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2812基于美国银行业倒闭潮案例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美国银行业倒闭潮案例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姓名:宾蕾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于瑾
20090301
摘要
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化的浪潮,表外业务在美国银行业经营
活动中越来越重要,表外资产的规模和收入已超过表内资产。其中尤以层出不穷
的金融衍生品为亮点,MBS、ABS、CDO、CDS⋯⋯甚至更高级的衍生品让人眼花缭
乱。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深入,美国银行业逐渐暴露出忽视表外业务风
险管理而频现破产潮的特点。
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表外业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来揭示表外业
务的高风险性,这决定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重要性。其次,通过介绍美
国银行业破产潮的背景经过和分析破产潮的原因,来全面总结美国银行业表外业
务风险控制不足的教训。第一,追溯美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其根本原因归咎于美
国银行业从“购买一持有"(originate—to柏old)业务运营模式转为以资产证券
化为核心的“发起一分销”(originate—to—distribute)新模式时,严重漠视风
险控制。新模式在大力促进表外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为内
生机制的天性使它极易导致整个市场因为偶然的信用风险而卷入流动性风险和
市场风险,再进一步恶化衍变为系统性风险,然而银行在追求短期利益的需求下,
长期忽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而导致破产。第二,本文从微观角度,以花旗银
行为例,分析银行内控不足导致的亏损(破产)具体原因。第三,从外部监管者
角度说明美国监管层在自由主义的信条下,逐渐放松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放任衍
生品发展,进一步加剧美国银行业风险暴露。本文最后一部分,总结美国银行破
产潮教训,并阐述了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表外业务,次级抵押贷款信用衍生品,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on the wave of financial 1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OBSA(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has bee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business of American banks:the assets and the income from OBSA have exceed
those from internal business. Especially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MBS,ABS,CDO,CDS‘·····,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eyes.However,
the broken-up and deepening of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American banks were stuck
in a wave of bankruptcy,because of hold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risky
derivatives.
On this background,firstl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asic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OBSA,which is highly risky,the paper discovers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OBSA.Secondly,after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bankruptcy of American banks,the paper analyze the causes and summarize the
lessons about the risk management of OBSA of American banks,which we should
know.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banks,the essential cause Was
American banks has changed the business model from“originate-to-hold’’model to
“originate·to—distribute'’model,while they totally ignored the risk management.The
new model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OBSA as well as high risks.Becaus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internal mechanism easily made the whole market be
exposed to liquidity risk and market risk because of random credit risk,and the
systematic risk would happen.However,banks put more attention to short-term
income,ignoring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which led to the their
bankruptcy.And microscopically,the paper makes a case study about Citigroup to
discover the lessons of risk management from banks.Then the paper analyze the
financial supervising department,believing in liberalism,gradually deregulated
OBSA,which made risks exposed to American banks become larger.
Lastly,after summarizing the lessons,the papaer analyze the erdightenment
about risk management of OBSA of commercial banks in ourcountry,and states some
strategy suggestions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OBSA.
Key words:OBSA,Subprime Mortgage Loan Derivatives,Risk Management,
Intemal control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鬟誓
导师签名:
, 麓
吖劫乞\J
o(7年年月≥7 El
哆年沙夕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囊莒2009年4月砷日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1章引言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如今愈演愈烈,波及区域之广、行业之多令世人瞠目结
舌。而在重灾区的美国,金融业上万亿的资金瞬间化为乌有。无数金融人的向往
之地一华尔街顷刻之间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贪婪、无耻、罪有应得⋯⋯"成了
华尔街人的代名词。除了投行、对冲基金、房产贷款公司,损失惨重的当属美国
银行业。2008年美国已有25家银行公司倒闭,其中包括两家最大的储蓄银行,
总数超过了过去5年当中倒闭的银行数量。有分析师更认为全美7500家中小型
银行中约有150家可能在未来12—18个月内破产,关闭分支机构和寻求合并的
贷款机构还不计算在内∞。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有报告称,在2008
年最后一个季度内,美国的银行和储蓄机构总共亏损262亿美元,为18年以来
首次出现季度亏损。银行业公司为潜在贷款亏损拨出的贷款亏损准备金数量也增
加了一倍以上,由去年同期的321亿美元上涨至693亿美元。FDIC表示,截至
2008年底,出现问题的银行和储蓄机构达到252家,而第三季度末为171家。
2009年情况还在恶化,仅前2个月倒闭的银行公司就有14家。FDIC表示,受到
经济危机影响,该公司的存款保险基金数额已经降低到了近25年以来的最低水
平,因此宣布提高美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费用,并准备在今年内向储蓄银行总
共征收270亿美元紧急保险金。
在这场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美国银行业倒闭潮中,无数的经验教训足以让
后人铭记。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扩张、银行机构违规操作、监管的真空⋯⋯无一不
敲响了长长的警钟:游离于资产负债表外的表外业务风险巨大,虽然能带来高额
的利润,但是需要我们无时无刻都强调内控机制,规范先于行动,防范于未然,
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样获得的利润才是长期安全的。这就是本文的写作
背景与行文目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关于表外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研究发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上,并提出以下几种假说。各种假说因为切入点不同,得出的表外业务与银行风
