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382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辽宁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姓名:邢文利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董文江
19990501
国有小企亚改革理论与实我的探讨’’矿,69D667
。__-—————_-——_1-。—___--——-______。‘。。‘。。‘。。。。。。。。。。。—‘“———————————’’。。。。。。。’—————1_r————一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研究生:邢文利
指导教师:董文江

, 万
业:政治经济学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文摘要:
在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一重大课题上,中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
改革思路,即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
集团,.放开搞活一批目有小型企业.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
主导作用。根据这一思路,国有小型企业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但是,对于如何把
握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如何顺利推进国有小企业改革,仍然是政府有关部门和
经济理论界最关注的难点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国有小企业的改革
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国有小企业改革的理论逻
辑.其中对国家所有制理论,个人所有权理论以及两权分离理论进行了详细考
证。第二部分介绍国有小企业的现状及改革的目标方略。重点分析了国有小企
业目前的状况以及改革的意义、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多样化的改革模式。第三部分
剖析了国有小企业改革的难点。分别就股份合作制改组中职工全员持股均衡性
问题,小企业在出售过程申出现的问题以及国有小企业改制后的政府定位问题
进行7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改革所有制所有权经营权
引言
加快小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是
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r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陆
续建成并投产了一批又一批的大中型企业。使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在整
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国家所有制下,小企
业的活力几乎被窒息,其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就
必须从深化企业改革入手,探索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新路子。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一、国有小企业改革的理论逻辑
1.国家所有制理论设想
所谓国家所有制是指一种占有关系或占有制度,在这种占有关系中,占有主体是国
家,占有客体或占有对象是物质资料,主要是生产资料,被国家占有的物质资料成为国家
的财产。筒言之,“国家所有制就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财产占有关系。”4当然,不同性质的
国家具有不同性质的国家所有制。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根据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从理
论上设想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
一个自由入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人劳动力当
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是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为前提的。他根
据当时的技术发展趋势.预言“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把整个社会变成一座工
厂”。恩格斯也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
为国家财产。旧当全部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都集中于整个社
会之手时,这个社会当然也就成为。一座工厂”了。所以,我们现在也有人将马克思的社会
主义所有制模式称之为“一个社会——~个工厂”的模式。
随后,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所有制理论。他在《国家与革命,一书里所阐述的思想
成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构造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模式、安排国有产权结构的
理论依据。列宁指出:。计算和监督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调整好7,使它能正确地进
行工作所必需的主要条件。在这里.全体公民都成了国家的雇员。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
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全部问题在于要他们在正确遵守工作标准的条件下
同等地工作,并同等地取得报酬。”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
平等的工厂”。根据列宁的思想,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国家所有制都将可能存在,马克思
关于社会所有制模式的设想,都将可以用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模式表现出来。“一个社会
——一个工厂”的模式顺理成章地转变为“一个国家——一个工厂”的模式。此模式经斯大
林之手最终形成。我国在建国之初,采取传统的国有制模式,将全国资源集中用于工业特
别是重工业部门,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但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随着经济生
活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随着人们革命热情的下降.再加上经济领导者指挥上的失
误,传统国有制模式的缺点也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产需脱节,经济结构不协调,经济
发展不稳定,产品短缺,品种单调,重数量轻质量等严重问题,此外,在信息结构、激励机
制、约束机制等方面也都存在着缺陷。由此看来,传统的国有制模式出现了危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社会
生产的一体化,另一个是生产单位的大型化。二者虽有联系.但绝不能等同起来。首先,大
型化和社会化概念不同,前者是指一个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张,而后者是指随着社会化分工
的发展,生产单位之间关系趋于紧密和互相依赖。事实上,既可能在生产集中和生产大型
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也可能在生产单位小型分散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化。其次,就现实
生活看,大型化也并不必然是伴随着社会化的进程而单向地发展的.尤其是新技术革命浪
潮的兴起,使生产社会化继续向前发展,不仅在一国的范围之内,在全世界,生产者也通过
错综复杂的分工协作系统结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企业规模的大型化明显失去势头,而
一2一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巾小企业似乎恢复了自己的活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需求多样化和技术飞速进步的情
况下,巾小企业发挥自己的机动性、创造性特长,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比大企业发展得
更快。第:二,许多发达国家为提高整个经济的活力,加强了防止垄断,保护竞争的执法。第
三,现代大型企业,也进行了经营方式的改革,由过去按照职能分工的单一型企业演变为
多部门企业。总之,根据本世纪以来技术发展对生产组织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
发展,我们必须把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规模大型化区分开来,前者是现代化发展的长期趋
势,它使产权的社会化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后者却只是大工业发展的一定时期存在的现
象,它并不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变革而一往直前的发展,最后把整个社会生产囊括到“一
个巨型丁厂”中去。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不但资源配置方式只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手段,而且所有制形式也只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根据实事求是的原
则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所必需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也需要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
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的论断进行再思考,对于产权社会化的具体形式做出新的概括。
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作出社会化的产权形式,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应当成为社会主
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时候,他们是以整个社会都由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流通统治作为前
提的。显然,这是假定事物处于纯粹状态下对它进行的抽象分析。这种抽象分析方法.对
于进行科学思维是必要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纯而又纯”的事物。在一切社会
里.生产力的状况总是多佯化的,从而所有制关系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在一个高度社会化
的现代经济中,一方面存在许多只有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流通才符合经济原则的领域。另
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和为了适应技术与工艺上的特点,又不能不在许多
场合保留个体作业(例如零售业和某些服务业)和大量中小型工商业。这样,就不能不有多
样化的产权关系和企业组织形式来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即使
采用了强制集体化和国有化的形式,对国民经济实现了“改造”,嗣后也还不能不恢复某些
家庭个体所有的成份。如前苏联集体农庄中的庄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我国在“左”帧
思想占统治地位期间力求取消~切非公有制成份。在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时实际上
没收了农民的家庭农业和副业.结果引发了一场大灾难。这些都说明,追求纯而又纯的所
有制形式是行不通的。我国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以后,决定中国社
会主义经济要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产权基础上.就是顺应了
这种客观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根据现代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即产权社
会化的概念作出新的界定。我们在否定。社会大工厂”慨念的同时,也需要承认,在现代经
济中,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出现某些把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流通结合起来的巨型
企业。这种巨型企业的所有权.显然不适应由私人资本家个人掌握,而必须实现产权的社
会化。问题在于,产权的社会化并不必然要采取国家化的形式。事实上,由于生产力发展
的“无声命令”t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过程,早在上个世
纪已经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外壳从总体上看还没有被突破的条件下悄悄开始了。其中,具有
重要意义的是现代股份公司和合作社这类产权形式的出现。
总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可能由整个社会组成一个巨型的公有企业,从而实现全
