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下一篇 »

# 9822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

Y 79S614
後旦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学校代码:10246
学号:021015074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
院系: 经济学院
专业: 金融学
姓名: 童文俊
指导教师: 干杏娣教授
完成日期: 2005年4月
寒经作善导野戽总
勃垒史公布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文以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为主题,根据动因和战略相对应的原则
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和相关战略规划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在对银行业并
购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银行并购理论发展予以综述的前提下,在对中国银行业
并购既有行为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微观和宏
观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和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思路。在本文所
确定的宏观动因和并购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下,本文分别从提升中国银行业规
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稳定中国金融体系和提升中
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四大宏观动因出发,对其所对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进行
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构想或政策建议。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在结
构上共分为一章导论、五章正文和一节结论。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本章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区分了银行并购与
银行业并购概念,介绍了银行并购的分类,界定了银行业并购战略的含义。其次,
本章对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有关银行动因理论,绩效实证和
中国银行业并购研究的进展。最后,本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主要创
新做了介绍。
第二章为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在对中国银行业发
展现状和中国银行业并购历程予以阐述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既有并
购的动因、成效与问题,并对光大银行并购案例做了绩效实证分析。然后,本章
研究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
应的本文研究框架。
第三章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本章在对银行业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与范围经济。随后,本章对规模经济与银行业横向并购、范围经济与银行业混业
并购做了理论与实践考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基于规模经济动因
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和基于范围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四章为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首先,本章对银行业市
场结构做了理论分析。其次,本章从集中度角度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实证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
构。再次,本章对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考
察。最后,本章阐述了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五章为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在对金融体系稳定、有
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与银行并购之间的关系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
内容摘要
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而,在上述研究成果及东亚银行业并购经验的基础上,
本章分析了基于金融体系稳定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六章为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首先,本章对当前中
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做了国际比较。其次,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市场上外资
银行并购的历程、动因、策略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外资竞争动因的
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最后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提出了基于对外
竞争力提升动因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
最后,在综合各动因所对应战略的基础上,在结论中本文得出了以两阶段为
特征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总体战略构想。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并购、动因、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II
Abstract
Abstract
The PaDer take the motive and stratagem of 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as its theme.and study rolativ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questions on the M&A in bank
industry with the guide of“motive vs.stratagem'’prineiplo.nl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micro and macro motive of the M&A in bank industry,and built up the research
fr锄e of“macro-motive vs.stratagem”in this papor,after defining relative
conceptions on the M&A in bank industry,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11e
theory on M&A among banks,analyzing the history,motive,achievement,problem
and performance of the past M&A in Chinose bank industry.In the research frame of
“macro-motive vs.stratagem”.The paper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stratagem of the
M&A in bank industry from the difierent allgle of view,which are the upgrade of the
scale economy and the scope economy level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the
optimization on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Chinose bank industry,the stabilization of
Chinese finance system,the upgrade of the competition power of Chinose bank
industry.According to也e above research frame,the Paper is consisted ofone chapter
ofintroduction,five chapters oftext,and one section ofconclusion.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pter,important
conceptions are defined.the di虢rent between the conception of the M&A in bank
industry and the M&A among banks are distinguished.the types and forms of the
M&A among banks are introduced.and the signification of stratagem of the M&A in
bank industry is defined.Then,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n the M&A among
banks is summarized.tlle theory on the motiv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M&Aamong
ban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the M&A in bank industry are introduced.
Finally,the research approach,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 and the innovations aro
introduc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two is titled the analyses on existed behaviors,motive and stratagem of
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In the beginning this chapter,the history of 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nk industry are
analyzed.Then.the motive.achievement and problem the past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are studied.and the performance on the M&A case of China Ever Bright
bank is researched.Finally,the motive ofthe futur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is
analyzed.and the research flame of“macro.motive vs.stratagem”are built up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three is titled the scale economy,scope economy and the analyses on the
stratagem of 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pter'
theories on the scale economy and scope economy in bank industry are introduced.
Then.the scale economy and the scope economy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are
analyzed.Finally,the stratagems of 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otivation to the upgrade of the scale economy and也e scope economy
level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Chapter four is titled the optimization on the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analyses
on the stratagom of 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III
chapter,theories on the market s虮lctLlre of bank industry are introduced.Then.the
market structure ofChinese bank industry is studied with the method ofconcentration
rate,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market performance iS
researched,and the optimal market structure is analyzed.Finally,the stratagem of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iS analyzed.based on the motivation to optimize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Chinese bank industry,after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among banks and the market structure ofbank industry.
Chapter five is titled the stabilization of finance system and the analyses on the
stratagem of 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pter,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 among the stabilization of finance system.the market quit of
bank in trouble,and也e M&A among banks.Then.the stability of Chinese finance
system iS studied.Finally,the stratagem of 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iS
analyzed,based on the motivation to stabilize Chinese finance system,after the study
on the experience ofthe M&Ain Eastern.Asian bank industry.
Chapter six is titled the upgrade ofthe competition power and the analyses on the
stratagem of the M&A in Chinese bank industry.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pter,the
competition power of Chinese bank industry iS studied.111en.the history,motive,
strategy and influence on the M&A of foreign bank and也e reaction of Chinese banks
are researched.Finally,the stratagem of the multinational M&A of Chinese bank
industry is analyzed,based on the motivation to upgrade the competition power of
Chinese bank industry,after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national M&A
ofChinese bank industry.
The last Section is conclusion.In the Conclusion,a two—stepped general
stratagem of the M&Ain Chinese bank industry iS defined.based on the synthesis of
above stratagems.
Key Words:Chinese bank industry,M&A,Motive,Stratagem.
Classifieation:F832.2
学位论文指导小组成员
干杏娣教授、博士生导师
甘当善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少强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三节基于金融体系稳定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第一节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外资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第三节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分析⋯⋯⋯⋯⋯⋯
本章小结⋯⋯⋯⋯⋯⋯⋯⋯⋯⋯⋯⋯⋯⋯⋯⋯⋯⋯⋯⋯⋯⋯⋯⋯⋯⋯·
一110
”121
结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f.163
主要参考文献⋯⋯⋯⋯⋯⋯⋯⋯⋯⋯⋯⋯⋯⋯⋯⋯⋯⋯⋯⋯⋯⋯⋯⋯⋯⋯⋯170
后记
本文图表索引
表2-1:中国银行业主要业务发展表⋯⋯⋯⋯⋯⋯⋯⋯⋯⋯⋯⋯⋯⋯⋯⋯⋯⋯⋯⋯⋯⋯⋯”18
表2-2:2004年前半年中国部分银行的经营状况⋯⋯⋯⋯⋯⋯⋯⋯⋯⋯⋯⋯⋯⋯⋯⋯⋯⋯‘19
表2-3:中国银行业并购发展历程简表⋯⋯⋯⋯⋯⋯⋯⋯⋯⋯⋯⋯⋯⋯⋯⋯⋯⋯⋯⋯⋯⋯”22
表2—4:DEA文献示例⋯⋯⋯⋯⋯⋯⋯⋯⋯⋯⋯⋯⋯⋯⋯⋯⋯⋯⋯⋯⋯⋯⋯⋯⋯⋯⋯⋯⋯⋯29
表2-5:光大银行并购前后DEA值比较表⋯⋯⋯⋯⋯⋯⋯⋯⋯⋯⋯⋯⋯⋯⋯⋯⋯⋯⋯⋯⋯⋯31
表3一l:美国各规模银行的产出占该产业的份额⋯⋯⋯⋯⋯⋯⋯⋯⋯⋯⋯⋯⋯⋯⋯⋯⋯⋯.44
表3-2:美国各规模银行的净收益率⋯⋯⋯⋯⋯⋯⋯⋯⋯⋯⋯⋯⋯⋯⋯⋯⋯⋯⋯⋯⋯⋯⋯一44
表3-3: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指标比较⋯⋯⋯⋯⋯⋯⋯⋯⋯⋯⋯⋯⋯⋯⋯⋯⋯⋯⋯⋯’47
表3—4: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费用率指标比较⋯⋯⋯⋯⋯⋯⋯⋯⋯⋯⋯⋯⋯⋯⋯⋯⋯⋯⋯⋯⋯48
表3-5:2000年中国商业银行人均指标比较⋯⋯⋯⋯⋯⋯⋯⋯⋯⋯⋯⋯⋯⋯⋯⋯⋯⋯⋯⋯48
表3-6:2003年中国银行业人均创利率和费用率比较⋯⋯⋯⋯⋯⋯⋯⋯⋯⋯⋯⋯⋯⋯⋯⋯。48
表3—7:各银行相关指标的回归分析⋯⋯⋯⋯⋯⋯⋯⋯⋯⋯⋯⋯⋯⋯⋯⋯⋯⋯⋯⋯⋯⋯⋯’50
表3-8:1991—2003年各银行SCE值⋯⋯⋯⋯⋯⋯⋯⋯⋯⋯⋯⋯⋯⋯⋯⋯⋯⋯⋯⋯⋯⋯⋯⋯”50
表3-9:Box—Cox函数的回归估计结果⋯⋯⋯⋯⋯⋯⋯⋯⋯⋯⋯⋯⋯⋯⋯⋯⋯⋯⋯⋯⋯⋯⋯54
表3—10:中国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54
表4-1:2001年德国主要类型银行的市场份额⋯⋯⋯⋯⋯⋯⋯⋯⋯⋯⋯⋯⋯⋯⋯⋯⋯⋯⋯‘75
表4-2:2003年德国商业银行按照资产总额计算的市场份额细分表⋯⋯⋯⋯⋯⋯⋯⋯⋯⋯‘75
表4-3:德国银行数目变化比较⋯⋯⋯⋯⋯⋯⋯⋯⋯⋯⋯⋯⋯⋯⋯⋯⋯⋯⋯⋯⋯⋯⋯⋯⋯‘75
表4-4:1990年代美国银行业集中程度变化表⋯⋯⋯⋯⋯⋯⋯⋯⋯⋯⋯⋯⋯⋯⋯⋯⋯⋯⋯76
2
2
9
O
他他抱坫埔1
目录
表4—5:1998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银行业市场集中度⋯⋯⋯⋯⋯⋯⋯⋯⋯⋯⋯⋯⋯⋯77
表4—6:中国银行业存款业务市场集中度⋯⋯⋯⋯⋯⋯⋯⋯⋯⋯⋯⋯⋯⋯⋯⋯⋯⋯⋯⋯⋯·77
表4—7:中国银行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市场集中度⋯⋯⋯⋯⋯⋯⋯⋯⋯⋯⋯⋯⋯⋯⋯⋯⋯·78
表4—8;2000年中国银行业不同类型银行市场份额⋯⋯⋯⋯⋯⋯⋯⋯⋯⋯⋯⋯⋯⋯⋯⋯⋯78
表4—9:2003年中国银行业按资产计算的市场集中度⋯⋯⋯⋯⋯⋯⋯⋯⋯⋯⋯⋯⋯⋯⋯⋯⋯79
表4一lO:2003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及增长率⋯⋯⋯⋯⋯⋯⋯⋯⋯⋯⋯⋯⋯⋯⋯⋯⋯79
表4-i1:1999—2003年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一览表⋯⋯⋯⋯⋯⋯⋯⋯⋯⋯⋯⋯⋯⋯⋯··80
表4—12:1995年一2003年22家商业银行的基本指标均值概况⋯⋯⋯⋯⋯⋯⋯⋯⋯⋯⋯⋯⋯8l
表4一13: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的描述性统计⋯⋯⋯⋯⋯⋯⋯⋯⋯⋯⋯⋯⋯⋯82
表4—14:2001年度、2002年度世界前25家大银行一览表⋯⋯⋯⋯⋯⋯⋯⋯⋯⋯⋯⋯⋯⋯”89
表4一15:国际银行业的机构数目、分支机构数目和规模集中程度比较⋯⋯⋯⋯⋯⋯⋯⋯⋯9l
表4一16: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92
表4—17:中国各家商业银行的机构数和人数比较⋯⋯⋯⋯⋯⋯⋯⋯⋯⋯⋯⋯⋯⋯⋯⋯⋯⋯96
表5-1:1980—1996年1617例美国有问题银行退出方式比较表⋯⋯⋯⋯⋯⋯⋯⋯⋯⋯⋯⋯106
表5-2: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108
表5-3:东亚银行体系的风险暴露水平⋯⋯⋯⋯⋯⋯⋯⋯⋯⋯⋯⋯⋯⋯⋯⋯⋯⋯⋯⋯⋯⋯111
表6-1:中美银行业资产管理能力比较⋯⋯⋯⋯⋯⋯⋯⋯⋯⋯⋯⋯⋯⋯⋯⋯⋯⋯⋯⋯⋯⋯124
表6—2: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的中美比较⋯⋯⋯⋯⋯⋯⋯⋯⋯⋯⋯⋯⋯⋯⋯⋯124
表6—3:2003年、2002年我国银行世界1000强情况表⋯⋯⋯⋯⋯⋯⋯⋯⋯⋯⋯⋯⋯⋯⋯126
表6—4:各国排名第一银行资本资产比较表⋯⋯⋯⋯⋯⋯⋯⋯⋯⋯⋯⋯⋯⋯⋯⋯⋯⋯⋯⋯127
表6—5:各国排名第一银行经营业绩比较表⋯⋯⋯⋯⋯⋯⋯⋯⋯⋯⋯⋯⋯⋯⋯⋯⋯⋯⋯⋯128
表6-6:外资银行在华资产的增长⋯⋯⋯⋯⋯⋯⋯⋯⋯⋯⋯⋯⋯⋯⋯⋯⋯⋯⋯⋯⋯⋯⋯⋯”130
表6—7:外资银行在我国机构情况一览表⋯⋯⋯⋯⋯⋯⋯⋯⋯⋯⋯⋯⋯⋯⋯⋯⋯⋯⋯⋯⋯131
表6-8: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体系总资产比率比较⋯⋯⋯⋯⋯⋯⋯⋯⋯⋯⋯⋯⋯⋯⋯⋯·132
表6-9:目前已经有外资参股的国内商业银行一览表⋯⋯⋯⋯⋯⋯⋯⋯⋯⋯⋯⋯⋯⋯⋯⋯135
表6—10:中国国有银行在外分支机构一览表⋯⋯⋯⋯⋯⋯⋯⋯⋯⋯⋯⋯⋯⋯⋯⋯⋯⋯⋯·150
表6-11:2002年我国儿大银行的境内境外信贷业务结构⋯⋯⋯⋯⋯⋯⋯⋯⋯⋯⋯⋯⋯⋯153
表6一12:我国四大银行的分支机构规模和海外机构分布⋯⋯⋯⋯⋯⋯⋯⋯⋯⋯⋯⋯⋯⋯·153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翻开国际银行业发展史,可以发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银行,无不是
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增强竞争实力,从而提高知名度,跻身世界大银
行之列的。银行并购的历史,可以说从银行诞生时就开始了,迄今为止,对今后
的银行业、金融业及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银行并购浪潮已经
发生了三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第一个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在这一潮流
中银行并购首先发端于银行业较早起步的英国,并逐渐延伸至美国、日本及欧洲
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二次大战的冲击下,银行
并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0世纪50—60年代,银行并购又开始重新活跃
起来,并在80年代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达到高潮,形成了全
球第二次银行并购浪潮,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提高,银行业务范围
不断扩大。全球银行业并购的第三次浪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打破分业经
营限制的美国金融业,并逐渐延伸至日本、欧洲发达国家和东亚与拉丁美洲的发
展中国家,目前仍经久不息。全球银行并购浪潮的发展,本质上反映了各国银行
业和政府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时代里,面向新的世界经济增长和竞争所做
出的适应性的战略调整,它展示了在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
争态势的演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并购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
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国内的银行并购案例有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
中国建设银行并购中国农业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
行、中国投资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光大银行合并、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收购
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福建兴业银行收购义乌商城城市信用社、兴业银行收购佛
山城市商业银行等。境外的银行并购有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西敏银行、工银亚洲,
中国建设银行收购了香港工商银行的部分股份等,此外,中银集团也于2001年
对原香港中银集团的12家银行进行了重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还陆续传来
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部分银行少数股权的并购,如国际金融公司收购了南京商业
银行15%的股份,花旗银行参股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汇丰银行参股交通银
行等。随着中国金融开放步伐的加速,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并购已经是一个不
争的事实与趋势。
第一章导论
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变,初步具备了现代
商业银行特征,银行业的竞争力有了显著改善,但中国银行业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依然突出。竞争性不强、规模不经济的顽症仍然存在,稳健性不够、盈利能力不
强的痼疾改善不大。改革中国银行业,有多种手段可以选择,其中银行并购就不
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有效的银行并购不但是处于竞争弱势的有问题银行市
场退出的有利通道,而且更是竞争优势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规模经济和范
围经济的有效手段,同时,适当的并购战略也是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改善的推进
器。另外,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主要部门之一,在外
资银行的冲击下,中国银行业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在即将迸
行的多种改革之中,如何利用并购等途径实现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的提高也是
中国银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如何借鉴国外银行业并购的经验,结合我
国经济的实际,推进银行业并购重组的顺利开展已经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
探索的重要问题。面对研究中国银行业并购这一问题所包含的浩瀚内容与途径,
本文试图从中国银行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及与其相关的战略出发对中国银行业并
购这个有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一点绵
薄之力。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一)并购、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并购
并购是指企业为获取其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或
全部产权,以实现经营资产一体化的企业行为。。并购的英文形式是Merger&
Acquisition(英文简称为M&A),Merger通常被翻译为兼并或合并,Acquisition
的中文意思为合并,因此,并购实际上是合并、兼并与收购的合称。合并是指一
家企业与另外一家或几家企业联合起来成为一家会计实体,这一单一实体继续从
事以前分别独立的业务。通常来说,合并有三种形式,即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
控制股权。吸收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合并,其中一家因吸收了其他企
业而成为存续企业的合并形式。新设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合并创
建一家新企业,原有的企业不复存在。控制股权是指一家企业通过长期投资取得
了另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控制股权,使被投资企业成为他的附属或子公司,自己成
为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兼并是指一家企业采取各种形式有偿接受其他企业的产
权,使得被兼并方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收购是指一家企业
通过在股票市场上有偿获得另一家或多家企业的经营控制权的方式,而使该企业
的经营决策权改变的经济交易行为。
第一章导论
具体而言,属于并购的企业必须具备三个因素:一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独立
企业合并为一家企业;二是提出合并的企业有偿吸收被合并企业的资产与负债,
或提出合并的企业续存,被合并企业消失,或被合并的企业成为提出合并企业的
子公司:三是并购企业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获得控制被并购企业经营权的股份来
实现并购的。如果在企业并购中只是具备第一个因素,则称为企业合并;如果具
备前两个因素,则称为企业兼并;如果具备第三个因素,则称为收购。
合并与兼并、收购的共同特点都是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单位,但合并是由两个
或以上的单位形成一个新的实体,而兼并和收购则是被收购方纳入到并购方公司
体系之中。但由于很少有被兼并或收购方进入后原有的公司不发生重大结构变化
的,所以人们往往也把兼并和收购看成是一种合并,合并、兼并与收购通常被合
称为并购。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企业,企业并购的一般概念也完全适用于商业银行。
但是根据并购双方企业之间的行业关系,本文对银行并购做了狭义与广义上的区
分。狭义上的银行并购是发生在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并购,是指银行为获取被并购
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购买被并购银行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经营资产
一体化的企业行为。广义上的银行并购是指所有涉及银行与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
的并购,因此广义上的银行并购是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工商企业)为获取
其他金融机构(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购买其他金融机构(银行)的部分
或全部产权,以实现经营资产一体化的企业行为。
当考察银行业中单个银行的行为时,银行业并购的概念在一般意义上等同于
银行并购的概念。但如果从产业概念的角度出发,只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多个
银行之间才能形成产业的关系,所以银行业并购的概念更侧重于从产业发展的角
度考察一个国家、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系列银行并购活动,
银行业并购是单个银行并购行为汇总到产业层次上的概念反映。因此,狭义的银
行业并购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国家、地区或世界)内发生的一系
列的并购方银行为获取被并购方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购买被并购方银行的
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经营资产一体化的企业行为在产业层次上的汇总;广义
的银行业并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国家、地区或世界)内发生的一系列
并购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工商企业)为获取其他金融机构(银行)的经营
控制权,有偿地购买其他金融机构(银行)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经营资产
一体化的企业行为在产业层次上的汇总。
(二)战略与银行业并购战略
战略原是军事名词,《辞海》中“战略”一词有两个释义,一是“对战争全
局的筹划和指导。它依据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
第一章导论
局的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二是“泛指重
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在西方,战略一词英文是strategy,
源于希腊文stratagia,意思是做将军的艺术和科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认为:“战略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者安索夫最先在《企业战略论》一书中论述了
企业战略和经营战略问题,从而使战略开始成为管理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具有科
学性的概念。如今在管理学中,战略,一般是指“定义和确定目标以及组织随环
境变化的范围广泛的计划”回。除此之外,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科特勒博士
为“战略”一词下的定义也极为精妙:“战略是旨在构建并向目标市场传递持
续、独特价值观念的粘合剂”@,强调了战略与确定目标的紧密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银行业并购战略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从银行业发展的角度出
发,以银行业并购的合理有序发展为核心,根据银行业并购的依据和出发点分析
银行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有关银行业并购发展进程的行动计
划。银行业并购战略制定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银行业并购的合理有序发展,保证
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从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看,银行业并购战略应该是在保证各具
体的银行并购行为在实现其微观利益的基础上汇总实现银行业并购的合理有序
发展和整个银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银行并购的分类
1、根据产业联系和竞争关系的分类
关于企业并购的文献通常根据并购企业双方之间的产业联系和竞争关系将
并购分为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三类。。横向兼并是指在同一产业中从
事同种商业活动经营和竞争的企业之间的兼并。例如1987年美国汽车公司被克
莱斯勒汽车公司收购就是一个横向并购的典型代表。纵向并购是指发生在同一产
业中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例如,石油行业就可以被区
分为开采和生产、精练以及向最终顾客推销等阶段合环节,处于石油行业这些不
同阶段和环节之间的企业并购就是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是从事不相关业务类型经
营的企业间的并购。例如,1983年美孚石油与主营电子元件的蒙哥马利·沃德公
司之间的并购通常被认为是一次混合并购。
由于银行业不存在类似工商企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产业链关系,因此
从银行并购的内容上来看,银行并购主要可以划分为银行之间的横向并购、商业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混合并购和银行与工商企业之间的混合并购三种
类型。
(1)银行之间的横向并购
第一章导论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
金融企业主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也大都将并购作为开拓市场、拓展业务、增
强自身实力的一种重要扩张发展战略。银行之间的并购不仅体现出大银行对中小
银行的并购,而且更多的是中小银行之间的合并和大银行之间的合并,而且银行
之间的并购的形式主要采取合并方式。有效的银行间的合并可以开拓市场,减少
业务重叠,优势互补,降低交易成本和营运成本,增强竞争力。
(2)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混合并购
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即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商业银行与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目的主要
是拓展生存空间,实现交叉销售,从而以范围经济的实现来增强盈利能力和竞争
力。在当前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趋势的推动下,全球银行业已经从传统银行时代进
入到了全能银行的时代。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发展战略,全能银行将不再严守银行
业与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界限,全能银行认为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市场和保
险市场,并不一定就伴随着高风险,风险之源不在于所参与的业务领域,而在于
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
(3)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之间的混合并购
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并购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银行业务的
扩张离不开企业需求的扩张,企业的扩张也离不开银行信贷的支持,银行的经营
业绩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状况紧密联系的。因此,很多世界大银行都希望
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或直接参与,而借助银行与企业之间股权的收
购,便是一种常见的战略。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一般都
是生产、流通和金融的结合体,银行在其中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这是一种规律
性的现象。因为在世界金融市场上金融竞争,没有银行资本做后盾,工业资本是
很难获得成功的,银行与企业之间从债权关系转变到股权关系在很多国家已经是
一种明显的经济现象与趋势。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日本银行业的困境和东亚金融
危机的爆发,国际金融业和理论学术界已经开始对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之间的混
合并购产生了质疑。
2、根据支付方式的分类
在银行并购的国际惯例中,商业银行一般是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
购买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并购银行的所有权。因此,根据银行并购过程中支
付方式的不同,银行并购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现金购买式并购、股权式并购
和混合证券式并购。
凡不涉及到发行新股的并购,都可以被视为现金购买式并购,主要由并购方
出资购买目标银行的资产。并购方通过对被并购银行的所有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并
第一章导论
清产核资,协商作价,以现金为购买条件,支付产权转让费,将目标银行的整个
产权买下,从而实现银行产权的合理转移。现金购买式并购实际上包括用现金购
买资产和用现金购买股票两种形式。现金收购是一种单纯的收购行为,它是由收
购者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从而取得被收购银行的所有权,一旦被收购银行的股
权股东得到了对所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任何选举权或所有权,这是现
金收购的一个突出特点。并购银行的购买价格实际上是被收购银行偿还债务后的
出价,因此,并购银行的购买价格实际上是被并购银行偿还债务后的出价,因此,
并购银行即使承担目标银行的债务,目标银行的资产仍然大于债务,从而使并购
银行获得实际利益。一般来说,收购资产是一种资产买卖行为,故不需要承担目
标公司的债务,但收购公司必须经过目标公司股东的同意。
股权式收购即投资者不是以现金为媒介对目标银行进行收购,而是增加发行
本银行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银行的股票。股权式收购实际上也包括
两种形式,即以股票购买资产和用股票交换股票。股权式收购区别于现金式收购
的主要特点是,它不需要支付大量的现金,因而不会影响收购银行的现金状况。
同时,并购完成后,被并购银行的股东并不会因此失去他们的所有权,只是这种
所有权由被收购银行转移到了收购银行,使他们成为扩大了的银行的新股东。也
就是说,并购完成后,被并购银行被纳入了并购银行,并购银行扩大了规模。扩
大后的银行所有者由并购银行股东和原被并购银行的股东共同组成,但收购银行
的原股东,应在经营控制权方面占主导地位。
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不仅可以采用现金购买式并购,股权式并购等方法,而
且还可以采用混合证券式并购的方式来进行。所谓混合证券式并购,是指收购银
行对目标银行或被收购银行提出收购要约时,其出价不仅有现金、股票,还有认
股权证、可转换债权等多种形式的混合。商业银行并购最初采取的方法是现金并
购,后来又出现了股权式并购。随着金融制度和金融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
并购方法不断涌现,最常见的是认股权证、可转换债权等形式,与现金购买式并
购、股权式并购综合使用。
第二节银行并购理论研究综述
近一百年以来,全球银行并购风起云涌,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三次大规模的
并购浪潮,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体来看。银行并购理论的
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购动因的理论解释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在国际
第一章导论
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影响下,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相关研究在近些年也逐步活跃
起来,但由于中国银行业并购案例和数据的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
一、全球银行并购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
自19世纪末主要发达国家兴起银行并购以来,银行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已先
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这些并购浪潮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波动周期基本保持一
致,每次银行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金融发展相适应的合并方式。理论界
曾试图从各个角度对每次并购浪潮的动因做出解释,希望能找出一种普遍适用的
理论解释,但迄今为止,却无力对近百年来的银行并购风云做一理论上的总结。
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
第一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银行业起步最
早的英国,并逐渐扩散到欧洲大陆、美国、日本等国的金融业,其间横跨了两次
企业并购高潮: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
和20世纪20年代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二次企业并购。在这次银行并购浪潮中,
主要发生的是以减少同行业问竞争程度为目的的横向兼并。随着发达国家银行资
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许多银行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支持这一阶段
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银行经营上的协同。
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这种观点
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占有大部分的银行市场份额,这些银行将趋向“合
谋”。结果银行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
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除了规模经济的解释之外,经济学家们(Aitow,1975;
A1chian,Crawford and Klein, 1978;Williamson,1975)还做出了这样的解
释,主要观点是银行横向联合,将银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联合在一起
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许多银行可以利用本银行拥有的所
在银行的专属管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银行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银行
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银行管理间的协同。
在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二次大战的冲击下,银行并购沉
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0世纪50-60年代,在第三次全球企业并购高潮的影
响下,银行并购也于50年代中期重新活跃起来,并在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和
第四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下达到高潮,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
提高,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一浪潮的前期,对银行并购的理论解释主要
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
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多样化经营既可以通过内部
发展完成,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完成。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
第一章导论
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银行可能仅仅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或其潜力已超
过了行业容量而缺少内部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混合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
潜力。财务协同效应也对这一时期的银行并购做出了解释(Nielsen and
Me]icher,1973)。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有
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银行拥有超额现金流。有较低内部资金生产能
力和大量投资机会的银行需要进行额外的融资,这两个银行的合并可能会得到较
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另外基于管理学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从
管理学角度来解释银行并购的诸多理论,Mueller(1969)建立了最全面的混合兼
并的管理主义解释,这种理论认为管理者往往采用较低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并购
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反映了管理者与公司股东间出现的代理问题。对这一浪潮后
期银行并购活动的理论解释主要用到了Tobin(1977)的q值理论和Jensen(1986)
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Tobin(1977)的q值理论主要阐明了在不考虑资本利得
税的条件下,当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证券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时,并购
将更可能发生。之所以如此,源于在股票市场上,许多机构投资者由于强调短期
的收益而往往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缺乏投资兴趣,导致这些企业的价值被
低估。这一时期用以解释杠杆收购行为的另一种理论是Jensen的自由现金流假
说,他认为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要使效率及股价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就必须支付
给股东,但是公司的管理层往往没有积极性向股东支付这些剩余现金流,这时只
有为公司寻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降低管理者所控制的资源数量,从而削弱他
们的权力,同时,当为额外的投资寻求新资本而进行融资时,管理层也会受到来
自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使其行为决策更符合债权人或股东的利益。因而,并购
成为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工具。
第三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
同步进行,至今仍未衰熄。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银行业竞争的加
剧,竞争的加剧又迫使世界各国普遍放松监管政策,这就给银行并购创造了较有
利的银行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跨国银行在这一次并购浪潮中成为领导力量。跨
国银行之所以能够在东道国获得经营收益,是因为他们拥有多种所有权优势,其
中最重要的是跨国银行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如管理、技术知识、品牌或商标
优势等。跨国企业研究专家(Caves,1982)对包括银行在内的跨国并购进行了总
结:“纵向的跨国企业将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而横向跨国企业将无形资产的
市场内部化。”Mitchell and Mulherin(1996)提出了并购的外部冲击理论,阐
述了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并购的发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技术革命、全球化、政
府监管的放松等变动而引起的。Weston(2002)也提出了包括银行跨国并购在内的
当今跨国并购产生的七大推动因素,它们分别是:技术进步,全球化和自由化贸
第一章导论
易,监管松弛,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经济互补推动的技术赶超,产业组织的变
迁,企业家个人的才能以及股价的上升、利率的降低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由于实践中存在着过高的并购失败率,使得理论界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银行
并购的动机上。他们通过对美国等许多国家大量银行并购案例的实证分析后发
现,追求市场控制力、增加利润、增加股东价值、增加销售额、取得规模经济效
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等经营目标的经济动机,
仍然是银行并购的主要动因。K.D.Brouthers等(1998)认为,银行并购动机
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
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
特权等予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Weston
等(1998)将现有文献中包括银行并购在内的并购动机大致分为四类:战略驱动
的并购、管理层无效驱动的并购、管理层利益驱动的并购以及股市无效驱动的并
购。战略驱动并购的基本动机是股东价值最大化或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稳定上
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力转移动机;第二,战略重组以适应变化
了的环境:第三,保证生产经营各环节顺利高效进行:第四,寻求市场协同作用;
第五,投资的Q理论。管理层无效驱动的并购主要由管理者能力低下或者判断错
误引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效率的管理者;二是实现资源从衰退行
业或能力过剩行业的退出:三是自大假说。当经理人员与股东利益严重不一致时,
经理人员以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便会引发管理层利益驱
动的并购,具体如下:一是经营者的增长动机和安全动机;二是作为代理问题解
决办法的接管:三是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四是经理人员反接管而进行的防御性收
购。股市无效驱动的接管情况下收购的本质,是理性的经理人员对无效率的股市
的有效利用,也就是说,合并由相关公司的股票市值所驱动,股票被高估或低估
是合并发生的惟一决定因素。
二、银行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的进展
银行并购是否是一种理性的市场行为?银行业的合并是否能达到1+l大于
2的效果?过去10多年里,西方学者对银行并购能否提高银行绩效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业绩比较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虽然上述两种
方法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并各有优势和缺陷,但近十年来采用这两种不同方法的
系列研究在结论上却是高度一致的。一方面有部分证据表明,银行并购确实引起
了利润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大规模持续的并购活动浪潮将带来的绩效提高,在
实证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证实。两种方法的实证结果都表明,尽管平均来看,银行
并购具有产生巨大效率收益的潜力,但银行并没有从并购行动中得到预期的令人
9
第一章导论
满意的价值和表现,并购还可能导致银行收益和价值的减少。并购绩效实证的结
论不能支持与银行并购迅猛发展的现实。
(一)采用业绩比较研究法的相关实证研究的进展
业绩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银行并购前后的业绩以及比较合并后的银行与没
有参与合并的银行的业绩来考察并购对银行绩效产生的影响。这一方法的优点在
于会计操作性强,数据容易获得且很容易理解,可直接运用合并前后的数据来分
析和衡量并购行为的绩效是否发生变化。该方法的支持者认为会计数据反映的是
实际经营状况,而非投资者的期望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比事件研究法运用股票
收益更为可信。然而,对财务数据的研究有几个缺陷。尽管财务数据被设计来测
算实际表现,但它们在经济意义上可能不准确。财务数据主要是基于历史数字,
常常忽略了现在的市场价值。而且,并购前和并购后银行绩效的变化,并购可能
不是惟一的影响因素,其他事件在并购期间也可能发生,所以如果不能更准确地
说明这些额外事件与并购相关的变化,可能导致不适当的结论。
大部分采用业绩比较研究法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获得的会计数据得
出成本效率的变化,以此衡量绩效的变化。许多研究分析了通过财务变量显示的
业绩变化,还有一些研究考察了银行并购前后成本和利润效率的演进,但多数研
究结果却令人感到意外。虽然一些研究表明银行并购能提高银行的x效率。但相
当多研究的结论是并购的潜在效率收益几乎没有实现。Linder和Crane(1992)、
De Young(1993)、Spindt和Tarhan(1993),Chamberlain(1992)、Y.~mihud和
G..mllet(1998),得出的研究结果惊人的相似,即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之
间的并购而言,通过裁员及削减重叠的分支机构而增加的成本效率所产生绩效提
高和净利息差的改善都被组织成本及其他非利息开支的增加所抵消,相对于参照
银行,被收购银行赢利能力并没有显示出有所提高的证据,收购方银行甚至在合
并年度其赢利率急剧下降。DeLong(1997)、Pefistiani(1997)以及Berger(1998)
研究了美国银行的并购,结果都发现几乎没有x效率的提高。显然,从分支机构
的合并以及计算机的广泛采用等所得到的潜在收益可能被管理的低效率和一体
化体系中的问题所抵消。通过对并购后的银行与没有参与并购银行的利润率比率
的研究,虽然一些研究的结论是并购导致了利润率比率的提高,但以Comett和
Tehranian(1992)、Piloff(1996)以及Akhavein等(1997)为代表的多数研究结论
是利润率比率没有提高,Kwan和Eisenbeis(1999)认为甚至有所恶化。Vander
Vennet(1996)运用成本利润比率检验了1988-1993年问的欧洲银行接管的业绩
效应,结果发现只有相同规模银行的国内合并能提高利润率,以70起跨国银行
合并为样本,发现并购对经营效率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对利润的正面效应
却是很小的,甚至是负面的。
第一章导论
(二)采用事件研究法的相关实证研究的进展
事件研究法检验的是合并公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通过调整针对所有股票市
场演进变化的市场模型,检验银行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综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提供
了对未来合并后银行利润并购期望效应所产生的估计值。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率
的,股票市场的反应应该是对并购所产生期望业绩的良好指标。该方法的支持者
认为通过考察股票市场对银行并购行为消息的反映,获得更多的是市场数据而不
是会计数据,而市场数据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出两个原本独立的公司合并的价
值。实际上,他们认为会计数据是不可靠的,而市场反应可以成为一个较好指标,
并购双方非正常回报总和的加权价值是衡量源于并购活动总收益的恰当手段,这
种度量方法能够量化那些市场认为是并购活动产生的价值创造。虽然运用事件研
究法能够不受财务数据的潜在误导,对任何测算而言,市场价格研究本身是准确
的,但是由于大多数研究仅仅计算并购公告期短时间的回报,而且分析仅仅基于
对未实现事件的市场预期,因此也是有缺陷的。
采用事件研究法的大多数研究工作都分别考察了并购双方的非正常回报,其
中也有部分研究分析了股东财富的总体变化,如Hannan和Wolken(1989)、
Houston Ryngaert(1994)、Cybo—Ottone、Alberto和Maurizio Murgia(1996)。
基于这种方法的研究同样也没有发现源于合并的总收益增加,就对美国银行并购
的绩效研究而言,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发现并购能够产生巨大价值增长。Houston
和Ryngaert(1994)的统计研究证明了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所进行的银行并购
所取得的总体收益接近于0,他们的研究支持了银行并购不能显著节省成本的结
论。Kwan和Eisenbeis(1999)以美国20世纪90年代94起大银行的合并为样本,
对并购的股票市场效应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并购的公告效应并不明显,只
有很少的证据表明股票市场对银行收购有正的反应。美国的银行并购主要集中在
跨州合并上,为此,Toyne和Tripp(1998)检验了1991—1995年期间的跨州银行
合并,结果发现被收购方的股票价值有所上升,收购方的价值有所下降,导致并
购的总体股票价值下降。Cybo-Ottone和Murgia(2000)以欧洲1988—1997年期间
的54起大型银行并购为样本,发现在合并公告宣布时,无论是收购方还是被收
购方的资本市场表现都有所上升,研究结果与美国市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是,
应该看到Cybo—Ottone和Murgia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内银行并购上,然而
通过对15家跨国交易的研究,他们也没有发现股票市场对并购结果显示出正的
效应。Beitel和Schiereck(2001)对欧洲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的98
个金融业的大型并购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从平均上看,金融并购创造了
价值:不过他们同时发现,自1998年以来,银行收购方屡有负的不正常收益;
欧洲银行业的跨国交易具有明显的价值破坏效应。
第一章导论
对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资料表明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难道银行业是在并
购能够增进绩效的理论误导下开展大规模的重组的?是银行部门的管理不合格?
