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5422中国城市失业问题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城市失业问题研究
姓名:黎宇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曹阳
19990501
内容摘要
i跃期以来,盎“社会主义淡灭了失韭”诤落装误导下,我嬲对失韭瑷象翡疆究,
可以说是一片空A。但是,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资源并没育达到实质
上的充分就业,只不是把社会上公开的失业转变为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而已。因此;4。
L⋯l瑟对我国社会主义秘级除袋失韭存程的必然谴,蟊对酲盏严竣熬失韭、藏整形势,+
如何从理论上去分析、考察我国失业的成因,如何制定恰当、台理的失业治理政策,
将是经滚学雾每~经珏三襁巾潮经济现实的学者所不能嗣避、忽视蕊现实。在当代中
圜,制度的变迁主疆包括两个方面;~个方面是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
并存的二元经济转变到既包括现代工业又包括现代农业的一元现代经济;另一个方
瓣建鼠离发集较游中央讳翅经济髂翻辖变到耗会主义紊璐经济藏体豁。琵楚在这敢
麓交叉和融合的“制度转换”背景中,中囤当代的失业才会譬现出鲜明的“中国特
魍” 。
本文造择的研究范围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国的藏市哭监问题。-l选择了转轨鞋前中
国城市的隐性失业作为参照系,把庞大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作为影响城市就业的外生
交量e对于~令鲑{:经济发烧懿国家来说,城帝纯积王监琵是其经济发聂妁嚣标,
研究城市失业有一个一般的意义,特删地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农村的经济
改革最早进行,也最彻底,而城市经济改革相对滞后,压力较大,其中最主要的怒
城市哭韭的篮力。强蓝t,本文的研究范围壹接对准当瓣经济生灞中的焦点——簸市
失业问题;而在城市失业中,显而易见的难点又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
题,所戳本文豹较多稿螺埘予说明稳性失业或鞠及其显矬讫;
本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由于公有制经济中个人的所有制地位决定的天然就披
权,公有制主体保障充分就业的职能以及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偏好等,隐性失业必然
凑公毒割经济静凑在矮定连决定。
本文的第二部分给出了中国失业的一般的总体趋势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态
势,并做出了关于泰米就业形势的简要判断。
本文的第二部分从隐性失韭显健亿,农鼗辅余劳动力对城市就韭的压力,经济
结构的变动,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四个方面论证了现阶段城市失业的主要成阅。
本文懿篱疆部分主要是簿要翅提出一些治理灾韭熬对黄,并对一些浚圣亍的鼹点
攥出了质疑,侧重下分析制定失业治璀对策的依据j。,
袋键谣:
譬i业城市失业隐性失业失业治理

ABSTRACT
Since a Dng time.,under the misleading ofthe myth that the socialistm has perished the
unemployment,it can be said that our resarch for it is still a blank But it has proved that
labor resource under the system of plan economy has not attained the full employment in
essence and it is no more than a change from the public unemployment in the society to
the disguised one in the enterprise.So,facing the necessity of unemployment during the
primary stage of our socialism,facing the gradual serious situations of un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it has been a unavoidable reality to every scholar who is confronted with the
economic reality in China that in the cirele of economies bow to analyze and exzamine the
reasons of unemployment in China from theory,how to draw up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solutions for unemploy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transform ofsystem consists oftwo aspects:one is the change
from dual economy in which traditional agricultual and mordern industrial economy
including not only mordem industry,but also mordern agriculture;another is the
converting from tradituonal hiigh-concentrated central plan system to the new economic
system of socialistic market.Ju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crossed and compound
transform of system,the contemporary unemployment in China appears bright“Chinese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range of this article is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n Chinese city during
the trabsform of system,which chooses the disguised unemploymebt in Chinese city
before the transform as before and regards large transform ofagriculture labor as the outer
changing measulTnent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in the city.for 1 believe thai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ese economy is urban industry economy;and the pressur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city at present to the economy more obviously appears;in the
same,because the focus ofurban unemployment is the‘‘out ofposition’’and
re-employment of stall in state enterprise,this article gives more research for the“out of
position”.
The first section shows that disguised employment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nal
determination of economy of public ownship by analyzing the status,duty and economic
behavior of main body’s thre elements,which are the individual,enterprise and public
right in the economy ofpublic ownship.
The second section supplies the receipt of whole situation of unemployment and
many kinds ofthe changing condition&structure and the proven material for the analysis
ofthe reasons ofunemployment and the solutions for it.
The third section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unemployment in Chinese city

during tile transfornl of economy:the obviousness of disguised unemployment,urban one
under the squeeze of transform of agricultual surplus labor;the one caused by the
adjustment of econolnic structure and tile one caused by the fluctuation of macroscopic
economy ete,whicb points out that the unemployment in chinese city is the result of
addition offour sortsofunemployment above,
The last part points out the placement ofgovemment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out of
work firstly,then specificlly analyzes the relaion between the reform of state enterprise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 of work,how to lead the transform of 39《culture labor,the
effec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the solution of unemployment and selection of
macroscopic policy ofeconomy ere.Policies for the govemment of unemployment.in this
part,the effectiveness of every policy is mainly analyzed,but the detail of drawing up of
them.
1<EYWoRDS:
UNEMPLOYMENT URBAN_一UNEM[PLOYMENT
DlSGUlS嚣D EMP毛OV辩嚣N譬UN嚣弹霍LOY新EN霉蕈疑懈M嚣NT
月Ⅱ 茜
我国楚一个畜i2亿多人墨豹大溜,劳动力基垂窭庞大这一特殊国慵决定劳动力
供过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改革开放以来,随潜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
变,粗放缀营方式向集约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村不断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国有
企业的隐瞧失韭转化为公开必韭,经游发展过程串结褥稍整所带来的失韭,窖窥经
济波动引数的失业等等,使褥就业、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日趋严重。据统计,到1996
年纛,垒濑城乡登谗矢韭人爨骞553万,城镇还有2200万垒韭戆性失业豢要分漉
安置!农村尚余11000万潜在失业,再加上“九五”期间预测将有7200万新成艮的
势动力需要就业:此外,最近的行政机构体制改革也预计会在三年之内带来400多
万行政机关人员的簧;监。我篱蟊晒着数量庞大、类型不簿、或因肖异酶失效和再藏
舭的严峻搿势。失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备级政府宦员和经济学家进行理论研究和对铺