社会成员完全具有排他性的共同公有.相反,企业的分散,独立经营倒是必然的.不可避兜
的,是能够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而我11111有小企业改革正是以此为依据,采取多种
一3一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形式,走民营化道路。
2.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逻辑推断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原始公有制是人类社会所有制的最初形式。原始公有制的解体和
所有制的起源,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有当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工具有
了改进,生产技能有所提高,劳动生产率得以跃升,才可能有剩余产品,从而才有私有制产
生的物质基础。从小生产的私有制到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
展过程。
资本丰义私有制的确立.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实现的,在此基础上又经商品生产所
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变,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得以巩固和发展。对此马克思作
丁精辟地分析:起初所有权与劳动是统一的,所有权以劳动为基础,生产出商品便占有这
些商品.具有所有权;想占有别人的商品,从而占有别人的劳动,只能通过出让自己的商品
或劳动。现在所有权与劳动却分离了,“在资本那一方面的所有权变成了对别人产品的权
利或别人劳动的所有权,不支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劳动的权利;在劳动能力那一方面,则
转变为一种义务}必须把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产品看作是别人的财产。所有权一方面转变
为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利,在另一方面则转变为必须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及自己的劳动当作
属于他人的价值而尊重的义务。”@“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
性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资本所有权规律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的私有产权关系
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尖锐对立的矛盾。从劳动力所有权主体——雇佣工人来看,“进
入”时除了活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退出”时仍然一无所有,本来一无所有是“进入”的
条件,现在又以“退出”的结果再生产出来。从生产资料所有权主体——资本家来说,无偿
占有剩余价值的积累与其实现条件发生矛盾,表现为经常的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二者对
立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对劳动力的所有权从属于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
所有权,劳动力的劳动者个人所有权被资本主义的私有产权关系所吞噬,从而使作为产权
主体的劳动者和作为产权客体的生产资料在资本要素中错位配置。诚然,资本主义发展到
今天和一百年前马克思所处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劳动力所有权主体——工人由于人力
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所导致的生产力的不断增加而不完全是“一无所有”,而生产
资料所有权主体——资本家也由于通过挥霍、享受、转嫁以及各种手段也并非经常表现为
生产和资本的过剩,但马克思对于古典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仍不失为分析当代资本主
义所有制关系状况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从上述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批判中得出关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的逻辑结
论。他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
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
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
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
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于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这一逻辑
结论,虽然理论界说法不一,但无论怎样理解,肯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因为资
本主义的私有制在历史上已经把它否定了,也不是单指重建生产资料公有制,因为此文中
生产资料公有即。共同占有”是作为前提或基础提出的。我认为,它的内涵既包括生活资料
的个人所有,也包括劳动力的劳动者个人所有,而且还包括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这里所
说的个人是指联合起来的个人即社会的个人,它和生产资料公有是不矛盾的。)也就是说
一4一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它具有生产资料个人所有,生活资料个人所有.以及劳动力个人所有的统一性。这和马克
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是一致的。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
只有劳动力所有权而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实际上工人在没有生产所资料所有权的条件
。F,劳动力所有权必然带有虚假的特征。于是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只能被限制在劳动力价
值实现的范围内,从而就不可能使人全而、自由地发展。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是:社会主
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者要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就必须在作为联合起来的个人占
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下,不仅拥有对劳动力的所有权,而且要有对住房及其他生活资料的所
有权。这就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深化.个人所有不仅仅局限于生活资料的占有,
而且还包括投资股票、债券,甚至拥有一部分生产资料。这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情况大不相
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现实的社会主义不仅存在商品经济,而且还
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劳动者由于对自己价
值和自身特殊利益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在面临行为选择时,不可能达到自觉地从公共利益
的角度出发,由此就必然导致劳动者与企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的矛盾愈发突出和经济效
率的下降。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承认劳动力产权,充分肯定劳动者对自
己的劳动力的占有、支配、使用与收益等权利。如果这一推论符合逻辑的话,扩大劳动者个
人所有权的范围.从而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就是必然的。因此,随着产权制度的改革,应逐
步确立劳动力所有权的轴心地位。
3.两权分离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不仅所有权与经
营权可能分开,就是所有权自身也会出现分离。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马克思在分
析股份制度时提出,股份公司的出现,一些资本所有者把他们的资本投入进去,但他们并
不直接使用这些资本,而是由其选定的经理去支配这些资本。使用这些资本从事经营。这
样原来的“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
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关于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分
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借贷关系时指出;法律上的资本所有权和经济上的资本所有权最初
是统一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当产业资本家从
货币资本家手中借贷时,货币资本家对贷出资本具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产业资本家则成为
所贷资本的经济上的所有者,成为执行职能的资本所有者。”同一资本实际上要通过双重
的完全不同的运动。一个只是把资本贷出去。另一个则把资本用在生产上。哟
练观马克思关于两权分离的理论,对国有小企业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1)所
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际上是企业内部所有权职能与经营管理职能的分离,也就是说,它发
生在企业内部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与资本的现实运动本身密切相关。至于说所有权的哪些
权利能让渡给经营者,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是不同的,没有统一明确的界限,在股份公司
企业不仅各国的规定不同·而且一国范围内各公司的章程对董事会职权的规定也可以不
同。而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发生在企业经济活动之前或之外.同资本的现实
运动本身无关。在股份公司企业中,既存在两种所有权的分离,也存在所有权与经营饭的
分离·但两种所有权分离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行不悖。(2)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曩农
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马克思说的经济所有权包括使用权,支配权和部分收益权,它和
法律所有投一样t也有自己的。经济价值”.也要求在经济上得到实现。而经营权其包括茛
一5一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用权、支配权,不包括收益权,即没有自己的经济价值,它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严格说来,
所有者与经营者是雇佣和被雇佣者,聘用者与被聘用者、委托者与被委托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经营者只是财产所有者的代理人,他必须听命于所有者。如股份公司经理的权限就
是有限的,不完整的,他们对公司经营的风险盈亏不承担责任,因为他们只获得管理工资,
用马克思的话说,即“经理的薪金只是.或者应该只是某种熟练劳动的工资,这种劳动的价
格,同任何别种劳动的价格一样,是在劳动市场上调节。”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
在企业内部发生的,经营者没有资格与所有者分割财产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收益,因而
不存在经营权在经济上实现的问题;而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是在企业外部出
现的,分离的结果必然派生出新的经济形式和新的所有者。马克思举例指出,在实行货币
地租时,原先只对所耕种的土地拥有经济所有权的佃农拥有法律所有权,从而成为新的
“独立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拥有完全所有权,这样“他们积累一定的财产并且本人转
化为未来资本家的可能性也就逐渐发展起来。8显然,经济所有者转化为完全所有者,经
济所有权向法律所有权的转移,这是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分离的必然结果。而经营权
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是在企业内部发生的,也没有自己的经济价值,从而就没有自己“财
富的独立发展”,不会也不可能派生出新的经济形式和新的所有者。由上述可知,马克思的
“两权”分离主要不是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是指所有权自身的分离,是资本所有权
分离为单纯的资本所有权和经济上的资本所有权。
在我国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两权分离的理论,通常被解释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
离,即在保持国家所有权前提下赋予国有企业经营权。如此看来,似乎经营权可以脱离所
有权而独立存在,似乎所有权可以不包含对财产的占有、支配和使用。理论解释上的模糊
