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272高技术战争与经济

武汉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高技术战争与经济
姓名:胡金林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李裕宜
2000.3.1
内容摘要
\自古以来就有战争。不论什么性质、什么形态的战争,都与经济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归根到底都为了经济利益.都要有绎济支持,都对经济有反
作用。因此,战争自古以来就与经济相联系:较之于传统战争,毫技术战争
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静止地看,经济是本原
和基础,高技术战争是手段;用运动的眼光看,高技术战争与经济是两种不
断运动、相互作用的力量;从总体上看,高技术战争与经济之间的不断运
动、相互作用,推动着彼此的发展和演进;具体来看,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及其列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和贡献为标准,而非以人均国民收入为标
准,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可划分为高技术经济、低技术经济和扬军抑民型经
济。高技术战争与不同类型经济具有各自不同的互动规律和作用效应。高技
术战争与高技术经济之间一般表现为,高技术经济孕育和推动着高技术战争
的发展,高技术战争对高技术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技术战
争与低技术经济之间主要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低技术经济缺乏高技术战
争发展所需的经济和科技基础,制约了高技术战争的发展,不能提供打赢高
技术战争的可靠保障,而高技术战争的巨大消耗和破坏加蘑r低技术经济发
展的负担,更加削弱低技术经济本已薄弱的发展基础,高技术战争对低技术
经济的作用效应是损大于益;以牺牲国民经济的发展来支持国防经济优先发
展的扬军抑民型经济与高技术战争是一种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方面,国防
经济承j军备规模越来越大,占用和消耗越来越多的国民经济资源,不断挤榨
圜民经济发髓的源泉,社会和经济发展背上沉重的负担,经济发展趋势愈来
愈弱,国家财富的积累和财政收入的扩张愈加困难,与规模不断迅速扩张的
圈防经济的需求形成了、一个f{益扩大的“剪刀羞’;另一方面,对日益发展
的高技术战争田准备和实施,对曰渐衰落的国民经济愈弱愈榨,形成恶性循
1贰.最终造成国民经济删浩,胰根盘上,t·去、T斛焉技’t壤争钓支持力。总
,’,,、0妻囊:一事三i。毫、靖隆t·.崩·专餐晕每:镶i咚,螽#:,≮A=j不,’’蔓的翅靠盘,务
{
不相同,其中只有一组最基本的互动关系值得选择,即无论是高技术经济还
是低技术经济,对高技术战争的投入必须适度,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适度的
比例关系,则二者互益;反之,二者则互害。
应该说,高技术战争是人类一大不幸。然而却出现一个奇特现象:高技
术战争的武器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高技术战争吸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越来
越多。高技术战争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光源”,调动和吸应着经济资源不断
加速流向国防领域,从而产生一种“趋光效应”,其具体表现为,世界军费
规模不断扩张,各国国防科研经费加速增长,国防工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
的规模扩张和结构由低到高的升级过程,世界军品贸易总额逐年扩大,竞争
日益激烈。产生高技术战争“趋光效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世界政治、经
济、军事领域日益复杂的矛盾斗争,推动着高技术战争不断走向实践.威胁
着一些国家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再者,军事高技术内部矛盾运动,从根
本上推动军事高技术革命不断发展,这就促使任何一个希望在未来高技术战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军队或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技术战争的投入,甚至不顾高
技术战争与经济的互动规律要求,不惜以牺牲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代价。但产
生高技术战争“趋光效应”的总根源,还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在资
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求利最大化的本性引起的利益冲突不仅不可避免,而且
常常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代表不同资本利益的国家或集团调节和解决利益
冲突的途径,总是采用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但最终往往是依靠军
事手段,即战争来解决问题。任何国家或集团都想成为战争的胜利者。惟有
胜利者才有可能维护或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战败者不仅不能获得更大的利
益,而且还难以有效维护其既得利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技术战争难以
消失,因为各个国家或集匿为了确保赢得高技术战争的胜利会不断增加对高
技术战争的投入。要从根本上消除高技术战争的“趋光效应”,必须消灭资
本主义私有制这个总根源。
凡战争都需要耗费,从来没有不耗费的战争。高技术战争由于“趋光效
应”的作用,其耗费比以往战争要大得多,并且呈现急剧增长之趋势,与刚
性资源供给约束形成尖锐矛盾。高技术战争“趋光效应”在短期内难以消
除,且有长期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化解高技术战争高耗费与刚性资源供给约
束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只能是提高高技术战争的效能。本文在分析高技术战
·2·
争产生的耗费、效益和效费比的基础上,探寻了提高高技术战争效能的基本
途径: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硬杀伤手段与软杀伤手段相结合;物
质手段与精神手段相结合;科学决策,巧用渫略。j。n
本文分析和研究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探求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运
动规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我国正确处理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科学
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对我国国际安全环境
和现实围情的分析,本文提出了;;:目的战略组合:打赢高技术战争与发展国
民经济并重。要实现打赢高技术战争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双重战略目标,关键
在于确定一个适度的国防费坦模,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国防供给的源
泉。在此基础之上,使国防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适度协调的关系,形成一
种良性互动。t

f国防费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国防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来选择和确定国防
资源的最适度规模及增长比率和摄优结构。国防费的最适度规模,就是既能
保证实现国家安全战略,又能使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小化的规
模。根据分析结果,在常态下,我国国防费的最适度规模区间值应该是在国
民生产总值的2—5%之间。若国防费高于其上限值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造
成损害,若低于其下限值就会损害国家安全利益。在国防费规模既定的情况
下,优化国防费分配结构,就成为国防费规模软扩张的途径。国防费的增长
是数量规模的最适度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的统一。数量规模的最适度增长是
国防费增长的基础,而结构优化升级是国防费规模扩张的核心。
不过,实现“打赢”与“发展”双重战略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实行军民结
合、平战结合的国防建设体制。实施“双结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平
时军费开支和资源浪费,保证国家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又有利于发展和
积蓄战争潜力,提高战时的军力扩张度。广。。
关键词:高技术战争经济、7趋光效应。军民结合
ABSTRACT
Since time immemorial there has been wars.Any war,no matter what nature and
forln they belong to,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economics:in the final analysis.they are a11
for the economic interests.they all must have economic support and they all have reaction on
the economics Theref01.since time immemorial wars have been connected with eco
nomics.Advaneed teehnok)gY wars are mo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conomics than the tra—
dional wars.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vaneed technology wars and economics considered
statically.economics is the origin and。basis,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re the means;in
the view of motion,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econormcs are two kinds of strength in
constant mot‘ion and acting on each other;in general view,the constant motion and action
on each other between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economics propel the development and
gradual progres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economics;in concret.e view.different
countries’economics in nowday 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hi—technical economics.10wr—
technical economics and restraining—civilian—to—developing—military economics. making
the development I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leading role on and contribunon to
the growth of national economy instead of per capita national income as a standard There
are diff6rent mutual motion laws and effeCtS between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various
types of economics.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econom+ics
generally show that hi—technical economics gives birth to and】propeh the advanced technol
egy wars forward。and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have promotion effect on hi—technical
economica to a certain extent;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low
‘teehnieal economics mainly appear mutually restricted.10w—teehnical economics lacks
the economic and scientific basis that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need,restrain the devel—
opmefft谶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can’t provide reliable assurance for winning
the adv愀d technology wars,whereas the great consumption and damage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dd burden to the low—technical economics,further weaken the developing
basis the low—technical economics used to be weak.and the loss is greater than the benefit
that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bring to the low—teehnicaleehomics;the relations be—
tween the restraining—civilian—to—developing—military economics sacrificing national eco—
nomic devevopment to support defense economic prfor development and the advanced tech—
nology wars are a non—balanced mutual motion.On one hand.national defense economics
and armament scales become larger and larger,which occupy and oDllsume more and more
national economic resources and constantly extrud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ing source,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ars heavy load,the economic developing tendency gets
weaker and weaker,natio“wealth accumulation and finaneial income expansion become
harder which forms a constantly enlarged”scissors differential”against the national defense
economic demand whose scale expands constantly and rapidly; on the other hand,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constantly developing advanced technology Wal'S further press the already
exhausted natiohal economics which forIns vicious circle.in the end,makes the national e—
conomics collapsed and lose the support power to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fundamental—
ly
Briefly.the mntu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economics are
·4·
muhidimensional The effect of them is differe>t 0nly the basic one of the mutual rela+
rions is worth selecting.that is,whether for the hi technicsl economics or for the 10w—
techmcat economics.the imput to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must be appropriate,de—
veloping with national economics in proper ratio.If so.it is beneficial to the both;if not,
it is!!a!mful to the both
7F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should be said to be great misfortune for mankind But a
pccUliat phenomenon appears that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m.anpowet,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rhe advanced technology years are jUSI
}ike h giant”light source”which mobilizes and attracts economic resources into tk nationsl
defense field acceleratedly and then produces a”phototactic effect'’.the concrete phenome
na of which are that the 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 scale is expanding constantly,scientific
Ieseai-ch fullds u¨ilatiollal defeime ifI different countries rise speedily.national defense i儿_
dustry underwent a course of seale expanding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structure going up from
lower grade to higher grade,the total number of the world aiTns trad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and the competition of the alTns trade is becoming more fierce.The direct reason for the ad—
ranted technology wars to produce the’’phototatic effect”is that the gradually complicated
contradictions and struggles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economics and military affalrs in the
world push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a into practice which threatens 5aome countries’de—
fense and economic safety and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tion of military high technology
fqndamentally propels the military hi technical revolution forward which makes any coun—
try or army that wishes to win the futur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dd input to the ad—
vanced technology wars,even at tim cost of sacrific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regardless of the mutual law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econdmles But the origi—
nal cause for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to produce the”phototactic effect”lies in the cx—
istence of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Under capitalism,the natural character for capital to
seek the iilost interests makes the clash of Interests not only not avoidable but often lead to
the extent of being uncompromising The countries or groups representing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capital always adopt the ways of combining the military means with non——military
means to regulate and settle the clashes of their interests,but they frequently rely on the
military means,e g war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y country or group wishes to win the
wars Only the winner+may safeguard or gain more economic interests The defeated not
only can’t gain greater interests but is hard to safeguard the vested interest effectively,
which fundamentally makes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hard to die away because each
country or group would constantly raise the input to be sure to win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To eliminate the”phototactic effect”fundamentally.the root cause of capitalist pri—
vate ownership must be eliminated.
Anv war needs expenditure Never ls there a war wifich doesn’t COSt 雎CatlSe of the
”phototactic effect”,the expenditure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y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e wars in the past and presents the tendency to grow speedily,which forms a sharp con
tladicdon with the rigid rest*aiiIt of the Iesource aupply W“h 1he”phototactic effect”of
the advanced technohmv wars hard to be eliminated in 8 short time and presenting the ten
dency to develop lo,】g,the effective way to sett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eat COSt of
Lhe advanced tecbnology wals and rigid restriction of resource supply is only to raise the effi—
cacy l玎the adw⋯:ed wchnoic 1j wars 0n the basis of nnaiv。:。of the cost.profit and the
!ate bet,veeD th‘proJq。一1^r—tI.the prp:ent paper seeI一·-rl、P t/。sic.rays to raise the efficacy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combining military means with non—military means;
combining hard kiHing and wounding means with soft kilting and wounding means;combin—
ing material means with spiritual means;making policy scientifically。using astuteness and
resourcefulness ingeniously.
The final motive that the present paper analysizes and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economics and searches for the law of the motion of them is to
provide theoretieal basis for our COuntry to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vaneced tech—
nology wars and economics properly and mak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economics scientifically.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ecu—
ritv environment and current national conditioms,the present paper prensents an alignment
of strategy for China:laying equal stress on winning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To realize the double strategic goals of winning the ad—
vanced technology wars and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economy,what counts is to determine a
moderate scale of national deffenze expenditure,rapidly develop national economy and en—
large the source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supplies,on the basis of which to make the growth
of fidtional defense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keep in harmony and fom a favourable
mutual motion.
The problem about the national defellse expenditure is essentially to select and deter—
mine the most moderate scale and its growth rates and the best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de—
fense resources by distributing and redistributing the national defenze resources The most
moderate scale of the national defefIse expenditure is one that can both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bring the least negative influnce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咖鹋lopment.Aoqrrding to the analytical result,the inter—regional value of Chinn’s most
moderar曲scale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xpenditure should be between 2—5 percent of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If the national defense expenditure surpasses its upper limit value,
it will如dama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do harm to the national se+
curry interests if under its lower limit value.With the scale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xpen—
diture fixed.making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xpenditure efficient
to enlarge the profit scale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xpenditure intensively becomes the way of
the soft enlargement of the national delense expenditure scale.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dereuse expenditure is the unity of the m06t moderate growth of quantitative scale and strut—
twal optimization and escalation.The mnst maderate growth of quantitative scale is the base
0f the national defense expenditure growth.whil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escalation are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_:penditure expansion
。:、
However,the fundarnental way out to realize the doul吣e strategy of”winning”and”
developing”lie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defelm construction of combining military eco—
nomics with civilian economics.combining peacetime with wartime.To carry out the”
double combinations”helps reduce the peacetime military expenditure and resource waste to
the greatest ektent and guarantee the state to concentrate strength on the economic construe—
tion.and also is advantageous to developing and saving latent war capacity and enhancing
the wartime expansive degree of military strength.
Key words:advanced technology war
economics phototactic effect
combining military economics and civilian economics
·6·
导言
自古以来就有战争。战争有国内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有正义的战
争与非正义战争;有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不论什么战争,都与经济有密
不可分的关系:归根到底都为了经济利益,都要有经济支持,都会对经济发
生反作用。因此,自古以来就芎战争与经济=者关系的问题。战争与经济的
关系问题,就成为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
题。古代中国的管仲、孙武等,古代欧洲的色诺芬、亚里斯多德等,都对战
争与经济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并提出r一些朴素的战争经济思想。近代资
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对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并提出和论述了国防费的概念及其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
继承社会各个时期关于战争与经济相互关系理论的优秀遗产的基础上,运用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次揭示了战争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内在的本质联
系,指出:经济是暴力的基础,暴力仅仅是手段,而经济利益是目的。暴力
既可咀破坏经济、阻碍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起革命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
展。、
然而,以专著形式专门详尽论述战争与经济关系的恐怕首推英国经济学
家赫斯特。他于第~次世界大战前夕,即1914年正式出版了<战争的政治
经济学》一书,从经济学的意义上阐述军事开支的浪费性质及其绝对必要
性。紧跟此书之后,“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于1921年出版了《战争经济
学》一一书。该书以和平环境中的经济生活为参照系,以战时经济为中心,,全
面探讨了战前、战时和战后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重点突出了战争给经
济造成的牺牲,并提出了一些尽量减轻国民福利牺牲所应采取的政策和措
施。而德国的鲁登道夫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争论》,则从研究总体战争
的性质入手,进而展开总体战争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根据鲁登道夫的论述,
总体战争是一种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它要求把全民族的政治、精神、经济
和军寥鞲结为~。个有矶的总体,为战争服务。良经、曼‘方两,要服从总体战的
·1·
要求,建立一种总体主义的国防经济模式,即由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国民经
济和军事一体化的模式,在国家干预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
经济战时化。鲁登道夫的战争经济理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考虑经济后
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核武器特别是高新技术常规
武器的研发并投入战场,促使战争样式发生变革。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逐
步向高技术战争转变。高技术战争较之于战争一般,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
切。因此,对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防经济研究者的
高度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美国的希奇与麦基因于1969年合著的<核
时代的国防经济学)一书。该书逻辑比较严谨,线条比较清晰,其主要内容
大致是按照三级的顺序安排的:1.目前和将来可用的国家资源的数量,即
国防经济潜力;2.这些资源用于国家安全的比例;3.使用分配给国家安全
方面的资源的效率。该书具有很多独到之处:一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
系。妻是体现了核时代的特点。三是注意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的结合。
1980年,日本的石井洋出版了(日本国防的经济学>一书,其内容分为三
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日本的地理政治环境为背景,分析了对日本构成“威
胁”的国家——苏联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动向,得出
“‘苏联仍然是一个威胁”的绪论。第二部分以“如何防备紧急事态”为假设,
着重从军事角度探讨了日本的经济安全保障问题。第三部分以战时经济闽题
为课题,对战时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对各国战时经济学的特点作了分析。
作者对特点不同的各国战争经济学,作_出了“动员氆”和“适用型”的基本
分类,这对于研究国防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此外,还有一些西方学
者,如怀内斯、肯尼迪、莫斯利、施莱辛格,前苏联的拉可夫斯基、波札罗
夫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现代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中国的国防经济研究者对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出
版了不少专著,如金朱德等著的<国防经济论)、张振龙著的<军事经济
学)、蒋宝祺著的‘中国国防经济宏观分析>、刘义昌等主编的(军事经济概
论)等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战争与经济、国防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和相互关系。.
概括国内外关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都力图从各
·2·
个不同的视野全面地研究和认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但一个总的特征是研究
都是从战争一般与经济的关系或高技术战争与经济一般的关系的角度入手
的,这样只能揭示战争与经济相互运动的共性规德,并且,还因受到阶级属
性的局限和历史时代的局限,对战争与经济相互运动的规律还缺乏全面、准
确、深刻的认识。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战争与经济的相互运动就会表现出
不同的百适要求和规律。历史证明,热兵器战争对经济的要求就不同于冷兵
器战争.高技术战争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叉相异于机械化战争,未来的高
技术战争对经济还会产生新的要求和影响。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是个常变常新
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笔者企望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研究
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相互运动的规律,全面、准确、深入地揭示高技术战争与
经济的内在关系,以期能对我们国家科学制汀国防政策与经济发展战略有所
裨益,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文从研究高技术战争的特质人手.在论述高技术战争与战争一般的本
质区别的基础上,将经济一般具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模式,分别探讨高按
术战争与不同经济类型的互动关系、揭示高技术战争与不同经济类型之间的
作用规律及效应,并据此分析高技术战争产生的“趋光效应”,即经济资源
加速流向国防领域,以及由此导致的高技术战争与刚性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
及其化解途径。最后,着重研究中国应该理性地迎接离技术战争潮流,选择
一个最佳的战略组台,即打赢高技术战争与发展国民经济并重,并探寻实现
这种战略组合的途径:在裁减兵员,走质量建军之路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国
民经济,使国防费规模扩张与经济发展保持适度关系,伉化国防费结构,调
整生产力布局,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创建一个合理、效能
的国防经济模式。一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是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及其埘国民经济增跃的主导作用和贡献为标准,丽非以人均国民收入为标
准,将世界经济划分为高技术经济、低技术经济和扬军挪民型经济等类型,
并分别探讨高技术战争与不同类型经济的互动规律及效应。二是提出了高技
术战争“趋光效应”的概念.分析了高技术战争“趋光效应”的表现、产生
的根源阻及消除能办法。三:曩针对中固面临约圜际安龟环境和现实经济发展
,K平.挝出一;,啊睁。t喀型譬磁该为打蓐高技煮够鸶与蠢艟国民经济并重,实
. 2 。
现这一“打赢”与“发展”双重战略的政策措施为:国防费规模扩张与国民
经济发展保持协调关系;裁减兵员一优化国防费结构;军民结合,平战结
合。
研究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相互运动的规律,全面、准确地揭示高技术战争
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离不开正确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
法: ·
1.运用演绎法推论出高技术战争与战争一·般的不同质态和各囤不同类
型的经济与经济一般的不同特征。这是全面、准确揭示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
内在关系的前提。舍弃了这个前提,就不能合情合理地解释高技术战争对当
代世界各国经济所产生的效应差异。
2.根据大量的具体事实,运用归纳法推论出战争的经济本原,并由此
得出一个结论:在新的世纪,中国必须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这是打赢高技术
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韵基础,也是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
础。
3.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一个长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考察和研究高技术
战争与经济相互运动的轨迹及其规律。
4.运用比较分析法,既对高技术战争与不同类型的经济相互作用规律
及其不同效应进行比较和分析,也对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不同背景和国防实
力、经济实力以及政策选择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确定中国的最佳政策目标
选择,并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
5、综合运用定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有理论分析,也有
数据证明。
·4
第一章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及效应
静止地看,经济是本原和基础,战争是手段。以运动的眼光看,战争与
经济是两种不断运动、相互作用的力量。在一个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总体上
看,战争与经济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作用,推动了彼此的发展和演进,战
争形态由冷兵器战争向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高技术战争演变。经济形
态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演变。不同利益集团对战争胜利的追
求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但是,具体地
看,战争与经济运动的方向和作用的效应并不总是表现为正相关关系。遵循
战争与经济的运动规律,结果就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不遵循其运动规律,结
果就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这就解释了干百年来有的国家有时候国富兵强,有
的国家有时候国贫兵弱的原因。
第一节战争一般与经济的互动规律
战争一般是指占今中外所发生的战争的本质特征及运动规律的抽象概括
和总结。它在与经济共存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互动规
律。经过不懈的探索,人们对战争一般与经济之间的互动规律有了基本认

识。
一、战争依靠经济的支持
经济不仅是战争的根源。而且还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之
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地发展,关键在于经济为之注入血液,赋予活的生命。战
争严格受到国民经济的供给能力的制约。战争本质上是消费型经济,它本身
不能创造财富,只能改变财富的归属,因而没有“造血”功能,只有依赖国
民经济的母体它才能生存、发展。离开了经泸之血液,战争一天也进行不下
去。战争得以进行的基本手段或要素,是战斗人员和战斗人员所使用的武器
·S·
装备,二者的规模和水平,实际上是一定技术水平的经济力转化的结果。武
器装备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经济条件,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取决于生产力的进
步与否。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冷兵器时代。火药发明是火药兵
器时代的曙光,从火药发明到火药兵器时代形成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创造了
近代物理学、近代化学、冶金技术,金属加工技术也发展到崭新的水平。正
是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才诞生了火药兵器时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
术革命及其形成的产业革命,以空前的速度和高度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水甲,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已超过了这以前整个人类社会财富的总
和。在此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上发展的大机械兵器,无论是其性能水平、
完善程度、成本价值,‘还是其消耗费用,都是冷兵器和火药兵器所不能比拟
的。至于当代的核、化、生、智能兵器,更是当代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
缩影。
历史表明,战争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力量大小、社会生产力水平、特别
是社会能为战争提供的物力、财力、智力相一致,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战
争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一部中国战争史浓缩了世界战争史。中国经济发展史就可以折射出经济
发展对战争发展的“培养”作用。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战争规模及水平,首先取决于各历史时期的国防经济
觌模,而国防经济规模又是以各时期所能提供的资源要素总量为前提的。社
会经济技术的总体水平,是决定国防经济规模变动的基本物质基础。社会经
济技术总体水平对国防经济规模的制约,最集中地表现为农业生产、基础手
工业或工业生产、人口生产等方面。
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对国防经济规模及战
争的约束条件各不相同。在古代农耕生产力阶段,农业是决定性的部门,超
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的国民经济只能向国防经济部l’了提供以粮食为主的战略物资、人力和货币财
富等主要资源要素,支撑以原始武器或冷兵器为主要标志的规模较小的体能
战争。
夏代的经济技术发展的速度比原始社会末期明罗加快,但生产工具还未
突破以石、木、骨、角器为主的石器时期。到了商、周和春秋,青铜技术发
·6·
展到了极盛时代,极大地改进了耕作工具,推动了农作水平提高,农业提供
的剩余产品逐步增加。同时,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军工基础产业的
萌芽。在西周及以前的各级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都邑中,都设有或大或小的青
铜器作坊,初步形成了有一定分工、以青铜、木石技术为主的手工产业部
门。不过,这时期的国民经济能为战争提供的资源总量很有限,与此相应的
兵器生产,产量和规模都不算很大,国防消费整体水平很低。孙子日:“凡
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
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①10万军队出征作战,影响着70万家农民不能从
事生产,就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对战争的支撑力是比较孱弱的。此外,
从一些有关战争的史料记载,也可以看出夏商周时期的战争规模与水平。夏
朝绝大多数的出征作战的征兵额都在300——1000人之间,最多的一次也只
fIE到13000人.而且还只有一次.汤灭夏时令部力量为车70乘,勇士7000
人。到商末纣王迎战周武王时,发兵总数为17万,此数包括商纣王所能动
员的全部兵力。周朝的兵力比商朝明显扩大。到西周后期,兵力总规模达到
20万人以上。②
战国至秦汉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和生铁柔化技术的发明,铁犁、铁铧等铸铁农具的推广,以及牛耕、马耕的
逐步普及,使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总量迅速提高。据估算,以当时巾原地区
(黄河、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人口2000万、户500万、五口之家的自耕
农为50%计,整个中原地区可产粮3 75亿石左右,其中国家财政按10 96
的比率可收税粮3750万石左右。当时的3750万石的税粮可供150万壮男一
年之食。扣除官吏、皇室、赈济等项开支,当时最大可供养100万军队。至
西汉时,人口总数接近6000万,粮食年总产量约为430亿斤。战国以后,
冶铁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军事手工业的发
展。据记载,战国时期出铜的山有467座,出铁的山有3609座。新金属材
料和冶炼技术的产生,促使手工业生产部门迅速增加。治铁、铁产品加工、
造船等行业很快构成了国家新的基础手工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武器装备的
生产品种和分类也日趋繁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庞大的铁制兵器体系。
霎蓉蓬;{窜舌蚕耀群岛蕊躺紫蔷蒜南美摇曩‰,年版。
·7·
例如,军鼓分为2类,弩7类,金、弓、箭、刀、枪各4类,甲13类,旗
帜32类,战袍5类,其他如斧钺、铁蒺藜、棒、钩、铁盂、水斗、大角等
装备不胜枚举。战舰生产也很发达。南方诸国互相征战,常常出动四五百艘
甚至上千艘,其中还有“容甲士干人”的巨型战舰。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
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已大大超过了夏、商、周三代,军工和军工基础产业
的门类齐全,规模已经很大,不仅使战争规模大幅度扩大,还使作战手段、
作战样式有了很大提高。
汉代以后的数百年间,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和混战之中,粮食单产水平除
部分地区较高外,大部分地区没有超过汉代的水平。直至唐朝才有所提高。
但终唐一代,平均亩产大体上是l石左右。唐时1石合今0.5944石,据此
折算,唐代常年平均亩产为77.3斤。宋代粮食单产与唐代大体相当,略有
提高。元代粮食单产比宋代进一步提高。据推算,版图辽阔的元代耕地总面
积远远超过宋神宗元丰六年的4616556顷,估计至少在600万顷以上,粮食
年总声量荃少在800亿斤以上。明清时代农业生产力在耕畜、生产工具和劳
动力投靛量方面又有所增长,单产水平也略有提高。总体看来,这1000多
年间,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基本趋势是不断增加的,这就为国防经济规模扩大
的长期趋向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水平一方面为军事人
力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使更多的人VI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
他社会财富的创造,增大了国防经济的现实规模和潜在规模。特别是宋代以
后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日趋提高,使粮食对国防经济的
规模乃至战争规模的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根据历代人口的变化情
况卜人均粮食占有萤在清朝中期以后星下降趋势。清乾隆十八年以后,中国
人口突破一亿大关,尔后又很快增至二亿、三亿、四亿。因此,整个清代中
后期人均占有粮食比唐、宋、元、明时要低,但粮食总产量则不断增加。同
时,这一时期的中国国防消费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对古代中国国防经济
规模发生重大制约作用的农业生产水平开始相对下降,而工业、外贸等其他
经济因素的作用开始上升。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基础手工业获得很大发展并走向成熟,
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撑与推动了国防经济尤其是兵器制
造业的发展,逐渐地影响和改变了战争的技术水平。使战争形态逐渐由冷兵
·8·
器战争向冷兵器和旧火器兼容的战争、热兵器战争转变。从宋代起,火药和
火器的发明、创制、生产、推广使古老化学工业开始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
煤在金属冶炼、兵器制造等部门中广泛使用,为该时期军工业和基础手工业
各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最初的动力;兵器原材料供给量激增,尤
其作为兵器装备主要材料的铁、铜、锡产量剧增,基础产业部门进一步发
展,民间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国各地,官营手工业作坊有了更明细的分工。宋
代军需年用铁量就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基础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及战争的规模、
烈度、技术水平。宋代军事用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兵卒携带的
冷兵器及其它装备用铁。宋军兵员额长期维持在百万以上,“戈矛弧矢甲胄
刀剑之类,皆极完备”。按最保守的估计,每兵用铁也有20斤,以每年装备
更换率lO%计,lO万人装备约需铁200万斤。第二部分:火器消耗。此类
兵器消耗性远大于冷是器。南宋保佑五年(1257年),李曾伯在巡视静江
(今广西桂林)防御情况时上奏说:“今静江见在铁火炮(即铁壳火球)大小
止有八十五支而已,如火箭则有九十五支,火炮止有一百五筒,据此不足为
千百人一番出军之用。”另外,当时的建康府(治所在今南京市)在两年三
个月的时间内就“创造、添修火攻器具共六万三千七百五十四件”,平均月
产2361件。其中,“卜斤重铁炮壳四只,七斤重铁炮壳八只,六斤重铁炮壳
一百只,五斤重铁炮壳一万三下一百零四只,三斤重铁炮壳二万二干零四十
四只”。仅建康府一年铁火炮用铁就有13.2万斤之多。据此估计宋代每年
生产量在50万只以上,耗铁量为300万斤。第三部分:其他消耗。此类消
费主要包括大型兵器(如攻城器械、防守器械)、国防工程、战船战车用铁
等,该类用铁至少在200万斤以上。这样,估计三项消费每年军需最少用铁
量为700万斤以上。①明代军器生产金属材料耗量大于宋代,但冷兵器产量
所增并不多,军需金属耗量最大者当为火器。从三门制造于万历二十年
(1592年)五、六、十3个月的铁制大将军炮所编的序号分析,三门炮最小
序号为“天字”25号,最大序号为“天字”135号,差数为110,说明五月
到十月至少制造了110门大将军炮。每门炮长1362——1430毫米,口径
113—121毫米,炮壁厚度最大者为44毫米,o这种大型火炮每门平均用铁
害拳羹薯:{宰昌雯隳雾是晶嚣罄.出恩霪大(愁嚣警;蛊墨。于鬻“6虬
·9·
估计为500斤左右,110门则为5.5万斤,而明代所造火器数量和品种非
常之大之多,诸如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夺门将军、神铳、斩马铳、手
把铜铳、手把铁钪、碗口铳、盏口炮等各型火器每三年就要批:生产。除了
铁之外,军工基础产业中能够为军品生产提供重要原材料的翅河铜、铅、锡
等有色金属,其产量总趋势也是不断增长的。
19世纪是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第一次世界科技革命与第一
次世界产业革命相伴而行,开拓了现代工业经济基础,使世界上主要西方国
家的冶金、能源、船舶制造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加速了世界经济发
展的步伐,之后的短短几百年时间里创造的社会财富就大大超过了人类几千
年创造的财富总量。工业革命的发生、经济力量的迅速强大、帝国主义的形
成,不仅使战争变得更加频繁,而且还使战争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飞机、坦克、舰艇等机械化作战工具广泛使用于战场,甚至核武器都已应用
于战争实践,作战手段、作战方式、作战理论、编制编成都发生了质变,20
世纪爆发的两次现代化的世界大战是其显著标志。引起这种质变的根本基础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但直接基础是武器装备的生产以及与此相关的国防经济
基础产业。第一次产业革命撼动了古老的世界军事经济基础,同时也撼动了
近代中国的军事经济基础。
闭关锁国、Ft益走向衰落的中国成为老牌帝国主义垂涎和争抢的“猎
物”。在国家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的高压下,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
致力于军工基础产业的建设。汪洋大海般的农村自然经济,传统的手工业作
坊,落后的古代农耕生产力,使本应建立在大机器工业基础上的中国近代军
工生产几乎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成为脱离本国基础产业链条的“飞地产
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依靠进口原材料和能源才得以生存。
由于近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近代中国国防经济缺乏
快速发展的基础,其劣势非常明显。直到抗Et战争时期,中国国防工业的发
展水平仍然很低,尚处于西方国家以轻工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国防工业密
切相关的石油、化工、大型机械制造、光学仪器、冶金等产业部门始终未能
形成支撑国防经济发展的大气候,重工业生产部门本身的技术水平很低,整
个机器制造业还抵不上外国资本在华的一家修造船厂。在中国每年所需要的
重工业产品中,76%的机器、83%的车辆船舶、95%的铜铁要依靠进口。
· 】O·
所有这些表明,历史发展到近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
远远落后于世界,难以建立起推动本国近代国防经济规模扩大的基础工业体
系,因而缺乏推动战争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而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
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战争向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加速发展。虽然中国在夕卜
部强力裹挟下有所发展,但还是难以适应世界现代战争发展的根本需要,.导
致国贫兵弱,‘落后挨打的结果。这种事实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经济对战争发
展的.交持和决定作用。
m ‘‘
...
,;、=-战争对经济的反作用
辩证地看来,经济是战争的本原和基础,战争对经济也具有反作用,而
且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有可能极大地促进。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可能
使一国经济遭到崩溃。
战争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坷对经济资源的浪费,对经济发展的破坏
和阻碍。战争所赖以进行的手段主要是军队。在阶级社会形成以后。战争成
为必然和经常的现象,战争的规模和频率决定了国家需要一支职业化的军队
即常备军完成战争事业,武器从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战争工具。
这就要求掌握和使用这类武器装备的战斗人员必须经受专门的磊事技能训练
和战术操演,才能有效地发挥武器装备的战斗力。常备军出现以后,战争消
费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只有战争期间才发生的消费行为,现在转化成
平时与战时均要保持的消费行为。军队的消费属于非生产消费。马克思指
出:“士兵的活动生产保卫,但不生产谷物。如果国内建立了秩序,那么土
地耕种者就会像以前一洋继喽生产谷物,但不必另行生产士兵的给养,从而
不必生产士兵的生命。士兵踩很大一部分非生产劳动者一样,属于生产上的
非生产消费。”q)的确,从}±济角度考察。“一切用于陆军、海军及毁灭性武
器方面的开支都是一种演毙”(赫斯特语).战争消费规模越大,浪费的资源
就越多。尽管“战争是一种浪费”,但为了国家安全.为了有一个相对的和
平环境供人们生存和发月!,国家必须投资于战争消费,并保持必要的规模。
“直到酱遍的、持久的和一。确立之前,为实现这样的和平而做出的某些开支
①(马克盥聪硌斯选染).第3卷,第23页。
是绝对必要。”①因此,战争消费成为社会生活中经常存在酌必不可少的环
节和组成部分。
战争消费的浪费性可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战争的直接浪费表现
在:(一)国家在和平时期维持和训练一支常备军的消费开支;(二)战争期
间的军队作战费用;(三)战争破坏造成的各种资源损耗。例如,科索沃战
争给南斯拉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使其经济发展水平倒
退了16年。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军队有机构成的提高,战争
消费的绝对量和占国民收入的相对量均大幅度增加。从以下几组数字就可以
看出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引起战争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浪费的增
加。
1.一个士兵平均每天耗费的物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6公斤;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20公斤;
越南战争时为90公斤;
2.一个士兵平均每天的耗油量:
苏军在苏德战争中为0.73公斤;
美军在柏林战役期间为2.6公斤;
美军在侵朝战争中为18公斤;
英军在马岛战争中为200—300公斤;
3.我军歼灭一个敌人平均消耗的弹药:
解放战争时为12公斤;
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为340公斤; ·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为426公斤;
4.苏军摩步师编制的炮兵一次齐射量:
60年代末期为53.4吨;
70年代末期为122吨;
5有关几个战争的耗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消耗达378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则达4
①(美)盖文·肯尼迪:(国防经济学).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12·
万亿美兀。
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18天,埃及、舡利亚、以色列三国耗资都在50亿.
美元.平均每天耗资3亿美元。’
,商伊战争,伊拉克在战争头7个月j‘每个月军费开支达14亿蓑元。
苏军侵略阿富汗,‘每天消耗600万美元。
马岛战争历时74天,英国耗资21j 6亿美元。①
海湾战争历时42天,耗资611亿美元,而且各种物资耗费量均较以往
战争明显加大,如仅就美军地面作战的进攻行动,消耗了弹药15187吨二_油
料754‘3吨、水。1696吨、其它物资1100吨等,美军3s天空袭的投弹量就相
当于3年朝鲜战争投弹量的总和,“每人平均日耗量都是朝鲜战争的几倍j:甚、
至十几倍。
、‘ ’ 1
。一
另外,从美国1978—1990年国防费用臼变化也可以看出(冠表l,,+i
表1 美国1978——1990年国防费用一览表j 1
1

。- 单位:lO亿美元。i
1年度l 1978,l 1979 l 1980 I 1981 l 1q82j 1983{1984 l 1985}198b l 1987}1988{1989 1 1990.j
|_总计1104.51116 31134.01157.5f1£5.31209 91227.4l 252+7}273 41282.2l 297.6j312 21330.-0I
资料来源:转引自孙振环著:(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车砬.第2103 No_i
其国防费用的绝对量不断扩大,战争}女费呈增加趋势。国防费用或战争消费
是以国家财政为依托的,国家见才政能j)直接影响若国防部门资源投入总量,
从而决定着战争消费总量。但国家财政自日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颤家财政能力也是一定的。国家
财政不仅要负担战争费用,还要负担行政管理、文教科卫、社会再生产等多
项支出。战争费用占的比例过大就会挤占:’芒,t.i目的开支。社会再生产:中的
消费过程可以再生产出承担旧的价值转移羽新:刘造价值的产品以及生产过程
必不可少的活劳动,从而构成一个价值不澎得:;i扩大的循环系统。战争消费
则不能形成这样的循环系统,尤其是传统战争f』J消费是一个单向循环系统,
即国民经济资源流向战争消费领域单向流动。总体上说,它只有投入而无产
出,是一个仅有价值损耗而无价值转移和新护渣产生的过程。用于战争消费
的资源是从社会再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不再菪号价值循环系统。
①参见高普丰著:(高技术战争),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 ff-'dl,赢名91—92页。

