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432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研究
姓名:云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王仁祥
2009110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和谐金融是金融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自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
在和谐的金融体系下,金融资源配置将更加高效,金融发展也将更加有序和均衡。
因此,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与其他市场主体保持
和谐共生的关系,是金融体系和谐的关键。
武汉地区商业银行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自从加入市场以来,不仅优
化了银行业竞争格局,还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武汉城市圈的崛起)提供
有力的金融支持,为武汉经济发展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
对企业融资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出了银企的基本共生关系—借贷关系。在地方
金融体系中,不仅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城
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还包括保险机构、证券公司、担保公司、
征信公司等中介机构。根据金融共生理论,这些共生单元之间按一定方式相互作
用与结合,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与其他要素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的关系。
如何通过改善共生环境使得共生模式向最优层级进化,是银行业和谐共生的关
键。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于工业共生和企业共生的研究,而将共生理论应用于
金融领域,研究银行业共生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研究
作为一项课题,目前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正是在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下,运用金融共生理论,首先对武汉地区银
企共生关系中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选择和共生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全面考察的
基础之上,对武汉银企共生关系进行评价;然后论证了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
存在共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银
行类金融机构的共生关系进行评价,通过构建共生关系评价指标,分别从商业银
行与保险业共生、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共生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共生
关系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武汉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改进的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字:武汉,商业银行,金融共生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HarmoniOtlS finance is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in financial mechanisms and
socio-economic嘲一systems and symbiotic mechanism.In a harmonious financial
system,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6愿ourcos will be more efficient,financial development
will be more orderly and balanc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financial system,it is
keyfor commercial bank to keep harmonious symbiotic relationship.
Ever since joining the market,Wuhan Commercial Bank provides stro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optimize the competition pattern of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This is done by virtue of a flexible mechanisms and efficient decision-making of the
bank.Wuhan Commercial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for Wuhan and The
central region’S development.It is really meaningful for the financing of enterprises,
reflecting the basic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s and enterprises,which is
credit relationship.In the regional financial system,there are not only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policy banks,ford弘banks,joint-stock banks,city commercial
banks and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agency but also other banking institutions,
financing&guarantee companies and credit information companies.According to the
symbiotic theory of financial,the Unit of symbiotic system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s constructed by banks,enterprise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composition,and
the symbiotic system units interact or combine、)lritll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a certain
way.This is evident for commercial banks and other relating institutions are very
tricky,they cooperate and compete、7l,itll each other.It is the key for harmony
environment to optimize the system by improving system environment.So far,the
researches are focus on industry symbiosis and enterprise symbiosis.So a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topic,there is still a large study space of the study on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commercial bank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s
and enterprises in Wuhan,with theory 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mentioned above.
This is don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banks and enterprises in Wuhan.
This essay meanwhile evaluates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organization.The thesis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insurance industry,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Securities by
forming the symbiotic evaluation index.At the end of thesis,the specific policy and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ecommendations aro put forwarded for the symbiotic system of Wuhan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Wuhan,Commercial banks,symbiotic system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
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期羔望!皇:!兰:!>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研究生签名: 师签名: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I。I研究背景
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下,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维
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谐金融可以分为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
其中,内部和谐是指金融体系内部的各相关要素之间彼此支持、相互促进最终促
进整体的健康发展,而外部和谐是指金融体系与外部因素间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是金融与经济、社会之间达到良性均衡的一种状态。在和谐的金融体系下,金融
资源配置将更加高效,金融发展也将更加有序和均衡。在地方金融体系中,不仅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
信用社等银行机构,还包括担保公司、征信公司等中介机构。如何使得这些市场
参与主体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使得这个金融体系保持平稳的最优发展是
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这个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市场分额上都占据了绝对
的优势。武汉地区商业银行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自从加入市场以来,不
仅优化了银行业竞争格局,还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武汉城市圈的崛起)
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为武汉经济发展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特
别是对企业融资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力度逐年加大。随着金融
领域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竞争激烈,武汉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成为构建区域金
融中心的重要一环。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通过新理论和新方法对武汉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
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和谐金融是金融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自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
根据金融共生理论,银行、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这些共生单元之间按一定方式相
互作用或者结合,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与其他要素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关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如何通过改善系统共生环境使得共生模式向最优层级进化,是银行业和谐共
生的关键。
因此,在金融竞争日益国际化和合作化的时代,研究银行与其他单元之间金
融共生关系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与其他要素的和谐共
生,并且为武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现实意义
近年来,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资本总额和资本充足率平均达到
全国银行业的较好水平。目前,武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市场信誉稳
步提高,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银行体系中最具生机
和活力的群体之一。
因此,通过对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的研究,寻找共生关系改进的
有效方法和途径,不仅能够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武汉
城市圈地方金融资源,对改善中部地区资金外流,扶持中部地区企业发展壮大,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AntondeBary最早提出生物学里共生的概念,科勒瑞(Cuallery,1952)、刘威
斯(Lweils,1973)提出共生、互惠共生、同住现象、寄生和其他有关不同物种的
生物体间关系的概念,在丰富生物共生理论的同时为其注入了超出生物学领域的
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Vernon.Ahmadjian(1986)提出满足共生系统最优发展
的条件:即了只有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采用竞争性选择规则和在完全信息提条件
下采用非竞争性亲近度规则和关联度规则进行共生界面对共生对象的选择,才能
实现。L.Margulis,R.Fester(1991)定义了共生模式中共生单元的特征指标。共
生理论最初作为一种描述生物种间关系的方法论,该理论在其它领域很快得到应
用,例如将该理论用于研究工业共生和企业共生。
1989年Robert Frosch和Nicolas Gallopoulos正式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
提出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标志着工业生态学的诞生。Lau
(1998)和Schwarz(1997)详细定义了卡伦堡生态工业共生体的相关情况,Ernest
Lowe以及Hall J.等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与操作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这
些都是共生理论在工业领域的运用,斯蒂格利茨(1998)是最早运用共生理论研
究经济问题的,但是目前国外关于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金融业的文献较少,研究几
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乎处于空白。
1.2.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金融共生是共生理论在经济中应用的延伸。斯蒂格利茨在1998年提出了金
融体系中的共生概念,最早把共生概念引入金融领域。现有国内外将共生理论
