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392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姓名:周雪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张旭昆
20091110
摘要
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处于制度创新阶
段的中国期货市场,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从理论上说清楚中国期货市
场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困惑着中国政府和期货业人士的问题的政策建
议,对繁荣期货市场理论,推进和完善中国期货市场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期货市场历史变迁的回顾,采用中外比较分析的方
法寻找中国期货市场制度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在引言中简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紧接着初步
回顾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其次,对中外期货市场的
产生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选择位居全球期货市场首位的美国期货市场和成功利
用后发优势后来居上的香港期货市场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分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
起点、一般过程、非正式制度的一般特征、制度变迁的结果四个方面对三者进行
比较实证研究。再次,以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从制度环境、制度变迁的需求与
供给等多方面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从理论上寻找中国期货市场发展
中存在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的最后,根据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变迁
的现状,结合美国和香港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经验,对促进中国期货市场进一步
发展做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期货市场制度制度变迁美国香港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s market and its system improvement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guidence of related theories.Theoretical resear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urgent for the Chinese futures market which is in the stage of systematic innovations.
’Theoretically making problems clear what exist in developing Chinese futures market
and proposing solutions to those what confus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futures industr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looming
futures market theory and practice.This paper will give a review of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ese and foreign futures market,us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f'md all the
systemetic flaws in the’Chinese futures market,and propose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e articl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opics of the background,research methods
and major innovations,next,and makes a preliminary review On the new systemetic
economics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systemetic change theory.Second,it Chooses
the largest futures market in the world,the U.S.futures market and the Hong Kong
futures market,the latercomers surpassing the formers as comparison study objectives
to mak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development and resul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futures markets.Then for the comparative systemetic analysis perspectives
from the systemetic environment,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systemetic changes etc,it
has a multi—angle analysis of systemetic changes in defects of Chinese futures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ystemefic changes in Chinese futures market,the
article finally combines the experience of futures market of United States with Hong
Kong on systemetic change,and think over how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utures market.
Keywords Futures market;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America;Hong Kong
11I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澎鎏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习f吗穑签字日期: 弘f。年弓月f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逝鎏盘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逝鎏盘堂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繇f氮-呜栖
签字日期:如J口年弓月厂日
导师签名: 歹枷∥
签字日期:沙I。年弓月f日
致谢
时光总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我的研究生生涯也即将进入尾声。毕业论
文是多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概括,更是厚积薄发的一种表现。当论文终于定稿
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回首逝去的岁月,感慨颇多。
2006年6月,我有幸来到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并攻读硕士学位。刚到学
院,受教授经济学的老师,后来成为我的导师的张旭昆教授的影响,我在学习
主流西方经济学知识的同时对新制度经济学渐渐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边
工作边学习的进修班学员来说,我试图将我的金融与投资教学研究工作和我的
研究生学习结合起来,于是尝试将金融与新制度经济学这两个领域的知识融合
起来做一些交叉性的研究工作。正式进入学位论文进修阶段后,从选题到提纲,
从初稿到终稿,整个写作过程,其中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恩师张旭昆老师的谆
谆教侮,张老师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的影响了我,激
励着我不断努力学习,在此特意向张旭昆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年多来,我加倍珍惜时光,在学习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广泛学习相关
学科知识,包括计量经济学、自然辩证法等学科,也感学有所得,提高了分析
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对我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这都离不开浙江大学
各位老师悉心指导,离不开经济学院和研究生院给我创造了宽松舒适的学习研
究环境,在此向进修班班主任王美珍老师、研究生科周晓红老师、教授过进修
班的王维安老师、李兴建老师等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你们的谆谆教导让我受
益终身。‘
最后,感谢进修班的同学,三年多的友谊让我终身难忘,感谢父母等家人
的理解和多方位的支援,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周雪梅
2009年11月10日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i 引言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2008年,中国上海、大连和郑州三个期货交易所全年成交量达到136389万
手,成交额为71.914万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87.24%和75.52%,成交额继
2007年后再次大幅度超过全国GDP总额。中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居世界第二,仅
次于美国。但是,从1990年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19年来,中国期货市场
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
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
风险事件。业界人士从期货市场体系、期货市场效率、期货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试图破解风险事件接踵而至之迷j但迄今为止仍未找到准
确答案。事实上,导致我国期货市场风险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场体系、
市场效率、投资环境方面,而存在于期货市场的制度性缺陷。
表1.1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额、成交量变化表
年度1993 1994 1 995 1 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成交额
5522 31601 100565 84119 61171 36967 22343 16082
(亿元)
成交量
891 12110 63612 34257 15876 10446 7364 5461
(万手)
年度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成交额
30145 39490 108389 146935 134448 210046 409722 719142
(亿元)
成交量
12046 13943 27986 30570 32285 44947 72843 136389
(万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表1.2 2008年全国期货市场成交情况统计


所品种名称
成交总量市场成交总额市场年末持市场

(手) 份额(亿元) 份额仓量份额

上铜41546516 3.05 99640.89 1 3.86 343614 1 O.57
铝29577840 2.17 22078.82 3.07 218 308 6.72
锌47077794 3.45 39074.26 5.43 127550 3.92
黄金77809 34 O.57 14975.49 2.08 46 316 1.42
天然橡胶92922206 6.81 92758.34 12.90 172888 5.32
燃料油61621080 4.52 20192.10 2.81 167532 5.15
总额280526370 20.57 288719.90 40.15 1076208 33.1 0
郑棉花1 0775342 0.79 7083.55 O.99 57858 1.78
菜籽油12856486 0.94 6094.54 0.85 82396 2.5 3
白糖330929492 24.26 118696.92 1 6.51 425680 1 3.09
PTA 351 34580 2.58 12226.98 1.70 160288 4.93
强筋小麦55017028 4.03 11407.1 7 1.59 218536 6.72
普通小麦328418 O.02 59.57 O.01 4566 0.14
总额445041346 32.6 3 155568.73 21.63 949324 29.20
黄大豆一227 363100 16.67 95190.20 1 3.24 366690 11.28
黄大豆二85582 O.01 37.79 O.01 120 O.OO
玉米儿98 36920 8.79 21 571.47 3.00 321150 9.88
LLDPE 265 05964 1.94 11941.74 1.66 88796 2.7 3
11.92 54157.90 7.53 2011 76 6.1 9

O.92 8664.12 1.20 86340 2.66
豆粕162530878
6.55 83290.12 11.58 161198 4.96
棕榈油12604956
豆油89 391986
总额638319386 46.80 274853.31 38。22 】225470 37.70
全国期货市场
1363887102 100 719141.94 1 OO 3251002 100
交易总额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用,无法解释中国期货市场形成和发展。其次,规范和发展是今后中国期货市场
发展的两大主题,制度建设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和规范的关键。新制度经济学对
制度构成和制度变迁的研究,无疑对于加强中国期货市场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实践中,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
的部分。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其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完善的期货市场机
制,有助于中国培育一大批成熟的市场主体,有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前
瞻性预测和及时调控,有助于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并争取大宗商品的全
球定价权。
因此,研究中国期货市场制度问题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
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基本思路
本文首先采用系统性规范性研究框架,针对中国、美国和香港期货市场这三
种不同的制度变迁类型的整个制度变迁进程进行详细的实证研究,通过与美国期
货市场、香港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比较制度分析,指出中国期货市场存在
的种种制度性缺陷,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对策。
1.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分析方法:(1)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这是最基本的、
贯穿本文整体的分析方法。(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范式与中国转轨经济结合,对中国的经济现实进行解释。(3)实证研究和规范研
究相结合;从中国期货市场的实际发展轨迹中分析期货市场发展的制度性约束条
件。(4)比较研究与归纳法相结合。将中国、美国和香港期货市场发展进行对比,
总结出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新方案。
1.2.3本文的创新之处.
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将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放在整个国际期货市场发展100多年的历史长
河中,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特殊性中看到与国际期货市场发展一脉相承的关
系,即所表现出来的关于期货市场的共性或本质特征.从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
3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视角,对国内外期货业,尤其是中美期货市场,以及同样属于“后发性制度变迁”
的香港期货市场进行三者的详细的比较实证研究。
其次,以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从制度环境、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制度
变迁的方式、制度成本一收益、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非正式制度因素、
基于博弈论的演化风险等多角度详细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的割度性缺陷,从理论上
寻找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制度层面针对期货市场发展中的深
层次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最后,重视对非正式制度变迁对整个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作用。一些在国外
行之有效的正式制度安排一旦离开其土生土长的非正式约束环境就毫无用武之
地,这或许是我国目前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绩效与制度目标偏离甚至是
南辕北辙的深层制度性原因。论文探索菲正式制度在期货市场制度交迁中存在的
问题,得出以人为本,建设期货市场优良文化的结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货市场相关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回顾
2期货市场相关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回顾
2.1 期货市场的相关概念解释
2.1.1期货市场的实质
现货交易中,因供求关系的变动产生的价格波动,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是一
种风险,这也是即期买卖关系下市场参与者必须付出的交易成本。远期合约是在
克服现货交易风险的基础上产生的节省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远期合约签订
时买卖双方事先就商品的数量、质量、交货地点和时间达成协议,在一定程度上
消除了现货交易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转移了价格风险。现
货远期交易虽然比现货即期交易节省交易成本,但其节省交易成本的能力有限。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交易对手有限,人们搜索买卖信息的成本变得相对昂
贵,加上人的有限理性的制约,交易者很难准确把握市场的价格走势;机会主义
倾向则决定了交易者往往会提供虚假的信息,对交易对象欺瞒市场行情,甚至采
取违约的方式来保证自身的利益;远期合约的转让必须经过合约双方当事人同
意,这又限制了合约的流动性,所投入的资产无法完全或部分地改作他用,导致
沉没成本;远期合约事先确定价格的方式降低了价格的灵活性,价格失去了反映
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性。我们以R、0、U和F分别代表这些因素。此外,交易对象
是否易于检验或监督(T)也影响交易成本;现货市场因缺乏有效的价格信息,
导致交易的盲目性所产生的社会资源配置的损失(S)也是远期交易成本的一部
分,如用L代表其他影响因素,则交易者在市场中购买或售卖i要素的交易成本
是:
TC(i)=f(R,0,U。Fl Ti S。L。)⋯⋯⋯⋯⋯⋯⋯⋯⋯⋯⋯⋯⋯⋯⋯⋯(2.1)
假如交易者在市场上从事n种商品的交易,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易成本相互独
立,互不影响,交易者j所遇到的交易成本可通过简单加总得到:
TC(i,j)=Σf(Ri Oi Ui Ii Ti Si Li)⋯⋯⋯⋯⋯⋯⋯⋯⋯⋯⋯(2.2)
相对于整个市场,市场的总交易成本为:
Tc=ΣTC(j)⋯⋯⋯⋯⋯⋯⋯⋯⋯⋯⋯⋯⋯⋯⋯⋯⋯⋯”(2.3)
』;l
期货这种制度安排要取代远期现货合约交易方式,则必须使期货交易制度的
预期收益w,扣除市场交易成本TC后大于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的净收益Ws: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货市场相关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回顾
%一TC>Ws⋯⋯⋯⋯⋯⋯⋯⋯⋯⋯⋯⋯⋯⋯⋯⋯⋯⋯⋯⋯⋯⋯⋯⋯⋯(2.4.)
