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李嘉图认为,
国家财富也可以在不增加任何劳动量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等量劳动的生产
效率而增加,而这只有通过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机器的运用才能做到。
2、技术外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独立、专门的研究领域,是从英国经济学家哈
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开始的。本世纪40年代,哈罗德和罗马从凯恩
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模型。其基本方程式
为:G=S/C式中G是单位时间的经济增长率,资本—产出比率C被假定
不变,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S被认为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
但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一产出比率为固定常数的假设
与20世纪以来技术进步的现实不符。因为资本—产出比率主要是由技术
水平决定的,而技术水平是在不断变动的,当发生技术进步时,资本的产
出率是增加的,而单位产出的资本量是下降的。有鉴于此,本世纪50年
代以来,索洛、库兹涅茨、丹尼森等人对哈罗德一罗马的资本决定论增长
模型提出了挑战,确立了“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
索洛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区分出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来源:由要素数
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Growth Effect)和由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带
来的水平效应(Level Effect)。索洛根据1909--1944年美国非农业部门
经济增长资料的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只占12.5%,而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87.5%。这样,索洛模
①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式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并且
把技术进步因素作为经济增长因素独立出来。①
库茨涅茨根据投入一产出的数据关系,分析了16个发达国家100多
年的长期经济增长统计资料。库茨涅茨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是知
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变化。而知识存量的增长、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变化,都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因此,库兹涅
茨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库兹涅茨是以多个
国家为对象进行长期分析,并以截面分析为补充,其结论就更带有普遍性。

美国著名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专家E.F.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另一类是单位生产要素的产出
即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具体地说,丹尼森把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归纳
为七个方面:(1)就业人数及其构成;(2)投入的工时数,包括非全日工
作工人的工作时数在内;(3)劳动者的教育程度;(4)资本存量的规模;
(5)知识的进展;(6)资源配置;(7)规模经济。
经济增长因素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弄清各种因素在经济增长总体中的
地位和它们各自对总体经济增长率贡献的大小。为此,丹尼森使用“剩余
法”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统计资料进行了大时间跨度的计算和分
析。表3.2列出了美国非住宅领域1929.1976年间各种要素对国民收入增
长率的贡献。
从表3.2中可以看出:尽管生产要素的投入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
要因素,但其重要程度在下降,从49.8%下降到44.4%;而要素生产率的
重要程度却提高了5A%。如果把教育的因素归属入其中,则70%以上的
经济增长是生产率和教育提高的结果。这说明技术进步、管理和教育是
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①R.Solow,1957,“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mdu删un Function”。R刚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39.PP.312-320.
②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中译本),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年版。
54
表3.2美国非住宅领域1929--1976年间各种要素
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国民收入增生率占国民收入增氏率的百分比
项目1929 1929 1948 1929 1929 1948 两期对
● - ● ● - ● 比增长
1976 1948 1973 1976 1948 1973 %
国民收入增长率2.86 2.39 3 56 100 100 100 0.o
全部要素投入增长率1 38 1.19 1.58 48.3 49.8 44.4 -5.4
其中;劳动I.03 1.12 1.02 36.O 46.9 28.7 -18.2
其中:就业o.86 0.88 o.90 30l 36.8 25.3 -11.5
时间.0.26 .0.25 .2.23 .9.1 -lO.5 .6.5 4.O
性别年龄结构.O.IO O.01 .O.17 .3.5 o.4 .4.8 -0.8
教育0.53 0.48 0.52 18.5 20.1 14.6 -5.5
土地O.0 O.0 O.0 0.0 0.0 0.0 0.0
资本O.35 o.07 0.56 12.2 2.9 15.7 12.8
要素生产率增长率1.48 1.20 1.98 51.7 50.2 55.6 5.4
其中:知识的进展及其它0.93 O.58 1.4l 32.5 24.3 39.6 15.3
资源配置的改进o.33 0.35 O.37 11.5 14.6 10.4 -4.2
立法环境和人类环境.0.05 0.oo -o.04 -1.7 0.0 .1.1 .1.1
规模经济和效益o.35 027 0.42 12.2 ll_3 11.8 0.5
不规则因素-o.08 O.00 m.18 -2.8 O.0 ·5.1 -5.1
资料来源:丹尼森,1974,《增长因素分析的应用》,载索洛等著《经济增长因素分
析》(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以上论述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索洛以后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一方面将技术进步看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又
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而将其排除在考虑之外。这一假定无疑使该理论
排除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无法令人信服地从理论上说明技术进
步的重要作用。索洛模型和以后的实证分析主要着眼于经济增长的来源分
析,对总要素生产率的解释或者笼统地归属于广义的技术进步,或者归属
于罗列出的几个细分因素上,没有进一步对技术进步本身作具体分析。
3、技术内生的新增长理论
最早用内生技术进步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是由阿罗于1962年提出的
“干中学”理论。由于不满意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看成外生变量,阿
罗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即投资产生溢出效
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而提高其生产率,其他厂
商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提高生产率。据此,阿罗将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经
济系统决定的内生变量。①在阿罗模型中,总量生产函数可以写成:Y=F
(K,AL)、式中知识存量A=K’,v<l:知识是投资的副产品;总量生产
函数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而每个厂商的生产技术则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阿罗模型的缺陷是:在该模型中,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人口增长;当人
口增长率为零时,不存在任何经济增长。这一结论显然与观察到的经验事
实不符。
80年代中期以来,卢卡斯、罗默、格鲁斯曼、.克鲁格曼、贝克尔等
人发展了内生的技术进步增长理论,重点说明学习和投资过程如何影响技
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西方学者通常以罗默1986年的论文《递增收益与长
期增长》和卢卡斯1988年的论文《论经济发展机制》的发表作为新增长
理论产生的标志。.
罗默承继了阿罗用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思路。在罗默的知识
溢出模型中,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罗默假定:(1)知
识是追逐利润的厂商进行投资决策的产物,因此知识是系统决定的内生变
量。(2)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虽然专利保护发明人的利润,但不能防
止其他科研人员利用这些知识去完成下一项知识的生产。知识的生产是非
排他的,因而产生了知识的社会效益。知识不仅自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
而且会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收益递增,因而产生一个“收益递增的经济
增长模式”。②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更加
微观的方法把技术进步概念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①K.Arrow,1962,“The Economics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01.29,PP.155—173.
②P.Romer,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01.94,No.5。PP.1002-1037.
56
卢卡斯将资本区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把劳动区分为“原始
劳动”和“劳动技能”,从而在其人力资本增长率公式中将技术进步的作
用具体化为生产中的一般知识和表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同时也
将人力资本具体化为社会共有的一般知识形式和体现在劳动者的技能中的
特殊化的人力资本。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在“干
中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正是这种不断增长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能促
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此外,卢卡斯还区分了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
应。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是指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可以给他自己带来收
益;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是指个人的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
生产率,但个人并不因此而获益,因此人力资本会产生正的外部性。由于
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不能给人力资本拥有者带来收益,个人在进行人力资
本积累决策和时间分配决策时不会考虑其对生产率的影响。这样,经济可
以不需依赖外生力量(如人口增长)就能实现持续增长,增长的源泉是人
力资本积累。①
当罗默和卢卡斯的模型进一步推广到开放经济时,可以得到内生技
术进步的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
率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而那些人力资本生产过少的国家就有可能陷
入“低水平陷井”。落后国家可以通过知识的溢出效应在较短时间内缩短
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与发展顺应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渐显著
的潮流。新增长理论从理论上说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
因素,并对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填补了西方经济理
论中存在的空白。但是,新增长理论的发展还只是刚刚起步,面临着许多
困难,尚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对知识进行准确的量化测度等。
综合分析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理论,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技术
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但是,他们的理论又有一个共同
①R.Lucas,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V01.22,No.5。PP.3-42.
57
的趋势,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学家们越来越重视技术进步在
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把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
二、技术创新: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
江泽民同志曾讲过的一句话。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也同样是企业长久
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同样也难以立足于中外企业之林。
回顾民营科技企业成功的创业史,从根本上讲,是民营科技企业初
步建立的技术创新机制的成功。八十年代以来,一大批有志青年从大专院
校、科研院所走出来,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当时,这些科技人员下海,没
有国家投资,没有乡镇企业土地资源的优势,有的只是长期搁置没有转化
为商品的科研成果。因此,几乎所有民营科技企业都把发展出路选择在寻
找潜在的新市场上,把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经过十
多年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开始步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民营科技企业从
生存、发展到走向成熟,贯彻始终的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生存发展与成熟,
越是新兴的领域,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越迫切、越高。而且,随着民营科技
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更应把技
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
(一)技术创新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民营科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

任何客观物质活动都有其物质承担者(主体)。主体“缺位”或“模
糊”则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无法有效地进行。因此,明确技术创新主体至
关重要。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
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的实质在于通过新技术的市场实现取得超常
的经济利益。只有既有技术能力又有经济实力,以盈利性为最大目标的社
会经济组织,才能够从事这一活动,完成这一结合的复杂过程。而这种社
会经济组织,只能是企业。追求超额垄断利润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而企
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机正是技术创新的最基本动力。与企业相比,
政府肩负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职能,且政府在搜集市场信息、辩别市
场机会等方面弱于企业,因此,政府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只能
是对整个社会技术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
在经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一般都是企业而非政府。从部分
发达国家R&D投入和使用结构来看(见表3.3),企业不仅是R&D的投入
主体,而且是R&D经费的使用主体。
表3.3部分国家的R&D结构
R&D经费结构美国日本法国瑞典
(1994年) (1994年) (1993年) (1993年)
投入结构
企业(%) 59.O 68.2 60.8 62.9
政府(%) 38.8 21.7 37.1 34.1
其他(%) 2.2 10.1 2.1 4.7
分配结构
企业(%) 73 65 57
政府(%) 12 9 29
大学(%) 12 22 14
资料来源:何翔皓:《第一动力一当代中国的科技战略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年版,
第119页;高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在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具体体现在:(1)企业是技术
创新的投资主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自身所处的竞争局面,自主
地选择和进行与本企业实力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创新项目,所需资金由自
己筹集,相应的投资风险也由企业承担。(2)企业是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
企业不仅有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而且有相当的硬件投入和相当素质的人
才资源。(3)企业是技术创新利益分配的主体,享有对创新收入的自主分
配权。
在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群体中,最有动力、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
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便是民营科技企业。因为:(1)民营科技企业始终坚
持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四自”原则,这种经营
机制的创新使民营科技企业始终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和出发点,从而
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制度保证。民营科技企业从创业之初就是
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运作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承担主
体。(2)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从事技术创
新的经验日益丰富,技术创新网络日益完善。(3)一大批懂科技、善管理、
富有创新精神的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
的动力。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企业家处于中心地位,技术创新的倡导
者与实施者,正是具有远见卓识和冒险精神,富有超人勇气与魄力的企业
家。
(--) 从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来看,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活力
的增长点
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动态对应的、适销
对路的商品和劳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旺盛的活力。企业活力就是指
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功能,它一般综合表现为企
业对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自我改造、自我发
展的能力。
一家企业创建之初都是具有一定活力的,它是在瞄准市场需求的空
档,在外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将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才开
始向社会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结构的变
化,企业活力的释放必然有一个日渐衰弱的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塑造和构
建新的活力增长点,不断地填充和强化企业活力。如果填充和强化的企业
活力的增长量跟企业活力的释放递减量基本相等,那么这家企业就只能维
持现状;如果前者弱于后者,那么企业会日渐衰退;只有前者明显地强于
后者,企业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民营科技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国际环境、资源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民营科技企业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
增强和保持企业的活力。
1、居民消费需求的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民营科技企业不断进
行技术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
量迅速提高,物质生活迅速改善,并正从温饱走r旬lJ,康,部分地区已向富
裕迈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层次的转换,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
明显变化:消费支出的基本投放从吃、穿、用为主的基本消费品,正在逐
步转向住宅、交通、通迅及新一代耐用消费品;居民消费从追求数量满足
为主要目标,转向逐步要求消费的质量和精度:居民的必须性支出比重下
降,选择性消费比重上升。据统计,在消费结构中,居民购买食品支出占
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恩格尔系数(食物在家庭生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从1995年56%,降为1996年的54%和1997年的52%。
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紧
接着这一阶段性变化的,必然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并由此推动经济结构的
高度化。这就客观上要求民营科技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质量、
性能,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需要。如果企业不能顺应这
一客观消费需求变化,不进行技术创新,就会被“上帝”无情地抛弃。
2、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营科技企业只能在技术创新
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人类正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代替土
地和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改变了国家的成长模式和企业竞争方
式。蓬勃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推动产业技
术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核能技术、材料技
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群
迅速崛起和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拓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领域的同时,也缩
短了创新的周期,创新的机会也稍纵即逝。这样,企业竞争“优胜劣汰”
的决定性因素已由过去的资本实力转变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成为当
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企业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过
程。民营科技企业若不能不失时机地利用最新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创新,就
会赶不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3、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民营科技企业只有加大技术创
新力度才能自如地应付国际竞争压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国际市场由分割向融合转变,竞
61
争态势由国内竞争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转变。1978一1995年,我国进出
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2.6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6.6%。同一时期,我国对
外贸易系数(进出口总额相当于GDP的比重)由4.6%上升为40.4%,这表
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与此同时,我国大规模地引进技
术和利用外资,使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在我国安家落户并实施“本
地化”生产经营战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境内共有登记注册的三资
企业23.5万家,它们无论在技术、资金、人才还是经营机制方面都优于
我国企业,使我国企业面对着空前强大的竞争对手。同时,近几年来我国
外贸体制逐步向国际贸易规则靠拢,连续多次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目前
的关税总水平已由1992年的43.6%降到17%,更多的国外商品涌入我国,
挤占国内市场,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全方位的国际竞争。
面对这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衰甚至存亡越来
越取决于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此态势下,民营科技企业要迎接国外企业
的挑战,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如果
说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还主要是适应国内市
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话,那么,在21世纪,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则是要
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在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
业开拓市场空间、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工业品的生
产能力已超出现实的市场需求,宣告“短缺经济”时代的终结,进入了“买
方市场”时代。在买方市场环境下,企业发展面对着明显的“卖难”的市
场需求约束,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市场竞争达到了空前白热化的程
度,竞争的着眼点也由过去的数量扩张为主转向提高内涵为主,企业通过
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来创造新的顾客、开拓新的市场,产品技
术、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民营
科技企业只有认清市场形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才能立于市场竞争的不
败之地。
5、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且不断减少,从长远看,民营科技企
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走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品种齐全、总量较多,但人均占有水平低、分布极
不平衡,总体上看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而且,我国长期实行的外
延式、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又极大地浪费着宝贵的资源。与经济发达国
家相比,中国资源浪费的部分数据如表3.4:
表3.4中国与经济发达国家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中国经济发达国家
矿产综合利用率30.一50% 60.一70%
工业水重复利用率20% 60一80%
炼钢吨耗水量60—70吨5—10吨
纸浆生产吨耗水量270_一1000吨30吨
资料来源:何翔皓:<<第一动力一当代中国的科技战略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版,第10页。
资源约束对民营科技企业生产经营而言是一个硬约束。在自然资源
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无论是从民营科技企业的长远发展看,还是从整个国
家的可持续发展来看,都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自然资源的集约化发
展道路。
(--)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角度看,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经
营发展战略的中心内容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为代表的现代
科学以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由此带来大规
模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雄厚的资本、悠久
的历史、众多的员工不再是企业成功的必然要素,而只有在把握产业发展
前景的基础上,正确地安排企业的业务组合,并根据外部竞争状态确定相
应的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内容的竞争战略,方能使企业长盛不衰。于是,全
新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出现了。在这方面,王安电脑公司兴衰成败的案例
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了一面“镜子”。
王安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华裔计算机科学家,他所创办的王安电脑有
限公司曾是盛极一时的美国精英公司。但1992年8月,王安公司却不得
不向美国法f完提出破产保护申请,此举震惊了世界电脑业界。
40年代末,王安博士在美国哈佛大学发明了“磁性记忆圈”,1951
年,他将该产品的专利权卖给著名的IBM公司,用得到的50万美元创办
了王安电脑公司。经过创业初期的艰辛以后,王安公司在60年代开始推
出了一系列令同行业艳羡的新产品:世界第一台可写方程式的计算机、自
动打字机、“洛基”电脑、300型电脑等,这些新产品很快打开了市场,
确立了王安公司在世界电脑业中的地位,王安公司因而在1967年被评为
当时美国成长率最高、最具潜力的精英公司之一。到1985年,王安公司
的分公司已遍及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员工逾3万人,总营业额为23.5
亿美元,在全美1000家大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16位。由于其源源不断的
新产品开发,王安公司被人称为“电脑界的快枪手”。
但功成名就以后的王安公司却开始走下坡路了。新产品开发越来越
少,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丧失了应有的中心地位。在文字处理机和
大型电脑成功后,没有看到个人电脑的崛起之势,甚至当80年代中后期
IBM公司都转而开发个人电脑之时,王安公司仍然拒绝转向,仍抱着原有
产品不放,并且固执地坚持生产了与IBM公司不相容的产品。于是,危机
终于爆发。1989年,王安公司的股票价格由_40美元降至6美元,1990年
更跌至3.75美元。1992年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①
成也技术创新,败也技术创新。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在企业经营发展
战略中的作用。日本学者曾将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联系起
来,他们经过研究指出,一个企业的R&D费用如果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
那么,这个企业注定要失败;如果占3%则仅仅可以维持企业发展;如果
占到5%则可以参与竞争;如果达到8%以上,那才有竞争力。②因此,民
营科技企业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技术创新战略
放在中心位置。
(四)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性不
断增强
市场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媒介。市场机制一般通过价格机制、
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发挥着提供信息、经济激励和决定收入分配
①王安:《教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②转引自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三大功能。市场机制对技术创新的最大功能,在于能自发地培育创新,即
市场过程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
把市场作为一个自组织过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斯密认
识到,市场机制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着如下的功能:生产有市
场价值的物品,从而满足他人需要这一活动本身,间接地使生产者自己获
得价值。瓦尔拉也有同样的认识,他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写道:
“自由竞争结构,不但对服务转变为产品来说,而且对储蓄的转变为狭义
资本来说,是一个自发的和自动调节的结构。”①
1978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
经济体制的作用逐步削弱,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扩大。民营
科技企业作为经济市场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其技术创新过程一开始就是
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强化,也是一个对民营科技
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
1、针对市场而言的生产,本身便是一个创新过程。这里,可以把市
场看作是一种制度,它由交换规则及对违反规则的惩罚所构成;企业作为
市场参与者,在受他人偏好的限定的范围内,在市场交换规则的约束内,
可自由寻找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但这种自由是有限的,民营科技企业若
想进入市场,或者模仿他人创新,或者自己开发具有很大潜力的产品,这
两者都离不开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学习和创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
说市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布坎南(J.Buchanan)就曾把市场看
作是一个“创造性过程”。②
2、市场机制能自动地使民营科技企业冒技术创新风险,为技术创新
提供动力
对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以及各种动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协
同作用如何,国内外学者研究总结出许多理论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以下三种:
①瓦尔拉:《纯粹经济学要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20页。
(墓)2ames M.Buchanan&V.Yunberg:‘吼e_larket as a Creative Process”,Economy
and Philosophy 7(1991)。PP.167。
65
第一种,技术推进模式。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早期的技术创新理论,
是技术推进模式的主要倡导者。按照这一模式,技术创新是由技术本身发
展的推动作用而产生的,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
驱使技术创新活动得以产生和开展的根本原因。通过技术创新,让科技成
果走向生产,并因创新的成功,使这些成果转化为全新的产品,创造出全
新的市场需求(如图3.3所示):
图3.3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模式
第二种,市场需求拉引模式。这一理论模式认为;技术创新始源于市
场需求,源自于市场对企业的技术需要。具体讲就是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
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它对产品和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活
动,企业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适销产品(如图3.4所示):
图3.4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拉引模式
第三种,技术推进和市场需求拉引的综合作用模式。综合作用模式认
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明确界定某一个因素是
创新活动的唯一的或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事实上,技术创新应是技术推进
力和市场需求拉引力共同作用下的活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都是决
定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力量(如图3.5所示):
图3.5技术创新的综合作用模式
我认为,对于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而言,将从主要来
自于市场需求的拉引模式转向由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引的综合作用模
式。创新的动力从本质上讲是满足市场需求、或创造市场需求并满足它以
获取创新收益,因此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来源于创新成果在市场商业
化所产生的创新收益。但在创新成果实现的内在机制中,市场需求拉引和
技术推动所导致的创新成果却有重大不同。(1)技术推动所导致的技术创
新往往是重大创新或突破性创新,它常常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常能
引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并带来资源的重新组合;市场需求拉引的技术创新往
往是渐进性的创新,即对现有产品和工艺的非质变性的改革与改进,它常
常是由己发育、或已成熟的市场需求引致的,在市场上表现的结果是替代
原有产品的市场或扩大原有产品的市场。突破性的创新是需要大量的渐进
性创新作基础的,它具有累积效应,当依据原有技术基础创新充分化之后,
为保持技术领先的创新能力,就必然会转向突破性的创新。这也是为什么
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数目会多于技术推动的创新数目的原因(见表3.5)。
(2)来源于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常常带来质的飞跃的新产品、新技术,
而率先面对一个全新的市场需求,在市场商业化能力相匹配的情况下,常
能获得超额垄断的创新收益;而来源于市场需求拉引的技术创新,常常是
在提高产品性能、增加产品用途而从其提高的附加值中获得创新收益。民
营科技企业要实现超常规的发展,除了要研究市场需求、发现市场机会之
外,还要密切注意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的发展动向,善于使用最先进的
研究成果进行产品创新,实现率先创新,用取得的超额创新收益加强自身
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
中取得一席之地。
表3.5技术创新来源
创新目的创新数目所占比例(%)
技术能力120 2l
市场需求257 45
生产需求169 30
行政2l 4
总计567 100
资料来源:远德玉、陈昌曙、王海山《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265页。
67
3、市场通过竞争,会给民营科技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迫使民营科
技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市场竞争犹如一根鞭策企业技术创新的大棒,不断驱动和迫使企业
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乃市场经济竞争的定律。
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技术创新的历史,
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一项对美国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60家企业中,有57
家企业的经理感受到了竞争的威胁与压力,并在这种压力中进行了相应的
创新活动以抵抗竞争威胁,而另外没有感受到竞争压力的3家企业,相应
地也没有创新的需求和压力。①
4、市场机制有助于培育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民营科技
企业家
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是将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组合起
来进行生产的人,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勇于创新的、并能承担决策风险的
技术创新的组织者。民营科技企业家是在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
的,他们的产生,正是市场机制自组织的结果。
(五)民营科技企业作为一个中小企业群体,其技术创新活动有其独
特的优势与特点
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1000万元以下的占
95%以上。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直是技术创新理论争论的焦点之
~。早期的经济学家如熊彼特、加尔布雷斯等十分强调大企业在技术创新
中的作用。熊彼特在1947年发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一书中,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
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创新最有力的发
动机”。②熊彼特的大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可用图3.6表示:
①高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②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
137页。
图3.6熊彼特的大企业技术创新模型
加尔布雷斯(Galbraith,J.K.)则表现得更为大胆,他认为:“明智的
远见⋯⋯是使由少数大厂商组成的现代工业成为引起技术变革的尽乎完善
的工具⋯⋯没有哪一种虚构比下列见解更完美了,即认为技术变革是受竞
争压力的小厂商运用它优于邻人的智慧的无比的创造精神的产物。可惜,
这是一个虚构。”①后来,卡米恩(Kamien,M.)等人把相似的观点归结为
两个假设:一是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二是不完全
竞争的市场比完全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②
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大企业技术创新有如下优势:(1)研究开发能
力强,而且在研究开发上能形成规模经济。如1970年,美国多于5000雇
员的大公司的R&D费用占所有产业R&D费用的89%。(2)资金有保证,
承担风险的能力强,企业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而且易于从银行获得贷款。
(3)人才较多,拥有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技能的人才。(4)R&D是一
种风险投资,只有大企业才能通过向不同研究项目进行分散化的投资以降
低风险,减小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5)管理方面的优势,大企业一
般都已经历过成长发展的过程,领导者和管理人员都已有相当的经验,并
已形成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程序。(6)生产技术较为先进,设备较好,这
些优势可以使企业能够进行大量的发明和创新活动。在50年代,美国企
业所掌握的专利,约有51%dq职工人数5000人以上的企业占有,30%由1000
--4000人的企业所占有。
①J.K.Galbraith:“American Capitalis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52
PP.86—87
②M.Kamien&N.Schwartz: “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P.91—92.
