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122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姓名:王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李树生
20100301
I
摘要
随着2006 年底我国金融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及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
推进和深入,我国银行业也加速了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战略步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
为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开拓者,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国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
迎头赶上,跨国并购动作越来越大,如2008 年3 月民生银行入股美国联合银行、2008
年11 月招商银行全资收购香港永隆银行等。
实践证明,并购在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的同时,其蕴含的风
险也相当大。从中投海外巨亏到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的惨败;从1997 年东南亚金
融危机到1998 年俄罗斯、巴西货币风波;再到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
融风暴,种种迹象表明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波动愈加剧烈,风险可能一触即发。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跨国并购的增加和深入,跨国并购的风险问题将会逐渐凸显
出来。在此背景下,如何审时度势,积极稳妥的制定跨国并购战略,科学合理的防控
跨国并购风险是我国银行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实现国际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同
时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目前,从银行业角度出发,系统而完整的识别和评价我国银行业在跨国并购过程
中存在的风险,并指导并购银行防范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难以解释日
益增长、愈趋复杂的跨国并购行为。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
价值。本文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了论述:
第一章介绍了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详述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风险
研究的现状,归纳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界定了跨国并购风险相关的基本概念,在分析历年来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
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银行跨国并购的特点和动机。
第三章从系统性的国家风险和非系统性的运作风险两方面对跨国并购风险进行
了识别。国家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跨国并购的筹备阶段、实
施阶段和整合阶段风险表现的不同特点和内容对运作风险进行了论述。接着介绍了评
价并购风险的常见方法和模型。
第四章从并购背景、并购动机以及并购风险等方面对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和招
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这两个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最后针对银行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对
策和建议,如重视国家风险的防控、强调整合过程中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关键字:跨国并购 并购风险 风险识别 案例分析
II
Abstract
With the end of 2006, China's finance industry fully opened, as well as the promoting
and deepening of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out" strategy,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has
also accelerated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The four majo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s pioneers in the practice of cross-border M & A,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Other
domestic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are catching up in recent years, their M & A
movement is growing fast. Such as China Minsheng Bank staked in United Commercial
Bank in March 2008, a wholly owned acquisition of Hong Kong Wing Lung Bank by
China Merchants Bank in November 2008.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an achiev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while the level of its inherent risks is
considerable.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ector is
becoming even more unstable, the risk may be imminent.
It can be predicted, as China's banking sector to increase the movement of cross-border
merger, cross-border M & A risk issues will be gradually brought into light. In this context,
it’s major problems that actively and steadily making cross-border M & A strategy an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risk of cross-border M & A.
At present, from the banking point of view,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that systematic study
how to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risk in the process of cross-border M & A, and guide the
banks to prevent the risk of cross-border M & A. Therefore, the research project has strong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valu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detailed discuss
the study status of the risk of cross-border M & A abou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ummarizes the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II defines some basic concept about cross-border M & A and risk,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 of China's banking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the basis of cross-border M & A practice over the years.
Chapter III identifies the risk of cross-border M & A in terms of systemic and
non-systematic aspects. Country risks include political risk, economic risk and legal risk.
From the acquisition of the preparatory phase, implementation phase and integration phase
discuss the operational risks. Then introduced the common M & A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nd models.
III
Chapter IV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wo cases in terms of M & A background, M
& A motives and M & A risks.
The last chapter integrate various risks and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during the
cross-border banking M & A, recommend some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emphasi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untry risk, emphasizing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Keywords: Cross-border M & A M & A Risk Identification of Risk
Case Study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论文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
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 页,共 46 页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随着2006 年底我国金融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及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
推进和深入,我国银行业也加快了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战略步伐。由于进入国外金融市
场,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而与设立分支机构
相比,并购更容易让中资银行进入到壁垒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因此以
跨国并购必然成为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下的不二选择。
受2007 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其
金融资产要么巨幅贬值,要么以较低的价格被收购,如花旗银行从每股50 多美元最
低跌到97 美分;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低价收购;贝尔斯登收购摩根斯坦利;雷曼兄
弟彻底宣告破产,日本野村证券以2.25 亿美元低价收购雷曼兄弟在日本、中国、印
度和澳大利亚等地的投资银行业务。而这正好与我国银行业形成强烈的反差,我国国
有商业银行刚刚成功改制上市,资金充裕,经营稳定,公司治理逐步完善。但和国外
领先银行相比,在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国银行可以通过
跨国并购,参股或购买发达国家的优秀银行,分享他们的技术、品牌和市场带来的收
益,也可以从中学到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的东西,增强我国银行国际化经营水平和提
高国际竞争力。
种种迹象表明,中资银行正在兴起一轮前所未有的跨国并购浪潮。2006 年8 月,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97.1 亿港元(约12.5 亿美元)收购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
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此笔交易的规模当时创下了中
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记录。2007 年10 月,工商银行斥资约366.7 亿南非兰特(折合
54.6 亿美元)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并与对方结成战略合作
伙伴关系。2008 年11 月,招商银行击败了工商银行、澳新银行等实力对手,以363
亿港元收购香港老牌银行-永隆银行100%的股份,使其成为招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子公
司。民生银行于2008 年3 月和12 月,分两阶段出资8.87 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联合
银行9.9%股份,该行是美国以经营华侨社区生意为主的三大银行之一。
然而实践证明,并购在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的同时,其风险
也相当大。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只有20%左右的
并购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80%左右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咨询师
Jonathan Wetzel 称:“据统计显示,70%的并购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企业也不例外。”
从1993 年英国西敏寺银行海外巨额亏空到1995 年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勒令清
盘;从中投公司海外巨亏到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的惨重教训;从1997 年东南亚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 页,共 46 页
融危机到1998 年俄罗斯、巴西货币风波,再到2007 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
全球金融风暴,种种迹象表明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在加大,风险可能一触即
发。再加上银行跨国并购具有比国内银行并购更多的进入障碍,从而使得银行跨国并
购的风险更为复杂。
而与此同时,当前国内银行普遍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进行跨国并购的经验也
非常匮乏以及跨国并购风险防范意识也不强烈。可以预见,随着跨国并购的增加和深
入,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风险问题将会逐渐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如何审时度势,
科学地、积极稳妥地实施推进海外并购,合理控制和防范跨国并购风险是我国银行在
开展跨国并购以实现国际化经营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时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从并购银行角度出发,完整而系统的分析我国银行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存
在的风险以及指导并购银行如何识别和防范并购风险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难以满足
日益增长、日趋复杂的银行跨国并购需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
来源的基础上,对并购风险的进行了详细识别和科学评估,并结合中国平安入股富通
集团和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这两个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风险防范的相
关对策建议。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力图避免叙事化,抓住跨国并购实践中风险的识
别和防范来展开,以求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和对我国银行跨国并购具有建设性的意
见。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Paul Kupiec(1987)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并购中的系统性风险,得出使
用市场模型和案例研究方法不能够准确评估被并购方出现的异常回报现象。Amihud,
Yakov(2002)对银行的跨国并购的风险和收益进行了评估,认为跨国并购时银行的风
险情况保持稳定,同时异常回报显著为负。Jeffery J Reuer (2004)从或有支出
