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222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姓名:王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高保中
20090501
摘要
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中国经济开放和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中资商业
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影响,认为资金和战略性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已
经称为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来源之一,并且其滞后项与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和资
产质量密切相关,比较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应当纳入到现有的风险指标预警体
系当中。为了验证以上理论,本文首先收集经济开放后对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
中比较新的三个变量:国际上主要货币的利率、汇率以及战略性原材料的价格数
据,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总结出者三类数据的主成分以降低数据的维度,然后用
这些数据和中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比较明显
的相关性。具体的内容如下。
第一章简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的改进之处。
第二章首先简要叙述和论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本质,认为风险及风险管理
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点问题。进而,本章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
的常见的风险。最后,本章将简略综述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测量方面的理论研究文
献,评论其优点与不足以及实践上的成与败。
第三章论述经济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造成的冲击。首先,经济开
‘放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必然要调整银行
经营的战略规划。其次,随着战略规划的调整,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和往经济各
领域渗透的深度都要随之而做出较大的调整。经过这样的业务和领域的调整,商
业银行必然会面临影响其安全经营的新的因素。本章接着尝试对这些因素作出识
别和探索其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形成的方式。
在识别出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安全经营的新的因素之后,第四章探索这些因素
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所提出的调整的要求。因为原有的风险预警指标体
系尚未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作出调整的必需的。
在第四章的基础之上,第五章章将用实际的统计数据,探索经济开放后新的
风险因素在实证分析中所呈现的特征。并进而将此结果与其他研究文献的研究结
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别,探索新的风险因素在实证中显著性。
第六章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根据该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章
还指出本文研究中具有的不足指出以及为何本文没有弥补这些不足。本章进而指
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济开放,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主成分分析
n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inquiry into the impact of China economy opening
up on the early warning indicator system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By assuming
that the intemational market prices of money and strategic raw materials are,among
many others,source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re
should be close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lagged prices fluctuations and the assets&
profi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and that the prices fluctuations would be good
indicators of commercial banks’risks,thu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urrent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system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In order to the propose above,
principle analysis is employed in this paper for reduci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prices
data.Furthermore,regression between the prices and the asset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is made to verify the correlations as in the proposition.The following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each chapter.
Chapter 1 brief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S research.A literature review is
given as well as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n chapter 2 we first posit that the essence of commercial banking management is
relative to risk and risk management.There are many kinds of risks emerging in
commercial banking.In the last section,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risk
quantification in commercial banking with comment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perspective.
Chapter 3 is dedicated to the impact of economy opening up to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First ofall,th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ave been going through a dramatic change due to China’S
economy opening up.This change entails a change in the strategy planning of
III
commercial banking.Second,corresponding to the strategy changing,the commercial
banks’business scope and the penetration to other economic sectors also have been
changing,which would definitely introduce brand new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This chapter tries to identify some of these factors
and the mechanics of their impact on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chapter 3,we in chapter 4 exploit the commands of the
new factors to the improvement of risk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ing.Because these factors are novel to the existing early warning system,it is
necessary to make some adaptation.
Chapter 5 explores the empi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factors due to
economy opening up in a statistical approach.We compare oRr findings、析tll other
research results in literatur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We further search for the
empi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new factors.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is paper,we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commercial banking policy making.Finally,we point the
short·coming of this paper as well as the reason why we do not make up.
Key words:Economy Opening Up,Commercial Banks,Early Waming indicators,
principle analysis.
W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学位幸豢,㈨黑耋影办、钍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鍪名:t坠二丛生
詹磊。鬻;菊蘸翁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砒铝.
20 o今年6月f目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盍』垒聋
20勿钟‘月Z目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1章引言
金融全球化是本文研究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大背景,其中尤其值
得关注的是自2007年开始爆发并逐渐向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根据文献张亦春、
许文彬(2007)的定义,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
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的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
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金融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随
而行,依靠发达的交通和通讯技术,使得全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紧密相连;随之
而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某个地方发生的风险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面变得更加广泛,损
失蔓延的范围变得更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包括墨西哥金融危
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南美洲金融危机等,还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最
近发生的美国的次贷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破坏再次引起人们
对它的警觉与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
中国的金融行业全面步入金融全球化的轨道,当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为标志。截至2006年底,原定的过度期已满,外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
构可以在中国范围内享有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权利。这首先意味着中资商业银行
不仅要面对来自本土的商业竞争,还要和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现有的市场份额,而
且后者是个很有商业竞争力的对手。竞争环境的变换要求中资商业银行对竞争战
略作出调整;而调整的最终目的应当着眼于提高中资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表1.1. 中资银行的主要海外并购交易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给中资商业银行带柬的另外一个格局更换是中国实
体经济更加密切地联系到全球经济环境中。金融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随
着中国的实体经济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也需要向
海外扩张。事实上,中资商业银行在海外扩张战略上已经迈出了几个关键的步骤,
其中尤以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扩张最为引人注目。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主要发
生在2006年之后,并显现出进一步延续的趋势,这段时间见证了中资银行海外并
购的重要事件,如表1.1∞所示。
中国的实体经济向海外延伸的最有力见证就是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大幅增加以
及外汇储备的巨额数量以及较大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
元,比上年增长23.5%,回落0.3个百分点,但是与GDP的比超过60%。外汇储
备的增长及其绝对数量可以通过图1.1看出来。
图1.1中国外汇储备(亿美元)@
o数据由作者从各个公开发行报刊收集整理。
o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2
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中资商业银行必然也会随着中国实体经济海外扩展的步伐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这使得国外局部的经济波动比以前更加容易引起对中资
商业银行而言的风险事件及损失。因此,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必然有改进的
需要。
另外一个促使我们考虑对外开放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影响的因素是始
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以及其逐渐演变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次贷危
机是源于美国的房地产金融衍生产品管理不善。但是由于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全球
化,次贷危机的影响从美国蔓延到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当中。中资商业银行在此
过程中所承受的损失虽然都在可控制范围之内,但是也给成长中的中资商业银行
以一定的打击,促使中资商业银行重新调整资产的配置;而更长远的计划,似乎
应当考虑到调整风险预警机制,充分考虑对外开放对中资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
及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总之,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必须重新考虑和建设合适的风险预警机
制,才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在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新的风险。我国银行业全面
融入全球金融行业的时间尚短,在其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尚未足够,要在激烈的竞
争环境中保证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行,需要加快速度研究和建设适合我国商业银行
的风险预警机制。
1.2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有比较长的历史,从具体的银行风险预警机制
的构建方法来看,主要有信号法和参数法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信号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勋minsky,Lizondo和
