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姓名:刘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政治经济学
指导教师:罗能生
20051010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民营科技企业是先进的生产力与最具活力的经营机制的有效结合,民营科
技企业=民营十科技,这个简单的等式深刻揭示出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
机制。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权制
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如何通过创新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摆在我们面
前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及创新三个方面
的互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由企业成长理论;}出企业成长危机,而成长危机需要创新来解决。
然后分别阐述创新的三方面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核心章节,
第三章主要从定量和定性方面对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根据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
展的情况,构造总收入与各创新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得出人力资源投入
是影响民营科技企业的最重要因素。在分析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结果显示,人力资源投入比例和科技投
入比例是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总收入的重要因素。定量分析之后,从定性角度比
较分析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的优劣势。第四章重点分析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
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并构建创新
互动关系结构图。
通过第三章、第四章的分析发现,民营科技企业所面临的创新问题不是单
一、孤立的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技术、产权、管理各方面问题的
综合。第五章是文章的落脚点,在现状分析和互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
绕创新的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三种模式:技术创新先
导型创新发展模式、产权制度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管理创新先导型创新
发展模式。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戗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Abstract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are an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he
advanced productivity and the most vigorous management mechanism,which
involves‘‘private ownership’’and“science and technology”.An intrinsic mechanis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out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is
profoundly disclosed in this simple definition.The innovation is the drive force of
developing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property right system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how to develop the innovation and realize enterprise’S
long·term development through it.Therefore,it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innovation on the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and
interaction relations among three aspects.
The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enterprise growth crisis resulted from the
enterprise growth theory,and overcome by the innovation,and then elabora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ree factors about innovation,respectively.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chapter are the core of the paper.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involves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on.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a return model between gross
income and each innovation essential factor is established,from which,inves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factors,the appraisal index of its
innovation ability is construct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human resources
investment proportion and the technical investment propor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ross income+Thereby,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ity
of Private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is further qualitatively analyzed.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oordination interaction relations among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innov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and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structure figure.
On a basis of the analysis in the third chapter and the fourth chapter,the
innovation is not sole and isolated,but mutually dependent and a synthesis of
technology,property right and management.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summary and
¨
conclusion of the paper.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tatns an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centralizing as the three dimensional factors of innoVatlon and exlstmg
auestions,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three patterns of innovation st‘ategY
develoDment about the privately operated technical enterprise:technlcal 1nnoVatlon
forerunner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property right system innovation
forerunner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management
innoVatlon f07erunn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Key words:Private Scientific—Techn01。gical Enterprise,Technologi。81Inn。Vati。n,
Property Right System Innovati。n,Management Innovation
ⅡI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J01,N及发展模式
插图索引
图2.1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示意图⋯⋯⋯⋯⋯⋯⋯⋯⋯⋯⋯⋯⋯⋯⋯⋯⋯5
图3.1 1992年一2003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相关因素的变化曲线⋯⋯⋯⋯⋯.19
图3.2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9
图4.1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33
图4.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图⋯⋯⋯⋯⋯⋯⋯⋯⋯⋯⋯⋯⋯⋯.35
图4.3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机制作用结构⋯⋯⋯⋯⋯⋯⋯⋯⋯⋯⋯⋯⋯⋯⋯.37
图5.1技术刨新因素模型⋯⋯⋯⋯⋯⋯⋯⋯⋯⋯⋯⋯⋯⋯⋯⋯⋯⋯⋯⋯⋯.39
图5.2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图⋯⋯⋯⋯⋯⋯⋯⋯⋯⋯⋯⋯⋯⋯⋯⋯.42
图5.3学习型组织各项修炼的学习⋯⋯⋯⋯⋯⋯⋯⋯⋯⋯⋯⋯⋯⋯⋯⋯⋯45
图5.4智力资本管理模型图⋯⋯⋯⋯⋯⋯⋯⋯⋯⋯⋯⋯⋯⋯⋯⋯⋯⋯⋯⋯46
硕士学位论文
表3.1
表3.2
表3.3
表3.4
表3.5
表3.6
表3.7
表3.8
表3.9
表3.10
表3.11
附表索弓
2003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主要统计指标的地区分布⋯⋯⋯⋯⋯⋯⋯14
民营科技企业的构成比例⋯⋯⋯⋯⋯⋯⋯⋯⋯⋯⋯⋯⋯⋯⋯⋯⋯..15
1992.2003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17
Estimate Output⋯⋯⋯⋯⋯⋯⋯⋯⋯⋯⋯⋯⋯⋯⋯⋯⋯⋯⋯.⋯⋯⋯⋯⋯⋯⋯⋯⋯..17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指数计算结果⋯⋯⋯⋯⋯⋯⋯⋯⋯⋯⋯⋯⋯20
技术创新与产品进入市场所需的时间⋯⋯⋯⋯⋯⋯⋯⋯⋯⋯⋯⋯⋯22
不同类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份额和新产品工业强度⋯⋯⋯⋯⋯⋯.22
企业规模与创新⋯⋯⋯⋯⋯⋯⋯⋯⋯⋯⋯⋯⋯⋯⋯⋯⋯⋯⋯⋯⋯.23
1997、2000年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体所占比重变化⋯⋯⋯⋯⋯⋯25
2003年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体所占比重⋯⋯⋯⋯⋯⋯⋯⋯⋯⋯一25
韩国中小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比例⋯⋯⋯⋯⋯⋯⋯⋯⋯⋯⋯26
V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JBJJ;bll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刘咳日期:加许11月药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团。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4”)
作者签名:主11嗾日期:珈可车f『月玎日
导师签名: L彬日期:沙了年,f月彩伯
硕士学位论文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1章绪论
从80年代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诞生到现在,历经20多年的发展,民营
科技企业凭借灵活的民营机制和创新的基本特征,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
支重要生力军,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民营科技
企业整个发展格局呈现出:创新则发展,不创新则亡。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把创新的重要性提高到一
个新的高度。但是如何利用创新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在民营科技企业即将
从规模化、股份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核心的“二次创业”阶段迈上以提高企业
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成长为目标的“三次创业”的时候,如何解决民营科
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诸如:民营科技企业为何长不大?民营科
技企业为何存在短命现象?这些都是民营科技企业经常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解决了这些问题,将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有重大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者经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济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和探讨。1912年,约瑟夫.A.熊
彼特在其出版的早期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性地提出“经济发展理论
与创新思想”,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
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生产诸要素的新
的组织和结合”11】,这开创了创新理论的先河。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施莫克乐
(J.Schmookler)指出创新是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经济活动。柳御林认为:
“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是最重要的创新源,外生的科学技术对创新的影响无足轻
重”[21。冯之浚认为,创新是一个从思想的产生到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营
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化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
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3】。
90年代前,创新研究大多聚集在对技术创新的研究。90年代至今,创新研究
出现了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创新的新思路,即创新系统,不仅顾及到知识的存量
(R&D存量或技术资本),而且考虑了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技术机会如
何转化为经济增长。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若系统内部要素的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剖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有机组合由于某种因素(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变化而重新组合,打破某,一系统
的平衡状态,产生一个新系统,这种新的组合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从这个基础
出发很多学者认为:企业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营销剑新等等【”。
1.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综述
早期技术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新的产品或新工艺(OECD),后来随着
技术的走向商品化、市场化,技术创新推广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
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51。谢科范则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技术创新,
认为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开发,而且包括技术创新扩散【“。陈金贤也就技
术创新与扩散问题在我国市场化技术战略下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后来随着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Prahalad&Hamel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
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企业难以模仿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
竞争能力【7l。Barney认为,对于企业而言,特别是科技企业,单纯地依赖于其外
部技术的能力并不足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重要的是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81。对于民营科技企业应该选择何种技术创新方式,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但是还一直没有一致的答案。自Monck提出know--how概念以后,Sigvald
Harrysom认为重要的是“从know--how至lJ know~who(寻求合作),认为技术和
创新管理的关键不是自身研究开发技术,而是人员、工作活动与资源之间的积极
的相互联系,即通过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手段,获取外部的知识支撑”【”。就
一个企业丽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
应用合法取得的别人开发的新技术或己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对于
民营科技企业应该选择何种技术创新方式,科技部和国家经贸委下发的《关于促
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引导民营科技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
能力,指导大型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
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建立双边和多边的技
术协作关系等【”】。
以上观点描述的一个共同点是把整个技术创新的过程视为以“技术”为核心
的集成和实践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侧重于技术的线性和单向的分析。
2.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研究现状
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拓荒者,尽管他尚未具体地阐述企业创新,尤其是尚
未具体地阐释企业制度创新,美国经济学家L·戴维斯和D·诺斯于1971年出版的
《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继承了J·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了制度
变革的原因和过程,并提出了制度刨新模型,从而补充和发展了J.熊彼特的制度创
新学说。产权理论是制度理论的核心,西方产权理论认为:“私人产权是一种权力,
资源的使用权都能得到解释,即能得到社会风俗习惯、约束机制以及以国家暴力
2
硕士学位论文
或惩罚为后盾的法律的支持。”因此,西方产权理论得出:较之在私人产权制度下,
在公有制下的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都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因此与私有产
权机构相比,公有安排的费用将变得更高。制度经济学认为,在特定的阶段和条
件下,企业员工的忠诚信任关系是一种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的资源,能简化企业
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但是,当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其内部机制和有限的资源
和家族成员管理能力不高而导致交易成本大于那些家族企业的竞争对手时,那么
就应该吸收一些现代公司制的特制。关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产权是否清晰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民营科技企业有独立的产权机制,不存在产权不清问题。刘海燕研
究得出: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企业产权仅仅是企业归谁所有相对明确而已,但是
产权关系不清【“】,主要包括,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不明晰,创业者之间产权不清,
创业者与其它员工财产不清。郑强国等人研究提出由于各个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
同,不存在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产权配置形式,不论员工持股制度、经理层收购
还是股票期权,各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采用1”】。
3.有关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现状
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将“创新”概念
推广到管理,认为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的行为,都是创新。随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转轨变型,企业管理开始接受、学习西方国家的传统管
理理论,如泰罗的管理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
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z理论:布莱克等的管理方格理
论等。随着企业向规模化发展,企业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分权与集
权的问题;信息收集、整理、传递中的时效性和真实性问题;决策的风险性问题;
庞大的企业,用什么来统一员工意志的问题等等都需要解决。特别是随着信息产
业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管理的向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国际
竞争力等转移,管理创新应运而生。
关于管理创新,我国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就
是“全盘西化,紧追潮流”。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无我有”才算是创新。后来
经过实践教训和学者们研究发现:创新只能是两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将学到的
管理理论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
把握住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实践不断改进。我国民营科
技企业管理创新有学者认为企业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规章制
度和管理办法,实现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由人治走上法治。但范明认为由于民营科
技企业员工的特殊性,管理要针对民营科技企业内、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现“转化”、“进化”、“深化”的管理创新思路和主体机制管理创新的保障,建
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ll”。