。· r3·
战争的经济浪费不仅限于直接的军事费用。许多人力和物力还因脱离正
常的社会生产活动而造成经济损失。例如,人们投身于军役,会造成社会生
产的人力资源损失。由于战争降临,商船改为战舰,为迅速调动大批军队到
边界而铺设的铁道,运输普通货物的飞机改为运输武器弹药,如此等等,囡
间接用于补充军备而会移用~国经济资源于非生产之途。
战争对经济的反作用除了表现为对经济的浪费、破坏和阻碍外,还可以
起革命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这种暴力形式在历史上起过一种革
命的作用,“它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阻碍生产力发展
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当旧的社会经济制度已
经完全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它就将发生变革,需要暴力作为“社会运动
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①而且暴力一
旦作用于这种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正像木乃伊在接触到空气时立即解体一
样,战争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的社会经济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判决。”②
在~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内部,战争对生产方式与经济关系的变化与调整
也起促进作用。据考察,雇佣制度早在埃及的萨美提克时代的军队中就有
了,薪金制最初就完全是在古代的军队中发展起来的,大规模运用机器也是
军队在战争中首先开始的。特别是因战争的特殊性,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
往往在军队中首先得到应用,战争需求对科技与工业有推动作用,因而对生
产方式变化与调整也有促进作用。例如,虽然无从考证核技术的出现是不是
为了战争的需要,但核技术首先是应用于战争。1945年,美国将“胖胖”
和“小男孩”分别投掷于日本的长崎和广岛,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
束。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利用对核技术和核武器的垄断,威慑和侵
略别的国家,推行霸权主义。中国为了增强自卫能力,打破霸权主义的核垄
断和核威慑,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指导下,经过艰苦努力,掌握了核
武器、核动力、核燃料、核资源、核技术,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战略武器装备
的研制和生产能力,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和比较完整的核科学
技术和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核技术已被广泛应
用于工农业生产。核电站的建设,是核技术和平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
零强器量薯嚣耋瓤雾瀵,第2,2器。
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已建成并投入运营,2×90万千瓦
深圳大亚湾核电站、2×6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现已顺利进行。与此
同时,还开发和生产了同位素、仪器仪表以及地质钻探设备、火灾报警系列
产品、金属材料、机械产品等10多个大类民用产品,1000多个品种,广泛
应用于农业育种、食品保藏、矿藏勘探、水泥、冶金、水利、造纸、建材的
质量检测以及医学临床应用等,大大推进了科技和工农业技术的发展,取得
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在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战争对
经济的这种促进作用要小得多。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发展比较快
时,这种推动作用就要大得多。譬如,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
以前与以后,因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科学技术发展快慢不同,战争对科技与工
业的推动作用、对生产方式变化的促进作用就大不一样。
第二节高技术战争与高技术经济的互激效应
高技术战争~词有其特殊涵义,它不是一般的现代战争,’不是使用一般
的常规武器的战争,也不一定是核战争,而是主要以使用高技术性能的武器
装备和使用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相适应的作战理论、作战工具、作战方法进行
并表现出迥异于传统战争的新特点的战争。高技术战争与各种具体的不同的
经济类型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是不同的。如同战争有各种不同的战争形态一
样,当代世界经济虽然有其共性而表现为经济一般,但因各国政府实行不同
的经济政策而表现为不同的特点或类型,使其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和特色。
在各国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中,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包含了如何处理战争
与经济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战
争与经济的偏重,将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区分为高技术经济、低技术经济、扬
军抑民型经济等类型。事实表明,高技术战争与这三种不同类型经济的作用
与反作用效应是备不相同的。在本节里,只讨论高技术战争与高技术经济相
互作用的效应。
一、高技术经济的界定
高技j牝经济,顾名恿义,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或支柱的经济。自占
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以
后的短短几百年时间内,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已超过人类历史几千年创
造财富的总和,其根本原因,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科技进步的速度、
科技革命的领域、科学技术发明和发现的数量、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等
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
穷,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推动劳动和资本向生产率更高的产业转
移,直到取代劳动和资本的主导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根据联合
国组织的分类,当今高技术产业可分为八大类:即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
技术、新能源与可苒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向科学技术、海
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软科学)科学技术。以八大高
科技为资源依托的高技术产业,共同构成高技术经济的支柱。如今在一些发
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一一80%,高科技、
新知识带来的高效益已经大大超过传统观念中的资本和劳动力。在过去10
年中,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
多,达到20一25%。美国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就有33%来自信息
产业(电信、信息、电子及媒介等)。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以吨位来衡
量,几乎同100年前差不多,但其实际价值却增长了20倍。据说,如果以
不变价格计算,现在美国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其平均重量仅及1970年的一
半。表现在劳动力结构上,美国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其白领
已占60%。而蓝领仅占29%。
高技术不但创造了新的工业群,还扩散到传统的工农业,带动了传统产
业的发展。例如,随着生物工程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渗
透,第一产业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并延伸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第
二产业看,工业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曾一度
被视为夕阳工业,但通过高技术的改造,出现了先进制造技术,使传统制造
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高技术经济是一个动态概念。高技术的高只是相对的。虽然当今的高技
术经济是以上述八大类技术为资源依托的经济,但人类的科技知识是不断发
展的,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
纪宋则每3—5年增加一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在19世
· 】6-
纪,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于生产经历了65年,电话经历了56年,无线电通
讯经历了35年。20世纪以来,雷达仅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只花了14
年,电视12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只用了2年,激光器的转化周期则仅仅
用了1年。由此可见,知识更新加快,技术进步加速,新的高技术会取代目
前的高技术,并对经济的增长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高
技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并非所有国家的经济已都是高技
术经济,也并非所有富裕国家的经济都是高技术经济。这里划分的标准主要
是以高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而非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因此,这种划分法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发达国家经
济的划分法。目前,有些国家尚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或初级阶段.有的甚至
尚处于农业经挤时代。有些国家非常富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几万美元,
甚至超过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诸如中东一些产油国家,但其经济并不能
称为高技术经济,因为其基础或支柱不是高技术,而是自然资源,因而只能
称为资源经济。此外,有些国家的高技术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
大的影响,但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总体中所占比重还不大,这也不能称
为高技术经济。对高技术经济的判断,关键是要看这个国家高技术的基础是
否雄厚,高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是否起主导作用,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
多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50%以上是以知
识为基础的,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27%(如美国)。据此判断,
当今世界只有美国、日本、西欧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可以称为高技术经济,美
国经济更是典型的高技术经济。目前,美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其信息技术
产业、航天技术产业等远远领先于世界,并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量,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因特网及其用户数量
均遥遥领先,先进制造技术也没有哪个国家可比。因此,在下面论述高技术
战争与高技术经济的相互作用时,就以美国经济为代表。
二、高技术经济孕育高技术战争
1945年美国的《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被炸成一片废墟的东京照片,
下面写着一行宇:“没有技术的民族的末日。”固然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首先
是因为它进行的是~场jl正义的侵略战争,是“失道寡助”所致,但不能不
· 17·
承认科学技术失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日本研制的“零式
战斗机”也曾一度令美国空军胆颤心惊,但由于当时日本是在片面强调科技
为军事服务的指导思想下发展科技的,这种军事科技缺乏扎实的产业基础和
经济后盾,缺乏后劲和持久力,特别是30年代以来日本进一步走上了畸形
的经济军事化道路,依靠游离于市场竞争与监督之外的军需产业或被军事化
的民生产业,制造出的武器装备质量差、故障多、零部件缺乏互换性,以致
在战争后期,日本的海军飞机只有20%可随时投入战斗,而美国则有80%
的战斗机可随时投入战斗,并且武器装备的性能和质量较高。这主要是因为
当时美国具备了扎实的工业基础,通过20世纪2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家用电
器、汽车等民用工业,以及为之服务的机械、钢铁等基础工业,美国的生产
按术和产品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个1二业基础虽然是为发展民用生产而
形成的,但对于军工产业来说同样具有“转用性”和“通用性”,并于二战
爆发后,美国立足于其强大的工业基础,迅速地实现了“民转军”,以民用
生产能力制造武器装备支持战争,在战场上很快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此以
后,美国不仅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而且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军事优势。
这种结果再次证明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对军事技术的“灌
溉”作用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美国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以后的
几十年中,在处理战争、国防与经济的关系上,采取军民兼容,以民转军,
以军带民的国防经济体制。
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又有先进
的技术力量和雄厚的国民经济基础,其国防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基
础之上,没有专门的独立于民用经济的国防经济部门,其国防经济的发展,
表现出高度的军民兼容性。在美国,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主要是由私营
企业承包,没有哪一家大公司是完全生产军品或者完全生产民品,都是兼而
有之。除了炸药和少数有特殊性能要求的军品是由专门工厂制造外,绝大多
数都是由政府(军方)通过合同制向民间企业订货,由民间企业研制和生
产,特别是航天、导弹、空间武器和电子设备等高技术项目,几乎全被私人
公司所包揽。据统计,美国1/3以上工业企业参与军品的生产和科研,80%
的航空和空间工业、70%的原子能工业、60%的造船工业、.40%的电子工
业、34%的电机工业、28%的机械工业、10%的钢铁和石油工业,都从擎膏
· 18·
工生产。而生产军品的企业,有80%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例如,福
特公司除了生产汽车外,还制造导弹、坦克、飞机、舰用火炮、高空摄影设
备和外层空间飞船等。洛克希德公司的军品生产占88%,民品生产占12%。
通用动力公司军品生产占20%,民品生产占80%。这种军民兼容体制便于
把由研制军品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迅速而广泛地运用于民品生产,同时也有
利于把研制民品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迅速而广泛地运用于军品生产。长期以
来,美国的军事科学技术总是保持领先,这与“民用研究来灌溉和供养”有
很大关系。
’ 到了。70年代中期,“美国的军人们懂得了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将会使武器
观念本身发生动摇,因而也将会使军事战略发生动摇,这场革命就是信息革
命。”①美国将集成电路等微电了技术应用于武器开发,大大提高了导弹的
精度、多弹头化,并大大改进了巡航导弹、潜射导弹的性能,从而使苏联在
中低技术轨道上狂奔的“数量型”核军备势头在美国的依靠信息电子等高精
技术的“质量型”核军备优势面前黯然失色。美国在微电子、电路系统和计
算机等技术领域的优势,,已在“沙漠风暴”和“联盟力量”中显示出了举世
瞩目的战斗力。美国军方在以信息革命为特征的军备竞赛中深刻地认识到,
信息电子技术的最重要成果起初虽然是为军事日的发明的。但其后的“生
长”却需要依附于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民生产业这张“皮”。信息革命的
实施“不应当像制造原子弹那样从上层开始,而是从下层开始”,“这次将是
民用研究来灌溉和供养着军事领域,而不是相反”。⑦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
也认为:“越来越多的尖端技术首先在民用部门被开发出来,然后获得军事
上的应用。”9尽管在大型的系统、网络技术方面(例如因特网)首先是由
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的,并且转移的倾向仍在继续,但至少是在硬件、
元器件、原材料等技术领域已经出现了民用技术的水平高于军用技术的“民
高军低”现象。例如,日本生产的录像机使用的滚柱轴承的精度比法国制造
的“飞鱼”导弹的陀螺仪使用的滚柱轴承的精度还要高一个数量级。而在
“从下层开始”、“民用技术先行”的信息军事技术革命中,实行市场经济体
l黧』爨瓣黼OTA糍徽;一㈣⋯,.OTA~ISC 420⋯⋯⋯ o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 );‘保持优势:巩固国防技术的基础). 一一·华盛顿-受国政肘
印刷所在地1989年4月.第5页。
· 19·
制、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更有条件占上风。因此,美国防部决定广泛依靠商业
界开发军民两用技术,使军方在资源减少的条件下,仍能获得一流的技术,
【乜有助于推进工业基础的军民一体化进程,使军事拥有富足的技术基础。
’ 如今“民为军用”已成为美国工业界的时髦话题和美国科技发展战略的
主旋律,并且正在积极实施冷战后规模空前的高技术产业民转军,把它视为
国家的⋯一个战略问题,提出规划“民为军用”的试验计划。“民为军用”,的
试验计戈砖;源于愿空军武器系统司令部1991年完成的“2005年制造技术研
究”。安{{#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军民结合、民为军用的可行性。.研究结
论认为,未来工业战略必须与不断削减的国防预算和迅速发展的商业市场相
适应,政府应鼓励技术和商务方面的变革,促进民用工业基础与军用的结
合。据美国负责武器装备采购的国防部副部长雅克·甘斯勒博士研究分析,
国防部列出的关键军事技术与商务部列出的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技术约有
gO%是重叠的。实行民军一体化每年能把350多亿美元的国防科研费和50
多亿美元的采购费注入美国的商业部门,这将推动新产品的开发。
“民为军用”试验计划有四项内容:一是加强两用技术研究和开发投资,
以确保国家至关重要的技术基础的关键部分保持领先地位;二是支持用国防
费开发的技术向民用方面转移,支持民用和军用技术以及民军两种生产基础
密切结合;三是促进将民用技术引入军事系统;四是培养民军两用的高技术
入玎。美国依糖蔼技术战争的客观需要,确保“民为军用”试验计划的推
行,从1993年到1995年,成立了一系列的高技术产业民转军组织机构,形
成了美国国家级、国防部级、高技术集团级这样多层次的组织机构。在国家
级,布什政府末期,为解决民用技术和两用技术投资的组织结构问题,在白
宫的科学和技术政策局设置了一个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后来
它又被更名为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升格到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
员会的层次上,由总统直接领导,负责高技术产业民转军工作。1994年9
月16口,克林顿总统又发布命令,成立安全政策局,其职责之一是向美国
国家安金委员会提出与国家高技术产业民转军有关的立法倡议和行政措施。
在固防部级,美国政府于1993年对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任务作了全面调
整,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改为“高级研究计划局”,负责国家发展两
用技术。1995年中期,该局又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9个处减
·20·
为6个处,同时,增设了3个联合办公室:联合两用’计划券公室、高级研究
计划局秘国防信息系统联合计划办公室、以及高空长航无人机联合计划办公
室。高级研究计划局制定的高技术动员计划中,约有67%的任务交给工业
界的研究机构承担,14%的任务交给高等院校完成’。在高技术集团级,美国
战略协会于1997年3月同美国国家安全工业协会合并,成『|立了美国国防战
备协会/国家安全工业协会1(ADPA/NSIA.).合并后.该协会计划有900多
个公司成员,25000多个个入会员,‘成立53个分会和大约35个分部和委员
会。两个协会合并使其成为美国高技术产业的最有力的集团,更有利于国防
工业的军民结合,更有利于提高高技术产业民转军的能力。”‘。

美国实施高技术产业民转军的做法产生了四大效果:一是利用民用部门
的先进技术,保持美军技术领先地位;二是利厢民用技术,提高军事经济效
益;三是利用民用技术,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四是使能力有限的纯军
工体系依托范围更广泛,反应更灵活。
正是建立在高技术经济基础之上,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万多亿美元,
美国经济持续9年保持较高增速,
为高技术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建济技
术基础,同时也更加刺激着美国对高技术战争的投入。1999财年,美国圜
防开支高达2762亿美元。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饿罗斯、日本和中国
6个国家开支总和的1.67倍。2000财年又增加到2890亿美元,2001。财年
的国防预算更是猛增300多亿美元。j达到3000多亿美元的高峰。美国军1队
的武器装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世界绝对优势地位。美军自己
公开声称,早在冷战时期就已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比发展中国家要领先
20年以上,比它的一些强大的盟友也要领先好几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
科索沃战争,及其在战争中展示的大最高精尖技术武器装备,一方面显示了
其经济实力的雄厚基础,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其发达的军用与民用高科技水平
及其对高技术战争的推动作用。最近美国对之热情甚高的。“战区导弹防御系
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且不说其研制费用十分高罐;津凭其所依赖
的技术而论一将涉及到雷达技术、。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航空航矢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技术都是军事高技术;
从本质上看,这些技术又无不是以民用高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美国不仅拥有
雄厚的财力,而且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实力。但美国尚不能完全独立锯决这
·2I ·
些技术问题。现在,:美国同样需要日本为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提供财
力和技术支持,与日本共同研究用于拦截导弹的红外线识别与跟踪目标导弹
的装置、保护该装置避免大气磨损的护罩、击毁目标导弹的弹头和三级火箭
的引擎。、这就进一步证明.只有高技术经济才能孕育高技术战争。
此外,日本的国情也能印证上述立论。世人都认为,美国是当今世界独
一·无二的经济和军事超级大国。其实,在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尤其是
技术潜力进行一番比较研究之后,人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日本不比美国差多
少}日本同样是一个军事强国,军事技术水平毫不逊色于美国,只是束像美
围那样明显地表露而已。.一
: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1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全力以赴发展民
用产业技术、先民后军、寓军于深厚的国民经济之中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迅速普及从美国导入的质量管理方法,同时注重从
世界各国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使素有“价高质次”恶名的日本工业品很快
改变形象:逐渐成为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经过战后短短几十年的快速
发展,如今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万多亿美元,
超过了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同美国的经济、科技差距={二断缩小,
并在80年代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贸易顺差国和资本输出国,
致使美国人一时感到日本的经济威胁,正在取代苏联的军事威胁而成为美国
最大的威胁。最突出的还是日本的科技实力发展迅速,一些日本人对日本科
技实力相当自负,声称:“不使用日本的半导体芯片,导弹精度就无法保障
⋯⋯如果日本把芯片卖给苏联而不卖给美国,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就会一下
子失去平衡·⋯⋯”①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的美军巡航
导弹、隐形飞机都采用了日本制造的芯片、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可以说,
这两次战争也是日本装备和技术的检验。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后,开始向政治大国的目标迈进,其国防经济
的发展,主要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采取有控制的渐进方针,以建立一支少
而精的“基础防御实力”和深厚的国防经济潜力为目标。正因如此,日本在
表面上保持比较小的军备体制和规模,但其潜在的军事高科技不亚于美国。
年舨?第瞥强。石原慎太郎、盛哪昭失著·军事科学院外国研究部译:‘珏本”’以≯‘不’’,军事科学出版社199。
·22·
早在1983年美国国防部派遣武器技术调查团赴日考查,1984、1985年美国
国防部又两次派遣技术评价专家赴日考察日本的电子技术和毫米波、微米波
技术。通过考察,美国国防部认为日本民生产业部门拥有:为美国战略防御
计划(SDI)所需要的技术如小型超级计算机、红外探测器、图像处理装
置、光纤通信、毫米波技术、超导发电机、大功率激光器等;为美国研制
MX导弹、新型战略轰炸机等新型战略武器所需要的技术如超细微加工技
术、砷化镓材料和器件、铁淦氧电波吸收材料等;为推进常规武器高技术化
所需要的技术如各种电子器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精密陶瓷材料等;为提高
军工生产水平所需要的技术如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日本在战斗机制
造技术上超越美国的征兆在几年前就已出现,其证据就是1995年下半年开
始生产的日本新一代支援战斗机。这种战斗机被认为是世界最先进和最新型
的,其性能大大优于美国的F一15和F一16战斗机。这种战斗机装有最尖
端的装备。具有强大的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如在保持最高速度的情况下,
美国的F一15和F一16战斗机作一次回转,需要半径5000米的空间,而这
种新型战斗机只需要1600米就足够了。另外,它还携带有可以遭踪傲机尾
部热气的热寻的导弹,在实战中,F-15和F一16战斗机将难同这种新型战
斗机相抗衡。据悉,日本目前在能动型相控阵雷达、帮助火箭寻找目标的半
导体蕊片、战斗机和潜艇的材料钛钨硬质合金的制造技术上都处于世界一流
水平。现代国家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的导弹,特别是洲际导弹能否
准确命中目标是最关键的问题。俄罗斯洲际导弹的误差有60米,美国却在
10米以内。美国制造的洲际导弹受计算机控制,而这种计算机又在很大程
度上依赖手日本生产的新一代半导体芯片。日本掌握了现代战争最核心部分
的技术。从战斗机到军舰,美国在尖端武器的电子装置中所使用的陶瓷部件
95%都是日本制造的。美国专家也认为,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比日本落后5
年以上。此外,制造现代武器所需要的基础材料领域也是日本的天下。可以
说,美国的先进武器离不开日本的技术。离开了日本,美国难成军事超级大
国。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军事技术领域,军事和民用
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日本随时可把一些民用高技术’}为军用,随时可以武装
一支高技术、高质量的军队,随时可以打一场高技术战争。它的军情潜力不
·23·
弱于美国,在许多技术方面,它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的先军后民、寓
军于深厚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道路,为高技术战争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母体。
综上所述。从二战、冷战到冷战结束以来,一些国家重视并抓住高科技
发展与竞争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其经济
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强大的高技术经济及高技术民为军
用的政策措施又滋养了高技术战争。
三、高技术战争牵引高技术经济
战争对经济的反作用,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战争对经济资源的破坏
和浪费。高技术战争同样会对经济造成破坏和浪费。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
平不同.有高技术经济、低技术经济、扬军抑民型经济之分。高技术战争对
高技术经济,尤其是以美国经济为典型的高技术经济的反作用不同于其他类
型的经济,它一方面表现为对经济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牵引经
济发展的作用效应。
美国经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美国经济是靠发战争财而迅速发展起
来的。大炮·响,黄金万两。用这句话来概括美国的发展史可以说足非常贴
切的。才建国200多年的美国,所以能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世界首富,靠的
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严重地打击了英、法等欧洲强国的经济。~·
战结束时,全世界的国际贸易量只自战前的6u%,而美国的出u量却增加
了两倍,钢、铁的产量分别增长了90%和70%,军火工业成为美国经济增
长的主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更是成了各盟国的“兵工厂”,美国的
军火商们获得了2000亿美元的武器定单,从42个国家赚取了485亿美元的
军火利润,一举奠定了成为超级大国的物质基础。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亦
是如此。冷战期间,美制武器是北约各国的制式武器,军火工业产销两旺,
极大地促进r美国经济的增长。海湾战争又为美国的军火商提供了生财的新
思路,在海湾战场上大显身手的高技术兵器,战争结束后立刻成为军火市场
上的抬手货,像“爱国者”防空导弹等研制较早、在美军随部已趋淘汰的兵
器,在海湾战争后却成了各国防空力量的新贵。
在科索沃战争中,全世界的大多数电视台都在不断播放美国武器的镜
头,为美国军火大做免费广告。战争期间。美国的道一琼斯指数上涨了
·24 t
10%,刷新了7项新纪录,而长期在低谷中徘徊的“垃圾”军火股票更是不
断攀升,接连创出新高;以制造巡航导弹闻名的雷西昂公司的股票,竟然在
两周中上涨了17%。美国的军火商们坚信,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军火必将
再次走俏世界。西方军事专家估计,对南联盟的战争会导致世界军火市场的
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的市场份额会上涨10%至20%,即增加。20亿至
40亿美元,美军在战争中的所有开支都能收回来。追踪历史就会发现,自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后,其本土再也没有听到过炮火的喧嚣,而此后
世界上爆发的历次战争中却又都能发现美国的影子。美国几乎是唯一从战争
中受益并迅速崛起的国家。正是战争为美国赢得钱财,钱财使美国成为超
霸。
但是,为什么同样是战争或在同一场战争中,其他的国家没能发战争
财,反而使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而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
增长呢?其根本原因,一是美国只出武器欧洲出战场或美国出武器亚洲出战
场,避免了战争的破坏。二是美国的科学技术发达,生产的武器装备技术先
进,性能优良,能够成为世界的“兵工厂”。正因为如此,由战争发家的美
国对战争“情有独钟”。本来战争是人类的不幸,但没有战争却又是美国的
不幸。
传统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刺激美国的军火工业的发展,军火
工业充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从而培养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
优势,逐步走向高技术经济。反过来,高技术经济又孕育了高技术战争。现
在,高技术战争又进一步刺激和牵引高技术经济发展。、
高技术战争对高技术经济的刺激和牵引作用是多方面的。
其一,最直接地刺激了军火工业的发展:借机又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
展。高技术武器装备是赢得高技术战争的基本条件。而美国能够始终保持武
器装备技术性能的先进性,因而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动的高技术战
争总是表现为一种以高对低的非对称性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就习料为常,
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爱国者”导弹击落苏制、“飞毛腿”导弹,。。树枣
了美国高技术武器的“光辉形象”。在科索沃战争中,更是几乎拿出了它奄
武器库中所有能拿出的高技术装备,有的甚至是“墨迹未干”的实验品,为
谋求商机做战争广告,使美国受益非浅。据称,科索沃战争刚结束,希腊就
·25·
+
拟斥资1万亿德拉克马(约32.6亿美元)购买美国的F~16战斗机和其他
先进战斗机。此外,北约国家作战所需武器装备的80%提由美国生产。一
些原属华约的国家,如捷克、波兰、匈牙利为了加入北约,就准备将原有的
武器系统更新而大量购买美国武器,今后10年需耗资270~350亿美元。海
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还使一些国家感到了自身面临的威胁,不得不加大军费
开支以增强防御力量,与之相关台匀国家自然会相应地以扩充军备来对抗,从
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而这一竞赛加剧的最
终获益者i必然是世界军火市场上的主要供给者一-~美国。当今美国,仅l
亿美元的军状订单就可以解决15000人的就业问题。据美国防务中心统计.
从1980—19"90年,美军火商至少从125个国家捞取了1280亿美元的军火利
润。1990年美国借海湾战争之机:使当年军贸额猛增牵410亿美元,成为
世界头号军火出口国。科索沃战争后,美国军火订单雪片般飞来,有的军火
公司24小时“废寝忘食”仍是供不应求,从而使失业率降到4.2%,创近
3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国民经济也以4.5%的增长速度雄居西方世界之首。
其二。赢得了高技术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及商品市场。石油资源是
现代经济发展的命脉。中东是世界的主要石油产地。伊拉克称霸中东,垄断
中东石油资源,影响到美国经济发展,美国自然不会容忍。在美国发动的高
技术战争面前,号称世界第三、中东头号军事大国的伊拉克简直无还手之
力,不得不俯首称臣。美国通过高技术战争不仅遏制了经济衰退,减轻了武
器过剩的压力,而且还夺回了石油控制权。高技术武器装备是一国高技术经
济的缩影。美国不仅通过一系列高技术战争打开了高技术武器装备出口的市
场,也为其他高技术产品打开了销售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出口国,
为其高技术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三,国防科研经费成为高技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随着国际战略格局和安全形势的改变,一个国家安全利益越来越与其经济利
益密不可分。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冷战结束以
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及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
给美国的经济也带了严峻的压力。因此,美国朝野期盼借助美国国防科研经
费的未来投资促进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给美国经济注入强有力的活力,为美
国国家安全战略和超强的军事实力地位奠定牢固的基石。
·26·
国防费结构按其项目的功能一般分为军人生活费、维持费(公务费、事
业费、装备维修费、油料费等)和发展费(科研、武器装备购置、军事工
程、教育训练等费用)三大类。随着军兵种内部构成日趋复杂,科技在军事
武器装备技术中含量的日益增多,国防费构成也日趋复杂,日趋高度化。国
防费构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军人生活费比重的下降和研究与发展等费用的上
升。研究与发展开支增加呈持续上升趋势,有两种情况,一是国防费之外另
拨巨款,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曾计划耗资1万亿美元,这个费用不包
括在国防费之内。另一种情况是包含在国防费开支中的R and D开支(见表
2,。
表2美国1978—1990年国防费甩一览表
单位:10亿美元
、\,.乎度实际使用额预算额项+目\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军人薪金35.6 37.3 40 9 47.9 55.2 60.9 64 2 67.8 71.8 70.8 75.7 76 l 77 7

军事行动与33 6 36.4 44.8 51.9 59 7 64.9 67 4 72 3 75.3 76.7 81.4 86 2 94 7

技术保养
部采购装备20.0 25 4 29 0 35 2 43 3 53.6 6l 9 70.4 76.5 82.7 82.8 83 6 88 7

研究与发展。1.0:5 11.2 13.I 15.3 17 7 20.6 23.1 27.1 32.3 34.2 38 3 42 1 38.9 费
军事设施及其它2。7 3.3 3 2 3 6 4 9 4.5 4.3 7.7 10.1 9.8 11.2 15.7 21 0
。l 小。甜.。102-3 113., 131.G 153.8 180.' 204.4 220.{ 245.4 265.6 274.2 289.? 303., 321.C
臀料来源:(军事经轿研究)1988年第1期
美国国防科研经费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5一一0:8%。即使在
.国防经费被不断削减的时候,国防科研经费总额却始终是保持其原有水准,
甚至还有所增加。国防科研经费的用途,除了用于军事领域外,常常是直接
用在了畏用领域。在政策措施上,在确保国防迫切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将国
防科研经费投向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具有明显商业生命力和潜在的军用前途
的两用技术,促进美国经济的增长。“技术再投资计划”(Technology Rein—
vestment Project,TRP)就是1993年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而制定的一个具体
计划。TRP计划优先发展的两用关键技术共有11项:信息基础设施技术;
电子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材料和结构制造技术;医
疗保健技术;教育与培训技术;环保技术;航空技术;车辆技术;造船工业
基础设施技术;先进电池技术。可以看出,这项计划安排也是符合当前科学
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的。截至1995年3月底,TRP计划选定的项目达25l
·27·
项,资助总金额为8.07亿美元。1995、1996、1997财年又分别计划为
TRP计划拨款6.25亿美元、6 5亿美元和6 75亿美元。.通过实施TRP
计划,国防经费既促进了国防高科技的发展,又可以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服
惦“
嚣。i
其四,军事高技术的民用开发促进i美国高技术经济的发展。在军事技
术含量方面,传统战争与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战争的特性决定了科学技术韵突破或高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首先发牛在军事领
域。进入高技术战争时代,高精尖军事技术更是层出不穷。事实表明,军事
高技术加以改造甚至直接就可以用于民用领域,形成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
崮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为减轻把最优秀的科技人员和尖端技术成果旨先用于军事目的而造成的
巨大耗费,美国很早就重视把军事高技术转移民用的开发研究及其相关的管
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如美国的民用核工业基本上是用核反应堆作潜
艇动力的计划和对钚的研究的副产品。军事航空中开展的对动力、制导、空
气动力学、结构以及材料的研究,使民航成为直接受益者。而在电信、光电
子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广泛应用于医学、地质学、情报、运输方面。通过太
阳能电池用作驱动MX机动洲际导弹推进器的动力源的研究,则为创立一
个太阳能电池产业开辟了道路。70年代后,美国军用卫星技术的民用开发
更是成效卓著,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例证足:为满足农业、地质、海洋、地
理、气象等方面的需要,仅利用地球资源卫星一项,就可使美国每年节约
360亿美元的开支。至于美国战后的几项巨型科研开发工程如“阿波罗”登
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更是有广阔的民用范围和相当可观的民用效益。
目前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第一支柱的信息技术产业就是得益于80年代发展
“星球大战”计划开发的信息技术。可见,美国一次大型国防科研计划的实
施,往往表现为长期累积的科技潜能向生产力的总释放,军事高科技不仅产
生强大的战斗力,而臣也是间接的生产力。
事物都是~分为二的。’高技术战争对高技术经济发展既可起牵引作用,
叉可起抑制作用。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
就会物极必反。同理,在“适度”的范围内,高技术战争促进高技术经济的
发展,如果超出了“适度”的范围,就会抑制高技术经济的发展。事实也证
·28· .
明了这一点。二战后,美苏两国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展开了狂
热的、以发展核武器为中心的军备竞赛。美国扩充军备一方面是政治上的需
要,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理论背景。扩充军备与冷战的开始密切相关。1950
年1月,苏联进行了核试验,这次试验引起了美国的关注。美国总统指示国
务卿和国防部长,重新研究美国平时和战时的战略目标,研究的结果形成了
著名的Nse一68号文件,这份研究报告引证了美国在第二妖世界大战中的
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以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认为?‘美国的经济可
以有实质的增长,并可以分配更多的资源用于自己和盟国加强军事实力,而
无需降低其实际生活水平”。其理论基础是军事凯恩斯主义,8该理论认为军
事支出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如果美国不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扩充军
备,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停滞。随后爆发的朝鲜战争又为美国扩充军备提
供了外在要求,1因而扩充军备的主张便成为美国政府的敷策出发点。但是,
这场军备竞赛对美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地消耗了美国的经济实力,特
别是由于优秀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军事、航天等尖端技术研究机构,导致民
生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竞争力下降,国内民品市场也不断被来自日本等国的
进口货所蚕食。同时,一些大企业长期依赖军事订货,靠“吃偏饭”过日
子,其竞争活力日趋减弱。冷战结束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备竞赛的
美国,通过制定新的技术战略,尤其是通过大力推进“军转民”战略,将更
多的资源调遣到民生产业技术竞争方面来,在汽车、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从
日本手中夺回“世界首位”的宝座。美国还率先提出并推进“信息高速公路
计划”,加之“因特网”的兴起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信息化方面的优势,美
国经济才步入低通胀、高增长之路。
、蒋说,即使是高技术战争与高技术经济的关系处于“适度”范围之内,
宠大的军费开支对经济发展也不是没有一点副作用的。军费支出包括许多项
目,不同种类的军费开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不相同oi o般只是军事研究
与开发对生产率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外,军费开支会增加对货币的需
求,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投资。军
费的扩展作用对劳动力就业也产生影响。军事领域占用较多的社会劳动力会
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军事工业集中了大批技术工人,造成从事民
品生产的技术工人数量稀缺,对民用工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此外还有对工业
·29·
生产能力的占用和影响,以及随着武器装备质量的改进,对原材料的消耗,
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加。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军费开支与民用开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替关
系,即军费开支的机会成本,它削减了在其它方面的可能投资。根据西方经
济学家的解释,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的资源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
生产另‘种产品的价值。或者说,机会成本是指利用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
入时放弃的另一种收入。例如,一块土地可以种稻谷或蔬菜,为种蔬菜而放
弃的稻谷产量的价值,则为生产蔬菜的机会成本。同样道理,国家如果不把
资金用于军队开支,而把这笔钱用于办工厂、修铁路等,那么可以在工业、
交通等方面获得收益。因此,军费也有机会成本问题。可是反对意见认为,
任何摄源的饪何用途对于预定的一些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来说都存在种机
会开支。不能把军费开支全部等同于机会成本。要真正了解和计算军费开支
的机会成本,必须把军费开支加以分懈,分别研究它们的作用。一般将军费
开支分为人事费用、资本设备费用、研究与发展费用、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
等。其中,人事费用和资本设备费用代表军费的直接成本,它直接花费在军
事上,与民用经济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代表着民用生产的损失。研究与发展
费用会产生有利于民用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因此,只能部分计算机会成本。
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电可以产生一定的民用效应。
那么国防开支作为~‘种机会成本,它的代价到底有多大,也存在明显的
不同看法。拉西特(1970年)通过计算表明,美国国防开支和国民生产总
值间的所有回归系数都是负数。国防费用每增加l美元,个人消费减少42
美分,固定投资减少29美分。①可是根据贝诺瓦和卢贝尔1967年对美国的
估计,大约有60%的研究与发展费用是完全用于军事方面,40%的部分对
民用经济产生潜在效益。这种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军事建设费用。有些道
路、通讯网络等军用设施可以用于民用,不存在机会成本问题。据估计,军
事建设费用约有15%具有民用性质,管理费用中的军事教育训练费等也具
有同样的性质。从总体上估计,美国军费中有11%对公众福利作出了积极
贡献,而其它89%则被认为是总的机会成本。贝诺瓦又在1973年《发展中
①(姜)溢文肯尼迪.(国防经济学),辫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30·
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 “44个发展中的国家在1950年至
1965年的平均的国防负担(国防作为国家产品的一个百分比数)和它们在
同期的增加比率成正比,而不是反比。即:这些国家在它们的经济规模的范
畴中,在国防上花的钱越多,它们就发展得越快,反之亦然。这种基本的关
系非常牢固,以致偶然性不到0.1%。”这种现象的一个解释是“不是所有
非国防的费用都是生产性的,而某些国防费用倒是生产性的:”没有例证表
明削减国防费用就会自动提高经济增长率,因为被削减的国防费可能会被用
于其他的非生产性部门,即便投入生产活动,也可能因经营问题而亏损或破
产。英国两名经济学教授费雷德里克森和伯特·卢尼用数学模型对世界95个
国家国防开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计算,结论是:对于较富有的工业国
家,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关系是正相关的;对于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是逆相
关的,其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多数不研制和生产武器装备,而主要是买武
器装备。另据一项研究结果证明,每增加100美元的军费,会减少15.9美
元的民用开支,牺牲一部分民用产出。许多国家的宏观分析也表明:军费负
担较轻的国家,经济增长率较高,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国防费开支对经济的反作用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国防费开支是否
存在机会成本,笔者认为,国防费开支的确存在机会成本,对经济的反作用
具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为国防费开支中的发展费用开支等可以产生民
用效应,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人员生活费用、武器装备的采
购和使用维修费用开支等则属于最终军用品消费,不能产生民用效应,其开
支越大,机会成本则越大。但是。美国的国防费开支规模庞大,在高技术战
争费用中,人员生活费用的比重逐渐减小,研究与发展费用比重逐渐增大,
并且越来越注重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充分发挥国防费用的民用效应,尽可
能减少其机会成本。因而在适度的范畴之内,高技术战争对高技术经济的反
作用主要是牵引高技术经济发展。
第三节高技术战争与低技术经济的互制效应
高技术战争已成必然的历史趋势,并且必然影旷到除美、日等国家以外
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与美、日等国家的经济水平相比,世界大多数国
·31 ·
家的经济尚属于低技术经济。低技术经济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要弱于高技
术经济,那么,高技术战争与低技术经济相互作用的效应肯定要不同于高技
术经济。
一、低技术经济的界定
什么是低技术经济?概括地说,低技术经济就是指以技术相对落后韵产
业为基础的经济,也包括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但具有较小比重高技术产业的
经济。具体来说,是指以前述的八太类高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还没有生长或
还没有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或者
中级阶段,经济发展只能依托传统工业技术。哪怕是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在
不断发展,只要落后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潮流,就还是低技术经
济。按照这一界定,尽管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国家的
经济都只能归属于低技术经济。在科学技术决定经济发展、高科技竞争日趋
激烈的情况下,低技术经济的发展既能受益于高技术经济,又受高技术经济
的制约。
二、低技术经济对高技术战争的制约
战争是敌对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高技术战争更是要以雄厚的综台国力
为基础。也就是说,高技术战争的准备、实施及其胜负依赖于和平时期国家
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实力。而其经济发展水平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在
世界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受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
往往又正是其科学技术落后而导致其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低技术经济。
对于低技术经济国家来说,从技术先进国家引进技术,实行“拿来主
义”,仍然是发展经济与科技的重要途径。战后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证
明,“追赶型国家”只有同世界科技最先进及发展模式较合理的国家保持和
发展关系,而不是仅仅同拥有二、三流技术的国家僳持和发展关系,才能确
保源源不断地获取先进科技的营养和成果的渠道,才能加快自身的科技发展
并形成较合理的发展模式。现在,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国际化、全球化的新时
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能通过经济、技术交流来发展自
己的经济。但是,低技术经济国家在同高技术经济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外
· 3’ ·
交关系的过程中,由于依然存在着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因素在国际
关系中依然在起作用,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甚至是
强加于己的高技术战争,受到高技术战争的威胁。为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
防安全,低技术经济国冢必然要哑对和准备高技术战争。
高技术战争的标志就是在战场上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以科索沃战
争为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在战争中大量使用了精确制导、隐形武器、
电子技术武器、太空武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这些先进武器系统都是建
赢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而低技术经济的典型特征和致命弱点就是科技水平
落后,缺乏对高技术战争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不能适应高技术战争发展
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制约。虽然不能说高技术是高技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但可以说是赢得高技术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在战争中,尤其是在高技术战
争中,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没有精兵利器者处于被动境
地。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与传统战争相比,战争样式已变了模
样,战争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较之海湾战争大为提高,大量高新技术
用于战争实践,改变了传统的军事技术形态、作战理论乃至军队组织形式。
相较之下,南联盟军队的武器装备与美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存在明显的“代
差”,致使南联盟军队的战斗机被打得不敢升空,雷达被迫关闭,军事基地、
政治中心、重要经济目标、交通枢纽等变成美军新式武器任意“试验”的靶
场,战争双方军事力量强弱分明,结果是打了一场完全不对称的“代际”战
争,最后南联盟总统不得不接受美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充分表现了低技术经
济面对高技术战争的苍白和无奈。
当然,采取正确的科技政策和措施,可以加速科技发展的步伐,缩小或
赶上技术先进国家。但是,在高科技竞争激烈的条件下,高技术经济国家的
高技术发展更具优势,而且低技术经济国家引进技术往往只能获得二、三流
技术,技术先进国家根本不会转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低技术经济国家只能
总是充当先进国家的落后技术受让者和先进工业技术产品的消费者,更不用
说获得高技术战争所需要的高新技术。虽然有的国家在国际技术转移中获得
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提高了本国的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甚至在个别领
域或少数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真正与领导世界潮流的高技术武器装备
·33-
相比,还相差甚远。综观当今世界低技术经济国家,无论是整体技术水平还
是各个高技术领域,没有几个国家能与美国相抗衡。正是这种技术水平差异
决定r美国的高技术武器层出不穷,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亦步亦趋,成为美
国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出口地或“实验场”。据统计,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武器
m口贸易国,其武器装备出口总额占世界军火贸易总额的49%,广大的低
技术经济国家则成为其不断扩大的武器销售市场。所以:低技术经济与高技
术战争的作用效应首先表现为技术制约,也就是说,低技术经济难以满足提
供高技术战争所需的技术要求。
第二,财力制约。高技术战争又是高耗费性的战争,需要有强大的经济
实力作后盾。换一个角度看,打赢高技术战争,实际上就是用飞机从天空撤
美元,用美元来“砸”死敬人。第四次中东战争,只打了18天,就消耗
lot)多亿美元。战争头3天,双方发射的导弹量相当于北约各国在欧洲的全
部储存量。才进行一周,双方作战物资就基本枯竭。不得不靠超级大国紧急
空运维持。海湾战争短短42天美国就耗资600多亿美元,美军38天空袭的
投弹量,就相当于3年朝鲜战争投弹量的总和。如此高强度、高速度的战争
损耗不是一般的物质基础所能承受的。
本来低技术经济国家因技术水平落后而劳动生产率低下,所创造的国民
生产总值总量规模不大,增长速度缓慢,国家财政收入有限。越是经济、科
技落后的国家,越是需要大量的财力发展经济和科技,这是国家经济快速发
展的关键。在国防费存在机会成本的情况下,如果为准备高技术战争而增加
国防费开支,就会减少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财力,更加削弱国民经济发展的
基础,从而削弱商技术战争的物质基础。在存在高技术战争威胁的世界形势
下,各个国家又不能不投入相当的财力用于国防开支。当然,像日本能够依
靠美国的核保护,集中全部力量投入国民经济建设,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从
战争废墟上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奠定了雄厚的高技术战争基础,
这只是个特殊情况。从世界整体看,大多数低技术经济国家的财力还很有
限,难以承受高技术战争的高消耗。有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规模不大.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不高;有些国家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或很高。但总
量规模不大(参见表3)。从海湾战争42天就消耗美圜600多亿美元的情况
来看,大多数低技术经济国家的经济实力过于弱小,f雉备和实施高技术战
·34·
争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表3 1994年部分国家实力情况
: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箭睹古m 国内生产总值本均国内
国别【GDP) 生严总值(亿美元) 圉刺【GDP) 生广思值(亿美元)
(亿美元) (万美元) (亿美元) (万美元)
希腊756 9 0 83 30 5 利比亚297 0.58 9 67
土耳其1702 0 45 53 9 摩洛哥286.7 0 35 12 3
葡萄牙880 1 0 89 15.1 孟加拉国257.5 0 13 4 67
西班牙4828 1 39 61 9 印度2702 0 13 74 3
挪威1097 1.95 33 8 文莱53 0 67 2 39
奥地利1965 1.91 18 6 朝鲜209 0.095 22
阿塞拜疆29 0.17 1 32 韩国3796 1 l 135.1
塞浦路斯68.6 1 3.68 菲律宾538.8 。d 26 8 78
瑞士2604.4 2.31 43 越南191 0.085 8.6
乌克兰390 0 34 8 24 澳大利亚4157 1.84 74 7
罗马尼亚261 3 0.3 7 6 新西兰499.4 1 55 5 44
爱尔兰5t7 1.34 6.22 阿根廷2003 0.63 30 9
巴林46 0 81 2.48 赤道几内亚1 67 0.09 0 0024
埃及461.5 0.45 18 刚果28 7 0.28 0 048
科威特254.3 1.68 30.9 莱索托5.6 ’0 22 0.028
约旦61 0.6 4.33 赞比亚36 l 0 055 0 06
以色列710.7 1 54 72 莫桑比克11 0 06 1 04
卡塔尔78 5 1 58 3.02 布隆迪10.7 0.053 0 032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367 2 2 04 19.1 巴拉圭60 7 0 39 0 083
资料来源:根据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编,粱明、华留虎译:‘世界军事力量对比)整理,国防人
学出版杜。
第三,人才制约。人才是经济、科技发展的根本,也是打赢高技术战争
的根本。说到底,高技术战争是人才之争。在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美军
大范围机动包抄伊军的作战计划,是由一群掌握了现代战争理论的研究生制
订的。指挥这场战争的美国各军兵种司令部中7个指挥官有6人受过研究生
教育,参战的美军军官中每3人就有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促使美国成为
新军事革命发起者和主导者的关键因素,正是美国拥有占有优势的高层次军
事人才。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22。却拥有世界近一半的研究生,单是
美军中拥有硕士头衔的军官,就有10万以上。美国国防部曾经联合地方大
学对美军在工程和科学领域内的教育进行了调查,发现军队实验室获得硕士
和博士学位的人数均高于地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立组织1996年世界科学
报告披露,美国直接或间接为军方服务的科学家就有78万之多,占全美科
· 35·
学家总数的82%。另外,发达国家军队每年都拨出巨资招募社会优秀人才。
苏联解体后,美已招募2.8万余名苏联国防工业高层次人才。“硕士战争”
给人的启迪是,智力战斗力将成为军事实力的首要标志,知识对抗将成为军
事对抗的本质特征,而知识以人才为载体,谁抢占到军事人才“高地”,谁
就赢得高技术战争的胜利。
但是,低技术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科技、教育水平落后,不仅严重缺乏
人才,而且造成大量人才流失。用本来就有限的财力为发达国家培养了人
才,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经济落后——人才流失和缺乏一经济落后。因
此,低技术经济国家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制约经济、
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不能适应高技术战争的要求。
第四,综合国力制约。高技术战争不仅是战争实力的较量,更是战争潜
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政治、经济、军
事、科技、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总体力量和在国际事务中的综合影响能力,是
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物质、精神力量及其国际影响力。它
的基本方面有:(1)经济力,在整个综合国力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包括经
济基础(即工业基础、工农业基础、商业基础、金融基础、交通运输和邮电
通信能力等)、经济体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国民人均收入、
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关系等;(2)政治力,在综合圈力构成中处于重要的核一L-
地位,包括国家性质、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内外方针政策、·政府素质与管
理能力、国际政治环境、国家在对外活动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以及国际性支
援力等;(3)科技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起先导性作用,包括科技基础、科
技体制、科技发展水平、科研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科技投资、科研条件以及
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和推广能力等;(4)精神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发挥
能动作用,包括文教体制、文教规模、国民文化水平、民族道德规范、爱国
主义精神和意识形态状况等;(5)国防力,指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的能力,包括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武器装备水平、国防科技与国防工
业、国防教育与国防观念、军事理论、军队编制、军队与后备队伍的教育训
练状况等;(6)资源力,主要指资源和环境,这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
质基础和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地理条件、环境
条件和各种资源可利用的程度等。‘
·36·
据有关资料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综合国力构成要素的比重大致为:经济
力占24 9%,科技力占20.7%,国防力占13.6%,精神力占11.4%,
其余是政治力和资源力。不过,不同的国家在综合力要素的构成及其比例上
并不完全相同,并且诸要素在结合的程度上也有较犬差异。之所以要强调重
视综合国力问题,是因为它对于高技术战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的经
验表明,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在大规模的全
面战争中,这种作用更明显,因为全面战争需要国家力量和国际力量的总动
员,缺乏强大的综合国力,仅凭暂时优势的现实战力,最多只能取得战争初
期的主动,而难以保证整个战争的胜利。例如,考察美国空袭利比亚,往往
只注意到美军高技术兵器运用所产生的令人惊异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而
忽略r荚利两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的巨大差异:研究海湾战争,每每必提及美
军高技术空中力量、C3I系统、精确制导武器、隐形飞机等新式装备的精彩
表演,而常常忽略了支持美军作战行动的综合国力基础,即美国的经济力
量、工业基础、科技力量对战争的支持,以及美军在政治、经济、运输、医
疗等等方面有其盟国的合作。实际上,美国对伊拉克的胜利,既不仅是美军
方的胜利,也不仅是美国综合国力的胜利,而且是多国部队和整个联盟士骨
的胜利。反过来说,伊拉克的失败,是伊拉克综合国力的失败。
与高技术经济国家相比,低技术经济国家的综合国力相差甚远,不仅其
经济、科技水平落后,而且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综合影响能力、政府素质与管
理能力、国民文化素质、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武器装备水平、国防科技
与国防工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处于落后或不利地
位。虽然战争是复杂的事物,决定其胜败的因素很多,但综合实力是现实战
力的基础。现实战力是综合国力的转化。在处于劣势或不利地位的综合国力
的基础上准备、实施并赢得高技术战争胜利的困难就要大得多。当然,低技
术经济国家打赢高技术战争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但要从根本上保证打赢高技
术战争,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迅速增强综合国力。
r

