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412论国债宏观经济效应与规模

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国债宏观经济效应与规模
姓名:钱丽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周亚娜
19990501
内容提要

/1998年,作为宏观调整重要政策工具的国债,成y,j社会各界关注的
焦、点。尽管近几年来研究国债逐渐升温,但将国债宏观经济效应和数量
界限结合加以研究者并不多,突出当前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者则更为缺乏:1—7
本文力图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地论述国债宏观经济效应,
表明当前以国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适时的,能够有效肩
动宏观经济。本文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回顾国债规模扩张途径并分析原
因,计算国债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国债负担率指标,得出当前国
债规模总量偏大、增长速度过快的结论,建议提高国债使用效益、优化
国债结构和振兴财政等方面控制国债规模,以利于发挥国债宏观经济效
应的积极方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1998年启动国债政策的经济背景;
第二部分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阐述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并评
价当前国债政策;第三部分论述了国债规模扩张的历史和现状,提出控
制其增长速度的建议;第四部分总结本文主要观点。
/本文的特色在于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按国债运
行阶段、分经济主体阐明国债的总需求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从经济总
量、经济结构两方面探讨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适当地运用了一些实证
分析方法进行探讨,对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进行实证考察时,利用TSP
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讨论国债规模时,以详尽的数据、直
观的图表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指出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以内,提高
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债理沦研究和实
际运行中的核心I'n-I题。r—∥
Abstract
In 1998,nationaI debt,a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of macroscopic
regulation,is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 Although recently people who study
national debt are more and more,they scarcely combine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 with quantity limit-and less people stress on the beneficial result The
thesis tries to discuss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 of national debt in a
systematical way This thesis indicates the positive financial policy is timely
enough to switch on the macroeconomics The thesis looks back the increasing
method of the national debt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it,calculating three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com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ate of increase iS
too high To solve the problem,we should enhance the financiaI revenue and
improve beneficial result of national debt Finally,the macroeconomic effect
and scale of the national debt will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SO as to keep our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ing constantly and soundl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economic background in 1998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national debt scale,providing the
suggestion which is to control it The forth part summarizes main viewpoint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esis iS to discuss systematically On the
operating stage and economic subject,it studies the aggregated demand effect
and inflation effect.From the aspects of general quantity and structure,it
probes into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It also utilizes some methods of
positive analysis,such as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with TSP statistic
software,contrast analysis based on thorough data and audio—visual charts
And it particularly indicates that at present and in the near future,how 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will be a basic method to centrel the scale of national
debt and also the central issu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debt
2
论国债宏观经济效应与规模
第一部分引言
国债是一国的中央政府向居民、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他
国政府和其他组织举借的债务,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
按照发行区域不同,可以分为国内国债(内债)和国外国债(外债)。就
本文的研究思路而言,我们所讨论的国债主要是国内国债。
建国至改革开放这漫长的30年间,我国仅在50年代发行过6次国债,
“一无内债,二无外债”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而宣扬。随着改革
开放的到来,这一传统的财政观念无法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债就乘
着这股春风悄然复苏,发行量逐步扩大,流动性渐渐加强,时至今日,
国债已经成为居民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中最为重要的种类之一,对国民经
济的影响也由微渐著。历史的车轮驶进1998年,举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国
债热”,各类国债发行颧总计达6066 1亿元,具体发行情况如下:
1998年2月~10月,财政部发行3年期凭证式国债1250亿元,后来又
增发两期,发行额分别为173.6亿元和450亿元;
1998年5月18日起,财政部定向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合作银
行,发行7年期专项国债记帐式附息国债432.5亿元:
1998年8月18日起,财政部定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30年期特别
国债记帐式附息国债2700亿元;
1998年9月4日起,财政部定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10年期记帐
式附息国债700亿元;
1998年10月14日一11月30日,财政部发行5年期凭证式国债300亿元;
1998年11月上旬,财政部定向国有保险公司,发行5年期记帐式附息
国债60亿元。
这股“国债热”仅仅是一场空穴来风吗?显然不可能,我们简要分析
它的经济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最关键的关头,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
拯困难重重,又致使失业和下岗成为突出矛盾。据统计,1997年全国城
镇登记失业率达N3 1%,失业人数近600万,下岗职工突破1000万,下岗
职工占职工总数约7.3%,下岗率和失业率之和超过10%,而且这是一个
偏低的数字。更令人头痛的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对失业的心理承
受能力差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差,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
报弱。当前要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隘,化解失业和下
岗的矛盾,必须依赖于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才能对宏观经
济起到润滑作用,减轻失业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在经济层面和社会层
面的冲击。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正逐步由短缺经济转变为剩余经济,有效需
求不足已成为国民经济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制约因素,扩大社会需求就
成为制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着眼点。一般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
需求因素有三类:最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1)最终消费因素。在城
市,由于下岗职工增加及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益不佳,城市居民收入不可
能有很大增长,同时,城市居民受消费结构转型及住宅、社会保障体制
改革等影响,为加快对远期支出的储备而约束即期消费支出。在农村,
由于受到粮价下跌及乡镇企业处于调整时期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
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受到以上客观因素制约,城乡居民的收入
及消费水平在短期内不会发生突破性增长,最终消费提高的幅度以及对
经济拉动作用,只能够维持1997年的水平或略有下降。(2)净出口因素。
1997年我国出口以20.9%的惊人速度增长,贸易顺差达到人民币3347.0亿
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但是,东南亚及东亚金融危机产生
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这一地区的各国货币巨幅贬值,我国人民币币值却
始终保持稳定,这样的比率变动,必然会削弱我国同类出口产品的竞争
能力。而且这一地区的进口需求也大大减少,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出口。
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出口,但保持出口大幅
度增长的难度极大,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必然会低于1997年。(3)
投资因素。在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因素都无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下,依
4
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政府一般运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引导和刺激投资。实际上,1998年金融部门已经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引导投资,这些措施具体为:增加货币供应量,确
定全年新增广义货币M214600亿元至16380亿元,M1和MO也在1997年底
的基础上分别增加5900亿元和1500亿元;中央银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
流动性贷款的贷款额度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以及两次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等。这些颇具诱惑力的措施未能导致货币
供给量增长的结果,实现引导投资和扩大社会需求的目标。货币政策未
见明显成效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货币政策的作用时
滞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短期内不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显著影响;另
一方面则是由于投资需求增长的动力在于预期收益率较高,而当前经济
结构矛盾突出,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普遍较差,导
致企业投资萎缩和银行“惜贷”、“畏贷”现象蔓延。从这一意义上看,我
们放松的银根可能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无法充分有效地
发挥作用。在此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受命于危难之际,担当起刺激投资
和扩大有效需求的重任。根据西方财政理论,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税
收政策的调整变化,能够对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及时而直接的扩张效应,
同时,增加公共工程投资,增加政府订货,可以提高企业投资的预期收
益水平,增强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的信心,最终也会达到促进社会需求
扩张的目的。由于我国国家财力薄弱,举借国债就成为我国实施积极财
政政策的重要资金来源,也就引致1998年国债以6000多亿的天量发行。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对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和规模进行进
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客观的实证考察,对我国当前的国债政策加以评价,
以得出本文的结论。
第二部分国债宏观经济效应
从一国内部来看,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是否良好的标准是: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国债运行能否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显著的效应,
也就看国债运行能否对社会总需求、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产生明显
的影响,考察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剖析国债运行系统入手,如下图所示: 匮西匾卿~雁煎n匮圆
(价值形态运动过程)
(虚拟形态运动过程)
\.
