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10772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苏州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姓名:邱晓明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王光伟
20041001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中文提要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中文提要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竞争是国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为了吸引外商投
资,地方政府给予外商投资者税收优惠、减免土地使用费、为外商投资项目提供配套
资金投入和经营服务、贷款担保以及优惠的贷款利率等激励政策。对这一经济现象,
国内学者多数采取的是简单批判态度,比较激进的学者更是认为对外商投资者优惠政
策的让渡只是一种民族经济利益的损失。经济现象的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包含其间的
内在联系需通过分析、归纳和推理才能揭示出来。
地方政府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处于中央政府与企业、居民的中间,中央政府
与企业、居民之间的纵向信息流往往必须经过地方政府这个中间环节:中央政府对
居民、企业的激励约束也需要经过地方政府这个中间环节。分析国内地方政府利用
外商投资中的竞争行为,必须将其放在国内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的首要目的
就在于通过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博弈的分析,
阐明地方政府博弈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揭示出博弈结果对整个利用外商投资和经济
运行过程的影响。博弈是互动的,它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使其
角色出现演迸。
由于本文的选点是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空白点,研究定位是以地方政
府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建立关于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竞争行
为的系统理论分析框架,以期能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和模式的确立,做一些基础
性、尝试性的准备工作。主要的工作在于先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行为分析及其产
业组织理论对科层组织的界定,对地方政府行为作出了两个突破性理论假定:经济人
和有限理性。在此基础上以博弈论为分析框架,建立数学模型对其中的博弈活动进行
模拟,希望藉此得出的结论能对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活动中存在的主要经济现象作
出一定程度的合理解释。
对博弈的分析主要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假定地方政府是同质的,以投资激励政策
作为博弈策略而产生的博弈均衡;第二步通过放松地方政府同质的假定,在不同质的
I
中文提要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并认为其决定了地方政
府的声誉效应。研究结论是,如果地方政府声誉存在差别,声誉较好的地方政府,即
使出价(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明显低于声誉较差的地方政府,也容易在和外商投
资者的博弈中取胜。在地方政府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交易成本是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
的最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并引
入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最新成果,阐述博弈结果会导致地方政府的角色发生变迁,即由
经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关键词: 地方政府外商投资博弈分析
II
作者:邱晓明
指导老师:王光伟
The Game Theory Analysis on Exploiting FDI Strateg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Abstract
Competition of FDI lying in local government is a universal economic phenomena in
China.The local government attracts foreign investment through provid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for example,tax concession,reduction and exemption of land royalty,counterpart
fundmg and management service for foreign investment program,financial guarantee and
favourable interest rate.To this economic activity,What most domestic scholars do is to
criticize briefly,more radical scholars t11iI出especially that the transfer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of foreign investors is only the losses of a kind of national economic benefits.
There must be its rationality existing in economic phenomena,the inner link including it
gall be revealed through analyzing,sum up and reason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in the middle of central government,enterprise,resident as
part of governrnent.The vertical information among central government,enterprise,
resident must pass this intermediate link of local government time and time again;
Incentive-restraint mechanism which central government worked out should rely on local
government to implement.Our study of the competition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must
be concentrated on the background of domestic economic reform.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ame of local government utilizing FDI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ic system,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formation of the game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As a result of the game,we carl reveal how it influence the amount of FDI and
economic process.By means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ame,its result will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conversely,SO it call resul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role of local
govemrnent.
Because research field of this paper is a basic blank point bom at home and abroad,
what we do is to build several models in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ment,which is the
III
Abstract The Game Theory Analysis on Exploiting FDI Strateg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COre of the theoretic framework.The function of model lies in building basic orientation
and mode for this field and do some basic,tentative preparation.Main work lies in analysi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definition of department layers according to public choice
theor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then we have made two theoretic hypotheses:
economic man and limited ration.Analysis employs the game approach.So it has to set up
a game model to imitate the game activities.We expect conclusions Can illustrate economic
phenomena existing in the game to some extent.
Our study of the game divides into two steps:The first step we make the hypotheses
that local government is homogeneous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is their strategy when play
the game of FDI;then we loosen the hypotheses made previously and consider local
government is different homogeneous,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transaction cost,think
it has determined reputation effect of the local govemment.Our conclusion is if reputation
of local govemment has difference,local government witll better reputation,even if the bid
(the favourable degree of incentive policy of investment)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local
govemment“tll worse reputation,will easily win the game谢tII the foreign investor.The
transaction co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foreign investor's location selection in a
situation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he difference.Basing on this,we analyse the
strategy’S trend and effect,introduce the newest achievement of the schoo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SO the equilibrium will lead to evolution of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namely from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type to the public service type.
Key words:Local govemment FDI Game analysis
IV
Written by Qiu Xiao·ming
Supervised by Wang Guang-wei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删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3拯/I"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1章导论
1.1本文的研究背景
第1章导论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竞争是国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为了吸引外商投
资,地方政府给予外商投资者税收优惠、减免土地使用费、为外商投资项目提供配套
资金投入和经营服务、贷款担保以及优惠的贷款利率等激励政策。这些激励政策一直
是地方政府吸引FDI的主要手段,而且以激励为基础的竞争在中国地方政府之间普遍
存在。诚然,这些激励政策的使用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吸引外商
投资的一种成本支付。对这一经济现象,国内学者多数采取的是简单批判态度,比较
激进的学者更是认为对外商投资者优惠政策的让渡只是一种民族经济利益的损失。经
济现象的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包含其间的内在联系需通过分析、归纳和推理才能揭示
出来。
我们知道,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的发展中国家间吸引FDI的竞争,是国家间投资
激励政策竞争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但没有哪个国家出现中国特有的、以长三角地区
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资如此激烈的竞争。地方政府参与竞争的动力
是什么?为什么竞争的结果表明,外商投资者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中处于十分有
利的地位,它可以得到它想得到的激励政策,地方政府则处于十分不利地位?在地方
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中,除了投资激励政策外,是否还有其他决定因素?博弈会
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何种影响?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怎样评判和把握?这些
现实问题,需通过理论研究给出回答,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
分析国内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竞争行为,必须将其放在国内经济改革的大
背景下.本文的首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利用外
商投资中博弈的分析,阐明地方政府博弈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揭示出博弈结果对整个
利用外商投资和经济运行过程的影响。
地方政府行为是它履行其职能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既包括政治行为,也包括经济
行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行为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经济行为之一,它指地方政府以
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其所辖区域范围内的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进行管理的行为。本文从地
1
第1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方政府的角度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就有必要紧紧抓住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这一主线,
对研究两者行为的理论进行简要的回顾和评析。
1.2西方经济学关于政府行为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关于政府行为的理论,通常是先不考虑不同级别政府行为的差异,研
究政府行为的一般理论,然后再划分地方政府的职能。对政府行为的研究包含了对地
方政府行为的研究。因此。首先要考察西方经济学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1.2.1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
早期的资本主义是一种自由资本主义。这种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正是建立在
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个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
的主要观点如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仅起到一个“守夜人"的作用。政府在市场秩
序的创建与维护方面,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指出:“每个
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因此,他所考虑的不
是社会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
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①显然,斯密认为,作为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
是符合理性的经济人.市场中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将引导理性经济人作出生
产、消费的决策,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自动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新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完善,最具
代表性的理论是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两派的政策主张基本
相同,均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看不见手的原理适用于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经济。在这种环境下,市场能够
有效配置资源,因此经济恰好处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然而很多情况下市场的竞争
并不完全,罗宾逊夫人在其<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宣布:“完全竞争这一传统的假
设就其对价格分析的简化来说是一个极其便利的假设。但是没有理由期待它在现实世
界中的实现。一圆看不见的手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上出现了障碍,经济学家开始检讨市
①八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P27.
②乔·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64.
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l章导论
场失灵,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种:不完全竞争、外部性和公共品。特别是1929-1933年
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整个西方世界有效需求不足,失业普遍,生产相对过剩极
为严重。对此,古典经济学派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学派提出
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凯恩斯透过当时出现的普遍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现象,从需求入手,用“有
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否定了“供给可以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产生危机的
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他用“消费倾向一、“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
大心理定律来解释在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他指出,在自由放
任的经济中必然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则必然造成就业不足。所以,凯
恩斯说:“国家必须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用其他办法,指导消费倾向。还
有,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之影响,似乎还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故我觉得,
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之境,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用社会来综揽。"国
家之所以可以弥补市场的失灵,是因为它“可以向远处看,从社会福利着眼,计算资
本品之边际效率,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①凯恩斯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
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失灵理论则为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提供了基本思路。
哈耶克与凯恩斯处同一时代,当时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盛行的资本主义还是计划
经济主导的社会主义,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国家的经济生活。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体制里,政府以行政指令取代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与利益调控功能,在宏观、中观、
微观各个方面全方位实行介入,垄断了所有的经济资源,使政府管制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境地。
哈耶克反对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他在1945年就指出了计划的信息局限性和
市场价格传递分散信息的能力,认为计划机制与公共管制不会创造出完全和谐化、效
率化与稳定化的经济社会。他支持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观点,但他对完全
理性经济人假说作了修正,提出经济人行为特征是不完全理性的观点。对于政府在经
济中所应扮演的合适角色和所应承担的经济职能。他发表了如下看法:“一个正常运
转的市场,不但必须要以防止暴力和欺诈等行为,而且还必须以保护某些权力,如财
产权、合同的执行等为先决条件。一圆这实际上就是将政府的作用局限制在维护市场经
①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资本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P325.326,P140.
②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P87.88.
3
第1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济运行的秩序上。
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滞胀"(经济增长停顿、社会失业加重与通货
膨胀加剧这一经济并发症),使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几乎陷入困境。政府干预经济
的局限性及缺陷又得到了人们重视,相继出现了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
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政府失灵现象,其
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理性预期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我们下面对其进行介绍: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卢卡斯和萨金特,他们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理性预
期假定。即经济主体的主观预期与真正的经济概率模型中的条件数学期望是一样的。
换言之,当事人的主观概率分布与事件的客观概率分布是一致的。故预期变量的期望
值与实际值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理性预期学派同时还接受了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
设,它的基本结论是:“在一个理性预期的世界里,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是无效的。"
“政府于事无补且危害很大,因此政府不过多地卷入经济是最好不过的了。’’①对于我
们的研究而言,它的启示在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政府行为
本身,还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对政府政策的预期及其行为反应。据此,政府对经济干
预什么,怎么干预,就应当充分考虑厂商和消费者可能采取的对策。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是在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
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的过程中产生的。"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的贡献首
先在于他把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应用于对政治领域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
一个方面是被概括为交易经济学的经济学方法。第二个方面是转为熟悉的关于个人行
为的经济人假说。”圆
布坎南认为,传统的政治学假定公共选择的主体——选民或投票人、政治家官僚
——不仅具有比个人和厂商更完备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毫无私利的代表集体
和社会利益,这是不现实的。在政治市场上,公共选择的主体的动机依然是个人效用
的最大化,如更少的参与费、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和由此派生的更多的物质利益,
这就是说公共选择主体同样“是严格按经济人的方式行动的,并没有成为圣人。”@布
坎南将公共部门的决策严格地建立在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基础上,并将此作为考察个人
与政府决策行为的出发点.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规范性的政府理论的一种突破。在布
①卡特·麦通克:‘理性预期:80年代宏观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P2、160.
②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P29、30.
③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P36.
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l章导论
坎南之前的大多数经济学习惯于接受政府的“仁慈君主玢模型,该模型假定政府总是
为追求最大化社会利益而行使其职能与权力的。布坎南还将交换的观点扩展到政治决
策过程,政治活动便有了交换的互惠性,即人们通过政治自愿交换亦能相互获益。
布坎南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运用成本一收益方法对政府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
得出了“政府失灵"的结论。他指出了政府机构过度扩张和管理低效率现象存在的原
因,并从理论上对国家干预主义的立论基础进行了批判。但布坎南并非极端自由主义
者,他并非完全否认政府的存在,而是认为政府的干预永远是第二位的,只有当政府
缺陷明显小于市场缺陷的情况下,才可以选择适当的政府干预。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经济又一次出现衰退。由于业绩不佳,新自由主义在
经济学界备受谴责,凯恩斯主义卷土重来。1992年,民主党的克林顿上台,标志着赞
成政府干预经济的人又占了上风。其中代表人物是克林顿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斯蒂格利茨,他的政策观点具备凯恩斯特征,但综合了各个学派之所长,比较客
观地定位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斯蒂格利茨是从政府的本质入手,他认为,“作为一经济组织的政府和其他经济
组织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这些不同之处中,政府有两大显著特性:第一,政府是
一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
力。一。
以政府的强制力作为切入点,斯蒂格利茨认为,由于税收是强制征收的,因而政
府负有一特殊的受委托责任。这一受委托责任反过来对政府构成了重要压力:就业压
力和公平压力。政府处于一特殊位置,由此带来的受委托责任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就业
政策,而且还影响着政府的支出政策,而此政策的核心原则就是确保公共计划得以公
正的实施。
斯蒂格利茨对政府的强制力的利和弊进行了辩证分析:一方面是政府拥有的征税
权、禁止权、处罚权和交易成本优势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明显的优势;
另一方面是由强制力带来的受委托责任是公共失灵的主要来源,例如和政府强制力紧
密相关的再分配不仅会导致不公平,而且还会产生不经济的寻租活动。
斯蒂格利茨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采取的是一种将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
①【美】斯蒂格利茨著:‘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P45.
5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折衷的态度,他认为政府应在以下经济几个方面发挥作用:①
第一,限制垄断。政府无论是实施垄断权还是授予垄断权(特权)都应慎重。
第二,鼓励竞争。政府不仅应鼓励私营部门的竞争,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
鼓励在公共部门中开展竞争。
第三,政府职能分散化。分散化有利于竞争在公共部门开展,因为分散化可以使
不同地方(政府团体)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优劣进行比较。和管理不善的社区比,管
理好的社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公共服务,因而可以吸引移居者,增加财产价值。
由此可见,斯蒂格利茨也是赞同政府这一科层组织层级之间进行分权的。
第四,再分配。再分配的公开可以减少寻租的发生。
第五,政府的开放性。指的是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让公众有知情权。因为在
现代社会信息是一公共物品,政府有责任提供必要的信息,降低组织(或个人)获得
相关信息的费用。
对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进行总结,我们可以
得出如下结论:市场是不完善的,同时,政府作用也是不完善的。政府有必要对经
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如果我们拿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作为横坐标的话,假定左
端是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学派,那么,在另一端是主张“看不见的手"的古典学
派。大部分经济学家的观点介于这两个极端之中。各种流派的差别在于政府干预的
力度和方式。
(二)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中政府的作用
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转型国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其他发展中
国家和转型国家不无相同之处。因此,了解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有关政府行为的
理论,对于研究我国市场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行为,是有意义的。
(1)发展经济学关于政府行为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从而在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
国家。这些国家都面临一个共性的问题:如何发展本国的经济。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大多
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由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必须实现工业化;为了实现
工业化,必须提高储蓄率.进行大规模投资;而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必须充分发挥
政府的作用和计划的作用。在20世纪40-60年代初的这段时期内,几乎所有的发展经济
①【美】斯蒂格利茨著:‘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P100.
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1章导论
学家都是计划发展论者,以至刘易斯这样宣称:“现在我们全都是计划者。"①
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计划结果的评价,基本上是令人失望的。阿尔伯特·沃特森
在对55个国家发展计划经验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回顾战后计划的历史显示,在发
展计划的贯彻执行中,失败一直远远多于成功。除了在短期以外,大多数国家一直未
能实现计划中的甚至是最保守的收入与产量目标。更令人不安的是,随着这些国家继
续进行计划,情况不但没有改进,反而每况愈下了。’’圆
由于按计划的方式实施发展招致失败,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
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一些主要国际发展组织,积极主张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以此作
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快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其中两个有代表的发展模式为东
亚模式和拉美发展模式。相比东亚发展模式,拉美发展模式是失败的,我们下面对和
中国文化背景相似的东亚发展模式中政府作用进行分析:
对于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青木昌彦提出了市场增进论的新观点。
他认为,“政府政策的职能在于促进或补充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而不是将市场和政
府仅仅视为相互排斥的替代物。我们首要的假定前提是,民间部门比政府拥有重要的
比较优势,尤其是它们能提供适当的激励,也能处理当地获得的信息。我们也认为民
间部门的制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重大市场缺陷,尤其在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中更是如
此。因此,市场增进论所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政府政策的目标被
定位于改善民间部门解决协调问题及克服其他市场缺陷的能力。"@
东亚模式的成功以及拉美模式的效果不明显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完全失败,
使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且政府积极干预经济,为什么效果大
相径庭。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作出了如下问答: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与它的能力相适应。世界银行把政府的职能划分为三个层
次,每一个层次的职能对应着相应的政府能力。回
第一层次:基本职能。政府能力低的国家必须将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基本职能上,
包括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和保护穷人等两方面。如果没有国家的干预,这些基本活动
得不到保障,一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①转引自张中华著:‘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65-66.
②阿尔伯特·沃特森:‘发展计划:经验一教训',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293.
③青木昌彦、金浅基、奥野.藤原正宽主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P2.
④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P25.30.
7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第二层次:中介动能。除了上述基本服务之外,政府将提供一些中介动能,主要
包括外部效应的管理、制订垄断行业的法规以及提供社会保障。在这一层次,政府不
仅干预,而且应干预得更好。政府可以与市场和市民社会形成合作关系,从保证这些
公共物品得以提供。
第三层次:积极职能。有较强能力的政府可以发挥更积极的职能,通过帮助协调
来解决绕过市场的问题。东亚的试验说明政府可以适度运用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来促
进市场的发展。
从广大发展中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从下结论:发
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应该是使市场更完善。在市场能够有效发挥功能的领
域,政府应当少进行干预。政府在哪一个层次上发挥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能
力相关,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与其能力相适应。
(2)转型经济学关于政府行为的理论
转型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转型国家
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是:市场体系的发育、市场机制的培育、市场竞争的规制、产权制
度的确立以及逐步营造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法制秩序和政治体制等。对转型过程中政
府应扮演何种角色,无论从实践到理论都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对此,斯蒂格利茨在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书中有精辟的分析。
对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国家,斯蒂格利茨提出的最重要一条忠告就是“以正确的方
式提出问题".他强调,“不要把‘市场’与‘政府’对峙起来,而应该是在两者之间
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因为可能存在许多中间形态的经济组织(包括那些以地方政府、
合作社等为基础的中间形态)。" “不完全的昂贵信息、不完备的资本市场、不完全
的竞争,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现实。那些正在从事经济体制选择的国家必须考虑到上述
这些方面。当然,竞争不完全或者说资本市场不完备并不意味着不该选择市场体制,
而是指在作出选择的过程中,不要被那些不恰当的市场经济模型提供的原理和思想弄
昏了头。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在决定采取哪种形式的市场经济时(包括政府
应该承担什么角色),他们必须记住实际的市场经济(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完全竞争模
式所指的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①
①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P303.304.
8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1章导论
科尔奈也表达了和斯蒂格利茨类似的观点,他在<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一书
中这样认为,“我并不认为改革的历程是后来匈牙利和捷克选择不同私有化道路的主
要原因。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条道路,这并不是以前改革历史就能事先确定好走什么样
的道路的。”对于政府在后社会主义转轨时期的作用,他提出了如下建议:“根据我
们的经验和教训,要避免两类错误。第一,继续承诺做不到的各种优惠政策;第二,
政府放弃他的责任,从共产主义一下子垮到19世纪的资本主义,这会影响政府在推
动改革方面的威信。政府应保证人民最基本需要的安全网。一①
钱颖一和温加斯特从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动性角度出发,认为要正确理解政府在经
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对政府的制度和激励机制进行分析。为了说明这一点,他
们主要以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发展为对象。通过分析中国特殊的分权模式即有中国特色
的维护市场的经济联邦制,他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地方政府经济上的独立权力与财
政激励相结合,导致政府促成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中国特色的经济联邦制是地
方政府具有正向激励机制的原因,对中央政府的限制不仅阻止了大量对市场的干扰,
而且促进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这些政府不仅在要素上竞争,而且在创造剩余上竞争。
创造了适宜经济环境的地方政府,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成功,为全国所效仿。我
们因此认为,如果没有这种基于经济联邦制的分权体制,中国不可能展示出如此成功
的经济景象。一他们同时提出:“我们的分析也说明,改革并不一定要由一个集权的中
央政府来领导。在一个由形形色色的地区构成的大国,维护市场的经济联邦制,可以
作为一个自然的机制,给地方政府在促进和保持经济繁荣方面以恰当的激励。辖区之
间的竞争对地方发展具有重要的和直接的作用。维护市场的经济联邦制已经证明对许
多大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非常重要,包括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9世纪和20世纪初
的美国。"@钱颖一和温加斯特的分析说明:在大国经济的发展中,经济职能不一定要
由集权的中央政府来承担。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建立经济联邦制,形
成政府组织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也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
1.2.2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
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职能问题进
①雅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308.312.
②钱颖~、巴里·R·温加斯特:‘制度、政府干预和经济发展一对中国国有企业和乡村企业的比较>,载于‘政
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P310-311.
9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行了探讨,只是相关的文献要少得多。我们对研究地方政府的文献进行分类,发现西
方经济学对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是从二个方面考虑的:一方面是以地方公共品的供给
角度出发,这个方面的理论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代表,主要考虑的是公共品供给的最优
规模:另一方面是从信息的局限性角度进行考虑,认为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
它所管辖的选民的效用与需求,所以它能比中央政府提供更优的公共服务。下面我们
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
(一)从地方公共品供给角度出发的理论
(1)俱乐部理论
俱乐部理论是把社区比作俱乐部,然后研究社区最优规模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对俱乐部的形成是这样表述的:只考虑公共物品保持供给连带效应的情形即假定排他
性是可能的,并且增加一名新成员会降低其他成员对该物品承担的平均成本,即有规
模经济。如果平均成本无限制地下降,那么消费集团的最优规模就是全体居民,这样
传统的公共物品问题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规模经济的耗竭或拥挤会造成成本的增
加,从而引致平均成本的提高,因此一个消费集团的最优规模可能小于全体居民。当
对供给公共物品的成本没有作出贡献的人能够排出在对它的消费之外,就潜在地存在
着一个自愿地同意提供公共物品并只用于他们自己消费的个体集团。我们将定义这样
一个自愿协会以提供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就如一个俱乐部一样。布坎南认为俱乐部的
最优规模是由新增一名成员加剧拥挤带来的边际成本和其分摊不变成本而给其他成
员减少的负成本相等的点来确定。①
俱乐部理论后来被用来解释最优的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形成问题。它着重考虑了
地方性公共商品生产规模经济对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影响,如果再考虑地方政府比中
央政府更了解当地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则俱乐部理论可作为地方与中央政府
分权的依据。
(2)以足投票理论
俱乐部理论和以足投票理论都认为通过爱好相同的人自愿结社,可以实现公共物
品的一种帕累托最优分配。蒂布特的以足投票模型比布坎南的俱乐部模型增加了二个
假设条件:一是所有的市民的完全流动性;二是人们没有关于收益的区位约束。在这
二个假设条件下,个人可通过移居来选择公共产品的消费。每个居民都想在全国寻找
①丹尼斯·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187.189.
10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l章导论
地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与所征的税收之间的一种精确的组合,以便使自己的效用最大
化,当在某地发现这种组合符合自己的效用极大化目标时,他们便会在这一区域定居
下来,并维护当地地方政府的管辖;否则便会移居其他地区。这个过程就是所谓“以
足投票"。①由于以足投票导致的地方政府竞争,地区在提供公共服务之间的差别不可
能长久存在。
蒂布特的以足投票理论被称为地方公共服务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理论。这个理论不
仅揭示了由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商品,可以满足最优配置公共资源的要求:而且
揭示了地方政府权力的约束机制,这样就从理论上证明了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但是,
增加的两个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也是它的理论局限性。
(二)从信息局限性角度出发的理论
(1)偏好误识理论
特里西从信息局限性的角度论述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相比的优越性,并以此证
明地方政府分权的必要性。他认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如果中央政府能识别各地居
民在公共商品需求偏好方面的差别,则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公共商品,还是由地方政府
来提供公共商品,就是无差异的。但是,完全信息只是一种纯理想的假设,实际经济
活动中应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特别是大国中各个地区均存在差异时。在不完全信
息条件下,地方政府因为更接近于公众,所以比中央政府更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特
里西作了一个接近事实的假设,他假定地方政府完全部了解本地居民公共商品消费偏
好,而中央政府在了解每个居民边际消费替代率时是随机的,与真实的居民边际消费
替代率可能存在偏差。这样,由中央政府提供公共商品,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只能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商品,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2)最优分权理论
施蒂格勒在他于1957年发表的《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一文中解释了地方
政府存在的合理性。按照他的观点,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和中央政府
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众。其隐含的意义是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
它所管辖的选民的效用与需求;第二,一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量
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这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应有权自己选择公共服务的种类与
①丹尼斯·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192.215.
②Ricard w·Trcsch:Public Finaace,Business Publications,lac.1981.E574·576.
11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数量。据此,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决策主要应在最低行政水平的政府部门进
行,中央政府的主要作用则在于解决分配在地区间的不平等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摩
擦。①
施蒂格勒的最优分权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公共商品的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比
如说国防,则应由中央政府提供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
(3)M型组织理论
在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包含一项改革的所有特性的信息在政
府科层组织中的收集和传递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因对信息局限性认识的差异使转型中
的不同组织形式赋予中间层不同的决策权。钱颖一、罗兰和许成钢把组织理论应用于
中国的改革,认为中国与东欧中央计划组织存在着重大的不同。东欧的中央计划经济,
管理得更加集中,像U型等级结构,而中国有一个更加非集中化的结构,很像M型
等级结构。@
M型组织和U型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给予中间层的授权不同,即M型组织是分
权化的,U型组织是集权化的。M型组织中,来自基层的信息反馈到中间层,中间层
主管可以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及时作出决策。高级主管提供改革规划,并决定采取哪一
种改革策略。U型组织中,中间层收集到来自基层的信息后,并没有决策权,需将信
息进一步传递到高层主管。由高层主管作出决策后,再将决策信息逐步下传,信息的
传递过程有明显的滞后性。
威廉姆森从交易成本角度阐述了M型组织的效率优势:采用M型结构的组织比
U型结构的组织更有助于目标追求和成本最小化行为与利益最大化假说紧密地结合
起来。由于允许管理专业化(经营决策在中间层次,战略决策在高层),因此与职能
型或中央集权的U型内部组织相比较,M型内部组织减缓了有限理性的问题。由于
中枢机构负责处置机会主义和次级目标追求的问题,因此其仍然享有控制部门活动
的优势。@
中国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中,地区性试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改革没有
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为了使改革的总和不确定性控制到最小程度,中央政府采取的
①转引自张中华著:‘中国市场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56.
②Qian,Y.,GRoland,and C.Xu.(1998).“Coordinating Changes in M.Form andU.FormOrganizations,"Mimeo,European
Center for Advances Rcscarch in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
③Wiiliamson,Oliver E.1 975:Markets and Hierarchies,New York:The Free Press,p 1 50.
1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l章导论
是摸着石头过河或通过试验推广的方式。这种方式必然要授予作为中间层的地方政府
决策权,因为它们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地区改革的所有特性信息。这种地方政府推进改
革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即使出现失误,也可以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
1.2.3评析
政府与市场共同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二者已经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不应将两者
对立起来。离开了政府,现代市场最重要的一些制度前提将不复存在,具有强制力的
政府是提供相应制度安排的最重要的制度供给者:离开了市场,现代社会将难以持续
保持健康运转。关键是根据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二者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
平衡。各国都存在经济干预。问题是经济干预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是取代市场还是
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
市场失灵论和政府失灵论表明:现实中的市场和政府都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
陷,当发现一方有缺陷时逻辑上并不必然保证来自另一方的替代将一定是合理的选
择。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任何一种资源配置的实现都是市场和政府相互结合的结果,
而任何一种结合都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与同样不完善的政府间的一种次优结合。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如何定位政府的作用似乎较一般国家更为
复杂。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市场机制的发育还很不完善,因而政府有扶
植市场发育的责任,并在市场成长起来以前,代替市场完成一些经济活动。另一方面,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习惯于不仅干预,而且是直接控制经济生活的一切
方面。现在既然决定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应在更大程度上削减中央统一计划职
能并逐步解除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经济活动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以消费者的要
求为主,而非以政府的要求为准。各个国家由于改革的初始条件不一样,因而没有固
定的改革途径。但转型时期政府应致力于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实施保证和促进市场效
率的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尽管对地方政府职能也有过一些专门论述,但基本上还局限在从地
方公共品和信息局限性的角度阐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的必要性。钱颖一则在分
析地方政府行为动机方面有所突破,阐述了在经济联邦制下,政府组织内部激励机制
和外部激励机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正面激励作用。钱颖一和其他学者一起提出的M型
组织理论和经济联邦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内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行为。
13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转型国家,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功能健全程度
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在注重市场对资源
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需要地方政府比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发挥有效作用,西方经济学并没有给出现存的
答案。但前人对政府行为的一般论述包含了许多适用于地方政府利用外资行为的思想
材料,对现有的成果加以深入的研究,从中可以得到启发,可以寻找到分析地方政府
利用外资行为的思想线索和方法,使我们少走弯路。
1.3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现状
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
断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外商直接投资活动的迅猛
发展带来了理论的迅猛跟进与发展。由于考察的对象和出发点不同,不同学者从不同
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形成不同的理论流派,试图从理论上对国际直接投资现象
加以解释。本文要考察的对象为地方政府和外商直接投资,涉及的理论和文献主要为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和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政府关系。由于跨国公司是外商直
接投资的主要载体,它进行FDI的动机以及它的行为对地方政府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因此,本章有必要先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流派——从企业层面进行分析
的跨国公司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1.3.1跨国企业经济学综合简介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主,着重以传统
的比较利益原则来解释国际资本流动。这种理论认为各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
完全竞争的,资本从过剩的国家流向短缺的国家,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
的利率差异。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的现代西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大都是从外商投
资者(跨国公司)决策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故有人称其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
论。这一体系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普遍存在三个共同点:一是理论假设前提是不完全
性市场;二是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是重要的理论基石;三是跨国公司具有对
外扩张的优势。其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1章导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美国学者S.H.海默(S.H.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
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
了垄断优势论,为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奠定了发展的基石。①他的导师C.P.金德尔伯格
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完善。因此西方学者将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并列为垄断优势理论
的创建者,并将这一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与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具有本质区别。海默认为外商直接投资
的发生并非由于利息率存在差异,而是由于跨国公司具有企业垄断优势。理论的前提
就是市场的不完全性。海默认为,在时空、市场、文化、人员、货币以及政府对东道
国企业有利的环境中,跨国公司必定相对承受较高的生产成本和组织成本,正是基于
市场织构的不完全性,跨国公司才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提高竞争力,有效地与当地
企业竞争。因此他认为FDI的出现是投资者希望获得企业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的意
义在于:一是投资者可以确保其投资的安全性;二是投资者具有某些优势可以在拓展
海外市场中得以发挥。所以,FDI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它包括非金融
和无形资产的转移,是跨国公司使用和发挥其内在优势的过程。
金德尔伯格在海默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强调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
垄断优势。他认为FDI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为:一是技术优势。拥有技术优势是跨
国公司最重要的垄断优势。大型跨国公司拥有极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并投入巨额
资金开发新技术,拥有一流的先进技术.正是由于技术的领先使跨国公司可以保持
垄断地位,获得最大的利润。二是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已成为这些跨国公司的特殊优势;三是来自内
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四是来自政府对进出口限制的优势。金德尔伯格认为,跨国
公司在世界范围的生产布局,可以使其在实现水平的和垂直的一体化经营的同时,
有效地配置资源和调度资源。当时,他还富有远见地预测到跨国公司的兴起将是未
来全球经济浪潮的大趋势。
垄断优势理论是阐释FDI的重要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资的动机和条件。但正因为它基本上是根据对美国企业的研究提出来的,因而缺乏普
遍性。
①Hyner,S⋯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National Firms:A Study of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IT Press,1976.
15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二)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仍然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关键性假设,但是该理论中的市场不完全性
是指由于市场缺陷(Market failure)和某些商品的特殊性而导致公司市场交易成本增
加。为此企业通过组织内部交易来减少交易成本。上述观点可以追溯到科斯1937年
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书中的产权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又可细分为两种学说:一是
巴克利和卡森的市场内部化理论;二是亨纳特的市场交易成本理论。
内部化优势理论的本质是明确了世界范围市场的不完全性。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
全性造成了中间产品等的不确定,为了提高产品交易效率,跨国公司通过行政结构将
外部市场内部化。①这个理论依赖于两个原则:(1)公司的每一经济活动都选择成本
最低的区位;(2)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扩大经济规模,从而使内部化收益超过成本。
具体地讲,内部化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条件之下的:一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在
一个不完全性市场的世界里;二是当企业置身于不完全性市场时,企业具有创造市场
内部化以便回避这种市场的动力,企业内部化方式包括控制股权以及市场连接的活
动:三是跨越国界的市场内部化产生了跨国公司。@
亨纳特发展了科斯的产权理论等的基本观点,建立起关于FDI的市场交易成本理
论。他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人类经济社会两种相互可替代的基本制度,因为市场存在
自然的不完全性,所以有时企业会比市场更有效。成本最小化始终是FDI的重要动力,
跨国公司以行政组织制度减少了交易成本,有利于某些特定交易的进行,因此会增加
整个社会的福利。@巴克利和卡森认为,影响企业交易成本主要有四种因素:一是产
业特定因素;二是地区特定因素;三是国家特定因素;四是企业特定因素。这四种因
素是内部化决策的关键性变量,其中,产业特定因素最为重要。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它转向研究各国企业
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在内部化理论中,跨国公司
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因此,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性质与起源,FDI也就容易
加以说明了.内部化理论与其他FDI理论相比,具有较大的适用性,既可以用来解释
①Buckley,P.J.(1988),“T1lc Limits of Explanation:Testing the Internalization Theory of tIIc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ournal ofIntemational Business Smdics 19(2):181.193.
②Buekley,Petcr.,and Mark O.Casson,1976,"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Ncw Y0rk:Holmes and
Melers..R33.
③Hennart,J.,Can the"New Forms of Investment"Substitute for the“0ld Forms"?A Transaction Costs
Perspcctive,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mdies,1989.Summer,PE211.234.