①‘好端端的银行为什么会有挤兑风险>,梅新育, ‘上海商报'2008年08月07日
l
险的关系也相差甚大。
多元化假说。Pavel(1998)认为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表外业务是为了使资产
投资组合多元化,分散投资组合风险,因此银行参与衍生品表外业务会降低银行
总体风险。
期权假说。Hassan(1993)把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看成银行卖出一个卖出期权,
即客户有权在一定的时期内,以一定价格将其标的资产卖给银行。当客户在有利
的条件下行权时,将增加银行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也是期权市场
中的一个客户,银行也会在有利的条件下行权,因此金融衍生品与银行自身风险
成负相关关系,即银行参与表外业务越多,银行自身风险也能降低。
道德风险假说。在固定存款保险费制度下,保险费并不因为银行的资产风险
增加而增加,再加上从事金融衍生品的资产不列入资本管制,因此银行愿意从事
表外业务,以增加财务杠杆,并获得相应的存款保险的风险补贴。Benveniste&
Berger(1986)认为在单一费率的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公司相当于卖出一
个卖权,并收取权利金;银行就相当买入一个卖权,银行风险会增加,使期权价
值很大。即,该假说认为银行的风险会随其表外活动的增加而增加圆。
投资不足假说。在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下,银行一般注重风险控制,不能以较
高的财务杠杆经营,所以有时一些很不错的投资项目也不得不放弃。这时,银行
可以通过丰富的表外业务进行融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该假说假设这类银行
风险较高,所以表外活动与银行风险成正比关系。
另外,国外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基本内容以及风险管理和监管的
研究大都来源《巴塞尔协议》等相关文献。最早开始关注表外业务风险的文献是
1986年3月由巴塞尔委员会发表的《银行表外风险管理》,文章指出:“大多数与
表外业务相关的各类风险与表内业务风险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建议表外业务
不应该与表内业务风险分割开来进行分析,而应该被视为银行总体风险的一个内
在组成部分。
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创造性地用资本充足率办法对表外业务实施监管。
巴塞尔委员会将所有的表外业务都包括在衡量资本是否充足的框架中。委员会采
用了一种适用性较强的方法,即通过规定信用转换系数,把各类表外业务折算成
一定的表内业务金额,然后根据表外业务涉及的交易对手方或资产的性质确定风
险权数,再用这些权数将上述转换后的金额进行加总,汇总到风险资产总额中去,
最后再按8%的标准资本比率对这些表外业务分配适宜的资本。表外项目一共分成
了5类,并分别规定了信用风险转换系数。
。‘金融衍生品表外业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国际经验与借鉴》,刘风元,‘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2期
2
1.2.2国内研究综述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于表外业务的研究明显落后,而且进展速度也比较
缓慢。他们没有对发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建立完整的理论,仅就我国发展表外业
务的必要性做出阐述。另外有些学者也就我国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中,笔者发现,许多学者将表外业务与中间业
务混为一谈,对其分类也五花Jkf-J,与《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出入很大,与公认
的国际标准也有很大差别。
景影(2002)、张强(2003)等学者研究了我国发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他
们认为:表外业务的成熟是金融现代化的标志,表外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
增长点,其发展是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表外业
务。有些学者通过对中外银行表外业务进行了比较研究,或者直接通过对国外商
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说明对我国的启示,突出发展的必要性。例如欧阳世伟
(2001)、胡章宏(2001)、张国海(2003)等指出我国在表外业务的不足之处,
强调发展的必要性。
王园园(2008)、熊鹏(2008)、王飞(2008)等部分学者对目前我国表外业
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对策。他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
小、业务品种单一、业务收入低、业务缺乏管理等。提出建议是提高表外业务的
整体营销水平,建立表外业务的科学管理体制,加大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持力度。
对于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张汉飞(2007)提出有必要充分认识表外业务
风险类型,采用或有索取权/选择权定价理论模型计量表外业务。张永强(2003)
提出成立专门机构对表外业务管理,并强调央行政策的扶持。于春红(2004)、
谢启标(2006)提出要深化金融体质改革,尽快实行混业经营,另外也要实施有
效的表外业务市场营销策略。邓升军(2006)、汪业茅(2007)、蔡文远(2007)
提出要尽快建立完备的表外业务监管法律和规范,加强经营管理、健全表外业务
内控机制,加强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产品技术监管。薄天开(2007)揭示
了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并结合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成熟经验,提出以巴塞
尔《新资本协议》为原则,构建多层次的信息披露体系。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从分析表外业务的内涵和特点入手,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商业银行表外业
务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理论结合实际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本文目的是通过运用理论解释现实案例,呼吁高度重视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培
育全面风险管理体制,以审慎合理的风险态度对待表外风险。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表外业务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介绍,并从分
析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联系和区别的角度,更好介绍表外业务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部分为本文案例分析之起点,分析美国银行破产潮的背景和经过。第三部分
分析导致破产的因素,揭示表外业务因其独特的特征,其风险控制方面独特因素
风险管理的教训。第四部分对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启示和反
思,并提出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时对风险管理的借鉴意义。
1.4本文的新颖之处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
分析所具备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本文在已有的国内外大量文献及实际数据的基
础上,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本文对表外业务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做了明确界定,对表外业务的分类
情况以及特点作了简单介绍,并就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联系与区别进行阐述,
将表外业务内涵与外延的解释与国际银行业接轨。
第二,本文以次贷危机为背景,通过对美国银行业频发的倒闭潮案例进行分
析,着重分析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和失控教训,引出表外业务风
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管理措施,进而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
理的建议和启示。本文现实意义非常强,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启示较
深刻。
4
第2章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
2.1表外业务的定义和种类
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简称OBS),是个舶来词,顾
名思义,就是银行从事的、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以及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
能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固。
按照《巴塞尔协议》(1988)提出的要求,广义的表外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或有债权(contingencies received)和或有债务(contingencies given),
即狭义的表外业务。其指的是银行从事的一类特殊业务和交易,当其业务或交易
发生时,并不必然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然而,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或有事项
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从而可能未来转化为表内业务。(在新巴塞尔