3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1.3研究思路及方法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是一个极其宽泛的问题,要穷尽创新的方方面面是不可能
的。本论文以技术创新、产权创新、管理创新互动为主线,首先阐述民营科技企
业生命周期理论,由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引出克服成长危机必须要创新,然后阐述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理论基础,主要论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第
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重点。第三章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和创新状况进行考
察,定量分析创新因素,创新能力评价指数;定性比较分析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
优劣势,第四章重点分析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互之间的关系及
作用机制;最后一章就民营科技企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创新重点不同,提出三种
创新发展模式:技术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产权制度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
式、管理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
本论文的研究以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论、心理学等综合
学科为研究工具。企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有机体,因此本文采用系统经济学
的方法对企业创新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在对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制度创新进行分析
时,大量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研究管理创新问题时,使用管理学的
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经济计量工具
(EⅥews3.0)对民营科技的发展情况进行多因素计量分析,在对民营科技企业各
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然后采用定性比较
分析方法分析民营科技企业的优劣势。
4
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理论分析
2.1企业成长理论与民营科技企业创新
2.1.1企业成长理论的一般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遵循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美国著名学者彭罗斯
(Penrose)在《企业成长理论》(The Theory ofthe Growth ofthe firm)一书中对
企业成长定义为“量”和“质”两方面的改善和提高,质的改善类比于自然生物
的一个内在发展过程的结果产生了质上的改善【l”。由于企业的成长被理解为一个
“量变”和“质变”的动态过程,所以现实中企业的成长历程也不是一条平滑的
曲线,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危机、克服危机的过程。
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斯用20多年的时间研究企业如何发展、老化和衰亡,
随后写了《企业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 Cycle>,认为“企业的成长和生物一样,
主要通过灵活性和可控制性之间的关系来体现,企业年轻时候充满灵活性,但控
制性不一定很强,企业老化时,可控制性变强,但是灵活性减少【15】。企业就是在
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积累处理更大、更复杂问题的能力。根据爱迪斯的分类,企业
从诞生到死亡要经历许多阶段(如图2.1)。

婴儿期
孕育期

成长阶段老化阶段
图2.1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示意图
资料来源:伊查克.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
5
第2章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理论分析
2.1企业成长理论与民营科技企业创新
2.1。1企业成长理论的一般分析
民营科技玲业的成长遵循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美国著名学者彭罗斯
(Penrose)在《企业成长理论》(The Theory ofthe Growth ofthe firm)一书中对
企业成长定义为“量”和“质”两方面的改善和提高,质的改善类比于自然生物
的一个内在发展过程的结果产生了质上的改善【141。由于企业的成长被理解为一个
“量变”和“质变”的动态过程,所以现实中企业的成长历程也不是一条平滑的
曲线,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危机、克服危机的过程。
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斯用20多年的时间研究企业如何发展、老化和衰亡,
随后写,《企业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 Cycle),认为“企业的成长和生物一样,
主要通过灵活性和可控制性之间的关系来体现,企业年轻时候充满灵活性,但控
制性不一定很强.企业老化时,可控制性变强,但是灵活性减少Ⅱ”。企业就是在
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积累处理更大、更复杂阔题的能力。根据爱迪斯的分类,企业
从诞生到死亡要经历许多阶段(如图2.1)。

婴儿期
毕育期

成陆阶段老化阶段
图2.1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示意图
资料来源:伊查克.爱迪新,企业生命周期IM】一t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
资料来源:伊查克.爱迪新.=f}=业生命周期IM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
5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根据生命周期成长理论,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主要会遇到下面转
型阶段的危机。(1)婴儿期。婴儿期的企业将重心放在结果(业绩)上面,不论
制度、技术、管理都十分有限,处于婴儿期的企业容易陷入困境。此阶段的民营
科技企业必须集中业务焦点,找到关键客户,建立稳固的关系,还必须进行明确
的产权界定,以防止日后的产权纠纷。(2)学步期。学步期阶段的企业正处于飞
速发展阶段,创业者也常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使得他们容易做出一些不该有的
决策和承诺,喜欢进入一些自己一知半解的领域,过度扩张导致危机和失败。此
时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审慎评估各项投资,管理加速发展的人力资源,同时注意加
强和合作伙伴的协调合作。(3)青春期。进入青春期企业必须由人员导向调整为
结构导向,人员根据组织需求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这一时期,企业必须完成一些
大的转变:从重视市场到重视利润,从重视结果到重视程序,从承担风险到规避
风险,从个人领导走向分权授权。
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予我们的启示就是企业成长过程是一个布满危机
的陷阱,危机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是要识别出现的危机,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来
予以解决。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解决成长“危机”,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弄清企业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必须
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2)认清解决方法的适用范围。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的解
决方案是不同的,而且这个阶段的解决方案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导致下一个成
长阶段的危机。
2.1.2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呼唤企业创新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民营科技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
遇,但是目前许多民营科技企业感到要在原有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十分困难,即
遇到了成长极限的问题,企业无论处在哪个阶段:刚起步也好,发展中也好,面
临许多竞争对手,处于辉煌稳固时期,⋯⋯都可能面临这个问题。许多民营科技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惊人的相似:迅速的崛起、迅速的衰落,生命相当的短促,
在创业初期,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极富竞争力和开创精神,对各种机会的把握
和利用总是恰到好处,从而取得相当可观的效果和业绩。然而,在民营科技企业
完成原始积累后,具备继续前进的条件和能力时,它们却江河日下、迅速衰败,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模型可以看出,企业在不同的阶段
将面临不同的成长障碍,这些障碍不同程度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不同的阶段,
企业创新的侧重点有所差别。在企业生长阶段,为了抢占市场,必须要有技术优
势,这个时候技术创新非常重要,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到快速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这时候企业必须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产权清晰、管理体制良好的现代企业
制度才行,就必须进行企业产权创新和管理创新。
6
硕士学位论文
无论怎样,民营科技企业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其是依托创新不断向前发
展的。在创业之初,主要凭借技术创新优势求生存,企业发展都还没有成形,后
来,随着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逐渐走向规模化发展,特别是目前我国改革开放
的深化、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形成、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微
利时代,民营科技企业要发展必须发现危机,管理危机,用创新来解决危机,提
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
90年代至今,创新研究出现了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创新的新思路,创新理论
的思路和观点也不断完善,熊彼特之后的研究者们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
创新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主要用于研究技术创新的主
体是企业和企业家,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强化企业R&D活动。产权创新理论用
于分析解决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创新的举措。管理创新理论主要用于研究我国
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2.2.1技术创新理论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技术刨新理论是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熊彼特的创新理
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技术创新的内涵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
行组合并引人生产体系。他认为技术创新包括五种情况,即:引人新产品一一产
品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一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一市场创新;获得新的供给
来源一利用和开发新资源;实行企业的新组织一一组织体制和管理创新。因此,
创新主要是经济上的概念,是指在经济生活中引人某种新的东西,它不同于技术
发明,只有用于经济之中并带来利润的发明,才是创新。
(2)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独立的企业,而创新的承担者只能是企业家。只有作
为独立市场行为主体的企业,才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家之所以锐意创新,
是因为他有眼光,有胆识,有经营能力,看到了创新可能给他带来盈利的机会。
(3)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熊彼特运用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了
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因及其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他认为经济因创新而繁荣,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增长。而经济危机是其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周期
性经济现象。
(4)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正向效益。熊彼特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
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管理工作日趋严密,创新的影响日趋加强,从而导致所有权
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体系的复杂化,必然推动组织创
7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新及经济计划,由此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不完善的地
方、为后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理论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962年,肯尼思·阿罗指出:技术创新过程具有的三个突出特征:既不确定性、
不分割性以及创新利润的非独占性。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诱导和推动下,在70年
代初N80年代初,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从不同方向对技术创
新的不同侧面与内容进行多视角、多层次探讨的局面。基于前一时期分解研究的
成果积累及其局限性,从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入了综合性、实用性、
回归性探索的阶段,促进了技术创新理论对技术创新实践的指导,增强了技术创
新理论和研究的生命力。后来研究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
R&D、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过程,强调R&D部门、设计生产部门、供应商
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将技术创新活动与现有知识存量和基础研
究联系起来强调技术和市场这两个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和创新过程的联系、企业两
个关键部门fR&D、销售1与创新过程的联系;将创新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指明各
个阶段的实施者及相应的实施或管理任务。
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P·戴维提出了企业规模“起始点”的理论。如果
企业规模过小,该种新技术的采用就可能使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并使盈
利减少,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他认为在同一行业中,同样技术条件下,一般而
言,企业规模的大小与投资额成正比。因此,企业规模起始点愈小,投资越少,
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就会越多,从而新技术就愈容易推广和扩散【“l。技术创新
过程管理的重要因素主要有:资金、队伍/团队、决策、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力、
激励机制等。
2.2.2产权制度创新理论
1.产权的内涵与动力
科斯在《企业性质》(1937年)、《社会成本问题》(1960年)这两篇论文提出
自己的产权制度理论,基本观点是:①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即所谓交易成本或
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17】;②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
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谈判交易,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118l。
德姆塞茨在产权理论中,论述:“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
们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
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
事的权Nt”l。”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认为:“产权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引起的
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那些与事物相
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或者必须承
硕士学位论文
担不遵守这些规范的成本,这样,产权制度就被界定为每个人在稀缺资源利用方
面的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
国内学者对产权制度的研究,段毅才教授认为:产权是两种平等的所有权之
间的权责利关系【211。刘诗白教授认为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与财产使用权【2”,李松
龄教授认为:产权不只是指两种平等的所有权的之问的权责利关系,而应该是指
两种权利(所有权与所有权,所有权与使用权等)之间的权责利关系【”1。
产权制度创新的动力有内部和外部动力,作为内部动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
客观的,它只有在和外部动力共同作用下,才能起到推动产权制度刨新的作用。
外部动力是与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产权制度模式下的收益一一成本的预期不可分
的,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或达到产权主体预期时,产权主体才采取积极的行为促进
产权带来创新,当收益偏离产权主体的预期时就会采取阻碍甚至破坏性行动。另
外,必须考虑产权制度的外部性。产权制度的外部性是指产权主体在自己的产权
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或推进产权制度创新时,给别的产权主体造成损失或带来的
收益。虽然产权制度的外部性不是基于产权主体对收益——成本的直接预期而产
生的,但是产权主体是否采取行动来消除外部负效应或维持和保护外部正效应,
是与产权主体的收益和福利有关的,它在一定程度激励或减低产权主体进行制度
创新的积极性。
2.产权制度与企业绩效
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种新世纪史》~书中,从制度的主要参数即产
权结构的变格来解释经济的发展,强调“除非现行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
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241”,有效的所有权制度正是使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
益的基本条件,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如果明确规定每个人的专有权,为这种专
有权提供有效保护,并通过降低对革新带来额外“利益”可能性无把握的程度,
促进创新者的活动得到的个人收益。产权具有调整人们关系、约束人们经济行为、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收益的合理分配等基本功能。产权制度对企业绩效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二是提供激励约束机制。决定和规范了人
的行为,决定人在行使产权的过程中,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否则必须进行补偿,
个人就是根据社会、企业安排给他的权利和均衡成本和收益之后而采取行动的。
因此,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激励效果,行为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产权明确界定,个人的产权都能得到保障,可以约束个人随意侵犯别人的
权利。张五常认为要保持经济运行高效率,必须保证:资源的使用必须是竞争性
的,所有者有转让资源的自由权,产权必须有能对其负责的产权主体。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下必须保持有经济效率的产权安排,市场经济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到基础性作用,有效率的产权安排就非常必要【2”。
3.所有权配置理论
9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s.Grossman)、哈特fo.Harn
和穆尔(JMoor)等人的不完全合同理论(GHM)为代表,该学派主要从合同的不
完全性出发去研究企业的产权配鬣效率,进而解释企业的性质及边界,理论的归
结点是最优所有权的选择问题【⋯。按照该理论的观点,合同的不完全性导致剩余
控制权的存在,剩余控制权天然地归非人力资本所有【2”。哈特fO.Hart)从此观出发,
认为如果让经营者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可能是~种最佳的企业制度模式,这
种企业制度模式正是一种家族企业制度。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学者对GHM理论
进行了一些修正,Aghion&Bloton将非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单边控制修改为“控制权
相机转移”,如果企业家的私人受益与总收益之间是单调递增关系,那么企业家单
边控制总是可以实现社会最优效率,如果私人受益与总收益之问不存在单调递增
关系,那么控制权的相机配置将是最优解,即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状态好时获得控
制权,反之投资者获得控制权【2”。Rajan&Zingales认为,对任何关键资源的控制
权都是权力的来源,这个关键资源可以是非人力资本,也可以使人力资本【2”。Tirole
等人也认为,在企业中,那些拥有信息和知识优势的代理人掌握着实际运行中企
业资源的“实际控制权”,并且“实际控制权”的配置也应该与信息和知识的分布
相对称【30】。
2.2.3管理创新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变革(己历经了从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应变
管理到知识管理),我们不难发现它也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在管理上对原有模式所
进行的战略性和结构性调整,就是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的概念
关于管理创新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
法对企业管理系统f或企业、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
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企业管理创新是“四全管理创新”: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关键在
创新设计。(2)企业管理创新是公司创新(包括公司制度创新、公司组织创新、公
司产品创新、公司技术创新、公司管理创新等)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管理思想和方式
方法的创新。(3)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对工业社会一整套旧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及
其背后的理念和原则的变革。(4)(芮明杰)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更有效的新的
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
