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262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的东亚经济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的东亚姓名:李文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高小平
2000.3.20
摘要
碡《0 7258
f
f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经济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性,一国的经济政策
会对别的国家产生溢出效应。这种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国实现内外
均衡目标的努力,因此各国对国内经济政策进行国际协调是非常必要的。政策
协调的作用是可以减少单独分散决策带来的低效率,提高合作双方的效用。同
时,政策协调潜在收益的获得会遇到许多障碍,从而影响国际协调的效果。-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相互
依存的密切关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也日益加强。发展中
国家由于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于发达国家.因此在参与国际协调时
具有不对称性。在评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时,应当以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标
准来衡量。
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不仅在亚洲区域内广泛传播.而且对全球经济带
来深远影响。因此,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角度来分析东亚金融危机有重要意
义。旷
论文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两国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这一
隧墅藏敦簏协调的基础理论以及政策协调的潜在收益和潜在障碍;由于亚洲
国家除了日本以外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第二部分针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
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利用前两部分分析的结论来
对变垩垒墼垂扭进行深入剖析·探求亚洲国家在璧叠全拙的背景下如何创造
良好的国际环境,保持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2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ening~economy。there is tight interdependence
among countries’economy.One country’s economic policy wili bring
spi l lover—effect to other countries.To some extent,such influence wi l l
restrict one country’s endeavor of achieving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equi librium.Consequently,it’s essential to coordinate the economic
policy among countries.Policy coordination can decrease low efficiency
of lonely decision,and increase utility of both partners.At the same
time,it will encounter many obstacles to get the profit of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then interrupt the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Globalization is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of today’s world
economy.There is tight interdependence not only insid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betwee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For the
position in world econom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different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there is non—symmetry when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It should use different
standards to judge developing countries’economic policy.
After the broken—up of East Asia’s financial crisis,it has not only
spread quickly in Asia,but also brought deep affection on world economy.
For this reason,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East Asia’s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point of view.
3
This paper i 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 ntroduces the
Mundel—fleming model in detail,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and analyzes the potential
profit in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potential obstacles which may be
encountered in it.Because most of the Asia countries except Japan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correlative question
of how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The third part on the base of conclusion obtained from the
former two parts analyzes east Asia’S financial crisis,in order to find
the way how to create nicer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SO that make economy
developed rapidly,health and steadily.
4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的东亚经济
引言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为了解决涉及当事国各方利
益的国际经济领域的问题与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商.采取共同干预行动的
行为。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形成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经济关联
的扩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这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在改善国内
条件的同时必须改善外部条件。2、实现经济均衡的对外依赖。在开放经济状态,
经济均衡既包括内部均衡,也包括外部均衡。外部均衡难以通过一国单方面的
经济调节来实现.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国经济以及它们对国际经济环境
变化的反应状态。这就要求相关国家采取相互协调的经济政策,争取共同实现
经济均衡,3、开放经济运行的外部利益障碍。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具有提高
一国福利水平的作用。但是开放经济的运行受外界即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
济政策的影响,并阻碍其对外利益的获得。这种影响需要通过对各国经济政策
进行国际协调来解决。同时.在开放经济下,由于外部经济的介入.一国干预
经济活动的政策手段的影响力将明显削弱。所以从加强政策效果出发,同样提
出了进行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本文主要是为了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来分析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
发展以及危机之后东亚经济的恢复。以往的经济协调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
行,以往的理论研究也大都是讨论发达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然而东亚金融危
机从其发生蔓延的传播性可以反映出,东亚各国之间在经济上存在紧密的联系,
因此.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角度来分析东亚金融危机是十分必要的。这里,
6
不仅包括东亚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还包括东亚各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政
策协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往来日益增加.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民
经济的开放经济性质已经越来越明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在经济增
长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又使得我国与国外的金融
联系程度有了增强,宏观调控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国民经济内外平
衡的矛盾也就凸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选择和
政策搭配就成为一种需要。由于我国与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有许多相
似之处,因此研究东亚国家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对于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
政策、贸易政策等等,本文着重从金融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东
亚的危机最突出地表现在金融领域。
第一部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基本理论
在开放经济1条件下,各国经济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性,一国实现内外均
衡目标的国内政策会对别国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别国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
又影响本国经济。这种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
努力.因此各国对国内经济政策进行国际协调是非常必要的。国际经济政策协
调主要包括两个问题,即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相互依赖性以及各国政府决定协
调其宏观经济政策时可能出现的潜在利益。
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最初是由贸易领域引起的.然而随着资本国际流动
的发展,资本帐户对小国开放经济能在多大程度上免受世界其他国家的冲击有
重要意义;因此,将资本帐户的情况引入国际相互依赖性的讨论是重要的。
,所谓开放经济是指一十国家的经济活动跨越了国界,与别的田家建立了经济活动的联系.一国的对外经
济联系主要是通过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实现的.因此也可以简单地说开放经济指的就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
融活动在一田宏现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很大影响的情形.
7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the Mundel—Fleming model.简称MF模型)是开放
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分析在两国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政策如
何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外国产生影响,从而了解开放经济的相互依存性这一国
际间政策协调的理论前提。
一两国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和宏观经济相互依赖
在两个国家的MF模型中,我们假定两个国家规模相同,它们两国之间相互
影响。当资本完全流动时,该模型可写为
表卜l 两国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
本国商品市场: 外国商品市场:
Y=A(G,i,Y)+7’(譬,Y,Y+) Y+=“+(G+,产,p)+丁(告,p,y)
方程l 方程2
本国货币市场: 外国货币市场
TMs=t(i,聊方程3 警=£+(一,Y+) 方程4
本国外汇市场: 外国外汇市场
i=i‘ 方程5 f.=i 方程6
上面各式中,带星号(丰)的符号都表示外国的相应变量。M/P代表实际货
币需求,i代表利率,eP*/P代表竞争力条件或称实际汇率(PPP汇率),A代表
国内吸收或称支出,T代表贸易差额或称净出口,G代表政府支出,P为一般价
格指数。
方程I,方程2分别代表本国和夕}国商品市场平衡条件,即两国的IS曲线。
在这里,另外一国的国民收入不再是常量而是可以变动的,因此在各国的经常
帐户方程中.均不能将外国国民收入这一变量省略。当一国国民收入增加时。
它通过边际进口倾向而带来该国进口的上升,另外一国出口的增加,因此外国
经常帐户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函数。方程3、方程4分别代表本国和外国货币
市场平衡条件,即两国的Ⅲ曲线。两国在各自的货币市场根据货币供求情况确
8
定了各自的利率水平。当资金完全流动时,由于不存在汇率将发生变动的预期,
因此两国利率水平相同时非套补的利率平价才成立,即方程5、方程6成立,
此时两国外汇市场同时处于平衡状态。可见,当两国MF模型处于稳定状态时,
两国利率水平必然相等。
从盯模型可以看出,两国的国民收入通过贸易收支发生联系,两国利率水
平通过外汇市场发生联系,两国的价格水平也通过实际汇率发生联系。因此,
从这一基本模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当一国经济面临突然冲击时,这一冲击在
开放经济之间进行传递时存在的三种冲击传导机制。
第一, 收入机制。这一机制存在的原因在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
使得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动导致该国进El(即另一国出口)发生变动,这通过乘
数效应带来另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动。显然,一国经济中边际进口倾向越高,另
外一国的出口乘数越大,冲击通过这一机制向别国经济进行传递的效果就越显
著。由于绝大多数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商品贸易联系,而且贸易联系是参与国际
经济最基本的形式,因此这一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利率机制。利率机制对冲击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资金流动进行的。
资金流动的目的在于逐利.当一国利率发生变动时,势必带来资金在国家问的
流动,这便会带来相应变量(e.g.外汇储备或汇率)发生变动,从而对另一国
经济产生影响。显然,国际间资金流动程度越高,这一机制对冲击的传导效果
就越显著。相对来说.实行资本管制的国家中,市场利率受外来冲击的影响就
小一些。
第三、相对价格机制。相对价格机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汇率不变但一
国国内的价格水平发生变动(P),其二是本国名义汇率发生变动(R)。由于实际
汇率(r)是由名义汇率和价格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上述任何一种变动都会
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带来两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化.从而对别国经济产生
冲击。至于冲击的效果,可以从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改变方面进行分析。
下面.将分析一国经济调整如何通过上述机制对别国发生影响。为使分析
尽可能简单易懂而不影响理论分析,此处不考虑相对价格机制的影响:同时,仅
0
考虑本国变量对外国造成的溢出效应,而不考虑外国变量进行调整后又引起本
国变量相应变动的反馈效应。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
1、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如果本国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如图卜1所示,L‰曲线会右移至LM。.本
国利率下降(i。÷i,),产出增加(Y0÷Y,)。本国的这一扩张性政策将会带来国
际影响。首先分析收入机制。本国产出的增加会引起本国进口的上升.也就是
外国出口的上升,这使外国的Is。+曲线右移至Is。+,外国产出上升,利率提高。
其次分析利率机制。在上述分析中,本国利率水平下降为i。(ii<i。),同时,
外国利率水平上升为i,+(i。+>i。’)。由于在初始状态下,io=i。’,所以i,<i。‘,即本
国利率水平低于外国利率水平,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大量资金从本国流
向外国,在外汇市场上本币供给增加,外币需求增加。假定两国负有同样的维
护固定汇率的义务,则两国政府会同时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这导致本国外
汇储备降低、货币供给减少.LM曲线左移;外国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给增加,
L蚶曲线右移.这将分别导致本国利率上升,外国利率下降。另外,在本国LM.