69
但是,也有很多研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1968年,曼斯菲尔德
(Mansfield,E.)考察了数个产业,并没有发现创新活动的规模经济效
应。“在给定规模的企业中,一个企业的重要发明数与其研究和开发费用
高度相关,⋯⋯在大多数产业,最大公司给定规模的R&D项目的生产率不
如一些小企业高。”①“就缩短时间要求研究的一定灵活性而言,一个较
大组织会因惯性,更困难的管理问题而受到限制。”②
纳尔逊在1967年的一项研究中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
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企业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之
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③
卡米恩和施瓦茨则论证了在完全垄断而无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重大的
技术创新不容易发生,因为此时缺乏竞争压力。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因企业规模小,创新条件有限,也不利于产生重大的技术创新。他们的结
论是:一个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将会促进最高速度的发
明创新活动,而由各具特色的中型企业组成的、新企业可以随时进入的行
业,最适合技术的进步。④ .
80年代以来,阿科斯(Acs,z.)等人的研究表明:随着市场集中程
度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趋于下降。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大企业的技术
创新优势比较明显;而在产业成长的早期,在创新和熟练劳动力的使用相
对比较重要的行业,以及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
现出明显的优势,而且创新的多少也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此
①w.Baldwin and J.Scott:“Market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Switzerland:Hardowed Academic Publishers,1987,P.76,77.
②转引自W.Baldwin andJ.Scott:“Market StructureandTechnological Change”.
Switzerland:Hard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87,P.76,77.
(耍)Nelson,R:“Technology。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ly Policy”,Washington。
Brooking,1967,P.67.
④转引自西蒙尼.温特劳布主编:《当代经济思想》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第79页。
外,创新战略可以在某种度上抵消中小企业内在的成本优势,有效地帮助
中小企业进入一个行业并提高其创新的活力。①
概括地讲,关于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众多研究显示,技术创新与企
业规模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
动中并不总是处于劣势。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纷纷
改变了过去过份倚重大企业创新的做法,转而非常关注中小企业的创新功
能。著名的英国中小企业实例调查刊物《波士顿报告书》中强调指出:“中
小企业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技术创新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它起着
培育新产业的基础的作用,它作为拥有技术创新的因素应该大写特写。”
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表明:为获得类似的科研成果,小企业每花
1“研究美元”,中型企业要花4“研究美元”.大企业要花24“研究美元”。
德国的调查表明,大企业的科研成成果只有1/4一l/5可获得经济效益。⑤
具体说来,与大企业相比,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
新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I、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容易产生出重要的“企业家精神”,
这是技术创新的基石和保障。
2、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领导层比较精干,管理效率较高,更有
利于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创新的决策。
3、由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寿命周期较短,产业组织演变迅速,
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中小企业更容易适应这样的市场环境,因而在一些
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此外,随
着市场不断细分,出现了一些容量较小而风险较大的特殊市场,大企业对
(DAcs,z.J.and Audretsch,D.B.:“Innovation and Small Firms”。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England,1990.
②转引自严基河:《现代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
15页。
③转引自傅德棣:《国外高技术及其产业政策剖析》,地震出版社1993年版,第24
页。
7l
这些市场一般不太感兴趣或不愿冒险涉足,而中小企业往往是这些市场技
术创新的主要提供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
(如风险投资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筹集资金和调配资源方
面的能力大大加强了,因而对企业规模的要求也大大地降低了。“虚拟公
司”的出现便是最典型的例证。
4、知识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企业规模的标准及企业成长模式。许多
新兴产业对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要求不高,而对人力资本和
知识有很高的要求。这为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契机。
当然,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劣势也十分明显,如技术
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利用外部信息的能力较低等。因此,中小企业在从
事技术创新活动时往往结合自身情况,表现出以下特征:
I、以群体性技术开发为基础
中小企业由于研究开发的课题较小,专职研究开发人员和投资都较
少,因此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强调集体参与,即上至经营者,下至第一线生
产工人和推销人员都参加技术开发活动,这种做法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易
于获得成功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大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2、以经营者本人的技术开发为核心
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例,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都是科技人员带着自身
研究成果创办的,经营者一般都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战略的制定、开发过程
的组织领导及具体的开发活动,这有利于在企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才、
物力和财力,及时解决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降低技术创新成本,
加快技术创新速度。
3、以开发实用化“短平快”技术为重点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以开发实用化产品和生产技术为主,很
少从事基础性研究。在实用化技术开发中,又以“短平快”项目为重点,
这符合其经营机制灵活的特点,有利于企业迅速收回开发投资,加快企业
发展;有利于与大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的科技力
量。
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72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内容与类型
在El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自
身的特点,制定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遵循市
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客观规律,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并结合企业实际制
定的总体的、长远的企业技术发展谋划。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是要回答以下六个主要问题:
1、本企业所在产业属于哪种技术类型?一般说来,每个产业都有其
最基本的技术类型。如大多数消费品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属低水平稳定型
技术;机械、精密仪器、运输工具等产业技术含量较高,属中水平的动态
型技术;通讯设备、电脑等产业技术含量高,属高水平的领先型技术。技
术含量越高的产业,技术创新的依赖度也越高。技术创新活动越需要进行
统筹安排。
2、预测本企业所在产业在未来会不会出现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如果
有,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些方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决定企业技术创新
的基本方向。.
3、近期本企业所在产业会有哪些技术变革?本企业顾客需求对技术
变革产生了什么要求?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决定本企业技术创新的
重点。
4、竞争对手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什么?它们目前在研究和开发哪些新
技术和新产品?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前景如何?对这些技术创新情报的
分析,有助于本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的思路。
5、本企业有足够的力量去研究开发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吗?有足够
的财力支持购买相关的专利LS?企业R&D投资能否在未来新产品销售额的
增长或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中得到弥补?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将决定企
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6、本企业在完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后,是否要立即投入使
用或投入市场?这主要涉及企业技术创新节奏的合理安排问题,同时也涉
及创新收益的最大化问题。世界著名的电脑微处理器制造商英特尔
(Intel)公司在安排新产品替代老产品方面有着十分成功的经验。如在
推出“奔腾”时,将486处理器的价格降至任何竞争对手都无利可图的程
度,而在推出“奔腾II”时又将“586”价格降至足够低的水平,从而既
保证新产品的领先地位,又不至于对旧产品市场构成威胁。
我认为,对于民营科技企业而言,其技术创新战略主要可以按照两个
方面进行分类:
1、按照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进入市场时间的先后划分,可以分为
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基本类型。率先创新指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
产生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完成
创新的后续环节,率先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开拓,向市场推出全新的
产品或率先使用全新工艺的一类技术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
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
者的足迹,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或反
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
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
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
2、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两
种类型。自主创新是以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为基础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活
动。合作创新是以合作为基本手段,通过与竞争企业、与有供需关系的上
下游企业和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等不同方式,以资源互补为内容的
技术创新方式。
民营科技企业到底选择何种技术创新战略,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
据企业宗旨与发展目标、总体经营战略、企业实力、产业竞争态势等因素
进行综合评判以后作出自己的选择。
(二)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市场战略选择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市场战略有二种选择:率先创新战略和模仿
创新战略。
以率先创新作为主导创新方式的企业通常是属于行业中的创新领先
者·这类企业之所以有如此的战略选择,是因为:(1)率先创新向市场首
次推出某一新产品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享有一定的超额垄断利润。(2)以这
种超额垄断利润为依托,z-3"以确立起该企业的领先创新者的市场形象。
(3)领先者形象在某些方面可以为企业赢得一定的优于其竞争对手的竞
争优势。(4)率先创新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领先一步,较其它企业之先掌
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秘密,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一种“技术壁垒”。
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或愿意选择率先创新战略,这是因
为,率先创新的企业要承受更为巨大的市场风险:(1)高额的开发费用投
入和较高的新产品开发失败率。率先创新是一项失败率很高的高风险性技
术活动。有资料显示,企业开发全新产品的失败率大致在2096--80%之间。
新产品开发失败对企业最直接的打击就是巨额资金投入的“付诸东流”。
如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为家用电器项目的失败付出了6.6亿美元,福特汽车
公司曾为“埃德塞尔”小型汽车付出了3.5亿美元。(2)任何一个率先创
新的企业,在其新产品入市的时候,其生产规模总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
里根本无法满足所有的市场需求,这就给大量模仿者的侵入以可乘之机。
(3)率先创新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巨大。一般说来,率先创新企业要
承担起培育市场的重任,为新创造的市场付出相当的市场教育和培养费
用,而这些投入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能否收回却是一个未知数。以万燕电
子公司为例,万燕公司虽然首次将数码技术和影像压缩技术合成,制造出
世界上第一台VCD机,但是国内VCD市场却被其它企业所瓜分,万燕为率
先创新而付出的高额开发费用无法如愿收回。
与率先创新的收益和风险相比,模仿创新虽然难以获得像率先创新
那样的超额回报,但它却能有效回避率先创新的风险和高额的投入,这是
因为:(1)模仿创新进入新技术领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自然有
效地降低了技术的不确定性。(2)模仿创新能够充分利用率先创新在技术
方面的溢出利益,这种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
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购买到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使得模仿创新
的投资大为节约。日本在1950--1975年间共引进了25700项外国技术,
向国外企业偿付的专利费、技术指导费等共为573000多万美元。据估计,
如果依靠日本自己的力量进行研究开发,从研究试验到设计等直接间接费
用约需1800--2000亿美元,这就是说,日本通过模仿创新节省了大约9596
以上的研究费用。(3)模仿创新的技术开发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商业前景。
因为模仿创新更偏重于对率先产品功能的改进和完善,努力弥补设计和生
产制造之间的缺口,使得模仿创新产品性能更趋完善,更能迎合消费者的
需求。(4)模仿创新通过合法的手段也能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法律保
护,这是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的一条捷径。在这一点上,首先要将复制、
模仿与模仿创新区别开来。复制较为简单低级,它是指原样不动地照搬照
抄。模仿则主要指的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而获得模仿对象的特质。
而模仿刨新则是较复制和模仿都为高级的行为,它以模仿为基础,不仅包
括对对象的学习,还包括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改进提高。因此,从
模仿到模仿创新,有质的飞跃。模仿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活动,其中包含着
大量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同样能够形成知识产权。因此,知识产权制度的
保护是双边的,它不仅保护着率先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同时也保
护着模仿创新者进一步形成的合法知识产权不被其他跟进企业非法侵占。
当然,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别只是相对的。纵观国内外不同类
型的企业,没有哪一家企业(无论该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有多雄厚)是完
全依靠率先创新方式而不完全模仿别人的产品的,同时,任何一家企业在
模仿别人产品时也必须或多或少地加进一些自己的创意。因此,民营科技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不能完全偏向于一种方式而放弃另一种方式。但
是,民营科技企业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点选择一种技术创新市场
战略。
我认为,对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而言,较为理想和现实的技术创新市
场战略应该是模仿创新战略。首先,我国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规模较
小,创建时间较短,还不具备承受率先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的能力。
其次,我国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资金比较紧缺,科技人力比较缺乏,还不
具备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再次,从客观上讲,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技
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特别是国际先进技术)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二者形成了一个较明显的技术梯度,这是民营科技企业采取模仿创新战略
获取技术后发性优势的客观基础。最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模式演进
的规律表明,模仿创新是不可跨越的发展阶段。一国经济和一家企业的真
正强盛最终是建立在技术自主创新基础之上的,只有在某一或若干重要领
域具备了从事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成功地进行率先创新时,一
国的经济和一家企业的发展才能算真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能否推
一76
进率先创新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也不是人为可以规定的。一国从技术后进
走向技术自主必须要经过一段漫长的道路。曾几何时,日本被认为是一个
缺乏创造的国家,20世纪富有代表性的50项发明,没有一项是日本人的。
然而,今天日本却在许多领域走在了前列,基本上步入了技术自主的时代,
并成为当今国际上主要的技术输出国。日本这样的成就并非一开始就是通
过不断地推进率先创新实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模仿创新追赶
阶段。①
当然,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选择模仿创新战略,并不否认少数经济实
力雄厚、技术基础扎实的民营科技企业选择率先创新战略,抢占技术市场
的制高点。
民营科技企业在选择模仿创新战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转变技术创新思想观念
应该看到,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它虽然是借助于技术手段而实
现的,但其成败和绩效的最终评判指标不是技术指标,而是经济指标。因
此,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突破,如果不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企业
而言就不是成功的技术创新。反之,尽管模仿创新在技术上贡献有限,但
如果它产生的经济效果十分显著,就应该是成功的创新。因此,技术的先
进性并非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只有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才能摆正模仿创
新的位置。
2、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适合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模仿创新类型
按模仿创新中的创新点分,可以将模仿创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产品性能改进型。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开发以及改进的设计、改进的
材料、改进的工艺等,对率先创新产品的性能加以完善和改进,以便更好
地适应市场需求。(2)工艺改进型。主要是针对率先创新投入市场初期工
艺尚不完善,产品质量不高或不稳定,生产效率低的缺陷,通过工艺改进,
生产出较率先创新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富有竞争力的产品。(3)市场拓
展型。主要是拓展率先创新者所开辟的新市场,在率先创新产品系列化之
前,通过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占领率先创新尚未覆盖、无力覆盖或主动放
①施培公:《后发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77
弃的部分市场。(4)移植型。是指将率先创新的思路和技术充分吸收下来,
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另一项新产品,或者借用率先者的工艺开发出新的工
艺,用以生产另一种产品。
3、成功的模仿创新离不开自主开发的支持
模仿创新虽然是以模仿为基础的,但本质上它是一种创新行为,而
不是简单的模仿。因此,只有将模仿创新的目标放在“创新”上,努力提
高模仿创新的深度,才能避免“模仿”所带来的被动性及其他劣势。从某
种意义上讲,没有自主的技术开发,就不能成为模仿创新,而只能永远停
留在模仿、仿制的水平。深度的模仿创新只能靠大力的自主开发来推进。
由于中国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资金紧短,科技人才缺
乏以及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存在着相当差距的客观基础决定着大
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将模仿创新战略作为自身主导的技
术创新战略。在技术创新领域中,可以说模仿创新是最具活力的,它具有
多样性、多层次性、大规模性的特点,它包含着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商
业化能力两个方面,这是由于技术具有“后发优势”和市场环境、市场需
求迅速变化而产生的。这里松下公司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说明,在索尼公
司开发出2小时的录相带后,松下公司却根据类似体育比赛等的录相需
要,开发出录像时间长达4小时的录像机及其盒式磁带,从而在此领域将
索尼公司的产品逐出市场,这表明松下公司善于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和其
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及商业化能力的强大。
因此中国民营科技企业采用模仿创新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战略仍然有着
广阔的发展空间,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积累的过程,民营科技企业应
在此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创新”这个核心,发展自己的技术产品的创新能
力和商业化能力。
4、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化
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从诞生到商品化要经过如下的转化链:B—◆A
—◆D—◆P。B(Basic Research)是基础研究。A(Applied Research)
是应用研究。D(Development Research)称为发展研究,是运用基础、
应用研究的成果,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进行的研究工作,其
成果是样品、样机并形成较完整的工艺生产方案,其中还包括了开发设
计、研制、工程研制、中间试验、扩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a P(Production)
是生产应用,它是发展研究成果的实施,标志着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商
品,最终取得经济效益。在这个转化链中,科研生产部门是紧密结合的,
企业不再是简单完成生产(P)的一个孤立环节,而是更深入地插手于部
分乃至整个转化链,将企业经营的范围不断向转化链的源头延伸。各环
节的研究机构被部分或全部合成于企业之内,原来各环节之间纯粹的市
场交换为企业内部受到管制的交易关系所取代。这种现象,称之为内部
化,其本质就是企业将原本在企业外部的经济组织合成于企业之内、用
内部管理取代了外部市场。这实际上也是企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促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部化的问题。之所以要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
部化,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机制本身与技术作为中间知识产品的特性不
相适应的问题以及由于资产专用程度提高导致交易成本不断提高的问
题,以及有效地解决创新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沟通问题。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化。我认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
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化,目前关键要解决一个资源组合问题,中国长
期以来存在着科学研究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
多数科研机构外生于企业,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大量浪费。民营科技企业应
善于利用其自身在制度创新上的优势,通过协议合作、合资、联合、吸收
合并、兼并等多种形式对社会科技资源进行组合,以壮大自身的自主创新
能力。
同时,民营科技企业还应逐步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三个平台:基础及应
用研究平台,研究发展平台,商业化的平台,从而构建起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的支撑体系,并保证创新收益的实现。基础及应用平台主要是为了保证
企业能时时把握住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并及时了解技术突破引致的产业
结构变化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始终保持创新成果的先进性和前瞻性。目
前对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而言尚不具备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能力,
但可以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信息进行研究,以对所处产业的技术进步
的趋势和发展进行把握和预测,同时为企业将现有技术商业化提供指导。
研究发展平台是指企业如何将现有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以实现其商业化,
这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应大力建设并内化的。商业化平台,指的是如
何将创新技术成果投入市场,这是企业创新收益能否实现的关键。
5、注重发展由技术推动所导致的技术创新,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技术创新经济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中有二个重要因素,一个
是技术推动,另一个是市场需要,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推动着企业技术创
新的实现。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来讲,要想取得超常规的发展,缩小与世
界先进技术的差距,就要在创新中充分重视技术推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
作用,也就是要在保持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的同时,善于利用最先进、突
破性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产品创新,以在市场上取得局部的技术上的优
势,获得跨越性的发展。例如在生物工程领域,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
发展,对人类医疗健康、制药、农业、环境保护和食品等行业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美国Genetic公司就是率先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出了用于治疗
人类心血管病的TPA药物,跨越了传统的从天然动物体液及代谢物中提
取生化药品的制药方式,从而奠定了其在基因工程制药领域的领先地位,
亦使公司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具有数十亿美元的跨国
公司。
6、应在比以往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评价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
新成果
前文多次谈到,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的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
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国际间的贸易壁垒将逐步拆除,中国市场化程度的
提高,地方保护主义所起的作用也正在消失,过去的“本地区没有”、“本
地属先进水平”的成果,已经不能成为企业一项创新产品能否商业化的充
分条件,这就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技术水
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它们必须在比以往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去评价自
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来判断其是否具有商业化的前途,否
则只能充当市场的启蒙者和牺牲品,为市场的后来者提供条件。
7、模仿创新企业同样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
模仿创新过程在多方面都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如何遵守知识产权的
有关规定,尊重率先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
所赋予的权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模仿创新企业值得重视的重要问
题。
8、确立差别化、专业化的市场战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导向
企业总体经营战略有三种类型:成本领先(Cost Leadership)战略、
别具一格(Differentiation)战略和集中一点(Focus)战略。成本领先战
略是以工艺创新和经营规模为基础的,而别具一格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是
以产品创新建立差别化、专业化的市场为基础的。根据中国民营科技企业
的客观情况,应选择后二种战略作为自己的主要经营战略,确立自身差别
化、专业化的市场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并为企业技术
创新提供导向,在这点上,“三九”集团在技术创新方向上的选择值得借
鉴,“三九”集团根据国内制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意识到在西药、
合成药领域与国外厂商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将其技术创新重点放在中药领
域,特别是中药针剂的开发,即中药西用,这是国外制药厂商无法在短期
内追赶的领域,而在中国却有其广阔和稳定的市场,这就通过差别化和专
业化,利用中国独有的技术将竞争者拒之门外,同时“中药西用”这一创
新思想又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三)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方式的战略选择
提高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二种:自主创新方式
和合作创新方式。
从国际技术竞争的现状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竞争战略选择角度
看,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要真正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并保持一定的
市场地位,就必须有强大的技术自立能力。对民营科技企业而言,建立自
主创新机制,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成为行业市场领先者的必要条件。
而民营科技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也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战略要求:
首先,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担任主角的企业家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和进取精神,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及早地预见市场、技术的变化
动态,更要有相当的决策能力和胆识,一旦发现某种潜在的市场机会就要
敢于立即做出行动的决定。有了这种精神和良好的企业家素质,民营科技
企业才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才能够重视对自身研究开发能力的大量投入
和培育,才有能力发现机会并依靠自身的能力实现这一机会。
其次,自主创新要求对自身研究开发的高投入和相应的组织保证。
8l
自主创新战略是由企业通过市场调研,预测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建
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开展基础理论及有关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探
讨新产品的原理与结构,从而研制出本企业独特的新产品。这一过程一般
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三个阶段,故多为实力雄厚的企
业所采用。以深圳华为公司为例,1998年该公司中央研究院专职技术研
究及开发人员达3200多人,占公司全体员工的40%多,公司全年投入研
究开发的投资达6亿多元,华为公司拥有30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在北
京、上海等地设有研究所,并在美国硅谷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兰博公司,跟
踪世界一流技术。
再次,从技术竞争角度看,自主刨新活动要带有相当的率先性,要
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要有快于其他企业的敏感和迅速的市场反应能力。
这种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表现在当市场总量、结构等某一个或几个方面
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够及时地感知到这些变化,及时了解这些变化的趋势,
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策。
最后,自主创新活动效益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创新企业的市场营销
能力,企业的研究努力效果如何,最终都要由市场做出评判。因此,企业
在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配之以市场开拓的力量,以尽快被市场接受
和认可。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营科技企业都适合采取自主创新战略。就大
多数民营科技企业而言,虽然它们并不缺乏企业家精神、市场开拓能力及
市场反应能力,但是其创新资源还十分有限,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还不雄
厚,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
术档次和效率。尤其是在我国,创新资源分布极不合理,创新人才主要集
中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研究与开发活动严重脱离
市场需求,创新的无效投入和无效劳动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市场需
求却得不到创新的支持,形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因此,就我国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目前的技术力量和水平来看,要走向技
术自立,要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首先创新战略选择,这中间还有较长的
一段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另一种技术创新战略方式——合作创新,就
成为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必然选择。
民营科技企业选择合作创新战略的动因,来自于内外两大方面,具
体表现为:
l、市场的全球化。在这一趋势下,民营科技企业不仅要面对来自国
内的竞争者,而且还要同时面对来自于全球市场的国外竞争者,这就必然
会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民营科技企业
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来适应市场全球化的变化,要通过不断创新,
用国际化的高新技术取代已有技术,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而这种适应,往往是民营科技企业单凭借自身的资源和技术能力所无法实
现的,企业必须选择合作的方式,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
率来适应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2、合作创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早在100
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制造了
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一种集体力。”①它是一种由“许多
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②因此,合作创新必然会产
生新的聚合力,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一方面,民营科技企业出于竞争的
压力和发展的需要,必然要寻求新的创新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一些科
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也有要实现市场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成为
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创新的直接动因。而民营科技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则就更有利于创新资源的集中使用,还可以避免重复开发和投资,提高创
新效益。
3、合作创新可以缓解技术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技术进
步速度的加快,促使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的投入不断增加。对民
营科技企业而言,研究开发一项新技术,不仅是一项费用高昂、技术复杂
的系统工程,而且往往要承担巨大的多变性和风险性,企业单凭自身实力
很难自主完成这一工程,必须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来共同参与,取长
补短。
4、合作创新还具有促进技术扩散的作用。不同创新主体合作的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84页。
83
程,也是一个技术、经验和知识的交流过程,而且比起一般的技术转让,
合作创新群体的交流范围更广,既有创新成果的交流,创新过程的交流;
又有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交流范围的扩大,促进了技术扩散速度及效
率的提高。
民营科技企业选择合作技术创新战略,既可以是以研究开发为基础
的全过程创新,也可以是在某项创新活动进行过程中的某一关键项目或环
节上的创新。民营科技企业选择合作创新战略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合作创新活动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但因涉及的具体的创新主体是
两家或两家以上,所以创新活动的目标一致是协调创新活动和发挥合作优
势的基本要求。合作目标的制定应具体和明确,为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
同时还需要制定必要的合作规则和期限要求,以求创新过程中协调、约束
合作各方的工作。
2、合作双方根据合作项目规模、性质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合作
方式。合作创新方式具体有很多种,如有联系较为密切的合资企业合作、
联系较为松散的项目合作等。不管选择怎样的合作方式,都需要合作各方
的共同投入和参与。合作各方应在“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原则上各尽
所能,因合作的目标具体要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投入方式,相
应地,还要选择不同的收益分配方式和风险分担方式。
