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24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张国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温涛
20090501
中文摘要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
及对策研究
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国强
指导教师温涛教授
中文摘要
2006年5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意见》,国家在逐渐加
大对农业投入的同时,开始关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效率问题,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现
实背景下,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优化要远比中东部迫切的多。本文是关于两部地区
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的研究。本文首先借助公共支出管理理论,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一
般研究理论框架进行了梳理,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从不同层面证明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
必要性并描述其内在均衡机理,对经济效率问题进行分解,归纳总结了对于经济效率的不同观
点;结合博弈论知识,从不同层面分析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主体间的博弈过程;然后结
合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运行特点,基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
配置的现状进行测评;最后总结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并深刻剖析其内在原因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基本结论如下。
1、财政支农资金积极有效介入是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因此,农产品的再生产过程需要通过
地租米平衡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虚假的社会价值”,微观的地租在宏观层面就转
化为公共财政来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农产品需求弹性低,供给弹性相对较大,在农产品市场
属于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为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平衡需要公共财政的介入;农业投资受
自然条件制约,周期长,风险大,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需要得到
政府的补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公共物晶属性,需要国家财政介入保证其供应;
资金配置优化是解决财政支农资金有限性与农业发展资金需求无限性的必然途径,文中关于
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从不同层面做了论述。
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既有格局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虽然农户选择难以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显示出来,且从短期看,农户的选择不会对政府支农
资金决策产生制约作用,但从长期看,农户的反馈作用对政府支农资金决策影响深远。市场
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农户的农业资金配置都有多种选择,在有限理性假设下,政府和农户会
实现短期利益最人化的纳什均衡而并非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政府与农业企业之间
农业资金配置选择是一种序贯博弈模式,政府有首先行动优势,影响双方决策的重要变量是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税率,运用税率实现资金配置的均衡很难持续,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有效高度农业资源,农
业企业需要提高生产效率;西部政府与中央关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博弈受税收成本和中央
财政转移支付数量的影响,两个变量的不同对比条件下,西部地区政府会有不同的财政支农
资金配置选择。
3、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主要体现为规模、结构和效率的不足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规模在低水平波动,表现为其没有达到《农业法》的规定,没
有随着农业产值的增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相当变化,且对中央支农投入的依赖比较大,造
成西部地区农业产值相应波动;支出结构差距不断扩大,表现为支出项目结构和地区结构差
距的扩大,用于农业部门的间接费用比例过高,用于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明显不足,西部省
际内部用于基本建设支出和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差别明显,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绝对值和相对比
例小,西部与中东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筹距明显拉大,因而造成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
一产业从业人员流失严重;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不断下滑,表现为虚掷现象和筛
子现象的广泛存在,农业投资效益低下加剧了西部农业资金流出,扩大了西部地区农业资金
的需求缺口。
4、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面临地理、历史、制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约束
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承担着保护环境与供养居民的双重责任,因而资金
需求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东部后两部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使两部农业做出了重大
牺牲,而两部农业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得到补偿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市场机制日益主
导资源配置的今天实现对西部农业的支持更需要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当地政府在
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的农业的
支持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利益导向机制制约当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分税制改革将西
部更多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恶化西部财政收支,弱化其支农能力;两部农业落后的生产
条件形成对资金需求的黑洞,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外生性使其难以与财政支农资金形成合力。
5、改善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应该建立双向优化机制
为促进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杠杆功能的发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健康持续发
展,在目前条件下,必须建立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双向优化机制。即自上而下的规划机制与
自下而上的驱动机制相结合。具体措施包括:(1)积极利用中央对西部农业的优惠政策; (2)
完善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3)发挥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杠杆作用;(4)增强农户
组织化程度;(5)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6)通过竞争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关键词: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
英文摘要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nd Allocation of Finance Support to Agricultu re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Master Candidate Zhang Guoqiang
Supervisor Prof.Wen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Chongqing,China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the”Decision on further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guidance
fund'’in May 2006,the state gradually increas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of capital allocation about the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at the same time.while at
the background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the reality of optimization on funding allocation of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s more urgent in the n the western region than the other region..This
paper is about the fund allocation issue of finance supporting a酣culture in the western area.First of
all with the help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ory,it has sorted the fund allocation of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With the help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theory,it has proved the fund allocation
necessity of fmance supporting ag矗culture,discompose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orted the
different opinions of economic efficiency Then with the help of game theory,it has described the
gambling process of fund allocation in the western area.Later,according the economic condition of
the western area and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it has estimated the
fund allocation of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Last but not least,it has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bout fund allocation of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constructed th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and gotten the suggestion optimized funding allocation of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 the
western area.The basic results ofthis paper are as follow.
1.the involvement of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western area.
The social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is decided by the condition of inferior land.Therefore,
the land rent is needed to balance“the false social value”between a鲫cultural product and industrial
product.The microscopic land rent transforms the finance in the macro—scope to support a鲥culture.
The demand elastic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is low and the supply elastic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is high.The marke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is a typical“cobweb model of radiation market”.The
III
阳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finance should be involved to balance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agncultural product.The
investment of agriculture is restricted by nature condition..It takes a long time.It affords high risk.
In the market condition,the investment of agriculture should get allowance by the govemment.
Agriculture is the basic of the economy’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product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by public finance.Optimization of fund allocat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 between fund
limited of govemmem and the如nd limitedness of agricultural demand.This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bout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theory.
2.The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area about fund allocation of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s the result struggled by several powers.
The choices of farmers are hard to show in a way.In the short run.this WOn’t restrict the
choices of the government.But in the long lUll,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er’S choices is profound to
the fund allocation of the government.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market,the government and the
farmers have multiple options to allocate the agricultural如nd.Under the limited rational supposition.
the govemment and the farmers will realize short—term benefit maximization Nash,but non-long
-term benefit maximization’S Pereto which is supefior.The fund allo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is one kind of sequential gambling pattem.111e government has the
superiority of In'st move.111e tax rate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o affect the bilateral decision-making.
The balance of fund allocation realized by the tax rate is hard to continue.So the government shouId
allocate agricultural resource effectively in the macro—scope.1h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need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duction。The fund allocation gambling of fmance support agriculture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govemment is effected by cost to tax and the quantity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Under the different contrast conditions of the variable,they have different
behaViors.
3.The fund allocation problem of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 can be showed in scale,
framework and efficiency in the western area.
ne financial investment to agriculture is fluctuated in the low level in the western area.The
investment can not realize the request of‘‘Agriculture Law’’and depend to the central supporting too
much.The output of agriculture in the western area fluctuates correspondingly.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framework is expending unreasonably,especially showing among the projects and the
areas.The results are that the income growth of farmer is slowing and the labor of the agriculture is
draining seriously.nIe efficiency of fund allocation slides.This is showed by“screen”and“empty
throw”phenomenon.The results are that the a鲥cultural fund flows out and the fund demand gap of
agriculture is expanding.
4.This condition is caused by geography,history,system and economy in the western
area.
IV
英文摘要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il in the western area.The agriculture undertakes the
dural-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nd raising residents.The call for fund is huge.Since
the Opening and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the western area
nlakes significant sacrifice.While the compensation for the western area need a long process.The
local government may restrict the investment of agriculture if they ale effected by benefit guidance
mechanism.The reform of tax worsens the revenue condition of the western government and the
ability to supporting agriculture.The backward working condition of agriculture needs huge fund but
the finance can not provide essential fund.
5.We should construct a capital allocation optimizing mechanism in both
directions
to promote the leveraged function of funds allocation of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ordin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i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we should construct a capital allocation optimizing mechanism in both directions.
That is,top—down planning mechanism and bottom—up driving mechanisms.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1)employ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western a鲥culture actively;(2)
improve fmancial management systems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3)play the financial
leverage of allocation of funds for agnculture;(4)enhance the organizations farmer;(5)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for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6)to raise efficiency funds allocation by
competition.
Key words:Western area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 fund disposition
V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亘鳌些匿慰亟塞盛盗全墼量煎间题区盘筮叠塞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
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己加了标注。
学位论文作者:系匿l缵. 签字日期:勾移尸年么月,l/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1 学位论文作者张廊\锄鲐够乏智
签字日期:加p(『年6月f f日签字日期:彦5 6 f>年/月I 1日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1)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础理论方面:萨缪尔森(1954)认为农业生产具有公共产品的
属性,财政支农应当属于政府支持范畴。舒尔茨(1987)认为,农业问题的根源在于投资收
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
也就是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投资收益率。Arrow-Kurz(1970)、Chamley(1985)等从的古典增长
框架进行分析,他们将纯公共品性质的资本存量直接纳入私人生产函数,并把公共资本积累和
财政支出纳入宏观经济模型来讨论资本存量和消费水平的动态特征,Barro(1990)构建内生增长
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Oates(1993)、Davoodi和Zou(1998)、Bird(1993)、Zou(1996)、
Gong(2002,2003)等探究了多级政府财政支农的增长效应,探讨了各种税收、转移支付的增长效
应。
(2)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实证研究方面:Grier和Tullock(1989),Barro(1991)等通过对若干
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支农规模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Engen和Skirmer(1992)
则指出这种负相关可能是经济增长率和政府支出规模变动之间的伪回归导致的,而且经济超高
速增长时期,政府支出规模增长率有可能下降;不过即便采用他们的两阶段工具变量法,得出的
实证结果仍是负相关。Aschauer(1988)的实证分析说明,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对于经济增长仅有很
小的影响:Aschauer(1989)认为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将鼓励私人部门的生产性投资,从而促进经
济增长。Ram(1986)对11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是
他的计量结果存在内生性的缺陷)。Nadiri和Mamuneas(1994)分析了美国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
R&D支出对12个制造行业TFP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R&D支出对这
些行业的TFP增长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别较大,但汇总的影响不
大,说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R&D支出不是提高这些行业TFP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Fernald(1998)分析了美国高速公路投资增长对运输密集行业的影响,高速公路之类的基础设施
存在饱和点。Lucas(2004)发现长期供给方面的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要远远高于进一步优
化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所能带来的社会福利。所以从长期看,探讨财政政策的效应,不仅应分
析其在需求管理中的作用,更应重视财政支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W.Xu等(2006)对中国
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认为政府通过取消农业税和贴息等方式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远小于在
征地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侵害。
(3)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优化的策略方面:1933年,美国《农业调整法》(The Agricultural
AdjustmentActofl933)中,该法确定农业政策以支持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1958年原欧洲共
同体成立后通过“共同农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把财政农业政策作为一个专门范畴进行了
规范研究,制订了统一的农业财政政策;舒尔茨(1987)认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需要有三
方面投入:~靠物质资本投入,二靠人力资本投入,三靠高产作物。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解
决好这些要素足够地投入农业的机制问题。Veronika Prandl Zika(2005)通过对农村现实的研
究认为: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应该以农业的可持续性向农业的多功能性转变为目的。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2、国内研究现状
(1)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础理论方面: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农
业运行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学者在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主要关注财政投
资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内财政支农基础理论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关系,提出财政应从工业反
哺农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和调整支持和保护农业的财政政策。概括了其他国家的实践和一些
论断,提出工业化的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是农业支持工业,到中级阶段是两
大产业平衡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是工业反哺农业。认为我国当前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
主张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县城第二产业,加
速农业工业化,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李双元(2003)就我国财政支农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
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财政农业投资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二是从公共财政角度进行分
析,主要是借鉴了西方公共选择学派的思想理论观点,对公共财政理论及在中国应用的前景
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研究财政支持农业的范围,主张将支农支出更多地投向具有
外部性和公益性的项目;明晰各级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的职责以及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等。
(2)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实证研究方面:朱钢(1998)认为,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已经具有相
当规模,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既不现实,也缺乏有力的依据。温涛、
王煜宁(2005)认为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
提高,相反,还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大部分学者(韩俊,2006;迟慧,2005:李焕彰、钱忠好,
2004)认为,中国农业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太小,不能保证农业健康、快速、长期发展,国家财
政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陈锡文(2004)认为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角度看,增加资本
的投入是必要和紧迫的,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何振国、王强(2006)
认为各项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增加对于农业GDP和农民收入有推动程度;魏朗(2007)研究
发现,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确实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有人约30%的农业经济增长是靠财政支
农支出推动的。熊吉锋(2006)认为近几年来财政支农对农业产出与农业收入的绩效均为正,
但绩效早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作用也明显居于次要地位。这表明,我国财政支农的潜力没有
得到充分发挥,今后不仅要增加财政农业支持占财政总支出份额,更要大力提高财政支农方
式与效率。张杰(2003)认为,在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政府常常被赋予扶持农业信贷的重要责任,
但它们为农民所提供的越来越低息的信贷对于刺激农业发展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同农业研究
和推广投资或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的收益比较,用于农业信贷的资源极少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
黄小舟、王红玲(2005)认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村救济费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而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则阻碍农民收入增加;邵伟钰(2006)对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对农民增收
效应高低的次序进行了划分:支援农业生产最高、农村救济费次之、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最差;
而现行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除个别年份有所减少外, 其余年份都警增加
态势, 用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两块历年呈低水平徘徊之势。所以现行财政支农
结构存在一定的偏差;曹子坚等(2007)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结论认为, 农业生产投入与农业
2
文献综述
科技投入对当期农民收入影响最大, 由此应加大农业生产、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投入, 提高
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改造落后农业生产方式, 推广符合当地情况的科学生产方式。农
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滞后效应;何振国(2006)认为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总
量为农业GDP的47.2%时即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
最优。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远大于1,说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远远不足,增加财政支
农支出可以提高农业GDP的增长速度。何忠伟(2006)认为农业资金效率与规模之间呈负相
关性,除了各地在资金使用、投入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外,也与资金本身具有边际收益递减
的规律有关;因此应该根据资金效率和资金的稀缺程度进行农业补贴资金的合理分配。魏朗
(2006)认为农业投入要素产出贡献率为基本指标对各省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将西部12省划
分为三类,并对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的贡献进行了分析;苏明(1997)对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财政
农业投入弱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1994年的税制改革对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农影响深远;
农业投入总课题组(1996)在研究我国农业保护的现状、依据的基础上,认为农业需要建立应有
的保护体系井提出了有关农业保护的政策建议:袁东明(2002)和黄家顺(2003)对加入WTO以
后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进行的研究认为,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保护政策应作相应
的调整及选择;财政部农业司(2003)通过1999年.2001年与1996年一1998年农业国内支持数据
的对比,分析了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的情况和应采取的对策。张谛等(2007)认为我国政府财
政对农业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波动频繁等众多弊端;朱新武、雷霆(2006)认
为当前财政支农政策没有完全落实,投入力度偏低,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制度出现偏差,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权限界定不清,这些共同造成财政支农资金低效:
(3)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优化策略方面:夏园、章辉(2006)等利用1978年一2003年的
数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指出我国目前所采取的财政支农措施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的目的.而只是一种被动性的临时政策举措,没有建立起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稳定增
产和粮食安全的财政支农长效机制;谢平、徐忠(2006)只有让公共财政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能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崔元
锋、严立冬(2006)认为,通过业务定位,财政支农项目可以“企业化”,成为一个虚拟的“大
企业”,并可应用现有的单一企业绩效管理方法对其绩效管理进行研究。并指出这是对财政支
农项目进行绩效管理的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
3、国内外文献评述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都十分重视财政支农的重要性,国外注重用法律的
形式将财政支农措施稳定下来,而我国一般注重以政策或战略加以实施;国外研究从不同角
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进行论证和测算,为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
鉴。传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在总量、结构和效率上存在问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的必
要性已经达成共识。同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对农业
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关系还存在争论;在区域层面上研究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研究不是很充分:
政策建议比较零散,缺乏完整的政策框架和较强的针对性。
3
第1章总论
第1章总论
1.1研究问题及背景
2006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继胡锦
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势”∞的基本判断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基
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加快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理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阶段性要求所做出的科学决策。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从国际经
验来看,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农业资源外流、农村趋于凋敝的状况,影响国民经济的持
续稳定发展。在此阶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或地区都把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调整方向,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
展。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发展阶段,借鉴国际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
城乡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和“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手段。
中国西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有其特殊性,这是由于西部“三农”问题的特殊性所
决定的,突出地表现在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上。2007年底,西部地区人口为3.63
亿,占东部11省的7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地区的41.79%,西部农业生产总值为
12565.5亿元,占西部GDP的26.25%,占东部1l省农业生产总值的61.41%,农民人均纯收
入3005.23元,只有东部地区的46.9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2524.42元,只有东部11
省的44.92%,可见,东西部农村差距非常明显;即使在西部地区内部,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差
距也十分显著,西部农村人口为2.29亿,农村与城镇人口比为:62:38,农村人均收入和消
费占城镇收入和消费的26.95%和26.83%,而东部地区指标为38.79%和38%。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重点在西部地区,难点也在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解决农
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
中心,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
工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牧业税的政策,调动
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两部地区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
农业,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已经成为
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第四人农产品进口国,贸易额由1978年的61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
781亿美元,年均增长9.2%,农产品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形成。但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
为逆差,2003年,顺差额为25亿美元,2004年至2007年逆差分别为46.4亿美元、11.4亿美
元、6.7亿美元和40.8亿美元。更重要的是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已经由正转为负,2003年
@在T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趋势,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也足一个普遍趋势。
宙贸易竞争力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U与该产品进【J额与出口额之和的比值。若指数为J下值,表明是净出
口国,指数越接近l,说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强;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弱。
5
西南大学硕1j学位论文
为O.062,2004年至2007年分别为.0.09,.0.02,.0.01 1和.0.052。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下降是由
多种原因造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业的财政支持一直没有达到WTO所准予之国内支持水
平,2000年,农业补贴比重在8%左右,相对于同等标准计算,发达国家支持水平约为30%一50%,
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在WTO附件2之“绿箱”政策
12种措施中,中国只使用了6种(政府的一般服务支出、食物安全储备、国内食物援助、自
然灾害求助、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援助)。中国的“黄箱”支持在1996年至1998年计算
基期内年均为303亿元,占农业总值的1.23%,与谈判允许的8.5%相比,中国的微量支持还
有近2300亿元的空间。国内农业基础设施支持总量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6%,远低于WTO多
数成员5%一20%的水平,农业投资没有长期规划,规模不稳定,结构也不合理,流通环节中
的补贴过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生产及供给开始进入相对过剩时期,主要表现为
问题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脱节,如普通粮食品种过剩而优质粮食品种则供不应求。1998年粮食
生产创历史纪录的5.1亿吨,由于粮价下跌,之后几年粮食生产波动加大,2004年以后,粮
食产量开始稳步回升,2008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达5.28亿吨,环比增长5.4%;另外,土
地资源的刚性约束和“小生产,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方式的现实将会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发展;
粮食产业链短,粮食加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差,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产
品在市场上占的比重小,粮食产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国家对农
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形成了政府与社会资金联动效应。2009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的各
项支出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2006年共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196.9亿
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4.3亿元,比上年增加8.2亿元,成为中央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
金的主渠道;带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2.6亿元,扶持76个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在农业基本
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共安排农业部农业建设
投资83.5亿元,较上年增加3.57亿元,增幅4.5%。其中安排地方承担的项目(含直供垦
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项目)投资74.4亿元,东中西部的投资比重为20:29:51。在财政
转移支付方面,2006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安排转移支付782亿元和250亿元。与1999年
相比,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农场职工负担也进一步减轻。农村税费
改革进入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加大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了
对西部财政支农的倾斜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西部地区农村税费改革补助162.19亿元,
约占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31%,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2004
年,国家投入西部地区天保工程资金45.63亿元,占全国的60.2%;投入资金162.82亿元,占