协议中,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具有潜在的风险,应在银行财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
揭示。)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和有追索权的资产
出售(资产证券化)等。另一类是金融服务类业务,是银行利用中介的身份,向
客户提供金融中介服务,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不动用或不直接运用自身的资产、
负债,所以不必承担资金损失的风险。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信托与咨询、支付与
结算、代理服务、信用卡服务、基金托管、资产管理顾问、金融租赁等。
一些资产证券化的工具,如下文将提到的CDO(债务抵押债券,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对于发行银行来说,属于表外业务中的衍
生品交易。这是因为大型商业银行(如花旗、渣打)在发行CDO时,常出资设立
一个SIVs(投资结构实体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执行类似于信托
基金的功能。虽然在法律上有所谓的“破产隔离’’(Bankruptcy Remote)安排,
但是为了提高SIVs的信用评级,便于其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融资,
银行通常对SIVs有融资承诺④。若在一定期间出现违约风险,由商业银行向SIV
提供信贷支持(Credit Line),这样商业银行承担最终亏损责任。
另外,以CDO为标的衍生的一系列创新产品,如CDS,对于购买银行来说,
属于其表外业务。CDS(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是基于CDO上
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CDS相当于对债权人所拥有债权的一种保险:A公司向B
银行借款,B从中赚取利息;但假如A破产,B可能连本金都不保。于是由金融
公司C为B提供保险,B每年支付给C保费。如果A破产,C公司保障B银行的
本金;如果A按时偿还,B的保费就成了C的盈利。CDS的投资者就是C,他并
o‘商业银行风险论》,凌怀江,人民出版社,2006.8,P279
回‘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究竟有何影响》,瞿强, ‘上海证券报》,2008—02-26
5
不需要出任何资金,也不需要与被保险的资产有任何关系,他只需要承担CDO
潜在的违约风险,就可以得到一笔分期支付的保险金,承担或有负债。
值得说明的是CDO、CDS并非是所有银行的表外业务,若银行购买CDO则应
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项目。
表2.1:表外业务的种类
银行保函
信用证(1etter of credit,简称L/C)
担保业务
备用信用证(standby credit letter,简
票据承兑
贷款承诺(10an commi tment)
承诺业务票据发行便利(note issuance facilities,
或有资产和或有负
透支额度(以信用卡为代表)

远期利率协议
金融期货(financial future)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期权合约(financial option)
金融互换(fi nanc ial swaps)
转手证券(pass through)
资产证券化
转付证券
结算业务
代理业务
咨询顾问业务
资产管理顾问
金融服务业务金融服务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
现金管理业务
信托业务
金融租赁业务
银行卡业务
6
2.2表外业务的特点
与表内业务(资产、负债项目)相比,表外业务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这使得
表外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获得巨大的发展,从而取代表内业务成为
西方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表外业务的特点如下:
第一,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商业银行办理表外业务时,
不动用自有资金,只利用自身的银行信用、服务网络、管理技术、资金优势等方
面的优势,通过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为客户提供金融
服务。银行通过采取收取手续费的方式得以补偿。
第二,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表外业务除了一部分需在资产负债表的注脚
上注释外,其他的很难在公开的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这使得银行的财务报表不
能反映银行真实的经营状况,从而监管部门、投资者等难以了解银行的真实财务
情况,使银行的经营透明度降低。这种较低的透明度使得银行内部人员无法正确
的认识分析表外业务及其风险,外部人员也无法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
管和控制,因此给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绝大部分衍生品
交易属于一对一的柜台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可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设计
出不同内容的产品,产品不一定标准化,同时对场外衍生品要不断的进行动态管
理和估值,这更加大了场外衍生品交易监管的难度。
第三,高杠杆性,风险大。表外业务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或有资产和或有负
债类,如开立信用证、担保、备用信用证、远期外汇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等业
务具有很高的杠杆性。尤其是衍生品交易,杠杆率更高。次贷危机前,银行将
她S、ABS打包出售给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商业银行等,再由其进行分割、打
包。为了赚取暴利,他们通常采用20至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
产为20亿,30倍杠杆就是6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20亿资产为抵押
去借6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30亿(600*5%)
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30/2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
资亏损了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0亿,可见杠杆性之高。
虽然一般银行要求客户缴纳保证金,可在真正发生损失时,保证金作为第一重保
障根本不起作用,因为缴纳的比例通常较低,对于某些客户甚至可以是无保证金
要求。所以这类业务虽然收益很高,但其高杠杆性决定了其高风险性,一旦亏损,
后果将会很严重。
第四,种类繁多,范围广阔。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和面对非银行金融机
构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范围和规模得到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层出
不穷,利率、汇率、股权、信用风险相关的衍生品让人目不暇接。另外高新技术
7
和信息产业的广泛深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占整个商业银行
业务的比重将日益上升。不少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已远远超过其表内业务
量。比如,美国最大的五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涉及的资产总和是其表内资产总
额的2.82倍;从收入看,来自表外业务的非利息收入也已超过来自表内业务的
收入,个别国家如瑞士的银行业表外业务收入占到银行总收入的70%@。
2.3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比较
目前在我国,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常常被人混淆。有的学者认为中间业务就
是表外业务,有的学者认为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有部分重合的地方,但不能混为
一谈。有的认为中间业务包含表外业务,有的认为表外业务包含中间业务。总之,
意见和分歧比较多。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为了与国家接轨的需
要,正确界定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有利于央行监管,防范风险。
中间业务是中国人的说法,目前对它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央行和银
监会对其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综合笔者所参阅的资料,它是指银行经营各项
业务或提供金融服务时,均以中间代理人的身份出现,从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中
介性服务业务,强调的是银行作为中介人的地位。它包括我国银行所从事的一些
传统业务,如结算代理、基金托管、银行卡业务、信用证业务等。将传统的中间
业务一一与图1的各个项目比较,得知中间业务与广义的表外业务中的金融服务
类业务基本相同。
表外业务的概念是依据巴塞尔协议提出的,国际银行业谈论资产负债表外的
业务项目时,常常用到表外业务这个名词,而无中间业务的说法。中间业务是具
有中国特色的名称,为我国独有。在我国金融不断开放的今天,与国际接轨越来
越迫切,有必要明确界定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范围。
本文所指的表外业务是广义的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辨析>,王杰、张金胜、乔香兰,‘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下旬刊)
8
第3章美国银行业破产潮的背景和经过
3.1美国银行业破产潮的背景
美国银行业的破产风波是次贷危机衍生的结果之一。