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3U。Intel总
裁葛洛夫(Andrew Grove)则认为世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环境情境作为自变量,管理作为因变量。管理宦fJ新即产出导向管理一产出不限于
10,
硕士学位论文
工程师和工厂工人,也适用于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在late!,工作人员不只对上
司负责,电对同事负责:打破障碍,培养主管与员工的亲密关系。有人把管理创
新划入组织与制度创新之中[321。
2.管理创新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管理创新本身是由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导致企业产生解决生存与发展
问题的需求而产生的,管理是一种动态活动,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可以归纳为:
(1)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和拓展时,将遇到众多的竞
争对手,只有不断地进行体制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才能开发出
新的市场和新的产品,使企业在竞争中永远先行一步,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2)降低交易成本,管理上的协调可以使生产和分配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人
员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提高生产率并降低成本,此外,管理上的协调可使现金
的流动更为可靠和稳定,付款更为迅速。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有限资源配置效率。
这一效率最终将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出来。一是提高了目前的经济效益,二是为企
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4)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有序化、高度化是企业稳定
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敢于创新,就可以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强大,可以使企业在
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民营科技企业要走向持续成长的道路,就必须对原有的不适应企业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传统模式进行变革和替换,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
企业动态发展。充分利用管理创新这种特殊的软件资源,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
有效管理,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形成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机制互相补充、互
为发展。
11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第3章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分析
3.1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特征
1993年6月12日,国务院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
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不仅首次提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
概念,而且从政策上明确了民营科技企业的范围。《决定》指出:“民营科技型企
业是相对于国有国营而言的。它不仅包括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实行集体经
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民办科技机构;而且包括由
国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创办的,实行国有民营的科技型企业。”学
者们基于以上认识,通过研究后一般认为:民营科技企业是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
围内,由科技人员创办或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合办的实行“四自”原则,以科研院
所的技术开发为依托和动力,以发展科技产业为目标,面向市场从事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商业化及产业化活动的非政府经营的
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就其机制来说,是民营的,就其技术
含量来说,是科技型的。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还具有
自身的许多特点,与大型的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比较,有其规模小、组织结构
简单、生产经营机制灵活、创新发展快等特点,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在某种程度
上正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活化科技人员,物化科技成果,实现了科技与经济
结合,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技术转化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新产品、
新工艺如何转化为效益的问题。
1.规模小型化、经营机制灵活化。按大陆企业划分标准,中型企业人员规模
在500人以下,民营科技企业则更an,J,型化,从业人员少则几人、十几人,绝大
多数在100人以下。据对我国65000余家民营科技企业统计,平均每个企业从业
人员48人,资产规模绝大多数在千万元以下。
2.产品周期短、更新快、对市场反应灵敏。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
势差越来越小、技术溢出效应越来越强,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也迅速缩短,二十
年前美国工业产品的平均寿命是十年,现在仅有二十个月了,世界经济已经进入
小批量、多品种时代,需要企业对市场具有敏锐的反应能力。民营科技企业相对
来说创新能力较强,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反应较灵敏,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大跨
度调整企业经营方向,甚至使整个企业跨行业转产。实践中,很多主营产品盈利
尚可的企业经营者在发现了可获取更高回报的新行业、新市场后,便毅然转入到
硕士学位论文
新行业、新市场中开拓创新。
3.用人机制灵活、鼓励人尽其才。民营科技企业运行机制属于“六自”,企业
的人事机构和制度安排没有国有企业那样冗长,在人员录用上充分体现“双向选
择”的特点,尽可能达到双赢的效果,面向社会招聘熟悉新行业、新产品、新市
场的技术开发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使企业人员构成能够较快适应岗位和市场多
变的要求。在人员使用上,民营科技企业注重一人多用,岗位轮换,提高员工的
全方面素质,实现队伍的精干高效,同时,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打破了国有企业
论资排辈,企业养人的传统人事机构,极大鼓励员工潜能发挥,也形成了人尽其
才的竞争环境,但是企业员工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4.创新风险大。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科技企业不仅有高科技企业所必然
的高风险性,而且由于其民营机制的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使得创新更具风险性,
除了传统的风险外,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风险还有:无公司标准、产品的服务没
有客户经验、由于标准变化而有可能使开发出来的产品很快过时,产品开发时得
不到用户反馈意见影响产品服务的市场需求等f331。民营科技企业的高风险、高收
益促进了风险资本的出现,同时也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快速消亡的局
面。据统计,美国的高科技技术中小企业的成功率就只有15%一20%。
3.2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考察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存与积累阶段
(1980—1991年)。这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民营科技企业面临
种种压力,一谈不到投资,二谈不上规模,三谈不及高科技水平,基本上处于人
们认识不一,舆论不公,自生自灭的状态,靠在夹缝中打“擦边球”生存,所以
通常发展得相对缓慢,逐渐地积累资本。这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以技术贸易方式
为主,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充当中介的角色。第二阶段:成长与壮大阶段
(1992—2000年)。这一阶段企业已具一定规模,资金运作灵活机动,经营方式可
以快速调整,技术创新从模仿创新为主逐步走向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民
营科技企业有机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第三阶段:提高核心竞争
力以求企业持续成长阶段(2001年一至今)。这是民营科技企业新的发展阶段。这
一阶段基本任务就是继续打破束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分股、管理、融资的瓶颈,
构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此阶段中,企业形成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制
度创新、管理创新为支撑的有机创新体系,促使其发展壮大。
从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企业总量迅速扩张,效益同
步提高,企业规模趋向壮大,竞争优势明显,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一大批民营科
技企业已经成功从创业阶段迈向成熟稳定发展阶段。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1.发展规模呈迅猛态势
统计资料表明,1992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仅2.5万家,实现技工贸收入为297
亿元,实现利润33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民
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24937家,企业数量比2002年增加14.22%,技工贸总收入达
37105亿元,比2002年增长42.94%,实现工业增加值7566亿元,实现净利润2295
亿元,比2002年增长30.18%,上交国家税金2054亿元,比2002年增长49.63%,
出口创汇78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0.29%。2003年与1992年相比,企业数量
将近翻了5番,技工贸总收入增加近124.93倍,实现利润增长了68.55倍,上缴
税金增加近171.17倍。从统计数据看出,民营科技企业自1992年以来各项指标
都成倍增长,平均每年都以30%一50%的增长度增长,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
企业或企业集团,截止2003年底,技工贸总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5175个,占
企业总数4.14%,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545家,占企业总数的0.43%,其中
海尔、联想、华为、方正2003年的营业总收入分别达到1016亿元、403亿、33
亿、20亿。
2.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闪亮点
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适应当前发展要求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如效率高、效益好、决策快、经营机制灵活、科技含量高,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等,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充满活力的新的增长点。
统计数据表明(如表3.1),截止2003年底,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超过
5000亿元以上的省市已达21个,北京、上海市都超过30000亿元。从发展势头
看,东部省市发展最快、中部次之、西部省区除陕西、四川、山西、重庆等地外,
发展较慢。深圳市的民营科技企业是80年代后期才发展起来的,1990年总收入
为1亿元,到2003年近1.32万亿元,是1990年的1.32万倍。从国民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来看,现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8个省级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中,80%以上是民营科技企业,其工业增加值在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
己占相当的比例,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长,如苏州高新区占47%,绵阳高新
区占36%,中山高新区占22%。
表3.1 2003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主要统计指标的地区分布
地区总收入(干兀) 企业数地区总收入企业数
(家) (千元) (家)
广东省511434351 8273 湖南省75945613 1579
浙江省453716898 6075 天津市72006071 3948
上海市398725444 22066 安徽省50300274 4858
江苏省387469352 4488 山西省37575689 825
北京市301803637 12802 重庆市35290787 819
14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省278878753 9670 内蒙古自治区33251959 812
辽宁省131100091 7197 江西省30033619 922
河南省113724652 9134 广西壮族自治区27291291 715
湖北省108735051 2484 云南省25851964 2259
吉林省108735051 158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963273 868
黑龙江省lOl025545 6783 海南省13608158 154
四川省100980707 1360 甘肃省13548360 708
陕西省97934082 5231 贵州省13039404 388
河北省92615127 7071 宁夏回族自治区1349352 108
福建省76482974 1777 青海229029 41
情况报告
3.民营科技企业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民营科技企业是相对国营科技企业而言,具有非国家经营性质的
企业群体。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常受到不平等待遇,很多企业为了享受优惠
政策而登记为集体企业,或者挂靠在国有企业名下。据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
革司统计,90年代末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仅占6%,集体经
济占17%,国有民营占24%,股份制企业占25%。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集体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民营机制日益普遍地被各类企业所采用。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统计数据显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例下降,私营经
济和个体经济占到了27.62%,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占49.30%,充分体现
了民营机制的广泛采用、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入(如表3.2)。
表3.2民营科技企业的构成比例
企业性质企业数量所占比例(%)
国有经济
4391 3.51
集体经济
8905 7.13
私营与个体经济
34506 27.62
股份合作制
5617 4.50
联营企业
1066 O.85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61597 49.30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7386 5.91
其他经济类型
1469 1.18
总计
124937 100
4.多数民营科技企业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
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经覆盖了所有的行业,并集中在第二产业,主要集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仪器设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农业等技术密集
型行业。1997年,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1476家,占62.5%,从事第三产业有6454
家,占35%,在从事的第二产业的硷业中,大部分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例如以联
想、四通、清华同方、北大方正、上海复星、深圳华为、西安海星、长沙远大等
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都从事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随着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
领域创新越来越走向依靠创新发展的道路。知识经济理论表明,开发和创新的能
力已经取代了生产的效率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器。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
决定了其主要是风险企业,风险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不仅表现在技术方面,
而且在管理、组织结构、市场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风险企业的创新离不开风
险投资管理与上市,在上海和深圳股市中,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股市中的一个
引人瞩目的闪亮点,深圳股市价的前20位中,有6名是高校创办的国有民营科技
企业股,清华大学的科技企业股的市场价值曾一度高达400亿元,占当前全国股
市市值的1%。
3_3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相关定量分析
3.3.1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相关回归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技工贸总收入、科技投入、技术收入、出口创汇、资
产总额、体制等是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成果。选择1992.2003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情况对
其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总收入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6
硕士学位论文
表3.3 1992.2003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
企业数总收入科技投入技术收入利润f百创汇r十资产总额职工f百体制
正量(家) (千亿元) (百亿元) (百亿元) 亿元、亿美元(千亿元) 万人1 (%)
1992 25979 0.30 0.02 0.39 0.33 1.95 7.50 0.55 3.20
1993 35331 0.84 0.79 0.82 1.09 0.70 9.47 0.99 7.00
1994 37098 1.69 l 26 1.27 1.40 2.14 19.73 1.49 10.45
1995 42745 2.90 1.67 1.86 1.85 5.27 3.10 2.00 32.00
1996 46488 3.80 1.97 2.24 2.57 6.44 5.20 2.37 36.00
1997 65435 5.60 2.16 4.49 4.50 9.00 7.50 3.16 44.00
1998 70052 7.67 3.42 4.69 4.67 11.50 10.60 3.97 59.00
1999 79477 10.50 4.31 6.83 6,83 15.90 14.60 4.92 67.00
2000 86100 14.60 4.06 10.06 10.00 26.00 19.90 5.59 77.00
2001 100095 18.50 4.85 10.74 10.74 32.00 24.80 6.44 81.00
2002 109384 25.96 5.44 13.60 17.63 49.10 32.91 7.83 85.71
2003 124937 37.18 7.92 17.19 22.95 78.70 44.69 9.61 89.36
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发布的2003年度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年度数据汇总、计算得出。
备注:体制是指非公有制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与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的比例。
1.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创新要素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我们选择总收入、科技投入、出
口创汇、资产总额、职工数量五个序列构建模型,分别定义为Y、xl、x2、x3、
)(4,其单位分别是千亿元、百亿元、十亿美元、千亿元、百万人。以Y为因变量,
以xl、x2、X3、x4自变量,构建如下参数估计模型:
lnY=alnXl+blnX2+elnX3+dlnX4+Co (3.1)
2.回归结果
定义式(3.1)中,在对模型参数进行拟合之前,显然需要将变量进行对数变
换。生成四个新的序列:LY,LXl,LX2,Lx3,LX4它们是原有五个序列进行对
数变换后的结果。运用表3,3中的数据,通过最小二乘估计计算,结果如下(详
见表3.4),得到模型形式如下:
InY=0.1850681nXl+0.2581981nX2+0.0361491nX3+O.93873511nX4-0.157083 (3.2)
表3.4 Estimate Output
Dependent Variable:LY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8/15/05 Time:16:50
Sample:1992 2003
17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Included observations:12
Variable Coeffit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LXI O.185068 0.051760 3.575490 0.0090
LX2 0.258198 0.077712 3.322489 0.0127
LX3 0.036149 0.026139 1.382941 0.2092
LXt 0.938735 0.20’7705 4.519564 O.0027
C .0.157083 0.048061 —3.268396 O.0137
R·squared O.999431 Mean dependent var 1.677391
Adjusted R—squared 0.999106 S.D.dependent var 1.443960
S.E.of regression 0.043169 Akaike info criterion .3.153030
Sum squared resid 0,013045 Schwarz criterion 一2.950985
Log likelihood 23.91818 F-statistic 3074.980
Dufbin—Watson slat 1.916325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参数估计的各种优劣衡量值都得到了优化,上式(3.2)也是我们用来衡量民
营科技企业发展各因素之间的最终模型,上述模型的各个参数都通过了统计T检
验,各个参数的T检验显著,概率(Prob.)都比较小,它对真实观察值的拟合优
度(R--squared)达到了O.999431,经调整后拟合优度(Adjusted R--Squared)达
到O.999106,都非常接近1,说明模型整体上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可以说,影
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大部分重要因素都已得到了体现。通过回归模型结果,可
以看出,各因素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总收入是正向促进作用,且人才投入对民营
科技企业发展影响相关系数最大,因此,加大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投入,合理激励
企业人才意义重大。
18
}
? 产
//,j2
一,乡衫,。∥
/2 .彭一7/‘.