1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1章导论
发达国家的FDI行为,也可以阐释发展中国家的FDI行为,所以,有的西方学者称之
为一般理论。
(三)寡占反应理论
从垄断企业战略竞争角度出发,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1973)提出了寡占反应理
论(Oligopolistic Reaction Theory),亦称“寡头垄断行为理论"(Follow-the.1eaders
Theory)。他发现,战后美国企业的FDI主要集中于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大型企业,而且
这些企业的FDI又大都成批地发生在同一时期。他认为这些特点说明战后美国企业的
FDI主要由寡占反应行为所致,单纯用垄断优势理论难以解释。由此,他提出了寡占
反应理论。
尼克博克将FDl分为进攻性投资和防御性投资两类,而防御性投资可由寡占反应
理论来解说。他认为,在寡占市场结构中,只有少数大企业的存在。因此,企业之间
相互提防对方的行动。若其中一家进行FDI,原先的平衡态势就被打破,这一家企业
就会占领较多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其他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的市场地
位,必然争先恐后效仿。由此便形成跨国公司在同一时期成批地对某一东道国进行投
资的现象。①
尼克博克的寡占反应理论主要贡献有两条:一是能够比较好地解释战后一段时期
美国的FDI格局;二是提出了另一种研究FDI动因的思路,即把跨国公司的FDI行为
放到竞争的环境中去研究,从而对于研究当代的跨国公司行为有着重要价值。具体而
言,该理论解释了防御型的FDI行为。
(四)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Dunning)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于20
世纪80年代完善的。邓宁于1977年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与多国
企业折衷理论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其独特的FDI理论一折衷理论。此后,他又在
1981年出版的《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邓宁综合了前人有关FDI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一个更一般和广泛适用的理论模
式,用于解释FDI和跨国公司的存在。根据这一理论,企业是否采取FDI行为取决于
三个因素:(1)企业所有权优势,即企业拥有外国企业所没有的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
①Knickerbocker-Frederick 1".(1973),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7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其所有权,既包括有形资产(如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也包括无形资产(如技
术专利权、商标权、管理技能);(2)内部化优势,即企业必须拥有将这些所有权优
势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外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形式转移资产,可以减少风险,
提高利润率;(3)东道国必须具有“区位优势一,可供投资区位选择的要素包括劳动
力、原材料、贸易障碍、市场规模、经济结构、运输成本以及政府有关政策法规等。
这三个基本条件可简单地概括为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一分析就是著
名的OLI(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分析范式。①
折衷理论是当今最具影响的FDI理论,他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代表了FDI理论思径
取向。三种理论各自实质上均在解释FDI的某一个侧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折衷
理论尝试将三种理论融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之内,以增强FDI理论的解释能
力。邓宁认为,这三类优势都不能单独用来解释FDI,企业只有具备这三类优势时才
可能进行FDI。上述三个优势相互结合,缺一不可.迄今为止,折衷理论是FDI理论
中最具影响、适用范围最广的理论,代表了FDI理论发展趋势。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综
合地吸收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区位理论的成果,从中归纳出三个变量,
并利用这些变量解释跨国公司进行FDI所应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系统地解释跨国公
司进行FDI的决定因素及其动态变化。
1.3.2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的现状
本章把区位理论特别单列出来,是因为该理论和本文的关系最密切。在地方政府
和外商投资者的博弈中,外商投资者的决策主要是一个区位选择问题。以下将分两个
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1)区位优势理论
区位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FDI必然受到区位因素的影响,只有当受资国和
地区的区位优势较大时,企业才会进行FDI。并且区位优势不仅决定了FDI决策倾向,
而且也决定了FDI的行业结构和类型。邓宁、弗农和帕里都曾对区位优势理论作出了
贡献。
在OLI模型中,邓宁把区位优势看成是FDI在何处发生的关键因素。他把区位因
素归为四类:一是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等;二是贸易壁垒,主要指关
①Dunning,John H.·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dsc,i981。London,GeorgeAllen and Unwin.
18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1章导论
税高低:三是成本因素,包括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四是投资环境,包括对外商
直接投资的政策法规和政局稳定程度。①邓宁在1988年又作了进一步发展,他把区位
因素归纳为:投资刺激和投资障碍:自然和人造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劳动力、能源
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商业、法律、教育、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经济
体制、政府政策以及资源配置的制度框架;集聚经济;心理距离,如语言、文化、习
惯等的差异。圆
由于跨国公司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研究FDI决策必须考虑区位优势。
邓宁认为,仅从企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两个角度不足以解释FDI,必须引入区位因素。
而且他还以动态的角度看待区位优势,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变化都
会改变区位优势。新国际劳动力区域模型就是在区位优势理论基础上推出的,它假定
跨国公司通过FDI将其经营功能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位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国
在古典区位理论中,把成本最小化作为区位选择的标准。克利克曼和伍德
(Clickman and Wood,1988)经过研究后发现,成本最小化仍然是外商投资区位选择
的重要标准。④在这里,成本的含义除了指运输和生产成本外,还将交易成本理论引
入外商投资区位分析中。威廉森(Williamson,1985)认为,商品交换中较高的交易
成本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发生;@凯维斯发现,在搜寻商品市场、雇佣劳动力、寻
找原材料和服务、谈判合同等成本较高时,外商直接投资将趋向于交易成本低的地
区。@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成本的高低对外商投资区位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o
以克里斯塔勒和勒斯为主的市场学派认为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是市场潜力及其大小,强调市场接近性、市场规模及其增长潜力对外商投资区位的影
响。弗里德曼等(Friedman et a1.,1992)发现,接近市场对外商在美国的投资区位决策
有着重要的正的影响。@龚也认为在中国,接近市场程度也部分解释了外商在华直接
①Dunning,J.H.(1973),“The Determinants ofInternational Production,”Oxford Economic Papers 25(3):289·336.
②Dunning,J.H.(1988),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Boston:Unwin Hyman.
③Forbel,E,Heinricks,J.and Kreye,O.111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④Clickman,Norman J.and Douglas P.Wood(1988),mc Location of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S.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1.
⑤Wiiliamson,O.E.(1 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Capitalism,Free陬New Yo比
⑥Caves,&E.(1971),“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Economics
38:1-27.
⑦Mariotti,S.and L.Piscitell“1995),“Information Costs mad Location of Foreign Dircct Investments within the Host
Countr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taly,”Joum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4:815.836.
⑧Friedman,Joseph,Daniel A.Gedowski and Jonathan Silbcrman(1 992),“what Attracts Foreig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Evidence from Branch Plant Lo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32(November):403-4 1 8.
19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投资的城际差异。①
除了上述区位因素之外,集聚经济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
越多学者的重视。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集聚经济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有着
重要影响。卢格尔和谢蒂通过对三位数(标准产业分类)的研究,证实了集聚经济对
外国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
(2)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FDI受资国,2002年超过美
国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外商投资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
点之一.有关国内外商投资区位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但研究方法一般只采取问卷和统
计分析方法。本文将一些主要成果列举如下:
①黑德和里斯关注中国吸引FDI投资激励政策的作用,应用模型对931家外商投
资企业数据进行了分析,模拟探讨某些城市优惠政策对FDl分布的效应,结果是投资
激励政策和基础设施均对FDI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政策的直接作用被集聚效应极
度地放大。@
②李(Lee,1997)研究结果认为,从1979.1995年经济转轨时期,FDI环境一直
有赖于政府政策,政府在指导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否认。④
③曲涛和格林(Qu and Green,1996)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1985.1993年中国
100个城市外商投资区位的决定。结果发现,城市规模及其中心优势、集聚因素、基
础设施、经验积累、经济增长和政策工具对外商投资区位有正的影响,而离来源国的
社会和地理距离有负的影响。@
④崔新健(2001)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中认为,通过计量模型分析,
结合解释变量选择及其决定因素总体分析,有关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可以得到一些非常
明确的结论。首先,中国经济转轨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最主要决定因素。
其次,中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在的巨大市场、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
①Gong,H.M.(1995),“Spatial Paltcms of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s Cities,1980·1989,”Urban Geography 16(3):
189.209.
②Lugcr,M.and Shctty,S.(1985),“Determinants of Fo忙ign Plant Start-ups in the United States:Lessons for
Policy—makers in the Southeast,”Vanderbit Journal ofTransnational Law I 8:223.245.
@Head,K.,sad J.Ries(1996),"inter-city Competit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Static and Dynamic Effects of China"s
IncentivesAle,as,”JoumaI ofUrban Economics 40(11:38枷.
④Lee,C.。1997,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Do State Policies Matter,ISsuES·S1rI fDIES。1997,V01.33,
Iss.7。PP.40石1.
⑤Qu,T.And M.B.Grcen(1 997),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Sub-national Perspective On Location,Ashgate,
BrocIkfield.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l章导论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最主要的动因。再次,政治稳定性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必要前
提条件。基础设施变量、法规政策变量、自然资源禀赋变量也都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的重要解释变量。①
⑤魏后凯、贺灿飞和王新(2002)在<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一书
中研究发现,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转型经济国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受
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转型的时空过程所支配。对外开放时间的长短、沿海区位、非国
有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市场规模大小,决定了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此外,交通运
输联系和人力资本状况也有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圆
1.3.3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政府研究的现状
本章先将东道国政府分为二个层次: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然后,从这二个层次
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国家政府
这个问题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角度考虑,发展中国家为什么需要利用外资来加快经
济发展?对此,有许多学者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由美国发展
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1966年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的中心论点是,
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数量与其国内的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着缺口,
缺口主要指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利用外资可以有效地填补这些缺口。@但这个模型
并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例如中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存贷差和外
汇盈余。赫尔希曼提出了“三缺口"模型以弥补“双缺口"模型的不足。“三缺口"
模型在“双缺口”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方面的缺口(即技术缺口),
“四缺口"模型将“三缺口’’模型进一步扩展,增加了政府税收缺口(税收缺口),
即政府通过向外商投资企业征税来弥补税收计划目标与实际税收之间的缺口。④
我的导师王光伟先生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外资流入对发展中国家资产形
成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通常总是由于国内资源不足
以达到所希望的积累率和经济增长率而借助外部资金的,引进多少外资与所希望的经
①崔新健著:‘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P110-130。
②魏后凯、贺灿飞.王新著:‘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P100-120.
③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P454-456.
④陶文达著:‘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69.270.
21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济发展目标密切相关。∞
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如何利用政策对FDI进行调控得到了
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邓宁的折衷理论三要素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来源于垄断
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则是首先得到邓宁的肯定。邓宁将区位优势分解为
自然禀赋优势和投资环境优势,前者指自然赋予的区位资源,后者指人为创造的区位
资源,包括文化、法律、政治及制度环境、市场结构、政府政策等。圆
邓宁提出的区位优势使人们认识到了政策因素与FDI之间的关系,邓宁的理论
使人们开始研究政府在改变区位资源中的潜在作用。东道国政府的外资政策是区位
变量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变量,不仅具有短期可变性,而且还可以决定或影响其他区
位变量,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力资源素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市场规模等,
这就为东道国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增强区位优势,以影响外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
了理论依据。
格莱汉姆在《全球性公司与各国政府》一书中分析了两个日益增长的冲突:各国
政府和全球性的企业追求不同的目标,他们之间产生冲突;不同的政府之间互相竞争
以获取FDI的利益,因此也出现冲突。他也认为敏感性的政府行为可改变FDI地理布
局的决定:给予投资鼓励(包括完全的补贴,而且包括间接补贴和垄断权)和强加业
绩要求(如,本地自制率要求或国内自制作为进入的条件)。@
国内学者崔新健也认为,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调控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是可
行的。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第一,对外商直接投资调控属于政府职能范
围之内,尤其是后起国。第二,政府能够运用职责范围内的因素进行调控。例如:法
律法规、宏观经济政策、城市公共服务等。第三,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调控符合国际
惯例和发展趋势。④
(二)外商直接投资和地方政府
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很少,田贵明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激励政策竞
争》中简单地论述了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他的观点如下:虽然以激励为基础的竞争在
中国地方政府之间普遍存在,但它还没有产生失控的投标战。另一方面,更令人担忧
①王光伟著:‘资产积累的来源、途径及配置效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279.282.
②田贵明著:‘路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激励政策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P30-38.
@爱德华·M·格莱汉姆著:‘全球性公司与各国政府),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P45.50.
④崔新健著:‘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P155.156.
2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1章导论
的是FDI审批权的下放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地方政府官员的寻租和腐败。①
Oliver和Andrei(Oliver and Andrei,2000)则通过比较转型时期中俄两国的地方政
府吸引外部投资的活动,他们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取得成功的因素有两个:经济联邦主
义和对地方政府的政治控制降低了腐败程度。和俄罗斯相比,经济联邦主义使中国地
方政府有积极性吸引外部投资,对腐败程度的控制使外部投资者愿意来投资。圆
1.3.4评析
利用外商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加速资本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既可以解决资金不
足、外汇短缺问题,又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工
业化和现代化.但目前的FDI理论主要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邓宁的折衷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FDI的动
因、决定因素和条件。邓宁将企业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三组变量纳入折衷理
论分析框架,他认为,这三类优势不能单独用来解释企业的FDI的行为,企业只有同
时具备这三类优势时,才可能从事FDI。
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FDI行为的影响是FDI理论研究中不够完善的地方,尤其
是缺乏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政府的视角出发的相关理论。刘易斯的双缺口模型
已经不能解释国内利用外商投资的现实——在利用外商投资的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外
汇储备和存贷差。大部分理论仅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跨国公司的利润最
大化目标,忽视了东道国的利益。尽管区位优势理论已开始分析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
位选择的东道国因素,但是仅把这些因素看作是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约束条件。综合
分析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区位选择因素,多数文献都肯定了政策因素的影响。
邓宁也肯定了东道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控FDI,增强区位优势。
外商直接投资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激励和限制,双方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过
程,即政府的政策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反过来,外商直接投资会影响政
府政策的制定,对这一现象的内在层面还缺乏深入的分析。那么,对于地方政府和外
商直接投资的相互作用更是FDI理论研究中亟待填补的一个领域,相关文献甚少。但
转型中的国内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数亿人的生活,尤显得十
①田贵明著:‘路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激励政策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P100-103.
②Oliver Blanchard and Andrci,"Federalism Witll and Without PolRical C∞tralization:China Versus Russia,”N13ER
Working Paper No.7616,March 2000.
23
第1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分迫切。由此本文的选点是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空白点,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
1.4有关术语的界定及说明
利用外资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引外商
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①
外商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
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在我国境内
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会
作开发资源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
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⑦有时也称对外直
接投资,简称FDI。
长江三角洲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
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
15个市及所辖74个县(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
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登曼所提出的世界六大城市带中,便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
洲城市带。@
跨国公司是指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和管理能产生收益的资产
的企业。这就是从事国际生产,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筹资进行的跨国界生产。固这
是对跨国公司的一个广义定义,包括中小型跨国公司。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
其发表的第三次调查报告<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中明确指出了跨国公司应包含的
三个基本要素:其一,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
式如何;其二,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
策和共同战略;其三,各个实体通过股权或其它方式联系起来,其中一个或多个实体
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本文与跨国公司相关的其他一些术语还有母国和东道国。母国是指作为跨国公司
①见‘中国统计年鉴2001'.P617.
@见‘中国统计年鉴2001'.P617.
③陈炳炎主编:‘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107.
④【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P3.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l章导论
最初发展和扩张基地的国家。也是实行最终控制的基地。东道国则是指跨国企业在那
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家,不管该经营活动在公司的整体规模中占多大份额,也不
管所有权的组合方式。
跨国公司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
决定性力量。据粗略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年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0%,控制着
50%的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和专利权,
以及70%左右的国际技术转让。①跨国公司的FDI不仅在质的方面较自然人的FDI广
泛和复杂得多,而且在量的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正是因为跨国公司是全球FDI的主要
承担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了解了跨国公司的FDI活动,就意味着了解了整
个国际直接投资。
外商投资者指具有明确的投资动机和一定的资本、技术优势,投资行为符合理性
的人格化的投资者组成集合,这个集合包括个人、跨国公司,也包括注册在港澳台的
外资企业。在定义了一个广义的跨国公司后,本文还要定义一个更广义的外商投资者,
这是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这种定义方式忽略了投资者的国别,因为港澳台地区企
业对大陆的直接投资不能看作是跨国投资。
本文研究的核心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后文将简称为利用外商投资,以便与利用
外资相区别。长江三角洲简称为长三角,特此说明。
1.5本文的研究定位
经济理论是客观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系统描述,必须对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过
程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说明、解释和预测。经济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释和
预测经济活动。对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竞争中存在的一些经济现象,不能只采取简
单批判的态度。经济现象的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包含其间的内在联系需通过分析、归
纳和推理才能揭示出来。
地方政府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处于中央政府与企业、居民的中间,中央政府与
企业、居民之间的纵向信息流往往必须经过地方政府这个中间环节;中央政府对居民、
企业的激励约束也需要经过地方政府这个中间环节。分析国内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
①肖卫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2.
25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中的竞争行为,必须将其放在国内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的首要目的就在于通过
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搏弈态势的分析,阐明地方
政府博弈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揭示出博弈结果对整个利用外商投资和经济运行过程的
影响。在博弈分析中,作者的视野没有简单停留在投资激励政策这一层面,还提出了
交易成本概念,认为其决定的声誉效应,是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博弈
是互动的,它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使其角色出现演进。
本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由于本文的选点是国内外相关研究领
域的一个基本空白点,鉴于西方理论和国内学者研究中的不足,作者的研究定位是:
以地方政府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建立关于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
的竞争行为的系统理论分析框架,以期能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和模式的确立,做
一些基础性、尝试性的准备工作。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
究努力:
(1)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行为理论。理论研究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任何
理论创新都必须借助于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西方经济学对政府作过大量阐述,尽管
研究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竞争行为的成果不多,但对现有的成果加以借鉴,还
可能导致新的发现。本文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行为分析及其产业组织理论对科层
组织的界定,对地方政府行为作出了两个理论突破性假定:经济人和有限理性。这样,
我们将建立起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竞争行为的基本框架,并为研究我
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提供一个参照。
(2)充分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尤其是博弈论。指标考核机制、财政分权和官员
委任制度构成的行为环境决定地方政府这一经济活动主体的行动空间和预期收益,从
而诱使其通过理性的决策,确定出博弈的均衡点及相应的经济绩效。另外,博弈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可以模拟自然科学试验的分析手段。
借助这种方法,我们建立数学模型对其中的博弈活动进行模拟,希望藉此得出的结论
能对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活动中存在的主要经济现象作出一定程度的合理解释。
对博弈的分析主要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假定地方政府是同质的,以投资激励政策
作为博弈策略而产生的博弈均衡;第二步通过放松地方政府同质的假定,在不同质的
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并认为其决定了地方政
府的声誉效应。
2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l章导论
(3)博弈均衡与地方政府角色转换。地方政府角色转换过程就是一个制度变迁
过程,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既是博弈规则,也是博弈均衡,可以称之为“博弈
的内生规则’’。制度的本质特征被认为是参与人行动选择的自我实施规则,在重复博
弈的状况下,这些规则被认为是重要的,因此,它们能规制参与人持续不断的互动过
程,并且博弈规则是在一个相关的领域内参与人通过互动而内生的。利用外商投资中
的竞争压力将迫使地方政府在重复博弈中不断学习和动态调整,寻找一种新的行动选
择的规则集合。
1.6本文的结构安排
除第一章外,本文研究的内容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该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第二章中,
界定了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的目标函数、博弈策略集合和博弈收益。并对地方政府
的行为作出了四个基本假定,认为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决于影响它的环境因素——财政
分权体制、指标考核机制和官员委任制度。本章是进行博弈研究的基础,也剖析了地
方政府竞争行为的深层次动机。
第三章所要探讨的是利用外资竞争中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首先建立地方政
府非合作博弈的理论模型,接着用这个理论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的吸引外资竞争过程。
模型建立的顺序是先静态后动态,先完全理性后有限理性。然后,我们将讨论利用外
资竞争中合作博弈的可能。
第四章反映的是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先在只考虑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
者各自使用单一策略进行博弈的简单情况下,探讨投资激励政策与外商投资规模两个
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重点是两者之间的博弈是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投资激励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然后再放宽约束条件,考虑其他因素对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影响。最
后对地方政府的差异化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二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分析的深化部分。第五章讨论的是投资激
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了以下问题: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投资激励政策竞
争普遍且激烈,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竞争的
重要性日益上升,强烈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和外商投资者的投资区位选择。竞争的囚徒
27
第l章导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困境难题使人们更加关心下述问题:投资激励政策竞争对当地经济发展到底有何影
响,它的竞争趋势如何演变,以及作为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地方政府该如何应对。
第六章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出发,考察作为有限理性的社会行为主体
——地方政府是如何在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态势中产生角色变迁的。制度的内生博
弈规则方法为分析地方政府的角色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依照新制度经济学
的观点,制度变迁是博弈参与人互动的结果,那么地方政府角色变迁就可以看作是
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两类行为主体的一个重复的社会博弈过程,每次博弈的均衡
就是一项新“制度"的产生,因此角色演变过程就是一种社会博弈均衡的不断变迁
的过程。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博弈论是微观经济学发展的革命性成果,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为此作出
突出贡献的三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纳什、豪尔绍尼、泽尔腾。作为着力于研究理性经
济人的互动行为的一门学科,博弈论几乎可以被应用于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各个
领域。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效用)、结果和均
衡。参与人是指博弈中选择行为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能是自然人,也可
能是团体;行动是参与人在博弈的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信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
识,特别是关于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和行为的知识;战略是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
下的选择行为的规则;支付是指一个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的确定效用水平,
或者是指参与人得到的期望效用水平;结果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获得的收益值;均衡
是所有参与人最优战略或行动的组合。其中,参与人、战略和支付是描述一个博弈所
需要的三个基本要素,而行动和信息是其“积木"。参与人、行动和结果统称为“博
弈规则’’(the rules ofthe game)。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①在经济
学分析上,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博弈结构来对现实经济活动作基本的抽象描述,首要为
确定博弈参与者。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两者的行为进行描述确立博弈主
体,再分析博弈关系。
2.1地方政府的行为描述
地方政府是政府科层组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设立地方政府固然有多方面的考
虑,包括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但这里我们主要从经济上考虑地方政府的
职能。早在美国建国时,杰弗逊等一批思想家就认为:由一个中央政府妥善管理广大
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那么,就应该把可以由地方管好,又不至
于危及民族统一的那部分权力交给地方政府,从而把分权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联
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结合起来。我国的国情比美国更加复杂,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
.异大,地方政府的设立也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国按地区设立了多层次的地方政府,其
①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P46.
29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中主要的有如下四个层次:一是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构成的省级政府;二是副省级
的计划单列市;三是由地级市、自治州构成的地级政府;四是由县、县级市和自治县
构成的县级政府。地级政府和县级政府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和省级政府相差无几,且
长三角地区十五个市除上海市外均为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所以,本课题所研究地方
政府的主要指计划单列市、地级政府和县级政府。
地方政府行为是它履行其职能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济主体的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由经济主体的本质属
性所决定的。行为环境是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外在条件。在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
一定的条件下,其行为随时间而表现出来的表面复杂性,主要是它所处的环境的复杂
性的反映,或者说,其行为反映的主要是外部环境的特征。①由于行为环境界定个体
和集团的选择集,所以它们处于选择和行为的核心地位。地方政府的行为就是在给定
的行为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寻求地方政府效用的最优解。行为过程即是求解过程,行
为结果也就是所获得的解。因此,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首要是剖析地方政府所处的行
为环境。
2.1.1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环境因素
(一)财政分权体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放权让利开始的,通过产生新的利益集团从而增加改革的
支持者,达到推动改革顺利进行的目的。当中央政府确定进行改革时,改革的目标是
模糊的,用一句精典的话概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存在总和不确定性。出
于控制改革风险的需要,在转型过程中,中央政府采取了地区试验推广的方式进行渐
进式改革。所以,这种方式也意味着中国改革的局部性特征。为了使地方政府有积极
性参与改革试验或推广,1979年,中国就开始将政府权力从中央转移到地方,通过下
放财政权力和责任,使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权力。热若尔·罗兰认为:这一分权化在
推动市场化改革上起了关键作用。圆
1980年开始的财政分权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1987年
的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它第一次承认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利益和地位,使地方政府
①H·A·西蒙:‘人文科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本,P57.58.
@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译本,P60.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大大增加了对经济剩余的支配权。第二阶段为1988"--1994年的财政包干体制,特点
是包死上缴基数、超收多留。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建立一种利益分配上的契约
关系,但这种契约关系存在对基数的讨价还价博弈机制。第三阶段为从1994年至今
的分税制,将关税、消费税划为中央税,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等划为共享税。
不过国有企业所得税和利润上交等仍然受到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在财政分权体制
下,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一直由地方政府征收。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除了带
来的投资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会带来组成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营业税、城
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等十几个税种的税基扩大。财政分权是地方政府推进地方
国企改革和引进外商投资的利益驱动机制。
财政分权改革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形成固定的长期合约,地方政府成为所征
税金的剩余索取者。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其税金的完全的剩余索取者。在中
国的公共财政制度中,上缴上级政府的税收主要用于中央政府的需要,并没有用于
重新分配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预算因而较硬。这种制度同时结束了不同级别政
府之间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任意转移支付的历史,地方政府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
财税契约安排。地方政府有动力使财政收入最大化,因而其激励机制较好地与经济
效率保持一致。①
财政分权体制不仅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在地方政府层级之间也存
在。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之间、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之间都存在由财政分权改革而形
成的长期合约,分税制改革使各级地方政府成为辖区内企业所征税金的剩余索取者。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地方政府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大
蛋糕”的主要分享者,它既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积极性,也使地方政府形
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
(二)指标考核机制
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是通指标考核机制体现出来的,这种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
尤其是决策层和负责人,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对他的评价和奖罚。在很大程度上,
被量化为指标的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起着导向功能。指标考核机制是一
种对相对绩效的评价,地方政府被按GDP增长速度、外商投资、财政收入、就业、
居民人均收入、改革推进速度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标准排序。可以这样认为,正是指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收取地方税的地方政府有兴趣使税收基础最大化.
31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奔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标排序产生了国内普遍存在的地区竞争现象。这些排序指标在评价政府官员业绩以及
在决定他们的仕途晋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官员不能不有强烈的考绩
意识。考核机制是方向盘,引导着地方政府的一举一动、一政一策。
Maskin、钱颖一和许成钢通过建立模型并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像中国M型组
织那样按区域对业绩归总要比像前苏联的U型组织按部门归总更容易使用竞争指标。
比较两个具有一系列经济活动部门的地区要比比较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更具有可比
性,引起的信息失真程度要小。因此在政府像联邦制国家那样按块块组织,而不是像
中央集权制国家那样按条条组织的时候,指标竞争为政府官员提供的激励机制可能会
更为有效。①
在中国政府的M型组织层级之间都存在一个委托代理问题。指标考核机制作为
一种显性激励机制,公开的数据和透明的排序相对以前地方政府官员选拔任命中的
“黑箱"操作机制(由主管领导的偏好决定),较好地解决了各级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地
方政府官员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因为,指标排序这种相对业绩比较方式类似于信息
经济学中的“锦标制度”。在锦标制度下,每个代理人的所得只依赖于他在所有人中
的排名,而与他的绝对表现无关。莱瑟尔和罗森证明,如果代理人的业绩是相关的,
锦标制度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剔除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使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努
力水平的判断更为准确,既降低风险成本,又强化激励机制。@马尔科森也证明,类
似锦标制度的激励合同可能是解决委托人道德风险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透明的指
标考核机制相对以前党组部门组织的不公开的干部考核体制,激励机制更合理,可以
大大提升地方政府和官员的绩效。
(三)官员委任制度
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使中央的计划指令能够得到执行,中央对地
方政府官员的委任采取直接任命制。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任免,是由上级决定,是一
种对上负责制,不是对下负责制,政府行为的约束也是来自上面,而非政府组织对政
府行为的约束和监督是较弱的。
①Maskin,E,and Qian,Yand Xu,C:,“Incentives,information,and organizational form",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7(2):359.378 APR 2000.
②latzear,E.,and S.Rosen,198i,"Rank-Order Toumamcnts as Optimum Labouf Cotltracts',Joumal ofPolitical Economy
89:845.860.
@Malcomsonj.,1984,"Work Incentive,Hierarchy and Intemal Labour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2:486-505.
3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央对地方权力的下放和民主制度的建设,地方政府官员的
委任由过去中央单方面拍板决定,改为由中央政府提名,地方人代会投票批准。这一
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地方公共权利谋求者为谋求公共权力而支付成本的方向,决定了作
为“经济人一的地方政府官员,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的双重性。既要得到中央
政府的认可,获取被提名的资格,又要博取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支持,获取任职
的票数。
由于官员委任制度的变化,加上地方政府官员的报酬来源于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在
职消费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性,导致了地方官员利益倾向的改变。也就是说,地方
政府官员的利益和地方利益出现了一致性,这种利益的一致性产生了以下结果:首先
是地方政府官员有了和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利益博弈动机;其次是地方人大的选票对
地方官员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福利起到了激励作用。
2.1.2地方政府的行为假定
古典经济学派在研究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与其行为环境的关联时总是以这
样三个假定为前提的:一是经济人偏好;二是制度和生产技术的约束;三是可供使
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商,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
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
政府却被视为是一种万能的、仁慈的机构,它控制着赋税、津贴和各种数量,以实
现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o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布坎南为首的弗吉尼亚学
派,将研究纯粹的经济行为的经济学视角,延伸到政治学,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
政府和官僚的行为。本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以地方政府所处的行为环境出发,给
出如下一些假定:
1.经济人。经济人行为假设来自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贡献。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对此有这样一段形象阐述:“我们的晚餐并
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囝斯密观
点的实质是:正是个人的自身利益,而不是仁慈和利他主义,才是产生更多社会财富
的源泉。追求私利的个人行为,在既定的合适法律和制度结构下,会无意中造成有利
①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7.
②转引自保罗·萨缪尔森.成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P1.
33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于全“社会一利益的结果。经济人原理成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经济学家和经济
学一直依靠这种原理来分析以各种方式参与市场的人们的行为,并由此分析各种市场
制度本身的作用。
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以前,没有任何相似的假设被延伸至那些以投票人或国家代
理人身份参与政治或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上。公共选择学派则以这为突破口,布坎
南提出了国家和市场的相似之处,以取代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类比。他认为,我们可以
把国家视为一种制度,个人通过这种制度而进行彼此有利的活动;也可以像克努特·威
克塞尔那样把政府视为是一个相当于公民之间的交换过程。①公共选择理论的重点在
于构造具有明确效用极大化的公共选择者,关于官僚政治和官僚行为理论主要建立在
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布坎南将公共部门的决策严格地建立在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基础
上,并将此作为考察个人与政府决策行为的出发点。对此,青木昌彦在分析东亚经济
发展中政府的激励因素时,也持类似的观点:“在新古典的经济模型中,政府被概念
化为具有干预市场过程以纠正各种市场失灵的潜在能力的中立仲裁者。很显然,这一
假定对于理解任何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都没有什么用处。不用说也知道政府有自己的
利益。”圆
财政分权使得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成为其辖区内各种经济形式的真正剩余索取
者:指标考核体系使得地方政府彼此展开竞争,寻求财政收入和GDP等指标的极大
化;官员委任制度的变化使得地方政府有了追求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压力。这些环境
因素使得地方政府类似于市场中的有着明确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厂商组织,有帮助自
己的地区发展的愿望或获取声望与收入的欲望。这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它
追求所辖地区效用的最大化,也使它的行为符合经济人假设。当然,对地方政府作出
经济人假设并不排斥它的利他性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公共选择理论将交
换的观点扩展到了政治决策过程,政治活动有了交换的互惠性,即人们通过政治自愿
交换亦能相互获益。就是说,在行为环境变量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和它
作为经济人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在~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2.有限理性。指地方政府在对它所处的行为环境及其未来的变化作出判断,并据
此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时,受到计算能力和信息不完全的限制。具有理性行为特征的
①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8.
②青木昌彦、金滢基、奥野-藤原正宽主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P3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地方政府在完全确定的条件下,对选择集的各种结果能够了解并作出最优选择。但是,
选择常常是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条件下做出的。因此,有限理性假设并不是
否认地方政府会犯错误,只是认为地方政府对行为结果的选择,由它的知识决定的选
择集中作出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对最佳方案的计算能力受到了制约。
这个假设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假设相似。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有限理性是指在
预期上是理性的但却只是有限的行为。而对复杂的情况,知识是不完备的,对未来事
件的预见是不完全的,要弄清楚所有其他的可能性是有困难的。有限理性是一个动态
概念,而不是静态的。休梅克认为,随着管理者处理问题、收集信息、作出决定以及
不断总结经验,他们的理性随着时间而变化。①
西蒙考察了有限的认知能力对组织的含义。有限理性的一个含义是强调了管理者
及其下属的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在组织内部下放权力并共享信息。这意味着,经理与
雇员的决策可能涉及“满意"而不是“最优化"。基于有限理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强调
组织本身在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认为组织要以不断适应的方式而存在。圆这样,我
们就能理解本文作出有限理性假设的目的。首先在于撇开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集
中研究地方政府在引资竞争中采取这种或那种行为的必然性。其次在于引资竞争中的
博弈策略,是由地方政府的认知能力决定。而地方政府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决定了
它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会在博弈过程中学习博弈,必须通过不断试错寻
找较好的策略。
3.行动一致。行动一致假定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的动机与组织的一致性,
这里指的是地方政府官员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一致性。地方政府是由政府官员来运作的,
他们拥有当地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制订和实施的权力,在缺乏监督机制条件下,受到经
济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偏离组织目标。但在指标考核体系中,锦标制度的显性激励机制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抑制这种倾向。因此,假定地方政府官员通过个人努力实现当地
GDP和财政收入等的极大化,可以实现个人升迁的仕途欲望和声誉的满足的目标,也
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名利双收"。个人和组织目标一致性假设可以消除其中的不必要
噪声干扰,有利于分析过程中模型的建立。二是不同层次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
政府具有共同的行为动机,当处于相同的行为环境时,将作出相同的行为反应。舍弃
①丹尼尔·F·斯普尔伯:‘市场的微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11.
②丹尼尔·F·斯普尔伯:‘市场的微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12页.