或者,银行业并购行动对股东价值的效应仅仅是他们对股东的谎言?目前虽然理
论与实证还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是理论界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就是在
不能全面判定整个银行业并购绩效的情况下,分析了解个案,寻求解释个案,深
入观察特定并购案例对绩效的改变过程,并判断并购事件的成效。这种方法在研
究效果的深入上更有潜力,也更有说服力。虽然理论和实证研究都不能充分肯定
银行并购的合理性,但实践中,第三次全球银行并购的浪潮仍然在向前推进。从
今后发展趋势看,大量商业银行还将在进一步完善传统业务的同时继续与其他商
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并购融合,使双方在共有的客户基础上进行
深耕细作。
三、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问题的研究进展
在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影响下,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相关研究在近些年
也逐步活跃起来,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著作和文献。但由于中国银行业并购案例和
数据的缺乏,这些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的理论探讨。由于大量相关研究在
方法和结论上的雷同,本节从中选取了三篇代表性的著作,以点带面,对中国银
行业并购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予以分析介绍。
(一)有关并购战略意义的理论探讨。
金晓斌(1999)在其著作《银行并购论》中认为银行并购对中国经济发展具
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认为银行并购可以在五个方面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一,
银行并购能够优化金融产业结构,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效率;其二,银行并购可以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增强银行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其三,银行并购可以加速我国
银行业的金融电子化及经营多元化;其四,银行并购可以为大集团、大企业的发
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其五,银行并购能够避免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
倒闭,以保持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
李富有(1999)在其著作《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中,从必要性的角度对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意义进行了讨论:其一,《巴塞尔协议》的出台要求国有
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其二,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并
购重组:其三,中小商业银行的永续发展要求实施并购重组:其四,实现国有商
业银行适度规模经营、避免恶性竞争的方案之一是县域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
吴韦华(2003)在其著作《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中也强调了银行并
购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战略意义。它认为银行并购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经济
金融发展既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一,银行并购有助于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第一章导论
其二,银行并购有助于解决银行业的规模不经济:其三,银行并购有助于保持金
融体系的稳定;其四,银行并购是培育大型企业,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上述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意义的研究都肯定了中国银行业并购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并且结论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从产业角度来看待中国银行业
并购,上述战略意义实际上也是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
(二)有关并购战略构想的理论探讨
金晓斌(1999)在其著作《银行并购论》中认为:我国银行业应根据经济发
展水平,政府金融法律的调整、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和世界银行业的竞争态势,来
设计银行并购的近期和中远期目标,以不断优化我国的金融产业结构。从近期看,
我国银行业的并购主要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结构整合,中期是国有商业银行之间
以及新兴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及跨国并购,远期则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的
混合并购。
李富有(1999)在其著作《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中认为:为了积极稳妥
地开展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活动,使其朝大、中型银行结构发展,必须分步实施。
首先,银行在支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重组。其次,实行
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之间的横向并购重组。最后,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实行银行机
构与非银行机构之间的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组建中国特大型金融集团,并加快
进行跨国并购重组的步伐,在国际大银行中站稳脚。
吴韦华(2003)在其著作《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则对中国银行业
并购的几种可能战略做了简略的介绍和分析: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与整合
的分析:二是对股份制银行的并购分析;三是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
之间的并购重组的分析:四是对国内外银行之间相互并购的分析。
从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进展来看,上述文献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有了一
定程度的规划,但这些文献对上述战略的规划似乎比较笼统,随意性较强,说服
力不够,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动因、条件或出发点来分析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
(三)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制度环境建设的理论探讨
余晓斌(1999)在其著作《银行并购论》中认为应该在如下方面进行中国银
行业并购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是健全金融业并购和市场退出的法律;二是推进国
有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培育我国的并购市场;但是引进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
体系的稳定提供保障:四是强化央行的监管,保持适度的政府干预;五是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
李富有(1999)在其著作《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中认为中国银行业并购
的制度环境建设应该通过如下途径完成:一是深化国企改革,加快金融发展的步
第一章导论
伐;二是规范并购重组行为主体:三是培育并购重组中介机构;四是完善和发展
资本市场;五是建立健全并购重组的法律制度。
吴韦华(2003)在其著作《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中提出了如下中国
银行业并购的制度环境建设建议:一是改革商业银行企业制度,规范资本市场的
发展:二是正确定位政府角色,保持政府的适当干预;三是完善法律制度,加强
法律监管;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上述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制度环境建设的研究都肯定了中国银行业并购制
度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在具体的细节上有所差异,但有关政策建议的结论基
本上是一致的。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
本文以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为主题,根据动因和战略相对应的原则
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和相关战略规划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在对银行并购相关
概念予以界定,对银行并购理论发展予以综述的前提下,在对中国银行业并购既
有行为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微观和宏观动
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和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思路。在本文所确定
的宏观动因和并购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下,本文分别从提升中国银行业规模经
济与范围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稳定中国金融体系和提升中国银
行业对外竞争力四大宏观动因出发,对其所对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进行了研
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构想或政策建议。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在结构上
共分为一章导论、五章正文和一节结论。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本章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区分了银行并购与
银行业并购概念,介绍了银行并购的分类,界定了银行业并购战略的含义。其次,
本章对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有关银行动因理论,绩效实证和
中国银行业并购研究的进展。最后,本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主要创
新做了介绍。
第二章为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在对中国银行业发
展现状和中国银行业并购历程予以阐述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既有并
购的动因、成效与问题,并对光大银行并购案例做了绩效实证分析。然后,本章
研究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
应的本文研究框架。
第三章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本章在对银行业
第一章导论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与范围经济。随后,本章对规模经济与银行业横向并购、范围经济与银行业混业
并购做了理论与实践考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基于规模经济动因
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和基于范围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四章为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首先,本章对银行业市
场结构做了理论分析。其次,本章从集中度角度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实证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
构。再次,本章对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考
察。最后,本章阐述了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五章为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在对金融体系稳定、有
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与银行并购之间的关系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
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而,在上述研究成果及东亚银行业并购经验的基础上,
本章分析了基于金融体系稳定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六章为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首先,本章对当前中
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做了国际比较。其次,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市场上外资
银行并购的历程、动因、策略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外资竞争动因的
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最后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提出了基于提升
对外竞争力动因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
最后,在综合各动因所对应战略的基础上,在结论中本文得出了以两阶段为
特征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总体战略构想。
通过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及其所对应战略规划的分析,本文在其研
究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如下创新观点。
一、本文在其研究过程中提出并确立了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问题研究的
新框架:即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本
文认为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的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实际上构成了从产业
层次考虑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上述动因与战略相对应的
研究框架解决了以往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问题研究中战略规划过于笼统、依据不
足的缺憾之处,确定了战略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提高了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问
题研究的针对性。
二、根据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和市场结构状况,本文提出了当
前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构想:即中小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及中小银
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并购(但以市场结构优化为动因的并购战略的核心
是中小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并购)。在规模经济区间扩展和市场绩效
改善的条件下,中国银行业应推进以大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即国有商业
第~章导论
银行之问及国有商业银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
三、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应该鼓励银行与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混业并购:
当前我国银行业应推进以中小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先行的混业并购战
略;在相应改革使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间扩展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可以积极
开展以大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和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中国银行业混业并
购战略;并且上述混业并购战略都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这一战略是
依据中国银行业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状况综合得出的。
四、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应该继续充分发挥并购在稳定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推进以并购为途径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战略:建立健
全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弱化并购中的行政干预,强化市场手段作用的发挥;
健全和完善相关并购法律法规;引导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以并购为主的主动性
市场退出等。这一战略是与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状况相适应的。
五、面对外资银行并购的威胁和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拓展,本文认
为根据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绩效状况,大银行合并战略并不能提高中国
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当前中国银行业面对外资竞争的策略应该采取切实手段提
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同时推进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并购战略,中国银
行业只有在练习好内功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推行大银行合并的战略。
六、基于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的动因,本文提出了建立在效率提升基
础上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统一规划和构建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际化
经营的战略平台:采用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并购策略;重点拓展亚洲、欧洲
和美国三大并购战略区域;借鉴国际经验,有选择地推进我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
机构的并购。
七、在综合各动因所对应战略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以两阶段为特征的中国
银行业并购总体战略构想(以银行业效率提升为阶段划分标准)。第一阶段,中
国银行业应该推行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和以中小银行为核心、以金
融控股公司为先行的混业并购战略:第二阶段,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中国银行
业应该推行以大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以大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
和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混业并购战略和大银行跨国并购战略;在这两个阶段中,
中国金融主管部门还要鼓励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对有问题银行的并购战略。
八、围绕上述论点,本文在与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相关的实证
分析过程中形成了如下重要实证结果。
(一)本文采用DEA前沿分析的业绩比较法,对光大并购案例的并购绩效进
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并购后两年内光大银行的效率是有所下降,并购后
银行的效率并没有逐渐发挥。但从2001年开始,光大银行的效率指标开始回升,
第一章导论
并购后银行的效率在并购整合两年后开始逐步提高。光大并购案例两年内的非绩
效性除了并购后存在整合难度的原因外,还与我国银行并购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
有关。两年后其并购绩效的逐步发挥的原因应该在于并购整合工作的完成及规模
经济效益的发挥。
(二)本文运用指标分析法和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上的中介法对中国银行
业进行实证考察的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最大”并
不是“最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规模较小的股
份制商业银行却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状态。
(三)本文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银行业范围经济系数的计算结果表
明,在样本期内,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营中同时存在着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的现
象。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一些处于金融控股集团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
出明显的范围经济,并且范围经济性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四)本文有关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银行
业的市场集中率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可以看成是不相关的。同时,
本文剔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后对剩余部分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市场结构和市
场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剔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剩余部分中国银行业
市场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
本文的研究虽然在上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但就“中国银行业并购
的动因与战略研究”这一主题来说,本文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例
如,对既有并购案例做更大范围的实证分析,强化对东亚银行业并购绩效的研究,
等等。但这些本文研究的未尽之处,也构成了对本文作者在今后理论研究努力方
向上的鞭策,激励着本文作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参见吴韦华,《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版,P16。
o参见金晓斌,《银行并购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版,P4。
o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51页。
。参见斯通纳等,‘管理学教程》,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参见科特勒,《科特勒精选营销辞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第一版。
o参见威斯通等,《并购、重组与公司收购》,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版,P167。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第一节银行业发展与中国银行业并购
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推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经历了由典型的完全垄断到集中度不断降低的市场结构变化过程。1979
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唯一一家银行,因此1979年
以前我国银行业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完全垄断类型;从1979年到1984年,工、
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相继成立,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业务的完全垄断,
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从1986年至今,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向商业
化改革的同时,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外资银行不断进入,中国银行业
的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截至2003年底,中国银
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本外币)已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
年相比增加103倍。据银监会的相关数据,目前银行业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
资产总额的95%。银行业间接融资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
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过20多年的改革,目前中国银行业已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
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机
构体系。据银监会的相关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4
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资产管理公司、
1 12家城市商业银行、192家外资银行营业机构、209家外资银行代表处、723
家城市信用社、34577家农村信用社、3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
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上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到2003年底,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
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也在
过去几年里大幅度增长,到2003年底,已占中国各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3.6%。
表2一l中国银行业主要业务发展表(1998-2000年)单位:万元
存款资产
1998年1999芷2000焦增速% 1998篮1999盘2000在增速%
国有银行59477.8 69769.8 77505 11.40 62314 69573 76061.8 11.04
其他银行7583.4 89鹋.4 11867.3 12.48 5314.4 6190.2 8464 12.61
农村信用社12161.4 13361.4 15128.9 11.10 8813.7 9769.2 1116l-9 11.26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城市信用社I 6084.9 I 6638.8 l 6786.6 l lo.50 l 4007.6 l 4460 l 4695.1 I lo.82
合计I 85307.5 i 98738.4 l Iil287.8I 11.40 I 80449.7 I 89992.4 1100382.8I 11.培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有很大的改进,经营管理和内
部控制也有显著的提高,不少银行已初步完成管理决策、IT信息系统上的总行
集中化控制。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许多银行还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良资
产情况仍十分严重。据银监会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
款合计为2.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5.19%。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
款为1.59万亿元,不良率达16.86%;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有1540亿元,
不良率为6.50%。而且上述不良率的水平,已经包含了近几年各银行贷款高速增
长所带来的稀释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的资产充足率普遍较低。
中国银行业在内部管理、资信评估能力和授信体制、风险控制能力等各方面
都还有很多缺陷,员工队伍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也还远
未完善。而且,中国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还往往受到种种外在压力和行政干扰,授
信决策并不完全建立在资信因素上。扶持地方经济、帮助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
点产业等等还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和人员队伍过于庞大,造成经营上的巨大压力,在管理运营上
也还失于低效迟缓。
目前中国银行业在人民币存贷款的利率仍受到控制。在存款方厦,除了保险
公司五年及3亿元以上的存款允许由双方自主决定利率外,其余各项人民币存款
利率均由人行统一规定。在贷款方面,人行也规定必须在一个范围内浮动。这两
方面就决定了银行人民币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幅度。另外,中国银行业所面对的许
多企业客户的经营不够规范,财务报告不够健全可信,有关个人客户的资信信息
也相当匮乏,使得银行很难准确地衡量贷款人的资信水平和还贷能力。这就导致
中国贷款市场缺乏层次感: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财务报告上的问题,银行难以
准确地评估其资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也无法根据客户的资信
水平充分调整利率。所以,银行业务往往集中在少量优质企业上,争夺这些客户
的竞争十分激烈。
表2—2 2004年前半年中国部分银行的经营状况
银行名称2004生资本资产($m) 回报率税前利资本充不良资
排名($m) (%) 润足率(%) 产(%)
中国建设银行21 22507 429432 5.24 54 6.51 9.12
中国工商银行25 20600 637829 3.23 321 5.52 21.24
中国银行29 18579 464213 4.00 1215 6.98 16.29
中国农业银行36 16435 359606 4.57 352 { 30.07
19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交通银行10l 49ll 114834 4.28 20 7.41 13.31
中信实业银行202 2035 50721 4.Ol 296 8.90 }
招商银行214 1882 44901 4.19 31l } }
浦东发展银行261 1486 44805 3.32 286 8.64 2.53
光大银行273 1435 47655 3.Ol 98 4.65 9.34
民生银行310 1196 43614 2.74 230 8.62 1.29
上海银行344 1037 23363 4.44 160 10.79 5.97
华夏银行348 1026 29345 3.50 149 10.32 4.23
兴业银行434 765 21538 3.56 11l 8.14 3.13
广东发展银行47l 677 26496 2.56 55 | |
北京商行515 605 16342 3.70 86 } }
深圳发展银行548 528 22930 2.30 29 6.69 8.49
资料来源:2004年7月号英国《银行家》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历程
在世界金融业整合并购大潮的冲击下,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也在进行着
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产业结构的整合,中国银行业正孕育着大整合、大重组、
大合并。中国银行业并购始于1996对破产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政府行为,随后
两年内其它两起银行并购案例同样也是政府对破产金融机构社会风险化解的行
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金融机构的合并从1999年开始已经逐渐走向市
场化,中国银行并购的动因,开始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和市场
竞争的压力。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开始纷纷收购国内一些
中小银行的少数股权,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开始直逼中国银行业。
1996年lO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收回原中银信托投资公司的《经
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并批准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承担其债权债务。广
东发展银行对中银信托投资公司的兼并是银行并购的第一件案例,但是这一案例
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对破产金融机构的拯救行为,是政府主导的以并购为途
径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行为,并非企业tl主的市场行为。
199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鉴于中国农业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严重
违法违规经营,造成巨额亏损,不能支付到期债务,为了维持金融秩序,保护债
权人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公司法》等有关条款,决定自
1997年1月4日关闭“中农信”,吊销其总公司及所属金融分支机构的《经营金
融业务许可证》,同时指定中国建设银行承接、管理“中农信”的债权债务。当
然这又是一次政府行政性的对破产金融机构社会风险化解的并购行为,但它再次
’蜕明,中国金融业的并购已拉开序幕。
1997年,海南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兑风潮,部分城市信用社出现了支付危机。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1997年12月16目,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海南发展银行兼并陷入危机的28
家城市信用社。很明显,这次并购仍然是一次政府行政性的对破产金融机构社会
风险化解的并购行为。但是这次并购使得本来资产质量就不理想。的海南发展银
行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和巨大的对外支付压力,为海南发展银行日后出现支付
困难埋下了伏笔。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鉴于海南发展银行不能及时
支付到期债务,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南发展银
行,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处置,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债权
债务,对境外债务和境内居民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保证支付,其他债务清
算后偿还。中国工商银行对海南发展银行的接管仍然是一次政府行政性的对破产
会融机构社会风险化解的并购行为。
1998年12月t 1日,中国投资银行宣布并入国家开发银行。与前述因管理
不善或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被接收或被接管不同,此次并购旨在结合两行的优
势。合并过后,国家开发银行承接中国投资银行的债权债务,中国投资银行以原
有名称照常经营,但以国家开发银行子公司的身份运营。国家开发银行此番并购
的用意是想保留“中国投资银行”这个名称,通过向证监会申领资本市场的业务
许可证,以取得投资银行业务的资格,并最终形成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投
资银行于一身的全能型银行。但是由于与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及相关的法规相
悖,此次并购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1999年3月18日,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中国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和29
家分支行所属的137个同城营业网点。两家银行合并后,“中国投资银行”这一
名称取消,新合并的银行仍保留“中国光大银行”这一名称。虽然这次并购案例
中仍能处处见到政府的身影,但这次收购却已经是中国大陆首次按较为商业化原
则进行的银行并购行为,是两家银行优势的结合,不同于以前时期国内发生的由
于经营混乱、资不抵债而发生的接受或并购。中国光大银行对中国投资银行的收
购作为国内银行业首例基于侧重优势结合的并购行为,其意义非常重大。
2000年底,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做出对城市信用社清理整顿的意见。央
行在加大清产核资、基本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城市信用社分别采取保留、
改制、合并、重组、收购、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撤销等六种方式进行分类处置,
其中对经济情况基本正常的城市信用社允许商业银行收购的措施,给股份制商业
银行机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时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并购浪潮席卷
了一些经济发达、经营状况良好的县(市)城市信用社,其中典型的有浦东发展
银行对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的收购和兴业银行并购浙江义乌商城城市信用社等。
2004年12月,颇受市场关注的兴业银行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尘埃落定,这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是我国首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城市商业银行的个案。中国银监会于9
月28日批复同意兴业银行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并设立兴业银行佛山分行,12月
6日兴业银行佛山分行正式对外营业。该项并购历时近一年,采取的是资产收购
模式。作为首例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城市商业银行个案,此次并购表明城市商业
银行的重组整合已经开始。兴业银行此次并购案,不仅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快
速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更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和加强了对中国一些中小银
行少数股权的收购,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开始直逼中国银行业。截至2004年末,
外资金融机构已成功持有6家中资商行股份。2001年汇丰银行、国际金融公司、
香港上海商行分别持有上海银行8%、7%、3%的股权。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持有
南京市商行15%的股权,国际金融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均持有西安市商行
12.40%的股权。2003年花旗银行收购浦发银行4.62%的股权,国际金融公司收购
民生银行1.60%的股权。2003年12月26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联手中
国平安信托投资公司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50%的股权,并将其易名平安银行有限
公司。其它的港资银行也纷纷与内地银行接洽并购意向,掀起了年末并购大潮。
2003年12月8日,中国银监会经国务院同意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
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按照自愿和商业的原则,参与中
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组与改造,并对投资入股的条件与程序加以适当的规范。
这项办法己于2003年12月31日起施行。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
股比例的上限规定为25%。中国香港恒生银行率先成为这一政策的受益者,2004
年1月以17.25543亿元收购兴业银行15.98%股本,成为当时中资银行最大的单
个境外投资者。2004年8月初,汇丰银行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义,投资
144.61亿元人民币现金(约折合14.47亿美元),入股中国最大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交通银行,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股东,这是迄今为止国际著名金融机
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金额最大、持股比例最高、意义最深远的一次合作,标志着
中国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有鉴于此,普遍的预测是,
曾经席卷制造业、服务业的外资并购大潮,即将在中国经济的心脏地带:银行业
上演。可以预见的是,在完成清产核资、分离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等一系列“手
术”后,占据中国银行业8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必将走上
并购市场,成为未来中国银行业并购浪潮中的中流砥柱。
表2-3中国银行业并购发展历程简表(1996年一现今)
时间案例性质
1996年10月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 政府主导,危机化解
1997年1月中国建设银行井购“中农信” 政府主导,危机化解
海南发展银行收购72家信用社政府主导,危机化解
第=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凼与战略分析
1998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并购海南发展银行政府主导,危机化解
中国投资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并市场主导,政府参与
1999芷中国光大银行收购中国投资银行市场主导,政府参与
各股份制银行对各类信用社的并购(如
2000年--2001年浦东发展银行对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市场主导,政府参与
的收购和兴业银行并购浙江义乌商城
城市信用社)
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少数股权的收购
2001年一现今(如汇丰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香港上市场主导,政府参与
海商行、花旗银行、香港恒生银行对国
内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参股)
2004年12月兴业银行并购佛山商业银行市场主导,政府参与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分析整理所得。
第二节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分析
一、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动因与特点
纵观中国银行业既有的并购历史(参见表2-3),除光大银行对中国投资银
行的收购之外,2000年以前发生的并购案例几乎都是对危机金融机构的拯救行
为。因此,这些并购案例发生的动因主要是宏观方面的,动因的主体是政府和中
国金融主管部门,动因的内容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2000年以后,中国银行业并购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并购主体可以主要划
分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两类。由于外资银行并购。主要针对的是国内一
些商业银行的少数股权,并有25%上限的限制,因此,这一阶段中国银行业市场
真正以经营控制权为目标的并购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主导的并购。
但从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的对象来看,多数是资产质量较差、经营状况
不好的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如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浙江义乌商城城市
信用社和佛山城市商业银行等。由于这些资产质量较差、经营状况不好的城市信
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这些
并购案例中,虽然并购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并购决策主要是出于快速进入新市
场、降低新市场进入成本。及迅速壮大规模、取得竞争优势等微观动因的考虑,
但并购对象所在地地方政府为化解本地区金融风险,稳定本地区金融稳定,也积
极地推动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本地区已经产生问题或可能产生问题的地方性
金融机构的并购。因此,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的动因实际上是由自身主导的
微观动因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宏观动因。共同组成的,是市场原则和行政安排在一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定程度上的结合。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国内银行业的多数并购案例并非独立出自并购主体
的微观战略决策,而更主要地表现为各级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出于防范和化解金
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战略考虑而做出的决定。因此,虽然中国银行业并
购的市场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但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动因还是主要归结为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动因。在这种动因的主导下,中
国银行业既有并购案例在类型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机
性的并购案例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并购案例相对不足。
就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动因本身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
稳定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积极的有利的。虽然这一动因主要出于政府角度的考
虑,但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是起到引导作用,而并非主导作用(具体参见本文
第五章的相关论述)。而我国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为动因
的银行并购实际上由政府主导而非引导,虽然暂时维持了社会稳定,但它忽视了
商业银行的利益,可能给并购方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拖垮并购方。有时它并末
真正化解危机,而只是延迟了危机的爆发,海南发展银行失败的并购案例就是个
很好的教训。
虽然也有一些被认为具有较好商业效果的并购活动,如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对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收购,投资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的并
购重组活动,但其中也不难从中看到政府力量的作用。我们承认政府的适度介入
可以使并购得以顺利进行,降低并购成本,但在具体的银行并购过程中,政府干
预一旦过度,将妨碍一个公开公平的并购市场环境的创造,严重抑制我国商业银
行的逐利性商业动机。
总体看来,我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过渡干预。具体分析我
国银行业既有并购中政府过渡干预特点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其一,
政府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产权主体,必然将银行视为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载
体。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行政压力下,政府可以凭借所有者身份将自身动机强加于
商业银行经营者,迫使其并购一些本该破产清算的金融机构。其二,银行经营范
围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产品范围与地域范围。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
不允许经营证券与保险业务,对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网点设立上也有明确
的地域限制,这些限制使逐利性商业动机无从发挥。其三,各家商业银行市场定
位趋同,各银行在产品种类和目标客户的选择上严重雷同。有特色、有独特竞争
优势的银行少之又少,这也使各家银行对并购兴趣不大,因为并购很多时候并不
能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其四,我国目前的银行业市场还处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
垄断格局中。在正常情况下,实力接近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谁要吃掉谁都不容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易,而有实力的四大行如果不断运用并购手段,会使本来就竞争不足的银行业更
加集中,不利于银行总体效率的提高。我国金融业今后相当长的趋势仍是鼓励竞
争和限制垄断,这使政府必须在银行并购市场上起引导作用,以保证此趋势。
二、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成效与问题
虽然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动因还是主要归结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
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动因,并且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案例在类型上还是以行政安
排的化解危机性的并购案例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并购案例相对不足。但中国
银行业通过并购与重组来解决国内金融的局部危机以及整合无序的金融资源,对
调整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还是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形
成了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中需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初步成效
1、平稳地化解了局部性的金融风险。在已发生的并购案中,广东发展银行
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并购中国农业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以及中国
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都是通过收购(托管)方承担被收购(被托管)方全部
债务的方式进行重组的,有效地保护了被收购(被托管)方债权人和股东的合法利
益,避免了金融机构破产带来的巨大社会震荡。
2、为我国中小银行的低成本扩张提供了示范。中国光大银行和广东发展银
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较少,如果按照一般的发展模式,
它们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和资金才能形成遍及全国或跨省的机构网络,而通过并购
与重组,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收购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或者是通过强强合并省却
发展新的分支机构网络所需的巨额开支,从而使中小商业银行得以在资本实力有
限的条件下实现低成本扩张。中国光大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的成功经验将对我国
其他中小商业银行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3、为渐进、迂回地实现商业银行的全能化经营探索了新途径。按照我国现
行的《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不能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保险、租赁、信托等金
融业务,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国际商业银行普遍朝全能化方
向发展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如不顺应国际潮流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业务,在国际
金融竞争中将明显处于劣势。要实现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拓展商业银行传统业务
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通过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该是一条现实而合法的选择。
4、为推进相关的金融创新提出了新课题。商业银行并购活动的初步实践给
我国的金融创新提出了新课题。譬如,商业银行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后间接渗透
到其他金融行业,这固然使其市场竞争力和应变力大大增强,但在我国目前市场
经济体系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若正式从立法上全面放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管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凶与战略分析
制,可能会削弱金融管理当局的监控力度。如何在保持宏观金融秩序稳定和充分
激发微观金融效率之间求得相对的平衡,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每一时期金融
创新所应把握的度。
(二)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若干问题
1、政府干预过多。在已发生的多起并购案中,除光大银行并购中国投资银
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的跨国并购之外,其他并购都有较强的政府干预。在目前市
场机制尚不甚健全的条件下,政府的牵线搭桥与宏观协调是必要的,但“拉郎配”
式的行政干预,有可能使处于收购方的优势银行因救济被收购方而效益下滑,难
以对被收购方从经营机制上进行重构,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原有的金融风险。同时
政府的过度干预,也往往使要素的流动违背市场规律,影响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导致并购的过程缺乏效率,并购的结果不能达到最优化。
2、适用于银行并购的专门化法律和法规欠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不配套。
目前我国只有关于一般企业并购的暂行法规,涉及银行并购的法律仅散见于《商
业银行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中,适用性不强。同时,政府对于如何通过
并购与重组来优化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尚无一套科学的整体规划,缺乏相应的对口
管理和协调政策。从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并购应该是合理有序的建立
在相应战略规划指导基础上的一系列具体并购行为在产业层次上的汇总。虽然政
府的过渡干预是有害的,但政府的积极的引导作用还是必要的。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相对滞后,弱化了并购的动力和效果。由
于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至今还不明晰,银行内部缺乏完善的法人治
理结构,预算约束软化,无论是优势银行还是劣势银行,参与并购的内在动力都
较弱。也『F是由于并购的内在动力不足,当某些金融机构遭遇危机时,政府往往
通过行政干预撮合优势银行收购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这种非市场或行政主导的
并购行为较多地注重转嫁当前危机和进行外源性调整,较少考虑并购双方内部资
源的整合和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这很可能将弱化并购使银行得以低成本扩张的
实际效果。
三、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绩效:对光大并购案的实证
(一)实证方法的选取。
光大银行对中国投资银行的并购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较为市场化的整体
并购案例之一。由于光大银行是非上市银行,所以本文采用业绩比较法对光大并
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有关银行并购与银行效率的早期研究大多建立在简单的并购前后的财务比
率比较之上,如:营业成本/总资产,权益回报率或资产回报率(Rhoades,Linder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闻与战略分析
&Crane,Cornett&Tehranian, Spindt&Tarhan, Srinivasan, Srinvasan
&Wall)。在他们的研究中普遍以本行业未并购银行为基准,通过对并购行与未
并购行的效率作横向比较,再对并购行并购前后的效率作纵向比较来说明并购对
银行效率的影响。在这些早期研究中发现并购并不能获利,但Cornett&
Tehranian以及Spindt&Tarhan却得出了有趣的结论:并购获利主要集中在收
入和产出上。而大多数研究由于只检查成本和投入,故不能发现获利。
Berger,Hunter&Timme对此方法进行评价认为:用简单的财务比率指标
来判断并购的有效性将产生以下问题:第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由于在计算
财务比率时并没控制产品和投入的价格且其假定所有的资产都用于生产,所有的
固定资产都在使用中,这将对效率计算产生误导。第二,使用财务比率来评价效
率不能区分x效率获利和规模与范围效率的获利。由于规模与范围效率随并购自
动改变,而x效率不一定变化,那么此种缺陷就极大地降低了此方法评价并购改
善哪种效率的能力。
正是由于简单的比率分析存在以上缺陷,学者们开始使用第二类业绩比较方
法:前沿分析法。此类方法可分为两小类,即非参数方法和参数方法。其中非参
数方法指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FDH(Free Disposed Hull),
IN(Index Numbers);参数方法指SFA(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DFA(Oi stri bution Free Approach),TFA(Thick Frontier Approach)。这些前
沿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对样本数据的假设不同:1)最佳生产边界的函数形式不同,
如:受限制的参数函数形式与不受限制的非参数形式;2)是否考虑随机误差:3)
如存在随机误差,那么假定的非有效的可能分布不同,如:半正态,切去端点的
正态分布等。
前沿分析法中究竟用哪种方法来对银行的并购效率进行分析,目前学者都偏
向于用DEA方法,Worthing(2000)与Ralston&Garden(2001)给出了使用DEA
方法的原因:首先,DEA方法最显著的优势在于无须定义一个特殊的函数形式但
能捕捉产出和投入不同度之间的联系,这样就特别适合分析银行并购的效率:第
二,数据上的限制也使其他方法不可行。如TFA用于检测平均效率,不适合研究
小样本;SFA对样本数据的非效率的分布并不是所有的样本都是那样。有鉴于此,
本文也将选用DEA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DEA的原型可以追溯到1957年,Farrell在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提出的
包络思想。1978年,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提出了基于相对效率的多投入多
产出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我国学
者自1986年开始介入DEA的研究,1988年由魏权龄系统地介绍DEA方法之后,关于
DEA方法理论研究得以应用推广。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园与战略分析
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其基
本思想是将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看作是一个实体(一个单元)在一定可
能的范围内,通过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的活动,
这样的实体(单元)被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再由众
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或产出比率的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或产出
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
产日口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同时还可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
有效或弱DEA有效DMU的原因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若某个DMU在一项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投入向量x=(xl,x2,⋯xi,⋯,xm),xi
表示第i种投入;产出(输出)向量Y=(y1,y2,⋯,yr,⋯,ys),yr表示第r种产出(输
出);(xj,Yj)对应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向量,(X。,yn)对应被评价决策
单元的相应指标,于是可以用(X,Y)表示这个DMU的整个生产活动,n个DMU的投入
集就可以构成一个n×m阶的投入矩阵,其产出集可以构成一个n×s阶产出矩阵。
最初的DEA是CCR模型(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用于
评价DMU的规模和技术的总体有效性。CCR有分式规划和线性规划两种形式。从投
入(产出)的角度测算决策单元(X。,%)相对效率的DEA模型可以表示为:
r鲁
乙每她⋯脏¨一-,:,.。
wT,vT表示对输入输出的度量权。该分式规划可转变成线性规划(1)和(2)
(㈨1){鬻sf.%wr.吖jf,-一-vr,o 2≈o,』=.l,2,¨,.,^一(,2){ {》s.⋯f坩rxO,,一jv丁只o 2⋯,=1,2””.,H
L
wrⅣ,o=1
L
wrJ,o=l
对偶规划为:
f,州?
卜。胃oJ,卿o
J 。
∞’1毒loo 2
Y0
l V勺z。
l√-1厶』
厂m强占
卜差。撕s‰
J 。
“’1禹2FJ 2弼
l V。z。
L』。1,2一柚
每≯
=
.,一j

:P 一,,。~每
m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引入松弛变量, (3)、(4)两式可以表示为线性规划(D)和(P):
|r。m,l差nO。。Ⅳ,+。一:融。f。m,a,差x8。^工,+。一:,。
(。’{差。勺】=,一s+=,。cr,{差。勺。一s+=旁。
l V0枷,,-l⋯2“ I V0卸,J-l⋯2.,”
L s+≥o,j一≥o L J+≥o,s一≥o
由于线性规划(D)和线性规划(P)互为对偶规划,两者都存在最优解,并且投
入和产出的CCR模型评价结果一致,本文仅考察投入比率情况。如果(D)或(P)
的最优值为1,则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如果(D)或(P)的最优值为1,且最
优解刀=(簏,驾,...,戤)7,s“,s“,00都有s“=o,s“=o,则决策单元',o为DEA
有效。在投入型中,对于0<1情况,可以通过X*=OX-s”,Y$=Y+s”将生产前沿
面上的投入产出值计算出来。若耋lo<1,则规模收益递增;若耋lo 2l,则规模
收益不变;若羔.2,>1,则规模收益递减。、和wi
.于年在-- 模型基础上提出了B模an型ke,r该R D模C将ha规rn模es假A定在规Co模op收erW 1984 CCR BCC 益
不变(i墨=10 21)的情况下,对CCR模型做了一定的简化,这使规模收益不变情
况下的效率计算相对简单起来。
国外学者们运用DEA方法对银行并购效率进行实证的模型中,所采用的输入
输出指标及样本数目可见表2—4。
表2—4 DEA文献示例
文献样本输入变量输出变量

Avkiran(1999) 4 存款额,员工总人数,利净贷款,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非利
息费用,非利息费用息收入
H.0.Fried(1999) 625 总营业费用存款额,存款利率,贷款额,贷款利
率,交易量.服务晶种
D.Ralston(2001) 3l 员工费用,固定资产,存活期存款额,定期存款额,个人贷款,
款利息房屋和不动产贷款,商业贷款
资料来源:向力力等。《银行并购与银行效率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 《上海金融》
2003年第12期。
(二)中国光大银行并购中国投资银行的实证研究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冈与战略分析
1999年3月18日,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中国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和29
家分支行所属的137个同城营业网点。虽然这次并购案例中仍能处处见到政府的
身影,但这次收购却已经是中国大陆首次按较为商业化原则进行的银行并购行
为,是两家银行优势的结合。
而由于各国有不同的国情,其对银行投入和产出定义也就不同,所以针对我
国银行业的特点,本文把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作为银行的产出,而银行的投入
可定义为三类:劳动力、(实物)资本和可贷资金。其中劳动力为当年银行的全职
职工人数,包括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其他人员。(实物)
资本是银行的固定资产净值。银行的可贷资金包括存款、同业存款、同业拆放、
中央银行借款、借人款项和发行债券等等。
在计算银行的x效率。时必须知道银行投入的价格。而这些数据在我国很难
获得,因此就无法计算银行的x效率和配置效率。而银行达到技术效率是银行达
到x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必备条件,技术效率TE可分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
率sE。所以本文在向力力等(2003)研究的基础上,以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
率PTE和规模效率SE为指标(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中国金融年鉴》和相关
网站资料),用DEA方法对光大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合并进行绩效实证,主要是对
光大银行自身在并购前后的DEA进行了比较。
当考虑多投入和多产出时,技术效率TE可通过上文所述的投入型CCR模型
确立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Min九。=TE。
s.t. Y.≤aY 丑一≥aX
口∈魁
纯技术效率PTE可通过上文所述的投入型CCR模型确立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这与向力力等(2003)假定光大银行规模收益不变Σ口。=1而采用的模型不同。
f1
因为本文在第三章对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结果表明光大银行是处于规模
经济阶段的,因此,0≤Σ口l<1。
J
Min4=P瓯
S.t. 弘墨aY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4x。2 aX ,o≤Σq<1 a
a∈匙
如上论述,由于CCR模型是存在对偶规划的,所以可以通过计算得出TE和
PTE的值,而规模效率sE则可以根据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者之
间的关系方便的得出:SE=TE/PTE。具体计算结果参见表2—5。
表2-5光大银行并购前后DEA值比较表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TE O.916 1 1 0.639 0.643 0.943 1
PTE 0.979 1 l 0.917 0.956 1 1
SE 0.936 1 l 0.697 0.658 0.943 1
从表2—5可看出,并购后1999年和2000年光大银行的效率指标比并购前是
有所下降的,可以说在并购后的两年内光大银行既是非技术有效也是非规模有
效,并购后银行的效率并没有得到发挥。但从2001年开始,光大银行的效率指
标开始回升,2002年上述效率指标开始全面回升,并购后银行的效率在并购整
合两年后开始逐步提高。
中国光大银行并购投资银行最初的目的,是因为投资银行的137个同城营业
网点的加入,能使光大银行的网络迅速扩大,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并能立
即投入运营。这样就能解决中小商业银行最为头痛的汇路不通、结算瓶颈问题。
由于光大银行处于规模经济区间(参见本文第三章对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状况的
实证结果),光大的并购按理也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但并购后的整合是需要
时间的,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系统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整合也是有很大难度的,所
以光大银行的效率在并购后两年内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光大并购案例在并购后两年的非绩效性除了并购后存在整合难度的原因之
外,中国银行并购市场较低的市场化程度也是促成并购非绩效性的重要原因。虽
然光大对中国投资银行的并购已经是中国大陆首次按较为商业原则进行的银行
并购行为,但这次并购案例中仍能处处见到政府的身影。在中国银行业并购过程
中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并购的过程缺乏效率和并购成本的上升。光大银行2002
年以后并购绩效的逐步发挥的原因应该在于并购后整合工作的完成,并购整合后
规模的壮大使得规模经济效益得以发挥。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第三节中国银行业并购发展的动因与战略规划
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动因主要表现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
稳定的宏观动因,但具体银行并购行为的动因也开始越来越市场化,在股份制商
业银行的并购案例中,从单个银行发展角度出发的微观动因开始逐步发挥重要作
用。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银行业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中
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将越来越丰富,这即包括了从单个银行发展角度出发的微观
动因,更包括了从整个银行业发展角度出发的宏观动因。
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越来越丰富的动因的推动下,中国银行业并购必将进一
步向前发展。中国银行业并购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单个银行利益和整个银行
业利益之间出现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中国银行业并购也迫切需要相应的战略规
划指引,实现中国银行业并购合理有序地发展。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银行业并购应该是合理有序的建立在相应战略规划指导基础上的一系列银行并
购行为在产业层次上的汇总。而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实际上也就构成了中
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的宏观动因和并购
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也确立了本文在随后章节的研究思路。
一、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动因分析
在导论的概念界定中本文区分了银行并购和银行业并购,从产业发展的角度
来看,银行业并购的动因除了从单个银行发展角度出发的微观动因外,更包括了
从整个银行业发展角度的宏观动因。因此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进一步发
展,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动因作用。如果强调从产业层次考察中国银行业并购,
那么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就是指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
(一)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微观动因分析
从单个银行决策的角度来看,适当的并购战略是银行获得快速发展的便捷之
路。适当的并购战略可以使并购方银行有效突破新市场进入壁垒,获得经营协同
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以规模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资本充足率,获取技术垄断优
势。所有这些银行并购的潜在利益就构成了银行业并购的微观动因,并从单个银
行决策的微观层面刺激着中国银行业并购的进一步发展。
1、突破新市场进入壁垒的动因
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自由化、全球化、各国金融当局日益放松管制的背景下,
国内外的金融竞争空前激烈,竞争的加剧将会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
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在追逐利润的商业冲动下,我国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井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商业银行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应该进一步有效利用并购手段。因
为通过并购可以降低新市场进入成本。一般来说银行业务和新市场的开拓有两条
途径: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
部发展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而通过并
购则可以快速进入新市场,占据并提高原有银行的地位;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
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此时并购的一
个巨大优势就是可以取得经验曲线效应,即通过并购在获得原来银行的各种资产
的同时,还获得了原来银行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可以提高经营水平。因为在很
多行业中,随着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验的积累,可以观察到一种单位成本不断下
降的趋势。因此,银行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迅速地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还能充分利
用目标企业原有的经验,以降低经营金融产品的成本,取得竞争优势。
另外,就中国银行业国际市场进入来说,并购是我国商业银行突破国际进入
壁垒,拓展银行经营边界的重要战略手段。当一家银行向另一国家扩张时,也会
遇到来自东道国非常严格的限制。如果单靠这家银行的努力,这些障碍至少在短
期内难以克服,有的甚至不能克服。而通过并购途径,就相对容易得多,有的矛
盾甚至迎刃而解。例如,早在1902年,美国花期银行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也是
通过收购万国宝通银行开始的。再如,荷兰国际集团早就意欲染指投资银行业务,
尤其是到投资银行业务最发达的美国去发展。1997年8月,荷兰国际集团以5
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一家中型投资银行:福曼投资,终于得以进入美国的投资银
行领域。1995年,趁巴林银行倒闭之机,它又收购了巴林银行,利用巴林银行
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53个分之机构,荷兰国际银行集团迅速将其商业
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扩展到亚洲和拉美地区。
2、追求经营协同效应与财务协同效应的动因
一般来说,成功的并购将能产生一定的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因此,
对经营协同效应与财务协同效应的追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我国商业银行
的未来并购。经营协同效应是由韦斯通(J.F.Weston)提出的,他认为并购行为
对社会是有益的,它主要通过协同过程体现在效率的改变上。所谓的经营协同效
应就是由于并购重组行为而给银行机构带来的效率方面的变化和由此而产生的
收益。经营协同效应简单说就是“1+i>2”的效应。由于金融机构在人力、办公
设备、科研等方面的成本具有不可分割性,因而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银行业
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
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的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关系。
银行通过并购重组之后形成的金融机构在总体效益上大于并购前两个独立的银
行的效益之和。可见,银行并购是在规模上和效率上兼而有之的合并,而这种因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井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效率提高而产生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银行自身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但这种效
益的取得不是来自于效率的提高,业务的改进,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
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账面上的效益。财务协同效应主要
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通过银行的并购可以实现避税的目的。国际经验显示,
根据合理利用税法和会计准则,并购能够分享其中的优惠条款。例如利用税法中
亏损递延条款,盈利的并购方就可以利用被并购方往年的亏损来达到合理避税的
目的。其二,并购的预期效应提高了股票价格。财务协同效应在证券市场上主要
体现为市场的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是由于并购使证券市场对实施并购的金融机构
的股票评价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在并购重组时,实力雄厚一
方的PRE比率。常被看成并购后银行的PRE比率,而且市场预期被并购的银行因
并购重组而使经营管理状况得到改善,效益有所提高,以至造成这两家银行的股
价上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这种预期效应刺激了银行之间的并购。其三,
当金融机构的股票被低估时,并购就会有利可图。对于那些每股收益较多,而股
价明显偏低的金融机构股票,按照价格应于价值一致的规律,这种股票存在着上
扬的空间。并购这样的银行就可以获得股价上涨的好处,并可提高整个并购后银
行的每股收益,使金融机构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良性阶段。所以这些股价被低估
的银行纷纷成为被并购的对象。
3、以规模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因
根据市场势力理论,银行实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市场份额的多寡,市场份额
的不断扩大,可以使银行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即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
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在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中,银行可以藉并购达到减少竞
争对手的目的,以增强对市场经营环节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增加长期的
获利机会。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使国内市场遭受外资银行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
下,银行往往通过合并组成大银行,以对抗外来竞争。同时业务专长可以使银行
增强竞争力,获得稳定的客户来源和规模经济效应,并降低成本。由于商业银行
经营的对象是货币,货币的同质性使银行就有其他任何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广阔市
