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Y如.ItJ9罩罩
学校糖号一lQa丝
学号t坚IQ§Q盟
国书分类号:——
密级:——
福建师范大学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Research oll the W瞄t-Straits Economic Area
Culture,Industry Developmental Strategy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z
指导教师:
申请学位级别:
陈祖祺
赡.. 塑一一丝. 箍一.堂
缝崮越璺垡蓬堂趔殖l泗宣
韭一垡..羹一熬一一援
直蔓堂控熬垭查监堕落亟主堂焦
论文提交日期z
论文评闻人t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学位授予单位t
学位授予日期:
2006年9月
摄建厘菹左堂
星垒坌曼生且
中文摘要
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因此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需要进行再认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
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文化和经济之间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相互融合和
“一体化”的趋势,以致出现所谓“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现象,
社会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新的文化表现形态。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
的必然,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益突出,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六
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要求的优秀文化作品。”随着海峡西
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福建来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强省”已具备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转
变,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发展,是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明智选择,
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关于“精神
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在界定文化与文化产业概
念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文化产业思想的渊源及历史演进,阐述了马克思
“精神生产”理论的内涵,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联系。
其次,重点探讨了文化产业在当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涵盖的领域,国内外文
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总体比较。复次,客观地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中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再次,深刻阐明了大力发展文化产
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与重大意义。最后,指
明了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精神生产,海峡西岸经济区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culture on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the
social environment,dissemination conditions changed,and therefore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need furth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cultural and
economic emerged in the past unprecedented integration and the”integration”of
trends,resulting in the SO-called”cultural economy”and”economic and
cultural”phenomenon,socio—economic and showing a new form of cultural
expression.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m
economy,has become all important pillar ofthe modem econom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o demonstrate its importance as a country and all important
symbol of ou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ubmitted to the party‘S 1 6th Party Congress”actively develop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the FiR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sixteenth again stressed the need to”deepen the cultural reform,and actively
develop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the creation of more and
better adapt to people’S demands for cultural works.”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western economic zone,of Fujian,vigorously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ies,construction ofthe”cultural tum”has the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province to
province,and from culturally enriching cultural leap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s to capture the high ground wise choice to promote all-r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e main

guidance of Marxism on the”spirit of the production”is part of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theory,in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first introduced the idea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origin on Marxism”spiritual
production”theory content,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rganic linkages;Secondly,the focus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industries covered areas,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wends and more;Thirdly,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economic zon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problems;Again,profoundly
expounde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west building
of strategic economic zone status,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major significance;
Finally,indicating accelerating economic zone west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Greek scholars to write on this subject caused concern
to carry out more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big westem economic zone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development
Keywords:culture,Cultural industries,Spirit production,Strait economic zones
III
中文文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持续积累,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正
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折,人类j下在进入崭新的精神经济时代,财富的内涵与生产方式有
了全新的发展。以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性生产要素正逐步取代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
成为产品价值构成的主体和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化使国民经济
的结构迅速改变,发达国家的文化内容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另一方面,产业的
文化又使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生机,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文化产业业已成为世界
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的经济支柱。许多国外的政要、专家学者,不约而同的都将其看
成是2l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有的入甚至断言,2l世纪的经济将由文
化与产业两个部分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丌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伴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而迅速发展壮
大起来的。文化产业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福建国民经济发展富有潜力的增长点。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
战略任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党和政府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化改革,加快我
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大报告不仅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从概念上明确区分开,还更迸一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出定性,做出了“发展文化产业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正面
价值判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及文化产业理论的重要探索和发展。
本论文运用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基本理论,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渊源以及所
经历的历史阶段和特点,阐明了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选取海峡西岸经
济区作为具体考察对象,对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探讨了如何推动福建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进一步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文化产业的理论渊源。首先,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概念作出界定。其
次,综述了文化产业思想的渊源及其历史演迸,为进一步说明文化产业的产生、存在和
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再次,着重介绍了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为本文的写作奠
定了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有机联系。
第二部分阐述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和国内外发展趋势。首先,考察了文化产业涵盖
的主要产业领域,对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做出界定。其次,分析了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阐述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最后,分析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以
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第三部分阐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首
先,考察了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一是广播电视电影业建设成绩显著:二是新闻出版业
繁荣发展;三是音像电子出版物后来居上;四是文化艺术全面发展;五是文化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其次,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文化产业总量偏小,
占GDP比重偏低;二文化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四文
化产业创作和经营人才缺乏。
第四部分阐述了文化产业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首先,
分析了发展文化产业和建设文化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其次,分析
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继续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阐述了文
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对进一步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血部分阐述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根据党
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
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确定了“十一五”期间,继续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
发展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有效地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建成文化产业大省,实现
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
文化产业的相关领域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
程度,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V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文化产业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创新领域,是21世纪全球新的经济和文化增长点,
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按照
中共福建省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文化强省”的建议,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
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
区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文化产业的理论探讨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社会广泛存在的复杂现象,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其丰富且未有定论的概
念。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往往都在不同层面上运用文化概念。在我国,比较权威的
解释来自《辞海》,即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并具体界定为:“科学、教育、艺术、文学、宗教、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
等”。在当代中国,上述解释已经很难准确表达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际的运用中文
化概念有了递进和扩展,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即狭义的文化概念,指国家文
化部门、宣传部门指导下的各项文化。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如哲学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第二层面即中等定义域的文化概念,指精神文明内
涵中除思想道德以外其他内涵的总和。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
和文化建设,就是这一层面的文化概念:第三层面即较为广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类创造
的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与政治、经济概念并列。十五大报告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同志所说“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概念,就是这一层
面的涵义;第四层面即最广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物质文
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生态文化等说法中的文化概念,就属于此类范畴。本文在谈
到“文化产业化”或“文化产业”时,其中的文化概念是较为广义的文化概念;在谈到
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时,其中的文化概念是狭义的文化概念,本文所研究的文化主
要是狭义概念的文化。
(二)文化产业的提出
最早提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位思想家阿多诺
和霍克海默,他们在1947年《启蒙辩证法》({Dialetie of enlightment)))中总结现
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时,明确把工业化看作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过他们是从
艺术和哲学价值批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他们认为,文化产
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
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不再扮
演激发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消费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文化一旦
变成商品,文化生产就必须粗制滥造。他们提出,要求文化产品获得可能获得的最大
市场,会导致文化产品苍白、缺乏批判性,沦为最低等的社会产品。。霍克海默指出
“今天,叫做流行娱乐的东西,实际上是被文化产业所刺激和操纵。”阿多诺认为“文
①转0l臼陆杨、.Ti颜:‘人众文化研究》,卜海二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2页.