ΣΣ罄,;运鬃錾每每睁#甲..
挚擎妒擎争擎§擎拶妒◇◇
图3,1 1992年—2003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相关因素的变化曲线
从图3.1可以看出,出口创汇的增长幅度最大、最快,对企业总收入的影响
也最大,其次是资产总额,而职工和科技投入的变化则逐年递减,要增加人员和
科技投入的贡献率,必须加大人才和科技开发的投入。
3.3.2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评价指标建立的目的主要是要在企业中能够得到应用,这就要求所建立的指
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尽量避免形
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树,指标的数据易采集,计算公式科学合理,评
价过程简单,利于掌握和操作。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指标类,可设多个指标,第二
层次为指标项,每个指标类可以设若干个指标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
标体系仍然遵循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实现效益来构建,如下图:
图3.2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m
o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图中创新投入(资源)A类指标为企业主要考核企业创新投入程度,重点考
核民营科技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投入及科技开发机构建设情况,其
中人力资源是创新的核心力量,是推进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资金是支撑企业创
新的物质条件,是推动企业创新运行客观条件,信息资源是诱发创新的外部条件
和资源,是推动创新的导向和知识资源。
图中B类指标为企业创新产品,主要考核企业利用创新资源,利用先进技术
和科研成果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考核重点是企业开发研究的科技成果水平及其转
为现实生产力。
图中C类指标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效益,该类指标主要从创新产品的产值
率、销售率、利税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率贡献率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考核。
民营科技企业刨新能力总体上是对其技术创新能力,产权制度创新能力,管
理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根据前面表3.3民营科技企业的相关数据,设定主要指
标包括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科研开发人员占总职工人数比例,技术性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出口创汇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非国有民营科技企业数占全部企
业数的比例。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指标I可以写成:
l==Rols。:T03xa4Uos
I一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指数
R一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
s一科研开发人员占总职工入数比例
T_一技术性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x一出口创汇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u一非国有民营科技企业数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数的比例
在上式中,I,R,s属于投入能力,T,x属于产出能力,u是体制创新能力。
关于各权重的确定,本文选用特尔斐法,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每项
指标在体系中重要程度进行权衡确定,确定各权重分别为:Q 1为O.32,n 2为O.15,
Ⅱ3为0.21,Ⅱ4为0.20,o s为0.12。
表3.5民营科技企业创额能力指数计算结果
矩R(%) S(%) T(%) X(%) U(%) I
权重0.32(01) 0,15(o 2) 0.21(a,) 0.20(Q a) 0.12(o 5)
1992 0.7 32.7 13 55.3 3.2 7.674093
1995 5.8 26.8 6.4 15.4 32 8.113005
1996 5.2 22.3 5.9 14.4 36 7.981715
20
硕士学位论文
1997 3.9 19 8.0 13.7 44 7.911266
1998 4.5 17.6 6.1 12.7 59 7.911309
1999 4.1 15.9 6.5 12.9 67 7.89048
2000 2.8 15。7 6,8 15.1 77 7.802501
2001 2.6 15.8 5.8 14.7 81 7.723276
2002 2.1 14.9 5.2 16.1 85.71 7.630506
2003 2.2 14.2 4.6 17.9 89.36 7.648708
资料来源:1992年一2001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统计情况报告及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
司发布的2003年度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年度数据统计、整理、计算得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民营科技企业从1992到1995年创新能力上升比较快,而
从1995以后一直到2002年都呈稍微的下降趋势,科技投入比例,科研人员占总
职工比例,技术性收入占销售收入比例都呈下降趋势,而出口创汇占销售收入比
例和非国有民营科技企业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说明科技投
入比例,科研人员投入比例,技术性收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对民营科技企业总创新
能力是正向作用。说明要提高企业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三个因素比例。而且通过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性研究投入偏低,2001年技术性投入仅占
2.1%,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通过以上的定量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民营科技
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是技术创新、产权创新、管理创新的
增长促进了总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另一方面收入、利润等的增长又为新的技
术创新、产权创新、管理创新创造条件,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3.4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优劣势分析
3.4.1民营科技企业创新面临的优势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由于是科技型的,能够不断进行科技投入、不断开发创新,又
由于其民营机制,经营管理机制灵活、较强的创新能力与相对灵活的经营管理机
制相结合,正是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发展优势所在。
1.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
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就是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运作主体、
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并始终坚持“四自”原则,这种经营机制为创新
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制度保障。一项资料表明,中小企业从每单位销售额所能获
得的专利成果大约为大企业的2倍,如果把大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将其发
明成果以专利方式注册的因素考虑在内,小企业比大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性,也
拥有更多的发明创造,从研究开发经费回报看,中小企业也一般大于大企业,据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欧盟统计,中小企业R&D的单位所产生的新产品是大企业的3.5倍,美国网家科
学基金会的研究也表明,为获取类似的科研成果,小企业每花1美元,中型企业
要花4美元,大企业则要花24美元。民营科技企业在创新效率和创新时间上都明
显大于一些国有大企业。据美国80年代的统计显示,大企业R&D投入占全国企
业R&D投入的95%,其中15家最大的企业占了40%,而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少
了许多,他们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在全部的创新成果中,中小
企业占了55%,人均创新是大企业的2倍,表现出更高的效率134I。
据1982年美国盖尔曼研究所对70年代121个行业中的635个创新产品进行
分析研究,发现小企业发明、创新的效率高于大企业2.5倍。
表3.6技术创新与产品进入市场所需的时间(单位:年)
类型产品设计生产样品投入生产进入销售合计
小企业0.69 O.18 1.17 0.18 2.22
大企业0.99 O.39 1.36 O.31 3.05
资料来源:盖尔曼研究所,转引自汤世国.技术创新~经济活力之源【M】.上海:科技文献
出版社,1994,108
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比大企业创新具有更高的效率。根据2000年
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源汇编资料显示,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显示出更高的
高技术创新绩效,如表3.7所示。
表3.7不同类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份额和新产品工业强度
、、、指标产品销售收新产品销售收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类型‘\ \ 入(亿元) 入(亿元) 的份额(%) 强度(%)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26847.80 4635,80 17.27 0.37
集体企业
1571.50 498_30 31.71 1,35
私营企业
79.30 33.00 41.61 1.51
外商投资企业
3475.50 1703.10 49.00 1_27
港澳台投资企业
1868.70 707.90 37.88 1.36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源汇编》(2003)计算整理。
20世纪80年代后,阿科斯,奥德斯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研究
比较,得出结论是企业规模与企业研发支出成正比,但与创新数之间没有正比关
系,如表3.8。
硕士学位论文
表3.8企业规模与创新【35
企业排名(按
销售份额(%) 就业份额(%) 研发份额(%) 创新份额(%)
销售额排序)
前4位15.33 13.90 23.25 5.28
前8位22.06 21.78 31.18 6.63 ,
前12位26.46 26.01 36.19 8139
前16位30.19 29.74 39.17 9.34
前20位33.65 32.72 43.82 11.91
前30位40.80 39.27 51.7l 17.32
前40位46.4l 44.40 56.95 23.27
前50位51.09 48.96 60.22 26.39
前100位67.49 64.68 73.21 36.60
全部661位lOO.00 lOO.OO lOO。oo lOO.OO
资料来源:Acs,z.J.and Audretsch,D.B.,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Io酉cal Change,Cambridge,
Massachusells:the MIT Press。1991
2.民营科技企业组织结构灵活,更能激发创新
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大企业眈小企业具有冤复杂的管理组织结构,决策层
进行决策时,程序复杂,机制不够灵活。而民营科技企业一般由企业家本人直接
承担技术剑新任务或亲自组织和领导技术创新工作。这秘灵活的管理结构促进了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其次,营造积极创新的环境,大企业的官僚体制不利于风险
投入,等级制度也常常扼杀了瞬间的创新,面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环境更为轻松,
部f1Y-问关系融洽,团队精神更强,因而创新更有效。而且,管理结构简单灵活
可以便于员工瓤企业管理者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多,相互之间信息传递快,相互
交流磨合也更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也更有利于创新。
3.企业产权结构明确
在企业产权结构序列中,从终极所有权到法人财产权再到经营管理权,其间
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环节的纵向产权链。这一产权链越长,经过的环节越多,则
所有者实现自己权益要通过的层次就越多,由此产生的多重的委托一~代理关系
也就越复杂,监督这种关系正常运作并评价其实际效果的成本也就越高。民营科
技企业的所有者到经营者的层次较少,委托一一代理关系较为简洁,监督的费用
也较低,再加上创业期企业规模尚不大,加盟于企业的志同道合者相互监督和激
励,不仅进一步减少了委托——代理的层次,而且也提高了经营决策及其执行的
效率。至于在法人财产权和经营管理权这些层面上,不同企业之间的界区显然也
是清楚的和不容混淆的。正是由于民营科技企业产权界区的这种清曦性,使其在
所处社区的众多行政部门和企业中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
我国民雷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4.经济运行新格局使民营科技企业避开同行的过度竞争
我国目前还处于并且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过剩经济阶段”,这种市场格局
意味着市场细分化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强化,民营科技企业及时把握这种细分
化的市场和技术,就能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赢得主动。民营科技企业经营机
制灵活,大都由掌握了专有技术人员创立,在开拓潜在市场,探索新经济增长点
方面具有大企业所不能代替的群体优势,其产品在特定时期有独创新,从理论上
来讲一直到该产品的成长期,都可以避免过度竞争,这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36】。
5.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高额技术产业上具有特殊优势。首先,民营科技企业
富于冒险,富有强烈的创新精神,赋予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充沛活力,美国硅谷
的发展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实践证明,民营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以
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促进民营科技企业与外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更加促进
企业之间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具有高“溢出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从全国情况来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快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经济相
对发展,就业压力也较小。其次,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服务)更新换代快,迅
速变化的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产品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次创
业的发展的良机。而且,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基础上的新的
经济发展模式,其关键是对知识和技术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因而掌
握了知识的人力资本对这个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就有利于一些掌握着高
新技术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学生以及来自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创办知识密集
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小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如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的中
关村都有大量这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存在。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很大~部分
载体是民营科技企业。
近些年来,我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
举措,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发展是众多民营科技企业的相互联接、相互促进起
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大量民营科技企业的实践探索,才逐步形成了高新产业的龙
头企业、主导技术和组织规范,促进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3.4.2民营科技企业创新面临的劣势分析
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市场发展差强人意
R&D活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和“命根子”,像奔驰、西门子、杜邦、
三菱这样的企业集团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开发机构,并且舍得在R&D上大笔
投入。1994年,奔驰集团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为6.18亿美元,西门子集团公司为
53.6亿美元,分别占其销售额的8.3%和8.9%。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
常常是借助多年的技术科研成果积累,凭借一两个好项目迅速发展起来,研究开
硕士学位论文
发投入不稳定增长。据调查统计,民营科技企业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一直保持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1993年达到最高比例占到了技工贸总收入的
11.5%,但1994年以后,投入比重下降,1997年降为3.9%,1998年回升,达到
4.5%左右,2003年降为2.13%。民营科技企业的R&D投入强度直接与经济效益
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1993年企业产值税率曾达到23.2%,1994年后下降,1998
年降为11.6%,1999年略有回升,2003年达到27.2%。R&D投入薄弱,一方面是
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不足,重项目、轻环境,重产出、轻投入,有
片面短期利益倾向。有些企业资金不足,生怕承担投资风险,宁愿多元化经营,
不愿在一个项目上多投入;另一方面国家对民营科技企业基金投入有限。截止2001
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项目仅1089项,共安排基金8.16
亿元,平均每个项目的支持资金仅25万元。
科研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性收入。从表3.8可以看出,从1997
年到2000年民营科技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逐步集中,总体来说,民营科技
企业规模分布在小企业所占比重降低,而中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在总体中所占比重
增加。但是和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科技企业大部分还分布在技术性收入50万员
以下,所占比例高达77.14%,要增加技术性收入,还必须加大R&D的投入。
表3.9 1997、2000年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体所占比重变化
总收入(100万元100—1000万元1000万一1亿元1—10亿元10—20亿元
1997年(比重) 71.86% 20.00% 6.79% 1.24% 0.06%
企业数47023 13092 4446 810 42
2000年(比重) 62.9% 23.4% 11.1% 2.6% O.2%
企业数54183 20177 9526 2214 187
资料来源:国家科技部政策体改司
当前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资金流量不大,如果单靠自身的科研活动面对大企