曲线左移过程中,本国国民收入下降.这通过边际进口倾向带来外国出口降低,
IS.’曲线左移。最终,当上述变动的共同效果使本国利率水平与外国利率水平相
等时(i:=i。’)两国经济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世界货币存量
(a)本国经济
图卜l。考虑收入、利率机制时,
(b)外国经济
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扩张的国际传导
10
高于期初水平,两国利率水平相等时确定的世界利率水平低于货币扩张前的利
率水平,两国产出水平都高于货币扩张前的产出水平.这一效应如图卜1所示。
综上所述,当考虑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时,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扩
张的效应如下:
第一,它造成本国产出的上升。在一国条件下.货币政策在资金完全流动
时是无效的。1
此时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发挥效力,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影响国内利率最终对
世界利率产生影响。
第二,它造成外国产出的上升,即国内货币政策对外国经济有正的溢出效
应(Spillover effect)。这一溢出效应通过收入机制与利率机制发挥作用,即
本国收入增加通过本国进口的上升造成外国国民收入增加:本国利率降低通过
资金流动使外国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这也造成外国国民收入的增加。
2、财政政策的国际传导
与分析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类似,本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为:
第一,它造成本国产出的上升。
第二,它造成外国产出的上升,即国内财政扩张政策对外国经济有正的溢
出效应。但此时的溢出效应低于同等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三浮动汇率制度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
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情况不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不平衡不会引
起货币供给的调整,而是造成名义汇率的调整。因此,此时经济政策在国际间
传导的效应也发生变化。
1、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在固定汇串制窿F货币政策的绩效严重麻陵于!哥—昨影赖责钉住托淬.如果货币扩张发生于奉酾且本嗣负责维拘朝啦巍:羁奠嶝币扩罚毪宙茸效力.谜因为国内货币玛噶珀弦广丐瞒给国内莆垮崭黔脚向下的压力,从而弓【起资本外
流责和任}由c鞭外瞧田k为负了担维t车持田固货定汇币率政,策中的央扩靛瑚行毙卖料出魔的撇外币汇供潞备囱j蝴我,t正鲈好面等啪于幅开沪始哇的黔唐冉币.扩张规瞧如果维持汇率靛的
11
本国货币扩张使LM『】曲线右移,本国国民收入上升,利率下降。本国国民收
入的上升又通过边际进口倾向使外国的IS。+曲线右移,外国国民收入也有一定
程度增加,同时利率有所上升。此时本国利率水平低于外国利率水平,资金从
本国流向国外。在浮动汇率下,国际资本的流动不会造成本国货币供给的变动,
而是造成本国货币贬值,外国货币升值,这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升,本
国IS。曲线右移,产出增加,利率上升;外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IS.+左移,
外国产出下降,利率下降,以上过程将持续到两国利率水平相等时为止。当经
济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时,世界货币供给量增加,本国国民收入较期初增加,世
界利率水平低于原有水平。这一传导机制见图i-2。
在浮动汇率制下本国货币扩张造成外国产出的下降和本国产出的上升。这主
要是本国较低的利率通过利率机制使本国货币贬值.外国货币升值,这使得外
国经常项目恶化从而带来外国国民收入极大程度的下降。这是一种典型的“以
邻为壑”(beggar-the—neighbor)政策,本国产出扩张的一部分是以外国产出
的相应下降实现的。
Yo YI Y2 Y2’Yo’Y1’
(a)本国经济(b)外国经济
图卜2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性货币扩张的国际传导
2、财政政策的国际传导
当考虑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时.在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扩张的经济效应
为:一、造成本国产出上升;二、造成外国产出的上升,即本国财政扩张政策
对外国经济有正的溢出效应。
12
四不完全资本流动性
在上述的分析中,都假设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是对实行资本管制的
国家来说,考虑资本不完全流动的情况可能是更现实的。资本不完全流动会对
各国经济的相互关系造成什么不同影响?如果走向相反的极端即资本流动性为
零,则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经常帐户来进行。这样,在浮动汇率下。本国
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将有效地刺激本国的产量和价格水平,但是由于汇率
的运动保证了经常帐户处于平衡状态,它对外国的产量没有影响。但是世界上
资本控制与汇率浮动并存的情形很少.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资本管制,但也钉
住汇率.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在80年代末取消了资本管制。
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资本不能自由流动.跨国界的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不
敏感。本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在利率降低而
汇率固定的情况下。经济出现贸易逆差,这将降低货币供给。最终,累积的贸
易逆差将等于货币供给的初始增加。因此货币政策的影响是短期的,在长期中
无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是在短期有效,在长期里,它将完全挤出私人投资
和消费。
五政策协调的潜在收益
我们已经分析过,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能对其他国家产
生重要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汇率制度的类型、资本流
动性的程度和相对价格机制。
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1(Richard Copper)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认为单
靠一国实行内外均衡的政策不足以解决全球问题。一国经济波动可以通过资本
流动情况下的贸易收支变动和汇率波动“溢出”到其它国家。他还指出,国际
经济合作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免于破坏性限制的情况下获取广泛的国际往来
理查铺·库珀(Richard Copper)是美隔暗佛大学教授,在国际经济政策合作方面的代表性人物.他在60
13
的多方面的利益,同时为每个国家保留最大程度的追求其合理经济目标的自
由。”他认为,就像婚姻一样,享有紧密合作的利益必须付出丧失某种程度的独
立性的代价。这种代价使本国经济暴露在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之下,常常会受
到不利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灾难性的打击。例如东南亚国家在1997-1998年
间受国际投机资金冲击而陷入经济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人们通过研究认为:提高协调程度(相互依赖水平既定)可以更迅速地消
除冲击的传递效应,而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政策状况既定)会提高目标扰动
的规模和时间。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政策协调提高了政策干预的力
量,而相互依赖性降低了政策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相互依赖的经济中政策
效果会由于外在影响而削弱,同时政策的影响会在国际间进行相互传递,从而
延长其作用的时间。)
开放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性,一国的经济政策对别的国家产生溢出效
应。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经济政策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完全独立分散决策,
在考虑到政策的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择使本国收益最大的政策:另
一种方式则是对各国政策进行某种程度的国际协调。在很多情况下,前一种选
择是不合理的,因为它在各国寻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最终结
果可能是低效率的,各国都受到了损害,因此进行国际问政策协调是必要的。
表1.2不同政策组合下的两国损失函数情况
外国
放松货币紧缩货币
本放松货币.9,.9 .11,.8
国紧缩货币-8。.11 .10,.10
该图转引自:保罗·霍尔伍德。罗纳德·麦克唐纳‘国际货币与金融》第129页
政策协调的作用是可以减少单独分散决策带来的低效率,提高合作双方的
效用。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在这个例子中,假设本国和外国
年代就开始研究国际经济关联和田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台作问题.开创了这方面的研究先倒.