3、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建立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在合作创新过程
中,由于市场需求、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
合作创新在项目选择、项目开发、应用投产及扩散辐射的每一个环节都存
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为了保证合作创新的顺利开展,需要以合作协议的
法律形式来明确合作各方的关系,明确规定好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相
应的利益,并以此为据,对合作创新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与检查。这样,才
能保障合作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4、对于较大和大型的合作项目,尤其是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与国
家竞争力提高密切相关的重大创新项目,在合作过程中应争取得到政府不
同方式的支持。有些创新项目本身可能就是由政府倡导和直接投资的,政
府给予政策优惠支持,以确保这些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有些创新项目则
是由政府以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方式给予指导性扶持,如我国实行的“火
炬计划”、“产学研联合工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将大大推动合作创新
的开展。
第四章制度创新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一、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制度的内涵与制度的构成
在西方经济学中,制度是一个含义十分宽泛的概念。早期的制度学派
代表康芒斯就说过:“制度的观念很难捉摸”,他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为
控制个体行动。”①他认为,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就是“运行中的机构”,它
包括两个方面:(1)机构即组织,“从家庭、公司、工会、同业协会直到
国家本身,我们称为制度。”(2)机构的运行,即集体行动,包括无组织
的习俗和有组织的行动。②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杰出代表T.W.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
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③这一定义为以后研究制度的学
者所接受。舒尔茨认为,某些服务的提供者,它们应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产
生,他将制度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了富有经济意义的归纳:(1)用于降低交
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等;(2)用于影响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
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公司、保险等;(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
个人收入之间的联系的制度,如财产,包括遗产法,资历和劳动者的其他
权利等;(4)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如高速
公路、飞机场、学校和农业试验站等。舒尔茨还联系现代经济增长的事实
指出,对制度的新的需求是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结果。
对制度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荣获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华
盛顿大学教授道格拉斯.诺思则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制度”一词的含义;
首先,制度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则。“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
①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1页。
②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6页。
③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
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53页。
86
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
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①
其次,制度是一种收入的过滤器、调节器。“制度作为过滤器不仅存
在人与存量资本之间而且存在于资本存量与经济实绩之间。它决定了体制
的产生及收入分配。”②
第三,制度是一种约束机制。“界定个人行为的特征是重要的,这些
特征构成了制度的约束。我们援引经济理论中的最大化假设来作这一说
明。这一假定假设,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前提下,个体寻求在任何与所有的
边际上实现最大化。这样,通过对行为进行一定形式的约束,人类的组织
成为可能。若是没有约束,⋯⋯也就不可能有文明存在。”③
第四,制度内含着一定的激励机制。“整个制度在社会与经济间促进
探索、实验与创新的程度上将起关键作用,可以将这些归结为适应效率。
制度框架中所内含的激励结构会导引边学边做的进程以及默认知识的发
展。”④
第五,交易费用是制度理论的基础。“我的制度理论是由一个关于人类
行为的理论结合一个关于交易费用的理论建立起来的。通过这两者的结
合,我们就可以理解制度为什么会存在,以及它们在社会中起怎样的作
用。”⑤“制度所提供的交换的结构,加上所用的技术决定了交易费用。”

在理解“制度”内涵的过程中,必须把“制度”与“制度安排”的关
系搞清楚。新制度经济学家经常使用“制度安排”这一概念。制度安排的
定义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⑦制度安
①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6页。
②③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6、231、226—
227页。
④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9页。
⑤⑥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46页。
⑦L E.戴维斯.D.D.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
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71页。
87
排可能是最接近于“制度”一词的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或者说,制度安
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制度安排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命的。不过,它
必须至少用于以下两个目标:一是提供一种结构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
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二是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
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也有人把上述制度安
排的两大目标分别概括为经济原则(或经济效率原则)和安全原则。例如,
出于安全目的而存在的制度安排有家庭、合作社、保险和社会安全项目。
实现经济功能的制度安排有公司、灌溉系统、高速公路等。当然,有些制
度安排包含着多种目标,像家庭和合作社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同时实现
多种功能。①
对制度构成或制度结构的剖析,是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前提。新制度
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
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个部分就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l、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非正式约束又称非正
式制度安排,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
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从历史来看,在正式约束设立之前,人们
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约束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约束也只占
整个约束很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规则约束。
一般来说,非正式约束包括对正式约束的扩展、细化和限制,主要由价值
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构成。在非正式
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
范、道德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
验”模式。
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
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长期以来,意识形态一直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关心的主题。新制度经济学家更具体地分析了意识形
态的经济功能。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
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正如阿罗所指出的那样:“雇员服从命令和市民
①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88
服从法律的程度,远大于以控制为基础所作的解释。”①具体说来,意识形
态的制度性作用可以概括为:(1)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
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而使决策过程简化。(2)
意识形态是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
起的,有助于缩减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时所耗
费的时间和成本。(3)当个人的经验与其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会改变意
识形态上的看法,试图发展一套新的、能更好“适应”其经验的合理解释,
即新的意识形态来节约认识世界和处理相互关系的费用。
意识形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当
个人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而无法迅速、准确和费用很低地作出理性判断,
以及现实生活的复杂程度超出理性边界时,他们会借助于与价值观念、伦
理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性等相关的意识形态来走“捷径”或抄近路。
这是因为,第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信息费用的工具:第二,成功的意
识形态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车”问题;第三,意识形态能减少强制执行法
律和法院的费用以及实施其他制度的费用。
2、正式约束(Formal constraints)。正式约束又称正式规则或正
式制度安排,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
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
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制约着人们的
行为。
具体说来,正式约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界定两人在分工中的责
任的约束,即为人们给出行为的目标。(2)界定每个人可以干什么、不可
以干什么的规则,即为人们给定“选择空间”的边界。(3)关于惩罚的约
束,即约定对(2)中规则的违反要付出什么代价。(4)度量衡规则,即
交换各方约定如何度量每个人的物理投入与物理产出。社会越复杂越能提
高正式约束形成的收益率。这是因为,任何规则的制订及其实施都是需要
成本或费用的,规则适用范圈越广,那么规则实施的边际成本也随之下降,
即规则的实施也有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
d)^rrow,Kenneth J.,‘‘The Limits ofOrganization”,NewYork:w.w.Norton.1974
89
实际上,把制度划分为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只是为了理论分析的
方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发展的“共同影
响”是很难分割开的。从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关系上看,正式约束只
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从制度变
革的速度看,正式约束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非正式约束的改变却
是长期的过程。从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一些正式约束尤其是那些具有国
际惯例性质的正式规则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的,这就大大
降低了正式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成本。但是,非正式约束由于内在着传统根
性和历史积淀,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一项非正式约束尤其是意识形态能
否被移植,其本身的性质规定了它不仅取决于所移植国家的技术变迁状
况,而且更重要的取决于后者的文化遗产对移植对象的相容程度。这就告
诉我们,在进行制度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照搬国外经验是不可能
成功的,国外再好的正式约束,若远远偏离了土生土长的非正式约束环境,
也是“中看不中用”。
3、实施机制。判定某种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种制度的正式约束
与非正式约束是否完善之外,更主要的看这种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
离开了实施机制,那么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约束便形同虚设。“有法不依”
有时比“无法可依”更坏。
实施机制的建立根源于以下几个原因:(1)交换的复杂度。交换越复
杂,欺骗、违约行为的概率越高,那么建立实施机制就越必要。(2)人的
有限理性及机会主义行为动机。使人们不可能达成完全的协议或契约,而
制度实施机制的建立则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3)合作者双方信息的
不对称性,容易导致对契约的偏离,这样,强制性的实施机制便成为任何
契约能够实施的基本前提。
检验某种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有效(或是否具有强制性),主要看违
约成本的高低。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将使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使违约行为变
得不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而当某人从事违约行为的预期效用
超过将时问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他便会选择
违约。因此,一些人成为违约者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而在于他们的利益与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
如果把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都界定为一种契约关系,假定违约同违
约被发现的可能性,违约后的惩罚及违约意愿等其他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
关联,则这种关联可用函数表示:
0j=0j(Pj,Fj,Uj)
其中,Oj表示特定时期的违约数量,Pj表示每桩违约被发现的可能
性,Fj表示每桩违约被发现后的惩罚,Uj代表所有其他影响的混成变量。
因为只有判定违约,违约者才会受到惩罚,所以实际存在一种“价格的差
别待遇”和不确定性:如果判定违约,那么他将因此而为每桩违约支付Fj,
否则他将分毫无损。Pj或Fj的任何增加(制度实施机制的强化)都会减
少违约行为的预期效用,进而减少违约数量。
(二)制度的功能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长期以来,古典经济学忽略了制度的重要作用,把制度看成既定的外
生变量,以致于使其经济理论受到实践的严重挑战:为什么拥有世界上第
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技术的前苏联未能出现普遍令人满意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拥有巨大的“石油美元”资本的中东国家未能成为新兴工业国?为
什么号称“铜矿之国”的扎伊尔、赞比亚仍然是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1968年,诺思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1600--1850年海洋
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中,经过对海洋运输成本的多方面的统计分
析。发现这一时期尽管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
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活跃,因而航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
导致海洋运输成本下降,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显著提高。在1973年
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一种新世纪史》一书中,诺思异常鲜明地提出
了自己对经济增长的见解,他从制度的主要参数即产权结构的变革来解释
西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强调“除非现行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
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即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
诺思考察了10世纪到16世纪期间的产权发展史,认为:在中世纪,权利
的演化还相当模糊,资源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还不显得稀缺,因而尚未出
现产权的压力和契机。只是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和人口几何增长规律的
作用,最终导致私有权的形成和演变。而产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又从制
度上激发和保护了经济领域内的创新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9l
1981年,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把制度变迁理论扩展
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用来解释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
展史,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的新制度经济学体系。
具体说来,制度的功能及其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l、降低交易成本。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
与组织最好依靠那只“看不见的手”来不受干预地发生作用。只要存在完
全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就能够根据价格信号作出决策,并能实现最有利
的结果,资源能被投入最有价值的使用,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也使
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分析逻辑下,其他一些协调与组织经济活
动的制度和组织则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过程则被
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这样,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全无磨擦的
过程,且人们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角也不存在。但事实上,搬开交
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企业是很难达成交易的。因为任何一项经济交易的达
成,都需要进行合约的议定,对合约执行的监督、讨价还价以及要了解有
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与需求的信息等等。这些费用不仅存在,而且有
时会高到使交易无法达成。约翰.丁.沃莱斯和诺思1986年的实证研究表
明,197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被消耗于交易因素。科斯定理表明,
在交易费用大于零时,制度安排不仅对分配有影响,而且对资源配置及产
出构成有影响。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产生了一些用于降低这些费
用的不同的制度安排。如科斯最早提出企业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降低交易
成本。
2、为经济提供服务。著名经济学家T.w.舒尔茨认为,制度的功能就
是为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如货
币的特性之一是提供便利:租赁、抵押贷款和期货可以提供一种使交易费
用降低的合约;市场可以提供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共担风险;学校可以提
供公共服务等。在舒尔茨看来,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制
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
3、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传统经济学过分强调对竞争的研究,而忽
视了对合作的研究。而实际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
系并不仅仅只有竞争,而且还有合作。如果说竞争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与
效率的话,那么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和谐与效率。竞争和合作是一对矛盾
的统一体。在传统经济学里,价格机制可以使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达到一
致。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
个别企业自身不可能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如博奕论中的“囚犯困
境”模型那样,理性的个别企业理性行为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新制度经
济学在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与冲突时,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主
张的那样,通过政府干预来避免市场失败所导致的无序状态,而是认为,
如果一种制度不能满足个人理性的话,就不能贯彻下去,这时,应该设计
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而不是否认个人理性。
因此,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是制度起源的重要原因。而制度的基本
作用之一,就是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为
企业间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4、提供激励机制。道格拉斯.诺思在分析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时指出: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
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设施,并确立财
产所有权,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使个人的收益
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①所谓个人收益率,是指经济单位(个人或企业)
从其所从事的活动中获得的纯收入量;社会收益率则是社会从同一种活动
中获得的纯收益总量,它是个人收益率加上这种活动对社会其它成员所造
成的最终的影响。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可能趋向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所谓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实质上是使经济主体所付出的成本与所
得的收益真正挂上钩,防止别人“搭便车”或不劳而获。
有效的所有权制度是使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的基本条件。
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如果明确规定每个人的专有权,‘为这种专有权提供
有效保护,并通过降低对革新带来额外“利益”可能性无把握的程度,促
使创新者的活动得到最大的个人收益,那么,这个社会就更富于“革新精
神”,并且更能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如果一个社会规定个人权利的制度
不明确,这个社会进步就更慢。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中,个人收益率不
①逆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l页。
93
断接近社会收益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正是由于保密、奖
金、版权、专利权等制度在不同时代被“发明”出来,才使个人的努力和
创新获得了一种持续的激励,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
5、促进外部效用内部化。当某个人的行动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
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而如果存在外部性
问题,一个企业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就不完全由他自己承担;反过
来,他也可能在不行动时,承担他人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科斯在其
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认为,许多外部性问题的产生都与产权界定
不清有关,而建立排他性产权制度,就可以引导企业将外部效用较大地内
在化。
6、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具有随机应变、投
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倾向,即机会主义倾向(opportunism)。
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机会主义动机或行为往往与
冒风险、寻找机遇、创新等现象有一定的联系,机会主义的对立面就是保
持现状;另一方面,机会主义又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机会主义者
有时把自己的成本或费用转嫁给他人,损人利已。而制度可以通过明确界
定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综上所述,可以把制度的功能及其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过程概括为
图4.1。
(三)制度创新的动因与一般过程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换过程。从动态的观点看,
制度创新实际上是从制度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制度均衡的过程。所谓制度均
衡,是指在交易技术结构既定的条件下,在可供选择的制度范围内,实际
选择的制度能够实现制度收益最大化。当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个不能成
立,制度均衡状态便被打破。具体说来,导致制度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有:
(1)制度的初始选择不是最优的,在可供选择的制度形式中,仍有比现
有制度效率更高的制度形式。(2)以前未曾进入选择范围的更有效率的制
度形式的出现。这种新制度的来源既可能是系统内部的发明,也可能由系
统外部输入a(3)原有交易技术结构的改变。新技术和工艺的应用,市场
范围的扩大,人口和资本存量的增加,以及自然资源状况的变化都可以导
图4.1制度功能及其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
致交易技术结构的改变。
当制度出现非均衡时,就意味着这种制度安排还存在潜在利润,没有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潜在利润的存在,是制度创新的基本动力,即经
济主体希望通过制度创新来获取在已有制度安排中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
潜在利润是由外部函素导致形成的利润,一般说来,以下四个方面引致了
潜在利润:
1、规模经济。实现规模经济必须获得大量资本,,而获得资本的多少
又与企业组织形式密切相关。个人所有的古典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由于具
有有限的寿命和无限的责任,并且当企业破产时,资本仍然悬残余寿命的
一部分,使负债经营更为困难。因此,这类企业获取长期外部融资的能力
很低。相反,作为企业制度创新的公司,由于具有无限寿命和有限责任,
使获取资本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创新者可以获取实现规模经济所带来的
利润。
2、外部成本和收益的变化。如果潜在的利益或成本不是卣作出决策
的单位获得或支付,就存在外部性。在存在外部性时,一些包括内部与外
部的,可以对所有权益和成本进行计算的新的制度安排将可能增加社会总
净收益。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
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风险是削弱经济活动的因素,因此,克服风
险的制度也能导致收益增加。保险制度的创新虽然会产生新的成本,如组
织成本,评定风险的成本,影响保险合约的成本等,但是,旨在创新一些
保险方案的制度再组织,常常能使总利润增加。
4、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交易费
用存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日益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交易费用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信息费用。如果信息没有成本,所有市场上的价格
就只有因交易费用而产生的差别。但事实上,信息是有成本的,因此,减
少信息成本的组织制度创新便应运而生了。
没有潜在利润,就不可能有制度创新;但有了潜在利润,制度创新也
未必发生。因为制度创新是有成本的。经济主体在进行制度创新的选择时
是有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最主要的行为特征是进行收益与成本的比较计
算。因此,只有当通过制度创新可能获取的潜在利润大于为获取这种利润
而支付的成本时,制度创新才可能发生。正如戴维斯和诺思所说;“如果
预期的净收益(即指潜在利润)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
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
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①
一项制度创新是否能实际发生,取决于下列条件能否成立:
Wn/(Wo+Tc)>1
式中wo为旧制度安排的净收益(制度总收益减去制度运营成本),wn
为作为创新目标的新制度净收益,Tc为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额外成本(区别
于制度运营成本)。显然,只有当wn超过Wo(它可看作是采用新制度的机
会成本)和Tc时,有关经济主体才会进行制度创新。
①L E.戴维斯.D.C.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
迁》,上海三联15J占1991年版,第274页。
96
由于制度创新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完成,经济主体所直接面对的新制度
安排,往往是那些多少趋近于但又区别于作为创新目标新制度的过渡性制
度安排。这些过渡性制度安排对创新决策有着非常实际的影响。因此,在
“制度创新公式”中加入对过渡性制度安排净收益wt的考虑是必要的。
在逻辑处理上,可以把Wt看成是趋近于并最终等于Wn,或者说,Wn是
Wt的一个特例。此外,依据制度变迁中所遇到的阻力的费用的起因差别,
Tc可区分为协约成本cc,适应成本Ac和磨擦成本Fc。①协约成本包括
搜集有关新协约信息、谈判、签订新协约过程中的各种费用;适应成本指
新协约签订后(新制度安排确立后),包括协约签订者和接受者在内的人
们为了适应新协约(新制度安排)而受到的损失和付出的努力;磨擦成本
则指某些人或集团抵制,反对制度创新所导致的损失和费用。于是,“制
度创新公式”可以改写为:
Wt/[Wo+(Cc+Ac+Fc)]>1(Wt—’.wn)
当制度创新的收益大于制度创新的成本时,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可以
具体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形成“第一行动集团”。所谓“第一行动集团”是指能预见
到潜在利益,并认识到只有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够得到这种潜在利益的决策
者。它对制度创新起主要作用。
第二步,“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的方案,如果还没有可行的
现行方案,那就需等待制度方面的新发明。
第三步,在有了若干可供选择的制度创新方案之后。“第一行动集
团”按照最大利益原则进行比较和选择。
第四步,形成“第二行为集团”,即形成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第
~行为集团”获得利益的组织,它能促使“第一行为集团”的制度创新方
案得以实现。
第五步,“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
创新。“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为集团”都是制度创新的主体。“第一
①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载‘经济研究》1993
年lOj圳,第27-_35页。
97
行为集团”是制度创新的策划者、推动者;而“第二行为集团”是制度创
新的实施者;··第一行动集团’’能通过制度创新创造收入,而“第二行动
集团,,不创造收入,只参加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制度创新的过程可以如图
4.2: ,
图4.2制度创新的过程
(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范畴。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概念,但马
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却从哲学高度上解决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辩证
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
面,二者的对立统一,叫作生产方式。生产力具有内在动力,它经常处于
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同生产力不断
变化的状态比较起来,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则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生产的
变革和发展,总是以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开始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相互关系上,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
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
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①“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
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②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把科学首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3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98
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没有~个
人能象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
都感到真正的喜悦。”①所以,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是社会生产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了,必然会引起
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社会的
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
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
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
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②
但是,生产关系决不是消极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它对生产力具
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便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
产力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革,都是由生产
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
转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生产
关系和其他历史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根据社会的需要
而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产的基础上,并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发展起
来。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
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但是,这只是通过使人
工从属于资本,只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③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把一定的社会制度看作是决定科
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基本前提,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人剥削人的私有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
无比广阔的前景。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为劳动人民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第372—3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③马克思:《机器、白然力和科学的应_【f』》,人民山版社1978年版,第212页。
99
自已掌握,“使科学技术知识不是用来为~小撮人发财致富、腰缠万,
①而是当作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生活,为共产主义提供物质技7
础的重要手段,官完全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术和科学的进步昧着榨取血汗的进步,科学技术被资本家用作发财致富,
使工人从属于资本的手段,只能加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使劳资矛盾要
加激化。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对生产
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因而技术创新较之制度创
新对现代经济增长具有第一位的推动作用,有更深层次的重要意义。同时,
制度和制度创新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技
术台q新和制度创新是~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长期来看,
技术创新会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则会保障技术创新的功能得以发挥与
实现。。
新制度经济学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看成是一种“创新过程”,经
济制度的演变可以认为是人为降低生产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技术创新
则被认为是人为降低生产的直接成本所作的努力。②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的动力都来源于某些经济变量所诱致的潜在利润,丽潜在利润的产生又导
源于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正如戴维斯和诺斯所认为的:“用于解释技术
变迁的理论也可以用于分析制度安排的变迁。一项制度安排毕竟仅仅是使
得资源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进行组合的一系列安排中的一种,从这一意义上
说,它们不过是技术流程的另一种形式(尽管或许是一种更为一般的形
式)。”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以往认为的经济增长的原因,如技术进步、投资
增加、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本
身,经济增长的原因只能到引起这些现象的制度因素中去寻找。在技术刨
①《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6页
②汪丁uj‘:《制度刨新的一般理论》,载《经济研究》1992.5,第69-79页。
③娥维新,诺斯;《制度怠lj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08页。
100
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关系中,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
而不是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
度选择会将技术创新引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家通过重新解读历史,充分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
的促进作用。在解释为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增长首先发生在荷兰和英国这个
