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382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

郑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
姓名:刘熠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王正耀
20091125
摘要
摘要
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
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农信社改革的目标是立足建
设新农村,通过开发出满足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
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2004年以来河南省农
信社存、贷款余额一直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
力军。2003年6月27日,中央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经过
一年的试点,2004年8月我省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改革有效地扩
大了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规模,提高了核心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
上优化了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经营效率。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增资
扩股中存在着“逆向选择’’,法人治理缺陷以及地方政府管理过度,不良贷款下
降困难,“三化’’改革和服务“三农’’的冲突等问题。从目前的改革成果来看,
产权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改观,农村信用社产权虚置、主体
错位的现象仍然严重,这一问题是目前困扰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和理论界的主
要难题,也是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
出发,指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所具有的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特定环境
下的制度安排、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以及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通过实证
分析,确定和量化了改革中各因素对改革成效的影响程度,为第六章政策建议
做指引。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表明,新一轮的改革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
成果显著,有效的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
关键词:制度变迁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
Abstract
Abstract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aS community-baSed loc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It provides financial services tO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Objectives of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Henan Province is by developping financial products tO meet rural
demand To achieve a financial needs,which Can use market mechanisms tO meet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customers谢tll quality service.stable
deposits,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core capital.From 2004 Loan balance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deposits in Henan Province has been ranked No.1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cross the province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tO support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On June 27,2003 Central Committee issued a”pilot program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Henan has started a new round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eform that effectively expanded the size of the asset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O raise the COr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profitability,tO a certain
extent,optimized in the past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improve operational
efficiency.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it.For example,there is”adverse
selection”in increasing the shares and the capital,corporate governance deficiencies,
non—performing loans felling difficultly.Results of the reform from the current point
of view,property rights reform of the system has not achieved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s and improved,the phenomenon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egardless
of property rights,regardl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mains serious,this issue is
currently plaguing the government,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and theoretical circles
the main problem as well as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s currently an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Regime change is the main line of this article,it noted that changes in China'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system,possess the mandatory government-led,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under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different stakeholder
process and the game features a clear path dependence.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Chapter VI is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the reform of the reform of the effectiveness
ofvarious factors on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Henan
Province is having remarkable achievements,effectively raising the level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altough there al e still many problems.
Key words:Institutional chang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ural financial
III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抛讶日期:2口。7年¨月z 6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一:芬旧眺2,哆年//月z<日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1.1写作的背景
从世界上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组织1847年在德国创立至今日,农村信用合
作组织已经走过了162年的历史。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符合农村的生产特征,
有利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金压力,因此,这种组织形式开始被各国政府效仿。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地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信用合作金融组织均广泛存在。
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从1951年创立至今发展迅速,继中国工商银行、中国
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之后,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在2005年6月存款余额达
到30640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存款余额突破30000亿元的金融机构。截止到
2009年6月底全国的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余额达到19560亿元,占全国金融机
构支农贷款余额22202.04亿元的88.1%。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不
少问题,例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
晰,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因此,深化农
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稳定健康发展,也事关农
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03年根据中央政府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在8省1市开始了以
明晰产权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试点改革。经过近一年的试
点,2004年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在全国
范围内推广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目的在于通过改革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效率,
完善原有的经济制度,盘活供需失衡的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
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2写作的意义
现阶段中国政府极为重视农村改革问题,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
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解决农村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三农”问题,从根本
上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
键在于解决农村资源配置问题,而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最为重
第一章引言
要的资本要素配置主体,无疑己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改革的
目标能否最终实现,是否能够达到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否能够促进农
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久发展,这是现阶段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以及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近几年的发展和改革进行实事求是
的研究,在肯定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
我省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1.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国外的研究现状
合作金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47年在德国创立的储金所和信贷所,
这是全世界最早的信用合作组织。因此,德国被誉为世界信用合作社的发源地。
在德国,经济学家雷发奋在1866年出版了《当作农民救济手段看的信用合
作社》,该书基于邻里主义的思想,倡导长期信用为基础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
而另一位领导德了国手工合作运动的德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一种新的信用
合作思想,他所倡导的合作社是以城市手工劳动生产者为基础的,以短期资金
融通为目的的信用合作组织,即城市信用社。1这些早期的国外信用合作组织都
是以互助为基本原则,立足本地的自我管理组织。
战后,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来自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和
世界经济发展背景的巨大变化,西方的合作金融组织正在经受考验。经济、监
管和技术层面出现的问题导致了人们对合作社前景的怀疑。作为一种经济组织,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方式到了不得不进行调整变化。Barton认为农村合作金融的
农业的特征决定了当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变化了,农村合作金融也必
须发展变化。Cook认为合作社虽然未必能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但是能够
通过制度改革来获得新的生命,更好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Fulton指
出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为了适应当前新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制度改革,是农
村合作组织对自身制度缺陷的自我修正和创新,是“新一代合作金融"。2
“新一代合作金融"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也出现了诸多创新:
1.贷款服务对象突破社员限制,对非社员开放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Jacob Yaron.Rural Finance—Issue,design and best practices.The world bank,1997
2●
第一章引言
2.对加入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放宽
3.业务活动范围超社区化,甚至出现国际化
4.合作金融组织出现商业化趋势
5.民主管理和自治原则受到挑战
6.合作金融组织再分配制度上出现股份化趋势
1.3.2国内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国内理论界,专家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如王家传、孔祥智、何广文等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内部矛盾和
重建的必要性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林毅夫指出,在一些农村地区观察
到的信贷短缺可能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横向流动、区域的不平衡、对机构农业信
贷的总体限制、以及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造成的,从而暗示了重建我国农
村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厉以宁提到,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爆发金融危机
的可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金融稳定的问题,农村金融效率低下,
隐含着一定的风险;而何广文,冯兴元则指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目前在结构和
功能上都存在缺陷,为了弥补缺陷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非常有必要。此外,
还指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如何选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
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当前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农村金融体
系已经远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追切需要对我国农村金融
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3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几经变革,但都未取得显著成效,金融界
对此多有争议,最近一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再次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焦点。
现在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理论界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分歧。
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的综述:
1.地方性股份制。建立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重组,
以市或县组建独立的农村股份制银行。把最高一级的信用社改组为股份制商业
银行,将基层联社和信用社转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行。这种组织制度有利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第一章引言
于明确产权关系,形成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成为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同时也消除了合作银行的约束条件,成
本只是对于资产的重新评估和股份的重新安排,对于农村信用社和国家都是有
利的。
2.全国性股份制。农村股份银行可以通过自下而上逐级参股,组成紧密型
的全国股份合作制银行,有利于系统管理,业务经营的协调指导金融业务的开
发,国际交流等。但这种模式成本较高,国家需要支付比较高的收购股本费用,
还要承担巨额的不良资产。
3.合作银行制。合作银行制度是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高级形式,具体来说