6ii!ii!liijlil——,,6ii!ii!jiil5i虱⋯⋯一一⋯⋯⋯.6ii!;ii!亘j囡
国债运行系统是两个既分离又统一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
括价值形态和虚拟形态的运动过程。从国债价值形态的运动过程来看,
国债发行时政府取得货币收入,并对这部分收入予以支配使用,债券到
期时再通过增税或发行新债取得必要的偿债收入。以安排到期国债的还
本付息。在这一过程中,国债的发行、使用和偿还都会改变民间消费、
民间投资及政府支出状况,导致社会总需求波动。从国债虚拟运动的过
程来看,国债发行时企业、居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持有并支配国债
券,之后他们可能进入证券市场,最后随着政府清偿债务而回收园债券。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买卖国债券,将使货币供给量发
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进而影响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是经济生产能力和
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它依赖于劳动增加、资本增加和技术进步,这些
要素投入均与社会总需求、通货膨胀率密切相关。可见,国债运行能够
对社会总需求、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6
/珂\
一债一一发一圜
一、国债总需求效应
(一)对国债总需求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般说来,社会总需求包括民间消费、民间投资和政府支出三个部
分。而在国债发行、流通、使用和偿还等各个时期,企业、居民和政府
的经济行为因时而动,将导致民间投资、民间消费和政府支出发生改变,
最终决定了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本文以国债运行时期为纲,以各经济行
为主体为目进行理论分析。
1.国债发行时点
在囡债发行时点,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居民、企业、商
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认购资金来源。
当居民为购买国债而压缩即期消费,意味着民间消费减少:当居民
利用闲置现金或储蓄购买国债,仅仅调整了居民资产构成,对民间消费
没有影响。在货币供给量一定的前提下,居民认购国债会使民间资金减
少,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相应减少,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将促使民间投资
减少。居民认购国债对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均有抑制性倾向。
当企业认购国债,由于它本身是资金短缺主体,可能会削减企业消
费或企业投资以筹集认购资金。但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着预算软约束,企
业行为短期化,一般不会削减企业消费,企业投资减少的可能性更大。
企业认购国债将减少民间投资。
当商业银行利用超额准备金或中央银行再贷款购买国债,不会产生
货币收缩效应,民间投资不会减少;利用其他投资或收回贷款认购国债,
将导致货币供给量多倍收缩,抑制民间投资。商业银行、叭购国债具有抑
制民间投资倾向。
当中央银行认购国债,仅在中央银行的帐户上表现为国债债券和财
政性存款同时增加,并未改变民间货币量,不会影响民间消费和民间投
资数量。
在国债发行时点,国债对社会总需求具有抑制性效应。
2.国债收入使用
在我国,中央政府将国债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一起“捆绑”使用,以
7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和政府消耗性支出)形式对社会总需求
产生影响。
政府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其中包括政府
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失业救济金、债务还本付息等方面的支出,增
加了居民、企业的即期可支配收入。根据凯恩斯理论,居民收入水平高,
边际消费倾向则较低。显而易见,购买国债的居民和企业的收入水平一
般比接受转移性支付的对象更高,因而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也就
是说,资金经过政府再分配渠道,有更多的资金成为居民和企业的消费
基金,扩大了民问消费,最终扩大了社会总需求。
政府消耗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活动,包括进行
日常政务活动和国家投资所需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一
个组成部分,对社会总需求具有扩张性效应。
国债收入使用时,无论是用于社会消费还是政府投资,对社会总需
求都具有扩张性效应。
3.国债流通时期
国债流通时期,持有国债的居民可能会产生国债幻觉或国债资产效
应,即指消费者持有国债时,认为自己的资产(财富)增加了,可能会
增加消费支出,社会总需求扩张。
当国债在民间部门(企业和居民)内部转让或由民间部门向商业银
行贴现时,最终只是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之间相互转化或者是各自内部
相互转移,对社会总需求并没有影响。当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国债,
商业银行的储备存款增加,意味着民间可贷放资金增加,最终将扩大民
间投资而对社会总需求具有扩张性效应。
在国债流通时期,国债具有中性或扩张性的总需求效应。
4.国债偿还时期
国债到期偿还,它的总需求效应要视具体偿还方式,即增税、借新
债还旧债和发行货币这三种方式而定。
在政府支出确定的前提下,政府以增税来偿还国债,这实际上是取
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式。政府增税时,民间货币总量就会减少,可能
会压缩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政府偿还国债时,民间货币总量相应增加,
是否会刺激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应视偿还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
区别在于:偿还居民持有的国债,会增加居民即期可支配收入,但由于
国债幻觉存在而一直都未压缩居民消费支出,这部分增加的收入不会使
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对民间消费影响较弱:偿还企业的国债,使其
内部可使用资金增加,可能会增加民间投资;偿还商业银于亍的国债,能
增加民间可贷放资金,促使民间投资扩张;偿还中央银行的国债,仅仅
使中央银行帐户上的国债债券和财政性存款同量减少,未对社会总需求
产生明显影响。以增税方式偿还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国债,社会总
需求表现为一缩一张,总体效应并不显著;以增税方式偿还中央银行持
有的国债,将抑制社会总需求。
政府以借新债还旧债方式来偿还国债,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要视偿
还对象和新发行的国债种类而定。一般说来,短期国债流动性强,其数
量增加将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近似效果,可能导致市场利率下降,投
资成本降低,从而刺激民间部门投资。发行长期国债可能促使利率上升,
抑制民间投资。但是,由于存在国债资产效应,长期国债也能够促使消
费者支出增加,具有扩张社会总需求的一面。
以发行货币方式来偿还国债,无疑会增加货币供给总量,促使民间
消费和民间投资扩大,对社会总需求具有扩张性效应。
国债的总需求效应究竟是扩张性还是抑制性的,我们无法简单加以
定论,必须根据具体条件,诸如国债的不同阶段、不同种类以及不同持
有主体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确定社会总需求的相对大小。
(二)对我国国债总需求效应的实证考察
从我国国债发行的实际情况看,尽管国债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没有显
著的稳定关系,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总需求增加。如下表所示:
社会总需求总需求增长率啻债发行额国债余额(亿国债余籁增
年度
(亿元) (%) (亿元) 元, 长率(%)
1981 4543.2l 48.66 4866
1982 5061.70 11.41 43 83 92,49 90+07
1983 5633.26 11.29 41 58 13407 44 96
1984 6797.17 20.66 42 53 176.60 3l 72
1985 9150.09 34.62 6061 21913 24 08
1986 10616.62 16.03 62 5l 271 9l 2409
1987 12315.56 16.00 63.07 370.57 36 28
1988 15435.04 25.33 92.17 532.53 43 71
1989 1718i.63 11.32 56.07 71712 34 66
1990 19210.39 11.8l 93.46 663.35 .7.50
199】2228n40 】5.98 19930 764.09 15.19
1992 2728408 22.46 395.64 989.44 29.49
1993 35997.88 31.94 31478 1266.72 28 02
增长率非加权平均值19.叮32 90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债工作文件汇编》中所列数据整
理计算而得:在国债余额的计算中,没有考虑应还未还和推迟偿还的情况。
从表中数据可毗知道,1981.1993年社会总需求增长率的非加权平均
值是19.07%,国债余额增长率的非加权平均值是32.90%。在国债发行初
期,由于国债基数小,必然会形成国债余额高增长率的现象,国债余额
与社会总需求的增长率不具有可比性。在国债发行稳定后,国债余额与
社会总需求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例如1991.1993年社会总需求增长率分别
为15.98%,22.46%,31 94%,而同期国债余额增长率则分别为15.1906,
29.490,6,28 02%,两者具有明显的趋同倾向。我国国债对社会总需求产
生显著的扩张性效应,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国债发行时点,我国国债没有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抑制性效应。
我国居民认购国债的资金大多是储蓄存款或闲置现金,一般不会改
变即期消费行为,民间消费需求没有受到冲击。
我国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不可能随行就市地合理波动,希望
以国债在发行、流通和偿还时期的变化来影响利率水平,这只能是空中
楼阁似的期望。况且我国国有企业又存在着严重的预算软约束和信贷软
约束,其投资行为不受利率水平制约。国债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微乎其微。
10
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不允许商业银行持有国债。虽然近几年已打破
这一禁区,但截止至1]1998年9月,存款货币银行对政府债权只有4575.7亿
元,同其所吸收的各项存款资金829096亿元相比,其比重仅为5.52%,
两者无法相提并论。民间信贷资金因商业银行认购国债而受到的影响较
小,相应地民间投资也不会削减。目前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对民间投资无
甚影响。
2.国债收入使用后,社会总需求扩张性效应明显。
国债在财政支出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96年中央所有支
出(包括中央财政支出、债务支出和中央预算外资金支出)中竟然约有40%
的资金来源于国债收入。国债经过政府转移性支出能促使居民可支配收
入大橱增长,据测算,在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额中,有80%用于
消费,国债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民间消费增长。同样,国债收入又是政府
消耗性支出的重要资金来源,据财政部有关调研报告分析,国家预算内
直接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为538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约占49.25%,国债
将拉动全社会投资增加。可见,国债收入支持了政府支出扩大,直接对
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性影响。
3.国债流通期间,居民确实存在资产效应,扩大了社会总需求。
国债作为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资产被广泛持有,资产效应导致人
们相应地增加其消费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大。
4.国债偿还时期,对社会总需求有一定推动作用。
我国主要采取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偿还国债,其中又以3.5年的中