场。由于银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使得银行规模越大,可能筹措的货币资金就越
多,贷放货币资金的对象选择就越广泛,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而且,银行的经
营方式是借贷,这种特殊的经营方式使其经济规模越大,产出所消耗的单位成本
越低。同时,银行经营具有独特的派生效应,这种派生效应使单个银行规模越大,
收益越多。单个银行规模越大,就越可能达到银行制度所能创造的多倍存款的极
限。另外,作为依赖公众信心而生存的银行业,规模大小对其竞争优势具有决定
性影响,规模越大就越能得到客户信任。所以,银行经营的规模大,就可以占据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t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强银行竞争能力。
4、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动因
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一种问题,而进一步并购
的战略选择有可能是某些商业银行摆脱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困扰的一个有效解
决途径,欧美市场的并购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种可能性。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
国经济持续衰退,使美国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导致商业银行
的资产质量日趋恶化,收益下降,经营风险加大。虽然美国各商业银行都积极处
理呆帐,美联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由于资产质量恶化的情况较为严重,其措
施收效甚微。盈利下降及大量注销坏账,使得美国许多商业银行的资本额大幅减
少,资本充足率下降。1994年,美国10家大银行中有6家的自有资本平均不到
《巴塞尔协议》关于自有资本8%的要求,其中大通银行为5.59%,化学银行为
6.46%,均低于最低界限。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经营风险,美国各大银行
采取了发行新股、增加资本和收缩业务,减少资本数量的方法外,在90年代又
掀起大规模的银行合并高潮,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例如,大通银行和化学银行的
合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处理坏账的能力,增强
竞争能力。通过银行合并,90年代中后期,美国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迅速
提高,并大大超过了《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为美国银行在90
年代后期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银行业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也采取了收
缩战线的措施,出售海外的分支银行机构,并在国内进行银行合并,以加强处理
坏账的能力。通过银行并购,不仅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而且也降低了经营成本,
因为银行合并后,其双方互有重叠地区的分行进行整合,人力及硬件设施的精简,
也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并可以储备更多的资金,以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应变能
力。
5、获取技术垄断优势的动因
高新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在成本、质量、
服务、品种上的竞争往往转化为高新技术上的竞争,尤其是资讯系统的使用效率,
往往是决定银行间优胜劣汰的关键因素。从近年来世界银行业大并购的浪潮中可
以看出,商业银行往往是为了取得高新技术上的优势而进行并购活动。因为通过
并购不仅可阻优势互补,也大大降低了自己的硬件设备投资费用,这样,既能保
证高新技术投资的捷径,实现技术开发的预期愿望,又可以充分利用电脑设备和
联网系统。例如,1995年波特兰美国银行公司与西部第一银行公司合并后,即
在美国西北部建立了最大规模的自动取款机(ATM)联网,有效分摊了成本,荷
兰国际集团收购巴林银行也在于巴林银行具有技术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上的优
势:另外,尽管日本大和银行在美国的纽约分行因违反规定经营美国国债并造成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巨额亏损,而住友银行仍看重其在网络建设,衍生产品经营和证券业务上的实力
及影响而与其合并。因此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战略不仅能扩大银行规模,
增强实力,而且还能迅速获取高新技术,获取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二)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宏观动因分析
对银行并购动因的讨论一般是从单个银行决策的角度出发,但就银行业并购
来说,由于银行业本身是一个产业概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并购的
动因就是宏观层次的动因。基于此,本文将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的中国银行业并
购的动因定义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同时,银行业并购对中国金融产业
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客观上也存在着推
动中国银行业合理并购的积极性。另外,从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业
并购的宏观动因实际上也就是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意义。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
的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宏观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l、提高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
提高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并购的重要宏
观动因之一。本文在随后章节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是存在规模经济的,但
主要集中在中小股份制银行之间,因此中国银行业总体规模经济水平是不高的。
因此客观上中国银行业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
其中处于规模经济区间的银行并购战略就是一个合适的路径选择。就范围经济而
言,本文随后的研究也证实了中国银行业范围经济的存在,但同样分布不均匀,
不广泛,因此中国银行业总体范围经济水平也是低下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混业
并购来实现中国银行业范围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显得很有必要。
一般而言,银行是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成功的并购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
用,增强市场势力,提高运转效率。未来我国处于规模经济区间的银行通过并购
不但可以急剧扩大银行的资产总量及经营规模,提高银行的地位和声誉,而且可
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
员工。同时,由于金融业资产专业性较低,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低,因此通过混
业兼并内化市场交易可以促进范围经济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
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
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在我国银行业提升规模经济水平的
同时,推进合理有序的混业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商
业银行成为“金融超市”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
到了提升中国银行业范围经济水平的效果。
2、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
企业并购是现代经济进行产业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它的发展遵循着与企业相同的市场运行规律。所以,
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组织一样,也可以进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整合。虽然经过多
年的改革,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我国银行业市场依然呈现出国
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且本文随后的实证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绩
效还是很低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却不能对应了良好的市场绩
效,因此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有必要得到优化,以促进市场绩效的提升。
我国国有银行体系效率低下,源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金融产业结构及其粗放
型的经营方式,即银行机构网点的非理性扩张,资产负债额和员工人数不计成本
地增加,以及落后的业务处理手段和单一的金融业务等。因此我国金融产业有必
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合并和兼
并一些重复的、长期亏损的、业务量小的、没有发展前景的分行、支行和营业机
构,并对分支机构的层次进行重新构筑,以使商业银行集中服务于某一些目标市
场和某些顾客群。银行的这种整合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而且能够打破国
有银行的条条管理模式,有利于资金的横向流通,改善资产质量。在条件成熟时,
还可以考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并及新建银行对国有银行的兼并,通过合
并和银行机构的重组,裁减分支机构和裁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优
化金融产业结构,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效率。
3、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稳定
市场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银行效益低下,业务单
一,包袱沉重,满足不了社会公众的要求,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由于金融机
构的危机极具扩散性,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爆发往往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对一系列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和震
动.如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银行并购是处理金融机构危机,化解金融
风险的较好方法,因为它能用较低成本的稳定金融秩序。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
并购被普遍认为是处理金融机构危机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并
购可以有效地实现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减少甚至消除银行危机对社会公
众的负面影响,保证向社会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连续性。在我国,由于特有的体
制背景,并购在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方面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对于尚处于体制转轨中的中
国银行业来说,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更大。本文随后章节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
进行的考察表明,盈利模式的缺乏、资本金的匮乏、不良资产的困扰及金融体系
风险向银行业的不断集中对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
威胁,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我国严重的金融风险现在没有演化为金融危机,
主要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权的稳固和国家信用担保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金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井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融风险隐患积聚的时间越长,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越大,一旦金融危机爆发不仅会
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也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应该可以
说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积聚已使部分有问题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不断出现成
为必然。而有问题银行对其为数庞大的债权人所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引发挤兑和
恐慌蔓延,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实现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避
免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我国银行业
有必要充分发挥并购在稳定金融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以并购为途径实
现有问题银行有效地市场退出。
4、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接受和遵循的生存法则,提升竞争力是企业
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具有更加重
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压力,在国
内,国有银行除了与新建商业银行的竞争之外,还面临着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
激烈竞争。受入世过渡期的影响,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还受到很多的限制,
但其先进的服务手段,规范的经营理念和较高的信用评估等级,都对中国国内商
业银行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并且,随着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日期的
R益临近,外资银行的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重。当大批外资银行
进入中国市场时,我国的银行将与这些国际性大银行进行真正的短兵相接。这场
竞赛的结果,不仅关系到相关银行的命运,还将影响到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中资银行有必要通过并购等途径提高银行的规模和抗
风险能力,提升对外竞争力。面对这一竞争态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必须进行
集约化经营。同时,新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低成本扩张,即通过银行之
间的合并、兼并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促进资本的集中,提高金融资产的效率,壮
大银行规模。因为一般来说,银行规模大,不仅可以见地营运成本,提高效率,
还可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抵御更大的经营风险。所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
新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新建银行之间都可以通过合并、
兼并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优势互补,组成国际性的大银行,而大银行则有实力
进军全球金融市场业务及大力拓展非利息收入。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金融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业,还必须满足产业对它提
出的要求,要适应产业的发展来设计自己的结构。中国经济的国际化需要有强有
力的持续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企业的发展对银行还有较
大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银行才能支持大集团的发展,所以我国国际化
产业的发展业需要中国银行业通过并购,壮大银行的实力和规模,发展大型银行
集团或超级银行,以满足大集团、大企业对巨额资金的需要。同时我国大企业、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大集团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跨国经营,也必须要有大跨国银行的资金支持。发
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是天然的伙伴关系,跨国公司的生产投
资活动发展到哪里,跨国银行的金融业务也就发展到哪里。跨国银行给予跨国公
司各种方式的资金支持成为跨国公司的强大金融支柱。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规划
从本文的概念界定上来看,银行业并购这一概念强调了从产业发展角度考察
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一系列银行并购活动,银行
业并购是系列单个银行并购行为在产业层次上的汇总。
因此,从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并购应该是一种有引导的并购,
有秩序的并购。从单个银行并购的角度来看,银行并购可以是自发的,可以是偶
然突发的,可以是完全以并购双方的利益的衡量来决定进程的。但将银行并购这
一企业行为上升到产业视角来考察时,银行业的并购就应该是有序的、规律的和
符合银行产业整体利益和发展趋势的。
银行业并购对合理有序状态的需求主要源于单个银行利益和整个银行利益
可能存在的冲突。客观上来看,银行业并购中单个银行的利益和整个银行产业的
利益并不可能完全相符,有时甚至是完全冲突的,有时单个银行利益的获得是以
整个银行业利益的损失为代价的。单个企业利益和整个产业利益的不一致是各国
产业政策推行的重要原因,而产业政策本质上也是一种更具体化、政策化的战略
指引。银行业并购作为一个从产业角度考察的产业层次概念与行为,也应该是有
相应的战略指引的,合理有序开展的。
同时,从银行业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来看,银行业并购也应该是合理有
序的。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更是金融业的核心,因此银行业是一国
经济核心的核心。银行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银行
业盲目无序的并购必然会对银行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司此,中
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对银行业并购的合理有序提出了要求。
因此中国银行业并购应该是在相应的战略规划指导下的并购。从产业发展的
角度来看,银行业并购应该是合理有序的建立在相应战略规划指导基础上的一系
列银行并购行为在产业层次上的汇总。同时,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规划应该发
挥的是方向性指引的作用,这也是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战略规划所要遵守的最基本
的原则。
从产业层次考察中国银行业并购,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更主要指上述宏观
动因。同时,正如本文在导论中的概念界定,银行业并购战略是指从银行业发展
的角度出发,以银行业并购的合理有序发展为核心,根据银行业并购的依据和出
39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发点分析银行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有关银行业并购的行动计
划。因此,银行业并购战略是从产业层次考虑的银行并购战略。所以,从宏观动
因和产业发展战略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的中国银
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实际上构成了从产业层次考虑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
的依据和出发点。因此,在随后的章节里,本文将从分别从中国银行并购的各项
宏观动因出发,研究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相关战略规划。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中国银行业既往并购发展历程的考察,发现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
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在这种动因的
主导下,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案例在类型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以行政安排
的化解危机性的并购案例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并购案例相对不足。
我国银行业既有并购中政府过渡干预特点的成因如下:政府仍是商业银行的
主要产权主体:银行经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各家商业银行市场定位趋同:国有
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通过并购与重组来解决国内金融的局部危机以及整合无序
的金融资源,对调整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平稳地化解了局
部性的金融风险:为我国中小银行的低成本扩张提供了示范:为渐进、迂回地实
现商业银行的全能化经营探索了新途径;为推进相关的金融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如下急待解决的问
题:一是政府干预过多:二是适用于银行并购的专门化法律和法规欠缺,相关的
政策和措施不配套;三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相对滞后,弱化了并购的
动力和效果。
从具体案例上来看,光大银行对中国投资银行的并购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
较为市场化的整体并购案例之一。本章在相关同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DEA前沿
分析的业绩比较法,对光大并购案例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
并购后两年内光大银行的效率是有所下降,并购后银行的效率并没有逐渐发挥。
但从2001年开始,光大银行的效率指标开始回升,并购后银行的效率在并购整
合两年后开始逐步提高。光大并购案例两年内的非绩效性除了并购后存在整合难
度的原因外,还与我国银行并购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两年后其并购绩效的
逐步发挥的原因应该在于并购整合工作的完成及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银行业并购的动因除了影响单个银行决策的,从单个银行角度考虑的微观动
因之外,更包括了从整个银行业发展角度的宏观动因,并且如果强调产业发展的
话,银行业并购的动因更主要是指宏观动因。具体来看,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
第二章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
的微观动因包括:突破新市场进入壁垒的动因:追求经营协同效应与财务协同效
应的动因;以规模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因;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动因;获取技术垄断
优势的动因。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宏观动因可以归结为:提高中国银行业规
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提
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能力。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构
成了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制定的依据和出发点。在随后的章节里,本文分别从中
国银行并购的各项宏观动因出发,研究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相关战略规划。
⋯海南发展银行本身就先天不足。1993年海南出现泡沫经济后,海南众多的信托投资公司
由于将大量资金投放在房地产上,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包括海南省政府在内的
47家股东山资将几家本身存在问题的投资公司合并为一家,成立了海南发展银行。
。本文第六章第二节有对外资银行并购的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o有关银行业并购的微观动因和宏观动因的具体区分参见本章第三节的相关论述。
。参见刘惠好。《中国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的战略思考》。《管理世界》2000年第5期。
。本节部分内容参考向力力,《银行并购与银行效率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上海金融》
2003年第12期。
。X效率的概念是利本斯坦(Leibenstein,1966)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企业、而不是市场有
效率地配置资源以及选择具有技术效率的生产计划的能力。它代表的是来源不明的非配置效
率(罗杰.、弗朗茨,1993年)。如果这种效率存在,就称之为x效率。如果不存在,则称
之为x低效率。
o市盈率,也称为价格一收益比率(Price—Earnings Ratio.简称PRE比率),作为一个未
来表现的估计指标,它反映了市场对该银行的主观评价。如果证券市场十分平稳,那么包括
银行在内的所有企业短期内的PRE比率也将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41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提升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水平是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
之一,这一动因构成了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规划的相应依据和出发点。本章将在
对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考察的基础上,研究中国银行业并购,分析与
此相适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一节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
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生产批量的变化。另一种概念是指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
化时生产批量的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
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含有节省、效益和好处的意思。按照拉夫经
济学词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对于某一产品,如果在
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就存在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因
此规模经济是指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扩大而
引起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降低,从而获得较多利润的现象。或者说规模经济是指
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企业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
低的现象。
生产某商品(包括服务)y的技术可描述为一个所需投入工,的函数:
Y=f(x,,奶⋯x。)。如果所有投入都乘以一正值的标量t,那么,就可用tSy来表
示产出了,S的值被用来表示规模报酬的大小。假如s=l,那么,规模报酬不变:
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的任何变化导致产出的等比例变化:假如s>1,规模报酬将
递增,而这种现象就是规模经济;假如s(1(在可能自由分配投入的条件下,S
不会小于零),那么规模报酬递减,而这种现象就是规模不经济。
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
畴。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
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这与企业通过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
而使生产成本降低所获得的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有区别的。前者
强调生产不同种类产品获得的经济性,后者强调的是产量规模带来的经济性。因
此,要获得范围经济,一是企业必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包括品种与规
42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格)。二是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或得到节约。范围经济具有可度量性,计
量这种成本节约带来的经济性可以用范围经济程度(sc)表示:
11
ΣC(Q,)一c(Ql,.,g)
SC=——i—————.—————————————————.——一
c(Ql,¨..,Q)
n
其中:C(Q,)表示单一生产Qi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 Σc(Q)代表各自生
I
产9l的成本之和;c(Q1,...,Q)是生产9到已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如
果S C>O,说明联合生产成本小于c(Ql,...,Q)各自生产Qi的成本之和,这时企
业取得范围经济;如果SC<O,说明联合生产成本c(Q1,¨.,Q)大于各自生产Qf的
成本之和,这时企业的多种经营就是范围不经济。范围经济的核心依然是平均成
本递减概念,即给定的不同产品由一个机构生产,其成本要比多个专业化机构分
别生产不同产品成本低。平均成本递减的原因除固定成本分摊外,信息互补导致
的成本节约也很重要。比如,银行往往对其客户企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当其客
户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时,有该银行提供中介服务显然比另择投资银行更能节约信
息成本。所以,范围经济的含义是:谋求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扩大业务范围。
二、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在银行业中,同样存在着规模经济。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业
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
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变动的关系。一般说来,商业银行的
规模经济包括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银行由于业
务营运规模的扩张,从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比如某个银行在固定营业成本没有
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其经营规模扩大必然相应降低单位资金运营成本,这种节约
所带来的效益提高便是内在经济。而外在经济则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
单个银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的收
益递增的现象。与内在经济相对的是内在不经济,它是指单个银行在规模扩大的
同时,由内部引起的收益递减;与外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就是指整个银
行产业规模扩张而使单个银行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的现象。
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银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个相对平缓的U型曲
线,其中,中等规模的银行比大银行及小银行的规模有效性稍强(Humphey,1990:
Berger,Hunter and Timme,1993)。在最佳规模的确定上,国外学者存在着一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定的分歧。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把银行规模扩张到目前最佳范围
之上,并不能取得显著全面的规模经济。事实上,这种扩张可能会导致轻微的规
模不经济。这是因为,管理一个更大规模、地理上分布更分散的企业会有更大的
难度。Berger和Humphrey在1991年的研究结果显示,1983—1991年间的美国
小型银行、中型银行及大中型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分别为0.63%、0.78%
和0.71%,而前10家美国最大银行的这一数值只有0.37%。显然,效率最高的银
行并不是最大的银行,而是中型或大中型银行。
表3-1美国各规模银行的产出占该产业的份额【%)
年份小银行中等银行大银行最大的十家银行
1985 28.9l 28.05 21.34 21.99
1986 26.44 28.53 22.93 22.10
1987 24.77 28.93 25.42 20.80
1988 23.66 29.58 27.04 19.73
1989 22.61 28.15 29.28 19.95
1990 21.84 27.76 30.40 20.00
1991 22.60 27.39 31.02 19.51
1992 21.60 27.65 31.85 18.90
资料来源:赵怀勇、王越,《论银行规模经济》,《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4期。
注:产山=贷款+投资。
表3—2美国各规模银行的净收益率(%)
年份小银行中等银行大银行最大的十家银行
1985 0.74 0.84 0.73 0.47
1986 0.58 0.77 0.68 O.47
1987 0.62 0.64 一O.27 —0.70
1988 O.72 0.75 0.7l 1.07
1989 O.87 0.73 0.51 一O.22
1990 O.79 O.55 O.24 0.47
1991 O.80 O.6l O.50 0.21
1992 1.08 0.91 1.Ol 0.65
资料来源:赵怀勇、王越, 《论银行规模经济》, 《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4期。
同时,从控制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大银行往往要比小银行具有更大的道德
风险。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二是银行经
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大银行可通过资产的分散配置而大大
降低潜在的风险。但在道德风险方面,很难说大银行会优于中小银行。这是因为,
大银行由于规模庞大,其经营成败对社会影响巨大,这就使得其经理人员相信国
家不会听任其倒闭,即使这个金融机构不是国有的。其结果是增加了大银行在经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禹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营过程中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例如,Boyd和Certler在1993年的研究指出,
美国的大型银行的确比小银行发放了更多的高风险贷款,并造成了大量损失。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即银行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银行规模的扩
大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后,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在这里可以引入施蒂格勒
的理论来解释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即银行的最佳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
个点,因而银行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碟型”的,而非“U”型。因此,在最
佳规模的区域之内,不同规模的银行都能取得规模经济。因此,虽然银行业中存
在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作用的发挥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而且正是这些因素的
相异与变动,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时点上银行的最佳规模区域是不同的。概括
起来,这些因素主要有: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银行制度、管理、金融创新,等等。
三、资产专用性与银行业的范围经济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观点,金融服务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低,是银行
业范围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由于不同行业对生产要素的
品质、要素特征、要素结构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如果不降低生产率或付出极
高的成本,就难以实现资源在不同行业的转移。资产专用性越强,资源在不同行
业或业务之间进行转移的成本就越高,生产要素就会被锁定在相应行业。但是如
果两种行业或者业务的生产要素资产专用性程度低,那么,就可以通过合作和其
他的资源转移方式在更广泛的经济领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已
有资源。
现代金融业,不管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其生产要素不外乎
资金、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三种形式。从金融业的运作过程来看,各种金融业务
的生产要素专用性程度都很低,因此构成了各种金融业务在上述三个方面生产要
素间进行互动的基础。
(一)金融机构资本要素的专用性
在资本要素方面,金融业的生产要素可以细分为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非
人力资本包括从M。到^厶各层次货币、有价证券以及各种抵押票据等多种形式
的“货币”。对于这些金融工具来讲,随着资金流动性的降低,资产专用性逐渐
上升。例如,作为现金的一般不具有资产专用性,转换成本几乎为零,M。则具
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但是,由于多元化金融工具和各种交易市场的存在,这些
非人力资本相对其他行业的实物资产来讲,资产专用性程度还是低得多。金融机
构的其它固定资产,如办公场所、计算机设备、通讯线路,甚至交易平台等在商
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通用性非常强。在人力资本方面,由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于金融业的服务对象是类似的,且经营金融业务所需的金融资产具有高度的相关
性,因此,各类金融服务人员的知识积累也必然是趋同或者高度相关的。
(二)信息要素的资产专用性
金融业务是一种与信息具有最密切联系的经济活动。金融机构的信息来源包
括宏观经济信息、行业和市场信息、企业信息和个人信息等,由于金融业面临的
宏观环境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对宏观经济运行
状况、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趋向,以及与经济有关的各种非经济变动等方面信息的
获取和处理程度是相类似的。尽管由于业务操作程序的不同,不同种类金融机构
在信息利用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但是这并不能构成严重的信息
专用性问题。不仅如此,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客户和消
费者的个人信息基本上也是一致的。此外,在现代金融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以
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金融服务业的广泛应用,使现代金融生产要素更加趋
同化。在传统金融服务业需要花费很高的交易成本才能实现的金融服务,在一个
网上综合金融业务平台就可以完全满足。
(三)金融企业家才能要素资产的一致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大
幅度降低,其实践的推进使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的“经营才能”不仅没有专
用性,反而具有更强的互补性。同时,保险业的竞争也使得许多保险企业家更为
重视创新以及与商业银行家、投资银行家的合作,导致企业家才能表现出的进一
步的趋同性。
从总体上看,金融服务业较低的资产专用性,使其可以节约大量的技术费用
和网点建设费用。更重要的是,金融业可以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
充分利用)和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这就为其提供综合金
融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节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实证分析
一、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实证分析
大银行具有规模优势,但银行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最佳规模是位于一定区
域之内的。同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要受到市场结构、银行制度、管理体制以及
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指标分析法和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上的中介
法对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业中的确存在,但“最大”并不是“最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
经济的状态,而相对规模较小的其它银行很多都处于规模经济的状态中。
(一)采用指标法对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考察
本文首先采用资产利润率、资产费用率、人均创利率和人均费用率等四个指
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对中国银行业进行考察。从表3-3和表3-4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并不是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递增而增加,而是呈现出
一种倒U形的状态,位于200亿一1000亿元之间的银行资产利润率最高,为0.92%:
其次是位于1000亿一7000亿之间的银行,为0.75%;最低的为四大国有银行,其
均值只有0.19%。再考察资产费用率,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的银行,最高
为1.33%,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最低,为1.09%。可见,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
递增,资产费用率有一种不显著的递减趋势,这可理解为由于银行规模的增大,
导致了平均成本的降低,费用的减少,可见在中国银行业中,规模经济是存在的。
但我们同时发现,资产费用率的最低点虽然出现在规模最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中,但这个比率和资产规模在1000亿一7000亿元的银行的1.10%是比较接近的。
再结合表3—5和表3—6考察,从人均创利率来看,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大,人
均创利率是显著递减的,从26.33万元迅速减少到0.06万元,而人均费用也是
显著递减的,从33.79万元迅速减少到5.92万元。人均费用的递减显然是由于
银行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平均费用的下降,这也验证了在中国银行业中规模经济
的存在;而人均创利率的减少,则说明在中国银行业中,最大银行中的规模经济
效应并不明显。
表3-3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指标比较
资产银行资产利润率(%)
规模名称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均值
工行0.11 0.48 O.44 0.45 0.49 0.42 0.40
农行一0.05 一O.02 O.01 0.02 0.04 0.02 0.003
2万亿元以上中行0.14 0.17 0.2l 0.19 0.32 0.28 0.22
建行0.09 0.34 0.34 0.3l D.33 0.29 0.28
交行O.55 0.50 0.43 0.47 0.46 0.50 0.49
中信1.50 0.72 O.62 0.66 0.59 0.61 0.78
Iooo亿至光大1.74 0.40 D.34 0.27 0.31 0.33 0.57
7000亿元广发O.25 0.26 O.24 —0.22 一O.27 —0.25 0.002
招商l_45 0.77 0.77 0.65 0.70 0.72 0.84
浦发l_23 0.86 0.94 0.77 0.76 0.80 0.89
华夏0.99 0.84 0.79 0.7l 0.57 0.65 0.76
200亿民生0.81 0.67 0.82 0.65 0.70 0.72 O.73
至深发2.09 O.60 0.81 —0.56 一O.43 —0.54 D.33
47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11000亿元福兴1.55 10.89 0.18 0.34 Io.30 10.27 10.59
l 200亿元旧住10.18 10.19 1.03 0.87 10.63 10.55 10.58
I以下|蚌住10.35 10.12 I— I一卜I— 10.24
资料来源:据相关年份‘中国金融年鉴》计算取得。
表3—4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费用率指标比较
资产银行资产费用率(%)
规模名称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均值
工行0.98 0.97 0.97 1.01 0.99 l_02 0.99
农行1.1l 1.07 1.38 1.25 1.36 1.35 1.25
2万亿元咀上中行1.11 0.97 0.72 0.88 0.76 0.9l 0.89
建行1.41 1.24 1.09 1.33 1.18 1.22 1.25
交行1.03 O.95 0.92 1.10 1.15 1.08 1.04
中信0.84 0.98 O.93 0.99 1.08 1.04 0.98
1000亿至光大0.76 O.69 0.78 0.92 0.98 0.87 0.83
7000亿元广发1.58 1_69 1.44 1_63 1.87 l_57 l_63
招商1.29 1.14 1.53 1.23 1.42 1.53 1.36
浦发1.10 1.09 1.02 1.21 1.21 1.15 1.13
华夏1.33 1.30 1.45 1.34 1.19 1.34 1.33
200亿民生1.40 1.32 1.06 1.44 1.45 1.39 l_34
至深发1.44 1.26 1.05 1.22 1.09 1.25 1.22
1000亿元福兴2.22 1.68 0.47 0.76 0.89 0.77 1.13
200亿元烟住0.76 0.81 0.85 0.79 0.86 0.89 0.83
以卜蚌住2.13 1.54 1.84
资料来源:据相关年份《中国金融年鉴》计算取得。
表3-5 2000年中国商业银行人均指标比较
资产规模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资产费用率
银行类型(亿) (%) (%) (%)
中国工商银行39737.37 0.437 9.65 0.965
中国农业银行21848.85 0.014 0.34 1,380
中国银行28933.42 0.205 4.36 0.72l
中国建设银行25316.95 0.335 7.47 1.085
总计或均值115836.59 0.248 5.46 1.038
初步评价大低低一般
新兴商业银行1882.41 0.594 15.97 1.065
初步评价较高高一般
资料来源:据相关年份《中国金融年鉴》计算取得。
表3-6 2003年中国银行业人均创利率和费用率比较
l资产规模银行名称人均创利率(万元) 人均费用翠(力兀)
工行3.68 8.14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2万亿元以上农行0.06 5.92
中行3.09 lO.85
建行1.14 8.57
1000亿至交行5.66 12.29
7000亿元中信18.78 28.14
200亿至华夏16.86 30.73
1000亿元民生26.33 33.79
资料来源:据相关年份‘中国金融年鉴》计算取得。
综合考察以上几个指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中国银行业中,规
模经济的确存在,但规模经济效应得到最好体现的银行并不是规模最大的银行,
而是规模适中的银行。并且上述研究表明规模最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很有可
能是规模不经济的。因此本节随后将采用中介法对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进
行分析,以得出有关国有商业规模经济状况的准确结论。
(--)利用中介法对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考察
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衡量银行业的投入、产出的方法主要是Alhadeff
在1954年所首先采用的中介法。。该法以贷款以及投资金额为产出项的衡量指
标,劳动、资本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项。为进一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状况,以下就采用此种方法,同时以Cnstensen,Jorgenson&Lau于1973年所
发展出的超越对数(Translog)成本函数为理论模型,对我国银行业进行分析。
鉴于目前我国银行仍以贷款为其主要的资金运用渠道,并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选
用一项产出和一项投入模型。在这里,产出为贷款,包括短期和中长期贷款,以
Y表示;投入为主营消耗(包括利息支出和营业费用)与存贷款总和之比,即(利
息支出+营业费用)/(存款+贷款),其含义为银行开展一元钱的业务所主要消耗
的费用,以P表示;总成本为营业支出,以c表示。将各变量代入超越对数成本
函数,即得到本文所采用的实证模型:
1nC=c+alnY+B 1nP+Y InYlnp
当长期平均成本随生产规模或产量的扩大而下降,就显示存在规模经济,由
此,检测规模经济的指标SCE如下式所示:
SCE:—Oln—C:口+yInP
aInP ‘
若SCE>I则表示规模不经济;若SCE=I则表示固定规模;SCE<I则表示规模
经济。
本文根据资产规模以及取得资料的方便,选取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
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等五家银行1991—2003年的数据,采用OLS方法
对样本观测值进行了回归检验,回归计算取得的各银行的参数如表3—7所示。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从表3—7中我们发现,最大的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的SCE值基本上都处于大于
I的范围,其中最大的工商银行数值尤其偏高,显示了在中国最大的几家国有商
业银行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反而呈现出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况。
相反,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历年来的SCE值均小于1,而且呈现一种明显的
下降趋势,显示了处于中等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
表3—7各银行相关指标的回归分析
参数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
一216.376 8.146 17.259 -22.356 一1I.609
C (一i.808) (1_032) (2.539) —2.334) (一1.292)
24.484 0.10l 一0.072 4.715 2.90l
(1.986) (1.394) (1.209) (3.144) (2.166)
-58.451 3.456 6.322 一5.59 一2.256
B (一l’698) (-I.316) (1.669) 一(1.927) (一1.792)
6.422 一0.305 一0.567 1.037 0.485
Y (i.813) (2.896) (1.557) (2.306) (i.152)
注:各回归系数下方括号中的数值为t检验值,显著性水平为5%。最后回归取得各银
行的SCE值如表3-8所示。
表3-8 1991—2003年各银行SCE值
年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
1991 2.381 i.034 I.223 0.977 0.946
1992 2.011 1.085 1.116 0.939 0.919
1993 4.263 I.124 I.203 D.826 O.299
1994 3.756 1.033 I.094 0.929 1.331
1995 4.096 0.986 i.081 9.935 i.428
1996 4.099 1.126 1.075 0.815 1.399
1997 2.833 i.100 1.049 9.946 1.265
1998 I.243 1.116 1.234 0.846 I.163
1999 1.395 i.102 1.330 0.898 0.899
2000 1.612 1.130 L423 0.72l I.045
200i 1.112 1.113 1.324 0.876 0.997
2002 i.234 1.126 1.157 0.978 0.985
2003 1.362 1.123 1.457 0.883 0.897
注:经过对各银行回归过程中的拟合优度R2、D.w值、F值以及t值的检验,咀上结果
是可信的。
总之。无论是指标分析法还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上的中介法的实证考察,
其结果都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最大”并不是“最好”,
并且中介法的实证结果还进一步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状态,而相对规模较小的其它银行很多都处于规模经济的状态中。进一步,由于
国有商业在中国银行业规模总量占比的绝对优势,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水
平也是低下的。
由于规模经济是指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
扩大而引起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降低,从而获得较多利润的现象。因此,造成中
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总体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各银行业的规模或各银行给定的技术
条件:也就是各银行除规模变量以外的其他主要变量,这包括产权制度、治理机
构、经营体制和技术设备等。正是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以及其他中小银行
在规模或给定技术条件上的差异,造成了上述各类银行在规模经济上的差异。
二、中国银行业范围经济实证分析
(一)银行业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础
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银行业的范围经济问题运用各种方法
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超越对数成本函数(Translog cost function)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衡量范围经济的方法被普遍接受,
这主要是因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不能处理自变量取值为0的情形。由于研究方
法、样本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Cebenoyan(1990)以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所管辖的主要是小银行的商业银
行为样本,利用Box-Cox函数对其范围经济进行了研究,发现银行的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房地产贷款、按揭贷款和商业贷款五项业务间存在显著的范围不经济;
Tseng(1999)利用二次成本函数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的研究表明,就整体
而言,加州银行业在存款和贷款两项业务上并不存在范围经济;Ashton(1998)
对运用中介法和生产法研究了英国银行业的范围经济,两种方法得出了不完全一
致的结果。在中介法中,银行的贷款和投资业务存在范围不经济;在生产法中,
银行的投资和存款业务存在轻微的范围不经济,而贷款业务存在显著的范围经
济。国外的这类研究广泛采用了数理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出银行范围经济
或范围不经济的程度,但由于不同国家银行业的监管体制、市场化程度、市场结
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研究成果只能反映特定国家银行业的状况,不具有普遍
意义,不能直接用于解释中国银行业的现状。
赵一婷(2000)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现状。指出,分业经营使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窄,是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不经济的原因。类似
的国内对银行范围经济的研究甚少,并且以定性分析为主,分析结果缺乏实证检
验的支持。杜梨和王锋对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样显示了我
国商业银行呈现出范围不经济的现象,并提出了了通过产权改革、混业经营实现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井购战略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政策建议。本节力图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
我国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问题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
(二)基本分析框架和模型
1、模型
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成本函数比较灵
活,几乎没有什么对数据的限制。本文所用的函数形式如下。:
2 3 , 2 2
InTC=d+Σ屈my,+ΣJJ ln鼻+去ΣΣ‰ln—lnK
‘21 J。1 二。21‘31 (1)
1 3 3 2 3
+去ΣΣ,7。ln只ln最+ΣΣ∞。lnz ln最+s
山f_l t=I fzl ItI
其中,Tc为银行总成本,为常数项,X为贷款总额,E为投资(含证券投资)
总额,鼻为银行利息支出/银行存款总额,即银行资金的平均价格;县为银行营
业费用/银行存款总额,即银行日常支出的价格,只为银行固定资产净值/银行
存款总额,即银行固定支出的价格:In为自然对数,e为随机误差项。
显然,在方程(1)中,‰=%,辄=%。并且,由于所有成本函数的要素价
格都具有一次齐次的特性,我们给出以下线性约束条件:
ΣJj.=l(j=1,2,3),Σ‰=O(k=1,2,3) (2)
J k
2、范围经济的衡量
在本文的模型中,我们假定银行提供两种产品:贷款和投资。当银行只提供
贷款,不进行投资时,银行的总成本为TC(Y,,0);当银行只进行投资,不提供贷
款时,银行的总成本为TC(O,E);当银行既提供贷款,又进行投资时,银行的总
成本为TC(r,,匕)。如果TC(Y,,匕)<z'c(E,O)+TC(O,E),则表明,商业银行在经
营过程中,通过同时提供多种产品或服务可以节约单位产品成本,即银行业务范
围的扩大能够带来范围经济。这里我们定义范围经济系数(scope)来衡量银行范
围经济或范围不经济的程度:
&ope:笙竖:竺!±笙!!:蔓2二里!兰:型(3)
rc(r,,匕)
当范围经济系数大于0时,说明该银行存在范围经济的现象,并且,范围经
济系数的数值越大,银行范围经济就越明显:当范围经济系数小于0时,说明该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银行存在范围不经济的现象,并且,范围经济系数的绝对值越大,银行范围不经
济就越明显。
3、Box—Cox变换
根据Cebenoyan在1990年文献中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决超越
对数成本函数无法处理自变量的取值为0,从而导致无法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直接计算范围经济系数的问题。方法之一是,对每一个产出项都定义一个最小产
量水平q,然后比较TC(Y,,Y2)与z’C(】Ji--61,£2)十丁℃(毛,E一岛)的大小。使用这
个方法最大的问题是,e的取值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当e取不同的值时,范围经
济的估计值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当e十分接近于0时,使用任何样本都将
得出范围不经济的结果。方法之二是,采用更加灵活的成本函数形式。本文采用
了Box—Cox变换。通过对成本函数的产出项做Box-Cox变换,可以有效地解决变
量不得取0值的问题。Box—Cox变换的具体形式如下:
~^ 1
v(2):』二! 五≠0
五=0 (4)
对方程(1)的产出项做Box—Cox变换,可得到以下函数,即Box—Cox函数:
,nTC=a+壹1=1舳学+童j=l驴弓+三喜喜‰掣掣⋯ ^ ‘●一l I-1 ^ ^ ⋯
+告宝杰钆-n只,n只+壹壹国。立≠ln只+占
$当1 1.^1=O时,方程(1)与方程(5)完全相同。即,方程(1)是方程(5)在九=O时
的特例。在Box—Cox函数中,^是一个未知参数,可以使用网格搜索法确定^的
取值,即使模型残差最小的^值。当九的取值确定下来之后,九即成为函数中的
常数。通常,最优的^值在一2与2之间。
(三)数据及分析结果
本文研究的样本期为1994—2003年,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
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
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
和交通银行。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数据,所有数据经价格调
整至1994年。所有数据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4—2003)计算得出(如表1所
示)。
表3-9 Box-Cox函数的回归估计结果:TC:2----0.28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12.25333 138.1541 一0.017066 —0.384615
叩l
0.022232 11.12603 0.023711 0.161196
届叩2
—0.013542 —3.534098 0.135341 1.789947
卢2 玑
0.73149 12.4282 0.135341 1.789947
点仉
一0.054664 —0.727108 —1.03E—05 —0.020781
龟甜ll
0.324506 5.304274 -0.000568 -0.689973
占3 国12
一1.21E一05 —3.991593 0.001055 1.61004i
,11 0)21
-i.1lE一05 —2.339634 -0.001771 —1.7i0786
y12 国22
7.26E-06 0.899144 0.000559 1.406136
72, 0)13
-0.075664 -I.959435 -0.002445 —3.732047
矾l 0)31
0.091096 1.592931 -0.003464 -2.837006
叩12 国32
一0.087675 —1.76892 0.00678 2.23765
叩2l 0)23
0.078345 1.98534 -0.00347 -1.85342
叩22 0)33
Adj.R2=O.9924;F(20。57)=502.0268
数据米源: 《中国金融年鉴》(1994--2003)。
利用Box—Cox嫡数的回归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出中国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
计算结果如表3-10所示。
表3—10中国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i 2002 2003
工商银行一0.725 —0.689 —0.638 -0.304 —0.261 -0.462 —0.453 -0.234 一O.157 —0.154
建设银行一0.388 —0.436 —0.360 —0.404 —0.396 —0.376 -0.358 —0.331 —0.278 —0.272
农业银行一0.410 —0.247 —0.193 -0.527 —0.422 —0.369 -0.369 —0.327 —0.339 —0.325
中国银行-0.363 -0.200 —0.575 -0.254 —0.222 -0.489 —0.462 -0.234 -0.167 —0.128
兴业银行0.0357 -0.018 -o.206 0.1730 O.03儿0.1257 —0.126 0.1339 0.2546 0.1873
广发银行一0.308 一O.511 0.0170 -0.179 —0.247 -0.244 —0.225 —0.217 —0,289 —0.357
华夏银行-0.179 —0.426 -0.352 —0.309 —0.376 -0.358 —0.297 —0.312 —0,351
交通银行一0.643 —0.617 -0.668 -0.668 —0.053 0.1444 0.1572 0.1763 0.2003 0.1965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浦发银行0.1476 O.1144 —0.124 —0.620 —0.620 -0.242 -0.023 0.0197 0.0154 O.1173
深发银行O.9163 1.8013 1.8146 -0.034 一O.114 -0.251 —0.443 —0.358 -0.475 —0.429
招商银行0.4136 0.4660 0.9961 0.9725 i.0756 l_2370 1_1146
光大银行O.8711 0.9350 I.2184 1.1256 1.0117 0.7816 0.9528 1.0324 1.3579 i.2548
民生银行-0.387 0.5380 0.8049 i.4137 0.9546 0,8357 O.9216 O.9753
中信实业O.5178 0.3862 0.6047 1.5905 2.1925 1.5350 1.6782 1.5572 1.9430 1.8825
平均一0.031 0.0535 0.0653 0.0383 0.1297 0.1382 0.1367 0.2023 0.2795 0.2652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4--2003)。
注:由于数据披露有限,部分银行某些年份的范围经济无法计算。
表3-10的数据显示出范围经济系数在各银行之间的差距以及这种在时间上
的变化趋向。对每个银行范围经济系数的度量可以反映银行存在范围经济或范围
不经济,并指出其程度的大小;通过纵向的比较观察,又可以了解某个银行范围
经济系数的变化情况。
根据范围经济系数的计算结果可知,在样本期内,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营中同
时存在着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的现象。并且范围经济主要集中在处于金融控股
集团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而不是处于金融控股集团之中的其他类型商业银行
则基本上都是范围不经济的。由于处于金融控股集团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是中国
银行业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总体来说,中国银行业的范围经济水平还是低下的。
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一些处于金融控股集团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
出明显的范围经济,并且范围经济性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金融控股
集团变相混业经营所带来的优势。一方面,这些银行已经具备遍布全国的营业网
点吸收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存款;另一方面,处于金融控股集团内的证券、
信托、保险和其他金融企业,自身不办理存款,主要向集团内为主的银行机构融
资、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贷款筹集资金,这就增加了这些银行持有的金融
债券,同时也增加了证券发行人的银行存款。在近些年这些银行存款规模持续高
增长的同时,银行的贷款增速相对较小,存差的数额迅速增长。但是,这部分存
羞资金并未闲置,而是用于贷款以外的用途。比如,增加购买和持有国债、政策
性金融债等证券投资。此外,还有一部分贷款通过本金融控股集I虱转化为特定的
金融债券和其他投资。例如,兴业银行等规模较小的银行,立足于本地区,充分
挖掘起资源优势,大力开展证券相关业务,也取得了较好的范围收益。这些多样
化的资金运用方式,既有利于分流存差资金,支持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改进银行
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和减少亏损,取得了很好的范围收益。
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明显小于新兴股份制银行,全部呈现出范围不
经济的特征。范围不经济程度最轻的是中国银行,范围经济系数平均为一0.02,
范围不经济程度最重的是中国农业银行,范围经济系数平均为一0.58。这暴露出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国有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受分业经营的束缚和金融控股公司
优势的欠缺,国有银行较少有动机开展混业经营业务。并且,由于金融服务趋于
同质,难以通过差异性服务从银行市场争夺资源,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依靠吸收
存款、债券回购、同业拆借等方式获取资金,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由此可见,
较少的闲置资源利用机会和较高的资金成本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范围不经济的
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00年来银行保险和基金托管、基金等业务在
国有商业银行优势的确立,国有商业银行与基金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也使得中
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不经济的程度在逐渐减弱。
第三节基于规模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一、规模经济与银行业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同一市场上产品或服务互相竞争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它是企业
扩张的一种基本形式。银行业横向并购的主要特点是: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所提
供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相同,或具有相似性、替代性。具体来说,两家或几家
经营同类金融产品、互为竞争对手的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就是银行
业并购中的横向并购。
西方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通过兼并收购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而降低成
本,提高利润。根据产业组织理论,银行比一般工商企业更易形成规模经济:第
一,一般工商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不仅受到社会对该产品总体需求数量的限制,
还受到社会对象对产品的规格、款式和质量等不同偏好的限制,而对于经营同质
货币的银行来说则没有此种限制。尤其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银行的资金
需求近乎无止境,因而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决定银行规模经济时几乎可以不考虑
需求因素。第二,货币产品的同质性,决定了银行在竞争激烈的银行界要想立于
不败之地,寻求更多的消费群体,必须支出大量的交易费用,才能“创造”差别
化的产品。而银行规模的扩大尤其是通过地理分散方式扩大规模,可扩展货币资
本的交易范围,使货币资本越来越多地集中于银行之中,这样银行就在降低交易
费用、节约货币及其他资源的同时,扩大了业务范围,促进了银行规模经济效益
的提高。第三,一般情况下,银行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所有债权人同时提款
的可能性就越低,因而银行的准备金率就可以越低。波恩斯顿1972年对银行规
模经济效应的研究表明,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
1倍,平均成本下降5%一8%。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横向并购往往成为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选择,因为它能在如下方面促进
银行规模经济的形成:(1)降低成本。对于并购后的银行来说,随着经营规模的
扩大,其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将逐渐减少。因为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并购将几
家银行置于同一领导层管理之下,银行管理层次减少,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随之
降低:并购后的银行可以集中使用财物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银行
的金融产品可以利用同一销售渠道推销,还可以共享品牌等无形资产,节约营销
费用。(2)集中优势。横向并购中的银行所服务的领域相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
相同或相似。并购后,两家银行可以集中各自的优势,并对原有的不足进行取长
补短,不优的变优,优的更优秀,其经营优势将会更加明显。(3)再增长优势。
横向并购给银行带来再增长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规模经济原则的支配
下,单个银行有扩大自身经营规模的强烈冲动,但是这种自身能力的冲动往往与
市场的需求量形成一定的冲突,从而破坏市场的供求平衡关系,使整个行业面临
供给能力过剩的危险。并购的实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即实现了规模经济
原则的要求,又满足了自身稳定增长的需要。其二,当同一行业的竞争者较多而
且处于势均力敌时,行业内所有银行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只能保持最低的利润
水平,对其自身的成长非常不利。通过横向并购,能够使行业相对集中,实现由
多家银行的共同参与到少数银行控制的转移,可以有效的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
提高银行的利润率,为其进一步增长打下基础。
但是,上述促进规模经济形成作用的发挥,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制约条件:
并购方银行必须要处于其规模经济区间之内,并且并购后的新银行也必须处于这
个规模经济区问之内。如果并购前的银行已经处于规模不经济的区域之内,进一
步的并购只能加剧其规模不经济问题。虽然并购前的银行处于规模经济区间内,
但如果并购后的规模超越了该银行的规模经济区间范围,并购后的新银行也很可
能是规模不经济的。所以,要发挥并购后的规模经济效应,并购银行必须要重视
对其规模经济区间的考察。
此外,银行进行横向并购,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产
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因为提供同种金融服务的两家或
几家银行的合并,必然导致竞争对手的减少,从而使并购后的银行市场份额扩大,
其产品对市场的垄断程度得以提高,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即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的获得即提高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又为银行进一步规模扩张提供了动
力。另外,银行进行横向并购,经常是出于增强对经营环境的垄断控制需要。以
下两种情况特别可能导致银行以增加控制市场能力为目标的并购活动:第一,需
求下降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和削价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本产业合理化和
在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几家原为竞争对手的银行可能会合并起来,避免削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价对各自造成的损失。第二,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占领国际市场。
当一国银行面临来自国际同业严峻竞争的威胁时,为了抵御外部压力,该国银行
一般会联合起来。当一国银行试图进入他国市场时,也常常联合本国几家银行,
相互联手、互借力量,以保证成功进入。
二、基于规模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横向并购战略构想
本章有关中国银行业目前规模经济状况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中小股份制银
行是处于其规模经济区间的,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处于规模不经济区间的,因
此,在一定范围内推进适当的银行业并购战略,可以提高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水平。在不考虑中国各类型商业银行给定技术条件。(包括产权结构、治理结构、
经营体制和技术设备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目前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
规模不经济和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状况实际上决定了中国银行业并
购战略的大致方向。因此,为了让中国的商业银行更多地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提
高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水平,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中国中小股份制银行
(广义地说,中小股份制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两部分)的并购重
组,使大量的中小股份制银行置身于其规模经济的更有效区间,另一方面可以通
过中小股份制银行及资产质量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网点的
并购来消除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同时提高中小银行的规模经济水平。
(一)中小股份制银行要尽快以并购等途径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本章的
实证结果表明中小股份制银行大多数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通过并购适当
扩大中小股份制银行规模,有利于其效率的提高。另外中小股份制银行的资本金
普遍不足,这严重限制了它们的发展。中小股份制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自有
资本增强竞争实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其他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
行分支机构的并购。当然,中小股份制银行在扩大规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
素,要以其规模经济区间的范围限制,不能盲目扩张。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自己
的信息化电子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银行职工的素质。
1、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
等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机制活、效益好,但规模都较小、机构网点少,如果仅靠
自身发展分支机构扩大规模,短期内很难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抗衡,不可能对
国有大银行构成竞争压力,走向国际金融市场更困难,而且也不能有效地发挥其
规模经济效应。因此,推动这些新兴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可以较快地进行低成
本扩张,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规模,突破发展的瓶颈,增强自身的实力及与国有
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抗衡的能力。另一方面,合并可以使这些股份制银行减少在电
子化领域的重复投入,有效分摊成本,改善业绩,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2、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
资产质量普遍不高,但分支机构多,中小客户多,同城市居民联系紧密。通过新
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若干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发挥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机构
与管理优势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优势,走低成本扩张之路,优势互补,发
挥新兴股份制银行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股份制银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并
购也有利于逐步化解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当收缩规模,可考虑中小股份制银行及资产质量较
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并购。国有商业银行表现为相对的