业的竞争和排挤,将难以为继,要获得持续成长,技术成果转让和先进技术引进
就必不可少,但由于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起步晚、发展不规范,监管不严格,这非
常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表3.10 2003年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体所占比重
技术性收入企业数所占比例(%)
50万元以下42752 77.14
50万--500万8667 15.64
500万以上4003 7.22
资料来源: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民营科技企业必须承担更大的技术创新风险,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民营科技企
业由于资源缺乏,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往往很难同时进行各种途径的替代研究,而
只能进行单一技术的开发活动,不能依靠替代研究相互补充降低风险,因而往往
要承担更大的技术风险,市场实现风险,人才风险,市场不确定风险等。
2.企业缺乏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且利用不够
人才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缺乏人才的企业,技术创新难以
为继。特别是具有知识积累、敏锐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才对民
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尤为关键。据测算,民营科技企业拥有对人才数量与国有企业
相差约3倍,大专以上人才相差约2倍,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总体投入不足,2003
年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为137万人,其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
展人员69万人,分别占总职工的14.26%、7.18%。
民营科技企业无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人才的层次、结构都还不能满足企业
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缺乏首先是社会仍然存在不正确的观念
认识,人们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仍然认为国有企业更有保障、更稳定、福利待遇
更好。其次,民营科技企业自身人事制度不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往往靠家族血缘
关系、朋友关系网络来维系人才的稳定,缺乏一套完善的人事考核管理制度,还
没有把企业人力资源看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首要原因,不舍得人力资本投资。根据
韩国中小企业协同组调查,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缺14.8%,技术工人缺8.7%,其他
人员缺7.3%,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减少,人员缺乏的情况愈加严重,因此技术人
员、技术工人的严重不足被认为是韩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如表3.10)。
今后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将日趋严重。而且在人力资源使
用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动比较频繁,影响企
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远大公司总裁张跃曾说,我一直认为企业最强
的不是它的技术,制度才是决定你这个企业所有活动的基础。所以对人才的激励
制度非常重要【3饥。
表3.11韩国中小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比例单位:%
分类1989 1990 t991
技术人员87.7 82.8 85.2
技术工人94.0 91.2 91.3
其他94.3 89.9 92.7
3.信息缺乏、信息渠道不畅
创新竞争相当大程度上就是信息的竞争。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重要信息的获
得与否、获得迟早,往往都直接决定整个技术创新形成与成功与否。尤德贝克
(Utterback)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通过对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性
硕士学位论文
追踪而由此获得所需信息利用的结果,信息传递障碍是技术创新的首要障碍。民
营科技企业信息障碍,首先是因为其社会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融资及信息渠道不
畅。由于市场中介组织尚未健全,一些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人才、市场、技术
信息能力有限,导致了民营科技企业信息不灵。其次缺乏市场信息,使经营者难
以做出适时和合理的经营决策。缺乏技术,使许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没有竞争
力,而拥有技术含量高的名牌产品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民营科技企业一般不能大规模、全方位地搜集新技术信息和建立自己的信息
网络,因此往往难以及时捕捉有潜力的发展动态,难以传递技术信息以及难以发
挥技术溢出效应,而能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才且能满足技术创新要求
的服务体系却很不健全,表现在:一是国家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缺乏必要的政策
与法律支持,各产业部门的技术引进、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支持资金的配置主要
是国有企业;二是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还不完善,
如何针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资金融通、信用担保、
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还不健全,影响了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4.规模较小,融资渠道不畅
民营科技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据2003年民营科技企
业一项调查,有3年发展历史的、处于相对稳定,年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只
占民营科技企业的6%。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形势严峻是因为:一方面单纯的技术开
发需要较长时间的投资;另一方面民营科技企业的财产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无形
资产为主,缺少适当的抵押资产;三是在技术的商业化过程中,还可能存在技术
和市场风险,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成本要比国有企业融资的成本高许多。
据对上海市262户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曾经获得流动资金贷款的有25户只占企
业总数的9.5%,获得长期贷款的有8户,仅占2.8%。温州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比
较发达的地方,但有65%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难”或者“很难”,15%
的中小企业认为“根本不可能”,其余20%的觉得“有时容易有时难”【”】。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第4章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机制分析
所谓企业的创新机制,应是企业中的各种要素、资源、组织、功能之间相互
有机地联系起来,所形成的能够使创新顺畅进行的~整套体系。我国民营科技企
业创新必须认识到,创新活动不是一种零散的、无章法的活动,建立一整套创新
机制,并且使之规范化,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惯例,那么相应地创新也就可以成
为企业的一种习惯,因此规范化的创新机制是企业能够持续成功关键。企业创新
机制是企业能够自主建立和控制,它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
新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和总体作用机制。
4.1技术创新机制、产权创新机制与管理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辅相成,技术的重大变动必然要求有
新的制度和管理模式相匹配。只有运行先进有效、科学规范的技术创新体制,才
能保证整个创新过程规范有效。只有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和有效率的管理模式,
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进行,创新风险的防范,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技术创新不
偏离企业发展的需要。
1.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主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技
术创新直接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市场加以考验。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也是把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组织
创新等各种创新行为整体进行考核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永恒的
主题,也是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主线,决定和主导名民营科技企业其它创新行为。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首先要选好人,用好人,这样既能保证创新的速度,
又能尽量避免创新所带来的损失和风险。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投入,要有充足的现
金流,投资政策取向,还要有比较完善的利益机制,对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
给与利益分配,建立比较完善的动力机制。民营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
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主要有三种,一个是技术性技术;一个是市场性技术;
还有一个是技术的民族性。笔者认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时,一定要
走以技术性技术研究为基础,重点考虑技术的市场性和技术的民族性。考虑技术
的民族性,才能让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才可能成为世界行业
的技术标准,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可以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为民营科技企业赢得
硕士学位论文
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利润空间。
2.产权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前提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就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六自”原则和不要国家事业编制,不要财政拨款
“两不”的运行机制。这符合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道路,使企业在不断激烈的市
场竞争中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产权制度创新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能够保重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承担市场风险和分配企业利润,能够改变收入分配方
式,能够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的潜在效率,能够影响人的选择行为,能够决定调
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说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创新的前提,是和技
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3.管理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保障
管理创新是对传统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改进、改造和改革,创造出新的符
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方法以及企业文化。它主要是对企业的各种资源协
调、整合,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效率,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它是一种非
联系性创新过程,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的始终。市场经济下民营
科技企业管理是创新型管理,企业家必须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从繁杂的日常
事务中跳出来,冷静地思考企业战略发展问题,发现创新机会,实施和执行创新
过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信息渠道,
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平台。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培养职工不断学习和思考
的习惯,营造一种学习、交流的氛围,激发员工不断创新的积极性。
4.2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关系的认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三个方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管理创新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在历史进程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管理
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权制度创新哪个更基础,是技术创薪决定制度刨新,
还是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学术界曾出现过争议。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辩证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概念,但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却从哲学的高度上解决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辩证关
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技术宦q新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制度创新属
于生产关系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可
分割的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马克思认为: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3⋯。”“手推
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4“。”正如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
上的革命力最,【4l】”所以,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是社会
生产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了,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
革(即制度创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社会的物质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
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
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
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2】。”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把制度创新的原
因或根源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力
的发展受到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时,就要求突破旧制度,建立起符合它的性质、
适应它的发展的新制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的变化及其发展要求,是决定
一种制度形成和演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
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因而技术创新较制度创新对现代经济增
长具有第一位的推动作用。同时,制度和制度创新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技术创
新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
关系。从长期来看,技术创新会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则会保障技术创新的功
能得以发挥与实现。
2.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索洛,在1957年8月《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中发表
的“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论文中,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对美国实际数
据的准确分析,得出结论:技术创新而非规模经济或资本的投入(积累)和劳动力
的增加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因素。技术决定论坚持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是技
术内在逻辑的产物,技术变迁决定制度变迁【4”。
制度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诺思和托马斯。他们认为,与技术创新相比,制度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具决定性。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的首页,作用即
开宗明义,“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
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诺思认为“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更高的专业化
和劳动分工,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组织的变迁在于降低这些交易费用⋯⋯正是
这一系列的变化为联结科学与技术的真正技术革命铺平了道路,为创新提供了前
提。”新制度经济学有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主线
即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决定论展开的。新制度经济学将技术创新和制度
创新都看作是一种创新过程,技术创新则是人为降低生产的直接成本所做的努力,
那么经济制度的演变被认为是人为降低生产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1。新制度经
济学认为,是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有效的制
硕士学位论文
度安排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无效的制度会限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到了70年代,冯.希伯尔.伦德尔提出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
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发表了“经济变化的演进理论”,其结论是:创新不仅是
单个要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若干要素在某种机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之后,彼得.