就是撤销市级以下信用社的独立法人资格建立统一的企业法人,在合作制的基
础上引进股份制的管理模式,在股权结构上采取股份制与合作制结合的方式。
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新兴事物,具有自己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合作银行极具创
新意义,既满足了农村信用社“三化”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农村的“三
农"问题,同时又可以迅速提升农村信用合作社无形资产的价值。但是在股权
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普通股权和合作股权比例关系上极其复杂。二是如何
平衡服务“三农”与“三化”之间的矛盾。
4.规范化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完全按照现代合作金融制度对农村信用社进
行规范化改造,把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办成真正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
1.4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本文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作为研究对象。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下辖108个一
级信用联社,67家二级信用联社,以及1200多家分社和储蓄所。河南省农村信
用社自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独立以“中国信合"挂牌经营以
来,河南省信用社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2004年以来,河南省农村信用
社经营业绩呈现良性发展局面。2008年底,随着河南省银监局批准设立改革试
点地区后,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就积极开始了改革筹备工作。作为中部六省发展
战略核心,近年来河南省各方面经济长足发展,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
象“三农’’,近年来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完全意义上
的农村已不多见,因此,研究现阶段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的一轮改革的分析,在肯定改革的成
绩下,发现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运用图表分析、实证分析、公式构建、
4
第一章引言
数据对比等方法来分析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如何
对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建议。在分析中贯彻定性分析和定量
分析相结合,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第一批改革试点的伊川农村商
业银行、罗山农村商业银行和新县农村商业银行为例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了改革
的成果,以及影响改革的因素。
1.5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同时介绍了现阶
段国内外的学者对农村金融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最后介绍了写作对象
及方法。
第二章: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农村金融
市场理论、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和农村民间金融理论,描述了农村金融服务
体系的理论基础。同时从制度变迁理论来看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的变迁特点。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了河南
省农村信用社2004年以来新一轮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中取得的成就。为第四、
五章对本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教训进行总结分析做准备。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实证分析。本章采用定量、定性
的方法对改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多元回归模型对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内
部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认为改革模式和资本、人力的投入以及农村信用社
当地的经济金融环境对改革的效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一章对改革效率的
分析,指出了河南省进一步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障碍。其中包括产权制度、法人
治理结构依然存在缺陷;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资产处置困难;农村信用社的“三
化"改革与服务“三农”的矛盾以及农村信用社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关系等问题。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结合第五章改革中存在
的问题,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希望能够提高我省农村
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最后是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的地方。
第二章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农村金融理论也
不例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了与当时经济特征相符合的农村金融
理论。具体理论包括: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农村合作
金融组织理论以及农村民间金融理论,这些构成了我国独特的农村金融理论。
在我国,政府是金融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受到特
定制度环境制约的,长期以来政府从金融供给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所做出的制
度性安排仅仅是从满足制度供给者和制度生产者本身的需求出发,与金融需求
者的需求相比明显表现出制度供给的不足。由此决定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制度
的变迁具有自身的特点。
2.1关于农村金融的主要理论
2.1.1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
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的代表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农村金融理论界处
于统治地位的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认为农村信贷应当施行供给先行的农村
金融战略。该理论的前提是: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
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而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
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
象。该理论因此得出结论: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考虑到地主和商
人发放的高利贷及一般以高利率为特征的非正规金融,使得农户更加穷困和阻
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使其消亡,政府需要介入农村的金融市场,有必要
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组织(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
为农村注入低利率的政策性资金,达到支持农业发展,并促进农村的非正规金
融消亡。4
但是实践证明,农村政策性金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资金
面紧张问题,但是由于农民储蓄率过低,资金回收困难,农村政策金融最终难
以维持经营。
4穆争社.农村信用社改革政镱设计理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
第二章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
2.1.2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或者称农村金融系统论逐渐取代了农
业信贷补贴理论。他是在批判和继承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前
者的认为农民是没有储蓄能力的观点相反,该理论认为,农民是有储蓄能力的,
因此,没有必要从外部引入资金进入农村,正是过低的利息抑制了农民的储蓄
意愿,而正是因为农民的储蓄意愿过低,进而导致了资金回收困难,农村融资
应当考虑当地的机会成本较高,因此,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现象存在有其合理
性。5
图2.1利率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只有
这样才能发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互补作用,农村金融才具有自身
“造血功能"才能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各国的实践也证明,农村金融市场利
率的适度放开是很有必要的。
2.1.3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
19世纪中叶,德国济学家经济学家雷发奋在1866年出版了《当作农民救济
手段看的信用合作社》,该书基于邻里主义的思想,倡导成立了以长期信用为基
础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
1995年在德国举办的国际合作联盟代表大会确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建
立要以自愿和开放为基础,以社员的参与、自主、自立和民主管理为核心,以
培训教育和信息服务为保证,以优先服务社员为宗旨,以股本金为核心资本的
主体的新的合作经济原则。该原则成为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的基本原则。
但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也具备金融业的基本特征。即办理存款,发放贷
款等金融业务,同时发挥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信用创造的功能。随着农村经
5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第二章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
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业竞争渐趋激烈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原则也发生
了一些新变化,如盈利性倾向加重、经营管理专业化等。相应地发展了新的农
村合作金融理论,如市场型合作金融理论、传统型合作金融理论以及整合型合
作金融理论等合作金融理论。
2.1.4农村民间金融理论
农村民间金融主要指农村非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是指不通过依法设立的
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和用超出现有法律规范的方式来融通资金的融
资活动的总和。
在农村发展中,特别是现阶段转轨时期的农村经济,资金已经成为一个重
要的制约因素。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特别是中小企
业和家庭企业在起步经常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这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
发展。但是非正式金融的融资成本往往较高,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严重的信息
不对称给放贷人带来了较高的信息成本、和风险,因此较高的利率是对成本和
风险的补偿。
在解决农村资金不足的问题上,有两条可以选择的方式:一是,正规金融
的服务,中国农业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另外一个思路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即
民间融资。6
虽然民间融资利率较高,但是目前来看民间金融对农村正规金融是一个很
好的补充,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融资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应当正确
引导民间融资,充分发挥其灵活性、便捷性特点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2.2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论基础
2.2.1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是一种需要被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变迁简单说来是由一种新的制度
对旧制度的替代、变更。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经济运行中广泛存在
着交易成本,因而影响了资源运作效率和经济生产的有效性,制度产生正是对
这种负效应的改善,对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一定作用。相应的,
6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经济研究,2006(4)
8
第二章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
制度变迁,就可以被认为是由低效率模式向高效模式变更的过程。从现实看,
制度变迁被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任何一种制
度产生以后,他的延续条件之一就是制度的效率,而且可能是唯一的充分条件,
如果这种制度的效率太低,其实施成本过大,必然要被其他制度所取代或者消
亡,反之,这种制度将会得到延续。
制度变迁存在两种方式,分别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新制
度主义认为,在不均衡的制度下会产生获利的机会,由于人们存在着“趋利性”,
因而会自发组织起来,由当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是人们由于预见收益而
自发产生的相应变化。因此其路线也可以被描述为:存在非均衡一打破非均衡
-N达均衡。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经济学家拉坦,他首先从技术决定论的角
度判断:在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时会引发制度变迁,但由于他的研究并未系统化,
因此没有对诱致性制度变迁进行明确的定义。之后很多研究否认了技术因素对
制度变迁的作用,而拉坦在随后的研究中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并认为不
能割裂技术与制度的关系,两种是互促互进的关系。直到1989年林毅夫才在以
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观点: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
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
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7理论上,自然产生的制度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
应该是最理想的。然而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而在新制度确立的过程中,
对其制定、策划、措施的颁布和实施都将是一次由一次的“博弈"继而达到最
终一致意见的过程。这将大大提升其成本,如果预期收益低于消耗成本,那么
可以判定这次变迁是不成功的或者难以为继。一般来说,制度都是公共物品,
所以诱致性制度变迁还会产生外部性以及“搭便车’’的现象。既然前面提到,
一个新制度的建立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可对作为公共品的新制度的模仿却相
当易得,如果一项新制度在建立后,由于被迅速模仿而导致收益稀释,那么对
鼓励制度创新的极为不利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存在于某种原有制度安
排难以获利,同时又存在可以通过改变而获取利益的机制下,而在中国这种金
融秩序较为混乱,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基本没有诱致性制度变迁难以
获取理想效果,一种新的方式应运而生,林毅夫在通过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研究
7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第二章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
后提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
明显的例子是,中国的农村金融势力弱小,单指望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对其进
行关注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就大大体现了。由于其
决策主体是政府,因而能够保证其利用强制力减少“搭便车”的行为,同时产
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但是,由于它主要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而这种“国家意志"
仍是少数或部分领导阶级意愿的变现;其决策过程仍是借由统治阶级的行为体
现的。因而易出现为了维护集团利益而维持某种无效率的制度的情况,甚至是
去危害其他集团的利率,或者是即使进行了改变也难以提供最有效的安排,从
而造成市场条件的不公平,导致市场的效率低下。
同时由于个人与集体的利益经常存在矛盾,因而两者的诱致因素有着一定
的差异,政府也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想要强制性制度变迁获得最大效
果,需要将两者加以协调,统一规划安排,尽量做出即符合自身效用又有效配
合社会效率的制度安排,使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互为补充。诱致
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
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当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需求时,可以通过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弥补诱致
性制度变迁的供给不足。两者相互配合,最终达到增进社会福利的效果。
虽然在自发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正式的制度安排变迁中,往往也需要用政
府的行动来促进变迁过程,但本文为了方便起见还是将这两种制度变迁分开。
在我国,政府是金融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受到特
定制度环境制约的,长期以来政府从金融供给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所做出的制
度性安排仅仅是从满足制度供给者和制度生产者本身的需求出发,与金融需求
者的需求相比明显表现出制度供给的不足。多年来在我国形成的一系列独特的
用于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下,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具有自身的特点。
2.2.2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特点
1.特定环境下的制度安排
中国农村信用社自1951年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制度变迁,
1951—1957年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农村信用社的成立是为了稳定农村经济秩