全国的61.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一是在中央与地方配套比例以及中央
财政资金无偿投入和有偿投入比例上,对两部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二是在资金投入上,2004
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9.18亿元,比2003年增长10.3%,高于全国
平均增长水平(9.9%)。三是逐步扩大西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范围,2004年新增西部地区项目
县5个,占全国的50%。2004年,在防汛抗旱、农村小型公益设施以及水土保持方面,中央
财政向西部地区投入6.72亿元,占全国的33.8%。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西部地区财政
扶贫资金70.44亿元,占全国的62%。
6
第1章总论
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相比,政府对农业投放是远远不够的。初步测算,到2020
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六个
方面的资金需求总额为18万亿元左右。乐观地估计,通过中央与地方财政、国内外各金融机
构以及各类社会资金可以筹集到的新农村建设资金约12万亿元,资金缺口达6万亿∞。与财
政支农资金缺口巨大相比,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低效率使得原本不足的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大
打折扣。2004年审计署对全国50个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显示:40个县本级虚增支
农投入、配套资金不到位等5.35亿元,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8%;46个县两年财政
支农资金结转分别为3.45亿元和5.74亿元,占当年应投入资金的15%和18%:50个县挤占挪
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丁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
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50个县2001和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中,平均有26.7%
和27.6%被用于农林水气等部f’J的事业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所需农业环境保护资
金数量更大,而国家税收体制改革使税收收入向中央集中,殖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优化
的压力更大,因此,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现状进行测评,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
并剖析其深层原冈显得紧急而迫切。
=r业反哺农业
西部农业是重
中之重
新农村建设西
部农业需政策
支持
统筹城乡、区
域发展,两部
农业足基础
“黄箱“绿
箱”政策运用
不充分,农业
保护程度低
粮食贸易大国
地位形成,顺
差变为逆差,
竞争力下降
流通环节补贴过
高,农民收入增
长缓慢
支农资金增长
与支农效率下降
同在
理论上,农业,在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中国,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
两部地区,属于弱质产业,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存在失灵,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但财
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效率问题,财政支农主体之间如何形成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财政支农
资金配置方式如何与其它支农方式进行有效的衔接,如何运用更加准确、全面的方法来衡量
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效率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研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配置
①王铁:“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缺u之设想”,《理论前沿》,2008年19期。
7
撕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效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实践上,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力求解决东西部区域差异日趋扩大的趋势,2006年的新农村
建没力求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西部农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以公共财政为主(林毅夫,2006),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现代农业建
设(刘志澄,2007),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样需要财政投入,且缺口巨大,在财
政支农增长速度一定或增长幅度受到限制的目前状况下,如何优化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就显得尤
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西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来为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提供参考。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包括机理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
新农村建设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作用,而西部农业的健康发展制约全国农业发
展水平,在中央和地方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的大背景下,优化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已经成为实现
西部农业发展过程中投入最小化和产出最大化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作为研究的总体介绍,在
这一章还介绍了研究的内容与结构,思路与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研究的
理论基础,这一部分为下边的研究设计了一个理论框架,公共支出理论探讨如何衔接计划和
市场两种机制以实现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过程中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博弈论描述有有限
理性条件下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主体的选择及相互影响,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刻画政府内部解决
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权力与义务的协调;生产配置效率理论为我们评价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设定
了评判标准。第三章是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机理分析,主要详细描述西部地区财政
支农资金配置主体的博弈过程,本研究选取了政府与农户、政府与农企和中央与西部三对主
体进行研究。第四章是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状测评,分配置结构、配置规模、配
置效率三个角度,从统计分析和计量测算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五章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
配置的问题诊断,根据前面章节的研究,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剖
析其内在成因。第六章是研究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是对前面研究的再次梳理,同时基于机制
设计理论,本文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改善的双向优化机制。
本研究建立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得出相关
结论和政策建议。因此笔者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相结合。实证方法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分析,从而回
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规范方法就是以一
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从事经济行为的过程及其结果的标准,从而回答应该是什么和
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事实上,任何经济研究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实证或规范研究,经济研究应
以事实为依据,同时必须以一定的价值规范为前提和最终目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二者
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只是在经济研究过程中各有侧重。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根据财
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一般标准和西部具体情况进行了判断,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另一方
面,运用实证分析客观的分析了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现状,从而将实证和规范两种方
8
第l章总论
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研究更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是对某一时点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并据此把
握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动态分析就是对某一时段内经济系统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动和静的有机统一,
没有绝对的静止也没有绝对的运动。因此,在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过程中必须从静态和动态两
个方面来考察。为此,笔者在研究两者关系时。一方面运用静态方法来研究某一时点或较短
时期内西部地区内部与区域之间的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情况,另一方面运用动态方法,并基于
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多维视角下,研究整个历史过程中西部地区财政支
农资金配置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更能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关系。
(3)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上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
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真实存在。归纳法是从个别山发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
中发现一种模式,并检验该模式在何种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演绎法是先推论后
观察,归纳法是从归纳开始。本研究的概念框架以演绎开始,提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理论
分析框架,同时从机理分析视角加以展开,并基于西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实证的角度对西
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对形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演绎推理,再以
归纳的方法并结合制度经济学知识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
策。
(4)发展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在经济学中如同一般的社会理论一样,旧的
思想很少被完全抛弃,没有一种理论是全新和原始的(缪尔达尔,1965)。笔者从博弈论和公
共财政学视角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做出一个较为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并试图建立一个符合西
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现实的理论框架。但毫无疑问,笔者的研究是建立在众多学者理论
研究的基础上,并在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启发下得以完成的。在给予笔者启发的众多经济
理论中,计量经济学和机制设计理论是本研究主要的方法论和思想来源。
1.3研究思路与结构
本论文是基于理论分析和现实背景基础上的实用性研究。在定性分析中以机理分析和层
次分析为主,引入现代公共财政理论、博弈论、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和生产配置效率理论;以
行为主体之间博弈展开进行机理分析,同时从三个层面对相关主体进行刻画;在在定量分析
法中,强调数据可靠、方法实用、手段先进的原则,在统计分析基础上以相关回归分析、弹
性分析和效率分析等现代研究方法为主。
本研究的结构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理论框架的建立一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机理
分析一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现状的测评一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诊断一西部
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优化机制没计。(具体研究框架见图1.1)
1.4研究范畴的界定
西部地区:1986年,六届全国从火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经济区域明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晒部地区三大经济
地带。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
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3.67亿,占全国人口的29%。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
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
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财政支农:是财政活动的一方面,是农业投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投入包括人、财、
物,其中“财”是本文的核心。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简称财政支农。财政支农的广义概念是
指国家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为使农业有效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保障农产品
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保障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通过投入资金支持农业
和降低或免征农业税等政策,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和农产品
价格及市场贸易、科技推广等环节,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
产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目前财政支农支出的
大头在地方,约占70%.80%。)
财政支农支出口径: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即为“支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购买
支出、发行公债、税收等财政政策工具,以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公共品和服务,为农业生
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为目的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投入。从统计口径上通
常有大、中、小之分:小口径的支农支出只计算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
事业费,即常说的“两类资金”;在此基础上加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
村救济费,就构成了中口径;若再加上财政通过其他间接方式对农业实施的各种补贴与补助,
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采用财政补贴的办法优惠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减免农业税、对进
口粮食与化肥实行补贴等等,就构成了大口径。受到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会对所用资料的
财政支农资金口径进行相应说明。
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指国家财政支援农村集体(户)各项生产的支出。包括对农村举办的
小型农田水利和打井、喷灌等的补助费,对农村水土保持措施的补助费,对农村举办的小水
电站的补助费,特人抗旱的补助费,农村开荒补助费,扶持乡镇企业资金,支援农村合作生
产组织资金,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费,农村草场和畜禽保护补助费,农村造林和林木保
护补助费,农村水产补助费,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此外,广义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还应
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中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三两”农业建设专
项补助。
2.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指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发展以及为
事业发展提供保护和服务为目的的专门支出,包括农垦、农场、农业、畜牧、农机、林业、
森工、水利、水产、气象等部门的技术推广、良种推广(示范)、动植物(畜禽、森林)保护、水
质监测、勘探设计、资源调奄、干部训练等费用,园艺特产场地补助费,中等专业学校经费,
飞播牧草试验补助费,营林机构经费,渔政费以及农业管理事业费等。
3.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指国家财政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新建、扩建
10
第1章总论
工程和有关项目的I古I定资产投资。
4.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指国家用于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包括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
验费和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
5.农村救济费: 指财政用于农村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的费用,包括农村社会救济费和救
灾支出两部分。农村社会救济费包括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及麻风病人的生活救济费;救灾支
出是指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灾后重建补助费和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等。
在这五部分内容中,前两项是最基本的,在财政支出项目中单列;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
基本建设支出项目的一部分;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是科技三项费用项目的一部分;农村救济费
是抚恤和社会救济费项目的一部分。可见,财政支农支出实际上是全部财政支出项目中支农
资金的汇总和综合。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12
图1-1研究框架图
第2章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珲论基础
第2章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理论基础
本章是对后文分析所涉及的理论介绍及与本文相关性的分析。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有其历
史的延续性和传承性,科学合理地对已有的研究结论和共识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是进行相关
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章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机理分析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全文的讨
论也是基于此进行论述和讨论的。
2.1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它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的
过程,也就是人们对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认识发展过程。1776年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裕
论》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诞生,他反对国家干预,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范围,提出
“守夜人”、“廉价政府”的口号以及“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
等观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各国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促进资
源合理配置,但政府干预经济在实践中开始暴露出自身缺陷。70年代的“滞胀”使得人们重
新认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关系,新自由主义对国家干预提出了两难和质疑,主
张减少国家干预,恢复自由经济,90年代以来,财政职能不断调整,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呈
现增强趋势,财政职能也不断增强。
2.1.1公共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就可以界定为以下三个:第一是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
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
标。。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是应该从事公共产品以及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性质的混合物品
的提供以充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通过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将有可能更好的促进整个社会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
用结构问题。财政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一是要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三是要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
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四是通过政府投资、税收、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
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五是要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第二是
收入分配职能,财政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进行全社会范嗣的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
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
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
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
的合理范周内。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一是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
的界限和范围。二是加强税收调节。三是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金、补贴等。
第三是经济稳定职能,由于市场在自发运行中必然产生经济周期问题,政府必须推行宏观经
13
埔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济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经济稳定又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多重含义。财政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一是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维系社
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平衡。二是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三是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
发展相互促进。
2.1.2财政支农效应
农业产业的双重风险属性要求财政必须支持农业。农业产业具有双重风险,一是农业产
业的自然风险,农业生产自然要素的季节性以及土地要素的非流动性,使得农业生产要素的
市场配置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为控制自然因素的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支出和
公共服务来帮助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并对遭受自然风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救助,保证他们的
基本生活保证和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二是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由于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和需
求弹性的不对称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信息不完全,导致农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要远远大于其他产
业和商品。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因为农产品的需求量具有稳定性,但是农产品的供给受
到自然条件和供给者的决策的响应变化而往往出现大幅度波动,由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这样必然会导致价格人幅波动,对农业生产者产生极大的影响。财政农业支出是实现财政资
源配置职能的要求。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体现了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需要、政府的调控和对农
业的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资
源可以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进行配置,并且主要在农业和非农部门之间进行配置。
但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回报率低和资源流动的逐利性,农业部门依靠市场手段不一定能获取
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资源。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来纠正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仅靠市场机制而
没有政府财政干预、支持和保护,农业资源必然会向其他非农部门转移,从而导致农业生产
的滑坡。
图2-1财政支农效用示意图
财政农业支出是实现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要求。农业产出是社会总供给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则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的力度大小,
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水平。粮食不仅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是工业的主
14
第2章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理论基础
要原料,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农产品的供求结构
变化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到全社会的物价水平,因此,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
高农产品的供给,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稳定物价具有重要的政策效应。公共支出管
理理论承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存在失灵,为财政支农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农业具有公共物
品属性,农业投资的边际收益低,需要通过政府行为调节来补充市场机制的缺陷;公共支出
管理理论主张公平与效率并重,公平为了保证经济系统整体的协调,效率为了实现这种协调
状态的稳定,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也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公共支出管理理论强调公共支出管
理是个系统工程,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过程会涉及到多方利益,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统筹兼
顾。
2.2博弈论及其模型设计
研究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市场经济的思想∞,另一种是用对策理论。用对策
理论讨论资源配置经历三个阶段:个人决策理论,完全决策理论和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理
性的决策者的策略行为相互作用的理论。博弈论作为一种理论,是通过博弈模型把现实中具
有利害冲突现象的本质问题抽象出来,然后利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求解的科学。
2.2.1博弈论及其模型
博弈论是一种独特的处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与博弈论有关的学科包括
数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博弈论对正统经济学形成了根基性的挑战,其
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工具,更是一种方法论,它引导着人们彻底重新认识经济世界和人们的经
济行为。博弈的基本含义包括下面两点:(1)很多情况下,某项行动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
于自身行动的正确性,还取决于其他人的行动。(2)参与博弈的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根
据自己的利益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而不是根据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即个人都是“理性”的。
1944年,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被视为数理经济学确立的里程碑。约翰·纳
什(John Nash)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博弈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一纳什
均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非合作理论发展起来,如凶徒困境、重复博弈概念等。
目前,博弈论在许多研究领域都得到重大突破,对其它学科的研究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计算
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使得研究复杂与涉及大规模计算的博弈模型迅速发展起来。在理论上,
博弈论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推演均形成了一个完整与内容丰富的体系。在应用上,政治与经济
模型有了深入研究,非合作博弈理论应用到大批特殊的经济模型。
①一般认为市场配置资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弧当·斯密的市场经济思想一“看不见的手”,新古典学派的
均衡理论,政府宏观调控理论。
15
两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
表2.1博弈的分类及对应的均衡概念
静态动态
完全信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
(Nash,1950,1951) (Selten,1965)
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Uarsanyi,1967—1968) (Selten,1975;kreps和
Wi lson,1982:Fudenbery和
Tirole,1991)
资源来源: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3页。
(1)囚徒的困境
囚徒困境问题的人意是,两人因为罪行而被捕,警方缺少充分的证据来对此二人定罪,
因此需要他们彼此提供证词。警方让二人处于不同房间以防止串供,如果某人坦白(不与另一
方合作),则在另一方没有坦白时他会获释,并得到坦白奖励;如果无人坦白,则由于证据不
足,两人都将获释,也不会得到奖励;如果一人坦白,则另一人会被判入狱;如果两人均坦
白,那么均会入狱,但同时也会得到坦白奖励。在此博弈中,两个局中人同时做出选择。
在囚徒困境中,策略及收益对每个局中人都是对称的。R, T, S,P是局中人与局中人
2博弈时获得的收益,这里,R,T,S,P要满足2个条件:
(1)T>R>P>S (2一1)
(2)R>—S+—T (2—2)
2
不士日白坦白
C
D
C D
R,R S,T
T,S P,P
不坦白
坦白
3, 3 O,4
4,0 l, l
图2.2两人囚徒困境的收益矩阵一般形式图2.3囚徒困境收益矩阵举例
针对图2—3的具体实例通过重复严格优势的剔除过程可知,双方都将选择坦白,即背叛,
各自获得收益1,而不是对双方同时更有利的不坦白,即合作,各自获得收益3。可以看出,
囚徒困境对经济人理性假说提出了重要挑战,因为在个人完全理性的选择之下,在总体上却
出现了无效率。
16
第2章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珲论基础
(2)序贯博弈
序贯博弈是指参与者选择策略有时间先后的博弈形式。因此,某些对局者可能率先采取
行动,它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动态博弈,而重复博弈则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动态博弈形式。在序
贯博弈中,先行者可能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我们把它叫做先行者优势。一方在决策时,会
考虑到另一方的反应行为,并在这种考虑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当前决策而且该模型表明信息较
多的博弈方不一定能获得较多的得益。
通过对图2—4博弈的分析,可知政府为得到长期利益最大化应该实施低税率,而农业企
业的策略要通过政府的策略而定,在政府实施低税率、技术水平稳定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
农业企业会得剑较人利益,若政府实施高税率策略,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和缩小规模所获利益
相等,因此理性的农业企业会选择缩小规模。
图2-4序贯博弈例子策略分解
序贯博弈遵循序贯理性,一个序贯博弈由若干个阶段博弈组成,每一个阶段博弈的结果
成为下一个阶段博弈的开始条件,因此,序贯博弈会产生不同于单次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
纳什均衡策略即是对其自身的最优反应策略,反过来一个策略是对其自身的最优反应策略,
则它必定是纳什均衡策略。序贯博弈所形成的纳什均衡,在短期内,可以被认为是所有参与
者在其他参与者利益最大化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它是特定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3)双寡头博弈模型
Stackelberg博弈理论中的一方有能力“迫使”另一方接受自己的策略。在一方选择他的
策略前首先宣布策略并迫使对方接受其选择的一方成为领导者(Leader),接受他的选择的对方
1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只能作为跟随者(Follower)。Stackelberg博弈属于完全信息动态对策。所谓的“动态”,是指
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在自己之前能观测到先行动者的行动。在Stackelberg
构建的这类对策框架中,领导者占有强有力的决策位置,跟随者只能对他选择或宣布的策略
做出理性的反应,这一特征非常符合当前中央政府和西部政府农业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
Stackelberg博弈理论在经济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它给出了分析上下级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
对解决中央和西部在财政支农利益博弈问题提供了分析思路。
设有两个参与人A与B,参与人A的目标函数是F(x, y);参与人B的目标函数是f(x,
y)。参与人A与B的决策变量分别是X与y。在他们的目标函数里,都包含决策变量x与y。
没有一个参与人能够在不考虑其他参与人决策的情况下使自己的目标函数达到最优。我们假
设决策变量X是nl维向量,即x∈R仇而决策变量Y是刀2维向量,即Y∈R。:,并且
x∈Ul,y∈U2,这里Ul和U2分别称为参与人A和参与人B的策略集。
1、双损失算子
若B是满足下式的算子:B:U.XU,专R2则称B为一个双损失算子,其中B(x,
y)=(F(x, y), (F(X, Y”。B是一个映射,它将一对变量(x, y)从可行集空间(Ul XU2)
映射到目标函数空间R2即:O,Y)∈(UI×U2)j B(x,Y)=(F(x,),),(F@,y))∈R2
2、策略对
如果存在一个映射T: Ul—U2,使得,若任意的Y∈U2,有: F(T(y),y)≥F(x,
y),Vx∈Ul那么T((y),y)就是一个策略对。
3、理性反应集
理性反应集是一个“理性”参与人所选择的策略集合。分别用Dl和D:表示参与人A与
B的理性反应集。设F(x‘(y),Y)≥F(x,少),执∈UI,则(x。(力,J,)∈Dl。所以有这样的数
对@。(y),Y)∈Di的集合Y∈U2,就是参与人A的理性反应集。
因此,如果F@‘,Y‘)≥F(x,Y’(x)),Vx∈Ul和(x+,Y’)∈D2,则称点(x‘,y+)是一个
以A为领导者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解。
在Stackelberg博弈集中,A作为领导者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可以表述如下:
max F(x,” (x,J,)∈R””2 (2—3)
I G0,y)≥0
S.t.{H(x,y)=0 (2_4)
b:y‘(x)
当Y=y‘(x)是服从者B的非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时,服从者B的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型
可以表示如下:
max f(x,y) x∈R^ (2—5)
S.t.jg(训)≥o (2---6)
【h(x,y)=0
束。
18
这里的G(x,Y)≥0,g(x,y)≥0称为不等式约束;H(x,y)=0,h(x,Y)=0称为等式约
第2章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理论基础
Stackelberg博弈模型是一个多层模型,服从者的解依赖于领导者的解,服从者的模型是
一个参数模型。容易证明,当映射T:【,,专U是唯一的,即对于每一个x∈U。,仅有一
个Y∈U2,使得T(x)=y,那么一个纳什解在最佳点应等于Stackelberg策略的解。Stackelberg
模型是一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领导者首先决策,服从者观测到领导者
决策后选择自己的决策。所以领导者的战略受服从者决策影响较小,仅是关于自身知识的纯
战略,但会考虑服从者以往的策略;而服从者决策则是获知领导者战略后的决策,它是关于
领导者决策的函数。
2.2.2博弈论与资金配置
博弈论是~种关于行为主体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体系,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在分析资源配置,尤其是受主体意识影响较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方
面,具有以下优势,因为财政支出要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形势和经济体自身情
况制约,同时为使这种策略能够持续,还必须尊重市场机制的规律。第一,基本假设比较合
理。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个是强调个人理性,假设当事人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充分理
解他所面临的局势, 第二,研究方法比较精确。博弈论运用数学方法米描述所研究的问题表
现在基本概念的定义、均衡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的证明、解的稳定性的讨论及许多定理的证明
等方面, 第三,研究结论比较接近现实。博弈论分析的最根本特征是强调当事人之间行为的
相互作用和影响(即个人的收益或效用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已的选择,而且还依赖于博弈方的选
择),同时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
2.3财政转移支付理论
从财政对农业支持的各个方面看,属于转移支付的支持占很大比重,而且也是众最看得
见摸得着的支持,如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就是一种典型的转移支付。对转移支付的理论说明有
很多,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相关性较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横纵均衡机理
各国政府通常划分为中央到地方几个级次,由于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与收入能力不对等,
为保证各级政府履行其职责,必须对各级政府的财力进行再分配。上下级政府间财政收入能
力与支出能力的不对称称为纵向财政失衡,它主要由政府问事权与财权划分不统一造成。在
实践上,根据税收的效率与公平原则,众多国家在税收分享上往往将税基宽泛且具有流动性
的税种(如增值税、销售税)及具有再分配效应的个人所得税划归中央政府,这部分收入占有
全部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但在事权上,地方政府却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中央与地方
事权(或责任)与财权不对称所形成的财政“纵向不平衡”同样为中央政府将一部分“结构性
剩余”转移给地方来弥补其“结构性赤字”提供了理由。中央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直接
补充地方政府财力,保证地方政府合理的支出需要,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纵向上的财政平衡。
19
两南火学硕十学佗论文
横向财政不平衡是指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收入能力,支出水平以及公共品供给能力上所存
在的差异。导致横向不平衡的原因包括财政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许多因
素。首先,在不规范的财政体制中,由于忽视财政横向均衡,造成各地区提供公共品能力上
的差异。表现为在相同的公共产品项目上,地区间的规模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一些贫困地
区某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极为短缺,难以达到最低的提供标准。其次,地区间收入能力的客
观差异也是造成横向财政不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因。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结构、
都市化程度、人口分布、人口素质等不同,在税基的规模和税源的集中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
差别。因此,必然形成地区间财政收入能力上的差异。影响横向财政不平衡的另一个基本因
素是各地区在相同的支出项目上,单位支出成本存在较大差别。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提供相同
项目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时,需要更多的支出。
2.3.2内在均衡机理
财政转移支付就是同时考虑由于客观因素差异造成的各地收入能力和支出成本等方面的
差异,对各地区间的政府财力进行平衡,最终实现各地的公共服务能力上的均等化。严格地
讲,横向均衡与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是有区别的。横向均衡更多地强调的是流量,衡量指标
为财政缺口的大小而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存量,衡量指标为贫富差距程度。
假设名义国民收入这P∥劳动收入为wl,资本收入为rk,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平均储
蓄货币分别为S。,与S。,国民经济的储蓄和投资量分别为S和I。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S=I,
储蓄量为劳动收入的储蓄和资本收入的储蓄之和,则:
S=S。·wl+S。木rk (2_7)
由此得出:万rk 2再1 木万1一瓦与宰万1
假定s。射y不变,则资本分配率c等埔决于投资率c毒九劳动分配翱蚋:
丝:l一堕(2—8)
Py Py
可以看出,资本分配率与投资率同方向变动,劳动分配率与资本分配率反方向变动,因
此,在国民收入中,投资率越高,资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就越高,劳动在国民收入
分配中所占比例就越低。
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为中央对西部政府各项政策倾斜提供了理论借据,财政转移支付理论
为目前西部地区以劳动为主的农业与其它资金密集产业利润差距不断拉大提供了解释;财政
转移支付理论证明中央需要提高西部地区政府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中的作用。
20
第2章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珲论基础
2.4生产配置效率理论
2.4.1经济效率及其分解
Farrell(1957)最早提出经济效率(Economic Eifciency,记为EE)的概念,并将其分解为两个
部分一一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记为TE)与配置效率(AIIocative Efficiency,记为
AE)。其中,技术效率是反映的是在既定技术水平和投入水平下获得最大产出水平的能力;
配置效率反映是的在既定投入品相对价格和生产技术的条件下,企业使用最佳投入比例的能
力。如果将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综合起来考虑,则可以得到经济效率。Whitesell(1994)认为,
经济效率是指经济主体在给定生产目标下的生产能力,可分为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其中,
技术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比较;配置效率是指投入要素组
合按照成本最小化方式来进行∞。Mo和Li(1998)认为,经济效率是指企业在最低可能成本条
件下的产出水平,若技术效率或配置效率低下则可导致成本增加圆,由此他们认为,经济效率
是比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更为广泛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衡量经济效率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即基于投入角度和基于产出角
度。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基于投入角度的经济效率(Input.orientated Measures).以图2—5为例,假设生产行为
由两种投入和~种产出构成,己知完全有效的生产厂商的等产量线为SS’,若生产给定产量Y
需要投入P(X1,x,),则在既定技术水平下,该厂商的技术损失为PQ,即在不减少产出的
条件下,各种资源可按比例减少的数量。此时,对该厂商的基于投入角度的技术效率TE=
0Q/0P,当TE=l时,表明厂商刚好发挥了技术的最大生产能力。
o
^.