Reinhart(1998)。信号法的基本思想是建立一套月度变量指标集合,若这些指标值
超越了阀值,则表明发出了危机信号;对这些危机信号进行处理(比如加权平均),
就可以得出在未来一段时间水平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信号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定义危机,确定信号区间,根据显著性检验挑选出一些重要的预警指标,如果预警指
3
标的变动超出阈值,就认为该指标发出未来一段时期将要发生危机的信号。在分析
过程中,阈值大小的选择至关重要。Kaminsky和Reinhart(1999)指出,最优阈值是通
过搜索一大批阈值,然后取调整后的噪音信号比最小得到。对于每个预警指标来讲,
调整后的噪音信号比反映了其预警功能,噪音信号比越小,预警功能越强。在定义综
合指标时应该根据预警功能给予各项预警指标不同的权重。
第二种方法是参数法,它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危机的发生是一个二元或多元的
离散事件,可设想一个受限的回归模型(Probit或Logit)来估计危机发生的概率。
理论界通常认为Eichengreen et a1.(1995,1996)的研究是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石,前
者提出了时间研究与多元回归相结合的危机实证分析的基础方法,而后者应用二
项Probit模型研究金融危机,特别是分析一些发达国家的传染效应。Frankel和
Rose(1996)则利用二项Probit模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选取了100个
国家22年的横截面数据,并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参数,得出了危机发生的概
率。参数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所有重要指标给出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数字,来预测危
机发生的概率,但是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该方法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指标。
在实践应用层面,目前的风险预警系统有以下三类模型。
首先是KLR模型,代表性文献是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8)。KLR
模型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信号显示四个方面组成。该模型提
出的风险预警操作方法是,首先建立一套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然后确立预警界限
值,并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风险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
后用信号表示风险状况。
其次是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模型,代表性文献是Berg和Pallillo(1999)。该模
型来自检验KLR模型和其他模型在预测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样本外表先的一个项
目,根据离散阀值检验解释预测变量的有效性。它的预测水平和危机的定义与
KLR模型一致,并做了一个简单的假设,即危机发生的概率随预测变量的相对变
化线性相关。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了五个变量:真实变量与趋势的偏差、活期存款
与GDP的比率、出口增长、储备增长、M2/储备的水平。
4
再次是私人金融机构模型。这类模型由各个具有雄厚研发能力的金融机构研
究开发的。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主要的银行业发展了其内部的模型,
试图预测货币冲击对国外货币贸易政策提出建议,在新兴货币市场中对风险和价
值进行评价,以期为投资者作出预测。主要的模型有高盛基金会(Goldman Sachs)
GS.Watch模型(Ades,Masih,Tenengauzer,1998);德意志银行的DBAC模型
(Deutsche Bank Alarm Clock,DBAC,)(Lumsdaine,Van der Leij,2000);瑞士信贷
第一波士顿(CSFB)的新兴市场风险指标模型(Emerging Markets鼬sk Indicator)
(Roy,Tudela,2000)等。
中国国内的金融理论界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伴随着我国金融产业
改革的步伐,可以说是来源于实践的需要。因此,当前国内对风险预警系统的研
究相对而言要落后于国外的研究,而且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通常是密切
关注国内银行的。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以及之后,金融风暴在世界
范围内频频爆发,受此影响.国内理论界逐步尝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下面将阐
述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的理论成果。
2000年,姜再勇对银行风险预警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引起银行风险的因素
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先导性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率、物价综合指数、经
济结构协调状况等宏观因素,以及银行数量、贷款增速等系统性因素,也包括银
行内部管理状况、资产负债期限匹配情况等微观因素.第二层次是传导性因素,
包括银行同业竞争程度、存款增速银行资产质量等。按照这些因素作用的程度,
可将银行风险预警分为两个层次,即一级预警和二级预警。但具体如何构建、采
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问题却没有深入提及。
2001年10月,贺晓波和张宇红采用宏观经济预警中的信号灯的预警方法来
建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模型。他们首先对出现在一个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各种
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了区间估计法来确定单
个指标的预警警限和采用了客观赋权法一熵值法来测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判
断出银行经营风险落入的灯号区间并亮出相应的指标灯。该系统可分为输入模块、
计算模块和输出模块3个模块。该系统的建立所采用的数学方法虽然避免了很大
的主观性,但我认为他们建立的系统只是对风险的事后评估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至于能否起到对未来风险的预测作用我表示怀疑,因为要对十一个指标进行预测
后才知道未来风险的状况,这会大大削弱系统的预测能力。
武剑(2003)提出将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即银行
业风险预警和单个银行风险预警。单个银行风险预警属于微观分析层面,应根据
银行风险的基本类型设定指标结构,其分类指标层包括资本风险、信用风险、市
场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他并且提出风险预警的计算机系统由预
警信息系统、预警指标系统、风险计量系统、预警参数系统、预警对策系统构成。
2003年9月,李昱敏提出要采用模糊类比推理的方法来构建商业银行风险预
警模型。模糊类比推理的方法能够克服对专家的依赖性和专家的主观性:目前应
用较广泛的预警方法通常要求准确地给定被评价对象的阈值和权重,具有很大的
主观性,而且所给数值是静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原本适用的数值会滞后于这
种变化。而模糊类比推理方法只需要考察案例与被考察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不需
要知道每项指标的阈值和权重大小,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
但操作起来会很困难,很难找出合适的相似度函数。
2004年9月,沈中刚、刘庆富、杨文武等人从内部预警模型和外部预警模型
两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模型,但也只是提出了内、外部预警系统的指标
体系。

2005年3月,楼裕胜提出了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思路,他侧重
于分析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了从八个方面选取40
个指标作为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阎庆民(2005)论述了国内外银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方法,还对其进行了评价,
并且提出了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预警系统。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
然后结合指标实际值求得各指标的风险系数,再求得样本行的综合风险值,最后
采用逐步回归求得该样本行的风险预测模型。该预警系统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得各
6
指标的权重的时候主观性还是太强。
王国栋(2003)采用了模糊数学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预警方法,并
分析了将本文的预警方法运用于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①处理半结构化问题的能力,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或者
指出引发风险的主要因素。这样即可在告知风险程度的同时,为银行和监管当局
化解风险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入手处;②具有不断“学习’’的系统能力,应能将
外部出现的新知识不断地加入到自己的“知识库’’中,以保证模型的时效性。但
用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未来银行风险的预测问题。它要预测未来
银行风险的状况的话就得事先预测一组指标值。
在国内的这些研究文献中,对外开放并没有作为一个突出的因素被纳入到商
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当中。随着中国金融行业逐渐与全球金融发展的相互影响越
来越密切,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研究应当对中国经济与海外经济的交往给予
更高的重视,相应的权重参数也应当作出更加合理的调整。
1.3论文的结构与创新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章首先简要叙述和论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本质,认为风险及风险管理
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点问题。进而,本章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
的常见的风险。最后,本章将简略综述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测量方面的理论研究文
献,评论其优点与不足以及实践上的成与败。
第三章论述经济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造成的冲击。首先,经济开
放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必然要调整银行
经营的战略规划。其次,随着战略规划的调整,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和往经济各
领域渗透的深度都要随之而做出较大的调整。经过这样的业务和领域的调整,商
业银行必然会面临影响其安全经营的新的因素。本章接着尝试对这些因素作出识
别和探索其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形成的方式。
7
. 在识别出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安全经营的新的因素之后,第四章探索这些因素
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所提出的调整的要求。因为原有的风险预警指标体
系尚未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作出调整的必需的。
在第四章的基础之上,第五章章将用实际的统计数据,探索经济开放后新的
风险因素在实证分析中所呈现的特征。并进而将此结果与其他研究文献的研究结
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别,探索新的风险因素在实证中显著性。
第六章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具有的不足指出以及为何本文没有
弥补这些不足。本章进而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从经济开放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
指标体系的建设;此外,本文还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作出实证检验,从而使得本
文的探索更具有科学性。
8
第2章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致使其实际
获得的收益与预期发生背离,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者不获利,丧失
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单位。传统的商业银行
业务无论是吸收存款还是发放贷款,都会涉及到货币资金在时间跨度上安排:而
现代的商业银行业务则更多地参与到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所以商业银行的收益与
损失时刻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货币资金要在时间跨度上进行安排时,由
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而且时间价值的衡量指标——利率是随着市场供求而不断
变化的。这样的变化就给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除此之外,
整个经济系统的变化也会通过多渠道影响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银行也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因此,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
日常经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1从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的角度看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业务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通
过媒介资金供求和转换资金期限等金融手段,商业银行创造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
需求的大部分金融产品,使得经济的运行更加有效率。商业银行还是支付体系的
中心环节,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资金的流动性,给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负债经营。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吸收
存款和借款,从其性质来讲,他们都是商业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商业银行的
资金应用主要是通过增加负债提供支持。商业银行拥有的资本金在其总资产中只
占很低的比例(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率为8%,即可满
足要求)。这些资本金主要起财务杠杆的作用。此外,在资本金的组成中有相当部
分本质上还是属于长期负债,即所谓的债务性资本。高负债经营使得商业银行非
常脆弱,一旦出现负债的急剧波动,例如存款量的变动、利率的变化等,就会出
9
现资金来源过多或过少或成本升高等困境,从而打乱原有的运行安排,给银行带
来一定的损失或预期成果没能实现,因而风险随之出现。
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业务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本身就是
一种金融创新,这种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代替实体经济承受了一部分风险,并
获得一定的补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也是带来最大部分收入的业务——就
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吸收存款相当于创造了存款产品并出售给社会公众,而
商业银行获得的收益是巨额的可用资金。商业银行的存款的期限有一部分是不受
商业银行自己控制的,比如活期存款。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所获得的资金来源的
期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获取存款之后,商业银行要向储户支付利息,而且储户
也可能随机地到银行取回存入的资金,这两个构成商业银行的重要的现金流出。
由于利率和期限的随机性,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是商业银
行风险来源之一。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获得利息收入,需要将存款按照客户需要的期限和
数额贷出给客户使用。这就是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贷款产品的重要特点是期限
和利率是事前确定的。因此,商业银行获得的利息收入在确定的期限内是比较固
定的。然而,贷款客户并不是一定能够到期归还本金并且按期偿还利息,也就是
说客户可能违约。这是因为贷款客户的经营可能收到许许多多的经济因素和非经
济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信
贷交易的各方对有关交易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和真实的了解,即整个交易是在不透