思考麴一个跨世纪鼹热战{生难题。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消灭了失业”神话的误导下,我们对失业现象的研究,
可以说是~片空白。但是,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矗勺劳动资源并没有达到实质
上的充分裁韭,最不过是耩社会上公歼酶失韭转变为企照内部的隐性失鼗瓣己。鸯
从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个渐进式的改
慧遂黠包禽羞隐缝必盐静逐澈显性纯,在转鞔麓闻,双孰蓑业毒謇蓉一妻存在,计划
就业部门依然存在隐性失业,但是形成机理、寝现形式与传统体制下有所不同。同
时,我国又处于由传统农业翦j现代工业并存的=元经济舟现代农北和现代工业并存
的一元经济转型的阶段,纛六静农鼗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拥捌了城市就煎的压力。
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和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起
了接波韵潺兹伤嚣。这些都g{起了对失监戎因豹深A暴考,在憩鏊箍土,挺出著分
析失业治理政策是自然的逻辑。
本文选择的研究范围是中国的城市失业。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发展豹国家来说,
城市仡和H=E业纯是其经济笈展的目标,研究城市失韭育~个一般的意义,特猁遣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农村的经济改革最早进行,也最彻底。而城市经济改革
稠霹滞最,压力较大,耋蔻经济生活串最主要的是羲帝失监夔嚣力。困魏,本文豹
研究范围畿接对准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焦点——城市失业问题:而在城市失业中,显
蕊易见的难点又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下鲻和再就业问题,所以本文的较多篇幅埘于说
嬲隐性交簸成因及其显性纯。
本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由于公有制经济中个人的所有者地位决定的“天然就业
投”、公蠢较主莽懿援障充分藏韭熬敬能鞋及念垃戆萤韵力需求镳抒等,黢性失韭
必然由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决定。
本文靛第二部分从隐性失业显性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就业的压力、经济
站构的变动、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豇q个方面论汪了现阶段城市失她的主要成因。
本文馏第三部分给出了中国失业的一般的总体趋势帮劳动力筑监结构的变化惑
势,薨绘出了关予来寒赣照搿势辩简要劐螺。
本文的第网部分主要避简要地撮出一些治理失业的对策,井对一些流行的观点
挺出了矮诞,秘蘸予分褥囊8定失鼗浚避露策勰依据。
一、循魏醛麓孛爨城市黪避瘫裁建彝戆牲麴失嫂熬存在∞
在德鞔对溺,也藏是猩传统耱计翔缀济{誊制’F,公奇镣4在缀济中占肖绝对豹阮
燕,整个劳凌靠l发表理为一静缝羚瓣棼翘约性荚系罾,蠛镇辑骞黪舅裁就盟邦按照
国家就qE计划的需要,由菏动部门分配潮不耐的行监或单位,而具体行她或单德的
赞动需浓也按照鼹窳那一时搬的工业疑鼹战略米决定,企业与工人根本没有一点蟪
棒职鼗的自由;王天携工赘不是般方谈巍耱缩栗,审A翻盏多少尼乎与互A劳动供
绘行为没蠢关联;工A没垮退出王弦款囊壹,盎韭{囊没毒镁意螭艨工A的粳剥,王
A魏溅劫只考在溺一簿韭内由劳动赘门震层挞准F才簿这或。遮糖≤#秘麴往蓑系魏
游动毒《度楚囊公礴杂l经济辩瑰在缎迩经决定的,弱对叉凌宠了避度藏蜚和隐毽巍
业的并襻。@
l、公魄制中个人的二蹙舰定性和劳动供烩行必
公鸯剿塞曝羲一群天或李圭会垒髂,莛臻占蠢麴瑷生产资糕这~楚革熬事实,蕊
先决定了处在这霉孛美系中的~个人骶典蠢终二:重蛙展,即个人骥最所有磴,X不是
所有者,这种对立统一构成了公荫制的基本矛盾。公肖制中个人虽然不搿履行佧为
掰育袁浆经济职能;毽毪锯是“公商毒1个A”,它{摹两擐终掰寄者熬隽静在这燕不
是表现为履行公有权的某种贺任,而是袭现为察有包宙在公有权中的就此极。即使
∞过瘦就lk和隐瞧失妊掰指靛袋济肉窑燕一致静,毽避过痉裁啦测量予藿躺攒逯,菇麓燕经济中
麟韭量越过7毒教率抟搀撵劳动耩韭羹;瓣隐性失韭粼螋重予鹱,指麴是存在羞劳动饔熬遗嚣黧
产率抵予王整率.蘸于A力瓷本瓣运弱薅寿面鲍考虑,易宪嚣认为“辫性必照是审赫经济孛滚赘
游动资游的~种酱迪毵济现象,它不设很燕莱种具体制度的结粜。”(茹究释:《交易行为与和约
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但是,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所谈的“婚性失业”,其实质
是指蒡劫供给器为不藏范(蔫天彝:《势动与经济媾长》主海兰联窭毅牲、上海^民离鼹社t994
年第一版)我宁愿撤撼新古典缀济学的分析,假定市墒烃济条件下劳动供绩行为是规范的,而“融
挂失业”雯q作为公寓制内在规慰性的必然螭果,
喾尾瘊嵇姆:(最颠簸营营理词典》蠢势郄书秸、蓝畿啭霆,1991年中译驻转引鑫易宪嚣:(交易
{亍惫与宙豹选择》鼹济瓣学出鞭衽、1998年第一敝
释在抟统静翔经济捧嬲下。公簿毒l经济蠢奢绝砖弗愆越。在不黼赫经济瓣段,经济体制瓣运行辑
制是不同舶,但并不辫响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规定性,鞠为公有制经济中的旗本矛盾是“机制中性”
携e(樊龋:<公骞甓l塞鼹经济瑗论丈粼》。上海点联书店、土海人是窭舨社,}9舛年耩一龌≥
2
他被一个企业“开除”了,原则上也会在另一个企业重新就业。只要不是被判为
“违法”,即破坏了公宥制的蟓则,从两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公有权或“所有糟一员”
的身份,他的就监就避有保障晒。又因为拖只是一个人,不是原畜资本的新有者,
也不能以个人的身份成为任何新生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此,他的~切收入,都只
表琥为劳戢彀入;建翡一援牧入,都只列于淡费,嚣不麓爰l予投资。
正是由于公有制性质决定的劳动者拥有“天然就业权”,劳动糟就不能被解雇,
除非他“违法”。公鸯劁下豹劳动工资制度,要么是固定工资制,嚣么是不得解雇
前挺下的生产责任翎,(在理论上)不可髓是鄹的。在不得解雇的前穗下,著收入是
固定的,那么劳动者的效用最大化就是追求工作时间内的“闲暇最大化”(“偷闲”),
藿跫劳囊者豹努力程度并不会圆藏簿{鑫蠢零,它述毒一个耄当时道德褒念末平、舆
论约束和自也的道德观等决定的一个下限。因此,意识形态宣传、精神刺激、行政
管裳、批评教育就是此对提高劳动努力程度下限、维持效率的唯一手段。但是,道
德承平本身又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偷懒的收益不仅使当前的努力程度降低,而且
会使道德观念本身发生变化,从而使劳动努力程度下限本囊下降,这时,为维持一
定熬劳凄效率,藏必矮菱动更大瓣意谈澎态教蠢运动或热整蕊强抒竣誊隶国。在不
得解雇前提f的生产费任制下。开始按劳分配会褥到较好的贯彻,劳动生产效率会
逐步提高,与她同时,劳动者之间和劳渤者与管避者之蝴蚋矛盾也好始激化,入际
兼系开始紧张,入际摩擦产生的“内耗”不能暴鞠解雇的方式解决,因此,为了缓
和矛盾,平均分配或“轮流坐庄”拿“~等奖”的平均主义做法逐步盛行起来,劳
动努力程度魂羲发生了一定程度貔衰躐,劳动努力疆燕豹交佬里“弼珏字”缮。
因此,在公有制中.由于劳动者“天然就业权’的存在和不得解赓,劳动努力程度
载必然是低“F的,劳动者的工资帮劳动努力程度相关系数币大,为了达到一定的计
划产出,就必须蘑更大量的劳渤者数量米弥补劳动者努力程度低下的损失,过度就
业和隐性失业也就必然产生。
2、公有制中奄业的劳动需求偏好
公有制经济中,众业只是擞产姿料或公有财产的经营卷或使用糟,而不是所有
者。在有的遮行机制中,他们箍至漫有经营决策投。企韭不是单纯的生产者,而首
先是一个特殊利益主体,有其特殊的目标函数,有其特殊的集团偏好。企业的特殊
葶{|裁在于经营或栗蕺袋产或聚《包括龛袋各耱诗翊摆标数毒跫凝)蕊麓舞搴擎经带来
函霉鼹地说,意谖形态教蠢在荽些对期,在慕弹程塞土大大提高了势秘者转生产辍投牲和劳动者
的势动努力耩廉,但这毕嚣不能当撺是理逾分析的典型情况,在裁们的分析中.将采取个A倥
阱自己(包括容庭)直接的效用满足屉大化为媾行为目标的假定.此外,更营遍地对“借锋行
为“之粪的“测他主义”的分析可参看樊刚:《公有剁经游中各种利益目标、羊#髓矛盾和经济行
为》,《孛嚣社会辩学院磷究生醢学掇》,】辨8年第一期
的收黼:他的行为目标,即本企业净收益最人化。本企业净收益最大化既包括本企
业职T人均收入最大化,又包括本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经济规模越大,可以
使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在与中央或上级主管部门“讨价还价”时的地位增
强,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加强,若这种规模扩大包含着“大而全”、“小而全”
的内容,还可以免除遇事求人之苦等等①。特别地,一个企业的职工规模与企业固
定资本总额是密切相关的。企业职工总数越大,可以从二级企业升为一级企业,相
应地,企业领导人的级别也会提高,企业领导所管辖的权力范围也会扩大,从中得
到的满足感也会增强。因此,企业对劳动的需求自然有扩大的偏好,因为利润晟大
化不是它的行为目标。
3、公有权主体的职能和行为特征
公有制中,每个人既是所有者,又不是所有者,因为他作为单个人是不能行使
公有权的,此时需要一个统一的而且是唯一的代表和行使公有权的社会机构,即“公
有权主体”。公有权主体的一个基本经济职能就是保证现有劳动人口和新增劳动人
口的充分就业,并相应地合理安排社会劳动的使用。这是因为,公有制关系中,任
何个人作为劳动者,是“天生地”,“法定地”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着的,公有权
中包含着每个人的就业权,而就业权本身正是个人作为所有者的一个标志。原有的
劳动力如此,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也是如此。新~代劳动者从上一代劳动者那里或
许继承不到私有财产,但能够继承公有权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权。
公有权主体的另一个基本经济职能是进行资本积累,并为了进行积累而参预国
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获得一定的收入份额。正是由于这一个经济职能,公有权
主体决定了收入中用于积累和投资的份额,也就同时决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总额(消
费总额),也就同时决定了工资率的标准。在这里再一次证明了劳动者的工资率并
不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劳动者的努力程度,而是由公有权主体根据经济发展战略
的需要,在确定投资率的基础上独立地决定的。@
。企业的“社会包袱”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并不是企业的负担.相反,是企业挣收益鼹大化的
合理选择。在后面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和国有企业改革”中还将论述。
。前面三节的论述主要参考樊刚《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十二
章。
4
4、过度就业和稳性失业并存的图形分析回
首先分析整个公有制经济中工资率和就业量的决定。
如图,竖轴袁示丁瓷率,横轴表示劳动者数量。w+代表由公有权主体决定的
均衡上资率。ON代表经济中所有适龄的有就业能力的劳动者的总量,垂直过N点
的S线就代表整个经
济中的劳动力供给限
制线。过w+的水平线
尽管可以看成是对劳动
力的需求曲线,但严格
地讲它并不足,因为劳
动者“天然就业权”的
存在和公有制主体保障
“充分就业”的职能首
先决定的应该是就业总
量而不是工资率。公有
权主体还负有积累和投资的职能.假定积累率为E,国民总收入为Y,那么计划工
资总额为Y(1一E),也就是说Y(卜_E)应该等于W’ON。当Y(1一E)>w‘·ON
时.可毗很方便的调高w‘而达到均钓,这种情形是几乎看不到的。而当Y(1一E)
(w+·ON时.则可以通过调低w+和ON来达到。在假定ON由丁“充分就业”而
不能调低的前提下,w’的降低有一个下限,这个下限由劳动力的最低生活水平决
定。而当Y(1—E)依然小于W。。.·ON时,就只有降低ON了,即便是天然就
业权的存在。因此,计划的就业量会是ON‘。但是,实际的就业量依然不会是ON
’,而应是ON。‘。因为一方面劳动力努力程度的衰减,要有更加大量的劳动力加
入,另一方面企业也有扩大就业的偏好。此时Y(卜E)小于w州·ON,说明
公有权主体计划的积累率没有选到,这是与传统计划体制卜的情形榍一致的。在均
衡点E‘’上,均衡的工资率w+和劳动力就业数量就由公有权主体外生地决定了,
而未就业的那部分劳动力NN‘就成了待业者。NN‘/ON为公有权主体的计划待业
率,NN‘’/ON为公有制经济下的实际待业率。在经济发展阶段中,公有权主体要
适时地调整w‘和NN‘/ON,但是w‘的调整会牵涉到整个经济的成本核算之类的