序;而1957—1979阶段,农村信用社是为了响应人民公社化运动,体现了高度
lO
第二章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
的计划性;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改革具有鲜明的新的历史特征,农村信用社市
场化明显,开始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经营。因此,
纵观整个变迁的历程不难发现,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不是在一个稳定的
制度环境下进行的,而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下进行的,受到明显的外部环境影
响的制度变迁,因此,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制度变迁。
2.政府主导下的强制变迁
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差异,可以将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
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某一群体在一定的利益诱导下自发施行的
新制度的创造。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农民的金融知识的缺失,无
法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当制度的需求无法满足时,由政府出
台措施形成制度供给成了最为现实的选择。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就具
有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1951年,在合作化的大潮下,出台的《农村
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和《农村信
用社业务规则范本(草案)》;1977-1979年,在改革开放大潮下,出台的《关于
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以及
1996-200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化农村信用社
改革试点方案》,这些规章的出台表明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一直以来是在政府
主导下的强制变迁。8客观来看,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成本低、见效快,但是
这种制度变迁不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和活力。
3.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
利益集团的形成是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在利益分化的基础上,不同的利
益主体在逐渐发育起来,而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利益主体的整合,就是利
益集团。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分化的过程,在利益分化
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五大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国农业银行、农
村信用合作社内部人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社员。在市场经济中,利益集团的形
成是一件正常甚至是必需的事情。问题是如何对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进行规范
以及对不同利益进行平衡。因此,制度变迁的过程,实际上是这五大利益主体
的利益平衡过程。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手中握有大量的经济、政治
资源,为了实现国家和政府的利益而不断的主导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改革
8张雪春.政府定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金融研究,2006(6)
11
第二章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渊源
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放权让利,将农村信用社的管辖权放归地方,这样地方政
府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调控农村金融资源,从而实现地方政府利益最大
化。而早期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是受中国农业银行代管,根据中央政府文件,
1996年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在这一过程中农业银行利用自己的谈判
能力,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划归农村信用社,给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
来了沉重负担。伴随权利的逐级下方,形成了信用社内部控制人和社员之间的
利益矛盾,由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这一矛盾日益突出。
4.明显的路径依赖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
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同样,一种制度的变迁由于受
到文化信仰组织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第一个明确
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他由于用“路径依
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
学奖。诺思指出,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
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
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
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以农村信用社的复归合作制的历程是一
个典型代表。农村信用社从成立之初就将“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
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作为重要的规范和原则,但是从近半个世纪以
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来看,“三性"原则从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在这一过程中,
“三性"原则的真正利益主体社员,受传统文化影响,民主参与,民主管理,
合作精神单薄,因此,大多社员对改革并不关心。从组织发展来看,既得利益
集团为了在现有框架下利益最大化,强烈阻碍“三性"原则实施。因此,农村
信用社在改革中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
9薛亮.关于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辨证思考.金融纵横,2005(1)
12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3.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历程
从1951年中国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史。根据农
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历史划分,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57年,初创阶段。1951年,在合作化的大潮下,随着
《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农村信用社业务规则范本(草案)》和
《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法令的出台,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农村信用
合作社,标志着我国新型的农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正式形成。随着全国农业生
产合作化的不断推进,到1957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数目己达到10.3万个,入社
农户接近1亿户,基本实现农村信用合作化。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
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信贷为社员服务,合作制性质明显,作为扶持
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
第二阶段:1957~1979年,严重挫折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农村信用社曾
今两次从人民公社下放到生产大队,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合作
社变成了人民公社的直接融资工具。为了是农村信用社改善管理混乱的状况中
央在1977-1979年出台了《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和《关于整顿和加
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两个法令,确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农业银行的
基层集体金融组织。至此,农村信用社实现了从“民办’’到“官办”的转变。
第三阶段:1980~1996年,农行代管时期。从1980年开始,农村信用社进
行了“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改革。这
次改革组成立了县、乡两级法人结构,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工作还是处于中国农
业银行的领导之下,县级联社具体负责对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指导、管理和
资金调剂。因此,农民、社员这仍然不具有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权。
第四阶段:1996"--,2003年,规范发展时期。199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农
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农村信用社不再隶属于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开
始接受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为了进一步强化农村信用社的支持服
务“三农”的力度,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了规范化的改革。从1999
年开始截止到2000年进行了全国性的试点改革。江苏省走在了改革的前列,2000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年江苏省首先开始了县域统一法人的改革,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
的改革使农村信用社不再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拥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
然而,出于各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真正的合作制性质并没有彻底恢复,仍然出
现大量的内部人控制和地方政府干预等问题。
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深化改革时期。根据国务院下发的《深化农村信
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
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以组建省
级联社和改革县级联社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在中国银监会指导和具体组织下
首先在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江苏8个省市开展了试
点改革。10
2004年在总结前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将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向全国
推广,河南省的改革也在2004年8月正式开始。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共组
建省级联社26家、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县(市)统一
法人联社1824家。根据国家政策,这一时期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到省里,
虽然会造成政府干预过度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省里出台了保值贴补、央行票
据、税收减免返还等多项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成立了省级农村信用社管理机构,
这对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
具有重要意义。业务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对三农和地
方经济贡献度显著提升。明确提出了以8个省市为试点推行新一轮的农村信用
社改革工作。目前,除西藏(没有农村信用社)外,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
经推广到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的一轮改革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
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以产权
制度改革为核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不良贷款“双
降”,提高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为目标的改革。
3.2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新一轮改革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一个地区有什
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要求当地金融机构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要了解河
南省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历程,必须先了解河南省的经济环境。
10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14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3.2.1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
河南省是中部六省之一,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8407.78亿元,居全国第
五位,中部六省排名第一,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593元,农村社会生产总值达
2850.75亿元,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
省,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是全国的农产品
主要产区之一,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目
前,大部分地区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业比重逐步
降低,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农村经济已形成以市场为基本取向、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的经济格局。
农村经济的发展,无论对金融总量还是金融结构和服务内容都提出了新的
的要求。然而,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还不能满足这种新的需求。2000年以来国
有商业银行因改革需要逐步退出县域以下的农村地区。因此,农村信用社基本
上己成为我国农村乡镇及以下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唯一
合法主体。但是,我国的信用社在机构设置、内部管理、信贷政策以及监管上
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模式,难以适应各省多样化的、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发展
的金融需求。因此,我省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推行了
农村信用社的新一轮改革。
3.2.2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状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截止到目前,
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
正规金融为主导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农村信用合作
社。
1.农村正规金融
农村正规金融指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监管的金融
组织称为正规金融组织,我省农村金融体系下的正规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金
融单位:
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中央恢复重建了中国农业银行,农行是目前四大国
有银行中网点最多的银行,分支机构几乎遍布所有乡镇与农民联系紧密。随着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199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设立以来,农行的政策性业务逐渐剥离,农行的经营也
日益强调利益为核心,商业化特征更加明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设立于1994年,
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
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由于农发行的政策性特点导致了农发行
的支农作用有限。
河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是目前全省范围内分支机构最
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是现阶段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
力量。1996年后农村信用合作社脱离农业银行的领导,而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统一监管。1999年农村信用合作社被允许向农户发放消费型贷款,主要用于房
屋建造、教育和医疗贷款。截至2009年2月末,全省农信社各项贷款总额突破
2000亿元,余额达2035.38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8.47%。
从2005年4月以来,河南省农信社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一直位居全省金融机构首
位。
农村邮政储蓄。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由于其业务上的特殊性导致其在
支农业务上的先天不足。
2.农村非正规金融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处于中国人民银行以及货币监管当局监管之外的组
织,是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
之间的直接融资。随着农村正规金融的商业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了对非
正规金融的管制力度,于1999年解散了农村合作基金会,从而结束了非正规金
融的有组织状态。
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经营活动归农业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