明的前提下进行的,商业银行难以辨别那些风险较低的业务和项目。所以商业银
行从贷款客户那里得到的现金流入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样,商业银行传
统的存款贷款业务使得商业银行每时每刻的现金流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些随
机性根源与经济社会领域的多种因素。这就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风险来源。由
此我们可以说,商业银行从本质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企业。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放松以及金融自由化的浪潮,
商业银行逐渐参与到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的交易当中,而不仅
lO
仅局限于存款和贷款。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产品的特征是其收益和价格密切地联系
于利率。而利率本身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更加直接地
收到利率随机性的影响,从而风险事件的发生将更快地导致商业银行损失的产生。
而且,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密切联系到实体经济领域,当商业银行因金融市
场中的风险事件而收到损失时,这些损失会连带地给实体经济的运行带来负面影
响,进而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从实体经济中得到的现金流。这样的就构成了整个
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可见,商业银行经营现代的金融业务使得它的风险更让管理
者难以把握。
以上分析表明,风险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亦即商业银行的经
营随时都会因为不期而来的风险事件而收到一定的损失或者超出计划外的损益。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滞后性和多因素综合决定等特点,及时准确地
把握商业银行银行风险难度较大,特别是堆积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就显得更加困
难和复杂。作为现代化的股份制的企业,为了使商业银行的价值更加高以实现投
资者的目标,商业银行必须将风险管理贯彻到日常经营和策略计划的每一个环节
当中。
2.2商业银行不同性质的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7年9月公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
则》,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可以归纳为8个方面,即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
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根据风险
产生的范围可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
来自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不确定因素,如宏观经济变动、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政局
变化等等,对整个银行业都会产生影响,带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不能通过资产配
置等方法消除。非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系统内的行为人主观决策和获取信息
不充分所引起的风险,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规则来降低或
分散。按照风险的性质,可以将银行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等几种类型。
2.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是借款人违约不偿还债务(所欠本金和利息),造成商业银行资
产损失和利息收入损失的风险。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债务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
观原因。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环境变动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借款人的预期目
标与现实结果发生偏离,经营出现大的亏损,从而产生违约行为。主观方面的原
因主要是基于借款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2.2.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备付金及时满足存款人或其他债权人提
取资金的要求,从而导致支付危机,进而引发挤兑风潮的危险。由于商业银行负
债结构在期限上呈多样性,所以各种负债的流动性风险具有非同一性,并且会随
经济金融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不过,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压力来自于短期负债部分。
一般来说,流动性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银行机构经营过程中资产与负债在期限搭
配上的技术曲线,即把大量的短期资金来源安排了长期的资金运用。在资产与负
债期限搭配非堆成的同时,又未安排充足的支付准备,以至于造成资金周转失灵。
此外,商业银行由于内部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不健全,从事违规交易,导致资产
蒙受损失而又无力弥补,所以削弱或失去了清偿能力,这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
一个重要原因。
2.2.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即外部事件造成损
失的可能性。它涵盖了因商业银行内部操作不规范而形成的风险,许多不能归入
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的其他风险都可归入操作风险范畴,包括信息科技风险、法
律风险、道德风险等。由于操作风险涉及的点多面广,因此,它是最容易发生的
风险。
12
从广义来说,操作风险可以划分为操作性杠杆风险和操作性失误风险。操作
性杠杆风险主要是指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如因为外部冲击导致金融机构
收益的减少。这些外部冲击包括税制和政治方面的变动、监管和法律环境的调整、
竞争者的行为和特征的变化等。操作性失误风险主要是指由金融机构的内部因素
引起的操作风险,这些内部因素包括处理流程、信息系统、人事等方面的失误。
2.2.4其他风险
把除上述三种风险以外的市场风险、清算风险、声誉风险等划分到其他风险
中。
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指市场变量变动带来的风险。
根据变量的不同,市场风险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
险等。市场风险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利率风险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货
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使商业银行蒙
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使商业银行的资产
在持有或运用过程中蒙受意外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
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也是外汇风险管理的重点。流动性风险是指客户资金需求突
然增加或金融市场剧变或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因素而导致的银行无法
应付突如其来的大量提取现金需求,而发生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银行
对客户提取现金支付能力不足。
清算风险是指银行不能按期收到对方的资金或金融工具的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的操作失误、资产质量恶化、服务质量差等因素而给
予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导致银行客户减少、收入下降甚至挤兑等的风险。
2.3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测量的研究文献概览
准确地测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是风险管理决策和危机处理的基础。理论
研究文献提出的商业银行风险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各种风险分开来
分别测量,另一类则是从系统总体的高度来测量。现分别介绍并评述各种风险的
13
测量方法如下。
根据上一节对风险的分类,理论研究文献提出了用专家方法和信用评分法来
测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用流动性缺口分析法来测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用损失分布法和记分卡法来测量操作风险。
专家方法3是指由专家分析5项因素,作出主观判断,然后作出信贷决策。这
5个因素分别是:(1)品格(character)——对企业声誉的一种度量,考察其偿债
意愿和偿债历史,特别是企业的历史,这是其偿债声誉的最好说明。(2)资本
(capital)——所有者的股权投入及其对债务的比率。从这一指标可以预见企业
破产的可能性。(3)偿付能力(capacity)——还款能力,反映借款人收益的易变
性。如果借款人的收益不稳定,其还债能力就会受到影响。(4)抵押品(collateral)
——如果发生违约,银行对借款人的抵押资产有处置权,这种处置权是越优先越
好。(5)经济周期的走势(cycle conditions)——经济周期的走势是决定信用风
险的一项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那些受周期决定和影响的产业而言,比如耐用品
生产部门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就更大。尽管专家方法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
专家方法也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一致性问题,即对于不同的借款人,哪些
因素是共同的重要因素,这很难取得一致。二是主观性问题,即5个因素中各个
因素的最优权重是什么?专家的判断可能会因借款人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同一借
款者,不同的专家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以上两点缺陷,使专家法在实际应用中受
到了限制。
信用评分法是基于对借款人破产的概率的,当借款人破产了,商业银行就有
可能蒙受信用风险。所以信用风险的概率与借款人破产的概率有一定程度的一致。
理论研究文献中最简单而且应用广泛的衡量破产的方法是Altman的Z值模型
(Z.score model),表示如下:
Z=1.2五+1.4五+3.3五+0.6五+1.0咒
其中蜀表示营运资本与总资产的比例;弼表示留存收益与总资产的比例;局表
3参阅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史,2005年3月。
14
示息税前收益与总资产的比例;五表示股权市场价值与总负债的账面价值的比
例;X5表示销售额与总资产的比例。在使用该模型时,如果借款人的各项财务比
率在用z函数中估计的系数加权计算之后得到的Z值低于一个临界值(在Altman
最初的研究中为1.81),那么该借款人就会被归入“坏"一类,银行就会拒绝对其
贷款。该模型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5个因素的参数的适应性问题。模型中的参
数是根据特定样本统计出来的样本特征,这样的结论并不一定能够适用于其他样
本和情况。其次一个问题是模型设定没有考虑到非线性特征。Z值模型是线性模
型,但是企业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这影响了风险估计结果的
准确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通常用流动性缺口分析法来测量。流动性缺口是商业
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它反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资产大于负
债,出现资金过剩,这种情况下银行没有流动性风险。当银行的负债大于资产则
存在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缺口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资产和负债的余额不匹配,
二是资产和负债在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资产负债的增
量差来衡量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法虽然对银行流动性的现状有一个大致的描
述,但是它仍然有许多缺陷。例如,对某些资产和负债进行期限划分时往往靠主
观判断,如活期存款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到期日,但有时他们在银行呆很长时间;
又如,资产前偿还现象的发生:再如股本虽然在理论上期限无穷大,但是当银行
根据需要不断增加股本时,也会影响流动性缺口。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
的期限结构既不能完全反映银行资产质量的差异,也不能把那些以或有负债形式
出现的表外业务纳入缺口分析。
测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比较准确的方法是损失分布法。该方法的主要
思想如下。首先将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活动或分为若干产品与风险的组合,该组
合应当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划定而而非出自监管当局的硬性规定。然后
分别估计每个组合类别操作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分布。接着根据给定的置
信水平求出操作风险的在险价值(VaR值)。最后将所有VaR值加总得到总的操
作风险的度量结果。损失分布法被认为是衡量操作风险的最复杂的方法,理论上
准确性也最高。但实际应用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损失数据的缺失不能满足
建模的需要。有的学者提出利用外部数据建立行业的损失风险数据库。现在西方
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但也有新的难题,比如,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的
业务特征不同,所适用的风险模型也不尽相同。所以,利用外部数据来建模的可
靠性值得商榷;而且内部信息数据涉及到商业机密,收集起来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记分卡法测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由Kaplan和Norton提出来的,后来被巴
塞尔委员会采用,作为计算操作风险资本的高级法模型之一。记分卡法是主要依
赖主观评价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度量方法,其实质是对操作风险进行自我
评估,并赋予每个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一个数值,或是影响值,或是可能性。之后,
银行根据所赋值进行排序分析,进一步估计预期损失。记分卡法不受数据的约束,
银行可以在损失数据确实的情况下应用该方法来度量风险,并根据风险管理专家
的判断及时有针对性地管理风险。记分卡法的弊端是太依赖于人的判断,缺乏客
观性和科学性。
16
第3章经济开放与中资商业银行风险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在短短的十多年之间经历了巨大
的经营战略变化,各家银行不断革新发展,展现出一种新的竞争格局。其实,从
世界的范围来看,全球的银行业也同样地经历这样的变革过程。自20世纪90年
代开始,世界各国间商品和金融服务贸易对各国的经济而言都变的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变化,各国银行纷纷通过设立外国代表处或分支机构,业务
范围向国外拓展。而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也都放
宽了外资银行进入其国内市场的限制条件。这样的银行业相互融合和竞争改变了
竞争环境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最大挑战。随着外资银行陆续
进入我国,内外资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越加激烈,不仅可能导致国内银行的优
良客户的流失、资产质量的下降,盈利水平的降低。另一方面,中资商业银行也
迅速进行战略调整,通过海外并购、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等多种方式将业务范围拓
展到海外;而且,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逐渐增长,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
其中,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和风险与我国的对外
贸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样的竞争格局和业务战略变化都对中资商业银行的风
险管理提出新的难题。
3.1经济开放与中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中资商业银行当前要面对由于经济
开放而引发的竞争环境格局变化。这样的变化迫使中资商业银行作出经营战略的
调整,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稳固自身的竞争能力。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07年底,在华外资法人银行26家,外国银行分
行117家,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33家,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1.25万