I
化产业知识不断从它的消费者那罩骗取了它没完没了地许诺过的东西”,“而真正的
意义却永远也达不到。”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立场不同,同属法兰
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就对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持乐观态度,承认大众文化的积极性价值
和历史意义,认为对于重要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可以使艺术的批判见识民主化。两者
的严重分歧引发了战后对大众文化的争论。不过,此后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出现
像法兰克福学派所预料的那种所谓的“资本主义系统结构性崩溃”,相反,正是在产
业化进程中,大众文化及其消费市场应运而生,文化突破了社会阶层的局限,精英文
化和大众文化逐步拉近了距离。实际上,如果说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大量的人群集聚,
那么,文化产业则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必要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一系
列概念应运而生,如信息产业、媒体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概念相继登场,人
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不再把它当成一件“好事”或“坏事”,而
是把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某些根本性变化联系起来看待,这些根本性变化我们既
不能简单地置之不理,也不能一味攻击,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开展和
繁荣。提摩·坎泰尔论述到:“20世纪80年代,当文化被视为整个社会经济政策的~
部分时被阿多诺赋予否定性色彩的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积极的含义。”①卡西·布里
克伍德考察了欧共体2000年的文化规划,指出:“文化不再被视为一种辅助性行为,
而是社会的一种驱动力”。。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南宫镇则认为“19世纪是以军事征服
世界,20世纪是以经济,到了21世纪是以文化来建立新时代的时候。”。人们已经逐
渐认识到:以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核心。以创意为基础的文化产业
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引擎。
目I;i『国内外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美国文化产业研究机
构认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化遗产古迹和艺术创作,具体为博物馆、
历史古迹和公园、图书馆和艺术创作活动:第二,艺术表演和展览活动,以艺术表演
者和表演团体、艺术展览和电影拍摄为主要活动内容:第三,艺术家,如手工艺者以
及在国际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文化产业是以这三个方面的活动为主体,开展帽关的
文化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商业经济活动。澳大利亚统计局以实用的具体活动为基础确定
文化和休闲产业的定义,认为文化和休闲活动是以娱乐、放松和消遣活动,视觉、音
乐、写作、动感和戏剧等形式的艺术表现,体育运动技能的应用、训练和开发,文化
内容或精神价值的创造、发展、保存和传播,以及为促进和推动上述各项活动而开展
的相关活动,以从事文化和休闲活动为目的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归为文化和休闲产业。
。日本文化产业创始人日下公人认为:文化产业的定义应该是①创造某种文化②销售
这种文化和③文化符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简而言之,文化工
业意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
播。这罩,大规模的要求和经济上的策略,比其他考虑更为重要。”按照国际教科文
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包括以下行业:摄影、摄像、影视、音像、广告、信息、咨询、
电子计算机、出版、旅游、大众传播媒介,流行音乐等。
①汉娜尔·_考维思:‘从戢认的知识到文化产业》,http://w-.1ib.hel.“/ulkkirja/birstonas/index.heml.
②转0l自‘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③《义化:新世纪城市新一轮发艘的引擎》,(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艘报告》,,}t会科学文献H;版礼2002年版
第272贞.
④‘圆外关十文化产业统计的界定》,田际统计信息中心谍题纽,‘中国统计,2004年第1胴.
@I]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东方dj版社1989年版,第12贞。
@刘玉珠:‘文化市场学:中国当代文化市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综上所述,目|j仃在国际社会研究中关于文化产业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这是由于
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加上因研究的
目的不同,确定的文化产业概念和统计范围、宽窄不一,差别较大。我国文化产业范
围基本确定,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
合。根据上述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
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
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的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
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
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m我国文化产业具体可分
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
品业、艺术培训业九大门类。。
(三)文化产业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演进.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引发争议并逐渐得到认同的过程中,其概念的思想渊
源和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所持的批判性观点
这种观点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墨为代表。阿多诺和霍克海墨在他们
联合撰写的文章《文化产业》中首先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他们说:文化产业是
指生产领域中广为人知的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在消费领域同样引人注目。闲暇消遣
艺术作品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为文化产业所过滤;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
于生产过程与市场的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高雅文化所奋力追
求的最佳产物,如家庭与私人生活的传统结合形式、幸福与满足的承诺、对完全不同
的他者的渴望等,让位于孤立的、受人操纵的大众;参与着具有最低共同点的可替代
性的大众商品文化,而按照他们对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界定和本来意义来说,这个关
键性术语翻译成“文化工业”更符合他们言说的主题。他们既用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来
指认前工业化的产品如书籍和报纸,也指认工业化的大众文化产品,如收音机和电
影.他们认为文化工业作为工具理性的代表,消解艺术和文化的个性化和纯度,艺术
成为了千篇一律的东西,作为工具理性的文化工业成为异化大众的工具。
(2)20世纪70.80年代重新用“文化”来定义老的商业产业
在20世纪70.80年代,上述观点的学术和时间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雅明
的观点从认识与实践的边缘走向了认识与实践的中心地位。即“艺术和技术进步为民
主和解放提供了机会。”他认为艺术品的复制可以把艺术从宗教仪式的古老传统中解
放出来。这种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在英国寻求用文化重新界定商业产业,并通过实
用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柬刺激和促进城市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出台的政策和法规的
指导原则不是本雅明的理想主义,而是世俗的商业主义。
(3)20世纪80年代木以来文化产业作为实用艺术实践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的发达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理论探
索和研究争论的白热化程度逐渐弱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从理论的争论
走到时间层面。文化产业的内涵和领域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成为信息业和娱乐业
的混合地带。大量新名词产生,如教育娱乐业和信息娱乐业。政府和民间在文化产业
对城市的整合作用方面,尤其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方面,逐渐达成共识,城市
的规划和建设都比较充分地考虑到文化产业的孵化作用。文化产业的社会化作用得到
①‘嘹掣,,2004年第25期。
@‘政府必须转换职能蹙“办文化”为“管文化”》,J复门}I撤,2003年11 J『丁27 13.
3
前所未有的体现:文化产业生产商品和服务,如用某种方法表现生活的电影和电视,
或是在社会交流系统中占有特殊地位的广告和出版。这是一种通过声音、文字和图象
给予社会生活以形式的工业。
(四)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及其启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法律、道德、科学、
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这
里所说的“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实质上是指“精神生产”。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
观点,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既包括物质生产力,又包括精神生产力。物质生产
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精神生产是人们运用某种认识,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实
践活动,这是人类的思想、思维活动和精神创造。马克思相应地将“社会产品”分解
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健康的精神产
品或文化产品。那么,何谓精神产品昵?《中国大百科全书》所强调的“精神生产”
就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文
化产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类的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它通
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信息化等方式,使精神文
化产品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市场化。坚持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标准,本质上就是精神
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重阐明了“精神生产”的两个根本原理,其一,精神生产
是人类全部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物质生产是第一性的和决定的、精神生
产是第二性的和被决定的,精神生产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物质生产具有积极的反
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物质生产力以物的形式一一物质产品或物质成果表
现出来。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以其“对象化的特殊方式”,将自身强烈的主观
因素,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渗透于全部文化的全过程。所以文化生产力的概念
表明,文化也是一种生产,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社
会生产。它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
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同时文化生产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密切联系的。马
克思说过:“一切艺术和科学的产品,书籍、绘画、雕塑等等,只要它们表现为物,
就都包括在这些物质产品中。”o“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
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
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
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把文化
的产生认定为是生产过程,这就揭示了文化产品进行市场流通的规律。文化生产和物
质生产也是一样具有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马克思还强调指出:“要研究精神生
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
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成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
和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文化产品首先作为精神成果,总是与
它的创造者的思想、情绪、意愿和所接受的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因此,在它的身上,
总是带有民族的、地域的、阶级的、时代的和个人的特征。这一点,在文学艺术产品
中尤为突出。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
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而在文学艺术中,从写作的风格来。认
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就像从他面孔的轮廓,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舨.第296页.