应用于银行业的研究不多,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是始于袁纯清1998年的研究,袁
纯清(1998)借鉴生物学的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通过创新和界定一系列重要概
念,运用数理分析,进行哲学抽象,构建了共生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必须的
概念工具体系、基本逻辑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从而将作为生物学的共生学说创
新为社会科学的共生理论。当前关于银行共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
面。
首先是对银行共生内涵的界定。银行共生的概念也是源于袁纯清(2002)对
金融共生定义的延伸,他将金融共生定义为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
依存的关系。这也反应出了银行共生关系中的相关主体。正如王宇露(2007)定
义的银行共生是银行与银行生态环境中其他生物因子(如:竞争银行、协作中介
组织、客户)基于某种共生基质,通过共生界面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产生和分配共生能量而形成的一种组织间关系。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的行为主
体;共生基质是共生单元通过共生产生共生利益(我们称之为共生能量)的源泉;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问进行共生行为的接触面: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间共生所在
地的环境:共生能量是共生关系带来的共生收益。
其次是在共生模式选择上,大多数学者都同意袁纯清提出的一体化的对称性
互惠共生是共生模式优化的方向。严太华(2005)提出创造良性共生环境和互惠
共生模式来构建我国银行业的共生体系。王宇露(2007)也认为我国银行与银行
中介机构的共生向公平互惠共生下的一体化共生进化,我国银行与竞争银行未来
应向公平互惠下的一体化共生进化。陈杰(2007)也认为我国社区银行共生系统
应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方向发展进化。
第三是研究金融共生理论的现实应用。例如何自力、徐学军(2006)从利润
(能量)分配、市场准入、信息传输、阻尼特征、共生序特征五个方面分析了银
企共生界面的参数与测评框架,从共生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对我国制造
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银企共生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何博士
以广东地区为例,采用一个银行、多家企业的数据进行银企关系模式的实证分析。
王桔英(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也是通过建立银企共生状态量化测评模型重点研
究了湖南地区的银行与企业的共生关系,并对银企共生状态的一系列假设命题进
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实证检验。王宇露(2007)分析了我国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共生型及共生进化,
即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共生关系、银行与征信公司的共生关系。徐丽,刘朝晖(2005)
从行为模式和组织程度对我国银行与保险共生模式进行划分,重点研究了银行与
保险的共生关系,认为我国银保共生的高级形态是银行保险、保险银行或金融控
股公司的出现。油永华(2007)通过对金融机构间共生度、共生系数、共生密度
指标的测算,并运用代表性城市的数据进行计算,研究了银行同保险业的共生关
系、银行同证券业的共生关系。李晓琳(2005)、虞群娥(2007)和谈樱佳(2008)
将金融共生理论运用于非正式金融现象的研究,并提出对我国的民间金融进行正
规化得一系列政策建议。肖科(2007)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构建湖北
社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共生关系的S—D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并对仿真结
果进行模拟分析;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了湖北社区经济与金
融和谐共生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建议。杨丽华、邓德胜(2005)探讨了中国银行业
的共生营销策略以及共生营销在中国银行的实现途径。谭小芳(2005)、丁焕强
(2006)、陈华(2009)将共生理论应用于农村金融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四是在如何改善银行业共生关系的对策方面研究较为深入:袁纯清(2002)
指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缺陷在于金融共生中信息丰度较低,共生体系的能量生
成不足,共生模式不稳定,应当从改善金融机构与生产厂商之间共生关系的角度
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严太华(2005)就构建我国银行业共生体系提出四项
措施:完善金融体系、整合银行共生单元;和谐银企关系、形成互惠共生模式;
加强制度改革以创造良性共生环境;积极构筑内外资银行共生框架。张倩(2006)
突破了以往的从静态的角度对共生理论在行业层面的运用,以江苏省银行共生关
系为例,从一个新的角度一即竞合博弈动态的角度探讨了银行和谐共生体系的构
建,通过博弈分析论证了通过合作竞争构建银行业和谐共生的结果的优越性和过
程的稳定性;提出完善共生单元内部组织结构、提高金融创新效率、加强合作竞
争风险控制来提高自身的合作竞争优势和风险防范能力,进而加强银行和谐共生
系统的建设。王宇露(2007)认为我国银行应保持与竞争银行共生界面的畅通,
在管理、创新等方面培育其核心能力,深化共生基质,以期达到我国银行与竞争
银行向最优的共生模式进化的目标;同样提出我国银行应保持与中介机构共生界
面畅通,深化银行与银行中介机构间核心能力的兼容,发展共生基质,优化银行
与银行中介机构的共生环境,以期达到我国银行与银行中介机构向最优的共生模
式进化的目标。王桔英(2007)认为从共生单元和共生界面两个角度来进行改善
我国银企共生关系。陈杰(2007)提出扩展社区银行共生系统中的质参量,合理
控制共生密度,从市场、政府、信用环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推动系统共
生界面改革来完善社区银行共生系统的构建,这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的中国
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设社区银行的对策建议。
研究金融共生理论的应用是具有较大现实意义的,尤其是研究银行业的共生
更是新时代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数研究局限于金
融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从某个角度来研究银行共生。因此,从多角度研究商业
银行金融共生关系,目前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1.3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3.1研究内容
第l章绪论。本章全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在充分了
解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就本文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和创新点做了详细介绍;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给出详细说明。
第2章金融共生理论回顾。本章对金融共生理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做了简单
回顾,对金融共生理论和能量共生函数进行了详细说明,并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成
果,得出运用该理论对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的研究是具有其理论优势和方法优
势的。
第3章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企业共生关系分析。本章以金融共生理论为指导
基础,对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企业共生关系中的银企共生单元、共生模式选择和
共生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武汉银企共生关系进行评
价并得出结论。
第4章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间共生关系分析。本章在论证了商业银
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共生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对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类金融机
构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共生关系进行评价。通过构建共生关系评价指标,
分别从商业银行与保险业的共生关系、商业银行与证券业的共生关系两个角度进
行分析。
第5章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改进。本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提出
了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改进的措施建议。
1.3。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通过研究金融共生理论在银行业应用的相关文献,在对武汉地区银企
共生现状考察的基础之上来研究银企基本共生关系—借贷关系,从而探索促进商
业银行与企业共生关系改进的有效途径是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通过建立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共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共生能力
进行测度,从而探索促进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共生关系改进的有效途径是本文需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
1.3.3创新点
(1)引入金融共生理论,对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分析的
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企业形成的银企共生关系。
(2)通过建立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共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系统工程的
新视角全面分析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共生关
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改进的具体建议。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描述是对经济变量的本质及变量之间的本质关系进行规定;定量分析则
是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对经济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数量方面的规定,这两
者结合有利于精确认识经济变量的性质及变量之闯的关系。本课题在研究武汉商
业银行与企业共生状态和与金融机构共生能力评价时都将采用此方法。
(2)对策研究法
在理论分析与现状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改进的对
策,即一方面加强改进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加强改进商业银行
与金融机构的共生关系。
1.4.2技术路线
本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为线索,采取的技术路线如
下图所示。
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金融共生理论回顾
共生理论是源于生物学的一个理论,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生
活在一起。从抽象意义上来说,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
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我国学者将该理论运用于金融领域分析了以银行为代表
的金融组织的共生结构以及对金融机构与生产厂商间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分析。
2.1金融共生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金融共生主要是指银行与企业间、银行与银行间、银行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间依托一定的金融共生环境中按照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融
共生的基本三要素为:金融共生单元、金融共生模式和金融共生环境。
2.1.1金融共生单元
金融共生单元是构成金融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金融
共生体系的基本物质条件,包括资金的供给者、资金的需求者和金融中介机构,
具体而言,是指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厂商(客户)。质参量和象参量是反
映共生单元特征的两个参量,其中,质参量是反映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的,而象参
量是反映共生单元外部特征的。因此,对任何共生关系中的共生单元而言,存在
一组质参量,它们共同决定共生单元的内部性质,其中往往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
参量,称之为主质参量,主质参量在共生关系中具有关键作用。共生单元的象参
量也不是惟一的,一个共生单元往往存在一组象参量,这组象参量从不同角度分
别反映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质参量和象参量的相互作用是共生单元存在和发展
的基本动力,也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基本条件。在共生关系中,
不同共生单元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质参量和象参量之间的两两相互作用体现
出来。
2.1.2.金融共生模式
金融共生模式是指金融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结合的形式。它既
反映金融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也反映作用强度;既反映金融共生单元之间
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又反映金融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因此,共生
模式综合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关系。
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共生模式根据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共生模式。根
据行为模式的不同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和对称互惠共生,主要反映的
是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行为方式;根据组织模式的不同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
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主要反映的是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组织方式。
共生系统的构成由共生单元按照不同模式组合而成,若以P表示共生系统状
态,M表示组织模式,N表示行为模式,则共生系统的存在可能有以下16种状
态(见表2一1)。
表2—1共生模式矩阵\组织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连续共生模一体化共生
行为\\
\\ M 式鸩式鸠模式也
寄生M 层。(Ml,M) 昱。(M2,M> 忍.(M3,M) 只。(也,N0
偏利共生鸩吃(Mi,鸩) 易(M2,M) 弓:(M3,Ⅳ2) %(M4,Ⅳ2>
非对称互惠共生Ⅳ3 日,(M,鹅) 昱,∽,Ⅳ3) 忍,(M3,Ⅳ3> 匕(M4,Ⅳ3)