35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的行为特殊性,作出行为一致假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集中研究各
类地方政府行为的共性。
4.独立性。独立性假设是指地方政府是地方事务的独立决策主体。中央政府和地
方政府关系模式的变迁,就是地方事务的决策权力是按“条条"还是按“块块一模式
分配。“条条”模式就是U型组织的决策模式,科层组织没有最终决策权,权力集中
在高层主管(中央政府)手中,是一种集权模式,这种模式有很长的信息传递链条以
及信息扭曲带来的高决策成本。“块块"模式即M型组织的决策模式,高级主管(中
央政府)负责战略规划,科层组织有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最终决策权,是一种行政分
权模式。“块块”模式减少了信息传递链条和降低了信息扭曲程度,中央政府不参与
地方政府的决策,既使掌握指标考核的中央政府可以更好地扮演“裁判员"角色,解
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也可以提高行政决策
的效率。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采用的是行政分权模式,即“块块"模式,
这种模式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主要动力,也使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独立的决策主体。
2.1.3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
地方政府既是一个经济主体,又是一个行政主体;既拥有财产权力,又拥有国家授
予的政治权力: 既可以自己参与投资,又可以对所辖区域内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进行
管理。中国的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超强政府,它垄断着当地大量的经济资源一
—地方国企的产权和极为稀缺的土地资源供应,也是行政资源的垄断者——段资许可
的批准以及投资优惠政策的掌握,甚至能帮助投资者得到金融支持。在指标考核机制
下,鉴于政府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多重身份,使其最大化的目标看起来呈现多元化的
特征。不过,以指标考核机制几项指标综合来看,尤其是从地方政府这个利益主体引进
跨国公司投资的利益目标来看,经济增长即实现GDP的最大化或GDP增长率的最大化
是其首要的子目标。在长三角地区干部考核体系中,GDP指标一般都占到10分(百分制),
是指标考核体系中权重最大的目标。但GDP指标只是指标考核体系中一个重要指标,
并不能真实地衡量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从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来看,
GDP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应依靠一个综合指标体系。
发展当地经济的途径和战略选择是多方面的,利用外资只是战略集合中的一个选
择集,服从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定意义上,它是地方政府在资源和技术约
3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束条件下,追求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化的结果。对于地方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和利
用外资关系这个战略决策的尺度,刘易斯在他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如下
观点:政府可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政府作了正确的事情,增长就会得
到促进。如果政府做得很少,或者做错了事,或者做得太少,增长就会受到限制。利
用外资是加速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刘易斯提醒发展中国家政府,既要看到外国
人带来了新技术、新嗜好、资本,并扩大了市场,也要防止软弱的政府为了少许报酬
而对外国人作出了过分的让步。只有最好的政府才能最好地利用外国的金钱和技术。①
刘易斯的观点告诉我们政府应在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利用
外资中要考虑成本和收益。本文分析中,对利用外资发展经济这个传统问题不想多加
论述,而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认为对地方政府的指标考核机制中,如果GDP增长和吸
引外资两个指标放在一起考核的话,直接把利用外商投资发展当地经济无疑会成为地
方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但一定程度上会使地方政府忽略其他战略选择如发展民营经
济等。当然,其他考核指标如财政收入、就业和改革推进程度(政府职能和作风的转变),
按照各自在指标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不同,也构成了地方政府的子目标。
地方政府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增长这一优先目标和其他子目标之间存在趋同性,
如:利用外资弥补当地经济发展的缺口;外商投资企业很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可能带来数亿美元的投入和产出,既可以给当地带来先
进的技术和管理技术,为可以大幅提高当地的经济地位和地方政府官员的声望:可以
通过对外资企业征税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改善当地的就业状况,提高就业水平;等
等。对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和指标考核体系中的各个子目标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考
察的话,虽然所获收益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满足了地方政府这一利益主体的利益需
求,这些子目标对地方政府来说存在很大的收益一致性,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地方政
府利用外资的目标函数是由各个子目标在指标考核体系中依据其相对重要程度而形
成一定的权重结构的收益集合,如地方政府有1"t个子目标,分别定义为PI、P2.⋯⋯Pn,
权重分别为Rl、R2⋯⋯碥,则目标函数P=PIRI+P2R2+⋯⋯+Pn心。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展当地经济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不同子目
标在总体目标体系的偏好也不同。早期阶段更看重GDP指标,后期阶段更看重经济
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如就业、低收入人群的关怀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指标。就是追求经
①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P515.520.
37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济增长.资源禀赋不同的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的需求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
方政府更多的是受到资本短缺的制约,因而利用外资弥补资本缺口的目标就会受到格
外的重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政府,就会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强调引进国外
先进技术,引资目标在于促进当地技术水平提高和竞争能力提高。
2.1.4地方政府可选择的策略集合
Strategies在张维迎的l: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中译为战略,其他大多数有关博弈
论的书均译为策略,本文认为译作策略更贴切。在利用外资的博弈中,地方政府的可
选择的策略集合即其在进行决策时,可选择的方法或做法。在中央政府的授权范围内,
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的区位选择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根据邓宁的折衷理论可分解为
自然禀赋优势和投资环境优势。自然禀赋因素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
公共机构服务质量、市场规模等,属于当地的资源禀赋性质的约束条件,需要较长时
间的改变过程,不能作为博弈的策略来对待。后者指人为创造的区位资源,主要包括
地方政府可自主掌握的外资政策。区位优势的提出犹如一根纽带联结了政策因素与外
资投资流动之间的关系,邓宁的理论同时揭示了政府在改变区位资源中的潜在作用。
地方政府的外资政策是区位因素中一个较为特殊因素,具有短期可变性,可以作为某
个时点的决策变量,而被视为地方政府的博弈策略。
地方政府的的外资政策还可以决定或影响其他区位变量,如当地的人均收入水
平、市场潜力、劳动力素质等,这就为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增强区位优势,以影响
外商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地方政府的政策干预能力可通过关键的税收政策来说
明。利用外资的税收政策的框架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负责政策的具体执行。
例如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六章第七十四
条明确规定:按照税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可以享受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待遇的外商
投资企业,应当将其从事的行业、主要产品名称和确定的经营期的情况报当地税务机
关审核同意;未经审核同意,不得享受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待遇。我国外商投资企
业的税收征管采用的是属地征收的办法,即由独立核算的外商投资企业向其所在地主
管税务机关缴纳税款。属地征收的办法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使用的。
80年代初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修订他们的外资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家
趋向于对外商投资采取鼓励和促进的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政府开始给
38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予地方政府制定吸引FDI政策的权力。外资政策属于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参照联
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在<世界投资报告1994》中的分类,为了便于比对不同地方
政府之间的博弈策略集合,我们将外资激励政策分解为投资自由化程度和优惠程度
两方面内容。
(1)投资自由化一般理解为经济中政策和法律扭曲对资源配置影响的最小化。
外资投资自由化程度的定义包括:政府对跨国公司实施的限制程度,对外国企业提
供平等待遇的某些积极标准,为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引入某些控制和监管以废除歧
视性的、为市场带来扭曲的作法。投资自由化程度具体涉及以下四个实质性的政策
领域:①
①产业进入的限制。一般而言,这些限制是为了确定或影响跨国公司的可能效果,
以维护本国经济的某些重要部门不为外国企业控制所采取的限制或疏导办法。这个限
制是中央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宏观层次的决策,每个国家针对自己的不同情况,都有
鼓励外商投资进入的产业,也有需要一定程度保护的产业。1995年6月20日,原国
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了l: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I:外商
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这是我国首次以法规形式对外公布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在
华投资的产业领域,指导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方向。经济和社会的目标是东道国政府
采取限制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外商投资者的限制常用于促成
特定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产业进入限制,减少了外商投资者的选择,直接制约了外商
投资的规模。但法规只列出了一些限制和禁止外商投资行业的目录,既没有任何具体
的限制和禁止措施,也没有对禁止性企业下一个明确定义。国家对禁止性企业的解释
权在地方政府,这就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了讨价还价的可能。地方政府利用外资
竞争中,什么条件下导致地方政府突破中央政府约束而产生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讨价
还价的成本,才是本文的目标。
②所有权与控制。为保证当地企业最大限度地从外商投资者带来的资本、技术和
管理经验等要素中获利,地方政府一般都要求对外商在合资企业中的所有权比例予以
一定的限制,或要求当地人参与企业的管理,或外商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权逐步退出要
求。某些特定的行业还要求外商投资者不能拥有控股权,使企业掌握在当地企业手中。
外商投资者为了保证技术领先,防止核心技术外泄,对所投资的企业有控股乃至完全
①参见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世界投资报告199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403.405.
39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控股的需要。那么,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就可以成为双方的一个博弈策略。
③经营限制。地方政府有可能对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限制,其目的是为了减
轻外资企业经营的消极影响,增加当地经济从外资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收益,为了
在某种意义上使外资企业经营带来的经济影响确定化。
这个方面的政策极其丰富,要求可能包括业绩要求(承担一定的出口义务,原材
料、零配件供应的本地化),对雇佣外国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限制,要求优先雇佣
当地人员,技术转让的先进程度以及设立研发机构。这些要求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收
益水平,但对外商投资者来说,却提高了进入的成本。
④批准和报告。第四类的限制取决于几方面因素,它包括那些与投资相关的批准、
登记注册或报告方面的规定。这方面的限制实施于审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的
项目要由当地政府主管机构进行评估并予以批准或否决。
当地批准和报告的实际限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
运作程序上的复杂性可能会产生限制作用。通常限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有关当局的谨
慎程度、官僚主义的要求与程序可能产生的拖延和其它限制作用。这类限制会增加外
商投资者的决策成本,影响它的投资预期,从而间接地对其投资行为构成影响。
投资自由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外商投资者的资本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动,提高资源
在国家间的配置效率,一般来说,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行为。但对外商投资者和地方
政府,两者受益程度各不相同。投资自由化程度越高,对外商投资者意味着四类限制
的作用越小,投资的机会越多,投资的成本越低,投资的预期收益越高。所以,外商
投资者的收益随地方政府投资自由化的程度严格递增。但对地方政府来说,收益的判
断则要复杂得多。投资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所有权和控制以及经营限制的减少,将使
当地经济从外商投资获得的收益水平降低。产业进入限制的突破,使地方政府面临与
中央政府的博弈,由此带来可能遭遇中央政府“惩罚"的成本。批准和报告限制的减
少,将迫使地方政府改善公共管理的效率,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因此,投资自由化
程度的提高,会提升地方政府的成本。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投资自由化程度的提
高,使外商投资的数量得以增加,当地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得以增加。权衡两方面的
得失,可以这样说,投资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应该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净收益水平,但
同时也增加了净收益水平的不确定性。
(2)对外商投资的优惠程度。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包括用于吸引和鼓励外商投
40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资的税收或其它奖励做法。广义上讲,优惠政策是地方政府通过影响投资的相对成本
或盈利潜能或通过变换投资风险来影响投资规模、区位或行业的措施。具体涉及以下
三方面的内容:
①税收优惠。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免税期、投资补贴、税收抵免、低税率。地方政
府所掌握的税收优惠政策弹性比较大。以企业所得税为例,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其
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0年以上
的。经企业申请,当地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l至第2年免征所得
税,第3至第5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被认定为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享受
五免五减半的优惠政策。
②其他财政措施,如赠与、优惠的货款利率、货款担保、优先获得贷款权。地方
政府在利用外资竞争中最重要的成本决定因素是土地。地方政府通常被赋予土地审批
权及决定土地使用费用。在本地与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中,合伙的股权通常是土地使
用权。土地的成本和土地使用权的考虑成为地方政府竞争FDI的关键工具——通常表
现为土地使用费的减免。地方政府也为跨国公司获得国内信贷提供各种支持,地方政
府利用自己对地方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提供包括对高商业风险投
资项目给予风险融资支持。在无锡新区信息产业科技园,每一个大型外商投资项目,
中资银行按与对方出资额l:2或1:1的比例进行配套贷款。’
③非财政措施,包括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和经营服务。为争得大型外商投资项目,
地方政府会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除生产设施以外的其他配套基础设施,降低外商投资
企业的投资成本。有些地方,对高新技术产业大项目,政府财政均拿出15%的项目启
动资金。同时,为了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经
营服务,例如昆山市政府为了辖区外资企业在春节期间能顺利报关出口,市长亲自出
面提供帮助。
对地方政府来说,对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增加的收益水平为外商投资的增量,
增加的成本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优惠政策而带来的收益损失,二是如优惠政策
只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降低了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相应地使本国企业处于不利的
竞争地位,从性质上讲。它就对本国企业构成歧视,因而对市场机制造成扭曲,这是
地方政府利用外资的间接成本。外资优惠政策能否为地方政府净收益,就需要作为理
性经济人的地方政府,能够对此作出收益——成本概算。对外商投资来说,优惠政策
4l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则将直接提高其投资收益。
2.1.5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收益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收益指的是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得到的期望效
用水平。
地方政府利用外资的期望效用水平=地方政府利用外资的预期收益一地方政府的
付出成本下面,我们先来分析地方政府的收益函数。
(1)外商投资的规模与地方政府的收益。地方政府的收益用W来表示,外商投
资的规模用q来表示。在只考虑外商投资规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的前提下,本文先作
出两点假设,然后加以说明。
aW ,、——卜U

a2W 一——__<0
a92
(2)
(1)式比较容易理解,外商投资的规模增大,即建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越多,那么,
地方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标即财政收入和GDP也会同步增加,也会增加当地的就业及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所以,地方政府的收益和作为它的考核指标之一的利用外资规模
是正相关的。
(2)式看起来似乎不好理解,地方政府利用外资的边际收益随外商投资规模的
扩大而递减,即出现了地方政府利用外资规模的报酬递减。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四个
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从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特征来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
存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时,其余要素投入固定不变,随着资本投入的增
加,会出现边际产量递减即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因此,随着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加,地
方政府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其次,从国内利用外商投资的现状来看,处于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和销售环节两头在外,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转移定价,使其在当地
投资的企业处于产业增殖链最低的部分。那么,对地方政府来说,就会出现“高投资、
低收益”的现象,即地方政府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4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再其次,随着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加,给予外商的税收政策越来越优惠,边际税率
越来越低,每份产出带来的收益增加量越来越少,边际收益递减现象自然产生。同时
随着地方政府之间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出现,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作为竞争手
段越来越多地被地方政府采用,就是说,在吸收到的每一份外商投资上的地方政府的
财政投入会增加,也会导致边际收益递减。
最后,给予外商的投资激励政策越多,对当地企业的歧视程度就越深,当地企业
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税基的扩大就会受到影响,这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
的边际收益递减。
我们定义符合上述要求的收益函数为W(q)。
(2)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成本。该成本可分为以下二类:一类是投资激励
政策成本。投资激励政策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种利益让渡,优惠程度越高,外商投资
规模越大,地方政府支付的引资成本越大。第二类是利用外商投资中除投资激励政策
成本以外的其他成本。为了突出投资激励政策成本对地方政府收益函数的影响,我们
暂时分析只存在第二类成本前提下的地方政府收益函数形式。
第二类成本定义主要是按照尼尔·胡德和斯蒂尔·扬在<跨国企业经济学》中
的规定:东道国利用外商投资的成本主要受竞争与反竞争效应、主权和自主效应的
影响。①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成本同样受这两种效应的影响。垄断优
势理论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和当地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所有
权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往往是当
地保护程度较高的幼稚产业中,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更为明显。地方政府对这些
产业的开放可能使得这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牺牲品。外商投资的结果就
是形成对当地市场的垄断,这就是竞争与反竞争效应。主权和自主效应在当地设立的
子公司最终决策权保留在母公司手中,而母公司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再加
上子公司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些都可能经地方政府带来成本问题。概括来说,一是
削弱了地方政府实施其税收、贸易等预期政策的能力;二是地方政府与跨国公司相比,
处于虚弱的讨价还价地位。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地方政府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
这些投资对地方政府来说,是很大的成本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投资摄取的利益
可能是以可能是以当地较低的社会收益为代价的。
①【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P220.240.
43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一般而言,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第二类成本(C1),是随着外商投资规模的
增加而增大的,我们有
坠卜。

为了避免当地经济出现拉美国家利用外资过程中的产业空心化现象,对地方政府
来说,发展当地民族工业是至关重要的,但当外商投资在当地经济所占的比例超过一
定的阈值,不仅会对当地的民族工业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地方政府在主权和自主效
应方面的损失将迅速增加,所以,随着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加,地方政府的成本是边际
递增的
—a2·Cl>-0
ag‘
我们定义符合上述要求的成本函数为Cl(g)。
那么,考虑第二类成本条件下的收益函数%=W—Cl(g)。我们现在对函数%进
行描述:因为W是边际递减的,而成本函数C。是边际递增的,所以,可通过定义推
导出收益函数%是存在最大值的严格凹函数。其最大值满足条件:婴:拿。这样, ∞ Og
我们可以一个二次函数来表述地方政府收益水平与外商投资规模之间的函数关系,推
导过程如下:①
定义形:口g一一I,验证如下:罢:口+三>-o,霉孚:-29刁<o
g 啦q aq‘
定义cl=q2一!,(g>-1)
验证如下.争29专机等429。。
①其实用一般表达式也可达到同样的分析目标.定义形=aq—q--n CI=q2-q一.此二函数也符合所作
要求,则%=aq-q2.
4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口g一!一(g:一!):q(a-q)
留g
(3)
其中a为常数。在此前提下,我们再考虑增加投资激励政策成本因素会使收益函
数产生什么变化。投资激励政策成本又分二种:一种是地方政府利用外资政策中的投
资自由化政策产生的成本。它包括地方政府突破产业限制而和中央政府产生的讨价还
价成本、提高政府部门公共管理效率而作的改革成本、地方政府为吸引外商投资而放
宽所有权和经营限制而减少的收益。投资政策自由化程度是和利用外资的规模高度正
相关的,自由化政策等同于消除对市场造成扭曲的限制或歧视性政府措施。它更多地
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努力水平,基本上不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因此,它对当地经
济的负面影响相对优惠政策较小。
另一种是优惠政策的成本。它包括税收优惠成本、其他财政措施成本和非财政措
施成本。外商投资的规模越大,给予的税收政策越优惠,地方政府从每单位外商投资
中获取的收益就越小,相当于付出的成本就越大。其他财政措施更是加大了地方政府
本身的风险,向外商投资者免费出让土地使用权是一种高风险的激励措施,土地开发
成本用地方政府承担,而外商投资项目的收益却是不确定的。地方政府让下属企业为
外商投资项目提供融资担保也是一种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行为,融资担保可能会给地
方政府带来巨大的投资损失。总的来说,其他财政措施是地方政府投资激励政策成本
最高的行为,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很大,而收益却因为外商投资项目本身的风险而存在
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是负值。非财政措施也使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在
增加对地方公共品的支出外,同时还要增加对外商投资项目的配套设施投入以及为建
立“亲善市场"的政府形象而付出的改革成本,非财政措施也使地方政府在每份外资
投资上的支出增加。另外,优惠政策只针对外商投资,那么对地方国有和民营那么对
地方国有和民营企业就是一种歧视,扭曲了市场资源的配置。当既有管理优势又享有
政策优惠的法国零售业巨头家乐福在上海开出第二家分店的时候,方圆五公里之内,
三家国有的商业企业相继破产。优惠程度越高,扭曲程度越大,优惠政策的边际成本
越高。
从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吸引外商投资竞争的现状来看,投资激励竞争主要表现为
优惠政策竞争。因此,我们认为投资激励政策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所以,我们可以
得出二条结论:一是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成本是随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增大
45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的,二是随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加,地方政府的成本是边际递增的。
下面我们设定地方政府的投资激励成本函数为C2(q),q为外商投资规模。那么,
我们可以得到下列数学表达式:
—0C—,>O。
ag
a2C, 一——÷>-0
a92
(4)
对于一元函数C=f(q),是一个严格凸函数。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符合上述要求的简
单函数表示式,当外商投资规模为0时,地方政府的成本也为0,那么,我们可得下
列函数关系式:
C2=dq 2,d>.0 (5)
其中系数d表示不同的地方政府的投资激励政策成本也不同。由于各个地方政府
的资源禀赋不一样,税收优惠政策、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对各个地方政府的影
响程度肯定不一样。另外对外商投资者来说,当地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管
理效率水平是他们在长三角地区内作出区位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我们认为系
数d取决于上述四个因素,其中前三个正相关,当地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
管理效率水平是负相关。
(3)在考虑投资激励成本因素后,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收益水平(期
望收益)E可用下式表示:
E=q(a—g)一dq2 (6)
从(6)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考虑成本因素后,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收益
也是随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大而边际递减。因为通过(6)式可得出:睾<o
同时,根据最大化一阶条件,可以得出当q=志时,收益水平E的最大值为Z+2a
2da—da2
(2+2d)2
2.2外商投资者的行为描述
外商投资者中的私人投资者和一般企业选择外商投资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由资本的天性决定的,符合传统资本输出的特征。马克思明确
指出:“如果资本输往国外,那末,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
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①
而且过剩的资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较高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
已呈现出诸多有别传统资本输出的特征。例如,战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交叉投
资,表明利润率的差异不能完全说明战后跨国公司的投资取向。实施全球战略的跨国
公司目标如何确定。视角应落在关于如何认识跨国公司的性质这一问题,人们自然地
会把跨国公司与一般公司作比较。尽管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远大于一般公司,但在实
质上与后者并无区别。巴克莱、卡森等认为,跨国公司不过是一般企业的特例。跨国
公司的FDI行为就可看作是在特定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最优的投资策略,实现自身
利益的最大化。但寡占市场结构和缺少竞争压力,政府管制和市场进入战略等方面考
虑,使跨国公司的FDI目标是多元化的,它包括利润最大化目标和非利润最大化目标,
如销售收入最大化、市场份额、长期生存、令人满意的利润、公司经理的个人目标、
社会责任、增长和扩展等。要使跨国公司以相同强度和重点次序追求所有的且标,是
极其不可能的。哪个目标能准确地描述跨国公司的行为,是我们应该对此作出权衡和
选择。
2.2.1外商投资者目标函数
理论上可把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分为二类:市场导向型FDI和出口导向型
FDI。就市场导向型FDI而言,吸引FDI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增
长潜力。相比之下,出口导向型FDI更加注重生产的比较成本。@这两类FDI虽然形
式不同,所导致的投资行为的特点也有明显区别,但它们最终的落脚点完全相同,是
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二战以前传统资本的输出是以利润率差异为前提,它的直接
目标和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战后跨国公司FDI的动机
呈现多元趋势,不同类型跨国公司的FDI的具体动机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出于何种动
机的FDI均旨在为跨国公司谋取长远的综合利益,在实质上仍以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
①‘马克斯思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杜1974年版,P285.
②田贵明:‘路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激励政策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P95.
47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为最终目标。
新古典的厂商理论也支持这一观点。新古典的厂商理论包含三个基本要件:(1)
技术;(2)利润最大化;(3)市场的均衡。对厂商的描述主要是基于生产可能性集合
的概念,这个概念给出了厂商可以获得的最可行的净投入一产出的各种组合.因为价
格视为给定的,所以,新古典的厂商必须选择利润最大化的那个净投入一产出计划,
这个计划决定了厂商供给的产量以及它的投入需求函数。科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
来盛行的新企业理论的先驱。他强调,有着广泛含义的市场交易的成本是使一些生产
性活动置于企业内部的原因所在。他得出了企业的边界决定于相对交易成本的结论:
一个企业将扩大规模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个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交
换的办法进行相同交易或者组织另一个企业时的成本为止。①20世纪70年代,当威廉
姆森建立了系统的交易成本理论之后,内部化理论学者成功地将科斯的思想应用到世
界市场:企业内部协调生产和交易的效率使之得以扩张边界,“内部化"一部分交易成
本过高的经济活动,当企业边界跨越国界,跨国公司便产生了。正如科斯指出,这种
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行为,是企业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深层次动机的表现。
不过,跨国公司作为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般组织形式,它的行为是否是
追求最大利润,关于这一点,经济学家有很大争议。分散的所有权、不确定性的条件
以及与沉重的竞争压力隔绝,这些都被认为可以使企业追求其他非利润最大化目标。
贝尔曼和斯塔贝尼斯基的研究表明,产量增长或增长率和销售额最大化(利润受到一
定限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阿哈罗尼、米勒和韦格尔的研究是以企业行
为理论的原则为基础的。他们认为,经理个人的目标是跨国公司寻求海外投资机会的
原因。回但上述两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追求销售额最大化的终极目标,还是经理个
人的职位和主要报酬,最后都要寻求利润指标的支持。
既然如此,利润动机在现代企业行为的一般见解中还是根深蒂固的。资本的天性
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存在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慈善或其他非利润目的而
存在。赚取利润的绝对要求,有着普遍的、重大的影响。跨国公司也面临着激烈的市
场竞争,强大的竞争力量能够压制企业的非利润最大化行为,以致除了追求利润最大
化策略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选择。在大多数经济模型中,标准的假设是一个厂商经
①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367.
②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P137.
48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理的首要目标是使厂商利润最大化。从方法论上看,利润最大化假定虽然并不总是一
种对现实的精确描述,然而毕竟它是十分接近面临这些条件的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实际
行为的。如果我们被迫选择一个单个目标来具体说明跨国公司行为的特性的话,那么
这个选择将不得不是利润最大化。无疑,它是关于这些企业的目标所能作出的最好的
假定。另外,就是对市场寻求型的外商投资者来说,长三角地区十五个城市彼此地域
邻近,市场壁垒较少,可看作一个整体市场,投资其中任何一城市从市场开发角度可
看作是近似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跨国公司的FDI计划主要取决于对投资的
收益——成本的分析来实现利润最大化。那么,我们将利润最大化假定作为统摄外商
投资者行为的唯一动机。
2.2.2外商投资者的博弈策略集合
国际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迫使外商投资者寻求新的市场和具有成本竞争优
势的生产区位。外商投资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保持国际竞争实力,不得不将越来越
多的活动转到国外。由于发展中东道国特有的区位优势与外商投资者战略的一致性,
外商投资自然流向这些国家。外商投资者区位决策的第一步是选择东道国,东道国的
宏观经济稳定、市场规模、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工业结构、对外依存程度以及与主
要投资国和地区的地理和心理距离都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因素。在选定东
道国后,第二步是东道国国内区位选择。魏后凯、贺灿飞、王新认为,影响国内外商
投资区域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政策因素、地理位置差异、要素禀赋的差异、资源
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工业化结构与结构转变的区域差异、中国的大国经济特性和转
型经济的过渡性。①
在国内区域选择完成后,第三步就是同区域内地方政府就选址进行谈判。外商投
资者与地方政府谈判的博弈策略集合有二个投资策略,一个是外商投资规模,即外商
投资者在当地的投资总额。外商投资规模是地方政府最关注的策略。一般来说,外商
投资规模越大,生产要素中资本投入的增加会导致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推
动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增长。指标考核体系下的地方政府,外商投资规模指标的增长会
带来当地GDP这个最关键指标增长,使它对地方政府引资努力的激励最大。对外商
投资者来说,投资规模大小反映了它对当地投资环境的认可程度,反映了当地子公司
①魏后凯、贺灿飞、王新:‘中国外商投资区位政策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P108-116.
49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在它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另一个是外商投资质量,即外商投资项目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程度。它主要从三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投资质量由
跨国公司对该地区在全球产业链的国际分工位置决定。跨国公司对产业内国际分工深
化的影响,主要并不在于其内部贸易,而在于其对外直接投资,将分布世界各地的分
支机构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其内部的贸易是在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
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垂直分工,以国家作为
行为主体;现代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内部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产业内分工,以
跨国公司作为行政主体,亦即国际分工的主体由主权国家演变为工业主权的拥有者一
一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决定者,也就成了投资质量的决定者。它可以
通过是否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决定当地是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还是高
附加值位置。
投资规模和投资质量是投资者和地方政府两个利益主体的一种契约型安排,投资
规模大小和投资质量高低决定了外商投资者和地方政府谈判地位,也直接决定了地方
政府可能给予的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博弈过程,双方的策略
在博弈过程中都可能发生调整,如外商投资者的增资或减资、技术转让诚意、研发机
构和地区总部的设立,地方政府给予的投资激励政策自然会随之加以改变。
一般来说,外商投资规模和外商投资质量是正相关的。即外商投资规模越大,对
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越高。在给当地带来更多的GDP和就业时,也促进了当地产业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移。这样,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外商投资规模
是决定外商投资质量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二个层次上进行分析,第一个层次从外
商投资者本身来说,投资规模越大,相对自有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就越高,当地设立的
子公司在外商投资者全球产业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就会提高,为了降低研发和管理成
本,就会在当地设立研发部门和地区总部,外商投资者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质
量也随之提高。日本三菱株式会社在杭州的合资子公司三菱数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初期投资生产能力100万台,随后二年内生产规模扩大至400万台,三菱公司就把手
机研发中心迁往当地。第二个层次就是能进行更大规模投资的外商投资者一般有更大
的技术优势和研发实力,1996年,美国前100家大公司占美国研发支出总额的将近60%,
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400多家在长三角地区投资,它的在推动当地产业结构
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0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最关键的一点,对外商投资者来说,投资规模可以作为他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而
成为博弈策略集合中的一个策略。投资质量却不是一个短期决策变量,是一个需要中
长期才可以改变的因素。特别对中国这样一个九十年代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国家,在
生产线转移的初始投资后,先观望等待,再进行下一步投资以及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
的转移,是大多数跨国公司采取的策略。因此,投资质量的提高和决策是一个中长期
过程。所以,我们把外商投资规模看作是外商投资者博弈策略集合中的唯一策略。
2.2.3外商投资者的博弈收益
外商投资者的博弈支付水平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收益率MPK,也就是说,投资规
模q是资本的边际收益率MPK的函数,即q=f(MPK)。两者的函数关系自然是正相关
的,资本的边际收益率越高,外商投资者就会扩大投资规模,直到资本的边际收益率
等于净资本成本为止。
地方政府投资激励措施意在通过增加持股资产的报酬率来诱导外商投资者扩大
投资。投资激励的措施有二类。外商投资者要做大量的资本决策,比如固定资产投
资、存货、无形资产以及厂房,而投资激励可以对每一个决策都产生影响。具体说
来,投资自由化政策主要是对资本进入限制的放松,影响所有这些资本决策的是税
收优惠政策。
为了评估投资激励政策对外商投资者投资决策影响,我们用简化的Auerbach模
型来分析,研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物的一个公司决策。模型假设
条件如下:
(1)资本和劳动是同质的,可相互替代。
(2)不考虑公司的投资风险,而且适用亏损可完全冲销的不变税制,未来具有
完全确定性,可以即刻调整资本。
(3)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4)生产函数符合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
先计算r,r代表公司在评估来自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时使用的实际贴现率。
令i为名义利率,也即资金借入成本;t为公司税率(利息支付通常可以税前扣除);b为债
务——价值比率,即该投资项目中举债筹资所占的比例;u为股东的实际贴现率,即必
要的税后股东实际收益。
S1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r=bi(1-t)+(1-b)u (1)
令T为公司每一美元新增投资因折1日扣除、投资补贴和投资税收抵免而获得的税
后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就是说,如果补贴和税收抵免n能够立即获得,而且假定初始
日从零开始算起,从这一初始日之后的每一日期m都可获得折旧扣除Dm,D为税法
规定年折旧额,那么,
m
T---n+tz=n+t I e-⋯Dmdm (2)

各地区实际使用的投资激励可能类型不一样,但基本上都可以用上述公式框架来
表示。
对企业的利润征税的税率为t,就表示投资每增加一美元的边际收益变为
MPK(I-0。另外,假定企业得到的投资税收抵免、投资补贴以及利息和折旧扣除这些
节省税金的机会被表示为投资规模K的一个比例S,那么,
s锨(3)
如果企业的真实折旧率为d,那么资本存量每增加一美元的税后成本是(i+d)(1-s)。
在均衡状态,企业要使MPK(1.t)等于净资本成本:
即MPK(1-t)=(i+d)(1-s) (4)
移项后MPK寻CO-s)/(1-t))(i+d) (5)
从(5)式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如1-s/14=1即s=t’投资水平不受投资激励政策的影响。
如1.s/1.t>l即s孔那么,投资激励政策就会对外商投资者产生净激励,激励政
策会降低投资者的资本成本。投资者就会比没有投资激励政策时投资得更多。
我们对s/t>l的情况进一步展开分析,为了使分析过程更简便,我们假设外商投资
者是一个短期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我们以第一年为例,那么,(2)式就可以简化为
h+t fe-rmDmdm=n+tD(1-eM (6)
T/K>t即n+tD(1一e‘r)/r>tK
整理后得n>t(K-D(I-e'r)/r) (7)
因为在r<0.5的情况下,(1一)/r近似等于1,则D(1-e'r)/r=D,例r--0.2,(1一)/闻.9。
下面我们对上述结论进行证明:
即证limO-e呵)/r 2l
r--·O
5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用罗必塔法则对左边式子上下求导,可得:
lim0-e-r)/r。lim*"=l
r--’0 ,_0
得证。
因此,⑦式可进一步简化为n>t(K.D)
这说明在地方政府利用外资竞争中,财政补贴和税收抵免的作用,充分证明了n
成为地方政府竞争中的主要手段。但所得税税率t决定t(K.D)的大小,降低所得税
税率对投资规模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如果t>s,那么,企业所得税税负就会对外商投资者产生净的负激励,由于外商投
资者资本成本提高,所以它的投资将减少。所以,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地方政府给予
外商投资者所得税优惠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投资导向型的投资激励政策如投资税收抵免和财政补贴以及公司所得税税率
之间,可以作以下的区分。虽然它们都能鼓励投资,但在投资激励的程度既定的条件
下,降低税率会使新投资的纳税义务减少得更多,而且也减少了公司就其所得缴纳的
税收。
上述分析也可得出如下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或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
下,外商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取决于投资激励政策。即地方政府给予的投资激励政策越
优惠,外商投资者的资本边际收益率越高,投资规模越大。当然,外商投资者的博弈
收益水平也越高。
2.3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基本博弈关系
本章前两节定义了外商直接投资活动中两类博弈主体: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
者。在参与围绕外商直接投资进行的各种博弈活动中,这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不仅
具有表面上各不相同却十分明确的目标函数,而且能通过自身行动集合中的决策对
该过程或其他主体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博弈支付水平也是由自己的决策和其他
参与人的决策共同决定的。表面上不同的目标函数并不能否认两者存在利益共同点,
相反,正是两者目标函数的交集(两个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独立个体在博弈中产
生的均衡结果)使双方的效用水平都获得了帕累托改进。所以,双方也是平等的博
弈主体。
53
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在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间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类主要的
博弈关系:
(1)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接受上级政府考核的地方政府,锦标制度下的排序
是他们吸引FDI竞争的外在压力。当地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是他们利用外资竞
争的内在动力。地方政府的投资竞争在处于计划经济的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地
方政府为了得到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投资而展开竞争。在竞争的环境中,如果某个地方
政府博弈行动集合中的外资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加,产生当地GDP
和财政收入增加的结果,必然会使该当地政府在锦标制度下的排序发生变化并对其他
地方政府产生影响。其他地方政府为了避免不利局面出现或从排序提前的内在需要出
发,就会随之对外资政策作出调整。假设地方政府能猜测到对手的行动,那以它就会
提前作出决策。
某个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决策受它之前其他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同时反过
来影响它之后别的地方政府的行为。这样,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就产生了,它的结果表现为地方政府竟相为外商投资者提供投资激励政策。
(2)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外商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基本目标是,利用资本、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优势,有效结
合当地区位变量所决定的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和投资激励政策,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
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是指标考核体系的最大化(包括GDP的增长等)。两者的目标存
在互利的可能性,双方有着合作的潜在利益。
双方的博弈能力都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投资决策阶段,外商投资者的讨
价还价能力是最强的,在投资环境基本相同的两个地方,它可以根据投资激励政策的
不同而作出抉择。随着外商投资者大量固定资产的投入,“沉没成本"的产生使地方
政府的讨价还价能力有所增强。
(3)外商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尼克博克的寡头垄断竞争反应理论就是以此为分析对象的。这是在全球市场竞争
的环境下,出于对当地投资机会和市场份额的争夺,跨国公司的一种防御性投资行为。
寡头垄断反应和行业结构高度相关,行业的寡头垄断程度越高,追随“先行者"进入
某一市场的状况就越明显。这就会出现对某一地区的投资大都在同一时期发生的情
况,即所谓投资的成批性。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2章外商投资过程中博弈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描述
三类博弈关系在长三角地区的吸引外商投资竞争中均存在,但程度差异很大。本
文在研究中必须分清轻重,舍轻取重,把握在长三角地区起主要作用的而且基本反映
了地区引资竞争现象的博弈关系。为此,从本文研究的需要出发,将第一类和第二类
博弈关系,即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确
定为本文的核心和切入点。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诺斯(1990)指出,制度是博弈的规则,当组织作为参与人时,组织间的竞争就成
为制度变迁的关键。魏加斯特(1993)、钱颖一和魏加斯特(1995)等认为,“保护市场
的联邦主义"(market—preserving feder砒ism)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基础。
他们指出,地区间竞争不仅对18世纪大英帝国的崛起和19世纪美国经济强国的诞生
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且在近20年中国经济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①但利
用外资中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国内外学者很少有人论及。是什么原因促使参与竞
争的地方政府免费向外商投资者出让土地以及向外商投资项目提供财政支持和融资
帮助?