长期国债为主,这一期限结构产生较强的资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社会总需求扩张。
二、国偾的通货膨胀效应
(一)对国债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分析
根据国债的运行过程,即国债发行和收入使用、国债流通、国债偿
还各个阶段分别加以阐述。
1.国债发行和收入使用阶段
国债收入使用一般就在发行年度内,发行和收入使用对货币供给的
影响极为紧密,为了阐述得更清晰而统一考察。在国债发行阶段,财政
机关主要向微观经济主体,包括商业银行、企业、居民发行国债取得货
币收入。出于政策方面的考虑,中央银行有可能加入到国债认购者行列
中。由于它们各自的行为方式明显不同,货币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
间的流动数量和方向差异显著,因此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也大相径庭。在
国债收入使用阶段,无论是财政机关转移性支出还是消耗性支出,绝大
部分都是向各微观经济主体支付资金,基础货币扩张为存款货币,国债
对货币供给具有扩张作用。在这一阶段,国债对货币供给的最终影响取
决于国债发行时的认购主体。
(1)居民认购国债
来源于即期消费资金,购买国债仅仅减少居民消费,对存款货币和
基础货币几乎没有影响,而国债收入使用又会扩大货币供给。国债对货
币供给产生扩张性效应。
来源于储蓄,购买国债使居民储蓄减少,财政性存款增加,货币由
商业银行流入中央银行。随着国债收入的使用,货币又从中央银行流向
商业银行。两者的变动规模相等,方向相反,可能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短
期波动,但货币供给不会改变。
来源于闲置资金,购买国债既不会减少当期消费,也不会减少储蓄
存款,当这部分现金变成国家债务收入而被使用时,货币供给量将以财
政支出乘数倍增。
居民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将产生中性或扩张性效应。
(2)企业认购国债
企业认购国债,一方面减少企业投资,另一方面减少企业消费,对
国民经济将会产生抑制性效应。在企业预算约束软化的前提下,企业行
为短期化,减少的主要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抑制作用更显著。实际上并
非如此简单,比如企业购买10万元政府债券,这时企业存款减少,存款
货币减少,同时,财政机关使用债务收入,在支出过程中形成了财政性
存款、现金使用和企业存款,这里的企业存款是以货币乘数来倍增的存
款货币。如果倍增的结果大于lO万元,则整个财政过程对货币供给具有
12
扩张趋势;如果倍增的结果小于lO万元,则整个财政过程对货币供给具
有紧缩趋势。考察其净影响究竟是扩张性还是抑制性,要取决于政府支
出乘数和企业投资减少程度的比较。
(3)商业银行’认购国债
当商业银行用超额准备金或中央银行再贷款认购国债,并末带来货
币供给收缩。通过减少其他资产,诸如收缩贷款或投资筹集购买国债的
资金,必然带来货币供给收缩效应。当财政机关将债务收入支用时,将
导致货币供给扩张。因此,动用超额储备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产生扩张
效应,而减少其他资产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呈中性。
商业银行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产生中性或扩张性效应。
(4)中央银行认购国债
中央银行认购国债,可以直接从财政机关购入,也可以间接地在公
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居民、企业手里购入。尽管途径、方式和传导机
制略有区别,中央银行都创造出与所持有国债数量等额的基础货币。当
它们流入商业银行时,将产生货币供给倍数扩张的效应。
中央银行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扩张效应是最显著和最直接的。
在国债发行和收入使用阶段,国债对货币供给基本呈扩张性影响。
2.国债流通阶段
国债作为金融资产种类之一,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经济学家称之为“准
货币”,这种流动性必然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国债到期前,国债持有
者可以随时转让或贴现,流动方向不同可能会导致存款货币和基础货币
数量发生变化,影响货币供给数量。本文分别从国债流动性和国债流通
两方面分析。
(1)国债流动性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国债变现能力强,变现成本低,是具有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国
债认购者以完全流动性的货币换回具有一定程度流动性的国债时,流入
财政机关的货币并未退出流通领域,其结果就是货币供给因政府举债而
扩大了。这是从国债总体来讨论,实际上不同种类的国债在流动性方丽
有较大差别,它们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各不相同。从国债的种类上分,按
照能否上市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前者能够在金融市场h自
由流通买卖,具有更大的流动性。按照偿还期限长短划分为短期国债、
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短期国债风险小、流动性高、变现能力强,对货
币供给影响显著;长期国债风险大、流动性低、变现能力差,对货币供
给影响微弱。当总体主要是可转让的短期国债,会大大增强国债整休的
流动性,促使货币供给扩张。当总体主要是不可转让的氏期国债,会大
大削弱国债整体的流动性,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微弱;当总体主要是可转
让的中k期国债或不可转让的短期国债,国债褴体的流动性受到制约,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介于前两者之间。
(2)国债流通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国债在居民和企业内部转让,从整体上说仅是购买力转移,对货币
供给规模没有影响。
企业或居民将其持有的国债向商业银行贴现,而商业银行购买园债
的资金来自缩减其他资产,会导致货币供给紧缩。若来自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给不变,同时,企业和居民出售国债而可能增加他们在商业银行
的存款,扩大了商业银行储备,引起货币供给扩张。一缩一张或不缩只
张,整个社会货币供给规模不变或扩大。
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国债向中央银行出售或进行抵押贷款,商业银
行的存款储备增加,一旦运用必然引起货币供给扩张。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购买者无论是商业银行、企业或
居民时,均造成商业银行储备或货币流通量减少,货币供给呈紧缩趋势。
反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其过程和趋势恰好相反。由于
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对货币供给和市场利率进行微调,总
体影响不显著。
在国债流通阶段,国债对货币供给具有中性或扩张性效应。
3.国债偿还阶段
(1)采取以税偿债方式。
以增税方式为偿还国债筹集资金,意味着货币从商业银行帐户向中
央银行帐户转移,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减少和货币供给多倍收缩。
14
如果财政机关将这部分税收用于偿还居民、企业或商业银行的国债,又
意味着货币从中央银行帐户向商业银行帐户转移,导致商业银行存款准
备金增加和货币供给多倍扩张,一缩一张,整个货币供给规模不变。如
果财政机关将这部分税收用于偿还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表现为财政性
存款和中央银行持有国债数量减少,货币供给规模缩减。
以税偿债对货币供给具有中性或紧缩效应。
(2)采取借新债还旧债方式。
如果国债的认购者和偿还对象均是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货币由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转移后,又重新流回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数量未
变,货币供给不受影响。如果国债由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认购,偿还
对象是中央银行,借债时国债具有货币紧缩效应,偿债时对货币供给却
没有影响,国债对货币供给具有紧缩效应。如果国债由中央银行认购,
偿还对象是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相当于中央银行创造出一笔基础货
币,必然会增加企业、居民的货币购买力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以货
币乘数实现货币供给扩张。如果国债的认购者和偿还对象均是中央银行,
实质是中央银行调换其所持有的国债,货币供给规模不变。
借新债偿旧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比较复杂,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组合
情况加以确定。
(3)采取货币偿债方式
以发行货币的方式偿还国债,与中央银行认购国债,偿还企业、居
民和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情形相同,对货币供给具有扩张性效应。
在国债偿还阶段,无法确定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抑制性还是扩
张性,要视具体的认购者和偿还对象来定。
国债对货币供给能够产生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
(二)对我国国债通货膨胀效应的实证考察
我国国债认购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居民储蓄,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
决定了国债在发行和收入使用阶段,对货币供给影响不大。近年来国有
商业银行认购圜债的数量增加很快,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值得关注,本
文予以专项考察。
在我国,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有三个,[iPMO、M17NM2。其r|1,
最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水平的就是M2,包括流通中现金、活期存
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货币当局1是中枢,而存款货币银行:是遍布经济
社会的神经网络。基础货币由货币当局控制,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货币
扩张作用,最后形成货币供应量的主体部分。因此,能够对M2直接产生
较大影响的因素有:
(1)货币当局对政府债权:中国人民银行对政府的借款和透支;
(2)货币当局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
发放的信用贷款、再贴现等性质的融资;
(3)存款货币银行的储备资产:存款货币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
准备金、特种存款和超额储备、库存现金及持有的中央银行债券;
(4)中央银行债券:中央银行为融资发行的债券;
(5)存款货币银行对政府债权:存款货币银行所持有的国家债券;
(6)国外净资产:国外资产与国外负债轧抵后的净额,主要是中国
人民银行以人民币计值的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及国际金融机构往来的头
寸净值;
(7)对非金融部门债权:包括货币当局对非金融部门债权和存款货
币银行对其他部门债权,前者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经
济开发的专项贷款,后者向各类非金融机构所发放的各种贷款和投资等;
(8)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包括货币当局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
和存款货币银行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前者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非货
币金融机构发放的信用贷款,后者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存放和拆出给非货
‘指中国人民银行。
2存款货币银行包括1)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2)政策性银{亍:中罾农业发展银行
3)其他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
资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圳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
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
储蓄银行