对称互惠共生Ⅳ4 兄(M,Ⅳ4) 匕(M2,Ⅳ.) 巳眠,Ⅳ.) 巳(M4,Ⅳ4)
资料来源:转引自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研究》(上),‘改革》。1998年第2期
袁纯清博士通过论证得出: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是市场条件下最有效率、最
稳定、最理想的共生形态1。金融共生单元会由不均衡的状态过渡向均衡的状态,
即向最稳定、最有效率的金融共生模式进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的均衡
状态,是最优的金融共生行为模式,为使共生单元均获得相等的投资回报率。最
有效率的共生组织模式并不是位于最高层级的一体化共生,而是连续性互惠共
生。因为共生系统既要兼顾稳定性,又要兼顾创新性,一体化共生虽然具有最高
的稳定性,但是系统的开放程度是影响系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综合考
虑利益分配、系统开放度等因素,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的最佳共生模
式,既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又具备创新的动力和扩散机制,从而能够较好的促进
金融共生系统从一个稳定态向更高级别的稳定态演化。
2.1.3.金融共生环境
金融共生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共生界面,是金融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接触方式
和机制的总和,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和载体,是共生关
1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北京t商务印书馆,2002,27-32
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包括一切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即经济、金融、法律
制度环境。共生界面具有信息传输功能、物质交流功能、能量传导功能、在分工
与合作中的中介功能。
2.1.4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在上述的三个要素中,前两者表现为内生,而金融共生环境则表现为外生,
是金融共生系统存在的外部基础。金融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
环境是条件。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中运动的主体,因此是基础:共生环境是共生
系统中的介质环境,因此是条件:共生模式既能反映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
影响,又能反映金融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作用,因此是关键。
2.2金融共生的能量函数
金融共生理论运用金融共生能量函数来描述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
境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效果、以及共生系统的动态特征。共生能量可视
为共生过程给共生系统带来的净能量。
影响金融共生函数的因素主要包括共生度、共生系数、亲近度、同质度、关
联度、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2,这些指标也是能够反映共生单元的特征指标。
1.共生度
共生度是表示两个共生单元或者共生系统之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它反映
了两个质参量能量相互影响的程度。假设存在共生单元A和B,它们分别有象
参量五、‘和质参量z:f、乙,则定义A、B的共生度磊为;
西=箍(吩≠o)(2.1)
磊表示共生单元A和B的以质参量描述的共生度,其含义是共生单元A的
质参量五的变化率所引起或对应的共生单元B的质参量Z,的变化率。如果互和
乙分别是A和B的主质参量,则磊=劈称为A和B的特征共生度,它是最具代
表性的表征A和B的共生特征的变量。
劈=瓦Z.jdZ耐(2.2)
3 L.Margu[is,R.Fester.Symbimis as ASource ofEvolutionary Innovation,byMIT pres|’1991,37
1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共生系数
定义A,B主质参量的共生系数为矿,
掣=揣
够=揣
(2.3)
(2.4)
有印+够=l
3.共生密度
^,
共生密度是反映共生关系中同类共生单元的多少,用P表示,有P=鲁
y
N表示同类共生单元的数量,V表示共生空间。
4.共生维度
W
共生维度反映的是共生关系中异类共生单元的多少,用rI表示,有r/=irr
J,
w表示异类共生单元的数量,V表示共生空间。
除此以外,还运用同质度和亲近度来描述同类共生单元的关系,运用关联度
来描述异类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
我们定义共生体的总能量为B,对于二维共生系统,存在共生单元A和B,
非共生条件下,二者的能量分别为E和玩。共生条件下新增的能量为E,则:
E芦E+毛+E.其中,E和乓应该是其主质参量的函数,色-Z(z7,心);
Eb=五(zf,坂)。而乓则是A、B的主质参量、共生系数、共生密度、共生维度
和界面特征等因素的函数。即有:E=Z(刃,Z7,%,P,‰,‰)(2.5)
上式所表达的就是金融共生单元A、B所形成的共生体的共生能量函数。Z
的表达形式取决于共生模式,在既定的共生模式下,Et主要取决于主质参量、
共生系数和共生密度。共生体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也体现在共生能量函数上,环境
因素既影响共生密度、共生维度,又影响共生模式和主质参量,共生体既影响环
境中的潜在共生单元的性质变化,又影响环境的能量结构和分布。
2.3金融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
金融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反映的是共生体形成与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则,主
要包括质参量兼容原理、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共生界面选择原理等。
1.质参量兼容原理
共生单元之间具备某种内在联系,并且这种内在联系通过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间可以相互表达。这种质参量之间可以相互表达的特性,称之为质参量兼容。
这种相互表达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不连
续的,还可能是随机性的,这与不同的共生系统有关。例如银行与企业间资金的
供需,企业与企业间产品、技术的互补等等。质参量兼容与否决定了共生关系形
成的可能性,质参量兼容的方式决定共生模式。数学表述为:若满足Z;=f【z;),
则i,.j可能形成共生关系。其中,f(Z,)可以是随机函数、不连续函数或连续函
数。若f【z,)为随机函数,则i,J之间一般易形成点共生模式:若f【z,)为不连续
函数(线性或非线性),则i,j之间一般容易形成间歇共生模式;若肥,)为确定
的连续函数(线性或非线性),则i,j之间一般易形成连续共生模式或一体化共
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一般对应区间连续函数,而一体化共生模式则无区间限制。
2.共生能量生成原理
共生过程中产生新能量是共生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共生新能量主要表现为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扩张,即表现为共生密度增
容和共生维度增容。设共生体S存在质参量zl,且有m(m≥2y个共生单元,同
时存在Zi=f【zI,Z2⋯Zi⋯Z。)'则共生度6 s:
瓣了1Σ-氏(2.6)
^扭1
其中入为共生界面特征系数。共生能量(Es)是共生单元通过共生界面作用
所产生的物质成果,是共生体及共生单元的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的前提条件。共
生能量由系统质参量的状态及其变化决定。共生能量(Es)能否生成取决于共生
体的全要素共生度6 s,6 s>0是共生能量(Es)生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共生能
量(Es)的大小与全要素共生度的大小、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存在明确的对应关
系,即E。--f(8,,p,,仇),其中掣=Σ蟊。蟊为系统单要素共生度, 只为系统共生
密度,珑为系统共生维度。
”1
3.共生界面选择原理
共生界面选择不仅决定共生单元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决定共生能量的生产和
再生产方式,因此,共生界面的选择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完全信息条件
下的竞争性选择是指对共生单元的相对性选择。所谓相对性选择是指对有限共生
对象在排序中选择其中较优者;而绝对性选择是指对所有共生对象进行排序,选
择其中较优者。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非竞争性选择包括按亲近度规则和关联度规则
进行的选择。由于信息的完全性,因而对共生对象进行直接排序成为可能。共生
体产生的共生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共生单元的数量增殖,另一部分用
于共生单元的功能改进,前一部分的比重为r,后一部分的比重为k,则r她产l,
若r+l,称为r选择;若k—l,称为k选择共生界面对共生对象的选择,在不
1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完全信息条件下采用竞争性选择规则,而在完全信息提条件下采用非竞争性亲近
度规则和关联度规则。只有按照这种规则,才能实现共生系统的最优发展【35】。
共生界面对共生能量使用的选择,在完全非密度制约条件下,采用r选择规
则。在完全密度制约条件下,采用k选择规则。只有按照这种规则,才能实现共
生系统的最优发展。共生系统的最优发展是指共生能量最大而能量损耗最小的发
展形式。共生界面选择原理集中反映了共生体与共生环境的关系。信息条件和密
度条件往往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共生体的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密度制
约越高,k选择越有效:密度制约越低,r选择越有效。根据这一规则,在非完
全密度制约的条件下,假设有能量使用选择系统13, 夕=导,则∥∈(0,芘)此时为



混合选择,既有f选择,又有k选择:既有数量扩张,又有质量提高。能量使用
选择系统13直接影响到共生体的生存和发展方向。
2.4金融共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运用共生判据来判断在金融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中是否存在共生现象以及
判断出共生模式的类别;运用共生理论可以分析系统中各单元之间是如何相互影
响的以及作用效果如何;最后分析得出如何改善金融共生关系,促进金融资源的
合理有效配置。因此,将金融共生理论应用于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研
究有其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
1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章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企业共生关系分析
结合前文所述金融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及共生模式分析法,本文将通过银行与
企业这两个基本共生单元的参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活动,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以及
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产生的激励和约束条件等几个方面来考
察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共生关系。
3.1银行与企业共生单元分析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也是分析和描述共生关系的基础。结
合武汉市银行业目前的现状,即考察对象为市辖范围内各种规模和体制的银行类
金融机构。2007年,武汉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共有12类机构,包括政
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5家、城市商业银行l家、
外资银行3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50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信托投资公
司l家、财务公司5家、以及网点广泛的邮政储蓄机构(187个网点)。目前,
武汉市已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
合作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一多元化体制,大、中、小规
模并存的银行业体系。上述的所有机构都属于本文所探讨的武汉银行业共生体系
中的共生单元范畴,是研究武汉银企共生关系的主体。
3.I.2共生单元之二一企业
武汉市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高度,即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
业、较高层次的消费品市场和服务业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结构,制造业中以资本、
技术较为密集的产业和产品为主。如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特别是整车制造、
高附加值钢材、机械加工、家电、医药等等。武汉目前正在加快向高技术、高加
工度、高附加值产业升级的步伐,一般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和土地密集的产业正在
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将总部和研发中
心放到武汉,生产基地放在周边城市的情况不断增加。一些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
规模较大,例如武钢、武石化等企业,对整个武汉市的经济贡献也较大。
1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仅2008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16.78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30.5%;从业人员34.75万人,同比增长10.4%。2009年l—9月,
全市13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310.0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为65.1%。全市私营企业11.02万户,新增1.04万户;个体工商户33.52
万户,新增2.73万户。其中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
从数量规模上来分析,武汉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自2003年以来分别以6%、6%、
17%、19%的数量递增,截止到2006年,武汉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4692家,到
2007年已达到5563家。从分布区域来分析,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主要集
中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该区数量占总数44.76%)。从所属行业来分析,光电子
信息产业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较快的速度发
展,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平稳发展。从企业规模上来分析,民营企业整体规模仍旧
偏小,竞争力不强。截至2006年,聚集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
新材料新能等四大优势领域的企业数达到1766家,占总企业量的44%、资产总
额达41.10亿元,占总量比71%、技工贸总收入为4,390.19亿元,占比81%。
目前民营科技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
越来越大,到2006年年底民营科技企业(176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486
家)的比例高达70.8%,民营科技企业对经济的贡献逐年加大。
3.1.3银企基本共生关系一借贷关系
银企共生是金融共生的最基本类型。在这种共生关系中,银行的质参量有资
产总额、资本充足率、存款数量、贷款数量、利率水平和资产利润率等,其中,
主质参量为贷款数量和利率;贷款数量的多少受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而企业的