工作.而调整NN‘/ON则丰【=|应地对整个经济影响较少,因此公有权主体一般是调
整就业计划。待业者NN“的存在毕竟是与公有制中劳动力的天然就业权相违背
。在率文的分析中,整个经济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与单个盘业的劳动力tII给干丌需求是不相l刊
的,在我所接触到的经济学文献中.一艘只i仑进盎业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这是不够的。而由于
他们的忽视,两者的币吲.我认为他们的分析存在铙陷,是错误的。
5
的,尽管待业率NN一/ON一般较低。因此,一方面产生了顶职制度,保证了待业
搴舶稳定性和适应待业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翳一方耐,公有权主体可以赢接将劳动
力NN’’驱赶出城翦就业部}1。对于重=ul二业优先的工业化发鼹战略和传统的中央计
划体制来说,农村地区作为就业蔷水池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一方面利
孀农$}这鞋裁泣蓄承渣安麓剩余劳动力艟成本避然最糕,翳一方禚这遣有助手{=±会
秩序的稳定o。60年代初的精简多余职J二回乡务农和70年代开始的上山下乡既是
龋证。
其次,分析公肖制中企业隐性失业的形成。o
女n圈,w+代表公有税主体决定的均衡工资率,因此.经济中对该企业的劳动
力供给曲线是过w}的承平线,蕊企业对劳动力的霰求则受公有投主体下达给企业
的招工计划的强制。即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垂直过N点的D线,但如前所述的劳动
力努力程度的衰减秘企业扩大裁攮粒偏好,企灶霹公毒权主体“讨债还徐”款结果
使得劳动力实际需求曲
线为过N 4游垂蕊线
D’。从图中可以看出ON
。>ON,也就是说存在
过度就业。谯假定公有
权主体有充分的计算能
力的藏提下,在计划灼
劳动力国家曲线和需求
燕线樱交的E点,有
劳动力边际生产率曲线
VMP通过,两在E‘点,
则有劳动力边际生产率
曲线VMP。通过。很
显然,在ON 1水平的就业总量_F,如粜根据W=VMP,应该确定的工资搴是w’,
而不是w‘,晨然,在公有制企她中,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公有权主体规定的
工资率。隐挫失业搬裁产生了。
”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t997年第一版
印在吴宇晖∥下糍”褥题数擞瓣分辑岛鞋l度解决方案》、(《经济辩学》1998年第一期)秘罗瓣末
《中国经济转轨期国有袅业劳动力流动模型》(《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一期)中,都把传统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势动需嫩作为水平线,ij镬把劳动力供给曲线当作垂直线,这显然是错误的。
众韭和势动力哭能接受公有权主体撬定豹工赘率,那么劳动鸯劳动餐嫱盛线就瘫该燕绝对弹{!薹
的,劳动供给曲线必然是水平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受公有权主体的招工计划的龋制,工攒率
也由公鸯权主体决定,城此,企业对劳动力鲍黎求趣绒必然楚垂直线+
6
二、转轨时期中国城市失业的成因
甲围目前正处下由传统的训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强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嗣辩孛萄也土E在经历出传统农业翻理戴:|二韭劳存勰二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稿蕊
转删,这种制度的变迁构成了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匀土旋律,凼此,程这种变化过程
中产生匏失业有着不周于现代拨迭市场经济国家失业∞自身特点,在分析中国城市
失业的成田辩。既要看到市场经济一般下的失业,更应强谲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失
业的特征。
l、俸剿转挟——穗往失业显性优
前文已经分析,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瞎家负有将全部职工安排就业的责
任,劳动者享有“天然就业权”,劳动嵩的工资并不反映劳动者鼬努力程度,不存
在提高生产教率的鲫在压力和由在动机。因此,千好干坏一个样.劳动生产兢率的
低F义使得“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过度就业和隐性失业成为传统计划经济
体剖下蠹生静制瘴蛙缺箍之一。露时每个企监述存在兹“就韭指标镳渴症”健瑟洼
失业在旧体制内不仅难以克服,而且作为旧体制的产物日盏酿成膨胀发展之势o。
(1)、徽观秘宏观层次的“滤”出
随着改革的逐步摊进+企、菔正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粪有刚健预算约束、以利
润最大化为经营17标的市场主体,在这种变革的制度框架内.企业对生产要豢(资
李器劳动)投A鳇台翁选择。就不再禳挺上级政府弱缎商指令,西是铱据京糍供求
和价格信号,通过成本检验一即最小成本原则搬予以确定。这样,在严格龅成本
约康条件下,那些劳动边际生产力低予社会平均j盘鞒生产力的劳动者——五个人中
不平活的=人格作为无效劳动力被“滤”出经济过程,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隐性
失业直接显性化了。o
在擞飘主体“滤”出无效势动力鳇弱时,实赫主宏臻经济捱域也在“滤”出邵
些无效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伴随潜体制的转轨,城市公有制企业受到采自城
市非公有镧经济和农树约乡镇象业发震的冲击。城市非公膏割经挤和多镇企业作为
菲计划部门一开始就蔑接面对竞争的市场;投入晶必须熊般轨制中的市场轨避稻竞
争的价格获取,产出品要咀市场价格在竞争的市场上出售,资金靠自筹戚基本上以
啦和春雷:t体俸4型失业卑再就业t蒸率的政策选择》,《经济管理》.1998年第22期
。作为对比分析的必要,这个结论在限定条件下^致正确,有一种例外是无敝势动力仍米被“滤
出”,瑶可乩幕敷岚证轮换稍,擐酬相应垃发生变他。在蘸磊舶分辑中蒋台说鳃这种“嚣出”抟
渐进性.
⋯我们观察到,盎观层次舶“滤出”遗较微观崖次的“滤如”普遍樽暑.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企
业奶束受}Ⅱ刚性约束.只荽企业的生产不到难以为继的地步,政府盎容忍盘业n勺低教率,毕_琵政
谊稳定是一舞被强调豹。
市场利率贷款,凡是乡镇企业能够进入的行业,通常就不存在任何产业进入的限制,
从而乡镇企业是不受任何保护的@。在这种硬的预算约束F,企业生存唯有依靠改
善经营管理和发掘市场机会。相比较于{}公有制经济企业,国有企业要面对资金过
度密集、沉重的1{}{T福利负担等“社会包袱”,并且国有企业可咀从仍未完全放弃
的计划这一块获取稳定的收益,因此,国有企业自身不会有逼迫自己去改善经营管
理的动力。两种类型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的效率方面的差异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而
表现为经营业绩的差距逐渐扩大。因此,大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挤压
下因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和管理不善而被迫退出经济领域,这一退出意味以前的
“五个人”都退出了工作岗位,隐性失业也就显性化了。
(2)、渐进的显性化过程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既可以
是采取俄罗斯式的激进式改革,也可以采取中国式的渐进式改革。在我国的渐进式
改革过程中.改革进程的每一步都要进行预先的成本——收益分析。选择渐进式改
革道路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似乎观察不到什么大的社会冲突,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似
乎不大@。因此,可以先通过“双轨制”之类的方式作一些不触动很多既得利益的
渐进的“边际改革”。同时,新体制的成长有利于减少摩擦成本,主要是由于它能
提供不断增长的收入增量,从而为旧体制的改革提供必要的补偿。因此,一方面在
计划就业部门之外建立了一个市场就业部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的显性化
也是逐步推进的。对于一个在计划就业部门的劳动者来说,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之
间存在着极大的效用差异,损害了他的经济利益,而他为了“捍卫”自己的经济利
益而采取的行动就形成了改革中的摩擦成本,“利益受损者”会形成一个“改革反
对派”,“改革反对派”的人数越多,越有凝聚力,摩擦成本就越大,从而会使改革
进程受阻。因此,国家一方面仍然保留部分计划内安排就业,,并且继续给经营困
难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资金上的支持,以产品销售上的保护,以求减缓隐性失业显
性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国家还对下岗职工给予补贴或优惠政策以补偿他们的利益损
失,从而将他们从“改革反对派”中“分化”出来。这些都是为了减小改革的“摩
擦成本”。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也就决定了隐性失业显性化也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
在这个边际改革的渐进过程中,就业体制必然是双轨制的。双轨就业体系表明
我国的就业制度出现了制度非均衡状态。我国的就业制度的非均衡状态的特殊性表
现为它不是由就业制度供给不足或就业制度供给过剩单方面引起的,而是由就业制
度供给不足和制度供给过剩同时存在产生的制度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所引起的。市场
o、蒈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997第一版
回、樊纲:《两种改革成本和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1993年第一髑
就业制度供给不足,计划就业制度供给过剩,就业制度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使职工游
离于西种就业体制之间①。每一位职工都会有这样~种“理性预期”:在传统体制
里保持在职,在市场部门保持就业,对职T来讲是一种分散风险,追求社会平均收
入的理性行为@,而这种行为也由于企业按效率原则辞退职T不仅受到公安、街道、
民政等部门的抵制压力,而且在经济上往往闪为要为了辞退耿工而必须支付大笔的
生活安置费而使这种行为成为客观事实@。一方面在企业内有人批人员无事可干,
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事情雇佣农民来干,这不仅仅是择业观念的问题,更深层次地是
制度的问题,是职工在制度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3)、转轨时期隐性失业的图形分折
在双轨就业体系下,隐性失业依然存在,但和传统计划就业体制下的隐性失业
表现不尽相同。在目前的双轨就业制度下,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条件和假定是:
其一,在计划就业部门就业的职工仍享有就业保障回;其二,社会保障企业化的支
配性作用:其三,劳动力区域性供给的行政障碍。在上述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名
义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有如下典型特征:在名义劳动量的供给方面,由于“平等就业
权”的决定作用和传统
计划就业行政安排的影W/p
响,企业中通常存在过
多的劳动力,这些名义A
劳动力在达到满足基本
生活水平上形成拐点,
在此工资水平以下(如
W/P
企业面临困难无法支付
足额基本工资)名义劳
动力迅速下降(表现为0
离职,不上班等)。由
此形成一条扭折的名义
L
劳动力供给曲线。然而真正决定一个企业的有效产出供给量的是有效劳动供给量而
不是名义劳动供给量。在社会福利保障企业化的制度背景下,每一个劳动者面临两
种选择.或者怠工但获得基本工资,或者提供有效劳动同时获得较高工资.只要劳
动对于有效劳动提供者来说会到来一定程度的负效应,那么,在工资还没有高到足
。杨克明、董冲:‘双轨就业体系的制度分析》,《新华文摘》,1998年第一期
圆戴圆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下的就业和收入》,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同②
唑昆放弃了其中的两个假定:公民拥有宪法规定的平等劳动就业权利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就
业作为谋生唯一手段”的滞后效应.