自2001年开始,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连续降息,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甚至
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次级抵押
贷款市场迅速发展。另外,在金融创新活跃的背景下,有的金融机构为寻求短期
高额利润,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证券化,使得次贷及次贷
衍生品规模庞大。2006年末,次级贷款增长到1.3万亿美元,占到美国住房抵押
贷款市场中约13%}=L重。而更可怕的是,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的信贷衍生产品MBS、
CDO、CDS数目更惊人,超过2万亿的MBS,超万亿的CDO,数十万亿的信用违约互
换产品CDS@。这些由杠杆交易方式放大的虚拟财富,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到
危机四伏的地步。
随着利率不能上调,楼市开始降温。贷款违约不断增多,全美多家次级市场
放款机构深陷坏帐危机。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
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申请破产保护,预示着危机开始显现。
同时,一些买入次贷信用衍生产品的美、欧投资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
养老基金等也受到重创。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贷款数量,致使全
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显出流动性不足危机。次贷危机升级为金融危机。
随着危机不断深化,涉及行业也由原来的房地产、金融扩散到整个经济领域。
同时,危机也由美国迅速蔓延,陷入危机的国家越来越多。金融危机进一次升级
为经济危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日本分别从2008年第三季度和第二季
度起正式陷入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报告中将2008年美国、欧元区、
日本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1.4%、1.2%、0.5%,将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预期
从6.9%大幅下调至6.6%⑦。另外,全球股市频繁暴跌,全球金属、原油期货和现
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
面对如此恶劣的经济形势,各国央行开始如火如荼救市。仅2007年8月一个
月时间,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资9次,总金额超过735亿美元。10月3日,美国国
会众议院批准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系统救援法案,创历史之最。美国更多次联手
欧洲、日本央行注资救市。2008年美联储、欧盟又频繁调低利率,颁布多种救市
提案,规范次贷经营、降低风险。
o‘虚拟经济不能离实体经济太远》。左小蕾,来源:财华网,2008年09月25日
。‘世界经济叫顾与展望》(203期),来源:广东省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2009年1月15日
9
3.2美国银行业破产潮的起园和经过
由于1999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和金融业务国际化,银行巨头们广
泛参与各类交易所期货、期权交易及场外衍生品交易。美国的商业银行是衍生品
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整个行业的杠杆比例(衍生品市场价值/银行自有资本,按
名义本金计)约为11.6倍,其中前25家商业银行衍生品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约
为17 6倍。最高的是摩根大通,高达5&5倍,其次是美州银行(24.1倍)和
花旗银行(19.1倍)”。如此高的杠杆率说明整个交易体系正日趋脆弱。
20——_●,11
图3 2::1995、2009、2095美国银行业持有衍生品名义价值(单位: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园际清算银行)
信用衍生品发展迅猛,在1997年第一次统计时,交易额才550亿美元,N2003
年,增长超过18倍。商业银行此类衍生品的交易额为l万多亿美元。
2007年,随着美国利率不断上调,房屋借贷的成本逐渐上升,次级贷款的违
约率上升,一些房贷机构破产。美国银行业亏损开始显现。美国第一大市值银
行~一花旗银行2007年第三季度因卷入次贷风波亏损65亿美元,CEO查尔斯普林
斯(Charles Prince)辞职。第四季度,花旗因为近180亿美元的次贷相关资产冲
减,巨亏98 3亿美元.为该行有史以来最大的单季亏损。
进入2008年,危机象滚雪球一样,涉及的银行越来越多。第一季度,有2家
银行倒闭。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Wachovia Corp)一季度净损失7 08亿美
元。花旗集团在冲减逾130亿美元次贷损失后,一季度净亏损5l_l亿美元。另外,
美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消费者信贷违约现象加剧.逾期还款率升至2001年以
来最高。同时,银行惜贷现象严重,市场流动性不足。5月又有2家银行倒闭。
7-9月共有9家银行倒闭。其中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手拥有119年历
:嚣银仃旭参与衍生妯体现风险张豹特栅1周小m柬谭^民喇‘国际甜搬2似年
10
史的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是美国史上第一大
银行倒闭案。华盛顿互惠银行是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拥有3070亿美元资产和
1880亿美元存款。它因大力发展次贷及其他风险抵押贷款业务,在快速扩张的同
时,却忽视风险控制,导致破产。7月11日拥有资产320亿美元的加利福尼亚印
地麦克银行(IndyMac Bank)倒闭,这是美国史上第三大银行倒闭案。联邦储蓄
保险公司“高危名单”上的金融机构也达到了90家,连续第6个季度增多。9月全球
金融机构已经公布的次贷相关亏损和资产减计金额已经达到了5000亿美元。
10-12月又有12家银行倒闭,美国的银行倒闭呈现速度递增趋势。lO月,花
旗银行、美联银行财报显示,受资产减值的影响,第三季度继续巨亏。花旗已将
全美最大银行宝座拱手让给摩根大通,其2008年一年的总亏损额超过200亿美
元。而美联银行亏损更大,仅3季度净亏损高达239亿美元,濒临破产。12月31
日,其被富国银行收购。
进入2009年,银行业形势继续恶化,仅头2个月就有14家银行破产。而先前
表现不俗的摩根大通银行、富国银行、美州银行也纷纷爆出2008年四季度亏损消
息。2008年第四季度,摩根大通净利润、总收入均出现巨大下滑。富国银行不计
美联银行的结果,其第四季净亏损25.5亿美元,而2007年同期净收入13.6亿美元。
美州银行(Bank of America)四季报显示,其净损失为17.90亿美元,而去年同
期盈利2.68亿美元(不包括2009年1月1日刚刚完成收购的美林财务数据),这为
1991年来该行首次亏损。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
美国银行业整体亏损262亿美元,是1990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而
2007年同期,美国银行业盈利5.75亿美元回。
o‘美国银行业近20年来首度整体亏损》,胡芳、刘洪,来源:新华网2009年2月28日
11
第4章基于破产潮,分析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教训
4.1美国银行业倒闭潮的特点
第一,美国银行业破产潮有愈演愈烈之势。2006年没有银行倒闭,2007年
仅3家银行倒闭,2008年共有25家银行倒闭。其中第四季度倒闭12家。2009
年前2个月就有14家银行倒闭。若根据目Ij{『速度,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2009年将可能接管逾100家银行。FDIC已提拨220亿美元保险基金,准备支付
2009年银行倒闭费用⑩。
25
图4.1 2001年以来接受FDIC保险的银行破产数量
(数据来源:FDIC)
第二,风险聚集在美国超大银行中。当次级抵押贷款开始在美国兴盛时,银
行也加入了开发行列,大力发展以其为标的的一系列新兴衍生品业务来迅速增加
短期利润。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居然是除了保险公司以外,最终购买次
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比例最高的金融机构。
表4.1: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主要购买方
金额(10亿美元) 百分比
美国投资银行75 5%
美国商业银行250 18%
美国政府性抵押贷款机构112 蹦
美国对冲基金233 17%
外国银行167 12%
。‘当局征存款紧急保险金银行倒闭保险料赔800亿》,来源:北美新浪财经2009年2月28日
12




m
5
0
外国对冲基盒
僦险公H
☆№。日
#目蕈盒和养老幕书
☆H
(资料来源:Greenlaw et al 2008)
另外,到2007年第三季为止,美国商业银行所握有的CDS合约共计14万亿
美元,第四季时叉增加了2万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是CDS市场中,持有合约总
值最高的企业,达7.8万亿美元;花旗名列第二,有3万亿美元;美州银行则为
第三,有l 6万亿美元“。
‘0讯行
翼州制{r
P靡根
IH%
幽4 2 2007年美国商业银行持有CDS的构成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所以,在这次危机中,亏损最严重的不是中小银行,而是全能型超大银行。
2007年美国前十大本土银行中,美联银行(wachovia Corporation)和华盛顿互
惠银行已经因为资不抵债破产,花旗、美州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国民城
市银行均不同程度亏损。其中花旗亏损最严重,光2008年亏损超过200亿美元,
市值更是一落干丈,缩水达9896。
第三,美国银行业表外业务因涉及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品市场颇深,亏损惨重。
截至2008年12月31日,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美国分行、摩根大通因金
融衍生品蒙受总额5870亿美元的短期净亏损风险,为此,2008年财务报告显示.