(contingent charge)的角度分析了如何防范跨国并购中的风险。Jeffery S
Perry(2004)提出通过改进尽职调查来降低跨国并购中的风险,并强调关注以下几点:
关注价格合同的绩效、仔细评估并购的成本和收益、注意并购协议的细节以及在签署
合同之前制定完善的整合计划。Moore,Keith M.(2006)讨论了并购中的风险套利行
为,并通过对套利行为进行调查,揭示了跨国并购中风险套利的过程以及套利者交易
的具体过程。Louise Esola(2006)认为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合并
后,降低了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恐怖主义风险,得出应该把并购风险集中化。McColl
Stewart(2007)评论了SMC 并购活动中的风险。SMC 是一个通过跨国并购进行大肆扩
张的设计公司,2007 年第一季度它的的盈利水平因为并购而下降,因此得出应当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 页,共 46 页
视并购活动中的风险。Sam Wilkin(2005)在他的文集序言中指出有的国家风险来自
于微观层面,这种风险只影响单一投资行为或公司。宏观层面的国家风险源自宏观政
治和宏观经济事件,如战争、革命、经济危机等,这种风险波及几乎所有行业和机构。
1.2.2 国内研究现状
金晓斌于1999 年在《银行并购论》中,将银行并购风险分为环境风险、操作风
险、实现风险三类,总称为微观风险。同时指出在并购过程中,政府和整个经济体系
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他将政府和社会经济体系所承担的风险称为宏观风险。庄乾志
(1999)在银行跨国并购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将并购活动分为准备与设计阶段、谈
判与实施阶段和整合阶段,重点探讨了银行跨国并购三个阶段所存在的风险,分析了
银行跨国并购合理的一面。徐振东(2000)从决策者战略失误、金融市场变化、整合
不力等方面分析跨国并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王新新(2005)
通过分析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提出了两种评价国家风险的方法,并以CAPM 模型推
导了不同国家的国家风险,为企业控制并购中的国家风险提供了参考。孟凡臣,李颖
(2009) 在按并购不同阶段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一套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了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的风险综合评
价模型,并将此模型应用于案例进行了说明。王向荣(2009)将银行业跨国并购的风
险分为国家风险(系统内风险)和操作风险(系统外风险)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对风险发生的机制以及如何防范和控制跨国并购的风险进行了论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本论文在分析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动机和现状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跨国并购筹
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整合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别,并总结介绍了一系列国内外风险
评估模型和理论。然后对平安集团入股富通集团和招商银行全资收购永隆银行两个案
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就我国银行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如何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
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图1.1 是本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4 页,共 46 页
前期的资料收集
国内外研究现状
银行跨国并购风险
研究的理论基础
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和评价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现状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典型案例分析 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对策
图1.1 本论文写作思路和结构图
1.3.2 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1)本文较多的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本文利用大量数据,图表对本
书的一些主要观点给予了形象和详尽的分析,如本文详细罗列介绍了我国银行业历年
来发生的跨国并购事件,归纳了国别风险的各风险因子以及总结出国有银行海外资产
和利润贡献情况等等。
(2)运用案例分析法来分析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
为了避免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本文第四章对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和招商银行收
购香港永隆银行这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使文章避免了叙事化,更具生动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5 页,共 46 页
2 相关概念界定与我国跨国并购实践情况
2.1 银行跨国并购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2.1.1 银行并购
银行并购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并购银行为获取被并购银行的经营控制
权,有偿购买被并购银行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的一体化①。从其内涵
来看,银行并购不仅仅是两家或多家银行的简单合并,而是基于提高银行对外部适应
能力的需要而对银行组织进行的战略性变革。这种变革涉及到银行的产权制度、管理
体制、组织机构等多个方面和层次,其目的是建设一个更加有效的组织体系,为将来
的业务创新提供一个更加适合的载体,从而为有效实现银行的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组
织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并购是商业银行为进一步赢得市场、先进管理技术和
品牌而对自身组织机构进行的一种战略性调整。
2.1.2 银行跨国并购
银行跨国并购是指一国的银行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购买国外银行或其他
金融机构一定比例甚至全部的资产或股票,从而对其经营管理实施部分或全部控制的
经济行为。或者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银行以控制他国银行为目的,通过跨国产
权交易获得他国银行的产权的经济行为。银行跨国并购的渠道包括并购银行直接向国
外被并购银行投资,也包括通过在国外的子公司或分行进行并购活动。
2.1.3 银行跨国并购的特征
银行跨国并购因为其超越国界的特性,而使其具备国内银行并购所没有的若干特
征:
(1)基于银行跨国并购的跨国性,其发生的原因具有更多的国际因素。这些国
际因素包括: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世界经济和投资的自由化进程、世界经济金
融一体化进程、区域集团化趋势以及跨国投资的国际协调等。因此,对于银行跨国并
购的分析和研究必须放在世界经济、金融运行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的背景下进行。
(2)银行跨国并购对世界金融市场份额和市场力量集中程度的影响的方式和范
围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特点。国内银行并购直接改变国内市场份额和市场力量集中程
度,而银行跨国并购则会扩大并购银行的全球市场份额和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改变
世界金融市场份额和市场力量集中程度,对其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则是潜在的。
①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l):25-2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6 页,共 46 页
(3)银行跨国并购的主体主要是跨国银行。跨国银行通常指的是在五个或五个
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进行广泛的国际金融活动的金融组织。
(4)和国内银行并购相比,银行跨国并购一般要面对更多的进入障碍,从而使
得银行跨国并购的实施更为复杂。这些障碍包括:并购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经济利益
冲突及竞争格局、银行产权及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外资限制政策、法律制度以及历
史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等。
2.1.4 风险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风险即不确定性,是收益的概率分布情况。②它关系到人们未来的福
利状况,是指一个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在信息不完全或者环境条件
变化不能确定的条件下采取行动,该行动的结果可能有三种:成本等小于收益、成本
等于收益和成本大于收益。这种在行动之前无法确定行动的结果的现象称之为风险。
当然,目前人们通常将损失增加而非收益增加的可能性看作风险。
2.1.5 并购风险的性质
并购风险是不确定的,它贯穿于并购的全过程,但是我们又无法确定它会发生在
哪个环节和何时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并购风险的性质,通常并购风险有以下一
些性质:
(1)长期性。银行并购过程中各种风险因子具有积累爆发性。风险因子从产生、
慢慢积累到最后外在地爆发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国并购一般要整合具有不同文化
背景、不同管理方式的两个实体,整合过程一般很长,有些风险在并购后数年才显露
出来。
(2)连带性。在金融企业并购活动中,风险的爆发和影响常常具有连带性,也
就是说在并购运作过程中某一环节发生的风险会相应地影响后续环节风险的发生。这
是因为并购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阶段的风险状况都会相应影响到下一阶段的
风险发生概率,因而具有连锁反应的特征。
(3)隐蔽性。风险因子自身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有些风险因素很难被察
觉。在法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并购银行的法律纠纷、
未决诉讼和或有负债等问题都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风险因子。
(4)多源性。多源性是指银行并购风险有多个来源。按照来源渠道不同划分,包
括以下方面:来自并购方的风险,如为筹措并购资金而出现资金链断裂;来自目标方
的风险,如目标方隐瞒或误报并购关键信息;来自并购环境的风险,如金融危机风险、
汇率风险和东道国政策风险等。另外,还有一些由综合因素引起的风险,如反并购风
② Savage, Leonard. 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 New York: Wiley,195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7 页,共 46 页
险既可能来源于并购方股东,又可能来源于被并购方股东。
2.2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实践情况
2.2.1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概况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历史进程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 年代
到2006 年底之前,即我国金融业务全面对外开放之前,属于前期尝试性阶段。这段
时期内我国银行跨国并购的主体是大型国有银行,并购范围也仅仅局限在港澳和东南
亚地区。中国银行是我国最先试水跨国并购的中资银行。早在1984 年,中国银行就
入股澳门大丰银行50%的股份。1994 年1 月,中国建设银行收购香港工商银行40%的
股权。1998 年2 月24 日,中国工商银行以1200 万美元成功地收购了英国西敏银行
所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60%的股权,并与香港东亚银行联合组成工商东亚金融
控股公司,完成了工商银行首次海外并购。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为2006 年底到现在,属于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从前期的小规模,局部性的海外并购过渡到大规模,并购范围也逐渐突破港
澳和东南亚地区,开始在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范围内收购。2006 年8 月24 日,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签署协议,以97.1 亿港元(约
12.5 亿美元)收购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
的股权。此前,中国银行业还从未有过如此大宗的跨国并购,此次收购被视为建行将
全面推进海外业务的积极信号。2006 年12 月30 日,中国工商银行以900 亿印尼盾(约
9000 万人民币)收购印尼Halim 银行90%的股份。2007 年10 月,中国工商银行更是
以366.7 亿南非兰特(约合54.6 亿美元)收购标准银行20%股份,成为该行第一大股
东,同时也创造了我国银行业海外收购单笔金额之最。2008 年11 月,招商银行击败
了工商银行、澳新银行等实力对手,以363 亿港元收购香港老牌银行——永隆银行
100%的股份,使其成为招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子公司。民生银行于2008 年3 月和12
月,分两阶段共出资8.87 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联合银行9.9%股份,该行是美国以经
营华侨社区生意为主的三大银行之一。历年来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详情请见表2.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8 页,共 46 页
表2.1 我国银行业历年海外并购明细表③
并购
时 间
并购方 被并购方 并购内容
1984.9 中国银行 澳门大丰银行 参股50%成为控股银行
1994.1 中国建设银行 香港工商银行 收购对方40%的股权
1998.9 中国工商银行
西敏证券亚洲公

以1200 万美元收购了英国西敏银行所属的西敏证
券亚洲有限公司60%的股权,并与香港东亚银行联
合组成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完成了工商银行
首次海外并购。
2000.4 中国工商银行 香港友联银行
以现金18.05 亿港元收购其53.24%的股份,并
将其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
2001.10 中银香港
南洋商业银行、集
友银行
收购南洋商业银行100% 的股份以及集友银行
70.49%的股份
2001.11
中国国际信托
投资公司
香港华人银行
通过中国国际信托控股的香港中信嘉华银行斥资
42 亿港元来进行收购
2002.2 中国建设银行 香港建新银行
以1.052 亿港元收购大新银行所持有的香港建新
银行30%的股权
2004.4
中国工商银行
(亚洲)公司
华比富通银行
全资收购富通集团持有的华比富通银行,更名为
华比银行。
2006.8 中国建设银行
美国银行(亚洲)
有限公司
全资控股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并将其更
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有限股份公司。
2006.8 中国建设银行
昆士兰联保保险
公司
通过全资子公司建行亚洲间接收购昆士兰联保
25.5%的股份。
2006.12 中国银行
新加坡飞机租赁
公司
斥资9.65 亿美元现金完成全资收购,更名为中
银航空租赁公司。
2006.12 中国工商银行 印尼哈利姆银行 以2200 万美元成功收购Halim 银行90%的股份
2007.7 国家开发银行 英国巴莱克银行
以22 亿欧元(约合225.7 亿元人民币)收购其3.1%
的股权。
2007.8 中国工商银行 澳门诚兴银行 斥资46.83 亿澳元持有其79.93%的股份。
2007.10 中国工商银行 南非标准银行
斥资366.7 亿南非兰特(折合54.6 亿美元,408
亿元人民币)收购其20%的股权,成为该行最大股
东,这是目前为止国内银行海外并购的最大投资。
③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金融年鉴》、报纸期刊、互联网等整理得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9 页,共 46 页
2007.11 中银香港 东亚银行 购入东亚银行4.94%的股份
2007.11 中国平安 富通集团
中国平安从二级市场直接购得富通集团约4.18%
的股权,成为富通集团单一的第一大股东。
2008.03 中国民生银行
美国联合银行控
股公司
分两次总共出资8.87 亿元人民币收购其9.9%的
股份,并有权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增持股份20%,
增持后将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是第一家在美国
进行银行收购的案例。
2008.11 招商银行 永隆银行 出资363 港元亿收购其全部股份
2009.5 中信银行
中信国际金融控
股有限公司
中信银行以135.63 亿港元的对价收购中信国际金
融控股有限公司(香港)70.32%股权,收购完成
后将与中信国金旗下的嘉华银行进行合并。
2009.6 中国工商银行 加拿大东亚银行
工商银行以8025 万加元的对价收购东亚银行子公