9
以补偿该劳动的负效川损失,或者工资增量还没有相等于有效劳动的产{U贡献量(按
}{毡第二平等权原则)时,劳动者宁愿作出前一选择,既提供近乎零值的有效劳动和
接受基本工资。困此,有效劳动量为零的情况可能持续到工资水平已经上升到高于
基本_T资的一定阶段。只有当有效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高于基本工资水平,足以反映
有效劳动的产出贡献时,有效劳动的供给才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国有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方面则基本上市场化,基本上是一条负斜率的劳动需
求曲线,但由于渐进式改革的内在要求,下岗丁人没有充分的就业保障,政府不
容许大规模的卜I岗工人出现,以免政治波动,国有企业也无力承担职工的生活安置
费.因此,只要企业尚未糟糕到倒闭的边沿,在基本工资支付水平上,对于企业滞
存的职工仍是采取“有多少养多少”的兼容并蓄态度,此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水
平的o。如图,s“是名义劳动力供给曲线,S。是实际劳动力供给曲线,Do是劳动
力需求曲线。企业中无效劳动力为L,一L。。
2、农业劳动力转移挤压下的城市失业锄
对于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传统的中央计划体制来说,为了确保大
量资金用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农业和农村作为就业“蓄水
池”.其功能主要是“蓄水”,而极少“放水”,在这种重工业优先的一T=业化进程中,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施行和市场体制的建立,每一个农户的经
济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追求自身货币收入最大化的考虑:他们不会再让
自己的劳动力闲置,而是想方设法地发挥闲置劳动力的作用,从事农业与非农业的
相对收入差异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刺激因素。
一方面,虽然户籍制度几乎没有改变,但城市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却在不断
深化,计划就业的比熏越来越小,市场就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劳动配置体制更
趋市场化了,客观上为农民进城提供了机会,打开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闸
门”,在传统体制中不存在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城市劳动力在劳
动供给上处于某种垄断地位,城市劳动力的收入成为一种垄断收入,它是对劳动力
实行歧视价格的结果。劳动者的垄断地位是不利于激励劳动者提高生产效率的,而
且对于某些脏、累、苦的岗位,城市劳动者不愿意就业,在农村劳动力被禁止进城
⋯戴圆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下的就业和收入》,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就整个农业经济的劳动力总量而言是剩余的,但就农户家庭而言却并非如
此,因为转移出去的劳动力都是文化素质高、身体条件好的轻牡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
军.而真正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则是所谓的“3861部队”,他们才是真正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因此,本文采用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o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0
的年代,可以通过提高这些岗位的J:资来吸引城市劳动者就业。在转轨体制中,农
村劳动者自愿填补这些岗位,而且他们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吃苦耐劳,受到以
利润虽大化为目标的城市市场部门的欢迎.然而,城市下岗职工指望以改革利益受
损者的身份获得国家的补偿,还存在计划就业优于市场就业的预期,因此择业观念
的陈旧和过高的保留工资使得城市劳动者甘愿成为自愿失业者。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崛起使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根本不受户籍制度和城
市用工制度的约束,从而城乡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虽然被限制了,原本应
该是城乡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平等竞争,现在变成了商品市场上的城乡物化劳
动的竞争。乡镇企业的劳动投入成本要远远低于城市国有制企业,而销售战略、销
售方式比城市国有制企业更灵活、更主动,虽然其物质投入成本一般要离.丁二城市国
有制企业固,但总体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快于城市国有制企业的发展的。自从
1979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体制的优势;而这
种体制优势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则是由于城市国有制大中型企业被f月体制所束缚造
成的。换句话说,城市国有制大中型企业僵化和呆滞给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
特殊机遇;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又进一步将国有企业推向举步维艰、濒临破产的
境地。@
3、结构调整引致的失业
经济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产业不断涌
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但是适应原来的产业结构的就业机构却不一定能顺势调
整配台,一方面社会中新兴的产业由于其突然的崛起,适合该产业的劳动短缺:另
一方面,老企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需求逐步下降,因此岗位空缺和失业并
存。
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与职位空缺不相匹配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
一是劳动力的需求,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速度的不均衡,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
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会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差异:其二是
劳动力的供给,即劳动力的质量和流动性不能保证劳动力需求。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曾经历过多次的调整,但以往的结构性矛
盾主要是发展不足.生产能力扩张、产业规模扩大始终是产业政策的主要指向。但
从“九五”后期开始,我国一些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状况开始显现,产业缩减
成为我国结构调整的新目标和产业政策体系的新指向。由于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大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一些地区要努力实现资源
。曹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基于体制变迁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l 997第一版
。同上
型结构向高加1.度型结构的转变,而另一些地区则致力丁资金密集型结构向技术、
知识密集型结构的转变。除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被动性调整外,为在跨世纪战略发
展过程争取更有利的发展机会,各地区也在主动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过程。国民
经济整体和区域的结构调整是下岗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同的地
区都成为一种普通社会现象的重要原因。o
表I 1997年分行业职工数据
『行业
97年职新增职新职1= 下岗职
工人数工人数增长速工人数
下岗率
(万) (万) 度% (万)

广一总计14668 556 4 3.7 1403 3 9 6
批笈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773 3 55 4 3 I l 303.I I 17I
制造业5082 5 43 6 O 8 797.8 i 15 7
建筑业1003 5 18 7 1.8 I 102.8 l 10.2
交通运输、仓储业709 4

30 3 4 2 65.7 9 3
采掘业8508 7.3 O 8 78 I 9.2
地质勘察及水利管理业| 128.1 j 6.5 5.1 8 4 6 6
社会福利业480 3 46.3 10】21.4 4 5
} 房地产业83.6 5 8 7.O 3_3 3 9
} 农林牧鱼611.9 25 5 4 l 20 8 3.4
『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28l 8| 23.9 8.g 4 5 1.6
|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79.0 11 9 6.8 2 4 1.3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64 3 36 5 8.1 2 0 0 4
机关和社会团体1079.5 58 5 5 4 3 3 :0 3
文教艺术广电业1403 128.2 9 5 3.9 : 0 3
邮电通讯业114 4 4.7 41 0.3 0 3
金融保险业}298 2 25.1 8 7 0.7 0.2
其他i 124.5 27.7 26 9 16 9 13.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行业之间就业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下岗率最高的批发和
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下岗率最低的金融保险业之间相差16.9%,行业下岗率最高的
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掘业、地质
勘探及水利管理业。这些行业的加权平均下岗率达14.2%,而其他行业的加权平均
下岗率只有1.2%,两者相差达13%。下岗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近年发展较慢,需求
相对较疲软的行业。而新兴的正在高速发展和扩张的行业如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
行业几乎不存在失业的问题.从就业方面考察,趋势恰好相反。失业问题严重的行
业就业增长缓慢,新兴的扩张的行业就业增长速度则较快。失业结构性特征十分明
显。⑦
8陈淮:《1998:就业形势的吲顾与展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第四期
毫盛仕斌:‘中国失业的结构性特征与治理对策》,经济科学,1998年第四期
12
劳动力的结构调整既是一个增量的调整过程,又是一个存量的调整过程。。
在结十{:J调整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部门不断萎缩,有些部
¨迅迷发展。nJ场有对劳动力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移动的内在要求t以达到劳动
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的劳动力配置的部门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经济结
构的调整,劳动力不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这其中既有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原因,
也有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影响。计划经济的劳动制度、住房、养老保险、医疗服务制
度以及不健全的失业保障妨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素质由包含在劳动力身上的
人力资本决定。劳动力素质的差异包括劳动力人力资本拥有量的著别和劳动力人力
资本内容的差别。这种差别的消除在短时期内不能完成,劳动力的供给不能随劳动
力需求结构的变化而迅速调整。
4、宏观经济波动引致的失业
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经历了数次周期性的波动。
在整个经济中.由于宏观经济资源构成中劳动力相对于固定资本比例太高,加之投
资主体缺乏风险机制的约束,因此阱投资膨胀为起点,结构性资源瓶颈为信号,国
家采取主动的宏观紧缩政策为结局的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是这个经济的常态。在经济
扩张阶段,中国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原因是由于投资的带动,
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任务充足,不仅使企业隐蔽失业减少,而且往往还可以扩
招一些工人。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由于控制银根,投资下降,市场需求疲软.
导致企业产品积压,正式工人下岗,此时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都会显著增加。@
1993年中国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以来,总需求增长速度在
逐年下降,从1992年的17.4%下降到1996年的8.5%,由于消费不足,企业存货
积压,开工不足,职工下岗人数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的测度,当前,维持每年所增
700万人的就业需要国民经济的每年9%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国民经济每增长
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就业岗位75万人@。应该说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为宏
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创造了有利条件,避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中国的发生。
然而,软着陆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和就业压力的加大。问题在于“软着
陆”之后的经济重新起飞并没有成功实现,目前的中国经济处于一种相对疲软状态,
尽管利率连续六次下调,尽管开始实行适度放松的财政政策,其中的重要原因是:
其一,放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出台较晚,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存
。盛仕斌:‘中国失业的结构性特征与治理对策》,经济科学.1998年第四期
。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同上
在一一定的时滞,认识采取一项宏观经济政筻也存在一定的时滞;其二,住房制度改
革、医疗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约束了居民的消费需求。面对市场
经济中的医疗、住房、教育、火业等的风险,缺乏相应的制度予以配合、保障,居
民就只要自己给自己保险、“被迫储蓄”。因此尽管利率一再下调,储蓄存款依然上
升:其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人洪水造成的外部冲
击。东南砸金融危机爆发后,汇率的变化严重地影Ⅱ自了中国产品的出口。
5、小结
由于中国正处于一个制度变迁、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新旧制度体系、新旧结构
体系之间不断碰撞、冲突激发的矛盾使中国的失业显得尤为复杂。体制性失业、结
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不仅荠存于中国经济中,而且互相牵连、互相影响。体制性
的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由于中国正处于转轨和转型阶段而显得特别突出,近年来经济
紧缩带来的周期性失业也不容忽视,而当这三类失业冲击波互相叠加时,要想分清
哪是体制性失业、哪是结构性失业、哪是周期性失业就相当困难了,失业的治理也
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必须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治理。
三、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包括劳动力总体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组成两个方
面,其中劳动力总体就业形势的描述便于理解中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而劳动力在
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种经济类型的就业构成则可以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推断
出未来的变化态势,有利于经济政策的制定。
1、劳动力总体就业形势
1997年是我国就业形势明显趋于严峻的一年。当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69600
万人,其中城镇职工147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登记失业人数达557、