和矛盾·必然导致在实践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难以到位。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
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
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法人财产权的提出。从理论上明确了
马克思“两权”分离的实质内核,在实践上解决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即出资者
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在这里,出资者所有权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法律上的资本所有
权,法人财产权就是经济上的资本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的提出,使我们明晰了国有企业的
产权关系‘,认识到了企业的经营权只是企业法人财产的派生权利,从而为现代企业制度的
确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石。
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确立与马克思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不矛盾,只是程序较低而已。
在宏观层次上.国家对企业所有的财产有终极所有权.获得与其股份或出资额相等的那部
分收益,在微观层次上·企业法人在对出资人的财产拥有法人所有权的基础上,全体职工
拥有新增资产和企业股本所带来的相应收益。这是经济所有权和法律所有权相分离的必
然结果,符合经济所有权向法律所有权转化规律的客观要求。在这里,既存在企业外部的
法律上的财产所有权与经济上的财产所有权的分离,也存在企业内部的经济上的财产所
有权与法律上的财产所有权的统一。
国有小企业改年理论与实践的挥讨
二、国有小企业的现状及改革的目标方略
(--)国有小企业的现状及改革的意义
1.国有小企业的现状
国有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也有自身的一些独特优势,放活国有
小企业是关系到从整体上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玟组的重大举措。国有小企韭占国有企
业总数的82%,仅1994年就创造了4,700多亿的工业产值,孵决了6,000万人的就业,
因此切实放活国有小企业至关重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的
重点一直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国有小企业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不久前才引起
人们的关注。虽然中央早就提出对企业改革可采取承包、租赁、兼并,也可以拍卖给本企业
职工,但实际上小企业的改革进展非常缓慢。究其原因,一是在观念上.一些人怕说实行上
述改革措施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犯政治性错误;二是对小企业改革的确缺少具体的指导
办法,一些人不知怎样操作。长期裹足不前}三是有关改革的政策措施不配套,至今还没有
一套完整的指导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政策体系-四是对小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
题的研究和重视也不够。然而,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小企韭的改革时,就会发现国有小企
业的现状委实不容乐观。
首先,在全部亏损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快报》公
布的数据,在1993年亏损的2.17万户国有独立核算企业中,小企业多达1.76万户,占
8】.1“;在】994年亏损的2.4万户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多达1,97万户。占82,l%。比上
年分别增加2,100户和1个百分点。如果从亏损面看,1993年独立核算的大中型国有企
业中,亏损面达到28.5%,小企业的亏损面则达到了30.8Yo,1994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中
亏损面为31·4%,而小企业的亏损面则为33.3%,总体上亏损的国有小企业占到亏损企
业总数的八成。朱镕基同志也曾指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亏损主要是小型企业的亏损。
95年全国国有企韭共亏损541亿元,比1994年增加20%·全国国有企业I.1亿职工中,
亏损企业职工人数达3,000多万,占1/3,主要集中在小企业,如果小企业搞不好⋯⋯社
会就难以安定。”
其次,国有小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由于国有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难于管理,相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小企业的国有资产更容易流失。据】994年对12.4万户屡有企
业清产核资结果,资产损失占所有者权益的39.5%,资不抵债的空壳企业占21.5%。其
中t财产权益损失占净资产的比率,大型企业为1S.2%,中型企业为59.4%,小型企业高
达82.8%,据山东诸城市对32户市属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发现资产流失高达1亿元,流
失率为63.7≯;,企业呆帐、死帐达1,000万元.占应收帐款的10%。从历史上看,国有小
企业虽然很早就实行承包责任制,但由于负责人缺乏资产意识,往往片面地追求短期效
益,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国有资产隐性流失,再加上调动频繁,缺乏系统监督管理,流失的情
况就更严重了。
再次,国有小企业包袱沉重。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的债务负担。财政性负担、办
社会负担。国有小企业大都存在。(1)债务负担重。在国有企韭全面实行“拨改贷一以后。企
业的债务负担迅速增加-越背越重。如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负债总额为18,549亿元.资
一7一
国有小企立改革理论与实践6々探讨
产负债率为68.2%,远远高于一般认为50%的合适比例。其中国有工业小企业负债更加
严重.有近10%的国有小企业资不抵债。(2)财政性负担重。1 994年的财税改革,改变了
过去国有企业税负重于非国有企业的状况,使国有企业的税负略有下降,但国有企业承担
大部分国家财政收入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除税收以外,近几年国家和有关部门还陆续向
企业开征了各种基金和费用,如国家教育附加费、资源补偿费等。这部分非税收形式的财
政收入,有的从价外收取,有的从成本中提取,也有的从销售收入中提取,对企业的生产经
营影响很大,客观上形成了较重的财政性负担。(3)社会负担重。由于国有小企业过去长
期实行的是高就业、低工资的发展政策和运行机制,再加上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高,
每年就业压力大,使得国有小企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动力,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
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此外,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企
业承担了大量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企业办社会,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混为一谈的状
况十分严重。职工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子女入托、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治安等各项事业,
均由企业承担,而且,越是老企业,社会负担就越沉重。这一切,都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活力。
最后,从远期的宏观经济效应看,国有小企业在资源配置、经济区域结构趋同化、环境
保护等诸方面都逐渐表现出负面效应。一是其增长是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增长,技术进步
因素低,难以持续;二是由于国有小企业往往是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结果,这种投资的分
散导致了区域经济的趋同化,重复项目屡禁不止,越上越多,效益难以提高;此外国有小企
业运作的社会成本也相当高.分散的污染源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整治的困难。
从以上四个方面看,可以说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加快国有小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当
前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许多难点问题的重要环节。如果任其处于停产、半停产
状态,如果国家继续采取直接管起来的办法,不仅国家无法为此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而
且企业也难以清除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活力。结果是国有权益无法
得到保障,也牵制了政府集中力量“抓住抓好大的”的精力和财力,进而影响国有企业的整
体搞活。因此,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是其获得新生的必然选择。
2.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意义
国有小企业的现状表明放开搞活小企业势在必行。只有全面推进国有小企业改革进
程,才能使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完成。因此,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具有着
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有小企业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
国有小企业的利税水平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差得很远,整体效益不够理想,有些企业停产
亏损、濒临破产,政府又无暇顾及。现实地说,再不盘活小企业这块存量资产,等于让国有
资产流失,甚至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后腿。为此,国有小企业改革已到非改不可的时候。加
快国有小企业的改革,第一,可以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使国家可以集中财力,投资于对国有
经济发展起决定性或重要作用的行业.使国有经济由在数量上占主导转为在素质、质量上
占主导。第二-国家还可将转让所得的资金纳入国有资产预算,用于支持国家重点发展的
行业和企业,以获得最大效益。第三,对国家来说,既可甩掉一些包袱,又可通过发展集体、
私营企业培养新的税源,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从而以更多的资金,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
这些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最后,国有小企业改革,实行国有民营或民有民营.可使政府更好
地转换职能,有精力发挥规划、调节、监督、服务的职能,从而促进大中型企业发展。由此看
来,国有小企业改革,的确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好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企业,充
一8一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国有小企业改革,有利于推动和促进企业存量资产活化,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
组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产权也成为一种可以转让、流通的商品·产权
市场的日益活跃,为企业产权的流动和转让提供了条件。目前相当部分国有小企业之所以
效益不高,亏损严重,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体制下封闭型的产权关系。解决这一问题,必须
通过国有小企业进行改革,来盘活存量资本,在流通中实现资产重组。因此,国有小企业改
革可解决存量资产停滞问题,有利于实现国有小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乃至所有制结
构的优化。
再次,国有小企业改革,可以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提供经验、示范和条件一对于系统
地推进整个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有小企业资产规模小;企业负担相对较
轻,技术改造方面难度不大;而且政府可以不为小企业的改革支付成本。这些特性都使得
小企业改革更容易推进。为此,可通过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提供
经验、示范、促进国有太中型企业的改革;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取得成功和进展,叉
可促进小企业改革。所以说,国有小企业改革对于系统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着极其重要
的意义。
此外。国有小企业改革还有助于优化产权,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而且有利于转换企