我们知道,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的发展中国家间吸引FDI的竞争,是国家间投资
激励政策竞争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但没有哪个国家出现中国特有的、以长三角地区
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资如此激烈的竞争。在利用外资竞争是否对地
方政府有利的判断作出之前,我们已经看到,竞争的结果使中国成了全球吸引FDI最
多的国家。利用外资竞争中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内容,我们首
先建立地方政府非合作博弈的理论模型,接着用这个理论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的吸引外
资竞争过程。然后,我们将讨论利用外资竞争中合作博弈的可能。
3.1地方政府的库诺特(Cournot)竞争模型
一般来说,.在博弈描述的竞争关系中,诸局中人都希望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并
相应采取各自认为最适当的策略,因而形成局势。那么是否存在一个为所有局中人都
愿意接受的平衡局势。接下来进行的博弈分析的目的就是使用博弈规则决定均衡。
纳什均衡在非合作博弈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解的一般概念。我们可以如此理解它的含义:假设有n个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
略的前提下,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策略一起构成一个策略
集合。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集合,这种策略集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
①见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问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P15.
5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成。纳什均衡是参与人将如向博弈的“一致性"(consistent)预测:如果所有参与人
预测一个特定的纳什均衡将会出现,那么,没有人有兴趣作不同的选择。从而,纳什
均衡且只有纳什均衡具有这样的特征:参与人预测到均衡,参与人预测到其他参与人
预测到均衡,等等。①
3.1.1完全理性的地方政府的库诺特博弈
库诺特博弈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范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各博弈方同时决策,
且所有博弈方对各方得益都了解的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中最基本
的类型,如囚徒的困境、库尔诺产量决策、齐威王田忌赛马等都属于这种博弈。
我们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描述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完全信息指,博弈
的参与主体(地方政府)对博弈过程的各方面信息完全清楚,彼此之间不存在信息不
对称。具体说来,这一假设包括三层含义:其一,长三角地区都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三
小时经济圈内,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十分迅速的,地方政府之间对彼此的资源禀赋和
博弈策略信息也十分清楚;其二,地方政府之间对博弈过程中,对手对自己的每一种
策略的可能反应,以及每一种可能的策略状态下,双方的支付水平等信息也是对称的;
最后,彼此之间都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地享有充分的信息。
库诺特博弈模型对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地方政府之间博弈过程是这样描述的:地方
政府同时行动,虽然行动之前彼此对各种博弈的信息完全充分,但并不知道最终的博
弈结局,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同时假定对手完全理性,来估计对手实际的策
略选择,并依此来确定自己的最优策略。本文先按照库诺特模型的要求假定地方政府
完全理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地方政府有限理性的实际假设作出调整。
(一)库诺特博弈模型
在前一章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外商投资规模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投资激励政策和
当地的资源禀赋水平。那么,可以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描述这一关系:
q=f咖s (1)
其中,f为常数,T和U分别代表当地的投资激励政策和自然资源禀赋水平,则r
和s分别反映了外商投资者对当地的投资激励政策和自然资源禀赋水平的偏好程度。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水平是一个中长期变量,我们在博弈中暂不考虑,那么,我们可以
①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P73.
57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将(1)式简化为:
q=.r (2)
该式告诉我们的意义是,在短期内,外商投资规模q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投资激
励政策来改变。那么,外商投资规模就可以成为地方政府的策略集合中可以选择的策
略。这个假设也告诉我们,对准备在长三角地区进行投资的外商投资者来说,在三小
时经济圈内的十五个城市都是符合其区位类型要求(满足基础条件)的潜在投资地点
的备选名单。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提供的投资激励政策可能是决定性的。
在库诺特模型里,我们假设有三个参与人,分别称为地方政府1、地方政府2和地
方政府3,三个地方政府的策略是通过选择投资激励政策而选择外商投资规模,我们
用qi代表第i个地方的外商投资规模;支付是收益,它是外商投资规模ql与q2以
及q3的函数。
我们先构造一个逆需求函数,P=a-bQ这里Q=ql+q2+q3,为了简化运算过程,令
b=l,逆需求函数即可简化为P=a-Q。
Ci(qi)为地方政府i的投资激励政策成本函数,其中,i=l,2,3,在前一章我们知道,
成本函数是连续的,并存在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导数,且一阶和二阶导数均大于0,那
么,我们设定它的最简单形式,Ci(qi)=di·qi2
由此,地方政府l的收益为:
El=(a-(ql+q2+q3))qt_dlqlz (3)
同理,地方政府2,3的收益为:
E2=(a-(ql+q2+q3))q2-d2q2z (4)
E3=(a-(ql+q2+q3))q3-d3q32 (5)
那么,最优化一阶条件分别为:
aEl/aql_a一(ql+q2+q3)一ql-2dlql=o (6)
因此2bql+2dlql+bq2+bq3-a (7)
同理扼纳2=a-(ql+q2+q3)一q2-2d2q2=0 (8)
aEJaq32 a-(ql+q2+q3)·q3-2d3q3=0 (9)
我们可以得出:
2q2+2d2q2+ql+q3=a (10)
2 q3+2d3q3+ql+q2=a (11)
5R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2jdl 2+}dz 2+≥d,][三;]2[三]
我们得纳什均衡解关系为:
小警擎
扣警学
(12)
(13)
和等学⋯)
如果dl=d2=d3,1主1(12)、(13)和(14)式,可知,ql‘=q2’=q3‘,同时,将该结
果代入方程组中(6)、(10)和(11)式任何一式,可得ql’=q2‘=q3。=a/(4+2d1),就
是说该方程组存在唯一一组解。因此,策略组合(a/(4+2d1),a/(4+2d1),a/(4+2d1))是
本博弈的唯一的纳什均衡,也是本博弈的结果。
即根据上述分析,模型中独立同时作外商投资规模决策,以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
的三个地方政府,都会选择利用a/(4+2d1)单位外商投资,最终三个地方容纳的外商
投资规模总量为3a/(4+2d1),三方各自博弈收益为:
E声(a-3 a/(4+2dO)·a/(4+2dO—dl(a/(4+2dO)2
=矿(1+d1)/(4+2d1)z
由此,三个地方政府的收益总和为3 a2(1+d1)/(4+2d1)2
这个结论告诉我们,初始资源禀赋相同的三个地方政府在进行利用外商投资的库
诺特博弈中,因为投资环境相同,使用投资激励政策产生的成本相同,那么,在利用
外资竞争中产生的博弈均衡结果三个地方的外商投资规模完全相同,三个地方政府的
博弈收益也相同。
下面我们对一般性情况进行分析,即dl:≠d2:/:d3,假设dl>d2>d3,即运用投资激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励政策进行竞争时,地方政府l的成本>地方政府2>地方政府3。根据(12)、(13)
和(14)式,我们可以知道:
..。(1+2d2)/(1+2dO<l,.‘.ql‘<q2’
、‘(1+2d3)/(1+2d2)<1,...q2’<q3’
即qt’<qz‘<q3。,这个结果说明,如果使用投资激励政策的边际成本的递增速度
在三个地方不一致,边际成本递增速度越快的地方,外商投资规模越小。比如说,三
个地方的初始禀赋不一样,资源丰富的地区(用财政资源比较)比资源相对贫乏的地
区在利用财政补贴手段吸引外商投资时,因成本较低而具有优势。
投资激励政策成本C=dq 2,其中系数d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税收优惠政策、
其他财政措施、非财政措施以及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对于地方政府来
说,降低投资激励政策成本就是降低系数d,决定系数d的前三个因素不是地方政
府主观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区域内的投资竞争环境,地方政府能改变的因素只有
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且相对于前三个因素,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
和管理效率更能影响外商投资者的预期。那么,地方政府吸引外商投资之间的竞争,
就有可能促进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这也是本章通过分析得出的
一个主要结论。
国内政府这一科层组织,层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如果地方政府
之间缺乏竞争,没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激励,加上委托—代理关系中上下级
之问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导致政府机构的工作低效率。正是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利
用外商投资竞争的存在,它所产生的外在压力,促进了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
效率。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隐含地假定稳定的均衡是存在的,且唯一的。满足这个要
求的条件是,收益函数是严格凹的(--次偏导数小于0),交叉偏导数是负的。下面分
别预以证明:
①收益函数是严格凹的
用收益函数的一般形式来证明。设E=(a-Q)Q-Q2,则倒酾.4Q,a2E,aQ2=-4<0,
得证。
铲ci(qi)/Oq;2_2(上述两式中成本系数均为1),那么,a2E/02Q<0C;(qi)/ag;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在一般场合,边际收益应随外商投资规模增加而下降。如果边际成本是随外商投
资规模增加而提高,自然就能满足上述条件。在满足上述条件下,边际收益曲线向下
倾斜且较为陡峭,边际成本曲线向上倾斜。





外两投资规模
图1
②交叉偏导数是负的
我们用地方政府l的收益函数来证明。
El=(a-(ql+q2+q3))ql-dlql2
a2巨/a qlO q2=-ql(O (15)
a 2蜀/a qla q3=-ql<0 (16)
得证。
当(15)、(16)式的二阶偏导数为负,说明地方政府2外商投资规模的增加会导
致地方政府l的边际收益率降低,同理,地方政府3投资规模的增加也会导致地方政
府1的边际收益率减少,说明地方政府2和地方政府3的外商投资规模可被定义为对
于地方政府1的外商投资规模的策略性替代;如果出现二阶偏导数为正,即地方政府
2和地方政府3的外商投资规模会导致地方政府1的边际收益率提高,那么,地方政
府2和地方政府3的外商投资规模可被定义为对于地方政府l的外商投资规模的策略
性互补。如果外商投资规模是策略性替代的,那么地方政府l的最优反应曲线向下倾
斜;而如果外商投资规模是策略性互补的,那就向上倾斜。
策略性替代和向下倾斜的最优反应曲线是地方政府进行库诺特博弈的正常状态
(见图2)。两个最优反应曲线的交点被称为库诺特均衡。
61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应曲线线
图2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实际证据也表明,地方政府参与吸引外商
投资的竞争有助于它们进行行政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利用外
商投资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之一,它下属的五个县级市(昆山、常熟、张家港、吴江、
太仓),先后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海关直通式监管点等,为
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昆山、常熟等地还成立了外商投资企业
协会,主要职能是沟通政府部门与外资企业之间的联系。定期举办,邀请外资企业负
责人参加,通报最新政策、法规,听取外商意见建议,并接受外商的投诉。这些措施
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地方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3.1.2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的库诺特博弈
在经济学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是假设一群个体,他们拥有完全的理性并对他们的
处境形成了共同的、符合逻辑的预测或预期。这些预期会引致一些活动,它们综合作
用形成一个世界,而作为预期的这个世界又证明这些活动是有效的,这些预期就实现
了均衡。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对决策行为者来说完全理性假设是很难站住脚的。当
社会经济环境和决策问题较复杂时,人们的理性局限是非常明显的。一旦有人对理性
预期的均衡发生偏离,从而导致其他人从逻辑上得出不同的判断,也发生偏离。
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的库诺特博弈意味着一般至少有部分博弈方不会采用完全
理性博弈的均衡策略,意味着均衡是不断调整和改进而不是一次性选择的结果,而
且达到了均衡也可能再次偏离。因此,在有限理性博弈中具有较强稳定性和较强预
测能力的均衡,必须通过博弈方模仿、学习的调整过程达到,是具有能经受错误偏
离的干扰,在受到扰动后仍能“恢复”的稳健的均衡。所以,有限理性博弈是用有
6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限理性博弈方构成的、一定规模的特定群体内成员的反复博弈。博弈分析的目的不
是博弈方的最优策略选择,而是有限理性博弈方组成的群体成员的策略调整过程、
趋势和稳定性。
有限理性博弈比较典型的分析情况一般有二种:一种情况是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小
群体成员的反复博弈,相应的动态机制称为“最优反应动态"(Best-response
Dynasmics)。另一种是非对称信息下的库诺特博弈。下面我们分别对此二种情况进行
分析:
(一)最优反应动态的库诺特动态调整模型
这种分析框架对博弈方的理性假设为相当快的学习能力,虽然在复杂局面下准确
判断分析和运用预见性的能力稍差,但它们能对不同策略的结果作出比较正确的事后
评估,并相应调整策略。因此给定前期的经验(博弈结果),各个博弈方本期都能找
到和采用针对前期其他博弈方策略和最佳反应策略。最适合描述这种理性层次博弈的
策略调整的动态机制,就是所谓的“最优反应动态"。①
最优反应动态在博弈方数量不是很多的多种有限理性博弈分析中都是适用的,库
诺特寡头竞争中的“库诺特调整"问题,就是最优反应动态的一个运用例子。因为“库
诺特调整"就是假设寡头通过外推和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产量,每一方所选择的产量
都是对对手上一期产量的最佳反应。
为了使分析过程更加简洁和重点突出,我们对三个地方政府的库诺特竞争模型简
化为两个地方政府的库诺特竞争模型,依据前面的分析,同时令dl=d2=l,我们可得
到下述函数:
El=(a-(ql+q2))ql-q12 (1)
E2=(a-(ql+q2))“ (2)
那么,根据最优化一阶条件,我们可得到下列式子:
aEl/aql=a-(ql+q2)-ql·2ql=0 (3)
砸2/施=a-(qI+q2)"q2-2q2=0 (4)
(3)、(4)式移项后,得到两个地方政府的反应函数分别是
q-2孚(5)
①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f扳.,P238.
63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旷孕
根据(5)、(6)两式可得该方程组的解
(6)
· · 口
ql
2
q2 2■

因此,如果两个地方政府都是有博弈分析能力、有预见能力的完全理性博弈方,
那么它们都能够计算出各自的最佳外商投资规模,即各吸收导单位。这就是两寡头竞
)
争的库诺特博弈均衡解。
我们现在假设参与博弈的两个地方政府是有限理性的,它们都知道自己的反应函
数(当然也就知道自己的收益函数),只是不知道对方的收益、反应函数,也没有事前
预测能力。在这种假设下,两个地方政府在第一个时期,也就是第一次博弈时选择的
外商投资规模就很难确定。选择可能是随机性的,但第一个时期的结果出来以后,也
就是相互了解对方的外商投资规模后,两个地方政府就会根据各自的反应函数作相应
的调整,最后收敛到库诺特博弈均衡解。
我们可举实例对这个收敛过程进行验证:
第一时期地方政府外商投资规模的选择是随机性的,假设地方政府l选择a/3单
位,地方政府2选择a/4单位;
第二时期了解到对方的外商投资规模后,两个地方政府就会根据名自的反应函数
作相应的调整,得到地方政府1选择3a/16单位,地方政府2选择a/6单位;
同理在第三时期,得到地方政府1选择5a/24单位,地方政府2选择13a/64单位;
同理在第四时期,得到地方政府l选择51a/256单位,地方政府2选择19a/96单位;
不难得出,上述动态调整过程趋向收敛于两个地方政府各自吸收导单位外商投资,
)
这是完全理性的地方政府的库诺特博弈结果,也是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这种状态
具有稳定性,在受到扰动偏离均衡结果后,会自动调整回复到均衡状态。就是说,有
限理性的地方政府和完全理性的地方政府最后的库诺特博弈结果是一致的,只不过得
到结果的途径不一样。
(二)非对称信息下的库诺特博弈
非对称信息下的库诺特博弈指的是利用外资竞争中,存在地方政府既不知道其他
6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地方政府的收益函数,也不知道竞争对手的成本函数的情况。比如说,由于激烈竞争
的出现,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就会对竞争对手进行投资激励政策保密,上海的松江
和嘉定市政府为了在引资竞争中超过苏州的昆山市,就对昆山市政府采取过这种策
略。但信息再封锁,同地区资源禀赋相似的地方政府对投资激励政策的成本分布还是
了解的。在对手的上期外商投资规模公布后,虽对对手的成本函数无法完全确定,但
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致能作出一个较符合实际的判断。下面我们用模型对此博弈过程进
行分析:
在地方政府的库诺特博弈模型中,地方政府的成本函数Ci“i)=di·qi2
假设地方政府1知道自己成本函数和地方政府2的成本函数,但是地方政府2除
了知道自己的成本函数之外,对地方政府l的成本函数无法完全确定,它仅仅知道地
方政府l的成本分布及分布概率。为了便于分析,设定地方政府1的成布函数分布只
有二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高成本状态CH,概率为P;
第二种状态:低成本状态CL,概率为1-P,其中CL<CH
上述情况表明:该模型中两个地方政府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但上述非对称信息是
共同知识:地方政府2知道地方政府l有比自己优越的信息,地方政府l知道地方政
府2是明白这一点的。
在非对称信息库诺特模型里,地方政府i的收益函数如下:
Er=(a-“l+q2))qi-di·q2,i=1,2
在地方政府的利用外资竞争中,成本大小取决于成本函数系数d的大小。为了更
具体一些,我们作进一步假定:
a=30,d2=1.5,高成本状态CH时,dl-2,低成本状态CL时,dl=l,P=0.5。
我们先作两个地方政府在完全信息下的库诺特博弈:
①地方政府2知道地方政府l处于低成本状态
El=(30一(ql+q2))ql_qlz (1)
E2=(30一(ql+q2))旷1.5q2z (2)
那么,根据最优化一阶条件,我们可得到下列式子:
0Edoq,=30一(ql+q2)-ql-2ql=o (3)
0E2/0q2=30·(ql+q2)-q2—3q2=0 (4)
6S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联立(3)、(4)式,得到完全信息下的纳什均衡结果:
qlL‘=罟’q2L‘=詈
同时由(3)式得到,qlL=7.5.粤(5)
②地方政府2知道地方政府1处于高成本状态
El=(30一(ql+q2))qI-2q12 (6)
E2=(30-(ql+q2))qrl.5q22 (7)
那么,根据最优化一阶条件,我们可得到下列式子:
砚l/鼬l=30-(ql 4-q2)-ql-4ql=0 (8)
0E2/caq2=30-(ql+q2)-q2-3q2=0 (9)
联立(7)、(8)式,得到完全信息下的纳什均衡结果:
qtH·2万120,q2H.=125__900
同时由(8)式得到,qlH=5.q2/6 (10)
我们接着作两个地方政府在不完全信息下的库诺特博弈:
地方政府2不知道地方政府1的真实成本从而不知道地方政府1的最优反应究竟
是qlH还是qlL,因此地方政府2将选择q2最大化下列期望收益函数:
E产石1((30.(qlL+q2))q2-1.5q22)+丢((30一(qlH+q2))q2-1.5q22】(11)
根据最优化一阶条件得到地方政府2的反应函数为:
0Edoq2=i1(60.qlL-q2.q2.qlH-q2一q2.6q2)=0 (12)
q22嘉o(60‘qlL—qlH) (13)
联立(5)、(10)和(13)式,得贝叶斯均衡解为:
q2B=尝; qlBk尝~畦罢
现在可以对不完全信息下的贝叶斯均衡与完全信息下的纳什均衡进行比较,我们
可以得到:
q2H.-125y0>q2e一尝>q2L.=罟⋯)
qlL._112y0>qtk尝(15)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qlBk》qlH'-罢Ⅲ,
上述结论告诉我们,与完全信息情况相比,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低成本的地方
政府的外商投资规模低于纳什均衡时的规模,高成本地方政府的外商投资规模高于纳
什均衡时的规模。分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当地方政府2不知道地方政府l的成
本时,只能根据地方政府l的成本分布吸收预期的最优外商投资规模。这个结果高于
完全信息下面对高成本竞争对手的外商投资规模,低于完全信息下面对高成本竞争对
手时的外商投资规模。
3.2地方政府的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博弈模型
前文分析的库诺特博弈是一种静态博弈,所有参与人同时行动(或行动有先后,但
没有人在自己行动之前观测到别人的行动)。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是一种动态博弈,参与
人的行动有先后次序,且后行动者在自己行动之前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
从长三角地区利用外商投资的实际进程来观察,十五个城市及其所辖的县级政府
在利用外资的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比如江苏省的苏州市就比同省的其他城市先
行一步,从苏州市来看,昆山市又比吴江、太仓等市先行一步。造成这种先后顺序差
别的原因很多,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二种:一是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九十年代初期,
对外商投资的作用和性质各个层面都存在争议和疑虑,那么,当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
层的改革开放观念以及对利用外商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程度就成为关
键因素。如果哪个地方政府先认识到这一点,比其它地方政府更早采取投资激励措施
吸引外商投资,行动的先后次序差别就自然产生了。二是从外商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进
行区位选择主要是基于当地的资源禀赋,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市和浙江省的宁波市
都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优势,很容易成为外商投资者优先选择的地方,外商投资首先在
这些地方形成规模。那么,在利用外商投资发展经济这一点上,这些地方就会与其他
地方产生顺序差别。
当一个地方政府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取得成功后,基于指标考核体系的锦标
制度下,它的发展经验会对其他地方的政府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发展模式会很快得
到复制。当上级政府对领头的地方政府下达新一年的外商投资规模指标后,其他地方
政府据此选择自己的外商投资规模。这样,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机制就产生了。
67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3.2.1二人主从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
主要是分析同一行政区城内地方政府利用外资博弈中的情况之一,两个地方政府
作为博弈参与人,其中一个地方政府是领头者,另外一个地方政府是追随者。例如江
苏省的苏州市和同省内其他城市的竞争就符合这种情况。和库诺特博弈模型一样,在
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中,地方政府也是利用投资激励政策选择外商投资规模。
在我们下面分析的二人主从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地方政府l(领头者)首先
选择外商投资规模ql,地方政府2(追随者)根据对地方政府1的指标考核体系中的
外商投资规模推测到ql,然后选择自己的外商投资规模q2。因为地方政府2在选择
q2之前推测到ql,它可以根据ql来选择q2,而地方政府l首先行动,它不可能根据
q2来选择ql。qI和q2来自空间Ql=Q2=【o,∞)。依据前面分析,构造线性逆需求函
数如下:
P=a-(ql+q2)
设成本系数dl=d2=l,那么,地方政府1和2的收益函数为:
El=(a-(ql+q2))ql-q12 (1)
E2=(a-(ql+q2))q川22 (2)
由于它们的策略选择存在先后顺序,因此博弈是动态的,不能像原先库诺特博弈
模型那样预测结果。但由于可供选择的空间是连续空间,无法用博弈树来表述,但博
弈过程是清晰的。
首先考虑在给定地方政府1的外商投资规模ql的情况下,地方政府2的最优选
择是: ‘
Ma.x E2=(a-(ql+q2))(沪q22 (3)
口,>U
根据最优化一阶条件,可得出:
aE2//)(12=a-(ql+q2)-q2—2q2=0 (4)
进一步得出:
q2=孕(5)
(5)式就是地方政府2在库诺特模型中的反应函数,只不过含义不一样。在这里
表达的是地方政府1选择ql时地方政府2的实际选择,而在库诺特博弈模型中,表达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的是地万政府2对于1段砹的ql的最优反厦。
如果地方政府1预测到地方政府2将根据(5)式选择q2,地方政府1在刍g--gr段
的问题是:
M驴a。x El-(a-(q-+竿))ql 112 (6)
0El佃l=i3小i7 ql=0即可得出q:=云a
将该结果q:=百3 a代入(5)式得q:=贡11 a
(云a,5116 a)是斯坦克尔伯格均衡解,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比较前面
得到的库诺特模型的纳什均衡是q:2 q;2詈,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斯坦克尔伯
格均衡的外商投资总规模罟a大于库诺特均衡的外商投资总规模导a。但是,地方政
)O )
府1在斯坦克尔伯格均衡时的外商投资规模大于库诺特均衡时的外商投资规模,而地
方政府2存斯妇青尔伯格均衡时的外商枪咨拥樽d,--t:l宦{著特均衔时的外商格咨棚檬。
因为地方政府2的反应函数q2=竺:粤是ql的减函数,地方政府l通过先行并增
‘.
加自己的外商投资规模而减少了对手的外商投资规模。这就是所谓的“先动优势"
(first-mover advantage)。那么,在指标考核体系形成的锦标制度下,地方政府l将比
地方政府2在排序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官员也将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和更高的满意
水平。
斯坦克尔伯格均衡是在纳什均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先行后动"的竞争
模型中是否只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呢?在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2所拥有
的关于地方政府l外商投资规模ql的信息使其在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它在决策之前
就了解这个信息。如果地方政府l先行动,但是地方政府2在决策之前不能观测到地
方政府l外商投资规模ql的信息,问题又回到了两人同时行动的库诺特博弈模型。库
诺特博弈的结果对地方政府2来说要好于它在斯坦克尔伯格均衡时的处境,基于收益
最大化的目标,采取以“以不变应万变"战术(即不管地方政府l外商投资规模ql
多少,均寻求q:=兰的目标)对地方政府2能否实现库诺特博弈的均衡解呢?
)
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1先行动的承诺价值。地方政府l之所以获得斯坦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克尔伯格均衡解而不是库诺特均衡解,是因为外商投资规模ql是它对上级政府的一
种承诺,在指标考核体系下是无法改变的,从而使地方政府2不得不认为它的承诺是
可信的。只要地方政府l认为地方政府2是个理性的竞争对手,它就会利用自己的先
行地位,向地方政府2明示自己的选择q:
择是寻求斯坦克尔伯格均衡解q:=51_61 a。
=西3
a,这种情况下的地方政府2的最优选
3.2.2一主多从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
一主多从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是指有n+1个参与人的Stackelberg博弈,其中
有一个参与人是上一级的决策者(领导者leader)和n个参与人是下一级决策者(服从者
followers),我们采用的是下层多人有关联的斯坦克尔伯格主从博弈模型。该模型的特
点是:①上层有一个决策且该决策人只有一个目标函数,下层有n个决策人,各自有
一个目标函数,且目标函数是相互关联的。②上下层决策人进行的是斯坦克尔伯格主
从博弈,下层之间采用非合作的纳什均衡策略。
提出这个模型是为了模拟分析长三角地区十五城市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情况:
在长三角地区十五个城市中,上海以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处于龙头地位,其他十四个城
市在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中居于附属地位,接受来自上海的经济辐射,这些城市的
经济发展对上海都有严重的依赖性。在吸引外商投资的因素中,十四个城市主要得益
于它们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但它们也和上海存在利用外商投资的竞争关系。上海对
外商投资规模选择的决策必将对其他十四个城市产生影响,它们在观测到上海的外商
投资规模信息后,据此提出自己的外商投资规模的目标,建造模型的条件也就具备了。
下面为了分析方便又不失一般性,我们求解一个上海和其它两个地方的斯坦克尔
伯格主从策略的分配模型,其模型表述如下:
1
假设上海市政府选择了ql,同时假定dl=去。地方政府2和3在通过上海市的指
Z
标考核体系观测到ql后,分别对自己的外商投资规模选择q2和q3且假定d2=d3=l。
在逆需求函数和二人主从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一样的前提下,首先求解地方政府
2的反应函数:
Ma.xE2=(a-(ql+q2+q3))q2-q22 (1)
Y2,V
由最大化一阶条件可得出:
70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晏:刈二145q哪"q3l2珥q35=Uo
钾2 即q:2半(2)
同理,可得地方政府3的反应函数为: q-竿(3)
联立(2)、(3)两式可解出:
q:飞2孚(4)
因为地方政府l预测到地方政府2和3将根据反应函数选择q:与q,,那么,地
方政府1在第一阶段的问题就可转化为:
MaxEl=(a-(ql+(12+q3))ql-il q12
qt)o Z
=(a-(q。+孕+孚))q.-三q; (5)
根据最大化一阶条件,可解出:
晏:3a-llql=o
d91
eP q;=3all
将该结果代入(4)式可得q:=q;=石8a
同时,我们可以对三个地方政府在库诺特均衡时的结果进行计算,地方政府2和
3的反应函数不变,下面计算地方政府l的反应函数如下: ‘
MaxEl=(a-(qI+q2+q3))ql—i1 q12可得出
吼如二q-2竿(6)
联立(2)、(3)和(6)式,可得出库诺特均衡解为:
7l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q:2百3a同时可得q:2 q;2警
比较两个结果,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斯坦克尔伯格均衡的外商投资总规模尝大
于库诺特均衡的外商投资总规模等。地方政府l的斯坦克尔伯格均衡解时的外商投
资规模大于库诺特均衡时的情况,而地方政府2和3在斯坦克尔伯格均衡时的外商投
资规模小于库诺特均衡时的情况。先动优势在一主多从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中照
样得到了验证。在斯坦克尔伯格博弈中,一旦地方政府l的外商投资规模ql固定下来
之后,博弈参与人一地方政府2和3所面临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决策问题。这使得我们
可以对每一个ql都找出地方政府2和3的在第二阶段的最优选择,然后再由此来逆向
推算出地方政府1的最优选择。
就是说,在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竞争中,当龙头上海市的外商投资
规模确定时,其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自的投资激励政策成本,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最
优的外商投资规模分配方案,我们所建立的一主多从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模型存在的
唯一均衡解就是最优解。
3.3合作博弈的可能性
库诺特博弈和斯坦克尔伯格博弈是一种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理论是建立在没
有联盟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假定博弈各方独立行动,相互之间没有合作和交流。①非
合作博弈是一种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均衡点的集合即为所有相对抗的“最优策略”对
的集合。如何寻找一种机制,使参与各方的效用水平都能实现帕累托改进,是我们需
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合作对策模型为这一思路提供了依据。
合作博弈理论最早是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得到运用,认为在寡占产业中寡头之间存
在合作博弈的可能性。本节欲说明的是,如果各个地方政府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关系
是长期性的,那么,就存在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博弈的可能性,地方政府在吸引外商投
资中的重复博弈会使这种可能性实际地实现和维持。下面本文将从合作博弈能否增进
地方政府经济福利的角度对此进行阐述:
①【美】约翰·纳什著:‘纳什博弈论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30.