规模不经济,其对策有以下三种,一是缩小规模,大量裁减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以适应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的要求,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一是大量增加科技投
入和提高职工素质的投入,大量引进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大量更新技术设备,以
满足现行银行规模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另外就是在适当收缩规模的情况下(可
考虑中小股份制银行和资产质量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的并购)提高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化规模不经济为规模经济。第一种方案受社
会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具有可行性。因为大量裁减分支机构意味着很多人员的失
业,这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二种方案受银行现有的经济条件的限制,远远超出了
银行的承担能力。只有第三种方案才具有可行性,国有银行要在适当收缩银行规
模的同时,尽力提高银行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国有银行要重新配
置资源,合理安排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三)当我们考虑到中国各类型商业银行给定技术条件(包括产权结构、治
理结构、经营体制和技术设备等方面)可以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各类银行特别是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推进其给定技术条件的改进,在规模经济区间扩展的条件下推
进各类处于规模经济区间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在国有商业银行实现
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改革,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采用了灵活市场化的经营体
制,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规模经济区间
将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扩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及国有商业银行对中
小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也是快速有效地提高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水
平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上述改革正在稳步有效的进行着,届时,
为实现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应大范围地提升,以国有商业银行等大银行为主导
的横向并购战略是一个有效的实现途径。
I、国有商业银行之问的并购。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是指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在完成产权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完善了经营机制,实现集约化经营而使得其
规模经济区间得到提升基础上进行的银行间的强强合并。在给定技术条件改变使
得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间得以扩展的基础上,大银行之间的强强合并,不但可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以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扩充资本实力,还可以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
成本节约的好处。此外,规模经济区间的扩张也必然会带来中国银行业市场绩效
状况的改善,在市场竞争中,强强合并所产生的新寡头的竞争力和业绩将是非常
明显的。强强合并的优势银行的产生必然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
2、国有商业银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合并。国有商业银行
在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占有优势,而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按照规范的
商业银行原则建立起来的,在商业化的竞争游戏中,既无历史包袱,又无传统约
束,在资本结构、经营机制、新产品开发方面都具有优势。在给定技术条件改变
导致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间大幅扩展的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
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合并,即可以优化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也可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业在中国银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被并购
的中小银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拓展业务领域,迅速实现
金融资源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
但是,上述以并购战略促进规模经济形成作用的发挥,还必须考虑到本节有
关规模经济和银行横向并购关系论述中阐述的并购促进规模经济形成的重要前
提制约条件:并购方银行必须要处于其规模经济区间之内,并且并购后的新银行
也必须处于这个规模经济区间之内。虽然并购前的银行处于规模经济区间内,但
如果并购后的规模超越了该银行的规模经济区间范围,并购后的新银行也很可能
是规模不经济的。因此,此并购战略必须要重视对银行规模经济区间的考察。
第四节基于范围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一、范围经济与银行业混业并购。
混合并购是从事不相关业务类型经营的企业间的并购。发生在银行业的混合
并购分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混合并购和银行与工商企业之间的
混合并购两种类型。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即商业银行和证券公
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并购是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在银行业的混业并购中,以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
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为主。
从理论上来看,范围经济理论构成了指导银行进行混业并购的重要理论基
础。对于银行来说,范围经济的含义是:谋求经济优势的关键时扩大业务范围,
而银行业向其它金融领域甚至是实业领域的混业并购是银行实现范围经济的重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要途径。虽然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务来实现范围经
济,但在这些手段中,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混合并购是快速实现范围经济的最
有效手段。同时国外的(White,1986)考察和实证研究还发现,商业银行经营证
券业务不会增大银行赢利的波动或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且,经营证券业务
的银行比不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更不容易倒闭。
通过混业并购实现范围经济可以从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在一般生产过程中对
专业化或一体化的选择来加以说明。就银行业而言,指的是银行能否通过混业并
购等手段来选择分业体制还是混业体制。根据范围经济理论,如果银行不能通过
混合并购等途径来实现混业体制(即只能采用分业体制),其对银行范围经济将
产生以下负面效应:第一,会限制银行业务种类扩充,从而使资金在本系统内循
环的可能性小,使得派生出来的低息负债量漏出本行的机会大,负债成本率会因
之升高。第二,市场相对狭窄,相对于宽阔的市场而言,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
专业化市场违约风险的概率显然比综合性市场要高,且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要弱。
第三,银行经营会受经济周期的强烈影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会因产销不畅
而减少生产任务,从而相应减少对银行资金的需求量,导致银行的经营效益相应
下降。第四,易受货币信贷政策影响,导致企业成本上升。银行经营专业化程度
越高,受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就越大。例如,中央银行抽紧银根时,存款利率的
提高会使商业银行的负债增加,但紧缩性的信贷政策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量,
使商业银行出现资金使用上的机会损失,从而丧失范围经济效益。但银行通过混
业并购实现一体化的混业经营体制时,会享受到如下范围经济带来的好处:第一,
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即有利于赢得客户,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交易
成本。第二,业务的多样化使银行的非系统风险较少,可以大大增加银行抵御外
部冲击的能力,提高银行利润的稳定性。第三,可以使银行的管理成本进行广泛
的分摊,从而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盈利。
混业并购带来的风险分散给银行范围经济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银行实行
混业并购进行多角化经营,可以生产、提供一系列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
多元化经营战略,不是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只篮子里,与专业化经营相比,
分敬了风险。当其中某个领域或行业经营失败时,可以通过其他领域内的成功经
营而得到补偿,从而使整个银行的收益得到保证。如果银行通过混业并购购入了
一个与原来银行收益率完全负相关的目标金融机构,且双方的经营规模相当,那
么并购后的银行几乎可以得到一个完全平衡的收益率。即使不是这种极端的情
况,混业并购,多角化经营的银行的收益率变动程度也大大低于并购以前的变动
程度。因此,即使混业并购并不能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增加,也能降低收益变动的
范围,使银行经营的稳定性更强,使银行范围经济的来源更加可靠。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此外,混业并购所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也对银行范围经济的实现提供了保
证。在一个市场,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会改变与它相关产品的需求曲线,尤其是
对于与它具有互补和替代效应较强的产品更是如此。通过混业并购,可以有效利
用市场需求变化来制定生产经营策略,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与横向并购
不同,混业并购不是直接使银行的市场份额扩大,在多数情况下是以隐蔽的方式
来实现市场占有率提高的。因为混业并购增大了银行的绝对规模,使银行拥有行
对充足的财力与原市场或新市场的竞争者进行价格战,迫使竞争对手推出某一领
域,达到独占或垄断某一领域的目的。
二、银行混业并购与国际金融业经营体制变革
从经营制度的角度看,银行有两种道路可以选择:一是分业经营,即商业银
行只限于经营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而不得涉及其它非银行业务;二是混业经
营,除存贷款业务外,商业银行还可以经营证券、保险、信托、共同基金等业务,
实现全能化经营。混业经营模式是目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综合银行制,以德国、瑞士等国为代表,银行内部设立全面经营银行、
证券、保险业务的业务部门;第二种是金融集团制,以英国、日本及美国为代表,
在金融集团下设立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分别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
20世纪的国际银行业走过了一条混业一分业一再混业的历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理论界自由思潮的影响下,主张混业经营的观点占
了上风。按照德意志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特洛文的说法,混业经营有以下优点:其
一,能向顾客提供最广泛的金融服务,顾客不必与几家金融机构往来,可以节约
不少时间和精力。其二,通过全面提供金融业务,银行更能了解客户,客户也更
能了解银行,从而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其三,全能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可使业
务多样化,使银行风险减小,从而使银行的一部分亏损由其它部分的盈利来弥补,
使银行的利润更稳定。其四。全能银行利用其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多种业务渠道,
可以增加与广大储户之间的联系,从而为银行提供更多的储蓄机会。受这种理论
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基本上都采用了混业经营体制。
1929—1933年由华尔街股灾引发的银行挤兑、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对全
能银行制度进行重新认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在这次大危机中,金融业的混业
经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那个“股票吼叫”的20年代,银行业与其他
金融业尤其与证券业互不设防,大量银行信贷资金为证券投资的高收益所吸引而
不断流向证券市场,造成了股票价格的暴涨,泡沫越吹越大,当证券市场价格回
落,泡沫突然破灭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势必出现支付危机,而支付危机的出现又
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挤提存款风潮,导致更多的银行倒闭,进一步加深经济金融的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恐慌和危机。因此,30年代后,许多经济学家强烈要求废除全能银行制度,把
商业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尤其是证券业务严格区分开来。
1933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该法明确禁止美国金融
机构同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特别是证券承销和自营买卖业务,
禁止商业银行同主要从事股票、债券、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的发行、承销与分销
机构进行联营,禁止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管理人员相互兼职,从而结束了
美国的混业经营制度。此后,美国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
司法》等一系列法案,逐步形成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在美国的
影响下,日本、英国等国也相继将商业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分离开来。从全
球范围看,除德国、瑞士等少数国家以外,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分业经营、
分业管理的分离型银行制度。
战后,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深化,使商业银行的中介
作用逐渐减弱,其传统特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在证券市场、资产管理公司等非
银行机构,以及一些经营银行业务的非金融机构的争夺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
债纷纷被分割,可谓腹背受敌。在资产业务方面,国内外资本市场,投资银行以
及租赁公司等抢走了商业银行的大批客户和业务。资本市场融资成本的下降导致
了会融的脱媒化,传统上的银行贷款客户,纷纷越过银行转向资本市场,依靠发
行股票或债券来筹资。在负债业务方面,政府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以其较高
的回报率和较强的流动性,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储蓄,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
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不得不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寻求更有利可
图的盈利渠道。
但是,由于当时分业经营制度的有关限制还非常严格,很多商业银行不约而
同地选择了一条相对快捷的途径:并购。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第二次银行
并购浪潮兴起时,银行并购的范围就开始突破商业银行而向证券和保险业渗透。
正如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一样,属于“银行上层建筑”的经营制度也受制于银
行组织体系这一“银行经济基础”。在银行并购的影响下,银行组织体系发生了
重大变化,决定了银行必须选择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经营制度,使分业经营体制遭
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但由于对大危机仍心有余悸,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种变通的做
法:允许银行通过持股公司间接她经营非银行业务。所以,从实质上说,银行混
业并购所产生的银行持股公司实际上是这一段时期内变相进行混业经营的一种
特殊载体。
20世纪80年代末,臼益明显的“脱媒”现象使传统商业银行感受到巨大的
生存压力,银行想方设法地突破自身业务范围的限制,试图在其他金融业务中分
得一杯羹。这种愿望在90年代第三轮银行并购潮流中日益凸现出来,使此次银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行并购屡屡向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领域扩展。特别地,美国理论界的有关研
究为这种跨业混合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美国经济学家Benston、Kroszner、
Rajan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大危机中,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商业银行从事证券
业务导致了自身的倒闭,相反,当银行拥有证券公司时,其倒闭的可能性会降低。
还有人认为,如何控制风险,主要取决于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并不在于参加什
么项目。比如德国,其银行一直参与证券业务,承担经纪商、包销商等职能,但
因为其风险控制体系比较健全,银行的安全性并没受到威胁,德国银行亏损或倒
闭的情况并不比美国、日本严重。理论界的呼吁、实际部门各种或间接规避法律
规定的做法,迫使政府不得不逐步放松对经营范围的规定。1986年,英国发起
了“金融大爆炸”。日本金融制度调查会的名为《关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
最终报告中,明确地将金融持股公司确立为各种金融业务相互渗透的目标,加强
金融商品、业务和组织形态的自由化和多样化。
在英国、日本相继放弃分业经营制度而改走混业经营之路时,作为分业经营
制度鼻祖的美国,并没有做出类似的明文规定。后来事实证明,正是美国政府在
这一时期的固执,削弱了美国银行的竞争能力,使美国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
期以前不敌日本和欧洲银行。受欧洲、日本银行改革的启发,90年代中期美国
不断放松对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如1995年的《金融服务竞争法》允许商业银
行从事一些证券业务,1997年修改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允许商业银行有
20%的利润来自于证券业务。这些改革为90年代中期以后的美国银行并购注入了
一针“强心剂”,使美国成为这段时期世界银行并购的最典型代表。
1998年4月6日,美国金融界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全世界特大并购案:
以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花期银行宣布与以保险业为主业的旅行者集团合并。
这宗并购案之所以格外引人瞩目,除了因其规模庞大,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是,这是美国自《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颁布以后第一宗跨行业合并案,能否被
金融当局批准,可以判断出美国政府在金融业经营制度上的最终选择。鉴于美国
在国际银行业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政府的选择对国际社会必然产生巨大影响。
在世人的关注中,1998年10月8日,美联储同意了两家机构的合并申请,花期
银行与旅行者公司终于“名正言顺”地完成了混业并购。花期银行与旅行者公司
的合并,被美国银行界认为是美国银行历史上的一次“分水岭事件”,是美国银
行在面对国内外竞争压力下做出的理性反应,也是对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银行分
业传统的挑战。而美国政府的态度实际解除了对银行业分业的禁令,显示了美国
政府推进混业经营、增强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战略意图。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该法以“效率
和竞争”为出发点,废除了实施长达66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确立了银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参股和业务渗透的合法性:减少了1956年《银行持
股公司法》对银行持股公司在金融业务上的限制和要求,提出了全新的金融控股
公司模式。全新的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从事法律许可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投
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活动。从名称上看,该法为“金融服务”而非银行,意欲
涵盖银行业和非银行业。将银行业和非银行业纳入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中。《金
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美国金融业专业化分工、银行业务地
域限制,多头监管的问题,从而扫清了金融混业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障碍。至此,
可以毫无疑问地断言,在银行混合并购浪潮的大力推动下,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
际金融业的主流趋势。
三、基于范围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混业并购战略构想
(一)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行分业经营规定。这一选择有其必然性:第一,在我
国目前证券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投机气氛很浓、风险较大的时期,分业经营有效
地保障了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与稳定。第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弱、
内控制度尚不健全,分业使银行经营中减少了因市场利益驱动产生违规操作、损
害银行资产安全性的可能。第三,我国金融领域的相关法律规章不健全,国家的
金融监管不完善,无法对混业经营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监督,分业经营有利于我国
金融业在平稳中求发展。客观地说,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选择分业经营十分必
要,有利于保障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全面健康
地发展。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结构的逐步调整,分业经营模式使国
有商业的业务局限于狭小的范围,无法更好地实现范围经济,盈利水平进一步下
降。具体表现为:第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要求银行业实现多元化的金融
服务,而我国的分业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和金融工具,国
际竞争力不足。第二,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格局逐步由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
资为主,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使银行从其传统的盈利业务,即贷款业务中获取收
益的机会逐步减少,而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等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受分业经营限制,无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无力推动企业改革进程,
获利受到阻碍。最后,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从市场需要出发开展金融的广泛创
新,银行无法经营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工具,竞争力及盈
利能力受到影响。总之,在金融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改革深入推进时期,分业
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窄,无法取得收益的增加,是范围不经济的。
中国银行业推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在混业经营下,国有商业银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行业务范围扩大,在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加强。第二,在混业经
营下,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多样化,使其一部分亏损可以由其他业务的盈利予以
补偿,降低了银行经营风险。第三,在混业经营下,国有商业银行能够用多种途
径和手段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中去,不仅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而且使国
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以改善,使不良资产比例下降,银行收益增加。第四,
在混业经营下,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配置将更为有效,可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多种
业务,充分实现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使银行进一步发展。另外,在
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金融体系在逐步构建,商业银行、证券
市场以及国家相关经济环境发展还不成熟,各项法令法规尚不健全与完善,缺少
具备丰富金融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员,推行混业经营必须创造条
件、逐步推行,使国家经济发展不至于受到金融动荡的干扰,避免产生不必要的
损失。结合第二节的对我国银行业范围经济的实证结果,我国银行业现阶段的分
业经营无法有效实现范围经济,只有从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转变,使我国具
备条件的银行成为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全能银行,才能真正有效实现范围经济。
(二)中国银行业混业并购的战略构想
本节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型银行扩大经营范围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
本;同时本文对中国商业银行近年的经营情况进行的关于范围经济的实证分析表
明,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营中有着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共存的特点。范围经济为
目的的中国银行业混合并购战略。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一些处于金融控股集团
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出明显的范围经济,并且范围经济性呈逐年递增的趋
势。因此,从范围经济的角度来看,在中国银行业并购实践中应该鼓励银行与其
它非银行机构的混业并购。
1、以双向互动推进中国银行业的混业并购。从中国金融业的实践来看,我
国金融业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探
索混业经营。一些银行先后与证券公司联手推出了“一卡通”等存取款和证券投
资业务、股票质押贷款等带有明显银证业务交叉性质的业务:保险公司除了为银
行提供信贷保险、按揭贷款,还与银行共同开发了银保合作的银行产品和保险产
品;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过特许获得了证券承销资格;《开放式证券投
资基金试点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可以买卖开放式基金也可以自行设立投资基金,
中国的金融分业经营局面已经开始松动。国内金融界应该寻找恰当的分业与混业
的交汇点,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等可以选择的途径,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
探索分业条件下的业务交叉经营,为日后的混业经营做准备。同时,这些混业经
营的初步实践表明中国银行业的混业并购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际基础,在条件许可
的条件下,为快速实现中国银行业的范围经济,中国银行业有必要开展大规模的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混业并购实践。这包括了中国银行业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对银行并购两个方面的双向互动。
2、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并购为现行。目前阶段,我国银行业应以已有金
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实践为现行,分梯次推进混业并购实践,积极向混业体制
过渡,并为最终全面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条件。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
基础上,以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核心组建真正意义上
的金融控股公司,深入开展混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应以战略联
盟、收购兼并等方式渐进地向混业经营过渡。在初期,可以采取外部战略联盟方
式渐进地推进混业并购,通过战略联盟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形
成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取混业经营经验,也可以为下一步通过收购兼组建金融
控股公司奠定基础。有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混业并购和混业经营进程,
将为实现我国银行业和金融业地全面混业经营奠定良好基础。
当我国的银行业和金融业混业并购和金融控股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我国金融
业要在混业并购的基础上彻底改革金融法律制度,全面实行混业经营,允许超出
金融控股公司范围内更彻底的金融混业并购。在该阶段,根据混业经营实践进程
选择适当时点对分业体制进行彻底改革,最终实现全面混业经营和混业并购。在
此基础上,还要根据相关国际规则,立足中国国情,全面系统地修订、完善和制
定金融管理法规,推出金融制度改革的一揽子法案,全面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同
时,改革监管制度与结构,建立与混业经营体制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在我国金融
市场充分发展、金融监管水平大幅度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基本完成之后,修
改相关法律条文,全面推行混业经营模式,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全面涉
足银行、证券、保险业务,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业大规模的混业并购实践。
3、在专业化经营基础上开展中国银行业的混业并购。虽然混业并购是很多
大型银行的战略选择,但混业经营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混业经营可以
分散经营风险,获得范围经济优势;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家银行的每一项业务都
达不到有效的经济规模,缺乏竞争优势,或者银行实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进
入不太熟悉的领域,反而会加大风险。因此,混业并购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经营的
基础上,并购方必须要在某一金融领域已经能够树立竞争优势,并且有能力将这
种竞争优势转移到新的金融领域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
业务优势,即使同为国有银行或同为股份制银行,其资源特色、管理水平也不尽
相同。因而,中国的银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没有一种最优的模式。即使是规模较
小、资源有限的金融机构,也可以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开展混业并购;对于规
模较大、资源充足、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拥有很强的职员培训能力的金融机构,则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更应该在业务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展混业并购,实现混业经营,逐步构建全能银
行,发挥范围经济优势。
但是,上述的并购战略并没有考虑到中国银行业当前的规模经济状况,上述
并购战略必须做修正。为了让中国的商业银行更多地置身于规模经济区间,在提
高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水平上提升其范围经济水平,中国银行业的混业并
购应该推行以下的战略:当前积极开展以中小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为现
行的中国银行业混业并购战略,在相应改革使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问得到扩展
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可以积极开展以大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和全面混
业经营并行的中国银行业混业并购战略。
1、当前积极开展以中小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先行的中国银行业
混业并购战略。目前阶段,根据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和范围经济状况,我
国银行业应以已有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实践为经验,积极推进中小银行为核
心,以金融控股集团为先行的混业并购实践,积极向混业体制过渡,并为最终全
面实现金融控股公司和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混业并购和混业经营创造条件。中国
银行业应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基础上,以现有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
行为核心与各类型同样处于规模经济范围内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组建真正意义
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深入开展混业并购,这包括了中小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
并购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银行并购两个方面的互动,并且这种双向互动的并
购战略还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
2、在相应改革使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间得到扩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
大银行为核心,金融控股集团与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混业并购战略。这一阶段,
由于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区间的扩展,我国银行业应以已有中小金融控股公司
的混业并购实践为经验,积极推进以大银行为核心,金融控股集团与全面混业经
营并行的混业并购实践,在更大的范围内提升中国银行业的范围经济水平。中国
银行业应在充分利用已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基础上,以现有的大型的商业银行与
其它处于规模经济区间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组建超大规模的金融控股公司,或
直接以全面混业经营的形式,深入开展混业并购。与以中小银行为核心并购战略
类似,这以战略也包括了大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大
银行并购两个方面的互动,并且这种双向互动的并购战略也还必须建立在专业化
经营的基础上。
3、金融监管部门要在部门监管和业务监管的基础上实现合并监管。以往对
混业经营的金融监管制度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别:一是机构或部门为导向的监
管,其监管主要侧重于机构的类别,而不论各机构实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二
是业务为导向的监管,其监管侧重于各种金融服务活动,而不论服务的提供者。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部门监管和业务监管都是建立在银行、保险和证券之间的传统分界基础之上的。
但当金融机构的业务分散和扩大之后,两种监管体系的区别就明显了,对两种监
管体系的有效性也都提出了挑战。无论是部门监管体系下的“监管套利”。问题,
还是业务监管体系下的无人对一个金融机构的整体负责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出
现,都说明金融结构的变化需要金融监管组织的变化与之对应,支持了在金融集
团范围内进行合并监管的观点。金融混业突出了在金融监管各实体之间的信息共
享、合作和增加一致性的需要,因此,面对金融混业与混业并购,应在部门监管
和业务监管的基础上实现合并监管,建立单一的市场行为监管机构和单一的审慎
监管机构,以控制所有金融机构的各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
本罩小结:
根据本文所确立的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
研究框架,本章从提升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动因的角度,研究了
中国银行业并购,分析了基于提升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动因的中
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本章运用指标分析法和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中介法对中国银行业进行
实证考察的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最大”并不是
“最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规模较小的股份制
商业银行却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状态。
本章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银行业范围经济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在
样本期内,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营中同时存在着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的现象。相
对于国有银行而言,一些处于金融控股集团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出明显的范
围经济,并且范围经济性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在对规模经济和银行业横向并购、范围经济和银行业混业并购进行理论分析
和国际实践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际情况,本
章认为我国银行业应该采用如下并购战略: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银行业应推进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
购战略构想:即中小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及中小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
并购:将来在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间得以扩展的条件下推进以大银行为主导的
横向并购战略:即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及国有商业银行对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
行的并购重组。
从范围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业并购实践中应该鼓励银行与其它非银行
机构的混业并购。但同时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本章认为,当前我
国银行业应推进以中小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先行的混业并购。在相应
第三章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改革使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间得到扩展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可以积极丌展以
大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和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中国银行业混业并购战
略。并且上述混业并购战略都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同时,金融监管
部门要在部门监管和业务监管的基础上实现合并监管。
。参见杜莉、王锋。《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状态实证研究》,《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8期。
o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虽数目众多但总体市场份额小,且资产质量普遍较低,经营范围和地域
都受到严格限制.因此本文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状况不做考察。而只考察
占据中国银行业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o参见于良春、高波。《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益与相关产业组织政策》,《中国T业经济》
2003年第3期。
。参见杜莉、王锋,《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状态实证研究》,《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8期。
o参见本章第一节有关规模经济的定义和第二节有关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实证分析中的解
释。
o由丁.经营地域受到严格限制,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是政策禁止的,因此本文对城市商
业银行之间的并购不做考虑。
。此处的混业并购指混和并购中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并购。
o参见吴韦华,《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财政经济出版社,P 200。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证券、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
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其主要特点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由于
中国目前对全面混业经营的政策限制,多数研究支持都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国目前变通实现混
业经营的较好组织形式。
o也就是说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相同或相似的金融产品,但却被区别监管、区别对待,这造成
了明显的不公平,会产生监管套利的机会。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是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之一,这一动因构成
了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规划的相应依据和出发点。本章将在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
构及市场绩效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研究中国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的决定,分析与
此相适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一节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一、集中度与市场结构的测度指标
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是指在特定行业中,企业与企业间在数量、规
模、份额上的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是度量市场结构的最基本、
最常见的指标,它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市场垄断竞争状况的变化。并可通过综合分
析,反映一个产业内企业的分布状况以及显示产业内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集
中度指标分为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
绝对集中度是指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雇员等方
面的累计数占整个行业的比重。计算公式为:CR。=ΣX1/Σ‰,n为行业中
前几位企业的个数,n的取值取决于计算的需要;N为行业中企业总数:X,为
该行业第i位企业在某方面(如产值、销量等)的数值。在n值取定时,CR。越大,
说明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多,该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
相对集中度是反映所有企业总体分布的集中度指标,有赫芬达尔指数
(Herfindal Index,即H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等。其中H指数最为常
用,表达式为H----Σ(X./A),n、N和X,的含义同上,A为行业总规模。H值
实际上是产业中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取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l
表示市场垄断程度越高,H值趋于0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H=l的市场为完全
垄断市场。H指数不受选取企业个数的影响,是反映整个行业的垄断集中程度的
综合指标,弥补了CR。指标受企业数n取值影响的缺陷。
二、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
7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与市场结构相关联,也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
成的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反映了
市场运行的效率,一般用利润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结构是产业组织研究的起点,
市场绩效则是产业组织研究的落脚点。而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内在关系,则是产业
组织研究的核心问题。
关于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有两种相异的假说,即市场力量假说(Market
Power Hypothesis,MPH)和有效结构假说(Efficlent Structure Hypothesis,
ESH)。市场力量假说是在梅森(Mason)及贝恩(Bain)创立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假说(Bain,1951)认为:集中度高的市场将导致不完全竞
争,使大企业能凭借其优势,运用市场力量(如提高价格、控制产量等)来获取超
额垄断利润,所以行业的集中度与绩效正相关。由于该假说强调行业的市场结构
(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进而又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即
经典的SCP范式,故又被称为SCP假说。有效结构假说(Demsetz,1973;Peltzman,
1977)则认为,高效率的企业具有更先进的管理及生产技术,能降低成本增加利
润,故在竞争中能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最终使整个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可见该
假说认为结构与绩效间虽然存在表面上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是“伪相关”,它
们之间并无内在的因果联系,二者都是由效率共同决定的。
虽然两种假说都认为集中度与绩效间存在正的统计关系,但两者对此解释不
同,其政策含义也截然相反。市场力量假说是反托拉斯法的理论基础,认为行业
的超额利润来自于不完全竞争形成的垄断势力,市场集中度过高会损害社会总福
利,因此应该对市场集中度加以严格控制。而根据有效结构假说,超额利润与高
集中度均源于领先企业的高效率,效率高的企业扩大份额能提高整个行业的效
率,所以应鼓励高效率企业增加市场份额及由此带来的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该假
说成为放松市场管制的理论依据。因此,研究我国银行业中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
的关系,对于我国业产银行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中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国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
的实证研究,对两种假说各有支持。如Smirlock(1985)、Evanoff和
Fortier(1988)以美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市场份额与绩效之间存在
正相关,而市场结构与绩效则没有明显关系,从而验证了有效结构假说。而大部
分对欧洲银行业的实证研究则支持市场力量假说,如Ruthenberg(1994)对欧盟
各国,Goldberg和Rai(1996)对欧洲各国,Maudos(1998)对西班牙银行业的研究。
Berger和Hannan(1992)指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同
时期中,市场结构与绩效间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关系。这方面我国学者也有了一些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初步的研究。赵旭、蒋振声、周军民(2001)和秦宛顺、欧阳俊(2001)运用DEA
法测度的效率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情况,结果表明效率而非集中度是我国商业银
行绩效的决定因素。
三、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
有关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讨论大多从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发展与增
长的影响和作用出发,进而论述银行业结构国际差异的根源。Guzman(2000a)将
类似讨论内容划分为两类: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
按照一般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垄断将会减少整个经济的社会福利。垄断者
生产低于最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收取更高的价格,阻碍发明与创新,
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所有这些都会妨碍资本的积累,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增长。
按照同样的逻辑预期,银行结构越集中,银行的垄断权力越大,就越倾向于设定
较高的贷款利率或降低存款利率,收取更高的服务佣金。一些学者认为,上述推
断只在完全竞争的银行市场和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才成立,但实际上这是不存在
的。从关系融资理论(Relationship Lending)的角度出发,Petersen和
Rajan(1995)以及Rajan和Zingales(1999)认为缺少竞争并不一定会降低融资
的效率。他们指出,竞争性银行市场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借款者的
信息(包括借款者如何使用贷款),不对称信息将诱发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从而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而这一
问题在垄断的银行市场结构下却变得较易解决。一个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可以通
过选择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或者和借款者形成长期的联系,达到对不同类型的
借款者进行甄别(screening)并减少道德风险行为的目的。另外,垄断的银行结
构可以减少银行间的过度竞争,防止由于银行间过度竞争所造成的金融不稳定。
因此银行市场的垄断对经济是有利的。
更近的理论认为,在局部均衡模型中得出的所谓垄断的银行结构有利于效率
提高的结论是片面的,局部均衡模型仅仅注意了银行和借款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银
行市场结构对它的影响,这些模型并没有考察银行业结构中的所有重要特征。沿
着这一思路,理论模型的修正把局部均衡模型拓展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考虑银
行的信贷行为,而且考虑居民的储蓄行为。认为局部均衡模型假定银行有足够的
资金进行信贷,忽略了银行的存款来源,没有详细分析特殊的银行结构对经济的
全面影响,包括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考虑了这些因素以后,垄断的
银行结构所带来的成本很有可能超过它所带来的好处(Guzman, 2000b;
Cetorel l i and Peretto,2000)。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无论是局部均衡模型还是一般均衡模型,都认为不能忽视垄断的银行结构对
经济的有利影响,尤其是垄断的银行结构通过设定利率水平,可以克服(或者说
是至少可以减轻)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分歧在于
局部均衡模型认为垄断银行对经济的收益高于它所带来的成本,而一般均衡模型
持相反的观点,或至少对局部均衡模型的结论表示怀疑。从目前的讨论来看,银
行结构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理论模型的设定,对模型假设条件的依赖型较强,这在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说服力。同时,现有理论一般只分析银行一存款人联系
(局部均衡模型)或银行一借款人联系(一般均衡模型),银行的作用仅仅在于通过
在贷款前进行甄别,或在贷款后对信贷进行配给和监督,实际上银行有许多工具
和手段来获得顾客的各种信息。或许最大的缺陷还在于无论局部均衡还是一般均
衡模型都没有考虑银行市场上政府干预的存在和作用,这使得目前讨论的政策意
义大打折扣。
鉴于理论上的争执,许多研究者试图从经验分析中寻求证据。Shaffer(1998)
分析了美国跨行业的数据,发现在银行数目更多的市场上,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
更快。Black和Strahan(2000)分析了美国的跨州数据,发现在银行集中度较低
的州,新企业创建的数量更大。与此相反,Bonaccorsi和Dell Ariccia(2000)
分析了意大利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的数据,发现总体而言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对新企
业的创建具有正向效应,并且这种正向效应在那些信息不透明的行业表现得更加
明显。Petersen和Rajan(1995)通过对美国小型商业企业的考察,发现这些企
业基本上没有受到所谓的信贷约束,并且在集中的银行市场上反而可以以较低的
利率获得贷款。值得一提的是Cetorelli和Gambera(1999)的研究,他们用巧妙
的计量方法对跨国跨行业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集中的银行市场结构会带来总
体上的福利损失,导致可贷资金总量的减少(信贷配给),但是这种效应对不同行
业的企业并不是同质的,如果企业属于那些更依赖于外部资金的行业,那么它们
能够从垄断的银行结构中获益。
第二节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与中国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
一、从集中度考察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
(--)主要国家与地区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银行业的集中度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发达国家银行的集中度较
高。例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前10家银行拥有90%以上的总资产。加拿大1991
74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年初8家国内银行持有90%的银行资产,5家大银行持有80%以上的银行资产。
这些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施行分业经营和分支银行制,所以大银行的地位重
要,银行的集中度较高。
德国银行的集中度受德国长期实行的混业经营制度的影响,较英国和日本等
国低。在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规类中,按照银行从事的业务活动的范围,将德国
的银行分为如下几大部分,即综合性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性金融企业。在
综合性银行中,德国资产数量最大的四家银行为德意志银行集团、拜尔抵押承兑
银行、德累斯顿银行集团和商业银行集团,2003年按照资产计算的集中度为16%,
即CR。=16%。另外在Cross—border货币交易市场中,四大银行的贷款量占33%
强,存款量占近50%。详见表4—1和表4—2。同时,如表4—3所示,德国银行的
集中度还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表4-1 2001年德国主要类型银行的市场份额
业务类型商业银行信贷银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抵押银行合计
资产28 19.9 15.4 8.6 14.4 86.3
同业拆借28.8 30.7 5.O 4.2 10.1 78.8
贷款25.7 15.5 19.5 1l 18.1 89.8
同放存业35.8 25.9 12.4 4.4 6 84.5
证券资产27.3 12.8 26.2 16.5 5.9 88.7
存款15 25.8 3 2.1 40.4 86.3
资料来源:德意志联邦银行(德国中央银行)
表4-2 2003年德国商业银行按照资产总额计算的市场份额细分表
综合性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28
其中:大银行16.1
区域性银行9.9
国外银行的分支机构2
资料来源:德意志联邦银行(德国中央银行)
表4-3德国银行数目变化比较
~~—~ 年份项目~—\ 1990 1997 2003
总行数目4719 4200 2695
分支行数目44345 49186 41139
国内银行总数目49084 53388 43834
外国分支机构391 460 753
资料来源:德意志联邦银行(德国中央银行)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井购战略分析
美国的金融体系是由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私人和政府专业信贷
机构与其他各类非银行金融企业和在美国的外国金融机构组成。美国的单一银行
制度限制了其集中度的提高。Rhoudes(1982年)提供了最大的几家银行持有的
存款份额的长期数据。导致美国银行业低集中度的主要因素是跨州银行业务方面
的限制。然而,州际银行控股公司的逐步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单一银行制度
的限制,美国银行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1970年,美国全国银行资产份额分配
如下:最大的5家公司持有14.0%的市场份额:最大十家占有21.4%的市场份额;
最大25家占有32.8%的市场份额;最大50家,4l_1%;最大100家,50.4%。到
1990年,最大5家持有的份额降至13.296,这反映了对主要银行的设置的进入壁
垒以及最大银行的财务问题。在最大的5家失去市场份额的同时,其他大集团开
始增加它们的份额。最大十家的份额增至21.9%,最大的25家的份额上升至
38.1%,最大的50家持有了52.7%,而最大的100家则从50.4%上升至64.8%。
最大100家资产份额的增加归因于地区与跨地区银行的扩张。
到2002年6月30日,美国共有l亿美元及以上资产的商业银行3547家,
按资产计算的美国银行CR.。为42.77%,CR,。为51.94%。详见表2—7。
表4-4 1990年代美国银行业集中程度变化表(单位:万亿美元)
1990 1993 1996 1999
银行机构数12370 11001 9576 8.698
总资产4.22 4.23 4.8 5.47
前50家大银行持有资产比重(%) 55.3 59.7 66.6 68.1
前lO家人银行持有资产比重(%) 25.6 31.6 38.5 44.8
美国国内储蓄总额2.93 2.76 2.85 3.08
前50家大银行储蓄比重(%) 48 51.5 56.9 58.2
前10家大银行储蓄比重(%) 17.3 22 26.2 33.6
资料来源: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银行业集中度较高(见表
4-5),但在金融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集中度有所降低。例如,20世纪80年
代早期,希腊金融业受到严格限制,其许多特征与受压抑的金融体系相似:银行
的集中度高,且基本上由国家控制。1985年,银行业有33家商业银行(14家希
腊国内银行,19家国外银行)和8家信贷机构,但其中最大的三家金融企业拥有
64%的私人存款和63%的私人部门贷款,包括三个最大银行的8家商业银行和所
有专业信贷机构由国家控制。80年代中期以来,希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逐步开
展,银行的集中程度有所下降。1990年,国家控制的商业银行拥有的所有存款
的79.2%(1980年为87%)和银行贷款的75.2%(1980年为84.6%)。
76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表4-5 1998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国家/地区CR5 外国银行银行资产/金融资产
印度45.00 8.30 80.00
印度尼西亚31.80 3.70 91.00
韩国49.00 4.20 39.OO
马来西亚39.OO 21.00 78.00
新加坡39.00 80.00 71.00
泰国60.90 6.40 25.00
中国香港30.70 72.00 80.00
阿根廷37.50 21.70 98.00
巴西49.40 2.80 97.00
智利46.70 21.40 62.00
哥伦比亚24.50 3.60 86.00
墨西哥61.90 1.20 87.00
秘鲁7l_20 19.20 91.00
委内瑞拉56.10 44.70 90.00
匈牙利57.00 44.70 91.00
以色列85.90 0.00 65.00
俄罗斯38.50 2.70 65.00
沙特阿拉伯65.90 2.70 61.00
资料来源:魏革军,(ee国货币政策传到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第161页。
(二)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因为资产、存款和贷款是衡量商业银行市场表现状况的主要指标,所以下面
根据各银行上述指标,按照上文所述的CR。计算方法,计算我国银行业集中度的
CR。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用赫芬达尔H指数对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变动的
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结果表明,虽然中国银行业市场的集中度在近年来虽然有
所下降,但其仍然曾现出典型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1、存款、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集中度
首先本文考察了存款业务的集中度,然后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和所有
者权益项目的集中度进行了考察。表4—6和表4—7分别反映的是1997年~2003
年中国银行市场存款业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市场集中度(CR。)。
表4-6中国银行业存款业务市场集中度(CR4)
项目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I 1998 1997
活期存款66 68 69 69 69 I 72 73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定期存款56 60 65 65 65 63 63
储蓄存款71 72 71 70 70 71 71
l各类存款合计67 68 70 69 69 69 69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3)
袁4—7中国银行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市场集中度(CR4)绝对数单位:亿元)
项目2003
CR4 四大合计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全部
负债合计80.4% li5448 4127l 23948 23781 26448 143557
所有者权益29.7% 6629 1910 1332 2186 1202 22335
项目2002
CR4 四大合计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全部
负债合计86.9% 107777 37864 2050l 25243 24168 124024
所有者权益21.7% 5977 1874 1347 1608 1149 27493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2--2003)
从上述两表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存款业务除2003定期存款外,CR。值基
本上都在60%以上,这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存款市场中居于高度
寡头垄断地位。但也应注意到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深入,其他类型银行对四大国
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竞争逐渐增强,尤其是在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市场上,CR。的
占比分别从1997年的73%和63%降到2003年的66%和56%。但从整体看,目前中
国银行业存款业务的市场集中度还是比较高。因为存款业务是银行负债的主要来
源,因此,考察银行业负债指标的CR.的占比也相当高,达到了8096以上。与其
他高指标相背离的是,银行业所有者权益的集中度却并不高,反映了我国四大商
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低,与银行的总体规模还很不协调,但对比2002年和2003
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逐渐提高的趋势。
2、资产和贷款的集中度
本文分别计算了2000年中国银行业不同类型银行资产和贷款的市场份额、
2002年中国银行业按照资产计算的市场份额、2003年中国银行业按资产计算的
市场集中度、2003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增长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资
产和贷款的集中度。
表4-8 2000年中国银行业不同类型银行市场份额(%)
I 项目I 政策性银行I四大国有银行l 股份制银行l 外资银行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资产8.90 69.00 13.60 1.50
贷款13.60 64.00 12.OO 1.40
资料来源: 《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
表4-9 2003年中国银行业按资产计算的市场集中度(绝对数单位:万亿)
项目2003
CR4 四大合计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全部
贷款63.3% 70577 26595 16462 12462 15059 111415
总资产73.6% 122077 43181 25280 25966 27650 165892
资料来源: 《中国金融年鉴》(2003)
表4—10 2003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及增长率
机构名称总资产贷款
余额(亿万) 比上年(%) 余额(亿万) 比上年(%)
招商银行2663 21.32 1402 27.80
浦发银行|739 35.01 972 37.73
民生银行1384 97.85 736 95.70
深发展1201 81.69 535 39.79
国内股份制银行23721 28.00 12192 33.00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2--2003)
由此可见,中国近年来资产和贷款的集中度是比较高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居于寡头垄断地位,市场集中度高,其平均资产份额在70%左右,贷款份额基本
都在60%以上。但是通过表4—8和表4-9中2000年和2003年数据的变化和表4—10
所反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不难发现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
在贷款和资产规模上集中度开始有所降低的趋势。
3、利用赫芬达尔H指数考察的集中度演变
本文还用赫芬达尔H指数对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变动的进行了实证分析。在
利用赫芬达尔指数中,如果H指数等于0,则表示市场是完全竞争条件;如果H=l,
则表示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处于完全垄断市场状态;如果市场中所有企业的规
模相同,H指数将等于1/n,即企业数量的倒数。一般来讲,n指数越小,越接
近于O,竞争度越大。
下面,我们利用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见
表4一ii)。这里样本区间选自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
行和外资银行,分别从资产、存款、贷款这三项指标来分析。从资产总额的H
指数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各项指标的基本趋势是先降后升,原因是随着
股份制银行竞争力的加强,1995—1997年这段时期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略有下降,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但1997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在剥离了不良资产和充实资本金、减员增效和加
强内部管理后,竞争力有所增强,因此市场集中度略为上升。在1999年之后,
虽然各项指标有所波动,但银行业集中度的各项指标仍较为稳定,波动不大,集
中度下降的趋势还不明显。对这一现象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是作为银行业的后来
者,股份制银行和其他存款金融机构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对四大国有银行
仍然构不成真正的威胁;金融市场尽管有长足发展,但对金融中介机构也无法构
成以“脱媒”为特征的竞争威胁。
表4-1 1 1999—2003年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一览表
项目H指数
95年96年97年98年99年OO年01年02年03年
资产总额0.477 0.437 0.384 0.407 0.414 0.421 O.417 0.415 0.419
存款总额0.372 0.377 0.387 0.398 0.406 0.415 O.411 0.409 0.413
贷款总额0.374 0.351 0.358 0.384 0.356 0.362 0.359 0.359 O.362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二、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
本文有关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考察表明,中国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但上述中国银行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能否
对应良好的市场绩效?什么才是中国银行业最优的市场结构?面对上述问题,本
文将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银行
业最优市场结构的决定。
(一)银行效率相关实证研究的进展
国外对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Robert
Deyong&Iftekhar Hasan研究了美国银行业1984年至1993年的效率状况,发
现市场集中度、资产规模对银行效率有着显著的正效应,不良贷款率、人均营业
费用与银行效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产权结构对银行效率有着重大的影
响。Harker和Zenios(2000)将影响金融机构效率的因素分为战略、战略执行、
环境三个层面,其中战略包括产品组合、客户组合、地理位置、分配渠道、机构
形式等五个方面的选择;战略执行层面可能对业绩产生影响的因素有:x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应用、过程设计以及后三个因素的整合能力;环境因素包括
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消费者偏好改变(如资产组合更多的由存款
改为其它产品)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Demirguc--Kunt&Harry Huizinga用回
归分析方法对8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88年至1995年的银行效率状况做
了分析,发现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主要有银行特征(如规模、杠杆、企业类型、
外国或国内所有权)、宏观经济指标、税收与管制变量、金融结构变量、法律与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制度变量;发现资本、通货膨胀、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正相关,而准备
金与利润率负相关;股权结构对银行利润率的影响比较显著,在发展中国家,外
国银行要比本国银行的效率高,在发达国家则与此相反。制度指标(如信贷权、
法律及金融结构)的差异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也是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强,这一
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市场具有相对封闭性,也说明加强金融制度建设有利
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的效率。
国内对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对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就相
对更少:赵怀勇和王越(1999)通过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中国商业
银行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我国银行业呈现市场绩效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
总体效益太低,国家对银行业的严格管制,专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徐传谌等(2002)
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白1994年到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
实证研究,发现国有银行绩效不高而股份制银行相对较高,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绩
效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太高。赵旭和凌亢(2001)利用四大国有
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有关数据对效率影响因素做了检验,发现资本资产比
例、人力资本与效率正相关,资产总额、资产费用率与效率负相关,贷存比、贷
款损失率与效率不相关。
(二)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产业绩效
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的分析从集中度入手。
本文选择银行业的净资产利润率(即权益利润率)作为其绩效指标,具体来
说,就是取银行业的利润总额与其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之比率,以利润率指标
对集中度进行回归。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自四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7家地方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
国银行、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
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兴业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
烟台住房储蓄银行、上海银行、北京商业银行、西安商业银行、济南商业银行、
重庆商业银行、天津商业银行和南京商业银行,样本期为1995—2003年。全部数
据为纵列数据(pane]data),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5—2003)计算、编制得
出,并且均以1995年为基期做了价格调整。研究中本文定义市场集中度指标用
来贷款市场集中度CR。表示,市场绩效用权益收益率(ROE)来表示。
表4-12 1995年一2003年22家商业银行的基本指标均值概况单位:10亿元
变量1995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l税前利润6.81 8.26 9.19 8.49 8.50 8.77 7.81 8.06 7.93
l贷款745.5 903.3 1004.6 1142.2 1214.7 1210.7 1359.9 1578.6 2265.7
第瞍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固定资产13.52 19.22 20.15 22.46 29.80 36.41 32.97 35.25 36.74
存款334.27 406.67 512.72 604.70 716.04 820.51 920.97 1006.7 1145.6
权益48.28 49.12 50.75 94.42 93.25 96.24 97.31 95.27 96.47
E/A比率6.67 6.115 6.955 8.25 8.135 8.165 8.172 8.115 8.26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年份整理而成。
表4—13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均值中值标准差晟小值最大值
CR4 O.63 0.65 2.64 0.50 O.72
SCALE 4.27 3.69 8.19 0.22 5.13
ROE 11.3 8.2l 1t 01 —0.68 39.9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年份整理而成。
在研究程序上,本文将先剔除四大国有商业对剩余部分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市
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随后将实证分析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
整体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寡头垄断
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绩效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剔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时中国银行业的局部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
这里,我们定义市场集中度用贷款市场集中度CR。表示,此指标对应的四家
银行因年份不同在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兴业
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之间产生;市场绩效用权益收益率(ROE)来