管辖。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受货币当局的利率管制,因此其贷款利率较农村信用
合作社更为灵活,为了避免农村合作基金会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冲击,1997年
监管当局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
农村非正规金融还包括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
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n
11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金融研究,2000(5)
16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表3.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改革内容
改革阶时间改革目的改革内容

阶段一1978—-1993 恢复农村金融l、确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农业
市场的竞争, 银行的基层集体金融组织。
实现农村金融2、1979年重新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
主体的多元化3、农村融资方式的放开。允许明间自由
借贷,设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
阶段二1993—1996 建立一个更为1、1994年设立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中
及时、有效服国农业发展银行。
务农村经济的2、推动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的商业
金融服务体化改革。
系。
阶段三1997年至在控制风险的l、推行贷款责任制,控制不良贷款。
今前提下深化金2、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以下机
融体制改革。构。
3、控制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
4、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确定到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河南省
在2004年在全省范围内陆续推出试
点改革方案
3.2.3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主要内容
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按照“明晰产
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
要求,以组建省级联社和改革县级联社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在河南省银监局
指导和具体组织下开展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在
2004年初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行县联社统一法人模式,截止到2006年5月全省所
有县级联社全部改革为县联社统一法人。从2007年3月开始推行农村商业银行
改革,首批计划六家,通过省银监局备案设立三家,分别为伊川农村商业银行、
罗山农村商业银行和新县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1.建立明晰的产权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机制
针对河南省南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金融需求不相同的特点(如豫
北地区郑、汴、洛工业地带正规金融需求较大;豫南区民间非正规金融较发达。),
17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产权、实现相对控股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市的情况,
分步骤有规划的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基础比较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较
快的地区,可以采取股份制改造,逐步过渡到银行化的改革。而对于经济欠发
达的地区,可以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实现县联社统一法入模式,充分发挥信
用合作的优势。对于极少数资产状况不佳,甚至资不抵债的信用社,可以按照
《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
截止到2009年6月河南省共有108个县级联社,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试点3
个,剩余105个合作社全部完成县联社统一法人改制,其中包括3个县市正在
进行商业银行改革。
2.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移交
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彻底摆脱了与农
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开始接受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并将河南
省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处置和管理责任移交给了省人民政府。从而形成“国家宏
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
担风险”的管理监督模式。河南省人民政府设立了省级农村信用联合社具体负
责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分别设立市联社办公
室、县联合社、乡信用社,四级管理体系。
3.财务上的政策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具
体指:正视历史包袱;提供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注重道德风险的防范。
具体操作:
一是保值补贴政策,对以往农村信用社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开办的保值储蓄
多付出的利息,有河南省人民政府分期拨补。
二是税收减免政策,对首批试点农村商业银行的六个县联社一律暂免征收
企业所得税,并对试点地区信用社的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收。
三是扩大利率的浮动区间,适当允许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利率进行浮动。贷
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的1至2.3倍以内浮动。这是由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状
况决定的利率。但是,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不上浮,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在1.2
倍以内小额上浮,对受灾农户和地区要实行利率下浮的政策。
18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3.2.4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根据中央有关农村金融改革的方案,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取得了阶段
性的成果。
1.政府管理力度加大,积极性提高
通过改革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
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管理监督模式。同时河南省政府还
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注资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
二是由当地地方政府出资成立农村信用社发展基金。
三是政策倾斜,减免税费。
四是政府出面帮助解决不良资产和逃废债。
2.河南农村信用社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
在以往的历次改革中,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总是伴随着风险的转嫁和被迫接
受,而此次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化解风险的前提下逐步的实现产权制度
的改革。从而化解了历史包袱,提高了抗风险能力,资本的充足率大大改善。
在化解历史包袱的问题上,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税收优惠、财政补
贴、和人民银行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截止到2006年5月河南省农村
信用社共计收购央行发行的专项票据32.2亿元,共计置换不良贷款27.9亿元,
置换历史挂账4.3亿元。与此同时,省人民政府还加大了对边穷以及革命老区
的支持,经河南省银监局批准,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对信阳地区部分管理水平较
高的,资产质量较好的县区增加资金扶持3.3亿元,这部分资金将会在以后年
度的央行专项票据中得到逐步落实。截止到2007年2月,全省农村信用社共接
受河南省人民银行资金扶持总额近40亿元。
通过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增资扩股的实施,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
足率实现了大幅提高。监管数据显示,2003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额达
29亿元之多,而资本充足率仅为一8.45%资本净额为-17.9亿元,根本达不到一
个金融机构存在的起码条件。随着改革措施的落实,截止到2009年2月施行商
行改革前夕,全省农村信用社(包括已经改制完成的伊川农村商业银行、罗山
农村商业银行和新县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5.89%。
3.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盈利能力大为改观
19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杜新一轮改革回顾
本轮改革结束了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连续十年的亏损经营,盈利指标得到显
著改善。
一是资产平稳增加.固定资产规模逐步扩大,支农能力增强。尽管2004年
新一轮改革以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资产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农村信用社
资产增长总体上保持了比较快速度,相比而言高于中、农、工、建等国有商业
银行和各个地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仅次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见图。
0 4
0 35
0.3
O 25
0 2
0.15
0 1
0.05
O
~~/777、
\、k,.—,一
、\——
\ 一
擎擎萝≯≯梦
图3 i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率对比
截止到2009年2月末,全河南省农信社各项存款总额突破3000亿元,余
额达3027.42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7 895,新农村建设的
实力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信贷投放力度逐步加大,对
当地经济的发展支持作用日渐突出。截至2009年2月末,全省农信社各项贷款
总额突破2000亿元,余额达2035 38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
18 47%。从2005年4月以来,河南省农信社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一直位居全省金
融机构首位。
二是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从1995年至2004年以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连
续】O年亏损。2003年亏损1.7亿。2004年与2003年相比在多提取呆账准备金
3000万,多核销往年呆账2000万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盈利7 8亿元。
4.风险控制力得到加强
风险控制力得到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i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轮改革回顾
一是不良贷款率整体下降。2005年底,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80
亿元,比2002年末减少29亿元,不良贷款率16.3%,比2002年底的35%下降
18.7个百分点,达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总额的“双降”,资产质量得到
改善。
二是减弱了对中央银行在贷款的依鞭性。我国居民有着良好的储蓄习惯,
尤其农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因此农村信用社的负债业务一直以来发展良好。
2009年全省信用社存款总额刚刚突破3000亿元。由于资金相对充足,改革之后
的农村信用社对央行的资金依赖逐步弱化,再贷款余额逐步降低,对人民银行
的负债由改革前的6%下降到不到3%。
图3.2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负债结构图
三是负债结构有所改善。从上圈可咀看出,藐省信用社负债中储蓄存款占
比高达6辨.整个资产结构中的资金运用是以短期的贷款为主,资产负债在期限
上的匹配在不断的优化。
5全省范围内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全省农村信用联社本着“因地制宣,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结合
当地联社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稳步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截止到2009年6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回顾
月河南省共有108个县级联社,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试点3个,剩余105个合作
社全部完成县联社统一法人改制,其中包括3个县市正在进行商业银行改革。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实证分析
为了确定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那些因素起作用,本文采用了
EVIEW软件对影响改革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早在
2004年初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行县联社统一法人模式,截止到2006年5月全省所
有县级联社全部改革为县联社统一法人模式。从2007年3月开始推行农村商业
银行改革,首批计划六家,通过省银监局备案设立三家,分别为伊川农村商业
银行、罗山农村商业银行和新县农村商业银行。
4.1农村信用社改革效率的含义
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在一般意义上是指现有生产资源所提
供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经济学观点认为,当一项活动不能增进任何
人的福利时,这样的活动是最有效率的。同理,对于改革的效率我们可以解释
为,某项改革的投入的成本和其带来的效益的对比。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为了
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因此,既定经营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是衡量改
革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本文的前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河南省的前几
次改革存在着不少问题,改革的效率也不高,因此现阶段的改革有必要进一步
深化。为了反映河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现阶段的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
我们主要从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经营,运行效率来考察河南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
效。
4.2改革效率的实证分析
本文的第四部分采用了多元回归模型对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效率进行
计量分析,从而分析影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效率的因素,并对个影响因素
重要性进行定量分析排序,从而判定那些因素是影响改革效率的重要方面,并
对今后的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
4.2.1建立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多元回归模型指标的选取原则
农村信用社改革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全面体现反应企业当前阶段的改革现
23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实证分析
状。为此,建立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多元回归模型所选取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科
学性、客观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变量选择应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能充分反映河南省农村
信用社的改革成果。同时,应借鉴经济学理论中能反映投入产出的指标。
2.客观性原则。改革成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应当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存
在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以原始资料的内在信息规律为标准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
从而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
3.合理性原则。影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标很多,但是需要选择那些能反
映改革成效,又能综合反映当前改革的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指标。
4.可操作性原则。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尽量使所选指标易于定量化,所选
取的各指标都能快捷地搜集到相对准确、可靠的指标值。
4.2.2变量指标的选取
为了测定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效率,在这篇文章中采用了多元线性回
归模型。本文选择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衡量改革的标准,针对变量的选择标准我
们主要从内外影响因素来考虑。
外部因素:农村信用社作为参与当地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必然受当地经济
状况影响,因此本文引入当地2008年GDP指标作为反映外部经济状况的指标。
内部因素:把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改革效率的指标来看待,根据经济学理论
影响产出的重要因素可分为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因此,在回归模型中本文
引入2008年信用社的总资产、固定资产以及员工数作为考察改革效率的指标。
同时,考虑到改革的情况本文加入改革模式这一虚拟变量。
4.2.3数据来源及样本的选择
1.数据来源。利用近半年来在银行工作的便利,本文的主要数据主要来源
于工作单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以及河南省银监局。目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
改革是以县联社统一法人模式为基础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信用社的规模地区