质参量有企业规模、生产量、员工数量、利润水平、技术创新水平等,其中,企
业的主质参量界定为企业的生产量和利润率。生产量的多少又受生产资金多少的
影响。那么企业由于得到银行贷款而获得的利润增加则是金融共生能量。但是由
于无法准确的将企业因增加银行贷款所获得的利润增量与企业因其他因素(如生
产效率的提高、技术的改进等)所获得的利润增加剥离开来,所以我们只从银行
与企业之间基本的共生关系(借贷关系)来分析银企共生状态。
垄断性、资源性行业和支柱性行业中的有效益、有信用的优质大型企业较易
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武钢2007年融资135.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50.6亿元,
银行支持企业融资的比例为37%;武石化融资146.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134
亿元,银行支持企业融资的比例更是高达92%。由此可见,银行对例如武钢、武
石化、东风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较大。但是,对于那些抵押担保
不足的企业、信用状况不好的企业、初创型企业、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中
1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面临较大的阻力。表3-1反映了2000年-2009
年武汉市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和较上年的增长率,其中,括号内所示为增长率。
表3-2反映了武汉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余额。
表3-1武汉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增长率
年份2007 2006 2005 2004
4414.84 3681.38 3170t88 2854.95
贷款余额(亿元)
(+17.7%) (+15.7%) (+11.1%) (+17.19%)
年份2003 2002 2001 2000
2330.35 1840.22 1666.32 1342.94
贷款余额(亿元)
(+24.3%) (+19.15%) (+14.2%) (+15.O%)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武汉年鉴》整理所得
表3-2武汉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
年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总计
2004年424.69 249.75 379.89 178.24 2481.17
2005年318.96 251.92 452.34 157.15 2719.87
2006年368.69 277.53 451.00 148.65 3185.89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武汉年鉴》整理所得
从表中可以得出,进入21世纪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量每年
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其中,2002年和2003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20%左右,
2007年武汉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414.84亿元,比年初增加663.49亿
元,增长17.7%。其中,增加额占湖北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61.2%,全年
实现利润总额101.52亿元,增加27.39亿元,增长36.9%,利润总额占湖北省银
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总额的82.72%,成为湖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
200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3185.89亿元,占所有金融机构贷款余
额的86.54%,由此可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武汉市银行体系的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是向企业发放贷款的主力军。
其中,武汉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总量和占总贷款余额
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大于50%
(见表3.3)。武汉市商业银行相对其他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比重较大。银
行不仅向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这项传统的信贷服务,还提供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
和贸易融资等多种信贷服务。
1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3-3武汉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
截至时间贷款余额(亿元) 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
2004年12月1611.33 56.05%
2007年7月2345.87
2008年1月3482.72 51.95%
2008年7月3162.94
2009年1月3688.43 58.4%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2银行与企业共生环境分析
银企共生关系的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的外部基础,主要包括经济、金融
和法律制度环境。因此,本节主要从政策环境、法律制度环境和经济金融环境三
个方面来详细描述武汉地区银企共生环境。
3.2.1政策法律环境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结合武汉地区的实际制定了l:武汉地区货
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和《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信贷工作考评办法》,引导金融机
构加大有效信贷投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1.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力度
武汉市切实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配套文件,为中小企业
的发展创造更良好环境。2007年,湖北银监局制定了小企业辅导工作指引,联
合武汉市经济委员会建立了小企业辅导项目库。与武汉市金融办公室、武汉市工
商业联合会、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等7个单位联合主办了武汉中小企业创投融资交
易会,各银行与企业现场签订贷款意向协议7.15亿元,达成贷款意向220亿元。
至2007年底,武汉市小企业表内外授信总额307.14亿元,其中贷款余额218.75
亿元,不良贷款比率3.4‰比年初下降6.0个百分点。2007年武汉市金融机构
组织开展培植信贷客户活动,为中小企业取得银行信贷支持创造条件,全市各银
行2007年一年新培育信贷客户445户,发放贷款2l亿元,新增贷款663.49亿
元,占湖北省增量的61.2%。
<武汉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操作办法》和相关补充通知的出台,进
1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象,扩充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的经办银行,明确
免除反担保的政策,强化了小额担保贷款的责任约束和正向激励等新要求。截至
2007年底,武汉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43笔,金额4617.97万元,带动6000
余人实现了再就业。
2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行为了规避不良贷款产生的违约风险,因而在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要求提
供担保或是抵押,而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或抵押较为困难,因此,健全的信用
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武汉市于1998年着手组建中小企
业担保机构,目前已形成了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为辅的信用
担保体系。2008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武汉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
见》,对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继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组建信用担保协会等加快建设武汉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逐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截至2006年,从事中小
企业信用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有32家,其中两家较大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武
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武汉众一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累计担保贷款
规模分别达50亿元和41亿元,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起到了很大作用。但
是,担保机构由于其规模偏低、担保放大倍数较低(1:5)等因素仍然有待于进
一步完善。
3.2.2经济金融环境
对于武汉市来说,近几年经济和金融发展使得金融环境有所改善,有了一定
的基础,但也仍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存在。下面就武汉经济金融环境现状进
行描述:
(1)从间接融资来看,银行贷款较集中投向于优质大型企业,近年来虽然更
加重视对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融资的问题,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政策上来看,银行监管部门对于信贷的分配权集中在省部,而对于贷款
额和条件的要求过于严格,使地方级别的银行能够办理的信贷额度相对效少,且
准入门槛高,使得中小企业难以满足要求而被拒之门外;第二,从金融机构角度
来说,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愿意贷款给收益高、规模大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难以
赢得大规模企业,从而难以从金融机构手中获取信贷资源:第三,从信用环境来
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在武汉,存在部分信用缺失现象,那些拖
欠债款的企业故意赖帐,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普遍不信任,从而以苛刻的条件来作
为发放贷款的前提,进一步制约了贷款的发放,而这主要是因为武汉一部分企业
素质不够提高:但从银行的方面来说,银行信贷机制也不够健全,很多信贷人员
1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惧怕承担还款的压力,对放贷产生了恐惧心理,从另一个方面也阻碍的贷款
的发放。
(2)从直接融资来看,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另一主要渠道,但资本市场
进入门槛较高,成为大型国有企业外源性融资的主要渠道,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
场获得的融资机会少,虽然多方面力量支持中小企业上市,但效果仍不明显。2007
年武汉地区资本市场筹资总额112.25亿元,达到历史最后水平。其中,推动武
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征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
司、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蓝筹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共募集
资金或注入资产182亿元。然而,基本上很少有中小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实现
融资。首先从注册资本来看,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自身能力和资金需求有限,
几乎无法达到注册资本的要求。在短期内武汉市内的中小企业很难实现上市。目
前,武汉市政府已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对4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上市培训,争取实
现零的突破。例如武汉开发区管委会积极召集拟上市后备企业,对其进行上市工
作推广动员。同时还颁布《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实施办法》,以优惠政策及一定数
额的奖励予以扶持。
(3)信用担保体系正在建设中,相关风险担保机构数量是上升但规模太小,
运行情况不容乐观。近几年湖北省以及武汉的担保公司数量有所增加。从业务上
看,业务收入有所提高,从财务结构上看,担保主业也显得突出了不少,使得担
保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尽管如此,仍需要很多改进的地方:第一,
担保机构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完全满足武汉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而担保公
司只有规模达到资本额才能有资格与国有商业银行达成协议,才能够更好地支持
武汉金融发展和经济建设。第二, 企业进行担保时面临各项阻力大。一方面担
保费用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承担不起,使其不敢与担保企业合作;另一方面,
由于担保公司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在实行担保前要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
而这些征信成本过高,取得完善的信息难度较大,使得担保公司不得不更加保守
行事,大大阻碍了担保的运行。
(4)在机构合作方面,武汉地区银行与全省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已
展开广泛合作;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开放,武汉市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合作进入
稳步发展期,例如东亚银行与汇丰银行己在武汉正式开始营业,渣打银行、比利
时联合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也初步达成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
的意向,丰富了金融市场主体。
1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银行与企业共生模式分析
3.3.1行为模式分析
3-4银企共生行为模式比较
概共生单元一方从另一方身上获取生存所需的必要能量,并对另一方造成某种
念程度的损害。
寄生
(1) 企业通过贷款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后,获得生存的能量,而银行却没
特有获得任何利润,此时银行便是寄主。
点(2) 对企业有利,对银行不利,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3)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银行中的大量不良贷款。
概共生单元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状态,由一方全部获得所产生的
念新能量。
偏利共(1) 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进行扩大生产后,获得经营收益,却拖欠银行
生特贷款,或是只还部分贷款,导致银行无法全部收回本利和。此时,
点银企共生产生的新能量绝大部分被企业获得。
(2) 对企业有利,对银行不利,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概产生的新能量在共生双方问进行分配,但能量分配不均,这种类型是共生的
念主要形态。
非对称(1) 企业通过贷款安排获得盈利的基础上向银行偿还贷款。银行获得了
性互惠收益(共生产生的新能量)。企业也获得了投资回报(共生产生的新

共生能量).