由于期货市场交易的对象是标准化合约、采取集中交易的方式、对冲交易使
市场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交易者的理性能力,防止机会主义倾
向,减少了监督成本,降低交易者在交易频率方面的交易成本,使R、0、U、F、
T和s都得到降低,因此,从本质上说,期货市场是一种节省交易成本的制度创
新.事实上,从远古的易货贸易到现代的期货交易,以及此后的“基差”定价的
现货贸易模式,都是不断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产生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效益更
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的过程,也是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其
实就是制度交迁要研究的主题,丹尼尔·Ⅳ·布罗姆利指出期货市场只有从制度
上理解才有意义。本文试图从期货市场创生与演变的过程来说明:新的制度在产
生之前,已经间接地在组织着社会经济活动,已经间接地存在,是一种臆性的制
度安排,并为今后的制度安排显性化,即制度变迁指明了方向,期货市场的发展
必须遵从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
2.1.2期货市场的功能
期货市场,正是作为与现货市场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市场组织制度而诞生,成
为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创新产物。
2.1.2.1降低契约成本与履约成本
期货市场是高度组织化市场,其交易采用集中由经纪人媒介的规模交易形
式,诸多产、供、销业主和投机者经一定的资信审查方开户入市交易,从而节省
了现货市场分散的一对一交易寻求交易对象的搜索成本,而由交易所统一推出的
标准化合约安排,在多项合约条款如交易单位、质量、规格、交货期限、交割地
点等的标准化,有效地降低了个别交易的磋商成本,其统一结算、保证金制度等
更是有效避免了毁约风险,降低了履约控制成本。
2.1.2.2降低信息成本
期货交易以公开竟价方式形成价格,使某种商品市场供求信息的收集、处
理演化为众多产、供、销业主和投机者的集体劳动一一竟价。在交易所贯彻公平、
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的交易制度和规则的保证下,交易者的叫价基于自身
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捕捉供求信号而对市场未来的预期,此公开竞争形成的
价格更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其价格具有权威性。这种发现价格的功能使期
货价格成为高度浓缩的市场信息,其所耗信息成本远较现货交易低。在信息的传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货市场相关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回顾
递上,期货价格信息通过公共媒体广为传递,具有公益性和时效性,非个案交易
受商业保密、地域局限等因素制约而传播成本较高。
2.1.2.3降低风险成本
期货交易通过实行保证金制,统一结算和交割等制度,降低了交易对手毁约
的风险。同时,为现货生产经营者提供了风险转移的机会。只要支付少许手续费
和佣金,他们参与套期保值交易,可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从而锁定生产成本确保
利润实现。此转移、分散风险成本的机制,使现货交易者降低了风险成本,促使
之成为期货市场的直接需求者、套期保值者。当然,这是以众多投机者愿意承担
风险,以搏取风险利润为基础的。
可见,期货市场以特有的交易方式及一整套维护“三公”原则的交易制度和
规则的实施,能通过降低契约成本,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显著提高市场运行效益。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两大基本功能正是这种运
行效益的集中体现。
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回顾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被理解为与具体行为集有关的规范体系。这一简单
理解源于舒尔茨在其《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中关于制度的定义。舒
尔茨在该文中还对制度进行了富有经验意义的分类,在这些分类中,货币和期货
市场被指出是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丹尼尔·w·布罗姆利指出期货市场只
有从制度上理解才有意义。事实上,从远古的易货贸易到现代的期货交易,以及
此后的“基差”定价的现货贸易模式,都是不断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产生过程。
而这个过程又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的过程,也是一种更有效益的制
度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制度变迁要研究的主题。历史上的经济学家对
交易成本和制度变迁做过哪些探讨呢?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回顾熟悉交
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2.2.1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是理解制度的逻辑起点。交易成本概念是新制度经济学最重要,也
是最早提出来的带有革命性的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将研究分析的基本单位聚焦在
“交易成本”上,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新古典研究模式的新范式。
“交易”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早已存在,但应用范围不广.康芒斯将“交易"
与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相对应,正确地把交易作为经济研究的基本单位,作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货市场相关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回顾
为合法控制权转移的单位,分析了三种基本的交易类型一一买卖的交易、管理的
交易、限额的交易,这三种活动单位包罗了经济学里的一切活动.他把制度运作
与交易联系在一起,将交易概念一般化,并应用在制度运行的分析之中。科斯将
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对应起来,制度安排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经济效
率,人们选择采取哪种制度安排时,取决于哪种形式的交易成本最低。阿罗认为
交易成本是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包括信息费用和排他性费用、设计公共政策并
执行的费用,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此后新制度经济学强调
的“制度至关重要”的观点有了真正的经济学含义。但是,由于交易成本难以计
量,又缺乏可操作性,加之交易成本理论本身尚不成熟,无法与新古典经济学融
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交易成本理论很少被应用。
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进行的研究最全面、最具综合性,对交易成本理论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修改了主体面临的环境约束,不同于
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在经济学中的作用相当于物理学中的摩擦力。交易成本经济
学包括3个关键概念: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而制度环境至关重要,
制度环境可进一步分为非正式制度环境(规范、价值观、态度和习俗)和正式制
度环境(法律规章,官僚体制).德姆塞茨提出产权的形成是用于降低交易成本
的观点,将交易成本定义为所有权的权利交换的成本,只有人们在契约过程中不
耗费任何费用的条件下,经济理性的人才会细致地去做分析,否则会因经济上的
不合算而放弃,提出了不完全契约理论,麦克尼尔据此明确提出了“关系性契约”.
施蒂格勒从搜寻信息的角度分析了经济组织(企业)的重要性,认为某些经济组
织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消除不确定性,节省搜寻的费用。从这个角度出发交易成本
可分为3个因素:调查和信息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以及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成本。
迪曲奇认为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利他动机也会导致中止契约。诺思将关于人
类行为的理论结合交易成本理论建立了制度理论,用于分析制度的起源及其作
用,使得交易成本理论成为制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易成本的概念被不断扩
展,成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为经济制度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现在,交易成本
理论作为基础的分析工具,可以很方便地研究经济学应用理论感兴趣的各种问
题。如采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探索各种制度安排中的交易成本差异和制度效率
变化,根据具体情况去设计各种制度等等。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货市场相关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回顾
2.2。2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制度经济学中对制度变迁
的研究始于产权学派的努力,后来逐渐接受了利益集团,寻租与分配冲突,国家
理论,供给和需求分析,路径依赖和认知科学等理论。而随着博弈论等理论引入
制度分析中,制度变迁理论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举世无双的理论巨匠和创始人,他的《社会成本问题》
使经济学对产权的研究得以改观。沿着科斯开辟的路径,德姆赛茨从外部性角度
对产权的变迁进行了经典的讨论,奠定了产权学派制度变迁模式的概念基础。当
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内部化的成本时,产权就会将外部性内部化,内部化的动力来
源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技术革新、新市场的开辟和对旧的不协调产权的调整。
拉坦建立了一个包括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新古典制度变迁模型,从制度的
供给和需求层面上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林毅夫用新古典“需求一供给”理论构
架把制度变迁模式划分为诱致性交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可
视为主要由需求拉动的,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供给推动的。
诺思开拓性地使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解释了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诺
思认识到,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正式规则、非正式
规则和实施机制所做的边际调整。正式规则的变迁、非正式规则的变迁及其实施
机制的变迁的总和构成了基本的制度变迁。收益最大化原则是制度变迁理论的分
析起点。诺思早期对美国经济史的多方面的定量研究,认为制度变迁与技术迸步
有相似性,即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追求收益最大化。戴维斯和
诺思区分了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同时描述了若干相关概念:主要行动集团、次
要行动集团和制度工具。
张旭昆和汪丁丁对制度变迁的论述更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张旭昆教
授认为制度演化可分为单项制度的演化和制度系统的演化,政府在制度演化中发
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汪丁丁教授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于利润,而利润的
产生导源于不确定性。利润的大小取决于新制度比旧制度节省多少交易成本。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概念最早由戴维提出,亚瑟进一步指出报酬递增
的4种机制一一大规模的组织或固定成本;学>-j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对
路径依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诺思首先将路径依赖的概念引入到制度分析中。
假设初始路径选择出现偏差,初始的制度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货市场相关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回顾
性,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制度变迁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演进,弄得不好,就会
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中.此时,要脱身而出变得十分困难,除非借助外部
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府的介入。同时,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之间非常
复杂的相互依赖系统,促进了路径依赖的报酬递增特征.
青木昌彦把新制度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和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过程分
析方法相结合,用多重博弈、演化博弈和关联博弈来研究制度变迁,指出了制度
变迁的适应性变迁的特征,用博弈的多重均衡来解释制度变迁中的分叉现象和路
径依赖现象.
1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3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前述分析表明,期货市场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益的制度创新产
物。但在我国它却偏离正轨,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发挥基本功能.为寻根求
源,从深层次探求问题的症结,有必要进行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层次上的比较。美
国是目前世界上期货市场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发展最早的国家,虽然我国在商品
期货交易量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世界期货交易总量中金融期货占比高达90%,
而我国至今未有金融期货上市,与世界期贷“龙头”的美国差距还很大,文中将
以美国作为研究重点展开比较制度分析。广义上,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构成,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制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政治规则、经济
规则和契约以及由各类正式规则所形成的一种等级结构,它在现实中更多地体现
为一种法律秩序;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中无意识形成的,有持久生命力的且
通过文化结构代代相传的系列规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规范着制度变迁
的进程;并且任何制度变迁都是有原因并形成了相应结果。因此文中对比研究分
为制度变迁的起点、一般过程和非正式制度的一般特征、制度变迁的结果四方面。
其中,在对中国期货市场的分析中,中国香港期货市场和内地期货市场一样
直接借鉴国外模式的经验,享受“后发效益",采取了政府推动,官促民办或官
民协办模式。而且香港期货市场产生于70年代中后期,不到20年时间其交易所
便一跃成为世界五大期货交易所之一,与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形成鼎足而
立的格局,香港期货市场与内地期货市场非正式制度环境相似(因此,下文中国
期货市场变迁中非正式制度变迁一般特征的研究将把香港和内地合在一起展
开),研究其飞速发展的经验对内地期货市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表3.1 2008年全球衍生品市场交易统计单位:百万手
2007 2008 增减
中国内地期货交易所728 1 363 87%
中国香港期货交易所88 1 05 l 9%
美国期货交易所4995 5616 14%
美国以外交易所10532 12038 14%
世界总量15527 17652 14%
斯Ⅱ大学酿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口金融
■农产品
口能源
口贵金属
●有色金属
U基熊
困3 1 2008年垒球交易所衍生品交易分类图
3.1美国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3 1 1 美国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起点
1862年的《宅地法》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小农的土地问题,使美国农业走上
了从宗法式小农转变为资本主义农场主的道路。城市化为农业提供了日益扩大的
国内市场,开始向商品化和专业化转化。交通运输和电信业的发展,促使美国形
成了全国市场,对全国价格的统一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由于美国国内农业生产能
力强劲,粮食生产出现7供大于求的局面,农业市场化带来了生产者的价格风险,
出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波动。19世纪中叶,地理位置优越的芝加哥成为垒美最
大的各物集散中心.每逢收获季节,大量谷物集中到芝加哥,造成供过于求,价
格大幅下跌;收获季节过后,谷物供不应求,价格上扬,剧烈的价格波动使很多
农户与谷物商破产,出现了制度不均衡的因素.为了避免价格波动的风险,1848
年,美国的82名谷物商自发创立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由此产生了原始的谷物
期货交易。早期集中进行大宗谷物现货交易,主要通过签定远期合同成交。后四
个性化的远期合同转让困难且毁约风险大,交易所统一推出标准化合约取代之。
可以说,标准化合约推出才真正标志现代期货市场制度创新开始.随后进行了一
系列交易制度的创新。其中,结算所的设立使交易者因统一结算免除信用风险,
同时因“对冲”机制灵活进出市场,有效提高了市场的制度效率。总之,芝加哥
期货市场在成熟的现货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初级行动
集团也是制度创新的供给者为谷物商,同时他们面对现货价格波动,渴求降低交
易成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共同目标驱使下自发创新,又是制度创新的需
求者,基本上是同一行动团体促成了这一制度变迁。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3.1.2美国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美国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主要表现为美国期货立法过程。美国国家
期货交易法规是各级期货交易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它对期货
市场的管理机构、交易人士、交易场所及场外交易活动都进行了严格规定,使之
能在宏观上起到监督和调控作用,为各交易机构制定更加具体的管理规则或条例
起到指导作用。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交易法规可将美国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
迁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3.1.2.1制度创建时期(1848-1 921)
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最早于1848年成立时,美国并没有相关的规
则期货交易的法令,这些市场仅仅依靠交易所自定交易规则。由于长期缺乏政府
管理监督,导致市场上囤积现货、炒作期货价格、非法交易及欺诈事件层出不穷。
为调整这些混乱局面,美国政府曾于1916年通过棉花期货法,但该法仅就棉花
划分等级,而未对期货交易行为加以规范。1921年美国国会采取较为谨慎的限
制态度,颁布了第一项全国性的期货交易管理制法规一一《期货交易法》。由上
可得,美国期货市场是初级行动集团一一谷物商和农户发现潜在制度收益后在自
身利益推动下产生,但随后次级行动集团政府马上跟进,共同推动新制度的发展
和完善.