司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该笔交易是工商银
行继2008 年设立纽约分行以来在北美地区的又一
重大突破。
2009.8 建银亚洲
美国信贷(香港)
有限公司
收购AIG 集团在香港成立的有限制持牌银行美国
信贷(香港)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收购金额为
7000 万美元,约合5.43 亿港元。
2009.9 中国工商银行 泰国ACL 银行
工商银行以每股11.5 泰铢的价格从盘谷银行手中
收购ACL 银行19.26%的股份。同时,工商银行以
同样价格向ACL 银行全部股东发起要约收购。
2.2.2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1)并购金额和规模较小,但发展速度加快。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金额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巨额并购规模相比小了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银行跨国并购单笔金额动辄在百亿美元以上,占并购行资产的比
率一般在10%以上,如1998 年4 月6 日,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其规模达到
825 亿美元之巨,成为美国并购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事件。④而我国前期海外并购规
模都相对较小,并购金额一般在十亿美元左右。但近年来并购规模越来越大,并购数
量也逐年增加,仅2007 年的并购就多达5 起,可以说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已经迈
出了一大步。如2007 年10 月25 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约366.7 亿南
非兰特(约54.6 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有限公司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
④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l):7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0 页,共 46 页
大股东。2008 年10 月,招商银行斥资363 亿人民币全资收购香港永隆银行,使其成
为招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子公司。
(2)并购业务单一和并购地域较窄,但前景看好。
从并购对象的业务来看,我国银行的跨国并购基本停留在横向并购上。单一的并
购形式不能有效发挥银行并购的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从上个世纪90 年
代开始,西方各国开始采用以德国“全能银行”为代表的方式进行并购,实行金融业
务的多元化和交叉化。而我国则由于长期以来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规定,使
得我国的银行并购主要局限于横向并购。但这种政策也正在慢慢发生改变。继2006
年迎来政策解禁,进行保险参与银行试点后,2009 年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范围扩大
到商业银行参股中小保险公司。比如2006 年的平安保险收购深圳商业银行组建成立
平安银行,2009 年1 月28 日首家“银行系保险”——交银康联人寿鸣锣开张,在同
一周,中国银行也获批以其全资子公司中银保险参股恒安人寿,2009 年12 月29 日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已经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根据
该协议,建设银行将收购ING 拥有的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0%的股权,有望
成为获批保险牌照的第3 家银行。⑤当然,目前参与综合经营试点的金融机构,多为
大型国有银行或大型保险集团,综合经营的政策方面也是坚持“审慎态度”和“稳步
试点”的原则。相信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的成熟,监管水平的提高,综合经营方面的政
策将会越来越灵活和开放,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业务和对象也将更加丰富。
从并购的地域范围来看,我国前期的银行跨国并购对象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和东
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不过从2006 年过渡期结束后开始试探性的向美洲、欧洲和
非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海外并购。
(3)并购支付手段的趋向多元化
我国银行跨国并购前期一般直接用现金支付,后期出现了“股权+现金”的支付
方式。其标志性的收购事件是2003 年12 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斥资
21.57 亿港元对华比富通银行的收购。在这次收购中,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
用9%的股权支付其中7.4 亿港元,其余部分用现金支付。本次收购也是我国银行业
首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通过股票配售方式筹集资金来收购欧资银行。相信随着我国经
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人民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我国的资本
市场将最终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人民币也将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交易和结算货币,那
么可以预见我国的跨国并购的支付方法和手段将会越来越丰富和灵活。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从并购规模,并购区域,并购业务以及并
购时的支付手段来看,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银行的大规模、全
球化、多业务的海外并购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⑤ 证券日报,2009 年12 月31 日,第A01 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1 页,共 46 页
2.2.3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动机
(1)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大环境
全球经济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进一步高速融
合。同时促使金融活动和需求进一步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
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等方面。我国银行业实施海外并购,逐步
迈向国际化经营,是面向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战略性调
整,是提高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
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 年4 月8 日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
东莞4 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境外地域范围则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
家。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试点无疑将大大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
进了一步。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更多的贸易业务要以人民币计算,人民币更多的参
与国际结算,将给国内银行的国际业务带来新的市场需求,有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
整体竞争实力,加快国内金融业国际化的步伐。
(3)实现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大市场份额
一方面,根据马柯维茨的分散投资理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投资和经营可以规避
非系统性的风险,而通过跨国并购可使银行经营实现地域的多元化,获取价值被低估
或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银行,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对风险的掌控能力,并随不同
国家和地区经济周期的起伏,分散国别风险、地区风险,并享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经
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内的分支机构已经比较充足,有必要到国外
进一步扩展市场,提高竞争力。目前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比较低(见表2.2),亟
需海外并购来突破市场份额瓶颈。
表2.2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包括港澳地区)资产及利润状况⑥
资产状况(亿元人民币) 利润状况(亿元人民币)
银行名称
总资产 海外资产 占比 总利润 海外利润 占比
工商银行 86843 2520 2.90% 1151 30 2.61%
农业银行 60501 416 0.69% 119 4 3.36%
中国银行 59956 13955 23.28% 900 303 33.67%
建设银行 65982 1039 1.57% 1008 25 2.48%
交通银行 21036 1312 6.24% 310 17 5.48%
(4)“走出去”政策鼓励和客户追随策略
⑥ 数据来源:根据各银行2008 年年报整理。农行利润数据为税后净利润,其余为税前利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2 页,共 46 页
其一, 2006 年,中国银监会明确发出“鼓励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政策导向,对
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给予政策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明了对中资银
行海外并购行为的政策支持的态度:“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
包括探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
其二,“跟随客户”也是国内银行走出国门的一个直接动因。现在中国企业已经
从过去的全球采购、全球销售逐步走向了全球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形成中国的跨
国企业,跟随这些客户走出去实际上也就是将境内的整体优势向海外延伸,发挥经营
合力,为大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一揽子的全球性金融服务。中国工商银行2006
年底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的动机正是如此。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工商
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跟随客户走出去。在印尼收购哈利姆银行以及后期
的成功整合,得益于中国经济和企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跟随战略的成功。”
(5)国内外经济形势为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国内主要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战略投资者的引进,
以及增资扩股上市,目前我国银行资本实力雄厚、资金充沛,能为跨国并购提供强有
力的资金支持。
从国外的形势来看,美国等西方各国的金融机构仍然没有摆脱此次全球性金融危
机的影响,复苏缓慢。目前国外很多金融机构的市值处于较低水平,经营仍处于了困
境之中,亟需外部资金的支持。
鉴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我国银行业可以乘此机会科学审慎的实施跨国并购,
收购国外优质廉价金融资产,加速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3 页,共 46 页
3 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3.1 国家风险
按照导致不确定性发生的因素的归属类别来划分,一般将由于全局性所引起的风
险,叫做系统性风险。其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又叫国家风险。这
些风险起因于银行的外部环境,对并购银行主体而言是不可控的风险。
3.1.1 政治风险
所谓政治风险指东道国任何社会团体、政治组织及政府机构的行为对外国企业的
经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通常包括国家政权的更迭或者某一执政党的
变更、国际制裁、政府干预或政策变化给企业造成的风险。政治风险在许多国家都存
在,以前在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比较常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
展,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政客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导致我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时频
频受阻。比如2005 年,中海油斥资185 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尤尼科,在报
价远超出竞争对手雪佛龙的情况下,因美国国会的阻挠而失败。2004 年联想收购美
国IBM 公司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后,美国国会议员理查德·达马托(Richard D Amato)
向国会提议审核联想计算机的信息安全,这使联想的海外业务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近发生的还有2009 年6 月中铝和力拓的“意外分手”事件等。
3.1.2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指东道国的经济情况因为某些冲击和突发性的危机而出现资产急速贬
值,汇率大幅波动甚至出现经济危机而导致并购银行损失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金融危机风险。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
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
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如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 年至今的美国次贷危机所
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当一国出现金融危机时,银行经营陷入流动性急剧萎缩的困境、
股价随之大跌,出现大量破产倒闭的情况,一般来说会给并购方带来巨额损失。我国
就有企业遭遇到这种情况。2007 年11 月,中国平安大张旗鼓入股富通集团。但截至
2008 年11 月,短短1 年的时间,由于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
已超过96%,中国平安最初的238.38 亿元投资额仅剩9 亿元左右,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2)汇率风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4 页,共 46 页
汇率风险指因汇率变化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汇率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随着我
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风险已成为企业“走出去”时刻关注的问题。在汇率风险方
面,我国企业有着深刻的教训。例如,1990-1993 年期间,在俄罗斯和东欧经营的企业,
起初经济效益很好,企业在当地银行持有大量卢布存款。但随着卢布贬值,从1 美元兑
换1 卢布跌到1 美元兑换1000 多卢布,本来获利的企业变成了严重亏损,有的甚至血
本无归。又如,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在泰国、韩国投资的企业也因汇率
变化损失严重。
3.1.3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操作不当或者不熟悉东道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违反东道国的有关
法律规定而招致诉讼或遭受失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不健全,即并购东道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有关外商并购投资活动的法律
法规,这就使得投资者的并购活动完全没有法律保障,一旦出现法律问题或纠纷,东
道国可能会基于自身利益,随意处置外国投资或做出不公的处理,从而使中方并购投
资者遭受损失。
(2)执法不严,对外资实行歧视性待遇。
(3)法律冲突,表现在东道国的法律与国际法或国际经济惯例的冲突,东道国与
投资者母国的法律冲突,两国间投资活动违背了第三国法律等,这些都会增大并购企
业的风险。
表3.1 国家风险各风险因子明细表
风险范畴 涵盖的子范畴
政权 政府的成立是否符合宪法
的合法性 政府的权威性
政权
的代表性