图2.5投入角度经济效率示意图
K
图2-6产出角度经济效率示意图
如果两种投入品价格已知,则等成本线AA’的效率已知,此时最小成本点为Q,生产点P
的基于投入角度的配置效率AE=OR/OQ。距离RQ的含义是,当投入点从技术有效但资源配置
无效点Q移动到技术和配置有效点Q’时,厂商能减少的投入品数量。投入点P的基于投入角
度的经济效率可以表示为: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79.84。
国Mo PH,Li S K.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s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A Case Stu街on State-Owned
Enterarises in ChinafJl.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1 998.50(41:323-34 1.
21
西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EE=OR/OP=(OQ/OP)·(OR/OQ)=TE·AE (2—9)
(2)基于产出角度的经济效率(Input.orientated Measures).以图2卅为例,假设生产行为由
一种投入和两种产出构成,ZZ’表示既定投入水平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为生产厂商的生产
非有效点,则有技术效率TE=OA/OB,距离AB表示生产厂商A的生产效率损失程度,也就
是说,在不增加投入数量的条件下,能够增加的产出水平。
如果两种投入品价格己知,则等收入线DD’也己知,此时B点表示Y1和Y2的最大利润
结合点,基于产出角度的配置效率AE=OB/OC。按照上文的思路,基于产出角度的经济效率
可以表示为:
EE=OA/OC=(OA/OB)·(OB/OC)=TE·AE (2.一10)
从数量上来看,经济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数值范围均在0-1之间。
生产前沿面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水平下,生产者可能获得的最大产出水平。技术效率则是
衡量生产者活动接近生产前沿面的程度,它反映的是实际产出水平与理论最大产出水平的差
距。用数学关系式表示的技术效率就是:
1,
圪=兽≥o,彬≥形(f=1,/=2,3,..⋯)
圪表示产出投入比,Zo、形分别表示产出、投入,形、∥分别表示不同的产出投入效
率。
Z
图2.7技术效率改变示意图
当发生技术进步时,生产前沿面会向外移动,这种移动带来的结果是,生产者如果要保
持或缩小与生产前沿面的差距,必须进一步提高技术效率,如图2-7所示。配置效率与技术
效率相比,后者主要强调的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而前者强调的则是不同投入的组合比例
所产生的不同产出。
财政支农资金受到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的影响,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同样会受到制度
效率的影响,关于制度效率的含义,新制度经济学家从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来解释。制度成本
主要包括制度变革过程中的界定、设计、组织等成本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持、实施
等费用:制度收益jl!!J指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的程度。制度是一种非常
重要的社会资源,它是一种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游戏规则”。诺思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提
出了制度效率,即指在一种约束机制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的增加:而无效率则
22
第2章财政支农资金配酋的理论基础
是指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不能导致产出的增长u。公平合理、有效的制度,可以高效率地优
化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制度的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假定制度所提供的服务或实现
的功能为既定,则选择费片j较低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另一种是,假定制度选择的费用为
给定,那么能够提供更多服务或实现更多功能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科斯认为,与传统经
济学的理想前提条件(即交易成本为零)相比,在现实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各种“产权交易障
碍”。最主要的交易障碍有三个:一是“合同不完全”,二是“信息不对称”,三是与前两个问
题密切相关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任何交易活动都是有成本的,所谓交易成本就是经济
制度的运行费用,也就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耗费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的费用。如果这种
交易成本可以计量,那么不同制度下的交易成本就可以进行比较,从而就可以考察不同制度
的优劣。
2.4.2效率标准的不同观点
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行业或企业可以花很少的成本获得超额利润。人们逐
渐认识到,高收益不一定是自由竞争的结果。于是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日益突出,西方经济学
者围绕这一对矛盾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关于效率判断标准的不同观点。
帕累托原则。帕累托原则(或标准)是新福利经济学判断经济效率时采用的标准。20世纪
30年代,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庇古的理论不能自圆其说,于是以帕累托理论为基础对效率标准
重新进行探讨,形成效率判断的帕累托标准。帕累托原则是这样一种情况:在现有的状态下,
经济已经不能通过改变配置而在不使任何其他人福利下降的情况下提高某些(个)人的福利,
此时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处于最有效率状态。
补偿原则。补偿原则是20世纪30年代末由新福利经济学在帕累托原则的基础上,通过
补偿检验对不同状态的配置优劣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最优的一种理论,后来卡尔多(Kaldor)和
希克斯(Hicks)等人对这一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卡尔多的福利标准和希克斯的福利标
准,被经济学合称为卡尔多一一希克斯标准。卡尔多认为,如果某一经济变化使受益者所得
利益的估价减去受损者所受损失的估价后仍有剩余,这种变化就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希一克
斯的福利标准比卡尔多的更进了一步,他认为,某一经济变化中的效率高低关系不大,只要
在一个长时期的一系列经济改变之中受益者和受损者的估价抵消以后仍有剩余,就意味着效
率的提高。显然,补偿检验突破了局部利益的制约,从更宽泛的角度挖掘潜在的效率提高途
径。
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罗
(Arrow)在其1951年出版的研究社会理论的重要著作《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中提出的观点,
认为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集体偏好的最优配置方案。按照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一般竞争
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原理,充分竞争的市场选择能够基于任何个人的最大化
。刘明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乎段(I-_)2006.2—7.则政部副部长楼继伟”rN].中国则经报,
2006.2.7。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行为,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阿罗认为,由给定的个人偏好得出集体的或
社会的偏好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即个人理性原则、有关选择方案的独立原则、帕累托准Jl!|j、
非个人独裁原则和定义域的非限制性假定,这些是确保制度内部的逻辑一致性的必要条件。
由给定的个人偏好得出集体的或社会的偏好的社会选择规则,要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是不
可能的。换句话说,不可能从所有个人的偏好秩序中推断出社会整体的偏好秩序进而构造出
社会福利函数,即没有这样一种机制,它既能确定出社会福利函数,又不违反社会普遍接受
的道德准则。
次优理论和第三优理论。由丁二最优在现实经济中难以完全满足,次优供给就成为公共政
策制定者经常追逐的目标,利普赛(R.Lipey)与兰卡斯特(K.Lancaster)于1956年提出“一
般次优理论(thery ofsecond best)。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
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令人满意,
换言之,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
优状态只有在清除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①。次优理论表述似乎简单,但实
际条件更加复杂,许多经济学家做了缓和次优冲击的尝试。1977年,黄有光提出了第三优理
论,经济上的最优问题是与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成本问题紧密相连的。第三优理论依据可获得
的信息情况采用区分不同情况的方法处理次优问题。第三优法则认为如果可获得信息量有理
由让人们相信相关曲线向某一方向偏离,那么就应该选择向该方向偏离的策略。可见,第三
优法则比最优法则复杂,但比次优法则简单。它只考虑比较重要而又能获得的信息和适度行
政费用。第三优策略依赖于可利用的信息量与所需的行政开支。在信息贫乏时,第三优法则
收敛于最优法则,当信息完善并且忽略行政成本时,第三优法则收敛于次优法则。最优和次
优法则可以看作第三优法则特殊的、极端的情况。
生产配置效率理论对经济效率进行了分解,将其划分为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使我们对
资金配置的评价趋于精确化:生产配置效率理论把配置效率进行了分类,从投入和产出角度
进行分析,便于对不同的资金配置行为进行比较;生产配置效率理论形成了资金配置标准,
为评价资金配置提供了依据。
国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j版社2002.12。
24
第3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会配胃的机理分析
第3章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机理分析
机理分析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
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
理论的综合运用,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我
们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我们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
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
或者无限接近于它。本章在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机理分析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
三个方面的现实情况:(1)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状况进行抽象,因为不可能是对现
实的复制,而是要舍去不必要或与研究无关的因素,这样才能对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
的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进而认识其各要素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2)实现机理分析由定
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将一般状况和西部地区的特殊状况进行分类,并把它们转化为相关变
量,用数学方法分析其作用程度;实现研究的量化:(3)研究结论要符合西部地区实际、并
具有可操作性。
3.1政府与农户间资金配置的动态分析j.
在多数财政支农资金政府与农户之间配置的互动模型中,一般假定在农户行为函数的具
体形式己知的基础上,可以预测私人主体的行为。通过设立某些目标,并考虑到这些目标与
基于农户主体行为的约束条件之间的联系,就可以确定双方资金配置决策。但是,这一方法
忽略了政府决策对私人主体行为的反馈效应。这也是卢卡斯(Lucas,1976)对古典经济政策模型
提出批评的实质。卢卡斯的质疑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是颇具启示的。在实践上,阏经济政策
的变化而导致参数变化的大小十分重要:如果变化小,那么基于以前的估计值来设计的政策
将是可信的。这其中的可信度取决于用来估计参数的数据库;数据库越大、包含的政策应用
情况越多,那么参数变化就会越小,模型的最优政策指标的可信度就越高。从理论上看,卢
卡斯强调私人主体的行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私人主体扮演着主动而不是被
动角色,他们会根据政府行为的变化的预期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传统分析模型不承认这种相
互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限性需要改变模型的类型,可以通过博弈理论,建立主体之间策略
性相互作用的模型。
卢卡斯的这点突破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两部
地区农民在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发挥作用有限、西部地区是我国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地区,随
着经济发展,农业资金配置收益在农户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同时,农户是分散的,在没
有统一组织协调下,农户的选择很难以一种一致的方式表达,正因为如此,对西部地区农户
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政策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这并不表示两部地区农户的作用微弱,农户
可以通过选择外出打工或减少对农业的投资来影响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政策,因此,如
何实现政府与农户的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两南尺学硕十学何论文
3.1.1政府与农户的互动分析
为了从正规的角度透视卢卡斯评论的性质和重要性以及模型修正后可能的答案,这里借
鉴并改进了卡斯伯森和泰勒(Kuthbertson and Taylor,1987)的分析,对政府与农户之间的资金
配置选择进行说明。
假设t时刻农户的资金配置行为函数为:
Yt=axl+pE(z,+l IQ,)+77f (3—1)
公式中Y,是因变量,表示农户的资金配置行为,它是另一变量x,(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第三个变量Z(政府支农资金配置)在f+1时刻的预期(以在t时刻获得的信息集Q为条件)
以及随机干扰77的函数。义假定Zf+l的随机取值取决于z在前两个时期的取值,即它采取二
阶自同归过程:
Zf+l=仍Zf-l+皿r-2+q (3_2)
式中,s,是白噪音,(ZⅢI Q,)=0 O<i<t。于是Zf+l的理性预期为:
(z r+lI Qf)=妒lZr+妒2z卜l (3—3)
把公式(3—3)代入公式(3—1)可得经济的真实模型:
Y,=axf+Pq,lZf+妒2Z卜1+r/f (3—-4)
公式(3—4)的计量估计形式一般为:
Yf=axf+YIZf+72Z卜1+r/, (3—5)
该式与真实经济模型式等价的。由于农户对政府支持农业的经济政策的预期一般比较稳
定,所以t时刻的行为受随机游动过程的影响不大,所以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的描绘政府与
农户资金配置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政府与农户私人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策略性的相互关系。私
人主体行为的基础是对政府行为的预期。但是,一旦认识到农户私人主体的行为函数本身也
会随着财政支农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这两类主体就必须考虑其决策的相互影响。
3.1.2.政府与农户的博弈分析
农业,特别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弱质产业,它的长期私
人收益曲线和社会收益曲线相分离,并且低于社会收益曲线,政府若不对农业生产实行补贴,
会使农业生产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存在负外部性。而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又可能存
在农业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同样存在外部性问题,如何恰当的执行农业补贴政策
是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面临的难题。
这部分以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补贴形式为例建立博弈模型说明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行为。
模型的基本假设是:首先,农民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政府理性的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
政府和农民在农业上的投资是同质的,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其次,农业要素资源的存量固定,
政府通过比市场价格低的固定价格收购农民一定量的农产品,从而抽调农业剩余。农村中存
在非农产业,其投资回报率比农业高,如乡镇企业等,其为政府直接提供利税,增加农民收
入。
根据假设得到农民和政府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第3-gr两部地l×q才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机理分沂
U,=(坟,匕,只,0,,0。,0,,7') (31)
U暑=(名,巴,只,0,,0。,Or,丁) (3—7)
其中,Uj}为政府的效用,U,为农民的效用;名为农产品收购价格,已为市场价格,只
#Jtt农产品价格: q为农产品总产量,仇为非农产品产量,0,为农产品收购量;T为政
府在非农产品上抽取的利税比率。假设农民在农业的投入为K.r,政府在农业上的投入为Kg,
分分别别对对K,K,和和Kg求求导导得得各各自自的的边边际际效效用芴用毒薏和和芴筹号;5各各自自的的边边际际替替代代效效用用为为芴警毒和和
aI{÷
i≯。分析各个偏导数可知,农民和政府投入能够取得的边际收益取决于
队g
足,己,E,q,Q,D,,T的比较,由以下的博弈矩阵可知,由政府增加dKg农民增加dK.r,
那么政府的效用将增加口警+妒警他,而此时农户的效用增加为
atl? all
∥芴号+力芴毒+批,,其中a和驴为各变量比较所得系数。
农户增加投入农户不增加投入
口警OK+妒筹溉缈茁Ⅷgg ——土+矽—二謇厦K.
;l 8K。
g
6 6
p∥茁坐+“旯茁盟奉¨承K,f 名』奉,,OK f
j
口盟+承gOK 0

g
aU,
O
o号^dK‘ 。aK f
j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和农户共同持续稳定地增加农业投入时,双方获得的收益是
最大的,但是在现实的博弈过程中,双方很难走出“囚徒困境”。因为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参
与者(政府和农户)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
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
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
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来实现其利益,也可以通过增加其它产业实现其利益,且从
短期来看,增加其它产业投入所得利益明显大于增加农业所得利益,但从长期看,对农业投
入的波动或减少会影响增加其它产业所带来的利益;农户可以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来实现其利
27
政府增加投入
政府不增加投入
两南人学硕十学付论文
益,也可以通过增加非农业投入(包括资金和人力等)来实现其利益,农业投入收益在短期
并不明显,因为农户从事农业具有先天便利性(拥有土地使用权,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产量),
但农户仍然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与供求等),与政府不同,
农户做出的策略选择一般基于政府的策略选择,同时农户自身具有分散性,做出共同选择需
要付出交易成本。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不增加农
业投入,结果农业投入出现波动甚至减少,农业基础地位受到削弱,农户收入增长缓慢。这
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
两个参与者都增加农业投入,双方长期都会获得更大的利益,结果肯定比双方追求短期利益,
减少农业投入获得收益好。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
均衡状况会是双方都选择背叛,总体利益比合作低。这就是“困境”所在。这充分证明了:
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政府与农户地位的不对等,双方表现出的有限理性制约
双方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提高农户组织化,增加双方在重复博弈过程中背叛的惩
罚成本是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
3.2政府与农业企业间的动态分析
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最终依赖于现代工业的产业发展,因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现
代工业部门的吸收,同时高效农业所需的现代生产要素也需要工业部门提供,农业需要工业
部门发展的辐射效应,最终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城市工业部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因为
当前城市也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入势必会加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失
衡,因此,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更应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升级发展,注重将工业对农业的支持
与农业自身的产业发展相结合。这两点也符合西部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一方面西部地
区农业在经历了巨大牺牲支持工业发展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效应也已大大递减,
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部门的协助推进,需要现代工业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存在
的人量根植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和工业簇群(1ndustial Clusters)、正在普遍出现的大量城市资金
流向农村以及渐显的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创业潮”,带动周边劳动力转移、收入增加
(王西玉等,2003),无一例外地表明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对农业的支持需要建立在农
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空前规模的中国农村工业化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东亚国家农
村工业化的独特之处(林毅夫,2004)。
3.2.1政府与企业函数的建立①
西部地区财政支持农业战略的实施,既需要各级政府发挥应有作用,也需要西部农业企
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投资,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从而转移吸收剩余劳动力,因为微观行为主体
国本文中两部政府与企业函数借鉴r安同良、卞加振、陆国庆(2007)模型,重点分析西部政府与西部农业
企业之间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过程中的博弈过程。
28
第3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酋的机理分析
政府和丁=业企业的支农功能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1、政府目标函数的设立
(1)假没政府完全代表当地居民的利益,居民是指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农民以及转移到现
代工业部门的那一部分劳动力,政府和所有劳动力之间不存在因委托代理关系所造成的效率
损失。政府的目标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招商引资进行产业调整,鼓励企业到当地投资并且雇佣
当地剩余劳动力,从而使其在工业部门获得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资;另一方面政府
通过税率政策调节再分配,并最终将这部分税收收入补贴给当地居民。无论是用于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还是用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抑或直接的现金补贴给滞留于传统农业的农民等形
式,我们都认为政府实现了通过税收收入调节对农业的支持,同时,我们认为政府税收收入
的转移,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等功能是财政支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组成部分,因为这部分支持农业的公共产品供给,而企业存在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不足。
(2)政府最终目标是实现本地区农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农业企业的产
业投资和发展,实现农村地区自我“造血”型的产业发展结构。政府可控变量只有税率t,招
商引资的同时也获得了税收收入,也就形成了财政支农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吸引来投资的企
业雇用剩余劳动力,支付高于传统农业的工资,实现工资收入的支农,即为B=(∞-x)L*N(t),
我们将此类形成农村、农民的较高工资性收入支持称之为“市场主导型财政支农”,因为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工资收人的增加是一个基于企业与农民双重自主选择的市场机制调节的
结果;二是政府将获得的税收收入支持当地农业发展,可表达为T=t(Y~(I)L)州(t),我们将这
类借助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的“支持”定义为“政府强制型支农”,因为这一过程实现必须借
助于政府的力量。凸显“强制性”,政府主体的这种强制性支持作用首先应当被承认,不能
予以抹杀。
(3)“市场主导型支农”和“政府强制型支农”两条支农路径的功能发挥所依赖的主体
分别是企业和政府,也就是财政支持农业的微观行为主体。这种分类对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
进行了有效的精炼概括,其归结点是农村、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就是财政支持农业有效性的
最终体现,因为城乡收入差距是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事实,而平抑这种收入差距是
西部地区目前农村工作的关键所在。
因此,政府的目标函数可设定为:
G=T口B卜疗=【t(Y—wL)木Ⅳ(f)]口【(w—x)L木ⅣO)】卜p (3—8)
B和T表达式中同时出现的N(t)代表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所引致到当地投资的企业数量,该数
量是政府所设定税率t的函数,且呈反向关系,即t越高则当地所能吸引到的投资企业越少,
该假定完全依赖于现实经济中的基本特征。因为假设投资企业同质化,所以只需简单相乘。
为简化分析,我们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设定为简单的反比例关系,如下:

Ⅳ(f)=二,其中m>0 (3q)
‘。t
N(t)在政府目标的两种支农路径中出现,是政府行为有别于投资企业行为选择的重要之
处:企业最人化目标函数时,只需立足于企业自身选择L和∞,而无需考虑其他企业的行为:
2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但政腑通过改定税率t向向的是整个地区所自‘投资企业,向所有企业征税,I划时,每个企业
都从当地雇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工资收入的转移支付发生在所有企业。
maxG=[m(Y—w£)]口[竺(w—z)三]1-p(3--10)
7 f
其中O<e<1,表示政府在两种支农途径中对通过增加税收收入的“强制性支农”方法
1
的偏好程度,如果二<0<1表明政府在两种途径中更加偏好于强制性支农:同理,卜0表
2
示政府对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然支农”的偏好程度。因此,税率t作为政府的唯一工具变量,
承担着招商引资和执行强制性反哺的双重功能。将N(t)==代人(1)式重新整理得到政府的最
t
大化目标函数如下所示,政府只有税率t这一选择变量。
2、农业企业目标函数的构建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农业企业转移的过程不仅是两部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
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效率的过程。以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的农业地区的发展,依赖
于当地现代农业部门的产业投资,这些投资是落后农业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吴敬
琏(1999)指出西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二元经济特征的地区,西部地区目前正处于二元经
济结构向现代经济转变阶段的初期,其枢纽在于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
化。
(1)假设意欲投资于当地的农业企业是同质的,且只需要使用劳动力这一种生产要素以追
求利润最人化,即只使用当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企业利润公式FI*=Y一60 L,其中Y为投资企
业的产量,∞是投资企业支付给被雇佣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率,即以实物衡量;上为投资企业
所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也就是从传统农业成功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利润公式中的Y由
下列生产函数决定:Y=F(eL),其中F’(木)>0和F’7(木)<O,表明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
减;e代表作为现代工业部门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e与劳动力人数的乘积决定产量。假定生
/ 、矗
产效率e是由下式给出: e:f—w-—x 1如果(I)>x
L z /
(2)其中X=(1一bu)we因此x=(1一bu)∞。,表示对当地劳动市场条件的测度,其含义是:
如果b=l,X等于就业于传统农业所获得的工资乘以就业的概率,或者将X看成是传统农业工
资的一个折扣,原因在于传统农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而农业部门按照传统的家庭农业方
式经营,农民收入按平均产品原则进行分配(袁志刚,1997),因此对于禁锢在传统农业部门
的广大农民而言,z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工资;如果b<1,说明两部地区农民安于现状,对
长期隐性失业给自身利益造成的侵害置若罔闻,对倘若能够在工业企业部门工作而获得较高
工资这一或有收益看得比较淡;如果b>l,说明西部地区农民深深地体会到农业部门隐性失
业的危害,不愿意继续呆在农业部门,而希望转移到工资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工作,因
而会对在农业部门工作获得的名义上的工资∞。打上较人的折扣。
(3)其中0<b<1,表示工业部门生产效率对于增加工资的弹性,b表示这个地区或国家
的农民对于摆脱农业低工资状态的诉求:b越大,表示此种愿望越强烈,b也可看成当地农民
的进取心理。进~步而言,b是当地农民谋生方式的类犁测度(Frank Ellis,2006)。一般b>O,
30
第3幸两翻: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机珲分析
即我们假改/fi存在对失业有偏壶f的状念:u是当地的火业率,土要指I}q部地区传统农业部I、J中
的隐性失业率。w。为传统农业部|’J的工资,且假定(^)>∞;即工业部门的上资率在名义上高
于传统农业工资,这一点在现实中较易感知。
(4)令x=(1-bu)∞。中的u=u。+入t,其中t为政府招商引资所设定的企业所得税率,当然这
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t中可以内含种种优惠措施或限制措施,只是最终简化为税率的高低:
税率t越低,则通过常识可感知招商引资的效果越好,例如到当地投资的企业数量会增加,
甚至会改变农民对隐性失业率的预期等,这对降低农业部门的隐性失业极有帮助。因此,当
地的失业率u(主要是指农业中的隐性欠业率)与税率,成正向相关关系,我们简化地设为线性
正向相关,定义入>O。通过漫定,我们最终得至q x=(卜buo-b入t)(^)。。
为了简化模型的分析,我们将上述生产函数具体化为:
l
Y=F[e(w,t)L】_2[e(w,f)三】2 (3—11)
在综合考虑政府税率影响之后,投资企业最终的最大化目标函数就是税后利润函数,即
为以下所列示函数形式:
n!aX7r=(1一f){2【e(w,t)L】一wL} (3—12)
上.W
因为两部地区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即企业面临着劳动无限供给,当地劳动力
市场对于意欲投资的工业企业而言不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公式(2)自主
决定工资,求解(2)式的极大化问题就不存在约束条件,企业可以通过同时选择∞和实现税
后利润的最大化。
3.2.2政府与农企序贯博弈
假设意欲投资于当地的农业企业是同质的,且只需要使用劳动力这一种生产要素以追求
利润最人化,即只使用当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为了简化模型的分析,我们将上述生产函数具体化为:
I
Y=F[e(w,t)L】=2[P(Ⅵf)三]2 (3—13)
在综合考虑政府税率影响之后,投资企业最终的最大化目标函数就是税后利润函数,即
为以下所列示函数形式:
njax刀=(1一f){2[P(Ⅵf)三】一wL} (3一14)
L.W
因为西部地区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即企业面临着劳动无限供给,当地劳动力市场
对于意欲投资的工业企业而言不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公式(2)自主决定
工资,求解3—14式的极大化问题就不存在约束条件,企业可以通过同时选择Ca)和实现税后
利润的最大化。
行为主体政府与投资企业分别追求各自的目标利益最大化:政府通过税率t的选择实现,
企业通过L和∞的选择实现,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分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互动过程。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的策略互动并非同时发生,而是存在先后次序。在现实经济
活动中,绝人多数的地方政府都是先行动者,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会通过一种口碑式的流传方
3l
两南人学硕十学付论文
式为潜在投资者感知。因此决策次序为政府设定具有一定税收优惠的税率t以吸引投资;企
业观察权衡政府的税率,尔后做f【j税后利润最火化的L和cd选择。
根据两阶段序贯搏弈的基本理论,一般采用逆向求解,因为先行动者能够充分考虑后行
动者的决策行为以及后行动者对自己策略所采取的反应策略,并将这些信息全部内化于自己
最早的决策中,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具有“先发优势”。因此,在政府和投资企
业互动的两阶段互动中,首先考察求解投资企业在面l临一定税率t的最优反应。现代工业投
资企业最大化目标函数3一14式分别关于L和(-)的一阶条件:
(1一f){P(w,t)L】2 e(w,t)一叫=o (3一15)
(1一f){P(w,f)£]2 el(W,t)L一三)=0 (3—16)
综合(3—15)(3一16)两式整理可得:
竺!!!!尘:1(3--17)
畋w,f)
(3一17)式表明,当企业在最优时,生产效率程度对工资的弹性等于1。根据(3一17)式,
求出现代工业部门投资企业生产效率对企业工资D的弹性,当弹性等于1时有:
∥宰丽拓(爿肛1三=- c3邗,
进一步整理得到:
=南等铲g(3-19)w W11 =一=—————=———一一一8 —8 2
因为。<B<1,则(1)2rX万>x,表明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会得到
一个较高的工资水平,实现就业转移的农民从农村工业的产业发展中获得了“自然反哺”。
此时,企业通过选择(^)2而x 也使生产效率e达到了最优值:
口=(等)∥-(南), c3⋯
观察可知,企业选择达到最优时,生产效率最优且嘲定,只与生产效率对工资的弹性B相关。
同时,根据(3—20)式可以得到:
£:三(3—21)
将上;--t:代人企业税前利润公式FI*=Y-∞L得:
万万’=:一旦(L33—一2Z2Z))
至此,我们得到了企业选择变量的最优表达式,L和∞都是关于t的函数,或者说L和
第3章矿ti部地阿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机理分析
∞都需要对政府设定的税率,做出最优反应。当然,政府作为先行动者,完全预期剑投资企
业的这一系列反应。
西部地区政府对当地农业的支持受当地自然环境、发展规划的制约,而西部地区农业企
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变量就是政府的支持,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西
部地区农业企业只能通过扩人规模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西部地区对政府的依赖主要源于
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利润增长较慢,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农
业企业所面临不断恶化的融资环境。农业企业存在竞争性,政府农业支持供给与农业企业支
持需求之间的均衡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非均衡状态,实现均衡状态持续性需要政府
转移过多的农业劳动人口,保持对农业企业支持的稳定性,同时做好农业发展规划;农业企
业应该努力减少对政府农业支持的依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扩大融资渠道和方式。
3.3西部与中央政府支农资金配置的博弈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
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下级政府上解的收入、共享税的分
配,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补助等等。从其涉及的主体看,既包括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政
资金转移,也包括省以下的转移支付。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中央与两部省之间的农业财政转
移支付。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尽量引进一些客观冈素和定量指标,以便使模型不
受个别地方主观数据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克服西部地区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思想
以及调动地方政府增加自有收入积极眭的问题。
关于中央我们作如下假设:(1)财政收入为R;(2)中央的本级标准需求总量为A;(3)
中央的本级支出总量为X.;(4)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均衡拨款总量为x,;关于西部地区
政府我们作如下假设:(1)标准收入为r;(2)地方的标准支出为B;(3)地方的最低公共服
务支出为C。;(4)地方的实际收入Y。从而中央的决策变量X.和X,,即中央决定中央政府
的本级支出总量X.和对西部地区政府的转移支付总量x,;地方的决策变量为Y,即西部地区
政府俩决定西部地区的自有收入Y,显然可设B>C o,B>r,Co—r<B—r<Co。
3.3.1两级政府主体假设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其目标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1、中央首先应该满足中央的自
有农业支出,但还要考虑到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中央的本级支出X,,应尽量靠近
中央的本级标准需求A,即臼一彳)2应尽量小。2、中央才考虑农业财政转移支付时,应以西
部地区的标准支出和西部地区的标准收入之差作为两部地区的收入缺口。所以,中央在考虑
转移支付均衡总量X时,应尽量弥补两部地区收入缺口B-r,即【岛一(B一,.)]2应尽量小。3、
中央政府要考虑调动西部地区政府增加自有收入的积极性,同时又要避免西部地区政府乱收
费,所以希一望西部地区政府的实际收入Y与西部地区政府的标准收入接近,即(y一,.)2应尽
量小。4、中央在考虑转移支付时,至少要使西部地区政府有能力满足西部地区的最低公共
服务需求水平,即,+工,≥Co。5、考虑到中央从全局利益出发,在不同时期要实现政府特定
33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本级支出以及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应有一个权重问题,即A,表示
对本级支出考虑的权重,九表示对转移支付考虑的权重,如西部政府支农资金配置效率问题。
对于西部地区政府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1、中央的农业财政转移支付越多越好,
最好满足西部地区的支出水平,即B一石2越小越好。2、在税收成本ay2尽量小的情况下,
农业所创造的税收Y越大越好。3、西部地区政府还要考虑使西部地区的自有收入与转移支付
之和满足达到农业最低的公共服务水平的需求。4、由于分税制本身的特点,使得西部地区政
府的支出大于收入形成西部地区缺口,所以西部地区的自有收入不可能大于西部地区的支出,
即Y≤B。
3.3.2双寡头模型分析
二人主从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假设和分析,转移支付的纵向均衡问题可以描述为如下二人主从的Stackelberg
博弈:
minF(x1,x2,Y)=(x1—4)2+【x2一(曰一r)】2+(y—r)2① (3—27)
4I’42
s.t. xl-4-x2≤R,A 4-如=1 (3—28)
厂-4-x2≥Co
x2≤Co
xl≥0,工2≥0
. (3--29)
min F(xl,工2,y)=一Y-4-(b一而)+ay2

JJ. y+x2≥Co (3—30)
Y S B.Y≥0
首先求出西部地区政府的反应函数。
设中央政府选了xl和x2,西部地区政府在观测到xl和x:后,选择Y,可以通过下边式子
先求解西部地区的反应函数。
minF(xl,X2,y)=一Y+(b—x2)+ay2 (3—-31)

JJ. y+X2≥Co (3—32)
Y≤B,Y≥0
此优化问题的最优解与它的K—T(哈里斯一托罗达模型)条件有密切关系,由于西部
地区的目标函数都是严格凸函数,而它的约束条件都是线性的,故有唯一的最优解。而且此
时K—T条件是最优解的充要条件,即K—T点就是最优解。下面只要具体讨论K1条件
即可。显然,此优化问题的K_-T条件可以写成:
国奉文借签了张洪沽(2008)的模型,重点分析中央和西部政府之间的博弈,通过在二者财政支农资金配置
过程不同表现来研究影响凶素及其作用机理。
第3辛阳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首!的机理分析
l 2ay一1一“l一“2+“3=0
l“l≥0,“l(一y)=0
1“2≥o,“2(c。一y—jc2=o 。_33’
【“3≥0,“3(Y一曰)=0
1、Y=0不是最优解。
证明:在式中,如果y=0,则有:
I一1一“l一“2+“3=0
j“l>o (3—34)
l“2之o,(Co—X2=0
lU3≥o,U3(一B)=0
由于B>0,所以U 3--0,于是有:一1一U1一U2=0,即U2=-1一U
若Ul≥0,Nu2<0,反之,若“2≥0,则“l<0,所以不可能同时有“I≥O,U2≥0,
故,Y=0不是式的解。证毕。
这说明,不论中央政府如何考虑给西部地区农业财政转移支付。西部地区都要有一定量
的税收,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最落后的地方,地方税收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这些地方
税收与中央采取何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关系不大。这表明,西部政府依据其职能,即事权与
则权的划分,具有逐步扩大自有收入的欲望。现实的问题是,在中央以西部农业财政转移支
付不断增加,西部税收稳定的情况下,如何农业财政资金投入增加转化为支农能力的提高,
即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
1 2、当a≤二时,Y=B是解。
2B
证明:当Y>o,则有扰.=O时,式转化为
12ay一1一U2+U3=0
{“2≥o,“2(Co—Y—X2=0 (3—35)
IU3≥o,U3(y~B)=0
旺是解(3—36)
■3=1—2aB
这表明,当税收成本非常低时,西部地区政府会尽最大可能收税,这时,收税的积极性
并不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的多少。这说明,在税收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中央对两部地农业
区转移支付的多寡不影响西部地区政府增加税收的努力。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各种税收法律制度的完善,西部地区农业税收成本在不断提高,当中央对两部地区农业财政
转移支付既定时,西部政府依然有增加农业相关税收的冲动,现实的问题是,当西部农业相
35
确南大学硕十号:何论文
关税收增长稳定时,在配置效率稳定的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发展能力,即技术
效率的改善。
3、当去锄<乖b时,y 2五1是解a
容易验证,此时Co—X2一y<0,Y—B<0,I--X:l此
1
V=一。
2a
Ul=0是解(3—37)
U2
2 0
U3=0
这说明,当税收成本在一定的区间内时,此区间的上限随着中央对西部地区农业财政转
移支付的增多而增大,西部地区政府农业相关税收的积极性与税收成本有关,在此限度内,
农业财政转移支付的多少不影响西部地区政府对基本税收的积极性。由此看来,直接影响税
收状况的是税收成本。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确定这样一个区间,这关系到中央对两部
农业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在这个区间内,如何提高西部政府的农业税
收成本来保护农业利润停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4、凯≥南时1 ’垆Co_%是解。
容易验证:
I Y=Co—X2
I U1=” (3—38)
l“2=2a(Co一1)
I U3=0
1
1,=——
。2a
Ul=0是解。(3—39)
U2
2 0
U3=0
这说明,当税收成本相对于一定转移支付数额过高时,西部地区的税收积极性依赖于中
央的转移支付,并且西部地区政府将尽可能少收:当西部地区政府税收与中央的转移支付之
和能够满足最低的公共服务水平时,即达到均衡。未来一段时间,西部农业财政支农将会处
于这样一种状况:农业相关税收成本过高,西部自身财政有限,支农高度依赖中央,由于资
金配置效率低下,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无法满足西部农业最低公共服务水平。而这种困境的突
破口只能是提高两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
综上所述:得到的西部地区反应函数为:
36
第3市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机珲分析
B,当a≤二
2B
一一1,,当壹上—<口—<<—口—<』———一((3叫叫0))
口。2B 2(Co—x2) Co-x2,当a>志
从中可以看出,中央在考虑转移支付时,采用了客观冈索,即标准收入与标准支出,这
不仅使中央对转移支付的总量控制更具客观性,避免了西部地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还使农
业财政转移支付更具公平性。只有当西部地区的税收成本过高时,西部地区政府才会依赖于
中央的农业财政转移支付,这时需要解决的是两部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转化能力,即将
中央的农业财政转移支付转化为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当两部地区的税收成本较低
时,两部地区政府的税收积极性不依赖于中央的转移支付,而是综合考虑中央农业财政转移
支付和自身农业相关税收,这时需要解决的是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杠杆作用的发挥,中央农业
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西部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结构优化,在短期内,这些依然无法满足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资金的需要,因此就要考虑以财政支农资金来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
多元化资本介入一方面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人量资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竞争来提高资金配
置绩效,这才是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实现长期优化的根本途径。
37
第/{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状测评
II I|
第4章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状测评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除了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财
政支农支出至关重要,特别是西部地区其它资金投入渠道不多且份额占比较少,它不仅影响
农业资本的形成,也会影响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本的形成①。考虑剑建国至改
革开放前,西部地区的主要政策是通过汲取农业剩余来实现工业化,对农业的支持很弱: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农业的支持逐渐增强,因此本部分将对改
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分析,以便为下文揭示其存在
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4.1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规模分析
从微观上说,规模分析是研究一个企业在单位时间内投入与产出的最优比例关系,并根
据这种关系确定企业的规模。从宏观上说,规模分析是研究生产力诸要素在一定领域内充分
发挥作用取得最佳效益的合理规模及制约因素;各种不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
系;经济结构规模的发展趋势;建立最佳经济规模的主要原则和政策等。规模分析不仅需要
通过统计分析准确地描述经济实体的现状,还应该通过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总结其间的
一般性经济规律。财政支农规模反映了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大小,可通过绝对规模和相对
规模来度量,绝对规模随着经济发展一般都会不断增长,但受到财政收入、经济周期、国家
发展战略等因素制约;相对规模是与相关经济变量的比值,反映某一阶段财政支农资金在经
济系统中所处的状态,不论是财政支农资金的绝对规模还是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对规模都将对
西部地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1.1规模统计分析
l、财政支农资金资金来源比例分析
目前我国财政支农体系分为中央支农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分析二者在财政支农体
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了解财政支农的运行机制,从下表可以看出,自90年代以来,我国财
政支农资金投入规模增长迅速,中央和地方支出比例保持稳定。
在支出总额上,从1990年的221.7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61.35亿元,我国财政支农
支出总额增长了9.74倍,平均年增长61%,2000年以前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速度,2000年以
后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19.70%;在支出构成上,中央和地方财
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论是在绝对值增长还是在相对比例上,一直比较稳定,中央财政支农资金
投入从1990年的21.7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94.39亿元,增长了8.92倍,年均增长55.76%,
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从1990年的199.9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966.96亿元,增长了9.84倍,
年均增长61.48%;在支出比例上,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保持在10%左右,地方财政支农资
金投入在90%左右。
①朱钢,《我国财政支农规模问题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8(10),第15页。
39
两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表4.1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比较(单位:亿元,%)
年份中央财政史地力财政财政支农中央财政支农地方财政史农
农支出支农支fI; 支出合计支出占比支}lj占比
1990 21.79 199.97 221.76 9.83 90.17
1991 22.8l 220.74 243.55 9.37 90.63
1992 27.52 241.42 268.94 10.23 89.77
1993 32.32 291.10 323.42 9.99 90.01
1994 44.95 354.74 399.69 11.25 88.75
1995 46.40 383.82 430.22 10.79 89.2l
1996 54.95 455.12 510.07 10.77 89.23
1997 56.12 504.65 560.77 10.01 89.99
1998 68.79 557.23 626.02 10.99 89.Ol
1999 68.64 608.82 677.46 10.13 89.87
2000 77.42 689.47 766.89 lO.1 O 89.9
2001 99.09 818.87 917.96 10.79 89.21
2002 119.74 982.96 l102.70 lO.86 89.14
2003 135.59 999.27 1134.86 11.95 88.05
2004 141.80 1551.99 1693.79 8.37 91.63
2005 147.53 I 644.87 l792.40 8.23 91.77
2006 194.39 1966.96 2161.35 8.99 91.0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财政年鉴(1995.2007)))计算整理所得.注:史农支出这里仅指支援农村生产支iI:和各项
农业事业费。
图4-1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比较
从表4—1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财政支农仍然是财政支农资金的主要米源,而中央财政
支农资金尽管在绝对数量上增长较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
入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并且在1997年以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在
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有能力不断加大支农支出,但主要起到的还是引导和调节地区差异
的作用。地方财政支农在2004年以来出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55.31%。
因此,西部地区从中央财政支农的政策倾斜上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但目前一段时期内,仍
然应该以改善地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为主。
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绝对规模分析
第1幸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会配置的现状测评
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级财政部门对农业支出的总额及其增
长速度。从表4—2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85年以来,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变化经历
了三个阶段,1985年的117.25亿元增长至1989年190.50亿元;1990年骤降到54.49亿元后
逐步稳定上升到2003年的295.20亿元;从2004年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规模开始加大,2004年
增加到468.51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58.71%,之后基本上以20%的环比增长速度增加。
表4.2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资金投入(单位:亿元,%)
年份西部12省叫、比增k速度年份两部12省环u二增K速度
1985 117.25 1996 133.13 31.94
1986 139.40 18.89 1997 142.13 6.76
1987 153.57 10.16 1998 145.66 2.48
1988 190.50 24.05 1999 157.47 8.1 l
1989 224.39 17.79 2000 191.36 21.53
1990 54.49 .75.72 2001 241.99 26.46
199l 59.77 9.69 2002 279.08 15.33
1992 67.84 13.50 2003 295.20 5.77
1 993 87.65 29.20 2004 468.5 l 58.7l
1994 92.82 5.90 2005 553.17 18.07
1995 100.90 8.71 2006 670.46 21.20
资料米源: 《中国统计年鉴》、备省统计年鉴、《新中国』£f‘年统计资料iL编》并经过计算所得。
图4-2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单位:亿元,%)
从表4.2我们可以看出,在环比增长速度上,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缺乏稳定性,最
低为1990年的.75.72%,最为高2004年的58.71%。西部地区这种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剧烈波
动不仅违背了《农业法》(1993)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
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而且严重制
约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持续性。
3、资金配置的相对规模比较
(1)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净额
财政支农支出净额是指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总额与财政从农业得到的收入(主要指农牧业
4l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税、农业特产税、耕地-与用税和契税)之间的差额。之所以考察这个指标,是因为该指标同时
考虑了收入与支出两个方面,因而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西部地区对农业的实际支持程度。
表4—3西部地区支农支出净额(单位:亿元)
项IA 1995 2000 2002 2003 2004
支农支出126.5 222.9 329.9 300.0 194.8
农业各项税收91.5 102.9 118.6 129.1 97.7
支农净支出35.0 120.0 211.3 170.9 97.1
资料)k源:《中国西部农业资料统汁资料2005)),国家统计局农丰’j社会经济测△·tJ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4-3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329.90亿元,
之后开始下降,而农业各项税收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129.1亿元后逐渐减少,支农净支出受
到两个变量的影响后,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211.30亿元后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
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同时也减少了两部地区财政收入,进而影响到西部地区的财
政支农支出。
表4-4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状况
年份两部地区财西部地区财两部地区年份I!l『部地区财西部地区财西部地区
政支农政支出财政支农政支农政支出财政支农
占比占比
1985 117.25 285.23 41.11 1996 133.13 1406.80 9.46
1 986 1 39.40 367.2l 37.96 1997 142.13 1588.55 8.95
1987 153.57 384.06 39.99 1998 145.66 1848.5l 7.88
1988 190.50 441.70 43.13 1999 157.47 2166.38 7.27
1989 224.39 512.98 43.74 2000 191.36 2601.09 7.36
1 990 54.49 563.93 9.66 2001 241.99 3422.47 7.07
1 991 59.77 622.65 9.60 2002 279.08 4075.70 6.85
1992 67.84 681.58 9.95 2003 295.20 4345.00 6.79
1993 87.65 891.85 9.83 2004 468.5l 5133.09 9.13
1994 92.82 981.06 9.46 2005 553.17 6252.71 8.85
1995 100.90 1208.07 8.35 2006 670.46 7626.84 8.79
资料味源: 《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新中国』£‘I‘年统计资料iL编》并经过汁算所得。
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对规模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占同期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反映出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地位,即政府对支农支出的重视程度。
从图4—3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部财政支农支出自1985年以来以极不稳定的增长速度保持
增长势头,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自1989年的41.11%骤然下降后基本上保持稳定下降,从1996
年的9.66%下降到2006年的8.79%。这说明国家重视“三农”的政策对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
金投入规模的影响并不明显。
42
第4市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状测评
图4-3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状况
4.1.2规模弹性分析
下面本文再利用生产函数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的平均生产弹性进行测算,考虑数据
的可获得性和模型估计的真实性,本文用农业GDP来代表西部地区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用labor
来代表西部地区乡村农业从业人数,用finance来代表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时间选取从
1985年至2006年。考虑到该模型主要是描述各变量弹性间的贡献关系,我们在实际回归分析
时采用非线性模型中的双对数函数模型。另外,在估计生产函数时,一般还要考虑技术进步
的作用,其中一般是用常数和时间t的线性函数来表示技术因素;技术也可能不是线性的,
我们这里采用非线性的技术,即在方程的右端加上常数和t项。但技术变量没有通过方程的
检验,说明技术变化对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并不显著,故将其剔除,利用相关数据,经
过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后,
LNGDP=.26.960 4-1.8 l 9*LNLABOR+1.460*LNLAND+0.548*LNFINANCE
t: (5.028) (8.744) (2.380) (8.1 90)
尺2=O.989 R2(A):O.986 D.W=1.868 F=35 1.733
分析上述同归方程我们可以发现,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的似合系数达到0.986,表
明该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财政支农资金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相当显著,解释变量整体显著水平也较好。
在估计方程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的产出弹性为1.819;农作物的耕地面积的产出弹性
为1.460;而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为0.548该方程较好的反映了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状况,
从系数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业还处于依靠人力和土地米增加产量的传统农业阶段,因
此,才出现劳动力和土地产出弹性比较高,分别为1.819和1.460,劳动力的产出弹性要高于
土地的产出弹性,但两者差距不是很大,财政支农产出弹性约为0.548, 表明财政支农支出
对农业产出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GDP平均增加0.548,
高于全国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O.471%(何振国,2005)。这一方面说明增加西部地区财政支
农资金更能够促进农业增加值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真正发挥作用的财政支农资
金的匮乏。
43
pti南大学硕十学佗论文
4.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过程是财政资源配置的过程,财政资源配置到那里,配置多少,归根结底受财
政支出结构的制约。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支出项目间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状态以及支出项目
间数量分配的总称,它表现为各类支出的集合和各类支出的数量关系。由于财政支出过程直
接受到财政支出结构的制约,因此,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既要全面考虑所有的财政支持项目,
又要考虑各财政支持项目间分配的资金数量的合理性和协调性,实现财政支出结构在质与量
上的统一。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与其自身性质密切相关。表现在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
又具有变动性的一面。由于一定的支出结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在一定的
时间范同内,支出结构是既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支出结构会随财政职能的变化而
有所变化。因此,财政支出结构与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直接相关。
4.2.1结构统计分析
1、西部地区支农资金结构分析
财政支农支出的项目结构直接决定了支农资金对农业领域中不同公共需求的满足程度。
按照中口径,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及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
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由于两部地区各个省份统计口
径不同,再加上资料难以收集,本文以四川、青海和广西为例,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
置结构进行分析。
表4.5四川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
指标四川(单位:%)
l 995 2000 2004 2005 2006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水气部门26.27 11.14 24.19 23.73 45.42