德鲁克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认为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才华创造潜力的行为,
都是创新,从而出现了管理创新的概念,虽然目前学术界对管理创新的争论还比
较少,但是管理创新对企业经营创新的影响却是明显的,管理的职能核心就是维
持和创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正是管理在不断创新并不断总结和提炼的演进过程。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管理创新已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一起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
的贡献。
4.3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互之间的关系
4.3.1技术创新和产权制度创新的互动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范畴。新制度经济学将技
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看成是一种“创新过程”,技术创新被认为是人为降低生产的
直接成本所作的努力,制度创新是人为降低生产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45】(如下
图)。
技术创新具有持续不断的性质,而制度创新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是技术创
新开展起来后,技术经验积累,社会、国家和企业得到发展,技术创新与旧体制
的矛盾也日益显露。举例来说,铁路运输技术的发展,铁路修筑、桥梁建造等均
有发展,这样,某个自然人、多个自然合伙制企业的规模己不能适应铁路运输的
需要。因此,交易费用增加促使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众多的股东或投资者聘请
专职的经理人才能任职。这样,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由不同的人来承担,从
来实现了产权制度创新。可以说技术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对于
民营科技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制度创新,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技术创新就失去
了动力,就不可能有技术的持续发展,也就不可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民
营科技企业普遍存在重技术创新轻制度创新的倾向,这主要与许多民营科技企业
最初靠技术发家有关。许多人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的观点,
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开发新技术,如何采取更灵活更有
效的方式去改进新技术,而没有在做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当出现
了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速度过慢、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积极性等老大难问题时,
不从克服企业制度、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着眼去解决问题,而希图通过“提高创
新意识”、“加强技术进步指标考核”等来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结果往往劳而无
功。其实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作用有时候往往要重于技术创新的作用
31
我国民雷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4⋯。特别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主导的高技术的发展,创新的
周期更短,创新的频率更快,要发展技术创新将在更高的层次上依赖人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在更高层次上依赖对人的激励机制。民营科技企业就满足这样的特点,
在诸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保证高技术产业健
康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47】。而要激发起拥有人力资本的专业人
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设计出一种适当的制度安排,为人力资本所有者提
供足够的激励。我国众多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表明:没有一种好的制度安排,即
使有了新技术也是束之高阁。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了一个能激励人们
不断采用新技术并不断激励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新技术就会不断产生,
技术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而在一种压抑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只鼓励外延式扩大
再生产而不鼓励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制度安排下,只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
创新的速度必然是缓慢的。其次,产权制度创新能降低交易成本,产权制度通过
构建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框架,界定和限制人们的行为,约束人们在一定的规范
中行使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保护
产权不受侵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再次,能降低行为风险,企业经营活动中的
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产权制度创新通过明晰产权主体,
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产权分配和激励模式,增强人们行为的确定性和
可预期性。
但是,技术创新与制度互动的过程中,二者不是绝对相等的,往往制度创新
滞后于技术创新。所谓二者的互动也并不意味着总要一对一地发生,而且技术创
新属于生产力方面,制度创新属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反作用生
产力的。因此,制度创新是一个学习、试错的适应性过程,制度建设本身也是一
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企业一般是先进行一些制度创新,在此
制度下进行技术创新,然后再把制度创新向前推进,所以二者的互动是个锯齿型
的、动态的良性互动循环。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保障,技术创新又是新制
度得以产生、确立、巩固和发展的支持条件,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际上就是民
营科技企业腾飞的两翼,只有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促进民营科技
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技术仓4新和制度创新必须协调发展,否则技术创新发展
到一定程度会引起不可调和的结构矛盾就将导致制度创新,但有技术创新没有制
度创新,就会使技术创新出现“闭锁”效应。
硕士学位论文
图4.1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
4.3.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
技术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的新组合。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分为突破
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般在成熟市场,增量创新或渐进性创新是企业获得利润
的关键,而在新生领域,突破性创新往往具有决定作用。无论突破性创新还是渐
进性创新,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也能推动整个行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技术的先导性、扩散性和渗透性,必然在相关行业创造出一种善于创新和学习的
良好文化氛围,使得技术、经济环境和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从而技术创新引起了管理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演进必然产生新的生
产系统和技术行业标准,新技术系统包括新的工艺技术、新的工艺流程、新的控
制技术、新的控制方法与手段等。技术的变革与创新为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创造了
外部环境和内在驱动力。这势必促进管理的变革,为深层次的组织模式变革起着
促进和推动作用。技术的发展进步反映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发展格局,
带来新的体制、思想、观念以及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必须与技术的变革与创新相匹配才能在信息化、全球化、激烈
化的竞争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是管理变革与创新的技术基
础与必备的技术支撑条件,先进的技术为科学的管理和管理的创新提供了科学的、
先进的方法、手段。譬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迎来了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应
用的创新,创造了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应用的融合及其创新,
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以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敏捷制造、精益生产、顾
客化大量生产等为代表的先进生产方式反映了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创新。
当然,技术创新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益和实现组织预期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取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决于管理创新即企业战略、组织模式、文化氛围等因素的互动程度。管理创新是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了使各种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企业整个系统运行和谐
高效、生产能力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发挥而进行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组织结
构、运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创新。芮明杰在
《管理创新》中谈到“从技术仓4新的角度看管理创新的重要”,指出“技术创新的
投入与产出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过程,这种不确定性大大高于生产的不确定性。”所
以,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酋先在于创新主体的选择是否科学,其次在于这一创新
的具体组织和管理,因此必须发挥好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整合作用。技术创新
过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还是个管理问题,管理创新有助于技术创新,提高
投入产出效率。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本身会给管理创新带来很多新课题,推动管
理创新的进行148】。此外当技术仓I新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往往又会呼唤和迫使管理
体制和运作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整个生产方式的和谐运作与发展。管
理的革命总是与技术的革命相伴而生,它的宗旨是围绕如何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来推动技术创新的开展。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不存在交易费用,技术创新的效率
与技术创新过程的组织分工形式无关,即创新各阶段的衔接可以完全采用产品的
市场交易形式,也可以采用一体化到企业内部的形式,或介于二者之间的任何形
式。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研究,开发、试制、生产、营销各
阶段的不同衔接方式会导致不同的交易费用,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处理好各个
环节之间的衔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目标之一,管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根本保证,
两者相辅相成。技术的进步势必推动管理的进步,管理的变革必须适应技术的进
步。落后的管理系统中不会产生先进的技术,技术的创新也会缺乏生命力。管理
系统为技术系统从体制、组织、战略、领导、环境、运作方式、资源配置效率等
方面提供保证。先进的管理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绩效、
能否提高创新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同管理创新协同与匹配,能否
同组织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等协同、匹配,取决于企业自
身的管理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文化资源等是否
达到合理高效的配置水平。
企业创新能否取得预期的效率和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
新体系和过程能否有效协同、实现递进式互动,每一次协调,适应、递进式发展,
都是为了以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更高层次的耦合和互动149】(如下图)。
硕士学位论文
叫战略创新卜_
f
.j组织创新j-
一文化创新}_
图4.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图
4.3.3产权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
企业的制度与管理虽然同属生产关系,然而,创新经济学在研究中,制度创
新、管理创新解决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制度创新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主
要研究企业产权结构的合理化问题,管理创新属于管理学研究范畴,研究企业的
经营效率最优化问题。产权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涉及到激励机制的问题。民营
科技企业的激励问题有两个层次:一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一是管
理者对员工的激励。前者属于产权制度激励制度,主要取决于企业制度或产权结
构安排。例如在既是企业完全所有者又是实际经营者的业主制企业中,这类激励
达到最优,而在两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公司中,委托代理问题、代理成本及代理人
的激励则成为关键问题。产权激励属于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主要取决于企业管
理能力和水平,高管理水平的企业能充分发挥每位职工的积极-眭,而低管理能力
的企业,即使管理者本身有很高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发挥甚至会损害了企业每个
成员的积极性。因此,企业产权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民营科技
企业绩效是能力(技术创新)和激励的函数【5⋯,必须强调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重
视管理者激励因素,重视管理创新。
如何让企业在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同时努力进行企业管理昵?我国整个
经济改革方式是渐进式的,企业改革也是逐步推进,当一个民营科技企业产权改
革被认为优化了企业配置,提高了企业绩效时,对其他企业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正如斯蒂格勒(1968)所认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决策者预期的函数,当企业经营管
理者预期企业主管部门将对其进行各种可能形成的产权重组时,想鼓励企业付出
努力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是不可能的。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应在于产
权改革的方式选择上,我们选择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尤其是竞争性市场交易方式进
行产权制度变革,就可以改变企业“内部人”的预期,使该问题得到解决。就企
业决策者个人而言,当通过竞争性市场交易方式进行产权变革时,其在未来新产
权结构的企业中的地位取决于其现在企业的绩效及相应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能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力,只有现在就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才能发展自己企业,使自己企业在竞争
性产权市场交易中占有主导地位,相应自己个人利益也在该创新过程中达到最大
化。当然任何一种创新都是一种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产权制度创新只有在投入
大于产出的时候,才会持续创新,而管理是减少制度创新成本的重要手段,可以
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与不确定性。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探索建立公司制、集团
化的企业管理,目的就是通过高效率的管理,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合理组织进
而加快产权制度创新的进程。集团企业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链条发展,求得
生存的一条重要道路。但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多集团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很
多集团只是形式和结构上的管理体制,但是集团内部没有很好地实行统分结合,
没有做到集权适度、分权合理,对下属企业实行“放开经营”,集团成员形成了以
资产为纽带的法人关系。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产权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结
合、互动的过程。
对于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产权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也是相辅相成,相互
促进的。产权制度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激励机制,而管理创新又是制度创新实
现的基础,对其具有加速作用。企业制度创新离不开管理的配合,离不开组织结
构的适应性调整或变更。同时,管理创新本身将有助于产权制度创新目标的实现。
产权制度创新是指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和产权关系的变化,即产权的各项权能在不
同的产权主体之间进行重新组合,以期更好地发挥产权的各项功能,最大限度地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企业产权制度创新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确定性的
过程,是政府、市场、企业以及企业内部产权体系重新配置并明晰的过程,因而
制度创新过程中也存在管理的问题。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及宏观的相关制度
的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化的动力机制。比如,我国有些民营科技企业产
权激励机制不合理,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无法享受到相应的企业剩余
索取权,此时,就很可能出现经理人没有创新的动力,管理创新、营销管理、战
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也几乎为零。如果民营科技企业产权结构不清晰,公司治理
结构不合理,权责不明的企业难以把精力放在改善内部管理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上。
如果不顾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背景而单纯模仿套用某种管理模式,也可能因为缺乏
企业制度基础,员工教育素质层次不一样而失败。斯隆所创新的事业部制(通用汽
车公司在总裁斯隆的领导下所斜设的事业部制管理机构1,被公认是重大的管理创
新成果,但事业部制本身则为企业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展开提供了有效的
组织保证,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实现就是外部效应内在化的实现,这恰
恰是制度创新的要求和方向之一,因此管理创新的目标和产权制度创新的目标是
一致的,管理创新与产权制度创新一样也是相互促进的。
4.4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既有一定联系
又有很大区别的独立创新分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需加强管理并创
新的过程,而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与内在机制的形成又离不开技术创新、制度创
新。因而,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一起构成了我国企业的三大创新,并
且由于管理创新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联系的桥梁作用,使得企业三大创新构
成了有机整体。即良好的制度环境(明晰的产权体系)有利于管理创新的实现,从
而为技术创新的内在化提供了动力和组织依托;技术创新的积极开展有利于管理
技术得到创新,促进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真正体现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管理创新、技术创
新、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现代企业只有以技术创新为基本手段、制度创新为外在
保证、管理创新为内在保障,三种创新有机融合、同步发展才能取得成功。所以,
就目前而言,我国应大力加强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管理创新与技术
创新、制度创新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同步发展,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企业生
产率、经济效益的提高【51】。
关于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这三种创新行为的相互之间的作用
机制,温州大学管理学院谢健教授有个很好的描述:首先,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为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其次,企业管理
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的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形成相应的组织管
理能力保障机制。其三,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物质技
术条件,形成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因此,任何创新都是技术创新、产权制
度创新、管理创新贯穿始终的一种经营运作全过程【5”。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4.3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机制作用结构图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沿创新路线的发展,既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
性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权制度创新既可以直接相互过渡、转化,如果制
度创新经过管理创新再到技术创新,就是间接通道。创新往往是沿这些路径同时
进行的,这三种创新的互动是一个线性、非线性,循环的动态过程。
硕士学位论文
第5章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初期大致都是合伙制或者是业主制,选择给大型企业配
套合作等方式求得生存。但是,随着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完成,当大量民营科技
企业开始所谓“二次创业”,进入成长期时,不同的民营科技企业由于规模、成长
阶段、内部资源状况、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所选择的创新发展模式也不尽相
同【511。
在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中,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的互动是民营
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形成和维系的前提。但是互动关系并不意味着同步发展,企业
成长的危机必然要求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三种创新同步进行,但在不同发展阶段
创新重点又不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创新要求在任
务紧迫性和操作可行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据此,我们提出民营科技企业创
新三种发展模式:技术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管理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
和制度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
5.1技术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
“没有先进的技术作后盾,企业就不可能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技术创新
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这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实践中悟出的真理。技术创新基本
内涵包括了创新主体、创新的直接目标、创新手段和创新内容等其基本特点。技术
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首先集中投资于新产品开发,以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开拓市
场,提高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然后以此为基础推动企业品牌建设,改进企
业管理方式,促进企业制度变迁,带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从图5.1可以看出,一项技术创新成功,主要依赖于:项目市场前景,科技