三、高技术战争对低技术经济的抑损
由于低技术经济的经济、科技基础不同于高技术经济,高技术战争对低
技术经济的反作用也不一样。相对于高技术经疥而言,高技术战争对低技术
·37·
经济的反作用效应是损大于益。低技术经济国家同高技术经济国家进行高技
术战争,往往是低技术经济国家失败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所受的损失也严重
一些。高技术经济国家的武器装备性能先进,在军事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战争中的人员伤亡和武器装备毁损较少,且一般在敌国领土上进行战争,对
其本国的工业基础设施不造成任何破坏,虽说也要耗费大量战争费用,战争
胜利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补偿回来。低技术经济国家领土往往变成了战
场,政治、军事、经济目标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首先成为战争破坏的目
标,战后需要大量的重建费用,并且其武器装备技术水平落后,战斗力差,
在战争中毁损严重,人员伤亡多。《光明日报》一篇文章就详细报道了科索
沃战争给南联盟造成的经济损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78天
的野蛮窄袭,给南联盟人民的生命与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使其经济受剑重
创。据初步统计,空袭期间,jE约动用飞机。1150架,出动32000多架次,
投下了2 1万吨炸弹,其当量相当于美国在日本广岛所投原子弹的4倍,
造成2000多名无辜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100万人流离失所,200
多万人失去生活来源,50%的人失业,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60%的
人生活接近贫困线。20多家医院、6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
5个机场被炸毁.7个机场受到严重摧毁,全国数以万计的房屋和私人住宅
受到破坏,300多所学校受到严重破坏,i50万左右的儿童失学,41%的军
用油库和57%的军地两用油库遭炸毁或严重破坏,潘切沃和诺维萨德的两
大炼油厂屡遭轰炸,39%的广播电视转播站线路瘫痪或严重损坏。北约还轰
炸了变电站、热电站和水电站等电力设施,使全国70%的电力系统受损。
南联盟数十家大型企业,包括汽车制造厂、化工厂也毁于一旦。多瑙河航线
已经中断。此外,在空袭中,北约还大量使用了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具有放
射性的贫铀弹和集束炸弹,同时,对类似于化工厂、制药厂、油厂等的轰
炸,导致大量有害物质外泄,给南联盟及周边国家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并
将遗害--至tJ两代人。北约空袭给南联盟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造成的卣
接经济损失至少达到2000亿美元,超过二战时所遭受损失之总和。重建费
用估计要在500亿美元到1500亿美元之间,而1997年南联盟的社会总产值
才164亿美元,由此可见这个差距之大。贝尔格莱德大学的姆拉詹·丁基奇
教授悲观地预言,如果没有外来援助,光恢复到空袭E。的水平就需要16年。
·38·
打赢高技术战争,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任何一个低技
术经济国家的根本愿望。但是,各国往往惟恐自身技术水平低下及军备不足
而招致失败,就会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采取急进式扩充军备来加强国防实
力。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过度卷入军备竞赛会导致经济增长下降,经济困
难加大甚至经济崩溃,从而激化国内的经济社会矛盾,被鼓吹“人权大于主
权”的霸权主义者乘隙利用;急进式扩充军备会引起周边国家关系的紧张,
影响对外开放和获取先进技术的来源;急进式扩充军备会影响对高科技的投
入,最终也将削弱为高技术发展水平所左右的国防实力;急进式扩充军备会
导致经济情况变坏、进一步导致人才外流,而人才的争夺是高科技竞争的核
心。同时,军事技术正发生革命,以巨大的财力用于生产或购置落后的二三
流技术的武器装备来急进地扩充军备只能造成一个庞大的、过时的、派不上
用场的武器库,根本无法对付和抵御将来有人利用更高技术武器进行的军事
威胁,在未来的信息化、高科技化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造成无谓的巨大
的物质浪费和沉重的拆除负担。当今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很快,比如一架高达
几千万美元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其技术寿命也只有5—8年。现在美国亚利
桑那沙漠中巨大的空军基地放置着3000余架一次也没参过觇的旧式作战飞
机,全成了废物。因此,如果陷入中低技术的军备竞赛就无异于“制造和收
购垃圾”,给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造成极大的隐患。南联盟、伊拉克等国的教
训就足以为戒。
低技术经济国家的军费开支的机会成本要大于高技术经济国家。军费开
支存在的机会成本总是使军费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关系。据资料显示,在高技术经济国家,军费负担(军费/GNP)与人均
GNP成反比的关系,即人均收入越高,军费负担反而越轻。而低技术经济
国家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或战乱等原因,人均收入低,反而承担较高的军费
负担,军费开支与民用开支在预算分配中相互竞争,影响了对国民经济的投
资和经济增长。此外,高技术经济国家的军费开支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产生民
用效应,特别是其用于研究与发展的费用比较多,军事高科技研究的成果
多,并且已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民用方面,可以促进高科技的发展,从而对
社会生产率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发达的军工‘业使其武器装备出口
大于进口,节省甚至创造大量的外汇收入,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低
·39·
技术经济国家则往往成为高技术经济国家的军火进口国,军费开支的较大一
部分被用来进口武器装备及技术,其进口远大于出口。这部分支出既不能增
加国内就业,还增加了国民经济的负担。研究与发展费用总量规模较小,产
生的高科技成果较少,或根本就不能产生一流的高科技成果,产生的民用效
应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当然,这一点不能一概而论,因
各国的经济技术水平不平衡,军费开支的民用效应也就不一样。总的来说,
研究与发展费甩这部分开支,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民用效应,只是或大
c
,‘
或小不同而已。
但低技术经济国家的军费开支对民用经济的影响,不光是消极的作用,
也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除了上述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可以产生新的知
识、技术和材料被运用于民用部门,会增加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外,还可以
缓解失、世间题,对提高社会文化技术水平做贡献。因为在低技术经济国家,
军队是少有的“现代化”部门之一。正如毛泽东所说:军队是一所大学校。
军队的教育训练不仅包括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
和技能,以及现代管理技能。有些国家的政府为了吸收劳动力到部队服役,
有计划地为官兵们提供专业技术训练的条件,并使他们取得被社会承认的的
教育资格。这种资格不仅在他们退役寻找工作时具有价值,而且对社会经济
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节高技术战争与扬军抑民型经济的互衰效应
二战以来,苏联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条比较独特的道路,即扬军抑民。这
种扬军抑民的经济发展模式,或称扬军抑民型经济,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影
响,为苏联增强国防实力,走上世界“超级大国”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后来也是因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使苏联经济逐渐衰落和崩溃,成为导致国
家解体,社会制度倒退的因素之一,继承前苏联的俄罗斯经济至今还未走出
困境,俄罗斯人在国际上沦为“二等公民”,昔日庞大的苏联如今变成一只
“跛足的北极熊”。
一、扬军抑民型经济的特征
扬军抑民型经济是指一种以牺牲国民经济的发展来优先发展国防经济的
经济模式。前苏联的扬军抑民型经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从斯大林时代
起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许多特征。
I扬军抑民,军工优先。前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后受
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包围、侵略和干涉,因而优先进行国防建设,发
展军工生产,增强国防经济实力,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在这种
情况下,他们充分发挥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调动全国的技术人才、技术装
备和有限的经济资源,大量投入国防建设,重点保证军事工业和交通通信事
业的发展,而不惜牺牲民用工业的发展。这种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
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不仅使工农业生产有较
大发展,更重要的是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基础。奠定了比较雄厚
的国防经济潜力,为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对和最终战胜法西斯侵略
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初步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他们就
将它沿续下来,久而成习,逐步形成丁扬军抑民、军工优先的经济体制。
2.军民分离,内外封闭。为了集中力量发展国防实力,前苏联把国内
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都集中在一起,建立独立于民用部门之外的、
完整的国防经济体系。在强调军事生产保密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内外封
闭的管理体制,宁肯把先进技术放在保密柜里,也不肯转移到民用生产中
去。在军工生产中,搞“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形成了一个独
立的军工生产体系。这种做法虽能对战争环境比较适应,但平时经济效益极
低,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无形损耗和资源浪费严重。
3.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不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前苏联在理论上不
承认商品,因而在管理上不按商品经济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
是按照产品经济原则,以指令性计划作为生产的指导方针,由国家进行安
排,由主管部门进行调控,经济建设的规模、发展速度、比例关系、投资安
排、项目布局、建设进度、物资供应、协作配套、产品生产的数量、质量以
及产品的分配、运输等,都由国家进行安排,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4.实行“常备型”准战时经济体制。前苏联一贯十分荤视国防经济建
·41·
设,并建立和强化了与之相适应的“常备型”的准战时的国防经济体制。其
特点是:在平时就建立强大而相对独立的常备军事工业体系和较稳固的战略
后方基地,同时保持一个强大的军事工业动员体系,即所谓“两个体系,一
个基地”。战后他们共建立九个专门的军事工业部门,并同汽车、化工等五
个民用工业部门构成了一个由1000万人组成的军事协作配套,形成一个庞
大的常备军工体系和动员体系。例如,生产大型武器装备的总装厂就有134
家,其t}I生产导弹的的49家,生产飞机的37家,生产舰艇的24家,生产
地面武器装备的24家。还有3500多家为军工生产提供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
工厂。每年的生产能力为:飞机4200架、坦克3500辆、导弹56600发、火
炮72900门、装甲车4400辆、舰艇40万吨。苏联的国防经济潜力大,后备
生产能力非常强,有{=l勺武器装备的辱备生产能力比其实际开工的能力大1n
倍以上。以坦克为例,每年生产3500辆,其实际能力可达35000辆。同时。
他们一直努力建设以乌拉尔地区为中心的战略后方基地,在全国几个地区配
置了几套较完整的军事工业基地,并在每个基地内,在许多中心城市周围,
形成了专业配套的武器制造中心。一旦需要,用不着进行长时间的动员,即
可应付较大规模的战争。
前苏联模式的优点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直接计划控
制,能够有效地调动全国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山资源,集中用于国防建设,
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实力。缺点是扬军抑民,削弱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最
终使高技术战争失去了强有力的依托。
二、扬军抑民型经济缺乏对高技术战争的持久支持力
前苏联经济最终走向崩溃,国家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持其世界
超级大国地位,过度发展军备,保证武器装备的技术先进性和现代化水平而
过度消耗其国民经济所致。
勿庸否认,前苏联本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17
年,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确立了新型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及公民权利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到1937年,
苏联经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期间,苏联党和政府把振兴经济的重点放
在r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1926年制定出第一个工业具体计划到
·42-
1928——1932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的工业基础已初步奠定,再经
过1933——1937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已经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其中钢铁、煤炭、石油、汽车、发电量达到仅次于美国的水平。农业也实现
了全盘集体化,约93%——95%的农户参加了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庄,集体
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切为后来苏联人民打败法西斯德国侵略、赢得
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基础。
1945年卫国战争之后,苏联迅速投入丁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斗争。通过
实旎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汁划,不仅战争年代遭到严重破坏的工
业生产能力迅速得到了恢复,而且完成了工业的结构性改造计划,建成了一
批大型工业企业,为苏联经济后来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工业产量占世界的1/5,有20多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均超过美国居世界
领先地位。从综合国力看,苏联已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之一。
前苏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品种齐全,主要战略物资基本自给,
对外依赖程度较小,许多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那
些构成国民经济基础的能源资源、钢铁工业原料,以及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
电子、半导体、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的稀有金属和放射性金属等战略资源,都
有丰富的蕴藏。其中煤炭地质总储量6.8万亿吨,占世界的60%;铁矿石
储量1110亿吨,占世界的28%;石油探明储量86.3亿吨,位居世界第
三。主要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见表4。
前苏联是世界科技大国之一。1988年底,科学工作者已达152万人
(含高等学院从事科研的教育工作者),占世界科学工作者总数的1/4。在国
民经济各部门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达1300余万人,直接从事科研的
人员约占职工总数的1.2%。建立了数千个科学研究所。40000个设计机
构,2300个工业试验基地和科学研究机构实验基地。此外,还建立了工厂
实验系统。庞大的科技情报网包括10个全苏性的、15个加盟共和国的、86
个部门的、89个地区的情报机构和11000多个事业单位的情报组织。科技
成果约占全世界的1/3,在国民经济上的应用取得相当大的成绩。前苏联劳
动生产率增长的60%以上,国民收入增长的2/3以E,主要是依靠科学技
术应用于生产取得的。
·43·
表4能源与金属矿探明储量
资源探明储量j(吨) 占世界% 居世界位次
石油86.3亿9.7 3
41万亿立方米35
煤炭2760亿14 2
铁602亿l
锰25亿1
铜36亿16 2
铬2.15亿7.9 3
铅1600万15 2
锌2000万17 3
镍500万2
钻10万2
钛7000万
金6200 15.2 2_
铂族2900 i
资料来源:(世界军事年鉴)(1985),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34页。
前苏联十分重视对科技研究的投入,尤其重视对高科技研究的投入。据
日本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前苏联的科研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以
及研究人员在每千名人口中所占比例,均居工业国家前列(见表5、表6)。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尤其足在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特别是生物武器技
术)及强激光武器技术方面,均居于领先地位。
前苏联的基础工业实力雄厚。燃料动力、冶金、机械、化工等几大部门
是其工业的主要支柱。1987年工业总产值为8923亿卢布,占社会总产值的
61%,其生产能力相当于美国的80%。在主要产品中,能源产量约占世界
的20%,钢产量占20%,化肥占19%,水泥占15%。除少数机械、工业设
备外,绝大部分工业产品都能自给或自给有余。.
从以上各方面均可看出,前苏联的经济实力十分强大,战争潜力也非常
深厚。,‘
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国防建设的客观基础。苏联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国
防建设,特别是为赢得反对法西斯德国侵略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二:战以前,苏联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较为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
在第二个5年计划期间,国防工业产品提高了1.8倍。1940年底,航空工
·44·
表5前苏联科研事业历年发展情况
年份科学工作者(万人) 科研开支(亿卢布) 科研开支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
1975 122 3 174 2 02
1976 125 4 177 1 96
1977 128.0 183 1.93
1978 131.4 193 1.95
1979 131.4 202 1.96
i980 137.3 223 2.07
1981 141 1 234 2 08
1982 143.2 246 l 99
1983 144.0 255 1.97
1984 146.4 266 1 98
1985 149.1 286 2 07
1986 150.1 296 2.07
1987 151.8 328 2.24
1988 152.7
资料来源:转引自钱大林等著:‘各国国防经济潜力比较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86页。
袭6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人员与科研费用比较
国家人数(万人) 费用(亿美元)
美国343 1174
原苏联1553 770
日本705 548
德国321 250
法国125 167
英国126
意大利118 72
加拿大129 55
巴西136 11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年鉴)(1989年)。数字基本是1986年的。
业就超过了德国飞机制造厂的能力,坦克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在1941年夏以
前就超过德国1/2倍。火炮工业轻武器和弹药的生产也得到极大的发展。
(参见表7)。为了提高军事经济的生存能力,在国防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苏联注意了布局的调整,在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迅速建立
·45·
第二军事工业基地。此外,在远东地区也建立了军事工业基地。与此同时,
还作了一些经济动员的准备,在建设新工厂时事先考虑到了“民转军”的问
题。苏德战争爆发以后,1941年7月根据沃兹涅夫斯基的建议,把军事及
部分民用企业东迁,组织大规模武器、弹药、飞机、坦克、舰艇的生产,发
展重工业、铁路运输和其它经济部门,把设备集中到突击生产和东迁的企业
中。这样,强大的国民经济实力和较为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形成了较强的国防
经济实力,为武器装备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工业资源,源源不断地供应和保
障了苏联卫国战争的需要。其实,当时德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非常先进,但
在“总体战”的军事理论指导下,长期实行国民经济战时化,经济发展缺乏
后劲,经济实力和潜力不如苏联,不能支持战争的长期需要。这说明,只有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才能孕育现代化的战争,最终赢得现代化战争
必须依靠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强大经济实力和潜力的保障。
表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德国主要武器生产情况
l 苏联德国
l 产品种类
1941—1945年年平均产量1941--1944矩年平均产量
厂战斗机(架) 10a028 27007 78900 19725
『面克和自行火炮(iq) 95099 23774 53800 13450
l 火炮(门) 188100 47000 102100 25500
1 追击炮“1) 347900 86900 68000 17000
资料来源:孙振环著:(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
页。
战后苏联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
的巨大成就,使苏联的国防力量不断增强。前苏联国防工业规模大,动员能
力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前提下,从资
金、劳动力和技术设备分配上,都给军事工业特别照顾。整个工业投入中,
军工生产的比重曾经达到40%。形成了一个由西部(欧洲)、中部(乌拉
尔)和东部(西伯利亚)地区组成的完整的军工生产基地,其生产规模、设
备及数量都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在这个基地内,不仅有枪炮弹药、坦克装甲
车辆、飞机导弹、宇航及核武器等配套齐全的军事工业,还有为数众多的冶
金、能源、机械制造、化工等重要部门,又有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水路
交通运输网络。
·46·
几十年中,前苏联的军事装备研究与生产能力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尤其在航空航天、原子能、导弹核武器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前苏联航
空工业发达,有飞机工厂80多家,发动机工厂20多家,附件及生产设备厂
150多家,设备能力可产7—8万架。平时年产军用飞机2000——2500架,
战时可达25000架。并且飞机的技术性能优良。航天、导弹工业具有雄厚的
实力,拥有导弹工厂40多个,导弹和火箭发动机发展中心12个。年产洲际
导弹200枚,中程导弹100枚,近程导弹300枚,地对空导弹5万余枚,反
坦克导弹5—6刀‘枚。1987年一年发射航天器95次,分别执行了气象、侦
察、照相、通讯、导航、预警、测地、各种载人和不载人的科学实验,显示
了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在这方面,有许多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的项目。
见表8。
表8前苏联的航天“第一”统计表
当时情况发射时间卫星名称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10 人造地球卫星一l
第一颠收集生物数据的卫星1957.11 人造地球卫星二≥
第一颗到达月球的月球探测器1959.10 月球一2
:第—颡拍摄月球背面照片1959.10 月球一3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1961 4 东方一1 ●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一加加林1961 4 东方一1
第L次空间稃走‘, 1964.10 , 上升一l
第一颗探测器在月球软群陆1965.3、# 上升一2
,第一次卫星对接1966.1. 月球一9
第一次成功的反卫星试验1967.10 、宇宙--186,188
第一次载人飞行器连接茬一起并交换宇航员1968.11
7 宇宙--252
第一次兰天连续发射曼艘裁灭_1£船并编队飞行1969.1 联盟24.5
第一次由地面操纵的自动月球自行装置到月球1969.10 联盟一6,7,、8。
、第一个太窑站, 1970.11 月赫耵“,一
第一次国隔会合爿}_毒窑间对接1975.7 阿波罗一联盟
第=袄馘人飞船裂对接1978.1 联盟二26]j7,礼炮6
第一次宇航员在空间停留237天1984.10 ·镤盟量一=10
第一次完成两个太空站之间的联络飞行1986.3 联盟T_一15,和平礼炮一7
第一个在舱外太空作业的女字航员1987,7 礼炮一7
总之,以上所举只是前苏联高科技发展和军事实力的一个缩影。强大的
·47·
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前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军事强国,在一段时
间内保持着武装力量、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优势,是唯一能够同美国进行
现代化战争和高技术战争的国家。
必须看到,尽管前苏联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强大,能与美国争霸世界,并
成为孕育和推进当代高技术战争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在处理经济建设与
国防建设的相互关系上,长期实行一种以牺牲民用经济为代价,以民用经济
的发展来垒力哺育国防经济发展的政策.即扬军抑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国
民经济的“造血”速度赶不上“抽血”速度,导致“儿肥母瘦,油尽灯枯,
难以为继”的结果。
扬军抑民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于斯大林领导的时期。十月革命胜利后,
前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中,因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采
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钊‘,按照重、轻、农的次序安排经济的发展,以满
足军事工业发展的需要。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迅速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形成雄厚的国防经济潜力,打破敌人的封锁,曾经是
必要的,并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高度垄断性的中央计
划和命令体制为基础,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实行军事化的计划管理。建立在科
学测算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它能把有
限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摄佳的配置和利用,在短时间里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尤其是在资源短缺,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阶段.其效果较好。这就是
前苏联经济能够在战后几十年里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的根本原因。但是,多
少年来,扬军抑民型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改变.
其弊端也日益非常明显。为了增强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与以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世界抗衡,长期以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重心,忽视对农业和消费
品工业的发展,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例如,1983年工业产值
约占全苏工农业总产值的84%以上,其中生产资料生产约占工业产值的
75%。在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所占比重大大高于采掘工业,其比率为91:
9。进入8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机器制造业。机器制造和金属南Ⅱ工
产值在工、Ik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24.3%增加到1984年的26.
4%,大人高于其它工业部门;其次是化学和石油化工部门。这些部门的发
展,都程度不同地适应军事工业和国防部门的需要。据西方报导,前苏联军
·48·
工和国防部门消费了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产品的1/3,冶金工业产品的
1/4,化学工业和能源产量的1/5以及电子工业的大部分产品。在70~80年
代,重工业投资一直占整个工业投资的85%以上,而直接作为军事力量物
质基础的飞机、舰艇、坦克、导弹等军事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大大超过民用工
业部门。此外,还着重发展电子、化工、航空航天等新兴工业部门。这种经
济结构明显地向宽度军备倾斜,表现出一种畸形发展的军事工业大国的特
征,使本来已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向危机方向发展。从长远发展来说,这种
经济结构势必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后劲,不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的物质文
化生活的需要和国防潜力的增长。在管理手段上,过于强调指令性计划的落
实,忽略甚至排斥市场机制,用统一价格、指令性配给的供应方式取代商品
的市场自由交易;决策高度集中.计划高度统一.资源高度保障,管理高度
严格;用行政命令的简单方式管理复杂的经济,完全忽视经济自身的运行规
律。所有这些弊病的形成和蔓延,使经济运行机制越来越僵化,严重地抑制
了经济发展的活力,经济增长率下降,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国民生产总值在
八五期间(1966~1970)平均增长7.6%,九五期间(197:1--1975)平均
增长6,2%,十五期间(1976--1980)平均增长4.8%。十一五期间
(1981--1985)降为4.0%,1986--1988年为4.3%,并且其它一些主要
经济指标也均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参见表9)。
表9前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l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3 1981—1985
顼且1986—1988
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7.6 6.2 4.8 4.0 4.3
社会总产值7.4 6.3 4.2 3.5 3.6
全部国民收入7.8 5.7 4.3 3.6 3.6
工业产值8.5 7.4 4.4 3.7 4.2
农业产值3.9 2.5 1.7 1 0 2.9
基本建设投资7.3 6.7 3.7 3.7· 6.8
社会劳动生产率6.8 4.5 3.3 3.1 3.8
按人口平均的实际收人5,9 4.4 3.4 2 1 2.7
对外贸易周转额8 3 7.7 5.3 3.9 2.0
资料来源:钱大林:<各国国防经济潜力比较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06页。
·49·
而到1989年,国民收入、生产总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产值四项
指标分别降为2.4%、3%、2.3%和0.7%,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
许多指标没有完成,经济发展跌进二战后的最低谷。1990年第一次出现全
面的负增长,这四项指标也分别比1989年下降4%、2%、3%和1.2%,
开了战后经济严重滑坡的先例。1991年与1990年相比情况更糟,国民收入
下降15%.国民生产总值下降ls%,
36.4%.财政赤字达到3000亿卢布
工业产值下降7%,对外贸易额减少
内债从1990年的5500亿卢布猛增至
1万亿卢布,外债总额至1991年年底达到1200亿美元。由于外汇短缺丽大
量抛售黄金,导致苏联黄金储备由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的约2600吨,下降到
1991年底的240吨。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全国1/3的居民生活在官
方宣布的贫困线以下。
前苏联的教训深刻反映_『扬军抑民型经济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特定
的历史条件F产生积极效果,即增强国家实力.尤其是增强国防经济实力。
从长远来看,扬军抑民型经济以牺牲国民经济基础来换取国防经济的发展,
而相对独立的国防经济的发展又不能反哺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的
基础逐渐空虚直至崩溃,不仅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反而
造成国家消亡。
俄罗斯的情况再次证明了扬军抑民型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和国民经济基
础是高技术战争的营养母体的原理。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成了前苏联的
主要继承国之‘,它继承了前苏联庞大的军工企业,集中了国家的主要资源
和经济实力,还拥有巨大的科技人才力量:高校512所,学生286.1万,
科技人才103.11万,其中博士3.47万,副博士32 14万。这些在俄经济
领域和国防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俄继承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军
事力量和显赫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危机四伏、濒于崩溃的
经济。因而前苏联长期形成的扬军抑民型经济继续对俄罗斯严生着深刻的影
响。
军j二企业是前苏联国有企业的主体,因而军工企业同样是俄罗斯的主
体,集中了本国的主要资源和经济实力以及先进的科技工艺。仅军工企业的
民用产品在俄整个民用工业产品中就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产品占到
80%~90%,甚至100%,但对军事工业本身而言仍∥、属于“副业”。这足
-Sn·
以说明俄罗斯军事工业的庞大规模与生产能力。因而缩小军事经济规模,实
施军事工业军转民就成为振兴国民经济,发展军事经济的关键环节。‘
由于原有军工体制弊端甚多,积重难返,在以全面放开物价为龙头,以
大规模私有化为基本内容的“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中,军事工业军转民
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加快了生产下降的速度,导致了国民经济处于
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失控,社会危机四伏。自苏联经济解体后,俄罗斯经济连
续滑坡。1991 199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递减率分别为12%、19%和
12%。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仅及1990年的“63%,199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
总值下降17%,工业生产降低25.8%,1—8月份,重要工业产品只有18
项增产,减产的却有383项,其中258项产品的减产幅度大于30%。预算
赤字已达35 7万亿卢布,外债达830亿美元。1999年外债总额达1700亿
美元。同80年代末相比,职工平均月薪上涨近千倍,但主要食品价格上涨
2000 4000倍,潜在失业率为8—11%。直到现在俄罗斯还未走出困境,困
难重重。
持续的经济困难当然会对俄罗斯的防务政策、国防投入和高技术战争的
准备与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一
受经济实力的制约,俄罗斯改变以美国和北约为作战对象的军事战略为
“全方位机动防御”的新战略。在未来战争准备上,由准备打世界范围的核
大战转变为地区性局部战争;在作战方针政策上,由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和
地区军事优势转变为国土、近岸和沿海防御;在作战对象上,由以美、中、
日为主要作战对象转变为多边和双边对话与合作,与中国、’美国、北约和邻
国等消除敌对态势,建立安全、稳定、缓和的.“战略伙伴关系”及平等友好
地发展关系;在军事力量部署上,强调全面撤除海外驻军和善事基地;在军
队建设上,提出了“防御够用”的原则,发展符合新的战略构想的现代化高
技术武器装备。根据新的军事战略,俄罗斯大幅度裁减国防投入和军事力
最,裁军数量、军备和军费削减比例都在50 96以上。俄罗斯军队从前苏联
解体之前的1989--1990年间的420万人,到1999年1月1日已经裁减到只
剩下120万人。国防费由前苏联时代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几,甚至
二十几,到1999年,俄罗斯军费只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8%。武器装备
从核武器、常规武器,到陆军、空军、海军装备统统都减少数量,削减规
· 5】· ¨-
模。在陆军常规军备方面,1985年,前苏联主战坦克52000辆,到1993
年,主战坦克被裁减到37000辆,净裁减15000辆。其飞机和导弹采购费减
少80%,坦克和火炮采购费则减少97%以上。在海军装备方面,1992年终
且:r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130余艘舰艇的建造计划,现有的航空母舰除“库
兹涅佐夫号”外全部被作为废钢铁以每吨100—500美元的价格处理掉了,
在建的航空母舰也被作为废钢铁或半成品卖掉了,潜艇数量由原来的317艘
减少到150艘,东面舰艇由原来的218艘减少到192艘。.
通过裁减军队员额、军费和军备,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无疑是正确
的。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裁军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
不是相反,绝对不能因为国家经济要发展,要增强综合国力,丽把军队削减
到与国家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步,削减到军队再也无法保证战斗力,甚至
难以打赢下一场战争的地步。美国军队就能巧妙利用国际战略环境的转变,
抓住有和时机,迅速采取动作,享受和平红利,使美国军费从80年代的每
年平均2900亿美元、最高时每年平均3300亿美元在90年代逐年递减,
1997年已经减少到2428亿美元。国家因减轻包袱而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同
时,叉确保军队的战斗力不会有根本的降低,相反,还会有质的提高和改
善。美军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军在军费、
军备、军队员额等方面进行吏无前铡的全面裁减之后,结果是:在未来数十
年内,它仍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裁减之后的核武器仍能毁灭地球若干
次,陆、海、空三军经过裁减后淘汰了第一二代武器装备,保留下来的都是
精于顶用的现代化高新技术装备,其总体作战能力并没有因为削减而有所减
弱,反而在甩掉许多包袱和负担之后,更有财力和物力去抢占新的制高点,
抢占新的优势,成功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且看俄罗
斯裁军之后的情形又是如何呢?俄军中将谢列布里亚尼科夫教授用这样一段
话来描述当前俄军武器装备的惨状:人员补充程度不到60%;新技术兵器
装备只占约30%;部队粮食供给只能满足需求的80%;其他物资供应只能
满足需求的20%;训练指标只达到大纲要求的10—30%。陆军t999年缺少
19000名军官,其中装甲部队,炮兵部队军官职位空缺70%,海军大部分潜
艇不再F海,只好系泊在港口生锈和腐烂;导弹部队31%’的发射装置和
67%已部署的导弹超过使用期;空军有故障的飞机比例高达50%。由于俄
·5’·
罗斯曾将军费一减再减,以至远东战略核部队因为交不起电费被电力公司断
电,连边疆的警戒雷达都因交不起电费开不了机。1997年10月24日,《红
星报>发了一篇头版头条文章:大标题是<士兵吃饭问题已日益尖锐)。当
兵的吃不饱肚子,当官的拿不到薪水,政府已没有多少精力来照管军队,军
人只好自谋生路,造成近几年俄军大批军官提前离队退伍。
科索沃战争这样~次国际事件更加凸现了俄罗斯综合国力的衰落与无
京。在战争开始阶段,俄罗斯十分强硬,撰出一副龟死网破的架势.想跟美
国和北约好好闹一闹。结果,没过几天,美国就向俄罗斯摊牌:是要贷款还
是要南联盟?而对国内经济的千詹百孔和巨额外债的压力,俄罗斯不得不作
m巨大让步,从武力威慑转向外交斡旋,再从外交斡旋转向代表西方去说服
米洛舍维奇。直到让这位被入侵国的总统无条件地在所谓和平协议上签字。
军威不在,国威何存?而军威又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前苏联长期
错误地实行扬军抑民型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导致经济衰落,国力空虚,无法
支持高技术战争。俄罗斯深受扬军抑民型经济的影响。直到现在它仍严重地
困拢着俄罗斯。
三、高技术战争对扬军抑民型经济的吸榨
高技术战争与扬军抑民型经济相互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技术战争对扬
军抑民型经济的进一步吸榨。高技术战争是和平时期综合国力较最的继续,
也就是说,是经济、政治、文化、自然资源、领土等几个重要方面被动员起
来转化为以军事力量为表现形式的综合国力的直接较量,其中经济是最根本
的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那么,高技术战争实际上就是经济资源的军事
化及其竞争、对抗和消耗。经济资源军事化的途径就是将部分国民经济转变
为国防经济.通过战争的准备和实施而消耗。所以,高技术战争最终消耗的
还是国民经济资源。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趋势是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越来越
高,规模越来越大,消耗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保持不断
发展,才能满足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虽然高技术战争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
埘于扬军抑民型经济来说,这种反作用效应是损大于益。因为前苏联的扬军
抑民型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相对独立的国防经济体系。美国的军民结合
的围防经济模式,军事高科技军转民可以促进罔民经济的发展,而扬军抑民
·53·
型经济虽也极为重视发展国民经济,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尽最大努力将国民经
济转化为国防经济,发展国防工业,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扩大武器装
备和军队的数量规模,通过形成军事力量优势,保持前苏联的世界超级大国
地位.因而不注意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及运用军事高科技军
转民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资源长期单向加速流入国防领域,最
终会使国民经济的源头枯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前苏联为了准备和打赢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
争,长期与美国进行耗资巨大的军备竞赛,建立了庞大的国防科研系统和军
工生产系统,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国防领域,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一
个为军事政治服务的体系。近80%的工业企业,职工约800万人,直接或
间接地从事国防1二业生产。科研人员140多万,估计其中95%从事军工和
空间研究。军工仑业和机构2400家、独立的多功能军事工业城70多个、军
工设计局50多个、研究所3200多个,主要从事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据统
汁,前苏联军工企业消耗了国家80%以上的经济资源,其中每年消耗70%
的机器制造产品,27%的燃料。不仅如此,其军工科研经费以每年7%的速
度递增,超过美国科研投资总额的2倍。在许多领域,包括基础科学研究方
面,也有近一半的科研经费直接和间接地与军事课题有关。保持适度的军费
开支,不仅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而且可对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产生
促进作用。如果军费开支超过经济的承受能力,就会拖跨经济。前苏联一直
保持着较高的军费开支,到1985年军费开支达1800亿美元,占财政支出的
三分之一,到8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所下降。关于前苏联的军费开支数字一
直有不同的看法。前苏联一般对外宣布的国防开支一直比较低,只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2.4%左右,占财政收入的5—7%左右。1989年前苏联第一次公
开披露当年的实际国防费为773亿卢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5%,占国
民收入的12 1%。当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把军费开支按用途分为5大项:人
事费、装备采购费、物类保障与军事训练费、军事科研费和军事建筑费。前
苏联在公布实际军费之前,一直把其人事费和物类保障费与军事洲练费作为
全部军费开支公诸于世,而把大部分军费开支列入其它预算项目中。据西方
估计,实际军费要比官方公布的数字高5—7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
17%之间。西方认为,戈尔巴乔夫已经承认的军费开尹是过去公布的军费数
·54·
字的4倍,但仍然大大低于实际数字。据北约估计,1989年前苏联军费开
支不低于1300亿卢布,其中苏军人事费为200亿卢布,武器装备费为600
亿卢布,军事科研、军事建筑及其它开支为500亿卢布,即使降低lo一
15%的误差,实际军费也在1100--1200亿卢布之间。可以肯定,前苏联军
费每年开支约占国家预算开支的25%以上。庞大的军费开支严重地消耗了
前苏联经济实力,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在与美国进行军备竞
赛中,前苏联在武器装备的发展上,强调与美国进行“一对一”的竞争。早
在80年代中期,当苏军发现美军开始为21世纪的美国空军研制最先进的
F一22战斗机时,当即决定研制第五代MFI型多功能歼击机,以便能在21
世纪拥有与美国抗衡的飞机。70年代,当苏军发现美国正在研制坦克炮射
反坦克导弹时,市即认定这种武器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苏军集
中科研力量,抢在美国之前研制成功了炮射导弹系统,并迅速用于T一80
坦克上。特别是面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个
比“星球大战”规模还大的应对计划,力图抢占军事科技制高点,不让美国
超过自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前苏联对军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十分积
极,其发展方针为“五个一代”,即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使用
~代、改进一代;但也允许各项技术交叉进行。这种发展战略保持了苏式装
备的技术优势i并使军队技术装备的研制周期和更新时间愈来愈短,主要武
器系统10~12年更新一次。此外,前苏联还力求保持军事力量的数量优势。
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以来至前苏联解体时,世界共发射3000
多颗各种航天器,其中前苏联发射2000多颗,其数量比世界其它各国和地
区发射航天器的总和还要多。仅1980年就发射了110个航天器,平均几乎
3天发射1个。1984年发射的航天器比世界其它国家发射的总数多3倍,比
美国多4倍。据外国资料报导,前苏联每年用于航天计划上的资金高达160
亿美元。在核武器和常规军事力量方面,前苏联都保持着对美国的数量优
势,参见表10、表11。。
表10美苏战略核力量对比
国别运载工具储存弹头总数爆炸当量
美国1989 13923 38 86亿吨
孙联2619 904U—18130 58 35亿吨
资料来源: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编:‘世界军备与裁军简明手册),军事谊文出
版社1986年版,第24页。
。’’
表11苏美常规力量对比
(1984--1985年)
项目苏联美国
总兵力450万213.5万
兵力:180万人兵力:78万人
师数:193个师数:16个
陆内有坦克师50个内有装甲师4个
摩步师136个机械化师6个
空降师7个步兵师3个,轻步兵师1个,空中
壁主战坦克:51000辆机动师1个.空降师1个,主战坦
装甲输送车:7000辆克:10400辆,装甲输迭车:
火炮:34000门12300辆.火包5140门。
兵力:40万人(另防空军55万
空人)作战飞机3260架(另有防空兵力:59 5万人
蟹军飞机4000架,防空导弹发射架作战飞机:3700架
9600座)。
兵力:49万人。
兵力:56 5万人(另有陆战队
海船只:
19 6万人)。船只:主要水面舰
主要水面舰只:239艘。核动力攻
只206艘,(另有陆战队两栖攻击
蟹击潜艇201艘,海军作战飞机839
舰61艘未计)。核动力攻击潜艇
91艘。主要海军飞机385架(另架。
陆战队飞机143架。
虽然前苏联一度保持军备竞赛的优势,却中了美国设下的圈套。美国看
准了前苏联扬军抑民型经济的致命弱点,便进一步企图通过耗资巨大的军备
竞赛从经济上把苏联拖垮。1983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鼓吹“星球大战”计
划时声称:“要苏联人把裤子都输掉。”其实,苏联人在这场军备竞赛中输掉
的不仅是“裤子”,而是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军备竞赛对前苏联产生了
这样一种结果:一方面,国防经济和军备规模越来越大,占用和消耗越来越
多的圃民经济资源,不断挤榨国民经济发展的源泉,社会和经济发展背上了
·56· ‘
沉重的负担,经济发展趋势愈来愈弱,经济增长在60年代尚能保持较高的
增速,进入7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率逐步下降,财富的积累和财政收入的扩
张愈加困难。虽然1982年前苏联经济实力仍居世界第2位,但是国民收入
中,较大一部分“黄油”换成了“大炮”,“黄油”没有”大炮“多,日益下
降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国防需求增长的速度,与规模不断迅速扩
张的国防经济的需求形成了一个目益扩大的“剪刀差”,国民经济对国防经
济的支持深感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高技术发展加
速,国防高科技竞争激烈,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军队技术构成提高,国
防需求加大,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国防需求,.只好勒紧腰带,进一步压榨本
已十分紧张的国民经济,实行“竭泽而渔”的经济政策,而非裁减军费、
“蓄水养鱼”、修养生息的政策,长期形成和存在的农、轻、重比例失调不仅
没有引起应有的重现,为了减轻危机,在1986 1989间的国民经济计划中,
反而进_.步强化了对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投资。投资额占工业投资总额的
75%以上,消费品工业投资只占11.9%,甚至低于上一个五年计划。12%的
水平。农业投资也由18.5%下降到11.8%。这种不合理的投资比例,加
重了经济危机的发展,经济更不景气,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和紧张,引发了
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这样,在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用刺激苏联
搞军备竞赛来拖垮其经济,这个效果到80年代末期终于显现出来。在这场
军备竞赛中,美国的国力也相对下降,其优势地位受到明显削弱。相反西欧
的德国、亚洲的日本。军事上与别国联盟,国防建设保持适度的低速增长,
迅猛发展经济和科技等基础国力,因而不仅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而且综合国
防力也日益增强,有逐渐由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变为经济大国、科技大国、
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并重的趋势。前苏联扬军抑民型经济以国民经济建设服
从和服务于国防建设的极端作法,颠倒了本末。使国民经济失去其应有的地
位和自身长期发展的潜力,从而失去对国防经济的持久支持力和对高技术战
争的基础作用。反过来。对日益发展的高技术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会进一步
加重基础日益薄弱的国民经济的负担,为了满足国防需求,对日渐衰弱的国
民经济愈弱愈榨,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国民经济崩溃。这种教训十分深
刻,发人深省。
57·
第五节高技术战争与经济互动关系的思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
说它简单.因为大家都知道,经济实力是准备和实施高技术战争的基础;说
它复杂,是因为高技术战争与经济互动的走向可以有多种,效应各不相同,
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众多。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辩和总结,对于正
确处理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将大有裨益。
一、高技术战争与经济具有多种组合关系
高技术战争具有不同于传统战争的本质特征,世界各国经济具有各自不
同的特点。这两个方面决定了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丰富多样。
首先从经济对高技术战争的基础和制约作用来看,笔者在前面已将世界
各国经济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技术经济、低技术经济和扬军抑民型经济。其
实,这只是一种大概的相对分类。如美、日、英、法、德等国经济都可以归
属于高技术经济类型,但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相比,美国都要强于
其它这些国家,在以综合实力竞争为根本的高技术战争中,美国明显占有优
势,在推动高技术战争的发展上,美国起着领头作用。美国没想,美军的武
器装备始终要超过第三世界国家10到20年,超出盟国5到10年,不仅要
在陆、海、空、天保持军事技术优势,还要保持电磁空间的优势。以美军目
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绝对优势,虽说其他几个高技术经济国家也对高技术战争
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都可以进行高技术战争,但在军事高技术的先进性
与整体性方面比美国逊色得多。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经济和科
技实力有差距,以及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当然,也还有国家发展战略和
军事战略差别的影响。如美国奉行的是称霸世界的国家战略,.因而其军事发
展战略就是要保证美军军事技术的绝对优势,保证美军始终处于“以强击
弱”打赢地区战争的状态。这种战略反映在国防建设上,就是要充分调动经
济和科技力量,不断抢占军事高技术的制高点,保证赢得高技术战争的胜
利。这就说明,高技术经济对高技术战争的影响或作用表现为:或推动高技
术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大搞军备竞赛,穷乒黩武;或准备和实施
·58 -
防御性高技术战争,跟随高技术战争发展趋势,适度发展相应的高技术武器
装备;或只跟踪军事高技术发展的趋势,但不投入相应的经济力量和科技力
量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利用已有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重点发展国民经济,
积累雄厚的高技术战争潜力。同样,众多的低技术经济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
差异更大,有些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强,有的则不足挂齿。但总的来
说,都属于低技术经济类型,其作用于高技术战争的力量赶不上高技术经
济,,因而作用于高技术战争的力量的方向可能有:(一)超出自己经济的承
受能力,投入较多的经济和科技力量,追赶和缩小在高技术战争水平上的差
距,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高技术战争的发展,但总体上的差距难以消失,还
有可能适得其反。(二)与自己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相适应,适度准备高
技术战争,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在积极发展国民经济、
提高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基础上,追赶和缩小在高技术战争水平上的差距。
(三)没有能力也不注重准备和实施高技术战争,集中精力发展国家的国民
经济和科学技术。可见,经济对高技术战争的影响,不完全是经济和科技发
达就一定会准备和实施高技术战争,也不完全是经济和科技落后就一定不能
促进高技术战争的发展。
高技术战争对经济的反作用,.同样会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效应。按常理来
说,高技术战争对高技术经济的反作用可能会益大于损,但是,如果对高技
术战争的投入过大,破坏了二者的比例关系,高技术战争对高技术经济的反
作用就可能是损大于益了。高技术战争对低技术经济反作用的基本方向是损
大于益。尤其是有些国家对高技术战争的投入过大,负担过重,对高技术经
济的损害就更严熏。但是,如果投入适量的经济与科技力量。保持适度的国
防军备。高技术战争对低技术经济不仅不会造成过大的负担,而且可对经济
建设的许多领域产生促进作用。高技术战争对扬军抑民型经济的反作用只能
是有害无益。1
综上所述,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是多维的,其中只有一组最基
本的互动关系值得选择,即无论是高技术经济还是低技术经济,对高技术战
争的投入必须适度,高技术战争的准备与实施必须与经济发展保持适度的比
例关系i否则,“鱼”与“熊掌”都会失去。
59·
二、影响高技术战争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若干变量
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平衡状态,它易受国内
外各种变量的制约和影响而打破原有的平衡。这些变量主要是:
国际战略环境和形势。国际战略环境和形势是确定国防战略的前提,因
而也是确定国防费规模的依据。国际战略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会引起国家的政
治、经济和军事的战略目标和策略随之改变,国防需求也就会相应变化,对
国防费的需要也不同。如果国际战咚环境和形势紧张和恶化,高技术战争的
威胁加大,就会迅速引起国防需求增加。反之,国际形势缓和,国防需求就
会降低。前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国际形势一度缓和,高技术战争威胁减
小,世界整体军费开支规模逐年缩小,各国政府纷纷将战略重点转向发展国
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特别是加大对高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科技方面的竞
争。但是,随着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出笼,特别是科索沃战争爆发以后,使世
界各国深感高技术战争的威胁,促使各国纷纷增加军费开支准备高技术战
争.正在刺激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从而导致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改
变原有的走向。
军事战略方针。在当代,军事战略方针规定了高技术战争的水平和规模
及其战争倾向度,从而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国防费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最终相应地影响和决定着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在60—70年代,
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是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国防建设被提到重要
地位,国防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也较高,平均达到6%以上。进入80年代
以后,邓小平依据对国际战略形势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
世界主题”的论断,我军果断地转变了军事战略方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适应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趋势,走精兵
之路,科技强军,立足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自此以后,我国军
费开支逐年降低,“六五”期间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只有3 558%,“七五”
期间为1.9~2.0%,“八五”和“九五”期间在1.5%以下。美国为了争
夺世界霸权,搞所谓全球战略,进行军备竞赛,必然要保持庞大的国防开
支。美国从二战后奉行的“遏制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
略”、“现实威慑战略”以及“星球大战”计划,都需要庞大的国防费用,绝
·60·