业经营机制,真正搞活企业;对于发展区域经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
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实质是放开放活小企业,实现政企的彻底分离,使小企业真正成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从产权关系上看,实现政企彻底分离的途径主要有两
种形式:一种形式涉及到了所有权性质的变化,郎把一些不适合实行国家所有的企业通过
收购、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转变为集体的、合资的等非国有性质的企业,进行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另一种形式只涉及经营机制的转变,即在保持国有制性质不变的条件
下转换经营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从实践的情况看,国有大企业的改革主要是后一种形式
的改革。而国有小企业的改革贝!I大量采取了前一种形式。在近几年国有小企业的改革中,
有相当多的企业选择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和其它一些非国有形
式,所有制结梅的调整成了国有小企业改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国有大企业和国有小企业模
式的这种差别是由大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巾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客观必
然性。
1.在国有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相对的,政府作为所有权的代表必然要
行使经理人员的任命、收益的分享、重大战略决策等重要的权能。政府与企业的这种联系
对于大企业来说具有经济上的必然性。大企业由于它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采取国有化的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
求。有利于国有经济有计划发展。而小企业则由于社会化程度不高,比较适合采取非国有
化的所有制形式,在一般情况下非国有制更有利于发挥小企业的活力.促进市场竞争。
2.大企业一般集中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金融业等具有重大经济和
政治意义的战略性部门,具有较强的宏观意义或较强的垄断性,因而,不能完全按照市场
化的原贼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在坚持国有制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制度的刨新
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在提高微观效率的同时保持国有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与大
企业相比,小企业无论从资产结构上看还是从部门结构上看,都不具有主导国民经济发展
一9一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方向的作用,国有制的优势和必要性也没有大企业那样表现得充分。
3.在现代大企业和大公司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集中化的高度发展,企业的
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委托代理的层次大大增加,所有权与管理权出现了相对分离的趋势,
个人的积极性和个人所有权利的作用相对降低,这种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生产资料
的全社会占有创造了基础。而在小企业中,个人的积极性和所有权的激励作用仍然具有较
大作用.采取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营比较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4.现实中的国有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产品和管理水平落后,面临的竞争程度高
和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政府承担的风险一般要大于效益.同时,由于小企业数量众多,
分布面广,委托代理层次多,关系复杂、管理的成本较高.因而,国有化的经营往往不能带
来预期效果.反而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和社会负担。
大企业和小企业的这种差异构成了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基础。改革以来
我国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非国有制中小企业的迅猛增加。如1 994年,在独立
核算的大型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占77%,非国有企业占23%;中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占
69%,非国有企业占31%;小型企业中.国有企业仅占14.5%,非国有企业占84.5%,在
1995年全部国有工业企业中,国有小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全部国有工业资产总额的
20.8%.国有小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8%。因而,可以这样说,国有企业是国民
经济的主导,而国有大企业又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具有主导作用,
而国有小企业在小企业中又不具有主导作用.国有企业覆盖面过大,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
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产物,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资本长期滞留在不适合国有资本
的低效益小企业中,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反而可能会加重政府负
担,影响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益,妨碍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因此,通过拍卖、股份化或股份
合作制等形式有偿转让部分国有小企业.就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调整,它可以使国有资
本从部分低效的小企业中退出来,既有利于搞活小企业,又可以盘活部分国有资产的存
量。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t同时也不会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根据各地区、各部门和各
企业的不同情况,对于国有小企业进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国有小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
内容,也是小企业改革不同于大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企业的性质地位和市场经济发
展的要求看,政府一般不应再对小企业进行宣接经营或控制。政企的完全分离是小企业改
革的基本方向。
但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只是国有小企业改革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小企业改革的全部内
容。在现实的改革过程中.有许多国有小企业可以在不改变所有权性质的条件下通过制度
创新达到搞好搞活的目标。。(1)大与小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从发展的角
度看,一些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国有小企业可以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型企业。对于这部分
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可以按照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制度改革的要求,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
与企业的完全分开,从而可以在不改变国有制性质的前提下,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广阔
的空间。(2)有些小企业规模虽小,但就其性质来说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如城市的
邮政、通讯、公交、医院等部门的企业,属于非竞争或弱竞争性企业,不宜采取非国有制的
形式,对于这些企业应当在不改变国有制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强化
内部管理和社会监督等措施,使权责利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有
些小企业属于大企业或大公司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是国有大企业或大公司
一10一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残的探讨
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已经纳入了大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之中,具有不同于一般小企业的特
点和发展前景,这类小企业的所有权已经从政府手中转移到了大的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
手中,实现了完全资本化经营。这类企业是否要实行非国有化完全是企业内部的事情,要
由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战略来决定。(4)许多国有小企业可以通过兼并、联合、托管、划拨
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以大企业或优势企业为龙头,组成新的企业集团,实行以大带小,优
势互补。这种形式的改革可以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条件下实现国有资本的重新配置,解决小
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难题,同时还可以壮大国有经济的力量。(5)对于一些由于种种客
观条件暂时无法进行资本重组,同时也无法通过拍卖、殷份化等形式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
的国有小企业.只能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经营机制的转换
和企业制度的变化,来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企业的活力。
因此,国有小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民营化。这种民营化的改革即可以通过改变所有权的
性质,进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即民有民营;也可以在所有制性质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转变
经营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国有民营。总之,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应该走民营化的道
路,彻底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小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
(--)国有小企业改革模式的多样化
与国有大企业的改革相比,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模式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国有大中型
企业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社会化程度高,所有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因此,改革的主要模式
是建立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的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现
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为主,改革中应当强调制度
的规范性和统一性f而国有小企业则由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情况复杂,并且大多数属于
地方政府所有.因而.改革主要以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为主,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改革存在很大差异,已经出现的国有小企业的改革模式
包括租赁、承包、联合兼并、托管经营、资产重组、嫁接改利、公开出售、土地置换、剥离分
立·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制和破产淘汰等多种形式,以上种种形式各有利弊,应当根据实
际情况择优选择。由于国有小企业情况非常复杂,差异非常巨大,因而,试图强行推进某一
种单一的模式可能是不切合实际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自下而上、形式多样仍
然是国有小企业改革的主旋律。改革的具体模式有以下几种; .