3.1.2.2制度调整与完善阶段(1921-1974)
由于有入在1922年1月提出期货交易法第三条的内容违宪,其效力即受到
影响,因为该法要求所有卖出粮食期货合约中每蒲式耳征收20%的交割税,但是
由被农业部长指定为合约市场即期货交易所,商会提出申请的除外。芝加哥市商
会,代表期货投资者,认为商会是根据1859年的伊利诺伊州宪章成立的公司,
其会员是根据公司的授权并根据公司章程做买卖,并认为期货交易法违反了美国
宪法,一是剥夺了会员的资格,二是他们的交易并不是境外交易或其他州的交易,
而仅仅是州内交易,三是征税的行为违反了第十次宪法修正案,并妨碍了伊利诺
伊州的权力行使.于是,国会根据各州的呼声通过了《谷物期货法》。该法的重
要贡献是赋予期货交易所以正式的法律地位.与期货市场的产生一样,美国期货
市场的发展也是由利益集团发现利润,不断推动和实施的诱致性变迁,是不断进
行菜单选择,实行交易制度和规则创新的结果。
由于受到1929年股市崩盘及经济萧条等事件的影响,20年代末,美国农业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部向国会呈交了修改《谷物期货法》的提议,进入30年代以后,国会举行了多
次的听证会,听取了各方对该法规的意见和建议。为使期货交易法规的执行和监
管机刽进一步健全,1936年的法规强化了对市场投机交易的控制和监管能力,
专门设立由农业部、商业部、司法部及其他政府部门联合组成的、监管期货市场
的联邦政府机构一一商品交易所委员会。法规一方面规定了投机商的合约交易份
额;另一方面加强了控制投机商的权利范围.1936年的法规首次对交易所以外
的期货市场参与者进行监管,将期货经纪人定义力期货代理商,并要求其必须登
记挂牌,场内经纪人登记后方可领取营业执照。此外还规定了期货代理商向其客
户收缴押金,以及结算所需要收缴的保证金数额。1936年的法规奠定了美国期
货交易法规的基本雏形,是一部比较成熟的期货交易法规。尽管在70至80年代
期间,美国又先后颁布了许多个期贷交易法法规,但都是以该法规为基础进行增
改的。1938年、1940年、1948年、1949年、1954年、1955年、1958年、1960
年、1970年均就菜些问题进行了小规模的修改.根据期货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
和期货市场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整个制度环境的不断改变,虽然存在发明时滞,美
国国会对期货市场制度安排的不断修订是期货市场正常运作的基础,为美国期货
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3.1.2.3制度均衡阶段(1974至今)
进入70年代以来,美国的期货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会根据新的
市场条件,对1936年《商品交易所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并将新法规定名为《商
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1974年的法规批准,全国期货行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可
作为自我管理组织,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管理期货市场,交易委员会有权审查交
易所的业务活动,批准、修改或取消交易所做出的某些规定。1974年的法规进
一步扩大了联邦政府获得市场详细信息的权力,以便于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监
管.政府可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市场垄断行为及早排除,大大提
高了制度效率。
根据美国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的有关条款规定,该委员会必须在1978
年9月30日对1974年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重新办理法律认可手续,否
则将作废。因此,联邦政府于1978年年初,重新修订并颁布了1978年期货交易
法.该交易法进一步扩大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管理权限,重新确认了1936
年《(商品交易所法》中原有的一些条款.修改后的《期货交易法》赋予商品期
1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货交易委员会管理所有期货合约交易的特权,并将1974年以前不受联邦政府法
规约束的数种期货合约,如金融期货合约、金属期货合约等,也置于商品期货交
易委员会的管辖范围之内。之后,根据该部法律的立法精神和修改内容,美国国
会又先后多次对该法规进行了修订和展期,反复不断的修改减少了制度运行中的
摩擦成本,完善了期货市场的运行模式。
鉴于当时商品期货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规范烦琐、缺乏弹性,导致期货商及期
货交易所丧失海外交易和柜台市场业务的竞争优势,美国期货监管部门在一定程
度上放松了对期货市场的规制。他们遵循市场化管理思维,赋予期货交易所更大
的权力,把交易所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作为期货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核心力量,
最大程度地保持市场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不断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总结监
管经验教训,分析检查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美国于
1998年开始修订《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并于2000年12月正式通过,其最
重要的一点就是,取消了自1982年以来对期货合约及其期权合约的禁止性规定。
法案不仅在衍生品的交易方式上赋予了期交所及其他机构相当大的自由度,而且
还建立起了对衍生品结算组织的监管构架。因此,自我否定,自我发展,不断创
新,美国期货市场中的制度创新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永恒动力.
3.1.3美国非正式制度的一般特征
首先,逻辑思维已成为美国社会思维方式的主导。思维方式是非正式制度赖
以产生和推进的基础。原始思维是原始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当人类从原始社会
进入文明社会后,西方世界经过古希腊思想家和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者的推动,已
辩证地否定了原始思维,形成了日渐完善和科学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所表现出
来的规律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人们应用抽象概念和定义进行思维;它对世界
的认识以对自然公理的认识为前提,以逻辑的演绎和归纳为手段。逻辑思维抓住
了事件本身的特点,最后找到了事件本质的东西。比较而言,美国人分类更细,
看一个单独事物更细致,能更好地认识这一类事务的特性,特性越突出,越容易
发现规律。办事严慎、循规蹈矩,主导着人们日常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生活。
其次,美国非正式制度中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是以法律为核心的法治社会。作
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与正式制度的法律关系密切.西方法治主义精神源远流长,
最早形成于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的城邦民主共和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逐步确
立过程中。近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一一一切国家机关都受法律的约束、法律权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威最高、公民一律平等普遍服从的观念基本形成,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在西
方堪称典例的三权分立政制。法治主义精神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之先河,是美国
政治文化的灵魂,为后来所有类型的民主和法治政治体系、体制立下了精神支柱
和奠定了基石。
再次,重视个体价值的人是美国非正式制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美国文化正
是依赖在人性认知中人作为个体的基因成长和完善起来的。西方人本思想产生于
人与神地位发生交化的时期,是从神的本位过渡到人的本位,以人的价值否定神
的价值,以人的享乐、权利和自由取代封建神权的禁欲主义。人被视为有血有肉、
有价值的个体。美国一向把“个人自由、平等、人权"等视为“美国价值’’,这
正是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核。
最后,诚信意识作为社会习俗深入人心。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对诚信加
以尊崇。“说真话是一种义务。”“说谎是一种丑陋的恶行,⋯⋯假如语言欺骗我
们,那它就破坏了我们整个的相互关系,使我们社会的一切契约全都无效。竹近
代以前,诚信更主要是一种个体的美德。到了近代,摆脱了依附关系的主体由“身
份”走向了“契约”,人们的交往是通过“契约”进行,守信、遵守契约,不仅
被视为重要的德行,更被视为一种规范。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将寸步难行,所以,
在美国做一个诚信的公民十分重要。
3.1.4 美国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结果
在法律制度安排上,美国现行的期货交易法律体系是以《商品交易法》为核
心,一系列针对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如证券法、银行法部分条款也间接地对期
货市场产生约束力,还与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相联系,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法律
体系,为美国期货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监管制度安排上,美国市场作为原发期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政府
管理、行业自律管理以及交易所和公司内部自律管理的严格的三级监管体系成为
对期货市场监管比较成功的典型。美国自1936年推出《商品交易所法》后,期
货市场逐渐被纳入到政府法规的监管之下,此后又于1982年成立美国国家期货
协会,加上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交易所行为自我监管的要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三
级监管制度体系。
在风险管理制度安排上,美国期货公司在长期管理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风险
管理制度。它有专设的风险检测机构和一套有效的境内外风险分析系统,能根据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不同客户风险承受级别提供相应风险级别的工具和交易;保证金采取了公司自主
浮动制度,对高端客户收取较低的保证金,甚至还可为其提供融资,交易所控制
下的结算公司以三层结算方式加强风险控制,并允许现金交割,减少了投机操纵
的可能,提高了制度效率。
图3.2美国期货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
3.2中国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迁进程
3.2.1 中国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起点
3.2.I.I中国内地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起点
1978年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出现了五大需求:一是农村经济的快
速发展要求解决农副产品流通问题。1978年底,农村改革使长期处于徘徊状态
的农业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了新的制度结构失衡:20世纪80年代
反复出现的“卖粮难’’、“卖棉难”和“卖猪难”等一系列农副产品流通不畅导致
价格大起大落。二是价格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市场真实价格的形成机制。从1978
年开始,国家进行价格改革,放开一些小商品的价格。虽然改革取得了成效,促
进了生产的发展,但是,价格不合理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反而造成调价的
连锁反应,致使出现物价结构调整型通货膨胀。价格制度作为基础制度的缺乏不
能保证社会资源配置及整个制度的效率。三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产生规避风险的需
求。国有企业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
者,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中外合资以及外资企业的迅速成长,也对资
1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本保值增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四是批发市场向更高层次的市场组织形式演化。商
品的丰富催生了大批批发市场,靠一对一的谈判达成交易,一旦其中一方不能如
期履约甚至毁约,整条交易链条就将中断。五是外贸依存度增加,企业面向国际
市场参与竟争。随着更多的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商品价格和利率、汇率的风险不仅会输入到我国的经济体系中,波及国内市场,
处于开放系统中的制度出现了不稳定因素。1987年,香港的杨竟羽先生针对中
国市场发展的情况和特点,向中国高层提出培育期货市场的初始选择.此后,制
度改革走出了僵滞阶段,在中国开展期货交易的问题逐渐引起初级行动集团一一
中国高层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解与组织时滞后对期货市场制度安排的研究
和探索工作开始了。
3.2.1.2中国香港期贷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起点
香港经济的起飞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进入70年代,香港金融业开
始发展起来。最初香港当局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证券及商品市场的活动中的
政府行为很少。70年代初证券交易所纷纷成立,而随后在发生的股灾促使当局
推行一系列的监管市场及保障投资者的措施。1974年初制订了《证券条例))和
《保障投资者条例》,并设立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同时,初级行动集团几大财
团表示要成立商品交易所,香港政府认为在制定期货交易法律之前应禁止建立期
货交易所,当即宣布《商品交易所(禁止)条例》,禁止开设及经营新的商品交
易所.政府作为一大利益集团支持保持现有制度,两大集团进行谈判博弈,但是
香港政府并不鼓励制度僵滞,开始有条不紊地组织行动团体开展制度创新,制度
变迁出现正常时滞。在这段过渡时期,香港的现货交易市场便已非常发达,由于
本地没有期货市场,政府允许国外有经验和实力的经纪公司来港设立分公司,香
港客户则通过国际期货市场开展期货交易。从事哪一国家和地区期货交易所的期
货买卖,就要依照当地交易所的规矩办事.随着现货市场制度环境的日益发达,
设立期货市场时机也日益成熟。香港政府开始研究设立本地期货市场的有关问
题,并花了3年左右的时间搞立法,使即将成立的期货市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少走弯路.在制度变迁的起点,香港模式就确立了“重视制度,立法先行”的制
度变迁模式。
3.2.2 中国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3.2.2.1中国内地期贷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1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中国期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以来,历经挫折和坎坷,从如雨后春
笋般萌发,继而市场风波迭起、风险环生,进而被视为“洪水猛兽力加以治理整
顿。经过多年的清理整顿与对替代制度的菜单选择,中国期货市场逐渐走上了规
范发展与制度创新的道路,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期货市场建设大体经
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3.2.2.1.1 “认知和组织”时滞期(1987~1 990)
1988年初,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期贷市场研究工作小组成立,着手中国建
立期货市场的试点方案研究。工作小组系统地研究了国外的期货市场的历史和现
状,组织人员到中国香港和美国考察了期货市场的产生和组织运作,结合中国国