投入,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氛围等等。要提高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主要从这些因素着手,改善技术创新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企业家才能,提
高企业竞争力。
5.1.1强化企业的R&D活动
有关企业的技术差距认识和学习,可以借鉴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它的创始者为波斯纳(M.Posner,1961)。技术差距理
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际间存在着技术差距,并且认为世界经济存在
着二元结构,技术上也存在着二元结构。该理论认为,已经完成技术刨新的国家,
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与其
他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实现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随着该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
扩大,为进一步追求特殊利润,技术创新国家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技
术转移。其他国家亦会因该项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示范效应,或研究与开发同样
的或类似的产品,两国间该产品的国际贸易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但这时候
理论还只看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只能说明国际间垂直
的技术转移。后来,法格伯格(Fagerberg,J,1994)发展了技术差距理论。他把
经济过程看成是两种冲突力量相互产生的非均衡量过程,这两种力量是:创新一
知识的产生和使用,它致力于增加国与国之间的技术和经济差距;模仿或扩散一
外来知识的获取和使用,它力图减少这种差距,达到追赶的目的【53】。借鉴技术差
距理论,应用到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仍然假设四个前提条件:第一,企业的
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和企业的发展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第二,企业的销售增长、
增长率受到其企业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增长率的正面影响;第三,一个处于低水
平技术的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提高其企业发展水平;第
四,一个企业利用“技术差距的能力”,取决于动用资源进行制度、组织变革的能
力。
假设企业的产出水平(Y),来自企业外部(经扩散)的知识水平(K),本企
业创新的知识水平(T),和企业利用知识能力(I),建立函数:
Y:C KaT“I。,其中c为常数。(5.1)
对Y微分,得:
dY dK ,dT dI
、K T I
~一
再假设企业知识扩散呈对数曲线的形式,也即技术的扩散速度是技术学习企
业与先进技术企业差距的增函数。若此,设前沿企业和技术学习企业的知识存量
分别为Kf,,心,则有:
硕士学位论文
dK ,hK+ —:_2九一—孑一(h是一个常数)
K K,
、“ ⋯1”’
把(3)式代入(2)式,得:
(5.3)
dY
. .K .砸m
二7=砌一础i■+D—了+C-, (5.4)
Y K,T I 、。
上式表明,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出水平增长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来自企业内
外部的知识和技术扩散,本企业技术知识的增长,本企业利用技术能力的增长。
考虑到实际企业中,有些变量并不能直接测量,笔者认为,K’新产品的销售收入
来测量,T可以采用企业的发明和专利申请作为代表,I可以用企业投资额作为本
企业利用知识能力水平的量度。
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创新、要发展,一方面必须不断充实科技型人才,另
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当前形势下,企业通过
强化企业内部R&D活动进而实现自主开发是必然趋势,实现R&D活动的企业内
化后,企业对研究成果有更强的控制力,不至于让竞争对手很快地模仿创新成果。
5.1.2强化企业家的中坚力量作用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职能就是创新,他曾写道:“着手进行这些事情是困难
的,⋯,需要一种仅见少数人身上的足以说明企业家风格或企业家职能的那种特
别特质【54】”。企业家是主宰企业的核心,也是主宰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家作
为创新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贯穿于从技术创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创新的实施整个
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从图5.2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成败,企业家起关键作用,~个真正的企业
家,必须寻找创新产生创新观念,及时把握机会,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在进行
R&D活动时,要舍得投资、敢于投资,在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时,必须要有洞察
市场的潜力和发展方向的能力,具有经营管理上的远见卓识,要有正确的风险观,
敢于冒必要的风险。
当然在强化企业的R&D活动和强化企业家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技术创新战
略路径的正确选择。能立足于自主型技术创新,也就是原创性创新,把握技术的
源头,当然最好,但现实是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受人力、财力限制的。因
此,民营高科技企业还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资金能力,选择合适的企业技
术创新途径。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最初创业时候一般靠自主创新起家,到现在,大
多数民营科技企业都已经进入引进创新(二次创新)时期,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和
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创新。三次创业的到来,将再次实现引进创新向自主创新的
41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刨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飞跃。不过,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各类创新均有其特定要求和局限性,企业应该
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适时地选择多种技术创新在时空上的优化组合,才能在一
定的投入约束下,取得最佳的综合经济效益。事实上,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
发展阶段都是采用多种技术创新战略的,如创新初期,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并存,
在成熟期,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并存。引进创新可以避免市场开辟初期消费需求
不确定的损失,而享受率先创新者开辟新市场投资的外溢效益。
图5.2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图
5.2产权制度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
产权理论认为产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这
取决于产权的清晰度,因此,建立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前提是产权要界定清楚1551。
科斯认为明确界定的资源产权是市场的先决条件。没有明确界定的产权,就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产权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关键。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制度
来看,大多是合伙制或业主制,不可否认,这种制度具有凝聚力强、反应迅速、
内部信任度高、监控成本低等优势,对于处于创业初期或者是生存阶段的中小型
民营科技企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战略模糊、决
策失误、融资困难、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等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此时,
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主导型创新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实现产
权结构的多元化乃至公众化,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运作机制,实现所有权、
硬士学位论文
经营权和监督权的有效分离,在此基础上强化技术创新,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起
科学化的决策和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其基本特点是以产权结构的多
元化吸引社会资本和技术、管理入股,带动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和技术创新体系的
构建,拓展企业成长空间。
5.2.1允许智力资本参与企业利益分配
将管理同技术、市场、资金视为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科学地进行组合,并
以此为依据进行股权分配,将企业建成“利益共同体”,允许民营科技企业智力资
本作为资本投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 ri曲t)和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01)。重视管理者的价值,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招聘高水平
的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企业,使企业的管理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现代企业的竞争
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智力的竞争,
因此,企业只有重视智力资本,方可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对智力资本吸收取决于企业制
度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励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谁投
资、谁所有”的产权界定原则,树立“伴随性人力资源也是一种资本的投入”的观点,
通过技术股、创业股、管理股等产权制度创新的实施,在制度框架内界定企业无形资产。
从另一方面说,把产权清晰到技术骨干,也更有利于企业产权制度的保护,尤其是知识
产权的保护。产权保护的越好,技术骨干离开时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剽窃的技术的可
能性就越小。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成功便是重视员工智力资本的保护和营运,华为公
司认为,知识、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共同创造了企业的全部价值,在
企业利润分配上必须按照对各生产要素按贡献予以合理回报,企业目前实行全员
持股,企业创业者所占股份不到10%,这一分配制度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民主性,
而且吸引大量的高级人才来华为创造事业。
5.2.2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
从经济理论上说,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要比单一的产权结构更有活力,它打破
了单~的超稳定式的产权结构,使各生产要素之间产生“激发效应”,促进社会生
产率的提高。例如: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
改组,一方面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机构的优化;另一方
面也可以使民营科技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条件,迅速实现规模化发展,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而且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结合,有利于
混合经济这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形式的发展,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的形成,可以实现
优势互补。
不同类型民营科技企业的实现产权多元化的方式不同:1.对于竞争性企业来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驶发展模式
说,其产权结构多元化是容易实现的。因为这类企业任何投资主体都可以进入,
没有政策与产业性障碍,多元投资主体的进入就可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2.对
于非竞争性企业来说,企业产权结构实现多元化比较难。例如,垄断性企业既要
做到产权结构多元化,也不能使这种企业在产权结构多元化条件下利用垄断危害
公众利益。因此,非竞争性企业的产权多元化,需要选择有效的多元化形式。日
本的国铁及法国航空公司就采取国有民营来实现非竞争企业的多元化。例如,法
国航空公司是国家的,但按私营方式经营。这样便摆脱了政府的行政干预,排除
了产权结构一元化,形成多元化的产权制度。
5.3管理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
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创业发展,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步入快速成
长阶段,管理能力的欠缺和模式的不规范成为现阶段很多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最
为突出的问题,管理创新先导型的创新发展模式应该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关注的
焦点。管理创新主导型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打破原来传统的管理模式,
引进职业经理人,改革内部管理体系,以此为契机推动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
化建设,并在进行内部管理体系变革的同时,也为企业的产权结构调整和技术创
新提供管理支持。其基本特点是首先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学习型组
织,并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持,实现
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柔性管理方式,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5.3.1构建学习型组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
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1990年出版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
与实务》。他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
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
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彼德.圣吉曾说:“未来唯一持有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
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56],,。一个企业,不论你技术有多高、实力有多强,如果不具
备必要的速度,决策缓慢、效率低下,这样的企业必然会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败
下阵来。
硕士学位论文
自我超越
模式
图5.3学习型组织各项修炼的学习
资料来源: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IM].上海三联书店,1994,307
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下,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创造所有员工
不断学习的气氛,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有系统的组织学习,系统学习
远非是组织所有成员个人学习的总和,只有当组织把个人的知识和学习综合并加
以制度化,使其融入组织的文化、知识系统和常规活动中去,系统学习才得以存
在。因此,“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
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发展1561”。组织成员的
进出、领导的更替是常有的事,但企业通过系统学习创造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
心智模式是比较稳定的,当企业解决面临的问题时,通过学习,把成功的经验和
失败的教训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去,企业文化正是通过不断地积累创建起来的。学
习型组织作为创造新知识的组织,是企业获取或产生新知识,实现知识流动的有
效的组织形式,是促进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的有效机制,是企业创新能
力的孕育机体。
第一,学习型组织是以非线性的链环模型去研究复杂的技术创新活动,并高
度关注技术知识在各个创新机构和要素之间的流动,为研究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技
术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技术创新各要素之间是非线性,而且是互动
的。“在现实中,创新是不同行为者和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变化并不是
以完美的线性顺序出现,而是通过系统的种种反馈出现的【57】,,。学习型组织使组织
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使知识变得高度流动,高度共享,
第二,学习型组织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鼓励个体成员学习
和发展他们的全部潜能,不仅要鼓励组织成员之间的内部学习,还要把这种学习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文化拓展到顾客,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158】。民营科技企业可以利用良好正式
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使员工能够在此环境中继续学习、接受教育、获得跨职能的
经验。
5.3.2建立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管理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模式,必须依靠人力资源、文化手段等软性手段来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管理和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就显得非常重要。
1.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管理
企业智力资本是指企业所能够利用的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人力资
源中的各类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瑞典Edvinsson
曾是Skandia公司的首席知识官(CKO),他把在公司期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用
一个模型描述了应如何组织企业资产,并在其中界定了智力资本的四个要素(黑
斜体表示)以及它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如图6.3)。
图6.3中人力资本涉及企业人力资源、其中包括可转化的知识和专有技术;
结构性资本涉及的是企业的支持性基础设旌,既包括组织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的
基础设施;商业资本指企业在其商业化过程中用来创造价值的结构性资本;还有
与企业智力资本有关的、已经获得合法保护的其他智力资本。四种要素并不只是
静止的组织知识资本要素,人力资源向智力资产的转移以至形成知识产权的过程、
市场化过程中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源都是以组织结构资本为支撑组成组织创新的
源泉,可以从组织知识资本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本、商业资本、结构
资本以及知识产权协同作用的综合系统【591。
隐藏
价值
图5.4智力资本管理模型图
资料来源:Edvinsson Leif,Paul Sullivan,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tia【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6,14(4):356_一364
硕士学位论文
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所凝聚和激发出的为占主导地位的
员工所认同的并带有一定特色的意识、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等因素的综合的总和,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起着
重要的作用。Wilkins与Ouchi(1983)刮k为组织文化具有典范(paradigm)与目标一致
(goal co雌ruence)两种功能⋯。古德诺夫(H.Goodenough)认为企业文化为人们提
供了各种标准,“这些标准决定是什么,决定可以是什么,决定一个人对它感觉如
何,决定人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如何才能够着手去做”,这种文化本质上是
一种隐性文化:网络化的、部落化的和流动性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学习文化,
伴随刨新过程而自发产生[6”。
目前,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
管理程序的制度。二是在激励手段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而很少考虑员工的精
神等高层次需求。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注重用统一和谐的“感情管理”
代替传统的“合同管理”,感情投资的直接收益是密切企业中人与人,职工与企业
的感情关系,树立群体精神,激发和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重视入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方面,一要重视培养人,提高员工的知
识和技能素质;二要重视激励人,企业不仅要提供给员工丰富的物质需求,如工
资、奖金,更要提供给员工更高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全
面发挥,所以企业应该重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三要
重视使用人,要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创新的舞台,使个人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162}。
民营科技企业建设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不仅应包括
“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现代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还应
该包括依法经营,尊重知识和人才以及塑造企业品牌经营管理等,在进行企业文
化塑造时,企业领导人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具体日常制
度中去,切忌企业文化口号化,形式化,空调化和照搬别人的企业文化模式【63】。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结语
民营科技企业是个复杂综合体,企业创新涉及到市场调查、预测、决策、开
发、设计、生产、市场开拓、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活动,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企业创新的效果。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创
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活动整合,是一个
全方位的创新网络系统。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1.民营科技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创新,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克服企业成长过
程的多种危机过程。企业创新过程是三大创新(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
创新)的互动、递进,同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的重点又不同。在创
业之初,靠技术创新求生存,后来,随着企业走向规模化发展道路,又会出现产
权问题、管理危机,此时,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解决危机,提高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
2.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机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机制、产权制度创新机制、管
理创新机制,这三种创新构成整个创新的框架,各创新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
辅相成的关系。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是制度创新产生、确定、巩
固和发展的支持条件。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目标之一,管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
成功的保证。管理创新有助于产权制度创新目标的实现,产权制度创薪又能促进
管理创新的效率。
3.通过对民营科技企业1992.2003年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构造总
收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发现各因素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总收入是正向
促进作用,且人力资源投入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影响相关系数最大。其次,通过
相关因素的变化曲线,发现出口创汇的增长最快,而职工和科技投入的增长率则
是逐年递减。然后,计算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指数数据发现,科技投入比例,
科研人员投入比例,技术性收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对民营科技企业总创新能力是正