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38%。同时,中国银行业通过并购、设立新
机构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
17
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
资产达2674亿美元。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中资商业银行与
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对双方而言都显得更加重要了。
3.1.1外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
自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以来,特别是2003年中国银监会颁
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后,我国银行领域竞争格局
发生重要的变化:各商业银行纷纷通过出让部分股权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形
成了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热潮。2004年12月,深圳发展银行新董事会产
生,其中至少有五人具有新东家新桥集团的背景。这是外资机构首次控股中国的
商业银行,而且还是控股一家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截至2006年末,累计已
有21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引进29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达190亿美元。从
入股已经运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入股尚在筹备中的股份制银行,在所有的股份
制银行中都能看到外资机构的身影。表一统计了我国银行业引进合格境外战略投
资者的基本状况。
表3.1 1 996--2007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投资者一览表④
国本表数据来源于朱盈盈、曾勇、李平、何佳,‘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背景、争论及评述》。管理
世界【J】,2008.1
18
中国银行2005.8.18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3l亿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
2005.8.31
洲金融
3l亿
2005.9.27
2005.10.1
瑞士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ADB
5亿
7500万
10%
10%
1.55%
0.24%
19
中信银行西班牙毕尔巴鄂维茨膏亚对外银
2006.II.22 5.Ol欧元
从以上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呈现出鲜明的特
点。一方面,外资入股步伐加快、比例提高、规模增大,主要动因是境外战略投
资者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希望通过与国内银行合作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切
入点。表面上看,外资似乎来者不拒,但实际上,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中国的每一
次参股并购都是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考虑。这一点在外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选择
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中资银行的入股安排可谓“引资"、“引智"、“引
制"多管齐下,充分展示了智慧和匠心。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多元化特征则反映
出中资银行对自身的定位更加准确,对合作伙伴的要求更加明晰,那就是:实力
匹配、业务互补、发展理念相吻合。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监管层鼓励
和支持的改革路径。随着中资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计划的基本完成,中资
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具体而言,在机构设置和公司治理等
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对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争论暂时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但是一些研究文献表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明显的提
高,这对中资商业银行的安全是有利的。
3.1.2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拓展
随着中资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和经营能力上的改善,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中国银行全面开放的过渡期逐渐临近,中资商业银行的国家化战略也逐步
的得到实施。
总体上看,我国银行国际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是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资商业银行为国际贸易提供结算服务和贸易融资服务,
为进入本国的跨国公司办理结算和资金划拨等方面的服务。在该阶段,一些外资
银行进入中国并设立了一些分支机构,但是,由于严格的金融管制,这些外资银
行发展的非常缓慢,市场份额比较低,对中资商业银行没有构成任何威胁。与此
同时,四大国有银行开始布局境外,先后设立了一些境外分支机构,但对银行的
整体利润贡献微乎其微。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金融市
场的不断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设立分支机构,而
且,2005年随着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许多国外银行通
过股权投资方式进入了我国银行业市场。这一阶段外资银行成长较快,市场份额
大致在3%左右;第三阶段是2007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加大了到境外建立分支机
构和兼并收购的步伐,经营触角由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
第三阶段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战略特别引人瞩目,具体的统计数据可以
参见本文第一章的表一。从这一阶段可以看出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实施的
趋势,而其国际化的进程有可能进一步提速,逐步由初级向高级迈进,代表着未
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所以值得重点关注。总结这一阶段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战
略实施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并购成为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所主要采用的方
21
式。这样的海外并购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迅速展开是发生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和银
行业经营全球化、全能化的大背景下的。在世界经济第五次并购浪潮中,银行业
的并购占据中流砥柱的地位。世界各大银行均在参与的并购浪潮,在此过程中,
金融资源逐渐集中于少数大银行;行业竞争格局由最初的分散化竞争逐渐走向垄
断、寡头竞争。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放松管制以及金融自由化的逐渐
加深,单个银行的业务逐渐综合化、全能化,有能力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同时,银行业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客户和参与竞争。最明显
的,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外资银行可以全面进入我国经济参与竞争,中资
银行突然之间要面对在资本、产品服务和管理制度方面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外资
银行。在此行业格局下,部分优秀的中资银行开始寻求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其全
球化战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其次,中资银行海外并购体现出一种渐进式的国际化战略。中资银行的海外
并购目标集中在新兴市场和中国周边的金融中心。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并购目
标——印尼的Halim银行和南非标准银行都是处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银
行并购的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中国建行并购的美国银行(亚洲)分公司、工商
银行并购的诚兴银行,这些并购目标都处于亚洲的金融中心。自从中国金融业改
革以后,中资银行在亚洲范围内的金融实力逐渐形成一极,完全有实力在中国周
边地区进行并购活动。另一方面,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交易额比较小。无论是相
对于并购方的资产总额而言,还是相对于以外主要银行业并购事件的交易额而言,
中资银行此番海外并购的交易额都不大;国家开发银行和民生银行虽然把并购的
目标定位到了英国和美国这两大世界金融中心,但是其并购交易额相对较小,所
以其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中资银行对海外并购目标的选择以及相
对较小的并购交易额,都说明了中资银行正在谨慎地踏出海外并购的第一步,而
其国际化经营的实现是渐进式的。
第三,中资银行通过海外并购开始探索银行全能化的混业经营方式。此番中
资银行的海外并购方式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横向并购,其中有混合并购。例如,
中国银行通过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顺利地将金融租赁业务引入到其整个银
行的业务体系当中。英国、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的银行业已经实现混业经
营,实施并购后的中资银行可以在此区域内通过整合资源,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从而突破国内分业经营法律限制。
3.2经济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新的风险
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在世界范围展开业务竞争,必然要面对新的环
境,这包括市场化的价格、不可控制的政治法律因素以及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文化
差异因素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的新来源。
首先,市场化的价格使得中资商业银行的收益波动更加大,更容易受国际市
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所谓市场化的价格,就是指产品价格的决定是由市场供求决
定的,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一个价格接受者(price
taker)。对中资商业银行而言,与其经营盈亏密切相关的价格通常有货币的价格、
资金的价格以及战略性原材料的价格等。当今世界经济中浮动汇率已经成为常态,
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的价格都是浮动的,收到市场供求和投资
者的预期的影响。随着中资商业银行在国际范围内开展业务,其资产当中外币计
价部分所占的比重必然会越来越大,所以资产价值的波动性也越来越高,风险水
平提高了。另外一个市场化价格就是资金的价格,亦即利率。在金融开放条件下,
市场利率必然要取代官定利率。由于市场利率的随机波动性,商业银行的资产收
益率将越来越不受人为的控制而决定于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由于利率是商业银行
收益水平的度量,所以商业银行的盈利必然受随机利率波动的影响而变得更加不
确定,亦即风险水平提高了。自2007年起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后来蔓延全球的金
融危机,其导火线就是美联储基准利率的上调导致市场利率的提高。这个例子足
说明市场化的利率会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除了汇率和利率,另外一个影响商业
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市场价格就是战略原材料的价格,这包括石油、铁矿石等原材
料的价格。这类价格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机制是:价格的变化首先影响实体经济
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影响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例如,当某个行
业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而逐渐陷入衰退、利润率急剧下降时,商业银行在这个行
业的业务收入水平必然会被降低,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就更加大。由于战略性原
材料的价格波动的影响是蔓及全球的,随着中资商业银行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其
盈利水平与这类价格水平的相关性必然会增加,从而风险水平也会提高。
其次,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中资商业银行融入全球银行业的竞
争,必然面临金融风险传播速度加快、系统性影响加重的局势。金融创新活动日
新月异,投资技术日益复杂,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迅猛发展,致使引发银行风
险的诸多单个因素称为紧密联系的系统环节,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出现扩大趋
势,使当前的金融活动的不稳定性更加突出,金融风险的扩散性、隐蔽性和突发
性更加严重。在此背景下,原先较为孤立的重大金融风险,都有连锁反映、加倍
扩张、多头传染、系统联发的倾向。全球银行风险传染的“多米诺骨牌"现象日
趋严重。如美国的“黑色星期一"股灾、墨西哥新比索货币危机、日本金融泡沫
危机等,都是有单个风险最终演变成为系统性的银行危机。这样的情形下,中资
商业银行跟随银行业开放的步伐参与国际竞争,也要面对这样的风险格局变化,
需要重新考虑、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最后,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又一个巨大的区域经济体加入到全球经济
贸易当中,银行之间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使引发银行风险的因素出现高度复杂化
趋势。这是中资商业银行面临的对其风险管理能力的更大的挑战。诱导性因素增
多,不确定新因素增多,复杂性加大,技术性上升,导致世界金融风险频频发生
的原因越来越多,涉及金融市场、工具、衍生产品、机构、银行体制以及货币政
策,甚至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战略和政府干预方法等方面。尤其是在金融市
场高速发展和新产品层出不穷的环境中,日益高度复杂、规模庞大的金融衍生组
合技术,使许多商业银行经营日趋盲目扩张。衍生工具的对冲和套期保值功能,
更多地被用作纯粹的投机工具,操作风险越来越大。譬如,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
24
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部舞弊案等,都主要是由金融衍生工具管理不善、过度投机
失败而导致重大损失。
3.3与国际接轨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经济开放条件下,中资商业银行在逐渐融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竞争当中面临
新的风险因素,从而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提升自身的风险
管理水平。所谓与国际接轨,是指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环境已经与世界上的主要
商业银行的风险环境相同,中资商业银行必须要学习他们的风险管理制度来弥补
自身的不足,以有效应对自己在经济开放之前所没有经历过的风险环境。具体而
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中资商业银行要以银行安全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上一节的分析表明
中资商业银行面临的新的风险环境的特征是资产价格波动范围更大、风险因素更
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样的条件下管理银行风险,中资商业银行必然要寻求金
融创新的手段。从世界范围来看,金融创新虽然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但它
却是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活力之源,
也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金融创新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和成
本,如果创新不当,有可能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为此,中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
新要以银行安全为基础,使金融创新能够降低银行整体的风险暴露,提升商业银