(2) 对银行和企业都有利,产生的新能量的分配是非对称的.社会资源
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概产生的新能量在共生双方间进行分配,但能量均等.在现实生活中,对称性
念互惠共生几乎是不存在的
对称性(1) 共生能量在所有共生单元之间能够达到对称性分配,所有共生单元
互惠共都能够获得同等的进化机会和进化成本。



(2) 银行与企业的分工合作达到银行与企业之间更高的物质、信息和利
润的生产率和交换率。该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中效率最高、最稳定
的银企共生行为模式。
根据银企共生关系的三种行为模式的概念和特点比较分析,可以判断武汉地
区商业银行与企业是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关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这两个共生单元都是有利的,表现为互惠共生
关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和数量间扩张,产生了巨大的融资需求,
银行是企业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主要能够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所属行业等
不同的融资需求提供资金支持等金融服务,切实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也相应的根
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优势,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银行与企
业之间的这个交流过程中,银行获得的主要是贷款安排的利息收入和其他相关金
融服务的收入,这是共生关系产生的新能量流向银行的部分;企业在银行的金融
支持下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进而
提高企业收入,这部分增加的收入是共生关系产生新能量流向企业的部分。
2.在能量分配上体现为能量分配不均匀,即利润分配不均衡。由于大规模的
企业或集团的信息透明度高、抗风险能力较强、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等因素,因而
大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比中小企业而言大企业获得银行金融支持的
成本较低,风险较小,而中小企业自身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差、获得银行金融
支持的成本较高。因此,共生关系产生的新能量(经营利润)在这两个共生单元
之间的分配比例是不均匀的,互惠共生关系是非对称的。
3.伴随着银企共生关系的发展出现的双向双边交流机制有利于银行等金融
机构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全面的了解,迅速的了解不同的企业需要何种金融产品,
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以武汉市科技企业为例,由于国有科技
企业和外资科技企业在获得贷款上面临的问题较小,所以民营科技企业是面I临融
资困难的中小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银行与企业间的双边交流机制促进了银行进
行专门针对科技贷款的创新活动,支持了科技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可以通
过银企双边交流机制利用较低的信息成本收集到更多的信息,从而选择最有利于
自己的金融服务。
3.3.2组织模式分析
2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银企共生组织模式比较
概共生单元之间只在某一特定时刻具有一次相互作用

点共(1) 共生介质单一,共生界面阻力作用相当明显。共生状态具有极大的不
生特稳定性和随机性.
点(2) 表现为银行与企业只有一次相互合作,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中小企业与
银行之间3。
概共生单元之间按某种时间间隔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相互作用
间歇念
共生特(1) 共生介质较少,共生界面阻力作用较为明显,共生状态不稳定。
点(2) 银行与企业有过几次并不连贯不持续的合作。

共生单元之间在一个封闭时间区内在多个方面发生连续相互作用

连续(3) 共生介质多样化且有互补性,共生界面的阻力作用较小,因此共生状
共生特态较为稳定。
点(4) 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连续合作的关系。连续型银企共生模式是现实生
活中银企共生关系中效率最高、且最稳定的银企共生组织模式4。


共生单元之间在一个封闭时间区内全方位的发生连续的相互作用
一体
化共
(1) 共生介质多样化且有互补性,共生界面的阻力作用最小,因此共生状
特态最稳定。

点(2) 一体化共生模式拥有最高的共进化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银企
共生关系中是不存在的。
根据银企共生关系的三种组织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可以判断武汉地区商
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共生模式为介于间歇共生和连续共生之间,原因主要有以下
几点:
虽然银行根据企业规模以及所处行业的不同所制定的相关信贷政策也不相
同,银行多数与重点行业的大规模的企业有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企业在有合适
的投资机会时寻找资金来源的成本相对降低,同时,银行在有闲散资金时寻找资
金投放对象的成本也相对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银企的共生专一性较高,共生模
3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不大、信息不透明等因素,银企之间合作不顺畅,在合作一次之后发现对方不能
较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中止合作.
‘银企连续共生界面的生成有了更强的选择性,分配特征体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能量、信息和物质传输过程
中存在较低的损耗.
2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具备连续共生的特点。但是当银行管理人员或是企业管理人员出现较大的人员
变动时,这种稳定性可能会被打破,企业转而选择其他银行作为合作伙伴,共生
界面的生成具有必然性的同时也具有随机性,共生关系呈现稳定中伴有不稳定。
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共生关系较不稳定,共生界面的生成既有随机性也有必
然性。武汉市政府积极推动各项政策的出台,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
例如人民银行对武汉市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规模,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
持力度,但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实力弱、贷款风险较大、利润较低,因此银行以追
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仍会缩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共生专
一性水平较低,共生界面的阻力作用较明显,共生模式具备间歇共生的特点。
综上所述,武汉地区银企共生关系属于间歇性非对称互惠共生,商业银行共
生系统中银企共生的优化会直接影响到地区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
有效措施,积极培育银行和企业这两个单元主体,促进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企业
的共生模式向和谐、高效、最佳的共生模式—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演进。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间共生关系分析
4.1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间共生关系成立
4.1.1商业银行与保险业共生关系成立
论证银行与保险之间是否存在共生关系,就是要明确这两个单元是否存在业
务上的往来,并且是否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收益,是否存在以制度为基础的共生
界面。
从业务角度来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多元化的业务关系。主要包括:
银行作为保险代理人,代销一家或几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开
发诸如企业年金和养老金的负债类产品,具有投资收益功能的分红保险等;由于
银行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之一,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成立保险基金公司,
联合开发房地产抵押贷款和保单抵押贷款业务等。因此,银行和保险公司作为共
生关系中的单元主体之间存在多组兼容的质参量,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和稳定性。
保险公司利用银行庞大的销售网络作为其销售产品,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和
管理成本,而且还利用银行提供的资信,快速高效地争取客户,加大了对市场的
开发深度。银行一方面通过代理保险公司业务增加了佣金收入,扩大了客户群、
扩大了利润来源,还可从保险公司获得贷款抵押业务的保险服务降低了自身的风
险;另一方面通过代销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保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
增加,其在银行的存款也必然也会随之增加。可见,银行与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合
作不仅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对社会的贡献增加,带来了正的外部效应。
虽然我国目前是分业经营模式,但法律规定银行和保险公司这两个共生单元各自
拥有自由的选择权从事经营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合作,能够产
生正的新能量,新能量在双方之间进行分配。并且在合作前和合作中以及合作完
成后双方都能就相关信息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包括资金规模、财务状况、以及
产品的市场状况等信息。双方在合作中持续的获取并交换这些信息。综上,银行
和保险公司之间能够在经济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顺利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
的交流,因此,从共生三要素来分析,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4.1.2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共生关系成立
同银保共生关系存在的条件类似,论证银行与证券之间是否存在共生关系也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考虑业务往来、产生收益和制度基础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从业务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业务拓展主要有:提供债券、股
票的承销、买卖与转让等自营资本市场业务;为资本市场提供的结算与代理业务;
为券商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业务和为上市公司提供股票质押贷款等的融资服务;为
企业提供资产债务重组、兼并与收购业务;包括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资产证券
化、个人投资者理财与投资的投资银行业务。证券市场的存在分流了银行大中型
优质贷款客户。资本市场的存在是给资金供需方直接交流提供了平台,因此,资
金需求方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改善法人治理
结构。那些优质的大中型企业,诸如武钢、楚天高速、烽火通信等企业可以通过
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而这些企业往往都是银行的优质
客户。那些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进行直接融资,因为创业板对企业
上市较主板市场宽松,这些中小型科技企业往往是商业银行争夺的对象。因此,
直接融资分流了部分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与以存贷款为核心业务的传统银行形
成竞争的关系。因此,银行和证券公司作为共生关系中的单元主体之间同样存在
多组兼容的质参量,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和稳定性。
从能量分配上,银证合作也能产生新的正能量,银行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公司
在证券市场投资获得投资收益,证券市场也可以利用银行的销售网络增加其业务
收入,如代理基金的销售等。在进行这些合作前,银行与证券之间要进行相关的
信息交流,因此银行与证券之间是存在共生关系的。
4.2武汉地区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共生模式选择
4.2.1商业银行与保险业的共生模式
1.行为模式分析。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因此,银行和保
险公司在各自的职能、经营方式、产品特点以及所提供的服务范围等方面存在较
大的差异。银行与保险公司这两个共生单元属于异类单元,又由于这两个共生单
元是双向关联的,因此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具备偏利共生的特质。从共生能量分
配来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能够产生新的正能量,但是新能量在二者之间的
分配是非对称的,即双方都能够从中获得新能量,而不象偏利共生那样,其中的
一方获得全部的共生新能量,因此,银保共生又具备非对称互惠共生的特质。因
此,从行为模式来看,银保共生模式是介于偏利共生与非对称互惠共生之间。
2.组织程度分析。目前武汉市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是通过签署协议代理的方式
进行的,因此银保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银行更多地是代理保险公司产品,作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保险代理人出现的,因此,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共生单元,
尚未形成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银保双方进行合作范围的角度来看,银
行代收保费、代销保险产品,可以将贷款风险以购买保险的形式将风险分散出去,
保险公司可以将保单质押从银行取得贷款,并且还可以与银行联合发卡、实现客
户信息的共享,由此可见,共生介质多样化而且具有互补性,两个共生单元是在
一个封闭的时间内在多个方面发生连续的相互作用,这种共生关系的形成存在内
在的必然性而不是偶然的,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具备连续共生模式的基本特征。
但是由于银保合作关系中,银行从保险行业获得的收益占其总收益的比重极低,