58万人,失业人数连续5年趋于上升。见表2。
表2我国199'/.年以来登记失业率变动情况
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失业率2_3 2.5 2 8 2.9 3.0 3.1
r
城镇失业人口
‘393 o ,420I 4764 519 6 552.8 589.7
(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1996、1997
1997年,我国就业形势的严竣性禾仅表现为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表现为
下岗职工人数的迅速增加。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解释,仍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人
4
爨只嚣“F出”,来搜缝计在上迷失业人日之内。1996年。我曩≯爨默]二A数为891,6
万。按缀劳动郑肖关秘门缝讨,1997奄兰因单往藤困惑菏擐势动零经教城审驭王媳
-囊‘1151万,翔陵其中2t0万爨解蒎劳瑟关系的天赛,F壤职工.久鼗爨为940万;
当年F渤人数缌织上年增长5、43%;年来累计下岗职上人数已达2000万,大约r与
我国国有企娩与骧臻集体叠监职:£惫靛游20%。冤表3。
表3我国1993年以来下魁人数变幼情况
资料来潦;《串搿统计率揍1997》:劳动帮长事德勇在九厢A夫一捩会泌举彳亍的记者帮待套。t
的讲话,新华社1998年3月电
t997年泰,在鲞年下岗瓣940万酝‘I中舞露460万嚣褥瓢安谶,齑存480万
人蘧要褥就业;在累诗计算躲2000万下嶷职t中也已鸯70%,嚣1400万人庄右
群到了蜜置。鞠豫土蟪邑安簿的部爰},到t997年东,寒绞诗在竣镶夫、韭太弱中并
缆索技掰王捺翡下巍鞭工熬上558万登藏失监势渤力,全瓣实舔等将藏盐女§惑A效
约为i 158万人,实赋失业率6。23%。
t997霉,在实鼯哭监人数建续凄船瓣霜麟,突鼯失簸太贯翡平均实她搿翡氇
璺不断豫长趋势。1993年至1996年,失业人员的平均失业阁期为4个月,1997年
上擎年缝谤,失韭醛梅个羹叛”F豹苦39,6%,6个冀臻主魏悉遮60。4韬。
1997颦,尽管我霆城镇劳动力中失业、下淹人数继续趱撅,偿垒韭褒联骞体
制下形成的员负担仍然来明显减轻,减人增效仍怒企业改萃的重要鲢标。联台园势
王鲢织和舅凌豁在1995年联食避孳亍菸穗奁基录,我辫城镇舞类叠她练台戆髓失链
率约为18.8%,农村隐性失业率约为31%,社会总体的隐性失业率麴为27%。由于
1997每我爨太每型鬟簧垒鼗改攀黎蓦晁经济产照缝稳灞蘩正跫予大攘援鼹嚣道程
中.一般估计,由企业冗员构成的隐性必业入口出城镇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仍在1s%
颤上。
2、劳动力勰业结构的不同缓成
舞动力魏热瞎榜鸯产数嬉秘。在199卜~{辩s零,纂一产韭劳凌力翡增长零
为~2.2%,萁暇纳劳劫力的贡献率为--74.1%,形成“反吐”现象。1989年、1990
掣藤~声韭瓣劳动力毙重势剐淹68.5%辩60,1%,嚣1996筝羹{|降为50.5%,璧麓撵
镶“F降.藩=产泣虽然蔽纳势魏力的贡献率寄较大豹援高,髓吸纳势动力的灞长率
鬟篓霄较大下降,莰为3.】%。1996年第二产整静努动力琵曩魏23,5%;只霄第三产
业像持弼比例煳长,;§9l——1996年其墩钠劳动力静簧献攀窿达123。o%。1980、
1990年第三产业fl{j劳动力比踅分别为3.0%}11 18.5%,t996年达到26.0%a见表4。
袭4不弼除段各产业辩劳动力产业构成与羹靛率毙鞍
l 产业卜一
{ j 19
{ 露一产监i
I 第二产业}
80—1990 】99l一】996 1980一1990 1991一1996
3,4 —2,2 43 2 —74.1
5.9 3 1 27 5 51.1
7 9 j 7.9 29.3 {23
4.2 i l.2 100 100
赞料米源;根据中国统计年豁1980——1996推算
劳动为壤韭结毒句与经济类型。善经济类型啜纳劳动力涎缝力存在甭乎衡。突出
袭现在,传统的经济类型如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趋弱。尤其是城
镇集体经济,其吸纳劳动力的平均增长率、新增劳动力羹献率在1980一1990年分
别为3每8%和18.45%,丽猩199l—1996年捌分爱为一3.76%iB一21.56%,表疆集
体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规模在蓥缩。通过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在国有企业、集体
企韭以“职工”赛偿存在的扶监A员E杳不嗣鹱度的骥少,特别楚职-[人靛最多的
制造业,1991年图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职工人数分别减少250万人和440万人,
鼹示出当前国有企业、集体众业下岗职工已成为全国失业人员的主体。在改革开发
落新生静经济类型暇纳劳动力的§l力正楚在不断扩大豹乎稳增长期。翔“三资”企
业,1991--1996雄,吸纳劳动力增长率与新增劳动力赏献率分别达到26.76%}n
13.21%。箍私营及个髂经济,无论是城镇还燕农封,暖纳劳动力鲍趣摸不断扩大。
199l—1996年,城镇与农村的增长率分别打倒5.010%和17.38%的高水平,其新增
劳动力贡献率分别嵩达55.28%}n 175.35%。值褥重视的是,乡镇企业在199l一1996
年新增势渤力工瓷宰大道21.43%,或鸯吸绒农村剩余势动力静“蓄东澹”,减缓了
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艇个社会的冲击,今后应注燕发挥其作用。见淡5。
袭5 城乡不弱经薪类型暖纳劳动力雏增长举与贡献枣毙较
吸纳劳动力增长率(%) 新增劳动力贡献率(%)
经济类型
1980一1990 1991~1996 1980一1990 199l—1996
踱镶合计4.47 3 13 l∞ 100
国有经济S.58 i.06 38.2 20.44
集体经济3.S8 叫.76 18.45 —21.56
三资企娃NO 26,75 No 13,2l
私营企业23 54 25.10 9.69 55.28
乡村合计404 0.50 100 100
乡镶企韭ll 94 7∞ 40 53 321.43
私臀个体N0 17-38 NO 175.35
其他台计2 81 —毫.79 49.10 —396.78
瓷睾毒采源:穰摇孛零缝诤年蓥19豹一l斡6挺算
16
第三产业内劳动力的行业构成。在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规模萎缩,第二产业吸纳劳
动力能力下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能力的强弱也就决定着新增劳动力就
业量的高低。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6%,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
均约40%A々水平。因此,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能有待于充分发挥。在第三产
业内。除了其它服务业外.商业贸易行业及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位居于第一和第
一二位,所占比重1996年分别为25.20%,}11 11.25%,是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最
人的两个行业。尤其是商业贸易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其新增劳动力
的贡献率在1991一1996年均达23.35%和26.76%的较高水平。见表6。
表6 第三产业内劳动力的行业结构比较
行业
吸纳劳动力增长率(%) 新增劳动力增长率(%)
1980—1990 199I—1996 1980一1990 1991一1996
I 交通邮电6.88 4 48 12.04 7.oo
商业贸易7.61 8 52 23.35 26.76
金融房产6 78 5 92 2.00 l 66
社会服务7.16 4.34 5 03 2 53
文教卫生2 76 —田68 8.18 —1 33
其他服务13.07 12.39 ,49.90 63 3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1996推算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约占总人口的72%,即全国约有农村人口8.5亿。其中农村
劳动力约有4.5亿。自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分田到
户等农业改革的推广实行。使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现有
农业劳动资源只能容纳1,5亿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高达3亿人口.从80年代
中期开始,本着就地消化的原则,依托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到1993年,全国共
拥有乡镇企业452.9万个,从业人员达至啦23亿人,成为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
力军。然而要乡镇企业消化全部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目前,进域务工经商的农
村劳动力约有5000万人,今后还会更多。
经济增长必定会促进就业增长,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率却随着经济发展模
式的不同而不同。80年代前期,由于在政策上注重扶持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
展,使就业增长率大幅度提高。但从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同就业增长的脱
节程度又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从1978年到198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同就业
增长率的比率为3.3:l:而从1985年到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同就业增
长率之比例上升到12.95:1。这种情况反映出就业增长代价越来越高的趋势。
3、对未来就业形势的简要判断
根据上述对劳动力总体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形势的描述,结合两方
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对中国未来的就业形势作出如下判断:
第一,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将会随着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扩大,甚至会有加速
的趋势,总体就业形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会保持严峻态势;
第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会一直保持对城市就业排
挤的压力;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将会加快,并将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
道;
第四,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将会加快,其中尤其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对吸纳劳动
力就业的作用巨大;
第五,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四、中国失业治理对策分析
面对沉重的失业压力,面对成因复杂的各类失业,如何制定有效的失业治理政
策是中国各级政府和经济学家们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了解失业成因是一个层次,
制定失业治理政策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一项政策是否有效,晟终都必须经由事实
来证明.“试错法”成本的巨大要求政策的制定必须是审慎的、科学的,对要制定
的政策预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是必须的,不负责任的政策比没有政策更坏。∞
1.失业治理中政府的定位
尽管从根本上说,失业是企业和劳动者不能达成合约的结果,但企业的晟终目
标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就业最大化;充分就业应该是政府晟主要的经济
目标之一。国
一般而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主要经济职能是制定和实施保证市场体
系有效运行的规章、制度(“游戏规则”);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公共设施的
投资和建设(“公共品”):实施适度的宏观经济干预和调控,避免经济的过犬震荡
(“市场失灵”)。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其一般性,又有其特
殊性。在当代中国,制度的变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传统的高度集权
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另一个方面是从传统的农
业经济与现代的工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转变到既包括现代工业、又包括现代农业
的一元现代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的这两个方面的“制度转换”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依存、交叉重合,表现出不同于任何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色。在
。经济学者总以“精英”自居.偏好政策的制定.也许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其一,政策制定
欠缺细密的分析;其二,即便有“细密”的分析,也会受到拥有的信息量的约束.
【i=i皂求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失业者,一定的失业率对经济是有好处的.充分就业目标的达
到井4;要求回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制度环境F产生的火业意味着不是单凭两方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就可以解
决。
失业是一个宏观问题,意味着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被无效地“闲置”,
其至是其他社会资源的完全“损耗”,同时,失业又形成了社会的隐患,威胁着社
会生活的安全,加大了改革成本。失业又是一个微观问题,就业是每一个劳动力、
每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台理地配置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而自由选择
的“私事”。一个有效的政府应该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政府应该创
造有利于就业的制度环境,从宏观层次上来引导微观层次的决策,求得失业矛盾的
缓解。有所不为是指属于微观层次能够解决好的问题,就应该由微观层次自己去解
决,政府不应该把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解决就业的义务强加给企业①,不应对企业的
具体事务采用行政手段加以干涉,要分清政府和企业的“合理边界”
根据前面对中国城市失业成因的分析,我国政府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
作为:
首先,必须建立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竞争的劳动
力市场是其基本要素之一。只有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才会形成客观、公正
的劳动力价格,使劳动力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既给劳动力以激励,又给劳动
力以压力,驱使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劳动力价格的“指示器”作用又会
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其他环节也是相辅相成的。
要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有序,关键在于劳动力是能够充分流动的。③制约劳
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因素包括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和质量
不能适应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调整;信息
通道的阻塞和信息成本的高昂、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都会加大劳动力流动的成
本.这些都属于非制度因素,是经济中“常态”,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和信息的服务
质量来加以克服,但不能绝对消除。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够完
善,会影响到跨部门、跨所有制、跨区域的流动;户籍制度的约束更是限制了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的区域流动,这些属于制度因素,会随着制度的变革而渐进
地发生变化。
其次,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市场中的每个劳动者在社会地位上都是一致
的.政府和市场对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是公平的。但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
失业表现得会相对突出一些,政府采取一定的政箢倾斜是必要的,但在使用这种政
。黎宇宁、董冲:《关于再就业政策制定的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五期
。同上
国劳动力处于流动过程时,处于一种“失业状态”,但这种流动有助于劳动资源的合
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最终扩大就业.