4)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含城市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5)财务公司
】6
币金融机构款项(对存放的款项应予以扣除)。
我们以M2为因变量Y,以上能够影响M2的各因素分别为自变量x1、
X2、X3、X4、X5、X6、X751X8,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8
年第4期)中1993年3月一1998年9月每季度的数据对它们进行多元线性回
归,得到如下方程:
Y=一8.50X1—0.06X2—0.50X3—2.92X4.O.69X5.0 03X6+l 69X7.1 38X8
R2=0 9988 D W=1 1668 F—STAT=1816.089
T检验结果如下
| 自变量x1 X2 X3 X4 X5 X6 X7 X8
II
T—STAT 一3 03 .014 .1 14 .0 58 .1 18 —007 1003 —3 22
l 2一丑~IL SIG 0 008 0 888 0273 0 571 0 255 0 939 0 000 0.006
2-TAIL SIG值必须小于0.5,自变量方能通过T检验。可以看出,X2、
X4平IX6没有通过检验,意味着以下经济因素:货币当局对存款货币银行
债权、存款货币银行拥有中央银行债券和国外净资产对货币供应量M2的
影响较微弱。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因素的数值较小或是变化不明显所致。
剔除了X2、X4年IX6以后,我们再将余下的5个因素和Y进行多元线
性回归,得到如下方程:
Y=.8 75X1.O 59X3.0 68X5+1 69X7.1 46X8
R2=0 9988 D W=1.4138 F-STAT=3726 946
T检验结果如下
I 自变量Xl X3 X5 X7 X8
I T—STAT .6 77 .1 89 .1.32 14 79 -4 94
I 2一TAIL SIG 0.000 0.075 0204 00130 0 000
可以看出,自变量均已通过T检验,F检验值也大于上一个方程,说
明这是更优良的回归方程。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x5,即存款货币银
行对政府债权的2一TAIL SIG值最大,达No.204,表明它的偏差程度较大。
可见,存款货币银行认购国债对于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力不强。
从我国发行的国债种类来看,不可转让国债占据主体地位,可流通
17
国债余额仅有150多亿元。相当比重的国债又由个人持有,参与国债二级
市场的程度较低,真正进入流通的国债可说是“杯水车薪”。丽且,国债
的期限结构以3—5年的中长期为主,如下表所示: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变化单位:亿元%
金额(亿元) 比重(%)
年份o-1缸2-4缸5 10年o-1拒2-4年5—10年
198卜1987 362 59 100
1988—1995 250 6 289113 157 25 7 6 87 6 4.8
1996—1998 649 8 3493.4 3048.5 9 o 48 6 42 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8年第4期数据计算。
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历年来的中长期国债均占总量90%以上,流动性
较低。可见,我国国债以不可转让的中长期国债为主,其流通程度和流
动性都不足,难以促使货币供给扩大,通货膨胀效应微弱。
我国偿还国债,包括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在内的偿债费用支出,完全
依赖于发行新债。大多数国债认购和偿还对象是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不显著。
通过全面考察国债发行、收入使用、流通和偿还,可知我国国债不
具有显著的通货膨胀效应。
三、国债经济增长效应
(一)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理沦分析
1.国债对经济总量的影响
国债将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转化为政府支出。若是消耗性支出,直
接投资于建设项目,直接增加社会投资需求。若是转移性支出,会增加
一部分居民的收入,尤其增加了一部分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的收入,他
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直接增加社会消费需求,间接增加投资需求。
国债使储蓄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总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最终促使国民
收入倍数增长。
2.国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国债能够具有结构效应,根源于国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国债的发
行和使用,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即政府通过国债将一部分人
的收入转移给另一部分人,改变着他们的即期可支配收入,形成一种新
的收入格局,从而影响了各个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决策,由此进一步
构成一定的消费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结构。可见,只要国债资金
来源和投向合理,将起到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
国债能否实现优化经济结构,取决于国债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
从使用方向看,主要取决于国债收入的投向是否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国债收入主要投资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就具有优化经济结构的效应;
国债收入主要投资于盲目重建的加工产业,会导致原有不合理的经济结
构矛盾更加突出,加剧已成为“瓶颈”的基础产业的滞后状态:国债收入
的大部分用于政府行政管理费和转移性支付等,会扩大消费需求,支撑
现有的经济结构;国债收入用于还本付息,促使国债规模如滚雪球般膨
胀,无助于经济结构优化。从使用效益看,主要取决于国债收入使用的
直接及间接收益和它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国债收入用于投资,应该比较
建设项目的直接收益和投入成本之间的差额,当收益大于成本,有利于
实现“以债养债”的良性循环机制;当收益小于成本,将来偿还国债本息
的资金要以税收承担,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国债收入用于政府行政
管理费和转移性支付,应该比较政府支出的间接收益和投入成本之间的
差额。国债收入用于政府行政管理费,保证了政府正常运转,充分发挥
其调控经济的职能,使整个宏观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这就是一种较好
的国债使用效益,否则,国债的使用效益较差;国债收入用于转移性支
付,缩小了较为悬殊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维护安定团结,
为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一种较好的使用效益.
反之,国债的使用效益较低。国债收入用于还本付息,就无经济效益和
使用效益可言,若任其发展,将会导致通货膨胀、投资过热等经济恶果。
国债使国民收入倍增,促进经济总量增长,又具有优化经济结构的
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
(二)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考察
1.国债对经济增长总量影响的实证考察
在宏观计量经济增长模型中,常用的是指数增长模型,即假定在一
段时间内有一个常数的增长率,△y/y=o(常数)。于是,我们得到了如
下的一组增长模型:
B,=Boexp(at+uf。) (】)
GNPt=GNPoexp(bt+ua) (2)
其中,B。为笫t年的国债余额, a为国债余额的相对指数增长率
GNP。为第t年的国民生产总值,b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指数增
长察
Uit0=1,2)为随机扰动项,t为时间(单位:年)
将(1)、(2)两边取对数,线性化得:
LnBt=LnB。+at+uIt (3)
LnGNPl=LnGNPj+bt+ua (4)
这里,E(uJ=0,Var(u|t)=,Cov(ui。uj。)=O,i≠j,i,j=l,2。
针对方程(3),采用1979—1995年的数据;针对方程(4),采用1978—1995
年的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得到下述结果:
LnBt=3 2656+0 2264t
(33 2817)(23 6440)
R2=0 9739 S E=0 1934 D W=0.8593
LnGNPt=7.8834+0 1586t
(120 729)(26,4596)
R2=0 9776 S.E=0.1319 D W=0.3385
在进行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分析时,必须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
即是指格兰杰(Granger·C·W·J)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其表述为:“对
于服从平稳随机过程才两个变量x和Y,如果用x,y各自的值预;溪tJy,比不
用x的现在及过去的值预测y所得到的预测值较为优良,那么就存在若从X
到v的因果关系。此时,我们称X以格兰杰方式引致Y。1972年,西幕兹
(Sims·C·A)发展了一种对于格兰杰因果性的检验方法。下面我们就
用格兰杰一西幕兹(Sims Test)法检验国债与GNP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于两个时间序列111。,ny。,它们分别代表GNP变量和国债变量。将y。
对m。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值作回归或将m。对Y。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值作
回归,以确定m。和y。孰为因孰为果,具体模型3如下:
yt=a+mlI +mtq +
ut (5)
mI_a+yll +y¨ + vt (6)
其中M、K牙I:IN、L分别为滞后期数和预期期数,u,年Uv.为随机扰动项。
在(5)中,若c;=O,对所有的i均成立,则y。不以格兰杰方式引致t11t。类似
的结论可用于(6)。
在回归的过程中,我们采用1981—1995年的年度数据,测算所得的结
果见下表,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将时间序列平稳化后,采用考克兰一奥卡特法(Cochrane—Orcutt
Procedure)计算出模型中的K、L、M和N。
第二、针对确定的K、L、M和N,用OLS法求出完整的回归模型。
第三、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以确定变量nlt和yI的因果关系。
国债与GNP的西幕兹检验
l 回归的方式R2 S.E DW 零假设F值
『国债对GNP作回归0.997 0.132 2 62 0.225*
GNP对国债作回归0.999 0.066 2.01 8 509*
注:回归式中的M、N、K和L均为2 5
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中显示国债对GNP作回归的结果接受零假设,即国债不以格兰杰
方式引致GNP;而GNP对国债作回归,零假设不成立,即GNP以格兰杰
方式引致国债。说明国债与GNP在统计上只存在单方向的因果关系,方
向是从GNP到国债,这意味着国债处于受GNP总量增长支配的地位。其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债规模相对于GNP来说,比重较小,对宏观经
济的影响力较弱;二是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国债筹集资金
以弥补财政赤字和支持重点建设,国债规模随着GNP增长而扩大也就成
为必然的趋势。
,模型引自史永东:‘我国国债增长问题的实证分析》,‘浙江统计》,1997年第6期。
21
2.国债对经济结构影响的实证考察
我国每年发行的国债大约有70一80%用来偿还到期国债本息,如1997
年发行的约2400亿元国债中,用于还本付息的数额达1600亿元,弥补财
政赤字约500亿元,两者合计占当年国债发行量的87.5%。国债收入用于
基础建设的部分已是微不足道,难以起到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从1981—
1997年间有10年的国内基本建设支出仅仅维持在400—600亿元之间,年平
均增长幅度仅为9.0%,其占GDP的比重居然由80年代的5-6%降为90年代
的1~2%,国家财政的投资水平明显偏低,而且是令人担忧的节节下降。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GDP 国内基本建设支出
年份B,A(%)
A(亿元) B(亿元)
1981 4862 4 257,55 5 30
1982 5294.7 269.12 5.08
1983 5934 5 344.98 5 8l
1984 7171.O 454 12 6 33
1985 8964.4 554.66 6 19
J986 10202.2 596.08 6 84