事业费
基本建设支出57.35 69.26 62.54 65.12 46.17
科技三项费用6.30 5.17 4.83 4.09 3.35
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中用于农业支l 0.08 14.43 8.44 7.06 5.06

资料来源: 《四川统计年鉴2007》井经过计算所得。
从表4—5可以看出,四川省财政支农资金重点表现在基本建设支出项目上,2000年达到
最高,占支农支出的69.26%,自2000年以后,在基本建设支出的比例开始下降,到2006年
仅点支出的46.17%,虽然基本建设支出项目的比例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所有支农支
出比例最人的一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项目在2005年以前表现比较平
稳(除2000年外)基本保持在25%左右,2006年几乎是平常年份的两倍,达到45.42%;科
技三项费用和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中用于农业支出硒项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都表现出稳定
的下降趋势,两项2006年所占的份额已经只有1995年的一半左右。
从表4—6可以看出,青海省支农支出资金重点表现在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项目上,
1995年占最高,为支农支出的89.89%,此项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在2006年占70.11%。基本建设支出波动较
44
第4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胃的现状测评
大,2000年最高,有40.01%,变化趋势并不明显,青海省支农支出结构最人的特点是科技三项费用比例极低,
且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仅为支农支出的0.22%。
表4石青海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
指标青海(单位:%)
1995 2000 2004 2005 2006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89.89 57.97 78.69 66.15 70.1l
基本建设支出7.13 40.Ol 21.13 33.59 29.66
科技三项费用1.89 1.82 0.17 0.23 O.22
资料永源: 《青海统汁年鉴2007》并经过计算所得。
表4.7广西壮族自治区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
指标』“西(单位:%)
1995 2000 2004 2005 2006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81.53 61.08 81.98 81.37 82.64
基本建设支fB 5.6l 20.93 13.52 13.19 12.85
科技三项费用0.70 1.30 0.69 1.6l O.6l
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中用于农业支出4.30 6.18 3.72 3.83 3.78
资料米源: 《广西统计年鉴2007》并经过计算所得。
从表4.7可以看出,广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是支农支出的重点,且
比例相对稳定,一起保持在80%左右(除2000年外),基本建设支出和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
中用于农业支出项自200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占12.85%。广西科技三项费用所占比
例也比较低,且不断波动。
综合以上各表,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在不同省份间
差距较大,在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及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项目上,广西一直保持在81%左右(2000
年除外),而青海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89.89%,下降到2006年的82.64%;而四川是表
现为一种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26.27%上升到2006年的70.1 1%。
在基本建设支出项上,广西和青海都表现为上升的态势,分别从1995年的5.61%和7.13%
上升到2006年的12.85%和29.66%。而四川却是一种下降的态势,从1995年的57.35%,下
降到2006年的46.17%,虽然两项在不同省份呈现出的态势不同,但这两项之和占了代表省份
财政支农的人部分。
科技三项支出在西部地区三个代表省份都表现为下降趋势,广西从1995年的0.7%上升到
2000年的1.3%后下降到2006年的3.78%,而青海和四川一直从1995年的1.89%丰n 6.30%下
降到的2006年的0.22%和3.35%。科技三项费用在西部地区比重普遍较低而且呈现大幅下降
趋势。
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在西部地区差异也比较大,青海在统计资料中没有设立这一项,而
四川和广西比例表现为下降态势,四川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中用于农业支出比例较大,从1995
年10.08%下降到2006年5.06%,广西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中用于农业支出比例较少,从1995
45
l州南人学颇}学似论文
年的4 30%h阶刘2006年3 78%,
2、两部地区财政史农盗金配置与中来部结构比垃
曲部地k财政支农资金与中自、部地区比较反映二人地卜扯财蚁支农资金投入方面的娈化
情况,通过这种比较j互映三犬地区在财政支农方面的筹片,了人地区虽然在口然地理,农业
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不具有可比性,但我们可以通过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历年变化米比
较财政业收资金性入与农业拉展之间的肃i关关系,升考察其变带之间的规律
4份东部II肯中日8竹nmI 2* 年∞ gⅫlI目十”8∞ WⅫ1 2*
瓷料米源: 《中旧统"年牿9 打肯统计年#、《新中目i H}:统计资料汇编》』经过"芹所得
图44地方财政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资金比较(单位:亿元)
从目44我们可以看出两部地区财』瞍支收资金的绝对金额f~变化,1985,is 1998年州部地
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八从11 7 25亿,己增加圭u 224 39亿元,远远高丁中东部地区,1990年剑1995
年从5449亿,L增加到lOO 90亿兀,三人地K的差异很少,1995年以肝,尔部地区一直以较
高的速度增加.两部地区在1995年至2004年的2j中部地区同步增妊,自2004年以来,幽郝
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开始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基本上与尔部地区增速持平。
!,中自、部相比,曲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下降幅度最为显著,从1985年的411I%
F降到2006年的8 79%,下降幅度达32 32%.其中1985至1989年三地区财政支农的相对规
模相对比较稳定.1990年二大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都出现大幅度下降,从横向比较采
尘:耋望些竺垦坠些三釜耋耋竺堡呈垩圣型垩
看,西部J$1x的财政支收相对规模仍然是最大的,住2006年一oi 8 79%.近比东中部地K的5 09%
日l 6 83%高的多
年份东“11省中#8☆ W部L2省年份m#11* 十#8省n*12省
《¨m≮ 《tp日统”‘F镕0 器省统}f午#蚰*+目i 1年‰H嚣¨;[编Ⅺ井*过计算M柑
图4-5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比较
4 2 2结构比较分析
1、模型的介绍
目前,国外比较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效率的方法主要有前沿面分析法(SFA)。Battese(1992)、
Bravo-Ureta,Pinheiro(1993)币1 Coelli(1995)分拧J综述r该方法农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领域
的应用,常见的前沿面分忻方法有两类5种,其中比较成熟的一种是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Es r简称DEA)方法。DEA可以根据一组相同类型部f J或单位的输^输
⋯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咖,并判断被计价单兀(样本点/是否值r有效生产前沿面上。
这里的生产前;}}面.指经由观察剑的被评价单元(样本点)的扯产活动信息所得到的鲣验性
申产前沿面,足蚀评价单元(样本点)埘察值包络面的一部分,DEA的本质是利用统计数据
确定相列订敛的生产前H’面,利川生产前*}面的理论和方法,建立非参数晟优化模型,研究
相同娄’“部『】间的效率差异。Banker and Maindimtta(1986)已经证明了DEA方法不像要求参数
办法那样.对投^产小的任何埔数形式做{}}假设。这一特悱n:关系理|^删~仑上求知或不规定
两南大学硕十学付论文
的情形下是有用的。DEA度量的结构效率是着眼于Pareto有效前沿面的,它度量的最好效率
是实际可以达到的,而参数方法(例如基于回归的方法)估计的效率是相对于平均的效率来
说的。
假设将对N个地区进行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效率的评价,财政支农资金投入量为M维向鼍
X爿v1,v 2⋯⋯,V。】,农村资金产出微量为S维向量,Y=【u1,U2⋯⋯u。】,J其中每个地
区(决策单元DMU)J对应一个输入向量X,=【xl,x 2⋯⋯x。,r和输出变量Y=【yI,Y 2⋯⋯
y点,】1。X 6;(i=1,2,⋯⋯m)为第j个地区(决策单位DMU)第i种投入的总量,x扩>O;Y巧(F1,
2, ⋯⋯s)为第J个地区(决策单位DMU)对第r种产出的总量,Y一>0,根据Charnews,
Cooper&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CCR模型,对于第J o个地区(决策单元)财政支农资金结
构配置效率有效的决策模型是:
Minimize 乡
ΣXj九j s8Xjo
Subject to』。1
Σ‘乃≥巧。
i=1
Σ乃=1
j=l
乃>o,j=1'2,⋯。,n,曰自由。
其中Xjo表示第j o个地区(DMU)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输入量,Yjo表示第J o个地区
(DMU)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产出量,秒表示投入缩小比率,允表示决策单元线性组合的系
数。而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相加(线性组合)表示:假设生产前沿面是连续的,投入指标和
产出指标都具有可分性,则利用观测到的一组各决策单元的实际投入、产出数据,通过纯属
调整每个决策单元的权重,能够构造出一个产出水平至少等于目标决策单元,投入水平不高
于目标决策单元的“虚拟决策单元”。如果复制出的虚拟决策单元与目标决策单元本身完全相
同,说明根据当前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可能有比目标决策单元更加有效的方式生产,反
之,若复制出与目标决策单元相同的产出的同时还缩减了投入,则说明目标决策单元的生产
技术不是有效的,某些投入存在浪费。
2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本文是基于宏观功能的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效率分析。从宏观意义上看,西部地
区财政支农资金结构配置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满足两部农业发展的正常资金需求,促进西
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全面发展。因此本文选取以下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
文以四川,青海和甘肃为例进行研究,数据米源于三省的统计年鉴(2007)。并采用EMS软
件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如下:从表4.1l我们可以看出,三个省份的结构配置效率白1995年以
第4章舟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状测评
来在扩大,甘肃省财政支农资金结构配置效率下降幅度最大,到2006年仅为14.8%,四川为
34.28%,青海比较稳定,保持在78.13%。
表4.1 O结构分析模型的指标选取
类别指标
投入变量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
科技三项费用
产出指标农业增加值
农村人均年收入
表4.11结构分析模型结果
项f:t |l肃青海叫川
1996 100.00% 93.37% 97.340
l 997 98.68% l 00.00% 88.09%
1998 71.64% 75.07% 71.43%
l 999 79.55% 67.55% 99.29%
2000 58.32% 53.20%89.29%
2001 79.14% 67.43% 97.49%
2002 43.15% 60.51% 100.00%
2003 66.44%47.65% 98.85%
2004 66.85% 100.00% 38.21%
2005 42.69% 72.70% 37.87%
2006 l 4.80% 78.1 3% 34.28%
II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推测,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结构效率之间的差异应该相当
明显,特别是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和地方加人了对农业财政投入以后,西部各省份之间支
农资金配置能力之间的差别开始突显出来,这种差别受到各省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环境多方
因素影响,将会长期存在。我们提高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结构配置效率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因地制宜地发展西部地区各省的特色农业,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条件
差异显著,发展规模农业并不现实,只有通过特色农业才能发挥西部农业现有优势;二是实
现西部大地区省际之间农业互补,这种农业互补不仅包括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补,而
且应该注重农产品与农业加工之间的联合。
4.3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分析
财政支农资金能够提供农业公共品和服务,矫治农业领域的市场失灵。高效率的财政投
入可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此处的“效率”是指一
定时期内,财政支农支出与其所获得的经济成果之比,分别通过产出效率和产出弹性对其进
行描述和分析。
49
两南人学硕十学付论文
4.3.1效率统计分析
1、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贡献度分析
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是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对促进农业发展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标,财
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需要通过多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同时也需要选取一定的衡量标准,比如
是以投入角度还是以产出角度来衡量,是否考虑技术效率改善问题。本文用每单位财政支农
支出所对应的农业增加值来衡量,从投入角度来分析,即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既定情况F,农
业增加值的变化,或者可以说成每单位财政支农资金所带来的农业增加值的多少,本文不考
虑农业生产技术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改善。如表所示。
表4.12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与财政支农支出总额的比较
年份农业增加值财政支财政支农负献度年份农业增加值财政支财政支农爽献度
农农
1 990 1 286.96 54.49 23.62 l 999 3623.48 1 57.47 23.01
1991 1 393.86 59.77 23.32 2000 3685.99 191.36 19.26
1992 1514.31 67.84 22.32 2001 3808.48 241.99 15.74
1993 1735.31 87.65 19.8 2002 4023.46 279.08 14.42
1994 2331.71 92.82 25.12 2003 4431.61 295.2 15.01
1 995 2934.55 1 00.9 29.08 2004 5405.06 468.5 1 1 1.54
1996 3315.83 133.13 24.91 2005 5924.63 553.17 10.71
1997 3589.39 142.13 25.26 2006 6396.07 670.46 9.54
1998 3681.26 145.66 25.27
资料水源: 《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新中困五f‘年统计资料jL编》并经过计算所得。
从图4.6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贡献度大体上呈倒“U”,从1990
年的23.62(臣P每单位的财政支农资金能够带来23.62单位的农业增加值)到1995年的29.08,之
后逐渐下降,到2006年下降到9.54,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原因,1995年以前,
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较快。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基本稳定,因此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贡献度增
长较快。1995年以后农业增加值变化比较乎稳,但财政支农资金增长较快,特别是2004年以
后以更高的速度增长,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贡献度迅速下降。
图4-6财政支农资金贡献度历年变化情况
财政支农资金产出弹性是指农业增加值变动对财政支农支出变动的反应程度,即支农支
出总额每增长1%所引起的农业增加值增长的百分比,可以用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财政支农
支出总额增长速度之比来衡量,其比值为产出弹性系数。弹性系数越大,表明财政支农支出
第4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状测评
增长带来的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越快,支出效益越好;反之支出效益越羞。
尽管财政支农资金只是农业发展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即农业增加值增长并不完全是由财
政投入增长所引起,但我们可以通过财政支农产出弹性来分析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生产的作
用,弹性就是一个变量对另一变量的敏感程度,即两个相关变量变化率的比较。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农业增加值+财政支农
800
600
400
200
O
图4-7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与财政支农比较情况
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产出弹性的变化
以上算出的财政支农资金产出弹性是一个平均值,农业生产与其它生产有所不同,它生
产周期长,受到的影响因素多。
表4.13财政支农资金产出弹性
年份农业增『Jll值财政支农资金财政支农资年份农业增加值财政支农资金财政支农资
环比增长速环比增长速度金产出弹性环比增长速环比增长速度金产出弹性
度度
199l 8.31 9.69 0.86 】999 -I,57 8.11 -O.19
1992 8.64 13.5 0.64 2000 1.73 21.53 0.08
1993 14.59 29.2 O.5 2001 3.32 26.46 0.13
1994 34.37 5.9 5.83 2002 5.64 15.33 0.37
l 995 25.85 8.7l 2.97 2003 lO.14 5.77 1.76
1996 12.99 31.94 0.4l 2004 21.97 58.7l 0.37
1997 8.25 6.76 I.22 2005 9.6l 18.07 0.53
1998 2.56 2.48 1.03 2006 7.96 21.2 0.38
资料水源: 《中国统汁年鉴》、各省统H+年揸、《新中幽五I‘年统计资料iL编》并经过计算所得。
图4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产出弹性变化
因此,财政支农资金的弹性一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所以通过观察产出弹性系数连续多
Sl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年的变化,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干扰,较为客观地反映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效率。
图4-9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与财政支农资金环比增长情况比较
从图4·8中我们可以看出,1994年(5.83),1995年(2.97),2003年(1.76)j西部地区财政支农
资金产出弹性比较大,1999年(一0.19),2000年(0.08)弹性系数比较小,尤其是1999年出现了
负值,这主要是农业增加值为负,这说明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产出弹性极不稳定,这一方
面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有关。从以
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受到农业增加值的影响,实际上,财政支农资
金配置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诸
如天气、气候、降雨等自然因素严重影响农业增加值的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某些投入有一
定的滞后性,比如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前期投入资金量非常大,而其所产生的效益会在以
后的农业生产中逐步显现。冈此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评价需要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简单的统计结论只能片面反映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
4.3.2效率贡献分析
1、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1980年,希姆斯(Sims)提出和向量自同归模型,这是在对原来的联立方程组模型缺陷
进行改进的基础进行的,在很多方面改善了联立方程组模型所面临的问题。首先VAR模型中
所有的变量都不再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可以全部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减少了由于主
观判断有误而增加的不确定性。初始对模型不施加任何约束,即每个方程都有相同的解释变
量——所有被解释变量若干期的滞后值。其次,由于在VAR模型的方程中,方程式右边的所
有元素都是历史数据,而不需要像联立方程组模型那样,对一些变量进行事先预测,所以,
VAR模型在预测方面要比联立方程组模型更加准确。
2、数据的来源及模型的设定
考虑到时间序列分析对时间的最低要求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研究的样本为1985年到
2006年的年度数据,本文所用的年度西部农业增加值、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国家财政支
农资金等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宏数据库,或根据其数据计
算得到。本文在这一部分主要考察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对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
52
第4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酉[!霄的现状测评
贡献的相互关系,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又分为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资金和国家财政支农资金,
由于无法区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划分情况,因此,把国家财政支农作为一个单独变量来加
以考察。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首先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
性,对菲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变量是单整的,那么我们将
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确定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与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之间的长期
关系。Engle和G-ranger(1987)指出,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
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能够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则称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并得到
协整方程,协整检验主要是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分析得出的经验方程只是表
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或至少一个方向的因果关系(Granger,1988),它是建立VAR模型
的基础,VAR模型结果需要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进行分析,最后通过Granger检
验对VAR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本文使用的软件是Eviews5.0。
3、变量的相关性及平稳性检验
表4.14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项目国家财政支农西部财政支农西部农业增加值
国家财政支农1 0.98189 0.953917
西部财政支农O.981 89 1 0.926094
西部农业增加值0.953917 0.926094 1
从国家财政支农、西部财政支农、蹬部农业增加值三项数据的相关系数进行统计,我们
可以发现三者数据的相关性相当高,其中国家财政支农数据与西部财政支农数据相关度最高,
达到0.98,而西部财政支农与两部农业增加值的相关度相对较低,只有0.92,从中我们可以
推断,西部农业增加值受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影响更大。
平稳性是时间序列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数据是否平稳是我们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处
理时要进行的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对其平稳性进行检验,以确定它们的平稳性特征。
常用的平稳性检验主要有ADF检验,PP检验。本文所用的检验方法为ADF检验。
表4.15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检验类型滞后期数显著水平(临界值)
ZJZ(西部农业增加值) 一O.191436 有截距无趋势自动选取lO%(·2.681330)
△ZJZ -1.890102 有截距无趋势自动选取5%(一3.0810021
A 2
ZJZ“ .3.504465 有截距无趋势自动选取5%(·3.081002)
XZN(西部财政支农) 3.63 1 16 有截距无趋势自动选取10%(-2.690439
A.XZN 2.495945 有截距无趋势自动选取5%(.3.144920)
53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A 2
XZN“ -4.193071 有截距无趋势自动选取5%(-3.144920)
GZN(中央财政支农)4.893377 有截距无趋势自动选取lO%(一2.681330)
AGZN 0.632826 有截距无趋势自动选取5%(-3.081002)
△2 GZN” ·5.422089 有截距无趋势自动选取5%(一3.081002)
注: 衣/J÷++表/J:4.1%水’r上扯绝囱‘单位要的零似、垃。
从表4.16的单位根检验结构可以发现,所有变量的水平值都是不平稳的,而二阶差分值
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平稳的,因为变量都是二阶单整的,这就表明变量之间有可能存在协
整关系。
4、Johansen协整检验
如果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趋势,那么这
组序列就是协积的,这个线性组合被称为协积(协整)方程,表示一种长期均衡关系。我们
可以在S.Johansen建立的分析框架内做有关协积的假设检验④。如果有N个内生变量,每一个
都是一阶单积(单整)的(每个变量有一单位根或有一随机趋势或有一个随机游走项),则可
能有肚N—1个纯属独立的协积向量,若没有协积向量,典型的时间序列分析就可以应用在这
些数据的一阶养分序列,建立VAR模型。因为原数列都是一阶单积的,所以一阶养分后的变
量都是平稳变量。用平衡变量建立VAR模型是稳定的系统。
表4.16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丛埋旦!皇!!i至!堕!!璺璺璺塑:堕i
No.of CE(s) Eigenvalue Statistic Critical Value Prob.++
None+ 0.804368 42.08034 29.79707 0.0012
At most l+0.676191 20.87057 15.49471 0.0070
At most 2 4 0.379870 6.211736 3.841466 0.01 27
注:+表/J:征5%的!ul磐水、r上扪i绝岑假i殳。
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中央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之间有无长期均衡关系,通过以上变研究量平稳性检验已经确定所有的变
量都是二阶单整的,变量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ADF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以及方程的形
式为Johansen协整检验提供了必要的依据,由于ADF检验中选择了有截距项无趋势项,所以
Johansen协整检验对应的检验形式也应该选择有截距项无趋势项。从表4.16我们可以发现,
三个变量在5%水平下具有协整关系,可以建立VAR模型。
5、VAR模型结果分析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模型,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的约束,因
此对VAR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是困难的。想对一个VAR模型做出结论,可以观察系统的脉
①Johansen S.(1 99 1),Estimation and testing ofcointegratino Vectors in Gaussian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s
Econometrica 59:151 l——1580。
菊1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状测评
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在分析VAR模型时,更多的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时或者说模
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
Respond ofZJZ to XZN
\一/\~
一\/V~
Respond ofZJZ to XZN
;/、∥——
V
V V \
图4.10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zJz)对财政支农资金(xZN,GZN)一个标准新息的响应
"v'ari3noe I:koornposition of砭N Ⅶ一簟nct盹∞唧Os靠lon ot'OZN
图4.11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XZN和GZN)的方差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考察VAR(2)模型的相关
特征。图4_11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
相关单一冲击的标准差(+SD)的动态反应。从中我们可以发现:(1)财政支农资金的正向
冲击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增加,但是冲击的力度有明显的差别,西部地区财政支农
资金的冲击力量明显大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2)财政支农资金对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的冲
击在各期表现各异域,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的正向冲击相对稳定,而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所
造成的正向冲击相对较大。同样根据,财政支农资金(XZN和GzN)的VAR模型方差分解
的结果(图4—1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变量的预测误差(85%左右)明显人于国家财政支
农资金的预测误差(60%左右)。
55




a












第5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苜的问题诊断
第5章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诊断
两部地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在促进西部农业发展和支持东部优先发展方面做出了巨人的
贡献,但同时也产生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发挥。
而且由于财政支农是一种政府行为,许多问题正在制约当地政府正常运转和职能的发挥。两
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现状的分析,我们主要是从定量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对这此感性的
认识,我们需要通过定性的分析,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理性思考,同时现实存在问题的恶化