政权能否代表各阶层利益,人民代表选举是否坚持 公
平、公开、公正原则
政府领导人的声誉
军队和政府的关系
民族、宗教问题计划的可能性
外部战争的可能性
政权
的稳定性
内乱(示威游行、罢工、骚乱)的可能性
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如何,制度上能否保证顺利交接
民主发育程度
政治风险
政治
体制的成
熟度 政府公务员的廉洁程度
宏观 经济增长水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5 页,共 46 页
通货膨胀状况
失业水平
经济基础
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储备占外债总额的比率
当年还本付息额与国际储备的比率
短期外债与国际储备的比率
货币是否可自由兑换
金融
风险状况
有无违约债务或重新安排债务的记录
国家的开放程度
产业序列的完整性
经济
的多样性
和弹性 外贸依存度大小
政策
的连续性
经济调控政策是否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
市场体系是否完全建立
税收体系的透明度及有效性
税负水平的公平度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及市场的扭曲程度
经济风险
经济
体制的成
熟性
地下经济的规模及对正常经济活动的冲击程度
立法的完善程度
立法的连贯性
法律
的完备性
法律间的协调程度
执法的独立性,是否受到行政或其他的力量干预
执法的透明度
执法人员的素质
法律风险
执法
的严肃性
公民对法律裁定的认可程度及申诉途径
3.2 运作风险
由非全局性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风险称为非系统性风险,又叫运作风险。通常
来讲,并购过程分为筹备阶段、实施阶段、整合阶段三个基本阶段,各个阶段出现的
风险各有所侧重和不同,我们将这些非系统性风险概括为运作风险,其贯穿于整个银
行并购的全过程,这些风险可以通过改善银行机构的微观内环境来控制。
3.2.1 并购前筹备阶段
筹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自身战略,然后根据既定战略分析目标市场、初步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6 页,共 46 页
找和选择并购目标,并进行估价评估工作。该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和估价风
险等。
3.2.1.1 战略风险
并购战略在银行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为背景
的银行业,其全球并购活动将更加频繁,竞争也会越趋激烈,因此每个着眼于全球发
展的银行都必须制定自己的并购战略。史蒂芬﹒哈伯认为,打算并购一家企业时,至
少应该建立起一个“理想的设想”。银行并购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经营抉择,缺乏战
略准备或战略决策失误是造成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有意参与并购活动的银行都应该
综合考虑自身和对手的情况以及东道国政策和金融市场诸因素的变化,依据相关法律
和规则,科学制定并购战略,以避免并购战略风险。
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战略时,其中并购目标的选择与锁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
作,也是并购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应配合并购银行的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来
挑选并购目标,同时考察目标对象的资金规模、经营管理、竞争实力、文化背景、综
合环境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考察,搜寻到少数几个目标银行来进行筛选,对它们进
行全面的价值评估,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分析、财务状况分析、经营能力分析以及管理
决策层分析,进而确定欲并购的目标银行。
3.2.1.2 估价风险
要对并购目标进行准确的财务估价,做好相关的融资准备和成本收益的权衡,是
整个并购过程的基础环节。一般来说,银行跨国并购的定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
证研究表明,目标银行的规模大小、财务状况好坏、经营盈利能力高低、公司治理水
平完善程度,以及并购交易能否取得目标银行的控制权,甚至东道国的监管环境等,
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目标银行的估价⑦。
3.2.2 并购实施阶段
在银行并购中,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筹备阶段确定的目标银行制定相应的
收购要约和策略,与目标银行进行谈判、确定融资支付方式,最后在财务上完成并购
交易。这个阶段主要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财务风险、中介机构有关的风险和反收购
风险等。
3.2.2.1 信息不对称风险
⑦ 最终的并购定价最直接的取决于并购双方的谈判能力.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评估价值一般仅作为谈判时的
参考基准,有时评估价格与最后的成价格相差甚远,主要因为并购方的动机是多元的,如为获取对方关键的技术、
市场和客户资源,为取得稀缺性资源,如上市公司地位(所谓壳资源)等。这些因素往往难以进行准确的估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7 页,共 46 页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
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
比较不利的地位。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一般包括:股权信息风险、资产信息风险、
负债信息风险、经营和治理信息风险等。
信息不对称风险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信息收集,传输交流等客
观条件的约束,完全信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几无可能。另一方面,被并购银行可能为
了提高被收购价格而故意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投资项目、财务信息或其它一些对公
司并购不利的信息。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并购银行就有可能对被并购银行的财务状况好坏、经营
盈利能力高低、公司治理水平完善程度等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决
策,导致并购成本加大甚至并购失败。如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时,对方就隐瞒了其
所持有57 亿欧元美国次级债券的事实以及对其财务造成的潜在影响。民生银行收购
美国联合银行时,对方也隐瞒了持有大量“有毒”资产⑧的事实。
3.2.2.2 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跨国并购需要大量的现金或资本支出。按并购的出资方式,银行并购
可以划分为现金购买型、股票互换型和零成本收购型和混合收购型。
(1)现金购买型:并购银行的并购现金可能来源自有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
出售资产或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等。现金购买型并购交易简单迅速,尤其是进行敌意
收购时可令对方猝不及防。当然前提条件是并购银行需有强大的现金流做支撑。跨国
并购发生的早期,由于并购规模较小,并购频率也不高,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比较流
行。在1997 年以前,采用现金交易方式的跨国并购项目数和金额均在90%以上。但
随着并购规模的空前膨胀,交易的绝对规模使得现金支付越来越难。1997 年以后,
现金交易占跨国并购总金额的比重不断下降,1997 年为89.4%,1998 年将为73.5%,
1999 年则为63.7%⑨。
(2)股票并购型:这是指并购方通过增加发行本公司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交
换目标公司的股票或以净资产、商誉等折算入股以获取对方全部或部分资产的并购方
式。换股并购可以使多家银行相互持股结合成利益共同体,而且在并购中不涉及大量
现金,避免了税负支出等好处。因此在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越
来越倾向于采用换股的方式进行并购。
(3)零成本收购型:又称债权债务承担,即在资产和负债等价时,并购方以承担
对方银行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的并购方式。
(4)混合收购型:混合并购方式是指利用多种支付工具的组合,达到并购交易获
⑧联合银行在2008 年年报及2009 年一季度财务报告中隐瞒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贷款坏帐和呆帐损失
⑨ 干春晖.并购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3-11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8 页,共 46 页
取目标公司控制权的支付方式。这些支付工具不仅包括上述的现金和股票,还包括公
司债券、优先股、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形式。
不管是通过哪种出资方式来并购,都隐藏着一定的风险。现金收购需要筹集大量
资金,不管是用自有资金还是发行债券或者股票来筹措,其都会加大并购银行的财务
压力并占用并购银行大量流动资金,降低了并购银行对外部经济环境和经营条件变化
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股票互换导致股权机构分散,强化了系统性风险,另外
我国对IPO、配股、增发等做了严格的规定,发股的申报材料要层层审批,所耗时间
长,不利于抢占并购先机。零成本收购虽然直接付出的流动资金不多,但可能会恶化
并购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另外,银行在实施跨国并购过程中需要多种市场中介机构的参与,比如投资银行、
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等,这将要付出一大笔费用开支,往往
带给银行较为严重的财务压力,特别是对于杠杠并购方式而言。在所有中介里面,投
资银行的费用最高。在跨国并购中,投资银行一直广泛的参与并购业务,从中收取大
量费用⑩。
3.2.2.3 与中介机构有关的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由于银行本身专业程度不够没有足够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来完成
所有的并购工作,或者政策规定必须由第三方中介出具相关报告等原因,从而不得不
寻求外部中介机构的帮助来实现并购行为。
中介机构相关的风险这一般来源于中介机构自身的风险、中介人员职业素质低下
或者职业能力不合格等方面:
(1)中介机构自身的风险。比如中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法制观念淡薄,
为关联方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客户提供中介服务;中介机构规模大小、人员结构、执
业水平等因素与并购项目要求存在差距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风险。
(2)中介人员职业素养水平不高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不遵守公平竞争和保守
秘密的原则;不按规范程序办事,收集核查资料不认真;不去现场踏勘,凭所谓经验
随心所欲提供服务等,这些行为也都可能导致并购成本的加大或并购失败的风险。
(3)中介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执业能力不足而带来的风险。中介服务人员应当
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所执行的中介业务。但
是,实际中中介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相关经验总是有限的,而中介对象及面临的客观环
境在不断变化,这就会使中介结果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即使执业经验丰富的中介师,
⑩ 费用一般按收购价的一个百分比计算,大致有三种计算方式:(1)收购价格越高,百分比越低。这种费用结
构统称为5-4-3-2-1,又叫雷曼公司。即第一个100 万美元的5%,第二个100 万美元的4%,第三个100 万美元的
3%,以此类推。(2)采取固定比例收费,一般为收购价格的2%~3%。(3)如果收购价格比预定的优惠,则在一个
固定的百分比上再加上鼓励酬金。此外若是杠杠收购,收购银行还得给投资银行的贷款支付很高的利息费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19 页,共 46 页
也可能由于中介对象和环境的复杂性出现判断失误。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时,平安
聘请了国际上最优秀的投行、中介机构和法律专家对富通集团所在行业、地区、国家
以及周边国家各方面风险做了论证和评估,然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全球性、系统性风险
却未能得到准确评估和预测。
3.2.2.4 反并购风险
反并购风险指并购银行在实施并购行为时,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合作甚至反
对并购的行为,并购银行为应对这些反并购行为可能导致并购成本增加,甚至并购失
败的风险。一般来说,反并购行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来自双方股东和管理层的分歧
银行并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受多层考验。首先,并购银行股东未必赞
成并购,主要原因是并购会稀释股权或增加现金支出,股东可能不愿意股权被稀释或
承担大量现金支出带来的风险。其次,由于并购方案可能对被并购银行的管理阶层的
既得利益构成损害,此时被并购银行可能会做出反并购努力。
反并购的措施很多,比较常见的有“降落伞”:指被并购方事先制定好协议,约定
员工被迫离职时(因为被并购)可得到一大笔离职金,这种策略势必让收购者“大出
血”,达到降低并购方收益的目的。“降落伞”通常分金、银、锡三种,针对高级管
理者的计划为金色降落伞,中层管理者为银色降落伞,一般员工为锡色降落伞;焦土
政策:指被并购方大量出售公司资产,或者破坏公司的盈利能力,以挫败敌意收购方
的收购意图,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策略;毒丸政策:发行新认股权证或对优先股授权,
使收购公司的成本极大,从而阻止不友好的收购兼并企图;白衣骑士:被并购方主动
寻找第三方即所谓的“白衣骑士”以更高的价格来对付敌意并购,造成第三方与敌意
并购者竞价的局面,以达到抬高收购价格的目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反并购措施的作用
归纳起来有两个:加大并购成本或减少并购收益。
(2)来自员工的反并购行为
对于其它内部普通员工来说,如果他们的就业、福利及收入等可能因并购而受损
的话,他们也可能会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反对并购的强大力量。尤其在发达国家,他
们工会力量一般很强大,如果员工的利益受到损害,很容易引起工会力量的抗议和不
合作。比如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就曾遭遇到强悍的双龙工会的层层干扰和抗
议,并购最终导致并购惨淡收场。
(3) 社会舆论的反并购力量
一方面,当地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银行和员工以及其活动范围内的客户之
间一般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主
义作祟,东道国银行在面临被外资银行并购时,人们可能会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而反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0 页,共 46 页
并购,从而引起激烈的言行并逐渐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如果这种舆论得不到很好的
控制和引导,将会成为并购的强大阻力。
3.2.3 并购后整合阶段
正如国际上关于并购的“七七定律”所阐释的那样: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
商业价值,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整合。因此,并购行为的成功不仅仅依靠被并
购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更大程度上依靠并购后的成功整合,整合工作的质量会直接
影响并购的成败。总的来说,银行并购在整合阶段的风险主要有协同风险和规模不经
济风险。
3.2.3.1 协同风险
银行并购整合阶段的协同风险包括资产结构协同风险、人员协同风险和文化协同
风险等。
(1) 资产协同风险
并购后银行资产结构的优化管理比资产绝对量的扩张更为重要。仅仅追求资产规
模的扩大而忽视资产的合理配置将导致后期资产管理的失效。对于银行这一特殊行业
来说,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流动性管理、资产机构优化管理是银行实现安全和盈
利目标的客观前提。
任何有关银行资产结构调整的行为对银行机构来说都会变得较为敏感。而并购对
银行的资产结构的改变则更加迅速和大幅度,影响相应也更为深刻。特别是当并购双
方原有资产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时,并购对资产结构如权益负债机构、有形与无形资产
结构、营业性资产与投资性资产结构、固定与流动资产结构以及坏账比例等带来的冲
击是根本的、彻底的。因此无论是并购银行还是目标银行都难免于资产结构变化所带
来的风险。
(2)人力资源协同风险
银行经营中重要的生产要素除了金融资产,还包括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活
的东西,在经营过程中会发生正向或负向的变化,具有能动性和不确定性。它分为两
种:通用人力资源和特有人力资源。通用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一般性人力资源,是经
营一个商业银行所必需的。独特人力资源是一个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人力资