因此导致银行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技术障碍和综合人才的匮乏,使得银行
与保险尚未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操作平台,这些都形成了共生界面较大的内部交
流阻力,从这一点来看,这又具备间歇共生模式的特质。因此,从组织程度方面
看,现阶段我国的银保关系介于间歇共生与连续共生模式之间。
从理论上分析,银保共生的高级形态是银行保险或是保险银行或是金融控
股公司的出现。银行保险是指银行通过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来直接销售保险产品
从而进入保险领域;保险银行是指保险公司通过设立自己的银行向客户提供银行
产品从而进入银行领域;针对银行与保险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
至少涉足银行和保险两个领域的企业集团。这三种形式都是共生单元之间形成的
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具备符合对称性互惠和一体化共生模式的特点。
4.2。2商业银行与证券业的共生模式
武汉地区银行与证券的合作相对于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更为深入。从行为模式
进行分析,银证合作产生的正能量,在银行与证券之间是非对称性分配的,因此
呈现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的特点。从组织模式进行分析,银行与证券之间的合作在
一段时间内在多个方面发生连续的相互作用,并且这种共生关系的形成有其内在
的必然性而不是随机的,共生关系较为稳定,因此具备连续共生的特点,同样,
在银行与证券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交流阻力,因此又具备间歇性共生的特点。综上,
银证之间的共生模式是介于间歇性与连续性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
4.3武汉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共生关系评价
商业银行与银行类金融机构、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间的共生既是竞争关系也
是合作的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1武汉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共生关系评价
4.3.1.1从短期资金拆借评价共生关系
由于准备金制度和银行资金流入流出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之间经常存在短
期的资金拆借行为。这是一种风险性很低的融资行为,阻尼系数较小,共生能量
的产生和分配都比较稳定。考察的主要参量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平均每天的同
业拆借规模量,即需要借入资金以弥补缺口,借入量和资金贷出是相关的,资金
贷出越多则借入量也相对较大,因此这种使用带来了银行盈利能力的上升。同时,
银行之间金融共生关系的产生是以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金融共生为基础的。
4.3.1.2从银行创新产品的模仿评价共生关系
由于银行要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不断的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而武汉目
前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于贷款产品的创新和理财产品的创新。贷款产品的创新目
标客户是各类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标客户是个人投资者。
例如工行省分行、武汉市农信联社、武汉市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企业提单质押贷款
和其他短期融资新产品。各银行都积极致力于这两方面的创新。这类创新产品是
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所以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快,更多体现的是竞争的关
系而不是合作的关系。
4.3.2武汉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共生关系评价指标
主要从金融机构间共生度、共生系数和共生密度三项指标来对银行与非银行
金融机构共生关系进行评价5。
1.金融机构间共生度是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自的主质参量间的关联
度,即银行机构的贷款量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量或业务服务收入的相互影响
程度。设银行为a,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为b,银行的贷款数量为Za,非银行的金
融机构的业务量或业务服务收入为zb,则金融机构间共生度为皖。:
屯=船=等.象=鲁.笼(4.1)
2.金融机构间共生系数是描述金融机构共生单元参量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小
的指标·公式为:气=诺篙,气=耐嵩(4.2)
p=O,表明银行对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没有任何影响。免--1,表明非银行的金
融机构对银行没有任何影响,只有银行对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有明显作用。
0<以<o.5,表明银行对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影响小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银行的
影响。如=o.5,表明银行对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影响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银行
5油永华.银行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间的共生能力评价明.消费导刊,2007(11):51-52
2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影响相当。0.5<免<l,表明银行对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影响大于非银行的金
融机构对银行的影响。
3.金融共生密度
在金融共生关系中,同类共生单元的多少反映共生单元的密度。N表示同类
共生单元的数量,V表示共生空间,共生密度为P,则银行的共生密度为见=等。
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共生密度为:A=警。在金融共生关系中,异类共生单元的
多少反映共生单元的维度。金融机构共生维度定义为:‰=丝事监.依照上述指标
体系公式,我们分别计算银行同保险业和证券业之的间共生能力指标。
表4.1共生关系评价基础数据
贷款规模11969247(万)
2000年保费收入224530
股票交易金额26650502
贷款规模13809373
2∞1年保费收入264023
股票交易金额12673364
贷款规模16981418
2002年保费收入389989.
股票交易金额9976154
贷款规模2138615I
2003年保费收入438849
股票交易金额12153182
贷款规模24811669
2004年保费收入456315
股票交易金额16290141-
贷款规模27198685
2005年保费收入542889
股票交易金额12897425
贷款规模31858904
2006年保费收入554398
股票交易金额33927241
贷款规模42636177
2007年保费收入660387
股票交易金额1 6386775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3武汉商业银行与保险业共生关系评价
根据银行贷款新增量、保费收入、贷款余额、保费收入增量相关数据,计算
银行共生密度、保险共生密度、银险共生度、险银共生度和共生系数来进行共生
关系评价。
表4-2银行与保险共生关系评价
年份银险共生度险银共生度银保共生系数
2001年O.8907 1.1227 0.4424
2002年o.5782 1.7295 0.25Q5
2003年1.8499 0.5406 0.7739
2004年3.6069 0.2772 0.9286
2005年1.8172 0.5503 0.7675
2006年7.0456 0.1419 o.9810
2007年1.5749 0.6350 0.7127
经验表明金融水平越发达的城市,其银行共生密度、保险共生密度和银险共
生维度越高,说明该地区银行和保险等金融业的地区覆盖面较大,机构设置较多,
竞争较为激烈;金融越发达的城市,其银险共生度越高,银险共生系数越高,表
明银行对保险业的影响相比保险业对银行的影响更大一些。
通过上述共生关系分析得出:银行共生密度为0.0251、保险共生密度0.0059,
因此可以得出,武汉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覆盖面较小,且缺乏竞争。从银行同
保险业的共生度和共生系数来看,数值均为正,因此为银行与保险业之间是正向
共生关系,否则为反向共生关系。从银险共生度的值来分析,2002年.2007年的
银险共生度绝对值大于l,该值越大表明当银行业务(贷款规模)每变化l%时,
引起保险业业务(保费收入)变化百分比较大,大于1%;2001年和2002年的
银险共生系数小于0.5,表明银行对保险业的影响程度要小于保险业对银行业的
影响程度:2003年.2007年的银险共生系数均大于0.5,表明银行对保险业的影
响程度要大于保险业对银行业的影响程度。
4.3.4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共生关系评价
根据银行贷款量、证券市场交易金额以及增量计算可得银行共生密度、证券
共生密度、银证共生度、证银共生度和银证共生系数来进行共生关系评价。
表4.3银行与证券共生关系评价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年.8.33 —0.12 0.9857
2002年.1.4474 -0.6909 0.6769
2003年O.8697 1.1498 0.4307
2004年, 1.8396 0.5436 0.7719
2005年2.8571 0.35 0.8908
2006年4.2571 0.2349 0.9477
2007年3.1397 0.3185 O.9099
经验表明,金融水平越发达的城市,其银行共生密度、证券共生密度和银证
共生维度越高,表明该地区银行和证券等金融业的地区覆盖面较大,机构设置较
多,竞争较为激烈。
通过上述共生关系分析得出:银行共生密度为0.0251、证券共生密度0.0017,
该值越高说明在该地区银行和证券的地区覆盖面较大,因此可以得出,武汉银行
和证券等金融机构覆盖面较小,且缺乏竞争。从银行同证券业的共生度和共生系
数来看,2003年.2007年的数值为正,因此银行业与证券业为正向共生关系,2001
年和2002年为反向共生关系。从银证共生度的值来分析,从2004年之后,银证
共生度数值均大于l,且呈上升趋势,该值越大表明银行业务(贷款规模)每变
化l‰引起证券业业务(股票交易额)变化百分比较大,绝对值大于1%1从
上表可以看出,银证共生系数均大于0.5,则表明银行对证券业的影响程度要大
于证券业对银行业的影响程度。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资金
投入,而银行资金投入证券市场,也是证券业所希望看到的现象。银行业和证券
业的关系的密切化,是银行业和证券业两方的共同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与
风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闯题。一般说来,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应当是
贷款的发放,但这并不排除其投资证券的必要性。因为这有助于银行分散资金运
用上的风险,并提高银行的收益。商业银行为了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而进行证券
投资,这又会使它有着较大的风险。一般说来,当经济状况处于稳定上升时,银
行业与证券业的关系就密切,合业共生经营成趋势,从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趋势看,
银行业和证券业合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5章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改进路径
综上所述,武汉地区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包括以下几类共生关系:银行与
企业这个最为基本的共生关系,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又分为:大银行一大企业、
大银行一小企业、小银行一大企业和小银行一小企业四类金融共生:银行与银行
间的共生关系:银行与非银行机构的共生关系;企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共
生关系。关系图如下所示:




客户
共生介质
图5.1商业银行金融共生关系图




客户
①表示共生模式是间歇性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②表示共生模式是介于偏利共生和非对称性共生之间,问歇共生与连续共生之间
@表示共生模式是介于间歇性与连续性之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3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1商业银行与企业间共生关系改进路径
5.1.1基于银行角度的银企共生关系的改进
5.1.t.1积极调整武汉地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策略
商业银行在客户选择上既要争取大型优质客户也要对中小企业融资予以倾
斜,和谐银企关系,形成互惠共生模式。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放贷对象锁
定于国有企业,有些是效益并未达到理想收益的企业。面对那些逾期还贷的企业
和并未有效使用贷款的大企业,银行的利润率有可能无法得到保证。银企关系的
改善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提高金融结构的有效性。积极响应国
家的产业政策,扶持朝阳产业和优势企业,对不同性质的企业要加以细分,进一
步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推进并引导商业支
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发展,优化调整信贷行业结构。
5.1.1.2加快银行信贷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
民营企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从2003年的3579家发展到2007
年的5563家,这些规模偏小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一些特质(规模小、信息不
对称、担保机制不健全等)往往较难获得融资支持,但是他们又具有较为强烈的
融资需求,因此,面对这种情况,银行应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针对不同行业、
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担保种类和
抵押贷款种类。例如湖北省建行推出“速贷通"和“成长之路”专门针对信用评
级低的小企业或是处于成长期的小企业创新的新产品; 交行推出的“展业通",
创新了授信额度使用方式和还款方式;中信银行创新的“汽车金融服务网络"和
搿保兑仓一等为神龙、东风公司等企业的上下游经销商,提供融资和理财服务的
产品。此外,还有汉口银行的“九通旺业一短期资金融通等创新产品。银行不仅
在产品开发上取得创新,还在抵押、质押方式上取得创新,例如仓单质押、提单
质押、存单质押和权证质押等方式。虽然这些创新产品在银企和谐共生关系中弥
补了较大的企业融资缺口,但是仍需进一步加快信贷产品的创新。