大多数年份的国防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6%以上。它的国防预算70
年代约为1000亿美元,进入80年代很快增加到2000多亿美元,到1985年
就已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尤其是“星球大战”计划需要投入上万亿美元,
每年增加国防开支达500亿美元以上。“星球大战”计划被放弃后,美国为
了保持自己在21世纪的超级大国地位,恣意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继续大力
开发先进的武器装备,不惜耗费巨资研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在军费开支已相当于英、法.、德、日、俄、
中等6国军费开支1.6倍的情况下,在2000财年又增加了127亿美元军
费,达到2890亿美元,并计划今后几年内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200多亿美
元。还有一些较小的国家提出“全民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平时一般保持
较少的现役军队,所需的国防费就处于相对低的水平。这就说明,不同的军
事战略方针会对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国防任务。国防任务是决定国防经济规模的主要因素。所谓国防任务,
是指一个国家防卫本国领土、主权、制度、经济的安全和保障社会秩序等方
面的工作、活动和目标的总称。国防任务能否完成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和
经济安全,所以国防任务是一个国家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国防任务
的完成必须依靠一定的国防力量,即:人力、物力、财力等,丽一定的国防
力量又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为了保证国防任务的完成,-就不能是有多
少钱就养多少兵,而是有多大任务就得养多少兵,就得建设相应规模的国防
经济。例如,50年代初,新中国的安全受到帝国主义威胁,当时的国防任
务就是保卫祖国领土的安全、保卫新生政权、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按当时的
情况,1950、1951年两年中,国家财政收入仅为198.3亿元,为了保障国
防任务的完成,就安排了国防财力80.65亿元,占40.7%。国防任务是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有的时期,同某些国家或地区
关系紧张对立,存在着进行高技术战争的可能性,此时国防任务重,必须加
强国防经济建设,占用较多的国民收入。有的时期同其它国家关系趋向缓
和,发生高技术战争的可能性就变小,此时的国防任务相对轻一些,国防经
济的规模可以相应压缩,国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就应减小。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准备和实施高技术战争的费用来源于国家财政。如
果一个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较好时,国民
·6】·
生产总值增长较快,国家通过税收取得的财政收入就多,国家安排的国防费
就会多一些,准备和实施高技术战争的能力就强一些。反之,财力就会减
小,准备和实施高技术战争的能力就有限。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多维互动关系的变化与组合是
受以上若干变量的影响和制约的,而以上若干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受人
们的主观控制与选择,而并非不可控制。那么,作为政策制定者,各国政府
应该把握好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科学选择高技术战争与经济
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避免高技术战争对经济的消极作用,促进高技术战争
与经济和谐协调地发展。
第二章高技术战争的“趋光效应”
——经济资源加速流向国防领域
应该说,高技术战争终归是人类一大不幸。然而却出现一个奇特现象:
高技术战争的水平越来越高,高技术战争吸引的人力、物力、财力越来越
多,高技术经济国家与低技术经济国家都对高技术战争热情不减,乐此不
疲。岂不见,一个时期以来,“山姆大叔”抖阔大幅度地增加军费,囊中羞
涩的俄罗斯利器频出,一心要做军事大国的日本利爪发痒,“南亚虎”印度
醉心于扩充军备,许多低技术经济国家也慷慨解囊购置军火。何也?皆为准
备高技术战争。高技术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光源”,强烈地吸引着大量的
“昆虫”趋附,使经济资源从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源源不断地流向国防领
l
1
域。‘
第一节高技术战争“趋光效应”的表现
‘。高技术战争的“趋光效应”,主要表现为吸引国民经济资源加速流向国
防额域,消耗于高技术战争的准备与实施。从时间的过程上、“国防资源结构
酌变化上都可以证实这种“趋光性”。
” _.~} “
一、世界军费规模的扩张动态
军费或称国防费,是国家用于安全防务的费用,是经济资源转化为国防
资源后的货币表现形式。经济资源转化为国防资源的途径,往往是通过国家
财政拨款的形式转变为军费或国防费项目,然后用它来购买国防所需的各种
资源,诸如军事人力、武器装备等。
世界军费规模,总的变动趋势是不断扩张。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长河过
程中是如此,战后以来的半个世纪也是如此。虽然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例相对固定,甚至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但军费供给能力即社会经济水平的
·63·
提高速度远远大于军费实际增长速度,因而军费的绝对规模却在不断增长。
据1993年世界银行报告,1991年世界GDP的货币绝对额比21年前增长了
7 8倍,同期世界军费则只增长了1.4。倍。在非战争条件下,世界各国的
军费通常是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的。仅在50年代的10年间,军
费实际开支总水平上升了近1倍。6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军费仍保持增长
趋势,据联合国有关机构制定的《人类发展报告>;到1987年:世界军费开
支已达9700亿美元,比1960年增加l 3倍。90年代前半期,由于苏联鳃
体,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形势稍为缪和,整个世界总的军事需求下降。世界
军费开支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前苏联这个军费开支大国的巨变。苏联在
1986年时,年军费开支为1784亿美元,大约占世界军费总额的1/5,1992
年,分裂后的前苏联经济一落干丈,军费开支总额仅为489.53亿美元,绝
对额比6年前下降了约13(Io亿美元,这个数差不多相当于1987年世界军费
总额的13.4%。由于前苏联各国经济持续陷入困境,其军费开支无力增
加,美国及北约组织国家也趁机降低了自己的军费开支,以减轻一下自己的
负担。另一个原因是国防资源利用率因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而得到一定
程度的提高。由于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武器装备的加速贬值和武器购置成
本的持续上升,国防费规模从长期趋势上看必定是不断上升的。因而上述下
降从总体上说属于世界格局变动所引起的短时期的下降。
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变化。近年来,世界军费开支又逐步见涨。特剐是
2000年,世界各国纷纷增加国防预算,开展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充当军备
竞赛领头羊的是美国。占世界军费开支1/3的美国,在1998年度公布的国
防报告中表明其将扩大未来几年的军费开支,2000财年的美国军费预算高
达2890亿美元,比1999财年的2762亿美元军费相比,增加了120多亿美
元,这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增加军费较多的一次。更值得注意的是。克林顿
提出的2001财年国防预算猛增320多亿美元。美国还宣布在此后6年间军
费增长总额将达到1120亿元。俄罗斯尽管经济困难,但也不甘示弱,俄代
总统普京表示,决定在2000年将国防经费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由2 8%提高
到3 5%,优先发展防空系统和战术核力量。日本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
步步走向军事大国。早在1995年,日本的军费开支已达500亿美元,早已
突破日本宪法所规定的军费开支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制,成为仅
·64·
次于美国的第二个军费开支大国。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1996—2000年的
五年防务计划总预算为25 15万亿日元,较上一个五年计划增长了13.
4%。t 2000年度防务预算额为4.9995万亿日元(约合450亿美元),比上
一年度》酱鄱1.6%。另外在编制装备、教育训练、情报通信、研究开发等
方面的经费均比上一年度有所增加。种种迹象表明,西欧各国目前正在重新
评估各自的国防投入政策,遏制军费连年下滑的势头,军费开支有可能出现
反弹或者放慢削减速度。而亚洲国家在军费下降的过去10年里军费开支非
降反升,实际增长了27%。即使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东亚地区,也
没有出现军费支出的下降。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军费开支也都有上涨的趋
势,这里就不一一而论。
1999年发生的科索沃战争对于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和军费增长势头起了
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剔除战争因素和国际形势的突变,军费开支的长期发展
趋势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特别是进入高技术战争时代以后,高技
术战争对经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作为经济资源的表现形式的军费
或国防费规模就只会增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各国国防科研经费的变化趋势
国防科研经费是国防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愈来愈重要,。近年
来,世界各国国防科研经费具有普遍增长之趋势,是引起国防费增长、牵::
经济资源转移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二战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各国国防费构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维
持费所占比例最大,武器装备购置费次之。但是近几年来,吭其是海湾战争
和科索沃战争以后,为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的国防费分配构成
和投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维持费适当增长;武器装备购置费明
显下降;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装备费向海、.空军倾斜。其中科研经费是国
防费增长的龙头。
国防科研是现代军事实力的基石。从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海湾战争和科索
沃战争中发挥的突出作用看,军事上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武器装备的技
术优势,而绝大多数武器装备的技术优势.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该项武器装
备的科研成果。为了取得高技术战争的优势,保持武器装备的领先地位,各
·65·
国都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地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军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
发研究。这有三种情况:一是国防费之外另拨巨款,如美国在过去的半个世
纪里研制核武器耗资达5.5—6万亿美元,这个费用是不列入国防费的。
1993年克林顿执政后,宣布“星球大战”时代结束,并制定“战区导弹防
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过去的15年中,美国研制导弹防御系
统的费用已达500亿美元,其中花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
御系统”上的款项分别为150亿和39亿美元。今年1月,克林顿宣布将再
拨款66亿美元,用于研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费用增到105亿美元。
日本也在2000财年度财政预算中单列出21亿元。专门用于El美两国共同开
展的有关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二是寓军于民,依托和借用民用科学技
术研究发展费用。现在一个新的趋势是加大高技术产业民转军的力度:利用
民用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经费来发展军事高技术,这是经济资源流向国防领域
的一个新途径。美国、日本等国都是高技术经济国家,其高技术基础雄厚,
民用高技术与军用高技术越来越融为一体,民为军用,可以节省国防科研经
费支出,降低武器系统的成本,提高国防实力。例如,1996年,美国仅在
信息产业的投资就达近2500亿美元,这些投资能够为军事服务的数量难以
估量。日本非常强调军事技术力量与民间技术力量的结合,其国防科研“以
在新材料及微电子等尖端领域中拥有先进技术的民间企业为基本依靠力量”。
虽然日衣政府直接投入国防科研的经费少,但民间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费仅
次于美国和苏联,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占国民收入的3%的比例,成为其军队
质量建设的重要科技依据。三是包含在国防费开支中的R&D开支。世界各
国都十分重视国防科研,在军费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断向这一领域投入大量经
费,以促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美国在这方面最舍得花本钱,美国国防费中
的科研费所占比重逐年上升:1971年为9%,1981年为10.1 96,1986年
为11,6%,1989年为12 5%。1992年比上年增加11.3%,达399亿美
元;1993年又增加到410亿美元。此后直到2000年军事科研费大幅度增
加,以使在削减军队数量的同时提高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和保持其军事技术
上的优势。日本的军事科研经费增加也很快,1986—1990年期间,平均增
长16 2%,占日本防卫费总额年平均的1.8%,绝对量几乎翻了一番。
1991—1995年军事科研经费从1032亿日元增加到1523亿日元,占防卫费
·66·
的比重分别为2.48%和3.25%,年均递增8.9%,大大快于同期防卫费
的年均递增1.27%的增速。日本的目标是将军事科研费提高到占其防卫费
二总额的5%。西欧各国的国防科研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如法国在1994年的
国防费比上年增长3.6%,增加的国防费主要用于军事科研。俄罗斯在经
济连年衰退的窘境中不断推出令世界震惊的新式武器,如“白杨——M”型
洲际弹道导弹、高性能远程c一400“凯旋”防空导弹等,关键在丁俄罗
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提出并实施“宁缺人头费,小减科研费”的基本原
.则。俄政府不断调整军费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了装备费和军工科研费的比
重。1994年,俄罗斯国防科研费在整个国防预算中的比例从3.5%提高到
;10%;1997年,进一步提高到11%;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俄政府决定把国
防开支增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5%。使1999年到2000年年度的国防开
支达到iIZoQ亿卢布,国防科研费在整个国防预算中的比例还将有所增加。
,,轰此忍时,俄政府还采取提高烟酒消费税等措施,从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国
防科研。人均国民收入臾有300多美元的印度为做南亚次大陆的霸主也把增
,、加的军疑主要投入军事科技领域,以改变其军队技术装备落后的局面。印度
60t年代韵军事科研费仅占国防费的0.9%,70年代上升到1.9%,80年
代达到3.7%,平均每10年翻一番。进入90年以后,对国防科研的投入
筻是稳步上升。+如1996年比1995年增加12.66%,达到134,932亿卢
。比。.预计到;趣00年,印度的军事科研费占国防费的比例将超过10%,与高
j技术经济薜家保持的投入比例犬体相当。
科学技术加速度发装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断抢占军事
高科撬的制高点,取得高技术战争的军事优势,是各个国家永恒的追求。在
国家的安垒祷要‘、军备竞赛和高技术战争的共同催化下,‘构筑高技术战争军
事优.乳的羲右酾瞥掰科研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各国在国防科研上的竞
争犹如捷速了酌火车头,拉动着各国对国防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从而加速
将大量的经济资源转化为国防耗费。‘
三、凋舫工业的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
:。、j,
国防工业是将国民经济资源转化为国防消费晶的“加工厂”。国防工业
。、
的规模与结构的变迁反映了流向国防领域的经济资源的规模、结构种类及价
·67·
值的大小。从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的国防工业的变化来看,世界国防工业经历
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规模抗张,然后军民结合,直接规模缩小、潜在规模扩大
的过程和结构由低到高的过程。
20世纪上半叶先后爆发的两次越界犬战,加速了军工生产的发展。第
一次世界大战时,武器装备消费占军事消费总值的50%,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已经增至75%,武器装备的品种不断增多,产量剧增。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主要参战国共生产飞机8万架,火炮约15万门,坦克1万辆。第二次
世界太战时,;烹幂参战国生产的飞机扯第一次世界大战多2.8倍,火炮多
7倍,坦克务l勰倍。主要参战国的军火产品在整个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由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15—25%,上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5—60%。
从二战利冷戡结束这个时期,是世界国防工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4
大、技术水平提高的肘期。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的推动‘L-
下,美国和前苏联为了夺取世界霸权而展开的军备竞赛,实质上是一场军工“l
生产的竞赛。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军事指挥的自
动化,外层空间军事化。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定向能武器的出现,隐身技‘
术的应用,更加刺激了世界军工生产的发展,使世界军工生产规模达到-rN
人的程度。目前,全世界直接参与武器和其他专用军事装备生产的人员至少
有500万人≯如果计入间接参与包括非专用军品生产与劳务的人员,可能达
}
剑2100万人。·


据初步估计,全世界起码有75万名科学家与工程师参加军火研究与发
展工作(如计入辅助人员至少有150万人),约占全球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
学家与工程师总数400万人的18 5%。。

军火生产消耗了大量人类生活与现代工业所必需的非再生原料(包括油
料与矿藏资源)。50年代制造战斗机所需的钛约占飞机霪量身匀I{8一10%,而
80、年代先进的作战飞机则占20 25 96}、而且现在的某些潜艇壳体也屁开始
使用钛金属。以铝、铬、铜、萤石、铁、钛、锰、汞、铂、,银、t钨、锌、
镍、锡等14种金属为例,军用消耗约占3—11%。
全世界的军费开支约为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5 96,其中,军事采购
费约占30%。以1994年为例,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估计,全世界
军费开支约为8400—8700亿美元全世界的军工生产总值约为军费开支的
68·

28—32%。如果以30%计算,1994年世界军工生产总值约为2500—2600亿
美元。
?
世界军工生产的绝大部分是在工业化国家进行的。1994年一1995年,
美、俄、英、法、德、意大利和西欧其它7个较小国家的军工生产值达
1647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军工生产值2540亿美元的65%。
因为技术转让和扩散,国防需求增加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一些经济不发
达国家也都建起了颇具实力、初具规模或规模较大的国防工业体系。如印度
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体系,对国外的依赖越来越小,自给
率越来越高。印度已具备了自己建造大型永面潜艇的能力。自行研制的舰艇
有航母、核潜艇、导弹驱逐舰。自行研制的“阿琼”新型坦克可以抵御超速
穿甲弹和高爆反坦克弹的袭击,是一种火力强、机动和防护性能好,被誉为
“重量级’’的主战坦克。该坦克的其他性能指标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印现
已开始研制用于2005年的现代化轻型战斗机。此机具备现代导航和瞄准系
统,续航能力强,能够实施空中加油,可与苏一27飞机抗衡。此外,印度
还具备核武器和中远程导弹的研制和生产能力。
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使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主要军事
大国纷纷调整了自己的军事战略。战略调整的结果是军费支出被削减,武器
装备采购量日益下降。特别是各主要军事大国确定“多研制、少生产”作为
今后国防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充分节约和发挥国防费的作用后,军品需求
减少,军事订货不足,致使国防工业陷入了困境。因此,各生要军事大国都
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调整国防工业。i
缩小国防工业规模,军工企业进行合并与联合。西方各幂事大国缩小军
工规模,进行军工企业合并与联合的步伐较快。例如,美凰在80年代末军
工企业拥有雇员630万人:到1996年只剩下450万人。,诸国的军工企业雇
员人数由冷战时期的30万人裁减到1995年的19万人左右。雇员犬量被裁
减,意味着大量军工企业关闭或进行合并。1994年4月,美国格鲁曼公司
就兼并了诺思罗普公司的部分业务。年末,美国航空航天领域的第主犬企业
洛克西德公司与第三大公司马丁·马利埃公司合并为洛克西德。马丁公司集
团。德国的一些主要飞机发动机、电子设备、航天和飞机企业组成了以通用
电子公司为首的集团企业。英国军用飞机、导弹和军械公司联合组成了欧洲
·69·
最大的防务公司——英国航空航天公司。收缩军事工业规模,军工企业进行
合并与联合,有利于获得大宗的武器订单,降低武器装备成本,提高竞争力
和利润。j ·、
、“
.。
通过“军转民”、“军民结合”、“民转军”战略,实际上扩大了军事工业
的潜在规模:世界备国非常重视并纷纷采取措施支持军转民、民转军与军民
结合。军转民与军民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军工企业与商业厂家进行合
并与合作,如通用汽车公司兼并了休斯飞机公司;技术转移与扩散。这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军工企业转产民晶,如有军事需要可立即转产军品。二是
军用技术民用化、商品化。这既有助于保护国防工业基础,又有助于促进国
民经济发展,改善国家经济状况。近年来,在高技术经济国家出现一种新趋
势,即“民转军”。‘些高新技术商业公司打入军品市场,将民用技术军事
化,这样可使军事领域获得最新的技术,保持军事技术优势。因为,在某些
对军事优势至关重要的领域,如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和高级材料等领域
民用技术水平已超过军用技术。实旌“民转军”,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军事需
要,增强军事技术优势,还有利于节约成本,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在一
些高技术经济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不少的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并可转为军用,转移的势头与潜力非常之大。从这意义上说,周防工业的基
础蕴藏在民间技术和民间企业之中,其规模不仅没有缩小,反面增大,它所
控制的国民经济资源随时都能转移到国防领域。。.
调整国防工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减轻经济负担和适应高技术
战争的需要出发,各主要军事大国纷纷淘汰和压缩传统落后的军事工业,保
留那些不能军民结合或不便于军民结合生产而军事又必需的产品和产业,重
点保护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如美国发表的<国防科学技术战
略》确定了基础研究的19个技术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推进与动力、航空器
与航天器、!制造科学与技术、建模与仿真等。这些技术对满足未来军事需求
拿关重要。法国在缩小国防工、啦规模的同时,把导弹与核武器作为重点,继
续发展所需关键技术。总之,大国或比较太点的国家都在尽可能发展军事尖
端科学技术产品,都企图掌握导弹、核技术、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等新技
术。国防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后,国防工业总体规模被压缩,但国防工业所占
用和消耗的经济资源的价值却大为提高。如现在生产一枚智能导弹所耗费的
·70·
成本价值高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美元,相当于传统炮弹价值的几十万到几
百万倍。同样,生产一架隐形战略轰炸机。其成本价值高达几千万到几亿、
甚至几十亿美元,这是传统作战飞机不能比的。因此说,国防工业的潜在规
模实际上是在不断扩大,耗费的经济资源更多,它只不过是以压缩规模、军
民结合、寓军平民、结构升级的形式将经济资源耗费的增加从有形变为无形
而已。
四、世界军品贸易的动态变化
世界军品贸易的动态变化也能充分反映高技术战争的“趋光效应”。
+ 现代军品贸易之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武器装备的科学技术
密梨程度高,研究与开发耗资大,淘汰率商.需要较强的经济、科技实力作
基础;二是低技术经济国家原有装备水平差,本国科技水平低和缺乏军工生
产能力,军队所需武器装备只能依赖进El;三是感受到强烈的高技术战争威
胁;捌是武器装备出口竞争和供应源充分,以及国内需求减少需要借助出口
泉维持他们的军火工业。“ 7
1 近20年世界军火贸易的动态变化完全是高技术战争驱动的结果。二战
以后对70年代t缱前,工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军火出口比较有限,这
二时期衡率吠贸易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盼。进入70年代以后,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称霸世界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耗费巨额筑金研究和
、并没商新技术武器装备,辩且直接出兵侵略别国或支持各自的代理人进行战
”争i造成世界形势非常紧张,大大激发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需求。因此,世
界军炎贸易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即对发展中国家的军火出口急剧
扩大,带动了t世界军火贸易整体规模的扩张。以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
。’1971年发达工业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军火总额为126亿美元,:1977年达
鲥225。亿美元。,在1980——1989年问,世界军火贸易在1987卑以前,基本
t,t是_上升趋势,而在1987年以恬,则是下降趋势(见表120这,情况。正
’=好对应了当时世界形势变化的特点。到了80年代末期,前苏联国力衰退,
’争霸世界力不从心,军备竞赛承受不起,冷战趋向结束,武器装备需求下
降,因而世界军火贸易额减少。
表12 80年代主要地区军备出口值
(按1985年价格计算,单位:百万美元)
国’别1980年1985:年⋯ 1996年1987芷1988短1989年
一苏联+, 277 ,8563。|} ·10327 j 10759 8238 8515
慕国5637 4024. ,4925一, 6270 3649 2528
法国2617 3588 3355 2518 1312 ,1527
英国725
1’
903 1020。1530 1165 993
西德283 395 649 252 480 149
其它国家885 1038 1132 1638 1618 1301
总计21189 20576; 23魏赫j 26170 19256 16301
资料来源: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世暴经济与裁军)1990年年鉴
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裁减兵员,压缩国防开支,减少军备订
货。大批坦克、飞机和武器弹药一夜之间变成了、“多余物资”。世界格局的
变化,使冷战时期建立在军事威慑基础上一度十分发达的国际军火交易,由
旺转平。例如,1990年世界军火贸易年销售额仅为217亿美元,比1989弹
下降35%。.
但是,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特别是美国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亮相和上
乘表演激发了中东国家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国家的防务意识,再度激活世界军
火贸易市场,世界军火交易蒋度红火起来。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给本
已兴旺的军火贸易再添一把火,使近年来世界军火销售额有增无减。t993
回升到319亿美元,1995年为369亿美元,1996年达到399亿美元。,o据伦
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1997年。全球军火贸易实际价值达560
亿美元。1998年则比上一年增加了9亿美元,达到569亿美元。
世界军火贸易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80年代主要是美苏两个大国
垄断市场。
进入90年代以后,变为美国独执牛耳,其它国家群雄争起。美国连续
8年军火销售量雄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市场总额的49 96,t998年其军贸价
值总额达265亿美元。法国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国。进口国
家主要是低技术经济国家。沙特进13军火占世界第一。1998年共进口了104
亿美元的各类武器。台湾位居第二,进口总额达63亿美元。就连世界。生最
贫困国家之一的埃塞俄比亚也进口了4亿美元的武器。非洲军火需求成倍增
·72-
长,印巴成为军火潜在市场。总的来说,中东仍是世界最大的军火市场。
军火贸易的技术起点不断提高:虽然“二手”武器装备在军火市场唱主
角,但各国开始大力推销高新技术装备。这是因为,“海湾效应”和“科索
沃效应”蛹j激武器进口国求高求新;世界武器出1:3国增多、军火销售争夺更
加激烈。例如,俄割武器在海湾战争中的声誉受损,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
场,迫使他们拿出高技术产品抢占市场。近年来,俄罗斯主动以核技术、航
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型发动机技术、中性粒子柬技术等一批高技术和高
技术装备、设备和产品来吸引西方各匡;美国以对外军售为重要手段,扩大
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影响,干涉他国内政,企图将采购美制武器装备的国家或
地区纳入势力范围;武器装备出口的经济目的日益突出。军火外贸不同于一
般的商品外贸,它既有经济内涵,更有政治内涵和军事内涵。近年来,大部
分国家的军火贸易更注意经济内涵,即输出军火赚取美元,以获得更大的经
济利益。这方面的突出例子要数俄罗斯、以色列和巴西。
世界军火贸易持续增长,是拉动世界国防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武
器出1:3国来说,要研究与开发军事高技术,扩大国防工业生产,必须增加相
应的国防费用,消耗更多的经济资源;对于武器进VI国而盲,要进IZl价格昂
贵的武器装备与技术,同样必须增加相应的国防费用,需要把更多的经济资
源转换成武器装备。今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周期
缩短,高技术战争水平的提高,以及霸权主义引起高技术战争威胁的存在,
武器装备就有需求和市场,军火贸易就会增长。
√ 第Z-节高技术战争“趋光效应”的解读
仔细解读高技术战争的“趋光效应”,从中可以读出一些深刻的内涵。
+l 1
.-- 一、高技术战争“趋光效应”产生的原因’Ⅵ
t } 一
高技术战争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产生如此强烈的“趋光”敦应喔?古
人云:“兵者,国之大事也。”在当代,高技术战争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
界上的国际地位及其前途和命运,不能不引起备国的高度关注。世界范围不
断加剧的经济、军事、政治、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特别是政治、经
·73’