1.以大带一1、,兼并联合
由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通过承担债务、购买、控股等方式兼并长期亏损、
负债较高或经营困难的小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也可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把相关的企业联
合起来,组织企业集团t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规模经济}或者由企业投资主体或主管部门通
过有偿经营的形式把国有小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交给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大企业实行托管;
也可以把一部分效益差、竞争力弱、生存困难而又与大企业生产的关联度较大的国有小企
业划归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资产经营的一体化。实行以大带小,兼并联合这种改革方式
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不改变所有权关系,不减少国有资本的总量;二是不会损害各方面
的利益,不会造成社会的重大震动,如破产、失业或债务危机等#三是可以优化国有资产的
存量结构和国有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四是可以减少政府对小
企业的行驶干预l五是可以使政府卸掉身上的包袱,集中精力做好其它工作。但是,这种方
式的太规模推广往往要受到小企业存在的人员债务负担的拖累以及行政隶属关系的跟
制.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敢策加以鹱威和促进。
~11—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2,股份制改造
国有小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是通过三种具体的形式得以实现的。它们是:
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制以及嫁接改造、中外合资。其中股份合作制对于国有小企业进行
股份制改造是一种比较好的企业改革形式。它吸收了股份制和合作制两种制度的长处,在
市场经济发展很不规范、劳动力与资金市场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具有特殊的作用,显示出了
很大的优越性。股份台作制从资产上看是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的组合;从职工身份来看.
是劳动者与出资者的结合;从经营管理上看,是股东大会与职工民主管理的结合;从分配
上看,是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结合。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实现改企分离,拓宽筹资渠道,明
晰企业产权关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够保证劳动力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失
业问题。因而,在实践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股份合作制目前已占改制小企业总数的近l/
3,体现r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不规范的因素。例如,股权的不能转让
与劳动力流动的矛盾,股权结构差异与劳动平等的矛盾。以及企业内部各方面复杂的矛盾
等等,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拍卖出售
将企业净资产经过评估后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通过拍卖出售有偿转让给本
企业职工或其他法人或自然人,是当前比较普遍的一种改革方式。这种改革方式可以使国
有资本从一些缺乏竞争力的部门和效益低下的企业中懈脱出来,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的
流动性,改善国有资本的存量结构。特别是对一些长期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拍
卖,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和社会负担,减少国家的损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大规模
的拍卖一方面也会受到人员负担、债务负担和不完善的要素市场的制约,另一方面可能会
造成国有资产大面积的减少,因而,应把这种方式主要限于部分经营不善的国有小企业。
在企业拍卖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为此,必须在资产拍卖过程中建立和
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国家对产权交易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承包租赁
承包租赁是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实现政企相对分离。强化利益刺激机制的一种比较
简单的改制形式t它在80年代管经起过积极作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绕开了产权重组、所
有制关系的调整等难点问题。因而,在短期内震动较小。但是,由于这种改革没有涉及到企
业改革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困而存在很大局限,这种形式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企业负盈不
负亏l二是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三是阻碍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四是难以形成规范的经营机
制。因而,在当前的改革中这种模式不应当作为主要的形式,而应当作为其它模式不能采
用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辅助形式。
除了以上四种形式之外-其它一些形式如剥离分立、破产淘汰等也不排除在一些特殊
情况下加以采用。对于国有小企业的改革来说,关键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一企一策,
不可采用过于简单的“一刀切”的改革模式。总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有小企业改革
模式的多样化将是改革顺利推进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国有小企业改革的难点及对镱
(一)关于致份合作制改组中职工全员持股均衡性问题
职工全员相对均衡持股。是股份合作制在股权设置上的一个基本特点.但在实际中,
一12—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除少数股份合作制企业符合职工全员相对均衡持股规范外,大多数企业职工持股的全员
性和均衡性不是很规范。且相差很大。归纳起来,目前我国改革中建立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1)全员性、均衡性都较好;(2)全员性好、均衡性差t(3)全员性差、
均衡性好;(4)全员性、均衡性都较差。股份合作制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发探索的制度成
果,各地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经济状况和社会人文环境所决定,股份合作制在职工全员
相对持股这个基本点上形成各自差别较大的具体操作模式,这是自然的事,不能强硬地用
理论原则去一刀切地进行所谓“规范”。
在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全员持股性较好的大都是由原来集体企业通过量化一部分集
体资产给企业职工配股来改制的企业,在改制后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增资扩股往往出现持
股均衡性变差的趋势,有的甚至出现少数大股东控股问题。在其他一些改组设立的股份合
作制企业中,如温州模式中,一开始实际上就把企业的股权主要集中于某个或少数几个职
工手中,由其控制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还有的企业的股权分布在企业内部分职工中,如中
层管理技术人员以上的职工,但其持股额相对均衡,故企业经营决策权由这部分职工集体
控制,其他职工不参与企业分红及管理。另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职工持股全员性较好,但股
权分布由经理、管理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人由高到低、递减拉开差距、经理是最大持股者,与
其他职持股额差距较大,而中层管理技术人员次之,持股额最低的是一般职工。
对于我国目前股份合作制改革中职工持股全员性和均衡性问题的处理,既要明确其
原则性,又要在操作上体现灵活性,认真权衡、谨慎行事。对于职工人数较多的企业,特别
是在资本稀缺而劳动剩余的情况下,机械地规定全员均衡持股,实际很难做到,即使做到
了也可能会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如企业职工持股数量有限且均等.很难使劳动者的股金收
益达到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相当关切的程度.而且由于决策者整体异度性增大,反而增
加了决策的成本和难度。另外,由于经营管理人员持别是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
用,为了提高其风险责任和利益激励;经营管理阶层持股比例较大,既是必要的也是合理
的。实践证明,职工股权分配总是天然地向经理人员倾斜,或者说是一种必然趋势#无论是
配股还是售股,经理人员在工龄、工资、职务、个人资产和借贷信誉上都有相对优势,而取
得较大股权;而且从长期来看,企业分散的股权也有集中到少数经营管理人员手中的趋
势。.