行资产收益的稳健性。
第二,中资商业银行要努力实现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和全面性。风险管理的制
度化和全面性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趋势。各国的商业银行对现代金融风险
管理在组织制度上越来越严密,形成了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
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密切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现
代风险管理系统强调风险管理部门既要与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通
常,同时又十分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性。风险管
理决策和业务决策要适度分离,这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
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这是一个方面,另外现代的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全面
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
现代风险管理还重视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更加全面的风险因素,而
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
概念。此外,全面风险管理的另一个表现是:在业务国际化的趋势下,商业银行
更加注意综合衡量和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承担,系统防范在世界任何地方可
能发生的不利事件。比如,以J.P.摩根为代表的跨国银行越来越强调在全球业务
范围内对所承担的各种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
第4章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调整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商业银行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风险预警系统基于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所包含的信息作出警示信号,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经营决
策提供支持。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变,
所以,在构建和维护原有的风险预警模型的过程中,应当着重考虑经济开放带来
的新的风险。而归根到底,就是要探索能够反映新的有助于改进开放经济条件下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性能的指标。这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本章首先引入商
业银行风险预警的基本框架,说明原有指标体系的基本状况,进而探索在经济开
放和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有的改变;最后一节则探
讨如何检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改进的有效性。
4.1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基本框架
现有理论研究文献显示,基本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应当由指标体系、预
警阀值、数据处理和灯号显示四部分组成。构建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步
骤是:首先是确定一套能够科学合理而且敏感地反映银行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
系,然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
标的预警阀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
理,得出银行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来显示银行风险状
态,必要时进行报警。
4.1.1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可以细分为两类,即系统性指标和非系统性指标。根
据理论分析,银行风险事件和危机的发生并不能仅仅归咎于银行部门自身的经营
运作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失误,而往往以一系列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的异常变动
为先兆。系统性指标主要由与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指标密切相关的一些金融相对量
指标构成。系统型指标建立的目标旨在研究这些金融指标与物价、财政、经济的
相关性,分析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发挥预警功能,并迅速作出反映,研究统筹实
施规范银行风险监管的有效途径。而非系统性指标则用在单个商业银行范围之内,
监测由于经营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下面具体陈述系统性指标和非系统性指
标的组成部分。
(1)系统性指标
系统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状况指标、国际收支状况指标、财政货币状况指标
和金融状况指标。
为了综合衡量经济增长状况,可以分别选取国家经济增长率、通货膨涨率、
实际失业率,这是因为高增长、低通胀、充分就业是世界各国都力求实现的宏观
经济政策目标。一般来说,高速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国民财富、提高国家综合
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因此,高的经济增长率成为发展中国
家普遍追求的经济目标,并成为评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性预测指标
和信心指标。通货膨胀率是反映一国币值稳定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也是一国宏
观经济稳定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过高会增加金融风险转变为金融
危机的可能性。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一样,失业率也是世界各国衡量国内
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实现充分就业,将失业率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有
利于增强国民经济信心,维护社会稳定。此外,投资和消费作为经济增长有效需
求有效需求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相关的经济指标,如投资增长率、消费者信心指数,逐步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增
长状况的风向标。另外,居民和企业作为银行业务参与的两大客户群体,其经济
状况,如居民收入状况、企业景气状况,必然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运行、业务开
展和盈利前景。
为了综合衡量国际收支状况,可以选取经常项目赤字与GDP的比率,外汇储
备与短期外债的比率,外汇储备与月平均进口额的比率,(FDI+经常项目赤字)与
GDP的比率。经常项目差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指标,如果经常
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说明该国进出口不平衡,贸易条件恶化。经常项目赤字
的警戒值不能笼统而言,它取决于赤字来源、构成及其它宏观经济因素和金融变
量。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的比率反映了快速偿债能力。如果该指标偏高,将会影
响外资投资信心,增大短期还贷困难,使得应对突发状况的空间不足。如果该指
标偏低,则可能表示外汇储备过度,其使用效益和增值效应未能充分发挥。选择
外汇储备与月平均进口额的比率是因为在国际上通常以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的
长短来衡量一国金融状况和支付能力,国际标准一般要求一国外汇储备可供进口
外汇2至4个月的用汇额度,各国引可根据各自进出口历史状况和潜在空间,酌
情予以确定。(FDI+经常项目赤字)与GDP的比率反映一国吸引外资对资金流动的
权重;由于外国直接投资是一种一长期投资,较之短期投资有更多的承诺,需要
承担更多的义务,因此该指标比值越大,就说明该国抵御资本外流的能力越强,
如果比值呈现负值,则说明该国吸引外资的能力不足。
为了综合衡量财政货币状况,可以选取的指标是财政余额与GDP的比率,财
政收支差额与GDP的比率,国债负担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率,货币供应
量增长率等。选择财政余额与GDP的比率是因为当财政余额过低,特别是与经常
项目赤字同时发生时,会危及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影响金融稳定。财政收支差
额与GDP的比率是测算财政负担能力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财政赤字通常确定该
指标在1%到3%之间,如欧盟规定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与GDP
的比重为3%。发展中国家则可根据实际国情,将该指标警戒水平适当降低,设
为.3%。国债负担率可用来衡量一国国债规模是否过大,另外可用财政债务依存
度作为辅助性指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率反映单位支出的收入保证程度,
有利于纵向和横向进行比较。一般来说,收入平衡指数应大于O.8,否则将会引起
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反映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减速度。一般
来说,过快的货币供给会引发资产价格的泡沫性膨胀,容易导致大量银行坏账的
产生,而且会引起货币政策的效率下降。此外,由于M2和银行信贷的增速如果
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速会造成储蓄存款、不良贷款的急剧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压
力,因此,应当选取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信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的比、以及通货膨胀率来作为衡量货币状况的指标。
为了综合反映金融状况,应当考察信贷增长率、不良资产比率、资木充足率、
净资产收益率。考察信贷增长率是因为如果一国信贷增长大大超过实际货币需求
的增长,将会引起游资过多和相对通货膨胀率过高。大量的游资会进入证券市场
或其它资本市场(如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炒作或非理性投资,不但对国内的金融
稳定状况造成冲击,而且也会影响到本国货币的定价,从而吸引国外投机性资金
来冲击本国货币,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不稳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是反映银行资
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银行脆弱性的最主要指标。呆坏账比率是指银行信
贷资产中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坏账贷款的比率,该比率越高,则风险越大。资
本充足率是资本安全性指标,标志着金融机构对其资产组合和业务风险所带来损
失的补偿能力,可以反映金融机构的整体稳健性。该比率越高,则银行偿付能力
越强,稳健程度越高。国际上金融监管当局都把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作为一项
重要的监管内容,巴塞尔协议对此明确规定8%为国际警戒标准。净资产收益率
是反映银行运行效率的指标,指当年净利润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比。该指标越低,
则银行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就越弱,如果指标值为负值,则意味着银行自有资本的
减少。
(2)非系统性指标
非系统性指标用来检测各个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亦即非系统性风险的
状况。所谓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经营不善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非
系统性监测指标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资本风险指标和经营
风险(又称为操作风险)指标。信用风险,主要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履行合同,无
力偿还贷款造成银行本息不能到期收回而遭受的损失,可用不良贷款率来衡量。
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该指标又可细化为次级贷款率、可疑贷款率和损失贷款率。
由于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且经济效益不佳,还贷意识不强,信用风险构
成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因此是监测的重点。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企业资产负
债比例和期限结构失调导致的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而造成
的风险,它取决于经济条件、资产负债结构和存贷款结构,可用存贷款比例、资
产流动性比例、准备金比例和拆入资金比例来衡量。资本风险是指由于资本金不
足不能弥补亏损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而导致破产倒闭的风险。用资本资产比例和
资本充足率来衡量,资本充足率综合反映金融企业的资本状况和资产质量。经营
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如经营管理不善、工作失误、内部盗用、侵吞、挪用
和外部抢劫等,致使金融企业资金和财产遭受损失的风险。通常以资本利润率和
资产利润率来衡量,利润持续下降一般反映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或经营环境不佳。
4.1.2预警阀值
指标体系选定以后,要进一步对每一个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界限值,即
预警阀值,它指达到可预兆发生金融危机时金融指标的数值,由安全点增减一定
幅度而得到。增减幅度要根据具体指标的具体情况而定,需要参考历史数据!国际
通用标准和一些专家的意见。
在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8)qb,作者认为风险预警指标发出的信
号有可能是错误的,亦即监测指标的值超越了阀值而实际上没有风险和危机发生,
这是模型的风险之一;另外,风险预警指标也可能没有超越阀值但是最后风险和
危机却发生了(或者监测指标超越阀值的时刻离风险和危机发生的时刻已经非常
近了),这是模型的另一类风险。基于此,作者认为,如果要根据历史数据和统计
方法来确定阀值,则阀值的确定要基于上述的两类风险之间的平衡。rminsky,
Lizondo和Reinhart(1998)还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确定最优的风险预警指标阀值的
基本程序,认为阀值的定义应当是风险预警指标观测值分布的某个分位数。
虽然阀值的确定要因地制宜,但是某些风险预警指标却有国际公认阀值水平。
比如,国际公认的“经常项目逆差与GDP的比率’’的警戒线是5%,而短期外债
与外债总额的比率接近或超过25%就是危险信号,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
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定为8%等。在确定适合中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
3l
标的阀值时,可以参照我国在银行经营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也可参照经济、
金融背景相似国家在银行经营稳健的各项指标的数值,并根据历史上发生银行危
机过程中有关指标数据变化情况来综合分析测定。
4.1.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为了方便反映风险程度,将指标值映射为标准一致的分位数值。
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各项风险监测指标的可能取值范围标准化到从0%到100%的区
间内,然后根据实际状况确定风险阀值以及相应的风险区间(分位数区间),进而
用特定的统计方法综合各项风险监测指标所能反映的信息,形成特定的风险预警
信号。
通常的操作步骤是先统一设置不同风险区间的分数上下限,安全、基本安全、
风险和严重风险的分位数区间分别确定为【0%,20%】、【21%,50%】、【51%,80%】、
【81%,100%]然后每一个指标值根据其在不同风险状态的警戒线上限和下限中的
相对位置,按照相同的比例映射到分数上鞋和下限的对应位置。
将指标值映射为分数值后,要对分数进行综合处理,用统计方法度量系统和
非系统这两类风险,计算出各部分的综合分数,确定其风险程度。这里的统计方
法通常所用的就是线性加总,而相应的权重则是根据计量模型和历史数据做回归
而得到的。另外一类统计方法则是考虑到风险预警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
应用人-ri,经网络方法等非线性模型。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使用哪种
统计方法。
将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指标确定后,就可以对二者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出最
后的风险预警指标的分位数。至于权重的选择,通常认为银行在经济运行中所处
的地位非常重要而特殊,非系统性风险足够大时,会足以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
非系统性风险指标的权重通常设定为0.6,而相应地,系统风险指标的权重设定为
0.4.