情,进行了试办期货市场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是以实用为目的,对期货
交易的理论鲜有深入研究。1988年5月的《关于期货制度研究的报告》指出期
货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发展期货市场不一定要求很高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期
货市场可以提上改革日程。1989年1月的《关于结合国情试办期货市场的研究
报告》建议以实用为原则,因陋就简,不追求过分现代化。试点城市中,河南郑
州的方案最成熟,但在研究中感蓟当时社会经济等制度环境尚不具备一步到位建
立期货市场的条件,于是修改原设计目标,定位现货批发市场。1990年10月,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作为第一个农产品中央交易所正式开业。这样经过3年左
右的“认知和组织”过程,中国期货市场前期研究工作结束,形成了初级行动团
体一一国务院主要领导,中央有关部委和理论研究工作者。
3.2.2.1.2制度创建阶段(1990—1993)
1990年10月开业的中国郑州粮食期货批发市场以粮食批发交易为主,在交
易过程中,逐渐发展出远期合约。1992年10月,郑州市场制定出中国第一部真
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规则一一《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规则》,次年5月,
正式推出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交易,实现了由现货市场起步向期货市场发展的目
标。中国粮食批发市场的成功运作迅速产生了正的收入效应,激起有关部门和地
方政府发展期货市场的积极性,相继成立了一批期货交易所。1992年8月,国
家体改委流通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部和国家工商局在广州召开研讨会,
支持和指导了中国首家期货经纪公司一一广州万通期货经纪公司的组建,在全国
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期货交易所和经纪公司的诞生,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完
整的期货市场的形成,中国期货市场初具雏形,制度创建阶段结束。在期货市场
1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的发展过程中,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所属的大型企业,以及行业内的大型
流通和生产企业构成了中国期货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
3.2.2.I.3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1994--1999)
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力图通过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制度变迁。但
是,中国期货市场的盲目发展超出了行动集团的预期。在先期创办交易所的轰动
效应的刺激下,特别是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加上中央对期货交易所缺
乏统一的集中管理,1992年底到1993年,许多地方竟相兴建交易所,出现盲目
发展的现象。同时,期货经纪公司也出现发展过多、过乱,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产生了大量的经济纠纷案件。期货上市合约一度达到数十种,且在各交易所重复
上市,一些不符合期货特点的商品也被列为期货交易品种,如西瓜期货。期货制
度实施结果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行动集团的预期利益无法获取,必须强化实
施机制或修正制度设计.1993年4月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为
规范期货经纪公司打下了基础。199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Ⅸ关于期货交易所进行
会员制改造的意见》,开始整顿期货交易所,要求把原来由部门、地方政府或少
数企业出资兴办的交易所改造成会员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实行自律管理的非营
利性机构,抑制地方政府盲目兴办交易所行为,并着手建立期货经纪公司许可证
制度,清理经纪公司,严格控制境外期货交易,坚持取缔非法境外期货交易,停
止审批外商投资期货经纪公司,取消多个品种的期货交易,暂停所有商品的中远
期合约交易,重新修订了所有上市合约。
3.2.2.I.4恢复性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期货市场产生巨大的需
求,制度的需求与供给趋向均衡。2001年1月证监会主席周JJ,)JI表示:期货市
场运行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基本实现了规范稳定的要求。此后,
监管层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期货市场结束规范整治,进入了恢复性发展阶段。2000
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先后三次对期货行政审批项目,以及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
文件进行清理,废止期货规章共57件.2002年对4个《期货交易管理办法》进
行了修订,新办法符合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取消了一些束缚期货市
场发展的条款。2003年5月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
问题的规定》正确认定各种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为规范期货市场主体行为,依
法治市奠定了法律基础。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表达了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强烈意识,
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最明晰,最全面、最合理的制度创新纲领。
3.2.2.2香港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3.2.2.2.I制度创设阶段(1976--1987)
30多年前,英国银行的商品期货专家应香港政府之邀来商议设立商品交易
所。次年,部分已退休的英方银行顾问又协助政府的指导委员会进行工作,当局
与顾问经过三年的研究和策划,经过评审,在确认设一个受到适当监管及控制的、
由专业交易商进行交易的交易所可以为香港的财政及经济带来利益,意识到潜在
利润后,经过一段认知与组织时滞,香港当局作为次级行动团体修改商品期货交
易所禁令,于1976年通过第一个《商品交易法例》,批准成立商品期货交易所,
并规定交易所的章程和规则必须经政府批准。同时设立了商品交易事务监察委员
会、商品交易监理员及其办事处等进行监管。与此同时,香港胡汉辉、李福兆、
会德丰和罗道夫等分别所属的六大财团作为初级行动集团再次向港府提出开办
建议书,至此初级行动集团港府邀请初级行动集团六大集团谈判合作,按法例创
立“香港商品期货交易所”。由此可见,香港期货市场的产生是按“先挖渠、后
放水”的办法进行的。由此,次级行动集团香港政府也开始形成,帮助初级行动
集团共同推动制度变迁。
1976年12月“香交所”正式成立,由于当时纺织业是香港的重要产业,许
多纺织业主要通过香港的经纪行做国外棉花期货生意。1977年5月棉花期货率
先上市;随后原糖期货、黄豆期货、黄金期货先后上市。这五个品种在期货市场
推出以后成交情况很不稳定,如原糖期货于1977年至1980年逐年的成交量为
1410手、2323手、109手、17969手,其他品种波动起伏也很大。这一阶段的香
港期货市场主要体现在其不稳定性和较杂乱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通常对期
货市场放任自流,以及选择上市品种违背了产地、集散地或消费地的原则,如当
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货后,由于香港并非棉花产地,也不是棉花集散地,买多卖少,
其他种类也大多由于类似原因交易清淡。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出现偏差,行为主
体需要重新建立新规则。香港商品交易所最初每5年进行一次检讨,1982年的
检讨认为其经营并未获得成功。1984年,当局根据一委派的工作小组的报告,
并针对交易所存在的问题,修订了《商品交易条例》,加强了监管;同时80年代
以来,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香港应走金融化的道路。因为香港乃国际金融中
2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心,具有市场资金充裕,外汇调剂自由、通讯完善的优越条件,发展金融期货有
广阔前景。1986年5月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一时买卖旺盛,到1987年就占
到了总交易量的87%。以后,金融期货不断发展,使香港期货市场又向前迈出了
一大步,并使其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在香港期货市场制度变迁中也存在着改变
交迁方案,对原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以及重新调整方向的过程。
3.2.2.2.2制度修订阶段(1987至1998)
“八七股灾”前夕,期货经纪商四处出动拉客,手持的未平仓合约普遍超限。
1987年10月,一场全球性股灾导致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停市4天,迫使期货市
场的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也跟随停市。股灾一旦出现,价格剧烈波动,期货账户大
多出现破仓,客户普遍无力抵补亏损,许多经纪商也只能赖帐,国际商品结算所
香港有限公司及其管理的香港期货保证公司虽拥有2000多万港元的保证金,当
局及有关方面也拿出数十亿港元来救市,但是结算所对其负责“香交所"结算业
务出现的大震动也无济于事。“八七殷灾”给香港期贷市场以沉重打击,也使香
港期货及证券监管制度的不足之处全面显露。没有一种制度安排是完善无缺的,
因为一种制度安排有效转是以其他制度安排的存在为条件的.外生性、他律变化
使得制度不均衡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方面两大行动团体香港政府与银行、
经纪公司再度合作。一起集资40亿港元,并动用20亿港元救市,逐步复兴香港
期货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加强了监管这一制度供给.
香港当局任命一独立的检讨委员会,对证券和期货交易所以及当时的3个监
管机构进行全面的检讨,实施了多项实际性的改革措施。1988年5月,该委员
会提出了((证券业检讨委员会报告书》,即戴维森报告书,在随后的几年中,报
告书所提出的改革市场及建立新监管架构的建议大部分得到落实,市场改革及恢
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设立香港证券与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取代原来的三
个监管机构。委员会属独立于公务员体制外的法人团体,但仍属香港政府的组成
部分,委员会需向行政长官负责,并透过财经事务局,就一切有关证券、期货及
杠杆式外汇买卖市场事宜向财政司司长提供意见。1990年至1993年,又陆续推
出了三个月港元银行同业拆息期货合约、恒生分类指数期货合约和恒生指数期权
合约,同期,棉花、黄豆等普通商品期货陆续全部退出交易所,从而使香港期交
所的交易品种全部成为金融商品。由于人的有限理性,香港期货市场制度变迁是
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却是在逐渐创新走向均衡。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3.2.2.2.3制度创新阶段(1 999至今)
1999年,当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宣布对香港证券及期货市
场进行全面改革与制度创新,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外部环境全球化所带来
的挑战,并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
算有限公司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拥有。2000年,
三家机构完成合并,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继澳大利亚交易所及斯德哥尔摩
交易所后全球第三个挂牌上市的交易所,也是全世界第一个且迄今为止唯一的现
货及期货市场同时上市的交易所。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证监会及政府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在2003
年4月颁布了《证券及期货条例》,并于当月生效。该《条例》综合并创新了10
条于过去28年制定的成文法例,并令香港的监管制度设计与国际标准看齐,从
而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目前,
香港期货市场在国际期货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恒生指数期货与黄金的交易量
已居世界前列。由于地处一个方便的时区,与伦敦及旧金山的距离相等,与东京
相差一个小时,可以安排24小时不间断交易,吸引了不少国际客商在香港进行
交易。由改进制度效率的潜在机会所引起的制度变迁经过两个集团不断努力已开
始进入了制度均衡状态。
3.2.3 中国非正式制度变迁的一般特征
首先,相对于西方社会发达的科学思维,我国非正式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始终
残留着原始思维的痕迹。例如,中国注重先祖崇拜和血缘关系的家族主义源自于
原始思维的“集体表象"特征;阐释占卜学的《周易》至今仍备受追捧,它正是
“万物有灵论"的体现。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原始思维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是一
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方式。既不追究也不回避矛盾,而是容许同一实体在同一
时间存在于多个地方;认为部分与整体是同一的。它对世界的认识往往以对形象
世界的描述给予的初步概念化.这种停留于表象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无法动态地、
系统地认识事物,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
其次,以家族为核心的浓厚的血缘亲情意识和“六亲竹、“九族”等人伦关系
的宗法式伦理道德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君为一国之父”,这种宗族伦
理推而广之则形成了以中央权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重伦理的非正式制度有维护
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影响,也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一是重人伦、轻自然,长期以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来不太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二是重礼治、轻法制,把“礼”作为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封建家长是礼教的化身,掌握
着对人们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礼治”的实质是入治。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重“仁升轻“人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
家学说对个体的入并不感兴趣,也不承认人的价值,他们感兴趣的是被抽象为
“仁”的人,为道德而存在的人,即所谓“仁者人也”。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
化中,入已不具备物质化、主体化的意义,而是片面的、概念化的入;入存在的
价值就是追求道德修养,无条件维护统治阶级的秩序。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
为邦本”、“民贵君轻”之说,但这只是统治阶级维护王权的手段,统治阶级充其
量是“重民",这与“以人为本竹有本质区别。
最后,我国企业和居民信用观念普遍淡薄,对不讲信用行为在道德和意识形
成领域缺乏有效的约束.事实上,在中国,历来就讲诚信,重言诺,驷不及舌、
I诺千金。孔子说:“入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嚣“自古皆死,民无信不立。竹“自
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在实践中,中国传统礼教
对于诚实守信更是推崇备至。按儒家的理想,诚实守信不仅是写在外面的说教,
更是人内心的应有的道德操守。但是中国的诚信只是停留在道德和操守上,缺乏
有效的约束.