19
镰时,仍是不应去干涉企业的具体事务。在当前,r岗职T再就业难在当前表现得
特铡甥显◇。在体制转孰过程中,国鸯企业在艇定市场蚋激烈变革的过程中不能迅
速转换经营视制,造成了酱逋的效率低下,从而出现了人量盼F岗职1二,形成了改
茁中的“利益受损者”。如浆不能对这部分“利益受损者”予咀充分的补偿,势必
会对辛}会造成一定的动荡,螬船改革的“摩擦盛本”,蒜至予终业绶革的簸澍避行。
但是,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充分的补偿绝不意味着要硎剿以前由政府安排就业的老
鼹上去,那样只会妨碍正在逐步建立翱完善的劳动力审场,十扶两会彻底的棼送改革。
卜‘岗职工再就业难的一个关键似乎楚择业观念的问题,其实在择业观念背后总
是经济刹髓矛盾的结果。隐藏在择业观念的背后更深屡次的问题是毅轨就业体系下
程计划髂蠲内裁照秘在索蕊体裁蠹裁趣静稠蕊整距,l}|;下岗职工袋褒出的这释僚鳋
实际上是他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之后的理性行为。解决下岗职”[就业难需要改变
簿12戏念,更重要豹是要改变毡们逸撵的环境。
再次,我国是~个由二元经济缩拘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遮可能会使当前已经十分紧张的就业形蚺变得更
擒严竣。搬俺看镣农祷剩余劳动力避壤的影蛹,,妇鹰罄待农聿重发艇和城市发震耱
筵系,悬采取行政筝段设置关卡限制农民进城述是采取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进城,毫
无疑问的是不固的观点会导数不同的政燕。我认为,人为的“铡发=元”是应该废
除了,在考虑到城市职工瞥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更应看
剿农民曾经、甚至现在仍在作出的巨犬贡献: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噩求参与党争的劳
瀚者麓予公平遗经}逶弼羟济毅箨转“导”豹簸莱孝定会鲍不适藏经济簸维豹“堵”
更加有效曲。
最蜃,从根本上说,要鳞决失业靛必须保持围琵经济持续、稳定、键壤魏发展,
通过经济的增长宦Ⅱ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凯恩斯经济学原理,谢效需求不足会使
经济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提高有效需求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是财政歧秉和货
霸袭繁,健在矢攮治理中邃=者麴{聿鬻范匿、榫用力褒.萃莛簸采大石~辑,逸择耀一
种政策为生要政策,如何保持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台,这都应该成为政府考虑的重点。
此外,尽鸷中国正在进{亍市场纯改革,但社会主义的性殛决定了觊愚藏经济掌不能
在中国全盘照搬,要考虑到经济理论的适用设。
总之。失业成因的复杂性意味着的失业治理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_ii{i政府在
锱定政策辩必须牢记:“甄然天翻已在谴韵嚣霓许於范鬻蠢箨出了最佳豹逡择,强
此如果发现了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最优不符合时,要真难改变个人的行为就必须从
。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同时国有庇业职工下崩更难,遮两个问题悬紧密相关的.
商犬禹抬水的敞事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启示:经济政策船划定首先需要考瘩舳是该项政燕是否符
台太多鼗^拣番j盏,燕否垮台密溉缝济援攉,是否可行。
20
改变限制个人选择范围的外部条件着手,否则立意再佳的政策也必将是徒劳无功
的。”o
2、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体制型失业的再就业
体制类型失业的再就业难一般都认为是择业观念来发生改变,但我以为这种择
业观念是在既有的条件约束下的理性选择。固然改变挥业观念可以从加强教育宣传
入手.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但根本的解决办法只能是改变制约卜-岗者选择市
场体制就业的环境。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城市经济中现实地存在着两种体制部门,一种是政府控制
部门,仍带有计划就业体制的特色,另一种是市场主导部门。计划就业体制的制度
供给过剩和市场就业体制的制度供给不足构成的制度结构差异引致的经济差异,实
际上已经构成了公有经济部门就业主体向非公有经济部门转移的进入障碍。而更为
现实的问题是,公有部门的隐性失业者如果不完成就业机制与就业部门的转换便难
以实现再就业。回
(1)、减少计划就业的制度供给、增加市场就业的制度供给。
计划就业制度的供给过剩突出表现为:具有计划经济特征、抑制劳动力流动和
保护城镇、国有经济劳动者福利不外溢的医疗、住房、退休养老、子女就学、企业
保险的福利保障制度仍具有完整性,依然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这些非货币的福
利待遇构成了计划体制内就业者的“合理预期收入”。市场就业制度供给不足突出
表现在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一个理性的劳动者在决定是否由计划就业体制部门向市场就业体制部门转移时
必然会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要促进这种转移,一是要减少计划就业制度供给,
将非货币的福利货币化,一是要增加市场就业制度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
就将两个体制部门内就业的真实收入差距完全“显性化”了,劳动者就会根据两个
部门的真实收入选择自己的就业,不一定会继续坚持在计划就业体制内就业,转移
就自然发生了。
(2)、“赎买”——卡尔多改进
完全取消计划就业体制的制度供给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不是短期内
可以实现的,即便是完全实现了,也还是可能存在国有企业“隐性失业者”的“退
出障碣”,因为此时他们仍然是改革的“利益受损者”。另一种可行的思路是“赎买”
计划体制就业的资格。在传统的计划就业体制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全体国有
①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一版
。杨克明、董冲:‘双轨就业体系的制度分析》,《新华文摘》,1998年第九期
。同②
2l
企业职工在长期低+i:资政策F实际上将自己成得的J二资的一部分存放予围家财政,
或者说将国己未来的医疗养老金抵押绘国家,并通过财政机制进行投资,形成庞人
的国家资产。因此,在市场仡改革过释中,辫有企啦职工医疗费精的幸}偿问题实簖
E已经形成“国家工债”①。正是这笔“国家工债”现实地构成公有经济部门的F
鹊职互感塔整瑟在枣公鸯经济豁f{就业筑剽蘸蹲碍o。筏萤麴改孳建一耱“苛冁累
托改进”,意味肴改革中存在“利黼蹙损者”,要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成本?,保证
政革的顺利进行,既然不能实现帕累托政进,就癍该考虑是否可以实现“专自;多改
进”。政府可墩实施“赎买”政策,谶过工龄一次性地冀断方式或者分朝付款方式,
不仅补偿其过去的劳动贡献(内含养老金),以诱导公有经济部门+F岗职j:的退出行
为。蛰接盒熬支嚣,氍可以闺费蚕方式,也可以髯l蓬鸯瓷产驰壤投、般投鞠往赛辑
价等非货币方式进行。
(3)、“赎兴”与围霄企业改革
改革秆蔽啦来,中国秘淘有企、监踵革遥遘“渐进式”改革走过了几个除段:扶
“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从单项改革到多项改革,从单一深化到整体推进,
霹强说,毽菇错鉴来醵煮我懿壹己开箍寒於臻寄菱方蓑不多都麓了,整嚣漶善有企
她的顽痰并未见效,而且其病症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根据林毅夫的理性分析,国有
企业所存崔的现实问题与产权制度并没有必然联系,辫决国有企业顽疾的根本在于
建立一个拥有“充分信惠”的市场体系,解决国有企监历史遗罄的种种校套负担闷
题,让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处于公平竞争地位。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社会
萤搀翅题主要是退傣职工和茏虽过多,雪毒金照要承毯稳定藏韭豹侄务;这个受拦
不能去掉,国有企业的任何改革都难以成功,因为此时国有企业和政府有充分的“讨
价还价”余地。根撼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杨壕先然计,每年困有企业亏损在
】200亿元班上,翔果这些奄遵的职工全部下隧,政府也只需要支付300多亿元,
阁此“赎拱”政策熄可行的n在“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每一步都会形成新的“利
焱集霾”,翅栗这个“叛熬剥薤集墓”埝稔或7竣革趣“秘盏受援者”,魏会成为下
~阶段改革的“绊脚石”,从而会阻』E改革的顺利进行。
3、农民工迸城鞠城市下岗职工礴就韭
关予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就业的影响争议很大,有的地方政府规定企业必须消退
联毒戆卦采民二【,辩这些窝霞孟l=出采给下巍职工盛。我歆为,这矮致蓑麴簸荣是馥
函璃家工馈拯热是强瘩“戈扮工人弱攘”,站避象“截镪”了王A王螯豹一帮努焉于经济豹鑫速
发腰,因戴,“国家工债”与8茹家公债”精不同薛.
喾和眷雷:《体制型失业与再就业:基本的政燕选择》,《羟济管理》,1998年籀2期
错羞德孛莓:《下巍每嚣藏韭探索》,《群毒》1997年菇9麓
22
得怀疑的,并且实践也证明了这项政策的无效。
(1)、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原则
采取一种霜似保护城市F岗职工的政策,也许会增加下岗职工的利益t但往往
通过对不同阶层的不利影响,最终伤害了本地区的经济利益,也伤害了下岗职工的
经济利益。并且。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寻求的是一种对全社会劳动力一
视同仁的政策,而并不寻求对任何特殊阶层的特殊保护回。农民工的工资比较低,
企业当然愿意雇佣。强行规定企业雇佣下岗职工,则严重地干涉了企业的自主用工
权,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如果政府给企业一定的
补偿,又给了企业和政府“讨价还价”的机会,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区别对待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继续岐视农民工,就有可能促使下岗职工形成这
样一种预期:只要以“改革利益受损者”的身份向政府要求补偿总是可以得到满足
的@。这样,事实上形成了人为的二元结构,下岗职工和未下岗的城市职工就不会
有竞争的压力和提高技能积极寻找就业机会的动力。
(2)、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的竞争能力比较
农民工进城,是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效补充而不是竞争伤害。外来人口进城
所从事的职业,80%以上的岗位不与本市人口就业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外来人口所
以从事的工作往往处于两个极端:一方面绝大多数外来人口干的是脏活、累活,而
这些工作是城市居民所不愿干的掉面子的活;另一方面极少的外来人要么当老板,
要么受雇从事高技术工作.而这些是城市供应不足的人力资本@。在城市工和农民
工竞争同一个岗位时,且不论大多数城市工的素质比农民工的素质要高,即便两者
的素质相当,城市职工至少拥有的住房和庞大的社会关系使城市职工占有极大的优
势。因此,不是农民工挤占了城市下岗职工的就业机会,而是城市下岗职工的“保
留工资”过高而自愿放弃这些就业机会。
(3)、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农民合理进城
当然,农民工进城会给城市造成一定的负担,但同时农民进城,形成了一个庞
大的消费群体,大大繁荣了城市的商业、旅游业、房产业等行业,有效地推动了本
地的经济增长。要控制农民工进城,其实并不必然要采取行政手段,既然农民工进
城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那么也就可以从经济利益方面着手来减轻农民工进城的
动力。首先.如果城市下岗职工不坚定的抱有在计划体制内就业的“预期”,真正
。椠畴:‘关于如何管理劳动力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o、在存在的“讨价还价”前提下,表达“呼声”、善于表远“呼声”者获利的可能越大,农
民之所以不受到重视,与他们不表达、不善于表达“呼声”相关.也与他们表达“呼声”受到压
制相关.