5.1.1.3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优化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与管理系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有利于降低银行收益的波动率,应该制定
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在内的风险控制指标体
系,构建科学的风险决策和预警机制。
中高信用级别的客户是对银行贡献度最大的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应对现有的
信用等级评定与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以准确甄别出中高级客户来确保银行获得最
3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收益。从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与管理系统的运作流程来看,主要集中于各项信
息的收集录入(企业信息是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对相关信息的分析,最终达到
银行能据此进行定量化的预测,即时准确的识别信用风险以降低信用风险带来的
损失。
因此,应从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在信息来源方面,要避免信息来源
单一对信用评定造成不准确的评定结果。不仅要完善各家银行借款人资信登记系
统,还要实现各银行间的客户信用信息库的共享。此外,还要考虑与各级经贸、
财政、中国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机构、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管理和司法等部门,
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逐步在总分行之间以及各部门间建
立起信息共享体系,以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2)升级信用风险评价技术和分析
方法。目前,国际上关于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建立V^R模型等
模型分析方法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也将风险管理从定性研究的角度引入定
量研究的深度。(3)建立健全企业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在借贷关系存续期间对借
款人的各项经济活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分析,如该企业的合同履约情况、贷款
偿还情况、相关交易产生的信用记录以及是否存在有经济纠纷及债务纠纷,并且
根据追踪记录的信息进行信用风险预警分析。
5.1.2基于企业角度的银企共生关系的改进
企业应当在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和畅通银企交流信息渠道方面加以改进。
5.1.2.1规范企业经营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
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
利关系,促使其长期合作。企业的经营治理结构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
利能力,进而影响企业作为债务人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
治理结构对银企共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企业应致力于提高自
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规范治理结构,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其创新能力,
同时增强企业的信誉,以减少银企共生阻尼机制中的能量损耗,进而降低企业的
融资成本,促进银企共生关系的发生与改善。
5.1.2.2完善企业自身信用体系
企业的信用是否优良是一个银行对其发放贷款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
一。因此,企业应重点构建与完善自身的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企业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具体实施:(1)如有可能,企业应专门成立信用部门,负责企业自身的信
用信息的管理,同时也能对交易对手的信用信息及信用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同
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信用评级来提高企业信用的透明度,向社会和投资者展示企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业的信用水平,以树立企业外在的信用形象;(2)企业应在诚实守信、公平竞争
的原则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严把质量关,与竞争对手进
行公平竞争,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C 3)企业应严格
根据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和建立企业账目,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还应即
时足额的缴纳税款;建立现代财务管理办法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保证企业能够
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树立在金融机构中的良好信用形象。
5.I.2.3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目前武汉市一些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偏小,自身企业信息
不透明、不完全,企业信用等级偏低,面临“银行贷款难、直接融资难、担保难一
的融资“三难"困境,直接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加大对重点项
目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和建立健全市区两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措施,不仅
能有效的缓解武汉市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局面,更重要的是信用担保能减少银行
与企业之间交流的阻力和障碍。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考虑:(1)政
府加大对担保公司的扶持力度,包括直接注入资本金、发放奖励等直接扶持方式
和对其提供税收优惠等间接扶持方式。(2)规范担保公司的运作规范,实行“企
业化管理,资本化运作"的方式,提高担保机构的融资能力和运营绩效,提高担
保公司的活力。(4)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在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为主导的前提下,
还要充分发挥民营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建立包含政府、担保公司、银行三方在
内的信贷担保联盟,共同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各方合理分担融资风险,有效化
解由单个担保承担的全部担保风险。(4)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担保行业
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的行为。充分发挥担保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一套完善的识
别、防范和风险控制的评价体系与管理制度,提升业务运营的能力。此外,还要
尽快收集完整全面的信用担保机构所需的企业信息,并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
信用等级评价,建立公开的信息化网络信息平台。此外,行业内应当加强行业的
内部联系与合作,规范行业行为,来提升行业内企业的信用度提高。
5.1.2.4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企业信息披露
一个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企业全方位信息的构建,包括会计系统、物流
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企业进行信息
管理与披露的基础,不仅有利于企业掌握自身的营运状况,也有利于社会公众掌
握企业的相关信息。其中,企业财务信息尤为重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者而言,财
务信息有助于他们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生产安排,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效
率。如果是上市公司,企业应当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即时准确的
披露相关信息。而对于非上市企业,也应主动将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和财务报告即
时披露,加强企业信息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其中,包括企业现行内部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做出评估,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可靠。企业可以通
过这种方式发现内部控制中潜在的问题,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内部控制
效果。
5.1.3银企共生界面的优化
银企共生界面就是银企共生环境,即能够影响银企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
生效率等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制度。因此,完善银企共生界面既要注重相关经济法
律制度和交易规则的制定,又要保证各项制度能够顺利实施。
首先应制定并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行为,阻止金融机
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企业的整顿、改组、转让、并购以
及破产必然会影响银行与企业的共生关系。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规范企
业的改制行为,制止企业借改制为名逃废金融债务,就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破产
和重组制度,切实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为银企共生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共生环
境。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就要制定较完备的适于债务回收的法律体系和有效
程序,还要制定债务入对债权人的通报制度和相关债权债务的司法监察监督制
度。此外,还需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的财税金融制度。从银企共生角度讲,
上述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都有利于改善银企共生关系,有利于银企共生能
量的产生。
其次,应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一个较完善的金
融法律制度体系,为银企共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法律执行
力度上面还有欠缺。在银企关系中,最本质的行为便是资金借贷行为,由此而产
生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当债权人面临偿债风险时,需要有力的法律约束来保护
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只有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消除对司法的干扰,才能实现
银企关系的长远和谐发展,为创造和谐的共生环境提供基础。而我国现在许多政
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的利益而对直属企业进行庇护和支持,这就使得许多企业违约
不仅得不到法律的制裁,还变相的使违约收益远远高出成本,这其实是形成了对
企业违约的激励。这一点在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中表现的尤为突
出。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首先切断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以提高企
业及其他信用主体的违约成本,强化对银企双方的法治与信用约束,来规范银企
行为,以保证正常的银企关系不受破坏。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2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间共生关系改进路径
5.2.1整合银行共生单元,增进银行间的合作
由于我国当前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规则和秩序,银行体系中不同规模
的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这就决定了各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较为激
烈,就单个银行而言具有较强的排他性,银行之间又存在着信息不共享.银行之
间在信息方面的合作可以大大降低银行对企业的筛选成本,并且可以提高银行的
信贷资产质量。因此,应注意整合银行作为一个共生单元的整体性,以增强其整
体实力。如果有可能可以考虑在银行之间建立一个银行间授信信息库对不同银行
间的授信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各银行将企业的信用记录(包括违约记录、违约占
总贷款量的比例、纳税记录等)和授信额度记录录入该系统中以便和其他银行实
现信息共享,其他银行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成本或是其他措施来享用在该行申请
贷款的企业与其他银行的历史授信信息。同时,政府对于促进企业合作创新的发
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诱导和鼓励银行间进行合作创新,为合作创新
制定有利的发展环境,保障合作创新成员的权益,提高参与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并且为合作创新提供创新源
5.2.2加强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实现双赢
目前,银保合作仅局限于浅层次的协议代理合作方式,即银行代理销售保险
产品的一种模式。银保共生停留在较低层面, 尚未形成银保共生界面,外部阻
力较大,制约了银保共生向更深层次进化。从根本上是由共生环境的限制决定的,
即现行的金融制度安排: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在这种制
度安排下,银行与保险公司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分配,双方合作短期化、积
极性不高。因此,共生外部环境的改善,即完善现行的金融制度法规是关键所在。