14
都试图针对通货膨胀冲击确定其货币政策的最优水平。表中的损失函数(10ss
function),等于该国失业率与通胀率之和。其绝对值越少,则政策越理想。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每个国家都奉行使自己的损失值最小的货币政策,
同时假定另一国的政策不变,并且既定,那么.无论外国采取紧或松的货币政
策,对本国有利的都是采取紧货币政策,这会使它在每种情况下的社会损失降
到最低限度。出自对称的考虑,外国自然也会实行同样的策略。由此达到的均
衡就是本国与外国共同采取紧货币的局面。两国都将损失10,这是一种纳什均
衡。其中“对策”双方都在把对方的行动视为既定的条件下选择使它自己的损
失达到最小的策略。
然而,在双方不进行合作,单独进行决策的情况下达到的均衡并非两个国
家的最优方案。如果两国决定进行合作,即协调其经济政策,那么就可能采取
双松的货币政策,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取得帕累托增进,每个国家的损失就
是较小一些的9。但为了使这种均衡持续下去,两国必须作出约束性的承诺;
否则进行欺骗的刺激就会发生作用。这就是协调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而风
险的大小与参与国的信誉有关。
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它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各国经济
自主权,各国在实旆国内经济政策方面的自由度降低;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在
短期中阻碍一国经济增长,使某国国民福利变坏;协调费用不断增加,也需各
国分摊。但与其积极作用相比,这是微不足道的。
六、时间相容性与政府的声誉问题
在此之前的分析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它未能体现跨时的政策制度和相互依
赖。在此分析引入时间相容性的动态博弈问题。时间相容的政策是事实上可以
在未来继续奉行的最佳政策。反之,时问不相容的政策是当局有意在未来某一
时刻放弃的政策。政府有可能在面临新情况时有意背离预先宣布的政策,即采
取时间非相容的政策。(理性预期学派也认为只有超出预期的政策变动才会对经
济带来冲击。这似乎在理论上支持了政府的败德行为。)但同时,由于公众具有
理性预期,因此如果他们认识到政府有对其事先宣布的政策进行欺骗的动机,
那么在开始时他们就可能不相信该政策。这必然会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这
时,政府便面临一个可信度问题。一般来说,缺乏可信度会导致帕累托劣势的
结果。因此,为了保证协调的政策具有时问相容性,需要使用某些隐藏的或公
开的惩罚方法来防止某个国家背离事先的约定。然而.这种惩罚的警示作用还
要受到惩罚能力大小的影响。柯里等人认为,如果忽略时间非相容性,政策协
调可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如果不能排除时间非相容的政策,协调的利益便很
卅、。
声誉问题会对国际协调的潜在利益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存在协调的情况下,
依赖于声誉的政策可能是不理想的。这是因为当政府具有声誉时(它能现实地
影响市场预期),政策的非协调性所引起的协调失败可能性增加。这表现在,当
一国的政府有声誉时,其政策相对稳定而明确,那么另一国就很可能在此基础
上选择对本国更为有利的政策,却不顾他国的利益,从而偏离政策协调时的政
策组合,使协调失败。同时,柯里等人认为,当经济冲击规模很小时,有声誉
的协调的收益是无足轻重的;但当这种冲击持续增加时.这种收益会显著上升。
这意味着有声誉的政策合作带来的潜在收益会是相当大的。
七政策协调的潜在障碍
从理论分析来看,进行国际协讽能够带来共同利益的提高,达到帕累托增
进,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国际协调的进行会遇到一些障碍,从而妨碍国际
协调的广泛进行。这些原因主要有:首先,从协调行为本身来讲,各国利益的
差异导致了进行协调必然是相互之间缺乏完全的信任,都尽可能地少付出.多
得益。因此协调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各国的经济能力,而取
决于各国遵守协定的道德意愿。同时,协调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谈判
力量.其次,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周看法,对政策目标的不同偏好,
16
各国政策工具运用条件的差异,也都带来了协调中的困难。而且决定了政策协
调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深度也存在不同的层次。一般来讲,协调的范围越大,协
调的深度则越浅。再次,国际间政策协调还面临着政治上的障碍,国内不同政
党之间观点的差异、政府与民众观点的差异会使国际间政策协调难以进行。另
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一直假定我们了解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通过协
调可以获得更大收益,但问题是实际上经济学发展到今天还不能非常准确地描
述出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如果依据这些不一定准确的经济理论进行协调,则
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
八政策协调的适当形式
进行国际政策协调的方式有两种,即规则性协调(rule—based coordination)
与相机性协调(discretion—based coordination)。
规则性协调则是指通过制定出明确规则来指导各国采取政策措旌进行协调
的协调方式。在这里,规则必须是可观察的,相应地,政策协调采取隐含形式。
规则性协调的优点在于决策过程清晰,政策协调可以在较长时期内稳定进行,
可信性高,能够提供外部纪律约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所谓相机性协调是指根据经济面临的具体条件,在不存在规定各国应采取
何种协调措旅的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各国间的协商确定针对某一特定情况各国
应采用的政策组合。在某些方面,这种协调也有优于规则性协调的长处,例如
1、它容易把重要的非对称性纳入协调谈判之中:2、它使各国可以就更为广泛
的问题进行谈判。
世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各国经济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政策协调所
能达到的范围和深度存在不同的层次。对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策协调来讲,
其目标主要是在主要经济大国之间达成某种货币与财政政策Il缶时的默契。以使
发达国家相互的经济政策在短期内不至于冲突太大.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
对世界经济不会产生巨大的危害。针对这一层次的协调目标而言,协调的方式
17
往往是大国首脑的年度会议、财政部长间的定期和临时磋商.以及中央银行对
世界货币金融市场变动的协同操作。从根本上讲,这种协调方式具有偶发性、
临时性的特点,目的在于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产生后.防止其进一步加剧和扩
散。协调的结果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并且也只涉及到汇率、利率等经
济的表层变量。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如经济结构、政策制度以及
贸易条件等则无力触及。亚洲危机之后各国进行的协调行动主要属于这一类型。
国家经济政策协调的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通过对财政货币政策长期、持续
的调整,消除国与国之间经济结构、发展水平、政策制度的不平衡性,使得协
调整体的经济周期能够同步。这种情况下,经济政策的协调将不再是为抑制出
现的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成为各国针对共同的经济发展状况而采取
的一致对策。这种层次上的协调目前主要在欧盟得以体现。此外,在金融领域
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贸易领域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可以算作这一
领域的政策协调机制。
第二部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地位与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国际化、一体化和全球化,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
系与相互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多,国际交往的增强,人们愈益认识到各国间不断增强的相
互依赖性。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以及接着出现的
二战后发达国家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使人们把眼光由发达国家
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即南北之间的相互依赖。在80年代,经济全
球化日益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宏观经济政策、贸易、资本、技术格局,以及世
界经济调整中的相互依赖关系等问题。七国集团在此期间签定的广场协议和卢
浮宫协议可以说是在经济相互依赖环境下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国际协调。而80年
代南美发生的债务危机则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发展中出
18
现的问题。亦即南北问题。总之,在80年代无论是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方面都遇到了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进行了
深入的探索。进入90年代,经济自由化、市场化进一步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
日益融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涌现出一批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兴市场化国家.