1987 11962.5 521.64 4.36
1988 14928.3 494.76 3.3l
1989 16909.2 481.70 2.85
1990 18847.9 547.39 2.95
1991 21617.8 569 62 2 59
1992 26638.1 555 90 2.09
1993 34634.4 591.93 1.7l
1994 46759.4 639.72 1.37
1995 58478.1 789.22 1.35
1996 67884.6 907.44 l 34
1997 74772,4 10lg.5 1.36
资料来源:(98’中国统计年鉴》表3—1,表8—7。
国债推动经济总量增长的力度较弱,也未能发挥优化经济结构的作
用,它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微弱的。
四、评价1998年国债政策
1998年发行的各种国债主要有以下用途:(1)用于国债还本付息支
出约为2000亿元。(2)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为960亿元。(3)用于补充国有
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为2700亿元,这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达到
《商业银行法》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要求,对于提高国有独资商"gkffl行
的资信度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进~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促进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用于国家预算内基
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投资为1000亿元,项目安排的重点是:①增加农田水
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结合防汛抗洪,抓好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和大湖
重要堤垸的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毁工程修复,以及长江、黄河
中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植树造林等。②继续加快铁路、公路、电信和
有些重点机场建设。③扩大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重点用
于大中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供水、供暖、供气、城市道路和绿化等。
④建设500亿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⑤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
同时抓紧进行城市电网改造。⑥扩大经济适用住宅建设规模。⑦增加公
检法及司法设施建设投资。国债用于上述经济用途,其宏观经济效应表
现如下:
1.国债对于总需求将具有一定的扩张效应。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具有乘数效应。
经过初步测算,10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大致可以使银
行增加配套贷款约1000亿元,总数约2000亿元的建设资金投入所形成的
最终需求,将大I幅度推动投资力度,全方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资金到位,项目发挥效益,乘数作用可能会在1998年第四季度乖11999
年1、2月份见效。但是,这些项目大多是在1993年停建和缓建的项目,
有很多项目采购早已进行,新增加部分是否具有明显的效应尚待检验,
它们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必然要打折扣。国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总需
求扩张。
2.国债对于通货膨胀将不会形成巨大压力。
2000亿元国债资金用于还本付息,主要认购和偿还对象都是居民,
经过财政收支过程,货币供给是一缩一张,对总量基本没有影响。
960亿元国债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国债的认购对象主体是居民,
而使用方向则是再就业工程、水灾救济、安排国家预备费支出等,基本
上属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货币供给总量影响较小。
1000亿元长期国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增加银行配套贷款
1000亿元并形成乘数效应。由于认购对象主要是券商、大企业、银行、
保险公司等,在发行时点,会缩减货币供给量。随着国债资金投入使用,
其乘数作用必然会大于收缩效应,最终导致货币供给总量扩大。
但是,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偏少,有以下两点主要原因:
一是1998年国外资产(主要是外汇)的增加速度减缓,基本维持在13000
亿元人民币左右;二是中央银行对国有独资银行的再贷款已逐步减少,
已由1996年的14518.4亿元减少为1998年9月的11370.2亿元,降幅达
21 7%。国有商业银行在自身约束机制增强后,对于项目投资非常谨慎,
甚至出现了“惜贷”、“畏贷”心理。1998年货币发行比年初计划少500亿元,
整个社会货币供给总量趋于减少,因此,即使国债发行和收入使用能够
导致一定程度的货币供给扩张,也不会发生显著的通货膨胀现象。
3.国债对于经济增长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8年12月31日,拨付到基础设施项目的投
资资金总额为2173 5亿元,其中,国债专项资金627亿元,银行贷款533.5
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050亿元。国债专项资金与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
金的比率为1:2.53,说明1元国债专项资金使用带动了2.53元社会资金的
投入,由此可拉动1.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1000亿元国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明显改善我国的经济结
构和投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长
和一般制造业的增长,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农村正在使用
的农田水利设施,绝大部分还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有l/3的水库负重运
行。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属于城市问交通网络最稀疏的国家之一。国债
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在交通、农田水利、电信、环保、信息网络
等领域,将改善我国既有的基础设施滞后发展的格局,为21世纪的经济
起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998年国债的发行及其使用方向、使用力度是完全值得赞同的,它
几乎不会引发新的通货膨胀,同时又能够增强投资力度,促进社会总需
求增加,对于当前及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4
第三部分国债规模
国债对宏观经济具有总需求效应、通货膨胀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
其影响有利有弊,合理利用才能促使经济协调发展,过度使用则会危及
经济健康稳定,关键在于掌握合适的度,这个度就是国债规模。这一部
分对国债规模的历史、现状进行探讨,以期形成对国债规模比较客观全
面的认识。国债规模可划分为国债发行规模、国债累计规模和国债余额,
具体地讲:国债发行规模是指在一个年度内政府发行的国债总量;国债
累计规模是指各个年度政府发行国债的数量总和,不扣除到期已偿还的
国债数量:国债余额是指某个时点上政府发行而尚未偿还的国债总量。
为了叙述简约,本文的国债规模即指国债发行规模。
一、国债规模扩张途径及其原因分析
(一)国债规模扩张途径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发行累计规模逾8313 43亿元,
1997年底的国债余额达5472.29亿元;年度国债发行额增长率也很高,从
1981年的48.66亿元到1997年的2412.0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7.6%。
如下图所示:
年份l
可以看出,我国国债规模呈现出急剧扩张的态势,大体可划分为三
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1.1990年是国债规模恢复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债规模较小,年均发行额仅为60 45亿元,
还本付息支出占同期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小,债务负担尚不沉重。
2.第二阶段:1991—1993年是国债规模逐步扩张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跃.}?了100亿元台
阶,最高年份已接近400亿元,年均发行额约在303.24亿元,总规模仍然
在国家财政可以承受的程度内。同时,还本付息额逐年增加,政府开始
重视控制债务规模,尤其关注国家对个人债务的偿还问题,以减轻今后
的财政压力。
3.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是国债规模急剧膨胀叫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债规模增陡速度惊人,1994年首次突破1000
亿元大关后,几乎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年均发行规模约在1699 80亿
元,高于同期见才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这一时期,还本付
息支出迅速增加,政府财力又严重不足,迫不得已走上借新债还旧债的
道路,国家控制债务规模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98年国债规模又有两项异常变动:一是发行
2700亿元专项国债,这是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银行资
本金大大降低的情况下,为了充实资本金数量和优化资本金结构而专门
发行的:二是增发1000亿元国债,这是为扩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旆投资,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发行的。这两项特殊变动
是特殊经济形势下的战略选择,是财政政策服务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客观
需要,但并不是国债规模扩张的必然途径。因此,这种变动只能作为特
例,而不是规律来研究。
(二)国债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
1.财政赤字连年扩大,是导致国债规模扩张的根本原因。
一般说来,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式有四种,即利用历年财政节余、
增加税收、发行货币和举借国债。而对于我国经济现状来讲,历年则政
节余是不存在的;增加税收又与“减税让利”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悖,不利
于经济发展;发行货币则更是引起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对宏观经济将
造成巨大的危害;举借国债就成为弥补财政赤字唯一合适的选择。
自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从1982年的17.65亿元增长
到1997年的582 4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6 3%。财政赤字增加的根源在
于“减税'止利”过多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
第~步利改税、第二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资
制度等~系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倾向于企业和居
民等微观经济主体,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肢解了财政部门资金管
理职能,使国家财政收入相对削弱。与此同时,国家又承担着为各项改
革措施出台架桥铺路的任务,需要对改革中受损失或似乎受损失的微观
经济主体给予财政补偿,财政支出刚性和支出结构僵化致使国家财政支
出不断膨胀。根据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从绝对量
上看,财政支出比财政收入增长更快。从1981年至1997年,财政收入(不
含债务收入)仅从1175.79亿元增3uN8651 14亿元,只增长约7 36倍;而
财政支出从1981年的1138.41亿元上升至9233 56亿元,增长约8 11倍,国