问题时,诺思认为:“在这两个国家,持久的经济增长都起因于一种适宜
所有权演进的环境,这种环境促进了从继承权完全无限制的土地所有权、
自由劳动力,保护私有财产、专利法和其它对知识财产所有制的激励措施,
直到一套旨在减少产品和资本市场缺陷的制度安排。”①产权不是万能的,
但是任何国家的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时都离不开有效的产
权制度。正如诺思所说,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激
励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私人利益时才会出现。②到1700年,英格兰
的制度框架已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宜人的环境;产业管制衰减和行会权力
下降促进了劳动力流动和经济活动的创新;合股公司、存款银行、保险公
司降低了资本市场交易成本,鼓励了资本流动;议会的最高权威和纳入共
同法中的财产权利,为保护和鼓励生产性活动的立法体系提供了基本框
架;最为重要的是,1624年诞生的第一部专利法——《独占法》,直接保
护和激励了人们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
在肯定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并不
否定技术创新对改变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的普遍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技术创新对改变制度安排的利益有普遍的影响。技术创新使产出在
相当范围内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从而使建立更为复杂的经济组织形式如
股份公司变得有利可图。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副产品,技术创新产生了工
厂制度,也产生了使当今城市工业社会得以形成的经济活动之聚集。(2)
技术创新不仅增加了制度安排改变的潜在利润,而且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操
作成本。例如:电报、电路、计算机和卫星通讯工具的发展,使搜寻、传
递信息的成本大为降低,这正是一二个证券交易所得以支持一个全国性证
①诺思:‘两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山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②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fS店1991年版,第186页。
10I
券市场的重要物质条件。’(3)由技术创新所释放的新的收入流是对制度变
迁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制度经济学家探讨组织产生的原因时,往往离
不开知识和技术的背景。组织的逻辑往往是:技术创新使大量生产成为可
能,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同时产生了高额的交易费用,如果完全使用市场交
换,交易费用将高得使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好处消失,因而产生了组织。拉
坦(V.w.Rattan)认为:“无疑,由技术变迁所释放的新的收入流确实是
对制度变迁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法人组织的发展代表了对19世
纪的运输、交通和制造技术的进步所创造的经济机会的制度回应⋯⋯技术
的进步可能会调动个人对其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积极性,以及为了再确定
产权以实现收入流的分配而组织和引进集体行动的积极性。”①
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辩证关系的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
关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影响的理论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范畴,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
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仓q新,并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否则,单有
技术创新没有制度创新,就会使技术创新出现“闭锁”效应;单有制度创
新没有技术创新,则会使制度创新最终成为“无米之炊”。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际上是民营技术企业腾飞的两翼。技术创新和
制度创新是一个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制度创
新的最终目的,而制度创新则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只有
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我认为,从宏观的、长远的角度看,技术创新比制度创新对民营科技
企业而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不仅是民营科技企业起家的法宝,
也是民营科技企业得以立足于市场竞争的根本保证。技术创新重于制度创
新,这也是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但是,从短期的、现实的
角度来看,制度创新则比技术创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经济
体制的转轨时期,民营科技企业的制度安排必须适应整个宏观经济体制的
改革步伐而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创新。
(Dr.w.拉坦:《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版,第335页。
102
二、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制度安排及其缺陷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创新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人、
自愿联合体和政府。在人类发展历史的所有制度中,可以按其形式主体把
制度分为三类:一是由个人独自推进然后大家“仿效”的制度;二是大家
自愿联合形式的制度;三是政府强行推进的制度。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
通常是以“企业”为单位组织展开的,企业是现代微观经济的主要组织形
式,也是人类自愿联合体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企业制度安排在人类所
有制度安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人类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发
展。物质财富的创造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途径和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以创造物质财富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的繁荣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
要标志。同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企业这种经济
组织集中进行的。正是企业的综合效率或绩效决定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
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
企业要改进其经营绩效,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选择正确的
经营方向,内容和规模,使企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以保证产品价值的实
现。第二,充分利用能够筹集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
的有效产出。第三,引导参与者的行为选择,诱发他们提供企业所需的贡
献,形成实现企业目标的所需的合力。
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就
是民营科技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组织,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并实现企
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协调,进而在财产关系、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
管理规范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具体地说,企业制度在为组织提供基
本规则和框架时,表现出四种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和监
督、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是指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
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激励功能是指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
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协调功能则是指通过企业制度安排,使各类
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他们提供的不同贡
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监督、约束功能是指通过企业
103
制度安排,使企业经营者和各类参与者的行为符合企业目标和行为规范,
避免或降低风险的功能。
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安排包括若干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1)企
业产权制度安排,是决定企业其它制度安排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
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力、利益和责任。C2)企业组织制度安排,主要有业主
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三种基本类型。(3)企业治理结构安排,是有关经营
权的归属及行使权力的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包括目标机
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4)企业分配制度安排,它决定了不同参与
者在企业活动中利益实现方式,从而以不同形式诱发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选
择,影响他们的努力程度。(5)企业融资制度安排,是企业为获取资金这
种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的渠道和方式。(6)企业非正式制度安排,包括企业
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因素。(7)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安排,包括决策制度、
投资制度、运行机制等。1
企业制度安排是一个长期处于动态优化的范畴,某项制度安排最初可
能是有效率的,并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但是随着企业规模、技术及外部
条件的变化,这种制度安排又可能会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有可能成
为企业发展的桎梏,这时,便需要以一项新的制度安排来代替现有的制度
安排。总体来看,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制度安排及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 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制度安排及其缺陷
直观地看,产权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某种归属关系。但这种人与物的
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认为“产权不是人与
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
行为性关系。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那些与事物相关的行为规范,
每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或者必须承担不遵守
这些规范的成本。这样,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被描述为界定每个
人在稀缺资源利用方面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①可见,产权是指拥
有财产主体的一种行为性权利,这种行为性权利规定了人们在生产和交换
①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载<财产权利与
制度变迂》,上海三联悖店1994年版,第204页。
104
中使用财产时必须遵守社会法律的规范。
完备的产权(Property rights)总是以复数名词出现的t它允许个
人:在权利所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权利,即使用权;在不损坏他
人的情况下可以享受从事物中所获得的各种利益,即收益权;改变事物的
形状和内容,即决策权;通过出租可以把收益权转让给别人或把所有权出
售给别人,即让渡权。①
产权作为一种制度,是可以安排、设计和调整的。一项有效率的产权
制度安排应该至少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对产权边界有明确的划
分,使产权的限度有明确的界区。如果产权边界不清楚,产权纠纷就会大
量增加,甚至产权的职能无法有效行使,各产权主体为交易活动而支付的
成本也非常大。第二,在产权边界明晰的前提下,把产权划归最有利于降
低成本和提高社会产值的主体。第三,产权应是可转让和流通的,这样产
权就可以突破社会财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断地趋向合理配置和优
化组合。
综观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制度,可以发现如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终极所有权虚化或模糊化
由于历史原因,民营科技企业的初始投资来源相当复杂,有的来源于
集体单位的投资,有的则是若干科技人员联合集资,还有的是创办人利用
预收工程款、借款或技术服务收入起家的。而且,一些民营科技企业为了
寻求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利用挂户经营、假承包、假租赁等多种手段,
以集体企业名义注册,“戴红帽子”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由于历史
的局限,当时人们对产权的归属问题并不十分在意,并且也确实没有想到
当初的“丑小鸭”会变成今天的“金风凰”。终极所有权的这种模糊化有
利于民营科技企业形成真正的“民营”机制,因为如果终极所有者不搞“无
为而治”,让企业经营者自主地闯市场,创“民营”无从谈起。而且,“戴
红帽子”也的确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初期平等地获取所需资源提供了诸多
便利。
但是.当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一定程度和规模以后,当大量的新增资产
①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二15店1994年版,第26页。
lo,
或积累与企业人员没有直接的关系时,一系列问题便产生了。如企业产权
不清,民事责任主体混乱:企业缺乏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容易引
发经济犯罪和消极腐败现象,损害公有利益;企业的长远利益缺乏人格化
代表,造成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和激励机制的减弱等。
2.企业无形资产缺乏明确界定
在传统的理论、观念中,只有有形资产(包括货币和实物资产)的投
入才算投资,拥有产权。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
显著,人们对在开办企业之初所投入的人才资源的开发及其所形成的产品
——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开始有了变化:在企业注册资
本中开始给予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以一定比例的资本地位。
然而,在现实中,更大量的人才资源的投入,人脑智慧(包括技术与
管理)的投入是伴随企业的成长而逐步发生的,而且这种伴随性的智力资
源的投入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高新
技术产业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没
有有形资产投入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获得数量相当可观的“干股”(管理
者股),除技术外一无所有的科技创业者可以分享企业创业股权。
但是在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现行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产权界
定原则中,尚不承认这种伴随性的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承认这种投入在资
本积累、增值中的作用。只是创业之初,各利益主体更关注的是企业的命
运,千方百计将企业盘大,没有精力去界定各方的权益,即使去界定也没
有多少“油水”可沾,因而发展之初还相安无事。当企业进一步扩张,企
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不断扩大,甚至超过有形资产所占比重时,企业无形
资产界定不清的矛盾就会以不同形式暴露出来,不仅产生许多无谓的内耗
和斗争,而且严重挫伤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3.企业产权单一化、封闭化
在由科技人员自己筹资兴办的民营科技企业中,所有权不断呈现向创
业者强化的趋势,所有权权能的这种强化本身是合乎逻辑和无可非议的。
但是,在出资主体单一的情况下,不仅投资风险过于集中,而且行使所有
权权能时极容易导致对企业独立经营权的干扰,集中表现在对企业经营者
的随意撤换,对企业资金使用和技术开发的限制等。毫无疑问,对民营科
技企业来说,这种干扰往往是致命的a
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经营规模较小,尚不被社会资本所注意。而
且,由于意识形态和政策法规的限制,民营科技企业难以吸纳外部产权主
体。这种封闭式的产权体系,不仅使社会资源无法达到合理配置,,而且严
重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随着民营科技企业自身规模的日
益扩张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日益宽松,民营科技企业产权由封
闭走向开放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 民营科技企业组织制度安排及其缺陷
企业制度的形成不是凭空臆造的,有其现实的基础,其物质载体便是
企业组织。如果以个人为生产单位,就不会出现企业制度。只有在群体合
作生产时,才需要有约束其成员行为,协调其成员行动的规则,才会形成
企业制度。因此,群体合作生产的组织(企业组织)是企业制度的物质载
体;企业制度是用来保证群体合作生产正常运作的约束装薰。
从企业组织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企业组织制度大致经历了个人业主
制、合伙制、公司制三种基本的组织形式。业主制的物质载体是小规模的
企业组织。在这一企业组织中,业主是风险中立者,他对企业生产作出决
策,并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而其他成员则是风险逃避者,是雇员。业主
同时也是专门的监督者,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检查雇员的工作,而雇员
则是被监督者。最终的产出不是由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分享,雇员们只能得
到一个固定的工资,而业主得到扣除工资后的剩余,即剩余索取权。因此,
业主制是一种产权单一所有的集权的企业组织,业主拥有全部的产权,包
括剩余索取权、经营决策权、监督管理权等。但是,个人业主制企业的产
权主体是自然人,这种以自然人身份对象化于财产客体上的产权关系限制
了主体的流动和客体的分解;自然人财产与企业财产的合一性质本身就限
定了企业和资产的规模,它无法适应生产经营迅速扩展的需要;财产经营
责任的无限性和自然人本位限定了企业的“存在寿命”,企业的破产即意
味着业主倾家荡产,业主自然死亡或中止经营也意味着企业消亡。显然,
业主制的先天缺陷使之不可能在现代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台伙制企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人业主制的不足。所谓合伙
制,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的
企业组织。与业主制不同,合伙人都是风险中立者,同时都享有剩余索取
权。这种企业组织尤其适合于技术性或专业技能的群体协作生产,因为这
类生产的投入活动与产出的方式并非高度相关,难以进行管理或指导,监
督成本高昂,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利润分享的合伙制就可提供避免偷懒的
激励。但合伙制也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首先,合伙制本身是若干自然人
的协作,他们通过协议合同来规范各自的权、责、利,企业没有一个唯一
的代理人,从而任何一个合伙人的不忠诚、偷懒和失误都不是仅仅影响个
人而是影响整个企业。其次,合伙制的利润分享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受其规
模的限制,一旦合伙人人数增加,合伙者“搭便车”的动机便会增强,进
而削弱合伙制的激励机制。再次,由于负债责任的无限性,使得任何一个
合伙人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损失都可能导致全体破产,合伙人愈多,资产
规模愈大,每个人无法抵御和承负的责任风险也就愈大。最后,合伙制企
业的财产是不可流动的,任何成员的退出或自然死亡都可能影响合伙人整
体利益甚至造成整个组织的解体。因此,合伙制企业一般都局限于较小的
合伙范围,以小规模企业居多。
现代公司制组织是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典型的企业财产
组织。公司制是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它彻底克服了自然人企业的缺陷,
创设了一种独立于公司组成人员(自然人作为投资人)的企业的法律存在,
即独立的法人企业。尽管法人机构是由自然人组成的,但它一旦确立就获
得独立的法人地位,法人的财产也就取得独立形态而同自然人财产相分
离。不论这些法人企业的出资者,即自然人如何交换,转让股份,或发生
出资人死亡、出资者人数的扩大或缩小,这些均不会对作为独立法人的公
司带来多大影响,公司可以永续存在。公司制这种企业组织的生命力和潜
力在于:它能高度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为财产权的社会化和商品化
提供有效的产权组织基础和运作机制,这集中表现在:(1)财产或财产权
形成的社会化、市场化,突破了产权作为个别入的、分散化的局限,使之
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规模上组合起来。(2)财产运用和支配的社会化、市场
化,完成了产权由社会法人而不是由个人来运用和支配的转变。(3)产权
职能角色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公司一般由职业化、专业化的支薪经理
行使企业经营权,一方面改变了古典企业中个人化的短期经营方式,另一
方面也为企业中系统的科学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4)产权运作及其评价
的社会化、市场化,完全可以按照社会生产和资源配置的要求不断地进行
配置和重组。
民营科技企业初创时的企业组织形式多为业主制或合伙制。当企业面
临更大发展时,其不利于吸收投资,不利于产权结构优化,不利于引进现
代化管理方式的弊端便暴露了出来。这时,便迫切需要对民营科技企业进
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实行公司制这种企业组织制度创新。
(三)民营科技企业治理结构安排及其缺陷
,在民营科技企业制度中,产权的初始界定及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固然
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产权的执行,通过执行,产权才能产生影响资源配
置的结果。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的
不断积累,由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方式越来越受到所
有者的能力及专业知识局限的限制。当所有者不能在进行风险决策的同
时,又圆满地从事生产经营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时,就可能去委托专业人
员代理执行上述的资产经营的职能,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民营科技
企业治理结构本质上并非一般的企业管理制度,而是在企业的法人资产的
委托代理制下规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
企业代理关系产生的最为直观的原因根源于个人能力的约束和片面
性。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经济活动环境中,当在委托别人代为处理一项事务,
生产或提供一项产品或劳务所得收益大于自己亲自处理和生产的收益加上
代理成本时,双方就会在这~交易中获益,代理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在人
类现实生活中,代理关系极其普遍,它存在于所有的组织和合作性活动中,
存在于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
司都是以股东出资形成的法入财产为基础的法入团体。。由于公司的出资人
即股东很多,股权很分散,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亦很明显,因而公司并
不是由股东直接经营,而是通过一系列代理关系和制度安排,由少数人进
行管理。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就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这种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治理结构,使得资
产诸方面权利在分离的状态中能够傈持有效的约束及监督,使诸方面资产
权利的掌握及运用严格受到相应资产责任的制约,从而达到诸方面利益的
均衡,以保证效率的提高。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由高层经理人
员组成的执行机构四部分组成。其中,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并
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
层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股东大会同时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
负责监督检查公司业务执行情况;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
的授权范围内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旨是为了明确划分
股东、董事会、高层经理人员、监事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
它们之间有效的分工和制衡关系,以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行。具体而言,就
是:(1)股东作为所有者掌握着最终的控制权,他们可以决定董事会人选,
并有推选或不推选直至起诉某位董事的权利:但是,一旦授权董事会负责
公司后,股东就不能随时随地干预董事会的决策了。(2)董事会作为公司
的法人代表全权负责公司运作,具体委托经理人员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的事
务,并有监督和激励经理人员的权利,但是,董事会最终要对股东负责。
(3)经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指定代理人统管企业日常经营
管理事务,只有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之内,经理人员有权决策,其他人不
能随意干涉,但是,经理人员的管理权限和代理权限不能超过董事会决定
的授权范围,经理人员经营成果的好坏也要受到董事会的监督和评判。
(4)股东大会任命的监事掌握着广泛巨大的权力,从公司内部对董事会、
高层经理人员进行广泛的监督,对公司的有效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一些民营科技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小作坊、小业主
发展成现代化股份公司、企业集团。但是,一般企业只从这些变化中看到
资金的积累、规模的扩大,而这背后隐藏着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方式的
变革却常常被忽视。不少民营科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依旧是所有权与经营
权两权合一的“家族集权模式”:父(母)亲当董事长,儿子做经理,女
儿主管财务,外甥是办公室主任⋯⋯举凡大小头目乃至要害岗位工作人
员,大都出不了三亲六戚的圈子。尽管这类民营科技企业也冠以集团、有
限公司的名称,设有董事会、监事会,但企业的发展与命运仅掌握于某一
人手里或操纵在几个一同打天下的“患难兄弟”手中,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形同虚设。民营科技企业这种两权合一的治理结构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民营科技企业是从旧体制脱胎而来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始人是从旧体制
中杀出来的,他们是旧体制的叛逆者,但同时不可避免地还残留着培育他
们的那个母体的痕迹,这些痕迹很容易引导他们走上老路。当他们受旧体
制压制的时候,他们要批判旧体制;而一旦掌握企业领导权后,又容易运
用老办法。于是,不少民营科技企业在企业中也设置了生产计划、人事劳
动、财务后勤、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公共关系等“小而全”、“大而全”
的层层机构,形成传统计划型企业制度中类似的“政企难分”。
以“人治”为核心的家族制管理虽然可以保证企业自主经营、独立决
策,快速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但是,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
有了稳定的产品、项目和市场占有率,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
高,单凭创始人的才智和魄力已难以驾驭整个企业。这时,民营科技企业
必须真正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科学分离,
促进企业从“人治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
(四)民营科技企业的分配制度安排及其缺陷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Meckling)曾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认为
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就是为个
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由于企业是通过生产和经营某种(些)
产品来表现其社会存在的,因此参与契约关系的无非是企业生产要素的提
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根据这种认识,他们把企业参与者类群分为资本
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体力劳动者、设备供应者、原材料
供应者以及产出品消费者等。①
严格说来,在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的约束下,任何契
约都是不完全的。如果将企业理解为一种物质资本(包括资本、土地、设
备、原材料等)与人力资本(管理者、技术人员、体力劳动者)共同构成
的特殊契约,那么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最特别的一种要素。因为人力资本
是最能体现信息不对称的商品,人的能力和天生资质多种多样,没有一个
(DJensen,M.C.and Meckling,w.M.“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l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Y013,No.4(1976)
l|I
统一的度量标准,教育、智商、性格测验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力资
本的大小,但精确度令人怀疑。一般说来,人力资本作为交易对象时,对
自己的过去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在这一非对称信息的约束下,人
力资本所有者会尽可能修饰自己,夸张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种机会主义
行为和“逆向选择”倾向无疑会造成度量和监督人力资本的困难。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主动资产”,其内在的不确定性使其所有者在企
业中成为难以监督的要素。一个有效率的企业制度安排必须要消除团队生
产中成员的偷懒行为,但由于成员的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资产”,只可
激励,不可压榨,企业要提高其成员积极性,必须形成团队成员的自我约
束机制。自我约束的动力来自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即承担微弱风险的人拿
固定工资,承担较大风险的人拿剩余收入。一般来说,岗位越重要,拥有
的控制权越大,相应的风险或责任也越大,按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该
成员要求的剩余份额也越大。现代公司中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
者共同承担了相应的风险,也就应该共同分享剩余。特别是在科技型企业
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知识和技术的地位往往高于物质资本的地位。
以微软公司为例,目前微软公司的股票总市值近5000亿美元,而它的实
物资产价值却仅有130亿美元,其巨大的市场价值主要归功于无形资产的
价值,而无形资产价值又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
知识(科技)型企业中,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雇佣资本体制比资本雇
佣劳动体制更有生命力。在知识(科技)型企业中,创新者成为委托人,
是企业增量知识的创造者并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经营者管理工人并组织生
产;资本所有者成为债权人,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生产者负责生产,获
取固定的工资报酬;创新者和经营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①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分配制度远远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民营
科技企业中,一般仍然崇尚传统的物质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的“股东至上
主义”或“资本至上主义”分配模式,人力资本所有者基本上没有剩余索
取权。显然,这种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分配制度是无法在制度框架内
调动创新者、创业者、管理者等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
①黄弧钧:《知识经济论》,山硝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112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制度安排及其缺陷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
除了自身积累外,还可以向银行借款或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我国金融业还是国有专业银行一统天下,得
到金融支持的是国有和集体经济,民营科技企业即使急需资金,也往往是
告贷无门。资本市场不仅进入“门槛”很高,而且非常强调为国有大中型
企业服务,因而对民营科技企业而畜也是可望而不可及。在这种情况下,
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我积累和代价高昂的民间借贷,融资渠
道非常单一,基本上只能走靠自我积累谋发展的路子。据统计,1990年民
营企业的自有资金率平均高达77.1%,有45.1%的企业向私人借贷。而1993
年国家银行向民营经济的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2.3%。
对于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而言。它们在筹资过程中还
面临着高市场风险和高技术风险的制约,一般投资者只能望而却步。根据
国外经验,要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有风险投资来充任“孵
化器”的角色,肩负起弥补一般投资者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缺口”的使
命。风险投资是由一些专业人员或专门机构向那些刚刚成立、增长迅速、
潜力很大、风险也很大的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并参与其管理的行为。美国是
当今世界风险投资业最发达的国家。1978--1995年,美国风险投资累计额
由不到40亿美元增加到近400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4.5%。美国风险投
资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向高科技企业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充当起高新技术
与现实生产力之间重要“孵化器”的角色。据调查,美国接受风险投资的
企业中80%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软件技术企业占22%,生物技术企
业占20%,通信技术企业占14%,新医药技术企业占14%,半导体和电子技
术企业占11%,许多新建高科技企业的股权资本中有3/4以上由风险投资
提供。①正是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苹果计算机
公司、康帕克通信公司等一大批美国高科技企业成为全球驰名的高新技术
①辜胜阻等:《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经济影响及其启示》.载《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1
第51-55页。
113
企业。
风险投资在我I雪BIJDJ起步,总体规模偏小,还远远不能满足“孵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据调查,我国已转让的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自
筹的占56%,国家科技计划拔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7%。1990年,我
国科技成果转化约需要1257.3亿元,而实际上仅投入资金188.49亿元,
投资缺口达1068.8亿元。由于投资资金缺乏,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2.5
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中,转化成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仅为10一
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一80%的平均水平。①因此,民营高科技企业要
想获得大的发展,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大胆吸收风险投资的参与。“
(六)民营科技企业非正式制度安排及其缺陷
企业非正式制度安排主要体现于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文化是处于一定
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日趋
稳定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企业生产
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财富。企
业文化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渗透在各项工作之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价值观,它是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和信念,指企业所有成员依
据一定参照系,遵循一定评价模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社会声望、
资信等等的总看法。(2)企业精神,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
动中形成的代表广大职工干劲的一种无形力量。(3)企业道德,它是调整
企业之间、职工之间以及企业与职工之间关系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
和。(4)企业文化礼仪,是企业日常的已经成为习惯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
总称,它以形象化的形式,将企业的价值观灌输给全体职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两
大问题:一是企业的外部适应问题,二是企业内部的结合问题。具体说来,
企业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整体的
价值观和共同利益,能够把全体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文化态势和企业
目标上,从而对企业及其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起导向作用。(2)凝
①辜胜阻等:《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对策思考》。载‘管理现代化》1997.5.第49—52
页。
l|4
聚功能。企业文化能把企业职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企业成员对企业的
目标、准则、观念产生一种“认同感”,并由此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向心力。(3)约束功能。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可以使职工恪守职业道德,使
其行为更加趋向合理化、科学化。(4)激励功能。企业文化特别重视以各
种方式满足企业职工的精神需求,从而能大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首创精
神。(5)协调功能。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塑造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
及企业道德等来协调企业内部矛盾,为企业发展创造出一种和谐稳定的氛
围环境。(6)辐射功能。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将自
身影响辐射到企业周围的社区和广大社会。
应该说,民营科技企业是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也曾创造出若干
脍炙人口的企业文化理念。但从总体上看,民营科技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
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少企业只重视制度、纪律
等硬管理项目,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不注重从人的思想深处发掘人的创
造性、主动性。
2、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提几个抽象、空洞的口号,而这些口号往
往既不反映本企业的特点、特色,又不与职工的理想、抱负产生共鸣,从
而成为一种只供外人参观的装饰品、点缀物。
3、一些民营科技企业片面强调资本、资历的重要性,而缺乏一个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使企业人本主义经营理念落入空谈。
4、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忽略“个体人”的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成为
一种机械、古板的日常管理教育活动,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程式化。
5、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民营科技企业是以科技起家的,但许多