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
马克思认为,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实际出发,对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
积累的经验加以总结,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认识,上升为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就
是理论工作的任务。“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D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经过长期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做了大量的、
创造性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全面的经验。党中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建设理论,就是在总结中国多年来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必须以马克思
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在历史运动中把握文化产业的发
展规律,在社会生产中考察文化产业各门类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文化产业的理论大
厦,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经济学所理解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首先是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更确切地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
念。
文化经济学的最初创始人是19世纪初出生于英国的约翰·儒斯凯恩。他的思想核
心是,正面反对把会钱作为标准评价人和产业的做法。就文化经济学这个概念得以产
生并被学术界和社会所接受,是从19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丌始的,是经过美国的阿尔
文·托夫勒、威廉·吧呜嘛勒和威廉·波纹等几位经济学家的努力使之具备了学术体
系。他们认为:艺术已大众化、日常生活化,复制艺术成了一个大市场,与艺术和文
化相关联的产业活动成了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大众性消费活动是与经济
的新生活化相密切联系的。他们还认为文化艺术事业是无法通过营利性组织得到发展
的,所以应由非营利性组织来推进。
文化经济学的出现是消费者的文化欲望、企业的文化意向,以及区域发展的文化
政策等要素促成的。经济学家们都看到了“由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_种趋势。
也就是说,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形态的存在方式之一,既是经济发展的呜B分,又推
动着整个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业又不同于其他产业,从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上看,它必须具有文化的属
性。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
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或部门的集合。它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国民经
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其目的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
时,全面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从文化产业概念的外
延上看,它涵盖了生产、营销、消费的各个环节,文化产业之树,长于第三产业,而
它的枝、茎已蔓延至第二产业。它包括出版业、影视业、网络信息业、娱乐业、演出
业、旅游业、文化教育业、展示业、艺术品业、体育业、广播业、音像业、博物馆业
等。此外,还应包括一些与文化艺术相关度很高的产业部门,如广告业、装饰业、设
计业(包括现代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个人形象设计)、时装业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发达
程度的不断提升而逐步发展起来,是工业文明和文化工业的有机融合。
(六)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联系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向文化
领域的日益渗透,我国文化事业在经济发展和市场改革推动下,在体制、机制、产品及
面貌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并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
点。
l、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是21世纪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文化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一支重要力
量。对此,我们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把文化仅仅作为意识形态的看法,也不能再仅仅将
文化简单地视为消遣娱乐,更不能再将文化仅仅作为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工具而已。而应
该把它看作是能够创造和带来巨大财富的生产力形态,加快文化业的发展,提升文化本
身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实质上是文化为适应我国先进生产力和人们需求的
提升,对原有的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和原有的产业结构的一次突破。
它的发展必然牵动经济与文化领域出现诸多创新性的变革。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
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优化产业结构,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以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乘数效应,以
及对人的全面需求与发展的满足,成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促成人们新的
文明观的形成。
2、经济发展推动和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与渗透,科学技
术与文化的交融与渗透,诞生和产生了文化产业,而且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早己出现。但
是,在现代社会中,在经济全球化的高新技术支持下,文化产业才真正成为一个产业群
而存在,并且在质和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以往。以美国为例,文化业已位
居全美创汇产业的的列,成为与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的三大创汇产业。实
践证明,当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使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而且通过提供
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并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3、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将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经济的文化价值取向与文
化的经济功能,使得经济和文化逐步走向一体化。一方面,经济需要文化为自己注入新
的活力与创造新的境界,另一方面,文化需要在经济中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与提供新的发
展契机。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客观趋势,以无旬.辩驳的事实
展示了其强大的活力和发展后劲。纽约之所以被称为“世界数字之都”,是因其具备以
“硅谷”为代表的文化创意、软件开发和风险资金共栖的良好环境;影视和文艺表演能
够带出利润丰厚的衍生品,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数字内容产业对网络平台、技术相
关硬件的拉动作用也日益明显。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要做大、做强,还要与其它产业形成
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要在所有领域和行业中融入文化创意,并
在各个企业的独特设计、品牌和形象上表现个性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注重在文化业中
加大科技投入,要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更为深入地用于文化产品的开发与传播,凝聚
高科技与高文化的结晶。
4、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中新崛起的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和发
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所以,文化发展必须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
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引入产业机制,形成扩大再生产机制,实现文化的自我积累
和长期稳定发展。按照消费决定生产的原理进行分析,文化产业的崛起毫无疑问是满
足文化消费需求决定或推动的。对此,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娱乐、休闲及发展需
求的文化消费,已从社会消费的边缘逐渐向社会消费的中心移位。这种消费结构的巨
大变化,单纯依靠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以有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人
们对文化的需求。因此,只有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形成多门
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才能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来满
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当iif币1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还要处理好文化事
6
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市场运作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引
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眼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原则,把握方向,确
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康有序发展。
(七)文献综述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是当今科技进步和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持
续积累,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J下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折,人类诈在进入崭新的
精神经济时代,财富的内涵与生产方式有了全新的发展。以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性生产
要素J下逐步取代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为产品价值构成的主体和经济增长的第一推
动力。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化使国民经济的结构迅速改变,发达国家的文化内容产业占
GDP的比重稳步提升;另一方面,产业的文化化又使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生机,以满足人
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文化产业业已成为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的经济支柱。许多国
外的政要、专家学者,不约而同的都将其看成是2l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
业。有的人甚至断言,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与产业两个部分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
济进步的新形象。
迄今为止,西方有关文化产业的理论已体系完备且众语喧哗。文化产业的概念是由
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提出的,这个学派建立了第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
的批判理论。随着传媒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出现,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也蔚然崛起,同趋兴
盛,已逐渐成为20世纪独特的研究对象。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文化产业与商业
逻辑论。1996年,法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受商业逻
辑制约的他律性。认为文化产品的推出,主要是迎合公众,借助收视率这一传播手段,
而收视率又是追求商业逻辑的必然结果。二是大众文化论。20世纪80年代,英国伯明
翰学派,开始打破精神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在有关“大众文化”也即“文化产
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上,提出了“文化产业、产品都可以界定为大众文化的“艺术品”’,
同时,强调了“文化产业”产品的创造性即“生产性文本”。国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于
20世纪80年代初才悄然兴起,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
国的文化产业呈蓬勃发展念势,对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提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见解:文
化产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类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它通过精
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信息化方式,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多样化、
精神文化服务市场化。其外延包括教育、科技、信息、文艺、新闻、出版、设计、策划、
咨询、决策等等,涵盖了文化财产(书籍、音像制品、设计策划方案、软件等)、文化
设备(各种硬件)和文化载体(报刊杂志、发射机、接受器)等三个方面(谢名家2002).