美国5家最大银行己接受总额1450亿美元的政府救援资金”。美国银行业也因次贷
::i:i!;:;,i卺:;iiii篙;?;豢鬃于赫嚣絮:’u2“”⋯“
衍生品业务亏损而拨备数干亿美元的资金。光2008年一年,美国银行业次级贷款
损失拨备和资产减记规模增至创纪录的2000亿美元。而这其中最多的是花旗银
行,其减记和损失高达551亿美元。
4.2根本原因:美国银行业业务运营模式的改变
4.2.1美国银行业业务运营模式的改变
随着起源于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浪潮,银行为了规避对传统业务的严格管
制开始积极开拓新业务,金融创新活跃。另外,越来越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传
统的银行领域,参与市场分割,致使银行竞争压力巨大。再次,80年代以来,
国际金融形势动荡,汇率、利率变化无常,资本市场出现大量套利机会,为满足
客户新增的需求,迫使银行寻求新的有效保值与增值策略。
在此背景下,美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由过去的
“购买一持有’’模式((originate—to_h01d))转变为“发起一分销"模式
(originate—to—distribute)。“发起一分销”模式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采取
出售、证券化、签订信贷衍生品合约等方式把原生贷款的信用风险从资产负债表
中剥离的一种经营方式。而剥离资产的方式即银行将全部或部分贷款表外化
(off—balance sheet),具体方式有两种:一是将抵押贷款打包直接出售,使之
证券化:二是建立SIVs(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中文名结构性投资
工具),类似于信托机构,由SIrs通过发行短期票据融资的形式,购买银行资产,
再证券化。SIVs的资产负债表不纳入银行内,但是银行对SIrs有融资承诺。
“发起一分销"模式的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不银行不再将全部贷款
持有到期,而是将全部或部分贷款表外化,降低不良资产的比重。二是通过资
产证券化,银行能加速回笼资金,提高资金运转效率。通过发放贷款,出售和打
包贷款变成证券,再销售这些证券,美国的商业银行在6—9个月内就可以实现贷
款销售,为发放新贷款提供资金来源。三是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扩大了收入来
源,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迅速上升。手续费、服务
费、佣金等猛增,扩大了银行收入来源。四是在风险管理上,“发起一分销’’模
式可以实现风险在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以及不同机构间的交易、转让、分散和配
置,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途径,然而也因为市场参与者众多,风险交易链
条拉长,使得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容易被忽视。
这种新模式一经出现,受到众多银行的欢迎,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投资银行的帮
助下,小银行将有风险的表内资产剥离,使得银行在满足监管层的资本充足率的
要求下,大力扩张贷款业务,增加收入来源,得以和大银行“公平一竞争。
14
4.2.2美国银行业严重漠视新业务运营模式带来的风险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发起一分销"模式在透明度、风险管
理等方面的内在缺陷,而业界漠视新模式带来的挑战更放大并实现了新模式的危
害。因此可以说, “发起一分销”模式是导致此次美国银行业破产潮根本性的
原因。
第一,银行利用大量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增加短期资金来源比重,使负债
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银行大量依赖市场流动性将贷款不断出售分销,这意味着
市场条件一旦恶化会迅速地对银行的融资流动性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银行
要在短期内调整资产结构难度很大,银行存在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当危
机爆发时, CDO等次贷信用衍生品一度贬值,很多银行因为流动性不足而变卖
资产或向同业拆借,然而在整个市场都存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只得最后无奈
宣布减记亏损或破产。
第二,“发起一分销”模式下,因为证券的资产化,再资产化,使得风险交
易链条拉长,这极易导致信息透明度下降。银行通过资产表外化,将风险转移表
外,但在在转移过程中信用风险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柜台交易,转移到了未受
监管的市场。风险到底转移到了哪里并没有公开的信息可供考究,所以透明度降
低,并且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如交易对手方风险。
第三,过长的风险转移链条以及不透明的信息,导致交易参与者严重漠视风
险管理,这进一步放大了本已危机四伏的系统。由于没有充足有效的公开信息,
投资者也不能对结构信贷产品等衍生产品作出客观的独立评估,难以识别潜在风
险,因而过度依赖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而评级机构在没有完全掌握信息的背景
下,用以评级的方法和假设不但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依据的还是不充分的历史
数据。所以从投资者、评级机构到分销银行整个交易参与者都处于不甚透明的交
易中,他们预估的模型数据和资产价值的真实性都是令人质疑的,整个市场曝露
于巨大的风险口上。一旦信息披露和风险定价出现问题,巨大的金融风险就很容
易暴露。危机的罪魁之一CDO以及更高级的CDO的衍生品就存在风险交易链条、
结构复杂的特征,很多参与这些产品的交易银行,尽管自身无法真正衡量这些产
品的价值,却相信评级机构给予的评级,而不断增持,长期忽视风险评估和控制,
最终导致苦果。
可见,“发起一分销”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体系以及系统稳定的
基本条件,也改变了商业银行原有风险管理的需求。商业银行从重视表内业务到
表外业务,正是体现了“发起一分销"模式的要求。该模式使得银行面临的流动
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增大,更可怕的是因为内生机制的天性它极易导致
将偶然的信用风险带入交易账户,从而使交易账户面临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
15
信用风险集一身的系统性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在弄清楚它的风险分散原理和运
行机制前提下,稳健经营,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安全范围内,否则银行忽视风险控
制的代价就是危机的爆发,正如此次次贷危机一样。
4.3微观层面:以花旗银行为例,剖析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教训
之所以选取花旗为例,一是因为花旗银行的典型性。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最
严重的不是中小银行,而是曾经让无数人称为“航空母舰’’的大银行。尤以花旗
亏损最多。它曾作为前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在2006年下半年,也就是次贷危
机爆发前夕,其公司的市值高达2772亿美元,资产2万亿美元之多。然而,从
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亏损一直到2008年三季度,花旗贷款损失拨备和减记损失
高达551亿美元。市值缩水98%,只剩下55.96亿美元(截至2009年3月5日)。
二是从花旗集团的“沦落’’可以洞悉美国银行整体形势的严峻。银行是经营信用
的企业,拥有的资本金、资产越雄厚,越值得人信赖。如此大的银行尚且奄奄一
息,那么其他卷入次贷风波的中小银行,结果可想而知。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
银行业整体亏损。穆迪降低对美国三家大银行一一富国、美国、摩根大通的评级,
它们的股票也遭到了市场的抛售。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恐怕会有更多的银行
被迫寻求政府援助。
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花旗银行持有的各类衍生品名义价值总额高达
37.1万亿美元,是其全部资产的17倍,是全部股本的337倍。如此高的杠杆比
例,带来的是巨大的风险敞口。银行发展衍生品业务本没有错,但若是为了逐利,
置风险管理机制于不顾,以微薄的资本金来经营超出资本数十倍,则得不偿失。
第一,交易员越权交易,表外业务经营风险突出。表外业务的经营风险是由
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及法规制度不健全而使表外业务遭受人为损失的可能性。在
银行高层的激励机制下,交易员可能无视风险控制,违反规定越权交易。若赚取
巨额利润,银行却不一定追究交易员的责任,相反交易员会得到奖励和提拔。
花旗公司前总裁普林斯,在03年上任以来,拟定集团新策略,从大举并购
扩张规模转到提高集团风险承受度,大肆扩充高风险高利润业务珀。2003-2007
年,花旗CDO发行量从62.8亿爆增至373亿美元多亿美元。2007年其拥有的
CDS名义价值则高达3.7万亿美元。花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员工说,“那
时所有的交易部门都在赚钱,在银行里哪个部门赚钱,哪个部门就最有势力。银
行正在赚取巨额利润的时候,如果风险管理部门认为交易部门使银行处于巨大风
险之下,高层甚至整个系统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评估。14’’可见,在激进的经营政
I’‘花旗人谋不臧风险失控坠深渊》,来源:‘中国时报》2008年11月25日