@纪军:《就业问题与中国改革大局》,新华文摘,1998年第9期
23
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那么农民的城市就业机会就会相对的减少,农民工避
域的皴望也就会捆应a≈降低;其次,继续支持乡镇金业发展,发媵中小城市,推进
农业产蝗化和农监隆身发展,就可L苴增加农民在当地从业的眈较谢益优势。。两鞠
姑台,农民j:进城的动力就小多了。
4、职业培训和褥就业
在行、业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某些产业衰落,伴随着魏是大量下糍的
职工,他们虽然薅蓬新就啦的愿望,但是纯ffj所掌握的技术几乎不能适应劳动力市
场的需求。目前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再就业培训在促进职工再就业方面起了~定的作
_}{;,瞧是教纛组织实旄匏职娃培镪翁藏李必然懑予垒鼗蠢帮抟驳避培训,瑟显由予
缺乏直接的市场导向,这种职业培训W能是效率不高的。如果企业在使用失业者之
瀚能对其进行系统的培渊,则失业者晌再就投攀要大大提高,问题在于,企业基予
戳下两方蕊的原因黼不愿意提供职、韭培Fl}:箕~是企、韭艇模上的原因,小企业的平
均职工培训成本要比大企业高得多,因为企业规模小,固定的职员培训成本就必须
东较多鹣熬受中努摊,枣金渡孛嚣职王墙秘蔼璃岗导致熬产翌臻失也要魄夫垒亟大
得多,而我国目前疆吸纳结构调摧中的失业嚣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另一方面的原因
姥职员的流动性。职员的频壤滚动会使企业尉时减少一般性的职业培目il和特殊技熊
培稍。鬣攘企监在收回酝蝮培调酶投资之前,暇员就被其它企业瘫拥。则其要蒙受
培训的损失国。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丁.政府分摊一部分职业培训费用。政府可以
游趱予下爨职工培鞭熬经费由直接支壅变为目接支出,潋甏毂翦形式补繁竣塞接替
偿企业雇拥失业者时支付的培训费用。
但是,无论是政府提供职业培训,还是企业提供职般培训,都只是“亡羊卦牢”
的举措焉E。入力资本的形成菲一夕之功,虽然职监培诸l辩失监糟的再就娩很重要,
更重要的但常常被忽视的应该是在职培训。即便在没有失业时,也应该通过“干中
喾”积累专韭按笺、贮参冀宅方莲斡魏{昃,戈箕是嚣在鞠未来势霸力需求疆盛静专
渡知识,日积月累地积累劳渤力市场需求容萄较大的人力资本。舄外,双照劳动力
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主要劳渤力市场秘次要劳动力市场,在次要
势动力市场中,“避鲎”酶教育反而使得雇员之间的技麓竞争更趋激烈,使失业问
髓更加严魅@,这可以从表l中下岗率最高的*§些行业就可以看出。因此,职业培
∞中国城市化水平太低,可能就29 2%,发展中国家平均都是40%多,发选凰家是89%.中小城
枣辩果币发袋,孛嚣魏羟济、毒璐发育都会受到疆碍;
尊盛仕斌t《中离失韭驰结构性特{芷与治理对萧》,经济科学,1998年第4期
奇斩希斌:《从滞后到超前——=十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举》,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第j版
训不能只停留在很低级的阶段,而应该促成人力资本的升级,根据劳动力市场现时
的需求和未来的变化趋势,确定职业培训的内容,从而保证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能够
得到充分的运用,缩小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竞争程度的差别。
即便是现在已有的一些职业培训也是很不规范、很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企业
重视不够,职业培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及岗位技能要求相脱节,没有建立起科学
完整的资格证书制度,缺乏培训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职业培训I市场混乱.举办职业
培训1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有的地方办培训班科目单一,内容雷同,
不适合企业实际需要:有的培训班流于形式,出现了乱收费、乱发证的现象o。这
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5、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配合
失业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依赖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通货膨胀的压力就大,失业的压力就小,经济处于相对衰减阶段,通货就容易紧缩,
失业的压力就大。从1992年至今的七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充分地体现
了这~点。据统计,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加就业岗位75万人,因
此,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经济增跃速度是必要的,同时需要适当
的宏观经济政策予以配合,创造良好的增长环境。
(I)、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选择的简要判断
当前经济形势是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还是只表现出通货紧缩的迹象,是已经
出现了买方市场,还是只是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对形势的判断会影响到政策的选择。
@
通货紧缩,它是和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货币现象,它通常是同经济衰退联系在
一起的,通货紧缩指的是货币经济的一些现象,通货紧缩的三个最大特征,一个是
物价连续下跌,~个是通货量、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另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连
续下降。从这三个标准来看,经济衰退已经出现了许多迹象,物价处在下跌的过程
中,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下降,但通货量和货币供给量并未下降,因此只能说出
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而不能说已是通货紧缩经济。
判断是买方市场和是卖方市场的根本标准是需求是否小于供给,而不是需要小
于供给。就中国当前处于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依然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人均
收入水平还很低,人们的很多基本生活需要还未完全满足。但就经济学上有意义的
需求来看,需求是小于供给的,反映在居民储蓄帐户上的存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陈银娥:《外国再就业政策及其启示》,《理论月刊》,1998年第8期
圆关于这个问题争论很多,无论足政府的高级决策层,还是众多的经济学家,在这几个问题上一
直没有达成共识.
25
短缺经济条什F的“被迫能蓠”,而是“被迫保险”。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过早
的步人买方市场和过剩经济阶段。
在短缺经济时鲻,结掏性矛盾主鬻表现在农、轻、燕结构的不台理,但每一酃
分都是短缺的,在当前经济下,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不是局部性的结构过剩,而是数
个经济懿过黧。
基于以上判断。我认为中国应该采取适度放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且更
偏重于财政政策。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出口需求四个部分组
成。在不考虑出礤需求的前提下,我将在下霹分析其德三类需求,来论诞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2)、淡费嘉求鹊测滋
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已经并将进一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
越米越重要的影响。96年啦采,央行已连续六次降息,特别是1998年遂续三次降
息,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998年懿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詹滗储蓄存敬余额达
534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而199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和
金年戆增长速度都建6.8%◇,帮降怒基本土瓣下半每的港费毒筵至l裁滋{乍震。箕
中的根源在于虽然利率一童下调,但实际利率仍为正,_}j己且我国袅融市场尚不完善、
发达,投机充斥殷禁市场。除了储繁,广大屡民根难找魏{其他更为稳妥、合适的方
式投资,而且这还与狠深蒂阉的观念和习债有关。同对,目前我国市场失衡,城市
居民消费市场已形成买方市场,新的消费热点还未形成;农村消费市场上却供不应
求,审弱还未褥到霄效舞象@,霞藏,裁率下调对溪费霈隶蠡毫影演j}露鸯瓣。鑫影
响消费的众多因索中,居民收入一般无疑是嫩主要、最重要的因素。1996--1998
年,城市躇民人均收入增蝠连续达到邂8年来的鼹低点,农村居鹣收入毽有所一}|酶,
这是1994--199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精民收入
向高收入家庭相对集中,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同时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拙大,消
费嚣求出瑷臻显鞭屡固。众多孛低投入署嚣尽管其演费缓两摄离,滔费港匆重大,
但是由于住房改革、医疗保险、子女上学、退休养老等改革使居民逐渐失去了传绕
体制下的福剥保障,两市场体割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叉束建立完善,屠强就只能储蓄
防范风险。另外,清费需求断层表明有相当帮分詹民对菜些商晶帮购买欲麓,侄蜣
短映经济条件下豹“授遣端蔷”是指居民持有货苇+帮没有货褥可供魏甍;莓薪酶“技逵保险4
蹙指居民虽然持有大嫩货币或存然,货物也粮充裕.但是,居鼹的消赞倾向普遍偏低,不敢髓意
使用存款,因为在市蛹化的渐进进程中,制度的供给羊口需求一直处于非均衡状态.市场经济体制
下弱社会稼璋捧系黪缺乏使撂痿藏只毙垂蠢蹬鑫己“辍殓”。嚣她,裁澈消费嚣枣熬关键誉在于
鞯息,而在于尽侠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巍然这个过稳不是一鞠而就的。
国张国华;‘收入差躐对消费需求有何影响》,《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第11媚
③王颖宁:《连续降息∞效果为什么不明显》,《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第4期
④麓②
期购买力不足.尚需时间储蓄积累。虽然大量货币沉淀、不良资产占用国民储蓄t
但货币本身并没有消失:在进行市场改革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上资“F降刚陆”的存
在,始终创造着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过度放松的货币
政策。在应用货币政策时,应该主要考虑开发居民住房和汽车、少数高档消费品的
消费信贷业务,要使这些业务符合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此外,要加快医疗保险、
失业保障、子女上学等制度建设,要加大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力度,缩小收入差
距。
(2)、投资需求的刺激
投资需求由三部分组成:政府的投资需求(放在政府需求中分析)、企业和个
人的投资需求
企业的投资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市场利息率水平,一是预期收益率。我国企
业负债率普遍偏高,贷款利率较高时。有些高负债企业几乎成了银行的“打工族”。
利率的降低,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据调查测算,1996年5月1日以前企业的实
质平均利率达到14.65%,1996年两次调息后新取得贷款的实质平均利率降低到
12.00%,1997年10月23日后进一步下降为9.70%,1998年3月25日和7月1日
后分别下降为8.89%和7+26%。实质利率水平的下调相应减少了企业的利息支出①。
但是由于国内市场低迷,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企业赢利水平下降,企业预期的投资
收益率下降,并且连续六次小幅的降息强化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预期——利率仍会
进一步下调,直到下调到低于其预期水平,消费和投资才会增加,否则在一段时期
内,消费和投资甚至会和利率~起下降:而且连续使用同一政策,使其边际效益递
减.政策效果将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当前的投资需求不足主要根源于企业的预期
和信心不足。降息实际上就意味着经济扩张政策的运用,但是政府一直给出的信号
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个信号是相互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会模
糊企业的判断。此外,利率的下降对企业扩大投资的作用也是打了折扣的@,因为
我国缺乏一个非国有银行体系,由于所有制的差别,国有银行难以对私人经济贷款,
虽然国家鼓励对中小企业贷款,但国家银行都是大银行,运行成本较高,难以实现
对中小企业的“微观信贷”。利率允许上浮虽有利于这类贷款活动的开展,但信贷
需求本身又会因利率提高而下降。原来一些向非国有企业贷款的非银行机构,由于
前些年积累起来的坏帐问题逐步暴露.经营难以为继,国家也开始对其进行整顿,
引发许多存款人把大量这类金融机构中的存款改存国有银行,也导致中小企业所能
获得的贷款减少,使过去存在的一些信贷链条中断。整顿基层小金融机构,也使中
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
。壬卫东:《当前企业利息支出状况如何》,《经济学消息报》,I 998年第51期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经济容易.启动经济难
27
在照}见企业投资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船民的投资。但撼塔民投资盼障槲很