家财政也由盈余37.38亿元转变为赤字582 42亿元。从相对量上看,财政
支出比财政收入减少更缓。从1981年至1997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国
的GDP由4862 4亿元增加到74772.4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1
年的24 18%下降到1997年的11.57%左右,16年间下降了12 61%,平均每
年降低0.79个百分点;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从23 40/0下降到12 3%,
16年间下降了11.1%,平均每年降低0 69个百分点,两者占GDP的比重发
生了逆转。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的缺口
都越来越大,从而演化了持续不断的大规模财政赤字,从根本上导致国
债规模迅速扩张。
2.还本付息负担沉重,是导致国馈规模扩张的直接原因。
按期偿还国债本息,尤其是个人持有的国债,是维护我国国家信誉
的铁的原则。而国家财力又每况愈下,难以承受曰渐沉重的还本付息负
担,到期支付国债本息只能依赖借新债还旧债。我国国债利率总是比同
期银行储蓄利率高出1.2个百分点,利率结构不合理导致筹资成本过高,
增加了国家财政还本付息负担。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大多以3—5年的中长
期为主,即使到了1996年,发行额中仍有61%为3—7年期的中长期债券,
至1998年,短期国债仅有235亿元,如此偏态的期限分布,势必造成国债
偿还期限集中。国家财政困难以及国债本身期限、利率结构不合理,使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日盏扩大,导致国债似滚雪球一般膨胀。
90年代以后,国债进入偿债高峰期,还本付息额从1990年的113 75亿
元增长到1997年的1820.40亿元,短短7年间竟然增加了16倍,年平均增
长率高达48 6%,而债务收入用于偿还本息的比例电始终维持在高水平,
如下表所示:
还本付息占国债收入比例的变化单位:亿元%
项目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还本付息(亿元) 113.75 156,69 342.42 224。30 364。96 779。46 1223.17 1820.40
国债收入(亿元) 93.46 199.30 395.64 314.78 1028.6 1510.88 1847.77 2412.02
还本付息/国债收入
121.7l 78,62 86.55 7L 26 35.48 51.59 66.20 75,47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袭8—18。
从上表看出,除了1994年以外,其他年份还本付息占国债收入的比
例均在50%以上,平均来讲,其比例为73 36%。国债收入中的大部分都
用于偿还国债本息,还本付息和国债规模相互推动,直接促使国债规模
陷入自我膨胀的恶性循环中。
3.财政赤字弥补方式发生改变,是导致国债规模扩张的制度原因。
在1994年以前,我国存在两种财政赤字弥补方式,即举借国债和向
银行借款或透支,国债规模还能够以较为温和的速度实现平台式增陡。
但是,向银行借款或透支实际上相当于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这对于深
化金融体制改革和保持经济运行稳定都极为不利,国家于1994年实施《预
算法》,明确规定财政不能向银行借款或透支,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
唯一手段。在财政赤字连年扩大和还本付息负担日渐沉重的条件下,国
债规模必然以奔腾的速度实现跳跃式增长。财政赤字弥补方式发生改变,
从制度上决定国债规模膨胀的趋势。
4.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是导致国债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
如果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较好,能够通过投资收益偿还国债本息,意
味者形成了“以债养债”的良性循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国愤还本
付息压力,缓和国债规模的扩张速度。如果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不
仅难以依靠自身的收益来偿还国债本息,反而要依赖财政资金或发行新
债偿还.将迫使国债规模膨胀。不幸的是,我国的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比
较低下。如在1988年实行的“建设性经营基金制”中,国家通过财政渠道
投放15年期的资金达1200多亿元,年息3.5%,按规定每年应回收本息70一
80亿元,但直至1995年,每年仅能回收40多亿元:从1986.1995年,各地
区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79.1%下降为54 4%,降幅高达24.7个
百分点。这种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状况,进一步说明了国债规模膨
胀的原因。
5.居民应债能力强,是支撑国债规模膨胀的经济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国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居民和企业,持有者尤其以
居民为主。在1989年和1990年,国债个人认购达100%,其他年份个人持
有者比例也高达60%以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成为居民应债的主要来源,
而国债规模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比重恰好可以反映这一居民应债力水
平,如下表所示:
居民应债力的变化单位:亿元%
目债规模A 塘乡居民储蓄存款年
年度A,B(%)
(f6元) 底余额B(亿元)
1955 60 61 1622.60 3.7,4
1986 62.51 2237.60 2.79
1987 63.07 3073 30 2 06
1988 92 17 聃0I 50 2 42
1989 fi6.07 5ld6 90 1.09
1990 93.46 7034.20 1 33
1991 199.30 9107 00 2.19
1993 ∞5 64 11545.40 3 43
1993 314 78 14762.39 2 13
1994 1028 67 21618.80 4.78
1996 1510.86 29662.25 5.09
1996 1647.71 38620.84 4 80
1997 2412.02 46279.80 5 21
资料来源:《98’中国统计年鉴》表8.18,表10~2。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国债规模明显增加,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
底余额增长得也非常迅速,因而,国债规模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
额的比重变动幅度较小,最悬殊的差距也仅有4.12个百分点:而且,这
一比重很低,最高也不过为5.21%,国债规模相对于庞大的居民储蓄存
款来讲,简直就是沧海一粟。我国社会资金充裕,居民的应债力强,从
资金来源上保证国债规模膨胀。
二、国债规模现状及对策
(一)国债规模现状
分析国债规模现状,一般从国债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国债负
担率这三项指标入手。
1.国债债务依存度
国债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国家财政支出的比率,表明
财政支出对国债收入的依赖程度,通常作为衡量囡债规模的标志性指标。
在我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
度,是国债收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债务的规模大小,其计算
公式为: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债务支出+国家财政支
出)+100%;二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国债收入占中央财政支出
的比重,反映国家发行主体的债务负担,其计算公式为:中央财政债务
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债务支出+中央财政支出)+100%。一般来讲,
这里的国家财政支出和中央财政支出仅指预算内统计口径。但是,在我
国财政体制中,有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在国家财政收支体系以外循环,其
性质属于财政性资金,在总量上几乎和预算内资金并驾齐驱。而且,随
着“费改税”的推进,大部分资金将转化为预算内资金。因此,为了全面
客观地反映我国国债债务依存度,我们有必要将预算外资金纳入整个财
政收支的计算范畴,对两种计算公式进行适当调整,即国家财政债务依
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债务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国家预算外资金支出)
*100%;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债务支出+中央财政支
出+中央预算外资金支出)+100%。将上述两大指标按照预算内和完整13
径分别加以计算,如下表所示:
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变化单位:亿元%
当年固债发行债务支出围寡财政支国家预算外资金固家财政债务依存度(%)
年份
颧(亿元) (亿元) 出【亿元) 支出(亿元) 预算内口径完整口径
1982 43.83 55.52 1229.98 734 53 3.41 2.17
1983 41.58 42 57 1{09.62 875 8l 2 86 1.79
1984 42.53 28.9l 1701 02 2 46 1.60
1985 60.6l 39.56 2004.25 1375 03 2 97 1.77
1986 62.51 50.16 2204.91 1578 37 2 77 1 63
1987 63 07 79,83 22;62 18 1840.75 2.69 l-5l
1988 92 17 76 75 2491 21 2146.27 3.60 1 96
1989 56.07 72 36 2823 78 2503.10 l 94 1 04
1990 93.d6 190.40 3083.59 2707.06 2 85 1 56
1991 199 30 246 80 3386 62 3092 36 5.49 2.96
1992 395 64 438 57 3742 20 3649 90 9.46 5 05
1993 314.78 336.22 4642.30 1314,30 6.32 5.OO
1994 1028.57 499.36 5792.62 1710.39 j6.35 12 85
1995 1 510.86 878.36 6823 72 233l 26 19.62 15 06
1996 1847 77 1311.91 7937.55 3838 32 19.98 1d.12
资料来源:{98’中国统计年鉴》表8-1,表8-13,表8—18 n
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变化单位;亿元%
当年固债芨行债务支出中央财政支中央预算外资金中央财政债务{蓖存度(%)
年份
顿(亿元) (亿元) 出(亿元) 支出‘亿元) 预算内口径完整口径
1982 43.83 55 52 661.81 227.05 6 20 4 69
3.983 4I.58 42.57 759 6 300.38 5.i8 3,77
1984 42.53 28.91 893.33 420.24 4 61 3 17
1985 60.61 39.56 795.25 562.05 7 26 4 34
19f16 62.5l 50.16 836 36 640 94 7.05 4.09
1987 63.07 79.83 845 63 741.61 6.8l 3.78
1988 92.17 76,75 845 04 8d2.86 10.00 5.22
1989 56.07 72 36 88fl 7"1 975.87 5.83 2.89
1990 93,46 190.40 1004.47 1037.69 7.82 4 19
1991 199.30 246 80 1090 81 1263.27 14 90 7 66
1992 395 6,1 438 57 1170.44 1592.81 2,1.59 12 36
1993 314 78 336.22 1312.06 198 87 19.10 17.04
1994 1028.57 499 36 1754.43 225 02 45 6,t 41.49
1995 1510.日6 878.3E 1995.39 351.38 52 57 46 85
1996 1847.77 1311.91 2151.27 1034 92 53 35 41 08
资料来源:(98’中国统计年鉴》表8.1,表8.12,表8.13。
对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即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为15-20%,中
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为25—30%,我们对比两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
结论:
(1)我国国债债务依存度过高。
若按预算内甲径计算,国家及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均已在1994年超