7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3.3.1非合作博弈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长三角地区各个地方政府在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中,还没有站在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高度上进行合作,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基础设施重复、资源难以共享等一道
道门槛亟需跨越,这些问题降低了长三角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问题之一:市场一体化障碍。地方政府为了在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中获胜,利用
行政手段,违反市场规则,限制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城经济内自由流动,使企业、
居民等各个经济主体在统一市场中自由选择、交易的权利也受到限制,对资源在区域
经济内的配置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之二:投资激励政策的竞争加大了区域经济成本。在吸引外商投资竞争中,各
个地方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自制订了投资激励政策。在不完全信息下,制
订投资激励政策的各个地方政府处于囚徒困境,博弈的结果必然对外商投资者提供最
优惠的政策。表现为外商投资者总能得到所期待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型跨国公司还能
得到土地使用费的减免。那么,结果必然是地方政府使用投资激励政策的成本上升,
利用外商投资得到的收益减少。应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梳理各城市现有的地方性政
策和法规,减少各城市在税收等特殊政策优惠方面的差异。
问题之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性。长三角地区许多地方政府也通过改善自身基
础设施建设,影响外商投资者的长期预期来吸引外商投资。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但各个地方政府如果只从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必然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
复。如苏州和无锡两个地方均想各自投资建设机场,类似的重复投资行为肯定会加大
各个地方政府的投资风险,减少各自的收益水平。
问题之四:产业分工和布局不合理。制造业是长三角经济的亮点与底色,而制造
业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产业链经济。只有主体与配套互依共存的产业链做长、做强了,
产业经济才能发挥出葡萄串似的“磁吸效应”。各个地方政府在利用外商投资中的产
业政策如果不协调的话,那么就不能在整个经济区城内,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进行合
理的产业分工,必然产生整个经济区域内的总收益水平下降的结局。
3.3.2地方间的共同利益
长三角地区地方之间的经济联系除表现为竞争关系外,还具有辐射、互补和集聚
73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效应的特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地方间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亦对各个地方经济
利益的实现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辐射效应。在区域经济学中,是指那些具备独特优势而成为经济中心的地
方,存在经济外溢性,其经济影响力超出了自己的行政区划界限,延伸到其他地方。
这个经济中心就像辐射源一样,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辐射面也就越广。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具有较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国内金
融中心的地位,无疑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其他城市经济的发展存在
辐射效应。在辐射过程中,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不仅带动了相关地方的经济发展,
而且这些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增加了经济中心的收益水平。辐射效应这种经济联系
既发生在上海对其他城市之间,也发生在同一省级地方管辖下的不同地方之间,如江
苏省的苏州市对省内的其他城市也有辐射效应。
其次,集聚效应。指的是产业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效应。当一个大型跨国公司在
长三角地区设立生产和研发基地时,根据尼克博克的寡占反应理论,它的竞争对手担
心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会采取追随战略,也在该地区复制同样的行动,使该
地区成为某一行业的全球制造中心之一。
在跨国公司的寡头竞争中,同一地区的各个城市也因各自的资源禀赋而在跨国公
司的区位选择中取得利益。例如,当中芯国际选择上海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基地时,
其他芯片制造业的世界巨头像英飞凌、NEC等纷纷跟进,选择苏州和宁波等城市作为
自己的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因此成为世界芯片制造业的中心。跨国公司本身也受益
于这种集聚效应带来的规模经济,大量配套厂商的跟进会降低零配件的采购成本和存
货的管理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水平。
最后,互补效应。是指各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资源禀赋,可以互相补充,相得
益彰。互补效应是存在于地方之间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经济联系,长三角各个城市在产
业链上的分工就验证了这种经济现象。例如,上海市依据其资源禀赋,在长三角经济
分工中更多的是扮演研发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的角色,而其他十四个城市的角色基本
定位为制造基地。
3.3.3合作博弈的机制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地方政府之间在利用外商投资方面进行合作的前提,是参加
7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合作带来的收益大于损失,即超过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合作均衡点。因为地方
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规模收益是递减的,而边际成本是递增的。那么,就存在这样一
个外商投资规模区间Q∈lo,∞),在这个区间里,如果边际收益低的地方政府取得外
商投资资源后,就可以存在一个讨价还价的机制能够产生收益转移效应,即因边际收
益不同而产生的利益补偿存在一种合理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机制,使获利较多的地区补
偿获利较少的地区,并使获利较多地区在补偿获利较少地区之后的福利比未参加合作
之前提高。
合作博弈中的局中人,他们的利益既不完全对立,也不完全一致。合作产生是因
为我们假设局中人可以一起讨论面临的情况,并就一个理性的共同行动计划达成一
致,也即达成一个假定具有强制性的协议。例如,由长三角地区十五个城市市长参加
的长三角发展论坛就可以成为一个谈判平台。
在合作博弈模型中,策略是指规定其内容的法则的集合。参加博弈的局中人应遵
守合作法则,在此条件下,允许结盟的策略叫做合作博弈。对于11人合作博弈,对每
个参与人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与其他参与人结成联盟,而不是先考虑选取什么战
略。合作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情况,下面分别对此进行描述:
(一)完全信息下的谈判模型
在11人合作博弈中,我们假定参与人是理性个体,由于允许参与人相互交流信息,
我们进一步假设每位参与人每位参与人完全了能博弈的结构和对方的收益函数(当然
他也知道自的收益函数).参与人可以订立各种形式的契约,保证博弈结束后所得利
益的再分配。参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各自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说,单个局中
人可以根据共同的利益,寻求与他人合作,以得到超过非合作博弈时的收益。因此,
参与人之间的结盟形式是多样化的,一旦某个结盟形成以后,订立的契约将保证该结
盟获得最大利益。
参与人合作谈判中一个共同的手段就是威胁。威胁是合作博弈理论中的一个相当
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对地方政府合作博弈中的威胁过程进行一下描述:地方政府l
作出承诺让地方政府2相信,如果地方政府2不按地方政府1的要求去做,那么地方
政府l将采取某种策略S,从而达到威胁地方政府2的目的。假定地方政府1和2是
理性经济人,且地方政府l的威胁是可信的,威胁就会成功。反之,威胁就毫无意义。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因为地方政府l的目标并不在于威胁本身。对威胁过程描述在于揭示:假设存在一个
完善的机制,使得参与人必须坚持他们已作出的威胁和要价;并且一旦达成一致,交
易必经执行。
纳什认为合作博弈的谈判模型分为四个阶段,我们把纳什的两人合作博弈模型扩
展到n人合作博弈模型,具体表述如下:①
第一阶段:每一个参与人i选择一个混合策略Si作为当两人不能达成协议,也就
是说,如果他们的要价不相容时,他不得不采取的策略。这一策略Si就是参与人i的
威胁。
第二阶段:参与人互相通报自己的威胁。
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参与人独自行动,不进行沟通。在这一阶段,纳什的分
析十分详细。实际上,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报价过程,每一个参与人在不知道其
他参与人的价格信息情况下,报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最低价Ei(即参与人期望收益曲线
上的最低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人之间没有进行价格串谋是非常重要的。这里
给出合作能够成功的前提是,除非合作方式经他带来的期望收益不小于Ei,否则,该
参与人不会选择合作。
第四阶段:决定是否能得到合作博弈均衡解。如果存在一个均衡解的集合
(ul,u2⋯ui)能够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Ul≥El,且u2≥E2⋯且ui≥E时
那么参与人i的最低收益水平就是Ei。也就是说,若参与人的最低要价能同时得
到满足,合作博弈能够成立,博弈均衡解存在。均衡解存在的原因在于合作博弈的总
收益大于非合作博弈的总收益。
谈判模型给我们的启示是,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如果能了解彼此的收益函数和
博弈时的状况,在外资投资边际收益水平很低的时候,还有较大规模外商投资流入的
情况下,他就可以考虑对外转让这些外商投资,并依据了解的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低报
价,那以他就可以和那些边际收益较高的地方政府达成契约,形成一次收益的重新分
配,这个结果可以实现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收益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不完全信息下的合作博弈模型
对于不完全信息下的合作博弈问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取得重大突破:阿克斯
①见【美】约翰·纳什著:‘纳什博奔论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54.
7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罗德(Axelrod,1981)的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合作行为也重复出
现。克瑞普斯、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和威尔逊对(1982)的声誉模型通过将不完全信
息引入重复博弈解开了这个悖论。他们证明,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支付函数或战略空
间的不完全信息对均衡结果有重要影响,合作行为在有限次博弈中会出现,只要博弈
重复的次数足够长(没有必要是无限的)。①
最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奥曼和瑟林(Aumann and Sorin)的共同利益博弈和
有限回忆的声誉模型。他们考虑了重复两参与人“共同利益"阶段博弈中的声誉
效应。他们定义共同利益为存在一个收益向量强帕累托占优于所有其他可行收益的
阶段博弈。
奥曼和瑟林证明了当可能的声誉都是“有限回忆的纯策略"时,那么如果只考虑
纯策略均衡,声誉效应可以得出帕累托占优的结果。即使对于更一般的情况:博弈中
每个参与人的类型都是私人信息,每个参与人的收益函数仅取决于他自身的类型,类
型是独立分布的。奥曼和瑟林定理证明纯策略均衡收益会收敛于唯一的帕累托最优收
益向量。@
奥曼和瑟林定理告诉我们,即使在不完全信息下处于囚徒困境的地方政府也会选
择合作。尽管当地方政府选择合作时有被欺骗的可能性,但如果他选择不合作,就显
示了他是非合作型的信息,从而失去了获得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如果他选择合作,
只要博弈的次数足够多,他在过去博弈中的表现就是有限回忆的纯策略,判断他是“好
人打或“坏人"的先验概率。如果他被认为是“坏人"的情况下,未来收益的损失就
会超过短期的所得。因此,在博弈开始的时候,每一个地方政府都想树立一个合作形
象,即使他在本性上并不是合作型的:只有当博弈快结束的时候,地方政府才会出现
机会主义,合作才会停止。
在不完全信息下,地方政府只了解自己的收益函数,而不了解其他地方政府的收
益函数,合作博弈机制如何确立呢?我们可以把某个地方政府i获得的可转让的外商
投资项目看作是一件商品,地方政府i根据自己的收益函数确定一个最低价出售,其
他地方政府如果认为付出转让收益后是值得的,就会通过谈判订立契约。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指标考核体系下,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合作博弈可能存在问
①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P364.
@【美】朱·弗登博格、【法】让·梯若尔著:‘博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38.
77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题,因为地方政府的转让收益这要考虑增加转让后自己的排序受影响的部分。合作博
弈更容易在跨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之间发生,我们注意到上海市政府已经积极地在向
前来上海考察的外商投资者推荐浙江和江苏两省,合作博弈的基础已经具备。如果合
作博弈机制能形成的话,可以使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收益总水平实现帕累托改进。
3.4进一步的分析与结论
3.4.1进一步的分析
本章中参与博弈的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是符合理性经济人要求的,即使他参与的
是有限多次的重复博弈,他也追求的是较长时期内的收益最大化。但如果对地方政府
的指标考核体系中GDP指标在整个指标考核体系中所占份额过大,出现唯GDP至上
的倾向,而同时依据短期内的指标排序来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选拔的话,地方政府之
间在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中就会出现非理性行为。我们这里所说的非理性并不是说地
方政府的行为是非理性的(即不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说他有一种特殊的可以忽视
长期收益的短期收益函数。在这种收益函数中由于目标是单元的(只有GDP指标),短
期内的投资激励政策成本没有受到指标考核体系的约束,且可以不考虑当地经济发展
的长期收益的前提下,必然导致地方的博弈收益水平发生变化,出现在利用外商投资
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假设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完全由GDP的
排序决定,而GDP的增长又主要由外商投资决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
的博弈形式就会变成斗鸡博弈。下面我们用一个数学模型进行描述。
在锦标赛机制主导下的排序竞争中,GDP至上的指标考核体系会使地方政府官
员行为发生扭曲: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满足个人的升迁和声
誉等欲望,他们对能带来GDP高速增长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的需求
会因竞争而变得更加迫切,愿意支付更高的成本。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
就像两个人在独木桥上相向而行,每个地方政府都有两种策略:继续前进或退下阵
来.若两个地方政府都继续前进,则两败俱伤;若一方前进另一方退下来,前进者
取得收益,在排名竞争中取胜,退下来的则失去了获胜的机会:若两个地方政府都
退下来,则两人都失去了在竞争中获胜的机会。两个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收益矩阵
如表l所示。
78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

地方政府2 退
表l
地方政府1
进退
I .3,.3 2, O
1 0,2 0,O
在正常的斗鸡博弈中存在的纳什均衡解为:如果一方前进,另一方的最优策略就
是退。但在地方政府官员的排序竞争中,官员的升迁主要由GDP的排序决定,而GDP
的增长又主要由外商投资决定的情况下,每一个地方政府在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中,
都寄希望于对方退下来,自己不愿退出,因为退出就意味着在排序竞争中承认失败。
如果双方都采取继续前进的策略,两败俱伤的结局完全可能出现。在这种博弈格局下,
地方政府必然给予外商投资者过度优惠的投资激励政策,而自己承担过高的投资激励
政策成本。所以,斗鸡博弈的最后结果是:外商投资者渔翁得利,整个地区收益水平
下降和长远发展利益受损。
需要加以补充说明的是,GDP衡量的只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
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
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它只是一个重要指标,GDP增
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斗鸡博弈的结果可能使当地经济的发展只不过是
GDP数字的增长,财政收入不会增加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就业和居民人均收入等经济福利指标未有改善。例如,由于农业发展工作难度大,但
相对经济效益低,对凸显“政绩”作用不明显,有的地方就不重视农业,甚至用牺牲农
业和农民利益的办法来实现GDP的高速度;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有的地方乱圈地建
开发区,造成农民失地、失业又失保障,将土地开发成本转嫁给农民。要避免这种情
况出现,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正确评价
GDP指标的作用。
3.4.2研究的结论
(一)外商投资规模与当地投资激励政策成本的负相关性。库诺特博弈结果证明,
当地投资激励政策成本越低,能吸引到的外商投资规模越多。而投资激励政策成本
C=dq 2,其中系数d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税收优惠政策、其他财政措施、非财政措
施以及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降低投资激励政策成本
79
第3章地方政府之间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就是降低系数d,决定系数d的前三个因素不是地方政府主观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
区域内的投资竞争环境,地方政府能改变的因素只有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
率,且相对于前三个因素,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更能影响外商投资者
的预期。
长三角地区的证据表明,地方政府参与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有助于刺激它们进行
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并成为青木昌彦所说的“市场增进论"中的政府。在与外
商投资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能感受到来自市场经济发达的外商投资企业对政
府角色的定位,从而增强政府投资政策透明度,加快政府现代化建设。其他学者从另
一个角度的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个结论:Zhall和Tse等认为,从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
省市看,将可以使当地学会如何为外商创造更有吸引力的、稳定的商业环境,由此将
减少该省市的投资风险和外部不确定性。①
(二)吸引外商投资中的先动优势。在斯坦克尔伯格博弈分析中,在吸引外商投
资竞争中先行一步的地方政府,在动态博弈中获得的收益水平会大于同时行动的静态
博弈中的收益水平。
(三)有限理性假设下的地方政府也能寻求到博弈均衡解。本文分析了二种情况:
一种是有博弈分析能力的地方政府通过库诺特动态调整模型,得到和完全信息下同样
的博弈结果:另一种是在非对称信息下,得到贝叶斯纳什均衡解。
(四)合作博弈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收益水平。如果外商投资项目作为一种资源能
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内进行配置的话,通过谈判模型建立合作博弈机制,确立利益补偿
方式,外商投资项目由边际收益低的地方向边际收益高的地方转移,地方政府之间在
利用外商投资上的协调和合作,不仅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收益水平,还能促进区域经济
一体化的形成。
(五)如果GDP指标成为地方政府指标考核体系中的唯一重要指标,地方政府
利用外商投资的竞争就转变为斗鸡博弈类型。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外商投资者渔翁得
利,整个地区收益水平下降和长远发展利益受损。
①Tse.D.K.,Y.Pan and K.Y.Au(1997),"How MNCS Choose Entry Modes and Form Alliances:the China Experience,"The
JoumaI of IntemationaI Business Studies 28:779.806.
Zhan,X.J.0 993),“The Rol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arket-oriented Refor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China'"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2:121—148.
80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在本章分析中,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行为都作了简化处理。在第2章我们作
了如下基本假设:地方政府的博弈策略只有一个,投资激励政策:外商投资者的博弈
策略也只有一个,投资规模。同时,我们进一步假设:外商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取决于
地方政府的投资激励政策。这是实际情况的一种近似。一般来说,小企业属于成本寻
求型的,影响它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投资激励政策。而对于
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则包括战略考虑、市场规模与投资激励政策。
因长三角地区均在三小时经济圈内,前二种因素可认为相同,那么,投资激励政策也
可看作是大型跨国公司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下面将先在只考虑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各自使用单一策略进行博弈的简单情
况下,探讨投资激励政策与外商投资规模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重点是两者之
间的博弈是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投资激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然后再放宽约束条件,考
虑其他因素对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影响。
4.1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拍卖模型
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感兴趣的博弈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不完全问题,虽然有
时候完全信息假设是一个简单而又恰当的近似。如果在一个博弈中,某些参与人不知
道其他参与人的收益,我们就说这个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我们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描述和分析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行为。不完全信息是指,参与博弈的两个主体(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之间存在信
息不对称。这一假设是基于对长三角地区现实情况的分析而作出的。具体来说,两者
在博弈过程中,只了解自己的收益水平,对对方的博弈支付水平都不清楚。外商投资
者了解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投资激励政策竞争,但他并不清楚地方政府对
该项投资的收益水平;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者的收益水平也不了解,对一项投资的收
益水平进行评估需要该项投资所属的行业、技术水平以及外商投资者的管理能力等方
面信息,其中有许多信息属于外商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且地方政府主要由行政官员组
R1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成,在投资信息的分析和搜集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地方政府不了解外商投资者
的收益水平和现实情况是相符的。
.虽然双方都存在私人信息,但如果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投资激励政策竞争和该项投
资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公共信息时,外商投资者就可以通过设计博弈
机制而使自己居于主动地位,达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为他可以认识到,该项
投资在指标考核体系下的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取代效应"(replacement effect)。地方
政府如果不能赢得这项投资,就不能保持现有的排序,就可能会被获胜的对手所“取
代"。这种取代效应的大小是由地方政府的赢所得与输所失之间的差额所决定的。例
如,芯片制造业巨头德国的英飞凌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区位选择时,就同上海市的浦东
新区和松江市政府、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市政府、浙江省的杭州和宁波市政府进行过
谈判,内容主要涉及投资激励政策的优惠程度。这种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的博弈方
式,类似经济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拍卖和招投标交易方式。因此,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
可以采取拍卖模型的形式。
4.1.1密封价格拍卖模型
由拍卖和招投标问题构成的博弈模型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属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密
封价格拍卖就可以构成一个典型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也就是静态贝叶斯博弈。拍
卖或招标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揭示信息,二是减少代理成本。当一个外商投资项目
对地方政府的收益水平地方政府比外商投资者更清楚时,外商投资者一般不愿意首先
提出希望得到的投资激励政策优惠水平,而常常采用拍卖的方式以获得可能的最优惠
的投资激励政策。如果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的谈判是直接进行的,就可以避免通过
代理人进行而带来的损害委托人的合谋行为。
我们先分析一级密封价格拍卖模型。该模型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各投标
人密封标书投标;其次,统一时间开标;最后,标价最高者以所报标价中标。为了简
化分析过程,我们进一步作二个假设,一是外商投资者与地方政府拍卖过程不存在交
易成本:二是拍卖是无底价的,也就是说外商投资者不设定成交的最低限价。地方政
府和外商投资者的博弈类型符合上述特征,因为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利用外商投资竞
争,对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给予的投资激励政策信息一般会互相保密,不进行串谋以实
现独自赢得该项目的目标,这就类似于各个地方政府密封标书(投资激励政策)投标。
8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对于第二和第三两个特征也是符合的,第二个特征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公平,即第三个
特征能够实现。这和外商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相一致,选择标价最高者就等于选择
给予投资激励政策最优惠的地方政府。
我们可以发现,外商投资者通过设计密封价格拍卖机制,将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
者之间的博弈又转化为投标人(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参与的投标人,数
量可多可少,但至少在两人以上;各个博弈方的策略是他们各自提出的标价(投资激
励政策);中标博弈方的得益是其对拍卖标的(外商投资项目)的估价与成交价格(自
己的出价)之差,未中标博弈方的得益为0;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对标
的给予的出价信息是相互封锁的,使各博弈方在选择自己的策略前都无法知道其他博
弈方的策略,而且博弈的次数只有一次,因此该博弈是一个静态博弈问题。
密封价格拍卖模型的关键问题是,每个投标人的战略是根据自己对该物品的估价
和对其他投标人估价的判断来选择自己的出价。由于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和各地的资
源禀赋不同,因此对同一个标的物估价也往往有差距,而且每个地方政府的估价是他
的私人信息。因此在密封价格拍卖博弈中,各个地方政府对其他地方政府拍得标的物
的实际收益无法准确了解,只能根据过去博弈中的经验得出的先验概率进行判断。这
也就说明了密封价格拍卖博弈确实是不完全信息博弈,是静态贝叶斯博弈。
下面我们用模型对实际情况进行一种模拟分析:假设一个有实力的外商投资者,
他是一家芯片制造企业,他的八英寸晶园项目将给当地带来数亿元的产值,他把该项
目在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密封招标。为了问题分析方便,我们假设只有二个地方政府作
为投标人参与投标。
在两个投标人参与的博弈模型中,i=l,2。在第二章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如果不考
虑投资激励政策成本,地方政府i的收益Wi=q(ai—q),其中ai取决于地方政府对标的
,T2
物(八英寸晶园项目)的估价。该收益函数是边际递减的,我们可知它的最大值为÷。
z4
地方政府作为投标人在密封价格拍卖模型中的策略就是投资激励政策,他对标的
物的出价就是给予外商投资者的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地方政
府的投资激励政策成本C。地方政府i的投资激励成本Cimdiq2。
在考虑投资激励成本即地方政府在拍卖中的出价后,如果地方政府成为拍卖模型
中的胜利者,地方政府i的收益Ei=Wi—Ci=q(ai-q)一diq2。
83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在拍卖模型中我们再增加如下假设:第一,如果两个地方政府的出价相同,通过
抛硬币这种随机方式决定中标者,即双方的中标机会各有一半;第二,两个博弈方的
估价w·和毗是相互独立的,都是在[0,爿上的标准分布,各博弈方知道自己的估
价和另一方估价的概率分布。
为了把上述问题描述为一个标准的静态贝叶斯博弈,我们需要找出两个地方政府
的行为空间。地方政府i的行为就是它的出价Ci。出价当然是非负的,理论上地方政
府i可以选择任何非负数作为标价,因此其行为空间Ci=[0,∞)。但如果考虑博弈方一
般不会报自己对标的物估价高的标价,贝|J行为空向也是[0,爿。最后,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密封价格拍卖投标人地方政府i在以下三种情况中的博弈支付:
①当Ci>Cj时,Ei-Wi.Ci=-q(ai.q).diq2
②当Ci=q时,Ei=
2 2
③当Ci<Ci时,Ei=O
式中i=l时,j=2,当i=2时,j=l。上述博弈支付三种情况的第一种是地方政府i
的出价高于另一方而中标时的收益;第二种是地方政府i的出价与另一方的出价相同,
这时通过抛硬币方式决定中标者,双方的中标机会各占一半,因此收益也为第一种情
况的一半:第三种情况为地方政府i的出价低于另一方,对方中标,此时地方政府i
的收益为O。
假定地方政府i的出价Ci是其不考虑投资激励政策成本时的估价Wi的关系符合
严格递增可微函数要求。Ci≤Wi是显然的,因为没有人愿意付出比对标的物的估价本
身更高的价格。因为博弈是对称的,那双方的博弈策略相互是对对方的最佳反应,我
们只需考虑对称的均衡出价战略:C=C’(w)。假定W和C,地方政府i的期望收益为:
Ei_(Wi—Ci)P,其中P为Ci>Ci的概率
如果两个地方政府的出价是在区间l。,手I上是连续分布的话,相同出价的概率为
O。因为地方政府的出价和他对标的物的估价是严格递增的,所以我们假设地方政府j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的策略Cj书wj,则对任意给定的Wi,地方政府i的最佳反应Ci应满足
m。ax E‘=m。ax(Wi-Ci)P(Cj>呜Wj) 毋O‘
2甲(wi。ci)P(Wj<“C,')
2m觚cw剐≥
最大化一阶条件为
c名旦
2

这个结果也可在我们后面将要分析的r1个投标人的一般解中得到验证。这个结果
告诉我们,在贝叶斯均衡情况下,每个地方政府的最佳策略是把自己的出价定在对标
的物估价一半的水平。这种出价原则实际上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拍卖博弈中所面临的两
难境地,那就是出价越高中标的机会越大,但中标的收益越小,而出价低则可能在地
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竞争中失去机会。
在只有两个地方政府参与的密封价格拍卖模型中,在均衡情况下,外商投资者只
能得到地方政府估价的一半。但是,投标人出价与估价之间的差距随投标人数的增加
而递减。下面我们对有11个投标人参与的密封拍卖模型进行分析并对定理补充证明。
假定有n个地方政府参与投标,每个地方政府的估价Wi是相互独立的,且在区
间[0,爿上是连续分布,首先根据对称性,q《㈣,所以:
P(q<C)-P(C‘(%)<C’
-P【%<C“1(c)兰o(c))=①(c)
这里①(C)=C“1(c)是C‘的逆函数,即当地方政府选择C时他的估价是0(c)。
如果估价为W的地方政府i出价为C,他的博弈支付函数为:
E=(w二c)兀P(Cj<c)呼c)①”1(c)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一①¨(C)+(W二C)①”20’(C)==o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在均衡情况下①(C)=缈,一阶条件可写成:
一中(C)+(①(C)一C)(刀一1)①’(C)=O
(万一1)揶=①出+O-1)cd@
两边乘①”2,可得
(n--1)O¨抛=①川dc+(n--1)椰脚抛
旦兰den:dc@¨

我们可求出该方程的解为:
c·(形):—(n-—1)W

博弈均衡结果C‘随着1"1的增加越来越接近地方政府对标的物的估价W,尤其是,
当刀_00时,C’一∥。这就告诉我们,外商投资者让越多的地方政府参加对标的物
(大型投资项目)的投标,他能得到的出价(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就越高:当参
与投标的地方政府数量趋于无穷时,外商投资者就能得到地方政府对该标的物估价的
全部。所以,参与利用外商投资竞争的地方政府数量越多,外商投资者所获取的利润
就越大。这也说明,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外商投资者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
博弈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4.1.2拍卖博弈中的竞争分析
从只有一个获胜者来说,拍卖模型当然也是一个锦标赛模型。在有实力的外商投
资者设计的拍卖机制中,作为投标人的地方政府处境类似“囚徒困境”:在指标考核
体系下的地方政府必须参与拍卖,否则,他的排序可能被其他地方政府取代。出价低
则中标机会很小,排序竞争又使地方政府之间不存在串谋行为,对其他地方政府的出
价只能根据经验判断,而博弈的机会只有一次,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出价只有接近或
等于自己对标的物的估价。这使我们能合理的解释长三角地区利用外商投资竞争中存
在的某种现象:对于大型外商投资项目,地方政府不仅给予外商投资者最优惠的企业
所得税优惠政策,还采用其他财政措施手段如减免土地使用费和帮助获得银行贷款,
在竞争激烈的时候还采取非财政措施,地方政府按比例投入项目配套设施建设资金。
R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地方政府的行为并不是非理性的,不仅是因为他们希望在竞标中获胜,而且在理性的
地方政府的收益预期中,外商投资带来的收益W会大于减免土地使用费和投入项目
配套资金的成本。
上述情形下博弈类型就由一级密封价格拍卖转变为二级密封价格拍卖。在一级密
封价格拍卖中,如果只有二个地方政府参与拍卖,对标的物的估价分布是连续的,那
么每个地方政府的出价只是自己估价的一半。但在二级密封价格拍卖中,每个地方政
府的出价都是自己的真实估价,这是因为,给定其他地方政府报实价,能否在拍卖中
赢得大型外商投资项目只决定于每个地方政府的报价C,而与地方政府自身实际支付
价格无关,低报存在失去获得剩余的收益(出价低于估价)的风险,高报则存在着亏
损(出价高于估价)的风险,就象坦白是“囚徒困境"中囚犯的最优策略选择一样,
报实价就成为唯一正确选择。虽然两种拍卖机制看起来不同,但威克瑞(Vickrey)证明
的拍卖理论的一个著名结论就是,在某些假设条件下,一级和二级价格拍卖会给卖者
带来最大预期收入。国该结论的假设条件就是要求买者独立和估价是连续分布,与本
文假设条件是相符的。这样的话,只有唯一胜利者的拍卖机制对外商投资者来说可以
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地方政府则处于十分不利地位。如果在决定使用投资激励政策
中的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作为策略进行博弈时,地方政府无法考虑到这样的可
能性,即今天支付的投资激励政策成本会在将来收回。如果支付的投资激励政策成本
能够收回的话,行动反应就是合理的,因为这可能是目前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正确预期。
在拍卖模型里影响地方政府行动反应的诸多因素中,竞争威胁是唯一重要因素,
这也是确定性锦标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显然地方政府知道在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
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对成为竞争失败者的担心会使地方政府使用一切所能使用的投资
激励政策参与竞标。过度的使用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手段进行竞争可能会使地
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因为地方政府的出价即投资激励政策的成
本,是建立在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预期未来收益(标的物的估价)上面。也就是说,
C是取决于W的。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项目的估价,由于存在技术和行业等方面的
信息不完全,难以作出准确评价。估价常常取决于外商投资者提供的信息,存在高估
的可能性,因此在投标中出价高于标的物的实际价值,给予外商投资者过度的投资激
励政策。这样的话,地方政府即使竞标成功,获得的收益肯定比较小,同时外商投资
①【美】朱·弗登博格、【法】让·梯若尔著:‘博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221.
87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者成功将一部分投资风险转嫁给了地方政府。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的出价C
接近或等于对标的物的估价W,而W又存在被高估,那么地方政府的收益E=W-C可
能为负值。这个结果比拍卖模型中买者的收益为0的最坏博弈均衡结果还要差,即使
地方政府后来获得了完全信息,但因出价在先,给予外商投资者的投资激励政策作为
双方的一种固定契约安排而难以作出调整,也只能接受收益为负这个结果。
由于拍卖的获胜者只有一个,获胜者就可能暂时在指标考核体系中处于领先地
位.假设拍卖可以进行T次,地方政府能考虑到这一结果,不仅会增强当前的获胜者
的动力,而且也能促使失利者想办法避免与获胜者差距过大。在锦标机制排序竞争中,
如果取胜当前的竞赛使得对手地方政府更加坚定地阻止获胜者取得未来的胜利,那么
从博弈均衡结果来看,下一次获胜者付出的投资激励政策成本更高。这样,在全部T
期拍卖中,地方政府的出价即投资激励政策成本是严格递增的。
显然,拍卖模型中作为投标人的地方政府的地位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估价过高导
致出价超过了标的物的真实价值,零利润条件也不一定能实现。要避免地方政府利用
外商投资过度竞争的出现,可以采取二种对策:一是限制地方政府的出价,即地方政
府制定和实施投资激励政策的能力和范围,特别是高风险的非财政措施和其他财政措
施方面要有更严格的制度约束,这就使参与投标的地方政府的出价产生一个最高价约
束,从而使零利润条件得到保证。二是建立本文前面所分析的合作博弈机制,地方政
府之间的串谋行为能增加竟标中买方的收益。
4.2不同质的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
在上一节的分析中,我们把地方政府看作是同质的。在外商投资者与地方政府的
博弈中,投资规模取决于地方政府给予的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投资激励政策越优
惠,外商投资规模越大。在密封价格拍卖模型中,地方政府竞标成功与否取决于出价
高低,投资激励政策是地方政府的竞争战略,在均衡情况下,出价等于地方政府对标
的物的估价,地方政府的收益为零,与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一样。1994年以后,随着国
家沿江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给予长三角地区十五个城市的外资优惠政策基本相
同,这就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在拍卖中的出价相同,照这样推理的话.大型
外商投资项目在十五个城市应是均匀或随机分布,这就和除上海外,大型外商投资项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目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和宁波市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在使用外商投资激励政策进行竞争时,苏州市就未采取向外商投资者减免土地使
用费的其他财政措施,工业园区土地转让费最低十万块一亩,比其他地级市要高。苏
州市在竞标中出价偏低,应该会出现大型外商投资项目较少的结果,但实际上苏州却
是地级市吸引大型外商投资项目最多的城市。这就说明对外商投资者来说,长三角地
区十五个城市是有差异的,是不同质的,投资激励政策不是他们感兴趣的唯一变量。
不同质的概念来源于产业组织理论中寡占或垄断市场的产品是有差异的。和产业
组织理论中的表述一样,如果在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给予同样的投资激励政策情况
下,对外商投资者来说却存在区位选择差别,这就说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差别,他面
对的是一个倾斜的外商投资规模需求函数。实际上,地方政府的差别程度越大,在出
价(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外商投资规模差别也越大,也就越
接近成为垄断组织(没有近似的替代品的厂商)。
在讨论长三角地区各个地方差异化时,我们遵循的是豪泰林(Hotelling)和兰卡
斯特(Lancaster)的区位法,并假定外商投资者对区位做出的是“或此或彼’’的选择,
下面我们顺理成章地从豪泰林本人的空间区位模型开始分析。
4.2.1模型的建立
我们已经知道,外商投资规模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投资激励政策和当地的资源禀赋
水平,可以选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描述这一关系i
—rUs (1)
其中,f为常数,r和s分别反映了外商投资者对当地的投资激励政策和自然资源禀
赋水平的偏好程度。在地方政府给予外商投资者的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相同的情况
下,地方差异化首先可以用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水平差异来解释。自然资
源禀赋主要指地理位置(如离上海距离的远近)、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和当地的生
态环境等因素,这些都可以看作影响外商投资的区位变量,是“区位"的不同产生了
地方政府的差异化。借助于特征空间(类似于地理空间)的概念,我们可将所有地方
政府根据其坐标(“区位"),如从差的禀赋到好的禀赋,在实线上进行定位。
豪特林模型就可以理解成这样的垄断竞争模型:首先,在这类模型中,外商投资
者认为每个地方政府的自然资源禀赋水平在地理空间中具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两个地
89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方的禀赋水平在地理或特征空间中越接近,它们就越是好的替代品。在这类模型中,
外商投资者在空间中也有位置。例如,由于上海市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其他城市与
上海市比较,市场规模均较小,外商投资者的产品主要经上海出口或运往上海销售,
他投资的项目离上海越远,运输成本就越高。这里的运输成本概念主要指各地的地理
位置和基础设施水平不同而给外商投资者带来的投资成本。其次,在分析地方政府差
异化因素时,引入交易成本概念。认为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在类似豪特林模型的博
弈中,还存在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双方契约订立和实施的成本。对外商
投资者来说,交易成本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
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产生的谈判成本;②制度成本。制度成本是契约的隐含成本,指由
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制约,地方政府官员的腐败和不恰当干预给企业带来的经营成本;
③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指上届地方政府给予的投资激励政策被下一届地方政府否认,
契约未全部得到执行,政策缺乏连续性和保障。由于上述原因和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存
在,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的博弈中,交易成本肯定是大于零的。
对于寻求市场规模的外商投资者来说,他的目标市场无论是国内市场和地区市
场,因为长三角地区十五个城市都在三小时经济圈内,所以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投资
于任何一个城市都是相同的。在上述假定基础上,我们参照豪特林模型来分析外商投
资者的区位选择行为,并作出如下的假设条件:
(1)地方政府沿着一条有限长度的直线分布,代表一种线性市场,就象“条形”
购物中心或又长又窄的海岸线一样。我们假定沿线上每隔x单位有1个地方政府,与
标准豪特林模型不同的是,地方政府的分布可以是不均匀的。
(2)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激励政策是同质的,差别只在于区位不同,外商投资
者将投资于交货价格最低(成本最低)的地方。
(3)外商投资者可以毫无代价地改变生产位置,固定生产成本可以看作是常量
或为零,均不影响对模型的分析。
(4)单位产品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为常量。由外商投资者直接支付运输成本,
并将其支付在交货价格之中。
(5)地方政府的出价具有保留价格(reservation prices),即价格水平存在上限。
综合上述假设,针对每个地方政府的出价,每个外商投资者都有
£2 x,,一只+C^+kCc (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式中:只为交货价格,也就是区位选择价格,值越低表示区位越好;舅为第i
个地方政府的出价,即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五为生产点到交货点的距离;t为选
址离中心城市(上海)每增加单位距离所增加的运输成本;G为人力资源成本,劳动
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看中的熟练工人的成本,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更看中技术人员
的成本;C为交易成本:k为声誉调整因子,理论上k值空间在(o,CO),由于双方的
契约是不完全契约,外商投资者只能通过对地方政府的声誉判断来决定调整交易成本
的估值,k值实际上就是声誉值,取决于已在当地投资的外商投资者对当地政府的评
价。高科技企业比较看重的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差别,在这里暂不作考虑。
图1展示的是外商投资者对四个地方政府进行区位选择的问题。
l 2 3 4
图1
外商投资者在区位选择中,可以如上图所示根据实际距离得出的运输成本加上地
方政府投资激励政策的出价作出初步选择,再结合考虑交易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所得
出的最终成交价格作出最后选择,也可以同时考虑地方政府的出价、运输成本、交易
成本和人力资源资本四个因素,根据交货价格的大小在线性市场进行排位,排位最前
者即为区位选择对象。
在初始模型(2)式中,我们给予四个因素同样的权重,实际上,不同的外商投资
者对四个因素赋予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首先,投资规模比较大的外商投资者赋予交易成本的权重是最大的,因为投资规
模比较大,回报期比较长,加上资产的专用性带来的退出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
给予优惠的投资激励政策,但由于高交易成本带来的投资的高风险,对长期投资者来
说,交易成本决定的投资软环境当然是优先考虑因素,赋予的权重可能会超过其他三
个因素之和,成为决定性因素。对投资规模比较小的外商投资者来说,相对注重短期
回报,赋予投资激励政策最大的权重。
其次,以外资来源地来看,来自欧美的投资者对低交易成本的地方有着偏好,他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们也赋予交易成本因素更大的权重。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东亚国家的投资者偏好投资
激励政策因素,赋予该因素更大权重。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我们对模型作如下完善:
只2^x。,+五cI+A3kCc一厶只(3)
五+如+如+旯4=1
其中彳,分别表示赋予各因素的权重
4.2.2模型的分析
(4)
在(3)式所建立的模型所包含的四个因素当中,人力资源成本因素相比较其他
三个因素的重要性,影响程度较小,可以不作重点考虑。因为对外商投资者来说,除
上海凭借其独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而被跨国公司选作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外,其他城市
基本上定位为制造业基地,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加上在长三角地区人员流
动的障碍很少,因此,这些城市在人力资源成本方面可看作是近似的。
假定地方政府的出价是给定的情况下,在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两个因素之间,外
商投资者首要考虑交易成本。运输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是可控的。而交易成本因为
声誉调整因子的存在,可能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波动,托。理论上可在空间(o,oo)内波
动。但我们认为,理性的外商投资者在考虑地方政府的出价前,应将“声誉坏”的地
方政府先行剔除。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利用外商投资方面均有良好的声誉,但各
个地方政府的声誉,还是存在差别的。比如前面分析的苏州市政府,在利用外商投资
竞争中存在先行优势,有利于建立好政府的声誉信号,这就使苏州方政府和其他地方
政府产生了差别。外商投资者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k值和C值的专用信息,即以前
的投资和向其他外商投资者学习。黑德和里斯(Head&Ries,1996)也发现以前的
投资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很重要。①
在暂不考虑运输成本差别前提下,我们下面分析声誉效应对外商投资者与地方政
府博弈的影响:
假设有两个地方政府l和2,地方政府l比较地方政府2有更好的声誉,即kl<k:,
①Head—K and J.Ries(1 996),"Inter-city Competit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Static and Dynamic Effects of China's
lnccntivcs Area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0(1):38-40.