差异并不大,整个改革的力度以及时间呈循序渐进的趋势,同时,本文的数据
主要采集于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的微观样本,这样可以消除省联社集中数据差
异化不明显的影响,便于我们比较改革的效率。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轮改革的实证分析
2.样本选择。2007年河南省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了客观评
价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结合新一批改革试点单位分布特征,同时考虑
到数据的差异性、可得性原则,本文主要选择了2个城市的7个区县信用联社
作为调查的对象,详情见表。
表4.1河南省农信社改样本地区分布表
所在地信用社信用社信用社总信用社信用社员主营业所在地
市名称改革情资产(万固定资工数(人) 务收入2008年
况元) 产(万(万元) GDP(万
元) 元)
伊川商商业银620000 9300 713 22000 2046277
业银行行模式
洛阳市洛宁县县联社230000 4400 389 4950 666057
联社统一法
人模式
罗山商商业银250000 4800 410 6662 730156
业银行行模式
新县商商业银140000 2800 302 5300 473459
业银行行模式
信阳市固始县县联社450000 8000 623 11290 1403669
联社统一法
人模式
商城县县联社210000 6000 419 5058 669838
联社统一法
人模式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实证分析
4.2.4对河南改革效率的计量分析
1.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r,-.1-。r.r=1 Xi
Il
·
岳、/墅12罕、| 一1
x?=雩‘ 、o
然后,定义参数。
INCOME:代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TOTALK:我省农村信用社当年的资产总值(万元)。
FIXK:农村信用社当年末生产经营固定资产净值(万元)。
GDP:农村信用社所在地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P:为农村信用社的员工人数(在这里假定所有员工都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生
产经营,为农信社创造价值,且劳动是同质的)。
M:代表改革模式,作为虚拟变量当M=I,指该联社采取了商业银行模式;
M=2,指该联社采取县联社统一法人模式。C:常数项。a,,a:,a3,钆,fl,。是估计
参数。
2.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INCOME=C+a1水P+a2*TOTALK+as*GDP+a4*FIXK+a5斗潮
在进行回归模型拟合过程中,发现常数项C不显著,因此考虑令常数项C=O,

INCOME=a1木P+a2*TOTALK+a3*GDP+幽*FIXK+a5州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实证分析
Dependent Variable:INCOME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10/18/09 Time:10:35
Sample:6
Included observations:6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Mean dependent var
S.D.dependent var
Akaike info criterion
Schwarz criterion
Durbin.Watson stat
4.2.5实证分析结果
从上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所有回归系数都比较高,整个方程
的拟合程度较好。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自2004年以来的新一轮改革是有效率的,
并且改革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潜力。
l-从员工人数来看,回归系数是负值,说明在主营业务收入一定的情况下,
人力成本的投入只会产生负的效应,并不能带来产出的增加。因此,新一轮的
改革中农村信用社要转变用人方式,要从以前的扩大规模,增加人力投入,转
向提高员工素质,降低人力成本上来。切实达到减员增效的目标。
2.从资本投入来看,农村信用社的资本投入和产出的增加正向相关,因此
在新的一轮改革中要加大网点建设力度,和覆盖面,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网
点优势。
27

b



一一
一一一0
1
3
5
7
1
5
l
8
9
8
0
6
3
0
9
9
9
O
5
9
9
1
O
4
9
9
O
O
L
O
O
O
O
2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的实证分析
3.作为当地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
自身业务的发展也受到当地经济的影响。GDP的回归系数达到1.34,说明当地
经发展状况是影响当地农村信用社收益的决定因素。
4.从分析的结果来看,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后的信用社投入产出效率确实
比县联社统一法人模式的信用社高,说明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对提高河南
省农村信用社效率,更好的服务“三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分阶段的渐进式改革,这样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就比较明显,随着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5.1增资扩股中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问题
2003年6月下旬,国务院颁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按照“明
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
总体要求,以组建省级联社和改革县级联社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在中国银监
会指导和具体组织下开展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在改革中央行施行的
是“花钱买机制"的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处置上采取的是正向激励
政策,即压缩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只有这两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才能
到央行进行专项票据兑换,并且,什么时候符合条件,什么时候就可以兑换专
项票据。但是这样的政策在起到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某种程度上的
逆向选择。即地方政府利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政策漏洞与中央政府博弈,从而
实现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12
地方政府的常见手法是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快速的增资扩股,一方面,通过
增资扩股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随着资本金提高,银行可以多放贷
款,这样可以稀释不良贷款比重,降低不良贷款率。
这样的现象在我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也较为常见,为了实现地方政府利
益最大化,个别地市利用政治优势进行硬性摊派。更有些地方政府采取贷款化
股金、存款化股金以及股金存款化等办法,达到虚增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
贷款化股金,指个别县区联社与客户协商,给客户贷款,然后客户将获的
资金以股金的形式入股农村信用社,或则以入股作为贷款的条件。
存款化股金,是指个别联社直接将储户的存款划入股金帐户,等央行票据
兑换结束以后再将款项划归存款帐户,实际并未实现资本金的增加,仅仅是账
面上的运作而已,连储户自己也不知道。
股金存款化,个别联社给予股金存款优厚的条件,甚至不管当年联社是否
12易宪容.花钱能否买机制.http://bank.money.hexun.coa/1874一1007910A.shtml
29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盈利都按股金份额进行分红。
因此在新的一轮改革中,河南省个别市区所主导的改革,偏离了农村信用
社的改革初衷,不是想方设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机制脱离困境,而是想方
设法满足央行标准,从而获得中央政府注资。这样的改革到头来还是老一套机
制,陈旧的观念。根本不可能实现以改革促发展的目的。
5.2股权分散,法人治理结构残缺
5.2.1产权虚置、主体错位
农村信用社是有农民或者农村经济组织出资入股组成的农村合作金融组
织,出资入股的社员毫无疑问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所有者。实事上农民社员对
信用社的权益目前几乎不存在。由于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股权分散较为明显,导
致了信用社的产权主体名义上是所有参股社员,事实上谁都不是主人,而真正
的产权主体是国家或者集体。这就造成了信用社产权的虚置,而社员对农村信
用社所拥有的权利实际上被严重削弱,结果是信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权和管理权
仍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13
通过下表我们不难发现,农村信用社产权虚置、主体错位现象严重,所有
权和管理权、支配权不匹配。作为农村信用社的所有者社员,并没有自己的支
配权和管理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域联社和地方政府,却拥有着农村
信用社的管理权、支配权。虽然理论上各级政府不具有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
但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把农村信用社限制在一个较为特定的经营管理范
围内,要求对“三农’’进行金融服务,但是,由于农村特定的金融环境,使得
这种服务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属性,然而国家并没有因此给予信用社更多的
政策倾斜。
”曹芳.关于农村信用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4(7)
30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表5.1农村信用社产权及管理权配置情况表
职工社员非职工社员主任县联社地方政府
经营目的工资接受服务,获管理管理经营好为“三农”服
取利益地方信用社务
所有权较小名义上有,实较小无无
际小且分散
管理权较小名义上有,实完全拥有名义上没有, 无
际无实际较大
支配权一定程度上名义上有,实名义上没有, 名义上没有, 在政策上对
具有际无实际较大实际较大支配权进行
影响
收益权少且不稳定少且不稳定少且不稳定无无
处置权某些程度上有退还股金完全拥有名义上没有, 无
具有的权利实际较大
转移权可转让可转让可转让无无
责任提供劳动以参与经营以搞好管理管理地方联提供好的发
股金承担风股金承担风社展环境
险险
报酬工资无管理薪酬管理费税收
5.2.2法人治理结构残缺,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实行“三会’’制度(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
表大会),本来是信用合作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三会"制度基本
上还是形同虚设。
一方面,很多社员代表并不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理事会也很少向
社员代表大会汇报经营中的重大事项,并且很少公开信用社的经营业绩、财务
费用开支、人员状况等情况,信用社与社员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社员代表大
会并不能充分行使职权。
对管理层的约束机制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省信用社管理人
员产生主要由地方政府任命,银监局批准,上级联社指派的形式产生,而社员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代表大会仅仅履行了名义上的选举权,农村信用社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被
形象的归纳为:“理事长是一把手,主任是二把手,监事长是三把手”。当这种
情况出现时,三把手监事长如何监督一把手理事长?
监事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由于现阶段我省联社仅县级以上联社
设立监事会,且监事会没有常设机构,没有实际上形成对主任和理事会的监督
权、弹劾权,没有建立完善的监事会工作程序,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
的监督作用。
我省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然人股东过多,高度分散,
大股东较少。一般意义上来看自然人股东较多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外部人
可以入主管理联社,从而对管理层产生激励,但是我省农村信用社不是上市公
司,管理层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特点,并不能对管理层形成制约。且股权分散造
成监督成本昂贵,“搭便车”现象严重,最终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产生。14
综上,我省联社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导致河南
省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不稳定,管理者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经
营状况,监督体制不健全,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的损害了农村信用社服务
“三农"宗旨。
5.3经营能力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5.3.1资本充足率差距
截止到2009年2月施行商行改革前夕,全省农村信用社(包括已经改制完
成的伊川农村商业银行、罗山农村商业银行和新县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净额达
到102.8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5.89%。但是这一数据与监管当局8%的要求仍
然差距较大,更不用说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资本充足率过低极大限制了我省联社支持“三农’’的能力。
14樊新民等.五大因素造成农村信用社改革困局.中国合作金融网,2005(1)
32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表5.2河南省农村信用联社资本充足率与其他银行对照表蝠
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
建设银行11.29% 华夏银行8.61%
交通银行9.72% 中信银行6.1%
中国银行10.04% 民生银行8.59%
浦发银行8.03% 兴业银行8.07%
招商银行9.55%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5.89%
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是2009年数据,其他金融机构数据来至银监局2004
年数据,尽管时点不同,但能说明问题。
5.3.2风险控制和管理上的差距
新的一轮改革以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实现了不
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目标,资产质量大为改观,但是考虑到本轮
改革政府投入近40亿元资金,而全省不良贷款减少额32.8亿元,那么,从数
据上看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并不能使人满意,更不能反映河南省农村信用
社的风险管控能力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差距有所减少。
表5.3河南省农村信用联社与其他商业银行资不良贷款率比较表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
工商银行19-33% 华夏银行3.96%
交通银行3.00% 中信银行5.82%
中国银行5.12% 民生银行1.31%
建设银行3.92% 兴业银行2.50%
招商银行2.97%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17.5%
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是2009年数据,其他金融机构数据来至银监局2004
年数据,尽管时点不同,但能说明问题。
由于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人员老化严重,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工作人员对
现代金融管理知识和产品掌握不到位,尽管政府在利率浮动范围、税收减免、
利息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但是大部分信用社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控风险,利率
定价随意性、主观性较强。
15河南省农信网.http://咖.hnnx.com/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5.3.3盈利能力上的差距
盈利能力是一个企业发展力的重要指标,尽管河南省农村信用社2004年与
2003年相比在多提取呆账准备金3000万,多核销往年呆账2000万的基础上实
现整体盈利7.8亿元,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处于
中等水平,与改制后的建行和中国银行相比差距更大,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改革
中政府的政策支持,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可能更弱。
表5.4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盈利指标对照表
金融机构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
中国银行10.19% 0.60%
建设银行24.85% 1.24%
农业银行2.57% 0.05%
工商银行1.42% 0.04%
招商银行15.06% 0.52%
浦发银行14.02% 0.42%
民生银行15.79% 0.45%
兴业银行16.04% 0.48%
中信银行9.16% 0.37%
华夏银行1 1.63% 0.34%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7.27% 0.34%
注: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05
5.3.4结算渠道的差距
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因此在结算能力上较其他全国性商业
银行差距较大,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直到2008年才发行金燕卡,实现了一卡通,
目前尚未发行信用卡和开通电话银行。结算渠道的不畅通,限制了农村信用社
的业务发展,也降低了竞争力。
5.4地方政府的管理过度
199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农村信用社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不再隶属于中国农业银行管理。河南省级政府在政企分开的原则下,对河南省
农村信用社实行依法管理,不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同时坚
持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和县、乡政府。墙
并且要求地方政府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承担起“统一组织有关部分防范
和处置辖内信用社的金融风险’’的责任,同时要尽量避免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
然而,通过新一轮改革以来我省所取得的成绩不难发现,政府在改革中干预过
度。
表5.5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变化表17
年份2003 2004 2005 2006
股金总额1732 89.36 127.53 163.9
增资扩股数77.9 46.27 32.56
注:河南省银监局数据
表中数据显示,从进入改革的第一年,2004年开始股金总额和增资扩股速
度迅速发展,达到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都未取得的成绩,为什么改革非等到中
央银行出台专项票据注资以后情况才有改变?