中国文化产业在参与入世后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要接受改革成果和成本的转移,协
调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国家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系统建设(胡
惠林,2002)。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时,应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
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战略性调整,突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门类,根据
科学性、先进性、预见性和发展性原则,合理规划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精神生产
力的碲局(谢名家,2002)。文化要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角,必须实现“3个破
壁”即文化精神破壁、文化产业破壁、文化队伍破壁,只有这样,才可能拥有一支适应
新世纪的文化产业建设队伍(缪其浩,2002)。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伴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而迅速发展壮
大起来的。文化产业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福建国民经济发展富有潜力的增长点。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
战略任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党和政府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化改革,加快我
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大报告不仅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从概念上明确区分开,还更进一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出定性,做出了“发展文化产业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正面
价值判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及文化产业理论的重要探索和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级党和政府新的重大战略转型。2000年我国在制定
国家“十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要求的优秀文化作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党和政府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化改革,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
决策。十六大报告不仅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从概念上明确区分开,还更进一
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出定性,做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
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的J下面价值判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精
神生产”的理论及文化产业理论的重要探索和发展。全国相当部分省市把文化产业建设
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当中,中央和地方
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协调发展也进入新阶段。随着这些规划实施的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在
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地方战略利益的驱动下,区域
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对各地区文化产业发挥指
导性作用的同时,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主性选择倾向将更加明显。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海
峡珏岸经济区,正是更高站位和更宽视野的科学抉择。它进一步凸显了福建的对台优势
和作为两岸三地、两大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准确锁定了福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必将推动我省进一步融入全国发展的大格局,更好地在两岸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了中央文件,海西战略上升为
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当fj{『,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福建发展又站
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福建来说,尽快规划和确定海峡西岸经济
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
文化产业大省转变,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发展已具备发展的条件和可能,也是
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明智选择,对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
义。
本论文运用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基本理论,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渊源以及所
经历的历史阶段和特点,阐明了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选取海峡西岸经
济区作为具体考察对象,对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探讨了如何推动福建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这一战略研究将会为进一步推动海
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经济竞争群雄并起的当今,将是文化产业竞争的百舸争流,充分挖掘海峡西岸地
区在文化底蕴和综合文化实力方面的潜力,形成加快发展的竞争优势,参与国内和国际
竞争,构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举的重要结合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格局。
无疑,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较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文的不足之处:
1.本文中涉及文化产业的思想渊源、文化产业的理论以及文化产业的战略指导思想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的限制,论述和分柝的还不够透彻,还有待于继续加深和挖掘,同时,
本文主要论述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对发展战略实践的可行性也只能做
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2.由于数据采集比较困难,而且数据所能体现的时效性也存在较大误差,所搜集
各类政府公报、网络资源等数据渠道,尽量做到分析问题有理有据,在研究过程中也
力争避免数据的空缺,但由于数据收集的渠道有限,对数据的分析深度和广度还有待
于加强。
二、文化产业的基本内容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文化产业涵盖的主要领域
文化产业外延的确定是基于内涵的确立。遵循上述原则,按照我国文化部和国家统
计局的界定,它既包括原有文化事业体制下的一些行业,也囊括了活跃于市场经济中的
新兴行业;它涵盖了生产、销售、消费的各个环节,并把跨越于二、三产业的一些行业
也归纳于文化产业体系中来;其体制包括国有、集体、私营、联营、个体、股份、外商
投资、港澳台投资等多种类型,其结构框架如图l所示。
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广播
电视
电影

文化
艺术

网络
文化

文化
休闲
娱乐

文化
用品
、设
备及
文化
产品
生产

图1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文化

品,
设备
及文
化产
品销
售业


现将各行业内涵表述如下:
新闻服务业包括:新闻和新闻服务。
出版业包括:书、报、刊出版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版权服务。
广播、电视、电影业包括:广播、电视服务;广播、电视传输;电影服务。
文化艺术业包括:文艺创作:汇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
化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其他文化艺术服务。
网络文化服务包括:互联网新闻服务;互联网出版服务;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其
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包括:文化旅游服务;娱乐文化服务。
其他文化服务包括: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广告和会
展文化服务。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包括:文化用品生产;文化设备生产;工艺、
摄影等相关文化产品生产。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包括:文化用品销售;文化设备销售;首饰、
工艺品、收藏品等相关文化产品销售。
’(二)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
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
9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其
基本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
化产品和服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主要特征体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I、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作为商品也
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的使用价
值的特殊性,就是用它文化内涵中的精神属性或精神要素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如听新
闻传播媒介宣传报导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看电影、电视等。消费者接受和消费的是文
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可以感觉却不可触摸的精神要素,这就是文化产业的产品用它的精
神属性或精神要素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同于非文化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产
品的一个本质特征。
2、文化产业与市场的紧密相连性。文化产业及其产品最大和最终的市场——就广
大人民群众,它必须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和检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广
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质与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要反映和代表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开创出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的新气象,占领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文化产业及其产品与市场的紧密相连性,也是文化产业
的基本特征之一。
3、文化产业的政治导向性和娱乐性。文化产业是意识形态和产业形态的统一体,
那它自身必然要能过其产品宣传的那种与之结合的意识形态,体现出该产业及其产品所
具有的政治取向、思想意识、立场观点以及娱乐消费性等,形成该产业及其产品被消费
中的政治导向性和娱乐性。尤其在高节奏、高效率、快速进步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在获
得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每个人工作后都应该和可以追求与享受文化产业所生产出的
高品位的娱乐文化消费。
(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相关产业的国际比较。
l、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态势愈加明显,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十一五”
规划中,全国相当部分省市把文化产业建设成地区的支柱产业列入规划目标。中央和地
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这些规划实施的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在
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地方战略利益的驱动下,区域
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东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态势被进一步拉大,南、北文化
产业发展的矛盾冲突加剧,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对各地区文化产业发挥
指导性作用的同时,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主性选择倾向将更加明显。
(2)经济体制深度改革的成果,将广泛渗透和运用于文化产业领域。随着行业壁
垒和市场准入之间的矛盾充分展开,以政府为第一推动力组建的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型的
文化产业集团,将进入新一轮重组和并购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
实质性的发挥,原有的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和许可证制度,将逐步在文化市场的一般竞
争性领域退出,新的登记制将逐步得到施行,原有的行业壁垒将随着市场准入的适度化
进程而被软化。
(3)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以信
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
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将形成主流,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将在
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关于各类“数字标准”的竞争,将成为
宽网准入之争后最具战略意义的竞争,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将垄断中国的数字文化
产业,中国文化产业的硬件竞争将转移到更为决定生存与发展命运的软的“芯片”与
O
“标准”之争。
(4)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将多渠道、多形式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社会
资本,尤其是一些己上市的业绩成长性较好的公司,将更加深入地参与文化产业的资本
扩张,社会资本、国际资本同台竞争中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巨量缺口,将引发文化
金融资本市场的空前竞争。以资本为纽带而非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真正意义上的跨
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综合文化产业集团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组织形式。
这些产业资本结构的深层、全面的变动将给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带来巨大的
扩张空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
2、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文化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翻开人类生产力发展史,就是一
部科学技术进步史,也是精神生产展示其独特魅力的创新史,在今天又是文化产业整体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史。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J下在进入科学创新、
人类实现综合跨越的新时代。农业社会的标志,是会属农具的制造,它使人类生产技术
产生了第一次革命。工业社会的标志,是机器大生产及其引起的产业革命,它导致人类
生产技术产生第二次革命,掀起了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三、四次高潮”,即工业发达
社会。当代人类正在掀起的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
生物革命,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材料革命,以及以它们的有机结合为代表、以人类科学
创新为标志的“科技综合革命”,可以定位为历史上“第三次产业革命”。其显著标志,
是生产重心的转移,即人类社会生产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转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也即
是知识经济时代。
(2)文化产业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和跨国化发展态势。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
当今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打破地域和行业分割,突破部门界限,通过产