表示。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得到以下回归估计结果(括号里的数字为t
检验值,下同):
ROE=一0.543+0.223 CR4
(-I.997)(2.342)
R2=O.657
其中,(1)ROE为权益利润率指标,等于利润总额/净资产;(2)考虑到银行
业目前的主要产品还是贷款,因此CR.选用贷款总额指标。
模型表明,单一变量CR。对于利润率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进一步分析,增
加市场结构的另一重要指标“规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时,对于利润率会有怎样
的不同效果昵?是否会由于增加了作为进入障碍的规模变量之后,导致了集中率
对于利润率的作用的大大削弱,甚至消失?增加规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时,建立
模型对利润率指标进行回归,得出以下结果:
ROE=一0.436+0.275 CR。+O.263scale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一1.865)(2.195) (1.816)
R2=0.843
其中:Scale为规模变量,用样本银行资产总额的平均值(取log)衡量。
模型表明,规模变量Scale对利润率具有正面影响,且规模变量的引入并没
有导致集中率cR。对利润率的作用减弱,相反CR。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正相关作
用还上升了4个百分点左右。
总体来看,集中度变量CR.和规模变量Scale对于市场绩效的影响作用都是
显著的,说明剔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时,剩余部分中国银行业市场的集中度和市
场绩效是正相关的,并且规模对市场绩效是有正面影响的,处于规模经济状态的
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剩余部分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市场绩效是有积极正面影响的。
2、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
当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时,集中度变量CR4历年就只能来源于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在只考虑集中度变量时,本文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ROE=一0.326+0.0 18 CR4
(一2.071)(1.214)
R2=O.693
结果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CR.集中度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可以视同弱的正相关或不相关。这一结果与市场结构假说及有效结构假说在集中
度和市场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上的共识是不同的,中国银行业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与市场绩效之间是基本不相关的关系。
进一步我们引入规模变量Scale,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ROE=一0.278+0.012 CR4—0.037Scale
(一1.963)(1.769)(-3.164)
R2=0.757
结果表明,规模变量Scale对利润率的负相关性也较为显著。而剔除了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时的实证结果表明,规模变量对市场绩效是有正面贡献的。之所以
引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后规模变量对市场绩效的回归变成负相关,其原因可能就
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及其在中国银行业市场占优势的市场份额。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此外,引入规模变量后,集中率c心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的显著性进一步下降,
基本可以视为不相关了。因此,从这个结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可
能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构
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1年度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居我国银行业
市场寡头垄断地位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按照一级资本排
名分别列第7、18、2l、29位,按资产总额排名位列15、34、39、31,均排在
前40名以内。但是按照资本利润率或者资产收益率排名,则都排在730名以后,
基本上届于经营最差的20%之列。因此,国际比较对中国银行业市场寡头的市场
效率是否定的。
从本文有关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实证结果来看,中国银行业的
市场集中率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可以看成是不相关的。因此,目前
中国银行业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不能产生良好的市场绩
效,并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体系效率低下的主
要原因之一。同时,本文剔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后对剩余部分中国银行业市
场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剔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剩
余部分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且中小股
份制银行的规模经济状态对市场绩效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因此,寡头垄断的
国有银行体系是造成中国银行业市场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
本文有关银行业市场结构理论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市场结构假说还是有效结
构假说都认可集中度与绩效间存在正的统计关系:即垄断的市场结构对应了较高
的市场绩效。但两者对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否是最优的市场结构持不同意见。市场
力量假说认为超额利润来源于垄断势力,因此市场集中度过高会损害社会总福
利。而根据有效结构假说,超额利润与高集中度均源于领先企业的高效率,所以
应鼓励高效率企业增加市场份额及由此带来的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两者关于最优
市场结构的分歧实质也就是社会福利标准和市场效率标准的差异。
虽然最优市场结构的决定标准存在着分歧,但论用何种标准来衡量,中国银
行业的市场结构都不是最优的。无论市场效率标准是不是最优市场结构的标准,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银行业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不能产生
良好的市场绩效。即使是从社会福利的标准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
市场结构也是很有可能存在社会福利损害行为的。因此无论是绩效标准还是社会
福利标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都肯定不是最优的中国银行业
84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市场结构,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构应该存在于市场集中度有所降低的市场结
构之中。
既然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不是最优的,那么就有必要对中国银行业的
市场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由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
市场结构并不能产生良好的市场绩效,并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是造
成国有商业银行体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的
关键工作在于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体规模和单个规模的削减。从总体规模上来
看,应该降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CR。集中度指标,实现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指标的下降,从单个规模上来看,应该消除每个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为
中国银行业整体市场绩效的提升创造条件。
第三节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
一、市场势力、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
(一)市场势力与银行并购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银行并购的主要动因是因为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从
而能够相应增强对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而市场份
额的扩大,又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即能带来垄断利润,又
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因而可以增加长期获利的机会。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通过并购增强市场势力主要源于以下几种情况:一
是需求下降、服务供给过剩,几家金融机构合并,可以取得本产业结构合理化过
程中较有利的竞争地位。二是国际金融竞争使国内市场遭受外资银行强烈渗透和
冲击,本国几家金融机构合并组成大银行可以对抗外来竞争。横向并购与混和并
购虽然作用机理不同,但都能达到增强市场势力的目的。横向并购通过行业集中,
减少了本行业中的银行数量,使并购后的银行对市场控制力得以增强,形成某种
程度的垄断:混和并购则扩大了银行的绝对规模,拓展了银行的业务面及利润来
源,使其拥有相对充足的财力和竞争对手进行竞争,达到独占或垄断某一业务领
域的目的。因此,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银行规模将会增强银行实力。
市场势力理论实际上是规模经济理论在并购中的运用。按照规模经济理论的
解释,企业规模越大,其可能耗费的单位成本越低,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形下,应尽力扩大经营规模。更重要是,对于商业银行这种特殊形式的企业来说,
其规模经济效应更易形成(参见本文第三章第三节的相关论述),总之,对于经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营“同质服务”的商业银行来说,规模越大,可能筹措的货币资金就越多,业务
面越广泛,相应地收益越高。这一点在1980年就被英国经济学家惠廷顿证明过。
他通过调查发现,大银行利润的变动比小银行变动要小得多,说明大银行抵抗市
场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小银行强的多,也因为如此,市场势力理论近年来成为国际
银行并购的重要理论依据。有关资料表明,美国几乎所有现存资产在200亿美元
以上的大银行均是通过收购合并产生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银行并购中,
个案所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所产生的金融“巨无霸”越来越多,几乎都是为了
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
(二)并购、垄断的市场结构与社会福利
一般的看法是,银行之间的并购特别是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将能有效改变银行
市场结构,提高银行业市场的集中度,造成或加剧银行市场的寡头垄断情况。并
且由垄断而产生的大银行操纵价格的能力也成为并购有损社会福利的根据。
许多研究并购的文献对于并购会引起垄断表示了担忧。美国经济学家
Mitchell and Mulherin(1996)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被并购公司的研究发现,
这些目标公司都集中于某些产业,表现出被并购产业集聚的特征。同时,研究还
发现,并购事件的发生呈现出很明显的波浪性。Andrade and Stafford(1999)
在对1970一1994年并购公司(包括银行)的研究中,也发现并购公司有类似的
并购产业集聚的特征。Andrade,Mitchell and Stafford(2001)按并购金额对近
几次并购浪潮中并购企业所在行业进行排列,然后对这些行业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发现这些行业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在某一次并购浪潮中处于并购
高峰的行业在下一次并购浪潮中并不一定就是并购发生的主要行业。如果并购企
业(包括银行)长期经营状况不佳,则它就不对市场形成威胁。但是,许多数据
显示并购企业在长期中虽然销售额较低,但利润却比较高。人们认为其中一个合
理的解释就是这些企业通过市场垄断力量获得了超额利润。
但是,Healv,Palepuand Ruback(1992)研究发现,产业利润率的提高来源
于运营资本投资水平和工厂、设备管理能力的提升。Pautler(2001)通过大量的
数据也说明了在1974一1998年间并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集中的趋势。相反,
Weston的研究表明,为适应全球市场的调整,衡量行业集中度的指标平均集中
比率下降到约25%。Gowrisankaran和Thomas(2002)以动态垄断公司(包括银
行)模型为基础对兼并在长期中是否会引起垄断做了一次实证研究。模型假定,
存在合理的代理费用,兼并在行业内部进行和规模收益不变。结果发现,并购只
有在这一行业的供给相对无弹性,而需求相对有弹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这
表明垄断公司借助垄断力量提高市场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产业组织理论也认
为,产业集中并不能与缺乏竞争划上等号。一个产业内的公司可以在产品质量、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品种、耐用性、售后服务及服务支持等各个方面展开竞争,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高
度的产业集中将导致垄断或少数大公司合谋的观点并不适用当今异质产品成为
消费主流的社会。大公司市场份额的增加得益于他们的高效率和良好经营。
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按照传统的自由竞争市场理论,通过并购形成市场
势力必然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部均衡
理论,并继承了哈伯格的早期垄断福利损失分析的传统,采用福利均衡模型来分
析并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他认为并购一方面由于取得规模经济而增加了社会福
利,另一方面却形成了市场势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垄断,从而造成福利损失。要
判断并购对社会来说是好是坏,取决于并购造成的社会净福利是增加还是减少。
根据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并购会受到反垄断法的强硬制约,在并购产生过度集
中现象时,通常会借助法庭控诉和管制手段来干预并购活动。但传统理论正在受
到现实的挑战,西方金融业、企业并购浪潮日盛。新的理论观点认为,并购集中
后并不形成垄断价格,反而由于内部化而节约交易费用,使其价格大跌,对消费
者和社会带来净福利的增加,因而并购应受到更大的鼓励。
二、银行并购与国际银行业市场格局改变
发达国家的银行并购经验表明,通过推行鼓励银行并购,能加速银行业的集
中程度,从而导致规模经济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合理化。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所
造成的新的金融环境要求银行必须不断增强经营实力,并大规模地涉及世界市
场,银行业的合理集中为本国银行与大的国际性银行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
争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正是出于这种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银行并
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银行业本来就已经非常发达的欧洲、美国、日本,
银行并购的规模更是节节攀升。历年来国际银行业的排名变化表明,在前i000
家银行中,并购已经成为一个改变排名的重要因素。2003年排名前10家的银行
几乎都是通过并购形成的。频繁的并购在改变并购银行自身排名的同时,还大大
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整体市场格局。9
(一)国际银行业格局中各国实力的对比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际银行领域称雄的主要是日本银行。当时,日本银
行的评级通常都是AAA级。在1992年美国《财富》杂志根据资产总额排名的世
界前20家大银行中,日本独占13席。其中,前8全部被日本包揽,依次是:第
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住友银行、三和银行、樱花银行、三菱银行、农业中央
会库和日本兴业银行。但是,在1996年同样的评比中,进入世界前20名的
日本银行只剩下6家,分别是排名第一的东京三菱银行、排名第四的日本兴业银
行、排名第七的三和银行、排名十四的富士银行、排名十五的住友银行和排名十
87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七的樱花银行。1998年在欧美银行业并购之风劲吹的影响下,日本银行在国际
银行业中的地位迅速下降,在世界前10家银行中,日本仅占两席。世纪之交,
日本在银行并购方面奋起直追,掀起了大规模的并购潮,终于使其在国际银行业
中重现辉煌。2000年,日本进入前25名的银行达到9家。虽然由于业内并购浪
潮的持续,2001年日本进入前25名的上榜数目下降到5家、但规模的扩大使其
排名有所上升:瑞穗集团第3名、住友三井第6名,uFJ第9名。名次的提前,
主要得益于通过并购迅速扩大了一级资本。
与日本的走势相反,20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在国际领域的地位是不断上升。
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不如日本银行引人注目,甚至在1991年由《银行家》按一
级资本排出的世界前25家银行中,美国没有一家银行入围。但是经历了一连串
并购动作以后,美国银行开始在国际银行界独领风骚:在1999年《银行家》同
样排名的世界前10家银行中,美国占有四家,在前25位中美国占有8家;2001
年,入选全球25强的美国银行共有6家,花旗银行集团以一级资本545亿美元
连续3年位居全球之首。虽然由于瑞穗金融集团的横空出世,美洲银行被迫挤到
了第三名的位置上,但另一家新合并的摩根大通银行以376亿美元名列第4名,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在2002年7月的排名中,进入25强的美国银行
仍有6家,和上年相同,美国是拥有入围25强银行最多的国家,其中,花旗银
行和美洲银行分别名列第1位和第2位,美国仍然稳居国际银行业的头号交椅。
与美国、日本相比,欧洲银行业在榜上的排名变化不大明显,这正是其一贯
稳健风格的表现。表面上看来,欧洲银行业的改革不如美国和日本那样轰轰烈烈,
但其稳扎稳打的作风,加上对国际潮流的准确把握,使得欧洲银行业得以在国际
银行业中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如表4一14所示,2001年,欧洲共有11家银行入
选全球25强,其中英国3家,法国、德国、荷兰和瑞士各2家。2002年,入选
25强的欧洲银行为12家,其中,英国4家,法国、德国和荷兰各两家,西班牙
和瑞士各一家。从总体上看,欧洲银行仍具实力,汇丰控股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经过多次业务重组,加上其国际网络和各地区业务发展不断完善,分别位居第5
位和第7位。另外,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7月发布的世界1000家大
银行最新排位情况和综合数据,从1000家大银行的数量分布看,依然是美国占
据很大比重,有211家入围,上年是210家;欧盟有271家,较上年的285家有
所减少;亚洲152家,减少1家;拉美40家,增加3家;中东84家,减少2
家;东欧国家104家,增加14家。前10家大银行依然被美国、日本和西欧占有。
在1000家的首40家中,美国银行占有10家,在前10家中占有3家,全球第一
位依然是花旗银行。前10家大银行中,日本依然有3家位置,但与上年相比排
位有进、有退。在欧盟地区首25家的排位中,最大的排位变化是德国裕宝银行,
88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由于其亏损严重,致使其在地区的排位从上年的第8位下降到第18位,荷兰合
作银行从第12位上升到第8位,法国信贷互助基金和储蓄银行集团跃进到第15
和第16位。在全球1000家中前10名,欧盟占有4家,比较突出是法国农业信
贷集团从第5位跃进至第2位。
表4—14 2001年度、2002年度世界前25家大银行一览表(按一级资本)
2002年2001芷银行名称国家一级资本(百万美元)
l 1 花旗集团美国58448
l 3 美洲银行集团美国41972
3 2 瑞穗金融集团日本40498
4 4 摩根大通公司美国37713
5 5 汇丰控股公司英国35074
6 三井住友银行公司日本29952
7 6 农业信贷集团法国29876
8 承尿=瑟金觎果团日本25673
9 联合金融控股集团日本23815
10 7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23107
ll 18 中国银行中国22085
12 8 德意志银行德国21859
13 16 苏格兰皇家银行英国21830
14 11 第一银行公司美国21749
15 14 巴黎国民银行法国2i748
16 12 裕宝银行德国19154
17 68 美联银行美国18999
18 20 威尔士法戈银行公司美国18247
19 苏格兰一海法银行英国18086
20 23 巴克莱银行英国18046
2l 13 瑞士联合银行瑞士17482
22 17 荷兰银行荷兰16942
23 21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15791
24 26 西班牙国际银行西班牙15209
25 24 荷兰国际银行荷兰15070
资料来源:(The Banker)2001年、2002年7月号。
(二)金融资源的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
虽然美国、日本、欧洲银行的地位有升有降,但国际银行业由这些国家的银
行主沉浮的局面并未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论按一级资本、资产规
模,还是经营稳健程度、收益率及其他综合指标,排名前列的几乎都是来自这三
大地区的银行。二是这三大地区的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进入
2002年度排名的世界i000家银行中,美国和欧盟的银行数共计所占48%,日本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占12%;总资产中,美国占16%,欧盟占44%,日本占11%。在银行业发达的国家
中,美国银行表现尤为突出,虽然有银行增速下滑、“9.11”事件等不良影响,
但2002年世界最大的25家银行中,美国依然保持6家,在前50家中有10家,
其在国际银行业中的优势规模依然突出和明显。其中,花期银行已经连续4年名
列榜首。2002年,花期银行一级资本增加到7.2个百分点,达到584亿美元,
占前25家大银行所有一级资本总和的15.9%,占世界1000大银行一级资本总和
的3.2%。
金融资源的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还表现为银行规模的快速扩张。与10年
前相比,无论从资产规模、资本金,还是从盈利来看,银行的规模都有了较大的
扩张。前1000家银行的资产总额1990年为23.1万亿美元,2000年已达到37.07
万亿美元,增加了60%;一级资本从1990年的9895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831
万亿美元,增加了85%。伴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少数金融寡头治理代替了多家
银行互相竞争的格局,金融资源不断集中到少数金融寡头手中。从一级资本看,
2002年1000家大银行中前25家银行的一级资本为6276亿美元,占1000家大
银行一级资本总额1.837万亿美元的34.3%,而这个指标在上年为30.4%,2年
前为33.1%。从总资产看,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为39.628万亿美元,前25
家为14.531万亿美元,所占比例为36.9%,而九十年代的平均值是30%。其中瑞
穗金融集团以1.178亿美元的资产再次名列榜首,排在第二位的花期银行资产总
额也超过了万亿美元大关,达到l-057亿,而2001年第二位的德意志银行2002
年仅仅排在第4位。随着银行业并购的愈演愈烈,如今的银行不仅总资产巨大,
而且在全球银行业中扮演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银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反映了规模和联合仍被看好。尽管并购的步伐已经
放慢,但在近几年,银行追求大而强的欲望仍然强烈。可以预见的是,面对竞争
日益白热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都在寻求规模和联合,因此,
并购浪潮仍将持续影响全球银行业结构。
但是由于银行并购造就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寡头垄断格局,这种格局在一定程
度上加大了国际金融体系潜在的不稳定性。当一个行业只剩下几个企业帝国时,
人们不愿看到的两种局面自然出现:一时帝国之战,任何一个淘汰出局都可能一
起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振荡;另一种是帝国的妥协,竞争法则失效,垄断妨碍竞
争。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的国界逐渐消除,任何一家单个银行都无法垄
断全球金融,所以相对而言,后一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非常小,而前者发生的可能
性较大,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一家大银行的倒闭都不仅
仅影响到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金融体系,还会对世界经济、金融产生巨大
冲击,诱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发于金融业尚不算发达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的东南亚,在危机中倒闭的银行还没有国际超级银行,但这次危机的破坏之大
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创伤之深,足以证明上述讨论。
表4一15国际银行业的机构数目、分支机构数目和规模集中程度比较
国家机构数目(个) 分支机构数目(以千个为最大五家(十家)的集中程
单位) 度(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1980 1990 1995正1980矩1990 1995 1980芷1990 1995
拒矩年芷拒正
美国35875 27864 23854 58.3 67.7 69.6 9(14) 9(5) 13(21)
日本618 605 571 18.5 24.8 25.7 25(40) 30“5) 27(43)
德国5355 4180 3487 39.3 39.8 37.9 17(28)
法国1033 786 593 24.3 25.7 25.5 57(69) 52(66) 47(63)
意大利1070 1067 941 12。2 17.7 23.9 26(42) 24(39) 29(45)
英国769 665 660 20.4 19.0 16.6 63(80) 58(79) 57(78)
加拿大167l 1307 1030 8.8 8.7 9.4 55(78) 65(88)
澳大利亚812 481 370 6.3 6.9 6.7 62(80) 65(79) 67(79)
比利时148 129 150 7.8 8。3 7.8 64(76) 58(74) 59(73)
芬兰631 498 352 3.4 3.3 2.1 63(68) 65(69) 74(83)
荷兰200 180 174 6.6 8.0 7.3 73(81) 77(86) 81(89)
挪威346 165 148 l‘9 l_8 l_6 63(74) 68(79) 58(71)
西班牙357 327 318 25.8 35.2 36.0 38(58) 38(58) 49(62)
瑞典598 198 112 3.7 3.3 2.7 64(71) 70(82) 86(93)
瑞士478 499 415 3.7 4.2 3.8 45(56) 45(57) 50(62)
资料来源:吕国胜: 《金融战略整合》,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第四节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本
文的实证结果来看,集中率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
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不能产生良好的市场绩效,而一般的理论都认为垄断是有损社
会福利水平的。因此中国银行业有必要降低其市场集中度,其中,以中小银行为
主导的并购战略就是一个不错的途径选择,中小银行应该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分
支机构的并购来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
一、有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争论
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适当降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集中度,优化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在近年来有关通过何种途径
来优化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讨论热潮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这些
主张大致可以分为机构扩张、产权改革和国有银行治理机构改革。。从以下对上
述观点的分析来看,争论的焦点在于通过何种方式优化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但就“何为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构?”而言,上述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即市
场集中度有所降低的市场结构。
(一)机构扩张论
“机构扩张论”认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对银行业功能认识上的
偏差,加上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中国银行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我国
对其一直实旋非常严格的政府监管,将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业牢牢地控制在
国家的手中。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严格得多。过高得
市场准入条件抬高了银行业的进入成本(见表),使新的竞争主体难以进入,造
成银行业垄断的市场结构~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按照传统的“结构一行为一
绩效”的产业组织理论模式,一个行业的绩效决定于企业的行为,企业的行为决
定于行业的结构,就可以较为明确地说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长期无法提升的原因
所在。简单地说,就是垄断效应的提现,垄断破坏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垄断助长
了很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在过高的市场准入条件下,如果某一家银
行出现问题,使其退出市场是很困难的。不能做到“劣汰”的市场就不是一个有
效的市场,它会降低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长远来看,还使金融风险积累过多,
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对垄断了中国绝大部分金融资源的国有银行不得不提供隐含
的国家担保的深层原因。
表4—16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项目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人民币最低为一亿元人民币
高级管理人员学历本科以上,金融从业年限8年学历本科以上,金融从业年限8
(国有商业银行为10年) 年
从业人员应有60%以上从事过金融业务或大应有60%以上从事过金融业务或
中专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大中专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
分行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应由其总主要是对原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
行划拨不少于I亿元人民币的营运的基础上组建,只设总行、支行
资金;累计拨付总额不得超过总行两极机构
资本进的60%
l城区外支行应由总行拨付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在原有城市信用社基础上改造
币的营运资金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法》、《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整理。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机构扩张论”主张应降低银行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引入新
的竞争主体,通过塑造一种新的竞争机制,促进银行体系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江其务教授、吴敬琏教授还提出,重视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
变化,满足多元微观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必然要求。中小银行特有的
产权结构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市场效率优势、经营灵活和适应性强的优势,
使其具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于良春、鞠原在对比中外银行市场集中度、市场绩效
和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为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银
行业市场效率,应继续放宽行业进入限制,鼓励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设立。
“机构扩张论”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批评者的主要理由之一是:银
行业毕竟是不同于工商业的一个特殊行业,不可能有也从来没有过充分竞争。相
反,欧美银行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现代电子技术广泛渗透到银行体制并引
起银行业系统变革的情况下,一定程度的行业集中和银行机构的规模扩张,不仅
不会降低绩效,而且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过度分散的行业结
构不利于经济绩效的提高。银行的集中是银行市场必然趋势。俄罗斯的银行私有
化经验也表明,把银行当作米铺开放,允许一年内有几百家银行的破产和倒闭,
是十分幼稚的改革观点。理由之二是:中国银行业的储蓄资产高度集中于严重缺
乏对外竞争力、潜存着巨大信用风险的国有银行,如果在近期内盲目放开行业准
入,大规模地引起境内尤其是境外的竞争主体,虽然能够尽快地解决所谓的市场
高度集中、银行机构不齐全的问题,但也有可能因国有银行市场份额的稀释、其
潜在的问题的总爆发而导致国民经济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二)产权改革论
来自国外学者(Porta,Lopez—De—Silanes and Shleifer,2002)的一份研
究报告表明,银行国有产权形式在那些单位资本收益较低、金融体系欠发达、政
府干预较强而效率较低、产权保护性差的国家往往占有较大比重。通过92个国
家的数据检验,他们认为,银行国有产权的普遍存在使资源配置过程更具有政治
意义(服从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而不是效率性,并最终与较慢的金融和经济发
展相关。据此,“产权改革论”认为,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市场效率,关键在于对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具体步骤分为三步:商业化经
营、公司化和上市。即按照国有独资公司的要求,建立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管理
制度,在此基础上,再将国有银行改革成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后将
符合上市条件的银行上市。考虑到国有银行规模庞大和中国股市的现有承受能
力,“产权改革论”又几乎都提出,应该对准备上市的国有银行进行分拆、将真
正符合上市条件,资产质量优良的公开上市,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吸纳非国有投资
者,达到产权多元化的目的。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不过,基于中国的资本市场的不规范性和不完善性,也有人对产权改革究竟
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中国银行业的现状表示怀疑。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根
据过去20年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经验,这一银行改革方案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自1993年11月以来已经提出数年,但是收效似乎
并不显著。第二,分拆国有企业的优良资产,通过公募或私募组成股份有限公司
和上市交易,也是过去国有工商企业公司化改组的惯性问题。采用这种方法进行
改组以后形成的银行经营格局是:原来的国有银行成为股份制上市银行的国有股
股东,同时通过直接管理未被剥离的存续银行的业务,然后逐渐清理存续银行的
不良资产,将有用的核心资产“装入”上市银行。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一是
由以存续银行未经营实体的总行及其工作人员作为上市银行的控股股东和董事
会的主要成员,容易形成对上市银行进一步改革和规范运作的制约力量。二是上
市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必须利用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的庞大的营业网点和网络资源,
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复杂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问题。三是有可能使国有商业银行
的存续部分面临着更大经营压力。四是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改造成为一个极其
漫长的过程。第三。目前存在着轻改制、重上市融资的风气,以为原有的国有银
行或国有法人控股银行只要能够多少吸引一些中小股东成功上市,改善银行的经
营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根据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经
验,如果仅仅着眼于融入补充资本金,这种期望很可能会落空。许多国有控股企
业在包装上市后,虽然“圈”了大量的钱,但是原有企业并没有经过脱胎换骨的
改造,新的企业制度并未建立,机制并没改变,因而行为模式依然如故,日后纷
纷落马也就成为定局。
(三)公司治理论
公司治理主要是提供一种组织框架和制度安排,借以协调公司各大利益相关
主体,主要包括高级管理层、股东、董事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公司
的共同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代理问题,二是合约不
完全问题。我国国有银行的经理阶层即经营者代表全民来经营管理国有银行,故
存在代理问题:国有银行经理阶层与所有者的代表一政府几乎就没有签订一份正
式的合约,合约的不完全问题当然存在@。
“公司治理论”认为,国有银行的规模不经济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没有建立合
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因而,公司治理被认为是银行业改革的关键。易纲、赵忠信
的分析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独资是导致效率不高、资产质量低下的主要
原因:第一,所有者缺位,决定了并没有人真正为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的经营效益
负责。第二,国有加垄断决定了国有银行很难被真正破产或关闭,即使出现巨额
亏损,也可以通过财政加以弥补,这无疑会助长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第三,政府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作为委托人不仅要求代理人追求商业目标,同时还要实旌政策性目标。当出现经
营损失时,代理人总可以用政策性目标为自己推卸责任。第四,政府所有等于提
供了一条隐含的存款担保,债权人包括存款户都不会有激励监督代理人的风险承
担。第五,政府所有导致政企不分和行政干预,扭曲正常的税收制度和补偿机制,
不利于实行审慎的会计准则和对员工进行激励。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院王君认为,银行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都
需要处理好委托一代理关系,因此理论上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公司治理结构改善
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所有者有动力去关心自己的利益。从现实出发,中国当前
唯一的选择是首先明确银行所有者代表如国有银行董事会,出其任命正式的董事
会,建立清晰的商业化经营目标,并选择一流的管理者来经营。只有建立了真正
的治理结构,才能从本质上实现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造。吴敬琏也认为,汲取国
有企业上市的教训,在国有银行的改革上,应当把企业改制放在优先上市融资的
地位。为了造成企业制度的实质性转变,应当在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时吸收有足够
份量的中外民间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股,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完善公司
治理结构。
二、以并购为途径推动中国银行业结构优化的条件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主体基本上由三个部分构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
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伴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特
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将逐步兑现银行业开放方面的承诺,越来越多的外资银
行将在中国登陆,这为中国银行业通过并购等途径改善市场结构创造了条件,一
个竞争性日趋激烈的银行业市场格局即将出现。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地位将稳中有升。十多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
或者说非国有银行从无到有,逐渐成长为一只不可小看的力量。1985年,首家
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诞生。1996年,股份制银行发展到10家,共占有全国
银行体系总资产的5.4%。到2000年底,股份制银行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5167.5
亿元,在整个银行业中所占比率上升到了8.5%。到2004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资
产总额4.70万亿元,银行业中所占比率为14.93%。虽然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
我国银行业中尚未占据主流地位,但因其与生俱来拥有较为清晰的产权和较为灵
活的机制,发展态势良好。这一点,在其与国有银行相比高的多的经营效益指标
上反映的十分清楚。而且,有一点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股份制银行的较高收益还
是在与国有银行进行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获得的。这种竞争的不公平性,一方面
表现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使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硬件”方面明显不足:机构和员工
人数远少于国有银行,而广设网点和实行人海战术恰恰是粗放经营模式下的主要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竞争手段。
表4—17中国各家商业银行的机构数和人数比较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机构数人数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数人数
中国工商银行31673 471097 交通银行2881 47121
中国农业银行50546 509572 广东发展银行541 10352
中国银行12925 192279 中信实业银行293 7733
中国建设银行25763 427566 招商银行249 11077
福建兴业银行246 5105
浦东发展银行194 4680
深圳发展银行163 4533
中国民生银行74 2124
中国光大银行32 6465
华夏银行17 4480
合计12097 1600514 合计4769 10502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二)城市商业银行蓄势待发。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城市信用社的改革
中,大多数城市将信用社合并成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我国共有100多家城市商业
银行,其中较大的23家还被允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2004年末城市商业
银行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71万亿元。虽然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存在产权不
清晰、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同当地政府关系过于密切等问题,但是应该承认,对于
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巨大的中国来说。城市商业银行具有那些全国性商业银行所
不可比拟的地方针对性,与所在地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只要对它们进行商业
化、公司化的改革,使其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相信其对地方经济的支持的潜力
将会得到发挥。
(三)民营银行开放的可能性。金融性是否应当对民间资本开放,是我国经
济界长期争论而没有达成共识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在中国已经加入WTO
的情况下,对本土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应当再成为问题。根据2001年12月1 1日
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和同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
厅转发国家计委《“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凡是规
例和允许外资投资进入的领域,均应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国有经济比重
比较高的金融、保险等行业也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对外开
放,使它们得到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金融业的发展。
(四)外资银行的地位将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外资银行仅占有我国金融商
业银行资产总额的2.5%,可以说还微不足道。但是,全球外资银行发展的历史
证明,外资银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以及薄弱的金融基础极具渗透力,
随着“入世”承诺中各项减让措施的逐步落实,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所占地位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将不断上升,使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断深化。
三、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构想
由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不能产生
良好的市场绩效,并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体系
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关键工作在于对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总体规模和单个规模的改革。从总体规模上来看,应该降低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的CR。集中度指标,实现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指标的下降,从单个
规模上来看,应该消除每个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为中国银行业整体市场
绩效的提升创造条件。因此,从银行业并购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总体规模和单个规模的降低,可行之路在于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
支机构的并购。
同时,由于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构存在于市场集中度有所降低的市场结
构之中,因此中小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似乎也是降低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
一条可行之路。但是,根据有关中国银行业规模的相关数据,中小股份制银行与
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规模差距是相当大的,最小的国有商业银行一中国建设银行
的规模也是最大的股份制银行一交通银行规模的数倍以上。因此,本文认为中小
股份制银行想通过它们之间的并购战略来撼动国有商业银行的寡头垄断地位在
相当长的一点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因此,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
的并购战略的核心应该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并购,而不
是中小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当然,结合到中小股份制银行的规模经济状况,
中小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优化也是有益的,也应该属
于此战略的一部分,但只局限于辅助作用。
因此,当前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的并购战略应该是以市场集
中度不断降低为目标,以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并购为核
心,以中小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为辅。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并购
为降低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寡头垄断地位,优化中国银行业的
市场结构,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加快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
发展,迅速壮大实力,股份制银行和质量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在法人
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等方面的特长,在有条件的条件下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
点进行并购重组,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市场份额、资产规模和信誉等
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文化交融。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前县域金融的实际,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
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域金融机构进行并购重组,不仅可以优化银行业市场整体
结构,而且可以实现县域银行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避免恶性竞争,为中国银行业
整体市场绩效的提升创造条件,也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
提供了途径。
现行县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是计划经济的遗留物,它只能为计划经济服务。现
行的县域金融机构都是按照严格的行政区划设置的,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为地
方政府干预金融运行、用计划手段发展经济提供温床。在目前我国县域金融机构
配置现状下,县域金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金融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
为运营机构、网点和人员的浪费。二是支出结构不合理。各金融机构为了抢占市
场份额,达到保本经营的目的,违章经营,采用各种刺激手段,迎合客户趋利性
心理,提高存款利率,致使存款在各金融机构间来回搬家,资金成本节节上升。
三是亏损面大,亏损额大、后劲发展不足,特别是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欠发达地
区的县域金融行业亏损较为严重。因此,实施县域金融并购重组、合理设立分之
机构、精简营业网点是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提高经营绩效的可行途径。
(二)中小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
结合到中小股份制银行的规模经济状况,中小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对中国
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优化也是有益的,也应该属于此战略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包
括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并
购重组。(具体参见本文第三章第三节相关部分的论述)。
(三)市场绩效提升后的最优市场结构及以其为动因的并购战略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来说,垄断的市场结构一般对应了良好的市场绩效。
我国目前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却不能产生良好市场绩效的原因还在于我国国有
银行体系的规模不经济,而其规模不经济的成因又在于其给定的技术条件(包括
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体制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但是,当国有商业
银行实现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改革,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采用了灵活市场化
的经营体制,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之后,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区间得到扩展,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能够产生良好的市场绩效时,此时是什么决定了中国银行业
的最优市场结构?是市场绩效还是社会福利?
本文认为,如果考虑到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有关外资银行与中国银
行业的竞争力问题,参见本文第六章相关内容),这时如何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对
外竞争力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市场绩效正是衡量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水平的
重要指标。此时,对中国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的决定而言,市场绩效因素要优先
于社会福利因素。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对于市场份额高的银行来说,垄断只是其控制价格的能力,其并非一定就要
将这种能力付诸实践,操纵价格,损害社会福利。因此只要监管得当,大银行并
购后产生的更大银行并不一定就能够或意图操纵价格,损害社会福利。因此,面
对垄断大银行可能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金融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大银行价格操纵
行为的监管及对大银行并购的合规审查。
所以,当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区间得到扩展,寡头垄断的
市场结构能够产生良好的市场绩效时,面对外资银行竞争,以大银行并购为主导
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和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银行的并购的并购战略
也是有效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提高其整体市场绩效水平的重要手段。这包
括了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及国有商业银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
行的合并(具体参见本文第三章第三节中的论述)。
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大银行价格操纵行为的监管及对大银行并
购的合规审查。在具体的金融监管实践中,金融监管部门要追踪大银行可能产生
的价格操纵行为和其它损害社会福利的经济行为,并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以经
济利益的衡量来阻止垄断银行将其价格操纵能力付诸实践。对于垄断银行的并购
行为,金融监管部门要评估合并后的大银行价格操纵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对有价
格操纵行为银行的并购案例需特别关注,优先重视对合并后大银行的业务监管。
本罩小结:
根据本文所确立的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
研究框架,本章从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动因的角度,研究了中国银行业并购,
分析了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在对有关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发展回顾,以
及国际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比较的基础上,本章利用集中度指标从资产、存款和贷
款等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综合考察的结果表明:中国近年来银行市场存
款、资产和贷款的集中度都是比较高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寡头垄断地位。
本章有关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市
场集中度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可以看成是不相关的。同时,本文剔
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后对剩余部分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剔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剩余部分中国银行业市场的
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因此,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构
存在于集中度有所降低的市场结构之中。
在对市场势力、银行并购与市场结构之问的关系和对银行并购与国际银行业
第四章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市场格局改变分析的基础上,在对有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争论进行综述
和以并购推动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的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基
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以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为目标,以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的并购为核心,以中小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并购为辅。当国有商业银行及中国银行
业的规模经济区间得到扩展,市场绩效得到改善时,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国
银行业应该推进以大银行并购为主导的并购战略: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
和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银行的并购。此外,金融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大银行价格操
纵行为的监管。
。参见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来源:
http://www.iwep.org.cn/pdf/2003/jwe200301_linylfu.pdf.
。参见吴韦华,《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财政经济出版社,P 195。
9参见江其务,《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组织机构优化问题》,载《财贸经济》2002年第1期。
。参见吴韦华,《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财政经济出版社,P237。
。参见黄金老.《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载《国际金融》2002年第2期。
o参见易纲,赵忠信,《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经济研究》
2001年第8期。
100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井购战略分析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是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之一,这一动因构成了
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规划的相应依据和出发点。本章将在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
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东亚银行业并购的国际经验,研究中国银行业并购,
分析与此相适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一节金融体系稳定、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与银行并购
一、金融体系稳定与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金融体系的脆
弱性,泛指金融体系中的风险积聚,包括债务融资风险和股权融资风险在金融体
系中的积聚,其表现形式为: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和流量发生无法预测的变化,金
融机构面临倒闭的危险,这种危险反过来又不断蔓延,以致支解支付机制以及金
融体系提供资本的能力囝。因此,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对立面来看,金融体系的
稳定性是指金融体系内风险不能集聚,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很低的状态。金融
体系的稳定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尤其重要,稳定的金融体系不但有助于保持宏观经
济金融形式的稳定,而且还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体制保证。为实现金融体系的
稳定,金融管理当局必须及时化解金融体系的风险,降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有问题银行的出现和因其而产生的挤兑和恐慌蔓延是导致金融体系内风险
积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问题银行是指已经接近丧失金融清偿能力(流动性清偿
能力或资本清偿能力)的银行机构。为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管理当局必须
及时化解由有问题银行而产生的金融风险。一般来说,有问题银行如果经救助失
败,就必须作市场退出处置。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是金融体系的“自动稳定器”。
市场退出是通过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终止有问题市场主体法人地位的一种极
端的处理方法。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是指有问题银行依照一定的程序停止经
营、清理(或转让)债权并清偿(或转让)债务、关闭机构、丧失独立法人资格、丧
失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从而退出市场的过程。一般来说,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
的方式包括有问题银行自动解散(包括被并购)、行政关闭有问题银行、将有问
题银行纳入破产还债程序等。有问题银行自动解散是依据银行章程规定的事由
(包括被并购)而退出市场,行政关闭有问题银行机构是一种由金融监管当局处
理有问题银行的专门机构主持下的一种行政清偿程序,它与破产还债程序的主要
不同点是:后者是由司法机构,主要是由法院主持下的清算程序。两者的共同点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是依法清理和依法分配清算财产。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
法人地位的消灭,二是风险的转移、分散和补偿,三是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
率原则,四是它属于完全性淘汰机制而不是优化机制。
当有问题银行退出市场时,其市场份额就会被其它健康银行所瓜分(在并购
的情况下,一般主要被并购方银行所获得),健康银行市场份额增加,意味着健
康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的增加,此时,健康银行由负债引起的税收减免现值增加,
健康银行破产倒闭的概率降低、破产倒闭的成本下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增强,
银行风险成本的现值可能会有所下降,也就是说由负债引起的税收减免现值与银
行风险成本现值之问的差额会有所上升,其结果是银行的市场价值增加,银行供
求关系因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而重新达到均衡。如果让救助和重组失败的有问
题银行滞留于金融市场,那么有问题银行的负外部性就会降低整个银行体系的市
场价值。因此,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对整个银行体系而言起到了“自动稳定器”
的作用②。
运用市场退出方式处理有问题银行机构的主要好处有:其一,金融监管当局
或司法机关或并购方通过彻底终结有问题银行机构的法人地位,避免了由于对有
问题银行机构处理不当,而造成对债权人带来更大的损失;其二,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运用优胜劣汰原则,淘汰经营管理不善的有问题银行机构,有利于提高金
融业的竞争水平,激励银行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意识;
其三,运用市场退出方式,政府、金融监管当局和司法机关一般不必对有问题银
行投入救助资金,从而保护了纳税人和其他银行机构的利益。但是,市场退出方
式也有其局限性:其一,在已经或者即将出现地区性支付危机的情况下,通过市
场退出方式处理有问题银行机构,可能会引起支付危机的蔓延,出现区域性的存
款挤提;其二,大面积地采用市场退出方式,容易引起存款人或潜在存款人对地
区性银行机构或某类银行机构的信任危机,导致区域性或行业性的支付危机,最
终可能引发系统性银行危机;其三,运用市场退出方式一般会给包括存款人在内
的债权带来程度不同的损失,这是金融监管当局所不愿看到的。但如果金融监管
当局或政府部门出资弥补有问题银行债权人的损失,既损害了社会公众和其他银
行的利益,也可能产生处理有问题银行机构中的道德风险。
因此,从金融监管当局的角度出发,它不是健康银行一旦变成有问题银行,
就立即采取市场退出这种极端的做法,而是首先倾向于对有问题银行进行救助或
实施重组。在经济和金融运行环境整体不太好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做出运用
市场退出方式处理有问题银行机构的决策总是慎之又慎。如英国在处理有问题银
行时。除了对单个有问题银行机构进行风险分析(即分清是流动性风险还是资不
抵债风险),还要判断该银行机构的风险是否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并引发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系统性风险。1996年,英格兰银行对巴林银行的处理,就是基于关闭巴林银行
不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判断,与财政部协商后,做出绝不运用公款挽救而
是果断关闭的决定。
二、并购与其它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方式的选择
按照有问题银行在市场退出中的意愿特征,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方式一般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愿型市场退出;一类是强制型市场退出。自愿型市场退
出简言之就是有问题银行自愿解散,是有问题银行丧失金融清偿能力、出现银行
章程规定的需要解散事由,经股东代表大会决议解散,因而主动请求丧失法人主
体资格而退出市场。法律规定,股东会决议解散的,必须有~定的股东代表参加
或者代表一定的表决权数方能通过。自愿型市场退出的主要特点是有问题银行主
动地自行向有关金融监管当局提出退出申请,市场退出行为具有内生性,一般不
受或较少受外部强制力的影响。强制型市场退出简言之就是有问题银行强制解
散,是指由于法定的理由(丧失资本清偿能力或流动性清偿能力,从而有可能引
发信用危机,损害存款人利益。破坏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等),有关金融监管当局
或司法机关依法对有问题银行做出予以关闭和破产的决定,取消其经营银行业务
的资格,有问题银行由此而退出市场。
根据《民法通则》、《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结合国际上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经验,我国经营失败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主要有解散
(包括被并购)、撤销(关闭)、破产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解散(主要表现为被并购)。《公司法》规定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解散:一是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
出现;二是股东会议解散;三是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结合到经营失败
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解散的主要形式是由一家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收购或兼并
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并承继被收购或兼并机构的全部资产和合法负责,经营失
败的机构解散,实现退出市场。90年代,阿根廷、巴西和秘鲁等国家在处置小
型经营失败的银行时,曾多次采用由大银行收购的策略。
(二)撤销(关闭)。撤销(关闭)是指监管当局吊销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
的营业执照,并组织实施清算。因此,撤销是一种行政行为,它强调行业主管部
门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在处理倒闭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过程
中主要采用此种模式。
(三)破产。破产是指在经监管当局同意后,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自身或其
债权人向法院提起破产申请,法院受理后,由法院宣告金融机构破产并组织成立
清算组进行破产清算。
103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上述三种市场退出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条件。由一家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收购经
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被收购机构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对社会的震动也最小。
但这种方式对被收购或兼并的机构有一定要求。因为,从收购或兼并的动机来分
析,一家金融机构主动愿意收购或兼并另一家金融机构主要是看中被收购或兼并
机构所具有的市场份额或客户群体,前提条件是收购或兼并的收益要大于成本,
即被收购或兼并方的资产负债状况不能太糟。对于那些严重资不抵债而需要退出
市场的金融机构,除非被收购或兼并机构的股东或第三方(比如存款保险机构、
政府部门等)愿意出资弥补损失、债权人同意以某种方式削减债务,否则很少会
有金融机构愿意实施收购或兼并。同时,从监管当局的角度来看,由一定金融机
构收购或兼并另一家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并未实现风险的消除,而只是实现风
险~家机构到另外一家机构的横向转移,风险暂时被掩盖起来。为了防止收购或
兼并机构不会被转移过来的风险拖垮,形成更大的风险,必须确保收购或兼并方
有实力通过未来的经营收益逐步吸收化解转移过来的风险。撤销方式可以适用于
那些资产损失比较严重,没有金融机构愿意收购或兼并的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
以监管当局为主的行政强制性退出,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司法纠纷,可以提高退
出清算效率。由司法机关主持的破产模式,有助于公平地保护债权人利益,同时
减轻监管部门的负担,但要有完善的风险资产市场、高效的司法体系等外部条件。
三、银行并购与金融体系稳定
银行类金融企业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是社会的信用中介,这就决定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
性风险、资本风险和管理风险等。商业银行的风险一旦积累到一定量并被公开,
则巨大的金融风险具有传导性。在自由存取的原则下,一旦一家商业银行的流动
性风险被公开,存款人就会从银行取出存款,当提前支取的量增多而形成挤兑时,
银行就会出现流动性危机,严重时会使银行濒于破产边缘。而一家银行遭到挤兑
时,可能引发存款人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危机,巨大金融风险因此传导到银行体系
的其他银行,使本来经营正常的银行面临破产风险,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
形成金融业的系统性危机。正是因为金融企业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而金融风险又
具有传导性,所以建立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制度,使问题严重的银行妥善退出
金融市场是理论和现实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对于其他退出制度来、既,银行
并购可以更有效地拯救有问题银行,是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一条重要途径,有
利于一国或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从本质上说,银行并购与银行危机并无因果关
系,但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并购与银行危机有关。兼并也因
此被称为是一种文明改变失败企业倒闭命运的方法。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在处理金融机构危机时,银行并购是一个重要的甚
至是最有效的手段。从历史上看,每当金融机构面临倒闭危机时,往往是由国内
或国外的一家大银行出面营救而化险为夷。而且相对于接管、倒闭等其他处理办
法。银行并购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危机债权人的利益,减少甚至可以消除危机对
社会公众的影响,保全银行的营运基础,保护银行的“商誉”价值,因而能从整
体上保证向社会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连续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并
购是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在银行危机的处理中,并购是各国推崇的方式之一。例如,1986
年,香港友联银行在被香港政府行政接管3个月后,被中资的招商局与美国兆亚
国际联合组成的新思想公司收购。1996年,荷兰国际集团收购了倒闭的英国巴
林银行。1998年第三季度,美国信孚银行在亚洲、俄罗斯荷拉美金融危机中出
现了4.88亿美元的亏损,同年11月被德意志银行收购。长期作为日本大藏省应
付银行危机的主要对策的“护航制”就是“劝谕”,甚至强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
并濒于破产的银行。1986年,日本最大的相互银行。之一的平和相互银行因亏损
严重而濒临倒闭,后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被住友银行兼并。
对于非危机银行来说,并购还是这些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成本、分散
风险,抵抗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手段。在现今的国际环境下,商业银行参与国际
竞争要面临各种风险,而银行并购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银行抗御风险的能力:一方
面,并购后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得到提高,因而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
面,银行规模的扩大,业务范围的拓展,客户的增多,使银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
做到资产组合分布的多元化,从而相应降低经营风险。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各国的金融管制放松之后,美、日、英等国的银行
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是各国银行增加放贷和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是各
国大银行不惜代价打入外国金融市场。例如,美国银行业为了成为全球银行霸主
并进入伦敦金融市场,付出了相当高的成本,而为了与日本银行抢占欧洲市场,
更是不考虑成本和风险。激烈无序的竞争,使美国银行业的资产状况日趋恶化。
8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持续衰退,各大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日趋恶化,收益下降,经营风险加大。虽然美国各商业
银行都积极处理呆帐,美联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由于资产质量恶化的情况较
为严重,其措施收效甚微。盈利下降及大量注销坏账,使美国银行的资本额大幅
减少,资本充足率下降。1994年,美国10家大银行中又6家的自有资本平均不
到《巴赛尔协议》关于自有资本8%的要求,其中大通银行为5.95%,化学银行为
6.46%,均低于最低界限。
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经营风险,美国各大银行除了采取发行新股、增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加资本和收缩业务,减少资产数量的方法外,在90年代又掀起大规模的银行合
并高潮,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例如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的合并,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是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处理坏账的能力,增强竞争能力。通过银行合
并,90年代中后期,美国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迅速提高,并大大超过了《巴
赛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这为美国银行在gO年代后期的健康发展创造
了条件。日本银行业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也采取了收缩战线的措施,出售海外
的银行分支机构,并在国内进行银行合并,以加强处理坏账能力。
此外,通过银行并购,不仅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而且也降低了经营成本。银
行合并后,其双方互有重叠地区的分行何以整合,人力和硬件设施的精简,也可
以带来成本的降低,并可以储备更多的资金,以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应变能力。
表5-1 1980—1996年1617例美国有问题银行退出方式比较表
退出类型并购方式破产清算公开援助
数量1188 296 133
比例73.5% 18.3% 8.2%
涉及资产2040亿美元563亿美元257亿美元
涉及存款1613亿美元418亿美元242亿美元
资料来源:Federal Reserve Bulletin(1980--1996)
第二节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是现今中国经济中最严重的问题。多数分析认为,中国金
融改革的步伐已落后于国有企业改革、消除政府债务与赤字等领域。目前中国银
行业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国有银行系统缺乏较好的盈利模式;