9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理论上只要下式成立
只>-最一@2C。2-kl C。1) (5)
即七2Cc2一毛C。>-最一只(6)
地方政府1的出价满足(5)式要求,他和外商投资者的成交价格只。就会小于地
方政府2的成交价格只:,外商投资者自然会将地方政府l作为选择。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6)式左边,了解声誉的差别会对地方政府的出价造成多大
的影响。如果对外商有资者来说,有毛<k:的信号显示,那么他自然认为e。<C:是
正确的,k。和k:作为交易成本的乘数因子带来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了两个地方政
府之间交易成本的差别,这就使两个地方政府的声誉差别虽然不大(毛和如的值相
近),但由此决定的交易成本差别经乘数效应放大,使七2C:一七。C。的结果的值就会比
较大。这个分析结论告诉我们,声誉差别不大的地方政府中声誉较好的地方政府,即
使出价(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明显低于声誉较差的地方政府,也会在和外商投资
者的博弈中取胜。
我们的分析结果可以和实际事实互相映证。例如,苏州市高新工业园区的成功主
要不是依赖于投资激励政策,就土地转让费用和税收优惠政策而言,苏州市高新工业
园区的优惠程度明显低于周边城市的其他开发区,但却成为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的主
要集中地之一,原因在于作为长三角地区最佳的开发区之一,借鉴新加坡模式,提高
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外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树立了良好的亲善市场
的政府形象。声誉效应使苏州市政府和其他城市产生了差别化,使苏州市在利用外商
投资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得以维持和扩大,获得名符其实的领导者地位。
就运输成本因素而言,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先天劣势的地方政府有更强烈的动机去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缩小各个地方之间运输成本的差异。
在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竞争中,总成本偏高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使用投资激励
政策策略,向外商投资者提供更高的出价P,他的期望是在下列条件下
马一置>-七2C。2一七lel (7)
他能在竞争中获胜,(7)式中我们假设地方政府2是高成本的高出价者。
93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对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态势
进行描述:
作为利润最大化的主体——外商投资者,在不能识别地方政府(即视地方政府
同质)的情况下,投资激励政策的优惠程度是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
而在可以识别地方政府(即地方政府不同质)的情况下,声誉效应决定的交易成本
的乘数效应,可能使交易成本因素的影响超过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和运输成本两
个因素,成为影响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最近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活动是在自身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和与受资地区投资环境的相互
作用下进行的。①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总成本较高的地方政府倾向于使用投资激励政策作为短期策
略参与博弈;地理位置禀赋处于劣势的地方政府有更强的动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
平;基于声誉效应在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博弈中的决定性影响,迫使地方政府提高
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树立亲善市场的政府形象,在和外商投资者的博弈中建立
声誉。声誉效应带来的地方政府差别化,可以使地方政府在利用外商投资竞争中以提
供较低优惠程度的投资激励政策而获胜,从而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福利。
地方政府寻求差别化的竞争,可以给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结果:各个
地方政府对基础建设水平的改善,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水平;各个地方政府
对声誉的追求会促使他们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使整个地区产生声誉效
应,和其他地区差别化,在和其他地区的利用外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如果把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基础设施和声誉效应的不断提高,必然会
导致外商投资规模q的增加,从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分析国内外商直
接投资分布的地区差异时,许多文献认为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归纳为投
资激励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劳动力资源素质以及用国有经济比重衡量的市场化
水平等。投资激励政策地区差异从1992年开始已经开始缩小,随着国家财政和各地
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入和劳动力在国内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建设
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素质两个因素不足以解释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市场化水平和外商直
接投资更是两个互相促进的因素,外商投资多了,国有经济比重自然降低。因此,本
①Rosen,Daniel H.0999),Behind the Open Door: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Chinc$c Marketplace,lnstitute for
Intcq'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DE,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New York,NY.
9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文认为在解释外商直接投资分布的地区性差异,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时,像
长三角地区这样利用先发优势并建立声誉效应,也许是解释外商直接投资分布的地区
性差异因素中一个被忽略的最重要因素。
声誉效应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实际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组数据得到验
证。我们选取的三个样本对象分别为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地方同属经济发达的苏
南地区,外资政策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可视作近似相同。但是,1992年长三角地区对
外资全方位开放,苏州市在利用外商投资中取得了先发优势,使它和其他两个城市在
声誉效应产生了差别化,使三个初始条件几乎相同的地方在利用外商投资中产生了较
大的差异。
表1 三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单位:万美元
年份1992 1993 1994 2000 2001 2002
苏州市83587 150874 21766l 288338 302183 481398
无锡市19017 4763l 70305 108240 135746 174019
常州市6603 1199l 2316l 55977 62036 56120
数据来源:1993.1995年、2001-2003年<江苏统计年鉴》。
苏州市在1992年取得先发优势,外商投资者的集聚降低了后来的投资者的信息
搜寻成本,加上苏州市政府在高新开发区的机构改革,使苏州市政府建立了好的声誉
信号,降低TJ'l-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使苏州市在三地利用外商投资的竞争中,先发
优势得以维持并扩大。
4.3影响地方政府差异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在前面考虑决定外商投资者的区位选择因素时,我们建立了如下模型:
£2^一,+如仁+23虹一厶e 氏V
^+如+^+24=1 ^、如、厶、24分别为赋予各个不同因素的权重
右边第一项表示为运输成本,第二项表示为人力资源成本,第三项表示为交易成
本,第四项表示为激励政策的优惠程度。因投资激励政策差异不好量化,因此我们在
建立统计模型时只考虑前三个因素。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我们以长三角地区行政区划为研究单元,研究对象为长三角地区十五个城市。另
外,由于泰州市是1995年才从扬州市中分立过来,考虑到行政区域的一致性以及1995
年以前多个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基数比较低,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年际波动较大,回
归分析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本文将1996"2000年作为研究时段。我们通过建立统
计模型来探讨外商投资在中国的空间演变过程,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可以看成区
域特征的函数。我们假设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决定外商在长三角地区
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和从统计年鉴中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
析的需要,我们选择下列变量来解释外商直接投资和区位选择。
(1)与交易成本有关的变量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转
型过程在空间上是存在差异的。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城市再到整个沿海地区以至内地对
外商实施渐进式开放战略,对外开放的时间不同及享受优惠政策的先后使不同的地区
在利用外资的环境存在差异。就是在同一地区内部,因为各个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和
管理效率的不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程度和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干预方式不同,使
同一地区内部的投资环境也不相同。外商投资者的对外投资决策受诸多不确定性的影
响,决策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外商投资者对当地投资环境的不了解,这种不确定性
决定了交易成本的高低。相对于本地投资者,外商投资者缺乏对当地投资环境的知识,
从而涉及较高的交易成本。外商投资者的区位选择应该是交易成本的理性反映。
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投资者通过信息收集来判断各地的交易成本。对于当地给予
的投资激励政策、运输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等信息,外商投资者能比较容易得到。但
是,以前面的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仅有这些信息对区位决策是不够的。当地地方
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廉洁程度以及诚信纪录,这些直接决定交易成本的
专用信息对外商投资者是非常重要的,交易成本是决定其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
一.外商投资者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得到这些专用信息,即以前的投资和向其他外商投
资者学习。韦伯认为不确定性将导致生产的集中。为了减少风险和利用外在经济,新
的投资者趋于接近过去的投资者。①过去的外商直接投资积累了许多当地投资环境的
信息,通过商业联系,新的投资者以过去的投资者那里可以了解到关于当地地方政府
的专用信息,过去的投资是新的投资者获取关于交易成本信息的重要渠道。一个典型
①Wcbbcr,Michacl J.(1972),Impact ofUncertainty On Location,The MIT Press,Cambridge,M九
9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的投资类型就是新的投资者模仿前面的投资者并趋向投资在同一个区位。因此,对新
的外商投资者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一个城市前一年累计协议项目数来衡量交易成本这
个变量,用FE表示,并期望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与运输成本有关的变量
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增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交通
联系,无论外商投资企业为本地生产还是出口导向型,都需要发达的交通网将产品运
输到市场或港口。如果不是受到统计年鉴中数据库的制约,我们可以用多个变量来描
述运输成本,例如,铁路和公路密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交通发展程度的指标。但
是,上海、浙江和江苏省在这方面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有的城市未作这方面的统计。
鉴于统计年鉴的不足,我们选用城市人均GDP来衡量运输成本这个变量。一个城市
的人均产出水平越高,意味着这个城市可以投资建设完善的各种基础设施,城市基础
设施投资和当地交通的发达程度肯定是高度正相关的。用城市人均GDP作为变量来
解释运输成本,比单独用铁路和公路密度这个指标更全面,因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
以增强集聚经济,从而增强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所以,我们选用城市人均GDP来衡
量运输成本这个变量,用AGDP表示,并期望与外商投资成正相关。
(3)与人力资源成本有关的变量
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是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考虑的因素之一。在长三角地区
城市之间的其他差异较小的情况下,各个城市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会影响外商直接投
资的进入。因此,我们选择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衡量人力资源成本,用WAGE表示,
并期望与外商投资成负相关。
根据前面的分析,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可以看作为上述三个变量的函数。
其模型为:
FDI=f(FE,AGDP,WAGE)
式中FDI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下面是分析模型:
FDI=口+b×FE+c×AGDP+d×WAGE
首先,我们选用长三角地区十五个城市在1996"-'2000年这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
回归分析,找出这个时期区位选择的显著变量,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外商投资的区位选
择。选用一个连续五年的时间段,主要是为了避免单个年份数据回归的偶然性,解释
力不足,同时一个五年时间跨度的分析也可以反映出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趋势。
97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表2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OLS估计结果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FDI FDI FDI FDI FDI
FE 87.54 58.73 47.07 55.58 40.30
AGDP 4.41 3.25 4.71 3.56 5.38
WAGE -9.65 .15.20 -15.79 ·18.19 .15.39
食2=0.96 ^
. R=2=O.93 ’ ●
RZ=0.96 R‘=O.97 RZ=0.97
足乞=0.95 尺乞=0.95 R乞=0.92 欠乞=0.96 R乞=0.96
D.W=1.40 D.W=I.47 D.W=I.77 D.W--1.95 D.W--2.37
F=87.54 F=88.84 F=52.5l F--124.18 F=I16.68
注:五个模型显著水平均为0.01,即p<0.01。
数据主要来源于1997"2001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和<上海统
计年鉴》。
我们接着来分析1996"-'2000年时间段的统计结果。统计检验表明,模型是可靠
的,五个模型的F值分别为87.54、88.80、52.51、124.18和116.68,置信度为0.0001,
这是极高的可信度。模型检验系数,即调整后的R2分别为0.95、0.95、0.92、0.96
和O.96,这说明模型至少能解释92%的外商直接投资在空间上的分布。
表2的实证分析表明,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是影响外商直接投
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从五个模型中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三个变
量的单位变化对外商投资规模的影响结果来看,其决定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
性依次为交易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运输成本。这个结果表明交易成本是决定长三
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外商投资者倾向于投资已经利用大量外商直接投
资的区位,以前的投资为后来的外商投资产生了外在经济,提供了与外商投资者接触
的渠道,因而容易被外商投资者熟悉,从而可以减少外部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
这可以归结为外商投资者对风险规避和集聚经济的追求,产生的结果表明,外商直接
投资在这一阶段存在空间自我积累机制。
在五个模型中,与运输成本相关的变量也都显著且保持预期的符号,表明发达的
基础设施有利于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制造型企业,为了最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和缩短交货期,需要相对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畅的物
流体系。在统计结果中,运输成本这个因素对外商投资规模的影响要小于人力资源成
本因素,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分析的对象选取的是长三角地区十五个城市,且这十五个
城市中的地方政府都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处在“三小时经济圈”内,因此表现在运输
成本这一因素之间的差异就比较小。如果比较的对象包括其他地区的城市,运输成本
这一变量的显著性也许会增加。
最后,在模型中我们引入了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工资水平这一变量在统计中
显著,而且符号为负。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倾向于投资在工资水平较低的城市。库格
林和西格维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认为工资水平较高将不利于吸引外资。①这个结
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我们也要注意其中的特殊性。我们的分析对象主要是江苏省
的八个城市和浙江省的六个城市,相比较而言,江苏省八个城市的外商投资规模要高
于浙江省的六个城市,但工资水平要低,因此统计结果比较显著。随着外商投资者注
重对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当地的劳动力素质对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影
响将越来越重要。所以,强化基础教育和各种职业培训,提高当地人力资源的整体素
质,也是增强外资吸引力的关键措施。
以上实证分析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这进一步表明交易成本因素是吸
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关键。地方政府应该在两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提高政府的公共服
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二是应该加大对本城市的宣传力度和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使
外商投资者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其次,完善基础设施降低外商投资者的运
输成本,将有利于增强当地的投资吸引力。第三,外商投资者倾向于投资在工资水平
较低的地区,但当地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也是影响外商投资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4.4进一步的分析与结论
4.4.1进一步的分析
指标考核体系产生的排序竞争使地方政府在拍卖模型中,为了在竟标中获胜而在
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中而处于不利地位。通过将外商投资项目招标,外商投资者能实
现利润最大化,地方政府却因存在对标的物的高估、过度使用投资激励政策而出现的
①Coughlin,Clems C.and Eran Segev(2000),“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A Spatial Econometric Study,"Fhe
World Economy 23:1-23.
99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风险。指标考核体系的上述弊端容易产生下述想法:在中国现阶段,这种按行政区城
划分的相对绩效的评价机制是否需要?
最近时期,国内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指标
考核体系能有效地解决政府这种科层组织层级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首先,我们应将这个问题放在国内转轨时期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中国经济改革
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二个:一是地方分权;二是价格体系改革。其中,分权内
容包括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成了利益最大化主体,行政分权使
地方政府成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管理者。与其他市场导向的改革一起推进的分权化改革
具有一种逐级递推的扩大效应,中央向省一级的分权,导致市地一级要求省向市地一
级分权,县一级要求市地向县分权。随着经济决策权的下放,上一级政府的行政监督
和管理职能进一步突出。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和政治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地方政府和
代议制下的地方政府不一样,是通过上级任命而不是由直接选举产生。
在改革的进程中,上级政府如何考核下级政府的努力水平就形成了一个委托—代
理问题,考核的关键在于各个地方政府官员的努力水平。但地方政府官员的努力水平
是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因而激励机制只取决于可观察的业绩。指标考核体系就是这
样一种业绩度量标准,它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代理人行动选择的信息,并能减少监督
成本。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4年),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办法,
提出了从经济、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标准。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可能是由于政府官员没有努力工作,也可能是由于不
利的外部因素造成的。但如果其他处于类似环境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低的话,那
么就说明更可能是不利的外部因素造成的:相反,如果其他处于类似环境的地方政府
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可以认为更可能是政府官员不努力的结果。相对绩效的评价
机制可以剔除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使政府官员的仕途晋升与其个人努力的关
系更为紧密,调动其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指标考核机制建立的激励合同,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减少委托人方面存在的道
德风险问题。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中,度量如果有很大随意性,代理人可能
无法证实委托人观测到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如
果代理人能预测到这种情况,也就不会有积极性努力工作。
公示的指标考核体系和按这些标准的排序情况,作为正式的激励合同,对委托人
100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和代理人双方都有约束作用。在自下而上的民主评议机制建立以前,地方政府官员还
是主要依靠上级政府考核的情况下,作为显性激励信号的指标考核机制比较以前干部
任命的“黑箱"机制,无疑是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因此,当前情况下,更重要的也许
是对指标考核体系的完善,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不再
局限于经济发展的内容,还应引入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教育等非经济内容,建
立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状况(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等)、资源和生态
环境的指标体系,并研究相应的计算方法。
4.4.2结论
(1)在未考虑地方政府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拍卖模型描述地方政府与有实
力的外商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参与利用外商投资竞争的地方政府
数量越多,外商投资者所获取的利润就越大。这也说明,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
系,外商投资者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只有唯一胜利者的
拍卖机制对外商投资者来说,它可以得到它想得到的激励政策,地方政府则处于十分
不利地位。
(2)指标考核体系形成的锦标赛机制,使作为投标人的地方政府处境类似“囚
徒困境”:对成为竞争失败者的担心会使地方政府使用一切所能使用的投资激励政策
参与竞标。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出价只有接近或等于自己对标的物的估价。如果在决
定使用投资激励政策中的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作为策略进行博弈时,地方政府
无法考虑到这样的可能性,即今天支付的投资激励政策成本会在将来收回。如果估价
过高导致出价超过了标的物的真实价值,零利润条件也不一定能实现。
(3)在考虑地方政府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即不同质的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
博弈中,我们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并认为其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声誉效应。在此基础
上,考察了了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投资激励政策四个因素对外商投
资者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论是,如果地方政府声誉存在差别,声誉较好的地方政
府,即使出价(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明显低于声誉较差的地方政府。也会在和外
商投资者的博弈中取胜。作为利润最大化的主体——.夕f’商投资者,在不能识别地方政
府(即视地方政府同质)的情况下,投资激励政策的优惠程度是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
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在可以识别地方政府(即地方政府不同质)的情况下,声誉效应
10l
第4章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决定的交易成本的乘数效应,可能使交易成本因素的影响超过投资激励政策优惠程度
和运输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三个因素,成为影响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4)基于声誉效应在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博弈中的决定性影响,迫使地方政
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树立亲善市场的政府形象,在和外商投资者的博弈
中建立声誉。声誉效应带来的地方政府差别化,可以使地方政府在利用外商投资竞争
中以提供较低优惠程度的投资激励政策而获胜,从而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福利。地
方政府寻求差别化的竞争,还可以给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结果:各个地方
政府对基础建设水平的改善,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水平;各个地方政府对声
誉的追求会促使他们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使整个地区产生声誉效应,
和其他地区差别化,在和其他地区的利用外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5)实证分析的结果也说明,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是影响外
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其中交易成本是决定性因素。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外商投资者倾向于投资已经利用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以前的投资为后来的外商
投资产生了外在经济,提供了与外商投资者接触的渠道,因而容易被外商投资者熟悉,
从而可以减少外部不确定性。
(6)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行为主要受指标考核体系的影响。本文论
证了在非代议制政府的前提下,指标考核体系存在的必要性。地方政府这一科层组织
主要接受上级政府的监督和考核,上级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识别下级政府努力
程度的信息,这是一个委托代理问题。指标考核体系不仅作为显示激励信号机制识别
下级政府的努力程度,而且作为正式的激励合同,对上下级双方都有约束作用。对于
它的负面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指标考核体系的完善来克服。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第5章博弈策略一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投资激励政策竞争普遍且激烈,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在
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竞争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强烈影响到政府的
决策和外商投资者的投资区位选择。竞争的囚徒困境难题使人们更加关心下述问题:
投资激励政策竞争对当地经济发展到底有何影响,它的竞争趋势如何演变,以及作为
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地方政府该如何应对。
5.1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分析
地方政府的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是否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
响?显然,对这一问题仅仅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简单答案是不够的。从前面的
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政策竞争影响是两方面的:负面影响在于仅对外商投资者使用
投资激励政策,对国内投资者来说是一种歧视和市场扭曲。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在和外
商投资者的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使用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参与博弈导致激励
价格战的成本高昂。积极影响在于投资激励政策竞争可能增加当地外商直接投资供
给,这将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净收益。政策竞争也会带来显著的额外收益,地
方政府面临竞争压力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刺激地方政府采取有利于投
资、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增长的行动。是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还是相反?我们在对
投资激励政策的直接效应和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后,再给出答案。
5.1.1投资激励政策的直接效应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效,直接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其中对经济增长效应,国内
已有许多文献作出了积极的评价,本文在此不再赘述。投资激励政策对外商投资者来
说,传递的是当地的一种欢迎信号,它的着力点必然影响外商投资者的行为,从而使
外商投资反过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过程而产生
的经济评价,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03
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甩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1)独资效应
外商在中国的投资过程基本符合跨国公司全球市场开发的“渐进过程论"。(cui,
1998)。①在国内对外开放的早期阶段,由于外商投资者对中国的信息了解较少,为了
降低投资风险,这个时期外商投资者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为:单个项目的投资额少,
多采用合资、合作企业的方式作为积累在中国投资的经验,因而其投资区位集中在能
提供投资激励政策的发达地区,此时外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表现为一种短期行为和投
机倾向,重视短期的投资回报。随着外商投资者在华投资经验的增加,中国对外开放
的全面展开,外商投资者的组成部分发生变化:跨国公司成为对华投资的主体。在投
资方式上,开始趋向于独资方式,倾向于完全控制其经营权;在投资动机上,对投资
激励政策的敏感度开始降低,开始重视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市场经济发育水
平,转向长期投资,将中国纳入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之内。
投资激励政策分为投资自由化政策和优惠政策两部分。相对于优惠政策,在地方
政府激励政策竞争中,投资自由化政策更容易被突破。因为,优惠政策的使用是当地
利益的直接让渡,而放松产业进入的限制、所有权和控制以及经营限制产生的损失却
可能是隐性的。投资自由化政策的制订是国家从全局角度出发的战略考虑,对所有权
和控制的要求是希望当地更多地获得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和管理的外溢效应。地方政
府对投资自由化政策的突破,意味着会产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讨价还价的成本,但
由于中国改革的试验推广性质,为了保护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对这类限
制的放松,中央政府常常采取宽容的态度。双方存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地方政府
受到惩罚的概率几乎为零。那么,在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激励政策竞争中,放松
所有权和控制的限制,允许成立外商投资独资企业,自然成为以吸引外商投资为目标
的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另外从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来看,由于外商投资方
对产业价值链的核心部分的控制,使多数非垄断行业的合资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
态,地方政府通过合资获取的收益很少甚至为负数。因此,从追求当地利益最大化的
角度出发,地方政府也没有合资的积极性。
①Cui。G.(1998),"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Global Market Expansion:Experiences ofMNCS in China,"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33(1):87·1 10.
10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l苦—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表1 我国利用外资情况分析单位:万美元
年份199l 1992 1993 1999 2000 2001
合资经营企业数8395 34354 54003 7050 8378 8893
合作经营企业数1778 571l 6634 1656 1757 1589
独资企业数2795 8692 13007 8201 12196 15643
企业总数12978 48764 83437 16918 22347 26140
外资合同金额1317335 5812400 n143600 4122302 6237952 6919455
独资企业比例,% 21.8 17.8 15.6 48.5 54.6 59.8
单个企业平均额103 119 134 244 279 265
注:企业总数包括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和合作开发企业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3、1994、2000、2001、2002年.
表l的数据也证实了我们前面所作的分析。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中外
合资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三种方式。在直接投资三种方
式中,在利用外商投资的第一阶段(1991.1993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处于首要地位,
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处于第二位,三年平均所占份额不到20%,且合资经营企业数是独
资经营企业数的3"--4倍:在利用外商投资的第二阶段(1999.2001年),外商直接投
资方式的结构随着时序推移发生了重大变化,外商独资企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其比重
不仅超过合资经营企业,而且到2001年,所占份额达到60%左右。同时从表l中我
们可以看到,外商直接投资单个项目规模随时序推移而变化。在第一阶段,主要以中
小投资为主,三年平均单个项目协议金额119万美元。随着国际知名大型跨国公司的
不断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在第二阶段,平均单个项目协议金额相比第
一阶段基本呈稳步上升态势,三年平均单个项目协议金额263万美元,比第一阶段增
加了l倍多。
C.金德尔伯格认为,外商投资者反对共享权益或合资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外国
企业比本地企业具有技术和管理等垄断优势,而且外国企业不愿与本地企业分享专有
知识。o内部化收益即内部化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对于凭借特定资产优势进行直接投
资的各类外商投资者并非同等重要。对于凭借知识资产优势获取垄断利润的跨国公司
①崔新健著:‘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P38.
105
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来说,内部化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缺乏特定优势的中小外商投资者来说,
内部化控制的意义就大为削弱,因而也不成为其投资决策的首要因素。从表l的数据
分析我们也知道,进入国内的外商投资者构成发生了变化,跨国公司逐步成为外商投
资者的主体。因此,以强制拥有多数或少数股权作为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做法已
丧失了其重要性。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所有权与控制的要求在理论上可以增加当地
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中获得的收益,使外商投资企业给当地带来的经济影响确定化,
但从实践来看,当地股权的要求并没有给地方政府带来收益的增加,有时甚至是负数;
二是由于投资激励政策的国际竞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现在已允许外商投资企业拥有
全部股权。放松对外商投资者所有权与控制限制的要求,既是地方政府在投资激励政
策竞争压力下的自然反应,也是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实践的需要。
(2)技术进步效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资本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外
商投资的主要目标在于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这和“双缺口"模型的要求是一致的。
这个时期的地方政府使用投资激励政策的目标重视投资的数量而轻视质量,外商投资
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贡献程度较少。随着大量外汇盈余
和存贷差的出现,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过外商投资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在经
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国家于1995年6月发布了新的《指
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并在1997年12月发布了经过修订的《外商投资企业指导
目录》,重新划分了对外商直接投资实行鼓励、限制和禁止政策的产业范围,并制定了
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文件中明确规定:对于投在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等项目上
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减免税收、土地使用和国内配套资金等方面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这两份文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使用激励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要素不仅仅是劳动和资本等
生产要素的积聚,更重要的是技术要素。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正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
技术成为国际竞争中最富于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也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前景。跨国公司
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主要的实施者和微观主体,既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生产者和
拥有者,又是国际技术市场上的主要传播者,从而成为技术创造和传播的最主要载体。
随着跨国公司成为中国外商投资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作为中国技术
进步途径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下面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为例进行分析。
10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表2 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情况
年份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
870.97 980.25 1130.03 1435.28 1671.43
产值,亿元
占全市GDP比重,% 15.4 16.6 18.2 20.6 21.8
按国有114.70 100.75 106.68 74.60 55.64

记集体85.24 86.61 72.69 59.95 49.28

册股份制企业96.49 59.80 54.56 68.59 49.61

型外商投资企业415.35 709.87 709.87 973.54 1158.94
资料来源:(2001年上海统计年鉴>P170,(2002年上海统计年鉴>P190。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对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
献。从1997.2001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了800.46亿元,其中743.59亿元
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带来的。也就是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五年间工业增加值的
93%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同时,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
1997年的15.4%上升到2001年的21.8%。对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商投资按技术领
域划分,发现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技术、电子及信息三个领域,都是
我国急需发展而又比较薄弱的产业,通过利用外商投资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显而易见,技术进步成了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无论是“三缺口一模型还是
“四缺口”模型,都认为“技术缺口"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
也都进一步指出了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来弥补这一缺口的重要性。和发达国家相
比,长三角地区技术水平落后是客观事实,而且这个“技术缺口"在上个世纪九十年
代中期以前更大。上海市通过利用外商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功,不
仅阐明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为国内其他地区通过利用外商投资引
进先进技术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国际技术转移的诸多渠道中,外商直接投资是最为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所带
动的技术在国际间的直接或间接流动会产生技术的乘数效应,构成刺激经济增长的主
要手段。直接效应指的是跨国公司通过FDI的方式将先进技术转移给其设立在东道国
第5章博弈策I子—投资激励政镱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的分支机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产生的效应。直接效应可以提高东道国的要素生产率,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起组织上的革新,提高管理水平。间接效应指的是跨国公司设
立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产生的技术扩散与外溢效应。间接效应主要
表现为与当地研究或开发机构合作,向当地前向或后向生产者转移技术,生产者转移
技术影响当地企业的竞争程度,提高生产效率等。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偏好、提高产品差异能力
和充分利用中国智力资源,西方跨国公司在长三角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相继设立了
研发机构,直接提高了相应产业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世界500强大部分在长三角
设立了研发机构,其中主要是在1997年之后设立的。当然,为了保持垄断优势,跨
国公司对独资企业所转移的技术水平普遍要高于合资企业。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
术进步所产生的直接效应相比,间接效应可能更大。谢洁曾对上海浦东新区投资规模
大、技术先进的80家外资企业进行了调查,以国产化程度作为衡量技术扩散的指标。
调查结果表明,93%的外资企业有技术扩散行为(即国产化行为),其中16%实现了
关键中间投入物国产化。①正是由于大量IT产业的跨国公司在长三角地区的集聚,促
进了当地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使长三角地区成了世界IT产业的生产基地。可见,
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技术进步中起着主要作用,而这一作用随着技术在增
长中作用的增强在将来会更重要。
(3)税收效应
为了吸引FDI,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广泛使用了税收政
策工具。政策目标是促进产业发展,加快技术进步。在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竞争
中,普遍采用的税收激励措施包括按各地的产业发展战略给予的优惠税率、免税期、
投资税收抵免和加速折旧,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
赋水平。税赋水平的降低对外商投资者区位的选择在不同的阶段影响是不同的,对不
同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第一阶段,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从事加工贸易
业务.这些企业在当地配套率低,加工的增值率低,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在国内长期
发展的战略。对于这类企业来说,税收优惠是其区位选择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产品选
择、投资区域选择还是合作伙伴的选择,都将能得到税收优惠的程度作为重要的考虑
①谢洁t‘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扩散),载于‘国际经济合作'1998年第ll期.