权流动和重组,实现文化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和文化资源的国际化配置,形成了一批跨国
性的巨型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集团。2000年,美国最大的两个文化企业集面时代华纳与
美国在线公司合并成为超巨型企业集团,总资产达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达300多亿
美元。经营全球图书、报纸、杂志、电视、音乐和印刷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德国贝
塔斯曼集团,2001年销售收入达170亿美元。一些大型跨国集团还把新兴的信息网络
优势与传统的影视制作、旅游、娱乐、体育等产业结合,实行文化资源的高效组合并歼
辟了一些新兴产业。
(3)文化产业发展日益呈现出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之所以被人称为“无
烟工业”、“朝阳工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产业,具有能耗少、
产品附加值高,生产工艺先进、效益明显的特征。数字技术代替了传统的模拟技术,凭
借其高精确度的扩增与压缩性能,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能力。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宽带
网的增加,在网络空『EJ中的信息的传播也变得极为廉价和方便。采用先进科技手段,一
项重大文化科技成果能够迅速产业化,并形成规模效益。高新技术带来的生产手段的高
级化是文化产业崛起的驱动力。
(4)文化产业日益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知识经济和高
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
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1年美国文化产品出口达700亿美元,400家最富有的公司
中,1/4是文化企业。同本的音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产业,其文化娱乐业经营
收入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产值,成为日本新兴支柱产业。后发达国家韩国,提出“文化
立国”战略,把文化产业作为2l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力进行培育,
在研究规划、政策制定、出口创作生产基地、建立国外营销网络、开发名牌产品等方面
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资金支持力度很大的措施。
(5)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集团不断向外扩张,将对实力较弱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巨
大冲击。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
经营和运作的,其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国外文化市
场的争夺能力,目前已发展到跨国经营和资本输出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集团以其强大的竞争实力,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渗透与扩张,文化跨
国公司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的输出,形成由其主导的国际文化产业与贸易的分工体系。
在发达国家文化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受到新的威胁。
3、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国际比较
2004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文
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7%、城镇从业人员(2.56
亿人)的5.O%。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l%。在文化及楣关产业中,直接
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有从业人员645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5%、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8亿人)的3.0%;实现增加值1718亿元,占GI)P的1.5%、,
第三产业增加值(3.87万亿元)的4.4%。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有从业人员629万人,实现增加值1858亿元。
在现行部门统计的管理范围内,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三部门共有
文化及相关从业人员312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1.22%;实现增加值1004亿元,占
GDP的0.86%。三部门的从业人员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24.5%,实现的
增加值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28.1%。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与其对国
民经济的贡献(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相当,即两者的比重维持在1:1左右,而
我国两者的比重为1.7:1左右。如澳大利亚2001年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就业人数为
26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3.1%,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8亿澳元,占GP P的3%;
芬兰1998年大众媒体从业人数为48500人,占全国从业总人数的2.2%:2000年大众
传播媒体行业的增加值占G D P的2.7%;美国2001年信息和文化产业以及艺术、娱
乐、消遣业两大部门从业人数为553.5万人,占从业总人数的4.8%,增加值为4063
亿美元,占G D P的4%。我国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1.5%)比发达国
家平均低50%左右。如比澳大利亚(3%)和加拿大(3.1%)低5 0%,比美国(4
%)低62%,比芬兰(2.7%)低44%。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2.5
%)低于多数发达囡家,约低30%至60%,如比澳大利亚(3.1%)低52%,比加拿
大(4.8%)和美国(4.8%)低68%。结果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
影响远低于发达国家,要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尚有很长的路要
走。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水平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产生,发展壮大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
进第三产业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与此相对应,福建文化产业也经历了从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起步,到90年代渐具规模,进入2l世纪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历程。
在改革开放以静,与全国一样,我省文化部门基本上是实行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由财
政统收统支,吃国家“大锅饭”。文化部门市场观念淡薄,内部管理完全沿袭行政部门
一套,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部门,以市场化为导向,
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由事业单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经历了从1978年到1986
年的调整阶段;1987年到1991年的承包制阶段:1992年以后的深化改革阶段。
(一)福建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27年来,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了73.6倍,年均递增18.83%。“十
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年均递增11.68%,分别比GDP高1.14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高
1.8个百分点;其增速在第三产业12个行业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
服务、社会服务业。2004年文化部门主管的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年度营业盈余10.20亿
元,利税2.32亿元,我省文化产业的雏形在文化事业庞大的母体上孕育而出,文化产
业逐渐发展壮大,主要成就有:
1.广播电视电影业建设成绩显著。随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
覆盖网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98%,广播电视光缆
干线网的完成,使2/3以上乡镇有线电视联网并逐步实现向宽带网发展,为实现“数字
福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节目制作能力和节目传输播出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大大
提高了质量。全省2/3的地市级和县级广播电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组建了福建F1报
报业集团、福建广电集团、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其中,2004年成立的福建省广播影视
集团由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福建电影制片厂和福建省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
心等20家实体单位联合组成,是一个以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报刊出版和互
联网站宣传为主业兼营科技开发、影视艺术、广告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新闻传媒集团,
它的成立标志着福建省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文化产业集中度大幅提
高。
2.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2001年到2004年,我省共出版各类图书10319种,总印
数6.74亿册,期刊737种,总印数1.59亿册;出版报纸254种,64.35亿份。其中2004
年出版图书2641种,比2001年增长10.27%,总印数1.39亿册,比2001年下降了22.35%:
期刊176种,比2001年下降6.88%,总印数3450万册,比2001年下降22.82%:报纸
58种,比2001年下降12.5%,总印数8968l万份,比2001年上升22.54璐。期刊、报
纸种类、印数下降是由于2003年出版业结构调整,全省撤消、整合了各类报刊近百种,
但同时出版物质量大幅提高。总的来说,“十五”期『日J新闻出版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图
书报刊的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有多家报刊获得了各类全国
性奖项。同时,也造就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闻出版队伍,为我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
效益。
3.音像电子出版物后来居上。“十五”期间,我省出版行业除了保持传统出版物结
构不断完善,质量效益继续提高外,还努力开拓市场,寻找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版
行业开始从纸质出版物向电子出版物领域发展,先后建成ED类、DVD类光盘生产线15
条,可录写类光盘生产线10条;填补了我省光盘生产线的空白,大大丰富了我省新闻
出版媒体形式,使我省电子出版物发展迅速,音像制品出版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Ii{『
茅,为我省新闻出版业在新世纪超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目Ij{『,全省共有电子
音像出版单位6家,2004年出版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092种、3982.17万张(盘)。
经备案登记的音像制作单位21家,电子出版物制作单位58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单位之一的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已于2004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
4.文化艺术全面发展。“十五”期间,我文化艺术、大众娱乐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2004年未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4个,剧场、影剧院76个,群众艺术馆10个,
文化馆78个,博物馆79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4力.场,观众1700万人次。一
批省级标志性骨干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于2002年10月1日落成开馆的福建省
博物院是目前国内较为齐全和先进的展馆;福建大剧院也己完成设计招标、正进入施工
阶段;省闽剧艺术中心、省杂技艺术中心、省芳华剧场等一批文化艺术设施竣工并投入
使用;福州大戏院、人民剧场改建完毕。这些都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继国家对福建省进行《福建R报》报业集团和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集团的体制改革试点以来,2003年初,我省文化厅成立了文化产业开发领导
小组,并在全省文化系统中开展了“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研讨活动。力求探索
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为全面加强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进
一步整合我省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省文化厅着手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非文
化企业、非公有经济和民间资金投入文化产业,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
入程序,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目前,省文化厅《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
见》和《关于吸纳民问资本准入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相继完成初稿,并报送相关部门
征求意见。
(二)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总量偏小,占GDP比重偏低。与我国的一些省市相比,本省文化产业不
论在数量上还是效益上都有较大差距。2004年,福建省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6053.14亿元和2357.57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ll位和第10位,但文化产业增加值
147.04亿元,仅位居全国第13位,低于北京、湖南,这反映了福建文化产品的生产规
模和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81%,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第24位。
2.文化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2004年全省仅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文化产
业经营单位即达12375家,从业人员达65372人,但产值仅13.466亿元,平均每家经
营单位的产出只有16.77万元。其中,文化娱乐业7个门类的净利润只有2.7亿元。从
具体行业看,报业方面本省仅有一家报业集团,而广东自1996年以来先后成立了4家
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刚刚成立,规模、收益远不如上海、江苏。出版业与湖南、浙江
的差距甚远。至今本省出版业还没有形成集团,而湖南却拥有一个总资芦37亿元,销
售收入36亿元,利润2.4亿元的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的利润近3亿元,这两大出
版集团和江苏、山东出版集团都跻身全国500强企业行列。
3.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文化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突出,产品、服务
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市场需求。比如报刊中,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
总量太多,同类产品供过于求,造成恶性竞争;出版物发行中,教材教辅比重太大、平
均发行量占销售总额的80%以上,一般图书出版品种少,精品书、畅销书、常销书更少。
4、文化体制改革未能从总体上积极跟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多年,也做出了一系
列初步的探索,但由于改革滞后,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仍沿用过去计划经济的手段来管文
化,办文化,政事不分、政企不分,过于注重行政手段,经济、法律手段则相对薄弱,
对文化的生产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文化产业中的教育、文化艺术、广电,新闻出版等
行业得益于国家垄断性保护政策,日常运转资金要由国家财政支持,其中的广电、新闻
和出版行业涉及意识形态,民营资本不能进入;教育业受政府管制过多,民间资本难以
参与进驻;很多文化部门长期实行政府单一投资、独家经营、政企不分的体制,缺乏有
效竞争。但随着国内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面l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优胜劣汰势不可挡,
政府兴办文化产业,难以像工业那样有效地引入竞争机制,更多地吸引夕卜资和民间资本、