32
4.1.4灯号显示
不同的金融风险程度需用相应的灯号加以显示。为了直观地预报不同类型的
警情,可以结合国家监测经济预警的做法,对警度采取类似交通管制的绿灯、蓝
灯、黄灯和红灯信号来表示正常状态、低度风险警戒、中度风险警戒和高度风险
警戒不同等级的警度,其分数范围(分数越大,风险越大)分别为,00/0---20%(安
全)、21%~50%(基本安全)、51%~80%(风险)和800/0--100%(严重风险)。
其中,绿灯正常状态(无警),表示比较保守,风险极小,相应地可能会丧失
一些收益机会;蓝灯代表低度风险警戒(轻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内,静态监控即可;黄灯代表中度风险警戒(中警),表示已经出现一定的金融风
险,金融机构需要提高监控力度,采取动态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措
施尽可能地化解风险;红灯代表高度风险警戒(重警),表示金融机构的风险已经
很大,此时应采取一级警戒监控,以防备随时可能出现的严重影响金融稳定的事
件,因此当红灯出现时,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否则金融危机有可能很
快来临。
4.2经济开放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影响
前面已述经济开放意味着商业银行经营和竞争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
环境的变化必须要反映到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当中。虽然基本的风险预警指
标体系中已经包含有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几个指标,如经常项目赤字与GDP的比
率,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率,外汇储备与月平均进口额的比率,(FDI+经常
项目赤字)与GDP的比率等。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开放
对商业银行经营和竞争所产生的新的风险。
这首先是因为这些指标只能预警系统性的风险,而对于各家商业银行的非系
统性风险反映得不足。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涉足国际业
务,将部分资产投入到外资当中。这对单个商业银行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分散投
资、合理管理风险的手段。既然如此,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和风险就会受到外币
33
的汇率和利率的影响,称为商业银行的新的风险来源。由于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
外币资产投资策略,所以这些风险对单个商业银行而言属于非系统性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当考虑到国际市场上各类外汇的价格变化以及
重要币种的利率变化,并且根据银行所涉足国际业务的规模以及外币资产的规模
等因素来确定相应的指标权重。
现有的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风险预警指标中需要调整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
经济开放,中国的实体经济更加趋向于外向型的,亦即经济整体的对外依存度逐
渐提高了,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也因此而提高了其业务收入对国
际贸易的依存度,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对单个商业银行而言,影响外向型的
经济主体的国际因素同样也会应为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而影响商业银行的
经营,增加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不确定性。在这方面,可观测而影响重大的就是
战略性原材料(比如原油和矿石等)的价格以及外币的价格。这个论断的一个实
际例子就是2005年人民币的升值而引致的2007年到2008年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
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利润率降低甚至倒闭。虽然这些实体经济的衰退还有其他的原
因,但是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是其中主要的一个。这些企业经营的失
败,必然会影响到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同样面临
损失的风险。以上所述的几个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风险预警指标都没有能够尽早
考虑到货币价格变化对后续经济运行的影响,而仅仅是货币价格发生变化后才会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发生变化,所以不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提前发出预警信号。总而
言之,经济开放之后,货币的价格和利率以及战略性原材料的价格的变化应当成
为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不可忽略的部分,而且这些指标在理论上是略
优于原有的指标的;当然,这些理论还要经过实证的检验才能下定结论。
4.3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调整的有效性检验方法
为了检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调整的有效性,首先要从原有模型中的指标和本
文新提出的指标数据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然后考察这些数据的滞后项(滞
后时间根据商业银行通常的风险预警时间来定,在Kaminsky,Lizondo和
Reinhart(1998)qb设定为24个月)与商业银行的利润率以及股票价值等能够反映
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首先,上一节已经提出的能够反映经济开放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新影响的指
标有主要货币的人民币价格和利率以及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一些指标。由于这些
经济运行指标数目比较大,再加上反映其他经济状况的风险预警指标,必然会使
得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复杂化而难以维护。因此,本文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把
能够反映经济开放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新影响的指标综合起来考虑,并将这些指
标的信息综合反映到一个新的指标上去。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线性变换,将
原来的多个指标组合成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能充分反映总体信息的指标,从而简
化数据、抓住问题本质提炼出主成分。这正符合本文的研究设想。
有效性检验的第二步,是考察第一步得出的指标值的滞后项与能够反映商业
银行经营收益状况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这里之所以选择滞后项,是因为风险预
警的需要,以及风险预警指标发出警告信号之后,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银行风
险事件和危机的发生应当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这样的风险预警信号才是有效的。
另外要说明的是,如果主成分方法得出的指标与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指标具有显著
的相关性,则足以证明本文所提出的论断。至于其他风险预警指标与银行经营业
绩的相关性,则不在本文的考虑之列,亦即是说,本文不打算构建整个风险预警
系统,而是要说明系统中某个因素的适当变化会使得整个风险预警系统的预警性
能可以提高,至少是不会降低。
35
第5章风险预警模型实证研究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用实际数据来验证第四章的提出的推断。在经济开放条件
下,中资商业银行要将新的风险因素融入到风险预警模型当中。这些新的风险因
素包括浮动的利率和汇率以及战略性原材料的价格变动。为了构建合理有效的风
险预警系统,首先要验证各个监测指标的合理性以及与商业银行风险指标的相关
性。因此,本章首先提出验证前述的相关性的计量模型,然后说明数据的选取方
法,亦即对样本的基本特征作出描述;接着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
压缩,从而用少量的数据尽量反应多的信息;最后,本章给出实证研究的结果,
并对此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5.1计量模型
根据第四章的推断,我们可以用能够反映经济开放条件下新的风险因素的一
些指标来解释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亦即用能够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特征的指标作
为被解释变量,用风险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如果实际数据能够证明理
论没有错误,则在模型上我们可以看到很高的拟合优度以及相应系数具有统计上
的显著性。
由于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能够获得的数据比较有限,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中国的
存款性机构的资产来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这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首
先是因为中国目前银行业的行业基本状况表明存款性机构的绝大部分都属于商业
银行:其次是因为存款性机构的资产变动如果能够被风险因素解释,则可以推知:
本文提出的风险因素与商业银行资产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能够准确地验证
本文的模型的解释变量应当是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但是资
产的变动也根这些变量密切相关。由于本文只考察相关性,所以用存款性机构的
资产状况来做被解释变量是合理的。根据本文获得的数据,我们重点考察存款性
机构的国外净资产和国内信贷,分别用记号FA(Foreign Asset)和DC(Domestic
Credit)来表示。
至于解释变量,本文第四章提出了三类重点关注的新风险来源,那就是浮动
的利率、汇率以及战略性原材料的价格。这些指标为何能够作为解释变量已经在
第四章中有论述。将者三类指标分别记为IR(Interest Rate),EX(Exchange)和RM
(Raw Materials).