在整个世界经济中成为倍受关注的新增长点。然而90年代又是国际经济动荡按
连发生的年代,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97年的东亚
金融危机,98年的巴西金融危机,这些都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冲击。遭
受危机冲击的国家以及可能遭受危机影响的国家对这些现象广为关注井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其中,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是一个应
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发达国家政策与发展中国家政策的联系
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因此,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前景极大地依赖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但是,
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增长,以及跨境资本流
动的增加,世界经济中各国相互依存性增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起着越来
越大的影响。其后果是,“反向的关联”——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正变得更为重要。这个事实要求发展中国家更密切地参与多边政策协作。
人们通常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存理解为一种领导与随从的关
系。近年来,面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情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增长率却很高.发展中国家市场迅速扩张正在为处于衰退之中的发达国家创造
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如此,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的资本市场还为发达
国家的投资者开辟了选择资产的新领域,从而使发展中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更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除了贸易之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还通过汇率和利率政策保持联系,
这些政策对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都有影响。发展中世界和发达世界之间政策联
19
系的强度和方向变化微妙,但又是显而易见的。过去十年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状况有所改善,这意味着与过去相比,它们在制定联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的政策方面可以发挥更太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相比,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依然是很微弱的、间断的,而且能够施加影响的
也仅限于少数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占支配地位,主要由
它们构造的外部环境1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成长和繁荣。发展中国家仍然无法控制
这些因素。
总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不仅受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和增长前景的影响,
而且直接影响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为此,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
今天,国际社会最紧迫的任务是必须注意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这些
相互依存性。
二、国际协调的不对称性
相互依赖具有不对称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相互依赖并不排斥各自的主权,
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中,各国的权力斗争并未消失,而是取得了新的表现形式。
不对称性就是指相互依赖中。一方更依赖于另~方:这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构
成了一方对另一方行使权力的基础.使权力斗争在各级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同
时,正是不对称性使双方产生不同的评价,这种不同评价引起的不平等感觉使
民族主义和国家主权观念继续对各级关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左右着
敏感性和脆弱性。敏感性是指外部影响对一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行为者“调
整政策以改变局面之前所具有的承受外部世界所强加的不利影响的倾向性(能
力)”;脆弱性是指该国采取某些对策之后抵消或减轻外部影响造成的直接后果
的能力.是指“即使在政策调整之后.行为者仍具有的遭受外来事件强加的损
失的倾向性”。这三个特性导致了相互依赖局面的不稳定性。
美国国际关系学家基欧汉和奈认为,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中,力量的源泉来
-这种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工业国的经济增长,它可以影响对发展中嗣家出口的需求;进入出121市场的
渠道:实际利率和外部融资条件;汇率;商品价格和贸易条件.
20
自减少自身对外依存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或是利用对手对外依存的脆弱性和敏感
性。比如说,“美国打喷嚏。东亚就感冒”,便道出了东亚国家因对美国经济变
化敏感性强所受的颠簸之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从理论上讲。对外依
存又可分为对称性相互依存和非对称性相互依存两种形态。所谓非对称性相互
依存是指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小国的经济发展日益依附于大国。而经
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新情况则是.国家间对称性相互依存的加强,或者说,至
少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经济增长的趋同。“国际间的相互依存使得国家的
职能逐渐发生了变化。过去认为是不可侵犯,不可让渡的政策领域等,现在却
不同程度地转移到了国际协调领域。与此同时,专业化的国际机构如WTO、IMF
等则承担了更多的管理世界经济的任务。”
从80年代以来美元与日元价值变化的拉锯战中,持有美元或日元作为国际
储备的发展中国家常常遭受意料之外的损失。许多发展中国家原本持有美元储
备和日元债务.美元的贬值使得其外汇储备蒙受巨大损失.而外债负担急剧加
重。随后,发达国家的联合干预使美元对日元升值,又使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再度
蒙受汇率风险,以日元计价的储备瞬问减少。发达国家决定并操纵汇率的变动,
而发展中国家对此却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三、对外开放的顺序
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也是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通常人们认为实物商品
领域的对外开放应该先于金融部门的开放,否则会产生多方面的问题。例如过
早地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会导致外国资本流入本国那些效率不高但因受到贸
易保护而享有高额利润的生产部门,从而更加恶化本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墨西
哥1994—1995年间的货币金融危机和东南亚各国在1997年以来遇到的金融危机
还表明.过早开放本国金融市场会使得本国面临国际投机资金的冲击.可能会
马之囊,‘80年代以来的南北贷币金融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9页
21
酿成金融危机。克鲁格曼也认为:“正是因为开放了金融市场,才使亚洲经济应
付金融恐慌的能力比以前更低了。”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加快经济发展是
重要的经济目标,但如果过早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将使得本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受制于国际环境,也就是受制于几个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内经济政策,特别
是发达国家的利率政策。
四、双重标准
在评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标准。美国经
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在他的新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The return
of repression economics)中对此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双重标准”的说法。
他认为,由于信心问题,适用于发达国家的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政策未必都对
发展中国家有效。这一点被他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标准”。例如,当国际
收支出现逆差时,发达国家可以采用货币贬值的政策。这一政策可以降低本国
商品和提高外国商品价格,并由此而导致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最终会使
逆差消失,收支趋于平衡状态。
然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的微弱使人们对它怀有不信任的感觉。在不信
任的感觉之下.如果再使其货币贬值,那么,人们形成持续贬值的预期,而在
自由经营的条件下,这种预期又会自我实现,使得贬值的幅度越来越太,正如
东南亚危机所显示的那样。
保罗·克鲁格曼的文章中详细论述了信心危机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传播
中的作用。同样,“双重标准”这种区别对待经济理论与政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适用性的新视角,也可以用以分析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实行“资本管制”
的利与弊。
五、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国际政策协调
当今国际政策协调存在严重的缺陷,针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协调来说,主要
体现在其地位和获益的不对称性上。在以往的政策协调中.参与的大多是发达
国家,并且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福利改善,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却被排斥在博弈
之外,只能成为协调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格局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的产生:
(1)发达国家从协调中获益时往往忽视甚至侵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将协调
的“负效应”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妨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世界
经济整体福利水平也远达不到“帕累托最优”。(2)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难
以承受时,这种“负效应”就会迅速被放大、扩散,波及更大的范围,引起世
界经济的剧烈动荡.发达国家从协调中获得的收益也会丧失殆尽。因此,为了
给各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合理、公平的宏观环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
面加以改进:
l、在国际协调中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考虑进去,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讨论协商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联合
起来,建立区域性经济联盟,这样既大大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力量从而能够
分享合作的收益,又避免了因博奔主体过多谈判费用过高而造成谈判结果的不
稳定性。
2、加快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努力达成各国政府在政策协调、稳定全
球经济中应承担的义务的国际多边条约。充分交流信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
建立起有力的约束机制,以严惩为本国利益而不顾大局的行为。
3、强化IMF、wB、WTO等国际机构的经济协调功能。国际机构组织(a)要求
各成员国及时准确地报告重要的经济参数,并及时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和给予
批复等;(b)在内部建立起完整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框架,包括建立预警、
监督和应急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尤其兼顾发展
中国家的利益)等。
六、国际经济协调的新进展
七国集团之间的经济协调是国际经济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稳定与