技术和管理经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影响了我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5.文化产业创作和经营人才缺乏。从艺术生产上看,我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不
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拔尖人才更是奇缺。以福州为例,作为全省文化中心,福
州的曲艺编剧导演人员中,全市仅有8名在职专业戏剧编剧,其中1名编剧已退休,2
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戏剧导演3名,年龄均超50岁;闽剧音乐创作人员3名,其中
14
最有名的陈德忠已年近花甲;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虽不乏~级、二级演员,但多名不符
实,艺术水准与全国其他地市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从经营管理上看,在新闻、出版等
文化系统,高素质、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爿+十分匮乏,特别是既熟悉经济管理又具有文
化造诣深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难以满足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
化管理的需要。
四、文化产业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福建省委七届十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形成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要求的文化设施
先进配套、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和群众文化丰富
多彩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努力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的重要基地。”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和
可能,对福建来说,发展文化产业是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明智选择。
(一)战略地位
1、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峰持的原则。当lj{『,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始终清醒
地认识到文化兼具事业和产业两种属性,坚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举的基本原则,并且,
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此外,应当坚持全面开发和重点丌发相结合的原则。文化产
业作为一个产业群体,既是整个社会产业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
业系统,其内部各行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全面开发并非同步开发,不是平
均用力,应该突出重点以带动全局。
2、应当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中的几个关系。发展文化产业涉及的关系千头万绪,当
今尤其要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事业与产业相结合。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动力是体
制改革和创新。切实转变观念和政府职能。第二、文化发展与实现文化权利帽结合。其
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的享受权、参与权和创造权。第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文
化发展不仅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其本身也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之一。第
四、文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福建有毗邻台湾和对外开放的优势,有利于发展对外
文化交流活动。第五、文化发展与高新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的应用是福建文化产业持
续发展的原动力。
3、发展文化产业是体现我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今,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已
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省要缩小同发达国家乃至广东、上海等
国内发达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尤为重要。文化
作为一种综合竞争力,在知识经济社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大。文化之所以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不仅包括经济和政治,而且包括文化;不仅要有物质文明,而且要有精神文明。只有经
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
现代化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总
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每个“五年计划”均实现GDP翻番,GDP在全国位次由1990年的
第15位跃升到2005年的11位,人均GDP由1990年的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7位,
成为全国经济比较活跃的省份之一。因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
对福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切实发挥文化产业对福建未来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4、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丌发。文化产业是从事精
神文化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部门,它为人民群众包D造精神文化食粮,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
文化生活:积极传播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信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文
化产业还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促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进经济
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这是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发
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文
化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为文化
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5、发展文化产业是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国外己成事实。如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作为产业。美国公众用于观看演出、电影、
体育比赛、展览等方面的消费,每年高达250多亿美元。据报道,影视音像娱乐产品已
成为美国第二大出口产品。其中商业影片已出口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电
影市场占有率达50%。我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大量文化遗
产,全省有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78处省级文物历史保护单位,还有丰富多彩的
民俗风情、惠安女服饰等地方文化闻名海内外;福建是戏剧强省,历史悠久的五大地方
剧种闽剧、莆仙剧、芗剧、高甲戏、梨园戏享誉海内外;此外,福建民问工艺美术发达,
陶瓷、石雕、漆器等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特别是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
我省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无穷的开发
潜力。近两年来,入选国家艺术精品的上乘之作层出不穷,福建的艺术精品创作在积累
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要我们在防止和克服完全商品化的同时,大胆借鉴国外市场
运作机制和经验,一定能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化产业的众多行业中,
教育、科研、出版发行、文化娱乐及体育等行业已成为战略重点。在科研、教育以事业
管理为主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经营则需以出版发行、文化娱乐和体育为主:’文化娱乐业
中重点是广播电影电视与艺术表演。目|ji『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科技和旅游等行
业发展势头良好。只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善于经营,不断开掘新的领域,
一定能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6、发展文化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文化人施展才华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
2030年全世界都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
重要的直接资源,开拓并发展新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产
业作为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要求,这一建设进程也正是我省承接知识经济和信
息经济的重要时期,文化产业也理应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在
文化产业中,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更为重要的经济因素,是文化产业的首要财富。文
化产业这个新兴产业,将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必将是福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朝阳产
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将不断增大,在知识经济时
代的作用R益凸现,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重要作用
l、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有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文化大众性的形成。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是:“指那些包括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
从本质上讲它们是不可捉摸的并与文化有关的,一般通过著作权来保护,并且以商品或
服务的形态出现。”文化要形成产业就必须要有市场,文化产业创作、生产、销售的商品
16
或服务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同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只有大众性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才会受到群众的青睐,获得广阔的市场,从而发展壮
大。近年来,福建省大众文化事业呈现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念势。主要表现在全
省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星罗棋布,94个专业剧团、近500个民间职业剧团活跃城乡。
2004年,仅全省专业剧团在国内演出达1420场,观众多达10208万人次,演出收入达
2814.3万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蓬勃兴起的文化市场,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
实现“文化强省”打下扎实的基础。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有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文化民族性的形成。闽越文化
是福建地区上古时代居民创造的地方文化。闽越国文化的形成除了表现在风格一致并自
成系统的旧用陶器之外,还表现在宫室建筑、城邑建设、文字、艺术等等。其中,极具
福建地方特色和反映闽越文化重要特征的陶器则是衡量同一文化和特定文化内涵的重
要标志。闽越文化在中国秦汉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是2000多年Iji『福建古文化
发展达到的一个高峰,是这一时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闽越文化是福建
乃至中国经济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以它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海峡
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弘扬民族文化,提升福建文化品牌,拓展海内外文化市场等方面将起
到重要的作用,它将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累积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可转化为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
创造出新时代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具有海峡西岸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在全球文
化产业以及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有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文化科学性的形成。当今时代,
高新科技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
和创新。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带来了文化作品本身的成功,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
值。例如,大卫·科波菲尔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梦幻般的魔术,为他带来每年6000月美
元的收入。发展文化产业要研究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我省要主动
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强文化原创性创作与开发。要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契机,
在未来5年内把文化投入的重点从基础设施转到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设备上来,改造传
统文化产业,提升我省文化产业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技术含量。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有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文化地域性的形成。福建地理
区位条件优越,面对台湾,邻近港澳、东南亚,有3300公罩长的海岸线,作为“海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省,海洋文化发达,历史上就是中华文化、日本文化、东南亚文化、
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以至欧美文化的交汇区,对外对台文化交流得天独厚,具有极
强得地域性特征。其中,闽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在漫长的交融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福建文化向台湾地区延伸为主流,特别是闽南文化为最主要的影响源,塑
就了今天闽台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建设闽台文化交流
窗口,扩大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对台“血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加
强闽台在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文化交往中广泛弘扬祖国大陆先进
文化的主旋律,这对于拓展闽台文化发展市场,进一步增进两岸友好关系,促进租圜和
平统一大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重大意义
1、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产业
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有力
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进入2 1世纪,文化产业将成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掘统
计,2 0世纪8 0年代术,美国、同本、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文化增加值占G D P
的比重已经达到2 0%左右。我省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文化增加值占G D P的比重
17
不大,但其发展Iji『景令人鼓舞。文化产业对传统经济乃至整个经济起着十分明显的优化、
改造、刺激和拉动作用。它的市场潜力之大,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反哺作用,已经越来
越清晰地表现出来。可以况,它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成为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产业依托。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