二是银行业资本金严重匮乏;三银行业深受不良资产困扰。此外,由于我国融资
结构的扭曲,金融体系内的风险还在向银行不断集中。
总体来看,中国银行体系的风险已相当巨大,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情况是
不容乐观的,有问题银行的出现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
实。面对问题中的中国银行业,银行业并购必然会成为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
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缺乏
根据1999—2001年度四大银行的损益平衡表,国有银行体系的收入来源依次
是:利息收入(69%),金融机构往来收入(17%),国债收益(10%),手续费收入
第五章盘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灼战略分析
(2%),汇兑和其他营业收入(2%)。而支出则依次是:利息支出(57%),营业费
用(22%),各项准备计提(1096),金融机构往来支出(6%),固定资产折旧(3%),
其他营业支出(2%)。可见中国国有银行体系高度依赖于存贷款的利率差,而金
融机构往来的收入和支出实际上可以视做国有银行利润虚夸部分。鉴于国债收益
不断下降,中间业务界定不清,国有银行体系盈利能力持续弱化。根据中国银行
行长刘明康的披露,在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资产利润率仅0.13%,中国农业
银行为0.01%,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0.14%,而同年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
分别达到1.50%和1.77%。因此,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盈利能力较弱。
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即使与国内的一些银行相比也是较弱的。以2003
年五大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绩为例:招行每股收益0.39亿元,净资产3.2元,
净资产收益率12.21%。;浦发每股收益0.4亿元,净资产3.07元,净资产收益
率13.04%;民生每股收益0.38亿元,净资产2.66元,净资产收益率14.42%1
华夏每股收益0.23亿元,净资产2.46元,净资产收益率9.29%1深发展每股收
益O.16亿元,净资产2.04元,净资产收益率7.98%。2004年第一季度,境内银
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税前)387.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实现账面利
润236.6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账面利润85.2亿元。相对于国有银行庞大
的资产规模,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的能力远远大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二、资本金普遍不高
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不佳,在2004年国家注资以前,它们已经
基本上丧失了依赖自身积累补充资本金的可能性。以工商银行为例,在2001年
全年工行提取呆账准备金174.6亿元,核销历年各种财务损失106亿元,实现账
面利润58.88亿元。假定其不良资产状况今后不再恶化,再假定新增的银行资产
不带来新的资本金要求,那么为静态地补充资本金,工商银行至少需要200亿美
元,靠工商银行自身的利润积累约需要20年,因此中国国有银行系统补充资本
金只能依赖外部注资。在2004年国家利用外汇储备给中国几大商业银行注资以
前,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资本金已经接近枯竭。
2003年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35%,低于8%的监
管目标。其中,华夏银行充足率10.32%,招行资本充足率9.49%,浦发8.64%、
民生8.62,刚过8%的底线,而深发展只有6.96%。目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普遍遇到这样的难题,资本充足率过低,制约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资本充
足率制约着商业银行的规模,而监管机构却对股份制银行监管更为严格。在标准
普尔对中国银行业2003年评级中,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认为
由于急于增长,现有的资本充足率已不足以应付业务扩张的要求,构成了潜在的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风险,资本充足率问题已成为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严峻、最现实的挑战。
2003年6月份,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仅为5.92%,而且是自己按照
中国人民银行以前的要求来算的。如果是按照执行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无论是按
1988年版的巴塞尔协议,还是2005年执行新的巴塞尔协议计算,都会比5.92%
还要低。按目前的标准,在112家中,有66家城市商业银行满足8%的要求,没
有达标的有46家,有一些是资本充足率为负数。总体来讲,安全性是存在一些
问题的,如果是说要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按照目前城商行的规模,112家城商
行总共资产是9645亿,大概有6千亿是风险资产,需要480亿的资本来补充。
就农村信用社而言,基层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一般在2%左右,核心资
本充足率在1.8%左右,与8%、4%的国际通用标准值相比,差距很大。同时,农
村信用社现有股本金中仍有一部分存款化股金,如果剔除这一因素,真实的资本
充足率会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规模每年仍以lO%~12%
的幅度增长,与规范的资本充足率形成明显反差。
表5-2 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
银行名称一级资本总资产(亿资本资产净资产收资本充足
(亿美元) 美元) 比率(%) 益率(%) 比(%)
中国工商银行227.92 4929.83 4.72 2.8 4,75
中国银行170.86 3827.30 4.46 5.1 8.50
中国建设银行138.75 3058.56 4.54 7.6 3.79
中国农业银行159.7l 2625.70 O.2 1.44
世界前六平均407.85 7818.12 5.34 29.4 11.53
资料来源:根据英国《经济学家》2001年7月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三、深受不良资产困扰。
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涉及金融体系的
安全问题,解决不好,甚至会影响到经济与政治的稳定。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警
示,中国政府在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以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农行、
中行及建行)的资本金。1999年又成立信达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1999~
2000年从四家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近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减轻了银行
的负担,从2000年起基本遏制了银行不良资产率较快增长的势头,并从2001
年开始出现不良资产率与不良资产余额双下降的局面.尽管形势在好转,但截至
2002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高达平均26.1%,总额为两万多亿元,
占GDP的两成以上,从国际经验来看,处于危险水平,迫切需要加快处置不良资
产的进程。另据银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2003年底四家银行总体不良资产率为
108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20.36%,下降5.86%,不良贷款余额为19168亿元。其中,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
率分别是:工行21.3%、农行下降6%、中行15.92%,建行消化资产损失884亿
元(未公布具体不良资产率)。
截止2003年底,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率为8.4%,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
率15%。除交行、广发外,其它8家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均下降到10%以下。
2003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例为6.5%,远远高于国际上优秀商业银
行3%的比例,同时,业内人士分析,这6.5%的平均不良率还存在通过扩张规模
和贷款展期、贷新还旧等人为的操作痕迹,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一旦发生不良贷
款就要冲减利润,没法对股东交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控制仍任重道远。
截至2003年底,全国1 12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3029亿多元,贷款余额
6523亿多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1078亿多元,不良贷款比例15%。城市商业
银行的不良贷款由2000年的30.96%降低到2003年底的16.53%,比例仍然偏高。
由于计算不良资产的标准是根据人民银行以前的标准(四级分类法)计算的,如
果是按照国际上的五级分类计算还要高一些。全行业累计财务亏损55.97亿元,
这个是8年多滚动下来累计的,历年累计亏损的有50家,占城市商业银行总数
的45%。按照目前贷款的规模和应该计提的呆帐准备金比例,城市商业银行至少
大概需要提700多亿的准备金,但是实际只提了60多亿,整个的行业风险是比
较大的,处于高风险状态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0多家。
2003年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4720.76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4.38%,
历年挂账1347亿元:呆账准备金余额258.17亿元,与实际风险资产总量相比严
重不足。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风险相对来说还更加突出:一是不良贷款
占比居高。从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情况来看,不良贷款占比平均在40%左右,高的
占比在60%以上。而在不良贷款中“双呆”贷款占比在98%左右,大量的不生息
资产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二是不良贷款损失率高。基层农村信用
社不良贷款损失率平均在20%左右,特别是在抵债资产处置过程中会因为市场价
格、供需状况、抵债物品管理等因素,造成抵债资产的损失。三是资产劣变。在
大量的不良贷款中逾期贷款、呆滞贷款会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发生变化。
据银监会2004年底的初步统计,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指4家国有商业银
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这是不良贷款继2002年、2003
年后的连续第三年“双下降”。但是,如果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剥离的因素不包
括在内的话,情况就不是这样了。2004年6月份,通过剥离和核销手段,中行、
建行和交行集中处置不良贷款合计为4364亿元,超过了2004年不良贷款减少的
3946亿元。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良贷款余额反而增加了416亿元,结束了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过去两年持续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银监会公布的数据中“技术性”成分不少。
如果加上有些商业银行可能通过贷款重组、借新还旧等形式,将不良贷款显现的
时间延后,以此来满足监管部门之要求,那么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增是减更是
令人质疑了。正如一些海外的研究机构所预测的那样,2005年中国银行业的不
良贷款将有显著增加迹象。
此外,由于我国融资结构的扭曲,金融体系内的风险还在向银行不断集中。
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从企业融资看,最近几年,间接
融资比重增加。从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
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这种单一的融资结
构导致企业资本金不足,全社会投资杠杆率非常高,孕育着非常大的金融风险。
衡量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一个常用指标是M2/GDP。2003年底我国的M2/GDP比率
为1.87,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一指标过高,往
往蕴藏着较为严重的金融不稳定因素。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
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
总之,盈利模式的缺乏、资本金的匮乏、不良资产的困扰及金融体系风险相
银行业的不断集中对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带
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我国严重的金融风险现在没有演化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
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权的稳固和国家信用担保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金融风险隐
患积聚的时间越长,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越大,一旦金融危机爆发不仅会影响我国
经济的『F常运行,也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应该可以说中国银
行业的风险积聚己使部分有问题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不断出现成为必然。为
了能够有效实现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避免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金融危机的爆
发,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有必要充分发挥并购在有
问题银行市场退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借鉴东亚金融危机中东亚银行业并购的经
验,积极推进以并购为途径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战略。
第三节基于金融体系稳定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一、东亚金融危机中银行业并购的经验及启示
1997年7月,泰铢贬值引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随后即快速蔓延至其他亚
洲国家,并扩散到俄罗斯及中南美国家,最后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发展为全球性的
金融动荡。过度投资、过度消费是政府隐性担保机制下的道德风险行为,发生危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机国家的金融机构及大企业集团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享受着事实上的国家
担保。在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是把银行的微观经济学
性质与其对经济的影响引入对金融危机的研究。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金
融泡沫是理解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关键。
表5-3东亚银行体系的风险暴露水平(1997年末总资产的百分比)
经济区资产暴露抵押品价值不良贷款不良贷款资本比率
(1997) (1998)
韩国15-25 80-100 16 16 16
印尼25—30 80_一100 11 20 8一lO
马来西亚30—_40 80_一100 7.5 15 8—14
菲律宾15—-20 70—_80 5.5 7 15—18
新加坡30—_40 70.一80 2 3.5 18—22
泰国30一40 80—100 15 25 6一lO
香港40—55 50—70 1.5 3 15—20
资料来源:JP Morgan“Asian Financial Markets”.January 1998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对东亚四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金
融乃至整个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为了防范和摆脱金融危机,东亚各国纷纷对本
国金融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推动危机中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并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为克服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同期欧美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相比,东亚各国以市场退出为目的的银行并购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政府积极参与
并购活动,银行并购以同业合并为主、合并类型多属收购性质、银行业重组和企
业重组同步进行等;同时,东亚国家在历史习惯、文化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条
件等方面与我国有众多类似之处。深入了解各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活动,总结其
经验教训,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固。
(一)韩国银行业对有问题银行的并购重组
韩国政府自1997年底就开始了金融系统的并购重组活动。商业银行、商人
银行和证券公司是并购重组的主要对象,其他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也在随后展
开。韩国金融体系的重建是以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为中心的,其目的是增强金融机
构的实力,早日摆脱危机。在韩国银行业重组的各种方式中,并购占有重要地位。
东亚地区的许多金融机构在危机冲击下亏损严重,负债累累,难以达到各国中央
银行限期增资的要求,因此它们必须寻求外来投资。韩国商业银行1998年的亏
损额达123亿美元,较1997年增加了1倍以上,不少银行不得不寻求合并或其
他手段来维持生存。韩国银行机构的并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好银行对问题银行的购买和接管。1998年6月29同,根据对26家商业
银行审查的结果,韩国政府下令5家自有资本比例低于8%,又无力重组资本的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银行停止营业,并强制它们同另外5家大型的蓝筹股金融机构合并。此种并购方
式的具体操作为:好银行接受被关闭银行的好资产和负债;被关闭银行的不良资
产由接受银行在规定时间里剥离出来,并出售给国家组建的资产管理公司;对由
此造成的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部分由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出资予以补贴;同时,政府
向接受行注资,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10%。
2、规模较大但不太稳定的银行间的合并。韩国政府对那些自有资本比例低
于8%,但有能力进行资本重组的银行采取鼓励其合并的政策。这类银行在合并
时往往也有效益较好的银行参与其中。在此种购并方式下,银行合并后将其不良
资产出售给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并由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向合并银行注资提高其资
本充足率。例如,1999年1月4日韩一银行(Hanil Bank)和韩国商业银行(CBK)
合并为汉威银行(Hanvit Bank),成为韩国最大的银行。汉威银行成立后,撇除
坏账,资产额下降了90%,政府注入453兆韩元,其中126兆韩元用于购买不良
债权,327兆用于补充资本金。政府占合并后总股本的95%。采取这种方式合并
的银行还有:古名银行和韩国长期信用银行(KLTCB),韩那银行和博润银行(Boram
Bank),韩兴银行在吸收忠北银行后和汇原银行合并,等等。
3、银行股份被外资购买。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在危机发生后,逐步放松
限制,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资购买部分或全部的金融机构股份。1998年12月
31日韩国政府与美国新桥(Newbridge)资本公司达成协议,新桥公司牵头的国际
财团将购买韩国第一银行(KFB)298%的股份。之后,德国商业银行以2760亿韩元
购入韩国外换银行298%的股权。汇丰银行购买韩国汉城银行(Seoul Bank)70%的
股权。美国高盛投资银行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古名银行168%的股本,成为其最
大股东。除此之外,韩国保险市场也有外资介入。1999年8月,欧洲最大的保
险集团安联保险收购了韩国第四大保险公司第一人寿保险公司72%的股权。韩国
的金融并购重组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条件下进行的,其目的也是为克服金融危机
服务的。韩国的金融并购重组从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入手,通过并购活动增强金融
机构的实力,降低金融风险,体现了克服危机型并购重组的特征和性质。
(二)其他东亚国家银行业对有问题银行的并购重组
l、泰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泰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所受的影响
也较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泰国政府通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达成协议,
开始接受基金组织的援助并对经济和金融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重组。据泰国金融界
重整机构透露,目前13家商业银行的呆账已高达3万亿泰铢,其中有1/3是不
可能归还的坏账。近两年来,泰国的金融证券公司已由原先的9l家缩减为24
家。商业银行由原先的15家减至13家。根据泰国的金融改革计划,被关闭的金
融公司恢复业务的条件是寻找海外合作伙伴与势力较强的金融公司合并和大量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井购战略分析
注入资金。银行业重组采取关闭、国有化及合并等形式。
截至1998年底,泰国已倒闭的金融公司中有16家被经营状况好的机构吸收。
至于银行方面,在15家银行中,泰国政府关闭了曼谷商业银行(Bangkok Bank
ofcommerce),其好的资产、存款和其他债务转到Krung Thai Bank,并接管了2
家银行,另外有2家银行被国有银行合并,还有l家被国有金融公司所合并。此
外,金融机构被外资收购的也很多。1998年初,新加坡发展银行耗资153亿美元
购买了Thai Danu银行50.27%的股权。荷兰ABNAmro银行以197亿美元购买了
Bank of Asia75%的股份。英国标准渣打银行将耗资3088亿美元购入泰国第十二
大银行Nakornthon Bank75%的股份。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还收购了曼谷投资公
司。另外,其他一些金融机构也在准备向外国机构出售股权。
2、马来西亚银行业的并购重组。从1996年起,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就建议中
小规模的银行、金融和证券公司合并。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没有关闭任何一家
金融机构,而是继续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合并,以加强他们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截至1999年7月,马来西亚己将16家金融公司并入它们的母银行。此外已有数
家银行合并,如马来西亚商业控股公司旗下的商业银行(Bank of Commerce)与马
来西亚土著银行(Bumiputra Bank)合并,成为该国银行史上最大并购案,资产规
模仅次于Malay Bank。1999年7月底,马来西亚中央银行提出新的合并计划,
国内银行机构将合并成以马来亚银行、土著联昌银行、马化银行、英雄艾芬银行、
大众银行和南方银行为首的六大集团,每个集团由一家金融公司和一家证券银行
(商人银行)组成,并要求在同年9月底以前提交合并备忘录。
继银行机构大合并后,马来西亚即宣布鼓励证券行业合并。一般认为,马来
西亚62家证券机构最终将只剩下5~10家财雄势大的幸存者。同时保险业的大
合并也正在进行之中。
3、印尼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危机爆发前,印尼国内有200多家银行,较东亚
其他国家多7~8倍。银行数目过多,规模较小,使其抵御风险能力极弱。危机发
生后除一大批银行被关闭外,银行重组活动也在积极开展。印尼的私营银行堪称
举世最滥,七大国有银行更是病入膏肓。预计印尼政府要支付760亿美元对整个
银行体系注资和支付存款,大约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0%,其中国有银行
就占40%。新加坡的“标准普耳”称,印尼国有银行的贷款中大约有70%~80%是
呆账和坏账,私营银行至少也有50%~60%的呆账。据估计,印尼约有150家银行
将在今后l~2年内合并或被兼并成为30多家。1998年1月,印尼4家私营银行
合并,4月6家私营银行合并,同年lO月印尼政府决定将7家商业银行中的4家
合并成1家新银行Bank Mandiri,并决定由德意志银行负责该行和另外2家银行
的重组义务,一批专家也应邀前来助阵。他们提出了全新的零售银行战略,主张彻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底清查事务部门,重建信息系统,设计冗员处置方案,以减少大规模裁员的冲击并
提出重塑银行形象。此外,印尼还放宽限制,引进外资以利于本国银行业的重组。
1998年12月,澳洲AN z银行集团购买了印尼1家大型银行Panin Bank49%的股
份,并有选择权可获得该行25%的股份。“印尼拉雅”银行也声称已经吸引3家
不愿透露名称的外国战略投资者,他们将认购该行20%的股份。Bruxellex
Lambert银行计划购买已上市的Mashill银行的股份。NISP银行计划由香港的
Regent Pacifit配合注资。英国标准渣打银行也拟以2500万英镑收购巴厘银行
20%的股份。
(三)东亚各国对有问题银行并购重组的特点与效果
东亚地区对有问题银行并购重组活动是当前世界银行业并购浪潮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由于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银行业的并购目的与其他国家有异
其银行业并购重组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1、政府积极参与银行并购。由于东贬金融危机的对东亚各国所造成的巨大
破坏和损失,东亚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危机中的银行业并购重组,积极参与本国
银行业的并购重组,银行业并购重组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处理危机的宏观调控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东亚各国均成立了相应机构专门负责本国有问
题银行的并购重组,并筹集了大量资金予以支持。东亚各国的银行业并购绝大多
数都是在政府参与或帮助下完成的。
2、银行并购多数是同业金融机构间的合并,即同业合并,混和兼并极少。东
亚国家金融业本身所采用的就是分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其金融机构合并依然主要
在同业金融机构间开展。而目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比较成熟,金融分业经营的
壁垒又逐渐被打破。本次金融购并浪潮中,发达国家金融机构间的合并十分重视
互补性,因此即有同业金融机构合并,也有许多混和兼并,包括银行与保险公司:
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合并。
3、银行合并类型多属收购性质,尤其是外国金融机构与本地区银行机构间的
合并。东亚地区银行合并大多为收购性质,亦即买卖双方基于协议由买方银行向
卖方银行购入资产、营业部门或股票,以取得该机构经营权。危机发生后,东亚各
国大量机构濒临倒闭。各国政府往往强制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金融机构对濒临
倒闭的银行机构进行收购。外国金融机构与国内银行机构的合并更是如此。合并
双方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几乎都是外资购买国内银行机构一部分股份,进而控制
该机构的经营权。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则以合并方式结合较为多见,强强联合的
特征十分明显。
4、银于亍业重组和企业重组同步进行。作为债务链上重要一环的企业,其经营
状况和还款能力的改善是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东亚各国都花费了大量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物力、财力,采取各种措施实施企业的重组。东亚各国银行业并购和企业重组同
时进行,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本次全球并购浪潮中,发达国家除金融业外,电
信、汽车、航空等其他行业也表现得非常引入瞩目,但是这些国家银行业和其他
行业之间的购并重组并没有直接联系。综上所述,东亚地区的银行并购尽管和欧
美发达国家的银行发并购生在同一时期,但是两者并不是处于同一阶段和水平之
上。东亚各国的银行并购更像是发达国家早期的银行并购形式。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东盟银行业已走出低谷,各国银行业的盈利状况大多超
过市场预期。例如,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充满挑战的全球经济状况下,马
来西亚大众银行集团2002年取得创纪录的业绩,税前盈利高达12.3亿林吉特,
这是该集团连续第3年税前盈利超过lO亿林吉特大关。印尼银行业目前仍处在
整顿与重组过程中,总体局面较为稳定,一些规模较大的银行盈利状况较好,例
如中亚银行2002年税前盈利达33640亿印尼盾,高于2001年的31150亿印尼盾。
当前,东盟国家已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正在全面复苏,各国经
济发展前景看好。东盟五国的官方统计显示,1998-2002年,印尼经济增长率分
别为一13.1%、0.8%、4.8%、3.3%、3.7%;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率分别为一7.4%、6.1%、
8.3%、0.4%、4.2%;菲律宾经济增长率分别为一0.6%、3.4%、4.O%、3.4%、4.3%;
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1%、5.9%、10.3%、一2%、2.2%:泰国经济增长率分
别为一lO.8%、4.2%、4.4%、1.8%、5.2%。这期间,尽管世界经济经历了新经济泡
沫的破灭、经济周期性衰退以及2001年美国“9.11”事件,东盟国家经济总体
上依然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进入2003年,东盟国家经济加速发展。据东盟
国家官方统计:2003年,印尼经济增长率为4%,马来西亚为4%,菲律宾为4.5%,
新加坡为2.7%,泰国为4.2%。随着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东盟银行业将迎来新
一轮的黄金发展期。
(四)东亚银行并购对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启示
东亚各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顺利开展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尽管并购过程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对东亚各国经济的快速
回升确实功不可没,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和金融改革的发展也启迪甚深。
l、银行业并购重组宜早不宜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人曾经预言东
亚四国将会重步日本的后尘,但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实践表明,只要政府及早
采取有力的措施,金融危机就能够得到遏制。我国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予
难,但是金融风险依然存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关键阶段,各种矛盾错综
复杂,交织难解,其中金融风险已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积极开展银
行业的并购重组有利于国有金融机构化解巨额不良资产扩大银行规模,增强我国
银行业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是消除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改革和国企改革有序进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行的有效途径。我国经济要保持平稳增长,金融体系要保持稳定,包括银行业并购
在内的各种金融重组应尽早进行。
2、重视政府在银行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东亚各国银行业并购重组能在短
时间内就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与政府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为了促进金融体系
重建,东亚各国不仅组建了专门机构负责本国的金融重组,如韩国成立了资产管
理公司,泰国成立了金融重组局,印尼成立了银行重组局,马来西亚成立了专门的
资产管理公司,同时还筹集专门资金用于剥离银行不良资产和支持金融机构合
并。政府的直接参与大大加快了东亚各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步伐,为经济复苏赢
得了时间。然而另一方面,政府的过多干预又使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市场机制开展
活动,并购重组完成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仍然存在。我国要进行银行业购并重组
必须既要保证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对于一些问题多、
影响大、涉及面广、负担重和自身重组能力有限的银行机构,政府应积极参与和
帮助其进行并购重组,对效益较好的可在政府指导下,让市场机制发挥功效。
3、有节奏、有计划地引进外资开放金融市场,做到既能保障国家和金融机构
的利益又能变被动为主动,引进竞争,引进先进的管理,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
积极参与国际上的银行并购重组活动。
4、银行业并购重组必须结合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来进行。“泡沫”经济崩
溃,企业大量破产是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克服危机,东亚四国都
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实行企业的重组,包括向国外投资者出售一些企业股份。银企
关系扭曲的现象在我国也很突出.银行机构的并购重组与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
度的建立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堵塞新的不良资
产产生的源泉,保证通过并购重组产生的新机构彻底实现商业化和市场化。
5、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律法规。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购并过程会涉及产权转移、资产定价、机构撤并、人员分流等一系列问题。要支
持和规范并购重组的顺利开展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强
金融监管除了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政府机构采取各种措施加强
本行业的监督管理外,金融机构自身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金融
机构日常经营活动得以规范。而在金融机构并购重组过程中,银行不良资产的处
理。国有股权的流通转让及适当退出,恶性竞争、恶意收购、行业垄断的限制,外
国投资者的介入以及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等问题都只能依靠法律法规的健全和
完善来解决。
二、我国银行业既往以金融体系稳定为动因的并购战略的缺陷
我国以金融体系稳定为目的的并购相关战略措施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
116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井购战略分析
通过个案实践逐渐摸索而形成初步框架的。鉴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少非市
场因素依然对金融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加之我国政府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
的认识和定位还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我国为实现金融体系稳定,以并
购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相关战略措施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市场经济体
制的要求相距甚远。一般而言,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并购的被动性较强。由目前的市场退出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是由于金
融机构经营不善或违规操作导致债务危机或支付危机,迫使政府不得不做出市场
退出的处理,并以行政手段来推行对这些机构的并购。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金
融机构市场退出却更加注重以市场性并购为主要表现的主动性市场退出。20世
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金融业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并购狂潮,把这一特征表
现得淋漓尽致。国外金融机构之所以会青睐主动性市场退出,其目的不外乎增强
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扩展市场份额。各国政府对此也予以极力支持,并将之作
为提高本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通过上述比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
结论:我国银行业对有问题银行并购的注意力显然还停留在低层次上,对金融机
构之问基于商业基础上的收购兼并等主动性市场退出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而这
显然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依据发展和竞争的需要积极开展战略性重组,同时也不
利于新兴金融机构通过收购兼并迅速扩大规模并壮大实力。
(二)并购中政府介入过深。由于金融机构的性质特别,因此对有问题金融
机构的并购有时也是一种政策性行为,要有政府力量的介入,但政府的介入应有
一定的限度,必须以市场和法律为基础。而我国政府则过分注重运用行政手段,
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并购的任何环节都存在着过分干预的倾向。具体而言,我国政
府对主动性市场退出的处理主要是考虑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能否实现均衡,即侧重
于金融租金的再分配。对被动性的市场退出,政府干预的范围更是事无巨细。一
家有问题金融机构是否应该被并购,通过什么方式并购均由政府主宰。如海南发
展银行就是在危机中未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研究而由政府采取紧急措施予以
关闭的。至于有问题金融机构究竟由谁兼并收购,则更是完全由政府“圈定”。
而政府对并购方的选择却不是依据经济标准,即不是金融机构的经营实力以及若
干体现经营实力的经济指标(如资产总额。资产收益率、市场份额等),而是依
据能否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与矛盾,至于未来的影响,则是次要或很少顾及的,
这也是海南发展银行失败并购案例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在对有问题金融机构
并购过程中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难以体现市场问题由市场规则解决的原则,不能
实现净化金融体系,稳定金融体系和彻底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的初衷。
(三)并购在本质上还是运用行政手段宣布对不可救助、股东无力注资的会
融机构依法予以关闭,指定金融机构托管、清算,在完成清算后宣布解散和撤销,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遗留的债权债务由托管方承接。这一方式的确化解了少数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和
债务风险,延缓了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但该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金融机构所固有的问题,相反还可能拖累并购接受主体的业务经营。如海南
发展银行收购海南28家城市信用社以后,以弱并弱的负面效应迅速显现,最终
导致海发陷入关闭的境地。另外,在实践中,我国政府往往倾向于由以国家信用
为支持的国有商业银行托管问题金融机构,如工行接管海南发展银行和建行接管
中农信等,由此,国家就成为问题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损失的最后承担者。在目
前我国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并购的诸多案例中,除广信以外,其他机构的债务清偿
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承担的,这无疑大大加剧了国家风险的积聚。而对潜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而言,则会对其形成逆向激励,助长其冒险投机行为,加剧金融体系的
不稳健。除此以外,还会误导民众滋生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由国家统揽的错觉,
不利于增强其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承受力。
(四)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包括并购在内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
方法、标准、范围、程序等内容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即便是已有的相关法律
条文,也过分简单、粗糙且分散。例如,关于并购方对问题银行的接管,《商业
银行法》中仅对接管的前提、目的、时限和终止作了概括性的表述,而没有对并
购接管的定义及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中央银行法中甚至连“接管”
一词也未涉及,仅仅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
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这一弹性条款对人民银行接管金融机构、处理
其市场退出进行了授权,而且也未指明“依法”究竟是“依”哪个法律或哪些法
律。正是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对有问题银行的并购无法可依,加大了操作
难度。同时这也致使政府对有问题银行并购的处理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指导,增
加了行政的随意性。
三、基于金融体系稳定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构想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
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金融危机的爆发,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有必要继续发挥并购战
略在金融体系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以并购为途径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
出的战略。既然我国既往以并购实现有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相关战略措施存
在着上述的内在缺陷,未能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那么我们就有必要
采取切实措施来弥补上述缺陷。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中的路径依赖原理,要保证对
有问题银行并购的有效性,必须先以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对有问题银行的并购
为目标模式,根据市场化原则并基于我国现有的制度条件进行我国以金融稳定为
动因的银行业并购战略的构建。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为对有问题银行的并购奠定基础。
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的不完善是有问题金融机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
预警制度的不完善还会加大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识别难度以及市场退出的成本。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建立健全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系统,依据评估结果
确定有问题金融机构和重点监控对象,并结合不同机构经营风险的特点,建立这
些机构的风险管理档案,以此强化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二)在以并购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处理中,应弱化行政干预,强化
市场手段作用的发挥。我国以并购实现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基本上是以政府干
预为主。但是政府的过多干预不仅不利于金融风险的根本消除,同时还会制约市
场退出制度作用的发挥。为此,管理层应积极创造条件来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处
理手段,逐步减少政府对问题金融机构处理的直接干预,而依据市场原则和法律
法规来实现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并购。市场经济国家在以并购实现有问题银
行市场退出的手段选择上,通常的做法是行政手段配合市场手段,以市场手段为
主导。因此,以并购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中的行政行为应该是一种以市场行
为为主导的准市场行为。
(三)加快建立适当的公共安全网,减少并购方潜在风险。为免除并购方对
被并购金融机构债务可能产生的无限支付责任,硬化对金融机构及其债权人的风
险约束,同时通过提供适当的存款保护为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创造前提条件,
我国政府应参照国外实践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
的存款保险制度。其总体模式可考虑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领
导控制,强制所有吸收储蓄存款的金融机构参加,融投资、援助、解困、保险的
功能为一体,以维护存款人利益和银行资信为主要目的,统一进行管理。
(四)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包括并购在内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
支持,使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依法有序规范进行。立法机关和金融监管当局
应尽快制定颁布有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和操作原则,如《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实施细则》《金融
机构破产清算管理方法》等等。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在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市场退
出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金融现实,对法律的适用范围、市场退出界限
与标准、市场退出的程序与原则等问题予以明确的规定。
(五)引导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以并购为主的主动性市场退出。随着我国
金融服务领域的逐步开放,众多“航空母舰型”的外资金融机构势必将蜂拥而
入。相比之下,我国金融机构在资本总额、经营规模等方面的劣势不言而喻。因
此,金融业“重新洗牌”已经势在必行。为此,政府应尽快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
引导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竞争优势积极开展收购、兼并,使一些可能出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现问题或已经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通过并购主动地退出市场。在此基础上各金融
机构加快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化经营,以此优化金融业的资源配置,提高抵御外
资金融机构冲击的能力。
(六)为保证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顺利进行,降低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以金融体系稳定为动因的银行并购还应该遵循下列并购原则:
1、依法并购原则。以并购实现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行为,必须在金融监
管当局的直接监督控制下依法公开的进行。在既有的法律体系框架内,对有问题
银行的并购必须具有充分的透明度,通过有效方式向社会公众准确表达商业银行
市场退出的原因、方式及相关制度安排。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及其对
有偿债能力债务人及稳健商业银行产生冲击等负面影响。
2、效率与稳定原则。对有问题银行的并购,牵涉到债权人、债务人、股东、
银行职员等多方利益的调整,有关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因此,通过并购等市场
退出途径将有问题银行全部清除出银行市场,一定要注意依法处理多方利益关
系,从而达到通过适宜的退出方式安排,消灭风险传染源,增进银行体系的效率,
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保护存款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和整个经济社会体系运行
的稳定与安全之目的。
3、风险最小化原则。基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两难选择。因为,市场退出的关键在于化解风险,但这一
行为本身又不可避免地要引发一定范围、一定区域不同程序的金融震荡。因此,
对待以并购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问题,必须坚持风险最小化原则,把这一
行为可能引发的金融震荡限制在最小的范围程度内。
4、协调配合原则。以并购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涉及到很多当事人,它
包括有问题银行本身(股东和银行职员)、与有问题银行发生交易的交易者、金融
监管当局、财政部门、司法部门等,前两者是有利害冲突的交易双方,后三者则
是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的裁判。因此,金融监管当局、财政部门、司法部门三者相
互协调配合与否,将决定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能否平稳进行和顺利完成。
5、风险转移、分散和补偿原则。如果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损失仅由金融
监管当局或者财政部门承担,其结果只会是推移风险,并不能转移风险、分散风
险。因此,在以并购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时,有问题银行本身(股东和银行
职员)、与有问题银行发生交易的交易者、金融监管当局以及财政部门都有可能
成为损失承担者,只有这样才能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此外,有问题银行市场退
出风险应通过存款保险机制得到补偿。
第五章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本罩小结:
根据本文所确立的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
研究框架,本章从稳定中国金融体系动因的角度,研究了中国银行业并购,分析
了基于金融体系稳定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从金融体系稳定、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和银行并购的相关关系来看,有问
题银行是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银行并购是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稳定金
融体系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国有银行系统缺乏较
好的盈利模式;二是银行业资本金严重匮乏;三银行业深受不良资产困扰。此外
由于我国融资结构的扭曲,金融体系内的风险还在向银行不断集中。因此中国银
行体系的风险已相当巨大,中国银行体系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有问题银行的
出现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
东亚金融危机中的银行业并购实践印证了银行并购是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
的重要途径。东亚银行业并购呈现出很多自身的特点,并形成了一些值得我国银
行业学习的宝贵经验:银行业并购重组宜早不宜迟,重视政府在银行业并购重组
中的作用,有节奏、有计划地引进外资开放金融市场,银行业并购重组必须结合
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来进行,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律法规。
根据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状况,本章认为我国银行业应该继续充分发挥并
购在稳定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借鉴东亚银行业并购的国际经验,积极推进以并购
为途径实现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战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弱化
并购中的行政干预,强化市场手段作用的发挥;健全和完善相关并购法律法规;
引导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以并购为主的主动性市场退出等。
。参见何问陶、唐瑁, 《金融体系的稳定:政策与挑战》, ‘上海金融》2004年第l期。
。参见阙方平,《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几个相关问题的研究》, 《金融研究》2001年
第1期。
o相互银行根据1951年6月制定的‘相互银行法》,从战前就存在的ifl本传统的民间信用互
助组织“无尽会社”转化、发展而来的。随着相互银行经营业务的进一步扩大,其性质越来
越接近一般的商业银行。
o参见孙立芳,《东弧四国金融业的购并重组及启示》,《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第8期。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是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之一,这一动因
构成了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规划的相应依据和出发点。本章将在对中国银行业竞
争力水平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从外资银行的国内并购和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
两个角度研究中国银行业并购,分析与此相适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一节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水平的国际比较
竞争是银行业发展的动力。银行业对外竞争力的体现集中表现为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金融市场是否发育良好,运作是否国际化和一体化。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由
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完全垄断,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众多股份制
商业银行兴起的过程,金融市场结构不断演变,竞争程度日渐提高。特别是我国
的资本市场近年来的长足发展,从业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的加强,为提升国内银
行业的对外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高度垄断所形成的低效率和低竞争
力现实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国于1994年首次参加IMD的金融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当时排在41个国
家中的39位。到1999年,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由41个国家中的第39位上升
到36位。从位次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虽然在加强,但
还是相对较弱的。近年来我国GDP的稳定增长,足以证明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
力日益增强。但是,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银行业服务效率虽有很大改
观,但仍无法与西方国家金融业服务效率相比,总体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
力还是不高的。为了揭示中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本文分别从2001年的数据
及2002、2003年的数据,对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做了国际比较。
一、基于2001年数据的国际比较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的
对外竞争力直接影响到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的全局情况。由于占有绝对优势的
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的对外竞争力就决定着银行业的整体对外竞争力。为便
于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情况,本文选择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相关
指标与世界上的主要银行在200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一)资本充足率的比较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到1992年资本充足率(资
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不少于4%)。在2001年《银
行家》杂志所列的1000家银行的排名中,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按
核心资本排名分别为第7位、第18位、第21位和29位,均排在全球大银行的
前50名之内。
但如果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排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排
名非常靠后,这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过低和资产扩张
过快所致。从2001年《银行家》杂志所列的1000家银行的排名看,许多国际大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并超过《巴塞尔协议》的8%最低资本要求。如法国兴
业银行为12.5%、汇丰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3%、瑞士联合银行为15.7%。
为使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能够达到8%的最低要求,我国曾于
1998年通过发行特种国债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使之当年达到《巴
塞尔协议》规定8%的最低标准。但随着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和核销不良资产的数
目增加,使之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这与国际大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高达11.6%
是无法相比的。如果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资产扩张的情况来分析,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严格计算应在5%左右,大大低于国际上著名的大银行。
资本充足率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抗风险能力不强、盈利水平低、竞争力差。
(二)盈利能力的比较
近年来,我国对金融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更
是步步深入。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正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造,实旌公司治理
结构的方案不断出炉。因而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也有长足的发
展。工行2000年账面利润为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3%,2001年税前利润为
5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农行2000年实现税前利润2.97亿元,2001
年实现税前利润为11.37亿元;中行2000年实现税前利润68.4亿元,比上午增
长3.5%,2001年实现税前利润108.05亿元;建行2000年实现税前利润84.83
亿元,比上年增长15.16%。2001年实现税前利润51.9亿元。特别是近年在消化
不良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有了很大改观。
但是与国外大银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001年在美国排名前四位的银行是
花旗集团、美洲银行、大通曼哈顿集团、第一银行公司,其人均利润分别是50130
美元、47070美元、82280美元、50380美元:2001年在法国排名前四位的银行
是农业信贷集团、巴黎国民银行、兴业银行、国民互助信贷银行,其人均利润分
别是43730美元、33180美元、34270美元、26250美元;2001年,我国工、农、
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人均利润分别是740美元、180美元、2100美元和3150美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元。由此可以得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或总利润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
距甚大。
中国银行业惟一与国际性大银行可比的是资产规模相对接近,但人均资产管
理水平也同样差距甚大。如表6-1所示,2001年底,美国银行中雇员数最多的
美洲银行雇佣了136527名全职雇员管理6100亿美元总资产,而中国4大国有独
资商业银行1999年底以1601370名职工经营89270亿元总资产。由于表中中美
银行业的资产数据采用了不同的货币单位。考虑到汇率因素,可以看出,美国银
行业雇员人均管理的资产数量是中国银行业职员的8倍。然而人均总资产指标还
不足以反映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差距的全部,因为美国银行业存在大量的表外业
务。表外业务规模从银行非利息收入中可见一斑。从表6 2可见,在美国银行业
中,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大约占其总收入的30%,而我国公布具有可比性年报的
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该项指标均在105以下。
此外,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1年度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居我国
银行业市场寡头垄断地位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按照一级
资本排名分别列第7、18、21、29位,按资产总额排名位列15、34、39、3l,
均排在前40名以内。但是按照资本利润率或者资产收益率排名,则都排在730
名以后,基本上属于经营最差的20%之列。因此,如何提高盈利水平是目前我国
银行业不可轻视的一个大问题。
表6-1中美银行业资产管理能力比较
美国银行业(2001年底) 中国银行业(1999年底)
总资产(百人均总资产总资产(百人均总资产
雇员数职工人数
万美元) ($百万/人) 万人民币) ($百万/人)
美洲银行136527 642191 4.7 中国工商银行541525 3539866 6.54
花旗银行127221 902210 7.09 中国农业银行627740 2275835 4.3l
JP摩根大通82716 715348 8.65 中国银行196466 2618090 13.33
中国建设银行318898 2201065 6.9
合计346464 2259749 6.52 合计1584629 10634856 6.71
计算公式:人均资产=总资产/雇员数(职工人数)。
资料来源: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组。《银行业开放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管理世
界2002年第12期。
表6—2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的中美比较(单位:百万人民币)
中国银行及
美国全部商
按资产规模分类的美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全资附属金融企业
业银行1亿美1亿至10亿10亿美
2000正1999正2000正1999危
元以下美元之间元以上
机构数目8149 4598 3150 401
总利息收入310535 12032 43134 255369 99237 110883 174110 141908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总利息支出153021 5686 19967 127368 49122 59707 102i50 104677
净利息收入157514 6346 23167 128000 50115 51176 44960 37231
非利息收入117068 1622 8853 106560 5200 4850 14960 13486
非利息收入占
27,38% 12.09% 17.03% 29.44% 4.98% 4,19% 7.19% 8,68%
总收入的份额
计算公式: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总利息收入)。
资料米源: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组,《银行业开放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管理世
界2002年第12期。
(三)不良资产率的比较
不良贷款是导致银行业风险资产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我国金融业实行
的是分业经营的架构,在资本市场可以运用的资本工具非常有限。因此,银行业
的资产投向比较单一,资产的风险就相对集中。2001年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首次出现双降的好形势,余额比年初下降907亿元,比例比
年初下降3.81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分别比年
初下降3.42和4.93个百分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已处置不良资产1707亿元,
收回现金357.7亿元,现金回收率达到21%。但是我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业相比
较,仍存在不良资产率过高问题。2001年底,花旗银行不良贷款率为I.9%,汇
丰银行为5.2%,德意志银行为1.4%,渣打银行为4.8%,美洲银行不良贷款率仅
为1%。而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约为25%。建设银行按照国际银
行业通行的五级分类标准,到2001年底不良贷款比例为18.43%,在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中不良贷款率最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是制约
银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另一方面来分析,如何处理好风险和赢利的关系,
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
综上所述,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上述指标与世界上的主要银行的比较结果表
明,中国国有银行体系目前的对外竞争力水平是相对较低的。由于占有绝对优势
的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较低的对外竞争力就决定了中l虱银行业整体较低的对
外竞争力。
二、基于2002年、2003年数据的国际比较回
本文从2003和2002两年《银行家》杂志的排名入手,对中国银行业的竞争
力做了新数据基础上的比较。分析认为:从国际看,体现出强者更强的趋势,世
界前50位的银行中只有三家新银行进入,从我国看,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下降,
中资银行没有一家进入前lO强。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的问题依然是经营业绩
低下,风险程度较高,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还是相对较弱的。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一)我国银行的排名和表现情况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3年7月以一级资本规模为主要依据的世界前
1000家银行排名,我国银行2003年有15家银行进入世界1000强(详见表6—3),
但与2002年相比,我国银行实力有所下降,除新进入的上海银行外,14家银行
中只有4家银行排名有所提高,其余10家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国有银行
排名位次更有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银行股权结构单一,资本金来源
单一,增加资本金的惟一渠道是国家注资或靠银行盈利提取。
表6-3 2003年、2002年我国银行世界1000强情况表(金额:百万美元)
序号银行名称2003年排名2002年排名一级资本一级资本
(2002) (2001)
1 中国银行15 11 21916 22085
2 中国工商银行16 lO 21530 23107
3 中国农业银行25 23 16435 15971
4 中国建设银行37 28 12955 14517
5 交通银行102 94 3934 3917
6 中国招商银行187 273 1882 1122
7 中国光大银行217 205 1548 1514
8 中信实业银行291 291 1128 1035
9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308 31l 1019 927
10 上海银行318 na 994
11 福建兴业银行400 410 766 659
12 中阳民生银行405 377 759 724
13 广东发展银行434 42l 677 636
14 华夏银行440 521 656 470
15 深圳发展银行503 493 521 510
16 厦门国际银行na 961 na 152
资料来源:2002年、200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
从单个银行看,中国工商银行结束了连续四年世界前lO名的趋势,2003年
只排第16位。中国银行以219.16亿美元的一级资本总额名列世界第15位和国
内银行的榜首。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表现不俗,从2002年的第273位窜升到
第187位,其一级资本增长率为204.5%。但真正的黑马来自于名不见经传的上
海银行。这是一家成立于1995年12月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2年的世
界1000强还未见它的踪影,2003年却以9.94亿美元名列世界第318位,超过
了福建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厦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门国际银行,在国内排第10位。究其原因是2002年它吸收了包括香港汇丰银行
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的股份,使其一级资本有了巨大的提高。本次排名,2002
年列961位的厦门国际银行没有进入1000强。
(二)我国银行与世界大银行的比较
为了体现我国银行在国际的真实竞争实力,本文选取2003年在世界50强银
行的13个国家在其国内排名第一的银行作为比较对象,我国银行中以2003年一
级资本排名第一的中国银行为代表。
1、实力与规模的比较
从一级资本和资产规模看,中国银行位列中间,资产与资本大体相当,分别
为第6与第8位。从指标增长情况来看,各有7家银行与2002年相比在一级资
本和资产规模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从总量指标看,中国银行与其他西方发
达国家银行并不存在大的差异。
表6—4 2003各国排名第一银行资本资产比较表(金额:百万美元)
序号银行名称国别一级资本排名资产总额排名
总额
l 花旗集团美国59012 l 1097190 I
2 农业信贷集团法国35661 5 609055 4
3 瑞穗金融集团日本29092 6 1080764 2
4 苏格兰皇家银行英国27652 7 519991 13
5 德意志银行德国23849 12 795255 5
6 中国银行中国21916 15 434188 23
7 瑞士联合银行瑞士19503 2l 851686 3
8 荷兰国际银行荷兰18960 22 500326 21
9 西班牙国际银行西班牙15556 27 339983 37
10 联合商业银行意大利14151 33 294393 4l
11 毕比福通银行比利时12809 38 404133 26
12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澳大利亚10452 46 205113 57
13 北方集团瑞典10080 49 261765 48
资料来源:200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
2、经营业绩比较
从2003经营业绩看,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我国银行与世界大银行间存在很
大的差距。花旗集团2003年度的税前利润总额为227.72亿美元,中国银行仅为
16.66亿美元,两者利润之比达13.67倍,而两者一级资本之比仅2.69倍。从
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看,中国银行仅为7.6%和0.38%,位列所有13国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银行的第1 l位,分别为花旗集团平均资本利润率的1/5和资产收益率的1/6。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银行的费用控制得不错,在13国中是最低的一家,仅为
37.89%,但应当看到,与其2002年相比,收入费用率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去
年的费用率只有33.77%。
表6-5 2003年各国排名第一银行经营业绩比较表(金额:百万美元)
序号银行名称国别税前利润平均资本利资产收益收入费
润率盎用率
1 花旗集团美国22772 38.8 2.08 54.99
2 农业信贷集团法国3791 10.8 0.62 62.21
3 瑞穗金融集团日本-18828 -53.i —1.74 55.4
4 苏格兰皇家银行英国7677 29.6 1.18 55.65
5 德意志银行德国3722 14.9 0.47 78.75
6 中国银行中国1666 7.6 0.38 37.89
7 瑞士联合银行瑞士3277 16.1 0.38 86.16
8 荷兰国际银行荷兰1539 8.3 0.31 75.9
9 西班牙国际银行西班牙3679 21-9 1.08 61.75
10 联台商业银行意大利238 1.6 0.08 69.31
11 毕比福通银行比利时200l 15.2 0.5 66.18
12 澳大利弧国民银行澳大利亚2359 22.6 1.15 59.02
13 北方集团瑞典1355 13.2 0.52 66.76
资料来源:2003年英国《银行家》杂志。
3、资产质量与风险控制比较
从2003年各国排名第一的银行资产质量与风险控制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
银行的资本资产比率尚可,但资本充足率最低,同时,不良贷款率高得出奇。资
本充足率各国银行普遍为i0%以上,中国银行为8.15%,由于补充渠道单一,2003
年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0.15%。如何控制不良贷款率是
我国银行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不良贷款率比较高,近年来,我
国国有银行加大处理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世界先进银行相比,仍有很大的
差异。中国银行2002年度的不良贷款率从2001年的27.51%下降到22.49%。从
13国银行看,除日本的瑞穗金融集团超过5%,农业信贷集团为4.5%,其余lO
家银行在3.5%以下。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在世界50强的不良贷款率排名中列最后
四位。由此可见,我国在控制风险上还须加大力度。
总之,通过上述比较,本文发现:其一,2003年世界银行格局基本没变,
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依然统领银行业,强势银行体现更强趋势。而我国银行
整体上竞争实力有所下降,与2002年相比,大部分银行排名回落;其二,尽管
我国银行在反映规模的某些综合指标上不处于劣势,但经营业绩低下,尤其是不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良贷款率较高、风险程度较大。因此,我国银行的实际竞争力应当比上述排名更
低。总体来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还是较为低下的。
总之,无论是基于2001年的数据,还是基于2002年、2003年的数据,中
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水平都是低下的,当前,外资银行即将大举进入中国,外
资银行并购已经在中国市场硝烟弥漫,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已经呼吁中国银行业
主动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竞争。面对上述形式,如何运用并购战略提升中国银行业
面对外资银行竞争和外资银行并购中的竞争力,如何运用跨国并购战略提升中国
银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已经是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的一个重要理论与
现实问题。本章在随后的两节里,分别将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
第二节外资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一、中国银行业市场开放的进程
作为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很早就对外资银行敞开了大门。对外开
放以来的二十多年,外资银行在中国迅速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开始,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代表处。1979年中国批
准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日本输出入银行北京代表处。到1980年,已有
31家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这是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1981年开始,批准设立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1981年7月,开
始批准外资银行在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机构试点,允许其从事外汇金
融业务。1982年,香港南洋商业银行率先在深圳开设分行。1990年9月,上海
成为继经济特区以后率先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起,
允许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大连等7个沿海城市。1994
年8月,允许外资银行设立营业性机构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北京等1 1个内陆中
心城市。至此,允许引进外资银行的地域扩大到23个城市和海南省。
此间,1983年和1985年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
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
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这两个法规的颁布是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和管理工作
开始纳入法制管理轨道。199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颁布实施,中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迸一步规范化。
第三阶段,从1996年开始,允许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6年12
月和1998年8月,先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和深圳经济特区试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点经营人民币业务,业务范围包括:人民币存贷款、结算、担保、国债及金融债
券投资。1998年4月,批准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的8家外资银行进入全
国同业拆借市场。1999年1月,宣布将设立外资银行业务经营机构的地域扩大
到所有中心城市;7月,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包括允许其