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政府的本意是通过注资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
资产,实现“花钱买机制"。但改革的结果却偏离了中央政府的本意。地方政府
利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政策漏洞与中央政府博弈,从而实现地方政府利益最大
化。
同时,地方政府在业绩考核面前会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干预,对农村信
用社的信贷投放方向产生影响。因此,1996年我省农村信用社脱离了与中国农
业银行的隶属关系,然后中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依据“谁的孩子,谁抱走”
的原则将管理权进一步下放到省里,虽然中央明确严禁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
下放到省以下,但是也为上级政府直接任命省联社高级管理人员,从而干预控
制农村信用社金融资源提供了便利。在全省联社的内部治理上,省联社的党管
干部情况严重,党委权利大于理事会权利,并决定管理人员任命,内部管理行
政化严重。
’6张雪春.政府定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金融研究2006(6)
17河南省农信网.hxtp:/^n哪.hnnx.tom/
35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5.5不良贷款“双降”困难,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由于体制、管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在过去的经营管
理中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从而形成了信用社改革中的历史包袱。新一轮改
革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并把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处
置,优化资产质量,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商城县农村信用社对不良贷款的处置
问题非常重视,不仅采取了各种措施有效地处置已经形成的巨额不良贷款,并
且采取了大量的措施防范性的不良贷款的形成。
5.5.1商城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情况
表5.6商城县农村信用社2002年一2006年不良贷款情况表18
各项贷款余额(万元) 不良贷款余额(万元) 不良贷款占比(万元)
2002年末71108 31798 44.72%
2003年末78170 31190 39.90%
2004年末83528 29964 35.87%
2005年末84100 11624 13.82%
2006年末97086 11004 11.33%
下面针对不良贷款原因作简要分析:
一是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在农村信用
社贷款发放、管理和催收过程中,责、权、利脱节,未建立相互制约机制,由
于发放许多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致使发放后管理和催收积极性不高。
二是,1996年以来其他商业银行全面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邮政储蓄只存不
贷,导致县级以支农贷款本上靠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地方政府干预农村信用社
信贷投放,虽然许多项目又不符合贷款要求,但是不支持地方政府又会扣上不
支持地方经济的帽子,近年新发放的乡镇企业和农户贷款,由于市场变化,受
金融危机冲击,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最终形成了不良贷款。
三是,历史包袱形成的不良贷款。在1996年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
农业银行利用其谈判优势,将大量的不良资产遗留给了农村信用社。
8河南省农信网.http://vn柙.hnnx.tom/
36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5.5.2不良贷款情况反映不真实
据调查,农村信用社在对不良贷款的反映上,存在普遍的失真现象。如商
城县农村信用社2002年末账面资不抵债金额为33934万元,但由于过去管理体
制不顺,贷款分类制度失真,实际资不抵债金额远远大于账面数。2004年9月
全面清产核资,并经信阳市审计局审核确认,至2004年6月末,全县农信社资
不抵债金额高达47072万元。2005年9月,参与央行专项票据置换16968万元
(仅消化36%的历史包袱),加上2004、2005年盈利弥补历年亏损178万元,实
际尚未消化的历史包袱仍高达29926万元。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
省农村信用社监事会体系不完善,部分领导为应对上级联社考核,在考核指标
上做手脚,造成了账面数额的失真。
5.5.3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难度极大
商城县农村信用社2002年一2006年不良贷款情况表显示,截止到2006年
末,商城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1 1004万元,但是加上央行票据置换16968
万元,商城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实际不良贷款高达27972万元。相比2002年不良
贷款仅仅减少3826万元,改革以来不良贷款的处置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造
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1.历史不良贷款清收困难。改革以前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治理薄弱,各级
政府行政干预致使农信社发放了一批低质量的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如一些村办
造纸厂、水泥厂等,随着这些经济组织的亏损、解体、倒闭,农信社的这部分
贷款也由此沉淀下来。这部分贷款大多年限长、金额大、涉及面广,由于缺乏
国家相应政策扶持,而使此类不良贷款清收盘活难度相当大。
2.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债权无法落实。如商城县农村信用社对县化肥厂
1980万元贷款,该企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当时多家金融机构对其发放了贷
款。此外,企业还分别向内部职工以及社会公众发行过股票、债券等募集资金。
随着地方政府换届,经营管理者也多次更迭,最终企业因经营困难而倒闭,相
关债权、债务关系难以明确。分析以上情况发现,一是贷款责任人缺位,由于
政府换届,管理者更迭,导致债务人仅存“商城县化肥厂"这一名称。二是由
于企业涉及向职工以及公众发行股票、债券,农村信用社处置资产要考虑这部
分权益人的利益,否则会激化公众情绪,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37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5.5.4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困难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自建社以来,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形成了大量
的不良贷款,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以及人行
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引导下,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加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新问题,导致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具体原因包括:
1.政府原因。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有关改革
政策的不衔接、不及时、不到位以及领导班子调整后新人不认旧账,造成有些
企业借转制、兼并、破产之机,悬空、逃废信用社贷款。
2.社会原因。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长期以来较为恶劣,不讲信誉的单位和
个人普遍存在,因为得不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造成恶性循环,有愈演愈烈的
势头。
3.企业原因。一是某些借款企业违法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骗取贷款。二是
有些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信用社支持的农产品深NT企业,
因管理人员素质差,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经济效益一般,近年来国际经济环
境变化较大,受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无力归还贷款本息。
4.自身原因。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在
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管理和催收过程中,责、权、利脱节,未建立相互制约
机制,由于发放许多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致使发放后管理和催收积极性不高。
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方面,部分信用社为了应对上级联社考核,从账面做
文章,采取借旧还新的方式调整贷款结构,表面看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了,实质
上资产质量并未出现大的改观。这种做法,违背了国家政策的初衷,片面地理
解了改革的政策,存在着急功近利思想,没有通过改革,实现转变经营机制、
提高经营效率的长期目标。
5.6“三化’’改革和服务“三农"的矛盾
目前,全国有8亿多农民,因此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历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
重中之重。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此国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以商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为方向的“三化”改革。
那农信社改革到底应该遵循“三化”还是服务“三农”呢?可见农村信用社商
第五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业化改革与支农职能的矛盾的实质是商业化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争。
一部分人主张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认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当将现代
金融规律与中国农村金融现状结合起来,围绕农村信用社是从事风险管理的金
融机构这一特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推动我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
同时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产权组织形式。
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应当立足“三农’’,商业化改革过度,
会使农村信用社偏离服务“三农”的宗旨。他们认为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仅仅是
金融问题,更是关系到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19
其实,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并不排斥服务“三农"。商业化改革的宗旨就是要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从事客户满意
的事情,改进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商业化改革体现出来的是依赖市场机制来满
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需求。现阶段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践经验也表
明,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并不排斥为“三农”服务,只要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
透明有效地激励和监督制度,为“三农"服务依然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河南省农信社改革的目标是立足建设新农村,支持“三农’’。通过开发出满
足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从而实现利用市场机制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
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稳定吸收存款,不断增强核心资本,针对对不良
资产,将引入市场化运作手段,加快处置步伐。更好地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19罗润年,王琼.论信用社替代效应及服务定位.金融研究。2003
39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2008年9月26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旨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的工作会议
精神,安排部署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下一步改革的工作。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
省长王明义出席会议并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提出建议。
王明义要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突出抓好清产核资、增资扩股、清收
不良贷款、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扶持政策、搞好配套改革、抓好业
务发展等8项重点工作。要把国家和河南省政府财政补贴、专项票据和借款扶
持、税收减免、利率政策等落实到位,为农信社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促其加
快发展。
王明义强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级
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研究把握政策,加强指导和信息沟通,严明
改革期间的纪律,搞好舆论引导,务必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扎实推进,
以改革促进农信社业务健康较快发展,把农信社做大做强。(中新网河南在线
2008年9月27日电)
根据王明义省长的讲话,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6.1完善产权制度改革
6.1.1完善产权结构,实现相对控股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的现有制度安排较为特殊,主要体现在,改革后的农
村信用社具有合作制股权分散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股份制企业权、责、利相分
离的特色,另外还具有政府的脑袋及管理者按照政府的经营目的而不是商业目
的来管理农村信用社。这种独特的经营制度是现有企业理论中所未曾遇见的。
所以为了改变现阶段经营混乱、效率不高的局面,我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当
允许一部分股东通过增资、并购实现相对控股,这样就可以实现权、责、利统
一与股东,然后有相对控股的股东选择合适的有任职资格的经营者。
统一股东权利可以有效解决产权虚置、主体错位的问题,但是要注意以下
两个问题: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是要有合适的股权交易方式,现阶段河南省农村信用社都是非上市金融
机构,股权转移较为困难,因此如果没有活跃的场外交易市场,想通过购并其
他小股东的股权实现相对控股较为困难。
二是防止部分控股股东形成后进行关联交易,掏空农村信用社资产行为的
发生,要加强对控股股东或者法人的监管力度。
6.1.2建立适当的正向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刀
现阶段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一点上要向国内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学习,他们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有一套先进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
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具体表现在:
一是实现人事管理的竞争性。具体表现为以岗位竞聘制为基础,改革以往
的行政任命、党委会议任命,为民主选聘加业绩招标制。