济、军事领域日益复杂的矛盾斗争,推动着高技术战争不断走向实践,威胁
着一些国家的国防安全与经济安全。荐者,军事高技术内部矛盾发展,从根
本上推动军事技术革命不断发展。这就促使任何一个希望在未来高技术战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军队或国家,必须在军事技术革命浪潮中有所作为。
、科学技术是人类长期以来对社会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军事作为
以战争为核心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发展从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形
态由冷兵器战争发展到今天的高技术战争,无不是科学技术进步并应用于军
事领域的结果。军事领域一直是吸收、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最多、最快,对科
学技术更新的反应最灵敏、最迅速的社会活动领域,许多新技术都是首先应
用于军事上,甚至许多发明和创造首先在军事领域取得突破和进展,尔后才
转为民用。比如,从50年代开始,以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展为标志:信
息电了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该领域的技术成果几乎都是美国军方为军事
目的而开发的,然后日本将美国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技术引进过来,成功地
应用于民用生产领域,通过扩大其用途而使上述技术,特别是所谓“芯片”
(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当科学还处于胚胎的时
候,人们就开始把仅有的知识和经验用来为战争服务,如奴隶主和封建统治
‘者总是调集当时最优秀的工艺师制造兵器,火药一经发明很快就用列战争
中,等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强烈地影响且直接决定
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着高技术战争的胜负,因而人
们愈来愈重视军事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军事技术因此常常处于整个科学技
术的最前沿。军事高技术应用于高技术战争所产生的高效作用,刺激新的军
事高技术不断问世,优先运用于当代最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促使大规模的
国际性军备竞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中,谁在高技术
方面取得优势,谁就在国际事务中多一份发亩权;谁在军事高技术方面占
先,谁就在高技术战争中多一份主动权。为此,强者欲更强,弱者欲追赶,
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国际军备竞赛。但在高技术战争中,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永
无止境,根本动因在于军事技术内部矛盾善的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推动。譬
如,冷兵器时代的“矛”和“盾”,热兵器时期的坦克与反坦克武器、飞机
与高射炮等,都是如此。军事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同样具有攻防互寓、矛
盾相制的特点。为_『对付现代化的侦察和监视,就必须发展隐形技术和隐形
-74·
兵器,促使作战飞机、舰艇进一步向隐形化发展。而隐形兵器的发展和运
用,势必使现有雷达的作用大为降低,甚至威胁现有预警机的安全,反过来
又迫使雷达预警系统作必要的改进,促使雷达技术进一步发展。所以,世界
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矛盾冲突和军事高技术内部的矛盾运动是高技术战
争。‘‘趋光效应”产生的直接原因。,
3此外,高技术战争还可产生一个有益的“副产品”。为高技术战争目的
臻发的军事高技术不仪仅只有军事用途。许多军事高技术虽是为高技术战争
丽砚究和开发的,但同时可直接应用于或转化到民用生产领域,或许多本质
上就是军民两用技术,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能带
动、影响和生产一系列新兴的民用科学技术及产业。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高
技术经济国家越来越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或军事高技术的“军转民”,
使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 上述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产生一种综合力量,成为推动高技
味战争不断向前发展钧强大的动力源,调动和吸引着国民经济资源源源不断
地溃晌国防领域,并具有加速转移的趋势和规律。
㈡∥、、一‘1
4。=、“趋光效应”与资本的求利本性
乍一看,高技术战争的“趋光效应”与资本的求利本性是风马牛不相及
的两码事,可是细探下去,可以发现,产生高技术战争的“趋光效应”的总
根源却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资本求利本性。资本求利并追求利润最大化
是资本的本性。只要资本存在·天,它就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增殖。但是,
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是依靠饱吸工人阶级钓血液和掠夺殖民地而孕育
和发展起来的。现在它依然保持着增殖的活力,j更重要的是,它依然保持着
。求利增殖的欲望。? 一.. 、
、在求利的共同目的下。---各种资本互相勾结。=互_相利用,构成一橱各种资
本交织一起的?求利图”。首先是高技术经济国家中的商业家;由于科学技
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国市场的有限,他们自然欲获得有利可图
的更大市场。但因关税的流行,贸易壁垒的障碍,他们常常觉得在别国统治
下的领土上遇到重税的阻碍,为免除这些阻碍,他们希望本国政府统治的地
域愈大愈好j因此,他们都愿意赞助本国政府在无大危险的情况下,扩张他
·7与·
们利益范围的地域。与此相呼应的还有制造业家,当他们的原料来自国外
时,也希望原料来源地成为本国政府统治下的领域,这样就可获得比竞争者
更为有利的地位。t金融资本家的求利冲动,较商业上的求利欲更有力地驱使
其政府从事于开发新的势力范围的角逐,获取种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特权,从
而攫取高额的投资利益。还有一种特殊而强大的利益集团,这就是军工产业
集团。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总是希望造成各国从事于战争准备的火药味,
从而取得有利可图的军火订货单。如果世界真的有一天远离战争,永远和
平÷,相安无事,那才是军工产业集团最大的悲哀和不幸。为此:霉工产业集
团为了自己的利益,总要不断制造敌人,制造战争。这就是为什么,武器装
备茬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已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美国,对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
“忧心忡忡”。军工产业集团在美国政治中势力非常强大,美国的国防政策在
很大程度一直受美国军工产、肚集团的操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
其70年代初发表的(新工业国家’一书中指出,军工集团不仅决定着武器
的开发和研制,还决定着武器的采购和部署,也就是说,决定着谁是美国的
敌人。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冷战期间,,兼圈的
军工产业集团通过夸大苏联的军事威胁,从而使美国政府保持着庞大的国防
预算。苏联解体后,美国军工产业集团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需要寻找一个
新的敌人,以重新将国家安全置于首要地位。90年代初。美国在中国人权
问题上大做文章,中国成为美国军上产业集团寻找中的潜在敌人。从1992
年以来,有关中国威胁论被美国舆论界炒得拂沸扬扬。可是冷眼蹋之,每年
有关中国威胁论宣传的高潮,都是美国国会讨论政府预算的时候。在所有这
些新闻炒作的背后,都不难发现美国军工产业集团的阴影。这也就难怪甍国
国会非常大方,在讨论和批准2000财年国防预算时,比克林顿提交的预算
报告还增加了83亿美元。军工产业集团还采取~系列行动,迫使克林顿政
府尽快实施在美国部署导弹防御计划。一旦美国政府批准实旖这一计划,美
国军工产业集团又可以财源滚滚。但是,各国的军工产业集团并不满足于本
国政府的订货单,还想方设法说动他国政府购买他们的新武器,。“促成战争
的恐怖和国际间军备的竞争,是他们全体的利益”。由于“他们的成功,各
国政府相互间的猜疑和恐惧愈演愈烈,从而使战火爆发的材料愈堆愈高”。
各国政府之间的角逐,实质上是各国政府用外交和军事力量作后盾,支
·76·
持他们的商人和特权追求者的活动。正是各国商业家、金融业家和军工企业
集团的竞争,才导致各国政府间在阳光下的公开争夺。政府实际上就是各种
资本的政治化身和集合体,以其特有的力量优势进行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
角逐,谋求扩张他们利益范围的地域,而且利益范围的地域愈大愈好。之所
以当今世界霸权主义阴魂驱之不散,世界有人如此热衷单极世界,就因为单
极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制约。没有制约就可以随·G-所欲予取予夺。这一追求
已在克林顿的‘本书中表白得非常准确。书中说所有美国人都希望实现一个
“美国梦”: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书中还诚保持强
有力的军事力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战略,美国要为“2l世纪成为美国
世纪做好准备”,要实现“美国梦”就不惜让世界流血。、
由于资本求利本性的作用,世界不可避免地存在单极与多极之争.世界
各国展开政治、经济、外交上的角逐。当利益冲突不可调和时,就用蛾争开
道。此时就顾不得你是“民主”国家还是“专制国家”,是西方价值观,还
是东方价值观,是相同的意识形态;还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因为只有永恒的
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否则,就不会出现美国动用“三m一”超级条款制
裁日本、美国与欧盟之间的“香焦大战”等贸易摩擦和争端。当然,在这种
角逐中,同盟和联合是必然的产物。因为资本的实力有大小之别。即使赘本
的实力再大,、它也有感到力量有限的时候j、资本实力弱小,,它就更需耍稽助
外在力量来实现自1已利益。。所以,各国资本在利益)申突和对立的前提下,1也
有利益一致、互蒯妥协、互相利用的1时候。现在回头反思海湾战争和科索沃
战争,就能悟出美÷日、英、法、德以及其它I~些国家为什么能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给伊拉克、谢斯拉夫输送“民
主”,“挽救人道主义灾难”。只不过是这些地方关系到他们共同的经济利益
和战略利益。同样,这些国家鼓吹。“中孱威胁论”,都非常“关心”中国的
人权状况,也是一样的原因。~7
资本求利并追求最大利益的本性,决定了资本的贪婪无止境,’其发财的
胆量比天大。1999年有两本新书在美国尤其畅销,一本叫<发财的胆量),
另一本叫<贪婪就是好>。这两本书可谓道出了某些国家的心声,也是其活
生生的写照。贪婪导致霸权,霸权需要战争支持,聚财需要战争开道√可
是,事情还不止如此简单。既然资本的本性是一样的,那么,大资本与小资
·77· .
本之间就会发生利益冲突,世界霸权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之间以及地区霸权
主义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和战争。最要紧的是,代表被剥削、被压迫、被统治
者的正义和革命的力量,要消灭剥削和压迫,消除不平等的根源,就会与代
表各种资本利益的大小霸权主义进行长期的、坚决的斗争与较量。各种唯利
是图的资本不仅不愿使自己的利益受损,更不愿自己被消灭掉。各种资本总
会尽其所能采取各种方法来维持和获取更多的利益,最好的方法萸过于战
争,在当代就是高技术战争。利用其资本实力的优势,与你进行高技术战
争,打垮你的经济基础,降服你的斗争意志,使其自由自在地求利发财。更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高技术战争还是“一棵摇钱树”,军火订单似雪片飞
来,美元似春潮滚滚而来,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哪管别人遭殃
不遭殃。有如此之多的好处和利益,多打凡场高技术战争何乐而不为呢?代
表不同资本利益的霸权主义者对高技术战争如此热情和钟爱也就不足为奇,
高技术战争产生“趋光效应”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拨开层层迷雾,资本的本性才露出峥嵘。前面虽然论述了科学技术的进
步是产生高技术战争“趋光效应”的一个直接原因之一,但它不是原动力,
而是手段,正像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一样。科学技术进步可以用
来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促进社会进步,也可以用来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术水
平.制造花样不断翻新的杀人武器,关键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发展和利用科学
技术进步。而真正利用科学进步来不断促进高技术战争的发展,产生高技术
战争“趋光效应”的总根源还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于资本的求利和剥削
本性。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高技术战争,消除高技术战争韵“驱光效应”,
化剑为犁,充分利用全球经济资源,为全世界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推动人类
社会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彻底推翻资本主义,消灭剥削制度。
二、“趋光效应”与“弹簧效应” ‘
“趋光效应”与“弹簧效应”.这也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概念,但他们又
确实被美国运用在一起了。
.有识之士都明白高技术战争会产生“趋光效应”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山姆大叔”不仅明白这一点,而且曾经成功地运用了并且还在运用它来达
到自已的战略目的。荚国在与苏联进行长达几十年的军备竞赛中,深切体会
·78·
到现代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军备竞赛对经济实力的高度依赖性及其对国民经
济造成的沉重负担。由此及彼,美国依赖自己的强大经济实力,制定一个耗
资巨大的长期军备竞赛战略,从经济上拖垮其竞赛对手苏联。经济实力本已
颇为强大的苏联,误入美国设下的圈套,与美国进行“一对一”全面抗衡的
军备竞赛。但苏联的扬军抑民型经济不能为其庞大的军备竞赛提供持久的经
济支持,终因军备竞赛占用和耗费其过多的经济资源而导致经济崩溃。虽然
美国达到了其战略目的,但它奉身在这场军备竞赛串也实劣受损。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纷纷裁减军备,集中财力发展国民经
济和科学技术,世界各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最为突出的是,中国等
一些国家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同
时,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发展,霸权主义受到挑战。美国1认为.无论是中国
的发展。还是西欧、日本等国的崛起和强大,都是对美围的霸权地位的挑战
和威胁,这是美国最不希望的事实。但对这么多国家,美国没有办法去扣压
和制裁,不让他们发展和强大起来。最后,美国还是想起了运用老办法,即
利用高技术战争的“趋光效应”原理,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将肥的拖
瘦,瘦的摘垮。
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轻易上美国的当。例如,中国是美国的心头大患.必
欲搞垮而后快。而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对此,美国心生毒计,运用
“弹簧效应”原理,加大对中国的武力刺激力度。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弹簧
的反弹效应不会陌生:当弹簧受到的压力越大,它的反弹力就越大。弹簧如
此,国家也形同此理。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的威胁越大。反应就越强
烈。反之,相安无事时就不愿把更多的钱花在国防上。深谙此理的美国采取
一系列行动。如增加对台军售,欲将台湾纳入其导弹防御系统;1999年5
月8墨,蓄意用导弹袭击甲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然后美国率先大幅度增加
军费,造成一种咄咄逼人的形势。美国希望通过这一切手段来增加中国弦安
全危机紧迫感,打乱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将中国拉进军备竞赛的行列。拖
垮中离经济,达到不战而胜之目的。对付如今的俄罗斯,英园通过北≯东
扩椎遘到俄罗斯的家门口,挤占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阻止俄罗斯东:ii
再起。时付日葫强大并具有独立和离心倾向的欧泓盟国,通过科索沃战争轻
丽易蔓÷醛杉其纳入军备竞赛跑道,、
·々o
面对美国的“弹簧效应”战略及其目的,中国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
第一,不与美国进行全面的军备竞赛;第二,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
赶,有所不赶的策略,重点研制和发展自己的“撒手锏”,以能有效对付蓄
意挑衅和侵略,避免发生南斯拉夫式的丧权辱国之耻;第三,继续坚定不移
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哼毛厶,坚持改革开放。俄罗斯因受经济困扰无力像前苏
联那样进行全面的军备竞赛,但还是无法容忍“俄罗斯的国防实力已衰弱到
任何人都不把它放在眼里的地步”,决定要增加国防预算,重点研制高技术
武器系统,以保持“关键技术”领先的优势。不过,从报纸上还是看到不少
国家和地区纷纷增加军费,购置军火,大有热火朝天之势。看来美国对高技
术战争的“趋光效应”和“弹簧效应”的掌握和运用还是产生了一定的效
果。
西谚有云:“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
一切对无辜者的疯狂之举,必将付出沉重代价。岂不见昔日横行霸道了
400年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变成了别人的小喽罗!
·80·
第三章“j提高效能——化解刚性资源约束与
: 高技术战争高耗费的矛盾
凡战争都需要耗费,从来没有不耗费的战争。问题在于,高技术战争的
耗费与蟛往战争的耗费相比要大得多,并且由于高技术战争“趋光效应”j的
作用而呈现不断增加之趋势。世界的资源有限,许多稀有资源、不可再生资
源是消耗一点就少一点,各国经济发展有限,还远远不能供应和满足日益增
长的世界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之需要。急剧增长的高技术战争耗费更是习Ⅱ戚了
这种矛盾。因此,现代高技术的出现和高技术战争形态产生的耗费、效益和
效费比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思考。
第一节刚性资源约束与高技术战争高耗费的矛盾j
无论是从现实与长远看,还是从高技术经济国家与低技术经济国家看
刚性资源约束与高技术战争高耗费酊矛盾都同样存在。
一、高技术战争的高耗费
战争的耗费随着战争水平的发展而一直皇增长之势。恼技术战争更达到
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高技术战争的高投入:
高技术战争的高耗费首先表现为垦太的,国防投入?二从毽界范围看,每年
全世界的国防投入高达近万亿美元,这几乎相当于中国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的总和。从各个国家看,有的国家如美国的国防投入高达近3000亿美元,
曾经超出3000亿美元,不知要相当于多少个低技术经济国家一年的国民生
产总值之和。有的画家军费总量虽不大,但占其7国民堑产总值的比例却相当
高。根据对1977年91个国家的国防费开支资料分析,其中国防费占国民生
产总值313%以上的有2个国家,占20一相9%的有2个+国家,占10~19.
·8】·
9%的有8个国家,占5—9 9%的有18个国家,占3—4 9%的有27个国
家,占2 9%以下的有34个国家。经对照1992年上述91国的国防费资
料,国防费在各百分比段的分布和具体比例基本上无大的变化。从每次具体
战争看,战争投入也迅速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每天平均消耗费用为
1.94亿美元;越南战争时为2 3亿美元;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每
天消耗费用均为2.78亿美元;英阿马岛战争共消耗双方638亿美元,日平
均消耗量为8亿美元。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耗费640多亿
美元,其中“沙漠风暴”43天消耗470亿美元,平均每天消耗11.2亿美
元。这样一场中等规模的高技术战争,耗费之大令人咋舌。这还不包括参战
的伊拉克及英法和有关的中东国家军队所耗费用。海湾战争如果持续半年,
按每天耗资11亿美元计算,则需2200—2080亿美元;如果打~年,则需
3700—5500亿美元。据有人测算,美国原在欧洲的驻军如果打持续一年的
常规高技术战争,计划耗资将达15000亿美元,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消耗总
额还高出3000亿美元。从歼灭一名敢兵的成本来看,据估算,拿破仑时期
消灭一个敌兵花费3000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歼敌成本上升到2、1万美
元,二战时为20万美元。朝鲜战争时美军要花赞57万美元的代价,马岛之
战时就高达285万美元了。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歼敌成本虽无人测算,
但根据它所消耗的巨额战费与其所消灭的军人数目之比估计.其歼敌成本则
远远在马岛战争之上。
高技术战争的高投入,主要原因在于研制与生产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高额
费用。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所需费用非常大,并
随时间的推移还在成倍数地增加。二战期间,美国研制第一批原子弹的曼哈
顿工程,历时3年,耗资近20亿美元。60年代初,美国为实现阿波罗登月
汁划而研制发射的“土星一5”火箭及飞船,历时8载,耗资300亿美元;
80年代初,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预计整个体系的建成要耗时20
余载,耗资i万亿美元。另据有关资料表明,飞机的主要性能每增加1—2
倍,其研制费用就要增加4.4倍s如今美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和研制的
“NMD”和“FMD”两个系统,从1995年1月到1999年3月,研制试验费
用已耗去数百亿美元丽进展尚不大。如果全部完成其研制试验任务,其耗资
量电会捐当惊人。
·“2
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周期长,耗费大,比一般武器凝聚着更多的知
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导致其采购费用也十分高昂。从下列一组数字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这种惊人的变化。二战结束时,几种主要武器装备的单价是:坦克
5万美元,战斗机10万美元,航母也只有700万美元。海湾战争中美军使
用的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单价则为:M1坦克200万美元,M1AI坦克
440万美元:爱国者导弹110万美元;F一11l超音速战斗机3590万美元,
F一15战牛机5000万美元,F 14雄猫战斗机7200万美元,F一3空中预警
机和R 52战略轰炸机均高达1 l亿美元,F一117A隐形战斗机1 6亿美
元,E一8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机高达4.25亿美元;参战的航母
为30—35亿美元。到科索沃战争时,巡航导弹每颗价格100至200万美:元,
B一1轰炸机每架2 5亿美元,。B一2隐形轰炸机每架超过20亿美元。从整
个战争投入的武器装备的总价值比较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参战围共生
产了19万架飞机,9200辆坦克,14万门火炮,总价值只有20亿美元。二
战中,各参战国共生产了70万架飞机,30、万辆坦克,104万门火炮,总价
值也才有400亿美元。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部署在海湾地区的武器装备,
有作战飞机2200余架,直升机1960架,舰艇240余艘,坦克3360余辆,
步兵战斗车4050辆,总价值达1020亿美元。如不考虑币值的变化,现在
20亿美元只能生产19架F一117A隐形飞机或667辆M1A1坦克;400亿美
元只能生产377架F一117隐形飞机或1.33万辆M1A1坦克,B一2隐形飞
机在1989年为5亿美元,到1995年则为8 5亿美元,如今高达几十亿美
元。这种增加几十倍至几百倍的采购价格使各个国家的装备费用剧增,美军
1971一lC)80年10年间的采购费为2358.9亿美元,而80年代则猛增到
8091 76亿美元。美军1971 1980间的维修费就高达7448 56亿美元。
此外,1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加快,无形损耗加大,使武器装备的全寿命期费
⋯ ·
用增加。
罔此.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各国的国防费
用投入激增。如美国1971~1980年间的国防费为10020 41亿美元.平均
每年为。1000亿美元,而i981⋯i990年间,则猛增到26043.93亿美元,平
均每年离选。o oo多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财力消耗,对战争驭方都是一·个量
大的努#毋积,{仅⋯般冒家的财力难姐承受.就是像美酲这洋幻头髟经萨
大国也难以支持旷日持久的高技术战争。
2.高技术战争的巨大物资消耗
高技术战争的高耗费不仅表现在高投入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战争物资损
耗明显增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战争水平的提高,高技术战争在弹药、油料等各
种物资的哨耗和武器装备种类投入上不断增长。据统计,海湾战争中,美国
从国内运往中东的各种物资相当于美国的一个中等城市搬到了海湾地区。首
先,弹药的消耗剧增,且精确制导弹药份量增大。与以往战争的投弹量相
比,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美军共投弹68万吨,月平均近1 9万吨;8年
的越南战争,美军共投弹750l万吨,月平均7.8万吨左右;而43天的海湾
战争,仅战略空袭的第一天,投弹量就高达1.8万吨,整个战争投弹50万
吨,月平均高达35.7万吨。其次,油料消耗惊人。高技术战争中的各种先
进的武器装备,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到海里游的,等等,都是“油老
虎”,离开油料寸步难行,就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其战斗效能。如美国的“中
途岛号”航母,。排水量6万多吨,是美国现代航母中的“小老弟”,但其航
母编队每隔4—5天就得补充一般燃料6万多吨、航空燃料3万多吨;美国
其它的航母吨位更大,大的9万多吨,小的8万多吨,其航母编队的燃料消
耗就非同一般了。高速度的高技术战争在物资消耗上也是高速度,反映在后
勤保障上,是高强度保障。在这方面,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初具代表性。
在海湾战争中,50多万美军仅水、食品等生活物资每天需消耗5万吨,航
空耗油每天45吨,每个装甲师每日耗油3500吨,每个航母群每日耗费各种
物资2万吨,7个航母群每月消耗380—420万吨物资,每个地面师平时日
耗1000吨,,战时最高日耗在3000—5000吨。在5个月内,美国为50多万
军人提供了补给。劫务、装备、维养和战区运输各方面的支援,保养了51
种主要武器系统。将13亿吨物资从港口运到战斗部队手中;为武器装备系
统提供了25亿美元的弹药;在作战高峰期,每天发送1900万吨的燃油。在
实施紧急空运的两个月中,每天约有124架运输机在中东各机场着陆,平均
每10分钟一架。在战争的第一天,使用了部署在海湾的近1/5的巡航导弹。
多国部队每天出动飞机多达2000—3000架次。弹药、油料、仪器等物资反
映在人均日消耗量上,也是成倍增加。50年代,美军{朝鲜战争中人均日
·84·
消耗物资92公斤,比二战时增加1倍。越战时为117公斤,是朝鲜战争的
1 3倍。70年代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蹦军仅弹药人均151消耗就达250公斤。
80年代的马岛战争,英军仅油料人均日消耗达270公斤,为二战时的13.5
倍。90年代的海湾战争,美军航母编队入均消耗高达1100~1380公斤,.为
二战时的55倍到69倍。据不完全统计,美军在半年的海湾军事行动中,50
多万人共消耗各类物资3000余万吨,相当于前苏军1000多万军队在4-年之
久卫国战争中?肖耗6000余万吨物资的一半左右。目前对科索沃战争的物资
消耗还未有准确统计,但从美国军队开战几天就?肖耗完其贮存的所有巡航导
弹,致使生产巡航导弹的军火公司连续两个月加班加点拼命赶造,就可对其
巨大消耗窥见一斑。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装备的大量使用,
作战物资的消耗将会越来越大。
3.高技术战争造成的间接损失大’
C3I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筹高技术武器的使用,可以改变传统的破
坏方式,战争规模、能量释放、力量运用等,一般都可以根据政治需要进行
严格有效的控制,使各级作战单位能够根据政治要求,童点打击对方的战略
和作战重心。在海湾战争中,“战斧”式巡航导弹能识别伊拉克掩体并且能
够破门而入摧毁之。多国部队在巴格达摧毁了大约50个军事目标,却没有
、对城中的其他50万个建筑和设施造成大的损害。在将来,定向能武器投入
使用后,使武器的命中精度、命中效率、打击力量与传统武器相比都有质的
飞跃,这不仅使战争能限制有限范围内,而且甚至是只针对一些点状目标区
域。
_
但是,这种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提高破坏的效率。如有人统计
过,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导弹和炸弹的园概率误差基本上在1—3米左右,
个别达到9—10米的范围。虽然高技术武器装备能在战争中避免或减少对无
关目标的损害,但它攻击的除了对方的指挥中心和军事目标之外,大量的经
济目标,如桥梁、公路、铁路、能源、,“播电视等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因
其具有向战争提供潜在支援的能力,在战争中往往也成为披打击的对象。高
效率的破坏正好加大了对这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的损坏。此外,、对
能源、化工等厂矿的轰炸,贫铀弹等亚核武器的使用等,造成大面积的环境
1污染和破坏,既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又对经济发展造成损失。据专家分
·85-
析,北约轰炸南斯拉夫造成的环境污染,恐怕要影响南斯拉夫一至二代人。
因此,高技术战争造成的间接损失大于直接战损,产生的效果既广阔叉深
远。比如,、_场海湾战争,伊拉克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导致了90%
产业工人失业,科威特遭受各种经挤损失达600亿美元,重建费将高达700
—1000亿美元。据阿拉伯基金会统计,海湾战争给海湾地区各国造成的直
接、问接损失,、预计总共可达8000亿荧元。而且,因制裁伊拉克造成世界
各国的经济损失亦难以计数,战争造成的世界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无法予以估
量。科索沃战争给南斯拉夫造成盼经济损失也同样惊人。
高技术战争造成的巨大间接损失j虽然不是表现为现实的国防投入;但
它造成的损失之大远远大于现实的国防投入和耗费,并且其对经济发展潜力
的破坏,造成长远的经济损失。所以,计算高技术战争的耗费,不能只看其
现实的战争费用和物资消耗,还应计算其造成的巨大间接损失,并且其间接
损失要大于其直接耗费若干倍。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技术战争的耗费之大,
简直是前所未有的。
二、经济资源的刚性约束
与高技术战争日益增长的高耗费形成矛盾的是经济资源刚性约束。无论
科学技术怎样发展,高技术战争都离不开经济资源的支撑,而且科学技术越
发展,高技术战争耗费的经济资源就越多。.
养育人类的地球虽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提供了
可靠的物质保障,但是,地球上的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还
是有一定限度的。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划分,地球资源可分为可用资
源或经济资源和不可用资源,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不可用资源,甚至是有害
资源。就是可用资源中,又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
等矿产资源。而对人类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关系特别重要的芷是各种矿产资
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千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目前开采一
点就少一点。难以再生。尽管有的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很大,可是世界人口
基数也很大,并且还在快速增长,人均占有量就不大了,况且还有许多资源
属于稀有资源,储量非常有限。现代工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消耗掉大
量的矿产资源,开始出现资源危机。据专家分析,石油、煤等主要工业资源
·86-
只能开采几十年到100多年。加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资
源的浪费,使许多经济资源消失或变得不可利用。现有的可用资源不仅要满
足当代人酣生存和发展需要,更要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
能吃子孙粮、断子孙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对经济资源的更多消耗,人
类可用的经济资源越来越稀缺,对经济发展与高技术战争高耗费的需要形成
刚性资源约束。
当然,上述资源约束还只是一种远期的资源约柬,真正对高技术战争高
耗费形成现实约束的是当前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高技术战争的高耗费
必须依赖国防费的较快增长。国防费是从国民收入经过再分配来的,主要来
源渠道是国家财政。国防费数量与所占比例必须受国民收入总量和国家财政
收入的制约。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财力、物力是一个确定的量。其中,用
于国防建设的部分增多,用于经济建设的部分就会减!p;用于经济建设的部
分增多,用于国防建设的部分就会减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存在着此消彼
长的矛盾。
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决定了国民收入总额有大有小,创造国民收入
的水平有高有低,以亚太经合组织为例,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就有明显的差
别(见表14),21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50%,其中经济发
展水平最高的足美国、日本,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80800亿美元,占世界
第一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160美元,居世界第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
为4193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
33222美元,超出美国,居第一位。而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内生产总值只有50
亿美元,人均946美元,越南国内生产总值260亿美元,人均只有335美
元。
国民收入数额大,对国防费的承受能力强,国民收入数额相对小,对国
防费的承受能力自然就薄弱。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Et奉等少数国家的国民
收入总量规模较大,人均占有最也较高,对国防费的承受能力也较强,其它
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低,属于低技术经济国家或称发展中国家。
仅美国的国防费开支就达近3000亿美元,就相当于若干个国家的国民收入
之和。各国在处理“黄油”与“大炮”的关系上,必须二者兼顾。各国的国
民收入有限而需求众多,首先必须保障其国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发展圈
·87·
表14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概况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
国名国名
(亿美元) 总值(美元/人) (亿美元) 总值(美元/入)
澳大利亚新西兰650
文莱50’ 17246 巴布亚新几内亚50 946
加拿大6180 20389 秘鲁650 2676
智利770 52弱⋯菲律宾820 1118
中圜内地9180 740 俄罗斯4500 3045
香港特区
1
1720 26499 新加坡960 25754
鲤.{尼’2150、+, 1066 台湾地区2830 13070
早.,。.本41930: 33222 泰国1540 2540
韩国4430 9623 美国80800 30160
马来西亚980 4544 越南260 335
墨西哥4030 423l ’i⋯,. .
资料来源:("d:if-日报>,1999年9月11目。
. .
民经济和科技、教育等事业,然后才能安排国防费用,绝对不可能把全部或
大部分国民收入带来购置“大炮”,而只能安排适当的一小部分。虽然国防
投入有一定的弹性,但它还是有一个弹性度,超过了这个“度”或“极限”,
国防力量只能暂时增强,终会因经济力量的不济而趋向衰弱,无论是国民收
入数量大的国家,还是国民收入数量小的国家都是如此,前苏联就是一个教
训。
。+
另外,各国经济发展结构也有很大差异,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平衡或
不尽合理t如有的国家经济发展依赖于某种或几种资源,有的国家经济结构
中农业或初级工业比重较大,现代工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薄弱。高技术战争
的高耗费需要现代工业提供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结构合理、全面、数量充足的
工业产品保瘴。然而现在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述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并且短
时期内根本不可能改变这种状态。1
总之,高技术战争高耗费的弹性是无穷大的,引起国防费的增长需求也
是无穷大“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能够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
转化为国防费孱的比例是一定的,这种供给约束具有相当强的刚性,从而与
高技术战争高耗费的强烈需求冲动形成突出矛盾。
·88
第二节高技术战争的效能分析
既然高技术战争的高耗费日益增加,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发展
趋势、与经济资源供给的刚性约束产生了尖锐矛盾,各个国家纷纷寻找对策
解决这一矛盾。在目前还无法消除高技术战争及其高耗费,国民经济发展又
不能获得大的突破的条件下,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高技术战争
的效能。
.、一、高技术战争效能的分析
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投入战场和使用,一方面,改变了战争的耗费特
性;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战争的效能特性,使战争双方在效能卜有了新的追
求,战争的效能不断提高。
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于军事领域,使高技术战争具备了高效能的基础。
目前,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
新材料技术、隐形技术、生物技术、C3I技术以及电子对抗技术等高新技术
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并被物化为武器装备,使武器装备呈现电子化、信息
化、智能化、高能化的大趋势。现代军用高技术通常可以物化为软硬两种类
型的武器装备。所谓软武器是指可以通过不杀伤人员等有生力量、不摧毁装
备等作战平台而达到压制敌人作战兵器,使之丧失作战能力,并使己方战斗
力倍增的一种高技术武器,目前广泛使用的C3I系统、电子战装备和正在研
制的电磁脉冲发生器等非致命性武器均属于软武器范畴。软武器的核心是电
子信息技术。所渭硬武器一般是指由杀伤装置、运载平台和制导装备三部分
组成的高技术武器,如导弹、飞机、坦克、舰艇等均属此类武器。软武器和
硬武器的密切结合,使武器装备的打击能力和战斗效能空前提高。
首先,精确制导武器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命中的精度,作战效能大幅度提
高,消耗的物资和费用明显降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有关高技术,
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导弹、炮弹和炸弹所需传感器的灵敏度大
幅度提高,而且使各传感器系统之间实现了一体化和小型化,大大改善了导
弹的制译性能卸命中精度。尤其是近20多年来,以微电子技术等高技术为
·89·
基础的激光制导、电视制导、雷达制导、射频制导、红外制导、毫米波制导
等先进的制导技术和各种弹道技术不断出现向高精度、高威力、远射程、灵
巧型和智能型发展。目前战役战术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近程的只有
0 1一l米,中程的小于10米,远程的达10一50米。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的
新型巡航导弹以及反坦克导弹、空地导弹、窒窒导弹、反舰导弹等战术导
弹,几乎可在任何气象条件卞百发百中。在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并发挥巨大
威力的“战斧”式巡航导弹,’采用先进的惯性导航年地形匹配+数字景象匹
配区域相关器(DSMAC)制导方式。可准确地命中1000公里之外的足球
门。驻巴格达的西方记者曾亲眼看到~枚“战斧”导弹绕过狭窄的街道,飞
入一幢大楼的窗户,将其炸毁。在对南斯拉夫的轰炸中,美国的B一52H战
略轰炸机从英国本土的空军基地起飞,还没有飞到意大利空域就开始发射
AGM一86C巡航导弹,导弹自己去找目标,而B一52H则发射后不管了,径
直返回基地去休息了。这种远程精确打击作战的模式,将成为今后战争的主
导模式。t}
‘’
JI
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高,在电子战支援下和,C3I系统控制下,
它们与普通弹药相比,作战效果大不相同。一是作战效能将提高几十、几百
倍。如美军轰炸越南清河大桥,用普通炸弹、出动飞机600架次,投弹数千
吨,损失飞机18架仍未炸毁。后改用激光制导炸弹(第一代),只出动飞机
几架次即炸毁,飞机也无损失。美军还作过这样的测算和统计,为阻止苏军
一个集团军的进攻,用第一代精确制导武器,需出动5500架次,投弹
33000吨;而采用第三代精确制导武器,只需出动飞机50—100架次,投弹
500吨即可。这就意味着作战效能可以提高S0—100倍。二是作战费用交换
比降低。如用1—2发“铜斑蛇”炮弹击毁一辆现代主战坦克,费用交换比
为1:21—24。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用60枚“长剑”地空导弹击落阿军
13架飞机,费用交换比为1:20;阿军用6枚“飞鱼”反舰导弹击毁4艘英
舰,费用交换比为1:一7tOO。三是作战效费比提高几十到几露倍。如击毁一
辆坦克,用普通弹药需发射2500发,总费用为100万美元,.丽用“铜斑蛇”
炮弹只需1—2发,总费用3.5—7万美元,效费比提高14—28倍。未来战
争大量使用这种“发射盾不用管”的灵巧型、智能型精确制导炸弹,将进~
步提高作战效益。
t 90·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使武器装备的杀伤力急剧增加,从而提高作战效
能。高技术使常规武器的杀伤力成十倍、百倍的增长。如在海湾战争中大量
使用的英制JP233机场破坏炸弹,它可分离出上千枚子炸弹,使机场跑道布
满巨大的弹坑,同时还撒下147颗小型地雷,阻止机场的修复。这样~颗炸
弹的威力,是过去成千甚至上万颗普通航弹所不及的。在海湾战争的地面战
争中首次使用的美制M270多管火炮亦是如此,它的每枚普通火箭弹内装有
644个反步兵/反装甲子弹,一次齐射12枚火箭弹可抛出7728发子弹■覆
盖相当于6个足球场的面积,~分钟内可消灭‘个坦克营。。
在现代核武库中,杀伤力最大的当推令人恐惧的核武器。但是,随着一
些高新技术成果在武器装备中的大量应用,叉将使新一代高技术武器的杀伤
力进一一步提高,接近或超过核武器的杀伤力。如正在加紧研制和发展的定向
能武器;依靠核能和太阳能提供的定向能(如粒子柬、光束、电磁脉冲等)
可产生巨大的杀伤力。据有关资料表明,这种定向能武器“如果功率达到兆
瓦,定向精度达到毫秒弧度,定向能柬的射程便可超过4万千米”,“威力巨
大的光束武器将使目标发生重力巅陷,使原先的城市或一个小国家只留下一
个巨大的黑洞”。军事专定们估计,随着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武器装
备中的大量应用,不论是常规武器,还是非常规武器,其杀伤力将有新的更
大的提高。这种强杀伤力的武器再配以智能技术,就能进一步增强其作战效
能,大幅度节省物耗与费用。
第三,先进的电子战技术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战斗效能更为可观。
现代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越来越趋向于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
一体化,各军兵种之间、各参战国家和部队之间、前线与后方、最高指挥机
构与基层作战部队之间都实现了网络连接。所有精确制导武器都是基于
C珥ISR系统,CAISR系统都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和支
柱又都是计算机和数字化网络。人们常把雷达、通信和指挥控制系统等比喻
为“千里眼”、“顺风耳”和人的“中枢神经”,而c4IsR系统是这些功能的
集成。人们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CAISR系统的效能:
美国的武器町以看见任何人,而别人看不见它,它可以准确地摧毁一个目
标,而自己不会受到任何的威胁。可见其作用与功能之重要。如果把这些跟
睛、耳朵和神经摧毁r,即使它是个巨人、超人,在变成瞎子、聋子和失去
·01 ·
中枢神经之后,无论有多大力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
中,美军就初步运闸了其先进的CAISR技术对伊军和南军实施电磁战。其
作战程序为:首先,根据预储电磁频谱,出动数十架专用电子战飞机沿主要
作战方向展开大规模战役级攻势电子干扰,即使用强大的电磁功率实施阻塞
式干扰,使之通信中断、指挥瘫痪、雷达迷盲。然后,在电子战飞机的掩护
下,施放无人机和摇控飞行器,诱使其防空雷达开机。之后,携载反辐射导
弹的攻击机迅速E抵目标上空,对电磁目标实施硬摧毁。在扫除电子障碍,
使对方C4ISR系统变成瞎予、聋子之后,大批作:战飞机便可沿着已开辟的
’空中走廊对预定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的袭击。在科索沃战争中还实施了
计算机病毒战、网络战、黑客战,这是一个新特点。在未来战争中,通过网
络发动计算机病毒大战、网络大战、信息大战或黑客大战,破坏对方的
CAISR系统,瘫痪对方的中枢神经,失去进行战争的能力,从而可以不出·
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就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战争形式将逐步成为主要
形式。在这种战争形式中,技术优势者自然获胜机会大一些,但聪明的“弱
者”或“处于劣势的防御者”也能以劣胜优。
一’是不是高技术战争具备了高效能的基础就一定会获得高效能呢?实际情
况并非如此.蔼技术战争要受到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耗费、
高投入、高技术武器装备有时并不一定获得高效能,产生高效益。
从已有的高技术战争实践来看,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通常能得到高效
益。如以色列以几百万美元的代价换取了对伊拉克费时5年、耗资4亿美元
的核反应堆的摧毁,产生了巨大的战酶效益和长远的政治效益。美国在几次
1军事行动中总能取得良好的军事效益、政治效益或经济效益,其重要原因就
是因为对手都十分脆弱,对手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弱点,尤其是没有与之
相抗衡的高技术武器装备、高质量军队和高技术战法。因此,在力量对比悬
殊的情况下,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高效能就凸现出来。但是。在未来典型的高
‘技术战争中,高技术武器系统与高技术武器系统对捷。’高技采战法与高技术
?战法对抗时,产生商效能就相当艰难。
影响高技术战争高效能的主、客观条件还有很多。例如,从宏观上讲,
如果拥有高技术兵器兵力优势的一方发动战争,却实行错误的战略、错误的
指导,就仍有可能褥到美军在越南那样躺下场,磊就朽’本谈:1、:j二高技术姨嚣
,92-
的高效能,反而只有高耗费、高损失。从微观上讲j像隐形飞机这样的高技
术性能的作战平台,如果缺少了电子战支援,或没有加油机的有效保障,它
也不能产生高效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对付不同的
敌人时,高技术兵器的作用和效能就会大不一样。美军专家从他们切身体验
中看到,如果部队无斗志,如果部队领导人不会指挥,如果部队技术人员维
修不了装备,如果部队缺乏基本作战训练,那么,给这样一支训练很差的部队配备翮代化的导弹和激琵丽寻涵浮霹瓤惹叉丽—ir豇1瓣交磊疆
备具有产生高效能的可能性,能不能产生高效能还取决于~系列的主、各观
条件。
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高效能最终体现在它产生的高效益上。不管高技术武
器装备的性能多么先进,杀伤威力多么大,命中精确度有多高,它如果不能
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发挥它的作用和产生应有的效益,那它就没有什么效
能可言。所以,效能主要是通过效益来体现。但是,应该如何衡蹙和评判高
技术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效益呢?
高技术战争效益首先是军事效益,即在军事活动中完成军事目标取得军
事成果。高技术战争的效益可以分为军事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等。高
技术战争效益是这些效益的统一;也是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在总体
.效益中,军事效益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效益,但军事效益是产生经济效益和政
治效益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实现军事效益,也就谈不上政治效益和经济
效益。所以,高技术武器装备首先要能产生军事效益,然后才能产生经济效
益和政治效益乃至其它效益。如果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越大,那
就说明武器装备的效益和效能就越高,例如,以色列用8架F一16战斗机‘、
6架F~15歼击机在2分钟(整个攻击行动的时间)内摧毁伊拉克苦心经营
近5年、价值近4亿美元的核反应堆行动,不仅产生了直接的巨大军事效
益,而且其政治效益和战略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因为伊拉克不能掌握核技
术,对于彼此为敌的伊以双方都事关重大。如果伊拉克发展了核武器,它给
以色列造成的威胁将不是十几甚至几十个共和国卫队师所能比拟的。因此,
以色列运用先进的武器装备仅仅两分钟的成功突袭,比用地面战争形式夺取
伊方部分领土或歼灭成千E万伊军的作用要大得多。此外,还提高了以色列
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威信,对对手则起到了很大的威慑作用。同样,美军依靠
一93。
高技术武器打败伊拉克,不仅实现了其军事目标,获得了直接的军事效益,
而且还在军火贸易、经济竞争、能源保障、政府威信、国民士气、国际影响
等方面获得了政治、经济的综合效益。.
二、高技术战争的效费比分析
要提高高技术战争的效能,关键是要提高效费比,即战争效益与耗费的
比值。以一定的耗费获得的军事价值越大,或获得一定的军事价值所耗费的
越少,效费比越高,效能就越高。医此,评判效能的高低,不能只看高耗
费,也不能只看高效益,而必须综合衡量效益与耗费的比值。如果战争中付
出的代价远远超出可能获得的利益,效能低下,得不偿失,即使“赢得”了
战争,也不能说是真正的“胜利”。
当科学技术落后,或不够发达的时候,武器装备的杀伤性能和效果差,
战争双方耗费大,人员伤亡多,战争效益却很小,整个效费比也就低得多。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1944年6月12日德国将其研制的V一1
火箭投入对伦敦的攻击后,德国在实战中共发射了!oooo多枚火箭,顺利飞
抵附近空域的7488枚,其中仅有2419枚击中目标。命中率不到20%。在
以往的战争中。那时不太重视战争的投入、耗费与效益之间的效费比。评价
尺度主要是看最终结果孰胜孰负。如美国仅在1951—1958年间,就比苏联
多开支军费1376亿美元,而国防建设却落后于苏联。高技术战争出现以后。
对战争的效费比问题愈来愈重视。战争指导者尽量追求高效费比,以最小的
耗费和最低限度的伤亡取得最大的效益。那种以大量的甚至是无限的耗费代
价和伤亡代价换取胜利,或不计耗费和伤亡而只要胜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高技术战争总的特点是高耗费、高效益。但从耗费与效益在战争中的存
在与比较而言,其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形:高耗费,高效益,效费比>1;高
耗费,高效益,效费比<1;高耗费,低效益。效费比<1;’低耗费,高效
益,效费比>1,等等。由此看来,高耗费不一定能够带来高效益,不一定
产生高的效费比;相反,低耗费如果能够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同样能够
获得高效益,它所产生的效费比比用高耗费所获得的效费比还要高得多。换
句话说,在高技术战争中,耗费与效益之间并不存在高耗费带来高效益、高
效费比的必然联系。高耗费、高效益、高效费比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结果。而
·94·
实践中,有可能产生高耗费、低效益、低效费比的局面,更不排除产生低耗
费、高效益、高效费比的结果。战争中的偶然性很大,影响效费比的因素很
多。+因此。在分析和计算效费比时,必须对效费比进行系统思考。
面技术战争是一个大系统,由平时与战时、敌与我、军与民等方面组
成。看待效费比时不能只看战时或平时,不能只看敌或我,不能只看始或
终,不能只看这部分或那部分.也不能只看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而必须系
统考察高技求战争所涉及到的锌伞方面。虹高搜术哉争朔每耗费来自和平时
期的高投入和战时的高耗损,高蛰益来自离智力、高知识、高技术密集以及
各个方面的有力协调配合。高技术战争的高效费比,是由各局部的高效费比
实现的,当然也并非所有局部都有高效费比。特别不能忽视的是,高技术战
t争是高技术武器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对抗,而不仅仅是单件武器装备
的对抗。不管某件武器装备的性能多么先进,如果缺少必要的武器系统整体
的配合与保障,它也难发挥作用。如精确制导的“发射后不用管”的导弹,
虽然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但它必须要有作战平台、天基系统、电子战
系统、后勤系统进行支援和保障。计算效费比不能单独看精确制导武器发射
的耗费,还必须考虑所有参与这一作战过程的作战单位的耗费,其效益亦是
由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各个子系统共同创造的。
高技术战争效费比的这种系统特征告诉我们,在准备和实施高技术战争
时,要综合处理经济发展与国防、战争的关系,和平时期的国防投入与战争
的全面保障的关系.敌方的战争准备与己方的战争准备的关系,等等。在发
展高技术武器装备时,既要开发突防能力强的“拳头”,又要形成配套保障
,的胙战系统,避免“有马无鞍”或“有鞍无马”的情况,这样才能发挥“拳
头”的作用,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产生高效益,提高效费比。
第三节提高高技术战争效能的基本途径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进行的高技术战争显示了一定的高效能,但总
体一L是一种只有富翁打得起的豪华武器战,玩的是一种阔绰的“金弹子打
鸟”的游戏;大有一种把世界其他国家甚至穷国都带到打商技术战争的趋势
中.无论是谁脞谁败,都是以消耗世界资源为代价。为此,对富国丽言,要
·95—
提高高技术战争的效能,减少资源浪费,穷国更要提高效能,减轻经济负
担。基本途径不仅仅限于依靠高投入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可以采取各
种办法,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软杀伤与硬杀伤手段相
结合’、物质与经济手段并用,实现低耗费与高效益。·
一、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
古往今来,运用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来谋求战争的胜利是根本日的。
夺取高技术战争的胜利。提高高技术战争的效能,更要依赖于军事手段与非
军事手段的结合。军事手段是解决战争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但又是最后
的手段。使用军事手段,无论其效能有多高,都要以耗费大量的财富和资源
为代价,并非军事手段运用得越多,获得高效费比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对来
说,非军事手段耗费比军事手段要小得多.特别是能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
之兵,可以以低耗费换取高效益的战果。只靠非军事手段往往难以达到所追
求的目标,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又常常事倍功半,因此,必须将军事手段与非
军事手段密切而巧妙配合。遵循孙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
下攻城”的战略思路,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等手段,将
武器禁运、经济制裁、政治外交斗争、精神心理战与战场上的军事整体打击
实施时间和空间上的协力合作。如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就是采取了多种手段夺
取战争主动权。先是采取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制裁、军事上威胁三管齐下的
手段,以求不战而胜,尔后使用以炸迫降的策略,削弱伊军战斗力,造成心
理威慑,打乱其战略战术部署,为地面战争速胜和减少损失创造有利条件。
正是由乎经济上的全面制裁,大大削弱了伊军从事战争的能力,,国际上反伊
战线和联盟的形成,最大限度地孤立了伊拉克,并通过各种手段对伊拉克
“抽筋扒皮”,才会有最后整场战争的高效费此胜利,战争的高效能得到充分
发挥。未来高技术战争仍然需要非军事手段的积极有力配合,使整个战争获
得高效能。
二、硬杀伤手段与软杀伤手段相结合
高技术战争的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的趋势和特
点,使网络战、计算机病毒战、信息战、政治舆论战、黑客战成为非常有效
·96·
而又耗费低廉的战争软杀伤手段,其中又首推黑客战。世界上玩计算机最
“油”的不止是美国人,国力孱弱的印度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台湾
人和以色列人等。黑客战不是美国人的专利,弱国可以充分和j用和发挥。自
80年代中期开始,黑客没少给美国军方和政府找麻烦,如1994年,一位16
岁少年从英国攻击了位于纽约的美军空中发展中心,侵入和危及了130个系
统,受害者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和韩国原予研究所等机构,令人称奇的是,
一个技术如此发达的国家现在也没有找到防范黑客的良策。有的专冢甚至宣
称,电脑的作用比核武器还要大。如美国一位电脑专家曾告诫当局说,用电
脑进行战争比用核武器进行战争更有效,也更现实,敌对国家想要摧毁美
国,只需要用高技术扰乱美国的银行电脑系统,一秒钟之内便可以盗走
1600亿美元,足以造成美国经济彻底崩溃。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仅靠发展
耗资巨大的核武器等硬杀伤手段来维护国家安全,则无异于建造今天的“马
其诺防线”。美国国防部已在组织专家秘密研究假想敌的电脑系统,以便在
危急关头抢先一步扰乱对方的信息处理网络,使对方完全陷入瘫痪状态。这
种“电脑打击战”将是一种全新的能获得高效费比的作战手段。
高技术战争同以往战争相比,更加强调硬杀伤手段与软杀伤手段密切结
合,以破坏对方的力量结构,干扰对方的心理,拄制对方的信息,瘫痪其作
战体系,降低其作战效能,达成削弱敌之力员的目的,取得低耗费、高效益
之效果。
三、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相结合
物质准备是进行一切战争的物质基础,也是在高技术战争中获得高效能
的最基本条件。巧妇能巧为有备之炊,而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在高技术战
争中,要想赢得战争胜利并发挥高效能,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战争物质条件。
否则,不说发挥高效能,想取得战争胜利都很困难,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高技术战争有别于传统战争。在传统战争中,军事人力就是最主要的战争物
质条件,军事人力规模越大,战争力量就越强,获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就越
大。高技术战争则完金不一样,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武器装备不但要多更要
优,物资保障不但要充足更要及时,战争手段不但要丰富更要善于选择和组
合运用。妇在簪}索跃战争中,美军的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能在南斯拉夫的
-97·
防区外从空中、海上向南斯拉夫发射精确制导的导弹并准确地命中目标,打
了一场不见面的战争,而南斯拉夫军队的雷达不敢开机,防空导弹和火炮找
不着目标,眼睁睁地看着导弹像雨点般地从空中落下而无可奈何,关键在于
南斯拉夫物质条件准备不充分,没有丰富多样和行之有效的战争手段可供选
择和组合运用,因而战争失败是必然无疑的。这个教训表明:其一,物质力
量必须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对付高技术武器装备,只能用高技术武器装备或
更高更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去对付。但是,对于穷国弱国来说,想用高科技
全面对抗强国高科技,是一种不实际、也不可取的做法。那样做,一是很难
赶上他们,二是只能造成全面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资源的更大浪费,有违
提高高技术战争效能,节省经济资源消耗的本意。可取的做法应该是,选准
主要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研制和开发一些具有实际战斗力和强大威慑力的
武器装备。高技术战争还处于发展阶段,高技术战争的高效能特点刚刚显
露,从已有的高技术兵器投入使用情况及其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来看,其效能
还持续不断地提高。这种提高,既可以用不断提高武器装备本身效能的办
法,也可以用逐步降低高技术武器装备成本的办法,或者两者同时并举。从
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各种高技术、高技术武器
装备的发展都是高投入的,有的甚至是超高投入,而各国的经济财政力量又
有限,因此许多国家包括美国都在寻找新的出路,即最大限度地节省技术、
人力和经济资源,降低成本,发展那些代表未来发展趋势、成本低、效能高
的武器装备系统。比如激光武器,杀伤效能高,生产成本又便宜,使用它会
使战争消耗明显减少,效能得以提高。其二,优化军队结构,科学地建设军
事力量,优先重点发展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发展需要的军兵种,兵力规模要
足够合理,素质精干,加强预备役建设,健全动员体制,做好应付各种意外
事件的应急准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其三,后勤保障系统要讲究
高效率,对兵器兵力规模、后勤保障需求实施科学预测,减少浪费,提高后
勤保障的效能。可通过计算机进行作战模拟和仿真试验,科学地预测不同的
规模作战对各种物资的消耗量,制定后勤保障的总体方案,有计划地生产、
采购、运输和储备,使后勤保障日趋科学化、后勤补给系统管理自动化,从
而大大地提高后勤系统的经济效益。
高技术战争的胜利与高效能,同样离不开精神手段。精神的力量是“无
·98·
形的力量倍增器”。精神手段运用得好,可以用小的耗费争取大的成功,以
小的耗费获取大的效益。如在海湾战争前后,美国不可战胜、美国武器神话
被各媒体充分渲染后,全世界都感到一种震动。对伊拉克士兵的震慑尤甚,
后来整师团建制的士兵从战壕里爬出来,跪地向低空蕴旋的美军直升飞机投
脾。为发动科索沃战争,美国大造“人道主义灾难”的舆论,炮制“人权高
于主权”的侵略依据,广泛争取jt约盟国的同情与支持,扩大自己的侵略力
量。同时在战争中轰炸南斯拉夫的电视转播系统,使其失去宣传的工具。精
神手段是发挥高技术战争高效能的能动条件。对外,它可以通过舆沧宣传和
外交工作,取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削弱敌对国家的政治与精神战斗
力;对内,通过爱国主义和科学战争观的教育,通过强化军队的心理训练,
等等,叮以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激发官兵的爱国热情,培养其良好的
心理素质和献身精神;使其在战争巾爆发出无穷的战斗力量。
正如物质手段一样,精神手段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寸有所长,尺有所
短。要发挥高技术战争的高效能,必须将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有机地结合起
来。
四、科学决策,巧用谋略
高技术战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战争的金过程中,它需要对敌我
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作出全面的分析和估价,掌握敌我双方的
全部信息,评估可能用于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t预计战争和作战的损耗伤亡情况,协调陆、海、空、天、电等各军兵种的统
一行动与联系,组织后勤保障的及时供应,制定作战的实施方案,运用战争
工具的选择,等等,事先都要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才能组织严密,指挥
有序,运作高效,减少浪费,提高效能。
谋略是对作战方式的决策。以往战争就一直强调谋略的重要性,无论是
谁都希望能出奇制胜,获得胜利。高技术战争更是如此,它强调谋略的正确
运gt,以小的伤亡、少的耗费换取最大的胜利,取得最大的效能。无论敌对
舣方军事力量对比谁强谁弱,都需要正确运用谋略,减少损失和伤亡,提高
怍战效箍。先谋后战,谋而后胜,使具有高技术优势者更能稳操胜券,从謇
臼如,走7:4,i戈损籀,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彬羁。比如海湾战争的j:蔓
r‘H’一
部队,正是由于诸多高超谋略的运用,才减少了许多损失和伤亡,特别是它
的“左勾拳”行动出奇制胜,以极小的耗费和伤亡换取伊方的重大伤亡和失
败。如果美军实施正面攻击,其消耗和伤亡就绝不止如此。被动防御者,。如
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巧妙地运用已有的工具和手段,在谋略运用上超过
对方,计高一筹,可以减少损失与失败的程度,甚至逐步变劣势为优势,变
被动为主动,直到取得战争胜利,因而这也是一种效能的提高。古往今来,
不乏成功的此类例子。
高技术战争的总体耗费规模和水平,是以往战争不可比拟的。正因如
此,对高技术战争的各个阶段和战役、战斗各个层次都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
策,创造和灵活运用高超的谋略,其减少的耗损、提高韵效益,将是十分可
观的。
100·
第四章、中国的战略组合:打赢高技术战争
与发展国民经济并重.
分析和研究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探求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运动规
律,其最终落脚点,就是要用来指导我1111在现阶段国际形势下和现实经济条
件下,正确处理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科学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和经济发
展战略,使我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第一节中国面临一个不轻松的时代背景
研究和探讨中国打赢高技术战争与发展经济的方略,必须掌握当前面临
的国家安全环境。国家安全环境是指影响一个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军事
等外部情况和条件。这些情况和条件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和周边性
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国际环境,都要受到其特
定的环境制约。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环境,国家的生存就要受到威胁,经济与
社会的发展就要受到阻碍。全面系统地分析本国的安全环境,是科学地筹划
国防建设和制定本国军事战略的重要前提。将中国放置于国际战略大环境中
去考察,可以发现,中国面临着一个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为:经
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国民经济获得
了大的发展,成为世界L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综合国
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另一方面,又面I|缶着严峻的挑战,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图谋破坏和颠
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容低估的潜在战争威胁,.对国家安全利
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产生重大影响。
一、美国全球战略指向中国
20 ji;{=纪是一个充满战争的世纪,以战争开始,又以战争结束,使世界
·101 ·
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与组合。苏联解体,东
欧巨变,只剩下美国一超独霸,多极化进程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加快,各国经济往来频繁,生产要素跨国配置,交往方式出现了“划一性”,
使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临着
新的世纪,特别是发生在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给世界局势和地区安全带来的
重大而深远影响,世界多数国家纷纷展开以争夺21世纪战略主动权为目标
的军事战略和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战
略调整的目标是确保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在21世纪的绝对
优势,继续称霸世界,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i其余西方大国和
地区强国的战略目标则是谋求地区事务的支配权或地区霸权,争取在国际舞
台上拥有更多的主导权;广大的低技术经济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利
于本国发展与稳定的国际环境,致力于本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以提高自
己的国际地位,争取更多韵国际事务发畜权。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
落后的低技术经济国家,中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方
针,以确保中国在2l世纪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在
世界民族之林占有~席之地,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
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国际战略环境对美国非常有利。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
的超级大国,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
位。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使美国处于“匹无”的有利地位,即除使用战
略核武器外,无任何国家能对美国发动全球性军事挑战;无任何国家能在常
规军事技术及其运用方面与美国匹敌;无任何主要的联盟对美国的利益持敌
对立场;无任何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地区被其敌对势力所控制。换畜之,从目
前至2015年这个时期,按克林顿的说法,美国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战略机遇期”。但是,美国仍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奉行霸权主义政策。这
种局势更加刺激了美国独霸全球的欲望。于是,美国以独霸世界为出发点,
构筑其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其要点是:以建立单极世界、开创“新美
国世纪”为目标,充分利用所谓“战略机遇期”。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筚
事、外交等多种力量,在全球推行“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并积
极开展新军事革命,全面提高军事实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手段,以强大
-】02·
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积极干预别国事务,使现
有的国际秩序演化为符合美国利益的崭新国际机制,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
界新秩序。
世界是世界人民的世界,而不是属于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国家的世界。处
理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讲公理而不是凭实力,更不凭武力。天下自有
公理在。中国作为仅存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
之一,不仅有权利、有责任维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有权秘和义务并且
积极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维护公理和正义,支持人
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反对霸权丰义和强权政治,因而被美国视为其构筑单
极世界、实现称霸世界目的的最大绊脚石。在当今世界,美国认为,也只有
中国会对它构成挑战。它知道中国到2050年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一■
十年是中国巨龙腾飞的关键时期。美国要想遏制中国,就必须在未来的一二
十年之内。因此,近年来,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多次
掀起反华浪潮,在加入WTO问题上长期卡压中国,在军事上也经常进行威
胁,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必欲搞垮中国而后快。可是,今天的中国不是南
斯拉夫,今天的中国不同于50年前的中国,堕不同于100年前的中国,司
以任人宰割。美国在进行多番“遏制”、制裁、“和平演变”中国都不能达到
目的之后,仍然没有放弃颠覆、搞垮中国的野心,还在继续不断地采取各种
措旌给中国制造麻烦.于扰和破坏中国的经济发展。并将其全球战略的最终
矛头指向中国。
对待中国,美国交替使用“棒杀”手段和“捧杀”手段,或者同时并
用。
制造舆论和谣言,抵毁和诬蔑中国,是美国的一贯伎俩。一些别有用心
的人以奥根斯基提出的“权力转移”理论为理论依据,炮制出“中国威胁
论”,认为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通过增加防务开支和进口大
量的俄罗斯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已加强了军事力量。强大以后的中国必然
进行对外军事冒险,不仅会对邻国或别的国家构成威胁,而且会动摇现存的
国际秩序。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至1994年底,美国、日本、英国、法
国等西方国家的报吊j上先后出现70多篇宣扬“中国威胁论”的文章。西方
鼓噪“中国威胁论”,混淆视听,其实他们自己才是真正构成威胁的根源,
·103·
是中国的安全环境受劐真正的威胁。到底谁在威胁谁,请看以下事实:据美
国官方自己统计,在冷战期间,美国对外采取的较大规模军事行动约计125
次,平均每年2 8次。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40余次对外采取较大规模
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年对外用兵5次之多。二战以后,美国针对中国的战
争,大规模的就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小的冲突不计其数。美军曾多次组
织以中国为假想敌的核战演习。
近几年来,我国在国际交往巾所遇到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种种
麻烦和困难大多与美国有关或由美国直接造成。“人权”问题是美国干涉中
国内政、对中国进行打压的一个重要工具。在人权问题上,美国制造双重标
准,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指责中国违反“人权”,连续七、八年来,美
国都在联合国人权大会上提出反对中国的人权提案,结果均遭失败。存其国
内,将“人权”问题与正常的国际贸易挂起钩来。企图借此压制中国做出有
损国家利益的让步。美国还制造“人权高于主权”、“维护人权无国界”的歪
理,企图为将来武力侵略中国埋下伏笔。在经贸关系上,美国严格限制向中
国出口高技术、关键技术及设备,经常制造贸易摩擦。在对台关系上,公然
违反中美签署的三个<联合公报>,修改和批准‘加强与台湾关系法>,逐步
扩大对台军售,企图将台湾纳入其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分裂中国。其政策和
做法明里一套,暗中又是一套,只要有风吹草动,只要它认为形势需要或条
件成熟,就会寻机制造阴谋事件,挑起针对中国的冲突与对抗。在西藏问题
上,暗中支持达赖喇嘛分裂中国。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不顾国际法准则,公
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使馆,4企图借此打乱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和战略部
署。总之,从外部制造针对中国的危机,从内部利用政治、经济、民族等问
题制造动乱,或者从内外两个方面同时下手。促成和平演变甚至武装干预,
达到颠覆或者肢解中国,迫使中国顺从和依附于美国霸权的日的。
从长远来看,美国对中国在实施战略包围和遏制,其战略步骤是:东西
对进,分进合击。美国深知,如欲实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必须“摆平”
中国。而要做到这两件事情中的无论哪一件,尽管自己实力强大,仍独力难
支,还需得力的帮凶和工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中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
济、军事力量,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利益要求,则
是能够为美国所利用的最理想的帮凶和工具。于是,美司处心积虑地将本已
·】04·
失去存在必要的北约进行扩大,并为之制定新战略,赋予新的使命,将其职
能从保卫成员国领土安全,扩大到保卫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
念”以及预防冲突和处理危机,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而自行授权采取军事干
预行动,不仅使jE约从一个集体防御组织转变为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富有冒险
性、扩张性和侵略性的军事集团,而且还达到了利用北约控制欧洲的目的。
美国为实施其全球战略,为美国在21世纪保持霸主地位定位,在欧洲,首
先扫除南斯拉去这个“拦路虎”,推进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继承前苏联的俄罗斯经济衰退,实力大为削弱,内外交困,无力争霸世界,
在东欧苦心经营的势力范围仅剩南斯拉夫。美国降服南斯拉夫,彻底剥夺俄
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然后进一步挤压俄罗斯,将北约推进到俄罗斯的家门
叭防止俄罗斯控制独联体,并重建势力范围。同时,出击北非和中东,直
剑将美国的势力范围推进到中国的西邻,实现对中国的西线包围。还有一点
需要注意,美国率领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疯狂轰炸南斯拉
夫,野蛮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开创了北约武装干涉其防区外的一个主
权国家的先例。美国制造“科索沃模式”,就是要为将来时机成熟时干涉中
国内政甚至武装侵略中国创造条件和范例。因为中国有着同南斯拉夫类似的
民族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所以,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实旋其全球战略的
“前奏曲”,更是美国为将来对付中国而进行的一次“排练”。科索沃战争看
似遥远,与中国毫不柏干,实际上,战争离中国并不远,它是美国为完成最
终包围、遏制和颠覆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美国此举的成功,将对中国的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潜在威胁。在亚洲,借美日防卫合作之名摘“西
扩”。美国通过强化美日军事同盟,与日本签订新防卫合作指针,并合作研
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将日本纳入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
并将美日合作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从而完成对
我国的东线包围,为美国在我国周边地区大规模用兵扫除政治障碍。
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动荡的根源,也是现代战争特别是高
技术战争的根源。只要美国的“一极”思维存在,世界就不会获得和平与安
宁。正如科索沃战争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一样,未来中国也必然会面临美国强
加的高技术战争。
·105
二、周边国家的扩军新动向
中国通过陆地和海域同十几个国家相邻。各国的政治制度、信仰、民
族、科技水平和战略思想不尽相同。在多国环抱申的中国,奉行独立自主、
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和坚决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与绝大
多数国家都能友好相处,出现一些争议问题,也能通过和平协商,妥善解
决。
J
但是,由于一些国家的内外政策需要和历史上的原因,与我国还存在着
许多矛盾和分歧。有的国家与我国还存在着重大的战略利益冲突;有的国家
与我国存在领士和边界纠纷;也有的国家奉行地区霸权主义,或不断挑衅,
或强占争议地区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在我国四大海区中应划灯我国管辖的海
域内,有约15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为邻国所觊觎,海上岛屿主权与海洋权益
受到威胁,主要表现在:岛屿主权之争,海域翔界之争,海洋资源之争。海
上通道之争。特别是在南海的南沙岛礁的归属问题上,已形成四国五方鼎立
的局面。上述问题均对我国的安全利益构成严莺的威胁。
冷战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安全形势有较大改善,总体趋于睦邻
友好,共同发展。但潜伏的许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并出现了一些新动
向,如周边一些国家近年来不断增加军费投入,调整军费结构,进行扩军备
战。对我国安全利益可能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日本以中国为假想敌,加快发展军事实力
历史发展到今天,日本仍有一部分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沉迷在“皇
国论”的梦想中。尤其是近年来,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日美安保指针、发表
主张“先发制人”的防卫自皮书,通过国旗国歌法案,举行针对“周边事
态”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等等。这一切无不对中国的国防安全构成威胁。
6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其滔天罪恶罄竹难书。然而战后50年来,.巨查■些势力对这段历史从不进
行认真反省和道歉。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以后,日本右翼势力更是处心积
虑甚至明目张胆地为侵略战争辩护。修宪、改史甚嚣尘上,甚至否定东京审
判,颂扬侵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未散,在危险的军国主义之路上,
越走越快。‘
·10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衰弱,无力东顾,日本来自北部的威胁顿然消
失。解除了北部威胁,又一心想做军事大国的日本开始寻找新的威胁来源。
我米找去,发现中国对它构成了威胁,.其逻辑是中国与室同在亚洲、隔海相
望、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快、拥有核武器。另一方面。E1本同中国有钓鱼
岛之争,妄图把钓鱼岛据为己有。于是就将中国作为日本重点防御的假想
敌j 1996年的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再次将中国列为最大假想敌,去年
还特别提出了与中国在东海及钓鱼岛等问题上的潜在冲突。
其实,日本单I就不想只做“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日本成为
经济强国以后,一意孤行寻“旧梦”,为实现其做世界政治太国和军事大国
的梦想,不顾和平宪法和亚洲人民的反对,以种种借口和理由,千方百计地
发展和扩充军备。
qo年代以来,I:t本根据战略目标的调整,相继修改了针对中国的《日
美防卫合作指针>、《周边事态法>、<自卫队法》、《日美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
定>等一系列建军的方针和原则。新“指针”扩大了日美原定的防卫范围,
让日本防卫队的对外军事作用从“本±”扩大到“周边地区”。何为“周边
地区”?按有些日本官员的说法,“周边地区”包括了中国的台湾地区。“周
边事态”定义为“对日本的和平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事态”,日美可以根
据“鲁主判断”将发生在亚太地区范围内的纷争定为“周边事态”,从丽出
兵干涉。日本《防卫白皮书》彻底抛弃了过去的“专守防御”,要“先发制
人”,主动进攻,并且一直在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准备。
日本虽然在表面上保持比较小的霉备体制和规模,但拥有一支在亚洲最
现代化的军队,其潜在的军事力量仅次于美国。自卫队的总兵力数量只保持
在30万人左有,在质量上已经有非常大的发展。陆上自卫队的进攻速度超
过二战时日本军队一个师的10倍、火力13倍。海军的“八八舰队”,其海
上攻防能力已经可以同小型航空母舰相比。在兵力部署上,改变过去将近三
分之一的兵力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配置在北海道的做法,重点增加西部的兵
力。发展高新技术,加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之高是
世人尽知的。1999年,日本教授佐贯利雄曾针对在世界科技竞赛中日本
“落伍”的说法进行r专门批驳,并做了全面的比较。他认为:
与德国相比,整个制造业德国的研发投资只有日萃的1/2,其中德国向
-107·
宇航业的投资虽然是日本的5.7倍,但在金属冶炼和科学仪器上,则是日
本的1/9和2/9;计算机是日本的1/5,其它则是日本的一半。
与法国相比,向宇航业的投资日本虽是法国的1/8,但在科学仪器上,
法国是日本的1/2,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以及冶金技术,是日本的1/8。
与英国相比,向宇航业的投资英国是日本的4.8倍,而冶金却是日本
的1/24,科学仪器是日本的1/17,计算机是日本的1/5,金属制品是日本
的2/9。
与美国相比,美国在火箭、喷气发动机、计算机上有优势,但日本在更
多的方面有优势。如日本的机器人是日、美、德、法、英总数的80%;半
导体的逐次移动式曝光装置,仅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两公司即占世界的80%;
美国的电子陶瓷部件95%是日本造的;日本的硅和砷化镓,也超过美国;
挠性加工系统、超导、磁悬浮列车等技术也是日本独秀;机床产量和出口
额,日本更居世界第一,“没有日本的机床、美国通用公司将停产”!①早在
80t年代,日本就自称:日本的半导体保证了美国战斧巡航导弹、相控阵雷
达与飞机、潜艇的战斗力;到了90年代,El本更嘲笑美国海湾战争的胜利
“打的是El本的芯片”,“如果把这种芯片卖给俄国,美俄的军事平衡就会变
化”。经美国一学会证实:日本生产的20种芯片用于美国武器,而其中9种
系日本独有,别无他源。.
此外,日本技术转产品:快!民品转军品:更快!过去在学术界曾有过
戏喻:正当英、美两国科学家争论某些成果该由谁领取诺贝尔奖金而不可开
交时,日本已把该项成果转化为产品,并运到英、美市场上赚钱了。
日本利用其高科技及其转化快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重
点提高现有武器的高技术含量,加快主要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大量装备世
界级的先进武器,以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具体情况如下:日陆上自卫队
今后将重点研究对付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武器,重点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远程
打击能力。近期内将继续淘汰旧装备,引进新装备,到2010年,新型90式
坦克占总数的一半。海上自卫队已装备了4艘号称‘'20世纪最高级战舰”
的宙斯盾护卫舰、世界上最高性能的P一3c反潜预警机,及东亚海军中最
①(解放军报),1999年10月27日。
108
太的水面战舰、排水量高达8900盹,属“准航母”的日本“大隅”号运输
登陆舰等高新技术装备,并着手建造航空母舰。航空自卫队要于2000年引
进空中加油机,2002年组建第一支先进的F一2战斗机飞行队,计划投资近
百亿美元制造5—7颗情报收集卫星,使整个亚太地区处于日本的监控范围。
2005年左右建成TMD系统。
日本在制造先进的导弹、坦克和战斗机方面独占优势。日本拥有美国的
核保扩伞,而且储备了人量的核材料铀和钚,具备了制造了核武器和核潜艇
的能力。并且还不顾亚洲国家的反对,于1999年8月13日正式批准签署日
美共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协议,部署TMD正式启动实施,承担战
区导弹防御系统中的4项关键技术研究。
与做军事大国、“先发制人”的战略目标相适应,R本不断加大军事投
入。日本的军费规模在亚洲名列第一,早已大大突破了日本宪法所规定的军
费开支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军费开
支大国,并且未来增长趋势不减。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1995财年的538
亿美元的军费预算与1991财年的348亿美元的军费开支相比增加了190亿
美元,短短4年增加了近200个亿。1996--2000年的五年防务计划总预算
为25.15万亿日元,较上一个五年计戈0增长了13.4%;2000年防务预算
为4 9995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6%。日本军费的对外采购额也
是位居世界前列。从1989年到1993年的5年,武器进口额分别占世界的第
2、3、1、4、5位。1998年高达21亿美元。在军费的投向上,加大对j母、
空军的投入,加强海、空军现代化建设,加强远洋攻击能力。如海军军费投
入:1991年为79亿美元,1993年为90亿,1995年为105亿,1996年为
111.3亿,1999年估计增至180亿美元。从日本的军费投入增长速度及其
投向结构的变化看,日本具有明显的军事扩张性,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较
大的压力。
{
严峻的事实提醒世人:日本相继废除了“专守防卫”、禁止向海外派兵、
不装备战略性进攻武器、“无核三原则”、“禁Jr武器出口三原则”,以及各年
度防卫费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等一系列限制军事发展的政策,将自
己牢牢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步步走向军事大国,争夺国际支配权。不知不
觉,日本已羽翼丰满,成为“军事技术大国”了,离“军事大国”的目标,
a 】09·
只差一步之遥了。对世界特别是对中国最危险、最具威胁的是,日本不能正
确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和正视现实,坚持走军国主义道路,按捺不住要重握
武士刀,杀向“周边地区”,其首要目标就是中国1
2.印度醉心于扩军备战,追求成为军事大国
印度与中国西南边境相邻,是南亚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印
度奉行地区霸权主义战略,坚持“区域威慑”和“实力制胜”的军事战略思
想,效仿美国推行交力政策。自尼赫鲁提出印度不能“扮演二流角色”开
始,印度历届政府都没有放松对军事的投入。贫穷的印度从来没有放弃过
“成为世界军事大国”的强军梦。而这种欲望在瓦杰帕伊执政期间得到了高
度膨胀。
印度一直想允当南亚次大陆的霸主.还要由近及远地向整个印度洋地区
扩张,把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寻求大围地位的坚实后盾。因此,印度拒绝加
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反对与谴责,公然冒
天下之大不韪,在1998年5月11日到13日的不到48小时里,连续进行5
次核试验,加速建立“三位一体”的核威慑与打击力量。此外,印度还多次
试射射程为1500公里的“烈火——I”型和射程为2500公里的“烈火——
Ⅱ”型中程弹道导弹(几乎可以打到北京)。据披露,印度还在加紧研制潜
射导弹以及射程达5000——13000公里的“太阳神”洲际弹道导弹。印度的
海空军也具有很强的实力,装备了航空母舰、先进战斗机、导弹驱逐舰,还
决定建造或购买航空母舰、核动力潜艇等。此外,印度已拨出大量资金开始
实施“综合反导弹计划”,建立包括空间侦察卫星、空中预警机及地面雷达、
地空导弹在内的立体反导、防空体系。
从印度的军费开支情况看,多年来,国防经费一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左右,略有增长,占中央政府支出的15%左右。其军费投向重点倾斜在
国防科研及海军的发展上,本着“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重点发展
远洋作战舰艇及配套装备,加强远洋作战能力。
根据西方防务专家所言,印度事实上已经迈入了世界军事大国的行列。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1962年印度侵犯中国领土引起中印军
事冲突,印度对中国持不信任态度,甚至是敌视的态度。在核试验以后,印
度态度强硬,将目标宣指中国,诬称中国对它构成了威胁。在兵力部署上,
·1】O·
在印度的西北部、中印边界方向配备了重兵及优势火力。因此,印度的“地
区威慑”行为对中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值得注意。
3东南亚一些国家不断增加军费,大力加强武装力量建设
东南亚一些国家军费增长较快,军费使用结构偏向海军现代化武器装
备,大力发展海空军力量,特别注重提高海军的作战能力。他们相继从美德
英俄等国大批采购海空先进大型武器装备,并将采购重点放在大中型作战舰
艇、大型补给船、潜艇和航母。越南的战略方针是“陆缩海进”,重要的军
事战略目标之一一是积极扩大海洋控制范围和作战能力,巩固既得利益。菲律
宾90年代的<十年现代化规划>每年预计用2亿美元进口先进战舰,共计
近80艘。马来西亚计划到20lo年共采购54艘新式舰船。这些国家的军费
增长率一般都在百分之十‘几,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其武器装备更新结果将令
人瞩目。东南亚四国存1993——1995财年的总体军费分别为61 4、61
1、68 7亿美元,相当于我国的军费总量。他们的军费增长和海军力量发
展情况决不可轻视。因为他们军费增长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争夺南
海的海洋资源。本属于中国主权的南海具有贸易航道、石油、矿藏、渔场等
海上资源的重要意义以及主权、军事上的战略意义。近些年来,东南亚四国
不断地侵犯中国南海的主权,同中国发生摩擦甚至武装冲突增多。美、日等
一些大国势力也乘机插手搅和,企图使之国际化、复杂化。给我国维护南海
主权造成麻烦。因此,在南海的主权问题上,也潜伏着不安定的因素。
4.韩国视中国为“威胁对象”之一。
韩国90年代的防御战略在保留了过去“以朝为主”的基础上,同时强
调了应付周边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多元威胁”的全方位防御,其战略任
务也由“沿岸防御”转向“远海防御”。1995年韩《国防白皮书》明确提出
海军的任务是从反北方的海上渗透转向“发挥地区作用”,其海军建设也确
立了新的攻击型、远洋型目标。
服从新的战略目标,韩国的军费投入较大,年递增率也高。韩国军费预
算在我周边国家中仅次于日本、俄罗斯,位居第三。1995财年日本军费预
算为538亿美元,俄罗斯近200亿美元,韩国为143 6亿美元。韩国在
1995年12月的“国防中期计划”中决定,1997——2001财年度共投入军费
1】23亿美,,÷,年均224 6亿美元,年均递增13 g%,约占GNP的3.
·1{1、
5%。若按此递增速度到2001财年可达296.8亿美元。韩国的武器进口额
居高不下,1998年为14亿美元。
韩国军事力量比朝鲜有了进一步的优势,这将对朝鲜半岛的稳定产生不
利影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稳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周边环境是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需要随时注
意国际战略形势和周边环境的发展趋势,预测国家安全环境变化,适时地对
战略决策作出调整,一方面尽可能地发展友好关系,维护和发展和平稳定的
国际环境,尽量减少冲突和战争发生,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另一方面面对
周边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警惕敌人的挑衅行为和迎击敌人的战争行为,确
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三、台海局势日趋紧张.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949年国民党
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
湾问题。50年来。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进行了
不懈的奋斗。经由邓小平的倡导,中国政府自1979年开始实行和平统一的
方针,并逐步形成了“一国两翩”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和平
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但是,李登辉继任为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之后,从90年代初开始,逐步
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相继鼓吹“两个政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台湾已
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阶段是‘中华民国在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
国在大陆”’、“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目与国关系”等“两国论”主张。
李登辉还纵容、扶持主张所谓“台湾独立”的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使“台
独”势力迅速发展,“台独”思潮蔓延。在1999年5月出版的<台湾的主
张)_书中,李登辉把“台湾人”与“中国人”对立起来,要台湾同胞以
“新台湾人的认同为基础”,和他一起建立“大台湾国家主义”。他攻击中华
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分裂中国,肢解中国,妄想着要把中国“分成七块”,
算上台湾共“八块”,煽动美国和日本支持和保护他搞“台湾脱离中国”,甚
至妄想联合荚、日、印度夹击中国。
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实际的7}裂步骤。在台湾政
·1】2·
权体制方面,力图通过所谓的“宪政改革”将台湾改造成一个“独立的政治
实体”,以适应制造“两个中国”的需要。在对外关系方面,、不遗余力地进
行以制造“两个中国”为目的的“拓展国际生存空间”活动。1993年以来,
连续7年推动所谓“参与联合国”的活动。在军事方面,推行所谓“精实
案”,军费开支超负荷上升,大爨向外国购买先进武器,谋求加入战区导弹
防御系统,企图变相地与美、日建立某种形式的军事同盟,强化其用于对抗
祖国统一的军事力量。从1990年起,台湾军费开支高达100一一110亿美元
左右,占财政总预算20%以上,并保持着20%的年增长率,用以买现所雨
“军队现代化”。仅1992年台湾向美、法两国订购160架F—16和60架幻
影2000先进战斗机一项,台湾当局即以特别预算的方式,专门额外编列了
115亿美元的采购战机特别预算。这样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台湾2200万民
众每人要负担500多美元的军费,使“台军”人均军费达到2.6万美元,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思想文化方面。图谋抹杀台湾同胞、特别是年轻
一代的中国人意识和对祖国的认同,挑起台湾同祖国的误懈和疏离感,割断
两岸同胞的思想和文化纽带。
一小撮“台独”分子何以竟敢如此猖狂?原来他们背后有西方反华势力
在撑腰。10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宰割中
华民族的历史。时至今日,他们仍然没有改变其侵略和奴役本性,依然奉行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插手台湾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其中。美国、日本等
国发挥了重要角色。
造成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美、日起了重要作用s如今美国为了实现
其全球战略,将台湾当作其“不沉的航空母舰”,利用台湾问题要挟和控制
中国,经常制造麻烦,无理干涉和阻挠中国实现祖国的统一。特别是近几年
来,虽然美嗣总统克林顿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三
不”承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
持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但美国完全违背了中荚窆间
三个联合公报确定的原则和美方在台湾问题上所做的承诺。近20年来,美
国不仅没有逐步减少对台出售武器,反而在数量上租性能上远远超过了它所
承诺的水平。今年2月1日,美国会众议院强行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法
案。该法案公然要求美国政府“尽一切努力”维持台湾的“防卫能力”,加
·】】3·
大对台湾军事支持的力度,变本加厉地为“台独”势力张目,为李登辉的
“两国论”撑腰。日本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明日张胆地支持“台独”,但在暗
中也是极力支持“台独”,为“台独”打气。
在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支持下,台湾当局及“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
路b簦滑越远。特别是在今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台独”分子陈水
扁、吕秀莲当选后大放“台独”厥词.数典忘祖的行径及其“台独”的趋
势,使台湾海峡局势日趋紧张。但台湾闻题事关中国的丰权和领土完蹙,育
接牵涉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X本利益。’为了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
的全中国人民利益,也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仍然坚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仍然坚持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发展两岸关
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不变.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
一。但是,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
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和平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
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
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因此,分裂祖国就意味着
战争。国务院总理朱容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中
国政府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任何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推行“两国
论”和“台湾独立”等严重分裂活动,决不会坐视不管。中国政府和人民有
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容忍、决不姑息、决不坐视
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得逞。任何分裂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四、我国综合国力尚存差距
当今世界,已不再是单纯“以武力论英雄”的时代。在国际政治经济新
秩序中,经济和科技成为重要因素。谁的经济发达,谁的科技走在世界前
列,谁就能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判断一个国家的实力不
能只看军事实力,也不能只看经济实力,更应该以综合国力来权衡。综合国
力决定着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强国之间进行较量的主要支柱。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的、总体的力量,大致包括政治力、经济
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民族意志力和凝聚力等各种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要索: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经济实力是基
· 1】4·
础,‘没有钱什么都干不成;军事实力是后盾,是威慑力量,对经济发展起保
障作用;科技实力是先导,科技上不创新,经济和军事就永远落后于别人。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国家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与一
些高技术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综合实力尚有较大差距。国家竞争力是综合国
力的『『个侧面反映。根据测算,.我国国家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相当靠后,1997
年为第27名,1998年为第24名。(见表15) 。