3.2.4 中国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结果
3.2.4.1中国内地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结果
在法律制度安排上,我国当前规范期货市场运转的成文法只有国务院1999
制定,并于2007年3月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以及此后证监会修订的
四个《管理办法》,《期货法》尚未出台.这些法规一方面是效力层次较低、不够
系统;另一方面是这些法规在期货交易制度构造上也有许多不合理、不科学之处,
禁止性的要求非常多,且内容多为基于行业行政管理的内容,关于期货交易的规
定较少。
在监管制度安排上,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三级监管的初步架构,但是由于
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出来;再加上期货交易所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激励与惩罚机制不健全,因此我国期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监管架构实
际上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仍然基本上只有证监会及其下属机构的一级监管起
作用。尤其是交易所内部监督的缺失导致了微观层面的监管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也间接影响了协会作用的发挥。
在风险管理制度安排上,我国采取固定保证金制度设置涨跌停板,以限制价
格涨跌幅度为主控制风险,交易所确定涨跌停幅度往往仅凭经验判断;结算机构
均为交易所内设机构,实行两层次结算方式,结算所的功能主要是每日结算,市
场风险直接由交易所承担;同时禁止现金交割,导致小品种逼仓事件不断。
3.2.4.2中国香港期货市场正式制度变迁的结果
从香港期交所历年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香港期货市场
的成长。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期交所合约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数量呈指数增
长,发展速度很快。
在法律制度安排方面,总共只有11条条例和附属法规,没有期货法。香港
期货市场主要建立了一个架构,使成文法规得以透过规范市场行为的指引或守则
加以补充。如《证监会注册人的操守准则》、《适当人选的准则》、《单位信托
及互惠基金守则》等。因此,这些守则和指引更著重于其规劝作用和同业之间的
监督压力,而不是对违反规则作出司法惩罚.证监会的一些法定权力已下放给市
场的一些自我监管组织,诸如交易所和结算公司。这些机构站在市场前线,可以
在征得监管机构同意下,制定相关细则。如((香港联合交易所规则》、《香港结
算所规则》及《香港期货交易所规则》等。
在监管制度安排方面,巴林银行事件之后,金管局于1996年3月发布一次
集中于衍生品风险管理运作的指引。金管局要求董事会和管理层以书面形式制定
一套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清楚明白的管理细则。1987年的全球股灾对香
港金融业的影响使香港日益重视行业内的自律监管。香港证券会在加强对证券及
期货市场监管的同时,也对香港联合交易所进行了改革,建立健全自我风险管理
制度。香港在监管的国际合作方面紧跟时代步伐,不但普遍采用了巴赛尔委员会、
国际证券监管组织联合会、国际清算银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所制
定的一系列标准和准则,而且也致力于与其它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
并将股票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以及结算所(三家)合并加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在监管方面的合作。
在风险管理制度安排上,期贷市场运作的环境较为宽松,如没有涨跌停板,
很少有临时的措施来控制市场风险,市场自由度较高。但是,香港期货制度设计
较为合理,相比内地采用比例保证金,香港期货按金采用绝对数值,结算所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进程
SPAN计算期货和期权按金,按金水平与标的物的现货价格水平和价格波动有关.
目前香港岛内的资金可以实现“即时结算".如果市场出现风险,结算所可以要
求参与者在两个小时内将按金追加到位。香港对于银行业和金融机构进入金融衍
生品市场没有限制,但很少有银行因为参与衍生品市场而出现危机,这主要是银
行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较为完善,相反大多银行通过设立金融服务公司等方式来
扩大收入来源.·
潜在制
度收益
出现
二r1雷查竺肇羹姜筹
中央政府制
度实施和不
断创新
海外制度引进
萋睦
形成次级行动
集团一一试点
地区地方政府
推广机制
提升机制
纠正机制
发J I地方政府制量憷
中央
政府
加入
图3.3中国内地期货市场强制性制度变迂模型




图3.4中国香港期货市场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4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通过比较国内外期货市场的兴起、发展进程以及期货市场所处的非正式制度
环境的一般特征,我们看到中国内地期货市场历经坎坷,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制
度创新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4.1 中外期货市场制度环境比较分析
诺思认为,制度环境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制度规则,是决定制度安排的基础
制度。一个制度的产生离不开它所处的制度环境,也可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是内生于该国的经济政治环境,而不是外生于该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因此作为金
融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期货管理体系必然也带着这一特征。
4.1.1 中外期货市场宏观经济状况比较分析
表4.1中外开始期货交易时的宏观经济状况比较
项目美国中国内地中国香港
人均国民收入1850年540美元1990年320美元1975年1425美元
农业(轻工业)收1850年农业占比1990年农业占比1975年轻工业占
入占国民收入比重64% 28.35% 比81%
1850年30600哩, 1990年铁路著名深水良港,公
交通条件
合49246公里53400公里路1 3 0 0公里
1850年人均33蒲
人均粮食式耳,合786千
1990年人均393
千克
克.
在开办期货交易时,中国内地与美国、香港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香港比
内地的条件更成熟。主要表现在: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美国和我
国香港都处于自由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条件包括私人企业制度、统一的大市场、
市场价格机制。没有私人企业制度,制度创新过程就会缺乏强烈追求个人利益最
大化的创新主体;没有统一的大市场和市场价格机制,一方面,价格信号失真,
另一方面期货价格无法正常形成,其结果是期货市场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19
世纪中期的美国经济和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都已经很高。而
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中国总体上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处于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期货市场具有“新兴”和“转轨”双重特征;其
次,农业发展和交通发达程度等开办基础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中国内地和美国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样首先推出的都是农产品期货,但是开办条件不同直接导致后来不同的发展模
式.美国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
比重、主要农产品产量水平都大大高于中国开展期货交易时的水平,粮食运营条
件也比中国更加优越.香港地区首先推出的是工业产品,这与70年代的香港作
为亚洲贸易转运港和制造业发达的现货大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4.1.2 中外期货市场微观产权基础比较分析
美国和香港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环境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时的私人企
业制度确保谷物商和财团是独立产权主体,在激烈的现货竞争中,存在规避价格
风险以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在美国和香港模式中,其企业是作为独立的
产权主体存在.即企业无论是私人业主制的私有产权,还是公司制的法人产权制
均为产权明晰的交易主体,其在现货交易中才可能有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才能
成为期货市场的直接需求者一一套期保值者。这样,确保期货市场拥有众多参与
者。
在试点当初,我国内地多数国企仍为国营体制,且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
产权制度改革尚未推开,国企为政府的附属物,产权不明晰,使其在现货交易中
既无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要求,也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益的内在动
力,所以当时许多大中型国企不能成为期货市场真正的套期保值者,更不可能主
动成为制度创新的供给者。因当时国企在总数及规模上均占我国企业总数的大
头,国企不能成为套期保值者,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当时是在缺乏期货市场运行的
重要主体一一套期保值者的条件下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的期货理论表明:期货
市场重要的运行主体是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足够的套期保值交易是期货市场顺
利运行的保证,如套期保值交易不足,投机交易规模过大,期货市场就会混乱无
序,产生泡沫经济。
4.2 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需求与供给比较分析
需求供给分析不仅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也是制度分析的主要工
具。当制度变迁的需求因为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和市场规模等
因素的变化而出现时,制度设计的成本、现有知识的积累、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
本、宪法秩序、现存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等影响供给的诸多因素对制度变迁起
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4.2.i 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需求比较分析
在美国和香港模式中,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出现制度不均衡的
因素,制度不均衡诱发了制度变迁。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小麦价格季节性的巨大
波动,使深受其害的市场交易主体~一谷物商和农民意识到“利用价格机制是有
成本的一,香港财团也同样地在经营活动中深受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所害,开
始寻找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萌发了制度创新的需求。美国期货市场制度创新供
给者一一谷物商正是迫于自身现货交易风险的规避才实施创新,交易所是作为盈
利性的会员组织成立,宗旨是提供交易服务。香港期货市场创新供给者是香港政
府,香港的期货市场是在借鉴原发型期货市场如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先
立法、后建市"的思路创立,香港期货市场是迫于制度需求者的强烈要求应运而
生的。
在我国内地模式中,市场制度创新的需求者是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期货
市场制度创新的供给者也是政府,确切地讲是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中
。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的需求者逐步由政府转向投资者,但到目前
为止,制度创新的需求者仍然是政府,政府替代厂商成为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主
体,使期货市场的制度安排成为了一种可资厂商利用的“公共服务措施”。中国
期货市场是在既无法规又无条例的情况下,首先从部门和地方开始并用行政审批
的办法搞起来的.郑州市场制度供给者是政府机构,而不是最基本的生产者和经
营者一一农户和厂商。政府之所以要进行制度创新,其目标在于希望通过期货市
场的制度安排来回避粮食价格大起大落的风险。政府目标同时就构成了政府偏
好,直接关系到后来期货市场具体制度安排。
4.2.2 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供给比较分析
在美国模式中,谷物商和农户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行动集团,建立了制度创新
的组织一一商业协会,由此推动着制度创新。行动集团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进行了
“菜单选择",先从谷物现货市场逐步诱生出谷物的远期合约市场,并沿此轨迹,
最终发展成期货市场。在美国期货市场创新过程中,当时谷物交易市场上的所有
行为主体都是与改变制度有直接利益的个人,他们共同发动,参与和实施了这场
制度变迁,是美国期货市场变迁的供给者。而在香港模式中,香港政府作为制度
创新的供给主体在当地财团的推动下统一主导制度创新,在期货市场运行之前就
先立法,推出两个在后来看来有些“过细”的《条例》,提供充分的法律供给。
2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在美国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拥有独立产权的企业以会员身份创立交易所,提供
交易制度服务,提供自律管理,随后政府则供给期货法律规范及外部监管,提供
他律,而香港期货市场则是在外部的他律规范下提供内部的自律,最终目的确保
交易所真正成为提供交易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切实维护“三公”原则,这是交
易所规范运作,发挥基本功能的组织基础。
我国模式说明,与美国和香港模式不同,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唯一的需求者
和供给者,且供给行为不规范。首先,未及时提供期货法律规范。从试点到目前
为止十多年时问里尚未颁布统一的《期货交易法》等最基本的期货法律法规,因
缺乏期货交易的基本法律规范的有效供给,使我国期货市场一开始便无规可循,
交易所盲目设立也顺理成章.其次,我国期货市场试点未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实
施试点,而由地方政府和部门取而代之,其盲目争设众多宗旨为盈利的交易所。
在缺乏套期保值者的现实条件下,交易所为增加交易量获利,只有设法吸引投机
者加盟,引致严重的过度投机。再次,制度供给主体不统一。美国设立独立的政
府监管机构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进行专业的统一监管,而我国期货市场迄今
依然处于不同监管部门分割监管的格局中,证监会、税务局、财政部、人民银行
等部门都想通过对期货市场的影响来满足自身的权力欲望或经济利益,使市场经
常处于剧烈波动的无序状态。对一个有机整体分而治之的监管方式是缺乏系统性
思维的体现,它以原始思维的简单方式把局部等同于整体。最后,制度供给者在
期货市场中具有多重身份。期货参与的主体大部分是国家控股,期贷商大多数是
国家所有,流入市场的资金,除了中小散户的投资外几乎都是国有资金。于是政
府监管的重点必然偏向维护国有经济的利益,对国有机构违法的处理力度不够,
非国家经济和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原始思
维“容许同一实体在同一时间存在于多个地方”的特征则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合理
的解释。
表4.2中外期货市场制度需求与供给比较
需求者供给者
美国谷物商与农户谷物商与农户
中国内地中央政府中央政府
中国香港香港财团香港政府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4.3 中外期货市场制度变迂方式比较分析
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制度供给者一一从事制度创新的利益集团,与制度需求者
一一要求制度创新的利益集团,基本上是同一行动团体。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制度
创新模式可以概括为“全体主体主动性刨新’’,是谷物商和农户在个人利益最大
化驱使下的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和期货市场的产生一样,美国期货市场
的发展是由个人或利益集团发现潜在利润,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的诱致型制度
变迁,不断进行交易制度和规则创新的结果。美国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经历漫长的
演化进程,许多交易制度和规则是自然演化的过程,是逐渐创立完善的。初期,
交易所靠谷物商组成的会员组织的自律维持营运,但随后会员专司代理甚至完全
脱离现货市场,使交易所有偏离服务宗旨、单纯追求盈利倾向,特别是投机违规
事件频频发生后,政府开始制定期货法规及加强监管。美国国会于1916年颁布
《谷物期货法》,开始政府对期货业的法律供给和监管。
而在我国内地和香港期货市场制度创新中,期货市场的建立是行动集团对西
方期货市场制度加以创新后大胆引进的结果,但是,和香港政府的“民促官办"
模式不同,中国内地政府实行的是一次供给主导性制度变迁,而不是自然演化性
的诱致型制度变迁。在期货市场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中国内地特定的新兴市场
下,政府在期货市场中的制度安排中,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它完全是在满足
政府偏好的前提下进行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的结果。这种强制性的制度交迁使得政
府在中国内地期货市场发展初期的制度安排上存在着支持期货市场发展的意向。
但因为政府在安排制度变迁时仅从节约组织和实施成本出发,不考虑期货市场参