二是施行弹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吸收国外先进的薪酬管理体制,推广经理
人员年薪制、绩效挂钩制,打破以往大锅饭体制,增强激励作用。
6。1.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由全体社员选举社员代表,召开社员代表大会,社员代表大会是农村信用
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了农村信用社内部的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召开社
员代表大会,真正实现社员当家作主来决定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以
及重大的经营事项,确保社员利益的实现,保证社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
权、选举权、监督权。
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社员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社
员代表大会常委会在社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社员代表大会履行职责,决
定经营活动中的重大事项。理事会分设理事长和主任职位,理事长具体负责信
用社日常经营的决策权、监督权、引导权;主任协助理事长日常经营管理权。
监事会主要履行对业务、财务的审计权,对管理层的监查权,对理事长、联社
主任决策的否决权等。为了确保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得到真正发挥,监事会的管
理实行上挂制度。监事会直接由上级行监事会管辖,监事长直接兼任信用社党
内纪检书记。同时,为了便于监督工作开展,监事会成员的绩效考核,以及经
费由上级行直接拨付,确保监事会能够独立行使监察权,使监事会只对上级联
41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社和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在职权行使上不受制于理事长和主任。
圈I.........._J
图6.1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示意图
6.1.4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在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改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强化信用
社的退出机制。监管者不能越过股东的权力界限,将被监管者的绩效当做其主
要的监管目标。监管者的重点是:按照有关规定审核进入这资质;对金融机构
实施分类管理,对资产自量较差的金融机构及时提出限期改正的措施;对达到
破产门槛的金融机构依法实施破产。
6.1.5强化内控,防范风险
一是坚持在内控上,从严治社,严肃监督稽核,严格执行制度,严厉查处
违法乱纪。
二是建立独立的监事会体制
三是建立良好的内控制度,形成好的社员文化氛围。
四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价体系,逐
步建立覆盖全社业务风险的评价,监督,预警体系。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五是建立完善的交流体制,与江浙农村金融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先进
的管理经验。
6.2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场竞争力和约束力
增强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和约束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打破以往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和机构设立上的限制,促进农村信用社
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现阶段银监局对我省农村信用社的分区经营,限制跨区
的政策,一方面,束缚了经营状况好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另一方面,保护了
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农村信用社,不能有效的形成正向激励机制。2004年改革
以来我省农村信用社的各项经营指标出现了好转,存在着规避法律、法规制约
开拓新业务的强烈愿望。因此,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制约,促进优势信用社产于
市场竞争,迫使因循守旧的信用社加快改革,从而不断提升河南省农村信用社
支农力度。
二是现阶段,国有大型银行都采取了从农村推出的策略,导致了农村金融
市场主体的真空。因此,现阶段河南省银监会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设立私营中
小银行或者小额信贷组织。通过设立这些金融组织可以增加农村信用社在当地
市场的压力。同时通过相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的横向对比,有利于农村信用社
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信用社的经营绩效,督促高级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机制,不
断提升服务的质量。
6.3构建国家和地方分级监管体系
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中,省政府始终是推动农村信用社制度变
革的决定性力量,左右着改革的内容、方向、和进度。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在经营机制方面会产生消极作用。政府主导型的县域统一法人制度,是通过行
政手段,将经营管理水平各异、以及资产质量相差悬殊的基层社合并在一起。
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取得规模效应和农村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但在长期来看会
导致基层信用社社经营效率的低下和激励机制的弱化。从实践中来看,这种来
自外在的行政压力推动的改革,使我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始终没有从农村信用
社自我的经营角度构建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无法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
情况自主地选择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体现出理性和的市场行为。并且,由于
43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在旧体制下长期运行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经
营管理者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持消极甚
至反对态度,这样农信社的改革只能由政府或者其代表人民银行来推行,结果
导致更进一步的政府主导型的改革的推行。政府主导型的制度改革不仅难以改
变农村信用社经营缺乏灵活性和风险控制机制缺失的问题,而且在如何确定农
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上也显得力不从心。
通过对近几年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的回顾,可以看出这种由政府主
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减少了改革成本,改善了信用社的财务状况,但其忽
视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规律,这种采取行政手段推动的做法,不以金融需求与经
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合并区域,在某些方面对信用社的经营机制将会产生消极作
用。因此,作为政策制定者,政府应该改革其政策制定机制,以市场为导向,
构建以激发农村信用社自身需求和自主决策为核心的由下而上的创新机制,是
改变我省农村信用社经营现状,提升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
随着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进行,在股权制度改革上,我们允许一
部分股东逐步拥有相对的控股权,将权、责、利统一起来,然后有控股股东选
择合适的经营管理者,是下一步改革的必然方向,因此,对于省联社的管理权
就有必要交给股东。与此同时,建立了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这就要求省级
联社具有监督和管理地方联社的职能。所以,有必要将现有的省级联社改造为
河南省农村金融监管局,根据金融立法对全省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管。
为了实现监管上的灵活性,农村信用社可以选择自愿接受农村金融监管局监管
或者接受省银监局监管。
6.4改革要坚持服务“三农刀的宗旨
中国银监会已为农信社定位,计划在5到10年间建成现代金融企业,最终
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为此,河南省农村合作金融应当在坚持服务“三农”的
前提下,实现市场化、商业化、现代化的改造,逐步推进我省农村信用社的转
制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制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最终达到以“三化”促“三
农”。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6.4.1“三化弦改革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基础
农村信用社商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农村信用社
服务水平、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来改善当前农村唯一金融主体长亏损的现
状。通过改革的目的我们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通过“三
化"改革来盘活农村信用社,从而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因此,农村信用社
的“三化”改革与服务“三农’’之间没有根本的矛盾关系。服务“三农”是农村信
用社的社会责任。通过“三化’’改革增强其服务“三农”的能力,国家对农村信用
社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因此,服务“三农”,农
村信用社义不容辞。在新的一轮改革中农村信用社要立足服务“三农”,面向市
场要效益,始终不渝的服务“三农"的基本目标。
市场化、商业化、现代化改革的目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在以后的支农过程中
要尽量避免政府职能,避免成为政府的“钱袋子",减少用于基本生活、医疗、
教育等本应由财政负担的开支,否则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性贷款的投放力度,切实做好支农服务。
图6.2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三化"改革与“三农’’服务关系图
6.4.2加大支农有效信贷投入
1.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增强信贷支农的责任感。农村信用社的创办宗
旨就是为社员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入股社员主要是农民和农村经济组
织。虽然农村信用社施行“三化"改革,但是,在支农上农村信用社应当坚持
不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之于农,理应用之于农。截至2009
年2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余额1488.96亿元,占全省联社贷款总
45
器困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额的73.1 5%,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总额的98.15%。
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要以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
点,在满足农户基本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服务品种,拓宽服务领
域,创新工作思路,搞好县域小企业的融资工作,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机构网点优势,提高服务水平,使我省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联系农民
的金融纽带。积极引入和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着力改善农村金融
服务方式。确保支农力度不减少。
2.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形成服务“三农”的合力。地方政府应积极落实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配套扶持措施,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建立
中小企业和支农贷款担保基金,着力解决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抵押、担保
难的问题。研究制定涉农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政策,建立农业保险等补
偿机制,鼓励引导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
3.增强营销意识,吸收优良信贷客户。积极培育和发展优良客户,打造服
务品牌,大力发展金燕卡等现代支付工具,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
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方式,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
要建立适合自己的结算网络。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因此在结算
能力上较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差距较大,新一轮改革中要以县、市联社为中心
建立信用社同城清算系统,灵活调剂各信用社之间的资金头寸,逐步形成类似
国有大新商业银行的全国联行结算系统,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网络化汇兑,异
地存取,快速汇兑。
6.5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防范新增不良贷款
由于体制、管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在过去的经营管
理中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从而形成了信用社改革中的历史包袱。新一轮改
革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并把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处
置,优化资产质量,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6.5.1历史遗留不良资产的处理
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过程中,对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报复主
要采取以下三方面具体措施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是落实信贷风险,防范化解责任。新一轮的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在过去
县域统一法人制的基础上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亏损由
理事会行长和经营班子承担责任,当年亏损的,对经营班子予以经济处罚,除
不可抗力因素外,造成资金损失达到本金的20%或者连续两年亏损的,经营班子
要集体辞职,同时要给予理事、监事成员相应的经济处罚。发生支付风险的区
别情况分别承担责任,对经营不善、决策失误等因素英法德支付风险,按规定
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是弥补和化解不良资产的措施。鉴于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在推进我省农村
经济发展以及乡镇企业产权明晰改革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重大作用,经省
政府、人民银行和省联社沟通协调确定了“政府给一点,人民银行给一点,河
南省农村信用社自我消化一点”的“三家抬"的措施,弥补历史遗留的不良资
产。具体包括:地方政府在农村信用社消化不良资产中给予的配套优惠政策,
对银行的各项税率本分或者全额返还;人行对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各项管理费
给予免交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利率浮动空间商给予更大的空间。
三是清收不良贷款的措施。自改革以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为了更好的化解
清收不良贷款,适时展开“双呆”清理活动,先后出台了《清收不生息贷款奖
励办法》、《清收专项贷款竞赛办法》、《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管理办法》