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
民生活更加殷实。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全面小康建设
的重要手段。海峡西岸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省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
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既反映我省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
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必须看到,加入w T 0以后,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服
务将进一步进入我省市场,我们只有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才能与之进
行竞争,并使闽越文化、海峡文化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走向世界。总之,我们要推
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放
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随着我省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要求同益高涨。发展和维护
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
济区的具体实践。文化产业作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
营活动,有着复制性、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产特征,有利于发展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
有利于继承、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文化产业综合性强,
技术水平高,知识含量大,这就为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范围扩大了,选择性增加了,学习和发展自己
的天地宽阔了,这就有利于普及大众文化,刺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心理,从而激发对多
层次文化,特别是高尚文化的追求,这对培养劳动者先进的思想观念、丰富的知识素养、
熟练的操作技能、科学的文明举止、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性格特征,从而提高全民
族的综合素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拔尖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
义。
五、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提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十一五”期间,推进福建新发展对文化
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有效地实现由文化资源大
省建成文化产业大省,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文化产业打
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有力地
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综合素质和社会的
文明程度,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发展目标
l、总体目标。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要求以及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初步形成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具有时
代特征、福建特点的人文精神,构筑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使我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作用,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主要发展指标中绝大
多数处于华东地区Iji『列,-部分指标乃至处在全国Iji『列;力争到2010年,其本形成与经
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领
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占6DP比重的5%左右: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
部从业人数的4%左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的15%,争取使福建建
成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的文化大省。
2、具体目标:
(1)文化产业总量规模进~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十一五”期间在全省GDP
中的比重要有较大幅度地增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力争到2010年使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到GDP的5%左右。
(2)文化消费是家庭消费的重要内容,今后五年要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
有较大提高。努力改善消费结构,力争城镇居民教育和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达
到18%,农村居民达到12%。人均购书、旅游、娱乐、体育健身等文化消费支出力争
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3)初步建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集群,力争在今后五年培育一批具有规模
优势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到2010年全省拥有利润超过1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5—6家,
营业收入超过l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达到15家。
(4)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些主导产业在全国捌有竞争优势。在优化报业、
出版业、广播电视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快形成以音像出版、电子光盘、工艺美术、文
化旅游、竞技体育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群体。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实现由产业扩张向产业升级转变,提高竞争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
(5)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使我省的文化产业御局更趋合理。适应建设海峡西岸
经济区的总体布局,努力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市文化产业
群体。形成若干个多功能、多样化的文化服务系统。加快城市文化产业的延伸,逐步建
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干、覆盖全省广大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目标。
(5)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档次,力争使一些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产品在国内外
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图书、音像制品、美术作品、戏剧演出等在国内市场所占的比重
明显增加。要使我省的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品,在保持特色和质量的同时,
进一步扩大其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形成出口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7)要进一步繁荣我省的文化市场。要努力提高我省文化娱乐和体育市场的档次
和品位,大力开发新的旅游商品,扩大旅游市场规模,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
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场所和度假胜地。
3、实施步骤:结合我省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现状,要具备全球性的眼光,
按照现代思维和国际标准来进行周密规划,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市场价值取向、
股份制经营模式、多元化投资原则,依托文化主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事业,分
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建设。做大做强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2006--2007),起步阶段。本阶段要以“转换机制、招商引资、整合资
源、引进人才”为目标。要着力破除对旧有体制的依赖,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
念。要对全省文化资源和市场进行调查,做出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我省文化
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与思路。同时,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
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
业投资,积极吸引外地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福建省的文化建设。
第二阶段(2008--2009),系统发展阶段。本阶段要以“完善体制、龙头牵动、拓
展市场、扩大效益”为目标。主要是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隅化女化行政
9
部门实现宏观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实现管办分离,促进文化产业市场的发
展。要借助我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培育和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
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龙头作用,大力开拓我省文化市场,建立公平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成规范化、法制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轨道。结合福建文化产业的现实
基础,确立以文艺演出业、新闻出版业、会议展览业、广播电视业等四大产业为骨干,
构筑福建文化产业的新格局,推动文化产业在高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
第三阶段(2009--2010),大发展阶段。本阶段以“打造品牌、形成格局、整体推
进、做大做强”为目标。要紧紧抓住举办北京奥运会后的“东风”和2010年上海“世
博会”的机遇,打造福建自己的文化品牌,开发具有福建特色的名人文化、民俗文化、
民问艺术、旅游文化、商业文化等资源,规划发展好一批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经济,办
好融文化、经贸于一体的会展、节庆等文化经济活动,策划好全省性的、有福建特色的、
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重大文化活动,树立福建文化经济新形象,进一步提高福建的
文化晶位,推动福建文化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l、出版产业。推进出版业战略性资源整合,推进连锁经营、信息化网络和物流配
送体系建设;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步伐,建设出版强省;进一步加强闽台
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出版、出版物流通和印刷科技等方面刀:展全方位的实质性项目
合作。
2、文化娱乐业。发挥演艺团体的原创自主开发能力,促进重点艺术院团、剧场、
演出公司等的强强联合,形成名人、名团、名剧、名剧场的品牌效应。确定文化娱乐业
作为我省文化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音像、演出、歌舞娱乐、网络文化、电影、电子
游艺、艺术品加工与拍卖、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等产业的发展。
3、网络服务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开拓信息网络的发展空l'HJ。加快省内网
络资源整合。不断拓展网络文化服务功能,促进网络资源优化配置。打造福建网络文化
品牌。
4、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是近年来迅速成长的新兴产业,其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约为4%,拓展旅游产业已成为重中之重。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展现福建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福建成为东南亚乃至世
界范围内有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首选地。
5、广告会展业。要充分发挥福建地缘、人缘和文化品牌优势,充分发挥福建历史
悠久、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广告会展业,加快会展经济发
展。通过努力,把福建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展示平台、文化品交流平台、对
外宣传平台,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6、新兴文化产业。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结合,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
对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加大对广播影视业、动漫业、艺术品制造业等的扶持力度。
加快文化产业的创新,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
文化企业,积极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l、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程。要着力破除对旧有体制的依
赖,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文化行业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
的旧观念,把文化产业当成社会经济大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体系之中。当前,要对
全省“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价值评估,并对相对产业和市场进行调查,做出科
学的文化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努力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
同时,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组织,
鼓励非文化企业、民f.日j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
产业资本参与我省的文化建设。
抓紧“四个转变”:从只抓文化事业,转变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
性文化业上来;从过于强调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转变到既讲意识形念属性,又讲
产业属性上来:从只注重文化系统自身的文化建设,转变到积极推动、融入社会各个领
域的文化建设:从比较习惯于依赖政府财政的投入,转变到面向社会、多渠道争取对文
化建设的支持。与此同时,要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等领域,扩大改革范围,
拓展改革内容,由点到面,分期分批全面推进三个层面的文化体制改革。一是抓好省直
单位的试点改革工作;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好经营性文化事业的转企改制工作;
三是按照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切实可行的原则,推进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
2、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文化市场培育工程。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
展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把弘扬“三平”精神同“学英雄、
见行动”系列活动结合起来,同“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活动结合起来,用“三平”
精神教育人、激励人。在市场环境上,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坚
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在政策
环境上,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
业投融资机制。在法制环境上,要加大执法力度,舰范执法行为,集中打击各种非法出
版物和走私影片放映,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净化
文化市场环境。文化产业的幼稚性也带来文化市场的不成熟,许多文化市场需要培育。
要进一步健全文化服务市场,培植文化要素市场,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同时,进一步建
立健全有关文化市场准入、交易、竞争以及监督、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法规制度。