银保双方应加强股权合作,建立起利益共享的长效战略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产品
创新合作,保险公司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银行采取适
当的销售模式以发挥银保联动优势;在双方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且建立
一套银保双方顺利沟通的行政管理系统,有助于银保双方共同提高各自的业务运
作水平。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2.3加强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合作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
发展
商业银行应借助资本市场的平台,积极主动的介入资本市场实现多元化经
营。目前,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合作已在较大范围内展开,并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
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券商与银行的合作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合作,
这种合作可以集合两种融资优势,联合货币与资本市场,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
效配置,利用金融市场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应当加强武汉的证券公司与本地
商业银行之间的协作。
商业银行要健全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加强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
加大资金投入(包括研究开发新业务品种的投入)、加强与证券公司的合作大力
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不仅对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而且还有利于加强金融竞争,提高金融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要充分发挥商业银
行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应鼓励商业银行以各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
5.2.4加快银行、保险与证券合作发展的步伐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交流合作,目前已呈现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自由化、金融一体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西方发
达国家,金融领域内部严格分业经营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各国相继出台了一
系列法规,使保险、银行和证券业由原来的各自并行发展转变为相互渗透、相互
融合。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加强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在客户资源共享,
资金自由流动以及联合开发创新产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保险业与银行
业、证券业已经存在并正在不断发展的合作形式主要有: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保
险资金在银行和证券市场上的运用,投资连接保险的发展以及保险公司利用证券
市场直接融资上市等。加快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步伐,可以以长江证券公司为基
础,整合地方信托投资公司,组建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支持其发展成为为城市圈
服务的地方金融产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探索有实力的企业上市的
途径并加快加快现有上市公司股改和整合步伐,提升公司素质和再融资能力,继
而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是实现银行与证券合作发展的一项重要的
战略选择。
3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在武汉理工大学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完成了我的毕业
论文.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对我的母校有很深的感情,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教我育我的老师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们.
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恩师一王仁祥教授.三年来,王老师认真的给我们上
每一堂课,细心的给我们讲解金融领域的理论知识,组织我们讨论课程相关的国
内外研究热点;在我生病的时候王老师会关心的问询我的病情和康复状况;在我
论文撰写过程中,从选题开题拟定题目、论文提纲的拟定、到最后论文的撰写完
成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在此,我要感谢恩师三年来的谆谆教诲、不仅丰富了我
的知识储备,教会了我必备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更是教会了我今后工作生活
中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做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感激之情不溢言表.
在攻读硕士期间,还得到了胡国晖教授、喻平副教授、沈蕾副教授、石丹老
师、刘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最后即将答辩时,感谢魏建国教授和周毓萍教授
评阅我的论文,并作出评阅意见.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都给了我今后
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来源.我还要感谢邓平博士,李敏博士和我的师兄师姐们,他
们在我的研究生学习阶段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他们无尽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得以克服各
种困难,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研究,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业;正是他们给了我今后
无尽拼搏的动力.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I]A.E.Douglas.Symbiotic Interactions.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4
【2]Vernon.Ahmadjian,Symbiosis: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s,University Press of
Newland,1986,51-64
[3]L.Margulist R.Fester.Symbiosis as A Source ofEvolutionary Innovation,by M1T Press,1991,
3749
[4]Frosch.I乙,CaUoponlos.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
22.34
【5]Engberg H.,Industrial Symbiosis in Denmark.Now York Univ.Stem Seh.Bus.Press,
1993:3呲
【6]Lifset&,Ametaphor a Field and a Journal.Industrial Ecology,1997(1):5
【7]Audra J.Potts Carr, Choctaw Eco-industrial Parks:An E幻logical Approach to Industrial
Land-us Planning and Desig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42):50-55
[8]Berger,A.N,UdeU,GF.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Bank Organizational S仃ucture.Economic Joumal.Forthcoming,1984,(6):39-44
【9】曹玉贵.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们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2)
【10】陈杰.社区银行共生系统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构想叨.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3):113.115
【ll】陈华、丁焕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组织和谐共生机制演技[J].理论与现代化,
2009(1):40-45
【12】丁焕强,‘基于金融共生理论的农村金融体制研究》明农村金融2006.10:59-62
【13]高材林.共生经济决定合作创新行为【刀.国际经济合作,1995(7):54-55
【14]何自力,徐学军.生物共生学说的发展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企业家天地,2006,
(11):132-135
【15】何自力,徐学军.我国银企共生关系与银企共生模式分析明.企业家天地,2006,(6):74-77
【16]何自力,徐学军.一个银企关系共生界面测评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来自广东地区的实证田.
南开管理评论,2006,(9):64-69
【17】蒋嵘涛,詹和平.金融共生理论对发展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启示.投资研究,2004,(功
【18】冷志明、张和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叽.经济纵横,2007(4):32-33
【19】李党青.银企海外共生四大策略[J】.CFO World,2007(9):60-63
【20]李晓琳.金融共生背景下的非正式金融制度演进田】吉林.吉林大学.2005:12
【2l】刘沛林、卜华白.金融共生理论及其实际价值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7):153—154
【22】南旭光、严太华.论构建我国银行业的共生体系阴.现代管理科学,2005(5):105.106
【23]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D咽.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35
【2.4】孙天琦.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的发展与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叨.经济评论,2001(4):
6l石3
【25】孙天琦准市场组织的发展与“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金融组织结构研究.以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业为例的分析.金融研究,200l(10):1.12
【26】谭小芳.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们.农村经济,2005(9):81.84
【27】谈樱佳.民间金融与民间企业共生关系研究一以我国东南沿海为例【D1江苏.苏州大
学.2008:18.25
【28]=F桔英,刘波.共生理论在银企关系中的可行性分析【J】.金融经济,2007(9):100-101
【29】王桔英.我国银企共生关系分析p】湖南.湖南大学.2007。12
【30】王宇露.银行共生机理、共生型和共生进化研究阴.上海金融,2007(12):25.29
【31]t宇露、黄中伟.企业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明.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7(1):25-29
【32】王宇露、李元旭.国际合资企业的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阴.上海管理科学,
2008(4):6-10
【33】王勇.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中小企业的壮大—成都市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共生关系的
实证分析川.西南金融,2003(0:42-44
【34]吴飞驰.关于共生理论的思考们.哲学动态,2000(6):89-93
[351吴飞驰.企业的共生理论一我看见了看不见的手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6]肖科.湖北社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共生问题研究p】.湖:It;-武汉理工大学,2007:6-8
【37]徐丽,刘朝晖.金融共生理论对银行与保险关系的研究阴.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5(4):61-65
【38]杨丽华,邓德胜.分业经营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共生营销策略探讨田.企业家天地,
2005(1 1):67-69
【39]尹碧涛.基于共生理论的合作创新环境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6:15-30
【40】油永华.银行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间的共生能力评价叨.消费导刊.2007(11):51-52
[4q虞群娥、李爱喜.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共生性的实证分析一杭州案例们.金融研究,
2007(12):215-222
【42】云霞.武汉市金融创新与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支持研究阴.科技创业月刊,2009(1 1):23-24
[431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32
Ⅲ】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2-73
【45】张倩.银行业的和谐共生p】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6:5.1 1
【.46】赵红、陈绍愿、陈荣秋.生态智慧型企业共生体行为方式及其共生经济效益田.中国管理
科学,2004(12):130-136
【47】冯德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明.财经研究,2000(6):25-4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云霞.武汉市金融创新与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支持研究叨.科技创业月刊,2009(1 1):23-24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