表15世界竞争力排名
国家与地区98年排名97.年排名国家与地区. 98年排名。。97年排名
美、国1 l 中国、24 27
新加坡. 2 2 以色列25 26
香港3 3 智’‘利26+1 24
荷”’兰。。4 6∥。西班!牙27 n25
芬兰5 4 匈牙利28 26
挪威6 5 葡萄芽29 32
瑞士7 7 意大利30 34
丹7麦。8 8 4阿根廷31 28
声森徨” 9 12’ 菲t律宾. 32 31
2加拿大。10 10. 土耳其.33 38
爱尔兰1i 15
. 墨西哥, 34 40
英国12 n 韩国35 30
新西兰- 13 13 希腊36 37
德国14 14 巴西‘ 37-.+ 33
澳大利亚15 18 。蔗;.克38 35
台湾。16 23 泰国39 29
瑞典17 16 、印尼。40 39
日本18 9 印度.
41 41
冰岛19 21 “南非42 44
.马来西亚20,, .17 , 委内瑞拉43 45
法国21 19 哥伦比亚44 42
澳地利’‘ 22‘ 22 渡一1’兰、
45 43
比利时一A 23 ;20 饿罗璇=-46 r 46
资料来源:、(世界竞争为年鉴>
+分别考察我国的经济实力、、
虽说中国经济增长率较高,
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结论不是那么乐观。
宏观经济形势不错,1999年外汇储备达到
115·
145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国民生产总值逾8万亿元人民币,约折合1
万亿美元,总量规模算是比较大的,居世界第七位。但是,如果按照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来计算,则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甚远。
作为衡量国防实力一个重要指标的军费投入,在世界排名中更是相差太
远。著名的英国<简氏防务年鉴>是国防和军事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出版机
构,按照它的排名,中国军队数量虽居世界前列,但装备质量和作战能力却
排在十几、二十位以后。如国际海军的排名,中国就排在美、俄、英、法、
目、意、印等十几个国家之后。对于军费开支的比较,如1996年中国国防
预算为702.27亿元,折合为84亿美元,而当年美、日、法、德、英五国
军费开支分别为2650亿、484:5亿、380亿、330亿和325.8亿美元,即
便是俄罗斯和中国台湾军队也分别达到165.8亿美元和125.8亿美元,中
国军队的军费总额相对而言是最低的。如果按照军队中人均军费来计算,上
述各国和地区分别为17.4万、17.3万、14.1万、9.7万、7 9万、0.
97万和2.7万美元,而中国只有0.28万美元。若按全国人均计算,中国
仅约7美元,而1997年世界入均军费为125美元。根据1994年概算,中国
国防费大致相当于美国的2.3%、英国的18.3%、法国的18.6%、日本
的13,.9%,如此低水平的国防费按照总额在世界上排在20名以后.按人
均约排在五十名以后。在军费投入上,如果以1980年为100的话。按照
1993年不变价格来计算,世界上只有5个国家的军费一路下滑,它们是以
色列、埃及、秘鲁、俄罗斯和中国,而我国周边国家中的日、韩、马来西亚
等国,则增加了几倍。诺大一个中国,诺大一支军队,每年才几十亿、近百
亿美元的军费,还不如美国国防鄢一个局一年的开支多,这点可怜的军费还
要拿出1/3吃饭,1/3维持日常运转,真正用来发展武器装备的费用最多能
够占到1/3。‘ ‘
科技竞争力总共统计42项指标,从5个方面展开,涉及研究与开发费
用等科技资本投入的竞争力,研究与开发人员总量、结构、质量等科技劳动
投入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合作、研究合作和研究经费等技术管理的竞争力,
反映诺贝尔奖、基础研究、科学教育等科学环境的竞争力,知识产权的国际
竞争力等许多方面。1998年我国科技资本投入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第35位,
知识产权的圄际竞争力排在第38位。1997年,中国旷科技竞争力排在美
·1】6-
国、日本、德国、法国、瑞士、芬兰、以色列、英国、比利时、新西兰、卢
森堡、香港、奥地利之后。
经济实力不足是制约中国在研究与发展方面投入的关键因素。据统计,
1990--1996年,国家财政用于研究与发展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
本最高,1991年达到3.0%;美国其次,1995年为2 9%,1997年为4.
0%;韩国1994年为2.8%;匈牙利1991年为】0%;印度1990年为0
8%;中国1996年只有0 5%。每个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每年可使用的研
究与发展经费,德国最高,20 4l万美元;法国其次,20.19万美元;美
国第三,17 76万美元;马来西亚都达到12.91万美元;印度这么穷,辽
能达到1 81万美元;中国只有0 23万美元。一般的低技术经济国家都能
够达到几万美元,而我国却长期保持在一两千美元。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科
学研究的人数,1998年我国为8 4人,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10;1907年,
我国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为1063.1亿元人民币(约合130亿美元),比
1990年增长了14 2%,而美国在1997年该项投入是1700亿美元J日本是
700亿美元,德、法、英200亿美元,意、加在60亿至120亿美元之间。
目前人们习惯上把世界大国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科技强国,即美国;第
二类为科技大国,如日、法、德、英等;第三类为中等科技大国,有加拿
大、意犬利、澳人利亚等;第四类“科技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巴
西等;第五类为“科技欠发达国家”,以大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
通过以上事实分析,我们可以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技术实力有一个大
概的了解,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仍然是一个低技术经济国家,家
底薄,无论在经济、技术还是军事上都无甓与商技术经研田家抗衡,与美善
这样的超级大国相比,综合国力差距至少在20年以上。
在看重实力的当今世界,实力就是权利,落后就要挨打。50年来,有
谁听说过哪个国家敢对美国进行经济制裁、技术封锁,武器禁运吗?又有准
入侵过美国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呢?科索沃战争进行到后期的时候,外交斡
旋在紧张地进行,军事谈判同时也在马其顿展开。这里所谓“外交斡旋”和
“军事谈判”其实都是些外交辞令,事实上是在“逼良为娼”。八国集团起草
的那个东西往米洛舍维奇面前一摊,叫他看着办,签了就停战,不签就接着
炸。要想修改?你没自这个权力。英国将军在军事谈判桌前明白地告诉塞尔
·117·
维亚的军官们:这不是在谈判,这是在通知你!你只有照办的义务,没有讨
价还价的权力!事实说明,你没有实力,面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炮舰政
策、你满口的之乎者也,一肚子学问,过度的儒雅和谦卑只能显得迂腐可
笑。美凰前总统罗斯福有句名言说得透彻:“说话妻和气,但手里要有大
棒。”他这个大棒不就是指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吗!如果再到美
国驻中国大使馆前面去看看,每天申请签证的叭有多少,据说每个月光签证
费就能收好儿十汀。然而出国回来的又有多少呢?即使是在国内,又有多少
人才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呢?有的是体制上的伺题,有的是用人机制方面的
问题,恐怕最重要的还是待遇上的问题。
根据以上事实的分析和判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客观的结论:
一中国的一。切“内:优外患”皆源于综合国力较弱。为了:中国在121世纪不再有
£内忧外患”;当务之急是要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在战略组合上应该是打赢高
一技术战争与发展国民经济并重。’
’ · ” ^ 、
第;节理性的选择:中国国防费规模扩张
, 。。≯:与,经济发展保持适度关系。.
要实现打赢高技术战争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双重战略目标,必须确定一个
适度的国防费规模,使国防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
÷j 、一‘。LI 。。,y 。一,中国国防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州乍均衡状态
I
。。’
。国肪费规模是一个国家用于国防的经费的数量。国防费规模的大小及增
长速度的选择,一般来说,既要保障战略目标和国防任务的完成,又要末影
响经济的发展。达到了这个目标,就可称为“适度”。至于如何其体量化
“适度篁的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安全环境、经济发展水平、
军队现有的水平、阶段的不周等因素的区别及影响,很难确定一个固定的、
统一的标准。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来量化j通常人们采用横向比较法
即对世界各国国防费绝对值?相对值、国防费在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中
的比例、以及人均国防费负担等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和纵向比较法即对一个
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国防费规模及结构变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寻求出一个符
㈠。·】18· -
合本国实际情况和要求的动态国防费数值。在一般条件下,国防费应随着国
民经济指数(如经济增长率、价格、工资、利息等)的变动和国防建设事业
的发展,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
首先,运用比较方法对我国国防费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和考察,从中
发现一些规律,作为确定国防费规模的参考。
在新中国诞生以后的50年里,我国国防建设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国防费规模也在波动中缓慢扩张。具体变动情况见表16。,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国防费增长呈现几个特点:一是国防费的绝
对规模变化很大;二是国防费的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三是国防费增长速度
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7
国防费的绝对规模是单独、直接地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各财政年度国防费
的绝对量,是没有剔除物价因素影响的名义国防费。它是我们认识国防费规
模和国防经济规模的第一要素,也是最简单、最直观的要素。从绝对规模的
总趋势看,我国国防费呈平缓增长趋势。从1950年的28亿元增至1999年
的约1069亿元,50年间共增长38倍。但增长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
条曲线。中间有几个波动期。第一个波动期是1950年至1953年,这个时期
进行着抗美援朝战争,国防费的绝对规模虽不算大,1950年只有28亿元人
民币,但占国民收入比重较大,平均为9.696,其中1951年高达10
58%,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曾达到刨‘纪录的42.
9%。这样大规模的国防开支,显然是国民经济无法长期承受韵≮战争结束
后,国防费规模得到了控科,直到60年代末期,.国防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
重在4——6.7%之间,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在9——19%之间。第二个波
动期是在1968--1971年,这个时期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导致边境发生武装
冲突,同时我国军事战略思想调整,使国防费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国防费
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又上升到8%左右,在财政收人中的比重也上升到I/4
左右。这个比例也显然偏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70
年代中后期,上述比例又得到控制。第三个波动期是1978--1979年,这个
时期中越边境发生武装冲突,我国被追于1979年进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致使国防费总量增长到222.64亿元。1第四。个波动期是从1990年荃现
在,这个时期国防费绝对规模逐渐扩张,到1999年增长到约1069亿元,在
.119.
表16中国国防费增长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国防费占国民年份国民收入国防费年份国防费占国民国民收入国防费
收入比例-(%) 收入比例(%)
1950 426 00 28.00 6.57 1974 2348.00 133.40 5.68
1951 497.00 52.60 10.58 1975 2503.00 142 46 —5 69
1952 一S89 00 57 80 9 81 1976 2427 00 134 45 5 54
1953} ;709.OO 75.40 10.63 1977 2644.00 149.04 5.64
1954 ·7邻。00 58.10 。7。77 1978 3588,00 167 84 4 68
1955 788.OO 65.OO 8.25 1979 3998。-OO 222.64 5。j7
1956 882.OO 61.00 6.92 1980 4470 00 193 84 4.34.
1臼57 908 oO 55.10 ’ 6 07 1981 4773.00 167.97 3 52 ..
1958 1_118.00 50.00 4 47 , 1982 5193 00 176.35 3 40
1959 1222.、00 58 0旺4 75 . 1983 5809.00 177.13 3 05
1960 1220.00 58.00 4 75 1984 6962.00 180,76 2 60
1961 996,00 50,00 5.02 1985 8557.00 191.53 2 24
1962 924.OO 56.90 6.t6 1986 9696.00 200.75 2.07
1963 1000.00 66,40 6.64 1987 11301.00 209.62 1.85
t964 1116.OO 72.90 6 25 1988 14068.00 218.O0_ 1 55
1965 1387.00 86.80 6.26 1989 15993.00 251.46 1.57
1966 1586.0‘0: 101.00 6.37 1990 17695.00 290.31 1.64
1967 1487 OO 83.00 5.58 1991 21662.50 330.31 1.52
1968 1415 00 94.10 6 65 1992 26651.00 377.86 1,42
1969 1617 00 126.20 7 80 1993 34560.50 425.80 1 23
1970 1926.00 145.30 7.54 1994 46670.00 550.71 1.26
1971 2077.00 169.50 8.16 1995 57494.90 636.72 1.11
1972 213“OO .159.40 7.46 1996 66850.50 720.06 1.08
1973 2318.00 145.40 6.27 1997 73452.50 812.57 1.10
说,、明:t表中从1978年起,“国民收入”统计数为国民生产总值,“圈防费占国
。。民收入比例”为国防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资料来源:转弓I目万东铖:(经济增长与国防费规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 版,第124页。。