从长远来看,职工持股均衡性问题应随着经济地不断发展而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股
份合作制本身就是一种过渡形态,我们应该在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充分遵循市场规
律。正如理论界所称的“三城模式转磨之谜”。在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山
东的诸城、辽宁的海城和兴城各具特色。。诸城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产权以基本均等的方
式卖给了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海城模式”则是把企业资产整体出售给个别经营者#而“兴
城模式”却是把企业产权卖给少数几个经营者,对企业实行合伙经营。如今,当“三城模
式”作为搞活中小企业的经验被全国众多企业所学习和推广的时候,渚城、海城和*城却
并不打算沿着自己所创建的路子继续走下去,而是相继准备放弃现有的做法,向别的模式
转交:“诸城”想向。海城”靠拢、。海城”欲往“兴城”取经、而。兴城。却又想向“诸城模式”过
渡,从而形成了令人费解的转磨现象,理论界称之为“三城模式转磨之谜”。之所以会出现
如此的转变,就在于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出现了急待解决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即;。诸城
模式”导致了“小锅饭”、“*城模式”带来了劳资对立,“海城模式”造成了资本规模局限。诸
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均衡,由于近几年企业不断盈利,职工当初所投入的股本
一13—
国有小盎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几乎已全部收回,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弱躺在企业身上吃小锅饭的趋势日益明
显;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由于持股份额与职工相差无几,使得经营者逐渐降低了对企业
经营效益的关坍度,因此,诸城为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意欲向”海城模式”靠拢。而海城
模式实际上所造就的是一个个的“业主制”企业,也存在诸多弊端。如由于单个资本的积聚
和扩张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不具备竞争优势。为扩大企业规模,
赢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在职工还没有购股热情的情况下,自然要向“兴城模式”过
渡。兴城目前遇到的棘手问题是劳资矛盾,这是由于少数股东与众多职工之间收入差距越
拉越大.出现了职工持股的均衡性较差的问题,迫使“兴城模式”不得不考虑向“诸城模式”
转轨。
由此看来,职工持股均衡性问题最终症结是在于如何看待股份合作制的问题。我们应
该用发展的毗光.因时、闵地、因企地去引导企业,不要一一味地担心股份合作制的基本性质
是否发生变化,股权集中能否必然削弱企业的活力,以及职工内部持股比例过分悬殊是否
必然导致股份合作制企业变异等问题,而应该作好宏观调控,让企业按照自身发展的要求
进行合理的运作。
(-)lb企业在出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消失问题
在理论界有这样的观点:“把国有资产出售是将国有资产由实物形态管理变成货币形
态管理,这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只要做好评估工作,国有资产不会流失。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只有流转才能增值.流转不等于流失。”还有人认为出售国有资
产,由实物形态转变成货币形态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最有效途径。本来这些观点无可
厚非,但由于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尤其是个别人具体操作的变形,使得国有资
产大量流失甚至是消失。
首先.从把国有资产出售给本企业职工这一产权交易的特点看,企业职工是唯一的买
主。虽然企业职工为致众多。但作为买方,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一个利益一致的
统一的买主,因而形成绝对垄断的买方市场。必然形成绝对的垄断低价。而卖方,一是无
选择买主的余地,即只能卖给本企业职工(其中卖给本企业厂长、经理的占很大比重)。二
是急功近利,急于短期内出售。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片面理解中央关于放开搞活小企业的
方针,把严肃、复杂的国有小企业改革简化为“卖企业”,乱提口号,制造舆论,甚至采用搞
运动的方式,开大会进行动员,定进度、压指标。三是卖主并不是资产所有者,而只是国有
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产权交易价格的高低与他们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是不在乎价格高低
的。他们如果能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谋得私利,把公有财产无代价地赠送也是在所不惜的。
况且,一般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不高,支付能力很有限。要在短期内按资产实价出售,许多
职工也是买不起的。结果只好“实事求是”,要让职工买得起,不得不以远低于资产实价的
价格出售。因此,在这里。等价交换原则是完全无效的。这种不等价的产权交易.必然导致
公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例如,山东诸城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在出售改制时就出现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该公
司是一个有干部职工180人、下设6个批发部、2处零售网点和6处批发下仲点、营业面
积5500平方米.仓储面积5000平方米、经营五金、交电、家电、音像,化工、农机、机电等近
两万个品种的批发零售业务的国营商业企业.1992年实现利润115.8万元,经资产评估,
资产总值3319.8万元,资产净值427.8万元.后来经国有资产管理局确认的生产经营性
一14—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净资产却只剩下27.4万元,最后的出售价是20.65万元.还包括评估费在内。扣除评估
费,恐怕所剩无几。这20万元的售价,由180名职工认赡,每人平均支付1147元。按该公
司1992年的实现利润计算,只需两个月,职工就可以把全部投资收回来。这对于国家来
说,等于把这个公司无偿地奉送给了职工。
此外。在整体出售小企业时有一种独特的形式——“零字出售”。即对净资产为零或负
数的企业,在明确购买者经营的法律责任前提下,可按“零”价出售,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
证金。购买者承担原企业债权债务,对企业负债大于资产部分,由财税部门实行所得税先
征后返,返还企业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以此种方式出售的企业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购买者将企业闲置下来,并不采取积极的行动重新整顿企北,使那些已经亏损的企
业,亏损面更大,以前收支相抵的企业,出现亏损,而且保证金数额不足以制约经营者的行
为,再加上要求经营者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也未得到落实,并且目前还没有适当有效地措
施加以监督和惩治。
当然,在指出国有小企业在出售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同时,并不否定国有小型企
业出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些长期效益低下,保持国有无益的小型企业,是可以出售的,
但不是全部出售。此外,国有资产不应只限于售给本企业职工,而应在产权市场上公开竞
争交易。职工在购买本企业国有资产时。可以享受某种公开的优惠待遇。但决无购买国有
资产的垄断权。因为这种购买的垄断权必然导致公有资产在交易过程中的严重流失。只
有公开市场交易。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荫止公有资产的流失。其次,公有资产和企业一旦
出售,就不再是公有,谁买去就归谁所有,个人买去就归个人所有,集体买去就归集体所
有,是根本没有必要给它戴上“共有”的花环的。再次,出售企业收取的价敦,原则上应转投
于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应转投于急需发展的产业,而不应退出生产经营领域变为单纯的货
币资金。因此针对国有小企业出售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企一策,坚持“三政一加强”
的方针t在出售小企业时一定要慎之再慎。
2.国有小企业转让收入管理和使用问题
(1)企业拍卖转让后资金的回收
及时、足够回收拍卖资金,是保证这项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拍卖转让产权同其他企
业改革最大的不同t是必须收回国有资金,否则,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在拍卖转让中碰
到的难题之一是,买方无足够的资金,不能一次性付清。为了推动转让工作,有的地方采取
分期付款方式。而分期付款到期后,往往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期收回资金。因此在处理付款
们鞭时t根据出售价格不同·购买方可一次性付款,也可在取得担保和明确分期付款的前
提下分期付敬,但首次付款额不得低于全部售价款的30%,欠交部分按银行同期贷款利
率计付利息。出售企业金额达到或超过100万元的,买方如能一次性付款,可优惠10一
15%,如分期付款,第一年不褥少于50%}第二年不少于余额的五分之三,第三年必须全
部交清。当然各地付款要求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尽快,足额地收回转让收入。
(2)严格产权转让收入使用范围。合理安置企业职工