过国际警戒线,尤其是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在1996年竟然达N53.35%。
但是以完整口径计算的数值有所降低,最高相差幅度达12.23%,其
中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平均相差幅度有2 19%,中央则政债务依存度平
均相差幅度达4.55%。说明我国的债务依存度并没有理沦估算的那么严
重。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就由超过安全线回落至安全线底线左右,1994
年由16.35%降为12.85%,1995年由19.62%降为15.06%,1996年由19.98%
降为14 12%。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
43%,尽管比预算内口径降低了约7个百分点,仍然表明经过调整的国债
实际债务依存度处于不合理的高水平。
(2)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具有警示效应。
在我国,由于只允许中央政府发行国债,这就使国债发行风险集中
于中央政府,我们更需要关注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从1992年开始,预
算内口径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已有24.59%,接近25%的安全线低限,
1993年略有回落j至1994更年飙升为45.64%,短短2年增长近l倍,速度
令人震惊。实际上,经过调整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依然令人担忧,从1994
年起,完整口径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就跃71·N40%以上,始终高居不
F,这意味着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有近一半来源于国债收入,表明中央
财政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不仅与政府职能实现和活动范围不符,也反
映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严重弱化。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中央财政
的运行风险,对未来的发展和平衡构成巨大的潜在危险。
2.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指某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表
明当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国债偿债率=
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100%。在现阶段,偿还国债仅是中央政
府的职责,这里的“当年财政收入”就应当是指当年中央财政收入,同时
需要纳入巨额预算外资金,理由在前面计算国债依存度时已说明。计算
公式调整为: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中央财政收入+当年预
算外资金收入)+100%。国际经验表明,国债偿债率一般应控制在10%,
我国的国债偿债率水平参见下表:
90年代以来国债偿债率的变化单位:亿元%
中央财政收八预算外中央瓷盘收入还本付息颧国债偿懂事(%)
年份
(亿元) (亿元) (亿元) 授算内口径完整口径
1990 992 42 1073.28 113 75 1L 46 5.5l
199l 938 25 138£.i0 156.69 16.70 6.76
1992 979 51 1707 73 342 42 34.96 12.74
1993 957.5I 245 90 224 30 23.43 }8 64
1994 2906 50 283.32 364 96 12.56 1l 44
1995 3256 62 317.57 779 46 23.93 21.8l
1996 3061.07 1223.17 33.4l 26 54
1997 4226.92 1820.40 43.07 ——
从表中看出,1990年以后,预算内口径的国债偿债率就始终位于警
戒线之上,1992年和1996年突破30%大关,1997年再冲到43 07%。完
整口径的国债偿债率也于1992年突破10%的警戒线,又在1995年和1996
年接连跃上20%的台阶。这主要是由于1994年以来,国债规模急剧上
升,偿还期又集中于3—5年以内,导致还本付息额以年习5均70.7%的势
头迅猛增加。而中央财政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
仅以年平均20 2%的步伐迈进。两者增长速度的差距显著,导致国债偿
债率节节上升。这种严峻的趋势提醒我们,目前的国债规模已经严重超
越我国财政收入的承受能力。
3.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是指~定时期的国债余额与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率,是衡量国债规模的宏观指标,不仅揭示了一国的国债负担情况,也
反映了国债规模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国债负担率=某时期国债余额/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100%。国际经验表
明,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一般不超过45%。由于国债余额最多只能大
体相当于当年的财政收入总额,这是最高警戒线,而发达国家财政收入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高达45%,它们的国债负担率高限自然也是
45%。但我国就不能照搬这一指标,关键在于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财政
收入(包括预算外资金收入)占Q岬的比重平均约21 60/o,依此类推,
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也只能是20%左右。否则,就表明国债余额偏大,超
过了国民经济增长所能承受的程度。
90年代以来国债负担率的变化单位: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债务余额国债负担率
年份
(亿元) (亿元) (%)
1990 18598.4 890.34 4 79
1991 21662.5 1059.99 4.89
1992 26661.9 1282.72 4.81
1993 34560.6 1540.74 4.46
1994 46670.o 2286.40 4.90
1995 57494.9 3300 30 5 74
1996 66850.6 4361.43 6.52
1997 73452.5 5472.29 7 45
资料来源:{9S’中国统计年鉴》表3~1:
国债余额引自《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管理世界》1998年第6期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债负担率基本维持在4—6%的低水平
状态,与我国20%的合理警戒线水平相距甚远,说明我国国债余额并未
过大,国民经济应债能力还比较宽松.国债规模扩张尚有潜力可挖。但
是值得警惕的是,近4年来,我国国债负担率以1%的年递增速度攀升,
若以此速度持续增长,10年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债务负担将临界于危险边
缘,说明当前国债规模增长速度过快。
我们从国债历史、国债现状的描述和分析中得知,弥补财政赤字、
按时还本付息和加快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这好似“三座大山”重重地
压在国债肩上,迫使其走上借新债还旧债的道路,形成了扩张惯性,造
成我国国债规模总量偏大、增长速度过快的态势。在目前国家应债力宽
松、国家信誉卓越和居民期望回报率较高的条件下,国债规模扩张以及
顺利发行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但是,国债规模若继续保持现在的速度
持续增长,超越适度数量界限,将不利于国债宏观经济效应发挥,妨碍
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国债规模无度扩张的危害性,
及早敲响警钟控制国债规模。
(二)控制国债规模的对策
1.提高国债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国债规模不仅总量偏大、增长速度过快,而且更为重要
的问题是,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在财政
部组织的对72个重点项目涉及138亿国债专项资金的专项检查中,驻35
个省市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查出较为严重的问题。
滥用国债专项资金。(1)骗取国债专项资金。据《经济日报》1999
年4月25日报道,财政部在对江西省城市供水项目使用国债资金情况的
专项检查中,查出进贤县、崇仁县存在虚设建设项目骗取国债资金的事
实,他们擅自挪用国债资金,编造假帐、假合同隐瞒真相,性质极其恶
劣,影响很坏。(2)套取国债专项资金。具体表现为:弟一、以低概算
套取国债专顼资金。查出10个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从设计、规划到
投资概算的制定,均未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属于“边勘探、边施工、
边设计”工程。这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概算随意变动,己超出原定概算
9 57亿元。如新疆引额济克水利工程在项目审批时,人为压低工程量和
工程价。少报投资2.77亿元。而施工时又发现地质条件变化大,必须修
改原设计方案,又要增加工程投资达9958万元。第二二、许诺地方配套资
金套取国债专项资金。在检查中发现,有15个项目约26 66亿元配套资
金尚未落实。显然,这是地方盲目争建设项目,不顾自身财力而开出的
“空头支票”。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工程建设正常进行,延误工程进度,
不能形成投资效益,影响经济持续增长。还会通过“倒逼机制”迫使中
央财政增加投资支出,造成财政负担。
国债专项资金管理弱化。国债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弱化,许多建设单位
没有执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有的甚至未建帐,未设立专人管理,财务
管理混乱。检查发现15个项目未设专户存储或多头设立帐户;20个项
目存在不同形式的挪用资金或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情况,主要用于购
建办公楼、宿舍楼、小轿车和用于违规存储、出国考察、发放工资等项
支出。
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立即争先恐后地“跑”
项目,审批时不惜瞒天过海、弄虚作假;项目落实后资金管理又很混乱,
挤占挪用截留等现象屡见不鲜,最后可能又会涌现一批“胡子工程”、“豆
腐渣工程”。国债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打折扣,令人担
忧。因此,确保国债专项资金正确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益成为当前国债
政策的核心。
针对目前已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提高国债
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1)必须严把项目审核关。审查各地方申报的项
目是否经过科学严密地论证,项目设计、规划到投资概算是否具有合理
性和可行性,地方配套资金能否落实,杜绝好大喜功的无效益工程项目。
(2)必须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严格贯彻已有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财政财务
管理与监督制度,如专款专用制度,按财政预算、按工程进度、按建设
程序拨款的制度等。同时,各级财政应尽快建立起财政自查、自办机构
审查与社会中介机构审查相结合的审查管理体系.改善财务管理滞后的
状况。(3)实行建设项目全面委托监理制。对国债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必
须派驻工程、财务监理人员,按工程进度和施工图纸实施全过程财政监
督,即从立项审核资金来源、下达财政预算支出指标、审核工程预(决)
算、财务决算、办理基本建设拨款、监督建设单位合理使用资金、审批
项目年度和竣工财务决策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将工程审核与日常拨款
相结合,追踪国债资金使用情况.切实提高国债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4)加大对滥用国债专项资金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滞留、挤占、截留、
挪用国债专项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或者因工作失职造成资金严重损失
浪费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
关追究刑事责任。以法律的强制性和威慑作用保证国债专项资金的使用
效益。
2.优化国债结构,是控制国债规模的必要条件。