2000年预算中,安排1205亿元。但国防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逐年递
减,1984午只达到2 60%。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
略性转变,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
}
·】20·
心。从1985年开始,我军又裁减员额100万。此后国防费占国民收入的比
重大大降低,1987年便降到2%以下,1996年,国防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仅1.08%,1999年也只有1.30%左右。这些巨大变化,既说明了我国社
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军事战略的变化和国家建设重点的转移。
国防费的绝对规模富有直观的特点,是我们认识国防经济规模不可缺少
的简便方法。但它没有剔除物价因索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国防费的实际增
长而缺乏参照性,因而易给人以某些假象。因此,单就各年的国防费绝对规
模并不能完全看出其大小。更不能直接相互比较。要更全面地认识国防费规
模,,还有必要研究国防费的相对规模,即经过技术处理而变得可以相互直接
比较的国防费规模。
如果以1950年的物价为100。其余各年都与1950年相比较,计算各年
国防费相对额,可以发现,自1951——1995年,实际国防费增加的年份有
23个.下降的年份有22个。根据:195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1969年的货币
国防费总额(国防费绝对规模)为126.18亿元,但其实际国防费总额(国
防费相对规模)却只有96.03亿元。1989年的国防费绝对规模达251.46
亿元,是1969年。126.18亿元的两倍,但1989年国防费的实际购买力只相
当于90.98亿元,比t969年还少5亿多元。同样的原因,1994年国防费的
绝对规模高达550.71亿元,其实际国防费开支水平并不高,大约只相当于
1980年的实际水平。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也认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1992年的中国国防费开支额与1982年开支水平相当。如果将1978年以后
各年的情况加以比较,则发现国防费保障能力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国防费的
绝对规模来看,1978年为167.‘8亿元。1989年达到251.46亿元,净增
83:67一亿元,增长49.86%。但从国防费的相对规模来看,1978-年为123.
50亿元,1989年只有90.98亿元,净减32.52亿元,下降26.33%。从
1978年以后的29年。物乇n_t指数上升较快,而国防费的绝对规模增加缓慢,
实际保障能力只能是一种维持状态或呈持续下降趋势,所以国防部门在不断
紧缩开支的情况下,。仍感支出日,益絮张。例如山东某部,1982年战士伙食
费每人每天不犀l乖,当时哭1两肉、1两鱼、1两油和1斤半蔬菜,只需5
角多钱,占伙食费的63.%;现在要买同样的食品,达到“斤半加四两”的
要求,每人每天至少需要3元左右。这种名义国防费与实际购买力严重背离
·】2】·
的情况,说明货币国防费与实际国防费总额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国防费
保障水平低,供需矛盾_卜分突出。
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国防费实际水平很低。根据
1990——1994年历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计算,这一时期我国备年国防费
折合美元分别为60 6亿、62亿、69亿、74.5亿、60亿美元。这表明,
这一时期中围每年以美元表现出来的国防费购买力并无太大变化,一直在
70亿美元左右徘徊。到1999年,也只有大约123亿美元。我国国防费在世
界国防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小。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79年,按当时
的汇率折算为148.5亿美元(1美元=1.5元人民币),占当年世界国防费
总额7690亿美元的1.9 96,以后的各年≯这个比例一直下降,1986年已降
至o.63%。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更大。1鲫3年美国、英国、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的军费开支分别为2924.0亿、
351.8亿、342.0亿、304.2亿、165 0亿、397.0亿、119.9亿、71.
4亿美元。而中国仅为74.5亿美元,略比印度多3.1亿美元。有关资料
表明,1993年我国军人人均国防费为2278美元,仅是美国的1/68、英国的
i/55、日本的1/30。同时,我国国防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大大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90年代初,世界国防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为4.
5%,中国的这个比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排名中位居倒数第29
位。1993年中国人均国防费只有5.5美元,也属世界最低列,位居世界倒
数第16位。据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计算,国防费用如果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
的7%,就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又能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应当指出,这些
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基数大,经济技术基础不同,还不能完全与我国相比。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国防经费一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占中央政府
支出的15%左右,没有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比较适合印度国情。我
国国情与印度相仿。印度的这个做法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
国防费在中央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重,与国防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是正相关关系,即后一比例高的国家,前一比例也高。如70一80年代,
美苏及中东国家的国防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有的甚至高达30%
以上,其国防费占中央政府支出的比重自然也高。前苏联长期维持在1/3左
右,美国也超过2/4。但是,这种高比例毕竟不能维持长久,最终给其经济
· 】22·
造成过重负担,生产停滞,被迫削减国防费。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如英、法、
德、印度等都在10 96以上,只有日本情况特殊,其比例只有6%左右。但自
1987年以来,这一比例有较大突破。
再考察国防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发现,我国国防费的增
长是以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不是完全协调一致
的。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共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九次波动:第一次波动在
1953--1957年,第二次在1958 1962年,第三次在1963 1968年,第四
次在1969 1972年,第五次在1973—1976年,第六次在1977 1981年,
第七次在1982--1986年,第八次在1987--1990年,第九次在+1991 2000
年。若将这九个波动期的经济增长情况与同期的国防费增长情况进行比较,
从中发现这样几个现象:一是经济增长快,经济形势好,国防费相应地也增
长较快;反之,则下降。如第一次波动期。正是“一五”计划时期,总体经
济形势较好,国防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也较高。而在第二个波动期间,也正
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民收入负增长,因而国防费也大幅度下降,由前一
个波动期的7.8%下降至5.03%,国防费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大
幅度下降,1960年只占8.8%。之后,经济形势好转,经济增长率较高,
国防费增长也较快。二是尽管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国防费占国民收入
和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由于我国国民收入的总体规模较小,决定了国
防费规模也较小。兰是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国防费的绝对
规模也逐渐扩大,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四是自1980年以后国
防费占国民收入和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减小,而且持续下降,相应减轻
了国民经济的负担,国民经济从此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五是在第
一、兰、四、六波动期,国防费的增长期正好与国民经济增长期相吻合,次
年二者的回落期也基本相吻合,二者之间有较高的关联度。但在这四个增长
期中,国防任务也都有所加重。六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防费的增长峰值与经
济增长率的峰值相吻合。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防费随国民经济的增长
而增长。国民经济决定国防费增长;国防费增长的波动不一定对国民经济增
长的波动产生决定性的、必然的影响。但一般来说具有很大的相关影响;防
卫任务的加重也会促进国防费的增长,防卫任务是决足国防费增长的一个重
·】23·
要因素。在有的特殊情况下,在决定国防费增长上,防卫任务的重要性超越
国民经济的承受性;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国防费增长过慢,规
模太小,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和防卫任务不相适应,保障能力
下降,存在着“供给不足但需求旺盛”的矛盾;在一个长的历史过程中,我
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被动多。变化大,国防费的增长也是波动多,变化大,前
半期国防费规模偏大,后半期规模偏小,二者的关系基本上是不协调、非均
衡的。
二、国防费规模扩张冲动分析
考察世界各国军费保障的实际情况,国防总需求旺盛一直成为军费总量
运动的主要矛盾。在这个方面,中国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在较长一个时
期,尽管中国的国防费负担较重,由于国防费的供给能力有限,即国民经济
规模和发展水平尚处于低级阶段,所能提供的经济、科技、工业能力被硬性
约束在一个较低水平,再加上国防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二者之间长期一直
处于非协调互动状态,致使国防供给缺口愈来愈大,形成很强的国防费“瓶
颈”制约。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防费规模扩张冲动也更加强
烈。
第一,中国“追赶型”国防现代化建设引发的国防投资冲动。中国处于
现代国防建设的初级阶段,国防建设已经落后于世界高技术经济国家。前面
已经比较和分析过,中国在国防费总量规模、平均规模、国防科研与生产、
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差距又转化成危机感,迫
使中国加快国防建设步伐,以跟上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且,这种急于赶
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的国防现代化水平的欲望非常强烈,不仅存在于政
府,也存在于军队以及国民之中,这些欲望的汇集,使中国国防费运动系统
内存在着强烈的增长冲动。是中国国防投资需求旺盛的最根本原因。如果政
府不能理性地控斛过于强烈的国防投资冲动,容易破坏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关
系,给经济发展造成破坏。
第二,“准备打赢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国防需要引发的国防投资冲
动。中国的首要目标是成为一个富强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今后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里,世界格局是和平与冲突交织,缓和与;0荡共存,世界大战
· 124-
有可能避免。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又在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各
国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加紧研制更为系统,更加精确和更现代化的新世纪
武器装备,全面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快质量建军步伐,使世界军
备竞赛进入到一个争夺质量优势的新阶段。并且地区性武装冲突仍持续不断
并趋于长期化和国际化,对中国影响最直接、最迫切、最重要的是台海局势
日趋紧张化、,.复杂化。美、日等国插手和支持台湾当局。台湾当局加快了分
裂祖国的步僬,;大量购买外国先进武器装备,以图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相
对抗,严重地威胁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因此,中国军队为东南沿海可能发
生的军事不测事件做好准备,打赢一场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
战争。以武力手段保证台湾的和平统一,就成为当前最急迫的防卫任务。防
卫任务的突显,使国防需求增加,这也是产生国防费规模扩张冲动的一个重
要因素。
第三。中国国防经济的“管理失灵”引发的国防投资冲动。中国国防经
济体制在1979年改革与创新以前,长期实行高度集中式的“垂直一体化”
国防投资管理机制,政府是唯一的国防投资主体。改革以后,随着政府国防
经济管理权力的下放,以及国防经济单元财力的相应增加,国防经济单元也
产生了投资行为。国防投资的决策权适度分散本应是国防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的一个方向,但在中国新的国防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的前提下,国防投资主体
多元化,给国防投资的管理造成了“管理失灵”的问题,即政府及国防经济
管理部门对国防经济的管理功能不全或管理失效,主要表现为:一是国防投
资失控。中国国防物品的市场体系远未形成,自动调节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
作用来引导投资主体的行为,而政府也缺乏有效的自觉调控手段,无力将不
同主体的国防投资兴趣引导到军事战略发展目标上来。这样。旧的国防投资
管理体制松散或失效,新的国防投资体制又未形成1jI这种局面使国防投资产
生失控,致使国防投资项目过多,结构失衡,大量非国防性投资出现,预算
外投资严重失控,如楼堂馆所的大量修建、高档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消
费支出比例过大,军事集团之间消费相互攀比;等等,最终使国防投资规模
过快扩张。同时,由于国防投资产权边界不清晰,国防投资效果与国防投资
者的利益缺乏直接联系,以及缺乏必要的硬约束,出现国防投资失败无人负
责的现象,投资者只追求眼前利益,不管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国防投资行
· 125-
为短期化,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管理失灵”引发国防投资扩张的冲动,
扩大了国防总供求矛盾,其严重性不容忽视。
第四,国防供给存量缺口引发的国防投资扩张冲动。80年代以来,为
了保证和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国防供给总量增长被严格控制,军队~直过着
“忍耐”的日子,再加上物价上涨的因素,国防费的实际购买力和保障力明
显下降,国防费供给缺口越来越大}造成千部战士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军
队武器装备的更耨换代、装备购置和维修管理都需要增加大量经费开支却难
以保障,部队的基本建设亟待整治i全军现有的机场、码头、港湾、通信设
一施等,多数已到了翻修期。加上全军营以下部队缺房、亟待翻修的破危营房
乖仃其他急需改造项目,需要大量投资,现有的国防工程费无法满足需要。虽
然从1985年后,军队编制员额精简100万,近两年叉精简50万,l隧因离退
休毛部长期由军队供养,还有部分编余干部需要安排,加上近几年安置老干
部、转业干部等项开支,多花的钱比省下来的钱还要多,精简整编在短期内
省不下钱来。从军队作为“安全稳定”这一特殊产品的直接生产者的角度考
j虑,党中央作出“军队要屹皇粮”的决定。使国防费绝对萤近年增长较快,
e坦还是难以弥补国防需求的缺口。
从l}:【史情况看来,中国国防投资需求和国防消费需求旺盛,产生较强的
。国防费规模扩张冲动。但我国届前乃至将来较长一个时期,因受国民经济发
展水平的约束,国防有效供给的增长不足将长期存在,需求制约是国防经济
,运行审的主要矛盾。
1卜“7羔≮国防费规模扩张与经济发展的适度关系评判
。‘_一~ : ⋯k· 。‘
解决国防需求制约的主要矛盾。关键还在于要理性地克制国防投资冲
动,迅速凑展国民经济。扩大露膨供给的源泉。在此基础之上,使国防费增
长与雅蘅增长保持适度协讽的关系,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于这个阀题,人
,佳了甚经形成了共识。1998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军从·次重要会议讲话中指
、出t“把经济建谖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太战略
.任务,:从根本上说,这两大战略任务是统一的,但霈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国情正确地把握和处理。经过二十年的实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形
成了七分重要的认识。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
· 】26·
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
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顶
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国防建设
要紧密配合这个大局,而不能妨碍和影响这个大局。二是必须在集中力量进
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
”上不断有所发展。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如果不随着经济的发展
而努力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一旦发生战争,我
们就可能陷入被动,就难以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
备,必须能够确保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三是必须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
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从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对于正确处
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被提到战略高
-
度的地位。’

.:
但是,如何评判与确定经济增长与国防费增长之间的适度关系?从经济
增长与国防费增长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国防费增长的基础
和前提,国防费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从这种关系看,促进经济增
长,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毫无疑问,是必要之举,问题的症结在于,如
何有效控制和发挥国防费增长的反作用,如何使国防费增长对经济增长起促
进作用,而不是起阻碍作用,同时还要有利于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这个问
题最终归结到如何合理确定最适魔的国防费规模及其增长比例,亦即国防费
的战略选择。所谓国防费的战略选择,实际上主要是国防费规模及其增长和
结构比例的战略选择。因为国防费规模和结构就其实质而言涉及到经济资源
配置的两个分割比例问题:第一,在国家安全环境既定的条件下,国家应拿
出多少资源用于经济建设和居民的生活消费,多少资源用予国防建设。这就
是国防资源的初次分配,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根据什么原贝0来确定经济
资源在民用经济和国防经济之间的分割比例。从而解决确定最适度国防费规
模的问题。第二,在划归国防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如何确定国防经济资
源在各军兵种之间、各种军事用途之间以及各战区或军事区之间的分配比
例。这就是国防资源的再分配。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国防费的结构问
题。因此,国防费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国防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来选择和
·127·
确定国防资源的最适度规模和最优结构。二。
这里首先讨论国防费的最适度规模。国防费的最适度规模,就是既能保
证实现国家安全战略,又能使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小化的规模,
换言之,就是能够满足国防战略目标而资源量叉最小的规模。
8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一些学者曾对国防费最适度增长作出过一些评
判,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持续稳定发展,国防总供给与总需求基
本平衡;二足国防费内部主要结构协调均衡;三是与国民收春或国家财政收
入保持一定的比例增长i四是基本能够保障国防建设主要方面钓财力需要。
这种评判能够比较恰当地表述国防费最适度增长的质的规定性,1_f旦笔者认
为,这种评判的依据不充分、不具体,难于实际操作。, 。吲
根据前面的分析,国防费规模及其增长的比例的确定,取决于’多方面的
因素,而不仅仅是哪一个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国际局势、本国经济发展水
平(主要指国民收入水平、中央财政收,.水平、国民经济增长率等)、世界
军备发展水平及各国国防费投入规模和平均水平、本国军备发展水平及国防
费规模和历年国防费平均增长率等。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火类:即安全性
因素与经济性因素。国防费规模的选择,应当遵循安全性目标与经济性目标
相统一的原则。安全性是确定国防费规模的首要因索。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
内国防费规模,茸先必须能够或者基本能够保证国家安全目标的实现。1这首
先需要充分考虑国际战略格局、周边安全环境、.现代战争烈度、本国的国防
战略目标以及本国现有军队的水平这五个国防需求因素,尔后确定实现既定
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兵力规模和武器装备系统,最后确定相应的国防资源消耗
总量。’
同时,确定国防费规模还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国防
供给因素,即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国防科技水平、国防工业能力等因
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如果国防费开支规模过
大,就会使投入国民经济建设的资源严重匮乏,如果这种超大规模钧自防费
开支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从根本上拖垮整个国民经济,从而破坏国防鲣济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家安全的根基就会瓦解。那么,根据这一原则j r应
该确定一个国防费增长的上限,即正常情况下,最大可能国防费增长率平均
值。而最大可能国防费增长率平均值的确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分
·】28·
析经济增长情况,测试国民经济对国防费增长的承受能力,研究国家财政支
出可能,以及国防消费需求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国民经
济对国防费增长的最大可能平均的承受能力;二是最高水平国防消费需求。
最大可能国防费增长率平均值,是长期的国民经济对国防费增长的最大可能
的平均的承受力的具体表现,其实就是平均的最大可能国防供给,而最高水
乎国防消费需求,就是最大国防需求。如果平均的最大可能国防供给等手最
高水平国防需求,‘则平均的最大可能国防供给就是国防费增长的上限;如果
平均的最大可能国防供给大于最高国防需求,则最高国防需求就是国防费增
长的上限。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国防费增长上限的确定标准也不一样。
如前述的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其国防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超过7%就不
会影响其经济发展,而印度的最佳比例在3 96左右。不过,根据对世界国防
费开支的历史考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长期的军备竞赛中,.苏联的军费开
支常华占其社会总产值的8—10%左右,占中央财政开支的30~40%左右,
国民经济赢度军事化、,军芏化,直至最终被拖垮。美国的国防费也长期占其
国民生产感值的6—7%,占中央财政的30%左右。长期的高额军事投入,
迫使美国揍掉了生产性投资,导致了美国的相对衰落。世界国防费开支的经
验表明:疑期的国防费投入(几十年以上)以不超过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5,%为宜,中期投入。(几年至十几年)以不超过10%为宜。如果国家陷入全
面战争的非常规情况,则另当别论。那么,中国在确定国防费的最适度规模
上限时,-必须考虑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条件,针对具体情况,作出
具体分析。中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开始向中级阶段过渡,国民生产
一总值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规模尚小,还亟需资金投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因
此,在常规情况下,申国}的国防费规模上限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下。
1“}【中国现实国防费平均增长率也是一个重要参考值,但它并非是“最适
度”国防费增长率。国仿费平均增长率其实就是长期的实际国防费增长率的
平均值。历史资料中,国防费增长的波动大,实际国防费增长率有高有低,
波幅极大,最高年份曾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58%。最低的年份只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1.08%。这说明实际国防费发展过程中影响和制约国防费增
长率的因素很多。客观的因素如需要抵御一场外来战争,迫使国防费迅速增
长或剧增,主观的因素如政府领导入的主观偏好导向或对国际形势的严重估
·】29·
计而偏离了实际,也能扭曲国防费增长轨道。因此,以历史资料计算出来的
国防费长期平均增长率指数,很容易高于或低于最适度增长率,如果二者正
好吻合,只能是一种难得的偶然现象,不会是国防费增长过程的常态,尤其
是过去那种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单纯外延扩张型的国防费增长率更难反映今天
和将来的结构效益型的国防费增长要求。
另外,一个值得参考的数值是,自8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
来,我国国防费增长基本上是趋于常态运行,在这一个较长的时段里,国防
费增长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历史最低年份只有国民生产总值的1,
08%,平均增长率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从满足需求的角度看,与国防
需求的满足还有较大的差距,形成了国防费历史欠帐。这说明这个低于国民
生产总值2 96的国防费平均增长率难以满足现阶段我国国防需求,已经是常
态情况下的国防费平均增长率的下限了。低于这个下限标准,那就会连最起
码的“安全稳定”的生产都不能保证。严重影响国防建设。
上述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常态下,我国国防费的最适度规模区间值应该
是在国民生产总值的2—5%之间,若国防费高于上限值就会对国民经济发
展造成很大的损害,若国防费低于其下限值就会损害国家安全。
为什么国防费最适度规模及其增长是一个“区间值”而不是“固定点”
呢?从静态角度看,在某一时点上国防费增长率以及最适度国防费增长率总
是处于某一“点”上,表现出“点”的状态,丽不是一个“面”的状态。但
从时段的动态角度分析,最适度国防费增长率及国防费最适度增长,不可能
是固定不变的某一个常数,而应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数”。这个“变数”
的形成,就是影响和制约国防费增长各因素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的作用结
果。不同时期,各因素对国防费增长的影响和制约的程度不会相同,因而不
同时期的最适度国防费增长率也就不同。只要这个“变效”在这个区间值里
变动,无论其怎样变动,这一时期的国防费增长都属于最适度的。相反,,这
个“变数”长期固定不动,说明它是僵化的、不正常的。它需要通过最适度
区间值规定的较小波幅的振动,在波动发展中,寻觅某~时期“最适”的国
防费增长“点”,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保持国防费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国防需求是国防费增长的牵引动力。经济发展只是为国防费增长提供了
物质条件。反过来,国冢的富裕程度愈高,对安全的需求就愈高,保护财富
·】30-
的手段也应当随财富的增多而增多和更先进,国防力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
高,,进而相应地使国防需求上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遵循这
一规律,就必须制定一个总体国防战略目标,将长远的总体国防战略目标、
具体实施规划和当年的国防费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是走一步,看一
步,没有长远计划和安排,势必造成国防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总体国防
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分解为具体实施规划为基础,而每个具体实施规划
有轻重缓急之分、难易之分和耗费多少之分,这也必然会使国防费增长出现
一定的波动,而不是一个绝对固定值。因此,常规波动,即在国防费最适度
规模区间值的波动,属于积极性质的波动。
从现实的国防费规模和增长比例来看。与理论上的国防费最适度规模和
增长比例,以及满足起码防务需要的国防费规模之间尚有较大的差距。目前
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需要适度增加国防费,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做
好打赢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准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也具备了适度增加国
防费的承受能力。但是,一下子将现实国防费规模扩展到理论上的最适度国
防费规模还是不现实的,因为二者的距离较大,刚性的消费基金分配结构的
调整有一个过程,国家财政积累的困难较多,还需要逐步解决。假如马上将
国防费增至国民生产总值的3%,按199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82054亿元计
算,将会高达2400多亿元,比2000年国防预算的1205亿元还多一倍多,
占中央财政支出30%左右。过大的突变会冲击现有经济秩序,且经济机制
的内在惯性势必会抵消国防费购买力。因此。国防费的波动发展是有“度”
的。这个“度”就是它必须符合客观的与国民经济成比例发展的要求。盲目
追求国防费最适度增长及其增长中的波动发展,不仅不能实现国防费最适度
增长,而且还会破坏与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格局。只有把握好它的“度”,
理性地控制国防费增长的冲动,选择一个与国防战略目标需要、国家经济发
展水平相协调的国防费规模及其增长比例,才能实现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与
发展国民经济的双重战略目标。
第三节国防费增长软途径——优化国防费分配结构
合理确定国防费结构是国防费战略选择的第二个联要途径。如果说从外
·13l ·
延上扩大国防费的数量规模是国防费规模扩张的硬途径,那么,国防费规模
确定之后,从内涵上扩大国防费的效益规模,即优化国防费内部各项费用之
间的分配结构,提高国防费的总体效益,就成为国防费规模软扩张的途径。
一、国防费分配结构的构成与关联效果分析
国防费分配结构,是指国防费中各类支出数量所占的比例。从经济角度
看,国防的发展不但决定于国防费绝对量,而且还决定于国防费分配结构和
使用效益。国防费分配结构是国防费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
国防费按其用途可以区分为以下几大类。军队维持及生活费、装备采购
与发展费、国防基本建设费以及其他专项费用;如果按军兵种划分,可以分
为陆军、海军、空军、二炮部队以及其他类别;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说,国
防费结构是国防经济结构的货币表现形式。国防经济结构是指资源或生产力
要素在国防经济部门的构成。同样,分析的角度不同,国防经济结构的分类
也不同。。从社会再生产角度分析,国防经济结构表现为军品生产部门与社会
生产其他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军晶是按其最终用途进入军事消费的社会产
品,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因此,军品生产应属于第Ⅱ部类内部的生产。依
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军品生产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适当,
这样才能保持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平衡。从军品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分析,国防
经济结构可分为:(1)生产结构。如军品生产各部门之间及各部门内部的比
例构成。(2)分配结构。主要是国防费的分配比例,通过国防费结构表现出
来。(3)交换结构。如军品价格结构、军品进出口结构等。(4)消费结构。
如备军兵种的武器装备构成;军人的个人消费品结构等。从国防经济的产品
的角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军队维持及生活必需品类}二是武器装备类;
三是战场建设和基础设施类。以上三类产品的供应对象是陆、海、空、战略
部队以及其他类别。从以上分析看,国防费结构与国防经济结构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研究国防费分配结构,对于提高国防费使用效益和国防经济效益,
增强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防费的分配结构中,军队维持和生活费,是用来维持军队El常活
动,包括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军事人员的生存与生活所需开
支等方面的费用。这是保持军队战斗力所必需的部分。。:器装备采购费和发
·】32·
展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采购武器装备物资的开支,另一部分是
为国防科学技术发展而投入的各种费用,用于基本理论研究、武器装备的研
制、试制等。这类开支是为了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术战术水平,提高国防科学
技术潜力,为现代化战争建立技术基础。国防基本建设费用指用于建设大型
设施方面的费用,包括国防工业、国防交通、国防资源的开发和生产、民防
工程等费用。这是国防的物质基础。上述几大类只是国防费的大概划分,在
实际生活中还有更具体的层次,即每一类都可以具体划为各种不同的支出项
目。这里为了分析和研究方便,只从太类的角度展开讨论,不作具体划分。
国防费的基础性层次是生活费和装备费。这些费用是人员生存和发展及保持
战斗力的基本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军队生活
费用开支在绝对值上呈增加的趋势,但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国防费绝对量
的增加,生活费所占比重一般呈递减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装备的增多,武器装备的采购费所占比例
不断增加。在18和19世纪以前,国防费的绝大部分是用于军队的薪饷、粮
秣的采购和运送、购置被服等,武器装备费在国防费中的比重并不很大。如
德国在1870—1871年的战争费用中,军械费不超过13~15%。到第一次世
界大战时,由于技术兵器数量增多,以及由于步兵武器和火炮射速的提高,
弹药的消耗量空前增多,使武器装备费用的比重提高到60%。第二次世界
大战,武器装备费用的比重达到7596。此后逐渐呈上升趋势。例如,美国
军队的武器装备采购费1980年为352.8亿美元,1982年为644.62亿美
元,1984年为859.96亿美元,1985年为。1076.08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国
防费总额的24 796、30.15%、33.3%、35.28%。到90年代便稳定在
35%左右。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数量的增加和军事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武
器装备的保养费也不断增加。美国从1951年到1973年度,国防部为此花费
了3150亿美元,占这一时期国防部开支总额的26.5%。
国防科学技术既是国防生产力,又是战斗力。它对于提高国防实力的作
用日益增长,因而各国越来越重视国防科研,并不断增加国防科研费用。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军事研究与发展费用的增长率比国防费开支
的增长率平均超过4—5倍,逐渐成为国防费分配的一个重要部分。
国防费结构是国防费诸项子系统按照国防生产的“费一效”关系相互联
·1 33·
系的一个有机经济整体。虽然国防费规模的扩张离不开一定数量这一外壳的
支撑,但更不能缺少“质”的内核的聚变,即结构的优化。无“质”的规模
必定是无能量的规模。结构决定功能和效益。尤其在国防费资源要素投入既
定的前提下,国防费运行的效益取决于它的结构。国防费的结构系统既与外
界(社会生产)进行能量互换,不断改变自身的状态,同时自身内部的结构
之间也要不断地进行能量互换,彼此制约和相互影响。国防费规模中的结构
关系越是复杂,其关系状态对围防费的效益与规模的形成影响越大,制约作
用越明显。然而,在传统的国防费的研究与分析中,国防费结构中的复杂关
系要么被忽视,要么在理解上过于简单和狭义,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国防费
的效益。在当前国防费增长有限而国防需求剧增的情况下,需要整合和优化
国防费结构.放大国防费的效益功能,最大限度地“膨化”国防费的有效规
模。’
在国防费的多维结构关系中,其中的核心是国防费结构关联自组织。国
防费结构关联,是指国防费各子项结构之间立体型的“费一效”关系的总
和,而不是各子项结构之间的一般平面关系。国防费内部结构关联并不是被
机械地规定着,而是围绕着国防费的集经济效益和国防效益于一体的双重产
出效益目的而能动地进行自组织关联。这种自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其
结构关联的状态,进而决定国防费结构关联效果及释放的效益能量。国防费
结构关联效果及释放的效益能量的结果即投入产出结果影响或改变着国防费
结构关联度。按照系统论的定义,关联度是指客观世界中各因素之间的相关
程度。国防费结构关联度是指国仿费子项结构之间的相关程度。它的含义
是,当某一项结构增加或将要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时,对国民经济、国防经
济及国防费的其他产业或子项结构会产生多大影响。国防费结构关联效果经
由两条路线传递到其他子项结构:一条是通过该子项结构对其他子项结构的
供给联系发生作用。例如,国防科研系统为国防军工系统供给武器装备的研
制产品,而国防军工系统又向战斗部队供给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产品。经由
供给联系所发生的投入连锁效果,称为“前向关联效果”。另一条路线是通
过该子项结构对其他子项结构的需求联系发生作用。在彼此的相互联系中,
并不是一方单向决定另一方,而是彼此互相制约。例如,国防军工企业生产
舰艇,并不是它能生产多少、想生产多少,战斗部队就需求多少,购买多
·】34·
少。同时还要看战斗部队的购买能力和实际需求。同样,军工企业又将战斗
部队反馈回来的需求,诸如需求什么型号、功能、技术需求等的舰艇信息传
递给国防科研系统,从而由此来安排国防费结构。经由需求联系所发生的投
^” ■ 1 ’
入连锁效果,称为“后向关联效果”。
都与其他子项结构发生这种“前向”
“立体式”的有机结合的国防费系统。
在国防费大系统中,每一个子项结构
r
与“后向”结构关联,从而形成一个
.■
只有根据每个子项结构的功能与需求
配给合理的国防费用,即达到结构最优化,国防费各子项结构关联效果才能
达到平衡,产生最大的费效比。正如人体一样,不仅每个身体组成部分需要
适量的营养成份,而且营养成份的构成还要全面、适量。如果哪个部分供给
的营养不足或过量,不仅影响到这个部分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到整个人体
的健康运转。如果人体每个部分的营养全面、平衡、适量,人体就会健康牛
长,充满活力。同样的道理,国防费诸子项结构在优化平衡的基础上频繁地
进行着“关联”——“能量”互换,必然会带动其他子项结构的费用效益的
正常发挥与增殖,进而提高国防费各项经费的使用效益。如此在全部国防费
子项结构关联中循环,必然会提高国防费整体使用效益,进而促进国防费规
模的内涵扩大——有效规模的扩展。
还需要说明的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有重
点与非重点之分。同样,在国防费大系统中,诸子项结构也有主干结构与非
主干结构之别。虽然每一个结构都必不可少,但其功能不一样,地位与作用
不同,在国防费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也有区别,不可能是均衡分配。如果没有
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每一个子项结构都平均分配和占用国防费,像撒胡椒面
一一样,使本来就有限的国防财力过于分散,该重点加强的不能加强,非重点
结构过多地占用经费造成无谓的积压浪费,破坏国防费结构的有效关联或使
关联中断。为此,要正确分析和寻找国防费系统的“支力点”,即主干结构,
在重点保障主干结构的基础上,实行统筹安排,进行综合平衡,提高整体效
: .址
俞。
.二、中国国防费结构关联效果考察
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国防费结构的变动经历了由滞后供给低度关联
的非良性循环向滞后供给摩擦关联的准良性循环转变。转变过程以1985年
·135· . .
为分界线进行划分。因为从1985年开始,我军的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开始进
行战略性调整,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扩张向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转变。
1985年中国裁减军队员额100万,从430万降至330万,使军队有机构成
开始提高。同时,这一年中国的国防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
24%,是中国国防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Lt重发生重要转折的年份之一,
因为1986年勉强保持2 07%。1987年突破了2%的关‘口,下降至1.
85%,以后越来越低。1985年,国防费开支古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也降至
10%左右,以后就低于10%了。所以,1985年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变化迹象。
1985年以前,中国国防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比较高的。从1950
年至1978年均占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高达10%以上,1974年以后
黾逐渐下降,最低也能保持在2%以E。由于中国经济基础不厚实,尽管国
防扶的比例较高,但国防费的规模并不大。在50—60年代长期每年只有几
十亿元j民币。国民生产总值最高水平的1985年也只有8557亿元,国家财
政收入,只自1844.8亿元,国防费仅为191.53亿元。这个国防费规模与中
国的态国地位、中国的军队规模以及中国的防务任务都不相适应,远远落后
于实际的国防需求.