被兼并、被收购企业产权转让收入的使用范围,必须严格掌握。可根据企业是整体转
让还是部分转让情况的不同,将收入用于偿还企业债务,安置职工和企业自身技术改造。
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必要时可将部分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
作为职工安置费用。企业产权整体转让的.其收入在作了上述按排后仍有剩余者.只可用
于本系统、本地区其他国有企业的生产建设,不得将其用于财_改支出,房地产经营、股票买
一15—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卖等,即应做到专款专用,在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一套办法尚未建立起来之前,先在国家预
算收去科目上增设“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再投入支出“两个科目,所
有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支出均通过这两个科目反映,这样,就可以知道每年卖了多少
国有企业产权,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结余多少,真正做到专款专用、集体企业整体出售,有
外来投资者,按其投资份额分享收入,其余收入应完全用于安置职工重新就业和离退休职
工生活费,不得将其收入平调用于他处。被兼并、被收购企业职工的安置是一个重要环节,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均持慎重态度,设法让职工都有出路。我们一定要把
安置职工作为兼并、收购谈判和台同的重要条件,明确规定兼并、收购企业吸收职工的数
量,其余职工的就业出路,离退休职工如何安置等等。
(3)产权转让收入用于产业调整及技术改造的处理。
由r各地的情况千差爿别,如何有效地管理相使用转让收入,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
的作法,但最终目的要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①按国有有关规定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收取,当地政府决定其使用方向。例
如,四JIl省规定,产权转让收入由当地政府决定其使用方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财政
以贷款方式返借给产权转让企业或职工个人,并按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比率收取利
息,扶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如乐山无线电厂1400万元转让收入中有700万元返借给企业;
二是统筹用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用于兴建“短、平、快”的高起点、高税利的新项
目.作为国有资产再投入。
③未设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地方.由财政局组织收取,当地政府决定其使用方向。例
如,广东顺德市规定,企业产权转让收入30亿元,由财政局组织收取,当地政府决定其使
用方向,除偿还银行债务和安置职工外,其余的都存入银行作投资基金使用,重点用于交
通、能源、邮电等基础设施上,做到了投入多,起点高,规模大,保证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
要。
③由企业主管部门收取,按一定比例上缴同级财政。例如,辽宁省规定,国有企业产权
转让后的净收入归国家所有,其中40%上缴同级财政,60%由企业主管部门安排使用,主
要用于技术改造和发展生产。并受同级财政部门监督。
④若企业是部分产权转让,其收入可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即由自己收取和使用,但
须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
⑤建立独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营运,或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分为两个金融机构营
运,其中集体的部分可以由中小企业扶植基金营运,对企业融资。
最后,在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的使用和管理上,要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审计部门要
定期对这部分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提出客观的分析报告,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同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产权转让及其收入使用方向的监督。对造成国有资产
流失的当事人及其直接领导者,要追究责任。
(---)国有小企业改制后的改府定位问题
从国有小企业改革来看,要建立现代4-3E翻J度,最关键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换和企业
经营机制的转换。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意味着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建立。因此,
在推动国有小企业改革中,必须解决政府的定位问题。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政府是国家政权的
行政管理者·同时也是全民所有制资产所有权的代表者,是行政权和所有权的双重主体。
一16—
国有小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_●-————_——————_●—_——-_—————————————●—●—————————-———_-●_——————————-——__—_-—————————’——————一
在对国有小企业进行改革的进程中,首先要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
权职能分开.确立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合理形式和途径,
形成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与小企业的产权关系。此外,还要把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经营
管理职能分开,政府宏观调控的支点不在小企业,而在市场,通过市场向小企业发出信号t
市场作为中介将政府和小企业分开,政府不直接参与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采取积
极的引导政策。目前我国的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科技水平比较
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政府必须调整政
策.帮助国有小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本着“培育创业、指导竞争、扶植发展、监督管制”的原
则,重点扶植和发展国有小企业。
1.培育创业
政府应建立专门从事培育小企业创业的组纵,即企业孵化器。它以较低的租金向小企
业提供所需的设备、场所和科学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小企业解决短缺、资金不足、信息
不灵、开办经费困难等问题,井为企业作一系列可行性分析。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桥梁,它
把小企业与高等院校联系起来,使大批科研成果更快地社会推广提供了试验场,缩短了开
发新产品的周期,同时,企业孵化器也是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
企业家的摇篮。而它自身作为一种企业,具有不断提高企业积累能力的有偿服务机制,具
有强化规范化管理的风险竞争机制,也具有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机制,各级地
方政府应广泛建立这些企业孵化器,而且还应该坚持通用孵化器与专用孵化器结合,本地
与外地孵化器结合,多层次地建立面向社会的孵化器,以提高各地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使企业孵化器在培育小企业创业方面发挥巨大的哺育作用。
2.指导竞争
(1)指导企业创新,开发新产品
政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技工贸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引导小企业不
断创新。政府还应拟订创新的条件和标准,推动与支持技术创新的深入发展,制定灵活高
效的实施战略.实际运作中,政府应指导小企业大力开发新技术,制做新产品,提高竞争
力。
(2)防止大中型企业吞并,保持小企业生存发展
政府应从不违背大中型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小企业实行保护政策。例如,在竞争
特别激烈的情况下,大中型企业往往向小企业传统的经营领域渗透,对此政府应采取措随
加以限制。再如,在经济不景气时,大中型企业往往以延期支付、削减原料供应和降低零部
件收购价格等手段,向承包的小企业转嫁困难。对此政府亦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限制,以
保护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当然政府对小企业的这种保护并不意味着保护落后,而是在保护
中鼓励竞争.在竞争中扶植先进。总之,在政府的引导下,应使小企业的地位不断提高,与
大中型企业的关系逐渐和谐起来。
(3j加强企业联合,提高竞争能力
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不利于发展批量生产和获得规模效益,最终不利于开展竞争。
因此,组织小企业走联合道路,在联合中提高竞争能力,是政府加强对小企业管理的又~
重要内容。在保持企业法人独立性的条件下,按地区或行业建立各种联合体,是小企业进
行联合生产、销售、开发和联合购置大型设旌的主要组织形式。政府在信贷和税收等方面.