等专项贷款管理办法。∞
对“双呆"收回进行重奖,体现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优化信贷资产的决心和
力度,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最大限度的保全信贷资产。
此外在防范信贷风险上,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信贷进退机制、信贷人员持证
上岗,对呆账贷款的核销工作进行专项稽核,对货款抵押物、信贷内控制度等
进行稽核检查,对信贷工作目标进行考核等。并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行长
直接领导,行长亲临贷款清收工作的第一线,真正做到有疑必查,有责必究,
权责明晰。
在借鉴以上措施基础上,本文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对于历史原因、体制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建议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
资金赎买或债转股方式,把此部分不良贷款从农村信用社剥离或者转化,从而
减轻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负担。或者借鉴美国“债务重整信托公司(RTC)
(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处理储蓄银行坏账的方法以及我国成立金
20陆磊.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研究,2003(6)
47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融资产管理公司(长城、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
经验,进一步结合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在各市、县组建专门的农村“AMC"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来处置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同时,将
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任务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制度,下达各县、各乡镇清收
任务,作为政府政绩考核内容。
二是借助法律手段,依法催收信贷资产。依法收贷,主要适用于债权债务
关系明晰,诉讼有效,借款人的确有可执行的财产。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
对有偿债能力的“钉子户’’、“重点户"、“赖债户"实行强制清收、重点打击,
从而起到警示作用,推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开展。
6.5。2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
一是贷款风险管理制度。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责、权、利相结
合,审、贷、查相分离的完善体系,对贷款运作统一进行风险度量,并进行风
险分级管理。对影响贷款安全的贷款方式、贷款对象、贷款形态、借款入负责
率四个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在贯穿于决策、监督、收回全过程的贷前调查、贷
时审查、贷后检查等环节对贷款质量进项全面的控制,并以此为依据对客户经
理进行考核。要认真分析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密切注视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农
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应当深入市场,全面收集借款人的各种信息,准确把握该行
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该行业产品的前景,积极主动的防止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
一旦发现行业的发展前景趋于恶化的迹象,及时提醒借款人,督促借款人及时
调整产品结构或转产,必要时提前收回贷款,保全资产。
二是信贷安全线额度。信贷安全线额度是指对所有的工业以及制造企业实
施信贷迸退机制而逐户核定的相对安全的信贷控制额度。信贷安全线额度是以
信贷企业所拥有的七项实有资产(房地产、机械设备、存活、应收账款、应收
票据、预付账款和其他大额有效资产)为基数,通过评估、打折而计算出的各
项资产的综合,即石油资产的相对安全值,与企业的实际负债相轧差,正数轧
差被核定为评估企业的安全线额度
三是贷款操作管理。贷款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立贷款
风险预警机制是银行提高贷款质量和效益的基本前提。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
批的原则,对各项本外币贷款、贴现等表内业务以及信用证、承兑、保函等表
外业务授信实行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检查的分岗运作,实现不同部门或者
4R
第六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岗位的相互制约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提高贷款管理的效率,及时发现、化解
潜在的风险,有效降低贷款的风险,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四是信贷人员的管理。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规范
信贷人员的管理,促进省系统提高信贷管理的水平,对信贷人员提出制度化管
理的思想,建立信贷人员持证上岗并且实行等级管理的制度。
49
结论
结论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通过本轮改革资产总额迅速扩大,核心资本得到有效提
升,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本
轮改革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产权权制度改革应当是新一轮改革的核心。在改革的过程中合理
重置股权,实现相对控股,可以有效避免产权虚置、主体错位的问题,从而有
效提高我省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要将深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持续不断的进
行下去。
结论二:不同的改革模式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
在进一步改革中,要坚持因地制宜、边试点边推广,逐步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农
村商业银行改制成功,从而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
结论三:农村信用社的存量不良资产和增量不良资产问题,一直以来是困
扰各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改革中,针对存量不良资产,要依
托政府共同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增量不良资产,要从内控制度出发,提高
风险控制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信贷人员素质,有效防止不良资产的增加。
结论四:新一轮改革的根本目标仍然是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的每一次
改革都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新一轮改革是为党中央建设“新农
村”服务的。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表明,新一轮的改革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
成果显著,有效的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
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分析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果,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的
选择农村信用社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同时引入固定
资产投入,人力资源投入以及改革模式等参数来衡量各因素对改革成果的影响。
这对评价改革的成效有重要意义。
在解决产权虚置、主体错位的问题上,过去的观点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应
当强调合作的性质,股权应当为社员持有,股权理所应当分散。但是本文认为,
解决产权虚置、主体错位根本途径是实现相对控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股东的
权、责、利的统一。
结论
本文的不足之处:
作为~个在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全面以及信息、数据获得的渠道有限,
因此,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有限,详细的改革措施和数据较难获得,同时本文的
数据可能较早,对文章的说服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陈耀芳,邹亚生.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穆争祉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设计理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经济研究,2006(4)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谢平,徐忠,沈明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金融研究,2006(1)
谢平.农村金融改革急待解决六件事.世纪经济报道,2004(7)
周d,N.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经济学动态,2004(8)
韩俊.推进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中国经济时报,2003
张雪春.政府定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金融研究,2006(6)
薛亮.关于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辨证思考.金融纵横,2005(1)
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金融研究,2000(5)
吉玉荣,张成翠.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产权分析.金融与经济,2006(9)
艾仁.中国地方性银行产权制度变革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华夏出版社,2006
袁其龙.化解高风险农村信用社的实践.上海金融,2003(8)
樊新民等.五大因素造成农村信用社改革困局.中国合作金融网,2005(1)
肖建,杜永章.加强农信社内控制度落实是关键.金融时报,2004(8)
黄宝新.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建议.金融与保险,2003(5)
梅金平等.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财贸经济,2004(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1号)
毛科军.中国农村产权制度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王家传.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1(8)
肯德勋.我国农村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原则与基本框架.农村经济,2004(11)
曹芳.关于农村信用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4(7)
王日旭,王春华.农村信用社改革思路探索.农村经济,2004(6)
王洪章,刘锡良如何将农信社改革推向纵深.金融时报,2003(10)
王自力.试论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思路.金融时报,2002
曾康霖.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金融研究,2001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1
何广文.没有完成的农信社改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5)
施皓明.农村信用合作社演进的制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1(4)
马立新.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透析.上海金融,2001(10)
52
,∞妇幻钉乱朝阳刀胡卯∞I=I幻钉朝胡刀卯∞¨幻胡钔朝础
n眩眵阻畸∞口陷图n
n
n
n
n
n
n口n
I=l心眩眵口呤
参考文献
[37]罗润年,王琼。论信用社替代效应及服务定位.金融研究,2003
[38]陆磊.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研究,2003(6)
[39]陈福成,曹京芝,尹程,李子刚.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机构研究.金融研究,2005(1)
[40]Jacob Yaron。Rural Finance—Issue,design and best practices.The world bank,
1997
[41]Benoit Tremblay&Daniel Cote.合作制还是商业化:信用合作社资本结构创新的实证
分析.金融研究,2002(1)
[42]河南省统计局信息网.http://聊w.ha.stats.gov.cn/hntj/index.htm
[43]河南省农信网.http://聊.hnnx.corn/
[44]易宪容.花钱能否买机制.http://bank.money.hexun.com/1874 1007910A.shtml
53
致谢
致谢
时光飞逝,转眼间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已经过去。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
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支持过我的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正耀副教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篇论文,从
题目的选定、思路框架的编排到论文初稿的撰写、直至定稿,始终是在王老师
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的。初稿写成后,王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多次的论
文修改是在我下班后,都是在王老师指导下到晚上十一点。在写作过程中,老
师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使我受益匪浅。跟随导师学习的时
间是短暂的,但导师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在此,特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与衷
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郑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及本科阶段所有教过我的老师及帮
助过我的同学们。老师们严谨的授课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的大学生活
充实而收获颇丰。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在生活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论文的
撰写过程中也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与他们一块生活和学习的时光令人难忘。
另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查阅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科研成果、相关
文献和著作,并借鉴和引用了一些作者的观点和数据。由于论文写作工作量过
紧,可能有部分作者遗漏,敬请原谅。在这里感谢他们所付出的劳动。
最后,感谢论文评审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论文!,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熠,男,1983年IO月生于河北邯郸。2007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商学
院统计学专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7年9月考入郑州大学商学院金融学
专业,师从王正耀副教授。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一篇:探究次级贷危机背后的根源和政府的应对措施
(第一作者)《知识经济》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