与各方的得失,人们在遵守这种制度安排时的净收益若小于违规操作的预期收
益,就使得期货市场的某些风险屡禁不止。
同时,中国内地期货市场的制度选择,不是完全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所
形成的既得利益,从而建立完全市场化的期货市场,而是在保留部分原来的既得
利益和建立新的制度安排之间做出一种均衡的选择,以减少旧体制惯性的巨大阻
力,中国内地期货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也得以迅速建立,在较短时间内弥补了有
缺陷的市场结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但是,中国内地期货
市场创设和发展的过程正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由于计划经济体制
存在着制度性的刚性,它必然与市场经济中的高级形式的期货市场的制度安排产
生巨大的摩擦,这是由旧的经济体制的巨大惯性所致。嵌入式的制度变迁仍然造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成了比诱致型制度变迁更多问题。
4.4 中外期贷市场制度成本一收益比较分析
樊纲从成本发生原因及特点的角度,将改革的成本区分为实施成本
(implement cost)和摩擦成本(friction cost)。期货制度创新的实施成本(IC)
包括组织成本(organization cost,ORC)和运行成本(operation cost,OPC),
组织成本主要是期货市场硬件建立成本,相对可以度量。而运行成本却是一个不
断累积的过程.期货市场要维护运作,需要不断学习、调查,进行期贷市场交易
规则制度和组织体系建设等等。
Tc 时间T
图4.1期货市场实施成本的构成变化
摩擦成本是建立期货市场引起社会上某些利益集团或大众对期货制度的抵
触和反对,造成时间和物资的耗费。综上,我们用T表示期货制度推进的时间长
度,则期货市场的创新成本可以表示为:
TC=IC(T)+FC(T)⋯⋯⋯⋯⋯⋯⋯⋯⋯⋯⋯⋯⋯⋯⋯⋯⋯⋯⋯⋯⋯⋯(4.1)
其中Ic是T的增函数,FC是T的减函数。对上述公式求导,可以得到期货
制度创新的最小化成本,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IC7(T)+FC’(T)=0⋯⋯⋯⋯⋯⋯⋯⋯⋯⋯⋯⋯⋯⋯⋯⋯⋯⋯⋯⋯⋯(4.2)
期货制度发展的最优选择方案将在边际实施成本等于边际摩擦成本的那一
点上。或者说,只有当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不足以引起任何形式的社会经济效率
的下降,其制度形式才是最优的。
3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以芝加哥交易所来看,当时的各个利益集团(谷物商和农户)在进行制度选
择与创新时,依据成本一收益分析进行了权衡。美国期货市场创新成本包括:(1)
制度设计成本:设计体制创新方案所需的费用;(2)组织实施成本:对可能发生
的制度创新做组织准备和具体实施所需的费用;(3)游说成本:传播通过体制创
新获取潜在额外收益的信息所需的费用。创新收益表现为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益,
可从微观和宏观来体现。微观上,是交易所有效运行,为会员及交易者降低了交
易成本,发挥了基本功能。宏观上,政府利用两大功能有效实现宏观调控,促进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理论和实践表明,期货市场能有效运行,取决于诸多因素,
但最基本的因素:一是交易所必须众商云集,拥有规模相当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机
者。二是交易所规范运作。芝加哥作为当时美国重要的谷物集散地,上述两个基
本条件具备,谷物商预期创立芝加哥交易所的创新收益大于创设成本,才实施了
创新。
在中国内地期货市场的产生过程中,政府通过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节省了
组织成本,节约了学习成本与实施成本,更主要的是节省了制度变迁的时间,中
国内地期货市场和香港市场一样利用后发优势,在10来年中走完了美国期货市
场100多年的发展道路。但是,根据上述模型,过快的制度变迁导致巨大的摩擦
成本。郑州市场隐含的制度缺陷是它与中国发育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之间的制度协
调问题。两种制度安排之间若想达到制度运行的适调态,就必须通过市场经济的
制度创新,为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必需的前提条件。但是,政府作为中国内
地期货市场创新的供给者,相比于香港政府在正式运行前做的详细的论证和立法
而言,试点当初进行了有关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而关于创新成本和收益结合的
可行性分析严重缺乏。由于中国内地期货市场缺乏有效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制
度创新的收益不可能高.当然,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情况下,政府可能并不过分考
虑成本,更多的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中国内地期货市
场创设成本巨大,表现在期货交易所重复建设、交易品种重复、交易规模有限,
各交易所普遍存在软硬件设施不能有效利用、资源浪费的情况.也就是说,中国
内地政府事实上是在预期收益不确定,或收益不可能有效实现的背景下创设成本
巨大的期货市场,在成本大于收益的巨大风险条件下,实施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
4.5 中外期贷市场制度变迁中的翟路径依赖竹比较分析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变迁中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
自我强化而难以扭转,即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美国在期货市场的不断变化
发展,面对期贷市场出现的新闻题,美国国会对期货法律进行不断修订,是期货
市场正常运作、发挥经济功能的基础,为美国期货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法
律和制度保障。美国改变最初的政府不监管状态,专门设立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对期货市场进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而在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建立美国期
货业协会,以及与期货交易所相结合的自律机制,行使期货市场的许多具体管理
职权。完善的期货交易制度、交割制度、结算制度和正常运行的组织架构,是期
货业界入士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确立的。美国期货市场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基本
克服了锁定效应,不断优化,呈现诺斯路径依赖I的特征。在这方面,香港市场
在弓f迸国外制度后注意与本地环境的适应性,虽然遇到了诸多困难,也使制度变
迁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中国内地市场最初发展的3年中,政府从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
现实出发,对期货市场制度作出某些适时而有必要的调整和符合国情的创新,因
而是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基本达到协调一致,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好景
不长,在利益的驱动下,中国内地期货市场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初始选择偏差。
主要表现在(1)未能在制度上保证期货交易所的非营利性;(2)期货市场定位
出现了偏差;(3)期货市场品种选择上出现偏差;(4)企业的需求与政府的初哀
产生了偏差;由于初始选择的偏差,使得自我强化机制发挥作用,中国期货市场
没有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径依赖轨迹,逐步陷入了低效率的状态和“锁定”的困境。
宏观上的整顿规范使得这种虚假的“繁荣一受到扼制,反向的正反馈机制又迅速
地使市场陷入萧条的境地,造成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中国内地的期货制度表现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形式
一方面,可以节省组织成本、学习成本和实施成本,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政府的
作用,中国内地期货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得以迅速建立,在较短时间内完善了市
场结构。另一方面,原有体制必然与期货市场这种市场经济中的高级形态产生巨
大的摩擦成本,这是由旧的经济体制的巨大惯性所致。强制性制度变迁隐含了今
后市场化进程中对原有体制的“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效应会随着制度的实施而
递增并呈现自我强化的机制。目前我国内地期货市场的监管中政府的地位过重,
管理过细,这源于期货市场从建立的时候,政府就在起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在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度上明显带有路径依赖。尽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一
个制度的变迁需要一定的时间,具有时滞性,而且我国的政府主导的经济政治环
境决定了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主要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
辅。由于政府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偏差,进一步发展,就会使得强
制性制度变迁的低效因素成为制度创新的阻力。
另外,目前我国期货管理体系在制度设计上主要以约束为主,制度的其他功
能,像激励功能等体现不够,这主要由于我国期货市场建立初期出现很多投机事
件,机会主义严重,所以加强了约束功能,但我国的期货市场的发展已经有了变
化。综观美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其期货市场经历了“规制建立一放
松规制一适度监管”这样一个过程,其间,伴随着从规制到规制的放松,期货交
易所日益拥有了更大的权利,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有效性大大提高。近年来,随着
世界期货市场国际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期货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进一步增强本国期货市场的竞争力,美国期货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
对期货市场的规制他们遵循市场化管理思维。路径依赖性来自于报酬递增机制,
它能巩固曾经给出的路径方向;路径的逆转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或引入外生
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力量。若不能及时逆转这种状况,也将使中国期货市场的进
一步发展偏离良性循环的轨道。
由于正式制度可能由于政治或司法决定的影响而一夜之间发生变化,但是,
在考虑政策时,内含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的非正式规则则可能更多地是不受影
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非常复杂的相互依赖,促成了路径依赖的报酬递
增特征。“历史是重要的”,正因为路径依赖,所以制度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尤
其是期货市场所要求的非正式制度环境和中国固有的环境相去甚远,20世纪90
年代初,生长在中国土壤上的期货交易行业,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的其他传统行业
不同,注重制度、程序、严慎、法制,一般不调和的特征贯穿着整个交易活动和
行为中。中国内地期货市场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是不争的事实,学者们普遍将其
归因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背景、白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交迁
方式及期货市场短暂的发展历史,而对于制度变迁中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却鲜有关
注。一些在国外行之有效的正式制度安排一旦离开其土生土长的非正式约束环境
就毫无用武之地,这或许是我国目前内地期货市场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绩效与制
度目标偏离甚至是南辕北辙的深层制度性原因。关于非正式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下面另立一节进行分析。
型交

型系

图4.2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制度系统演化过程
4.6 中外期货市场非正式制度因素比较分析
美国非正式制度中的逻辑思维习惯、法治文化、人本思想和和诚信意识是期
货市场赖于产生并繁荣的制度基础。期货市场的交易对象是标准化合约,不符合
普通大众的一般形象思维习惯,需要树立新的逻辑思维;期货交易规则和风险控
制制度门类繁多而复杂,这些规则的严格履行是期货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期货市场由于保证金制度的存在,投资者的风险和收益都被放大了,相对应的是,
投资者保护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期货市场对期货行业文化的核心一一保证履约的
“诚实信用”要求也比现货市场更高。
相对而言,我国各交易所为增加交易量,不惜放松监管,不严格实施交易制
度和规则,重人治不重法治,以刺激投机大户加盟,制造行情,使期货市场过度
投机风日盛,期货价格严重偏离现货价格,人为加大了交易风险和成本.主要表
现在保证金比例制定偏低以及交纳不足,每日结算无负债制度未被严格执行,例
如,在几次国债期货交易风波中j逐日盯市制度均未严格执行,成为事故的主要
原因之一。限额持仓和大户报告制度未被认真执行。没有实行每日涨跌停板制度。
交割制度的缺陷,目前国内期货交易所都对实物交割总量规模进行限制,制定了
交割总量规模,对超出交割总量范围的部分不允许进行实物交割,这就极大地阻
碍了期货市场价格的正常形成,导致我国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恶性逼仓事件。
其次,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制度体系的系统性缺陷和期货市场功能定位问
题。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缺陷不仅存在于具体的制度内容上,更是涉及到整个制
度体系框架、各项制度内在联系和设计思路的系统性缺陷,影响着制度建设的总
体方向和质量.期货市场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启动的,成立之初没有系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统成文的规则,甚至连专门的监管机构都没有,行政监管似乎总赶不上市场的变
化,围绕层出不穷的问题制定亡羊补牢的制度。制度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不
能反映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为解决问题而制定的制度本身又成为产生问题
的源头。这种制度缺陷的深处正体现了形象思维的文化特征,即停留于问题表面
“观物取相”的、不善于采用演绎方法提取各种问题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方式。
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市场规律、不能对市场发展有正确的预测,势必造成制度供给
与市场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抹杀个体价值的特征也在功
能定位问题上得到体现。相比证券市场,期货市场风险更大,期货行业的投资者
即便在规范的市场条件下、经纪商合规经营的条件下,仍然存在自救无助和无辜
损失的可能,忽略投资者保护使期货市场不断萎缩。
另外,制度变迁中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反声誉功能凸显。经过十余年的风雨洗
礼,目前的国内期货市场在法律建设、品种开发、风险管理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和经验。但毋庸讳言,现阶段期货市场行业文化一一诚信意识方面仍存在
不少问题,大户操纵市场、期货公司欺诈客户、客户亏钱赖账等事件时有发生。
而有的投资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非但自己一走不回头,还会现身说
法,使社会公众(包括潜在投资者)视期货为“欺货’’,打消投资念头。制度变
迁中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反声誉功能凸显,不利于提高期货市场的市场声誉,不利
于扩大市场空间,长此下去,期货市场功能难以发挥,稳步发展更无从谈起。
最后,美国的商品上市、期货公司的注册登记、保护投资者与市场参与者的
合法权益、甚至期货交易均由自律组织管理,而我国期货市场从发展之初就被纳
入了行政管理的轨道。这在当时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完善情况下,是
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选择。然而,行政力不仅没有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退出市场,
其管制的内容和范围反而不断扩张,日益成为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力量。我
国监管部门对期货市场的干预是直接的、全面的,凡涉及期货活动的事情证监会
都深度介入,可以说证监会掌握着中国期货业生杀予夺的大权。我国期货市场制
度供给的不平衡体现了市场监管部门有意无意对规范的法制化管理的回避和对
不规范的人治化管理的偏好,其深层的根源是我国非正式制度中基于伦理的人治
思想。
4.7 中外期货市场内部契约关系变迁比较分析
就内部契约关系这一本质属性而言,现代企业的存在表现为一系列契约的组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合,同时契约安排(制度框架)也是企业治理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在契约
当事人之间配置要素,从而实现企业治理的制度效率。要素通过契约关系的结合
创造了企业剩余,同时也就产生了如何在企业诸要素之间分配剩余索取权,即所
谓的企业治理问题。然而,有限的剩余和无限的剩余索取欲望之间的矛盾是固有
的,这些都要求企业契约应具有消除要素结合和相互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并且是
不断变迁的.