14‘谁击垮丫花旗》,冯郁青,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2月11日
16
策下,花旗为了攫取高额利润,没有严格贯彻内部控制机制,忽视衍生品交易风
险管理,放任交易员违规交易,最终导致恶果。
第二,对次级抵押贷款信用衍生品风险测量和评估不当。表外业务因其复杂
性、多样性、创新性常常使得银行难以估计其公平市价和相应的风险。而近几年
快速发展起来的次贷信用衍生品更是以其复杂性著称,MBS、ABS—CDO、“CDO的
平方’’、“CDO的立方"⋯⋯乃至“CDO的N此方",颇具想象力的华尔街人创造
了连自己最后都无法知道真实价值的衍生品。美国银行借用这些用精准的数理模
型、在假想的唯一状态下估计的衍生品的“价值",通过发行或是持有这些衍生
品,参与到这个高利润的市场。殊不知,面对理性复杂的市场变化,这些衍生品
的真实价值早已大打折扣。
花旗甚至将债务抵押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债券捆绑销售来更快提高收入。因
为评估这些债券风险的标准特别复杂,经验丰富的交易员在无法正确评估其价值
的条件下,盲目地相信穆迪、标准普尔等赋予这些债券“AAA”等级,潜在的信
用风险容易被忽略,大量进行CDO交易。另外,花旗的高级监管人员和交易员显
然没有意识到,当初购买CDO的“保险"CDS根本没有起到保障风险的作用。当
次贷危机蔓延时,所有人都向自己出售CDS的投行、投资基金索赔。面对数十倍
自身资本的索赔额投行、投资基金资不抵债而破产,CDS的债权人没有得到任何
偿付,损失惨重,花旗也不例外。
第三,无视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警报界限。表外业务中的一部分业务杠杆性
极高,尤以衍生品业务为甚。CDS和CDO都具有杠杆经营的特征,实行保证金交
易,并实施按市值定价(mark-to—market)的会计方法。一旦其快速跌价,市场价
值缩水,在杠杆作用下,持有者需追加巨额保证金,这极易陷入流动性风险中。
花旗银行购买了名义价值3万亿的CDS,按照5%的保证金计算,保证金就是150
亿美元,且一天之内交齐,可见承担的流动性风险之大。
第四,内部监管形同虚设。前面提到,表外业务中衍生品因为高杠杆性,且某
些结构复杂,评估公平价值不易,风险容易被放大。这更需要银行管理者以审慎的
态度来控制表外业务风险。花旗内部风险控制部门没有尽到风险监控和预警的职
责,长期忽视衍生品风险管理。另外,花旗内部存在裙带关系,使得内部监管失
效。花旗的首席风险官戴维·布什内尔(David C.Bushnell)与固定收入部及
按揭证券业务主管马哈拉斯的副手伦道夫·贝克(Randolph H.Barker)份属老
友,这本来不足为其,但一旦友谊超过了严苛的法律条款底线,风险的内控机制
形同虚设。贝克的一名前部门成员曾说:“风险管理部门必须独立工作,但是在
花旗,这一部门并不独立自主,至少在固定收益部门不是如此。我们过去常说,
如果想达成一项交易,我们必须首先说服贝克,因为他能够让事情顺利进行下
17
去。””
4,4外部监管角度:监管机构失职带来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教训
毫无疑问,美国监管机构要好好反省下这次危机。
首先,对表外业务衍生品交易的金融监管意识越来越松懈。以格林斯潘为代
表的一代美国金融家们所拥戴的”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的典型的自由市
场经济思想和主张确实存在缺陷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下,美国政府从20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达到高潮。
放松管制的结果就是大量衍生品,尤其是信贷衍生品如荒草般在广袤的土地上繁
殖起来。而在信贷衍生品中,又以次贷衍生品最引人瞩目。据国际互换与衍生品
协会数据,截至2007年底,CDO数目达5.6万亿美元,CDS则达到62万亿美元
之多。
邢-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图4 3:03—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总规模(单位: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ISDA,国际互换与衍生品蚺台)
i£嚣嚣:i潸机的“””达什“””’”船斯书”““。o⋯”糊鲥富时
图4.4:2001—2008(上半年)CDS市场规模(单位:十亿美元)
(数据米源:ISDA,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
但同时,美国监管当局过分相信了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相信任何从事
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其风险,而没有采取任何有建设性的措施。金融监
管能力已不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变化,使得对表外业务中的次贷信用衍生品的
监管效果越来越弱。纵观银行表外业务尤其是次贷金融衍生品业务涉险的整个过
程,在很多环节上美国银行业监管部门都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学家、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爱德华.葛兰里奇
(于2007年9月去世)一直在为加强放贷市场的监管而大声疾呼。最早在2000
年,他就向美国监管高层提示次贷相关产品的风险。甚至在他去世前不久发表的
文章里,他又一次揭示了美国的金融监管存在严重的空白和失控问题,一直呼吁
要加强次贷监管1。。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多次警告并没有引起美国监管当局对次
级贷款相关问题的重视,
其次,对表外业务金融监管反映延迟,不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变化。作为
监管者,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出现在一个金融体系里的一些导致商业银行经
营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的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监管当局都必须高
度关注,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手段,它们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之源。
各种次贷信用衍生品层出不穷,MBS、CDO、CDS、以CDO为抵押衍生更复杂的“CDO
平方"(CDO‘2), “CDO立方"(CDO‘3), “CDO的N次方"等新产品⋯⋯这相应
地需要监管规则制定更加细化,监管法律更加专业化。但因产品复杂性、专业性
不断提高,且多为场外交易,监管者监管难度增大,判断反映的速度逐渐下降,
导致越来越明显的监管效率低下,使得政府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断滞后。
再次,在表外业务创新的过程中,监管出现了真空。美国是双头多线的监管
模式,长期的多层监管使得监管领域重叠或是真空现象严重。金融衍生品在金融
机构扩张业务的冲动下,大量出现。然而,在美国监管当局过分信任金融机构的
’6‘是金融监管之过47>李风云,来源:中国经济网2009年2月26日
19
风险控制能力的条件下,对其的监管却出现滞后现象,导致监管真空。像银行大
量持有的CDO(债务担保证券)、CDS(信用违约掉期)这样的会融衍生产品,就
没有明确的部门管理。其完全在交易对手间直接互换,被称为柜台交易
(Over—the—counter,oTC)。也就是说在最初成交CDS时,没有任何政府监管,
有任何机制检查来保证C有足够的储备资本,也没有集中交易的报价和清算系统,
流动性非常差。美国的银行通常要受N4个部门的监管,是美联储、联邦存款保
险公司,还是货币监理署、州银行监管办来执行监督衍生品发展的职能呢?我们
无从得知。
第5章给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5.1牢固树立稳健经营意识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始终面临着稳健经营与创新发展,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
市场机遇与风险控制等一系列的考验,时时需要做出决策。若如花旗为代表的美
国银行业那样,以牺牲长期利益来换得短期效益,以无视风险的代价来求得巨额
利润,这种“冒进”、“偏激"的经营策略是十分短视的。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
的特殊企业,每时每刻需要注意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这也决定了银行
必须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步一步稳健经营,从而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
如今表外业务的种类日益繁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
业银行也纷纷大力拓展这一新兴业务领域。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一度使得金融衍
生品市场停滞不前,银行的表外业务也损失惨重。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金融
衍生品的基本功能是管理风险和价格发现,只要我们合理利用,注意风险控制,
减少套利的冲动,这是一块前景非常广阔的市场。有人说,稳健经营是舵,创新
发展是引擎,两者协调结合,方可建成商业银行价值持续提升之路。
5.2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的关
键,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
首先,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文化的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内部
控制的成效。良好文化形成的强烈示范效应和相互影响的效应,构成了物化的内
控制度之外的隐性软约束力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内控制度的缺漏。其次,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要从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来分别设计。特别要加强