企业在经营观念上并不真正重视技术创新,其思维往往定位在“靠开发一
二个产品打天下”的定式上,企业内部缺乏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导向创
新的文化氛围。
(七)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其缺陷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
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
所必需的活动,故而它(0.--T以归于管理的范畴之内,但它们仅仅是帮助有
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或方式,因而它们本身并不等于管理,管理的核心
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①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试图设计一套规则和服
从程序以降低交易费用,因为随着现代大量生产的兴起,专业化和劳动分
工的程度,导致生产过程中交换次数的指数倍增,,大量的资源耗费到了交
易费用上。
管理就其特性而言,它具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和经济性,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外部经济环境等都会影响到不
同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管理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在同一经济环境
和文化背景之下,企业的发展方式各有不同,成长业绩千差万别。’因此,
经营管理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和永久存在的问题,企业要善于
及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适应环境变
化,使组织的效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经
营管理涉及许多制度因素,所以也放在本章中论述。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而迅速
发展壮大的,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民营
科技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民营机制”这两大法宝,领先一步,创造
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的灿烂辉煌,而转型期所特有的市场无序状
态也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
断完善,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一体化、区域化的趋
势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以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代表
的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民营科技企业过去成功的经营管理方式有些在今天已不能适应
企业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与创新。纵观中国民营科技
企业的发展历史,其经营管理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缺陷:
I、缺乏长远的、明确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目标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常常也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企业发展
目标,但由于缺乏市场的检验与洗礼,企业的目标往往是朦胧和浪漫的,
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创业之后,迫于生存的压力,常常将企业的发展目标
①芮明杰:t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山pq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一13页。
116
逐步淡忘了,或者与既定的目标出现较大的差距。在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和
初步的原始积累之后,又不能及时地调整和设计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这
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巨大的盲目性,也使得企业的经营管
理失去了方向,使组织的行为出现了混乱。有些企业随大流提出要在多少
年内进入世界多少强,但并没有解决为什么要成为大企业的问题;有些企
业提出将追求利润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但并没有解决是否有利润的行业
都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利润实现后又怎么办的问题;有些企业提出
要成为百年企业,但这只是解决了组织的效率与活力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永续存在的企业的问题等等。’
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来讲,缺少一个长远的、明确的、有社会责任感
的企业目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缺陷。它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将产生诸多
不利的影响:它常常使企业在获得初步的成功之后失去了动力与方向,使
组织丧失活力,会造成经营管理上盲目性,使决策和投资出现重大失误,
会分散组织的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使竞争优势丧失;同时,如
果一个企业的发展目标没有社会责任感,也不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
性,不利于激发职工的自尊心与自豪感,也就不能使民营科技企业最重要
的资源——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目标还
会使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失去道德约束,并最终给企业带来灾难。
2、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缺乏研究与规划
在确立了企业的发展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是企业发展战
略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发展战略是科学地预测和规划企业发展进程的前
瞻性、综合性的工作,它要解决企业每一步发展要达成什么目标的问题,
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许多在经历了第一次
创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之后,常常是县花一现,在超常规的发展与扩张
之后,出现急速的衰败,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缺乏
研究与规划,在获得初步成功之后,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而
是抓到什么做什么,尽管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看似理性,但从长远发展的
观点来看却是非理性的。这种作法不仅偏离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分散了有
限资源,也是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损害,必将给企业未来的
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巨人集团在房地产热中的盲目投资,沈阳飞龙集团盲
目追求规模的扩张,都给其它民营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
3、产权过于集中,造成企业决策体制上的缺陷
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决策机制非常重要,它是实现企业低风险、
高效率运作的重要条件。而非规范化、非制度化的决策体制又常常是民营
科技企业的重大缺陷。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常常集
中于~、二个创业者或某一个小团体手中,加之出身于科技人员的许多经
营管理人员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不善于利用组织的功能,常常未能
建立起科学的、规范的、硬性的决策体制,使民营科技企业在决策上常常
出现重大失误。尽管从产权权能的角度看,它决策是规范的、民主的,但
它也是仅仅建立所有者个人有限理性基础之上的,缺少一个科学的决策体
制与决策程序对它进行支撑。
4、急功近利,轻率地进行多元化投资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是伴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
程诞生和发展的。的确,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存
在着大量的漏洞,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抓住机会,通过灵活的操作手段,
是可以在短时期取得较多利润的,这使得许多民营科技企业产生了一种急
功近利,轻率地进行多元化投资的心态和结果,而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分散
在许多互不关联的领域,造成在各个领域都不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最终
丧失竞争优势的局面。联想公司和四通公司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
例,联想公司多年来坚持在电脑领域进行拓展,从而跻身于世界PC机主
板的五大生产厂商之一,创造了国产名牌并占有Pc机中国销售量第一的
业绩。而四通公司由于多元化投资而失去了其在办公自动化产品方面的优
势地位。
5、重规模、一轻效益,盲目进行资本运营和资本扩张
资本经营就是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营和资本的科学
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
有效的资本运营扛杆往往可以达到其它方式达不到或者在较短时间达不到
的奇妙效果j但是,资本运营亦是一种高投入与高风险并存的经营形式。
中国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在摆脱了生存危机,完成了一定财富积累之后,由
于急于做大,或急于为企业或个人造名等原因,盲目地运用资本运营的手
段进行资本扩张,产生了重规模、轻效益的局面,使得企业资源分散,资
源配置效率降低,甚至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效益增长带来沉重负担,而失
去其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优势。
6、管理观念落后,不利于发挥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民营科技企业诸多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一种要素,而
民营科技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对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缺
乏研究,不了解人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外,还有社会的需求、尊重
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民营科技企业也知道尊重人,重视人才的作用,
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之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这
些都是通过分配制度的倾斜实现的,而并没有改变员工被动接受管理的局
面,没有把握住人本管理是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
为核心的实质内容,落后的管理观念,严重地束缚了民营科技企业员工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以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
所谓民营科技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是实现企业制度安排的变迁,通过
调整和优化民营科技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
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修正完
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
限度的效能。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体创新的基础,与企业的其它创新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我国目前的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先导
性。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
必须体现于企业制度中,才能形成一种主动创新和可持续创新的冲动。因
此,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和源泉。(2)动态性。企业制度更替的历
史表明,企业制度是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民营科
技企业制度也必须适应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在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日益加大的今天,由于知识的丰富和积累,现代化的发展变化存在加速
的趋势。所以在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方面,绝不能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
119
而应以“革命”的精神不断创新,使企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3)系统
性。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涉及到内部不同层次、不同机制的变革及金融
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外部制度的变革,
哪一个环节改革不到位,都会影响到企业内部制度创新的速度和效果。所
以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注意社会外部制度创新与企业内部制度创新相
协调,总体推进。
制度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各种创新的前提,同时
也是实现一个企业不断创新的保障。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企业制度,企业
的其他创新活动就不会是有效的,也不会是持久的。具体说来,制度创新
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首先,适时的制度创新能够使民营科技企业“趋利避害”,“起死回
生”。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环境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随着世界经济
一体化、网络化格局的形成,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开放,企业只有
不断地创新,才能经久不衰,站在时代的前沿。相反,若企业体制僵化,.
创新不足,便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制度创新是搞好民营科技企业各种管理的基础。企业制度从广
义上讲就是企业管理的制度化,为了使管理不断规范和创新,必须首先从
体制上、制度上为其开道。
再次,制度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保证。技术创新是民营科
技企业的生存之本,而技术创新的实现,又有赖于制度创新的保护和激励。
最后,民营科技企业中人才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而发挥人才积极性
的关键在于企业制度创新。人作为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其情绪对智力的
发挥具有极大的影响,如何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归根到底要
通过制度创新,只有在制度框架内才能真正把人才的地位提高到实质性的
高度。
针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制度性缺陷,民营科技
企业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以企业制度创新为杠杆
和支点,推动民营科技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
(一)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产权的明晰化、多元化和开放化
产权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科斯认为.不管权利屈谁,
120
只要产权关系明确界定,且权利可以自由交换,即交易费用为零,那么经
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外部性完全内部化,资源达到最佳配
置。①科斯实际上证明,只有在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因为交易费
用为零,产权的初始安排与效率无关;反之,现实世界中交易费用不可能
为零,产权的初始安排必然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效率。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
制度创新,说到底就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彻底摘掉“红帽子”,明晰民营科技企业终极所有权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要健全财产法
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党的十五大对非公
有制经济的论断和肯定,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开始得到根本改
善。在这种背景下,“红帽子”已失去了生存意义,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
了一个民营企业“摘红帽”的高潮。在江苏省,仅武进市就有108l家民
营企业摘掉了红帽子;在沈阳市,仅皇姑区就有200家民营企业摘了红帽
子:到1997年10月底,浙江省就有近6000家民营企业告别了“红帽子”。

民营科技企业戴“红帽子”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既要遵从国家现有的规定,又要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状况。民营科技企业
在摘掉“红帽子”时,应把握以下几点:(1)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摘帽”
改革,由民营科技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决定,不必强求一律。(2)
有国家、集体等法人投资的民营科技企业,其“摘帽”改革应由投资者和
企业经营者共同商定;没有上述法人投资的企业“摘帽”改革由企业经营
者和员工共同商定,并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规对其结果予以认定。
2、允许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创业人员以管理、技
术、创业等智力资本作为资本投入,明确界定企业无形资产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而人
才竞争的实质是智力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智力资本,方可在竞争
①参见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啦店1990年版。
②张来民、毛方剑:《j事I忽的“红帽子蚪》,载《中国『亡商》1999.1.第21—24页。
12I
中取胜。企业认可智力资本取决于相应的企业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励人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产权经济学的观点,产权的产生不仅使交易的信
息公开,节约了交易成本费用,获得了合作剩余,而且激励经济活动各主
体不断进行创新。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谁投资,谁所有,
谁受益”的产权界定原则,树立“伴随性人力资本也是一种资本的投入”
的观点,通过技术股、创业股、管理股等产权制度创新的实施,在制度框
架内界定企业无形资产。
3、积极推进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的产权重组来实现
与国有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促进产权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民营科技企业的持续发展要求企业摒弃那种“小富即安”的经营思维,
大胆吸纳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突破所有权单一的局限,实现
产权的多元化和开放化。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经
济的战略性改组,一方面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经济结构的
优化;另一方面也使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发展所需的条件,可以使民营科
技企业迅速获取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是有益于双方的好事。而且,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经济的结合,还有利于
混合经济这种新型企业制度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从而实现优
势互补。从经济理论上说,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要比单一的产权结构更具有
活力。现代系统理论认为,整体不是孤立部分的总和,许多要素联合为一
个统一整体时要素所产生的新质,一般是超个体的、超要素的。混合所有
制经济正是具备多元性、开放性、相溶性结构特征,它打破了单一封闭的
超稳定式产权结构,使各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产生“激发效应”,
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4、民营科技企业应坚持产权制度的创新,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企
业员工与企业资产的关联度,在企业内部促进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与开放

对民营科技企业而言,人力资本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何提高人力
资源的效率,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潜力,如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每个
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产权制
度的创新r提高企业员工与企业资产的关联度,促进企业内部产权的多元
化与开放化,但必须坚持企业员工贡献、能力与企业业绩挂钩的原则。
(二)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制

尽管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各种形态或企业的各种组织形式
是同时存在的,如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是同时并存
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个国家之中,但从企业形态或企业的组织形式
的发展过程看,毕竟还是有一个从个人业主制企业到合伙企业再到公司制
企业的演变过程。’
对于民营科技企业而言,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组织形式在企业创业初
期的确是决策效率较高、经营机制较灵活、凝聚力较强的企业组织形式,
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当民营科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技
术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就迫切需要突破自身组织的束缚,到外界去寻求更
大的发展。显然,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无疑比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组织形
式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对一些已经发展壮大的民营科技
企业而言,勇敢地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公司制企业组织,已经成为
它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民营科技企业在进行公司制组织制度创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勇于突破自身人格的障

民营科技企业的起步往往是由少数创业者自筹资金滚雪球式的发展起
来的,这些创业者主宰着企业的一切,是人们心目中的“老板”。进行公
司制改造意味着企业权益的重新分配,“老板”不再是创业者,而大家都
是“老板”(当然份额多少仍然是不同的);而且由于公司制有利于吸收更
多能干的人才,其中包括将会招引来一些比创业者更强的人,能否容纳这
些强人,对创业者也是个严竣的挑战;公司制改造将使企业管理走上科学
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也就约束了目前创业者个人主宰一切的权力,甚至
会大权旁落a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公司制改造实际上是对其创业者的人格
挑战,创业者只有克服自身的人格障碍,战胜自我,才能跨越公司制改造
的鸿沟。
2、从企业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公司形式
按照大陆法系,公司主要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二种
形式。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若干人以上、一定人数以下的出资者共同出资
组成,股东仅就其出资额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它成立或解
散的程序比较简单,管理结构也简单,能保证出资者的封闭经营,因此是
一种被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广为接受的公司制度。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法定
的自然人或法人出资设立、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的股份,其股票一般可以
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并转让的公司企业。股份公司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降
低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设立程序较为复杂,设立成本较
高,一般适合于规模较大或准备公开上市发行股票的民营科技企业。
3、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科层组织
企业规模的扩张意味着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于企业之中,原先由市
场协调机制执行的一部分资源配置职能就必须由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机制
来执行。因此,公司制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较为发达的科层组织
来取代过去个人企业或家庭企业的简单层级组织。钱德勒指出:“虽然人
们在组织结构类型方面,又发展了许多交种,而且在近几年内,偶尔也会
有一些变种混合而成为一种模型的形式,但是在大型工业企业的管理上仅
仅只有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一种是集中的、按职能划分为部门的类型,
另一种类型是多分支公司的、分权的结构。”①钱德勒指出的二种企业科层
组织结构实际上是U型(Unitary Structure)结构和M型(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结构两种形式。U型结构是一种中央集权式的结构,企业的生
产经营活动按职能划分为若干部门,各部门又直接由企业最高领导指挥,
权力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其优点在于有利于集中企业有限资源,投
资到最有效益的方向上去,其缺点在于高层经理陷于日常经营活动,无法
做好长期性的资源分配工作,且不利于发挥中层管理者的主动性与创造
性a这些弱点在企业规模不太大或经营范围有限时还不明显,但是,随着
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拓宽,继续实行U型结构就难以为继了。M
型结构是以企业总部与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分权为特征的分权式结构,关
键是把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事业部,使其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①钱德勒:‘看得魍的手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5馆1987年版,第546页。
124
的利润中心,在事业部之上设有一个由高层经理组成的总部战略决策管理
机构。M型结构适合于规模较大、经营范围多元的民营科技企业。
(三)切实落实民营科技企业法人产权,防范企业委托代理风险,建
立科学的民营科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法人产权的有效安排是企业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可以
说,若无企业法人产权,若企业仍是古典式的由出资者(所有者)个人直
接监督、支配并管理其资产,同时直接承担剩余风险,那么也就不存在所
谓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不需要以一组特别的制度安排来规范所有
者、支配者、管理者的相互权力和利益。所谓企业法人产权,是有别于原
始所有权但又是从原始所有权分离出来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有关资产的权
利。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转化为股权由股东持有;管理权作为经营管理
的执行权由经理掌握;董事会的权力既不同于股东的持股权,也不同于经
理的管理权,而是一种对整个企业资产组合的支配权。任何一个所有者,
作为持殷者只能在市场交易中支配自己所持有的股份,但不能支配整个企
业,只有董事会可以支配以企业为整体单位的资产:股东和董事会之间实
际上是一种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信任委托,掌握独立的法
人产权。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始人作为企业股东,可以由自己或委派代表进
入董事会,通过董事会来行使资产支配权,这时创始人便不能再去干预企
业董事会的决策了;创始人也可以只是作为持股者在市场上“用手投票”
或“用脚投票”,以此来选择、评价、约束董事会的行为,但不能凭借股
权来分割企业法人产权。
董事会掌握企业相对独立的法人产权,但董事会并不直接经营管理企
业资产,而是委托经理人员主持企业日常的业务活动。董事会与经理人员
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一个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
契约不完全的经济环境中,代理人并不总是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
行动的最高准则,存在着委托代理风险。因此,如何防范委托代理风险,
便成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营科技企业实行委托代理制必然要付出成本,同时也会带来收益。
代理成本=代理人的选聘费用+代理人的报酬+监督成本+代理人的职务消费
+经营损失;代理收益=代理人经营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益一委托人自理企业
资产的经营收益+委托人因不自理企业资产而从事其它经济活动取得的收
益。检测委托代理成效的方法,就是比较代理成本与收益,可以把代理成
效系数作为检测的指标:
代理成效系数(a)=代理收益(Q)/代理成本(c)
当a>1时,表明委托代理有效;当a≤1时,表明委托代理制无效。①
减少和防止委托代理风险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和外
部激励监督约束机制。企业内部激励监督约束机制主要由所有者、董事会、
’监事会、职工和相应的制度安排组合而成;企业外部激励监督约束机制主
要由市场机制、法律制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公众舆论、
社会道德等构成。
(四)突破民营科技企业“股东至上主义”的分配模式,大力推行智
力的资本化运作
推行智力资本化运作的关键是要将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让其
参与分配,建立一种将企业员工与企业发展前景紧紧绑在一起的分担风
险、分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美国高科技企业普遍采用的制度是股票期
权(Stock option),即允许员工在一定时间内用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企
业一定数量的股票。如微软公司创建于1975年,十一年后(1986年)股
票上市.上市后的十年中依靠认股权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造就了3000
名百万美元的富翁。据统计,美国300,6的大企业都有期权奖励机制,至少
17%的雇员以低于市场多倍的价格获得了持股的承诺。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股、创业股、管理股的方式使员工
的智慧成为企业财产的一部分,并将其智慧视为资本计入股份参与企业分
配,以增强其归宿感和向心力。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这方面为我国民
营科技企业树立了一个典范。华为公司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民营高科技企
业,1998年该公司实现工业产值89亿元,是我国最大的通信企业之一。
华为公司成功的一个原因,便是重视员工智力资本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与
营运。华为公司不认为企业的全部资本归最初出资者,或最初出资者一定
要绝对或相对控股,而是考虑越来越多的共同奋斗者的利益,实行全员职
①简新华:《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载《经济研究》1998.9.第44—49页。
126
工持股,公司创业者所占股份不到10%,充分体现了一个现代企业家群体
的博大胸怀。华为公司认为,知识、劳动、资本与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共
同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因而在企业分配上应倡导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劳
动付出给予合理的回报。华为公司每年由人力资源委员会从才能、责任、’
贡献、风险承诺等方面对每个员工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员工一定
数量的认股权。这一分配制度的创新既使华为公司吸引了大量的高级人
才,又极大地调动了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
份有限公司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在企业试行了“高级管理人员持
股方案”(见本章附件),它在解决一个上市公司中如何提高企业员工与公
司资产的关联度,如何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实现产权的多元化与开放化并最
终实现分配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当民营科技企业推行智力资本化的分配制度创新后,智力资本所有者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1、按入股额参与利润的分配。智力资本化运作后,智力资本所有者
就可以像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参与企业利润分配,使员工的利益真正与企
业的经营状况挂钩。
2、按劳动贡献分红。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税后利润挂钩,即劳动
分红与企业收益挂钩,劳动分红增长率低于企业收益增长率。
(五)积极开展多渠道的融资,建立多元化的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制
资金短缺是制约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问
题,民营科技企业必须摆脱自我积累资金的局限,拓宽筹资、融资渠道,
大胆吸纳外部资金。
首先,民营科技企业要充分利用好银行信用这一资本积聚的重要杠

杆。民营科技企业获取金融机构支持可以有两条路子:。第一,随着金融管
制的放松,民营科技企业可以投资入股组建专门的民营金融机构。1995年
成立的民生银行就是一家广泛吸收民营资本、并面向广大民营企业开展业
务的金融机构。第二,国有银行随着商业化步伐的加快,也会主动向民营
经济提供资金,特别是对一些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商、经济效益好的民
营科技企业将给予大力支持。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努力同国有金融机构
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形象。此外,在民营科技企业
集中的地区,还可以设立民营科技互助基金,调剂解决民营科技企业之间
的资金急需。
其次.民营科技企业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军资本市场筹集资
金。对一些具有较大规模、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应积极争取在国内或海外资本市场直接发行股
票、债券,筹集资金。在直接上市面临种种限制、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
民营科技企业还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参股、控股等资本运营方式盘活上市
公司中的存量资产,达到买“壳”上市融资的目的。即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向民营科技企业,出让上市公司控制权,再通过反向收购或资产置换等方
式,使非上市民营科技企业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达到非上市民营科
技企业间接上市的目的。凭借自身良好的业绩和较高的市盈率,民营科技
企业可以通过二级市场配股融资,使其获得更大的发展。
再次,民营科技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吸纳国内夕}的风险投资。风险
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特别是对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民
营科技企业而言,风险投资可以起到重要的催化和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
有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开始吸纳风险投资的参与,如1997年8月,华登风
险投资基金联合美国罗伯特.斯蒂文斯公司、艾芬豪集团共同向北京四通
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6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1997年12月,世界
一流的风险投资基金E.M.Warburg Pincus.ChinaInvest和Fidelity联
合向亚信集团提供18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1998年初,新成立的广东太
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向深圳巨灵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提供800万人民币的
风险投资,向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
资等。民营科技企业要想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必须在技术、市场、管理
等各个方面做好文章。以四通利方公司为例,它之所以获得国外风险投资
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在技术方面拥有中文软件开发的优势,独立开发出
了著名的Rich Win外挂式中文平台系列软件;在市场开拓方面富有成效,
特别是在预装软件市场的覆盖面达7096以上;同时注意引进国际现代化公
司的管理规范,于1995年底正式聘请了位于美国硅谷的著名高技术投资
银行——罗伯森·史蒂文斯公司担任公司的投资顾问。正是以上技术、市
场、管理方面的优势,成为四通利方公司赢得风险投资的三个必要条件。
最后,民营科技企业可以在产权市场上通过兼并、收购其它企业的方
式,迅速获取所需资金。实践证明,兼并收购方式要比新建企业方式节省
大量资金,可以使民营科技企业很快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六)重视企业非正式制度建设,努力塑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
富有特色的民营科技企业文化
塑造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中具有出奇制胜效力的一方良策。为
了使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经营者应该将
这一良策纳入自己经营战略的百宝箱内。当民营科技企业或迅猛扩张,或
停滞不前时,不妨检讨一下企业文化的有效性,并着力重塑一种全新的企
业文化。一般说来,民营科技企业应塑造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的企业文化:
1、人本性。这是民营科技企业文化理念最基本、最一般、且贯穿企
业一切方面的根本特征。它强调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要关心人、尊重人、
信任人,要充分激发人在生产经营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个体性。这指的是企业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长期形
成的具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独特的企业文化会造就独
特的企业,独特的企业方可赢得消费者格外的青睐,从而获得较强的竞争
力。
3、非理性。企业文化主张要充分尊重人格,适应人性,侧重强调意
识、情感、心理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张让制度去适应人。
4、创新性。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民营科技企业
要真正重视创新,就必须努力营造出一个适于创新的良好的环境。以美国
硅谷为例,硅谷的成功是各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
素是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在硅谷,一个勤奋工作、有创新精
神的工程师或经理,尽管他失败了一次、二次甚至三次.却会有企业争先
恐后地雇佣他,他失败的经验被当作最为宝贵的财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
也应着力塑造一种培育创新、爱护创新、鼓励创新、导向创新的企业创新
文化,使每个成员都自觉成为积极主动的创新个体,自由想象,大胆设计,
不怕失败,充满活力,充分发挥潜能。
5、进取性。民营科技企业经营领域的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
市场变化快,较大规模的企业很容易身患“大企业病”而难以对市场作出
及时反应。医治“大企业病”的有效方法是培育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
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氛围。在“学习型组织”中,
强调组织中各个部分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强调
向客户的学习,从而在其成员中培养出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使企业
保持积极向上的活力。一项研究表明,微软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比尔.