多,如个人开办公司驹注掰垒太精,行鼓事数性收赞太多,遮垫“fj槛”一定臻降
低。对于下岗l{}{下来说茏瓷蓬要,嚣瓣臻些想鑫营藏照麓失控考绘予巷l凄保护,辊
供税收放资金信磺方面的优惠,鼓励失业人员自我就挑,开办实体。o
在爨器酸楚赞鼹率下蹋辩盘煎浆枣《激不够一F,财致敬蹙媳臻裁秘黠欢{}黠瘦谈
激作用较:夫,并且财政政策可以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进行结构的调整;同时,我
#j龟盛嚣到,在盎、监熬巍赞爱握中,更搬’筑夔熬往往鼹赞焉不怒税。羁戴,合毽器
定政府行瑷雾盏健蔽萤嵇程牧静台纛透箨,减少不合瓒淫收费镶羹要。
(3)、皱府需求触刺激②
玫瘀鳃嚣求烹饕趣摄政瓣弱转移支嚣水乎秘公共支逛(基缓竣涟建设)
失溉救济盒鼹撤据最低生活水准、个人情况尤其鼹年龄情况及失、监糟所需负掇
始家庭成员数额,由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麴只要是失业卷都可以享受的转穆支付。失
簸救济愈出于挂会公平薛蘸剡,稳寇社会获窿。减轻市场佬改革静压力{鞠嚣雩失效
教漭金囊簸麝公燕黠致支撼。用予技会失、监赣麴个人消赞,因戴#§够起萋8扩大溺赞
霈求、捌激经济驰终翔;巍然这戢{乍撙是比较激,j、戆,因为它只是起一个“垂粒稳
定器”酌谗瘸。铡辩在发放失监救济盘#孪鍪颂注意副娃下瓣鼹:一是登记失韭者可
能是伪般失业者或隐性失业者;一是失业救济叠的数额和期限。既疆保证失业者的
最低妻瓣东穗,又要器使其糨禳藏渡。
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可以充当若干个单位熟用的生产条件的纂础固定爨产设施。
蒸爨莰撼是誊接生产都fl撩毅建立秘发麓豹棼礁条{孛,其茇鼹承平会直接滚阀接媳
影响到擞产部门的成本和收益,l冀殿供绘的数鬟和葳撩。嶷妊的蕊础设溅还§£掇麓
按个经济的规模缝济效益,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社会经游的发展。
磊藏,嚣重要酌戆,基硝援燕建设麓授资匿丈,涉及簿门广,尤其黠惠涎、舔辩、
电力设施等需求量大,可以拉动这般行业的发腿.增加就业机会;就其本身而言,蕊
礁设藏蟪设雾幂~建菝羧技术密集,缀多王静霹挂零鬟蒜势不凑。在送行基礁设藏
建设时,还可以结台“以工代赈”,盥接吸收那些经济收入特别豳难.想找工作却
捷不到的下岗职王。
銎翦,我灌纂确设施≯整辩嚣。藻箍黉藏黪存蚕冬鬟接成本襻鼙毪翻严重失谲,
按原值计算的社会间接资本存量鼠榴当于直接资本脊艇的】/4。交通、电力、通倍
一壹蛏予紧张状态,在经济快速趱长鞋簌为黠突出的“瓶鬏”,严重酶德了经济效
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巨大,爨金阐收嬲甚长, 产业建设自々难度穰大,熬础
∞躲锓娥:《辨鹫霉就韭玻攘致熟囊示》+《毽论,f薹刊》t l姆8年熊g糍
@在社会盘义捌瘃,卺商经济成分占有绝甜的比重,阁此政府孵球与西方市场经济蹦辩的政耵需
求是考麓粼瓣,瓣襞最燕在进簟亍赘绣纯魏革静辫家。健在率文转势辑审,将忽臻这弹麓爨。
28
设施投资的嘲报率不黼,并且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单个企业是难以承担,
而逡时由围象公j}财城支出j】!Ij不会“与民争利”,≈:会产生“挤出效应”,相反可以
弥{}民闯投瓷盼不足。鏊确设藏建凌还可域俸骚方囱往,越是经济藩焉鑫孽圭盘医,失
业率越高,蕻础设施建设越是落后,并且繇集资魏的能力也越是欠缺,冈此.国家
的然硝堤麓建琵直凌攘癌予这赡地区。大趣模麓蕊磁设整建墁,可能会带泰豳塞戆
财政赤字,遮可以采取发行&期国债或建设债券的方式来棼集,(膨民庞大的储蓄
存款提供了支持),静态地看,也许债务总额巨大,但动态地看,经济增K之后的
国家财竣收入增船是可班弥补鹣。
在衰退时期,短期利润率普遍偏低,公共品部门l越有的较低的短期利润率不再
戒为劣势,闲置豹资源淤走于不弱部门,戗乎是髭差异的,翔果政瓣能够适鸯组织
引挣,将资源动员到公共品部门(繁荣时市场力量难以做到此点),增大公共品投
资,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磁,更重要的是由此提高了缀济增长的长期潜力,为
来寒更好翡熊决失鼗稻造灌力鼯。擐据耪经济增长理论,妖赣辔长靛关键霞豢楚久
力资本增长、企业R&D开展和交易费用降低。因此衰退期的公共品投资不必限于
基础浸藏投炎,还可以胡子教育条譬}、科辑条件戆鼓善等。在强谡壤退期公共晶投
资的同时。仍不应忽视非公有经济部门戏企业、个人介入,比如通过BOT、项目
融资、ABI等新的融资方式.完全可以介入进来。
6、其它方孬拳
随着转轨过程的邂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
簿蛰越来愁羹要的终耀,遛是存在较多的毒8瘦蛙畿,双裁了宅整3雏靛疑,尽餐致赡
强调要发挥它们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公谢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稃,大
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并稃,都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行
监、每一{}经济粪垄繇骞要求优惠条件静合理理蠢。致麝藏该秧的爨为它翻捌遗公
平的、普遍的、一致的条件,让它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的竞争。巍然.出于~定
对期蠹致痰掰蘑对的艨力裂经辚发震魏篱簧,政黪应该挟持中小垒救躬发疑(毕竟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力是不~致的),但绝对不应存在经济类型的歧视。
随着我嘲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烈转变,续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的贸献份
额越来越太,疑孬带韵藏登维鞠、资本戆技术捣成、管理方式等发嫩稽应圭蠹变纯;
劳渤生产率得到较高的增长,使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劳动就业的主辱方向
扶第一产业、第二产敛转南第三产韭,缆第三产效成为簿块就韭翅慰魑主导产蛙。
怛藏,在短期肉能否转移还需褥一定韵条件,首先.必须怒第一产媲和第二产业的
发展能够保证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第三产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第三产业,述包括
。蒲搏健:《换个脑筋看袭邋:投资公菇品的另一种意义》,《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第52期
皖龛颦出失韭治理酸攘憨蔗麓蝠之蠹葶鼋艇懿,也是季g令人藐力幂璎蕤的。
29
新兴的第二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方面,新兴的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
质要求相当;苛,与传统的第三产业有很大差别。传统的第三产业进入擘生低,往往
存在过度竞争,下岗率最高。
劳动力市场要求保证信息渠逆的畅通,但是信息的收集需要时间和金钱,信息
是有成本的。如果信息成本过高,劳动力没有能力支付,那么劳动力就很难流动。
如果信息是火真的,就会误导劳动力的流动,而劳动力的流动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因此,对于已经处于困境的下岗职工来说,降低信息成本和保证信息的真实度很重
要。信息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正效应的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由政
府来提供,政府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介随时向r岗职
工无偿提供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可能收集到所有的招工、求职信息,信
息作为一种商品也可以由其它经济实体来提供,但政府必须防止“道德风险”的存
在,必须对提供信息的经济实体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保证信息的真实度。
再就业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丁程,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
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再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因此,我们必须将长期战略
性的决策与短期治理措施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
参考文献
酋阳:《中圉农业劳动力转移:基r体制娈迁的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始1版
袭忐刚:《失业择济学》, 上海三联书店、J.海人民¨{版丰十, 1997年第1版
盛洪:《中田的过渡弊济学》, J一海三联书店、卜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樊纲:《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j联书店、上海人民j{{版社.1 994年新I版
《市场机制与}宅饼效率》.上向二联1{店、上海^民}J{版}十,1994年新l版
《樊纲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l版
《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海远东“I版社,1996年第1版
江小娟:《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仕1996年第l敞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聪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充分信息与周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j: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J一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戴网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的就:Ik-与收入》,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版
刘固光、沈立人:《中田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上海远东f{j版社,1996年第1版
陈吉元、韩俊:《人u大国的农业增长》,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易宪容:《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经济利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卢良崇、高良谋:《当代西方劳动绎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厉以宁、是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j版社
冯金华:《新凯思斯主义经济学》.u C汉大学}{}版社.1997年第1版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伊兰伯格、史密斯:《±见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
杨克明、董冲:《双轨就业体系的制度分析》,《新华文摘》,1998年第9期
和春雷:《体制型失业与再就业:基奉的政策选择》,《经济管理》.1 998年第2期
陈淮:《1998:就业形势的回顾与腱扭》,《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 998年第4期
黎宇宁、蕈冲:《关于冉就业政策制定的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
王德中等:《下岗与再就业探索》《群言》1997年第9期
纪军:《就业问题与中国改革大局》《新华史摘》1998年第9期
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二十世纪人力资率学说:教育经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年嚣1版
陈锟娥:《外国两就业政策及其启示》,《理论月刊》,1998年第8期
吴字晖:《“下岗”问题的微观分析与制度解决方案》,《经济科学》,1999年第1I期
罗润东:《中国经济转轨时llq国有企业劳动力流动模型》.《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3
后记
三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其中的艰辛、双乐、失意、得意、彷徨、执著参杂
交织。虽终的成果——这本二十来页的小册f凝聚着我的父母、我的老师和我所有
的朋友、同学的关一L、和帮助,体贴和支持,勉励和鞭策,我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
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遗憾的是,我却一直没有圊报的能力。
论文的选题直接受益于我的导师、经济学院院艮营阳教授的一次讲座,写作中
的构思和资料来源也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论文的初稿更是布满了他修改之后的
圈罔点点,没有他的悉心关怀.我是不可能完成这篇论文的。三年的学习生活,承
蒙曹阳教授的教诲,获益甚多,既有学术上的启迪.更多的是人生的指引,我相信
这种影u向会使我终身受益,我相信这份恩情会令我永志难忘;同时,我还要感谢师母
汤老师给予的笑怀。
我还要感访}经济学院副院K张绍焱敦授、陈银娥教授、刘小怡教授、江松先教
授、李振方教授。他们在课堂上、讲座上的精彩演绎,丰富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
的视野,没有他们的教导,我是不可能完成学业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的论文
中的一部分(已公开发表)是在陈银娥教授的影响下完成的。
此外,我能够顺利地完成学,IL}N论文和我的师兄弟张义鸿、刘明显、J际刚、
汤丹、钟贤华、董冲、陈璞的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感谢董冲、陈璞提供的
大量技术支持。有这样的一些同窗好友,是我一生的幸运。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教科院研究生易尔平,他壕慨地将新买的计算机提供给
我一个多月,使戏能够顺利地完成这篇论文。
九九九年五月于桂子J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