美国期货市场企业契约关系变迁过程中,在商品期货初期,具有现货背景的
期货企业是市场的主流契约形式;19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化交易推动了期货
交易的全球化进程,也带来了成交量的大幅提高;上世纪70年代金融期货推出
后带动金融背景的期货企业契约形式开始快速发展;90年代,美国政府对期货
交易所设立权的放开加剧了市场竞争,期货交易所相互并购,对于期货企业的控
制力明显增强,且试图绕过期货企业开展期货交易,面对外部压力,一些期货企
业再次寻求与其他企业缔结新的契约,通过合并或上市来进一步扩大规模。目前,
美国《商品交易法》将其期货市场中的期货企业划分为代理业务型、客户开发型
以及管理服务型三大类。香港期货市场上也有四类期货企韭,一是自营商,二是
经纪商,三是期货商,四是商品自营商。无论是美国期货市场还是香港期货市场
均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契约关系,如实施多级代理制度,会员有结算会员与非结算
会员之分,期货业中介企业类型多样,各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多级代理体
系中进行自我定位,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发挥中介职能。许多期货企业都是全能,
金融企业,具有经纪、结算、代客理财、基金管理、顾问服务、融资等多种职能,
每个企业可以各具特色。美国和香港期货市场大型期货企业在内部股权治理结构
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企业股权结构相当集中,甚至仅有单一股东,另
一类企业则股权高度分散或成为公众企业,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均存在主要
的控制人,这种股权结构虽然会面临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但有助于高风险的期货
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及时做出经营决策。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图4.3美国期货市场主要期货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
内地期货交易所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的性质是按企业化方式治理,
以赢利为目的非会员制期货交易所。1995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
《关于期货交易所进行会员制改造的意见》规定:要把期货交易所改造成非赢利、
自律管理的会员制机构。但会员制契约形式并没有实现交易所控制权向会员转
移,而是实现期货交易所监管权、控制权由地方政府、各部委向证券监督管理委
员会的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央政府旨在强化其对期货交易所控制权而缔结
了“会员制”契约形式使交易所变成了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直属事业单位或
行政附属机构。同样,在发展初期,内地期货经纪企业也出现了一拥而上,发展
过多过乱,运作不规范等问题,在经过严控境外交易、建立经纪企业许可制度,
加强年检等一系列措施的治理整顿后,进一步规范了经纪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
内地期货经纪企业规模小,人才少,是国内发展最弱的金融企业之一。内地期货
经纪企业实行一级代理制度,且只能从事代理业务,造成期货企业收入来源狭窄,
渠道单一,同质化发展,形成恶性竞争。内地期货市场既缺乏像美国介绍经纪商
这样的客户开发型期货中介,也没有法律意义上商品基金经理等正规的管理服务
型期货中介,造成了期货经纪企业长期以来在客户开发与代理服务这两个业务领
域顾此失彼、难以两全;也由于得不到专业、安全的资产管理服务,使得大量潜
在的客户因为专业知识匮乏而无法投资于期货市场。成立职能多样的大期货企
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策略可以使交易内部化,使各方利益协调一致,更能体现契
约完备性。从股权结构上来看,内地期货企业正在经历单一股东向股权分散化变
迁,但是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结构下要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需要高效的外部治
3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理机制和市场约束,然而从内地期货市场的监管体系来看,并不具备上述条件,
契约签订过程中出现不经济现象,理性的做法是留待将来相机决定。中外期货企
业都设立了“三会一经理"模式,但具体形式、功能和相互关系却有很大的差异.
如在不完全契约情况下,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时如有必要独立董事作为第三方可
以介入,但在引入上,美国和香港期货市场期货企业独立董事是脱离企业关系,
不受到大股东意志的支配,且在董事会成员所占比例较高;而内地期货企业董事
成员大都在本企业高层任职,即使存在外部董事人数也极低。
4.8 中外期货市场基于博弈论的制度风险比较分析
为便于分析,这里通过抽象出一个社会成员的2×2博弈模型F(关于该模
型基本概念的描述详见附录),研究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和均衡锁定
现象对期货市场制度风险的影响,以此来分析“规范一与“发展转的问题。
设某一群体Q中包含m个社会成员,进行有关制度选择的决策,可供选择的
制度有A、B两种。每个参与人随机地选择一个制度,从一开始,每期有且仅有
一个参与人(称之为当事人)进行是否要调整自己上一期选择的决策。当事人的
决策是基于一个2 x 2博弈F,博弈的一方是当事人,博弈的另一方是来自Q中
的某一社会成员。
设表示时刻t选择A的参与人总数,0≤毛≤m,k,称为系统变迁的状态,
,,
则只=旦为t期选择A的参与人占群体Q中总人数的比例。
m
在时刻t+l,首先随机地从群体Q中选择一个当事人,然后当事人随机地从
m个参与人中选择S个样本,依据样本中选择A的参与人比例推测e,并预期博
弈另一方将采取混合策略(鼽,1一P,),当事人以1—6的概率对策略(P,,1一
P,)依据博弈F做出最优反应,当事人还可能以£的概率不顾样本S反应的信息,
而以相同的概率随机地选取A和B。
三<三
设F为2 x 2调和博弈,如果m 2,g=0,那么从任何初始状态出发,系
统Q以概率l收敛于状态k=m或k=0,并且一旦系统到达状态k=m或k=O,便
锁定于此状态.说明如果当事人犯错误的概率为0,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
三<!
(m 2),制度变迁可能锁定于所有参与人都选择同一制度A(k=m)或B(k=O),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一旦系统到达此状态,便发生锁定现象。
S 1
一≤一
设F为2×2调和博弈,如果m 2,且s,m充分大,o(so,£充分小,
就有
(1)若@,。-a2。)(6l,一岛:)>(%~口1:)(622一乞1),则k=m是系统的随机稳定态;
(2)若(口l。一口2,)(6。。-b12)((d:2~口。:)(622一如。),则k=O是系统的随机稳定态;
(3)若(q。一嘭1)@l一岛:)=022--aI:)(乞:~62。),则k=m和k=O都是系统的
随机稳定态。
上式描述了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制度变迁特征,如果是完全信息,则设F
是2×2对称调和博弈,(A,A)是F的惟一风险主导均衡,如果s=m,nl充分大,
O(e(I,£充分小,则有‘
vs>O,8)0,PrDb(鱼≥1一三)≥1—6
m 2 ⋯⋯⋯⋯⋯⋯⋯⋯⋯⋯⋯⋯⋯⋯(4.3)
上式说明,在完全信息状态下(S--m),如果s,m都充分大,5充分小,则
系统Q可以无限制地接近k--m这一风险主导均衡态(理想状态),即系统Q中
选择A的参与人比例可以充分大。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由于参与者都是有限理性的,
决策选择存在错误实属难免,由此决定了主导风险的因子在具体的行为中表现相
应互异,加之变迁过程本身就是参与者的一种学习过程,因而存在风险是正常的,
问题的关键就是在这过程中,如何完善制度,减少风险因子。无论是美国期货市
场,还是香港期货市场,内地期货市场,其制度变迁过程都是一波三折,存在诸
多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解决。美国期货市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面对违宪、金融危
机、世界地位下降等问题都积极地一一解决,香港期货市场也在期货市场立法后,
始终本着积极开放的态度来解决发展中的过度投机等问题,因此相对而言,中国
内地期货市场中不能容忍新制度的不成熟进而抑制新制度,为了“规范”而妨碍
“发展”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也是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应极力规避的。二是环境
的变化、政府协调者的干预、创新和模仿也是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风险因素。在
中国内地期货市场的产生过程中,中国政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和其他两
个市场是一样的。芝加哥期货市场是在成熟的现货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场
的制度变迁是沿着“标准化现货市场一活跃的远期市场一成熟的期货市场”三阶
4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
段的轨迹进行的.芝加哥的这种常规发展并不排除中国期货市场利用后发优势超
常规发展,香港市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迅速跻身世界前列就是很好的例子,关键
是能否控制风险以实现科学的超常规发展。三是体制内的各项制度间相互依存是
保持体制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当体制内部某一制度有所变更时,常常会引起
其他制度的不可预料的连锁反应,进而导致体制整体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从而
生成各种各样的风险.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双轨价格政策、最低
保护价和限价政策、价格管制、垄断等政策和体制上的困难,都对期货市场的建
立和运行还有很大影响。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内地期货市场也面临开放、
放松监管等和香港、美国期货市场一样的全局性问题。可见,市场的问题是不断
出现的,市场规范是不断进行的,规范是在不断发展的规范.
4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主要启示
5对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主要启示
从以上分析,我国期货市场不规范发展的诸多问题,源至我国期货市场制度
创新的制度性缺陷,实质上反映了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对期货市场制度刨
新理论及实践认识的欠缺,导致政府创新行为的不规范。因此,深刻认识这种缺
陷,对于政府进行期货市场的整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1完善契约关系,培育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供需主体
随着宏观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从微观上,进一步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的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培育大量的拥有独立产权的
套期保值者和企业会员。同时,期货市场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源源不断的新品
种的推出和产品创新要求投资者和从业人员都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
建设学习型市场。这就要求形成一个持续的投资者教育机制。最后,吸取美国次
级债危机教训,加强期货业的“信用评级"管理,进一步完善期货企业契约关系,
改进期货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扶持大型期货企业,培育期货市场可
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全面提高期货业素质,加大行业内部培养期货专业人才的力
度,更好地进行期货市场分析,为现有投资者提供优质专业服务指导’,以及设计
更多的创新品种,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
5.2转变政府制度供求与制度创新的模式.