对所在地的临近省(区)的客户开展业务。同时,人民银行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
币业务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在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遇到资金不足
时,人民银行将采取个案审批,给以大额融资。二是允许外资银行在适当时候发
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筹资。三是允许外资银行参与发放人民币银团贷款,其人民币
资金来源,不足部分可向中资银行借款。四是外资银行可进入全国人民币同业拆
借市场拆入拆出人民币资金。五是人民币负债总额对其外汇负债总额的比例由
35%放宽到50%。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广信事件”的冲击,外资银行在中
国的拓展有所放慢。1998年外资银行资产缩减为341.8亿美元,1999年进一步
缩减为317.9亿美元。2000年开始恢复性增长,资产总额为346亿美元。
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更是加速了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开放的步伐。我国
银行业开放的承诺主要有:第一,关于客户。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自加入起在中国
提供外汇业务服务,无客户限制。第二,关于本币业务。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
国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本币业务服务,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向所
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第三,关于地域。外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在加入时取消,本
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在加入后的5年内逐步取消。第四,关于审批。加入后5年内
取消限制所有权、经营及外国金融机构法律形式的任何非审慎性措施(即不含经
济需求测试营业许可的数量限制),包括关于内部分支机构和营业许可的措施。
此外,获得在中国地区从事本币业务营业许可的外国金融机构可向位于已经开放
此类业务的任何其他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
表6-6外资银行在华资产的增长(1991~2000)(单位:亿美元)
年份资产年份资产
1991 42.9 1996 299.2
1992 55.3 1997 379.2
1993 75.8 1998 341.8
1994 118.4 1999 317.9
1995 191.4 2000 346.0
资料来源:NicholasR.Lardy,Foreign Financial Firms in Asia,April,2001。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
扩大,己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4年底,境外银行共在中
】30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国内设立营业性机构180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60家,本地注册银行13家
(其中合资银行7家,独资银行6家),外资财务公司7家。这些外资银行中,
来自亚洲的银行占比为48.2%,来自亚洲以外的银行占比51.8%。实收资本为26.8
亿美元。在这些银行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00家,
其中53家已获准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
表6—7外资银行在我国机构情况一览表
国家机构总涉及银机构性质机构名称
数行数
澳大利6 5 2家分行4家代表处澳州联邦银行上海代表处等

.比利时7 5 4家分行3家代表处比利时联合银行上海分行等
德国23 13 7家分行16家代表处德国商业银行上海分行等
法国27 6 17家分行lO家代表处法国银行上海、广州分行、法国外贸银行
北京代表处等
菲律宾5 4 2家分行3家代表处菲律宾首都银行上海分行等
韩国12 9 9家分行3家代表处韩国产业银行上海分行等
荷兰16 4 8家分行8家代表处荷兰银行上海、深圳分行等
加拿大7 4 4家分行3家代表处丰业银行广州、重庆分行等
美国37 19 14家分行23家代表处花旗银行北京、上海分行,建东银行厦门
分行等
’日本80 34 27家分行53个代表处三和银行北京分行、日本兴业银行上海分
行等
瑞士7 5 1家分行6家代表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上海分行等
泰国15 5 6家分行5家代表处盘谷银行上海、汕头分行等
香港79 26 4l家分行38家代表处集友银行厦门分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
行等
新加坡18 4 11家分行9家代表处华侨银行上海分行等
意人利1l 7 2家分行9家代表处意大利商业银行上海分行等
英国23 7 8家分行15家代表处渣打银行北京、上海分行等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2002年)
中国银行业的这种开放速度,从全球来看,属于较快之列。许多发达国家虽
然加入了li『TO,签署了服务贸易条款,但迄今为止仍未对外资银行开放本币业务,
并对外资银行实行地域限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更是长期对银行业务实行外资禁
入政策。墨西哥曾对外国银行进入墨西哥金融业实施了长达57年的禁令,直到
1994年10月才打破,但随即在1995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又重新施以限制。中国
台湾从引入外资银行到获得与本士银行业一样的待遇就用了40年时间。
虽然外资银行业对中国银行服务市场的渗透程度(外资银行资产/银行体系
总资产),低于新兴经济体,属于浅层次,但却与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相近。1995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井购战略分析
年,外资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重将近2%,低于大部分新兴经济
体的比例。但同期,美国外资银行资产仅占其全部银行体系资产的3%,澳大利
亚、比利时为5%,加拿大为7%,法国为8%,南非为2%,意大利、瑞士、挪威为
1%,而丹麦、芬兰、瑞典竟为0%。只有英国(19%)、德国(25%)、西班牙(31%)、
新西兰(91%)较高。
表6-8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体系总资产比率比较(1995)
国别比率国别比率国别比率
中国2% 哥伦比亚5% 巴西30%
泰国2% 印尼16% 马来西亚6%
墨谣哥2% 新加坡62% 智利25%
委内瑞拉2% 中国台湾9% 阿根廷10%
俄罗斯6% 韩国23% 香港69%
注:某家银行50%以上的所有权属于外资,则该银行统计为外资银行。
资料来源:Stijin Claessens,etc.“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the domestic
banking market?”Working Papers by World Bank,May 1998。
截至2004年10月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
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自去年12月1日中国
银监会宣布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以来,已有6l家外资银行
机构获准开办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2004年以来,已有24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
开办衍生产品业务。除营业性机构外,外资银行类机构在我国还设立了223家代
表处。截至2004年10月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659亿美元,约占我国银
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贷款余额315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3%。2004
年卜10月,在华外资银行累计实现盈利2.1亿美元。截至目前,我国已有9家
中资商业银行获准吸收境外投资者入股,中国银监会已批准两家外资汽车金融公
司开业,批准另外两家筹建。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并购∞
(一)跨国银行与银行跨国并购
跨国银行一般是指世界级的大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五个或五个以上的国家和
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进行广泛的国际金融活动的金融组织@。一般来
讲,跨国银行是一个独立的银行法人,它具有五大特征,即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
业务经营多元化、服务手段现代化,资本充足、实力雄厚和运用全球战略(包括
面向特定地区的战略和面向特定部门的战略)。跨国银行是国际借贷资本运动的
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标志。跨国银行的产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生与发展是银行国际化的产物,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同时又加速了跨国银行的发展
与壮大。与国际经济联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现代银行国际化的需求相对应,从
现代银行体系本身来说,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
速了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因为跨国银行的资产投放在国外,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
同时,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本国会受到来自政府在经济和行政上的各种制约,对各
种管制的逃避也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趋于国际化。另外,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还可
以成为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讲,跨国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国家风险
和外汇风险等。根据资产最优化组合理论分析,如果银行将资产分散到不同的国
家(即金融资产的全球组合),银行的国家风险和汇率风险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
缓和。在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两大支柱,尤
其是跨国银行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目前世界的金融贸易量已大
大超过实物贸易量,这表明跨国银行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银行跨国并购是指一家商业银行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
段,将外国银行的一定比例甚至全部股份或资产收买下来,从而对其经营管理实
旌部分或全部控制。跨国并购的渠道包括发起收购的银行直接向国外目标银行投
资,也包括通过在外国的子公司、分行进行并购活动。跨国并购中的支付手段包
括以(发起并购银行的)现金换(被并购外国银行的)股票、以现金换资产或以
股票换股票以及股票换资产等方式。从本质上来看,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也是跨国
银行的一种直接投资方式。同时,银行跨国并购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全球经营策略,
拓展业务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壮大规模,增强银行竞争力的可行有效的发展战
略。尤其是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及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银行并购
已经成为跨国资产在世界各国之间流动的一种重要具体形式。
银行跨国界提供金融服务、实现跨国界经营从而组建跨国银行,主要采取两
种方式:一是在国外建立新的分支机构,二是并购国外银行。相比较而言,通过
并购国外银行来实现经营范围的扩大,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是降低发展风险,迅速进入一国市场。对于准备打入另一国市场的银行
来说,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进入壁垒和经营壁垒,这种壁垒很难由这家银行依靠
自身的力量克服,或很难在短期内克服。但通过兼并或收购当地银行,就可以有
效地突破限制。银行跨国界经营将遇到的第二个障碍就是东道国的市场格局早已
形成,很难获得期望的市场份额。而通过并购,借助目标银行现成的销售渠道、
客户等资源,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当地银行的市场地位。使银行迅速地在当地市场
上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世界各国对国外银行在本国开设分支营业性机构的要求日益严格,而
且一些地区的金融机构已经出现饱和,开设分支机构已经非常困难。例如,英国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己不再批准外国银行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相比较而言,通过收购国外银行来发
展本国的海外业务则有很多好处:一是经营范围广。因为收购当地一家银行,一
般都能保留其原来的业务范围,原来经营的业务还能够继续经营,而且也能随着
资本的增加开展其他业务。二是原来银行健全的组织和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直接
为我所用,节省了大量的培训费用。三是节约了交易费用,营业成本可以降低。
四是银行可以利用原来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五是可以利用
原来银行的客户群开展业务,同时降低了信用风险。六是根据需要可以收购全球
性的银行,或是海外的国内银行、投资银行、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从而开展综
合性的银行业务。
其次是扩大产品销售空间,获取更多的产品销售收入。如果目标银行与并购
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相同,通过并购,可以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生产,实现跨国
性规模经济,减少竞争对手,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如果目标银行与并购银行的产
品不同,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多角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即使是产品相同的情
况下,不同市场的产品周期总会存在差异,通过跨国经营,可以相应延长产品在
市场上的销售“寿命”,从而增加销售收益。
另外,银行跨国并购的作用还体现为:第一,银行跨国并购是商业银行向海
外金融市场渗透及寻求国外资金的快捷途径。在国外市场,包括在欧洲货币市场
上,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到低息的存款,这是60年代美国跨国银行发展的主要原
因。第二,银行跨国并购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高额利润。例如,美国花旗
银行实行的国际战略,首先是在世界各地广建银行网络,到1996年,花旗银行
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0多个分支机构,而且花旗银行是唯一
在西欧每个国家都建有分行机构的跨国银行。在1994年花旗银行的利润中,海
外部分占据了约49.3%的比重,按地区分布为欧洲、中东和非洲占31%,北美占
25%,拉美占23%,亚洲太平洋占21%:花旗银行海外机构的资产和职员分别占该
行全部资产和职员的56.1%和45.6%。第三,银行跨国并购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
跨国并购国外银行分支机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能使一些交易及资金调拨在
本行内进行,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同时,跨国并购还可以把银行业务扩展
到多个国家,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业务不同,这就可以以盈补亏,
抵消或降低风险。第四,与跨国公司相互促进,共同走向国际市场。从跨国公司
发展的历程来看,它们所需资金的40%来源于外部。另外,跨国公司的保留利润,
折旧基金及从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流动资金数额巨大,成为跨国银行的主要存款
对象之一。跨国公司在国外总是愿意与原来有往来关系的本国银行交易,因为这
不仅能保证资金的供应,而且比较安全,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也达到最小化,而
跨国银行能够为跨国公司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同时,跨国银行通过对自己的业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务创新,还为跨国公司提供各种服务。
(二)并购:外资跨国银行在华重要发展战略
在中国已经加入WTO并承诺将在2007年底前完全开放对外资银行地域、业
务经营范围的背景下,一些外资银行为了规避现有的限制,提前进入国内银行市
场,纷纷收购国内商业银行的股权,尤其是那些产权清楚、运作规范且成立时间
不长的商业银行往往成为它们的首选。
表6-9 目前已经有外资参股的国内商业银行一览表
参股方参股时间目前持股比例(%)
中国光人银行亚洲开发银行1996燕3.30
中国光人控股有限公司1997芷20.07
上海银行国际金融公司1999正7.00
汇丰银行2001矩8.00
上海商业银行(香港) 2001篮3.OO
罔尿巾祠业银仃国际金融公司2001芷15.00
西安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2001钽12.50
加拿大丰业银行2001焦12.40
民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2004矩1.60
兴业银行恒生银行2004矩15.98
深发展新桥投资2004正17.89
交通银行汇丰银行2004芷19.90
济南商业银行澳洲联邦银行2004燕11.00
参股商业银行表现最为积极的要算国际金融公司(IFC)。1999年,国际金
融公司就曾以2000万美元认购了上海银行5%的股份。我国加入WTO后不久,该
公司又以2700万美元收购了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从而成为后者的第三
大股东,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国内银行机构持股比例最多的外资股东。在2000年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和加强了对中国一些中小银行的少数股权
的收购,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开始直逼中国的银行业。截至2004年末,外资金
融机构已成功持有6家中资商行股份。2001年汇丰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香港
上海商行分别持有上海银行8%、7%、3%的股权: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持有南京
市商行15%的股权:国际金融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均持有西安市商行12.40%
的股权;2003年花旗银行收购浦发银行4.62%的股权:国际金融公司收购民生银
行1.60%的股权。2003年12月26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也联手中国平
安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50%的股权,并将其易名平安银行有限
公司。其他的港资银行也纷纷与内地银行接洽并购意向,掀起了年末并购大潮。
2003年12月8日,中国银监会经国务院同意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
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按照自愿和商业的原则,参与中资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组与改造,并对投资入股的条件与程序加以适当的规范。这
项办法已于2003年12月31日起施行。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
比例的上限规定为25%。中国香港恒生银行率先成为这一政策的受益者,2004
年1月以17.25543亿元收购兴业银行15.98%股本,成为中资银行最大的单个境
外投资者。2004年5月31日美国新桥投资并购深发展,新桥收购比例为17.89%,
交易金额为12.35亿元,新桥最终成为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2004年8月初,汇
丰银行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义,投资144.61亿元人民币现金(约折合
14.47亿美元),入股中国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为仅次于财政部
的第二大股东,这是迄今为止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入股中国商业银行金额最大、持
股比例最高、意义最深远的一次合作,标志着中国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
革取得重大突破。有鉴于此,普遍的预测是,曾经席卷制造业、服务业的外资并
购大潮,即将在中国经济的心脏地带——银行业上演。在完成清产核资、分离不
良资产、充实资本金等一系列“手术”后,占据中国银行业80%以上市场份额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将走上并购市场,待价而沽。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承诺的逐
步兑现,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银行最重要的目标市场之一。外资银行逐渐形成
了在华展业的完整的战略体系。虽然不同的外资银行会有不同的业务发展重点,
但通过对其战略模式的分析,仍可以发现较多的共同点:一是被参股银行的规模
和重要程度不断提高,逐渐由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
行过渡。二是参股的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规避中国对于混业经营的限制,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三是参
股的途径趋于多元化。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机制的实施以及中国商业银行上
市进程的加速为外资银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提供了可能。四是对被参股银行
的影响力逐渐深化。从中长期来看,大型跨国银行不太可能满足于仅仅以战略投
资者的身份持有被参股银行的少数股份,而是会尽力争取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
即使暂时无法实现控股,外资银行也会通过派驻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式
对被参股银行施加更大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为其在华整体战略目标服务。
具体分析上述的外资股权收购,目前外资股权收购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技
术援助性质的改造型善意股权收购。以扶持和促进被参股方的商业化、市场化运
作能力,提高竞争力为目的,发起者基本上有国际金融组织背景,如亚洲开发银
行、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等。二是互利互惠性质的合作型股权收购。合
作领域主要是那些仅对中资银行开放而外资银行又急于进入的领域,如信用卡业
务。外方一般为国际知名大银行。三是投机获利性质的财务型股权收购。参股方
多为境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其最终目的是出售其购入的股权后获利退出,如美国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新桥投资参股深发展。上述三种模式中,第二、三类是当前外资参股的主要模式。
三、外资银行并购:动因、策略与影响
(一)外资银行并购的动因
1、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从实施跨国并购的银行的角度来看,其进行跨国并购的具体原因很多,但主
要表现为:追随客户的动因,快速进入新市场的动因,逃避本国市场上各种管制
的动因,获取东道国优惠政策的动因和管理者行为动因。
首先是追随客户的动因。长期的银行关系的重要性是银行跨国并购的一个主
要因素。如果银行的相当一部分客户移到国外,银行也随之扩展到国外,这是有
着重要的经济意义的。在国外经营的本国公司希望继续忠实于其长期存在的本国
银行。然而,如果在国外本国银行没有能为其在国外经营的本国公司建立分支机
构提供服务,就会冒着风险将业务丧失于当地更方便的银行。研究发现,制造企
业的国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国外银行贷款账面之间有着强大的关系。有一段时
期,在美国开展业务的国外银行的确比美国银行占有优势,尤其是洲际银行业。
紧密追随客户使得美国的国外银行活动的增长引人注目。40年代早期,在美国
的外国银行资产达110亿美元。到1979年底,已增加到1684亿美元。账面贷款
从1972年的142.5亿美元增长到1979年的940亿美元。而更相关地,1979年
59%在美国开展业务的国外银行是通过收购进入美国市场。1981—1985年间,在
国外企业收购美国公司的五大首要行业之中,银行和金融业位居榜首。
其次是突破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快速进入新市场的动因。金融服务贸易壁垒
主要是指一国对国外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限制的规定,一般分为进入壁垒和经营壁
垒。相对于商品贸易以及其他服务贸易来说,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更为严格。其目
的主要是维持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保持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能力,
保护本国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一个货币支持机制,
同时还构建了社会的信用体系。金融机构的这种功能使其经营必须采取高负债、
低自有资本的方式,这就对金融机构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获利能力之间的适度均
衡提出了严格要求。因为任何金融机构破产都可能带来货币机制的紊乱和信用关
系的破坏,而一般来讲,外资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逃避监管的意向与功能,这使
一国的监管难度增大,再加上金融业固有的经营管理风险,就形成了对社会的冲
击力。因此,各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都持谨慎的态度。此外,国家的货币政
策对金融业的影响力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金融市场开放程度
越高的国家,国家货币政策的预期效果就越差。因为当央行紧缩货币供应导致利
率下降时,又会引起资金大量外逃,这种效应部分地冲销了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也会加剧国内金融市场
的竞争,所以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竞争力弱的金融市场,通常会采取壁垒措施。
虽然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最终要促使各国开放本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市
场,但在目前各国还存在壁垒的情况下,跨国银行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将受到市
场准入及有关法规的严格限制。但通过银行并购的方式,兼并或收购目标国的银
行或银行分支机构,就可以比较有效地突破壁垒,快速进入国外金融市场,实现
跨国发展海外业务的目的。
再次,逃避本国市场上的各种管制也是银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动因,这一点在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银行跨国并购中表现较为明显。这一时期美国
的跨国银行发展非产迅速,1960年到1970年短短的十年间,美国的跨国银行总
数从8家发展到53家,海外分行从124家增加到536家,美国银行海外分行的
资产也从35亿美元增加到526亿美元。美国跨国银行之所以以迥异于其他所有
国家的速度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国内在这段时间里实施了一系列的
金融管制措施:“Q条例”限制国内存款的最高利率:“利息平衡法”及“公法”
第88--536条规定外国人在美国本士借款要纳税;“自愿限制对外信用计划”禁
止本图银行直接向国外提供贷款,等等。严格的金融管制迫使美国银行将许多业
务转移至美国以外,刺激了美国跨国银行业的发展。
在金融自由化运动以后,处于逃避金融管制的银行跨国活动大为减少。而另
一个因素:各国竞相开放的金融市场又使得跨国银行业大规模的发展起来。金融
自由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减少甚至取消外国银行在本国经
营的限制。此时,获取东道国优惠政策的动因进一步推动了银行的跨国经营和跨
国并购早在20世纪60一70年代,大多数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卢森堡、荷兰、瑞士、比利时、日本等基本上对外资银行采取了完全开
放的政策。80年代,加拿大、芬兰、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希腊、葡萄牙
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放开了本国金融市场,积极引入跨国银行。到了
90年代,又有一批发展中国家开始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如菲律宾、泰国、印度
尼西亚等国放松了对在本国的外资银行的监管,在更大程度上采取了对外资银行
的放开政策;中国1990年开放上海市场,以后又将开放的城市扩展到了主要沿
海城市及内地的一些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也迅速加入到
了这一行列,积极引进跨国银行。
最后,管理者行为也可用来解释银行跨国并购行为。经理人员的一个隐含的
目标就是不断扩大他们的控制范围,而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在非本土市场进行收购
来达到。在国内,企业帝国的建造总有机会枯竭的时候,此时,进行跨国银行并
购对雄心勃勃的经理人员来说就显得极其诱人。不过,由于这时的并购主要受扩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大控制范围的心理驱使,不一定完全按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开展,可能导致不明
显的甚至是负的超额收益。在第三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中,并购记录屡屡被刷新,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管理者行为的作用结果。
2、中国外资银行并购的具体动因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业务是受限制的,主要集中在
外汇业务方面,如外汇存款、外汇放款、外汇票据贴现、外汇投资、外汇汇款、
外汇担保、进出口结算、自营和代客户买卖外汇:代理外币及外汇票据兑换;代
理外币信用卡付款;保管及保管箱业务:资信调查和咨询。由于业务范围的限制,
因此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小,资产负债总额仅为中资银行的2%左右,除国际
结算占40%,外汇贷款占23%外,其他业务量小,人民币存贷款份额不到1%。因
此,从发展战略上看,外资银行的扩张方式更倾向于并购而不是新建,中国银行
业市场上的外资并购动因主要表现在追随客户和快速进入新市场方面。
首先是紧随客户的动因。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明确,即服务于跨国企业在华
投资的子公司。由于国内经营环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法治意识,执法公正,
行政效率等,以及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等,将降低外资银行大
规模开发国内企业市场的热情。因此在取得人民币的经营权后,外资银行将依仗
其经营灵活、风险管理水平高、全球发达网络、齐全的产品与服务、先进的技术
优势,强化对在华跨国企业、优质三资企业,以及国内大型外向型企业的服务力
度,以维持其在与中资银行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样外资银行不必大规模参与地
域性业务的争夺,加上外资银行不可能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的服务系统,通过针
对性地并购国内商业银行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将更加有利。
其次是快速进入新市场的动因。由于并购一家现存银行的成本比注册成立一
家新银行的成本要低很多,因此通过并购方式,外资银行不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获得客户基础,而且能以被并购银行为基础便利地再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或进行新
的并购,并购以后可以迅速形成规模。在中国加入WTO的初期,出于成本及投资
回报的考虑,除了在如北京、武汉、大连、成都等经济比较发达,或具有发展潜
力而外资银行机构点较少的中心城市增设分行外,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经营网点
数不会有较大的成长,因此外资银行在取得人民币的经营权后,由于经营网点的
缺乏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经验不足,基于成本收益和谨慎原则,外资银行不会建
立庞大的网点,而是利用资本优势和自身经营管理经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市场
以降低成本,争取时间。
对外资银行来说,被并购中资银行具有对本地市场的深刻认识、架构完善的
关系网络、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遍布各地的分支机构,从而具备了国内市场的分
销能力和人民币资金来源方面的绝对优势。这些优势确保了被并购中资银行在可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预见的将来,仍将保持在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在传统的银行产品和服务
方面。外资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可集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特别是新产品的
开发和创新,并将其产品的专业能力和中资银行的分销网络、人民币规模相结合,
以更有效地对目标客户和产品领域进行渗透,扩大其在本地市场的业务份额。这
是外资银行看中中国市场、意欲参股中资银行的关键所在。
另外,对被并购中资银行来说,为了能够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继续保持竞争力,
必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与国际标准接轨,进行广泛的、大力度的内部运作
机制重组。外资银行可以为这种全方位的重组工程提供专业技术和顾问服务。中
资银行通过向外资银行出让少数股权,可以获得外资银行对全面重组工程更为坚
实和长期的承诺。此外,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深化,规避
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必将导致以人民币为标的的
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外资银行不仅可提供境外分销能力的全球网络,还可以提
供新产品开发和创新的先进技术,以及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被并购
中资银行可以藉此吸取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并把握国内市场银行产品创新
的发展机遇,培养和充实其开展全球经营的能力。
(二)外资银行并购的策略
外资银行实施并购策略首先需要确定目标银行,一般会考虑:目标银行的
历史、所有权、管理: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目标银行往年的增长记录
和经营业绩: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目标银行所在地的经济情况和未来前景;提
供服务的市场的竞争结构(如进入壁垒、市场份额、市场集中程度)。除此之外,
外资银行也会考虑目标银行的管理类型、目标银行的主要客户、目前的人事和雇
员的福利、El标银行的有形资产状况等。基于上述因素考虑,加上政府准许外资
银行入股国内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的政策,因此经济地理位置优越的新兴股
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将是外资银行并购的重点。这是因为新兴商业银行的股权
相对清晰,经营能力相对良好,业务发展迅速,人员素质相对较高。
今后一段时期,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相对于前一时期会有一定的变
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参股将更为谨慎,目标参股银行有所过渡,持股比
例趋于提高。
首先,已经参股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日后对参股其他银行将更加谨慎,甚至
会停止进一步的参股。由于外资银行在与中资银行订立参股协议时,往往都包含
了排他性的条款,因此,已经参股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如果想参股其他中资银
行,不但会受到已有股权合作协议的约束,也会由于不同的参股目标银行的同业
竞争性给自己的战略带来矛盾和抵触的情况。汇丰银行在参股了上海银行和交通
银行之后,已经宣布不再参股其他的国内银行,就是出于上述原因。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第二,参股对象的规模和重要程度不断提高,参股途径和参股目标都趋于多
元化。外资银行|ji『一时期的参股大多是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目标
的,随着近期四大国有银行改革的全面启动,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成为外资银
行的参股目标,许多国际大银行开始和改制中的国有商业银行频频接触,预计将
有一些国际大银行会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并持股。
参股的途径趋于多元化是指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机制的实施以及中国商
业银行上市进程的加速为外资银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提供了可能。另外外资
参股对象也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形成参股目标的多元化,这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规避中国对于混业经营的限制,从而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比较
优势。
第三,外资持股比例趋于提高,对被参股银行的影响力逐渐深化。持胶比例
提高的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外资希望在中资银行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在参股中资银行的问题上,外资银行所考虑的不仅是股权比例,还包括是否在商
业运作有可取之处,是否与其自身的发展计划和商业利益相符。
从中长期来看,大型跨国银行不太可能满足于仅仅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持有
被参股银行的少数股份,而是会尽力争取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即使暂时无法实
现控股,外资银行也会通过派驻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式对被参股银行施
加更大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为其在华整体战略目标服务。这也是外资银行不断挑
战参股上限的战略考虑。
(三)外资银行并购的影响
l、对中资银行经营的冲击
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和一级资本均在世界大银行前列,虽然国内
大多数银行已经经营多年,与内地企业关系良好,在营业网点和市场份额上占有
绝对优势,且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但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
场上的并购,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竞争力上存在的差距是可想而知的。外资银
行并购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并在如下方
面对中资银行的经营产生冲击。
首先是来自争夺优质客户资源的冲击。根据有关分析表明,银行80%的利润
来自20%的优质客户。超级外资银行几乎是“金融百货公司”,进入中国后,它
们的首选目标将会是对优秀客户的争夺:包括外商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中国
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可以凭借雄厚
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良好的国际声誉、独特而周到的服务和完善的结
算工具,来扩大客户,增加贷款等。而中国银行业存在着经营手段落后、技术欠
佳、资金成本、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差等问题。在对客户的优质服务方面,中国银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行业的利润主要集中在存、贷、汇兑业务,中间业务,对私业务、综合理财涉及
较少。而外资大银行优先发展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一般可
占总收入的50%以上。
其次是在国际业务上的冲击。加入WT0后,外资银行可能在三个方面形成优
势。一是在国际结算方面。外资银行拥有广泛的国际业务网点和快捷的通信网络,
加之资金力量雄厚,资产质量优良,结算业务通达顺畅,可以为客户提供安全、
快捷、方便的服务。从目前来看,尽管外资银行资产占我国银行体系总资产还不
到5%,它们却占踞了我国国际结算和国际收支业务的近40%。二是在外汇贷款方
面。由于外资银行的信用等级较高,比较容易以较低的价格从国际市场上筹措到
外汇资金,从而可以比国内银行更加优惠的条件向优质客户或项目发放外汇贷
款,导致大量的外汇借款人转向外资银行。
再次是来自对优秀金融人才的争夺的冲击。外资银行将会突破地域和数量限
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因此对国内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可以用高
薪聘请、委以重用、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来挖掘金融
人才,而中国商业银行对人才的认识和开发还处在较为低级的阶段。在这种情况
下,人力资源的配置会向较好的位置转移。
最后是对中国银行业现有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冲击。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
体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和业务开拓
能力,而且,大部分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管理系统,能够做到分行业务全球联网,
技术力量雄厚。这不仅使外资银行管理层能够对全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
制,而且也有效地提高了整体经营效率,使其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这
也是中国银行业的普遍不足。
2、对银行监管的挑战
目前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趋势已日渐显现。我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规定,外资超过25%的银行为合资银行,适用该条例。因此,外资不足25%的,
应按中资银行管理。从目前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合作协议来看,外资均避免突破
25%的持殷比例上限。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是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股东之间的交易
行为,主体涉及到银行各类股东,监管难度大。而我国针对银行收购问题的法律
文件则明显缺位,尤其是对外资参股的审批制度等相关法规还处于空白状态。。
(1)外资银行并购将绕过我国目前的法律限制
首先是绕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内的客户限制、地域限制和业务种类限
制。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参股中资银行,提前介入一些尚未开放的客户、地域和业
务领域,从而在市场全面开放后能够获得先发优势,达到先期进入的目的。
其次是绕过外资独资设立网点的时间限制,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网点分布广泛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的优势。《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旌细则规定,外资银行设立新的分支
机构,必须在人民银行总行前次批准设立分行之日起1年后方可提出申请;申请
经营人民币业务,应当在拟开办或扩大人民币业务的城市所设分支机构开业3
年以上,申请前连续两年盈利。这些措施限制了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扩张速度。
参股则可以充分利用国内银行的营业网点迅速开展业务。
再次是绕过设立外资分行、合资银行运营资金和资本上的高门槛限制。外资
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的门槛很高,开设分行的成本远高于收购一家小银行的
成本。OI,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外资银行经营全部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
务,要求运营资金不少于6亿元人民币,并要求其人民币业务也要遵守资本充足
率8%的规定,成立合资银行的注册资本应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参股国内商业
银行不仅可以绕过这一限制,还能随业务范围的扩大而增加人民币资金来源。
(2)其他问题
一是可能形成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莲锁参股和控股。我国中资商业银行资产规
模普遍偏小。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不到世界上最大银行的40%。除四大
国有商业银行外,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均远远小于国外的银行。如
果不对外资参股中资商业银行作限制,就可能形成一家或几家外资对我国银行体
系的连锁参股。虽然这有助于增加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活跃国内金融市场,但外
资最终可能控制我国银行体系,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二是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无法阻止外资绝对控股国内银行。为了避免国内银
行被外资绝对控股,避免受到国际资本尤其是投机资本的控制,国家规定了外资
参股最高比例。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增资
扩股,城市商业银行清产核资,一些商业银行上市融资,其股东多为非金融机构,
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含关联公司)不到25%,股权分散。这意味着,外方用
较少的资金就能成为主要股东,取得绝对控股权,凭借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对银
行经营决策形成重要影响,或成为某项产品的控权经营者。因此,外资最高参股
比例并不是限制外资控股国内商业银行的有效手段。
三是对机构混业经营的监管问题。2001年底,汇丰控股下属汇丰商业银行
收购上海银行8%的股份;2002年10月8日,汇丰控股出资6亿美元收购平安保
险公司10%的股份。在国家尚无有效法律法规对金融控股公司加以监管,国内金
融机构尚不能混业经营情况下,允许国际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分别参股国内
金融企业,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对监管部门也提出了挑战。
四是关联交易问题。外资参股中资银行还会形成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容易
造成经营风险和风险传递。那些已在我国设立分行的外国银行参股中资商业银行
后,外国银行中国分行和被参股的中资银行就有了关联性。外国银行就可以利用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其对自身分行和参股的中资银行在管理和信息方面的便利渠道,进行关联交易,
以逃避某些金融监管。比如,被参股中资银行可以利用其优势从国内金融市场吸
收本外币资金,通过与外国参股方的关联关系,拆借给受到业务范围和机构网络
限制的外国银行分行,由后者在国内或国际金融市场上运用资金。这种资金的定
价、交易和运用过程将对目前的本外币金融监管形成冲击。
由于外汇业务的~端必定联结境外,而我国中小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处于弱
势,因此,要警惕通过产品头寸的境外平盘实现利润的转移。目前看来,外资银
行资产负债结构与中资商业银行不同,贷款超过存款,需要从中资商业银行大量
融入资金。因此,外资参股还可能间接影响我国本外币的市场利率水平,影响宏
观金融调控的效果。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监测体系仅要求外资银行境内分行和
中外合资银行进行境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并未要求此类外资参股不足规定比
例的银行申报涉外权益,因此,外汇管理部门对此类金融活动的监测还处于空白。
五是离岸银行业务监管难度加大。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
银行和招商银行已获准开办离岸银行业务,而这四家银行又是外资积极参股的银
行。对这些中资商业银行与其参股外国银行之间的离岸业务监管,特别是对离岸
与在岸外汇资金之间违规流动的监管难度将明显增大。
六是收购资金的大进大出可能造成金融市场和外汇储备的波动。投资者的身
份与投资目的密切相关。投资者身份不同,投资目的也就大相径庭。比如,计划
参股深圳发展银行的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是一家私募基金,其参股目的是做一项中
期战略投资,希望在提高银行整体价值后将其出售,获得投资利润。如果这样,
作为国内主要大盘股之一的深发展可能会对中国股市带来影响,退出资金的汇
出,也可能造成外汇市场的大起大落,进而造成外汇储备的高增高减。因此,监
管部门必须加强相关监测。
七是利润留存和汇出问题。对于非金融机构,无论外资持股比例是否超过
25%,对外方投资者所取得的利润,均有明确规定,可按照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原
则允许汇出。而对于外资出资比例低于25%的中资商业银行,根据我国法律应按
中资银行管理,因此,对外方投资者的利润汇出缺乏相应的规定。而按照《外汇
指定银行办理结汇、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净
利润应予结汇。外资参股后,需要对此做出修改,需要对外资参股后的中资银行
中外方的利润汇出问题做出规定。
目前外资可能参股的中资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若以
外资参股5%(相对较低的比例)为计算基准,结合深圳发展银行等7家股份制
商业银行2001年的净利润情况,可以大致推测出,外资参股后的年度股权收益
规模约为人民币2.8亿元。规模虽然很小,但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10家股
14,1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份制商业银行和90家地方性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有过类似参股的意向接触。同
时,参股后中资商业银行的利润规模并不是一个静态数量,它将随着参股银行的
业务增长而增加。因此,外资参股中资商业银行后的利润汇出规模将不断扩大。
即使外资将所得利润暂时留存境内,但在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情况下,如果国际国
内形势发生变动,外方留存利润集中购汇汇出,将影响我国服务贸易收支,造成
我国外汇市场的波动,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影响。
八是应付股利将影响我国资本项目管理决策。应付股利是外资企业中的外方
股东利润留存境内的一种形式。虽然企业与外方股东没有签订书面的正式借款协
议,但董事会决议有借款和还款的法律含意,因此,应付股利具有外债的特性,
可视为实质性外债。这样,外资参股中资商业银行后,属于经常项下的应付股利
没有纳入资本项目下的外债统计,将对我国外债管理决策产生影响。
四、基于外资竞争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根据市场势力理论,当国际金融竞争使国内市场遭受外资银行强烈渗透和冲
击,本国几家金融机构合并组成大银行可以对抗外来竞争。民族银行体系的健康
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面对外资银行潜在并购行为的威胁和外资
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拓展,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之间,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都可以通
过合并、兼并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优势互补,扩大银行规模,以规模优势来对
抗外资银行并购与外资银行市场拓展。
但就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市场绩效水平来看,以大银行并购实
现规模优势,对抗外资银行并购与外资银行市场拓展这一战略可能是不恰当的。
合并后的银行虽然其规模提高了,但由于当前中国大银行的规模不经济状态和低
下的市场绩效,合并后的银行实力很可能是要下降,对外竞争力将只能是下降而
不是上升。
因此,中国银行业面对外资竞争的当前策略还是应该采取切实手段提高其自
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同时推进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并购战略(有关以中小银
行为主导的并购战略详细内容参见本文第三章的相关内容)。中国银行业应该是
在练习好内功的基础上才能推行大银行合并的战略(有关大银行合并的详细内容
参见本文第三章的相关内容)。同时,面对外资并购,金融监管部门还务必做到
对外资并购的有效监管。当前中国银行业需要在如下方面良好内功,提高其自身
综合素质和对外竞争能力。
(一)重新架构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其运作机制
145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首先要明晰产权,创造条件,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从组织管理
体制上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彻底改革,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晰我国商业
银行的产权,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关键是要通过股份
制改造纠正扭曲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和法人治理机制,最终达
到提高银行效率、提高我国金融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其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
必须按照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经营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建立由股
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使各部门各司其职,
权责分明,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国家
作为所有者与其他所有者一样,通过所持股份来行使所有者权力,彻底杜绝行政
干预行为。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使所有者去约
束经营者,让经营者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并防范经营者发生损害所有者的行为。
三要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的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建立现
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中,按“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合理调整因历史原
因所造成的不合理布局,以及各级机构的设置、职能、人员素质等。在经营机制
上,要理顺与各级行及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运作,分离政策性业务
和商业性业务,加快业务增长方式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转变。借助科技力量,合
理调整网点布局。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出售、资产证券化、债权转股权等办
法,盘活不良资产,改善和提高资产质量。同时,抓好内控制度建设,健全操作
规范和制约措施、强化内部监督、检查。使内控措施落到实处。在开展新业务过
程中,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提高自身风险评估的技术水平,避免
造成资金损失。
(二)继续巩固和拓展传统业务,并加大金融业务创新的力度
首先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传统业务市场占有份额。加大存款业务的开展力度、
存款业务一直是各家银行关注的重点。入世后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使竞争更激烈。
所以有必要在新形势下,认真总结在负债业务方面的经验,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吸
存机制。选择和开放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
通,建立一些存款稳定性高的客户群。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广泛吸收居民储蓄
存款,特别是时间较长的定期存款。并注意树立自身形象,吸引社会的关注。在
做好负债业务的同时,加强资产业务的管理工作。我国商业银行要走出信贷营销
观念的误区,打破粗放式经营的模式,实现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做好每一笔贷款
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研究企业的产品状态、市场前景、财务状况等,判断企业所
处的生命周期,确定发放贷款的期限和额度。贷款投放后,建立跟踪监测制度,
防止出现新的不良资产。并按照有关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科学的风险管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贿战略分析
理模式,大力开展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的贷款营销攻势,做好与外资银行竞争的
准备。建立一支客户经理队伍,以开发贷款市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其次要加快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步伐,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体系,提高金
融服务效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体系的传统化、单一化,与国外银行业务体
系的现代化、多元化存在着较大反差,所以在加入WTO时急需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一是实行资产业务多元化。除短期贷款外,经营多种资产业务,如设备租赁贷款、
不动产抵押、消费贷款、农业贷款、住宅、汽车贷款等。二是发展个人银行这一
市场前景广阔的金融业务。把个人银行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和发展以
消费信贷业务和个人投资理财业务为主体的个人银行业务。三是加大与证券机构
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力度。发展与上市公司配股和公司兼并相关的融资业务,发展
基金托管业务,探索资产证券化业务。探索与保险公司资金、技术和业务合作的
新办法。四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银行业务电子化的进程。信息技术和网络银
行的兴起拓展了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发展自动提款机、电话银行、
家居银行、企业银行和网络银行,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支
付体系的效率。
(三)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入世后,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最大的竞争将是对具有工作实践经验的银
行各种专业人才的竞争。从目前的情况看,外资银行以其富有生机的经营管理机
制、良好的培训机制、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薪待遇对中资银行的专业人才产生了
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摒弃过去僵化的用人机制,建立高效的人
才使用及激励机制,以吸引优秀人才。
首先要健全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我国商业银
行的人员状况和用人机制来看,不仅要压缩员工总量,还必须下决心调整人员的
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确立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的主导地位,应围绕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
动。增强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向心力。在立足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力
度。根据存量人员的知识结构、素质状况制订出不同的培训重点加大岗位交换力
度,为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制造有利的条件。并积极地引进高级管理
和专业人才,尤其是引进精通国际金融业务新产品的专门人才、电子网络专家、
市场营销专家和精通多种金融业务技能的人才。
其次要健全合理、公平、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实现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
管理人员任用制度。一是要认真做好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发挥对人才的
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对每个人的工作业绩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
评价,并将评价结构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现员工考核的日常化、制度化、
147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规范化,为员工工资晋升、晋职、奖励等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改革人事干部制度、
实行委任、聘任、考任多种形式,引入竞争机制,破除干部终身制,使干部能上
能下,择优选用,实现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规范化。三是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办法,
完善奖励机制。建立真正商业银行行员工资体系,根据业绩状况,拉开收入差距,
打破平均主义,弱化固定收入比例,增加奖励浮动工资比重、探索年薪制,股票
期权,调动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对外资银行并购的监管
从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进程看,各国对外资进入银行业均持谨慎态度。但
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并购的发展趋势不能简单地阻止,应允许外资合法地参股中
资银行。当务之急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立法理念上要体现世贸组织允许的
审慎性监管原则。放宽业务要以加强监管为前提。
1、规范外资银行并购行为,制定相关的审批法则,明确审批程序
(1)参股方资质的认定。巴塞尔委员会规定,东道国有权禁止母国监管能
力不足的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世贸组织金融服务附录中规定:不能制止某个成
员方基于审慎原因,对投资者、存款者、投保者,或者对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信托
义务拥有人提供的保护,以及为保证金融体系的完整和稳定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如果这些措施与《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全球金融服务协议》的条款规定有不一
致,也不能视其为该成员方有意逃避所承诺义务的行为或借口。
我国也应利用这一规定。从维护国内金融稳定、维持市场信心角度出发,对
参股方的资质进行一定的评估认定,在不违背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上,
阻止监管能力不足的银行进入,防患于未然;如参股方为非金融机构,则应要求
其联合一至两家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
(2)外资持股比例、增资、转股、撤资的限制性措施及报批。国际上对外
国银行获得本国银行股权有一定的限制,并且发达国家的限制要严于发展中国
家,如英国限定外国银行股权数量为14%;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法》规定,一家
现存的银行控股公司在获取另外一家银行超过5%的股份之前必须得到联储理事
会的批准:日本限定为5%;芬兰和新加坡限定为20%:中非、荷兰、突尼斯、印
度尼西皿等国对外国银行股权也有限制,但没有具体规定数量;马来西亚规定外
资对新建银行总参股数不超过30%:菲律宾规定新成立的银行外资股份可达51%。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股份总额lO%以上的股东,
应经银行管理部门批准,但对外资参股份额、增资、转股、撤资等属于资本项目
的交易,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之时,无论份额多少应一律经过包括外汇
管理部门等在内的主管部门的批准。
(3)要求被参股银行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防止外资绝对控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股。针对外资可能绝对控股、对我国银行业形成连锁控制及我国股份制银行本身
的制度缺陷等问题,应对被参股中资银行提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
的要求。
(4)关于每股净资产值的计算及利润汇出、留存的问题。对每股净资产值
的计算须经过权威机构的认定。权威机构可以是上市银行的股东大会或非上市银
行的董事会等机构。如果是国有股,则应经金融机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同意,
以免股价被低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属于外资股份的利润应可按分配比例汇出。
如果股利留存境内,则应将其作外债登记。
2、规范外资并购后银行的业务管理,重点是数据信息管理
(1)过渡期内业务产品品牌以中资银行名称出现。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目
的之一是绕开5年期限提前进入,而5年也是我国政府经过艰苦谈判为国内银行
赢得的改造期、过渡期。因此,无论参股还是合作开展业务,业务产品(目前主
要是信用卡)必须以中资银行的品牌出现,以免外资银行利用参股方式“抢跑”
业务竞争,而中资银行又白白错失当前必要的业务备战期。
(2)严格规范被参股银行的离岸业务,坚持离岸、在岸严格分离的管理原
则。我国对离岸业务的审批原则一贯是坚持离岸和在岸严格分离。外资银行参股
中资银行后,为寻求最大利润,在离岸与在岸资金混用上存在更大的动力。因此,
对已开办离岸业务中资银行的外资参股要严格审查,要求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
度,在内部加以规范。对外资参股前尚未开办离岸业务的中资银行,参股后申请
离岸业务时,同样应要求其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
(3)中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展的全部业务的数据处理必须在境内进行。当前,
我国在采用信息技术实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外
资银行都声称其业务数据存放境外,很难做成接口生成监管需要的信息,只能在
“体外”另做一套数据给监管部门。我们认为,我国的业务数据应存放在我国境
内,其业务处理也应在境内完成。
(4)加强银行经营风险监控,掌握其境外交易情况。外汇管理部门应从宏
观分析和对银行自身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角度出发,完善《金融机构对境外资产
负债和损益申报表》,增加需要报送的内容。此外,应要求银行定期上报境外关
联交易。这对外汇管理部门掌握被参股中资银行对外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资金动
向并判断其对未来国际收支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3、对参股后的中资银行不应有区别待遇,但可考虑设定一个考察期
对外资参股低于25%的应按中资银行进行管理,对业务品种的管理也不应有
别。从外汇业务审批来讲,应设立统一的标准。这种标准与银行是否为外资参股
或控股不应有直接关系,否则就会造成不平等竞争。但是,对外资实现控股的银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行,在其申请新业务时,可以设立一个考察期,考察新的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建设
以及外汇管理法规的遵守情况,视考察结果决定是否允许其开办新业务。
4、加强主管机构间的相互沟通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主要是经历国有股、法人股向外资法人股的转变,交易主
体涉及到银行的各类股东,需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证券监督部门、银行监管部
门和外汇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协调的监管机制,协调的内容既应包括外资参股中资
银行相关法规的制定、各部门具体监管规定的协调,还应包括监管信息的充分畅
通共享。
第三节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分析
一、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与跨国并购
(一)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
1、机构情况
自中国银行1979年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分行开始,近20多年来,我国商业银
行跨国经营业务取得可喜的发展,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已有
86家,分布在51个国家和地区,在外总资产已达1538.16亿美元。表6—5所示
截止2001年底,我国国有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境外分布的情况:
表6—10 中国国有银行在外分支机构一览表
银行名称境外涉及国家机构性质机构名称
机构和地区
国家开发银行l l 代表处香港代表处
中国进出口银行2 2 代表处香港、中甄非、东南非代表处
中国工商银行13 10 10个分行3个代表处香港、东京分行、纽约代表处等
中国农业银行6 5 2个分行4个代表处香港分行、东京代表处等
中国银行55 25 48个分行7个代表处香港、悉尼、巴黎、纽约分行等
中国建设银行9 8 5个分行4个代表处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分行等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1,2002年)
2、发展阶段
从近20多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引进外资、吸收外汇存款、发放外汇贷款。办理国际结算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等业务。第二阶段是大幅度提高外币资产的比重。并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合作,在
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融资、参与国际银团贷款等活动和小规模设立境外机构等
方式,把金融服务领域向境外延伸。第三阶段是跨国银行阶段,主要标志是建立
了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营销网络和客户群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除中国银行已进入第三阶段,可以称为跨国银行外,
其他几家均尚处于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之间,其国际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的跨国银
行比较相差甚远。以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工
商银行在拓展国内业务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努力营造一个管理科
学、技术先进、实力雄厚、信誉卓越的国际化大银行,但其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
远未达到加入WTO后的要求。截至2001年末,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为4 830亿美
元,其中外汇资产312亿美元,占总资产的6.45%:境外有10家分行、3个代表
处、一家子银行、一家控股上市银行、一家控股商人银行和一家合资有限制持牌
银行。10家分行和一家子银行的总资产为158.9亿美元,仅占其资产总额的3.2%。
(二)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
近年来,我国银行在境外并购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
绩。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系列境外并购以及中银
香港的重组。。
1、中国工商银行的跨国并购。作为中国商业银行龙头老大的中国工商银行,
为了拓展业务范围,在近年来加快了国际化和多元化步伐,但苦于没有海外投资
的银行机构。而同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建设银行已有中国国际金融公
司,中国银行已有全资子公司一中银国际有限公司,与之相比,中国工商银行显
然稍逊一筹。经过周密的考察,中国工商银行决定实旌跨国并购计划,争取在较
短时间内实现国际化。
1998年2月24日,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地收
购了英国西敏寺银行所属的西敏寺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并与香港东亚银行联合组
成了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为工商东亚,完成了工商银行的首次境外
收购,西敏亚洲是英国西敏寺银行所属的一家金融公司,拥有一批从事投资银行
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对中国市场也比较了解。1996年,它包销了中国9家企
业的股票770.83万美元,在包销中国企业股票的国际金融机构中排名第三,仅
居于里昂、百富勤之后。1997年初,西敏寺银行决定削减其整体投资银行业务,
并公开出售其在香港的西敏亚洲。出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工商银行、东
亚银行向西敏亚洲提出了收购意向,并就收购达成共识,组建新的“工商东亚金
融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此次并购,工商银行可以借助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进一步加快其海外业务的发展。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继成功收购西敏亚洲之后,2001年5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与工商银行(亚
洲)有限公司正是签署了重组整合协议。根据协议,工商银行将其在香港分行的
主要资产注入其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一工银亚洲。此次重组,涉及资产130亿港
元,标志着我国国有银行海外机构首次实现间接上市。随后,美洲银行也与工行
合作,成为中国首家能够代理签发人民币汇票业务的外资银行,富道银行也成为
工行海外资产经理人,为工行提供托管服务。渣打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达成共识
并签署合作协定。根据双方协定,渣打银行有望进一步参与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
金融业务,而中国工商银行也可以介入渣打银行的人民币外汇以及其在大陆市场
的金融业务。2003年工行的海外收购又有新举措,成功收购了印尼的一家银行。
2、中国建设银行的跨国并购。1988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配售香港嘉
华银行股份,中国建设银行为了其在香港的发展战略,参股了嘉华银行。1993
年,建设银行与香港大新金融集团开展合资合作,决定参股香港工商银行。协议
规定,建设银行先持股40%,同时保留增持30%的期权。根据协议,建设银行于
1994年5月正式收购香港工商银行40%的股份,香港工商银行正式更名为建新银
行。1998年11月,建设银行行使对建新银行30%的股份的期权。2002年2月,
通过再次收购,建新银行成为建设银行的全资子银行。
3、中银集团重组。2001年lO月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监管机构批
准,中国银行在香港地区所属的12家银行成功重组为一家当地注册的银行,即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简称为中银香港,并与lO月3日正式对外营业。
重组前,中国银行在香港地区的资产分属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广东省银行香
港分行、新华银行香港分行、中南昌银行香港分行、金城银行香港分行、国化商
业银行香港分行、浙江兴业银行香港分行、浙江盐业银行香港分行、宝生银行、
华侨商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集友银行等12家银行机构和若干专业公司持有。
各自相对独立运作,由港粤管理处协调经营管理。这些机构统称为中银集团,中
银集团是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2000年底,该集团总资产达1000多亿美元,其
存款和贷款在香港银行业中分别占到17.7和16.2的市场份额,拥有分支机构
369家,25万家公司客户和290多万个人客户。
经过重组,中银集团内的十家银行机构合并为中银香港,南洋商业银行、集
友银行及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中银香港的附属公司,保留原有牌照,
继续经营。重组前宝生银行、华侨商业银行、新华银行和广东省银行在内地开设
的分行,依法履行更名手续后转为中银香港在内地的分支机构。中国银行总行为
其最终控股人。重组后的中银香港具备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不仅在零售银行、
企业银行和财资业务方面服务品种齐全,经验丰富,而且在保险、证券及投资基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金方面,也有很好的业务基础。通过此次并购重组,中银香港的母公司中国银行
成为中国内地唯一在海外拥有大规模业务的银行。
(三)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与跨国并购的基本特点
l、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与跨国并购的程度还很低
首先,从银行资产布局来看,在经济相对封闭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
银行业,其体制构架、经营模式设计和资源市场在经营中除中国银行外,基本形
成了以国内资产为经营主体的格局(见表6—8)。2003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本外
币资产总额为19.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资产15.9万亿元,占8096,外
汇贷款资产1173亿美元,占596,在银行业持有的外汇贷款资产中,主要源于
境内居民和企业的外汇存款。我国银行业的这种资产格局,客观反映了主体银行
业资产经营布局严重封闭、国内外汇资源运行狭窄的现状和我国金融体制与经济
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突出矛盾。
表6-1l 2002年我国几大银行的境内境外信贷业务结构(%)
境地内信贷比重境外信贷比重
工商银行99 l
中国银行66.2 33.8
建设银行98.7 1.3
资料来源:根据各行公布的2002年度数据测算。
其次,跨国经营和跨国并购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具有较高的地域局
限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银行体系,即以中央银行
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中小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基础的金融机构体
制构架,形成了ll万多个遍布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的银行机构布局。这些金
融机构在集中社会资金,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时,
我国金融机构的布局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见表6—8、6—9),中国银行业的跨
国并购业主要局限于香港地区。而花旗银行致力于与美国经济全球拓展相配合相
继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置1300多个经营机构,形成强大的金融扩张网络和
全球竞争态势。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与跨国并购
明显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拓展性和竞争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
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000多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9.7%增
加到72.7%,总体看,我国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明显的外向型特征,但是银行业本
土化经营的基本特点并未发生大的改观。从经济金融的战略格局考虑,银行业国
际化进程的缓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表6-12我国四大银行的分支机构规模和海外机构分布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工商银行25960 10个国家地区
中国银行12671 26个国家地区
建设银行21680 9个国家地区
农业银行>5000 5个国家地区
资料来源:根据各行公布的2002年度数据统计