对决策层与管理层的内控制度建设,改变“控下不控上"的现状,避免管理人员
游离控制系统之外。在内控制度面前,员工人人平等,不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领导
干部都必须严格遵守,不搞特殊化。再次,要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纳入商业银行
的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表外业务的操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通过调整业务
授权等强化管理,对表外业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分析。最后,加强监管部门
的相对独立性,以及部门间的相互制衡性,达到内部控制制度所要求的双重控制
和交叉检查效果。强化稽核体系的相对独立性,针对不同组织层次设立相应的监
督机构,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2l
5.3正确评估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建立相应风险预警制度
建议银行为管理表外业务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表外业务可
能的风险进行事前评估,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评估。银行要有风险超前意识,
风险管理手段要及时调整更新,不能滞后于衍生品发展。对于目前自身无法用模
型估量价值的衍生产品,尽量不要涉及。准确测量衍生交易头寸变化时风险价值
的变化情况。并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全面估计可能出现的
极端情况下的风险状况。
另外,银行要建立风险相关意识,要从整体上把握衍生品的风险和公平市价。
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二级市场化,将违约风险带进市场交易账户,使得交易账户从
原本单纯的市场风险发展到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于一体,并且提
升了这些风险间的相关性17。所以银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管理衍生品交易的风险,
不能用分割式方法评估资产组合整体风险价值。
在风险评估基础上,银行还应建立充分的风险预警、救援预案机制。如设立
风险预警线、衍生交易的止损水平等。因为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种投机性很强、
风险性极高的市场。依据“Mark to Market’’规则,风险头寸是随着时间的不断
推移而不停地变动,价格波动100%都有可能。即使银行本身经营良好,资本雄
厚,也可能因为衍生品的高杠杆性而破产,从巴黎银行的破产到美国银行业破产
潮,无一不深刻映证了衍生品市场的巨大风险性。为了防范各种可能的偶发事件
引起的风险,建立危机救援的预案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它的建立还有利于减少
道德风险的发生。
5.4重视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提高披露信息透明度
由于表外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只有少部分在资产负债表的注脚
上注释,大部分很难在公开的财务报表上得到反映。)其透明度较低,给银行自
身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投资者也无法通过财务报表获得真实的信息以
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也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把握衍生交易的
发展现状、实施有效的宏观监管。基于这些局限性,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就成了世
界各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次银行业的“沉陷"更让这个问
题迫切需要解决。
为确保投资者和市场获得更好的信息,第一,监管者应当要求银行按照一定
的披露原则,广泛披露衍生产品交易组合的资产数量和质量及其风险暴露水平的
信息,定期披露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表外项目余额,使投资者
’7《次贷危机挑战美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系统(下)》,陆晓明,‘银行家》2008年第4期
22
或债权人能更好地评价银行真实的经营风险状况。第二,改革现行的财务报表结
构和编制方式,尽快研究制定一套统一或有资产和负债的会计规则,增加衍生交
易头寸报表,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对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确立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只有重视
信息披露,才能使人民银行便于制订适当措施防范和减少表外业务所产生的不利
影响。
5.5加强金融监管,使监管体制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
适应
总结这次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的美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主要教训,都归因于美
国的监管机制没有与其金融经济的发展和开发的阶段相适应。美国监管当局长期
放任衍生品市场发展,在监管上形成“空白"。殊不知金融机构禁不住高利润的
诱惑,在次贷信用衍生品上越行越远,创造出无比复杂、难以计量的产品,且数
目惊人。截至2007年底,美国整个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规模不过1.3万亿美元,
而衍生的ABS--CDO的市场规模高达9万亿美元,CDS的市场规模则更大得多,
高达33万亿美元。以1.3万亿的资金翘起至少是其数量32倍的资产,却无人监
管这巨大的风险敞口。终于有一天这座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品“大厦"轰的一下倒
塌了。金融监管、市场成熟度没有与金融创新的发展相适应,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功能无法让我们割舍,但如何抑制其潜在的危机,将成为
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不能强求金融监管追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但是金融监
管部门要积极营造一种鼓励谨慎金融创新的社会氛围。科学管理衍生品交易的杠
杆比例,衍生品交易的杠杆率要与市场基础建设、参与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
整个金融安全网的发展状况联系起来。从资金杠杆和产品杠杆两个方面,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对衍生品的派生能力进行有效的控制。越不成熟的市
场,越应该实行更为严格的派生限制,以维护市场的稳定性。不能在整个金融产
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有丝毫的空白和真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金
融市场不断发展而带来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6章总结与展望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发展迅速。表外业务能够剥离
银行不良资产,在不违反监管层资本充足率的前提下,银行尽可能地通过金融创
新,扩张业务范围,增加非利息收入。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也带来巨
大的风险。表外业务的不透明性,高杠杆性都使得银行时刻面临巨大的风险,给
商业银行自身安全,甚至对金融市场稳定、国家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干
扰作用。这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以稳健谨慎的态度
发展表外业务,高度重视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从根本上防范风险的
发生和扩大。
本文从次贷危机中美国银行业频现破产潮出发,通过分析表外业务的基本概
念和特征,得知表外业务固有的高风险性。然而美国银行业从“购买一持有”的
业务运营模式转变为“发起一分销"模式",带来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然而却
严重漠视风险控制,致使银行在获得短期高额利润的同时,随时可能曝露于巨大
的风险敞口中。另外,微观层面银行内部放松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松散的内部控制
机制,以及外部监管者的缺位,都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曝露。通过分析破产潮的
背景、原因和经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
外,我们从此教训中得到深刻的启示,银行在发展表外业务,大力金融创新的同
时,勿忽视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这需要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共同努力。
良好的表外风险管理应做到:宏观上,以审慎的态度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全