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制约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优化,本章即将对这些问题及其
影响进行归纳总结。
5.1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提出两部大开发以后,西部地区政府农业支持保护不断得到
加强。但与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农业自身现实需要相比,西部政府农业支持保护水平还很低,
支持保护机制还很不完善。即使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比,也是不相称的。这些
问题的存在只是话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不当的表层现象,而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并长期存在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因此,廓清现阶段西部地区财政支
农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尽快建立符合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资金配置体系显得非常必要。
5.1.1配置主体不协调
从第3章的机理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与农户之间不合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地位不对等,以前的理论很少考虑农户的选择对政策支农资金配置决策的
影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户的反馈作用,但是农户的选
择是分散的,政府无法通过分散的农户选择来调整自己的支农资金配置决策,因此能够从一
定程度上将农民选择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组织一农民组织一对于改变政府与农户短
期利益最大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西部地区发展农民组织面临许多的问题。其主要制约
因素体现在以下儿方面。
1、政府与农户配置地位的失衡
(1)相关性法律法规的缺乏。农民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目前,国
家宏观政策与法规仍存在许多制约农民组织发展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相关政策与法规欠
缺。这不仅表现在有关农民组织的政策法规的颁布滞后于实践,而且现有法律主要是经济方
面的,涉及政治和社会事业方面的儿乎没有。还表现在有关法律或文件虽然明确了对农民组
织的优惠政策,但只是泛泛而谈,强调力度也不够,落实也很难,从而也就无法以法律形式
对农民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加以规定,也无法确定其法人资格、法律
地位,对农民组织的各项优惠政策也无法以立法形式加以保护。在西部农村地区,农民专业
合作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资金缺乏,虽然法律已明确了农民合作组织的地位,但是由于
缺少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具体的法律规定,因此其法律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无法得到信
5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贷支持。
政府部门的不适当干预。由于西部地区农民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受传统因素、
利益驱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很深,往往只看到农民组织代表农民利益与政府的对立这一面,从
而惟恐农民组织力量壮大,形成强有力的集团,对政府部门构成威胁。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倾
向丁采取行政介入方式支持农民组织发展,使农民组织与政府部门衍生出十分复杂而且微妙
的关系。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组织大多数是在政府部门的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其中相当
部分的政府部门还存在着政府角色定位不适当的问题。比如在扶持过程中行政介入过多、力
度过大,在管理上没有很好尊重农民意愿,从而事与愿违或者是冈精力有限,由政府牵头组
建以后就无暇顾及,使其处于松散状态。
(2)宗族因素的影响和部门利益最大化带来的阻力。在西部农村地区,宗族势力的兴起
是制约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的又一障碍。从权力性质来看,宗族势力实际上是同国家公共权
力相对立和异质的一种私人性质权力。在不少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党政组织的弱化以及新型
农民组织的缺失,宗族已对村级事务的处理以及村民自治的正常运转施以了较大影响,有些
地区发展到足以控制村民选举和村级事务的程度,成为用来为少数家族成员谋利的工具,这
与现代合作组织所倡导的精神严重脱节,非常不利于农民组织的现代化发展。西部,存在很
多与农业相关的既得利益集团,如金融、购销、这些部门长期得到垄断利润,它们的目标是
追求部I’J利益最大化,加工等部门,而农民组织化的目标就是为农民的利益服务,降低农民
的交易成本,这样传统垄断部门和农民组织产生了利益矛后,它们最不愿看到农民合作组织
的发展壮大,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农民组织化建设。所以,政府不能看到能盈利的项目都垄断,
亏损或者难盈利的项目就留给农民合作组织,要允许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多方面拓展业务,不
然会对合作组织的生命力带来严峻考验。
2、政府与农企力量的失衡
从第3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西部地区,政府与农业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政府具
有先行优势,而农业企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政府的行为,而两部地区政府对本地农业支持的
不连续性,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农业企业发展力量的壮大。由于西部农业企业技术条件总体
上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农业企业发展大多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但目前西部地区农业企业规
模扩大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造成了西部地区政府与农业企业力量的失衡。
(1)自筹方式融资少,效益低,内源融资能力严重不足。与依赖外部资金相比,由于经
营规模、资金实力、信誉保证、偿还能力等方面的局限,西部农业企业在内源融资上成本低
且相对容易,冈而内源融资成为两部农业企业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和基础方式。在世界
范围内,农业企业特别是落后地区农业企业基本上是靠自身的积累逐步发展壮大的。无论是
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在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融资结构
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与外源性融资相比,内源性融资虽然有财务风险低、来源稳定等优势,
同时也有增长缓慢,受企业经营状况影响人的缺点。在创业之后,追加扩张投资时,私营企
58
第5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诊断
业留存收益和主要业主的投资占融资总额的比例逐渐下降,但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企业自有资
金少,经济效益普遍不高,自身积累严重不足,这说明西部地区农业企业的资金筹措状况比
其它企业更为艰难,资金短缺状况也更为严重。其自我积累水平低下,资金不足的状况更为
严峻。
(2)政策性银行信贷投入量少,与其它企业相差悬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
稳定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资金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国家有限的资金要确保特大型、大
型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企业的贷款投入量则相对不多。由此可知,农业企业所获得的银行信
贷资金十分有限。在现有间接融资体系中,政策性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
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加上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几乎还没有一家
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真正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科目,因而民营涉农企业从银行获得跃期资金
基本上没有可能。为了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
办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现有融资渠道根本无法满足个体私营企
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特别是一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之
后,己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追求更高更大目标时,遇到的资金困难仅靠短期贷款是无法解决
的。企业作为市场的运作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本应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公平竞争。
但由于银行受企业所有制的约束,在信贷投入上偏爱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冷落非公有性质
的中小企业,形成不同所有制关系在取得贷款资格上的不平等权利。
(3)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过渡依赖负债经营。西部农业企业由于内部积累速度缓慢,直
接融资困难重重,只能依靠外部间接融资渠道筹措资金。一些企业冈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不
得不求助于民间高利借贷,或是利用企业间应付款项取得流动资金,这一方面加大了企业融
资成本和负债总额,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三角债,为企业的亏损和倒闭埋下隐患。
使得乡镇企业更容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从涉农企业融资实践来看,间接融资主要是银
行信贷和企业商业信用,由于我国专门的租赁公司很少,涉农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取得价
值高昂的设备使用权的微乎其微。间接融资渠道狭窄是造成企业高比例负债的一个重要因素。
(4)非正式金融部门是涉农企业解决创业和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基于西部农业企业无
法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式金融活动便应运
而生。虽然监管部门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活动,但民间金融活动的客观存在仍是一
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剑金融部门的支持,创业资金和发展资金多是
来自内源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目前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民间
借贷。尽管金融监管部门控制严格,但民间借贷市场不仅一直没有停止活动反而十分活跃。
由于民间借贷基本保证了每月1%的利率水平,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同时又缺乏其他投
资渠道的情况一F,许多城乡居民都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从而保障了民间金融活
动的资金来源;第二,拖欠货款。目前大企业拖欠企业货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问题相当
突出,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社会债务链问
题更加严重,也导致了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第三,私募股本。在政府决定设立创业
板市场之后,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利用人们抢创业板上市第一批行情的投机心理,以募集股本
59
眄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
的方式筹集了不少资金。第四,相且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是
由于风险很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联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出现了互保+债转股
的新形式,即被担保方将企业股权作为反担保品抵押给担保方,一旦被担保方无力还债需要
担保企业代偿时,担保方对被担保企业的债券即转为股权。这种融资方式由于需要综合考虑
担保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尚不普遍。
5.1.2配置模式不可续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绝对规模在1985.1990年以前呈现持续增长态势1990年一2000年出
现下降后处于低水平、低速度的增长时期,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开始增加,相对规模总体上
在1990年以后处于低水平徘徊甚至下降状态,但自2004年以来才开始有所提高。总体说来,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投入规模仍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
1、表现: 财政支农规模波动明显,对中央的依赖较大
(1)财政支农规模波动明显与各个方面要求支持农业的呼声相比,政府因受财力限制
对农业的投入不能满足其需要,即使达到了《农业法》所规定的每年用于农业的支出不得低
于经常性财政性收入增跃的要求,西部地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然是低水平的。
从上一章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呈现极不稳定的态势,虽然绝对数
额自90年代以来处于上升趋势,且在2004年以来增长速度加快,但其环比增长速度波动非
常剧烈,而且,其相对规模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与其它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支
出相对比例下降最快,这说明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当前与今后一
个时期西部地区的农业面临着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又将产生不小的冲
击,因此迫切需要改变财政支农低水平状况与西部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相称的局面。
图5-1西部地区财政支农相对规模情况
(2)西部财政支农对中央的依赖比较大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
农”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地方支农专项资金的投入,有效提高了基层政府支持“三
农”发展的能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为:中央支农专项资金成为了基
第5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诊断
层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资金来源。Ⅲ2004至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给16个省(自治区)
的支农专项资金年均增长24%;抽查的50个县这项资金年均增长31%。中央支农专项资金用
于省级、市级和县级财政的比例分别为15%、9%和76%。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在全国平均水平如
此之高,那么对于财政资源相对贫乏的两部地区来说,财政支农资金对中央的依赖将会更大。
从上一章我们知道,中央财政支农大约占财政支农资金的10%左右,而以上中央财政支农占地
方财政的高额比例只能说明地方支农资金的匮乏。
2、影响:西部地区农业产值相应波动
在规模弹性分析中,劳动力和耕地两个变量的弹性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1.82和1.46,
这说明西部地区农业产值受劳动力和耕地变化影响较大,但在现实经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
力和耕地的变化是比较小的,主要受劳动力转移和耕地变化的影响,而财政支农资金的变化
空间相对较大。
表5-1西部财政支农变动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较(单位:亿元,%)
地区I!!i部农业6DP 西部农业GDP研: 西部财政支农资金西部财政支农资金
比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795.28
872.93
1015.37
1287.03
1440.83
1736.49
2039.50
2263.90
2644.95
3657.36
4690.42
5875.92
5777.96
5741.10
5640.10
5753.10
5970.50
6341.40
7099.40
8654.80
9571.75
9.76
16.32
26.75
11.95
20.52
17.45
11.00
16.83
38.28
28.25
25.27
-1.67
-0.64
—1.76
2.00
3.78
6.2l
11.95
21.9l
10.59
117.25
139.40
153.57
190.50
224.39
54.49
59.77
67.84
87.65
92.82
100.90
133.13
142.13
145.66
157.47
191.36
241.99
279.08
295.20
468.51
553.17
18.89
10.16
24.05
17.79
-75.72
9.69
13.50
29.20
5.90
8.71
31.94
6.76
2.48
8.11
21.53
26.46
15.33
5.77
58.71
18.07
2006 10380.07 8.44 670.46 21.20
资料米源: 《中斟统汁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新中国』£I’年统it‘资料iL编》并经过计算所得。
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变化成为影响两部地区农业产值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西部地区农业
GDP环比增长速度和财政支农资金环比增长速度对比来看,二者存在比较稳定的协同变化趋
势。
o《审计署公布2008年第6号审计结果公告》2008年07月25日,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图5-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变动与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比较情况
1985年至1999年之间,二者环比增长速度(除个别年份外)大体保持比较稳定,从2000
年开始至2003年,财政支农资金环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业GDP环比增长速度,这一时期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对农业的投入,2004年开始,财政支农资金环比增长速度开始
放缓,农业发展需要财政支农资金持续稳定的投入,而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波动是
弱化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原因。
5.1.3配置体系不健全
上文分析了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和结构问题,但研究资金配置问题,不仅要研究
其总量和结构,更要研究其效率和效益。对农业公共投资效益的分析着重从定性角度展开,
具体地说,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一方面,分析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不
断下滑的表现,另一方面,分析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低下长期存在造成的影响。
1、表现:政府财政支农目标定位模糊
(1)政府农业公共投资的领域界定不清主要表现为农业公共投资的越位和缺位并存。
改革开放以后,高度集中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不复存在,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大包
大揽依然存在,其结果是财政投资中政府“越位”。换句话说,政府仍然在某些竞争性投资领
域中供养着完全可以实行企业化经营并具有参与市场竞争实力的产业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另
一方面,在各级政府财力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对那些外溢性很强的农业资源和农业服务设施
和项目,又难以集中公共投资加以有力扶持。其直接后果是,各级财政的农业投资不断增长,
但又很难表现出较好的投资效益。当然,即使同样是外溢性很强的农业投资项目,也有一个
投资效率大小需要政府选择投资方向和优先重点领域的问题。
(2)缺乏完善的农业投入项目决策和评估管理制度从农业公共投资项目的决策制度
来看,两部地区农业公共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建设方面还较为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投资决策目标短期化。例如,多年来,往往是农业一出现问题,政府就开始高度重视,但
在投资上通常采用的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主要解决“燃眉之急”的问题,而较少从长远目
标出发,从巩围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产出能力上做文章,结果是农业
生产的长期无计划性和掠夺式经营。二是投资决策行为的随意化。由于我国的农业投资仍须
62
第5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诊断
各级政府批准与安排,从而使建设项目主体的地位形同虚漫。同时,作为决策者的行政领导
对农业投资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往往缺乏全面了解,就直接干预农业投资分配。结果使得项
目中报和审批的随意性较人,投资决策科学性不足(辜守鹏,2002)
(3)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虽然国家在基本建设投资的方面作了
有明确的监督管理规定,但完善而又有效的投资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例如,一些地
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经济增长,常以牺牲农业投资为代价,着重进行非农产业投资。在投资
项目计划实施的监督上,往往由同级财政负责进行监督,这样,监督与控制的有效性就会大
打折扣。尤其是一些财政比较吃紧的地方,其基层财政自身就直接从项目经费中克扣款项,
要让他们去监督有关的投资项目实施情况,那就只能是“掩耳盗铃”。此外,在项目建成后的
验收过程中,由有关部门自行验收或由本部门代理组织验收的现象也较为普遍。项目结束后
的跟踪评价、后续管理和事后评价工作也极为缺乏。所有这些不良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造
成了农业公共投资的浪费,影响了农业公共投资效益的发挥。
2、影响:西部地区农业资金需求缺口增大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降低迫使西部地区的大量资金外流,西部地区财政支农
资金只能直到引导和协调作用,要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金融机构、社会
资金的进入,但现实是两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一直充当西部地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将西
部地区农村资金抽向中东部地区。
西部农村严重的资金外流不仅是当前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所存弊端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
形成农业投资缺口的直接原因,是抑制两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冈素。西部农村资金外流的
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1)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殊制度安排是两部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的最
大管道。央行规定邮政储蓄存款必须转存人民银行地方不得使用,邮政储蓄存款主要来源于
农村,由于邮政储蓄在电子汇兑方面较农村信用社先进,存款竞争占有优势,近几年来邮政
储蓄存款的增幅已超过农村信用社。据调查情况来看至2007年末西南四省区13个地州市的
邮政储蓄余额高达55.81亿元较上年增加19.95亿元增长55.63增幅高于农村信用社47个百分
点。巨额的邮政储蓄资金外流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2)政府主导
的金融机构存差越来越大。从农村抽走资金。农、工、建、中行及其它商业性银行吸收的农
村资金通过系统内上存转移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了农村资金流失。调查发现西部国有
商业银行近年来不但大量撤并农村营业所,暂时保留的农村营业所网点也采取多吸存少放贷
形式将农村资金上存。(3)农村信用社通过存放同业款,将吸收的农村存款存放在两业银行
或上缴人民银行形成大额农村资金的分流。此外部分地区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农村信用社吸
取的存款也用于非农领域对农业的贷款绝人部分也是用于乡镇个体工商户。
5.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的成因
西部地区财政农业投资的相对不足和不稳定性曰益凸现,已成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瓶
颈”约束,并且通过产业关联的传导和放大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产生影响,加快
财政支农体制改革已追在眉睫,而财政支农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个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因
63
两南大学硕十学f节论文
此,解析农业投资不足的深层原因,分析哪些是客观原因,哪些是制度原冈,哪些可以在短
时期内得以改善,哪些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努力,探求新的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优化模式,是当
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5.2.1地理和历史原因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受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影响相当明显,西部地
区地理条件差异大,农业规模化生产相对于中东部来说存在的困难较多,西部地区农业环境
脆弱,由于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西部地区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实现西部地
区农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加大。同时,农业发展需要财政支农资金的持续投入,而改革开放
以来,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持续性造成了不良影响。
l、农业环境保护资金需求巨大
从自然环境上看,我国的西部各省区大多数地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西部地
区集中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和红土溶岩,土地贫痔,低
温缺水,灾害频繁,使得农业生产中所必须的光、水、土等基本要素比例失衡,致使农业生
产的环境条件极为不良,如经常发生一些对农作物、畜牧生产不利的灾害,如:泥石流、霜
冻、冰雹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草地退化等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剧了贫困程度,目前,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
恶劣的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三
是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西部大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都比较频繁,主要有早灾、风灾,局部
地区有洪灾和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快,危害加重。
2、国家农业政策的影响
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人们过去所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西部地区
财政支农力度的变化受到国家关于“三农”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影响较大,通过对我国财
政支农政策的回顾,我们才能分析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演变的内在逻辑性,也才能以史为鉴,
在准确把握现在和未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基础上。优化西部地区财政支农
资金配置的优化。
(1)国家农业政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变动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冈素的影响,财政
支农政策呈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体制改革和整固阶段(1980.1992年)1980年开始,
遵循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中国农村拉开了体制改革的序幕。财政体
制由统收统支改为财政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第
二阶段:强化阶段(1993—2003年)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农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
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r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
第5市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胃的问题诊断
的增长幅度。” “这就为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表5—2 国家财政支农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财政支农(小u径1) 农业各项税收国家财政支农净支出国家财政立农环比增
长率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153.62
184.20
195.72
214.07
265.94
307.84
347.57
376.02
440.45
532.98
574.93
700.43
766.39
1154.76
1085.76
1231.54
1456.73
42.05
44.52
50.8l
73.69
84.94
87.86
90.65
119.17
125.74
231.49
278.09
369.46
397.48
398.80
423.50
465.31
481.70
111.57
139.68
144.9l
140.38
181.oo
219.98
256.92
256.85
314.71
301.49
296.84
330.97
368.91
755.96
662.26
766.23
975.03
25.19
3.74
.3.13
28.94
21.54
16.79
.O.03
22.53
-4.20
—1.54
11.50
11.46
104.92
一12.39
15.70
27.25
2002 1580.76 7l 7.85 862.91 ·11.50
2003 1 754.45 87 1.77 882.68 2.29
2004 2337.63 902.19 1435.44 62.62
2005 2450.3l 936.40 1513.91 5.47
2006 3 1 72.97 1 084.04 2088.93 37.98 it——i—————————————————————————————————————————— ''ili
资料米源: 《中图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新中国五l+年统计资料;L编》并经过计算所得
图5.-3国家财政支农变化情况
1994年,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是国
家财政总收入以1000亿级的数量上涨;二是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农
业法》的颁布和分税制改革,使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第三阶段:高
度重视农业的攻坚阶段(2004年至今)财政支持“三农’指导思想和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是以2004
65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年作为重要分水岭。“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农村”成为新时期财政支农的重要指导思想,
与农业“重中之重”的认识、“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等构成了新
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理念体系。
从图5—3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也存在阶段性和波动性,且每年的变化也
比较大,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睡部地区地方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