源。不同的商业银行拥有这两种人力资源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其比例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由于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不确定性,并购整合时激励措施的变化和银
行组织结构的破坏等很容易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和价值的变化,进而影响员工工
作积极性和团队精神的发挥,降低工作效率,加大了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
(3)文化协同风险
跨国并购的文化协同风险是指因并购双方所在国家的文化传统差异,双方的企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1 页,共 46 页
组织文化差异,以及员工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致使组织成员之间沟通不畅,导致内
部信息交流传达受阻,而对并购后的整合和正常业务的开展构成的潜在威胁。
跨国并购文化协同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 文化优越风险。由于不同文化所表现的文化取向不同,并购银行中来自同一
种文化的员工可能表现出较强的文化优越感,偏见地对待异族文化而产生文化协同风
险。尤其是当同样具有文化优越感的两个民族合作时,更容易产生文化冲突。例如,
中国人传统上是文化优越论者,过去曾以是否汉化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表现出文化
优越感。美国人口的80%左右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基督教才是真正的信仰,因为美
国人也是文化优越者。中美两国同是具有不同文化优越感的国家,涉及中美两国银行
的并购活动引发文化冲突的可能性较大。
② 整合方式风险。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运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
根深蒂固的规则。整合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企业文化,不能急于求成,
否则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内耗提升,甚至优秀员工大量流失的情况。因
此在并购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整合方式来消除和规避文化风险。文化整合方式有三种
基本模式,即同化、融合和维持。11一般按照被并购方从低到高的抵触和冲突水平采
取不同的整合模式,每一种模式在风险、控制、文化和机构变化方面都有不同的特征。
IBM 在收购普华永道咨询业务时就吃过文化整合方式不当的亏,尽管普华永道是被收
购的一方,但它的确在咨询方面有更丰富的经验。由于IBM 以赢家的姿态占据公司的
大量重要职位,进行强制整合,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并购后的协同优势,而且还损失了
大批优秀的普华永道员工。
③ 多元文化风险。跨国并购活动势必会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经营管理环境,这
对于初涉国际化经营的我国银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验表明,要成为一家优秀
的跨国银行,应该坚持多元文化建设,为各国员工提供良好的、平等的发展环境,不
论肤色和种族,不论男性和女性,具备优秀综合素质,又有很强的沟通以及协作能力,
都是银行团队建设的重要人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对于其他群体文化都要给予足够
的理解尊重,才能进行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很容易导致文化风
险。
3.2.3.2 规模不经济风险,并非越大越好
银行并购一浪高过一浪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持是所谓的“规模经济论”。一般来说,
银行规模越大,业务的地域范围覆盖面越广,所有债权人同时提款的可能性就相应越
低,因而银行的准备金率就可以降低,存款的派生利益也就越大。另外银行的规模扩
大还可提高其信用等级,促进银行效益的提升。
11 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l):22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2 页,共 46 页
20 世纪60~7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对银行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其中
比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当属斯蒂格勒提出的生存技术法。12该法则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用这个方法分析美国银行业的最小最
佳规模(MOS, Minimum Optimum Scale)问题,得出美国各规模银行的产出占该产业
的份额。见表3.1:
表3.1 美国各规模银行的产出占该产业的份额13
各规模银行产出占该行业的份额
年份
小银行 中等银行 大银行 最大的10 家银行
1985 28.91% 28.05% 21.34% 21.99%
1986 26.44% 28.53% 22.93% 22.10%
1987 24.77% 28.93% 25.42% 20.80%
1988 23.66% 29.58% 27.04% 19.73%
1989 22.61% 28.15% 29.28% 19.95%
1990 21.84% 27.76% 30.40% 20.00%
1991 22.60% 27.39% 31.02% 19.51%
1992 21.60% 27.65% 31.85% 18.90%
表中包括了1985 年~1992 年8 年间的美国各规模银行产出占该行业份额变化情
况。可以看出,小银行的产出占行业总资产的比重持续下降,从28.91%下降到21.60%,
据此可以推知这一规模很不经济;中等银行的产出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此等规模
的银行无明显的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大银行的产出比重持续上升,从21.34%上升到
31.85%,幅度很大,说明这是MOS 范围;最大的10 家银行的比重略有下降,从21.99%
下降为18.90%,说明出现了规模不经济。
生存技术法则说明银行规模处于MOS 范围内,即适度的规模能带来最好的经济效
益,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不经济的出现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加,
企业内部信息和通讯的成本费用增加的比例更大。另一方面,在“管理层次效率递减”
规律的作用下,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的降低,这都造成了规模
报酬递减。调查表明,资产在100 亿美元时比资产在10 亿美元时效率要高得多,但
继续增长到500 亿美元或1000 亿美元时一般不能提高效率。再者,对于银行业而言,
规模经济的优点集中在某些业务部门,如债券处理业务和信用卡业务,这些业务部门
有规模的要求,而非整个集团。因此,不注意这个区别会导致组织上的复杂性,从而
抵消规模带来的效益。
12 G. J.施蒂格勒. 《规模经济》载于《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8,
(36-68)
13 资料来源:赵怀勇,王越.论银行的规模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1999,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3 页,共 46 页
综上所述,本文尝试将跨国并购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
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又叫国家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从并购过程
的筹备阶段、实施阶段、整合阶段三个基本阶段风险的特点来划分和识别,并将这些
非系统性风险概括为运作风险。图3.1 是详细的风险识别图:
3.3 跨国并购风险评价
3.3.1 对国别风险的衡量
资料表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评级机构在衡量国别风险时基本上都采取风险因素
加权打分的方法,只是不同的机构在风险因素设置、权中设置、打分的掌握及计算方
法上有所差别。
《欧洲货币》的计算方法中,政治和经济风险的权重各为25%,债务指标占10%
的权重,违约或重新安排的债务情况各占10%,信贷评级占10%,获得银行融资的能
力占5%,获得短期融资的能力占5%的权重,进入资本市场能力占5%,福费延的折扣
占5%。总分的计算公式为A-(A/(B-C))×(D-C),其中A 是范畴权重,B 是范围
内的最低值,C 是范围内的最高值,D 是个体值。其中在债务指标和违约债务的计算
中,要将B、C 颠倒过来,最低值权重最高,最高值权重为0。
PRS 集团的计算方法是:国际综合风险CRR=0.5(PR+FR+ER),其中,PR 为政治
风险评级、FR 为财务风险评级,ER 为经济风险评级。
分值100 风险最低,0 风险最高。
国家风险筹备阶段
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运作风险)

























实施阶段 整合阶段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
图 3.1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风险识别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4 页,共 46 页
0.00~49.5 风险非常高
50.0~59.5 高风险
60.0~69.5 中等风险
70.0~84.5 低风险
85.0~100 风险非常低
3.3.2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法产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 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
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产品生命是指产品的市场生命,产品
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
要经历一个投入、成长、成熟、衰退的四个阶段。通过分析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来识
别其所具有的不同的机会与威胁,并从企业生产经营角度来进行企业并购风险的初略
评估。
这种方法认为:企业在决定是否并购之前首先要确定目标企业的产品在产品生命
周期中所处的位置,根据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过程,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成长
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时期14:
1.投入期。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投入期。此时,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只有
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可能购买,销售量很低。为了扩展销路,需要大量的促销费用,
14 参见图3.2
投入期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销售量
收入
利润
图 3.2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5 页,共 46 页
对产品进行宣传。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产品不能大批量生产,产品也有待进一步完
善,因而单位生产成本高。总之此阶段由于销量低,单位成本高,促销费用高等原因,
企业利润率很低并且可能亏损。因此并购处于此阶段的目标企业的风险较大,必须对
产品的市场前景和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后,才决定是否进行并购。
2.成长期。这时顾客对产品已经熟悉,大量的新顾客开始购买,销售量大幅增加。
产品实现大批量生产,单位生产成本降低。随着销售增加和单位成本降低,利润也迅
速增长。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导致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
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并购处于此阶
段的目标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小。但是此阶段在并购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别的竞争对手
抬价和目标企业的反并购行为。
3.成熟期。此阶段该产品的市场需求趋向饱和,潜在的顾客已经很少,销售量增
长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逐渐加剧,产品销售价格很低,促销费用也相应增加。
销售额下降,企业利润逐步下降。对于依靠低成本经营战略的企业来说,此时进行横
向并购可以整合行业内的资源,依靠规模经济维持竞争力。但是对于像高科技企业这
类靠创新和价格为经营战略的企业来说,并购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应该尽量避免此
类并购。
4.衰退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偏好的转移,新产品或新的替代品出
现,从而使原来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迅速下降,这时产品进入了衰退期。收购处于
此阶段的企业需要准确评估衰退期的持续时间,目标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来生
产新的替代产品等,综合评价风险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并购。总之,企业应尽量避免收
购处于此阶段的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优点是比较简单明了,操作上也相对简单,主要适用于同行业
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可以对并购行为可行与否做一个最粗略的判断。其缺点是: 产
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起止点划分标准不易确认;并非所有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都是标
准的S 型,还有很多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3.3.3 定向政策矩阵法
定向政策矩阵(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指导性政策矩阵)荷兰皇家壳牌集
团在波士顿矩阵模型基础上发展出一种评估并购风险的矩阵模型。该矩阵模型把企业
外部环境因素(即业务发展前景)和内部实力(即公司竞争力)结合在一个二维矩阵
中,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综
合考虑,以此来分析企业并购面临的风险。
根据定向政策矩阵,横轴为企业业务发展前景,其取决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因素,
诸如市场规模大小、市场增长率、竞争程度、受商业周期影响的程度等。纵轴为企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6 页,共 46 页
的竞争能力,其取决于其企业内部自身可控的因素,比如产品质量、对顾客及市场的
了解程度、市场占有率、研究与开发能力等。然后根据历史经验、现实数据以及科学
合理的预测给各主要因素打分,接着加权求和业务发展前景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分数,
按其分数高低分为高、中、底三个档次,这样就可以在矩阵中描出相应的区域。最后
按照矩阵提出的战略方针,为其业务确定具体战略。如图3.3 所示:
增加环境风险因素后的定向政策矩阵对企业进行并购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价
值。在该模型中,除了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发展前景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即安全性。并购方首先要充分调查目标企业,综合考虑并购时各种风险,如法律、市
场环境变化等,给经营带来的影响,准确衡量投资的安全性。然后根据历史经验、现
实数据以及科学合理的预测给各主要因素打分,接着加权求和安全性、产业发展前景
及企业发展前景的分数,这样就可以在矩阵中找出相对应的区域。
业务 发 展 前 景
高 中 低
企 业 竞 争 力



优先投资,
寻求支配地位
择优发展,
保持领先地位
适度投资,
维持竞争力
减少投资,
逐步退出
减少投资, 及时退出
逐步退出
有选择性
投资
择优投资,
增强竞争力
寻求增强
竞争力
图 3.3 定向政策矩阵图
3.3
3.3
6.7
10
0
发 展 前 景
安 全 性
发展前景不好,不能接受
对资产的利用 维持性投资
投机性投资 最佳投资
投资风险大,不能接受
图 3.4 定向政策矩阵在并购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6.7 1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7 页,共 46 页
如图3.4 所示,当安全性或发展前景小于3.3 时,表示并购缺乏安全性或缺乏发
展前景,不能被接受;安全性和发展前景均处在3.3-6.7 之间叫“对资产的利用”区
域,表示并购是对资产的生产能力或对其他经营活动中提供了一条合适的途径;安全
性处在6.7-10 之间并且发展前景处在3.3-6.7 之间叫“维持性投资”区域,表示并
购获得的增长仅可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安全性处在3.3-6.7 之间并且发展前景处在
6.7-10 之间叫“投机性投资”区域,该区域内的并购风险较高,但其报酬也相应较
大;而安全性和发展前景均处在6.7-10 之间为“最佳投资”区域,该区域内的并购
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因为他安全性和发展前景俱佳。
3.3.4 SWOT 因素分析法