首先,需要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适当增加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
比重。~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短期国债在全部国债中约占40一50%
的比例,主要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提供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
的货币政策工具。而这正是我国目前货币政策工具的缺陷以及今后改革
的方向,增加短期国债势在必行。我国当前的利率水平极低,定期整存
整取五年期、三年期、一年期、六个月、三个月的储蓄存款利率仅分别
为4.50%、4 14%、3 78%、3.33%、2 79%,是自1985年以来的最低水
平,在这样一个低利率水平的时期,增发长期国债(5年、10年和20年)
是极为有利可图的。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国家筹资成本,为基础产业和高
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筹措廉价资金,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卧
调发展。而且,国债期限的缩短与拉长,会使国债资金的实际利用数额
扩大,国债余额扩大,当年需要还本的国债减少,有利于减轻还本付息
压力,对控制国债规模非常有利。
其次,需要调整囡债品种结构,适当增加财政债券、建设债券、可
转换债券和储蓄债券等品种。丰富的国债品种,既能够满足国家财政不
同的资金要求,又能够适应投资者多层次的需求,促使居民应债能力得
以释放。这对于减轻国债发行压力,控制国债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需要优化国债使用结构,优先将国债收入用于生产性建设项
目,以减少用于弥补非生产性赤字的比重。利用投资项目所得收益来偿
还借款,自行创造还债来源,是解决当前国债使用过度消费化,打破“财
政赤字化~赤字债务化一债务消费化”这一怪圈的关键,
3.振兴财政,是控制国债规模的重要保证。
国债规模扩张的根源在于国家财力紧张,财政赤字连年扩大,所以,
控制国债规模就应该从提高国家财政收入这一根本着手。我们应进一步
完善税收,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堵塞各种税收的“跑、冒、滴、漏”现
象。我们还要切实改变当前“费”多于“税”的现状,清理、整顿各种
预算外资金收入和非税收收入渠道。对于合理的收费,有的可以通过扩
大税基,并入现有的税种,统一征收,有的则可以另设新的税种,纳入
税收渠道。力争到2000年,使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达55%左右,实现“振兴财政”的
目标,从资金来源上保证实现控制国债规模的目标。
4.明确国债从属地位,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思想基础。
政府具有多重职能,即社会管理者、市场秩序维护者和经济监管者,
它必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为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政府执行各种职责时,它
在为整个社会提供服务,所需要的支出也应该由政府所服务的社会公众
承担。理所当然,以税收为代表的无偿性收入形式是取得财政收入的最
佳形式,应当居于主导地位。至于国债,它是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
的有偿性财政收入形式,只应在无偿性财政收入发生问题,不足以抵补
财政支出需要的条件下才能使用。而不能象现在这样,让国债承担了诸
多不能由它独力完成的任务,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它“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而我国的国家财政和中央财政将要面临的更是一个“剪不断,理
还乱”的局面。因此,我们要明确国债从属地位,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
控制国债规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四部分结论
国债宏观经济效应方面:
1.国债在发行、收入使用、流通和偿还等各个运行时期,有可能抑
制,也有可能扩张社会总需求。但在我国经济现实中,国债运行
具有如下特征:
(1)国债认购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和闲置资金;
(2)国债收入使用直接扩大了政府转移性支出和消耗性支出;
(3)国债流通导致居民产生资产效应;
(4)国债偿还采取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认购主体和偿还主体均以
居民为主。
以上特征均会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大,我国国债具有显著的总需求效
应。
2.国债对货币供给主要是扩张性效应,而货币供给又与通货膨胀高
度相关,因而国债具有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但在实际运行中,除
了上述四种特征外,我国国债品种主体为不可转让的中长期国债,持有
者又以居民个人为主,决定了国债流动性较低,流通也不活跃。
以上诸种特征不会产生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尤其在当前,我国的
货币供给量偏少,物价总水平有所下降,国债引致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更
小。
3.理论上,国债能够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也有可能优化经济结构,
但要依赖于国债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需要根据
具体情况加以确定。经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GNP对于国债规模具有推
动作用,而国债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的力度却比较微弱。我国国债收入真
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加之投资效率低,国债难以实现优化经济
结构的目标。可以说,我国国债尚不具备卓著的经济增长效应。1998年,
国债投资方向和力度有所改变.尤其是1000亿元长期国债属于基础设施
建设专项投资,这对于完善我国经济结构将具有积极作用,国债的经济
增长效应有望得到改善。
国债规模方面:
1.国债规模急剧扩张,呈现出鲜明的三阶段特征,形成原因主要有
以下5种:
(1)财政赤字连年扩大,这是导致国债规模扩张的根本原因;
(2)还本付息负担沉重,这是导致国债规模扩张的直接原因:
(3)弥补财政赤字方式改变,这是导致国债规模扩张的制度原因;
(4)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这是导致国债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
(5)居民应债力强,这是支撑国债规模扩张的经济基础。
2.国债规模总量偏大及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国家财政、中央财政的
债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不足,相对宽松的国民经济应债力也仅能维持
十年左右。
3.控制国债规模的对策如下:
(1)提高国债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根本途径;
(2)优化国债结构,是控制国债规模的必要条件;
(3)振兴财政,是控制国债规模的重要保证;
(4)明确国债从属地位,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思想基础。
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优化国债结构,使国债保持适度规模,充分
发挥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积极方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美l斯蒂格利茨t《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美l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美】托马斯·梅耶等:《货币、银行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5.邓子基、张馨、王开国t‘公债经济学一公债历史、现状与理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1990年。
6.黄达:《货币银行学》,哩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7.刘溶沧、夏之刚:‘财政学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8.高培勇:‘罾债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5年。
9.赵志耘:‘公债经济效应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10.高坚:《中国国债》,经济科学出版杜,1997年。
11.袁东t《国债、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学林出版杜,1996年。
12.蠹仰树:《国内国债经济分析与政策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1997年。
13.唐国兴t《计量经济学一理论、方法和模型》,复旦大学出版杜,1988年。
14.史永东:‘我国国债增长问题的实证分析》,‘浙江统计》,1997年第6期。
I 5.‘关于我国国愤规模适度问题的研究》课题组:《保持我国适度国{赍规模的中长期政策
措施》,‘财政研究》,1998年第6期。
16.财政赤字与国债研究课题组:‘我国圜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列策研究》,‘管理世界》,
1998年第6期。
17.刘溶沧、夏杰长;《中国圜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8.陈华、陈红时:t国债对通货膨胀的不自觉推动》,《财经科学》,1998年第3期。
19.黄挹卿;‘国债运行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国债市场专刊》,1998年第6期·
20.张馨、袁东、杨志勇t‘论国债与货币市场和赍本市场的关系》,《金融研究》t 1998年
第4期。
21.仲禾:(1000亿长期翟愤给基建“舔薪”》,‘中国经济信息》,1998年第29期。
22.孙勇:‘千亿国债,牵动人心——一千亿国侦资金使用情况追踪》,‘经济日报》,1999
年5月11日。
后记
1997年,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进修期间,有幸聆听了丛树海教授“财
政支出研究”和龚仰树副教授的“国债理论与政策”两门课程,进一
步认识到国债对我国财政运行的重要性,更激发了研究国债的兴趣。
恰逢1998年,国债成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其力度之巨、范围
之广、影响之深,可谓空前。因此,我初步决定以国债作为毕业论文
选题,尝试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在构思论文时,我意图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建立框架。但
由于才疏学浅,我对能否熟练驾驭这一结构缺乏信心,是导师周亚娜
教授给予鼓励和指导,才使我有勇气、有动力思索和研究,也才有今
天呈现于诸位面前的“涩涩青果”。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周亚娜教授对
篇章结构、主旨观点均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见解,并促使我关注国债资
金使用效益问题,使文章更贴近经济现实。尽管毕业论文已经完成,
但是我心中颇为遗憾,限于我理论根基较浅、实际资料较难搜集等原
因,我无法对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这一更富有理论、实践意义的课题深
入挖掘,仅能浅尝辄止,不禁扼腕叹息。希望我今后能够再接再厉,
完成这一未竟的课题。
我要特别感谢经济学院前任院长韦伟教授等院领导,他们为学院
和金融系的建设发展未雨绸缪,决定选派我去上海财经大学进修货币
银行学方向的硕士课程,以更好地充实学院师资队伍。我才能有此良
机开拓理论视野,改善知识结构,获益匪浅。在校学习期间,导师周
亚娜教授对我关怀备至,从宽仁的为人之道到严谨的*j学之风,均言
传身教,师恩莫齿难忘。我还要感谢熊小奇教授、戴玲副教授、黄源
湘老师等所有传授我知识的恩师们,同时感谢经济学院资料室各位老
师。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兢兢业业,以优秀成果回报师恩。谨
以此文献给恩师和家人们。
限于本人学识疏漏,文中错误和欠缺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
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一九九九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