展水平较低,对中央的财政依赖度较高,这也加剧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波动性。
(2)国家“两步走”发展战略对西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先东部,后西部的战略,西部地
区农业为东部地区的优先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工农产品
的价格“剪刀差”.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通过把他们
自己的产出贡献给国家的工业化和东部地区发展,很多专家对于通过“剪刀差”的方式到底
从西部农村提取了多少资金做过认真的分析,有的估计6000亿元以上,有的估计8000亿元
以上,这种方式主要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国家实行统筹区域和“工业反哺农业”,由
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形式无法实现反向操作。第二方面就
是农地转为非农耕地,国家法律规定,除了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白用的之外,任何用于建筑
的非农地都必须属于国家所有。所以任何土地,只要被列为建设用地,从法律上来讲,必须
改变其所有权,使其国有化,但我国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第一个就是政府动用行
政权力强制性地从农民那里征到土地后给予的补偿j}常低,最多每亩只有3万元左右.第二个
突出问题就是征地权力的滥用,法律规定,为了社会公益事业可以征地,但是现在所有的非
农建筑用地都是通过征地的办法来获取的.相当大一部分并不是公益所用,并不是为全社会老
百姓共享,而是为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了巨大利益,当然,也有相当部分转化成为地方
政府的财政性收入。第三个方面的贡献就是农民工.目前,流动进城打工的农民总量在1亿左
右.这么多农民工进城,在当地纳税,在当地创造财富,但当地财政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几乎
没有农民工的份,有的地方虽然强制性地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是,统筹的那
一部分是任何人都带不走的.因此,可以说,在目前中国,城市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靠了无
偿占有农民的人量财富。
5.2.2机制和体制原因
在理论分析中,我们假设政府完全代表当地农户的利益,但在现实的资金配置过程中,
当地政府与农户之间往往存在利益上的冲突,政府往往更倾向于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能够带
来短期利益的非农业领域,而农户同样也有可以带来更多收益的非农投资渠道,这种不利于
农业发展的利益机制使农业发展得到的资金配置缺乏吸引力;中央和西部政府之间的矛盾体
现在税收体制上,分税制使收入向中央集中,承担支农重担的西部政府冈而出现越来越严重
的政府债务,西部地区政府大多情况下没有能力持续增加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投入。
第5章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问题诊断
,Ill I皇曼曼鲁曼曼皇曼鼍皇曼曼曼曼曼曼曼
1、利益导向机制制约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优化
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活动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人,资本要素具有向高
收益率行业自然集中的倾向,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
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而盈利水平低的特点,对市场资本缺乏吸引力。这就客观上要求在
市场经济下,更需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但由于改革中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的问
题尚未解决,硒部地区地方政府行为混同于一股市场行为,地方按利益机制的诱导配置资源,
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把支农职责压在中央一级,则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客观因素,不可否
认,当前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收入增长趋缓,支出压力增大,保工资,保稳定
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一任务”,无疑影响到地方财政支农,但这不能代替和掩盖体制上的弊端,
如果利盗导向机制没有理顺,即使两部地区宽裕了,也难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另外,由于支农职责不明确,地方政府受比较利益的影响,支持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相
对不足。1980年以后,中央不断向地方分权让利,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权和财力急剧膨胀。此
时的地方政府己不需要同中央讨价还价来获取较大的预算规模,其首要目标发生了变化:由
追求预算规模转向追求税收收入的高增长。由于工业增长能够带来高税收,地方财政的生产
性支出便主要转向那些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和高税收收入的项目以及能够提高本地区产
业、企业竞争力的项目,如乡镇企业、高速公路等,而对于农业这种既不能带来高税收又不
能提高本地经济竞争力的产业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即使财力增长也并不能确保会自觉增加农
业投入。
2、财政体制削弱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能力
(1)财政资源分配不合理财政支农资金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
影响较大。我国中央政府经常性收入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处于很低的水平,与比重较低
的印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即使把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全部加总,其所占GDP的比
重也很低(陈伟,2006)。
表5.3西部地区财政收支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 年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
】986 194.14 367.21 .173.07 1997 809.67 1588.55 .778.88
1987 231.37 384.06 .152.69 i998 946.24 1848.5l 一902.27
1988 279.96 441.70 .161.74 1999 1028.93 2166.38 -l 137.45
1989 344.4l 512.98 .168.57 2000 1127.26 2601.09 ·1473.83
1990 385.11 563.93 —178.82 2001 1300.72 3422.47 —2121.75
1991 451.08 622.65 .171.57 2002 1430.44 4075.70 —2645.26
1992 490.82 681.58 .190.76 2003 1649.50 4345.00 —2695.50
1993 731.04 891.85 .160.8l 2004 1982.89 5133.09 —3150.20
1994 462.58 981.06 .518.48 2005 2464.82 6252.7l 一3787.89
1995 570.59 1208.07 .637.48 2006 3059.36 7626.84 -4567.48
资科来源: 《中固统汁年鉴》、各省统汁年鉴、《新中国』£f‘年统计资料iL编》并经过计算所得。
67
冈此,在我国财政收入相对规模较小的制约r,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对规模很难增长。砖
部地区财政状况0其它地区不同,财政收入来源少,而财政支出多,~臣以来都存在财政赤
字,特别是1994年我们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两部地区财政收支状况急剧恶化,我们可以通
过F面的图表来了解这一变化。
图5-4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收支状况
从幽54我们山以看出,西部地K自1985年以来财政支出一直人于财政_】5【入,存在一定
的财政赤字,1994年以前都比较稳定,从1985年的负119 77亿元上升剑1993年的负160 81
亿元,白1994年开始实际分税制改革以米,西部地区财政收支状况日益恶化,1994年西部地
区财政赤字激增刨51848亿元,是上年的3 22倍,之后,西部地区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到2006
年.西部地区财歧赤字高达456748亿元。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从总体效果上来说,毫无疑问地增强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能力,
这一点从中央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上也能得到反映,但对两部地区基层县级财政却
带来近期的巨人凼难。具体影响包括:县级财政收入构成变化很大,咀往县级财政的主要财
源¨部地区财政赤字的扩人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规模的增加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可见西部地
区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规模的扩^有重要作刚人部分被中央
拿走.地方税收的税基很窄,增收的潜力很小,没有主体税种作为地方财政的支柱,难以彤
成和建立地方比较稳定的支农资金来源。第二.税收收^是地方各级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
但分税制改革以来,与其他各级财政相比,县级财政中税收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由于县级
财政中税收收入规模过小,客观上又反过来成为再种收费、罚款、基金、摊派、附加萼非税
收入规模不断广大的内在动因。在非税收入中,最大头的是弃项规费收入,财产和经营收入
徽乎其微,一般还不足以弥补本地区国有企业亏损。非税收入的比重过大必然把负担转嫁到
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人民身上,导致农业公共产品成本的提高f赖艳华,2004)。第三、农业四
税划为地方收入,过去不受重视的零星财源成为县级财政的群体财源。农业四税因税源小、
分巾散、征收难度太,一向不受地方重视。分税制后成了县级财政的重要税源。在2004年温
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之后.更加影响到县级财政的
财源,导致县多级财力严重不足。
第5章两部地l泛财政支农资会配置的问题诊断
5.2.3经济和金融原因
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需要有稳定畅通的投资渠道实现支农资金配置的优化,
显然,目前西部地区这些条件还相当欠缺,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所承担的功能各不相同,财
政支农更多的是实现支农资金配置的公平性,而农村金融支农是实现支农资金配置的效益性,
二者相互补充才能够实现支农资金配置的持续优化,农村金融的外生性与财政支农的波动性
严重制约支农资金配置效率的改善。
1、西部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形成资金需求黑洞
从社会环境上看,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较,西部农村深入内地,信息闭塞,对外交通不
便。据统计近年两部的铁路和公路的密度分别是51.01公里/平方公里和957.44公里/平方公
里。而同期东部却分别为160.80公里/平方公里和2859.7公里/平方公里,前者反为后者的三
分之一左右。由于交通不便,远离国际市场中心,使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位劣势。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西部地区有效灌溉面积
占全国的27.9%,其中机电灌溉面积仅占全国的14.7%。除新疆南部、甘肃河西走廊、银川平
原、内蒙古河套、陕两汾渭谷地为灌溉农业外,其他大多数是粗放的旱作农业,靠天吃饭。(2)
西部地区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大部分地区的农牧业生产仍以人畜
力为主,农业机械总动力仅占全国的20.6%,平均为0.18千瓦/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左右。(3)西部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差,粮食作物生产力水平低。西部地
区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1。7%,而却提供了26.3%的粮食产量,平均亩产248公斤,而全国
亩产量是300公斤,产出效率相对处于劣势。西北干早地区大量农田实际年亩产量只有50.100
公斤,只相对于黄淮海平原的1/6左右。
基础设施建设弱化进一步恶化了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限制了西部对人力、资金、技
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使西部经济缺乏活力,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基础;其次,
使两部比较优势雉以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难以形成经济优势;再次,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缺乏稳定的物质基础,生产条件难以改善,加剧了农业生产对自然垄.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自7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全民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了大约十个百分点,
只占全国的30%左右,而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由于欠账太多,
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还很落后,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长期以米两部生态环境持续遭
到严重破坏,治理的难度很大,就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短期内将难以扭转生态环境继
续恶化的态势。冈此,在一定时期内,西部农业发展的基础弱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实现西
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将强化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来落实。
2、农村金融改革收效甚微
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目前情况下应该以地
方和中央财政支农发展,但长期持续的资金优化需要在财政支农资金发展引导和协调作用下,
69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发挥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资金的基础配置作用。但西部农村金融的外生性并未起到衔接财政
支农资金配置农村社会资金的作用。
正在全面推进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其改革目标是通过由中央提供资金消化不良贷款、向
省级政府下放管理权限、实施多元化产权制度三大改革举措,全面激活农村信用社的内在活
力,进而使其能够更充分有效地发挥满足农民和农村中企业金融需求的“主力军”作用。实
践表明,改革的推进虽然对降低信用社不良贷款比重和改善其经营绩效已经收到一定成效,
但普遍选择建立县联社和省联社的体制模式,表明地方性行政控制并不是有所削弱而是有所
加强,农村信用社省、市、县联社垄断格局的形成,完全有可能再度限制农村内部金融竞争
的发展。从另一角度看,产权制度的改革大多缺乏实质性进展。信用社内部管理体系基本上
是旧貌不变。在缺乏有效的外部参与和监督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内部人控制的“体制锁定”
很难真正突破。因此,希望通过信用社改革扭转当前农村资金人规模外流趋势,较大幅度增
大对农民金融支持力度,都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任务。
一方面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能力正在不断减弱,商业化为
主的改革取向,将使依靠其减缓农村金融抑制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农村民间借
贷的现实作用虽然十分重要,但对经济承受能力仍然普遍较为弱小的大多数农户而言,不规
范的借贷方式和较高的融资成本构成的压力仍是十分沉重的。缺乏合法地位的地下金融状态,
更使其至今不能得到政府的认同和保护,不仅现实处境十分尴尬,而且作用空间受到明显限
制。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在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政府对农村金融供给萎缩及其导致的严
重后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需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
面临的任务极为艰巨。
70
第6章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鼍II;一一一;;.一一. III曼
第6章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
6.1研究结论
本文是关于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的研究,首先借助公共支出管理理论,对财
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一般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从不同层面证明了财政
支农资金配置的必要性及其均衡机理,对经济效率问题进行分解,归纳总结了对于经济效率
的不同观点;结博弈论知识,从不同层面分析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主客体间的博弈过
程;然后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运行特点,基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对西部地区财
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现状进行测评:最后总结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并深刻剖析其内
在原因。研究基本结论如下。
1、财政支农资金积极有效介入是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因此,农产品的再生产过程需要通过
地租米平衡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虚假的社会价值”,微观的地租在宏观层面就转
化为公共财政来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农产品需求弹性低,供给弹性相对较大,在农产品市场
属于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为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平衡需要公共财政的介入:农业投资受’
自然条件制约,周期长,风险大,在追求利润晟大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需要得到
政府的补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需要国家财政介入保证其供应;
资金配置优化是解决财政支农资金有限性与农业发展资金需求无限性的必然途径,文中关于‘
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从不同层面做了论述。
2、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既有格局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虽然农户选择难以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显示出来,且从短期看,农户的选择不会对政府支农
资金决策产生制约作用,但从长期看,农户的反馈作用对政府支农资金决策影响深远。市场
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农户的农业资金配置都有多种选择,在有限理性假设下,政府和农户会
实现短期利益最人化的纳什均衡而并非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政府与农业企业之间
农业资金配置选择是一种序贯博弈模式,政府有首先行动优势,影响双方决策的重要变量是
税率,运用税率实现资金配置的均衡很难持续,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有效高度农业资源,农
业企业需要提高生产效率;西部政府与中央关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博弈受税收成本和中央
财政转移支付数量的影响,两个变量的不同对比条件下,西部地区政府会有不同的财政支农
资金配置选择。
3、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主要体现为规模、结构和效率的不足
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规模在低水平波动,表现为其没有达到《农业法》的规定,没
有随着农业产值的增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相当变化,且对中央支农投入的依赖比较大,造
成西部地区农业产值相应波动;支出结构差距不断扩大,表现为支出项目结构和地区结构差
距的扩大,用于农业部门的间接费用比例过高,用于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明显不足,西部省
际内部用于基本建设支出和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差别明显,科技二项费用支出绝对值和相对比
例小,西部与中东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差距明显拉大,因而造成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
7l
两南大学硕+学何论文
一产业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不断下滑,表现为虚掷现象和筛
子现象的广泛存在,农业投资效益低下加剧了西部农业资金流出,扩大了西部地区农业资金
的需求缺口。
4、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面临地理、历史、制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约束
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承担着保护环境与供养居民的双重责任,冈而资金
需求巨大;改革开往以来,中央先东部后西部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使西部农业做出了重大
牺牲,而西部农业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得到补偿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市场机制日益主
导资源配置的今天实现对西部农业的支持更需要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当地政府在
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的农业的
支持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利益导向机制制约当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分税制改革将西
部更多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恶化西部财政收支,弱化其支农能力;西部农业落后的生产
条件形成对资金需求的黑洞,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外生性使其难以与财政支农资金形成合力。
图6-1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及原因作用机理
但中央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通过西部地区政府这个中心环
节,必须提高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优化配置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先东部,后
西部”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使西部农业为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形成了中
央对西部农业财政投入规模的剧烈波动;另外体制原因也影响了中央政府对西部农业的支持,
72
第6章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
1994年分税制改革使税收资源向中央集中,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恶化了其财政支农
能力,西部地区政府的农业投入很雄准确反映在其绩效考核中,同时国家对农业保护的相关
法律的不完备以及缺乏可操作性使西部地区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缺乏动力,优化资金配置措
施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西部政府财政支农能力受到中央对农业财政转移数量和当地农业税收
成本的共同制约,随着中央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视,两部地区政府会选择争取更多中央
对农业财政转移并降低当地农业相关税收,但中央对西部农业财政转移资金数量的增加无法
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农能力地增强。因为西部地区政府在财政支农资金
配置过程中存在“虚掷”和“筛子”现象,“虚掷”和“筛子”现象已经成为中央财政支农资
金投入增加向两部地区政府财政支农能力增强转化过程中的瓶颈。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远远低于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数量,所能带动的金融资金和社
会资金数量也相当有限,造成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处于粗放经营阶段,资金配置不合理,科技
三项费用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相对数量都严重不足,这样使得本来就需要大量资金保护和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组织发展的滞后,农户农业资金配置决
策无法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反映出来,西部地区政府很少将农户反馈作用纳入财政支农资金配
置的决策模型中。农户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决策只能以脚投票,政府
与农户组织地位上的不对等使双方只能实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无法逃脱囚徒困境,
更无法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
西部政府对农业企业的支持主要通过税收优惠。西部政府在与农业企业的资金配置博弈过
程中,具有先行优势,西部政府对当地农业企业格局规划得当是农业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
受两部地区当地经济环境与融资体制的制约,西部地区农业企业形成了对政府农业支持的过
度依赖。农户与农业企业间持续共赢机制虽然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无直接影响,但会影
响西部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杠杆作用的发展。
6.2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西部政府财政支农能力的强化成为连接各方的关键。它是贯彻中
央对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经环节,它是协调农户与农业企业的中心环节。从单一方向推动这一
关键点的完善在“三农”问题日益严峻的现阶段都无法取得积极成效,因此,本文提出西部
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双向优化配置机制,即自上而下规划机制与自下而上驱动机制相结
合的双重机制。自下而上的驱动机制是通过利益诱导使配置主体在改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
时注重相关主体的配置决策,使政府所制定的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规划得到贯彻,通过配置效
益的提高实现共赢、多赢,克服短期行为,最终实现长期利益最人化。具体措施有:增强农
户组织化程度;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自上而下的规模机制主要
通过国家对r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契
机,做好西部地区农业财政支农资金资源的规划和整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挥政府在
经济规划中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协调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主体的利益关系。具体措施包括:
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所享受的政策优惠;强化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调动资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金中的杠杆作用。
6.2.1积极利用中央对西部农业的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通过各项政策支持西部农业发展提高建设性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
例,加大对两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
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
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在新农
村建设背景下,国家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没,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
农村金融改革。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该将国家这些发展战略纳入到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当中,
这样就可以一方面可以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同时借助国家的支持,加快财政支农规
模的稳定增长。
6.2.2完善西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通过合理配置机构和职能,
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虚掷”现象和使用分散的问题。从管理机构的职能调
整上入手,改变管理机制上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使资金流动按照有序方向来进行,减少资
金使用上的交叉和重复。财政部门资金安排实行公示制,各业务部门资金使用实行招投标制,
项目实施后实行农民效益反馈制。财政部门、各业务部门、农民三方相互监督、制约。另外,
整合后的财政支农资金接受社会外部监督。一是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及其人大常委会的社会监
督。二是接受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三是接受各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尽早抓预算落实,
提前确定支农重点,避免预算下达过晚影响支农资金按时到位;财政预算要及时和优先拨付
支农资金;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监督支农支出执行情况,形成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对现有的
资金管理制度需在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强化事前的评价、评审制度,从
源头上控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筛子现象”;加强事后监督,对所有财政农业投入项目都需建
立项目数据库,定期检夯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情况。效益考核包括微观效益考核、宏观效益考
核。微观效益即考核项目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益水平。宏观效益考核指标考核年度或某个
时期内财政支农的宏观效益。目的是看财政支农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符合其目的
要求。对人型财政农业投入项目进行事后效果评价有利于优化财政投资决策行为,增强财政
农业投入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农业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率。财政后评价制度包括
立项决策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项目的持续性评价。
6.2.3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杠杆作用
农业的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现有财政资金分配中增加投入比重,
难度很大,数量有限。可以考虑从预算外收入等方面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吸引外资、大中型
74
第6章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
企业以及社会其它方面对农业进行投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大量的建设项目将上马,如
四川开展的沼气工程,“三池一改”项目等,以这些项目为载体,财政应通过贴息、担保、保
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放人财政支农效应:并制定相
关政策降低投资予“三农”的风险,推动农业发展。对于金融保险机构、科研机构等开展的
支持“三农”的各项业务,应给予一定的税收扶持政策。实行资金匹配的办法,使国家、集
体、农民多层次共同向农村产业结构化投资,即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