108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因素。进入第二阶段,跨国公司成为我国外商投资者的主体,来自美国、欧盟、日本
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型投资项目增加很快,在华投资和发展成为其长期战略。这个阶段
的企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的增值率明显提高,但由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特点,使
其通过内部转移定价对当地公司有较强的利润调节能力。因此,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很
重要,但已经不是惟一或决定性的因素。下面我们以利用外商投资比较成功的地区一
苏州市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情况为例进行分析。
表3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纳税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
外企所得税额14241 19849 17220 21185 34187
全部企业所得税额44408 37751 89010 161435 296317
外企所占比重(%) 32.1 52.6 19.3 13.1 11.5
应交增值税54810 127101 189238 347141 346849
全部企业应交增值税484903 547926 696611 987756 1275593
外企所占比重(%) 11.3 23.2 27.2 35.1 27.2
数据来源:(1998年苏州统计年鉴>~(2002年苏州统计年鉴>
所得税减免是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最重要的投资激励政策之一.从表3的数
据来看,1997.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当地全部所得税的贡献比较大,最高的1998年
达到了52.6%。1999年,是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收贡献的一个转折年份,外商投资企
业提供的所得税占当地全部所得税的比重逐年下降,而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增
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份额由1997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50.7%。①以上结果
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明显低于内资企业。杨之刚等人的研究显示,比较
所研究的七大类行业中的中外企业所得税负担,内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都要高于外资
企业,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率平均是外资企业的4.96倍,差距很大,而且这种差
距在逐年扩大。@但同时我们看到,外商投资企业对增值税的贡献比重基本上呈明显
上升趋势,在增值税和所得税两项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由1997年的13.0%上升到
2001年的24.2%,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对税收的总体贡献是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和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是相符的。当跨国公司成为外商投资者的主体后,
①由(1998年苏州统计年鉴>和‘2002年苏州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②杨之刚等:‘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负担的实证研究>。载于‘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109
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投资多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属当地鼓励发展的产业,享受更优惠的所得税
税收政策。另外从跨国公司和中小外商投资者的比较来看,跨国公司有更强的利润操
纵能力,通过内部转移定价将利润转移到国外。这此原因减少了地方政府从外商投资
中获取的收益,但由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高,属于流转税性质的增值税
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税收总额的上升趋势表明地方政府从外商投资中得到的总收益
还是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使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措施更加慷慨,但对来自大多数发达
国家的跨国公司效果不明显。例如美国允许投资者的外国税收抵免其本国纳税义务,
可是,地方政府的税收激励导致税收水平低于外商投资者居住国的税收水平,出现了
国内的税收收入转移到不允许税收饶让的发达国家的现象。对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
司来说,它们对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并不灵敏,更看重由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
政府的管制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所决定的投资环境。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经
验都表明,广泛的税收激励措施(如免税期和公司税率降低)是成本很高的促进投资
的方法。①仅对外商投资者适用的投资激励政策,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扭曲,它使国
内投资者比外商投资者承受更重的所得税负担,对两者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
境。各级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重点应放在扩大税基,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提供公平
的竞争环境,从市场经济角度来鼓励投资。
(4)就业效应
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也一直是
经济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3%的GDP增
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
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反映的是一种趋势性的普遍
规律,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正相关的变动关系,与失业率为负相关的变动关系。
地方政府使用投资激励政策吸弓lJ'b商投资的目标,除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
增收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加就业。但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当地经济增
长的同时,对当地就业增长机制却发生了显著变异,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
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我们可以运用1995--2002年苏州市劳动就业的情况予以说
明(见图1)。尽管苏州市的GDP与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出值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①安沃·沙赫主编:‘使进投资与创新的财政激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29.
110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I备—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但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在1997--2002年这个阶段基本上呈下降或停滞趋势。
这似乎说明,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不断下降。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数
从1995J1997年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在1998年发生了变化,从1999
—2001年从业人员数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一定时期内资本积累效应对就业增
长存在着“挤出效应”。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就业情况
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年份
数据来源:(1996年苏州统计年鉴>~(2003年苏州统计年鉴》
经济的加速发展并未带动就业规模的提高,说明奥肯定律在转型期是失效的。经
济学上最优状态的增长是全社会经济福利均衡分布的增长。只有实现GDP和就业的
均衡增长,全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才会比较高。为什么会出现和主流经济理论背离的
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产业结构升级。在利用外商投资早期阶段,外商在我国重点投资的行业主
要是服装、鞋类、电子元器件、箱包、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对
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明显的带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和各级地
方政府投资激励政策的重点放在产业结构升级,外商投资大多数进入我国产业结构
升级过程中大力发展的产业。跨国公司投资最密集的行业有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
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化工业等行业,都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和
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当地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减弱,并且随着当地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
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生产成本更低的区位,造成一定时期内就业人数出
现下降趋势。
瑚∞∞∞∞∞∞∞∞∞o
业蛎如弘∞筋∞坫加引人∞∞∞∞∞∞∞∞∞

第S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2)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日益呈现出向产品
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以全球为版图配置
资源,表现出了极强的经济活力.。顺应这一趋势,世界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重
新分工。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使国际分工的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国际
分工的模式出现了重要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自然资源和低素质劳动力等传
统要素的作用趋于减弱,而技术、信息、人才和创新机制等知识要素的作用趋于增强,
并且这些要素具有高度的国际流动性。就是说,新一轮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吸引外商
投资的主要动力是当地的人力资源素质。
外商直接投资与当地就业的联系,受到投资激励政策的外部因素和国际分工深化
的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将会导致未来利用外商投资的就业效应发生深层次变化。
(1)直接效应的弱化。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效应与生产
过程的劳动密集程度息息相关。如果劳动密集程度较高,亦即通常所言的劳动密集型
生产,则可吸纳较多的劳动力,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效应也较大。当然,随着资本、技
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机会的创造效应会逐渐减弱。
(2)间接效应增强。除直接雇员外,外商投资企业也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的各种
连锁关系及乘数效应创造就业。根据产业的关联效应,第二阶段外资投资的汽车、电子
行业比第一阶段投资的轻工、纺织行业具有更广泛的前向与后向联系,可以使供货商、
销售商和服务代理商创造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大型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化以
及垂直一体化程度的逐渐下降,这类效应显得越发重要。那些最大的企业相继将关注
的焦点放在价值增殖链的核心部分,出于技术原因或增强灵活性方面考虑,它们将产
业价值链的其他部分分包出去,造成就业正逐渐地外部化。
5.1.2过度使用投资激励政策的风险
在拍卖模型中,我们分析得出,地方政府为了在竞争中赢得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
比较大的标的物(大型外商投资项目),会采用投资激励政策中的其他财政措施和非
财政措施。但这些大型外商投资项目多为高科技项目,其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风险,
地方政府缺乏对高科技项目风险的识别能力,且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以及管理水
平不高,导致过度使用投资激励政策而产生损失。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技术含量的芯
片制造企业是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争夺的焦点,下面我们以泰隆案件作为案例来对
儿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镱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其中的风险进行剖析:①
泰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隆”)被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置业有限公
司(以下简称“张江置业’,)和上海智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智富”)董事长
丁勤富分别告上法庭。张江置业指泰隆当时委托他们向银行贷款1.35亿元,但该公司
一直没有履行将厂房和设备抵押给张江的协议。而泰隆工程的承包方——智富则指控
泰隆既没有将智富投资的500万美元入股,也没有将资金还给智富。根据案件知情人
士透露,泰隆宣称的一期4亿美元投资,实际到账资金仅1300万美元左右。为了招
商引资扶植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张江给泰隆提供了免费的土地。而泰隆又将土地作价
抵押,向上海银行申请了2亿元贷款。泰隆放在中芯国际作为抵押的设备此前已经被
外资股东出售。
时隔两年,在泰隆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80,468平方米的厂区内,留下的是
至今没有完工的厂房、及膝的荒草和一直留守在那儿:没有拿到工钱的建筑工人。极
端的情况是,目前陷入停顿的泰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如果没有下家接盘,银行
就只能收回土地和厂房。对层高6米、钢结构的专用厂房,银行几乎不可能出租或出
售。由于外资股东资金链的断裂,泰隆公司的投资失败了,但风险却主要由地方政府
和国内银行承担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地政府不仅为泰隆公司供了免费的土地,
而且允许泰隆公司以土地作为抵押取得银行贷款,使自己和外商投资者处在风险和收
益完全不对称的地位。同样是芯片制造业,由于地方政府对高技术产业和外商投资者
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常将使用淘汰设备的企业作为先进技术企业引进来,给予其
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激励。
芯片行业技术换代频繁,设备高速折旧,一般是三年的暴利期。过了三年以后,
这些设备的残值几乎为零。但是如果我们将淘汰设备作为先进技术引进来,并对其提
供财政激励,那么该项目投产以后,收益将主要由外商投资者获得,地方政府却成了
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外商投资企业把二手线拆过来在对外投资中是经常发生的事,企
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里面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对其技术先进程度进行鉴
别,一般来说,以行政官员为主的地方政府缺乏这方面的鉴别能力。
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激励在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竞争中是普遍存在的
现象。在无锡新区信息产业科技园,每一个大型外商投资项目,中资银行按与对方出
①所有案例背景材料均取自2003年8月11日、2003年10月9日以及2003年10月15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
113
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资额l:2或l:l的比例进行配套贷款。在北京,对高新技术产业大项目,政府财政
均拿出15%的项目启动资金。无锡市新区信息产业科技园一亩地的开发成本在22万
元左右,而卖给外企每亩不过5万元,有的甚至是白送。如果按照全球第六大半导体
公司德国英飞凌在苏州享受到的优惠政策——财政支持占总项目投资的10%,银行贷
款占30%计,建成所有长三角地区在建的三十多条芯片生产线,至少需要总计92亿
美元的财政和银行贷款。英飞凌在苏州拿下了200102.88平方米的土地,苏州给英飞
凌开出的土地出让价格是10美元/平方米。每一条芯片生产线的背后,都有地方政
府激烈竞争的身影。2003年7月下旬,与台联电“关系暖昧”的苏州和舰科技正式投产,
2002年台积电弃苏州选择上海松江,与竞争对手和舰唱了反调。
对外商投资者使用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这样的财政激励政策,不仅在中国
存在,而且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从结果来看,这二类财政激励
政策的使用,减少了相关国家和地区从外商投资中获取的收益,风险却同步放大了。
由于外商投资的竞争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次都存在,为了获得可能给当地带来较大收
益的外商投资项目,使用财政激励政策这一手段也是竞争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关键在
于对“度"的把握。泰隆案件虽然只是芯片制造业中少数几个失败案例之一,但它给
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府在使用财政激励政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泰
隆案件的问题在于外商投资者的资信不是很了解,而且4亿美金投资只到位1300万
美元的情况下,就允许外方将土地质押向地方银行贷款,同时地方所属的国有企业也
为泰隆担供了融资方便。这样,前期的投资和风险就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承担
了。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先进程度以及该项目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风险一收益评估,直
接决定了地方政府财政激励政策的优惠程度。如何在引进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同时,
控制使用财政激励政策的风险,成了地方政府在决策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5.1.3投资激励政策的综合效应分析
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的博弈,如果“双输"的话,博弈本身无法启动;“一方赢
一方输"也不可能长期下去。因此,只有“双赢"才能使得博弈反复进行下去。换
句话说,博弈策略一投资激励政策在利用外商投资上是取得了较大成效的。但是,这
并不否认在算总帐、算大帐下的某些损失。所以,我们应客观地看待利用外商直接投
资绩效,它的取得是建立在一定的激励政策成本付出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激励政策成
11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本评价收益,并对两者进行比较。通过对投资激励政策的直接效应和风险的分析,政
策成本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地方政府因赋予外商投资者各种税收、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使其承
受的直接成本。投资激励政策的直接成本减少了地方政府从投资项目中所得到的收
益,但是由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激励政策竞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存
在,是一种国际惯例。在一定范围内,它是引进外商投资必须支付的一种成本。
(2)地方政府为争取一些大型外商投资项目而过度使用投资激励政策而产生的
成本。其中包括地方政府因对投资项目的信息不对称而给予过高的激励政策而产生的
信息成本,以及对外商投资者缺少应有的风险控制措施而产生的可能损失。
(3)市场扭曲而产生的成本.投资激励政策只是针对外商投资者,对外商投资
者的支持超过了对当地投资者的支持,使当地投资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
当地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
从投资激励政策的四种效应来看,它对就业效应和独资效应的影响是偏于中性
的。因为这两种效应更多的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它们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投
资激励政策所能左右的,只能说投资激励政策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到来。以税收效应来
看,税收总额是增加的,是一种正效应。技术进步效应无疑是明显的,我们省略未作
分析的经济增长效应,这是对当地经济影响最大的正效应。以江苏省为例,2002年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为3546.72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为1066.81亿元,比重为30.1%。①投资激励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除了这些直
接经济效应外,还间接体现在非经济效益上,在一定时期内,不可用数字衡量的非经
济效益或许要大于用数字衡量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经过一段时期以后,非经济效
益最终也要转化成经济效益。因此,对外商投资的综合效应分析,既要算经济帐,又
要算非经济帐。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非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加速改革效应。就地方政府而言,在利用外商投资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加
快自身改革,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过渡。就市场机制转换而言,从宏观上看,外商投资
企业利用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组织形式设立,按照市场经济通行的办法进行管理,实行
国际化经营,引进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
①见(2003年江苏统计年鉴'P216页、P232.
115
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2)观念更新效应。投资激励政策对跨国公司的引进,不仅可以带来资金、技
术和市场,而且可以带来管理、机制和观念。发达与不发达实际上是观念上的差别,
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跨国公司在技术、人才、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给当地
企业及其经营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3)广告效应。投资激励政策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引进,可以迅速提高当地的知
名度。例如,全球500强有100多家在苏州落户,这无疑为苏州的对外招商工作树起
了一块大的广告牌,产生外商投资的集聚效应。
地方政府之所以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投资激励政策,有其理论依据。投资激励政
策是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它对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地方政府能
够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一定的激励性政策,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双方
都是互利的。税收优惠、其它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的使用,减少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是吸引外商投资的激励政策成本,但在存在激励政策竞争的国际环境下,是必须支付
的成本。地方政府所要做的是提高决策能力,降低过度使用投资激励政策的风险。结
合投资激励政策的直接效应和非经济效益,从长三角地区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来看,
投资激励政策的综合效应为正.
5.2投资激励政策的趋势分析
5.2.1国家层次政策的自由化趋势和竞争
由于FDI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大多数国家都出于使FDI更充分地融入本国增长战
略的目的,对本国的投资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世界各国有关FDI的国家政策呈现自
由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修订它们的FDI政策,越
来越多的国家趋向于对FDI采取鼓励和促进的政策措施。发展中国家日益将FDI视为
资金、管理经验、技术诀窍和营销渠道等资源的重要来源。进入90年代,各国政府
通过自由化来实现其FDI的政策目标,它们努力减少限制投资的措施,提高待遇标准,
提供投资保护,并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具体说来,在1999年由60个国家作出的有关FDI的总共145项管制变动中,有
131项是对外国投资者放宽条件的。在整个1991—1998年期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共有94%的有关FDI管制的变化是为FDI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表5.1)。这个情
11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况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东道国都致力于吸引FDI,使投资政策尽可能
有利于投资者。
表5.1 1991q1998年各国管制变化
项目199l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投资体制发生变化的国家数35 43 57 49 64 65 76 60
管制变化数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
有利于FDl8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不利于FDl6 2 1 2 6 16 16 9
曩.包括自由化变化,旨在增强市场功能的变化和增加鼓励。
b.包括旨在增加控制和减少鼓励的变化。
资料来源:1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P144.
伴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浪潮以及FDI的迅猛增长,东道国为外商投
资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激励性政策。无论是来自OECD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积极参与了针对FDI的投资激励政策竞争。发达国家同样通过给予投资补贴方式吸
引FDI,并已成为各个发达国家政府吸引FDI的主要激励制度。在欧盟内部各个国家
政府之间就存在吸引FDI的激励政策竞争,而且许多政府却将欧洲其它国家视为它们
的主要竞争对手。例如,爱尔兰80%的新FDI都接受了投资补贴。在英国,1984.1995
年的数据显示,几乎一半的地区发展援助流向了FDI。①相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在更大范围内使用了财政激励措施,不仅包括税收优惠措施,也包括向外商投资者提
供低廉的土地和专用的基础设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但发
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利用FDI的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发达国家更关注增加就业,
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对投资于高技术项目和出口导向型项目的跨国公司提供激励政
策,目标在于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所以,我们在分析国内地方政府吸引FDI的投资激励政策竞争,不仅要分析国内
环境变化。而且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影响。地方政府既要面临国内对手的竞争,又要受
到来自于国际间竞争的压力。可以这样认为,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使用存在较大
①田贵明著:‘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激励政策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P120.
117
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不确定性的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国家问吸引FDI激励政
策竞争的影响。投资激励政策在FDI的区位选择中无疑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我们
看到,最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国家间吸引FDI激励政策竞争,政策的差异越来越小,
其他因素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的人力资源素质,对FDI的区位
选择影响越来越大。
5.2.2地方政府层次激励政策的演进
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在对外开放和向市场经
济转轨的初期阶段,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为减少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外商投资者往
往比较看重地方政府的投资激励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投资双方意味着学习效果
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各个地方政府在同外商投资者的交往中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与
世界经济更加融合,减少了外商投资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样就增加了跨国公司进
一步追加投资的可能性,一些大型投资项目纷纷落户国内。这样就使地方政府使用投
资激励政策的主要目标发生了变化,从单纯利用资本促进经济发展转移到利用外商投
资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要通过经济结构升级来使现有产业不断的改善和创新,投资激
励政策应该以创造产业发展环境为目标,它的角色就在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关联。
(一)集聚经济
广义上讲,集聚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和相关生产设施的区域集中而形成的正外
部性以及规模和范围经济。①集聚经济的存在意味着节约成本,既包括传统成本的节
约,也意味着交易和信息成本的节约。黑德和里斯(Head and Ries,1996)认为,集聚
经济的存在对外商在中国城市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⑦惠勒和莫:ig!(Wheeler and
Mody,1992)也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非常重视集聚经济的存
在。@
一个产业的空间聚集将会形成产业特定的溢出效应。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区域
之所以对外商直接投资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可以得到特定的服
①Smith,D.F.And&Florida(1994)。"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Location:An Economic Analysis of Japan船
Affiliated Manufacturing Establishments in Automotive-Related Industries,”Journal ofUrb锄Economies 36:23-41.
②Head。K.,and J.Ries(1 996),"Intvr-city Competit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Static and Dynamic Effects of China"s
Incentives Areas,”Joumal of Urban Economics 40(1 l:38枷.
③Wheeler,D.And八Mody(1992),“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ocation Decisions:The Case ofU.S.Firm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3(1):57-76.
118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务设施和熟练劳动力,具有好的区域形象以及大量的产业集中等。①当产业集聚形成
时,该区域无论在最终产品、生产设备、上游供应、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会有国际竞
争的实力。产业集聚会通过两个途径降低该地厂商的生产成本,一是外部规模经济,
主要包括:(1)知识的溢出效应。指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
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2)专业化分工。企业集聚以
后会迅速形成各种配套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可以使本地企业共享规模经济。(3)共享
公共设施。二是节约交易成本,主要包括:(1)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基础,集聚地的企
业会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现范或惯例,限制机会主义倾向,降低企业间因
不完全契约而带来的交易成本。(2)信息充分度。企业集聚能使相关的产业信息更加
集中,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不完全信息带来的交易困难。波特认为形成产业集聚
的主要原因在于,竞争优势理论中组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比较优势理论始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并由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加
以发展。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波
特为首的学者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全新发展。波特认为决定一个
国家和地区在某种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因素组成,它们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及结构和竞争对手。在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
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施加影响。若政府政策是运用在已经具备四个关键要素的
产业上面,就可以强化、加速产业的优势,并提高厂商的信心,但政府本身并不能帮
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圆产业集聚的萌芽和成长是自然形成的.然而,一旦产业集聚开
始成型,政府就有强化它的责任。以德国为例,地方政府通常会主动参与和地方产业
有关的教育机构或发展计划。而美国则是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将支持产业集聚发展看
成理所当然的事,北卡罗莱纳州的研究三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产业集聚的成型过
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产业集聚开始萌芽、运作时,很容易看到政府政策的功效。以韩国为例,韩国
政府专门在龟尾地区成立一个专门工业园区,凭借提供专业性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中
心,吸引各类型电子厂商来此投资,达到形成地理集中性的自我强化效果。苏州对芯
片制造厂商和舰和英飞凌采取特殊的投资激励政策,使苏州形成了一条完整的IC产
①Porter,M.E.(2000),.“Location,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l4"15-35.
②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P120.
119
第5章博弈策l苫—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业链,使苏州成了世界IC产业的制造基地,出现了集聚经济效应。事实上,和舰和
英飞凌对苏州很重要,缺了芯片代工这一环,苏州的IC产业链将不完整。IC业的上
游,苏州工业园有世宏科技、瀚华科技等20多家IC设计公司。在下游,苏州有三星、
日立、AMD、飞利浦等lO余家封装测试企业。其中,一直跟随和舰的矽品科技也落
户苏州工业园,成为和舰的下游厂商。据统计,苏州工业园电子信息企业的工业总产
值在2002年达到7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3亿元,成为推动苏州经济发展的主
力军。。
地方政府可以使用投资激励政策促进当地产业集聚,有利于当地以后低成本地吸
iJ IJ'b商投资。不管是国内的投资者还是外商投资者都力求利用富有活力的产业集聚,
参加集聚往往增加了它们的实力和活力。集聚经济的存在往往会吸引新的技能和资
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区位的活力。只要集聚经济是显著的,即使当地的激励政策
优惠程度低于其他地区,对于外商投资者的区位决策可能就没有多大关系了。外商投
资更关注的是集聚经济的存在,因此,吸弓lJ'b商投资越来越依赖于能否提供有效率的
集聚。
(二)促进产业关联
所谓关联,是指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通过市场长期形成的一种供给方面的契
约。当地经济可以获得外商直接投资利益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是外商投资企业缔造的
与国内企业的关联。从外商投资企业到当地企业的后向关联是重要的渠道,通过这些
渠道可以将无形和有形资产从前者输送给后者。这些渠道不仅可以促进当地企业逐步
提高有效竞争力,还可以使外商投资企业更坚实地扎根于当地经济之中,从而引起当
地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改变。因此,如何促进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关联,应成为
地方政府激励政策的目标和核心。促进集聚经济和产业关联的激励政策不但有利于外
商投资量的增加与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外商投资质的提升。
由于我们前面分析的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层次激励政策竞争导致的投资自由化,
以及包括世贸组织协定和其他国际安排在内的国际政策框架的变化,激励政策环境正
在不断演变中。随着对外商投资者约束条件的放松,过去用来建立关联的一些政策手
段现在已被认为是不那么适合了。例如,大部分国家已经放弃了对外商投资者的业绩
要求,不再要求本地化比例的限制。这种新的政策背景因此改变了地方政府激励政策
①见(2003年苏州统计年鉴>,Pi64-165.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_苦—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选择的范围。在这个新的政策环境中,积极的采用市场增进的激励政策取向是可行的,
目标明确的支持建立和深化关联的激励政策能够对关联产生积极的影响。实际上,有
些国家已经采取了包括激励政策在内的政策组合来针对选定产业和企业的特定关联
计划,政策组合中激励政策的作用在于吸引目标产业中的外商投资者。这些外商投资
者主要包括: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制造业;②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③与
当地供应商能力相匹配的大型跨国公司。
关联为外高投资企业和当地供应商都带来了利益,也为建立关联的当地经济带来
了利益。很明显的是,FDI流入的数量和性质决定了关联的形成,由于这一原因,对
拥有关联潜力的外商投资者实行目标定位可以是地方政府激励政策战略的一部分,因
而也是关联促进的一个因素。地方政府新的投资激励政策的演变,应与跨国公司的全
球性战略调整和全球化进程相适应。许多跨国公司在战略调整过程中,都把立足点放
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为了提高企业对世界市场的反应能力,而把许多中间产品
和工序外包出去。因为要把许多中间品和零部件外包出去,这就要求当地拥有一批有
效率的企业群,来承接跨国公司产业价值链转移的部分.这样,如果当地企业同跨国
公司形成有效关联,这种关联效应就会导致集聚经济的出现,就会成为影响到跨国公
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变量。
可见,影响关联和集聚经济形成的最重要的当地因素也许是拥有竞争性成本和质
量的当地供应商的存在。地方政府应意识到这一发展趋势,激励政策的对象不仅包括
目标产业的外商投资者,而且也应包括支持发展当地的配套企业,发展当地跨国公司
的供应商,并将此作为吸引跨国公司,或吸引某个产业集群的跨国公司FDI的一个重
要手段。如台商投资的IT产业大量集聚在苏州,原因在于民营配套企业的发展,台
商(很多是跨国公司)很容易在当地找到相关的配套企业,从而形成有效的产业关联
效果和聚集效应。前面我们所探讨的与跨国公司的关联主要是后向关联,在这个基础
上,长三角地区凭借人力资源优势,地方政府还可以采用激励政策强化前向关联,鼓
励跨国公司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
5.3简单结论和建议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都看到了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世界经济增长
121
第5章博弈策l苔—散: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的发动机作用,各个国家之间也产生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激励政策竞争,其中财政
激励措施也成为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战略不可分割
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各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实现的增长效应来看,结果差异很大。
在一些外资进入较多的国家(马来西亚),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长期增长效应并不明
显;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如新加坡),外商直接投资对诸如技术转移、资本形成等一
些长期增长因素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外商直接投资这部增长发动机给各国
带来的利益不是一种均等利益。
借鉴各个国家投资激励政策竞争的经验和教训,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实际存
在的许多问题需要推敲和深入的研究。至少,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思考:
地方政府试图从外商直接投资中获得增长推动效应,必然产生一个代价或成本问
题,这种代价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出来?是否值得付出?面对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
资中必然产生的利弊相随的现象,如何趋利避弊具有实质意义?为了较大限度从“增
长发动机”中获得长期推动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阶段的地方政府应当选择一种
什么样的投资激励政策模式?
(1)投资激励政策是“相机抉择"还是“自动的”政策工具。相机抉择的投资
激励政策是通过行政决策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的激励措施,由地方政府官员在行政授权
的范围内决定是否实行激励措施。相反,自动的激励措施就是那些任何满足特定目的
标准的企业可获得的激励,这些标准包括投资的类型和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行业
的影响能力等。经济学家普遍赞同使用自动政策工具。因为这类工具可以减少投资激
励政策具有的不确定性,提高投资决策效率。
(2)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使用自动的激励措施为主,并不排除地方政府为了增
强外商投资在当地的产业集聚和关联效应,对某些特定的产业的外商投资采取相机抉
择的投资激励政策。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优先发展计划,将目标对准产业或企业层面
上的外商投资者,满足它们在集聚层面上的特定区位需要。如果一个地方政府能够充
分利用企业的自然集聚倾向,采用相应的投资激励政策,培养起建立在当地竞争优势
基础之上的特定集聚,就会在利用外商投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发
展。外商投资企业传播技能、知识和技术的最有力的渠道是它们与当地企业和机构建
立的关联。这种关联能够促进一个生气勃勃的国内企业部门的发展,而这是经济发展
的基石。因此,从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来说,建立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后向关联就具有
12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5章博弈策略—投资激励政策的效应和趋势分析
特别的重要性。因而,地方政府的激励政策应强调关联,比较注重目标公司和产业的
选择与定位。
(3)各地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激励政策应趋于形成共同的政策标准。政策
的终极目标应是弱化或消除政府对跨国公司实施的限制或鼓励措施,对其提供平等的
待遇;废除歧视性的、造成市场扭曲的做法,以引入某些控制或监管作为替代,确保
市场的正常运行。因为,各地通过消除歧视性政策所导致的市场扭曲可以提高经济运
行的效率.
(4)投资激励政策对外商投资者的行为有诱导作用。从投资激励政策的直接效
应来看,激励政策使外商投资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外商投资者的独资倾向更加明显,
对就业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所得税份额逐步降低,但涉外税收总额在当地税收总额
中的份额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效应突出。
(5)为了引进外商投资,地方政府在税收征缴、土地使用、配套资金投入等方
面对外商投资者实行激励政策。投资激励政策的使用,其实质是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
政收入.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吸引外商投资的激励政策竞争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都存在,优惠政策让渡是一种国际惯例、是合理的,它是引进外商投资必须支付的
成本。
(6)在引进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竞争中,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使用投资激励政策
的风险。风险主要有二类:一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地方政府由于对项目的先进
程度不能正确识别,而过高地给予外商投资者其他财政措施和非财政措施激励而带来
的风险;二是激励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控制措施而导致的风险。外商投资者利
用地方政府管理能力上的不足,将投资风险转嫁给地方政府,使其处于收益与风险不
对称的地位。虽然投资激励政策的使用存在成本与风险,但结合它的经济效益与非经
济效益进行评价,投资激励政策的综合效应为正。
(7)关联效应和集聚经济不仅是影响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重要变量,而且可
以增加当地从外商投资中获得的收益。影响关联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当地企业的能
力,因此,各地使用投资激励政策吸引目标产业的外商投资时,激励政策不能只优待
外商投资者,应民营企业和外商一视同仁。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
从1978年开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己进行了将近30年,但我国目前仍处于
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在这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中,地方
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存在总和不确定的情况下,为了最
大限度地控制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中央政府采取了试验推广的渐进式方式,这种摸
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对中央政府来说意味着成本较小和可控性。如果试验推广方式要顺
利进行,中央政府就必须向地方政府分权。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地方分权和价格体制
改革是中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在试验推广模式的渐进式改革中,地方政府是体制改革的主体。在整个制度变迁
过程中,地方政府成为主要的制度供给者和制度变迁路径的决策者。体制改革的关键
就在于要改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对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重
组。正是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近
30年来利益关系调整的累积效应促使了利益主体及其经济行为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主体,推动了体制改革。
在一个社会中,多数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并不是一次性的,许多情况下人们的博
弈是多次重复的,这就是博弈论中重复博弈的实质所在。所谓“制度”其实就是在这
样多次博弈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规范”。对于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
由于在渐进式改革中没有一个彻底变革的方案,又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相应地也就
不可能贯彻一整套综合、全面的改革措施。因此,地方政府的行为也就一直处于一种
不断调整、不断变更的过程之中。基于此,本章主要考察作为有限理性的社会行为主
体——地方政府是如何在利用外商投资的博弈中产生角色变迁的。
6.1博弈均衡与地方政府角色演进
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新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一次革命。地方政
府角色演进过程就是制度变迁过程,自然可纳入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范畴。传统经济学
认为自然禀赋、技术和偏好是经济理论的三大基础,而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
12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
据向人们表明,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制度是经济
理论的最重要基础。对于制度的定义,舒尔茨在其<制度与人的价值的不断提高》一
文中是这样表述的:制度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涉及政治、经济和
社会行为。@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考虑,可以把制度定义为一套在多次博弈之后形成的、
使人们在发生互动关系时较确定地了解别人行为方式的社会契约。在博弈论看来,不
论是正规的制度还是非正规的制度,都是由一些均衡预期行为组成的,就是说,它们
都是博弈的均衡结果。
(一)角色演进的内生性
如果把经济过程比作为一个博弈,制度经济学派早期的观点是把一种制度当作成
类似于博弈局中的一个参与人、博弈规则或是一个博弈均衡。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
展,诺思(1990)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制度应该被当作是博弈的规则,而不是把制
度当作博弈的参与人。根据他的观点,现存的博弈规则确定了参与人如何(组织)交
易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并最终在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对新规则产生有效的需求。
这些新规则在政治市场中由各方经过讨价还价来决定,而政治市场是根据政治规则确
定。诺斯认为,决定和实施博弈经济规则的是国家政治组织。@
。青木昌彦则综合了两种观点。他认为,制度既是博弈规则,也是博弈均衡,可以
称之为“博弈的内生规则"(endogenous rules ofthe game)。根据青木昌彦的观点,制
度的本质特征被认为是参与人行动选择的自我实施规则,在重复博弈的状况下,这些
规则被认为是重要的。因此,它们能规制参与人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并且博弈规则
是在一个相关的领域内参与人通过互动而内生的。囝该理论的前提是假定博弈是重复
进行的,所有参与人根据他们对其他人行动选择的判断,即使这种推断是不完备的,
他们也会形成自己的行动准则(即他们自己的战略),由此演化出一个稳定的状态。制
度就是均衡行动选择规则的本质特征,代表了整个时期实际上重复参与博弈的行为人
的战略互动过程的~种稳定状态。它不是一次博弈下完美演绎的结果,而是重复博弈
的内生产物。这些规则被该领域参与人普遍认可,并与他们的行动选择相关。对某一
①Schuitz,1968,"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tturat Economics
50,Dec.
@【美】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一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P15.21.
@【美】科斯、诺新、威廉姆森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一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舨.P20.40.
125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个参与人而言,忽略或者偏离制度是无利可图的。
制度的内生博弈规则方法为分析地方政府的角色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
为角色演变过程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于是,从把经济体制作为复杂系统,将参与各方
看作是存在有限理性的视角出发,社会制度就可以看作是参与各方为了对付复杂环境
而必然产生的结构。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在渐进
式开放过程中,利用外商投资中的竞争压力使地方政府有强大的动因去理解外商投资
者的战略意图和商务惯例,在与外商投资者的博弈中学会游戏规则。通过学习和经验
的积累,改善了投资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更具吸引力(Tse et a1.,1997)。①随着和外
商投资者博弈的重复进行,特别是跨国公司成为外商投资者的主体后,作为一个长期
投资者,跨国公司更看重地方政府在重复博弈中的声誉效应以及声誉效应所带来的良
好投资环境,而不是激励政策带来的短期效应。在这个重复博弈过程中,地方政府作
为有限理性的参与人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主要依靠政策的激励作用。但
它会在博弈过程中学习博弈,通过不断试错寻找较好的策略(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
管理效率),逐步实现政府的角色变迁。这就意味着均衡是不断调整和改进而不是一
次性选择的结果。在一个横向竞争不激烈的环境中,地方政府只要做出和过去比有进
步的满意决策即可。但当存在着同级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激烈竞争环境,在参与
人博弈出的结果当中,指标考核体系内生地产生了一种内部危机。危机将迫使地方政
府在重复博弈中不断学习和动态调整,地方政府就会认为原来理所当然的制度安排是
不行的,因此它们在收集信息、学习和试验等基础上,开始寻找一种新的行动选择的
规则集合。
(二)竞争是角色变迁的关键
指标考核体系下的地方政府竞争会出现自然选择淘汰的“进化"过程,这可看作
是类似生物进化的“复制动态"机制,并且演进出一种新制度。一般的博弈论对博弈
的参与人理性作了严格的规定,它不仅要求每个参与人是理性的,而且还要求这种理
性是所有人的共同知识。就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而言,这种完全理性是一种相当
严格的假设。演进博弈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完美的理性假定作了补充和修正。演进
博弈论要求博弈方具有的是一种能够根据情况和新的信息调整判断与改进策略行为
①Tse,D.1【.,Y Pan and K.Y Au(1997),“How MNCS Choose Entry Modes and Form Alliances:the China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8:779.806.