SWOT 因素分析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方法是将与研究
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
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用横轴表示企业的机会
和威胁,用纵轴表示企业面临的优势和劣势,一般而言,当主并购企业处于矩阵第一
象限时,风险是最大的,而处于矩阵第三象限时风险相对最小。如图3.5 所示:
从图3.5 可以看出,处于矩阵第一象限的企业自身优势较明显,外部环境又为其
提供了机会,此时企业可以考虑进行并购其他企业,但若目标企业也处于该位置,那
么并购企业应注意并购策略与技巧,防止反并购风险。
处于矩阵第二象限的企业自身虽具有某种自身优势,但外部环境对其不利,此时
O(机会)
S(优势)
T(威胁)
W(劣势)
图 3.5 SWOT 分析 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8 页,共 46 页
企业可并购那些位于坐标轴左下方的企业,采取横向并购或混合并购的方式来实现企
业的战略目的。
处于矩阵第三象限的企业既没有自身优势可言,而且环境对其非常不利。这样的
企业此时要想并购其他企业肯定是不现实的,往往成为被并购对象。
处于矩阵第四象限的企业尽管存在一定的自身缺点,但外部环境对企业是有利
的,若企业能充分利用该机会采取纵向并购或混合并购的方式,也可能获得成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29 页,共 46 页
4 我国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4.1 以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为例
近年来,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一些企业加速全球化经营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
重要手段,中国平安就是其中之一。2007 年11 月,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但截至
2008 年11 月,短短1 年的时间,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已超过96%,中国平安最初的
238.38 亿元投资额仅剩9 亿元左右,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4.1.1 并购背景
中国平安于1988 年成立,总部在深圳。2004 年6 月和2007 年3 月,公司先后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该公司以产
险业起家,经过近20 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长为一家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
托、银行、资产管理和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单从保
费收入来衡量,平安人寿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平安产险为中国第三大产险公司。
富通集团原本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险业务为主。在收购比利时通用银行等一
系列银行后,成为低地三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也
扩张至全世界。其业务范围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2007 年收购荷兰银行部分
业务后成为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在2008 年《福布斯》世界500 强中,富通集
团在销售、利润、资产及市值等指标综合排名中,荣列全球金融服务商第14 位,在
商业及储蓄银行类别中更升至全球第二位。
富通集团危机始末15
2007 年9 月参与收购荷兰银行这宗全球最大的银行并购,这笔交易是在股市处
于巅峰时敲定,再加上不久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富通集团一下子陷入资金困境。
2008 年6 月,富通集团为保证现金流稳定,进行了83 亿欧元的增发。
2008 年9 月28 日,由于情况继续恶化,为避免富通集团破产倒闭,荷兰、比利
时和卢森堡三国政府向富通集团注入112 亿欧元交换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
的49%的股份。其中比利时政府出资47 亿欧元,荷兰政府出资40 亿欧元,卢森堡政
府出资25 亿欧元。
2008 年10 月3 日,荷兰政府斥资168 亿欧元将富通在荷兰境内的银行和保险业
务收归国有。
2008 年10 月6 日,比利时政府将富通集团在比利时的银行和保险业务收归国有。
2009 年4 月29 日富通集团股东大会通过富通集团分拆协议:法国巴黎银行将从
15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报纸,期刊整理得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0 页,共 46 页
比利时政府手中购买富通银行75%的股份,而富通银行在法国巴黎银行的担保下收购
富通比利时保险公司25%的股份。
至此,富通集团从银保“双头鹰”解体成一家资产仅含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
用资产组合部分股权及少量现金的保险公司。
4.1.2 并购动机
(1)国际化经营战略。
中国平安高管曾多次公开表明其国际化战略,意图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
集团。因此选择海外并购以推进其国际化战略应该是其必然抉择。
(2)资产的全球配置
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拥有庞大的保费负债资产,近年来平
安保费收入剧增,其肯定不希望资产在单一的经济体中进行配置,而要考虑资产负债
匹配的需求,在全球多个经济体来投资配置资产,从而降低风险。
(3)意图富通的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业务向来是国内保险公司的一块“短板”,而富通集团旗下资产管理公
司管理着数万亿欧元的资产,经验丰富,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平安意图先通过成为富
通集团的股东,进而收购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平安斥资238 亿元成为富通第一大单
一股东后,紧接着于2008 年4 月2 日和富通集团签署《股份买卖协议》,以21.5 亿
欧元收购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
4.1.2 收购过程
2007 年11 月,中国平安斥资约18.1 亿欧元分三次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
通集团9501 万股股份,约合富通总股本的4.99%,成为富通集团最大单一股东。
2008 年1 月21 日抛出了一个1600 亿元巨额再融资计划,其中包含公开增发不
超过12 亿A 股和412 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
2008 年4 月2 日和富通集团签署《股份买卖协议》,以21.5 亿欧元收购富通投
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
2008 年6 月,富通集团为保证现金流稳定,宣布进行83 亿欧元的增发,中国平
安为保住第一大股东地位再次斥资7500 万欧元购买了其增发股票的5%。至此,中国
平安持有富通集团1.21 亿股,约合富通集团总股本的4.99%,投资成本高达238.38
亿元人民币。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截至2008 年11 月,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已超
过96%,导致中国平安在富通集团的投资缩水至9 亿元左右。
2008 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对富通投资计提了减值损失227.90 亿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1 页,共 46 页
4.1.3 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
通过对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导致巨额亏损的分析,可以发现跨国并购的风险主
要包括以下方面:
(1)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平安在入股富通集团短短1 年的时间之内,其最初的238.38 亿元投资额损
失到仅剩9 亿元左右。在短时间内遭受如此巨额的损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此次全球
性的金融危机惹的祸。如第三章讨论金融危机风险时所讲,金融危机可能在短时间内
给并购方带来巨额的损失。中国平安显然低估了此次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平安收购富通一年后,在回应股东对富通投资的问题时,马明哲
表示:“整个过程中,平安聘请了国际最优秀的投行、中介机构和法律专家对富通所
在行业、地区、国家以及周边国家各方面风险做了论证和评估,整个投资、调研、决
策的过程是谨慎、理性的,然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全球性、系统性风险却未能预见。”16
(2)法律、政策风险
投资海外后,司法管辖权就发生了变化,就要按照东道国的法律管理,一旦陷入
纠纷,就会非常被动。比如,对于比利时政府只补偿欧盟个人股东,不补偿机构股东
和非欧盟股东的不平等方案,平安对此束手无策。另外,当面对荷兰和比利时政府迫
使富通集团董事会同意分别向荷兰、比利时政府廉价全盘出售其核心优质保险和银行
资产时,作为单一最大股东的平安显然缺乏准备,既没有通过向本国政府诉告以求通
过政府间协商维权,也没有及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替代方案。
(3)信息不对称风险
富通集团在2007 年9 月决定出资134 亿欧元并购荷兰银行时,有意隐瞒了其持
有大量美国次级债券的事实以及对其财务造成的潜在不利影响。截至2007 年8 月底,
共持有57.15 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CDO),其中51.28 亿欧元来自美国。而在这
批债务抵押债券中,约有12.54 亿欧元是风险较高的“中级品债务抵押债券”。然而
2007 年9 月21 日富通集团发表公告称,次贷危机对其财务影响有限。到2007 年11
月8 日富通集团公布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时才对外宣告,其债务抵押债券的亏损额约为
4 亿欧元。从那时起,富通集团对外公布的亏损额逐步上升,截至2008 年9 月28 日,
亏损额约为40 亿欧元之巨。而此前中国平安对富通集团财务状况的了解仅仅是通过
该集团的财务报告等公开信息,未对被并购企业的真实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挖掘。
(4)融资风险
中国平安为了应对由于并购的资金消耗导致资本金不足的压力以及开展接下来
对富通集团达到子公司富通投资管理公司的收购,于2008 年1 月21 日抛出了一个
16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9 年6 月4 日,第A06 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2 页,共 46 页
1600 亿元巨额再融资计划,其中包含公开增发不超过12 亿A 股和412 亿元分离交易
可转债。1600 亿巨额再融资的消息一出,中国平安A 股和H 股双双应声大跌,21 日、
22 日连续两日跌停,同时引发上证指数当日狂跌266.07 点,次日再跌354.69 点,
中国股市从此一蹶不振,一直绵绵向下。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消息是股市
由牛转熊的直接导火索,是此次中国股市牛熊的分界线。中国平安从此背上了导致股
市崩溃的骂名,企业形象大打折扣。
4.1.1 主要结论
平安入股富通集团的惨败惊醒人们跨国并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其所带来的损失
也是一般企业所无法承受。由于前期的准备调研工作不充分,以及金融危机发生时发
达国家一些政策性和制度性的临时性变化,使得缺乏跨国并购经验的中国平安对此次
入股的风险认识不够,对风险的判断失准。毫无疑问,中国平安对富通的投资是失败
的,其高达227.9 亿元的减值计提是一个高昂的学费代价,但同时也是一次亲身经历
的尝试。这笔投资对中国平安本身来说是一个巨大经验教训,对将来更多的要走向海
外投资的金融同行来说是一个的生动的案例参考。
4.2 以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为例
4.2.1 并购背景
永隆银行:从被并购方的市场地位、品牌价值以及特有的网络和客户来看,永隆
银行在香港市场的历史悠久,品牌认知度较高,经过75 年的发展,永隆银行已经成
为排名第四的香港本地银行。截至2007 年底,永隆银行已经拥有35 家本地网点、1660
名员工和30 多万忠诚客户,资产总额和税前利润分别达到930.48 亿港元与15.76
亿港元,资产、存款和贷款规模在香港市场的占比分别达到0.9%、1.2%和1.5%。,其
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6.3%,位居香港同类银行最高,总资产回报率为1.54%,位列香
港同类银行第二,成本收入比最低,减值贷款率为0.26%,资本充足率为14.7%。从
以上经营指标来看,毫无疑问,永隆银行是任何想进军香港金融市场的中资银行眼中
的香馍馍。
招商银行:该行于1987 在深圳成立,经过22 年的快速发展,由一个资本金不足
1 亿元,一个网店,30 余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成为资本净额1170.55 亿元,机构网
点700 余家,员工3.7 万余人的全国性大银行。但其国际化程度方面一直是块软肋,
其多年来一直倾向于在香港这个金融制度高效、透明、金融管制程度低的地区开展跨
国并购活动,逐步积累国际化经营经验。与同在香港上市的工、中、建、交等行相比,
招商银行在香港市场仅有一家子机构(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其资产规模、资本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3 页,共 46 页
力、盈利能力和市场影响力都较为一般。收购永隆银行后,招商银行在香港分支机构
的规模将实现巨大的提升,超过建、交两行,仅次于中行和工行,迅速的增强其在香
港市场上的影响力和份额,从而占据中资银行国际化竞争的高起点。
4.2.2 并购动因
(1)国际化经营战略
香港市场是国内银行海外业务的桥头堡,收购永隆银行有助于招商银行拓展香港
市场,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虽然招商银行在香港设有分行,并拥有全资投行机构—
—招银国际,但在香港市场份额有限,影响力较小。永隆银行作为历史悠久的香港本
地银行,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及一定的市场基础。并购永隆银行能够直接利用其已有的
市场信誉、客户基础、营销网络以及长期构建的运营模式与人才体系,有助于招行迅
速打开香港市场,拓展业务网络,推进业务国际化进程,为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奠定
坚实基础。
(2)香港的区位优势,协同效应明显
从区域地位来看,香港也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离岸金融
中心之一,其拥有相当成熟的金融市场,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强,并且市场规范、
法规完备、监管严格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另外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使香港成为我国重
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通过并购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有利于招商银行有效地吸取金融信
息,更为广泛地同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和学习,有效地利用欧洲货币及
债券市场等从事批发银行业务,扩大业务发展的范围。此外,还可以使招商银行获得
更多国际金融创新、管理和技术方面的经营性资源,并通过较低的边际成本向国内网
点转化,提高国内的分支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从协同效应来看,有助于增强协同效应,发挥香港与内地联动优势。招行和永隆
银行网点的互补性、业务和客户的互补性都很强。基本没有网点重叠,客户重复也较
少,并且地域和文化比较接近。并购能使双方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有效弥补网点不足,
增强交叉销售,提高服务及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3)为“走出去”企业跟踪服务
从与母国经济贸易密切程度来看,银行业海外并购与本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非
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息息相关,一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往往是其银行业跨国并购的
重点区域。香港与内地的经贸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内地有非常多的公司在香港设有子
公司或有合作伙伴,因此在香港设立银行分支机构,易于获得大宗批发业务,并为内
地的跨国公司直接提供融资、咨询、结算等服务。
(4)政治稳定、文化相通,并购风险小
从跨国并购的政治因素来看,香港的政治经济局势、金融市场格局和管制程度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4 页,共 46 页
非常有利于中资银行开展并购活动,以前工商银行顺利收购西敏亚洲、友联银行和华
比富通银行的并购实践都得益于香港特殊的区域监管环境。从文化角度来看,由于香
港和内地的文化传统具有同源同宗性,因此易于并购后的快速整合。
4.2.3 并购过程
2008 年3 月中旬永隆银行董事长伍步高宣布出售该行部分股份。
2008 年3 月20 日,永隆银行的声明证实,持有合共53.12%权益的主要股东正在
洽售股权,并已就此委托瑞银和瑞信担任财务顾问。
2008 年3 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渣打