盖茨领导微软公司建立起了一个比较优秀的“学习型组织”。①
(七)重视民营科技企业经营管理的完善与创新,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
展’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国民营科技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基本上是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科技体
制改革历程相同步的,它产生于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型期,并最终将生存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由于民营
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于中国目前这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因而市场
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经验并不一定适合中国民营科技企
业,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因此,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必须了解和正视自身在
经营管理上的缺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开放、创新、竞争的市场准则,掌握主动
权,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1、构建共同愿景,及早为企业确立一个长远的、现实的、具有社会
责任感的企业发展目标
(1)民营科技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特色及早地为企业
确立长远、现实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企业所
有成员的共同愿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提供指针,是企业经
营管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它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所谓企业
的共同愿景是指企业这个组织成员所共同发自内心的意愿,这种意愿不是
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组织的这一愿景而奉献
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它能够创造巨大的凝聚力。民营科技企业在构建企
①迈克尔.科索马罗.理查德.塞尔比:
第329-331页。
‘微软的秘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0
业的共愿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共同愿景所表示的一种景象应该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成功的
目标、任务、事业或使命,它不一定包含具体的行动方案或行动策略,但
它一定是比较具体的、未来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2)企业的共同愿景是全体人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或意愿,而不
是企业领导人或小团体意志的体现。企业发展到今天,企业中个人的作用
在逐步减弱,更加强调分工与协作,强调团队的作用。所以民营科技企业
在构建共同愿景时应该注意纵向、横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使之成为企业
全体人员或绝大多数成员共同意愿的体现。
(3)民营科技企业的共同愿景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它能激发员工的
自尊心与自豪感,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并为企业全体人员的行为提供
道德规范和道德约束。
(4)民营科技企业的共同愿景还应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重
要目标,应将企业技术创新对科技进步的贡献作为企业的使命与责任,同
时这也是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
2、重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规划
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它不同
于企业的作业计划或组织的日常工作,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而且必须
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一
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必须重视并长期坚持对企业的发展战
略进行研究与规划,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指明方向并提供战略指导。
民营科技企业在制定企业发战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始终将培养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
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是民营科技企
业区别于其它类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失去了活跃的、有效率的、高水
平的技术创新能力“民营科技企业也就丧失了其重要的竞争优势,因此民
营科技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要充分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
提高,并重视与之相关的企业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
(2)实事求是,切忌好高鹜远。民营科技企业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
略规划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
规划,否则,容易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带来心态的失衡,给经营管理造成
混乱,并使自信心受到打击。
(3)要注意研究国家政治经济的政策走向,注意研究行业发展方向
以及科技进步引致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变化,善于把握产业先机,及时
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4)要建立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策划部门。由于研究和制定企业
的发展战略是一项前瞻性的工作,它往往不能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因此
许多企业常常不够重视,有的为了节约成本而轻易放弃。民营科技企业应
将建立战略研究策划部门作为企业组织建设的一项硬性约束,将其视作培
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制度化的决策体制与决策程序
为了解决民营科技企业产权过于集中而带来的决策体制上的缺陷,除
了将产权进行分散,实现公众化、社会化之外,在企业内部还必须建立科
学的、规范的、制度化的决策体制与决策程序以避免决策失误。·
(1)在决策上所有者不能只对自已放心。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民
营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所有者应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即在企业规模扩大到
一定的程度时,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是不可能达到无所不能的境地的,
要善于利用组织的功能,善于借助外部智力资源代替个人的有限理性。
(2)要将企业是否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空间作为投资决策
的必要条件。这是民营科技企业保持其竞争能力和优势的重要支柱,必须
作为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硬性约束条件。
(3)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化的、规范化的、制度化的决策体制和
决策程序,善于利用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提供客观、科学、理性、专业化
的决策依据,并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制度化的决策程序,并将之作为
一项硬性约束。不要轻易破坏决策程序,进行跨程序决策。在组织内要逐
步让职能部门参于决策程序,提高整个组织的决策水平,这样可使决策前
的准备工作——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4)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成功的经验和中介组织的力量提高企
业的决策水平。民营科技企业可以聘请企业外部有关专家、企业管理者参
与决策程序,将企业外部的智力资源和成功经验为本企业所用,同时借助
132
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市场调研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
的投资决策提供意见与评价,以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4、努力创造专业化的经营特色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
善,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有序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行业利润
趋于平均,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而迅速取得暴利的机会也将逐步
减少。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要想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克
服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慎重进行多元化投资,努力创造专业化的经营特
色。特色就是优势,就是市场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应善于培养、发展和
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努力创造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
专业化经营特色,以获取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5、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慎重地进行资本扩张
不用讳言的是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民营
科技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运用资本运营手段进行资本扩张的机会,但民营科
技企业对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企业的资本扩张必须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
争能力为目的的,民营科技企业在进行资本扩张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
问题:
(1)要纠正资本经营是高于产品经营的经营形式的观念,必须充分
认识到产品经营是企业经营的基础与主体。企业必须重视和培养与产品经
营相关的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企业核心竞争能
力。
(2)要走出“低成本扩张”的误区,不应该高估资本运营的积极后
果,要带着风险观从事资本运营。许多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时最主要的依
据常常是购买价格低于净资产的价值,而常常未将由于企业自身核心竞争
能力不强,或者所获取的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而带来的低效率和后续的
营运成本过高的问题考虑在内。
(3)民营科技企业在进行资本扩张时,还应注意,资本的扩张必须
有相应的利润增长作支撑,应更加关注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效益增
长,而不仅仅靠规模的扩大、投资的扩大促进企业的效益增长。
6、回归人本管理,进行管理创新
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之一是人本管理,一方面是因为在民营
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本在企业众多生产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
一方面是因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人本身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将呈现很
大的空间与需求,人们将对自己本身的发展更加重视。
民营科技企业在进行人本管理创新时,首先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
境,以便于企业员工在完成企业既定目标的要求下、在一定的企业规章制
度约束下能够自主开展工作,进行自我管理;其次,要在企业中创造一个
相互尊重,鼓励合作,对人公正评价的氛围;再次,在企业内要形成鼓励
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鼓励和指导职员进行职涯规划,激发员工的
创造潜能;最后,要善于引导员工参与决策,加强相互的沟通与理解,尽
力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与员工达成一致。
附件:
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方案
’ 1总则
1.1为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强化激励机制,优化分配制度,增强公
司凝聚力,特制定本方案。
1.2本方案是按现代企业制度,根据公司特点,采取股票期权与优先认
股权相结合的方式,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推出的一项激励制度,是公司进
行分配制度创新的一次尝试,旨在使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不仅参与一般按劳
分配,而且还参与公司的利润分配,增强与企业资产的关联度。.
1.3本方案坚持与个人的贡献、能力与业绩挂钩的原则。
1.4本方案为试点方案,试行成功后再予推广。
2股份的组成、来源、额度与价格
2.1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份由期权和优先认股权执行后所形成的股份组成。
2.1.1本方案所指股票期权:是指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按一定的数量和
价格购买股份公司流通股的权力,期权持有人可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届
时股票的市场表现而决定是否执行该期权,股票期权采取‘认股权证》形
式。
2.1.2本方案所指的优先认股权是指;股份公司将以下属各予公司(指尚
未执行员工持股制度的控股公司)目前的模拟股本为基数,向各予公司的高
级管理人员定向增发一定数量和价格购买这部分模拟内部职工股的权力。
2.2期权的来源与额度
2.2.I期权的出让方为一投资咨询机构,其资金来源为:由公司协助该
机构融通一部分资金,并由其在二级市场上收购一定数额的本公司流通股。
2.2.2期权设计总额不超过股份公司可流通股总额的5%。
2.3优先认股权的来源与额度
2.3.1优先认股权的来源为各控股子公司的增资扩股,在特殊情况下亦
可通过股权转让实行。其比例不超过该子公司净资产总额的20%。
2.4买入价和卖出价
2.4.1期权执行时的买入价为期权持有之日的二级市场每股市价,卖出
价为执行之日二级市场的每股市价。’
2.4.2各子公司的个人股的买入价为买入之日前一个月月末每股(模拟)
净资产值,卖出价为卖出之目前一个月月末每股(模拟)净资产值。
3持股资金的来源
3·1执行期权的资金来源:由期权持有人个人出资。对于执行期权时个
人出资有困难者,可在公司的协助下通过短期借款予以解决。所借款项股
票变现后归还。
3·2执行优先认股权的资金来源:个人出资。
3·2·1为了解个人出资的困难,公司三年内将根据各公司经营计划完成
情况,从各分公司的可分配利润中提取10.20%作为对该公司员工的奖励,
但高级管理人员必须以所分得奖金的不低于80%的部分购买公司股权。
4持股人的资格
4.1期权持有人在本方案试行期间只限于以下人员。
4.1.1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以上职级干部。
4.1.2子公司总经理。
4·1·3经董事会认可的有特殊贡献的正式公司员工。
4.2优先认股权持的人只限于以下人员。‘
4.2.1该子公司部门经理以上职级干部。
4·2·2经总裁办认可的有特殊贡献的该公司正式员工。
4-2·3具备上述资格的人员,在交纳了相当于其可持期权的股票总市值
(以发行日的每股市价计)的百分之一保证金后,即可获得该部分期权的持
有权。
4.3董事会成员应全部放弃持股资格。
5个人持股额度的确定
5.1个人持股数额的确定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2期权个人持有额度的确定
5.2.1期权总额度的确定’
期权按每二至三年为一期,分期发行。每期发行的期权总额度的确定
公式为:
S=(0.05——-o.1)Wv
S——每期发行的期权总额
P——期权有效期内公司的可分配利润总额
V——期权发行之日的每股市价
5.2.2期权额度的分配比例
Sl=0.2S

S2 2 0.5S
S3=0.3S

S。——总部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期权总额度
S。——各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期权总额度
s。——有特殊贡献的员工所持期总额度
5.2.3期权个人持有数额的核定
每期期权发行前,由董事会根据期权有效期的经营总计划,确定期权
发行的总额度,并在对期权持有人的资格进行审查的基础上,确定总部和
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最高持有数额。
5.2.3.1总部持有人的个人最高数额按所负责任,工作能力,工作表
现,采用打分制量化决定。其计算公式为: 。
I 2 Sl喇/ΣMI
I——期权持有人的个人最高数额
M——个人得分
ΣMt——总部持有人个人应得分之和(应得分为满分)
5.2.3.2各二级公司持有人的个人最高数额的公式为:
I=S2宰O.9Pl/P
P.——期权持有人所在子公司在期权有效期内为公司所创造的可分
配利润总额
5.2.3.3有特殊贡献的员工的个人最高数额,按贡献的大小采用打分
制量化确定,其计算公式为:
I=S3*M/ZM2
Σ地——用于奖励有特殊贡献的员的总分值
5.2.4公司副总裁同时兼任了子公司总经理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最高
数额,取5.2.3.1和5.2.3.2条中两项中的高值。被认定为具有特
殊贡献的员工,又担任了公司副总裁或子公司总经理的人员,其持股数额
可以累加。
5.3子公司个人持股额度的确定
5.3.1优先认股权采用一次确定总额度,分年度实施的方式。其比例为:
年购买比例为个人持股余额的50%。
5.3.2当年该公司总经理可享受最大购买比例为当年可购买总额的50%。
6股份的兑现与交易
6.1期权的兑现与交易
6.1.1期权执行的限制期(指从期权持有之日至期权执行之日)等同于该
期权的有效期,限制期满后持认股权证人(以下简称持有人)可根据届时股
票的价格决定是否购买。
6.1.2期权限制期内不得提前执行,不得流通、转让。不享有股票现金
红利权(用于期权出让方支付公司的借款利息)及投票权,但享有红股分红
权、公积金转赠股本受赠权及配股权。
6.1.3若持有人在限制期内岗位考核不合格者,期权(认股权证)作废。
6.1.4若持有人在限制期到期前离开公司或被公司解职,期权(认股权
证)作废。
6.1.5期权持有人在限制期满后,执行该部分期权,并从执行之日起拥
有该部分股票的所有权。
6.2各子公司内部职工股的回购和交易
6.2.1各子公司的内部职工股的持有人离丌公司时,其所持有股份不得
带离公司,但可向公司或该公司的其他职工转让,转让时股份公司有优先
购买权。
6.2.2该部分股份不继承。
7附则
7.1本方案为试点方案未尽事宣由股份公司董事会研究讨论决定。
7.2本制度试行期间,原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制度将作相应的调整。
但目前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是否参与本方案的选择权。
7.3本方案由股份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
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章政府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仅是我国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问题,而且是深
化改革、维护稳定的事关大局的问题。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仅是民营科技
企业自己的事,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自民营科技企业发达地
区的经验表明,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关键不在于减免税,搞优惠政策,而
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以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
例,尽管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生存和发
展的内在要求,但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又不是处于一个“真空”的环境
之中,其技术创新行为和制度创新行为同样离不开政府为其创造一个宽松
的外部环境。
一、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的一般关系
政府、市场与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赖以运行的三大支柱,三者具有各
自不同的功能,但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三者各自功能及其相互关
系,是经济理论研究经久不衰的主题。
综观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与政府作用的理论,无论是信奉“看不见的
手”,还是信奉“看得见的手”,它们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点上还是一致
的。毫无疑问,市场经济不可能退回到斯密和萨伊时代。尽管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失灵,完全自由放任的后果将会十分严
重,必须由国家从外部予以补救。另一方面,除非在极为严竣的情况下,
政府全面干预才有必要,否则,政府不能实现其对市场的全面替代。一般
来讲,政府是以补充、补救市场机制的面目出现的。很显然,政府干预和
市场机制的协调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本身的客观要求。遵循以上市场
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般原理,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关于政府与企业关
系的几点基本认识:
(一)企业是市场经济中微观决策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要求企业是一
140
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通过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否则,
市场经济也就失去了根基。
从定义上讲,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需求为核心,以价格为杠杆,通
过市场供求变动,使稀缺资源合理流动与配置,从而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
求并实现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运行体制。新古典综合派最重要的代表人
物萨缪尔森指出,市场经济是一种有关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其中,生产
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厂商以追
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安排投入、生产、营销,而获得要素报酬的居民户则
决定市场上的商品需求。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经济学辞典》则指
出,“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价格为基础来优化关于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的经
济体制,而价格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自愿形成的。”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支配性手段。作
为经济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市场有其自行调节、控制的内在机理和规律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以供求规律为内在依据,以价格变动为其外在
指标的,因此,所谓市场机制也就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发挥正常功能的
基础,则是市场主体——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拥有自己的微观
经济决策自主权,这是因为:
l、只有当企业成为微观决策主体时,价格机制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
配置。企业为了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就必须为市场需求而生
产。否则,就无法进行交换。由于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企业往往
无法完全了解市场上有多少生产者在组织同类产品的生产,也无法准确判
定市场对同类产品韵总量和结构的需求。价格涨跌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市场
信号,产品价格上扬的部门就是获利多的部门,企业就会投资该部门或组
织该产品的生产,这就意味着通过商品价格的涨落,可以促使资源在不同
部门间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如果企业不是独立的市
场主体,没有自行投资生产的决策权,上述资源流动和配置就不可能发生。
2、只有当企业成为微观决策主体时,价格机制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
@W.Pearce,“The Dictionary ofModem Economics”,Macmillan,1983,P.277
14l
的激励与约束模式。由于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此企
业如果能够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资源消耗进行生产,就能通过市
场交换获取较高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否则,企业将无法立足于市
场。因此,价格机制实际上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一个硬的外在激励与约
束模式,在价格机制的激励与约束下,企业不得不采取先进的生产方式和
手段,改进内部管理。但是,如果企业不是独立的微观决策主体,而是依
附于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它就不会对自身经营状况负责,不会感受到
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这时,价格机制也不会对企业产生任何激励与约束
作用。。
3、只有当企业成为微观决策主体时,价格机制才具有有效性。市场
价格有效的前提,是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壁垒或障碍。这就意味着所有市场
主体都必须是平等的,都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相反,如果市场上存在政府对企业微观决策的干预,
特别是政府对价格形成的直接限制或支持,那么,价格的信号功能就会发
生病变。
4、只有当企业成为微观决策主体时,市场信息才能得到准确和迅速
的传递。在生产社会化日益加深的社会里,一个产品往往牵扯到许多生产
者。因此,对某一产品的需求信息,就会直接影响到成百上千个企业的生
产计划。这样一来,信息如果控制在与该信息无关的人的手中,就造成社
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它能够
在传递信息者和使用信息者之间提供相互刺激的机制。但是,如果存在政
府对企业微观决策权的干预,就会阻止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状况,进而歪
曲和妨碍市场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
(二)政府对企业的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不能代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因为:
第一,从政府的性质看,政府是上层建筑,是政治公务性组织机构,不是
公民自然人。如果政府代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的
话,政府机构的“非人化”性质是无法直接行使这种产权的。其次,从政
府的职能看,政府性质决定了政府的职能应着重于从事非盈利性的社会公
共事务活动,为整个社会和人民服务,而盈利性的投资经营则应是公民自
然人和企业法人的民事活动。如果把盈利性的投资办企业经营活动列入政
府的职责范围,势必混淆政府和企业的性质,导致“企业政府化”和“政
府商业化”。
政府虽然不能充当市场经济中的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但政府对市
场经济的适度干预却是必不可少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论述的市场
这只奇妙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许多国家选择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
至关重要的缘由。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找不到实行纯而又纯的市场
经济制度的国家,因为市场经济的实践常常不如自由市场所描述单靠市场
就能够完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市场本身就存在许多“天生:’的缺
陷。
1、在亚当.斯密那里,市场是一个完全的市场。但是,现代市场经济
的实践告诉人们,完全的市场体制不是现实社会的事实。之所以出现不完
全竞争的现象,不是因为其他什么因素,而是源于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
企业在市场中为获取优势,往往不得不扩大经营规模,结果会造成某一个
或某几个企业控制某个行业的局面,形成不完全竞争。显然,如果市场上
存在垄断企业或寡头企业,就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市场的另一个“天生”的缺陷是外部经济效果。市场天生没有对
外部经济效果进行标价的机制,并不能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在有好的外部
经济效果的企业与坏的外部经济效果的企业之间进行分配,也没有促使边
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的机制。结果,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产生
不良外部效果的商品生产太多,而好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商品生产者却得不
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共物品是外部经济效果的特殊情况。公共物品具有
效用的非排他性与利益的非独占性等特点,它即使已由一个人消费,其他
人仍可消费,显然无法由单个企业或个人来进行此类物品的生产。
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并不都是直接面对
消费者的,很多时候是通过从事商业贸易的中间商才能将产品最终卖给消
费者,这就带来交易费用昂贵的问题。信息交流的障碍,是交易费用昂贵
的另一个因素。现实的市场运作表明,不是所有参与市场交换的企业都能
够得到别的企业自愿提供的有关商品交换条件的各种信息。也不是所有愿
意提供商品交换信息的企业都能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的交换者。这
样,为了交换的成功,企业往往不得不为信息搜集或新的信息交换环境的
建立支付更多的费用。
4、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提出单靠市场就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一
个前提假设,就是每一个进入市场的当事人都具有全面的知识和理性。其
实不然。在处理市场信息方面,每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收集、传递、处理、
储存、取出和分析经济数据等方面具有面面俱到的知识与才能,尽管少数
大企业所处的信息环境比其他企业要好得多。同时,与市场相关的人文环
境和自然环境随时都有出乎意料的变化,即使企业原先有较为完全的知识
水平,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有~段时间的准备。而且当具备了应付
变化了的环境的能力之后,新的影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又诞生了。所以,
就市场的这种不确定性而言,企业的知识可以说是无法达到完备的。
5、参与市场交换的经营者大多是为利益所趋动,它们立竿见影的经
营方式无疑向古典经济学家为当事人所绘制的体现充分理性的肖像泼了一
瓶墨水。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说当事人还有什么理性的话,那就
是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财富,或及时行乐,不事积蓄,或是回避风险,不屑
投资。这种明哲保身、立竿见影式的企业短期行为,从长远看必将不利于
资源的最佳配置。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效果、高昂的交易费用、
有限知识和理性、行为短期化等市场“天生”缺陷的存在,单靠市场机制
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在企业间的最佳配置。这时就得寻找其他的解决这一
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这就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准备。
(三)政府宏观调控必须以不侵犯企业的微观决策权为前提
需要指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调控不同于计划经济中的那种微观决
策替代。政府干预是通过政策与计划指导、经济协调以及通过市场参数的
改变和经济杠杆的调整等各种因素来实现的,绝不是传统的计划体制、计
划工作或简单的“计划”两个字所能概括的。简单地说,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调控,至少有两个区别:(1)前者以
直接控制企业为标志,政企合一。几乎没有独立的企业经营;而后者则相
反,完全以有活力的微观经济为基础。(2)前者在经济运行中几乎无所不
包,被喻为“全能”,并且完全是行政运作,带有明显的直接性和强制性;
而后者则是通过市场和利益调整进行指导和间接调控a
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必须承担弥补市场缺陷、宏观调控经济的
责任,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神灵,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政府也未
必就一定能够管好。由于政府本身存在以下缺陷,它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总
是有效的:
l、政府的决策有时候会发生失误。由于受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政府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作出的决策也不可能完全都正确。
正是由于政府的决策并非都是科学的,所以政府干预不能过度,而应尽可
能缩小政府干预的负面效应。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资源配置失调,经济秩
序混乱,经济发展受阻。
2、政府决策有时并不能够反映公众利益。首先,在现代社会中无论
政府采取投票决策方式,利益团体妥协决策方式,还是精英决策方式,都
不能绝对保证政府决策完全反映公众利益。其次,政府的组成人员也具有
自利性,如同在经济活动中一样,政治领域的个人同样是自私的、理性的
经济人,政府机构中掌握权力的官员们关心的也是如何谋求保存和扩大自
身的权力。这样政府就未必是公众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它极有可能成为某
些特殊利益集团手中的工具,而此时的政府调控就会偏离和牺牲公众利
益,从而不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化状态。
3、政府干预的结果有时候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第一。政策效应
具有滞后性,在这段时滞里,经济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需要实行相
反的调节政策。第二,由于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当事人可以通过对政府
政策动向的分析和预测采取预防性措施,这样,政府政策的效力必然递减,
甚至无效。第三,当某项政策不利于微观经济单位的盈利目标时,微观经
济单位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某些抵制措施,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
策,下有对策”。
4、政府干预是导致寻租活动加剧的根源。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寻租
活动是政府某些官员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的行为,即
权与钱的交易行为。当然,也有一些政府官员直接利用权力营造私利,包
括“政治创租”和“抽租”。①寻租活动的存在,不仅造成经济资源配置
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而且白白浪费了很多的经济资
源,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源浪费在对社会无益的活动上。
因此,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不能过份夸大,即政府不要包揽一切,不
要去做本来应当由市场去做并且已经证明市场能够做好的事情。具体地
说:其一,政府对经济调控的范围应当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与不足,是对市
场机制的“拾遗补缺”。按照这一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功能优化资
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就不要插手介入,而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
领域才需要政府调控。一般说来,在微观经济特别是企业经营活动领域,
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政府只履行消极规制的职能;而在宏观
经济领域,政府应积极地进行调控。其二,政府调控的目的应是促使市场
机制恢复功能,而不是去替代市场。按照这一原则,政府调控的方式和力
度就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
在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市场调节力量还不够强或者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时,就应当缓和政府调控的力度,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其三,
政府调控的结果必须要比不调控前的情况有所改善和好转,否则,就不要
调控。按照这一原则,政府在准备伸出“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之前,必
须低头看看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不完善的地方,以使政府调控尽可能地
降低成本,减少副作用,增加有效性。其四,政府调控必须以承认市场经
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基本规律为前提,而不要凭主观意
愿去干预企业经营。
=、政府在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一)政府调控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①“政治创租”是指政府管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地
创造“租”t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以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抽租”是指
政府管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私人企业利黼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迫使私人企业荆舍
一部分既得利精与政府管员分享。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威力,使人们
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如环境污
染、生态破坏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全世界积极采取
措施,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以此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另一方面,对经济效益较好、社会效益差的技术创新加以限制。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提出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
由此可见,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出现是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政府技术
创新政策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非常重要的制度因素,一个好的政策对企
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具有阻碍作用。所以,为了
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即制定一系列技术创新政策,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就其实质来说,
技术创新政策是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规范、限制和调节,是政
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干预。、
对民营科技企业而言,政府调控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必要
性体现在:
1、市场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明显缺陷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虽然主要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但有一