和农民匹配投入,形成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对特定项目投资的整体。
6.2.4增强西部农户组织协调程度
农户是农民组织化的微观基础,农户家庭经营将来仍是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主体形式,
既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又适合西部地区的情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户家庭经
营面临巨大的挑战,参与市场交换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证,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
完全形成,因此应该牢固树立农民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1、加快观念转变。树立农户主体地位
(1)当前最重要的是将宪法规定的公民权落到实处,保证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真正
享受应有的“国民待遇”。尽快取消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各种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不平
等制度安排,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和城乡壁垒。(2)界定和保护农民的产权
和利益,帮助农民依法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组织化过程中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以及自由流动、平等接受教育、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理论界还有关于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存废问题的争议。虽然,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但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政治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本文认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必定长期存
在。至于社区合作组织经济功能剥离的可能性在短期内并不存在,即使可能也是十分遥远的
事情。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目
标即在现有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的双层经营体制,其着眼点即在
于恢复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性质,增强其为农服务的职能。在经济发达和集体资产较多
的地区进一步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改革的重点是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
2、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当前,迫切
需要政府加快体制创新,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进农业管理体制
改革,为农民组织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两部地区农业管理体制是由各级政府及其涉农部
门组成的一个复合网络。西部地区现行的分散、分段农业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农业政策法
规体系、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以及农产品贸易政策与管理体制,基本
上是在过去农产品短缺时期形成的,很难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难适应加入WTO
"/5
两南大学硕十学付论文
后,对农业生产、流通、贸易进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目前,中央政府的涉农部门突出
特点是上下对应,即下一级政府农业管理体制基本与上一级政府农业管理体制相同。随着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我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这种多部门分立的农业管理体制表现出一
定程度的不适应性。
纵观各个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管理体制的设置和改革,都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力求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农业发
展又有其特性,因此,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在建立和完善农业管理体制上还是具有一些
共同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健全的法制、统一的宏观调控、一体化的管理、完善的服务体系、
半官方机构的协作等。我们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既有农业管理体制
进行适当调整。第一,强化农业部门的职能,涉农事项均由农业部牵头负责,其他部门给予
指导和支持;第二,增加农业部门管理涉农事务的必要权利和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协
调性;第三,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拟定的总体协调机构;第四,因地制宜{设
计地方农业管理体制,将县级水利局、畜牧局、中小企业局归并到农业局,整合或撤并乡镇
的“七站八所”。
6.2.5多方拓宽西部农业企业融资渠道
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了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大量发展
来推动的,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又以大量中小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为前提。因
此,建立一个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成为西部地区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林毅
夫,1999)。涉农小企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是不现实的,
就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解决劳动密集型涉农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建立以中小
金融机构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间接融资体系。
1、建立中小型金融机构体系
中小型农业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是天生的合作伙伴,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一是发展背
景相似,均脱胎于市场母体,刚从“补充”身份升格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产权
设置相近,中小金融机构的产权有私入成份,而私营小企业的产权基本上属于个人;三是经
济目标相近,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四是经营特征相近,两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均从低层次
劳动起步,劳动成本大,科技含量少,经营成本低,这些构成了双方建立和发展业务关系的
基础(胡小平,2000)。
2、完善涉农小企业融资支持的辅助系统
建立中小型金融机构体系是解决和缓解涉农中小型农业企业资金紧张的关键措施,但中
小型金融体系职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完善的融资辅助系统。一是建立涉农小企业发展的准备
金制度。由小企业管理机构代为管理准备金;垫付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出售国有小企
76
第6章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
业的收入、集体资产划拨、银行贷款等;二是成立涉农小企业发展资金互助会,可借鉴日本
“自有钱柜”的经验,鼓励涉农小企业加入互助会,缴纳一定的入会费,便可申请到数倍于
入会费的贷款额;也可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组建中心卫星工厂体系,形成内部资金市场,
弥补银行贷款的不足;三是建立涉农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分担金融机构对涉农小企业融资
的风险,可以有效引导一般银行向涉农小企业发放贷款。
3、直接融资保护
由于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涉农小企业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企
业的融资风险一般高于其他小企业,过分依赖间接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调,往往形成过
高负债率,不利于分散风险,也不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跃久发展。因而政府应积极帮助
涉农小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参考其他国家通行做法,西部地区实施直接融资保护应从几
方面入手: 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资本市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1)建立和发展地方性小企
业产权交易市场,尤其建立面向高科技风险投资型小企业的柜台交易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扩大其资金来源渠道;(2)建立风险投
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应和民间共同创立风险基金和产业基金,拓展多种形式资金
来源渠道。政府应特别鼓励私人投资,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业。风险投资对高科技小企业的创
业、成长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中人均年收入最高已超过11021
元,许多高收入者苦于没有好的投资渠道,政府应加大民间投资的力度,完善和发展我国的
风险投资事业,积极引导和扶持私人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使私人风险投资走上市场化
和规范化的轨道,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6.2.6通过市场竞争提高资金配置综合效率
坚持以市场为取向,加快西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体制改革和创新。市场化是不可逆转的
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经济活动也将在市场规律下运行,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亦会更多遵循市场力量的支配。西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
主要思路有:(1)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实行金融机构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
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积极兴办直接为
“三农”服务的金融组织。同时,也可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
服务,进而排挤部分非正规金融活动,尤其是较大规模的、脱离人缘、地缘和血缘纽带约束
的非正规金融活动。这样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可以引导的资金数量。(2)培育农村金融市场
竞争机制。一是加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按照行业或地区拆分,形成众多具有行业特点或地
域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农村信用社明晰产权、资
本整合的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其资本整合而言,一方而,可实行
内部股权和治理结构的改革;另一方而,可纳入外部资源,吸引其他信片j社或者金融结构甚
至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权参与,或者信用社之间的相与联合。(3)建立农村资金网流机制。一
7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是可以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一是进一
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调低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的利率,通过贷款方式将从农村吸
存的资金返还给农村领域,建立起由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三是加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外流,加大中央银行对西部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支持力度;四是扩大对西
部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7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Arrow,ICand M—Kurz,1 970,Public Investment,the Rate of Return 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
【2]Chamley,C.,1985,Efficient Taxation in a StylizedModel of Intertemporal General Equilibrium,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6,45 1—468.
【3]Davoodi,H.and H.Zou,1998,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Study,Journal ofldrban Economics43,24夺一257.
【4]Gong,L.andH.Zou'2002,OptimalTaxation and IntergovemmentalTransfer in a DynamicModel
withMultiple Levels of Government,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仃0126:1 975--2003.
【5]Gong,L.and H.Zou,2003,Taxes,Federal Transfer,Government Accumulation,and Endogeneous
Growth,Annals ofEconomics and Finance.
【6]Lucas,R.,1990,Supply—side Economics:An Analytical Review,Oxford Economic Papers42,
293—3 16.
【7]Lucas,R.and Stokey,N.,1 983,Optical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in an Economy without
Capiml,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 12.
【8]Oates,W.,1 993,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ationalTaxJournalXL
VI.237—-243.
【9]Zou,H.,1 996,Taxes,Federal Grants,Lucas Public Spending and Growth,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39,303--3 1 7.
【1 0]Aschauer,D·A,1 988,"The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Fiscal Policy'’,Journal of Money,
Credit.and Banking 20:41—击2.
【l 1]Aschauer,D·A,1989,"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3:
l 77—-200.
[12]Barro,R.J,1990,"Govemrn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oum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S103_一S125.
[13]Barro,R.J.,1991,"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14]W.Xu,Y.Yin and S.Zhou: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land Bse
change Oil peasant households in rural China:}A case study of Liping,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ume 85,Issue 3,November,2005.
【15]Veronika Prandl-Zika,From subsistence farming towards a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Sustainability in the Chinese rural realit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87(2006).
【16]舒尔茨,1987:《改造传统农业》,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
【17]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4/01,4-9。
【19】黄小舟、王红玲:“从农民增收的角度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绩效”【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10.13页。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20]温涛、王煜’j2:“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
2005.10,18.27。
【21]崔元锋、严立冬:“财政支农项目“企业化”绩效管理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
年第10期,29.33。
[22]熊吉锋:“财政支农绩效的数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2月(下)81.82。
【23]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一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杏分析”
【J】,《经济研究》2006,第4期,106一114。
【24]夏园、章辉:“我国财政支农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初评分析”【J】《技术经济》,2006
年5月,104.108。
【25]何忠伟:“中国财政支农效率的地区著异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3期,76-77。
【26]何振国、王强:“财政支农支出优先次序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150—151。
【27]许冰:“财政支农的时变边际效应与弹性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8月,
17.33。
[28]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J】,《中国农村经济》,2006—8,4.16。
[29]朱新武、雷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政策创新探讨“【J],《经济问题》2006
年第12期,49.52。
【30]魏朗:“财政支农支出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6/4,112-118。
【3l】邵伟钰:“改革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J】,《农业经济》,2006/9,58-59。
【32]张谛、翟印礼、陈立双:“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6,
63.64。
[33]曹子坚、魏巍、宋贬:“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J】,《统计与决
策》(理论版),2007年4月,72.74。
[34]魏朗:“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一对1999.2003年农业生产贡献率
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11.22。
[35]温铁军::“WTO与财政支农”,_http://www.usc.cuhk.edu.hk/wk.asp。
【36]于树森:“我国财政支农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37]张韶华:“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行为若干问题分析”《.农村经济》[J】,2007年第2期,50一
52页。
[38]张韶华:“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行为若干问题分析”《.农村经济》【J】,2007年第2期,50—
52页。
【39]财政部农业司林业处:“财政支农资金的科学管理问题研究”,《农村财政与财务》[J】,2006
年第5期,28—30页。
【40]张维萍,张晓明:“财政支农资金亟待深度整合”,《农业经济》[J】,2006(6),68—69页。
【41】何广文:“金融支农:责无旁贷,现状堪忧”,《中国经济报告》[J】,2006年第2期,91—
95页。
[42]韩俊:“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农业经济导刊》【J】’2006(3),6—8
页。
80
参考文献
【43]廖晓军:“积极做好“十一无”时期的财政支农]:作,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
村财政与财务》【J】,2006年第2期,4--9页
【44]丁学东,张岩松:“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分析、评价与建议”,《财政研究》【J】,2005(4)
【45]姜长云:“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势在必行”,《中国经济导报》[J】,2004(10)
【46]叶兴庆:“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问题》【J】,2005年第l期,2l一
24页
【47]韩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宏观经济研究》【J】,2006(3),
13—17,48。
【48]侯石安:“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4年5
月。
【49]沈淑霞:“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中N:R,II,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 2004年
6月。
【50】李勤炜:“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5年。
【51].南云亭:“WTO框架下中国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D】,
2006年4月。
【52]杜青林等:《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
【53]支1J春仁,张思华等:“现代农业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2:16.18。
【54]陈耀邦:《现代农业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2。
【55]李正东等:《世界农业问题研究(第七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196.198。
【56]郭玉清:“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J]2006(5) 68.72。
【57]何剑,崔钰雪:“农民收入与农业投资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J】,2005(4)51—
54。
【58]何平均:“公共财政框架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对策”,《湖南农业科学》【J]2006(6),8
一lO。
【59]何占春,刘玉梅:“论农业补贴的政策转型”《黑龙江对外经贸》[J】2005 C9):37.39。
【60]侯荣华:《中国财政支出效益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M】2001(5)。
[61】郑边江,关春红:“西部人开发一论区域投资而已的发展极战略”,《经济与管理》[J】,2001
(2)。
【62】陈永红:“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D】,2001。
【63]唐轩文:“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I四)11人学硕士论文[D】,2007。
【64]吴婕:“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65]薛江伟:“西部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探讨”,《农村经济》【J】,2008年05期。
【66]浮莉萍,张玉玲:“西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研究”,《价格月刊》,2008年05
期。
【67】颜亮,刘艳:“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路径分析”,《现代农业》【J】,2008年
06。
8l
附录
附录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图4-5
图4-6
图4-7
图4-8
图4—9
图4—10
图4—11
图5—1
图5-2
图5-3
图5-4
图6-1
财政支农效用示意图⋯⋯⋯⋯⋯⋯⋯⋯⋯⋯⋯⋯⋯⋯⋯⋯⋯⋯⋯⋯⋯⋯⋯⋯⋯⋯⋯6
两人凶徒困境的收益矩阵一般形式⋯⋯⋯⋯⋯⋯⋯⋯⋯⋯⋯⋯⋯⋯⋯⋯⋯⋯⋯⋯⋯8
囚徒困境收益矩阵举例⋯⋯⋯⋯⋯⋯⋯⋯⋯⋯⋯⋯⋯⋯⋯⋯⋯⋯⋯⋯⋯⋯⋯⋯⋯⋯8
序贯博弈例子策略分解⋯⋯⋯⋯⋯⋯⋯⋯⋯⋯⋯⋯⋯⋯⋯⋯⋯⋯⋯⋯⋯⋯⋯⋯⋯⋯8
投入角度经济效率示意图⋯⋯⋯⋯⋯⋯⋯⋯⋯⋯⋯⋯⋯⋯⋯⋯⋯⋯⋯⋯⋯⋯⋯⋯12
产出角度经济效率示意图⋯⋯⋯⋯⋯⋯⋯⋯⋯⋯⋯⋯⋯⋯⋯⋯⋯⋯⋯⋯⋯⋯⋯⋯13
技术效率改变示意图⋯⋯⋯⋯⋯⋯⋯⋯⋯⋯⋯⋯⋯⋯⋯⋯⋯⋯⋯⋯⋯⋯⋯⋯⋯⋯14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比较⋯⋯⋯⋯⋯⋯⋯⋯⋯⋯⋯⋯⋯⋯⋯⋯⋯⋯⋯⋯⋯⋯30
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31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状况⋯⋯⋯⋯⋯⋯⋯⋯⋯⋯⋯⋯⋯⋯⋯⋯⋯⋯⋯33
地方财政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资金比较⋯⋯⋯⋯⋯⋯⋯⋯⋯⋯⋯⋯⋯⋯⋯⋯37
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比较⋯⋯⋯⋯⋯⋯⋯⋯⋯⋯⋯⋯⋯⋯⋯⋯⋯⋯⋯⋯⋯38
财政支农资金贡献度历年变化情况⋯⋯⋯⋯⋯⋯⋯⋯⋯⋯⋯⋯⋯⋯⋯⋯⋯⋯⋯⋯41
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与财政支农比较情况⋯⋯⋯⋯⋯⋯⋯⋯⋯⋯⋯⋯⋯⋯⋯⋯⋯41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产出弹性变化⋯⋯⋯⋯⋯⋯⋯⋯⋯⋯⋯⋯⋯⋯⋯⋯⋯⋯⋯42
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与财政支农资金环比增长情况比较⋯⋯⋯⋯⋯⋯⋯⋯⋯⋯⋯43
(zJz)对(XZN,GZN)一个标准新息的响应⋯⋯⋯⋯⋯⋯⋯⋯⋯⋯⋯⋯⋯⋯⋯⋯46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XZN和GZN)的方差分析结果⋯⋯⋯⋯⋯⋯⋯⋯⋯⋯⋯⋯⋯⋯46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相对规模情况⋯⋯⋯⋯⋯⋯⋯⋯⋯⋯⋯⋯⋯⋯⋯⋯⋯⋯⋯⋯⋯50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变动与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比较情况⋯⋯⋯⋯⋯⋯⋯⋯⋯52
国家财政支农变化情况⋯⋯⋯⋯⋯⋯⋯⋯⋯⋯⋯⋯⋯⋯⋯⋯⋯⋯⋯⋯⋯⋯⋯⋯⋯56
西部地区政府财政收支状况⋯⋯⋯⋯⋯⋯⋯⋯⋯⋯⋯⋯⋯⋯⋯⋯⋯⋯⋯⋯⋯⋯⋯58
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及原因作用机理⋯⋯⋯⋯⋯⋯⋯⋯⋯⋯⋯⋯⋯⋯62
表4—1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比较⋯⋯⋯⋯⋯⋯⋯⋯⋯⋯⋯⋯⋯⋯⋯⋯⋯⋯⋯⋯⋯⋯30
表4—2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31
表4—3西部地区支农支出净额⋯⋯⋯⋯⋯⋯⋯⋯⋯⋯⋯⋯⋯⋯⋯⋯⋯⋯⋯⋯⋯⋯⋯⋯⋯32
表4—4两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状况⋯⋯⋯⋯⋯⋯⋯⋯⋯⋯⋯⋯⋯⋯⋯⋯⋯⋯⋯32
表4—5 四川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34
表4—6青海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35
表4—7广西壮族自治区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35
表4—8地方财政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资金比较⋯⋯⋯⋯⋯⋯⋯⋯⋯⋯⋯⋯⋯⋯⋯⋯36
表4—9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的地区比较⋯⋯⋯⋯⋯⋯⋯⋯⋯⋯⋯⋯⋯⋯⋯⋯⋯⋯37
表4一10结构分析模型的指标选取⋯⋯⋯⋯⋯⋯⋯⋯⋯⋯⋯⋯⋯⋯⋯⋯⋯⋯⋯⋯⋯⋯⋯⋯39
83
两南大’等硕十学位论文
表4一11结构分析模型结果⋯⋯⋯⋯⋯⋯⋯⋯⋯⋯⋯⋯⋯⋯⋯⋯⋯⋯⋯⋯⋯⋯⋯⋯⋯⋯⋯40
表4—12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与财政支农支出总额的比较⋯⋯⋯⋯⋯⋯⋯⋯⋯⋯⋯⋯⋯⋯40
表4一13财政支农资金产出弹性⋯⋯⋯⋯⋯⋯⋯⋯⋯⋯⋯⋯⋯⋯⋯⋯⋯⋯⋯⋯⋯⋯⋯⋯⋯42
表4—14变量相关分析结果⋯⋯⋯⋯⋯⋯⋯⋯⋯⋯⋯⋯⋯⋯⋯⋯⋯⋯⋯⋯⋯⋯⋯⋯⋯⋯⋯44
表4—15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44
表4—16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45
表5—1 西部财政支农变动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较⋯⋯⋯⋯⋯⋯⋯⋯⋯⋯⋯⋯⋯⋯⋯⋯51
表5—2国家财政支农情况⋯⋯⋯⋯⋯⋯⋯⋯⋯⋯⋯⋯⋯⋯⋯⋯⋯⋯⋯⋯⋯⋯⋯⋯⋯⋯⋯55
表5—3西部地区财政收支状况⋯⋯⋯⋯⋯⋯⋯⋯⋯⋯⋯⋯⋯⋯⋯⋯⋯⋯⋯⋯⋯⋯⋯⋯⋯58
致谢
致谢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间就要毕业了。静静的梳理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点点滴滴,不
仅一股暖流油然而生。能够师从温涛教授确实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和财富,温老师才华横溢、
思维敏锐,治学严谨,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让我重新树立了人
生的目标。温老师一次次充满耐心的鼓励和支持,是对我以后各方面发展的无形鞭策,师恩
浩荡我将没齿难忘。可以说,没有导师的指导与提供的煅炼与学习的机会,我不可能完成这
篇硕士论文。在本文付梓之际,谨向我敬爱的恩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张孝友教授和张集琼副教授,在西南大学的这些年里,两位老师对我的成长
给予了莫人的帮助,国强必将铭记于心,终身难忘。
在校期间,我还有幸得到了戴思锐教授、谢家智教授、李容教授、段豫川教授、丁忠民
副教授、罗太贵副教授、王定祥副教授、高云峰副教授等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在此表示最深的谢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同窗几载的兄弟姐妹,感谢你们陪我度过了人生难忘的几年,使我的
校园生活才充满了无穷的乐趣。更要感谢我的师弟师妹们在我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的支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的默默帮助,我会用不断的奋斗来报答你们1
85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一、公开发表文章
【I】《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的地区比较研究—来自浙江、湖北和四川的数据》,《金融经济》,2008
年第4期。第一作者;
[2]《两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资金供求问题》,《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第一作者;
【3】《“三元悖论”理论再认识》《时代金融》,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
二、参研课题
[1】温涛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村资金配置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研究》;
[2】温涛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战略与
制度创新研究》;
【3】温涛教授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西部地区城乡统筹教育发展战略与制度创新研究》;
I-4]温涛教授主持: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研究》:
三、获奖情况
【1】2008年获得西南大学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奖;
【2】2008年获得经济管理学院优秀研究生称号:
【3】2008年获得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专业奖学金;
[412009年获得经济管理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