12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
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一定程度对博弈方的预见力和判断力的要求相对低一点,并且可
以犯错误,这种理性被称作“过程理性"。在这种理性下,博弈参与人追求的是逐步
改善的目标。
许多文献认为制度的演进变迁的解释可以定位于这样的结论——即竞争机制。引
入这一假设,是为了建立一种存在于市场关系的背景或类似于市场环境的社会制度演
进仿真。市场对制度形式选择的主要影响是竞争性的演进压力,这种压力能对制度化
的演进过程发挥决定作用。威廉姆森对组织变迁作过考察,他认为,组织的创新可能
来自于某个有特殊洞察力的管理者在特殊场合进行的成功的组织试验。在竞争的压力
下,其他企业会试图模仿,于是创新得以传播。威廉姆森由此提到组织创新时选择的
竞争压力。回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压力,苏州利用外商投资的成功经验在长三角地区
迅速得到推广。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地方政府在同外商投资者的博弈过程中了
解到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市场环境对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影响,地方政府就会逐
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职能转换。因为,当某个地方政府已有的规则集合相对于
它利用外商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欲望来说,并未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时,该地方政府
就会充分修改其已有的规则集合,特别地,会形成一个新的战略选择规则。
竞争能充当一种动态的选择机制,这种机制以效率为原则,认为新产生的制度应
更有效率,从而决定了不同制度形成的所在。组织的变迁要么来自组织内部不同利益
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消除,要么源于组织对新的经济环境或经济增长过程提出的要求
必须作出的回应。在对新挑战或内部冲突的回应中,组织建立起新的惯例。对于组织
的竞争能否带来制度的创新,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在历史进程中,无效的制度会被
扬弃,有效的制度会存活下来,因此,更为有效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组织形式是逐渐
演进来的。圆诺斯选择的语言明显说明,竞争可以根据生物学上的“适者生存"类比
来考虑,组织竞争可以带来制度和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地方
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相互竞争,使地方政府的角色发生了演变。
竞争作为一种选择机制,它对存在有社会互动行为的社会关系背景会有特定的意
义。竞争压力的程度依赖于社会关系背景中能发生竞争的那些必要的条件。Scitovsky
①【英】马尔科姆·卢瑟福著:‘经济学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9年版。P143.146.
②North,Douglass C.1990.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Cambridge Univcfsity Press.中文,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P124.
127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认为下面是对于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1)大量追求共同资源的竞争者:(2)制度选
择集由竞争者的收益分配结果来区别:(3)有可能选择的完备信息;(4)低的交易成
本。①如果地方政府角色变迁解释把竞争作为一个主要相关原因考虑,那么指标考核
体系下的锦标赛机制和财政分权能使竞争发生的条件在经验上一定会成立。
就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的双方战略互动来看,最近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中
国的活动也是在自身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和与受资地区投资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
(Cui,1998).o双方的互动除了产生直接影响外,也会产生一个间接影响机制。诺斯
关注组织通过影响社会可利用知识存量的性质和规模引发制度变迁这样一个比较间
接的机制。当跨国公司追求其目标的时候,总要对某种知识类型产生需求,这种知识
的性质反过来会影响有关社会长期增长的绩效。经济增长将改变相对价格,改变相对
议价权力,同样也将改变决策者的信念和主观感觉。就是说,跨国公司对市场经济的
理解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
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同外商投资者的交往过程中变得更加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与世界经
济更加融合。这些事实和诺斯的经验判断也是相符的。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范围和
方向无意中受到企业家对他或她自身目标追求的影响。@
(三)地方政府角色演变的动力
地方政府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它们作为“经济人",最主要的行为特征是进行收
益与成本的比较计算,这种比较选择引导他们的决策方向、决策规模和时间选择。地
方政府是一个决策单位,它们的决策支配了角色转变的进程。在他们看来,角色转变
的决定必须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并尽可能把它们的行为规模逼近于边际成本等
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水平。这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活动的经济人假设与政治组
织在制度取舍与变迁之中的一致性。所以,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决策者和经济上的所有
者,它的经济利益来自于某种有效率的制度,因此追求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就是其动力
所在。
地方政府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地方政府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润,即指标考核的
最大化和取决于指标考核体系的锦标赛机制的排序提升。在政治市场上,地方政府和
①李军林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61.70.
②Cui,G(1998),“111c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Global Market Expansion:Experiences of MNCS in China,”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33(1):87-110.
③North,Douglass C.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
外商投资企业的最大化活动决定了地方政府角色变迁的方向。角色变迁沿着什么轨迹
前进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它们之间讨价还价的博弈均衡。地方政府根据跨国公司对政
策和市场环境的反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决策技术和决策信息,从而渐进地改善政策和
地方政府本身。
在地方政府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政府官僚的作用又至关重要。地方政府的代理人
是官僚,他们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扮演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角色。官员的制度创新欲
望是由特定政治市场的制度结构决定的,如果政治市场结构使利用外资发展当地经济
成为地方政府官员提升的机会,那么地方政府转换职能实行制度变迁就成为可能。
我们上面所谈论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制度变迁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称为强制性
的制度变迁。前者指的是一群行为主体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
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严格地讲,诱致性的
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为促使其实施。在我国目前存在的是集权政治结构而不是
代议制,政治环境的客观性使我们需要考虑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特别强调的是,
在我国这样一个政府垄断了国家所有权的特殊背景中,我们可把制度的供给认定在只
有政府是惟一供给者的假设之上。t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由于地方政府垄断了行政资源,因此,’
政府能强制地实施制度变迁,并且这种强制性地实施会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组织成
本和谈判成本是制度变迁中重要的制约因素,因为要花精力、花时间去组织、谈判并
得到一致性意见,还要协调其他团体的意见。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地方政府借助行政
垄断资源,在使用强制力时就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可以比初级行为团体低得多的成本
推动制度变迁,在决策、组织成本和实施上也有优势。这个优势也是地方推动制度变
迁的内在动力。指标考核体系决定了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只要它的预期收益高于它
强制推动制度变迁的预期成本,它就有强大的动因采取行动。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地方政府角色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使角色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
强化,这正如诺斯所指出的,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
既定的路径,地方政府角色的变迁可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苏州市政府
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的人力资源素质,建立了良好的市
场环境,在利用外商投资中取得了成功。这些行为不仅成为它以后行动的指南,也成
129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了其他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目标。
(四)重复博弈下的地方政府角色演进
从经济角度看,政府是一个处于自然垄断的产业。它主要向社会提供两种产品:
秩序和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然对市场产生影响。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可能是互
补的,也可能是互替的。当政府行为严格地限定在提供秩序和政策的领域中时,政府
和市场是互补的。
重复博弈产生的均衡告诉我们,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经成为利用外商投资中的
决定性因素。在保证市场竞争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做两件事情:一是公平法律秩序的
建立,同时抑制利用外商投资中可能出现的妨害市场竞争的卡特尔行为。二是由经济
管理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高
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这两件事可以使地方政府偏离博弈均
衡的行为得到纠正,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
有效率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政府的行为选择无疑是经济增长的关
键。经济制度的高效运转取决于政府能够有效提供保证市场公平交易的法律和政策,
减少市场参与主体的交易费用,并可能使单个行为主体的利益与社会利益趋于一致。
这样就能增大外商投资者和其他非政府的行为主体的经济激励,使整个社会运转更有
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在这种角色的演进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理性起到了一种其
他任何行为主体都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博弈初期有许多不自觉的因素在其行为之
中的话,那么,今天由经济管理型角色向公共服务型角色演变则应是地方政府行为理
性的一个自觉选择了。
(五)结论
从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活动历程来看,在早期阶段,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实
际上充当着市场行为主体的角色。这样一个角色变位应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在计划
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几乎主导了社会的所有经济活动,支配了几乎所有的公共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地方政府的角色也有一个逐步地
从直接经济活动领域里脱离出来的过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
资的经济活动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在这个时期,地方政府忽视了它的公共特性
而充当了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使地方政府偏离了它本来的角色,以至于淡化了
它作为公共权力主体所具有的职责,而且使市场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受到了一定的
130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
影响,这个时候它扮演的是经济管理型政府角色。从后期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投
资者和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果来看,地方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个主要的
区位选择变量,这个时候需要它扮演公共服务型政府角色。地方政府不可能同时扮好
经济管理型和公共服务型政府两种角色,既当好市场经济的“裁判员",又当好“运
动员",因此地方政府角色实现由经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过渡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总之,我们从博弈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分析了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
态势所遵循的逻辑。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变迁是博弈参与人互动的结果,
那么地方政府角色变迁就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两类行为主体的一个重
复的社会博弈过程,每次博弈的均衡就是一项新“制度"的产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角色变迁的过程,即地方政府角色变迁的过程就是一种社会博弈
均衡的不断变迁的过程。正是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量,在和地方政府的重复博弈产生的制度变迁中,扮演了初级行为团体的角色,地方
政府不得不适应外商投资企业的要求,加快了角色变迁过程。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对
中国来说,不仅仅是看中它的直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进入会产生强大
的改革推动力,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加速局部存在的行政主导型资源配置方式向市场
主导资源配置方式转变。
同时我们也认为,在政府科层组织方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单纯
地模仿西方发达国家过去或现在的模式,一定是不会成功的。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
在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上往往存在巨大差异。自主的选择或创新,虽然也必然会有种
种失败,但却存在着成功的可能。这不仅对不同的国家来说是重要的,对一个国家中
实际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同样是重要的。因此,应该允许地方政府
有机会尝试种种不同的具体规则,使同一类组织中存在差异,并创造使这些有差异的
组织进行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才是使地方政府角色能够有效演进的根本途径。
6.2博弈背景与地方政府角色演进
随着改革的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GDP由1996年的
12757元到2000年的18342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
要角色。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以信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国际经济全
球化成为一股汹涌的大潮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鉴于对地方政府所处上述背景的认定,在使角色变迁向更深的层次推进时,如果
我们不对上述的各种现象、特征作出准确的判断、细致的分析,地方政府制度供给的
不足和路径选择的偏差会对角色变迁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可能使制度锁定在一种无效
率的状态之中。到那时再想纠正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就会付出相当大的“转换成本"。
因此,地方政府应考虑当地经济、政治现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选择正确的角色
变迁方向。下面我们结合博弈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
6.2.1发展阶段与地方政府角色演进
从地方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需求偏好角度来看,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对外
商直接投资的选择不同。当地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是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以
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定因素,从而在根本上决定了当地选择外商投资的偏好。在经济
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处于邓宁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论的第二阶段(人均GNP在
400.1500美元之间),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当地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需要外资启动当
地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处于饥不择食状态,对所有外商投资者都给予优惠程度
很高的投资激励政策。但是,当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邓宁的发展阶段论的第三阶段
(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自身已具有积累和动员资本的能力,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的目的已不是解决资本不足,而是要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因
此这类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获得技术进步和管理能力。在这个阶段的
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者的投资激励政策实行差别化待遇,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跨国
公司能够享受到其他中小投资者享受不到的财政激励。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国内外商投资者的主体,随着外商投
资者的组成部分发生变化,他们对投资激励政策的需求偏好也出现了改变。在第一阶
段区位决策中,外商投资者投资规模比较小,注重短期回报。在地方政府未能建立声
誉效应,不能对地方政府的差异进行识别的情况下,他们将会考虑这些投资区位所在
地政府愿意提供的投资激励政策或就激励性措施进行协商的情况。在投资区位第一阶
段,地方政府的投资激励政策可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在第二阶段区位决策中,跨国
公司投资规模比较大,投资中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它更注重长期回报。由于地方政
13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
府给予的投资激励政策差异带来的净收益占总投资比例较小,所以它更看重地方政府
的声誉效应和由声誉效应决定的长期投资环境。在这个阶段,外商投资者的投资激励
政策敏感性开始下降,而声誉不好的地方政府仍然只通过提供优惠来吸引外商投资
者,则可能会起反作用。这种优惠的提供不但不能吸引到地方政府寻求的外商投资,
而且可能会降低地方政府的可信度,从而进一步削弱它们吸引外商投资者的能力。
而且各个地方政府在利用外商投资中的投资激励政策竞争进一步促进了激励政
策的雷同。随着吸引外资政策体制的日益趋同,体制中残存的差异对跨国公司投资的
区位决策影响虽不会完全消失,但将越来越小,各地对潜在外商投资者的吸引力则更
多地将取决于其他因素。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当地的市场环境就是其中的二个
重要因素。
6.2.2经济全球化与地方政府角色演进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
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
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表现就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巨大的经济资源在哪国落户并聚集,哪里经济就会有更快的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地方行政性分权式的改革,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
能和权限不断增加,指标考核体系和官员委任制度又使外商直接投资与地方经济紧
密联系起来。这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政府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地
方政府对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日益强化,加剧了各地区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中的激励政策竞争。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来自东道国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的
投资激励政策竞争产生了政策的趋同性,政策的作用空间和效应在逐步减弱。
在政策差异减小的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更加看重是否有良好
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机制。显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创造这样的环境、促成
这利机制形成的主要是政府。那么,这就意味着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分式也要相应
调整。在全球化趋势下,政府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比制订激励政策更重要。
地方政府发挥作用的基点,应从激励政策竞争这种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方式,转向
使市场起作用,通过市场力量提高当地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外
商直接投资。那么,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如何处理与作为FDI主体的跨国公司的
133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动机,主导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以往的国际分工,根
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国家间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资源禀赋。各国从其比较优势
出发,通过不同的商品贸易可以增进各国的福利。表现在贸易结构上,主要是产业间
的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
将其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别布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跨
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与服务网络之中。这种新的国际分工,表现在贸易结构上,就是产
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管理技能和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方政府希望当地企业能
够学习跨国公司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得到来自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外溢。美国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跨国公司经济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日
益成为次要的东西。货币也由于其具有跨国性而随处可得,因而也不再是一国在世界
市场上带来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了。汇率也仅具有短期的重要性。管理已成为决定性
的生产要素出现:正是在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地位。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母国情结在减弱,本土化特征却在增强。现代
跨国公司,不仅在全球采购、加工与销售,而且还进行全球融资;跨国公司的股东不
再只分布在母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也成了跨国
公司的股东,因而,跨国公司的所有权趋于国际化,国籍特征日益模糊。跨国公司进
入一国投资,就会对东道国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产生
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全球战略的考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重视研发、管理和
采购的本地化,日益融入当地的整体经济当中。
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跨国公司成为外商投资的主体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
战略应发生转变,地方政府应转变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投资激励政
策对外商投资者的促进效应递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跨国公
司更加看重维护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应意识到,创造与维护一个有效率的
市场比激励政策更重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基点,应当从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转向
使市场起作用,通过市场力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
府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立足点在于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要把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
①【美】彼得·德鲁克著:‘跨国经济的特点>,世界经济译丛1990年版.
13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
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过度依赖外商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随着生产要素在全
世界范围的流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的行为进行规制是越来越困难了。
而在全球,还不存在对跨国公司行为进行规制的可能:制定规则的规则都还不健全。
而且跨国公司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世界各地对成本最低和市场的追求可能使
外商直接投资的移空效应产生。例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推
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随着外商投资转移到其他国家,两国经济发展陷入了
长期的低迷。可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如果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可能会使本国经
济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如果完全依靠跨国公司,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成为任何产业
生根落脚之地。
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对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在利用外商投资的同
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组织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特别是投资
激励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待遇,将对市场机制造成扭曲和损害,降低资源配置的
效率,有时可能收得~时之效,但在中长期将降低当地的经济竞争力。我们由此可以
看到,在给予外商投资企业优惠政策的同时,给予民营企业同样的待遇就自然成为各
界都十分关注的事情。对地方政府来说,在内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
更加需要特别强调民营经济组织在国内的培育和发展。例如,对民营企业的进入限制
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外资企业准入的60多个领域中,民营企业只能进入约40
个.o进入限制差别严重影响各类合法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从逻辑上说,WTO最基
本的一项规则是非歧视性规则。所以,为了营造各类合法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
内外资企业统一优惠政策是各级政府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对地方政府的角色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提高公共服务水
平。要求地方政府机构更加精简,人员更加精干,决策更加科学,政策更具透明度,
廉洁程度提高,效率进一步改进。只有如此,而不是依赖投资激励政策,才能创造出
有利于增强当地竞争力的软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用外商投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
位。二是创造公平和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行为应当符合“市场增进"要求,
要将自己的注意力、发挥作用的基本点。明确无误地放到创造有效率的和公平的市场
环境上来,对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一视同仁。
①王梦奎主编:‘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的作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214.
135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6.3博弈新视野—科学发展观下的地方政府角色
现代的生产力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因此,“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制度的
变革"(Schultz,1968)。①中国作为一个当代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多种生产要素都十分
稀缺的历史环境。恰当建构一种能使多种最稀缺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制度结
构,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发展中国家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恰恰就是制度的不发达
(Gills,Perkins)。圆
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在这个特殊的时候,中央政府清醒地提
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要求各级政府将工作重点由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转移到以
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是这样阐述的:科
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
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
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
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因为人均GDP
达到1000美元会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分水岭,在这之后,国家发展趋势会分化为两
类:一类如新加坡、韩国,继续人均2000美元、4000美元往上发展;另一类如拉美
部分国家就此停滞不前。原因在于,人均GDPl000美元后,这些国家原来的比较优势
降低了,而且社会利益集团分化与冲突加剧,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动深刻,如应对不当可
能引发社会无序甚至政治动荡。这就对各级政府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更高的
要求。因此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为保持社会和市场运行的稳定,对于政府来说就
是要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特别是一方面通过增加就业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
加对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使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有效行使
①舒尔茨著:‘经济增长与农业),中文,郭熙保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P217.
②吉利斯、帕金斯等著(1987):‘发展经济学',中文,李荣昌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P136.
136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
经济管理职能,积极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化,使拥有一定
管理技能和科技知识的中产阶级日益扩大。这就为经济持续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社
会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政绩观,是对过去地方政府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提供
公共服务的唯经济增长观的一种观念纠偏。经济增长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从中央到地
方关心的大事。不过,从2003年的形势看,中央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侧重点的关
注已经发生了变化。2003年央行、发改委出台的多项政策,显示了中央对局部领域投
资过热的关注,以及对整体经济是否过热的担心。简单而言,中央关注的是整体经济
的健康发展问题。但在一些地方政府,最关注的问题仍一如既往,是做大地方经济总
量、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问题,虽然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有所关注,但重心不变。
在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地方差异等因素的存在,
中央政府的意愿制度供给的目标与地方政府的实践可能并不一致。指标考核体系作为
一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合约,它左右着地方政府的行为。由短期发展指标组
成的旧指标考核体系,在刺激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
府对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产生了不一致。地方与中央的差距在于,地方关注的是短期
发展,中央关注的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持续性。这就形成了目前中央与地方关系之间的
一种特殊格局,而打破这种格局又不能回到中央集权的老路上去。同时,由于国内市
场经济环境还不完善,二元经济结构和庞大的人口造成的压力使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
发展进行积极干预的情况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在转型经济
中还会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地方政府的行为与中央政府的目标一致,中
央政府就需要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建立一套新的评判标准体系,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的
标准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最早
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舒尔茨,他“进而注意到对人的投资,即人们所受的学校
教育、健康状况、职业以及创业经历。"叭力资本对无法用传统的资本概念加以解释
的经济增长之谜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为经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舒尔茨认为,
人的先天能力平均大致相等,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口质量和劳动生产技能的差别主要是
①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谭崇台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舨。P34.
137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由后天造成的。人的后天能力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得到提高。他的研究揭示了人
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就业和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化的重大影响。他同时肯定了政
府在人力资本投资、减轻贫困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o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舒尔茨的经济思想是一致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存
在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力资本的政策取向,这将阻碍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轻视人
力资本投资,不仅使困扰地方政府的失业问题、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问题难以寻找到
一个长期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从利用外商投资的可持续性角度来看,也将是十分困
难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外商投资者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变量,其他因素起作用都是建立
在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才能战胜社会与经济大转型
所引起的高社会风险:因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引起的严重社会分化与社会排斥。外商
投资者只有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抱有信心,投资才会持续增加。另外从利用外资
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对先进技术的吸收
能力,扩大技术的外溢效应。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创造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有
技能的人力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政绩观,是对政绩考核实行自上而下的完善和改革。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4年),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提出了
从经济、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标准。但由于认识的
偏差,有些地方政府在认识上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进而又将经济增长等同
于GDP的增长。GDP也不能安全反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代价,
不能准确反映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状况,人均GDP会掩盖收入差距的扩大。上述因素
在近年有个经典反映:1998年,南方大水灾引发巨大的灾情后重建需求,推动了GDP
增长,但实际上社会财富却绝对地减少了。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持续发展观。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类和自
然的协调发展。中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资
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如果中国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就
有必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2003年,为了贯彻持续发展的思路,国家统计
局开始与环保总局等部委一道,研究将自然资源与环境损耗价格化的“绿色GDP”核算
体系。中央组织部明确提出,今后干部的政绩考核将采用绿色GDP核算体系。
①粱小民主编:‘经济学发展轨迹)第四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P246-252.
138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
之所以要对现有GDP核算方法进行改革,是因为从统计学本身看,过去的统计
方法只对GDP经济增长数字进行统计,而体现生态、自然、环保等绿色GDP的要素
却没有被统计进去。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下,自然资源的毁损和环境破坏、生
物多样性下降,从而导致人类有效的生存空间减少,而这些本来是经济价值的巨大“亏
空”或“损失”,却以经济增长形式体现在GDP中,歪曲了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绿色
GDP纳入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将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而忽略环境效益的政
府业绩评价方法。同时将社会保障、廉洁状况、行政效率和公共教育等非经济内容指
标都纳入考核范围。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地方政府主要解决的是短缺经济背景
下的温饱问题,因此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和速度也就成为一时的客观需要,但现在已步
入如何优化经济结构迈向小康的阶段,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要贯彻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从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来看。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有利于外商
投资者对国内经济发展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要看到地方政府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
方面,对中国现阶段这一改革时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足够认识。为了更准确把握新时
期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还应当重视并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
(1)地方政府应将工作重点从以前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效率转移到同时兼顾效率
和公平上来,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职能。地方政府应对社会收入的平衡进行有效干预,
防止两极分化的明显化,减弱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确保社会冲突的相对弱化,
维持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稳定局面。
(2)提高公务员素质。从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来看,需要一支熟悉国
际惯例、高素质专业化和忠于职守的政府管理人员队伍。在摆正政府角色和强化组织
管理中,公务员作为人格化的政府,只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利用外商投资的新要求和人民素质的提高,对公务员的素质必然提出更高的要
求,公务员因而成为政府管理的客体。
(3)强化组织管理,严格组织规范。强化组织管理就是要解决集权型组织结构
所造成的管理幅度过小、层级过多、官多兵少、程序繁琐等问题。严格组织规范主要
就是依法行政和制订科学的行政程序。
结合利用外商投资的历史过程来看,要定义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增长过程中的
具体作用,首先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发育
139
第6章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探讨—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的成熟程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对所处的国际投资环境有深刻的了解。这是因为地
方政府的角色会随上述四个因素的改变而有不同的侧重点。与其找出一个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不如针对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和所处的国际投资
环境,通过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的完善来调控地方政府在某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并
随着发展阶段和国内外投资环境的变化而修正地方政府的角色。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Aliber,Robert Z.,1971,"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in a Multiple currency
world,"in John.Dunning(ed.),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
2.Bell,j.(1996),Single or Joint Venturing?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Forcign
Entry Mode Choice,Avebury,Brookfield,USA.
3.Buckley,EJ.(198 8),“The Limits of Explanation:Testing the Internalization Theory
of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oum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2):181·193.
4.Buckley,Peter.,and Mark O.Casson,1 976,"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New York:Holmes and Melers.,E33.
5.Caves,Richard.,1971,"Intemational Corporations: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Economics,V01.38,February.
6.Clickman,Norman J.and Douglas P.Wood(1988),"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S.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1.
7.Coue;lalin,Cletus C.and Eran Segev(2000),"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A
Spatial Econometric Study,’'The World Economy 23:1·23.
8.Cui,G(1 998),‘'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Global Market Expansion:Experiences
ofMNCs in China,”Journal ofWorld Business 33(1):87—110.
9.Dunning,J.H.(1 973),“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Oxford
Economic Papers 25(3):289-336.
1 0。Dunning,John H.,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198 1,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1 1.Dunning,J.H.(1 988),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Boston:Unwin Hyman.
1 2.Dunning,John H.,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 988,spring.
1 3.Eberts,Randall W:,1986,”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Urban Public
Infrastructure to Regional Growth,”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processed.
141
参考文献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December)
1 4.Eberts,Randall W.,1 990,¨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Federal ReserveBank ofCleveland Economic Review,26,15—27.
1 5.Forbel,E,Heinricks,J.and Kreye,O.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80.
1 6.Gong,H.M.(1 995),“Spatial Patterns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s Cities,
1 980·1989,”Urban Geography l6(3):1 89·209.
17.Hennart,J.,Can the‘'New Forms of Investment'’Substitute for the“Old Forms'’?A
Transaction Costs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 989,Summer,PE2 1 1-234.
18.Friedman,Joseph,Daniel A.Gerlowski and Jonathan Silberman(1992),。What
Attracts Foreig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Evidence舶m Branch Plant Lo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Regional Science 32(November):403-418.
19.Head,K.,and J.Ries(1996),"Inter-city Competit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Static
and Dynamic Effects of China’’s Incentives Area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40(1):
38.60.
20.Hirsch,s.(1 976),"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ory of the
Finn",Oxford Economic Paper 28:258·270.
21.Hyner,S.H.,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IT Press,1 976.
22.Jcffry A.Freden,David A.Lake,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s And Wealth.
23.Kindleberger,Charles P.,American Business Abroad,1969,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4.Knickerbocker,Frederick T.(1 973),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Harvard Univefsity Press,Cambridge.
25.Lazear,E.,and S.Rosen,1981,"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ur
Contrac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845·860.
26.Lee,C.,1 997,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Do State Policies Matter,
ISSUES&STUDIES,1 997,V01.33,Iss.7,PP.40-6 1.
142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参考文献
27.Li Sllaomin,Li Shuhe and Zhang Wciying,11坨Ibad to Capitalism:Competi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8(2),2000,
PP.269·292
28.Li,Hong,Zinan“U and Ivonia Rcbclo,1998,‘'Testing the Neoclass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ese Provinces,”Economics of Planning,
3l:117.132.
29.Luger,M.and Shetty,S.(1985),“Determinants of Foreign Plant Start-ups in the
UIlited States:Lessons for Policy·makers in the Southeast,”Vanderbi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1 8:223.245.
30.Magee,Stephen P.,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Industry Technology Cycle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1 977,V01.1 1,July-August.
3 1.Malcomsonj.,1 984,"Work Incentive,Hierarchy and Internal Labour Markets”,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92:486—505.
32.Mariotti,S.and L.Piscitello(1 995),“Information Costs and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within the Host Countr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tal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4:8 1 5.836.
33.Maskin,E,and Qian,Yand XuC,“Incentives,information,and organizational form'’,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7(2):359·378 APR 2000。
34.North,Douglass C.1 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5.North,Douglass C.1 98 1.Stm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
Norton.
36.Porter,M.E.(1 990),11圯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圮Free Press,New
York.
37.Porter,M.E.(2000),.“Location,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EconoIIlic Development Quarterlyl4:1 5-35.
38.Qian,Y.,GRoland,and C.Xu.(1 998).‘'Coordinating Changesin M-Form and
U-Form Organizations$99 Mimeo,European Center for Advances Research in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
39.Qian Yingyi and Geranrd Roland,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143
参考文献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5),1998,PP.1143-1162
40.Qian,Y,and G Roland,1994,”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Solt Budget
Constraint:the Case of China”,Stanford and ECARE,Mimeo.
41.Qian,Y,and Q Roland.(1998).”Federalism and SoR Budget Constraint.”
Amedcan Economic Review,88(5):1 143-1 162.
42.Qian,Yingyi,and Joseph Stiglitz,Forthcoming,”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and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Case of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In John McMillan and Barry Naughton,Eds.,Reforming Asian Socialism:
Evolving Market Institution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43.Qu,T.And M.B.Green(1 997),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Sub-national
Perspective on Location,Ashgate,Brookfield.
44.Ricard W·Tresch:Public Finance,Business Publications,Inc.198 1.E574—576.
45.Rosen,Daniel H.(1 999),Behind the Open Door: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Chinese Marketplace,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DC,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New York,NY
46.Rugman,Alan M.,Motives for foreign investment:the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risk diversification hypothesis,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9(September-October 1 975).
47.Schultz,1 968,"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American
Journal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 50,Dec.
48.Smith,D.E And R.Florida(1 994),“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Location:An
Economic Analysis of Japanse Affiliated Manufacturing Establishments in
Automotive.Related Industri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es 36:23-4 1.

49.Tse,D.k.,Y Pan and K.Y Au(1 997),“How MNCs Choose Entry Modes and
Form Alliances:the China Experience,”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8:
779.806.
50.Vemon,R.,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in J.H.Dunning,ed.,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llen and Unwin,1974,P89·1 1 4.
5 1.Webber,Michael J.(1 972),Impact of Uncertainty on Locmion,The MIT
Press,Cambridge,MA.
52.Wheeler,D.And A.Mody(1992),"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ocation Decisions:
144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参考文献
The Case of U.S.Firm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3(1):57—76.
53.Williamson,0.E.(1 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ree Press,
NewYork.
54.Williamson,Oliver E.1 975:Markets and Hierarchies,New York:The Free
Press,P.1 50.
55.Zhan,X.J.(1 993),“The Rol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arket-oriented
Refor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China,’'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2:121-148.
56.I美l爱德华·M·格莱汉姆著:《全球性公司与各国政府》,北京出版社2000
年版。
57.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P515.520。
58.阿尔伯特·沃特森:《发展计划:经验一教训》,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
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293。
59.I美l保罗·克鲁格曼著:《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黄胜强译,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Pl。
61.【美l查尔斯·林德布罗姆著:《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一经济制度》,上海
三联书店1992年版.
62.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除郁等译,上海三联书
店1994年版。
63.丹尼尔·F·斯普尔伯著:《市场的微观结构一中间层组织与厂商理论》,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I关l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著:《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等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65.樊纲主编:《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66.郭冬乐、宋则主编:《通向公平竞争之路一中国转轨时期市场秩序研究》,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7.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P87-88。
68.赫伯特·西蒙著:《西蒙选集》,黄涛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韩志国、樊纲、刘伟、李扬主编:《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效应》,经济科学
145
参考文献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出版社1998年版o
70.吉利斯、帕金斯等著(1987):《发展经济学》,中文,李荣昌等译,经济科学
出版社1989年版,P136。
71.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著:《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等
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72.J.卡布尔主编:《产业约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73.江小涓著:《中国的外资经济一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4.【美】蒋中一著:《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5.卡特-麦通克:《理性预期:80年代宏观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版,P2、160。
76.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资本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P325-326,P140。
77.李建德著:《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P450-501。
78.李军林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61·70。
79.李东阳著:《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罗伊·鲍尔:《中国的财政政策一税制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关系》,中国税务
出版社2000年版。
81.梁小民主编:《经济学发展轨迹》第四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P246-252。
82.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译本,P60。
83.【关l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著:《制度、契约与组织一从新制度经济学角
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15—21。
84.【英l马尔科姆·卢瑟福著:《经济学中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P143·146。
85.《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P285页。
86.毛蕴诗著:《跨国公司战略与国际直接投资》,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7.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P137。
88.青木昌彦、金滢基、奥野·藤原正宽主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P2页。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参考文献
89.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年版。
90.徐滇庆、李瑞著:《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1.钱颖一、巴里·R·温加斯特:《制度、政府干预和经济发展一对中国国有企
业和乡村企业的比较》,载于《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年版,P310-311。
92.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谭崇台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4。
93.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P27。
94.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
年版,P25-30。
95.桑玉成等著:《政府角色一关于市场经济条件TRgr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96.唐勇著:《跨国公司行为的政治维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97.田贵明著:《路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激励政策竞争》,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3年版,P30—38。
98.王振中主编:《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99.王梦奎主编:《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的作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0.王光伟著:《资产积累的来源、途径及配置效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版,P279-282。
101.王光伟主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焦点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02.王洛林主编:((2000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03.魏后凯、贺灿飞、王新著:《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
馆2002年版,P100-120。
104.魏成元著:《市场规则》,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5.杨先明著:《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6.【日l原正行著:《海外直接投资论》,中文,封小云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107.【关l斯蒂格利茨著:《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147
参考文献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108.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367。
109.【关l西蒙·库兹涅茨著:《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0.H·A·西蒙-《人文科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本,P57-58。
11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2.谢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扩散》,载于《国际经济合作》1998年第1l期。
113.杨建龙著:《关于外商投资与外资政策的博弈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14.杨之刚等:《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负担的实证研究》,栽于《经济研究》2000
年第12期。
115.姚洋著:《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6.【美l约翰·纳什著-《纳什博弈论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P30。
117.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18.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3年版。
119.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
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303-304。
120.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P454-456。
121.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经济研究》1998
年第12期,P15。
12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3.张中华著:《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P65·66。
124.【美】朱·弗登博格、【法l让·梯若尔著:《博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25.【美】查尔斯·林德布罗姆著:《政治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126.崔新健著:《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版,P155·156。
127.崔新健著:《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148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参考文献
128.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储祥银等译,对外贸易教
育出版社1993年版。
129.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储祥银等译,对外贸易教
育出版社1995年版,p403-405。
130.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冼国
明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31.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冼国
明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49
读博期间所发文章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
读博期间所发文章
1.《外商直接投资下的就业效应变i.-D> 《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3期
2.《外资参与条件下的银行体制变迁》《国际商务》2004年第2期发表
3.《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与金融创新》《商业经济》2004年第2期
4.《利率市场化风险初探》《企业技术进步》2004年第1期
5.《‘黄宗羲定律’与农村体制改革》《经济世界》2003年第6期
《谁应对全球通缩负责》《未来与发展》2003年第4期
7.《外商投资企业对苏州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年第4期
地方政府利用外商投资中的博弈分析后记
后记
值此毕业论文定成之际,首先,我要感谢王光伟教授。王光伟教授是我的导师,
从他那里我不仅学到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而且王老师的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
科学的治学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特别是,从论文选题、立论、主要分析框架确定到
初稿审阅、修改定稿,一直得到我的导师的悉心指导,凝聚了王老师的心血。
我还要特别感谢万解秋教授。万先师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良好师德和学兼中外
的广博知识不仅拓宽了我分析问题的视野,更使他的指导成为我的学业进步主要的原
因。在苏州大学商学院,万老师以他特有的长者风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
学习和研究空间。
在论文选题确定后的开题报告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赵增耀教授、贝政新教授、
夏永祥教授的帮助及支持。尤其是夏永祥教授,正是他的直接帮助,使我在南京大学
长三角研究基地收集文献资料时,得到了诸多的方便。赵增耀老师对本文的结构提出
了很多修改性意见,对本文的进一步完善帮助很大。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赵亚
春、徐涛、张亚维、陈华给予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胡晓华。正是她的理解与支持,并承担了照顾小孩的繁
重家务与责任,才给我创造了一个安心治学的生活环境。我还要感谢父母、岳父母对
我的支持和鼓励。
邱晓明
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