协调大国之间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环境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它的缺点在
于,在进行国际协调时,大多考虑的是大国之间的利益,而很少将发展中国家
的利益考虑进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尤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让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协调中来是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
间的联系与合作的进程逐步加快。20国集团的建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西方7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1998年10月30日在伦敦发表的
宣言中说,西方7国对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和实行广泛的改革以加强国际金融体
系的必要性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与会国家还承诺将进行广泛
磋商,尤其是与新兴市场和其他工业国家进行磋商.争取它们对“伦敦宣言”
的广泛支持,并鼓励其他国家采取类似行动。西方7国已经认识到.全球问题
需要各国协调和合作来解决。某种程度上说,成立于1999年9月的20国集团
是西方7国集团的延伸。20国集团包括西方7国集团的美国、日本、德国、法
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以及俄罗斯、中国、阿根廷、
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
耳其。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3,国民生产总值(GNP)占世界GNP的85%。
20国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首次非正式对话会议取得了进展,即世界上最富裕
的国家与新兴经济国家在平衡预算、稳定汇率体制和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必要性
方面基本取得一致。而且,20国集团确定了四个需要立即给予重视的领域,这
将帮助所有国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避免危机上。这四个优先
领域是:检查它们容易受危机影响的薄弱环节,评估它们遵守国际金融标准的
情况,完成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交的有关财政透明度的报告,
研究调控汇率会如何减缓或加重金融危机。
南北问题是当今世界诸多问题中的核心,突出表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不仅让新兴经济国家,而且应该让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修改现行国际规
则并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为所有国家带来好处,从而逐
步缩小贫富差距.各国走向菸同繁荣。‘
第三部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的东亚经济
对外开放会使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享受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收益,促进一
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然而开放经济也使一国的经济暴露于动荡
不安的世界市场,除非本国经济机体相当稳健,否则较易遭受外来的冲击。亚
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开放经济遭受外来冲击而受损的典型范例。亚洲金
融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由外来冲击而引发,然后又迅速在各国传播,东亚
的大部分国家没能幸免,即使经济比较发达的美日欧也受.N-J"强烈影响。由此
可见,亚洲金融危机不仅是亚洲各国的内部问题,而且是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
亚洲各国彻底进行经济改革,完善经济制度,自力更生发展经济摆脱危机固然
重要,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存在紧密的相互依赖,因此加强区域内的协调
与合作以及与欧美等国的政策协调、接受国际金融机构的援助和指导以摆脱危
机重新恢复生机更是必不可少。本部分将利用前文分析得出的结论从国际协调
的角度探讨东亚经济走出危机恢复繁荣的合作发展道路。
一、亚洲经济的对外开放与相互依赖性
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
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之
路。近几十年来,亚洲国家的经济开放度普遍提高(见表3—1),经济建设取得
了很大成就。
李长久.从7圆集团到20曰集团,‘经济参考报)t 2000年i月10日·
25
下表中综合开放度是根据公式Qg=(aT+bS)/GDP计算得出的。其中T为进出
口总额,S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额,a、b为权重系数,各为5096。
90年代是“全球化的十年”。IMF的研究人员指出:工业国之间的贸易从相
对条件上说已经下降了,而各地区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贸易
联系却加强了。
表3一l 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开放度(%)
1985芷1990定1997芷
中国13.O 17.O 20.1
泰国21.3 34.3 40.1
韩国33.4 27.1 57.2
老挝(1) 27.9 30.9 88.O
菲律宾16.4 25.3 39.5
马来西亚45.2 71.3 83.4
印度尼西亚16.7 21.9 37.1
印度7.0(2) 10.3(3)
巴基斯坦14.8 16.8 17.3
斯旦些卡28.0 28.9 36.2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re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1998年、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December 1998计算。(1)仅为贸易开放度,
(2)、(3)分别为91、96年数据。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地区内贸易是各类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亚洲为贸
易和投资的地区化提供了最明晰的范例(见表3—2)。虽然对亚洲以外的贸易伙
伴的出口增长比较强劲,但亚洲内部贸易的增长更为迅速。由于东亚一些国家
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活动转移到低劳动力成本的中国进行,故中国经济的进
一步开放也促进了地区间贸易的增长。同时,日元/美元汇率在90年代并不
稳定,这也促进了亚洲内部贸易流量的扩大:日元在90年代初的升值鼓励了日
本企业扩大其设在亚洲其它国家的生产能力。经历金融危机之后,1999年亚洲
各国之间的贸易量又开始回升。据大藏省的统计显示,1999年1月至12月的
进口总额中.亚洲占39.6%,比1997年上升近3个百分点,比1989年上升lO
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记录。而美国则一直维持在3096左右.未有大的增长。
表3—2: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
(地区间出口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地区1989先1996芷
在亚洲国家间3l_4 40.4
在拉丁美洲国家间15.3 20.3
在欧洲国家间3l-2 36.3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统计说明》。
二、东亚奇迹与东亚金融危机
l、在最近的20年中,东亚的发展中国家中涌现出一批发展比较快的新兴
工业化国家,继“亚洲四小龙”之后,又涌现出“亚洲四小虎”,东亚的这种飞
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被美誉为“东亚奇迹”。然而,就在东亚各国对自己的未来充
满希望,而且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从东亚的
一个小国爆发并接连袭击了区域内的其他国家,使东亚各国的经济遭受巨大的
灾难。97、98年的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下滑(见表3—3)。97年爆发于东南亚
的这场危机很快蔓延传播到其他国家。先是韩国,而后俄罗斯,后又传播到拉
丁美洲的巴西。总之,这场危机产生了国际影响,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表3-3亚洲各国经济增长(GDP)状况一览表
国家1997 1998 1999 2000
全球产出(实际GDP) 4.2 2.5 3.O 3.5
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5.8 —1_8 5.2 5.1
日本L 4 -2.8 1.0 1_5
中国8.8 7.8 6.6 6.O
印度5.5 5.8 5.7 5.5
东盟4国3.6 -9.8 1.4 3.6
注:东盟4国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1999年9月22日.
27
2、外资流入与货币危机
东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外资的流入起了很大的作用。资金总是流向收益
高的地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高回报率以及对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吸引着
国外资金的流入,而且资本组成也更加多样化。总的说来,在经济改革中取得
进步的国家都能吸引更多的资金。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平均国内
生产总值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吸引1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但是,有时资本
在国家问流动仅是投资者为了利用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差别来牟取收益。
在最先爆发危机的几个亚洲国家中,现行的固定汇率和诱人的利率差异给套利
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套利活动引起短期资本利用高利润、低风险的大好形势
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以较低利率借入外币.以固定汇
率转换为本币,再以较高利率贷放出去,从当地的投资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东亚国家实行的钉住汇率制使这种套利、套汇活动的汇率风险很小。然而.当
投资者意识到这种钉住汇率制不能持久时,就会引起撤资高潮.从而引发金融
危机。这种资本抽逃的行为跟银行的挤兑行为相似,在资本可以自由兑换、自
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本的外逃必然会导致外汇需求的增加,对本国货币产生贬
值的压力,如果货币当局要维持汇率的稳定,势必要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
危机发生以后,受危机影响的国家的外汇储备锐减,主要是由于这种原因。然
而,相对于在国际间专门用于投机的大量套利基金来说,一国的外汇储备毕竟
是有限的,其对汇市干预的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国际投机商进行恶意炒做
的时候。当货币当局无力维持汇率稳定时,只好任由货币贬值,使汇率自由浮
动。
一般来说,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几年中,亚洲的资本流动极为频繁,而且
这些流动的资本中,银行贷款和专门用于套利套汇的资本的增长尤为异常。1993
年到1995年,泰国的这种流动资本增加了五倍,占到所有私人流动资本的3/4
强,1996年,这种游资所占比重上升到90%。
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是直接原因,其它原因
还包括:在整体金融体系不发达、不健全的’隋况下过早开放资本项目:金融部
门经营风险累积,资产结构不合理,不良贷款比重过高;钉住汇率制在国际经
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没能及时作出调整,致使币值高估,影响了本国产品的国际
竞争力.经常项目逆差增大:外资大量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导致金融资产泡沫
膨胀:等等。
3、危机的蔓延
1997年7月泰铢贬值之后,其他被投资者认为具有类似基本经济因素的亚
洲国家也感到了压力,这类因素包括货币定值过高以及银行系统面临着不良贷款
的潜在问题。接踵而至的便是恶性循环。投资家认为,某些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
不可能再支撑高利率,于是他们着手冲击这些货币。随着货币的急剧贬值.非金
融机构和银行的金融头寸恶化了,不良银行贷款的比重也上升了,这加重了人们
对金融体系完好性的担忧,并进一步摧毁了投资者的信心。“亚洲危机清楚地表
明.脆弱的金融体系再加上开放的资本帐户就是一场蓄势待发的危机。”2
4、东亚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国务院总理朱熔基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之一是:东
亚经济要转危为安,恢复发展势头,不仅需要各国坚持推进改革和经济结构调
整,而且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1汪道涵先生认
为:“建立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加强东亚国家之间宏观经济政策协
调,特别是货币汇率机制的合作,已成为紧迫的课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
德·I·麦金农发表文章《汇率政策协调:战胜东亚货币危机的策略》,从汇率
协调的角度来寻找解决东亚危机的途径。同时,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认为东亚应协调经济战略。
‘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1995年版.