从我国财政支出t奄结构看,1953—1978年的经济建设费、文教科卫
支出、行政事业费和国轨、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70%、7.70%、4.
00%和3·70%o这几十年氏由于我国周边关系变化,出现了几个特殊防
务阶段,使得国防支出猛增0然t 国防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仍为最低,比经
济建设费低5个百分点,比文教科L喝低4个百分点,比行政事业费也低
“.30个百分点。此后至1985年(除L年以外)。国防费年平均增长速
度更是大大低于其他几项j可见,这一时期t 1防费供给明显滞后于国防消
费需求。,
5, 1985年以前,我国国防消费结构因受国防费瓤。咱限翩,基本上属于
低度关联或分离型的国仿消费扭曲变动。由于中国保持.支世界上员额最
多、规模蘑大的军队,而国防费规模又太小,与之不成比协-々限的周诗费
用来解决军队的“温饱”问题,仅军人生活费所占比例一般耘1/{e?f}
·136
不少年份都超过了40%,个别年份甚至达到50%。①.而用于武器装备购置、
维修的费用以及国防科研费用等发展费用不足,造成我国很多武器装备老
化,服役年限过长的情况。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计算,1953 1978年期间,
我国国防费中的发展费用增长速度仅为3.21%,而维持费用增长高达12.
23%。国防费中的维持费用与发展费用的相关分析表明,维持费用同国防投
资总额变动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8867,而发展费用增长与国防投资总
额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则为0 4567,其相关性弱于前者(少0 4300),说
明国防费中发展费用的增长速度较慢;维持费用中的生活费用,其增艮变动
与维持费用总额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很铺,相关系数为0.9234,伺维持费用
巾伪事业费用之间却不存在相关性,仅为0.1897。②相关分析表明,我国
国防费结构极不合理,存在明显的低度关联的扭曲变动:在滞后的国防费增
长速度基础上,国防投入主要是为维持国防力量的生存服务,而不是为武器
装备和国防科研等国防发展服务,发展费用的增长速度滞后于国防投资总额
增长速度;维持费用中生活费用相关系数较高,说明国防劳动力生产的发展
水平高于维持性事业的发展,而生活费用的增长与其他维持性事业的发展分
离;发展费用的比重及增长速度滞后于维持性费用的比重和增长速度,武器
装备和国防科研等发展的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国防建设受到抑制。这
些情况说明,1985年以前,我国国防消费是发展费用与国防投资的关联脱
节,发展性消费与维持性消费比例失调,整个国防费的结构关联不畅,或处
于低度关联甚至中断的状态,属于一种非良性循环的国防供求结构组合。
1 1985年以后,我国国防供求结构开始发生一些新变化。1985年开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很
快,国民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8557亿元快速增至:1999年的82054亿元。
与此同时,国防投入也相应得到增加,国防费由1985年的191.53亿元增
至1999年的1069亿元左右。随着国防费的增长,国防费结构也相应发生了
二些变化。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国防费结构表现为摩擦关联状态。
虽然这一时期的国防费绝对规模增长较快,但由于物价指数上涨也很
快,国防费的实际增长水平并不高,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使国防保障力也
蓦髹蓄雾鼍魏茹辇;酶瓣煮4筝蔷凑出版社.Ⅲ。年版。黝,。,眠
·137·
不断降低,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国防需求严重不相适应。因此,国防费的供
给仍然是滞后于国防需求的增长,国防投入物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
着原有变化关系。
与1 985年以前相比,国防费结构在难变中艰难地求变,特别是90年代
初的海湾战争使人们看到了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和高技术武器装备在现代
战争中的威力与影响,促使决策层下定决心要控制军队规模,优化体制编
制,走精兵之路,加速发展武器装备和国防科研,努力调整国防费分配结
构,发挥国防费的结构效益。
但国防费的结构调整表现出固有的艰难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进一步精
减员额,收缩摊子,压缩人头费开支。但是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面临的国
防任务较囊,军队的装备水平尚低.裁减员额的步伐速度不能过急过快,即
使是精简整编,也有许多遗留问题需要消化,在短期内不能明显见到精简员
额产生的经济效益。况且目前,我国军队规模仍居世界第一位。二是由于物
价上涨过快,为了维持和提高军人的生活水平,我军又较大幅度地提高干部
工资和战士的津贴、伙食费标准,人员费仍占国防费的很大比例。三是由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军事战备的调整,以及国防费的相应增长和国内外、军
内外的国防消费的示范效应,为国防消费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助长了国防消
费水平的提高和仿效、攀比高等级国防消费方式的欲望,在较低国防需求层
次尚未充分满足的情况下,立即产生了国防需求的“跳跃”,形成强大的国
防需求压力,进而产生超前的国防消费。国家和军队针对国防消费超前的问
题,采取相应措施,限制了国防领域的行政性支出,尤其是集团性消费,控
制新兴非必需耐用国防消费品的消费,国防消费膨胀得到初步抑制。四是部
分维持费用相应向发展费用转移。由于国防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仍未触及深层
的体制问题,国防费供给仍然呈现较强的刚性约束,以及发展费用的管理体
制不顺,效益低下,其“质”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掘。.我国军队的发展费用与
世界一些主要大国相比,经费投入量和结构比例非常之低,新技术发展后劲
不足。在这方面,高技术经济国家~般都达到13%左右。并且大多数国家
的新武器研制费一般都不包含在政府公布的国防费中,而隐含在国家科研费
和新产品试制费中(如美国投在原子能、航天事业等服务于军事目的的科研
费用)。五是军兵种经济结构比例不平衡,海、空需要重点保障和发展的费
·1 38·
用比重偏低,每年大型的先进的海空军装备购置能力极为有限,结构调整的
力度仍不能满足其根本需要。
这种国防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牵引着国防费结构的变动,使近年来国
防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武装力量明显加强,
军人生活待遇也得到改善,国防费结构较之以前进入了升级阶段。
从整体情况看,国防费结构还末进入完全的良性循环状态。在国防消费
需求结构朝正常化、高级化方向转变时,国防费供给结构未能或难以作出相
应的凋整。国防费存量结构运行具有很强的惯性作用,其调整困难或失灵,
使国防消费需求结构的转变只能依靠国防费新增流量的调节来实现。而且流
量调节的作用还会被国防费存量调节失灵抵消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国防
费结构在逐渐进入正常关联状态,在发生结构关联的磨合中,还存在着新旧
结构变化的摩擦。这说明,我国国防费结构的优化,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存
量调节机制,消除国防费结构关联中的摩擦,从而促进国防费“质”的改善
乃至国防费规模成长。
三、结构升级:中国国防费的效益生长点
前面的分析表明,国防费结构的优化,可以使国防费产生弹性效益,相
对扩展国防费规模。根据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趋势和高技术战争发展的要
求...国防费结构升级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也是优化国防费结构和国防费
规模弹性扩张的关键和核心。’
在我国目前国防费规模的外延扩张受供给的刚性约束情况下,国防费结
构升级更是提高国防费效益的必由之路。。
控制军队规模,优化体制编制,走精兵之路,是我国国防费结构升级的
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军队的规模过于庞大,”国防劳动力密集,‘编制体制不太
合理,军官比例大,士兵比例小,人员生活费占据了国防费一个很大的比
例。“保生活”成为国防费的一个主要结构之一二,影响了发展费用的投入。
高技术战争不再以“人海战术”制胜,而是要求军事人员素质高,武器装备
的技术水平先进,人与武器装备实现最佳结合,全面提高综合战斗力,实现
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目前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都在裁减军队员
额,以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抢占新的制商
·13q·
点。如美国这些年凭着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将兵力裁减到只有140--180万
人,军费开支高达近3000亿美元!而我们全军一年的军费还不到美国一年
军费的3%,军队员额却比他们高出近一倍。这点钱只能用来保生活和维持
运转。像美国一架B一2飞机就值22亿美元,一艘航母45亿美元。我军现
有的军费规模是无力发展和购置这些昂贵的先进装备的。所以,我国必须抓
住时机,裁减军队员额,保持适当规模,减轻包袱,将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
中使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重点改善军队急需的武器装备。否则,我们这种
j‘国防劳动力密集型”的初级国防结构未来必将更加落后于高技术经济国家
的“科技密集型”国防结构。
推进国防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是国防科学技术创新。国防科学技术创
新不断创遣新的国防需求,即创造出新的国防产出品或新的国防生产工艺,
提高国防费的使用效益,从而促使国防部门不断改变国防消费需求结构,常
常是新的国防需求结构取代原有的国防需求结构,并且是呈加速度的趋势。
.国防科学技术创新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引起相对国防成本变化。因为国防科
学技术创新包含的科学技术知识越来越复杂,创造出新的国防产出品所花的
成本也愈来愈高,那么,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国防消费成本。如果国防科学技
术创新推进国防需求结构更新换代愈快,对国防费结构的影响愈大,一般地
说,国防成本升高,国防费结构升级。但这里的“成本高”是个相对概念,
因为它能以“相对高”的成本换来更大的国防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还
是高效益或高效费比的。评价国防费的效益有其特殊标准,即提高我军的战
斗力。具体地讲,它包括:一是追求战斗力各要素的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整
体功能;二是追求最佳军事效益与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但最佳军事
效益优先。因而它不能像一般的经济领域,只要将成果与耗费进行对比,哪
种方案的比值高,它的经济效益就好,反之则差,在取舍时以经济效益为标
准选高弃低。在国防领域就不能照搬民用经济的办法去计算比值,必须把提
高战斗力水平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可能会给国防带来致命的后果。纵使有
些尖端武器的研制周期长,耗费成本高。从局部看可能经济效益不好,甚至
是得不偿失,但从宏观角度看,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投入,能够产生出多重的
战略性效益(国防安全、国家统一、国际地位),还是高效费比。所以,国
防科学技术创新以提高相对国防成本为前提,以提高国仿费使用效益,相对
·140.
扩大国防费的有效规模为结果,逐步推动国防需求结构更替,相应促进国防
费结构升级l 4

’从历史上看,那些率先进入国防现代化进程的国家,随着其国防费规模
的扩大,保障重点依次由“保生活”向”保事业”、“保装备”转换,国防费
结构升级呈梯度转换模式。这种国防费结构梯度升级模式有其内在的规律
性,但它更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些先行国家处于工业化早期阶
段,国防科技水平较低,国防生产能力有限,是一种国防劳动密集型;国防
的经济基础也不足很雄厚,国防投入有限;战争的胜利主要依赖于人,武器
装备操作简单等。因此,其国防费结构只能由“保生活’■向“保事业”、“保
装备”依次转换。目前在世界国防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防技术以及信息技
术的迅速发展对发展费用增长的依赖加强.使世界各国无论其经济发展和国
家财政状况如何,国防的发展性投入都大大超过维持性投丸,·其武器装备经
费。尤其是国防科研经费等发展费用的比重都大大超过生活费、事业费等维
持费用比重。”
我国在国防费结构升级的问题上,要实事求是,灵活处置。我国国防费
规模与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可相比,国家在短期里也不呼能对国防增加太多
的投入。因此,我们既不能亦步亦趋地实行国防费结构梯度升级,也不能一
步到位地全面升级。既然国防科学技术的鲥新与发展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基
础,是推动国防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我们就必须抓住这个根本,坚持科
研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在国防费结构的安排上,坚
持重发展的原则,即将国防费投向的重点逐步从“重维持、轻发展”转向
“以发展为主、发展维持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重发展原则的基础上,还
要坚持质量原则和重点原则。现代国防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一领域宽广。以我
’固现有的国防财力而论,是难以全面展开和迅速发展的,’还只能坚持突出重
点的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安排,重点突
破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武器装备,
发展一些具有战略威慑效应的“撒手锏”。.=
、’ 一.
同时,发展类开支还要遵循“多研究、少生产、少装备’j的原则。⋯曲于
现代国防科学技术创新极快,大大提高了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使武器
装备系统的平均使用年限日趋缩短,在和平形势下,如果生产或购置武器装
·】41·
备过多,国防费就没有发挥应有的或最大的效益,资源浪费也很大。所以,
既要加强装备的研究,缩短与高技术经济国家的差距,又要防止装备积压过
多遭受损失。正确的选择应当是:跟踪和追赶世界国防科技术发展的前沿领
域,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平时多研制、少装备,搞好技术储备;一旦战争
需要时,即可批量生产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军事需求。这样可使国防费结构合
理优化,以最小的国防费规模取得最大的国防效益。
国防费结构升级,不仅是通过一国国防费结构内部的循环系统发生关联
联系而实现。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国防费结构发生关联联系来实现。随
着国防科学技术创新的加速与竞争的加剧,以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军品的
商品化,各国的国防费结构随着军品贸易进程而加深了相互依赖性,并对国
家之间的国防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军品贸易,一国从其他国家引进具有技术禀赋优势的国防产出品,
替代或减少国内同一用途国防产出品的数量,可以迅速降低其消耗系数,进
而提高保障技术水平。如果通过国际军品贸易引进技术水平高于国内的先进
技术装备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先进工艺,与国内的中间产出品结合,可以降低
中间投入消耗,改变原有的国防费投入结构。如果相对于最终国防需求,中
间产出品出现闲置或过剩,可以将长线过剩产出品介入国际军品贸易联系之
中,长线就可能变成短线,这不仅可以减少闲置过剩造成的损失,而且会产
生更大的效益。还可以通过出口国内具有技术禀赋优势的中间产出品引入国
内短缺的中间产出品,弥补关联缺VI,满足既定的最终国防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国防费结构的封闭运行,实行开放性战略上闯出了
一条新路。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军品贸易,改革“大而全’’、“小而全”的军工
体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我国提高了国防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国防生
产能力与水平,并逐渐融汇于世界国防创新浪潮,改变了本国国防费结构,
促进国防费结构升级并向高级化发展。j
综上所述.国防费的增长是数量规模的最适度增长与结构升级的统一。
数量规模的最适度增长是国防费增长的基础,而结构升级是国防费规模扩张
的核心。简单的国防费数量增加,是一种外延式国防费规模扩张,其扩张度
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严重超出了其扩张度或长期超出了其扩张度都
会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损害。而国防费结构升级是国防费规模的内涵增长,
·】42·
这种增长不仅不会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损害,而且还有助于国民经济发展。

第四节实现“打赢”与“发展”双重战略的
蛩:t 根本出路: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如果认为中国国防费规模扩张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关系是实现“打赢”
与“发展”双重战略的理性选择,那么实现这种“双重”战略的具体而有效
的途径应该是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国防建设政策。
·一、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国防体制的可行性与效能性
在古代农耕生产力水平条件卜-.军用与民用合为一体.军民结合、平战
结合是国防建设的主要模式。由于受科学技术落后的限制,这种国防建设模
式释放的能量很有限,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这也是最佳的选择。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军用与民用逐渐分离,国防与经济既相统一,又相矛盾,
国防领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与国民经济存在着此?肖彼长的矛盾。
与传统技术民用与军用相分离的特性相比,高技术民用与军用具有较高
的统一性,民用技术越来越与军用技术融为一体。在美国国防部列出的关键
军事技术与商务部列出的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中,约有80%是重叠
的,特别是民用基础工业与军用基础工业的交叉性、通用性更强。由此可
见,民用高技术与军用高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正因为如此,军用高技术
可以直接或较容易军转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民用高技术也可以直接或较
容易民转军为国防建设服务,为实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提供了便利可行的
条件,使“熊掌和鱼”变得能够兼得了。例如,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军事的
需要而产生,并首先在军事领域得到检验和发展,然后就被转移到民用经济
领域。世界第一部电子计算机就是为了,计算导弹弹道的准确数据而产生的,
进而推广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原子弹的研究和产生,带来了原子能的和
平利用,如今核辐射技术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通讯卫星、宇航工
业等也莫不如此。这说明,国防科学技术是可以而且应该转移为民用,为人
类造福。另一方面,民用科学技术也可以而且应该民转军。近十几年来,我
国理论界讲军转民比较多,这是由于我国国防建设实仃战略转变的客观实际
·】43·
造成的。因为战略转变之后,不少国防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不得不找饭吃,
实行军转民。国防科技和工业的调整、改革主要是军转民的问题。实际上,
民转军的问题同样是十分重要,而且在国外已广泛开展。例如超导技术,它
开始应用于科研、工业和医疗。目前有的国家已经研制出了超导电机,具有
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高新技术问世之后,军事家和国防科学家纷纷想
法将超导技术引入军事领域,企图借助其神威来战胜敌人。将来实用的超导
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少、效率高的优点,它将被广泛应用于飞
机、舰艇、坦克等武器装备上。军事专家们还正在研究“超导电磁炮”。如
果这种炮问世,将使现在的“炮”的概念发生根本变革。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无论是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科学技术在军用与民
用之间是相互转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正是这种双向交流,使国防建
没采取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模式变得切实可行。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
合,有利于减少平时军费开支,保证国家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也有利于
发展和积蓄战争潜力,提高战时的军力扩张度。实行军民结合的体制,其效
能性表现如下:(一)军民兼容,以军带民。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是由于
军事的需要而产生,国防新技本在满足了军事需要的同时,外溢于民用又可
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据美国国防部估算,“阿波罗”登月计划每1美元的投
入可获得14美元的利润。美国大通计摄经济学会也曾作过这样的佑算,美
国在空间计划上每花10亿美元,生产率可提高0.1%。仅此一项,美国国
民生产总值每年就可增加30亿美元;此外,开发太空技术还可以增加就业、
刺激投资、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等等。现在各国更加强调国防科技发
展的双重目标。国防科技发展一开始就明确军事、经济双重目标。因为现代
大型武器系统,耗资甚巨。完全等到武器研制成后,再将技术外溢到经济
中,一是周期太长。二是财力上难以为继,所以现在非常重视在国防科研中
有计划地边研制、边收益、边增殖。比如美国1942年搞“曼哈顿工程”,耗
资20亿美元,历时三年,尚可以先投入,后产出。可到1983年提出“星球
大战”计划,预计耗资、1万亿美元,历时lO一20年,就无论如何不能先投
入,后产出,而只能边投入边产出。正因如此,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
划,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双重目标。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氏,
· 144·
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成功,就
是与“星球大战”计划实施中的技术积累相联系。实行军民结合的方针,对
于信息时代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影
响、相互排斥的。1

(二卜有利于克服重复建设、重复研制、重复引进、重复制造的弊端。j
(二)可以节省建设投资。据匡算,在新建项目中,按莆民结合建设的
项目;比建设单‘用途的专业项目,可节省40%的投资;比建成后再“贴
上块”措施的项目,可节省25%的投资;利用军工企业现有的基础,发
展与军品工艺相近的民用产品,t比新建同类产品同等规模的民用工厂_,投资
可以节省1/2至1/3,建设周期可以缩短。
(四)可以减少军T设备生产能力在平时大量闲置造成的浪费,战时又
能迅速满足战争需要。战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军事需求在战时与平时其
有很大的伸缩弹性。如果保持常规性的较大规模的国防生产能力,以满足战
争的不时之需,势必造成平时的国防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军民结合
型企业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能军能民,平时减少生产或不生产军品,
可以减少大量损失。战时迅速动员起来,加紧生产军品。又能满足战争的需
要。一7
。”
(五)实行军民结合的体制,有利于将民用高技术转移到军事领域,促
进军事高技术的发展,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降低国防科研和生产的成
本。,
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体制的内容要求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不是某一个领域,某一_{个方面的结合,也不是某
一时刻、某一环节的结合,而是全方位、金过程的结合。具体来说,其内容
主要有如卜.几方面的要求。。

,t
n
l 武装力量的结构上,常备军与预备役和民兵相结合。我国的武装力
量建设,首先是要建设好一支精干的常备军。这是国防力量的中坚,是抵御
外敌入侵的盾牌。这一部分力量要规模适度,合理够用。在建设常备军的同
时,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和平时
期,国家养不起也无必要养过多的兵。但又不能忘却战争的危险,忘战必
·145· .

危。所以,在广大的民众之中,建立民兵和预备预,寓兵于民,变国防为全
民的国防。民兵和预备役军人,是我国武装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们首
先还是“民”。他们与其他公民一样,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平时用于训
练、执勤的时间不多,到了战时,可以参军参战。从常备军与民兵、预备预
的结构关系看,既是武装力量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又是军和民的关系,是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关系;从民兵和预备役军人本身来看,他们是劳武结
合、一身二任,也是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关系。
2.武装力量的职能上。“生产安全保卫”与“生产谷物”相结合。在和
平时期,民兵、预备役军人参加社会经济建设,是其主要职责。作为常备军
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不仅身负保
卫祖国的责任,而且也有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责任。关于这一点,邓小
平曾经反复谈及:“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
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考
虑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发展”。①在和平时期,军队除了保卫国防的第
一要务之外,适当参加经济建设,既可不影响军队的执勤训练,又可为国家
经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军费开支是纯粹往水里扔钱”
的传统特征。,
3 国防工业的生产上,军品与民品相结合i军用依托民用。近些年来,
我国国防工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民品产值已经大大超过
军品产值,而且表现为国防工业企业已经在转变经营机制,实现体制上的转
换。但国防工业企业离真正的军民结合型企业还有一定鲥距离。军民结合型
企业,和军工企业搞民品生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真正军民结合型企业,
它既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军工企业,也不是单纯的民用企业,而是能军能民、
军民两用性的企业,这是质的变化。它完全不同于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在没
有军品任务时搞民品生产,军品任务重时就甩掉民品,将战略立足点定位于
搞军品生产,将发展民品生产视为一种临时措施。这种体制和性质的军工企
业不能立足于长远,不利于其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因此,目
前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将军工企业搞民品生产转到建设军民结合型企业的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年版。第88页。
·146·
轨道上来,在更深层次实施两用战略,摒弃单一为国防服务的工业基础,建
立军、民品共用的生产线,实行军、民品同线生产。同时,民用工业企业也
可以生产军品。这种全面的和完备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使企业既能为国
防服务,+又能为国民经济服务,减少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浪费,有效地利
用民用工业的研究实力和技术基础,充分发挥民用工业的低成本生产能力,
军用依托民用工业的优势,提高国防费的使用效益,并且提供坚实可靠的物
质基础。
4科学技术发展上,军用与民用相结合。科学技术本身具有服务无界
的特点,国防科学技术在为军事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发
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也就是说,国防科学技术经过解密处理之后,就可以转
为民用。与此同时,民用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军用技术,促进军用技术的发
‘展。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为了使军用科学技术与民用科学技术相互
促进,并节约经费,取得双重效益,要求军用与民用相结合。在安排重大国
防科研项目时,不仅要考虑军用需要,还要考虑民用发展前景。使之成为将
来国民经济发展的科学推动力。在安排民用科研项目时,也要同时考虑其军
事用途、军事需要或军事发展前景。这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军民结合,可
以获得几重好处:国防科研队伍可以大为精干,国防科研经费可以相对集中
或减少;军队可以较快地得到所需的科研成果;国民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国民经济减轻丁负担。
5军队人才的培养上,军地两用人才相结合。军地两用人才的含义有
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含义,即将军队现役军人培训成为既能打仗、保卫国
防,又能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具有军地两套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军
地两用人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安排军队的转业复员军人,使之成为
对国家经济建设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另一种含义的军地两
用人才,实际上是地军两用人才,主要是指根据国防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或约
定特招入伍的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及一些有特殊技能的优秀人才。所不同的
是,他们在地方接受了一定的知识相素质教育之后,从地方来到军队,并接
受相关的军事素质训练,由老百姓变为军人。这是提高军队整体素质水平、
适应国防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根本途径。这种做法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在国
外一些国家已在普遍实行,我国也在逐渐推行。未来6J高技术战争是智慧、
·】47·
智力的较量、知识的较量,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为了适应这
两方面的需要,还是适应哪一方面的需要,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具有多种技
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也是军民结合的一个重要内
容。
从总体来看,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还有许多具体内容,而且,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具体内容还会发生某
些变化。

三、我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体制的曲折发展
在理论上、指导思想上,我党三代领导核心对国防建设实行军民结合、
平战结合的问题都非常关切和重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强调指
出,国防建设的强弱,不仅体现在国防实力的大小上,而且体现在综合国力
的强弱上。在制定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他要求统筹考虑国防建设的问
题,不仅要想到建设本身,也要考虑到战争动员的需要;国防工业也应在优
先考虑战时需要的同时,兼顾到平时的民用。工业要学会两套本领,国防经
济应建立“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体制。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
议的讲话中对“两结合”的思想进行了完整的表述:国防工业“在生产上注
意军民两用,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
产”。1957年初,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国防工业要
贯彻“两重任务,两套本领,平战结合”的方针。毛泽东提出国防工业要实
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思想,符合国防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和平时期
我国国防经济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x|j/J,平全面考察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历史与现
状,提出要建立军民结合的新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军民分割的问题。1978
年,他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没有专门搞军品生产的部门,我们搬的是苏联
制度,是浪费,是束缚技术发展的制度。要从这种制度中解脱出来。1984
年,他再次指出:军工体制改革。现在已经提到Et程上来了,我们的军工部
门“应该纳入整个国家的规划,结束另外一个天地的时代”。邓小平直接参
与提出和修订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
针,成为建立军民结合的国防经济新体制的根本指导方’r。他还就尽快落实
- 14R- ‘
这一方针,提出了改革军工与民用部门分立的领导体系,在军工企业中建立
军民结合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机构等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性意见。邓小平关于军
民结合的国防经济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使我国国防经济系统和民
用经济系统逐步进入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的良性循环轨道。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全面总结了新时期国防建设与
经济建设关系的规律与经验。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
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提出,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军民
结合,平战结合,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机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
增强平战转换能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
设道路。在总结20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江泽民叉把国防科技工业
要能军能民作为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t者关系的机制提出,这就为国防
科技工业融入国民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也为进一步改革我国国防工业
体制指明了方向。
但在实践中,因受国际形势、防务任务以及传统汁划经济体制的多种影
响,“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却经过了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从国防工业
到各个领域,从单纯找出路到建立新体制的曲折发展过程。
第一,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从国防工业领域发展到国防的各个领域。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为了增强国防威慑力、捍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战时经济需求,我国国防建设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兵器工业、航空工业、
电子、核工业、航天工业等,军事科技、军事交通、军事邮电通信、战略资
源的开发和应用等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与国家安全需要相适应的
国防经济基础与体系。六七十年代,党中央对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形势作
出了严重的估计,开展了以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和组建生产线为中心,以战备
为首要任务的经济动员,国防建设的摊子铺得过大,占用经济资源太多,效
益太低。完整的、独立的、庞大的国防工业体系既为国防需求提供了可靠的
保障,另一方面,又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包袱。早在1952年的时候,
中共中央兵工委从当时的生产实践中体会到,军工生产部门光搞军品还不
行,于是提出了“兵工企业要贯彻军需与民用相结合”的原则。1957年初,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又提出兵工企业要贯彻两重任务、两
套本领、平战结合的方针。于是,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军民结合,主要是
·】49·
在国防工业领域与民用工业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结合,国防工业利用现有的生
产能力,在完成军品科研和生产任务的同时,发展了一部分民品生产,为支
援经济建设,满足市场需要做出了贡献。但是,在1960年12月召开的国防
工业三级(部、局、厂)干部会议上,除了强调军品第一、质量第--91",同
时批评搞民品生产是“不务正业”,从而使军民结合遭到了挫折。会议之后,
为发展民品而建设的项目统统下了马,已经建成的民品生产线全部拆除,军
工企业重新回到了单一军品生产的老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j’十几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重申了军民结合的方引’。1988年3
月,李鹏在七届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国防科技和国防工
业部门要继续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在完成军品生产任务和不断
改进部队技术装备的同时,努力发展民品生产,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
化服务”。从1979车F以来,军工企业的民品生产每年平均以20%以上的速
度递增。民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8.1%上升到1989年
的63.5%。随着国防建设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武装力量的建
设、国防科技的建设、军事人才的培养、战略物资的储备等等,都要军民结
合、平战结合,才能在国家各项建设中顺利、正常地发展。现在,我国国防
建设.不仅从军民结合发展到平战结合,而且从国防工业领域发展到了国防
建设的各个领域。
第j,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从产品找出路发展到整个运行机制和国防
体制的变革。在50年代,朱德外出视察时发现,不少军工厂产品积压,军
工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因此在向党中央的报告中指出:“一般说来,兵工厂
的特点是投资大、厂房好、职工多、设备新、技术水平高、生产能力大。这
些厂去年就吃不饱,今年情况较去年更加严重。⋯⋯长此下去损失很大。
看来兵工生产在和平时期兼产一些民用物品或同民品生产相结合的问题,迟
早非解决不可”。在60年代到70年代,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历史再次重演。
从1978年夏到1983年秋,军工氽业因军品生产任务不足而被迫“找米下
锅”,自发地搞了一些民品生产。当时基本上是碰到什么干什么,有的核T
业工厂生产汔水,飞机厂生产养鸡笼子、小镜子、梳妆台等。这种“漫天撒
网式”的民品开发,对当时军工企业解决因生产任务严重不足所造成的困
难,增加经济收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饥不择食,缺乏长远眼
-1 S0·
光,盲目性很大,一部分企业认为军品订货的大幅疫下降是暂时的,在工作
中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另外有一部分企业虽然开发了不少民品,但指
导思想还是立足于搞军品生产,不重视民品生产,加上军工企业的经营管理
还不适应组织民品生产的需要,以致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少产
品上得快,下得也快。也有一部分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市场上站住了脚。
总的来说,当时还没有从体制、规律、运行机制上来考虑“两个结合”的问
题。因此,邓小平就提出了从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来考虑“两个结合”的问
题。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打破国防工业、国防科技部门自成体系的封闭
模式,把国防投资、科学技术研究、军品生产、后勤保障等,都纳入国民经
济之中,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和组织协调,避免军民各搞一套,避免重
复建设和重复引进,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其次,建立军民结合型企业。这种企业并不是像过去的企业那样,生产些民
品就军民结合了,而从体制上加以改变。经营方向由为“一化”(国防现代
化)服务。转向为“四化”服务;管理体制由部门的附属物。转变为“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军队(国家)与国
防工业部f_1的关系,由调拨、供给关系或表面的交换关系,转变为合同制形
式的商品关系。根据邓小平的提议,国防工业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
深化改革,按军民结合的体制要求进行调整和建设,较好地解决了过去企业
屹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弊端,使企业从严品经济逐步
走上商品经济的轨道。
第三,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了自觉
实行、自觉巩固的高级阶段。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特点是技术密集,发展变化
快,平时需要少,战时消耗大而且要求急,国防消费不平衡,这是国防建设
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在高技术战争时代的作用更加明显。它要求国防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目|J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使国防
经济建设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求发展,把国防经济建设寓于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之中。过去我们没有自觉认识到国防消费不平衡规律,也没有认识到和
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内在规律。所以,不能从理论高度和规律层面来认识和解
决国防建设问题。国防建设中遇到什么问题,就饵决什么问题,仍是就事论
事。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问题上,几经反复。直一80年代以后,我国
· 】51 ·
国防经济研究者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国防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并广泛分析
和比较了美国、前苏联、日本、西欧、印度等国的国防建设体制和模式,总
结了国防建设的基本规律,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进步。邓小平在重新分析
国际局势之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遵循和平时期国防建
设的内在规律,毅然将国防建设转入和平建设时期的轨道。并从理论上说明
_『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人们统一了认识,提高了军转
民、军民结合的自觉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最终确立了“军民
结合、甲战结合”的模式,我国的国防建设开始走上了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
发展的道路。
四、新时期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思路
我国国防建设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体制与模式虽已建立起来,但还很
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
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还没有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主要表
现为:一是缺少整体建设规划。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还没有完全纳入国家发
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多为应付紧张局势并主要在国防工业系
统内进行,具有明显的应急性和单一性特征。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
我国国防建设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而的法律法规数量少,覆盖面窄,许多
方面是空白,现有的一些法律也明显滞后,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
系。三是领导体制不完善。目前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虽已成立,但机构还不
够健全,关系不够顺畅,职责不够明确。此外,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军民
结合、平战结合的内容和方式也要相应变化,才能适应高技术战争发展的需
要。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 国防经济系统应着眼发挥整体效益,实现“多维功能”。国防经济系
统与国民经济大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把国防系统中的人、财、物、技
术、设施、信息纳入到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循环中,可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
展产生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应进一步将军队军民通
用的系统功能向社会开放,发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社会功能。建立和完
善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机制,改善国防科学技术流通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国
防科学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的流通过程。大力开发军轳民的高技术商品市

.152.
场,把国防科研成果转为民用,使之成为现实生产力。在制定新的国防科技
发展战略发安排技术和武器装备蓣研时应考虑军民兼容问题,改变国防科技
与国民经济脱节的现象,使国防科技进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科学推动力。
军队现有的机场、码头、库房等军民通用设施,在和平时期常处于闲置或使
用不充分的状态,在不影响战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实行军民合用,使和平时期的军用设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军队在
建、待建的大型工程、设施应全面贯彻军民兼容的原则,纳入国家整体布局
或地区经济发展计划中。要充分发挥军队的技术、装备优势,积极协助地方
进行经济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军队专业部队的特长和集团作
战的优势,有计划地集中一批部队承担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军民兼容,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做到相互促进、
共同受益、共同提高。.
j
’ 2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国防与军队的需求,
实现“深度军备”。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通用性较强的军用设施与国
防工业朝军民合用、军民兼容方向发展,这是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羡系
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经济建设特别是国家在筹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时,
也应充分考虑到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需求。只有寓“战场”于“建设”之中,
才真正体现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战争之伟力。
国防是全民族的国防。今天的高技术战争依然是“人民战争”,但不是昔日
的全体人民拿起武器上战场的人海战争形式,而是靠全部国民经济力量的总
动员和全民族各行业的支援。《美国陆军野战手册100—6信息作战条令)中
指出:“一个在今天普遍接受的事实是:在和平时期,全部军事通信的95%
以上是通过商业途径传送的。此外,对于任何作战所需的情报,80%来源于
公开情报源,而投入仅是秘密情报的四分之一,获取的速度比传统情报系统
更快,而且传播不受限制。”事实也是如此,美军在进行新军事革命中,很
多技术是从商业市场来的。正如信息时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一
样,新的军事变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广泛的参与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
军事正逐步进入“大武器”、“大战争”时代。所以,国家经济建设是高技术
战争”大武器”的巨大延伸,是获得战争伟力的根本源泉。交通运输、邮电
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国防建设特别是战场建设
·】53·
的重要内容。国家及地方在进行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国防需
求,做到一笔投资能获平时、战时两种效益。如果同时搞两套建设,浪费太
大,国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国家如果在考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将国防
需求考虑进去,就可以做到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可以兼顾国防建设。因此,
在铁路建设中,应考虑军事装备的装卸需要,完善军事运输装卸设施建设。
在公路网建设中,应考虑军队机动、军事运输需要,对一些重要交通线的设
计,要具备坦克等重型军事装备的通行能力,并选用高速公路修建飞机跑
道。在机场兴建和扩建中,应考虑大中型运输机、轰炸机的使用要求,完善
机场使用条件。在兴建港口码头时,应考虑战时水上运输保障需要,对主要
战略方向的水路运输应建造能停靠江海直达轮的深水泊位和滚装码头。在信
息产业中,应考虑战备通信利用程度,完善配套应急通信建设,特别是在发
展“信息高速公路”时,应为战时预留一定容量。在大中城市基建工作中,
应考虑战时防护的需要,完善配套人防设施建设。
3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应注重“潜力”向“实力”的转化,实现
“科技转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快速增
长,为国防建设和科技转化提供了机遇。当前应组织力量掌握地方高技术产
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高科技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作出
使用预案。摸清民用设施潜力特别是可供军用的高科技和特种设备、物资等
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制定征用预案,提出改装设想,明确任务要求。在
新兴技术产业建设中,应注入一定的军事因素,使高技术产业的产品、生产
能力和技术要求,与军队的武器装备发展和作战保障方面的发展规划相适
应,战时可直接转化为军用或经技术改造转为军用,或间接为战争服务。要
抓好军民结合科研体制的完善,把兼容型军用装备的科研生产、技术有选择
地储备于地方大中型骨干企业之中。要制定对民用飞机、船舶等可用于战时
的技术改造计划,使民用装备具备军事应用的潜能。要有重点地选择一批高
技术企业进行军民一体化改造,保证战时一经动员能立即投入高技术军品的
研制和生产。
4.军用技术规范改革应尽量向民用规范靠拢,实现“军民同化”。实现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两用战略取向,推进在武器系统上使用两用产品,
必须消除军用技术规范与民用技术规范的差异,排除军民结合的技术障碍。
·154·
只有改革武器装备的军用技术规范和标准,使零部件与民用产品具有通用
性,实行军、民品同线生产,使之能够顺利地接受先进的民用技术及产品,
尽可能多地利用民用工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降低费用,缩短研制和
采购周期。同时,推行单一工作程序,即国防合同商在生产相关类似产品
(包括军品和民品)时,一律采用统一的工作程序,取消军品、民品不同工
作程序的制度,既可简化工作程序,又可节约资金,改进工业竞争环境。实
现军民通用化,对于获取民用部门的先进技术,节省国防费用,是一条有效
途径。
5后勤保障应将自我保障转变为依托社会保障,实现“效益增值”。后
勤保障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战争在某
种意义上说,就是“打后勤”。同时,后勤保障环节是国防费使用效益增减
的‘个基本环节。我军现行的后勤保障体制和管理模式,即“大而全、小而
全”,后勤办社会的自我保障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战争时期
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它以“少米之炊”克服战时物资保障
困难,打破敌人封锁,夺取战争胜利,平时维持部队生活基本需求,减轻国
家负担,提高战斗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另~方面,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办社
会使军队背上的包袱越来越重,保障重点难以得到保障。后勤保障质量和效
益逐步降低。因此,实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把与军事职能关系不大
的保障机构逐步剥离,有间接关系的相应压缩,将军队后勤保障最大限度地
寓于社会之中,变后勤办社会为依托社会办后勤,逐步形成军队与社会紧密
结合、完整配套、高效实用的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社会化保障体系,是提
高后勤保障能力和增强部队战斗力的客观要求。
实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必须从军队后勤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整
体利益出发,把后勤保障能力蕴藏于国家和民众之中,减轻军队办社会的负
担,用最经济的手段来保障部队需要,力求达到寓军于民、寓战时于平时的
要求,最终实现平战结合,军民两利。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要本着有利于部队履行职能、有利于提高国防
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保障能力的原则进行,合理确定改革范围、项目和单
位,采取承包、租赁、委托、合作、参加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形式。首先,
· 155 ·
关于生活保障的改革。可将饮食保障交由社会服务机构或军内的职工承担。
水、电、暖气、煤气供应和营房管理、车辆维修以及车辆用油等,可纳入社
会保障体系,由地方服务行业提供保障。幼儿教育、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由
‘地方机构或市场提供保障。也可将部队办的幼儿园、服务社委托给地方相关
机构,通过签定合同,在优先保障部队需要的前提下对外开放。其次,关于
人员培训的改革。驾驶员、卫生员、修理工等专业技术兵可在新兵入伍时直
接扶地方征召。医学、工程建筑、财经、车管等院校,全部或大部转隶地
方,部队所需专业技术干部可直接从地方院校择优招收,现职人员的技术培
训也可委托地方有关院校承担。军队只保留部分指挥、勤务和高技术类院
校,专门培训部队特需人才。再次,关于卫勤保障的改革。军队只保留少量
应急救护和核生化医院、所,其余医疗机构可作为预备役建制单位转隶地
方。师以下部队的军人、职工和家属到师医院和旅团卫生队看病,救治不了
的就近转入地方医院。军以上机关、院校、科研机构的军人、职工和家属应
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在地方医院开设军人专科,优先救治军队病员。第四,
关于物资筹供与储备的改革。现有军工企业除必须保留的特殊生产线外,其
余尽量改制为军民结合型企业。部队所需的技术装备、物资器材、食品被装
等,可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游调,以合同招标的形式,直接向地方厂家订货与
采购,由厂家实行直达供应和配套承包服务。物资储备主要实行社会储备,
军队只储备专用的、战时难以筹措或更新周期长的物资。军民通用物资器
材,则主要依靠地方储备。在储备形式上,把储备的重点由“硬”储备转向
“软”储备,储专用技术于国防工业之中。在储备的“兼容”上,努力实现
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提高军民通用互换程度,不断扩大军民通用范围。
思辩可以明智,比较可知优劣。本文通过对高技术战争的本质特征的认
识以及高技术战争与不同类型经济的互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的比
较,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在当前和今后我国的战略组合应当是实行打赢高
技术战争与发展国民经济并重的双重战略。而实现这一双重战略的关键在于
使国防费增长保持适度规模,优化国防费结构,实施军民结台、平战结合,
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保持协调发展。
156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中国人民鳃放军军事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文
献),1991年版。‘
2蒋一国、于连坤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经济思想研究>,国防大
学出版社,19 97年版。
3国防大学后勤教研室编:《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新论),国防大学出
版,1994年版。’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社,1991年版。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1994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1993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7李怀信、缪新权主编:《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研究>,黄河出版社,
1993年版。’
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
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9.世界军事思想宝库编委会编:<世界军事思想宝库),济南出版社,
1992年版。
10刘鸿基、罗海曦:。《国防理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
“库桂生主编:《国防经济学说史),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梁必骚、赵鲁杰:<高技术哉争哲理),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
版。
13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务部编:<学习材料一江泽民关于
军队建设的~系列讲话》,1996年。
·1 S7·
15.李晓华:《毛泽东战争经济和国防经济思想研究>,军事科学出版
社,1993年版。一
16 《论我国现阶段国防经济济问题》编辑组编:(re我国现阶段国防经
济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i990年版。-

17万东铖:<经济增长与国防费规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8 周建设:《国防资源的逆向开发一中国军转民问题研究》,湖南出
版社,1992年版。
19刘义昌等著:<国防经济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003年版。
20、孙振环:(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刘义昌、库桂生主编:《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建设理论),军事科学出
版社,1993年版。
22.蒋宝祺主编: 《中国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23蒋宝祺主编:《中国国防经济宏观分析>,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24.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编:《军事经济效益论文集>,解放军出版社,
1988年版。
25余高达、高文远主编:《高技术战争后勤),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26
27
版。
28
年版。
金朱德等著:<国防经济论),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刘大军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国防经济学)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龚泽琪、董连泽主编:《中国军事经济全史>,海潮出版社,1999
29中央军委办公厅:《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
版社1993年版。‘
3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美军作战研究》,解放军出版
社,1997年版。
3l金羽主编:《邓小平国防战略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 】S8·
32姜鲁鸣:(中国国防经济历史形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3.刘业础主编:<军事经济学说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4李霖、万东铖主编:og事经济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35钱大林、张洪辰、库桂生、于德惠:<各国国防经济潜力比较研
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6程新桥、邬家能、蒋仕民: 《新中国军事经济史》,海潮冉版社;
1994年版。
37刘靖华:<合纵还是连横>,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
38徐俊等编著:(21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39粱明、华留虎译:《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40.<国防发展战略学教程>编写组:‘国防发展战略学教程>,国防大
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苏]克拉夫琴柯:<苏联军事经济>,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42.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编:(未来的国防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8年舨。
43道格拉斯·默里和保罗·维奥蒂:<各国防务政策之比较研究>,军事
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舨。
44.李霖:<国际军火贸易》,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45.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编:(fit界军备与裁军简明手册>,军事谊文
出版社,1986年版。
46.刘继贤、王堂英、黄硕风:<国防发展战略概论>,国防大学出版
社,1989年版。
47糜振玉等著:《中国的国防构想),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48.[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一一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9.(苏]波格丹诺夫等编:《美国军事战略>,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版。
50.夏韵芳:《军事辩证法讲话>,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 】59· .
51’孙恪勤、崔洪建主编:(遏制中国),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版。
52.‘阎瑾、梁凤鸣:‘为什么偏偏是日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版。
53吴一夫、赵括:《与美国对抗》,新疆人民出版社。
54’刘先廷主编:《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
92年版。
55.李鸣生:(oe国8631,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6总参谋部军训部、总政治部宣传部编:<新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及其对作战的影响),八一出版社,1993年版。
57沈善文、崔正华主编:《新世纪旋风一世界军政显要谈高技术与战
争》,囝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8,王普丰:<高技术战争),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9.管继先:<高技术局部战争战役>,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0朱小莉、赵小卓:《美俄新军事革命>,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
版。
6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高技术知识教材>(上、。F
册),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62王保存主编:《外国军队质量建设概览》,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
63冯立冬:(虎视中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4张召忠:<下一个目标是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65,沈伟光:《新战争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6.陈志良主编:《未来战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67.欧阳国华、王其华:<亚太防务经济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68李霖、赵勤轩主编:《新时期军事经济理论研究>,军事科学出版
社,1995年版。
69.吴节福等:《军苑大火爆一当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精汇>,国防大学出
版社,1993年版。
70李庆功、殷卫国等著:《世界军事大调整》,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
· 】60·
年版。
71郑文翰: 《把军事辩证法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72武桂馥主编:<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3.李秉桂、丛林:(日军装备采购管理>,总后司令部科技装备局。
74.王志毅:《武装力量体制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5 [苏]基里扬等著:《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军事科学院
外国军事研究部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4年版。
76.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苏联经济基本资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78年版。
’’英文部分:
77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rhe Military Balance
1996/1997.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78.Todd Sandier and Keitb Hartley.The:Economics Of'Defens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79 William SS Cohen.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1998) 、:
.80 U.S.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 Agency.W0rld Military Ex—
penditures And Arms Transfers.1996.
161
后记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初具高技术战争特征的战争。在这场高技术战争中,
不『司的国家扮演r本同的角色,而决定这些不同角色的因素是经济实力。战
争的结局义给不同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不同的影响。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密切相关,又微妙复杂,并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中国在当前面
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应该如何处理高技术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这些问题
B1起了我的关注与思考,于是便选择了<高技术战争与经济》作为我的博士
沦文选题。
在博士论文的选题、构思及撰写过程中,我的导师李裕宜教授都给予了
悉心指导。初稿完成后.他又细心审阅了全文,进行了仔细批注,详细提出
了修正意见。在跟随李老师学习的三年中,导师和霭的长者风范与严谨的治
学作风感染和鞭策着我“德”、“业”双修,全面进步。慈祥的师母也给予了
我极大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谨向尊敬的李老师和师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
深的祝福!
武汉大学商学院王元璋教授和魏华林教授对我论文的写作提出了极富建
设性的意见和有益的指导,使我受益非浅。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法
学院马建离教授及师母、宋镜明教授对我的学习和论文写作一如既往地关心
和帮助。在此,对这些尊敬的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此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军事经济学院龚泽琪副教授、周凯军副教
授、孙军峰副教授、陈高春教授、毕东岭副教授、刘永庆大校、蒋仕民大
校、龙汉武博士等同志热心地向我提供研究资料,热情鼓励我在学术上取得
更大成绩,或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给予我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表
示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对我的全力支持。妻子承担丁全部家务,并给
予我许多生活关心和精神安慰,使我能专心写作,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