为了将风险因素的预警特性反映出来,本文用当期的FA(ForeignAsset)和DC
(Domestic Credit)作为被解释变量,而用滞后12个月的IR(Interest Rate),EX
(Exchange)和RM(Raw Materials)作为解释变量。若滞后的风险因素能够解释当期
的资产变动,就能说明所选取的风险因素能够发出提前12个月发出预警信号。本
文选取12个月作为滞后阶数,而没有按照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8)
中所用的24个月,是因为本文的数据的样本量有限。自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到
现在,适合作为样本的只有36个月,为了保证一定统计的合理性,在研究中需要
将预警的时间缩短。
如下计量模型:
F4=OZ+屈皿一12+t岛EXi一12+岛R必一12+∥; (5.1)
DG=p+入啦一12+凡E墨一12+九兄M—12+E尹口. (5.2)
在模型(5.1)中,Q是常数项,岛0=1,2,3)是风险因素相应的系数,而E,则是
残差项。在模型(5.2)中,p是常数项,~O=1,2,3)是风险因素相应的系数,
而謦c则是残差项。
5.2数据及处理方法
5.2.1数据
本文选取的数据包括作为被解释变量样本的中国存款性机构的国外净资产和
国内信贷,作为利率样本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年)、伦敦清算银行基准利率(年)、
日本银行间隔夜拆解利率(年)和欧盟银行间隔夜拆解利率(年),作为汇率样本
37
的美元、日元和欧元的人民币价格,以及作为战略性原材料价格样本的国际原油
价格、国际煤炭价格、国际铁矿石价格和国际铜材价格。所有这些指标的数据期
间都是从2005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采样的频率是每月一个样本。
考虑到要用到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所以真正使用的数据是解释变量的从2005年1
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的36个样本,以及被解释变量的从2006年1月1
日到2008年12月31日的36个样本。
以上所述的数据中,中国存款性机构的国外净资产和国内信贷以及战略性原
材料价格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而利率和汇率的样本数据则均来自国泰
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
5.2.2主成分分析
由于本文的样本中反映利率的指标有四个,反映汇率的指标有三个,而反映
战略性原材料价格指标有四个。如果将这11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必然会使得计
量模型的自由度大大降低,从而降低统计结果的可信性;此外,每类指标(如利
率)中的各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如果都作为解释变量,则会产生多重
共线性问题,也会降低统计结果的可信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使用主成
分分析方法对每类指标都进行了数据压缩和信息提取。
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原来多个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
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如果原来的变量指标为
X,为,⋯,坼,它们的综合指标及新变量指标为Z,Z2,⋯,Z辨,其中(m≤P),则有
Z=(2:|『Xk。p,系数乙按照以下原则确定:(1)五与互(i≠j;i,歹=l,2,⋯,朋)不相关;
(2)五是蜀,弼,⋯,%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磊是与Z,Z2,⋯,Z埘一,都不
相关的蜀,置.oo以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这样决定的新变量指标
Z,Z2,⋯,Z册(m≤p)分别称为原变量指标X,兄,⋯,.K的1,2,⋯,朋主成分。其中,五
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磊到瓦的方差依次递减。
3R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可以简述如下。
第一步,设估计样本数为礼,选取的财务指标数为P,则由估计样本的原始
数据可得矩阵X=(而)肼。,,其中%表示第J个财务指标的第i个样本。
第二步,指标的标准化处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可得到新的数据矩阵
】,=(弘h。户,其中Y,j=(%一置)/√讹7'(五)(f-1,2,⋯,n;j=1,2,⋯,p),五为第J
项指标数据的均值,.、/Var(Xj)是第歹项指标数据的标准差。
第三步,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的R巧f,i,j=l,2⋯,∥为变量×和匕的相
关系数。
第四步,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通过解方程lR一入EI=0可
以求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入,其中的E是单位矩阵。因为R是正定矩阵,
所以其特征值都是正数。特征值是各主成分的方差,它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主成分
在描述被评价对象上所起的作用。将特征值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然后解出相对应
的特征向量。
第五步,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主成分互的贡
献率为名/罗?。乃,累计贡献率为罗:。A/罗?,乃。一般取累积贡献率达到,‘-一fll o』.一£=l ,●_,ol,
80%'95%的特征值石,石,⋯,厶所对应的m(m≤p)个主成分。
第六步,计算主成分载荷,解释主成分。因子载荷量是主成分是主成分互
与原始数据五的相关系数,因子载荷量揭示了主成分与各个原始数据指标之间的
相关程度,利用它可以较好地解释主成分的经济意义。在确定了选择m个主成分
之后,关键的一步是要对主成分做经济解释,即要对各主成分赋予新的意义,给
出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应该根据主成分的计算结果结合定性分析进行。
对每类指标(利率、汇率、战略性原材料价格)都进行以上的主成分分析,
结果如以下的三个表(表5.1,表5.2和表5.3)所示。
表5.1利率样本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5.2汇率样本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5.3战略性原材料价格样本主成分分析结果
40
观察每个表中的Cumulative Prop.一行就可以看到,利率样本中的前两个主成
分对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91.29%;汇率样本中的前两个主成分对方差的
累计贡献率91.19%;战略性原材料价格样本中前两个主成分对方差的累计贡献率
则达到了93.46%。因此,解释变量可以选取选取利率的前两个主成分(分别记为
IRl,II匕)、汇率的前两个主成分(分别记为EXl,EX2)以及战略性原材料价格前
两个主成分(分别记为RMl,lW2)。这样选取解释变量就可以在不丧失大部分信
息的情形下提高模型的自由度和避免多重共线性。
由于经过主成分分析后得出的主成分序列都是标准化的序列,为了保持模型
的一致性,需要对被解释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虽然这样处理之后统计出来的模
型参数的意义难以解释,但是因为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在于相关性检
验,因此只要回归的拟合优度合适即可,不需要解释系数的意义。所以将样本数
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不影响最后的结论。
5.3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根据以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原来的计量模型(5.1)和(5.2)相应地修改
为如下形式:
尉=a+'+屈,,1IRl,-一12++岔侬。:+磊篡L一122EX2,12 IRMl 12 2RM2,12--I-∥; (5.3)
+屈, 一+届, ,+屈, , ∥×;
V~7
必2/2魄+石+,.毛2:剧,2j剧-1121+R名I‰,,-12麓I胞RM’I三1+2怒孙酽. (5.4) 。一+乃。2R^,2j.12+剧Dc.
r一7
在Eviews中分别估计(5.3)和(5.4)两个方程,得到如下表5.4和表5.5
的结果。
41
表5.4方程(5.3)的估计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__-__-_--__---I__I●__●__l__--_--_-_I--●---_I_I●__-I●l-_II_-__-_______l●-●___●●l_l__●-l_l—
C 0.299186 0.059824 5.001 134 0.0000
IRI -0.220035 0.043 194 —5.094124 0.0000
IR2 0.275033 0.125967 2.183374 0.0372
EXl -0.395961 0.082593 —4.794134 0.0000
EX2 0.068161 0.037235 1。830552 0.0775
RMl -0.268590 0.045854 —5.857549 0.0000
RM2 0.027597 0.065764 0.419631 0.6778
R-squared 0.994094 Mean dependent var 2.78E一1 1
Adjusted R—squared 0.992872
S.E.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S.D.dependent var 1.000000
Akaike info
0.084430 criterion 一1.9331 17
0.206725 Sehwarz cri teri on 一1.6252 1l
41.7961l F-statistic 813.4826
Durbin—Watson star 1.190859 Prob(F-statistic)0.000000
表5.5方程(5.4)的估计结果
Variable Coefficlent Std.Error t-Staristic Prob.