2 Donald J,MaUlicson等著,新兴市场中的金融危机.‘金融与发展》.1999年1月号.第30页
29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指导与救援
亚洲国家没能及时地认真处理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
导致危机发生的原因。危机发生之前的1997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曾警告
泰国当局即将发生外汇危机,但难以说服他们相信面I}缶问题的严重性。泰国当
局对本国经济局势认识的局限性使其没能高度重视这一警告,也没能针对存在
的问题调整该国的政策。因此.对风险的漠视导致了危机的爆发.而各国当局
对局势的不同看法会影响IMF对各国经济的监督和管理效果。由于一些国家的
政策没能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适时调整,所以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效果会大
打折扣。在危机发生之后,陷入危机的一些国家向IMF请求援助,但是由于各
国与IMF的合作态度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泰国和韩国由于贯彻执行了
IMF的援助计划,使本国经济逐步稳定,而印度尼西亚由于没有一致贯彻执行IMF
的援助计划,本国的经济政策经常变动,给投资者带来不稳定的市场预期,导
致资本抽逃.汇市下跌,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印尼之所以不想接受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的援助,是因为担心接受援助以后会丧失国家经济政策的控制权。国际
协调与本国经济政策的控制权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权衡合作
与不合作的利弊得失.采取对本国更为有利的政策是相当重要的。总之,尽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泰国、印尼、韩国等实施的援救方案并不尽如人意,国际
磋商和合作机制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背景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仍得到了较广泛的
承认和尊重。
四、通过汇率协调摆脱金融危机
东亚各国的汇率大多实行钉住汇率制度,即钉住美元或一揽子货币,同时,
东亚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日本引进了大量的资金。然而.在90年代,美元
和日元之间的汇率一直持续地大幅度变动,这使一方面钉住美元以维持汇率稳
朱培基,‘人民日报'1999·1l·29(1)、(6)
30
定另一方面又从日本大量借款的东南亚各国夹在其中,导致了一些互相冲突的
经济问题。亚洲危机爆发前美元价值的上涨损害了那些在货币制度上钉住美元
的亚洲国家的竞争力。日元/美元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主要反映出日本的经济增长
乏力及其金融机构的问题,这明显加重了该地区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关
键货币国家没有肩负起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所应负的责任。‘
在亚洲,抑制金融危机的关键是中国和日本的汇率政策,而中国和日本也
正处于与汇率有关的不景气之中。亚洲几个较小的债务国家的经济不景气正危一
害着中国和日本,反过来.中国和日本经济的不景气也不利于这几国经济的复
苏。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国家汇率政策的协调对克服目前的危机十分必要。由’
于在危机之中贬值幅度最大的是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
亚这五个国家,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最深,因此下文中的东亚五国主要指这几
个国家。
首先.东亚五国汇率,利率。东亚几个国家的货币在危机爆发前大多是实
行钉住汇率制(钉住美元或一揽子货币),“这种钉住机制不仅防止了相互间采
取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而且成功地为本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了货币锚”。2东亚
经济的大多数进出口现在都(过去也都是)以美元计价,不仅是商品贸易,即
期和远期外汇交易市场也都以美元作为媒介货币。这样,对各国中央银行而言,
美元现在和过去都是最方便的干预货币。在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各国的货币与
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f
但是,美元和日元币值的大幅波动成为以美元为基础的东亚汇率制度中的“失
控因素”。1995年日元达到80日元兑l美元的历史最高点以来持续不断贬值, 一
'
再加上中国于1994年将货币大幅度贬值.结果是东亚其它几个国家的有效实际
汇率升值。虽然本币升值有利于对外借债,但同时又会提高本国出口商品的价
格,削弱本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这对于以出口导向为发展战略的东亚国家来
说无疑是一个不利因素。
。John Lips虹亚洲危机市场展望,‘金融与发展'1998年6月号I弘13
2【美】罗纳德-麦金农,以汇率协调克服东亚货币危机·‘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11·12期
31
其次,日元的远期币值太高,依据非抵补利息平价原理进行的套利迫使日
本的名义利率相对较低,几乎接近于零。1自70年代日/美汇率由l美元--360日
元开始升值以来.人们一直对日元存在升值的预期,这使得日元资产利率相对
美元资产利率低4个百分点左右。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对未来日元升值的担心以及国内出现的通货紧缩造成了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同时
下降。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已没有余地进行更宽松
的货币政策来阻止衰退。同时,日本为刺激经济己持续几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虽然产生了~定的作用,但经济仍没有出现整体复苏的迹象,日益扩大
的财政赤字也使继续实行扩张财政政策拉动经济的做法遇到困难。日本的超低
利率现象与它的贸易地位有关: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以出口导向战略使经
济突飞猛起,在对外贸易中长期保持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根据国际收支
的平衡原理,经常项目的顺差必然由资本项目的逆差来平衡,这也是日本对外
投资和放款不断增多的原因。日本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东亚各国有
大量的投资和贷款。因此,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及货币波动情况会直接影响到
东亚各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日本经济相关性较强的国家。
日本政府也已意识到超低利率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复苏,有意向在条件适可
时改变这种状况,使利率提升到世界利率的平均水平。这种条件包括使日元汇
率保持稳定,消除长期升值的预期,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日元利率将与其他国
家的利率基本持平。2要做到这一点,美国和日本政府最好是对一个由远期“基
准”的日元—美元汇率的远期平价达成协议。如果这一协议是可信的,那么日
本的名义利率会上升到名义的“世界利率水平”,并且与美国和其它亚洲国家的
利率水平接近。
银行存在的大量不良贷款使金融系统的风险不断累积。日本不合理的低利
率政策使东亚五国银行的败德行为更为恶化。这些国家金融开放的程度都比较
l非抛补利率平价的公式为:I=I·+A s.I是本国利率,l·为外圈利率,A S为外汇的预期升值比率(如果
为负值.则表示外汇的贬值比率).由于日元的远期币值有升值的预期。即相对于日元的外币将贬值,所
以△S为负值.在I·保持不变的情况下,I(即本国利率)会降低.
z日元汇辜保持稳定,即△S=O.所以ltI·,本田利率与外国利率持平.
32
大,外资可以自由流动,而且近几年东亚各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地位,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进大量外来资金以弥补外汇缺口。在这种情况下.