3、明确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做好区域文化功能定位工程。搞好区域文化产业布局,
是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要对经济较发达、文化
品味较高的沿海地区,如福州、厦门、泉州等地,除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层次外,还应引
导高品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适度超前发展,如高雅艺术演出、数码电
影、网络文化制作和传播、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等;要对生态环境优良、旅游景点丰富
的地方,如南平、宁德等地,可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文物旅游业;此外,要充分挖掘极具
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创新,综合利用,如丌发莆用妈祖文化的人文宗教
资源,发掘歌仔戏、闽剧等地方文化财富,要抓住特色,发挥优势,做好区域文化产业
定位。
4、加强文化产业的硬件建设,实施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产业的硬件建设是文化产
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是优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局。要根掘文化产业发展
需要兴建文化设施的要求,政府应对导向性、标志性、基础性改施加大投入力皮:对肼
众性、娱乐性、普及性的文化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合理佰局,科学安排,促进公共文化
体系建设;二是注意文化设施的长期效益和只常效益的发挥。文化设施建成后,尽快投
入使用,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加强对先进文化重要载体的建设力度,充分发
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科技馆、体育馆、体育场以及青少年活动中
心、工人文化富、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形成比较完备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
5、弘扬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实施文化保护工程。丰富的历史文
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建设的宝贵资源。要实现
对全省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尤其是濒危遗产展丌抢救和保护工作。要着手
对全省民族民f.H』文化艺术的基本状况、特色、特点等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福建民族民l'HJ
文化保护基本分布和重点保护项目名录,切实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作。要加强
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积极推进“福建土楼”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申报进程。建设一
批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馆,培育一批历史文化和民问艺术经典旅游项目,发展
~批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最佳结合。
6、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
必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的规模对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很
多地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缺少规模化、实力
姓的文化产业集幽,无法形成灶有力的文化d6牌竞争优羚。要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争业
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有序地推进集团化建设,特别
在报业、文艺、出版等领域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内部改革,尽快成为我省文化
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与此同时,通过文化产业集团的经营和拓腱,
把其文化产品努力提升为代表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文化精品,要积极加以鼓励、引
导和推动,通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新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激励机制,
加大优秀文艺作品的生产力度。继续加强优秀剧目等相关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争取
入选国家艺术精品,促进更多的文化精品脱颖而出,打造我省文化精品的生命力、创造
力和凝聚力。
7、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人才建设工程。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
规律,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和引进懂科技、会管理的创
新人yJ‘、策划人/j。、外向型人/j‘和网络科技人/j+,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莆人力资
本。建立和完善人/j。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全面{啦.彳r聘任制、签约制,完善分配激励
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构筑福建文化
人/I。高地。
8、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华文化“文化力”工程。中华文化的“文
化力”是全方位的,不仅对于经济,两且对于社会、政治、法律,乃至于人心,都起着
深层的影响和作用。从实现闽台文化与经贸良性互动、推动两岸在血缘情感的亲和力、
民族大义的感召力、和合思维的凝聚力、经济伦理的道德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充
分发挥福建与台湾的“五缘”、“六求”优势,加强闽台文化交流。进一步吸引台湾青年
来闽求学、求职及创业发展;进一步开展闽台文艺、文博、影视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交往,加强在法律、
知识产权、企业管理等实务领域的合作,依托渊源深厚的闽台文化交流,促进两岸的经
济贸易合作和政治交流。
参考文献
[1]JohnFiske(美)understanding PopularCulture copyright 1989 by unwinHyman
[2]Jean Ladriere The challenge presented to cultures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UN.E.SCO in 1997
[3]The future ofnews,Editcd by phihp S.Cook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4]Allen,R.(1997).Vaudeville and filim,1895-1915:A Study inmedia Interaction.Unpublishe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owa
【5]Ang,1.(1985).Watching Dallas.London:Metheun(17 THROSBY D.Economics and Culture.U 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BLANG 1 M,Where are we now on 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Economic Survey,2001
[7](美)阿历克萨·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一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 985.
[8]《马克思思格斯选集》1—5,2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邓小平文选》卜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江泽民:Ⅸ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江蓝生:《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江蓝生:((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4]江蓝生:((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5]江蓝生:((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5年版.
[16]塞缪尔·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M】,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7]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8]【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19]谢名家:Ⅸ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M】,人民出版社2 002年版.
[20]尹继佐:《文化发展与国际大都市建设》【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叶取源、胡惠林:Ⅸ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叶取源,胡惠林:Ⅸ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霍克海默集》脚1(渠东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24]梁漱溟:Ⅸ中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家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6】总报告课题组:迎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2001年一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7]李铁映:序言《2 001年一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2..
[28]谢绳武:序言((2001年一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9]金晋伦:《科技创新需要持久的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 001.
[30]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言报告》(2 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关世杰:《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寻求中国文化发展对策》.国际新闻界,2002.
[32]花建:《注重民族精神的文化导向一份加拿大的文化产业政策》.探索与争鸣,2 001.
[33]向有明、王玉明:《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 001
[34]花建;《论文化资翻的产业化开发的优化配置》.武汉出版社,2000
[35]彭立勋:Ⅸ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赵修义,汪海萍:《文化: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I 998年版
[38]周中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项家祥.王正平;Ⅸ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建设》【mI,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0]王仲尧:《文化市场与管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1]于幼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MI,人民出版社2 000年版
[42]黄力之:(先进文化论)【M】,上海二联书店,2002年版.
[43]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4]孙家正:关于文化创新问题【J】,中国文化报,200:3年9月5日
[45]孙家正:重温邓小平加快文化建设【J】,光明日报,2004年9月8日.
[46]胡惠林: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改革理论的创新【J】,探索与争鸣,2004年地3期.
[47]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1,文化研究,2004年第1 2期.
[48]王永章: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经济日报,2003年5月5日.
[49]花建:《抓住机遇。推进创新一一关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1.中国文化报,2003
年11月1甘.
[50]朱河因: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文化产业走势PI,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5期.
[51]赵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汇报2005年3月21日
[52]何传启: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机遇【J】,探索与争鸣,2 004年第1 0期.
[53]丹增: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J】,求是,2004年6月.
[54]张丽萍:积极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 004年2
[55]贺善侃: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J】,探索与争鸣,2 004年第3期.
[56]徐惠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亮点与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 003年1月.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姓名) 隧袒趑学号鱼坦3Q2Q 专业
亟渔经渣堂所呈交的论文(论文题目: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战
略研究)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
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
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丝
致谢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张华荣教授,在两年的硕士生学习期间,他不仅在学业上对我
悉心指导、严格要求,而且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给予了我细致的关怀、支持与帮助。“准
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导师的治学和为人,及其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决不是一句廉
价的感谢所能道尽的,我将用我一生的勤奋和努力来回报恩师的教泽。
其次,这篇论文从构思到定稿,也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指点和支持,在这罩请允许我
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是郭铁民教授、祝健教授、孙晓军博士、黄
茂兴博士,同时,我电要感谢经济学院黄恒旺老师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千罩之行,始于足下”。两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这意味着我将开
始新的人生起点。我将更加认认真真的做人,勤勤恳恳的学习,兢兢业业的工作以不辜
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 陈祖祺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被引用次数: 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秉安.李闽榕.WANG Bin-an.LI Min-rong 环海峡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8(2)
2. 孙超 贵州特色药业发展战略研究[会议论文]-2006
3. 陈必滔.CHEN Bitao 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构建——解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的若干意见》[期刊论文]-东南学术2009(4)
4. 福建省委党校课题组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和主要任务--《建设开放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研究》
子课题[期刊论文]-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7)
5. 林喜庆.许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思考[期刊论文]-经济纵横2008(7)
6. 曲鸿亮 海峡文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7. 肖海平 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位论文]2006
8. 张利霞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6)
9. 史常凯 江汉三角洲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0)
10. 唐苏南 三峡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4)
引证文献(1条)
1.林德明"海西"建设中福建南少林文化的发展[期刊论文]-莆田学院学报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