C 0.125285 0.099196 1.262998 0.2167
IRI -0.249730 0。071622 —3.486790 0.0016
IR2 0.482601 0.208872 2.310510 0.0282
EXl -0.368449 0.136951 —2.690365 0.01 17
EX2 0.073763 0.061741 1.194712 0.2419
RMl -0.212524 0.076032 —2.795187 0.0091
蹦2 0.041 769 0.109046 0.383035 0.7045
R-squared 0.983761 Mean dependent var 2.78E一1 1
Adjusted R-squared 0.980401 S.D.dependent vat 1.000000
Akaike info
S.E.of regression 0.139998 criterion 一0.921714
Sum squared resid 0.568382 Schwarz criterion一0.613808
Log 1ikelihood 、23.59085 F-statistic 292.7950
Durbin—Watson stat 1.083786 Prob(F—stat i st ic)0.000000
42
从表5.4、表5.5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除了主成分EX2和RM2
在统计上略微不显著之外,其他四个主成分在统计上都是显著(这四个主成分对
应的P值都小于0.05);而拟合优度则分别达到了0.994094和0.983761,而且F
检验的P指都是0.000000,表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相关
关系,而且回归方程是显著成立的。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除了IR2之外,其他三个统计显著的解释变量的参数
的符号都是负的,表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具有统计上的负向关系。这样
的结果与本文的基本论断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外币的价格和主要原材料价格
的上升可能是商业银行资产缩水的预警信号。
以上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最初提出的假设没有被实际数据拒绝,从而我
们可以说,开放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要考虑新的风险因素,并且要将外币的利
率、汇率以及战略性原材料的价格等作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6.1基本结论
第6章结论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经济开放条件下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有的
改变。自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中国经济就以更快的速度融
入到世界经济当中。而2006年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后,在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
大规模涌入中国内地的同时,中资商业银行也积极开展和实施自己的国际化经营
的战略。这样,中资商业银行就面临全新的竞争环境。对中资商业银行而言,这
样的竞争环境中有着新的不可测因素,那就是国际上自由浮动的资金价格和战略
性原材料价格;这些都是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盈利密切相关的因素。因此,中资
商业银行的经营就面临新的风险。在外资进入、全球经营等引起的竞争加剧的条
件下,中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改进其风险预警系统以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由于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是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因此合理构建风险预警指标
体系称为改进风险预警系统的第一步。本文考察经济开放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
影响,认为国际竞争环境中的资金的价格和战略型原材料的价格的波动应当是重
点考虑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经济开放条件下中资商业银行持有的以外币表现的
资产的数量会增多,这些资产的质量首先会受到货币的国际价格的影响。其次,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与中国国内市场的价格
水平之间的联动性会越来越强,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和风险也会越来越紧密地联
系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由于商业银行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所以商业银行也
部分地承担了来自于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国内实体经济的风险。再次,国际市场
上资金的价格和战略性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是生产要素价格在波动,所以其影响不
仅仅局限于生产阶段,而且会循着经济社会再生产的链条影响到消费、分配等环
节,亦即,这些价格波动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从而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
生作用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总之,国际市场上的资金价格和战略性原
材料的价格波动不仅仅是商业银行新的风险来源,而且也是比较适合的风险预警
信号的来源。通过将这些经济指标纳入到中资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当中,我
们预期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的性能将会改善,从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和竞争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为了验证以上的理论假设,本文将上述理论推导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表达,
并用实际数据来验证理论。由于模型所涉及的变量比较多,容易存在自由度降低
和多重共线性等问题,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来处理原始数据,从多个指标变
量中提取重要成分来代表一类指标,分别获得能够反映国际利率、国际汇率和战
略性原材料国际价格的三组主成分。本文接着用这些指标的主成分滞后12个月的
数据以及中国存款性机构的资产水平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利率、国际汇
率和战略性原材料国际价格的滞后项与商业银行的资产水平有着密切的相关关
系。因此这些指标适合作为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的元素,中资商
业银行应当把这些指标作为风险预警信号来源的重要参考指标,将它们纳入到现
有的风险预警系统当中。
6.2关于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建议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和盈利性。从本质上来说,
风险管理部门与商业银行的利润中心有着相对立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商业银行面临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必须不断提高其盈利能力,才能在剧烈的竞争
中站住脚跟。这样的对盈利能力的要求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妥善应对这些要求,科学而合理地考虑经济全球化
和商业银行竞争环境的格局改变,并进而对风险预警系统作出有效的改进。这样
的改进,从小的范围来说,能够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心和利润中心相互平
衡、和谐地合作,为商业银行创造稳健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大的范围来说,能够
简接地提升商业银行的长期经营、长期盈利能力,使得商业银行能够长期保持健
康的经营状态。
45
具体到本文的研究,本文建议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应当将一些能够及时
有效地反映国际范围内资产价格变动的指标纳入到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当
中。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利率、国际汇率和战略性原材料国际价格的滞后
项与商业银行的资产水平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所以,这几个指标对于预测商业
银行未来风险状况具有较好的信息含量。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这类指标纳入到商
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当中,我们期待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更有效率
地运转,为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提供更合理的决策建议。
当然,考虑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改进仅仅是改进风险预警系统的第一步。为
此,还有几方面的工作需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努力。
首先,本文的研究只是发现了一部分的有效的、应当纳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的指标。还有其他的风险指标有待发掘。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不同指标之间的
联动性,尽量减少整个指标体系的冗余信息,使得指标体系更加合理而有效率。
所以,中资商业银行应当在原有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这些新的
指标因素对于风险预警的有效性。由于商业银行自身具有比较健全数据库系统,
而且也有资金购买相应的数据库,所以商业银行应当投入一部分资金,根据本文
所提供的思路,考虑开放条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有帮助的新的指标,以改进
原来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由于数据本身可获得性问题对商业银行而言可以很容
易解决,所以银行要重点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考虑预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
互影响。数据本身并不能提供预警信息,所以商业银行要改进的是整合各类风险
预警指标的系统,使得新加入的、反映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新特征的风险预警指
标能够与原来的指标相容而不发生冲突。
其次,为了使风险预警系统更加完善,风险管理部门还应当考虑如何新的指
标加入到风险预警系统当中。系统科学研究表明,系统中的一个变量的改变或者
加入新的变量,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与表现(performance)。特别地,当商
业银行使用了一些复杂的风险预警系统如神经网络系统时,风险管理部门应当更
加慎重考虑到新的风险预警指标对现有系统的影响。最终的目的,在于保证改进
后的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映经济开放条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状况,为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信息。
第三,健全科学的、反应灵敏、渠道畅通的会融预警指标体系。定期考核商
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率、贷款利息收回率、资本效益率、资金效益率、
综合费用率等等,通过指标体系的动态变化来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分配情况和风
险分敖程度,对风险变化的可能因素进行跟踪关注,及时发现不利变化的预警信
号,以制定抑制风险的可行方案,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恶化。一个完整的信息体系
是有效监管的重要日if提。我国金融市场统计体系在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后,目前已
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市
场总体概况的描述和对市场运行若干重要方面的分类统计,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的
支持作用比较有限,远未达到《巴寒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所提出的“准
确、有意义、及时且具有透明度’’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监管当局及时发现金融
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建议在现有的统计体系中逐步增加描述市场总体风
险和会融机构风险的指标,~方面使得整个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
面也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应建立严格、完善的财务报表上
报制度和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制定严格的监管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
与方法、采集渠道,以及保证监管数据真实性的措施。
47
参考文献
【1】.1an G Sharpe and Andmi Stadnik(2006).A Statistical Early Warning Model of Financial
Distress in Australian General Insurers,working paper,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2】.Sumit Sarkar and Ram S.Sriram(200 1),Bayesian Models for Early Warning of Bank Failure,
Management Science,V01.47,No.1 I
【3】.Hali J.Edison(2000),Do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cries works?Aevaluation of an earlv warning
system,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No.675
【4】·Abdul Abiad(2003),Early warning systems:A survey and a regime switching approach,IMF
working paper,WP/03/32.
【5】-Kaminsky G,Lizondo S.,Reinhart C.M.,(1 998),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IMF
staff papers,V01.45,No.1
【6】·Matthieu Bussiere,Marcel Fratzscher(2006).Towards a new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financial
crises
【7】.twin—cris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V01.25 PP.953.973
[8】.Kaminsky G(2003),variety of currency crises,NBER working paper,No.101 93
【9】·Martin K·(1 977),Early Warning of bank failure:a iogit regression approach,Journal of
Banding and Finance,(9)
【10】.牛源,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北方经济,2007.5
【11】.朱盈盈,曾勇,李平,何佳,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背景、争论及评述,管理
世界,2008.1
【12】.葛兆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与挑战,2008.8
【13】.曹嫣红,王新华,我国银行业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有效性分析,金融与经济,2008.11
【14】.吴海霞,邢春华,孙婵娟,运用信号分析法建立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论坛,.
2004.6
【15】.林谦,王宇,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及发展,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7
【16】.陈松林,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7】.周新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金融研究,1999.6
【18】.贺晓波,张宇红,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及其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1.1
【19】.管七海,冯宗宪,我国商业银行非系统金融风险的度量及预警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1.1
【20].张元萍,孙刚,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10
【21].师波,建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体系,中国金融,2003.5
【22】.沈中刚,刘庆富,杨文武,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现代管理科学,2004.9
【23].阎庆民,中国银行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7
r24].仲彬等,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金融研究,2002.9
【25].唐旭、张伟,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经济学动态,2002.6。
【26].刘志强,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世界经济统计研究,1998.3。
【27].袁梁赵娜,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理论界,2007.01
【28].秦娟殷克东张红,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的风险预警模型研究,北方经济,2008.06
【29].潘群峰,石明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3.10
【30].邓爱民,任红强,王晓明,周彦霆,风险预警体系研究述评,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31].高峰,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及实证分析,西安金融,2007.04
【321.楼裕胜,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思路,浙江金融,2005.03
【33].郭超,存款保险体系中的风险预警机制,西安金融,2007.05
【34].郑四华胡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企业经济,2007.12
【35].周燕王辛枫,加入WTO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商业研究,2001.01
后记
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
论文即将完成之日,感慨良多。值此之际,诚挚的感谢高保中老师在我论文选题,
定稿及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感谢三年来各位老师对我孜孜不倦的
教导,感谢各位同学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感谢河南大学带给我的一切。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它的结束意味着我将开始新的人生
旅程,我相信拥有这些财富,我会更加努力,脚踏实地的工作和生活,拥有最丰
富最完美的人生!
再次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谢谢!
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