大量的成本相当低(只考虑利息而不考虑汇率的变动)的日元源源不断地流向
这些国家,并转换成本国货币贷放给国内的企业。与此同时.外汇风险被忽视
了。一旦这种外债大量累积,东亚各国货币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就大大降低。
再次.中国的汇率一直保持稳定,这对稳定亚洲金融形势,阻止金融危机
的蔓延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中国已经连续7次降低利率.现在的利率与
美元利率差距不太,国内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目前甚至处在通货紧缩时期,
再加上中国仍然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本控制,因此在近期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必要
进行变动。目前中国“恰倒好处”的汇率和利率结构从逻辑上讲正可以阻止日
本的经济衰退以及有助于东亚五国经济的复苏,并同时稳定他们的货币与美元
间的汇率。然而要维持这种局势决非易事.在周边国家相继贬值的国际环境下,
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将会使本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不利。
但是,如果中国使人民币贬值,东亚经济再也不可能存在可持续的均衡。因此,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为东亚货币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政府信号传递与市场的反应
政府政策的转变会使投资者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使政策还没有发生变动,
而仅仅是政府向外散布一种信号,表明政府的政策有可能发生变动.那么,市
场上敏感的投资者也会立即作出反映。这种效应可以称之为“政府信号传递”
效应。政府的信号传递有时会带来正的效应,例如在某国货币遭受国际游资的
强烈冲击时,政府如果向市场传递一种强烈的信息,表明政府会全力以赴维持
汇率的稳定,那么,即使政府还没有作出任何的实际行动,仅仅是这种信息的
传递,就会在市场中产生一种预期,从而稳定投资者信心。有时政府的信号传
递又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97年当印度尼西亚政府的最高层传递出强烈的信
息将不履行对基金组织改革计划的承诺,促使印尼盾暴跌。类似的事情也发生
33
在马来西亚等国家。
危机发生以后,1997年9月20日.在香港召开的IMF和世界银行年会上,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演讲中批评说,“只以货币为对象的贸易是没有必要
的,是非生产性的,不道德的”.“浮动汇率制导致了国家主权的丧失”,并力求
引进一种体制,这种体制必须反映“与一国的经济实力相连结的货币价值”。马
哈蒂尔的这一发言被市场看作是要实行某种市场管制的暗示,使市场上已有的
担忧情绪立即得到了依据.因此投资者闻风而动,引起资本的大量外流和汇市
的强烈波动,并影响到周围其他国家的股市、汇市。97年lO月1日,马哈蒂
尔在智利召开的“太平洋经济协调会”上的讲演中再次重复了上述观点,从而
再次招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货币被大规模抛售,充分体现了
信号发布对市场预期的影响作用。据悉在他讲演的前几天曾公然预测自己的发
言可能会诱发林吉特抛售,结果马上就导致了林吉特下跌(林吉特对美元的汇
率从9月19日的3.036下跌到10月1日的3.368),似乎马来西亚政府所追求
的正是林吉特贬值。政府官员的言论会直接影响市场的预期,‘因此政府向外发
布的信号一定要正确反映政府的意图,而且使市场产生形势转好的心理预期。
总之,合理使用信号传递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理想的效果。
六、姿本控制的利弊分析
l、资本控制的效果分析。危机发生后。亚洲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动用了大
量外汇储备干预汇市,外汇储备量锐减,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国家放弃了对汇
市的干预,任由汇率自由浮动,有的国家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则实行了资本管制。
在实行资本管制的情况下,i不必再等于i木,本国资产于外国资产的转换也将受
到限制。存在资本管制的中央银行.在给定的汇率水平上随时准备对经常项目
交易买卖外汇,但却不会为资本项目的交易而买卖外汇储备。这就是说,出口
商按官方汇率出售外汇收入换取本国货币,进口商按官方汇率购买外汇。但是
对于购实国外金融资产的交易.中央银行就不必提供必要的外汇。这主要是为
了增加一国的外汇储备,防止资本外逃。因为资本项II的交易脱离实物交易,
而且交易量相对于经常项目的交易量来说大得多,对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相
当迅速而直接。尤其在本国经济不景气时,若资本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国内的
资产就会大量地转化为外国资产而流到国外,使本国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
金。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实行资本管制也是迫不得已。
由于资本控制阻碍着在世界资本市场上套利.国内利率就可能不同于世界
利率,货币当局至少在短期内可以确定LM曲线的位置。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
经济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时,居民不能把超额货币M转换为外国资产。因此中央
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增加不能立刻得以消除,从而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总需求的增
加。即该国可以实行自主的货币政策为国内经济服务。
例如货币当局扩大货币供给,使LM曲线向右移动,便立刻会导致利率下降
和总需求增加。同时,在利率降低和汇率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将会出现贸易逆
差。因为根据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理论,本国吸收增加,因而造成总进口增加,
而出口将保持不变或者实际下降。在B点,经济出现贸易逆差。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银行损失了外汇储备。作为最初货币扩张的结果,外汇储备的持久损失等
于贸易逆差的和。
Q Q’ Qd
在亚洲危机的动荡时期,亚洲各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直接来自货币币值
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资本的大量外逃,所以实行资本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资
本项目下的外汇储备损失,同时通过资本管制稳定汇率、利率,维持一个相对
稳定的经济环境,实行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至于经常项目的差额
变动则是次要的因素。而且在实行资本控制时,政府所确定的官方汇率的高低
35
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受到影响。在使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大多数亚洲国家在危
机后货币是贬值的),一般会促进出口而限制进口,使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
2、危机发生以后,为了FEd:资本的大量外流,马来西亚当局不顾I盯的警告
于1998年9月实行了资本管制以对付它的货币问题,随着本国经济的复苏,该国
于1999年9月又逐步取消了资本管制。马来西亚的资本管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研究。在危机期间。资本控制可以用来稳定金融市场的混乱
状态,但是,各个国家不应将其作为避免痛苦的经济改革的一种方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1月发表了一份长达60页的报告.报告分析了
最近几年资本控制——政府对跨国界的货币流动实施的限制——的利用情况,
其中包括历时两年之久的全球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资本控制在一
些情况下很有用处,有益于对付陷入恐慌的市场。例如,“资本控制让马来西亚
当局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从而抽出身来处理宏观经济失衡的问题,并且实施银
行系统的改革。”但是,这份报告强调指出:“仅靠单一的资本控制措施无法在
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能发挥效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事务部主任斯特凡·英韦斯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观点,即从长远来看,资本控制对一个国家不利,因为这
些措施妨碍外国投资。但是,他说:“从近期来看.这些措施可能很有帮助。”
因为这样可以让一些国家抽出时间实施必要的改革。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资本管制的不同态度
由于国际分工中的不同地位、经济实力的对比、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否等等,
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协调的结果有不同的看法,即有不同的世界
观点.从而对进行协调行动的积极性就有所不同。发生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
对于资本管制的论争此起彼伏。发达国家的学者以及政治家极力反对资本管制,
认为这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闻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而
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政治家们则认为,资本管制可以阻止国际游资对一国经济
资本控镧在危机期问对稳定市场有益,‘参考消息,2e00年1月15日
36
的冲击,保持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以利于本国经济的恢复。对此
问题,可用两个表格来表示。
表3—4发达国家对资本管制的态度
发展中国家
实行资本管制取消资本管制
发不利于资本的自由流动,
实行资本管制
达降低赍源配置效率
国利于资本的自由流动,
取消资本管制
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表3—5发展中国家对资本管制的态度
发展中国家
实行资本管制取消资本管制
发规范资本流动,限制国际游
达资的无序流动.减少投机
国游资的冲击带来经济环境的动
实行资本管制增加监控的难度
家荡.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对于资本管制的态度不同,所以危机发生以后,对于此问
题的解决,要想达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政策选择上的一致性是很困难的。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尤其象东亚的这些经济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
球化环境下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除了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外.更需要适时调整
自己的政策搭配以使本国经济在既定的国际环境下稳定增长。
七、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东亚国家的金融体系在近年不断健全和完善。然而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在亚
37
洲金融危机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在东亚国家里,“尚有许多事情要做a
许多国家资产质量不高,通常是因为向不动产开发或消费信贷发放了过多贷款。
放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关系不正当。短期贷款(尤其是来自海外的贷款)常常无
边无际。必须改进对银行的监督。”1东亚国家正致力于建立更为有效和具有竞
争力的金融体系。许多国家正逐步取消对金融体系的严格管制。虽然在危机之
后有个别国家暂时加强了管制,但从整体和长期来看,东亚的主流是放松管制、
加强监管。这次危机传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东亚国家更加认识到银行稳
健经营的重要性以及加强银行业国际监管的必要性。
迄今为止.尽管一些国家加强了金融监管和政府问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但
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内部.而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
中国家并未参与协调机制。然而正是这些新兴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最为薄弱,
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差。此次东亚金融危机就是从金融监管薄弱的东南亚引发的,
它的强大冲击波又迅速扩散,甚至波及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可见,随着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相互渗透,一国能否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以防范危机,将
越来越取决于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金融市场的未来取
决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范
围内协调经济政策,制定相应的金融监管规则,探求建立国际问或地区间的金
融安全机制。
从国际协调的角度来看,东亚地区现阶段对金融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降低金融风险,提高东亚国家整体的国际声誉,增强
投资者对该地区的信心。二是各国之间密切合作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管,减少
国际游资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表明.实现资本项目下货币可兑换
后,投机性国际资本的剧烈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对有关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可能
带来严重冲击。因此,对那些已实现货币完全可兑换或正在创造条件向这个目
标迈进的国家来说,如何在满足既无损资本市场活力又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两
一(世界银行)斯搴恩·克莱森斯、托马斯·格莱森纳著,江时学译.‘金融部门的软弱性是否损害了东
亚奇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98年4月版-前言:
38
个目标的同时对资本帐户实现有效管理,这在短期资本市场己高度全球化的背
景下成为一个严峻挑战。短期资本中最具风险性的是国际游资。国际游资经营
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资金的高杠杆比率,通过从银行的大量借款在国际资本市
场上进行投机,谋取暴利。在可能获得巨额收益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
旦风险成为现实,损失的不仅仅是国际投机机构,还有为它提供大量资金的金
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迅速流动的国际游资的影响面相当
广泛。因此,无论是从减少国际游资的负面影响来说还是从银行业自身的稳健
经营来说,加强各国对国际游资的联合监管势在必行。
八、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亚洲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相似,在出口市场上是一种竞
争关系。再加上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差异较大,因此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不
够紧密,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较易成为国际投机基金袭击的目标。由于国家
之问的竞争关系,一个国家发生的货币危机很容易产生波及效应.而其他国家
所受到的影响又会反馈回来,于是形成一浪高过-it的金融动荡。
1997年7月以来,东南亚金融动荡所导致的对经济、金融的巨大冲击,引
起全球国际金融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东亚在地区金融合作方面进行了新的探
索和努力,支持和补充了旨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现有国际机制。1997年11
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亚洲14国副财长会议上,正式通过了由东盟国家和日
本提出建立亚洲基金的议题,并由会议达成共识的“地区金融合作的新框架”
所代替,这使南南金融合作又前进了一大步。
东盟国家在克服金融危机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摆脱危机,促进经济恢复.