些问题靠单纯的市场机制很难解决。
从民营科技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益有正效益和负效
益两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技术创新是负效益,那么企业不会愿意
进行该项技术创新。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技术创新的正效益成
正比。当然,企业技术创新也受到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在具备
经济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企业获得正效益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某项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会带来效
益,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则可能会是成本,即一项技术创新,企业获正效益,
社会可能获正效益或负效益;企业获负效益,社会可能获负效益或正效益。
这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企业与社会之间可能出现两
种矛盾情况,即企业获正效益与社会获负效益的矛盾和企业获负效益与社
会获正效益的矛盾。对此,政府就要从全社会的福利或效益的角度来扶持
或干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147
假设任何一项技术创新行为C的企业效益为:g(c)=M。-S。,社会
效益为:f(C)=M2-S2,其中M。、M:分别为技术创新C的企业收益和社
会收益,s。、s2分别为技术创新C的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这样,g(C)、
f(C)的分布情况如图5.1所示。+
·
社会效益
g(c)<0 g(c)>0
f(c)>0 f(c)>0
g(c)<0 g(c)>0
f(c)<0 f(c)<0
企业效益
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内的g(C)和f(c)是一致的。第一象限是
社会和企业共同期望和努力实现的理想状况。第三象限的任何一项技术创
新在现实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当然无需政府调控。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
g(C)和f(C)处于矛盾状态。在第二象限中g(C)<O,f(C)>0。
对社会有利可图,对企业则无益(如一些基础性、公益性及长远性的技术
创新项目),技术创新行为存在明显的外部正效应。由于企业进行技术创
新的基本要求是g(C)>0,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进行项目C的技术创
新活动a这时,政府应直接参与该项目的技术创新活动,满足社会对该项
技术创新活动的需求,或者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
本,使g(c)>0,促使该项目的技术创新在企业顺利进行。在第四象限,
g(C)>O,f(c)<0,显然C项目的技术创新对企业有利可图,对社会
则有害无益(如有损于自然环境的技术创新项目),技术创新行为存在明
显的外部负效应。这时,政府就应通过各种手段政策控制或抑制该项技术
创新。
2、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小企业群体,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对发展我国
知识经济、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民营科技企
业技术创新行为还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直接影响到其他企业的技
术创新行为及我国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中能否取得战略优势。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这种战略性无法在纯粹的竞争市场上反映
出来。因为市场反映出来的只是当时的信息,而不能反映较长时期以后的
信息;每个企业获得的也只是局部的信息,而不是整体经济的信息。技术
创新是一种商业行为,当民营科技企业决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时,它依据
的是市场反映出来的信息以及根据这些信息所作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所
以,在纯粹竞争市场条件下,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供给往往达不到与
其战略性相符的水平。这时,政府应该从全局的高度和长远的目标出发,
鼓励并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3、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假定,市场中的每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是平等
的,即不存在少数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能够控制和直接影响市场或其它的生
产者或消费者。但事实上,大公司的存在使得完全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基
本假定不再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仍然实行不加调控的市场机制,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群体自然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在
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与大企业相比,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
均处于不利地位。如在资金方面,民营科技企业不仅在资本实力、融资实
力等方面无法与大企业相比,而且往往要承担更大的资金成本。在人才方
面,由于民营科技企业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预期等都无法与大企
业相提并论,因而很难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甚至原有的人才也常常被大企
业挖走。此外,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背景下,社会对民营科技企业
的舆论环境并不宽松,民营科技企业还无法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平等竞
争。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薪地位的认识,并对其技术
创新活动进行适当的扶持,这有助于改变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平等
状况。
(二) 国外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和扶植
近些年来,很多国家政府逐步认识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
性,并加强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和扶植。尽管各国政府干预和扶
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活动的大环境。工业化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活动大多制定了
特别的法律文件或条款,这种趋势在最近十多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美国在1980年颁布的《史蒂文森——怀特勒创新法》对国家实验室
技术成果转让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国家实验室在进行技术合作、鼓励科技
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82年的《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法》和1992
年的《加强小企业研究发展法》设立了“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SBIR)计
划”和“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s订R)计划”,要求部分联邦部门拿出一
定比例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持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联邦的研究与
开发,鼓励大学或研究开发机构的创新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实现商业化;
1986年的‘联邦技术转移法》对《史蒂文森一怀特勒创新法》作了进一
步的修改和补充,强调了联邦研究机构与大学、工业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
性,并赋予联邦机构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此外,《贝
赫一多尔法》、《国家联合研究法》、《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国家竞争性
技术转移法》、《国防授权法》等也分别从保护知识产权、鼓励联邦实验室
向中小企业转移研究与开发成果等方面,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活动。
韩国60年代先后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协同组合法》
等,明确了中小企业的地位,规定了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保护政
策以及服务范围。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又先后制定了‘中小企业振兴法》、
《中小企业产品购买促进法》等,规定政府有责任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
持和政策指导,特别是1989年制定的《促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及经营安
定特别措施法》,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久前韩国国
会又通过了《科技创新特别法》,其中也有专门条款涉及政府保护和促进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尽管多数其他国家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但
在其他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中实际上包含着这些内容。如80年代初,法国
社会党政府通过的“促进法国经济发展的10年提案”中,有相当部分涉
及中小企业,主要是在金融信贷、技术创新、税收负担、价格保护等方面
给中小企业以法律支持。根据欧盟马德里会议通过的“欧盟中小企业自皮
书”的精神,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改善中小企业的法律环境,
包括:简化和改进立法,以消除妨碍企业成立与发展的因素,在起草新的
法律时,增加中小企业参与的程度,并对立法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
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改进解决企业跨国纠纷的程序,在法律上采用适
合中小企业的跨国企业模式,以改进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环境。
综上所述,有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
型:一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般法律,如中小企业基本法等。这类法律
一般在部分条款中明确规定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设立的管理机构和
采取的支持方式;二是规定税收减免等,鼓励中小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三是促进科研成果和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四
是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上述法律除了对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一般权利和义
务、限制条件等作了规定外,还规定了政府组织的管理机构、政府扶植的
方式以及政府扶植的经费预算等内容。
2、组织管理
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职能一般是由法律所授予的。
从1953年以来,美国政府一直设有专门从事中小企业管理的“小企业管
理署”(SBA),该机构直接对总统负责,主要职责有:负责协调部际之间
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与管理;负责对全国中小企业状况的统计调查与分
析;负责管理联邦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所设置的若干机构;负责为中小企
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在联邦小企业管理署内设有专门负责中
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办公室,直接管理“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SBIR)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STTR)计划”。
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扶持94,企业技术创新的机构,
即国家技术交流转让中心(ANVAR)。它是一个具有政府职能的非赢利性服
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将技术成果介绍、转
让给企业;支持各种有关企业技术进步的合作计划,帮助企业寻找技术合
作伙伴等。
一般来说,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主要是按照
税收、金融、科技、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分类,不按行业、部门和所有制
分类,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机构;在管理上,主要是执行法律和政策,协
调政府部门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并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指导、咨询服务,
但不直接干预中小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
3、政策指导
政策指导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
政策指导并不局限于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政府的许多其它部门也对
本领域中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负有指导责任。政策指导的内容除了制定本
部门的一些有关政策方针之外,也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发展指南。在
美国由一些专门支持“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SBIR)计划”的部门.,对中
小企业进行经常性政策指导,并紧密结合有关的实施计划,定期发布项目
指南,这种指南由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制定,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支持的范围
和重点,只有在指南范围内的项目,才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扶植和资助。此
外,政府也对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税收、法律、.就业以及知识产权
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政策指导。例如在税收制度方面,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
法制比较完备的国家,税制一般都比较复杂,因此,那些缺乏专业人才的
中小企业很难充分享用国家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有关优惠政策。为此,政府
部门(或通过一些专门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一些指导,无疑是非常必要
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政策指导必须适度,应避免对企业的过多干
预。
4、财税金融支持
制定并实施一些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是各国政府扶持
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发展和促进技术进步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措施,这
其中包括借贷担保、出口信贷、减免税收、国家采购、改进资本市场、建
立风险投资等。
在美国,《小企业法》授权小企业管理署(SBA)作为中小企业的借
贷担保人,允许其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借贷担保;SBA还实施了小企业投
资公司(SBICs)计划,通过全国270多个风险投资公司向中小企业投资
和提供长期信贷;联邦政府采购局还专门设立了小企业采购代表处,负责
协调联邦政府向中小企业的采购。
法国政府每年通过国家技术交流转让中心(ANVAR)向中小企业提供
约14亿法郎的无息贷款,资助额占每个资助项目总费用的50%,项目成
功后,企业返还全部资助,如项目失败,经专门的评估机构评估确定后,
可以不偿还资助。政府对实施新技术的企业给予减免50%的税收优惠,以
提高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积极性。对中小企业的科研
投入部分,政府采取退税办法予以优惠;政府还在证券交易所设立专门机
构,帮助中小企业迅速上市;此外,政府还为新技术企业设立专项风险资
金。
德国政府自1994年8月起实施了“创新信贷计划”,目的在于间接
资助中小企业及其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根据该计划,政府将以低息贷
款的形式,对年销售额不超过5亿马克的中型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方法进
行资助;对年销售额不超过4000万马克的小企业,除资助创新费用外,
还资助投入市场的费用。该计划的贷款期限为lO年,年利息为4.5%,支
付96%的现款。为鼓励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政府还从国家预算中
为年销售额不超过3亿马克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优惠贷款,贷款额最多为
250万马克,不超过投资额的50%,贷款期限为15年,年利息在2.5%~3.5%
之间。据统计,德国政府1979~1990年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6.2亿马克
的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采购正在日益成为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的重要措旌,这在美国表现的尤其突出,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
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政府采购一般采取合同的方
式,包括内部承包合同、分包合同、特许合同等不同的类型。政府采购的
主要原则是公开性、非歧视性和成本最低化,并有法律对采购的执行程序
做出明确、严格的规定。
总之t从各国经验来看,政府部门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是上述
各项政策得以发挥成效的关键。当然,在具体操作细节上需要认真设计。
例如确定减免税基、政府采购的行业和产业倾向等。应该说,这些措施的
实施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解决
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最大障碍。
6、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
研究显示,人才、技术、信息的缺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
要障碍之一,因此,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是政府扶植中
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政府相应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之
e
近年来欧盟大力发展欧洲信息中心(EICs),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的“首
选信息服务窗口”,并努力改进网络的信息服务内容和质量,以满足各类
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欧盟还通过“征求合作伙伴网”和实施“合作伙伴
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寻找跨国合作伙伴,为其提供直接交流、建立合作
关系的机会。此外,欧盟还采取措施,增强中小企业吸收和应用新知识、
新技术的能力,如增加资助渠道的透明度,使中小企业了解和使用各种资
助渠道;在中小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开展中介服务;向中小企业提
供有关组织与解决问题的咨询渠道;帮助中小企业聘用或雇佣研究人员和
工程技术人员等。·
美国小企业管理署除了向中小企业提供适当的信息和资料外,还为
中小企业解答一些技术性问题,介绍技术专家或作为技术转移的中介等。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遇到的包括文件准备、资金申请、合作开发以及若
干具体的技术疑难问题等,都是政府信息与技术服务的范围。特别是联邦
和州政府共同组建的小企业发展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培训和
技术援助等全方位的服务。在1992~1993年内,小企业发展中心对中小
企业提供的服务,为全国中小企业增加销售额37亿美元,新增6.8万个
就业机会,而1991年政府用于维持小企业发展中心运行的投入为1.1亿
美元(其中用于咨询服务的投入为6700万美元),平均每增加一名就业,
政府只需投入1690美元,效果非常明显。近几年,美国联郑政府专门建
立了与信息高速公路相联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以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
以更方便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1996年澳大利亚政府推出的“创新声明”计划在未来四年内,额外
追加2000万澳元经费,以建立更多的技术支持中心,为企业特别是中小
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和利用澳大利亚的技术资
源a政府还将投资380万澳元子“信息高速公路准备计划”,向工商界包
括中小企业展示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获取利益。
可以预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向中小企业
提供各种咨询、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将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将是扶持中
小企业技术创新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措施之一。
.6、实施具体的科研计划
虽然政府制定目标明确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仅仅是近几十
年的事,但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政府部门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认同,一些
计划明显地得到了加强。这些计划还常常包含前述其他政策措施,如法律
规范、组织管理、财税优惠政策等,因而是一项综合性扶持措旖,如欧盟
的创新行动计划以及“欧盟第三个中小企业多年度计划(1997~2000)”
所包含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包括: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
业,重点是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培训和促进企业的国际化;支持高新技术
企业的发展,鼓励和促进私人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鼓励中小企业
参加欧盟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计划,重点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欧盟的就业、教育和培训政策和计划也将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并探索中小
企业的培训模式和经验,以保持中小企业的长久竞争力。
从1993年9月1日起,德国联邦科技部推出了一项执行期为五年的
研究合作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员工人数不超过500名的中小企业从事高新
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合
作,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该计划包括资助数个中小企业共同执行研
究开发项目,资助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资助科研人员在企
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双向流动。
美国为中小企业技术刨新设置的政府计划主要有小企业创新研究计
划(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和小企业研究与发展计划等。
这些计划从不同侧面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而且往往有多个部门
的参与。例如,SBIR计划目前至少有11个政府部门参与并资助该计划,
STTR计划目前至少有5个政府部门参与并资助该计划。这些计划利用政
府资助,直接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或课题)。
从这些科技计划的实施效果看,实施科技计划不仅可以支持中小企
业进行技术创新,还可以有效地引导中小企业按照国家目标或有关机构的
意志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如美国国防部的SBIR计划通过项目指南,引导
中小企业按照国防利益和商业化目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a
7、创建企业孵化器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①也是一项综合
性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许多国家近些年都采取措施,鼓励建
立企业孵化器,通过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政策环境,培育高新技术
企业的产生并使其成长壮大。
企业孵化器起源于50年代末,是伴随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而发展起
来的。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受控制的工作环境。在
这个环境中,人们试图创造一些条件来训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成功的小企
业家与盈利的企业。其特点包括:精心挑选有潜力的新建或处于初创阶段
的企业;为每个租户提供指定的空间,提供诸如通讯与办公等方面的公用
设施:负责训练、开发与协助新生企业的小规模管理队伍;提供诸如法律
和金融方面服务的专业渠道:可以接受的房租和服务收费;企业迸驻孵化
器三四年后,可以“毕业”离开。中央与地方政府通常支持这种机构的建
立并在其初期运营中给予帮助,但孵化器本身一般实行企业化运作,并在
经过几年运营后,最终达到经济自立的目的。
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
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小企业成长壮大,
形成经济规模;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由于企业孵化器在培养
新的增长点方面富有成效,这种形式在全世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
为止全世界的企业孵化器近5000家,北美地区有1000多家,欧洲地区有
2300多家,其中美国600家,英国1314家,德国191家,芬兰26家。
目前,美国和欧洲建立了各自的孵化器网络组织,对孵化器起到联
系、指导的作用。美国全国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就是为以美国为主
的北美企业孵化器提供服务与信息的组织,其宗旨是:通过研究工作、专
①企业孵化器主要是美国等国家的称呼,在我国被称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在欧洲jIiU多称为“企业创新中心”(Business Innovation Centre),在一些国家如
芬兰,“科技阔”也发拌类似作_【fJ。
156
门安排活动和编辑出版刊物来满足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发起组织协会的年
会和专业培训机构;提高全社会对企业孵化器的认识;向领导人、潜在的
支持者与投资者宣传孵化器的功效等。欧洲企业创新中心网络(EBN),于
1984年11月在布鲁塞尔成立,该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加强和支持企
业创新中心(孵化器)的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各国在孵化器建设
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尽早建立全球孵化器网络将是各国政府进一步努力的
方向。
(三)我国政府在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是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一种企业行为,政府不
应该直接干预。但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明显
的外部性及天然的市场劣势等特征。借鉴国外政府干预和扶植中小企业技
术创新的经验,我国政府也应该承担起扶植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
的重任。政府扶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并不是运用行政手段去干预民营
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而是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间接调控民营科
技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一个适宜、宽松的外
部环境。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仍是经济改革
的重心,政府部门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行为的重要性的认
识远远不够,反映在政策制订上,就是远没有形成扶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
创新的政策体系。从促进民营科技企业更快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的角度出发,我国政府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植和促进包括民营科技企
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l、政府应从观念上加深对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
新的认识’
世界上多数国家对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都经
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我国是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而且,随
着劳动就业压力的增加、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国有大
企业改革的深化,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将是我国中小企业大发展的
时期。因此,政府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中小
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蕴含的巨大
潜力。
2、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和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管理经济运行是市场经济国家
的成功经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是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诞
生发展起来的,在产权、管理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规范,
关于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扩散等方面的立法亦不健全。因此,
如何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民营科技企业利益的法律法规体
系,是保护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我国政府应加快立法步
伐,加大执法力度,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
权利和义务,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
境和空间。
3、尽快设立统一的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政出多门、多头
管理”韵状况,许多政府部门将民营科技企业视为“唐僧肉”,“乱收费、
乱罚款、乱摊派”等“三乱”现象严重。这种状况极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
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为此,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民营科技
管理服务机构,变多头管理为归口管理,强化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组织领导,
协调政府各部门有关促进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政策和管理
等问题。此外,还应该建立和完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各种
民间组织和各种中介机构。
4、政府应制订完善的鼓励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
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不利条
件,政府应制订适当的政策鼓励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如为民
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各种财税优惠政策;设立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政
府采购;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为民营科技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产学研联
合等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但保;为民营科技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出
口信贷、贷款担保等;设立各种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民
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各种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
5、拓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最主要的障碍。
158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民营科
技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深化现有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
银行商业化步伐,使其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一律平等对待,减
少金融机构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歧视:采取贴息等措施鼓励民营科技企业技
术创新活动;鼓励各种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为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开辟新
的渠道;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应允许其在国内或海外资本
市场上直接融资。此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引导和扶持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积极推进金融工具的创新。
6、将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纳入科技与经济发展计划
政府科技与经济发展计划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应主
要采取择优支持的方式,即引入竞争机制,有选择性地支持那些有好的创
新思路、创新设计和创新产品的企业。扶持措施既包括直接财政支持,也
包括间接支持手段,如提供税收优惠,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和咨询服务等。
近十多年来,我国陆续实施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
和新产品计划等,对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
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计划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支持技术创新的
商业化阶段为主。事实上,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很
大的风险,政府应在创新活动还不能产生商业利益之前给予适当支持,随
后再支持创新成功企业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这种分阶段的支持既有利于降
低风险,又有利于提高持久创新能力。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现有各
种开发性计划,或对原有计划加以改进和完善,或设立专门针对民营科技
企业的科技计划,以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支持。
7、进一步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充分运用高新技
术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便利的咨询、信息等服务已成为成本低见效快
的重要手段,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政策之~。我国近十年来在建设信息基
础设旌、开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在信息的沟通、服务质
量上仍然存在部门和地区条块分割等问题,不符合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
势a因此,当务之急是加以整合和集成,建立一个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
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非赢利性的、统一的数据资料库;进而再与各信息
中心、网络公司及国际互联网联结,最终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此外,还应大力支持科技咨询产业的发展,鼓励创办各种咨询公司、信息
公司以及从事技术交流和转让的公司等,帮助民营科技企业提高人员素质
和管理水平,改进组织结构,制订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的战略规划等。
三、政府在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一)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离不开政府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宪法秩序。宪法是
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
基础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的约束力具有普遍性,是
制定规则的规则。第二,制度安排。这是指“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的
一套行为规划”。①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在宪法秩序下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
列具体的操作规划,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第三,行为的伦
理道德规范。这是构成制度约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
理解(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
连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一致的意
识形态可以替代规范性规则和服从程序,降低交易费用。
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一旦形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
不易显著变动的,从而可把它们视作影响制度创新的需求和供给的外生变
量,而把制度安排看作是内生变量。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制度安排主体——政府主体和非政府
主体。制度变迁是这两种制度安排主体参加的社会博弈。政府主体和非政
府主体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是民
营科技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但它又是置身于整个国民经
济体系中的,因而不可能离开政府主体而孤立存在。
1、制度安排本身是有层次性的,一种层次是基础性制度安排,另一
①林毅丈:《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交迁》,载‘财产枞
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二联10店1991年版,第377页。.