对联合体和加入联合体的小企业绘予一定的照顾,这是促进小企业走联台道路的重要手
一1 7—
国有小盎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段。通过联合.小企业素质可大大提高,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3.扶植发展
(1)财政贷款扶植。具体包括协调贷款。即由小企业管理部门和国家及地方的发展公
司一起,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第二种担保贷款,由小企业管理部门向商业银行担保,保证
在获得银行贷款后,若小企业逾期不还,则由小企业管理部门向银行支付90%的未偿还
贷款。第三种直接贷款,即由政府财政拨款。第四种由小企业管理协会通过购置小企业债
务和股票的形式xed,企业投资。
(2)立法扶植
政府应围绕小企业在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这些政府应以法
律形式加以规定,并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这些政策和法规不断进行修改和补
充。在法律的约束下,使小企业既能得到稳定发展,又能促进自由竞争。例如可以规定政
府每年要以招标的形式向小企业购置商品和劳务,以增强小企业在商品竞争巾的生存能
力。
(3)信息和营销扶植
政府应为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科技与营销等信息,帮助小企业制定开发计划,作
出正确决策,确定生产方向,提供出口服务,鼓励和帮助其打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对传统产
业,更应加大扶植力度。因为它们大部分分散在偏远地区,甚至是经济落后地区,但它们却
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发展传统产品的骨干。为此,政府应重视对这部分企业的
扶植和管理。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条件和优惠待遇。
4.监督管制
xed,企业除了进行多方面培育、扶植与指导以外,政府还应注意xed,企业加强监督和
管制。使其生产、营销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保障消费者权益。这
里包括对个别企业的监管,对企业间的监管和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监管。尤其是环境保护,
禁止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对企业实行监管主要依靠审计、海关、税务、
商捡、工商行政管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对地加强这些部门的建设。进一步加
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制。
Abstract
On the important task of strategieally reorganizing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proposed the guideline of“grasp the major instead of the mi—
nor ones”.That is to take market and industrial policy as leading direction,to concert—
trate on a number of large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 groups.and to leave the general
smalI state-owned ones activated and opened in order to help the state--owned econo+
my·According to this train of thought,the innoration on the smal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However,the problems of how to eontro]the direction
oI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how to push forward the innovation successfully are still
hard to solve·The problems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eoresponding government de—
partment and the economic theoreticians.
This article pro·bea into the innovation problems on the areall state—owned enter—
国有,1-企业改革理论与实残的探讨一———————--————__-————————_^—_————_-—-__-_—_-_——————h————--__—-————————_————————_—————r———一
prises with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The article consists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ex
pounds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innovation.Ir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state
ownership theory,the individual ownership theory adn the tWO—power—division theory,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mall state--owned enterp ris—
es and the innovation goal.It mainly analys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and the importance 0f the small state一--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innovation goal.h
mainly analysizea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and the inportance of innnva—
tion,the general thoughts of innovation and the various innovative models.The third
part analysizes the diffica Jties of innovation of the small enterprises.It explores the sol—
vation to the three problems:the balance of the staff holding in the stock company sys—
tem i the problem that happened during the rale of small enterprises and{he goverllmelll
orientation after the innOVation.
注释
①t十目的所有制问赶’上海交通大母出航社1995丰版.幂25页.
@《马克菩恩拈斯选集,第三喜,第320而.1973年版。
@马克思‘政治蛀济哮壮辫太纲’第3舟册第73页。
④c资皋论’第一卷第640万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齐誊论’茹一喜第832万凡民出妊牡1975年6月第1版。
@‘资本论}第三誊第493页1975丰第1版。
⑦@@‘资奉砘,茅三巷第418而、494甄,900丽凡氏出版社1975年6片第1版
参考文献
1.皋育能;“如何洋化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t投济问题掠素't997年9期。
2.‘蛭济研究'蝠辑部、中央党柱经济研究中·o主箱‘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挥素,监济抖学出版牡1 996年版
3.张问敏、采光篾、部红晃、王利民、詹·I,洪编著‘中国经济太论战,第三辑经济管理出植社1998年脏
4.丰文屯总骗(国有小盎业改革实务)庄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5.齐勇峰主编‘中小企业敖革发展实务冲霹拉济出版社1998年版。
6王国成、黄辐著<现代挂济博奕论}垃济甘学出版社1996年版.
7张军著l现代产权投济学'上海三取书店、上海^民出版社1995丰版。
8.张胜宏、周勤萁著‘所有稍与产权制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9.季含琳编著‘国有资产太流失'兰州太学出版社1994丰版.
10.中禹仓业量理培训中心稿{盘业转接监营札.I理论与宾残’中因^民大学出版牡1992羊艋.
11.扬瑞龙著I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固凡氏大学出版社1996牛版.
12.魏圭、光莹·“放开硼有小型企业的若干思考”I拄济擎动志)1997丰3期.
13费洪平{。加快实施‘抓太放小’改革战略“t竖井理论与经济蕾理'1997年4期.
14阼永生;“琏傍各作科是臬体盎生改革的曲然选择”‘控济理吨与经济管理’1997年2期.
15黄小龙:“借饕美、日.浩三国控耻加强舛我国中·I-企业的仝融支持”‘拉济量理'1997年6期.
16.五建玲:。对艇份合作甜宴残的者幂”‘经济工作通讯)1997年18期.
17·扬蚋:“非国有化t中小型国有空亚改革的∞熊选择”I筮济学家11997牛6期.
18晓亮;“论氏营经济”‘羟济问题11998丰2期.
妈“太臣济中·I。企业发展的理袍思考——中法小企业的比较研究”‘上海拄济研究’1998年1期。
90.刘杉:“美国舛中小企业的管理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现代控济信息11997牛】0期.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