作为政府监管,转变政府不规范的制度创新行为,需要不断增强诱致型制
度变迁,形成较大的外部收益,促使自愿性的制度创新。因为政府在安排制度变
迁时仅从节约组织和实施成本出发,不考虑期货市场参与各方的得失,人们在遵
守这种制度安排时的净收益若小于违规操作的预期收益,就会使得期货市场的某
些风险屡禁不止。反之,诱致型制度变迁安排虽然可能会在达成一致同意的方面
花费较多成本,但只要市场参与各方的预期利益是稳定而又可期的,现今各方的
利益又可兼顾,那么,这样的制度安排也是可以达到降低成本之目的的。具体措
施有:我国期货业的管理部门只是在证监会中设立期货部,根据美国和其他国家
的成功经验,设立全国统一的期货管理机构一一国家期货交易委员会;文化的变
迁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借助强制的制度力量可以促使其加速。有必要制订关于制
度的制度,以提高监管效率;理顺各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实现统一监管,以避
免由“政出多门一所造成的种种摩擦。
4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主要启示
5.3摆脱政府监管中的“路径依赖力
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四个管理办法的期货
市场法规框架基本确立,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3个层次的
市场监管体系已初步形成。由于期货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期货行业的自律管理
和期货交易所的自我管理还比较薄弱,因而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行政
干预。但是政府监管具有被动性、滞后性、突然性和不可逆性,行政干预容易给
市场带来硬伤和后遗症.所以以政府监管为主只能是在期货市场出现混乱、偏差
和风险时采取的阶段性政策,一旦市场有序发展,政府监管应摆脱“路径依赖”,
扭转既有方向,及时向法律监管和自律监管转型。因此,进一步修改现行《条例》,
改变其中过多的限制性条款,从长远来看,加快《期货交易法》立法进度,争取
《期货交易法》早日出台;同时,改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自律体系的作用,逐
步加强自律管理的比重,才是保障我国期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一项根本大计。
5.4 以人为本,建设优良的期货市场文化
良好的市场文化能够提供一个诚信的市场环境,减少机会主义投机,这是市
场的软环境,是期货市场建立、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诚信关系犹如一条基本
的红线,贯通于期货市场交易、运行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优良的期货市场文
化建设可以通过对人进行培训教育,包含对管理者的培训教育和投资者的教育,
培养一种健康的期货市场投资和管理的价值观念。同时,新型监管体制必须将期
货市场诚信建设纳入法制建设中,加大对失信及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失信
及欺诈的法律成本。最后,要以人为本,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只有培育和
调动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热情,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一一风险转移才有承担者,如果法律对期货投资者保护不利,投资者就会对期货
市场失去信心,期货市场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监管当局应当从保护投资者合
理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各种有效的、公正的、反欺诈、反操纵、反内幕交易的
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的成功运作,提升期货公司网上期货信
息技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大对期货经纪公司的现场检查力度,以提前防范
化解市场风险,对检查出有问题和正在处理的公司,要实行问责制,追究责任人
的责任。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变迁的主要启示
5.5加强对外开放,在不断规范中实现超常规发展
诺思认为,协作效应是制度变迁中自我强化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通过
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缔约,产生了具有互利性的组织协作,他们又
会对此制度进一步投资,实现协调效应;而且制度框架中正式规则的确立将会导
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产生。因此,中国期货市场首先应进一步加
大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法律法规,支持符合条件的
内地机构和人员到境外从事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服务和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另一方
面,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期货市场,某些制度设计难免
具有阶段性过渡特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加强各个经济领域的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如期货市场与现货专业市场的配套发展等,促使期货市场更多更好地
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才能在不断完善中发挥更有力的经济功能。当我们已经具
备充分的经济条件、体制条件、交易条件、监管条件时,要敢于积极进取,开辟
区域性市场乃至全球性市场,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发挥我国在全球
性期货市场中应有的作用。
4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
6结语
期货市场是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创新,期货交易制度是对现货交易制度的修
正和提升。期货市场经过17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
与美国期货市场自然演化式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中国两地期货市场的产生与
发展都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与香港
期货市场也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相比,内地期货市场的产生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制约
而缺乏制度变迁的需求者,导致制度创设的成本远大于收益,在未来的制度交迁
进程中如果不能摆脱路径依赖,树立良好的期货市场文化,内地期货市场将失去
发展良机,陷入锁定以至徘徊不前。
中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全方位推动期货市场制度创新。政府要为期
货交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正确处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应采取“在
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完善和提高,不断推进期货品种和制度创新”的思路和对
策。同时,中国期货市场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期货市场国际化
进程,加强协同效应,在现货市场强劲发展的配合下实施赶超战略。通过全方位
地、整体性地推进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步伐,最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需要、保护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争夺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期货市场,
中国必将实现从世界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发展成为控有市场经济资源、拥有市场
定价能力、具有市场主导地位的期货大国的战略目标。
由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重局限,论文没有深入研究演化博弈论,没有采用
这一分析方法对制度演化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对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的
模型也因为无法获取必要的数据,没有进行经验数据的验证,而只停留在了理论
分析层面上,因此,论文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详细的数理化和模型化研究,成为文
章最大的缺憾。但是既然迈开了第一步,以后必将继续关注中国期货市场发展,
深入思考和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rrow,K.J.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J].I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on Activity.Princeto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 962
[2]Arthurw,Brian.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Economic Journal,1989,99:116—131
[3]Coase,Ronald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 960,3,1-44
[4]Corcoran M.Andrea,Perspectives On Regulation and Futures Markets
Development[J】,Expert Meeting on the Trade and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Commodity Exchanges,2007.9
【5]Kaldor,N.Speculation and Economic Stabili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39,7(10)
[6]Kyle,Albert S.A Theory of Futures Market Manipulations[J],1984,In
R.W.Anderson The Industral Organization ofFutures Markets.Lexington,Mass:
Lexington Books,1984,141-174
【7]North,Douglas.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eoncomie
Performance[M].1 990
【8]WiUiamson,Oliver 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1985
【9]Williamson,Oliver E.仇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aking Stock,Looking
Ahea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September 2000
【lO]Yam Joseph,Developing the Mainland’S Commodity Futures
Market[EB/0 1】,2007—3-1 2
[11][美]巴泽尔(1989),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
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
[12]常清.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
[13]常清.罗曼丽.期货市场发展的新动向[J].中国物资流通.2000.9
[14]陈福清.张旭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养成一一兼论政府在道德养成中的
作用[J].浙江学刊.2000.3
47
[15]陈资灿.中国期货市场的制度分析[J].金融论坛.1998.3
[16][美]戴维·w·纽伯利(1987).期货市场、套头交易与投机[J].载约翰·伊
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
济科学出版社,1992.2:476-479
[17][美]戴维斯.诺斯(1971).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J].载[美]R.科斯.A.
阿尔钦.D.诺思等著(1990).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4.11:266—326
[18]代阳琼.我国期货市场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商业时代.2006.32
[19][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1989),陈郁等译.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一一公
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
[20]党剑.期货市场效率评价一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分析[M].北京:中国财
政经济出版社,2004.12:13—62
[21][美]道格拉斯·c·诺斯(1981),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
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1990),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上海三联书店,1994.9
[23][美]道格拉斯·c·诺斯(1993).时问历程中的经济绩效[J].载[美]李·J-阿
尔斯通.[冰]思拉恩·埃格特森等编(1996),罗仲伟译.制度变革的经验研
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415—431
[24][美]道格拉斯-C·诺斯(2002).经济变迁的过程[J].载经济学.1(4)
[25]冯若松.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及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3
[26]关瑞青、王国立.注册增资与期货经纪业的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1999.10
[27]何奕.中国期货市场如何走国际化道路[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6
[28]黄泰岩.美国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管理[J].财贸经济.1997.11
【29】[美】康芒斯(1934).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62.7
【30】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9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1】拉坦(1978):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J].载【美】R.科斯等著(1990):财产权
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27—370
[32]李慧茹.中国和美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以棉花为例[J].安徽农
业科学.2007.3
[33]李雯.从规制到放松规制:美国期货市场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成人高
教学刊.2004.2
[34]廖英敏.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调查研究报
告.2004.41
[35]林毅夫(1989):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J].
载[美]R.科斯等著(1990).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4.1 1:371-418
[36]刘玲。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缺陷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7.2
[37]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8:82—227
[38][英]马歇尔(1890).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5.2
[39]马源平.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J].当代经济科学.2000.1
[40]马卫锋,黄运成.期货市场操作的认定:美国的经验及其启示[J].上海管理科
学.2006.2
[41][美]默顿·米勒(1997).刘勇.刘菲译.莫顿·米勒论金融衍生工具[M].清
华大学出版社,1999.12
[42]牟继祥.美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上海综合经济.1996.6
[43]欧阳日辉.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制度分析[砌.重庆出版社,2006.2
[44]彭杰.美国的期货市场监管及其思考[J].金融科学.1998.1
[45】[日]青木昌彦(2001),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2
[46]阙方平.何东.我国金融监管的制度稀缺与制度创新[J].经济学研究.2004.2
[47]阙方平.中国票据市场制度变迁[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9
[48]舒苏平.陈挺.期货投资实训[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
[49]沈开艳.美国期货市场的历史、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
究.1999.1
[50][美]舒尔茨(1968).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J].载[美]R.科斯等
著(1990).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
251-265
[51]司南.马源平.期货市场使用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J].当代经济科
学.2000.7
49
[52]宋华盛.张旭昆.用多层市场模型分析当前粮食购销体制[J].中国农村市
场.2000.2
[53]孙中刚.熊熊.我国期货市场管理体系新制度的经济学解读[J].内蒙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4]覃巍.开放经济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05.10
[55][美]托马斯·A·海尔奈莫斯(2002),王学勤译.期货交易经济学一一为商
业和个人盈利(第2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
[56]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J],经济研究.1992
[57】王安邦.李莲英.对我国期货市场发展问题的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7.8
[58]王少梅.于凤丽.借鉴美国期货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和完善我国的期货市场[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7.3
[59]王小梅.美国期货市场运行机制及借鉴[J].山东对外经贸.1997.8
[60]王志彬.期货市场中的制度因素[J].经济论坛.2006.19
[61】王智全.试论新形势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9创新[J].市场经济研
究.2002.3
[62]王子元.美国投资基金:期货市场的神秘指挥棒[J].大众理财.2005.7
[63][英]希克斯(1946).薛蕃康译.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
讨[M].商务印书馆,1982
[64]奚菁.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文化因素分析[J].学术论坛.2006.5
[65】约翰.C.赫尔.期货期权入门(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6]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一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
的考察[M].商务印书馆,1990.6
[67]杨迈军.美国期货市场法律规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
1—22
f68】姚洋.制度与效率:-9诺斯对话[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
[69]袁开洪.美国期货市场监管体系刍议[J].价格月刊.2008.7
[70]张文忠.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制度性安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
198-204
[71]赵国存.王庆国.浅论我国期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2]赵新军.肖韶峰.对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一一一个新制度经济学
的角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73]张旭昆.不良商品,过度竞争与市场规制[J].浙江学刊.1999.3
[74]张旭昆.试论文化商品市场的政府规制[J].浙江大学学报.1999.8
[75]张旭昆.关于制度演化分析[J].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76]张旭昆.制度的需求[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7
[77]张旭昆.制度与行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11
[78]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淅江社会科学.2002.6
[79]张旭昆.制度的实施收益,实施成本和维持成本[JJ.浙江大学学报(入文社
会科学版).2002.7
[80]张旭昆.制度系统的关联性特征[J].浙江社会科学.2004.3
[81]张旭昆.制度系统演化是一个马尔科夫过程[J].浙江学刊.2004.4
[82]张旭昆.民间自发的制度演化与政府主持的制度演化[J].财经论丛.2004.7
[83]张旭昆.制度系统的性质及其对于演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12
[84]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1-397
[85]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中的实证与规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9
[86]张宇.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7.9
[87]张五常(1992).关于新制度经济学[J].载[美]科斯等著(1992).李风圣主
译.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63-95
[88]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市场教程(第五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4
[89]邹东涛.经济中国一一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90]朱利.朱江.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郑州工程学院学
报.2002.1
[91]朱琴芬.新制度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51
附录
设有两个参与人,且每个参与人的纯策略有2种选择,称为2×2博弈。假
定F为一个2×2博弈,博弈F的收益矩阵如下:
2 x 2博弈F的收益矩阵
如果a11=6ll'口12=b12,a2l=62l,a22=b22,则称F为对称博弈;如果口11)口2l,
口l。)q:,口::)口。:,%:)口:。,则在博弈一方选择A时,另一方的最优反应是选择A,
在博弈一方选择B时,另一方的最优反应是选择B,具备这些条件的博弈F称为
调和博弈。显然,2×2调和博弈F除了具有2个纯战略纳什均衡(A,A)和(B,
B),还有一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若博弈的列参与人采取混合战略(q,卜q),即它以概率q选取A,概率1-q
选取B,则行参与人选A的期望收益为:E1(彳)=anq+a12(1-q),行参与人选B
的收益为:E1(功---a2lq+口22(1一q)。
若((p‘,1一P‘),(g‘,l—q‘))为纳什均衡,则必有E1(彳)=E1(B).由此可以
推出:
留‘:—j生旦L--OL
口ll一口12+口22一口12
同样可求出: .p‘:—』虻L暑6 ‘
bll—b12+622一b12

均衡(A,A)的风险因子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概率P的最小值,如果一个参与
人认为另一个参与人选A的概率大于P,那么该参与人的惟一最优选择是A。同
样,可以给出(B,B)的风险的定义:
当q>o【时,E1(彳))E1(B),行参与人的最优选择是A,当q<o【时,即1一q>1
52
一o【,E1(彳)(E1(B),行参与人的最优选择是B。
当p>B时,E2(么))E2(B),列参与人的最优选择是A,当p(p时,即1一
p>1一p,E2(彳)<E2(功,列参与人的最优选择是B。
由上述可知均衡(A,A)的风险因子为min(0【,D),均衡(B,B)的风
险因子为min f 1—0【,1一D)。博弈中,具有较小风险因子的均衡称为风险主
导均衡.即均衡(A,A)是风险主导均衡,当且仅当min(o【,D)<rain(1一
o【,1一D)。.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我于1999年9月考入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2003年7月毕业后一直在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6年6月进入浙
江大学经济学院进修并攻读经济学金融专业硕士学位。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
市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了如下论文:
1、谈我国保险公司的保险投资模式.特区经济.2008.6
2、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利弊分析.特区经济.2009.3
3、次级债危机后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分析.经济体制改
革.2009.4
主持了2008年度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工学
并行"培养业务操作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