集团、澳新银行等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加入竞逐永隆银行股权的行列。第一轮竞
标招商银行与建设银行因报价不具竞争力而出局。
2008 年4 月底,交行在完成尽职调查后,基于战略协同方面的宣布退出,招行
取代交行成为最后一轮竞购的参与者。
2008 年5 月23 日,香港永隆银行的大股东决定,就出售股权事宜与招商银行进
行排他性谈判。
2008 年5 月30 日,招商银行与香港永隆银行签署了收购协议书。招行以193 亿
港元(约合172 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伍氏家族持有的永隆银行53.12%的股权,成为
香港银行界近四年来的首笔卖盘。同时,招行向永隆所有股东提出要约收购,总价达
363 亿港元。
2008 年10 月27 日,招行对全面要约收购进展顺利。招行及其一致行动人士共
持有2.27 亿股永隆银行股份,约占永隆股份的97.82%,超过了退市要求的下限。
2008 年11 月13 日或之前向剩余股份持有人发送强制性收购通知,强制性收购
完成后,永隆将成为招行的全资附属公司,并将根据香港上市规则第6.15 条向联交
所申请退市。
4.2.4 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
(1)估价风险
招商银行6 月2 日公告显示,招行将以每股156.5 港元的价格收购永隆银行1.23
亿股,相当于永隆银行2007 年的27 倍PE、2.9 倍PB,2008 年一季度的3.1 倍PB。
这一收购价按市净率计算,较香港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有39%的溢价,按市盈率计算
则有97%的溢价。17从世界范围银行跨国并购定价经验来看,无论是从地域分组并购
价格来看,还是从收购股份比例分组并购价格来看,3.1 倍的PB 收购价格并不便宜。
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全球金融风险蔓延的背景下,高溢价收购可能导致并购银
17 证券日报,2008 年6 月11 日,第B03 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5 页,共 46 页
行出现自身资本充足率下滑、盈利放缓等风险。
(2)融资风险
截至2007 年底,招商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02%,资本充足率为10.67%。
在完成全面要约收购后,收购溢价所形成的商誉需要冲减约212 亿元核心资本。根据
测算,招商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降至6.8%,资本充足率将降至8.1%。因此,招
商银行必将选择通过发行国内次级债、国际次级债、国际可转债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
平,这些再融资形式都无法补充核心资本。而以配股增发的方式补充核心资本又受到
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影响而难以实现,因此只能依靠自身盈利来支撑核一心资本充足率
的要求。此次收购采用先收购控制权,再施行要约收购,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一些短期资金需求的压力。但总的来说,这次收购给招商银行带来了一定的融资风
险和短期财务压力。
(3)文化协调风险
永隆银行作为历史悠久的家族式企业,经营风格相对保守,员工年龄偏大,而招
行的员工普遍年轻,富有闯劲和朝气,这可能会使整合中在文化协调上面临一些困难。
但由于香港与内地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传统,文化的相近性使并购后企业文化间的快
速融合成为可能。根据前期的评估和协商,招商银行与伍氏家族签署的协议,招行在
18 个月之内,将不会裁减员工。目前除了CEO 及董事会,其他人员并没有变化。招
商银表示,在裁员问题上不仅在合约上承诺18 个月不减员,未来也将长期依赖永隆
原来的团队。通过以上措施稳定了永隆的员工团队,有利于实现双方文化的协调整合。
4.2.5 主要结论
招商银行选择香港地区作为海外并购的突破口具有战略上的意义,收购永隆银行
为招商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和国际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协同效应的发挥,
符合招商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从收购价格来看,永隆银行的收购定价偏高,但考虑
到香港银行控股权的稀缺性以及“控制权溢价”和“牌照优势”等因素,这一价格仍
具备合理性。不容否认的是,此次招行收购永隆银行的确会在短期内给招行带来较严
重的财务压力,但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属于战略性收购,比短期财务压力更为重要
的是长期的战略效应。从并购整合管理来看,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整合措施
以及香港和内地的文化传统的同源性,从并购到至今的整合实际情况来看,整合效果
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实现了预定目标,可以说招商银行进行了一次比较成功的跨国并
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6 页,共 46 页
5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防范对策
5.1 国家风险的防范
借鉴发达国家对国家风险防范的经验和方法,我国银行在大力推进跨国并购的过
程中,应该从强化政府监管部门的领导作用、加强行业之间信息共享和合作以及完善
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来防控跨国并购的国家风险。
5.1.1 建立国家风险评估的专业评估机构
发达国家一般有许多对国家风险进行测量与评估的专门机构,如日本银行债研究
所制定的国家风险评估等级、德国经济研究所制定的国家风险预警系统、美国纽约国
际报告集团编制的国家风险国际指南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专门的国家风险评估
机构。值得一提的是,2005 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了我国首份《国家风险
分析报告》,对与我国经贸交往比较密切的国家所存在的国家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级,
这是第一份具有中国视角和特色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填补了我国在国家风险分析和
评估方面的空白。之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每年都推出一期分析报告。2009 年《国
家风险分析报告》对全球除中国外191 个主权国家的风险水平进行了重新认定。报告
指出全球风险水平在2008 年末普遍迅速升高后,风险升高的步伐开始呈现逐步、缓
慢下降态势。其中共计37 个国家的参考评级发生变化,占被评估国别总数的19.4%。
其中,30 个国家的风险水平上升,风险评级调降;7 个国家的风险水平下降,风险评
级调升。虽然《国家风险分析报告》的内容广度和深度都比2005 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和进步,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中国外贸企业服务,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跨国并购仅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专业程度有待提高。
国家风险的准确评估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构造复杂巨型的模型,这些数据的收
集和模型的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每家银行都自己去做,一方
面成本高而承担不起,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如果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
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组织国家风险的评估工作,将会大大节约成本及提高工作效
率。
这个专门机构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起,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运作形式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公司。这样的股权机构一方面
可以提高其信用报告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参与可以防止政府意志的作用过
于强大,避免主观独行,防止机构的官僚事业化,增加机构的运行效率。
5.1.2 银行本身应建立完善的国家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国家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首先在体制上应建立集中管理体制。一般来说,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7 页,共 46 页
行对国家风险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应当在总部设立国家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专门
负责对国家风险进行管理和监控,董事会最终对国家风险管理负责。其次建立科学的
风险预警机制。毫无疑问,事先的预防要远远优于事后的补救。因此,科学的风险预
警机制对于规避国家风险至关重要。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一般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风险
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分析监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指标的变动情况,并以报告的
形式发布,以此指导企业投资、控制海外并购风险。
5.2 运作风险的控制
5.2.1 筹划阶段风险的控制
此阶段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重点是在科学的跨国并购战略下,选择合适的被
并购银行并进行合理的估价。
5.2.1.1 在明确的跨国发展战略下,做出科学的跨国并购决策。
清晰的跨国并购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实施并购前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而不
殆。第一步,是要回答“我们的企业是什么?”18这就要求欲寻求跨国并购的银行应
客观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不至于在并购战略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因
低估自身而错失良机,或因高估自己而盲目冒进。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需要什
么?”即回答并购的动机是什么。是扩大市场份额、获取管理技术、还是追求业务范
围的协同效益等。第三个问题“对方企业是什么?”即目标银行的选择问题。目标银
行的选择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滤过程。基本原则是在自我评估及对备选被并购银行
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购的可行性论证,分析目标行是否能满足并购银行
的并购动机,能否带来预期的整合协同效益和经济效益。
5.2.1.3 尽职调查基础上合理估值
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指投资者在与目标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
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
列活动。尽职调查的展开被认为是并购的开始。尽职调查的作用是了解企业和市场的
详细信息,对目标银行价值区间做出比较合理的评估,以便确定出价区间,确定出价
策略。在出价时也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出价区间,避免为战胜竞争对手而出价过高。
5.2.2 并购实施阶段风险的控制
18 孙黎.公司收购战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p11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8 页,共 46 页
此阶段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重点是防范并购消耗过多现金,造成流动性困难
等财务风险,以及收集并购相关信息,顺利完成财务上的收购。
5.2.2.1 扩展融资方式,丰富支付手段,化解财务风险
并购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给企业财务造成很大压力,如何
化解这种压力关键在于扩展融资方式,结合多种融资方式来提高企业融资能力。一般
来说,融资能力包括内源融资、外源融资两方面。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利用内部留存的
自有资金,特点是筹资阻力小且无须偿还,筹资成本较低,但受企业自身盈利水平和
资产规模的限制,只有资金一般难以完全满足并购的需要,而且过多的运用内源融资,
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外部渠道筹集并购资
金,其方式主要包括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混合性证券融资三种。权益融资对企业要
求比较苛刻,而且发股的申报材料要层层审批,所耗时间长;债务融资会导致资本机
构恶化,到期还要还本付息,企业财务负担重。除上述融资方式外,还有海外上市、
海外发债、海外发行可转债、美国存托凭证、换股等融资方式。综上所述,融资有多
种方式,各有优劣,没有最好的融资方式,只有最适合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外
部情况来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方式,结合多种融资来筹集并购资金,以达到筹资成本最
低,造成的财务压力最小。
另外,如第三章所述,按并购的支付方式,银行并购可以划分为现金购买型、股
票互换型和零成本收购型和混合收购型。各种支付方式各有优劣,我国目前用的比较
多的是直接用现金支付。但随着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活动的深入进一步发展,以后我
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频率会加快,并购规模也会大幅提高,现金支付将难以满足要求。
支付方式多样化可以满足巨额并购,支付方式灵活快捷,降低并购财务风险,因此,
我国跨国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将是必然趋势。
5.2.3 并购整合阶段风险的控制
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前沿》一书中这样评价整合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地位:“企业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在整合上取得成
功,才是一项成功的并购,否则只是财务上的操作,这将导致业务和财务的双重失败”。
意味着只有并购双方在战略、财务、人员、文化和管理各方面真正融为一体,进入良
性运转,这项并购才称得上是一次完美的、成功的并购。并购中有一个“七七定律”,
指并购的70%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的原因在于文化整合的失败。一
般来说银行并购整合分为战略整合、财务整合、人员整合、文化整合以及管理融合五
个方面,而文化整合是整个跨国并购整合工作中最为隐性同时难度最大的一步。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变现为企业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39 页,共 46 页
成员以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的道德规范来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19通
常,每个企业的员工与管理者都有他们自己所特有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哲学、
行为准则等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和广泛的。银行的跨国并购
活动,不仅要面对不同银行间组织文化的冲突,而且还要而对更为复杂的不同国家之
间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异,整合的难度可想而知。跨国并购过程中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
原则是求同存异。在这个过程中,并购银行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分析和评估两种文化的异同,准确进行文化定位
据统计,在那些失败的并购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错误的分析和评
估两种文化的异同。比如,美洲银行和国民银行1998 年4 月宣布合并,而这两家银
行的企业文化有着鲜明的区别。美洲银行自由、博爱,而国民银行正统、冷漠。合并
后新银行的股价明显下降,企业文化差异成为两家银行整合成功的重要障碍。所以估
量对方企业的文化是否能与本企业的文化相容共存,准确进行文化定位显得尤为重
要。
(2)保持区域文化独立性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容许内在主导文化之下还存在一种独立的亚文化,尽量保持
被并购银行文化的独立自主,有时候可以减少新银行内部员工发生对立和冲突行为的
机率,使新并购成的组织迅速的在整体上达成一种平稳和高效状态。因此对于跨国并
购,有时保持被并购银行的文化独立性也许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2006 年底工商
银行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在进行整合时就非常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印尼的文化、宗
教和习俗与中国都有很大不同。为了尊重当地穆斯林员工的宗教信仰,工银印尼在总
部的每一层楼,在每一个分支机构,都设立了祷告室,供穆斯林员工每天按时祷告用。
在每天五次祷告的时间里,也不会安排会议或者其他工作。这样的安排让穆斯林员工