160
种层次是个人契约型制度安排。前者形成制度安排的整体蓝图,为后者提
供一个基本框架,但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其确立需要多
个人达成“一致同意”。因此,与基础性制度安排相伴随的变革费用要大
大超过个人契约型制度安排相伴随的费用。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看,民
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个人契约型制度变革,而政府主体
的制度安排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基础性制度安排。显然,民营科技企业是
不愿意、也没有能力从事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而政府作为垄断性的、宏观
性的非盈利性组织,则可以提供全局性的、框架性的制度安排。作为社会
的正式代表,政府必须对制度变迁的全局负责。
2、由于政府垄断了国家的“暴力潜能”,政府就能够强制地实施制
度变迁,并且,政府的强制实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因此,在制度
变迁过程中,不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必须通过政府的强制实施,非政
府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必须通过政府放松约束才能够实现。在制度变
迁过程中,政府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手段主要是意识形态、行政权力、法
律和税收等。在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主要采取强制的方式直接地
实施制度变迁;在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说服和引导的方
式间接地影响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变迁。以产权制度安排为例,如果没有政
府的权威,很难想象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会普遍地实现。尽管许多民间组
织能为其产权提供小规模的保护,但是不能解决“搭便车”的问题。与各
种民间组织相比,政府能以更低的成本确立和行使所有权。各种经济组织
和个人只有在政府严格确立和行使产权制度的条件下,才愿意付出得自交
换的收入(即税金)。
3、政府有利于降低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中的交易费用。以民营科
技企业的产权制度为例,产权的界定和转让涉及到一系列费用,如度量费
用、信息费用等。在产权经济学看来,只要具有经济价值的某种物品的特
性难以测定和度量,那么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就会有差别。在缺乏有
组织的市场的情况下,人们将花很多时间与费用去搜寻信息。度量费用非
常高的东西将是一种共有财产资源。政府的标准化则有利于降低交易成
本,度量标准化的出现几乎同政府的历史一样悠久,并通过政府得以发展。
界定清晰的产权只有通过市场转让才能实现保值增值,丽建立排他性的产
16I
权制度是一国产权有效转让和交换的前提。但是,过高的交易费用往往限
制了排他性产权制度的建立和产权的转让。政府作为第三种当事人,能通
过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来降低交易费用。当交换的基本“游戏
规则”确立以后,只要存在法律机构,谈判和行使的费用会不断减少。
4、从制度变迁的方式上看,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制于一个社
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的偏好结构。①制度变迁大致上可区
分为需求诱致型与供给主导型两种方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处于
绝对主体地位,市场被看作是异已之物,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不具备
真正的“企业”性质。与这种超大型科层组织构造相一致,选择什么样的
制度形式主要是政府的事情,而不是企业和个人的事情。这是一种典型的
供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制度变迁方式。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
体制所带来的一个基本变化就是体制选择权的分散化:以政府为主体的超
大型科层组织分解为包括了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市场、中间性组
织和政府在内的多种制度组织形式;制度选择权也相应地分散于个人、企
业和政府。@这样,制度变迁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企业和个人的
参与,而且他们也可以成为某些制度创新的策划者。目前我国仍处于体制
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在政府主体与非政府主体参与制度
安排的社会博弈中,政府主体仍处于优势地位,目前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
仍然是一种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虽然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决策
权的分散化,在一定领域也出现了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如民营科
技企业制度创新就主要是一种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但它不足以左右我
国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形式。在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下,由于
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它的制度
供给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深度、广度、形式的主导因素,
非政府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一般需得到政府的认可或批准才可能被全部或
部分满足;而且,政府对制度安排实行比较严格的“进入许可制”,即非
①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第130页。
②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载‘经济研究》1993
(10),第27-35页。.
162
政府主体只有经政府主体的批准才能从事制度创新。
5、民营科技企业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往往离不开一些公共物品的供
给。而公共物品的提供,只有政府才是最有效的。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首先是指那些不具有消费排他性的商品。比如,对于一定数量的
路灯,社会上每个人原则上都是潜在的消费者,你可以消费,我也可以消
费;任何一个人对路灯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任何人同等数量的消费。公
共物品消费的不排他性,决定了公共物品的有效率配置,是与私人物品有
效率配置极不相同的问题。私人物品是由市场提供的,雨公共物品由于其
显著的外部正效应,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具体说来,政府在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至少应提供以下“公
共物品”:(1)经济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
市政基础设施等)和“软件”基础设施(如基础科学研究等),前者可以
节省社会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后者则可以增加全社会的知识存量,使各
种生产活动共同受益。(2)信息服务。即政府利用它所处的特殊地位,及
时地搜集、分析、整理各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地把它们传递到各个方面去,
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分享程度,降低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无效率。(3)稳定
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
种重要的公共物品,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不稳定则大家受损。而
宏观经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有意识地实施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
政策来提供的。(4)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一个积极通过外交活动吸引外
国投资和开拓本国产品市场的政府,能为国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5)
提供各种法律、规章等制度安排,以规范和约束各经济主体的行为。
(二)政府在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参与的制度安排是不同性质的,政
府主导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强制性的,而非政府主体主导的制度安排是一种
契约性的、自愿性的。政府在非政府主体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取决于政府权
力介入的方式和程度的差异。在历史与现实中,有的政府只为非政府主体
制度创新提供“游戏规则”:‘有的政府不仅提供“游戏规则”,而且还直接
参与甚至干预非政府主体制度的安排与创新。在前一种方式中,制度创新
由非政府主体自主作出,政府权力的介力仅仅在于承认这种制度创新的合
163
法性和有效性,保护非政府主体制度创新的正常运行。这种方式主要发生
在那些分权化体制或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后一种方式中,制度创
新不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交易,而是通过政府权力强制作出的安排。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决定着非政府主体
的契约性制度安排。但它违背了权力的本性,造成了一种根本的和巨大的
扭曲。事实证明,政府直接干预非政府主体制度创新只会压抑非政府主体
的活力,造成政企不分的无效率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
制度选择目标,它具有以下共性:(1)每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
都力图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占有和支配尽可能多的稀缺资源,行为人追求
自身利益的能力与其占有的资源数量、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的配置相联
系。也就是说,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2)在产
权明晰化的条件下,行为人在市场交换中对他所买卖的商品或劳务有着完
全的选择自由,即任何个人或团体均不能强制行为人进行非自愿的交换。
.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行为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上展开平等竞
争。(3)行为人必须对其自由选择的后果承担完全的责任,即收益与风险
是相对称的。(4)在决策权分散化的条件下,市场价格体系为行为人的自
由选择提供信息和激励,并自发地协调他们的理性行为。①因此,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应直接干预非政府主体的制度创新活动,而
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司法制度界定和保护产权,即帮助谁拥有什么样的权利
以及保护这些权利不受侵犯,并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及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
克服“市场失灵”现象。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生事物,它们并不受到政府
的直接控制,因而政府也不能直接干预它们的制度创新活动。但是,民营
科技企业制度创新又离不开政府提供“游戏规划”,离木开政府为它们创
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I、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旅保护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财产,像减轻农民
负担一样来制止“红道”对民营经济的“三乱”侵蚀和“黑道”对民营经
①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扦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载‘经济研究》
1994.5,第40--49页。
济“宰羊子”现象,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经营环

无论是在城市或在农村,各地都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是名为公有实为民
有民营的所谓戴“红帽子”的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不敢量出牌子
的根本原因是民营企业在舆论环境、治安环境和经营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一
系列问题:(1)民营经济的治安环境不好,民营业主受到来自“黑道”的
敲诈勒索;(2)相关部门对民营经济吃、卡、一拿、要,乱收费、乱摊派、
乱罚款“三乱”现象严重,民营业主没有“保护伞”,受到来自“红道”
的侵蚀;(3)民营业主合法的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财产权益
受到损害时,打官司难;(4)在信贷筹资方面,民营企业在信贷待遇上同
公有制经济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状况决定
了民营科技企业很难长大。要进一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大发展,政府首
先必须为它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
——着眼于公平竞争,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按照“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要针对影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应政策,切实解
决民营科技企业征用土地、项目审批、出口经营权、用水用电、招干招工、
职称评定、筹资融资、嫁接国有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以治理“三乱”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经营环境。“三乱”现象严
重,费大于税,是民营科技企业反映的最突出问题。“三乱”既加重了企
业负担,制约了企业发展,又滋长了腐败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治理
“三乱”,首先要坚决清理收费项目,坚决取消不会理、不合法的收费项
目;其次要坚决规范收费方法和行为,坚决查处“兰乱”行为。
——以保护合法权益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治安环境。一个稳定的社
会治安环境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否则,民营科技企业就没有
安全感,不敢扩大经营规模。因此,必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
击对民营科技企业打劫哄抢、干扰破坏等不法行为,保护民营科技企业家
的合法的私人财产,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以教育引导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舆论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
可以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民营科技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
的发展和提高。一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大转变,消除社会对
民营科技企业的偏见。二是用正确的舆论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通
过宣传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树立起民营
科技企业的形象。三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保障作用,多反映民营科技企
业的呼声与意见。
——以强化部门配合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民营科技企业
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
就是服务的观念,本着“先活后管、先予后取”的原则,全面提高服务质
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同时,还要利用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民
间性、服务性:自律性的特点,让它们在信息交流、生产协作、人才培训
等方面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社会支撑。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按照科技特区模式为民营科技
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要按照“壮大扶小”的原则,培育一批
民营科技龙头企业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融人才、知识、技术为一体,
是一种集约化和高效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必须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由点到面
扩散的基地和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通过集中规范的管理,既降
低了民营科技企业运作的交易成本费用,又为民营科技企业营造了良好的
经营环境,治安环境和社会环境。美国硅谷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园区,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的典范。研究表明:硅谷内的高新技
术企业成功率可达60%,而一般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率仅为16%。
按照“科技特区”的模式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其基本原则是“封
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营”,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成
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企业发
展的保护伞和培育科技实业家的学校。完善“科技特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园区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应该:(1)依托现有行政区划,在城市规划、
工商、税务、项目审批、劳动人事、进出口业务等方面赋予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园区管委会以省、市~级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2)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园区应利用自身相对封闭的局部环境,在企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
制、分配体制、劳动人事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形成有利于民
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应着力建立一种
“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内实行功能管理,机构精简,工
作高效,注重服务:对外搞好协调,组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衔接社区职
能。(4)以“园林式的工业园区、高尚的生活社区”为建设宗旨,追求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生产、生活和文化三者联动发展的管理模式,大力塑
造开发园区的“形象工程”。
在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壮大扶小”的原则。一
方面办好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大量的具有活力的小型民营科技企
业;另一方面要择优扶强,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民营科技
企业和名牌产品,树立起民营科技企业的典范,带动整个民营科技企业上
一个新台阶。
3、大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租赁!承包、购买、兼并国有小企业,充
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国有经济改革、改造、改制中的作用,使公有制经
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在改革初期,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支
持。现在,国有经济要进行战略性改组也必须依赖于民营科技企业,以顺
利解决国有经济放小向谁放的问题。从各省的情况来看,越是民营经济发
达的地区,国有经济的改革越能顺利进行。政府要进一步扶持民营科技企
业,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将它们的机制优势、技术优势、管
理优势引入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未能有效利用的存量资产结合起来,既
盘活国资产,又壮大民营科技企业,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国有经济与
民营经济不应该是孤立的、隔绝的。只有让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
个轮子都更快、更好地转起来,振兴民族经济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4、促进金融资本同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推动上市公司与民营科技
企业的嫁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营造民营科技企业良好的融资环境和
社会支撑条件,使民营科技企业在资本扩张的基础上实现跳跃式发展
5、改革分配制度,让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通过技术股、创业股、管
理股、风险股等制度建设形成对创新者、创业者、投资者的激励机制
6、各地要实施筑巢引风、筑巢养凤、引风筑巢、引凤归巢战略,通
过各种措旌起用能人,解决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
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中最大的瓶颈是人才。许多民营科技企业难以
167
吸引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人才的跳槽现象严重。更为重要的是,企业
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大量资金和经营经验丰富的民营企业家。要引进资
金、引进老板、引进技术人才,就要筑巢引风、筑巢养风、引凤归巢、引
风筑巢,通过开放开发解除企业人才短缺的制约。在今后一段时期,相当
一部分东部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将把投资目光转到中西部地区,利用那里
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中西部地区一定要
抓住这个机遇,在优化投资环境上做文章,吸引它们到本地落户。而东部
地区则应利用既有优势,深化发展环境建设,促进企业家队伍的不断成长,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档次。
7、加强宏观规划与管理,协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
题,团结、帮助、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合法经营、健康发展,特别要采取有
力措施协调好民营科技企业的劳资关系,保护民营科技企业职工的合法权

在肯定民营经济对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
民营经济的引导。这方面突出的问题是:(1)一部分没有实现原始积累的
民营业主见利忘义,通过坑蒙拐骗、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等手段
牟取非法利润。(2)少数民营业主用残酷压榨工人的办法来赚钱,有的甚
至迫害工人,部分民营科技企业中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必须明确
的是,这些问题不是不能避免、无法解决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加强对民
营经济的规范和引导,帮助他们守法经营。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经济的
立法和宣传工作,使民营业主知法、懂法,使守法观念深入其心中;.另一
方面则要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打消其侥幸心理。此外,还要加强劳
动仲裁和劳动监察,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工会,保障民营企业雇工的合法权
益,妥善协调劳资冲突。
168
主要参考文献
1.辜胜阻:《中国跨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柳御林:《技术刨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徐冠华:《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载《中国科技产业月刊》1999.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l卷。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3卷。
6.《列宁选集》1995年版第4卷。
7.史清琪等: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8.杨端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载《经济研究》1998.1。
9.郑理主编:《民营科技企业的春天》,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0.马忠、李学伟:《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对渐进民营化的推动作用》,载《中国软
科学》1998.10。
11.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理论研究部:《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努力
开创民营科技事业的新局面》,载《中国科技产业》1997.12。
12.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小企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3.严基河:《现代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14.刘满强:《技术进步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5.约瑟夫.熊彼得,1934,《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6.P.斯通曼:‘技术变革的经济分析》(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17.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版。
19.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0.何翔皓:《第一动力一当代中国的科技战略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21.高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瓦尔拉:《纯粹经济学要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3.远德玉等:‘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4.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5.西蒙尼.温特劳布主编:《当代经济思想》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6.严基河:《现代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27.傅德棣:《国外高技术及其产业政策剖析》,地震出版社1993年版a
28.施培公:《后发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珊),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0.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2.道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
33.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载《经济研究》1992.5。
34.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5.辜胜阻等:《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经济影响及其启示》,载《特区理论与实
践》1998.I。
36.辜胜阻等:《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对策思考》,载《管理现代化》1997.5。
37.钱德勒:《看得见的手一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8.简新华:《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载《经济研究》1998.9。
39.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40.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的公共选择问题》,载《经济研究》
1993.10。
41.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载《经济
研究》1994.5。

42.ERomer,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01.94,No.5.
43.R.Lucas,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V01.22,No.5.
44.V.mole and D.Elliot,‘'Enterpfing Innovation:An Alternative Approach",France
Pinter,London.
45.Freeman,C.,1982,“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Second
edition,France Pinter,London.
46·Freight,Frank Hynematt,1921,”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Boston:Houghton
Mi用in.
47·R.Solow,1957,“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01.39.
48.K.Arrow,1962,“The Economics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01.29.
49.James M.Buchanan&V.Vunberg:“The Market as a Creative Process”.Economy
and Phi losophy 7,1991.
50.J.K.Galbraith:“American Capitalis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52.
51.M.Kamien&N.Schwartz:"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arsity Press,1982.
52.W:Baldwin and J.ScoR:“Market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Switzerland:Hard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87.
53.Nelson,R:“Technology,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y Policy'’,Washington,
Brooking,1967
54.Jensen,M.C.and Meekling,W.M.“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bl3,No.4(1976). .
55.W.Pearce,“The Dictionary of Modern Economics”,Macmillan,1983.
171
后记
在完成博士论文之际,我既感觉到轻松又有一种紧迫感。轻松的是在
论文动笔之前,对于跨学科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我而言,能否顺利完成学业
一直有种忐忑不安的感觉,现在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我的紧迫感主要来自
于撰写论文时的思考,通过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研究,使我认识到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要走的路还很长,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民营
科技企业今后的发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1988年当我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之后,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吸引,我
和同期毕业的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挂靠在政府部门之下的民办科技企业,
而我们创业之初恰恰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曲折发展时期,对于我们这些
刚刚走出校门、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莘莘学予来讲,市场经
济的残酷和转轨时期对民营科技企业诸多歧视性的观念和做法给我们上了
最生动的一课,使我们重新回到现实中,用我们筹集到的几千元人民币,
用我们的智力和汗水开始了我们的艰苦创业和原始积累工作,我们甚至去
做在城市中只有农民工才会做的工作。正是这段艰辛的经历,给了我们许
多人生的体验,也是步入社会之后,市场经济给我们上的第一堂实践课,
它也是我们从事经济工作的重要财富。其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
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问题理论
上的突破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逐步建立,民营科技企业
也逐步有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我们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与国家
开始向民间开放的科技计划相衔接,是武汉市第一家连续数年获得国家科
技计划支持的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利用民营科技企业灵活、高效的经营机
制,使企业在几年之内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在此期间,我们经历了股份
制改造,民营科技企业的“摘帽”等工作,使企业逐步进入了制度化和规
范化的运营轨道。在经营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
政策走向的研究,从1994年开始,我们逐步参与国有经济的改革和战略
性重组,我们前后对十几家国有企业进行了收购、兼并和改制工作,使企
业的规模得以迅速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
司时亦激活了大量沉淀的国有资产,安排了数千个就业机会,企业也于1997
年成为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第一家上市企业,本人也成为当时中国
上市企业中最年轻的总经理之一。在企业工作的这些年里,由于本人长期
在民营科技企业中担任领导工作,因此使我有机会全面接触和思考民营科
技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而也促使我将博士论文的研
究课题定位于此。本文虽然包含了我这几年学习和理论研究以及十几年工
作实践的成果,但对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这个重大课题,我深感还有许
多问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也正是我有一种紧迫感的原因。期
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有所贡献,也期待各方
面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予以指教。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辜胜阻教授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给
予的谆谆教诲以及从论文选题到写作所给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感谢简新
华教授从论文框架到初稿的审阅所给予的热心指导和提出的宝贵意见。我
还要感谢几年来给我鼓励和帮助的同窗好友李正友同学和钟水映博士,感
谢为我的博士论文提供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们。
173
张晓东
二000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