向作用。而且总体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性研究投入偏低。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人力
资源投入和科技投入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
4.关于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建议。本文结合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阶段性特点,提出了技术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产权制度创新先导型创新发
展模式、管理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技术创新先导型创新发展模式主要是要
认识企业技术差距,强化R&D活动,建立一种激励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机
制。产权创新通过明晰产权主体,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企业剩余索取
48
硕士学位论文
权的分配体系,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管理创新必须使得企业成为学习型组
织,建立智力资本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文通过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现状考察,引用最新的统计数据,新的资料
保证后面的定量分析更准确。对民营科技企业总收入和影响因素之间建立回归模
型,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各因
素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总收入是正向促进作用,且人力资源投入对民营科技企业
发展影响相关系数最大。在对民营科技企业各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民营科
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数,发现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投入比例、科研人
员比例、技术性收入所占比例呈正向关系。而且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民营科技企
业技术性研究投入偏低,要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投入。
2.从技术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研究分
析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机制。这不仅在内容上补充了第三章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而且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辩证研究也让研究更加充实,论证结果有力。
3.借鉴法格伯格的技术差距理论,应用到分析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差距,构建
函数Y=C贮Tb I。,最后得到a_Z;。h一4h K--+b ar+。塑,发现民营科技企业的
Y K,T J
产出水平取决于企业的知识存量K+,企业的外部知识T和企业利用技术创新的能力
I。考虑到有些变量不能直接测量,笔者认为,C可以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来测量,
T可以采用企业的发明和专利申请作为代表,I P7"以用企业投资额作为本企业利用
知识能力水平的量度,因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人
力资源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
当然,这些创新都是相对的,是建立在对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没有前人
的研究,一切都是将会是空中楼阁。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
在实践上是一个较为复杂和不断发展的问题,本文在这一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工作,
尚不能完备,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研究。研究的结论和建议是否符合民营科技企
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待学术界诸位专家的评说以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实践来
检验。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知识的欠缺,本文中不乏粗浅之处,恳请指正,不胜
感激。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1]
[2]
[3]
[4]
[5]
[6]
【7】
参考文献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柳御林.技术刨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冯之浚.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民营企业[J].中国科技产业,1999(8)
参见王建,徐永德,王殿龙.企业创新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0;杨洁.企业创新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唐
五湘,刘宗明,王建平,李静文.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傅家骥.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理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谢科范.技术创新风险管理[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C.K.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7991
[8]Barney,J.B.Hr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9]Sigvald Harrysom.日本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一一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
者[M].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徐冠华.完善环境,开拓创新,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
1999(8)
[11]刘海燕.民营科技企业产权问题及其改革[J].中外企业文化,2002,19:38-39
[12]郑强国,周衍平,吴青梅.民营科技企业产权配置问题研究——一种对股份合
作制的再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1(4):32—35
[13]范明.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J].中国软科学,1999(9):65—67
[14]Penrose.The Theory ofthe Growth ofthe fir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5]伊查克.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David.L.Rig by and Jurgen Essletzbichler.Evolution,Process Variety and
Regional Trajector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U.S.Manufacturing.Economic
Geographu,1997,73(3):269—284
[17】R.H。Coase,The firm,the market and the law,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18]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J].法律与经济学杂志,1960,3(10)
[19】H.Demsetz.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0
硕士学位论文
1967(5):347—359
[20]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个综述[M].第一版.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
[21]段毅才.西方产权理论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8):72—80
[22]刘诗白.论产权构建[J].经济研究,1988(9):61—69
[23]李松龄,李靓.产权理论与企业制度改革[M].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6
[24]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一种新世纪史[M].北
京:华夏出版社,1989,1
[25]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6]Grosman,Sanford J,and Hart,Oliver D.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
691-719
【27】Hart,O and Moore,J.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1119-1158
[28]Aghion,Bolton.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59:473-494
[29】Rajan,R.G,Zingales,L.,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59—586
[30]Tirole.Real and Form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105:1-29
[3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9
[32]孙燕等.浅谈管理创新[J].煤炭经济研究,1998(7)
[33]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212
[34]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考察[M].当代经济科学,1997(4)
[35]Acs,Z.J.and Audretsch,D.B.,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logical Change.
Cambridge,Massachusells,the MIT Press,1991
[36]陈涵.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J].江苏经济探讨,1998(10)
[37]孟庆华,江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J].北方经济,
2003(11)
[38]叶建华.温州中小企业怎么也喊难[J].中国中小企业,2000(1)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321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2—373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43】索罗(Solow,R.M.)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1957)引自1991年经济增长
因素分析(沦文集),商务印刷馆中译本.原载《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7
(8):312—320
[44]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J].经济研究,1992(6)
[45]戴维斯、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M].R·科斯等.财产
权利与制度变迁[M].(中译本), 上海三联书店,1991
[46]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N].中国经济时报,1999(5):23
[47]王化平.准确把握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J].甘肃科技纵横,2005
(3)
[48]邢军.中国软科学.企业“钝化”现象及其突破[J].2001(7)
f491沈小平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D].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
的理论与方法一一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论文集.大连,
2001
[50]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88
[51]贾生华等.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浙江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模式[J].浙江社会
科学,2005(2)
[52]谢健.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3]Fagerberg,J.,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s.i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s,1994,32:1147—1175
[5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47
[55]德姆塞茨.哈罗德.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中译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1999
[56]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1994
[57]王方华等著.知识管理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58】Nelson R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3):21
[59]Edvinsson Leif,Paul Sullivan,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tia.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6,14(4):356—364
【60】Wilkins,A.L.,&Ouchi,w Efficient culture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dministrative Science
硕士学位论文
Quarterly,1983,(28):468—481
16 1J Goodenough,WH.Comment On Cultural Evolution.Daedalus 1Quoted in press
and Strathern(optic),1961,90:522.
[62]付雪成.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J].企业活力,2003(9)
[63]李华刚.民营企业为何难长大:中国民营企业“短命现象”原因分析及扭转
对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致谢
光阴似箭,我在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
在即将告别朝夕相伴的校园之际,我心中思绪万千。衷心感谢湖南大学提供给我
这样一个深造的机会,感谢众多的老师们引导我走入了迷人的知识殿堂。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罗能生教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
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两年多时间来,我在学习、生活上始终
有这位良师益友为伴,这份特殊且深厚的师生情谊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和回忆。感
谢他在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问所给予的谆谆教诲以及从论文选题到写作所给予的悉
心指导和支持。感谢师母,她一直给我以慈母般的关怀,让我深受感动。对导师
和师母给予我的一切,我将铭记在心,向两位恩师致以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礼!
其次感谢学院领导和赖明勇教授等院领导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
习条件,感谢李松龄教授、陈乐一教授、余传贵教授、徐幼民副教授对本文撰写
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陈乐一教授、国防科大张伟超教授在论文盲审阶段给予
我细心指导。感谢刘辉煌教授、熊跃平教授、罗丽英副教授、徐伟平副教授、苏
衡彦副教授、谢冰副教授等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给与我的指导和关心,办公室
主任邓艳君老师、文晓梅老师、辅导员周梦老师等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对我的
帮助,陶娟老师等为安排论文答辩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对他们的关心和帮
助表示深深感谢!
在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中,我还要感谢不断给我鼓励和帮助的同窗好友谢静、
丁慧、曾广奎、黄珂等对我论文以及调研过程提供的帮助。感谢寝室里的同学们,
她们对我的关怀和帮助使生活中充满了温暖和乐趣。感谢师姐洪联英、师妹关艳
丽、师弟谢里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1
2003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是一个团结进取的集体,我为能有这么多志同道
合的朋友而高兴。同登岳麓山,烈士公园烧烤、金色年华k歌等等,这些难忘的生
活片断将伴随着长存的友谊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辛劳、支持和鼓励,使我顺利完成了多年
的学业,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巨大理解和支持。
刘瑛
2005年8月30日于岳麓山下
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刘瑛.论民营企业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企业技术开发,2005,24(9):39—41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1】参与撰写《全球化、国际贸易与文化互动》(湖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2]参与编写《湖南民营经济发展与私有财产保护研究》(2003年湖南省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编号:03ZCl9)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现状、机制及发展模式
作者: 刘瑛
学位授予单位: 湖南大学
参考文献(63条)
1.约瑟夫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1990
2.柳御林技术创新经济学 1992
3.冯之浚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民营企业[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产业 1999(8)
4.王建.徐永德.王殿龙企业创新的理论与实务 2000
5.杨洁企业创新论 1999
6.唐五湘.刘宗明.王建平.李静文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 2000
7.傅家骥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理论 1992
8.谢科范技术创新风险管理 1999
9.C K Prahalad.G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990(05)
10.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1991(01)
11.Sigvald Harrysom.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日本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 2004
12.徐冠华完善环境开拓创新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大发展[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产业 1999(8)
13.刘海燕民营科技企业产权问题及其改革[期刊论文]-中外企业文化 2002(10)
14.郑强国.周衍平.吴青梅民营科技企业产权配置问题研究--一种对股份合作制的再思考 2001(04)
15.范明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1999(9)
16.Penrose The Theory ofthe Growth ofthe firm 1995
17.伊查克 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 1997
18.R H Coase The firm,the market and the law 1988
19.R H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1960(10)
20.H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1967(05)
21.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
22.段毅才西方产权理论结构分析 1992(08)
23.刘诗白论产权构建 1988(09)
24.李松龄.李靓产权理论与企业制度改革 1996
25.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一种新世纪史 1989
26.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 1983
27.Grosman Sanford J.Hart Oliver D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1986
28.Aghion Bolton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1992
29.Rajan R G.Zingales L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1998
30.芮明杰管理创新 1997
31.孙燕.陶学禹浅谈管理创新[期刊论文]-煤炭经济研究 1998(7)
32.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1993
33.刘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考察[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科学 1997(4)
34.Acs Z J.Audretsch D B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logical Change 1991
35.陈涵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 1998(10)
36.孟庆华.江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期刊论文]-北方经济 2003(11)
37.叶建华温州中小企业怎么也喊难 2000(01)
38.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39.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40.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41.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42.索罗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1957)引自1991年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论文集) 1957
43.索罗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1957) 1957
44.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 1992(06)
45.戴维斯.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 1991
46.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 1999
47.王化平准确把握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期刊论文]-甘肃科技纵横
2005(3)
48.邢军企业"钝化"现象及其突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整合[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1(7)
49.沈小平.叶飞.徐咏梅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 2001
50.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 1988
51.贾生华.邬爱其.疏礼兵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浙江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期刊论文]-浙江社会科学 2005(2)
52.谢健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2002
53.Fagerberg J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s 1994
54.熊彼特.何畏经济发展理论 1990
55.德姆塞茨 哈罗德所有权、控制与企业 1999
56.彼得·圣吉.郭进隆.杨硕英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1994
57.王方华知识管理论 1999
58.Nelson R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 1993
59.Edvinsson Leif.Paul Sullivan 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tia 1996(04)
60.Wilkins A L.Ouchi W Efficient culture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1983(28)
61.Goodenough W H Comment on Cultural Evolution 1961
62.付雪成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期刊论文]-企业活力 2003(9)
63.李华刚民营企业为何难长大:中国民营企业"短命现象"原因分析及扭转对策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 赵晓云 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学位论文]2008
2. 马建新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学位论文]2003
3. 支立新.戴利.王刬朔州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2001(2)
4. 张立超 我国企业创新现状分析[期刊论文]-集团经济研究2007(7)
引证文献(2条)
1.杨勇.龙云凤科技型企业创新机理的理论分析[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11(11)
2.李妍.梅强民营科技企业网络嵌入性、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关系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