非常感动。经过这些细节的安排,体现出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同时赢得被并购
方员工对外来文化的认可和尊重,这样整合过程中就会得到对方的配合,整合工作更
容易开展。20
(3)制定稳定的人力资源政策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业务骨干等。
依靠并购迅速崛起的世界网络行业巨头——美国思科公司的总裁钱伯斯曾说过:衡量
并购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看两三年之后是否留住了被并购公司的人才。并购整合过
程中留住关键人才的策略应包括财务上的报酬和对员工未来的保障。但物质不应该是
全部的激励因素,应当制定出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政策。首先,并购后员工对于政策十
分敏感,在竞争岗位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不带任何偏见和感情色彩地列出胜任此职位的
人员所需要的能力,并使选拔过程透明化。其次,明确对人才的重视态度,缓解员工
19 米建国.试论日本的企业文化[J].日本研究,1988,1
20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网站“工行新闻”板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40 页,共 46 页
压力,采取实质性的激励措施,使被并购企业人员感到继续发展的机会仍然存在。最
后要加强并购双方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并购后双方员工有会有一些顾虑和不适应感,
如:并购企业员工怕职位的变动、被并购企业员工怕受歧视等等。
2007 年8 月工商银行斥资46.83 亿澳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工商银行刚刚接手
诚兴银行时,诚兴银行员工都人心惶惶,怕新的大股东来了以后适应不了。可是工商
银行派驻的管理团队以后对本地员工非常尊重,并且经常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工商银行承诺不主动裁员,真诚地挽留
诚兴银行的员工在原有岗位工作。一年多下来,诚兴银行员工的离职率低于往年水平,
本地员工数量不减反增。更为重要的是,工商银行特别注重发挥本地员工的作用,努
力营造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拓展澳门当地的业务。正是得益于
这些人性的整合方法,使得诚兴银行加入工商银行集团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即
使在全球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2008 年,诚兴银行不仅没有出现经营困难,反而交出
了实现税后利润2.14 亿澳门元这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09 年上半年,诚兴银行又实
现税后利润2.25 亿澳门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62 万澳门元,增长16%左右。21
21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网站“工行新闻”板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41 页,共 46 页
6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我国银行业积极探索跨国并购、进行海外扩张,最终目的是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
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这是适应我国金融业开放战略的需要,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以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而在并购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我国银行业在跨国并购过程
中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
本文从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和动
因,指出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为实现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大市
场份额、以及为“走出去”客户提供追随服务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因素,是促进我国
银行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
将跨国并购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前者即国家风险,包括政治风
险、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后者也叫运作风险,按照并购的不同阶段对风险加以识
别,包括并购的筹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整合阶段,每个阶段的风险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通过中国平安入股富通集团和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这两个案例做了实证
研究。从并购背景,并购动因和并购风险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值得借
鉴的经验和教训,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防范跨国并购风险的对策建议,其中着重强调了国家风险
的防控以及整合阶段如何化解文化协调风险等问题。
6.2 研究展望
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将集中于定量分析,尤其是风险评价的定量分析。由于并购案
例数量的极为有限以及相关数据的缺乏,再加上作者本人能力和时间有限,本文对跨
国并购风险缺乏定量的评估。这是本文的缺陷之一,也是该课题将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42 页,共 46 页
致谢
随着硕士毕业论文的完稿,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也即将落下帷幕。本论文从开
题、酝酿直到最终完成,期间经历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要感谢的人也很多。
首先,我由衷的感谢我的恩师李树生教授。本文在选题、开题、初稿、终稿的过
程中,李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我硕士研究生期间,李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给予
我精心的指导,在生活上也让我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
博的知识以及睿智的为人处世之哲学,使我硕士学习生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同时我也要感谢中国银行总行的黄金老博士。作为我的校外导师,黄老师对我的
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对本论文的写作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深受启
发。
我还要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所有老师,他们教授了我专业知识和技
能,培养了我良好的理论素养。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有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我的学业才能顺利完成,他们一直是我前进的精神动力。
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深感学无止境,书海无涯。由于时间有限和本人能力所及,
文章仍有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和读者不吝赐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43 页,共 46 页
参考文献
[1] Paul K. & Alan M. Mergers, Event Studies and Systematic risk [J].The Financial
Review, 1987, 22 (3):76-76
[2] Amihud, Y. & DeLong, G.L.,Saunders,A. The Effects of Cross-Border Bank
Mergers on Bank Risk and Valu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 Finance, 2002,
21(6):857
[3] Bryson, J. Managing HRM risk in a Merger [J]. Employee Relations, 2003,
25(l):14-30
[4] Jeffery J.R. & Oded S. Mitigating risk in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role of contingent payout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4,
35(l):19
[5] Jeffery S.P. & Thomas J.H.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educing M&A risk through
improved due diligence [J].Strategy & Leadership, 2004, 32(2):12
[6] Suchismita M. & Arun J.P. Bank Mergers and Components of risk: An Evalu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 29(l):85-97
[7] Moore K.M. & Lai, G.C. The Behavior of risk arbitrageur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Journal of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2006, 9(l):P19-27
[8] Louise Esola, Roberto Ceniceros, Regis Coecia, Dave Lenckus. Concentrated Risk of
merger [J].Business Insurance, 2006, 40(43):23
[9] McColl, S. Comment: SMC Saga Highlights Risks of Acquisition Strategies [J].Design
Week, 2007, 5(2): 6
[10] Buckley P.J. & Casson M.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Macmillan,
London, 1976
[11] Kojima, K.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M].Croom Helm, London, 1978
[12] Hellry G. Mane,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4
[13] J. Zhang. Market Size, Scale Economics, and Loss -Making in China Reform
Manufacturing Ind ustry [J].East Asian Review, 2000
[14] SamWilkin.Introduction[EB/OL](2005-06-07).http://www.countryrisk.corn/editorials
[15] Joseph F. Sinkey,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6th
edition, 2002
[16] 王中华.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国际贸易问题,2001,(4):46-4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44 页,共 46 页
[17] 徐振东. 跨国并购风险及其控制的主要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0,(5):
16-19
[18] 张学超. 汇率风险与跨国并购价值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1):
23-28
[19] 张子刚,程志勇. 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6)
[20] 杨培强. 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与防范[J].企业经济,2004,(9)
[21] 金晓斌.银行并购论[M].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l999,(12):53-80
[22] 曹军.银行并购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l):25-28、227
[23] 胡峰. 银行跨国并购: 理论、实证与政策协调[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5,(6):78-85
[24] 王向荣.并购与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J].经济纵横,2007,(8)
[25] 王立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外国银行的并购问题的探讨[J].中国经济金融观,
2007,(6)
[26] 董保芸,胡峰.论并购在跨国银行成长中的作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6,(2)
[27] 庄乾志.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99,(7)
[28] 胥朝阳.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2-84,102-105
[29] 张新新.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评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44-46
[30] 钟伟.资本浪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
[31] 张细移.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与对策[J].管理科学文摘2006,(l)
[32] 许子仿.企业兼并风险防范研究[M](第一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3] 朱海莎.商业银行海外市场与业务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05,
(11)
[34] 陈忠阳.VAR 体系与现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J].金融论坛,2001,(5)
[35] 段兵编译.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新进展-TRM 评述[J].国际金融研究,1999,(8)
[36] 叶元.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时的风险透析[J].银行家,2004,(3)
[37] 褚景元.国际金融业务中的风险与防范[J].经济师,2006,(4)
[38] 王瑜玺.论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2)
[39] 陈福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评估模型及防范策略[J].学术研究,2007,(8)
[40] 丁峰.从联想并购IBM pc 业务看“蛇吞象”的五大风险[J].新财经,2005(l)
[41] 吴哗.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l)
[42] 干春晖.并购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3-114)
[43] 孟凡臣,李颖.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企业跨国并购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
技术经济,2009,10(115-117)
[44] 王向荣.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研究[J].发展研究,2009,9(69-72)
[45] 王新新. 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评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44-4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45 页,共 46 页
[46] 孙黎.公司收购战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p118
[47] 米建国.试论日本的企业文化[J].日本研究,1988,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
第 46 页,共 46 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1] 王凯.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和经营的国别风险研究[J].中国现代经济研究,
2009,5(90-94)
[2] 王凯,庞建勇.浅析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J].现代经济,2008,10(99~100)
[3] 庞建勇,王凯.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分析[J].时代金融,2009,
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