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微观上,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内控和自律,
建立表外业务的审计稽核制度;完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方法。这样才能形成对表
外业务的双重风险管理。
如今,次贷危机早已衍生成了更为悲壮的金融危机,美国银行业亏损的情况
正在恶化、倒闭的银行将越来愈多、速度也将越来越快。因为比次级抵押贷款更
为可怕的定时炸弹一--Aft—A贷款(A1terative—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
(option ARM)日益被人们所关注。AIt-A贷款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毒性比
次级抵押贷款可能还要大,因为银行和房贷机构发放这些贷款的条件比次贷还要
宽松,贷款申请人可以任意填写申请表,“有时候他们甚至什么都不填,因为没
有必要。18"一旦这些贷款债务人无法偿付贷款,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信贷产
品也必将亏损。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数据的统计,不过有人估计这可能又是一轮金
融海啸!银行的亏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破产潮也将再次重现。
总之,这次金融海啸给商业银行在经营表外业务时,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愿
国内商业银行深以为戒,以稳健谨慎的态度发展表外业务。
10‘未来三年:金融海啸第二波?'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2—23
24
参考文献
[1]薄天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
8期
[2]邓升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认识及其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年
第17期
[3]陈浪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4]胡俞越、孙叻:次贷危机阴影与中国金融创新之路,上海证券报,2008年10
月16日
[5]胡志浩:透过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中国金融,2008年第24期
[6]景影:日益得宠的表外业务,银行家,2002年第12期
[7]李凤云:探究金融危机的演变:金融危机深度解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8]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中国金融,2008年第8期
[9]刘凤元:金融衍生品表外业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国际经验与借鉴,金融与经
济,2008年
[10]陆一:美国政府“改写资本主义’’是为了什么,读书,2008年第12期
[11]米什金、李扬: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第一版
[12]聂峰: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经营与管理,2008年
第06期
[13]欧阳世伟: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若干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3期
[14]唐勤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现代商业,2008年第15期
[15]汪业茅、蔡文远:中国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与保险,2007
年第7期
[16]王园园: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时代经贸,
2008年第3期
[17]吴成良:国际上商业银行为什么大量发展表外业务,现代商业银行,2005
年第3期。
[18]谢启标: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金融论坛,2006
年第9期
[19]熊鹏、王飞: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当代经济管
理,2008年第1期
[20]叶永刚:衍生金融工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21]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分析,哈尔滨,商业研究,2004年第
18期
[22]于鹏: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1月27日
[23]张国海、高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与发展战略,金融研究,2003
年第8期
[24]张汉飞: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研究,消费导刊,2007
年第4期
[25]张强:表外业务一新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农村金融研究,2003年第1l期
[26]张永强:让中间业务崛起得更快,现代商业银行,2003年第6期
[27]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第2期
[28]Alan Reichert and Yil—Wen Shyu.,“Derivative activities and risk of
international banks:A market index and VaR approach”,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V01.12,No.1,2003,P.489—51 1.
[29]Benveniste L.M.&A.N.Berge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tandby
Let ters of Cred i t"Proceedi 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Bank Structure
and Compet i t i on. Ch i cago: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1986):p387—412.
[30]Lynge,M.and C.一F.Lee,“Total Risk,Systematic Risk,and Off-Balance
Sheet Ri sk for Large Comnercial Bank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111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987.
附录A次贷危机中倒闭银行一览表(部分)
银行名称破产时间
道格拉斯国民银行2008年1月25日
休姆银行2008年3月7日
ANB金融国民协会银行2008年5月9日
明尼苏达州第一诚信银行2008年5月30日
印地麦克银行2008年7月11日
加利福尼亚第一传统银行, 2008年7月25日
内华达州第一国民银行2008年7月25日
佛罗里达州的第一优先银行2008年8月1日
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2008年8月22日
Integrity银行2008年8月29日
Silver State银行2008年9月5日
hmeribank 2008年9月19日
华盛顿互助银行2008年9月25日
主街银行2008年10月10日
子午银行2008年10月10日
阿尔法银行和信托公司2008年10月24日
安全太平洋银行2008年11月7日
第一乔治亚社区银行2008年12月5日
佛罗里达、内布拉斯加、伊利诺伊和俄勒冈州的
2009年2月17日
四家银行(名称不详)
锡尔弗·福尔斯银行2009年2月20日
统计数字截止2009年2月28日
27
致谢
我的论文顺利完成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于瑾教授,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框
架,再到写作和定稿,于教授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
我将永远铭记在心。能师从于瑾教授,我深感荣幸与自豪,于教授严谨治学的态
度、高尚的学术风尚、恬淡亲切的处事风格,都深深影响着我,促使我不断进步。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她们帮我搜集资料和文献,帮我查找错字
和修改格式,使我顺利完成论文写作。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关爱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另外,我还要感谢经贸学院的老师,使我开阔了视野,进一步培养了金融学
专业素养。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大量吸收了学术界的已有成果,在这里我要对这些文
献的作者表示感谢,有了你们研究成果的指引,使我更好的完成了论文的写作。
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祝愿你们一生平安、幸福1
28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宾蕾,女,1985年1月18日生。
2007年7月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专业方向国际金融。
2007年9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于瑾教授,
专业方向金融投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