2、我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与跨国并购与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的非协同性
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加
强了金融扩散和资本输出,以期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机遇中,充分利用国
际资源,加快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调整,全面推动经济增长,提升本国(地区)
的国际经济地位和经济竞争力。因此,以金融跨国经营与跨国并购为先导的跨国
经济输出和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主流趋势。长期以来由于实行严格
的金融管制,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与跨国并购与经济日益全球拓展的不同步
性相当严重。2002年末,国内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万个,合同利用
外资金额828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79亿美元;我国设立在境外的中资企
业总数达6960家,协议投资额达137.8亿美元,项目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
区,培育和发展了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首钢集团、
中国港口建筑总公司和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和
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随着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产业链进一步延
长,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本土金融体系的支持和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战略协同。
如不能尽快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存在着的这种体制性缺陷,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乃至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今后将面临著越来越多的金融困难及风险。
由此看来,我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与跨国并购进程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尚存在
着巨大的差距,这一问题如不能尽快加以解决,势必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
消极影响。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和推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经济发展、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
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问题已不仅是
银行业自身发展问题,而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全局性背景。但是,
鉴于目前中国银行业效率不高的现状,特别是中国银行业国际经营的主体一国有
大型商业银行的现状,本文认为当前阶段盲目推进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和跨国
并购可能是不妥的,因为在效率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将注定是处
于竞争劣势而失败的。本文认为只有在中国银行业改革顺利进行,其自身综合素
质得以提高,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区间和市场绩效都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才应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当推进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建立在效率提升基础上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将
能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水平。
(一)跨国并购与中国经济发展
本文认为建立在效率提升基础上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不但是加快推进改
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步骤,有效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利益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l、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步骤。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注意坚持了以“引进来”为主的指导方针,重点将国际资本、技术和
新型管理经验吸收到我国经济建设中,这是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基本目标,并取
得了较好效果,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
“走出去”奠定了重要基础。客观地讲,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尚不具备
“走出去”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我国经济的持
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引进来”与“走出
去”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外资源
和市场,带动国内设备、产品、技术和服务输出,推动部分产业向国外转移,拓
展国内市场新的空间,为“引进来”和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经济“走出
去”直接涉及境外融资。结算和理财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
的本土金融体系的延伸和拓展;同时,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
主导趋势。因此,积极推动银行跨国并购,加快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开辟新的、
更为广阔的国际融资渠道,增强和壮大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业亦将呈现逐步开放的局面,在剧烈变化的国
际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经济和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中国金融业必须适应国际
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积极走向世界经济和金融舞台,增加对国际经济、
金融风险的防范,控制、驾驭和竞争能力,维护和保障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
2、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是有效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利益的重要途径。经济
全球化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涉及各国政治,经济和金融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
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地位。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和经济体发展的整体性
及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依存性空前加
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鲜明特点和效应。应该指出.经济金融全球化也具有各个
国家、地区萧条、波动与危机联动的负效应,是一柄“双刃剑”。从20世纪90
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看,经济和金融波动乃至金融危机此伏彼起,其震荡时常表现
为较大的烈度,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时常造成巨大的损伤,甚至危及国家和地区的
主权利益。审视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时代背景,很难设想一个
缺乏健全国际金融体系和体制的国家能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变化。20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世纪90年代,相继发生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的金
融危机,除与这些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着紧密联系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
家缺乏强有力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和成熟的金融运行体系,从而由金融危机演化
成破坏性极强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立足于我国
经济长远。可持续和稳定发展,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尽
快建立一整套与国际金融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运行体制。因此,如何以跨国并购
为途径,加快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已经是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具有全局
性意义的重大战略问题。
3、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是一种
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各国国民财富运行和形成中的战略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几十
年各国经济发展表明,一国自然资源的丰歉与构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
素,但不总是构成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多种情况下,资本或
资金短缺才是经济和社会首先必须克服的最大障碍。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中,由于金融资源具有在全球范围内无国界高速流动和转移的特点,对世界金融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导致各国间争夺金融资源主控权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瞬息变
化的国际环境中,能否稳定、有效的掌握和控制一定规模的国际金融资源,直接
影响到产业结构的稳定性,不仅对经济全局发展乃至对国家经济安全都具有特别
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资金短缺仍将是经济发展面临的
突出问题之一,能否走上一条金融发展一经济发展一金融进一步发展一经济进一
步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建立和培育有效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金融
战略资源,对实现我国总体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因此.以并购为途径加快银行业
国际化进程,增加对国际金融资源的控制力和利用水平,是我国银行业应该承担
的历史性责任。
(二)跨国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提升
本文认为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可以在国际经营竞争力
提升、国际客户竞争力提升和国际资本竞争力提升三个方面有效提升中国银行业
的对外竞争力水平。
1、跨国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国际经营竞争力提升。金融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
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务融入了金融全球化的
浪潮之中。加入WTO五年后,进入国内的外资银行将取得国民待遇,经营不受地
域限制、币种限制、业务范围限制,与国内银行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相比
之下,国内银行国际竞争的实践和经验还是相对缺乏的:组织体制和经营体制等
方面与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经营指标经不起国际标准的检验;参与
国际市场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包括不熟悉国际惯例和准则、产品和服务功能单一、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跨国公司的营销和管理能力薄弱,国际业务人才奇缺、国际业务电子化等经营手
段落后等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别无选择,只有按照国际标准
对自身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营销机制、产品和服务、技术与人才等进行全方
位、大幅度、深层次的改造和升级。只有以跨国并购等途径实现高层次的经营国
际化,提升中国银行业国际经营竞争力,才谈得上与外资银行竞争,否则将毫无
出路。
2、跨国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客户竞争能力提升。加入WTO以后,我国经
济的对外依存度将大大加深,银行客户经营行为的国际化大趋势将大大加强,从
而要求银行提供国际化的服务、国内企业向海外拓展业务,其原材料和产品的进
出口要求银行提供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融资等服务:为扩大资金来源范围,要
求银行为其提供本外币信贷资金或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为实现资产的保值增
值,要求银行提供各种衍生金融产品及其他投资理财服务;为在境外上市或并购
境外公司,要求银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在境外开设予公司,要求母国银行提供
跟踪服务;客户出境,要携带能够自由进行币种转换的信用卡等支付工具。总之,
今后随着国内跨国公司的兴起,随着现有客户在生产、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活动
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拓展,与此相适应,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将向全球化、多元
化、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从而对目前国内银行的传统的服务功能、技术手段、
营销方式、人员素质等带来全新的挑战。因此,通过跨国并购等途径实现经营国
际化,提高中国银行业国际客户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要选择。
3、跨国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国际资本竞争力提升。近10年来,国际资本流动
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总额和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以12.34%和13.53%
的平均速度递增,而同期,全球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是3.37%,国际贸易的年平
均增长速度是6.34%,国际资本流动远远高于GDP和国际贸易的速度快速增长。
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是外国直接投资、银行信贷和证券投资,这三种方式都
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密不可分。其中,银行信贷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外国直接投资
则必须通过银行的清算网络来实现资金的转移,同时带来大量的国际结算、结售
汇、信贷、担保、咨询等相关业务,证券投资也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关注的一个
重要业务领域。可以说,当今世界任何一家银行都已被直接或间接地纳入国际资
本流动之中,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的业务和利润来源。近
年来,中国引进外资金额不断增加,加入w'ro之后,这种趋势会大幅度加快,在
不久的将来,随着人民币的完全可以自由兑换,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上的流入流
出将更加活跃,这一切直接要求国内银行要通过跨国并购等途径积极面向国际,
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资本流动或为国际资本流动服务,提升中国银行业国际
资本竞争能力。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三、基于对外竞争力提升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构想
基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银
行业的经验和教训,以并购为途径加快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进而跨越或缩短
西方银行业近百年来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阶段,是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出的战略抉
择,也是基本可行的。跨国并购和跨国经营~般都是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开展
的,因为银行跨国竞争的~个主要因素就是银行的规模,同时这种规模必须是建
立在效率基础上的规模。鉴于此,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的实施就存在一个重
要的前提条件: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
(一)统一规划和构建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平台。推动
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加快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是我国社会经济全局性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银行业的一般经营范畴,而是对银行业进行全局
性的规划和设计。其具体构想包括:一是专门设立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际化经营
战略组织机构,按照统一布局、突出重点和循序推进的原则规划。设计银行业跨
国并购与国际化经营的政策构架、总体部署、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有计划地构
建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性平台;二是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基
础,按照公平对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国际间经济交往和双边合作中,对于我
国重要的经济贸易国家和地区,应以国家名义与合作国家及地区洽商我国境外金
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争取有利干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际化经营的国际环境;三
是全面研究和评价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际化经营中急需解决的政策。法律和制度
性障碍,逐步建立有利于银行跨国并购与国际化经营的金融、税收政策,支持和
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四是对我国银行业现有的境外银行机构
的经营功能、业务定位和发展步骤进行全面评估,逐步解决境外金融机构分散化
的单一经营模式,从国家战略高度整合金融资源,有效地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
金融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二)采用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并购策略。银行机构是金融业务延伸和
拓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银行国际化进程,应积极推动我国银
行业的对海外银行机构体系的并购重组,确立跨国经营的战略主体。在我国金融
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经营管理经验。金融业务技术平
台和抗御风险的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已经构成我国经济的最重要金融基础,并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积极致力于银行业务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已经相继在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和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建立了经营机
构或办事机构,普遍加强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流和往来,并积累了重要经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验。因此,从经济和金融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应积极推进和组织实旌在效率提升
的基础上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跨国并购战略,加快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
国际化进程。这样,一方面,通过与国际银行业的接轨,推进我国银行体系的整
体再造,全面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总部银行体系的
总体实力和在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影响,加快与国际银行业的融入进度和降低进入
国际金融市场的成本。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地区,积极实现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
体,以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为基础的银行业跨国经营的机构网络体系,以此构成我
国银行业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核心与主体力量。
(三)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大并购战略区域。从国际金融市场和金
融环境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金融管制条件和市场准入规则具
有较大差异,对于我国经济跨国发展和银行业运行的资源纵深亦具有不同的意
义。基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战略性布局,国内银行业的跨国并
购必须确立明确的区域性战略方向。首先,应以具有亚洲文化背景,金融市场准
入条件较宽并与我国(大陆)有重要经济、金融交往的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
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作为第一战略拓展点,充分利用进出口贸易在上述国家和地
区已经具有的较强覆盖性以及多边贸易与合作的较强依存性,加快银行业与上述
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合作和往来,并购当地经营机构与网络布局。然后以香港地
区并购为中心,拓展我国银行业向亚洲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辐射功能。其次,
根据我国与西欧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增加,积极拓展与欧元区国家,特别是德国,
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西欧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合作和交流,逐步并购或开设经
营机构,并充分利用卢森堡作为欧洲自由金融贸易区的特有优势,积极并购或开
设经营机构,拓展相关金融业务。第三,要把拓展美国金融市场作为我国银行业
国际化进程的中心战略。鉴于美国金融市场、金融管制的特殊性和我国银行业进
入的壁垒较高,近期应着眼于与花旗银行和大通银行等美国本土大型银行的业务
合作和技术交流,逐步构建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为今后进入美
国金融市场奠定基础。
(四)借鉴国际经验,有选择地推进我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并购重组。
我国银行业从总体看仍具有典型的以国内资源为主体的“内资源型”特点,根据
银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银行业务向境外进行延伸和拓展,涉及境外机构网络布
局、进入市场的培育和渗透、与当地主流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融合及大量金融人员
的配备等,需要进行充分准备和策划,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国内银行业
“走出去”除主要采取以独立设置机构进行网点布局以外,应积极借鉴花旗银
行、瑞士联合银行和瑞穗银行等国际大型银行并购、重组的成功经验,有计划的
采取对国外银行机构进行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的方式,低成本地进入国际金融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市场,这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应注重采取的有效模式。此外,根据国际银
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中国银行业要着眼于在全球建立投资银行、保险以及
基金业务中心,逐步将自身发展为金融控股公司。并以此为出发点,中资银行对
外并购的对象应扩展至有一定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基
金公司。考虑到目前中资银行的外汇资金和经营实力,可以先选择区域或国际金
融中心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为并购对象。另外在并购的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多样
化的并购支付方式。鉴于中资银行目前的外汇资金实力,单纯靠外汇现金来进行
与被并购金融机构的股权、债务的交换或转移,并不现实,因此除了传统的现金
收购和股票收购外,中资银行应采取多样化的并购支付方式,如目前国际银行并
购市场上常用的股权协商并购和综合证券并购等方式。
银行的跨国并购虽然是我国银行拓展国际经营范围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操
作中还会存在很多的难点,除了目标国法律监管等宏观环境外,在微观上也存在
着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一是价值评估的困难。由于不同国
家有不同的会计准则,而且有些目标银行为了逃税、漏税而伪造财务报表,有的
目标银行不愿意透露某些关键性的商业秘密,对很多问题加以隐匿,这就大大增
加了收购时价值评估的难度。另外,有关国外市场信息收集也存在障碍,这就增
加了收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商誉等无形资产很难进行准确估计。二是公司整
合的难度。经验数据表明,通过兼并、收购而成立跨国予公司的失败率是相对较
高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时被并购银行原来的管理制度不适合收购方,而收购
方药对此加以改造,而习惯于原来管理制度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往往会对外来的管
理方式加以抵制。此外收购目标银行后还会导致富裕人员的安置问题,这在银行
效益或在道义和法律上,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当我国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各种
内外部环境和相应的客观条件进行权衡,然后选择最佳的并购方式。
(五)会融监管部门要完善对跨国并购与经营的监管。面对跨国并购的出现,
如何在监管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共同防范金融风险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所
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不同国籍的金融机构进行跨国并购重组的监管是复杂而困
难的,不仅涉及到两个国家的监管制度、监管机构及其相互合作的问题,而且还
涉及双方的政治、经济等双边关系。面对未来可能的跨国银行并购,为保持我国
金融市场的稳定,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急需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防
范和化解银行跨国并购中的金融风险。面对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与经营,本文
提出如下监管思路:一是设置专门的海外中资银行的监管机构。目前我国实行分
业经营管理的金融体制,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担银行监管职责,银监
会监管部门设置包括四部分:银行监管一司、银行监管二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监
管司、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其中,银行监管一司负责监管四大国有银行及其境
160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外分行,相比之下,对境外分行的监管力量薄弱。同时,随着我国银行国际化程
度的加快,海外分支机构也会增加。因此,设立专门的监管司局,并相应设立派
出机构,定期、不定期派出人员进行现场检查,从而加强监管力度。二是加强多
重监管的独立与协调。除了银监会直接垂直监管外,不能忽视其他部门及社会力
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的特点,以违规审计和主要负责
人离职审计为主,实现与银监会业务层面监管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
制度建设,邀请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加强与所在国监管当局的
合作交流,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本章小结:
根据本文所确立的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
研究框架,本章从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动因的角度,研究了中国银行业并
购的相关战略问题,这包括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上的并购和中资银行在国
际市场上的并购两部分。
本章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国际比较的结果表明,中国国有银行体系
目前的对外竞争力水平是相对较低的。无论是从2001年的数据还是从2002年、
200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银行业依然经营业绩低下,风险程度较高,中国银行
业对外竞争力还是相对较弱的。
本章认为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方式将更倾向于采取并购的发展战略,
外资银行并购的动因主要表现在追随客户和快速进入新市场方面。经济地理位置
优越的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将是外资银行并购的重点,且外资金融机构
参股将更为谨慎,目标银行将有所过渡,持股比例将趋于提高。
外资银行并购将加强外资的竞争能力,并在多方面对中资银行的经营和银行
监管产生冲击。本章认为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都可以通过并购
扩大规模,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水平。
但就目前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市场绩效水平来看,本文认为当前中
国银行业面对外资竞争的策略还是应该采取切实手段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竞
争能力,同时推进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并购战略,中国银行业只有在练习好内功
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推行大银行合并的战略。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还务必做到对外资
并购的有效监管。
最后,本章从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动因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跨
国并购战略。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跨国经营和跨国并购方面进行了取得了一定
第六章对外竞争力提升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
的成绩,但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与跨国并购的程度还很低,与我国经济的外向型
发展战略还是非协同性的。
本章认为建立在效率提升基础上的跨国并购将有效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对外
竞争力。这一战略包括:统一规划和构建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际化经营的战
略平台;采用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并购策略: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
大并购战略区域;借鉴国际经验,有选择地推进我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并
购重组;金融监管部门要完善对银行跨国并购与经营的监管。
o参见张福海,《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国际比较与提升》,《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9期。
。本段部分内容参见唐吉林、丁欢新,‘从国际排名看中外银行竞争力差距》,《上海金融》
2003年第ll期。
。参见米建国、李扬、黄金老。《中国银行业服务市场开放的进程》,国研网2001年9月27
日。
。此处采用广义的并购概念,即外资银行收购中资银行的少数股权,参股中资银行也被视作
并购。
。参见金晓斌,《银行并购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版,P89。
o参见王春英、贾宁、张玉青,《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模式动因及问题》,《中国货币市场》2003
年第lO期。
。参见吴韦华,《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P261。
结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
结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
在本文所确定的宏观动因和并购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下,本文分别从提升
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稳定中国金融
体系和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四大宏观动因出发,对其所对应的中国银行业
并购战略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构想或政策建议。虽然本文第三章
至第六章根据动因和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所得出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规划,
只是从某个宏观动因角度出发得出的战略规划,但如果将上述四种不同动因的研
究成果综合起来,则可以得出以两阶段为特征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总体战略构想。
一、中国银行业并购总体战略构想的制定
本文认为从各个宏观动因角度出发得出的战略规划实际上构成了中国银行
业并购总体战略构想制定的依据。如果能够找出各宏观动因所对应战略规划之间
的共同点,则可以以此共同点为参考标准设计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
根据本文对各动因的研究,本文分别得出:基于规模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
并购战略构想、基于范围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构想、基于市场结构优
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构想、基于金融体系稳定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
略构想、基于外资竞争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构想和基于对外竞争力提升动
因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构想。其简略内容分别如下:
(一)根据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和市场结构状况,本文提出了
当前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构想:即中小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及中小
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并购(但以市场结构优化为动因的并购战略的核
心是中小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并购)。在规模经济区间扩展和市场绩
效改善的条件下,中国银行业应推进以大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即国有商
业银行之间及国有商业银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
(二)根据中国银行业的范围经济状况,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应该鼓励银行
与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混业并购战略:当前我国银行业应推进以中小银行为核
心,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先行的混业并购;在相应改革使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间
扩展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可阻积极开展以大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和全
面混业经营并行的中国银行业混业并购战略;并且上述混业并购战略都必须建立
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
(三)根据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状况,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应该继续充分
发挥并购在稳定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推进以并购为途径实现
结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
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战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弱化并购中的行
政干预,强化市场手段作用的发挥;健全和完善相关并购法律法规;引导我国金
融机构积极开展以并购为主的主动性市场退出等。这一战略是与相适应的。
(四)面对外资银行并购的威胁和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拓展,本文
认为根据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绩效状况,大银行合并战略并不能提高中
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当前中国银行业面对外资竞争的策略应该采取切实手段
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同时推进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并购战略,中国
银行业只有在练习好内功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推行大银行合并的战略。
(五)基于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的动因,本文提出了建立在效率提升
基础上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统一规划和构建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际
化经营的战略平台;采用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并购策略;重点拓展亚洲、欧
洲和美国三大并购战略区域;借鉴国际经验,有选择地推进我国银行业对国外银
行机构的并购。
通过对上述战略的阐述可以看出,除了需要持续推行的基于金融体系稳定动
因的战略之外,上述(一)、(二)、(四)战略都根据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
业银行体系)的规模经济状况和市场绩效状况是否得到提升,而在时间上划分为
两个阶段,并且每一阶段所对应的具体战略是不同的。同时,基于对外竞争力提
升动因的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也明确了“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这一和时间
相关的要求。
由于规模经济状况、市场绩效状况两者是直接相关的,并且都可以概括到“银
行业效率”这一个概念之下,因此。上述战略实际上都是以“中国银行业(特别
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效率的提升”为各自时间阶段的划分标准。并且,这一共
同的划分标准也就构成了本文对中国银行业并购总体战略构想进行时间阶段划
分和战略措施分配的依据。
以“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为总体战略构想时间阶段划分的依据,本文根
据上述(一)至(五)条战略规划中各具体战略措施的效率要求,将其分配到总
体战略构想中所对应的时间阶段,就得出了如下以两阶段为特征的中国银行业并
购总体战略构想:
第一阶段,中国银行业应该推行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积极开
展以中小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先行的中国银行业混业并购战略;面对
外资银行并购,在实现对其有效监管的同时,中国银行业必须尽快提高其对外竞
争力水平:同步采取切实手段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第二阶段,在相应改革使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效率提升
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可以推行以大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积极开展以大
结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
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和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中国银行业混业并购战略;
积极推进中国大银行的跨国并购战略;金融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大银行价格操纵行
为监管、混业经营监管和跨国监管。
在这两个阶段中,为了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有问
题银行,化解金融体系风险,中国金融主管部门还要积极鼓励在市场原则的基础
上对有问题银行的并购战略。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第一阶段的战略规划
根据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状况,中国银
行业应该积极推进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构想:中小股份制商业银
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
银行营业网点的并购;积极开展以中小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先行的中
国银行业混业并购。面对外资银行并购,在实现对其有效监管的同时,中国银行
业必须尽快提高自身对外竞争力水平。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机制活、效益
好,但规模都较小、机构网点少,如果仅靠自身发展分支机构扩大规模,短期内
很难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抗衡,不可能对国有大银行构成竞争压力,走向国际
金融市场更困难,而且也不能有效地发挥其规模经济效应。因此,推动这些新兴
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可以较快地进行低成本扩张,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规模,
突破发展的瓶颈,增强自身的实力及与国有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抗衡的能力。此外,
合并可以使这些股份制银行减少电子化领域的重复投入,有效分摊成本,改善业
绩,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合理并购重组,将能有效提升中国银
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改善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城市商业银行规模
小、资产质量普遍不高,但分支机构多,中小客户多,同城市居民联系紧密。通
过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若干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发挥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机构与管理优势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优势,走低成本扩张之路,优势互补,
发挥新兴股份制银行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股份制银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
并购也有利于逐步化解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股份制银行业与城市商业银
行之间的合理并购重组,同样也能有效提升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优化中
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改善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并购。为
加快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迅速壮大实力,股份制银行和城市
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等方面的特长,在有条件的条件
结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
下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进行并购重组,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市
场份额、资产规模和信誉等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文化交融,提高中国银行业的
规模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改善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绩效。更为
重要的是,面对当前县域金融的实际,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国有
商业银行的县域金融机构进行并购重组,不仅可以优化银行业市场整体结构,而
且可以实现县域银行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避免恶性竞争。
(四)积极开展以中小银行为核心,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先行的中国银行业混
业并购战略。171前阶段,根据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和范围经济状况,我国
银行业应以已有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实践为经验,积极推进中小银行为核
心,以金融控股集团为先行的混业并购实践,积极向混业体制过渡,并为最终全
面实现金融控股公司和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混业并购和混业经营创造条件。中国
银行业应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基础上,以现有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
行为核心与各类型同样处于规模经济范围内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组建真正意义
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深入开展混业并购,这包括了中小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
并购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银行并购两个方面的互动,并且这种双向互动的并
购战略还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
(血)面对外资银行并购,在实现对其有效监管的同时,中国银行业必须尽
快提高自身对外竞争力水平。监管当局要规范外资银行并购行为,规范外资并购
后银行的业务管理,加强主管机构间的相互沟通等。当前中国银行业面对外资竞
争的策略还是应该采取切实手段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同时推进以中
小银行为主导的并购战略。中国银行业只有在练习好内功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推行
大银行合并的战略。
在上述(一)至(四)项战略步骤稳步进行的同时,中国银行业还必须结合
第五项战略步骤积极开展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并采取切实手段提高中国
银行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提升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
效率。
(一)加大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建议尽快对四家国有
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它们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有控股、各
种非国有经济成分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便明晰可交易的银行金融产权,便
于所有者行使产权权益,并通过产权约束机制激发它们产生并购与重组的内在动
力,推动其通过产权交易与其他金融机构在资源上进行优化配置。
(二)完善经营机制,实现中国银行业的集约化经营。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
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法人治
理结构,使各部门各司其职,权责分明,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结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
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其次要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整合,对部
分经营不善的网点进行了撤并,简化管理层次,降低基层经营网点设置和营运的
成本。再次在经营机制上,要理顺与各级行及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
运作,分离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加快业务增长方式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转
变。同时,抓好内控制度建设,健全操作规范和制约措施、强化内部监督、检查,
使内控措施落到实处。然后要继续巩固和拓展传统业务,并加大金融业务创新的
力度,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最后必须实行科学的人
力资源管理,健全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合理、
公平、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
(三)改善商业银行并购的制度环境。为推动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的顺利开
展,必须创造良好的银行并购的制度环境:第一,建立和健全银行并购的法律体
系,尽快出台银行并购法、银行资产评估管理办法、金融机构产权交易法、反垄
断和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第二,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
度,避免因银行并购损害存款人利益,保护银行体系不受挤兑的影响。第三,建
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安置银行并购过程中裁减下来的人员。第四,进一
步完善市场规则(包括市场竞争规则、市场进入和退出规则、市场交易规则等)。
第五,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方便金融产权流动。
三、中国银行业并购第二阶段的战略规划
在相应改革使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效率提升的基础上,
中国银行业可以推行以大银行为主导的横向并购战略,积极开展以大银行为核
心、以金融控股公司和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中国银行业混业并购战略,积极推进
中国大银行的跨国并购战略。金融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大银行价格操纵行为监管、
混业经营监管和跨国监管。同时,就这一阶段的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状况而言,
建立在优势基础上的上述以大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并购战略必然为中国银行业对
外竞争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一)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是指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在完成产权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完善了经营机制,实现集约化经营而使得
其规模经济区间得到提升基础上进行的银行间的强强合并。在给定技术条件改变
使得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间得以扩展的基础上,大银行之间的强强合并,不但
可以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扩充资本实力,还可以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
的成本节约的好处。此外,规模经济区问的扩张也必然会带来中国银行业市场绩
效状况的改善,在市场竞争中,强强合并所产生的新寡头的竞争力和业绩将是非
常明显的,强强合并的优势银行的产生必然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
167
结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
(二)国有商业银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合并。国有商业银
行在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占有优势,而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按照规范
的商业银行原则建立起来的,在商业化的竞争游戏中,既无历史包袱,又无传统
约束,在资本结构、经营机制、新产品开发方面都具有优势。在给定技术条件改
变导致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区间大幅扩展的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
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合并,即可以优化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
平,也可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业在中国银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被
并购的中小银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拓展业务领域,迅速
实现金融资源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
(三)积极开展以大银行为核心,金融控股集团与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混业
并购战略。这一阶段,由于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区间的提升,我国银行业应以
已有中小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并购实践为经验,积极推进以大银行为核心,金融
控股集团与全面混业经营并行的混业并购实践,在更大的范围内提升中国银行业
的范围经济水平。中国银行业应在充分利用已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基础上,以现
有的大型的商业银行与其它处于规模经济区间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组建超大
规模的金融控股公司,或直接以全面混业经营的形式,深入开展混业并购。与以
中小银行为核心并购战略类似,这以战略也包括了大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
购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大银行并购两个方面的互动,并且这种双向互动的并购战
略也还必须建立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
(四)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此阶段,通过上述改革,在中国大型商业银
行效率提升的基础上,为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对外竞争力,加快我国银行业国际化
步伐,中国银行业有必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积极开展跨国并购战略。这一战略内
容包括:统一规划和构建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与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平台;采用以
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并购策略;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大并购战略区域;
借鉴国际经验,有选择地推进我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并购重组。
(五)金融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大银行价格操纵行为监管、混业经营监管和跨
国监管。金融监管部门要追踪大银行可能产生的价格操纵行为和其它损害社会福
利的经济行为,并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以经济利益的衡量来阻止垄断银行将其
价格操纵能力付诸实践。对于垄断银行的并购行为,金融监管部门要评估合并后
的大银行价格操纵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对有价格操纵行为银行的并购案例需特别
关注,优先重视对合并后的大银行的业务监管;面对金融混业与混业并购,金融
监管当局应在部门监管和业务监管的基础上实现合并监管,建立单一的市场行为
监管机构和单一的审慎监管机构,以控制所有金融机构的各种风险,确保金融体
系的整体安全;金融监管部门要完善对银行跨国并购与经营的监管,可设置专门
68
结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
的海外中资银行的监管机构,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银
行跨国并购中的金融风险。
此外,在这两个阶段中,为了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
的有问题银行,化解金融体系风险,中国金融主管部门还要积极鼓励在市场原则
的基础上对有问题银行的并购战略。为此,中国银行业的此类并购实践还必须要
在如下方面做好工作:建立健全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弱化并购中的行政干预,
强化市场手段作用的发挥;健全和完善相关并购法律法规;引导我国金融机构积
极开展以并购为主的主动性市场退出等。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银行并购浪潮的持续冲
击,随着中国银行业并购宏观与微观动因的不断丰富与推动,中国银行业并购实
践必将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本文以动因与战略为主题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与战略理论研究做了初步探索,以各宏观动因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规划,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总体战略构想。面对中国银行业即将到来的
大并购、大整合和大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中国银行业并购实践的顺
利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J·弗雷德·威斯通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多纳德·海等.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金晓斌.银行并购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J吴韦华.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李有富.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6J肖元真.全球购并重组发展大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陈观烈.货币金融世界经济:陈观烈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9]欧文·伊文斯等.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指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0]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BA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2]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3]江其务.中国金融:世纪之交的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山版社2000.
[14]唐杰.西方企业并购理论:属性、动机与影响[J].经济管理,2002,(16).
[15]向力力等.银行并购与银行效率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3,(12).
[16]魏煜等.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一种非参数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0,(3).
[17]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18]李平,张慧萍.国际银行业并购的效应分析[J].经济学家。2002,(11).
[19]翟捷等.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1,(8).
[20]黄金老.国际银行并购的成本收益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9,(3、4).
[21]金言.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全球格局[J].国际金融研究,2001,(1).
[22]唐任伍,董杰.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3,(2).
[23]童文俊.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动因与绩效[J].世界经济情况,2004。(22).
[24]刘惠好.中国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的战略思考[J].管理世界,2000,(5).
[25]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
[26]赵怀勇,王越.论银行规模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1999,(4).
[27]杜莉,王锋.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状态实证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8).
[28]于良春,高波.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益与相关产业组织政策[J].中国工业经
济,2003,(3).
['291周小全.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J].金融参考,2003,(7).
E303江其务.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组织机构优化问题[J].财贸经济,2002,(1).
主要参考文献
[31]易纲,赵忠信.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J].经济研究,
2001,(8).
[32]黄金老.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J].国际金融,2002,(2).
[33]胡炳志.论银行业的有效结构和竞争模式[J].经济评论,2000,(2).
[34]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及其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1,(6).
[35]张光森.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探析[J].济南金融,2001,(1).
[36]丁俊.浅析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的内在缺陷及对策[J].中国财经信息资
料,2001,(12).
[37]阙方平.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几个相关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1,(1).
E38]孙立芳.东亚四国金融业的购并重组及启示[J].城市金融论坛,2000,(8).
F39]沈坤荣,汪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银行业开放研究[J].财贸经济,2000,(1).
[40]王元龙.加入WTO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41]马霞光.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问题探讨[J].东华人学学报,2004,(2).
[42]i1J子刚.新形势下推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考[J].金融与保险,2004,(6).
[43]罗熹,檀树荣.中国银行业与经营国际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0—7—6.
[44]张福海.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国际比较与提升[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9).
[45]王春英,贾宁,张玉青.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模式动因及问题[J].中国货币市
场,2003,(10).
[46]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EB/OL].
http://www.iwep.org.on/pdf/2003/jwe200301一linyifu.pdf.
[473宋清华.20世纪90年代国际银行并购的特征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1,(5).
[48]李平,张慧萍.国际银行业并购的效应分析[J].经济学家,2002,(11).
[49]王定元,聂祖荣.美国银行业并购绩效评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3).
E50]罗橄橄.外资银行潜在并购行为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2,(8).
[51]胡峰.银行跨国并购对效率影响:理论研究与欧洲实践[J].财贸研究,2004,(1).
[523白钦先,薛誉华.百年全球金融业并购:历程、变迁及其效应[J].国际金融研究,
2001.(7).
[533刘明康.中国银行业的结构重组[J].国际金融研究,2000,(6).
[54]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全球银行业并购潮[J].资本市场杂志,2000,(6).
[55]施红,孙英隽.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外汇管理,2001,(8).
[56]陈卫东.国际银行业并购评价[J].国际金融,2000,(8).
[57]谢平.点评中银香港重组[J].国际金融研究,2002,(1).
[58]唐吉林,丁欢新.从国际排名看中外银行竞争力差距[J].上海金融,2003,(11).
7I
主要参考文献
二、英文部分
[1]A丌Dw,K⋯J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J].Bell Journal ofEconomics,1975,
6(Spring):173—183.
E23 Bradley,M..Interfirm tender Off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Journal of
Business,1980,53(october):345-376.
E3 3 Y Amihud.G Miller.Bank Mergem&Acquisitions[M].New York:Kulwer Publishers,
1998.
[4]Linder,Jane C.,Dwight B.Crane.Bank Mergers:Integration and Profitability[J].Journal
of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1993,(January).
[5]Spindt,Paual A.,Vefa Tarhan.The Impact of Mergers on Bank Operating Performance
[J].Working Paper ofTulan University,1993.
E63 Zhang。Hao.“Wealth Effects ofU.S.BankTakeovers[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1995,(October).
E7]Comett,Marcia Millonand Hassan Tehranian.Changes in Corporate Performance associated
with bankAcquisitions[J].Journal ofFinancialEconomics,1992,31(2):211-34.
[8]Pilinf,Steven J.performance Changes and Shareholder Wealth Creation Associated with
Mergers of Publicly Traded Banking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1996,28:294-310.
[9]Akhavein,J.,A.Berger,Humphrey.The Effects ofMega Mergers on Efficiency and Price:
Evidence from a bank profit Function F J].Review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7,(12).
[10]Berger A.,D.Hancock,and D.Humphrey.Bank Efficiency Derived from the Profit
Function[J].Journal ofBankingandFinance,1993,17(2—3):317.47.
[1 1]Berger A.,D.Humphrey.Bank Scale Economies,meters,Concentration and Efficiency:
The U.S.Experience[J].Working Paper,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4,94(25).
[12]Berger A.,D.Humphrey.The Dominance of inefficiencies over Scale and Product Mix
EconomiesinBanking F 3-].Journal ofMonetaryEconomics,1991,28(1):117-48.
[13]Amihud,Y,B.Lev..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
J].Bell Journal ofEconomies,1981,12(Autumn):605-617.
153 Berkovitch,E.,M.P.Narayanan.Motives for Takeov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Journal of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Analysis,1993,28(September):347-362.
163 Byrd,J.,K.Hickman.Do Outside Directors Monitor Managers?Evidence From Tender
Offer Bids[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1992,32(No.2 October):195-214.
[17]Caves,R..Mergers,Takeovers,and Economic Efficiency[J].Journal of Industrial
172
主要参考文献
organization,1989,(7).
[1 8]Cotter,J.,A.Shivdasani,M.Zanner.Do Independent Directors Enhance Target Shareholder
Wealth during Tender Offers?I-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1997,43:195-218,
[19]Healy,P,K.Palepu,R.Rubaek.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es,1992,,31(No.2,,April):135-175.
[20]Jensan.M.C..Ageno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0-].American Economies Review,1986.76(May):323.329.
[21]Shleifer,A.,and R.Vishny,“Managerial Entrenchment:The Case of Manager-Specific
Investments”,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25(November 1989),123-139。
[22]Rudi Vander Vennet.The effect 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the efficiency and
profitability Of EU credit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6,(20):
1531.1558.
[23]Harold Fried,C.A.Knox Lovell,Suthathip Yaisauamg.The impact Ofmergers On credit
union service provision[J].Joumal OfBanking and Finance,1999,(23):367.386.
[243 Byrd,J.,K.Hickman..Do Outside Directors Monitor Managers?Evidence From Tender
Offer Bids[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1992.32(No.2 October):195-214.
[25]Cotter,J.,A.Shivdasani,M.Zenner.Do Independent Directors Enhance Target Shareholder
Wealth during Tender Offers?[J].Joumal ofFinancial Economics,1997,43:195-218.
[26]Healy,P.,K.Palepu,R.Rubaek.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5].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1992,31(No.2,Apdl):135-175.
[27]Shleifer,A⋯R Vishny.Managerial Entrenchment:The Case of Manager-Specific
Investments[J].Journal ofFinaneial Economics.1989,25(November):123-139.
[28]Humphrey,D.B.Why Do Estimates OfBank Scale Economies Differ[J].Federal Reserve
Bank OfRichmond Economic Review 1990,76(Sept/Oct):8-50.
[29]Berger,A.N.,W.c.Humer,S.G.Timme.The Efficiency OfFinancial Institutions:A
Review and Preview OfResearch Past,Present,and FutureI J].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
1993.17:221—_249.
[30]Noulas,A.G.,Ray,S.C.,Miller.s.M.Return to Scale and Input Substitution for Large
U.S,Banks[J].Journal of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0,22:94—108.
f3 i]Berger,A.N.,Humphrey,D.B.The Dominance ofInefficiencies over Scale and Product Mix
Economics in Banking[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1991,28:1 17-148.
F32]Walsh,J.Top management turnover follow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riagement Journal,1988,9:83—173.
173
后记
后记
一个多世纪以来,银行并购作为以组织结构再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改
革,对国际金融业和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中国银行
业并购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使我深感该课题博大而又浩瀚。
每住笔掩卷、推窗而望之时,仍有言而未尽的感觉。虽几易其稿,增删无数,仍
感仓促和遗憾,诸多问题分析不深或未加涉及。幸运的是,可在答辩之时,求教
于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希冀得到他们的批评和指正,为今后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留下空间,让我有穷尽探微的兴趣和动力。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凝结了我的导师干杏娣教授的大量心血。导师在论文
的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定稿成文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提出了许多完善论文的
宝贵意见和建议。在复旦三年的求学生涯中,干老师的学识、严谨的治学风格、
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使我在学业上受益匪浅,也成为我精神
追求上的理想坐标,为我终生学习和敬仰,时时鞭策着我前进。
三年的学习中,还得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及经济学院其他几位导师如
甘当善教授、许少强教授、张纪康教授的指导。他们不但亲自传道、授业、解惑,
还对本篇论文的写作或提出真知灼见,或给予热情鼓励。另外,复旦大学经济学
院的众多老师在我平时的研究学习中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还要感谢刘小坤、齐行黎、李壑、杨海水、金正茂、罗志松和关涛等同学,
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帮助、勉励,在共同的进步的同时,
也结下了真挚的友情。
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妻子。长期以来他们从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默默
的支持,他们的理解、鼓励和鞭策是我从事学习和研究的莫大精神动力,在此,
献上我永恒的感激。
最后,对每一个关心、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
童文俊
竹园浦东
2005年4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二继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日期;2型至!』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 杰垒!i.’导师签名: 崖兰坚导师签名: 日期:型‘!:!j