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团结,齐心协力,不断推进经济改革,重掘经济。
东盟首脑会议为克服金融危机,对付新挑战,采取了三项重要措施:
l、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1993年宣布,在15年内即在2008年建成自
由贸易区,1995年东盟首脑会议决定.提前至2003年建成。这次危机后.准备
39
提前至2002年建成。到1998年底,东盟国家约有4.6万种商品已纳入自由贸
易区范畴之中,占全部商品的82.2%。这将推动和促进东盟经济和贸易的迅速发
展。
2、建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东盟财长于1998年10月举行会议,并签订了
一项关于成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协议,以防范东盟地区再次出现金融动荡。
根据协议.东盟在雅加达的秘书处设立了一个专门收集东盟各国贸易、国际收
支、财政收支、利率、汇率、经济增长率、资金流向等重要财经数据和资料的
机构。
3、建立东盟投资区。东盟经济部长于1998年10月签署了东盟投资区框架
协议,规定将在2010年建成,届时东盟各国投资者将在区内享受同等国民待遇,
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外.各国所有行业都向投资者开放。这将进一步加
强区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1999年东亚地区合作进程又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发展。东盟10国加上中国、
日本、韩国三国(简称10+3)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会议并发表了宣言.各
国决心采取更多的实际步骤加强合作.以便最终建立菲律宾总统提出的“一个
东亚共同市场.一个东亚货币,一个东亚共同体”。声明说,各国领导人注意到
“加强东亚地区的相互接触和密切联系有助于增加相互合作的机会”。总的看
来,各国对加强东亚地区合作更加重视,更加积极。10+3的机制应该进一步发
展。通过它可以推动一些功能性的地区协调机制的发展,如定期召开财政部长
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进行宏观经济协调、建立地区合作基金、在提高管理水
平等方面进行合作等。
昊念鲁,田际金融危机的防范。‘上海投资).1999年第12期,第4-6页
40
参考书目
I. [美]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著,费方域等译,‘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
2. [美]林捷瑞恩(LindsTen,C.J.)等著,潘康等译,‘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7月版
3. [美]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著.朱文晖、王玉清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4. [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国际经济学》,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5. [美]弗瑞德·S·米什金著,李扬等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8月版
6. [美]斯泰恩·克莱森斯、托马斯·格莱森纳著.江时学译.‘金融部门的软弱性是否损
害了东亚奇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4月版
7. [美]保罗·沃尔克、[日]行天丰雄著.贺坤、贺斌译‘时运变迁》,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6年7月版
8. 旧]铃木淑夫著.张云方等译,‘日本的金融政策k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2月版
9. [英]保罗·霍尔伍德,罗纳德·麦克唐纳著.何璋译.‘国际货币与金融》,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
10.姜波克主编.‘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1.姜波克等著.‘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2.马之嗣.(80年代以来的南北货币金融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3.张蕴岭,‘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
14.朱立南,‘世界经济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l 5.钱荣垫主编,‘离际金融专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3月版
4l
“参考丈章
t
。1.范文仲,田际烃济政簟协调的含义、目标和途径,‘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6期,
第20-23页
2.龠乔.论我田j[事政策与田内经济目标的冲突及协调.‘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第23-32页
3.殷绅..汇率制度与蛐资本流动管理的配合,‘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第60-69页
‘.汪递洒.垒球化与中国经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季刊)),1999年第4期,第4-7页
.5.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摘要).‘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第
50-31页
6.世界韫行及田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东亚应协调经济战略,‘深圳特区报’,1998年10月
7日(8)
7.乔炳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重新认识亚洲经济金融危机.‘金融理论与实践),1998
年第5期,第13-14页
8.朱文晖、王玉清.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开放导报)(深圳).1997年第12
期,第40-41,45页
9.吴念鲁.田际金融危机的防范.‘上海投赉',1999年第12期,第4-6页
10.孙烽、方二,论国际经济政策的“寡头”协调,‘世界经济情况),1998年第2期
11.镣涛,矛盾、依赖与协调——欧美关系的一些理论分析.‘世界经济情况),1996年第9-10
期.第23页
12.何帆.未来世纪的赛局与规则,‘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第加页
13.Nadeem uHaque.Peter J.Montiel.发展中国家曲资本是如何流动的?,‘金融与发
展’.1991年9月号,第38页
14.John Lipsky.亚洲危机市场展望,‘金融与发展'1998年6月号第10-13页
.15.Doaald J.1lathieson等著,新*市场中的金融危机,‘金融与发展',1999年1月号,
第30页
16.8ijan&Agh剪1i’亚洲蠡机的病因和药方,‘金融与发展》.1999年6月号,第28-31页
42
17.Morris Goldsrein。Donald J-Bathieson和Timothy Lane,‘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
素和总体后果'.1991年版
珀.[美】罗纳德·麦金农,以汇率协调克服东亚货币危机,<国际经济评论'一1998年第11-12期
19.[美】基苏凯·利达.胡强译,分析性不确定因素和国际合作: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
论和应用,‘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第7期
20.【美】理查德·N·库珀。试评盈际金t§体系.‘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2期-第58-60页
21.C美]罗怕特·T·帕利著.刘茵译,动态的全球性环境中的货币政策。‘经济译文》·1997
年第4期.第15—17页
22.[英]洛营·金斯道著。钱爱莉、唐文进译.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稳定与合作,‘经济译
文'.1996年第5期,第29-31页
23.李长久.从7国集团到20国集团,‘经济参考报》.2000年1月lO日。
24.周建平,发展中田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比较.‘欧洲共同体研究》,1994年
第2期.第2页
25.鲁传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内容、方法与效果,<世界经济文汇》,1991年第5期,
第ll—16页
26.孟夏.发展中国家开放经济的度量与特点,‘南开经济研}凸,1999年第2期,第53-58页
27.贝宁志.国际经济协调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第47-52页
28.唐绍欣.当代资本主义冒际经济协调的理论与实践,‘世界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第6-9页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